Wikisource zhwikisource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E9%A6%96%E9%A1%B5 MediaWiki 1.39.0-wmf.25 first-letter Media Special Talk User User talk Wikisource Wikisource talk File File talk MediaWiki MediaWiki talk Template Template talk Help Help talk Category Category talk Portal Portal talk Author Author talk Page Page talk Index Index talk Transwiki Transwiki talk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alk TimedText TimedText talk Module Module talk Gadget Gadget talk Gadget definition Gadget definition talk Topic Wikisource:写字间 4 7762 2173451 2173287 2022-08-21T23:15:56Z Blahhmosh 79595 /* 這是什麽字? */ 新章节 wikitext text/x-wiki __NEWSECTIONLINK__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写字间 | section = | previous = [[Wikisource:社区|社區]] | next = [[/存档|存檔]] | shortcut = [[WS:S]]<br />[[WS:VP]] | notes = 請另頁[[维基文库:請求管理員幫助|請求管理員幫助]],力求提高效率。[[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Wikisource:導入者|導入者]]、[[Wikisource:管理员|管理员]]、[[m:Steward requests/Username changes|更改用戶名]]請另頁申請。目前中文維基文库共有{{NUMBEROFACTIVEUSERS}}名[[Special:ActiveUsers|活跃用户]],沒有行政員,暫不建議申請。<br>If you can't speak Chinese, we prefer you to comment at [[Wikisource:大使馆|the embassy]] and our volunteers can help on translating your inputs. }}{{About Wikisource}}{{/topic list}} == 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能否仿照维基共享资源的Category:Undelete in <年份>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即已确认有足够教育意义)的文章建立列表,以待将来恢复?毕竟没有永远的版权,这些文章最终都会重新进入维基文库的收录范围。--'''[[User:沈澄心|沈]][[User talk:沈澄心|澄]][[Special:Contributions/沈澄心|心]][[Special:EmailUser/沈澄心|✉]]''' 2022年2月26日 (六) 07:43 (UTC) :无条件强烈{{支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09:05 (UTC) :{{强烈支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0:06 (UTC) :{{意见}} 建立这样的列表会不会吸引新用户来编辑这个列表加入任意受版权保护的文章标题,或者是为了让自己想收录的文章加入这个列表而在维基文库加入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过往[[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版权讨论]]中因侵犯版权被删除的文章包括[[蒋介石死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严家淦在台北病逝]]、[[台湾当局前领导人李登辉病亡]]等,等到这些文章版权过期了,我估计比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更强却没有收录到维基文库的作品只会更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26日 (六) 12:57 (UTC) ::同意该页面不收录不符合收录标准的文章。--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1 (UTC) : {{支持}}。另外列表本身應該要限制僅自動確認使用者甚至管理員才能編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09 (UTC) :: 不過說起來,歷年版權討論不就可以充當這列表了麽?不妨從2006年開始看起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w:zh:User:Ericliu1912|百科用戶頁]]''')</sub> 2022年2月26日 (六) 15:10 (UTC) :::必須承認有些太明顯的侵權是快速刪除的,不在版權討論之中。個人持開放態度,不過直接開正式頁面之前,或許可以開個試行頁面之類的看看效果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28日 (一) 19:26 (UTC) :::: 快速刪除也有日誌,到時候從那邊著手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日 (一) 01:39 (UTC) ::::同意,本站的有些快速删除确实过快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2 (UTC) :{{意见}} 可能需要白紙保護頁面,禁止偷跑刊登。--[[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2月27日 (日) 02:35 (UTC) ::同意有关意见,并应该考虑一个适当的查漏补缺方式,必要时开放其讨论页。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4日 (一) 04:59 (UTC) ::如果出现严重的偷跑,再讨论是否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3 (UTC) :{{支持}}。--[[User:字节|字节]]([[User talk:字节|留言]]) 2022年4月26日 (二) 01:58 (UTC) :{{支持}},中華圈以及美國的著作財產權都非永久,但大陸、澳門、臺灣的永久精神權仍要嚴格執行。--[[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2:55 (UTC) :这个页面是不是可以列出作者?版权是否到期不是和作者密切相关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8 (UTC) ---- 已建立[[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现在欢迎用户补充,整理完成后,该页面会被保护,仅允许管理员编辑。--[[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5日 (四) 11:53 (UTC) : 其實我覺得不必全保護,只要明確標註著作權資訊,就不會有錯漏或誤報之情形,也方便隨時更新及糾正。——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5日 (四) 14:22 (UTC) : 此外,我建議在全站通告說明有此列表之存在,以廣徵文章。——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19日 (四) 15:56 (UTC) ::寫字間頭版消息已經足够了,另外請注意此列表中的文獻在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1:51 (UTC) ::: 那麼就建議在寫字間這邊放久一些。至少也得放一二個月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4日 (二) 17:16 (UTC) :不必保护,考虑到目前管理员的效率,待问题出现时再保护也不迟。--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5 (UTC) ::[[Wikisource: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要强調兩岸四地版權到期,不等於在美國版權到期?消極容忍不是鼓勵故意違反。--[[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03:06 (UTC) :::我的意思是该页面没有必要过度保护而导致对贡献者的劝退。您能否稍微解释一下你的回复?我没太看懂您的用意。谢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4 (UTC) ::: 目錄之編纂,其本身並無著作權問題可言吧?此外,相關內容既已明載於該頁面,若日後有人企圖根據該頁面濫建文章,吾人亦可迅速進行追蹤並做適當處置。——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7月3日 (日) 13:36 (UTC) 还有一些作者的作品已经在两岸四地(非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却没有人录入(例如林彪),要不要另外建立列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4:13 (UTC) == [[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 == 請問各位如何看待[[c:Commons:Deletion requests/File:March of the Volunteers.png]]?--[[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1:41 (UTC) :結合各方面一些粗淺可能不關聯之觀感,不覺得這種為消除公共非牟利、反制自由傳播知識利用之走線會有一個很好之影響,包括多方之整個迷樣強化各種不知所云之權限延展,對於維基原初之公共服務走向是非常清晰之反其道,環節內如果私權公權之話語參與再擴大、回到古老時代之實際財產權益人無獨立參與之環境下,整個所謂維護版權之討論、不過是重演一次歷史上特權對個體權利之無限再壓榨——不能在整個程序內制衡掉不同潛在特權或非財產權人之私利、代以朱門禁宮之話語而行其所謂著作權等假語,難以對保護真財產權益人有很好之促進。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5:26 (UTC) :我其实没太明白为什么要删除。既然其作为第5/1999号法律的附件那为什么其就不是法律的一部分呢? :如果该文件被commons删除,建议考虑允许文件内容上传到wikisource本地,以存放两岸三地的pd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3月15日 (二) 06:13 (UTC) ::算了吧,去年有一次讨论过,文件不应该享受“消极容忍”待遇。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4月2日 (六) 05:01 (UTC) :::简单搜索了一下,没找到相关的讨论。文件和文本有何不同?为什么不能 “消极容忍”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36 (UTC) == 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 == 如[[三國志/卷56]]等,無必要,在目錄頁已經聲明過了。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除非確有必要,例如版權情況與目錄頁和書籍其它部分不同。同時將會從現有頁面中移除無必要的版權模板。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6日 (一) 09:41 (UTC) :版權模板一般放下方,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的聲明更下方。因此,若社群同意此案,建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也聲明:“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2日 (日) 01:45 (UTC) ::若沒更多留言,就快要施行以上提案了。--[[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1:19 (UTC) :::已更新[[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就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但主頁面請考慮用[[:分类:中国历代作品版权模板]],少用{{tl|PD-old}},除非不是中國作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1:58 (UTC) ::::準備開始在維基文庫清除多餘的版權模板。--[[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3 (UTC) ::::这是在哪里显示的,为什么我这里显示还有html格式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44 (UTC) :::::需要分別的[[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zh]]和[[MediaWiki:Wikimedia-copyright]]嗎?前者,非後者,已明示“除另有聲明外,子頁面版權許可同主頁面或目錄頁。”--[[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7 (UTC) == 单纯事实消息 == 维基文库似乎还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且之前曾经建立的文章后来被删除。为了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争论,建议现在就开始讨论:符合什么标准的文章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然后建立一个适用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模板并收录一则单纯事实消息作为示例。如果反对收录任何“单纯事实消息”,或者不存在任何同时符合维基文库的收录方针和单纯事实消息定义的文献,请说明理由。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7日 (二) 14:00 (UTC) :“单纯事实消息”起源于《[[伯尔尼公约]]》中的“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news of the day or to miscellaneous facts having the character of mere items of press information),按照公约指南,文字应该是arid和impersonal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15 (UTC) ::话题刚刚开始就已经有用户又开始录入“单纯事实消息”并且被提交到[[Wikisource:删除讨论|删除讨论]]了。[[User:Assifbus|Assifbus]]声称[[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明显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请各位在删除讨论中讨论。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4:47 (UTC) :::无论在上面Zy26君引用伯尔尼公约,抑或是实务中两岸著作权法,它们所谓的“单纯事实消息”(或类似的词汇)都有主语限定词(大陆是“媒体报道”(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五条(一))、台湾是“新聞報導”(见[[著作權法_(民國111年)|著作權法]]第九條之四)),其实就是用来表示没有任何评述的新闻报导;所以个人认为上面那两篇引用不了这个词。至于说真的是条文意义上的“单纯事实消息”的话,确实是自由文本(非著作权法标的)——只不过是说文库是否打算收录这类文本罢了,但这一类文本是不是可以转维基新闻?(当然我不熟悉那边,这里只是一种粗浅的看法)。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5:57 (UTC) ::::本话题只讨论“单纯事实消息”的收录问题。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新闻稿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公有领域(例如,曾经声称是“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包括之前[[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0年#8月|被删除的三则新闻稿]])。二是维基文库是否应该允许收录这些内容过于短小、而且往往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公有领域的“单纯事实消息”。[[n:|维基新闻]]只能发布最新动态,不收录旧闻,未必所有“单纯事实消息”都可移交维基新闻,移交后如果内容仍然过于短小且无人改善则[[n:Wikinews:删除请求/存檔/2021年|往往会被删除]]。--[[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3:26 (UTC) :::::在下先直接跳到第二点。当一篇文字被认为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时,它不管出于何种界定的定义,都将不具备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文库是否有必要收录这样的不具有独创性的文字而可能导致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呢?这是我所疑惑并倾向于{{反对}}的。作为参考,我也到其他语种的文库去看了一下(至少我自己还算常利用的英、日等语种),各地的方针虽然有所差异,但总体是存在对“intellectual(ja:知的)”的收录范围的基本认知的,我认为本地的[[Wikisource:收錄方針|收录方针]]中“文字作品”也应当作类似的解读。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19日 (四) 03:13 (UTC) :::用VPN上来一次很麻烦,我长话短说。我认为的事实消息仅从字面意思进行阐述。我认为这两篇文章属于自由文本,仅此而已。[[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8 (UTC) :::基本上[[卢氏县历史沿革]]和[[卢氏概况(2022年5月5日版)]]的每一句话单拿出来我觉得都可以算“单纯事实消息”,即使不加上“媒体报道”或者“新聞報導”的限定词也很难构成作品。但是把这些话放到一起构成文章的话,好像从某种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了。--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4:36 (UTC) ::{{意见}}管理员应该先解决下这个问题。现在用镜像网站编辑时只能用源代码编辑、无法使用可视化编辑。如果切换到可视化编辑,就会显示无法连接到服务器,进而无法编辑。[[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06:26 (UTC) :::这个问题应该由镜像网站的管理员解决:)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18日 (三) 12:57 (UTC) :智慧財產局的[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第4条称“頭條新聞可說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依據第 9 條第 1 項第 4 款規定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5月20日 (五) 15:36 (UTC) :是不是可以参考commons关于事实消息的定义,见[[c:Template:PD-text]]。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13:47 (UTC) ::这里不收录图片文件,而且也没有必要收录该模板适用的字母、短语、单词等内容。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很可能会有某个条目的一部分适用于这个模板,另外的部分适用与其他模板。比如“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里面的“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45 (UTC) 曾经有用户声称[[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被新华社转载而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允许收录?--[[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04:34 (UTC) :这不可能算是单纯事实消息——事实上您列举的用户的声称的说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_(2010年)#第一章_总则|2010年的著作权法]]年代的第五条第二项:“(二)时事新闻;”这个年代背景下常见的一种显然是把“时事新闻”误解为“新闻机构刊发的文章”的说法(事实上三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_(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就已经进一步厘清了“时事新闻”的定义,只不过很多观点无意间忽略了这一点),且如今已由新著作权法加以清晰厘定为“单纯事实消息”才属于第五条所指内涵,而本文是属于信函——无论如何不可能属于单纯事实消息。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9日 (日) 14:16 (UTC) :是否是单纯实时消息很难界定,法律工作者也意见不一。被新华社转载的报道和[https://www.tipo.gov.tw/tw/dl-1648-4cdde43be36a44fb9232e1481faaeea1.html 著作權案例彙編 ——語文著作篇]之4很接近,按照[https://www.tipo.gov.tw/ 经济部智慧财产局]的意见“頭條新聞”应属于“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据此,认为此报道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我认为以版权为理由拒收有些理据不足。--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0:58 (UTC) ::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确实很难界定,因为它是基点词。这篇“回信”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只有信函,一个是有信函和新闻报导。信函本文难以类比阁下所指的“头条新闻”式的'''报道''',而这封信函几乎可以肯定是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作者,除非另有情况,但这种“情况”恐怕在哪个语境下都难以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新闻报导那一部分我倒是不反对阁下归类为单纯事实消息,但是我对文库收录这类单纯事实消息持基本反对意见,谨此声明,愿与诸君再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27 (UTC) :::如果此信函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就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也无法根据著作权法认定作者拥有著作权。这样,在一篇报道里面引述了行政性质的文件的全文,仍能归为“单纯事实消息”。至于“单纯事实消息”是否应该收录,还是要看文章的价值吧。--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04 (UTC) ::::前提是“可以归为行政性质的文件”——然而即便是公务讲话,尚且并不必然具有行政性质,信件也是同样道理,目前收录标准下这封信无法判断为“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参见[[Template:PD-PRC-exempt]]和[[Template:PD-PRC-CP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3 (UTC) :::::是的,所以该回信是否应收录应聚焦在该回信是否是“具有行政性质的文件”。收录标准应当是是判断内容是否应该收录的(价值是否达到文库的标准),并不是判断文件性质的。至于该文件是行政性质还是民事性质,则关系到该文件是否受著作权保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10 (UTC) 各位是否同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所提出的禁止以“单纯事实消息”收录新闻稿的建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3 (UTC) :{{ping|Midleading}}欢迎并谢谢阁下以我的浅见发起讨论,但我忧心阁下的概括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事实上,下方已经发生了这样的误解。为避免误解滋生,我谨说明:在下的意见,是{{反对}}'''仅仅'''以某文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二)和[[著作權法_(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著作權法]]第九条(四)(以及其他在本地适用的各著作权相关公约或法律等)所界定的类似“'''单纯事实消息(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的概念为理由而收录其内容,理由是这样的文本往往缺少多个著作权相关公约和文库收录方针中一般性地需求的独创性(或知性的)元素;但若有其他合适的理由收录,则不在此限。此意见是为了避免本地变成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15 (UTC) ::{{反对}}:只要是自由文本就应该收录。而是否是自由文本看发布主体。新闻机构出版的新闻稿自然而然不能用,但是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可以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37 (UTC) :::阁下是不是误解了什么地方?新闻机构发出的“单纯事实消息”式新闻稿本就不受著作权法的约束,是自由文本,并不是“自然而然不能用”,之所以我认为不宜收录,是从'''收录方针'''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版权。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而本话题所讨论的对象从未涉及这一部分——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一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5:56 (UTC) :建议暂时维持现状,以无共识结案。(尤其是大量)添加“单纯事实消息”需要逐案取得共识,方可添加。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6:40 (UTC) ::我不反对当前未得到共识的情况下如遇到新的事件(如下方的[[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应该逐案讨论,因为我认为这样的逐案讨论是有助于寻求更大范围内的共识的;不过我觉得倒不必以“暂时...无共识结案”来判断,这话题开了一个月都没有,在文库来说不算长了233——言归正传,结案不必过急,因为确实也发生了新的事件,可以有助本件的进一步讨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7 (UTC) :::可以的,我很认同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46 (UTC) ::无共识的不应该是先“消极隐忍”,待有共识的时候按共识处理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02 (UTC) :我觉得凡是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的新闻稿都应该刊登到维基新闻。维基文库应该是收录那些必须完整准确收录原文才具有价值的文章,而不是这些通过编辑可以变得更有用的“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有可能有些“单纯事实消息”具有特殊的价值而必须收录原文。--[[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12 (UTC) ::是的,所以我才说不能'''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作为收录文献的理据(我完全承认单纯事实消息是自由文本),而是应该进行文库的收录方针讨论,确定'''一般地不收录单纯事实消息,除非有其他收录依据'''——我理解阁下的意思,但我觉得“特殊价值”不好定义,毕竟文献的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议题,可能还是从客观依据出发,比如由国务院公报收录这一类的,又或者概括性一点就是不能以“单纯事实消息”为收录某文献的'''唯一原因'''。--[[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7:55 (UTC) :我建议转维基新闻处理,文库就是文库,新闻负责新闻。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5 (UTC) ::有些新闻是自由文本。理应在维基文库中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5:13 (UTC) :::未必每个“单纯事实消息”稿件都可以转新闻。我们此刻在这里不适宜讨论什么内容归新闻收录,只需要确定什么东西不适合文库收录。至于是否任何自由文本都适宜在文库中收录,确实需要讨论,就如同在下前述提到的其他语言版本的文库(并无以任何版本为尊之意)也都不乏强调对“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个人觉得(顺带说一句,“我觉得”并非不符合维基精神的词语,但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更详细一些)中文文库在收录方针上应该对这一点做出要求,也就是我前述所言的,不要'''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来确定是否收录某个文献,因为这样将使得文库成为各类“快讯”或“一句话新闻”的聚集场所,但这并不代表拒绝一切的“单纯事实消息”,因为这些文献有可能由于符合其他的收录要求而可以被收录。--[[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53 (UTC) ::::关于“独创性”和“知性的”的要求,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就像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的Twitter推文一样,任何文字总是有些许价值的。只要有人愿意稳定的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和基金会的主旨冲突,还是应该鼓励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45 (UTC) :::同意有价值的自由文本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收录。但是文本的价值如何却又需要主观判断。抛砖引玉,举几个例子,大家不考虑版权隐私权等等,从用户(现在的贡献者和一般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者、人类灭绝或者大战导致衰退以后可能的使用者)的角度想一想价值几何?哪些内容是不可替代的? :::# 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随机的文字。 :::# AI生成的文章。 :::# 汉字大全,收录所有可能出现的汉字。 :::# <math>\pi</math>的前100000位的中文读法。 :::# 某人/名人/航天员/歌手/教授的拿手菜谱/blog/日记/演唱过的歌曲/所有的电话往来记录。 :::# 小学语文课本。 :::# 小说。 :::# 获奖小说。 :::# 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稿。 :::# 联合国的决议。 :::# 经过Peer Review的学术文章。 :::# 专门为本文库伪造的文件。 :::我们的文库(图书馆)真的要收录所有自由文本么?--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1:30 (UTC) ::::一个点在于,过于没有意义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人上传。当然批量上传1、2、4、12等内容肯定是要反对的。5、6这个比较纠结。9建议上维基新闻。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16:26 (UTC) :::::通过机器翻译的新闻稿呢,如[[Translation:中国海军舰艇动向 (8月5日)]]、[[Translation:中国飞机动向 (8月5日)]],有人觉得这种文章需要在文库保存吗?--[[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00:26 (UTC) ::::::对于研究访台相关军事情况或许有意义?理论上这种机翻是可以再改善的,不过有没有人改善就另说了。我觉得可以相对包容一些也无妨。如果真要有人批量上传机翻内容那我觉得就一定要采取措施限制了。另外提醒这个内容好像并仅仅属于单纯事实消息,还是cc-by的内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9:51 (UTC)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 《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實在是不知道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02:27 (UTC) == 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2022年6月10日更新:已新建[[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页面。 将提前终止章节修改为 <blockquote>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提前終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執行。 </blockquote> 此修改提案意在于明确“当事管理员”并没有绕过规则的特权。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0 (UTC) *{{支持}}:非常有必要。[[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4 (UTC) *{{支持}}: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6 (UTC) *{{支持}},很迫切。--[[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02:08 (UTC) *{{反對}},我至今仍然認為,整個規則沿用[[:w:维基百科:管理員的離任|中文維基百科版本]]就好了。至今幾次修訂屢屢出現漏洞,原因就是在於大多數人只想快速投票,根本沒有審核內文。現在這種修改仍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何不乾脆用一個更完美的版本?無非加幾點:不需安全投票、投票數結合本站實際情況、邀請中文維基百科行政員裁決(達師提議)。說這些複雜的人,請告訴我哪點複雜本站做不到的?真做不到就基於百科版本修改就好了,不要抱殘守缺。--[[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8日 (三) 14:36 (UTC) ::维基文库和维基百科并不是附属关系。我们应该让维基文库芝麻虽小,五脏俱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8日 (三) 15:06 (UTC) :::嗯?我提的和閣下並不矛盾。維基百科版因為使用長久,問題最少。而閣下既然認為五臟俱全好,我給一個最好的底本,這很合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0:57 (UTC) ::::我有疑惑。如果其他维基媒体计划的编辑者(特别是中文维基百科)利用自己的方针干涉中文维基文库社群的事物,其危害将会更甚文库俩管理员内讧。我非常不建议照搬中文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并且反对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行政员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中文维基文库不是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 ::::讲难听点儿,说的直白一点儿,手伸的有点长。[[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00 (UTC) :::::當然不是照搬,而是我說了很多次,這是一個最好的底本,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勝過基於目前千瘡百孔的文庫版本。讓百科方行政員參與這些本來也不是現在規則上的,只是拿出來商量的。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2:23 (UTC) ::::::以此底本為基礎來修改我倒是没意见。但是绝对不可能让中文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来当中文维基文库的“太上皇”。[[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31 (UTC) :::::::是不是不能讓他們協助參與,就留給討論解決吧。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支持}}基於本底稿進行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9 (UTC) :::::::::意思是要“至少25张有效票的多于一半”?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0:24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同意阁下有关太上皇的说法,我也反对中文维基百科管理人员随意插手维基文库事务,同时我反对引进“对已达成共识的越级申诉”做法,共识就是共识,神圣不容侵犯。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12 (UTC) ::::::一次的共識雖然是要遵守的,但只要有理有據,前次共識有錯誤或是不完善,也是可以推翻而出現新共識的,沒甚麼神聖不可侵犯的。有效投票數上次就已經說要基於本站情況酌情減少了,還啥25票啊?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5 (UTC) :{{支持}},话说能否引入方针对比模板,如中文维基百科的[[:w:template:比较条文]],这样就能清晰地看出方针的变化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3 (UTC) :: 這種模板您可以直接引入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Assifbus閣下截至(四) 02:31 (UTC)補充的要點值得本案作為參考,作為有機會被濫權活動繼續溝陷的文庫社區當事人之一、同時為文庫社羣共識可以繼續,並減低文庫系統可能被個別偏好而陷入其他計劃之困境內, :謹在案內表示支持該修正案的意向之同時,提出再細化其部分執行條件之限定,希已案內支持標的可一併計算支持修正不再重複統計: <blockquote> (接Yinyue200案尾補加) 程序任何執行如提前終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blockquote> :以上。——[[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2:54 (UTC) :{{支持}} 终止执行和发起执行都应当有正当规范的程序。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1:57 (UTC) ::閣下的話我並不反對,就看如何起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11 (UTC) *{{意见}}作为几乎不参与人事案讨论的人,我只是来提问的,因为无论是原条文,又或者是说现在提案版本中“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的这句话,都让我有以下文法和程序上的疑问: :1、解任提请能够被'''判明'''“存在某些情况且未有重大异议和争议”时,是否说明这一'''提请'''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也就是说这句话发生时一定已经进入了提案后的7天内的环节中,而目前所列出的“某些情况”看来是足以让这一提请站不住脚的,那么为什么仍要等到投票开始的7天后才能“提前”中止?这还算是“提前”中止吗?或者说,我们竟要让例如“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的解任案付诸投票吗? :2、但我不是反对“但任何人均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可宣告取消或中止”,只是这种取消或中止的情况恐怕与由于那几种特殊情况所引发的“中止”并不相同而需要作出区分的判别和对应措施——这种很明显是解任无法实现而'''“提前中止”投票进程''',那几种情况的话,应该'''“即时中止”解任议程''',不是吗?当然,我认同'''任何类型的中止'''都应该由'''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执行'''。 :3、有鉴于第一点,“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这句话似乎应该调整一下顺序,把它放到前面去——不然,等到“判明”了才来“提出”,是不是也很古怪? :4、我是支持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也支持Longway22君要求程序遭中止时需要说明备案的提案。但我对人事案向来不感兴趣,因此请允许我只提“指指点点”式的意见而难以给出更详细的修正提案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9:49 (UTC) ::閣下的問題提的非常好,我認為閣下的問題不能被無視。算人頭一樣的投票解決不了這樣的深層問題,必須有人出來回應。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01:11 (UTC) :::这不算什么“深层问题”吧哈哈,既然上边已经有尝试修订的'''有益尝试''',我也只是加一把柴——不过我想没必要一定以什么为参照,原方案还是可以通过包括现在Yinyue君和Longway君的方案在内的各种调整改动来让它变得更合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5 (UTC) ::恐怕我反对阁下所提及之观点2,因为本站没有行政员,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选举出行政员,而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实在无法解决这个要命的命题,要不本站所有用户都不能关闭有关讨论,而是将关闭权利交予元维基监管员更好。--[[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2:15 (UTC) :::哦,这部分的观点2我也只是就Yinyue君的条文修订案发表意见而已,并不以为一定需要用行政员来做这件事,阁下既然有此看法,应该在表示支持Yinyue君的意见的同时对这一点提出修改。至于“被提请除权者看着不爽就擅自关闭讨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我好像已经在第四点提出了对“Yinyue200君的修改的本意”的支持?我也认为这是关键之一,但不是唯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9 (UTC) ::::如果这样,建议重新建立一份[[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尽可能表述出上述所有用户的意见,但不能光照抄维基百科版本只改词“维基百科”为“维基文库”,这种做法我必定反对。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52 (UTC) :::::{{支持}}——我也反对直接拿百科的来用。建个页面来反映各用户的意见,可能更清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1 (UTC) ::::::但是底本用維基百科版本來修改閣下有何高見呢?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4 (UTC) :::::::首先抱歉的是,在下实在并不喜欢讨论人事案,所以不敢说有所谓“高见”,对这件事情也不是很热心(相对其他具体的理论问题)。我反对的是“直接”拿来用,至于以哪个为底本我不关注,我只关注成案后的效果。阁下既然非常想要以某一个底本来重新编写的话,我的看法是: :::::::1、阁下还是应该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 :::::::2、这个方案初稿还是需要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其实各方的观点都已经有很多了,与其无边际地搜集意见,倒不如切实地结合已有的方案和意见)来进行本地化后再提出,因为这毕竟是需要本地社群达成共识的产物,而不是说由于认为某个方案已经“很完美”就“無非加幾點”即可,毕竟阁下需要悉知的是,对于“更完美”这种修饰词,每个人的看法不同,倒更不容易凝聚共识; :::::::3、当然,'''更简单的方法'''是停止无谓争执,务实就现有方案并修正案(或另提局部修正案)提出具体修订意见,因为现行方案固然不完美,即便是修改案也有让人难以满意的地方,但与其推倒重来,不如就现有的内文逐条审定调整,这样更务实,也更容易寻求共识。 :::::::4、我真的没有高见,我只想负责提问。阁下如果拿出一个成文的方案初稿,我也很愿意提问题。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1 (UTC) ::::::::本人慵懶,所以雖然閣下在內很多人說不希望”直接拿百科的来用“,但既然閣下希望我給一個成文稿,稍晚我也只能大致改一下維基百科版本貼來文庫了。我個人非常讚賞閣下提出的幾個問題,也並不認為閣下的意見問題得到了解答,非常擔憂這裡的人就這樣無視之任它們被下面長文淹沒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3日 (一) 01:17 (UTC) :::::::::我竟直到现在才注意到阁下的回复——维基的这个提醒机制有时真的不好使。我适才有看了阁下的文稿,总体与百科版本没有大的出入,我想要是“结合在讨论中各方相对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大概会更好——以及这当中的除投票解任而外的其他内容其实与现行文库制度无大的差别,是以恐怕调整的需求不大;至于投票制度部分,我想也许在经过讨论之后能够进一步达成融合的方案的,总是要一点一点来的,大家都需要保持耐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9:43 (UTC) *{{支持}}防止出现“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这种争议颇大的逻辑。--[[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5 (UTC) * 個人確實反對讓當事人有自行關閉解任案的權力,基本支持修改,但文庫的現況可能不止於此。我有一點擔心按文庫管理層之間逐漸惡化的關係來看,往後的解任案會是什麼樣子。——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2:47 (UTC) :: 我看維基文庫現在還在無條件支持[[User:Zhxy 519|Zhxy 519]]的也就只有[[User:Gzdavidwong|瓜皮仔]]吧,其他人要么是反對或中立意見,要么是最近兩年以來不編輯維基文庫。--[[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02 (UTC) ::: 文庫現任六個管理員,Hat600君跟Shizhao君稍微不活躍一些,剩下Zhxy 519君跟Gzdavidwong君對您跟Jusjih君,差不多正好二對二。我個人是認為雙方大概各有各的問題,但都堅持自己這一方正確無誤,要求對方(先)道歉,才會導致今日之僵局。上面我跟SCP-2000君提議過對各方進行互動禁制了,也沒什麼下文。如果情勢繼續惡化,最糟就是上報元維基或基金會方面全部解任了吧。——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4 (UTC) ::::基金会某位死亡威胁的用户都不管,不必有太多积极的期望了。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35 (UTC) ::::我还是建议本地处理,如果无法本地协调继续找监管咯。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41 (UTC) :::::想起了當年的[[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這個用戶在維基文庫剛開始收錄侵犯版權文章,被提醒和刪除後熱衷於收錄新聞稿、考試試卷等內容,還曾對[[User:Zhxy 519|Zhxy 519]]管理員說“您一開始說我收錄的文獻不符著作權法。現在卻說我收錄的文獻不是文獻?”[[User_talk:It's_gonna_be_awesome|等內容]]。[[User:It's gonna be awesome|It's gonna be awesome]]現在已經被[[m:Global_locks/zh|全域鎖定]]。維基文庫當前有些用戶就跟這個用戶有點相似。--[[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04 (UTC) ::::::当然啦,这类的用户都很嘴硬,擅长钻营漏洞。如果不是多个维基项目同时处理,监管员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恐怕都没法子对付呢……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8:41 (UTC) :::::::其实我目前只是反对[[User:Zhxy 519|Zhxy 519]]上一次是坚持“25票有效”,这次又故意把本讨论中的本条曲解为“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的意思,除了[[User:Gzdavidwong|瓜皮仔]]以外明显没人会支持,而且事后自己也很可能放弃这种看法,有点像游戏维基规则。当然[[User:Zhxy 519|Zhxy 519]]可能觉得维基百科版本是心目中没有漏洞的版本,维基文库版本就算不使用维基百科版本,至少也要做到没有漏洞吧。大家要礼貌并按照规则来讨论,讨论的应该是实质性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歪曲维基文库方针和防止维基文库方针被歪曲。我会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努力维护更多用户支持的真正的维基文库方针。针对[[User:Zhxy 519|Zhxy 519]]反对的[[User:Jusjih|Jusjih]]在多个维基项目阻止特定用户担任管理员的事情,我觉得其他维基项目和维基文库没什么关系,维基文库的管理员应该是对维基文库负责并接受维基文库社群监督,所以我不作评论。过往[[User:Zhxy 519|Zhxy 519]]封禁的用户说实在的当时看也是一些问题用户,[[User:Jusjih|Jusjih]]偷偷快速删除的日志项目和偷偷引入[[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快速删除[[User:Assifbus|Assifbus]]用户页所涉及的内容其实也是一些可能需要删除的争议内容,在这些话题上取得一些共识可能才能作为[[User:Zhxy 519|Zhxy 519]]或者[[User:Jusjih|Jusjih]]是否需要离任管理员的证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4:23 (UTC) ::::::::閣下提到從前事件時屢屢不能準確描述(好像我何時說過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且對於“溝通”也不能正確理解、乃至涉嫌縱容Jusjih再次濫用溝通無效,令人不能放心。即便Jusjih也在版權頁上說過“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最簡單的,如果閣下面臨指控,請拿出依據辯駁,在這裡單說“努力维护”太蒼白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6月10日 (五) 15:52 (UTC) :::::::::我只是觉得其他人明显会反对,只有阁下可能会支持而已,既然阁下否认,那就当我猜错了吧,只有[[User:Zhxy 519|Zhxy 519]]一个用户支持“涉事管理员可以任意提前关闭”。至于我是否纵容Jusjih滥用“沟通无效”,我认为沟通无效是一个现实。如果阁下或者[[User:Zhxy 519|Zhxy 519]]以此为理由在维基文库提出Jusjih或者我滥用“沟通无效”而应该解任,我承诺我也为你们护航,在未满足方针规定的条件下绝不提前关闭投票。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5:43 (UTC) :::::::::: 就[[维基文库:写字间#User:Jusjih|上方Zhxy 519的聲明]]來看,我個人認為顯然不至於「溝通無效」的地步。畢竟溝通是雙向的,所謂「溝通無效」也多半是雙方各負其責,而非單獨歸咎於一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1日 (六) 13:19 (UTC) ::::::::?Assifbus的用户页面中显而易见的人身攻击,简直是诽谤,快速删除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34 (UTC) : 要不要也学英文文库一样搞任期制取代这个管理员的离任,任期是一年,每年定期重新竞选管理员。如果通过的话立即开始重新竞选所有管理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0 (UTC) :: 採用任期制的話我看會加劇社群惡鬥的情況,恐怕會直接使管理員難產,現階段並不建議。——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0日 (五) 04:12 (UTC) :各位觉得“解任共識”章节是否需要修改?当前的标准其实有点主观。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7:51 (UTC) ::一点一点来吧。另外,话说阁下是不是把你的修正案页面通告移到这里下边来个三级标题会比较好(要是能够的话,最好直接显示到这边来,不用跳到别页)?上边不太显眼呢。移到下边也方便讨论,上面的讨论串太乱了,不利于逐条细节的讨论。——虽说不是大事,不过在下一向不喜欢移动别人的发言,所以给阁下提个建议,看看你觉得是否需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18:48 (UTC) :::同意一步步修订,仓促大改反而容易招致更多反对意见。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22:25 (UTC) ::::上述[[#禁止Zhxy 519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以及[[#禁止Gzdavidwong行使封禁用戶相關權限]]的討論提案,已列舉顯著他人質疑有重大爭議而不合理的封禁。遮罩不合理的封禁就是平反,但要先解決本案,暫不爭論不合理的封禁之遮罩。至於[[User:Assifbus]]的内容,要遵守[[m:Terms_of_use/zh|使用條款]],不管理不理[[w:Wikipedia:用戶頁#我的用户页上不可以放什么内容?]]。難道要[[Template:Commonnotice]]一直强調使用條款嗎?--[[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24 (UTC) :::::我个人反对用维基百科的方针来处理维基文库的站务。[[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2:49 (UTC) ::::::請看[[w:準用]]以及使用條款,再論维基百科有何方针不可能用在维基文库。--[[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12 (UTC) :::::::我之所以反对,是担心中文维基文库沦为中文维基百科的附庸。我不反对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和行政员以普通用户的身份加入维基文库的社群,我反对的是他们以“太上皇”的身份,利用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到维基文库的管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3:24 (UTC) ::::::::这反对真有原则。英文维基百科你威胁jimbo,管理放逐你,你就说双标。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antigng处理你持续侵权和人身威胁,所以你说他陷害你。你在维基学院,路西法人管你政治宣传和侵权,你就说他不避嫌。你在维基教科书无礼辱骂沈澄心,jusjih阁下愿意伸出援手帮沈。现在中文文库jusjih敢管你人身攻击和诽谤,你就说他是太上皇,滥用维基百科的权势参与维基文库的管理。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错的。每次错的都是别人,你都找别人的错。你代理被全域禁制的蟲蟲飛在多个维基媒体活动,人身威胁他人,多次诽谤他人,对jimbo和维基媒体基金会法律威胁,你在其他计划还威胁要举报维基媒体基金会,甚至在多次声称维基媒体基金会永远不要妄想加入任何国际组织。你还要在使用条款的边界上走多远?你架着某些计划本身的规则不完善在边界走,不顾使用条约。你非要看到基金会或是监管员下场你才满意是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4 (UTC) ::::::::我不论jusjih和zhxy_519的争执谁对谁错,但你这种谁管你谁有错的想法你最好收一收。我也不想在这里和你争执,实在看不惯你无礼指责jusjih才出来说两句。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04:49 (UTC) ::::阁下如果想借刀杀人,还是省省吧。Jusjih也是10多年的老人了,怎么可能会被你这种人利用?[[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2:41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 === {{比较条文| ==== 提前中止 ====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提前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但</u>非當事管理員或行政員<u>,仍要等投票168小時即7日起,反對解任票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例如0比5、1比6等,才</u>可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u>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封禁。</u> | ====中止==== 解任共識之討論或投票,其形式、程序與[[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投票者資格]],皆與管理員選任相近。<u>任何用戶可在開始正式投票前,提出取消或中止的客觀事由</u>。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且当前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可以于投票开始后168小時即7日起,宣告取消或中止: # 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 # 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 # 不合乎[[wmf:Terms of Use/en#4. Refraining from Certain Activities|維基計劃]]之基本準則、禮儀、討論程序。 取消或中止應當由<u>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u>執行。取消或中止时,<u>反對解任票必须大於支持解任票5票以上</u>,例如0比5、1比6等,<u>否则取消或中止无效</u>。 程序任何執行如取消或中止之執行,應附屬有列明內容之說明書在案,內標明1.獲得文庫社羣認可或授權的案事執行人;2.執行案事內容;3.引用理據;4.可見證社區成員;及5.其他執行案事必要列明說明之項。 蓄意濫提解任案者,可能遭反坐,例如<u>封禁</u>。 }} :{{ping|银色雪莉}}已添加到写字间。感谢建议。--[[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11:38 (UTC) ::以上很多用戶支持的討論提案,不等於[[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最新内容。請解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1日 (六) 20:35 (UTC) ::: 這不就是「明確當事管理員並沒有繞過規則的特權」嘛(「取消或中止應當由非當事管理員或報請元維基監管員執行」),沒見什麼不對勁的地方。——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20 (UTC) :::: 我觉得只要是个非当事用户就可以了,因为终止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了,不必非要管理员或者监管员。--[[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12日 (日) 04:38 (UTC) ::::: 我覺得還是交由較具權威者認定比較好,若任何普通編者皆能自行認定解任案的有效性而宣告取消或中止,可能出現各種「代理人」現象或爭議較大的取消或中止操作。維持現行任何人皆能提出異議的門檻即可。——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6月12日 (日) 04:41 (UTC) :::因为很多人对文本的细节提出了一定的意见,这个修正案也被编辑过,不过当前并没有违背提案的原意,无非是一些措辞有变动罢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6月13日 (一) 01:39 (UTC) ::::謝謝勇於開啓本討論,非投票,但仍要有穩定的草案,才容易成立。--[[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15日 (三) 03:25 (UTC) :::::{{ping|Hat600|Midleading|Shizhao}}樓上有很多支持一案,但又有分別次段落。請問下一步?--[[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01:57 (UTC) ::::::[[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提出的意見還未反映到修正案中,還需継續討論。--[[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02:54 (UTC) :::::::其實我一開始沒有意見,真的只是來提問的(笑),但我感覺這事情折騰實在太久了——所以我寫了一個草案,請各位閱覽給些意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27 (UTC) ===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Wikisource:管理员的离任/修正案2}} ==== 關於此修正案的說明 ==== :1.我上次只是來提問,但是蒙Midleading君在討論串中提及在下之“意見”,因此又細細閱覽各位高見,覺得社群實在是有必要就此事早日塵埃落定。 :2.我一直覺得各位在沒有有效梳理邏輯和整合各方意見的全面成文草稿下進行的爭論,除了長長的討論串以外很難總結有效信息;而在尋求單一條文的修改的過程中,在下又有了些'''對其他條文的看法''',為避免“頭痛醫頭”式的糾纏,因此發表長篇廢話。我仍舊不喜歡人事案,不過實在是不吐不快,如果有哪位同好覺得我這是OOC,我也只好說句抱歉了(摔) :3.在下的草案'''嘗試'''整合了原有條文和Yinyue200君、Longway22君和Gzdavidwong君等各位同好在上面提出的意見,如有未被整合進去或整合不到位的高見,又或者是我自己的“私貨”不甚合衆意之處,理當由在下負責。 :4.以下僅就各處修改之動機作一簡要說明,以便諸君撻伐: ::(1)“先溝通”部分:此前就有關溝通的時間節點在Jusjih君、Zhxy 519君和Gzdavidwong君之間甚至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在在下看來'''充滿負氣'''的——爭論,是以認為應當劃出明晰的時間界線,以杜絕不必要的紛爭,也在日後的實際提案流程中給予爭議各方平心靜氣的機會。(時間給得也許偏長,但文庫的歲月似乎比外邊是要慢一些233或許可以調整為48小時?) ::(2)“提案”部分:沒有大的修改,僅明晰發起提案時需要通知的對象。 ::(3)“聯署”與“答辯”部分:首先,聯署既然已達門檻,恐不必等待到7日截止。原條文“答辯、反駁、再答辯”的時間分段過細,也像是把答辯雙方束縛在不自由的時間環境下,因此在下不以為此處之區分有何必要,因此仍整合成同一時間段。既然作出這樣的調整,那麼答辯與聯署的時間自然應該分離。雖然也許會有朋友覺得這樣戰線拖得很長,但一則在聯署處實際上未必真等到7天才聯署成功,二則聯署未到門檻時,連提案都有可能胎死腹中,那麼是要讓人答辯什麼呢? ::(4)“取消投票”部分:此前的“提前中止”或者“中止”修改案,在下深認同其本意,但總覺得時間和流程邏輯上說不通(在下前已有述,不贅),是以作此修改,即將此“取消”或“中止”局限在:①明顯使提案不能成立;②相對的高門檻(6人,是解任提案通過聯署門檻的兩倍;其中要有兩名非當事管理員,因應如今本地各管理員之現狀和避免社群進一步分裂,這一設置實有必要)等條件下才能取消投票。 ::這樣是為了: :::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至於在前述基礎上的開始投票後的提前中止,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一個已經經過了聯署門檻而未被提前取消的投票,是合規的投票,為什麼要提前中止呢? ::(5)“投票”、“解任共識”、“再任”部分:沒有修改。 ::(6)“其他規定”部分:這部分我把一些來自各方面的有益意見整合在了一起,列成數項,此處不贅。 :以上滿紙荒唐言(其實在下認為除了爭議核心點的“中止”以外,修改並不多)請諸君酌處,在下非常歡迎高見,祝編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日 (六) 15:50 (UTC) ::我對閣下表示感謝,也先提三點。 ::1.即其他規定3,說明書是什麼東西?這一段語氣風格突兀,而第四點所謂見證人更是未曾見任何維基項目上有事務執行需要的。請閣下考慮。 ::2.本站6名管理員,4個人算活躍吧。那麼如這次Jusjih只要同時發動對兩個對立管理員的罷免,今後除了被投票,除非無助的善意推定社群眼睛非常雪亮,什麼也做不了了。閣下至這裡還要6個人贊成,我認為不妥。 ::3.即便有這麼一個規則,我這次感受最無語的,是“溝通無效”的濫用。溝通無效的定義算是不需要寫入規則的默認共識,中文維基百科的實踐已經表明這應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這次Jusjih發起,而Midleading居然贊成說:你認不認錯,不認錯就是溝通無效。這是非常惡劣的態度,根本不算溝通。我希望閣下能認知這一點,歡迎閣下的意見。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3日 (日) 02:34 (UTC) :::谨回复如下: :::1、我认为这个“说明书”其实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个'''格式化的程序标识或说明'''。我愿意就这里说明一下,当然这说明或许未符合[[User:Longway22]]君的本意而可能是我的“私意”或“私货”,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 :::首先,“沟通-提案-联署”这个流程中需要'''明确标识''':1、提名人(可能是沟通当事人);2、提案解任理由;3、解任理据;4、联署人,等等。作为一个对比参考,我看了近几次的百科方面的解任申请(我想以阁下的立场,应当也会认为百科的流程是相对完善的吧?——另请其他朋友注意,我并未打算照搬或者“被太上皇”任何事,像我前面说的,这仅仅算是一个对比参考),以那边的[[: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蟲蟲飛|最近一次]]为例,里面也是有这些内容的吧?这些内容对比“其他规定/3”,是一一对应的。 :::再来,“答辩”流程,我的正文里有说(这是援用现有的文辞),需要'''整理成文'''。整理者的署名、简要移动说明(而不仅仅是突然被加小标题“放逐”到话题的末端,这一点我想在下应当还是有些体会)我想还是需要的;自然,这些动作不需要见证或副署人的时候,也就没有这方面的必要了——这一点上,我并不反对对“其他规定/3”言辞上的修订。 :::最后,“投票-(取消投票)-共识”流程中需要的'''明确标识''':1、取消投票的提案人/解任共识的(执行)決定者;2、执行内容;3、理据;4、取消投票的支持者/解任共识的支持者,等等——这我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不少人支持这个“说明书”的原因,其实未必是说要有一封“书”,而是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这应该说是值得被重视的——自然,言辞上可以再斟酌,这要请大家来帮助。 :::2、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是三角形式的对立关系?我的看法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三角对立的情况,那么确实是应该由'''众意'''来决定各位的去留的。因为三角对立的话,那么几乎可以认为文库的日常程序与工作将严重受限于诸位的争端,这种情况下,历经投票流程的所有前期流程仍不能沟通时,交由众意决定是妥当合理的,因为已经没有其他办法控制各位不陷入争端了——而这时在取消流程中设置高门槛的“众意”是必要的,因为它将避免无休止的“取消战”而使得善意推定的社群得以顺利行使自己的权限。——而且这是常规流程,要真的“失控”,也还有紧急流程。 :::3、我不愿意评价至少目前相对被搁置的现实争议——就像我理论上支持对争端双方的双向禁制互动一样,有时候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这不是说要脱离现实,而是不要让现实偏差'''过于'''影响逻辑。我认同阁下所见,沟通无效一般是“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但是“答不对题”甚至“沟通无效”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认知,因此我认为在这边下手最终是没用的——因为流程虽都是善意推定,而现实未必如此。事实上,'''就算是'''百科规则,依然不能避免主观认知差异而仍旧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各种流程上可能导致的终止流程,包括“其他规定/1”就有了必要性——它起码是程序上的一个'''兜底''',即一事不再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04:43 (UTC) ::雪莉的这份修正案考虑的非常全面,我是{{支持}}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0:58 (UTC) :::我同意“溝通無效”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判定,認不認錯也不能代表是否屬於溝通無效。我傾向認為現在這種情況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無效”的狀態,例如Zhxy 519要求Jusjih對其撒謊作出說明,Jusjih要求Zhxy 519對其違反避嫌作出說明,但是到現在都沒有一個解釋。如果以管理員還在發言就不屬於溝通無效的理由快速終止任意管理員解任投票的話,相當於只有不活躍管理員可被提出解任投票,這樣下去的話,最終只能靠[[votewiki:|安全投票]]收拾殘局。管理員解任是否通過要靠所有合資格用戶進行投票,不是由某個委員會仲裁,只要不存在惡意拉票和灌票,就應該根據投票結果作出決定。--[[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3:12 (UTC) ::::本人早於去年就[[Wikisource:写字间/存档/2021#2021年5月29日Zhxy 519禁封用戶妥善否|在此]]做出回應,而不甚活躍的管理員達師也早已[[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意見]],不贊成所謂避嫌。Midleading不做好功課就來發言的行為欠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我贊成閣下堅持確立一事不再審的原則,也認為全文仍有大量需要修改之處;但我更覺得即使規則確立,需要閣下這樣的人予以監督實行,不然在本文庫有法不依的情況無法解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17:14 (UTC) :::::首先,我倒认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君的说法更多地是在反映一个现实状况,即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的实际状况。自然也许他在这部分的表述有可斟酌之处,但是我认为他的本意仍指向了这次修订的目标——流程(尤其是取消投票的流程)的规范化。今天的局面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我并不天真到以为调整规则便可万事大吉,也认为“陷身于现实的泥潭中并不有利于规则制定”;但规则虽不是唯一的诱因,但至少是一个我们现阶段可调整的诱因,因而我提出这样的草案。至于如何解决包含阁下所言在内的存在的各种可能情况,是要依靠'''各位的冷静'''和'''可执行与细致的规则''',在下并算不得什么。--[[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日 (日) 20:22 (UTC) ::::::閣下此時不需要判斷我給的理據是否正確,只請思考一下,我能給出一個解釋,對方卻連「答不對題」這樣的理由都從未提過,從程序來講,這到底符不符合閣下也認同的「溝通無效」內容?如果不屬於,閣下認同的究極版「溝通無效」又是什麼呢? ::::::閣下對「主觀」頗有排斥,但一者主觀不等於錯,二者閣下所認為的「各位的冷靜」未嘗不是一種主觀認定。「主觀」的言行,至少是可以先討論對錯的吧?不經過討論就開投票的做法即便百科我也非常反感,所謂眾意一不小心就會變成霸凌,請三思。 ::::::閣下上次的發言3,認為依然不能避免,我要說這不是全部。比如[[W: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8年6月#提請解任User:Shizhao|這裡]]。這固然有其他管理人員出手的因素,但也是有其他用戶出來直言的結果。閣下不願牽扯入局本身,但是明顯的正義如果沒有人出來做,那麼我也會像當初瓜皮仔的感歎那樣,對沒有正義的文庫社群失望透頂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19:12 (UTC) :::::::那阁下是不是认为要在修正案加入“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之前Jusjih开始投票前也确实发起了这样的讨论,只是还没有深入讨论阁下是否做错了什么就跳到了Jusjih撒谎的话题上。[[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4日 (一) 23:09 (UTC) ::::::::我也曾告知閣下Jusjih最初的留言連溝通都不是,閣下卻公然枉顧了。“各位的冷静”在閣下身上我當時沒有看到,今後能否,我也沒有信心。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1:43 (UTC) :::::::{{ping|Zhxy 519}}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了,我觉得“沟通有/无效”就像是民法中的“感情破裂”——它就是一个由头,不是别的。一方也许认为感情没有破裂,但你无法阻止其他方认为感情破裂,因此民法上允许你以感情破裂为理由来提出离婚申请,也同样允许你以感情没破裂为理由来不同意离婚——但起码任何人以此为理由来提出这个申请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很难去给感情破裂下一个绝对客观的排他性定义:你当然可以像民法那样去列出一些确实能印证感情破裂的例子,这些例子是相对受大家认可的“默认共识”;但即使如此,这些例子到最后也还是会加上“导致情感破裂的其他情形”这一条。要验证是否“沟通无效”,只能是逐案分析,无法绝对地定义化。就诸位的案件而论,我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这是“'''双方的'''认知差异导致了沟通无效”,也就是你认为你对他沟通无效和他认为他对你沟通无效的两者叠加——就像感情破裂,既有双向的破裂,也有单向的破裂或不破裂,但这些单向的破裂和不破裂叠加起来之后,事实上还是'''总体破裂'''——双向沟通无效。 :::::::也由于此,我不知道阁下为什么认为我“對「主觀」頗有排斥”——我要是对主观有排斥,就不会把这个主观的词语用在我的草案中了。主观确实不等于错——但也不必然都对,正因为此,我们才尝试去给主观定义的“沟通无效”施加客观的约束和管制,避免它成为滥用的由头——但这个管制一定是有限度的,至少用它来作为一个提案的依据这一点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的。而提案也不意味着投票就开始了,从提案到投票中有相应的争取联署以及答辩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用于讨论的,而并非阁下所说的“不经过讨论”——事实上讨论的空间显然比这个还要广,在提案开始之前难道就没有讨论了吗?如果真没有讨论过就提案或者提案后没有有效讨论过,我想这个提案被提出来了也得不到支持的,而且也是触发了草案中可以提案“取消投票”的各类事由的。 :::::::至于众意的问题,众意当然不会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有的框架里,不用众意来裁决,又该用什么来裁决呢?而且我们并不是没有设定挽救众意可能发生的错误的机会,从取消投票到紧急求助的这些规则制定就是为了这一点,如果想要做得更好,我们是要去完善这些规则,而不是无视这些规则和它们存在的漏洞。——但这些规则肯定无法做到永远地完美无缺,所以我说“规则...不能避免...提案申请解任的情况”,事实上在阁下举的例子中同样如是的,此时不靠众意来挽救,又要靠什么挽救呢?而这些众意,难道又是无规则地表达和行使的吗?在下今天在这里长篇废话,恰恰是众意中很小的一部分,说明了在下仍愿意表态来希望尽力调整当前的局面;而阁下说我“不愿牵扯”我也甘之如饴,因为这同样是我在行使选择表态或不表态的正当权利的一种体现。 :::::::最后我还是想说一句:至少我此刻入局,只是为了调整更合理的规则'''这一件事'''而来,我身上并没有同时解决几十个问题的能力——我想诸位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有就草案的'''具体'''建议或意见,仍请阁下指正。--[[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4:11 (UTC) ::::::::插句話,我好像沒看到閣下提案中有“主觀”的字眼。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5日 (二) 05:30 (UTC) :::::::::提案里没有,不过我给阁下的回复里有,我想Zhxy 519君指的是这里?于是据此回答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06:01 (UTC) ::::::::這麼打比方很有意思,不過閣下要知道在本站後果卻不是「離婚」那麼簡單,而是接近於「剝奪子女撫養權探視權」一樣嚴重。涉及到這樣的部分,我就不能贊同閣下簡單歸咎於「雙方認知差異」而算作溝通無效了。很簡單,從我過去所處情形的角度,應對對方無理取鬧而已經提出了足夠的解釋,那麼對方就是鬧上加鬧而足以關閉了。我想說民法上法院都不會受理這種所謂原告,維基上就更不應該拿來浪費眾人時間。 ::::::::我認為話題不要扯遠,所以認為一,如瓜皮仔所說,溝通無效的定義不必明文強調,但應該在這裡重新達成共識。二,條文本身,我想再與閣下探討一下。比如百科原案說提請需48小時,閣下版本為何選用72小時?再如百科原案內容直接表示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閣下的修正稿也不予採納為何? ::::::::最後表達一下本人的基準,本站除了版權規定嚴格之外,考慮參與者數,基本不贊成各種規則比百科更複雜。繼續歡迎閣下意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5日 (二) 20:27 (UTC) :::::::::管理员被解任的结局是属于“离婚”还是“剥夺权利”?我想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认知差异”是中性词,任何的沟通无效难道不是都反映出沟通双方对某件事认知不同吗?我还没有见过认知统一而沟通无效的;因此这“归咎”是否过于“简单”,也许旁观者清。至于有关法院是否受理的问题,阁下讲得很好,但就像阁下所言,受理与否是'''“法院”'''的事情——而不会是当事人的事情。 :::::::::我很高兴阁下愿意回到具体条文的讨论上来。谨就阁下的意见进行回复: :::::::::一、“沟通无效”的定义确实不必明文强调——恐怕也无法明文强调,就像我所言,“沟通无效”只是提案由头,就像“感情破裂”一样,在提交离婚申请或诉讼之后,终归要看证据——而证据需要逐案审定,不是划一。沟通无效的定义之“达成共识”,到底能不能达到某些效果,还是说仅仅成为了限制提案的一道壁垒,我持怀疑态度——不是认为不该有合理的壁垒,而是认为合理的壁垒不是设在此处而应该设在'''“取消投票”'''那里,是由对证据的审定决定而不是由对概念的审定决定。 :::::::::二、我没有打算过照搬什么方案——也没有想过一定不要参考什么方案。“洞中岁月长”,在处事节奏并不快的本地,时间做'''适当放宽'''是合理的事——当然,如果'''多数人'''认为一定该按48小时,我不会坚持。 :::::::::三、至于“原因如果證實不成立,解任案就不成立”一句,我记得百科的原文是“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视作”就需要被审视,也需要经过适当流程被宣告无效。这个流程,在“取消投票”里有。我欢迎就具体的流程(包括)门槛进行商榷,包括上面GZDavidwong君也与我就这个门槛有过讨论;当然,最终这个门槛如何定,还要收集各位意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2:40 (UTC) ::::::::::表示原则上赞成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除非在修正案中明确加上“开始投票前必须讨论是否已经沟通无效,没有讨论结果就开始投票属于霸凌且无效”和“溝通無效的情形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并获得社群投票通过,否则我反对这种企图蒙混过关的行为。--[[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05 (UTC) :::::::::::閣下這麼說看來倒是同意的。既然從我到銀色雪莉都認為不必也不能明文化,只要這裡達成共識,並不需要甚麼事情都社群投票。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27 (UTC) ::::::::::::但我并不认为“达成共识”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始终的看法是:“沟通无效”是主观看法,是提出提案的由头,不建议对它作任何定义上的限制,否则会变成对于提案权的不恰当压制——而“达成共识”可能就有“定义上的限制”被包括在内。我最多仅能接受对它作出例举性的说明,而不能接受对它进行概括性的排他说明;而什么样的例举性说明能够为大家接受,则需要进一步<del>共识</del>商讨并最终'''作为方案细节'''通过投票决定是否落实。(简单一点讲,你可以举例出某几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情况属于“沟通无效”,但'''绝不能声称仅有'''某几种情况属于“沟通无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4:32 (UTC) :::::::::::::中文維基百科上“溝通無效”的形成也是多年實踐得來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問題在於“各位的冷靜”幾乎不復存在,逼得我非要出來把它說得很清楚,這就很無語了。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6日 (三) 04:46 (UTC) ::::::::::::::我想“冷静”对各位,包括在下,都是时常适用的一个词。 ::::::::::::::另,阁下所举的“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自然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我也对[[User:Midleading|Midleading]]阁下所说的“'''‘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成立’''',不能作为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和快速关闭管理员解任案的唯一理由”深表认同(希望我没有错误断句阁下的语句)——Midleading阁下认为现有草案中的说法是否足够表达阁下的看法?(即“取消投票”中的“被提案解任的管理員不得參與此(取消投票)提案”这一句,是否足够?至于阁下担忧的“拒绝管理员解任案被提出”,我认为无论是原案和草案,应该都没有漏洞会导致“提案被'''拒绝提出'''”了)如果尚有不足,请阁下分享是否有更好的文辞表述(自然,在下也同时请各位同好指点)。又及:我这样有没有@到阁下?我对维基的提醒回复功能真的是...不太抱希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5:05 (UTC)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想要不通过投票而只是通过讨论达成的关于“沟通无效”的共识,我认为可能就是所谓百科里的“僅限於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那么这是一个限制性的而不是列举性的条件,也只有在这种限制性的条件下才能得出Jusjih滥用沟通无效的结论。而我反对的就是对“沟通无效”作出一种限制性的规定,所以Jusjih滥用沟通无效这个关闭提案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原案和草案都明确了只有沟通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发起取消管理员权限的投票。注意这里说的是发起投票,不是提出提案,所以当事管理员即使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也不应该清空提案页面,不过仍然建议进一步明确这一点,因为仍然有可能因为当事管理员认为沟通无效不能成立导致不能进入投票阶段。最后我有个疑惑,就是所谓“為了防止一案多審,除非有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这里是否包括之前在旧的方针下被快速关闭的提案?--[[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6:03 (UTC) ::::::::::::::::一、也许请你注意我的引文,没有“仅限于”,这就说明了我是在把“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当成一个列举性的条件'''的立场上。而从[[User:Gzdavidwong|Gzdavidwong]]君的“閣下稱之為舉例也無可厚非”的回复来看,'''也许'''他对这一点并不反对——当然这需要他本人来回复;而我则再次清晰地申明我个人的立场。 ::::::::::::::::二、我注意到阁下就“提出提案”和“发起投票”的词句所提出的说法。我的看法是:自提案提出起,想要在进入正式投票流程前取消投票,均需遵守“取消投票”的流程要求——简而言之,“提案”是“发起投票”的第一步,即时受到“取消投票”流程的约束。就此,我建议把相关表述修改成(斜体字为修改处): ::::::::::::::::{{quote|'''取消投票'''<br>任何用戶''自解任投票提案提出起至''開始正式投票前,可提出取消投票的客觀事由。''在此期间,''解任提請如被判明存在以下情況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三、我想请阁下指明,阁下所指的同一事件,是指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还是指“提案被快速关闭”这件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7:25 (UTC) :::::::::::::::::这里确实有阁下所言两类事件,一类是此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一类是提案被快速关闭以及随后在元维基发生的事件,只有前者被作为理由提出过解任提案,有可能让人将“不得就同一事件重覆提起解任”误解为不得在解任提案中重复引用之前被快速关闭的提案所涉及的事件。在这里,旧的提案如果被当事管理员自己快速关闭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如果被中立管理员关闭,那么提案的关闭本身不会导致新证据的出现。我支持只有出现了新证据才能重新提交新提案,同时认为在新提案中可以重新引用过去的提案中提及过的事件,而并非只能对新证据进行讨论,反对将一事不再审原则误解为只要某证据被之前的提案引用过,就不得在今后的提案中重新引用。--[[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6日 (三) 08:14 (UTC) ::::::::::::::::::我現在看不太懂,是還要算前帳,還是只修規則?算前帳的話Zhxy有他的一番說辭,還未見Midleading能駁斥的;只修規則我認為也走的有點遠了,想定出太多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這算一朝被蛇咬?我還是那句話,對於溝通無效的定義,我也是被迫出來說的,因為實在是有人可能真糊塗,有人可能裝糊塗。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03:36 (UTC) :::::::::::::::::::{{ping|Midleading}}就阁下所言,似乎应该将“同一事件”的概念细化。我不赞成关于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称为“一个事件”:我认为新证据只有在与旧案中心事件直接关联时,才允许作为旧案的新证据提出并重启旧案,此时允许重提旧事;但如果新证据与旧案中心事件并无直接关联时,应该作为新案提出,而不应该东拉西扯把无关的其他内容扯进去。不知道阁下以为如何。 :::::::::::::::::::{{ping|Gzdavidwong}}仅就阁下关于“只修规则”部分想向阁下了解:请指出“其它維基計劃上根本沒有的細節”——说实在,讨论过程中涌现更多细节与文辞上的调整不是坏事,毕竟各计划也是基于其社群本地的具体实践而产生其方针指引,在'''讨论'''阶段过于自我设限有时并非好事。我当前主要仍着眼于只修规则,还请在讨论规则本身时不过分陷于——不是不陷于——现实的泥潭。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07:50 (UTC) ::::::::::::::::::::簡單例子就是我最開始提出的:其他規定3。這段是誰寫的,我們都知道。一如之前修改時硬塞入的“附則”一樣,突兀而可行性低。且不說我本人,Zhxy每次行動,也是會給理由的,非要弄成“說明書”還要“見證人”這些,沒有維基項目會規定如此——中文維基百科就沒有。要求刪除這一段。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7日 (四) 14:24 (UTC) :::::::::::::::::::::同意[[User:Gzdavidwong|瓜皮仔]]所言其他規定3可行性低而且未見於其他維基項目,建議簡化或刪除,但這不等同於執行程序不需要任何理由。至於要不要算前帳這一條修改意見,我只是想表明在有爭議時防止一案多審這一條不應該用於限制和阻止提案進行正常的討論,就跟只有溝通無效時才可以發起投票這一原則不應用於限制未滿足提前取消條件的提案進入投票一樣。但是這不代表我想要駁斥Zhxy的說法或者算前帳,其實某种程度上我贊成[[User:Zhxy 519|Zhxy 519]]在[[User talk:Jusjih]]提出的“封禁用戶從來沒有強制和其他管理員事先溝通一說,何來污點?”。我反對的只是[[User:Zhxy 519|Zhxy 519]]沒有把這些本來有一些道理的東西解釋清楚,卻屢次阻撓維基文庫中的根據正常流程發起的投票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05 (UTC) :::::::::::::::::::::其实我不时也看不懂这位朋友的文字233——不过我不认为这可以意味着基于“某段内容是谁写的”而去对任何言论进行评论(我与这位朋友不时也有争论,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并非要为谁背书,请知悉——推定善意)。当然我仍然'''赞成简化或改写'''(删除大可不必);重点在于这段话“反映出很多用户'''希望在流程上有更清晰的标识和严密的程序'''”(我又大言不惭引用自己的话了),诸位应当意识到这一点。 :::::::::::::::::::::{{ping|Midleading}}关于阁下的看法,那就把草案改成这样好了: :::::::::::::::::::::{{quote|解任投票案因遭提前取消或投票未达门槛等原因而宣告不成立后,又发现'''新的'''与原案所涉事件'''直接关联'''的证据的,可'''基于原案'''再次提出解任;除此以外,为避免一案多审,不接受就同一事件重复提起解任。}} :::::::::::::::::::::阁下觉得这样是否足以填补可能的漏洞?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15:38 (UTC) 討論似乎已經太長,無法直接回覆銀色雪莉的最新留言,所以重開一行。如果認為我沒有解釋清楚,那麼討論就夠了,我沒有義務提出「建設性」意見,我只有努力維持正義的義務,Jusjih也從來不是什麼正常流程。回來我關注的條文,48也好72也好倒不差24個小時;「視作無效」處,沒有「流程」不代表這一句就不能寫吧。再有既然一事不再審那裡既然準備引入,百科提出的半年不得再提案的條文,為何不一起引入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7日 (四) 21:47 (UTC) :一、建设性意见未必是要阁下详细提案,但正如阁下所言,应该在讨论中解释清楚,然后得以体现到内文中,否则会变成高来高去;正如Gzdavidwong君所言,“审核内文”事关重要。 :二、在现有草案中使投票不成立的方式应该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前取消,一种是投票不到门槛,哪一种都需要流程。百科的“如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可视作申请无效”这一句话中的“内容不符或原因不合理”这句话我是认为已经包含在了草案“提前取消”中的“未有充分合理理據和證據等,而濫用機制反复提出解任案”和“解任案之理據和證據等不足以忽視善意推定之選擇”这两句当中,因此似乎没有另外列出的必要。 :三、我不认为那是适合本地的条文——一旦解任失败后被解任者无论如何均获得6个月的保护期(尽管紧急解任仍可使用),这不像是一个平衡的条文。草案(及草案的新增修改)应该已经明确多数情况下不允许就同一事件重复解任,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这时是否需要引入其他'''明显基于彼本地而非此本地的实践'''而制定的条文,我相当质疑。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5:20 (UTC) ::1. 我認為我已經解釋,如果覺得不清楚,為了避免「高來高去」,閣下雖當時未參與,想進一步討論仍可就具體行為具體提出。 ::2. 好……吧,也不算非常重點。 ::3. 不平衡嗎?至少是給雙方一個冷靜期。而目前實踐則證明,「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如果本次不是我以當事管理員身份,類似的安排可以說是無效的,未來如果再玩同時罷免兩個管理員的把戲,恐怕根本沒有可信的管理員出來中止,只能流向投票似的「眾意」,而不是真看證據這些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7:53 (UTC) :::就第三點,“也已有滥用机制反复提出解任案下经机制取消投票的安排”的主語是'''草案''',草案與原案的安排已有不少分別,因此基於舊事判斷這一安排有效與否顯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並不認同“以當事管理員身份”可以關閉涉事提案,但鑒於原案未曾清楚說明,因此我不表示意見;而現在草案之其中之一的目的,便是明確排除這一點的可能性。至於有關“罷免兩個管理員”等推演,我前面有回覆過Gzdavidwong君(在第一次回覆的第二點),恕不贅。如果閣下對中止門檻過高(是門檻'''過高'''而不是門檻'''高''')表示憂慮,基於合理考慮我已在條文中作了適當調整——但是,這不代表我認為“投票似的「眾意」”就必然等同於“不看證據”——這樣說來,投票選管理員也是隨意的“眾意”,沒人看表現了?這樣的類比明顯是不當的,因此我堅持即便門檻作出一定調整時,仍然保留“取消投票”中需要非管理員的用戶的聯署的部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2 (UTC) :聲明:2022年7月9日'''更新''':調整和整合部分內容,請以更新後的草案文本進行探討。--[[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0:45 (UTC) ::這裡我說的更明確一點,中文項目管理員講理扛不住「抗議」的風氣在國際社群我還沒見過,當事管理員可以考慮避嫌,但明顯的擾亂破壞即使當事管理員也不需要忌諱出手,就如我已經舉過的管理員達師[[Wikisource:管理员/除名存档#反對除名 Oppose removal 2|發表的意見]]一樣。一句話,明確限制當事管理員的條文我也表示反對。 ::另外,我提議廢止「再任」一段。最終決定權仍在Meta,meta不予理睬即使本站通過罷免也沒有用,這一段就變得冗餘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21:18 (UTC) :::[[Wikisource:管理员#避嫌|避嫌]]是本地现有指引,当然有例外情况,但仍然有诸多限制,而并非可以全然随意走到天平的另一端。既然不少同好喜欢引用百科,那我就引用[[: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这一句]]好了:{{quote|滥提、不符合假定善意、违反维基方针、礼仪、讨论程序之解任提请,皆可经'''非当事'''管理员或行政员取消或中止。}} :::这难道也要说是“明确限制当事管理员”?在下恐怕'''不能接受'''这个说法。 :::“再任”那一段,按上一段回复的老规矩,我[[:w: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通过解任投票除权|引用一下百科]]得了:{{quote|被取消管理人员资格的用户仍然可以再次申请、被选为管理员。}} :::看来解任指引中无疑仍应该有关于再任的规定对不对?结合阁下的说法,那么: :::{{quote|'''再任'''<br>被解任者就解任进行申訴的权利,仅限于被紧急除权的前提下行使。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最终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虽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把原“再任”段修改为这样好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9日 (六) 05:51 (UTC) ::::原百科的確沒有「明確」,但是閣下的修正案有當事管理員不能參與提案一句。如果閣下把百科版本替換過來,我就不會繼續反對。 ::::我看閣下似乎在另一處加入不能同時提報兩名管理員這樣的提法,我表示感謝。不過我仍然擔憂最糟糕的情況,即有人出來不顧常識地濫提,但一直不發言的所謂「非當事」管理員拒絕出手阻止,反而認定彼方的胡言亂語是「有效的常識溝通」,不論別人如何解釋。今次發生過一次,我真的對條文的作用表示悲觀,因為不顧常識真的很難阻止。 ::::我是百科原條文看的不細了,但是百科原條文既然如此,不夠嗎?刻意強調太多顯得太有針對性了,我認為就留著百科條文短短一句話就夠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1:15 (UTC) :::::我倒是认为百科很清晰说出了得由'''非当事'''管理员提议中止;我觉得这个就是一个条文上可能的漏洞,但是这个漏洞在大家有相关未具文共识的时候也许不那么显眼,而如今出现了显眼的情况,那么就不得不在文字上作明晰的定义。我要指出的是,我翻查了百科的无效化解任提请(近十年吧,再往上的那些远古痕迹我也没有翻了),还没有出现过由当时管理员自行关闭提案的。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种规则失效的情况。 :::::至于条文的作用,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在下并无三头六臂,所能做的,是尽量修补条文而已。 :::::“再任”这个部分,其实只是梳理清楚了哪种情况是透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可能的复权,倒不至于有针对性吧...在下是一个“鸡毛蒜皮”的人,还是愿意说得详细一些——对于能说得详细的东西而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0日 (日) 03:55 (UTC) ::::::我承認百科歷史上的確沒有,但是目前文庫的規則允許。因此修改如果大致按照百科來,也不必要加入太針對性的內容。 ::::::既然願意說得詳細,那麼我再舉一處,[[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2021年|更早版本]]對於再任,並沒有限定於緊急除權,而是所有情況,改成現在限於緊急除權,並沒有解釋說明。我仍然認為百科的一句話更加簡單明了,但閣下如果堅持,請考慮是否要限定於緊急除權者。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1日 (一) 18:03 (UTC) :::::::{{ping|Zhxy 519}}不知何故不能直接回复阁下?我是这么看的:我必须申明我从来没有打算“按照百科”或“不按照百科”,无疑百科是可供参考的经验——之一,但不会是照搬,还是根据本地的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既然百科在实际操作中也已经形成了由非当事管理员执行相关操作的惯例,那么有鉴于文库的实际情况,用文字把这一点落实下来也并无不可。我还是那句话,百科与文库这两句话表达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所以这个表达其实相对来说是小事。 :::::::有关“再任”的部分,我想阁下所指的实际上是当中有关“申诉”的安排。“申诉”分为'''向社群'''申诉和'''向元维基'''申诉两类,我的看法是:紧急除权的情况下的两类申诉均已透过已有的不在本次修正案讨论范围内的[[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緊急除权]]下有明确规定,就不必论。'''问题是,由社群投票通过的解任''',“向社群申诉”鉴于草案中已有足够长度的联署期和答辩期,这可以不需要了,但“向元维基申诉”这一点'''是否应该恢复''',需要请各位发表更多意见来整合,在下未敢擅动(同时也是由于在下对元维基并不熟悉的关系)。——不过我个人认为有跟没有似乎都很平衡,也说得通,所以还是要看众意。同时,“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这是我所认同的,现案或草案也没有对这个做任何限制(除非他连一般程序都不能通过),所以我想这方面问题不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2日 (二) 07:52 (UTC) ::::::::如果精神是一樣的,請恕在下重複上文已表達過的個人準則:不贊成規則比百科更複雜。 ::::::::我倒不要求「恢復」,因為這個是本地社群不應也無法限制的。與其這麼麻煩,我們目前的共識還是百科的「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再沒有人提意見就用在目前定稿裡用這一句好了。沒有進一步討論就採用目前共識,這是維基項目常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3日 (三) 17:24 (UTC) :::::::::“复杂”与否,还是要看规则是否适用于本地情况,没有一定要比较他人的道理。至于“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就算是在现行的规则中也并没有限制嘛,草案就更没有了,所以这句话直接添加在“再任”里是无妨的;但对于涉及“申诉”这部分,我没有意见,目前也没有修改的打算。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18日 (一) 11:48 (UTC) ::::::::::多日沒有新討論,竟然有些看不懂原來的話了。閣下「沒有意見」的意思是對目前「限於緊急除權」不反對;還是雖然自己無意修改,但不在乎別人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19日 (二) 21:36 (UTC) :::::::::::这么说吧,如果合乎程序的话,我觉得几乎没有理由否定投票通过的解任共识,因此我不认为“申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任何作用——当然如果这场投票属于“大规模破坏”,要去元维基提报,那是另一回事,但这也不在“申诉”这个词的范围内了。所以我无意修改这个部分——因为我认为它是可以接受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23:04 (UTC) ::::::::::::我對於「申訴」處的觀點,就是閣下雖然認為無用或是可以接受,但是明確寫出來「只能用於」這樣的字眼,未免太有針對性。所以這裡要麼徹底刪掉,要麼不再限制。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15:34 (UTC) :::::::::::::先说一句:我前面有一个更改的版本,已经没有了“只能用于”,所以我不知道阁下是指什么? :::::::::::::既然阁下也清楚在下的“申诉不应成为延宕或阻挠正常程序和事项下提起并被通过的投票解任共识的工具”这一立场,那么在方案中有相应的规定实属正常。我仍然是那句话,希望阁下明白这并非存在针对性,就算是针对性,也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规则失效的情况加以修补。何况,评价一个规则的标准,是应该在逻辑和公平性这一层面上来评价的。阁下称这太有针对性,但本地社群就内部事务循正常而非紧急流程达成的共识,我实在是不知道有什么可供“裁决”或“申诉”之处——说句题外话,有不少姊妹项目就这个问题在其当地的本地流程里甚至似乎都没有申诉这么一说。再者,我前面已经提过,如果这样的共识真的是被人骑劫的产物,那么完全可以到元维基提报大规模破坏。如此,在逻辑和公平性上是否尚有不足,还请阁下示下,但“针对性”恕我不知从何而来。本来这样的“申诉”作为走紧急程序而可能有误判甚或骑劫时的一个兜底自然是非常合理,但是经正常流程的解任实在看不到有此必要。 :::::::::::::在此基础上,如果文辞上有人想调动,我可以给出我能接受的方案: :::::::::::::{{quote|'''再任'''<br>遭任何形式的除权后的用户,均可'''通过[[Wikisource:管理员#成為管理員|一般程序]]'''来再度出任管理员。因此,通过解任投票方式而被取消管理员资格的用户,可以重新申请并通过[[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选举]]再次出任管理员,但'''不能经申诉'''而快速再任管理员。}} :::::::::::::以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07:51 (UTC) ::::::::::::::很久沒來,條文甚麼的你們已經說了很遠,我跟不上了。银色雪莉自己似乎也說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覺得還是要貼出來,如果银色雪莉能設身處地,運用智慧最好,不然今後還是死局啦。 ::::::::::::::即:假設银色雪莉為本站管理員,因一次操作被某「老資格管理員」盯上,要银色雪莉解釋。银色雪莉其實已經做出解釋,但對方反駁都沒有,直接不聽不看說「溝通無效」,強行推動下一步罷免程序。不明真相的群眾看到罷免管理員,如找出氣筒一樣不討論,直接拿票解決問題。請問银色雪莉能做什麼? ::::::::::::::諸位還請不要忘了,說來說去那麼多,這裡依然是最大的漏洞。--[[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7日 (三) 13:44 (UTC) :::::::::::::::久违了,祝安。“沟通无效”这事儿的讨论仿佛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还是愿意回答——不敢谈什么“运用智慧”。 :::::::::::::::说实在,'''滑坡'''的推理其实大家都会推,世界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规则能够'''绝对'''防守得住假想中的滑坡——无论是现规则、规则草案、百科规则或者是其他任何规则都是。但我们仍应该“尽人事”——否则,就连“听天命”的资格都没有。 :::::::::::::::涉事管理员在进入投票以前在“联署”-“答辩”期间有大量事可做,可自我陈述与辩驳,甚至可以提议(不是提案)因(包括无理强行推动罢免在内的)某一原因而关闭此投票提案。至于“不明真相的群众...不讨论”,我不知道这是阁下的滑坡推论,还是阁下遗忘了我们有答辩期?如果不幸历经常规程序下众意真的被骑劫而成真,我前面说过了,真的可以元维基报大规模破坏走起。 :::::::::::::::以上的可做之事,我想就是在阁下推崇的百科规则当中也不过是这些了,如果阁下认为草案中对比百科(或其他规则)没有保障到(或者说保障不足)涉事管理员的任何一点'''应有的'''权利,不妨提出来。——我再次重申,我非常欢迎对于草案的宝贵意见,上面与各位的愉快探讨中已经有不少各位的意见得到吸收,也期待这样的良性互动得以持续。 :::::::::::::::回答暂时是这些,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但我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的:那就是阁下所提出的这个情境,是否有别的规则可以加以严防死守'''而不损害公平性和理性逻辑''',如有,还请示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7:55 (UTC) ::::::::::::::::笑,我是看閣下能正常溝通,有理有據,才來徵求意見的,怎麼反倒問我了。中文維基百科我也很久沒有活躍,但是之前如WMC肆虐的時候,如果有正常人出來講話,我看連WMC都是自知理虧而走開的。目前本站甚至之前維基詞典,都是有人根本連中文能力都成問題,仍然仗勢壓人。閣下的確給了最終保險方案,但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經歷,我也累了,需要從開始階段就能節省眾人精力的辦法。 [[User:Gzdavidwong|瓜皮仔]]@[[User talk:Gzdavidwong|Canton]] 2022年7月28日 (四) 02:10 (UTC) :::::::::::::::::提问未必是反诘,而是希望收集各方意见,毕竟人总有局限。现实泥潭的问题我之前已经回复过了,此处不赘。确实我也希望能够简化流程——但那应该是建立在逻辑和公平的前提下——在我而言,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如果仅仅为了节省精力而使用某些方法,也许可能招致另一种滑坡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得在这当中寻找平衡。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5:10 (UTC) ::::::::::::::::::如果我告訴閣下,瓜皮仔這樣的期待恰恰是真正基於邏輯和公平,而耗費時日是真正的不公呢?我看閣下並沒有真正對瓜皮仔做出回應,仍然是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態。我認為閣下還是應該「設身處地」一番,世間平反冤案、匡扶正義,沒有不是從(至少自認)被害人做調查開始的。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22:35 (UTC) :::::::::::::::::::非常赞同阁下所指“如果這裡先「耗費時日」了,我看才能今後不再耗費時日”这句话——这正是我持续参与这一讨论的原因,何况我上面也说过了,耗费时日并没有逻辑和公平来得重要,这本就说明了我的态度。 :::::::::::::::::::不过,对于阁下“置身事外”的评价和“平反冤案没有不是从‘自认被害人’做调查开始的”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的。 :::::::::::::::::::首先,我是来参与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讨论的,这是事务性讨论而不涉及什么“冤案平反”;自然在这一讨论中我们理当审视历次与解任有关的事件,以求在规则修订中得以填补各类漏洞——但这一点窃以为在下并未做得有什么不足;Gzdavidwong阁下在上面也指出我“给出了最终保险方案”,这至少印证了我在试图修补流程规则上的逻辑和言辞漏洞,并且在上一次回复中我也已经就他的疑问给出了草案程序上的对应处理。这也算“置身事外”与不回应问题的话,那或许我还真是皆醉的世人之一了。 :::::::::::::::::::其次我不得不指出,世间调查一件事,没有不从多角度全面看待问题的,而非仅仅站立在什么人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或许才是调查的起手式——但我的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是文库管理员解任规则的修订。祝编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00:49 (UTC) ::::::::::::::::::::然而閣下提到多個角度,卻終究沒有進入此前受害者的角度——角色扮演來體會一下。我不得不指出閣下的最終保險仍是一種不得已情況下鬧得天下大亂的做法,需要我拿出此前元維基的討論嗎?我無意否定閣下的努力,但是恐怕不夠。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13 (UTC) :::::::::::::::::::::我只能说,我提到的多个角度包含平等的各方的角度。元维基的天下大乱此前已经见过就不必了。我们都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所以这努力没有什么够不够的——至少我认为当前的方案是可以尽可能应对各类情况的——当然,这个“应对”的程度,不同人的看法自然不同,我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同时也现实地认识到没有使所有人都'''绝对'''满意的结果,我只希望能够达至可能'''相对'''满意的结果,就已经是不错的结局。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0 (UTC) :::::::::::::::::只希望可以點到為止不要持續耗費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若果本身前設之處在就不是為了尋找衡平的話也就不會有「正常」可期,不求持武,在如此風雨裡既如續寫秉承共議與公義、為釐清雲煙就以砥礪而行邏盡理。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08:01 (UTC) :声明:2022年7月28日'''更新''':审视再三,谨考量表达比例、规模比例以及考虑到前置有“无重大争议和异议”时,适当下调“取消投票”门槛。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7日 (三) 18:33 (UTC) ::粗鄙僭越,以下為代社羣及耗費時日約談,投入社羣資源和空間時間之,重審本地約束代權職答特定方向,結擬之暫語 ::先以兩點留問存疑,做本地日後,再思由單一代言不辭時日協約單方當事方之定論, ::搞清楚一點,到底首先是由何代權表象所生之觸地,不單之令社區及社羣之持續對代權存重大爭議和異議,再繁複制阻社區及社羣之行事,進而耗費社區及社羣之; ::再搞清楚一點,所謂「節省辦法」再「翻來覆去」,到底擺在一齊看,矛盾與否。是以留之不著填答。 ::不復提既往個案其身之代權問題,既已車輪有所模糊本身,何以法度限制代權過界干預全程序集事務之問題,但待社羣鑑辨輯識。 ::本地記錄一路下來,越見代權行使工具之門檻函須加高尤要,全無減省卻責之理,畢竟權猛威躍引發之耗費、曠日持久難見制約,如此之故,方有本庫社羣斥費耗理、訂升條令而鑲本庫作業太平,意處示為公益致以眾力有所責當共擔,非妄自虛渺渾泥可有翻弄。 ::但凡本庫親歷鉅岳壓情之社區成員,並非比好特權架勢而求非禮肆虐,僅秉承共議與公義、釐清雲煙,相信群員性恆以砥礪而行邏盡理,求期空間邏公輯平,是以前設之處不復顛倒黑白,悉數川流皆無需他方畏懼。 ::諸君共鑑。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1:16 (UTC) :::久违,祝安。耗费时间比不耗费时间拍脑袋好,这一点,在文库现行方案的弊端中显露无遗。讨论尚未结束——仍未结束——因此我作为此草案的提议者,不得不对阁下高屋建瓴式的“暂时小结”敬而远之。毕竟,一味定性的讨论,大家都得不到什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27 (UTC) ::取消投票一處堅持靠投票,如果有人反對呢?只要有4個人支持,來5個人反對也不在乎?不如取消這種限制,即使不贊成管理員直接出手,也可改為開放討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04 (UTC) :::請注意前述“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27 (UTC) ::::我仍然反對。既然已經「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非當事管理員理應獲得更大權限直接關閉,而不需投票確認。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34 (UTC) :::::有关这一点,我的意见在这个小标题下最早的草案说明内有表明过。{{quote|①避免管理員在小社群的本地現狀下掌握過大權力;②得以合理地及時處理一些不合規的解任提請,避免太明顯站不住腳的提案也被提交審議;③保證這樣的“取消投票”只是在極少數情況下才能實現,從而避免無休止的“取消戰”,也保證多數申請在正常流程下能進入投票流程,以眾意決定。}} :::::这是将“而未有重大異議和爭議時”和“投票确认取消”并列的思路来源。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4:40 (UTC) ::::::反對過大權力也要有理由,而太站不住腳的提案就更應該快點處理掉,至於「保證」的第三點我覺得更奇怪了,理由不通就阻止、理由通過就進行,為何一定要強調極少數大多數?現實是管理員就這麼幾個人,怎麼提案也沒法歸為少數多數的。--[[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26 (UTC) :::::::问题是用什么标准判断理由通不通呢,太明显的滥提大部分人都能取得共识,如果不能取得共识,那就看哪个标准更接近于经过足够长的答辩后通过安全投票表决这种最公正最理想的裁决方式。这里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当事管理员可以进行答辩,一个是社群可以通过投票裁决,这两点是不可动摇的。--[[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42 (UTC) :::::::反对'''过大'''的权力本身已经是很好的理由,阁下总不会认为'''过大'''的权力是好事吧?过于明显站不住脚的提案要取得共识并不难,争议性强的自然不可能快点处理掉。至于“极少数”和“大多数”,不是指管理员,而是指适当提高取消门槛,避免无休止取消战,使得应该给到社群裁决的那些提案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5:55 (UTC) ::::::::閣下不能稱「過大」就真的過大了,從各維基項目來看管理員關閉各種投票本來就都是正常權限。站不住的腳的理由本站目前看就是很難制止,閣下想觸及,不能不深入涉及前事。我當然知道不是指管理員,但是本站管理員數量很明顯,連帶提案也不可能是「極少數大多數」,所以即使以註解形式寫進去,也是要注意用詞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7:05 (UTC) :::::::::“过大”与否自然是从本地的现状与可能出现的情况论,我自然不是金口玉断,但这样的担心相信任何人也不敢说是全然离地。从一名普通用户角度出发,我对于所有管理员的权力理应受到社群约束这一点始终表示道义上的支持——自然在执行上如何去约束,用什么方式去约束当然值得讨论,他山之石也颇可供参考,但管理员的权力来源始终是社群,不是天赐。两名管理员+两名普通用户的门槛,意味着当前四名相对活跃的管理员在这当中取得半数,加上社群的适当支持,这想必并不算高门槛,就像Midleading君上面说的,“太明显的”,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然,不那么明显的,说明有争议性的,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适宜那么容易被关闭,而应交给社群裁决。至于我那个说明,是解释,不是注解,本来就没有要写进去,而是方便各位就我对方案的初始设想源流进行了解,也便于各位对我进行“讨伐”——自然,我感谢阁下的提醒注意用词。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47 (UTC) ::::::::::並非討伐,我們仍然是有理有據的討論如何草擬條文,閣下不認為我應該跟百科比較來製訂規則,我也認為閣下不能只憑個人角度出發,而是有理有據證明如此做法真的權力過大的好,好像我既然已經說了這是普遍情況,出了恐懼之外因何在本站行不通?管理員的權力可以明文規定,但維基項目上也是允許默認共識,不必寫明一切的。我要提回上面的一處,閣下來參與事務性討論要變更條文,簡單原因是條文出了問題不假。然而為甚麼會出問題,我堅持閣下應該正本清源,不然現狀就是我認為很多人真的看不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21:12 (UTC) :::::::::::既然阁下提到“恐惧”,又总认为我没有“追本溯源”,那我就冒昧说一句:我确实看了你们所有的对话与讨论,不客气地说,就是各方均有行为失当下形成的一场嘴仗——我对你们'''以管理员身份'''进行的纷争导致的文库局势不稳客观上确实相当不安。但你们的纷争当中涉及各方行为得当或失当的问题,并不与此刻修订解任规则有太多的关系;因为我此刻提出的修订,是针对2022年4月28日为止[[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的经投票通过的现行版本进行修订——所以要追本溯源也是针对这个版本追本溯源,而不是别的。 :::::::::::取消投票本为及时处理一些不合规的解任提请,在别的项目也许确实由一位管理员在规范下关闭即可,然而前一次的纷争使得我对涉及争议的双方用户'''能否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了不安''',而这种情况在小社群的情况下让人倍感担忧。是以我建议管理员应当将有可能影响正常解任提请的“取消投票”权力返还一部分于社群,以更好体现取消是在共识或常识下实现——但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常识”。自然,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方案一定就好,譬如说阁下此前提出改为开放讨论,那么也可以改为开放讨论,那么可以由单个非涉事管理员就来执行在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这一点,可以在现有的“提案-联署-答辩”里进行整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2:21 (UTC) ::::::::::::跟條文無關:所以我說閣下不安的來源只是直觀上的,使得情勢發展至此的根源才更應該令閣下深思。我知道「你行你上」這樣的說辭不好,但瓜皮仔當初給閣下的劇本還是頗有體會一番的意義。 ::::::::::::我仍然反對「返還權力」,但我願意申明任何管理員在內做法都可以被討論,如果討論結果能證實不妥,那麼這種做法就是可以被顛覆的。有苗頭的時期也可,事後也可。 ::::::::::::我又看了下上面一些糊里糊塗混過去的討論,比如「溝通無效」。我覺得閣下既然也贊成過「當事管理員完全無回應,或是答不對題」是真正溝通無效的例子,那麼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相信閣下不會反對「有理由的為自己申辯、否認指控」不能算溝通無效,而有意罷免者「不指出對方錯在何處」的做法連嘗試溝通也不算。歡迎閣下高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4:01 (UTC) :::::::::::::恰恰相反,在下不安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所谓直观上的或意识上的,而是对于双方诸位能否具备相应能力行使好自己的管理员身份产生不安,这正是根源所在,而不是诸位无益的相互攻讦。瓜皮仔阁下给在下的滑坡推论式剧本我前面已经阐述过我的意见,此处不赘。 :::::::::::::“返还权力”的前提是清晰管理员的权力来源,管理员的权力来源来自社群,而不是天赐,这是我前述提过的——因此它完全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选项。但是我仍愿意讨论其他任何详细选项。 :::::::::::::有关沟通无效的内容我没有进一步要补充,前面已经提过了。想要避免沟通无效被滥用,不是透过赋予管理员任意关闭投票的权力而实现的。正如我前述所言,可以开放讨论,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但不能在无共识的情况下直接出手取消。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5:26 (UTC) ::::::::::::::我想說「權限」來自社群,但是可以做的事就廣了,因為維基的共識制並不強求寫明所有,所以從維基項目創立伊始參考各站管理而進行的管理行為,未必可以說都是「來自」社群,社群默認的也有很多,當然叫「天賜」肯定是過分了。 ::::::::::::::閣下不發表評論也罷,但是我之前無過錯卻要被逼到墻角的情形,我也認為是沒有有效制度對我正常行為進行保護。如果不能無共識(眾議)取消,那麼溝通環節也同樣不能無共識(眾議)強推。不能強推是去年三名管理員的共識,違反的人直接關閉討論也不為過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9:21 (UTC) :::::::::::::::管理的具体行为当然不是必然条条节节都“来自”社群,但是正因为权限来自社群,那么具体商议本地的某一具体管理行为应当是完全可以的。我并不坚持一定要按我的门槛来,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实在这种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多社群参与和高门槛。至于阁下所指的“沟通环节强推”,在那时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自然可说是强推,但如今制定规则已列出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方能正式进入投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仅仅是解任人与被解任人的沟通,同样也是这两者与社群的沟通,若经过沟通仍无效或取得解任共识,方最终进入投票流程,谈何“无共识强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0:05 (UTC) ::::::::::::::::我需要捋一捋閣下的話。閣下也願意認定的「沟通环节强推」,我指的主要也是這裡,既然沒有各種聯署答辯,那麼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就可以直接關閉。至於真的走到後面聯署、答辯,我從來也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如果我只是針對我們共同認定「強推」的部分,閣下還認為要搞高門檻嗎?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3:20 (UTC) :::::::::::::::::现在轮到我不大懂阁下的意思了。我前面说了,原来的时候“连联署答辩的环节都没有”,因此可算是强推;但现在已经有了沟通、联署、答辩等环节——PS:这里的“沟通”是指在联署之前的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可以加入参考[[:w:Wikipedia:管理員解任投票#发起解任投票|百科]]的设置,要求(意向)解任人在与(意向)被解任人沟通不畅时要到写字间发起讨论寻求介入,在共识沟通无效时才可提出提案;这样可以减少了阁下所称“擅自声称”的风险,也便于衔接后续的提案、联署等环节,最重要是保障社群对于重大事务的参与和决策——这样一来,首先“强推”就无从说起;同时,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下,似乎也难以出现“'''擅自'''聲稱「溝通無效」而開啟的程序”之情况了(因为尚有需要共识沟通无效这一设置);因此,在这个部分,似乎谈不上高不高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关闭的;而一旦经历这些程序进入了提案后,那么阁下自己也说“沒有表示過支持管理員直接關閉”,我想改成此前我提过的“允许非涉事管理员执行讨论中产生的取消投票共识”,问题应该不大。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7:51 (UTC) ::::::::::::::::::這一次發言閣下可以說明確了不少內容。不過單純提醒一下,我願意與閣下達成要求提案意向者要尋求社群介入這種方式,不得擅自強推(否則就算當事管理員仍然可以直接封禁關閉提案),但這其實也不算百科設置,而還是我們之前同意的不必明文化的共識。畢竟如果有人路見不平,在個人討論頁也是可以參與討論的。 ::::::::::::::::::不過後面與其說是我反對閣下意見,不如說是對閣下理解的疑惑了。「強推」本來就是限於「溝通-提案」環節產生,跟聯署和答辯本就無甚關係。閣下似乎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了?上面一段的確會降低風險,但是直接變成0,我還是不敢苟同的。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50 (UTC) :::::::::::::::::::我只能同意当有人在'''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当事人当然可以提出对方违规,但不宜由他来执行这一关闭。“路见不平”的说法过于偏向,言辞恐不当,但他人在个人讨论页当然可以参加讨论,社群不会无聊到要规范这种事情;但还是应该在有需要时到写字间,采取一个公开的形式和态度,也是流程上的完备。 :::::::::::::::::::认为我“認為加上聯署和答辯,「強推」就真的無從說起”,只是阁下的误解。首先,我认为的“强推”与阁下在范围上并不全然一致,社群成员就此重大事项需要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听取答辩、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从提案一步登天到投票是不当的。至于加上各流程——当然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需要寻求社群介入那一步——以后,降低风险这一点阁下也是认同的。既然遵守流程,那么所谓“强推”从表面程序上就几无发生的可能;而至于阁下认为之所谓潜在的“强推”,我此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没有规则能够防备一切危险可能,无限搞滑坡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不客气地讲一句,这除了满足一种“理想主义”而外,只是使更多有问题的地方始终悬而不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6:33 (UTC) ::::::::::::::::::::我不能不提,因為就算閣下可能認為風險已經極低,「強推」的的確確已經屢次發生,而想到未來仍然可能隨時帶來血雨腥風,我還是請閣下設身處地幫人思考一番。這個結如果不碰,我也不客氣的說別處的修訂都是隔靴搔癢。 ::::::::::::::::::::我出於信任閣下是講理的人,而可以就具體內容深入討論。然而既然閣下也知道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性不會是0,我倒是提議本案通過之後,閣下或是閣下認為可以信賴的人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以前也說過,如果有人提議實行類似雙方編輯禁制一類的做法,我完全樂得清閒。我可從來沒去招惹人。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20:34 (UTC) :::::::::::::::::::::关于这一点,我只能说每个人对于事情的评判标准是存在差异的了。不管是我当下目力所及也好,还是阁下所称“设身处地”也罢,我认为风险应该是降低了的。至于后续,等后续再说,但既然鞋子湿了,在下仍会关注。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9日 (二) 02:00 (UTC) ::::::::::::::::::::::遺憾有些討論還是說著說著其中對條文原本的具體意見就變得很模糊了,但是對您願意入地獄的精神深表讚賞XD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14:39 (UTC) ::::::::::::::::::::::話說回來,下方有人還在用奇怪的漢語[[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搞小動作]],不過我看得出來這次阻止這人的意見足夠多,犯不著去吵。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39 (UTC) :::::::::::::::::::::::说实在话这地狱也有一部分阁下的“功劳”在,是以阁下的过誉我是不敢当的。——这是实话实说,算是直言而应该还不算批评。Jusjih君的意见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并不以为他的中文读不懂,此事请不必与我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1:58 (UTC) ::::::::::::::::::::::::我認為要提一句,如果他72小時的提案通過,就意味著「进入提案阶段以前没有按流程走的,非涉事管理员可以直接关闭」可能無法實行了。不合規的提案仍可以直接開始連署,那麼按照我們的最低限度共識,到了這一步也無法關閉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1 (UTC) :::::::::::::::::::::::::我不太赞成划一的72小时提案。不过下方Yinyue君的意见不妨可以读读,我虽然未必认同他要引入,但他认为可作为一种“程序性手段”以及还是希望有足够时长促进讨论的看法还是有道理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28 (UTC) :声明:2022年8月16日'''更新''':为兼顾公平与效率计,并同时认为在允许管理员有效行使其“代权”的同时'''仍应以执行社群共识为最大前提''',吸取其他同好的一些意见精神,再次做了调整。请以更新后的文本为准。--[[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33 (UTC) ::{{支持}} 目前各方面考虑相当详尽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48 (UTC) ::雖然仍有不同意見,但因為各種原因,本人決定對此次修訂暫不再提出意見,感謝银色雪莉的積極修改。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21:52 (UTC) == 一点疑惑 == 根据收录原则,类似于[[习近平向匈牙利新任总统诺瓦克致贺电(2022-05-10)]]这类的报道内容,符合收入标准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15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24 (UTC) ::符合政府机构出版的新闻稿。即单纯事实消息。而且这个是自由文本。[[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0 (UTC) 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本来就带有行政性从而进入公有。这是银色雪莉上次说的。 [[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4 (UTC) :我问的可不是公有和自由文本的问题,阁下似乎没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字适合在文库中收录吗?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3:47 (UTC) ::我觉得很适合收录。[[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5:13 (UTC) :::'''我觉得'''不是一种维基应当有的态度,维基是一种摆事实讲道理的地方,他需要来源,拒绝原创。这可不是说我觉得是a就是a,我觉得是b就是b [[User:PAVLOV|PAVLOV]]([[User talk:PAVLOV|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2:54 (UTC) ::::社群并没有禁止收录这种文章。请阁下往上看,社群并没有达成共识。[[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4:25 (UTC) ::该文确有一定价值,符合现有收录方针,若无版权问题,可收,--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1:21 (UTC) :蒙Assifbus阁下引用在下浅见,不过我得说这不是“政府机构'''发布'''的新闻稿”,因为它的原始来源是[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5/10/c_1128637866.htm 新华社],外交部只是'''转载'''这一新闻内容(如果说像是国务院公报这一类的文献进行转载收录,则当前文库的状态是事实认同的,因为国务院公报本身有其由立法法等确认的特性;但是对于本件这种类型的转载则尚未进行讨论)。当然,我认为它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只不过我们此前在[[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讨论的,也就正是这一类单纯事实消息(当然是自由文本)是否'''适合在文库收录'''——我想就关于收录方针本身,诸君同好都需要更追本溯源的进一步讨论,听取来自更多方面的意见,而不必求速度解决。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4:31 (UTC) ::感谢银色雪莉指出问题,我已经知悉。[[User:Assifbus|Assifbus]]([[User talk:Assifbus|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08:51 (UTC) ::另外說一句,我以前也說過新華社等新聞社開頭都是「XX電/XX記者報道」。這些是文稿的一部分,但它們的存在也往往使得這種稿件註定不能叫「單純事實消息」了。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01 (UTC) :::这个看法恐怕不正确,以下以[http://www.news.cn/2022-03/22/c_1128490835.htm 日本政府发布电力供应紧张警报 呼吁东京等地用户节约用电]这篇文章为例: :::一、文首提及“新华社东京3月21日电”,XX电的“XX”往往只是说明新闻机构或新闻机构的发电地,现行的大陆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虽并不匹配(先修了法,还没有修对应条例),但是条例依然在现行中,其中第五条提到“(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现行著作权法更是直接把“时事新闻”更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以提高准确性和与伯尔尼公约进一步靠拢;至于其他地方的著作权法恕不一一引用,但也大同小异。以上应该充分说明了:(1)强调媒体并不会使一篇文献失去“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因为现行条例已经有说明;(2)法律修订后不以“媒体报道”为界定词,恰恰说明新闻机构呼号与一篇文献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毫无关系。 :::二、随后提及的“记者:XXX”,这里不应当以署名来论断它们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署名的职务作品在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确实已有论断,署名权归作者,其他权利归组织,但前提是,你不能拿一个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内容来谈第十八条,这就要回到前述,即这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约束的,所以拿第十八条来框它们说是组织有著作权是不对的。——事实上,第十八条不是用于管这些“单纯事实消息”而是用于管辖署名的社论、评论、带评述的文章...等等。 :::总之,“单纯事实消息”是一个文献的客观定义,不是说由谁发布它就可以使它符合或不符合这个定义。以某种标识来剥夺或赋予某个文献以“单纯事实消息”这个身份显然是荒谬的,我们应该将精力集中于是否接受'''仅仅'''以单纯事实消息为由来收录文献。--[[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7:35 (UTC) ::::不是的,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就等於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而是正常「時事報道」而為「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20-11/13/c_1126733671.htm]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我完全沒有想要涉及上述第二點,故不做評論。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09 (UTC) :::::阁下所引文是这样说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新闻机构有权享有著作权。”这篇文章恰好是针对2020年大陆著作权法修改而写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前述说的把“时事新闻”修改为“单纯事实消息”,下文接续是这样说的: :::::{{quote|事实上,所谓“时事新闻报道没有著作权”是个“不美丽的误会”。早些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处于空白状态,之后中国向世界接轨,吸纳、移植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br>该公约第8条规定:“本公约所提供的保护不得适用于日常新闻或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很明确,公约不保护的是“纯属报刊消息性质的社会新闻”,而不是所有“时事新闻”。<br>这不无依据:'''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人类创新型智力劳动成果,而“纯消息类新闻”往往只有基本的5W要素,并不包括作者的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比如,“某地昨日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这就属于纯消息新闻,非常简短,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智力加工;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br>但《伯尔尼公约》的这项条款在被“移植”到我国《著作权法》时,表述成了“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调整,就模糊了该条款本意,造成了误解,让某些人认为新闻机构采写时事新闻报道都是没有著作权的,“可以大家拿”。}} :::::文章的主旨在这里清晰地强调出来:著作权法要保护的是具有“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内容,而不是“纯消息类新闻”。我绝对认同阁下所言“单纯事实消息被報道出來,稱之為「文獻」也是非常奇怪的,只是一樁「內容」而已。”,正因此我在另一个话题提出了不能以“单独事实消息”作为收录判断的理由——因为它们虽然是自由文本,但是不适宜收录(这个理由是我个人的观点,不是定案,欢迎讨论)。但是我完全在这篇文章中看不到“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等于“不再是簡單「单纯事实消息」”的说法。难道“纯消息类新闻”不是由人或机构报道的,而是自然而然漂浮在大气电波中的?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此外,引文提到了《[[伯尔尼公约]]》,我引用一下WIPO发布的[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copyright/615/wipo_pub_615.pdf 伯尔尼公约指南(2.27,p23)]提到“...a simple account, arid and impersonal, of news and miscellaneous facts”来作为把新闻和事实报道从作品中区分开来不受约束的依据,这里边可没有提到任何说用发布方来区分,完全是一个理念定义;台湾的著作权法提到“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不得为著作权标的,也从不曾提及所谓“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单纯事实消息”的定义,我完全没有找到任何相关文献曾说明这一定义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啦作为判别的依据,如有还请示下。 :::::事实上,一篇发布在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应当是先区分它是单纯事实消息还是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转写等类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属于前者,它就在公有,不由于任何其他标识而改变;属于后者时,这些发布来源(机构、作者)的标识才成为对于它们版权状况的分析指标。而如果用这些标识来区分是否属于“单纯事实消息”,则恐怕是违背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相关法律及公约的精神,就像阁下引文所言:“如果对纯消息进行著作权保护,就会严重影响公众的知情权。”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18:56 (UTC) ::::::其實很簡單,「XX電/XX記者報道」是報道的一部分,但不是「纯消息类新闻(单纯事实消息)」5W的內容啊。台灣的著作權法並非爭議焦點,我也不進行評論了。--[[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9日 (四) 23:00 (UTC) :::::::5W这个说法也只是一篇评论文章的内容,不见得以它为圣旨,在这个问题上WIPO的指南的内容都比它效力要强;台湾著作权法并非“並非爭議焦點”,单纯事实消息的判明不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何况在下也没有要把它作为焦点,而是与我举出WIPO的例子一样,印证一个观点:在下暂时看不到有任何有效力的文献曾经说明需要以强调媒體和發佈機關/人”与否来作为判别的依据。当然,我倒是一直觉得这个定义现在眼下似乎不是讨论的重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0日 (五) 03:21 (UTC) :::::::单纯的「XX電/XX記者報道」属于简单文本,适用[[commons:Template:PD-text|PD-text]]。--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6日 (四) 03:14 (UTC) ::外交部网站上没有表明转载,所以我倾向认为不是转载新华社的新闻。新华社的新闻来源有可能是外交部,只是外交部发布在网站上的时间晚于新华社而已。--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2:06 (UTC) :::对于您关于此文本来源的看法我谨表示不反对——阁下的看法当然也是合理且可能的——主要是大家都暂还没有足够来源来印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17日 (五) 17:40 (UTC) :::外交部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新华社是国务院的直属事业单位,按照[[w:en:Chain of command]],一般信息的流向似乎应该是从外交部到新华社。--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15 (UTC) ::::外交部发放信息流向新华社'''非常正常''',我并无意见,何况阁下用了“一般”,这更加无可指摘,但是我得首先指出这不是'''唯一'''的信息流向,而哪怕有一个反例,都不得不使我们对于这类在外交部网页上发布的'''未标注转载'''的内容的著作权判定表示'''谨慎'''——恰好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反例:外交部新闻司在今年6月8日发了一条[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06/t20220609_10700618.shtml 王毅会见塔吉克斯坦交通部长伊布罗希姆],人民日报也刊发了相同标题但有新华社电头和记者署名的[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0609/c1002-32442245.html 内容](署名人是新华社驻努尔苏丹的记者),而外交部新闻司在网页上并没有显示转载。据此,如果照“没有表明转载”这个标准来'''一律地'''不经查验而处理外交部网页上的这类内容的话,恐怕会有不妥。 ::::其实很清晰的一点是,媒体在转载时往往都会标记其来源,随意找几个较著名的第三方来源就很容易发现某文章的原始出处何在(既有外交部来源,也有新华社来源)。就本议题最早的那篇文章而论,应该是转载自新华社(一个例证是,国防部也有这篇[http://www.mod.gov.cn/topnews/2022-05/10/content_4910603.htm 文章],有电头)。我'''并不认为'''外交部发的这类新闻动态都是转载,但是我们应该更谨慎查核其来源。此外,提供信息'''并不等同'''发表文件,请知悉。以上的看法'''并不代表'''我认为议题出处的文章不是自由文本,而是我认为该文章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中的“单纯事实消息”而属于自由文本,单纯事实消息在本地收录的标准'''正在讨论中''',而外交部的转载是否有可能使它以其他理由收录,则'''仍需要讨论'''(我的倾向是外交部的转载<del>不能</del>并不类同于国务院公报对此类消息的收录,因为国务院公报有其法定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57 (UTC) == 《天變謄錄》原文 == 大家有沒有找到《[[天變謄錄]]》的原文呀?[[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2:50 (UTC) :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在《[[星變謄錄]]》或者《[[客星謄錄]]》里面。--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0 (UTC) == 《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大家知道《[[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在哪裏?[[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18日 (六) 03:37 (UTC) ==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 二者內容完全相同,該作如何處理?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12:32 (UTC) :已删除[[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3日 (六) 10:33 (UTC) == 這是什麽字? == === 三十九 === 《[[承政院日記/肅宗/十二年/六月]]》 “依律定罪,定配罪人千永善、洪受疇、權楷、金元九放送,安【】之減等移配,金煥中途移配,李□賢” “國史編纂委員會”認爲是{{?|糹盡}},但是根據圖片,我不以爲然。字裏面好像有一個走之旁。 [[File:承政院日記12月6日.png]]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6日 (日) 22:47 (UTC) :大約是“健”。[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10250-010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1120260-008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30260-00600]、[http://sjw.history.go.kr/id/SJW-D12060300-01200](此處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誤作“繼”)和閣下引段能夠連線:此人由流放到江界府(肅十二年三月廿六)最終改爲發配到鳳山郡(肅十二年六月三十),實屬減等。(閣下引段下文亦有“......'''平安道江邊七邑'''......而前後罪人之定配於此者,其數甚多,主客俱困之患,誠極可慮......臣意則西北邊定配罪人中,凡係朝官儒士之類,則竝'''移配於南方''',或其道內他邑,似爲便當矣。上曰,依爲之。”)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3:07 (UTC) ::順便提示:如果在我搬運的《承政院日記》原文見到黑色的菱形,這個黑色的菱形表明這個字沒有被脫漏,原文對應位置裏面有實實在在的字,只不過是【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不知道這是什麽字而已。白色正方形表明這個字確實脫漏了,找不到了。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6月27日 (一) 04:49 (UTC) :此字在錄入 [[重脩玉光禪寺碑記]] 時也似發現過,可能是 {{!|𦂩}},具體含義不明。相關上下文摘錄如下: :{{quote|幸我國朝法運弘開,釋教夙規可{{!|𦂩}},今则一莖草現,瓊樓玉宇,不待賢子插摽,而弹指間早已塵麈佛國。}} :希望能有所帮助。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6月28日 (二) 04:39 (UTC) === 四十 === 《丙申謄錄》原文:https://kyudb.snu.ac.kr/book/view.do?book_cd=GK13028_00 點擊원문이미지.左邊第二竪:“㕔中各員祭服,次(?)麻雜生麻,自兵曺上下。” 頁面是1a。[[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2:33 (UTC) :看着像“与”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4:47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01:25 (UTC) :::字形上我是认同的,只不过我对于这句的详细句意有点吃不准,因此当时没有录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12:10 (UTC) ::@[[User:DuckSoft|DuckSoft]]你怎麽看?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4日 (日) 23:24 (UTC) :::我看草書看的少,無法作出有效判斷。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7月25日 (一) 03:53 (UTC) === 四十一(《丙申謄錄》) === 頁面13a最右下方的字之上的那一個字是什麽字? 原文:“解嚴而城內動駕時不為承傳,依例(?)請”[[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20:52 (UTC) :啓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1:34 (UTC)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DuckSoft|DuckSoft]] 你們的看法呢?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8 (UTC) :::我看像「奉」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15 (UTC) :::这个我看不出,字形下半部可能是“手”或近似“手”的部件,但如果說是“奉”,上半部差別又太大——未敢作定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0日 (三) 14:52 (UTC) === 四十二 === 《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09 (UTC) :以?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32 (UTC) ::《丙申謄錄》中出現過“以”這個字。如果您看到所有的“以”的字形,你就會發現,這個字與“以”有很大的差別。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日 (一) 13:50 (UTC) === 四十三(《今古實紀》) === 原圖: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55132&page=10 原文:權諰,號炭翁,安東人,(?)悔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01:19 (UTC)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是不是公有領域?[[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8 (UTC) :還有,他剛剛被炸了。維基百科的人員請立即更改“歷史”信息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04:09 (UTC) :"Translations or recordings of a source work are considered ''derivative works'' of that source material. The contributor thereby warrants that the original material '''and''' the derivative work are either in the public domain or released under a license compatible with the [[:en:Wikisource:Copyright_policy#definition|free content definition]].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ntributor to assert compatibility with Wikisource's license. A template should be used on the source material page to indicate the licence that the source material is posted under (see [[:en:Help:Copyright_tags|Help:Copyright tags]]). :Failure to conform to this policy will result in the deletion of the text. If a contributor deliberately persists in violating this policy, their editing access may be revoked." from ''English Wikisource'' [[Special:用户贡献/221.127.11.165|221.127.11.165]] 2022年7月8日 (五) 04:51 (UTC) ::不。佐治亞引導石上有中文翻譯。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8日 (五) 11:36 (UTC) == 《[[至正條格]]》原文 == 這裏有原文,我不用中國手機,所以大陸人請替我登陸這個網站,然後下載網站上的文件。謝謝:https://bbs.ugxsd.com/t-173336.html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5日 (五) 00:11 (UTC) == 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tracked|T313657|resolved}} 中文系列的小维基项目可以将中文维基百科等站点的页面跨维基导入到Transwiki空间。似乎是历史遗留的原因,跨维基导入者这一用户组在一些历史比较悠久的项目上只能由监管员授予,而某些较新的项目就允许管理员授予;因此在本站提议允许管理员授予跨维基导入者这一权限,以减少不便。受影响的项目包括维基词典、维基教科书、维基语录、维基文库(本站)。 [[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7月16日 (六) 14:37 (UTC) : {{支持}}。——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6 (UTC) :{{支持}}--[[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8:13 (UTC) :已经部署。[[User_talk:Stang|'''<span style="font-family:Cursive; color:#F50" lang="en">Stang</span>''']] 2022年8月18日 (四) 21:11 (UTC) == 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分类:未完成的頁面]]”全都是沒有完全錄入的頁面。如果不知道這些文獻的原文地址沒關係。如果頁面討論區是藍色的,你就會得到原文地址。有些頁面沒有數字化的原文,只有圖片,不過沒關係,慢慢來。有些頁面要求下載一些閲讀原文軟件,但是沒多大的問題。順便提示:一大部分“謄錄”是有數字化的原文的。感謝各位的參與![[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16日 (六) 23:45 (UTC) == 《太極問辨》問題 == 根據奎章閣的網站,他收錄《[[太極問辨]]》四本書:兩本説是由鄭逑著作,兩本説是由李彦迪著作。鄭逑著作的兩本有70多頁,1662發行;而李彦迪著作的兩本有73多頁,1667發行。這四本都分類在“子部 儒家類。”請問,這兩本是否是同一個版本?[[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0日 (三) 00:42 (UTC) == 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三譯總解]]》有中文,韓文,與滿文三個文字。我該放到哪兒去?[[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1:37 (UTC) :https://wikisource.org/wiki/Wikisource:Scriptorium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7月23日 (六) 03:54 (UTC) == 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ection begin="announcement-content" /> :''[[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 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找到這則訊息其他語言的翻譯。]]'' :''<div class="plainlinks">[[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int:interlanguage-link-mul}}]] •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Translate&group=page-{{urlencod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Announcement/Vote for Election Compass Statements}}&language=&action=page&filter= {{int:please-translate}}]</div>'' 大家好, 邀請您參與[[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 Foundation elections/2022|2022年理事會選舉]][[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Statements|使用於選舉指南針聲明的投票]]。您可以在元維基上投票給您想在選舉指南針裡看到的聲明。 選舉指南針是幫助投票人選擇最符合他們信念與觀點的候選人的工具。社群成員將提出供候選人使用李克特量表(同意/中立/不同意)回答的聲明。候選人對聲明的回答將被加載到選舉指南針工具中。投票人將通過輸入他們對聲明的答案(同意/中立/不同意)來使用該工具。結果將顯示最符合投票者信念和觀點的候選人們。 以下是關於選舉指南針的時間表: *<s>7月8至20日:志願者提議能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s> *<s>7月21至22日:選舉委員會審閱這些聲明來確保明確性,並刪除偏離主題的聲明。</s> *7月23日至8月1日:志願者對提出的聲明進行投票。 *8月2日至4日:選舉委員會選出排名前15名的聲明。 *8月5日至12日:候選人就這些聲明表達其立場。 *8月15日:選舉指南針開放提供投票者使用,以協助他們做出投票決定。 選舉委員會將在8月初選出前15名的聲明 祝好,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敬上 ''此訊息代表理事會遴選工作小組和選舉委員會發送'' <section end="announcement-content"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6日 (二) 17: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tl|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公报}}称:“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第(四)项,公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机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一种。据此,党政机关公报刊登的各单篇内容具有行政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本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保护,属于公有领域。”显然,模板认为一个前提不言自明:公文必然具有行政性质。请问这是怎么得出来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28日 (四) 12:58 (UTC) :这个模板其实是之前PD-PRC-CPC讨论的大结论中的遗珠之憾,因为对于国务院公报的问题始终谈着谈着就散了,于是有朋友拿这个当时就颇有争议的模板来给公报中的非政府文件先用着,因此就糊里糊涂被保存下来。我建议在大家没有做好重新讨论国务院公报问题的准备之前,至少应该对这个模板进行修改,把行文中的党的机关公报拿掉——因为这个部分完全可以由PD-PRC-CPC实现。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29日 (五) 13:32 (UTC) ::仅少部分可用PD-PRC-CPC。《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PD-PRC-CPC能用吗?PD-PRC-CPC认为中共中央组织的公文是公有领域(坦率说,这也是要打上个问号的,但社群讨论通过了,我无意见),不是中共的全部公文是公有领域。[[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03:56 (UTC) :::自然是这样,地方的,除非到了期,不然照[[Template talk:PD-PRC-CPC]],不收。——但这与在下所说的有冲突么?拿掉这个模板中的“党的机关公报”这个部分,也是符合[[Template talk:PD-PRC-CPC]]的结论的。拿掉了,不就没事了。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09 (UTC) ::::Template talk:PD-PRC-CPC得出了什么结论?[[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31 (UTC) :::::题外话,阁下刚才好像重复复制创建了话题,我清理了一下——回到正题,[[Template_talk:PD-PRC-CPC#討論初步結果]]里边有提到,中共地方委员会的公文(未过期的)不属于公有领域;“党政公报模板”适用于刊登在国务院公报的党的文件。——因此,把“党政公报模板”里“党的机关公报”这部分拿掉,应该也是符合保留这个模板的本意的。就是说,这个模板不应该管党相关的文件,而仅仅是作为在国务院公报相关问题讨论没出共识之前的一个替代品。--[[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0:54 (UTC) ::::::如果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那为何不包括党的公文?如果公文不必然是公有领域,那党和政府的公文的版权模板就该一并作废。除非区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认为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政府公文必然公有。[[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12 (UTC)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没有说过“公文必然是公有领域”——我想现阶段文库的共识也不是这样的。“党的公文不必然公有”我前面已经提到了。党的公文和政府公文现行确实是分开判断的。所以阁下到底意所何指,不如明示。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5:25 (UTC) :::::::这个模板的前提显然'''不是'''公文必然有行政性质,'''而是'''“中国共产党机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具有行政性质。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7月30日 (六) 17:40 (UTC) :::::::有關文庫管理問題所引起之爭議,合併前段時暫定討論之參與共識,即已先行坐正最高級別之黨務活動不得脫離公務屬性、但仍可有瑕疵,是以注意,作為長久之定論,包括引用回[[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版權條例等之付諸重新說明有關實際時,該「公文」涵義,'''已限定於黨政機關公報刊明之手筆領銜下,不為再衍生指向其他任何法定代表所領銜公報之文本,即不必然有閣下聲明之所謂問題,除非有關問題非經過該約束條件而自行再演繹'''。單獨討論語文問題上,認為暫時並無任何必切需要,若果覆議個案時可確鑿重審有關定論、當然無可厚非。諸君謹識。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留言]]) 2022年7月31日 (日) 02:11 (UTC) ==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ection begin="msg-newsletter"/> <div style = "line-height: 1.2"> <span style="font-size:200%;">'''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span><br> <span style="font-size:120%; color:#404040;">'''第七期,2022年七月至九月'''</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 float:right;">[[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閱讀完整的通訊報''']]</span> ---- 歡迎閱讀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此通訊報發布有關維基媒體[[: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Initiatives|運動策略建議]]執行的新聞與活動、與運動治理有關的主題,以及由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支援的不同項目與活動的消息。 《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報》每季度發布一次,團隊也提供更頻繁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Updates|運動策略每週更新]]。如果您想要定期收到通訊報,請[[m:Special:MyLanguage/Global message delivery/Targets/MSG Newsletter Subscription|在此]]訂閱。 </div><div style="margin-top:3px; padding:10px 10px 10px 20px; background:#fffff; border:2px solid #808080; border-radius:4px; font-size:100%;"> * '''運動的永續性''': 維基媒體基金會年度永續報告已經發佈。([[: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繼續閱讀]]) * '''改善使用者體驗''': 維基媒體項目桌面版界面的最新改進。([[: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2|繼續閱讀]]) * '''安全性和包容性''': 通用行為準則執行規範修訂流程的更新。([[: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3|繼續閱讀]]) * '''決策過程的公正性''': 中樞試點對話的報告、運動憲章起草委員會的最新進展以及未來參與維基媒體運動的新白皮書。([[: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4|繼續閱讀]]) * '''利益關係人之間的協調''': 為致力於內容合作的自治體和志願者社群推出服務台。 ([[: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5|繼續閱讀]]) * '''領導力開發''': 維基媒體運動組織者在巴西和維德角的領導力項目最新消息。([[: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6|繼續閱讀]]) * '''管理內部知識''': 推出一個針對技術文檔和社群資源的新門戶。([[: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7|繼續閱讀]]) * '''在自由知識中創新''': 用於科學實驗的高品質視聽資源和記錄口述轉錄的新工具組。([[: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8|繼續閱讀]]) * '''評估、疊代與調適''': 公平樣貌(Equity Landscape)項目試點的結果。([[: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9|繼續閱讀]]) * '''其他消息及更新''': 一個用來討論運動策略執行的新論壇、即將舉行的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一個討論運動策略的新播客(podcast),以及基金會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的人事變動。([[:m:Special:MyLanguage/Movement Strategy and Governance/Newsletter/7#A10|繼續閱讀]]) </div><section end="msg-newsletter"/> 運動策略與治理團隊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2022年7月28日 (四) 15:38 (UTC) <!-- 信息由 User:VChang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Distribution_list/Global_message_delivery/zh&oldid=22008825 --> == 《[[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戊戌十月二十八日(?)(?)傳曰”中的第一個(?)非常像似“畳”。但是第二個字我實在是不知道。於是我查看了《朝鮮王朝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發現有“疊書”這麽一個詞。而且“疊書”在《日記》裏的用法非常近似於(?)(?)在《丙申謄錄》裏的用法《日記》原文。請問,“疊書”是什麽意思?你認爲(?)(?)是“疊書”嗎?頁碼為“004a”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日 (二) 18:38 (UTC) :https://hanja.dict.naver.com/#/entry/ccko/cdfc9e7dd38640978bbb142096b65053 :【叠书】好像是“抄重了”的意思。 [[User:DuckSoft|DuckSoft]]([[User talk:DuckSoft|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1:03 (UTC) ::那麽,你認爲這兩個字是“疊書”合適嗎?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4日 (四) 19:38 (UTC) == 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 == {{ping|Midleading}} Unicode 15 將於今年9月發佈,屆時請更新過濾器定義爲: <code> article_namespace == 0 & added_lines rlike '[^\PC\n\t\\x{4DB6}-\\x{4DBF}\\x{2A6D7}-\\x{2A6DF}\\x{2B735}-\\x{2B739}\\x{2B820}-\\x{2CEA1}\\x{2CEB0}-\\x{2FA1D}\\x{30000}-\\x{3134A}\\x{31350}-\\x{323AF}]' & !("bot" in user_groups & added_lines rlike "\{\{PUA\|" & !(removed_lines rlike "\{\{PUA\|")) </code> 其中<code>\\x{31350}-\\x{323AF}</code>是擴H,<code>\\x{4DB6}-\\x{4DBF}</code>是Unicode13追加在擴A後的Urgent Needed Characters(UNC)(2020年過濾器更新遺漏該段),<code>\\x{2A6D7}-\\x{2A6DF}</code>是Unicode 13、14追加在擴B後的UNC,<code>\\x{2B735}-\\x{2B738}</code>是Unicode 14追加在擴C後的UNC, <code>\\x{2B739}</code>是Unicode 15追加在在擴C後的UNC. Unicode 14及以前的變更也可以現在部署。 [[User:Jlhwung|Jlhwung]]([[User talk:Jlhwung|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30 (UTC) :??????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46 (UTC) == 《[[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原文:帑捐餘金預恤經費體昔年志昭垂▣▣ 六月初二日部分 這兩個字在原文裏面缺,但是這是仁元王后的香祭文,所以應該能在別處找得到。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3日 (三) 15:51 (UTC) == 《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我不知道爲什麽,但是他突然失效了。請各位替我用它完成《[[承政院日記]]》。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26 (UTC) :我待會兒發出我之前所用的BOT。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2:43 (UTC) ::完成: ::https://www.dropbox.com/sh/a1k2myjk5cdopnm/AADH-Zj6jBrwjfk5RObEt5vQa?dl=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3 (UTC) :順便提示一下,應該從這個頁面開始:https://sjw.history.go.kr/id/SJW-F05120270-01600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5日 (五) 13:29 (UTC) == 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明定結案前最短期間,例如72小時?--[[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就是請問修正[[Wikisource:管理员#其他]]的事宜。若未來有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如何處置?另有提案修正相關模板。--[[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7 (UTC) : 管理員擔負的責任是「執行社群達成的共識」。只要能夠確保此責任獲得履行,那麼就沒有理由強制規定結案時間;相反地,即使討論再久,若管理員沒有能夠履行這項責任而違背了社群的共識,那麼其結案操作也應當是無效的。建議進一步舉出「濫權結案」之範例,以供參考。——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3 (UTC) ::理想是不強制規定最早最晚結案時間,但本站太不理想的示例已9次。[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oldid=2127988]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75&oldid=2128046]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申请成为管理员&diff=2128080&oldid=212807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073659]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0888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投票&diff=prev&oldid=2120317]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另有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8:36 (UTC) :{{中立}}这种情况说明本站管理员组内部出现明显对立,估计除了报基金会行动别无他法。--[[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2:58 (UTC) ::基金会行动很少用到。即使用到也很慢。要不要參考[[w:维基百科:關閉存廢討論指引]],建立像是“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的論述,以便討論是否成指引?[[w:维基百科:論述]]只參考,不是軟性約束的指引,更不是硬性約束的方針。--[[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2:06 (UTC) :我想表达的和 Eric Liu 所说的差不多。不过我觉得72小时这个时间并不过分,引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必要的程序性手段,我可以接受。一般而言有争议的内容至少都应该是7天以上的时间讨论。另外强调如果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当事人自己结案恐怕有违避嫌原则。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4:36 (UTC) ::@[[User:Assifbus|Assifbus]]請閣下注意,Jusjih在這兩個討論屢屢人身攻擊。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23 (UTC) :同意Eric Liu君的意见,这样的划定时间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管理员之责任是执行社群共识,管理员之滥权实则就是未有效或未正确执行社群共识,划一规定结案时间似乎并不会导致对社群共识的执行变得有效或正确起来。我赞成改善规则约束管理员的权力——但划定时间似乎并不能导致这一点。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4:40 (UTC) == 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 == 本站管理員太少,若濫權結案,不易制衡。請問是否參考[[m:Template:Section resolved]],改成“讨论已经解決,请勿修改。如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在本框格下方留言”?--[[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2:53 (UTC) : 此等模板本就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而已,此提議文本之內容略顯畫蛇添足。——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7日 (日) 16:26 (UTC) ::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只是明示不可編輯既已完畢之舊討論,對。有此次勇於留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58],不畏有管理員亂恐嚇封禁,足以造成寒蟬效應太甚,不代表各位用戶都勇於更新頁面。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查到既有出自百科,未立刻在編輯摘要指明出處,已稍作更新補正,才能避免違反自由版權署名規則而被刪,以及更清楚鼓勵進一步討論。--[[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7日 (日) 19:11 (UTC) :::Archive模板是在机器人存档前临时使用的。维基文库没有机器人存档,所以这个模板没必要。想要停止讨论,直接移动到存档就行了。 [[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8:19 (UTC) ::::但也要[[#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避免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prev&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3]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743]也要避免管理員亂恐嚇封禁、顛倒是非。[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1] [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写字间&diff=next&oldid=2148694]因此,[[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能先公告有意結案存檔,但給緩衝期,不限制進一步討論。另外,若有誰指責誰人身攻擊,不立即舉證,反而太像誣告,根本不配使用維基網站。--[[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7:18 (UTC) ::::: 我個人仍然覺得此提議是畫蛇添足。模板寫不寫都不影響維基人留言的權利。——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14日 (日) 12:55 (UTC) ::::已建立[[维基文库:關閉各式投票討論]]論述。--[[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1:43 (UTC) == 《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有沒有人能夠幫我錄入這兩個文獻?《[[纂辟瘟方]]》只有八頁,而《[[新纂辟瘟方]]》只有20頁。雖然沒有數字化文字,但是頁數較少,而且草書較少,容易錄入。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1日 (四) 20:04 (UTC) == 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例如[[w:秦瑞玠]]系1874年生人,卒年不详,其作品多于1900-1920年间于中国国内发表,在美国已属于公有领域。根据人类寿命推测,该作者去世已满50年的可能性很大。在此请教社群对于此类作者是否存在一定的收录标准(例如卒年不详的作者在其出生后何年可以认为其作品在保护期为死后+50年的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09:00 (UTC) :目前的作法是在基本能確定作品年代的情況下使用[[Template:PD-anon]]接受錄入。--[[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4:15 (UTC) ::感谢回复,但貌似该模板使用后显示文字为“这部作品在1927年1月1日以前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与作者已知的事实矛盾。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15:27 (UTC) :::在[[c:Commons:Hirtle chart|美國]],卒年不明作者的未出版發表作品,有可能相對非絕對比照匿名別名。[https://guides.library.cornell.edu/copyright/publicdomain#Footnote_4]只能說,有存疑就寧缺勿濫。--[[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若卒年不明作者是被宣告死亡的失蹤者,至少民國臺灣[[民法第一編總則 (民國109年立法110年公布)#第一節 自然人]]第九條第一項:“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總之,確定作者身份,但卒年不明,未必可用PD-anon。[[:en:Category:Authors with unknown death dates]]能在中文建立卒年不明作者,但1926年或更早已出版,美國公有領域,中華圈未必公有領域的,寧可流放舊維基文庫(見[[模板:PD-1923]]),不可使本站中華圈用戶誤踩地雷。--[[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7:59 (UTC) ::::感谢回复。但私以为对于此类作者亦应有大致标准判定何时可以录入其作品。基于[[w:获验证的最长寿者列表]],我拟提案:对于仅卒年不详、作者身份确认的作者/译者,如其所属国家或地区的著作权保护期为“终生+50年”,则在其出生后的第170年的1月1日后,可以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如果作品同时在美国属于公有领域且符合中文维基文库其他方针,则可接受录入。希望得到社群的意见。 [[User:Teetrition|Teetrition]]([[User talk:Teetrition|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2:48 (UTC) :::::{{同意}} 出生后的170年是一个很保守的标准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6:23 (UTC) :::::沒有意見,如果就此達成共識,欣然見之。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23:05 (UTC) ::::::我认为这个标准太保守。按平均寿命+10年+50年就行了。如果后来得知真实的死亡年龄再删除。--[[User:維基小霸王|維基小霸王]]([[User talk:維基小霸王|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1:30 (UTC) :::::::維基文庫過往类似被刪除作者作品還有[[w:儲安平|儲安平]]的[[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7月|作品]](1909年生,1966年失踪,中央統戰部認定已經死亡)。--[[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03:38 (UTC) :::::{{意见}}:一、鉴于有来自不同原作国的中文作者,甚至来自不同原作国的原文作者又翻译成中文后原文与译文的分别版权问题,与其划一的170年,或者是用类似“卒年不详的出生满120年时,可容忍视为终生”这样的说法会更好?二、同样地,像“认为其作品在其所属国家或地区进入了公有领域”,最好也是换用比较不那么定性的说法。——说到底,死亡推定是法律问题,社群不是法院,无法就某个人的生死作出法律意义上的推定,只不过基于实际情况,做一种'''折中的'''处理,是以在说辞上也最好留有余地。 :::::PS:上面Midleading君提到储安平一件,我再次请各位考虑是否接受或容忍以[[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关于爱国人士中的右派复查问题的请示报告|统战部目前可查阅到的认定文件]]发布时间为死亡推定时间。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0:39 (UTC) ::::::我个人的意见是可以容忍以统战部的时间来计算是否进入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1:01 (UTC) == [[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有的内容先當論述,但有討論區,不是投票。希望平反冤案。--[[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此論述的理想是管理員嚴以律己,避免濫權,有錯不要任意怪他人,不自省。想要有錯怪他人的,請任合格律師,包括檢察官。本站不是演練律師攻防技巧的地方。--[[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2日 (五) 22:21 (UTC) == [[Wikisource:禁制]] == 此論述引述百科,外加本地可能需要考慮的。--[[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1:34 (UTC) == 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 == Hello fellow Wikisource enthusiasts! We are the hosting the fifth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on '''18th August 2022 at 4 PM UTC / 9:30 PM IST''' ([https://zonestamp.toolforge.org/1660838411 check your loc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https://wudele.toolforge.org/wIztQjaxX1l5qy3A wudele poll] and also based on the previous feedback to have a Europe-Americas friendly meeting. As always, you don't have to be a developer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but the focus of these meetings is to improve the Wikisource infrastructur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meeting, kindly leave a message on '''sgill@wikimedia.org''' and we will add you to the calendar invite. Meanwhile, feel free to check out [[:m: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s|the page on Meta-wiki]] and suggest any other topics for the agenda. Regards [[:m:User:SWilson (WMF)|Sam Wilson (WMF)]] and [[:m:User:SGill (WMF)|Satdeep Gill (WMF)]] <small> Sent using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User talk: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 2022年8月15日 (一) 15:05 (UTC)</small> <!-- 信息由 User:SGill (WMF)@metawiki 发送,使用的列表为 https://meta.wikimedia.org/w/index.php?title=User:SGill_(WMF)/lists/WS_VPs&oldid=23314792 --> == 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原文:今日興懷,其若不諭更待,何時興?惟及此為三百年宗國其何(?睡)也亦何食也? 原圖:頁面3a 鏈接:http://yoksa.aks.ac.kr/jsp/aa/ImageView.jsp?aa10no=kh2_je_a_vsu_30094_001&pageid=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2:44 (UTC) :算了,我覺“睡”得挺恰儅的。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4 (UTC) == 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我把它錄入完成了。請幫我查看漏字與加入標點符號。謝謝。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3:55 (UTC) == 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今天要告知大家關於理事會選舉時間的最新消息。 您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今年將提供[[m:Special:MyLanguage/Wikimedia_Foundation_elections/2022/Community_Voting/Election_Compass|選舉指南針]]協助投票者識別與他們在關鍵議題上有一致想法的候選人。有幾位候選人提出延長回答其立場的時間,而選舉委員會也認為這個要求與公平公正選舉程序的目標一致。 為了確保較長聲明的翻譯能即時完成,選舉委員會和理事會遴選小組決定延後一星期開始選舉的時間。 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將使用選舉指南針來協助其做決定,選舉委員會認為在必要的翻譯完成後再開始投票會是比較適當的。這樣一來不同語言的社群成員也可以考慮是否使用此工具協助他們做這個重要的決定。 投票將在8月23日00時00分UTC開始,9月6日23時59分UTC結束。 Matantya代表選舉委員會敬上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User talk:VChang (WMF)|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08:57 (UTC) == 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今天我查詢[[塞鴻秋·代人作]]时發現没有條目,便在網上搜索資源創建了一個,但由於我從未參與過維基文庫編輯,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想向大家請教一下。 1.經其他用戶編輯我才知道[[Page:Sibu Congkan2099-楊朝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2-1.djvu/20|Page頁面已有此作品]],主頁面條目是否可以與Page頁面重複呢?如果可以,我還發現我參考的資源與該Page頁面雖是一本書,但有些許不同,我應該按照哪個版本呢? 2.有些異體字我打不出來,先用目前常用字代替了,剛剛發現可以使用?模板,我想問一下,像「毫」與該作品中使用的「毫」(類似於「髙」與「高」的差距)这種較小的差距是否需要標注?如需要該如何標注? 謝謝大家。——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1:15 (UTC) :您好,回复一点我稍微知道的: :1、些许不同是否指文句有差异?如果是文句有差异,可以用[[Template:另]]这一类的模板,增加另文。 :2、这种一般就不用标注,在Unicode里这个应该是属于可以统合的——当然阁下一定要标也没问题就是了2333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6日 (二) 15:01 (UTC) ::謝謝,明白了。——[[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User talk:杰里毛斯|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07:59 (UTC) ==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 我对当前版本的三点建议,至今仅第三点被实施。唯第二点十分重要,事关模板的严谨性,应当尽早改正。[[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09:21 (UTC) :已代您修改。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07 (UTC) == 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我最近重新捡起[[User:Njzjz]]之前使用过的BOT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我注意到BOT的落款用的是{{tl|right}},这也和官网的排版一致,但是想问一下社群会不会更喜欢用{{tl|署名}}?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19 (UTC) :{{ping|Zzhtju}}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41 (UTC) ::我个人一直在用署名。不过无论是公报pdf还是公报html还是政府信息公开html都是right,不过注意日期和机关的右边距不同。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一般这类部委文件,落款实际只有日期,并没有机关名称,公报加入机关名称,实际上是未导入电子签名的印章(国徽/党徽/五角星)的一种纯文字表示方法【印章规格参见[[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红头文件原文是以日期中心向上加盖印章。—— [[User:Zzhtju|Zzhtju]]([[User talk:Zzhtju|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3:12 (UTC) == 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因为最近没有活跃的半自动导入文献的机器人,因此诚邀社群关注本人的新的[[Wikisource:机器人|机器人申请]],并提出意见。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9日 (五) 14:20 (UTC) == 這是什麽字? == 我還是那個問題:《丙申謄錄》最後一頁左邊第二行:“點(?)公為白齊”這個字是什麽? [[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15 (UTC) ctyjd3bv8n7rq6zbev6yxig3vy1eidm Wikisource:删除讨论 4 7770 2173403 2173360 2022-08-21T14:39:01Z Fire-and-Ice 587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2jnyn30q48w3m3s4fq5pmqtbdd4acjs 2173406 2173403 2022-08-21T14:52:25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fqw1g2ls9xhf9hw0x6xe0coik03r49o 2173408 2173406 2022-08-21T15:02:39Z Fire-and-Ice 587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6eotnw6hhq621uq30mc2b1vz7p7ym2a 2173410 2173408 2022-08-21T15:27:45Z Yinyue200 84395 /* 2022年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o9d2bd7z6wzx1y6kzu0pfuy506mu92h 2173411 2173410 2022-08-21T15:27:48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4do746zibypnz76t5vhhfbc9nzwgaue 2173412 2173411 2022-08-21T15:30:22Z Yinyue200 84395 /* 2022年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iu8ebcet9kb7nb9r3legjp19qob0v7e 2173413 2173412 2022-08-21T15:31:21Z Yinyue200 84395 /* 2022年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nsl4tony5284uwhillsldo8bli5y19h 2173414 2173413 2022-08-21T15:50:09Z Fire-and-Ice 587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541idn50c6fil8ql0d4p7oagbso2dh5 2173418 2173414 2022-08-21T17:19:35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回复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8slb71ux6dy2fqrsjb8vvzs72r0yuso 2173419 2173418 2022-08-21T17:30:10Z 银色雪莉 28258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4je7wha1xiw76hydhdz0ftxddx09lqf 2173449 2173419 2022-08-21T23:08:19Z Blahhmosh 79595 /* 2022年8月 */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 删除讨论 | section = | previous =[[Wikisource:版权讨论|版权讨论]] | next =[[/存档]]([[/存档/{{CURRENTYEAR}}年|当前]]) | shortcut =[[WS:DEL]] | notes = 本頁收集'''從維基文庫刪除特定页面'''的請求。如果您想要因為版權原因而刪除一頁,請將它列在[[维基文库:版權討論]]。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因為任何其他原因而刪除,請將它列在這裡,所以能討論。本頁請以理服人,言之有理,不是一定少數服從多數的以力服人,所以IP用戶可發言,不是投票,不應用[[Wikisource:投票#各式投票資格]]。若無有意義的反對,留在本頁的條目應該刪除。如果您認爲一頁應該快速刪除,請列入[[Wikisource:快速删除]]。 如果您想要請求恢復被刪除頁面,請在下提出。 }}{{About Wikisource}} ==2022年8月== *[[荷珠配/序]]和[[荷珠配/1]]至[[荷珠配/6]],共7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08:30 (UTC) ---- *爲什麼要請求刪除魯迅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呢?<small>—以上[[w:Wikipedia:在對話頁上簽名|未簽名]]的留言由[[User:Thering29|Thering29]]([[User talk:Thering29|對話]]|[[Special:Contributions/Thering29|貢獻]])於2022年8月9日 (二) 10:20 (UTC)加入。</small> :可能之前的用户是针对页面中不属于本文的那些注释而发,只要把那些删除了,应该就没有问题了。至于鲁迅的本文当然没有问题。--[[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14:25 (UTC) ---- *[[面子问题/序]]、[[面子问题/1]]、[[面子问题/2]]和[[面子问题/3]],共4个页面,已经移动至原文标题,请删除残留的无必要重定向。--[[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17日 (三) 14:59 (UTC) ---- *[[中共中央文件(1972)12号]] 不需要的重定向。--[[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3:38 (UTC) **这个谈话纪要的版权恐怕应该属于毛泽东。[[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6:51 (UTC) **:这个是中共中央文件的一部分。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7:24 (UTC) ****毛泽东授权中共中央转发,不等于放弃著作权。[[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1 (UTC) ****:{{ping|Fire-and-Ice}} 那可以干掉独立条目,合并到通知里。社群对其它类似争议(行政性文件中包括个人创作内容)都是这么处理的。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44 (UTC) ****:另外中共中央的文件有明确表示“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显然其谈话具有行政性质,属于公有领域。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50 (UTC) ******我还认为[[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具有司法性质,能把文章恢复吗。[[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39 (UTC) :{{ping|Yinyue200}}插句嘴,您的操作建议我也赞成,不过阁下引用的那段话恐怕并不能说明具有任何文件具有什么性质——党的文件中有部分能被“视同”三性质是由判例所导致的结果,要是再由党的文件推断某个人的任何话语具有行政性质,则推理实在是过宽了。 :{{ping|Fire-and-Ice}}您指的那份文件应该是湖北省高院党组的落款,批复也是由湖北省委批复的,据现有共识,地方党组织的文件并不能按三性质操作,仅可由于时效到期而进入公有。--[[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当然,但是不妨碍[[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是在这一司法过程中经过湖北省委同意而发挥实际效力的文件,而不是任何其他文件。[[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02 (UTC) :::中共对司法的政治影响我想诸位无须在下赘述,但著作权判断是法律问题,三性质权力就算在中共的纸面上也是由各国家机关行使而不是党组织,至于共识也仅由于判例而打开特定的例外口子,这一口子是不宜任意扩大的——请注意湖北省委批复转给的,均是各机构的党组(委),而不是各机构自体,直接影响的是各党组(委)的意见,到这一步为止,均不是司法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组织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司法权力。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同意,在没有新的证据的情况下,保持目前的共识,党中央文件按三性质处理即可。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1 (UTC) ::::根据[https://difangwenge.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page=1 文革与当代研究网登载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批复],湖北省委通过把文件批给省两院、公安局等直接推动了北决杨的平反,在司法上并不经过党组(委)的中介。不过不是很清楚该网站从何处找来的文件。我上传的[[关于处理“北决扬”一案的请示报告]]也忘了哪找的了,不过鲁礼安回忆录里有节选是肯定的。[[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50 (UTC) :::::我跟阁下看的是同一个来源,不过:{{quote|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党组、中共武汉市委及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中共黄石市委及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党组(委):}} :::::阁下似乎需要再留意这里的断句,这里是批给“省法院并省政法办公室、公安局、检察院、劳动局”的“党组”,不是批给这些机构。这是常见的公文行文写法——阁下总不会以为他独独批给了劳动局的党组吧? :::::再举别的一例好了:[[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 :::::{{quote|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难不成他们只批给野战军党委,而不批给军区和省军区的党委;只批给各军兵种党委,而不批给军委各总部党委?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确实,以党代政、党审批案件特别在那个年月并不陌生,但至少单就这份文件,还是行礼如仪的,名义上没有僭越。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7:19 (UTC) ::那句话我确实说的随便了,要是真这么认定一堆内容都得恢复,怎么可能。按照以往惯例干掉独立条目就好。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27 (UTC) :::管理员删除多余的重定向后,我会将内容和通知合并。或者其它人择机执行也可以。 [[User:Yinyue200|Yinyue200]]([[User talk:Yinyue200|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5:30 (UTC)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原作中的判詞而已。--[[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18日 (四) 18:20 (UTC) ---- *[[古小說鉤沈/序]],应予删除,因为已有重复并且校对状况较好的[[《古小說鉤沉》序]]。--[[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0日 (六) 16:38 (UTC) **似以此页面标题为妥。[[User:Fire-and-Ice|Fire and Ice]]([[User talk:Fire-and-Ice|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1:13 (UTC) :在下不反对您的意见,只要保留校对状况较好的内容即可,需要由管理员协助这一移动。--[[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14:52 (UTC) ---- *《[[捷解蒙語]]》只有蒙文與韓文,沒有中文。應當刪除。[[User:Blahhmosh|Blahhmosh]]([[User talk:Blahhmosh|留言]]) 2022年8月21日 (日) 23:08 (UTC) == 恢復請求 == * 應該恢復[[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胡六點原文),上文怎麼就成了對於人民網(people.com.cn)的侵權,這個有問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四十周年的公開講話被收錄,為什麼之前[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6.shtml 江1995年的公開講話],[http://www.reformdata.org/1988/1230/3245.shtml 十周年的公開講話],[http://news.sina.com.cn/c/2005-01-28/12035698462.shtml 二十周年的公開講話],都沒有收錄?這些講話,是作為一個序列存在的。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Bluewhalie|Bluewhalie]]([[User talk:Bluewhalie|讨论]]) 2021年10月10日 (日) 17:29 (UTC) :*根據{{ping|Bluewhalie}}案意移動,並詢問元最後一句是否表述有誤?感覺是在講述「建議盡量避免咬文爵字根據自己的理解'''就'''把一些公開發表了的重要歷史文件予以刪除」。——[[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0月11日 (一) 01:09 (UTC) ::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四十周年的公开讲话被收录除了因为符合收录方针以外,还因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年/第2号]]》收录而属于公有领域。如果需要收录其他文献,您需要有证实该文献也属于公有领域的依据。--[[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讨论]]) 2021年10月31日 (日) 15:35 (UTC) :::根據時[http://www.cnr.cn/zgzb/ss/ 發佈會實錄],主持人在作者發佈前、'''已宣佈其發佈身份'''為黨國最高公職頭銜,即「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黨政軍統帥之稱號,認為是很明確該作品非以個人身份領銜、故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 [[User:Longway22|Longway22]]([[User talk:Longway22|讨论]]) 2021年11月1日 (一) 01:40 (UTC) ::::若[[Special:链入页面/政府公報|‎政府公報]]有收,建議個案考慮回復否。--[[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1年11月7日 (日) 20:55 (UTC) ::::同意该作品是政府作品,但是“不可能保有任何私產(創作)主張或權益”一句似乎值得商榷。若该“重要歷史文件”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或者其他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情形,维基文库应当收录。--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1年11月8日 (一) 07:41 (UTC) ---- * 1926年出版作品:[[清宫十三朝演义]]、[[海行杂记]]、[[执政府大屠杀记]]、[[怯弱者]]、[[山阴道上]]。待2022年1月1日恢复。--[[User:Njzjz|曾晋哲]]([[User talk:Njzjz|留言]]) 2021年12月17日 (五) 23:35 (UTC) *:等下?第三个是消极容忍,那我记错了还以为今天进公有呢。 [[User:Liuxinyu970226|Liuxinyu970226]]([[User talk:Liuxinyu970226|留言]]) 2022年1月1日 (六) 12:47 (UTC) ---- * [[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此文件此前在[[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10月]]遭提删,在下此前提出此文件应属过期中共中央文件并举'''文献例证'''说明,但并未见提案者进一步参与讨论而久后忽遭删除;版权讨论以理服人,在下无意以自己的意见为一定正确,但在有提出相应'''具体文献'''理据对证,并非单纯口舌之争下,毫无获往来讨论而久后忽然删除,恐并不符文库精神。--[[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1年12月22日 (三) 19:44 (UTC) *:同反对无共识删除。--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3 (UTC) :P.S:有关于此文究竟属于法人文章还是职务文章的判别,[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ccp/2/1-11.pdf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一册(1936—1938年)]明确收录此文,充分说明此文类属“中共中央文献”,把此文当作职务作品而由自然人享有版权的判断是有误的。--[[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1月8日 (六) 03:27 (UTC) ::所以阁下是不是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都属于公有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46 (UTC) :::我个人认为《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可以作为其收录的除附录外的文件'''属于中共中央文件'''的证据。——因为其从标题到编辑前言处都能明言自己的定位,即“中共中央文件”的选集。1949年之前的中共中央文件作为法人作品到期来进公有,1949年以后的按PD-PRC-CPC进公有。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8日 (二) 17:55 (UTC) :::补充:而且这些选集前的编辑说明都有“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字样,我想可以进一步加强认定的权威性吧——他自己认定他自己的文献,总不能错吧?--[[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3:29 (UTC) ::::很抱歉我才看到這個討論。然而除非署名者個人有過聲明,我個人仍認為不管這只是中共中央聲索權力而非真正具有。很明顯地,原文署名不含中共中央,僅涉及紅軍;而我另想給一個例子,即[http://www.ccfd.org.tw/ccef0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ies&id=103&Itemid=256 中正文教基金會]把蔣介石的私人作品列入名帶「總統」二字的文集,結果之前Longway22就以此要把這些作品全算作公有領域了。我認為這屬於同樣的性質。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2月15日 (二) 18:45 (UTC) :::::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说过“...有相反证据的除外”,所以这篇文献能否收录确实要看是否有足够的“相反证据”。我个人认为这个证据其实足够强,缘由见上文;至于阁下所称的认为是“声索权力”,则属于对证据强度的质疑了。鉴于我一贯的习惯,在这种争议性的问题上,我谨对您的观点不表示立场,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强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但我认为阁下把本案与蒋的文集一案类比并不准确,“总统蒋公”或者“先总统蒋公”一类的表述,只能印证文集出版时蒋介石的身份,类似一种尊称(其实就跟称“蒋中正先生”的“先生”没什么区别),当然不能用其来进行各篇文章的版权判断;但这与由中共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性质毕竟不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2月16日 (三) 02:49 (UTC) ::::::此文应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不适用著作权法,自然不能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二条判断著作权归属。--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3:39 (UTC) :::::::第十二条用于判定(广义上的)作者,而作者身份是第五条判别的辅助性证据,不能说完全“不能”根据第十二条判断归属。回到本案,恰恰是判别该文件是否属于中共中央文件抑或是第十八条的职务作品,成为了将其根据第五条进行收录还是根据署名进行判别收录与否的关键,请悉知。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1 (UTC) ---- * [[翻译:舊美日安保條約]],这个条约为什么被删除,能否告知下理由?[[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31 (UTC) :阁下可以看看编辑摘要,这文件没被删也并不是由文库内的人提删...这是从百科移动过来的页面,提删的模板大概是移动者在移动时没有把在百科本身加上的提删模板拿掉,已复原。--[[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2日 (一) 00:44 (UTC) ----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我沒見到有刪除討論。是不是我眼花了?——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6日 (五) 13:17 (UTC) :在[[Wikisource:版权讨论]]那里?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5月6日 (五) 14:44 (UTC) :: 相關討論早前剛被Zhxy 519君[[特殊:差异/2139419|存檔刪除]]。正如Zy26君所言,個人未見該討論有形成什麼共識。——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5月25日 (三) 15:50 (UTC) :虽然我不是民国粉,但这篇文章被删的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完全无法理解。搞得我都想开地图炮了。 [[User:樹上喜鵲|樹上喜鵲]]([[User talk:樹上喜鵲|留言]]) 2022年5月8日 (日) 01:31 (UTC) ::讨论了这么久,到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的作者是蒋总统还是蒋总裁呢?--[[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5月26日 (四) 00:48 (UTC) :::蒋总统还是蒋总裁真的有关系么?如果该文不是行政性质的,难道是民事性质的?-- [[User:Zy26|Zy26]]([[User talk:Zy26|留言]]) 2022年6月19日 (日) 12:56 (UTC) ::::“行政性质”不看发表人的身份的话,那么如何判别?国民党总裁发的东西,不至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性质吧?其时已经行宪,如有法条说明国民党文件可以作为行政性质或台湾著作权法所言的“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的,那么即请示下。(此处的看法,不代表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总统”或“总裁”,翻查[[特殊:差异/2139419|存档]],我也认为他当时是总统,但是由于他“不能视事”,因此发这篇文章的时候不具备总统职权,因此陷入疑难状态。)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06 (UTC) :::::对于处于疑难状态的文献,要不要“宁缺毋滥”一律删除并禁止收录?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User talk:Midleading|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0 (UTC) ::::::我觉得还是先“吵”一阵子吧,这么疑难的毕竟是少数,当时Zhxy 519君删得早了一些,现在正好在这里再“吵”一阵子,特别是请之前未能参与讨论的同好加入讨论,也许有我们未可知的来源或证明——在此也延请各位同好,寻找蒋在“下野”期间行使总统职权的其他证据(非本案),以有助于本案判断——毕竟,他能不能正常行使总统职权,还是“行政性”的主要体现之一,而现在对于他当时行使总统职权的证据不足。其实总裁这个后来我看看倒无所谓了,当时报纸上对于他的称呼也变来变去,有用总裁的也有用总统的——虽然我当时也引用报纸,但我不认为报纸上的称呼是决定性证据,还是得看公文。至于'''过早说'''一律删除,则可能有过度之嫌,但我是赞成“最终的”宁缺毋滥的。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User talk:银色雪莉|留言]]) 2022年6月20日 (一) 04:18 (UTC) : {{ping|Zhxy 519}}姑且還是問一下,此文章若真尚未進入公有領域,那要等到[[维基文库:未来进入公有领域作品列表|什麼時候]]?—— '''[[User:Ericliu1912|Eric Liu]]'''<sub>('''[[User talk:Ericliu1912|留言]]''')</sub> 2022年8月8日 (一) 07:26 (UTC) ::個人作品在大中華區一般需要等到逝世滿50年之後。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8月8日 (一) 14:42 (UTC) :::同意Midleading宁缺毋滥,除非能證明[[總統府公報]]有收,但非此篇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c:Category:Speeches in Taiwan]]收的總統府公報第一版,有文告。[[司法院釋字第5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因此,總統下野的蔣總裁的身份不是公務員。--[[User:Jusjih|Jusjih]]([[User talk:Jusjih|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20:08 (UTC) ----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有什么侵犯版权的地方吗?--[[User:The Puki desu|The Puki desu]]([[User talk:The Puki desu|留言]]) 2022年6月4日 (六) 11:08 (UTC) *:[[Wikisource:版權討論/存檔/2021年#5月]] [[User:Zhxy 519|Zhxy 519]]([[User talk:Zhxy 519|留言]]) 2022年6月6日 (一) 23:09 (UTC) [[Category:删除请求]] [[Category:维基文库|维基文库]] jk8d5i5ox9p5576bwaa7eo5lil8j9uw Wikisource:沙盒 4 7967 2173469 2168800 2022-08-22T04:44:15Z 103.173.255.162 wikitext text/x-wiki <noinclude>{{Sandbox}}</noinclude> == 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開始測試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uffhnatpigx2vlydk6ax83v0c4qljo 2173471 2173469 2022-08-22T04:50:03Z 103.173.255.162 wikitext text/x-wiki <noinclude>{{Sandbox}}</noinclude> == 請在這行文字底下開始測試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在干嘛的样子、不想让别人看到的 啊啊啊啊啊啊[ygbh]回家就安静 22nylxkhcypy2qphvvn8euyh7lq6tv5 Wikisource:专题/法律 4 18534 2173524 2172586 2022-08-22T10:16:38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現行特別刑法 */ update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专题 | section =法律 | previous = [[Wikisource:专题]] | next = | shortcut = | notes = }} 這裡討論有關各地'''法律'''及相關文件的錄入和排版問題。請將屬於公有領域的圖像文件上載到[[commons:|維基共享資源]],而非這裡。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属[[模板:PD-PRC-exempt|公有领域]]。 截至2010年4月4日,[[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基本完全,但仍然要继续加入未来新增法律正文。 ===样式=== *如果年份不是原始文件的一部分,同一名称不同时期的法律法规应使用半角空格+半角括号+年份的方式进行消歧义,例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03年)”,如果标注年份仍不能消歧义,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 *{{tl|header}}的title应始终按原始文件的标题填写。 *党中央发布的党内法规可参照此样式指南 ===分类===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 ***[[:Category: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废止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门规章]],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门规章}}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性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性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规章]],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规章}}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 1997年至今的司法解释均已添加完毕,今后新发布的司法解释应届时进行添加。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头标及使用方法见:{{tl|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头标}}(捷径为{{tl|PRC-SPC-SFJS}})。<font color="red">'''注意:在未完全理解源代码的情况下请勿擅自更改本模板,因为您的更改有可能影响到所有的司法解释页面。'''</font> * 正文每段前应当添加{{tl|gap}}以缩进两个中文字符,“'''第×条'''”应当加粗且与之后的条文用一个'''全角空格'''隔开(“ ”)。 * 请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yyyy年司法解释第×号”重定向至相对应的、以“最高人民法院”开头的司法解释页面。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司法解释第1号]]》重定向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新增的在司法解释请在相应的汇总页中更新表格,包括编号、名称、公布日期。汇总页的模板为:{{tl|最高法司法解释汇总页}}。 * 请在被修正的、被废止或者部分废止的司法解释页面中分别使用模板{{tl|sfjs rev}}和{{tl|sfjs void}}。对被修正的司法解释建立新页面的要求请详见{{tl|sfjs rev}}的说明。 ==香港法例== [[:Category:香港法律|香港法律]]在當地'''有政府版權''',年久才進入公有領域({{tl|PD-hk}})。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政府文件]]:[http://ipmall.info/hosted_resources/CopyrightCompendium/chapter_0200.asp 美国版权署实施概要(第二概要)第206.01节] (§ 206.01 of the Compendium II: Copyright Office Practices) 这样写道,“政府法令,如司法判决,行政决策,成文法律,公共法规,以及诸如此类的官方法律文件,均属公有政策,因此[[Template:PD-EdictGov|不可以享有版权]]。” 但是,当对待外国政府的文件时,这一条并无法律效力,它只是美国版权署的一项政策而已。<u>例如,香港以及新加坡政府法令在各該地的政府版權不因為美国版权署的此项政策失效。此類文件,中文維基文庫移交多語舊維基文庫代收。</u> 然而,還有[[Wikisource:收錄方針#發展中的作品]]的問題時,各條若變更,足以不利維護。因此,在尚未確定如何處理時,建議現階段不要刊登任何香港法例的内容。即使超過50年前的政府版權過期内容,仍建議先討論。 ==澳門法例== {{plain sister|wikipedia=澳門司法制度}} [[:Category:澳門法律|澳門法律]]屬[[Template:PD-MacaoGov|公有領域]]。[http://www.al.gov.mo/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立法機構。[http://www.io.gov.mo 印務局]有法律法令資料庫。 截至2020年12月11日,澳門現行法律基本完整,但仍然要繼續加入未來新增法律正文及補充歷史法律文本。另由葡萄牙原屬務部財政司第38088號國令核准的[[稅務執行法典]]為原葡萄牙法律,只有葡萄牙文版本,或需翻譯。 澳門行政法規基本為空,仍需多加關注。 ===現行特別刑法=== 不包括各單行法中的加重違令罪重定向。 *[[第10/78/M號法律]]《關於色情及猥褻物品的公開販賣、陳列及展出》:第8條(罰則) *[[第31/91/M號法令]]《律師通則》:第25條(職務之僭越) *[[第30/92/M號法令]]:第1條(交通客票之炒賣) *[[第32/93/M號法令]]《金融體系法律制度》:第121條(未經許可而接受存款或其他應償還之款項) *[[第59/95/M號法令]]:第1條(經同意之墮胎) *[[第2/96/M號法律]]《規範人體器官及組織之捐贈、摘取及移植》:第17-20條(器官或組織之交易及宣傳,捐贈之報酬,不法摘取及移植,自屍體之摘取) *[[第6/96/M號法律]]《妨害公共衛生及經濟之違法行為之法律制度》:第19-28A條(秘密屠宰動物及交易,不法價格,囤積,取得人之囤積,毀滅及不法出口,財貨之徵用,貨物欺詐,層壓式傳銷) *[[第8/96/M號法律]]《不法賭博》:第1-2,5-12,14條(不法經營賭博,賭博的不法作出,脅迫作出賭博,欺詐性賭博,在許可地方內不法經營賭博,在許可地方內不法進行賭博,不法組織,不法出售,偽造及塗改,經營,文件的索取或接受) *[[第9/96/M號法律]]《與動物競跑有關的刑事不法行為》:第1-4條(物質的不法使用,虐待,接受不法投注,不法投注) *[[第6/97/M號法律]]《有組織犯罪法》:第2-4,6-11,13條(黑社會的罪,以保護為名的勒索,自稱屬於黑社會,不當扣留證件,操縱賣淫,在公共地方的可處罰行為,聯群的不法賭博,違反司法保密) *[[第27/97/M號法令]]《保險業務法律制度》:第119條(不法從事保險活動罪) *[[第6/98/M號法律]]《對暴力罪行受害人的保障》:第23條(假資料) *[[第40/99/M號法令]]《[[商法典/第二卷|商法典]]》:第473-486,522-526條(出資收受之欠缺,自有股或股份之不法取得,控權股東地位之濫用,股之不法銷除,公司資產之不法分派,公司大會召集之不當情事,對公司大會之擾亂,在公司大會之欺詐參與,資訊提供之不法拒絕,虛假資訊,具欺詐性之召集書,監察之阻礙,建議公司解散或減資義務之違反,證券發行之不當情事,集團財產之不法分派,資訊提供之不法拒絕,虛假資訊,監察之阻礙,直接營利活動之從事) *[[第43/99/M號法令]]:第209-213,214B-214C,214F條(剽竊作品,侵犯不發表的權利,假造作品、錄音製品或錄像製品,假造複製品的交易,未經許可透過電腦網絡提供受保護作品,保護性技術措施的取消或刪除,取消或刪除的工具,管理權利的電子信息的刪除或更改) *[[第97/99/M號法令]]《[[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第289-294條(侵犯專利權或半導體產品拓撲圖,侵犯設計或新型之專屬權,假造、模仿及違法使用商標,將產品或物品出售、流通或隱藏,侵犯及違法使用原產地名稱或地理標記,惡意取得之工業產權證書) *[[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第13條(侮辱國家象徵和標誌罪) *[[第6/1999號法律]]《區旗及區徽的使用及保護》:第7條(侮辱區旗、區徽罪) *[[第12/2000號法律]]《選民登記法》:第45-53條(故意違法作出的登記,與選民登記有關的賄賂,以不法手段阻礙或促成登記,偽造選民證,選民證的留置,偽造選民登記冊,妨礙選民登記的查核,誣告,其他法定義務的不履行) *[[第3/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第149-183條(無被選資格者的參選,重複參選,關於提名委員會的脅迫及欺詐手段,關於指定投票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對候選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使選票不能到達目的地,違反中立及公正無私的義務,姓名、名稱、簡稱或標誌的不當使用,侵犯集會和示威的自由,對競選宣傳品的毀損,使函件不能到達收件人,在選舉日的宣傳,誣告,出於欺詐的投票,重複投票,投票保密的違反,接納或拒絕投票權限的濫用,濫用執法權力妨礙投票,濫用職能,對選民的脅迫或欺詐手段,有關職業上的脅迫,賄選,出於欺詐不將投票箱展示,不忠實的受託人,出於欺詐將選票投入投票箱及取去投票箱或選票,投票站執行委員會成員或核票員的欺詐,阻礙監察,拒絕受理異議、抗議或反抗議,對投票站或總核算委員會的擾亂或妨礙,不當出現於投票站或總核算委員會工作地點,警察部隊的不到場,警察部隊擅入投票站,選票、紀錄或與選舉有關的文件的偽造,虛假的患病或傷殘證明書,在總核算委員會的欺詐) *[[第4/2002號法律]]《關於遵守若干國際法文書的法律》:第20-23條(提供被禁的非軍事服務,被禁產品或貨物的交易,被禁基金的運用或提供使用,供應被禁武器或相關設備及提供被禁的軍事後勤援助或屬軍事性質的服務) *[[第8/2002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制度》:第14條(刑事責任) *[[第7/2003號法律]]《對外貿易法》:第21條(在許可的地點以外進行活動) *[[第11/2003號法律]]《財產及利益申報法律制度》:第24-28條(違反取閱的程序,不法透露,欠交申報書,資料不正確,財產來源不明) *[[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第30-31條(違反防疫措施,散佈流言引起恐慌) *[[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第103-105,115-147條(偽造投票權證明書,投票權證明書的留置,偽造登記冊或名冊,無被選資格者的參選,重複提名,關於提名或不提名的脅迫及欺詐手段,關於指派或成為投票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對候選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使選票不能到達目的地,違反中立及公正無私的義務,候選人姓名的不當使用,擾亂競選宣傳的集會,對競選宣傳品的毀損,使函件不能到達收件人,在選舉日的宣傳,誣告,出於欺詐的投票,重複投票,投票保密的違反,接納或拒絕投票權限的濫用,濫用執法權力妨礙投票,濫用職能,對投票人或選委會委員的脅迫或欺詐手段,有關職業上的脅迫,賄選,出於欺詐不將投票箱展示,不忠實的受託人,將選票投入投票箱及取去投票箱或選票,有權限實體成員的欺詐,拒絕受理異議、抗議或反抗議,對投票站或總核算委員會的擾亂,保安部隊的不到場,保安部隊擅入投票站,選票、紀錄或與選舉有關的文件的偽造,虛假的患病或傷殘證明書,總核算委員會成員的欺詐) *[[第4/2004號法律]]《軍事設施的保護》:第13-15條(抗拒,違令,毀損軍事設施) *[[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第37-39條(未履行資料保護的義務,不當查閱,個人資料的更改或毀壞) *[[第2/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第3,7A條(清洗黑錢,虛假資料罪) *[[第3/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恐怖主義犯罪》:第4-8條(恐怖組織,其他恐怖組織,恐怖主義,其他方式的恐怖主義,資助恐怖主義,煽動恐怖主義) *[[第2/2007號法律]]《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制度》:第37條(違反保密) *[[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第88-91條(遺棄受害人,逃避責任,醉酒駕駛或受麻醉品或精神科物質影響下駕駛,舉辦或參加未經許可的車輛體育比賽) *[[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第1-7條(叛國,分裂國家,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煽動叛亂,竊取國家機密,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澳門作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澳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作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第8/200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制度》:第17條(刑事責任) *[[第11/2009號法律]]《打擊電腦犯罪法》:第4-11條(不當進入電腦系統,不當獲取、使用或提供電腦數據資料,不當截取電腦數據資料,損害電腦數據資料,干擾電腦系統,用作實施犯罪的電腦裝置或電腦數據資料,使用電腦裝置以模擬流動電信服務站,不正當揭露電腦安全嚴重漏洞,電腦偽造,電腦詐騙) *[[第17/2009號法律]]《禁止不法生產、販賣和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第7-9,11-16,27條(不法生產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不法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準備製毒所需的設備和物料,較輕的生產和販賣,慫恿他人不法使用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從事職業的濫用,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不適當持有器具或設備,允許他人在公眾或聚會地方不法生產、販賣及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搜查及鑑定) *[[第19/2009號法律]]《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第3-4條(私營部門的受賄,私營部門的行賄) *[[第22/2009號法律]]《對行政長官和政府主要官員離任的限制規定》:第6條(處罰) *[[第23/2009號法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因履行防務職責而享有的權利和豁免》:第12條(違令) *[[第4/2010號法律]]《社會保障制度》:第60條(不正當據有供款) *[[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第13條(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 *[[第10/2013號法律]]《土地法》:第190-192條(劃界的欺詐,拆除及挪取有價物,毀損) *[[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第93-95條(不法遷移罪,不法出境罪,毀壞考古物或考古遺跡罪) *[[第10/2014號法律]]《預防及遏止對外貿易中的賄賂行為的制度》:第4條(對外貿易中的行賄)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第18條(家庭暴力罪) *[[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第25條(殘酷對待動物罪) *[[第7/2017號法律]]《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第45條(不正當據有供款) *[[第11/2020號法律]]《民防法律制度》:第26條(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妨害公共安全、秩序及安寧罪) *[[第11/2021號法律]]《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法》:第44-45條(偽中藥罪,非法製造、進出口或供應中藥罪) *[[第14/2021號法律]]《都市建築法律制度》:第40-41條(偽造責任書及工程紀錄簿,撕除、毁滅或更改通知) *[[第16/202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第69-80條(引誘或教唆非法出入境及非法逗留,協助非法出入境及非法逗留,收留非法入境或非法逗留的人,為協助及收留提供便利,不合規範的僱用,勒索非法入境或非法逗留的人,偽造文件、使用或佔有偽造文件,關於身份的虛假聲明,使用或佔有他人文件,為取得許可而虛偽作出並主張某些法律行為,違反禁止入境措施及拒絕出境,不經出入境管控入境) *[[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第36條(持有、生產或使用禁用危險品罪) ==中華民國法規== 中華民國法規屬[[模板:PD-ROC-exempt|公有領域]],包括憲法、司法院解釋、法律、命令。 ===分類=== [[:Category:中華民國法規]] *[[:Category:中華民國憲法]],使用{{tl|中華民國憲法}} *[[:Category:中華民國緊急命令]],使用{{tl|中華民國緊急命令}} *[[:Category:司法院解釋]]:用民國紀年,數字用印度阿拉伯數字,使用{{tl|中華民國大法官解釋}})分類為: **[[:Category:中華民國95年大法官解釋]]、 **[[:Category:中華民國94年大法官解釋]],其餘類推。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使用{{tl|中華民國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年份]]:標示立法院通過制定或修正年份,不盡然等於總統公布或施行年份。用民國紀年,數字用印度阿拉伯數字,分類為: ***[[:Category:中華民國95年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94年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93年法律]],其餘類推。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歷史條文]]:用於有不同年版時,標示沿革總目錄的主頁,例如[[中華民國刑法]]。 ***[[:Category:中華民國停止適用法律]],使用{{tl|中華民國停止適用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廢止法律]],使用{{tl|中華民國廢止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非現行條文]]:用於非失效非廢止法的非現行條文,使用{{tl|中華民國法律非現行條文}},但本分類條目過多時,分類為: ****[[:Category:中華民國94年法律非現行條文]]、 ****[[:Category:中華民國93年法律非現行條文]],其餘類推。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現行條文]]:用於現行條文,但需要隨時校對。中華民國法務部[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有中央法規最新訊息。法律制定、修正、廢止依據“總統令”。 *[[:Category:中華民國命令]],包括施行細則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Portal: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建議從[http://gaz.ncl.edu.tw/browse.jsp?jid=79001756 司法院公報]取得最原始文本。司法院公報尚未創刊的早期,就建議從[http://gaz.ncl.edu.tw/browse.jsp?jid=79007133 總統府公報]取得最原始文本。[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網站]、[http://jirs.judicial.gov.tw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以及[http://law.moj.gov.tw/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有時有訛誤。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命名為正式的“司法院釋字第XXX號解釋”,其中XXX是阿拉伯數字號碼,但99號以下不冠零。 *建議分成以下段落: # 解釋日期 # 解釋爭點(來自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網站,以及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 資料來源(司法院公報、總統府公報資料、以及其他期刊資料來源,來自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網站無) # 相關法條 # 解釋文 # 理由書 # 意見書(意見一致就沒有) # 相關附件 仍然要繼續加入未來新增解釋正文。 ===法律=== {{plain sister|wikipedia=中華民國法律|wikibooks=中華民國法律註解}} *法律內容正文,強烈建議從[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法律系統]取得。那裡收憲法,自民國59年(1970年)以來法律修正前之條文,但不收命令。 *使用正式名稱命名。大部份法律命令不冠以「中華民國」四字,所以請勿任意添加。若要消歧義,就請用半角空格以及括弧殿以“-{ (中華民國)}-”,例如[[著作權法 (中華民國)]]。 *有不同年版時,主頁標示沿革總目錄,伴隨頁用消歧義方式標註民國紀年,數字用印度阿拉伯數字。例如[[著作權法 (民國95年)]]。[[:分類:中華民國隔年公布的法律|隔年公布的法律]],註明「 (民國xx年立法yy年公-{zh-hans:布;zh-hant:布}-)」(勿用“-{zh-hans:佈;zh-hant:佈}-”)。同年修正超過一次時,註明月份,例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民國94年12月)]]。2011年2月13日,舊式子頁格式,例如“著作權法/民國95年”、“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民國94年12月”,已經完成移動重新命名成半角空格以及括弧消歧義。以後新建立者也不再使用舊式子頁格式。 *法律沿革建議以立法院法律系統取得爲主,然後以<nowiki><sup></sup></nowiki>附帶法務部[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政府文號註解爲輔。一來格式標準化,二來充實内容。沿革範例請看[[保險法 (中華民國)]]以及[[船舶法 (中華民國)]]。 截至2010年4月4日,[[Portal:中華民國法律|中華民國法律]]基本完全,但仍然要繼續加入未來新增法律正文。立法院法律系統沒有民國58年(1969年)年或者更早廢止的法律時,可參考以下資源: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Portal:中華民國立法統計|立法統計]]有民國37年(1948年)以來的法律。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dbMaintainNew?dbKind=立法院智庫 立法院智庫]24.總統府公報影像系統有民國元年(1912年)以來絕大多數民國中央政府公報,包括公佈的法律內容。 *國家圖書館[http://gaz.ncl.edu.tw/ 政府公報資訊網]有很多總統府、五院、以及地方政府公報。 ===法規命令=== {{plain sister|wikibooks=中華民國命令註解}} 立法院法律系統不收[[Portal:中華民國命令|中華民國命令]]。請至法務部[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或者主管機關取得。沿革範例請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格式與法律不同。 ===法院裁判書=== 請自[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裁判查詢]刊登。請用[[模板:中華民國依法不得公開案件]]標示不公開案件。 ==新加坡法律== [https://sso.agc.gov.sg/Browse/Act/Current 新加坡法律]在當地'''有政府版權''',年久才進入公有領域。原文只用英文。中譯名依照[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2121758/http://app.subcourts.gov.sg//subcourts/page.aspx?pageid=7513 新加坡初级法庭网站]。 '''注意:'''2021年3月1日生效的[https://sso.agc.gov.sg/Act/SLRA2021?ProvIds=pr11-#pr11- 2021年成文法改革法第11(a)条](2021年法律第4号)修订[https://sso.agc.gov.sg/Act/IA1965?ProvIds=pr8-XX-pr8- 释义法第8条](第1章),'''对于2021年后的编正版法律不再使用章号引用''',因此本页提供的章号可能随时不再使用,请注意。 ==日本法令== 日本法律法令以及其官方正式译文屬公有領域({{tl|日本法}})。法律法令內容正文,建議從[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100/ 總務省法令網站取得],但日文原文要在日文維基文庫刊登。然而,還有[[Wikisource:收錄方針#發展中的作品]]的問題時,各條若變更,足以不利維護中文翻譯,所以請務必標示翻譯出處,不論自行或者他人翻譯,以及翻譯版權許可,否則足以被刪除。維基用戶自行翻譯要冠以Translation:,放入翻譯名字空間。 ==大韓民國法律== {{plain sister|wikibooks=大韓民國法律註解}} 大韓民國法律屬公有領域({{tl|PD-KRGov}})。<!--韓國[http://www.moleg.go.kr/english/korLawChi 法制處] (<font lang="ko">법제처/法制處</font>) 有少數中譯版以及多數英譯版,但-->[http://www.law.go.kr/ 韓文原文]要在韓文維基文庫刊登。然而,還有[[Wikisource:收錄方針#發展中的作品]]的問題時,各條若變更,足以不利維護中文翻譯。所以請去[[b:大韓民國法律註解]],標示翻譯出處,不論自行或者他人翻譯,但限收版權許可合乎CC-by-sa-3.0和GFDL的中文翻譯,否則足以被刪除。 ==消歧義頁面== [[Wikisource:样式指南#消歧義頁]]的'''平等消歧義'''是指消歧義頁面命名時不殿以「 (消歧義)」的原則。「某某法」短名若在漢字文化圈沒有如此正式名稱的法律,例如俸給法、退休法及撫卹法,純屬普通名詞,不是專名,不殿以「 (消歧義)」。正當大部份中華民國法規不冠以「中華民國」四字,類似日本、韓國法令,不同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經常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時,[[:分類:法律消歧义|法律消歧义]]頁面名稱若是漢字文化圈部份國家地區專名時,基本避免殿以「 (消歧義)」區別之,以合乎[[Wikisource:样式指南#消歧義頁]]原則。 至於足以有歧義的法律法規名稱不殿以「 (消歧義)」時,例如「刑法」、「著作權法」,到底應該直接用作消歧義頁面,或者是'''重定向'''到中華民國法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等等,目前沒有成規。用戶可以考慮鏈入頁面等因素自選目標,但不同用戶有不同立場時,請勿在短期之內搞編輯戰。若有繁簡字體不同,移動開拆成分別繁簡頁面,也能考慮簡體字標題重定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傳統漢字標題重定向到中華民國法規,足以方便海峽兩岸用戶。但若與第三地撞名,就要另行處理。 ===消歧義模板=== 有消歧義頁面,就請用[[Template:Further]]鏈接。否則,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門、日本、大韓民國的法律、法規、法例、法令能以下列模板互連: {|class="wikitable" border="1" !鏈接起點頁面所屬國家地區 !!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前往澳門法例!!前往中華民國法規!!前往日本法令!!前往大韓民國法令 |- |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 不适用 ||{{tl|PRC-MO-law}} ||{{tl|PRC-ROC-law}}||{{tl|PRC-JP-law}}||{{tl|PRC-KR-law}} |- |連自澳門法例 ||{{tl|MO-PRC-law}} || 不適用 ||{{tl|MO-ROC-law}}||{{tl|MO-JP-law}}||{{tl|MO-KR-law}} |- |連自中華民國法規 ||{{tl|ROC-PRC-law}} ||{{tl|ROC-MO-law}} || 不適用 ||{{tl|ROC-JP-law}}||{{tl|ROC-KR-law}} |} 已有像是[[Portal:憲法]]以及[[Portal:著作权法律法规]]的計畫頁面時,用{{tl|further}}就能避免直接鏈接消歧義頁,也能避免使用太多國家地區的互連模板。日本、韓國雖非中文國家,但也有很多漢字詞撞名的法令,就需要趁早消歧義。 === 漢字文化圈近似名稱法律法規 === 下表列出鏈接到消歧義的頁面,方便修正內部鏈接,但避免直接鏈接消歧義頁。正當海峽兩岸很多法律法規曾經修正時,修正內部鏈接請盡量直達特定版本。 <!-- 建議以中華民國法規筆畫排序,比照 http://zh.wikisource.org/wiki/Portal:中華民國法律,以便維護。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border="1" !中華民國法規!!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共解放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法规!!链入消歧義頁的页面!!澳門法例!!香港法例章號!!香港法例中文名!!新加坡法律英文名!!新加坡法律中譯名!!新加坡法律號次!!日本法令!!韓國法令諺文名!!韓國法令漢字名<ref>[http://www.law.go.kr/ 韓文原文]早期有用漢字者,照抄。晚期原文不用漢字者,查找[https://ko.dict.naver.com/#/main Naver 韓國語辭典],漢字語譯成韓國漢字,外來語譯成拉丁字母,只有固有詞保持諺文。</ref>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中華民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不含國號,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ref>||[[Special:链入页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Special:链入页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2/96/M號法律]]《規範人體器官及組織之捐贈、摘取及移植》||465||人體器官移植條例||Human Organ Transplant Act||人體器官移植法||第131A章,原1987年法律第15号|| || || |- |[[入出國及移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4/2003號法律]]《入境、逗留及居留許可制度的一般原則》<br>[[第6/2004號法律]]《非法入境、非法逗留及驅逐出境的法律》||115||入境條例||Immigration Act||入境法||第133章,原马来西亚1959年条例第12号||<font lang="ja">[[w:ja:出入国管理及び難民認定法]]<br>[[:ja:出入国管理令]]</font>|| || |- |[[下水道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下水道法]]||[[第46/96/M號法令]]《[[澳門供排水規章]]》||446||土地排水條例||Sewerage and Drainage Act||排污及排水法||第294章,原1999年法律第10号||<font lang="ja">[[w:ja:下水道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不含國號,民國、日本漢字同名。</ref>||[[:ko:하수도법]]||<font lang="ko">下水道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不含國號,民國、韓國漢字同名。</ref> |- |[[土地法 (中華民國)]]<br>[[土地登記規則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br>[[土地登记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Special:链入页面/土地法]]||[[第10/2013號法律]]《土地法》←[[第6/80/M號法律]]《土地法》||585||土地業權條例|| || || ||<font lang="ja">[[w:ja:土地基本法]]<br>[[w:ja:外国人土地法]]</font>||[[:ko:토지이용규제 기본법]]<br>[[:ko:외국인토지법]]||<font lang="ko">土地利用規制基本法<br>外國人土地法</font> |- |[[大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pecial:链入页面/高等教育法]]||[[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 || || || ||<font lang="ja">大学設置基準||[[:ko:고등교육법]]||<font lang="ko">高等敎育法</font> |- |[[工會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眾多《工會法草案》||332||職工會條例||Trade Unions Act||工會法||第333章,原海峡殖民地1940年条例第3号||<font lang="ja">[[w:ja:労働組合法]]</font>||[[:ko:노동조합 및 노동관계조정법]]||<font lang="ko">勞動組合및勞動關係調整法</font> |- |[[中央銀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14/96/M號法令]]《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通則》|| ||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Act||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第186章,原1970年法律第42号||<font lang="ja">[[w:ja:日本銀行法]]||[[:ko:한국은행법]]||<font lang="ko">韓國銀行法</font> |- |[[中華民國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刑法]]<ref>马来西亚有刑法(Penal Code) (法律第574号)。</ref>||[[刑法典]]||200||刑事罪行條例<ref>和大陸法系及某些海洋法系(如美國聯邦法典第18卷,新加坡刑法,澳洲1995年刑法典法等)的刑法不同,刑事罪行條例並沒有綜合香港所有的刑法條文,香港法律中仍有如盜竊罪條例(第210章)等大量單行刑法。</ref>||Penal Code||刑法||第224章,原海峡殖民地1871年条例第4号||<font lang="ja">[[w:ja:刑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형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刑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法]] (廢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紅十字會法]] [[Special:链入页面/红十字会法]]||[[第108/99/M號法令]]||1129||香港紅十字會條例||Singapore Red Cross Society Act||新加坡红十字会法||第304章,原1973年法律第16号||<font lang="ja">[[w:ja:日本赤十字社法]]</font>||[[:ko:대한적십자사 조직법]]||<font lang="ko">大韓赤十字社組織法</font> |- |[[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Special:链入页面/国旗法]]||[[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br>[[第6/1999號法律]]《區旗及區徽的使用及保護》|| ||國旗及國徽條例<br>國歌條例||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Act<br>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Rules||新加坡国徽,国旗及国歌法<br>新加坡国徽,国旗及国歌规例||第296章,原1959年条例第70号<br>第296章规例第1号||<font lang="ja">[[w:ja:国旗及び国歌に関する法律]]</font>||[[:ko:대한민국국기법]]||<font lang="ko">大韓民國國旗法</font> |- |[[中華民國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br>[[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br>[[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br>[[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Portal: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65<br>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法<br>新加坡共和国宪法||原1965年法律第9号<br>原法律第S1/63号||<font lang="ja">[[w:ja:日本国憲法]]</font>,[[日本國憲法]]<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대한민국헌법]]||<font lang="ko">[[大韓民國憲法]]</font> |- |[[中醫藥發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549||中醫藥條例||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ct||中医法||第333A章,原2000年法律第34号||<font lang="ja">[[w:ja:医療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의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醫療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公司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不含國號,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ref>||[[Special:链入页面/公司法]]|| ||622<br>32||公司條例<br>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ref>2014年前為舊公司條例</ref>||Companies Act||公司法||第50章,原1967年法律第42号||<font lang="ja">[[w:ja:会社法]]</font>|| || |- |[[公路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公路法]]<br>[[Special:链入页面/道路法]]|| || || || || || ||<font lang="ja">[[w:ja:道路法]]</font>||[[:ko:도로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道路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不含國號,日本、韓國漢字同名。</ref>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br>[[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Special:链入页面/公職選舉法]]||[[第3/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br>[[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569<br>576<br>554||行政長官選舉條例<br>鄉郊代表選舉條例<br>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Parliamentary Elections Act<br>Presidential Elections Act||国会选举法<br>总统选举法||第218章,原1954年条例第24号<br>第240A章,原1991年法律第27号||<font lang="ja">[[w:ja:公職選挙法]]</font>||[[:ko:공직선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公職選舉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公證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公證法]]||[[公證法典]]||159||法律執業者條例第IV部||Notaries Public Act||公證人法||第208章,原马来西亚1959年条例第41号||<font lang="ja">[[w:ja:公証人法]]</font>||[[:ko:공증인법]]||<font lang="ko">公證人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引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引渡法]]||[[第6/2006號法律]]《刑事司法互助法》||503<br>525||逃犯條例<br>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Extradition Act||引渡法<br>刑事事宜相互協助法||第103章,原1968年法律第14号<br>第190A章,原2000年法律第12号||<font lang="ja">[[w:ja:逃亡犯罪人引渡法]]</font>||[[:ko:범죄인 인도법]]||<font lang="ko">犯罪人引渡法</font> |- |[[戶籍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戶籍法]]|| || || || || || ||<font lang="ja">[[w:ja:戸籍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호적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戶籍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水土保持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水土保持法]]|| || || || || || || || || |- |[[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水污染防治法]]||[[第35/97/M號法令]]||358||水污染管制條例|| || || || || || |- |[[出版法 (中華民國)]] (廢止) ||[[出版管理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出版法]]||[[第7/90/M號法律]]《出版法》|| || || || || ||<font lang="ja">[[w:ja:出版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출판문화산업 진흥법]]||<font lang="ko">出版文化産業振興法</font> |- |[[民用航空法 (中華民國)]]←[[航空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Special:链入页面/民用航空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航空法]]|| ||448<br>448C||民航條例<br>1995年飛航(香港)令||Air Navigation Act||飛航法||第6章,原1966年法律第11号||<font lang="ja">[[w:ja:航空法]]</font>||[[:ko:항공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航空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民事訴訟法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典]]|| || || || || ||<font lang="ja">[[w:ja: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민사소송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模板:中華民國民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Special:链入页面/民法]]||[[民法典]]|| || ||Civil Law Act||民法法<ref>新加坡的民法法并非大陆法系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有关法律只是综合部分民事诉讼上的条文。</ref>||第43章,原1909年条例第8号||<font lang="ja">[[w:ja:民法 (日本)]]</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민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民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立法院議事規則]]<br>[[行政院會議議事規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br>[[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第1/1999號決議]]《[[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事規則]]》||1998年第265號法律公告||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事規則|| ||Standing Orders of the Parliament of Singapore||新加坡国会议事常规|| || || |- |[[仲裁法 (中華民國)]]←商務仲裁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Special:链入页面/仲裁法]]||[[第19/2019號法律]]《仲裁法》||609||仲裁條例||Arbitration Act<br>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ct||仲裁法<br>国际仲裁法||第10章,原2001年法律第37号<br>第120章,原1994年法律第23号||<font lang="ja">[[w:ja:仲裁法]]</font>||[[:ko:중재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仲裁法</font> |- |[[刑事訴訟法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刑事訴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典]]||221||刑事訴訟程序條例||Criminal Procedure Code||刑事訴訟法<ref>诉讼时的证据由证据法规范(Evidence Act) (第97章,原海峡殖民地1893年条例第3号)。</ref>||第68章,原2010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형사소송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刑事補償法 (中華民國)]]←冤獄賠償法|| ||[[Special:链入页面/刑事補償法]]|| || || || || || ||<font lang="ja">[[w:ja:刑事補償法]]</font>||[[:ko:형사보상 및 명예회복에 관한 법률]]←형사보상법||<font lang="ko">刑事補償 曁 名譽回復에 關한 法律←刑事補償法</font> |- |[[印花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印紙稅法]]||[[第17/88/M號法律]]《[[印花稅規章]]》||117||印花稅條例||Stamp Duties Act||印花税法||第312章,原海峡殖民地1929年条例第16号||<font lang="ja">[[w:ja:印紙税法]]</font>||[[:ko:인지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印紙稅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地方制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Special:链入页面/地方自治法]]|| || || || || || ||<font lang="ja">[[w:ja:地方自治法]]</font>||[[:ko:지방자치법_(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地方自治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存款保險條例 (中華民國)]]||[[存款保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存款保險條例]]||[[第9/2012號法律]]《存款保障制度》||581||存款保障計劃條例||Deposit Insurance and Policy Owners’ Protection Schemes Act||存款保险及保险合同投保人保障计划法||第77B章,原2011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預金保険法]]</font>||[[:ko:예금자보호법]]||<font lang="ko">預金者保護法</font> |- |[[自衛槍枝管理條例]]<br>[[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第77/99/M號法令]]《[[武器及彈藥規章]]》||238||火器及彈藥條例||Arms and Explosives Act||武器及炸药法||第13章,原海峡殖民地1913年条例第9号||<font lang="ja">[[w:ja:銃砲刀剣類所持等取締法]]</font>||[[:ko:총포·도검·화약류 등의 안전관리에 관한 법률]]←총포ㆍ도검ㆍ화약류 등 단속법←총포·도검·화약류 등 단속법←총포·도검·화약류등단속법←총포·도검·화약류단속법←총포화약류단속법||<font lang="ko">銃砲·刀劍·火藥類 等의 安全管理에 關한 法律←銃砲ㆍ刀劍ㆍ火藥類 等 團束法←銃砲·刀劍·火藥類 等 團束法←銃砲·刀劍·火藥類등團束法←銃砲·刀劍·火藥類團束法←銃砲火藥類團束法</font> |- |[[行政院組織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br>[[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第2/1999號法律]]《政府組織綱要法》|| || || || || || || || |- |[[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行政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典]]|| || || || || ||<font lang="ja">[[w:ja:行政事件訴訟法]]</font>||[[:ko:행정소송법]]||<font lang="ko">行政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兵役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兵役法]]|| ||<s>246</s>||<s>強制服役條例</s>||Enlistment Act||应募入伍法||第93章,原1970年法律第25号|| ||[[:ko:병역법]]||<font lang="ko">兵役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戒嚴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戒嚴法]]|| ||245||公安條例|| || || || ||[[:ko:계엄법]]||<font lang="ko">戒嚴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更生保護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更生保護法]]|| || || || || || ||<font lang="ja">[[w:ja:更生保護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私立學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Special:链入页面/私立學校法]]||[[第15/2020號法律]]《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 || ||Private Education Act||私立教育法||第247A章,原2009年法律第21号||<font lang="ja">[[w:ja:私立学校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사립학교법]]||<font lang="ko">私立學校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所得稅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Special:链入页面/所得稅法]]||[[第2/78/M號法律]]《[[職業稅章程]]》|| ||||Income Tax Act||入息税法||第134章,原海峡殖民地1947年条例第39号||<font lang="ja">[[w:ja:所得税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소득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所得稅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法官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br>[[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Special:链入页面/法官法]]||[[第10/1999號法律]]《司法官通則》|| || || || || || || || |- |[[法院組織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Special:链入页面/法院組織法]]||[[第9/1999號法律]]《司法組織綱要法》||484<br>4<br>336||香港終審法院條例<br>高等法院條例<br>區域法院條例||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br>State Courts Act<br>Family Justice Act 2014||最高法院法<br>国家法院法<br>2014年家庭司法法第II部<ref>家事法院</ref>||第322章,原1969年法律第24号<br>第321章,原1970年法律第19号<br>2014年法律第27号||<font lang="ja">[[w:ja:裁判所法]]</font>|| [[:ko:법원조직법]]||<font lang="ko">法院組織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社會教育法 (中華民國)]] (廢止) || ||[[Special:链入页面/社會教育法]]|| || || || || || ||<font lang="ja">[[w:ja:社会教育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평생교육법]]←사회교육법||<font lang="ko">平生敎育法←社會敎育法</font> |- |[[信用卡業務機構管理辦法]]←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 || || || || || || || || || |- |[[信託法 (中華民國)]]<br>[[信託業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Special:链入页面/信託法]]<br>[[Special:链入页面/信託業法]]|| || || || || || ||<font lang="ja">[[w:ja:信託法]]<br>[[w:ja:信託業法]]</font>||[[:ko:신탁법]]<br>[[:ko:신탁업법]]||<font lang="ko">信託法<br>信託業法</font> |- |[[保全業法]]||[[保安服务管理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警備業法]]||[[第4/2007號法律]]《私人保安業務法》||460←299||保安及護衞服務條例←看守員條例||Private Security Industry Act||私人保安业务法||第250A章,原2007年法律第38号||<font lang="ja">[[w:ja:警備業法]]</font>||[[:ko:경비업법]]←[[:ko:용역경비업법]]||<font lang="ko">警備業法←用役警備業法</font> |- |[[保險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保險法]]||[[第27/97/M號法令]]《保險業務法律制度》||41||保險業條例||Insurance Act||保险法||第142章,原1966年法律第46号||<font lang="ja">[[w:ja:保険法]]<br>[[w:ja:保険業法]]</font>||[[:ko:보험업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保險業法</font> |- |[[度量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国务院关于統一我国計量制度的命令]]||[[Special:链入页面/度量衡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计量法]]||[[第14/92/M號法律]]《法定度量衡單位制度》||68||度量衡條例||Metrication Act||公制化法||第181章,原1970年法律第52号||<font lang="ja">[[w:ja:計量法]]←[[w:ja:度量衡法]]</font>|| || |- |[[建築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79/85/M號法令]]《[[都市建築總章程]]》||123||建築物條例||Building Control Act||建筑管制法||第29章,原1989年法律第9号||<font lang="ja">[[w:ja:建築基準法]]</font>|| || |- |[[律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31/91/M號法令]]《[[律師通則]]》||159||法律執業者條例|| || || ||<font lang="ja">[[w:ja:弁護士法]]</font>||[[:ko:변호사법]]||<font lang="ko">辯護士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政府採購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22/84/M號法令]]|| ||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政府采购法||第120章,原1997年法律第14号|| || || |- |[[看守所組織通則]]←看守所組織條例←看守所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 || || || || || || || || || |-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衛生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Special:链入页面/食品卫生法]]||[[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612||食物安全條例||Sale of Food Act||食物售卖法||第283章,原1973年法律第12号||<font lang="ja">[[w:ja:食品衛生法]]</font>||[[:ko:식품위생법]]||<font lang="ko">食品衛生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中華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br>[[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Special:链入页面/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486||個人資料(私隱)條例||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 2012||2012年个人资料保护法||2012年法律第26号|| || || |- |[[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189||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 || || ||<font lang="ja">[[w:ja:配偶者からの暴力の防止及び被害者の保護等に関する法律]]</font>||[[:ko:가정폭력방지 및 피해자보호 등에 관한 법률]]||<font lang="ko">家庭暴力防止 및 被害者保護 等에 關한 法律</font> |- |[[氣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氣象法]]|| || || || || || ||<font lang="ja">[[w:ja:気象業務法]]</font>||[[:ko:기상법]]||<font lang="ko">氣象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消防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消防法]]<ref>新加坡规范消防部门的法律为民防法(Civil Defence Act) (第42章,原1986年法律第29号)。</ref>|| ||95||消防條例||Fire Safety Act||消防安全法||第109A章,原1993年法律第39号||<font lang="ja">[[w:ja:消防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소방기본법]]||<font lang="ko">消防基本法</font> |- |[[海商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海商法]]||[[第109/99/M號法令]]||281||商船條例||Merchant Shipping Act||商船法||第179章,原1995年法律第19号|| || || |- |[[畜牧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畜牧法]]|| || || || || || || || || |- |[[破產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Special:链入页面/破產法]]|| ||6||破產條例||Bankruptcy Act||破产法||第20章,原1995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破産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파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破産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記帳士法]]|| || || || || || || || ||[[w:ja:税理士法]]||[[:ko:세무사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稅務士法</font> |- |[[停車場法]]|| ||[[Special:链入页面/駐車場法]]||[[第35/2003號行政法規]]《公共泊車服務》|| || ||Parking Places Act||泊车处法||第214章,原1974年法律第5号||<font lang="ja">[[w:ja:駐車場法]]</font>||[[:ko:주차장법]]||<font lang="ko">駐車場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動物保護法 (中華民國)]]|||| ||[[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169||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Animals and Birds Act||动物及禽鸟法第IV部||第7章,原1965年条例第3号|||||| |-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家畜傳染病防治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7/2020號法律]]《動物防疫法》|| || || || || ||||[[:ko:가축전염병 예방법]]||<font lang="ko">家畜傳染病豫防法</font> |- |[[商業登記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商業登記法]]||[[商業登記法典]]||310||商業登記條例||Business Names Registration Act 2014||商业名称登记法||2014年法律第36号||<font lang="ja">[[w:ja:商業登記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상업등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商業登記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商標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商標法]]||[[工業產權法律制度]]||43<br>559||商標條例||Trade Marks Act||商标法||第332章,原1998年法律第46号||<font lang="ja">[[w:ja:商標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상표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商標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國民年金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國民年金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民年金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國有財產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國有財產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有財産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국유재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國有財産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國防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Singapore Armed Forces Act||新加坡武装部队法||第295章,原1972年法律第7号|| || || |- |[[國家安全法 (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Special:链入页面/國家安全法]]||[[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br>第245章 公安條例||Internal Security Act||内部安全法<ref>也适用于反恐怖主义措施。</ref>||第143章,原马来西亚1960年法律第18号|| ||[[:ko:국가보안법]]||<font lang="ko">國家保安法</font> |- |[[國家賠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國家賠償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家賠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國家總動員法 (中華民國)]] (廢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Special:链入页面/國家總動員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家総動員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國籍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國籍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及[[第8/199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及居留權法律》||54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br>中國國籍(雜項規定)條例||Third Schedu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新加坡共和国宪法附表3|| ||<font lang="ja">[[w:ja:国籍法 (日本)]]</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국적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國籍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專利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特許法]]||[[工業產權法律制度]]||514||專利條例||Patents Act||专利法||第221章,原1994年法律第32号||<font lang="ja">[[w:ja:特許法]]</font>||[[:ko:특허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特許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教育基本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Special:链入页面/教育基本法]]、[[Special:链入页面/教育法]]||[[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及[[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第11/91/M號法律]]《澳門教育制度》||279||教育條例||Education Act||教育法||第87章,原1957年条例第45号||<font lang="ja">[[w:ja:教育基本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교육기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敎育基本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教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2/2010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 || || || || ||<font lang="ja">[[w:ja:教育職員免許法]]|| || |- |[[票據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 || || || || || || || ||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第6/97/M號法律]]《有組織犯罪法》||455||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Organised Crime Act 2015||2015年有组织罪行法||2015年法律第26号||<font lang="ja">[[w:ja:組織的な犯罪の処罰及び犯罪収益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font>|||| |- |[[統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統計法]]||[[第62/96/M號法令]]||316||普查及統計條例||Census Act||统计法||第35章,原1973年法律第35号||<font lang="ja">[[w:ja:統計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통계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統計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船員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船員法]]|| || || || || || ||<font lang="ja">[[w:ja:船員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선원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船員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船舶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船舶法]]||[[第12/2019號法律]]《船舶商業登記法》||313||船舶及港口管制條例|| || || ||<font lang="ja">[[w:ja:船舶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선박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船舶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赦免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赦免法]]|| || || || || || ||<font lang="ja">[[w:ja:恩赦法]]</font>||[[:ko:사면법]]||<font lang="ko">赦免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都市計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都市計畫法]]||[[第12/2013號法律]]《城市規劃法》||131||城市規劃條例||Planning Act||规划法||第232章,原1998年法律第3号||<font lang="ja">[[w:ja:都市計画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도시개발법]]||<font lang="ko">都市開發法</font> |- |[[最低工資法]] (廢止) ||[[最低工资规定]]||[[Special:链入页面/最低賃金法]]||[[第5/2020號法律]]《僱員的最低工資》←[[第7/2015號法律]]《物業管理業務的清潔及保安僱員的最低工資》||608||最低工資條例|| || || ||<font lang="ja">[[w:ja:最低賃金法]]</font>||[[:ko:최저임금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最低賃金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勞動契約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Special:链入页面/勞動契約法]]||[[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57||僱傭條例||Employment Act||雇佣法||第91章,原1968年法律第17号||<font lang="ja">[[w:ja:労働契約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勞動基準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Special:链入页面/勞動基準法]]|| || || || || || ||<font lang="ja">[[w:ja:労働基準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근로기준법]]||<font lang="ko">勤勞基準法</font> |- |[[森林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森林法]]|| || || || || || ||<font lang="ja">[[w:ja:森林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植物防疫檢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 || || || || || || || || |- |[[著作權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Portal:著作权法律法规]]||[[第43/99/M號法令]]||528←39||版權條例||Copyright Act||版权法||第63章,原1987年法律第2号||<font lang="ja">[[w:ja:著作権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저작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b:大韓民國法律註解/著作權法|著作權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Special:链入页面/道路交通法]]||[[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及[[第17/93/M號法令]]《[[道路交通規章]]》(原[[道路法典規章]])←[[道路法典]]||374||道路交通條例||Road Traffic Act<br>Road Vehicles (Special Powers) Act||道路交通法<br>道路车辆(特別權力)法||第276章,原1961年条例第26号<br>第277章,原1960年条例第8号||<font lang="ja">[[w:ja:道路交通法]]</font>||[[:ko:도로교통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道路交通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郵政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郵便法]]||[[第88/99/M號法令]]||98||郵政署條例||Postal Services Act||邮政服务法||第237A章,原1999年法律第42号||<font lang="ja">[[w:ja:郵便法]]</font>||[[:ko:우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郵便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民國)]]←傳染病防治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pecial:链入页面/傳染病防治法]]||[[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599||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Infectious Diseases Act||传染病法||第137章,原1976年法律第21号|| || || |- |[[會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會計法]]|| || || || || || ||<font lang="ja">[[w:ja:会計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국가회계법]]||<font lang="ko">國家會計法</font> |- |[[會計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第20/2020號法律]]《會計師專業及執業資格制度》←[[第72/99/M號法令]]《會計師通則》||50||專業會計師條例||Accountants Act||会计师法||第2章,原2004年法律第4号||<font lang="ja">[[w:ja:公認会計士法]]||[[:ko:공인회계사법]]||<font lang="ko">公認會計士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溫泉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溫泉法]]|| || || || || || ||<font lang="ja">[[w:ja:温泉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온천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溫泉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資恐防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第3/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恐怖主義犯罪》||575||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Terrorism (Suppression of Bombings) Act<br>Terrorism (Suppression Suppression of Misuse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Act 2017<br>Terrorism (Suppression of Financing) Act<br>Public Order and Safety (Special Powers) Act||恐怖主义(遏止炸弹攻击)法<br>2017年恐怖主义(遏止滥用放射性材料)法<br>恐怖主义(遏止资助)法<br>2018年公共安全及保安(特殊措施)法||第324A章,原2007年法律第50号<br>2017年法律第27号<br>第325章,原2002年法律第16号<br>2018年法律第26号||[[w:ja:公衆等脅迫目的の犯罪行為のための資金等の提供等の処罰に関する法律]]||[[:ko:국민보호와 공공안전을 위한 테러방지법]]|| 國民保護와 公共安全을 위한 terror防止法 |- |[[資通安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Special:链入页面/网络安全法]]||[[第13/2019號法律]]《網絡安全法》|| || ||Cybersecurity Act 2018||网络安全法||2018年法律第9号|| || || |- |[[電信法]]←[[電信條例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第14/2001號法律]]《電信綱要法》||106||電訊條例||Telecommunications Act||电信法||第323章,原1999年法律第43号|| || || |- |[[預算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5/2017號法律]]《預算綱要法》|| || || || || || || || |- |[[圖書館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Special:链入页面/圖書館法]]||||132AL||圖書館規例(原圖書館(區域巿政局)附例)|| || || ||<font lang="ja">[[w:ja:図書館法]]</font> <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도서관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圖書館法</font> <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漁業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漁業法]]|| ||171||漁業保護條例||Fisheries Act||渔业法||第111章,原1966年法律第14号||<font lang="ja">[[w:ja:漁業法]]</font> <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내수면어업법]]||<font lang="ko">內水面漁業法</font> |- |[[監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 || || || || || || || || |- |[[監獄行刑法]]<br>[[監獄組織通則]]←監獄組織條例←監獄條例 (廢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第40/94/M號法令]]||234<br>234A||監獄條例<br>監獄規則||Prisons Act||监狱法||第247章,原海峡殖民地1933年条例第17号|| || || |- |[[銀行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Special:链入页面/銀行法]]||[[第32/93/M號法令]]《[[金融體系法律制度]]》||155||銀行業條例||Banking Act||银行法||第19章,原1970年法律第41号||<font lang="ja">[[w:ja:銀行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은행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銀行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審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1/1999號法律]]||122||核數條例||Audit Act||审计法||第17章,原1966年法律第3号|| || || |- |[[廣播電視法]]|| ||[[Special:链入页面/放送法]]||[[第8/89/M號法律]]||562||廣播條例||Broadcasting Act||广播法||第28章,原1994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放送法]]</font>||[[:ko:방송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放送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請願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請願法]]||[[第5/94/M號法律]]《請願權的行使》|| || || || || ||<font lang="ja">[[w:ja:請願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청원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請願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檔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73/89/M號法令]]|| || || || || ||<font lang="ja">[[w:ja:公文書館法]]</font>|| || |- |[[環境基本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pecial:链入页面/環境基本法]]||[[第2/91/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ct<br>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Act||环境保护及管理法<br>环境公共卫生法||第94A章,原1999年法律第9号<br>第95章,原1987年法律第14号||<font lang="ja">[[w:ja:環境基本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醫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Special:链入页面/醫師法]]||[[第10/2010號法律]]《醫生職程制度》|| || || || || ||<font lang="ja">[[w:ja:医師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醫療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Special:链入页面/醫療法]]|| || || || || || ||<font lang="ja">[[w:ja:医療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의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醫療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貪污治罪條例]]←[[懲治貪污條例 (中華民國)]]←[[懲治貪污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52年,失效)||[[Special:链入页面/懲治貪污條例]]||[[第14/87/M號法律]]《賄賂處分制度》(已失效)||201||防止賄賂條例||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预防贪污法||第241章,原1960年条例第39号|| || || |- |[[獸醫師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獸醫師法]]|| || ||529||獸醫註冊條例|| || ||<font lang="ja">[[w:ja:獣医師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수의사법]]||<font lang="ko">獸醫師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藥事法 (中華民國)]]←藥物藥商管理法<br>[[藥師法]]←藥劑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pecial:链入页面/藥事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藥師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藥劑師法]]||[[第6/2010號法律]]《藥劑師及高級衛生技術員職程制度》及[[第58/90/M號法令]]|| || ||Medicines Act||医药法||第176章,原1975年法律第52号||<font lang="ja">[[w:ja:薬事法]]<br>[[w:ja:薬剤師法]]</font>||[[:ko:약사법]]||<font lang="ko">藥事法</font> |- |[[關稅法 (中華民國)]]<br>[[海關緝私條例]]<br>[[海關進口稅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Special:链入页面/關稅法]]||[[第1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342||香港海關條例||Customs Act||海关法||第70章,原1960年条例第44号||<font lang="ja">[[w:ja:関税法]]<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br>[[w:ja:関税定率法]]</font>||[[:ko:관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關稅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警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Special:链入页面/警察法]]||[[第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警察總局》,[[第5/2006號法律]]《司法警察局》及[[第14/2018號法律]]《治安警察局》||232<br>233||警隊條例<br>香港輔助警隊條例||Police Force Act||警察法||第235章,原2004年法律第24号||<font lang="ja">[[w:ja:警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경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警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護照條例]]←出國護照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Special:链入页面/旅券法]]||[[第8/200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制度》||539||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條例||Passports Act||护照法||第220章,原2007年法律第33号||<font lang="ja">[[w:ja:旅券法]]</font>||[[:ko:여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旅券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鐵路法 (中華民國)]]←鐵道法、公營鐵道條例、民營鐵道條例、專用鐵道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8/2019號法律]]《輕軌交通系統法》||519<br>556||鐵路條例<br>香港鐵路條例||Railways Act||铁路法||第263章,原海峡殖民地1905年条例第4号||<font lang="ja">[[w:ja:軌道法]]</font>||[[:ko:철도건설법]]<br>[[:ko:철도사업법]]<br>[[:ko:철도안전법]]||<font lang="ko">鐵道建設法<br>鐵道事業法<br>鐵道安全法</font> |} ; 註釋 <references/> ===英国-新加坡-香港法律消歧義=== 中译名比照[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2125142/http://app.subcourts.gov.sg/Data/Files/File/Glossary_EnglishChinese.pdf 新加坡初级法庭网站]及[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glossary/en 律政司电子版香港法例英汉词汇]。参照表中英国法律的香港法律以''斜体''表示。 英国国会制定的法律(Act of Parliament)有时被称为「XX法令」,由于「法令」一词也可指葡萄牙行政机关及澳葡时期总督颁布有法律效力的公文,为免产生误会,在此的中译名均以「XX法」作为引用格式。 由于英国法律不做综合,关于某事宜的法律条文可能分布在数个主体法律中(如叛逆罪的定义和惩罚均分布在多项单行法律中)。本消歧义表只处理主体法律(Principal Act),即制定时主要新增法律条文的法律。另为求简略,此处只记载英国国会所通过的公法(Public General Acts)。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border="1" |- ! 香港法例 !! 香港法例章号及号次 !! 新加坡法律英文名 !! 新加坡法律中译名 !! 新加坡法律号次 !! 英国法律英文名 !! 英国法律中译名 !! 引用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公共財政條例 || 2 || Financial Procedure Act || 财政程序法 || 第109章,原1966年法律第13号 || || || |- | 陪審團條例 || 3 || || || || Juries Act 1825<br>Juries Act 1949<br>Juries Act 1974 || 1825年陪审团法<br>1949年陪审团法<br>1974年陪审团法 || 6 Geo 4 c. 50<br>12 13 and 14 Geo 6<br>1974 c. 23 |- | 香港終審法院條例<br>高等法院條例 || 484<br>4 || 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 || 最高法院法 || 第322章,原1969年法律第24号 || || || |- | ''破產條例'' || 6 || Insolvency, Restructuring and Dissolution Act 2018 || 2018年清盘,重组及解散法 || 2018年法律第40号 || Insolvency Act 1985<br>Insolvency Act 1986<br>Insolvency Act 1994<br>Insolvency (No. 2) Act 1994<br>Insolvency Act 2000 || 1985年清盘法<br>1986年清盘法<br>1994年清盘法<br>1994年清盘(第2号)法<br>2000年清盘法 || 1985 c. 65<br> 1986 c. 45<br>1994 c. 7<br>1994 c. 12<br>2000 c. 39 |- | 證據條例 || 8 || Evidence Act || 证据法 || 第97章,原海峡殖民地1893年条例第3号 || Criminal Evidence Act 1898<br>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br>Criminal Evidence (Witness Anonymity) Act 2008<br>Civil Evidence Act 1968<br>Civil Evidence Act 1972<br>Criminal Evidence Act 1979<br>Civil Evidence Act 1995 || 1898年刑事证据法<br>1984年警察及刑事证据法<br>2008年刑事证据(证人身份保密)法<br>1968年民事证据法<br>1972年民事证据法<br>1979年民事证据法<br>1995年民事证据法 || 61 and 62 Vict. c. 36<br>1984 c. 60<br>2008 c. 15<br>1968 c. 64<br>1972 c. 30<br>1979 c. 16<br>1995 c. 38 |- | 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 10 || Probate and Administration Act || 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法 || 第251章,原海峡殖民地1934年条例第24号 || || || |- | 宣誓及聲明條例 || 11 || Oaths and Declarations Act || 宣誓及声明法 || 第211章,原2000年法律第38号 || || || |- | ''未成年人監護條例'' || 13 || Act || 幼年人監護法 || 第122章,原海峡殖民地1934年条例第11号 || Guardianship of Minors Act 1971 || 1971年未成年人监护法 || 1971 c. 3 |- | ''分攤條例'' || 18 || Apportionment Act<br>Apportionment of Rents Act || 分摊法<br>地税分摊法 || 第8章,原海峡殖民地1928年条例第25号<br>第9章,原海峡殖民地1909年条例第2号 || Apportionment Act 1870 || 1870年分摊法 || 33_and_34_Vict c. 35 |- | ''匯票條例'' || 19 || Bills of Exchange Act || 汇票法 || 第23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49年条例第75号 || Bills of Exchange Act 1882 || 1882年汇票法 || 45 and 46 Vict. c. 61 |- | ''賣據條例'' || 20 || Bills of Sale Act || 卖据法 || 第24章,原海峡殖民地1886年条例第12号 || Bills of Sale Act 1878 || 1878年卖据法 || 41 and 42 Vict. c. 31 |- | 誹謗條例 || 21 || Defam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75章,原马来西亚1975年条例第20号 || Defamation Act 1952<br>Defamation Act 1996<br>Defamation Act 2013 || 1952年诽谤法<br>1996年诽谤法<br>2013年诽谤法 || 15 and 16 Geo 6 and 1 Eliz 2 c. 66<br>1996 c. 31<br>2013 c. 26 |- | 致命意外條例 || 22 || || || || Fatal Accidents Act 1976 || 1976年致命意外法 || 1976 c. 30 |- | 貨品售賣條例 || 26 || Sale of Goods Act<br>Sale of Goods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ct || 货品售卖法<br>货品售卖(联合国公约)法 || 第393章,原英国1979年法律第54号<br>第283A章,原1994年法律第14号 || Sale of Goods Act 1979<br>Sale and Supply of Goods Act 1994 || 1979年货品售卖法<br>1994年货品售卖及供应法 || 1979 c. 54<br>1994 c. 35 |- | ''受託人條例'' || 29 || Trustees Act<br>Public Trustee Act || 受托人法<br>公共受托人法 || 第337章,原1967年法律第17号<br>第260章,原海峡殖民地1915年条例第3号 || Trustee Act 1925<br>Trustee Act 2000 || 1925年受托人法<br>2000年受托人法 || 15 and 16 Geo 5 c. 19<br>2000 c. 29 |- | ''遺囑條例'' || 30 || Wills Act || 遗嘱法 || 第352章,原英属印度1838年法律第25号 || Wills Act 1837<br>Wills Act 1963<br>Wills Act 1968 || 1837年遗嘱法<br>1963年遗嘱法<br>1968年遗嘱法 || 7 Will 4 and 1 Vict. c. 26<br>1963 c. 44<br>1968 c. 28 |- | 合作社條例 || 33 || Co-operative Societies Act || 合作社法 || 第62章,原1979年法律第17号 || Co-operative and Community Benefit Societies and Credit Unions Act 2010<br>Co-operative and Community Benefit Societies Act 2014 || 2010年合作社,社区互助社及储蓄互助社法<br>2014年合作社及社区互助社法 || 2010 c. 7<br>2014 c. 14 |- | ''有限責任合夥條例'' || 37 || Limited Partnerships Act || 有限责任合伙法 || 第163B章,原2008年法律第37号 || Limited Partnerships Act 1907<br>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s Act 2000 || 1907年有限责任合伙法<br>2000年有限责任合伙法 || 7 Edw 7 c. 24<br>2000 c. 12 |- | 合夥條例 || 38 || Partnership Act || 合伙法 || 第391章,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53-54年法律第39号(53 and 54 Vict. c. 39) || Partnership Act 1890 || 1890年合伙法 || 53 and 54 Vict. c. 39 |- | 保險業條例 || 41 || Insurance Act || 保险法 || 第142章,原1966年法律第46号 || Insurance Act 2015 || 2015年保险法 || 2015 c. 4 |- | 學徒制度條例 || 47 || || || || Apprenticeships, Skills, Children and Learning Act 2009 || 2009年学徒制度,技能,儿童及学习法 || 2009 c. 2 |- | 代理商條例 || 48 || Factors Act || 代理商法 || 第386章,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52-53年法律第45号(52 and 53 Vict. c. 45) || Factors Act 1889 || 1889年代理商法 || 52 and 53 Vict. c. 45 |- | 專業會計師條例 || 50 || Accountants Act || 会计师法 || 第2章,原2004年法律第4号 || || || |- | 古物及古蹟條例 || 53 ||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Act || 古蹟保持法 || 第239章,原2009年法律第16号 || Ancient Monuments Protection Act 1882<br>Historic Buildings and Ancient Monuments Act 1953<br>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 1979 || 1882年古迹保护法<br>1953年历史建筑及古迹法<br>1979年古迹及考古学区域法 || 45 and 46 Vict. c. 73<br>1 and 2 Eliz. 2 c. 49<br>1979 c. 46 |- | 僱傭條例 || 57 || Employment Act || 雇佣法 || 第91章,原1968年法律第17号 || Employment Act 1980<br>Employment Act 1988<br>Employment Act 1989<br>Employment Act 1990<br>Employment Act 2002<br>Employment Act 2008 || 1980年雇佣法<br>1988年雇佣法<br>1989年雇佣法<br>1990年雇佣法<br>2002年雇佣法<br>2008年雇佣法 || 1980 c. 42<br>1988 c. 19<br>1989 c. 38<br>1990 c. 38<br>2002 c. 22<br>2008 c. 24 |- | 進出口條例 || 60 || Regulation of Imports and Exports Act || 进出口规管法 || 第272A章,原1995年法律第24号 || || || |- | 法定貨幣紙幣發行條例<br>硬幣條例 || 65<br>454 || Currency Act || 货币法 || 第69章,原1967年法律第5号 || Currency and Banknotes Act 1928<br>Currency and Banknotes Act 1954<br>Currency Act 1983<br>Coinage Act 1971 || 1928年货币及纸币法<br>1954年货币及纸币法<br>1983年货币法<br>1971年硬币法 || 18 and 19 Geo. 5 c. 13<br>2 and 3 Eliz. 2 c. 12<br>1983 c. 9<br>1971 c. 24 |- | 香港庫券(本地)條例 || 74 || Local Treasury Bills Act || 库券法 || 第167章,原海峡殖民地1923年条例第4号 || Treasury Bills Act 1877 || 1877年库券法 || 40 and 41 Vict. 2 |- | 領港條例 || 84 || || || || Pilotage Act 1987 || 1987年领港法 || 1987 c. 21 |- | 調查委員會條例 || 86 || Inquiries Act || 调查委员会法 || 第139A章,原2007年法律第43号 || Tribunals and Inquiries Act 1992<br>Inquiries Act 2005 || 1992年审裁处及调查委员会法<br>2005年调查委员会法 || 1992 c. 53<br>2005 c. 12 |- | 退休金條例<br>退休金利益條例 || 89<br>99 || Pensions Act<br>Pensions (Expatriate Officers) Act || 退休金法<br>退休金(国外公务员)法 || 第225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6年条例第22号<br>第226章,原1976年法律第17号 || Pension Schemes Act 1993<br>Pension Act 1995<br>Welfare Reform and Pensions Act 1999<br>Pension Act 2004<br>Pension Act 2007<br>Pension Act 2008<br>Pension Act 2011<br>Public Service Pension Act 2013<br>Pension Schemes Act 2015<br>Pension Schemes Act 2017 || 1993年退休金计划法<br>1995年退休金法<br>1999年福利改革及退休金法<br>2004年退休金法<br>2007年退休金法<br>2008年退休金法<br>2011年退休金法<br>2013年公职退休金法<br>2015年退休金计划法<br>2017年退休金计划法 || 1993 c. 48<br>1995 c. 26<br>1999 c. 30<br>2004 c. 35<br>2007 c. 22<br>2008 c. 30<br>2011 c. 19<br>2013 c. 25<br>2015 c. 8<br>2017 c. 17 |- | 法律援助條例 || 91 || Legal Aid and Advice Act || 法律援助及法律意见法 || 第160章,原1995年法律第20号 || Legal Aid Act 1988<br>Legal Aid, Sentencing and Punishment of Offenders Act 2012 || 1988年法律援助法<br>2012年法律援助,判刑及刑罚执行法 || 1988 c. 34<br>2012 c. 10 |- | 公務員敍用委員會條例 || 93 ||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and Legal Service Commission Act || 公务员委员会及法律服务委员会法 || 第259章,原1956年条例第41号 || || || |- | 消防條例 || 95 || Civil Defence Act || 民防法 || 第42章,原1986年法律第29号 || Fire Services Act 1947<br>Fire Services Act 1959<br>Fire Services Act 2003<br>Fire and Rescue Services Act 2004 || 1947年消防法<br>1959年消防法<br>2003年消防法<br>2004年消防及救援法 || 10 and 11 Geo. 6 c. 41<br>7 and 8 Eliz. 2 c. 44<br>2003 c. 36<br>2004 c. 21 |- | 林區及郊區條例 || 96 || || || || Forestry Act 1967<br>Forestry Act 1979<br>Forestry Act 1981<br>Countryside Act 1968<br>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br>Countryside and Rights of Way Act 2000 || 1967年林区法<br>1979年林区法<br>1981年林区法<br>1968年郊区法<br>1981年郊区及野生动物法<br>2000年郊区及通行权法 || 1967 c. 10<br>1979 c. 21<br>1981 c. 39<br>1968 c. 41<br>1981 c. 69<br>2000 c. 37 |- | ''郵政署條例'' || 98 || Postal Services Act || 邮政服务法 || 第237A章,原1999年法律第42号 || Post Office Act 1908<br>Post Office Act 1969 || 1908年邮政署法<br>1969年邮政署法 || 8 Edw. 7. c. 48<br>1969 c. 48 |- | 電訊條例 || 106 || Telecommunications Act || 电信法 || 第323章,原1999年法律第43号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Act 1981<br>Telecommunications Act 1984 || 1981年英国电信法<br>1984年电信法 || 1981 c. 38<br>1984 c. 12 |- | 應課稅品條例 || 109 || Goods and Services Tax Act || 商品及服务税法 || 第117A章,原1993年法律第31号 || Value Added Tax Act 1994 || 1994年增值税法 || 1994 c. 23 |- | 遺產稅條例 || 111 || Estate Duty Act || 遗产税法 || 第96章,原海峡殖民地1929年条例第10号 || || || |- | 入境條例 || 115 || Immigration Act || 入境法 || 第133章,原1959年马来西亚条例第12号 || Immigration Act 1971<br>Immigration Act 1988<br>Asylum and Immigration Act 1996<br>Immigration and Asylum Act 1999<br>Immigration, Asylum and Nationality Act 2006<br>Criminal Justice and Immigration Act 2008<br>Border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Act 2009<br>Immigration Act 2014<br>Immigration Act 2016<br>Immigr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Co-ordination (EU Withdrawal) Act 2020 || 1971年入境法<br>1988年入境法<br>1996年庇护及入境法<br>1999年入境及庇护法<br>2006年入境,庇护及国籍法<br>2008年刑事司法及入境法<br>2009年边境,国籍及入境法<br>2014年入境法<br>2016年入境法<br>2020年入境及社会保障协调(欧洲联盟脱离)法 || 1971 c. 77<br>1988 c. 14<br>1996 c. 49<br>1999 c. 33<br>2006 c. 13<br>2008 c. 4<br>2009 c. 11<br>2014 c. 22<br>2016 c. 19<br>2020 c. 20 |- | 印花稅條例 || 117 || Stamp Duties Act || 印花税法 || 第312章,原海峡殖民地1929年条例第16号 || || || |- | 核數條例 || 122 || Audit Act || 核数法 || 第17章,原1966年法律第3号 || National Audit Act 1983<br>Local Audit and Accountability Act 2014 || 1983年国家核数法<br>2014年本地核数及责任法 || 1983 c. 44<br>2014 c. 2 |- | 建築物條例 || 123 || Building Control Act || 建筑物管制法 || 第29章,原1989年法律第9号 || Building Control Act 1966<br>Housing and Building Control Act 1984<br>Building Act 1984<br>Self-build and Custom Housebuilding Act 2015 || 1966年建筑物管制法<br>1984年房屋及建筑物法<br>1984年建筑物法<br>2015年自建及自定义建筑法 || 1966 c. 27<br>1984 c. 29<br>1984 c. 55<br>2015 c. 17 |- | 城市規劃條例 || 131 || Planning Act || 规划法 || 第232章,原1998年法律第3号 ||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47<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54<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59<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62<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68<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71<br>Housing and Planning Act 1986<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90<br>Planning and Compensation Act 1991<br>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br>Planning and Energy Act 2008<br>Planning Act 2008<br>Housing and Planning Act 2016<br>Neighbourhood Planning Act 2017 || 1947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54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59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62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68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71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86年房屋及规划法<br>1990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91年规划及赔偿法<br>2004年规划及强制购地法<br>2008年规划及能源法<br>2008年规划法<br>2016年房屋及规划法<br>2017年社区规划法 || 10 and 11 Geo. 6 c. 51<br>2 and 3 Eliz. 2 c. 72<br>7 and 8 Eliz. 2 c. 53<br>1962 c. 38<br>1968 c. 72<br>1971 c. 78<br>1986 c. 63<br>1990 c. 8<br>1991 c. 34<br>2004 c. 5<br>2008 c. 21<br>2008 c. 29<br>2016 c. 22<br>2017 c. 20 |- | 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 || 132 || 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Act || 环境公众卫生法 || 第95章,原1987年法律第14号 || Public Health Act 1875<br>Public Health Act 1925<br>Public Health Act 1936<br>Public Health Act 1961<br>Health Services and Public Health Act 1968 || 1875年公众卫生法<br>1925公众卫生法<br>1936公众卫生法<br>1961年公众卫生法<br>1968年卫生服务及公众卫生法 || 38 and 39 Vict. c. 55<br>15 and 16 Geo. 5 c. 71<br>26 Geo. 5 and 1 Edw. 8 c. 49<br>9 and 10 Eliz. 2 c. 64<br>1968 c. 46 |- | 除害劑條例 || 133 || Control of Vectors and Pesticides Act || 管制病媒及除害剂法 || 第59章,原1998年法律第24号 || Pesticides Act 1998 || 1998年除害剂法 || 1998 c. 26 |- | 危險藥物條例 || 134 || Misuse of Drugs Act || 误用毒品法 || 第185章,原1973年法律第5号 || Misuse of Drugs Act 1971 || 1971年误用毒品法 || 1971 c. 38 |- | 精神健康條例 || 136 || Mental Health (Care and Treatment) Act || 精神健康(照顾与治疗)法 || 第178A章,原2008年法律第21号 || Mental Health Act 1959<br>Mental Health Act 1983<br>Mental Health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Act 1995<br>Mental Health Act 2007<br>Mental Health (Discrimination) Act 2013<br>Mental Health Units (Use of Force) Act 2018 || 1959年精神健康法<br>1983年精神健康法<br>1995年精神健康(在社区中的病人)法<br>2007年精神健康法<br>2013年精神健康(歧视)法<br>2018年精神健康(使用武力)法 || 7 and 8 Eliz. 2 c. 72<br>1983 c. 20<br>1995 c. 52<br>2007 c. 12<br>2013 c. 8<br>2018 c. 27 |- | 藥劑業及毒藥條例 || 138 || Poisons Act<br>Medicines Act<br>Pharmacists Registration Act || 毒药法<br>药物法<br>药剂师注册法 || 第234章,原海峡殖民地1938年条例第39号<br>第176章,原1975年法律第52号<br>第230章,原2007年法律第48号 || Poisons Act 1972<br>Medicines Act 1968<br>Medicines Act 1971 || 1972年毒药法<br>1968年药物法<br>1971年药物法 || 1972 c. 66<br>1968 c. 67<br>1971 c. 69 |- | 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條例 || 139 || Animals and Birds Act || 动物及禽鸟法 || 第7章,原海峡殖民地1965年条例第3号 || || || |- | 沙粒條例 || 147 || Sand and Granite Quarries Act || 沙矿及花岗岩矿法 || 第284章,原1970年法律第44号 || || || |- | 賭博條例 || 148 || Common Gaming Houses Act<br>Casino Control Act<br>Remote Gambling Act 2014 || 公共赌场法<br>赌场管制法<br>2014年遥距赌博法 || 第49章,原海峡殖民地1961年条例第2号<br>第33A章,原2006年法律第10号<br>2004年法律第34号 || Gambling Act 2005<br>Gambling (Licensing and Advertising) Act 2014 || 2005年赌博法<br>2014年赌博(领牌及广告宣传)法 || 2005 c. 19<br>2014 c. 17 |- | 公眾假期條例 || 149 || Holidays Act || 假期法 || 第126章,原1998年法律第8号 || || || |- | 社團條例 || 151 || Societies Act || 社团法 || 第311章,原1966年法律第56号 || || || |- | 銀行業條例 || 155 || Banking Act || 银行业法 || 第19章,原1970年法律第41号 || Savings Banks Act 1887<br>Bank Act 1892<br>Savings Banks Act 1949<br>Banking Act 1979<br>Banking (Special Provisions) Act 2008<br>Banking Act 2009 || 1887年储蓄银行法<br>1892年银行法<br>1949年储蓄银行法<br>1979年银行业法<br>2008年银行业(特别规定)法<br>2009年银行业法 || 50 and 51 Vict. c. 40<br>55 and 56 Vict. c. 48<br>12, 13 and 14 Geo. 6 c. 13<br>1979 c. 37<br>2008 c. 2<br>2009 c. 1 |- | 牙醫註冊條例 || 156 || Dental Registration Act || 牙医注册法 || 第76章,原1999年法律第24号 || Dentists Act 1984 || 1984年牙医法 || 1984 c. 24 |- | ''酒店東主條例'' || 158 || Innkeepers Act || 旅店东主法 || 第139章,原海峡殖民地1921年条例第36号编正版和新加坡殖民地1951年条例第28号 || Hotel Proprietors Act 1956 || 1956年酒店东主法 || 4 and 5 Eliz. 2 c. 62 |- | 法律執業者條例 || 159 || Legal Profession Act<br>Notaries Public Act || 法律专业法<br>公证人法 || 第161章,原1966年条例第57号<br>第208章,原马来西亚1959年条例第41号 || Courts and Legal Services Act 1990<br>Legal Services Act 2007 || 1990年法院及法律服务法<br>2007年法律服务法 || 1990 c. 41<br>2007 c. 29 |- | 醫生註冊條例 || 161 || Medical Registration Act || 医生注册法 || 第174章,原1997年法律第5号 || || || |- | 助產士註冊條例<br>護士註冊條例 || 162<br>164 || Nurses and Midwives Act || 护士及助产士法法 || 第209章,原1999年法律第46号 || Nurses, Midwives and Health Visitors Act 1979 || 1979年护士,助产士及护理员法 || 1979 c. 36 |- | 放債人條例 || 163 || Moneylenders Act || 放债人法 || 第188章,原2008年法律第31号 || || || |- | 當押商條例 || 166 || Pawnbrokers Act 2015 || 2015年当押商法 || 2015年法律第2号 || || || |- | ''貓狗條例'' || 167 || || || || Dogs Act 1871<br>Dogs Act 1906 || 1871年狗只法<br>1906年狗只法 || 34 and 35 Vict. c. 56<br>6 Edw. 7 c. 32 |- | 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 || 169 || Animals and Birds Act, Part 4 || 动物及禽鸟法第4部 || || Cruelty to Animals Act 1876 || 1876年残酷对待动物法 || 39 and 40 Vict. c. 77 |- | 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 170 || Wildlife Act || 野生生物法 || 第351章,原新加坡州1965年条例第5号 || 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 || 1981年郊区及野生动物法 || 1981 c. 69 |- | 漁業保護條例 || 171 || Fisheries Act || 渔业法 || 第111章,原1966年法律第14号 || Fisheries Act 1891<br>Sea Fisheries Act 1968<br>Fisheries Act 1981<br>Fisheries Act 2020 || 1891年渔业法<br>1968年海上渔业法<br>1981年渔业法<br>2020年渔业法 || 54 and 55 Vict. c. 37<br>1968 c. 77<br>1981 c. 29<br>2020 c. 22 |- | 生死登記條例<br>出生登記(特設登記冊)條例<br>死亡登記(特設登記冊)條例 || 174<br>175<br>176 || Registration of Births and Deaths Act || 登记生死法 || 第267章,原海峡殖民地1937年条例第34号 || 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 Act 1874<br>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 Act 1926<br>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 Act 1953 || 1874年生死登记法<br>1926年生死登记法<br>1953年生死登记法 || 37 and 38 Vict. c. 88<br>16 and 17 Geo. 5 c. 48<br>1 and 2 Eliz. 2 c. 20 |- | 人事登記條例 || 177|| National Registration Act || 国民登记法 || 第201章,原1965年法律第11号 || <s>Identity Cards Act 2006</s> || <s>2006年身份证法</s> || <s>2006 c. 15</s> |- | 婚姻制度改革條例<br>婚姻條例<br>婚姻(戰爭時期)(效力)條例 || 178<br>181<br>258 || Women’s Charter, Part 2<br>Administration of Muslim Law Act, Part 6 || 妇女约章第2部<br>伊斯兰教法执行法第6部 || || Marriages Confirmation Act 1825<br>Marriages Confirmation Act 1830<br>Marriage Act 1939<br>Marriage Act 1949<br>Marriage Act 1983<br>Marriage Act 1994<br>Marriage (Same Sex Couples) Act 2013 || 1825年婚姻确认法<br>1830年婚姻确认法<br>1939年婚姻法<br>1949年婚姻法<br>1983年婚姻法<br>1994年婚姻法<br>2013年婚姻(同性伴侣)法 || 6 Geo. 4 c. 92<br>11 Geo. 4 and 1 Will. 4 c. 18<br>2 and 3 Goe. 6 c. 33<br>12, 13 and 14 Geo. 6 c. 76<br>1983 c. 32<br>1994 c. 34<br>2013 c. 30 |- | 婚生地位條例 || 184 || Legitimacy Act || 婚生地位法 || 第162章,原海峡殖民地1934年条例第20号 || Legitimacy Declaration Act 1858<br>Legitimacy Act 1926<br>Legitimacy Act 1959<br>Legitimacy Act 1976 || 1858年婚生地位宣布法<br>1926年婚生地位法<br>1959年婚生地位法<br>1976年婚生地位法 || 21 and 22 Vict. c. 93<br>16 and 17 Geo. 5 c. 60<br>1959 c. 73<br>1976 c. 31 |- | 贍養令(交互強制執行)條例 || 188 || Maintenance Order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 赡养令(交互强制执行)法 || 第169章,原1975年法律第23号 || Maintenance Order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1972<br>Maintenance Order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1972 || 1972年赡养令(交互强制执行)法<br>1992年赡养令(交互强制执行)法 || 1972 c. 18<br>1992 c. 56 |- | 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 || 189 || || || || Domestic Violence, Crime and Victims Act 2004 || 2004年家庭暴力,犯罪及受害人法 || 2004 c. 28 |- | 國際組織及外交特權條例 || 190 ||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mmunities and Privileges) Act || 国际组织(特权及豁免权)法 || 第145章,原海峡殖民地1948年条例第19号 ||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ct 1968<br>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ct 1981<br>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ct 2005 || 1968年国际组织法<br>1981年国际组织法<br>2005年国际组织法 || 1968 c. 48<br>1981 c. 9<br>2005 c. 20 |- | 防止賄賂條例 || 201 ||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 || 防止贪污法 || 第241章,原海峡殖民地1960年条例第39号 || Bribery Act 2010 || 2010年贿赂罪行法 || 2010 c. 23 |- | 廉政公署條例 || 204 ||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 Part 2 || 防止贪污法第2部 || || || || |- | ''盜竊罪條例'' || 210 || Penal Code* || 刑法典* || || Theft Act 1968<br>Theft Act 1978 || 1968年盗窃罪法<br>1978年盗窃罪法 || 1968 c. 60<br>1978 c. 31 |- | ''侵害人身罪條例'' || 212 || Penal Code* || 刑法典* || || 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 1861|| 1861年侵害人身罪法 || 24 and 25 Vict. c. 100 |- | 十進制條例 || 214 || Metrication Act || 十进制法 || 第181章,原1970年法律第52号 || || || |- | 旅行代理商條例 || 218 || Travel Agents Act || 旅游代理商法 || 第334章,原1975年法律第41号 || || || |- | ''物業轉易及財產條例'' || 219 || Conveyancing and Law of Property Act || 物业转易及财产法律法 || 第61章,原海峡殖民地1886年条例第6号 || Conveyancing Act 1881<br>Law of Property Act 1922<br>Law of Property Act 1925<br>Law of Property (Joint Tenants) Act 1964<br>Law of Property Act 1969<br>Law of Property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Act 1989<br>Law of Property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Act 1994 || 1881年物业转易法<br>1922年财产法律法<br>1925年财产法律法<br>1964年财产法律(联权共有人)法<br>1969年财产法律法<br>1989年财产法律(杂项条文)法<br>1994年财产法律(杂项条文)法 || 44 and 45 Vict. c. 41<br>12 and 13 Geo. 5 c. 16<br>15 and 16 Geo. 5 c. 20<br>1964 c. 63<br>1969 c. 59<br>1989 c. 34<br> 1994 c. 36 |- | 刑事訴訟程序條例 || 221 ||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68章,原2010年法律第15号 || Criminal Procedure Act 1853<br>Criminal Procedure Act 1865<br>Criminal Procedure (Right Of Reply) Act 1964<br>Criminal Procedure (Insanity) Act 1964<br>Criminal Procedure (Attendance of Witnesses) Act 1965<br>Criminal Procedure and Investigations Act 1996 || 1853年刑事诉讼法<br>1865年刑事诉讼法<br>1964年刑事诉讼(答复权利)法<br>1964年刑事诉讼(精神错乱)法<br>1965年刑事诉讼(证人出席)法<br>1996年刑事诉讼及调查法 || 16 and 17 Vict. c. 30<br>28 and 29 Vict. c. 18<br>1964 c. 34<br>1964 c. 84<br>1965 c. 69<br>1996 c. 25 |- | 少年犯條例 || 226 || Children and Young Persons Act, Part 3, 6 and 7 || 儿童及青年法第3,6,7部 || || || || |- | 裁判官條例 || 227 || || || || Magistrates' Courts Act 1980 || 1980年裁判法院法 || 1980 c. 43 |- | 裁判官條例<br>區域法院條例 || 227<br>336 || State Courts Act || 下级法院法 || 第68章,原1970年法律第19号 || || || |- | 公共巴士服務條例 || 230 || Bus Services Industry Act 2015 || 2015年巴士行业法 || 2015年法律第30号 || Bus Services Act 2017 || 2017年巴士服务法 || 2017 c. 21 |- | 不良廣告(醫藥)條例 || 231 || Medicines (Advertisement and Sale) Act || 医药(广告及售卖)法 || 第177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5年条例第19号 || || || |- | 警隊條例<br>香港輔助警隊條例 || 232<br>233 || Police Force Act || 警察法 || 第235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Metropolitan Police Acts 1829 to 1895<br>Police Act 1964<br>Police Act 1976<br>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br>Police Act 1996<br>Police Act 1997<br>Criminal Justice and Police Act 2001<br>Police Reform Act 2002<br>Serious Organised Crime and Police Act 2005<br>Police and Justice Act 2006<br>Policing and Crime Act 2009<br>Police Refor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 2011<br>Anti-social Behaviour, Crime and Policing Act 2014<br>Policing and Crime Act 2017 || 1829至1895年首都警察法<br>1964年警察法<br>1976年警察法<br>1984年警察及刑事证据法<br>1996年警察法<br>1997年警察法<br>2001年刑事司法及警察法<br>2002年警察改革法<br>2005年严重有组织罪行及警察法<br>2006年警察及司法法<br>2009年警政及刑事罪行法<br>2011年警察改革及社会责任法<br>2014年反社会行为,警政及刑事罪行法<br>2017年警政及刑事罪行法 || 引用略<br>1964 c. 48<br>1976 c. 46<br>1984 c. 60<br>1996 c. 16<br>1997 c. 50<br>2001 c. 16<br>2002 c. 30<br>2005 c. 15<br>2006 c. 48<br>2009 c. 26<br>2011 c. 13<br>2014 c. 12<br>2017 c. 3 |- | 監獄條例 || 234 || Prisons Act || 监狱法 || 第247章,原海峡殖民地1933年条例第17号 || Prison Act 1952<br>Prison Security Act 1992<br>Prisons (Interference with Wireless Telegraphy) Act 2012 || 1952年监狱法<br>1992年监狱保安法<br>2012年监狱(干扰无线电讯)法 || 15 and 16 Geo. 6 and 1 Eliz. 2 c. 52<br>1992 c. 25<br>2012 c. 20 |- | 火器及彈藥條例 || 238 || Guns, Explosives and Weapons Control Act 2021 || 2021年枪械,爆炸品及武器管制法 || 2021年法律第3号 || Firearms Act 1968<br>Firearms Act 1982 || 1968年火器法<br>1982年火器法 || 1968 c. 27<br>1982 c. 31 |- | 戒毒所條例 || 244 || Misuse of Drugs Act, Part 4 || 误用毒品法第4部 || || || || |- | 公安條例(余下内容) || 245 || Public Order Act || 公安法 || 第257A章,原2009年法律第15号 || Public Order Act 1986 || 1986年公安法 || 1986 c. 64 |- | 公安條例第2部 || || Internal Security Act, Part 2 Chapter 1 || 内部安全法第2部第1章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Public Order Act 1936 || 1978年释义法 || 1 Edw. 8 and 1 Geo. 6 c. 6 |- | 受保護地方(保安)條例 || 260 ||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ct 2017 || 2017年基建保护法 || 2017年法律第41号 || || || |-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條例 || 261 || 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 Act || 新加坡考试及评核局法 || 第299A章,原2003年法律第32号 || || || |- | 銀會經營(禁止)條例 || 262 || Chit Funds Act || 银会法 || 第39章,原1971年法律第28号 || || || |- | 按摩院條例 || 266 || Massage Establishments Act 2017 || 按摩院法 || 2017年法律第45号 || || || |- | 領事協定條例 || 267 || || || || Consular Conventions Act 1949 || 1949年领事协定法 || 12, 13 and 14 Geo. 6 c. 29 |- | 本地報刊註冊條例 || 268 || Newspaper and Printing Presses Act || 报纸及出版社法 || 第206章,原1974年法律第12号 || || || |- | 借款(亞洲開發銀行)條例 || 271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ct || 亚洲开发银行法 || 第15章,原1966年法律第32号 || || || |- | 地下鐵路(收回土地及有關規定)條例 || 276 || Rapid Transit Systems Act, Part 2 || 地铁系统法第2部 || || || || |- | 教育條例 || 279 || Education Act || 教育法 || 第87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7年条例第45号 || Education Act 1973<br>Education Act 1980<br>Education Act 1986<br>Education Act (No. 2) 1986<br>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br>Education (Schools) Act 1992<br>Education Act 1994<br>Education Act 1996<br>Education Act 1997<br>Education Act (Schools) 1997<br>Education Act 2002<br>Education Act 2005<br>Education Act 2011 || 1973年教育法<br>1980年教育法<br>1986年教育法<br>1986年教育(第二号)法<br>1988年教育改革法<br>1992年教育(学校)法<br>1994年教育法<br>1996年教育法<br>1997年教育法<br>1997年教育(学校)法<br>2002年教育法<br>2005年教育法<br>2011年教育法 || 1973 c. 16<br>1980 c. 20<br>1986 c. 40<br>1986 c. 61<br>1988 c. 40<br>1992 c. 38<br>1994 c. 30<br>1996 c. 56<br>1997 c. 44<br>1997 c. 59<br>2002 c. 32<br>2005 c. 18<br>2011 c. 21 |- | ''商船條例''<br>商船(安全)條例<br>商船(本地船隻)條例 || 281<br>369<br>548 || Merchant Shipping Act || 商船法 || 第179章,原1995年法律第19号 || Merchant Shipping Act 1995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僱員補償條例 || 282 || Interpretation Act || 2019年工伤补偿法 || 2019年法律第27号 || || || |- | 房屋條例 || 283 ||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Act || 房屋及发展法 || 第129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9年条例第11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失實陳述條例'' || 284 || Misrepresentation Act || 失实陈述法 || 第390章,原英国1967 c. 7 || Misrepresentation Act 1967 || 1967年失实陈述法 || 1967 c. 7 |- | 礦務條例 || 285 || || || || Mines and Quarries Act 1954 || 1954年矿业和石矿肠法 || 2 and 3 Eliz. 2 c. 70 |- | 領養條例 || 290 || Adoption of Children Act || 领养儿童法 || 第4章,原海峡殖民地1939年条例第18号 || Adoption Act 1976<br>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2002<br>Children and Adoption Act 2006 || 1976年领养法<br>2002年领养与儿童法<br>2006年儿童与领养法 || 1976 c. 36<br>2002 c. 38<br>2006 c. 20 |- | 法人團體合約條例 || 293 || || || || Corporate Bodies’ Contracts Act 1960 || 1960年法人团体合约法 || 8 and 9 Eliz. 2 c. 46 |- | 罪犯自新條例 || 297 || || || || Rehabilitation of Offenders Act 1974<br>Offender Rehabilitation Act 2014 || 1974年罪犯自新法<br>2014年罪犯自新法 || 1974 c. 53<br>2014 c. 11 |- | 罪犯感化條例 || 298 || Probation of Offenders Act || 罪犯感化法 || 第252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1年条例第27号 || || || |- | ''官方法律程序條例'' || 300 || Government Proceedings Act || 政府法律程序法 || 第121章,原马来西亚1956年条例第58号 || Crown Proceedings Act 1947 || 1947年官方法律程序法 || 10 and 11 Geo. 6 c. 44 |- | 香港旅遊發展局條例 || 302 ||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Act || 新加坡旅游局法 || 第305B章,原新加坡州1963年条例第35号 || || || |- | 輻射條例 || 303 || Radiation Protection Act || 辐射保护法 || 第262章,原2007年法律第27号 || || || |- | 商業登記條例 || 310 || Business Names Registration Act 2014 || 2014年商业名称登记法 || 2014年法律第29号 || Companies Act 2006, Part 5 || 2006年公司法第5部 || |- | 空氣污染管制條例 || 311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Part IV || 环境保护及管理法第IV部 || || || || |- | ''佔用人法律責任條例'' || 314 || || || || Occupiers’ Liability Act 1957 || 1957年占用人法律责任法 || 5 and 6 Eliz. 2 c. 31 |- | 普查及統計條例 || 316 || Census Act || 普查法 || 第35章,原1973年法律第47号 || Census Act 1920 || 1920年普查法 || 10 and 11 Geo. 5 c. 41 |- | ''外地判決(交互強制執行)條例'' || 319 || Reciprocal Enforcement of Commonwealth Judgments Act<br>Reciprocal Enforcement of Foreign Judgments Act || 英联邦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法<br>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法 || 第264章,原海峡殖民地1921年条例第34号<br>第265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9年条例第29号 || Foreign Judgment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1933 || 1933年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法 || 23 and 24 Geo. 5 c. 13 |- | ''青年人紋身條例'' || 323 || || || || Tattooing Of Minors Act 1969 || 1969年青少年纹身法 || 1969 c. 24 |- | ''司法(重刑罪及非重刑罪)條例'' || 328 || || || || Criminal Law Act 1967 || 1967年司法法 || 1967 c. 58 |- | ''海上保險條例'' || 329 || Marine Insurance Act || 海上保险法 || 第387章,原英国乔治七世6年法律第41号(6 Edw. 7. c. 41) || 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 || 1906年海上保险法 || 6 Edw. 7. c. 41 |- | 職工會條例 || 332 || Trade Unions Act || 工会法 || 第333章,原海峡殖民地1941年条例第3号 || Trade Union and Labour Relations (Consolidation) Act 1992<br>Trade Union Act 2016 || 1992年工会及劳资关系(综合)法<br>2016年工会法 || 1992 c. 52<br>2016 c. 15 |- | 小額錢債審裁處條例 || 338 || Small Claims Tribunals Act || 小额钱债审裁处法 || 第308章,原1984年法律第27号 || || || |- | ''殺人罪行條例'' || 339 || Penal Code, section 300, exceptions 1, 5, 7 || 刑法第300条,例外情况1,5,7 || || Homicide Act 1957, Part I || 1957年杀人罪行法,第I部 || |- | 動物(實驗管制)條例 || 340 || Animals and Birds (Care and Use of Animals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Rules || 动物及禽鸟(为科学目的使用和照顾动物)规则 || 第7章第10号规则,原2004年附属法例第668号 || || || |- | 香港海關條例 || 342 || Customs Act || 海关法 || 第70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60年条例第44号 || Customs and Excise Management Act 1979<br>Commissioners for Revenue and Customs Act 2005 || 1979年海关管理法<br>2005年税务海关总署法 || 1979 c. 2<br>2005 c. 11 |- | 診療所條例 || 343 || Private Hospitals and Medical Clinics Act || 私营医院及診所法 || 第248章,原1980年法律第27号 || || || |- | 建築物管理條例 || 344 ||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Strata Management Act || 建筑物维护及分层物业管理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與敵貿易條例'' || 346 || || || ||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 1939年与敌贸易法 || 2 and 3 Geo. 6 c. 89 |- | 時效條例 || 347 || Limitation Act<br>Foreign Limitation Periods Act || 时效法<br>外国时效期法 || 第163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9年法律第57号<br>第111A章,原2012年法律第13号 || Limitation Act 1980 || 1980年时效法 || 1980 c. 58 |- | 旅館業條例 || 349 || Hotels Act || 酒店法 || 第127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4年法律第24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海魚養殖條例 || 353 || Fisheries (Fish Culture Farms) Rules || 渔业(养殖渔场)规则 || 第111章第7号规则,原1981年附属法例第89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水污染管制條例 || 358 ||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the Sea Act || 预防污染海洋法 || 第243章,原1990年法律第18号 || || || |- | ''商品說明條例''<br>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條例<br>消費品安全條例 || 362<br>424<br>456 || Consumer Protection (Trade Description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Act || 消费者保护(商品说明和安全要求)法 || 第53章,原1975年法律第18号 || Consumer Protection from Unfair Trading Regulations 2008 || 2008年保障消费者免受不公平交易规例 || SI 2008/1277 |- | 吸煙(公眾衞生)條例 || 371 || Tobacco (Control of Advertisements and Sale) Act<br>Smoking (Prohibition in Certain Places) Act || 烟草(管制广告及销售法)<br>吸烟(於某些地方禁止)法 || 第309章,原1993年法律第10号<br>第310章,原1992年法律第6号 || Tobacco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Act 2002 || 2002年烟草广告及推销法 || 2002 c. 36 |- | ''道路交通條例'' || 374 || Road Traffic Act || 道路交通法 || 第276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61年条例第26号 || Road Traffic Act 1972<br>Road Traffic Act 1974<br>Road Traffic Act 1988 || 1972年道路法<br>1974年道路法<br>1988年道路法 || 1972 c. 20<br>1974 c. 50<br>1988 c. 52 |- | ''民事責任(分擔)條例'' || 377 || || || || Civil Liability (Contribution) Act 1978 || 1978年民事责任(分担)法 || 1978 c. 47 |- | 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 || 382 || Parliament (Privileges, Immunities and Powers) Act || 国会(特权、豁免及权力)法 || 第217章,原新加坡州1962年条例第11号 || Privilege of Parliament Act 1512<br>Privilege of Parliament Act 1603|| 1512年国会特权法<br>1603年国会特权法 || 4 Hen. 8 c. 8<br>1 Ja. 1 c. 13 |- | 香港人權法案條例 || 383 || || || || Human Rights Act 1998 || 1988年人权法 || 1998 c. 42 |- |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 || 390 || Undesirable Publications Act || 不良出版物法(在管制淫亵及不雅物品的范围内) || 第338章,原1967年法律第3号 || Obscene Publications Acts 1959 and 1964<br>Indecent Displays (Control) Act 1981 || 1959及1964年淫亵出版物法<br>1981年不雅展示(管制)法 || /<br>1981 c. 42 |- | 電影檢查條例 || 392 || Films Act || 电影法 || 第107章,原1981年法律第22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澳門-葡萄牙法律消歧義=== 中譯名依照[https://www.dsaj.gov.mo/DicWeb/DictionaryWeb_index.html 澳門法務局漢葡葡漢法律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澳門法律 !! 葡萄牙法律 |- | [[刑法典]](經十一月十四日[[第58/95/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7675/view?q= 刑法典](經司法部九月二十三日第400/82號法令核准,由司法部三月十五日第48/95號法令重新公布) |- | [[刑事訴訟法典]](經九月二日日[[第48/96/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70075/view?q= 刑事訴訟法典](經司法部二月十七日第78/87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application/conteudo/357763 刑事訴訟法典](經司法及宗教事務部第16489號法令核准) |- | [[民法典]](經八月三日日[[第39/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09075/view?q= 民法典](經司法部第43744號法令核准) |- | [[民事訴訟法典]](經十月八日日[[第55/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80575/view?q= 民事訴訟法典](經六月二十六日第41/2013號法律核准) |- | [[商業登記法典]](經十月十一日[[第56/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4675/view?q= 商業登記法典](經司法部十二月三日第403/86號法令核准) |- | [[行政程序法典]](經十月十一日[[第57/99/M號法令]]核准)←行政程序法典經七月十八日[[第35/94/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5602322/view?q= 行政程序法典](經司法部一月七日第4/2015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72875/view?q= 行政程序法典](經司法部十一月十五日第442/91號法令核准) |- | [[行政訴訟法典]](經十二月十三日[[第110/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9474818/202008231233/73813227/diploma/indice?q= 行政法院訴訟法典](經二月二十二日第15/2002號法律核准,由司法部十月二日第214-G/2015號法令重新公布)←司法部七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83443/details/normal?q= 第267/85號法令]《行政法院訴訟法典》 |- | [[民事登記法典]](經十月十一日[[第59/99/M號法令]]核准)←民事登記法典(經三月十六日[[第14/87/M號法令]]核准)←民事登記法典(經十二月三十日[[第61/83/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25275/view?q= 民事登記法典](經司法部六月六日第131/95號法令核准) |- | [[公證法典]](經十月二十五日[[第62/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09175/view?q= 公證法典](經司法部八月十四日第207/95號法令核准) |- | [[物業登記法典]](經九月二十日[[第46/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44675/view?q= 物業登記法典](經司法部七月六日第224/84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52549/details/normal?q= 物業登記法典](經司法部六月二十九日第305/83號法令核准) |- | [[勞動訴訟法典]](經[[第9/2003號法律]]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75575/view?q= 勞動訴訟法典](經司法部十一月九日第480/99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30900/details/normal?q= 勞動訴訟法典](經司法部十二月三十一日第537/79號法令核准) |- | [[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經十二月十三日[[第97/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7279941/view?q= 工業產權法典](經部長會議十二月十日第110/2018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20563/details/normal?q= 工業產權法典](經經濟部第36/2003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39270/details/normal?q= 工業產權法典](經工業及能源部第16/95號法令核准) |- | [[法院訴訟費用制度]](經十月二十五日[[第63/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54975/view?q= 法院訴訟費用規章](經司法部二月二十六日第34/2008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47448/details/normal?p_p_auth=w64IgCQM 法院訴訟費用法典](經司法部十一月二十六日第224-A/96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application/conteudo/208853 法院訴訟費用法典](經司法部第30688號法令核准) |- | [[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經十二月二十一日[[第87/89/M號法令]]核准) || 六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7466875/view?p_p_state= 第35/2014號法律]《公共行政工作人員一般法》 |- | [[澳門保安部隊軍事化人員通則]]第十編《紀律》(經十二月三十日[[第66/94/M號法令]]核准) || 二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6918545/view?q= 第2/90號法律]《治安警察紀律章程》<br>[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99475/view?q= 軍事司法法典](經十一月十五日第100/2003號法律核准)(國家共和衛隊適用) |- | 七月二十五日[[第40/94/M號法令]]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15975/view?q= 執行刑罰及剝奪自由處分法典](經三月十四日第115/2009號法律核准) |- | 八月十四日[[第40/95/M號法令]] || 四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8661980/view?q= 第98/2009號法律]《工作意外及職業病彌補制度》 |- | 十一月二十七日[[第59/95/M號法令]] || 四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5965911/view?q= 第16/2007號法律]《阻卻自願中斷懷孕的不法性》 |- | 經[[第5/2012號法律]]重新公布的八月十六日[[第43/99/M號法令]]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75475/view?q= 著作權及相關權利法典](經文化部三月十四日第63/85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87338/details/normal?q= 著作權法典](經國民教育部高等教育及藝術司第46980號法令核准) |- | 十一月八日[[第77/99/M號法令]]《武器及彈藥規章》 || 二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74575/view?q= 第5/2006號法律]《武器及彈藥新法律制度》 |- | 十一月二十九日[[第88/99/M號法令]] || 四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3896467/view?q= 第17/2012號法律]《郵政服務,其競爭及國內及國際郵政服務法律制度》 |- | 十二月十三日[[第108/99/M號法令]] || 國防部八月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37403/details/normal?p_p_auth=chSW5dnA 第281/2007號法令] |- | 十二月三十一日[[第15/77/M號法律]]《營業稅章程》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4205634/view?q= 法人所得稅法典](經財政部十一月三十日第442-B/88號法令核准,由一月十六日第2/2014號法律重新公布) |- | 二月二十五日[[第2/78/M號法律]]《職業稅》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048167/view?q= 個人所得稅法典](經財政部十一月三十日第442-A/88號法令核准,由十二月三十一日第82-E/2014號法律重新公布) |- | 七月二十五日[[第17/88/M號法律]]《印花稅規章》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40175/view?q= 印花稅法典](經九月十一日第150/99號法律核准) |- | 八月十五日[[第21/88/M號法律]]《法律和法院的運用》<br>[[第13/2012號法律]]《司法援助的一般制度》 || 七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20575/view?q= 第34/2004號法律] |- | 九月四日[[第7/89/M號法律]]《廣告活動》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37375/view?p_p_state=maximized 廣告法典](經環境及自然資源部十月二十三日第330/90號法令核准) |- | 八月六日[[第7/90/M號法律]]《出版法》 || 一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9075/view?q= 第2/99號法律]《出版法》 |- | 三月十一日[[第2/91/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四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7758109/view?q= 第19/2014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 七月二十二日[[第12/92/M號法律]]《因公益而征用的制度》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38575/view?q= 征用法典](經九月十八日第168/99號法律核准) |- | 七月二十二日[[第17/92/M號法律]]《合約的一般條款》 || 司法部一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6475/view?q= 第446/85號法令]《合約的一般條款法律制度》 |- | 經[[第16/2008號法律]]重新公布的五月十七日[[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 || 內政部八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24767/details/normal?q= 第406/74號法令] |- | 七月二十二日[[第6/96/M號法律]]《妨害公共衛生及經濟之違法行為之法律制度》 || 司法,農林及食物,商務及旅遊及生活質素部一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9075/view?q= 第28/84號法令] |- | 三月十一日[[第2/91/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四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7758109/view?q= 第19/2014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 七月三十日[[第6/97/M號法律]]《有組織犯罪法》 || 一月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7572408/view?q= 第5/2002號法律]《打擊有組織及經濟犯罪措施》 |- | 八月十七日[[第6/98/M號法律]]《對暴力罪行受害人的保障》 || 九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152062/view?q= 第104/2009號法律]《向暴力犯罪及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賠償制度》 |- | [[第3/1999號法律]]《法規的公佈與格式》 || 十一月十一日[http://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8175/view?q= 第74/98號法律]《法規的公佈與格式》 |- | 經[[第1/2019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 || 部長會議三月三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66521/details/normal?q= 第150/87號法令](只規範國旗使用) |- | [[第7/199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處理居民國籍申請的具體規定》 || 十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36975/view?q= 第37/81號法律]《國籍法》<br>司法部十二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2175/view?q= 第237-A/2006號法令]《葡萄牙國籍章程》 |- | [[第9/1999號法律]]《司法組織綱要法》 || 八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81275/view?q= 第62/2013號法律]《司法組織法》 |- | [[第10/1999號法律]]《司法官通則》 || 七月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88375/view?q= 第21/85號法律]《法官通則》←十二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79609/details/normal?q= 第85/77號法律]《法官通則》<br>八月二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27728219/view?q= 第68/2019號法律]《檢察院章程》 |- | [[第11/199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 || 九月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88375/view?q= 第148/2015號法律]《監督及審計法律制度》 |- | 經[[第12/2009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3/2000號法律]]《立法會立法屆及議員章程》 || 三月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56175/view?q= 第7/93號法律]《議員章程》←三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326893/details/normal?q= 第3/85號法律]《議員章程》←九月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08572/details/normal?q= 第5/76號法律]《議員章程》 |- | 經[[第4/2012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10/2000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組織法》←經三月三十一日[[第2/97/M號法律]]重新公布的九月十日[[第11/90/M號法律]]《反貪污暨反行政違法性高級專員公署》 || 十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39857/details/normal?q= 第45/86號法律]《高級反貪污局》 |- | 經[[第390/2008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12/2000號法律]]《選民登記法》←經三月四日[[第1/96/M號法律]]重新公布的六月六日[[第10/88/M號法律]]《選民登記》 || 三月二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2975/view?q= 第13/99號法律]《新選民登記法律制度》←十一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327591/details/normal?q= 第69/78號法律]《選民登記章程》 |- | 經[[第21/2017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3/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 || 五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85975/view?q= 第14/79號法律]《共和國議會選舉法》<br>四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27475/view?q= 第14/87號法律]《歐洲議會選舉法》 |- | [[第5/2002號法律]]《通過<機動車輛稅規章>》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5975/view?q= 車輛稅法典](經六月二十九日第22-A/2007號法律核准) |- | [[第8/2002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制度》 || 五月十八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23815982/details/normal?q= 第33/99號法律]《民事身份資料及國民身份證》 |- | [[第9/2002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內部保安綱要法》 || 八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23815982/details/normal?q= 第53/2008號法律]《內部保安法》 |- | [[第4/2003號法律]]《入境、逗留及居留許可制度的一般原則》<br>[[第6/2004號法律]]《非法入境、非法逗留及驅逐出境的法律》 || 八月二十八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8109879/view?q= 第102/2017號法律]《入境、逗留、出境及驅逐外國人法律制度》 |- | [[第1/2004號法律]]《承認及喪失難民地位制度》 || 八月五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4902145/view?q= 第27/2008號法律]《批給难民地位及其補充保护的条件及程序,及政治庇护者,难民及補充保护的章程》 |- | [[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 || 衛生部六月三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4902145/view?q= 第248/2013號訓令] |- | 經[[第392/2008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 || 內政部五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8075/view?q= 第319-A/76號法令] |- | [[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 || 八月八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23815982/details/normal?q= 第58/2019號法律]《歐洲議會及歐洲理事會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2016/679號規定>執行法》←十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39857/details/normal?q= 第67/98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 |- | [[第5/2006號法律]]《司法警察局》<br>[[第17/2020號法律]]《司法警察局特別職程制度》|| 司法部十一月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915729/view?q= 第275-A/2000號法令] |- | [[第6/2006號法律]]《刑事司法互助法》 || 八月三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3238204/view?q= 第144/99號法律]《刑事司法互助法》 |- | [[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br>[[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十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4975/view?q= 第46/84號法律]《教育制度綱要法》 |- | 經[[第3/2017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2/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 || 八月十八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8024643/view?q= 第83/2017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及資助恐怖主義犯罪措施》 |- | 經[[第3/2017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3/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恐怖主義犯罪》 || 八月二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8575/view?q= 第52/2003號法律]《打擊恐怖主義法》 |- | [[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道路法典(經四月二十八日[[第16/93/M號法令]]核准)←道路法典(經四月二十二日[[第29/91/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6041830/view?q= 道路法典](經內政部五月三日第114/94號法令核准,由九月三日第41/2013號法律重新公布)←[https://dre.pt/application/conteudo/514819 道路法典](經屬務部及通訊部第46980號法令核准) |- | 經[[第134/2020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46475/view?q= 勞動法典](經二月十二日第7/2009號法律核准)第一篇第二卷《勞動合約》 |- | [[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 || 刑法典分則第五卷第一章第一節第一分節《妨害國家獨立及完整性犯罪》<br>刑法典分則第五卷第二章《妨害法治國犯罪》<br>七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20430/details/normal?q= 第34/87號法律]《政治職位據位人的犯罪責任》(只適用於政府官員) |- | 經[[第4/2020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11/2009號法律]]《打擊電腦犯罪法》 || 九月十五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28879174/view?q= 第109/2009號法律]《電腦犯罪法》←八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74438/details/normal?q= 第109/91號法律]《電腦犯罪法》 |- | [[第17/2009號法律]]《禁止不法生產、販賣和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 || 司法部一月二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8872437/view?q= 第15/93號法令] |- | [[第19/2009號法律]]《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br>[[第10/2014號法律]]《預防及遏止對外貿易中的賄賂行為的制度》 || 四月二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57975/view?q= 第20/2008號法律]《對對外貿易及私營部門的新刑事制度》 |- | [[第4/2010號法律]]《社會保障制度》 || 一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6798712/view?q= 第4/2007號法律]《社會保障體系大綱》 |- | 經[[第39/2018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5/2011號法律]]《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 || 八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28879174/view?q= 第37/2007號法律]←八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397884/details/normal?q= 第22/82號法律]《預防吸煙》 |- | [[第2/2012號法律]]《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 || 一月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57049/details/normal?q= 第1/2005號法律] |- | [[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 || 九月八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29790/details/normal?p_p_auth=RRqA1iWM 第107/2001號法律]←七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82874/details/normal?q= 第13/85號法律]《葡萄牙文化遺產》 |- | [[第8/2014號法律]]《預防和控制環境噪音》 || 環境,區域規劃及地區發展部一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29790/details/normal?p_p_auth=RRqA1iWM 第9/2007號法令]《噪音總規章》 |- |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 || 九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187221/view?q= 第112/2009號法律]《預防家庭暴力,保護及援助其受害人的法律制度》 |- | [[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 || 九月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40547321/view?q= 第92/95號法律]《動物保護》<br>刑法典分則第六卷《妨害伴侶動物犯罪》 |- | [[第6/2016號法律]]《凍結資產執行制度》 || <s>財政部國家財務司九月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27427/details/normal?q= 第313/76號法令]</s> |- | [[第2/2017號法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法》 || 環境,區域規劃及地區發展部九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08185253/details/normal?q= 第121/2017號法令]←環境,區域規劃及地區發展部九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89487/details/normal?p_p_auth=RRqA1iWM 第211/2009號法令] |- | [[第15/2017號法律]]《預算綱要法》 || 九月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5756679/view?q= 第151/2015號法律]《預算綱要法》←八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8268976/view?q= 第91/2001號法律]《預算綱要法》 |- | [[第19/2019號法律]]《仲裁法》 || 十二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82675/view?q= 第63/2011號法律]《自願仲裁法》 |- | [[第11/2020號法律]]《民防法律制度》 || 七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8575/view?q= 第27/2003號法律]《民防綱要法》 |} ==成員== *[[User:Jusjih|Jusjih]] (中華民國<s>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爲主,澳門為次</s>,另外關注漢字文化圈近似名稱法律法規,力求減少鏈入法律消歧義頁面) *[[User:鸟甲|鸟甲]] 17:28 2007年4月10日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 *[[User:Computor|Computor]]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中華民國為次) *[[User:Peter2006son|痞子狒狒]]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 *[[User:廣九直通車|廣九直通車]](澳门为主,另外於英文维基文库以印度和新加坡为主) *[[User:Yinyue200|Yinyue2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 [[Category:专题|法]] [[Category:法律]] b2s1pxxadwalf1qx96v3gfbtf9rp992 2173532 2173524 2022-08-22T11:15:05Z 廣九直通車 41127 wikitext text/x-wiki {{process header | title =专题 | section =法律 | previous = [[Wikisource:专题]] | next = | shortcut = | notes = }} 這裡討論有關各地'''法律'''及相關文件的錄入和排版問題。請將屬於公有領域的圖像文件上載到[[commons:|維基共享資源]],而非這裡。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属[[模板:PD-PRC-exempt|公有领域]]。 截至2010年4月4日,[[Porta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基本完全,但仍然要继续加入未来新增法律正文。 ===样式=== *如果年份不是原始文件的一部分,同一名称不同时期的法律法规应使用半角空格+半角括号+年份的方式进行消歧义,例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03年)”,如果标注年份仍不能消歧义,可以做进一步的区分。 *{{tl|header}}的title应始终按原始文件的标题填写。 *党中央发布的党内法规可参照此样式指南 ===分类===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法律}} ***[[:Category: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废止法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解释}}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门规章]],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门规章}}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性法规]],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性法规}}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规章]],使用{{tl|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政府规章}}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 1997年至今的司法解释均已添加完毕,今后新发布的司法解释应届时进行添加。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头标及使用方法见:{{tl|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头标}}(捷径为{{tl|PRC-SPC-SFJS}})。<font color="red">'''注意:在未完全理解源代码的情况下请勿擅自更改本模板,因为您的更改有可能影响到所有的司法解释页面。'''</font> * 正文每段前应当添加{{tl|gap}}以缩进两个中文字符,“'''第×条'''”应当加粗且与之后的条文用一个'''全角空格'''隔开(“ ”)。 * 请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yyyy年司法解释第×号”重定向至相对应的、以“最高人民法院”开头的司法解释页面。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司法解释第1号]]》重定向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新增的在司法解释请在相应的汇总页中更新表格,包括编号、名称、公布日期。汇总页的模板为:{{tl|最高法司法解释汇总页}}。 * 请在被修正的、被废止或者部分废止的司法解释页面中分别使用模板{{tl|sfjs rev}}和{{tl|sfjs void}}。对被修正的司法解释建立新页面的要求请详见{{tl|sfjs rev}}的说明。 ==香港法例== [[:Category:香港法律|香港法律]]在當地'''有政府版權''',年久才進入公有領域({{tl|PD-hk}})。 [[Wikisource:版权信息/全文#政府文件]]:[http://ipmall.info/hosted_resources/CopyrightCompendium/chapter_0200.asp 美国版权署实施概要(第二概要)第206.01节] (§ 206.01 of the Compendium II: Copyright Office Practices) 这样写道,“政府法令,如司法判决,行政决策,成文法律,公共法规,以及诸如此类的官方法律文件,均属公有政策,因此[[Template:PD-EdictGov|不可以享有版权]]。” 但是,当对待外国政府的文件时,这一条并无法律效力,它只是美国版权署的一项政策而已。<u>例如,香港以及新加坡政府法令在各該地的政府版權不因為美国版权署的此项政策失效。此類文件,中文維基文庫移交多語舊維基文庫代收。</u> 然而,還有[[Wikisource:收錄方針#發展中的作品]]的問題時,各條若變更,足以不利維護。因此,在尚未確定如何處理時,建議現階段不要刊登任何香港法例的内容。即使超過50年前的政府版權過期内容,仍建議先討論。 ==澳門法例== {{plain sister|wikipedia=澳門司法制度}} [[:Category:澳門法律|澳門法律]]屬[[Template:PD-MacaoGov|公有領域]]。[http://www.al.gov.mo/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立法機構。[http://www.io.gov.mo 印務局]有法律法令資料庫。 截至2020年12月11日,澳門現行法律基本完整,但仍然要繼續加入未來新增法律正文及補充歷史法律文本。另由葡萄牙原屬務部財政司第38088號國令核准的[[稅務執行法典]]為原葡萄牙法律,只有葡萄牙文版本,或需翻譯。 澳門行政法規基本為空,仍需多加關注。 ===現行特別刑法=== 不包括各單行法中的加重違令罪重定向。 *[[第10/78/M號法律]]《關於色情及猥褻物品的公開販賣、陳列及展出》:第8條(罰則) *[[第31/91/M號法令]]《律師通則》:第25條(職務之僭越) *[[第30/92/M號法令]]:第1條(交通客票之炒賣) *[[第32/93/M號法令]]《金融體系法律制度》:第121條(未經許可而接受存款或其他應償還之款項) *[[第59/95/M號法令]]:第1條(經同意之墮胎) *[[第2/96/M號法律]]《規範人體器官及組織之捐贈、摘取及移植》:第17-20條(器官或組織之交易及宣傳,捐贈之報酬,不法摘取及移植,自屍體之摘取) *[[第6/96/M號法律]]《妨害公共衛生及經濟之違法行為之法律制度》:第19-28A條(秘密屠宰動物及交易,不法價格,囤積,取得人之囤積,毀滅及不法出口,財貨之徵用,貨物欺詐,層壓式傳銷) *[[第8/96/M號法律]]《不法賭博》:第1-2,5-12,14條(不法經營賭博,賭博的不法作出,脅迫作出賭博,欺詐性賭博,在許可地方內不法經營賭博,在許可地方內不法進行賭博,不法組織,不法出售,偽造及塗改,經營,文件的索取或接受) *[[第9/96/M號法律]]《與動物競跑有關的刑事不法行為》:第1-4條(物質的不法使用,虐待,接受不法投注,不法投注) *[[第6/97/M號法律]]《有組織犯罪法》:第2-4,6-11,13條(黑社會的罪,以保護為名的勒索,自稱屬於黑社會,不當扣留證件,操縱賣淫,在公共地方的可處罰行為,聯群的不法賭博,違反司法保密) *[[第27/97/M號法令]]《保險業務法律制度》:第119條(不法從事保險活動罪) *[[第6/98/M號法律]]《對暴力罪行受害人的保障》:第23條(假資料) *[[第40/99/M號法令]]《[[商法典/第二卷|商法典]]》:第473-486,522-526條(出資收受之欠缺,自有股或股份之不法取得,控權股東地位之濫用,股之不法銷除,公司資產之不法分派,公司大會召集之不當情事,對公司大會之擾亂,在公司大會之欺詐參與,資訊提供之不法拒絕,虛假資訊,具欺詐性之召集書,監察之阻礙,建議公司解散或減資義務之違反,證券發行之不當情事,集團財產之不法分派,資訊提供之不法拒絕,虛假資訊,監察之阻礙,直接營利活動之從事) *[[第43/99/M號法令]]:第209-213,214B-214C,214F條(剽竊作品,侵犯不發表的權利,假造作品、錄音製品或錄像製品,假造複製品的交易,未經許可透過電腦網絡提供受保護作品,保護性技術措施的取消或刪除,取消或刪除的工具,管理權利的電子信息的刪除或更改) *[[第97/99/M號法令]]《[[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第289-294條(侵犯專利權或半導體產品拓撲圖,侵犯設計或新型之專屬權,假造、模仿及違法使用商標,將產品或物品出售、流通或隱藏,侵犯及違法使用原產地名稱或地理標記,惡意取得之工業產權證書) *[[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第13條(侮辱國家象徵和標誌罪) *[[第6/1999號法律]]《區旗及區徽的使用及保護》:第7條(侮辱區旗、區徽罪) *[[第12/2000號法律]]《選民登記法》:第45-53條(故意違法作出的登記,與選民登記有關的賄賂,以不法手段阻礙或促成登記,偽造選民證,選民證的留置,偽造選民登記冊,妨礙選民登記的查核,誣告,其他法定義務的不履行) *[[第3/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第149-183條(無被選資格者的參選,重複參選,關於提名委員會的脅迫及欺詐手段,關於指定投票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對候選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使選票不能到達目的地,違反中立及公正無私的義務,姓名、名稱、簡稱或標誌的不當使用,侵犯集會和示威的自由,對競選宣傳品的毀損,使函件不能到達收件人,在選舉日的宣傳,誣告,出於欺詐的投票,重複投票,投票保密的違反,接納或拒絕投票權限的濫用,濫用執法權力妨礙投票,濫用職能,對選民的脅迫或欺詐手段,有關職業上的脅迫,賄選,出於欺詐不將投票箱展示,不忠實的受託人,出於欺詐將選票投入投票箱及取去投票箱或選票,投票站執行委員會成員或核票員的欺詐,阻礙監察,拒絕受理異議、抗議或反抗議,對投票站或總核算委員會的擾亂或妨礙,不當出現於投票站或總核算委員會工作地點,警察部隊的不到場,警察部隊擅入投票站,選票、紀錄或與選舉有關的文件的偽造,虛假的患病或傷殘證明書,在總核算委員會的欺詐) *[[第4/2002號法律]]《關於遵守若干國際法文書的法律》:第20-23條(提供被禁的非軍事服務,被禁產品或貨物的交易,被禁基金的運用或提供使用,供應被禁武器或相關設備及提供被禁的軍事後勤援助或屬軍事性質的服務) *[[第8/2002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制度》:第14條(刑事責任) *[[第7/2003號法律]]《對外貿易法》:第21條(在許可的地點以外進行活動) *[[第11/2003號法律]]《財產及利益申報法律制度》:第24-28條(違反取閱的程序,不法透露,欠交申報書,資料不正確,財產來源不明) *[[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第30-31條(違反防疫措施,散佈流言引起恐慌) *[[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第103-105,115-147條(偽造投票權證明書,投票權證明書的留置,偽造登記冊或名冊,無被選資格者的參選,重複提名,關於提名或不提名的脅迫及欺詐手段,關於指派或成為投票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對候選人的脅迫及欺詐手段,使選票不能到達目的地,違反中立及公正無私的義務,候選人姓名的不當使用,擾亂競選宣傳的集會,對競選宣傳品的毀損,使函件不能到達收件人,在選舉日的宣傳,誣告,出於欺詐的投票,重複投票,投票保密的違反,接納或拒絕投票權限的濫用,濫用執法權力妨礙投票,濫用職能,對投票人或選委會委員的脅迫或欺詐手段,有關職業上的脅迫,賄選,出於欺詐不將投票箱展示,不忠實的受託人,將選票投入投票箱及取去投票箱或選票,有權限實體成員的欺詐,拒絕受理異議、抗議或反抗議,對投票站或總核算委員會的擾亂,保安部隊的不到場,保安部隊擅入投票站,選票、紀錄或與選舉有關的文件的偽造,虛假的患病或傷殘證明書,總核算委員會成員的欺詐) *[[第4/2004號法律]]《軍事設施的保護》:第13-15條(抗拒,違令,毀損軍事設施) *[[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第37-39條(未履行資料保護的義務,不當查閱,個人資料的更改或毀壞) *[[第2/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第3,7A條(清洗黑錢,虛假資料罪) *[[第3/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恐怖主義犯罪》:第4-8條(恐怖組織,其他恐怖組織,恐怖主義,其他方式的恐怖主義,資助恐怖主義,煽動恐怖主義) *[[第2/2007號法律]]《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制度》:第37條(違反保密) *[[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第88-91條(遺棄受害人,逃避責任,醉酒駕駛或受麻醉品或精神科物質影響下駕駛,舉辦或參加未經許可的車輛體育比賽) *[[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第1-7條(叛國,分裂國家,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煽動叛亂,竊取國家機密,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澳門作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澳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作出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第8/200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制度》:第17條(刑事責任) *[[第11/2009號法律]]《打擊電腦犯罪法》:第4-11條(不當進入電腦系統,不當獲取、使用或提供電腦數據資料,不當截取電腦數據資料,損害電腦數據資料,干擾電腦系統,用作實施犯罪的電腦裝置或電腦數據資料,使用電腦裝置以模擬流動電信服務站,不正當揭露電腦安全嚴重漏洞,電腦偽造,電腦詐騙) *[[第17/2009號法律]]《禁止不法生產、販賣和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第7-9,11-16,27條(不法生產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不法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準備製毒所需的設備和物料,較輕的生產和販賣,慫恿他人不法使用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從事職業的濫用,不法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不適當持有器具或設備,允許他人在公眾或聚會地方不法生產、販賣及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搜查及鑑定) *[[第19/2009號法律]]《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第3-4條(私營部門的受賄,私營部門的行賄) *[[第22/2009號法律]]《對行政長官和政府主要官員離任的限制規定》:第6條(處罰) *[[第23/2009號法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因履行防務職責而享有的權利和豁免》:第12條(違令) *[[第4/2010號法律]]《社會保障制度》:第60條(不正當據有供款) *[[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第13條(生產經營有害食品罪) *[[第10/2013號法律]]《土地法》:第190-192條(劃界的欺詐,拆除及挪取有價物,毀損) *[[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第93-95條(不法遷移罪,不法出境罪,毀壞考古物或考古遺跡罪) *[[第10/2014號法律]]《預防及遏止對外貿易中的賄賂行為的制度》:第4條(對外貿易中的行賄)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第18條(家庭暴力罪) *[[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第25條(殘酷對待動物罪) *[[第7/2017號法律]]《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第45條(不正當據有供款) *[[第11/2020號法律]]《民防法律制度》:第26條(突發公共事件下的妨害公共安全、秩序及安寧罪) *[[第11/2021號法律]]《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法》:第44-45條(偽中藥罪,非法製造、進出口或供應中藥罪) *[[第14/2021號法律]]《都市建築法律制度》:第40-41條(偽造責任書及工程紀錄簿,撕除、毁滅或更改通知) *[[第16/202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入境管控、逗留及居留許可的法律制度》:第69-80條(引誘或教唆非法出入境及非法逗留,協助非法出入境及非法逗留,收留非法入境或非法逗留的人,為協助及收留提供便利,不合規範的僱用,勒索非法入境或非法逗留的人,偽造文件、使用或佔有偽造文件,關於身份的虛假聲明,使用或佔有他人文件,為取得許可而虛偽作出並主張某些法律行為,違反禁止入境措施及拒絕出境,不經出入境管控入境) *[[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第36條(持有、生產或使用禁用危險品罪) ==中華民國法規== 中華民國法規屬[[模板:PD-ROC-exempt|公有領域]],包括憲法、司法院解釋、法律、命令。 ===分類=== [[:Category:中華民國法規]] *[[:Category:中華民國憲法]],使用{{tl|中華民國憲法}} *[[:Category:中華民國緊急命令]],使用{{tl|中華民國緊急命令}} *[[:Category:司法院解釋]]:用民國紀年,數字用印度阿拉伯數字,使用{{tl|中華民國大法官解釋}})分類為: **[[:Category:中華民國95年大法官解釋]]、 **[[:Category:中華民國94年大法官解釋]],其餘類推。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使用{{tl|中華民國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年份]]:標示立法院通過制定或修正年份,不盡然等於總統公布或施行年份。用民國紀年,數字用印度阿拉伯數字,分類為: ***[[:Category:中華民國95年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94年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93年法律]],其餘類推。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歷史條文]]:用於有不同年版時,標示沿革總目錄的主頁,例如[[中華民國刑法]]。 ***[[:Category:中華民國停止適用法律]],使用{{tl|中華民國停止適用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廢止法律]],使用{{tl|中華民國廢止法律}}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非現行條文]]:用於非失效非廢止法的非現行條文,使用{{tl|中華民國法律非現行條文}},但本分類條目過多時,分類為: ****[[:Category:中華民國94年法律非現行條文]]、 ****[[:Category:中華民國93年法律非現行條文]],其餘類推。 **[[:Category:中華民國法律現行條文]]:用於現行條文,但需要隨時校對。中華民國法務部[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有中央法規最新訊息。法律制定、修正、廢止依據“總統令”。 *[[:Category:中華民國命令]],包括施行細則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Portal: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建議從[http://gaz.ncl.edu.tw/browse.jsp?jid=79001756 司法院公報]取得最原始文本。司法院公報尚未創刊的早期,就建議從[http://gaz.ncl.edu.tw/browse.jsp?jid=79007133 總統府公報]取得最原始文本。[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網站]、[http://jirs.judicial.gov.tw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以及[http://law.moj.gov.tw/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有時有訛誤。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命名為正式的“司法院釋字第XXX號解釋”,其中XXX是阿拉伯數字號碼,但99號以下不冠零。 *建議分成以下段落: # 解釋日期 # 解釋爭點(來自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網站,以及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 資料來源(司法院公報、總統府公報資料、以及其他期刊資料來源,來自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網站無) # 相關法條 # 解釋文 # 理由書 # 意見書(意見一致就沒有) # 相關附件 仍然要繼續加入未來新增解釋正文。 ===法律=== {{plain sister|wikipedia=中華民國法律|wikibooks=中華民國法律註解}} *法律內容正文,強烈建議從[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 立法院法律系統]取得。那裡收憲法,自民國59年(1970年)以來法律修正前之條文,但不收命令。 *使用正式名稱命名。大部份法律命令不冠以「中華民國」四字,所以請勿任意添加。若要消歧義,就請用半角空格以及括弧殿以“-{ (中華民國)}-”,例如[[著作權法 (中華民國)]]。 *有不同年版時,主頁標示沿革總目錄,伴隨頁用消歧義方式標註民國紀年,數字用印度阿拉伯數字。例如[[著作權法 (民國95年)]]。[[:分類:中華民國隔年公布的法律|隔年公布的法律]],註明「 (民國xx年立法yy年公-{zh-hans:布;zh-hant:布}-)」(勿用“-{zh-hans:佈;zh-hant:佈}-”)。同年修正超過一次時,註明月份,例如[[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民國94年12月)]]。2011年2月13日,舊式子頁格式,例如“著作權法/民國95年”、“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民國94年12月”,已經完成移動重新命名成半角空格以及括弧消歧義。以後新建立者也不再使用舊式子頁格式。 *法律沿革建議以立法院法律系統取得爲主,然後以<nowiki><sup></sup></nowiki>附帶法務部[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政府文號註解爲輔。一來格式標準化,二來充實内容。沿革範例請看[[保險法 (中華民國)]]以及[[船舶法 (中華民國)]]。 截至2010年4月4日,[[Portal:中華民國法律|中華民國法律]]基本完全,但仍然要繼續加入未來新增法律正文。立法院法律系統沒有民國58年(1969年)年或者更早廢止的法律時,可參考以下資源: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Portal:中華民國立法統計|立法統計]]有民國37年(1948年)以來的法律。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http://npl.ly.gov.tw/do/www/dbMaintainNew?dbKind=立法院智庫 立法院智庫]24.總統府公報影像系統有民國元年(1912年)以來絕大多數民國中央政府公報,包括公佈的法律內容。 *國家圖書館[http://gaz.ncl.edu.tw/ 政府公報資訊網]有很多總統府、五院、以及地方政府公報。 ===法規命令=== {{plain sister|wikibooks=中華民國命令註解}} 立法院法律系統不收[[Portal:中華民國命令|中華民國命令]]。請至法務部[http://law.moj.gov.tw/ 全國法規資料庫]或者主管機關取得。沿革範例請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格式與法律不同。 ===法院裁判書=== 請自[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efault.aspx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裁判查詢]刊登。請用[[模板:中華民國依法不得公開案件]]標示不公開案件。 ==新加坡法律== [https://sso.agc.gov.sg/Browse/Act/Current 新加坡法律]在當地'''有政府版權''',年久才進入公有領域。原文只用英文。中譯名依照[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2121758/http://app.subcourts.gov.sg//subcourts/page.aspx?pageid=7513 新加坡初级法庭网站]。 '''注意:'''2021年3月1日生效的[https://sso.agc.gov.sg/Act/SLRA2021?ProvIds=pr11-#pr11- 2021年成文法改革法第11(a)条](2021年法律第4号)修订[https://sso.agc.gov.sg/Act/IA1965?ProvIds=pr8-XX-pr8- 释义法第8条](第1章),'''对于2021年后的编正版法律不再使用章号引用''',因此本页提供的章号可能随时不再使用,请注意。 ==日本法令== 日本法律法令以及其官方正式译文屬公有領域({{tl|日本法}})。法律法令內容正文,建議從[https://elaws.e-gov.go.jp/search/elawsSearch/elaws_search/lsg0100/ 總務省法令網站取得],但日文原文要在日文維基文庫刊登。然而,還有[[Wikisource:收錄方針#發展中的作品]]的問題時,各條若變更,足以不利維護中文翻譯,所以請務必標示翻譯出處,不論自行或者他人翻譯,以及翻譯版權許可,否則足以被刪除。維基用戶自行翻譯要冠以Translation:,放入翻譯名字空間。 ==大韓民國法律== {{plain sister|wikibooks=大韓民國法律註解}} 大韓民國法律屬公有領域({{tl|PD-KRGov}})。<!--韓國[http://www.moleg.go.kr/english/korLawChi 法制處] (<font lang="ko">법제처/法制處</font>) 有少數中譯版以及多數英譯版,但-->[http://www.law.go.kr/ 韓文原文]要在韓文維基文庫刊登。然而,還有[[Wikisource:收錄方針#發展中的作品]]的問題時,各條若變更,足以不利維護中文翻譯。所以請去[[b:大韓民國法律註解]],標示翻譯出處,不論自行或者他人翻譯,但限收版權許可合乎CC-by-sa-3.0和GFDL的中文翻譯,否則足以被刪除。 ==消歧義頁面== [[Wikisource:样式指南#消歧義頁]]的'''平等消歧義'''是指消歧義頁面命名時不殿以「 (消歧義)」的原則。「某某法」短名若在漢字文化圈沒有如此正式名稱的法律,例如俸給法、退休法及撫卹法,純屬普通名詞,不是專名,不殿以「 (消歧義)」。正當大部份中華民國法規不冠以「中華民國」四字,類似日本、韓國法令,不同於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經常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時,[[:分類:法律消歧义|法律消歧义]]頁面名稱若是漢字文化圈部份國家地區專名時,基本避免殿以「 (消歧義)」區別之,以合乎[[Wikisource:样式指南#消歧義頁]]原則。 至於足以有歧義的法律法規名稱不殿以「 (消歧義)」時,例如「刑法」、「著作權法」,到底應該直接用作消歧義頁面,或者是'''重定向'''到中華民國法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等等,目前沒有成規。用戶可以考慮鏈入頁面等因素自選目標,但不同用戶有不同立場時,請勿在短期之內搞編輯戰。若有繁簡字體不同,移動開拆成分別繁簡頁面,也能考慮簡體字標題重定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傳統漢字標題重定向到中華民國法規,足以方便海峽兩岸用戶。但若與第三地撞名,就要另行處理。 ===消歧義模板=== 有消歧義頁面,就請用[[Template:Further]]鏈接。否則,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門、日本、大韓民國的法律、法規、法例、法令能以下列模板互連: {|class="wikitable" border="1" !鏈接起點頁面所屬國家地區 !!前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前往澳門法例!!前往中華民國法規!!前往日本法令!!前往大韓民國法令 |- |連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 不适用 ||{{tl|PRC-MO-law}} ||{{tl|PRC-ROC-law}}||{{tl|PRC-JP-law}}||{{tl|PRC-KR-law}} |- |連自澳門法例 ||{{tl|MO-PRC-law}} || 不適用 ||{{tl|MO-ROC-law}}||{{tl|MO-JP-law}}||{{tl|MO-KR-law}} |- |連自中華民國法規 ||{{tl|ROC-PRC-law}} ||{{tl|ROC-MO-law}} || 不適用 ||{{tl|ROC-JP-law}}||{{tl|ROC-KR-law}} |} 已有像是[[Portal:憲法]]以及[[Portal:著作权法律法规]]的計畫頁面時,用{{tl|further}}就能避免直接鏈接消歧義頁,也能避免使用太多國家地區的互連模板。日本、韓國雖非中文國家,但也有很多漢字詞撞名的法令,就需要趁早消歧義。 === 漢字文化圈近似名稱法律法規 === 下表列出鏈接到消歧義的頁面,方便修正內部鏈接,但避免直接鏈接消歧義頁。正當海峽兩岸很多法律法規曾經修正時,修正內部鏈接請盡量直達特定版本。 <!-- 建議以中華民國法規筆畫排序,比照 http://zh.wikisource.org/wiki/Portal:中華民國法律,以便維護。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border="1" !中華民國法規!!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中共解放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法规!!链入消歧義頁的页面!!澳門法例!!香港法例章號!!香港法例中文名!!新加坡法律英文名!!新加坡法律中譯名!!新加坡法律號次!!日本法令!!韓國法令諺文名!!韓國法令漢字名<ref>[http://www.law.go.kr/ 韓文原文]早期有用漢字者,照抄。晚期原文不用漢字者,查找[https://ko.dict.naver.com/#/main Naver 韓國語辭典],漢字語譯成韓國漢字,外來語譯成拉丁字母,只有固有詞保持諺文。</ref> |-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中華民國)]]||[[人体器官移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不含國號,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ref>||[[Special:链入页面/人體器官移植條例]] [[Special:链入页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2/96/M號法律]]《規範人體器官及組織之捐贈、摘取及移植》||465||人體器官移植條例||Human Organ Transplant Act||人體器官移植法||第131A章,原1987年法律第15号|| || || |- |[[入出國及移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第4/2003號法律]]《入境、逗留及居留許可制度的一般原則》<br>[[第6/2004號法律]]《非法入境、非法逗留及驅逐出境的法律》||115||入境條例||Immigration Act||入境法||第133章,原马来西亚1959年条例第12号||<font lang="ja">[[w:ja:出入国管理及び難民認定法]]<br>[[:ja:出入国管理令]]</font>|| || |- |[[下水道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下水道法]]||[[第46/96/M號法令]]《[[澳門供排水規章]]》||446||土地排水條例||Sewerage and Drainage Act||排污及排水法||第294章,原1999年法律第10号||<font lang="ja">[[w:ja:下水道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不含國號,民國、日本漢字同名。</ref>||[[:ko:하수도법]]||<font lang="ko">下水道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不含國號,民國、韓國漢字同名。</ref> |- |[[土地法 (中華民國)]]<br>[[土地登記規則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br>[[土地登记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Special:链入页面/土地法]]||[[第10/2013號法律]]《土地法》←[[第6/80/M號法律]]《土地法》||585||土地業權條例|| || || ||<font lang="ja">[[w:ja:土地基本法]]<br>[[w:ja:外国人土地法]]</font>||[[:ko:토지이용규제 기본법]]<br>[[:ko:외국인토지법]]||<font lang="ko">土地利用規制基本法<br>外國人土地法</font> |- |[[大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pecial:链入页面/高等教育法]]||[[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 || || || ||<font lang="ja">大学設置基準||[[:ko:고등교육법]]||<font lang="ko">高等敎育法</font> |- |[[工會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眾多《工會法草案》||332||職工會條例||Trade Unions Act||工會法||第333章,原海峡殖民地1940年条例第3号||<font lang="ja">[[w:ja:労働組合法]]</font>||[[:ko:노동조합 및 노동관계조정법]]||<font lang="ko">勞動組合및勞動關係調整法</font> |- |[[中央銀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14/96/M號法令]]《澳門貨幣暨匯兌監理署通則》|| ||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 Act||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第186章,原1970年法律第42号||<font lang="ja">[[w:ja:日本銀行法]]||[[:ko:한국은행법]]||<font lang="ko">韓國銀行法</font> |- |[[中華民國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刑法]]<ref>马来西亚有刑法(Penal Code) (法律第574号)。</ref>||[[刑法典]]||200||刑事罪行條例<ref>和大陸法系及某些海洋法系(如美國聯邦法典第18卷,新加坡刑法,澳洲1995年刑法典法等)的刑法不同,刑事罪行條例並沒有綜合香港所有的刑法條文,香港法律中仍有如盜竊罪條例(第210章)等大量單行刑法。</ref>||Penal Code||刑法||第224章,原海峡殖民地1871年条例第4号||<font lang="ja">[[w:ja:刑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형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刑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法]] (廢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紅十字會法]] [[Special:链入页面/红十字会法]]||[[第108/99/M號法令]]||1129||香港紅十字會條例||Singapore Red Cross Society Act||新加坡红十字会法||第304章,原1973年法律第16号||<font lang="ja">[[w:ja:日本赤十字社法]]</font>||[[:ko:대한적십자사 조직법]]||<font lang="ko">大韓赤十字社組織法</font> |- |[[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Special:链入页面/国旗法]]||[[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br>[[第6/1999號法律]]《區旗及區徽的使用及保護》|| ||國旗及國徽條例<br>國歌條例||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Act<br>Singapore Arms and Flag and National Anthem Rules||新加坡国徽,国旗及国歌法<br>新加坡国徽,国旗及国歌规例||第296章,原1959年条例第70号<br>第296章规例第1号||<font lang="ja">[[w:ja:国旗及び国歌に関する法律]]</font>||[[:ko:대한민국국기법]]||<font lang="ko">大韓民國國旗法</font> |- |[[中華民國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br>[[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br>[[陝甘寧邊區憲法原則]]<br>[[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Portal: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Republic of Singapore Independence Act 1965<br>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独立法<br>新加坡共和国宪法||原1965年法律第9号<br>原法律第S1/63号||<font lang="ja">[[w:ja:日本国憲法]]</font>,[[日本國憲法]]<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대한민국헌법]]||<font lang="ko">[[大韓民國憲法]]</font> |- |[[中醫藥發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549||中醫藥條例||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ct||中医法||第333A章,原2000年法律第34号||<font lang="ja">[[w:ja:医療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의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醫療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公司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不含國號,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ref>||[[Special:链入页面/公司法]]|| ||622<br>32||公司條例<br>公司(清盤及雜項條文)條例<ref>2014年前為舊公司條例</ref>||Companies Act||公司法||第50章,原1967年法律第42号||<font lang="ja">[[w:ja:会社法]]</font>|| || |- |[[公路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公路法]]<br>[[Special:链入页面/道路法]]|| || || || || || ||<font lang="ja">[[w:ja:道路法]]</font>||[[:ko:도로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道路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不含國號,日本、韓國漢字同名。</ref> |-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br>[[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Special:链入页面/公職選舉法]]||[[第3/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br>[[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569<br>576<br>554||行政長官選舉條例<br>鄉郊代表選舉條例<br>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Parliamentary Elections Act<br>Presidential Elections Act||国会选举法<br>总统选举法||第218章,原1954年条例第24号<br>第240A章,原1991年法律第27号||<font lang="ja">[[w:ja:公職選挙法]]</font>||[[:ko:공직선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公職選舉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公證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公證法]]||[[公證法典]]||159||法律執業者條例第IV部||Notaries Public Act||公證人法||第208章,原马来西亚1959年条例第41号||<font lang="ja">[[w:ja:公証人法]]</font>||[[:ko:공증인법]]||<font lang="ko">公證人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引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引渡法]]||[[第6/2006號法律]]《刑事司法互助法》||503<br>525||逃犯條例<br>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Extradition Act||引渡法<br>刑事事宜相互協助法||第103章,原1968年法律第14号<br>第190A章,原2000年法律第12号||<font lang="ja">[[w:ja:逃亡犯罪人引渡法]]</font>||[[:ko:범죄인 인도법]]||<font lang="ko">犯罪人引渡法</font> |- |[[戶籍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戶籍法]]|| || || || || || ||<font lang="ja">[[w:ja:戸籍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호적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戶籍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水土保持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水土保持法]]|| || || || || || || || || |- |[[水污染防治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水污染防治法]]||[[第35/97/M號法令]]||358||水污染管制條例|| || || || || || |- |[[出版法 (中華民國)]] (廢止) ||[[出版管理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出版法]]||[[第7/90/M號法律]]《出版法》|| || || || || ||<font lang="ja">[[w:ja:出版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출판문화산업 진흥법]]||<font lang="ko">出版文化産業振興法</font> |- |[[民用航空法 (中華民國)]]←[[航空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Special:链入页面/民用航空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航空法]]|| ||448<br>448C||民航條例<br>1995年飛航(香港)令||Air Navigation Act||飛航法||第6章,原1966年法律第11号||<font lang="ja">[[w:ja:航空法]]</font>||[[:ko:항공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航空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民事訴訟法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民事訴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典]]|| || || || || ||<font lang="ja">[[w:ja: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민사소송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模板:中華民國民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Special:链入页面/民法]]||[[民法典]]|| || ||Civil Law Act||民法法<ref>新加坡的民法法并非大陆法系一般意义上的民法,有关法律只是综合部分民事诉讼上的条文。</ref>||第43章,原1909年条例第8号||<font lang="ja">[[w:ja:民法 (日本)]]</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민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民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立法院議事規則]]<br>[[行政院會議議事規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br>[[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第1/1999號決議]]《[[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事規則]]》||1998年第265號法律公告||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事規則|| ||Standing Orders of the Parliament of Singapore||新加坡国会议事常规|| || || |- |[[仲裁法 (中華民國)]]←商務仲裁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Special:链入页面/仲裁法]]||[[第19/2019號法律]]《仲裁法》||609||仲裁條例||Arbitration Act<br>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Act||仲裁法<br>国际仲裁法||第10章,原2001年法律第37号<br>第120章,原1994年法律第23号||<font lang="ja">[[w:ja:仲裁法]]</font>||[[:ko:중재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仲裁法</font> |- |[[刑事訴訟法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刑事訴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典]]||221||刑事訴訟程序條例||Criminal Procedure Code||刑事訴訟法<ref>诉讼时的证据由证据法规范(Evidence Act) (第97章,原海峡殖民地1893年条例第3号)。</ref>||第68章,原2010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형사소송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刑事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刑事補償法 (中華民國)]]←冤獄賠償法|| ||[[Special:链入页面/刑事補償法]]|| || || || || || ||<font lang="ja">[[w:ja:刑事補償法]]</font>||[[:ko:형사보상 및 명예회복에 관한 법률]]←형사보상법||<font lang="ko">刑事補償 曁 名譽回復에 關한 法律←刑事補償法</font> |- |[[印花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印紙稅法]]||[[第17/88/M號法律]]《[[印花稅規章]]》||117||印花稅條例||Stamp Duties Act||印花税法||第312章,原海峡殖民地1929年条例第16号||<font lang="ja">[[w:ja:印紙税法]]</font>||[[:ko:인지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印紙稅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地方制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Special:链入页面/地方自治法]]|| || || || || || ||<font lang="ja">[[w:ja:地方自治法]]</font>||[[:ko:지방자치법_(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地方自治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存款保險條例 (中華民國)]]||[[存款保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存款保險條例]]||[[第9/2012號法律]]《存款保障制度》||581||存款保障計劃條例||Deposit Insurance and Policy Owners’ Protection Schemes Act||存款保险及保险合同投保人保障计划法||第77B章,原2011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預金保険法]]</font>||[[:ko:예금자보호법]]||<font lang="ko">預金者保護法</font> |- |[[自衛槍枝管理條例]]<br>[[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第77/99/M號法令]]《[[武器及彈藥規章]]》||238||火器及彈藥條例||Arms and Explosives Act||武器及炸药法||第13章,原海峡殖民地1913年条例第9号||<font lang="ja">[[w:ja:銃砲刀剣類所持等取締法]]</font>||[[:ko:총포·도검·화약류 등의 안전관리에 관한 법률]]←총포ㆍ도검ㆍ화약류 등 단속법←총포·도검·화약류 등 단속법←총포·도검·화약류등단속법←총포·도검·화약류단속법←총포화약류단속법||<font lang="ko">銃砲·刀劍·火藥類 等의 安全管理에 關한 法律←銃砲ㆍ刀劍ㆍ火藥類 等 團束法←銃砲·刀劍·火藥類 等 團束法←銃砲·刀劍·火藥類등團束法←銃砲·刀劍·火藥類團束法←銃砲火藥類團束法</font> |- |[[行政院組織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br>[[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第2/1999號法律]]《政府組織綱要法》|| || || || || || || || |- |[[行政訴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行政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典]]|| || || || || ||<font lang="ja">[[w:ja:行政事件訴訟法]]</font>||[[:ko:행정소송법]]||<font lang="ko">行政訴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兵役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兵役法]]|| ||<s>246</s>||<s>強制服役條例</s>||Enlistment Act||应募入伍法||第93章,原1970年法律第25号|| ||[[:ko:병역법]]||<font lang="ko">兵役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戒嚴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戒嚴法]]|| ||245||公安條例|| || || || ||[[:ko:계엄법]]||<font lang="ko">戒嚴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更生保護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更生保護法]]|| || || || || || ||<font lang="ja">[[w:ja:更生保護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私立學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Special:链入页面/私立學校法]]||[[第15/2020號法律]]《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通則》|| || ||Private Education Act||私立教育法||第247A章,原2009年法律第21号||<font lang="ja">[[w:ja:私立学校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사립학교법]]||<font lang="ko">私立學校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所得稅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Special:链入页面/所得稅法]]||[[第2/78/M號法律]]《[[職業稅章程]]》|| ||||Income Tax Act||入息税法||第134章,原海峡殖民地1947年条例第39号||<font lang="ja">[[w:ja:所得税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소득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所得稅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法官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br>[[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Special:链入页面/法官法]]||[[第10/1999號法律]]《司法官通則》|| || || || || || || || |- |[[法院組織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Special:链入页面/法院組織法]]||[[第9/1999號法律]]《司法組織綱要法》||484<br>4<br>336||香港終審法院條例<br>高等法院條例<br>區域法院條例||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br>State Courts Act<br>Family Justice Act 2014||最高法院法<br>国家法院法<br>2014年家庭司法法第II部<ref>家事法院</ref>||第322章,原1969年法律第24号<br>第321章,原1970年法律第19号<br>2014年法律第27号||<font lang="ja">[[w:ja:裁判所法]]</font>|| [[:ko:법원조직법]]||<font lang="ko">法院組織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社會教育法 (中華民國)]] (廢止) || ||[[Special:链入页面/社會教育法]]|| || || || || || ||<font lang="ja">[[w:ja:社会教育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평생교육법]]←사회교육법||<font lang="ko">平生敎育法←社會敎育法</font> |- |[[信用卡業務機構管理辦法]]←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 || || || || || || || || || |- |[[信託法 (中華民國)]]<br>[[信託業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Special:链入页面/信託法]]<br>[[Special:链入页面/信託業法]]|| || || || || || ||<font lang="ja">[[w:ja:信託法]]<br>[[w:ja:信託業法]]</font>||[[:ko:신탁법]]<br>[[:ko:신탁업법]]||<font lang="ko">信託法<br>信託業法</font> |- |[[保全業法]]||[[保安服务管理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警備業法]]||[[第4/2007號法律]]《私人保安業務法》||460←299||保安及護衞服務條例←看守員條例||Private Security Industry Act||私人保安业务法||第250A章,原2007年法律第38号||<font lang="ja">[[w:ja:警備業法]]</font>||[[:ko:경비업법]]←[[:ko:용역경비업법]]||<font lang="ko">警備業法←用役警備業法</font> |- |[[保險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保險法]]||[[第27/97/M號法令]]《保險業務法律制度》||41||保險業條例||Insurance Act||保险法||第142章,原1966年法律第46号||<font lang="ja">[[w:ja:保険法]]<br>[[w:ja:保険業法]]</font>||[[:ko:보험업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保險業法</font> |- |[[度量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国务院关于統一我国計量制度的命令]]||[[Special:链入页面/度量衡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计量法]]||[[第14/92/M號法律]]《法定度量衡單位制度》||68||度量衡條例||Metrication Act||公制化法||第181章,原1970年法律第52号||<font lang="ja">[[w:ja:計量法]]←[[w:ja:度量衡法]]</font>|| || |- |[[建築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79/85/M號法令]]《[[都市建築總章程]]》||123||建築物條例||Building Control Act||建筑管制法||第29章,原1989年法律第9号||<font lang="ja">[[w:ja:建築基準法]]</font>|| || |- |[[律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31/91/M號法令]]《[[律師通則]]》||159||法律執業者條例|| || || ||<font lang="ja">[[w:ja:弁護士法]]</font>||[[:ko:변호사법]]||<font lang="ko">辯護士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政府採購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22/84/M號法令]]|| ||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ct||政府采购法||第120章,原1997年法律第14号|| || || |- |[[看守所組織通則]]←看守所組織條例←看守所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 || || || || || || || || || |-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食品衛生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Special:链入页面/食品卫生法]]||[[第5/2013號法律]]《食品安全法》||612||食物安全條例||Sale of Food Act||食物售卖法||第283章,原1973年法律第12号||<font lang="ja">[[w:ja:食品衛生法]]</font>||[[:ko:식품위생법]]||<font lang="ko">食品衛生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個人資料保護法 (中華民國)]]←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br>[[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Special:链入页面/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486||個人資料(私隱)條例||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 2012||2012年个人资料保护法||2012年法律第26号|| || || |- |[[家庭暴力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189||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 || || ||<font lang="ja">[[w:ja:配偶者からの暴力の防止及び被害者の保護等に関する法律]]</font>||[[:ko:가정폭력방지 및 피해자보호 등에 관한 법률]]||<font lang="ko">家庭暴力防止 및 被害者保護 等에 關한 法律</font> |- |[[氣象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氣象法]]|| || || || || || ||<font lang="ja">[[w:ja:気象業務法]]</font>||[[:ko:기상법]]||<font lang="ko">氣象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消防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消防法]]<ref>新加坡规范消防部门的法律为民防法(Civil Defence Act) (第42章,原1986年法律第29号)。</ref>|| ||95||消防條例||Fire Safety Act||消防安全法||第109A章,原1993年法律第39号||<font lang="ja">[[w:ja:消防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소방기본법]]||<font lang="ko">消防基本法</font> |- |[[海商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海商法]]||[[第109/99/M號法令]]||281||商船條例||Merchant Shipping Act||商船法||第179章,原1995年法律第19号|| || || |- |[[畜牧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畜牧法]]|| || || || || || || || || |- |[[破產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Special:链入页面/破產法]]|| ||6||破產條例||Bankruptcy Act||破产法||第20章,原1995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破産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파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破産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記帳士法]]|| || || || || || || || ||[[w:ja:税理士法]]||[[:ko:세무사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稅務士法</font> |- |[[停車場法]]|| ||[[Special:链入页面/駐車場法]]||[[第35/2003號行政法規]]《公共泊車服務》|| || ||Parking Places Act||泊车处法||第214章,原1974年法律第5号||<font lang="ja">[[w:ja:駐車場法]]</font>||[[:ko:주차장법]]||<font lang="ko">駐車場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動物保護法 (中華民國)]]|||| ||[[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169||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Animals and Birds Act||动物及禽鸟法第IV部||第7章,原1965年条例第3号|||||| |- |[[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家畜傳染病防治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7/2020號法律]]《動物防疫法》|| || || || || ||||[[:ko:가축전염병 예방법]]||<font lang="ko">家畜傳染病豫防法</font> |- |[[商業登記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商業登記法]]||[[商業登記法典]]||310||商業登記條例||Business Names Registration Act 2014||商业名称登记法||2014年法律第36号||<font lang="ja">[[w:ja:商業登記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상업등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商業登記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商標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商標法]]||[[工業產權法律制度]]||43<br>559||商標條例||Trade Marks Act||商标法||第332章,原1998年法律第46号||<font lang="ja">[[w:ja:商標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상표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商標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國民年金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國民年金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民年金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國有財產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國有財產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有財産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국유재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國有財産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國防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Singapore Armed Forces Act||新加坡武装部队法||第295章,原1972年法律第7号|| || || |- |[[國家安全法 (中華民國)]]←[[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Special:链入页面/國家安全法]]||[[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國家安全(立法條文)條例草案<br>第245章 公安條例||Internal Security Act||内部安全法<ref>也适用于反恐怖主义措施。</ref>||第143章,原马来西亚1960年法律第18号|| ||[[:ko:국가보안법]]||<font lang="ko">國家保安法</font> |- |[[國家賠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國家賠償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家賠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國家總動員法 (中華民國)]] (廢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Special:链入页面/國家總動員法]]|| || || || || || ||<font lang="ja">[[w:ja:国家総動員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國籍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國籍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及[[第8/199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及居留權法律》||54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几个问题的解释]]<br>中國國籍(雜項規定)條例||Third Schedu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新加坡共和国宪法附表3|| ||<font lang="ja">[[w:ja:国籍法 (日本)]]</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국적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國籍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專利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特許法]]||[[工業產權法律制度]]||514||專利條例||Patents Act||专利法||第221章,原1994年法律第32号||<font lang="ja">[[w:ja:特許法]]</font>||[[:ko:특허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特許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教育基本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Special:链入页面/教育基本法]]、[[Special:链入页面/教育法]]||[[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及[[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第11/91/M號法律]]《澳門教育制度》||279||教育條例||Education Act||教育法||第87章,原1957年条例第45号||<font lang="ja">[[w:ja:教育基本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교육기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敎育基本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教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2/2010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 || || || || ||<font lang="ja">[[w:ja:教育職員免許法]]|| || |- |[[票據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 || || || || || || || || |-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 ||[[第6/97/M號法律]]《有組織犯罪法》||455||有組織及嚴重罪行條例||Organised Crime Act 2015||2015年有组织罪行法||2015年法律第26号||<font lang="ja">[[w:ja:組織的な犯罪の処罰及び犯罪収益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font>|||| |- |[[統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統計法]]||[[第62/96/M號法令]]||316||普查及統計條例||Census Act||统计法||第35章,原1973年法律第35号||<font lang="ja">[[w:ja:統計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통계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統計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船員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船員法]]|| || || || || || ||<font lang="ja">[[w:ja:船員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선원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船員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船舶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船舶法]]||[[第12/2019號法律]]《船舶商業登記法》||313||船舶及港口管制條例|| || || ||<font lang="ja">[[w:ja:船舶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선박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船舶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赦免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赦免法]]|| || || || || || ||<font lang="ja">[[w:ja:恩赦法]]</font>||[[:ko:사면법]]||<font lang="ko">赦免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 |[[都市計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条例]]||[[Special:链入页面/都市計畫法]]||[[第12/2013號法律]]《城市規劃法》||131||城市規劃條例||Planning Act||规划法||第232章,原1998年法律第3号||<font lang="ja">[[w:ja:都市計画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도시개발법]]||<font lang="ko">都市開發法</font> |- |[[最低工資法]] (廢止) ||[[最低工资规定]]||[[Special:链入页面/最低賃金法]]||[[第5/2020號法律]]《僱員的最低工資》←[[第7/2015號法律]]《物業管理業務的清潔及保安僱員的最低工資》||608||最低工資條例|| || || ||<font lang="ja">[[w:ja:最低賃金法]]</font>||[[:ko:최저임금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最低賃金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勞動契約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Special:链入页面/勞動契約法]]||[[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57||僱傭條例||Employment Act||雇佣法||第91章,原1968年法律第17号||<font lang="ja">[[w:ja:労働契約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勞動基準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Special:链入页面/勞動基準法]]|| || || || || || ||<font lang="ja">[[w:ja:労働基準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근로기준법]]||<font lang="ko">勤勞基準法</font> |- |[[森林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ref name="國共同名不分繁簡字" />||[[Special:链入页面/森林法]]|| || || || || || ||<font lang="ja">[[w:ja:森林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植物防疫檢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 || || || || || || || || |- |[[著作權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Portal:著作权法律法规]]||[[第43/99/M號法令]]||528←39||版權條例||Copyright Act||版权法||第63章,原1987年法律第2号||<font lang="ja">[[w:ja:著作権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저작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b:大韓民國法律註解/著作權法|著作權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Special:链入页面/道路交通法]]||[[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及[[第17/93/M號法令]]《[[道路交通規章]]》(原[[道路法典規章]])←[[道路法典]]||374||道路交通條例||Road Traffic Act<br>Road Vehicles (Special Powers) Act||道路交通法<br>道路车辆(特別權力)法||第276章,原1961年条例第26号<br>第277章,原1960年条例第8号||<font lang="ja">[[w:ja:道路交通法]]</font>||[[:ko:도로교통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道路交通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郵政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郵便法]]||[[第88/99/M號法令]]||98||郵政署條例||Postal Services Act||邮政服务法||第237A章,原1999年法律第42号||<font lang="ja">[[w:ja:郵便法]]</font>||[[:ko:우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郵便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傳染病防治法 (中華民國)]]←傳染病防治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pecial:链入页面/傳染病防治法]]||[[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599||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Infectious Diseases Act||传染病法||第137章,原1976年法律第21号|| || || |- |[[會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會計法]]|| || || || || || ||<font lang="ja">[[w:ja:会計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국가회계법]]||<font lang="ko">國家會計法</font> |- |[[會計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第20/2020號法律]]《會計師專業及執業資格制度》←[[第72/99/M號法令]]《會計師通則》||50||專業會計師條例||Accountants Act||会计师法||第2章,原2004年法律第4号||<font lang="ja">[[w:ja:公認会計士法]]||[[:ko:공인회계사법]]||<font lang="ko">公認會計士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溫泉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溫泉法]]|| || || || || || ||<font lang="ja">[[w:ja:温泉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온천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溫泉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資恐防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第3/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恐怖主義犯罪》||575||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措施)條例||Terrorism (Suppression of Bombings) Act<br>Terrorism (Suppression Suppression of Misuse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Act 2017<br>Terrorism (Suppression of Financing) Act<br>Public Order and Safety (Special Powers) Act||恐怖主义(遏止炸弹攻击)法<br>2017年恐怖主义(遏止滥用放射性材料)法<br>恐怖主义(遏止资助)法<br>2018年公共安全及保安(特殊措施)法||第324A章,原2007年法律第50号<br>2017年法律第27号<br>第325章,原2002年法律第16号<br>2018年法律第26号||[[w:ja:公衆等脅迫目的の犯罪行為のための資金等の提供等の処罰に関する法律]]||[[:ko:국민보호와 공공안전을 위한 테러방지법]]|| 國民保護와 公共安全을 위한 terror防止法 |- |[[資通安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Special:链入页面/网络安全法]]||[[第13/2019號法律]]《網絡安全法》|| || ||Cybersecurity Act 2018||网络安全法||2018年法律第9号|| || || |- |[[電信法]]←[[電信條例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第14/2001號法律]]《電信綱要法》||106||電訊條例||Telecommunications Act||电信法||第323章,原1999年法律第43号|| || || |- |[[預算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5/2017號法律]]《預算綱要法》|| || || || || || || || |- |[[圖書館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Special:链入页面/圖書館法]]||||132AL||圖書館規例(原圖書館(區域巿政局)附例)|| || || ||<font lang="ja">[[w:ja:図書館法]]</font> <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도서관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圖書館法</font> <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漁業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Special:链入页面/漁業法]]|| ||171||漁業保護條例||Fisheries Act||渔业法||第111章,原1966年法律第14号||<font lang="ja">[[w:ja:漁業法]]</font> <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내수면어업법]]||<font lang="ko">內水面漁業法</font> |- |[[監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 || || || || || || || || |- |[[監獄行刑法]]<br>[[監獄組織通則]]←監獄組織條例←監獄條例 (廢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 ||[[第40/94/M號法令]]||234<br>234A||監獄條例<br>監獄規則||Prisons Act||监狱法||第247章,原海峡殖民地1933年条例第17号|| || || |- |[[銀行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Special:链入页面/銀行法]]||[[第32/93/M號法令]]《[[金融體系法律制度]]》||155||銀行業條例||Banking Act||银行法||第19章,原1970年法律第41号||<font lang="ja">[[w:ja:銀行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은행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銀行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審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1/1999號法律]]||122||核數條例||Audit Act||审计法||第17章,原1966年法律第3号|| || || |- |[[廣播電視法]]|| ||[[Special:链入页面/放送法]]||[[第8/89/M號法律]]||562||廣播條例||Broadcasting Act||广播法||第28章,原1994年法律第15号||<font lang="ja">[[w:ja:放送法]]</font>||[[:ko:방송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放送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請願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請願法]]||[[第5/94/M號法律]]《請願權的行使》|| || || || || ||<font lang="ja">[[w:ja:請願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청원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請願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檔案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73/89/M號法令]]|| || || || || ||<font lang="ja">[[w:ja:公文書館法]]</font>|| || |- |[[環境基本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pecial:链入页面/環境基本法]]||[[第2/91/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ct<br>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Act||环境保护及管理法<br>环境公共卫生法||第94A章,原1999年法律第9号<br>第95章,原1987年法律第14号||<font lang="ja">[[w:ja:環境基本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醫師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Special:链入页面/醫師法]]||[[第10/2010號法律]]《醫生職程制度》|| || || || || ||<font lang="ja">[[w:ja:医師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 || |- |[[醫療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Special:链入页面/醫療法]]|| || || || || || ||<font lang="ja">[[w:ja:医療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의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醫療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貪污治罪條例]]←[[懲治貪污條例 (中華民國)]]←[[懲治貪污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52年,失效)||[[Special:链入页面/懲治貪污條例]]||[[第14/87/M號法律]]《賄賂處分制度》(已失效)||201||防止賄賂條例||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预防贪污法||第241章,原1960年条例第39号|| || || |- |[[獸醫師法 (中華民國)]]|| ||[[Special:链入页面/獸醫師法]]|| || ||529||獸醫註冊條例|| || ||<font lang="ja">[[w:ja:獣医師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수의사법]]||<font lang="ko">獸醫師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藥事法 (中華民國)]]←藥物藥商管理法<br>[[藥師法]]←藥劑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Special:链入页面/藥事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藥師法]]<br>[[Special:链入页面/藥劑師法]]||[[第6/2010號法律]]《藥劑師及高級衛生技術員職程制度》及[[第58/90/M號法令]]|| || ||Medicines Act||医药法||第176章,原1975年法律第52号||<font lang="ja">[[w:ja:薬事法]]<br>[[w:ja:薬剤師法]]</font>||[[:ko:약사법]]||<font lang="ko">藥事法</font> |- |[[關稅法 (中華民國)]]<br>[[海關緝私條例]]<br>[[海關進口稅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Special:链入页面/關稅法]]||[[第1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342||香港海關條例||Customs Act||海关法||第70章,原1960年条例第44号||<font lang="ja">[[w:ja:関税法]]<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br>[[w:ja:関税定率法]]</font>||[[:ko:관세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關稅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警察法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br>[[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Special:链入页面/警察法]]||[[第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警察總局》,[[第5/2006號法律]]《司法警察局》及[[第14/2018號法律]]《治安警察局》||232<br>233||警隊條例<br>香港輔助警隊條例||Police Force Act||警察法||第235章,原2004年法律第24号||<font lang="ja">[[w:ja:警察法]]</font><ref name="民國日本漢字同名" />||[[:ko:경찰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警察法</font><ref name="民國韓國漢字同名" /><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護照條例]]←出國護照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Special:链入页面/旅券法]]||[[第8/200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件制度》||539||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條例||Passports Act||护照法||第220章,原2007年法律第33号||<font lang="ja">[[w:ja:旅券法]]</font>||[[:ko:여권법 (대한민국)]]||<font lang="ko">旅券法</font><ref name="日韓漢字同名" /> |- |[[鐵路法 (中華民國)]]←鐵道法、公營鐵道條例、民營鐵道條例、專用鐵道條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ref name="國共同名繁簡字不同" />|| ||[[第18/2019號法律]]《輕軌交通系統法》||519<br>556||鐵路條例<br>香港鐵路條例||Railways Act||铁路法||第263章,原海峡殖民地1905年条例第4号||<font lang="ja">[[w:ja:軌道法]]</font>||[[:ko:철도건설법]]<br>[[:ko:철도사업법]]<br>[[:ko:철도안전법]]||<font lang="ko">鐵道建設法<br>鐵道事業法<br>鐵道安全法</font> |} ; 註釋 <references/> ===英国-新加坡-香港法律消歧義=== 中译名比照[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622125142/http://app.subcourts.gov.sg/Data/Files/File/Glossary_EnglishChinese.pdf 新加坡初级法庭网站]及[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glossary/en 律政司电子版香港法例英汉词汇]。参照表中英国法律的香港法律以''斜体''表示。 英国国会制定的法律(Act of Parliament)有时被称为「XX法令」,由于「法令」一词也可指葡萄牙行政机关及澳葡时期总督颁布有法律效力的公文,为免产生误会,在此的中译名均以「XX法」作为引用格式。 由于英国法律不做综合,关于某事宜的法律条文可能分布在数个主体法律中(如叛逆罪的定义和惩罚均分布在多项单行法律中)。本消歧义表只处理主体法律(Principal Act),即制定时主要新增法律条文的法律。另为求简略,此处只记载英国国会所通过的公法(Public General Acts)。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border="1" |- ! 香港法例 !! 香港法例章号及号次 !! 新加坡法律英文名 !! 新加坡法律中译名 !! 新加坡法律号次 !! 英国法律英文名 !! 英国法律中译名 !! 引用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公共財政條例 || 2 || Financial Procedure Act || 财政程序法 || 第109章,原1966年法律第13号 || || || |- | 陪審團條例 || 3 || || || || Juries Act 1825<br>Juries Act 1949<br>Juries Act 1974 || 1825年陪审团法<br>1949年陪审团法<br>1974年陪审团法 || 6 Geo 4 c. 50<br>12 13 and 14 Geo 6<br>1974 c. 23 |- | 香港終審法院條例<br>高等法院條例 || 484<br>4 || Supreme Court of Judicature Act || 最高法院法 || 第322章,原1969年法律第24号 || || || |- | ''破產條例'' || 6 || Insolvency, Restructuring and Dissolution Act 2018 || 2018年清盘,重组及解散法 || 2018年法律第40号 || Insolvency Act 1985<br>Insolvency Act 1986<br>Insolvency Act 1994<br>Insolvency (No. 2) Act 1994<br>Insolvency Act 2000 || 1985年清盘法<br>1986年清盘法<br>1994年清盘法<br>1994年清盘(第2号)法<br>2000年清盘法 || 1985 c. 65<br> 1986 c. 45<br>1994 c. 7<br>1994 c. 12<br>2000 c. 39 |- | 證據條例 || 8 || Evidence Act || 证据法 || 第97章,原海峡殖民地1893年条例第3号 || Criminal Evidence Act 1898<br>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br>Criminal Evidence (Witness Anonymity) Act 2008<br>Civil Evidence Act 1968<br>Civil Evidence Act 1972<br>Criminal Evidence Act 1979<br>Civil Evidence Act 1995 || 1898年刑事证据法<br>1984年警察及刑事证据法<br>2008年刑事证据(证人身份保密)法<br>1968年民事证据法<br>1972年民事证据法<br>1979年民事证据法<br>1995年民事证据法 || 61 and 62 Vict. c. 36<br>1984 c. 60<br>2008 c. 15<br>1968 c. 64<br>1972 c. 30<br>1979 c. 16<br>1995 c. 38 |- | 遺囑認證及遺產管理條例 || 10 || Probate and Administration Act || 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法 || 第251章,原海峡殖民地1934年条例第24号 || || || |- | 宣誓及聲明條例 || 11 || Oaths and Declarations Act || 宣誓及声明法 || 第211章,原2000年法律第38号 || || || |- | ''未成年人監護條例'' || 13 || Act || 幼年人監護法 || 第122章,原海峡殖民地1934年条例第11号 || Guardianship of Minors Act 1971 || 1971年未成年人监护法 || 1971 c. 3 |- | ''分攤條例'' || 18 || Apportionment Act<br>Apportionment of Rents Act || 分摊法<br>地税分摊法 || 第8章,原海峡殖民地1928年条例第25号<br>第9章,原海峡殖民地1909年条例第2号 || Apportionment Act 1870 || 1870年分摊法 || 33_and_34_Vict c. 35 |- | ''匯票條例'' || 19 || Bills of Exchange Act || 汇票法 || 第23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49年条例第75号 || Bills of Exchange Act 1882 || 1882年汇票法 || 45 and 46 Vict. c. 61 |- | ''賣據條例'' || 20 || Bills of Sale Act || 卖据法 || 第24章,原海峡殖民地1886年条例第12号 || Bills of Sale Act 1878 || 1878年卖据法 || 41 and 42 Vict. c. 31 |- | 誹謗條例 || 21 || Defam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75章,原马来西亚1975年条例第20号 || Defamation Act 1952<br>Defamation Act 1996<br>Defamation Act 2013 || 1952年诽谤法<br>1996年诽谤法<br>2013年诽谤法 || 15 and 16 Geo 6 and 1 Eliz 2 c. 66<br>1996 c. 31<br>2013 c. 26 |- | 致命意外條例 || 22 || || || || Fatal Accidents Act 1976 || 1976年致命意外法 || 1976 c. 30 |- | 貨品售賣條例 || 26 || Sale of Goods Act<br>Sale of Goods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ct || 货品售卖法<br>货品售卖(联合国公约)法 || 第393章,原英国1979年法律第54号<br>第283A章,原1994年法律第14号 || Sale of Goods Act 1979<br>Sale and Supply of Goods Act 1994 || 1979年货品售卖法<br>1994年货品售卖及供应法 || 1979 c. 54<br>1994 c. 35 |- | ''受託人條例'' || 29 || Trustees Act<br>Public Trustee Act || 受托人法<br>公共受托人法 || 第337章,原1967年法律第17号<br>第260章,原海峡殖民地1915年条例第3号 || Trustee Act 1925<br>Trustee Act 2000 || 1925年受托人法<br>2000年受托人法 || 15 and 16 Geo 5 c. 19<br>2000 c. 29 |- | ''遺囑條例'' || 30 || Wills Act || 遗嘱法 || 第352章,原英属印度1838年法律第25号 || Wills Act 1837<br>Wills Act 1963<br>Wills Act 1968 || 1837年遗嘱法<br>1963年遗嘱法<br>1968年遗嘱法 || 7 Will 4 and 1 Vict. c. 26<br>1963 c. 44<br>1968 c. 28 |- | 合作社條例 || 33 || Co-operative Societies Act || 合作社法 || 第62章,原1979年法律第17号 || Co-operative and Community Benefit Societies and Credit Unions Act 2010<br>Co-operative and Community Benefit Societies Act 2014 || 2010年合作社,社区互助社及储蓄互助社法<br>2014年合作社及社区互助社法 || 2010 c. 7<br>2014 c. 14 |- | ''有限責任合夥條例'' || 37 || Limited Partnerships Act || 有限责任合伙法 || 第163B章,原2008年法律第37号 || Limited Partnerships Act 1907<br>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s Act 2000 || 1907年有限责任合伙法<br>2000年有限责任合伙法 || 7 Edw 7 c. 24<br>2000 c. 12 |- | 合夥條例 || 38 || Partnership Act || 合伙法 || 第391章,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53-54年法律第39号(53 and 54 Vict. c. 39) || Partnership Act 1890 || 1890年合伙法 || 53 and 54 Vict. c. 39 |- | 保險業條例 || 41 || Insurance Act || 保险法 || 第142章,原1966年法律第46号 || Insurance Act 2015 || 2015年保险法 || 2015 c. 4 |- | 學徒制度條例 || 47 || || || || Apprenticeships, Skills, Children and Learning Act 2009 || 2009年学徒制度,技能,儿童及学习法 || 2009 c. 2 |- | 代理商條例 || 48 || Factors Act || 代理商法 || 第386章,原英国维多利亚女王52-53年法律第45号(52 and 53 Vict. c. 45) || Factors Act 1889 || 1889年代理商法 || 52 and 53 Vict. c. 45 |- | 專業會計師條例 || 50 || Accountants Act || 会计师法 || 第2章,原2004年法律第4号 || || || |- | 古物及古蹟條例 || 53 ||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Act || 古蹟保持法 || 第239章,原2009年法律第16号 || Ancient Monuments Protection Act 1882<br>Historic Buildings and Ancient Monuments Act 1953<br>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 1979 || 1882年古迹保护法<br>1953年历史建筑及古迹法<br>1979年古迹及考古学区域法 || 45 and 46 Vict. c. 73<br>1 and 2 Eliz. 2 c. 49<br>1979 c. 46 |- | 僱傭條例 || 57 || Employment Act || 雇佣法 || 第91章,原1968年法律第17号 || Employment Act 1980<br>Employment Act 1988<br>Employment Act 1989<br>Employment Act 1990<br>Employment Act 2002<br>Employment Act 2008 || 1980年雇佣法<br>1988年雇佣法<br>1989年雇佣法<br>1990年雇佣法<br>2002年雇佣法<br>2008年雇佣法 || 1980 c. 42<br>1988 c. 19<br>1989 c. 38<br>1990 c. 38<br>2002 c. 22<br>2008 c. 24 |- | 進出口條例 || 60 || Regulation of Imports and Exports Act || 进出口规管法 || 第272A章,原1995年法律第24号 || || || |- | 法定貨幣紙幣發行條例<br>硬幣條例 || 65<br>454 || Currency Act || 货币法 || 第69章,原1967年法律第5号 || Currency and Banknotes Act 1928<br>Currency and Banknotes Act 1954<br>Currency Act 1983<br>Coinage Act 1971 || 1928年货币及纸币法<br>1954年货币及纸币法<br>1983年货币法<br>1971年硬币法 || 18 and 19 Geo. 5 c. 13<br>2 and 3 Eliz. 2 c. 12<br>1983 c. 9<br>1971 c. 24 |- | 香港庫券(本地)條例 || 74 || Local Treasury Bills Act || 库券法 || 第167章,原海峡殖民地1923年条例第4号 || Treasury Bills Act 1877 || 1877年库券法 || 40 and 41 Vict. 2 |- | 領港條例 || 84 || || || || Pilotage Act 1987 || 1987年领港法 || 1987 c. 21 |- | 調查委員會條例 || 86 || Inquiries Act || 调查委员会法 || 第139A章,原2007年法律第43号 || Tribunals and Inquiries Act 1992<br>Inquiries Act 2005 || 1992年审裁处及调查委员会法<br>2005年调查委员会法 || 1992 c. 53<br>2005 c. 12 |- | 退休金條例<br>退休金利益條例 || 89<br>99 || Pensions Act<br>Pensions (Expatriate Officers) Act || 退休金法<br>退休金(国外公务员)法 || 第225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6年条例第22号<br>第226章,原1976年法律第17号 || Pension Schemes Act 1993<br>Pension Act 1995<br>Welfare Reform and Pensions Act 1999<br>Pension Act 2004<br>Pension Act 2007<br>Pension Act 2008<br>Pension Act 2011<br>Public Service Pension Act 2013<br>Pension Schemes Act 2015<br>Pension Schemes Act 2017 || 1993年退休金计划法<br>1995年退休金法<br>1999年福利改革及退休金法<br>2004年退休金法<br>2007年退休金法<br>2008年退休金法<br>2011年退休金法<br>2013年公职退休金法<br>2015年退休金计划法<br>2017年退休金计划法 || 1993 c. 48<br>1995 c. 26<br>1999 c. 30<br>2004 c. 35<br>2007 c. 22<br>2008 c. 30<br>2011 c. 19<br>2013 c. 25<br>2015 c. 8<br>2017 c. 17 |- | 法律援助條例 || 91 || Legal Aid and Advice Act || 法律援助及法律意见法 || 第160章,原1995年法律第20号 || Legal Aid Act 1988<br>Legal Aid, Sentencing and Punishment of Offenders Act 2012 || 1988年法律援助法<br>2012年法律援助,判刑及刑罚执行法 || 1988 c. 34<br>2012 c. 10 |- | 公務員敍用委員會條例 || 93 ||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and Legal Service Commission Act || 公务员委员会及法律服务委员会法 || 第259章,原1956年条例第41号 || || || |- | 消防條例 || 95 || Civil Defence Act || 民防法 || 第42章,原1986年法律第29号 || Fire Services Act 1947<br>Fire Services Act 1959<br>Fire Services Act 2003<br>Fire and Rescue Services Act 2004 || 1947年消防法<br>1959年消防法<br>2003年消防法<br>2004年消防及救援法 || 10 and 11 Geo. 6 c. 41<br>7 and 8 Eliz. 2 c. 44<br>2003 c. 36<br>2004 c. 21 |- | 林區及郊區條例 || 96 || || || || Forestry Act 1967<br>Forestry Act 1979<br>Forestry Act 1981<br>Countryside Act 1968<br>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br>Countryside and Rights of Way Act 2000 || 1967年林区法<br>1979年林区法<br>1981年林区法<br>1968年郊区法<br>1981年郊区及野生动物法<br>2000年郊区及通行权法 || 1967 c. 10<br>1979 c. 21<br>1981 c. 39<br>1968 c. 41<br>1981 c. 69<br>2000 c. 37 |- | ''郵政署條例'' || 98 || Postal Services Act || 邮政服务法 || 第237A章,原1999年法律第42号 || Post Office Act 1908<br>Post Office Act 1969 || 1908年邮政署法<br>1969年邮政署法 || 8 Edw. 7. c. 48<br>1969 c. 48 |- | 電訊條例 || 106 || Telecommunications Act || 电信法 || 第323章,原1999年法律第43号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Act 1981<br>Telecommunications Act 1984 || 1981年英国电信法<br>1984年电信法 || 1981 c. 38<br>1984 c. 12 |- | 應課稅品條例 || 109 || Goods and Services Tax Act || 商品及服务税法 || 第117A章,原1993年法律第31号 || Value Added Tax Act 1994 || 1994年增值税法 || 1994 c. 23 |- | 遺產稅條例 || 111 || Estate Duty Act || 遗产税法 || 第96章,原海峡殖民地1929年条例第10号 || || || |- | 入境條例 || 115 || Immigration Act || 入境法 || 第133章,原1959年马来西亚条例第12号 || Immigration Act 1971<br>Immigration Act 1988<br>Asylum and Immigration Act 1996<br>Immigration and Asylum Act 1999<br>Immigration, Asylum and Nationality Act 2006<br>Criminal Justice and Immigration Act 2008<br>Border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Act 2009<br>Immigration Act 2014<br>Immigration Act 2016<br>Immigr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Co-ordination (EU Withdrawal) Act 2020 || 1971年入境法<br>1988年入境法<br>1996年庇护及入境法<br>1999年入境及庇护法<br>2006年入境,庇护及国籍法<br>2008年刑事司法及入境法<br>2009年边境,国籍及入境法<br>2014年入境法<br>2016年入境法<br>2020年入境及社会保障协调(欧洲联盟脱离)法 || 1971 c. 77<br>1988 c. 14<br>1996 c. 49<br>1999 c. 33<br>2006 c. 13<br>2008 c. 4<br>2009 c. 11<br>2014 c. 22<br>2016 c. 19<br>2020 c. 20 |- | 印花稅條例 || 117 || Stamp Duties Act || 印花税法 || 第312章,原海峡殖民地1929年条例第16号 || || || |- | 核數條例 || 122 || Audit Act || 核数法 || 第17章,原1966年法律第3号 || National Audit Act 1983<br>Local Audit and Accountability Act 2014 || 1983年国家核数法<br>2014年本地核数及责任法 || 1983 c. 44<br>2014 c. 2 |- | 建築物條例 || 123 || Building Control Act || 建筑物管制法 || 第29章,原1989年法律第9号 || Building Control Act 1966<br>Housing and Building Control Act 1984<br>Building Act 1984<br>Self-build and Custom Housebuilding Act 2015 || 1966年建筑物管制法<br>1984年房屋及建筑物法<br>1984年建筑物法<br>2015年自建及自定义建筑法 || 1966 c. 27<br>1984 c. 29<br>1984 c. 55<br>2015 c. 17 |- | 城市規劃條例 || 131 || Planning Act || 规划法 || 第232章,原1998年法律第3号 ||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47<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54<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59<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62<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68<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71<br>Housing and Planning Act 1986<br>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1990<br>Planning and Compensation Act 1991<br>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br>Planning and Energy Act 2008<br>Planning Act 2008<br>Housing and Planning Act 2016<br>Neighbourhood Planning Act 2017 || 1947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54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59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62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68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71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86年房屋及规划法<br>1990年城市及郊区规划法<br>1991年规划及赔偿法<br>2004年规划及强制购地法<br>2008年规划及能源法<br>2008年规划法<br>2016年房屋及规划法<br>2017年社区规划法 || 10 and 11 Geo. 6 c. 51<br>2 and 3 Eliz. 2 c. 72<br>7 and 8 Eliz. 2 c. 53<br>1962 c. 38<br>1968 c. 72<br>1971 c. 78<br>1986 c. 63<br>1990 c. 8<br>1991 c. 34<br>2004 c. 5<br>2008 c. 21<br>2008 c. 29<br>2016 c. 22<br>2017 c. 20 |- | 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 || 132 || Environmental Public Health Act || 环境公众卫生法 || 第95章,原1987年法律第14号 || Public Health Act 1875<br>Public Health Act 1925<br>Public Health Act 1936<br>Public Health Act 1961<br>Health Services and Public Health Act 1968 || 1875年公众卫生法<br>1925公众卫生法<br>1936公众卫生法<br>1961年公众卫生法<br>1968年卫生服务及公众卫生法 || 38 and 39 Vict. c. 55<br>15 and 16 Geo. 5 c. 71<br>26 Geo. 5 and 1 Edw. 8 c. 49<br>9 and 10 Eliz. 2 c. 64<br>1968 c. 46 |- | 除害劑條例 || 133 || Control of Vectors and Pesticides Act || 管制病媒及除害剂法 || 第59章,原1998年法律第24号 || Pesticides Act 1998 || 1998年除害剂法 || 1998 c. 26 |- | 危險藥物條例 || 134 || Misuse of Drugs Act || 误用毒品法 || 第185章,原1973年法律第5号 || Misuse of Drugs Act 1971 || 1971年误用毒品法 || 1971 c. 38 |- | 精神健康條例 || 136 || Mental Health (Care and Treatment) Act || 精神健康(照顾与治疗)法 || 第178A章,原2008年法律第21号 || Mental Health Act 1959<br>Mental Health Act 1983<br>Mental Health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 Act 1995<br>Mental Health Act 2007<br>Mental Health (Discrimination) Act 2013<br>Mental Health Units (Use of Force) Act 2018 || 1959年精神健康法<br>1983年精神健康法<br>1995年精神健康(在社区中的病人)法<br>2007年精神健康法<br>2013年精神健康(歧视)法<br>2018年精神健康(使用武力)法 || 7 and 8 Eliz. 2 c. 72<br>1983 c. 20<br>1995 c. 52<br>2007 c. 12<br>2013 c. 8<br>2018 c. 27 |- | 藥劑業及毒藥條例 || 138 || Poisons Act<br>Medicines Act<br>Pharmacists Registration Act || 毒药法<br>药物法<br>药剂师注册法 || 第234章,原海峡殖民地1938年条例第39号<br>第176章,原1975年法律第52号<br>第230章,原2007年法律第48号 || Poisons Act 1972<br>Medicines Act 1968<br>Medicines Act 1971 || 1972年毒药法<br>1968年药物法<br>1971年药物法 || 1972 c. 66<br>1968 c. 67<br>1971 c. 69 |- | 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條例 || 139 || Animals and Birds Act || 动物及禽鸟法 || 第7章,原海峡殖民地1965年条例第3号 || || || |- | 沙粒條例 || 147 || Sand and Granite Quarries Act || 沙矿及花岗岩矿法 || 第284章,原1970年法律第44号 || || || |- | 賭博條例 || 148 || Common Gaming Houses Act<br>Casino Control Act<br>Remote Gambling Act 2014 || 公共赌场法<br>赌场管制法<br>2014年遥距赌博法 || 第49章,原海峡殖民地1961年条例第2号<br>第33A章,原2006年法律第10号<br>2004年法律第34号 || Gambling Act 2005<br>Gambling (Licensing and Advertising) Act 2014 || 2005年赌博法<br>2014年赌博(领牌及广告宣传)法 || 2005 c. 19<br>2014 c. 17 |- | 公眾假期條例 || 149 || Holidays Act || 假期法 || 第126章,原1998年法律第8号 || || || |- | 社團條例 || 151 || Societies Act || 社团法 || 第311章,原1966年法律第56号 || || || |- | 銀行業條例 || 155 || Banking Act || 银行业法 || 第19章,原1970年法律第41号 || Savings Banks Act 1887<br>Bank Act 1892<br>Savings Banks Act 1949<br>Banking Act 1979<br>Banking (Special Provisions) Act 2008<br>Banking Act 2009 || 1887年储蓄银行法<br>1892年银行法<br>1949年储蓄银行法<br>1979年银行业法<br>2008年银行业(特别规定)法<br>2009年银行业法 || 50 and 51 Vict. c. 40<br>55 and 56 Vict. c. 48<br>12, 13 and 14 Geo. 6 c. 13<br>1979 c. 37<br>2008 c. 2<br>2009 c. 1 |- | 牙醫註冊條例 || 156 || Dental Registration Act || 牙医注册法 || 第76章,原1999年法律第24号 || Dentists Act 1984 || 1984年牙医法 || 1984 c. 24 |- | ''酒店東主條例'' || 158 || Innkeepers Act || 旅店东主法 || 第139章,原海峡殖民地1921年条例第36号编正版和新加坡殖民地1951年条例第28号 || Hotel Proprietors Act 1956 || 1956年酒店东主法 || 4 and 5 Eliz. 2 c. 62 |- | 法律執業者條例 || 159 || Legal Profession Act<br>Notaries Public Act || 法律专业法<br>公证人法 || 第161章,原1966年条例第57号<br>第208章,原马来西亚1959年条例第41号 || Courts and Legal Services Act 1990<br>Legal Services Act 2007 || 1990年法院及法律服务法<br>2007年法律服务法 || 1990 c. 41<br>2007 c. 29 |- | 醫生註冊條例 || 161 || Medical Registration Act || 医生注册法 || 第174章,原1997年法律第5号 || || || |- | 助產士註冊條例<br>護士註冊條例 || 162<br>164 || Nurses and Midwives Act || 护士及助产士法法 || 第209章,原1999年法律第46号 || Nurses, Midwives and Health Visitors Act 1979 || 1979年护士,助产士及护理员法 || 1979 c. 36 |- | 放債人條例 || 163 || Moneylenders Act || 放债人法 || 第188章,原2008年法律第31号 || || || |- | 當押商條例 || 166 || Pawnbrokers Act 2015 || 2015年当押商法 || 2015年法律第2号 || || || |- | ''貓狗條例'' || 167 || || || || Dogs Act 1871<br>Dogs Act 1906 || 1871年狗只法<br>1906年狗只法 || 34 and 35 Vict. c. 56<br>6 Edw. 7 c. 32 |- | 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 || 169 || Animals and Birds Act, Part 4 || 动物及禽鸟法第4部 || || Cruelty to Animals Act 1876 || 1876年残酷对待动物法 || 39 and 40 Vict. c. 77 |- | 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 170 || Wildlife Act || 野生生物法 || 第351章,原新加坡州1965年条例第5号 || Wildlife and Countryside Act 1981 || 1981年郊区及野生动物法 || 1981 c. 69 |- | 漁業保護條例 || 171 || Fisheries Act || 渔业法 || 第111章,原1966年法律第14号 || Fisheries Act 1891<br>Sea Fisheries Act 1968<br>Fisheries Act 1981<br>Fisheries Act 2020 || 1891年渔业法<br>1968年海上渔业法<br>1981年渔业法<br>2020年渔业法 || 54 and 55 Vict. c. 37<br>1968 c. 77<br>1981 c. 29<br>2020 c. 22 |- | 生死登記條例<br>出生登記(特設登記冊)條例<br>死亡登記(特設登記冊)條例 || 174<br>175<br>176 || Registration of Births and Deaths Act || 登记生死法 || 第267章,原海峡殖民地1937年条例第34号 || 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 Act 1874<br>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 Act 1926<br>Births and Deaths Registration Act 1953 || 1874年生死登记法<br>1926年生死登记法<br>1953年生死登记法 || 37 and 38 Vict. c. 88<br>16 and 17 Geo. 5 c. 48<br>1 and 2 Eliz. 2 c. 20 |- | 人事登記條例 || 177|| National Registration Act || 国民登记法 || 第201章,原1965年法律第11号 || <s>Identity Cards Act 2006</s> || <s>2006年身份证法</s> || <s>2006 c. 15</s> |- | 婚姻制度改革條例<br>婚姻條例<br>婚姻(戰爭時期)(效力)條例 || 178<br>181<br>258 || Women’s Charter, Part 2<br>Administration of Muslim Law Act, Part 6 || 妇女约章第2部<br>伊斯兰教法执行法第6部 || || Marriages Confirmation Act 1825<br>Marriages Confirmation Act 1830<br>Marriage Act 1939<br>Marriage Act 1949<br>Marriage Act 1983<br>Marriage Act 1994<br>Marriage (Same Sex Couples) Act 2013 || 1825年婚姻确认法<br>1830年婚姻确认法<br>1939年婚姻法<br>1949年婚姻法<br>1983年婚姻法<br>1994年婚姻法<br>2013年婚姻(同性伴侣)法 || 6 Geo. 4 c. 92<br>11 Geo. 4 and 1 Will. 4 c. 18<br>2 and 3 Goe. 6 c. 33<br>12, 13 and 14 Geo. 6 c. 76<br>1983 c. 32<br>1994 c. 34<br>2013 c. 30 |- | 婚生地位條例 || 184 || Legitimacy Act || 婚生地位法 || 第162章,原海峡殖民地1934年条例第20号 || Legitimacy Declaration Act 1858<br>Legitimacy Act 1926<br>Legitimacy Act 1959<br>Legitimacy Act 1976 || 1858年婚生地位宣布法<br>1926年婚生地位法<br>1959年婚生地位法<br>1976年婚生地位法 || 21 and 22 Vict. c. 93<br>16 and 17 Geo. 5 c. 60<br>1959 c. 73<br>1976 c. 31 |- | 贍養令(交互強制執行)條例 || 188 || Maintenance Order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 赡养令(交互强制执行)法 || 第169章,原1975年法律第23号 || Maintenance Order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1972<br>Maintenance Order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1972 || 1972年赡养令(交互强制执行)法<br>1992年赡养令(交互强制执行)法 || 1972 c. 18<br>1992 c. 56 |- | 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 || 189 || || || || Domestic Violence, Crime and Victims Act 2004 || 2004年家庭暴力,犯罪及受害人法 || 2004 c. 28 |- | 國際組織及外交特權條例 || 190 ||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mmunities and Privileges) Act || 国际组织(特权及豁免权)法 || 第145章,原海峡殖民地1948年条例第19号 ||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ct 1968<br>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ct 1981<br>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ct 2005 || 1968年国际组织法<br>1981年国际组织法<br>2005年国际组织法 || 1968 c. 48<br>1981 c. 9<br>2005 c. 20 |- | 防止賄賂條例 || 201 ||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 || 防止贪污法 || 第241章,原海峡殖民地1960年条例第39号 || Bribery Act 2010 || 2010年贿赂罪行法 || 2010 c. 23 |- | 廉政公署條例 || 204 ||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Act, Part 2 || 防止贪污法第2部 || || || || |- | ''盜竊罪條例'' || 210 || Penal Code* || 刑法典* || || Theft Act 1968<br>Theft Act 1978 || 1968年盗窃罪法<br>1978年盗窃罪法 || 1968 c. 60<br>1978 c. 31 |- | ''侵害人身罪條例'' || 212 || Penal Code* || 刑法典* || || 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 1861|| 1861年侵害人身罪法 || 24 and 25 Vict. c. 100 |- | 十進制條例 || 214 || Metrication Act || 十进制法 || 第181章,原1970年法律第52号 || || || |- | 旅行代理商條例 || 218 || Travel Agents Act || 旅游代理商法 || 第334章,原1975年法律第41号 || || || |- | ''物業轉易及財產條例'' || 219 || Conveyancing and Law of Property Act || 物业转易及财产法律法 || 第61章,原海峡殖民地1886年条例第6号 || Conveyancing Act 1881<br>Law of Property Act 1922<br>Law of Property Act 1925<br>Law of Property (Joint Tenants) Act 1964<br>Law of Property Act 1969<br>Law of Property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Act 1989<br>Law of Property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Act 1994 || 1881年物业转易法<br>1922年财产法律法<br>1925年财产法律法<br>1964年财产法律(联权共有人)法<br>1969年财产法律法<br>1989年财产法律(杂项条文)法<br>1994年财产法律(杂项条文)法 || 44 and 45 Vict. c. 41<br>12 and 13 Geo. 5 c. 16<br>15 and 16 Geo. 5 c. 20<br>1964 c. 63<br>1969 c. 59<br>1989 c. 34<br> 1994 c. 36 |- | 刑事訴訟程序條例 || 221 ||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 刑事诉讼法典 || 第68章,原2010年法律第15号 || Criminal Procedure Act 1853<br>Criminal Procedure Act 1865<br>Criminal Procedure (Right Of Reply) Act 1964<br>Criminal Procedure (Insanity) Act 1964<br>Criminal Procedure (Attendance of Witnesses) Act 1965<br>Criminal Procedure and Investigations Act 1996 || 1853年刑事诉讼法<br>1865年刑事诉讼法<br>1964年刑事诉讼(答复权利)法<br>1964年刑事诉讼(精神错乱)法<br>1965年刑事诉讼(证人出席)法<br>1996年刑事诉讼及调查法 || 16 and 17 Vict. c. 30<br>28 and 29 Vict. c. 18<br>1964 c. 34<br>1964 c. 84<br>1965 c. 69<br>1996 c. 25 |- | 少年犯條例 || 226 || Children and Young Persons Act, Part 3, 6 and 7 || 儿童及青年法第3,6,7部 || || || || |- | 裁判官條例 || 227 || || || || Magistrates' Courts Act 1980 || 1980年裁判法院法 || 1980 c. 43 |- | 裁判官條例<br>區域法院條例 || 227<br>336 || State Courts Act || 下级法院法 || 第68章,原1970年法律第19号 || || || |- | 公共巴士服務條例 || 230 || Bus Services Industry Act 2015 || 2015年巴士行业法 || 2015年法律第30号 || Bus Services Act 2017 || 2017年巴士服务法 || 2017 c. 21 |- | 不良廣告(醫藥)條例 || 231 || Medicines (Advertisement and Sale) Act || 医药(广告及售卖)法 || 第177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5年条例第19号 || || || |- | 警隊條例<br>香港輔助警隊條例 || 232<br>233 || Police Force Act || 警察法 || 第235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Metropolitan Police Acts 1829 to 1895<br>Police Act 1964<br>Police Act 1976<br>Police and Criminal Evidence Act 1984<br>Police Act 1996<br>Police Act 1997<br>Criminal Justice and Police Act 2001<br>Police Reform Act 2002<br>Serious Organised Crime and Police Act 2005<br>Police and Justice Act 2006<br>Policing and Crime Act 2009<br>Police Reform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 2011<br>Anti-social Behaviour, Crime and Policing Act 2014<br>Policing and Crime Act 2017 || 1829至1895年首都警察法<br>1964年警察法<br>1976年警察法<br>1984年警察及刑事证据法<br>1996年警察法<br>1997年警察法<br>2001年刑事司法及警察法<br>2002年警察改革法<br>2005年严重有组织罪行及警察法<br>2006年警察及司法法<br>2009年警政及刑事罪行法<br>2011年警察改革及社会责任法<br>2014年反社会行为,警政及刑事罪行法<br>2017年警政及刑事罪行法 || 引用略<br>1964 c. 48<br>1976 c. 46<br>1984 c. 60<br>1996 c. 16<br>1997 c. 50<br>2001 c. 16<br>2002 c. 30<br>2005 c. 15<br>2006 c. 48<br>2009 c. 26<br>2011 c. 13<br>2014 c. 12<br>2017 c. 3 |- | 監獄條例 || 234 || Prisons Act || 监狱法 || 第247章,原海峡殖民地1933年条例第17号 || Prison Act 1952<br>Prison Security Act 1992<br>Prisons (Interference with Wireless Telegraphy) Act 2012 || 1952年监狱法<br>1992年监狱保安法<br>2012年监狱(干扰无线电讯)法 || 15 and 16 Geo. 6 and 1 Eliz. 2 c. 52<br>1992 c. 25<br>2012 c. 20 |- | 火器及彈藥條例 || 238 || Guns, Explosives and Weapons Control Act 2021 || 2021年枪械,爆炸品及武器管制法 || 2021年法律第3号 || Firearms Act 1968<br>Firearms Act 1982 || 1968年火器法<br>1982年火器法 || 1968 c. 27<br>1982 c. 31 |- | 戒毒所條例 || 244 || Misuse of Drugs Act, Part 4 || 误用毒品法第4部 || || || || |- | 公安條例(余下内容) || 245 || Public Order Act || 公安法 || 第257A章,原2009年法律第15号 || Public Order Act 1986 || 1986年公安法 || 1986 c. 64 |- | 公安條例第2部 || || Internal Security Act, Part 2 Chapter 1 || 内部安全法第2部第1章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Public Order Act 1936 || 1978年释义法 || 1 Edw. 8 and 1 Geo. 6 c. 6 |- | 受保護地方(保安)條例 || 260 ||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Act 2017 || 2017年基建保护法 || 2017年法律第41号 || || || |-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條例 || 261 || Singapore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Board Act || 新加坡考试及评核局法 || 第299A章,原2003年法律第32号 || || || |- | 銀會經營(禁止)條例 || 262 || Chit Funds Act || 银会法 || 第39章,原1971年法律第28号 || || || |- | 按摩院條例 || 266 || Massage Establishments Act 2017 || 按摩院法 || 2017年法律第45号 || || || |- | 領事協定條例 || 267 || || || || Consular Conventions Act 1949 || 1949年领事协定法 || 12, 13 and 14 Geo. 6 c. 29 |- | 本地報刊註冊條例 || 268 || Newspaper and Printing Presses Act || 报纸及出版社法 || 第206章,原1974年法律第12号 || || || |- | 借款(亞洲開發銀行)條例 || 271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ct || 亚洲开发银行法 || 第15章,原1966年法律第32号 || || || |- | 地下鐵路(收回土地及有關規定)條例 || 276 || Rapid Transit Systems Act, Part 2 || 地铁系统法第2部 || || || || |- | 教育條例 || 279 || Education Act || 教育法 || 第87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7年条例第45号 || Education Act 1973<br>Education Act 1980<br>Education Act 1986<br>Education Act (No. 2) 1986<br>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br>Education (Schools) Act 1992<br>Education Act 1994<br>Education Act 1996<br>Education Act 1997<br>Education Act (Schools) 1997<br>Education Act 2002<br>Education Act 2005<br>Education Act 2011 || 1973年教育法<br>1980年教育法<br>1986年教育法<br>1986年教育(第二号)法<br>1988年教育改革法<br>1992年教育(学校)法<br>1994年教育法<br>1996年教育法<br>1997年教育法<br>1997年教育(学校)法<br>2002年教育法<br>2005年教育法<br>2011年教育法 || 1973 c. 16<br>1980 c. 20<br>1986 c. 40<br>1986 c. 61<br>1988 c. 40<br>1992 c. 38<br>1994 c. 30<br>1996 c. 56<br>1997 c. 44<br>1997 c. 59<br>2002 c. 32<br>2005 c. 18<br>2011 c. 21 |- | ''商船條例''<br>商船(安全)條例<br>商船(本地船隻)條例 || 281<br>369<br>548 || Merchant Shipping Act || 商船法 || 第179章,原1995年法律第19号 || Merchant Shipping Act 1995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僱員補償條例 || 282 || Interpretation Act || 2019年工伤补偿法 || 2019年法律第27号 || || || |- | 房屋條例 || 283 || Housing and Development Act || 房屋及发展法 || 第129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9年条例第11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失實陳述條例'' || 284 || Misrepresentation Act || 失实陈述法 || 第390章,原英国1967 c. 7 || Misrepresentation Act 1967 || 1967年失实陈述法 || 1967 c. 7 |- | 礦務條例 || 285 || || || || Mines and Quarries Act 1954 || 1954年矿业和石矿肠法 || 2 and 3 Eliz. 2 c. 70 |- | 領養條例 || 290 || Adoption of Children Act || 领养儿童法 || 第4章,原海峡殖民地1939年条例第18号 || Adoption Act 1976<br>Adoption and Children Act 2002<br>Children and Adoption Act 2006 || 1976年领养法<br>2002年领养与儿童法<br>2006年儿童与领养法 || 1976 c. 36<br>2002 c. 38<br>2006 c. 20 |- | 法人團體合約條例 || 293 || || || || Corporate Bodies’ Contracts Act 1960 || 1960年法人团体合约法 || 8 and 9 Eliz. 2 c. 46 |- | 罪犯自新條例 || 297 || || || || Rehabilitation of Offenders Act 1974<br>Offender Rehabilitation Act 2014 || 1974年罪犯自新法<br>2014年罪犯自新法 || 1974 c. 53<br>2014 c. 11 |- | 罪犯感化條例 || 298 || Probation of Offenders Act || 罪犯感化法 || 第252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1年条例第27号 || || || |- | ''官方法律程序條例'' || 300 || Government Proceedings Act || 政府法律程序法 || 第121章,原马来西亚1956年条例第58号 || Crown Proceedings Act 1947 || 1947年官方法律程序法 || 10 and 11 Geo. 6 c. 44 |- | 香港旅遊發展局條例 || 302 ||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Act || 新加坡旅游局法 || 第305B章,原新加坡州1963年条例第35号 || || || |- | 輻射條例 || 303 || Radiation Protection Act || 辐射保护法 || 第262章,原2007年法律第27号 || || || |- | 商業登記條例 || 310 || Business Names Registration Act 2014 || 2014年商业名称登记法 || 2014年法律第29号 || Companies Act 2006, Part 5 || 2006年公司法第5部 || |- | 空氣污染管制條例 || 311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ct, Part IV || 环境保护及管理法第IV部 || || || || |- | ''佔用人法律責任條例'' || 314 || || || || Occupiers’ Liability Act 1957 || 1957年占用人法律责任法 || 5 and 6 Eliz. 2 c. 31 |- | 普查及統計條例 || 316 || Census Act || 普查法 || 第35章,原1973年法律第47号 || Census Act 1920 || 1920年普查法 || 10 and 11 Geo. 5 c. 41 |- | ''外地判決(交互強制執行)條例'' || 319 || Reciprocal Enforcement of Commonwealth Judgments Act<br>Reciprocal Enforcement of Foreign Judgments Act || 英联邦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法<br>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法 || 第264章,原海峡殖民地1921年条例第34号<br>第265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9年条例第29号 || Foreign Judgments (Reciprocal Enforcement) Act 1933 || 1933年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法 || 23 and 24 Geo. 5 c. 13 |- | ''青年人紋身條例'' || 323 || || || || Tattooing Of Minors Act 1969 || 1969年青少年纹身法 || 1969 c. 24 |- | ''司法(重刑罪及非重刑罪)條例'' || 328 || || || || Criminal Law Act 1967 || 1967年司法法 || 1967 c. 58 |- | ''海上保險條例'' || 329 || Marine Insurance Act || 海上保险法 || 第387章,原英国乔治七世6年法律第41号(6 Edw. 7. c. 41) || 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 || 1906年海上保险法 || 6 Edw. 7. c. 41 |- | 職工會條例 || 332 || Trade Unions Act || 工会法 || 第333章,原海峡殖民地1941年条例第3号 || Trade Union and Labour Relations (Consolidation) Act 1992<br>Trade Union Act 2016 || 1992年工会及劳资关系(综合)法<br>2016年工会法 || 1992 c. 52<br>2016 c. 15 |- | 小額錢債審裁處條例 || 338 || Small Claims Tribunals Act || 小额钱债审裁处法 || 第308章,原1984年法律第27号 || || || |- | ''殺人罪行條例'' || 339 || Penal Code, section 300, exceptions 1, 5, 7 || 刑法第300条,例外情况1,5,7 || || Homicide Act 1957, Part I || 1957年杀人罪行法,第I部 || |- | 動物(實驗管制)條例 || 340 || Animals and Birds (Care and Use of Animals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Rules || 动物及禽鸟(为科学目的使用和照顾动物)规则 || 第7章第10号规则,原2004年附属法例第668号 || || || |- | 香港海關條例 || 342 || Customs Act || 海关法 || 第70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60年条例第44号 || Customs and Excise Management Act 1979<br>Commissioners for Revenue and Customs Act 2005 || 1979年海关管理法<br>2005年税务海关总署法 || 1979 c. 2<br>2005 c. 11 |- | 診療所條例 || 343 || Private Hospitals and Medical Clinics Act || 私营医院及診所法 || 第248章,原1980年法律第27号 || || || |- | 建築物管理條例 || 344 ||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Strata Management Act || 建筑物维护及分层物业管理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與敵貿易條例'' || 346 || || || ||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 1939年与敌贸易法 || 2 and 3 Geo. 6 c. 89 |- | 時效條例 || 347 || Limitation Act<br>Foreign Limitation Periods Act || 时效法<br>外国时效期法 || 第163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9年法律第57号<br>第111A章,原2012年法律第13号 || Limitation Act 1980 || 1980年时效法 || 1980 c. 58 |- | 旅館業條例 || 349 || Hotels Act || 酒店法 || 第127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54年法律第24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海魚養殖條例 || 353 || Fisheries (Fish Culture Farms) Rules || 渔业(养殖渔场)规则 || 第111章第7号规则,原1981年附属法例第89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水污染管制條例 || 358 || Prevention of Pollution of the Sea Act || 预防污染海洋法 || 第243章,原1990年法律第18号 || || || |- | ''商品說明條例''<br>玩具及兒童產品安全條例<br>消費品安全條例 || 362<br>424<br>456 || Consumer Protection (Trade Descriptions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Act || 消费者保护(商品说明和安全要求)法 || 第53章,原1975年法律第18号 || Consumer Protection from Unfair Trading Regulations 2008 || 2008年保障消费者免受不公平交易规例 || SI 2008/1277 |- | 吸煙(公眾衞生)條例 || 371 || Tobacco (Control of Advertisements and Sale) Act<br>Smoking (Prohibition in Certain Places) Act || 烟草(管制广告及销售法)<br>吸烟(於某些地方禁止)法 || 第309章,原1993年法律第10号<br>第310章,原1992年法律第6号 || Tobacco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 Act 2002 || 2002年烟草广告及推销法 || 2002 c. 36 |- | ''道路交通條例'' || 374 || Road Traffic Act || 道路交通法 || 第276章,原新加坡殖民地1961年条例第26号 || Road Traffic Act 1972<br>Road Traffic Act 1974<br>Road Traffic Act 1988 || 1972年道路法<br>1974年道路法<br>1988年道路法 || 1972 c. 20<br>1974 c. 50<br>1988 c. 52 |- | ''民事責任(分擔)條例'' || 377 || || || || Civil Liability (Contribution) Act 1978 || 1978年民事责任(分担)法 || 1978 c. 47 |- | 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 || 382 || Parliament (Privileges, Immunities and Powers) Act || 国会(特权、豁免及权力)法 || 第217章,原新加坡州1962年条例第11号 || Privilege of Parliament Act 1512<br>Privilege of Parliament Act 1603|| 1512年国会特权法<br>1603年国会特权法 || 4 Hen. 8 c. 8<br>1 Ja. 1 c. 13 |- | 香港人權法案條例 || 383 || || || || Human Rights Act 1998 || 1988年人权法 || 1998 c. 42 |- |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 || 390 || Undesirable Publications Act || 不良出版物法(在管制淫亵及不雅物品的范围内) || 第338章,原1967年法律第3号 || Obscene Publications Acts 1959 and 1964<br>Indecent Displays (Control) Act 1981 || 1959及1964年淫亵出版物法<br>1981年不雅展示(管制)法 || /<br>1981 c. 42 |- | 電影檢查條例 || 392 || Films Act || 电影法 || 第107章,原1981年法律第22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 釋義及通則條例 || 1 || Interpretation Act || 释义法 || 第1章,原1965年法律第10号 || Interpretation Act 1978 || 1978年释义法 || 1978 c. 30 |} ===澳門-葡萄牙法律消歧義=== 中譯名依照[https://www.dsaj.gov.mo/DicWeb/DictionaryWeb_index.html 澳門法務局漢葡葡漢法律詞彙]。 {| class="wikitable" |- ! 澳門法律 !! 葡萄牙法律 |- | [[刑法典]](經十一月十四日[[第58/95/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7675/view?q= 刑法典](經司法部九月二十三日第400/82號法令核准,由司法部三月十五日第48/95號法令重新公布) |- | [[刑事訴訟法典]](經九月二日日[[第48/96/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70075/view?q= 刑事訴訟法典](經司法部二月十七日第78/87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application/conteudo/357763 刑事訴訟法典](經司法及宗教事務部第16489號法令核准) |- | [[民法典]](經八月三日日[[第39/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09075/view?q= 民法典](經司法部第43744號法令核准) |- | [[民事訴訟法典]](經十月八日日[[第55/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80575/view?q= 民事訴訟法典](經六月二十六日第41/2013號法律核准) |- | [[商業登記法典]](經十月十一日[[第56/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4675/view?q= 商業登記法典](經司法部十二月三日第403/86號法令核准) |- | [[行政程序法典]](經十月十一日[[第57/99/M號法令]]核准)←行政程序法典經七月十八日[[第35/94/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5602322/view?q= 行政程序法典](經司法部一月七日第4/2015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72875/view?q= 行政程序法典](經司法部十一月十五日第442/91號法令核准) |- | [[行政訴訟法典]](經十二月十三日[[第110/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9474818/202008231233/73813227/diploma/indice?q= 行政法院訴訟法典](經二月二十二日第15/2002號法律核准,由司法部十月二日第214-G/2015號法令重新公布)←司法部七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83443/details/normal?q= 第267/85號法令]《行政法院訴訟法典》 |- | [[民事登記法典]](經十月十一日[[第59/99/M號法令]]核准)←民事登記法典(經三月十六日[[第14/87/M號法令]]核准)←民事登記法典(經十二月三十日[[第61/83/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25275/view?q= 民事登記法典](經司法部六月六日第131/95號法令核准) |- | [[公證法典]](經十月二十五日[[第62/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09175/view?q= 公證法典](經司法部八月十四日第207/95號法令核准) |- | [[物業登記法典]](經九月二十日[[第46/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44675/view?q= 物業登記法典](經司法部七月六日第224/84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52549/details/normal?q= 物業登記法典](經司法部六月二十九日第305/83號法令核准) |- | [[勞動訴訟法典]](經[[第9/2003號法律]]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75575/view?q= 勞動訴訟法典](經司法部十一月九日第480/99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30900/details/normal?q= 勞動訴訟法典](經司法部十二月三十一日第537/79號法令核准) |- | [[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經十二月十三日[[第97/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7279941/view?q= 工業產權法典](經部長會議十二月十日第110/2018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20563/details/normal?q= 工業產權法典](經經濟部第36/2003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39270/details/normal?q= 工業產權法典](經工業及能源部第16/95號法令核准) |- | [[法院訴訟費用制度]](經十月二十五日[[第63/99/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54975/view?q= 法院訴訟費用規章](經司法部二月二十六日第34/2008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47448/details/normal?p_p_auth=w64IgCQM 法院訴訟費用法典](經司法部十一月二十六日第224-A/96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application/conteudo/208853 法院訴訟費用法典](經司法部第30688號法令核准) |- | [[澳門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通則]](經十二月二十一日[[第87/89/M號法令]]核准) || 六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7466875/view?p_p_state= 第35/2014號法律]《公共行政工作人員一般法》 |- | [[澳門保安部隊軍事化人員通則]]第十編《紀律》(經十二月三十日[[第66/94/M號法令]]核准) || 二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6918545/view?q= 第2/90號法律]《治安警察紀律章程》<br>[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99475/view?q= 軍事司法法典](經十一月十五日第100/2003號法律核准)(國家共和衛隊適用) |- | 七月二十五日[[第40/94/M號法令]]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15975/view?q= 執行刑罰及剝奪自由處分法典](經三月十四日第115/2009號法律核准) |- | 八月十四日[[第40/95/M號法令]] || 四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8661980/view?q= 第98/2009號法律]《工作意外及職業病彌補制度》 |- | 十一月二十七日[[第59/95/M號法令]] || 四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5965911/view?q= 第16/2007號法律]《阻卻自願中斷懷孕的不法性》 |- | 經[[第5/2012號法律]]重新公布的八月十六日[[第43/99/M號法令]]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75475/view?q= 著作權及相關權利法典](經文化部三月十四日第63/85號法令核准)←[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87338/details/normal?q= 著作權法典](經國民教育部高等教育及藝術司第46980號法令核准) |- | 十一月八日[[第77/99/M號法令]]《武器及彈藥規章》 || 二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74575/view?q= 第5/2006號法律]《武器及彈藥新法律制度》 |- | 十一月二十九日[[第88/99/M號法令]] || 四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3896467/view?q= 第17/2012號法律]《郵政服務,其競爭及國內及國際郵政服務法律制度》 |- | 十二月十三日[[第108/99/M號法令]] || 國防部八月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37403/details/normal?p_p_auth=chSW5dnA 第281/2007號法令] |- | 十二月三十一日[[第15/77/M號法律]]《營業稅章程》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4205634/view?q= 法人所得稅法典](經財政部十一月三十日第442-B/88號法令核准,由一月十六日第2/2014號法律重新公布) |- | 二月二十五日[[第2/78/M號法律]]《職業稅》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048167/view?q= 個人所得稅法典](經財政部十一月三十日第442-A/88號法令核准,由十二月三十一日第82-E/2014號法律重新公布) |- | 七月二十五日[[第17/88/M號法律]]《印花稅規章》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40175/view?q= 印花稅法典](經九月十一日第150/99號法律核准) |- | 八月十五日[[第21/88/M號法律]]《法律和法院的運用》<br>[[第13/2012號法律]]《司法援助的一般制度》 || 七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20575/view?q= 第34/2004號法律] |- | 九月四日[[第7/89/M號法律]]《廣告活動》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37375/view?p_p_state=maximized 廣告法典](經環境及自然資源部十月二十三日第330/90號法令核准) |- | 八月六日[[第7/90/M號法律]]《出版法》 || 一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9075/view?q= 第2/99號法律]《出版法》 |- | 三月十一日[[第2/91/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四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7758109/view?q= 第19/2014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 七月二十二日[[第12/92/M號法律]]《因公益而征用的制度》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38575/view?q= 征用法典](經九月十八日第168/99號法律核准) |- | 七月二十二日[[第17/92/M號法律]]《合約的一般條款》 || 司法部一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6475/view?q= 第446/85號法令]《合約的一般條款法律制度》 |- | 經[[第16/2008號法律]]重新公布的五月十七日[[第2/93/M號法律]]《集會權及示威權》 || 內政部八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24767/details/normal?q= 第406/74號法令] |- | 七月二十二日[[第6/96/M號法律]]《妨害公共衛生及經濟之違法行為之法律制度》 || 司法,農林及食物,商務及旅遊及生活質素部一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9075/view?q= 第28/84號法令] |- | 三月十一日[[第2/91/M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四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7758109/view?q= 第19/2014號法律]《環境綱要法》 |- | 七月三十日[[第6/97/M號法律]]《有組織犯罪法》 || 一月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7572408/view?q= 第5/2002號法律]《打擊有組織及經濟犯罪措施》 |- | 八月十七日[[第6/98/M號法律]]《對暴力罪行受害人的保障》 || 九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152062/view?q= 第104/2009號法律]《向暴力犯罪及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賠償制度》 |- | [[第3/1999號法律]]《法規的公佈與格式》 || 十一月十一日[http://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8175/view?q= 第74/98號法律]《法規的公佈與格式》 |- | 經[[第1/2019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 || 部長會議三月三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66521/details/normal?q= 第150/87號法令](只規範國旗使用) |- | [[第7/199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處理居民國籍申請的具體規定》 || 十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36975/view?q= 第37/81號法律]《國籍法》<br>司法部十二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2175/view?q= 第237-A/2006號法令]《葡萄牙國籍章程》 |- | [[第9/1999號法律]]《司法組織綱要法》 || 八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81275/view?q= 第62/2013號法律]《司法組織法》 |- | [[第10/1999號法律]]《司法官通則》 || 七月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88375/view?q= 第21/85號法律]《法官通則》←十二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79609/details/normal?q= 第85/77號法律]《法官通則》<br>八月二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27728219/view?q= 第68/2019號法律]《檢察院章程》 |- | [[第11/1999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 || 九月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88375/view?q= 第148/2015號法律]《監督及審計法律制度》 |- | 經[[第12/2009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3/2000號法律]]《立法會立法屆及議員章程》 || 三月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56175/view?q= 第7/93號法律]《議員章程》←三月十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326893/details/normal?q= 第3/85號法律]《議員章程》←九月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08572/details/normal?q= 第5/76號法律]《議員章程》 |- | 經[[第4/2012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10/2000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廉政公署組織法》←經三月三十一日[[第2/97/M號法律]]重新公布的九月十日[[第11/90/M號法律]]《反貪污暨反行政違法性高級專員公署》 || 十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39857/details/normal?q= 第45/86號法律]《高級反貪污局》 |- | 經[[第390/2008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12/2000號法律]]《選民登記法》←經三月四日[[第1/96/M號法律]]重新公布的六月六日[[第10/88/M號法律]]《選民登記》 || 三月二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32975/view?q= 第13/99號法律]《新選民登記法律制度》←十一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327591/details/normal?q= 第69/78號法律]《選民登記章程》 |- | 經[[第21/2017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3/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選舉法》 || 五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85975/view?q= 第14/79號法律]《共和國議會選舉法》<br>四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27475/view?q= 第14/87號法律]《歐洲議會選舉法》 |- | [[第5/2002號法律]]《通過<機動車輛稅規章>》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5975/view?q= 車輛稅法典](經六月二十九日第22-A/2007號法律核准) |- | [[第8/2002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身份證制度》 || 五月十八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23815982/details/normal?q= 第33/99號法律]《民事身份資料及國民身份證》 |- | [[第9/2002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內部保安綱要法》 || 八月二十九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23815982/details/normal?q= 第53/2008號法律]《內部保安法》 |- | [[第4/2003號法律]]《入境、逗留及居留許可制度的一般原則》<br>[[第6/2004號法律]]《非法入境、非法逗留及驅逐出境的法律》 || 八月二十八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8109879/view?q= 第102/2017號法律]《入境、逗留、出境及驅逐外國人法律制度》 |- | [[第1/2004號法律]]《承認及喪失難民地位制度》 || 八月五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4902145/view?q= 第27/2008號法律]《批給难民地位及其補充保护的条件及程序,及政治庇护者,难民及補充保护的章程》 |- | [[第2/2004號法律]]《傳染病防治法》 || 衛生部六月三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4902145/view?q= 第248/2013號訓令] |- | 經[[第392/2008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3/2004號法律]]《行政長官選舉法》 || 內政部五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8075/view?q= 第319-A/76號法令] |- | [[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 || 八月八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23815982/details/normal?q= 第58/2019號法律]《歐洲議會及歐洲理事會二零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2016/679號規定>執行法》←十月二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239857/details/normal?q= 第67/98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 |- | [[第5/2006號法律]]《司法警察局》<br>[[第17/2020號法律]]《司法警察局特別職程制度》|| 司法部十一月九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915729/view?q= 第275-A/2000號法令] |- | [[第6/2006號法律]]《刑事司法互助法》 || 八月三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3238204/view?q= 第144/99號法律]《刑事司法互助法》 |- | [[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br>[[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十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44975/view?q= 第46/84號法律]《教育制度綱要法》 |- | 經[[第3/2017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2/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犯罪》 || 八月十八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8024643/view?q= 第83/2017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清洗黑錢及資助恐怖主義犯罪措施》 |- | 經[[第3/2017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3/2006號法律]]《預防及遏止恐怖主義犯罪》 || 八月二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8575/view?q= 第52/2003號法律]《打擊恐怖主義法》 |- | [[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道路法典(經四月二十八日[[第16/93/M號法令]]核准)←道路法典(經四月二十二日[[第29/91/M號法令]]核准)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16041830/view?q= 道路法典](經內政部五月三日第114/94號法令核准,由九月三日第41/2013號法律重新公布)←[https://dre.pt/application/conteudo/514819 道路法典](經屬務部及通訊部第46980號法令核准) |- | 經[[第134/2020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 || [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46475/view?q= 勞動法典](經二月十二日第7/2009號法律核准)第一篇第二卷《勞動合約》 |- | [[第2/2009號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法》 || 刑法典分則第五卷第一章第一節第一分節《妨害國家獨立及完整性犯罪》<br>刑法典分則第五卷第二章《妨害法治國犯罪》<br>七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20430/details/normal?q= 第34/87號法律]《政治職位據位人的犯罪責任》(只適用於政府官員) |- | 經[[第4/2020號法律]]重新公布的[[第11/2009號法律]]《打擊電腦犯罪法》 || 九月十五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28879174/view?q= 第109/2009號法律]《電腦犯罪法》←八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74438/details/normal?q= 第109/91號法律]《電腦犯罪法》 |- | [[第17/2009號法律]]《禁止不法生產、販賣和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 || 司法部一月二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8872437/view?q= 第15/93號法令] |- | [[第19/2009號法律]]《預防及遏止私營部門賄賂》<br>[[第10/2014號法律]]《預防及遏止對外貿易中的賄賂行為的制度》 || 四月二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457975/view?q= 第20/2008號法律]《對對外貿易及私營部門的新刑事制度》 |- | [[第4/2010號法律]]《社會保障制度》 || 一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66798712/view?q= 第4/2007號法律]《社會保障體系大綱》 |- | 經[[第39/2018號行政長官批示]]重新公布的[[第5/2011號法律]]《預防及控制吸煙制度》 || 八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28879174/view?q= 第37/2007號法律]←八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397884/details/normal?q= 第22/82號法律]《預防吸煙》 |- | [[第2/2012號法律]]《公共地方錄像監視法律制度》 || 一月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57049/details/normal?q= 第1/2005號法律] |- | [[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 || 九月八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29790/details/normal?p_p_auth=RRqA1iWM 第107/2001號法律]←七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82874/details/normal?q= 第13/85號法律]《葡萄牙文化遺產》 |- | [[第8/2014號法律]]《預防和控制環境噪音》 || 環境,區域規劃及地區發展部一月十七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629790/details/normal?p_p_auth=RRqA1iWM 第9/2007號法令]《噪音總規章》 |- |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 || 九月十六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70187221/view?q= 第112/2009號法律]《預防家庭暴力,保護及援助其受害人的法律制度》 |- | [[第4/2016號法律]]《動物保護法》 || 九月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40547321/view?q= 第92/95號法律]《動物保護》<br>刑法典分則第六卷《妨害伴侶動物犯罪》 |- | [[第6/2016號法律]]《凍結資產執行制度》 || <s>財政部國家財務司九月十二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27427/details/normal?q= 第313/76號法令]</s> |- | [[第2/2017號法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法》 || 環境,區域規劃及地區發展部九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108185253/details/normal?q= 第121/2017號法令]←環境,區域規劃及地區發展部九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pesquisa/-/search/489487/details/normal?p_p_auth=RRqA1iWM 第211/2009號法令] |- | [[第15/2017號法律]]《預算綱要法》 || 九月十一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105756679/view?q= 第151/2015號法律]《預算綱要法》←八月二十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58268976/view?q= 第91/2001號法律]《預算綱要法》 |- | [[第19/2019號法律]]《仲裁法》 || 十二月十四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82675/view?q= 第63/2011號法律]《自願仲裁法》 |- | [[第11/2020號法律]]《民防法律制度》 || 七月三日[https://dre.pt/web/guest/legislacao-consolidada/-/lc/34568575/view?q= 第27/2003號法律]《民防綱要法》 |} ==成員== *[[User:Jusjih|Jusjih]] (中華民國<s>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爲主,澳門為次</s>,另外關注漢字文化圈近似名稱法律法規,力求減少鏈入法律消歧義頁面) *[[User:鸟甲|鸟甲]] 17:28 2007年4月10日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 *[[User:Computor|Computor]]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中華民國為次) *[[User:Peter2006son|痞子狒狒]]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 *[[User:廣九直通車|廣九直通車]](澳门为主,另外於英文维基文库以印度和新加坡为主) *[[User:Yinyue200|Yinyue200]](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 [[Category:专题|法]] [[Category:法律]] 5n8ms841iv1dgzvposlsu1amr8e8eyh 念奴嬌 0 25658 2173476 1557531 2022-08-22T08:13:20Z 晞世道明 29661 wikitext text/x-wiki {{Disambig}} *[[念奴嬌 (蘇軾)]] *[[念奴嬌 (趙佶)]] *[[念奴嬌 (李清照)]] *[[念奴嬌 (朱淑真)]] *[[念奴嬌 (辛棄疾)]] *[[念奴嬌·登多景樓|念奴嬌 (陳亮)]] *[[念奴嬌 (張孝祥)]] *[[念奴嬌 (王貞儀)]] *[[念奴嬌 (鄭板橋)]] [[Category:詞]] [[Category:詞牌]] 6ow0lvytiya9uroe6t42di9e8oqruig 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 0 27228 2173395 2119622 2022-08-21T14:02:39Z 蕭漫 72588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 | year = 1989 | month = 6 | day = 13 | loc = 北京市 | 发布者 = [[Author: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 | type = 北京市公安局的通缉令 | theme = 六四事件 | theme2 = 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 | previous = [[公安部关于坚决镇压反革命暴乱、制止社会动乱的通告]]<br />[[北京市人民政府、戒严部队指挥部通告(第14号)]] | next = [[北京市公安局搜捕“工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 | notes = {{Textquality|75%}} 1989年6月14日,[[w: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zh-hans:通过; zh-hant:透過;}-各大党媒党报,向全国转-{zh-hans:发; zh-hant:發;}-[[w: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通缉令,搜捕参与[[w:六四事件|六四事件]]的“[[w: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在逃学生21人。 | edition = yes }}   非法组织“[[w: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北京市高校学生自治联合会]]”(“高自联”)在[[w:北京|北京]]煽动、组织[[w:六四事件|反革命暴乱]],现决定对其在逃的头头和骨-{zh-hans:干; zh-hant:幹;}-分子[[w:王丹|王丹]]等二十一人实施通缉(通缉名单及体貌特征、照片附-{zh-hans:后; zh-hant:後;}-)。请接此通缉令-{zh-hans:后; zh-hant:後;}-,立即部署查缉,-{zh-hans:发; zh-hant:發;}-现-{zh-hans:后; zh-hant:後;}-即予拘留,并即告[[w: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   通缉名单:   (1)'''[[w:王丹|王丹]]''',男,24岁,吉林人,[[w: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身高1.73米左右,尖下颏,头-{zh-hans:发; zh-hant:髮;}-较稀,门齿有洞龋,体态较瘦,戴近视镜,北京口音,嗓音沙哑。   (2)'''[[w:吾尔开希|吾尔开希]](原名:吴尔凯西)''',男,1968年2月17日生,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w:伊宁县|伊宁县]]人,[[w: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88级学生。身高1.74米,留中分头,头-{zh-hans:发; zh-hant:髮;}-稍黄,长脸型,大眼睛,厚嘴唇,皮肤较白,说话声音较粗,讲汉话,经常穿绿色军裤。   (3)'''[[w:劉剛 (民運人士)|刘刚]]''',男,28岁,吉林省[[w:辽源市|辽源市]]人,原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现无业。身高1.65米左右,方脸,络腮胡,鬓角较长,东北口音。   (4)'''[[w:柴玲|柴玲]]''',女,1966年4月15日生,汉族,山东省[[w:日照市|日照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86级研究生,身高1.56米,圆脸,单眼皮,高颧骨,短-{zh-hans:发; zh-hant:髮;}-,皮肤较白。   (5)'''[[w:周锋锁|周锋锁]]''',男,1967年10月5日生,汉族,陕西省[[w:长安县|长安县]]人,[[w: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85级学生。身高1.76米,方脸型,尖下巴,眉毛较重。   (6)'''[[w:翟伟民|翟伟民]](曾用名翟为民)''',男,21岁,河南省[[w:新安县|新安县]]人,[[w:北京经济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学生。身高1.68米,体型瘦,长瓜子脸,留寸头,单眼皮,-{面}-部皮肤稍黑,河南口音,乡音较重。   (7)'''梁擎暾(又名梁兆二)''',男,1969年5月11日生,四川省[[w:蓬溪县|蓬溪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87级学生。身高1.71米,身体较瘦,皮肤较黑,长方脸型,小眼睛,高鼻梁,嘴唇较厚,会讲普通话。   (8)'''王正-{zh-hans:云; zh-hant:雲;}-''',男,[[w:苦聪人|苦聪人]],1968年10月生,家住云南省[[w:红河州|红河州]][[w: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平县]][[w:勐拉镇|勐拉区]]南柯乡联防村。[[w: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学生,身高1.67米,留大分头,瘦长脸,-{面}-色黑黄,并有小点疙瘩,云南口音。   (9)'''郑旭光''',男,20岁,河南省[[w:密县|密县]]人,家住[[w:西安市|西安市]]环城西路北巷56号。[[w: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身高1.81米,体重63公斤,长圆脸,单眼皮,尖下巴,大耳朵。   (10)'''[[w:马少方|马少方]]''',男,1964年11月生,江苏省[[w:江都县|江都县]]人,[[w: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夜大剧作班学生。身高1.67米左右,较瘦,长脸型,尖下巴,肤色较黑,戴近视镜。   (11)'''杨涛''',男,19岁,福建省[[w:福州市|福州市]]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身高1.70米左右,较瘦,高颧骨,双眼皮,戴眼镜,讲普通话。   (12)'''王治新''',男,1967年11月生,山西省[[w:介休县|介休县]]人,[[w: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家住山西[[w:榆次市|榆次市]]纺织工业学校。身高1.69米左右,留长-{zh-hans:发; zh-hant:髮;}-,戴眼镜。   (13)'''[[w:封从德|封从德]]''',男,22岁,四川人,北京大学遥感所86级硕士研究生,身高1.70米左右,较瘦,脸色较黑,长偏分头,大鼻孔,背微驼。   (14)'''[[w:王超华|王超华]]''',女,37岁,[[w: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身高1.63米左右,较瘦,脸型较长,脸色黑黄,三角眼,短-{zh-hans:发; zh-hant:髮;}-。   (15)'''[[w:王有才|王有才]]''',男,1966年6月生,浙江人,北京大学物理系代培研究生。   (16)'''[[w:张志清|张志清]]''',男,1964年6月生,山西省[[w:太原市|太原市]]人,[[w: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第二学士班学生。   (17)'''[[w:张伯笠|张伯笠]]''',男,26岁,黑龙江省[[w:望奎县|望奎县]]人,北京大学作家班学员,身高1.75米左右,较胖,圆脸,双眼皮,翘鼻子,厚嘴唇,东北口音。   (18)'''[[w:李录|李录]]''',男,20岁左右,[[w: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学生。身高1.74米左右,体型中等,方下巴,下牙突出。   (19)'''张铭''',男,1965年4月生,吉林省[[w:吉林市|吉林市]]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生。   (20)'''熊炜''',男,1966年7月生,湖北省[[w:应城县|应城县]]人,清华大学无线电系85级学生,住北京[[w:海淀区|海淀]][[w:马神庙|马神庙]]一号47单元502。   (21)'''[[w:熊焱|熊焱]]''',男,1964年9月生,湖南省[[w:双峰县|双峰县]]人,北京大学法律系代培研究生,家住湖南双峰县[[w:杏子铺镇|杏子]]测水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命令|年份=1989年}} ==参考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供稿; 新华社, -{zh-hans:发; zh-hant:發;}-. [https://pbs.twimg.com/media/Dz-8YIvXcAMgMGf?format=jpg&name=large 公安部转-{zh-hans:发; zh-hant:發;}-北京市公安局通缉令: 通缉王丹等21名“高自联”头头和骨-{zh-hans:干; zh-hant:幹;}-分子]([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07041905/https://pbs.twimg.com/media/Dz-8YIvXcAMgMGf?format=jpg&name=large 页面存档备份]). 光明日报. 1989-06-14.<small>'''(简体中文)'''</small> 4vphg7zoliv3ieghex7o4674a1gsd4m Talk:北京市公安局搜捕“高自联”在逃分子通缉令 1 27229 2173397 330950 2022-08-21T14:09:13Z 蕭漫 72588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 |《[[w:光明日报|光明日报]]》,1989年6月14日{{URL|1=https://pbs.twimg.com/media/Dz-8YIvXcAMgMGf?format=jpg&name=large|2=第2版}}({{URL|1=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07041905/https://pbs.twimg.com/media/Dz-8YIvXcAMgMGf?format=jpg&name=large|2=备份存档}}) |[[User:Jusjih|Jusjih]] |75% | |[[User:蕭漫|蕭漫]] |}} <!-- :通缉令嫌犯照片不能算作政府文件吧?他没有司法、行政性质--[[User:Shizhao|Shizhao]] 11:51 2007年3月17日 (UTC) ::有疑义时,就仅能以合理使用图像上载到中文维基百科(英文维基百科也接受合理使用图像),而本处仅用文字加链接图像,不显示有著作权图像。如何?--[[User:Jusjih|Jusjih]] 15:47 2007年3月17日 (UTC) :::因为中英文维基百科对在世人物有版权照片,不能仅仅描述长相,要有正面加分效应讨论其照片,才能合理使用,所以我不再考虑去维基百科上载宣称合理使用。--[[User:Jusjih|Jusjih]] 2007年8月24日 (五) 16:54 (UTC) --> fgn81eon1un1kurthhaw5is6n5t01b5 天工開物 0 36434 2173450 1774618 2022-08-21T23:14:00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天工開物 | section = | author = 宋應星 | previous = | next = | edition = yes | notes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 {{Textquality|50%}} {{檢索|天工開物}} ==目錄== *[[/自序|自序]] *[[/乃粒第一|乃粒第一]] **[[/總名|總名]] **[[/稻|稻]] **[[/稻宜|稻宜]] **[[/稻工|稻工]] **[[/稻災|稻災]] **[[/水利|水利]] **[[/麥|麥]] **[[/麥工|麥工]] **[[/麥災|麥災]] **[[/黍稷 粱粟|黍稷 粱粟]] **[[/麻|麻]] **[[/菽|菽]] *[[/乃服第二|乃服第二]] **[[/蠶種|蠶種]] **[[/蠶浴|蠶浴]] **[[/種忌|種忌]] **[[/種類|種類]] **[[/抱養|抱養]] **[[/養忌|養忌]] **[[/葉料|葉料]] **[[/食忌|食忌]] **[[/病癥|病癥]] **[[/老足|老足]] **[[/結繭|結繭]] **[[/取繭|取繭]] **[[/物害|物害]] **[[/擇繭|擇繭]] **[[/造綿|造綿]] **[[/治絲|治絲]] **[[/調絲|調絲]] **[[/緯絡|緯絡]] **[[/經具|經具]] **[[/過糊|過糊]] **[[/邊維|邊維]] **[[/經數|經數]] **[[/花機式|花機式]] **[[/腰機式|腰機式]] **[[/結花本|結花本]] **[[/穿經|穿經]] **[[/分名|分名]] **[[/熟練|熟練]] **[[/龍袍|龍袍]] **[[/倭緞|倭緞]] **[[/布衣|布衣]] **[[/枲著|枲著]] **[[/夏服|夏服]] **[[/裘|裘]] **[[/褐 氊|褐 氊]] *[[/彰施第三|彰施第三]] **[[/諸色質料|諸色質料]] **[[/藍淀|藍淀]] **[[/紅花|紅花]] **[[/造紅花餅法|造紅花餅法]] **[[/附:燕脂|附:燕脂]] **[[/槐花|槐花]] *[[/粹精第四|粹精第四]] **[[/攻稻|攻稻]] **[[/攻麥|攻麥]] **[[/攻黍稷粟粱麻菽|攻黍稷粟粱麻菽]] *[[/作咸第五|作咸第五]] **[[/鹽產|鹽產]] **[[/海水鹽|海水鹽]] **[[/池鹽|池鹽]] **[[/井鹽|井鹽]] **[[/末鹽|末鹽]] **[[/崖鹽|崖鹽]] *[[/甘嗜第六|甘嗜第六]] **[[/蔗種|蔗種]] **[[/蔗品|蔗品]] **[[/造糖|造糖]] **[[/造白糖|造白糖]] **[[/飴餳|飴餳]] **[[/蜂蜜|蜂蜜]] **[[/附:造獸糖|附:造獸糖]] *[[/陶埏第七|陶埏第七]] **[[/瓦|瓦]] **[[/磚|磚]] **[[/罌翁|罌翁]] **[[/白瓷|白瓷]] **[[/附:窯變 回青|附:窯變 回青]] *[[/冶鑄第八|冶鑄第八]] **[[/鼎|鼎]] **[[/鐘|鐘]] **[[/釜|釜]] **[[/像|像]] **[[/炮|炮]] **[[/鏡|鏡]] **[[/錢|錢]] **[[/附:鐵錢|附:鐵錢]] *[[/舟車第九|舟車第九]] **[[/舟|舟]] **[[/漕舫|漕舫]] **[[/海舟|海舟]] **[[/雜舟|雜舟]] **[[/車|車]] *[[/錘鍛第十|錘鍛第十]] **[[/治鐵|治鐵]] **[[/斤斧|斤斧]] **[[/鋤镈|鋤镈]] **[[/鎈|鎈]] **[[/錐|錐]] **[[/鋸|鋸]] **[[/刨|刨]] **[[/鑿|鑿]] **[[/錨|錨]] **[[/針|針]] **[[/治銅|治銅]] *[[/燔石第十一|燔石第十一]] **[[/石灰|石灰]] **[[/蠣灰|蠣灰]] **[[/煤炭|煤炭]] **[[/礬石 白礬|礬石 白礬]] **[[/青礬 紅礬 黃礬 膽礬|青礬 紅礬 黃礬 膽礬]] **[[/硫磺|硫磺]] **[[/砒石|砒石]] *[[/膏液第十二|膏液第十二]] **[[/油品|油品]] **[[/法具|法具]] **[[/皮油|皮油]] *[[/殺青第十三|殺青第十三]] **[[/紙料|紙料]] **[[/造竹紙|造竹紙]] **[[/造皮紙|造皮紙]] *[[/五金第十四|五金第十四]] **[[/黃金|黃金]] **[[/銀|銀]] **[[/附:朱砂銀|附:朱砂銀]] **[[/銅|銅]] **[[/附:倭鉛|附:倭鉛]] **[[/鐵|鐵]] **[[/錫|錫]] **[[/鉛|鉛]] **[[/附:胡粉|附:胡粉]] **[[/附:黃丹|附:黃丹]] *[[/佳兵第十五|佳兵第十五]] **[[/弧矢|弧矢]] **[[/弩|弩]] **[[/干|干]] **[[/火藥料|火藥料]] **[[/硝石|硝石]] **[[/硫黃|硫黃]] **[[/火器|火器]] *[[/丹青第十六|丹青第十六]] **[[/朱|朱]] **[[/墨|墨]] **[[/附:胡粉 黃丹 淀花 紫粉 大青 銅綠 石綠 代赭石 石黃|附:胡粉 黃丹 淀花 紫粉 大青 銅綠 石綠 代赭石 石黃]] *[[/曲蘖第十七|曲蘖第十七]] **[[/酒母|酒母]] **[[/神曲|神曲]] **[[/丹曲|丹曲]] *[[/珠玉第十八|珠玉第十八]] **[[/珠|珠]] **[[/寶|寶]] **[[/玉|玉]] **[[/附:瑪瑙 水晶 琉璃|附:瑪瑙 水晶 琉璃]] {{明朝作品}} nyb0wqloqktxvzubi2837rsu70tbtnp 禮記正義/21 0 44053 2173459 2132790 2022-08-22T02:21:11Z 冷落清秋節 94505 correct error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十一·禮運第九 | override_author = [[作者:鄭玄|鄭玄]]注、[[作者:孔穎達|孔穎達]]疏 | previous = [[../20|-{A|卷}-二十·文王世子第八]] | next = [[../22|卷二十二·禮運第九]] | notes = }}   陸曰:「鄭云《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及陰陽轉旋之道。」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A|云}-:「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此於《別錄》屬《通論》。」不以子游為篇目者,以曾子所問,事類既煩雜,不可以一理目篇;子游所問唯論禮之運轉之事,故以《禮運》為標目耳。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亦祭宗廟,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與音預。蠟,仕嫁反,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蠟」,《字林》作䄍。索,所百反,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觀,闕也。孔子見魯君於祭禮有不備,於此又睹象魏舊章之處,感而歎之。○觀,古亂反,注同。喟,去位反,又苦怪反,《說文》云:「大息。」處,昌慮反,下「同處」同。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言偃,孔子弟子子游。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末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謂五帝時也。英,俊選之尤者。逮,及也,言不及見。志,謂識古文。不言魯事,為其大切廣言之。○逮音代,一音代計反。選,宣面反,下文皆同。為,於偽反,下文「為巳」皆同。   [疏]「昔者」至「而歎」。○正義曰:皇氏云:「從『昔者仲尼』以下至於篇末,此為四段。自初至「是謂小康」為第一,明孔子為禮不行而致發歎。發歎所以最初者,凡說事必須因漸,故先發歎,後使弟子因而怪問,則因問以答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至『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為第二,明須禮之急。前所歎之意,正在禮急,故以禮急次之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至『此禮之大成也』為第三,明禮之所起。前既言禮急,急則宜知所起之義也。又自『孔子曰:嗚呼哀哉』訖篇末為第四,更正明孔子歎意也。以前始發,未得自言歎意,而言偃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備述所懷也。」今此第一段明孔子發歎,遂論五帝茸荃道德優劣之事,各隨文解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者,謂仲尼與於蠟祭之賓也。「事畢」者,謂蠟祭畢了。○「出遊於觀之上」者,謂出廟門,往雉門。雉門有兩觀。皇氏云:「登游於觀之上。」熊氏云:「謂遊目看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者,「喟」是歎之形貌,言口輔喟然而為歎也。○注「蠟者」至「之中」。○正義曰:「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者,《郊特牲》文。十二月者,據周言之,若以夏正言之,則十月,以殷言之,則十一月,謂建亥之月也。以萬物功成報之。云「亦祭宗廟」者,以《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以臘先祖,故云「亦祭宗廟」,總而言之謂之為蠟。若析而言之,祭百神曰「蠟」,祭宗廟曰「息民」,故鄭注《郊特牲》云:「息民與蠟異。」此據總而言之,故祭宗廟而云「與於蠟賓」也。《廣雅》云「夏曰清祀」,以清絜祭祀;「殷曰嘉平」,嘉,善也,平,成也,以歲終萬物善成,就而報功。其蠟與臘名,巳具於上,知此蠟是祭宗廟者,以下云「出遊於觀之上」,故知是祭宗廟也。云「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者,以其與蠟祭,故知仕魯也。魯臣而稱賓者,以祭祀欲以賓客為榮,故雖臣亦稱賓也。○注「觀闕」至「歎之」。○正義曰:《[[爾雅]]•釋宮》云:「觀謂之闕。」孫炎云:「宮門雙闕者,舊縣法象,使民觀之處,因謂之闕。」熊氏云:「當門闕處,以通行路。既言雙闕,明是門之兩旁相對為雙。」熊氏得焉。《[[白虎通]]》云:「闕是闕疑。」義亦相兼。案何休注《公羊》:「天子兩觀外闕,諸侯台門。」則諸侯不得有闕。魯有闕者,魯以天子之禮,故得有之也。《公羊傳》云「設兩觀,乘大路,此皆天子之禮」是也。案定二年,雉門災及兩觀,魯之宗廟在雉門外左,孔子出廟門而來至雉門游於觀。此觀又名象魏,以其縣法象魏。巍也,其處巍巍高大,故哀三年桓宮災,「季桓子至,御公立於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熊氏云:「天子藏舊章於明堂,諸侯藏於祖廟。」知者,以天子視朔於明堂,諸侯於祖廟故也。《[[春秋穀梁傳|穀梁傳]]》云:「天子班告朔於諸侯,諸侯受乎禰廟。」非鄭義也。云「感而歎之」者,一感魯君之失禮,二感舊章廢棄,故為歎也。○「仲尼」至「何歎」。○作《記》者言其所歎之由,又言其所歎之事,故云「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蓋」者,謙為疑辭,不即指正也。於時言偃在側,而問之曰:「君子何歎?」言歎恨何事。不云「孔子」而云「君子」者,以《[[論語]]》云「君子坦蕩蕩」,不應有歎也,故云「君子何歎」。○注「言偃」至「子游」。○正義曰:案《仲尼弟子傳》云:「姓言名偃,字子游,魯人也。」○「孔子」至「志焉」。○孔子既見子游所問,若指言魯失禮,恐其大切,故廣言五帝以下及茸荃盛衰之事。此一經孔子自序,雖不及見前代而有志記之書,披覽可知。自「大道之行」至「是謂大同」,論五帝之善。自「大道既隱」至「是謂小康」,論茸荃之後。今此經云「大道之行也」,謂廣大道德之行,五帝時也。○「與三代之英」者,「英」謂英異,並與夏殷週三代英異之主,若禹湯文武等。○「丘未之逮也」者,未,猶不也。逮,猶及也。言生於周衰,身不及見上代,不能備知。雖然不見大道三代之事,而有志記之書焉,披覽此書,尚可知於前代也。○注「大道」至「言之」。○正義曰:以下云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大道在禹湯之前,故為五帝時也。云「英,俊選之尤」者,案《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聖。」《毛詩傳》又云:「萬人為英。」是英皆多於俊選,是俊選之尤異者。即禹湯文武茸荃之中俊異者。云「志,謂識古文」者,「志」是記識之名,「古文」是古代之文籍,故《[[周禮]]》云:「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其善志。」皆志記之書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禪,善面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孝慈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無匱乏也。○長,丁丈反。矜,古頑反。匱,其魏反。男有分,分,猶職也。○分,扶問反。注同。女有歸,皆得良奧之家。○奧,烏報反。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勞事不憚,施無吝心,仁厚之教也。○惡,烏故反,下同。憚,大旦反。吝,力刃反,又力覲反。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尚辭讓之故也。故外戶而不閉,御風氣而已。是謂大同。」同,猶和也,平也。   [疏]「大道」至「大同」。○正義曰:既云見其遺記,此以下說記中之事,故此先明五帝時也。○「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是也。○「選賢與能」者,曏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凶、舉十六相之類是也。鄭注《鄉大夫》云:「賢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藝者。」四凶:共工、驩兜、鯀、三苗。十六相,八元謂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愷謂蒼舒、隤豈{{PUA|}}、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也。○「講信脩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脩,習。睦,親也。世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云「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是也。又凡所行習,皆親睦也,故《[[孝經]]》云「民用和睦」是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者,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不獨子已子。使老有所終者,既四海如一,無所獨親,故天下之老者皆得贍養,終其餘年也。○「壯有所用」者,壯,謂年齒盛壯者也。所用,謂不愛其力以奉老幼也。亦重任分輕任並,班白者不提挈是也。○「幼有所長」者,無所獨子,故天下之幼,皆獲養長以成人也。○「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者,壯不愛力,故四者無告及有疾者,皆獲恤養也。○「男有分」者,分,職也。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無失分也。○「女有歸」者,女謂嫁為歸。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失時也。故注云:「皆得良奧之家。」○「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者,貨,謂財貨也。既天下共之,不獨藏府庫,但若人不收錄,棄擲山林,則物壞世窮,無所資用,故各收寶而藏之。是惡棄地耳,非是藏之為巳,有乏者便與也。○「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巳」者,力,謂為事用力。言凡所事,不憚劬勞,而各竭筋力者,正是惡於相欺,惜力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營贍。故云「不必為巳」也。○「是故謀閉而不興」者,興,起也。夫謀之所起,本為鄙詐。今既天下一心,如親如子,故圖謀之事,閉塞而不起也。「盜竊亂賊而不作」者,有乏輒與,則盜竊焉施?有能必位,則亂賊何起作也?○「故外戶而不閉」者,扉從外闔也。不閉者,不用關閉之也,重門擊柝,本御暴客。既無盜竊亂賊,則戶無俟於閉也,但為風塵入寢,故設扉耳。無所捍拒,故從外而掩也。○「是謂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注「禪位」至「親也」。○正義曰:「禪位授聖」,謂堯授舜也。不家之者,謂不以天位為己家之有授子也。天位尚不為己有,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與天下共之,故選賢與能也。己子不才,可捨子立他人之子,則廢朱均而禪舜禹是也。然巳親不賢,豈可廢已親而事他人之親?但位是天位,子是卑下,可以捨子立他人之子。親是尊高,未必有位,無容廢已之親,而事他親。但事他親有德,與已親同也。案《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配天事重,不以瞽叟為祖宗。此亦不獨親之義也。○注「勞事」至「教也」。○正義曰:以經云「力惡其不出於身」,欲得身出氣力,是勞事無憚也。憚,難也。謂不難勞事。云「施無吝心」者,經云「不必藏於已」,財貨欲得施散,是無吝留之心。先釋「力」,然後釋「財」,便文,無義例也。   「今大道既隱,隱,猶去也。天下為家。傳位於子。○傳,丈專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俗狹嗇。○狹音洽。嗇音色。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亂賊繁多,為此以服之也。大人,諸侯也。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巳。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以其違大道敦樸之本也。教令之稠,其弊則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知音智。樸,普角反。稠,直由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由,用也,能用禮義以成治。○治,直吏反。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考,成也。刑,猶則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埶,埶位也。去,罪退之也。殃,猶禍惡也。○埶音世,本亦作勢。去,羌呂反。注同。是謂小康。」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禮,於忠信為薄,言小安者失之,則賊亂將作矣。   [疏]「今大」至「小康」。○正義曰:前明五帝已竟,此明三代俊英之事。孔子生及三代之末,故稱今也。隱,去也。干戈攻伐,各私其親,是大道去也。○「天下為家」者,父傳天位與子,是用天下為家也,禹為其始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者,君以天位為家,故四海各親親而子子也。○「貨力為已」者,藏貨為身,出力贍已。○「大人世及以為禮」者,大人,謂諸侯也。世及,諸侯傳位自與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謂父傳與子,無子則兄傳與弟也,以此為禮也。然五帝猶行德不以為禮,三王行為禮之禮,故五帝不言禮,而三王云「以為禮」也。「城郭溝池以為固」者,城,內城。郭,外城也。溝池,城之巉。既私位獨傳,則更相爭奪,所以為此城郭溝池,以自衛固也。○「禮義以為紀」者,紀,綱紀也。五帝以大道為紀,而茸荃則用禮義為紀也。○「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者,緣此諸事有失,故並用禮義,為此以下諸事之紀也。君臣義合,故曰「正」。父子天然,故云「篤」。篤,厚也。兄弟同氣,故言「睦」。夫婦異姓,故言和,謂親迎合巹之事。○「以設制度」者,又用禮義設為宮室、衣服、車旗、飲食、上下、貴賤,各有多少之制度也。○「以立田里」者,田,種穀稼之所。裡,居宅之地,貴賤異品。○「以賢勇知」者,賢,猶崇重也。既盜賊並作,故須勇也。○更相欺妄,故須知也。所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以功為已」者,立功起事,不為他人也。○「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者,故奸詐之謀,用是貨力為已而興作,而戰爭之兵,由此貨力為已而發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者,以其時謀作兵起,遞相爭戰,禹湯等能以禮義成治,故云「由此其選」。由,用也。此,謂禮義也。用此禮義教化,其為三王中之英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言此聖賢六人,皆謹慎於禮,以行下五事也。○「以著其義」者,此以下皆謹禮之事也。著,明也。義,宜也。民有失所,則用禮義截斷之,使得其宜也。○「以考其信」,考,成也。民有相欺,則用禮成之使信也。「著有過」者,著,亦明也。過,罪也。民有罪則用禮以照明之也。○「刑仁」者,刑,則也。民有仁者,用禮賞之,以為則也。○「講讓」者,民有爭奪者,用禮與民講說之,使推讓也。○「示民有常」者,以禮行上五德,是示見民下為常法也。然此五德,即仁、義、禮、知、信也。能明有罪是知也,能講推讓即是禮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者,由,用也。去,罪退之。殃,禍惡也。若為君而不用上謹於禮以下五事者,雖在富貴埶位,而眾人必以為禍惡,共以罪黜退之。○「是謂小康」者,康,安也。行禮自衛,乃得不去埶位,及不為眾所殃,而比大道為劣,故曰「小安」也。○注「大人,諸侯也」。○正義曰:上既云「天下為家」,是天子之治天下也。以「大人世及而為禮」,明大人非天子,又云「世」,及復非卿大夫,故以為諸侯。凡文各有所對,《易•革卦》「大人虎變」,對「君子豹變」,故大人為天子。《士相見禮》云:「與大人言,言事君。」對士文。云「事君」,故以大人為卿大夫。○注「教令之稠,其弊則然」。○正義曰:以三王之時,教令稠數,徵責繁多,在下不堪其弊,則致如此。然,謂謀作兵起也。案《[[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尚書]]》舜征有苗,則五帝有兵。今此三王之時,而云「兵由此起」者,兵設久矣,但上代之時用之希少,時有所用,故雖用而不言也。三王之時,每事須兵,兵起煩數,故云「兵猶此起」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相,視也。遄,疾也。言鼠之有身體,如人而無禮者矣。人之無禮,可憎賤如鼠,不如疾死之愈。○復,扶又反,下「復問」同。相,息亮反,注同。遄,巿專反。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聖人則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於鬼神以制禮,下教令也。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鬼者,精魂所歸,神者,引物而出,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殽,戶教反,法也,徐戶交反。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民知嚴上,則此禮達於下也。○冠,古亂反。朝,直遙反。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民知禮則易教。○易,以豉反。   [疏]「言偃」至「正也」。○正義曰:言偃既見夫子所云三王得禮則興,失禮則亡,故云「禮之急」也。故孔子乃答以禮所用,既上以承天之道,下以治民之情,不云「承地」者,承天則承地可知。○「故失之者死」者,言失禮則死,若桀紂也。○「得之者生」者,若禹湯也。引《詩•鄘風》者,證人若無禮,不如速死。此《詩》衛文公以禮化其臣子,臣子無禮之人。相,視也。視鼠有其形體,人亦有其形體,鼠無禮故賤,人有禮故貴。若人而無禮,何異於鼠?鼠之無禮,不能損害。人之無禮,傷害更多,故云「胡不遄死」。胡,何也。遄,疾也。何不疾死,無所侵害。既言無禮則死,又言禮之所起,其本尊大,故云「夫禮必本於天」,言聖人制禮,必則於天。禮從天出,故云「必本於天」。非但本於天,又殽於地。殽,效也。言聖人制禮,又效於地,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列於鬼神」,言聖人制禮,布列傚法於鬼神,謂法於鬼神以制禮。聖人既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本謂制禮以教民,故祀天禋地,享宗廟,祭山川,一則報其禮之所來之功,二則教民報上之義。○「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者,民既知嚴上之義,曉達喪禮,喪有君親,知嚴上則哀其君親,是曉達喪禮也。祭是享祀君親,既知嚴上則達於祭也。射、御是防禦供御尊者,人知嚴上,則達於射御。冠有著代之義,昏有代親之感,人知嚴上,則達冠昏矣。朝是君之敬上,聘是臣之事君,民知嚴上則達於朝聘,在下既曉於此八者之禮,無教不從。「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者,天下,謂天子。國,謂諸侯。家,謂卿大夫。下既從教,不復為邪,故得而正也。○注「聖人」至「屬也」。○正義曰:「則天之明,因地之利」,昭二十五年《[[左傳]]》文。「則天之明」者,彼傳云「為昏媾姻亞」。杜預云:「若眾星之共辰極也。」猶昏媾姻亞,繫於家人。云「因地之利」者,彼傳云:「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是也。云「取法度於鬼神」者,下文云「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於祖廟出者,謂取仁於禰,取義於祖,是取仁義法度於祖禰之鬼神。下文云「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以興作器物,是取興作於山川之鬼神也。下文云「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於五祀下者,此五祀之神,始謂中霤、門、戶、灶、行之法。後王制禮,取之以為制度,是取法度於五祀之鬼神也。下文又云「必本於天,殽於地」之後,乃云「祖廟、山川、五祀」。此文「本天、效地」之下,總云「列於鬼神」,則鬼神之文,包此三事,故鄭注云「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云「以制禮,下教令也」者,謂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既畢,下此禮之教令以教民,故下文云「殽以降命」,又云「命降於社」,又云「降於祖廟」,又云「降於山川」,又云「降於五祀」,降則下也,謂法此等之神,以下教令,又祀此等之神,教民嚴上,故鄭解此云:「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云「鬼者,精魂所歸。神,引物而出」者,謂之宗廟山川五祀,據其精魂歸藏,不知其所,則謂之鬼。宗廟能引出仁義,山川能引出興作,五祀能引出制度,又俱能引出福慶謂之神也。三者皆為鬼神,故下文云「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又云「山川所以{{PUA|}}寶鬼神」,是山川稱鬼神也。皇氏以此鬼神謂宗廟山川五祀,其義非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欲知禮終始所成。○極,如字,徐紀力反。與音餘。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欲行其禮,觀其所成。是故之杞,杞,夏後氏之後也。而不足徵也。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有《小正》,音徵,本或作「有《夏小正》」。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宋,殷人之後也。吾得《坤乾》焉。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坤,苦門反。乾,其連反。《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觀於二書之意。   [疏]「言偃」至「觀之」。○正義曰:言偃既見孔子極言禮,故問其禮之終始,可得聞不?「孔子曰:我欲觀夏道」以下至「禮之大成」,答以所成之事。但語意既廣,非一言可了。所答之辭,凡有數節,今略言之。前云「大道之行,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此「我欲觀夏道」至「以是觀之」,論披撿二記之書,乃知上代之禮運轉之事。自「夫禮之初」至「皆從其初」,論中古祭祀之事及死喪之禮,今時所法於前取以行者。自「昔者先王」至「皆從其朔」,論昔者未有宮室火化,後聖有作,始制宮室炮燔醴酪之事,今世取而行之,故云「皆從其朔」。但今世一祭之中,凡有兩節,上節是薦上古、中古,下節是薦今世之食。自「玄酒在室」至「承天之祜」,總論今世祭祀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總論兩節祭祀獲福之義。自「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別論祭之上節薦上古、中古之食,並所用之物。自「然後退而合亨」至「是謂大祥」,論祭之下節薦今世之食。「此禮之大成」一句,總結上所陳之言也。○「我欲觀夏道」者,我欲行夏禮,故觀其夏道可成以不,是故之適於杞,欲觀夏禮而與之成。○「而不足徵」者,徵,成也。謂杞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夏禮。然因往適杞,而得夏家四時之書焉。夏禮既不可成,我又欲觀殷道可成與不,是故適宋,亦以宋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禮。吾得殷之《坤乾》之書,謂得殷家陰陽之書也。其殷之《坤乾》之書,並夏四時之書,吾以二書觀之,知上代以來,至於今世,時代運轉,禮之變通,即下云「夫禮之初」以下是也。○注「欲行」至「所成」。○正義曰:言我欲行夏禮,觀此夏禮堪成與不。知非直觀其禮,而云觀其所成者,以下云「而不足徵」。○注「杞,夏後氏之後」。○正義曰:案《樂記》云「武王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又《[[史記]]》云:「武王伐紂,求夏後之後,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是也。○注「徵成」至「成也」。○正義曰:「徵」者,徵驗之義,故為成。若有賢君,則自然成之,當不須孔子。而云「無賢君,不足與成」者,以杞是夏後,雖有賢君,欲成夏禮,必須聖人讚佐。若其君之不賢,假令孔子欲往贊助,終不能舉行夏禮,雖助無益,故《[[論語]]》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則說之在孔子,行之在杞君。以杞君不能行,故不足與成。所以不能行者,《[[論語]]》云:「文獻不足故也。」○注「得陰陽之書」。○正義曰:先言「坤」者,熊氏云:「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注「觀於二書之意」。正義曰:案孔子以大聖之姿,無所不覽,故脩《[[春秋]]》,贊《易》道,定禮樂、明舊章。今古墳典無所不載,而獨觀此二書,始知禮之運轉者,以《詩》、《書》、《禮》、《樂》,多是周代之書,皇帝墳典又不論陰陽轉運之事,而夏之四時之書,殷之坤乾之說,並載前王損益陰陽盛衰,故觀此二書,以知其上代也。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言其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猶然。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蕢讀為塊,聲之誤也。塊,堛也,謂摶土為桴也。土鼓,築土為鼓也。○燔音煩。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污尊,烏華反,注同,一音作烏。杯,步侯反。蕢,依注音塊,苦對反,又苦怪反,土塊也。桴音浮,鼓搥。齊,側皆反。釜,本又作釜,音父。甑,即孕反。燒,如字,又舒照反。鑿,在洛反。掬,九六反,本亦作臼,音蒲侯反。堛,普逼反。{{PUA|}}專,徒端反。築,徐音竹。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招之於天。○號音戶毛反。皋音羔。然後飯腥而苴孰,飯以稻米,上古未有火化。苴孰,取遣奠有火利也。苴或為俎。○飯,扶晚反,注同。腥音星。苴,子餘反,苞也,徐爭初反。遣,棄戰反。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地藏謂葬。○知音智。故死者北首,首,陰也。○首,手又反,注同。生者南鄉。鄉,陽也。○鄉,許亮反,注同。皆從其初。謂今行之然也。   [疏]「夫禮」至「飲食」。○正義曰:此一節論上代物雖質略,以其齊敬,可以致祭神明。「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者,從此以下,至「禮之大成」,皆是二書所見之事。「夫」者,發語之端。禮,謂吉禮,此吉禮元初始諸飲食。諸,於也。始於飲食者,欲行吉禮,先以飲食為本。但中古之時,飲食質略,雖有火化,其時未有釜甑也。「其燔黍捭豚」者,「燔黍」者,以水洮釋黍米,加於燒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污尊而抔飲」者,謂鑿池汙下而盛酒,故云「污尊」,以手掬之而飲,故云「抔飲」。「蕢桴」者,又搏土塊為桴。皇氏云「桴謂擊鼓之物」,故云蕢桴。○「土鼓」,築土為鼓。故云「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者,言上來之物,非但可以事生,若,如也,言猶如此,亦可以致其恭敬於鬼神,以鬼神享德,不享味也。○注「中古」至「鼓也」。正義曰:伏犧為上古,神農為中古,五帝為下古。若《易》歷三古,則伏犧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故《易緯》云:「蒼牙通靈,昌之成運,孔演命明道經。」蒼牙則伏犧也,昌則文王也,孔則孔子也。故《易•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謂文王也。若三王對五帝,則五帝亦為上古,故《士冠禮》云:「大古冠布。」下云:「三王共皮弁。」則大古五帝時,大古亦上古也。不同者,以其文各有所對,故上古、中古不同也。此云「中古」者,謂神農也。知者,以《明堂位》云:「土鼓、葦籥,伊耆氏之樂。」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為蠟。」是報田之祭。伊耆氏始為蠟,則於時始為田也。今此云「蕢桴」、「土鼓」,故知此謂神農也。「蕢讀為塊」者,以經中蕢字,乃是草名,不可為桴。桴與土鼓相連,塊是土之流類,故讀為塊。「塊,堛也」,《廣雅》文。「土鼓,築土為鼓」者,以與「污尊抔飲」相連,貴尚質素,故知築土為鼓,周代極文而不爾也。故杜注《周禮•籥章》云:「以瓦為匡,不須築土。或以為桴,則搏拊也。」謂摶土為搏拊,以手擊之而為樂。其築土為鼓,先儒未詳,蓋築地以當鼓節。不云「築地鼓」者,以經稱土鼓,故言「築土」,順經文也。經云「禮之初,始諸飲食」,謂祭祀之禮,故始諸飲食。其人情之禮,起則遠矣。故昭二十六年《[[左傳]]》云「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是也。○「及其」至「其初」。○正義曰:上言古代質素,此言後世漸文,謂五帝以下至於三王。及其身之死也,升上屋而號呼,「告曰皋某復」者,謂北面告天曰皋。皋,引聲之言。某,謂死者名。令其反覆魄,復魄不復,然後浴屍而行含禮。於含之時,飯用生稻之米,故云「飯腥」,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苴孰」者,至欲葬設遣奠之時,而用苞裹孰肉,以遣送屍,法中古脩火化之利也。熊氏云:「升屋而號,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云:「中古也。」中古未有宮室,皇說非也。○「故天望而地藏也」者,天望,謂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謂葬地以藏屍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者,覆釋所以天望地藏之意。所以地藏者,由體魄則降故也,故以天望招之於天,由知氣在上故也。○「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者,體魄降入於地為陰,故死者北首,歸陰之義。死者既歸陰,則生者南鄉歸陽也。○「皆從其初」者,謂今世飯腥苴孰,與死者北首生者南鄉之等,非是今時始為此事,皆取法於上古中古而來,故云「皆從其初」。前文云「燔黍捭豚」,謂中古之時。次云及其死也,似還論中古之死,但中古神農,未有宮室,上棟下宇。乃在五帝以來,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則非神農時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以為及其死也,還論中古時;飯腥苴孰,謂五帝時,故云「然後」,其義非也。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寒則累土,暑則聚薪柴居其上。○窟,苦忽反。橧,本又作增,又作曾,同,則登反。樔,本又作巢,助交反。未有火化,食腥也。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此上古之時也。○茹音汝。衣,於既反。○後聖有作,作,起。然後脩火之利,孰冶萬物。范金,鑄作器用。○鑄,之樹反。合土。瓦瓴、甓及甒、大。○合如字,徐音閤。瓴音令。甓,步歷反。甒音武。大音泰。甒、大,皆樽名。以為台榭、宮室、牖戶。榭,器之所藏也。○榭音謝,本亦作謝。牖音酉。以炮,裹燒之也。○炮,薄交反,徐扶交反。裹音果。以燔,加於火上。○燔音煩。以亨,煮之鑊也。○享,普伻反,煮也。下「合亨」同。鑊,戶郭反。以炙,貫之火上。○炙,之石反。貫,古亂反。以為醴酪。烝釀之也。酪酢。○醴音禮。酪音洛。烝,之承反。釀,女亮反。酢,,七故反。,才再反,徐祖冀反。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朔亦初也,亦謂今行之然。   [疏]「昔者先王」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更論上古之事,昔者先王既云「未有宮室」,則總是五帝之前。云「未有火化」之事,則唯為伏犧之前,以上文中古神農有火故也。○「冬則居營窟」者,營累其土而為窟,地高則穴於地,地下則窟於地上,謂於地上累土而為窟。○「夏則居橧巢」者,謂橧聚其薪以為巢。○「飲其血,茹其毛」者,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後聖」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論中古神農及五帝並三王之事,各隨文解之。○「後聖有作」者,謂上古之後,聖人作起。○「然後脩火之利」者,謂神農也。火利言脩者,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神農更脩益使多,故云「脩」。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鄭《六藝論》云:「燧人在伏犧之前。凡六紀九十一代。」《廣雅》云:一紀二十六萬七千年。六紀計一百六十萬二千年也。○「范金合土」者,「范金」者,謂為形范以鑄金器。「合土」者,謂和合其土,燒之以作器物。○「以為台榭宮室牖戶」者,謂五帝時也。○「以炮,以燔」、「以為醴酩」及「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之屬,亦五帝時也。○「皆從其朔」者,謂今世所為范金合土燒炙醴酪之屬,非始造之,皆仿法中古以來,故云「皆從其朔」。○注「孰冶萬物」。○正義曰:孰,謂亨煮。冶,謂陶鑄也。○注「瓦瓴甓及甒大」。○正義曰:《檀弓》云:「有虞氏之瓦棺。」《釋器》云:「瓴甋謂之甓。」郭注云:「塶,磚也。」《禮器》云:「君尊瓦甒。」又《明堂》云:「泰,有虞氏之尊。」此等皆燒土為之。○注「榭,器之所藏也」。○正義曰:知者,案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公羊》云「樂器藏焉爾」,《穀梁》云「樂器之所藏」是也。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此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也。粢讀為齊,聲之誤也。《[[周禮]]》:「五齊,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字雖異。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也。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也。祐,福也,福之言備也。○盞,側眼反。粢,依注為齊,才細反,注「五齊」皆同。醍音體。嘏,本或作假,古雅反。祜音戶。粢讀音咨。泛,芳斂反,徐音汎。盎,烏浪反。   [疏]「故玄」至「之祜」。○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因於古昔所供之物,並酒之所陳之處。○「玄酒在室」者,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而大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以今雖有五齊三酒,貴重古物,故陳設之時,在於室內而近北。「醴醆在戶」,醴,謂醴齊。醆,謂盎齊。以其後世所為,賤之,陳列雖在室內,稍南近戶,故云「醴醆在戶」。皇氏云「醴在戶內,醆在戶外」,義或然也。其泛齊所陳,當在玄酒南,醴齊北,雖無文,約之可知也,以熊氏、崔氏並云:「此據禘祭,用四齊,不用泛齊也。」○「粢醍在堂」者,以卑之,故陳列又南近戶而在堂。「澄酒在下」者,澄,謂沈齊也。酒,謂三酒:事酒,昔酒,清酒之等,稍卑之,故陳在堂下也。○「陳其犧牲」者,謂將祭之夕,省牲之時,及祭日之旦,迎牲而人麗於碑。案《特牲禮》:陳鼎於門外北面,獸在鼎南東首,牲在獸西西上北首,其天子諸侯夕省牲之時,亦陳於廟門外,橫行西上。○「備其鼎俎」者,以牲體於濩,鑊在廟門之外,鼎隨鑊設,各陳於鑊西,取牲體以實其鼎,舉鼎而入,設於阼階下,南北陳之,俎設於鼎西,以次載於俎也。故云「備其鼎俎」。案《少牢》「陳鼎於廟門之外,東方北面北上」,又云「鼎入陳於東方,當序西面北上,俎皆設於鼎西」是也。○「列其琴瑟」者,琴瑟在堂而登歌,故《書》云「搏拊琴瑟以詠」是也。○「管磬鐘鼓」者,堂下之樂,則書云「下管□鼓,笙鏞以間」是也。其歌鍾歌磬,亦在堂下。○「脩其祝嘏」者,祝,謂以主人之辭饗神。嘏,謂祝以屍之辭致福而嘏主人也。○「以降上神與其先祖」者,上神,謂在上精魂之神,即先祖也。指其精氣,謂之上神;指其亡親,謂之先祖,協句而言之,分而為二耳。皇氏、熊氏等云:「上神,謂天神也。」○「以正君臣」者,《祭統》云:「君在廟門外則疑於君,入廟門則全於臣。」是以正君臣也。○「以篤父子」者,《祭統》云:「屍南面,父北面而事之。」是以篤父子也。○「以睦兄弟」者,《祭統》云:「昭與昭齒,穆與穆齒。」《特牲》云:「主人洗爵,獻長兄弟、眾兄弟。」是以睦兄弟也。○「以齊上下」者,《祭統》云:「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是也。○「夫婦有所」者,《禮器》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及《特牲》夫婦交相致爵是也。○「是謂承天之祜」者,言行上事得所,則承受天之祜福也。○注「此言」至「備也」。○正義曰:「今禮饌具所因於古」者,此玄酒在室,及下作其祝號,並然後退而合亨,皆是今世祭祀之禮。醴、醆,犧牲之屬,是饌具也。用古玄酒醴醆,是所以因於古,故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也。云「及其事義」者,從「玄酒」以下至「其先祖」以上是事也,「以正君臣」以下至「承天天之祐」是義也。云「粢讀為齊」者,案《[[爾雅]]》云:「粢,稷也。」作酒用黍不用稷,故知粢當為齊,聲相近而致誤。引《周禮》「五齊」者,是《酒正》文也。鄭注云:「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澤相將,如今恬酒矣。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如今酇白矣。緹者成而紅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青矣。」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者,以《酒正》文醴緹之間有盎,此醴醍之間有醆,又《周禮》緹齊之下有沈齊,此醍齊之下有澄齊,故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案此注澄是沈齊。案《酒正》注,澄酒是三酒,二注不同,故趙商疑而致問,鄭答之云:「此本不誤,轉寫益『澄』字耳。」如鄭所答,是轉寫《酒正》之文,誤益「澄」字,當云「酒三酒也」,則是與《禮運》注同。然案《坊記》云:「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注云:「淫,猶貪也。」又以澄為清酒,田瓊疑而致問,鄭答之云:「《禮運》云:醴醆醍澄,各是一物。」皆不言酒,故推其意,澄為沈齊,酒為三酒。《坊記》云:「醴也,醍也,澄也。」皆言酒,故因注云:「澄酒,清酒也,其實沈齊也。」如鄭此言,《坊記》所云:「醴酒醆酒。」五齊亦言酒,則澄酒是沈齊也。是五者最清,故云澄酒,非為三酒之中清酒也,是與《禮運》不異也。云「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者,奠之或在室,或在堂,或在下,是「不同處」。古酒奠於室,近酒奠於堂,或奠於下,是「重古略近」。云「祝,祝為主人饗神辭」者,案《特牲少牢禮》云「祝稱孝孫某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尚饗」。是祝為主人饗神辭。云「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者,此下云「嘏以慈告」,《詩•小雅》云:「錫爾純嘏,子孫其湛。」是致福於主人之辭也。云「祐,福也」者,《釋詁》文。「福之言備」,《郊特牲》文,言嘉慶備具,福之道也。其用酒之法,崔氏云:《周禮》大祫,於大廟則備五齊、三酒。朝踐,王酌泛齊,後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酌醍齊。朝獻,王酌泛齊。因朝踐之尊,再獻,後酌醍齊。因饋食之尊,諸侯為賓,則酌沈齊。屍酢,王與後皆還用所獻之齊。賓長酳屍,酢用清酒,加爵亦用三酒。大禘則用四齊、三酒者,醴齊以下悉用之,故《禮運》云:「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用四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酌盎齊。饋食,王酌醍齊,後酌沈齊。朝獻,王酌醴齊,再獻,後還酌沈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沈齊,用三酒之法,如祫禮也。四時之祭,唯二齊三酒,則自祫禘以下至四時祭,皆通用也。二齊,醴、盎也。故鄭注《司尊彝》四時祭法,但云醴、盎而巳。用二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亦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亦酌盎齊。朝獻,王還用醴齊,再獻,後還用盎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盎齊,三酒同於祫。三酒所常同不差者,三酒本為王以下飲,故尊卑自有常,依尊卑之常,不得有降。祫禘時祭,本明所用總有多少,故正祭之齊,有差降也。魯及王者之後,大祫所用,與五禘之禮同。若禘與王四時同,用三酒亦同於王。侯伯子男祫禘皆用二齊醴、盎而巳,三酒則並用。用二齊之法,朝踐,君夫人酌醴齊;饋食,君夫人酌盎齊。朝獻,君還酌醴齊;再獻,夫人還酌盎齊。諸臣為賓,酌盎齊。屍酢君夫人用昔酒,酢諸臣用清酒,加爵皆清酒。時祭之法,用一齊,故《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鄭云:「謂朝事時也。」又云:「君親割牲,夫人薦酒。」鄭云:「謂進孰時也。」其行之法,朝踐君制祭,則夫人薦盎。為獻進孰時,君親割,夫人薦酒。朝獻時,君酌盎齊以酳屍,再獻時,夫人還酌酒,以終祭也。賓獻皆酒,加爵如禘祫之禮。天子諸侯酌奠,皆用齊酒,卿大夫之祭,酌奠皆用酒。其祫祭之法,既備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祫祭在秋。案《司尊彝》:「秋嘗,冬烝。」朝獻用兩著尊,饋獻用兩壺尊,則泛齊醴齊,各以著尊盛之;盎齊、醍齊、沈齊,各以壺尊盛之,凡五尊也。又五齊各有明水之尊,凡十尊也。三酒三尊,各加玄酒,凡六尊也。通斝彝盛明水,黃彝盛郁鬯。凡有十八尊,故崔氏云:「大祫祭凡十八尊,其明水郁鬯,陳之各在五齊三酒之上,祭日之旦,王服袞冕而入,屍亦袞冕,祝在後侑之。」王不出迎屍,故《祭統》云:「君不迎屍,所以別嫌也。」屍入室,乃作樂降神,故《大司樂》云「凡樂,圜鍾為宮,九變而降人鬼」是也。乃灌,故《書》云:「王入大室,祼當灌之。」時眾屍皆同在太廟中,依次而灌,所灌郁鬯。《小宰注》云「屍祭之,啐之,奠之」,是為一獻也。王乃出迎牲,後從灌,二獻也。迎牲而入至於庭,故《禮器》云:「納牲詔於庭。」王親執鸞刀,啟其毛,而祝以血毛告於室,故《禮器》云:「血毛詔於室。」凡牲則廟各別牢,故《公羊傳》云:「周公白牡,魯公騂犅。」案《逸禮》云:「毀廟之主,昭共一牢,穆共一牢,於是行朝踐之事,屍出於室。太祖之屍,坐於屍西南面,其主在右,昭在東,穆在西,相對坐,主各在其右。」故鄭注《祭統》云:「天子諸侯之祭,朝事延屍於戶外,是以有北面事屍之禮。」祝乃取牲膟膋,燎於爐炭,入以詔神於室,又出以墮於主前,《郊特牲》云「詔祝於室,坐屍於堂」是也。王乃洗肝於郁鬯而燔之,以制於主前,所謂制祭。次乃升牲首於室中,置於北墉下。後薦朝事之豆籩,乃薦腥於屍主之前,謂之朝踐,即此《禮運》「薦其血毛,腥其俎」是也。王乃以玉爵酌著尊泛齊以獻屍,三獻也。後又以玉爵酌著尊醴齊以亞獻,四獻也。乃退而合亨,至薦孰之時,陳於堂,故《禮器》云「設饌於堂」,乃後延主入室,大祖東面,昭在南面,穆在北面,徙堂上之饌於室內坐前,祝以斝爵酌奠於饌南,故《郊特牲》注云「天子奠斝,諸侯奠角」,即此之謂也。既奠之後,又取腸間脂,爇蕭合馨薌,《郊特牲》注云:「奠,謂薦孰時。」當此大合樂也。自此以前謂之接祭,乃迎屍入室,舉此奠斝,主人拜以妥屍,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拜妥屍」是也。後薦饌獻之豆籩,王乃以玉爵酌壺尊盎齊以獻屍,為五獻也。後又以玉爵酌壺尊醴齊以獻屍,是六獻也。於是屍食十五飯訖,王以玉爵因朝踐之尊,泛齊以酳屍,為七獻也,故鄭云:「變朝踐云朝獻,尊相因也。」朝獻,謂此王酳屍因朝踐之尊也。後乃薦加豆籩,屍酌酢主人,主人受嘏,王可以獻諸侯。於是後以瑤爵,因酌饋食壺尊醍齊以酳屍,為八獻也。鄭注《司尊彝》云:「變再獻為饋獻者,亦尊相因也。」再獻,後酳屍。獻,謂饋食時後之獻也,於時王可以瑤爵獻卿也。諸侯為賓者,以瑤爵酌壺尊醍齊以獻屍,為九獻。九獻之後,謂之加爵。案《特牲》有三加,則天子以下,加爵之數依尊卑,不秖三加也。故《特牲》三加爵,別有嗣子舉奠。《文王世子》諸侯謂之「上嗣」,舉奠亦當然。崔氏以為後獻皆用爵,又以九獻之外加爵,用璧角璧散。今案《內宰》云:「後祼獻則贊,瑤爵亦如之。」鄭注云:「瑤爵,謂屍卒食,王既酳屍,後亞獻之。」始用瑤爵,則後未酳屍以前不用也。又鄭注《司尊彝》云:「王酳屍用玉爵,而再獻者用璧角、璧散可知。」此璧角、璧散則瑤爵也。崔氏乃云:「正獻之外,諸臣加爵,用璧角璧散。」其義非也。其禘祭所用四齊者,禘祭在夏,醴齊盎齊,盛以犧尊,醍齊沈齊,盛以象尊。王朝踐獻用醴齊,後亞獻用盎齊,王饋獻用醍齊,後亞獻用沈齊,屍卒食,王酳屍因朝踐醴齊,後酳屍因饋食沈齊,諸臣為賓,獻亦用沈齊。禘祭無降神之樂,熊氏以為大祭皆有三始,有降神之樂,又未毀廟者,皆就其廟祭之,其餘皆如祫祭之禮。天子時祭用二齊者,春夏用犧尊盛醍齊,用象尊盛沈齊,秋冬用著尊盛醴齊,用壺尊盛盎齊,是一齊用一尊,《司尊彝》皆云「兩」者,以一尊盛明水,故皆云「兩」。若禘祫之祭,其齊既多,不得唯兩而巳。前巳備釋也。時祭唯用二齊,其諸侯用齊及酒,皆視天子,具如前說,其魯及王者之後皆九獻,其行之法與天子同。侯伯七獻,朝踐及饋獻時,君皆不獻,於九獻之中減二,故為七獻也。《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是也。子男五獻者,亦以薦腥饋孰二,君皆不獻,酳屍之時,君但一獻而巳。九獻之中去其四,故為五。此皆崔氏之說,今案《特牲少牢》屍食之後,主人主婦及賓備行三獻,主婦因獻而得受酢。今子男屍食之後,但得一獻,夫人不得受酢,不如卿大夫,理亦不通。蓋子男饋孰以前,君與夫人並無獻也。食後行三獻,通二灌為五也。《禮器》所云,自據侯伯七獻之制也。一曰:屍酢侯伯子男,亦用所獻之齊也。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此謂薦上古中古之食也。《[[周禮]]》祝號有六:「一曰神號,二曰鬼號,三曰祇號,四曰牲號,五曰繼號,六曰幣號。」號者,所以尊神顯物也。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及血毛,皆所以法於大古也。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此以下,皆所法於中古也。越席,翦蒲席也。冪,覆尊也。澣帛,練染以為祭服。嘉,樂也。莫,虛無也。《孝經說》曰:「上通無莫。」○祝,之六反,徐之又反,注同。殽,本或作餚,戶交反。越席,音活,注同,字書作趏,杜元凱云:結草。冪,本又作鼏,同,莫歷反。衣其,於既反。浣,戶管反。示號,音祇,本又作祗。齍音咨,皇云:「黍稷。」大音太,下「大史」同。爓,似廉反。染,如艷反,又如琰反。樂也,音洛。○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謂薦今世之食也。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以為眾俎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祥,善也,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也。○鈃,本又作鉶,音刑,盛和羹器,形如小鼎。羹音庚,舊音衡。別,彼列反,下文同。此禮之大成也。」解子游以禮所成也。   [疏]「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用上古中古之法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此是用上古也,「孰其殽」以下用中古也。「作其祝號」者,謂造其鬼神,及牲玉美號之辭,史、祝稱之,以告鬼神,故云「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者,謂朝踐之時,設此玄酒於五齊之上,以致祭鬼神。此重古設之,其實不用以祭也。○「薦其血毛」者,亦朝踐時延屍在堂,祝以血毛告於室也。○「腥其俎」者,亦謂朝踐時,既殺牲,以俎盛肉,進於屍前也。○「孰其殽」,骨體也。孰,謂以湯爓之,以其所爓骨體進於屍前也。○「與其越席」至「浣帛」,皆謂祭初之時。越席,謂蒲席。疏布,謂粗布。若依《[[周禮]]》,越席、疏布是祭天之物。此經云「君與夫人」,則宗廟之禮也。此蓋記者雜陳夏殷諸侯之禮,故雖宗廟而用越席疏布也。○「衣其澣帛」者,謂祭服練帛,染而為之。○「醴醆以獻」者,朝踐之時用醴,饋食之時用醆。○「薦其燔炙」者,謂燔肉炙肝。案《特牲禮》:主人獻屍,賓長以肝從,主婦獻屍,賓長以燔從。則此君薦之用炙也,夫人薦用燔是也。皇氏云:「燔謂薦孰之時,爇蕭合馨薌。」知不然者,案《詩•楚茨》云:「或燔或炙。」鄭云:「燔,燔肉也。炙,肝炙也。」則知此燔炙亦然,皇說非也。君與夫人交獻,第一君獻,第二夫人獻,第三君獻,第四夫人獻,是君與夫人交錯而獻也。○「以嘉魂魄」者,謂設此在上祭祀之禮,所以嘉善於死者之來魂魄是於死者之魂魄。○「是謂合莫」,莫,謂虛無寂寞,言死者精神虛無寂寞,得生者嘉善,而神來歆饗,是生者和合於寂寞。但《禮運》之作,因魯之失禮,孔子乃為廣陳天子諸侯之事,及五帝茸荃之道,其言雜亂,或先或後,其文不次,舉其大綱,不可以一代定其法制,不可以一概正其先後,若審此理,則無所疑惑。○注「《周禮》」至「元莫」。○正義曰:案《周禮》大祝辨六號,「一曰神號」,註:「若皇天上帝」;「二曰鬼號」,註:「若皇祖伯某」;「三曰祇號」,「若后土地祇」;「四曰牲號」,「若牛,曰一元大武」;「五曰齍號」,「若稷曰明粢」;「六曰幣號」,「若幣曰量幣」是也。云「號者,所以尊神顯物」者,其神號、鬼號、祇號,是尊神也。牲號、齍號、幣號,是顯物也。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者,案《士喪禮》小斂之奠,載牲體兩髀、兩肩、兩胉,並脊凡七體也。《士虞禮》:「主人不視豚解。」注云:「豚解,解前後脛脊脅而已。」是豚解七體也。案《特牲少牢》以薦孰為始之時,皆體解,無豚解,以無朝踐薦腥故也。其天子諸侯既有朝踐薦腥,故知腥其俎之時豚解。云「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者。體解,則《特牲少牢》「所升於俎,以進神者」是也。案《特牲》九體,肩一、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少牢》則十一體,加以脡脊、代脅為十一體也。是分豚為體解,此「孰其殽」,謂體解訖,以湯爓之,不全孰。次於腥而薦之堂,故《祭義》曰「爓祭,祭腥而退」是也。此則腥以法上古,爓法中古也。云「浣帛,練染以為祭服」者,此亦異代禮也。周禮則先染絲乃織成而為衣,故《玉藻》云:「士不衣織。」云「《孝經說》曰:上通無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為虛無。正本元字作無,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然後」至「大祥」。○正義曰:論祭饋之節,供事鬼神及祭未獻賓,並祭竟燕飲饗食賓客兄弟。○「然後退而合亨」者,前明薦爓既未孰,今至饋食,乃退取曏爓肉,更合亨之今孰,擬更薦屍。又屍俎唯載右體,其餘不載者及左體等,亦於鑊中亨煮之,故云「合亨」。○「體其犬豕牛羊」者,亨之既孰,乃體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供屍及待賓客兄弟等。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知非屍前正俎者,以此經所陳,多是祭末之事。若是屍前正俎,當云「是謂合莫」,不得云「是謂大祥」。既是人之祥善,故為祭末饗燕之眾俎也。○「實其簠、簋、籩、豆、鉶、羹」者,此舉事屍之時所供設也。若籩豆亦兼據賓客及兄弟之等,故《特牲少牢》賓及眾賓兄弟之等,皆有籩豆及俎是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此論祭祀祝嘏之辭。案《少牢》:「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是祝以孝告。《少牢》又云:「主人獻屍,祝嘏主人云:皇屍命工祝,丞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祿於天,宜稼於田,眉壽萬年,勿替引之。」是嘏以慈告,言祝嘏於時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是謂大祥」者,祥,善也。謂饋食之時,薦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故為大祥。○注「各首其義」者。○正義曰:首,猶本也。孝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捨魯,何適矣!政亂禮失,以為魯尚愈。○於音烏。呼,好奴反。捨音捨,下「捨禮」皆同。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非,猶失也。魯之郊,牛口傷、鼷鼠食其角,又有四卜郊不從,是周公之道衰矣。言子孫不能奉行興之。○禘,大計反。鼷音兮。   [疏]「孔子」至「適矣」。○正義曰:此明孔子歎意。前始發歎,末言自歎之意。子游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述其所懷。「於呼哀哉」是傷歎之辭。言觀周家文武之道,以經幽、厲之亂傷,此禮儀法則,無可觀瞻,唯魯國稍可,吾捨此魯國,更何之適而觀禮乎!言魯國尚愈。愈,勝也,言尚勝於餘國,故韓宣子適魯云:「周禮盡在魯矣。」○「魯之郊禘」至「其衰矣」。○正義曰:魯合郊禘也,非,是非禮。但郊失禮,則牛口傷,禘失禮,躋僖公。○注「非猶」至「興之」。○正義曰:「郊,牛口傷」,宣三年經文。「鼷鼠食其角」,成七年經文。「四卜郊不從」,僖三十一年經文。言子孫不能承奉興行周公之道,故致使郊牛有害,卜郊不從。   「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先祖法度,子孫所當守。○契,息列反。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假亦大也。不敢改其常古之法度,是謂大大也。將言今不然。   [疏]「杞之」至「守也」。○正義曰:杞郊禹,宋郊契,蓋是夏、殷天子之事,杞、宋是其子孫,當所保守,勿使有失。案《祭法》云:「夏郊鯀,殷郊冥。」今杞郊禹,宋郊契者,以鯀、冥之德薄,故更郊禹、契,蓋時王所命也。○「祝嘏」至「大假」。○正義曰:言天子諸侯所祭之時,祝以主人之辭而告神,神以嘏福而與主人,二者皆依舊禮,無敢易其常事古法,是謂大假。假,大也。既不敢易法,是於禮法大中之大,謂大大之極也。○注「假亦」至「不然」。○正義曰:「假,大也」,《釋詁》文。以經既有「大」字,故云「假亦大也」。從此以前皆論法於古道則為善,故上文「承天之祐」,次文「是謂合莫」,又次云「是謂大祥」,又次文「是謂大假」,皆論其善也。所以論其善者,將欲論其惡故也。鄭云「將言今不然」,今,謂孔子之時也,禮廢政壞,不如大祥大祥假之等。自此以下,皆論今時之惡,故下云「是謂幽國」、「是謂僣君」是也。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藏於宗祝巫史,言君不知有也。幽,暗也。國闇者,君與大夫俱不明也。   [疏]「祝嘏」至「幽國」。○正義曰:謂主人之辭告神;嘏,謂屍之辭致福告於主人,皆從古法。依舊禮,辭說當須以法用之於國,今乃棄去不用,藏於宗祝巫史之家,乃更改易古禮,自為辭說,非禮也。而國之君臣秖聞今日祝嘏之辭,不知古禮舊說,當是君臣俱暗,故云「是謂幽國」。   「醆,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僣君。僣禮之君也。醆、斝,先王之爵也,唯魯與王者之後得用之耳,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醆斝,古雅反,又音嫁,爵名也。夏曰醆,殷曰斝,周曰爵。   [疏]「醆斝」至「僣君」。○正義曰:醆是夏爵,斝是殷爵。若是夏殷之後祭祀之時,得以醆、斝及於屍君,其餘諸侯於禮不合。今者諸侯等祭祀之時,乃以醆、斝及於屍君,非禮也,此諸侯乃是僣禮之君。○注「醆斝」至「用之」。○正義曰:案《明堂位》云:「夏曰醆,殷曰斝。」是先王之爵也。天子有六代之樂,王者之後,得用郊天,故知唯天子王者之後得用之,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此醆、斝謂祭祀屍未入之時,祝酌奠於鉶南者也。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是也。若尋常獻屍,則用王爵耳。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劫脅之君也。冕弁,君之尊服。兵革,君之武衛及軍器也。○脅,許劫反。   [疏]「冕弁」至「脅君」。○正義曰:「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者,私家,大夫以下稱家。冕是袞冕,弁是皮弁。冕弁是朝廷之尊服,兵革是國家防衛之器,而大夫私家藏之,故云「非禮也」。○「是謂脅君」,脅,劫脅也。私藏公物,則見此君恆被臣之劫脅。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臣之奢富儗於國君,敗亂之國也。孔子謂:「管仲官事不攝,焉得儉?」○儗音擬。焉,於虔反。   [疏]「大夫」至「亂國」。○正義曰:「大夫具官」者,天子六卿,諸侯三卿。卿大夫若有地者,則置官一人,用兼攝群職,不得官官各須具是如君也。故孔子譏管仲云「官事不攝,焉得儉」是也。○「祭器不假」者,凡大夫無地,則不得造祭器。有地雖造而不得具足,並須假借。若不假者,唯公孤以上得備造,故《[[周禮]]》:「四命受器。」鄭云:「此公之孤,始得有祭器者也。」又云:「王之下大夫亦四命。」○「聲樂皆具」者,大夫自有判縣之樂,而不得如三桓舞八佾。一曰大夫祭,不得用樂者,故《少牢饋食》無奏樂之文,唯君賜乃有之。○「非禮也」者,若大夫並為上事,則為非禮也。○「是謂亂國」者,大夫為此上諸事,與君相敵,乃是敗亂之國也。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臣有喪昏之事而不歸,反服其衰裳以入朝,或與僕相等輩而處,是謂君臣共國,無尊卑也。有喪昏不歸唯君耳。臣有喪昏,當致事而歸。僕又不可與士齒。○期,居其反。朝,直遙反,注同。或與僕相,息亮反,一讀如字,則連下為句。等輩,卜內反。   [疏]「故仕」至「同國」。○正義曰:「仕於公曰臣」者,公是諸侯之號,臣是至賤之稱,今若仕於諸侯,其自稱以至賤之辭而曰臣,自貶退也。○「仕於家曰僕」者,謂卿大夫之僕,又賤於臣。若仕於大夫之家,即自稱曰僕,彌更卑賤也。○「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者,若君有喪昏,則恆在於國不歸。臣有喪昏,則歸向家,一期之間,不復使役也,故云「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者,今臣之有喪,乃不致事,身著衰裳而入君朝,或與家臣之僕錯雜而居,齊齒等輩,是為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者,君之喪昏而在國,臣有喪昏而不歸家,亦在國,是君與臣同國。又臣是卿大夫,與僕雜居。且臣是君之臣,僕是臣之僕,今卿大夫與僕雜居,尊卑無別,亦是君臣共國也。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言今不然也。《[[春秋]]》昭元年:」泰伯之弟針出奔晉。」剌其有千乘之國,不能容其母弟。○針,其廉反,又祇廉反。乘,時證反。故天子適諸侯,必捨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以禮籍入,謂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也。天子雖尊,舍人宗廟,猶有敬焉,自拱敕也。○壞音怪。惡,烏路反。拱,徐居勇反,後「拱持」同。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無故而相之,是獻謔也。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數如夏氏,以取弒焉。○謔,許約反,甯本又作寧。案《[[左傳]]》作「寧」,《公羊》作「甯」,各依字讀。父音甫。數,邑角反。取弒,申志反,又如字。   [疏]故「天子」至「為謔」。○正義曰:「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者,案《王制》云「天子之田,方千里」是也。「以處其子孫」者,謂子孫若有功德者,封為諸侯,無功德直食邑於畿內也。○「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者,謂諸侯子孫,封為卿大夫。若有其大功德,其子孫亦有采地,故《[[左傳]]》云:「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是處其子孫。○「大夫有采地以處其子孫」者,大夫位卑,不合割其采地以處子孫。但大夫以采地之祿,養其子孫,故云「以處其子孫」。然從「是謂幽國」以下,皆論其臣惡。今此云「是謂制度」而論善者,此論古之制度如此,今日則不然,謂今惡起文,故云「是謂制度」,非論今日之好,故注云「言今不然也。」○注「昭元」至「毋弟」。○正義曰:此所引《[[春秋]]》昭元年《公羊傳》文,引之者,證諸侯有國處子孫之義,譏秦伯不然也。○注「陳靈」至「殺焉」。○正義曰:此宣十年《左傳》文: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徵舒之母夏姬,公謂孔寧儀行父曰:「徵舒似女。」行父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後楚殺徵舒,立成公,是取弒也。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疾今失禮如此,為言禮之大義也。柄,所操以治事。○柄,兵命反。儐,必刃反。治政,皇如字,徐直吏反,下文注「以治事」同。為,於偽反,下「又為」、「遂為」皆同。操,士刀反。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又為言政失君危之禍敗也。肅,駿也。疵,病也。○倍,步內反。敝音弊,本亦作弊。疵,才斯反。峻,恤俊反。   [疏]「是故」至「君也」。正義曰:此一經疾時失禮致此在上禍敗之事,故言禮之大義。○「禮者,君之大柄」者,言人君治國須禮,如巧匠治物,執斤斧之柄。○「所以別嫌明微」者,此以下亦並明用禮為柄之事,使寡婦不夜哭,是別嫌;君子表微,是明微也。○「儐鬼神」者,以接賓以禮曰儐,以郊天祀地及一切神明,是儐鬼神也。○「考制度」者,考,成也。制度為廣狹丈尺,以禮成之也。○「別仁義」者,仁生義殺,各使中禮,有分別也。○「所以治政安君也」者,用禮為柄,如前諸事,故治國得政,君獲安存,故《[[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大臣」至「俗敝」。○正義曰:大臣,謂大夫以上。倍,謂倍君行私也。或有屢諫不聽,皆越關倍君而去。○「小臣竊」者,小臣,士以下。竊者,盜也。職闇位卑,但為竊盜府庫之事。○「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者,肅,駿急也。敝,凋殘也。君位已危,大臣又倍,小臣盜竊,愚君無奈此何,唯知暴怒,急行刑罰,故云「刑肅」。上下乖離,故云「俗敝」。俗敝刑肅、故法教無常。○注「肅,駿也。疵,病也」。○正義曰:案《釋詁》文。云肅、駿俱訓為疾,是肅為駿也。《釋詁》文又云:「疵,病也。」疵國者,君既危於上,臣又叛於下,刑肅嚴重,風俗凋敝,皆國之病,故云「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於此又遂為之言政也。藏,謂輝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輝音暉。見,賢遍反。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下也。殽天之氣,以下教令,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也。○殽,戶教反。注及下同。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謂教令由社下者也。社,土地之主也。《[[周禮]]》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會,古外反。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祖下者,《大傳》曰: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上,時掌反。下「上配」、「上生」皆同。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獸,可作器物,共國事。○共音恭。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五祀下者。五祀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政之行如此,何用城郭溝池之為。   [疏]「故政」至「固也」。正義曰:此一節以上文云政之不正,則國亂君危。此則廣言政之大理,本於天地及宗廟山川五祀而來,所來既重,故君用之,得藏身安固也。○「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者,故,因上起下之辭。人君身在於中,施政於外,人但見其政,不見其身。若政之美盛,則君身安靜,故云「政者,所以藏身也」。鄭云「藏謂煇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是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是故,謂政是藏身之固。其事既重,所施教令,必本於天而來。天有運移,若星辰圍繞北極;氣有陰陽,若冬夏之有寒暑。○「殽以降命」者,殽,效也,言人君法效天氣,以降下政教之命,效星辰運轉於北極,為昏媾姻亞;效天之陰陽寒暑,為刑獄賞罰,是「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者,上云「政本於天」,此論政降於地。上既云「必本於天,殽以降命」,此亦當云「必本於地,殽以降命」。但上文既具,故此略而變文,直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命者,政令之命,降下於社,謂從社而來以降民也。社即地也,指其神謂之社,指其形謂之地。法社以下教令,故云「謂之殽地」。地有五土,生物不同,人君法地,亦養物不一也。○「降於祖廟」者,此亦政教之命降下於民,由祖廟而來,謂法祖廟以下政令。○「之謂仁義」者,父親,仁也。祖尊,義也。言法此父祖,施仁義於民也。上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此亦當云「命降於祖之謂殽廟」,以上文既具,故此又略而變文,與上不同,自下皆然也。○「降於山川」者,謂所施政令之命下於民者,從山川而來,謂法效山川,以為教令也。○「之謂興作」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作器物,人君法山川,以興作其物也。○「降於五祀」者,所施政令降於民者,從五祀而來,謂法此五祀之神,以施政令也。○「之謂制度」者,初造五祀之人,既立中霤、門、戶、灶、行大小形制,各有法度,後王所以取為制度等級也。○「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者,政既法天地,法祖廟山川五祀,所重若此,謹慎行之,所以藏其身而堅固。○注「殽天」至「之節」。○正義曰:案昭二十五年《[[左傳]]》云:「禮者,天之經,地之義,為父子兄弟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為刑罰威獄以類其震曜殺戮。」此注云「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總包之也,皆法天之所為,以下教令也。○注「社土」至「物生」。○正義曰:下云「社者,神地之道」,此云「土地之主」,主則神也。「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者,此《大司徒》文。五地則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有所生。五地總生萬物,人君法之,施政令,亦總養萬民也。○注「《大傳》」至「義也」。○正義曰:引此者,證祖禰廟有仁義也。云「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者,自,用也。率,循也。言用禰之仁,依循而上,以至於祖,遠者恩愛漸輕,是據仁恩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者,言用祖之義,依循而下,以至於禰,高者尊重,是義事也。祖廟之中,自然有此仁義,人君法之,施此仁義教令,以教下民也。○注「五祀」至「制度」。○正義曰:此五祀,鄭云「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者,如鄭此言,則五祀神者,謂初造五祀之神。此人造五祀,有其制度,後王法此人之神,更為制度,此人造五祀,非五祀本神也。其五祀亦自然有其虛無之神,非後王所取法也,故此不言之。○注「政之」至「之為」。○正義曰:言政之行若能如此法天陰陽,使賞罰得所,法地高下,令尊卑有序,法之祖廟而行仁義,法之山川五祀而為興作制度,若能如此,則民懷其德,禍害不來,何所防禦?故云:「何用城郭溝池之為?」言不用城郭溝池也。 gc14eqkdrqi3q7hcmlzfuuqcc9ham06 2173460 2173459 2022-08-22T02:22:32Z 冷落清秋節 94505 correct error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十一·禮運第九 | override_author = [[作者:鄭玄|鄭玄]]注、[[作者:孔穎達|孔穎達]]疏 | previous = [[../20|-{A|卷}-二十·文王世子第八]] | next = [[../22|卷二十二·禮運第九]] | notes = }}   陸曰:「鄭云《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及陰陽轉旋之道。」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A|云}-:「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此於《別錄》屬《通論》。」不以子游為篇目者,以曾子所問,事類既煩雜,不可以一理目篇;子游所問唯論禮之運轉之事,故以《禮運》為標目耳。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亦祭宗廟,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與音預。蠟,仕嫁反,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蠟」,《字林》作䄍。索,所百反,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觀,闕也。孔子見魯君於祭禮有不備,於此又睹象魏舊章之處,感而歎之。○觀,古亂反,注同。喟,去位反,又苦怪反,《說文》云:「大息。」處,昌慮反,下「同處」同。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言偃,孔子弟子子游。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末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謂五帝時也。英,俊選之尤者。逮,及也,言不及見。志,謂識古文。不言魯事,為其大切廣言之。○逮音代,一音代計反。選,宣面反,下文皆同。為,於偽反,下文「為巳」皆同。   [疏]「昔者」至「而歎」。○正義曰:皇氏云:「從『昔者仲尼』以下至於篇末,此為四段。自初至「是謂小康」為第一,明孔子為禮不行而致發歎。發歎所以最初者,凡說事必須因漸,故先發歎,後使弟子因而怪問,則因問以答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至『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為第二,明須禮之急。前所歎之意,正在禮急,故以禮急次之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至『此禮之大成也』為第三,明禮之所起。前既言禮急,急則宜知所起之義也。又自『孔子曰:嗚呼哀哉』訖篇末為第四,更正明孔子歎意也。以前始發,未得自言歎意,而言偃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備述所懷也。」今此第一段明孔子發歎,遂論五帝茸荃道德優劣之事,各隨文解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者,謂仲尼與於蠟祭之賓也。「事畢」者,謂蠟祭畢了。○「出遊於觀之上」者,謂出廟門,往雉門。雉門有兩觀。皇氏云:「登游於觀之上。」熊氏云:「謂遊目看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者,「喟」是歎之形貌,言口輔喟然而為歎也。○注「蠟者」至「之中」。○正義曰:「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者,《郊特牲》文。十二月者,據周言之,若以夏正言之,則十月,以殷言之,則十一月,謂建亥之月也。以萬物功成報之。云「亦祭宗廟」者,以《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以臘先祖,故云「亦祭宗廟」,總而言之謂之為蠟。若析而言之,祭百神曰「蠟」,祭宗廟曰「息民」,故鄭注《郊特牲》云:「息民與蠟異。」此據總而言之,故祭宗廟而云「與於蠟賓」也。《廣雅》云「夏曰清祀」,以清絜祭祀;「殷曰嘉平」,嘉,善也,平,成也,以歲終萬物善成,就而報功。其蠟與臘名,巳具於上,知此蠟是祭宗廟者,以下云「出遊於觀之上」,故知是祭宗廟也。云「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者,以其與蠟祭,故知仕魯也。魯臣而稱賓者,以祭祀欲以賓客為榮,故雖臣亦稱賓也。○注「觀闕」至「歎之」。○正義曰:《[[爾雅]]•釋宮》云:「觀謂之闕。」孫炎云:「宮門雙闕者,舊縣法象,使民觀之處,因謂之闕。」熊氏云:「當門闕處,以通行路。既言雙闕,明是門之兩旁相對為雙。」熊氏得焉。《[[白虎通]]》云:「闕是闕疑。」義亦相兼。案何休注《公羊》:「天子兩觀外闕,諸侯台門。」則諸侯不得有闕。魯有闕者,魯以天子之禮,故得有之也。《公羊傳》云「設兩觀,乘大路,此皆天子之禮」是也。案定二年,雉門災及兩觀,魯之宗廟在雉門外左,孔子出廟門而來至雉門游於觀。此觀又名象魏,以其縣法象魏。巍也,其處巍巍高大,故哀三年桓宮災,「季桓子至,御公立於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熊氏云:「天子藏舊章於明堂,諸侯藏於祖廟。」知者,以天子視朔於明堂,諸侯於祖廟故也。《[[春秋穀梁傳|穀梁傳]]》云:「天子班告朔於諸侯,諸侯受乎禰廟。」非鄭義也。云「感而歎之」者,一感魯君之失禮,二感舊章廢棄,故為歎也。○「仲尼」至「何歎」。○作《記》者言其所歎之由,又言其所歎之事,故云「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蓋」者,謙為疑辭,不即指正也。於時言偃在側,而問之曰:「君子何歎?」言歎恨何事。不云「孔子」而云「君子」者,以《[[論語]]》云「君子坦蕩蕩」,不應有歎也,故云「君子何歎」。○注「言偃」至「子游」。○正義曰:案《仲尼弟子傳》云:「姓言名偃,字子游,魯人也。」○「孔子」至「志焉」。○孔子既見子游所問,若指言魯失禮,恐其大切,故廣言五帝以下及茸荃盛衰之事。此一經孔子自序,雖不及見前代而有志記之書,披覽可知。自「大道之行」至「是謂大同」,論五帝之善。自「大道既隱」至「是謂小康」,論茸荃之後。今此經云「大道之行也」,謂廣大道德之行,五帝時也。○「與三代之英」者,「英」謂英異,並與夏殷週三代英異之主,若禹湯文武等。○「丘未之逮也」者,未,猶不也。逮,猶及也。言生於周衰,身不及見上代,不能備知。雖然不見大道三代之事,而有志記之書焉,披覽此書,尚可知於前代也。○注「大道」至「言之」。○正義曰:以下云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大道在禹湯之前,故為五帝時也。云「英,俊選之尤」者,案《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聖。」《毛詩傳》又云:「萬人為英。」是英皆多於俊選,是俊選之尤異者。即禹湯文武茸荃之中俊異者。云「志,謂識古文」者,「志」是記識之名,「古文」是古代之文籍,故《[[周禮]]》云:「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其善志。」皆志記之書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禪,善面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孝慈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無匱乏也。○長,丁丈反。矜,古頑反。匱,其魏反。男有分,分,猶職也。○分,扶問反。注同。女有歸,皆得良奧之家。○奧,烏報反。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勞事不憚,施無吝心,仁厚之教也。○惡,烏故反,下同。憚,大旦反。吝,力刃反,又力覲反。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尚辭讓之故也。故外戶而不閉,御風氣而已。是謂大同。」同,猶和也,平也。   [疏]「大道」至「大同」。○正義曰:既云見其遺記,此以下說記中之事,故此先明五帝時也。○「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是也。○「選賢與能」者,曏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凶、舉十六相之類是也。鄭注《鄉大夫》云:「賢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藝者。」四凶:共工、驩兜、鯀、三苗。十六相,八元謂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愷謂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也。○「講信脩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脩,習。睦,親也。世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云「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是也。又凡所行習,皆親睦也,故《[[孝經]]》云「民用和睦」是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者,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不獨子已子。使老有所終者,既四海如一,無所獨親,故天下之老者皆得贍養,終其餘年也。○「壯有所用」者,壯,謂年齒盛壯者也。所用,謂不愛其力以奉老幼也。亦重任分輕任並,班白者不提挈是也。○「幼有所長」者,無所獨子,故天下之幼,皆獲養長以成人也。○「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者,壯不愛力,故四者無告及有疾者,皆獲恤養也。○「男有分」者,分,職也。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無失分也。○「女有歸」者,女謂嫁為歸。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失時也。故注云:「皆得良奧之家。」○「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者,貨,謂財貨也。既天下共之,不獨藏府庫,但若人不收錄,棄擲山林,則物壞世窮,無所資用,故各收寶而藏之。是惡棄地耳,非是藏之為巳,有乏者便與也。○「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巳」者,力,謂為事用力。言凡所事,不憚劬勞,而各竭筋力者,正是惡於相欺,惜力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營贍。故云「不必為巳」也。○「是故謀閉而不興」者,興,起也。夫謀之所起,本為鄙詐。今既天下一心,如親如子,故圖謀之事,閉塞而不起也。「盜竊亂賊而不作」者,有乏輒與,則盜竊焉施?有能必位,則亂賊何起作也?○「故外戶而不閉」者,扉從外闔也。不閉者,不用關閉之也,重門擊柝,本御暴客。既無盜竊亂賊,則戶無俟於閉也,但為風塵入寢,故設扉耳。無所捍拒,故從外而掩也。○「是謂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注「禪位」至「親也」。○正義曰:「禪位授聖」,謂堯授舜也。不家之者,謂不以天位為己家之有授子也。天位尚不為己有,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與天下共之,故選賢與能也。己子不才,可捨子立他人之子,則廢朱均而禪舜禹是也。然巳親不賢,豈可廢已親而事他人之親?但位是天位,子是卑下,可以捨子立他人之子。親是尊高,未必有位,無容廢已之親,而事他親。但事他親有德,與已親同也。案《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配天事重,不以瞽叟為祖宗。此亦不獨親之義也。○注「勞事」至「教也」。○正義曰:以經云「力惡其不出於身」,欲得身出氣力,是勞事無憚也。憚,難也。謂不難勞事。云「施無吝心」者,經云「不必藏於已」,財貨欲得施散,是無吝留之心。先釋「力」,然後釋「財」,便文,無義例也。   「今大道既隱,隱,猶去也。天下為家。傳位於子。○傳,丈專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俗狹嗇。○狹音洽。嗇音色。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亂賊繁多,為此以服之也。大人,諸侯也。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巳。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以其違大道敦樸之本也。教令之稠,其弊則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知音智。樸,普角反。稠,直由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由,用也,能用禮義以成治。○治,直吏反。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考,成也。刑,猶則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埶,埶位也。去,罪退之也。殃,猶禍惡也。○埶音世,本亦作勢。去,羌呂反。注同。是謂小康。」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禮,於忠信為薄,言小安者失之,則賊亂將作矣。   [疏]「今大」至「小康」。○正義曰:前明五帝已竟,此明三代俊英之事。孔子生及三代之末,故稱今也。隱,去也。干戈攻伐,各私其親,是大道去也。○「天下為家」者,父傳天位與子,是用天下為家也,禹為其始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者,君以天位為家,故四海各親親而子子也。○「貨力為已」者,藏貨為身,出力贍已。○「大人世及以為禮」者,大人,謂諸侯也。世及,諸侯傳位自與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謂父傳與子,無子則兄傳與弟也,以此為禮也。然五帝猶行德不以為禮,三王行為禮之禮,故五帝不言禮,而三王云「以為禮」也。「城郭溝池以為固」者,城,內城。郭,外城也。溝池,城之巉。既私位獨傳,則更相爭奪,所以為此城郭溝池,以自衛固也。○「禮義以為紀」者,紀,綱紀也。五帝以大道為紀,而茸荃則用禮義為紀也。○「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者,緣此諸事有失,故並用禮義,為此以下諸事之紀也。君臣義合,故曰「正」。父子天然,故云「篤」。篤,厚也。兄弟同氣,故言「睦」。夫婦異姓,故言和,謂親迎合巹之事。○「以設制度」者,又用禮義設為宮室、衣服、車旗、飲食、上下、貴賤,各有多少之制度也。○「以立田里」者,田,種穀稼之所。裡,居宅之地,貴賤異品。○「以賢勇知」者,賢,猶崇重也。既盜賊並作,故須勇也。○更相欺妄,故須知也。所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以功為已」者,立功起事,不為他人也。○「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者,故奸詐之謀,用是貨力為已而興作,而戰爭之兵,由此貨力為已而發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者,以其時謀作兵起,遞相爭戰,禹湯等能以禮義成治,故云「由此其選」。由,用也。此,謂禮義也。用此禮義教化,其為三王中之英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言此聖賢六人,皆謹慎於禮,以行下五事也。○「以著其義」者,此以下皆謹禮之事也。著,明也。義,宜也。民有失所,則用禮義截斷之,使得其宜也。○「以考其信」,考,成也。民有相欺,則用禮成之使信也。「著有過」者,著,亦明也。過,罪也。民有罪則用禮以照明之也。○「刑仁」者,刑,則也。民有仁者,用禮賞之,以為則也。○「講讓」者,民有爭奪者,用禮與民講說之,使推讓也。○「示民有常」者,以禮行上五德,是示見民下為常法也。然此五德,即仁、義、禮、知、信也。能明有罪是知也,能講推讓即是禮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者,由,用也。去,罪退之。殃,禍惡也。若為君而不用上謹於禮以下五事者,雖在富貴埶位,而眾人必以為禍惡,共以罪黜退之。○「是謂小康」者,康,安也。行禮自衛,乃得不去埶位,及不為眾所殃,而比大道為劣,故曰「小安」也。○注「大人,諸侯也」。○正義曰:上既云「天下為家」,是天子之治天下也。以「大人世及而為禮」,明大人非天子,又云「世」,及復非卿大夫,故以為諸侯。凡文各有所對,《易•革卦》「大人虎變」,對「君子豹變」,故大人為天子。《士相見禮》云:「與大人言,言事君。」對士文。云「事君」,故以大人為卿大夫。○注「教令之稠,其弊則然」。○正義曰:以三王之時,教令稠數,徵責繁多,在下不堪其弊,則致如此。然,謂謀作兵起也。案《[[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尚書]]》舜征有苗,則五帝有兵。今此三王之時,而云「兵由此起」者,兵設久矣,但上代之時用之希少,時有所用,故雖用而不言也。三王之時,每事須兵,兵起煩數,故云「兵猶此起」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相,視也。遄,疾也。言鼠之有身體,如人而無禮者矣。人之無禮,可憎賤如鼠,不如疾死之愈。○復,扶又反,下「復問」同。相,息亮反,注同。遄,巿專反。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聖人則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於鬼神以制禮,下教令也。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鬼者,精魂所歸,神者,引物而出,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殽,戶教反,法也,徐戶交反。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民知嚴上,則此禮達於下也。○冠,古亂反。朝,直遙反。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民知禮則易教。○易,以豉反。   [疏]「言偃」至「正也」。○正義曰:言偃既見夫子所云三王得禮則興,失禮則亡,故云「禮之急」也。故孔子乃答以禮所用,既上以承天之道,下以治民之情,不云「承地」者,承天則承地可知。○「故失之者死」者,言失禮則死,若桀紂也。○「得之者生」者,若禹湯也。引《詩•鄘風》者,證人若無禮,不如速死。此《詩》衛文公以禮化其臣子,臣子無禮之人。相,視也。視鼠有其形體,人亦有其形體,鼠無禮故賤,人有禮故貴。若人而無禮,何異於鼠?鼠之無禮,不能損害。人之無禮,傷害更多,故云「胡不遄死」。胡,何也。遄,疾也。何不疾死,無所侵害。既言無禮則死,又言禮之所起,其本尊大,故云「夫禮必本於天」,言聖人制禮,必則於天。禮從天出,故云「必本於天」。非但本於天,又殽於地。殽,效也。言聖人制禮,又效於地,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列於鬼神」,言聖人制禮,布列傚法於鬼神,謂法於鬼神以制禮。聖人既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本謂制禮以教民,故祀天禋地,享宗廟,祭山川,一則報其禮之所來之功,二則教民報上之義。○「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者,民既知嚴上之義,曉達喪禮,喪有君親,知嚴上則哀其君親,是曉達喪禮也。祭是享祀君親,既知嚴上則達於祭也。射、御是防禦供御尊者,人知嚴上,則達於射御。冠有著代之義,昏有代親之感,人知嚴上,則達冠昏矣。朝是君之敬上,聘是臣之事君,民知嚴上則達於朝聘,在下既曉於此八者之禮,無教不從。「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者,天下,謂天子。國,謂諸侯。家,謂卿大夫。下既從教,不復為邪,故得而正也。○注「聖人」至「屬也」。○正義曰:「則天之明,因地之利」,昭二十五年《[[左傳]]》文。「則天之明」者,彼傳云「為昏媾姻亞」。杜預云:「若眾星之共辰極也。」猶昏媾姻亞,繫於家人。云「因地之利」者,彼傳云:「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是也。云「取法度於鬼神」者,下文云「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於祖廟出者,謂取仁於禰,取義於祖,是取仁義法度於祖禰之鬼神。下文云「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以興作器物,是取興作於山川之鬼神也。下文云「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於五祀下者,此五祀之神,始謂中霤、門、戶、灶、行之法。後王制禮,取之以為制度,是取法度於五祀之鬼神也。下文又云「必本於天,殽於地」之後,乃云「祖廟、山川、五祀」。此文「本天、效地」之下,總云「列於鬼神」,則鬼神之文,包此三事,故鄭注云「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云「以制禮,下教令也」者,謂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既畢,下此禮之教令以教民,故下文云「殽以降命」,又云「命降於社」,又云「降於祖廟」,又云「降於山川」,又云「降於五祀」,降則下也,謂法此等之神,以下教令,又祀此等之神,教民嚴上,故鄭解此云:「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云「鬼者,精魂所歸。神,引物而出」者,謂之宗廟山川五祀,據其精魂歸藏,不知其所,則謂之鬼。宗廟能引出仁義,山川能引出興作,五祀能引出制度,又俱能引出福慶謂之神也。三者皆為鬼神,故下文云「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又云「山川所以{{PUA|}}寶鬼神」,是山川稱鬼神也。皇氏以此鬼神謂宗廟山川五祀,其義非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欲知禮終始所成。○極,如字,徐紀力反。與音餘。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欲行其禮,觀其所成。是故之杞,杞,夏後氏之後也。而不足徵也。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有《小正》,音徵,本或作「有《夏小正》」。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宋,殷人之後也。吾得《坤乾》焉。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坤,苦門反。乾,其連反。《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觀於二書之意。   [疏]「言偃」至「觀之」。○正義曰:言偃既見孔子極言禮,故問其禮之終始,可得聞不?「孔子曰:我欲觀夏道」以下至「禮之大成」,答以所成之事。但語意既廣,非一言可了。所答之辭,凡有數節,今略言之。前云「大道之行,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此「我欲觀夏道」至「以是觀之」,論披撿二記之書,乃知上代之禮運轉之事。自「夫禮之初」至「皆從其初」,論中古祭祀之事及死喪之禮,今時所法於前取以行者。自「昔者先王」至「皆從其朔」,論昔者未有宮室火化,後聖有作,始制宮室炮燔醴酪之事,今世取而行之,故云「皆從其朔」。但今世一祭之中,凡有兩節,上節是薦上古、中古,下節是薦今世之食。自「玄酒在室」至「承天之祜」,總論今世祭祀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總論兩節祭祀獲福之義。自「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別論祭之上節薦上古、中古之食,並所用之物。自「然後退而合亨」至「是謂大祥」,論祭之下節薦今世之食。「此禮之大成」一句,總結上所陳之言也。○「我欲觀夏道」者,我欲行夏禮,故觀其夏道可成以不,是故之適於杞,欲觀夏禮而與之成。○「而不足徵」者,徵,成也。謂杞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夏禮。然因往適杞,而得夏家四時之書焉。夏禮既不可成,我又欲觀殷道可成與不,是故適宋,亦以宋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禮。吾得殷之《坤乾》之書,謂得殷家陰陽之書也。其殷之《坤乾》之書,並夏四時之書,吾以二書觀之,知上代以來,至於今世,時代運轉,禮之變通,即下云「夫禮之初」以下是也。○注「欲行」至「所成」。○正義曰:言我欲行夏禮,觀此夏禮堪成與不。知非直觀其禮,而云觀其所成者,以下云「而不足徵」。○注「杞,夏後氏之後」。○正義曰:案《樂記》云「武王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又《[[史記]]》云:「武王伐紂,求夏後之後,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是也。○注「徵成」至「成也」。○正義曰:「徵」者,徵驗之義,故為成。若有賢君,則自然成之,當不須孔子。而云「無賢君,不足與成」者,以杞是夏後,雖有賢君,欲成夏禮,必須聖人讚佐。若其君之不賢,假令孔子欲往贊助,終不能舉行夏禮,雖助無益,故《[[論語]]》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則說之在孔子,行之在杞君。以杞君不能行,故不足與成。所以不能行者,《[[論語]]》云:「文獻不足故也。」○注「得陰陽之書」。○正義曰:先言「坤」者,熊氏云:「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注「觀於二書之意」。正義曰:案孔子以大聖之姿,無所不覽,故脩《[[春秋]]》,贊《易》道,定禮樂、明舊章。今古墳典無所不載,而獨觀此二書,始知禮之運轉者,以《詩》、《書》、《禮》、《樂》,多是周代之書,皇帝墳典又不論陰陽轉運之事,而夏之四時之書,殷之坤乾之說,並載前王損益陰陽盛衰,故觀此二書,以知其上代也。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言其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猶然。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蕢讀為塊,聲之誤也。塊,堛也,謂摶土為桴也。土鼓,築土為鼓也。○燔音煩。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污尊,烏華反,注同,一音作烏。杯,步侯反。蕢,依注音塊,苦對反,又苦怪反,土塊也。桴音浮,鼓搥。齊,側皆反。釜,本又作釜,音父。甑,即孕反。燒,如字,又舒照反。鑿,在洛反。掬,九六反,本亦作臼,音蒲侯反。堛,普逼反。{{PUA|}}專,徒端反。築,徐音竹。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招之於天。○號音戶毛反。皋音羔。然後飯腥而苴孰,飯以稻米,上古未有火化。苴孰,取遣奠有火利也。苴或為俎。○飯,扶晚反,注同。腥音星。苴,子餘反,苞也,徐爭初反。遣,棄戰反。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地藏謂葬。○知音智。故死者北首,首,陰也。○首,手又反,注同。生者南鄉。鄉,陽也。○鄉,許亮反,注同。皆從其初。謂今行之然也。   [疏]「夫禮」至「飲食」。○正義曰:此一節論上代物雖質略,以其齊敬,可以致祭神明。「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者,從此以下,至「禮之大成」,皆是二書所見之事。「夫」者,發語之端。禮,謂吉禮,此吉禮元初始諸飲食。諸,於也。始於飲食者,欲行吉禮,先以飲食為本。但中古之時,飲食質略,雖有火化,其時未有釜甑也。「其燔黍捭豚」者,「燔黍」者,以水洮釋黍米,加於燒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污尊而抔飲」者,謂鑿池汙下而盛酒,故云「污尊」,以手掬之而飲,故云「抔飲」。「蕢桴」者,又搏土塊為桴。皇氏云「桴謂擊鼓之物」,故云蕢桴。○「土鼓」,築土為鼓。故云「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者,言上來之物,非但可以事生,若,如也,言猶如此,亦可以致其恭敬於鬼神,以鬼神享德,不享味也。○注「中古」至「鼓也」。正義曰:伏犧為上古,神農為中古,五帝為下古。若《易》歷三古,則伏犧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故《易緯》云:「蒼牙通靈,昌之成運,孔演命明道經。」蒼牙則伏犧也,昌則文王也,孔則孔子也。故《易•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謂文王也。若三王對五帝,則五帝亦為上古,故《士冠禮》云:「大古冠布。」下云:「三王共皮弁。」則大古五帝時,大古亦上古也。不同者,以其文各有所對,故上古、中古不同也。此云「中古」者,謂神農也。知者,以《明堂位》云:「土鼓、葦籥,伊耆氏之樂。」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為蠟。」是報田之祭。伊耆氏始為蠟,則於時始為田也。今此云「蕢桴」、「土鼓」,故知此謂神農也。「蕢讀為塊」者,以經中蕢字,乃是草名,不可為桴。桴與土鼓相連,塊是土之流類,故讀為塊。「塊,堛也」,《廣雅》文。「土鼓,築土為鼓」者,以與「污尊抔飲」相連,貴尚質素,故知築土為鼓,周代極文而不爾也。故杜注《周禮•籥章》云:「以瓦為匡,不須築土。或以為桴,則搏拊也。」謂摶土為搏拊,以手擊之而為樂。其築土為鼓,先儒未詳,蓋築地以當鼓節。不云「築地鼓」者,以經稱土鼓,故言「築土」,順經文也。經云「禮之初,始諸飲食」,謂祭祀之禮,故始諸飲食。其人情之禮,起則遠矣。故昭二十六年《[[左傳]]》云「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是也。○「及其」至「其初」。○正義曰:上言古代質素,此言後世漸文,謂五帝以下至於三王。及其身之死也,升上屋而號呼,「告曰皋某復」者,謂北面告天曰皋。皋,引聲之言。某,謂死者名。令其反覆魄,復魄不復,然後浴屍而行含禮。於含之時,飯用生稻之米,故云「飯腥」,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苴孰」者,至欲葬設遣奠之時,而用苞裹孰肉,以遣送屍,法中古脩火化之利也。熊氏云:「升屋而號,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云:「中古也。」中古未有宮室,皇說非也。○「故天望而地藏也」者,天望,謂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謂葬地以藏屍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者,覆釋所以天望地藏之意。所以地藏者,由體魄則降故也,故以天望招之於天,由知氣在上故也。○「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者,體魄降入於地為陰,故死者北首,歸陰之義。死者既歸陰,則生者南鄉歸陽也。○「皆從其初」者,謂今世飯腥苴孰,與死者北首生者南鄉之等,非是今時始為此事,皆取法於上古中古而來,故云「皆從其初」。前文云「燔黍捭豚」,謂中古之時。次云及其死也,似還論中古之死,但中古神農,未有宮室,上棟下宇。乃在五帝以來,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則非神農時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以為及其死也,還論中古時;飯腥苴孰,謂五帝時,故云「然後」,其義非也。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寒則累土,暑則聚薪柴居其上。○窟,苦忽反。橧,本又作增,又作曾,同,則登反。樔,本又作巢,助交反。未有火化,食腥也。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此上古之時也。○茹音汝。衣,於既反。○後聖有作,作,起。然後脩火之利,孰冶萬物。范金,鑄作器用。○鑄,之樹反。合土。瓦瓴、甓及甒、大。○合如字,徐音閤。瓴音令。甓,步歷反。甒音武。大音泰。甒、大,皆樽名。以為台榭、宮室、牖戶。榭,器之所藏也。○榭音謝,本亦作謝。牖音酉。以炮,裹燒之也。○炮,薄交反,徐扶交反。裹音果。以燔,加於火上。○燔音煩。以亨,煮之鑊也。○享,普伻反,煮也。下「合亨」同。鑊,戶郭反。以炙,貫之火上。○炙,之石反。貫,古亂反。以為醴酪。烝釀之也。酪酢。○醴音禮。酪音洛。烝,之承反。釀,女亮反。酢,,七故反。,才再反,徐祖冀反。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朔亦初也,亦謂今行之然。   [疏]「昔者先王」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更論上古之事,昔者先王既云「未有宮室」,則總是五帝之前。云「未有火化」之事,則唯為伏犧之前,以上文中古神農有火故也。○「冬則居營窟」者,營累其土而為窟,地高則穴於地,地下則窟於地上,謂於地上累土而為窟。○「夏則居橧巢」者,謂橧聚其薪以為巢。○「飲其血,茹其毛」者,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後聖」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論中古神農及五帝並三王之事,各隨文解之。○「後聖有作」者,謂上古之後,聖人作起。○「然後脩火之利」者,謂神農也。火利言脩者,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神農更脩益使多,故云「脩」。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鄭《六藝論》云:「燧人在伏犧之前。凡六紀九十一代。」《廣雅》云:一紀二十六萬七千年。六紀計一百六十萬二千年也。○「范金合土」者,「范金」者,謂為形范以鑄金器。「合土」者,謂和合其土,燒之以作器物。○「以為台榭宮室牖戶」者,謂五帝時也。○「以炮,以燔」、「以為醴酩」及「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之屬,亦五帝時也。○「皆從其朔」者,謂今世所為范金合土燒炙醴酪之屬,非始造之,皆仿法中古以來,故云「皆從其朔」。○注「孰冶萬物」。○正義曰:孰,謂亨煮。冶,謂陶鑄也。○注「瓦瓴甓及甒大」。○正義曰:《檀弓》云:「有虞氏之瓦棺。」《釋器》云:「瓴甋謂之甓。」郭注云:「塶,磚也。」《禮器》云:「君尊瓦甒。」又《明堂》云:「泰,有虞氏之尊。」此等皆燒土為之。○注「榭,器之所藏也」。○正義曰:知者,案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公羊》云「樂器藏焉爾」,《穀梁》云「樂器之所藏」是也。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此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也。粢讀為齊,聲之誤也。《[[周禮]]》:「五齊,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字雖異。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也。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也。祐,福也,福之言備也。○盞,側眼反。粢,依注為齊,才細反,注「五齊」皆同。醍音體。嘏,本或作假,古雅反。祜音戶。粢讀音咨。泛,芳斂反,徐音汎。盎,烏浪反。   [疏]「故玄」至「之祜」。○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因於古昔所供之物,並酒之所陳之處。○「玄酒在室」者,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而大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以今雖有五齊三酒,貴重古物,故陳設之時,在於室內而近北。「醴醆在戶」,醴,謂醴齊。醆,謂盎齊。以其後世所為,賤之,陳列雖在室內,稍南近戶,故云「醴醆在戶」。皇氏云「醴在戶內,醆在戶外」,義或然也。其泛齊所陳,當在玄酒南,醴齊北,雖無文,約之可知也,以熊氏、崔氏並云:「此據禘祭,用四齊,不用泛齊也。」○「粢醍在堂」者,以卑之,故陳列又南近戶而在堂。「澄酒在下」者,澄,謂沈齊也。酒,謂三酒:事酒,昔酒,清酒之等,稍卑之,故陳在堂下也。○「陳其犧牲」者,謂將祭之夕,省牲之時,及祭日之旦,迎牲而人麗於碑。案《特牲禮》:陳鼎於門外北面,獸在鼎南東首,牲在獸西西上北首,其天子諸侯夕省牲之時,亦陳於廟門外,橫行西上。○「備其鼎俎」者,以牲體於濩,鑊在廟門之外,鼎隨鑊設,各陳於鑊西,取牲體以實其鼎,舉鼎而入,設於阼階下,南北陳之,俎設於鼎西,以次載於俎也。故云「備其鼎俎」。案《少牢》「陳鼎於廟門之外,東方北面北上」,又云「鼎入陳於東方,當序西面北上,俎皆設於鼎西」是也。○「列其琴瑟」者,琴瑟在堂而登歌,故《書》云「搏拊琴瑟以詠」是也。○「管磬鐘鼓」者,堂下之樂,則書云「下管□鼓,笙鏞以間」是也。其歌鍾歌磬,亦在堂下。○「脩其祝嘏」者,祝,謂以主人之辭饗神。嘏,謂祝以屍之辭致福而嘏主人也。○「以降上神與其先祖」者,上神,謂在上精魂之神,即先祖也。指其精氣,謂之上神;指其亡親,謂之先祖,協句而言之,分而為二耳。皇氏、熊氏等云:「上神,謂天神也。」○「以正君臣」者,《祭統》云:「君在廟門外則疑於君,入廟門則全於臣。」是以正君臣也。○「以篤父子」者,《祭統》云:「屍南面,父北面而事之。」是以篤父子也。○「以睦兄弟」者,《祭統》云:「昭與昭齒,穆與穆齒。」《特牲》云:「主人洗爵,獻長兄弟、眾兄弟。」是以睦兄弟也。○「以齊上下」者,《祭統》云:「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是也。○「夫婦有所」者,《禮器》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及《特牲》夫婦交相致爵是也。○「是謂承天之祜」者,言行上事得所,則承受天之祜福也。○注「此言」至「備也」。○正義曰:「今禮饌具所因於古」者,此玄酒在室,及下作其祝號,並然後退而合亨,皆是今世祭祀之禮。醴、醆,犧牲之屬,是饌具也。用古玄酒醴醆,是所以因於古,故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也。云「及其事義」者,從「玄酒」以下至「其先祖」以上是事也,「以正君臣」以下至「承天天之祐」是義也。云「粢讀為齊」者,案《[[爾雅]]》云:「粢,稷也。」作酒用黍不用稷,故知粢當為齊,聲相近而致誤。引《周禮》「五齊」者,是《酒正》文也。鄭注云:「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澤相將,如今恬酒矣。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如今酇白矣。緹者成而紅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青矣。」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者,以《酒正》文醴緹之間有盎,此醴醍之間有醆,又《周禮》緹齊之下有沈齊,此醍齊之下有澄齊,故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案此注澄是沈齊。案《酒正》注,澄酒是三酒,二注不同,故趙商疑而致問,鄭答之云:「此本不誤,轉寫益『澄』字耳。」如鄭所答,是轉寫《酒正》之文,誤益「澄」字,當云「酒三酒也」,則是與《禮運》注同。然案《坊記》云:「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注云:「淫,猶貪也。」又以澄為清酒,田瓊疑而致問,鄭答之云:「《禮運》云:醴醆醍澄,各是一物。」皆不言酒,故推其意,澄為沈齊,酒為三酒。《坊記》云:「醴也,醍也,澄也。」皆言酒,故因注云:「澄酒,清酒也,其實沈齊也。」如鄭此言,《坊記》所云:「醴酒醆酒。」五齊亦言酒,則澄酒是沈齊也。是五者最清,故云澄酒,非為三酒之中清酒也,是與《禮運》不異也。云「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者,奠之或在室,或在堂,或在下,是「不同處」。古酒奠於室,近酒奠於堂,或奠於下,是「重古略近」。云「祝,祝為主人饗神辭」者,案《特牲少牢禮》云「祝稱孝孫某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尚饗」。是祝為主人饗神辭。云「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者,此下云「嘏以慈告」,《詩•小雅》云:「錫爾純嘏,子孫其湛。」是致福於主人之辭也。云「祐,福也」者,《釋詁》文。「福之言備」,《郊特牲》文,言嘉慶備具,福之道也。其用酒之法,崔氏云:《周禮》大祫,於大廟則備五齊、三酒。朝踐,王酌泛齊,後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酌醍齊。朝獻,王酌泛齊。因朝踐之尊,再獻,後酌醍齊。因饋食之尊,諸侯為賓,則酌沈齊。屍酢,王與後皆還用所獻之齊。賓長酳屍,酢用清酒,加爵亦用三酒。大禘則用四齊、三酒者,醴齊以下悉用之,故《禮運》云:「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用四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酌盎齊。饋食,王酌醍齊,後酌沈齊。朝獻,王酌醴齊,再獻,後還酌沈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沈齊,用三酒之法,如祫禮也。四時之祭,唯二齊三酒,則自祫禘以下至四時祭,皆通用也。二齊,醴、盎也。故鄭注《司尊彝》四時祭法,但云醴、盎而巳。用二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亦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亦酌盎齊。朝獻,王還用醴齊,再獻,後還用盎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盎齊,三酒同於祫。三酒所常同不差者,三酒本為王以下飲,故尊卑自有常,依尊卑之常,不得有降。祫禘時祭,本明所用總有多少,故正祭之齊,有差降也。魯及王者之後,大祫所用,與五禘之禮同。若禘與王四時同,用三酒亦同於王。侯伯子男祫禘皆用二齊醴、盎而巳,三酒則並用。用二齊之法,朝踐,君夫人酌醴齊;饋食,君夫人酌盎齊。朝獻,君還酌醴齊;再獻,夫人還酌盎齊。諸臣為賓,酌盎齊。屍酢君夫人用昔酒,酢諸臣用清酒,加爵皆清酒。時祭之法,用一齊,故《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鄭云:「謂朝事時也。」又云:「君親割牲,夫人薦酒。」鄭云:「謂進孰時也。」其行之法,朝踐君制祭,則夫人薦盎。為獻進孰時,君親割,夫人薦酒。朝獻時,君酌盎齊以酳屍,再獻時,夫人還酌酒,以終祭也。賓獻皆酒,加爵如禘祫之禮。天子諸侯酌奠,皆用齊酒,卿大夫之祭,酌奠皆用酒。其祫祭之法,既備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祫祭在秋。案《司尊彝》:「秋嘗,冬烝。」朝獻用兩著尊,饋獻用兩壺尊,則泛齊醴齊,各以著尊盛之;盎齊、醍齊、沈齊,各以壺尊盛之,凡五尊也。又五齊各有明水之尊,凡十尊也。三酒三尊,各加玄酒,凡六尊也。通斝彝盛明水,黃彝盛郁鬯。凡有十八尊,故崔氏云:「大祫祭凡十八尊,其明水郁鬯,陳之各在五齊三酒之上,祭日之旦,王服袞冕而入,屍亦袞冕,祝在後侑之。」王不出迎屍,故《祭統》云:「君不迎屍,所以別嫌也。」屍入室,乃作樂降神,故《大司樂》云「凡樂,圜鍾為宮,九變而降人鬼」是也。乃灌,故《書》云:「王入大室,祼當灌之。」時眾屍皆同在太廟中,依次而灌,所灌郁鬯。《小宰注》云「屍祭之,啐之,奠之」,是為一獻也。王乃出迎牲,後從灌,二獻也。迎牲而入至於庭,故《禮器》云:「納牲詔於庭。」王親執鸞刀,啟其毛,而祝以血毛告於室,故《禮器》云:「血毛詔於室。」凡牲則廟各別牢,故《公羊傳》云:「周公白牡,魯公騂犅。」案《逸禮》云:「毀廟之主,昭共一牢,穆共一牢,於是行朝踐之事,屍出於室。太祖之屍,坐於屍西南面,其主在右,昭在東,穆在西,相對坐,主各在其右。」故鄭注《祭統》云:「天子諸侯之祭,朝事延屍於戶外,是以有北面事屍之禮。」祝乃取牲膟膋,燎於爐炭,入以詔神於室,又出以墮於主前,《郊特牲》云「詔祝於室,坐屍於堂」是也。王乃洗肝於郁鬯而燔之,以制於主前,所謂制祭。次乃升牲首於室中,置於北墉下。後薦朝事之豆籩,乃薦腥於屍主之前,謂之朝踐,即此《禮運》「薦其血毛,腥其俎」是也。王乃以玉爵酌著尊泛齊以獻屍,三獻也。後又以玉爵酌著尊醴齊以亞獻,四獻也。乃退而合亨,至薦孰之時,陳於堂,故《禮器》云「設饌於堂」,乃後延主入室,大祖東面,昭在南面,穆在北面,徙堂上之饌於室內坐前,祝以斝爵酌奠於饌南,故《郊特牲》注云「天子奠斝,諸侯奠角」,即此之謂也。既奠之後,又取腸間脂,爇蕭合馨薌,《郊特牲》注云:「奠,謂薦孰時。」當此大合樂也。自此以前謂之接祭,乃迎屍入室,舉此奠斝,主人拜以妥屍,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拜妥屍」是也。後薦饌獻之豆籩,王乃以玉爵酌壺尊盎齊以獻屍,為五獻也。後又以玉爵酌壺尊醴齊以獻屍,是六獻也。於是屍食十五飯訖,王以玉爵因朝踐之尊,泛齊以酳屍,為七獻也,故鄭云:「變朝踐云朝獻,尊相因也。」朝獻,謂此王酳屍因朝踐之尊也。後乃薦加豆籩,屍酌酢主人,主人受嘏,王可以獻諸侯。於是後以瑤爵,因酌饋食壺尊醍齊以酳屍,為八獻也。鄭注《司尊彝》云:「變再獻為饋獻者,亦尊相因也。」再獻,後酳屍。獻,謂饋食時後之獻也,於時王可以瑤爵獻卿也。諸侯為賓者,以瑤爵酌壺尊醍齊以獻屍,為九獻。九獻之後,謂之加爵。案《特牲》有三加,則天子以下,加爵之數依尊卑,不秖三加也。故《特牲》三加爵,別有嗣子舉奠。《文王世子》諸侯謂之「上嗣」,舉奠亦當然。崔氏以為後獻皆用爵,又以九獻之外加爵,用璧角璧散。今案《內宰》云:「後祼獻則贊,瑤爵亦如之。」鄭注云:「瑤爵,謂屍卒食,王既酳屍,後亞獻之。」始用瑤爵,則後未酳屍以前不用也。又鄭注《司尊彝》云:「王酳屍用玉爵,而再獻者用璧角、璧散可知。」此璧角、璧散則瑤爵也。崔氏乃云:「正獻之外,諸臣加爵,用璧角璧散。」其義非也。其禘祭所用四齊者,禘祭在夏,醴齊盎齊,盛以犧尊,醍齊沈齊,盛以象尊。王朝踐獻用醴齊,後亞獻用盎齊,王饋獻用醍齊,後亞獻用沈齊,屍卒食,王酳屍因朝踐醴齊,後酳屍因饋食沈齊,諸臣為賓,獻亦用沈齊。禘祭無降神之樂,熊氏以為大祭皆有三始,有降神之樂,又未毀廟者,皆就其廟祭之,其餘皆如祫祭之禮。天子時祭用二齊者,春夏用犧尊盛醍齊,用象尊盛沈齊,秋冬用著尊盛醴齊,用壺尊盛盎齊,是一齊用一尊,《司尊彝》皆云「兩」者,以一尊盛明水,故皆云「兩」。若禘祫之祭,其齊既多,不得唯兩而巳。前巳備釋也。時祭唯用二齊,其諸侯用齊及酒,皆視天子,具如前說,其魯及王者之後皆九獻,其行之法與天子同。侯伯七獻,朝踐及饋獻時,君皆不獻,於九獻之中減二,故為七獻也。《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是也。子男五獻者,亦以薦腥饋孰二,君皆不獻,酳屍之時,君但一獻而巳。九獻之中去其四,故為五。此皆崔氏之說,今案《特牲少牢》屍食之後,主人主婦及賓備行三獻,主婦因獻而得受酢。今子男屍食之後,但得一獻,夫人不得受酢,不如卿大夫,理亦不通。蓋子男饋孰以前,君與夫人並無獻也。食後行三獻,通二灌為五也。《禮器》所云,自據侯伯七獻之制也。一曰:屍酢侯伯子男,亦用所獻之齊也。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此謂薦上古中古之食也。《[[周禮]]》祝號有六:「一曰神號,二曰鬼號,三曰祇號,四曰牲號,五曰繼號,六曰幣號。」號者,所以尊神顯物也。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及血毛,皆所以法於大古也。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此以下,皆所法於中古也。越席,翦蒲席也。冪,覆尊也。澣帛,練染以為祭服。嘉,樂也。莫,虛無也。《孝經說》曰:「上通無莫。」○祝,之六反,徐之又反,注同。殽,本或作餚,戶交反。越席,音活,注同,字書作趏,杜元凱云:結草。冪,本又作鼏,同,莫歷反。衣其,於既反。浣,戶管反。示號,音祇,本又作祗。齍音咨,皇云:「黍稷。」大音太,下「大史」同。爓,似廉反。染,如艷反,又如琰反。樂也,音洛。○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謂薦今世之食也。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以為眾俎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祥,善也,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也。○鈃,本又作鉶,音刑,盛和羹器,形如小鼎。羹音庚,舊音衡。別,彼列反,下文同。此禮之大成也。」解子游以禮所成也。   [疏]「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用上古中古之法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此是用上古也,「孰其殽」以下用中古也。「作其祝號」者,謂造其鬼神,及牲玉美號之辭,史、祝稱之,以告鬼神,故云「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者,謂朝踐之時,設此玄酒於五齊之上,以致祭鬼神。此重古設之,其實不用以祭也。○「薦其血毛」者,亦朝踐時延屍在堂,祝以血毛告於室也。○「腥其俎」者,亦謂朝踐時,既殺牲,以俎盛肉,進於屍前也。○「孰其殽」,骨體也。孰,謂以湯爓之,以其所爓骨體進於屍前也。○「與其越席」至「浣帛」,皆謂祭初之時。越席,謂蒲席。疏布,謂粗布。若依《[[周禮]]》,越席、疏布是祭天之物。此經云「君與夫人」,則宗廟之禮也。此蓋記者雜陳夏殷諸侯之禮,故雖宗廟而用越席疏布也。○「衣其澣帛」者,謂祭服練帛,染而為之。○「醴醆以獻」者,朝踐之時用醴,饋食之時用醆。○「薦其燔炙」者,謂燔肉炙肝。案《特牲禮》:主人獻屍,賓長以肝從,主婦獻屍,賓長以燔從。則此君薦之用炙也,夫人薦用燔是也。皇氏云:「燔謂薦孰之時,爇蕭合馨薌。」知不然者,案《詩•楚茨》云:「或燔或炙。」鄭云:「燔,燔肉也。炙,肝炙也。」則知此燔炙亦然,皇說非也。君與夫人交獻,第一君獻,第二夫人獻,第三君獻,第四夫人獻,是君與夫人交錯而獻也。○「以嘉魂魄」者,謂設此在上祭祀之禮,所以嘉善於死者之來魂魄是於死者之魂魄。○「是謂合莫」,莫,謂虛無寂寞,言死者精神虛無寂寞,得生者嘉善,而神來歆饗,是生者和合於寂寞。但《禮運》之作,因魯之失禮,孔子乃為廣陳天子諸侯之事,及五帝茸荃之道,其言雜亂,或先或後,其文不次,舉其大綱,不可以一代定其法制,不可以一概正其先後,若審此理,則無所疑惑。○注「《周禮》」至「元莫」。○正義曰:案《周禮》大祝辨六號,「一曰神號」,註:「若皇天上帝」;「二曰鬼號」,註:「若皇祖伯某」;「三曰祇號」,「若后土地祇」;「四曰牲號」,「若牛,曰一元大武」;「五曰齍號」,「若稷曰明粢」;「六曰幣號」,「若幣曰量幣」是也。云「號者,所以尊神顯物」者,其神號、鬼號、祇號,是尊神也。牲號、齍號、幣號,是顯物也。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者,案《士喪禮》小斂之奠,載牲體兩髀、兩肩、兩胉,並脊凡七體也。《士虞禮》:「主人不視豚解。」注云:「豚解,解前後脛脊脅而已。」是豚解七體也。案《特牲少牢》以薦孰為始之時,皆體解,無豚解,以無朝踐薦腥故也。其天子諸侯既有朝踐薦腥,故知腥其俎之時豚解。云「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者。體解,則《特牲少牢》「所升於俎,以進神者」是也。案《特牲》九體,肩一、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少牢》則十一體,加以脡脊、代脅為十一體也。是分豚為體解,此「孰其殽」,謂體解訖,以湯爓之,不全孰。次於腥而薦之堂,故《祭義》曰「爓祭,祭腥而退」是也。此則腥以法上古,爓法中古也。云「浣帛,練染以為祭服」者,此亦異代禮也。周禮則先染絲乃織成而為衣,故《玉藻》云:「士不衣織。」云「《孝經說》曰:上通無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為虛無。正本元字作無,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然後」至「大祥」。○正義曰:論祭饋之節,供事鬼神及祭未獻賓,並祭竟燕飲饗食賓客兄弟。○「然後退而合亨」者,前明薦爓既未孰,今至饋食,乃退取曏爓肉,更合亨之今孰,擬更薦屍。又屍俎唯載右體,其餘不載者及左體等,亦於鑊中亨煮之,故云「合亨」。○「體其犬豕牛羊」者,亨之既孰,乃體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供屍及待賓客兄弟等。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知非屍前正俎者,以此經所陳,多是祭末之事。若是屍前正俎,當云「是謂合莫」,不得云「是謂大祥」。既是人之祥善,故為祭末饗燕之眾俎也。○「實其簠、簋、籩、豆、鉶、羹」者,此舉事屍之時所供設也。若籩豆亦兼據賓客及兄弟之等,故《特牲少牢》賓及眾賓兄弟之等,皆有籩豆及俎是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此論祭祀祝嘏之辭。案《少牢》:「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是祝以孝告。《少牢》又云:「主人獻屍,祝嘏主人云:皇屍命工祝,丞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祿於天,宜稼於田,眉壽萬年,勿替引之。」是嘏以慈告,言祝嘏於時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是謂大祥」者,祥,善也。謂饋食之時,薦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故為大祥。○注「各首其義」者。○正義曰:首,猶本也。孝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捨魯,何適矣!政亂禮失,以為魯尚愈。○於音烏。呼,好奴反。捨音捨,下「捨禮」皆同。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非,猶失也。魯之郊,牛口傷、鼷鼠食其角,又有四卜郊不從,是周公之道衰矣。言子孫不能奉行興之。○禘,大計反。鼷音兮。   [疏]「孔子」至「適矣」。○正義曰:此明孔子歎意。前始發歎,末言自歎之意。子游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述其所懷。「於呼哀哉」是傷歎之辭。言觀周家文武之道,以經幽、厲之亂傷,此禮儀法則,無可觀瞻,唯魯國稍可,吾捨此魯國,更何之適而觀禮乎!言魯國尚愈。愈,勝也,言尚勝於餘國,故韓宣子適魯云:「周禮盡在魯矣。」○「魯之郊禘」至「其衰矣」。○正義曰:魯合郊禘也,非,是非禮。但郊失禮,則牛口傷,禘失禮,躋僖公。○注「非猶」至「興之」。○正義曰:「郊,牛口傷」,宣三年經文。「鼷鼠食其角」,成七年經文。「四卜郊不從」,僖三十一年經文。言子孫不能承奉興行周公之道,故致使郊牛有害,卜郊不從。   「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先祖法度,子孫所當守。○契,息列反。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假亦大也。不敢改其常古之法度,是謂大大也。將言今不然。   [疏]「杞之」至「守也」。○正義曰:杞郊禹,宋郊契,蓋是夏、殷天子之事,杞、宋是其子孫,當所保守,勿使有失。案《祭法》云:「夏郊鯀,殷郊冥。」今杞郊禹,宋郊契者,以鯀、冥之德薄,故更郊禹、契,蓋時王所命也。○「祝嘏」至「大假」。○正義曰:言天子諸侯所祭之時,祝以主人之辭而告神,神以嘏福而與主人,二者皆依舊禮,無敢易其常事古法,是謂大假。假,大也。既不敢易法,是於禮法大中之大,謂大大之極也。○注「假亦」至「不然」。○正義曰:「假,大也」,《釋詁》文。以經既有「大」字,故云「假亦大也」。從此以前皆論法於古道則為善,故上文「承天之祐」,次文「是謂合莫」,又次云「是謂大祥」,又次文「是謂大假」,皆論其善也。所以論其善者,將欲論其惡故也。鄭云「將言今不然」,今,謂孔子之時也,禮廢政壞,不如大祥大祥假之等。自此以下,皆論今時之惡,故下云「是謂幽國」、「是謂僣君」是也。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藏於宗祝巫史,言君不知有也。幽,暗也。國闇者,君與大夫俱不明也。   [疏]「祝嘏」至「幽國」。○正義曰:謂主人之辭告神;嘏,謂屍之辭致福告於主人,皆從古法。依舊禮,辭說當須以法用之於國,今乃棄去不用,藏於宗祝巫史之家,乃更改易古禮,自為辭說,非禮也。而國之君臣秖聞今日祝嘏之辭,不知古禮舊說,當是君臣俱暗,故云「是謂幽國」。   「醆,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僣君。僣禮之君也。醆、斝,先王之爵也,唯魯與王者之後得用之耳,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醆斝,古雅反,又音嫁,爵名也。夏曰醆,殷曰斝,周曰爵。   [疏]「醆斝」至「僣君」。○正義曰:醆是夏爵,斝是殷爵。若是夏殷之後祭祀之時,得以醆、斝及於屍君,其餘諸侯於禮不合。今者諸侯等祭祀之時,乃以醆、斝及於屍君,非禮也,此諸侯乃是僣禮之君。○注「醆斝」至「用之」。○正義曰:案《明堂位》云:「夏曰醆,殷曰斝。」是先王之爵也。天子有六代之樂,王者之後,得用郊天,故知唯天子王者之後得用之,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此醆、斝謂祭祀屍未入之時,祝酌奠於鉶南者也。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是也。若尋常獻屍,則用王爵耳。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劫脅之君也。冕弁,君之尊服。兵革,君之武衛及軍器也。○脅,許劫反。   [疏]「冕弁」至「脅君」。○正義曰:「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者,私家,大夫以下稱家。冕是袞冕,弁是皮弁。冕弁是朝廷之尊服,兵革是國家防衛之器,而大夫私家藏之,故云「非禮也」。○「是謂脅君」,脅,劫脅也。私藏公物,則見此君恆被臣之劫脅。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臣之奢富儗於國君,敗亂之國也。孔子謂:「管仲官事不攝,焉得儉?」○儗音擬。焉,於虔反。   [疏]「大夫」至「亂國」。○正義曰:「大夫具官」者,天子六卿,諸侯三卿。卿大夫若有地者,則置官一人,用兼攝群職,不得官官各須具是如君也。故孔子譏管仲云「官事不攝,焉得儉」是也。○「祭器不假」者,凡大夫無地,則不得造祭器。有地雖造而不得具足,並須假借。若不假者,唯公孤以上得備造,故《[[周禮]]》:「四命受器。」鄭云:「此公之孤,始得有祭器者也。」又云:「王之下大夫亦四命。」○「聲樂皆具」者,大夫自有判縣之樂,而不得如三桓舞八佾。一曰大夫祭,不得用樂者,故《少牢饋食》無奏樂之文,唯君賜乃有之。○「非禮也」者,若大夫並為上事,則為非禮也。○「是謂亂國」者,大夫為此上諸事,與君相敵,乃是敗亂之國也。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臣有喪昏之事而不歸,反服其衰裳以入朝,或與僕相等輩而處,是謂君臣共國,無尊卑也。有喪昏不歸唯君耳。臣有喪昏,當致事而歸。僕又不可與士齒。○期,居其反。朝,直遙反,注同。或與僕相,息亮反,一讀如字,則連下為句。等輩,卜內反。   [疏]「故仕」至「同國」。○正義曰:「仕於公曰臣」者,公是諸侯之號,臣是至賤之稱,今若仕於諸侯,其自稱以至賤之辭而曰臣,自貶退也。○「仕於家曰僕」者,謂卿大夫之僕,又賤於臣。若仕於大夫之家,即自稱曰僕,彌更卑賤也。○「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者,若君有喪昏,則恆在於國不歸。臣有喪昏,則歸向家,一期之間,不復使役也,故云「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者,今臣之有喪,乃不致事,身著衰裳而入君朝,或與家臣之僕錯雜而居,齊齒等輩,是為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者,君之喪昏而在國,臣有喪昏而不歸家,亦在國,是君與臣同國。又臣是卿大夫,與僕雜居。且臣是君之臣,僕是臣之僕,今卿大夫與僕雜居,尊卑無別,亦是君臣共國也。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言今不然也。《[[春秋]]》昭元年:」泰伯之弟針出奔晉。」剌其有千乘之國,不能容其母弟。○針,其廉反,又祇廉反。乘,時證反。故天子適諸侯,必捨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以禮籍入,謂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也。天子雖尊,舍人宗廟,猶有敬焉,自拱敕也。○壞音怪。惡,烏路反。拱,徐居勇反,後「拱持」同。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無故而相之,是獻謔也。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數如夏氏,以取弒焉。○謔,許約反,甯本又作寧。案《[[左傳]]》作「寧」,《公羊》作「甯」,各依字讀。父音甫。數,邑角反。取弒,申志反,又如字。   [疏]故「天子」至「為謔」。○正義曰:「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者,案《王制》云「天子之田,方千里」是也。「以處其子孫」者,謂子孫若有功德者,封為諸侯,無功德直食邑於畿內也。○「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者,謂諸侯子孫,封為卿大夫。若有其大功德,其子孫亦有采地,故《[[左傳]]》云:「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是處其子孫。○「大夫有采地以處其子孫」者,大夫位卑,不合割其采地以處子孫。但大夫以采地之祿,養其子孫,故云「以處其子孫」。然從「是謂幽國」以下,皆論其臣惡。今此云「是謂制度」而論善者,此論古之制度如此,今日則不然,謂今惡起文,故云「是謂制度」,非論今日之好,故注云「言今不然也。」○注「昭元」至「毋弟」。○正義曰:此所引《[[春秋]]》昭元年《公羊傳》文,引之者,證諸侯有國處子孫之義,譏秦伯不然也。○注「陳靈」至「殺焉」。○正義曰:此宣十年《左傳》文: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徵舒之母夏姬,公謂孔寧儀行父曰:「徵舒似女。」行父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後楚殺徵舒,立成公,是取弒也。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疾今失禮如此,為言禮之大義也。柄,所操以治事。○柄,兵命反。儐,必刃反。治政,皇如字,徐直吏反,下文注「以治事」同。為,於偽反,下「又為」、「遂為」皆同。操,士刀反。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又為言政失君危之禍敗也。肅,駿也。疵,病也。○倍,步內反。敝音弊,本亦作弊。疵,才斯反。峻,恤俊反。   [疏]「是故」至「君也」。正義曰:此一經疾時失禮致此在上禍敗之事,故言禮之大義。○「禮者,君之大柄」者,言人君治國須禮,如巧匠治物,執斤斧之柄。○「所以別嫌明微」者,此以下亦並明用禮為柄之事,使寡婦不夜哭,是別嫌;君子表微,是明微也。○「儐鬼神」者,以接賓以禮曰儐,以郊天祀地及一切神明,是儐鬼神也。○「考制度」者,考,成也。制度為廣狹丈尺,以禮成之也。○「別仁義」者,仁生義殺,各使中禮,有分別也。○「所以治政安君也」者,用禮為柄,如前諸事,故治國得政,君獲安存,故《[[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大臣」至「俗敝」。○正義曰:大臣,謂大夫以上。倍,謂倍君行私也。或有屢諫不聽,皆越關倍君而去。○「小臣竊」者,小臣,士以下。竊者,盜也。職闇位卑,但為竊盜府庫之事。○「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者,肅,駿急也。敝,凋殘也。君位已危,大臣又倍,小臣盜竊,愚君無奈此何,唯知暴怒,急行刑罰,故云「刑肅」。上下乖離,故云「俗敝」。俗敝刑肅、故法教無常。○注「肅,駿也。疵,病也」。○正義曰:案《釋詁》文。云肅、駿俱訓為疾,是肅為駿也。《釋詁》文又云:「疵,病也。」疵國者,君既危於上,臣又叛於下,刑肅嚴重,風俗凋敝,皆國之病,故云「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於此又遂為之言政也。藏,謂輝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輝音暉。見,賢遍反。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下也。殽天之氣,以下教令,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也。○殽,戶教反。注及下同。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謂教令由社下者也。社,土地之主也。《[[周禮]]》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會,古外反。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祖下者,《大傳》曰: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上,時掌反。下「上配」、「上生」皆同。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獸,可作器物,共國事。○共音恭。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五祀下者。五祀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政之行如此,何用城郭溝池之為。   [疏]「故政」至「固也」。正義曰:此一節以上文云政之不正,則國亂君危。此則廣言政之大理,本於天地及宗廟山川五祀而來,所來既重,故君用之,得藏身安固也。○「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者,故,因上起下之辭。人君身在於中,施政於外,人但見其政,不見其身。若政之美盛,則君身安靜,故云「政者,所以藏身也」。鄭云「藏謂煇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是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是故,謂政是藏身之固。其事既重,所施教令,必本於天而來。天有運移,若星辰圍繞北極;氣有陰陽,若冬夏之有寒暑。○「殽以降命」者,殽,效也,言人君法效天氣,以降下政教之命,效星辰運轉於北極,為昏媾姻亞;效天之陰陽寒暑,為刑獄賞罰,是「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者,上云「政本於天」,此論政降於地。上既云「必本於天,殽以降命」,此亦當云「必本於地,殽以降命」。但上文既具,故此略而變文,直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命者,政令之命,降下於社,謂從社而來以降民也。社即地也,指其神謂之社,指其形謂之地。法社以下教令,故云「謂之殽地」。地有五土,生物不同,人君法地,亦養物不一也。○「降於祖廟」者,此亦政教之命降下於民,由祖廟而來,謂法祖廟以下政令。○「之謂仁義」者,父親,仁也。祖尊,義也。言法此父祖,施仁義於民也。上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此亦當云「命降於祖之謂殽廟」,以上文既具,故此又略而變文,與上不同,自下皆然也。○「降於山川」者,謂所施政令之命下於民者,從山川而來,謂法效山川,以為教令也。○「之謂興作」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作器物,人君法山川,以興作其物也。○「降於五祀」者,所施政令降於民者,從五祀而來,謂法此五祀之神,以施政令也。○「之謂制度」者,初造五祀之人,既立中霤、門、戶、灶、行大小形制,各有法度,後王所以取為制度等級也。○「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者,政既法天地,法祖廟山川五祀,所重若此,謹慎行之,所以藏其身而堅固。○注「殽天」至「之節」。○正義曰:案昭二十五年《[[左傳]]》云:「禮者,天之經,地之義,為父子兄弟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為刑罰威獄以類其震曜殺戮。」此注云「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總包之也,皆法天之所為,以下教令也。○注「社土」至「物生」。○正義曰:下云「社者,神地之道」,此云「土地之主」,主則神也。「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者,此《大司徒》文。五地則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有所生。五地總生萬物,人君法之,施政令,亦總養萬民也。○注「《大傳》」至「義也」。○正義曰:引此者,證祖禰廟有仁義也。云「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者,自,用也。率,循也。言用禰之仁,依循而上,以至於祖,遠者恩愛漸輕,是據仁恩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者,言用祖之義,依循而下,以至於禰,高者尊重,是義事也。祖廟之中,自然有此仁義,人君法之,施此仁義教令,以教下民也。○注「五祀」至「制度」。○正義曰:此五祀,鄭云「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者,如鄭此言,則五祀神者,謂初造五祀之神。此人造五祀,有其制度,後王法此人之神,更為制度,此人造五祀,非五祀本神也。其五祀亦自然有其虛無之神,非後王所取法也,故此不言之。○注「政之」至「之為」。○正義曰:言政之行若能如此法天陰陽,使賞罰得所,法地高下,令尊卑有序,法之祖廟而行仁義,法之山川五祀而為興作制度,若能如此,則民懷其德,禍害不來,何所防禦?故云:「何用城郭溝池之為?」言不用城郭溝池也。 joyw4z7y4dgip31powd1pxhjeugmzgm 2173461 2173460 2022-08-22T02:27:23Z 冷落清秋節 94505 correct error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十一·禮運第九 | override_author = [[作者:鄭玄|鄭玄]]注、[[作者:孔穎達|孔穎達]]疏 | previous = [[../20|-{A|卷}-二十·文王世子第八]] | next = [[../22|卷二十二·禮運第九]] | notes = }}   陸曰:「鄭云《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及陰陽轉旋之道。」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A|云}-:「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此於《別錄》屬《通論》。」不以子游為篇目者,以曾子所問,事類既煩雜,不可以一理目篇;子游所問唯論禮之運轉之事,故以《禮運》為標目耳。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亦祭宗廟,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與音預。蠟,仕嫁反,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蠟」,《字林》作䄍。索,所百反,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觀,闕也。孔子見魯君於祭禮有不備,於此又睹象魏舊章之處,感而歎之。○觀,古亂反,注同。喟,去位反,又苦怪反,《說文》云:「大息。」處,昌慮反,下「同處」同。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言偃,孔子弟子子游。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末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謂五帝時也。英,俊選之尤者。逮,及也,言不及見。志,謂識古文。不言魯事,為其大切廣言之。○逮音代,一音代計反。選,宣面反,下文皆同。為,於偽反,下文「為巳」皆同。   [疏]「昔者」至「而歎」。○正義曰:皇氏云:「從『昔者仲尼』以下至於篇末,此為四段。自初至「是謂小康」為第一,明孔子為禮不行而致發歎。發歎所以最初者,凡說事必須因漸,故先發歎,後使弟子因而怪問,則因問以答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至『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為第二,明須禮之急。前所歎之意,正在禮急,故以禮急次之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至『此禮之大成也』為第三,明禮之所起。前既言禮急,急則宜知所起之義也。又自『孔子曰:嗚呼哀哉』訖篇末為第四,更正明孔子歎意也。以前始發,未得自言歎意,而言偃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備述所懷也。」今此第一段明孔子發歎,遂論五帝茸荃道德優劣之事,各隨文解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者,謂仲尼與於蠟祭之賓也。「事畢」者,謂蠟祭畢了。○「出遊於觀之上」者,謂出廟門,往雉門。雉門有兩觀。皇氏云:「登游於觀之上。」熊氏云:「謂遊目看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者,「喟」是歎之形貌,言口輔喟然而為歎也。○注「蠟者」至「之中」。○正義曰:「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者,《郊特牲》文。十二月者,據周言之,若以夏正言之,則十月,以殷言之,則十一月,謂建亥之月也。以萬物功成報之。云「亦祭宗廟」者,以《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以臘先祖,故云「亦祭宗廟」,總而言之謂之為蠟。若析而言之,祭百神曰「蠟」,祭宗廟曰「息民」,故鄭注《郊特牲》云:「息民與蠟異。」此據總而言之,故祭宗廟而云「與於蠟賓」也。《廣雅》云「夏曰清祀」,以清絜祭祀;「殷曰嘉平」,嘉,善也,平,成也,以歲終萬物善成,就而報功。其蠟與臘名,巳具於上,知此蠟是祭宗廟者,以下云「出遊於觀之上」,故知是祭宗廟也。云「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者,以其與蠟祭,故知仕魯也。魯臣而稱賓者,以祭祀欲以賓客為榮,故雖臣亦稱賓也。○注「觀闕」至「歎之」。○正義曰:《[[爾雅]]•釋宮》云:「觀謂之闕。」孫炎云:「宮門雙闕者,舊縣法象,使民觀之處,因謂之闕。」熊氏云:「當門闕處,以通行路。既言雙闕,明是門之兩旁相對為雙。」熊氏得焉。《[[白虎通]]》云:「闕是闕疑。」義亦相兼。案何休注《公羊》:「天子兩觀外闕,諸侯台門。」則諸侯不得有闕。魯有闕者,魯以天子之禮,故得有之也。《公羊傳》云「設兩觀,乘大路,此皆天子之禮」是也。案定二年,雉門災及兩觀,魯之宗廟在雉門外左,孔子出廟門而來至雉門游於觀。此觀又名象魏,以其縣法象魏。巍也,其處巍巍高大,故哀三年桓宮災,「季桓子至,御公立於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熊氏云:「天子藏舊章於明堂,諸侯藏於祖廟。」知者,以天子視朔於明堂,諸侯於祖廟故也。《[[春秋穀梁傳|穀梁傳]]》云:「天子班告朔於諸侯,諸侯受乎禰廟。」非鄭義也。云「感而歎之」者,一感魯君之失禮,二感舊章廢棄,故為歎也。○「仲尼」至「何歎」。○作《記》者言其所歎之由,又言其所歎之事,故云「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蓋」者,謙為疑辭,不即指正也。於時言偃在側,而問之曰:「君子何歎?」言歎恨何事。不云「孔子」而云「君子」者,以《[[論語]]》云「君子坦蕩蕩」,不應有歎也,故云「君子何歎」。○注「言偃」至「子游」。○正義曰:案《仲尼弟子傳》云:「姓言名偃,字子游,魯人也。」○「孔子」至「志焉」。○孔子既見子游所問,若指言魯失禮,恐其大切,故廣言五帝以下及茸荃盛衰之事。此一經孔子自序,雖不及見前代而有志記之書,披覽可知。自「大道之行」至「是謂大同」,論五帝之善。自「大道既隱」至「是謂小康」,論茸荃之後。今此經云「大道之行也」,謂廣大道德之行,五帝時也。○「與三代之英」者,「英」謂英異,並與夏殷週三代英異之主,若禹湯文武等。○「丘未之逮也」者,未,猶不也。逮,猶及也。言生於周衰,身不及見上代,不能備知。雖然不見大道三代之事,而有志記之書焉,披覽此書,尚可知於前代也。○注「大道」至「言之」。○正義曰:以下云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大道在禹湯之前,故為五帝時也。云「英,俊選之尤」者,案《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聖。」《毛詩傳》又云:「萬人為英。」是英皆多於俊選,是俊選之尤異者。即禹湯文武茸荃之中俊異者。云「志,謂識古文」者,「志」是記識之名,「古文」是古代之文籍,故《[[周禮]]》云:「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其善志。」皆志記之書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禪,善面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孝慈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無匱乏也。○長,丁丈反。矜,古頑反。匱,其魏反。男有分,分,猶職也。○分,扶問反。注同。女有歸,皆得良奧之家。○奧,烏報反。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勞事不憚,施無吝心,仁厚之教也。○惡,烏故反,下同。憚,大旦反。吝,力刃反,又力覲反。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尚辭讓之故也。故外戶而不閉,御風氣而已。是謂大同。」同,猶和也,平也。   [疏]「大道」至「大同」。○正義曰:既云見其遺記,此以下說記中之事,故此先明五帝時也。○「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是也。○「選賢與能」者,曏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凶、舉十六相之類是也。鄭注《鄉大夫》云:「賢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藝者。」四凶:共工、驩兜、鯀、三苗。十六相,八元謂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愷謂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也。○「講信脩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脩,習。睦,親也。世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云「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是也。又凡所行習,皆親睦也,故《[[孝經]]》云「民用和睦」是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者,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不獨子已子。使老有所終者,既四海如一,無所獨親,故天下之老者皆得贍養,終其餘年也。○「壯有所用」者,壯,謂年齒盛壯者也。所用,謂不愛其力以奉老幼也。亦重任分輕任並,班白者不提挈是也。○「幼有所長」者,無所獨子,故天下之幼,皆獲養長以成人也。○「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者,壯不愛力,故四者無告及有疾者,皆獲恤養也。○「男有分」者,分,職也。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無失分也。○「女有歸」者,女謂嫁為歸。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失時也。故注云:「皆得良奧之家。」○「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者,貨,謂財貨也。既天下共之,不獨藏府庫,但若人不收錄,棄擲山林,則物壞世窮,無所資用,故各收寶而藏之。是惡棄地耳,非是藏之為巳,有乏者便與也。○「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巳」者,力,謂為事用力。言凡所事,不憚劬勞,而各竭筋力者,正是惡於相欺,惜力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營贍。故云「不必為巳」也。○「是故謀閉而不興」者,興,起也。夫謀之所起,本為鄙詐。今既天下一心,如親如子,故圖謀之事,閉塞而不起也。「盜竊亂賊而不作」者,有乏輒與,則盜竊焉施?有能必位,則亂賊何起作也?○「故外戶而不閉」者,扉從外闔也。不閉者,不用關閉之也,重門擊柝,本御暴客。既無盜竊亂賊,則戶無俟於閉也,但為風塵入寢,故設扉耳。無所捍拒,故從外而掩也。○「是謂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注「禪位」至「親也」。○正義曰:「禪位授聖」,謂堯授舜也。不家之者,謂不以天位為己家之有授子也。天位尚不為己有,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與天下共之,故選賢與能也。己子不才,可捨子立他人之子,則廢朱均而禪舜禹是也。然巳親不賢,豈可廢已親而事他人之親?但位是天位,子是卑下,可以捨子立他人之子。親是尊高,未必有位,無容廢已之親,而事他親。但事他親有德,與已親同也。案《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配天事重,不以瞽叟為祖宗。此亦不獨親之義也。○注「勞事」至「教也」。○正義曰:以經云「力惡其不出於身」,欲得身出氣力,是勞事無憚也。憚,難也。謂不難勞事。云「施無吝心」者,經云「不必藏於已」,財貨欲得施散,是無吝留之心。先釋「力」,然後釋「財」,便文,無義例也。   「今大道既隱,隱,猶去也。天下為家。傳位於子。○傳,丈專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俗狹嗇。○狹音洽。嗇音色。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亂賊繁多,為此以服之也。大人,諸侯也。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巳。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以其違大道敦樸之本也。教令之稠,其弊則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知音智。樸,普角反。稠,直由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由,用也,能用禮義以成治。○治,直吏反。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考,成也。刑,猶則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埶,埶位也。去,罪退之也。殃,猶禍惡也。○埶音世,本亦作勢。去,羌呂反。注同。是謂小康。」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禮,於忠信為薄,言小安者失之,則賊亂將作矣。   [疏]「今大」至「小康」。○正義曰:前明五帝已竟,此明三代俊英之事。孔子生及三代之末,故稱今也。隱,去也。干戈攻伐,各私其親,是大道去也。○「天下為家」者,父傳天位與子,是用天下為家也,禹為其始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者,君以天位為家,故四海各親親而子子也。○「貨力為已」者,藏貨為身,出力贍已。○「大人世及以為禮」者,大人,謂諸侯也。世及,諸侯傳位自與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謂父傳與子,無子則兄傳與弟也,以此為禮也。然五帝猶行德不以為禮,三王行為禮之禮,故五帝不言禮,而三王云「以為禮」也。「城郭溝池以為固」者,城,內城。郭,外城也。溝池,城之巉。既私位獨傳,則更相爭奪,所以為此城郭溝池,以自衛固也。○「禮義以為紀」者,紀,綱紀也。五帝以大道為紀,而茸荃則用禮義為紀也。○「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者,緣此諸事有失,故並用禮義,為此以下諸事之紀也。君臣義合,故曰「正」。父子天然,故云「篤」。篤,厚也。兄弟同氣,故言「睦」。夫婦異姓,故言和,謂親迎合巹之事。○「以設制度」者,又用禮義設為宮室、衣服、車旗、飲食、上下、貴賤,各有多少之制度也。○「以立田里」者,田,種穀稼之所。裡,居宅之地,貴賤異品。○「以賢勇知」者,賢,猶崇重也。既盜賊並作,故須勇也。○更相欺妄,故須知也。所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以功為已」者,立功起事,不為他人也。○「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者,故奸詐之謀,用是貨力為已而興作,而戰爭之兵,由此貨力為已而發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者,以其時謀作兵起,遞相爭戰,禹湯等能以禮義成治,故云「由此其選」。由,用也。此,謂禮義也。用此禮義教化,其為三王中之英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言此聖賢六人,皆謹慎於禮,以行下五事也。○「以著其義」者,此以下皆謹禮之事也。著,明也。義,宜也。民有失所,則用禮義截斷之,使得其宜也。○「以考其信」,考,成也。民有相欺,則用禮成之使信也。「著有過」者,著,亦明也。過,罪也。民有罪則用禮以照明之也。○「刑仁」者,刑,則也。民有仁者,用禮賞之,以為則也。○「講讓」者,民有爭奪者,用禮與民講說之,使推讓也。○「示民有常」者,以禮行上五德,是示見民下為常法也。然此五德,即仁、義、禮、知、信也。能明有罪是知也,能講推讓即是禮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者,由,用也。去,罪退之。殃,禍惡也。若為君而不用上謹於禮以下五事者,雖在富貴埶位,而眾人必以為禍惡,共以罪黜退之。○「是謂小康」者,康,安也。行禮自衛,乃得不去埶位,及不為眾所殃,而比大道為劣,故曰「小安」也。○注「大人,諸侯也」。○正義曰:上既云「天下為家」,是天子之治天下也。以「大人世及而為禮」,明大人非天子,又云「世」,及復非卿大夫,故以為諸侯。凡文各有所對,《易•革卦》「大人虎變」,對「君子豹變」,故大人為天子。《士相見禮》云:「與大人言,言事君。」對士文。云「事君」,故以大人為卿大夫。○注「教令之稠,其弊則然」。○正義曰:以三王之時,教令稠數,徵責繁多,在下不堪其弊,則致如此。然,謂謀作兵起也。案《[[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尚書]]》舜征有苗,則五帝有兵。今此三王之時,而云「兵由此起」者,兵設久矣,但上代之時用之希少,時有所用,故雖用而不言也。三王之時,每事須兵,兵起煩數,故云「兵猶此起」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相,視也。遄,疾也。言鼠之有身體,如人而無禮者矣。人之無禮,可憎賤如鼠,不如疾死之愈。○復,扶又反,下「復問」同。相,息亮反,注同。遄,巿專反。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聖人則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於鬼神以制禮,下教令也。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鬼者,精魂所歸,神者,引物而出,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殽,戶教反,法也,徐戶交反。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民知嚴上,則此禮達於下也。○冠,古亂反。朝,直遙反。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民知禮則易教。○易,以豉反。   [疏]「言偃」至「正也」。○正義曰:言偃既見夫子所云三王得禮則興,失禮則亡,故云「禮之急」也。故孔子乃答以禮所用,既上以承天之道,下以治民之情,不云「承地」者,承天則承地可知。○「故失之者死」者,言失禮則死,若桀紂也。○「得之者生」者,若禹湯也。引《詩•鄘風》者,證人若無禮,不如速死。此《詩》衛文公以禮化其臣子,臣子無禮之人。相,視也。視鼠有其形體,人亦有其形體,鼠無禮故賤,人有禮故貴。若人而無禮,何異於鼠?鼠之無禮,不能損害。人之無禮,傷害更多,故云「胡不遄死」。胡,何也。遄,疾也。何不疾死,無所侵害。既言無禮則死,又言禮之所起,其本尊大,故云「夫禮必本於天」,言聖人制禮,必則於天。禮從天出,故云「必本於天」。非但本於天,又殽於地。殽,效也。言聖人制禮,又效於地,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列於鬼神」,言聖人制禮,布列傚法於鬼神,謂法於鬼神以制禮。聖人既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本謂制禮以教民,故祀天禋地,享宗廟,祭山川,一則報其禮之所來之功,二則教民報上之義。○「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者,民既知嚴上之義,曉達喪禮,喪有君親,知嚴上則哀其君親,是曉達喪禮也。祭是享祀君親,既知嚴上則達於祭也。射、御是防禦供御尊者,人知嚴上,則達於射御。冠有著代之義,昏有代親之感,人知嚴上,則達冠昏矣。朝是君之敬上,聘是臣之事君,民知嚴上則達於朝聘,在下既曉於此八者之禮,無教不從。「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者,天下,謂天子。國,謂諸侯。家,謂卿大夫。下既從教,不復為邪,故得而正也。○注「聖人」至「屬也」。○正義曰:「則天之明,因地之利」,昭二十五年《[[左傳]]》文。「則天之明」者,彼傳云「為昏媾姻亞」。杜預云:「若眾星之共辰極也。」猶昏媾姻亞,繫於家人。云「因地之利」者,彼傳云:「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是也。云「取法度於鬼神」者,下文云「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於祖廟出者,謂取仁於禰,取義於祖,是取仁義法度於祖禰之鬼神。下文云「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以興作器物,是取興作於山川之鬼神也。下文云「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於五祀下者,此五祀之神,始謂中霤、門、戶、灶、行之法。後王制禮,取之以為制度,是取法度於五祀之鬼神也。下文又云「必本於天,殽於地」之後,乃云「祖廟、山川、五祀」。此文「本天、效地」之下,總云「列於鬼神」,則鬼神之文,包此三事,故鄭注云「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云「以制禮,下教令也」者,謂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既畢,下此禮之教令以教民,故下文云「殽以降命」,又云「命降於社」,又云「降於祖廟」,又云「降於山川」,又云「降於五祀」,降則下也,謂法此等之神,以下教令,又祀此等之神,教民嚴上,故鄭解此云:「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云「鬼者,精魂所歸。神,引物而出」者,謂之宗廟山川五祀,據其精魂歸藏,不知其所,則謂之鬼。宗廟能引出仁義,山川能引出興作,五祀能引出制度,又俱能引出福慶謂之神也。三者皆為鬼神,故下文云「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又云「山川所以儐鬼神」,是山川稱鬼神也。皇氏以此鬼神謂宗廟山川五祀,其義非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欲知禮終始所成。○極,如字,徐紀力反。與音餘。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欲行其禮,觀其所成。是故之杞,杞,夏後氏之後也。而不足徵也。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有《小正》,音徵,本或作「有《夏小正》」。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宋,殷人之後也。吾得《坤乾》焉。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坤,苦門反。乾,其連反。《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觀於二書之意。   [疏]「言偃」至「觀之」。○正義曰:言偃既見孔子極言禮,故問其禮之終始,可得聞不?「孔子曰:我欲觀夏道」以下至「禮之大成」,答以所成之事。但語意既廣,非一言可了。所答之辭,凡有數節,今略言之。前云「大道之行,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此「我欲觀夏道」至「以是觀之」,論披撿二記之書,乃知上代之禮運轉之事。自「夫禮之初」至「皆從其初」,論中古祭祀之事及死喪之禮,今時所法於前取以行者。自「昔者先王」至「皆從其朔」,論昔者未有宮室火化,後聖有作,始制宮室炮燔醴酪之事,今世取而行之,故云「皆從其朔」。但今世一祭之中,凡有兩節,上節是薦上古、中古,下節是薦今世之食。自「玄酒在室」至「承天之祜」,總論今世祭祀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總論兩節祭祀獲福之義。自「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別論祭之上節薦上古、中古之食,並所用之物。自「然後退而合亨」至「是謂大祥」,論祭之下節薦今世之食。「此禮之大成」一句,總結上所陳之言也。○「我欲觀夏道」者,我欲行夏禮,故觀其夏道可成以不,是故之適於杞,欲觀夏禮而與之成。○「而不足徵」者,徵,成也。謂杞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夏禮。然因往適杞,而得夏家四時之書焉。夏禮既不可成,我又欲觀殷道可成與不,是故適宋,亦以宋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禮。吾得殷之《坤乾》之書,謂得殷家陰陽之書也。其殷之《坤乾》之書,並夏四時之書,吾以二書觀之,知上代以來,至於今世,時代運轉,禮之變通,即下云「夫禮之初」以下是也。○注「欲行」至「所成」。○正義曰:言我欲行夏禮,觀此夏禮堪成與不。知非直觀其禮,而云觀其所成者,以下云「而不足徵」。○注「杞,夏後氏之後」。○正義曰:案《樂記》云「武王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又《[[史記]]》云:「武王伐紂,求夏後之後,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是也。○注「徵成」至「成也」。○正義曰:「徵」者,徵驗之義,故為成。若有賢君,則自然成之,當不須孔子。而云「無賢君,不足與成」者,以杞是夏後,雖有賢君,欲成夏禮,必須聖人讚佐。若其君之不賢,假令孔子欲往贊助,終不能舉行夏禮,雖助無益,故《[[論語]]》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則說之在孔子,行之在杞君。以杞君不能行,故不足與成。所以不能行者,《[[論語]]》云:「文獻不足故也。」○注「得陰陽之書」。○正義曰:先言「坤」者,熊氏云:「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注「觀於二書之意」。正義曰:案孔子以大聖之姿,無所不覽,故脩《[[春秋]]》,贊《易》道,定禮樂、明舊章。今古墳典無所不載,而獨觀此二書,始知禮之運轉者,以《詩》、《書》、《禮》、《樂》,多是周代之書,皇帝墳典又不論陰陽轉運之事,而夏之四時之書,殷之坤乾之說,並載前王損益陰陽盛衰,故觀此二書,以知其上代也。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言其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猶然。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蕢讀為塊,聲之誤也。塊,堛也,謂摶土為桴也。土鼓,築土為鼓也。○燔音煩。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污尊,烏華反,注同,一音作烏。杯,步侯反。蕢,依注音塊,苦對反,又苦怪反,土塊也。桴音浮,鼓搥。齊,側皆反。釜,本又作釜,音父。甑,即孕反。燒,如字,又舒照反。鑿,在洛反。掬,九六反,本亦作臼,音蒲侯反。堛,普逼反。{{PUA|}}專,徒端反。築,徐音竹。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招之於天。○號音戶毛反。皋音羔。然後飯腥而苴孰,飯以稻米,上古未有火化。苴孰,取遣奠有火利也。苴或為俎。○飯,扶晚反,注同。腥音星。苴,子餘反,苞也,徐爭初反。遣,棄戰反。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地藏謂葬。○知音智。故死者北首,首,陰也。○首,手又反,注同。生者南鄉。鄉,陽也。○鄉,許亮反,注同。皆從其初。謂今行之然也。   [疏]「夫禮」至「飲食」。○正義曰:此一節論上代物雖質略,以其齊敬,可以致祭神明。「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者,從此以下,至「禮之大成」,皆是二書所見之事。「夫」者,發語之端。禮,謂吉禮,此吉禮元初始諸飲食。諸,於也。始於飲食者,欲行吉禮,先以飲食為本。但中古之時,飲食質略,雖有火化,其時未有釜甑也。「其燔黍捭豚」者,「燔黍」者,以水洮釋黍米,加於燒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污尊而抔飲」者,謂鑿池汙下而盛酒,故云「污尊」,以手掬之而飲,故云「抔飲」。「蕢桴」者,又搏土塊為桴。皇氏云「桴謂擊鼓之物」,故云蕢桴。○「土鼓」,築土為鼓。故云「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者,言上來之物,非但可以事生,若,如也,言猶如此,亦可以致其恭敬於鬼神,以鬼神享德,不享味也。○注「中古」至「鼓也」。正義曰:伏犧為上古,神農為中古,五帝為下古。若《易》歷三古,則伏犧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故《易緯》云:「蒼牙通靈,昌之成運,孔演命明道經。」蒼牙則伏犧也,昌則文王也,孔則孔子也。故《易•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謂文王也。若三王對五帝,則五帝亦為上古,故《士冠禮》云:「大古冠布。」下云:「三王共皮弁。」則大古五帝時,大古亦上古也。不同者,以其文各有所對,故上古、中古不同也。此云「中古」者,謂神農也。知者,以《明堂位》云:「土鼓、葦籥,伊耆氏之樂。」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為蠟。」是報田之祭。伊耆氏始為蠟,則於時始為田也。今此云「蕢桴」、「土鼓」,故知此謂神農也。「蕢讀為塊」者,以經中蕢字,乃是草名,不可為桴。桴與土鼓相連,塊是土之流類,故讀為塊。「塊,堛也」,《廣雅》文。「土鼓,築土為鼓」者,以與「污尊抔飲」相連,貴尚質素,故知築土為鼓,周代極文而不爾也。故杜注《周禮•籥章》云:「以瓦為匡,不須築土。或以為桴,則搏拊也。」謂摶土為搏拊,以手擊之而為樂。其築土為鼓,先儒未詳,蓋築地以當鼓節。不云「築地鼓」者,以經稱土鼓,故言「築土」,順經文也。經云「禮之初,始諸飲食」,謂祭祀之禮,故始諸飲食。其人情之禮,起則遠矣。故昭二十六年《[[左傳]]》云「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是也。○「及其」至「其初」。○正義曰:上言古代質素,此言後世漸文,謂五帝以下至於三王。及其身之死也,升上屋而號呼,「告曰皋某復」者,謂北面告天曰皋。皋,引聲之言。某,謂死者名。令其反覆魄,復魄不復,然後浴屍而行含禮。於含之時,飯用生稻之米,故云「飯腥」,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苴孰」者,至欲葬設遣奠之時,而用苞裹孰肉,以遣送屍,法中古脩火化之利也。熊氏云:「升屋而號,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云:「中古也。」中古未有宮室,皇說非也。○「故天望而地藏也」者,天望,謂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謂葬地以藏屍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者,覆釋所以天望地藏之意。所以地藏者,由體魄則降故也,故以天望招之於天,由知氣在上故也。○「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者,體魄降入於地為陰,故死者北首,歸陰之義。死者既歸陰,則生者南鄉歸陽也。○「皆從其初」者,謂今世飯腥苴孰,與死者北首生者南鄉之等,非是今時始為此事,皆取法於上古中古而來,故云「皆從其初」。前文云「燔黍捭豚」,謂中古之時。次云及其死也,似還論中古之死,但中古神農,未有宮室,上棟下宇。乃在五帝以來,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則非神農時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以為及其死也,還論中古時;飯腥苴孰,謂五帝時,故云「然後」,其義非也。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寒則累土,暑則聚薪柴居其上。○窟,苦忽反。橧,本又作增,又作曾,同,則登反。樔,本又作巢,助交反。未有火化,食腥也。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此上古之時也。○茹音汝。衣,於既反。○後聖有作,作,起。然後脩火之利,孰冶萬物。范金,鑄作器用。○鑄,之樹反。合土。瓦瓴、甓及甒、大。○合如字,徐音閤。瓴音令。甓,步歷反。甒音武。大音泰。甒、大,皆樽名。以為台榭、宮室、牖戶。榭,器之所藏也。○榭音謝,本亦作謝。牖音酉。以炮,裹燒之也。○炮,薄交反,徐扶交反。裹音果。以燔,加於火上。○燔音煩。以亨,煮之鑊也。○享,普伻反,煮也。下「合亨」同。鑊,戶郭反。以炙,貫之火上。○炙,之石反。貫,古亂反。以為醴酪。烝釀之也。酪酢。○醴音禮。酪音洛。烝,之承反。釀,女亮反。酢,,七故反。,才再反,徐祖冀反。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朔亦初也,亦謂今行之然。   [疏]「昔者先王」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更論上古之事,昔者先王既云「未有宮室」,則總是五帝之前。云「未有火化」之事,則唯為伏犧之前,以上文中古神農有火故也。○「冬則居營窟」者,營累其土而為窟,地高則穴於地,地下則窟於地上,謂於地上累土而為窟。○「夏則居橧巢」者,謂橧聚其薪以為巢。○「飲其血,茹其毛」者,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後聖」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論中古神農及五帝並三王之事,各隨文解之。○「後聖有作」者,謂上古之後,聖人作起。○「然後脩火之利」者,謂神農也。火利言脩者,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神農更脩益使多,故云「脩」。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鄭《六藝論》云:「燧人在伏犧之前。凡六紀九十一代。」《廣雅》云:一紀二十六萬七千年。六紀計一百六十萬二千年也。○「范金合土」者,「范金」者,謂為形范以鑄金器。「合土」者,謂和合其土,燒之以作器物。○「以為台榭宮室牖戶」者,謂五帝時也。○「以炮,以燔」、「以為醴酩」及「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之屬,亦五帝時也。○「皆從其朔」者,謂今世所為范金合土燒炙醴酪之屬,非始造之,皆仿法中古以來,故云「皆從其朔」。○注「孰冶萬物」。○正義曰:孰,謂亨煮。冶,謂陶鑄也。○注「瓦瓴甓及甒大」。○正義曰:《檀弓》云:「有虞氏之瓦棺。」《釋器》云:「瓴甋謂之甓。」郭注云:「塶,磚也。」《禮器》云:「君尊瓦甒。」又《明堂》云:「泰,有虞氏之尊。」此等皆燒土為之。○注「榭,器之所藏也」。○正義曰:知者,案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公羊》云「樂器藏焉爾」,《穀梁》云「樂器之所藏」是也。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此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也。粢讀為齊,聲之誤也。《[[周禮]]》:「五齊,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字雖異。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也。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也。祐,福也,福之言備也。○盞,側眼反。粢,依注為齊,才細反,注「五齊」皆同。醍音體。嘏,本或作假,古雅反。祜音戶。粢讀音咨。泛,芳斂反,徐音汎。盎,烏浪反。   [疏]「故玄」至「之祜」。○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因於古昔所供之物,並酒之所陳之處。○「玄酒在室」者,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而大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以今雖有五齊三酒,貴重古物,故陳設之時,在於室內而近北。「醴醆在戶」,醴,謂醴齊。醆,謂盎齊。以其後世所為,賤之,陳列雖在室內,稍南近戶,故云「醴醆在戶」。皇氏云「醴在戶內,醆在戶外」,義或然也。其泛齊所陳,當在玄酒南,醴齊北,雖無文,約之可知也,以熊氏、崔氏並云:「此據禘祭,用四齊,不用泛齊也。」○「粢醍在堂」者,以卑之,故陳列又南近戶而在堂。「澄酒在下」者,澄,謂沈齊也。酒,謂三酒:事酒,昔酒,清酒之等,稍卑之,故陳在堂下也。○「陳其犧牲」者,謂將祭之夕,省牲之時,及祭日之旦,迎牲而人麗於碑。案《特牲禮》:陳鼎於門外北面,獸在鼎南東首,牲在獸西西上北首,其天子諸侯夕省牲之時,亦陳於廟門外,橫行西上。○「備其鼎俎」者,以牲體於濩,鑊在廟門之外,鼎隨鑊設,各陳於鑊西,取牲體以實其鼎,舉鼎而入,設於阼階下,南北陳之,俎設於鼎西,以次載於俎也。故云「備其鼎俎」。案《少牢》「陳鼎於廟門之外,東方北面北上」,又云「鼎入陳於東方,當序西面北上,俎皆設於鼎西」是也。○「列其琴瑟」者,琴瑟在堂而登歌,故《書》云「搏拊琴瑟以詠」是也。○「管磬鐘鼓」者,堂下之樂,則書云「下管□鼓,笙鏞以間」是也。其歌鍾歌磬,亦在堂下。○「脩其祝嘏」者,祝,謂以主人之辭饗神。嘏,謂祝以屍之辭致福而嘏主人也。○「以降上神與其先祖」者,上神,謂在上精魂之神,即先祖也。指其精氣,謂之上神;指其亡親,謂之先祖,協句而言之,分而為二耳。皇氏、熊氏等云:「上神,謂天神也。」○「以正君臣」者,《祭統》云:「君在廟門外則疑於君,入廟門則全於臣。」是以正君臣也。○「以篤父子」者,《祭統》云:「屍南面,父北面而事之。」是以篤父子也。○「以睦兄弟」者,《祭統》云:「昭與昭齒,穆與穆齒。」《特牲》云:「主人洗爵,獻長兄弟、眾兄弟。」是以睦兄弟也。○「以齊上下」者,《祭統》云:「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是也。○「夫婦有所」者,《禮器》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及《特牲》夫婦交相致爵是也。○「是謂承天之祜」者,言行上事得所,則承受天之祜福也。○注「此言」至「備也」。○正義曰:「今禮饌具所因於古」者,此玄酒在室,及下作其祝號,並然後退而合亨,皆是今世祭祀之禮。醴、醆,犧牲之屬,是饌具也。用古玄酒醴醆,是所以因於古,故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也。云「及其事義」者,從「玄酒」以下至「其先祖」以上是事也,「以正君臣」以下至「承天天之祐」是義也。云「粢讀為齊」者,案《[[爾雅]]》云:「粢,稷也。」作酒用黍不用稷,故知粢當為齊,聲相近而致誤。引《周禮》「五齊」者,是《酒正》文也。鄭注云:「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澤相將,如今恬酒矣。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如今酇白矣。緹者成而紅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青矣。」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者,以《酒正》文醴緹之間有盎,此醴醍之間有醆,又《周禮》緹齊之下有沈齊,此醍齊之下有澄齊,故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案此注澄是沈齊。案《酒正》注,澄酒是三酒,二注不同,故趙商疑而致問,鄭答之云:「此本不誤,轉寫益『澄』字耳。」如鄭所答,是轉寫《酒正》之文,誤益「澄」字,當云「酒三酒也」,則是與《禮運》注同。然案《坊記》云:「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注云:「淫,猶貪也。」又以澄為清酒,田瓊疑而致問,鄭答之云:「《禮運》云:醴醆醍澄,各是一物。」皆不言酒,故推其意,澄為沈齊,酒為三酒。《坊記》云:「醴也,醍也,澄也。」皆言酒,故因注云:「澄酒,清酒也,其實沈齊也。」如鄭此言,《坊記》所云:「醴酒醆酒。」五齊亦言酒,則澄酒是沈齊也。是五者最清,故云澄酒,非為三酒之中清酒也,是與《禮運》不異也。云「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者,奠之或在室,或在堂,或在下,是「不同處」。古酒奠於室,近酒奠於堂,或奠於下,是「重古略近」。云「祝,祝為主人饗神辭」者,案《特牲少牢禮》云「祝稱孝孫某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尚饗」。是祝為主人饗神辭。云「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者,此下云「嘏以慈告」,《詩•小雅》云:「錫爾純嘏,子孫其湛。」是致福於主人之辭也。云「祐,福也」者,《釋詁》文。「福之言備」,《郊特牲》文,言嘉慶備具,福之道也。其用酒之法,崔氏云:《周禮》大祫,於大廟則備五齊、三酒。朝踐,王酌泛齊,後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酌醍齊。朝獻,王酌泛齊。因朝踐之尊,再獻,後酌醍齊。因饋食之尊,諸侯為賓,則酌沈齊。屍酢,王與後皆還用所獻之齊。賓長酳屍,酢用清酒,加爵亦用三酒。大禘則用四齊、三酒者,醴齊以下悉用之,故《禮運》云:「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用四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酌盎齊。饋食,王酌醍齊,後酌沈齊。朝獻,王酌醴齊,再獻,後還酌沈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沈齊,用三酒之法,如祫禮也。四時之祭,唯二齊三酒,則自祫禘以下至四時祭,皆通用也。二齊,醴、盎也。故鄭注《司尊彝》四時祭法,但云醴、盎而巳。用二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亦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亦酌盎齊。朝獻,王還用醴齊,再獻,後還用盎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盎齊,三酒同於祫。三酒所常同不差者,三酒本為王以下飲,故尊卑自有常,依尊卑之常,不得有降。祫禘時祭,本明所用總有多少,故正祭之齊,有差降也。魯及王者之後,大祫所用,與五禘之禮同。若禘與王四時同,用三酒亦同於王。侯伯子男祫禘皆用二齊醴、盎而巳,三酒則並用。用二齊之法,朝踐,君夫人酌醴齊;饋食,君夫人酌盎齊。朝獻,君還酌醴齊;再獻,夫人還酌盎齊。諸臣為賓,酌盎齊。屍酢君夫人用昔酒,酢諸臣用清酒,加爵皆清酒。時祭之法,用一齊,故《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鄭云:「謂朝事時也。」又云:「君親割牲,夫人薦酒。」鄭云:「謂進孰時也。」其行之法,朝踐君制祭,則夫人薦盎。為獻進孰時,君親割,夫人薦酒。朝獻時,君酌盎齊以酳屍,再獻時,夫人還酌酒,以終祭也。賓獻皆酒,加爵如禘祫之禮。天子諸侯酌奠,皆用齊酒,卿大夫之祭,酌奠皆用酒。其祫祭之法,既備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祫祭在秋。案《司尊彝》:「秋嘗,冬烝。」朝獻用兩著尊,饋獻用兩壺尊,則泛齊醴齊,各以著尊盛之;盎齊、醍齊、沈齊,各以壺尊盛之,凡五尊也。又五齊各有明水之尊,凡十尊也。三酒三尊,各加玄酒,凡六尊也。通斝彝盛明水,黃彝盛郁鬯。凡有十八尊,故崔氏云:「大祫祭凡十八尊,其明水郁鬯,陳之各在五齊三酒之上,祭日之旦,王服袞冕而入,屍亦袞冕,祝在後侑之。」王不出迎屍,故《祭統》云:「君不迎屍,所以別嫌也。」屍入室,乃作樂降神,故《大司樂》云「凡樂,圜鍾為宮,九變而降人鬼」是也。乃灌,故《書》云:「王入大室,祼當灌之。」時眾屍皆同在太廟中,依次而灌,所灌郁鬯。《小宰注》云「屍祭之,啐之,奠之」,是為一獻也。王乃出迎牲,後從灌,二獻也。迎牲而入至於庭,故《禮器》云:「納牲詔於庭。」王親執鸞刀,啟其毛,而祝以血毛告於室,故《禮器》云:「血毛詔於室。」凡牲則廟各別牢,故《公羊傳》云:「周公白牡,魯公騂犅。」案《逸禮》云:「毀廟之主,昭共一牢,穆共一牢,於是行朝踐之事,屍出於室。太祖之屍,坐於屍西南面,其主在右,昭在東,穆在西,相對坐,主各在其右。」故鄭注《祭統》云:「天子諸侯之祭,朝事延屍於戶外,是以有北面事屍之禮。」祝乃取牲膟膋,燎於爐炭,入以詔神於室,又出以墮於主前,《郊特牲》云「詔祝於室,坐屍於堂」是也。王乃洗肝於郁鬯而燔之,以制於主前,所謂制祭。次乃升牲首於室中,置於北墉下。後薦朝事之豆籩,乃薦腥於屍主之前,謂之朝踐,即此《禮運》「薦其血毛,腥其俎」是也。王乃以玉爵酌著尊泛齊以獻屍,三獻也。後又以玉爵酌著尊醴齊以亞獻,四獻也。乃退而合亨,至薦孰之時,陳於堂,故《禮器》云「設饌於堂」,乃後延主入室,大祖東面,昭在南面,穆在北面,徙堂上之饌於室內坐前,祝以斝爵酌奠於饌南,故《郊特牲》注云「天子奠斝,諸侯奠角」,即此之謂也。既奠之後,又取腸間脂,爇蕭合馨薌,《郊特牲》注云:「奠,謂薦孰時。」當此大合樂也。自此以前謂之接祭,乃迎屍入室,舉此奠斝,主人拜以妥屍,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拜妥屍」是也。後薦饌獻之豆籩,王乃以玉爵酌壺尊盎齊以獻屍,為五獻也。後又以玉爵酌壺尊醴齊以獻屍,是六獻也。於是屍食十五飯訖,王以玉爵因朝踐之尊,泛齊以酳屍,為七獻也,故鄭云:「變朝踐云朝獻,尊相因也。」朝獻,謂此王酳屍因朝踐之尊也。後乃薦加豆籩,屍酌酢主人,主人受嘏,王可以獻諸侯。於是後以瑤爵,因酌饋食壺尊醍齊以酳屍,為八獻也。鄭注《司尊彝》云:「變再獻為饋獻者,亦尊相因也。」再獻,後酳屍。獻,謂饋食時後之獻也,於時王可以瑤爵獻卿也。諸侯為賓者,以瑤爵酌壺尊醍齊以獻屍,為九獻。九獻之後,謂之加爵。案《特牲》有三加,則天子以下,加爵之數依尊卑,不秖三加也。故《特牲》三加爵,別有嗣子舉奠。《文王世子》諸侯謂之「上嗣」,舉奠亦當然。崔氏以為後獻皆用爵,又以九獻之外加爵,用璧角璧散。今案《內宰》云:「後祼獻則贊,瑤爵亦如之。」鄭注云:「瑤爵,謂屍卒食,王既酳屍,後亞獻之。」始用瑤爵,則後未酳屍以前不用也。又鄭注《司尊彝》云:「王酳屍用玉爵,而再獻者用璧角、璧散可知。」此璧角、璧散則瑤爵也。崔氏乃云:「正獻之外,諸臣加爵,用璧角璧散。」其義非也。其禘祭所用四齊者,禘祭在夏,醴齊盎齊,盛以犧尊,醍齊沈齊,盛以象尊。王朝踐獻用醴齊,後亞獻用盎齊,王饋獻用醍齊,後亞獻用沈齊,屍卒食,王酳屍因朝踐醴齊,後酳屍因饋食沈齊,諸臣為賓,獻亦用沈齊。禘祭無降神之樂,熊氏以為大祭皆有三始,有降神之樂,又未毀廟者,皆就其廟祭之,其餘皆如祫祭之禮。天子時祭用二齊者,春夏用犧尊盛醍齊,用象尊盛沈齊,秋冬用著尊盛醴齊,用壺尊盛盎齊,是一齊用一尊,《司尊彝》皆云「兩」者,以一尊盛明水,故皆云「兩」。若禘祫之祭,其齊既多,不得唯兩而巳。前巳備釋也。時祭唯用二齊,其諸侯用齊及酒,皆視天子,具如前說,其魯及王者之後皆九獻,其行之法與天子同。侯伯七獻,朝踐及饋獻時,君皆不獻,於九獻之中減二,故為七獻也。《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是也。子男五獻者,亦以薦腥饋孰二,君皆不獻,酳屍之時,君但一獻而巳。九獻之中去其四,故為五。此皆崔氏之說,今案《特牲少牢》屍食之後,主人主婦及賓備行三獻,主婦因獻而得受酢。今子男屍食之後,但得一獻,夫人不得受酢,不如卿大夫,理亦不通。蓋子男饋孰以前,君與夫人並無獻也。食後行三獻,通二灌為五也。《禮器》所云,自據侯伯七獻之制也。一曰:屍酢侯伯子男,亦用所獻之齊也。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此謂薦上古中古之食也。《[[周禮]]》祝號有六:「一曰神號,二曰鬼號,三曰祇號,四曰牲號,五曰繼號,六曰幣號。」號者,所以尊神顯物也。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及血毛,皆所以法於大古也。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此以下,皆所法於中古也。越席,翦蒲席也。冪,覆尊也。澣帛,練染以為祭服。嘉,樂也。莫,虛無也。《孝經說》曰:「上通無莫。」○祝,之六反,徐之又反,注同。殽,本或作餚,戶交反。越席,音活,注同,字書作趏,杜元凱云:結草。冪,本又作鼏,同,莫歷反。衣其,於既反。浣,戶管反。示號,音祇,本又作祗。齍音咨,皇云:「黍稷。」大音太,下「大史」同。爓,似廉反。染,如艷反,又如琰反。樂也,音洛。○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謂薦今世之食也。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以為眾俎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祥,善也,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也。○鈃,本又作鉶,音刑,盛和羹器,形如小鼎。羹音庚,舊音衡。別,彼列反,下文同。此禮之大成也。」解子游以禮所成也。   [疏]「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用上古中古之法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此是用上古也,「孰其殽」以下用中古也。「作其祝號」者,謂造其鬼神,及牲玉美號之辭,史、祝稱之,以告鬼神,故云「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者,謂朝踐之時,設此玄酒於五齊之上,以致祭鬼神。此重古設之,其實不用以祭也。○「薦其血毛」者,亦朝踐時延屍在堂,祝以血毛告於室也。○「腥其俎」者,亦謂朝踐時,既殺牲,以俎盛肉,進於屍前也。○「孰其殽」,骨體也。孰,謂以湯爓之,以其所爓骨體進於屍前也。○「與其越席」至「浣帛」,皆謂祭初之時。越席,謂蒲席。疏布,謂粗布。若依《[[周禮]]》,越席、疏布是祭天之物。此經云「君與夫人」,則宗廟之禮也。此蓋記者雜陳夏殷諸侯之禮,故雖宗廟而用越席疏布也。○「衣其澣帛」者,謂祭服練帛,染而為之。○「醴醆以獻」者,朝踐之時用醴,饋食之時用醆。○「薦其燔炙」者,謂燔肉炙肝。案《特牲禮》:主人獻屍,賓長以肝從,主婦獻屍,賓長以燔從。則此君薦之用炙也,夫人薦用燔是也。皇氏云:「燔謂薦孰之時,爇蕭合馨薌。」知不然者,案《詩•楚茨》云:「或燔或炙。」鄭云:「燔,燔肉也。炙,肝炙也。」則知此燔炙亦然,皇說非也。君與夫人交獻,第一君獻,第二夫人獻,第三君獻,第四夫人獻,是君與夫人交錯而獻也。○「以嘉魂魄」者,謂設此在上祭祀之禮,所以嘉善於死者之來魂魄是於死者之魂魄。○「是謂合莫」,莫,謂虛無寂寞,言死者精神虛無寂寞,得生者嘉善,而神來歆饗,是生者和合於寂寞。但《禮運》之作,因魯之失禮,孔子乃為廣陳天子諸侯之事,及五帝茸荃之道,其言雜亂,或先或後,其文不次,舉其大綱,不可以一代定其法制,不可以一概正其先後,若審此理,則無所疑惑。○注「《周禮》」至「元莫」。○正義曰:案《周禮》大祝辨六號,「一曰神號」,註:「若皇天上帝」;「二曰鬼號」,註:「若皇祖伯某」;「三曰祇號」,「若后土地祇」;「四曰牲號」,「若牛,曰一元大武」;「五曰齍號」,「若稷曰明粢」;「六曰幣號」,「若幣曰量幣」是也。云「號者,所以尊神顯物」者,其神號、鬼號、祇號,是尊神也。牲號、齍號、幣號,是顯物也。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者,案《士喪禮》小斂之奠,載牲體兩髀、兩肩、兩胉,並脊凡七體也。《士虞禮》:「主人不視豚解。」注云:「豚解,解前後脛脊脅而已。」是豚解七體也。案《特牲少牢》以薦孰為始之時,皆體解,無豚解,以無朝踐薦腥故也。其天子諸侯既有朝踐薦腥,故知腥其俎之時豚解。云「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者。體解,則《特牲少牢》「所升於俎,以進神者」是也。案《特牲》九體,肩一、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少牢》則十一體,加以脡脊、代脅為十一體也。是分豚為體解,此「孰其殽」,謂體解訖,以湯爓之,不全孰。次於腥而薦之堂,故《祭義》曰「爓祭,祭腥而退」是也。此則腥以法上古,爓法中古也。云「浣帛,練染以為祭服」者,此亦異代禮也。周禮則先染絲乃織成而為衣,故《玉藻》云:「士不衣織。」云「《孝經說》曰:上通無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為虛無。正本元字作無,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然後」至「大祥」。○正義曰:論祭饋之節,供事鬼神及祭未獻賓,並祭竟燕飲饗食賓客兄弟。○「然後退而合亨」者,前明薦爓既未孰,今至饋食,乃退取曏爓肉,更合亨之今孰,擬更薦屍。又屍俎唯載右體,其餘不載者及左體等,亦於鑊中亨煮之,故云「合亨」。○「體其犬豕牛羊」者,亨之既孰,乃體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供屍及待賓客兄弟等。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知非屍前正俎者,以此經所陳,多是祭末之事。若是屍前正俎,當云「是謂合莫」,不得云「是謂大祥」。既是人之祥善,故為祭末饗燕之眾俎也。○「實其簠、簋、籩、豆、鉶、羹」者,此舉事屍之時所供設也。若籩豆亦兼據賓客及兄弟之等,故《特牲少牢》賓及眾賓兄弟之等,皆有籩豆及俎是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此論祭祀祝嘏之辭。案《少牢》:「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是祝以孝告。《少牢》又云:「主人獻屍,祝嘏主人云:皇屍命工祝,丞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祿於天,宜稼於田,眉壽萬年,勿替引之。」是嘏以慈告,言祝嘏於時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是謂大祥」者,祥,善也。謂饋食之時,薦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故為大祥。○注「各首其義」者。○正義曰:首,猶本也。孝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捨魯,何適矣!政亂禮失,以為魯尚愈。○於音烏。呼,好奴反。捨音捨,下「捨禮」皆同。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非,猶失也。魯之郊,牛口傷、鼷鼠食其角,又有四卜郊不從,是周公之道衰矣。言子孫不能奉行興之。○禘,大計反。鼷音兮。   [疏]「孔子」至「適矣」。○正義曰:此明孔子歎意。前始發歎,末言自歎之意。子游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述其所懷。「於呼哀哉」是傷歎之辭。言觀周家文武之道,以經幽、厲之亂傷,此禮儀法則,無可觀瞻,唯魯國稍可,吾捨此魯國,更何之適而觀禮乎!言魯國尚愈。愈,勝也,言尚勝於餘國,故韓宣子適魯云:「周禮盡在魯矣。」○「魯之郊禘」至「其衰矣」。○正義曰:魯合郊禘也,非,是非禮。但郊失禮,則牛口傷,禘失禮,躋僖公。○注「非猶」至「興之」。○正義曰:「郊,牛口傷」,宣三年經文。「鼷鼠食其角」,成七年經文。「四卜郊不從」,僖三十一年經文。言子孫不能承奉興行周公之道,故致使郊牛有害,卜郊不從。   「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先祖法度,子孫所當守。○契,息列反。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假亦大也。不敢改其常古之法度,是謂大大也。將言今不然。   [疏]「杞之」至「守也」。○正義曰:杞郊禹,宋郊契,蓋是夏、殷天子之事,杞、宋是其子孫,當所保守,勿使有失。案《祭法》云:「夏郊鯀,殷郊冥。」今杞郊禹,宋郊契者,以鯀、冥之德薄,故更郊禹、契,蓋時王所命也。○「祝嘏」至「大假」。○正義曰:言天子諸侯所祭之時,祝以主人之辭而告神,神以嘏福而與主人,二者皆依舊禮,無敢易其常事古法,是謂大假。假,大也。既不敢易法,是於禮法大中之大,謂大大之極也。○注「假亦」至「不然」。○正義曰:「假,大也」,《釋詁》文。以經既有「大」字,故云「假亦大也」。從此以前皆論法於古道則為善,故上文「承天之祐」,次文「是謂合莫」,又次云「是謂大祥」,又次文「是謂大假」,皆論其善也。所以論其善者,將欲論其惡故也。鄭云「將言今不然」,今,謂孔子之時也,禮廢政壞,不如大祥大祥假之等。自此以下,皆論今時之惡,故下云「是謂幽國」、「是謂僣君」是也。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藏於宗祝巫史,言君不知有也。幽,暗也。國闇者,君與大夫俱不明也。   [疏]「祝嘏」至「幽國」。○正義曰:謂主人之辭告神;嘏,謂屍之辭致福告於主人,皆從古法。依舊禮,辭說當須以法用之於國,今乃棄去不用,藏於宗祝巫史之家,乃更改易古禮,自為辭說,非禮也。而國之君臣秖聞今日祝嘏之辭,不知古禮舊說,當是君臣俱暗,故云「是謂幽國」。   「醆,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僣君。僣禮之君也。醆、斝,先王之爵也,唯魯與王者之後得用之耳,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醆斝,古雅反,又音嫁,爵名也。夏曰醆,殷曰斝,周曰爵。   [疏]「醆斝」至「僣君」。○正義曰:醆是夏爵,斝是殷爵。若是夏殷之後祭祀之時,得以醆、斝及於屍君,其餘諸侯於禮不合。今者諸侯等祭祀之時,乃以醆、斝及於屍君,非禮也,此諸侯乃是僣禮之君。○注「醆斝」至「用之」。○正義曰:案《明堂位》云:「夏曰醆,殷曰斝。」是先王之爵也。天子有六代之樂,王者之後,得用郊天,故知唯天子王者之後得用之,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此醆、斝謂祭祀屍未入之時,祝酌奠於鉶南者也。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是也。若尋常獻屍,則用王爵耳。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劫脅之君也。冕弁,君之尊服。兵革,君之武衛及軍器也。○脅,許劫反。   [疏]「冕弁」至「脅君」。○正義曰:「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者,私家,大夫以下稱家。冕是袞冕,弁是皮弁。冕弁是朝廷之尊服,兵革是國家防衛之器,而大夫私家藏之,故云「非禮也」。○「是謂脅君」,脅,劫脅也。私藏公物,則見此君恆被臣之劫脅。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臣之奢富儗於國君,敗亂之國也。孔子謂:「管仲官事不攝,焉得儉?」○儗音擬。焉,於虔反。   [疏]「大夫」至「亂國」。○正義曰:「大夫具官」者,天子六卿,諸侯三卿。卿大夫若有地者,則置官一人,用兼攝群職,不得官官各須具是如君也。故孔子譏管仲云「官事不攝,焉得儉」是也。○「祭器不假」者,凡大夫無地,則不得造祭器。有地雖造而不得具足,並須假借。若不假者,唯公孤以上得備造,故《[[周禮]]》:「四命受器。」鄭云:「此公之孤,始得有祭器者也。」又云:「王之下大夫亦四命。」○「聲樂皆具」者,大夫自有判縣之樂,而不得如三桓舞八佾。一曰大夫祭,不得用樂者,故《少牢饋食》無奏樂之文,唯君賜乃有之。○「非禮也」者,若大夫並為上事,則為非禮也。○「是謂亂國」者,大夫為此上諸事,與君相敵,乃是敗亂之國也。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臣有喪昏之事而不歸,反服其衰裳以入朝,或與僕相等輩而處,是謂君臣共國,無尊卑也。有喪昏不歸唯君耳。臣有喪昏,當致事而歸。僕又不可與士齒。○期,居其反。朝,直遙反,注同。或與僕相,息亮反,一讀如字,則連下為句。等輩,卜內反。   [疏]「故仕」至「同國」。○正義曰:「仕於公曰臣」者,公是諸侯之號,臣是至賤之稱,今若仕於諸侯,其自稱以至賤之辭而曰臣,自貶退也。○「仕於家曰僕」者,謂卿大夫之僕,又賤於臣。若仕於大夫之家,即自稱曰僕,彌更卑賤也。○「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者,若君有喪昏,則恆在於國不歸。臣有喪昏,則歸向家,一期之間,不復使役也,故云「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者,今臣之有喪,乃不致事,身著衰裳而入君朝,或與家臣之僕錯雜而居,齊齒等輩,是為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者,君之喪昏而在國,臣有喪昏而不歸家,亦在國,是君與臣同國。又臣是卿大夫,與僕雜居。且臣是君之臣,僕是臣之僕,今卿大夫與僕雜居,尊卑無別,亦是君臣共國也。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言今不然也。《[[春秋]]》昭元年:」泰伯之弟針出奔晉。」剌其有千乘之國,不能容其母弟。○針,其廉反,又祇廉反。乘,時證反。故天子適諸侯,必捨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以禮籍入,謂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也。天子雖尊,舍人宗廟,猶有敬焉,自拱敕也。○壞音怪。惡,烏路反。拱,徐居勇反,後「拱持」同。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無故而相之,是獻謔也。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數如夏氏,以取弒焉。○謔,許約反,甯本又作寧。案《[[左傳]]》作「寧」,《公羊》作「甯」,各依字讀。父音甫。數,邑角反。取弒,申志反,又如字。   [疏]故「天子」至「為謔」。○正義曰:「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者,案《王制》云「天子之田,方千里」是也。「以處其子孫」者,謂子孫若有功德者,封為諸侯,無功德直食邑於畿內也。○「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者,謂諸侯子孫,封為卿大夫。若有其大功德,其子孫亦有采地,故《[[左傳]]》云:「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是處其子孫。○「大夫有采地以處其子孫」者,大夫位卑,不合割其采地以處子孫。但大夫以采地之祿,養其子孫,故云「以處其子孫」。然從「是謂幽國」以下,皆論其臣惡。今此云「是謂制度」而論善者,此論古之制度如此,今日則不然,謂今惡起文,故云「是謂制度」,非論今日之好,故注云「言今不然也。」○注「昭元」至「毋弟」。○正義曰:此所引《[[春秋]]》昭元年《公羊傳》文,引之者,證諸侯有國處子孫之義,譏秦伯不然也。○注「陳靈」至「殺焉」。○正義曰:此宣十年《左傳》文: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徵舒之母夏姬,公謂孔寧儀行父曰:「徵舒似女。」行父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後楚殺徵舒,立成公,是取弒也。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疾今失禮如此,為言禮之大義也。柄,所操以治事。○柄,兵命反。儐,必刃反。治政,皇如字,徐直吏反,下文注「以治事」同。為,於偽反,下「又為」、「遂為」皆同。操,士刀反。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又為言政失君危之禍敗也。肅,駿也。疵,病也。○倍,步內反。敝音弊,本亦作弊。疵,才斯反。峻,恤俊反。   [疏]「是故」至「君也」。正義曰:此一經疾時失禮致此在上禍敗之事,故言禮之大義。○「禮者,君之大柄」者,言人君治國須禮,如巧匠治物,執斤斧之柄。○「所以別嫌明微」者,此以下亦並明用禮為柄之事,使寡婦不夜哭,是別嫌;君子表微,是明微也。○「儐鬼神」者,以接賓以禮曰儐,以郊天祀地及一切神明,是儐鬼神也。○「考制度」者,考,成也。制度為廣狹丈尺,以禮成之也。○「別仁義」者,仁生義殺,各使中禮,有分別也。○「所以治政安君也」者,用禮為柄,如前諸事,故治國得政,君獲安存,故《[[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大臣」至「俗敝」。○正義曰:大臣,謂大夫以上。倍,謂倍君行私也。或有屢諫不聽,皆越關倍君而去。○「小臣竊」者,小臣,士以下。竊者,盜也。職闇位卑,但為竊盜府庫之事。○「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者,肅,駿急也。敝,凋殘也。君位已危,大臣又倍,小臣盜竊,愚君無奈此何,唯知暴怒,急行刑罰,故云「刑肅」。上下乖離,故云「俗敝」。俗敝刑肅、故法教無常。○注「肅,駿也。疵,病也」。○正義曰:案《釋詁》文。云肅、駿俱訓為疾,是肅為駿也。《釋詁》文又云:「疵,病也。」疵國者,君既危於上,臣又叛於下,刑肅嚴重,風俗凋敝,皆國之病,故云「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於此又遂為之言政也。藏,謂輝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輝音暉。見,賢遍反。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下也。殽天之氣,以下教令,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也。○殽,戶教反。注及下同。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謂教令由社下者也。社,土地之主也。《[[周禮]]》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會,古外反。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祖下者,《大傳》曰: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上,時掌反。下「上配」、「上生」皆同。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獸,可作器物,共國事。○共音恭。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五祀下者。五祀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政之行如此,何用城郭溝池之為。   [疏]「故政」至「固也」。正義曰:此一節以上文云政之不正,則國亂君危。此則廣言政之大理,本於天地及宗廟山川五祀而來,所來既重,故君用之,得藏身安固也。○「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者,故,因上起下之辭。人君身在於中,施政於外,人但見其政,不見其身。若政之美盛,則君身安靜,故云「政者,所以藏身也」。鄭云「藏謂煇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是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是故,謂政是藏身之固。其事既重,所施教令,必本於天而來。天有運移,若星辰圍繞北極;氣有陰陽,若冬夏之有寒暑。○「殽以降命」者,殽,效也,言人君法效天氣,以降下政教之命,效星辰運轉於北極,為昏媾姻亞;效天之陰陽寒暑,為刑獄賞罰,是「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者,上云「政本於天」,此論政降於地。上既云「必本於天,殽以降命」,此亦當云「必本於地,殽以降命」。但上文既具,故此略而變文,直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命者,政令之命,降下於社,謂從社而來以降民也。社即地也,指其神謂之社,指其形謂之地。法社以下教令,故云「謂之殽地」。地有五土,生物不同,人君法地,亦養物不一也。○「降於祖廟」者,此亦政教之命降下於民,由祖廟而來,謂法祖廟以下政令。○「之謂仁義」者,父親,仁也。祖尊,義也。言法此父祖,施仁義於民也。上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此亦當云「命降於祖之謂殽廟」,以上文既具,故此又略而變文,與上不同,自下皆然也。○「降於山川」者,謂所施政令之命下於民者,從山川而來,謂法效山川,以為教令也。○「之謂興作」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作器物,人君法山川,以興作其物也。○「降於五祀」者,所施政令降於民者,從五祀而來,謂法此五祀之神,以施政令也。○「之謂制度」者,初造五祀之人,既立中霤、門、戶、灶、行大小形制,各有法度,後王所以取為制度等級也。○「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者,政既法天地,法祖廟山川五祀,所重若此,謹慎行之,所以藏其身而堅固。○注「殽天」至「之節」。○正義曰:案昭二十五年《[[左傳]]》云:「禮者,天之經,地之義,為父子兄弟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為刑罰威獄以類其震曜殺戮。」此注云「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總包之也,皆法天之所為,以下教令也。○注「社土」至「物生」。○正義曰:下云「社者,神地之道」,此云「土地之主」,主則神也。「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者,此《大司徒》文。五地則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有所生。五地總生萬物,人君法之,施政令,亦總養萬民也。○注「《大傳》」至「義也」。○正義曰:引此者,證祖禰廟有仁義也。云「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者,自,用也。率,循也。言用禰之仁,依循而上,以至於祖,遠者恩愛漸輕,是據仁恩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者,言用祖之義,依循而下,以至於禰,高者尊重,是義事也。祖廟之中,自然有此仁義,人君法之,施此仁義教令,以教下民也。○注「五祀」至「制度」。○正義曰:此五祀,鄭云「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者,如鄭此言,則五祀神者,謂初造五祀之神。此人造五祀,有其制度,後王法此人之神,更為制度,此人造五祀,非五祀本神也。其五祀亦自然有其虛無之神,非後王所取法也,故此不言之。○注「政之」至「之為」。○正義曰:言政之行若能如此法天陰陽,使賞罰得所,法地高下,令尊卑有序,法之祖廟而行仁義,法之山川五祀而為興作制度,若能如此,則民懷其德,禍害不來,何所防禦?故云:「何用城郭溝池之為?」言不用城郭溝池也。 t7eabhxozll8radwz0dpyz1s1fyex98 2173462 2173461 2022-08-22T02:32:04Z 冷落清秋節 94505 correct error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卷二十一·禮運第九 | override_author = [[作者:鄭玄|鄭玄]]注、[[作者:孔穎達|孔穎達]]疏 | previous = [[../20|-{A|卷}-二十·文王世子第八]] | next = [[../22|卷二十二·禮運第九]] | notes = }}   陸曰:「鄭云《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及陰陽轉旋之道。」   [疏]正義曰:按鄭《目錄》-{A|云}-:「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茸荃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此於《別錄》屬《通論》。」不以子游為篇目者,以曾子所問,事類既煩雜,不可以一理目篇;子游所問唯論禮之運轉之事,故以《禮運》為標目耳。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亦祭宗廟,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與音預。蠟,仕嫁反,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蠟」,《字林》作䄍。索,所百反,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觀,闕也。孔子見魯君於祭禮有不備,於此又睹象魏舊章之處,感而歎之。○觀,古亂反,注同。喟,去位反,又苦怪反,《說文》云:「大息。」處,昌慮反,下「同處」同。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言偃,孔子弟子子游。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末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謂五帝時也。英,俊選之尤者。逮,及也,言不及見。志,謂識古文。不言魯事,為其大切廣言之。○逮音代,一音代計反。選,宣面反,下文皆同。為,於偽反,下文「為巳」皆同。   [疏]「昔者」至「而歎」。○正義曰:皇氏云:「從『昔者仲尼』以下至於篇末,此為四段。自初至「是謂小康」為第一,明孔子為禮不行而致發歎。發歎所以最初者,凡說事必須因漸,故先發歎,後使弟子因而怪問,則因問以答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至『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為第二,明須禮之急。前所歎之意,正在禮急,故以禮急次之也。又自『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至『此禮之大成也』為第三,明禮之所起。前既言禮急,急則宜知所起之義也。又自『孔子曰:嗚呼哀哉』訖篇末為第四,更正明孔子歎意也。以前始發,未得自言歎意,而言偃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備述所懷也。」今此第一段明孔子發歎,遂論五帝茸荃道德優劣之事,各隨文解之。○「昔者仲尼與於蠟賓」者,謂仲尼與於蠟祭之賓也。「事畢」者,謂蠟祭畢了。○「出遊於觀之上」者,謂出廟門,往雉門。雉門有兩觀。皇氏云:「登游於觀之上。」熊氏云:「謂遊目看於觀之上。」「喟然而歎」者,「喟」是歎之形貌,言口輔喟然而為歎也。○注「蠟者」至「之中」。○正義曰:「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者,《郊特牲》文。十二月者,據周言之,若以夏正言之,則十月,以殷言之,則十一月,謂建亥之月也。以萬物功成報之。云「亦祭宗廟」者,以《月令•孟冬》云「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以臘先祖,故云「亦祭宗廟」,總而言之謂之為蠟。若析而言之,祭百神曰「蠟」,祭宗廟曰「息民」,故鄭注《郊特牲》云:「息民與蠟異。」此據總而言之,故祭宗廟而云「與於蠟賓」也。《廣雅》云「夏曰清祀」,以清絜祭祀;「殷曰嘉平」,嘉,善也,平,成也,以歲終萬物善成,就而報功。其蠟與臘名,巳具於上,知此蠟是祭宗廟者,以下云「出遊於觀之上」,故知是祭宗廟也。云「時孔子仕魯,在助祭之中」者,以其與蠟祭,故知仕魯也。魯臣而稱賓者,以祭祀欲以賓客為榮,故雖臣亦稱賓也。○注「觀闕」至「歎之」。○正義曰:《[[爾雅]]•釋宮》云:「觀謂之闕。」孫炎云:「宮門雙闕者,舊縣法象,使民觀之處,因謂之闕。」熊氏云:「當門闕處,以通行路。既言雙闕,明是門之兩旁相對為雙。」熊氏得焉。《[[白虎通]]》云:「闕是闕疑。」義亦相兼。案何休注《公羊》:「天子兩觀外闕,諸侯台門。」則諸侯不得有闕。魯有闕者,魯以天子之禮,故得有之也。《公羊傳》云「設兩觀,乘大路,此皆天子之禮」是也。案定二年,雉門災及兩觀,魯之宗廟在雉門外左,孔子出廟門而來至雉門游於觀。此觀又名象魏,以其縣法象魏。巍也,其處巍巍高大,故哀三年桓宮災,「季桓子至,御公立於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舊章不可亡也」。熊氏云:「天子藏舊章於明堂,諸侯藏於祖廟。」知者,以天子視朔於明堂,諸侯於祖廟故也。《[[春秋穀梁傳|穀梁傳]]》云:「天子班告朔於諸侯,諸侯受乎禰廟。」非鄭義也。云「感而歎之」者,一感魯君之失禮,二感舊章廢棄,故為歎也。○「仲尼」至「何歎」。○作《記》者言其所歎之由,又言其所歎之事,故云「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蓋」者,謙為疑辭,不即指正也。於時言偃在側,而問之曰:「君子何歎?」言歎恨何事。不云「孔子」而云「君子」者,以《[[論語]]》云「君子坦蕩蕩」,不應有歎也,故云「君子何歎」。○注「言偃」至「子游」。○正義曰:案《仲尼弟子傳》云:「姓言名偃,字子游,魯人也。」○「孔子」至「志焉」。○孔子既見子游所問,若指言魯失禮,恐其大切,故廣言五帝以下及茸荃盛衰之事。此一經孔子自序,雖不及見前代而有志記之書,披覽可知。自「大道之行」至「是謂大同」,論五帝之善。自「大道既隱」至「是謂小康」,論茸荃之後。今此經云「大道之行也」,謂廣大道德之行,五帝時也。○「與三代之英」者,「英」謂英異,並與夏殷週三代英異之主,若禹湯文武等。○「丘未之逮也」者,未,猶不也。逮,猶及也。言生於周衰,身不及見上代,不能備知。雖然不見大道三代之事,而有志記之書焉,披覽此書,尚可知於前代也。○注「大道」至「言之」。○正義曰:以下云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此大道在禹湯之前,故為五帝時也。云「英,俊選之尤」者,案《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聖。」《毛詩傳》又云:「萬人為英。」是英皆多於俊選,是俊選之尤異者。即禹湯文武茸荃之中俊異者。云「志,謂識古文」者,「志」是記識之名,「古文」是古代之文籍,故《[[周禮]]》云:「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其善志。」皆志記之書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公猶共也。禪位授聖,不家之。睦,親也。○禪,善面反。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孝慈之道廣也。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無匱乏也。○長,丁丈反。矜,古頑反。匱,其魏反。男有分,分,猶職也。○分,扶問反。注同。女有歸,皆得良奧之家。○奧,烏報反。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勞事不憚,施無吝心,仁厚之教也。○惡,烏故反,下同。憚,大旦反。吝,力刃反,又力覲反。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尚辭讓之故也。故外戶而不閉,御風氣而已。是謂大同。」同,猶和也,平也。   [疏]「大道」至「大同」。○正義曰:既云見其遺記,此以下說記中之事,故此先明五帝時也。○「天下為公」,謂天子位也。為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是也。○「選賢與能」者,曏明不私傳天位,此明不世諸侯也,國不傳世,唯選賢與能也,黜四凶、舉十六相之類是也。鄭注《鄉大夫》云:「賢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藝者。」四凶:共工、驩兜、鯀、三苗。十六相,八元謂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愷謂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也。○「講信脩睦」者,講,談說也。信,不欺也。脩,習。睦,親也。世淳無欺,談說輒有信也。故哀公問周豐云「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是也。又凡所行習,皆親睦也,故《[[孝經]]》云「民用和睦」是也。○「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者,君既無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獨親己親,不獨子已子。使老有所終者,既四海如一,無所獨親,故天下之老者皆得贍養,終其餘年也。○「壯有所用」者,壯,謂年齒盛壯者也。所用,謂不愛其力以奉老幼也。亦重任分輕任並,班白者不提挈是也。○「幼有所長」者,無所獨子,故天下之幼,皆獲養長以成人也。○「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者,壯不愛力,故四者無告及有疾者,皆獲恤養也。○「男有分」者,分,職也。無才者耕,有能者仕,各當其職,無失分也。○「女有歸」者,女謂嫁為歸。君上有道,不為失時,故有歸也。若失時者,則《詩》衛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是失時也。故注云:「皆得良奧之家。」○「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者,貨,謂財貨也。既天下共之,不獨藏府庫,但若人不收錄,棄擲山林,則物壞世窮,無所資用,故各收寶而藏之。是惡棄地耳,非是藏之為巳,有乏者便與也。○「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巳」者,力,謂為事用力。言凡所事,不憚劬勞,而各竭筋力者,正是惡於相欺,惜力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營贍。故云「不必為巳」也。○「是故謀閉而不興」者,興,起也。夫謀之所起,本為鄙詐。今既天下一心,如親如子,故圖謀之事,閉塞而不起也。「盜竊亂賊而不作」者,有乏輒與,則盜竊焉施?有能必位,則亂賊何起作也?○「故外戶而不閉」者,扉從外闔也。不閉者,不用關閉之也,重門擊柝,本御暴客。既無盜竊亂賊,則戶無俟於閉也,但為風塵入寢,故設扉耳。無所捍拒,故從外而掩也。○「是謂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注「禪位」至「親也」。○正義曰:「禪位授聖」,謂堯授舜也。不家之者,謂不以天位為己家之有授子也。天位尚不為己有,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與天下共之,故選賢與能也。己子不才,可捨子立他人之子,則廢朱均而禪舜禹是也。然巳親不賢,豈可廢已親而事他人之親?但位是天位,子是卑下,可以捨子立他人之子。親是尊高,未必有位,無容廢已之親,而事他親。但事他親有德,與已親同也。案《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配天事重,不以瞽叟為祖宗。此亦不獨親之義也。○注「勞事」至「教也」。○正義曰:以經云「力惡其不出於身」,欲得身出氣力,是勞事無憚也。憚,難也。謂不難勞事。云「施無吝心」者,經云「不必藏於已」,財貨欲得施散,是無吝留之心。先釋「力」,然後釋「財」,便文,無義例也。   「今大道既隱,隱,猶去也。天下為家。傳位於子。○傳,丈專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俗狹嗇。○狹音洽。嗇音色。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亂賊繁多,為此以服之也。大人,諸侯也。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巳。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以其違大道敦樸之本也。教令之稠,其弊則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知音智。樸,普角反。稠,直由反。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由,用也,能用禮義以成治。○治,直吏反。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考,成也。刑,猶則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埶,埶位也。去,罪退之也。殃,猶禍惡也。○埶音世,本亦作勢。去,羌呂反。注同。是謂小康。」康,安也。大道之人以禮,於忠信為薄,言小安者失之,則賊亂將作矣。   [疏]「今大」至「小康」。○正義曰:前明五帝已竟,此明三代俊英之事。孔子生及三代之末,故稱今也。隱,去也。干戈攻伐,各私其親,是大道去也。○「天下為家」者,父傳天位與子,是用天下為家也,禹為其始也。○「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者,君以天位為家,故四海各親親而子子也。○「貨力為已」者,藏貨為身,出力贍已。○「大人世及以為禮」者,大人,謂諸侯也。世及,諸侯傳位自與家也。父子曰世,兄弟曰及,謂父傳與子,無子則兄傳與弟也,以此為禮也。然五帝猶行德不以為禮,三王行為禮之禮,故五帝不言禮,而三王云「以為禮」也。「城郭溝池以為固」者,城,內城。郭,外城也。溝池,城之巉。既私位獨傳,則更相爭奪,所以為此城郭溝池,以自衛固也。○「禮義以為紀」者,紀,綱紀也。五帝以大道為紀,而茸荃則用禮義為紀也。○「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者,緣此諸事有失,故並用禮義,為此以下諸事之紀也。君臣義合,故曰「正」。父子天然,故云「篤」。篤,厚也。兄弟同氣,故言「睦」。夫婦異姓,故言和,謂親迎合巹之事。○「以設制度」者,又用禮義設為宮室、衣服、車旗、飲食、上下、貴賤,各有多少之制度也。○「以立田里」者,田,種穀稼之所。裡,居宅之地,貴賤異品。○「以賢勇知」者,賢,猶崇重也。既盜賊並作,故須勇也。○更相欺妄,故須知也。所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以功為已」者,立功起事,不為他人也。○「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者,故奸詐之謀,用是貨力為已而興作,而戰爭之兵,由此貨力為已而發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者,以其時謀作兵起,遞相爭戰,禹湯等能以禮義成治,故云「由此其選」。由,用也。此,謂禮義也。用此禮義教化,其為三王中之英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言此聖賢六人,皆謹慎於禮,以行下五事也。○「以著其義」者,此以下皆謹禮之事也。著,明也。義,宜也。民有失所,則用禮義截斷之,使得其宜也。○「以考其信」,考,成也。民有相欺,則用禮成之使信也。「著有過」者,著,亦明也。過,罪也。民有罪則用禮以照明之也。○「刑仁」者,刑,則也。民有仁者,用禮賞之,以為則也。○「講讓」者,民有爭奪者,用禮與民講說之,使推讓也。○「示民有常」者,以禮行上五德,是示見民下為常法也。然此五德,即仁、義、禮、知、信也。能明有罪是知也,能講推讓即是禮也。○「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者,由,用也。去,罪退之。殃,禍惡也。若為君而不用上謹於禮以下五事者,雖在富貴埶位,而眾人必以為禍惡,共以罪黜退之。○「是謂小康」者,康,安也。行禮自衛,乃得不去埶位,及不為眾所殃,而比大道為劣,故曰「小安」也。○注「大人,諸侯也」。○正義曰:上既云「天下為家」,是天子之治天下也。以「大人世及而為禮」,明大人非天子,又云「世」,及復非卿大夫,故以為諸侯。凡文各有所對,《易•革卦》「大人虎變」,對「君子豹變」,故大人為天子。《士相見禮》云:「與大人言,言事君。」對士文。云「事君」,故以大人為卿大夫。○注「教令之稠,其弊則然」。○正義曰:以三王之時,教令稠數,徵責繁多,在下不堪其弊,則致如此。然,謂謀作兵起也。案《[[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尚書]]》舜征有苗,則五帝有兵。今此三王之時,而云「兵由此起」者,兵設久矣,但上代之時用之希少,時有所用,故雖用而不言也。三王之時,每事須兵,兵起煩數,故云「兵猶此起」也。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相,視也。遄,疾也。言鼠之有身體,如人而無禮者矣。人之無禮,可憎賤如鼠,不如疾死之愈。○復,扶又反,下「復問」同。相,息亮反,注同。遄,巿專反。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聖人則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於鬼神以制禮,下教令也。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鬼者,精魂所歸,神者,引物而出,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殽,戶教反,法也,徐戶交反。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民知嚴上,則此禮達於下也。○冠,古亂反。朝,直遙反。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民知禮則易教。○易,以豉反。   [疏]「言偃」至「正也」。○正義曰:言偃既見夫子所云三王得禮則興,失禮則亡,故云「禮之急」也。故孔子乃答以禮所用,既上以承天之道,下以治民之情,不云「承地」者,承天則承地可知。○「故失之者死」者,言失禮則死,若桀紂也。○「得之者生」者,若禹湯也。引《詩•鄘風》者,證人若無禮,不如速死。此《詩》衛文公以禮化其臣子,臣子無禮之人。相,視也。視鼠有其形體,人亦有其形體,鼠無禮故賤,人有禮故貴。若人而無禮,何異於鼠?鼠之無禮,不能損害。人之無禮,傷害更多,故云「胡不遄死」。胡,何也。遄,疾也。何不疾死,無所侵害。既言無禮則死,又言禮之所起,其本尊大,故云「夫禮必本於天」,言聖人制禮,必則於天。禮從天出,故云「必本於天」。非但本於天,又殽於地。殽,效也。言聖人制禮,又效於地,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列於鬼神」,言聖人制禮,布列傚法於鬼神,謂法於鬼神以制禮。聖人既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本謂制禮以教民,故祀天禋地,享宗廟,祭山川,一則報其禮之所來之功,二則教民報上之義。○「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者,民既知嚴上之義,曉達喪禮,喪有君親,知嚴上則哀其君親,是曉達喪禮也。祭是享祀君親,既知嚴上則達於祭也。射、御是防禦供御尊者,人知嚴上,則達於射御。冠有著代之義,昏有代親之感,人知嚴上,則達冠昏矣。朝是君之敬上,聘是臣之事君,民知嚴上則達於朝聘,在下既曉於此八者之禮,無教不從。「故聖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者,天下,謂天子。國,謂諸侯。家,謂卿大夫。下既從教,不復為邪,故得而正也。○注「聖人」至「屬也」。○正義曰:「則天之明,因地之利」,昭二十五年《[[左傳]]》文。「則天之明」者,彼傳云「為昏媾姻亞」。杜預云:「若眾星之共辰極也。」猶昏媾姻亞,繫於家人。云「因地之利」者,彼傳云:「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是也。云「取法度於鬼神」者,下文云「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於祖廟出者,謂取仁於禰,取義於祖,是取仁義法度於祖禰之鬼神。下文云「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以興作器物,是取興作於山川之鬼神也。下文云「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於五祀下者,此五祀之神,始謂中霤、門、戶、灶、行之法。後王制禮,取之以為制度,是取法度於五祀之鬼神也。下文又云「必本於天,殽於地」之後,乃云「祖廟、山川、五祀」。此文「本天、效地」之下,總云「列於鬼神」,則鬼神之文,包此三事,故鄭注云「謂祖廟山川五祀之屬」也。云「以制禮,下教令也」者,謂法天地鬼神以制禮既畢,下此禮之教令以教民,故下文云「殽以降命」,又云「命降於社」,又云「降於祖廟」,又云「降於山川」,又云「降於五祀」,降則下也,謂法此等之神,以下教令,又祀此等之神,教民嚴上,故鄭解此云:「既又祀之,盡其敬也,教民嚴上也。」云「鬼者,精魂所歸。神,引物而出」者,謂之宗廟山川五祀,據其精魂歸藏,不知其所,則謂之鬼。宗廟能引出仁義,山川能引出興作,五祀能引出制度,又俱能引出福慶謂之神也。三者皆為鬼神,故下文云「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又云「山川所以儐鬼神」,是山川稱鬼神也。皇氏以此鬼神謂宗廟山川五祀,其義非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欲知禮終始所成。○極,如字,徐紀力反。與音餘。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欲行其禮,觀其所成。是故之杞,杞,夏後氏之後也。而不足徵也。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有《小正》,音徵,本或作「有《夏小正》」。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宋,殷人之後也。吾得《坤乾》焉。得殷陰陽之書也。其書存者有《歸藏》。○坤,苦門反。乾,其連反。《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觀於二書之意。   [疏]「言偃」至「觀之」。○正義曰:言偃既見孔子極言禮,故問其禮之終始,可得聞不?「孔子曰:我欲觀夏道」以下至「禮之大成」,答以所成之事。但語意既廣,非一言可了。所答之辭,凡有數節,今略言之。前云「大道之行,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此「我欲觀夏道」至「以是觀之」,論披撿二記之書,乃知上代之禮運轉之事。自「夫禮之初」至「皆從其初」,論中古祭祀之事及死喪之禮,今時所法於前取以行者。自「昔者先王」至「皆從其朔」,論昔者未有宮室火化,後聖有作,始制宮室炮燔醴酪之事,今世取而行之,故云「皆從其朔」。但今世一祭之中,凡有兩節,上節是薦上古、中古,下節是薦今世之食。自「玄酒在室」至「承天之祜」,總論今世祭祀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總論兩節祭祀獲福之義。自「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別論祭之上節薦上古、中古之食,並所用之物。自「然後退而合亨」至「是謂大祥」,論祭之下節薦今世之食。「此禮之大成」一句,總結上所陳之言也。○「我欲觀夏道」者,我欲行夏禮,故觀其夏道可成以不,是故之適於杞,欲觀夏禮而與之成。○「而不足徵」者,徵,成也。謂杞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夏禮。然因往適杞,而得夏家四時之書焉。夏禮既不可成,我又欲觀殷道可成與不,是故適宋,亦以宋君闇弱,不堪足與成其禮。吾得殷之《坤乾》之書,謂得殷家陰陽之書也。其殷之《坤乾》之書,並夏四時之書,吾以二書觀之,知上代以來,至於今世,時代運轉,禮之變通,即下云「夫禮之初」以下是也。○注「欲行」至「所成」。○正義曰:言我欲行夏禮,觀此夏禮堪成與不。知非直觀其禮,而云觀其所成者,以下云「而不足徵」。○注「杞,夏後氏之後」。○正義曰:案《樂記》云「武王下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又《[[史記]]》云:「武王伐紂,求夏後之後,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是也。○注「徵成」至「成也」。○正義曰:「徵」者,徵驗之義,故為成。若有賢君,則自然成之,當不須孔子。而云「無賢君,不足與成」者,以杞是夏後,雖有賢君,欲成夏禮,必須聖人讚佐。若其君之不賢,假令孔子欲往贊助,終不能舉行夏禮,雖助無益,故《[[論語]]》云:「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則說之在孔子,行之在杞君。以杞君不能行,故不足與成。所以不能行者,《[[論語]]》云:「文獻不足故也。」○注「得陰陽之書」。○正義曰:先言「坤」者,熊氏云:「殷《易》以坤為首。」故先坤後乾。○注「觀於二書之意」。正義曰:案孔子以大聖之姿,無所不覽,故脩《[[春秋]]》,贊《易》道,定禮樂、明舊章。今古墳典無所不載,而獨觀此二書,始知禮之運轉者,以《詩》、《書》、《禮》、《樂》,多是周代之書,皇帝墳典又不論陰陽轉運之事,而夏之四時之書,殷之坤乾之說,並載前王損益陰陽盛衰,故觀此二書,以知其上代也。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言其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猶然。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蕢讀為塊,聲之誤也。塊,堛也,謂摶土為桴也。土鼓,築土為鼓也。○燔音煩。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污尊,烏華反,注同,一音作烏。杯,步侯反。蕢,依注音塊,苦對反,又苦怪反,土塊也。桴音浮,鼓搥。齊,側皆反。釜,本又作釜,音父。甑,即孕反。燒,如字,又舒照反。鑿,在洛反。掬,九六反,本亦作臼,音蒲侯反。堛,普逼反。摶,徒端反。築,徐音竹。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招之於天。○號音戶毛反。皋音羔。然後飯腥而苴孰,飯以稻米,上古未有火化。苴孰,取遣奠有火利也。苴或為俎。○飯,扶晚反,注同。腥音星。苴,子餘反,苞也,徐爭初反。遣,棄戰反。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地藏謂葬。○知音智。故死者北首,首,陰也。○首,手又反,注同。生者南鄉。鄉,陽也。○鄉,許亮反,注同。皆從其初。謂今行之然也。   [疏]「夫禮」至「飲食」。○正義曰:此一節論上代物雖質略,以其齊敬,可以致祭神明。「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者,從此以下,至「禮之大成」,皆是二書所見之事。「夫」者,發語之端。禮,謂吉禮,此吉禮元初始諸飲食。諸,於也。始於飲食者,欲行吉禮,先以飲食為本。但中古之時,飲食質略,雖有火化,其時未有釜甑也。「其燔黍捭豚」者,「燔黍」者,以水洮釋黍米,加於燒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而孰之,故云「捭豚」。○「污尊而抔飲」者,謂鑿池汙下而盛酒,故云「污尊」,以手掬之而飲,故云「抔飲」。「蕢桴」者,又搏土塊為桴。皇氏云「桴謂擊鼓之物」,故云蕢桴。○「土鼓」,築土為鼓。故云「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者,言上來之物,非但可以事生,若,如也,言猶如此,亦可以致其恭敬於鬼神,以鬼神享德,不享味也。○注「中古」至「鼓也」。正義曰:伏犧為上古,神農為中古,五帝為下古。若《易》歷三古,則伏犧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故《易緯》云:「蒼牙通靈,昌之成運,孔演命明道經。」蒼牙則伏犧也,昌則文王也,孔則孔子也。故《易•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謂文王也。若三王對五帝,則五帝亦為上古,故《士冠禮》云:「大古冠布。」下云:「三王共皮弁。」則大古五帝時,大古亦上古也。不同者,以其文各有所對,故上古、中古不同也。此云「中古」者,謂神農也。知者,以《明堂位》云:「土鼓、葦籥,伊耆氏之樂。」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為蠟。」是報田之祭。伊耆氏始為蠟,則於時始為田也。今此云「蕢桴」、「土鼓」,故知此謂神農也。「蕢讀為塊」者,以經中蕢字,乃是草名,不可為桴。桴與土鼓相連,塊是土之流類,故讀為塊。「塊,堛也」,《廣雅》文。「土鼓,築土為鼓」者,以與「污尊抔飲」相連,貴尚質素,故知築土為鼓,周代極文而不爾也。故杜注《周禮•籥章》云:「以瓦為匡,不須築土。或以為桴,則搏拊也。」謂摶土為搏拊,以手擊之而為樂。其築土為鼓,先儒未詳,蓋築地以當鼓節。不云「築地鼓」者,以經稱土鼓,故言「築土」,順經文也。經云「禮之初,始諸飲食」,謂祭祀之禮,故始諸飲食。其人情之禮,起則遠矣。故昭二十六年《[[左傳]]》云「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是也。○「及其」至「其初」。○正義曰:上言古代質素,此言後世漸文,謂五帝以下至於三王。及其身之死也,升上屋而號呼,「告曰皋某復」者,謂北面告天曰皋。皋,引聲之言。某,謂死者名。令其反覆魄,復魄不復,然後浴屍而行含禮。於含之時,飯用生稻之米,故云「飯腥」,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苴孰」者,至欲葬設遣奠之時,而用苞裹孰肉,以遣送屍,法中古脩火化之利也。熊氏云:「升屋而號,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云:「中古也。」中古未有宮室,皇說非也。○「故天望而地藏也」者,天望,謂始死望天而招魂。地藏,謂葬地以藏屍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者,覆釋所以天望地藏之意。所以地藏者,由體魄則降故也,故以天望招之於天,由知氣在上故也。○「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者,體魄降入於地為陰,故死者北首,歸陰之義。死者既歸陰,則生者南鄉歸陽也。○「皆從其初」者,謂今世飯腥苴孰,與死者北首生者南鄉之等,非是今時始為此事,皆取法於上古中古而來,故云「皆從其初」。前文云「燔黍捭豚」,謂中古之時。次云及其死也,似還論中古之死,但中古神農,未有宮室,上棟下宇。乃在五帝以來,此及其死也,而云「升屋」,則非神農時也。故熊氏云及其死也,以為五帝時,或為三王時。皇氏以為及其死也,還論中古時;飯腥苴孰,謂五帝時,故云「然後」,其義非也。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寒則累土,暑則聚薪柴居其上。○窟,苦忽反。橧,本又作增,又作曾,同,則登反。樔,本又作巢,助交反。未有火化,食腥也。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此上古之時也。○茹音汝。衣,於既反。○後聖有作,作,起。然後脩火之利,孰冶萬物。范金,鑄作器用。○鑄,之樹反。合土。瓦瓴、甓及甒、大。○合如字,徐音閤。瓴音令。甓,步歷反。甒音武。大音泰。甒、大,皆樽名。以為台榭、宮室、牖戶。榭,器之所藏也。○榭音謝,本亦作謝。牖音酉。以炮,裹燒之也。○炮,薄交反,徐扶交反。裹音果。以燔,加於火上。○燔音煩。以亨,煮之鑊也。○享,普伻反,煮也。下「合亨」同。鑊,戶郭反。以炙,貫之火上。○炙,之石反。貫,古亂反。以為醴酪。烝釀之也。酪酢。○醴音禮。酪音洛。烝,之承反。釀,女亮反。酢,,七故反。,才再反,徐祖冀反。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朔亦初也,亦謂今行之然。   [疏]「昔者先王」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更論上古之事,昔者先王既云「未有宮室」,則總是五帝之前。云「未有火化」之事,則唯為伏犧之前,以上文中古神農有火故也。○「冬則居營窟」者,營累其土而為窟,地高則穴於地,地下則窟於地上,謂於地上累土而為窟。○「夏則居橧巢」者,謂橧聚其薪以為巢。○「飲其血,茹其毛」者,雖食鳥獸之肉,若不能飽者,則茹食其毛以助飽也。若漢時蘇武以雪雜羊毛而食之,是其類也。○「後聖」至「其朔」。○正義曰:此一節論中古神農及五帝並三王之事,各隨文解之。○「後聖有作」者,謂上古之後,聖人作起。○「然後脩火之利」者,謂神農也。火利言脩者,火利,先有用之,簡少,至神農更脩益使多,故云「脩」。知者,以《世本》云:「燧人出火。」案鄭《六藝論》云:「燧人在伏犧之前。凡六紀九十一代。」《廣雅》云:一紀二十六萬七千年。六紀計一百六十萬二千年也。○「范金合土」者,「范金」者,謂為形范以鑄金器。「合土」者,謂和合其土,燒之以作器物。○「以為台榭宮室牖戶」者,謂五帝時也。○「以炮,以燔」、「以為醴酩」及「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之屬,亦五帝時也。○「皆從其朔」者,謂今世所為范金合土燒炙醴酪之屬,非始造之,皆仿法中古以來,故云「皆從其朔」。○注「孰冶萬物」。○正義曰:孰,謂亨煮。冶,謂陶鑄也。○注「瓦瓴甓及甒大」。○正義曰:《檀弓》云:「有虞氏之瓦棺。」《釋器》云:「瓴甋謂之甓。」郭注云:「塶,磚也。」《禮器》云:「君尊瓦甒。」又《明堂》云:「泰,有虞氏之尊。」此等皆燒土為之。○注「榭,器之所藏也」。○正義曰:知者,案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公羊》云「樂器藏焉爾」,《穀梁》云「樂器之所藏」是也。   「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鍾、鼓,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此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及其事義也。粢讀為齊,聲之誤也。《[[周禮]]》:「五齊,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沈齊。」字雖異。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也。祝,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也。祐,福也,福之言備也。○盞,側眼反。粢,依注為齊,才細反,注「五齊」皆同。醍音體。嘏,本或作假,古雅反。祜音戶。粢讀音咨。泛,芳斂反,徐音汎。盎,烏浪反。   [疏]「故玄」至「之祜」。○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因於古昔所供之物,並酒之所陳之處。○「玄酒在室」者,玄酒,謂水也。以其色黑謂之玄。而大古無酒,此水當酒所用,故謂之玄酒。以今雖有五齊三酒,貴重古物,故陳設之時,在於室內而近北。「醴醆在戶」,醴,謂醴齊。醆,謂盎齊。以其後世所為,賤之,陳列雖在室內,稍南近戶,故云「醴醆在戶」。皇氏云「醴在戶內,醆在戶外」,義或然也。其泛齊所陳,當在玄酒南,醴齊北,雖無文,約之可知也,以熊氏、崔氏並云:「此據禘祭,用四齊,不用泛齊也。」○「粢醍在堂」者,以卑之,故陳列又南近戶而在堂。「澄酒在下」者,澄,謂沈齊也。酒,謂三酒:事酒,昔酒,清酒之等,稍卑之,故陳在堂下也。○「陳其犧牲」者,謂將祭之夕,省牲之時,及祭日之旦,迎牲而人麗於碑。案《特牲禮》:陳鼎於門外北面,獸在鼎南東首,牲在獸西西上北首,其天子諸侯夕省牲之時,亦陳於廟門外,橫行西上。○「備其鼎俎」者,以牲體於濩,鑊在廟門之外,鼎隨鑊設,各陳於鑊西,取牲體以實其鼎,舉鼎而入,設於阼階下,南北陳之,俎設於鼎西,以次載於俎也。故云「備其鼎俎」。案《少牢》「陳鼎於廟門之外,東方北面北上」,又云「鼎入陳於東方,當序西面北上,俎皆設於鼎西」是也。○「列其琴瑟」者,琴瑟在堂而登歌,故《書》云「搏拊琴瑟以詠」是也。○「管磬鐘鼓」者,堂下之樂,則書云「下管□鼓,笙鏞以間」是也。其歌鍾歌磬,亦在堂下。○「脩其祝嘏」者,祝,謂以主人之辭饗神。嘏,謂祝以屍之辭致福而嘏主人也。○「以降上神與其先祖」者,上神,謂在上精魂之神,即先祖也。指其精氣,謂之上神;指其亡親,謂之先祖,協句而言之,分而為二耳。皇氏、熊氏等云:「上神,謂天神也。」○「以正君臣」者,《祭統》云:「君在廟門外則疑於君,入廟門則全於臣。」是以正君臣也。○「以篤父子」者,《祭統》云:「屍南面,父北面而事之。」是以篤父子也。○「以睦兄弟」者,《祭統》云:「昭與昭齒,穆與穆齒。」《特牲》云:「主人洗爵,獻長兄弟、眾兄弟。」是以睦兄弟也。○「以齊上下」者,《祭統》云:「屍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屍飲七,以瑤爵獻大夫」是也。○「夫婦有所」者,《禮器》云「君在阼,夫人在房」,及《特牲》夫婦交相致爵是也。○「是謂承天之祜」者,言行上事得所,則承受天之祜福也。○注「此言」至「備也」。○正義曰:「今禮饌具所因於古」者,此玄酒在室,及下作其祝號,並然後退而合亨,皆是今世祭祀之禮。醴、醆,犧牲之屬,是饌具也。用古玄酒醴醆,是所以因於古,故言「今禮饌具所因於古」也。云「及其事義」者,從「玄酒」以下至「其先祖」以上是事也,「以正君臣」以下至「承天天之祐」是義也。云「粢讀為齊」者,案《[[爾雅]]》云:「粢,稷也。」作酒用黍不用稷,故知粢當為齊,聲相近而致誤。引《周禮》「五齊」者,是《酒正》文也。鄭注云:「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猶體也,成而汁澤相將,如今恬酒矣。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如今酇白矣。緹者成而紅赤,如今下酒矣。沈者成而滓沈,如今造青矣。」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者,以《酒正》文醴緹之間有盎,此醴醍之間有醆,又《周禮》緹齊之下有沈齊,此醍齊之下有澄齊,故云「醆與盎,澄與沈,蓋同物也」。案此注澄是沈齊。案《酒正》注,澄酒是三酒,二注不同,故趙商疑而致問,鄭答之云:「此本不誤,轉寫益『澄』字耳。」如鄭所答,是轉寫《酒正》之文,誤益「澄」字,當云「酒三酒也」,則是與《禮運》注同。然案《坊記》云:「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注云:「淫,猶貪也。」又以澄為清酒,田瓊疑而致問,鄭答之云:「《禮運》云:醴醆醍澄,各是一物。」皆不言酒,故推其意,澄為沈齊,酒為三酒。《坊記》云:「醴也,醍也,澄也。」皆言酒,故因注云:「澄酒,清酒也,其實沈齊也。」如鄭此言,《坊記》所云:「醴酒醆酒。」五齊亦言酒,則澄酒是沈齊也。是五者最清,故云澄酒,非為三酒之中清酒也,是與《禮運》不異也。云「奠之不同處,重古略近」者,奠之或在室,或在堂,或在下,是「不同處」。古酒奠於室,近酒奠於堂,或奠於下,是「重古略近」。云「祝,祝為主人饗神辭」者,案《特牲少牢禮》云「祝稱孝孫某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尚饗」。是祝為主人饗神辭。云「嘏,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者,此下云「嘏以慈告」,《詩•小雅》云:「錫爾純嘏,子孫其湛。」是致福於主人之辭也。云「祐,福也」者,《釋詁》文。「福之言備」,《郊特牲》文,言嘉慶備具,福之道也。其用酒之法,崔氏云:《周禮》大祫,於大廟則備五齊、三酒。朝踐,王酌泛齊,後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酌醍齊。朝獻,王酌泛齊。因朝踐之尊,再獻,後酌醍齊。因饋食之尊,諸侯為賓,則酌沈齊。屍酢,王與後皆還用所獻之齊。賓長酳屍,酢用清酒,加爵亦用三酒。大禘則用四齊、三酒者,醴齊以下悉用之,故《禮運》云:「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用四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酌盎齊。饋食,王酌醍齊,後酌沈齊。朝獻,王酌醴齊,再獻,後還酌沈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沈齊,用三酒之法,如祫禮也。四時之祭,唯二齊三酒,則自祫禘以下至四時祭,皆通用也。二齊,醴、盎也。故鄭注《司尊彝》四時祭法,但云醴、盎而巳。用二齊者,朝踐,王酌醴齊,後亦酌醴齊。饋食,王酌盎齊,後亦酌盎齊。朝獻,王還用醴齊,再獻,後還用盎齊,亦尊相因也。諸侯為賓,亦酌盎齊,三酒同於祫。三酒所常同不差者,三酒本為王以下飲,故尊卑自有常,依尊卑之常,不得有降。祫禘時祭,本明所用總有多少,故正祭之齊,有差降也。魯及王者之後,大祫所用,與五禘之禮同。若禘與王四時同,用三酒亦同於王。侯伯子男祫禘皆用二齊醴、盎而巳,三酒則並用。用二齊之法,朝踐,君夫人酌醴齊;饋食,君夫人酌盎齊。朝獻,君還酌醴齊;再獻,夫人還酌盎齊。諸臣為賓,酌盎齊。屍酢君夫人用昔酒,酢諸臣用清酒,加爵皆清酒。時祭之法,用一齊,故《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鄭云:「謂朝事時也。」又云:「君親割牲,夫人薦酒。」鄭云:「謂進孰時也。」其行之法,朝踐君制祭,則夫人薦盎。為獻進孰時,君親割,夫人薦酒。朝獻時,君酌盎齊以酳屍,再獻時,夫人還酌酒,以終祭也。賓獻皆酒,加爵如禘祫之禮。天子諸侯酌奠,皆用齊酒,卿大夫之祭,酌奠皆用酒。其祫祭之法,既備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祫祭在秋。案《司尊彝》:「秋嘗,冬烝。」朝獻用兩著尊,饋獻用兩壺尊,則泛齊醴齊,各以著尊盛之;盎齊、醍齊、沈齊,各以壺尊盛之,凡五尊也。又五齊各有明水之尊,凡十尊也。三酒三尊,各加玄酒,凡六尊也。通斝彝盛明水,黃彝盛郁鬯。凡有十八尊,故崔氏云:「大祫祭凡十八尊,其明水郁鬯,陳之各在五齊三酒之上,祭日之旦,王服袞冕而入,屍亦袞冕,祝在後侑之。」王不出迎屍,故《祭統》云:「君不迎屍,所以別嫌也。」屍入室,乃作樂降神,故《大司樂》云「凡樂,圜鍾為宮,九變而降人鬼」是也。乃灌,故《書》云:「王入大室,祼當灌之。」時眾屍皆同在太廟中,依次而灌,所灌郁鬯。《小宰注》云「屍祭之,啐之,奠之」,是為一獻也。王乃出迎牲,後從灌,二獻也。迎牲而入至於庭,故《禮器》云:「納牲詔於庭。」王親執鸞刀,啟其毛,而祝以血毛告於室,故《禮器》云:「血毛詔於室。」凡牲則廟各別牢,故《公羊傳》云:「周公白牡,魯公騂犅。」案《逸禮》云:「毀廟之主,昭共一牢,穆共一牢,於是行朝踐之事,屍出於室。太祖之屍,坐於屍西南面,其主在右,昭在東,穆在西,相對坐,主各在其右。」故鄭注《祭統》云:「天子諸侯之祭,朝事延屍於戶外,是以有北面事屍之禮。」祝乃取牲膟膋,燎於爐炭,入以詔神於室,又出以墮於主前,《郊特牲》云「詔祝於室,坐屍於堂」是也。王乃洗肝於郁鬯而燔之,以制於主前,所謂制祭。次乃升牲首於室中,置於北墉下。後薦朝事之豆籩,乃薦腥於屍主之前,謂之朝踐,即此《禮運》「薦其血毛,腥其俎」是也。王乃以玉爵酌著尊泛齊以獻屍,三獻也。後又以玉爵酌著尊醴齊以亞獻,四獻也。乃退而合亨,至薦孰之時,陳於堂,故《禮器》云「設饌於堂」,乃後延主入室,大祖東面,昭在南面,穆在北面,徙堂上之饌於室內坐前,祝以斝爵酌奠於饌南,故《郊特牲》注云「天子奠斝,諸侯奠角」,即此之謂也。既奠之後,又取腸間脂,爇蕭合馨薌,《郊特牲》注云:「奠,謂薦孰時。」當此大合樂也。自此以前謂之接祭,乃迎屍入室,舉此奠斝,主人拜以妥屍,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拜妥屍」是也。後薦饌獻之豆籩,王乃以玉爵酌壺尊盎齊以獻屍,為五獻也。後又以玉爵酌壺尊醴齊以獻屍,是六獻也。於是屍食十五飯訖,王以玉爵因朝踐之尊,泛齊以酳屍,為七獻也,故鄭云:「變朝踐云朝獻,尊相因也。」朝獻,謂此王酳屍因朝踐之尊也。後乃薦加豆籩,屍酌酢主人,主人受嘏,王可以獻諸侯。於是後以瑤爵,因酌饋食壺尊醍齊以酳屍,為八獻也。鄭注《司尊彝》云:「變再獻為饋獻者,亦尊相因也。」再獻,後酳屍。獻,謂饋食時後之獻也,於時王可以瑤爵獻卿也。諸侯為賓者,以瑤爵酌壺尊醍齊以獻屍,為九獻。九獻之後,謂之加爵。案《特牲》有三加,則天子以下,加爵之數依尊卑,不秖三加也。故《特牲》三加爵,別有嗣子舉奠。《文王世子》諸侯謂之「上嗣」,舉奠亦當然。崔氏以為後獻皆用爵,又以九獻之外加爵,用璧角璧散。今案《內宰》云:「後祼獻則贊,瑤爵亦如之。」鄭注云:「瑤爵,謂屍卒食,王既酳屍,後亞獻之。」始用瑤爵,則後未酳屍以前不用也。又鄭注《司尊彝》云:「王酳屍用玉爵,而再獻者用璧角、璧散可知。」此璧角、璧散則瑤爵也。崔氏乃云:「正獻之外,諸臣加爵,用璧角璧散。」其義非也。其禘祭所用四齊者,禘祭在夏,醴齊盎齊,盛以犧尊,醍齊沈齊,盛以象尊。王朝踐獻用醴齊,後亞獻用盎齊,王饋獻用醍齊,後亞獻用沈齊,屍卒食,王酳屍因朝踐醴齊,後酳屍因饋食沈齊,諸臣為賓,獻亦用沈齊。禘祭無降神之樂,熊氏以為大祭皆有三始,有降神之樂,又未毀廟者,皆就其廟祭之,其餘皆如祫祭之禮。天子時祭用二齊者,春夏用犧尊盛醍齊,用象尊盛沈齊,秋冬用著尊盛醴齊,用壺尊盛盎齊,是一齊用一尊,《司尊彝》皆云「兩」者,以一尊盛明水,故皆云「兩」。若禘祫之祭,其齊既多,不得唯兩而巳。前巳備釋也。時祭唯用二齊,其諸侯用齊及酒,皆視天子,具如前說,其魯及王者之後皆九獻,其行之法與天子同。侯伯七獻,朝踐及饋獻時,君皆不獻,於九獻之中減二,故為七獻也。《禮器》云「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是也。子男五獻者,亦以薦腥饋孰二,君皆不獻,酳屍之時,君但一獻而巳。九獻之中去其四,故為五。此皆崔氏之說,今案《特牲少牢》屍食之後,主人主婦及賓備行三獻,主婦因獻而得受酢。今子男屍食之後,但得一獻,夫人不得受酢,不如卿大夫,理亦不通。蓋子男饋孰以前,君與夫人並無獻也。食後行三獻,通二灌為五也。《禮器》所云,自據侯伯七獻之制也。一曰:屍酢侯伯子男,亦用所獻之齊也。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醆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此謂薦上古中古之食也。《[[周禮]]》祝號有六:「一曰神號,二曰鬼號,三曰祇號,四曰牲號,五曰繼號,六曰幣號。」號者,所以尊神顯物也。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及血毛,皆所以法於大古也。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此以下,皆所法於中古也。越席,翦蒲席也。冪,覆尊也。澣帛,練染以為祭服。嘉,樂也。莫,虛無也。《孝經說》曰:「上通無莫。」○祝,之六反,徐之又反,注同。殽,本或作餚,戶交反。越席,音活,注同,字書作趏,杜元凱云:結草。冪,本又作鼏,同,莫歷反。衣其,於既反。浣,戶管反。示號,音祇,本又作祗。齍音咨,皇云:「黍稷。」大音太,下「大史」同。爓,似廉反。染,如艷反,又如琰反。樂也,音洛。○然後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謂薦今世之食也。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肉之貴賤,以為眾俎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各首其義也。祥,善也,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也。○鈃,本又作鉶,音刑,盛和羹器,形如小鼎。羹音庚,舊音衡。別,彼列反,下文同。此禮之大成也。」解子游以禮所成也。   [疏]「作其祝號」至「是謂合莫」。○正義曰:此一節明祭祀用上古中古之法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此是用上古也,「孰其殽」以下用中古也。「作其祝號」者,謂造其鬼神,及牲玉美號之辭,史、祝稱之,以告鬼神,故云「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者,謂朝踐之時,設此玄酒於五齊之上,以致祭鬼神。此重古設之,其實不用以祭也。○「薦其血毛」者,亦朝踐時延屍在堂,祝以血毛告於室也。○「腥其俎」者,亦謂朝踐時,既殺牲,以俎盛肉,進於屍前也。○「孰其殽」,骨體也。孰,謂以湯爓之,以其所爓骨體進於屍前也。○「與其越席」至「浣帛」,皆謂祭初之時。越席,謂蒲席。疏布,謂粗布。若依《[[周禮]]》,越席、疏布是祭天之物。此經云「君與夫人」,則宗廟之禮也。此蓋記者雜陳夏殷諸侯之禮,故雖宗廟而用越席疏布也。○「衣其澣帛」者,謂祭服練帛,染而為之。○「醴醆以獻」者,朝踐之時用醴,饋食之時用醆。○「薦其燔炙」者,謂燔肉炙肝。案《特牲禮》:主人獻屍,賓長以肝從,主婦獻屍,賓長以燔從。則此君薦之用炙也,夫人薦用燔是也。皇氏云:「燔謂薦孰之時,爇蕭合馨薌。」知不然者,案《詩•楚茨》云:「或燔或炙。」鄭云:「燔,燔肉也。炙,肝炙也。」則知此燔炙亦然,皇說非也。君與夫人交獻,第一君獻,第二夫人獻,第三君獻,第四夫人獻,是君與夫人交錯而獻也。○「以嘉魂魄」者,謂設此在上祭祀之禮,所以嘉善於死者之來魂魄是於死者之魂魄。○「是謂合莫」,莫,謂虛無寂寞,言死者精神虛無寂寞,得生者嘉善,而神來歆饗,是生者和合於寂寞。但《禮運》之作,因魯之失禮,孔子乃為廣陳天子諸侯之事,及五帝茸荃之道,其言雜亂,或先或後,其文不次,舉其大綱,不可以一代定其法制,不可以一概正其先後,若審此理,則無所疑惑。○注「《周禮》」至「元莫」。○正義曰:案《周禮》大祝辨六號,「一曰神號」,註:「若皇天上帝」;「二曰鬼號」,註:「若皇祖伯某」;「三曰祇號」,「若后土地祇」;「四曰牲號」,「若牛,曰一元大武」;「五曰齍號」,「若稷曰明粢」;「六曰幣號」,「若幣曰量幣」是也。云「號者,所以尊神顯物」者,其神號、鬼號、祇號,是尊神也。牲號、齍號、幣號,是顯物也。云「腥其俎謂豚解而腥之」者,案《士喪禮》小斂之奠,載牲體兩髀、兩肩、兩胉,並脊凡七體也。《士虞禮》:「主人不視豚解。」注云:「豚解,解前後脛脊脅而已。」是豚解七體也。案《特牲少牢》以薦孰為始之時,皆體解,無豚解,以無朝踐薦腥故也。其天子諸侯既有朝踐薦腥,故知腥其俎之時豚解。云「孰其殽」,謂體解而爓之者。體解,則《特牲少牢》「所升於俎,以進神者」是也。案《特牲》九體,肩一、臂二、臑三、肫四、胳五、正脊六、橫脊七、長脅八、短脅九,《少牢》則十一體,加以脡脊、代脅為十一體也。是分豚為體解,此「孰其殽」,謂體解訖,以湯爓之,不全孰。次於腥而薦之堂,故《祭義》曰「爓祭,祭腥而退」是也。此則腥以法上古,爓法中古也。云「浣帛,練染以為祭服」者,此亦異代禮也。周禮則先染絲乃織成而為衣,故《玉藻》云:「士不衣織。」云「《孝經說》曰:上通無莫」者,《孝經緯》文,言人之精靈所感,上通元氣寂寞。引之者,證「莫」為虛無。正本元字作無,謂虛無寂寞,義或然也。○「然後」至「大祥」。○正義曰:論祭饋之節,供事鬼神及祭未獻賓,並祭竟燕飲饗食賓客兄弟。○「然後退而合亨」者,前明薦爓既未孰,今至饋食,乃退取曏爓肉,更合亨之今孰,擬更薦屍。又屍俎唯載右體,其餘不載者及左體等,亦於鑊中亨煮之,故云「合亨」。○「體其犬豕牛羊」者,亨之既孰,乃體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供屍及待賓客兄弟等。體其犬豕牛羊,謂分別骨之貴賤,以為眾俎。知非屍前正俎者,以此經所陳,多是祭末之事。若是屍前正俎,當云「是謂合莫」,不得云「是謂大祥」。既是人之祥善,故為祭末饗燕之眾俎也。○「實其簠、簋、籩、豆、鉶、羹」者,此舉事屍之時所供設也。若籩豆亦兼據賓客及兄弟之等,故《特牲少牢》賓及眾賓兄弟之等,皆有籩豆及俎是也。○「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此論祭祀祝嘏之辭。案《少牢》:「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歲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是祝以孝告。《少牢》又云:「主人獻屍,祝嘏主人云:皇屍命工祝,丞致多福無疆,於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祿於天,宜稼於田,眉壽萬年,勿替引之。」是嘏以慈告,言祝嘏於時以神之恩慈而告主人。○「是謂大祥」者,祥,善也。謂饋食之時,薦今世之食,於人道為善,故為大祥。○注「各首其義」者。○正義曰:首,猶本也。孝子告神,以孝為首。神告孝子,以慈為首。各本祝嘏之義也。   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捨魯,何適矣!政亂禮失,以為魯尚愈。○於音烏。呼,好奴反。捨音捨,下「捨禮」皆同。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非,猶失也。魯之郊,牛口傷、鼷鼠食其角,又有四卜郊不從,是周公之道衰矣。言子孫不能奉行興之。○禘,大計反。鼷音兮。   [疏]「孔子」至「適矣」。○正義曰:此明孔子歎意。前始發歎,末言自歎之意。子游有問,即隨問而答。答事既畢,故更述其所懷。「於呼哀哉」是傷歎之辭。言觀周家文武之道,以經幽、厲之亂傷,此禮儀法則,無可觀瞻,唯魯國稍可,吾捨此魯國,更何之適而觀禮乎!言魯國尚愈。愈,勝也,言尚勝於餘國,故韓宣子適魯云:「周禮盡在魯矣。」○「魯之郊禘」至「其衰矣」。○正義曰:魯合郊禘也,非,是非禮。但郊失禮,則牛口傷,禘失禮,躋僖公。○注「非猶」至「興之」。○正義曰:「郊,牛口傷」,宣三年經文。「鼷鼠食其角」,成七年經文。「四卜郊不從」,僖三十一年經文。言子孫不能承奉興行周公之道,故致使郊牛有害,卜郊不從。   「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先祖法度,子孫所當守。○契,息列反。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假亦大也。不敢改其常古之法度,是謂大大也。將言今不然。   [疏]「杞之」至「守也」。○正義曰:杞郊禹,宋郊契,蓋是夏、殷天子之事,杞、宋是其子孫,當所保守,勿使有失。案《祭法》云:「夏郊鯀,殷郊冥。」今杞郊禹,宋郊契者,以鯀、冥之德薄,故更郊禹、契,蓋時王所命也。○「祝嘏」至「大假」。○正義曰:言天子諸侯所祭之時,祝以主人之辭而告神,神以嘏福而與主人,二者皆依舊禮,無敢易其常事古法,是謂大假。假,大也。既不敢易法,是於禮法大中之大,謂大大之極也。○注「假亦」至「不然」。○正義曰:「假,大也」,《釋詁》文。以經既有「大」字,故云「假亦大也」。從此以前皆論法於古道則為善,故上文「承天之祐」,次文「是謂合莫」,又次云「是謂大祥」,又次文「是謂大假」,皆論其善也。所以論其善者,將欲論其惡故也。鄭云「將言今不然」,今,謂孔子之時也,禮廢政壞,不如大祥大祥假之等。自此以下,皆論今時之惡,故下云「是謂幽國」、「是謂僣君」是也。   「祝嘏辭說,藏於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藏於宗祝巫史,言君不知有也。幽,暗也。國闇者,君與大夫俱不明也。   [疏]「祝嘏」至「幽國」。○正義曰:謂主人之辭告神;嘏,謂屍之辭致福告於主人,皆從古法。依舊禮,辭說當須以法用之於國,今乃棄去不用,藏於宗祝巫史之家,乃更改易古禮,自為辭說,非禮也。而國之君臣秖聞今日祝嘏之辭,不知古禮舊說,當是君臣俱暗,故云「是謂幽國」。   「醆,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僣君。僣禮之君也。醆、斝,先王之爵也,唯魯與王者之後得用之耳,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醆斝,古雅反,又音嫁,爵名也。夏曰醆,殷曰斝,周曰爵。   [疏]「醆斝」至「僣君」。○正義曰:醆是夏爵,斝是殷爵。若是夏殷之後祭祀之時,得以醆、斝及於屍君,其餘諸侯於禮不合。今者諸侯等祭祀之時,乃以醆、斝及於屍君,非禮也,此諸侯乃是僣禮之君。○注「醆斝」至「用之」。○正義曰:案《明堂位》云:「夏曰醆,殷曰斝。」是先王之爵也。天子有六代之樂,王者之後,得用郊天,故知唯天子王者之後得用之,其餘諸侯用時王之器而已。此醆、斝謂祭祀屍未入之時,祝酌奠於鉶南者也。故《郊特牲》云「舉斝角」是也。若尋常獻屍,則用王爵耳。   「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劫脅之君也。冕弁,君之尊服。兵革,君之武衛及軍器也。○脅,許劫反。   [疏]「冕弁」至「脅君」。○正義曰:「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禮」者,私家,大夫以下稱家。冕是袞冕,弁是皮弁。冕弁是朝廷之尊服,兵革是國家防衛之器,而大夫私家藏之,故云「非禮也」。○「是謂脅君」,脅,劫脅也。私藏公物,則見此君恆被臣之劫脅。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臣之奢富儗於國君,敗亂之國也。孔子謂:「管仲官事不攝,焉得儉?」○儗音擬。焉,於虔反。   [疏]「大夫」至「亂國」。○正義曰:「大夫具官」者,天子六卿,諸侯三卿。卿大夫若有地者,則置官一人,用兼攝群職,不得官官各須具是如君也。故孔子譏管仲云「官事不攝,焉得儉」是也。○「祭器不假」者,凡大夫無地,則不得造祭器。有地雖造而不得具足,並須假借。若不假者,唯公孤以上得備造,故《[[周禮]]》:「四命受器。」鄭云:「此公之孤,始得有祭器者也。」又云:「王之下大夫亦四命。」○「聲樂皆具」者,大夫自有判縣之樂,而不得如三桓舞八佾。一曰大夫祭,不得用樂者,故《少牢饋食》無奏樂之文,唯君賜乃有之。○「非禮也」者,若大夫並為上事,則為非禮也。○「是謂亂國」者,大夫為此上諸事,與君相敵,乃是敗亂之國也。   「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僕。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臣有喪昏之事而不歸,反服其衰裳以入朝,或與僕相等輩而處,是謂君臣共國,無尊卑也。有喪昏不歸唯君耳。臣有喪昏,當致事而歸。僕又不可與士齒。○期,居其反。朝,直遙反,注同。或與僕相,息亮反,一讀如字,則連下為句。等輩,卜內反。   [疏]「故仕」至「同國」。○正義曰:「仕於公曰臣」者,公是諸侯之號,臣是至賤之稱,今若仕於諸侯,其自稱以至賤之辭而曰臣,自貶退也。○「仕於家曰僕」者,謂卿大夫之僕,又賤於臣。若仕於大夫之家,即自稱曰僕,彌更卑賤也。○「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者,若君有喪昏,則恆在於國不歸。臣有喪昏,則歸向家,一期之間,不復使役也,故云「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僕雜居齊齒,非禮也」者,今臣之有喪,乃不致事,身著衰裳而入君朝,或與家臣之僕錯雜而居,齊齒等輩,是為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者,君之喪昏而在國,臣有喪昏而不歸家,亦在國,是君與臣同國。又臣是卿大夫,與僕雜居。且臣是君之臣,僕是臣之僕,今卿大夫與僕雜居,尊卑無別,亦是君臣共國也。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言今不然也。《[[春秋]]》昭元年:」泰伯之弟針出奔晉。」剌其有千乘之國,不能容其母弟。○針,其廉反,又祇廉反。乘,時證反。故天子適諸侯,必捨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以禮籍入,謂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也。天子雖尊,舍人宗廟,猶有敬焉,自拱敕也。○壞音怪。惡,烏路反。拱,徐居勇反,後「拱持」同。諸侯非問疾弔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無故而相之,是獻謔也。陳靈公與孔甯儀行父數如夏氏,以取弒焉。○謔,許約反,甯本又作寧。案《[[左傳]]》作「寧」,《公羊》作「甯」,各依字讀。父音甫。數,邑角反。取弒,申志反,又如字。   [疏]故「天子」至「為謔」。○正義曰:「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者,案《王制》云「天子之田,方千里」是也。「以處其子孫」者,謂子孫若有功德者,封為諸侯,無功德直食邑於畿內也。○「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者,謂諸侯子孫,封為卿大夫。若有其大功德,其子孫亦有采地,故《[[左傳]]》云:「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是處其子孫。○「大夫有采地以處其子孫」者,大夫位卑,不合割其采地以處子孫。但大夫以采地之祿,養其子孫,故云「以處其子孫」。然從「是謂幽國」以下,皆論其臣惡。今此云「是謂制度」而論善者,此論古之制度如此,今日則不然,謂今惡起文,故云「是謂制度」,非論今日之好,故注云「言今不然也。」○注「昭元」至「毋弟」。○正義曰:此所引《[[春秋]]》昭元年《公羊傳》文,引之者,證諸侯有國處子孫之義,譏秦伯不然也。○注「陳靈」至「殺焉」。○正義曰:此宣十年《左傳》文: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徵舒之母夏姬,公謂孔寧儀行父曰:「徵舒似女。」行父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後楚殺徵舒,立成公,是取弒也。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疾今失禮如此,為言禮之大義也。柄,所操以治事。○柄,兵命反。儐,必刃反。治政,皇如字,徐直吏反,下文注「以治事」同。為,於偽反,下「又為」、「遂為」皆同。操,士刀反。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禮無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又為言政失君危之禍敗也。肅,駿也。疵,病也。○倍,步內反。敝音弊,本亦作弊。疵,才斯反。峻,恤俊反。   [疏]「是故」至「君也」。正義曰:此一經疾時失禮致此在上禍敗之事,故言禮之大義。○「禮者,君之大柄」者,言人君治國須禮,如巧匠治物,執斤斧之柄。○「所以別嫌明微」者,此以下亦並明用禮為柄之事,使寡婦不夜哭,是別嫌;君子表微,是明微也。○「儐鬼神」者,以接賓以禮曰儐,以郊天祀地及一切神明,是儐鬼神也。○「考制度」者,考,成也。制度為廣狹丈尺,以禮成之也。○「別仁義」者,仁生義殺,各使中禮,有分別也。○「所以治政安君也」者,用禮為柄,如前諸事,故治國得政,君獲安存,故《[[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大臣」至「俗敝」。○正義曰:大臣,謂大夫以上。倍,謂倍君行私也。或有屢諫不聽,皆越關倍君而去。○「小臣竊」者,小臣,士以下。竊者,盜也。職闇位卑,但為竊盜府庫之事。○「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者,肅,駿急也。敝,凋殘也。君位已危,大臣又倍,小臣盜竊,愚君無奈此何,唯知暴怒,急行刑罰,故云「刑肅」。上下乖離,故云「俗敝」。俗敝刑肅、故法教無常。○注「肅,駿也。疵,病也」。○正義曰:案《釋詁》文。云肅、駿俱訓為疾,是肅為駿也。《釋詁》文又云:「疵,病也。」疵國者,君既危於上,臣又叛於下,刑肅嚴重,風俗凋敝,皆國之病,故云「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於此又遂為之言政也。藏,謂輝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輝音暉。見,賢遍反。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殽以降命。降,下也。殽天之氣,以下教令,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也。○殽,戶教反。注及下同。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謂教令由社下者也。社,土地之主也。《[[周禮]]》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會,古外反。降於祖廟之謂仁義,謂教令由祖下者,《大傳》曰: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上,時掌反。下「上配」、「上生」皆同。降於山川之謂興作,謂教令由山川下者也。山川有草木禽獸,可作器物,共國事。○共音恭。降於五祀之謂制度。謂教令由五祀下者。五祀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政之行如此,何用城郭溝池之為。   [疏]「故政」至「固也」。正義曰:此一節以上文云政之不正,則國亂君危。此則廣言政之大理,本於天地及宗廟山川五祀而來,所來既重,故君用之,得藏身安固也。○「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者,故,因上起下之辭。人君身在於中,施政於外,人但見其政,不見其身。若政之美盛,則君身安靜,故云「政者,所以藏身也」。鄭云「藏謂煇光於外,而形體不見,若日月星辰之神」是也。○「是故夫政必本於天」,是故,謂政是藏身之固。其事既重,所施教令,必本於天而來。天有運移,若星辰圍繞北極;氣有陰陽,若冬夏之有寒暑。○「殽以降命」者,殽,效也,言人君法效天氣,以降下政教之命,效星辰運轉於北極,為昏媾姻亞;效天之陰陽寒暑,為刑獄賞罰,是「殽以降命」。○「命降於社之謂殽地」者,上云「政本於天」,此論政降於地。上既云「必本於天,殽以降命」,此亦當云「必本於地,殽以降命」。但上文既具,故此略而變文,直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命者,政令之命,降下於社,謂從社而來以降民也。社即地也,指其神謂之社,指其形謂之地。法社以下教令,故云「謂之殽地」。地有五土,生物不同,人君法地,亦養物不一也。○「降於祖廟」者,此亦政教之命降下於民,由祖廟而來,謂法祖廟以下政令。○「之謂仁義」者,父親,仁也。祖尊,義也。言法此父祖,施仁義於民也。上云「命降於社之謂殽地」,此亦當云「命降於祖之謂殽廟」,以上文既具,故此又略而變文,與上不同,自下皆然也。○「降於山川」者,謂所施政令之命下於民者,從山川而來,謂法效山川,以為教令也。○「之謂興作」者,山川有草木鳥獸,可作器物,人君法山川,以興作其物也。○「降於五祀」者,所施政令降於民者,從五祀而來,謂法此五祀之神,以施政令也。○「之謂制度」者,初造五祀之人,既立中霤、門、戶、灶、行大小形制,各有法度,後王所以取為制度等級也。○「此聖人所以藏身之固也」者,政既法天地,法祖廟山川五祀,所重若此,謹慎行之,所以藏其身而堅固。○注「殽天」至「之節」。○正義曰:案昭二十五年《[[左傳]]》云:「禮者,天之經,地之義,為父子兄弟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溫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為刑罰威獄以類其震曜殺戮。」此注云「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總包之也,皆法天之所為,以下教令也。○注「社土」至「物生」。○正義曰:下云「社者,神地之道」,此云「土地之主」,主則神也。「土會之法,有五地之物生」者,此《大司徒》文。五地則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有所生。五地總生萬物,人君法之,施政令,亦總養萬民也。○注「《大傳》」至「義也」。○正義曰:引此者,證祖禰廟有仁義也。云「自禰率而上至於祖,遠者輕,仁也」者,自,用也。率,循也。言用禰之仁,依循而上,以至於祖,遠者恩愛漸輕,是據仁恩也。「自祖率而下至於禰,高者重,義也」者,言用祖之義,依循而下,以至於禰,高者尊重,是義事也。祖廟之中,自然有此仁義,人君法之,施此仁義教令,以教下民也。○注「五祀」至「制度」。○正義曰:此五祀,鄭云「有中霤、門、戶、灶、行之神,此始為宮室制度」者,如鄭此言,則五祀神者,謂初造五祀之神。此人造五祀,有其制度,後王法此人之神,更為制度,此人造五祀,非五祀本神也。其五祀亦自然有其虛無之神,非後王所取法也,故此不言之。○注「政之」至「之為」。○正義曰:言政之行若能如此法天陰陽,使賞罰得所,法地高下,令尊卑有序,法之祖廟而行仁義,法之山川五祀而為興作制度,若能如此,則民懷其德,禍害不來,何所防禦?故云:「何用城郭溝池之為?」言不用城郭溝池也。 czfrhhfsdas7zuyfmf62su3m42ifl12 古小說鉤沈/序 0 107426 2173416 1322024 2022-08-21T16:37:02Z Midleading 47637 Midleading移动页面[[《古小說鉤沉》序]]至[[古小說鉤沈/序]]:​[[Wikisource:删除讨论]]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25%}}{{Header|title=|author=魯迅|section=|times=|previous=|next=|type=|from=古籍序跋集|notes=}}__TOC__<onlyinclude>   小說者,班固以為「出於稗官」,「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採,此亦芻蕘狂夫之議」。是則稗官職志,將同古「採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矣。顧其條最諸子,判列十家,復以為「可觀者九」,而小說不與。   所錄十五家,今又散失。惟《大戴禮》引有青史氏之記,《莊子》舉宋鈃之言,孤文斷句,更不能推見其旨。去古既遠,流裔彌繁,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此其持萌芽以度柯葉乎!   余少喜披覽古說,或見訛舛,則取證類書,偶會逸文,輒亦寫出。雖叢殘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瑣語支言,史官末學,神鬼精物,數術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駟,幽驗冥徵,釋氏之下乘。人間小書,致遠恐泥,而洪筆晚起,此其權輿。況乃錄自里巷,為國人所白心;出於造作,則思士之結想。心行曼衍,自生此品,其在文林,有如舜華,足以麗爾文明,點綴幽獨,蓋不第為廣視聽之具而止。然論者尚墨守故言。惜此舊籍,彌益零落,又慮後此閒暇者尟,爰更比輯,並校定昔人集本,合得如干種,名曰《[[古小說鉤沉]]》。   歸魂故書,即以自求說釋,而為談大道者言,乃曰:稗官職志,將同古「採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矣。 </onlyinclude>{{Pd/1996|1936}} aujygx26y5epsd0ed9x7daoiaa77itt 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 0 136268 2173421 2172939 2022-08-21T17:33:28Z Yinyue200 84395 重定向页面至[[中共中央转发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的通知]]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中共中央转发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的通知]] klh5sxzcz4m80346qvojj38fz92lams 隨園食單/第一節 0 137227 2173447 2172655 2022-08-21T21:42:14Z 173.212.79.3 /* 潔淨須知 */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隨園食單|第一節||第二節|節}}__TOC__<onlyinclude> ==隨園食單序==   詩人美周公而曰:「籩豆有踐」,惡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於飲食也,若是重乎!他若《易》稱鼎烹,《書》稱鹽梅,《鄉黨》、《內則》瑣瑣言之,孟子雖賤飲食之人,而又言飢渴未能得飲食之正。可見凡事須求一是處,都非易言。《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典論》曰:「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古人進鬐離肺,皆有法焉,未嘗苟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聖人於一藝之微,其善取於人也如是。   余雅慕此旨,每食於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執弟子之禮。四十年來,頗集眾美。有學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傳者。余都問其方略,集而存之,雖不甚省記,亦載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自覺好學之心,理宜如是。雖死法不足以限生廚,名手作書亦多有出入,未可專求之於故紙;然能率由舊章,終無大謬,臨時治具,亦易指名。   或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口乎?」曰:「執柯以伐柯,其則不遠。吾雖不能強天下之口與吾同嗜,而姑且推己及物。則飲食雖微,而吾於忠恕之道則已盡矣,吾何憾哉!」若夫《說郛》所載飲食之書三十餘種,眉公、笠翁亦有陳言;曾親試之,皆閼(音惡)於鼻而蜇於口,大半陋儒附會,吾無取焉。   ——子才袁枚 ==須知單==   ——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 ===先天須知===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指其大略︰豬宜皮薄,不可腥臊;雞宜騸嫩,不可老稚;鯽魚以扁身白肚為佳,烏背者,必倔強於盤中;鰻魚以湖溪游泳為貴,江生者,必槎枒其骨節;穀餵之鴨,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筍,其節少而甘鮮;同一火腿也,而好醜判若天淵;同一台鯗也,而美惡分為冰炭。其他雜物,可以類推。大抵一席佳餚,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 ===作料須知===   廚者之作料,如婦人之衣服首飾也。雖有天姿,雖善塗抹,而敝衣襤褸,西子亦難以為容。善烹調者,醬用伏醬,先嘗甘否;油用香油,須審生熟;酒用酒釀,應去糟粕;醋用米醋,須求清冽。且醬有清濃之分,油有葷素之別,酒有酸甜之異,醋有陳新之殊,不可絲毫錯誤。其他蔥、椒、薑、桂、糖、鹽,雖用之不多,而俱宜選擇上品。蘇州店賣秋油,有上、中、下三等。鎮江醋顏色雖佳,味不甚酸,失醋之本旨矣。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 ===洗刷須知===   洗刷之法,燕窩去毛,海參去泥,魚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則酥;鴨有腎臊,削之則淨;魚膽破,而全盤皆苦;鰻涎存,而滿碗多腥;韭刪葉而白存,菜棄邊而心出。《內則》曰︰「魚去乙,鱉去醜。」此之謂也。諺云︰「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謂也。 ===調劑須知===   調劑之法,相物而施。有酒、水兼用者,有專用酒不用水者,有專用水不用酒者;有鹽、醬並用者,有專用清醬不用鹽者,有用鹽不用醬者;有物太膩,要用油先炙者;有氣太腥,要用醋先噴者;有取鮮必用冰糖者;有以乾燥為貴者,使其味入於內,煎炒之物是也;有以湯多為貴者,使其味溢於外,清浮之物是也。 ===配搭須知===   諺曰︰「相女配夫」。《記》曰︰「儗人必於其倫。」烹調之法,何以異焉?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其中可葷可素者,蘑菇、鮮筍、冬瓜是也。可葷不可素者,蔥韭、茴香、新蒜是也。可素不可葷者,芹菜、百合、刀豆是也。常見人置蟹粉於燕窩之中,放百合於雞、豬之肉,毋乃唐堯與蘇峻對坐,不太悖乎?亦有交互見功者,炒葷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葷油是也。 ===獨用須知===   味太濃重者,只宜獨用,不可搭配。如李贊皇、張江陵一流,須專用之,方盡其才。食物中,鰻也,鱉也,蟹也,鰣魚也,牛羊也,皆宜獨食,不可加搭配。何也?此數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調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長而去其弊。何暇捨其本題,別生枝節哉?金陵人好以海參配甲魚,魚翅配蟹粉,我見輒攢眉。覺甲魚、蟹粉之味,海參、魚翅分之而不足;海參、魚翅之弊,甲魚、蟹粉染之而有餘。 ===火候須知===   熟物之法,最重火候。有須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則物疲矣。有須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則物枯矣。有先用武火而後用文火者,收湯之物是也;性急則皮焦而裡不熟矣。有愈煮愈嫩者,腰子、雞蛋之類是也。有略煮即不嫩者,鮮魚、蚶蛤之類是也。肉起遲則紅色變黑,魚起遲則活肉變死。屢開鍋蓋,則多沫而少香。火熄再燒,則走油而味失。道人以丹成九轉為仙,儒家以無過、不及為中。司廚者,能知火候而謹伺之,則幾於道矣。魚臨食時,色白如玉,凝而不散者,活肉也;色白如粉,不相膠粘者,死肉也。明明鮮魚,而使之不鮮,可恨已極。 ===色臭須知===   目與鼻,口之鄰也,亦口之媒介也。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淨若秋雲,或艷如琥珀,其芬芳之氣,亦撲鼻而來,不必齒決之、舌嘗之,而後知其妙也。然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飾,便傷至味。 ===遲速須知===   凡人請客,相約於三日之前,自有工夫平章百味。若斗然客至,急需便餐;作客在外,行船落店︰此何能取東海之水,救南池之焚乎?必須預備一種急就章之菜,如炒雞片,炒肉絲,炒蝦米豆腐,及糟魚、茶腿之類,反能因速而見巧者,不可不知。 ===變換須知===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聖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器具須知===   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然宣、成、嘉、萬,窯器太貴,頗愁損傷,不如竟用御窯,已覺雅麗。惟是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若板板於十碗八盤之說,便嫌笨俗。大抵物貴者器宜大,物賤者器宜小。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鍋,煨煮宜砂罐。 ===上菜須知===   上菜之法︰鹹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鹹之一味概之。度客食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 ===時節須知===   夏日長而熱,宰殺太早,則肉敗矣;冬日短而寒,烹飪稍遲,則物生矣。冬宜食牛羊,移之於夏,非其時也。夏宜食乾臘,移之於冬,非其時也。輔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當三伏天而得冬醃菜,賤物也,而竟成至寶矣。當秋涼時而得行鞭筍,亦賤物也,而視若珍饈矣。有先時而見好者,三月食鰣魚是也。有後時而見好者,四月食芋艿是也。其他亦可類推。有過時而不可吃者,蘿蔔過時則心空,山筍過時則味苦,刀鱭過時則骨硬。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搴(音千)裳去之也。 ===多寡須知===   用貴物宜多,用賤物宜少。煎炒之物多,則火力不透,肉亦不鬆。故用肉不得過半斤,用雞、魚不得過六兩。或問︰「食之不足如何?」曰︰「俟食畢後另炒可也。」以多為貴者,白煮肉,非二十斤以外,則淡而無味。粥亦然,非斗米則汁漿不厚,且須扣水,水多物少,則味亦薄矣。 ===潔淨須知===   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氣者,由其板之不淨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廚先多磨刀,多換布,多刮板,多洗手,然後治菜。至於口吸之煙灰,頭上之汗汁,竃上之蠅蟻,鍋上之煙煤,一玷入菜中,雖絕好烹庖,如西子蒙不潔,人皆掩鼻而過之矣。 ===用縴須知===   俗名豆粉為縴者,即拉船用縴也,須顧名思義。因治肉者,要作團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膩,故用粉以牽合之。煎炒之時,慮肉貼鍋,必至焦老,故用粉以護持之。此縴義也。能解此義用縴,縴必恰當,否則亂用可笑,但覺一片糊塗。《漢制考》:齊麯麩為媒。媒即纖矣。 ===選用須知===   選用之法:小炒肉用後臀,做肉圓用前夾心,煨肉用硬短勒。炒魚片用青魚、季魚,做魚鬆用鯶魚、鯉魚。蒸雞用雌雞,煨雞用騸雞,取雞汁用老雞;雞用雌才嫩,鴨用雄才肥;蒪菜用頭,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餘可類推。 ===疑似須知===   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此疑似之間,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濃厚者,取精多而糟粕去之謂也;若徒貪肥膩,不如專食豬油矣。清鮮者,真味出而俗塵無之謂也;若徒貪淡薄,則不如飲水矣。 ===補救須知===   名手調羹,鹹淡合宜,老嫩如式,原無需補救。不得已,為中人說法則:調味者,寧淡毋鹹;淡可加鹽以救之,鹹則不能使之再淡矣。烹魚者,寧嫩毋老,嫩可加火候以補之,老則不能強之再嫩矣。此中消息,於一切下作料時,靜觀火色便可參詳。 ===本分須知===   滿洲菜多燒煮,漢人菜多羹湯,童而習之,故擅長也。漢請滿人,滿請漢人,各用所長之菜,轉覺入口新鮮,不失邯鄲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討好。漢請滿人用滿菜,滿請漢人用漢菜,反致依樣葫蘆,有名無實,畫虎不成反類犬矣。秀才下場,專作自己文字,務極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師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則掇皮無真,終身不中矣。 ==戒單==   ——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戒外加油===   俗廚製菜,動熬豬油一鍋,臨上菜時,勺取而分澆之,以為肥膩。甚至燕窩至清之物,亦復受此玷污。而俗人不知,長吞大嚼,以為得油水入腹。故知前生是餓鬼投來。 ===戒同鍋熟===   同鍋熟之弊,已載前「變換須知」一條中。 ===戒耳餐===   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余嘗謂雞、豬、魚、鴨,豪傑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庸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嘗見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誇之。余笑曰︰「我輩來吃燕窩,非來販燕窩也。」可販不可吃,雖多奚為?若徒誇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其如吃不得何? ===戒目食===   何謂目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極名廚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就使幫助多人,亦各有意見,全無紀律,愈多愈壞。余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主人自覺欣欣得意,而我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饑。可想見其席之豐而不潔矣。南朝孔琳之曰︰「今人好用多品,適口之外,皆為悅目之資。」余以為肴饌橫陳,燻蒸腥穢,目亦無可悅也。 ===戒穿鑿===   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製以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脯者。他如《遵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為杯棬,全失大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戒停頓===   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黴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於是廚人將一席之菜,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飪者,一盤一碗,費盡心思;在吃者,鹵莽暴戾,囫圇吞下,真所謂得哀家梨,仍復蒸食者矣。余到粵東,食楊蘭坡明府鱔羹而美,訪其故,曰︰「不過現殺現烹、現熟現吃,不停頓而已。」他物皆可類推。 ===戒暴殄===   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也。嘗見烹甲魚者,專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鰣魚者,專取其肚而不知鮮在背上。至賤莫如醃蛋,其佳處雖在黃不在白,然全去其白而專取其黃,則食者亦覺索然矣。且予為此言,並非俗人借福之謂,假使暴殄而有益於飲食,猶之可也。暴殄而反累於飲食,又何苦為之?至於烈炭以炙活鵝之掌,剸刀以取生雞之肝,皆君子所不為也。何也?物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戒縱酒===   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豈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見拇戰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謂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而治味之道掃地矣。萬不得已,先於正席嘗菜之味,後於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兩可也。 ===戒火鍋===   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於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 ===戒強讓===   治具宴客,禮也。然一肴既上,理宜憑客舉著,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常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污盤沒碗,令人生厭。須知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忍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姦,殊為可惡。長安有甚好請客而菜不佳者,一客問曰︰「我與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音既,跪下之意)而請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許而後起。」主人驚問︰「何求?」曰︰「此後君家宴客,求免見招。」合坐為之大笑。 ===戒走油===   凡魚、肉、雞、鴨,雖極肥之物,總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若肉中之油,半落湯中,則湯中之味,反在肉外矣。推原其病有三︰一誤於火太猛,滾急水乾,重番加水;一誤於火勢急停,既斷復續;一病在於太要相度,屢起鍋蓋,則油必走。 ===戒落套===   唐詩最佳,而五言八韻之試帖名家不選,何也?以其落套故也。詩尚如此,食亦宜然。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音詭)」、「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之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稱。若家居歡宴,文酒開筵,安可用此惡套哉?必須盤碗參差,整散雜進,方有名貴之氣象。余家壽筵婚席,動至五六桌者,傳喚外廚,亦不免落套。然訓練之卒,範我馳驅者,其味亦終竟不同。 ===戒混濁===   混濁者,並非濃厚之謂。同一湯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攪渾之水。同一鹵也,食之不清不膩,如染缸倒出之漿。此種色味令人難耐。救之之法,總在洗淨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體驗酸鹹,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庾子山論文云︰「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是即混濁之謂也。 ===戒苟且===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廚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賞罰,則一日必生怠玩。火齊未到而姑且下嚥,則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則下次之羹必加草率。且又不止空賞空罰而已也。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尋求其所以致劣之故。鹹淡必適其中,不可絲毫加減;久暫必得其當,不可任意登盤。廚者偷安。吃者隨便,皆飲食之大弊。審問慎思明辨,為學之方也;隨時指點,教學相長,作師之道也。於是味何獨不然? ==海鮮單==   ——古八珍並無海鮮之說。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從眾。作【海鮮單】。 ===燕窩===   燕窩貴物,原不輕用。如用之,每碗必須二兩,先用天泉滾水泡之,將銀針挑去黑絲。用嫩雞湯、好火腿湯、新蘑菇三樣湯滾之,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膩雜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今人用肉絲、雞絲雜之,是吃雞絲、肉絲,非吃燕窩也。且徒務其名,往往以三錢生燕窩蓋碗面,如白髮數莖,使客一撩不見,空剩粗物滿碗,真乞兒賣富,反露貧相。不得已,則蘑菇絲、筍尖絲、鯽魚肚、野雞嫩片尚可用也。余到粵東,楊明府冬瓜燕窩甚佳,以柔配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蘑菇汁而已。燕窩皆作玉色,不純白也。或打作團,或敲成面,俱屬穿鑿。 ===海參三法===   海參,無味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須檢小刺參,先泡去沙泥,用肉湯滾泡三次,然後以雞、肉兩汁紅煨極爛。輔佐則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大抵明日訪客,則先一日要煨,海參才爛。嘗見錢觀察家,夏日用芥末、雞汁拌冷海參絲,甚佳。或切小碎丁,用筍丁、香蕈丁入雞湯煨作羹。蔣侍郎家用豆腐皮、雞腿、蘑菇煨海參,亦佳。 ===魚翅二法===   魚翅難爛,須煮兩日,才能摧剛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雞湯,加鮮筍、冰糖錢許煨爛,此一法也;一純用雞湯串細蘿蔔絲,拆碎鱗翅攙和其中,飄浮碗面,令食者不能辨其為蘿蔔絲、為魚翅,此又一法也。用火腿者,湯宜少;用蘿蔔絲者,湯宜多。總以融洽柔膩為佳。若海參觸鼻,魚翅跳盤,便成笑話。吳道士家做魚翅,不用下鱗,單用上半原根,亦有風味。蘿蔔絲須出水二次,其臭才去。嘗在郭耕禮家吃魚翅炒菜,妙絕!惜未傳其方法。 ===鰒魚===   鰒魚炒薄片甚佳。楊中丞家削片入雞湯豆腐中,號稱鰒魚豆腐,上加陳糟油澆之。莊太守用大塊鰒魚煨整鴨,亦別有風趣。但其性堅,終不能齒決,火煨三日,才拆得碎。 ===淡菜===   淡菜煨肉加湯,頗鮮,取肉去心,酒炒亦可。 ===海蝘===   海蝘,寧波小魚也,味同蝦米,以之蒸蛋甚佳。作小菜亦可。 ===烏魚蛋===   烏魚蛋最鮮,最難服事。須河水滾透,撤沙去臊,再加雞湯、蘑菇煨爛。龔雲若司馬家制之最精。 ===江瑤柱===   江瑤柱出寧波,治法與蚶、蟶同。其鮮脆在柱,故剖殼時多棄少取。 ===蠣黃===   蠣黃生石子上。殼與石子膠粘不分。剝肉作羹,與蚶、蛤相似。一名鬼眼。樂清、奉化兩縣土產,別地所無。 </onlyinclude>{{Novel-f||第二節}}{{清朝作品}} hws0vc8r7ss9n4kbce3qhiw23a8g2vw 通鑑紀事本末/第三十七卷 0 175169 2173473 2149330 2022-08-22T06:41:54Z 219.78.101.103 /* 黃巢之亂 */ wikitext text/x-wiki {{Textquality|50%}}{{header2|title=[[../|通鑑紀事本末]]|author=袁樞|section=卷三十七|times=南宋|previous=[[../第三十六卷|第三十六卷]]|next=[[../第三十八卷|第三十八卷]]|type=|from=|notes=}} ==黃巢之亂== 唐僖宗乾符元年春正月丁亥,翰林學士盧攜上言,以爲︰「陛下初臨大寶,宜深念黎元。國家之有百姓,如草木之有根柢,若秋冬培漑,則春夏滋榮。臣竊見關東去年旱災,自虢至海,麥纔半收,秋稼幾無,冬菜至少,貧者磑蓬實爲麪,蓄槐葉爲𦺅。或更衰羸,亦難采拾。常年不稔,則散之鄰境。今所在皆饑,無所依投,坐守鄕閭,待盡溝壑。其蠲免餘稅,實無可徵。而州縣以有上供及三司錢,督趣甚急,動加捶撻,雖撤屋伐木,雇妻鬻子,止可供所由酒食之費,未得至於府庫也。或租稅之外,更有他徭。朝廷儻不撫存,百姓實無生計。乞敕州縣,應所欠殘稅,並一切停徵,以俟蠶麥。仍發所在義倉,亟加賑給,行之不可稽緩。」敕從其言,而有司竟不能行,徒爲空文而已。冬十月,以吏部侍郎鄭畋、戶部侍郎盧攜並守本官,同平章事。 上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楯。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爲盜,所在蜂起。州縣兵少,加以承平日久,人不習戰,每與盜遇,官軍多敗。是歲,濮州人王仙芝始聚衆數千,起於長垣。 二年。初,上之爲普王也,小馬坊使田令孜有寵,及卽位,使知樞密,遂擢爲中尉。上時年十四,專事遊戲,政事一委令孜,呼爲「阿父」。令孜頗讀書,多巧數,招權納賄,除官及賜緋紫皆不關白於上。每見,常自備果食兩盤,與上相對飲啗,從容良久而退。上與內園小兒狎昵,賞賜樂工、伎兒,所費動以萬計,府藏空竭。令孜說上籍兩市商旅寶貨悉輸內庫,有陳訴者付京兆杖殺之,宰相以下,鉗口莫敢言。 夏六月,王仙芝及其黨尚君長攻陷濮州、曹州,衆至數萬。天平節度使薛崇出兵擊之,爲仙芝所敗。 冤句人黃巢亦聚衆數千人應仙芝。巢少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爲事,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遂爲盜,與仙芝攻剽州縣,橫行山東,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衆至數萬。 羣盜侵淫,剽掠十餘州,至於淮南,多者千餘人,少者數百人。詔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五軍節度使、監軍亟加討捕及招懷。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平盧節度使宋威表請以步騎五千別爲一使,兼帥本道兵所在討賊。乃以威爲諸道行營招討草賊使,仍給禁兵三千,甲騎五百。因詔河南方鎭所遣討賊都頭並取威處分。 三年春二月,敕福建、江西、湖南諸道觀察、刺史皆訓練士卒;又令天下鄕村各置刀弓鼓板以備羣盜。三月,以左僕射王鐸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秋七月,宋威擊王仙芝於沂州城下,大破之,仙芝亡去。威奏仙芝已死,縱遣諸道兵,身還青州。百官皆入賀。居三日,州縣奏仙芝尚在,攻剽如故。時兵始休,詔復發之,士皆忿怨思亂。八月,仙芝陷陽翟、郟城,詔忠武節度使崔安潛發兵擊之。安潛,愼由之弟也。又命昭義節度使曹翔將步騎五千及義成兵衞東都宮,以左散騎常侍曾元裕爲招討副使,守東都。又詔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選步騎二千守汝、鄧要路。仙芝進逼汝州,詔邠寧節度使李侃、鳳翔節度使令狐綯選步兵一千、騎兵五百守陝州、潼關。九月丙子,王仙芝陷汝州,執刺史王鐐。鐐,鐸之從父兄弟也。東都大震,士民挈家逃出城。乙酉,敕赦王仙芝、尚君長罪,除官以招諭之。仙芝陷陽武,攻鄭州,昭義監軍判官雷殷符屯中牟,擊仙芝,破走之。 冬十月,仙芝南攻唐、鄧。十一月,王仙芝攻郢、復二州,陷之。十二月,王仙芝攻申、光、廬、壽、舒、通等州。淮南節度使劉鄴奏求益兵,敕感化節度使薛能選精兵數千助之。 鄭畋以言計不行,稱疾遜位,不許;乃上言:「自沂州奏捷之後,仙芝愈肆猖狂,屠陷五六州,瘡痍數千里。宋威衰老多病,自妄奏以來,諸道尤所不服,今淹留亳州,殊無進討之意。曾元裕擁兵蘄、黃,專欲望風退縮。若使賊陷揚州,則江南亦非國有。崔安潛威望過人,張自勉驍雄良將,宮苑使李琢西平王晟之孫,嚴而有勇。請以安潛爲行營都統,琢爲招討使代威,自勉爲副使代元裕。」上頗采其言。招討副使、都監楊復光奏尚君長弟讓據查牙山,官軍退保鄧州。 王仙芝攻蘄州。蘄州刺史裴渥,王鐸知舉時所擢進士也。王鐐在賊中,爲仙芝以書說渥。渥與仙芝約,斂兵不戰,許爲之奏官,鐐亦說仙芝,許以如約。渥乃開城延仙芝及黃巢輩三十餘人入城,置酒,大陳貨賄以贈之,表陳其狀。諸宰相多言:「先帝不赦龐勛,期年卒誅之。今仙芝小賊,非龐勛之比,赦罪除官,益長姦宄。」王鐸固請,許之,乃以仙芝爲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遣中使以告身卽蘄州授之。仙芝得之甚喜,鐐、渥皆賀。未退,黃巢以官不及己,大怒曰:「始者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獨取官赴左軍,使此五千餘衆安所歸乎!」因毆仙芝,傷首,其衆諠譟不已。仙芝畏衆怒,遂不受命,大掠蘄州,城中之人,半驅半殺,焚其廬舍。渥奔鄂州,敕使奔襄州,鐐爲賊所拘。賊乃分其軍三千餘人從仙芝及尚君長,二千餘人從巢,各分道而去。 四年春二月,王仙芝陷鄂州。黃巢陷鄆州,殺節度使薛崇。三月,黃巢陷沂州。夏四月,黃巢與尚讓合軍保查牙山。 (六月)[秋七月]庚申,王仙芝、黃巢攻宋州,三道兵與戰,不利,賊遂圍宋威於宋州。甲寅,右威衞上將軍張自勉將忠武兵七千救宋州,殺賊二千餘人,賊解圍遁去。王鐸、盧攜欲使張自勉以所將兵受宋威節度,鄭畋以爲威與自勉已有疑忿,若在麾下,必爲所殺,不肯署奏。八月辛未,鐸、攜訴於上,求罷免;庚辰,畋請歸滻川養疾,上皆不許。王仙芝陷安州。 乙卯,王仙芝陷隨州,執刺史崔休徵。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遣其子將兵救隨州,戰死。福奏求援兵,遣左武衞大將軍李昌言將鳳翔五百騎赴之,仙芝遂轉掠復、郢。忠武大將張貫等四千人與宣武兵援襄州,自申、蔡間道逃歸。詔忠武節度使崔安潛、宣武節度使穆仁裕遣人約還。 冬十月,鄭畋與王鐸、盧攜爭論用兵於上前,畋不勝,退覆上奏,以爲︰「自王仙芝俶擾,崔安潛首請會兵討之,繼發士卒,罄供資糧。賊往來千里,塗炭諸州,獨不敢犯其境。又以本道兵授張自勉,解宋州圍,使江、淮漕運流通,不輸寇手。今蒙盡以自勉所將七千兵令張貫將之隸宋威。自勉獨歸許州,威復奏加誣毀。因功爲辱,臣竊痛之。安潛出師,前後克捷非一,一旦強兵盡付他人,良將空還,若勍寇忽至,何以枝梧?臣請以忠武四千人授威,餘三千人使自勉將之,守衞其境,旣不侵宋威之功,又免使安潛愧恥。」時盧攜不以爲然,上不能決。畋復上言:「宋威欺罔朝廷,敗衂狼籍。又聞王仙芝七狀請降,威不爲聞奏,朝野切齒,以爲宜正軍法。迹狀如此,不應復典兵權。願與內大臣參酌,早行罷黜。」不從。 黃巢寇掠蘄、黃,曾元裕擊破之,斬首四千餘級,巢遁去。 十一月,招討副都監楊復光遣人說諭王仙芝,仙芝遣尚君長等請降於復光,宋威遣兵於道中劫取君長等。十二月,威奏與君長等戰於潁州西南,生擒以獻。復光奏君長等實降,非威所擒。詔侍御史歸仁紹等鞫之,竟不能明。斬君長等於狗脊嶺。 黃巢陷匡城,遂陷濮州,詔潁州刺史張自勉將諸道兵擊之。 王仙芝寇荊南。節度使楊知溫,知至之兄也,以文學進,不知兵。或告賊至,知溫以爲妄,不設備。時漢水淺狹,賊自賈塹渡。 五年春正月丁酉朔,大雪,知溫方受賀,賊已至城下,遂陷羅城,將佐共治子城而守之。及暮,知溫猶不出。將佐請知溫出撫士卒,知溫紗帽皁裘而行,將佐請知溫擐甲,以備流矢。知溫見士卒拒戰,猶賦詩示幕僚。遣使告急於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福悉其衆自將救之。時有沙陀五百在襄陽,福與之俱,至荊門,遇賊,沙陀縱騎奮擊,破之。仙芝聞之,焚掠江陵而去。江陵城下舊三十萬戶,至是死者什三四。 壬寅,招討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於申州東,所殺萬人,招降散遣者亦萬人。敕以宋威久病,罷招討使,還青州;以曾元裕爲招討使,潁州刺史張自勉爲副使。 二月,貶楊知溫爲郴州司馬。 曾元裕奏大破王仙芝於黃梅,殺五萬餘人,追斬仙芝,傳首,餘黨散去。黃巢方攻亳州未下,尚讓帥仙芝餘衆歸之,推巢爲王,號衝天大將軍,改元王霸,署官屬。巢襲陷沂州、濮州。旣而屢爲官軍所敗,乃遺天平節度使張裼書,請奏之。詔以巢爲右衞將軍,令就鄆州解甲,巢竟不至。 加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福同平章事,賞救荊南之功也。 三月,羣盜陷朗州、岳州。招討使曾元裕屯荊、襄,黃巢自滑州略宋、汴,乃以副使張自勉充東南面行營招討使。黃巢攻衞南,遂攻葉、陽翟。詔發河陽兵千人赴東都,與宣武、昭義兵二千人共衞宮闕。以左神武大將軍劉景仁充東都應援防遏使,幷將三鎭兵,仍聽於東都募兵二千人。景仁,昌之孫也。又詔曾元裕將兵徑還東都,發義成兵三千守轘轅、伊闕、河陰、武牢。 王仙芝餘黨王重隱陷洪州,江西觀察使高湘奔湖口。賊轉掠湖南,別將曹師雄掠宣、潤。詔曾元裕、楊復光引兵救宣、潤。黃巢引兵渡江,攻陷虔、吉、饒、信等州。 夏四月,詔以東都軍儲不足,貸商旅富人錢穀以供數月之費,仍賜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五通,監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財助國稍多者賜之。時連歲旱、蝗,寇盜充斥,耕桑半廢,租賦不足,內藏虛竭,無所佽助。兵部侍郎、判度支楊嚴三表自陳才短,不能濟辦,乞解使務,辭極哀切,詔不許。 五月丁酉,鄭畋、盧攜皆罷爲太子賓客分司。 六月,王仙芝餘黨剽掠浙西。朝廷以荊南節度使高騈先在天平,有威名,仙芝黨多鄆人,乃徙騈爲鎭海節度使。 秋八月,黃巢寇宣州,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敗於南陵。巢攻宣州不克,乃引兵入浙東,開山路七百里,攻剽福建諸州。 九月,平盧軍奏節度使宋威薨。辛丑,以諸道行營招討使曾元裕領平盧節度使。 冬十二月甲戌,黃巢陷福州,觀察使韋岫棄城走。 六年春正月,鎭海節度使高騈遣其將張璘、梁纘分道擊黃巢,屢破之,降其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巢遂趣廣南。彥,徐州人;師鐸,冤句人;罕之,項城人也。 上以羣盜爲憂,王鐸曰:「臣爲宰相之長,在朝不足分陛下之憂,請自督諸將討之。」乃以鐸守司徒兼侍中,充荊南節度使、南面行營招討都統。 泰寧節度使李係,晟之曾孫也,有口才而實無勇略,王鐸以其家世良將,奏爲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使將精兵五萬幷土團屯潭州,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 五月,黃巢與浙東觀察使崔璆、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書,求天平節度使。二人爲之奏聞,朝廷不許。巢復上表求廣州節度使,上命大臣議之。左僕射于琮以爲︰「廣州市舶寶貨所聚,豈可令賊得之?」亦不許。乃議別除官。六月,宰相請除巢率府率,從之。 秋九月,黃巢得率府率告身,大怒,詬執政,急攻廣州,卽日陷之,執節度使李迢,轉掠嶺南州縣。巢使迢草表述其所懷,迢曰:「予代受國恩,親戚滿朝,腕可斷,表不可草。」巢殺之。 黃巢在嶺南,士卒罹瘴疫死者什三四,其徒勸之北還,以圖大事,巢從之。自桂州編大栰數千,乘暴水沿湘江而下,歷衡、永州,十月癸未,抵潭州城下。李係嬰城不敢出戰,巢急攻,一日陷之,係奔朗州。巢盡殺戍兵,流尸蔽江而下。尚讓乘勝進逼江陵,衆號五十萬。時諸道兵未集,江陵兵不滿萬人。王鐸留其將劉漢宏守江陵,自帥衆趣襄陽,云欲會劉巨容之師。鐸旣去,漢宏大掠江陵,焚蕩殆盡,士民逃竄山谷;會大雪,僵尸滿野。後旬餘,賊乃至。漢宏,兗州人也,帥其衆北歸爲羣盜。 十一月,黃巢北趣襄陽,劉巨容與江西招討使、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屯荊門以拒之。賊至,巨容伏兵林中,全晸以輕騎逆戰,陽不勝而走,賊追之,伏發,大破賊衆,乘勝逐北,比至江陵,俘斬其什七八,巢與尚讓收餘衆渡江東走。或勸巨容︰「窮追,賊可盡也。」巨容曰:「國家喜負人,有急則撫存將士,不愛官賞,事寧則棄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賊,以爲富貴之資。」衆乃止。全晸渡江追賊,會朝廷以泰寧都將段彥謨代爲招討使,全晸亦止。由是賊勢復振,攻鄂州,陷其外郭,轉掠饒、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衆至二十萬。 十二月,以王鐸爲太子賓客分司。 初,兵部尚書盧攜嘗薦高騈可爲都統,至是騈將張璘等屢破黃巢,乃復以攜爲門下侍郎、平章事,凡關東節度使王鐸、鄭畋所除者多易置之。 廣明元年春二月,左拾遺侯昌業以盜賊滿關東,而上不親政事,專務遊戲,賞賜無度,田令孜專權無上,天文變異,社稷將危,上疏極諫。上大怒,召昌業至內侍省,賜死。 上善騎射、劍槊、法算,至於音律、蒱博,無不精妙。好蹴鞠、鬬雞,與諸王賭鵝,鵝一頭至直五十緡。尤善擊毬,嘗謂優人石野猪曰:「朕若應擊毬進士舉,須爲狀元。」對曰:「若遇堯、舜作禮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上笑而已。 度支以用度不足,奏借富戶及胡商貨財,敕借其半。鹽鐵轉運使高騈上言:「天下盜賊蜂起,皆出於飢寒,獨富戶、胡商未耳。」乃止。高騈奏改楊子院爲發運使。 三月,淮南節度使高騈遣其將張璘擊黃巢,屢捷,盧攜奏以騈爲諸道行營兵馬都統。騈乃傳檄徵天下兵,且廣召募,得土客之兵共七萬,威望大振,朝廷深倚之。夏四月,張璘渡江擊賊帥王重霸,降之。屢破黃巢軍,巢退保饒州,別將常宏以其衆數萬降。璘攻饒州,克之,巢走。 以諸葛爽爲北面行營副招討。五月,以汝州防禦使諸葛爽爲振武節度使。 黃巢屯信州,遇疾疫,卒徒多死。張璘急擊之,巢以金啗璘,且致書請降於高騈,求騈保奏。騈欲誘致之,許爲之求節鉞。時昭義、感化、義武等軍皆至淮南,騈恐分其功,乃奏賊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朝廷許之。賊詗知諸道兵已北渡淮,乃告絕於騈,且請戰。騈怒,令璘擊之,兵敗,璘死,巢勢復振。六月,黃巢別將陷睦州、婺州。庚戌,黃巢攻宣州,陷之。 秋七月,黃巢自采石渡江,圍天長、六合,兵勢甚盛。淮南將畢師鐸言於高騈曰:「朝廷倚公爲安危,今賊數十萬衆乘勝長驅,若涉無人之境,不據險要之地以擊之,使踰長淮,不可復制,必爲中原大患。」騈以諸道兵已散,張璘復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諸將嚴備自保而已。且上表告急,稱︰「賊六十餘萬屯天長,去臣城五十里。」先是,盧攜謂騈有文武長才,若悉委以兵柄,黃巢不足平。朝野雖有謂騈不足恃者,然猶庶幾望之。及騈表至,上下失望,人情大駭。詔書責騈散遣諸道兵,致賊乘無備渡江。騈上表言:「臣奏聞遣歸,亦非自專。今臣竭力保衞一方,必能濟辦。但恐賊迤邐過淮,急宜敕東道將士善爲禦備。」遂稱風痺,不復出戰。 詔河南諸道發兵屯溵水,泰寧節度使齊克讓屯汝州,以備黃巢。 辛酉,以淄州刺史曹全晸爲天平節度使兼東面副都統。 九月,黃巢衆號十五萬,曹全晸以其衆六千與之戰,頗有殺獲。以衆寡不敵,退屯泗上,以俟諸軍至倂力擊之,而高騈竟不之救,賊遂擊全晸,破之。 徐州遣兵三千赴溵水,過許昌。徐卒素名凶悖,節度使薛能自謂前鎭彭城,有恩信於徐人,館之毬場。及暮,徐卒大譟,能登子城樓問之,對以供備疏闕,慰勞久之方定,許人大懼。時忠武亦遣大將周岌詣溵水,行未遠,聞之,夜引兵還,比明,入城,襲擊徐卒,盡殺之。且怨能之厚徐卒也,遂逐之。能將奔襄陽,亂兵追殺之,幷其家,岌自稱留後。汝鄭把截制置使齊克讓恐爲岌所襲,引兵還兗州。於是諸道兵屯溵水者皆散。黃巢遂悉衆渡淮,所過不虜掠,惟取丁壯以益兵。 冬十月,以諸葛爽爲夏綏節度使。黃巢陷申州,遂入潁、宋、徐、兗之境。 十一月,詔河東節度使鄭從讜以本道兵授諸葛爽及代州刺史朱玫,使南討黃巢。乙卯,以代北都統李琢爲河陽節度使。 初,黃巢將渡淮,豆盧瑑請以天平節鉞授巢,俟其到鎭討之。盧攜曰:「盜賊無厭,雖與之節,不能止其剽掠,不若急發諸道兵扼泗州,汴州節度使爲都統,賊旣前不能入關,必還掠淮、浙,偷生海渚耳!」從之。旣而淮北相繼告急,攜稱疾不出,京師大恐。庚申,東都奏黃巢入汝州境。辛酉,以河中都虞候王重榮權知留後。 汝鄭把截制置都指揮使齊克讓奏黃巢自稱天補大將軍,轉牒諸軍云:「各宜守壘,勿犯吾鋒。吾將入東都,卽至京邑,自欲問罪,無預衆人。」上召宰相議之。豆盧瑑、崔沆請發關內諸鎭及兩神策軍守潼關。壬戌,日南至,上開延英,對宰相泣下。觀軍容使田令孜奏:「請選左右神策軍弓弩手守潼關,臣自爲都指揮制置把截使。」上曰:「侍衞將士不習征戰,恐未足用。」令孜曰:「昔安祿山構逆,玄宗幸蜀以避之。」崔沆曰:「祿山衆纔五萬,比之黃巢,不足言矣。」豆盧瑑曰:「哥舒翰以十五萬衆不能守潼關,今黃巢衆六十萬,而潼關又無哥舒之兵。若令孜爲社稷計,三川帥臣皆令孜腹心,比於玄宗則有備矣。」上不懌,謂令孜曰:「卿且爲朕發兵守潼關。」是日,上幸左神策軍,親閱將士。令孜薦左軍馬軍將軍張承範、右軍步軍將軍王師會、左軍兵馬使趙珂。上召見三人,以承範爲兵馬先鋒使兼把截潼關制置使,師會爲制置關塞糧料使,珂爲句當寨栅使,令孜爲左右神策軍、內外八鎭及諸道兵馬都指揮制置招討等使,飛龍使楊復恭爲副使。 癸亥,齊克讓奏:「黃巢已入東都境,臣收軍退保潼關,於關外置寨。將士屢經戰鬬,久乏資儲,州縣殘破,人煙殆絕,東西南北不見王人,凍餒交逼,兵械刓弊,各思鄕閭。恐一旦潰去,乞早遣資糧及援軍。」上命選兩神策弩手得二千八百人,令張承範等將以赴之。丁卯,黃巢陷東都,留守劉允章帥百官迎謁。巢入城,勞問而已,閭里晏然。允章,迺之曾孫也。田令孜奏募坊市人數千以補兩軍。辛未,陝州奏東都已陷。壬申,以田令孜爲汝、洛、晉、絳、同、華都統,將左右軍東討。是日,賊陷虢州。以神策將羅元杲爲河陽節度使。 乙亥,張承範等將神策弩手發京師。神策軍士皆長安富家子,賂宦官竄名軍籍,厚得廩賜,但華衣怒馬,憑勢使氣,未嘗更戰陳。聞當出征,父子聚泣,多以金帛雇病坊貧人代行,往往不能操兵。是日,上御章信門樓臨遣之。承範進言:「聞黃巢擁數十萬之衆,鼓行而西,齊克讓以飢卒萬人依托關外,復遣臣以二千餘人屯於關上,又未聞饋餉之計,以此拒賊,臣竊寒心。願陛下趣諸道精兵,早爲繼援。」上曰:「卿輩第行,兵尋至矣。」丁丑,承範等至華州。會刺史裴虔餘徙宣歙觀察使,軍民皆逃入華山,城中索然,州庫唯塵埃鼠迹,賴倉中猶有米千餘斛,軍士裹三日糧而行。 十二月庚辰朔,承範等至潼關,搜菁中,得村民百許,使運石汲水,爲守禦之備。與齊克讓軍皆絕糧,士卒莫有鬬志。是日,黃巢前鋒軍抵關下,白旗滿野,不見其際。克讓與戰,賊小卻。俄而巢至,舉軍大呼,聲振河、華。克讓力戰,自午至酉始解,士卒飢甚,遂諠譟,燒營而潰,克讓走入關。關左有谷,平日禁人往來,以榷征稅,謂之「禁阬」。賊至倉猝,官軍忘守之,潰兵自谷而入,谷中灌木壽藤茂密如織,一夕踐爲坦塗。承範盡散其緇囊以給士卒,遣使上表告急,稱︰「臣離京六日,甲卒未增一人,饋餉未聞影響。到關之日,巨寇已來,以二千餘人拒六十萬衆,外軍飢潰,蹋開禁阬。臣之失守,鼎鑊甘心;朝廷謀臣,愧顏何寄!或聞陛下已議西巡,苟鑾輿一動,則上下土崩。臣敢以猶生之軀,奮冒死之語,願與近密及宰臣熟議,未可輕動。急徵兵以救關防,則高祖、太宗之業庶幾猶可扶持,使黃巢繼安祿山之亡,微臣勝哥舒翰之死。」 辛巳,賊急攻潼關,承範悉力拒之,自寅及申,關上矢盡,投石以擊之。關外有天塹,賊驅民千餘人入其中,掘土塡之,須臾卽平,引兵而度。夜,縱火焚關樓俱盡。承範分兵八百人,使王師會守禁阬,比至,賊已入矣。壬午旦,賊夾攻潼關,關上兵皆潰,師會自殺。承範變服,帥餘衆脫走。至野狐泉,遇奉天援兵二千繼至,承範曰:「汝來晚矣!」博野、鳳翔軍還至渭橋,見所募新軍衣裘溫鮮,怒曰:「此輩何功而然,我曹反凍餒!」遂掠之,更爲賊鄕導以趣長安。 賊之攻潼關也,朝廷以前京兆尹蕭廩爲東道轉運糧料使,廩稱疾,請休官,貶賀州司戶。 黃巢入華州,留其將喬鈐守之,河中留後王重榮請降於賊。癸未,制以巢爲天平節度使。甲申,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王徽爲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戶部侍郎裴澈爲工部侍郎,並同平章事。以盧攜爲太子賓客分司。田令孜聞黃巢已入關,恐天子責己,乃歸罪於攜而貶之,薦徽、澈爲相。是夕,攜飲藥死。澈,休之從子也。 百官退朝,聞亂兵入城,布路竄匿。田令孜帥神策兵五百奉帝自金光門出,惟福、穆、澤、壽四王及妃嬪數人從行,百官皆莫知之。上奔馳晝夜不息,從官多不能及。車駕旣去,軍士及坊市民競入府庫盜金帛。 晡時,黃巢前鋒將柴存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帥文武數十人迎巢於霸上。巢乘金裝肩輿,其徒皆被髮,約以紅繒,衣錦繡,執兵以從,甲騎如流,輜重塞塗,千里絡繹不絕。民夾道聚觀,尚讓歷諭之曰:「黃王起兵,本爲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但安居毋恐。」巢館于田令孜第。其徒爲盜久,不勝富,見貧者,往往施與之。居數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 上趣駱谷,鳳翔節度使鄭畋謁上於道次,請車駕留鳳翔。上曰:「朕不欲密邇巨寇,且幸興元,徵兵以圖收復。卿東扞賊鋒,西撫諸蕃,糾合鄰道,勉建大勳。」畋曰:「道路梗澀,奏報難通,請得便宜從事。」許之。戊子,上至壻水,詔牛勗、楊師立、陳敬瑄,諭以京城不守,且幸興元,若賊勢猶盛,將幸成都,宜豫爲備擬。 庚寅,黃巢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類。 辛卯,巢始入宮。壬辰,巢卽皇帝位于含元殿,畫皁繒爲袞衣,擊戰鼓數百以代金石之樂。登丹鳳樓,下赦書。國號大齊,改元金統。謂廣明之號,去唐下體而著黃家日月,以爲己符瑞。唐官三品已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以妻曹氏爲皇后。以尚讓爲太尉兼中書令,趙璋兼侍中,崔璆、楊希古並同平章事,孟楷、蓋洪爲左右僕射、知左右軍事,費傳古爲樞密使。以太常博士皮日休爲翰林學士。璆,邠之子也,時罷浙東觀察使在長安,巢得而相之。 諸葛爽以代北行營屯櫟陽,黃巢將碭山朱溫屯東渭橋,巢使溫誘說之,爽遂降於巢。巢以諸葛爽爲河陽節度使。爽赴鎭,羅元杲發兵拒之,士卒皆棄甲迎爽,元杲逃奔行在。 鄭畋還鳳翔,召將佐議拒賊。皆曰:「賊勢方熾,且宜從容以俟兵集,乃圖收復。」畋曰:「諸君勸畋臣賊乎?」因悶絕仆地,甃傷其面,自午至明旦,尚未能言。會巢使者以赦書至,監軍袁敬宗與將佐序立宣示,代畋草表署名以謝巢。監軍與巢使者宴,樂奏,將佐以下皆哭。使者怪之,幕客孫儲曰:「以相公風痺不能來,故悲耳。」民間聞者無不泣。畋聞之曰:「吾固知人心尚未厭唐,賊授首無日矣。」乃刺指血爲表,遣所親間道詣行在。召將佐諭以逆順,皆聽命,復刺血與盟。然後完城塹,繕器械,訓士卒,密約鄰道合兵討賊,鄰道皆許諾,發兵會於鳳翔。時禁軍分鎭關中者尚數萬,聞天子幸蜀,無所歸,畋使人招之,皆往從畋,畋分財以結其心,軍勢大振。 丁酉,車駕至興元,詔諸道各出全軍收復京師。 己亥,黃巢下令,百官詣趙璋第投名銜者復其官。豆盧瑑、崔沆及左僕射于琮、右僕射劉鄴、太子少師裴諗、御史中丞趙濛、刑部侍郎李溥、京兆尹李湯扈從不及,匿民間,巢搜獲,皆殺之。廣德公主曰:「我唐室之女,誓與于僕射俱死。」執賊刃不置,賊幷殺之。發盧攜尸,戮之於市。將作監鄭綦、庫部郎中鄭係義不臣賊,舉家自殺。左金吾大將軍張直方雖臣於巢,多納亡命,匿公卿於複壁,巢殺之。 初,樞密使楊復恭薦處士河間張濬,拜太常博士,遷度支員外郎。黃巢逼潼關,濬避亂商山。上幸興元,道中無供頓,漢陰令李康以騾負糗糧數百馱獻之,從行軍士始得食。上問康︰「卿爲縣令,何能如是?」對曰:「臣不及此,乃張濬員外敎臣。」上召濬詣行在,拜兵部郎中。 義(成)[武]節度使王處存聞長安失守,號哭累日,不俟詔命,舉軍入援,遣二千人間道詣興元衞車駕。 黃巢遣使調發河中,前後數百人,吏民不勝其苦。王重榮謂衆曰:「始吾屈節以紓軍府之患,今調財不已,又將徵兵,吾亡無日矣,不如發兵拒之。」衆皆以爲然,乃悉驅巢使者殺之。巢遣其將朱溫自同州,弟黃鄴自華州合兵擊河中。重榮與戰,大破之,獲糧仗四十餘船,遣使與王處存結盟,引兵營於渭北。陳敬瑄聞車駕出幸,遣步騎三千奉迎,表請幸成都。時從兵浸多,興元儲偫不豐,田令孜亦勸上,上從之。 中和元年春正月,車駕發興元。辛未,上至綿州,東川節度使楊師立謁見。 壬申,以工部侍郎、判度支蕭遘同平章事。 鄭畋約前朔方節度使(田)[唐]弘夫、涇原節度使程宗楚同討黃巢。巢遣其將王暉齎詔召畋,畋斬之,遣其子凝績詣行在,凝績追及上於漢州。丁丑,車駕至成都,館於府舍。上遣中使趣高騈討黃巢,道路相望,騈終不出兵。上至蜀,猶冀騈立功,詔騈巡內刺史及諸將有功者,自監察至常侍,聽以墨敕除訖奏聞。 二月(乙)[己]卯朔,以太子少師王鐸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丙申,加鄭畋同平章事。加淮南節度使高騈東面都統。加河東節度使鄭從讜兼侍中,依前行營招討使。 代北監軍陳景思帥沙陀酋長李友金及薩葛、安慶、吐谷渾諸部入援京師。至絳州,將濟河,絳州刺史瞿稹,亦沙陀也,謂景思曰:「賊勢方盛,未可輕進,不若且還代北募兵。」遂與景思俱還鴈門。 以樞密使楊復光爲京城西南面行營都監。 黃巢以朱溫爲東南面行營都虞候,將兵攻鄧州,三月辛亥,陷之,執刺史趙戎,因戍鄧州以扼荊、襄。 壬子,加陳敬瑄同平章事。甲寅,敬瑄奏遣左黃頭軍使李鋋將兵擊黃巢。 辛酉,以鄭畋爲京城四面諸軍行營都統,賜畋詔︰「凡蕃、漢將士赴難有功者,並聽以墨敕除官。」畋奏以涇原節度使程宗楚爲副都統,前朔方節度使唐弘夫爲行軍司馬。黃巢遣其將尚讓、王播帥衆五萬寇鳳翔,畋使弘夫伏兵要害,自以兵數千,多張旗幟,疏陳於高岡。賊以畋書生,輕之,鼓行而前,無復行伍。伏發,賊大敗於龍尾陂,斬首二萬餘級,伏尸數十里。 有書尚書省門爲詩以嘲賊者,尚讓怒,應在省官及門卒,悉抉目倒懸之,大索城中能爲詩者盡殺之,識字者給賤役,凡殺三千餘人。 瞿稹、李友金至代州募兵,踰旬得三萬人,皆北方雜胡,屯於崞西,彍悍暴橫,稹與友金不能制。友金乃說陳景思曰:「今雖有衆數萬,苟無威望之將以統之,終無成功。吾兄司徒父子,勇略過人,爲衆所服,驃騎誠奏天子,赦其罪,召以爲帥,則代北之人一麾響應,狂賊不足平也。」景思以爲然,遣使詣行在言之,詔如所請。友金以五百騎齎詔詣達靼迎之,李克用帥達靼諸部萬人赴之。 羣臣追從車駕者稍稍集成都,南、北司朝者近二百人,諸道及四夷貢獻不絕,蜀中府庫充實,與京師無異,賞賜不乏,士卒欣悅。 黃巢得王徽,逼以官,徽陽瘖不從。月餘,逃奔河中,遣人間道奉絹表詣行在。詔以徽爲兵部尚書。前夏綏節度使諸葛爽復自河陽奉表自歸,卽以爲河陽節度使。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党項羌也,糾合夷夏兵會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於鄜州,同盟討賊。 奉天鎭使齊克儉遣使詣鄭畋求自效。甲子,畋檄天下藩鎭,合兵討賊。時天子在蜀,詔令不通,天下謂朝廷不能復振,及得畋檄,爭發兵應之。賊懼,不敢復窺京西。 夏四月戊寅朔,加王鐸兼侍中。以拓跋思恭權知夏綏節度使。 黃巢以其將王玫爲邠寧節度使,邠州通塞鎭將朱玫起兵誅之,讓別將李重古爲節度使,自將兵討巢。是時唐弘夫屯渭北,王重榮屯沙苑,王處存屯渭橋,拓跋思恭屯武功,鄭畋屯盩厔。弘夫乘龍尾之捷,進薄長安。 壬午,黃巢帥衆東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門入,弘夫繼至,處存帥銳卒五千夜入城。坊市民喜,爭讙呼出迎官軍,或以瓦礫擊賊,或拾箭以供官軍。宗楚等[恐]諸將分其功,不報鳳翔、鄜、夏。軍士釋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處存令軍士首繫白𢄼爲號,坊市少年或竊其號以掠人。賊露宿霸上,詗知官軍不整,且諸軍不相繼,引兵還襲之,自諸門分入,大戰長安中,宗楚、弘夫死。軍士重負不能走,是以甚敗,死者什八九。處存收餘衆還營。 丁亥,巢復入長安,怒民之助官軍,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於是諸軍皆退,賊勢愈熾。賊所署同州刺史王溥、華州刺史喬謙、商州刺史宋巖,聞巢棄長安,皆帥衆奔鄧州,朱溫斬溥、謙,釋巖使還商州。 庚寅,拓跋思恭、李孝昌與賊戰於王橋,不利。 詔以河中留後王重榮爲節度使。 賊衆上黃巢尊號曰承天應運啓聖睿文宣武皇帝。 有雙雉集廣陵府舍,占者以爲野鳥來集,城邑將空之兆。高騈惡之,乃移檄四方,云將入討黃巢,悉發巡內兵八萬,舟二千艘,旌旗甲兵甚盛。五月己未,出屯東塘。諸將數請行期,騈託風濤爲阻,或云時日不利,竟不發。 黃巢之克長安也,忠武節度使周岌降之。岌嘗夜宴,急召監軍楊復光,左右曰:「周公臣賊,將不利於內侍,不可往。」復光曰:「事已如此,義不圖全。」卽詣之。酒酣,岌言及本朝,復光泣下,良久曰:「丈夫所感者恩義耳。公自匹夫爲公侯,柰何捨十八葉天子而臣賊乎!」岌亦流涕,曰:「吾不能獨拒賊,故貌奉而心圖之。今日召公,正爲此耳。」因瀝酒爲盟。是日,復光遣其養子守亮殺賊使者於驛。時秦宗權據蔡州,不從岌命,復光將忠武兵三千詣蔡州,說宗權同舉兵討巢。宗權遣其將王淑將兵三千從復光擊鄧州,逗留不進,復光斬之,倂其軍。分忠武八千人爲八都,遣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將之。王建,舞陽人;韓建,長社人;晏弘、暉、造、師泰,皆許州人也。復光帥八都與朱溫戰,敗之,遂克鄧州,逐北至藍橋而還。 昭義節度使高潯會王重榮攻華州,克之。 六月戊戌,以鄭畋爲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都統如故。 邠寧節度副使朱玫屯興平,黃巢將王播圍興平,玫退屯奉天及龍尾陂。 西川黃頭軍使李鋋將萬人,鞏咸將五千人屯興平,爲二寨,與黃巢戰,屢捷;陳敬瑄遣神機營使高仁厚將二千人益之。 初,車駕至成都,蜀軍賞錢人三緡。田令孜爲行在都指揮處置使,每四方貢金帛,輒頒賜從駕諸軍無虛月,不復及蜀軍,蜀軍頗有怨言。秋七月丙寅,令孜宴土客都頭,以金杯行酒,因賜之,諸都頭皆拜而受。西川黃頭軍使郭琪獨不受,起言曰:「諸將月受俸料,豐贍有餘,常思難報,豈敢無厭!顧蜀軍與諸軍同宿衞,而賞賚懸殊,頗有觖望,恐萬一致變。願軍容減諸將之賜以均蜀軍,使土客如一,則上下幸甚。」令孜默然有間,曰:「汝嘗有何功?」對曰:「琪生長山東,征戍邊鄙,嘗與党項十七戰,契丹十餘戰,金創滿身。又嘗征吐谷渾,傷脅腸出,線縫復戰。」令孜乃自酌酒於別樽以賜琪。琪知其毒,不得已,再拜飲之。歸,殺一婢,吮其血以解毒,吐黑汁數升。遂帥所部作亂,丁卯,焚掠坊市。令孜奉天子保東城,閉門登樓,命諸軍擊之。琪引兵還營,陳敬瑄命都押牙安金山將兵攻之,琪夜突圍出,奔廣都。 上日夕專與宦官同處,議天下事,待外臣殊疏薄。庚午,左拾遺孟昭圖上疏,以爲︰「治安之代,遐邇猶應同心,多難之時,中外尤當一體。去冬車駕西幸,不告南司,遂使宰相、僕射以下悉爲賊所屠,獨北司平善。況今朝臣至者,皆冒死崎嶇,遠奉君親,所宜自茲同休等戚。伏見前夕黃頭軍作亂,陛下獨與令孜、敬瑄及諸內臣閉門登樓,並不召王鐸以下及收朝臣入城。翌日,又不對宰相,亦不宣慰朝臣。臣備位諫官,至今未知聖躬安否,況疏宂乎?儻羣臣不顧君上,罪固當誅;若陛下不恤羣臣,於義安在!夫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非北司之天下。天子者,四海九州之天子,非北司之天子。北司未必盡可信,南司未必盡無用。豈天子與宰相了無關涉,朝臣皆若路人?如此,恐收復之期,尚勞宸慮,尸祿之士,得以宴安。臣躬被寵榮,職在裨益,雖遂事不諫,而來者可追。」疏入,令孜屛不奏。辛未,矯詔貶昭圖嘉州司戶,遣人沈於蟇頤津,聞者氣寒而莫敢言。 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權夏州節度使拓跋思恭屯東渭橋,黃巢遣朱溫拒之。 以義武節度使王處存爲東南面行營招討使,以邠寧節度副使朱玫爲節度使。 秋八月,高潯與黃巢將李詳戰于石橋,潯敗,奔河中,詳乘勝復取華州。巢以詳爲華州刺史。 以權知夏綏節度使拓跋思恭爲節度使。 九月,李孝昌、拓跋思恭與尚讓、朱溫戰于東渭橋,不利,引去。 初,高騈與鎭海節度使周寶俱出神策軍,騈以兄事寶。及騈先貴,有功,浸輕之。旣而封壤相鄰,數爭細故,遂有隙。騈檄寶入援京師,寶具舟師以俟之,怪其久不行。訪諸幕客,或曰:「高公幸朝廷多故,有倂吞江東之志,聲云入援,其實未必非圖我也,宜爲備。」寶未之信,使人覘騈,殊無北上意。會騈使人約寶面會瓜洲議軍事,寶遂以言者爲然,辭疾不往。且謂使者曰:「吾非李康,高公復欲作家門功勳以欺朝廷邪!」騈怒,復遣使責寶︰「何敢輕侮大臣?」寶詬之曰:「彼此夾江爲節度使,汝爲大臣,我豈坊門卒邪?」由是遂爲深仇。騈留東塘百餘日,詔屢趣之,騈上表託以寶及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將爲後患。辛亥,復罷兵還府,其實無赴難心,但欲禳雉集之異耳。 忠武監軍楊復光屯武功。鳳翔行軍司馬李昌言將本軍屯興平。時鳳翔倉庫虛竭,犒賞稍薄,糧饋不繼。昌言知府中兵少,因激怒其衆,冬十月,引軍還襲府城。鄭畋登城與士卒言,其衆皆下馬羅拜曰:「相公誠無負我曹。」畋曰:「行軍苟能戢兵愛人,爲國滅賊,亦可以順守矣。」乃以留務委之,卽日西赴行在。 天平節度使曹全晸與賊戰死,軍中立其兄子存實爲留後。 十一月,孟楷、朱溫襲鄜、夏二軍於富平,二軍敗,奔歸本道。 鄭畋至鳳州,累表辭位。詔以畋爲太子少傅分司,以李昌言爲鳳翔節度行營招討使。 十二月,以感化留後時溥爲節度使。賜夏州號定難軍。 王鐸以高騈爲諸道都統無心討賊,自以身爲首相,發憤請行,懇款流涕,至于再三,上許之。 二年春正月辛亥,以王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都統,權知義成節度使,俟罷兵復還政府。高騈但領鹽鐵轉運使,罷其都統及諸使。聽王鐸自辟將佐,以太子少師崔安潛爲副都統。辛未,以周岌、王重榮爲都都統左右司馬,諸葛爽及宣武節度使康實爲左右先鋒使,時溥爲催遣綱運租賦防遏使。以右神策觀軍容使西門思恭爲諸道行營都都監。又以王處存、李孝昌、拓跋思恭爲京城東北西面都統,以楊復光爲南面行營都監使。又以中書舍人鄭昌圖爲義成節度行軍司馬,給事中鄭畯爲判官,直弘文館王摶爲推官,司勳員外郎裴贄爲掌書記。昌圖,從讜之從祖兄弟;畯,畋之弟;摶,璵之曾孫;贄,坦之子也。又以陝虢觀察使王重盈爲東面都供軍使。重盈,重榮之兄也。 黃巢以朱溫爲同州刺史,令溫自取之。二月,同州刺史米誠奔河中,溫遂據之。 己卯,以太子少傅分司鄭畋爲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召詣行在,軍務一以咨之。以王鐸兼判戶部事。 朱溫寇河中,王重榮擊敗之。 以李昌言爲京城西面都統,朱玫爲河南都統。 以右神策將軍齊克儉爲左右神策軍、內外八鎭兼博野奉天節度使。賜鄜坊軍號保大。 夏四月,王鐸將兩川、興元之軍屯靈感寺,涇原屯京西,易定、河中屯渭北,邠寧、鳳翔屯興平,保大、定難屯渭橋,忠武屯武功,官軍四集。黃巢勢已蹙,號令所行,不出同、華。民避亂,皆入深山築栅自保,農事俱廢,長安城中斗米直三十緡。賊買人於官軍以爲糧,官軍或執山栅之民鬻之,直數百緡,以肥瘠論價。 五月,加淮南節度使高騈兼侍中,罷其鹽鐵轉運使。騈旣失兵柄,又解利權,攘袂大詬,遣幕僚顧雲草表自訴,言辭不遜。其略曰:「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又曰:「姦臣未悟,陛下猶迷,不思宗廟之焚燒,不痛園陵之闕毀。」又曰:「王鐸僨軍之將,崔安潛在蜀貪黷,豈二儒生能戢強兵?」又曰:「今之所用,上至帥臣,下及裨將,以臣所料,悉可坐擒。」又曰:「無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恥。臣但慮寇生東土,劉氏復興,卽軹道之災,豈獨往日!」又曰:「今賢人在野,憸人滿朝,致陛下爲亡國之君,此子等計將安出!」上命鄭畋草詔切責之。其略曰:「綰利則牢盆在手,主兵則都統當權;直至京北、京西、神策諸鎭,悉在指揮之下,可知董制之權;而又貴作司徒,榮爲太尉,以爲不用,如何爲用乎?」又曰:「朕緣久付卿兵柄,不能翦蕩元凶,自天長漏網過淮,不出一兵襲逐,奄殘京國,首尾三年。廣陵之師,未離封部,忠臣積望,勇士興譏,所以擢用元臣,誅夷巨寇。」又曰:「從來倚仗之意,一旦控告無門,凝睇東南,惟增悽惻。」又曰:「謝玄破苻堅於肥水,裴度平元濟於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將。」又曰:「宗廟焚燒,園陵開毀,龜玉毀櫝,誰之過與?」又曰:「姦臣未悟之言,何人肯認?陛下猶迷之語,朕不敢當。」又曰:「卿尚不能縛黃巢於天長,安能坐擒諸將!」又曰:「卿云劉氏復興,不知誰爲魁首?比朕於劉玄、子嬰,何太誣罔!」又曰:「況天步未傾,皇綱尚整,三靈不昧,百度俱存,君臣之禮儀,上下之名分,所宜遵守,未可墮陵。朕雖沖人,安得輕侮!」騈臣節旣虧,自是貢賦遂絕。 黃巢攻興平,興平諸軍退屯奉天。 秋七月,以保大留後東方逵爲節度使,充京城東面行營招討使。 八月,黃巢所署同州防禦使朱溫屢請益兵以扞河中,知右軍事孟楷抑之,不報。溫見巢兵勢日蹙,知其將亡,親將胡眞、謝瞳勸溫歸國。九月丙戌,溫殺其監軍嚴實,舉州降王重榮。溫以舅事重榮,王鐸承制以溫爲同華節度使,使瞳奉表詣行在。瞳,福州人也。李祥以重榮待溫厚,亦欲歸之,爲監軍所告,黃巢殺之,以其弟思鄴爲華州刺史。 [冬十月],以朱溫爲右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使,賜名全忠。(冬十月)以平盧大將王敬武爲留後。時諸道兵皆會關中討黃巢,獨平盧不至,王鐸遣都統判官、諫議大夫張濬往說之。敬武已受黃巢官爵,不出迎,濬見敬武責之曰:「公爲天子藩臣,侮慢詔使;不能事上,何以使下!」敬武愕然,謝之。旣宣詔,將士皆不應,濬徐諭之曰:「人生當先曉逆順,次知利害。黃巢前日販鹽虜耳,公等捨累葉天子而臣之,果何利哉?今天下勤王之師皆集京畿,而淄青獨不至。一日賊平,天子返正,公等何面見天下之人乎?不亟往分功名,取富貴,後悔無及矣!」將士皆改容引咎,顧謂敬武曰:「諫議之言是也。」敬武卽發兵從濬而西。 黃巢兵勢尚強,王重榮患之,謂行營都監楊復光曰:「臣賊則負國,討賊則力不足,柰何?」復光曰:「鴈門李僕射驍勇,有強兵,其家尊與吾先人嘗共事相善,彼亦有徇國之志,所以不至者,以與河東結隙耳。誠以朝旨諭鄭公而召之,必來,來則賊不足平矣。」東面宣慰使王徽亦以爲然。時王鐸在河中,乃以墨敕召李克用,諭鄭從讜。十一月,克用將沙陀萬七千自嵐、石路趣河中。 李詳舊卒共逐黃思鄴,推華陰鎭使王遇爲主,以華州降王重榮。王鐸承制以遇爲刺史。 十二月,以忻、代等州留後李克用爲鴈門節度使。李克用將兵四萬至河中,遣從父弟克脩先將兵五百濟河嘗賊。初,克用弟克讓爲南山寺僧所殺,其僕渾進通歸于黃巢。自高潯之敗,諸軍皆畏賊,莫敢進。及克用軍至,賊憚之曰:「鵶軍至矣,當避其鋒。」克用皆衣黑,故謂之鵶軍。巢乃捕南山寺僧十餘人,遣使齎詔書及重賂,因渾進通詣克用以求和。克用殺僧,哭克讓,受其賂以分諸將,焚其詔書,歸其使者,引兵自夏陽渡河,軍于同州。 三年春正月,李克用將李存貞敗黃揆于沙苑。己巳,克用進屯沙苑。揆,巢之弟也。王鐸承制以克用爲東北面行營都統,以楊復光爲東面都統監軍使,陳景思爲北面都統監軍使。乙亥,制以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王鐸爲義成節度使,令赴鎭。田令孜欲歸重北司,稱鐸討黃巢久無功,卒用楊復光策,召沙陀而破之,故罷鐸兵柄以悅復光。又以副都統崔安潛爲東都留守,以都都監西門思恭爲右神策中尉,充諸道租庸兼催促諸道進軍等使。令孜自以建議幸蜀,收傳國寶、列聖眞容、散家財犒軍爲己功,令宰相、藩鎭共請加賞。上以令孜爲十軍兼十二衞觀軍容使。 二月壬子,李克用進軍乾阬,與河中、易定、忠武軍合。尚讓將十五萬衆屯于梁田陂,明日,大戰,自午至晡,賊大敗,俘斬數萬,伏尸三十里。巢將王璠、黃揆襲華州,據之,王遇亡去。甲子,李克用進圍華州,黃思鄴、黃揆嬰城固守,克用分騎屯渭北。 加鳳翔節度使李昌言同平章事。 黃巢兵數敗,食復盡,陰爲遁計,發兵三萬搤藍田道。三月壬申,遣尚讓將兵救華州。李克用、王重榮引兵逆戰于零口,破之。克用進軍渭橋,騎軍在渭北,克用每夜令其將薛志勤、康君立潛入長安,燔積聚,斬虜而還,賊中大驚。 己丑,以河中行營招討副使朱全忠爲宣武節度使,俟克復長安,令赴鎭。癸巳,李克用等拔華州,黃揆棄城走。 夏四月,李克用與忠武將龐從、河中將白志遷等引兵先進,與黃巢軍戰于渭南,一日三戰,皆捷。義成、義武等諸軍繼之,賊衆大奔。甲辰,克用等自光泰門入京師,黃巢力戰不勝,焚宮室遁去。賊死及降者甚衆,官軍暴掠,無異於賊,長安室屋及民所存無幾。巢自藍田入商山,多遺珍寶於路,官軍爭取之,不急追,賊遂逸去。 楊復光遣使告捷,百官入賀。詔留忠武等軍二萬人,委大明宮留守王徽及京畿制置使田從異部分,守衞長安。五月,加朱玫、李克用、東方逵同平章事。升陝州爲節度,以王重盈爲節度使。又建延州爲保塞軍,以保大行軍司馬、延州刺史李孝恭爲節度使。克用時年二十八,於諸將最少,而破黃巢復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將皆畏之。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 詔以崔璆家貴身顯,爲黃巢相,首尾三載,不逃不隱,於所在斬之。 黃巢使其驍將孟楷將萬人爲前鋒,擊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逆戰而敗。[賊]進攻其城,宗權遂稱臣於巢,與之連兵。 初,巢在長安,陳州刺史宛丘趙犨謂將佐曰:「巢不死長安,必東走,陳其衝也。且巢素與忠武爲仇,不可不爲之備。」乃完城塹,繕甲兵,積芻粟,六十里之內民有資糧者,悉徙之入城。多募勇士,使其弟昶珝、子麓林分將之。孟楷旣下蔡州,移兵擊陳,軍于項城。犨先示之弱,伺其無備襲擊之,殺獲殆盡,生擒楷,斬之。巢聞楷死,驚恐,悉衆屯溵水。六月,與秦宗權合兵圍陳州,掘塹五重,百道攻之。陳人大恐,犨諭之曰:「忠武素著義勇,陳州號爲勁兵,況吾家久食陳祿,誓與此州存亡。男子當求生於死中,且徇國而死,不愈於臣賊而生乎?有異議者斬。」數引銳兵開門出擊賊,破之。巢益怒,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爲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爲糧,生投於碓磑,幷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濮、徐、兗等數十州,咸被其毒。 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帥所部數百[人]赴鎭,秋七月丁卯,至汴州。時汴宋荐饑,公私窮竭,內外驕軍難制,外爲大敵所攻,無日不戰,衆心危懼,而全忠勇氣益振。詔以黃巢未平,加全忠東北面都招討使。 以李克用爲河東節度使,召鄭從讜詣行在。克用乃自東道過榆次,詣鴈門省其父。 司徒、門下、同平章事鄭畋罷爲太子太保。 九月,感化節度使時溥營於溵水,加溥東面兵馬都統。 十二月,趙犨遣人間道求救於鄰道,於是周岌、時溥、朱全忠皆引兵救之。全忠與黃巢之黨戰於鹿邑,敗之,斬首二千餘級,遂引兵入亳州而據之。 四年。(春正月)黃巢兵尚強,周岌、時溥、朱全忠不能支,共求救於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二月,克用將蕃、漢兵五萬出天井關。河陽節度使諸葛爽辭以河橋不全,屯兵萬善以拒之。克用乃還兵自陝、河中渡河而東。 三月,朱全忠擊黃巢瓦子寨,拔之。巢將陝人李唐賓、楚丘王虔裕降于全忠。 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趙犨兄弟與之大小數百戰,雖兵食將盡,而衆心益固。李克用會許、汴、徐、兗之軍于陳州。時尚讓屯太康,夏四月癸巳,諸軍進拔太康。黃思鄴屯西華,諸軍復攻之,思鄴走。黃巢聞之懼,退軍故陽里,陳州圍始解。 朱全忠聞巢將至,引軍還大梁。五月癸亥,大雨,平地三尺,黃巢營爲水所漂,且聞李克用至,遂引兵東北趨汴州,屠尉氏。尚讓以驍騎五千進逼大梁,至于繁臺;宣武將豐人朱珍、南華龐師古擊卻之。全忠復告急於李克用。丙寅,克用與忠武都監使田從異發許州,戊辰,追及黃巢於中牟北王滿渡,乘其半濟,奮擊,大破之,殺萬餘人,賊遂潰。尚讓率其衆降時溥,別將臨晉李讜、曲周霍存、甄城葛從周、冤句張歸霸及從弟歸厚帥其衆降朱全忠。巢踰汴而北,己巳,克用追擊之於封丘,又破之。庚午夜,復大雨,賊驚懼東走,克用追之,過胙城、匡城。巢收餘衆近千人,東奔兗州。辛未,克用追至冤句,騎能屬者纔數百人,晝夜行二百餘里,人馬疲乏,糧盡,乃還汴州,欲裹糧復追之,獲巢幼子及乘輿、器服、符印,得所掠男女萬人,悉縱遣之。 庚辰,時溥遣其將李師悅將兵萬人追黃巢。 六月甲辰,武寧將李師悅與尚讓追黃巢至瑕丘,敗之。巢衆殆盡,走至狼虎谷,丙午,巢甥林言斬巢兄弟、妻子首,將詣時溥,遇沙陀博野軍,奪之,幷斬言首以獻于溥。 秋七月壬午,時溥遣使獻黃巢及家人首幷姬妾,上御大玄樓受之。宣問姬妾︰「汝曹皆勳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爲從賊?」其居首者對曰:「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衆,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相於何地乎?」上不復問,皆戮之於市。人爭與之酒,其餘皆悲怖昏醉,居首者獨不飲不泣,至於就刑,神色肅然。 上以長安宮室焚毀,故久留蜀未歸。王徽知京兆尹事,招撫流散,戶口稍歸,復繕治宮室,百司粗有緒。冬十月,關東藩鎭表請車駕還京師。 十二月,鳳翔節度使李昌言病,表弟昌符知留後。昌言薨,制以昌符爲鳳翔節度使。 時黃巢雖平,秦宗權復熾,命將出兵,寇掠鄰道,陳彥侵淮南,秦賢侵江南,秦誥陷襄、唐、鄧,孫儒陷東都、孟、陝、虢,張晊陷汝、鄭,盧瑭攻汴、宋,所至屠翦焚蕩,殆無孑遺。其殘暴又甚於巢,軍行未始轉糧,車載鹽尸以從。北至衞、滑,西及關、輔,東盡青、齊,南出江、淮,州鎭存者僅保一城,極目千里,無復煙火。上將還長安,畏宗權爲患。 光啓元年春正月戊午,下詔招撫之。己卯,車駕發成都,陳敬瑄送至漢州而還。二月丙申,至鳳翔,三月丁卯,至京師。荊棘滿城,孤兔縱橫,上悽然不樂。己巳,赦天下,改元。時朝廷號令所在,惟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藩鎮之亂== 唐僖宗光啓元年。初,田令孜在蜀募新軍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分隸兩神策,為十軍以統之,又南牙、北司官共萬餘員。是時藩鎮各專租稅,河南北、江淮無覆上供,三司轉運無調發之所,度支惟收京畿、同、華、鳳翔等數州租稅,不能贍,賞賚不時,士卒有怨言。令孜患之,不知所出。先是,安邑、解縣兩池鹽皆隸鹽鐵,置官榷之。中和以來,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專之,歲獻三千車以供國用。令孜奏復如舊制隸鹽鐵。夏四月,令孜自兼兩池榷鹽使,收其利以贍軍。重榮上章論訴不已。遣中使往諭之,重榮不可。時令孜多遣親信覘藩鎮,有不附己者,輒圖之。令孜養子匡祐使河中,重榮待之甚厚,而匡祐傲甚,舉軍皆憤怒。重榮乃數令孜罪惡,責其無禮,監軍為講解,僅得脫去。匡祐歸以告令孜,勸圖之。五月,令孜徙重榮為泰寧節度使,以泰寧節度使齊克讓為義武節度使,以義武節度使王處存為河中節度使,仍詔李克用以河東軍援處存赴鎮。 王重榮自以有復京城功,為田令孜所擯,不肯之兗州,累表論令孜離間君臣,數令孜十罪。令孜結邠寧節度使朱玫、鳳翔節度使李昌符以抗之。王處存亦上言:「幽、鎮兵新退,臣未敢離易、定。且王重榮無罪,有大功於國,不宜輕有改易,搖藩鎮心。」詔趣其上道。八月,處存引軍至晉州,刺史冀君武閉城不內而還。 冬十月,王重榮求救於李克用,克用方怨朝廷不罪朱全忠,克用怨全忠事見《諸諸相攻》。選兵市馬,聚結諸胡,議攻汴州。報曰:「待吾先滅全忠,還掃鼠輩如秋葉耳。」重榮曰:「待公自關東還,吾為虜矣。不若先除君側之惡,退擒全忠易矣。」時朱玫、李昌符亦陰附朱全忠,克用乃上言:「玫、昌符與全忠相表裏,欲共滅臣。臣不得不自救,己集蕃、漢兵十五萬,決以來年濟河,自渭北討二鎮。不近京城,保無驚擾。既誅二鎮,乃旋師滅全忠,以雪讎恥。」上遣使者諭釋,冠蓋相望。 朱玫欲朝廷討克用,數遣人潛入京城,燒積聚,或刺殺近侍,聲雲克用所為,於是京師震恐,日有訛言。令孜遣玫、昌符將本軍及神策、鄜延、靈夏等軍合三萬人屯沙苑,以討王重榮。重榮發兵拒之,告急於克用,克用引兵赴之。十一月,重榮遣兵攻同州,刺史郭璋出戰,敗死。重榮與玫等相守月餘,克用兵至,與重榮俱壁沙苑,表請誅令孜及玫、昌符。詔和解之,克用不聽。十二月癸酉,合戰,玫、昌符大敗,各走還本鎮,潰軍所過焚掠。克用進逼京城,乙亥夜,令孜奉天子自開遠門出幸鳳翔。初,黃巢焚長安宮室而去,諸道兵入城縱掠,焚府寺、民居什六七,王徽累年補葺,僅完一二,至是復為亂兵焚掠,無孑遺矣。 二年春正月,李克用還軍河中,與王重榮同表請大駕還宮,因罪狀田令孜,請誅之。上覆以飛龍使楊復恭為樞密使。戊子,令孜請上幸興元,上不從。是夜,令孜引兵入宮,劫上幸寶雞,黃門衛士從者才數百人,宰相朝臣皆不知。翰林學士承旨杜讓能宿直禁中,聞之,步追乘輿,出城十餘里,得人所遺馬,無羈勒,解帶繫頸而乘之,獨追及上於寶雞。明日,乃有太子少保孔緯等數人繼至。讓能,審權之子。緯,戣之孫也。宗正奉太廟神主,至鄠,遇盜,皆失之。朝士追乘輿者至盩厔,為亂兵所掠,衣裝殆盡。庚寅,上以孔緯為御史大夫,使還召百官,上留寶雞以待之。 時田令孜弄權,再致播遷,天下共忿疾之。朱玫、李昌符亦恥為之用,且憚李克用、王重榮之強,更與之合。蕭遘因邠寧奏事判官李鬆年至鳳翔,遣詔朱玫亟迎車駕,癸巳,玫引步騎五千至鳳翔。孔緯詣宰相,欲宣詔召之。蕭遘、裴澈以令孜在上側,不欲往,辭疾不見。緯令臺吏趣百官詣行在,皆辭以無袍笏。緯召三院御史,泣謂「布衣新舊有急,猶當赴之,豈有天子蒙塵,為人臣子累召而不往者邪。」御史請辦裝數日而行,緯拂衣起曰:「吾妻病垂死且不顧,諸君善自為謀,請從此辭。」乃詣李昌符請騎衛送至行在,昌符義之,贈裝錢,遣騎送之。 邠寧、鳳翔兵追逼乘輿,敗神策指揮使楊晟於潘氏,鉦鼓之聲聞於行宮。田令孜奉上發寶雞,留禁軍守石鼻為後拒。置感義軍於興、鳳二州,以楊晟為節度使,守散關。時軍民雜糅,鋒鏑縱橫,以神策軍使王建、晉暉為清道斬斫使。建以長劍五百前驅奮擊,乘輿乃得前。上以傳國寶授建,使負之以從,登大散嶺。李昌符焚閣道丈餘,將摧折,王建扶掖上自煙焰中躍過。夜宿板下,上枕建膝而寢。既覺,始進食,解御袍賜建曰:「以其有淚痕故也。」車駕才入散關,朱玫已圍寶雞。石鼻軍潰,玫長驅攻散關,不克。嗣襄王熅,肅宗之玄孫也,有疾,從上不及,留遵塗驛,為玫所得,與之俱還鳳翔。庚戌,李克用還太原。 二月,王重榮、朱玫、李昌符覆上表請誅田令孜。朱玫、李昌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石君涉柵絕險要,燒郵驛,上由他道以進,山谷崎嶇,邠軍迫其後,危殆者數四,僅得達山南。三月壬午,石君涉棄鎮逃歸朱玫。癸未,鳳翔百官蕭遘等罪狀田令孜及其黨韋昭度,請誅之。初,昭度因供奉僧澈結宦官,得為相。澈師知玄鄙澈所為,昭度每與同列詣知玄,皆拜之,知玄揖使詣澈啜茶。山南西道監軍馮翊嚴遵美迎上於西縣,丙申,車駕至興元。 戊戌,以御史大夫孔緯、翰林學士承旨兵部尚書杜讓能併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保鑾都將李鋋等敗邠軍於鳳州。詔加王重榮應接糧料使,使調本道谷十五萬斛以繼國用。重榮表稱令孜未誅,不奉詔。以尚書左丞盧渥為戶部尚書,充山南西道留後。以嚴遵美為內樞密使。遣王建帥部兵戍三泉,晉暉及神策軍使張造帥四都兵屯黑水,修棧道以通往來。以建遙領壁州刺史。將帥遙領州鎮自此始。 朱玫以田令孜在天子左右,終不可去,言於蕭遘曰:「主上播遷六年,中原將士冒矢石,百姓供饋餉,戰死餓死,什減七八,僅能復京城。天下方喜車駕還宮,主上更以勤王之功為敕使之榮,委以大權,使墜綱紀,騷擾藩鎮,召亂生禍。玫昨奉尊命來迎大駕,不蒙信察,反類脅君。吾輩報國之心極矣,戰賊之力殫矣,安能垂頭弭耳,受制於閽寺手哉。李氏孫尚多,相公盍改圖以利社稷乎。」遘曰:「主上踐阼十餘年,無大過惡,正以令孜專權肘腋,致坐不安席,上每言之,流涕不已。近日上初無行意,令孜陳兵帳前,迫脅以行,不容俟旦。罪皆在令孜,人誰不知。足下盡心王室,止有引兵還鎮,拜表迎鑾。廢立重事,伊、霍所難,遘不敢聞命。」玫出,宣言曰:「我立李氏一王,敢異議者斬。」 夏四月壬子,玫逼鳳翔,百官奉襄王熅權監軍國事,承製封拜、指揮,仍遣大臣入蜀迎駕,盟百官於石鼻驛。玫使蕭遘為冊文,遘辭以文思荒落,乃使兵部侍郎、判戶部鄭昌圖為之。乙卯,熅受冊。玫自兼左右神策十軍使,帥百官奉熅還京師,以鄭昌圖同平章事、判度支鹽鐵戶部,各置副使,三司之事一以委焉。河中百官崔安潛等上襄王箋,賀受冊。 田令孜自知不為天下所容,乃薦樞密使楊復恭為左神策中尉、觀軍容使,自除西川監軍使,往依陳敬瑄。復恭斥令孜之黨,出王建為利州刺史,晉暉為集州刺史,張造為萬州刺史,李師泰為忠州刺史。 五月,朱玫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蕭遘為太子太保,自加侍中、諸道鹽鐵轉運等使。加裴澈判度支,鄭昌圖判戶部。以淮南節度使高駢兼中書令,充江淮鹽鐵轉運等使、諸道行營兵馬都統,淮南右都押牙、和州刺史呂用之為嶺南東道節度使。大行封拜,以悅藩鎮。遣吏部侍郎夏侯潭宣諭河北,戶部侍郎楊陟宣諭江淮諸藩鎮,受其命者什六七,高駢仍奉箋勸進。 初,鳳翔節度使李昌符與朱玫同謀立襄王,既而玫自為宰相,專權,昌符怒,不受其官,更通表興元。詔加昌符檢校司徒。 朱玫遣其將王行瑜將邠寧、河西兵五萬追乘輿,感義節度使楊晟戰數卻,棄散關走,行瑜進屯鳳州。 是時諸道貢賦多之長安,不之興元,從官衛士皆乏食,上涕泣,不知為計。杜讓能言於上曰:「楊復光與王重榮同破黃巢,復京城,相親善,復恭其兄也。若遣重臣往諭以大義,且致復恭之意,宜有回慮歸國之理。」上從之,遣右諫議大夫劉崇望使於河中,齎詔諭重榮。重榮即聽命,遣使表獻絹十萬匹,且請討朱玫以自贖。 戊戌,襄王熅遣使者至晉陽,賜李克用詔,言:「上至半塗,六軍變擾,蒼黃晏駕,吾為藩鎮所推,今已受冊。」朱玫亦與克用書,克用聞其謀皆出於玫,大怒。大將蓋寓說克用曰:「鑾輿播遷,天下皆歸咎於我。今不誅玫黜李熅,無以自湔洗。」克用從之,燔詔書,囚使者,移檄鄰道,稱「玫敢欺藩方,明言晏駕。當道己發蕃、漢三萬兵進討凶逆,當共立大功。」寓,蔚州人也。 六月,以扈蹕都將楊守亮為金商節度、京畿制置使,將兵二萬出金州,與王重榮、克用共討朱玫。守亮本姓訾,名亮,曹州人,與弟信皆為楊復光假子,更名守亮、守信。 李克用遣使奉表,稱「方發兵濟河,除凶逆,迎車駕,願詔諸道與臣協力。」先是,山南之人皆言克用與朱玫合,人情恟懼。表至,上出示從官,並諭山南諸鎮,由是帖然。然克用表猶以朱全忠為言,上使楊復恭以書諭之,云:「俟三輔事寧,別有進止」。 秋七月,王行瑜進攻興州,感義節度使楊晟棄鎮走,據文州,詔保鑾都將李鋋、扈蹕都將李茂貞、陳佩屯大唐峯以拒之。茂貞,博野人,本姓宋,名文通,以功賜姓名。 九月,朱玫將張行實攻大唐峯,李鋋等擊卻之。金吾將軍滿存與邠軍戰,破之,復取興州,進守萬仞寨。 長安百官太子太師裴璩等勸進於襄王熅,冬十月,熅即皇帝位,改元建貞,遙尊上為太上元皇聖帝。十一月,田令孜至成都請尋醫,許之。十二月戊寅,諸軍拔鳳州,以滿存為鳳州防禦使。 楊復恭檄關中,稱「得朱玫首者,以靜難節度使賞之。」王行瑜戰數敗,恐獲罪於朱玫,與其下謀曰:「今無功,歸亦死,曷若與汝曹斬玫首,定京城,迎大駕,取邠寧節鉞乎。」眾從之。甲寅,行瑜自鳳州擅引兵歸京師。玫方視事,聞之怒,召行瑜責之曰:「汝擅歸,欲反邪。」行瑜曰:「吾不反,欲誅反者朱玫耳。」遂擒斬之,並殺其黨數百人。諸軍大亂,焚掠京城,士民無衣,凍死者蔽地。裴澈、鄭昌圖帥百官二百餘人奉襄王奔河中,王重榮詐為迎奉,執熅殺之,囚澈、昌圖,百官死者殆半。 王重榮函襄王熅首送行在,刑部請御興元城南門獻馘,百官畢賀。太常博士殷盈孫議,以為「熅為賊臣所逼,正以不能死節為罪耳。禮,公族罪在大辟,君為之素服不舉。今熅已就誅,宜廢為庶人,令所在葬其首其。獻馘稱賀之禮,請俟朱玫首至而行之。」從之。盈孫,侑之孫也。 三年春正月,以邠州都將王行瑜為靜難軍節度使,扈蹕都頭李茂貞領武定節度使,扈蹕都頭楊守宗為金商節度使,右衛大將軍顧彥朗為東川節度使,金商節度使楊守亮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二月戊辰,削奪三川都監田令孜官爵,長流端州。然令孜依陳敬瑄,竟不行。 三月癸未,詔僞宰相蕭遘、鄭昌圖、裴澈,於所在集眾斬之,皆死於岐山。時朝士受熅官甚眾,法司皆處以極法。杜讓能力爭之,免者什七八。 壬辰,車駕至鳳翔,節度使李昌符恐車駕還京,雖不治前過,恩賞必疏,乃以宮室未完,固請駐蹕府舍,從之。 夏六月戊申,天威都頭楊守立與鳳翔節度使李昌符爭道,麾下相驅,帝命中使諭之,不止。是夕,宿衛皆嚴兵為備。己酉,昌符擁兵燒行宮,庚戌,復攻大安門。守立與昌符戰於通衢,昌符兵敗,帥麾下走保隴州。杜讓能聞難,挺身步入侍上。韋昭度質其家于軍中,誓誅反賊,故軍士力戰而勝之。守立,復恭之假子也。壬子,以扈駕都將武定節度使李茂貞為隴州招討使,以討昌符。 秋八月壬寅朔,李茂貞奏隴州刺史薛知籌以城降,斬李昌符,滅其族。丙子,以李茂貞同平章事,充鳳翔節度使。以韋昭度守太保兼侍中。 文德元年春二月乙亥,上不豫,壬午,發鳳翔,己丑,至長安。庚寅,赦天下,改元。以韋昭度為中書令。三月己亥,上疾復作,壬寅,大漸。皇弟吉王保長而賢,羣臣屬望。十五軍觀軍容使楊復恭請立其弟壽王傑。是日下詔,立傑為皇太弟,監軍國事。右軍中尉劉季述遣兵迎傑於六王宅,入居少陽院,宰相以下就見之。癸卯,上崩於靈符殿。遺制,太弟傑更名敏,以韋昭度攝冢宰。昭宗即位,體貌明粹,有英氣,喜文學,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復前烈之志,尊禮大臣,夢想賢豪,踐阼之始,中外忻忻焉。冬十月辛卯,葬惠聖恭定孝皇帝于靖陵,廟號僖宗。 昭宗龍紀元年。上將祀圓丘。故事,中尉、樞密皆衤癸衫侍從。禧宗之世已具襴笏,至是,又令有司製法服。孔緯及諫官、禮官皆以為不可,上出手札諭之曰:「卿等所論至當。事有從權,勿以小瑕遂妨大禮。」於是宦官始服劍佩侍祠。冬十一月己酉,祀圓丘,赦天下。 上在藩邸,素疾宦官。及即位,楊復恭恃援立功,所為多不法,上意不平,政事多謀於宰相,孔緯、張浚勸上舉大中故事抑宦者權。復恭常乘肩輿至太極殿。他日,上與宰相言及四方反者,孔緯曰:「陛下左右有將反者,況四方乎。」上矍然問之,緯指復恭曰:「復恭陛下家奴,乃肩輿造前殿,多養壯士為假子,使典禁兵,或為方鎮,非反而何。」復恭曰:「子壯士欲以收士心,衛國家,豈反耶。」上曰:「卿欲衛國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楊乎。」復恭無以對。 復恭假子天威軍使楊守立本姓胡,名弘立,勇冠六軍,人皆畏之。上欲討復恭,恐守立作亂,謂復恭曰:「朕欲得卿鬍子在左右。」復恭見守立於上,上賜姓名李順節,使掌六軍管鑰,不期年,擢至天武都頭,領鎮海節度使,俄加同平章事。及謝日,臺吏申請班見百僚,孔緯判不集。順節至中書,色不悅。他日,語微及之,緯曰:「宰相師長百僚,故有班見。相公職為都頭,而於政事堂班見百僚,於意安乎。」順節不敢復言。朱全忠求領鹽鐵,孔緯獨執以為不可,謂進奏吏曰:「朱公須此職,非興兵不可。」全忠乃止。 大順二年秋八月,六軍十二衛觀軍容使、左軍中尉楊復恭總宿衛兵,專制朝政,諸假子皆為節度使、刺史,又養宦官子六百人,皆為監軍。假子龍劍節度使守貞、武定節度使守忠不輸貢賦,上表訕薄朝廷。上舅王環求節度使,上訪於復恭,復恭以為不可。環怒,詬之。環出入禁中,頗用事,復恭惡之,奏以為黔南節度使。至吉柏津,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覆諸江中,宗族、賓客皆死,以舟敗聞。上知復恭所為,深恨之。 李順節既寵貴,與復恭爭權,盡以復恭陰事告上,上乃出復恭為鳳翔監軍。復恭慍懟,不肯行,稱疾,求致仕。九月乙卯,以復恭為上將軍,致仕,賜以几杖。使者致詔命還,復恭潛遣心腹張綰刺殺之。 冬十月,楊復恭居第近玉山營,假子守信為玉山軍使,數往省之。或告復恭與守信謀反,乙酉,上御安喜門,陳兵自衛,命天威都將李順節、神策軍使李守節將兵攻其第。張綰帥家眾拒戰,守信引兵助之,順節等不能克。丙戌,禁軍守含光門,俟其開,欲出掠兩市,遇劉崇望,立馬諭之曰:「天子親在街東督戰,汝曹皆宿衛之士,當於樓前殺賊立功,勿貪小利,自取惡名。」眾皆曰:「諾。」遂從崇望而東。守信之眾望見兵來,遂潰走。守信與復恭挈其族自通化門出,趣興元,永安都頭權安追之,擒張綰,斬之。復恭至興元,楊守亮、楊守忠、楊守貞及綿州刺史楊守厚同舉兵拒朝廷,以討李順節為名。守厚,亦復恭假子也。 十二月,天威都將李順節恃恩驕橫,出入常以兵自隨。兩軍中尉劉景宣、西門君遂惡之,白上,恐其作亂。戊子,二人以詔召順節,順節入至銀臺門,二人邀順節於仗舍坐語,供奉官似先知自後斬其首,從者大噪而出。於是天威、捧日、登封三都大掠永寧坊,至暮乃定。百官表賀。 楊守亮欲自金商襲京師,昭信防禦使馮行襲逆擊,大破之。 景福元年春正月,鳳翔李茂貞、靜難王行瑜、鎮國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五節度使上言:「楊守亮容匿叛臣楊復恭,請出軍討之,乞加茂貞山南西道招討使。」朝議以茂貞得山南不可復製,下詔和解之,皆不聽。 二月,李茂貞、王行瑜擅舉兵擊興元。茂貞表求招討使不已,遺杜讓能、西門君遂書,陵蔑朝廷。上意不能容,御延英,召宰相、諫官議之。時宦者有陰與二鎮相表裏者,宰相相顧不敢言,上不悅。給事中牛徽曰:「先朝多難,茂貞誠有翊衛之功。諸楊阻兵,亟出攻討,其志亦在疾惡,但不當不俟詔命耳。比聞兵過山南,殺傷至多。陛下儻不以招討使授之,使用國法約束,則山南之民盡矣。」上曰:「此言是也。」乃以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 夏四月,天威軍使賈德晟以李順節之死,頗怨憤,西門君遂惡之,奏而殺之。德晟麾下千餘騎奔鳳翔,李茂貞由是益強。五月,加邠寧節度使王行瑜兼中書令。 秋七月己巳,李茂貞克鳳州,感義節度使滿存奔興元。茂貞又取興、洋二州,皆表其子弟鎮之。 八月辛丑,李茂貞攻拔興元,楊復恭、楊守亮、楊守信、楊守貞、楊守忠、滿存奔閬州。茂貞表其子繼密權知興元府事。 二年春正月,鳳翔節度使李茂貞自請鎮興元。詔以茂貞為山南西道兼武定節度使,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同平章事,充鳳翔節度使,又割果、閬二州隸武定軍。茂貞欲兼得鳳翔,不奉詔。 秋七月,李茂貞恃功驕橫,上表及遺杜讓能書,辭語不遜。上怒,欲討之。茂貞又上表,略曰:「陛下貴為萬乘,不能庇元舅之一身,尊極九州,不能戮復恭之一豎。」又曰:「今朝廷但觀強弱,不計是非。」又曰:「約衰殘而行法,隨盛壯以加恩,體物錙銖,看人衡纊。」又曰:「軍情易變,戎馬難羈,唯慮甸服生靈,因茲受禍,未審乘輿播越,自此何之。」上益怒,決討茂貞,命杜讓能專掌其事。讓能諫曰:「陛下初臨大寶,國步未夷,茂貞近在國門,臣愚以為未宜與之構怨,萬一不克,悔之無及。」上曰:「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此乃志士憤恨之秋。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甘心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視陵夷。卿但為朕調兵食,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不以責卿。」讓能曰:「陛下必欲行之,則中外大臣共宜協力以成聖志,不當獨以任臣。」上曰:「卿位居元輔,與朕同休慼,無宜避事。」讓能泣曰:「臣豈敢避事。況陛下所欲行者,憲宗之志也,顧時有所未可,勢有所不能耳。但恐他日臣徒受晁錯之誅,不能弭七國之禍也。敢不奉詔,以死繼之。」上乃命讓能留中書,計劃調度,月餘不歸。崔昭緯陰結邠、岐,為之耳目,讓能朝發一言,二鎮夕必知之。李茂貞使其黨糾合市人數百千人,擁觀軍容使西門君遂馬訴曰:「岐帥無罪,不宜致討,使百姓塗炭。」君遂曰:「此宰相事,非吾所及。」市人又邀崔昭緯、鄭延昌肩輿訴之,二相曰:「茲事主上專委杜太尉,吾曹不預知。」市人因亂投瓦石,二相下車走匿民家,僅自免,喪堂印及朝服。上命捕其唱帥者誅之,用兵之意益堅。京師民或亡匿山谷,嚴刑所不能禁。八月,以嗣覃王嗣周為京西招討使,神策大將軍李鐬副之。 九月乙亥,覃王嗣周帥禁軍三萬送鳳翔節度使徐彥若赴鎮,軍於興平。李茂貞、王行瑜合兵近六萬,軍於盩厔以拒之。禁軍皆新募市井少年,茂貞、行瑜所將皆邊兵百戰之餘,壬午,茂貞等進逼興平,禁軍皆望風逃潰。茂貞等乘勝進攻三橋,京師大震,士民奔散,市人復守闕請誅首議用兵者。崔昭緯心害太尉、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讓能,密遺茂貞書曰:「用兵非主上意,皆出於杜太尉耳。」甲申,茂貞陳於臨皋驛,表讓能罪,請誅之。讓能言於上曰:「臣固先言之矣,請以臣為解。」上涕下不自禁,曰:「與卿訣矣。」是日,貶讓能梧州刺史,制辭略曰:「棄卿士之臧謀,構藩垣之深釁,諮詢之際,證執彌堅。」又流觀軍容使西門君遂於儋州,內樞密使李周潼於崖州,段詡於驩州。乙酉,上御安福門斬君遂、周潼、詡,再貶讓能雷州司戶。遣使謂茂貞曰:「惑朕舉兵者三人也,非讓能之罪。」以內侍駱全瓘、劉景宣為左右軍中尉。 壬辰,以東都留守韋昭度為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御史中丞崔胤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胤,慎由之子也,外寬弘而內巧險,與崔昭緯深相結,故得為相。季父安潛謂所親曰:「吾父兄刻苦以立門戶,終為緇郎所壞。」緇郎,胤小字也。 李茂貞勒兵不解,請誅杜讓能然後還鎮,崔昭緯復從而擠之。冬十月,賜讓能及其弟戶部侍郎弘徽自盡。復下詔佈告中外,稱「讓能舉枉錯直,愛憎繫於一時。鬻獄賣官,聚斂逾於鉅萬。」自是朝廷動息皆稟於邠、岐,南北司往往依附二鎮,以邀恩澤。有崔鋋、王超者,為二鎮判官,凡天子有所可否,其不逞者,輒訴於鋋、超,二人則教茂貞、行瑜上章論之,朝廷小有依違,其辭語已不遜。 制復以茂貞為鳳翔節度使兼山南西道節度使、守中書令,於是茂貞盡有鳳翔、興元、洋、隴、秦等十五州之地。以徐彥若為御史大夫。 邠寧節度使、守侍中兼中書令王行瑜求為尚書令。韋昭度密奏稱「太宗以尚書令執政,遂登大位,自是不以授人臣。惟郭子儀以大功拜尚書令,終身避讓。行瑜安可輕議。」十一月,以行瑜為太師,賜號尚父,仍賜鐵券。 幹寧元年春正月,李茂貞入朝,大陳兵自衛,數日歸鎮。 六月戊午,以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李溪同平章事。方宣制,水部郎中、知制誥劉崇魯出班掠麻慟哭。上召崇魯問其故,對言:「溪奸邪,依附楊復恭、西門君遂得在翰林,無相業,恐危社稷。」溪竟罷為太子少傅。溪,墉之孫也。上師溪為文,崔昭緯恐溪為相,分已權,故使崇魯沮之。溪十表自訟,醜詆崇魯「父符受贓枉法,事覺自殺。弟崇望與楊復恭深交。崇魯庭拜田令孜,為朱玫作勸進表,乃雲臣交結內臣,何異抱贓唱賊。且故事,絁巾縿帶,不入禁庭。臣果不才,崇魯自應上章論列,豈於正殿慟哭。為國不祥,無人臣禮,乞正其罪」。詔停崇魯見任,溪猶上表不已,乞行誅竄,表數千言,詬詈無所不至。 秋七月,李茂貞遣兵攻閬州,拔之,楊復恭、楊守亮、楊守信帥其族黨犯圍走。楊復恭、守亮、守信將自商山奔河東,至乾元,遇華州兵,獲之。八月,韓建獻於闕下,斬於獨柳。李茂貞獻復恭遺守亮書,訴致仕之由云:「承天門乃隋家舊業,大侄但積粟訓兵,勿貢獻。吾於荊榛中立壽王,才得尊位。廢定策國老,有如此負心門生天子。」 二年。崔昭緯與李茂貞、王行瑜深相結,得天子過失,朝廷機事,悉以告之。邠寧節度副使崔鋋,昭緯之族也,李溪再入相,昭緯使鋋告行瑜曰:「曏者尚書令之命已行矣,而韋昭度沮之。今又引李溪為同列,相與熒惑聖聽,恐復有杜太尉之事。」行瑜乃與茂貞表稱溪奸邪,昭度無相業,宜罷居散秩。上報曰:「軍旅之事,朕則與藩鎮圖之。至於命相,當出朕懷。」行瑜等論列不已,三月,溪復罷為太子少師。 王珂,李克用之壻也。克用表重榮有功於國,請賜其子珂節鉞。王珙厚結王行瑜、李茂貞、韓建三帥,更上表稱珂非王氏子,請以珂為陝州,珙為河中。上諭以先已允克用之奏,不許。 初,王行瑜求尚書令不獲,由是怨朝廷。畿內有八鎮兵,隸左右軍。合陽鎮近華州,韓建求之。良原鎮近邠州,王行瑜求之。宦官曰:「此天子禁軍,何可得也。」王珂、王珙爭河中,行瑜、建及茂貞皆為珙請,不能得,恥之。珙使人語三帥曰:「珂不受代,而與河東婚姻,必為諸公不利,請討之。」行瑜使其弟匡國節度使行約攻河中,珂求救於李克用。行瑜乃與茂貞、建各將精兵數千入朝。五月,至京師,坊市皆竄匿,上御安福門以待之,三帥盛陳甲兵,拜伏舞蹈於門下。上臨軒,親詰之曰:「卿輩不奏請俟報,輒稱兵入京城,其志欲何為乎。若不能事朕,今日請避賢路。」行瑜、茂貞流汗不能言,獨韓建粗述入朝之由。上與三帥宴,三帥奏稱「南北司互有朋黨,墮紊朝政。韋昭度討西川失策,李溪作相不合眾心,請誅之。」上未之許。是日,行瑜等殺昭度、溪於都亭驛,又殺樞密使康尚弼及宦官數人。又言:「王珂、王珙嫡庶不分,請除王珙河中,徙王行約於陝,王珂於同州。」上皆許之。始,三帥謀廢上,立吉王保。至是聞李克用已起兵於河東,行瑜、茂貞各留兵三千宿衛京師,與建皆辭還鎮。李克用聞三鎮兵犯闕,即日遣使十三輩發北部兵,期以來月渡河入關。 六月辛卯,以前均州刺史孔緯、繡州司戶張浚併為太子賓客。壬辰,以緯為吏部尚書,復其階爵,癸巳,拜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張浚為兵部尚書、諸道租庸使。時緯居華州,浚居長水,上以崔昭緯等外交藩鎮,朋黨相傾,思得骨鯁之士,故驟用緯、浚。緯以有疾,扶輿至京師,見上,涕泣固辭,上不許。張浚、孔緯謫徙事見《諸鎮相攻》。 李克用大舉蕃、漢兵南下,上表稱王行瑜、李茂貞、韓建稱兵犯闕,賊害大臣,請討之,又移檄三鎮,行瑜等大懼。克用軍至絳州,刺史王瑤閉城拒之。克用進攻,旬日拔之,斬瑤于軍門,殺城中違拒者千餘人。秋七月丙辰朔,克用至河中,王珂迎謁於路。 匡國節度使王行約敗於朝邑,戊午,行約棄同州走,己未,至京師。行約弟行實時為左軍指揮使,帥眾與行約大掠西市。行實奏稱同、華已沒,沙陀將至,請車駕幸邠州。庚申,樞密使駱全瓘奏請車駕幸鳳翔,上曰:「朕得克用表,尚駐軍河中。就使沙陀至此,朕自有以枝梧,卿等但各撫本軍,勿令搖動。」 右軍指揮使李繼鵬,茂貞假子也,本姓名閻珪,與駱全瓘謀劫上幸鳳翔。中尉劉景宣與王行實知之,欲劫上幸邠州。孔緯面折景宣,以為不可輕離宮闕。向晚,繼鵬連奏請車駕出幸,於是王行約引左軍攻右軍,鼓譟震地。上聞亂,登承天樓欲諭止之,捧日都頭李筠將本軍於樓前侍衛。李繼鵬以鳳翔兵攻筠,矢拂御衣,着於樓桷,左右扶上下樓。繼鵬復縱火焚宮門,煙炎蔽天。時有鹽州六都兵屯京師,素為兩軍所憚,上急召令入衛。既至,兩軍退走,各歸邠州及鳳翔。城中大亂,互相剽掠,上與諸王及親近幸李筠營,護蹕都頭李居實帥眾繼至。 或傳王行瑜、李茂貞欲自來迎車駕,上懼為所迫,辛酉,以筠、居實兩都兵自衛,出啓夏門趣南山,宿莎城鎮。士民追從車駕者數十萬人,比至谷口,暍死者三之一,夜復為盜所掠,哭聲震山谷。時百官多扈從不及,戶部尚書、判度支及鹽鐵轉運使薛王知柔獨先至,上命權知中書事及置頓使。 壬戌,李克用入同州。崔昭緯、徐彥若、王搏至莎城。甲子,上徙幸石門鎮,命薛王知柔與知樞密院劉光裕還京城,制置守衛宮禁。丙寅,李克用遣節度判官王環奉表問起居。丁卯,上遣內侍郗廷昱齎詔詣李克用軍,令與王珂各發萬騎同赴新平,又詔彰義節度使張鐇以涇原兵控扼鳳翔。 李克用遣兵攻華州,韓建登城呼曰:「僕於李公未嘗失禮,何為見攻。」克用使謂之曰:「公為人臣,逼逐天子。公為有禮,孰為無禮者乎。」會郗廷昱至,言李茂貞將兵三萬至盩厔,王行瑜將兵至興平,皆欲迎車駕。克用乃釋華州之圍,移兵營渭橋。 以薛王知柔為清海節度使、同平章事,仍權知京兆尹、判度支、充鹽鐵轉運使,俟反日赴鎮。 上在南山旬餘,士民從車駕避亂者日相驚曰:「邠、岐兵至矣。」上遣延王戒丕詣河中趣李克用令進兵。壬午,克用發河中。八月,上遣供奉官張承業詣克用軍。承業,同州人,屢奉使於克用,因留監其軍。己丑,克用進軍渭橋,遣其將李存真為前鋒。辛卯,拔永壽,又遣史儼將三千騎詣石門侍衛。癸巳,遣李存信、存審會保大節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園寨,擒其將王令陶等獻於行在。思孝本姓拓跋,思恭之弟也。李茂貞懼,斬李繼鵬,傳首行在。上表請罪,且遣使求和於克用。上覆遣延王戒丕、丹王允諭克用,令且赦茂貞,併力討行瑜,俟其殄平,當更與卿議之。且命二王拜克用為兄。 戊戌,削奪王行瑜官爵。癸卯,以李克用為邠寧四面行營都招討使,保大節度使李思孝為北面招討使,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為東面招討使,彰義節度使張鐇為西面招討使。克用遣其子存勖詣行在,年十一,上奇其狀貌,撫之曰:「兒方為國之棟樑,他日宜盡忠於吾家。」克用表請上還京,上許之。令克用遣騎三千駐三橋為備禦。辛亥,車駕還京師。壬子,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昭緯罷為右僕射。以護國留後王珂、盧龍留後劉仁恭各為本鎮節度使。 時宮室焚燬,未暇完葺,上寓居尚書省,百官往往無袍笏僕馬。以李克用為行營都統。九月癸亥,孔緯薨。 李克用急攻梨園,王行瑜求救於李茂貞,茂貞遣兵萬人屯龍泉鎮,自將兵三萬屯咸陽之旁。克用請詔茂貞歸鎮,仍削奪其官爵,欲分兵討之。上以茂貞自誅繼鵬,前已赦宥,不可復削奪誅討,但詔歸鎮,仍令克用與之和解。以昭義節度使李罕之檢校侍中,充邠寧四面行營副都統。史儼敗邠寧兵於雲陽,擒雲陽鎮使王令誨等,獻之。 冬十月丙戌,河東將李存真敗邠寧軍於梨園北,殺千餘人。自是梨園閉壁不敢出。貶右僕射崔昭緯為梧州司馬。魏國夫人陳氏,才色冠後宮,上以賜李克用。 克用令李罕之、李存信等急攻梨園。城中食盡,棄城走。罕之等邀擊之,所殺萬餘人,克梨園等三寨,獲王行瑜子知進及大將李元福等。克用進屯梨園。庚寅,王行約、王行實燒寧州遁去。克用奏請以匡國節度使蘇文建為靜難節度使,趣令赴鎮,且理寧州,招撫降人。 上遷居大內。 王行瑜以精甲五千守龍泉寨,李克用攻之。李茂貞以兵五千救之,營於鎮西。李罕之擊鳳翔兵,走之,十一月丁巳,拔龍泉寨。行瑜走入邠州,遣使請降於李克用。 李克用引兵逼邠州,王行瑜登城號哭,謂克用曰:「行瑜無罪,迫脅乘輿,皆李茂貞及李繼鵬所為,請移兵問鳳翔,行瑜願束身歸朝。」克用曰:「王尚父,何恭之甚。僕受詔討三賊臣,公預其一,束身歸朝,非僕所得專也。」丁卯,行瑜挈族棄城走,克用入邠州,封府庫,撫居人,命指揮使高爽權巡撫軍城,奏趣蘇文建赴鎮。行瑜走至慶州境,部下斬行瑜,傳首。 李克用旋軍渭北。加靜難節度使蘇文建同平章事。 十二月乙酉,李克用軍於雲陽。乙未,進克用爵晉王,加李罕之兼侍中,以河東大將蓋寓領容管觀察使,自餘克用將佐子孫並進官爵。 李克用遣掌書記李襲吉入謝恩,密言於上曰:「比年以來,關輔不寧,乘此勝勢,遂取鳳翔,一勞永逸,時不可失。臣屯軍渭北,專俟進止。」上謀於貴近,或曰:「茂貞覆滅,則沙陀大盛,朝廷危矣。」上乃賜克用詔,褒其忠款,而言:「不臣之狀,行瑜為甚。自朕出幸以來,茂貞、韓建自知其罪,不忘國恩,職貢相繼,且當休兵息民。」克用奉詔而止。既而私於詔使曰:「觀朝廷之意,似疑克用有異心也。然不去茂貞,關中無安寧之日。」又詔免克用入朝,將佐或言:「今密邇闕廷,豈可不入見天子。」克用猶豫未決,蓋寓言於克用曰:「曏者王行瑜輩縱兵狂悖,致鑾輿播越,百姓奔散。今天子還未安席,人心尚危,大王若引兵渡渭,竊恐復驚駭都邑。人臣盡忠,在於勤王,不在入覲,願熟圖之。」克用笑曰:「蓋寓尚不欲吾入朝,況天下之人乎。」乃表稱「臣總帥大軍,不敢徑入朝覲,且懼部落士卒侵擾渭北居人。」辛亥,引兵東歸。表至京師,上下始安,詔賜河東士卒錢三十萬緡。克用既去,李茂貞驕橫如故,河西州縣多為茂貞所據,以其將胡敬璋為河西節度使。 三年夏五月戊子,遣中使賜崔昭緯死,行至荊南追及,斬之,中外咸以為快。 初,李克用屯渭北,李茂貞、韓建憚之,事朝廷禮甚恭。克用去,二鎮貢獻漸疏,表章驕慢。上自石門還,於神策兩軍之外,更置安聖、捧宸、保寧、宣化等軍,選補碼萬人,使諸王將之。嗣延王戒丕、嗣覃王嗣周又自募麾下數千人。茂貞以為欲討己,語多怨望,嫌隙日構。李茂貞亦勒兵,揚言欲詣闕訟冤,京師士民爭亡匿山谷。上命通王滋及嗣周、戒丕分將諸軍以衛近畿,戒丕屯三橋。茂貞遂表言:「延王無故稱兵討臣,臣今勒兵入朝請罪。」上遽遣使告急於河東。六月,茂貞引兵逼京畿,覃王與戰於婁館,官軍敗績。 秋七月,茂貞進逼京師。延王戒丕曰:「今關中藩鎮無可依者,不若自鄜州濟河,幸太原,臣請先往告之。」辛卯,詔幸鄜州。壬辰,上出至渭北。韓建遣其子從允表請幸華州,上不許。以建為京畿都指揮、安撫制置及開通四面道路催促諸道綱運等使。而建奉表相繼,上及從官亦憚遠去,癸巳,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訊召建,面議去留。甲午,建詣富平見上,頓首涕泣言:「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貞。陛下若去宗廟園陵,遠巡邊鄙,臣恐車駕濟河,無復還期。今華州兵力雖微,控帶關輔,亦足自固。臣積聚訓厲十五年矣,西距長安不遠,願陛下臨之,以圖興復。」上乃從之。乙未,宿下邽,丙申,至華州,以府署為行宮。建視事於龍興寺。茂貞遂入長安,自中和以來所葺宮室市肆,燔燒俱盡。 乙巳,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同平章事,充武安節度使。上以胤,崔昭緯之黨也,故出之。 丙午,以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陸扆為戶部侍郎、同平章事。扆,陝人也。 宰相畏韓建,不敢專決政事。八月丙辰,詔建關議朝政。建上表固辭,乃止。韓建移檄諸道,令共輸資糧詣行在。李克用聞之,嘆曰:「去歲從餘言,豈有今日之患。」又曰:「韓建天下癡物,為賊臣,弱帝室,是不為李茂貞所擒,則為朱全忠所虜耳。」因奏將與鄰道發兵入援。 上憤天下之亂,思得奇傑之士不次用之。國子博士朱樸自言得為宰相,月餘可致太平。上以為然,乙丑,以樸為左諫議大夫、同平章事。樸為人庸鄙迂僻,無他長,製出,中外大驚。丙寅,加韓建兼中書令。 九月,崔胤出鎮湖南,韓建之志也。密求援於朱全忠,且教之營東都宮闕,表迎車駕。全忠與河南尹張全義表請上遷都洛陽。全忠仍請以兵二萬迎車駕,且言崔胤忠臣,不宜出外。韓建懼,復奏召胤為相,遣使諭全忠以且宜安靜,全忠乃止。乙未,復以胤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崔遠同平章事。遠,珙弟璵之孫也。 丁酉,貶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陸扆為硤州刺史。崔胤恨扆代已,誣扆,雲黨於李茂貞而貶之。己亥,以朱樸兼判戶部,凡軍旅財賦之事,上一以委之。以孫偓為鳳翔四面行營都統,又以前定難節度使李思諫為靜難節度使兼副都統。冬十月壬子,加孫偓行營節度招討處置等使。丁巳,以韓建知京兆尹兼把截使。戊午,李茂貞上表請罪,願得自新,仍獻助修宮室錢,韓建復佐佑之,竟不出師。 四年春正月甲申,韓建奏:「防城將張行思等告睦、濟、韶、通、彭、韓、儀、陳八王謀殺臣,劫車駕幸河中。」建惡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驚,召建諭之,建稱疾不入,令諸王詣建自陳。建表稱「諸王忽詣臣理所,不測事端。臣詳酌事體,不應與諸王相見。」又稱「諸王當自避嫌疑,不可輕為舉錯。陛下若以友愛含容,請依舊制,令歸十六宅,妙選師傅,教以詩書,不令典兵預政。」且曰:「乞散彼烏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建慮上不從,仍引麾下精兵圍行宮,表疏連上。上不得已,是夕,詔諸王所領軍士並縱歸田里,諸王勒歸十六宅,其甲兵並委韓建收掌。建又奏:「陛下選賢任能,足清禍亂,何必別置殿後四軍,顯有厚有薄之恩,乖無偏無黨之道。且所聚皆坊市無賴奸猾之徒,平居猶思禍變,臨難必不為用,而使之張弓挾刃,密邇皇輿,臣竊寒心。乞皆罷遣。」詔亦從之。於是殿後四軍二萬餘人悉散,天子之親軍盡矣。捧日都頭李筠,石門扈從功第一,建復奏斬於大雲橋。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暫出江南,遽謀不軌。代宗時吐蕃入寇,光啓中朱玫亂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今諸王銜命四方者,乞皆召還。」又奏:「諸方士出入禁庭,眩惑聖聽,宜皆禁止,無得入宮。」詔悉從之。建既幽諸王於別第,知上意不悅,乃奏請立德王為太子,欲以解之。丁亥,詔立德王祐為皇太子,仍改名裕。 己亥,罷孫偓鳳翔四面行營節渡等使,以副都統李思諫為寧塞節度使。 二月乙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孫偓罷守本官,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朱樸罷為祕書監。樸既秉政,所言皆不效,外議沸騰。太子詹事馬道殷以天文,將作監許巖士以醫得幸於上,韓建誣二人以罪而殺之,且言偓、樸與二人交通,故罷相。 夏六月,李茂貞錶王建攻東川,連兵累歲,不聽詔命。甲寅,貶建南州刺史。乙卯,以茂貞為西川節度使。以覃王嗣周為鳳翔節度使。覃王赴鎮,李茂貞不受代,圍覃王於奉天。秋七月,韓建移書李茂貞,茂貞解奉天之圍,覃王歸華州。 八月,上欲幸奉天親討李茂貞,令宰相議之,宰相切諫,乃止。 延王戒丕還自晉陽,韓建奏:「自陛下即位以來,與近輔交惡,皆因諸王典兵,凶徒樂禍,致鑾輿不安。比者臣奏罷兵權,實慮不測之變。今聞延王、覃王尚苞陰計,願陛下聖斷不疑,制於未亂,則社稷之福。」上曰:「何至於是。」數日不報。建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圍十六宅,諸王被髮,或緣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兒。」建擁通、儀、睦、濟、韶、彭、韓、陳、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盡殺之,以謀反聞。 貶禮部尚書孫偓為南州司馬。祕書監朱樸先貶夔州司馬,再貶郴州司戶。 九月,以彰義節度使張璉為鳳翔西北行營招討使,以討李茂貞。復以王建為西州節度使、同平章事。削奪新西川節度使李茂貞官爵,復姓名宋文通。 右拾遺張道古上疏,稱「國家有五危、二亂。昔漢文帝即位未幾,明習國家事。今陛下登極已十年,而曾不知為君馭臣之道。太宗內安中原,外開四夷,海表之國,莫不入臣。今先朝封域日蹙幾盡。臣雖微賤,竊傷陛下朝廷社稷,始為奸臣所弄,終為賊臣所有也。」上怒,貶道古施州司戶,仍下詔罪狀道古,宣示諫官。道古,青州人也。 光化元年春正月,上下詔罪已息兵,復李茂貞姓名、官爵,應諸道討鳳翔兵皆罷之。 李茂真、韓建皆致書於李克用,言大駕出幸累年,乞修和好,同獎王室,兼乞丁匠助修宮室。克用許之。 初,王建攻東川,顧彥暉求救於李茂貞,茂貞命將出兵救之,不暇東逼乘輿,詐稱改過,與韓建共翼戴天子。又聞朱全忠營洛陽宮,累表迎車駕,茂貞、韓建懼,請修復宮闕,奉上歸長安。詔以韓建為修宮闕使,諸道皆助錢及工材,建使都將蔡敬思督其役。既成,二月,建自往視之。 復以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 秋八月庚戌,改華州為興德府。己未,車駕發華州,壬戌,至長安。甲子,赦天下,改元。 ==楊行密據淮南== 唐僖宗中和二年。初,淮南節度使高駢好神仙,有方士呂用之坐妖黨亡命歸駢,駢厚待之,補以軍職。用之,鄱陽茶商之子也,久客廣陵,熟其人情,爐鼎之暇,頗言公私利病,駢益奇之,稍加信任。駢舊將梁纘、陳珙、馮綬、董瑾、俞公楚、姚歸禮素為駢所厚,用之慾專權,浸以計去之,駢遂奪纘兵,族珙家,綬、瑾、公楚、歸禮咸見疏。 用之又引其黨張守一、諸葛殷共蠱惑駢。守一本滄、景村民,以術幹駢,無所遇,貧困甚,用之謂曰:「但與吾同心,勿憂不富貴。」遂薦於駢駢,寵待埒於用之。殷始自鄱陽來,用之先言於駢曰:「玉皇以公職事繁重,輟左右尊神一人佐公為理,公善遇之。欲其久留,亦可縻以人間重職。」明日,殷謁見,詭辨風生,駢以為神,補鹽鐵劇職。駢嚴潔,甥侄輩未嘗得接坐。殷病風疽,搔捫不替手,膿血滿爪,駢獨與之同席促膝,傳杯器而食。左右以為言,駢曰:「神仙以此試人耳。」駢有畜犬,聞其腥穢,多來近之。駢恠之。殷笑曰:「殷嘗於玉皇前見之,別來數百年猶相識。」駢與鄭畋有隙,用之謂駢曰:「宰相有遣劍客來刺公者,今夕至矣。」駢大懼,問計安出。用之曰:「張先生嘗學斯術,可以御之。」駢請於守一,守一許諾。乃使駢衣婦人之服,潛於他室,而守一代居駢寢榻中,夜擲銅器於階,令鏗然有聲,又密以囊盛彘血灑於庭宇,如格鬥之狀。及旦,笑謂駢曰:「幾落奴手。」駢泣謝曰:「先生於駢,乃更生之惠也。」厚酧以金寶。有蕭勝者,賂用之求鹽城監,駢有難色。用之曰:「用之非為勝也,近得上仙書,雲有寶劍在鹽城井中,須一靈官取之。以勝上仙左右之人,欲使取劍耳。」駢乃許之。勝至監數月,函一銅匕首以獻,用之見,稽首曰:「此北帝所佩,得之則百里之內五兵不能犯。」駢乃飾以珠玉,常置坐隅。用之自謂磻溪真君,謂守一乃赤松子,殷乃葛將軍,勝乃秦穆公之壻也。 用之又刻青石為奇字,云:「玉皇授白雲先生高駢」,密令左右置道院香案。駢得之,驚喜。用之曰:「玉皇以公焚修功着,將補真官,計鸞鶴不日當降此際。用之等謫限亦滿,必得陪幢節同歸上清耳。」是後,駢於道院庭中刻木鶴,時着羽服跨之,日夕齋醮,鍊金燒丹,費以鉅萬計。 用之微時,依止江陽后土廟,舉動禱祈。及得志,白駢崇大其廟,極江南工材之選,每軍旅大事,以少牢禱之。用之又言神仙好樓居,說駢作迎仙樓,費十五萬緡,又作延和閣,高八丈。 用之每對駢呵叱風雨,仰揖空際,雲有神仙過雲表。駢輒隨而拜之。然常厚賂駢左右,使伺駢動靜,共為欺罔,駢不之悟。左右小有異議者,輒為用之陷死不旋踵,但潛撫膺鳴指,口不敢言。駢倚用之如左右手,公私大小之事皆決於用之,退賢進不肖,淫刑濫賞,駢之政事於是大壞矣。 用之知上下怨憤,恐有竊發,請置巡察使。駢即以用之領之,募險獪者百餘人,縱橫閭巷間,謂之「察子」,民間呵妻詈子,靡不知之。用之慾奪人貲財,掠人婦女,輒誣以叛逆,搒掠取服,殺其人而取之,所破滅者數百家,道路以目。將吏士民雖家居,皆重足屏氣。 用之又欲以兵威脅制諸將,請選募諸軍驍勇之士二萬人,號左右莫邪都。駢即以張守一及用之為左右莫邪軍使,署置將吏如帥府,器械精利,衣裝華潔,每出入,導從近千人。 用之侍妾百餘人,自奉奢靡,用度不足,輒留三司綱輸其家。用之猶慮人泄其奸謀,乃言於駢曰:「神仙不難致,但恨學道者不能絕俗累,故不肯降臨耳。」駢乃悉去姬妾,謝絕人事,賓客、將吏皆不得見。有不得已見之者,皆先令沐浴齋祓,然後見,拜起才畢,已復引出。由是用之得專行威福,無所忌憚,境內不復知有駢矣。 三年春三月,以淮南押牙合肥楊行愍為廬州刺史。行愍本廬州牙將,勇敢,屢有戰功,都將忌之,白刺史郎幼復連使出戍於外。行愍過辭,都將以甘言悅之。問其所須,行愍曰:「正須汝頭耳。」遂起斬之,並將諸營,自稱八營都知兵馬使。幼復不能制,薦於高駢,請以自代。駢以行愍為淮南押牙,知廬州事,朝廷因而命之。 初,呂用之因左驍雄軍使俞公楚得見高駢。用之橫甚,或以咎公楚,公楚數戒用之少自斂,無相累。用之銜之。右驍雄軍使姚歸禮氣直敢言,尤疾用之所為,時面數其罪,常欲手刃之。癸未夜,用之與其黨會倡家,歸禮潛使人爇其室,殺貌類者數人,用之易服得免。明旦,窮治其事,獲縱火者,皆驍雄之卒。用之於是日夜譖二將於駢。未幾,駢使二將將驍雄卒三千襲賊於慎縣,用之密以語行愍,雲公楚、歸禮欲襲廬州。行愍發兵掩之,二將不為備,舉軍盡殪。以二將謀亂告駢,駢不知用之謀,厚賞行愍。 四年春三月,高駢從子左驍衛大將軍澞疏呂用之罪狀二十餘幅,密以呈駢,且泣曰:「用之內則假神仙之說蠱惑尊聽,外則盜節制之權殘賊百姓。將佐懼死,莫之敢言。歲月浸深,羽翼將成,苟不除之,恐高氏奕代勳庸,一朝掃地矣。」因嗚咽不自勝。駢曰:「汝醉邪。」命扶出。明日,以澞狀示用之,用之曰:「四十郎嘗以空乏見告,未獲遵命,故有此憾。」因出澞手書數幅呈之。駢甚慚,遂禁澞出入。後月餘,以澞知舒州事。 羣盜陳儒攻舒州,澞求救於廬州。楊行愍力不能救,謀於其將李神福。神福請不用寸刃而逐之。乃多齎旗幟,間道入舒州。頃之,引舒州兵建廬州旗幟而出,指畫地形,若布大陳狀,賊懼,宵遁。神福,洺州人也。久之,羣盜吳迥、李本復攻舒州,澞不能守,棄城走,駢使人就殺之。楊行愍遣其將合肥陶雅、清流張訓等將兵擊吳迥、李本,擒斬之,以雅攝舒州刺史。秦宗權遣其弟將兵寇廬州,據舒城,楊行愍遣其將合肥田頵擊走之。 光啓二年夏四月壬子,朱玫奉襄王熅權監軍國事,承製封拜。五月,以和州刺史呂用之為嶺南東道節度使。用之建牙開幕,一與駢同,凡駢之腹心及將校能任事者,皆逼以從己,諸所施為,不復諮稟。駢頗疑之,陰欲奪其權,而根蒂已固,無如之何。用之知之,甚懼,訪於其黨前度支巡官鄭杞、前知廬州事董瑾。杞曰:「此固為晚矣。」用之問策安出。杞曰:「曹孟德有言: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明日與瑾共為書一緘授用之,其語祕,人莫有知者。 冬十二月,壽州刺史張翱遣其將魏虔將萬人寇廬州,廬州刺史楊行愍遣其將田頵、李神福、張訓拒之,敗虔於褚城。滁州刺史許勍襲舒州,刺史陶雅奔廬州。高駢命行愍更名行密。 三年夏四月,高駢聞秦宗權將寇淮南,遣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將百騎屯高郵。時呂用之用事,宿將多為所誅,師鐸自以黃巢降將,常自危。師鐸有美妾,用之慾見之,師鐸不許。用之因師鐸出,竊往見之,師鐸慚怒,出其妾,由是有隙。師鐸將如高郵,用之待之加厚,師鐸益疑懼,謂禍在旦夕。師鐸子娶高郵鎮遏使張神劍女,師鐸密與之謀,神劍以為無是事。神劍名雄,人以其善用劍,故謂之「神劍」。時府中藉藉,亦以為師鐸且受誅,其母使人語之曰:「設有是事,汝自努力前去,勿以老母、弱子為累。」師鐸疑未決。 會駢子四十三郎者素惡用之,欲使師鐸帥外鎮將吏共疏用之罪惡,聞於其父,密使人紿之曰:「用之比來頻啓令公,欲因此相圖,已有委曲在張尚書所,宜備之。」師鐸問神劍曰:「昨夜使司有文書,翁胡不言。」神劍不寤,曰:「無之。」師鐸內不自安,歸營,謀於腹心,皆勸師鐸起兵誅用之。師鐸曰:「用之數年以來,人怨鬼怒,安知天不假手於我誅之邪。淮寧軍使鄭漢章,我鄉人,昔歸順時副將也,素切齒於用之,聞吾謀,必喜。」乃夜與百騎潛詣漢章,漢章大喜,悉發鎮兵及驅居民合千餘人從師鐸至高郵。師鐸詰張神劍以所得委曲,神劍驚曰:「無有。」師鐸聲色浸厲,神劍奮曰:「公何見事之暗。用之奸惡,天地所不容。況近者重賂權貴得嶺南節度,復不行,或云謀竊據此土。使其得志,吾輩豈能握刀頭事此妖物邪。要剮此數賊以謝淮海,何必多言。」漢章喜,遽命取酒,割臂血瀝酒共飲之。乙巳,眾推師鐸為行營使,為文告天地,移書淮南境內,言誅用之及張守一、諸葛殷之意。以漢章為行營副使,神劍為都指揮使。 神劍以師鐸成敗未可知,請以所部留高郵,曰:「一則為公聲援,二則供給糧餉。」師鐸不悅。漢章曰:「張尚書謀亦善,苟終始同心,事捷之日,子女玉帛相與共之,今日豈可復相違。」師鐸乃許之。戊申,師鐸、漢章發高郵。庚戌,詗騎以白高駢,呂用之匿之。 畢師鐸兵奄至廣陵城下,城中驚擾。壬子,呂用之引麾下勁兵,誘以重賞,出城力戰。師鐸兵少卻,用之始得斷橋塞門為守備。是日,駢登延和閣,聞喧噪聲,左右以師鐸之變告。駢驚,急召用之詰之,用之徐對曰:「師鐸之眾思歸,為門衛所遏,適已隨宜區處,計尋退散。儻或不已,正煩玄女一力士耳,願令公勿憂。」駢曰:「近者覺君之妄多矣,君善為之,勿使吾為周侍中。」言畢慘沮久之,用之慚懅而退。 師鐸退屯山光寺,以廣陵城堅兵多,甚有悔色。癸丑,遣其屬孫約與其子詣宣州,乞師於觀察使秦彥,且許以克城之日迎彥為帥。會師鐸館客畢慕顏自城中逃出,言:「眾心離散,用之憂窘,若堅守之,不日當潰。」師鐸乃悅。是日未明,駢召用之,問以事本末,用之始以實對。駢曰:「吾不欲復出兵相攻,君可選一溫信大將,以我手札諭之,若其未從,當別處分。」用之退,念諸將皆仇敵,往必不利於已,甲寅,遣其所部討擊副使許戡齎駢之委曲及用之誓狀並酒殽出勞師鐸。師鐸始亦望駢舊將勞問,得以具陳用之奸惡,披泄積憤,見戡至,大罵曰:「梁纘、韓問何在。乃使此穢物來。」戡未及發言,已牽出斬之。乙卯,師鐸射書入城,用之不發,即焚之。 丁巳,用之以甲士百人入見駢於延和閣下,駢大驚,匿於寢室,久而後出,曰:「節度使所居,無故以兵入,欲反邪。」命左右驅出。用之大懼,出子城南門,舉策指之曰:「吾不可復入此。」自是高、呂始判矣。 是夜,駢召其從子前左金吾衛將軍傑密議軍事。戊午,署傑都牢城使,泣而勉之,以親信五百人給之。用之命諸將大索城中丁壯,無問朝士、書生,悉以白刃驅縛登城,令分立城上,自旦至暮,不得休息。又恐其與外寇通,數易其地,家人餉之,莫知所在。由是城中人亦恨師鐸入城之晚也。 駢遣大將石鍔以師鐸幼子及其母書並駢委曲至楊子諭師鐸,師鐸遽遣其子還,曰:「令公但斬呂、張以示師鐸,師鐸不敢負恩,願以妻子為質。」駢恐用之屠其家,收師鐸母妻子置使院。 辛酉,秦彥遣其將秦稠將兵三千至楊子助師鐸。壬戌,宣州軍攻南門,不克。癸亥,又攻羅城東南隅,城幾陷者數四。甲子,羅城西南隅守者焚戰格以應師鐸,師鐸入城以內其眾。用之帥其眾千人力戰子三橋北,師鐸垂敗,會高傑以牢城兵自子城出,欲擒用之以授師鐸,用之乃開參佐門北走。駢召梁纘以昭義軍百餘人保子城。乙丑,師鐸縱兵大掠。駢不得已,命徹備,與師鐸相見於延和閣下,交拜如賓主之儀,署師鐸節度副使、行軍司馬,仍承製加左僕射,鄭漢章等各遷官有差。 左莫邪都虞候申及,本徐州健將,入見駢,說之曰:「師鐸逆黨不多,諸門尚未有守者,請令公及此選元從三十人,夜自教場門出,比師鐸覺之,追不及矣。然後發諸鎮兵還取府城,此轉禍為福也。若一二日事定,浸恐艱難,及亦不得在左右矣。」言之且泣,駢猶豫不聽。及恐語泄,遂竄匿,會張雄至東塘,及往歸之。 丙寅,師鐸果分兵守諸門,搜捕用之親黨,悉誅之。師鐸入居使院,秦稠以宣軍千人分守使宅及諸倉庫。丁卯,駢牒請解所任,以師鐸兼判府事。 師鐸遣孫約至宣城,趣秦彥過江。或說師鐸曰:「僕射曏者舉兵,蓋以用之輩奸邪暴橫,高令公坐自聾瞽,不能區理,故順眾心為一方去害。今用之既敗,軍府廓然,僕射宜復奉高公而佐之,但總其兵權以號令,誰敢不服。用之乃淮南一叛將耳,移書所在,立可梟擒。如此則外有推奉之名,內得兼併之實,雖朝廷聞之,亦無虧臣節。使高公聰明,必知內愧。如其不悛,乃機上肉耳。奈何以此功業付之他人,豈惟受制於人,終恐自相魚肉。前日秦稠先守倉庫,其相疑已可見。且秦司空為節度使,廬州、壽州其肯為之下乎。僕見戰攻之端未有窮已,豈惟淮南之人肝腦塗地,竊恐僕射功名成敗未可知也。不若及今亟止秦司空,勿使過江,彼若粗識安危,必未敢輕進。就使他日責我以負約,猶不失為高氏忠臣也。」師鐸大以為不然,明日,以告鄭漢章。漢章曰:「此智士也。」散求之,其人畏禍,竟不復出。 戊辰,駢遷家出居南第,師鐸以甲士百人為衛,其實囚之也。是日,宣軍以所求未獲,焚進奉兩樓數十間,寶貨悉為煨燼。己巳,師鐸於府廳視事,凡官吏非有兵權者皆如故,復遷駢於東第。自城陷,諸軍大掠,晝夜不已。至是,師鐸始以先鋒使唐宏為靜街使,禁止之。 駢先為鹽鐵使,積年不貢奉,貨財在揚州者,填委如山。駢作郊天、御樓六軍立仗儀服,及大殿元會、內署行幸供張器用,皆刻鏤金玉、蟠龍蹙鳳數十萬事,悉為亂兵所掠,歸於閭閻,張陳寢處其中。 庚午,獲諸葛殷,杖殺之,棄屍道旁,怨家抉其目,斷其舌,眾以瓦石投之,須臾成冢。呂用之之敗也,其黨鄭杞首歸師鐸,師鐸署杞知海陵監事。杞至海陵,陰記高霸得失,聞於師鐸。霸獲其書,杖杞背,斷手足,刳目截舌,然後斬之。 辛未,高駢密以金遺守者,畢師鐸聞之,壬午,復迎駢入道院,收高氏子弟甥侄十餘人同幽之。 畢師鐸之攻廣陵也,呂用之詐為高駢牒,署廬州刺史楊行密行軍司馬,追兵入援。廬江人袁襲說行密曰:「高公昏惑,用之奸邪,師鐸悖逆,凶德參會,而求兵於我,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行密乃悉發廬州,兵復借兵於和州刺史孫端,合數千人赴之。五月,至天長。鄭漢章之從師鐸也,留其妻守淮口,用之帥眾攻之,旬日不克,漢章引兵救之。用之聞行密至天長,引兵歸之。 張神劍求貨於畢師鐸,師鐸報以俟秦司空之命,神劍怒,亦以其眾歸楊行密。及海陵鎮遏使高霸、曲溪人劉金、盱眙人賈令威,悉以其眾屬焉,行密眾至萬七千人。張神劍運高郵糧以給之。 甲午,秦彥將宣歙兵三萬餘人,乘竹筏沿江而下,趙暉邀擊於上元,殺溺殆半。丙申,彥入廣陵,自稱權知淮南節度使,仍以畢師鐸為行軍司馬,補池州刺史趙鍠為宣歙觀察使。戊戌,楊行密帥諸軍抵廣陵城下,為八寨以守之,秦彥閉城自守。 六月戊午,秦彥遣畢師鐸、秦稠將兵八千出城西擊楊行密,稠敗死,士卒死者什七八。城中乏食,樵採路絕,宣州軍始食人。 秋八月,秦彥以前蘇州刺史張雄兵強,冀得其用,以僕射告身授雄,以尚書告身三通授裨將馮弘鐸等。廣陵人競以金玉珠繒詣雄軍貿食,通犀帶一得米五升,錦衾一得糠五升。雄軍既富,不復肯戰,未幾,復助楊行密。 丁卯,彥悉出城中兵萬二千人,遣畢師鐸、鄭漢章將之,陳於城西,延袤數里,軍勢甚盛。行密安臥帳中,曰:「賊近告我。」牙將李宗禮曰:「眾寡不敵,宜堅壁自守,徐圖還師。」李濤怒曰:「吾以順討逆,何論眾寡。大軍至此,去將安歸。濤願將所部為前鋒,保為公破之。」濤,趙州人也。行密乃積金帛麰米於一寨,使羸弱守之,多伏精兵於其旁,自將千餘人衝其陳。兵始交,行密陽不勝而走,廣陵兵追之,入空寨,爭取金帛麰米,伏兵四起,廣陵眾亂,行密縱兵擊之,俘斬殆盡,積屍十里,溝瀆皆滿,師鐸、漢章單騎僅免。自是秦彥不復言出師矣。 九月,高駢在道院,秦彥供給甚薄,左右無食,至然木像煮革帶食之,有相啗者。彥與畢師鐸出師屢敗,疑駢為厭勝,外圍益急,恐駢黨有為內應者。有妖尼王奉仙言於彥曰:「揚州分野極災,必有一大人死,自此喜矣。」甲戌,命其將劉匡時殺駢,並子弟甥侄無少長皆死,同坎瘞之。乙亥,楊行密聞之,帥士卒縞素向城大哭三日。 冬十月,秦彥遣鄭漢章將步騎五千出擊張神劍、高霸寨,破之,神劍奔高郵,霸奔海陵。 楊行密圍廣陵且半年,秦彥、畢師鐸大小數十戰,多不利。城中無食,米斗直錢五十緡,草根木實皆盡,以堇泥為餅食之,餓死者太半。宣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於坊市。彥、師鐸無如之何,嚬蹙而已。外圍益急,彥、師鐸憂懣,殆無生意,相對抱膝,終日悄然。行密亦以城久不下,欲引還。己巳夜,大風雨,呂用之部將張審威帥麾下士三百,晨伏於西壕,俟守者易代,潛登城,啓關納其眾,守者皆不鬥而潰。先是,彥、師鐸信重尼奉仙,雖戰陳日時,賞罰輕重,皆取決焉。至是復諮於奉仙曰:「何以取濟。」奉仙曰:「走為上策。」乃自開化門出,奔東塘。行密帥諸軍合萬五千人入城,以梁纘不盡節於高氏,為秦、畢用,斬於戟門之外。韓問聞之,赴井死。以高駢從孫愈攝副使,使改殯駢及其族。城中遺民才數百家,饑羸非復人狀,行密輦西寨米以賑之。行密自稱淮南留後。 秦宗權遣其弟宗衡將兵萬人渡淮,與楊行密爭揚州,以孫儒為副,張佶、劉建鋒、馬殷及宗權族弟彥暉皆從。十一月辛未,抵廣陵城西,據行密故寨,行密輜重之未入城者為蔡人所得。秦彥、畢師鐸至東塘,張雄不納,將渡江趣宣州。宗衡召之,乃引兵還,與宗衡合。 未幾,宗權召宗衡還蔡,拒朱全忠。孫儒知宗權勢不能久,稱疾不行。宗衡屢促之,儒怒,甲戌,與宗衡飲酒,座中手刃之,傳首於全忠。宗衡將安仁義降於行密。仁義,本沙陀將也,行密悉以騎兵委之,列于田頵之上。儒分兵掠鄰州,未幾,眾至數萬,以城下乏食,與彥、師鐸襲高郵。 辛巳,高郵鎮遏使張神劍帥麾下二百人逃歸揚州。丙戌,孫儒屠高郵。戊子,高郵殘兵七百人潰圍而至,楊行密慮其為變,分隸諸將,一夕盡坑之。明日,殺神劍於其第。楊行密恐孫儒乘勝取海陵,壬寅,命鎮遏使高霸帥其兵民悉歸府城,曰:「有違命者,族之。」於是數萬戶棄資產,焚廬舍,挈老幼遷於廣陵。戊戌,霸與弟暀、部將餘繞山、前常州刺史丁從實至廣陵,行密出郭迎之,與霸、暀約為兄弟,置其將卒於法雲寺。 朝廷以淮南久亂,閏月,以朱全忠兼淮南節度使、東南面招討使。 楊行密欲遣高霸屯天長以拒孫儒,袁襲曰:「霸,高氏舊將,常挾兩端,我勝則來,不勝則叛。今處之天長,是自絕其歸路也,不如殺之。」己酉,行密伏甲,執霸及丁從實、餘繞山皆殺之。又遣千騎掩殺其黨於法雲寺,死者數千人。是日大雪,寺外數坊地皆赤。高暀出走,明日獲而殺之。 呂用之之在天長也,紿楊行密曰:「用之有銀五萬鋌,埋於所居,克城之日,願備麾下一醉之資。」庚戌,行密閱士卒,顧用之曰:「僕射許此曹銀,何食言邪。」因牽下,械繫,命田頵鞫之,雲與鄭杞、董瑾謀,因中元夜邀高駢至其第建黃籙齋,乘其入靜,縊殺之,聲言上升。因令莫邪都帥諸軍推用之為節度使。是日,腰斬用之,怨家刳裂立盡,並誅其族黨。軍士發其中堂,得桐人,書駢姓名於胸,桎梏而釘之。袁襲言於行密曰:「廣陵饑弊已甚,蔡賊復來,民必重困,不如避之。」甲寅,行密遣和州將延陵宗以其眾二千人歸和州。乙卯,又命指揮使蔡儔將兵千人,輜重數千兩,歸於廬州。 朱全忠遣內客將張廷範致朝命於楊行密,以行密為淮南節度副使,又以宣武行軍司馬李璠為淮南留後,遣牙將郭言將兵千人送之。 文德元年春正月甲寅,孫儒殺秦彥、畢師鐸、鄭漢章。彥等之歸秦宗衡也,其眾猶二千餘人,其後稍稍為儒所奪。裨將唐宏知其必及禍,恐並死,乃誣告彥等潛召汴軍。儒殺彥等,以宏為馬軍使。 張守一與呂用之同歸楊行密,復為諸將合仙丹,又欲幹軍府之政,行密怒而殺之。 張廷範至廣陵,楊行密厚禮之。及聞李璠來為留後,怒,有不受之色。廷範密使人白全忠,宜自以大軍赴鎮,全忠從之。至宋州,廷範自廣陵逃來,曰:「行密未可圖也。」甲子,李璠至,言徐軍遮道,全忠乃止。二月,朱全忠奏以楊行密為淮南留後。 夏四月壬午,孫儒襲揚州,克之。楊行密出走,儒自稱淮南節度使。行密將奔海陵,袁襲勸歸廬州,再為進取之計,從之。 秋八月,楊行密畏孫儒之逼,欲輕兵襲洪州。袁襲曰:「鍾傳定江西已久,兵強食足,未易圖也。趙鍠新得宣州,怙亂殘暴,眾心不附。公宜卑辭厚幣說和州孫端、上元張雄,使自採石濟江侵其境,彼必來逆戰,公自銅官濟江會之,破鍠必矣。」行密從之,使蔡儔守廬州,帥諸將濟自糝潭。 孫端、張雄為趙鍠所敗。鍠將蘇塘、漆朗將兵二萬屯曷山。袁襲曰:「公引兵急趨曷山,堅壁自守,彼求戰不得,謂我畏怯,因其怠,可破也。」行密從之。塘等大敗,遂圍宣州。鍠兄幹之自池州帥眾救宣州,行密使其將陶雅擊幹之於九華,破之。幹之奔江西,以雅為池州制置使。 昭宗龍紀元年夏五月甲辰,潤州制置使阮結卒,錢鏐以靜江都將成及代之。 六月,楊行密圍宣州,城中食盡,人相啗。指揮使周進思據城逐趙鍠,鍠將奔廣陵,田頵追擒之。未幾,城中執進思以降。行密入宣州,諸將爭取金帛,徐溫獨據米囷,為粥以食餓者。溫,朐山人也。鍠將宿松周本,勇冠軍中,行密獲而釋之,以為裨將。鍠既敗,左右皆散,惟李德誠從鍠不去,行密以宗女妻之。德誠,西華人也。行密表言於朝,詔以行密為宣歙觀察使。 朱全忠與趙鍠有舊,遣使求之。行密謀於袁襲,襲曰:「不若斬首以遺之。」行密從之。未幾,襲卒,行密哭之曰:「天不欲成吾大功邪。何為折吾股肱也。吾好寬,而襲每勸我以殺,此其所以不壽與。」孫儒遣兵攻廬州,蔡儔以州降之。 冬十月,以給事中杜儒休為蘇州刺史。錢鏐不悅,以知州事沈粲為制置指揮使。楊行密遣馬步都虞候田頵等攻常州。十一月,田頵攻常州,為地道入城。中宵,旌旗甲兵出於制置使杜棱之寢室,遂虜之,以兵三萬戍常州。 十二月戊寅,孫儒自廣陵引兵渡江。壬午,逐田頵,取常州,以劉建鋒守之。儒還廣陵,建鋒又逐成及,取潤州。 大順元年春正月,汴將龐師古等眾號十萬,渡淮,聲言救楊行密,攻下天長,壬子,下高郵。二月,龐師古引兵深入淮南,己巳,與孫儒戰於陵亭,師古兵敗而還。 楊行密遣其將馬敬言將兵五千,乘虛襲據潤州。李友將兵二萬屯青城,將攻常州。安仁義、劉威、田頵敗劉建鋒於武進,敬言、仁義、頵屯潤州。友,合肥人。威,慎縣人也。 三月,賜宣歙軍號寧國,以楊行密為節度使。 夏六月,孫儒求好於朱全忠,全忠表為淮南節度使。未幾,全忠殺其使者,復為仇敵。秋八月丙寅,孫儒攻潤州。 蘇州刺史杜孺休到官,錢鏐使沈粲害之。會楊行密將李友拔蘇州,粲奔孫儒。 九月,楊行密以其將張行周為常州制置使。閏月,孫儒遣劉建鋒攻拔常州,殺行周,遂圍蘇州。冬十二月己丑,孫儒拔蘇州,殺李友。安仁義等聞之,焚潤州廬舍,夜遁。儒使沈粲守蘇州,又遣其將歸傳道守潤州。 二年春正月,孫儒盡舉淮、蔡之兵濟江,癸酉,自潤州轉戰而南,田頵、安仁義屢敗退,楊行密城戍皆望風奔潰。儒將李從立奄至宣州東溪,行密守備尚未固,眾心危懼。夜,使其將合肥臺濛將五百人屯溪西,蒙使士卒傳呼,往返數四,從立以為大眾繼至,遽引去。儒前軍至溧水,行密使都指揮使李神福拒之。神福陽退以示怯,儒軍不設備,神福夜帥精兵襲之,俘斬千人。 夏四月,楊行密遣將劉威、朱延壽將兵三萬擊孫儒於黃池,威等大敗。延壽,舒城人也。 孫儒軍於黃池,五月,大水,諸營皆沒,乃還揚州,使其將康暀據和州,安景思據滁州。楊行密遣其將李神福攻和、滁,康暀降,安景思走。 秋七月,朱全忠遣使與楊行密約共攻孫儒。儒恃其兵強,欲先滅行密,後敵全忠,移牒藩鎮,數行密、全忠之罪,且曰:「俟平宣、汴,當引兵入朝,除君側之惡。」於是悉焚揚州廬舍,盡驅丁壯及婦女渡江,殺老弱以充食。行密將張訓、李德誠潛入揚州,滅餘火,得谷數十萬斛以賑饑民。泗州刺史張諫貸數萬斛以給軍,訓以行密之命饋之,諫由是德行密。乙未,孫儒自蘇州出屯廣德,楊行密引兵拒之。儒圍其寨,行密將上蔡李簡帥百餘人力戰,破寨,拔行密出之。 冬十二月,孫儒焚掠蘇、常,引兵逼宣州。錢鏐復遣兵據蘇州。儒屢破楊行密之兵,旌旗輜重亙百餘里。行密求救於錢鏐,鏐以兵食助之。 景福元年春正月,楊行密謂諸將曰:「孫儒之眾十倍於我,吾戰數不利,欲退保銅官,如何。」劉威、李神福曰:「儒掃地遠來,利在速戰。宜屯據險要,堅壁清野以老其師,時出輕騎抄其饋餉,奪其俘掠。彼前不得戰,退無資糧,可坐擒也。」戴友規曰:「儒與我相持數年,勝負略相當。今悉眾致死於我,我若望風棄城,正墮其計。淮南士民從公渡江及自儒軍來降者甚眾,公宜遣將先護送歸淮南,使復生業。儒軍聞淮南安堵,皆有思歸之心,人心既搖,安得不敗。」行密悅,從之。友規,廬州人也。 二月,孫儒圍宣州。初,劉建鋒為孫儒守常州,將兵從儒擊楊行密甘露鎮,使陳可言帥部兵千人據常州。行密將張訓引兵奄至城下,可言倉猝出迎,訓手刃殺之,遂取常州。行密別將又取潤州。 夏五月,楊行密屢敗孫儒兵,破其廣德營,張訓屯安吉,斷其糧道。儒食盡,士卒大疫,遣其將劉建鋒、馬殷分兵掠諸縣。六月,行密聞儒疾瘧,戊寅,縱兵擊之。會大雨,晦冥,儒軍大敗,安仁義破儒五十餘寨,田頵擒儒於陳,斬之,傳首京師,儒眾多降於行密。 丁酉,楊行密帥眾歸揚州。秋七月丙辰,至廣陵,表田頵守宣州,安仁義守潤州。先,是揚州富庶甲天下,時人稱「揚一益二」,及經秦、畢、孫、楊兵火之餘,江、淮之間,東西千里掃地盡矣。 稱八月,以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同平章事,以田頵知宣州留後,安仁義為潤州刺史。孫儒降兵多蔡人,行密選其尤勇健者五千人,厚其廩賜,以皁衣蒙甲,號「黑雲都」,每戰,使之先登陷陳,四鄰畏之。 行密以用度不足,欲以茶鹽易民布帛。掌書記舒城高勖曰:「兵火之餘,十室九空,又漁利以困之,將復離叛。不若悉我所有,易鄰道所無,足以給軍。選賢守令,勸課農桑,數年之間,倉庫自實。」行密從之。田頵聞之曰:「賢者之言,其利遠哉。」行密馳射武伎非其所長,而寬簡有智略,善撫御將士,與同甘苦,推心待物,無所猜忌。嘗早出,從者斷馬秋,取其金,行密知而不問,他日復早出如故,人服其度量。 淮南被兵六年,士民轉徙幾盡。行密初至,賜與將吏,帛不過數尺,錢不過數百,而能以勤儉足用。非公宴,未嘗舉樂。招撫流散,輕徭薄斂,未及數年,公私富庶,幾復承平之舊。 冬十一月,廬州刺史蔡儔發楊行密父祖墓,與舒州刺史倪章連兵,遣使送印於朱全忠以求救。全忠惡其反覆,納其印,不救,且牒報行密,行密謝之。行密遣行營都指揮使李神福將兵討儔。 二年夏四月,李神福圍廬州,甲午,楊行密自將詣廬州,田頵自宣州引兵會之。秋七月丁亥,楊行密克廬州,斬蔡儔。左右請發儔父母冢,行密曰:「儔以此得罪,吾何為效之。」八月丙辰,楊行密遣田頵將宣州兵二萬攻歙州,歙州刺史裴樞城守,久不下。時諸將為刺史者多貪暴,獨池州團練使陶雅寬厚得民,歙人曰:「得陶雅為刺史,請聽命。」行密即以雅為歙州刺史,歙人納之。雅盡禮見樞,送之還朝。樞,遵慶之曾孫也。冬十月,舒州刺史倪章棄城走,楊行密以李神福為舒州刺史。 幹寧元年春三月,黃州刺史吳討舉州降楊行密。夏五月,武昌節度使杜洪攻黃州,楊行密遣行營都指揮使朱延壽等救之。冬十二月,吳討畏杜洪之逼,納印請代於楊行密,行密以先鋒指揮使瞿章權知黃州。 二年春正月,楊行密表朱全忠罪惡,請會易定、兗、鄆、東兵討之。 三月,楊行密浮淮至泗州,防禦使臺濛盛飾供帳,行密不悅。既行,濛於臥內得補綻衣,馳使歸之。行密笑曰:「吾少貧賤,不敢忘本。」濛甚慚。行密攻濠州,拔之,執刺史張璲。丁亥,行密圍壽州。夏四月,楊行密圍壽州,不克,將還。庚寅,其將朱延壽請試往更攻,一鼓拔之,執刺史江從勖。行密以延壽權知壽州團練使。未幾,汴兵數萬攻壽州,州兵少,吏民忷懼。延壽制,軍中每旗二十五騎。命黑雲隊長李厚將十旗擊汴兵,不勝。延壽將斬之,厚稱眾寡不敵,願益兵更往,不勝則死。都押牙汝陽柴再用亦為之請,乃益以五旗。厚殊死戰,再用助之,延壽悉眾乘之,汴兵敗走。厚,蔡州人也。行密又遣兵襲漣水,拔之。 三年夏五月,淮南將朱延壽奄至蘄州,圍其城。大將賈公鐸方獵,不得還,伏兵林中,命勇士二人衣羊皮,夜入延壽所掠羊羣,潛入城,約夜半開門,舉火為應,復衣皮返命。公鐸如期引兵至城南,門中火舉,力戰,突圍而入。延壽驚曰:「吾常恐其潰圍而出,反潰圍而入,如此,城安可猝拔。」乃白行密,求軍中與公鐸有舊者持誓書金帛往說之,許以婚。壽州團練副使柴再用請行,臨城與語,為陳利害。數日,公鐸及刺史馮敬章請降。以敬章為左都押牙,公鐸為右監門衛將軍。延壽進拔光州,殺刺史劉存。 四年春二月,詔以楊行密為江南諸道行營都統,以討武昌節度使杜洪。夏四月,杜洪為楊行密所攻,求救於朱全忠。全忠遣其將聶金掠泗州,朱友恭攻黃州。行密遣右黑雲都指揮使馬珣等救黃州。黃州刺史瞿章聞友恭至,棄城擁眾南保武昌寨。五月辛巳,朱友恭為浮梁於樊港,進攻武昌寨,壬午,拔之,執瞿章,遂取黃州。馬珣等皆敗走。 朱全忠既得兗、鄆,甲兵益盛,秋九月,乃大舉擊楊行密,遣龐師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萬壁清口,將趣揚州,葛從周以兗、鄆、曹、濮之兵壁安豐,將趣壽州,全忠自將屯宿州,淮南震恐。 楊行密與朱瑾將兵三萬拒汴軍於楚州,別將張訓自漣水引兵會之,行密以為前鋒。龐師古營於清口,或曰:「營地污下,不可久處。」不聽。師古恃眾輕敵,居常奕棋。朱瑾壅淮上流,欲灌之。或以告師古,師古以為惑眾,斬之。十一月癸酉,瑾與淮南將侯瓚將五千騎潛渡淮,用汴人旗幟,自北來趣其中軍。張訓逾柵而入,士卒蒼黃拒戰,淮水大至,汴軍駭亂。行密引大軍濟淮,與瑾等夾攻之,汴軍大敗,斬師古及將士首萬餘級,餘眾皆潰。葛從周屯於壽州西北,壽州團練使朱延壽擊破之,退屯濠州,聞師古敗,奔還。行密、瑾、延壽乘勝追之,及於渒水。從周半濟,淮南兵擊之,殺溺殆盡,從周走免。遏後都指揮使牛存節棄馬步鬥,諸軍稍得濟淮,凡四日不食,會大雪,汴卒緣道凍餒死,還者不滿千人。全忠聞敗,亦奔還。行密遺朱全忠書曰:「龐師古、葛從周非敵也,公宜自來淮上決戰。」 行密大會諸將,謂行軍副使李承嗣曰:「始吾欲先趣壽州,副使雲不如先向清口,師古敗,從周自走,今果如所料。」賞之錢萬緡,表承嗣領鎮海節度使。行密待承嗣及史儼甚厚,第舍、姬妾,咸選其尤者賜之,故二人為行密盡力,屢立功,竟卒於淮南。行密由是遂保據江、淮之間,全忠不能與之爭。 光化元年春正月,兩浙、江西、武昌、淄青各遣使詣闕,請以朱全忠為都統,討楊行密。詔不許。 二年春正月,楊行密與朱瑾將兵數萬攻徐州,軍於呂梁,朱全忠遣騎將張歸厚救之。朱全忠自將救徐州,楊行密聞之,引兵去。汴人追及之於下邳,殺千餘人。全忠行至輝州,淮南兵已退,乃還。 三年。加楊行密兼侍中。天覆二年春三月,上以左金吾將軍李儼為江、淮宣諭使,書御札 賜楊行密,拜行密東面行營都統、中書令、吳王,以討朱全忠。以朱瑾為平盧節度使,馮弘鐸為武寧節度使,朱延壽為奉國節度使。加武安節度使馬殷同平章事。淮南、宣歙、湖南等道立功將士,聽用都統牒承製遷補,然後表聞。儼,張浚之子也,賜姓李。 武寧節度使馮弘鐸介居宣、揚之間,常不自安。然恃樓船之強,不事兩道。寧國節度使田頵欲圖之,募弘鐸工人造戰艦。工人曰:「馮公遠求堅木,故其船堪久用,今此無之。」頵曰:「第為之,吾止須一用耳。」弘鐸將馮暉、顏建說弘鐸先擊頵,弘鐸從之,帥眾南上,聲言攻洪州,實襲宣州也。楊行密使人止之,不從。六月辛巳,頵帥舟師逆擊於葛山,大破之。 馮弘鐸收餘眾沿江將入海,楊行密恐其為後患,遣使犒軍,且說之曰:「公徒眾猶盛,胡為自棄於滄海之外。吾府雖小,足以容公之眾,使將吏各得其所,如何。」弘鐸左右皆慟哭聽命。弘鐸至東塘,行密自乘輕州迎之,從者十餘人,常服,不持兵,升弘鐸舟慰諭之,舉軍感悅。署弘鐸淮南節度副使,館給甚厚。 初,弘鐸遣牙將丹徒尚公乃詣行密求潤州,行密不許。公乃大言曰:「公不見聽,但恐不敵樓船耳。」至是,行密謂公乃曰:「頗記求潤州時否。」公乃謝曰:「將吏各為其主,但恨無成耳。」行密笑曰:「爾事楊叟如馮公,無憂矣。」行密以李神福為升州刺史。 楊行密發兵討朱全忠,以副使李承嗣權知淮南軍府事軍。吏欲以鉅艦運糧,都知兵馬使徐溫曰:「運路久不行,葭葦堙塞,請用小艇,庶幾易通。」軍至宿州,會久雨,重載不能進,士有饑色,而小艇先至,行密由是奇溫,始與議軍事。行密攻宿州,久不克,竟以糧運不繼引還。 冬十月,李儼至揚州,楊行密始建制敕院,每有封拜,輒以告儼,於紫極宮玄宗像前陳制書,再拜然後下。 三年春正月,楊行密承製加朱瑾東面諸道行營副都統、同平章事,以升州刺史李神福為淮南行軍司馬、鄂嶽行營招討使,舒州團練使劉存副之,將兵擊杜洪。洪將駱殷戌永興,棄城走,縣民方詔據城降。神福曰:「永興大縣,饋運所仰,已得鄂之半矣。」 三月,淮南將李神福圍鄂州,望城中積荻,謂監軍尹建峯曰:「今夕為公焚之。」建峯未之信。時杜洪求救於朱全忠,神福遣部將秦皋乘輕舟至灄口,舉火炬於樹杪。洪以為救兵至,果焚荻以應之。 夏四月,杜洪求救於朱全忠,全忠遣其將韓勍將萬人屯灄口,遣使語荊南節度使成汭、武安節度使馬殷、武真節度使雷彥威,令出兵救洪。汭畏全忠之強,且欲侵江淮之地以自廣,發舟師十萬沿江東下。汭作鉅艦,三年而成,制度如府署,謂之「和州載」,其餘謂之「齊山」、「截海」、「劈浪。」之類甚眾。掌書記李珽諫曰:「今每艦載甲士千人,稻米倍之,緩急不可動也。吳兵剽輕,難與角逐。武陵、長沙皆吾仇也,豈得不為反顧之慮乎。不若遣驍將屯巴陵,大軍與之對岸,堅壁勿戰,不過一月,吳兵食儘自遁,鄂圍解矣。」汭不聽。珽,憕之五世孫也。 五月,成汭行未至鄂州,馬殷遣大將許德勳將舟師萬餘人,雷彥威遣其將歐陽思將舟師三千餘人會於荊江口,乘虛襲江陵,庚戌,陷之,盡掠其人及貨財而去。將士亡其家,皆無鬥志。李神福聞其將至,自乘輕舟前覘之,謂諸將曰:「彼戰艦雖多而不相屬,易制也,當急擊之。」壬子,神福遣其將秦裴、楊戎將眾數千逆擊汭於君山,大破之。因風縱火,焚其艦,士卒皆潰,汭赴水死,獲其戰艦二百艘。韓勍聞之,亦引兵去。 初,寧國節度使田頵破馮弘鐸,詣廣陵謝楊行密,因求池、歙為巡屬,行密不許。行密左右下及獄吏皆求賂於頵,頵怒曰:「吏知吾將下獄邪。」及還,指廣陵南門曰:「吾不可復入此矣。」頵兵強財富,好攻取。行密既定淮南,欲保境息民,每抑止之,頵不從。及解釋錢鏐,頵尤恨之,陰有叛志。李神福言於行密曰:「頵必反,宜早圖之。」行密曰:「頵有大功,反狀未露,今殺之,諸將人人自危矣。」頵有良將曰康儒,與頵謀議多不合,行密知之,擢儒為廬州刺史。頵以儒為已,族之。儒曰:「吾死,田公亡無日矣。」頵遂與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同舉兵,仁義悉焚東塘戰艦。 頵遣二使詐為商人,詣壽州約奉國節度使朱延壽,行密將尚公乃遇之,曰:「非商人也。」殺一人,得其書,以告行密。行密召李神福於鄂州,神福恐杜洪邀之,宣言奉命攻荊南,勒兵具舟楫,及暮,遂沿江東下,始告將士以討田頵。 己丑,安仁義襲常州,常州刺史李遇逆戰,極口罵仁義。仁義曰:「彼敢辱我,必有備。」乃引去。壬辰,行密以王茂章為潤州行營招討使,擊仁義,不克,使徐溫將兵會之。溫易其衣服、旗幟皆如茂章兵,仁義不知益兵,復出戰,溫奮擊,破之。 行密夫人,朱延壽之姊也。行密狎侮延壽,延壽怨怒,陰與田頵通謀。頵遣前進士杜荀鶴至壽州,與延壽相結。又遣至大梁告朱全忠。全忠大喜,遣兵屯宿州以應之。荀鶴,池州人也。 九月,朱延壽謀頗泄,楊行密詐為目疾,對延壽使者多錯亂所見,或觸柱仆地。謂夫人曰:「吾不幸失明,諸子皆幼,軍府事當悉以授三舅。」夫人屢以書報延壽,行密又自遣召之,陰令徐溫為之備。延壽至廣陵,行密迎及寢門,執而殺之。部兵驚擾,徐溫諭之,皆聽命。遂斬延壽兄弟,黜朱夫人。 初,延壽赴召,其妻王氏謂曰:「君此行吉凶未可知,願日發一使以安我。」一日,使不至,王氏曰:「事可知矣。」部分僮僕,授兵闔門,捕騎至,乃集家人,聚寶貨,發百燎焚府舍,曰:「妾誓不以皎然之軀為仇人所辱。」赴火而死。延壽用法嚴,好以寡擊眾,嘗遣二百人與汴兵戰,有一人應留者,請行,延壽以違命,立斬之。 田頵襲升州,得李神福妻子,善遇之。神福自鄂州東下,頵遣使謂之曰:「公見機,與公分地而王,不然,妻子無遺。」神福曰:「吾以卒伍事吳王,今為上將,義不以妻子易其志。頵有老母,不顧而反,三綱且不知,烏足與言乎。」斬使者而進,士卒皆感勵。頵遣其將王壇、汪建將水軍逆戰。丁未,神福至吉陽磯,與壇、建遇,壇、建執其子承鼎示之,神福命左右射之。神福謂諸將曰:「彼眾我寡,當以奇取勝。」及暮,合戰,神福陽敗,引舟溯流而上。壇、建追之,神福復還,順流擊之。壇、建樓船大列火炬,神福令軍中曰:「望火炬輒擊之。」壇、建軍皆滅火,旗幟交雜,神福因風縱火,焚其艦。壇、建大敗,士卒焚溺死者甚眾。戊申,又戰於皖口,壇、建僅以身免。獲徐綰,行密以檻車載之,遺錢鏐。鏐剖其心以祭高渭。 頵聞壇、建敗,自將水軍逆戰。神福曰:「賊棄城來,此天亡也。」臨江堅壁不戰,遣使告行密,請發步兵斷其歸路。行密遣漣水制置使臺濛將兵應之。王茂章攻潤州,久未下,行密命茂章引兵會濛擊頵。 田頵聞臺濛將至,自將步騎逆戰,留其將郭行悰以精兵二萬及王壇、汪建水軍屯蕪湖,以拒李神福。覘者言濛營寨褊小,才容二千人。頵易之,不召外兵。濛入頵境,番陳而進,軍中笑其怯。濛曰:「頵宿將,多謀,不可不備。」冬十月戊辰,與頵遇於廣德,濛先以楊行密書遍賜頵將,皆下馬拜受。濛因其挫伏,縱兵擊之,頵兵遂敗。又戰於黃池,兵交,濛僞走,頵追之,遇伏大敗,奔還宣州城守,濛引兵圍之。頵亟召蕪湖兵還,不得入。郭行悰、王壇、汪建及當塗、廣德諸戌皆帥其眾降。行密以臺濛已破田頵,命王茂章復引兵攻潤州。 十一月乙亥,田頵帥死士數百出戰,臺濛陽退以示弱。頵兵逾濠而鬥,濛急擊之。頵不勝,還走城,橋陷墜馬,斬之。其眾猶戰,以頵首示之,乃潰,濛遂克宣州。 初,行密與頵同閭里,少相善,約為兄弟。及頵首至廣陵,行密視之泣下,赦其母殷氏,行密與諸子皆以子孫禮事之。 行密以李神福為寧國節度使,神福以杜洪未平,固讓不拜。宣州長史合肥駱知祥善治金谷,觀察牙推沈文昌為文精敏,嘗為頵草檄罵行密,行密以知祥為淮南支計官,文昌為節度牙推。文昌,湖州人也。 初,頵每戰不勝,輒欲殺錢傳瓘,其母及宣州都虞候郭師從常保護之。師從,合肥人,頵之婦弟也。頵敗,傳瓘歸杭州,錢鏐以師從為鎮東都虞候。 天祐元年春三月,以淮南行軍司馬李神福為鄂嶽招討使,復將兵擊杜洪。朱全忠遣使詣請舍鄂嶽,復修舊好,行密報曰:「俟天子還長安,然罷兵修好。」 秋八月,淮南將李神福攻鄂州未下,會疾病,還廣陵,楊行密以舒州團練使泌陽劉存代為招討使。神福尋卒。宣州觀察使臺濛卒,以其子牙渥為宣州觀察使。 昭宣帝天祐二年。潤州團練使安仁義勇決得士心,故淮南將王茂章攻之,逾年不克。楊行密使謂之曰:「汝之功,吾不忘也。能束身自歸,當以汝為行軍副使,但不掌兵耳。」仁義不從。茂章為地道入城,遂克之。仁義舉族登樓,眾不敢逼。先是,攻城諸將見仁義輒罵之,惟李德誠不然,至是仁義召德誠登樓,謂曰:「汝有禮,吾今以為汝功。」且以愛妾贈之。乃擲弓於地。德誠掖之而下,並其子斬於廣陵市。 二月,朱全忠遣其將曹延祚將兵與杜洪共守鄂州,庚子,淮南將劉存攻拔之,執洪、延祚及汴兵千餘人送廣陵,悉誅之。行密以存為鄂嶽觀察使。 冬十一月庚辰,吳武忠王楊行密薨,將佐共請宣諭使李儼承製授楊渥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 ==王建據蜀== 唐僖宗廣明元年春三月庚午,以左金吾大將軍陳敬瑄為西川節度使。敬瑄,許州人,田令孜之兄也。初,崔安潛鎮許昌,令孜為敬瑄求兵馬使,安潛不許。敬瑄因令孜得隸左神策軍,數歲,累遷至大將軍。令孜見關東羣盜日熾,陰為幸蜀之計,奏以敬瑄及其心腹左神策大將軍楊師立、牛勖、羅元杲鎮三川。上令四人擊球賭三川,敬瑄得第一籌,即以為西川節度使,代安潛。夏六月庚寅,陳敬瑄至成都。 中和三年秋七月,左驍衛上將軍楊復光卒於河中。八都將鹿晏弘等各以其眾散去,王建、韓建、張造、晉暉、李師泰各帥其眾與之俱。田令孜密遣人以厚利誘之,二建帥眾數千逃奔行在。令孜皆養為假子,賜與鉅萬,拜諸衛將軍,使各將其眾,號隨駕五都。 光啓元年秋九月戊申,以陳敬瑄為三川及峽內諸州都指揮制置等使。 二年夏四月,田令孜薦樞密使楊復恭為左神策中尉觀軍容使,自除西川監軍使,往依陳敬瑄。復恭斥令孜之黨,出王建為利州刺史。 三年春三月,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忌利州刺史王建驍勇,屢召之。建懼,不往。前龍州司倉周庠說建曰:「唐祚將終,藩鎮互相吞噬,皆無雄才遠略,不能戡濟多難。公勇而有謀,得士卒心,立大功者,非公而誰。然葭萌四戰之地,難以久安。閬州地僻人富,楊茂實,陳、田之腹心,不修職貢,若表其罪,興兵討之,可不戰而擒也。」建從之,召募溪洞酋豪,有眾八千,沿嘉陵江而下,襲閬州,逐其刺史楊茂實而據之。自稱防禦使,招納亡命,軍勢益盛,守亮不能制。部將張虔裕說建曰:「公乘天子微弱,專據方州,若唐室復興,公無種矣。宜遣使奉表天子,仗大義以行師,蔑不濟矣。」部將綦毋諫復說建養士愛民,以觀天下之變,建皆從之。 初,建與東川節度使顧彥朗俱在神策軍同討賊。建既據閬州,彥朗畏其侵暴,數遣使問遺,饋以軍食,建由是不犯東川。 陳敬瑄惡顧彥朗與王建相親,恐其合兵圖已,冬十一月,謀于田令孜。令孜曰:「建,吾子也,不為楊興元所容,故作賊耳。今折簡召之,可致麾下。」乃遣使以書召之,建大喜,詣梓州見彥朗曰:「十軍阿父見召,當往省之。因見陳太師,求一大州,若得之,私願足矣。」乃留其家於梓州,帥麾下精兵二千,與從子宗鐬、假子宗瑤、宗弼、宗侃、宗弁俱西。 建至鹿頭關,西川參謀李乂謂敬瑄曰:「王建,虎也,奈何延之入室。彼安肯為公下乎。」敬瑄悔,亟遣人止之,且增修守備。建怒,破關而進,敗漢州刺史張頊於綿竹,遂拔漢州,進軍學射山,又敗西州將句惟立於蠶此,又拔德陽。敬瑄遣使讓之,對曰:「十軍阿父召我來,及門而拒之,重為顧公所疑,退無歸矣。」田令孜登樓慰諭之,建與諸將於清遠橋上髡髮羅拜,曰:「今既無歸,且辭阿父作賊矣。」顧彥朗以其弟彥暉為漢州刺史,發兵助建急攻成都,三日不克而退,還屯漢州。敬瑄告難於朝,詔遣中使和解之。又令李茂貞以書諭之,皆不從。 文德元年春三月王,建攻彭州,陳敬瑄救之,乃去。建大掠西川,十二州皆被其患。夏五月,陳敬瑄方與王建相攻,貢賦中絕。建以成都尚強,退無所掠,欲罷兵,周庠、綦毋諫以為不可。庠曰:「邛州城塹完固,食支數年,可據之,以為根本。」建曰:「吾在軍中久,觀用兵者不倚天子之重則眾心易離。不若疏敬瑄之罪,表請朝廷,命大臣為帥而佐之,則功庶可成。」乃使庠草表,請討敬瑄以贖罪,因求邛州。顧彥朗亦表請赦建罪,移敬瑄他鎮以靖兩川。 初,黃巢之亂,上為壽王,從僖宗幸蜀。時事出倉猝,諸王多徒行,至山谷中,壽王疲乏不能前,臥磻石上。田令孜自後至,趣之。王曰:「足痛,幸軍容給一馬。」令孜曰:「此深山,安得馬。」以鞭抶王使前,王顧而不言,心銜之。及即位,遣人監西川軍,令孜不奉詔。上方憤藩鎮跋扈,欲以威制之。會得彥朗、建表,以令孜所恃者敬瑄耳,六月,以韋昭度兼中書令,充西川節度使兼兩川招撫制置等使,徵敬瑄為龍武統軍。 王建軍新都,時綿竹土豪何義陽、安仁費師勤等所在擁兵自保,眾或萬人,少者千人。建遣王宗瑤說之,皆率眾附於建,給其資糧,建軍復振。冬十月,陳敬瑄、田令孜聞韋昭度將至,治兵完城以拒之。 初,感義節度使楊晟既失興、鳳,走據文、龍、成、茂四州。王建攻西川,田令孜以晟已之故,將假威戎軍節度使,使守彭州。王建攻彭州,陳敬瑄遣眉州刺史山行章將兵五萬壁新繁以救之。 十二月丁亥,以韋昭度為行營招討使,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副之,東川節度使顧彥朗為行軍司馬。割邛、蜀、黎、雅置永平軍,以王建為節度使,治邛州,充行營諸軍都指揮使。戊子,削陳敬瑄官爵。 昭宗龍紀元年春正月戊申,王建大破山行章於新繁,殺獲近萬人,行章僅以身免。楊晟懼,徙屯三交。行章屯濛陽,與建相持。冬十二月甲子,王建敗山行章及西川騎將宋行能於廣都。行能奔還成都,行章退守眉州。壬申,行章請降於建。 大順元年春正月壬寅,王建攻邛州,陳敬瑄遣其大將彭城楊儒將兵三千助刺史毛湘守之。湘出戰,屢敗。楊儒登城,見建兵盛,嘆曰:「唐祚盡矣。王公治眾嚴而不殘,殆可以庇民乎。」遂帥所部出降。建養以為子,更其姓名曰王宗儒。乙巳,建留永平節度判官張琳為邛南招安使,引兵還成都。琳,許州人也。陳敬瑄分兵布寨於犀浦、郫、導江等縣,發城中民戶一丁,晝則穿重壕,採竹木,運磚石,夜則登城,擊柝巡警,無休息。韋昭度營於唐橋,王建營於東閶門外。建事昭度甚謹。辛亥,簡州將杜有遷執刺史員虔嵩降於建,建以有遷知州事。 夏四月乙丑,陳敬瑄遣蜀州刺史任從海將兵二萬救邛州,戰敗,欲以蜀州降王建。敬瑄殺之,以徐公鉥代為蜀州刺史。丙寅,嘉州刺史朱實舉州降於建。丙子,僰道土豪文武堅執戎州刺史謝承恩降於建。 六月丁巳,茂州刺史李繼昌帥眾救成都,己未,王建擊斬之。辛酉,資、簡都制置應援使謝從本殺雅州刺史張承簡,舉城降建。秋八月,王建退屯漢州。陳敬瑄括富民財以供軍,置徵督院,逼以桎梏捶楚,使各自佔。凡有財者如匿贓、虛佔、急徵,咸不聊生。 九月,邛州刺史毛湘本田令孜親吏,王建攻之急,食盡,救兵不至。壬戌,湘謂都知兵馬使任可知曰:「吾不忍負田軍容,吏民何罪。爾可持吾頭歸王建。」乃沐浴以俟刃。可知斬湘及二子降於建,士民皆泣。甲戌,建持永平旌節入邛州,以節度判官張琳知留後。繕完城隍,撫安夷獠,經營蜀、雅。冬十月癸未朔,建引兵還成都,蜀州將李行周逐徐公鉥舉城降建。 二年,韋昭度將諸道兵十餘萬討陳敬瑄,三年不能克,饋運不繼。朝議欲息兵,春三月乙亥,制復敬瑄官爵,令顧彥朗、王建各帥眾歸鎮。 夏四月,成都城中乏食,棄兒滿路。民有潛入行營販米入城者,邏者得之,以白韋昭度,昭度曰:「滿城饑甚,忍不救之。」釋勿問。亦有白陳敬瑄者,敬瑄曰:「吾恨無術以救饑者,彼能如是,勿禁也。」由是販者浸多,然所致不過斗升。截筒,徑寸半,深五分,量米而鬻之,每筒百餘錢,餓殍狼籍。軍民強弱相陵,將吏斬之不能禁。乃更為酷法,或斷腰,或斜劈,死者相繼,而為者不止,人耳目既熟,不以為懼。吏民日窘,多謀出降,敬瑄悉捕其族黨殺之,慘毒備至。內外都指揮使、眉州刺史成都徐耕性仁恕,所全活數千人。田令孜曰:「公掌生殺而不刑一人,有異志邪。」耕懼,夜取俘囚戮於市。 王建見罷兵制書,曰:「大功垂成,奈何棄之。」謀於周庠,庠勸建請韋公還朝,獨攻成都,克而有之。建表稱「陳敬瑄、田令孜罪不可赦,願畢命以圖成功。」昭度無如之何,由是未能東還。建說昭度曰:「今關東藩鎮迭相吞噬,此腹心之疾也。相公宜早歸廟堂,與天子謀之。敬瑄,疥癬耳,當以日月制之,責建可辦也。」昭度猶豫未決。庚子,建陰令東川將唐友通等擒昭度親吏駱保於行府門,臠食之,雲其盜軍糧。昭度大懼,遽稱疾,以印節授建,牒建知三使留後兼行營招討使,即日東還。建送至新都,跪觴馬前,泣拜而別。昭度甫出劍門,即以兵守之,不復內東軍。昭度至京師,除東都留守。 建急攻成都,環城烽塹亙五十里。有狗屠王鷂請詐得罪亡入城說之,使上下離心,建遣之。鷂入見陳敬瑄、田令孜,則言建兵疲食盡將遁矣。出則鬻茶於市,陰為吏民稱建英武,軍勢強盛。由是敬瑄等懈於守備,而眾心危懼。建又遣其將京兆鄭渥詐降以覘之,敬瑄以為將,使乘城,既而復以詐得歸。建由是悉知城中虛實,以渥為親從都指揮使,更姓名曰王宗渥。 秋八月,王建攻陳敬瑄益急,敬瑄出戰輒敗,巡內州縣率為建所取。威戎節度使楊晟時饋之食,建以兵據新都,彭州道絕。敬瑄出慰勉士卒,皆不應。辛丑,田令孜登城謂建曰:「老夫向於公甚厚,何見困如是。」建曰:「父子之恩豈敢忘。但朝廷命建討不受代者,不得不然。儻太師改圖,建復何求。」是夕,令孜自攜西川印節詣建營授之,將士皆呼萬歲。建泣謝,請復為父子如初。壬寅,敬瑄開門迎建。癸卯,建入城,自稱西川留後。 初,陳敬瑄之拒朝命也,田令孜欲盜其軍政,謂敬瑄曰:「三兄尊重,軍務煩勞,不若盡以相付,日具記事諮呈,兄但高居自逸而已。」敬瑄素無智能,忻然許之。自是軍事皆不由己,以至於亡。建表敬瑄子陶為雅州刺史,使隨陶之官,明年罷歸,寓居新津,以一縣租賦贍之。 癸丑,建分遣士卒就食諸州。更文武堅姓名曰王宗阮,謝崇本曰王宗本。陳敬瑄將佐有器幹者,建皆禮而用之。九月,東川節度使顧彥朗薨,軍中推其弟彥暉知留後。 冬十月癸未,以永平節度使王建為西川節度使。甲申,廢永平軍。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納直言,好施樂士,用人各盡其才,謙恭儉素。然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 十二月,以顧彥暉為東川節度使,遣中使宋道弼賜旌節。楊守亮使楊守厚囚道弼,奪其旌節,發兵攻梓州。癸卯,彥暉求救於王建。甲辰,建遣其將華洪、李簡、王宗侃、王宗弼救東川。建密謂諸將曰:「爾等破賊,彥暉必犒師,汝曹於行營報宴,因而執之,無煩再舉。」宗侃破守厚七砦,守厚走歸綿州。彥暉具犒禮,諸將報宴,宗弼以建謀告之,彥暉乃以疾辭。 景福元年。威戎節度使楊晟與楊守亮等約攻王建,二月丁丑,晟出兵掠新繁、漢州之境,使其將呂蕘將兵二千會楊守厚攻梓州。建遣行營都指揮使李簡擊蕘,斬之。辛丑,王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揮使華洪、茂州刺史王宗瑤將兵五萬攻彭州,楊晟逆戰而敗,宗裕等圍之。楊守亮遣其將符昭救晟,徑趨成都,營三學山。建亟召華洪還。洪疾驅而至,後軍尚未集,以數百人夜去昭營數里多擊更鼓。昭以為蜀軍大至,引兵宵遁。 三月,左神策勇勝三都都指揮使楊子實、子遷、子釗,皆守亮之假子也,自渠州引兵救楊晟,知守亮必敗,壬子,帥其眾二萬降於王建。 楊晟遺楊守貞、楊守忠、楊守厚書,使攻東川,以解彭州之圍,守真等從之。神策督將竇行實戍梓州,守厚密誘之為內應。守厚至涪城,行實事泄,顧彥暉斬之。守厚遁去。守貞、守忠軍至,無所歸,盤桓綿、劍間,王建遣其將吉諫襲守厚,破之。癸亥,西川將李簡邀守忠於鍾陽,斬獲三千餘人。夏四月,簡又破守厚於銅鉾,斬獲三千餘人,降萬五千人。守忠、守厚皆走。 秋七月,王建圍彭州,久不下,民皆竄匿山谷。諸寨日出俘掠,謂之「淘虜」,都將先擇其善者,餘則士卒分之,以是為常。有軍士王先成者,新津人,本書生也,世亂,為兵,度諸將惟北寨王宗侃最賢,乃往說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屬也,陳、田召楊晟割四州以授之,僞署觀察使,與之共拒朝命。今陳、田已平,而晟猶據之。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故大軍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軍至累月,未聞招安之命,軍士復從而掠之,與盜賊無異,奪其貲財,驅其畜產,分其老弱婦女以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離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於暑雨,殘傷於蛇虎,孤危饑渴,無所歸訴。彼始以楊晟非其主而不從,今司徒不加存恤,彼更思楊氏矣。」宗侃惻然,不覺屢移其牀,前問之。先成曰:「又有甚於是者。今諸寨每旦出六七百人,入山淘虜,薄暮而返,曾無守備之意。賴城中無人耳,萬一有智者為之畫策,使乘虛奔突,先伏精兵千人於門內,登城望淘虜者稍遠,出弓弩手炮手各百人,攻寨之一面,隨以役卒五百,負薪土填壕為道,然後出精兵奮擊,且焚其寨。又於三面城下各出耀兵,諸寨咸自備禦,無暇相救,城中得以益兵繼出,如此能無敗乎。」宗侃矍然曰:「此誠有之,將若之何。」先成請條列為狀以白王建,宗侃即命先成草之,大指言:「今所白之事,須四面通共,宗侃所司止於北面,或所白可從,乞以牙舉施行。」事凡七條「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其二,乞禁諸寨軍士及子弟,無得一人輒出淘虜,仍表諸寨之旁七里內聽樵牧,敢越表者斬。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數千人,以處所招百姓。宗侃請選所部將校謹幹者為招安將,使將三十人,晝夜執兵巡衛。其四,招安之事,須委一人總領。今榜帖既下,諸寨必各遣軍士入山招安,百姓見之,無不驚疑,如鼠見狸,誰肯來者。欲招之必有其術,願降帖付宗侃專掌其事。其五,乞嚴勒四寨指揮使,悉索前日所虜彭州男女老幼,集於營場,有父子、兄弟、夫婦自相認者,即使相從,牒具人數,部送招安寨,有敢私匿一人者斬。仍乞勒府中諸營,亦令嚴索,有自軍前先寄歸者,量給資糧,悉部送歸招安寨。其六,乞置九隴行縣於招安寨中,以前南鄭令王丕攝縣令,設置曹局,撫安百姓,擇其子弟之壯者,給帖使自入山,招其親戚。彼知司徒嚴禁侵掠,前日為軍士所虜者皆獲安堵,必歡呼踊躍,相帥下山,如子歸母,不日盡出。其七,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時多漚藏者,宜令縣令曉諭,各歸田里,出所漚麻鬻之,以為資糧,必漸復業。」建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明日,榜帖至,威令赫然,無敢犯者。三日,山中民競出,赴招安寨如歸市,寨不能容,斥而廣之。浸有市井,又出麻鬻之。民見村落無抄暴之患,稍稍辭縣,令復故。業月,餘招安寨皆空。 秋八月辛丑,李茂貞攻拔興元,楊復恭、楊守亮、楊守信、楊守貞、楊守忠、滿存奔閬州。 冬十二月壬午,王建遣其將華洪擊楊守亮於閬州,破之。建遣節度押牙延陵鄭頊使於朱全忠,全忠問劍閣,頊極言其險。全忠不信,頊曰:「苟不以聞,恐誤公軍機。」全忠大笑。 二年春正月,東川留後顧彥暉既與王建有隙,李茂貞欲撫之使從已,奏請更賜彥暉節,詔以彥暉為東州節度使。茂貞又奏遣知興元府事李繼密救梓州,未幾,建遣兵敗東川、鳳翔之兵於利州。彥暉求和,請與茂貞絕,乃許之。 二月甲戌,加西川節度使王建同平章事。王建屢請殺陳敬瑄、田令孜,朝廷不許。夏四月乙亥,建使人告敬瑄謀作亂,殺之新津。又告田令孜通鳳翔書,下獄死。建使節度判官馮涓草表奏之,曰:「開匣出虎,孔宣父不責他人。當路斬蛇,叔孫敖蓋非利已。專殺不行於閫外,先機恐失於彀中。」涓,宿之孫也。 幹寧元年夏五月,王建攻彭州,城中人相食,彭州內外都指揮使趙章出降。王先成請築龍尾道,屬於女牆。丙子,西川兵登城,楊晟猶帥眾力戰,刀子都虞候王茂權斬之。獲彭州馬步使安師建,建欲使為將,師建泣謝曰:「師建誓與楊司徒同生死,不忍復戴日月,惟速死為惠。」再三諭之,不從,乃殺之,禮葬而祭之。更趙章姓名曰王宗勉,王茂權名曰宗訓,又更王釗名曰宗謹,李綰姓名曰王宗綰。 秋七月,綿州刺史楊守厚卒,其將常再榮舉城降王建。 二年秋九月,王建遣簡州刺史王宗瑤等將兵赴難,甲戌,軍於綿州。時王鎮犯闕。冬十一月,雅州刺史王宗侃攻拔利州,執刺史李繼顒,斬之。 十二月甲申,閬州防禦使李繼雍、蓬州刺史費存、渠州刺史陳璠各帥所部兵奔王建。 王建奏東川節度使顧彥暉不發兵赴難,而掠奪輜重,遣瀘州刺史馬敬儒斷峽路,請興兵討之。戊子,華洪大破東川兵於楸林,俘斬數萬,拔楸林寨。 丙申,王建攻東川,別將王宗弼為東川兵所擒,顧彥暉畜以為子。戊戌,通州刺史李彥昭將步兵二千降於建。 三年春正月,西川將王宗夔攻拔龍州,殺刺史田昉。閏月丁亥,果州刺史張雄降於王建。 夏五月丙戌,上遣中使詣梓州和解兩川,王建雖奉詔還成都,然猶連兵未解。荊南節度使成汭與其將許存溯江略地,盡取濱江州縣。武泰節度使王建肇棄黔州,收餘眾保豐都,存又引兵西取渝、涪二州。汭以其將趙武為黔州留後,存為萬州刺史。趙武數攻豐都,王建肇不能守,與存皆降於王建。建忌存勇略,欲殺之,掌書記高燭曰:「公方總攬英雄以圖霸業,彼窮來歸我,奈何殺之。」建使戍蜀州,陰使知蜀州王宗綰察之。宗綰密言存忠勇謙厚,有良將才,建乃舍之,更其姓名曰王宗播。 秋八月癸丑,以王建為鳳翔西面行營招討使。 四年春二月戊午,王建遣邛州刺史華洪、彭州刺史王宗祐將兵五萬攻東川,以戎州刺史王宗謹為鳳翔西面行營先鋒使,敗鳳翔將李繼徽等於玄武。繼徽本姓楊,名崇本,茂貞之假子也。 庚申,王建以決雲都知兵馬使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將兵八千趨渝州,決勝都知兵馬使王宗阮為開江防送進奉使,將兵七千趨瀘州。辛未,宗侃取渝州,降刺史牟崇厚。癸酉,宗阮拔瀘州,斬刺史馬敬儒,峽路始通。鳳翔將李繼昭救梓州,留遍將守劍門,西川將王宗播擊擒之。 夏四月,以右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使,和解王建及顧彥暉。 五月丙戌,王建以節度副使張琳守成都,自將兵五萬攻東川。更華洪姓名曰王宗滌。 六月,李茂貞錶王建攻東川,連兵累歲,不聽詔命,甲寅,貶建南州刺史。乙卯,以茂貞為西川節度使。癸亥,王建克梓州南寨,執其將李繼寧。丙寅,宣諭使李洵至梓州,己巳,見建於張杷砦,建指執旗者曰:「戰士之情,不可奪也。」 王建與顧彥暉五十餘戰,九月癸酉朔,圍梓州。蜀州刺史周德權言於建曰:「公與彥暉爭東川三年,士卒疲於矢石,百姓困於輸挽。東川羣盜多據州縣,彥暉懦而無謀,欲為偷安之計,皆啗以厚利,恃其救援,故堅守不下。今若遣人諭賊帥以禍福,來者賞之以官,不服者威之以兵,則彼之所恃,反為我用矣。」建從之,彥暉勢益孤。德權,許州人也。 復以王建為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 冬十月壬子,知遂州侯紹帥眾二萬,乙卯,知合州王仁威帥眾千人,戊午,鳳翔將李繼溥以援兵二千,皆降於王建。建攻梓州益急。庚申,顧彥暉聚其宗族及假子共飲,遣王宗弼自歸於建。酒酣,命其假子瑤殺已及同飲者,然後自殺。建入梓州,城中兵尚七萬人,建命王宗綰分兵徇昌、普等州,以王宗滌為東川留後。 十二月壬戌,王建自梓州還,戊辰,至成都。 光化元年春正月,以兵部尚書劉崇望同平章事,充東川節度使。夏五月,朝廷聞王建已用王宗滌為東川留後,乃召劉崇望還,為兵部尚書,仍以王宗滌為留後。秋九月己丑,東川留後王宗滌言於王建,以東川封疆五千里,文移往還,動逾數月,請分遂、合、瀘、渝、昌五州別為一鎮,建表言之。冬十月丁巳,以東川留後王宗滌為節度使。 三年春二月庚申,以西川節度使王建兼中書令。夏六月癸亥,加東川節度使王宗滌同平章事。秋七月甲寅,以西川節度使王建兼東川信武軍兩道都指揮制置等使。 天覆元年春三月,東川節度使王宗滌以疾求代,王建表馬步使王宗裕為留後。 閏六月,道士杜從法以妖妄誘昌、普、合三州民作亂,王建遣王宗黯將兵會東川、武信兵討之。龍臺鎮使王宗侃等討杜從法,平之。 二年春二月,西川兵至利州,昭武節度使李繼患棄鎮奔鳳翔,王建以劍州刺史王宗偉為利州制置使。 秋八月,西川軍請假道於興元,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繼密遣兵戍三泉以拒之。辛丑,西川前鋒將王宗播攻之,不克,退保山寨。親吏柳修業謂宗播曰:「公舉族歸人,不為之死戰,何以自保。」宗播令兵眾曰:「吾與汝曹決戰,取功名,不爾,死於此。」遂破金牛、黑水、西縣、褒城四寨。軍校秦承厚攻西縣,矢貫左目,達於右目,鏃不出。王建自舐其創,膿潰鏃出。王宗播攻馬盤寨,繼密戰敗,奔還漢中。西川軍乘勝至城下,王宗滌帥眾先登,遂克之,繼密請降,遷於成都。得兵三萬,騎五千。宗滌入屯漢中。王建曰:「繼密殘賊三輔,。」以其降,不忍殺,復其姓名曰王萬弘,不時召見。諸將陵易之,萬弘終日縱酒,俳優輩亦加戲誚。萬弘不勝憂憤,醉投池水而卒。 詔以王宗滌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宗滌有勇略,得眾心,王建忌之。建作府門,繪以朱丹,蜀人謂之「畫紅樓」,建以為宗滌姓名應之,王宗佶等疾其功,復構以飛語。建召宗滌至成都,詰責之,宗滌曰:「三蜀略平,大王聽讒,殺功臣可矣。」建命親隨馬軍都指揮使唐道襲夜飲之酒,縊殺之,成都為之罷市,連營涕泣,如喪親戚。建以指揮使王宗賀權興元留後。道襲,閬州人也,始以舞童事建,後浸預謀畫。 九月戊申,武定節度使李思敬以洋州降王建。冬十月,王建攻拔興州,以軍使王宗浩為興州刺史。 三年夏四月,王建出兵秦、隴,乘李茂貞之弱也。遣判官韋莊入貢,亦修好於朱全忠。全忠遣押牙王殷報聘,建與之宴。殷言:「蜀甲兵誠多,但乏馬耳。」建作色曰:「當道江山險阻,騎兵無所施。然馬亦不乏,押牙少留,當共閱之。」乃集諸州馬,大閱於星宿山,官馬八千,私馬四千,部隊甚整。殷歎服。建本騎將,故得蜀之後,於文、黎、維、茂州市胡馬,十年之間,遂及茲數。 秋八月庚辰,加西川節度使西平王王建守司徒,進爵蜀王。 天祐元年春二月,上遣間使以御札告難於王建。時朱全忠劫車駕還洛陽。建以邛州刺史王宗祐為北路行營指揮使,將兵會鳳翔兵迎車駕。至興平,遇汴兵,不得進而還。建始自用墨制除官,云:「俟車駕還長安當表聞。」 王建賦斂重,人莫敢言。馮涓因建生日獻頌,先美功德,後言生民之苦。建愧謝曰:「如君忠諫,功業何憂。」賜之金帛。自是賦斂稍損。 二年冬十一月,昭宗之喪,朝廷遣告哀使司馬卿宣諭王建,至是始入蜀境。西川掌書記韋莊為建謀,使武定節度使王宗綰諭卿曰:「蜀之將士,世受唐恩,去歲聞乘輿東遷,凡上二十表,皆不報。尋有士卒自汴來,聞先帝罹朱全忠弒逆。蜀之將士方日夕枕戈,思為先帝報仇。不知今茲使來,有何事宣諭。舍人宜自圖進退。」卿乃還。 三年冬十月丙戌,王建始立行臺於蜀,建東向舞蹈,號慟,稱「自大駕東遷,制命不通,請權立行臺,用李晟、鄭畋故事,承製封拜。」仍以榜帖告諭所部藩鎮州縣。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秋九月,蜀王會將佐議稱帝,皆曰:「大王雖忠於唐,唐已亡矣,此所謂天與不取者也。」馮涓獨獻議請以蜀王稱制,曰:「朝興則未爽稱臣,賊在則不同為惡。」王不從,涓杜門不出。王用安撫副使、掌書記韋莊之謀,帥吏民哭三日。己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辛丑,以前東川節度使兼侍中王宗佶為中書令,韋莊為左散騎常侍、判中書門下事,閬州防禦使唐道襲為內樞密使。莊,見素之孫也。 蜀主雖目不知書,好與書生談論,粗曉其理。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蜀主禮而用之,使修舉故事,故其典章文物有唐之遺風。 蜀主長子校書郎宗仁幼以疾廢,立其次子祕書少監宗懿為遂王。 {{footer |previous=[[../第三十六卷|卷三十六]] |next=[[../第三十八卷|卷三十八]] }} {{南宋作品}} gbhj4unxhr8ieiu48p7ccwi6ko6vqgh 廿一史彈詞 0 180055 2173415 2173350 2022-08-21T16:17:27Z 蕭漫 72588 依照《廿一史彈詞註》影印本校對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廿一史彈詞 | section = | author = 楊慎 | times = 明朝 | notes = 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 }} ==第一段 總說== ===西江月=== :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沉吟屈指數英才,多少是非成敗。 :富貴歌樓舞榭,-{凄凉}-廢塚荒臺。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1_0001/page/n40 參考來源])}} ===西江月=== :-{滚滚}-龍爭虎鬭,匆匆兔走烏飛。席前花影坐間移,百歲光陰有幾? :說古談今話本,圖王霸業兵機。要知成敗是和非,都在漁樵話裏。{{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1_0001/page/n74 參考來源])}} ==第二段 說三代== ===南鄉子=== :擕酒上吟亭,滿目江山列畫屏。賺得英雄頭似雪,功名。虎嘯龍吟幾戰爭。 :一枕夢魂驚,落葉西風別換聲。誰弱誰-{强}-都罷手,傷情。打入漁樵話裡聽。{{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1_0001/page/n74 參考來源])}} ===西江月=== :閱盡殘篇斷簡,細評千古英雄。功名富貴笑談中,回首一塲春夢。 :昨日香車寶馬,今朝禾黍秋風。誰強誰弱總成空,傀儡棚中搬弄。{{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1_0001/page/n138 參考來源])}} ==第三段 說秦漢== ===臨江仙=== {{Main|臨江仙 (楊慎)}} :-{滚滚}-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1_0001/page/n140 參考來源])}} ===西江月=== :落日西飛-{滚滚}-,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鬭漫劬勞,落得一塲談笑。{{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2_0001/page/n80 參考來源])}} ==第四段 說三分兩晉==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坵。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鬭。{{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2_0001/page/n82 參考來源])}} ===西江月=== :豪傑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果。{{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2_0001/page/n158 參考來源])}} ==第五段 說南北史== ===清平樂=== :閒行閒坐,不必爭人我。百歲光陰彈指過,成得甚麼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鴉。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3_0001/page/n4 參考來源])}} ===西江月=== :颯颯西風渭水,蕭蕭落葉長安。英雄回首北邙山,虎鬭龍爭過眼。 :閒看壩橋楊柳,-{凄凉}-露冷風寒。斷蟬聲裏-{凭}-闌干,不覺斜陽又晚。{{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3_0001/page/n102 參考來源])}} ==第六段 說五胡== ===點絳唇=== :暮鼓晨鐘,春花秋月何時了?七顚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鏡裏容顏老。千年調,一塲談笑,幾箇人知道?{{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3_0001/page/n102 參考來源])}} ===西江月=== :六代瓜分世界,五胡雲擾中原。縱-{横}-三百有餘年,幾度交鋒索戰。 :馬過生靈虀粉,血流河洛腥羶。耳聞猶自不堪言,有眼休敎看見。{{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3_0001/page/n166 參考來源])}} ==第七段 說隋唐二代== ===臨江仙=== :一片殘山-{并}-剩水,年年虎鬭龍爭。秦宮漢苑晉家營。川源流恨血,毛髮凜威靈。 :白髮詩人閒駐馬,感時懷古傷情。戰場田地好寬平。前人將不去,留與後人耕。{{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4_0001/page/n4 參考來源])}} ===西江月=== :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踪}-跡茫然。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態幾回-{云}-變。 :楊柳-{凄}-迷汴水,丹青慘-{淡凌烟}-。樂遊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4_0001/page/n122 參考來源])}} ==第八段 說五代史== ===定風波=== :雨汗淋漓赴選塲,秀才落得甚乾忙。白髮漁樵諸事懶,蕭散。閒談今古論興亡。 :虞夏商周秦楚漢,三分南北至隋唐。看到史官褒貶處,得趣。不-{摇}-紈扇自然-{凉}-。{{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4_0001/page/n122 參考來源])}} ===西江月=== :千古傷心舊事,一塲談笑春風。殘篇斷簡記英雄,總為功名引動。 :箇箇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榮華富貴轉頭空,恰似南柯一夢。{{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5_0001/page/n84 參考來源])}} ==第九段 說宋遼金夏== ===蝶戀花=== :簡盡殘編-{并}-斷簡,細數興亡,總是英雄漢。物有無常人有限,到頭落得空長歎。 :富貴榮華春過眼,漢主長陵,霸主烏江岸。早悟夜筵終有散,當初賭甚英雄漢。{{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5_0001/page/n84 參考來源])}} ===西江月===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横}-。爭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梢垂露,英雄水上浮萍。是非成敗總-{虚}-名,一枕南柯夢醒。{{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6_0001/page/n104 參考來源])}} ==第十段 說元史== ===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翻雲覆雨數興亡,回首一般模樣。 :清景好天良夜,賞心春暖花香。百年身世細思量,不及樽前席上。{{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6_0001/page/n104 參考來源])}} ===西江月=== :細思三皇五帝,一般錦繡江山。風調雨順萬民安,不見許多公案。 :後世依他樣子,齊家治國何難。流芳百世在人間,萬古稱揚讚嘆。{{small|([https://archive.org/details/q_147_nianyi_v06_0001/page/n146 參考來源])}} {{明朝作品}} 0nu0gsywzwjgtw5vxisby47unfel1zo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004 0 184180 2173468 1555119 2022-08-22T04:10:10Z 223.18.80.71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2 | title = [[../]] | section = 卷四 | previous = [[../卷003|卷三]] | next = [[../卷005|卷五]] | notes = }} {{++|建炎元年夏四月}} '''庚申朔''' 金左副元帥宗維退兵,淵聖皇帝北遷,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何㮚、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少傅孫傅、資政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張叔夜、御史中丞秦檜、尚書兵部侍郎司馬樸從。樸,光兄孫也。城始破,樸詣軍前納款,逮將北還,樸遺書二帥,請存趙氏,金人憚之,挾以北去。{{color|maroon|{{-| 《靖康野錄》-{云}-:「金人欲立司馬樸,樸-{云}-:『吾祖有大功德於前朝,樸不才,安敢作此,累吾祖之德,樸有死而已!』」按它書,金人未嘗有立樸之議,今不取}}}} 初,淵聖皇帝以肅王樞熟敵情僞,欲與俱,王泣曰:「遠使乍歸,不願離膝下。」請甚確,遂以祁王模侍行{{color|maroon|{{-| 此據曹勛《北狩聞見錄》 }}}}。帝在軍中,頂青氊笠乘馬,後有監軍隨之,自鄭門而北,每過一城,輒掩面號。{{color|maroon|{{-| 此據《孤臣泣血錄》。《三國謀謨錄》亦有之,其進序-{云}-:「編成此書,以代嘗膽之苦,庶幾會稽之恥未忘,東門之役必報。」今從之}}}} 初,敵縱兵四掠,東及沂密,西至曹濮兗鄆,南至陳蔡汝潁,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殺人如刈麻,臭聞數百-{里}-,淮泗之間亦蕩然矣。 邦昌委-{范}-瓊交割城池,敵留檄書數百道,具言志在弔民,本非貪土,並述邦昌以死辭避不獲之意,使邦昌傳諭四方{{color|maroon|{{-| 金檄書-{云}-:「宋之道君、少主、-{后}-妃以下,並已北遷,應文武百官、僧道耆老軍民,共議薦舉堪爲主者一人,卻準文武百僚、僧道耆老軍民、同知樞密院事孫傅等狀,乞自元帥府推擇賢人,永爲藩屏,又乞於軍前選立太宰張相公,以治國事者。行府會驗本官,乃去年同康王爲質者也,旣許尋舊好之後,夜犯營寨,卽時破滅,以其敗盟,遂臨京城,將欲進攻,本官哀泣曰:『身爲宰執,出質軍前,而不意犯於不虞,罪當萬死,然主上年少,蒞事日淺,蓋由奸臣所誤。』且乞緩其攻擊,因遣使語其少主,趣迎使人,泣而謝罪。及至和成,洎從軍北行,以北州縣或有不降,每欲進擊,必自求哀,往往有可湣之意,及重兵再舉,又乞遣使理會,雖威之鋒刃不避也,欲引而南進,曰:『豈有大臣躬親出質,不能戢兵,以致交惡,而同敵人忍觀其伐主也?頭可斷,身不可去!』城破之後,驛召而至,語及廢國之際,號泣擗踴,涕泗交流,告乞再造,旣不見容,或以腦觸柱,或以首投地,幾至自絕,乃知忠孝剛毅,出於其倫,忽聞共戴,果得此人,然恐難奪其志。洎在京百官差到翰林學士承旨吳幵、翰林學士莫儔齎狀勸請,曰:『聞建邦立都,必立君長,制國御俗,允賴仁賢,恭以大金皇帝,道合三元,化包九有,矜從諸夏,俾建列藩。契勘雖不許存立趙氏,旣擇賢人,以主茲土,則於國於民,爲幸亦已深矣。伏惟太宰相公,名高今古,學通天人,位冠冢司,身兼衆美,碩德偉望,早羽儀於百工,嘉謀赤心,久勤勞於三事,敢望以蒼生爲憂,而不以細行自飾,以機政爲慮,而不以固避自嫌,上體大金擇立存撫之意,下副國人推戴爲主之望。』及別狀申行府:『今文武百僚、僧道耆老軍民,共請太宰相公以治國事,竊慮別有辭讓,伏望元帥府更賜敦請,本官早從輿望。』尋請知樞密院事漢軍都統制劉侍中彥宗、禮部侍郎劉思、應奉御前文字高慶裔,同詣具道其由,勃然奮怒曰:『國雖破,在臣子之分,豈容聞此!』由以先有防備,不獲自絕,而閉目掩耳,背立偃蹇,終不爲聽,但罵文武百僚曰:『以諸公畏於兵威,置我於賊亂之罪!寧甘心死於此,不可活矣!』恥後世被以篡奪之名也,然行府以軍國務重,不可久曠,尋錄申奏:『今降到寶冊,備禮以璽紱,冊命爲皇帝,以授斯民,國號大楚,都於金陵,自黃河以外,除夏國新界,疆場仍舊,世輔王室,永作藩臣。』其間志氣屹然不動,雖多方勉諭,以『事在已然,雖死無濟,何如就冊,用救生靈?』猶不飲食累日,幾至滅性,遂擁迫入城,乃有在京官僚、僧道耆老等共集勸請,於天會五年三月初七日,方受冊命。諸路軍民,各令知悉。」}}}} 二帥之在城下也,遣人於民麥地內分立牌,令諸蕃部刈之,至是諸路兵稍進,自以輜重繁多,恐不得歸,乃爲北渡。先是邵溥應副城南,蕃官頗昵言:「左副元帥宗維主謀者,有高慶裔、劉思;右副元帥宗傑主謀者,有劉彥宗、棟摩國王。凡謀事者,卽預事,其有密謀也,各馳馬於空逈無人之境,盤旋數刻而後返,若衆議,則不以高下皆環坐一室,畫字於灰,可否立定,不復聞語,其密如此。」 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路允迪爲觀文殿學士、佑神觀使;太僕少卿陳沖權太僕卿;都水使者陳求道權太僕少卿。 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請罷政,不許。 鄜延經略使張深駐軍潁昌,會其斥堠騎得吳革所遺陝西制置使錢蓋礬書,言二聖幸青城,邦昌僣立,趣使進兵,深得書,召副總管劉光世及諸將計事{{color|maroon|{{-| 趙甡之《遺史》曰:「張深行次魯山,聞張邦昌卽偽位,召光世及諸將議事,深對將士曰:『諸公好事在目前!』以所持扇左右倒,衆莫敢應,往往偶語出異論,光世乃遣使臣王默、張景等將漢蕃弓手一百人騎,齎狀前去招安盜賊,俾深罔測,光世密諭之曰:『聞康王領大元帥,駐兵京東,汝等當詣元帥府,分明投下文字而回。』金人旣退兵,深與光世進至朱仙鎭,默、景得元帥府劄子二道,一-{云}-:『仰劉光世將所部軍馬速赴大元帥府。』一-{云}-:『仰張深將所部回興仁府,只於本府駐劄。』及差使臣劉宗偕來,深得劄子,失聲惶懼,光世卽辭去,以所部至濟州」 }}}},光世乃遣使臣王默等賫狀詣元帥府。先是敵破潁昌,焚掠無遺,及是其去才數日也{{color|maroon|{{-| 李觀《靖康勤王紀行錄》-{云}-:「三月乙卯,聞金人尚有留潁昌者,戒嚴而進,丁巳,次潁昌府,敵騎聞大軍至,即去,城中盡爲瓦礫,積屍滿地。」按此時金人將欲退師,非因西軍而後去也,今不取}}}} 是日,江寧軍亂。先是資政殿學士宇文粹中守江寧,驕倨不法,其官屬多相從燕飲,馭下殘酷,軍校周德因人心之怨,夜鼓衆作亂,執粹中,囚之,殺通判府事奉直大夫王章、東南第五將閤門宣贊舍人王宗韓、司錄事朝奉大夫王巖等十一人,江東轉運判官朝請大夫薛良顯爲亂兵所傷而去,官屬之不死者皆遁。德等遂焚舟船,掠財物,嬰城自守,公私爲之一空{{color|maroon|{{-| 此事當見於《欽宗實錄》而不書,今以建炎元年七月十三日江東提刑司奏狀修入,但變亂所起,不能詳耳。《北盟會編》貢士周紫芝上書:「宇文粹中之守建康,臣生東南,親見其事,傲睨慘毒,無所不至,黥徒數百,以誅元帥爲名,至於害及平民,血流滿野,拘繫囹圄,如鞫囚徒,粹中身爲大臣,屈首下賊,處之恬然,不能抗罵以死,偷活湏臾,下汙士類,上辱朝廷。」《日曆》:「建炎二年十月庚子,江東轉運司奏:『中大夫徐疇等狀:迪功郎安誠,以諂媚得親於宇文粹中,出入其家,朝夕無間,江東帥司舊無主管機宜文字,粹中特以誠故創置,凡府政大小,悉決於誠,粹中之喜怒予奪,惟誠所使,又擅破將兵充白直,及與倡優往還,凡所惡之人,輒誣以重罪,故周德等結衆作亂。』」又紹興二年十月十四日,臣僚上言:「靖康末,宇文粹中知江寧府,方東京圍閉之時,粹中爲大臣,不能投袂赴難,惟事燕飲,以夜繼晝,衆情共怒,兵士周德因之爲變。」今並附此,或可修潤增入}}}} ====辛酉==== 邦昌降手書曰天下承平幾二百載百姓安業豈復知兵乃者奸臣首結邊難招致禍變城守不堅嗣君皇帝越在郊野予以還歸橫見推迫有堯舜之揖讓無湯武之幹戈四方之廣弗通者半年京城之大無君者三月從宜康濟庶拯艱危此文據偽楚錄及鄧肅劾顏博文疏修入肅<婠勶-釒>又雲至於廟諱更不復顧蓋濮安懿王諱也欽宗實錄所載海內承平至終究遠圖乃邦昌撫諭四方手書耳非赦文也肅在城中當得其詳但偽楚錄系赦書於初四日恐誤今用其文而移其日庶不抵牾沈良靖康遺錄雲初四日邦昌肆赦略雲可大赦天下諸道勤王人兵當國家危急不能進援京師失守乃欲偷安雖無誠節亦巳勤勞宜歸本貫別聽中旨此恐非邦昌本文今不取可依下項應手書到日昧爽以前罪無輕重常赦所不原者並特釋放遣官省視陵寢諸州天慶觀天寧節仍舊行香官吏並與推恩勤王之師令管押歸元來去處存恤諸處宗室除放租稅招免賊盜等事令禮部遍牒施行赦與覃恩同但改赦字為手書而已時四方勤王兵大集吳幵莫儔為邦昌謀令散還諸路故偽赦首及之其文秘書省著作郎顏博文所草也初江淮發運司遣吳樞者至京師探事王時雍薦上殿見邦昌陳利害具言在外兵數請遣使止之辭語不順邦昌乃授樞文林郎用其策選郎官為四方密諭使侍御史黎確嘗陳三事勸邦昌罷東南貢獻以收人心有憂勤恭儉過於前王之語又請邦昌修德以應天及邦昌求奉使止勤王者確請行遂奉邦昌手書擁黃旗以詣趙野黎確事以紹興二年三月癸丑江躋論確章<婠勶-釒>及紹興八年十月己卯張燾乞遣追奪確職名奏狀修入確邵武人野甥也邦昌又遺範訥範致虛錢蓋翁彥國劉光世等手書計事其書略雲國家之變千古未聞昧陋所遭可謂奇禍又雲幸今敵騎已退道路可通即遣使東州具伸夙誌其書外題雲付某人又內雲邦昌上某官仍用內侍省印偽楚錄雲邦昌以手書與翁彥國等俱有止兵問勞褒用之詞皆斥其名仍用國寶按趙甡之遺史邦昌與彥國書封皮雲付翁彥國其中仍雲上端明中丞書雲國家之變千古未聞昧陋所遭可謂奇禍誠以保存廟社拯救生靈使京城免於焚蕩以濟遠圖其心明於皎日今幸敵騎巳退道路可通即遣使東州具伸夙誌想在端明必諒此心今差李左司賫手書具道曲折惟中外相與戮力共濟艱難迄成康功以永丕祚是所望於公也初夏薄暑軍務良勞未晤間更惟尚謹邦昌上聞朱勝非秀水閑居錄雲趙子崧等會於襄邑邦昌皆以手書與之予時留守南都亦得一封其外用內侍省印不書名內只一幅雲國家之變可謂非常昧陋所遭亦雲奇禍又稱予堅守南都力保鴻慶宮其末敘時令雲某上據此則錄所雲用國寶等語皆非也今不取 元帥府統兵官劉浩孔彥威張換以下仍各進官五等此據欽宗實錄附入 權左司郎官李健乞使翁彥國遂與奉議郎陳戩偕行又遣水部郎官李革京畿提點刑獄公事汪長源使張深劉光世戩松溪人彥國甥壻革深鄉人長源光世客也李觀紀行錄四月庚午邦昌遣李革汪長源以太後之命勞軍為名先遣人通耗深怒囚來人於軍中按諸書四月庚午元祐皇後方垂簾聽政革等出使蓋在此前觀所記恐誤欽宗實錄稱以汪湘使光世又與觀所雲不同亦當考 發運副使向子諲在亳州邦昌遣其甥劉達賫手書以往子諲不啟封而焚之械系達於獄遣使勸進於王邦昌手書至虹縣縣令已下迎拜宣讀如常式武尉徐端益獨不屈膝而走事定子諲言於朝易文資端益金華人也向子諲徐端益事並據王明清揮麈錄附入然明清雲子諲時為淮漕又雲遣官奉表勸進於河北皆小誤今刪潤令不抵牾 遣武義大夫同恩李興潘謹燾持偽尚書省劄子往濟鄆等州訪尋康王所在令逐州守臣等具軍法文狀申省劄子不書年後有王時雍李回二押字按馮澥時為左丞不知何以不書劄子若澥元不供職與呂好問相類則後來何以坐事偽朝謫官當考 徽猷閣待制提舉醴泉觀權直學士院詹乂罷從所請也先權直學士院中書舍人孫覿令日下供職 元帥府以檄書諭四方自京都受圍不通朝命參議官耿延禧高世則建請布檄諸路以定人心王然之命延禧面草檄以行 是日敵營始空其行甚遽以勤王兵大集故也華人男女驅而北者無慮十余萬營中遺物甚眾秘閣圖書狼籍泥土中金帛尤多踐之如糞壤二百年積蓄一旦掃地凡人間所湏之物無不畢取以去皆宦者國信所提舉鄧圭導之命範瓊領兵出城搜空得金人所遺寶貨表叚米麥羊豕之屬不可勝計又有遺棄老弱病廢及婦女等至是皆遷入城敵之圍城也京城外墳壟發掘略遍出屍取槨為馬槽城內疫死者幾半物價踴貴米升至三百豬肉斤六千羊八千驢二千一鼠亦直數百道上橫屍率取以食間有氣未絕者亦剜剔以去雜豬馬肉貨之蔬菜竭盡取水藻芼之以賣椿槐方芽采取唯留枯枝城中貓犬殘盡遊手凍餒死者十五六遺胔所在枕籍時河東北宣撫使範訥屯雍邱真定府路馬步軍副總管王淵為先<娽帀幔臼峭矸角踩十騎抵城下邦昌遣人持帛勞之且令諭訥速來議復辟事淵福津人也 壬戌邦昌置修城司命權戶部尚書邵溥總領其事 副元帥宗澤引兵次大名府澤得金所掠人始知二帝北去澤聞之謀引兵渡河據賊歸路而對壘諸寨一夕解去澤號慟即自臨濮引兵趨滑州及是抵大名城下欲帥師渡河而勤王之兵無一人至者又知張邦昌僣立擬先行誅討乃將所部復還屯衛南 是日徽猷閣學士京西北路安撫使知潁昌府何誌同徽猷閣直學士知淮寧府趙子崧徽猷閣直學士江淮等路發運使兼經制使翁彥國按實錄去年十一月甲戌已除彥國寶文閣直學士充經制使募兵入援不知此時何以尚帶徽猷閣直學士當考都水使者榮薿同盟於淮寧之教場初永昌陵既復土司天監苗昌裔私謂內侍王繼恩曰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太宗大漸繼恩與參知政事李昌齡謀立燕懿王之子冀康孝王惟吉事泄以貶死熙寧中昌齡孫逄為臨沂簿與方士李士寧導懿王之曾孫右羽林衛大將軍秀州防禦使世居謀不軌復坐誅子崧在邸中習聞其說至是適天下大亂子崧傳檄中外語頗不遜時彥國在壽春聞敵漸還引兵至陳與子崧會二人爭長子崧曰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彥國曰我奉王命入衛公陳守耳子崧方築壇告上帝殺三牲歃血而推盟主未定先是敵犯潁昌誌同棄城走去年十二月丁丑至是引所部亦至曰大元帥康王在濟州吾輩何主盟之推乃同上書帥府然彥國卒為誓文行登壇歃血之禮雲誌同執中子薿諲孫也執中龍泉人政和中太宰諲任城人熙寧戶部副使按趙子崧移檄事它書不見獨王明清揮麈錄余話有之其略雲藝祖造邦千齡而符景運皇天祐宋六葉而生<姸少>躬果如所言則子崧真亂臣賊子矣恐未必爾然明清所雲遣鄭玨置獄京口究治情得上不欲暴其事以他罪竄之則亦不為無據實錄載子崧盟文雲敢告眾士金人再犯京闕侵侮暴虐人神共憤聖天子屈巳議和猶未退師曠日持久包藏禍心宗社危辱王命隔絕天下臣子各奮忠勇誓不與俱生今諸道之師大集於近輔凡我同盟毋狥私毋懷異毋觀釁戮力合謀共安王室以效臣節三軍之士視死如歸千萬人惟一心進則厚賞榮於家邦退則重刑殺及妻子有渝此盟神明殛之皇天後土太祖太宗實鑒斯言按此時子崧已知大元帥在濟州而盟文略無一字及之亦可怪也胡寅封事黃潛善鄭玨小人本無遠見自南都以至維揚誅竄之刑疑忌之意相尋繼見足明當時皆有是說今且雲傳檄不遜更俟考詳明年二月戊寅行遣 癸亥邦昌請元祐皇後入居延福宮敵之始退也權領門下省呂好問謂邦昌曰盍舉欽聖故事乎邦昌曰敵去未遠請俟踰境好問曰何可緩也邦昌乃集百官赴文德殿降手書曰余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義惟期尊主以庇民豈圖禍變之非常以致君臣之易位既重罹於羅網實難逭於刀繩杵臼之存趙孤惟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晉祖考殊跡以甚明載惟本朝開創之圖首議西宮尊崇之禮號同母後國系周朝茲為臣子之至恭以示邦家之大順恭惟哲宗元祐皇後聦明睿智徽柔懿恭雖嘗即瑤華崇道之居亦既奉欽聖還宮之詔久棲神於靖館積系望於綿區今二聖已遷山川方震是用祗伏掖庭之次恭陳舊國之儀揭丕號以正名開別宮而移禦幅員時乂庶臻康濟之期京邑既安更介洪長之祉宜上尊號曰宋太後禦延福宮時後在兄子通直郎忠厚所邦昌又密上後書具述復興之事此據秦湛回天錄後皇恐不知所以避之不免翌日入居西宮蔡絳國史後補雲延福宮國初號西宮蓋周太後嘗居之故邦昌用此故事王明清揮麈錄雲後在孟忠厚家垂簾儀衛忽突入第中後皇恐不知所以按後此時雖入居西宮尚未垂簾也明清所雲小誤今刪潤附入元帥府檄至京師邦昌命開封府榜諭士民都人讀之莫不感動 遣權吏部尚書謝克家往山東迎大元帥先是呂好問謂邦昌曰公宜遣使推戴康邸則城中便為功臣若先為諸道所推則城中即叛臣矣為功臣為叛臣在此一舉豈可少緩邦昌以為然王時雍謂邦昌曰今如騎虎勢不得下後日噬臍無悔也宜熟慮之徐秉哲亦贊其言邦昌不從乃止此以秦湛回天錄沈良遺錄參修 尚書右司員外郎宋齊愈請致仕不許 門下侍郎耿南仲在軍中率群僚勸進王避席嗚咽掩面流涕辭遜不受使臣鄭安自金回傳淵聖皇帝嚙血書襟詔略曰宋德不興禍生莫測不幸用非其人兵未抵京而眾先潰使道君皇帝而次全族驅質復聞宗社亦非我族涕淚橫流衛士潛歸播告四方忠臣義士奮心一舉猶可為朕報北轅之恥也王讀之痛哭 江淮發運副使向子諲遣將官王儀統勤王兵至城下 徽猷閣直學士知淮寧府趙子崧聞金退師與發運使翁彥國引兵之襄邑北道都總管趙野河東北宣撫使範訥亦以所部來會時從事郎範塤為蘄州司儀曹事率郡兵勤王子崧因遣塤與承事徐文中偕至帥府請進發大軍移屯南京且言國家之制素無親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大元帥之權此殆天意今若稍有猶豫則事去矣兼恐四方奸雄乘變而起猝難平定望大王遵故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承制號召四方旬月之間可傳檄而定塤鎮曾孫也鎮成都人熙寧翰林學士子崧引兵事據家狀在四月四日故附此其所上書當在此時今牽聯書之 金左副元帥宗維還軍次鄭州此據範仲熊北記 甲子邦昌遣合門宣贊舍人蔣師愈承務郎程巽王府內知客蔡琳賫咨目詣王曰邦昌伏自拜違已而北去所遭禍難不可備詳昨自臘月二十日還闕正月十五日到城方知國家禍變之酷主上蒙塵於郊二月七日又聞金帥之令遷二帝太子太上皇後妃嬪帝姬宗室近屬劫質敵營既而又欲焚燒宗社洗蕩生靈俾推戴異姓方免屠毒尋奉禦筆付孫傅等令依元帥指揮方為長計無拘舊分以速咎累於時公卿大夫號慟軍前以救君父邦昌哀號擗踴以身投地絕而復蘇敵執成命終莫肯回度非口舌可爭則以首觸柱求死不能又緣甲士防虞晝夜監守雖欲引繩揮刃赴井蹈河皆不可得豈謂城中之人相與逃死乃嫁大禍臨於一身變出不圖死安足惜忽劉彥宗等賫城中文字與吳幵莫儔俱至邦昌訶責彥宗又罵城中百官為自免計逼人以首惡之名使邦昌有兵定與大金相抗不共戴天彥宗等語塞邦昌因不復飲食六七日垂死而百官陳述禍福謂事已至此雖臣民盡死莫能回二帝之遷惟有從權庶幾保全宗社可為後圖若堅持一節以就死地恐上累二帝豈得為忠臣乎邦昌身為宰輔世荷大恩主辱而不能死復何面目以見士民然念興復之計權以濟事故忍死於此幸茲敵騎巳還道路可通故遣賫此以明本心今則社稷不隳廟主如故祖宗神禦皆幸存全伏維殿下盛德在躬四海系望願寬悲痛以幸臣民續次別差謝克家等間道賫禦寶一紐詣行府當別貢陳初夏方暄更乞倍保珍重邦昌無任瞻望激切之至四月五日邦昌惶恐咨目上覆康國大王殿下師愈已見二月乙亥 是日李興潘謹燾至濟州 元帥府以趙子崧為寶文閣學士元帥府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何誌同等皆屬焉欽宗實錄雲先是趙子崧與翁彥國以師勤王相推為盟主適何誌同以潁昌兵至曰大元帥康王總兵濟州盍赴麾下聽命何主盟之有子崧言於康王曰誌同等雖各擁兵不相統一乞令聽子崧節制王承制除子崧寶文閣學士充參議官東南道都總管耿延禧中興記雲子崧是除蓋王有所聞並載淮寧與翁彥國爭長事二書不同按淮寧之盟以壬戌而參議之除以甲子相距才二日王在濟州無容即知之或者二人未盟以前爭為盟主而王已有所聞也今並附此更湏參考 初房州文學傅亮以所募兵數千人入援亮募兵事祖見去年六月壬戌道陳蔡間群盜紛然皆為亮所破因以便宜假亮通直郎為統制官率之以行亮自朱仙鎮直抵青城左副元帥宗維後軍大驚狼狽而去邦昌遣使召亮亮曰二聖北狩大元帥康王未還城中遣使為誰欲斬之偽使遁歸亮馮翊人也 簽書樞密院事曹輔遣太學錄楊願上書帥府太學生汪若海陳抃等繼至權領門下省呂好問監察御史張所亦遣人以蠟書來上願已見二月甲申若海巳見正月丙午書中有言士大夫趨向者王悉焚之以安反側而命願等為元帥府屬官耿延禧中興記雲呂好問為邦昌權門下侍郎先遣彈蠟言圍城中及朝廷短長監察御史張所尤甚上命取蠟炬並舉人所上書中害士大夫者並焚之按好問等所上書謂之言城中事可也謂之害士大夫則非也今略刪潤其語庶不失實諜報京城見修守禦之具王曰果如此則諸道兵必人人爭先以屠吾民乃命耿延禧草書貽諸道帥未得近京城已至城下者毋得趣入又檄諸道二月六日以後所受偽詔文移等勿行 初童貫自太原遁歸遣武功大夫和州防禦使馬擴募兵於真定會擴與安撫使劉韐之子直秘閣子羽有違言或譛擴有叛意韐囚之靖康元年正月癸巳及真定破擴自獄易服奔出竄西山之和尚洞元年十月丁酉時兩河義兵各據山寨屯聚自保眾推擴為首與金人相拒或一日十數戰然新集之眾兵器甲胄非良至是擴與敵挑戰擴騎無甲遂重傷仆地為敵所執 乙丑百官朝太後於延福宮邦昌始不坐迎陽門於內東門聚三省樞密院官議事 中書舍人李擢權直學士院元帥府遣從事郎劉默迎資政殿大學士李綱於湖北初綱既召還連謫寧江軍節度副使夔州安置綱去年九月戊寅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庚寅落職宮觀十月癸巳朔散官建昌軍安置庚申再謫寧江城欲破始復職領開封府閏十一月甲午綱行至長沙聞命遂自長沙與龍圖閣學士湖南安撫使郭三益偕率本路兵入援三益嘉興人也王聞綱來承制盡復綱故官且貽書曰方今生民之命急於倒垂諒非不世之才何以協濟事功合下學窮天人忠貫金石想投袂而起以副蒼生之望即命默持書訪綱焉默初以綱守禦司奏補官初有傳金人以郭藥師為樞密使留兵萬五千以衛邦昌者王憂之乃遺宗澤趙子崧等書諭以受賊付托之人義當征誅然慮事出權宜未可輕動澤復書略曰自古人臣豈有服赭袍張紅蓋禦正殿者況邦昌改元肆赦又挾孟氏以令天下欲散諸路勤王之兵其篡亂蹤跡無可疑者自古奸臣初未嘗不謙遜而中藏禍心況惡狀彰著如此今二聖二後諸王皇族悉渡河而北惟大王在濟天意可知宜早正天位興復社稷以傳萬世不可遲疑牽於不斷惟大王圖之 丙寅邦昌令寺觀建聖壽節道場至壬申罷 侍御史胡舜陟言於邦昌曰臣竊見陛下正位宏遠非出本心外迫大金兵火之威內念黎元塗炭之苦故自踐阼以來謙虛抑畏起居命令不敢同於至尊今大金已反其國而君臣大義豈可一日而廢苐恐奸言熒惑謂大金為可恃謂天位為不可失謂自古有亡必有興此皆輕慮淺謀不識禍福之機者也本朝自祖宗以來恩德在人至深至厚九州四海豈有一夫不心懷趙氏者今勤王之師雲蒸霧集皆為趙氏而來豈肯從吾號令閉門拒之有同兒戲伏望即降指揮正其名位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於內陛下以太宰治事於外特遣大臣往迎康王明以此事播告將士孰不忻然悅服此萬世一時也伏惟采擇狂愚而加意焉按舜陟入文字在馬伸之前實錄不載而汴都記偽楚錄有之但偽楚錄附此書於初四日蓋誤今依汴都記附初七日更俟考詳 東南道總管趙子崧以朝奉郎趙令儦通判廬州子崧聞張邦昌家在廬檄馮詢令存恤又以令儦幾察之子崧即為書告王請捕誅邦昌子母以絕奸心又言自圍城以來朝命隔絕乞下諸路州軍自今凡有事宜並申大元帥府予決如有奸詐偽冒文字皆無得施行近京州縣嘗經敵人焚掠者宜捐其稅又言範訥為宣撫使逗撓自營罪狀明白況大元帥已開府則宣撫使自當結罷又言金人見據都城勢力漸回理宜速營江寧府以備緩急乞早行措置淮南荊浙盜賊恐乘釁據有形勢之地益難制禦 宗室忠翊郎叔向聚眾數千屯青城入至都堂叱王時雍等曰當速歸政太後不然縱兵與汝輩相周旋朝野僉言雲四月五日劉光世趙叔向自潁川至按光世自華陰徑如京東未嘗至城下也泣血錄叔向初七日至城下今從之叔向魏悼王曾孫城破日潛出之京西聚眾至是自潁昌而來 是日蔣師愈等至濟州邦昌又遣韋賢妃弟拱衛大夫忠州防禦使構當軍頭引見司淵及邦昌甥直秘閣吳何持書遺王稱臣具言封府庫以待大王顏子曰子在回何敢死邦昌所以不死以君王之在外也先是邦昌遣謝克家持寶來或者謂邦昌自為楚則賫大宋寶來彼蓋無用者耳既而聞邦昌迎太母等恭順狀王始不信召吳何而賜之酒錫賚甚渥乃遣成忠郎黃永錫持書答邦昌略曰今奉來教備陳終始有伊尹之誌達周公之權然後知所期之不繆又曰九廟之不毀生靈之獲全相公之功已不愧於伊周矣答書全文雲某咨目上太宰相公閣下天降大禍不使某前期殞滅而使聞君親之流離見宗族之蕩覆肝心摧裂涕淚不禁窮天下之楚毒不足以為喻便欲引繩伏刃而二聖之鑾輿未復四方之兵馬方集將士忠憤責以大義故飲泣忍死力圖奉迎今河北河東忠義之兵數踰百萬諭使邀迎率皆響應蚤夜以覬聞人音而矍然念與相公去歲同處敵營從容浹月自謂知心故比來之事聞流言而不信士夫將佐亦皆雲爾今奉來教備陳始終有伊尹之誌達周公之權然後知所期之不繆天或悔禍可冀二聖之復也所諭遣謝克家之意讀之愕眙失措其何敢承願皆緘藏內府責在守者俟鑾輿歸而上之九廟之不毀生靈之獲全相公之功巳不愧伊周矣某方身率士卒圖援父兄願相公協忠盡力奉迎二聖復還中都克終伊周之誌某身膏敵手受賜而死矣方寸潰亂修謝不能多及何烈靖康草史康王屯兵濟州遣報使來為宰相王時雍以下撒書殺之蓋傳聞繆妄今不取 案撒書二字未詳 丁卯謝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寶至濟州王慟哭跪受命汪伯彥司之邵溥神道碑雲金索大宋皇帝之寶溥紿以隨葬乃得全今且附此俟考碑以為大宋皇帝之寶其文與史不同蓋誤且貽書諸道帥臣具言邦昌恭順之意毋得擅發一人一騎入京城書後王親批數語或命耿延禧代書焉遂以謝克家提舉一行事務自濟州還京師趣辦儀物 副元帥宗澤言敵騎渡絕已使人焚河橋訖王乃檄兩河諸將邀擊敵兵迎還二聖此據中興記監察御史馬伸言於邦昌曰伏見金人侵逼劫二帝北行且逼立相公使主國事相公所以忍死就尊位者自信敵退必能復辟也忠臣義士不即就死城中之人不即生變者亦以相公必立趙孤也今敵退多日吾君之子已知所在獄訟謳歌又皆歸往相公尚處禁中不反初服未就臣列道路傳言以謂相公外挾強敵之威使人遊說康王且令南遁然後為久假不歸之計一旦喧哄孤負初心望速行改正易服歸省庶事取太後命而行仍速迎奉康王歸京日下開門撫勞勤王之師以示無間應內外赦書施恩惠收人心等事權行拘收俟立趙氏日然後施行庶幾中外釋疑轉禍為福不然伸有死而已必不敢輔相公為宋朝叛臣也自邦昌僣立凡言事者皆用君臣之禮至伸始移書稱太宰相公書入邦昌命一切改正 陳留潰散戍兵李忠率眾入和州清水鎮濠州巡檢及定遠界土豪許氏徐氏金氏槍仗手遮境拒之殺李忠 是日開城門 戊辰邦昌召侍從官議事晚降手書曰以身徇國嘗為質於軍前忍死救民姑從權於輦下幸外兵之悉退方初誌之獲伸載惟遭變之非常本以濟圖於有永今則保存九廟全活萬靈社稷不隳衣冠如故奉迎太母實追少帝之玉音表正萬邦猶假本朝之故事蓋以敵方退舍師未渡河尚虞殿後之師或致回戈之舉據今間探漸已北轅既禍亂之稍紓豈權宜之敢久延福宮太後宜遵依欽聖憲肅皇後詔旨上尊號曰元祐皇後入居禁中緣未審康邸行府所在軍國庶務不可曠時恭請元祐皇後垂簾聽政以俟復辟予位冡宰實總百工誓殫樸忠以輔王室惟天心之悔禍啟帝胄之應期二帝雖遷賴吾君之有子多方時乂系我後之在斯邦其永孚於休予亦有辭於世是書既出中外大悅追還諸路赦文並毀所立宋太後手書不用秦湛回天錄雲三月二日延寧宮火元祐皇後仿徨無所歸步入相國寺中前軍器少監孟忠厚家三月末女真有去意呂公即謂邦昌曰宜速尊崇元祐太後邦昌乃定議上尊號曰元祐皇太後四月四日聞張邦昌手書乃改曰宋太後呂公曰此事發端於予若雲宋太後則人心疑懼必以予謀為非遂以疾在告不與其事是晚孟忠厚密攜邦昌上元祐皇後劄子來具述復興之事乃知前日之事或有教之者畏偪故也五日元祐皇後入居延福宮呂公又啟邦昌歸政事邦昌曰以軍退未遠欲俟別日呂公曰時不可失至九日申未間遂召百官太後以是日入禁中權門下侍郎呂好問步自紫宸殿趨延福宮白元祐皇後言不當謙遜以濟大計有司以儀衛進後入宮邦昌率從官迎拜於道元祐皇後以尚書左丞馮澥為奉迎使權右丞李回副之又遣兄子權衛尉卿忠厚持手書遺王汪伯彥中興日歷丁卯謝克家來歸玉璽孟忠厚賫太母手書至王受寶讀書訖居二人以客禮耿延禧中興記雲克家忠厚同賫大宋之寶來上按太母書中有百辟建言請權聽政之語則忠厚出京當在戊辰後不應丁卯已至濟州況忠厚與澥回同受命而澥回以壬申出京城丁丑方至帥府則忠厚亦當相踵而至今從實錄附註濟之父老請王即位於濟州幕府群僚耿南仲等會於麟嘉堂議未定宗室承宣使仲綜等曰汪伯彥中興曰歷作中綜實錄因之按仲綜後知大宗正事而卒伯彥所記字誤今從耿延禧中興記昔晉安帝蒙塵大將軍武陵王遵承制行事今二帝北狩王不當即位宜衣淡黃衣稱制不改元下書誥四方參議官耿延禧高世則引唐肅宗故事折之仲綜議屈會副元帥宗澤言邦昌久在敵中範瓊亦是草澤中起恐其陰與敵結未可深信南京乃藝祖興王之地取四方中漕運尤易又有自敵寨脫歸者道二帝語雲可告康王即大位為宗廟社稷計王慟哭由是決意趨應天汪伯彥中興日歷雲有自敵寨遁歸者衣裏蠟書上皇禦筆二字曰即真謹按玉牒所書上皇禦筆乃八字曹勛所進北狩聞見錄甚詳伯彥誤記也欽宗實錄四月戊辰曹勛自河北軍前竄歸詣大元帥府進太上皇帝禦衣上有禦劄曰可便即真來救父母此尤差誤勛以五月離燕山府七月至南京李綱建炎進退誌中亦載此事與勛所錄同史臣承伯彥之書不深考耳二帝聖語見耿延禧中興記今年四月癸亥及七月丙辰所書可參考仲綜潞恭憲王後滕康孝王宗旦子也潞王元佐生平陽恭懿王允升允升生宗旦 己巳權知樞密院事兼權領尚書省王時雍權門下侍郎呂好問權中書侍郎徐秉哲權尚書右丞李回權同知樞密院事吳幵權簽書樞密院事莫儔奏乞各還舊職奉面旨依仍且兼權見領職事實錄己巳王時雍等六人皆請罷權領三省樞密院職事元祐皇後不許按邦昌雖以初九日降手書而後十一日始聽政史臣誤也今從偽楚錄於是時雍撒蓋去韀呵從稍減幵儔又請免兼權樞密院職事從之 給事中韋壽隆乞罷奉面旨依舊徽猷閣待制奉祠 權開封尹周懿文奏徐秉哲已依舊開封尹竊恐亦合還大理卿職事奉面旨可依舊權開封尹見權執政官並免簽書舊職 尚書兵部員外郎唐恕乞致仕不許恕淑問子淑問江陵人介子元祐左諫議大夫崇寧初為華容令不能奉行茶法忤使者謝病免歸靖康初許翰薦用之 是日邦昌偽赦至太康縣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傳檄諸路不行權左司郎官李健等持手書繼至發運使翁彥國得之不發遣使白王子崧獻書於邦昌曰人臣委質事君義命而已見得思義見危致命人臣之常節議者籍籍謂劫請傾危之計合下或與聞之不然何金人曲折拒孫傅之請卒以與合下蓋必有定論矣子崧亦疑是說自聞合下入居境中躬受金冊子崧結集大軍立壇歃血專意致討三軍之士千萬人惟一心踴躍奮迅期得合下而甘心焉今兵既大集忠憤難遏亦可畏已忽李健陳戩持書至翁中丞有反正之心群情尤疑或引馮瀛王語曰公此舉由衷乎子崧獨謂殆天誘合下為斯舉也傳曰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伊尹猶不可況其下者乎合下前日迫於敵威不得巳而從之今敵既遠去則當避而歸之正豈不本末明白哉既出至誠便當斷以不疑不可猶豫速出居相府易服自貶親書示於軍中哀鳴以請帥府使三軍曉然知合下前日權於濟難實不忘於吾宋子崧等亦按兵城下以待大元帥之命若遲疑不決則三軍必曰以天下之師誅天下之逆非子崧等所專也合下老母垂年伶俜一夫身將五十必不肯為滅族之計其深照之迫於宗社大計肝心潰裂言不成文子崧又遺王時雍等七人書大略雲諸公平日所學自謂過人今相與亡人之國稽首偽朝居之不疑方且自謂佐命功臣此與唐六臣何異聞張公有反正之意古人權以濟事遂立殊勛惟識事機知禍福者能之儻彼遂久假不歸諸公願為王偉源休亦所自擇 庚午元祐皇後禦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邦昌以太宰退處資善堂侍從官以上詣祥曦殿起居元祐皇後畢邦昌服紫袍金魚犀帶獨班歸兩府幕次沈良余錄雲邦昌自稱太宰總百揆猶襲曹馬故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靖康野錄雲孟後垂簾邦昌稱監國太師皆誤今不取邦昌僣立至是凡三十二日不禦正殿不受常朝不山呼見百官稱予不稱朕不稱聖旨至於禁中諸門悉緘鎖題以臣邦昌謹封 承議郎權諸王宮記室徐偉達權膳部員外郎偉達新城人也此據偉達紹興三年六月乙未乞改正受偽命狀修入 尚書禮部侍郎兼侍讀譚世勣卒世勣既得歸邦昌命權直學士院世勣稱疾堅臥不起邦昌知不可奪遂已後贈延康殿學士謚端潔 辛未監察御史姚舜明齊之禮太常博士華初平乞致仕不許 時四方勤王之師漸集道路稍通京城內都巡檢使範瓊揭榜雲探報金人後軍尚屯滑州界上仰四方客旅未得輕出見者訝之 壬申以明達皇後園陵為敵所發遣監察御史張所按視陵寢汴都記雲明達墓為敵所發掘露屍取棺板以為營柵今從實錄先是左副元帥宗維軍行過永安遣人詣昌昭二陵致祭而去禁止諸軍毋得劫陵廟器物此據三國謀謨錄至是遣官按視之 權尚書吏部侍郎王琮罷為右文殿修撰知鄧州紹興日歷載琮劾<婠勶-釒>稱王時雍除琮鄧州令為時雍搬家歸蜀當考秘書省著作郎劉岑直秘閣知鄭州岑述曾孫述德清人熙寧初嘗為侍御史時從聶昌出使未還也 濟州守臣張存率官吏士民勸進王不許此據紹興四年六月五日存子右迪功郎鏜乞推恩狀修入 副元帥宗澤聞京城反正復為書貽王言今日國之存亡在大王行之得其道與不得其道耳所謂道者其說有五一曰近剛正而遠柔邪二曰納諫諍而拒諂諛三曰崇恭儉而抑驕奢四曰體憂勤而忘逸樂五曰進公實而退私偽澤謂所親曰怨結王之左右矣不恤也 癸酉權尚書左仆射張邦昌率在京百官上表勸進太常少卿兼權起居舍人汪藻為表文曰二帝出郊既蒙塵而未返九祧乏祀將攝祼以為名使生靈相顧以無歸雖溝瀆自經而奚益輙慕周勃安劉之計庶幾程嬰存趙之忠王不許 殿中侍御史胡唐老知無為軍監察御史姚舜明知衢州王俁知江州 甲戌元祐皇後告天下手書曰比以敵國興師都城失守祲纏宮闕既二帝之蒙塵誣及宗祊謂三靈之改卜眾恐中原之無統姑令舊弼以臨朝扶九廟之傾危免一城之慘酷乃以衰癃之質起於閑廢之中迎置宮闈進加位號舉欽聖巳行之典成靖康欲復之心永言運數之屯坐視邦家之覆撫躬獨在流涕何從緬維藝祖之開基實自高穹之眷命歷年二百人不知兵傳序九君世無失德雖舉族有北轅之釁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賢王越居近服巳徇群臣之請俾膺神器之歸繇康邸之舊藩嗣宋朝之大統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茲為天意夫豈人謀尚期中外之協心同定安危之至計庶臻小愒漸底丕平用敷告於多方其深明於吾意先是侍御史胡舜陟上<婠勶-釒>請後降詔諸路使知中國有主康王即位有日以破亂臣賊子之心呂好問言今日布告之書當令明白易曉不必湏詞臣遂命太常少卿汪藻草書禦封付御史臺看詳然後行下 大元帥府約束自三月八日以後稱中旨面旨事並勿行差到官不許上凡事並申帥府予決以徽猷閣待制北道副總管顏岐為元帥府參議朝議大夫滕康宣教郎周望並為記室岐復子復奉符人兗公四十八世孫仕至中書舍人康宋城人望真陽人也 是日李綱檄至京師 乙亥命禮官討論車駕將至國門臣僚前路奉迎至大慶殿儀 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路允迪為奉請車駕進發使左諫議大夫範宗尹副之 文武百官再上表勸進於王復不許 初京城既破武略大夫光州刺史郭京自宣化門南遁事見去年閏月丙辰引所部六甲神兵二千人至襄陽府屯洞山寺欲立宗室為帝狹西制置使錢蓋西道都總管王襄統制官張思正等止之不聽思正乘間會兵執京囚之至是以聞實錄雲京北路安撫司言收復襄陽府擒郭京初京敗引兵潛遁破襄陽據之至是就擒按趙甡之遺史載此事頗詳而實錄差略今從遺史既而思正持京以獻道為劇盜李孝忠所奪思正剌京殺之思正殺京在五月辛卯今並書之思正始以隨州觀察使將兵援河東軍敗坐停官道州編管未行孝忠京百司健兒京城破隨眾奔萬勝岡得脫與其徒張世等十人聚眾為盜 是日金人陷狹州武經郎權知州事種廣死之初範致虛既敗還敵並兵攻狹諸帥皆遁去敵圍城九日而陷武經郎監在城酒務統領軍馬劉逵戰死敦武郎兵馬都監朱弁成忠郎監甘棠驛孫旦悉遇害後贈廣武翼大夫雄州防禦使逵等皆官其家一人此事當見於欽宗實錄而不書今以劉逵家乞推恩狀修入狀稱靖康二年四月八日金人攻狹州至十六日城破乙亥十六日也達紹興四年二月辛卯依弁旦劄與恩澤一資廣六年十月丁未加贈正使遙防今並附見 丙子溫州觀察使京城內都巡檢使範瓊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兼四壁都巡檢使錄京城彈壓之功也 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等獻書王府大略言京城事體既已反正颙望大王入主社稷以安生靈遲疑未發事久變生不可不慮或聞議者以謂京師巳經殘破不可復入止欲即位軍中便圖遷徙子崧愚慮深為未然今禍變非常奸偽未戢欲致中興當謹舉措置理宜先入京師謁宗廟覲母後明正誅賞降霈四方若京師果不可都自可徐議所向子崧等前乞移軍南京當時敵未退事勢與今日不同訪聞趙野範訥不戢其下縱令擄掠人心胥怨又兩軍時有分爭萬一行府入南京二軍必趨帳下恐有郭汜李<娿嘮a>之變伏乞徑還京城早定大計以副人望初邦昌偽赦既為子崧等所格李健因留太康縣以狀審於王時雍邦昌具遣使奉迎次第以堂帖報之子崧取以白王因有是請 丁丑尚書左丞馮澥權尚書右丞李回奉元祐皇後手書至濟州 文武百官三上表勸進王答以俟入京城躬謁宗廟若鑾輿未還即撫定民庶權聽國事 副元帥宗澤檄至京師 戊寅尚書兵部員外郎唐恕知復州 命中書舍人張澂措置排辦行在所至程頓事務 直龍圖閣東道副總管權應天府朱勝非至濟州勝非邦昌友壻也械系邦昌使者以兵來衛先是金分兵犯應天府勝非惶懼易衣逃匿民間皇皇會宣總司前軍統制嘉州防禦使韓世忠將官楊進引所部擊破之勝非復出視事民心稍安此據中興姓氏錄勝非傳勝非南都翊戴記曰靖康元年冬勝非除東道副總管到南都三日都總管胡直孺提兵勤王竭本道財榖甲兵以自隨所余羸卒僅三百人而食才支旬日既而敵執直孺以犯應天府縱火逼城為效用邵曇射中敵帥之目墜馬而死乃增陴浚隍益修守備躬擐甲胄與士卒同食余夜宿城上凡數月敵攻圍之計百出度而應之敵不能犯南京遂安按勝非此言不無飾說今不取世忠膚施人少年善鬥嘗犯法當死簽書彰武軍節度判官公事建陽陳豫惜其勇白經略使釋之始隸延安兵籍此據孫覿撰豫墓誌已而為王淵部曲從討西夏方臘及山東河北諸盜屢有功至是以其軍赴帥府遂衛王如南京 趙子崧傳檄京師 己卯侍御史胡舜陟言宗澤文字稱康王未忍歸朝款謁宗廟竊恐謙虛退托未忍遽當大寶此去濟不遠乞遣京城父老僧道往濟迎請並令百官勸進以見推戴迫切之誠庶幾車駕早至闕下從之 成忠郎黃永錫自京師回 庚辰王發濟州命張換孔彥威劉浩丁順等悉以其軍從晚次新興店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劉光世引所部兵來會王以光世為五軍都提舉先是光世與經略使張深自潁昌進發次尉氏夜被帥府之命令光世領本部赴行府而深總大軍屯興仁深不自安遣屬官李觀先以兵籍來上遂自興仁如南京實錄庚辰康王次新興張深劉光世自狹州至此蓋承汪伯彥中興日歷所書出李觀紀行錄深以此月癸未至南京伯彥實甚誤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資政殿學士路允迪右諫議大夫範宗尹至自京師 辛巳通直郎知安陸縣陳規為朝奉大夫直龍圖閣知安德府賞守城之勞也時盜黨忠戰敗遁去規招王存降之詔授存武翼郎而規有是命其官屬進士韓之美等皆授官有差 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等奏<婠勶-釒>元祐皇後大略言陛下已垂簾聽政恐諸路先聞二帝北遷易姓改國忠義憤發兵革四起其間或假討逆之名竊據郡縣使宰臣至誠本心終不能白況其家屬在外或致疏虞伏望速下明命詔諭四方以臨朝遣使迎立康王庶幾人心安帖奸宄自消 是日王次單州守臣中大夫王<娙折跡韭使倮艚加東南道都總管趙子崧延康殿學士何誌同以所部兵來會<娙折跡竟縊鏌補緇陽人元豐尚書左仆射 壬午王至虞城縣先是狹州既陷西道副總管孫昭遠用其屬韓武張延齡計止河東綱於河池藉以募兵得數千人時西道都總管王襄尚留襄陽聞四方勸進遂會王於虞城實錄壬午王至虞城西道總管王襄孫昭遠以所部兵來會此誤也按昭遠家傳昭遠此時尚在狹西王即位始召之蓋史臣承汪伯彥之誤而不深考爾 癸未王至南京駐軍府治大元帥府榜近者金師深入奄及郊畿京都失守二聖播遷欲立異姓覆我宗社賴大臣因時權宜濟此艱危以存九廟保全生靈實社稷之大計乃心可嘉深慮官吏士民尚懷疑慮曉諭各令知悉 甲申王率僚屬詣鴻慶宮朝三殿禦容哭移時 詔備車駕法物仗衛等詣南京迎請康王百司庶務各分其半 龍圖閣直學士知揚州許份請王即位於揚州不許份將子也將侯官人崇寧門下侍郎 是日張邦昌詣南京見王且待罪中書舍人李擢太常少卿汪藻同行元祐皇後遣宗室士<娯檠櫍灸肆飼醒汗綾σ蠣芑ぶ士<娯檠櫍懼王曾孫郇康孝王仲禦子也 乙酉王時雍徐秉哲奉乘輿服禦自京師至張邦昌繼至伏地慟哭請死王以客禮見且慰撫之 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屈堅為金人所殺初金人破狹府堅引所部救之圍解堅為敵所執堅曰始吾所以來為解圍也城茍全吾死何憾叱使速殺之後贈三官錄其家五人 丙戌元祐皇後遣內侍邵成章以乘輿服禦來上 尚書司門員外郎宋彥通為右文殿修撰 元帥府以兵馬元帥顯謨閣待制汪伯彥副元帥徽猷閣待制黃潛善並為本閣直學士參議官樞密直學士耿延禧為龍圖閣學士徽猷閣直學士董耘落直字親衛大夫明州觀察使高世則落階官為越州觀察使中興記伯彥等遷職在四月晦今從中興日歷 丁亥詔政和海行法非禦筆修立者許引用初議者請參用嘉祐元豐法以俟新書之成奏可去年九月丙子尋詔祿令用嘉祐斷刑依元豐至是復有此命此事欽宗實錄不書今以光堯會要趙伯總奏狀增入據建炎日歷京東西路提刑司申明乃垂簾日指揮也 起居郎胡交修為集英殿修撰知湖州交修宿孫也宿晉陵人治平樞密副使 司農少卿權戶部侍郎胡思乞罷權職許之 國子祭酒董逌率太學諸生詣南京勸進 門下侍郎耿南仲兵馬元帥汪伯彥副元帥黃潛善進呈赦書事目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張邦昌及應幹供奉行事之人一切不問凡命官流徙者悉放還罪廢者皆復故官職故事登極赦書不及惡逆而士大夫貶責者以次量移敘用至是南仲等一以邦昌偽赦為準議者咎之此為李綱議赦令張本朱勝非秀水閑居錄雲主上登極恩視前為厚者不欲令赦恩薄於偽赦故也參議官趙子崧請一切放常平與系省積欠幕府有難之者王從其請即命著於赦文此據子崧中外遺事 初敵陷晉絳將及同守臣天章閣待制唐重度不能守開門縱士民使出自與殘兵數百守城以示必死敵疑有備遂不復渡河重募人間道抵京城久乃得達王時雍授以官使歸報及是至同州具言二帝北狩王統兵在濟南重即移檄川秦十路帥臣各備禮物欲往軍前奉迎且招其友人成都府路轉運判官趙開入關計事開安居人也 先是尚書吏部員外郎華亭衛膚敏奉詔逆高麗賀靖康登極使者會京師陷膚敏以幣易銀帛得六千匹兩厚貺其使而移文遣之是月末高麗使始離樂賓館凡留明州百三十余日雲 初上皇行至邢趙之間金右副元帥宗傑請觀打圍遂遣郭藥師奏謝上皇曰天時如此非公之罪藥師慚而退燕王俁以絕食薨於慶源境上歛以馬槽猶露雙足上皇道中苦渴摘桑椹食之此並據曹勛所進北狩錄至真定入自東門市人皆哭過河十余日謂管幹龍德宮合門宣贊舍人曹勛曰我夢四日並出此中原爭立之象不知中原之民尚肯推戴康王否翌日出禦衣三襯自書領中曰可便即真來救父母並持韋賢妃信命勛間行詣王邢夫人亦脫所禦金環使內侍持付勛曰為吾白大王願如此環早得相見並之太廟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又宣諭嘗密賜王馬價珠犀合子及王嘗啟決河灌金人為驗勛陽翟人父組宣和中以合門宣贊舍人為睿思殿應制 61jf5h94v4ruzstpo6lrrw8ellfrl4s 西漢演義/078 0 326577 2173362 816820 2022-08-21T12:41:52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七十八回 漢王大兵出成皋|077|079|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漢兵一百萬,雖各諸侯部領,皆是韓信約束,隊伍不亂,旗幟齊整,坐作進退,各有法則。漢王遣張良齎賞賜羊酒犒勞,韓信拜領。張良因便問曰:「元帥人馬調度齊備,今日即可興師,尚不進發,何也?」信曰:「行軍須卜吉地,然後可以屯兵。今日差人踏勘陽武一路,前至徐州,未有善地,惟九里山之南有垓下,高崗峻嶺,前有掩伏,後有遮蔽,漢王生旺之地,項王敗亡之所,此處極好屯兵,差人探看,尚未回復。待有的實,方好進發。」良曰:「某夜觀乾象,漢運甚盛,五星倍加明朗,紫微墾與列宿更光耀,正應主上當成大業,鴻基綿遠,非近代可比。元師可早建奇功,以安天下,解百姓倒懸之苦,某等亦得攀龍附鳳,行雲幸際也。」韓信曰:「大兵在此豈可久住?只待差人回話,便請主上啟行。」   卻說霸王早有細作報入彭城來,說漢王會天下諸侯,總精兵一百萬,自榮陽至成皋,相連八百餘里,前後屯兵二百處,夜則火光燭天,晝則旌旗蔽日,聲勢與往日不同;韓信終日調度操演,陳留敖倉各處運糧不絕,聞說指日進發,從陽武大路而來,要在徐州駐兵,與陛下對敵。霸王聞差人言,尋思當日范增曾說漢王志不在小,後日必成大事,勸我鴻門殺之,以除大患,不思今日果成此大患!急召項伯、項莊、季布、鍾離昧、周蘭等什議:「漢王令起大兵,與朕對敵,奈楚兵止三十萬,各處人馬俱未到,即欲與戰,恐不能取勝。」眾將曰:「江東乃陛下起兵之處,人心治化日久,可差人自會稽以東調取精兵數萬;舒六等處,見今周殷鎮守,一向陛下親證,周殷累次不來協助,可差人問罪,就著彼待罪統本部人馬前來約會以破漢。如臨近郡縣,急行檄文調取民兵,可得數萬。」霸王曰:「周殷久在舒六,聞說與英布甚相得,今英布降漢,惟殷獨存,狼子野心,終非池中物也,不若賺來殺之,以除目前之患。」項伯曰:「陛下之言極當。」於是差千戶李寧齎檄文二道,取周殷,調民兵,疾去早回!李寧一日到舒六見周殷,即將檄文付殷,殷開讀,檄文曰:     周殷久守舒六,兵馬想已精練。目今漢兵與楚會戰,差千戶李寧檄取汝星夜前來,會共與漢決戰,不可如前徵取不至,以蹈防風後來之咎,實取罪戾,非假空言,故檄。   周殷看罷檄文,自思:「霸王勢已孤弱,性又暴橫,我若復去,必遭誅戮。不若因而起兵,獨佔舒六,坐觀勝負,待漢王破楚之後,約會英布降漢,不失封候之貴。」乃謂李寧曰:「舒六多盜賊,我今在此鎮守,一時下可暫離,汝且回去,侍平賊之後,方可動身。」李寧曰:「事有緩急,舒六雖有盜賊,不過一時之患;見今漢楚交兵,事在危急,將軍不作速往救,乃以舒六為重耶?」周殷曰:「在汝以彼為重,在我惟知此地為急。霸王不聽亞父之言,輕信反間,多生疑忌,置我於此地,我正借為養老計耳,豈可暫離?」   李寧知周殷心志已變,不敢再言,辭別過江。一日到會稽,會稽太守吳丹,接檄文開讀畢,知霸王調取民兵,約會與漢交戰,乃隨召左右計議,轉行吳下諸侯,調取人馬,旬日內共起兵八萬,令副將鄭亨管領,同千戶李寧赴彭城見霸王,具說周殷抗拒,不肯起兵,止到會稽及各郡縣,共會兵八萬,前來覆命。霸王聞說周殷無狀,甚怒,就要起兵先殺周殷,以檄韓信,然後破漢。項伯曰:「周殷乃疥癬之疾,何足為慮?漢王乃心腹大患,陛下當急早發兵征進,豈可自緩?」霸王從伯之言,整點三軍並臨近人馬,俱已會齊,共大兵五十萬,預備與漢交兵。   卻說韓信差人踏看九里山地勢,其人寫就圖本,呈與韓信看,信看畢甚喜,乃請李左車商議曰:「九里山乃天生一戰場也,左山陵,右川河,前有照應,後有隱伏,調兵遣將,最好佈置,但不知何以賺霸王到此地,先生必有妙策,請即謀之。」左車曰:「霸王雖欲起兵進發,左右謀臣,必有阻之者,彼若深溝高壘,坐守不戰,我兵勢重,費用不貲,豈能久住?彼卻乘其敝而與之戰,我兵必敗。為今之計須用一人詐降,投入楚營,假作鄉導,蠱惑其心,利而誘之,而霸王為人易於信讒,輕於左導,起兵一來,必入陷井。若霸王此來,決不出元帥之計,破楚之功,在此一舉。」韓信大喜曰:「詐降之人,非先生不可,先生原趙臣,素有重望,若肯善為一言,彼必聽信。霸王倘中計而來,吾戰必勝,先生之功不小矣!」左車曰:「某久在帳下,深蒙知遇之德,圖報無由,若賜差遣,依命就行。但元帥今當早發大兵,某到彼用數句言語,管教項王投九里山而來,助元帥成破楚之功也。」   左車遂辭韓信,帶領原舊趙國數從人,徑往彭城來,先到客店安歇。次日早起到司馬府見項伯門吏,且說:「某乃舊趙國廣武君李左車,投見老大王一面。」門吏入內稟復項伯,伯思李左車乃趙謀士,今來相見,有何說話?遂令左右請相見。李左車與項伯相見行禮畢,伯曰:「聞賢公在齊與韓信為幕客,今何下顧?」左車曰:「趙王不聽臣言,遂命陳餘與信交兵,被韓信背水陣破趙,斬陳餘於■水,臣無處安身,一向在韓信帳下為謀士。豈料韓信因漢王封為齊王,妄自尊大,凡有籌畫,皆自決斷,在帳下者言不聽,計不從,遁去者十常八九。臣聞楚王見今起兵與漢兵交戰,願投麾下,早晚或有何計議,臣雖不才,圖效犬馬,料韓信之謀,不出臣之機括也。」伯曰:「兩國交兵之際,詐謀奇計甚多,恐先生此來,或詐降以探楚之虛實,不敢信也。」左車曰:「大王誤矣,臣不過一謀士,又不能披堅執銳,衝鋒破敵,惟在左右力大王畫計耳,聽與不聽在大王。楚之虛實,韓信時常有人探聽,不待臣而後知。大王若疑臣,是臣誤投其主,為不明也;一身飄蕩無依,為不智也。不若死大王之前,以絕其望!」遂拔左右所佩劍,欲自刎,項伯急抱住,負罪曰:「是某當此擾攘之時,先生從漢營而來,安得不疑?先生亦不可深怪。但語言粗率,似非待賢之禮,幸望恕罪恕罪。」即請左車入坐,相敘款飲,留宿一夜。   次日,引左車朝見霸王,備說左車投降之意,霸王曰:「朕左右正少一謀士,得左車歸降,適合朕心。」隨命左車入見,霸王曰:「朕素聞廣武君之名,當時尚欲趙國取來,為朕畫謀,今日得侍朕前,足有裨益。」左車曰:「臣在趙,趙王不能用臣,遂為韓信謀士;韓信又不用,故一身無主,四海無家,特來投陛下,如嬰兒望父母也。陛下如留臣,臣竭盡駑駘,為陛下效死;陛下若疑臣不用,臣將蹈東海而死,亦不欲為天下棄人也!」霸王曰:「汝既實心歸我,當朝夕奉侍左右,吾將與子有所謀焉。」自此項王留左車為謀士,又見左車語言出眾,容貌動人,霸王甚喜,遂居然不疑矣。   且說漢王屯兵日久,恐糧食不給,謂韓信曰:「此時正好出師,未知元帥以為如何?」信曰:「連日人馬調度齊備,目今就請車駕啟行。」漢王曰:「大軍雖陸續進發,但前驅必須精選兩員大將為先鋒,庶仰體寡人之意,又不可驚擾居民。今預先曉諭前路郡縣,凡有順心投降者,即便安撫存恤,使仍舊在彼管理地方,秋毫勿得干犯,如此方是良將。不知元帥帳下有此等人否?」信曰:「臣前破趙之時,在彼駐紮人馬,因招集四方勇敢之士,臣得兩員大將。皆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向調用,甚得其力,且為人忠直,行事安詳,若命為先鋒,足能與主上建功。」王即召二將相見。二將到帳下,行禮畢,立於王前,王看二將身材凜凜,相貌堂堂,便問將軍鄉貫姓名,二將曰:「臣等自幼不務恒產,惟好弓馬,因秦亂,埋名於泰山登雲嶺,聞韓元帥招納四方壯士,臣願投於帳下。臣一人姓孔名熙,一人姓陳名賀,孔熙先祖原蓼縣人,陳賀先祖費縣人。後移居東齊,遂家焉。」王大喜,遂封孔熙為蓼侯,封陳賀為費侯,一總領精兵三萬,為前路先鋒,二將叩頭謝恩畢,就領兵先行。隨後漢王大兵出成皋,相連數百里,接續不斷。但不知此行與楚交兵,勝負若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77|079|回}}{{明朝作品}} s6l9n1fq6xamtzktiubursa4czll8tn 西漢演義/079 0 326578 2173363 816821 2022-08-21T12:47:59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七十九回 周蘭諫霸王出師|078|080|回}}__TOC__<onlyinclude>   大漢五年八月日,漢王大兵出成皋,韓信為大元帥,遂統領諸將進發。一路孔熙、陳賀二先鋒,秋毫不犯,所到郡縣,望風歸服,二將著令照舊管理,地方百里,簟食壺漿,以迎王師,大兵不覺早到九里山,相連數百里,各立營寨。孔熙、陳賀就朝見漢王,且說:「賴大王威德,一路不動聲色,郡縣望風歸降。」王賞勞二將,就令左右安兩營,守護大營。命蕭何催攢糧儲,以給軍需。又差兩起細作,探聽彭城消息,有信急早來報,好作準備。   不說漢王屯兵於此。早有彭城細作,打聽漢王屯兵於沛郡,星夜報與霸玉。霸王望西指而大罵曰:「吾不殺此胯夫,誓不班師!」便要吩咐三軍,剋日就起兵。季布、周蘭諫曰:「不可!韓信偽計多端,陛下若動怒,才一起兵,必中奸計。」霸王曰:「朕縱橫天下,未嘗受一日之辱,若按兵不動,使諸侯聞之,豈不取笑?」急欲傳旨起兵。周蘭復又諫曰:「漢兵勢重,又兼韓信詭計甚多,陛下不可輕敵。以臣愚見,只可深溝高壘,勿與之戰,發檄文調各處諸侯前來救應,仍差人過江借會稽各郡縣糧米以為軍需,與彼相持日久,彼軍決定疲乏,供給不便,那時陛下以逸代勞,鼓兵而西,一戰可勝,使韓信無以用其謀,張良無以算其策,漢兵四散奔潰,楚兵相襲於後,榮陽、成皋,隨手可得也。若陛下不依臣言,空壁而作,寡不可以敵眾,倘戰有不勝,陛下將何以適從乎?」霸王沉吟不決,遂回宮見虞姬。姬曰:「連日聞漢兵將近,陛下何以御之?」霸王將周蘭之言,訴說一遍。姬曰:「周蘭之言,極為有理。如陛下從其謀,社稷可保無事,不然恐難取勝,彭城亦不可守。陛下當思之!」霸王曰:「明日當與群臣計議。」   次日,霸王會群臣復議之曰:「周蘭勸朕勿與漢戰,此議何如?」李左車曰:「陛下如不親往,漢兵知楚怯也,決進攻彭城。彭城倘不能守,陛下將何往乎?為今之計,陛下統兵急與之戰,如勝,則漢必走矣,如不勝,歸守彭城以為根本,調「取各處人馬救授,亦可接次而來,又兼漢兵久住自疲,我兵乘其敝而攻之,漢兵決敗。陛下捨此必勝之策,而欲從群臣守株之計,不亦誤乎?」霸王曰:「左車之言,正合吾意!」遂傳令起兵,急往沛郡進發。方出城,忽大風驟起,將中軍寶纛旗折為兩斷,三軍盡吃一驚。霸王所乘烏騅馬,行至玉樓橋下,大嘶數聲。周蘭、項伯見霸王此行,各相議曰:「大旗被折,龍馬長嘶,此非吉兆,何不扣馬以止前進?」又著虞子期於後車急奏虞後,勸止進兵。   且說霸王,到十里西關,只見周蘭、項伯大小文武眾臣,俱在駐節亭,請霸王暫且少憩。眾臣時膝近前啟奏曰:「陛下方出城,大旗折倒,龍馬長嘶,此行兵之所忌也。不若旋師,少待數日,再差人打聽漢兵消息,看緩急如何,然後進兵不遲。」霸王曰:「紂以甲子而亡,武王以甲子而興,何驗於彼,而不驗於此?大抵風折旌,馬長嘶,亦偶然耳!豈可大兵既出,內外皆知,復又回師,反致百姓猜疑。倘漢之細作知之,使傳聞於彼,決笑朕之怯也!」隨起身揮動人馬,方欲前進,左右來報:「虞娘娘差人上書。」項王笑曰:「御妻差人上甚書?有何話說?」拆書觀看,乃虞後親筆車中所就也。其書曰:     文王聽后妃之諫而成聖,大禹讀塗山之箴而興夏,自古帝王未有不從諫而成治也。妾本婦人,無遠大見,比聞漢將韓信,詭計百出。須當預為防備。周蘭等之言,字字有意,實為效忠,陛下不可不聽。況今日之行,大風折旗,烏騅長嘶,此上天示警,陛下尤當退省,豈可謂尋常之兆而忽之耶?   霸王觀書,方有趑趄之意,忽李左車急趨近前曰:「適有臣家人過沛郡,親見漢王領一枝兵回成皋,信亦有回兵之意。臣料漢兵太多,軍糧不敷,恐陛下大兵一臨,決難支持。兵法有云:兵多將累,況無糧乎?陛下若乘彼三軍無糧而征之,不戰自亂,必克勝矣。」霸王聞左車之言,遂決意西向,無復留戀。又見前部人馬已行五十里之外,難於挽回,長驅前進,再無有敢攔阻者。   不日早到沛郡,離城五十里安營畢,差人打聽漢王在否?韓信消息如何?去人不多時,回奏漢王大營在城外六十里棲鳳坡,終日高歌飲酒,各處人馬相連結營,絡繹不絕。韓信大營在九里山之東,操練人馬,亦無回兵之意。城中四門不閉,隨人往來。霸王聞說,急召李左車,連呼數次,不知所往。左右來報,昨晚李左車領從人並帶來行裝,徑自逃走,不知去向。霸王大怒曰:「左車實韓信所使,詐來投降,以觀朕之虛實!」召項伯責之曰:「汝不審左車來歷,誤舉於朕前,以為可用,朕一時不察,信其巧言而聽用,誤吾大事者,皆汝之罪也!」伯曰:「臣聽左車素有聲名,因見投降,遂舉用於王前,誤中奸計,實臣之罪。」霸王怒氣不息。周蘭等勸諫曰:「項司馬這是忠心為國,一時未審奸計,輕於舉用。今既大兵到此,且理論出戰應敵之策,不心追悔前事。」霸王從其言,遂黜免項伯,乃重賞周蘭等。當日回帳見虞姬備說:「李左車投降,誘我到此,悔不聽御妻之言!」虞姬曰:「妾言不足借,惟望陛下奮力出戰,恢復鴻基,獎率諸將,同心協力,早奏凱歌,其他不必較也。」霸王曰:「御妻之言,正合我意。」   次日,升帳召諸將曰:「爾等從吾數百戰,未嘗敗北,今日漢兵勢重,不應輕敵,須要倍加用心。鍾離昧領兵三萬在左哨駐紮,季布領兵三萬右哨駐紮,桓楚為前部,虞子期為後應,諸將隨朕出戰。若彼敗,可速追,若彼勝,四面救授,務要仔細提防,各相保守。料一月之間,漢兵糧盡,自然走矣。」諸將拜伏曰:「陛下神算,非臣等所及也。」   不說楚兵安營於沛城之東。且說韓信調度諸軍,各有方向,隨處各有隱伏,兵多而有紀律,將分而有定守,變化不常,隨機運用,十分嚴厲,專等楚兵到來。只見小校報入中軍,左車回漢營,韓信急請相見,備說詐降入楚,盡知霸王虛實。信曰:「若非先生此行,項王不來,吾兵豈可久居?倘各處救兵再到,急難取勝。今幸項王到此,但不知何以使彼深入重地,以中吾計?先生有方略,願聽金玉,以剖群疑。」李左車曰:「元帥想有妙策,故此下問。臣有一言,不知合否?」韓信遂拱手聽左車之言。未知有何議論?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78|080|回}}{{明朝作品}} 7mxrzob062lrvxou1wavw8wuorz2uk8 西漢演義/080 0 326579 2173364 816822 2022-08-21T12:55:22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八十回 九里山十面埋伏|079|081|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韓信欲引項王深入重地,求計於左車,左車曰:「霸王累次被元帥誘引,以致取敗,若復行此計,恐霸王識破,決不追趕。明日出陣當請主上答話,主上以言語激之,而向西急走,霸王性暴,決難容忍,定要追趕。如有左右諫止,臣請中途以身當之,彼想日前詐降之恨,豈肯便罷?臣大笑逃走,霸王愈加忿怒,必然前進。如此可引十數里,可入重地。元帥高見,不知以為何如?」信曰:「此論正合吾意!」隨同左車到漢王大寨,見漢王具說前事,漢王曰:「吾左右須預備大將以當之。」信曰:「即著孔熙、陳賀二將為大王羽翼,王引項王可向西會垓而行,臣於彼處已有佈置。」漢王大喜。君臣密密計議停當。   卻說韓信復到中軍,傳下將令,著大小三軍,聽候發落。次日,諸將俱到帳下伺侯。韓信曰:「主上自出褒中來,與項王五年之間,親經七十餘戰,勞師動眾,萬苦千辛。今項王勢孤力弱,勝負之決,在此一舉。諸君務要竭力報效,各圖裂土而封,以成萬年之業。進當奮勇,退當固守,麾左則左,麾右則右,聽吾指揮,共成王事。」諸將應聲而諾曰:「敢不聽元帥號令。」於是韓信按《周易》佈陣:乾為天,令王陵管之,引副將十六員,大兵四萬五千,旗幟六十四面,在西北方埋伏;坎為水,令大將盧綰管之,引副將十六員,大軍四萬五千,旗幟六十四面,在正北方埋伏;艮為山,令大將曹參管之,照前引軍在東北方埋伏;震為雷,令大將英布管之,照前引軍在正東方埋伏;巽為風,令大將彭越管之,照前引軍在東南方埋伏;離為火,令周勃管之,照前引軍在正南方埋伏;坤為地,令張耳管之,照前引軍在西南方埋伏;兌為澤,令臧荼管之,照前引軍在正西方埋伏。前布八卦,後設五行,左輔右弼,各有方向。夏侯嬰領兵十萬,隨漢王后為應接之兵;子房領兵十萬,在左掖為防護使;陳平領兵十萬,在右掖為救應;使孔熙、陳賀領兵二萬,為羽翼;呂馬通、呂況,領兵二萬,為日月;靳歙領兵一萬二千,副將十二員,為十二方位;柴武領兵二萬八千,副將二十八員,為二十八宿;大將任敖領軍二萬五千,看守漢王大營;劉澤領軍三千,在雞鳴山虛張旗幟,遙為之勢;劉交領兵五千,巡哨後軍;薄昭、孫可懷、高起、張倉、戚思等,各領兵一千,四邊催督人馬前進;陳豨、陸賈、傅寬、吳芮等,各領軍五千,從小路在徐州左近,待楚兵空壁出城,即乘勢入城,捉住霸王宮眷,安撫百姓,勿得擅自搶虜,四門拔楚幟,盡立漢幟;灌嬰佯敗,引霸王入會垓;待霸王敗後,中郎騎將楊喜,與五軍都尉楊武,左軍司馬王翼,右軍司馬呂勝,在烏江左右埋伏。諸將隨韓信擺成陣勢,各有方向,俱已完備。   有王陵等近前曰:「元帥一向操練人馬,佈置軍陣,某等俱已明白。但今九里山去沛縣一百八十里,此時楚兵五十萬,四方安下營寨,元帥欲令某等去九里山埋伏,不知從何路而去?在何處埋伏?不知元帥在何處對敵?主上在何處引戰?請問其詳,以決群疑。」信曰:「某未來此處,與楚交兵,預先數四差人踏看地方,細訪埋伏處所,然後分調諸君,各守方位,如不知去路,何以取勝?九里山在徐州城北,離城九里遠。項王被左車詐誘來沛縣。心甚懊悔,今與吾戰,一敗之後,決奔彭城。吾因算定此山,極好埋伏,不待霸王進城,就令諸君布此陣勢,將項王圍困在內。四邊皆是漢兵,使項王進無所往,退無所守,決欲過大江,以求救應。某又遣四大將在烏江埋伏,項王亦難渡江,此處定然擒獲成功。諸路人馬可往西而行,從固陵北路沿黃河岸邊,從歸德郡繞虞城縣二百里,倒轉入彭城九里山。此山舊名九嶷山,相連有四座山,城東北有雞鳴山,城西有楚王山,城北有聖女山,周迴有二百里。項王到彭城,見城上有漢兵旗幟,決不敢近城,卻從北走。諸君人馬四合而來,豈能出此重圍?某已算定方向,然後敢誘楚兵至此,使往回勞苦,再無軍需,所以為必勝之說也。」王陵等拜伏在地曰:「元帥神機妙算,古今罕有也!」   韓信發落諸將已畢,只見帳下一人高叫曰:「元帥何視人如土木耶?」信視之,乃舞陽侯樊噲也。信曰:「諸將皆有方向,獨將軍未有調用,非信輕將軍也,但有一大任,欲將軍管領,恐一時誤事,則百萬雄師,如無眼目矣。」噲曰:「元帥有何遣用,某竭力前進,如少誤事,決聽元帥以軍法治之,雖死亦不敢怨恨。」信曰:「諸君大軍到九里山,當左者則麾左旗,當右者則麾右旗,當前者則照前而麾之,當後者則照後而麾之,四面八方,轉移佈置,全看中軍大旗調度。目今諸事俱備,惟少此一節,欲勞將軍,於九里山高崗之上,領精兵三千,執掌大旗,指揮三軍,各投方向,又全仗將軍眼明手疾,隨機應變,遠望項王所向之處,以為動轉。」噲曰:「白日可望大旗,若晚間何以為號?」信曰:「晚間執一大燈籠,高豎起山頂上,卻看火把不動,而各占方向者,乃漢兵;若奔走而趨前不定者,為楚兵;揮轉燈籠,自有照應。將軍須用心,不可有誤!」樊噲得令,同諸將向固陵密密進發。止漢王大兵,並左右前後四起,隨韓信與楚交戰,其餘盡數東行不題。   卻說霸王召季布等計議曰:「昨差人四邊探聽,漢兵委的勢重。汝等分為六起進發,仍著鍾離昧、周蘭隨朕防護,以為救應。膚親領兵二十餘萬,其餘三十萬乃六起大將管領,著虞子期守護中軍。」霸王一騎馬早出陣前,傳與漢王:「急早與吾決戰,兩家成敗,在此一舉,不可仍前迴避,卻教韓信暗施詭計,非大丈夫之所為也!」於是漢王全裝甲胄,耀武揚威,來到陣前,要與霸王對敵。未知果與對敵否?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79|081|回}}{{明朝作品}} 4cvifg8hq3ayg9t35t21vyyv78lcg23 西漢演義/081 0 326580 2173365 816823 2022-08-21T13:01:08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八十一回 楚霸王會垓大戰|080|082|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項王出陣,只要與漢王決戰。漢王亦全裝甲胄,出到陣前,與項王答話,左右有孔熙、陳賀簇擁而來。項王大呼曰:「劉邦!前日固陵之敗,免汝一死,今整兵而來,定與吾決戰;況五年之間,經數十場,不曾一日交兵,亦不知汝武藝如問,今日務要決個勝負。」漢王曰:「用兵決勝,在謀不在勇,吾但與你鬥智不鬥力;爾到處不過恃血氣之勇,終取橫亡,豈足為強?」霸王大怒,舉槍望漢王刺來,孔熙、陳賀二將齊出,接著霸王對敵。霸王忿怒,與二將交戰,兩邊大兵各退五十步遠。霸王戰二將,比平日倍加奮力,二將戰霸王,各逞雄威,蕩起一縷征塵。殺到五十回合,勝負未決,霸王大叱一聲,如半空中起一個霹靂一般,驚得二將的馬倒退數步,陳賀急用手拉回馬時,不防霸王一槍,刺中左脅,翻身落馬。孔熙急欲救應,霸王又一槍刺來,急低頭閃過時,槍已搠著盔頂,盔已落地,孔熙散髮逃走回陣,卻得靳歙、柴武二將抵住霸王,以此孔熙不曾被傷。霸王見二將來戰,正欲交鋒,只見漢王勒馬立於高坡上,尚自未退,霸王撇了二將,徑奔漢王,早有夏侯嬰急引兵保定,向東北逃走。霸王揮動三軍,鼓噪前進,盡力追趕。未五里路遠,兩邊漸漸漢兵圍繞上來,季布急止之曰:「漢兵雖前行,人馬不退,聲勢益振,恐是詐計。陛下可收兵暫住,以防攻擾。」項王從其言,正欲回首,只見李左車在前大叫曰:「臣在楚,多蒙陛下眷顧之恩,今陛下已入彀中,不若投降,臣即引見漢王,免遭誅戮。」霸王大怒曰:「前日誤中匹夫之計,正要碎屍萬段,以雪此恨,今又復向我前巧說!」仍又策馬追趕,初時李左車在前奔走,霸王在後緊趕;行了十餘里,李左車忽然不見,惟見漢兵四面殺來,楚兵不得動,急難收拾,被漢兵生力軍殺得四散奔潰。霸王已知深入重地,又聞炮聲不絕,須臾韓信大兵四面八方殺來,圍住了霸王,有季布、鍾離昧等,緊跟定左右,一面協助衝殺,不得脫身。又見靳歙、柴武、孔熙等,仍分兵而出,霸王當此潰亂之際,無心戀戰,只得同諸將殺出重圍。後邊韓信大隊人馬,蜂擁進發,如山崩海沸。霸王回看自己兵丁,不知截在何處,止有數千敗殘人馬,跟隨望前奔走。正在忙中,只見周蘭引本部大兵殺入重圍之中,接應霸王。霸王得周蘭這支人馬,遂衝殺而出,漢兵紛紛攘攘,兩邊退去。   霸王殺至黃昏時候,方到楚營,虞子期接入中軍大寨,方喘息少定,與虞姬相見,備說:「漢兵勢重,恐難駐紮,不若今夜半之時,仍回彭城,再整兵馬,另作區畫。」虞子期曰:「適間傳聞有漢兵一枝,往彭城搶擄宮眷,未知的否?今陛下欲回彭城,恐為徒行。不若乘大營人馬,尚有二萬,並各處逃回者,尚有五萬,合兵一處,今夜起身,前往荊楚湖襄一帶駐紮,重整人馬,養威蓄銳,尚可恢復舊業。不知陛下聖意何如?」霸王曰:「許多官員俱在彭城,傳來之言,未必實的。我欲徑到彭城,取了宮眷,前往山東魯郡駐兵,相去不遠,庶好接濟軍需。」眾將曰:「陛下聽見甚當。」遂暗傳令,著大小三軍快造飯,束裝回彭城。三軍造飯,飯畢已過夜半矣。大兵望東一條大路回彭城。   一日到蕭縣,離彭城五十里,早有漢兵陸續南路進發,遙望東山一帶隱隱旗幟布列,無數人馬,在彼往來。霸王大驚,問左右曰:「此處亦何漢兵之多?想天下諸侯俱會合在此,為之奈何?」鍾離昧曰:「前有漢兵之阻,後有韓信追襲甚急,各路諸侯又屯兵在此,想彭城已為漢得矣。不若陛下同臣等領八千子弟徑投江東,以圖再舉,不可戀戀於此,恐難脫身。古人云:『兵多將累,費用不敷,繫念勞心,決遭困憊。』陛下若不急從臣言,悔無及矣!」周蘭曰:「鍾離昧之言極為有理。陛下亦當俯就。」霸王性躁,大言曰:「朕自起兵以來,所到撲滅,今雖兵多,料漢諸將中,再無朕敵手,何乃棄兵逃遁,使諸侯聞之,不亦恥笑乎!汝等隨吾軍後,看我力戰漢將,若鋒芒少挫,即自殺以示其弱。」諸將見霸王性起,再無人敢諫,遂調動人馬前進。   將近彭城,早有小校來報,彭城四門盡列漢赤幟,彭城已為漢得矣,四門俱是漢兵攔阻,霸王遂下馬,重整戎裝,大叱一聲,向雞鳴山殺到九里山。只見山頂上,一聲炮響,大旗麾動,四面八方圍合上來,西北王陵,正北盧綰,東北曹參,正東英布,東南彭越,正南周勃,西南張耳,正西臧荼,各舉兵器敵住霸王。霸王舉槍敵眾將,金鼓大作,殺氣沖天。霸王左衝右突,一上一下,一往一來,就如龍騰於大海,虎躍於前崖,抖擻精神,力敵眾將。眾將退後,復有薄昭、孫可懷、高起、張倉,戚思五將,截住嘶殺。霸王略無懼怯,戰二十回合,槍刺傷孫可懷,馬衝倒戚思。正趕殺諸將,復有陳豨、傅寬、柴武、吳芮,自聖女山來,谷口殺出,攔住霸王,各舉兵交戰。未及十台,諸將敗走,一日之間,霸王敵漢名將六十餘員,馬未倒退,槍未點地,回視楚將曰:「我今與漢交兵果力弱耶?」諸將曰:「陛下乃天神也!古今威武,再無可比。日將哺矣,陛下可暫安營於此,請娘娘少歇。」於是遂命虞子期請娘娘到帳中相見。霸王曰:「御妻今日被漢兵圍困,一路甚是驚恐?」虞姬曰:「妾仗陛下天威,又得諸將防護,心有倚賴,忘其恐懼。又聞陛下一日戰漢將六十餘員,恐聖體勞倦,亦當將息。」霸王曰:「昔救趙之時,九戰章邯,數日未得飽食,尚獲全勝,今一日之間,何足為勞!」左右聞之,莫不駭然。周蘭等復近前奏曰:「陛下今日雖勝諸將,但漢兵勢重,四面圍困甚緊,今晚須防攻劫,各營更要仔細守把。」霸王曰:「此言正合吾意。」即傳令著大小三軍,今夜省睡,仍令八千子弟俱在軍中左右護防。遂命行廚置酒與虞姬夜飲。   卻說韓信見漢將敵項王不過,急召李左車計議曰:「明日不必與霸王對敵,只將九里山大兵四面圍困,隨處多設戰車,遍插旗幟,相持一日,楚軍糧盡,人馬駐紮不定,自然內亂四散逃走。項王欲出不能,欲守無糧,正所謂內無糧草,外無救援,安得不敗?若與對敵,項王英勇,萬夫難當,徒自摧折,豈為良策?」左車曰:「項王雖然英勇,所恃者諸將與八千子弟耳。縱使三軍雖逃,而諸將與八千子弟,相從日久,決不肯遽散。如有妙計,必得諸將解體,八千子弟離散,項王蓋世英雄,一人之力,亦難獨守。若今日諸將不去,八千子弟不散,雖然無糧,事急奮力,齊心衝殺,我軍不能抵當。項王得出重圍,急過江東再整兵馬,元帥又須一二年,方得平定。不若此時極力攻取,一戰勝楚,大事定矣。」信曰:「先生之言,語語有理,但無人解散楚軍,以施此妙計。必須差人請子房來,看他如何。況子房機變最多,與之商議,定有奇策。」遂著陸賈入左哨,請張軍師來,有話計議。   陸賈去不多時,只見子房策馬而來,遂與韓信、李左車相見,信曰:「近日見項王英勇,諸將不能敵。又見楚將季布、鍾離昧等齊心協助,又有八千子弟相守不去,恐一時復出重圍,投向江東,急難取勝。夜深請先生求教,幸望不吝珠璣,願賜一言以開茅塞。」張良曰:「此亦何難!只是使楚將解體,八千子弟分散,一人孤立,豈能持久?十日之間,項王可擒,天下可定矣!」信曰:「韓某亦如此說,但無人施此妙計,敢請先生求教,想先生必有奇策,幸望明示。」張良遂起身向韓信、李左車前,密密道了數句言語,可使諸將心志懈怠,八千子弟自然離散。但不知其言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80|082|回}}{{明朝作品}} atlaeul5o4iu23l4utb6wr5ah1nbkw2 西漢演義/082 0 326581 2173366 816824 2022-08-21T13:07:13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八十二回 張子房悲歌散楚|081|083|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韓信求計於張良,張良移席近前,密與韓信、李左車曰:「某少游下邳,曾遇個異人,喜能吹簫,音調悠揚,律呂哀切。因與會飲,終日向異人學簫,傳受一月,不覺遂能吹此簫。異人嘗說簫乃古樂,其原本自黃帝,截竹為蕭,長尺有五寸,按五行,十二干支,八音克協,以和天地,乃中呂之氣。後大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古之善吹簫者,有秦女弄玉,仙人蕭史,皆有重名。此簫一吹,使鳳凰來儀,又能致孔雀、白鶴舞於階下;故簫音足以感慨人心,以動歸鄉之思,故曰『樂人聞之則樂,憂人聞:之則憂』。今當深秋之時,草木零落,金風初動,遠鄉之人,情思最是悲切,其夜靜更闌之際,投雞鳴山一帶吹動此簫,悠悠餘韻,耿耿悲聲,使字字為之斷腸,句句為之解體;管教一吹之後,八千子弟不勞元帥張弓支矢,自然離散。」韓信即拜伏在地曰:「先生有此妙技,雖秦女蕭史,不能及也!」良即答禮,相約已定。次日,遂按兵不與楚交戰,四邊多設戰車,增添甲士,嚴加巡哨。仍令蕭相國催管軍糧,各路諸侯分頭運糧,以接濟軍儲。吩咐樊噲山頂上嗚鑼擊鼓,以擾亂軍心。仍令灌嬰時常在楚營左右埋伏,侍霸王或出營衝陣,即令攔阻,催報各營一齊奮力攻戰。   卻說霸王一連三日亦未出陣。有季布、項伯等入營來見霸王曰:「即日三軍無糧,戰馬無草,軍士暗地埋怨,倘有詐變之人,蠱惑其心,必然生亂。事已到此,十分緊急,不若陛下領八千子弟、臣等領各營人馬,同心合力,殺出重圍,投荊襄或江東,隨陛下所往。」霸王曰:「軍已無糧,實難支持,不若殺出為是,但恐漢兵勢重,不能出耳。」季布曰:「臣觀八千子弟,一向隨陛下衝鋒破敵,最能當先,所到之處,無不取勝,漢兵一見莫不風靡。陛下可領子弟兵,衝殺頭陣,臣等各領本部人馬,保娘娘斷後。若頭陣陛下打開,後陣自然以次而退,臣等得出重圍矣。」霸王曰:「爾言甚當。」隨傳令:「著三軍明日隨我衝殺漢兵,以出重圍,俱要奮力當先,勿得退後!」   軍士得令,暗地商議:「我等從軍日久,衣襖破綻,未得縫補。當此深秋之時,天漸寒冷,連日缺糧,救死不能,如何衝殺漢兵?」眾人捱到黃昏之時,將近一更之初,偶聞秋風颯颯,木落有聲,客思無聊,已動鄉關之念;況四野干戈,絕糧遭困,難當愁苦之懷。只見眾軍三個成群,五個一起,正在納悶之際,忽聽高山之上,順風吹下數聲蕭韻,一曲悲歌,清和哀切,如怨如訴,透入愁懷,感動離情,淚下千行,百計難解。一聲高,一聲下,一聲長,一聲短,五音不亂,六律和鳴,如露滴蒼梧,如鶴唳九皋,如聲送玎冬,如漏滴銅壺,愈傷而愈感,愈聞而愈悲,雖鐵石之肝腸,亦為之摧裂,雖冰霜之節操,亦為改移,離散英雄之心,消磨壯烈之氣。其歌曰:     九月深秋兮,四野飛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愴。最苦戌邊兮,日夜傍徨;披堅執銳兮,骨立沙崗!離家十年兮,父母生別;妻子何堪兮,獨宿孤房。雖有腴田兮,孰與之守?鄰家酒熟兮,孰與之嘗?白髮倚門兮,望穿秋水;稚子憶念兮,淚斷肝腸。胡馬嘶風兮,尚知戀土;人生客久兮,寧忘故鄉?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為泥兮,衰草濠梁。魂魄悠悠兮,不知所倚;壯志寥寥兮,付之荒唐。當此永夜兮,追思返省;急早散楚兮,免死殊方。我歌豈誕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謂渺茫。漢王有德兮,降軍不殺;哀告歸情兮,放汝翱翔。勿守空營兮,糧道已絕;指日擒羽兮,玉石俱傷。楚之聲兮散楚卒,我能吹兮協六律。我非胥兮品丹陽,我非鄒兮歌燕室。仙音微兮通九天,秋風起兮楚亡日。楚既亡兮汝焉歸,時不待兮如電疾。歌兮,歌兮,三百字,字字句句有深意,勸汝莫作等閒看,入耳關心當熟記!   張良自雞鳴山,吹至九里山,沿山吹數十遍。又令漢卒學此楚聲,隨處歌之。況當夜靜更闌之時,音韻淒楚,最能悲感。吹得楚營中人人涕泣,個個心酸。初時尚自流淚情切而已,既聽之後,越思越想,遂悲切煩惱,各人便道:「此必是天遣神仙下降,救我等性命,故使吹此洞簫,欲我等逃命。我等若忍饑受寒,守此空營,倘漢兵一衝殺來,連日饑餓,如何抵當俱是死數,父母妻子,不得見面,卻不是逆上天之意?莫若乘此月明之際,早早逃走。倘漢兵捉住,就見漢王,備說楚營無糧,饑餓難忍,又見漢兵勢重,恐難逃生,情願各散回鄉,以見父母,哀告大王,乞賜放生。料漢王仁德必不害我等性命,豈不強似橫死刀劍之下?」眾人商議已定,各束行李,不由諸將號令,一哄都散,四散奔漢。不一時,八千子弟,各營軍士,十散八九。   諸將欲奏霸王,此時方二更時分,霸王與虞姬寢熟,不敢啟請。諸將計議:「三軍已散,止我等千餘人,倘漢王探看楚營空虛,四邊攻殺進來,霸王被擒,我等性命亦難自保。不若雜在眾人逃走之中,夜晚不辨彼此,得出重圍,再與霸王報仇,還有生路。若同霸王一時受死,生既無益於國家,死亦與草木同朽矣,豈非愚之甚耶?」鍾離昧曰:「諸君之言甚當。」眾將遂棄馬,各束行裝,亦同眾軍士逃走。惟項伯自思:「我昔日鴻雁川曾救張良一死,又與漢王結為婚姻,何不往投張良,求見漢王,仍結二姓之好,封拜為侯,不失楚家之後,庶宗祀不絕,豈不美乎!」遂仗劍尋問張良營寨。有周蘭、桓楚二將曰:「我等受霸王知遇之恩,雖死不忍捨去。彼眾人皆是貪生懼死,假為巧說,豬狗禽獸不如也!豈足掛齒?我等糾聚楚卒,見有八百餘人,守定中軍,急請主上醒來,捨死衝殺出去,以圖再舉。若天不佑楚,或霸王遇難,我等一同赴死,生則君臣相聚一處,死則魂魄亦不相離,乃大丈夫之所為也!」二人獨立帳外,獎率八百楚卒,守住寨門。   卻說楚兵並諸將,當此百萬漢兵,如何逃走?因是韓信於張良方吹簫之時,即吩咐灌嬰傳令說與各營,待楚卒四散之時,任從逃走,不可攔阻。以此眾將雜於亂軍中,亦得逃走,遂出重圍。有周蘭、桓楚正欲飛報霸王,霸王已醒,披衣而起,觀望四壁,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少也?」周蘭、桓楚急到帳下悲泣曰:「楚兵被韓信用計,遍山吹洞簫數闋,吹散楚兵,諸將亦皆亡去。惟臣二人糾聚楚卒,止八百餘人,聽候陛下。陛下正當乘此橫亂之時,同臣等急衝殺出去,尚可脫此重圍,不然,漢兵知楚營空虛,協力攻擊,兵微將寡,何以御之?」霸王聞說,淚下數行,遂入後營來別虞姬。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81|083|回}}{{明朝作品}} a2dzainzx20kl7royft1vwbukb4tv5p 西漢演義/087 0 326586 2173394 816829 2022-08-21T13:59:14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八十七回 婁敬議遷都咸陽|086|088|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其人欲見帝,陳說大事,此人為誰,乃齊人姓婁名敬,自隴西過洛陽。因見漢帝購求鍾離昧甚急,遂大笑語左右曰:「量一鍾離昧不過亡國之臣,何足以起大事?吾今欲有一言,為漢家立萬世之業,衍子孫不拔之基,使天下如磐石之安,但無人引進。」左右因以告帝,帝命召見,左右語敬曰:「汝布袍草履,恐非見君之禮。」敬曰:「市井草莽,自有常服,吾衣布袍草履,正為常服,不可易也。」於是入內見帝,帝曰:「汝欲見朕,有事商議,不知何事可言?」敬曰:「昔霸王不從范增之言,舍關中而都彭城,後韓生極諫,遂遭烹,項王以此失天下,今陛下建都洛陽,固非彭城可比;然陛下之意,必欲與周室比隆也?」帝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不同。周自始於后稷,積德累仁數百年,至武王伐紂有天下。及成王即位,以洛邑為天地之中,四方諸侯納貢奉職,道里相均。有德則易以興,無德則易以亡,故周盛時諸侯四夷,莫不賓服;及其衰也,天下莫朝,周不能制,非謂德薄,乃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自豐沛,卷蜀漢而定三秦,與項羽戰榮陽、成皋之間,大小七十餘陣,使天下之人,肝腦塗地,傷痍未起,而欲比隆周室,臣竊以為誤矣!夫秦地,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立具也。夫與人鬥,不扼其吭而柑其背,未能以全其勝也,陛下若捨此而必欲都洛陽,倘他日或勢弱,不能以制天下,使諸侯阻關中之險,則秦政、項籍之強,可立見矣。此天下大事,臣為陛下言之,所謂萬世之業,子孫不拔之基也。」   帝乃間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世建都洛陽,數百年不衰;始皇都咸陽,不二世即亡,洛舊東有成皋,西有殷澠,背河面洛,其固亦足恃也。」帝又問張良,良曰:「洛陽雖有此固,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關中左殽右函,隴蜀沃野千里,阻三面而固守,獨一面以制諸侯,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婁敬之言是也。」於是帝從敬之言,擇日車駕遷都咸陽,號婁敬為奉春君,賜姓劉氏。頒詔天下,以正月建寅為歲首云,自此遂建都咸陽,天下無事。群臣上表稱賀,表曰:     陛下以神聖戮定四方,以威德制服萬國;華夷混一,禮樂同文;垂山河帶礪之盟,慶龍虎風雲之會;建昭昌運,衍大宗小宗之蕃;鞏立皇圖,成一世萬世之統。前臨沙苑,浮旺氣以帝從;後枕滸崗,鎖煙雲而出秀。藍山右繞,華嶽東環,依終南以為城,乃天造巍然之險;順涇渭而為守,實地設自然之雄。奠安天府,坐享金湯,臣薄得以共沐王猷,同瞻夏紀,允升蓬萊之境,隨登鳳翥之台。臣等不勝慶賀欣躍之至。   漢王覽表甚喜,大設筵宴,搞賞群臣畢。各散。   帝獨坐匣殿,因思鍾離昧久不來見,恐包藏禍機,終為後患。次日,召眾臣問曰:「鍾離昧久不來見,汝等獨無一個知之者。」季布出班奏曰:「臣當時與鍾離昧逃避之時,曾問彼欲往何處避難。彼亦不隱,就說韓信與彼,日交甚厚,欲投信處藏避。但不知此時還在否?」帝聞布言,愈加憂疑,召陳平問曰:「韓信隱藏鍾離昧,必有深意,欲差人尋訪的實,捉來以除後患。但不知必用何計可得獲?」平曰:「此事不可太急,亦不可緩。急則轉移於他處,恐難得獲;緩則養虎成患,終必生亂。陛下須差一心腹之人,假託別事,暗行體訪,如果在信處,用言調撥,令彼自殺,庶為善處。」帝即差隨何吩咐:「前往郴州修造義帝陵寢,順路過西楚見韓信,打聽鍾離昧消息。如果在彼,汝可如此如此調撥,使韓信殺鍾離昧,以除後患,乃汝之功也。」   隨何領帝命,即往楚國來。一日,到楚見韓信,備說前赴郴州,修造義帝陵寢,因想大王舊日恩德,特來一見。信甚喜,設酒相待,信問朝中大小事務,隨何一一告知。因看左右無人,何近前附耳曰:「前有人告大王隱藏鍾離昧在府,漢帝乃叱之曰:『楚王受一國之封,豈有容叛臣之理?』帝雖不信,但左右俱有譖言,又聞季布說,鍾離昧曾約會大王處隱藏,今滿朝人知盡之,惟蕭丞相再三迴護,帝尚在猶豫之間耳,某受足下知遇之恩,不敢隱諱,特此為足下言之,足下當急為之處,庶塞人言也。不然,恐此事一漏泄,足下徒重友道,而難免負國之名,開國之功,遂成畫餅。足下其熟思之!」韓情被隨何一篇話,說得半晌無言。深自懊悔,徐言曰:「據大夫之言,必是如何,方可以決帝之疑,塞眾人之口?」隨何曰:「惟殺鍾高昧,獻上咸陽,則自然無事矣。」信曰:「鍾離昧乃我數十年故舊,何忍殺之?」何曰:「足下若重友道而輕國法,禍不旋踵矣!」信曰:「大夫之言是也,容吾思之!」   於是韓信復與隨何飲數杯,相別而出。韓信急到後花園小閣中,見鍾離昧,具道前事,昧曰:「將軍將何以處我?」信曰:「惟遵國法,將子首級獻上咸陽,庶我無禍矣。」昧曰:「我若存,漢王尚不敢害將軍;我若亡,漢王必隨手殺將軍矣!」信沉吟不決,遂有不殺昧之意。隨何住數日,見無動靜,即密差人馳書回報帝,遂辭信赴邯州而去。   且說帝早朝畢,正與眾臣議事,忽左右來報,有一人告譏密事見帝,帝召相見,其人近前即奏曰:「韓信自封楚之後,奪民田以葬父母,陳兵馬以擾郡縣,隱藏楚亡將鍾離昧,不行出首,久懷異志,實欲謀叛。臣體訪的實,星夜飛報陛下。請陛下急早圖之!」帝聞奏,召陳平等曰:「韓信侍功妄作,此時本欲據齊,以圖大事,後因改封於楚,心實怨謗,今觀隱鍾離昧,不行投首,愈見有謀叛之意。」眾臣聞帝言,各奮然要領兵往擊之,陳平因進言曰:「不可!韓信非他將可比,所居之地,正當淮蔡之衝,帶甲數十萬,倘一生變,其勢不可當,豈特項王之強而已哉?汝諸將一時不平之氣,欲與韓信爭衡,吾知不戰則已,戰必取敗。」帝曰:「如先生之言,當可以處之?」平曰:「以臣愚見,韓情當以智擒,不可以力取。」帝曰:「其智安在?」平曰:「臣有一計,不動干戈,使韓信束手就擒,陛下自然銷將來之患。」不知其計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86|088|回}}{{明朝作品}} monapztdzpxv7g7pzc6dh01075z1f0i 西漢演義/088 0 326587 2173396 816830 2022-08-21T14:08:3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八十八回 漢高帝偽游雲夢|087|089|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帝問計於平,平曰:「韓信變詐百出,人不可測。以臣愚見,惟陛下偽游雲夢,可以擒信耳。蓋古者天子四時巡狩,隨東西南北,各有所適,以觀民風,陛下命駕出遊雲夢,會諸侯於東楚西界,傳制有出巡而不至者,命將統兵代之。韓信聞陛下駕幸東楚,必出郊侯駕,待渴見之時,即便令武士擒之。此特一人之力耳,不尤勝於諸將勞師動眾,然後以決勝負耶?」帝聞平言甚喜,乃降詔告東路諸侯:「朕於庚於六年冬十二月,駕幸雲夢,會諸侯,以省方觀民,欲彩四方風俗著為令典,以示天下。如有不至者,命將統兵征之。」帝同文武群臣,出離咸陽,至陳蔡,英布、彭越等自東路迎接漢帝不題。   有韓信聞帝詔旨,與左右計議曰:「前日隨何傳說漢帝知我隱藏鍾離昧,有人讒言害我,欲殺鍾高昧以塞人口,我念鍾離昧乃故舊,不忍加害。不意帝出遊雲夢,倘知我隱藏鍾離昧,決疑我有他意。不若還依隨何之言,殺昧以見帝,庶解帝疑,而塞人言也。」於是到後花園見鍾離昧,備說:「漢帝出遊雲夢,恐知汝在我處,決疑我與汝交通,不惟無益於汝,亦無益於我。今欲殺子以獻於帝前,以釋我罪,此出於不得已也,汝亦不可怨恨。」昧曰:「將軍不可自誤!今日殺吾,不日即隨手殺將軍。前日之言,非詒將軍也。」信曰:「寧帝負我,我決殺汝,以表我無叛心也。」昧乃大罵曰:「胯夫何乃無情如此!全不念我昔日之義!恨我不見汝死之日耳!」遂引刀自刎而死。   卻說鍾離昧自殺,韓信遂將昧首,前來雲夢見帝,帝曰:「鍾高昧隱藏許久;見我出遊雲夢,事機已露,然後來見,非汝本心殺昧也。」喝令武士將韓信縛了。韓信大叫稱屈,帝口:「汝如何稱屈?」信曰:「臣乃陛下開國功臣,無罪而縛之,這不是冤屈?」帝曰:「汝葬父母而侵奪民田,使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怨聲載道,非所以藩屏王家,其罪一也;無事陳兵出入,以示威武,使四方見之者莫不寒心,其罪二也;鍾離昧為楚臣,爾無故隱藏在家,意圖為心腹爪牙,其罪三也。有此三罪,反狀已露,以此縛汝,汝復何說?」信曰:「葬父母,陳兵出入,隱藏鍾離昧,三事皆有分解。臣昔布衣時最貧窘,父母死無葬地,偷殯於他人地上。今受封王爵,正欲榮顯父母,遂起造墳墓。相鄰民地,修築牆垣,未免少為侵佔,臣初不知,非敢有意侵奪之也。陳兵出入,非敢無事擾民,蓋為陛下初得天下,楚之餘孽尚在,若不示其威武,則人心不知畏懼,恐復生亂。臣時常領兵出巡,正欲與陛下除殘賊,以安地方耳。鍾離昧與臣舊交甚厚,臣在楚時,項王屢欲殺臣,深得昧救兔,臣不敢背德,以此隱留在家,正欲面見陛下,開陳其賢,欲期留用。今聞陛下聽信讒謗,遂不得已殺之,投見陛下,臣無他意,何為有罪?」帝曰:「汝昔日伐齊,不顧酈生說降之功,必欲矯詔得齊,而求假王,汝意已有擅專之僭;後我被楚兵圍困成皋,屢次求救,汝坐觀勝負,略無救援之意;既改封於楚,終日怏怏不樂,汝心反覆不定,終必作亂,今我出巡雲夢,知汝必來相見,就擒之,汝有何說?」信聞帝言,長歎曰:「誠如人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帝聞信言,尚猶豫不決,遂收楚王印。仍縛於車後。   帝車駕行至雲夢,離三十里,天色已晚,帝下車,乘白龍馬,按轡行到一大林。方入林,忽龍馬咆哮,想林中必有刺客,即令樊噲帶百人入林探看。噲入林搜看,見一壯士,年近三十,挽弓帶箭,藏於林中,噲即捉住見帝。帝曰:「汝何人?在此隱藏?」其人曰:「臣乃准陰一少年,蒙楚王韓信厚恩,昨聞陛下不知因何罪縛信,以此藏於林中,等信過,欲劫奪之耳。」帝曰:「汝非劫信,實欲射我。幸賴龍馬示警,未遭汝害,若我誤入林中,必遭毒手矣!」令左右擊死,左右軍舉金瓜將壯士打死。韓信在車後,聞少年藏林中被害,甚悼惜。   於是帝車駕宿翟陽。次日啟行,過洛陽,抵關中。群臣朝見畢,大夫田肯上言曰:「陛下得韓信冶關中,以成不世之業,其功甚偉。乃聽人言,偽游雲夢,械係信以歸,臣見之不敢諱。且關中乃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向下而臨請侯,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夫齊地東有瑯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懸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此二國皆信之功,今陛下坐享秦土,他日皆封親子弟以為齊王,卻乃聽人言而欲誅信,臣以為陛下甚寡恩也。」帝曰:「大夫之言,誠為有理,但信久懷異志,恐終為亂,朕心不能無疑。」田肯曰:「陛下如疑信,但使住居咸陽,不假兵權,則自然無他慮矣。」帝從其言,即差人押韓信入內,當時釋放,復面諭曰:「將軍自背楚歸漢,朕築壇拜將,付以重任,朕待將軍不薄,後封齊改楚,受封王爵,報功之典,可謂甚厚。不意將軍乃蓄養楚臣,意在他圖。今繫縛於此,本欲重處,念開國元勳,姑免其罪,仍封為淮陰侯,隨朝聽候,如果洗滌舊行,赤心報國,尚照王爵封賞,決不負將軍破楚之功!」韓信遂謝恩而出,悒鬱不樂,稱病不朝,責羞與蜂侯等同列也。   自此帝在咸陽無事,命叔孫通典禮,蕭何定律,立宗廟社稷,冊劉盈為太子,帝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之禮。太公左右家人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今帝雖為人子,乃天下之王,太公以一家論之,則為父子;以國家論之,則為君臣;豈可以人主而拜臣下耶?」太公始悟失禮,遂於一日帝朝見時,太公擁帚立於門側。帝見之大驚,急扶太公曰:「大人何乃行此禮耶?」太公曰:「帝,人主也,豈可以我一人,而亂天下之法?」於是帝命群臣,議尊大公為大上皇,頒詔曉告天下,詔曰:     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前日天下大亂,兵革並給,萬民苦殃,朕親披堅執銳,自率士卒,犯危難,平秦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訓也。諸候將軍群臣大夫,已立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群臣皆稱賀。帝設筵宴燕會群臣。   忽有大使來報:馬邑縣宰差人飛報消息,言說韓王姬信因匈奴攻急,遂帶本部人馬同謀反,侵佔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黃等議立故趙將趙利為王,聚兵三十萬,搶虜郡縣,民不安生,乞請陛下發兵剿除,帝聞奏,急召陳平等會議,有要調臨近兵馬會同截殺,又有要遣將徑往太原征討,眾人紛紛相議未定。帝曰:「汝等所見,未足以制服群凶,朕須親統大兵到彼,調取各路人馬攻擊,庶得直搗北地,使賊虜無復猖獗矣。」未知御駕親征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87|089|回}}{{明朝作品}} 6zpchegfioaz5etktn7uuch56epxdhf 西漢演義/089 0 326588 2173399 816831 2022-08-21T14:16:3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八十九回 漢高帝兵困白登|088|090|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帝欲親征韓王,預先差十千戶前往太原白登等處,探聽虛實,帝隨後領精兵三十萬,大將樊哈、曹參、靳歙、盧綰等二十員,命蕭何守關中。卻說韓王姬信居晉陽,冒頓居代谷,兩處俱知帝差人探聽消息,卻將精壯人馬,井牛羊頭畜,俱存匿於山後,止將老弱士卒,贏瘦牛羊,顯露營外。十千戶見了,急回奏帝。時已住兵於趙城,即欲起兵前來。陳平等諫曰:「匈奴包藏詭譎,又兼姬信相與烏合,恐有變詐,仍須差的當人打聽的實,方可進兵。」帝曰:「冒頓、姬信之強,較之項羽六國為何如乎?」曰:「冒頓亦皆勁敵,不可輕易。」帝又差劉敬探看,敬去數日,回奏帝曰:「兩國相敵,正宜矜誇,乃見其所長。今冒頓屯兵之處,皆是贏瘦老弱之兵,惟見其所短,而未見其所長,此必是強而示之以弱也,故將奇兵勁卒隱藏於他處,而使老弱者顯露於外,欲陛下見而不以為強,倘不知而誤犯其境,必遭圍困。陛下當遣將哨探,果得的實,陛下然後進兵下遲。」帝叱之曰:「汝以舌口得官,今乃妄言強弱,阻吾軍情,使人心搖動,汝必受韓王私囑,故此惑吾耳!」遂命左右將劉敬械係於趙城,急傳旨著三軍拔寨起兵。   一日到平城,先著樊哈探看,果見冒頓人馬欠整,兵勢甚弱,屯兵於城北小松山,大約不過數萬,回奏,帝笑曰:「劉敬與北番相通,恐朕大兵親臨,遂回說有奇兵埋伏山後,欲朕按兵不動,彼卻夜遁遠去。看此偎鄙,真拉朽之易,吾何畏彼哉?」即揮動三軍,急趨進城,到中軍坐定,點押三軍已畢,將黃昏時候,只聽城外四邊沖天炮響,不知多少人馬,蓋地而來,帝急差人上城探看,回報周城一帶,前無番兵,與昔日楚兵大不相似,有百萬之勢,遠望數十里,俱人把相連不絕,帝聞報大驚曰:「悔不聽劉敬之言,果中此奸計!」召陳平曰:「孤城被圍,番兵勢重,為之奈何?」平曰:「番兵喜爭而樂鬥,臨陣之時,勇敢向前,我兵決然不可以力衝出,只可以奇兵惑之,庶出此重圍,不然恐難敵也。」帝曰:「計安在?」平近前附耳曰:「臣聞冒頓平日最寵愛閼氏,凡事悉聽閼氏主張,寸步不相高,冒頓不敢納別室,臣今帶一人,姓李名周,其人汲善畫工,連夜著此人畫一美人圖,五色裝怖,極其豔美;密令一二人付千金,私行買求番營左右,餘外再備金珠,並此圖轉與闊氏,冒頓若攻城緊急,就將此美人投獻,乞夫人轉道,閼氏若見此美人圖,恐冒頓納用奪寵,定勸冒頓退兵,待冒頓人馬一退,陛下統大兵而出,則可以脫此圍矣。」帝曰:「此計甚妙。」   於是陳平即使畫工,連夜畫成美人圖,遣的當一二人,身藏金珠,先密密出城,買求左右引入閼氏營,次後卻將金珠美人圖獻上。閼氏曰:「金珠我可收用,這美人圖要何用?」差人曰:「漢朝皇帝因見冒頓大王圍困甚急,願將此美人獻上,先將此圖與娘娘轉達,日後以為照應。」閼氏看罷圖,自思:「若漢家進此等美人來,冒頓定寵愛他,卻將我置於何處?不若著冒頓退乓,放漢天子回去,他定捨不得美人投獻,卻免此後患。」遂對差人曰:「你拜上漢天子,不必進美人來!吾明日就著大王退兵,不可教他勾惹大王。」差人曰:「若娘娘肯勸大王退兵,漢天子年年與娘娘進貢,亦不肯將美人進來,著娘娘生氣。」於是閼氏至夜,謂冒頓曰:「漢天子今圍七日矣,許多人馬在內,不見動靜,此是天佑神助,非同小可;又有天下諸侯拱手歸服,不可圍困他。倘各處兵馬來救應,豈不惹起事來?你與我不得長久快活?」冒頓曰:「你也說得是,我明日就放他。」   次日韓王姬信聞冒頓有放帝之意,急過東營來會話,便說:「大王已將漢帝圍在城中,聞說今日要放他,卻是放虎歸山,終必有患。我又聞說漢帝差人獻美人圖引誘大王,卻密使夫人向大王方便,大王今日只可問他:要有美人,方許釋放;若無美人,仍舊圍城捉他,他決是無美人,不過假說以欺哄大王也。」冒頓從姬信之言,即差人城下答話,便說:「你漢家說有美人,如在城上獻出美人之面來,我大王便放漢天子出城;若是妄說,今日便著實用力攻打,決不放你。」城上人聞說,奏知漢帝,帝即召陳平曰:「冒頓要美人親看,方許放出城,此事如何?」平笑曰:「臣已算定冒頓決要美人看,臣前日已作木偶人,裝扮五色,穿好衣服,捱到近晚,恍惚於燈下獻出城上,使他見之,決放陛下出城矣。」帝王大喜,即著人回說:「美人今晚俱到城上,任大王看模樣揀取。」冒頓聞說甚喜,等到將晚,冒頓親到城下觀望城上,只見燈光之下列美女二十餘人,俱花容月貌,如天仙也,冒頓見之神魂蕩漾,即吩咐開放大路,放漢帝出城,即時帝同大小眾將,並人馬盡數衝圍而出,星夜前走;又令樊噲、曹參、周勃、王陵四將,領三萬人馬斷後,以防冒頓追兵。   冒頓待漢兵退之後,急上城取美女,燈光之下,近前觀看,卻是二十個木隅人,掩於城垛之傍,冒頓看了大怒,即遣大將王壙等追趕,才然前進來到三十里遠,卻被樊噲等四將,分頭衝出,王壙防有兵,被哈舉戟大喝一聲,遂將壙刺於馬下,番兵大敗奔潰。眾將不敢戀戰,隨撥轉人馬,回太原大路,趕上漢帝,一同趨趙城。   帝到城中,取出劉敬,即時釋放,慰諭之曰:「朕一時不聽汝之言,誤入白登,圍困七日,幾致敗事。幸賴陳平設計,逃歸出城。朕初被十人所誤,故有此行。」遂將十人拘來殺之,重賞劉敬,加封為建信侯。   次日,起兵南行,帝過曲逆縣見城垣壯麗,六街三市,人煙湊集,鄉村鎮店,相連不絕,因語左右曰:「壯哉,此曲逆縣也!吾行天下,惟見洛陽與是耳。」乃告陳平曰:「朕得卿,屢出奇計,皆成大功。今白登又賴卿之謀,得出重圍,就以地封卿為侯。」平曰:「非臣之能,乃陛下洪福,隨到自有暗助。」是日敕封陳平為曲逆侯,平叩謝恩。   帝大兵遠至長安,見蕭何治未央宮甚壯麗,乃怒曰:「天下方洶洶,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正當節用以示民儉可也;何乃制度過侈,以傷民財耶?」何曰:「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示威,且無令後世復有所加益也。」帝曰:「今宮室既成,朕豈敢以獨享?」即令左右迎請太上皇至未央前殿,大排筵宴。太上皇車駕幸臨,見其金碧輝映,殿閣崇高,洞府瑤他,亦不過是;又見水陸大備,笙笛節奏,錦衣花帽,列於階前;王公宰相,奔走堂下,心中歡悅,帝乃奉玉厄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兒之力;今邦之業,孰與仲多?」太上皇大笑曰:「尚不如也!」帝亦大笑,群臣皆呼萬歲,亦皆大笑。筵宴畢,帝同群臣送太上皇回宮。   次日,帝驀然想起韓信,因問左右曰:「近日韓信稱病不朝,朕思其平日之功,欲召一見。」隨令左右召韓信入朝相見。未知相見之時,有何話說?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88|090|回}}{{明朝作品}} 7xwta8hjab3f57b8ghpucr282m2bxd9 西漢演義/090 0 326589 2173400 816832 2022-08-21T14:24:05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回 張良從赤松子游|089|091|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帝思韓信,欲召相見,信聞,即入朝見帝,帝曰:「卿久不相見,朕甚思之,召欲一見耳。」信曰:「昔臣破楚之時,每十餘日,未得飽食,因積久成病,今無事閒居,舊病又舉發,臣亦仰思天顏,恨不能常常相見。」帝曰:「卿有疾當迎醫調治,不可遲緩。」信曰:「臣平日居家無事,便生疾病;苟多事之時,則無疾矣。」帝曰:「卿乃有用之才,故能幹濟事變,不可棄置耳。」又與從容論諸將何人可以禦敵?何人可以將兵?何人可以將兵之多?何人可以將兵之少?信一一陳說,皆中肯綮,帝甚喜。又問曰:「如我能將兵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兵十萬耳!」帝曰:「我與將軍何如?」信曰:「臣多多益善耳。」帝大笑:「多多益善,何乃為我擒也?」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能將帥,此臣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乃天授,非人力所能及也。」帝聞信言,益喜,而心實疑忌,恐終為亂也,仍令私宅養病,而卒不大用。信辭帝回家,悶悶不語。   不說韓信閒居,卻說張良自韓王姬信謀叛之後,每托病閒居,終日辟穀。有人相見者,便說:「人生天地問,如白駒過隙,百年一瞬息耳!吾欲退處深山,修仙學道,為長生之計,一切功名,如浮雲往來,漠然無動於中。但今蒙帝眷顧,未忍捨去,其實此心終不欲誇金紫,戀繁華,居高堂,列鼎食,而貪人間之富貴也!又況一身多病,血氣日衰,若不急早修養,恐他日精氣既耗,神下完體,雖欲藏修,亦無及矣!」左右亦將此言時常奏帝,帝以此每見良稱疾不朝,心不甚疑。一日,帝因探之曰:「朕自先生之教,累建大功,欲以大國封之,以報先生也。」良曰:「臣始從陛下入關,言聽計從,多偶中,殆亦大授,非臣之能也。今封臣為留侯,此布衣之極,於臣足矣。顧受封之後,已領陛下洪恩,即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導引不食,為長生計耳,如金紫輝映,玉食滿前,人所深願而不可得;但臣弱體多病,實不堪此滎貴,非敢負聖恩也。」帝見良辭意懇切,遂准養疾,仍令一月一入朝,就居咸陽僻靜之處。   良自稱病之後,杜門謝客,修真養性,一月止隨群臣朝參一次;退朝之後,凡百不動於心。一日,良閒居,有子張辟疆進言曰:「阿翁今為帝師,累建大功,位至三公,正當玉食萬鍾,安享富貴,與國咸休,為萬代元勳,亦非過分。何乃杜門謝客,居此寂寥之地,甘受清若,其意何謂?」良曰:「是非爾所知也。世之貪富貴者,樂功名之既成,喜榮華之眩目,享崇坐高,一呼百諾,妻妥滿前,笙簧盈耳,遂謂平生之志,此為極矣。豈知位極人臣,天下所忌,處高未有不危,處滿未有不溢,君疑其權重,天惡其太盈,投間抵隙者,得以用其心,起謗生讒者,得以乘其弊;一旦天顏動怒,眾口交攻,無計可挽,無地可逃,身既就戮,妻子為奴,富貴榮華,轉眼皆空矣,豈如我今日,靜觀雲水,笑傲江湖,醉裹乾坤,壺中日月,獨居一室,萬慮沉消;雖處寂寥之濱,而胸中快樂,雖甘黎藿之食,而物外逍遙,寵辱不驚,無關利害,閒來養老氏之玄虛,靜時觀萬物之自得,足以保身惜命,以樂天年,使爾等安居常業,永為良臣,不亦愈於春花之富貴乎?」辟疆拜伏曰:「今日始悟阿翁辟穀之意,乃明哲保身之說也。」   後張良每閒出遊,往谷城之東,忽見黃石一片,乃悟曰:「昔圮上老人曾說:『他日谷城遇黃石一片,即我也。』今日果見黃石,則前日之言應矣。」因俯伏向石而拜,遂建祠以祀之。   不說張良導引辟穀,修真養性。卻說單于因帝以美人計哄誘出圍,遂糾合大勢人馬,侵擾邊庭,搶擄郡縣,屢有飛報奏帝,帝甚患之。劉敬進言曰:「陛下初定天下,士卒疲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父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以仁義說也,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彼必慕以為閼氏,他日生子,必為太子,冒頓在,固為子婿,冒頓死,則外孫為單于,豈聞外孫與外祖抗禮者哉?」帝曰:「堂堂中國,奄有四海,況兵甲尚強,國勢不弱,再無他策以御外敵,乃以我公主而為腥臊犬羊之配,是何道理?使諸侯聞之,不亦恥笑寡人乎?」敬曰:「白登之圍,陛下所親見,況數年以來,與楚七十餘戰,百姓殺傷者,不知幾百萬,陛下今為天下之主,當以民命為重,何苦終日興師動眾,以疲天下,則百姓何所望乎?今日請和,雖屈一時,實為天下百姓,且陛下不欲以親公主妻之,急令人秘密取庶人之女,藏於宮中,假為公主,臣即為使,齎詔奉公主前與講和,使彼罷兵休爭,陛下無北顧之憂,豈不為長遠乎?」帝從其言,即令劉齎詔奉假公主前往太原與冒頓講和。   一日,劉敬到太原,先差人與冒頓答話,備說漢帝以公主為妻,結為婚姻,盟約為親,誓不相侵,冒頓聞說甚喜,即出城迎接詔書,請劉敬入城,先將公主安歇於公館,冒頓與敬相見,開讀詔曰:     五帝相禪而道隆,三王德盛而服遠;中外雖殊,咸歸正統。茲者冒頓兵入太原,侵擾土士,跋扈罔恭,似非革命。昔者白登之圍,誤中詭計,今已明章紀過,振赫王師,張皇北伐,欲雪前憤,群臣屢叩闕上言,勸朕講和,復前日美人之盟,結胡越一家之好,仍封爾為單于王,以長公主配爾為後,永結絲籮,百世不逾。詔書到日,勿違朕命。故茲詔示。   冒頓讀詔書,望南叩首拜伏。即差人領胡樂番姬,導引公主入內,置酒款待。自此冒頓遂與漢和親,皆敬之力也。   卻說劉敬和親畢,回朝見帝,帝大喜,重賞劉敬。敬因言:「秦中新殘破,地饒民少,況又北近胡虜,東有六國強族,一旦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願遷徙齊、楚、燕,趙、韓、魏之後,及豪傑名家,開墾肥田,住居關中,無事以備羌胡,有事可以東證,此強本之術,長久之策。」帝曰:「善!」於是徙六國之後,並諸豪傑十萬餘口。   是時關中無事,帝每輟朝,寵幸戚姬,又見所生趙王如意,年已漸長,資性聰敏;見太子盈柔弱,欲廢之,要立趙王如意為太子。遂與諸大臣商議,群臣皆諫諍,數日不決,時有上大夫周昌執笏上殿,大叫曰:「不可不可!陛下此舉,乃取亂之道也!」眾人大驚。不知周昌如何諫帝?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89|091|回}}{{明朝作品}} 8p5e82jwcnpv7kveqvj7xjzrexwujqb 西漢演義/091 0 326590 2173401 816833 2022-08-21T14:33:18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一回 陳豨監趙代謀叛|090|092|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帝欲廢太子。群臣力諍不能決。周昌執笏上殿,面折廷諍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已預知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實決不奉詔。」帝遂大笑,知昌為忠,乃從其言而罷。帝入宮,備將群臣之言,告知戚姬,姬曰:「陛下如肯憐愛如意,不在一時,後日徐徐圖之。」帝曰:「愛卿之方是也。」   卻說趙代郡守差人飛報,大勢番兵搶擄代州,人民逃竄,郡縣不能御,若不急為剿捕,恐趙之地亦下能保。一日之間有三五來報。帝急出朝召群臣計議,陳平曰:「當此之時,英、彭各建都梁楚,一時不可遽到。韓信致仕,又無兵權,亦不可用,惟相國豨足智多謀,武勇出眾,可堪為將,其餘不足以御番軍也。」帝即召陳豨撫之曰:「朕久於兵馬,倦於遠行。今番兵侵擾代州,聲頗大,特差汝統十萬精兵,就將韓信所制兵器,付汝管領征進,代朕一行。汝當用心!征討成功之後,就封汝為代王。」豨曰:「臣奉陛下詔命,敢不策勵前進?但兵馬尚少,恐不足以御番兵:」帝曰:「付汝符印,所到之處,如兵馬短少,可行文移調取,亦足為用也。」   豨領帝命,即辭帝領兵十萬,赴代州征番。因過韓信私宅,豨想:「我平日受韓信恩德,又蒙指教兵法,至今不能忘,我就一見,以求良策。」隨將兵駐紮城外,遂領數十從人,來見韓信。各施禮畢。豨曰:「臣奉帝命,領兵前往代州征番。仰公之盛德,敬來一見,欲求良策,以為破番之計。」信就留豨小飲數杯,以手相挈,避退左右。因長歎曰:「今君征番成功之後,與我破楚孰為大小?」豨曰:「破番之功,一小國耳;破楚之功,乃萬世之功也。豈敢論大小哉?」信曰:「我以如此大功,一旦廢置不用;君若破番奏凱,朝為王公,暮則匹夫,就如我今日樣子也。」豨曰:「必如尊公,有何指示?」信曰:「君所居,天下兵精之處也,況君又為主上親信之倖臣也,人言君叛,主上決不信;若有傳報疊至,主上必怒,而就往征之,我卻為君從中起兩勢夾攻,天下可圖也。乘此可為之時,不可自失。」豨曰:「謹奉尊公之教。」二人相別議定而去。   陳豨至城外領兵啟行,一日大兵到趙代,陳豨吩咐安營,且未可輕動,待我探看番兵虛實,然後方好進兵。諸將各扎住營寨。陳豨差人扮作番人去緝訪,差人去數日,回復陳豨說道:「番兵有四個大營。每營有五萬人,番王在代州城外,另立一老營,約有三萬人馬;沿四營之外,又有騎兵百萬巡哨,遍山滿谷,通是番兵,聲勢甚大。如今番王手下,有一大將名叫哈廷赤,使一柄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元帥若先制服於此人,番兵自然遠遁矣。」陳豨聞差人之言,甚喜,重賞差人。隨令部將劉武、李德、陳產、楚招等眾將近前曰:「番兵勢重,不可力敵,當以智取,爾諸將當如此如此,方得取勝。」諸將得令,各領兵而去。   次日陳豨領兵出陣,搦番兵交戰。番王一馬當先,與陳豨答話。王曰:「爾漢主與冒頓講和,又將公主與他為妻,爾漢王怕他,我的人馬又多,偏不得漢主一些兒便宜!我今統兵來要與漢王對敵,你是無名小將,我不與你我戰。」陳豨大怒曰:「我漢主是天朝皇帝,如何與你番奴相見?」陳豨就舉刀直取番王,番王背後惱犯了一員大將,舉斧徑出陣前,與陳豨交戰。二馬相交,兵器並舉,一往一來,一衝一撞,呀至二十回合,陳豨虛掩一槍,往南落荒而走,番將不捨,拍馬隨後追趕。走了十里遠,只見前面一座高山,山下一道大溪,陳豨策馬過溪,番王人馬亦追趕過溪。初時溪水尚淺,番兵過後,不覺溪水洶湧,溪下浪勢泛漲,阻其歸路。番將急欲勒兵退時,前面高山,後邊深溪,遂將人馬夾在中間。陳豨在高阜處放起一炮響,山谷兩邊。閃出兩枝精兵來,鼓噪近前,箭如飛蝗,無處藏躲。番將策馬,欲上前來戰陳豨,被山上一擂木打來,正中番將馬腿,把番將撞下馬來,因從上而下,番將遂死於亂石之下,此番將正是哈廷赤也。   番王隨後領番兵策應,來到溪邊,見水勢甚大,遠望番兵在山下,被漢兵追殺,不得過溪救應,只在溪邊叫苦,才然末了,番卒來報:「漢兵窺大王領兵來策應,隨有兩枝人馬,將老營打壞,把糧車盡數燒燬。四營人馬,見老營火起,正要來救。漢兵一衝,首尾不能相顧,殺得七斷八續,各自四散,不知去向。」番王聽說,不敢回營,徑領本部人馬,復投北番大路而去。   陳豨見番王退去,知番營已中計,遂■士,仍將溪口用石填住。不一時,水勢仍舊細流,漢兵遂過溪。諸將同到大營,各報功次,大獲全勝,此是陳豨用計破番兵四十萬。   次日進城,大設筵會,款待諸將,酒至半酣,陳豨執盞告諸將曰:「番兵大敗遠去,雖我之用智,實賴諸君贊助之力,所以成此大功。但漢帝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太平,就如韓信五年血戰,十大奇功,如今廢置不用,尚每欲尋事謀害;我等些個功勳,豈敢望封候建節?以我愚見,不如駐兵於此,阻其要害,聚草屯糧,招集豪傑。各相戮力,以圖天下。況漢主春秋漸高,厭於兵馬,縱諸將統兵而來,料非韓元帥之匹。吾亦不懼。倘王業既成,諸君封王爵,共享富貴,未審諸君以為何如?」諸將皆曰:「願從將軍之謀!」是年七月,陳豨傳檄約會王黃等諸將,各起兵策應,豨遂自立代王,劫掠趙代,郡縣逃竄,所過皆被殘壞。   有西魏王,知陳豨謀叛,具表飛報入長安。帝覽表大驚,即召蕭何、陳平等問曰:「陳豨朕待之不薄,如何謀叛?」蕭何曰:「陳豨素有謀略,兼武藝精熟,目下諸將,皆不足以御之,惟英布、彭越,方是對手。當作急發詔,令二將領兵討豨,豨可擒也。」帝即草詔,差人催二處人馬討豨,一面差人往關東諸路,遣兵防守。   卻說韓信聞陳豨反,又聞帝草詔取英、彭二國人馬討豨,隨密寫書二封,差心腹左右星夜齎書,預先通報與淮南、大梁二國,著二國不可遣兵救應,英、彭二處見韓信書中備說:「我有大功,見今廢置不用,二公若應詔討豨,早擒豨,暮即殺二公矣,蓋漢主可以同憂患,不可以處太平,當憂患之時,則思重用;當太平之後,則思殺害。且豨之反,亦因見我廢置不用,今雖成功,還無濟也,故以趙代二處謀叛。二公若破豨之後,決生事謀害,豈能安居淮南、大梁而享富貴乎?信恐二公不悟。誤投陷井,所以星夜差人吐心露布,幸二公詳察,不可如我今日之悔!」英、彭二處得書,遂托病不至。   差人回奏漢帝,甚患之,即召蕭、陳以曰:「英、彭二王托病不來,奈何?」平曰:「陳豨謀叛,其說有三:豨平日最懼韓信,今知信已罷閒,其餘諸將非豨之對,豨遂自恃才能,再無他慮,所以謀反,一也;又以陛下久於兵馬,不欲親自征討,乘此厭怠,遂放心肆,所以謀反,二也;趙代乃精兵之處,易於發動,所以謀反,三也。今陛下不恤遠征,且暫命蕭何與臣同娘娘守關中,親統大兵,以周勃、王陵為先鋒,以樊噲、灌嬰為左右翼,以曹參、夏侯嬰為救應,使天威下臨,群凶懾膽,方能取勝,且使天下諸候畏服。不然,徒廢兵馬,豈能以致勝乎?」帝曰:「此論實善耳!」   於是點四十萬大兵,命周勃、王陵為先鋒,領精兵十萬,先發行,帝入內,呂后迎接人宮,設御宴為帝壽,帝曰:「今陳稀謀反,侵佔趙代,自稱為王。發詔取英、彭二王,托病不來。在朝諸侯,非豨之對,朕欲領兵親怔,又患韓信廢置於此,久懷異志,恐倡兵中起,與陳稀為應,其勢可優。煩御妻權國,早晚有緩急,當與蕭何計謀,如畫策定計,有陳平可與謀也,朕此去,料陳稀無能為也。」後曰:「陛下不必憂慮。韓信當日有兵權,似難制服,今閒居獨處,一匹夫耳!何足為患?」倘陛下有命,管教片時著韓信就擒,審有反狀,殺之亦下難也。陛下又何患焉?」帝甚喜,不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0|092|回}}{{明朝作品}} t24eepw4xaoc4zxamrmim6cq0jatdps 西漢演義/092 0 326591 2173404 816834 2022-08-21T14:42:15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二回 漢高帝邯鄲駐馬|091|093|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帝與呂后,一夜商議停當,次日,召蕭何上殿諭之曰:「朕今統兵前往趙代討陳豨,關中無人管理,卿乃開國元勳,當朝故老,特命卿與娘娘權國,凡有籌畫,仍與陳平計議,凡一應大小國事,卿須明心裁處。無負委托。」蕭何叩首曰:「臣敢不竭盡駑力,以圖補報?惟乞陛下早奏凱旋,以慰臣民之望!」於是帝駕啟行,大小文武群臣送漢帝出城。自此呂后與蕭丞相權國。   帝一日大兵至邯鄲,入城下營,帝坐中軍,諸將列左右,臨近郡縣,俱來朝見,帝問曰:「陳豨見今屯兵何處?有多少人馬,為將佐者幾人?」郡具奏曰:「陳豨屯兵曲陽,本部人馬並各處糾合散軍,共五十餘萬,為將注言有劉武等二十餘人,各郡縣皆望天兵下臨,以救民水人,臣等聞陛下車駕親證,急來朝見,如大旱之望雲霓也。」帝大喜,顧謂群臣曰:「此邯鄲乃中州總路,陳豨不據邯鄲而阻漳河,卻乃屯兵曲陽,可見識見淺近,又兼糾合疲散之卒,終無能力電。諸將且據兵在此,急令周昌遍於郎鄲臨近郡縣,挑選數人,以為鄉道。」   周昌去數日,選取四壯士十見帝:帝方在帳中飲酒,忽見昌領四壯士來,帝醉而嫚罵曰:「汝輩敢為我前驅作鄉導耶?」四壯士曰:「陛下天兵遠來,其勢雖銳,而未諳地利,不可輕進;必須臣等深入重地,探其虛實,陛下知彼深淺,然後干戈一指,必克全勝。」帝又罵曰:「汝等雖善為唇舌,恐非真見。」壯上曰:「陛下天威咫尺,豈敢欺誑?」帝即與四人俱授千年之職,又重加賞賜,四人欣躍而出。左右曰:「四壯土未見寸功,陛下一旦懼授重職,又重加賞者。何也?」帝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倘四人果如其言,與朕探知虛買,即為軍功。況朕前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計惟邯鄲中兵耳,吾何惜四千戶而下以慰趙子弟耶?賞一人而眾人勸,吾之用兵,非爾等所知也。」左右拜伏曰:「陛下聽見乃天授,誠非臣等所知也。」於是四壯士各裝為代民,前到曲陽探聽陳豨虛實。四人去數日,回至邯鄲,見帝曰:「陳豨稀所用將佐,皆商賈之人,極貪金帛。陛下肯捐數百斤金,買求左右,使各不用命,則豨必就擒矣。」帝大喜,乃重賞四千戶去訖。召群臣問曰:「誰人與朕詐入陳稀豨營,賄買諸將佐,就打聽消息,使彼內應?豨不等戰而自亂矣。」帳下一人出班曰:「臣願往!」帝視之,乃中大夫隨何也,帝曰:「卿若去,朕無憂矣。」隨何領金百斤,帶數從人,先具書一封,詐言帝招安納降,徑到豨營,傳說帝遣大夫隨何下書招撫納降;豨曰:「隨何乃說客,此書必是詐也。」即命左右請何入。問與豨相見行君臣禮,豨曰:「大夫與豨,一殿侍臣,為何問行此大禮?」何曰:「足下統兵百萬。震鎮二國。與帝爭雄,以圖天下,豈敢抗禮以試利刃耶?」豨笑曰:「大夫言過矣:豨今據兵於此,實出不得已耳,蓋因漢主猜疑忌刻,忘人大功,難與共享富貴,所以有此舉也,但不知大夫此行,有何見諭?」何曰:「臣奉帝命招撫,足下欲罷兵息爭,就封足下為代王,不知足下之意,以為何如?」豨看書畢,知帝乃詐,計若納降,必受擒矣。因揚言曰:「漢主既統大兵前來,未與豨交戰,如何便差大夫下書招撫,恐非實意!」何曰:「主上初來,實欲與足下交戰,以決勝負。今因左右計議,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國為上,破國次之;今差何與足下招撫者,正欲全軍全國以安民命,非有他也。足下若不納降,臣即辭回見帝,亦不敢強。」豨曰:「豨與韓信功勞大小如何?,韓信實無反狀,尚偽游雲夢被擒;我歸降,帝必疑我尤有過於韓信,豨實下敢奉命,幸以此言回復漢王。」隨何故意與豨俄延半日,從人俱已將金買囑將佐,諸將佐得金甚喜,隨何徐徐與豨相別回營,見帝,具將前事奏知帝。   次日親領兵出陣,與豨答話,豨見帝,馬上欠身而言曰:「陛下春秋漸高,何苦親身以冒矢石耶?」帝曰:「朕未嘗負汝,汝何謀叛?」豨曰:「陛下誅戮功臣,殘忍少恩,踵亡秦之法,效項羽所為,臣何為不反?」帝大怒,回顧諸將曰:「何人殺此逆賊?」樊噲、周勃二馬徑出到陣前,與豨交戰,戰三十回,令王陵、周昌二將並力來攻,陳豨大敗,領人馬望南逃走,指望劉武等救應。劉武等被隨何以金買囑,俱無心救應,各拔寨四散奔走,帝見豨兵錯亂,急令大勢人馬掩殺追趕,將三十里遠,只見前面旗幟整齊,隊伍下亂,卻是另立一大寨,四門俱列戰車,周圍設下鹿角,中軍一聲炮響,四門俱開,人馬蜂擁而來。陳豨卻回馬當先,反衝殺漢兵,漢兵大勢已行動,急難收煞,被陳豨大殺一陣,帝後哨人馬已到,急扎住營寨,分頭遣兵救應,豨兵方退後,此時天色已晚,兩家俱各收兵,帝傳令今日人馬雖疲倦,不可安寢,須防劫寨。諸將得令,各自預備。   卻說陳豨回到營坐定,召劉武等責之曰:「汝等未與交戰,便四散奔走,幸賴我預設下這老營,以防追兵,若無此營,我兵決大敗矣,汝等若再退弓,決以軍法從事。」諸將惶恐無地,各退帳後安歇。一夜無事。   次日帝升帳,諸將列於左右,王陵進言曰:「陳豨用兵皆模仿韓信,觀昨日預設營陣,預有調度,據今與之交戰,恐難取勝,況又糧草不敷,以臣愚見,且退兵據住邯鄲,再調各路人馬。盡力與彼決一勝負,料天威所臨,非豨所能及也。」帝曰:「恐我兵一退,豨兵追襲,反致取敗。」陵曰:「今日且按兵不動,待曉徐徐退去,卻著兩枝精兵埋伏於左右,彼若追趕,兩路人馬衝出,彼必大敗,料豨善於用兵,我兵若退,彼決不敢追趕。」帝曰:「善!」於是延到將晚時,帝吩咐三軍,各飽皈後準備行李,銜枚啟行。著樊噲、王陵、周勃、灌嬰四將,分為二枝,埋伏莊左右,其餘人馬,盡數隨帝回邯鄲。   有人飛報與陳稀,陳稀召諸將曰:「此帝屯兵於此,不便於戰陣,又且糧草或不敷,想退兵於邯鄲,調各路人馬。與吾決戰。」諸將曰:「臣等正好追殺。」豨曰:「帝久於戰陣,深有謀略,左右必有埋伏,汝若追趕,必遭衝擊,不可追趕。」即差人探聽,左右果有重兵埋伏,諸將皆服。帝人馬徐徐回邯鄲,樊噲等四將見無追兵,亦各退回,自此兩家各相拒下戰。   卻說帝初大兵出長安之時,韓信稱病,不隨帝出證,後打聽稀屯兵曲陽,乃默思陳豨當拒邯鄲,阻漳河為上策,豈可屯兵曲陽?帝據住邯鄲,豨必敗矣,陰使心腹人寫書與豨,令遣將領精兵抄小路徑攻長安,我卻從中起事,使帝首尾不能相應,必獲全勝。書去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1|093|回}}{{明朝作品}} 58tr0wwmn4tv386tgu696apnfr7yoly 西漢演義/093 0 326592 2173405 816835 2022-08-21T14:49:3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三回 呂后未央斬韓信|092|094|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心腹人出城,有信家僕謝公著,設酒送行,兩人飲酒,不覺沉醉。公著相辭,至晚回,信怒曰:「一日不見汝,不知幹甚事?」公著帶酒觸言曰:「我又不會與外國通情,緣何干甚事?」信聞言大驚,便著左右扶公著人房內安歇。自思:「此人既知此事,不可留也,當殺之!」信入寢室,有夫人蘇氏問信曰:「謝公著緣何來晚,致使尊公動怒?』信曰:「公著言太無狀,吾欲殺之。」蘇氏曰:「公著帶酒口出妄言,豈可計較?待酒醒時間明,處置亦未遲,何必夜晚殺之,反致左右驚疑?」信曰:「夫人之言是也。」於是信就寢。卻說謝公著五更酒醒,其妻曰:「汝晚歸來,元帥甚怪你,你口出狂言,甚是無狀。」公著口:「我說甚言語?」妻曰:「你說『我又不會交通外國,緣何甚事』,元帥驚訝入內,晚間計議要殺你,你可急早逃走出去,庶免一死。」公著聞妻言,驚惶不已,便起來穿了衣服,預備行李,躲避在夾道傍,等候剛開宅門,側身而出。此時信尚未起。公著走城邊,欲出門,自思:「元帥家僕甚多,若知我逃走,決差人四下跟尋,如何得脫此性命?不若將此機密事往蕭何丞相告變,雖是害了他,我卻得保往性命。」公著遂轉過身徑到相府告變。蕭何連日正接得高帝手敕,吩咐用心防備韓信,如遇便當計較殺之,以除後患,蕭何領手敕奏知呂后,正無計可施。聞謝公著告變,急著進府,喚至前問之曰:「汝告變須要的實,不可輕易,若不實,汝亦難免其罪。」公著曰:「此事豈是小事?某亦不敢輕言。前日陳豨征番之時,實無反意,皆是韓侯勸陳豨反,以此陳豨一到趙代遂反,亦曾有書相通:昨日韓信又密寫一書,著家僕傳與陳豨,教遣將調兵,從小路來取長安,韓侯卻從中起,以為內叵。此事一毫不敢虛假,我因醉後露出話來,韓侯要殺我,被我逃走,徑作告變,如不實,甘當重罪!」蕭何聞公著之言,即引來見后,備說前事。后大驚曰:「韓信已實反矣!丞相作何計議?」何曰:「此事且按下不必題,就將公著暗藏於臣家,明日可密差人,往牢中揀一重犯,與陳豨模樣相似者斬首,假著人捷報,只說主上已得勝,殺了陳豨,將首級傳入長安,號令關中。群臣聞此,決來賀喜,韓信必然出朝,因而擒之,隨娘娘處置。」後曰:「此計甚妙。」即暗差人,牢中取一重犯來斬首,用匣盛了,一面著人來報捷,就傳諭中外。   眾群臣聞帝有捷音,皆入蕭相國府會議,明日入朝稱賀,丞相曰:「諸君須會齊,就約韓信一同人賀。韓信官原與諸君同,然不過暫時廢置,聞帝回朝,仍有加封之意,況韓信開國之功,帝常思念,豈終碌碌與眾人伍耶?」眾人聞何之言,亦來與信相約,就將蕭何之言告知韓信,信聞眾人言,亦自思蕭何必知端的,想帝回朝,必有加封之意,遂與眾人約齊,明日入賀。眾人辭出。   韓信入內庭見蘇夫人,備說帝有思念之意,明日須同眾人人朝稱賀,夫人曰:「前日帝遠行討陳豨,公托病不同行,一向又未得見呂后,今聞捷音至,卻去稱賀,呂后疑怪,恐至陷害。公當斟酌!」信曰:「若今不去朝見,帝早晚回朝如何相見?況蕭丞相在左右,定然維持,料亦無事。」夫人曰:「連日見公氣色不甚好,恐入朝或不利,公宜仔細!」信曰:「呂后一婦人耳!蕭何大識見,我已約定人,豈可失信?」   次日,韓信同群臣入朝稱賀畢,後曰:「群臣且出,著蕭丞相留淮陰侯入便殿後,有密事計議。」蕭何急下殿,留韓信入內。信方放步入宮,只見兩邊走出四五十武士,將信捉住,就綁縛於長樂殿下。韓信曰:「臣得何罪,娘娘縛臣?」後曰:「帝拜你為大將,後因有功封汝為齊王,改封楚王,聞汝謀反,出遊雲夢,雖擒來,亦念汝有功,不曾加誅,又封汝為淮陰侯,帝未嘗負汝。汝何結連陳豨謀反?又差人往彼交通,著陳豨寇長安,汝卻為內應,如此設謀,天地鬼神所不容也!」信曰:「有何指實?」後曰:「汝家僕謝公著告變在此。」信曰:「此公著詐言,娘娘亦當詳察。」后曰:「帝破豨,營中已搜出汝親筆密書,陳豨已招認,汝尚敢口強!」信聞後言,低頭再不復辯,後將信綁縛未央宮鍾室,武士斬之。信臨死乃曰:「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按史:大漢十一年九月十一日,斬韓信於未央宮長樂殿鍾室之下,盡夷其三族。是日大地昏暗,日月晦明,愁雲黑霧,一晝夜不散,長安滿城人盡皆嗟歎:雖往來客商,無不悲滄,人言蕭何前日三薦登壇,何等重愛?今謝公著告變,亦當在呂后前陳說開國之功,可留他子孫,方是忠厚;反立謀擒信,及夷族之時,卒無一言勸止,何其不仁甚耶?   呂后斬韓信畢,命蕭何寫表並韓信首級,申奏帝知。後差陸賈齎表並信首級,飛馬馳報。一日,陸賈到邯鄲見帝,帝拆其表觀看,表曰:     大漢十一車九月,皇后呂雉上言:伏以刑以繩下,用彰邦國之典;法以敕眾,懋昭王者之威。仰惟皇帝陛下,神武布於萬方,威德加於四海,乃有淮陰侯韓信,既食漢祿,不守臣憲,輒生異志,頓改初心,交結陳豨,大肆謀反,家奴告變,實有顯跡。密從蕭何之請,明揭國法之公,斬首未央,夷其三族。傳報邯鄲,曉諭北伐,使陳豨以之喪膽,好宄為之消魂,天兵下臨,指日奏凱,臣妾不勝欣忭之至!   帝覽表甚喜,既而追思韓信十大功勞,心甚傷感,因謂左右諸將曰:「韓信始歸朕之時,蕭何屢次薦舉,朕拜為大將,其後累建大功,諸將不能及,乃天下奇才,雖古之名將,亦未為過也。朕解衣賜食,待之甚厚,豈可與陳豨交通,謀為不軌?亦心術太不良耳!後既殺之,朕甚悼惜,自此再無如信之能。」帝不覺淚下數行,左右亦皆泣涕,遂將信首級,傳佈遠近,人人莫不嗟歎。卻說陳豨正遣兵從小路會韓信攻取長安,兵未發行,忽聞人言:「韓信事已敗露,被呂后斬於未央宮,命陸賈齎表奏帝,就將首級傳至邯鄲,見今懸於轅門之外,曉示三軍。」陳豨聽罷,大叫一聲,氣倒在地,左右急近前扶救,未知性命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2|094|回}}{{明朝作品}} rso0h5jwpp0vkhxa30etyti78i25ict 西漢演義/094 0 326593 2173407 816836 2022-08-21T14:58:10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四回 陸賈智調蒯文通|093|095|回}}__TOC__<onlyinclude>   陳豨因聞韓信死,哭倒於地:左右諸將救起,陳豨曰:「我數年來,多得韓信之教,雖力異姓,實同骨肉。豈意今日為我遭此誅戮,一聞其死,不覺十分傷慟,又且我事不能濟矣!為之奈何?」諸將曰:「韓侯雖死,大王豈可自懈?我等願同大王殺上邯鄲,與漢王決個勝負!」陳豨曰:「且不必進兵,吾料一二日漢兵決來。不若只在此,預備交戰。」言未罷,有細作來報:「漢王統各處調來人馬,殺奔曲陽來,離此不上百里。我等徑飛馬來報,大王可作速準備。」陳豨吩咐諸將:「不可如前一敗,便先逃走。」諸將曰:「我等隨大王一同出陣,不必各分營寨,恐難救應。」豨曰:「汝等只分左右為羽翼,待我與彼交戰,汝卻兩路衝擊,彼兵自亂,可以取勝。」諸將得令,各分兩路伺候不題。   卻說帝屯兵日久,又各路人馬俱到,知陳豨見殺韓信,逆謀已露,決然無心固守,乘此機會,統兵徑赴曲陽。一日大兵抵曲陽,高城三十里下寨,帝傳令:「著樊噲、王陵二將,今夜各領精兵一萬,各銜枚暗投曲陽北路左右埋伏,待豨敗走,汝卻出此奇兵,可以擒豨,又命周勃、周昌二將,在營後待豨左右有救兵,可出此兵以御之。隨我諸將,光著灌嬰與豨對敵,正在酣戰之際,爾諸將拼力協攻,彼敗走,盡力追趕,決獲全勝。」諸將得令,各吩咐預備。   次日,灌嬰領兵出馬,與陳豨答話。陳豨一馬當先,大叫曰:「漢兵前日已大敗,尚不納降,乃敢復來送死?」灌嬰大罵:「逆賊自不知死,尚敢逞強?」舉刀迎面來劈:陳豨舉槍交還。二將鬥到二十回合,只見陳豨左右諸將急領兵衝殺來。這漢陣上週勃、周昌不待彼兵到來,亦各出精兵,奔前截殺,陳豨又鬥嬰不下,正躁急之際,漢兵又一齊拼力來協助殺來,陳豨如何抵敵得過?往北逃走。豨諸將見陳豨敗走,無心戀戰,亦各四散奔潰。帝率諸將合兵一處,盡力追殺。豨兵已知勢弱,各倒旗投降。劉武等諸將,俱被周勃、周昌等追殺,遂死亂軍之中。   陳豨正逃走中間,忽聽一聲炮響,樊啥、王陵二枝生力人馬突出,陳稀被漢兵追趕,正急無處躲避,一時措手不及,被樊噲一戟,刺於馬下:大勢漢兵俱到,見刺了陳豨,帝大喜,遂將首級傳去,懸於趙代二處,彼處知豨死,皆望風歸服。帝傳命:「如有投降者,免誅戮。」乃招撫各郡縣,趙代悉平。   帝車駕赴洛陽,呂后遠來迎接,帝相見甚喜,備間韓信臨死有話說?後曰:「信言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帝問左右:「蒯徹乃何處人?」陳平曰:「蒯徹乃齊人,極有機變。韓信行兵時,寸步不相離。聞此人曾勸韓信以齊反,信不聽此人,遂佯狂於市。其人當以智取,若陛下以怯拘之,恐難力致,則必假為瘋狂而正矣。」帝即問左右:「誰人往齊國調蒯徹去?」言未畢,陸賈出班奏曰:「臣願往。」帝即命賈引十數從人,往齊國調蒯徹。   一日到齊,有郡守李顯接賈於驛中安歇,賈問:「蒯徹今在何處?」顯曰:「此人每自歌自笑,遊蕩於街市中,人皆以為瘋魔,某嘗以禮相請,彼終不就,此等人主上問須用他?在著大夫遠來,恐徒勞神也!」賈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蒯徹之瘋狂,乃其詐也,汝可著一能言之土,與之飲酒,彼必歌笑狂飲;著其人如此如此誘引,待他痛哭之時,我卻有言語調他,他自然不敢瘋狂,管教他隨我見帝。」   李顯即選兩個能言之士,與了錢鈔,吩咐他如此如此,誘引蒯徹,待他哭時,向十字街請陸大夫相見。其人領命,即到市上見蒯徹散髮狂笑,遊行於市,且為之歌曰:     六國兼併兮,為秦所吞,內無豪傑兮,罔遺後昆,秦始自失兮。滅絕於楚,楚罔修政兮,屬之漢君,烏江逼項兮,伊誰之力?十大謀奇兮,豈能獨存?乃不自悟兮,尚思國爵,一朝遭烹兮,禍福無門。佯狂沉醉兮,且自昏昏。   歌罷向南而去。李顯的差人尾之於後,近前乃挽徹手,亦大笑不止曰:「我今與子亦病狂矣:願請入酒店中市沽三杯。」徹喜,亦隨二人入酒館,二人曰:「我今數日後海外邀游,不居人間,與世相違,不欲戀功名,貪官貴也。」徹見二人語言不凡,乃曰:「我之病狂,其意有在;汝之病狂,果何意那?」二人曰:「我之病狂,非子所知也。且與子飲酒,不必多言,恐為人所聞,則非病也。」徹見二人言甚蹊蹺,遂改容而正言曰:「二公決非等閒人,願求大名。」二人曰:「我二人原係趙國人,聞韓侯之賢,前隨楚地,日侍左右,言聽計從,遂為心腹。不意韓侯無故為家僕所誣,被呂后斬於未央,夷其三族,臨死之際,言不絕口,只說悔不聽蒯徹之言:我等見韓候屈死,恨不同為之死,遂棄功名,逃走於此,聞子狂歌於市,知其為蒯先生也,因與三杯,以敘衷曲。吾思韓侯十大功勳,為當代元臣,一旦被家僕所誣,死於陰人之手,子孫誅滅,一脈無留。豈意韓侯遭如此之苦!我二人想其儀容,念其恩意,想往日威振三齊,何等英雄,今翻為畫餅,豈不痛哉?豈不哀哉?」二人言罷,淚如雨下,感動砌徹心事,不覺捶胸跌腳,放聲大哭曰:「韓侯何不早悟耶?何不早悟耶?乃至見殺,使我一身無主,我何以為生耶?」   正哭之間,忽見一人自外搶入,劈面揪住,便道:「你終日裝狂,今日卻漏出本相來也!」蒯徹嚇得面如土色,便問:「你是何人?」那人曰:「我是中大夫陸賈也。奉漢帝命,特來拿你。」言未畢,只見郡守李顯,率領從人將徹縛住,就帶到公廳。陸賈親解其縛,以禮相接曰:「蒯先生不必如此佯狂,快整起衣冠,赴洛陽見帝去。方今四海一家,萬姓皆子,與其依信而空死,孰若舊帝而報忠?智者必能識時,賢者則能擇主,漢帝乃當代真命,以張良世世相韓,尚封侯為漢臣,況其他乎?先生當自思之!」蒯徹曰:「某佯狂許久,今被公倒說了我也。」遂整飭衣冠,預備行裝,隨陸賈赴洛陽見帝。   一日到洛陽,帝方與群臣議事,忽見陸賈引蒯徹來見,拜伏在地,帝曰:「此是問人?」賈曰:「乃齊人蒯徹也!」帝曰:「昔日汝曾教韓信反耶?」徹曰:「然。是臣教信反也。秦夫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捷足者完得焉,跖之犬吠堯,堯非不仁,犬故吠非其主:當是之時,臣惟知有韓信,而不知有陛下也。若信果聽臣言,豈有今日?信今既死,臣亦不獨生,陛上如欲烹臣,臣即就死,亦不敢避。」帝笑謂左右曰:「徹之言亦信之忠臣也,彼各為其主耳。朕今即釋汝之罪,授汝以官,汝以為何如?」徹曰:「官非臣所願也,惟願陛下念信平定天下之功,乞將信首,付臣葬於淮陰,仍乞封為楚王,放臣與信守墳墓,以終餘年。此萬代帝王之德,陛下可以衍億世之洪基於無窮也。」帝曰:「賢哉,蒯徹也!」即日將信首級付蒯徹,仍傳命有司造信墳,仍封為楚王,蒯徹不授官,任其閒散快活。   卻說帝仍同長安,蕭何奉文武群臣接見,帝大設筵宴犒賞軍士。忽有左右來報:「朝門外有告機密事,伺候投見。」帝曰:「陳豨事方定,又有告變者投見。傳命著進來!」其人入內見帝,道出這個人來,未知是誰,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3|095|回}}{{明朝作品}} 7ls55r4qeus3ppdfhdm38813o2wk12v 西漢演義/095 0 326594 2173422 816837 2022-08-21T19:06:04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五回 栗布洛陽哭彭越|094|096|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來報機密者,乃梁太僕也。太僕因彭越醉後辱罵,歸家忿恨曰:「我本與越同為漢臣,彼因僥倖成功,帝封為梁王。今倚勢王爵,累次辱我,況我又無家小,不若長安告變,使他王爵不能自保。」當夜收拾行裝,徑赴長安告變。帝問曰:「汝是何處人,告甚機變?」太僕曰:「臣雖事梁,實為漢臣。昨因見梁王招集軍馬,指日欲以梁地謀反,其反狀一也;前日陛下征陳豨,徵兵協助,彼又託病不來,其反狀二也;昨聞韓信死,哭之甚痛,就欲整率三軍,早晚發行,其反狀三也。臣為漢臣,見彼謀反,臣特來告變。」帝聞太僕之言,急召平等商議。平曰:「彭越見帝誅了韓信,所以謀反。今可差一的當人。奉命宣召。如來則無反志,但廢置可也。如不來則謀反必矣。然後遣兵征討,則師出有名也。」帝覆命陸賈前赴大梁召越。   賈領帝命至梁見越。越與賈相見。問曰:「大夫此來為何?」賈曰:「梁太僕告帝,王有異志,語言錯亂,前後不對,主上疑彼與王有隙,故托此告變,即監候,欲召王與彼面對,且就與一見,以敘君臣之好。」越曰:「此人一向政事俱廢,我因辱罵,彼遂逃走,赴長安告變,既主上召我,我即奉命到長安與彼面對,凡事須要指實,豈可憑一面之辭,便陷人於不義耶?」賈曰:「王之所見甚高。」當日彭越置筵宴款待陸賈。   次日,預備人馬啟行,有大夫扈輒諫曰:「大王不可去,去則有禍。前日擒韓信便是這樣子。漢帝可以同患難,不可同富貴。大王若去,則必有韓信之難,王切不可去。」越曰:「韓信有罪,我無罪;我若不去,則太僕之言,似為著實,主上以我為真反矣。」扈輒曰:「功高者必忌,位極者必疑;王之功高矣,王之位極矣。主上正在疑忌之間,王雖無反狀,而此去必尋事陷害,性命難保也。」越聞輒言,沉吟不語。賈曰:「扈大夫之言,不過目前之計耳,今日王若不去,帝必統大兵親來征討,王比陳豨如何?陳豨足智多謀,雄兵五十萬,又占在趙代二國,尚不能取勝,況梁地素畏帝威,帝若一臨其地,郡縣歸眼,王豈能獨立耶?」說得那彭越閉口不言,遂決意與賈啟行,梁國父老人等,送越出城。才然前行,只見扈輒懸門而諫,越見之,即令人解輒下城,越曰:「大夫何又如此苦諫?」輒曰:「臣今有倒懸之苦,王見而救之;王此去必有倒懸之危,誰與王救之,臣今不欲大王如韓侯悔蒯徹之言也:」越謝曰:「大夫之言,雖力確論,但我此心只欲見帝,故大夫之言雖善,其如我之不聽何?」遂與賈徑自長行。扈輒號泣而回。   卻說越一日見帝,帝出巡洛陽,聞越至,召入內相見。帝怒曰:「昔破陳豨之時徵汝,汝何不至?」越曰:「臣實有病,非敢抗違。」帝曰:「今太僕告汝謀反,汝有何說?」越曰:「此人不能理事,累被臣之辱,因是懷恨,故以詐言誣害。陛下明見萬里,當審其詐,勿為小人所欺也。」帝命御史臺勘問,尚未報,忽有一人於朝問外要見帝,左右不敢隱,奏知帝,帝傳命著其人進內。帝曰:「汝何人也?」其人曰:「臣乃梁大夫扈輒也。」帝曰:「汝來何說?」輒曰:「陛下受困滎陽,若非梁王絕楚糧道,主上豈有今日,梁王累有大功,今陛下聽一時無稽之言,遂殺有功之臣,恐天下人人自危也!」帝意少回。扈輒尚立於帝前不退。帝曰:「本欲殺越,但因爾之言有理,姑廢彭越為西川青衣縣庶人,就在彼安置。」乃封輒為大夫,輒曰:「梁王受貶,臣若受官,犬豕不如也!願放歸田裡,於臣之志足矣,官不敢望也。」帝遂置之下論。   卻說梁王越當日出部,即備行裝赴西眉而來,一日潼關遇呂后,越見後,哭之曰:「臣本無罪,帝乃貶臣於蜀,願娘娘解之。」後曰:「且隨我引汝見帝,以解前罪。」越叩首謝曰:「此娘娘再造之恩也。」   後至洛陽,見帝行禮畢,因奏曰:「彭越乃壯士。今既調來,即當除之,以絕後患。豈可使之入蜀,所謂放虎入山,後必傷人。臣妾於途中相遇,與之俱來,暗令人告越謀反,陛下當殺之,庶無後患。今優柔不決,他日作害,則悔今日也。」帝曰:「後之言是也。」   於是呂后密令人告彭越反,帝令入拘彭越送張倉勘問。倉曰:「昔帝取汝起兵征陳豨,汝聽韓信之言,稱病不來,帝已有殺汝之心矣。昨幸貶汝入蜀,此是帝莫大之恩。汝心不死,復隨娘娘來見帝,帝復生情疑,知汝終是作亂,不如殺之,以除後患。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此非帝與娘娘寡恩,實汝自取之也!汝今如虎入檻,決無逃生之理。不若招承,以決一死,兔致苦刑,終難解脫。」越長歎曰:「公之言極中我病,但恨不聽好人之言,致有今日。公既已開斷明白,我亦不敢費辭,只得屈招,任主上處我。」張倉即將越口辭成案,申奏漢帝。帝與後計議,越罪當誅,就照韓信例,斬首示眾。後曰:「天下諸侯,因見陛下仁慈,所以玩法者甚多,今將彭越醢為肉醬,以賜諸侯,使天下震恐,庶後人不敢謀反也。」帝曰:「然。」於是將越斬首示眾,仍釀為肉醬,以示諸侯。   卻說斬了彭越,遂夷三族,仍梟首於洛陽東門,忽見一人,麻衣布帽,腰繫著麻繩,分開人叢,踏折長竿,抱定彭越頭,放聲大哭曰:「冤哉!屈哉!」左右有守衛者,即將其人捉往來見帝,帝問曰:「汝何人也?」其人曰:「臣乃欒布,大梁昌邑人,為梁大夫。不忍梁王屈死,故來哭之。」帝曰:「梁王謀反,何謂屈死?」欒曰:「昔陛下受困滎陽,楚兵四十萬,攻城甚急,韓信在河北不至,當時危若墜旒,使梁王助楚,則漢必亡矣,臣下書說梁王阻楚糧道,以撓其勢,後又助糧數十萬石,漢乃滅楚垓下。五年之間,梁王受盡辛苦,今天下已定,指望與陛下共享富貴,傳之子孫無窮,豈料陛下聽信讒言,既斬首而復醢其身,又夷其三族,其刑太慘,比暴秦尤甚!前日蕭何所定律令,於今安在?漢廷諸侯,再無一人敢諫者!臣懷不平之心,願來效死,臣恐此後功臣人人自危,誰與陛下守太平之業?」言罷,放聲大哭不止,左右文武聞之,無不下淚。帝半晌不語,遂命釋放,即日傳令封欒布為都尉,布叩首力辭曰:「臣不願為官,惟願收拾梁王頭骨,還葬大梁。陛下之洪恩,微臣之至願也。」帝許之,欒布遂將彭越頭包裹,出洛陽而去。   且帝釀醬彭越為肉醬,傳佈天下諸候。一日使臣將肉醬到南淮,傳與英布。布正在望江樓臨江宴諸侯,方酒酣,見帝賜肉醬,起身拜領,謝恩畢,便問使臣:「此肉醬何肉也?」使臣詐言鹿肉,布遂開罌嘗之,不覺心動,胸中潰亂,探身於江邊;遂哇而出之;英布心大疑,即追問使臣:「何肉也。汝當實說?」使臣見英布有怒容,不敢隱諱,即以實告。布大怒,將使臣一劍斬之,便起兵作反。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4|096|回}}{{明朝作品}} aq6y38wf09roll80irf83wp790n316i 西漢演義/096 0 326595 2173425 816838 2022-08-21T19:15:15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六回 淮南王英布反漢|095|097|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英布殺了使命,就點起精兵二十萬,屯於城外,仍招集四方軍士。一日孿布麻衣扶杖來見英布,備說:「彭越屈死,想當日與大王同力建功,今成畫餅。使漢王無韓侯、彭王與大王,安得滅楚有天下?今無故將韓侯、彭王誅夷,止有大王一人,王不極力起兵與梁王報仇,則大王亦有梁王之禍矣。」英布曰:「吾已殺使命,現今屯兵城外,早晚發行。幸得大夫來贊助,吾成功必矣。」費赫曰:「舉兵當先得地利,不可輕動。大王若傳檄燕趙,據守山東,先立根本,次決勝負,以為勝策,若恃一時之忿,徑與交戰,漢有良、平之智,絳、灌之勇,帶甲百萬,控連四海,決致取敗。」英布怒曰:「汝何妄為議論,阻我軍情?方今漢王春秋已高,韓、彭已死,我何畏哉?」遂叱退費赫,於是舉兵東取吳,西取上蔡,與楚王劉交並劉賈戰於吳楚之間,布兵強盛,一戰遂虜劉交,斬劉賈,聲勢大振。   報入關中,帝大驚,召諸將問計,諸將曰:「英布豎子,何能為乎?天威下臨,必克全勝。」汝陰侯滕公曰:「臣有一門客,乃楚令尹薛公也,足智多謀,聞英布反,深笑其不能為也,想彼必有籌畫。」帝乃急召薛公問之,薛公對曰:「使英布出於上計,山東非漢之有也;出於中計,勝敗之數,未可知也;出於下計,陛下安枕而臥矣。」帝曰:「何謂上計?」對曰:「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山東非漢有也。」「何謂中計?」「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魂,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勝敗之數,未可知也。「何謂下計?」「東取吳,西取上蔡,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陛下安枕而臥,漢無事矣。」帝曰:「汝料英布出何計?」對曰:「布決出下計。」帝曰:「何以知之?」曰:「英布乃驪山之徒,無深謀遠慮,一日高居王位,皆為身計,不顧其後,故知決出下計也。」帝大喜,即封薛公為千戶,遂傳命大小三軍,整率人馬,隨帝東征。留蕭何守關中。   大漢十二年冬十月,帝大兵駐蘄西,正遇英布人馬渡淮,兩軍相遇,各立營寨,帝升中軍坐定,有探聽小校回奏:「英布東取吳地,有吳郡大守呂璋,畏布威勢,即開城納降,布從江夏渡淮取蔡,今兵抵蘄西,正與陛下大兵相遇,見今紮營於五十里甕山之下。」帝聞奏,笑曰:「不出薛公之所料也!」遂命王陵先領一枝人馬哨探,續差灌嬰、周勃接應。   卻說英布聞漢兵到來,親領一枝兵,轉過甕山迤西,正遇王陵,領兵相對。陵曰:「汝乃驪山徒夫,一旦位至王爵,不思安享富貴,乃欲謀叛,自來尋死?」英布怒罵曰:「汝等乃沛縣酒徒,得我等贊助之力,今成大事,前年殺韓信,今年殺彭越,我三人同功一體之人,他二人既被害,早晚必尋到我,我如何不反?乘此時,汝快與我一同起義,免致後日之悔。」王陵更不回話,舉刀直取英布。英布舉斧劈面交還,二將戰有二十回合。王陵刀法慚怯,灌嬰、周勃二將人馬已到,就勢出馬衝殺來,英佈陣上,欒布領過諸將,也都殺來。兩邊混戰。漢兵大勢人馬。拔寨都到來接連交戰,布兵抵當不住,望山後四散奔走。帝乘白龍駒,隨大勢人馬,一概追趕,不防欒布側身在山凹邊。見帝過,挽弓搭箭,想誅彭越之恨,盡力一箭,正中帝右肩,翻身落馬。諸將知漢帝被流矢所傷,傳知遠近,諸將無心戀戰,各紮往人馬安營,扶帝入中軍,用醫敷藥調治,幸未大傷。   帝次日扶病升帳,召諸將曰:「英布知我中箭,決不作預備,汝等可乖機一戰決取勝矣。」陳平曰:「今日人馬,且未可出戰,待數日後且不出,英布決疑帝中傷,定親來搦戰,那時卻乘機衝殺,著他不作提備,方可取勝。」帝令曹參領兵三萬,去長沙絕布糧道;令灌嬰領兵二萬,前往陸安捉拿英布老小;令紀通領精兵二萬,劫於大寨;令周勃等把住淮江渡口,各處調派停當。   英布果見帝數日不出,大喜曰:「此必漢王被箭射傷大重,不能出戰,吾正好乘饑攻取,必獲大勝。」欒布曰:「恐有別計,須當仔細。」英布分二枝人馬殺上漢營來搦戰,漢陣上不見人馬,一連二日,英布曰:「果帝傷重,無人主張,今晚可劫營,決無準備。」孿布曰:「陳平等多詭計,恐中間有詐。」言未畢,後哨人來報:「大營被漢將紀通劫了,現今周勃等把住江口,灌嬰往陸安暗取大王老小,曹參斷了糧道,現今軍中已缺糧。」英布聽說大驚,急收回人馬望山後安營,人馬方動,只見漢營中二枝人馬衝出,為首大將樊噲大叫曰:「英布急早投降,奏過主上,免汝一死。」英布大怒,急勒回馬,與噲大戰。交馬五十合,見漢兵陸續增添越多,布不敢久戰,望東南逃走,帝傳令大勢人馬追趕至大江,布引百十騎渡江,漢兵遂屯兵於江北,暗使人探聽英布投何處去。   卻說英布過江,徑至吳國,投吳芮處安身。吳芮正出城外彩獵未回。吳芮姪吳臣,曾受英布之辱,每懷忿恨,見布止領百十騎人馬來投,自思:「布平日恃勇獨霸淮南,恣意妄為。今謀反,被漢王一陣殺敗,卻來投奔安身。我若容了他,即是通同叛臣,不若乘叔彩獵未回,暗地殺之,投見漢帝,此莫大之功也。」於是迎接英布入府,行禮畢,吩咐左右置酒款待。布問:「令叔何往?」臣曰:「阿叔無事,即往南山敗獵,或三五日方歸。今日不知降臨,早晚必回城矣。」布曰:「前日兵出吳地,幸賴令叔,率眾歸降,一路過江,並無阻滯,遂取上蔡,直抵蘄西。不料被漢兵劫營,遂爾失利,今日復過江到此,且暫住數日,待令叔回,再糾聚人馬,與漢決戰,如得成功,富貴與令叔共之。」吳臣只是佯為答應,飲酒至晚,英布大醉,即投公館宿歇,將二鼓之後,吳臣同四十十武士,各執利刃,從公館後門暗地越牆而過,徑到英布寢歇處。只聞英布鼾睡如雷,吳臣看得較近,用力一劍,將布斬首落地,耳房中有十數從人知覺,便叫道:「大王房中如何有人?」急起身搶出,破四十個武士攔住,遂盡行殺死。   次日天明,吳臣將英布首級過江來見漢帝,帝聞英布被吳臣殺死,甚喜,急召入,令吳臣將英布頭捧上驗看。陳平諫曰:「不可。英布乃世之驍將,今被暴殺,魂魄未散,恐有惡氣,衝犯龍體。」帝曰:「朕自起兵豐沛,十數年來,經百十餘戰,大小首級,不知見幾千萬個,豈懼英布首級耶?」遂捧上觀看,帝乃大罵曰:「黑面賊,不安守臣節,卻要謀反,今被斬首,汝再敢縱橫吳楚之間耶?」言未畢,只見布頭睜圓怪眼,鬚髮直豎,一陣惡氣,將帝衝倒,未知性命如問?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5|097|回}}{{明朝作品}} 9zmdaac7iv7pze6i1wft81j3a086dy0 西漢演義/097 0 326596 2173427 816839 2022-08-21T19:21:51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七回 四皓羽翼定太子|096|098|回}}__TOC__<onlyinclude>   漢帝被惡氣衝倒,左右急扶帝入寢室,諸將到帳下問安,帝臥病不起,命醫調治,數日方愈,帝重賞吳臣,遂封為忠毅候。仍行手敕,曉諭吳芮,用心把守江夏一帶。以劉仲之子劉濞就封為吳王,鎮守江東。   十一月,帝過魯,聞闕裡乃生孔子之處,有孔子之庭並孔林,帝即率文武群臣以太牢之禮祀之,並封其子孫,遍遊泰岳勝境,復詢問孔顏遺址,祀孔廟畢,還過豐沛,置酒沛營,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笑樂,又招致沛中幼童得二百人,教之歌舞,竟日作歡飲酒,酒至半酣,帝起,擊筑自為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歌兒皆和習之,帝乃自起歌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謂父老曰:「游子悲故鄉,想吾幼時,終日與鄉人同處,眷戀不相舍,後起兵豐沛,遍遊海內,乃經百餘戰,遂有天下。至今不覺老矣!爾等亦皆皤白。追思往日,情甚傷感。吾今雖極貴,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豐沛。」遂以沛縣為帝湯沐邑,悉免租稅。父兄諸母敵人日與歡樂,帝恐太勞擾,欲啟行,父兄又固請留帝,帝曰:「吾人馬眾多,沛具乃小邑,恐供給不敷,無久為民苦也。」帝不得已,又往三日,大兵起身,一日過洛陽,直抵關中,呂后、太子、戚姬、如意,並文武群臣迎接車駕入內,大排筵宴,犒賞諸將,自此天下無事。   帝寵愛戚姬益甚。呂后每懷嫉怨,因尋事喧怪咸姬,姬不能自安,一日帝有疾,入姬宮,見帝一向多疾,因奏曰:「陛下春秋漸高,若聖意不早以定議,吾母子恐他日無葬地矣!」帝曰:「此事亦甚易,待朕徐徐圖之。」姬命左右置酒,與帝歡洽,帝大醉,枕姬膝上,遂熟寢。呂后密令探看,知帝在姬宮飲酒,後乘興即過西宮,有守宮門近侍報姬曰:「呂娘娘至矣!」姬因帝枕膝熟睡,不敢驚擾,坐床未起,後忽至,大罵曰:「賤婢每見我,恣肆無狀,今入爾宮,尚高坐不起,是何道理?」姬曰:「妾見後,豈敢不遠迎?因帝熟睡,不敢驚寢,以此失禮。」後曰:「賤婢每見我,便以帝為辭;他日萬歲後,定著汝為讖粉!」遂大怒罵詈而去,戚姬半晌無言,惟咂咽墮淚,不意淚點滴於帝面上,帝覺來。酒醒,見威姬墮淚,帝驚問曰:「愛卿緣何垂淚?」姬曰:「適間陛下枕妾膝睡熟,不料呂后自外來,臣妥恐驚陛下寢,不敢動身,后怪不起,嗔怪而去,欲侍陛下萬歲後,致臣妾力齏粉。妾因此啼泣,誤以淚珠污陛下龍顏,妾該萬死。」遂跪伏在地,嬌容愁貌。萬種風姿。帝急以手攬衣撫之曰:「汝放心。管教汝無事,明日出朝,與群臣會議,定易太子,汝必為皇后,如意為太子,呂后豈能害汝耶?」戚姬叩首拜謝。   帝商議已定,次日出朝文武群臣朝參畢,帝遂手敕,著令群臣再議更易太子,務台公論,勿執已見。帝遂命群臣,赴丞相府商議。   呂后知覺,因召呂澤人內議曰:「帝寵戚姬,不念舊德,累次詔群臣,要易太子,此事如何?」呂澤曰:「臣識見淺小,不足以謀大事,娘娘若要籌策,須差人密問張子房,看他有甚識見。」後曰:「張子房導引辟穀,一向不出,豈可為我籌畫?」呂澤曰:「臣與子房之子張辟疆交好,央他轉與子房通達,料子房一言之間,便可主意。」後即命呂澤同辟疆往問張良。初不欲言,呂澤曰:「澤奉后命,來問公畫計,今公不言,臣何以復后?今澤但有死而已,必不能出公之門也。」良曰:「此事非敢不言,但不可以口舌爭也。」澤曰:「出公之口,入澤之耳,何不可言之有?」良乃附耳謂澤曰:「帝平白所重者有四人,一向徵聘,其人堅志不欲來,隱於商山之南,此山離長安三百里,山勢最險,多出芝草,間來彩芝而食,鑿泉而飲,飄然與世相忘,帝深慕其人,而不能力致,每欲除之,又恐天下人非議,亦且阻塞賢路,遂任彼自樂。今娘娘差人卑禮厚幣,辭意懇切,務求此四人,以羽翼太子,帝一見之,則自然不敢言廢立矣。若得此四人來,勝百員強將,抵十萬精兵,不動聲色,而太子有磐石之固矣。」澤曰:「願求四公姓名。」良曰:「此四人一人姓唐,名宣明,居東園,遂號東園公;一人姓綺,名裡季,邯鄲人,初隱商南,後與東園為友;一人姓崔,名黃,字少通,齊人,隱居夏黃,遂號夏黃公;一人姓周,名術,字元道,河內人,號角裡先生,爾就將此四人奏知娘娘,急早懇求,若得他下山,太子之福也。」   呂澤聞張良之言,拜謝,急來奏知娘娘,呂后隨差內使李恭等四人預備西蜀錦四十疋,黃金四千兩,名馬四匹,前赴商山,求見四皓,四皓方由山中彩芝而歸,見使命各備厚禮,跪於山坡之下,俯伏而言曰:「方今皇太子仁孝誠敬,著聞於天下,素仰四公之名,特差某等卑禮厚幣,乞請四公下山,輔教太子,以成太平之治,他日嗣登寶位,富貴與公共之,願公勿辭焉。」四皓初有難色,見使命哀求懇切。拜伏在地不起。遂將禮物收下,留使命在山中暫歇一宿。次日,四皓收拾行囊,同使命下山,來見太子。呂后即傳命,排設筵席,款待四人。四皓自此朝夕與太子相伴不題。   卻說帝升殿召群臣曰:「朕前日命卿等會議,更易太子,連日未見回奏。」叔孫通、周昌等諫曰:「昔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陛下必欲廢嫡而立少,臣願先伏誅,頸血污地也。」帝遂拂袖而入,群臣皆散。   帝正欲幸長信宮,過便殿,適見太子自文德殿而來,四老人隨太子後行,帝怪問曰:「此四人,自何而來?」四人近前各言其姓名,帝乃驚曰:「吾久以卑禮敦請,四公皆逃避不欲來,今公何從吾兒游乎?」四人曰:「陛下輕士嫚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懼而亡匿之。聞太子仁孝恭敬,禮賢下士,天下莫不延頸願為太子死者,故臣等願委身以事太子。」帝曰:「煩四公幸調護太子。」四人各為壽,望帝拜伏,衣冠甚整,器度奇偉,真當世之神仙也。帝相望而去。   帝至長信宮,戚姬接見,帝備道叔孫通、周昌等力諫不欲更易,又且太子有四皓為之輔佐,羽翼已成,難動搖矣,戚姬不覺淚下,帝諭之曰:「吾封如意都善地,料根本已固,定無事矣。」姬拜謝,不知帝封如意何處去?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6|098|回}}{{明朝作品}} 6hist2grelulgsfatjwp7ke2w18yytj 西漢演義/098 0 326597 2173433 1554378 2022-08-21T19:27:08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八回 漢帝封趙王如意|097|099|回}}__TOC__<onlyinclude>   帝因戚姬涕泣,遂撫諭之曰:「我前日征陳豨,駐兵邯鄲,我見此地風俗淳厚,人民庶富,前有燕台之阻,後有漳河之險,地方千里,人多豪傑,若此地建都,亦不在長安之下。我明日出朝,就封如意為趙王,建都邯鄲,使彼終身快樂,且又離關中甚遠,乃重耳遠害之道也。」姬曰:「封如意力趙王,深感陛下洪恩,但如意幼小,須得一人輔之,庶可以保守疆土。」帝曰:「待明日於群臣之中,揀選一奇謀之士以輔之,料萬安無事。」姬拜謝,置酒與帝歡飲。   次日,帝升殿,與文武群臣會議:「太子既不可易,但如意年漸長成,不可久留宮中,朕欲封如意為趙王,建都邯鄲,卿等以為何如?」群臣曰:「若封如意為趙王,甚合公論。」帝曰:「封如意為趙王,須得一老成大臣輔之,庶得朝夕教導,卿等以為何人足當此任?」蕭何曰:「唯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公正明爽,足可輔之。」帝曰:「正合吾意。」於是召周昌,欲同如意赴趙建都,昌曰:「陛下既命臣輔佐,敢不從命?但須依臣三事,仍望陛下寫手敕以戒之,庶保無事。」帝曰:「那三事?」昌曰:「第一不可復入朝,恐地方無人保守,又防人謀害。第二退守本國,謙以自御,聽臣諫勸。第三不可時常與戚娘娘通問音信,恐被人識破,則母子不能自保。若依此三事,臣方可輔之。」帝曰:「此三事亦甚易。」隨寫手敕付趙王收照。遂命車駕送如意出城。如意臨行來別戚姬,姬曰:「吾與爾今日別離,又不知何日相見?」母子抱頭放聲大哭,左右無不墜淚,是日如意出城,帝送至郊外,灑淚而別,周昌亦同趙王赴邯鄲不題。   卻說帝正欲進城,只見一人手執詞狀,向帝駕前聲言:「蕭丞相將上林中空地召民耕種,以公家之物而要買人心,實懷不忠,乞陛下察之。」帝聞奏大怒曰:「蕭何受賈人財物,卻將吾上林空地,與民佃種,甚非臣道。」急令廷尉械繫之。蕭何被係亦不分辯,遂下獄。數日,有王衛尉叩闕上言曰:「蕭丞相有何罪,陛下乃械係下獄耶?」帝曰:「受賈人財物,以吾苑地求租於民。吾故繫之。」王衛尉曰:「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也,且陛下此數載來,陳豨、英布反,以關中托丞相鎮守,當是之時,若關中以西少為推動,則國家非陛下有也。丞相不於此時為利,今卻乃利賈人之金乎?陛下忌小過而忘大德,臣故不避死而叩闕上言之,幸陛下察焉!」帝沉思半晌回答曰:「此寡人之過也。」是日,使內侍持節赦丞相蕭何出獄。何入內向帝謝恩,帝曰:「丞相為民請苑。真宰相之事也。吾不知而加罪,吾不過為桀紂主;丞相下獄,亦不分辯,則為賢宰相也:寡人之係公,正欲百姓聞吾之過也!」何曰:「陛下聖明,臣罪當繫獄,又何分辯之有?」帝歎曰:「賢哉,何之為相也。」遂將妄告者殺之。   張良聞何下獄,遂歎曰:「韓、彭、英布被誅,蕭何下獄,吾雖導引辟穀,尚處關中,況易太子之計,乃我所為,倘帝知之,吾罪亦難免矣!」遂尋訪四皓,計議欲往終南求仙,以避其難,各人約會相同。次日,張良同四皓見帝曰:「方今天下一統,四海宴然,太子仁孝素聞,禮賢下士,足可以繼萬年之統,臣四皓年各八十,不能起居;臣良衰病日侵,亦不堪任用。欲辭陛下,臣等前往終南山訪道,一切功名富貴,漠漠然無關於心,遠觀雲水,了身達命,得延數年,皆陛下之所賜也。」帝曰:「朕得先生以來,屢建奇功,未有酬報,前封為留侯,先生又未領受,今乃辭寡人而去,不識繼此可復得見乎?」良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帝又謂四皓曰:「卿等輔教太子,正望久相調護。今相從未久,又欲遠遁山林,復埋名韜跡,是何心哉?」四皓曰:「君子滿朝,善人當道,臣等衰朽之人,亦何益於國家?惟望陛下,放歸田裡,得休息餘年,臣等沒齒感恩當何如耶?」帝見眾人辭意懇切,去念已決,遂贈金帛之物,親步行出殿門之外,以目遙送,只見四皓、張良飄然而去,帝歎息不已。卻說漢帝因見張良歸山,一日追思開國功臣:「其間有與朕起首布衣者;有背楚歸朕,建立大功者;有續後隨朕征進,屢有奇謀妙算,足成偉績者;雖曾犯罪,或遭誅戮,然興劉滅楚之功,實不可混,朕欲建立一閣,將功臣名姓容貌,圖畫於上,以示後世子孫,使不忘其初,亦見我大漢人才之盛也。」即命工匠建立功臣閣,圖畫容貌,閣成,遂引太子觀看,一一指說功臣出處來歷。看到紀信,太子便說:「陛下若無此人,安得有今日?」又看夏侯嬰,太子便說:「臣若無此人,亦豈得今日為陛下子耶?」帝曰:「吾兒可謂不忘其本矣!」是日,即召紀信子紀通,夏侯嬰,重加賞齎。二人領受,謝恩出內。人人贊歎,盡說太子仁德。帝聞之甚喜。   忽有一人大叫曰:「陛下與殿下念紀信、夏侯嬰之功,獨不念臣父有莫大之功,而不復念,是陛下獨忘之矣。」漢帝看其人,未知是誰?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7|099|回}}{{明朝作品}} gtusoa5dmm9nxyr7vhxccutch0zo1o6 西漢演義/099 0 326598 2173438 816841 2022-08-21T19:32:47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九十九回 長樂宮高帝拒醫|098|100|回}}__TOC__<onlyinclude>   其人為誰?乃項伯之子項東也。東曰:「陛下昔日屯兵霸上,與楚相拒,楚王欲起兵劫寨,臣父以子房故舊,遂忘同姓,親冒矢石,直抵漢營,報知陛下,相與結好。續後回楚,復又與陛下解釋,以此霸王息兵,次日鴻門設宴,臣父又與項莊舞劍,極力與陛下維持,陛下得以無事。其後成皋,霸王置太公於俎上,又得臣父以言力阻,太公得以保全。臣父之功,不在紀信、夏侯嬰之下。陛下今日與殿下論功,一言不及臣父,因此臣隨侍從,遂冒死敢為陛下言之。」漢帝聞東之言,愕然自失曰:「寡人久欲結昔日之盟,復二姓之好,但連因各處征討,未有暇時,今聞汝言,使我自愧。」是日,使傳命以少華公主與項東結親,令叔孫通議禮,擇日成婚,永結盟好。項東自此與公主合親,住居隆慶府,封東為昭信侯不題。   卻說帝因征英布為流矢所傷,舊病復作。又屢幸戚姬,遂成重疾,呂后與宮嬪議曰:「帝今有重疾,又終日尚在西宮,倘有不虞,何以定後事?」宮嬪曰:「此事當召絳、灌諸臣同殿下往西宮,勸帝回長樂宮養病,此是正理。若娘娘諫勸,恐帝終不聽。」后曰:「汝等所見甚有理。」即召審食其、呂澤,傳命召縧、灌諸大臣同殿下赴西官,請漢帝回宮。諸大臣曰:「娘娘聽見甚有理。」眾人即同殿下前到西宮,候於福順門之久,傳與官嬪。宮嬪報知漢帝,帝曰:「此必呂后見我有病,以此著太子同群臣,欲請我回宮。」威姬曰:「陛下若回宮,舍我在此,終被呂后所害,臣妾再不得見天顏矣!」言畢淚如雨下,拜伏於御榻之前。帝曰:「待諸臣進內,我自有話說。」遂傳旨著太子諸臣進內。   太子與群臣入內,見帝面容黃瘦,四體沉重,叩首於御榻前哀告曰:「陛下春秋已高,又兼有疾,久在於此,雖朝夕歡樂,似非養聖之所,臣等愚見,欲奉迎陛下回正宮靜養,以保萬年,則太子之大孝,臣等之至願,兼盡之矣。」帝曰:「我之得疾,蓋因久於兵馬,此懷終日鬱鬱,所以困而成疾。今居於此,自覺心志舒暢,或可以保安,豈可復遷改他處?倘愈加潰亂,非汝等所以慰我也。」有樊噲續到,拜伏於地曰:「陛下起自布衣,遍歷天下,誅秦滅項,何其壯也?今乃顧戀戚姬,遂忘初志,想娘娘與陛下同其患難,共成大業,不得與陛下相處正室,失天地配合之宜,臣等甚為陛下不取也。今殿下與群臣冒罪哀請,陛下若復執一不回正宮,又失父子之情,君臣之義,陛下何以示法萬世乎?」帝見群臣哀請之至,不得已,遂起,扶病過長樂宮養病。戚姬送帝回正宮,拜見呂后畢,仍回西宮不題。   且說呂后與群臣計議,欲請名醫看疾,陳平曰:「此去長安二百餘里,櫟陽北山下,有一醫人,極知脈理,善療諸病。娘娘可差人以禮請來看視,或能治之也。」後即具禮差人,前赴櫟陽請醫,一日醫人至長安,入內先見呂后,呂后備將帝所得病症一一告知,醫人曰:「此病雖沉重,然帝元氣素壯健,若以良藥,漸漸調理,敢保萬安。」后喜曰:「汝若能以治之,必重加封賞,富貴不輕也。」後遂引醫入內見帝,醫奏曰:「陛下之疾,亦不難治,料加以良藥,旬日即愈也。」於是帝謾罵曰:「何乃引此山野匹夫,妄為可否耶?我起自布衣,提三尺劍,遂取天下,豈非天乎?我命在天,雖扁鵲神醫,亦何益哉!」帝堅意不使醫治病。帝賜金五十斤,仍發回櫟陽。   漢帝自此飲食少進,病益沉重。呂后朝夕侍於左右,因問:「陛下萬一萬歲後,蕭相國死後,誰可以代之?」帝曰:「曹參可。」又問其次。帝曰:「王陵可,陵少戇,陳平可以佐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帝曰:「此後亦非我所知也。」太子亦入內問疾,帝曰:「吾老矣,此疾不可起,汝仁厚有餘,足可以保天下。但趙王如意、母於之命,皆賴汝保全。父之所愛者,子亦愛之,然後為孝,汝當識之。」太子曰:「君父之恩,手足之情,二者皆不可失。陛下善保龍體,他念不足慮也。」帝囑之後,病勢愈重,遂不復言。乃於大漢十二年,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原高帝生於秦昭王五十一年,崩於是年,壽六十三歲。帝崩四日後,呂后秘不發喪,召呂澤、審食其計議,立意要謀害功臣,未知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8|100|回}}{{明朝作品}} s48yd3lnwbe3yc5aeeur8lcl6oixx9o 西漢演義/100 0 326599 2173441 816891 2022-08-21T19:40:44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一百回 呂太后謀誅功臣|099|101|回}}__TOC__<onlyinclude>   漢帝崩四日,后秘不發喪,召呂澤、審食其議曰:「方今在朝功臣,強梁跋扈,各懷異志,若知帝崩,決然作亂,豈肯委身以事少帝?我欲假傳帝病甚重,召大小諸臣人內吩咐遺囑,不拘在內在外,通要入內,卻埋伏下武士,因而殺之。以除後患。此計如何?」審食其曰:「娘娘須草詔傳佈中外,著令大小群臣入內,仍要委一心腹大將,率領武士、方好下手,若防備不嚴,倘群臣作變,反惹起禍來。非同小可。」後曰:「左右人將惟酈商可托心腹,汝可召來計議。」呂澤即往召酈商,商急來見后,后將前事密與酈商說知,商曰:「此事甚非長策,娘娘若草招傳佈中外,倘群臣各生疑忌,其起異志,則天下危矣。況陳平、灌嬰,前領精兵十萬把守滎陽;舞陽候樊噲、太尉周勃,領精兵二十萬前定燕代;其餘諸將,散處四外,各據精兵,勢已固立,若知帝崩,又聞娘娘賺入內謀害,彼各連兵還向,以攻關中,諸大小群臣在內者。知外有兵變,若復協力內叛,娘娘雖有百萬雄兵。亦難支持。只一變亂,豈是等閒?娘娘須當裁處,不可輕舉。」后曰:「如爾所言,真是有理,為今之計,將復如何?」商曰:「以臣愚見,急頒詔中外,傳說帝崩,大赦天下,召樊噲、周勃、王陵等防護關中,上不失先帝萬年之業,下可以保少帝安太平,娘娘開創之功,勒銘彝鼎,子子孫孫,傳頌不朽也。」后曰:「既是如說,即令叔孫通草遺詔,傳佈中外。」詔曰:     朕起自布衣,還定關中,艱苦三十餘年,大業始定。方欲安享隆平,以臻至治,不意寢疾不起,遂爾遐逝,幸賴爾大小文武臣庶,共贊皇猷,克成鴻謨。仍冀輔佐太子,嗣登天位,保守海宇。統績萬年,天下元元,奠安漢土。如有弄兵潢池,不遵王化者,即命一二大將,統兵征討,竭力剿除,毋負朕命。發喪之禮,勿大費侈,恐傷民財,非朕初意。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詔布中外,大小群臣悉來舉哀。丁未發喪,丙寅葬帝於長安故城,已已立太子盈為皇帝,頒詔天下。詔曰:     朕乃帝長子,冊立已久。帝崩,群臣遵帝遺詔,立朕嗣皇帝位。朕自諒德薄,恐不足以勝天下之重,但帝命簡在,不敢固遜,乃於大漢十二年,夏四月己巳,入登大寶,昭布中外,惟賴爾大小文武諸侯,匡朕不及,以保鴻業,期統續於萬年,衍子孫於不拔。故茲昭示,咸使聞知。   惠帝頒詔畢,叔孫通率群臣上表朝賀,又議尊漢帝為高帝,以明漢祖,為創業之主也。惠帝曰:「爾等欲尊帝為高帝,此亦子孫尊祖之孝,但不知於禮亦有合乎?」群臣曰:「先帝起自微細,撥亂反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業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深合三王之禮,允協天下之情。」惠帝曰:「爾臣既議停當,急上尊號,以示中外。」於是群臣議尊人帝為高皇帝,令郡同諸候。各立高廟,以歲時祭享。又思高帝嘗悲歌於沛縣,即於沛縣原發跡之地立高帝廟,就令原教習歌兒二百人,每祭祀之時,即歌舞,以為享神之禮。如有名缺,輒令有司補之。   惠帝即位後,各處諸侯俱來朝賀,惟燕王盧綰聞高帝崩,即率眾結連匈奴謀叛,惠帝乃遵高帝遺詔,即召樊噲、周勃,統領精兵二十萬伐盧綰,樊噲、周勃領帝命,揀選精兵二十萬,前赴燕代,一日兵到漳河,先差小校探聽盧綰消息。差去小校數日回復曰:「盧綰大勢人馬,屯住燕北,兩路人馬,共五十萬,接連三百里不絕。」樊噲聞說,與周勃計議曰:「盧綰兵馬既多,不可力敵,須當智取。公可領精兵五萬,由漳河東北走太原,以撓其後;吾領兵前赴燕南與盧綰對敵,彼惟專意於前,不防其後,公乃急攻其後,使彼兩勢不能相應。綰可擒也。」勃曰:「匈奴現今屯兵燕北,倘聞吾兵攻擊,或來接應,不惟無益於我,亦恐無益幹將軍矣。」噲曰:「不然!我兵往攻燕南,與綰對敵。匈奴決向前救應,與綰合兵,與我相敵,豈有顧後之理,公乃舉兵撓亂其後,彼必驚潰而走,疑我從天而降矣。一陣決可取勝。」周勃從其計,即領精兵五萬,由漳河東北而去。樊噲亦催動三軍,徑趨燕南大路而來。離盧綰營五十里下寨。   盧綰知樊噲領兵到來,急報知匈奴,著急領兵來燕南救應。樊噲紮營三日,不與交戰。盧綰與匈奴商議曰:「樊噲乃漢之名將,今漸年老,來此三日,不敢出戰,想見我兵勢重,有怯敵之意。我明日與彼交戰,汝可出兵以衝擊之,彼必敗走,可盡力追趕,決然取勝,若樊噲一敗,漢將再無出力者:倘關中撓動,我與汝舉兵而西,長安可得也。」盧綰計議停當。   卻說樊噲吩咐騎將張榮、李鼎、馬和、黨奉四將,各領兵四萬左右埋伏,曰:「待我詐敗,汝可並力截殺,彼必潰亂。」四將得令,引兵左右埋伏,樊噲卻一馬突出陣前,與盧綰答話曰:「漢帝與汝起兵三十餘年,愛汝如子,封汝為燕王,可謂極貴,汝尚不知足,乃結連匈奴造反。今天兵到來,及早受死,免使三軍塗炭!」盧綰曰:「漢帝誅戮功臣,呂后尤甚,因此起兵,以圖天下,汝若見機與我合兵一處,免遭未央之苦。」樊噲大怒,舉戟直取綰,綰舉刀交還,兩家戰在一處,金鼓震天,塵籠四野。戰到三十回合,樊噲詐敗,勒回馬落荒而走。匈奴人馬亦衝殺過來,盧綰並力與匈奴追趕,才然前進,兩邊一聲炮響,左右突出兩枝人馬來,為首四員大將,截住燕代人馬,奮力衝殺,樊噲復調轉人馬並力夾攻,盧綰大敗,向後奔走。樊噲揮動三軍,連夜追殺。又有燕北人來報,漢兵不知多少,自太原衝殺前來,已將老營輜重盡數燒燬,相離止五十餘里,盧綰大驚,急趨燕城,又有樊噲緊追在後,不得脫身。追及天明,漢將周勃人馬已到,將盧綰、匈奴圍住,箭如飛蝗。匈奴急下馬投降,盧綰見勢不可支,遂引刀自殺。眾軍士將匈奴綁縛至軍前聽候。   樊噲嗚金收軍,同周勃迸城安撫百姓,犒賞軍士,周勃稱賀曰:「果不出將軍之所料也!」樊噲曰:「匈奴雖擒,惟單于一支,未可誅滅,可監押赴長安見帝,與群臣計議,正好乘此與單于相和。況帝初即應,首擒此巨寇,亦足以壯國威也。」勃曰:「將軍所見甚當。」於是引本部兵二十萬,並降兵十五萬,奏凱而回。一日到長安,見惠帝,備說盧綰自殺,匈奴歸降,燕代悉平。帝甚喜,重賞二將,即令匈奴解去其縛,候次日朝見。比有叔孫通奏曰:「臣有一言面奏,欲使外國明日朝見之時,仰瞻上國君臣之禮,陛下當升大殿,令武士陳列儀仗,以彰威武。」帝曰:「此奏甚合朕意。」隨密傳旨,著文武大小群臣。各具錦繡服色,次日早朝。未知如問盛張朝儀?且看下回分解。 </onlyinclude> {{Novel-f|099|101|回}}{{明朝作品}} ajtdhzwgz0yrsi2d5hmbdbi4v1rkej9 西漢演義/101 0 326600 2173442 816847 2022-08-21T19:46:36Z 洗心 65935 wikitext text/x-wiki {{Novel|西漢演義|第一百零一回 漢惠帝坐享太平|100||回}}__TOC__<onlyinclude>   卻說叔孫通因匈奴朝見,奏知惠帝,要盛張朝儀,嚴整武士,又密傳旨,著文武群臣各具錦繡服色侍班,使外邦見我中國威儀。惠帝准奏,人日樊噲引領匈奴大小酋長百餘人朝見,匈奴並眾酋長見漢朝威儀,十分欽服,拜伏曰:「於今始仰中國之盛,我外夷遠處沙漠,生長邊方,從來未嘗見此朝儀也。」惠帝傳旨著光祿設宴款待匈奴,帝遂朝散歸宮。   自此天下無事,萬國咸寧。以呂后為皇太后,呂澤等恃太后在上,專擅權柄,出入宮庭。諸呂皆封列侯,諸大臣莫敢諫。   丞相蕭何老疾舉發,帝知何有疾,親往視疾。蕭何急令家人淨掃廳堂,排設香案,迎惠帝入寢室,何將朝服冠冕置於身邊,望帝叩首。帝曰:「丞相得何疾?」何曰:「臣老疾日侵,飲食少進,死期不遠,乃蒙陛下軍馬下臨,臣粉骨碎身,何以報德?」帝曰:「丞相善加調理,命醫看視,料亦安保無事。」何曰:「臣隨先帝晝夜經營方略,調度軍需,費盡心力,五臟皆傷,以此致疾,豈能遽安?」帝不覺淚下,何亦涕泣。帝曰:「丞相百歲後誰可代公,以輔佐朕躬?」何曰:「知臣者莫如君。」帝曰:「曹參何如?」何曰:「陛下言及曹參,真得其人矣。參乃先帝舊臣,素忠誠,可任大事,臣死之後,急當以參為相,前日先帝亦曾論及,陛下當任用也。」帝曰:「丞相再有何見諭?」何曰:「先帝立法甚善,王陵、周勃等諸舊臣,守而不失,則天下自然無事。此外非臣敢多言也。」帝遂回朝進宮,何過數日薨逝。帝聞之。甚傷悼,遣使致祭營葬,急差人取曹參代何為相。   卻說曹參聞得蕭何薨逝,告家人急備行裝:「吾將人相矣。」數日後,果有使命召參為相,初曹參與何交最善,後何相,勢位懸殊,遂與參有隙;及何推舉賢能,首以曹參為言,曹參亦知蕭何不以私隙廢公舉,對家人言何必薦己為相也。曹參遂入朝見帝,帝撫之曰:「蕭丞相首薦卿可代己任。先帝臨崩,亦曾念及,卿當盡心王事,無負委用。」參曰:「臣敢不竭盡駕駘,以圖報稱?」及曹參為相,凡事無所變更,惟遵何約束,擇郡吏皆訥於文辭、老成持重者選用,凡深刻浮薄、專務聲名者,一切皆斥逐之。見人有細過,專掩匿覆,蓋終日惟安靜無事,府中惟一二吏伺候,再無迎送叁謁之煩。帝差人體訪,見參府中無事,因召問曰:「卿為丞相,當天下大任,何乃終日靜坐,不見所治何事?」曹參奏曰:「陛下自察聖明神武,孰與高帝?」帝曰:「朕安敢望先帝耶?」參曰:「陛下觀臣之才能,孰與蕭何?」帝曰:「君才似不如也。」參曰:「陛下之聖明既不如高帝,臣才又不及蕭何;高帝所定之法令,陛下當遵守;蕭何所為之善政,臣等當奉行。君臣同心,遵而不失。使海內清寧,四方無事。民安其業,天下太平,陛下高拱清穆,臣等各安其位。各盡其職,不亦可乎?又何紛更以多事哉?」帝曰:「善!」於是曹參居相位三年,一遵何約法,民俗漸淳,士多忠厚,百姓相安於閭巷之前。民相歌曰:「蕭何為法,斠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不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曹參持政既久,每告子弟曰:「吾從高帝起自豐沛,與秦楚交兵四十餘年。身經百十餘戰,萬死一生,不意今日位極人臣,坐享太平,子孫世世承蔭。於分足矣,此應不可久貪,當推讓賢能,庶保永終。」乃上言備陳年老多疾、不堪任使,乞放歸故山,以終天年,初帝不允所請,參再三辭意哀懇,躬候闕下,瞻望不退,帝知參意已決,遂允所請,仍以宣平侯加封宣平公,食邑十萬戶。子孫俱世蔭,馳驛回藉。   帝乃遵高帝遺詔,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樊噲等訓練兵馬,朱虛候劉章制服諸呂,宰相以治內,大將以治外,蠻夷順附,自此天下無事,謳歌載道,無復昔日傷夷愁歎之聲矣。 </onlyinclude> {{Novel-f|100||回}}{{明朝作品}} 50cvtxm7b5mn0pmryc4u9u5cn39s63l Wikisource:写字间/topic list 4 760396 2173448 2173286 2022-08-21T21:54:22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39個議題]]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21:52:00.000Z" | 2022-08-17 <span style="color: blue;">05: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Stang|Stang]]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21:11: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5: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14:40: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12:55: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20: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11:01: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5T15:05:00.000Z" | 2022-08-15 <span style="color: blue;">23:0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4: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5: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8:57: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6: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Wikisource:写字间#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07:59: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5:5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7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16:07: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0: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Zzhtju|Zzhtju]]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3:12: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9 | [[:Wikisource:写字间#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4:20: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2:20</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2yzxgcrl5jfvo40p13x0giiya74ui4g 2173452 2173448 2022-08-21T23:16:06Z Cewbot 42347 [[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生成議題列表:40個議題]] wikitext text/x-wiki <!-- 本頁面由機器人自動更新。若要改進,請聯繫機器人操作者。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mw-collapsible metadata" style="float:left;" |- ! data-sort-type="number" style="font-weight: normal;" | <small>#</small> !! 💭 話題 !! <span title="發言數/發言人次 (實際上為計算簽名數)">💬</span> !! <span title="參與討論人數/發言人數">👥</span> !! 🙋 最新發言 !! data-sort-type="isoDate" | <span title="最後更新">🕒 <small>(UTC+8)</small></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 | [[:Wikisource:写字间#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为仅因版权原因删除的文章建立列表]]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6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3T14:13:00.000Z" | 2022-07-03 <span style="color: blue;">22:1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義勇軍進行曲澳門法定歌譜在共享資源的存廢討論]]</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7T10:36:00.000Z" | 2022-06-17 <span style="color: blue;">18: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建議在維基文庫中不要在每個子頁面重覆添加版權模板]]</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1T02:27:00.000Z" | 2022-06-11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Wikisource:写字间#单纯事实消息|单纯事实消息]]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3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9:51:00.000Z" | 2022-08-11 <span style="color: blue;">0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宣廳日記》與《宣傳官廳日記》到底有沒有區別?!]]</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06T02:27:00.000Z" | 2022-06-06 <span style="color: blue;">10:2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Wikisource:写字间#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提议修改维基文库:管理員的離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55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User:Zhxy 519|Zhxy 519]]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21:52:00.000Z" | 2022-08-17 <span style="color: blue;">05: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Wikisource:写字间#一点疑惑|一点疑惑]]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2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5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20T03:57:00.000Z" | 2022-06-20 <span style="color: blue;">11: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8 | [[:Wikisource:写字间#《天變謄錄》原文|《天變謄錄》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Zy26|Zy26]]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0: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Wikisource:写字间#《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晉州樵軍作變謄錄》原文網址]]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6-18T03:37:00.000Z" | 2022-06-18 <span style="color: blue;">11:3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0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与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Midleading|Midleading]]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3T10:33: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18:33</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1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0T14:52:00.000Z" | 2022-08-10 <span style="color: blue;">22:5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2 | [[:Wikisource:写字间#《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佐治亞引導石》的碑文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08T11:36:00.000Z" | 2022-07-08 <span style="color: blue;">19:3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3 | [[:Wikisource:写字间#《至正條格》原文|《至正條格》原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5T00:11:00.000Z" | 2022-07-15 <span style="color: blue;">08: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4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关于跨维基导入者(transwiki)的建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User:Stang|Stang]]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21:11: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5: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5 | [[:Wikisource:写字间#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關於錄入文獻的提示]]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16T23:45:00.000Z" | 2022-07-17 <span style="color: blue;">07:4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6 | [[:Wikisource:写字间#《太極問辨》問題|《太極問辨》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0T00:42:00.000Z" | 2022-07-20 <span style="color: blue;">08:4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7 | [[:Wikisource:写字间#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多語言維基文庫在哪裏?]]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Zzhtju|Zzhtju]]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3T03:54:00.000Z" | 2022-07-23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8 | [[:Wikisource:写字间#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投票選出用於選舉指南針的聲明]]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6T17:38:00.000Z" | 2022-07-27 <span style="color: blue;">01: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19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关于党政机关公报版权性质的疑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0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Longway22|Longway2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31T02:11:00.000Z" | 2022-07-31 <span style="color: blue;">10:1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0 | [[:Wikisource:写字间#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運動策略與治理通訊第七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7-28T15:38:00.000Z" | 2022-07-28 <span style="color: blue;">2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1 | [[:Wikisource:写字间#《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丙申謄錄》戊戌十月二十八日中的神密詞。]]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4T19:38: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03:38</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請在Unicode 15發佈後更新Special:滥用过滤器/5]]</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46: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46</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3 | [[:Wikisource:写字间#《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仁元王后進香謄錄》缺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3T15:51:00.000Z" | 2022-08-03 <span style="color: blue;">23:5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4 | [[:Wikisource:写字间#《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承政院日記》機器人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05T13:29:00.000Z" | 2022-08-05 <span style="color: blue;">21:2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5 | [[:Wikisource:写字间#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禁止管理員太快關閉各式投票討論]] | style="text-align: right;" | 9 | style="text-align: right;" | 6 | [[User:银色雪莉|银色雪莉]]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14:40: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22:4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6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修正模板:Archive top以及模板:Archive bottom]]</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Ericliu1912|Ericliu1912]]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12:55: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20: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7 | [[:Wikisource:写字间#《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纂辟瘟方》與《新纂辟瘟方》的錄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1T20:04:00.000Z" | 2022-08-12 <span style="color: blue;">04:0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关于卒年不详的作者的作品的录入]]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fe;" | 1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7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11:01: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9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Wikisource:不合理的封禁]]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0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Wikisource:管理員的離任/快速解任]]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2T22:21:00.000Z" | 2022-08-13 <span style="color: blue;">06:21</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1 | [[:Wikisource:写字间#Wikisource:禁制|Wikisource:禁制]]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User:Jusjih|Jusjih]]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4T01:34:00.000Z" | 2022-08-14 <span style="color: blue;">09:3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2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Invitation to join the fifth Wikisource Triage meeting (18th August 2022)]]</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small>]]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5T15:05:00.000Z" | 2022-08-15 <span style="color: blue;">23:0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3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這是什麽字?《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4: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4</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4 | [[:Wikisource:写字间#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幫幫我校勘一下《御製祖孫同講大學文》]]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3:55: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1:55</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5 | [[:Wikisource:写字间#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2022年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選舉延期]]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VChang (WMF)|VChang (WMF)]]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6T08:57:00.000Z" | 2022-08-16 <span style="color: blue;">16:5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6 | [[:Wikisource:写字间#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新手的一些格式問題]]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杰里毛斯|杰里毛斯]]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0T07:59:00.000Z" | 2022-08-20 <span style="color: blue;">15:59</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7 | style="max-width: 24em" | <small>[[:Wikisource:写字间#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邀请参与Template_talk:PD-PRC-CPC#对当前版本的建议]]</small>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8T16:07: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00:07</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8 | [[:Wikisource:写字间#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关于半自动导入国务院部门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 | style="text-align: right;" | 2 | [[User:Zzhtju|Zzhtju]]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3:12: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1:12</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39 | [[:Wikisource:写字间#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机器人半自动导入国务院文献]]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User:Yinyue200|Yinyue200]] |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19T14:20:00.000Z" | 2022-08-19 <span style="color: blue;">22:20</span> |- | style="text-align: right;" | 40 | [[:Wikisource:写字间#這是什麽字?_2|這是什麽字?]]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text-align: right;background-color: #fcc;" | 1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User:Blahhmosh|Blahhmosh]]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data-sort-type="isoDate" data-sort-value="2022-08-21T23:15:00.000Z" | 2022-08-22 <span style="color: blue;">07:15</span> |} {| class="wikitable mw-collapsible mw-collapsed" style="float: left; margin-left: .5em;;{{#if:{{{no_time_legend|}}}|display:none;|}}" ! title="From the latest bot edit" | 發言更新圖例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fe;" | * 最近一小時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eef;" | * 最近一日內 |- | | * 一週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ddd;" | * 一個月內 |- | style="background-color: #bbb;" | * 逾一個月 |- ! 特殊狀態 |- | 已移動至其他頁面<br />或完成討論之議題 |- ! 手動設定 |- | style="max-width: 12em;" | <small>當列表出現異常時,<br />請先檢查[[User:Cewbot/log/20170915/configuration|設定]]是否有誤</small> |- |} {{Clear}} [[Category:维基文库]] 4er3vw60iigak6larlw1i2xjdixhs9c 念奴嬌·登多景樓 0 761910 2173470 1555263 2022-08-22T04:49:45Z 蕭漫 72588 依詞譜斷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念奴嬌]]|author=陳亮|section=登多景樓|times=南宋|previous=|next=|type=詞|from=|notes=}}<onlyinclude> <poem> 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 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 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羶無際。 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彊對! </poem></onlyinclude>{{南宋作品}} 7lcu7pbdidd9grpo3f33ocntlc54g5u User talk:CatOnMars 3 858339 2173444 1812947 2022-08-21T20:50:19Z Vincent Vega 88965 Vincent Vega移动页面[[User talk:方的1P]]至[[User talk:CatOnMars]]:​当重命名用户“[[Special:CentralAuth/方的1P|方的1P]]”至“[[Special:CentralAuth/CatOnMars|CatOnMars]]”时自动移动页面 wikitext text/x-wiki 这是[[w:U:OuiOK|OuiOK]]的中文维基文库用户页。没了。 c5y990lsqvatkkt4ztkbbzvgzomme1o User:Fire-and-Ice 2 875100 2173402 1516341 2022-08-21T14:37:25Z Fire-and-Ice 58758 wikitext text/x-wiki 我认为部分维基百科条目需要提供原始文本。 [[w:u:Fire-and-Ice]] ahi8no2ioxu3i0acu2vo7l7ydgvvrfv 第7/2003號法律 0 1021317 2173516 2169843 2022-08-22T09:36:52Z 廣九直通車 41127 update wikitext text/x-wiki {{MO-PRC-law|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MO-ROC-law|貿易法}} {{header |title= 第7/2003號法律<br>對外貿易法 |section= |type= |y=2003|m=6|d=23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 《第7/2003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03年6月5日通過,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3年6月12日簽署並發佈本法律,並於2003年6月23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br>'''制定史:'''2003年8月21日[[第7/2003號法律 (2003年)|生效]]、2016年8月3日經[[第3/2016號法律]][[第7/2003號法律 (2016年)|修改]]、2023年8月23日經[[第12/2022號法律]][[第7/2003號法律 (2023年)|修改]] }} {{:第7/2003號法律 (2023年)}} {{澳門法律|年份=2003年}} nj2cx8crg8j283yvki8j512g5ljn6cv 第19/96/M號法律 0 1032351 2173511 2112806 2022-08-22T09:31:56Z 廣九直通車 41127 migrated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1996|m=8|d=19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br>'''制定史:'''1996年10月1日[[第19/96/M號法律 (1996年)|生效]]、2023年1月1日經[[第11/2022號法律]][[第19/96/M號法律 (2023年)|修改]] }} {{:第19/96/M號法律 (2023年)}} {{澳門法律|年份=1996年}} 529y87slz8qyukdwhf0jkir4vrk3uro 第47/98/M號法令 0 1045688 2173520 2077853 2022-08-22T09:44:52Z 廣九直通車 41127 update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47/98/M號法令<br>十月二十六日 | section = | author = |type= |y=1998|m=10|d=26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第47/98/M號法令》經總督韋奇立於1998年10月21日核准,並於1998年10月26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鑑於普遍認為,公權機關必須承擔對特定經濟活動訂定行政條件之責任,以免出現該等活動與集體利益產生衝突之情況,尤其在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及環境平衡方面。 然而,亦認為當需要訂定有關條件時,應儘可能簡化,以免對企業自由造成不合理之障礙。 基於對上述簡化及消除繁瑣程序之考慮,並根據適用六月二十八日[[第31/93/M號法令]]所取得之經驗,現須修正該法規所載之發出行政准照之制度。 基於此; 經聽取諮詢會意見後; 總督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及範圍)'''</center> 一、本法規係為附於本法規之表I及表II所列明之業務及項目訂定行政條件之制度。 二、本法規不適用於: a)由公共機關或公共機構製作及導演之影片; b)在社會傳播媒介範圍內,為新聞用途而進行之拍攝; c)設於工業單位內之洗衣店及乾洗店; d)燃料之貯存; e){{red|'''*'''}} f)不帶商業性質或進行屬於特許合同範圍內之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g)其他受特別法例約束之業務或項目。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條件之形式)'''</center> 行政條件具下列形式: a)就強制預先通知給予許可,如屬表I所指情況; b)發出准照,如屬表II所指情況。 <center>'''第三條<br />(作出通知或持有准照之強制性)'''</center> 本法規附表內列明之業務或項目之發起人或場所之所有人,如無根據本法規之規定持有經營或進行有關業務或項目所需之有效許可或准照,則禁止經營或進行有關業務或項目。 <center>'''第四條<br />(一般禁止)'''</center> 在進行表I及表II所指業務或項目之場所及地點內,禁止進行投注或任何博彩及出售任何未經許可之服務。 <center>'''第五條<br />(一般要件)'''</center> 一、本法規所指之許可及發出准照之一般要件為: a)依法履行所進行活動之固有稅務義務; b)設施或地點,尤其在使用面積、衛生條件、安全、所在地點及顧及環境平衡方面,與進行之業務或項目之性質相配合。 二、有權限給予許可或發出准照之實體,得透過公布於《政府公報》之批示、市政條例或其他合適之規範性文書,對某種業務或項目訂定其他要件或運作規定。 <center>'''第六條<br />(時間限制之不可適用性)'''</center> 一、本法規所指運作時間之限制不適用於經營表I第4項及第6項、表II第2項至第7項及第11項所指業務之場所,但僅以該等場所設於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旅館或純商業樓宇內為限。 二、上款所指之場所如設於非純商業樓宇內具獨立出入口之商用部分,亦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但有相反規定者,不在此限。 <center>'''第七條<br />(出示許可或准照之強制性)'''</center> 一、在監察實體要求下,須出示准照或已作出預先通知之證明。 二、已作出預先通知係以附於本法規之格式A之印件副本或同等文件作為憑證,該副本或同等文件須經有權限實體蓋上印章及註明有關日期之“收據”字樣。 三、如屬必須領有准照之場所,應將准照張貼於場所內顯眼之處。 <center>'''第八條<br />(有關許可及發出准照之告知)'''</center> 有權限實體須將下列事實告知財政司及治安警察廳: a)所收到之預先通知書,且列明屬明示許可、默示許可或拒絕之情況; b)批准或不批准准照之申請; c)在准照內作附註; d)廢止准照及宣布准照失效。 ==第二章 預先通知之制度== ===第一節 一般規定=== <center>'''第九條<br />(期間及方式)'''</center> 一、擬開始或進行表I所指業務或項目者,應提前透過遞交格式A之印件預先通知有權限實體,而提前作出通知之期間為: a)如屬製作影片之情況,應最少提前二十日; b)如屬其他情況,應最少提前十日。 二、利害關係人得以其他書面文件代替格式A之印件,但該文件須詳細且清楚列明格式A之印件內所載之強制申報資料。 三、如格式A之印件或應附同該印件之資料有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則有權限實體須透過最快捷之途徑,促請利害關係人作出改正,但不影響該實體以書面方式作出確認。 <center>'''第十條<br />(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格式A之印件之補充資料)'''</center> 如屬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格式A之印件應附有載明下列資料之規章: a)獎項數目及相應之金額; b)發出之彩票數目及每張彩票之價格; c)直接負責出售或收回彩票,以及直接負責抽獎之人士之身分資料; d)舉行抽獎之日期、時間及地點;進行抽獎時,應有一名有權限實體之代表在場。 <center>'''第十一條<br />(影片——格式A之印件之補充資料)'''</center> 如屬製作及導演故事片之情況,格式A之印件應附有劇本之完整副本。 <center>'''第十二條<br />(接收預先通知之實體)'''</center> 一、須將預先通知書送交下列實體: a)澳門文化司署,如屬表I第1項所指之情況; b)市政廳,如屬表I第2項至第5項所指之情況; c)澳門體育總署,如涉及健身院或健美院; d)博彩監察暨協調司,如涉及進行不屬於特許合同範圍內之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二、如屬表I第1.2項所指之情況,澳門文化司署須將預先通知書之副本送交治安警察廳。 三、在進行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須將預先通知書之副本送交下列實體: a)治安警察廳,如屬表I第2項及第3項所指之情況; b)消防隊,如屬表I第2項所指之情況。 <center>'''第十三條<br />(默示許可)'''</center> 一、如對預先通知書不作出回覆,則申請人有權按已通知有權限實體之方式及條件進行有關項目或開始有關業務;但有權限實體已促請申請人對格式A印件或應附於該印件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予以改正者除外。 二、在下列情況下不作默示許可: a)無法在開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前第四個工作日或之前將上款最後部分所指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作出改正; b)申請人在進行有關活動方面受到法律上之阻礙,尤其申請人被確定判決宣告為禁治產人或準禁治產人,或因申請人正受禁止其進行擬進行之活動之處罰; c)如有權限實體曾反對申請人提出之實質內容相同之通知不足一年; d)通知書內列明之運作時間不符合本法規之規定或根據第五條第二款而訂定之規定。 三、如因上款a項之規定而不能作默示許可,而此情況又不能以有權限實體之明示許可予以彌補,則改正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視為重新作出預先通知,但利害關係人必須指出開始業務或進行項目之新日期,並且遵守第九條第一款所指之作出預先通知之期間。 <center>'''第十四條<br />(許可之拒絕)'''</center> 一、有權限審議預先通知之實體,得按下列依據反對從事業務或進行項目,又或得訂定某些條件或方式,在此情況下,從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之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遵守該等條件或方式: a)任何涉及非純屬經濟性質之公共利益之理由; b)所申報之資料違反或不符合本法規規定之一般或特別要件,又或根據第五條第二款之規定訂定之要件。 二、在表I第1.1項所指之情況,如能以客觀方式推論出劇本之內容可能嚴重歪曲或損壞本地區之形象,則有權限實體亦得拒絕許可使用公共街道及屬公產之其他財產。 <center>'''第十五條<br />(許可之失效)'''</center> 一、權利人之明示放棄及宣告權利人破產之判決轉為確定,均導致許可失效。 二、如屬許可進行活動之情況,許可亦基於下列原因失效: a)更換場所之地點; b)作為許可之權利人之自然人死亡或作為許可之權利人之法人解散;但繼受人在一百二十日內提出更換權利人之申請除外; c)如自申請書上所指開始進行活動之日起六十日內不開始進行活動; d)在許可設立場所時已規定不可移轉之情況下將場所移轉; e)勒令遷出場所設施之判決轉為確定; f)權利人受禁止經營有關活動之處罰。 <center>'''第十六條<br />(許可之廢止)'''</center> 一、在下列情況下,廢止許可: a)以虛假聲明或其他不法手段而取得之許可; b)有依據證明業務之經營或項目之進行對公共秩序、安全或安寧明顯造成滋擾,又或對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影響; c)經營或進行有別於預先通知書內所指之業務或項目; d)不符合第五條所指之一般要件或不遵守對通知書作出之回覆上所規定之條件。 二、如屬許可進行活動之情況,許可亦基於下列原因而失效: a)因更改設施而影響其建築上之特性或其用途,且該情況又不能透過有權限實體加以修正; b)場所之活動終止; c)重複違反適用於有關業務之規定、管制噪音污染之規定或其他環境保護方面之技術性規定。 三、如場所在一曆年內連續或間斷停止向公眾開放逾六十日,則推定場所之活動終止。 四、為第二款c項之效力,重複違反係指在不足兩年之期間內實施三次性質相同之違法行為,或實施五次不論性質為何之違法行為。 ===第二節 特別之要件及禁止=== <center>'''第十七條<br />(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center> 一、禁止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在上午八時前及晚上十時後營業。 二、應利害關係人或代表有關行業之社團申請,有權限實體得許可在節日期間之特別營業時間。 <center>'''第十八條<br />(健身院或健美院)'''</center> 一、如健身院或健美院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僅得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且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 二、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第三章 發出准照之制度== ===第一節 一般規定=== <center>'''第十九條<br />(准照)'''</center> 准照係以符合附於本法規之格式B之印件作為憑證,並使場所之所有人具資格在准照之有效期內,開展准照內所指之活動。 <center>'''第二十條<br />(權限)'''</center> 一、准照之發給、續期及更換屬市政廳之權限;如屬蒸汽浴及按摩場所、健康俱樂部類型場所及“卡拉OK”類型場所之准照,則為旅遊司之權限。 二、上款所指實體認為有需要時得要求申請人作出解釋,且得採取認為有用之措施,以證明申請人符合所規定之一般及特別要件。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准照之拒絕)'''</center> 發出准照之實體得拒絕發出准照,或按第十四條第一款所指之依據訂定某些條件而發出准照,在此情況下,從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之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遵守該等條件。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准照之有效及續期)'''</center> 一、准照自發出日起有效期最長為一年。 二、繳納所定之費用後,則准照視為已續期,但不影響上款之規定;如發出准照之實體在准照有效期屆滿前六十日或之前已將相反之決定通知准照持有人或其代表者,不在此限。 三、為一切法律效力,證明已繳納費用之收據具有准照續期證明之效力。 四、如准照無續期,而利害關係人擬繼續進行有關活動,則須重新開展發出准照之程序。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准照之失效)'''</center> 准照在下列任一情況下失效: a)發生第十五條所指之任一事實; b)准照有效期屆滿而無續期; c)因更改或擴大之前獲許可之活動範圍而發出新准照。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准照之廢止)'''</center> 出現第十六條規定之任一依據時,廢止准照。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准照之扣押)'''</center> 准照被宣布失效或廢止時,發出准照之實體有權限扣押准照,為此,該實體得請求治安警察廳提供協助。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准照之補發)'''</center> 一、經填寫附於本法規之格式C之印件,且繳納相當於原先繳納費用一半之費用後,利害關係人得申請補發另一准照以代替丟失、毀爛或破損之准照。 二、在補發之准照內應註明准照屬補發;如屬更換准照之情況,由發出准照之實體收回原先之准照,並在有關卷宗內作紀錄。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費用)'''</center> 一、發出本法規所指之准照,須根據總督以批示核准,並公布於《政府公報》之收費表徵收費用。 二、在准照被廢止或失效之情況下,無須退還已繳納之任何費用。 ===第二節 特別之要件及禁止===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公開之影演項目)'''</center> 一、為本法規之效力,任何由專業或業餘表演者主演之公開演出,均視為影演項目,但由樂團或樂隊在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及旅館內進行之表演除外。 二、在發出進行任何影演項目之准照前,須根據專有法例規定,將有關影演項目按觀眾年齡評級。 三、在市區內,由凌晨零時至上午八時,不得在露天場地,或純商業樓宇、劇院及電影院以外之場地,又或在第一款最後部分所指之任一場所以外之場地進行影演項目。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進行影演項目、電影院及劇院之安全條件)'''</center> 一、進行公開之影演項目,以及在電影院及劇院內演出,視乎消防隊隊長之決定而派出兩名或以上之消防員在場,否則不得進行有關表演。 二、地點或場所,如已預先獲證明符合作有關用途所需之安全條件,且無為此設定條件或限制時,則無需遵守上款所指之規定。 三、經考慮建築物所屬類型、電力裝置之一般狀況、防火系統及疏散通道後,由消防隊發出有效期為一年之安全證明書,證明已符合安全條件。 四、作為發出安全證明書之依據之安全條件有所下降時,則場所之安全證明書得隨時被廢止。 <center>'''第三十條<br />(表III之活動)'''</center> 一、除根據本法規之規定而要求之要件外,申請人已成年及申請人是否具備適當資格亦為發出進行表 III 所指活動之准照所需之要件。 二、除其他值得考慮之情節外,申請人因實施可判處一年以上徒刑之犯罪,而被直至提出申請之日轉為確定不足三年之判決判罪,亦被視為不具備適當資格之跡象,但已獲恢復權利者除外。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桌球及“保齡球”)'''</center> 一、經營桌球及“保齡球”之場所,禁止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進入,但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者陪同除外。 二、如上款所指之場所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僅得在上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且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 三、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center> 一、遊戲機及電子遊戲係指供人娛樂之機器及遊戲,該等機器或遊戲不會給予金錢或可轉換為金錢之獎項,而遊戲之成績純粹或主要取決於遊戲者之技巧。 二、為發出准照之效力,遊戲機及電子遊戲須按其性質而劃分為下列任一組別: a)供兒童娛樂; b)供年滿十六歲者娛樂。 三、經營上款所指遊戲機及電子遊戲之場所,即使有兼營其他業務,亦一律禁止: a)在凌晨零時至上午八時營業; b)在同一室內經營上款a項及b項所指組別之遊戲機及遊戲; c)更改准照所包括之遊戲機或設備之數量或特徵。 四、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禁止進入劃為第二款b項所指組別之機器或遊戲之室,但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者陪同除外。 <center>'''第三十二-A條'''<span style="color: red;">'''*'''</span></center><center>'''(網吧)'''</center> 一、網吧係指透過電腦終端機向公眾提供互聯網上網或內聯網遊戲服務,並以此作為其主要業務的場所。 二、如網吧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則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具有獨立出入口的商用部分,且僅得在上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 三、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其他部分之間具有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四、如網吧設於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旅館或純商業樓宇內,則第二款規定的時間限制亦不適用。 <span style="color: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span> <center>'''第三十二-B條'''<span style="color: red;">'''*'''</span></center><center>'''(進入及逗留)'''</center> 一、禁止未滿十二歲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 二、十二歲至十六歲的未成年人,或穿著校服的學生,僅得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四時後,在星期六、星期日、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上午八時後進入網吧。 三、上款所指使用者在網吧的逗留時間,在星期日至星期五限於晚上十時之前,在星期六、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如翌日非為工作日,則限於晚上十二時之前。 四、如未成年人或學生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的人士陪同,第一款、第二款及第三款所指進入及逗留之限制終止。 五、在許可未成年人或學生逗留網吧期間,任何人不得瀏覽具色情內容、暴力遊戲的網頁,且在不妨礙第四條規定的情況下,亦不得瀏覽幸運互動博彩的網頁。 六、上款規定不適用於為成年人而設的分隔空間。 七、在網吧入口顯要處須以醒目方式張貼關於本法所載進入及逗留條件的告示。 <span style="color: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span> <center>'''第三十二-C條'''<span style="color: red;">'''*'''</span></center><center>'''(過濾及登記)'''</center> 一、應在電腦上安裝相應的過濾軟件,以便可以在未成年人或學生獲准逗留網吧期間阻止進入上條第五款所指網頁。 二、如網吧為成年人設有分隔空間,上款所指過濾軟件只需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電腦上安裝。 三、為監察之目的,須將未成年人所瀏覽的內容進行資訊紀錄,且在三個月期間內保存該紀錄。 <span style="color: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span>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蒸汽浴及按摩)'''</center> 一、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蒸汽浴及按摩場所。 二、蒸汽浴及按摩場所: a)禁止未滿十八歲者進入; b)禁止展示按摩師。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center> 一、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包括適合進行體育活動或身體鍛鍊之設施,以及所需之輔助設施,並得在經適當分隔之地方設有屬於該類場所之蒸汽浴室及按摩服務。 二、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三、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如設於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僅得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 四、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center> 一、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屬“卡拉0K”類型之場所。 二、禁止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進入屬“卡拉0K”類型之場所。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色情物品之銷售)'''</center> 一、專門經營色情物品之場所,一律禁止: a)未滿十八歲者進入; b)將色情物品放置在櫥窗或能從場所外看到之地方; c)有關之商業廣告措辭超越“色情性質之銷售”或等同者之界限; d)生產色情或淫褻內容之物品。 二、上款b項至d項規定之禁止,適用於非專門經營色情物品之場所,同時亦禁止未滿十八歲者接觸色情物品及向其出售色情物品。 三、租賃或出售錄影帶、鐳射影碟及資訊物品之場所,尤其須將色情內容之物品存放及陳列在適當遮蔽及與其他物品分隔之處。 {{Center|'''第三十七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機動車輛之修理)'''</center> 禁止修理機動車輛之場所在晚上八時至上午八時營業。 ===第三節 程序===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申請之組成)'''</center> 一、准照係透過向發出准照之實體遞交經適當填寫之格式C之印件申請。 二、直至提出申請之日,設立不足三個月之公司得以公證書之副本或僅指出公布有關公司合同之《政府公報》期數,以代替商業及汽車登記局之註冊證明。 三、如申請涉及表 III 所指活動,申請書須附同刑事紀錄證明書或發出准照之實體接納之同等文件。 四、發出准照之實體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須在六十日內對格式C印件或所提交文件內倘有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予以改正,否則不批准有關申請。 五、在發出准照實體知悉之情況下,申請人得向其他參與程序之實體遞交最初申請之副本。 六、如屬發出由不同實體在多功能之設施內經營不同活動之准照之情況,有關之最初申請書得一併交予有權限發出經營主要活動准照之實體或對發出執照具決定性之實體,並由該等實體依職權將申請書送往其他有權限之實體。 <center>'''第四十條<br />(其他實體之意見書)'''</center> 在給予准照前,發出准照之實體須請求下列實體發出意見書: a)土地工務運輸司及消防隊,如屬表II內列明之任一活動; b)澳門衛生司,如屬表III第三項、第四項及第七項所指之活動; c)治安警察廳及非發出准照實體而在進行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如屬表III所指之活動; d)澳門體育總署,如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請求及發出意見書之期間)'''</center> 一、須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請求發出上條所指之意見書;如屬彌補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之情況,須自作出彌補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提出請求。 二、被請求之實體須在請求作出後十五個工作日內發出意見書,如在此期間屆滿時並無發出意見書,則視為不反對發給准照。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決定之期間)'''</center> 給予准照、在准照內作附註或更換准照之決定,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或按下列具體情況而定: a)自收到上條所指意見書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或自發出意見書之期間屆滿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 b)自改正申請書或應附於申請書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更換地點及擴展至其他業務)'''</center> 根據本法規規定獲發准照之權利人擬將活動範圍擴大至表II列明之其他活動,又或擬將場所遷移或擴充至其他地點時,應重新提出發出准照之申請。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其他嗣後變更)'''</center> 一、經填寫格式C之印件,且繳納相當於原來費用一半之費用後,發出准照之實體得許可作出更換准照權利人或更改營業場所名稱之附註,但須繼續符合第五條所定之一般要件。 二、實質更改經營獲發准照活動之設施,尤其涉及修繕工程、建築風格上之工程、建築工程或裝修工程時,應透過填寫格式 C 之印件向發出准照之實體申請,但核准申請前須取得根據第四十條之規定作出之意見書。 ==第四章 監察及處罰==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監察)'''</center> 一、有關本法規之規定,由下列實體負責監察: a)有權限接收預先通知書或決定發出准照之實體,視乎涉及之項目或業務而定; b)警察當局,如涉及其管轄範圍。 二、警察當局繕立之實況筆錄須送交上款a項所指之實體。 三、第一款a項所指實體之最高領導人須指定執行監察任務所需之人員,且授予該等人員為執行有關任務所需之委任書狀。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違法行為)'''</center> 下列情況如不應視作較嚴重之違法行為,則屬行政違法行為,且科處下列罰款: a)在已被廢止許可或准照之場所繼續或重新開始進行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30,000.00元至200,000.00元或100,000.00元至500,000.00元之罰款; b)無有效准照而進行表III所指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20,000.00元至100,000.00元或50,000.00元至300,000.00元之罰款; c)無適當許可或有效准照而進行受預先通知或發出准照所約束之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15,000.00元至70,000.00元或30,000.00元至200,000.00元之罰款; d)不按照已通知有權限實體之方式及條件,或不遵守由有權限實體訂定之方式及條件,而從事業務或進行項目者,以及在違反根據第五條第二款而訂定之運作規定,和在違反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三十一條第一款及第二款、第三十二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第三十二-A條第二款、第三十二-B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及第五款、第三十二-C條、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三十四條第三款、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及第三十八條訂定之運作規定之情況下進行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10,000.00元至40,000.00元或20,000.00元至100,000.00元之罰款;<span style="color: red;">'''*'''</span> e)不履行第四條、第七條第一款及第三款、第三十二-B條第七款,以及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之義務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2,000.00元至15,000.00元或4,000.00元至50,000.00元之罰款。<span style="color: red;">'''*'''</span> <span style="color: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span>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保全措施)'''</center> 一、在實施上條a項至c項所指違法行為之情況下,有權限實體之最高負責人得命令關閉場所及對場所施加封印,或命令即時終止有關項目。 二、封印在下列情況下解除: a)在對場所或場所內之機器及其他設備進行保存或保養工作所必需之時間內; b)在導致採取該措施之情況終止後。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進行活動之禁止)'''</center> 一、如在不足兩年內實施三次性質相同之違法行為,則不論所科罰款為何,禁止進行有關活動一年。 二、基於第十六條第一款a項及第二款c項所指情況而廢止許可或准照,不論倘被科處之刑罰為何,禁止進行有關活動兩年。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處罰之權限)'''</center> 科處本法規規定之處罰,屬第四十五條第一款a項所指實體之最高負責人之權限。 <center>'''第五十條<br />(罰款之繳納及歸屬)'''</center> 一、罰款須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日內繳納。 二、如不在上款規定之期間內自願繳納罰款,須透過有權限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之規定,以處罰決定之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三、對罰款之科處,可向行政法院提起上訴,而上訴具中止效力。 四、罰款之所得成為以下者之收入: a)如屬市政廳科處之罰款,則成為市政廳之收入; b)如屬其他情況,則成為本地區之收入。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補充法律)'''</center> 十二月十八日[[第66/95/M號法令]]第四章第二節之規定中,不抵觸本法規規定之部分經作出必要配合後,補充適用於本章所指之違法行為。 ==第五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按先前之法例發出之准照)'''</center> 一、視乎情況而將按先前法例發出之准照續期或依職權將准照轉換為營業許可,均取決於是否符合本法規所指之要件。 二、如下列場所之准照權利人仍為目前之受益人,則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之某些部分: a)如屬健身院或健美院、桌球及“保齡球”場所、蒸汽浴及按摩場所、屬健康俱樂部類型及“卡拉OK”類型之場所者,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關於場所所在地點之部分; b)如屬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者,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關於場所地點在法律上是否與商業用途相配合之部分。 三、根據上款a項之規定而被允許繼續營業之場所,繼續受現時適用於該等場所之時間限制之約束,即使該等場所鄰接或設在其他性質之場所內;但在第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二款及第三十四條第三款所指之情況中,如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具備適當之防震及/或隔音設備,不在此限。 四、不遵守上款之所指之時間限制者,則根據第四十六條d項之規定加以處罰。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登記證之更換)'''</center> 一、自本法規開始生效之日起一個月內,經濟司須將根據十一月九日[[第95/85/M號法令]]發出之涉及表II所指活動之工業登記證、工業設施登記證或家庭式場所登記證書送交在進行有關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並附同有關之行政卷宗。 二、自本法規開始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市政廳須以本法規規定之准照代替登記證;更換登記證無須繳交費用,且按時間順序從最近發出之登記證開始更換。 三、如場所所有人之登記證已被准照取代,則須以寄往有關登記證上所指之場所所有人之辦事處或法人住所之具收件回執之掛號信,通知場所所有人領取准照。 四、如無在訂定之期間內對上款所指通知作出回覆,則推定活動終止,且作為廢止准照之依據。 <center>'''第五十四條<br />(有權限實體之特別義務)'''</center> 有權限實體應: a)向利害關係人提供有關擬取得許可或准照所須遵守之要件、一般及特別條件以及手續之書面資料,即使利害關係人僅以口頭方式申請有關資料; b)在接待使用其服務者之地點,免費提供附於本法規之格式A及格式C之印件。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表及格式之修改)'''</center> 附於本法規之表及格式得透過訓令修改。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廢止)'''</center> 廢止一切與本法規之規定相抵觸之法例,尤其廢止: a)六月二十八日[[第31/93/M號法令]]; b)十一月十三日[[第57/95/M號法令]]。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開始生效)'''</center> 本法規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核准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表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製作及導演下列性質之影片、紀錄片或廣告片: :1.1 以本地區為主題或背景; :1.2 需在公共街道進行拍攝,又或使用爆炸物品或特別效果及火器。 2. 非牟利之傳統舞蹈及中國戲劇之影演項目,以及慈善步行、募捐及為籌集款項作援助用途而進行之文化或康樂活動,以及由公共機關及公共機構推動之影演項目; 3. 園遊會、市集及拍賣會; 4. 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 5. 在向公眾開放之娛樂場所或中心經營之娛樂活動; 6. 健身院或健美院; 7. 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表I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影演項目; 2. 電影院及劇院; 3. 桌球及“保齡球”; 4.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網吧{{red|'''*'''}} 5. 蒸汽浴及按摩; 6.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7.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8. 色情物品之銷售; 9. {{red|'''*'''}}引致不安之物品或不衛生物品之貯; 10. 機動車輛之修理; 11. 洗衣店及乾洗店。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表II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桌球及“保齡球”; 2.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網吧<span style="color: red;">'''*'''</span> 3. 蒸汽浴及按摩; 4.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5.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6. 色情物品之銷售; 7. {{red|'''*'''}}不衛生物品或引致不安之物品之貯存。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格式A,B,C== [[File:Forms of Macau Decree-Law 47 of 1998.pdf|thumb|center|格式A,B,C]] {{澳門法令|年份=1998年}} 6uakpg8pmn4d5xrywjgxhbvz6sapszl 2173522 2173520 2022-08-22T09:50:43Z 廣九直通車 41127 update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47/98/M號法令<br>十月二十六日 | section = | author = |type= |y=1998|m=10|d=26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第47/98/M號法令》經總督韋奇立於1998年10月21日核准,並於1998年10月26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鑑於普遍認為,公權機關必須承擔對特定經濟活動訂定行政條件之責任,以免出現該等活動與集體利益產生衝突之情況,尤其在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及環境平衡方面。 然而,亦認為當需要訂定有關條件時,應儘可能簡化,以免對企業自由造成不合理之障礙。 基於對上述簡化及消除繁瑣程序之考慮,並根據適用六月二十八日[[第31/93/M號法令]]所取得之經驗,現須修正該法規所載之發出行政准照之制度。 基於此; 經聽取諮詢會意見後; 總督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及範圍)'''}} 一、本法規係為附於本法規之表I及表II所列明之業務及項目訂定行政條件之制度。 二、本法規不適用於: a)由公共機關或公共機構製作及導演之影片; b)在社會傳播媒介範圍內,為新聞用途而進行之拍攝; c)設於工業單位內之洗衣店及乾洗店; d)燃料之貯存; e){{red|'''*'''}} f)不帶商業性質或進行屬於特許合同範圍內之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g)其他受特別法例約束之業務或項目。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條件之形式)'''}} 行政條件具下列形式: a)就強制預先通知給予許可,如屬表I所指情況; b)發出准照,如屬表II所指情況。 {{Center|'''第三條<br />(作出通知或持有准照之強制性)'''}} 本法規附表內列明之業務或項目之發起人或場所之所有人,如無根據本法規之規定持有經營或進行有關業務或項目所需之有效許可或准照,則禁止經營或進行有關業務或項目。 {{Center|'''第四條<br />(一般禁止)'''}} 在進行表I及表II所指業務或項目之場所及地點內,禁止進行投注或任何博彩及出售任何未經許可之服務。 {{Center|'''第五條<br />(一般要件)'''}} 一、本法規所指之許可及發出准照之一般要件為: a)依法履行所進行活動之固有稅務義務; b)設施或地點,尤其在使用面積、衛生條件、安全、所在地點及顧及環境平衡方面,與進行之業務或項目之性質相配合。 二、有權限給予許可或發出准照之實體,得透過公布於《政府公報》之批示、市政條例或其他合適之規範性文書,對某種業務或項目訂定其他要件或運作規定。 {{Center|'''第六條<br />(時間限制之不可適用性)'''}} 一、本法規所指運作時間之限制不適用於經營表I第4項及第6項、表II第2項至第7項及第11項所指業務之場所,但僅以該等場所設於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旅館或純商業樓宇內為限。 二、上款所指之場所如設於非純商業樓宇內具獨立出入口之商用部分,亦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但有相反規定者,不在此限。 {{Center|'''第七條<br />(出示許可或准照之強制性)'''}} 一、在監察實體要求下,須出示准照或已作出預先通知之證明。 二、已作出預先通知係以附於本法規之格式A之印件副本或同等文件作為憑證,該副本或同等文件須經有權限實體蓋上印章及註明有關日期之“收據”字樣。 三、如屬必須領有准照之場所,應將准照張貼於場所內顯眼之處。 {{Center|'''第八條<br />(有關許可及發出准照之告知)'''}} 有權限實體須將下列事實告知財政司及治安警察廳: a)所收到之預先通知書,且列明屬明示許可、默示許可或拒絕之情況; b)批准或不批准准照之申請; c)在准照內作附註; d)廢止准照及宣布准照失效。 ==第二章 預先通知之制度== ===第一節 一般規定=== {{Center|'''第九條<br />(期間及方式)'''}} 一、擬開始或進行表I所指業務或項目者,應提前透過遞交格式A之印件預先通知有權限實體,而提前作出通知之期間為: a)如屬製作影片之情況,應最少提前二十日; b)如屬其他情況,應最少提前十日。 二、利害關係人得以其他書面文件代替格式A之印件,但該文件須詳細且清楚列明格式A之印件內所載之強制申報資料。 三、如格式A之印件或應附同該印件之資料有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則有權限實體須透過最快捷之途徑,促請利害關係人作出改正,但不影響該實體以書面方式作出確認。 {{Center|'''第十條<br />(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格式A之印件之補充資料)'''}} 如屬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格式A之印件應附有載明下列資料之規章: a)獎項數目及相應之金額; b)發出之彩票數目及每張彩票之價格; c)直接負責出售或收回彩票,以及直接負責抽獎之人士之身分資料; d)舉行抽獎之日期、時間及地點;進行抽獎時,應有一名有權限實體之代表在場。 {{Center|'''第十一條<br />(影片——格式A之印件之補充資料)'''}} 如屬製作及導演故事片之情況,格式A之印件應附有劇本之完整副本。 {{Center|'''第十二條<br />(接收預先通知之實體)'''}} 一、須將預先通知書送交下列實體: a)澳門文化司署,如屬表I第1項所指之情況; b)市政廳,如屬表I第2項至第5項所指之情況; c)澳門體育總署,如涉及健身院或健美院; d)博彩監察暨協調司,如涉及進行不屬於特許合同範圍內之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二、如屬表I第1.2項所指之情況,澳門文化司署須將預先通知書之副本送交治安警察廳。 三、在進行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須將預先通知書之副本送交下列實體: a)治安警察廳,如屬表I第2項及第3項所指之情況; b)消防隊,如屬表I第2項所指之情況。 {{Center|'''第十三條<br />(默示許可)'''}} 一、如對預先通知書不作出回覆,則申請人有權按已通知有權限實體之方式及條件進行有關項目或開始有關業務;但有權限實體已促請申請人對格式A印件或應附於該印件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予以改正者除外。 二、在下列情況下不作默示許可: a)無法在開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前第四個工作日或之前將上款最後部分所指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作出改正; b)申請人在進行有關活動方面受到法律上之阻礙,尤其申請人被確定判決宣告為禁治產人或準禁治產人,或因申請人正受禁止其進行擬進行之活動之處罰; c)如有權限實體曾反對申請人提出之實質內容相同之通知不足一年; d)通知書內列明之運作時間不符合本法規之規定或根據第五條第二款而訂定之規定。 三、如因上款a項之規定而不能作默示許可,而此情況又不能以有權限實體之明示許可予以彌補,則改正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視為重新作出預先通知,但利害關係人必須指出開始業務或進行項目之新日期,並且遵守第九條第一款所指之作出預先通知之期間。 {{Center|'''第十四條<br />(許可之拒絕)'''}} 一、有權限審議預先通知之實體,得按下列依據反對從事業務或進行項目,又或得訂定某些條件或方式,在此情況下,從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之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遵守該等條件或方式: a)任何涉及非純屬經濟性質之公共利益之理由; b)所申報之資料違反或不符合本法規規定之一般或特別要件,又或根據第五條第二款之規定訂定之要件。 二、在表I第1.1項所指之情況,如能以客觀方式推論出劇本之內容可能嚴重歪曲或損壞本地區之形象,則有權限實體亦得拒絕許可使用公共街道及屬公產之其他財產。 {{Center|'''第十五條<br />(許可之失效)'''}} 一、權利人之明示放棄及宣告權利人破產之判決轉為確定,均導致許可失效。 二、如屬許可進行活動之情況,許可亦基於下列原因失效: a)更換場所之地點; b)作為許可之權利人之自然人死亡或作為許可之權利人之法人解散;但繼受人在一百二十日內提出更換權利人之申請除外; c)如自申請書上所指開始進行活動之日起六十日內不開始進行活動; d)在許可設立場所時已規定不可移轉之情況下將場所移轉; e)勒令遷出場所設施之判決轉為確定; f)權利人受禁止經營有關活動之處罰。 {{Center|'''第十六條<br />(許可之廢止)'''}} 一、在下列情況下,廢止許可: a)以虛假聲明或其他不法手段而取得之許可; b)有依據證明業務之經營或項目之進行對公共秩序、安全或安寧明顯造成滋擾,又或對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影響; c)經營或進行有別於預先通知書內所指之業務或項目; d)不符合第五條所指之一般要件或不遵守對通知書作出之回覆上所規定之條件。 二、如屬許可進行活動之情況,許可亦基於下列原因而失效: a)因更改設施而影響其建築上之特性或其用途,且該情況又不能透過有權限實體加以修正; b)場所之活動終止; c)重複違反適用於有關業務之規定、管制噪音污染之規定或其他環境保護方面之技術性規定。 三、如場所在一曆年內連續或間斷停止向公眾開放逾六十日,則推定場所之活動終止。 四、為第二款c項之效力,重複違反係指在不足兩年之期間內實施三次性質相同之違法行為,或實施五次不論性質為何之違法行為。 ===第二節 特別之要件及禁止=== {{Center|'''第十七條<br />(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 一、禁止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在上午八時前及晚上十時後營業。 二、應利害關係人或代表有關行業之社團申請,有權限實體得許可在節日期間之特別營業時間。 {{Center|'''第十八條<br />(健身院或健美院)'''}} 一、如健身院或健美院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僅得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且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 二、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第三章 發出准照之制度== ===第一節 一般規定=== {{Center|'''第十九條<br />(准照)'''}} 准照係以符合附於本法規之格式B之印件作為憑證,並使場所之所有人具資格在准照之有效期內,開展准照內所指之活動。 {{Center|'''第二十條<br />(權限)'''}} 一、准照之發給、續期及更換屬市政廳之權限;如屬蒸汽浴及按摩場所、健康俱樂部類型場所及“卡拉OK”類型場所之准照,則為旅遊司之權限。 二、上款所指實體認為有需要時得要求申請人作出解釋,且得採取認為有用之措施,以證明申請人符合所規定之一般及特別要件。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准照之拒絕)'''}} 發出准照之實體得拒絕發出准照,或按第十四條第一款所指之依據訂定某些條件而發出准照,在此情況下,從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之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遵守該等條件。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准照之有效及續期)'''}} 一、准照自發出日起有效期最長為一年。 二、繳納所定之費用後,則准照視為已續期,但不影響上款之規定;如發出准照之實體在准照有效期屆滿前六十日或之前已將相反之決定通知准照持有人或其代表者,不在此限。 三、為一切法律效力,證明已繳納費用之收據具有准照續期證明之效力。 四、如准照無續期,而利害關係人擬繼續進行有關活動,則須重新開展發出准照之程序。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准照之失效)'''}} 准照在下列任一情況下失效: a)發生第十五條所指之任一事實; b)准照有效期屆滿而無續期; c)因更改或擴大之前獲許可之活動範圍而發出新准照。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准照之廢止)'''}} 出現第十六條規定之任一依據時,廢止准照。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准照之扣押)'''}} 准照被宣布失效或廢止時,發出准照之實體有權限扣押准照,為此,該實體得請求治安警察廳提供協助。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准照之補發)'''}} 一、經填寫附於本法規之格式C之印件,且繳納相當於原先繳納費用一半之費用後,利害關係人得申請補發另一准照以代替丟失、毀爛或破損之准照。 二、在補發之准照內應註明准照屬補發;如屬更換准照之情況,由發出准照之實體收回原先之准照,並在有關卷宗內作紀錄。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費用)'''}} 一、發出本法規所指之准照,須根據總督以批示核准,並公布於《政府公報》之收費表徵收費用。 二、在准照被廢止或失效之情況下,無須退還已繳納之任何費用。 ===第二節 特別之要件及禁止===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公開之影演項目)'''}} 一、為本法規之效力,任何由專業或業餘表演者主演之公開演出,均視為影演項目,但由樂團或樂隊在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及旅館內進行之表演除外。 二、在發出進行任何影演項目之准照前,須根據專有法例規定,將有關影演項目按觀眾年齡評級。 三、在市區內,由凌晨零時至上午八時,不得在露天場地,或純商業樓宇、劇院及電影院以外之場地,又或在第一款最後部分所指之任一場所以外之場地進行影演項目。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進行影演項目、電影院及劇院之安全條件)'''}} 一、進行公開之影演項目,以及在電影院及劇院內演出,視乎消防隊隊長之決定而派出兩名或以上之消防員在場,否則不得進行有關表演。 二、地點或場所,如已預先獲證明符合作有關用途所需之安全條件,且無為此設定條件或限制時,則無需遵守上款所指之規定。 三、經考慮建築物所屬類型、電力裝置之一般狀況、防火系統及疏散通道後,由消防隊發出有效期為一年之安全證明書,證明已符合安全條件。 四、作為發出安全證明書之依據之安全條件有所下降時,則場所之安全證明書得隨時被廢止。 {{Center|'''第三十條<br />(表III之活動)'''}} 一、除根據本法規之規定而要求之要件外,申請人已成年及申請人是否具備適當資格亦為發出進行表 III 所指活動之准照所需之要件。 二、除其他值得考慮之情節外,申請人因實施可判處一年以上徒刑之犯罪,而被直至提出申請之日轉為確定不足三年之判決判罪,亦被視為不具備適當資格之跡象,但已獲恢復權利者除外。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桌球及“保齡球”)'''}} 一、經營桌球及“保齡球”之場所,禁止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進入,但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者陪同除外。 二、如上款所指之場所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僅得在上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且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 三、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一、遊戲機及電子遊戲係指供人娛樂之機器及遊戲,該等機器或遊戲不會給予金錢或可轉換為金錢之獎項,而遊戲之成績純粹或主要取決於遊戲者之技巧。 二、為發出准照之效力,遊戲機及電子遊戲須按其性質而劃分為下列任一組別: a)供兒童娛樂; b)供年滿十六歲者娛樂。 三、經營上款所指遊戲機及電子遊戲之場所,即使有兼營其他業務,亦一律禁止: a)在凌晨零時至上午八時營業; b)在同一室內經營上款a項及b項所指組別之遊戲機及遊戲; c)更改准照所包括之遊戲機或設備之數量或特徵。 四、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禁止進入劃為第二款b項所指組別之機器或遊戲之室,但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者陪同除外。 {{Center|'''第三十二-A條'''{{Red|'''*'''}}<br />'''(網吧)'''}} 一、網吧係指透過電腦終端機向公眾提供互聯網上網或內聯網遊戲服務,並以此作為其主要業務的場所。 二、如網吧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則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具有獨立出入口的商用部分,且僅得在上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 三、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其他部分之間具有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四、如網吧設於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旅館或純商業樓宇內,則第二款規定的時間限制亦不適用。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二-B條'''{{Red|'''*'''}}<br />'''(進入及逗留)'''}} 一、禁止未滿十二歲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 二、十二歲至十六歲的未成年人,或穿著校服的學生,僅得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四時後,在星期六、星期日、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上午八時後進入網吧。 三、上款所指使用者在網吧的逗留時間,在星期日至星期五限於晚上十時之前,在星期六、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如翌日非為工作日,則限於晚上十二時之前。 四、如未成年人或學生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的人士陪同,第一款、第二款及第三款所指進入及逗留之限制終止。 五、在許可未成年人或學生逗留網吧期間,任何人不得瀏覽具色情內容、暴力遊戲的網頁,且在不妨礙第四條規定的情況下,亦不得瀏覽幸運互動博彩的網頁。 六、上款規定不適用於為成年人而設的分隔空間。 七、在網吧入口顯要處須以醒目方式張貼關於本法所載進入及逗留條件的告示。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二-C條'''{{Red|'''*'''}}<br />'''(過濾及登記)'''}} 一、應在電腦上安裝相應的過濾軟件,以便可以在未成年人或學生獲准逗留網吧期間阻止進入上條第五款所指網頁。 二、如網吧為成年人設有分隔空間,上款所指過濾軟件只需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電腦上安裝。 三、為監察之目的,須將未成年人所瀏覽的內容進行資訊紀錄,且在三個月期間內保存該紀錄。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蒸汽浴及按摩)'''}} 一、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蒸汽浴及按摩場所。 二、蒸汽浴及按摩場所: a)禁止未滿十八歲者進入; b)禁止展示按摩師。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一、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包括適合進行體育活動或身體鍛鍊之設施,以及所需之輔助設施,並得在經適當分隔之地方設有屬於該類場所之蒸汽浴室及按摩服務。 二、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三、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如設於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僅得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 四、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一、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屬“卡拉0K”類型之場所。 二、禁止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進入屬“卡拉0K”類型之場所。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色情物品之銷售)'''}} 一、專門經營色情物品之場所,一律禁止: a)未滿十八歲者進入; b)將色情物品放置在櫥窗或能從場所外看到之地方; c)有關之商業廣告措辭超越“色情性質之銷售”或等同者之界限; d)生產色情或淫褻內容之物品。 二、上款b項至d項規定之禁止,適用於非專門經營色情物品之場所,同時亦禁止未滿十八歲者接觸色情物品及向其出售色情物品。 三、租賃或出售錄影帶、鐳射影碟及資訊物品之場所,尤其須將色情內容之物品存放及陳列在適當遮蔽及與其他物品分隔之處。 {{Center|'''第三十七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機動車輛之修理)'''}} 禁止修理機動車輛之場所在晚上八時至上午八時營業。 ===第三節 程序===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申請之組成)'''}} 一、准照係透過向發出准照之實體遞交經適當填寫之格式C之印件申請。 二、直至提出申請之日,設立不足三個月之公司得以公證書之副本或僅指出公布有關公司合同之《政府公報》期數,以代替商業及汽車登記局之註冊證明。 三、如申請涉及表III所指活動,申請書須附同刑事紀錄證明書或發出准照之實體接納之同等文件。 四、發出准照之實體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須在六十日內對格式C印件或所提交文件內倘有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予以改正,否則不批准有關申請。 五、在發出准照實體知悉之情況下,申請人得向其他參與程序之實體遞交最初申請之副本。 六、如屬發出由不同實體在多功能之設施內經營不同活動之准照之情況,有關之最初申請書得一併交予有權限發出經營主要活動准照之實體或對發出執照具決定性之實體,並由該等實體依職權將申請書送往其他有權限之實體。 {{Center|'''第四十條<br />(其他實體之意見書)'''}} 在給予准照前,發出准照之實體須請求下列實體發出意見書: a)土地工務運輸司及消防隊,如屬表II內列明之任一活動; b)澳門衛生司,如屬表III第三項、第四項及第七項所指之活動; c)治安警察廳及非發出准照實體而在進行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如屬表III所指之活動; d)澳門體育總署,如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請求及發出意見書之期間)'''}} 一、須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請求發出上條所指之意見書;如屬彌補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之情況,須自作出彌補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提出請求。 二、被請求之實體須在請求作出後十五個工作日內發出意見書,如在此期間屆滿時並無發出意見書,則視為不反對發給准照。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決定之期間)'''}} 給予准照、在准照內作附註或更換准照之決定,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或按下列具體情況而定: a)自收到上條所指意見書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或自發出意見書之期間屆滿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 b)自改正申請書或應附於申請書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更換地點及擴展至其他業務)'''}} 根據本法規規定獲發准照之權利人擬將活動範圍擴大至表II列明之其他活動,又或擬將場所遷移或擴充至其他地點時,應重新提出發出准照之申請。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其他嗣後變更)'''}} 一、經填寫格式C之印件,且繳納相當於原來費用一半之費用後,發出准照之實體得許可作出更換准照權利人或更改營業場所名稱之附註,但須繼續符合第五條所定之一般要件。 二、實質更改經營獲發准照活動之設施,尤其涉及修繕工程、建築風格上之工程、建築工程或裝修工程時,應透過填寫格式C之印件向發出准照之實體申請,但核准申請前須取得根據第四十條之規定作出之意見書。 ==第四章 監察及處罰==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監察)'''}} 一、有關本法規之規定,由下列實體負責監察: a)有權限接收預先通知書或決定發出准照之實體,視乎涉及之項目或業務而定; b)警察當局,如涉及其管轄範圍。 二、警察當局繕立之實況筆錄須送交上款a項所指之實體。 三、第一款a項所指實體之最高領導人須指定執行監察任務所需之人員,且授予該等人員為執行有關任務所需之委任書狀。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違法行為)'''}} 下列情況如不應視作較嚴重之違法行為,則屬行政違法行為,且科處下列罰款: a)在已被廢止許可或准照之場所繼續或重新開始進行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30,000.00元至200,000.00元或100,000.00元至500,000.00元之罰款; b)無有效准照而進行表III所指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20,000.00元至100,000.00元或50,000.00元至300,000.00元之罰款; c)無適當許可或有效准照而進行受預先通知或發出准照所約束之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15,000.00元至70,000.00元或30,000.00元至200,000.00元之罰款; d)不按照已通知有權限實體之方式及條件,或不遵守由有權限實體訂定之方式及條件,而從事業務或進行項目者,以及在違反根據第五條第二款而訂定之運作規定,和在違反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三十一條第一款及第二款、第三十二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第三十二-A條第二款、第三十二-B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及第五款、第三十二-C條、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三十四條第三款、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及第三十八條訂定之運作規定之情況下進行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10,000.00元至40,000.00元或20,000.00元至100,000.00元之罰款;{{red|'''*'''}} e)不履行第四條、第七條第一款及第三款、第三十二-B條第七款,以及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之義務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2,000.00元至15,000.00元或4,000.00元至50,000.00元之罰款。{{red|'''*'''}} <span style="color: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保全措施)'''}} 一、在實施上條a項至c項所指違法行為之情況下,有權限實體之最高負責人得命令關閉場所及對場所施加封印,或命令即時終止有關項目。 二、封印在下列情況下解除: a)在對場所或場所內之機器及其他設備進行保存或保養工作所必需之時間內; b)在導致採取該措施之情況終止後。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進行活動之禁止)'''}} 一、如在不足兩年內實施三次性質相同之違法行為,則不論所科罰款為何,禁止進行有關活動一年。 二、基於第十六條第一款a項及第二款c項所指情況而廢止許可或准照,不論倘被科處之刑罰為何,禁止進行有關活動兩年。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處罰之權限)'''}} 科處本法規規定之處罰,屬第四十五條第一款a項所指實體之最高負責人之權限。 {{Center|'''第五十條<br />(罰款之繳納及歸屬)'''}} 一、罰款須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日內繳納。 二、如不在上款規定之期間內自願繳納罰款,須透過有權限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之規定,以處罰決定之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三、對罰款之科處,可向行政法院提起上訴,而上訴具中止效力。 四、罰款之所得成為以下者之收入: a)如屬市政廳科處之罰款,則成為市政廳之收入; b)如屬其他情況,則成為本地區之收入。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補充法律)'''}} 十二月十八日[[第66/95/M號法令]]第四章第二節之規定中,不抵觸本法規規定之部分經作出必要配合後,補充適用於本章所指之違法行為。 ==第五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按先前之法例發出之准照)'''}} 一、視乎情況而將按先前法例發出之准照續期或依職權將准照轉換為營業許可,均取決於是否符合本法規所指之要件。 二、如下列場所之准照權利人仍為目前之受益人,則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之某些部分: a)如屬健身院或健美院、桌球及“保齡球”場所、蒸汽浴及按摩場所、屬健康俱樂部類型及“卡拉OK”類型之場所者,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關於場所所在地點之部分; b)如屬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者,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關於場所地點在法律上是否與商業用途相配合之部分。 三、根據上款a項之規定而被允許繼續營業之場所,繼續受現時適用於該等場所之時間限制之約束,即使該等場所鄰接或設在其他性質之場所內;但在第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二款及第三十四條第三款所指之情況中,如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具備適當之防震及/或隔音設備,不在此限。 四、不遵守上款之所指之時間限制者,則根據第四十六條d項之規定加以處罰。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登記證之更換)'''}} 一、自本法規開始生效之日起一個月內,經濟司須將根據十一月九日[[第95/85/M號法令]]發出之涉及表II所指活動之工業登記證、工業設施登記證或家庭式場所登記證書送交在進行有關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並附同有關之行政卷宗。 二、自本法規開始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市政廳須以本法規規定之准照代替登記證;更換登記證無須繳交費用,且按時間順序從最近發出之登記證開始更換。 三、如場所所有人之登記證已被准照取代,則須以寄往有關登記證上所指之場所所有人之辦事處或法人住所之具收件回執之掛號信,通知場所所有人領取准照。 四、如無在訂定之期間內對上款所指通知作出回覆,則推定活動終止,且作為廢止准照之依據。 {{Center|'''第五十四條<br />(有權限實體之特別義務)'''}} 有權限實體應: a)向利害關係人提供有關擬取得許可或准照所須遵守之要件、一般及特別條件以及手續之書面資料,即使利害關係人僅以口頭方式申請有關資料; b)在接待使用其服務者之地點,免費提供附於本法規之格式A及格式C之印件。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表及格式之修改)'''}} 附於本法規之表及格式得透過訓令修改。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廢止)'''}} 廢止一切與本法規之規定相抵觸之法例,尤其廢止: a)六月二十八日[[第31/93/M號法令]]; b)十一月十三日[[第57/95/M號法令]]。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規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核准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表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製作及導演下列性質之影片、紀錄片或廣告片: :1.1 以本地區為主題或背景; :1.2 需在公共街道進行拍攝,又或使用爆炸物品或特別效果及火器。 2. 非牟利之傳統舞蹈及中國戲劇之影演項目,以及慈善步行、募捐及為籌集款項作援助用途而進行之文化或康樂活動,以及由公共機關及公共機構推動之影演項目; 3. 園遊會、市集及拍賣會; 4. 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 5. 在向公眾開放之娛樂場所或中心經營之娛樂活動; 6. 健身院或健美院; 7. 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表I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影演項目; 2. 電影院及劇院; 3. 桌球及“保齡球”; 4.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網吧{{red|'''*'''}} 5. 蒸汽浴及按摩; 6.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7.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8. 色情物品之銷售; 9. {{red|'''*'''}}引致不安之物品或不衛生物品之貯; 10. 機動車輛之修理; 11. 洗衣店及乾洗店。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表II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桌球及“保齡球”; 2.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網吧<span style="color: red;">'''*'''</span> 3. 蒸汽浴及按摩; 4.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5.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6. 色情物品之銷售; 7. {{red|'''*'''}}不衛生物品或引致不安之物品之貯存。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格式A,B,C== [[File:Forms of Macau Decree-Law 47 of 1998.pdf|thumb|center|格式A,B,C]] {{澳門法令|年份=1998年}} 2ps3efqym26jyy9za2d8mv8j1obk2ws 2173523 2173522 2022-08-22T09:51:02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第四章 監察及處罰 */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47/98/M號法令<br>十月二十六日 | section = | author = |type= |y=1998|m=10|d=26 | previous = | next = | notes =《第47/98/M號法令》經總督韋奇立於1998年10月21日核准,並於1998年10月26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鑑於普遍認為,公權機關必須承擔對特定經濟活動訂定行政條件之責任,以免出現該等活動與集體利益產生衝突之情況,尤其在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及環境平衡方面。 然而,亦認為當需要訂定有關條件時,應儘可能簡化,以免對企業自由造成不合理之障礙。 基於對上述簡化及消除繁瑣程序之考慮,並根據適用六月二十八日[[第31/93/M號法令]]所取得之經驗,現須修正該法規所載之發出行政准照之制度。 基於此; 經聽取諮詢會意見後; 總督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十三條第一款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及範圍)'''}} 一、本法規係為附於本法規之表I及表II所列明之業務及項目訂定行政條件之制度。 二、本法規不適用於: a)由公共機關或公共機構製作及導演之影片; b)在社會傳播媒介範圍內,為新聞用途而進行之拍攝; c)設於工業單位內之洗衣店及乾洗店; d)燃料之貯存; e){{red|'''*'''}} f)不帶商業性質或進行屬於特許合同範圍內之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g)其他受特別法例約束之業務或項目。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條件之形式)'''}} 行政條件具下列形式: a)就強制預先通知給予許可,如屬表I所指情況; b)發出准照,如屬表II所指情況。 {{Center|'''第三條<br />(作出通知或持有准照之強制性)'''}} 本法規附表內列明之業務或項目之發起人或場所之所有人,如無根據本法規之規定持有經營或進行有關業務或項目所需之有效許可或准照,則禁止經營或進行有關業務或項目。 {{Center|'''第四條<br />(一般禁止)'''}} 在進行表I及表II所指業務或項目之場所及地點內,禁止進行投注或任何博彩及出售任何未經許可之服務。 {{Center|'''第五條<br />(一般要件)'''}} 一、本法規所指之許可及發出准照之一般要件為: a)依法履行所進行活動之固有稅務義務; b)設施或地點,尤其在使用面積、衛生條件、安全、所在地點及顧及環境平衡方面,與進行之業務或項目之性質相配合。 二、有權限給予許可或發出准照之實體,得透過公布於《政府公報》之批示、市政條例或其他合適之規範性文書,對某種業務或項目訂定其他要件或運作規定。 {{Center|'''第六條<br />(時間限制之不可適用性)'''}} 一、本法規所指運作時間之限制不適用於經營表I第4項及第6項、表II第2項至第7項及第11項所指業務之場所,但僅以該等場所設於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旅館或純商業樓宇內為限。 二、上款所指之場所如設於非純商業樓宇內具獨立出入口之商用部分,亦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但有相反規定者,不在此限。 {{Center|'''第七條<br />(出示許可或准照之強制性)'''}} 一、在監察實體要求下,須出示准照或已作出預先通知之證明。 二、已作出預先通知係以附於本法規之格式A之印件副本或同等文件作為憑證,該副本或同等文件須經有權限實體蓋上印章及註明有關日期之“收據”字樣。 三、如屬必須領有准照之場所,應將准照張貼於場所內顯眼之處。 {{Center|'''第八條<br />(有關許可及發出准照之告知)'''}} 有權限實體須將下列事實告知財政司及治安警察廳: a)所收到之預先通知書,且列明屬明示許可、默示許可或拒絕之情況; b)批准或不批准准照之申請; c)在准照內作附註; d)廢止准照及宣布准照失效。 ==第二章 預先通知之制度== ===第一節 一般規定=== {{Center|'''第九條<br />(期間及方式)'''}} 一、擬開始或進行表I所指業務或項目者,應提前透過遞交格式A之印件預先通知有權限實體,而提前作出通知之期間為: a)如屬製作影片之情況,應最少提前二十日; b)如屬其他情況,應最少提前十日。 二、利害關係人得以其他書面文件代替格式A之印件,但該文件須詳細且清楚列明格式A之印件內所載之強制申報資料。 三、如格式A之印件或應附同該印件之資料有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則有權限實體須透過最快捷之途徑,促請利害關係人作出改正,但不影響該實體以書面方式作出確認。 {{Center|'''第十條<br />(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格式A之印件之補充資料)'''}} 如屬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格式A之印件應附有載明下列資料之規章: a)獎項數目及相應之金額; b)發出之彩票數目及每張彩票之價格; c)直接負責出售或收回彩票,以及直接負責抽獎之人士之身分資料; d)舉行抽獎之日期、時間及地點;進行抽獎時,應有一名有權限實體之代表在場。 {{Center|'''第十一條<br />(影片——格式A之印件之補充資料)'''}} 如屬製作及導演故事片之情況,格式A之印件應附有劇本之完整副本。 {{Center|'''第十二條<br />(接收預先通知之實體)'''}} 一、須將預先通知書送交下列實體: a)澳門文化司署,如屬表I第1項所指之情況; b)市政廳,如屬表I第2項至第5項所指之情況; c)澳門體育總署,如涉及健身院或健美院; d)博彩監察暨協調司,如涉及進行不屬於特許合同範圍內之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二、如屬表I第1.2項所指之情況,澳門文化司署須將預先通知書之副本送交治安警察廳。 三、在進行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須將預先通知書之副本送交下列實體: a)治安警察廳,如屬表I第2項及第3項所指之情況; b)消防隊,如屬表I第2項所指之情況。 {{Center|'''第十三條<br />(默示許可)'''}} 一、如對預先通知書不作出回覆,則申請人有權按已通知有權限實體之方式及條件進行有關項目或開始有關業務;但有權限實體已促請申請人對格式A印件或應附於該印件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予以改正者除外。 二、在下列情況下不作默示許可: a)無法在開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前第四個工作日或之前將上款最後部分所指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作出改正; b)申請人在進行有關活動方面受到法律上之阻礙,尤其申請人被確定判決宣告為禁治產人或準禁治產人,或因申請人正受禁止其進行擬進行之活動之處罰; c)如有權限實體曾反對申請人提出之實質內容相同之通知不足一年; d)通知書內列明之運作時間不符合本法規之規定或根據第五條第二款而訂定之規定。 三、如因上款a項之規定而不能作默示許可,而此情況又不能以有權限實體之明示許可予以彌補,則改正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視為重新作出預先通知,但利害關係人必須指出開始業務或進行項目之新日期,並且遵守第九條第一款所指之作出預先通知之期間。 {{Center|'''第十四條<br />(許可之拒絕)'''}} 一、有權限審議預先通知之實體,得按下列依據反對從事業務或進行項目,又或得訂定某些條件或方式,在此情況下,從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之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遵守該等條件或方式: a)任何涉及非純屬經濟性質之公共利益之理由; b)所申報之資料違反或不符合本法規規定之一般或特別要件,又或根據第五條第二款之規定訂定之要件。 二、在表I第1.1項所指之情況,如能以客觀方式推論出劇本之內容可能嚴重歪曲或損壞本地區之形象,則有權限實體亦得拒絕許可使用公共街道及屬公產之其他財產。 {{Center|'''第十五條<br />(許可之失效)'''}} 一、權利人之明示放棄及宣告權利人破產之判決轉為確定,均導致許可失效。 二、如屬許可進行活動之情況,許可亦基於下列原因失效: a)更換場所之地點; b)作為許可之權利人之自然人死亡或作為許可之權利人之法人解散;但繼受人在一百二十日內提出更換權利人之申請除外; c)如自申請書上所指開始進行活動之日起六十日內不開始進行活動; d)在許可設立場所時已規定不可移轉之情況下將場所移轉; e)勒令遷出場所設施之判決轉為確定; f)權利人受禁止經營有關活動之處罰。 {{Center|'''第十六條<br />(許可之廢止)'''}} 一、在下列情況下,廢止許可: a)以虛假聲明或其他不法手段而取得之許可; b)有依據證明業務之經營或項目之進行對公共秩序、安全或安寧明顯造成滋擾,又或對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影響; c)經營或進行有別於預先通知書內所指之業務或項目; d)不符合第五條所指之一般要件或不遵守對通知書作出之回覆上所規定之條件。 二、如屬許可進行活動之情況,許可亦基於下列原因而失效: a)因更改設施而影響其建築上之特性或其用途,且該情況又不能透過有權限實體加以修正; b)場所之活動終止; c)重複違反適用於有關業務之規定、管制噪音污染之規定或其他環境保護方面之技術性規定。 三、如場所在一曆年內連續或間斷停止向公眾開放逾六十日,則推定場所之活動終止。 四、為第二款c項之效力,重複違反係指在不足兩年之期間內實施三次性質相同之違法行為,或實施五次不論性質為何之違法行為。 ===第二節 特別之要件及禁止=== {{Center|'''第十七條<br />(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 一、禁止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在上午八時前及晚上十時後營業。 二、應利害關係人或代表有關行業之社團申請,有權限實體得許可在節日期間之特別營業時間。 {{Center|'''第十八條<br />(健身院或健美院)'''}} 一、如健身院或健美院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僅得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且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 二、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第三章 發出准照之制度== ===第一節 一般規定=== {{Center|'''第十九條<br />(准照)'''}} 准照係以符合附於本法規之格式B之印件作為憑證,並使場所之所有人具資格在准照之有效期內,開展准照內所指之活動。 {{Center|'''第二十條<br />(權限)'''}} 一、准照之發給、續期及更換屬市政廳之權限;如屬蒸汽浴及按摩場所、健康俱樂部類型場所及“卡拉OK”類型場所之准照,則為旅遊司之權限。 二、上款所指實體認為有需要時得要求申請人作出解釋,且得採取認為有用之措施,以證明申請人符合所規定之一般及特別要件。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准照之拒絕)'''}} 發出准照之實體得拒絕發出准照,或按第十四條第一款所指之依據訂定某些條件而發出准照,在此情況下,從事有關業務或進行有關項目之合法性取決於是否遵守該等條件。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准照之有效及續期)'''}} 一、准照自發出日起有效期最長為一年。 二、繳納所定之費用後,則准照視為已續期,但不影響上款之規定;如發出准照之實體在准照有效期屆滿前六十日或之前已將相反之決定通知准照持有人或其代表者,不在此限。 三、為一切法律效力,證明已繳納費用之收據具有准照續期證明之效力。 四、如准照無續期,而利害關係人擬繼續進行有關活動,則須重新開展發出准照之程序。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准照之失效)'''}} 准照在下列任一情況下失效: a)發生第十五條所指之任一事實; b)准照有效期屆滿而無續期; c)因更改或擴大之前獲許可之活動範圍而發出新准照。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准照之廢止)'''}} 出現第十六條規定之任一依據時,廢止准照。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准照之扣押)'''}} 准照被宣布失效或廢止時,發出准照之實體有權限扣押准照,為此,該實體得請求治安警察廳提供協助。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准照之補發)'''}} 一、經填寫附於本法規之格式C之印件,且繳納相當於原先繳納費用一半之費用後,利害關係人得申請補發另一准照以代替丟失、毀爛或破損之准照。 二、在補發之准照內應註明准照屬補發;如屬更換准照之情況,由發出准照之實體收回原先之准照,並在有關卷宗內作紀錄。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費用)'''}} 一、發出本法規所指之准照,須根據總督以批示核准,並公布於《政府公報》之收費表徵收費用。 二、在准照被廢止或失效之情況下,無須退還已繳納之任何費用。 ===第二節 特別之要件及禁止===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公開之影演項目)'''}} 一、為本法規之效力,任何由專業或業餘表演者主演之公開演出,均視為影演項目,但由樂團或樂隊在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及旅館內進行之表演除外。 二、在發出進行任何影演項目之准照前,須根據專有法例規定,將有關影演項目按觀眾年齡評級。 三、在市區內,由凌晨零時至上午八時,不得在露天場地,或純商業樓宇、劇院及電影院以外之場地,又或在第一款最後部分所指之任一場所以外之場地進行影演項目。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進行影演項目、電影院及劇院之安全條件)'''}} 一、進行公開之影演項目,以及在電影院及劇院內演出,視乎消防隊隊長之決定而派出兩名或以上之消防員在場,否則不得進行有關表演。 二、地點或場所,如已預先獲證明符合作有關用途所需之安全條件,且無為此設定條件或限制時,則無需遵守上款所指之規定。 三、經考慮建築物所屬類型、電力裝置之一般狀況、防火系統及疏散通道後,由消防隊發出有效期為一年之安全證明書,證明已符合安全條件。 四、作為發出安全證明書之依據之安全條件有所下降時,則場所之安全證明書得隨時被廢止。 {{Center|'''第三十條<br />(表III之活動)'''}} 一、除根據本法規之規定而要求之要件外,申請人已成年及申請人是否具備適當資格亦為發出進行表 III 所指活動之准照所需之要件。 二、除其他值得考慮之情節外,申請人因實施可判處一年以上徒刑之犯罪,而被直至提出申請之日轉為確定不足三年之判決判罪,亦被視為不具備適當資格之跡象,但已獲恢復權利者除外。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桌球及“保齡球”)'''}} 一、經營桌球及“保齡球”之場所,禁止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進入,但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者陪同除外。 二、如上款所指之場所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僅得在上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且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 三、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一、遊戲機及電子遊戲係指供人娛樂之機器及遊戲,該等機器或遊戲不會給予金錢或可轉換為金錢之獎項,而遊戲之成績純粹或主要取決於遊戲者之技巧。 二、為發出准照之效力,遊戲機及電子遊戲須按其性質而劃分為下列任一組別: a)供兒童娛樂; b)供年滿十六歲者娛樂。 三、經營上款所指遊戲機及電子遊戲之場所,即使有兼營其他業務,亦一律禁止: a)在凌晨零時至上午八時營業; b)在同一室內經營上款a項及b項所指組別之遊戲機及遊戲; c)更改准照所包括之遊戲機或設備之數量或特徵。 四、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禁止進入劃為第二款b項所指組別之機器或遊戲之室,但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者陪同除外。 {{Center|'''第三十二-A條'''{{Red|'''*'''}}<br />'''(網吧)'''}} 一、網吧係指透過電腦終端機向公眾提供互聯網上網或內聯網遊戲服務,並以此作為其主要業務的場所。 二、如網吧設於有住宅單位之樓宇內,則僅得設於地庫、地下或具有獨立出入口的商用部分,且僅得在上午八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 三、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其他部分之間具有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四、如網吧設於酒店、公寓式酒店、旅遊綜合體、旅館或純商業樓宇內,則第二款規定的時間限制亦不適用。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二-B條'''{{Red|'''*'''}}<br />'''(進入及逗留)'''}} 一、禁止未滿十二歲的未成年人進入網吧。 二、十二歲至十六歲的未成年人,或穿著校服的學生,僅得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四時後,在星期六、星期日、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上午八時後進入網吧。 三、上款所指使用者在網吧的逗留時間,在星期日至星期五限於晚上十時之前,在星期六、公眾假期及學校假期,如翌日非為工作日,則限於晚上十二時之前。 四、如未成年人或學生由父母或對其行使親權的人士陪同,第一款、第二款及第三款所指進入及逗留之限制終止。 五、在許可未成年人或學生逗留網吧期間,任何人不得瀏覽具色情內容、暴力遊戲的網頁,且在不妨礙第四條規定的情況下,亦不得瀏覽幸運互動博彩的網頁。 六、上款規定不適用於為成年人而設的分隔空間。 七、在網吧入口顯要處須以醒目方式張貼關於本法所載進入及逗留條件的告示。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二-C條'''{{Red|'''*'''}}<br />'''(過濾及登記)'''}} 一、應在電腦上安裝相應的過濾軟件,以便可以在未成年人或學生獲准逗留網吧期間阻止進入上條第五款所指網頁。 二、如網吧為成年人設有分隔空間,上款所指過濾軟件只需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電腦上安裝。 三、為監察之目的,須將未成年人所瀏覽的內容進行資訊紀錄,且在三個月期間內保存該紀錄。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蒸汽浴及按摩)'''}} 一、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蒸汽浴及按摩場所。 二、蒸汽浴及按摩場所: a)禁止未滿十八歲者進入; b)禁止展示按摩師。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一、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包括適合進行體育活動或身體鍛鍊之設施,以及所需之輔助設施,並得在經適當分隔之地方設有屬於該類場所之蒸汽浴室及按摩服務。 二、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三、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如設於第六條第二款所指之地方,僅得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營業。 四、如經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與其所在樓宇之間具有合適之防震及隔音設備,則不適用上款所指之時間限制。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一、僅得在第六條所指之地方經營屬“卡拉0K”類型之場所。 二、禁止未滿十六歲者及穿著校服之學生進入屬“卡拉0K”類型之場所。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色情物品之銷售)'''}} 一、專門經營色情物品之場所,一律禁止: a)未滿十八歲者進入; b)將色情物品放置在櫥窗或能從場所外看到之地方; c)有關之商業廣告措辭超越“色情性質之銷售”或等同者之界限; d)生產色情或淫褻內容之物品。 二、上款b項至d項規定之禁止,適用於非專門經營色情物品之場所,同時亦禁止未滿十八歲者接觸色情物品及向其出售色情物品。 三、租賃或出售錄影帶、鐳射影碟及資訊物品之場所,尤其須將色情內容之物品存放及陳列在適當遮蔽及與其他物品分隔之處。 {{Center|'''第三十七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機動車輛之修理)'''}} 禁止修理機動車輛之場所在晚上八時至上午八時營業。 ===第三節 程序===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申請之組成)'''}} 一、准照係透過向發出准照之實體遞交經適當填寫之格式C之印件申請。 二、直至提出申請之日,設立不足三個月之公司得以公證書之副本或僅指出公布有關公司合同之《政府公報》期數,以代替商業及汽車登記局之註冊證明。 三、如申請涉及表III所指活動,申請書須附同刑事紀錄證明書或發出准照之實體接納之同等文件。 四、發出准照之實體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通知申請人須在六十日內對格式C印件或所提交文件內倘有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予以改正,否則不批准有關申請。 五、在發出准照實體知悉之情況下,申請人得向其他參與程序之實體遞交最初申請之副本。 六、如屬發出由不同實體在多功能之設施內經營不同活動之准照之情況,有關之最初申請書得一併交予有權限發出經營主要活動准照之實體或對發出執照具決定性之實體,並由該等實體依職權將申請書送往其他有權限之實體。 {{Center|'''第四十條<br />(其他實體之意見書)'''}} 在給予准照前,發出准照之實體須請求下列實體發出意見書: a)土地工務運輸司及消防隊,如屬表II內列明之任一活動; b)澳門衛生司,如屬表III第三項、第四項及第七項所指之活動; c)治安警察廳及非發出准照實體而在進行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如屬表III所指之活動; d)澳門體育總署,如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請求及發出意見書之期間)'''}} 一、須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請求發出上條所指之意見書;如屬彌補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之情況,須自作出彌補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提出請求。 二、被請求之實體須在請求作出後十五個工作日內發出意見書,如在此期間屆滿時並無發出意見書,則視為不反對發給准照。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決定之期間)'''}} 給予准照、在准照內作附註或更換准照之決定,應自接到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或按下列具體情況而定: a)自收到上條所指意見書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或自發出意見書之期間屆滿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 b)自改正申請書或應附於申請書之資料之缺漏或不符合規範之處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更換地點及擴展至其他業務)'''}} 根據本法規規定獲發准照之權利人擬將活動範圍擴大至表II列明之其他活動,又或擬將場所遷移或擴充至其他地點時,應重新提出發出准照之申請。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其他嗣後變更)'''}} 一、經填寫格式C之印件,且繳納相當於原來費用一半之費用後,發出准照之實體得許可作出更換准照權利人或更改營業場所名稱之附註,但須繼續符合第五條所定之一般要件。 二、實質更改經營獲發准照活動之設施,尤其涉及修繕工程、建築風格上之工程、建築工程或裝修工程時,應透過填寫格式C之印件向發出准照之實體申請,但核准申請前須取得根據第四十條之規定作出之意見書。 ==第四章 監察及處罰==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監察)'''}} 一、有關本法規之規定,由下列實體負責監察: a)有權限接收預先通知書或決定發出准照之實體,視乎涉及之項目或業務而定; b)警察當局,如涉及其管轄範圍。 二、警察當局繕立之實況筆錄須送交上款a項所指之實體。 三、第一款a項所指實體之最高領導人須指定執行監察任務所需之人員,且授予該等人員為執行有關任務所需之委任書狀。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違法行為)'''}} 下列情況如不應視作較嚴重之違法行為,則屬行政違法行為,且科處下列罰款: a)在已被廢止許可或准照之場所繼續或重新開始進行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30,000.00元至200,000.00元或100,000.00元至500,000.00元之罰款; b)無有效准照而進行表III所指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20,000.00元至100,000.00元或50,000.00元至300,000.00元之罰款; c)無適當許可或有效准照而進行受預先通知或發出准照所約束之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15,000.00元至70,000.00元或30,000.00元至200,000.00元之罰款; d)不按照已通知有權限實體之方式及條件,或不遵守由有權限實體訂定之方式及條件,而從事業務或進行項目者,以及在違反根據第五條第二款而訂定之運作規定,和在違反第十七條第一款、第十八條第一款、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第二十九條第一款、第三十一條第一款及第二款、第三十二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第三十二-A條第二款、第三十二-B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及第五款、第三十二-C條、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三十四條第三款、第三十五條第二款、第三十六條及第三十八條訂定之運作規定之情況下進行活動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10,000.00元至40,000.00元或20,000.00元至100,000.00元之罰款;{{red|'''*'''}} e)不履行第四條、第七條第一款及第三款、第三十二-B條第七款,以及第四十四條第二款規定之義務者,視乎違法者為自然人或法人,分別科澳門幣2,000.00元至15,000.00元或4,000.00元至50,000.00元之罰款。{{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保全措施)'''}} 一、在實施上條a項至c項所指違法行為之情況下,有權限實體之最高負責人得命令關閉場所及對場所施加封印,或命令即時終止有關項目。 二、封印在下列情況下解除: a)在對場所或場所內之機器及其他設備進行保存或保養工作所必需之時間內; b)在導致採取該措施之情況終止後。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進行活動之禁止)'''}} 一、如在不足兩年內實施三次性質相同之違法行為,則不論所科罰款為何,禁止進行有關活動一年。 二、基於第十六條第一款a項及第二款c項所指情況而廢止許可或准照,不論倘被科處之刑罰為何,禁止進行有關活動兩年。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處罰之權限)'''}} 科處本法規規定之處罰,屬第四十五條第一款a項所指實體之最高負責人之權限。 {{Center|'''第五十條<br />(罰款之繳納及歸屬)'''}} 一、罰款須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日內繳納。 二、如不在上款規定之期間內自願繳納罰款,須透過有權限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之規定,以處罰決定之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三、對罰款之科處,可向行政法院提起上訴,而上訴具中止效力。 四、罰款之所得成為以下者之收入: a)如屬市政廳科處之罰款,則成為市政廳之收入; b)如屬其他情況,則成為本地區之收入。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補充法律)'''}} 十二月十八日[[第66/95/M號法令]]第四章第二節之規定中,不抵觸本法規規定之部分經作出必要配合後,補充適用於本章所指之違法行為。 ==第五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按先前之法例發出之准照)'''}} 一、視乎情況而將按先前法例發出之准照續期或依職權將准照轉換為營業許可,均取決於是否符合本法規所指之要件。 二、如下列場所之准照權利人仍為目前之受益人,則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之某些部分: a)如屬健身院或健美院、桌球及“保齡球”場所、蒸汽浴及按摩場所、屬健康俱樂部類型及“卡拉OK”類型之場所者,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關於場所所在地點之部分; b)如屬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者,不適用上款所指要件中,關於場所地點在法律上是否與商業用途相配合之部分。 三、根據上款a項之規定而被允許繼續營業之場所,繼續受現時適用於該等場所之時間限制之約束,即使該等場所鄰接或設在其他性質之場所內;但在第十八條、第三十一條第二款及第三十四條第三款所指之情況中,如有權限實體核實場所具備適當之防震及/或隔音設備,不在此限。 四、不遵守上款之所指之時間限制者,則根據第四十六條d項之規定加以處罰。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登記證之更換)'''}} 一、自本法規開始生效之日起一個月內,經濟司須將根據十一月九日[[第95/85/M號法令]]發出之涉及表II所指活動之工業登記證、工業設施登記證或家庭式場所登記證書送交在進行有關活動之地區屬有權限之市政廳,並附同有關之行政卷宗。 二、自本法規開始生效之日起六個月內,市政廳須以本法規規定之准照代替登記證;更換登記證無須繳交費用,且按時間順序從最近發出之登記證開始更換。 三、如場所所有人之登記證已被准照取代,則須以寄往有關登記證上所指之場所所有人之辦事處或法人住所之具收件回執之掛號信,通知場所所有人領取准照。 四、如無在訂定之期間內對上款所指通知作出回覆,則推定活動終止,且作為廢止准照之依據。 {{Center|'''第五十四條<br />(有權限實體之特別義務)'''}} 有權限實體應: a)向利害關係人提供有關擬取得許可或准照所須遵守之要件、一般及特別條件以及手續之書面資料,即使利害關係人僅以口頭方式申請有關資料; b)在接待使用其服務者之地點,免費提供附於本法規之格式A及格式C之印件。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表及格式之修改)'''}} 附於本法規之表及格式得透過訓令修改。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廢止)'''}} 廢止一切與本法規之規定相抵觸之法例,尤其廢止: a)六月二十八日[[第31/93/M號法令]]; b)十一月十三日[[第57/95/M號法令]]。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規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核准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表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製作及導演下列性質之影片、紀錄片或廣告片: :1.1 以本地區為主題或背景; :1.2 需在公共街道進行拍攝,又或使用爆炸物品或特別效果及火器。 2. 非牟利之傳統舞蹈及中國戲劇之影演項目,以及慈善步行、募捐及為籌集款項作援助用途而進行之文化或康樂活動,以及由公共機關及公共機構推動之影演項目; 3. 園遊會、市集及拍賣會; 4. 理髮店、髮型屋及美容院; 5. 在向公眾開放之娛樂場所或中心經營之娛樂活動; 6. 健身院或健美院; 7. 獎券銷售、抽獎或同類活動。 ==表I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影演項目; 2. 電影院及劇院; 3. 桌球及“保齡球”; 4.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網吧{{red|'''*'''}} 5. 蒸汽浴及按摩; 6.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7.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8. 色情物品之銷售; 9. {{red|'''*'''}}引致不安之物品或不衛生物品之貯; 10. 機動車輛之修理; 11. 洗衣店及乾洗店。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表III (附於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 1. 桌球及“保齡球”; 2. 遊戲機及電子遊戲; :網吧<span style="color: red;">'''*'''</span> 3. 蒸汽浴及按摩; 4. 屬健康俱樂部類型之場所; 5. 屬“卡拉OK”類型之場所; 6. 色情物品之銷售; 7. {{red|'''*'''}}不衛生物品或引致不安之物品之貯存。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0/2003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格式A,B,C== [[File:Forms of Macau Decree-Law 47 of 1998.pdf|thumb|center|格式A,B,C]] {{澳門法令|年份=1998年}} 1prguhaa62tab40wh7ug903vud9a1tx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0年/第四号 0 1053335 2173540 2152372 2022-08-22T11:19:49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 section = 2020年9月15日 第四号(总号:346) | noauthor =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 previous = [[../第三号|第三号]] | next = [[../第五号|第五号]] | notes = [http://www.npc.gov.cn/wxzlhgb/gb2020/202009/f6bb03f1fb9d4444a17c6949f4babb7e/files/727c0914d0ed4eac9b56fd3466bdb496.pdf 第四号] }}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栗战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届#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草案)》的说明]]………………刘 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江必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意见的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届#第五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草案)》的说明]]………………刘 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江必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修改意见的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届#第五十三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三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 *[[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沈春耀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行职责的决定]] *[[关于《国务院关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运作作出决定的议案》的说明]]………………夏宝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运作的决定 (草案)》的审议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关于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运作的决定 (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的决定]] *[[关于 《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的决定 (草案)》的说明]]………………唐一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对 《关于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的决定 (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何立峰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刘昆 *[[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_(2020年)|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赵克志 *[[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情况的报告]]………………杨晓渡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沈跃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吉炳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关于 “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专题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信春鹰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三届#第十五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十三届〕第十五号)]]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第二十一次会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名单(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个别副主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三届#第五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四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免的名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 *[[关于驻外大使的任免名单/第十三届#2020年第四号|关于驻外大使的任免名单]]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议程]] ed814xk9qvwhlvaiy47o1tcx6udluf5 乌克兰外交部关于俄罗斯对乌克兰新一轮侵略的声明 0 1093655 2173409 2115131 2022-08-21T15:03:11Z Ericliu1912 46623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乌克兰外交部关于俄罗斯对乌克兰新一轮侵略的声明 | noauthor =乌克兰外交部 | notranslator =乌克兰驻华大使馆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2022 | month =2 | day =24 | notes = | edition = yes }} 俄罗斯联邦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宣布开始新一轮对乌克兰的侵略。 俄罗斯进攻性军事行动的目的是摧毁乌克兰国家,以武力夺取乌克兰领土,建立占领控制。 俄罗斯军队正在从各个方向袭击和平的乌克兰城市,包括暂时占领的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以及东北地区。 这是战争行为,是对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攻击,是对《[[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基本准则和原则的严重违反。 乌克兰已根据国际法启动了自卫权。 乌克兰军队斗志昂扬,我们的捍卫者已准备好击退侵略国,并将竭尽全力保卫乌克兰的领土。 乌克兰呼吁国际社会立即采取行动。只有团结和果断的行动才能阻止弗拉基米尔·普京对乌克兰的侵略。 我们的合作伙伴必须立即启动一揽子新制裁措施。我们还呼吁友好的国家继续通过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来加强我们国家的防御能力。 我们现在的共同反应不仅决定了乌克兰公民的生命和安全,也决定了欧洲公民的安全和世界秩序的未来。 {{CC-by-4.0}} [[Category:烏克蘭外交部作品]] [[Category:烏克蘭演講]] [[Category: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rty3lf3f54th7q8r8gemix0emclbqx8 Portal:澳門2022年法律 100 1095650 2173478 2166655 2022-08-22T08:34:56Z 廣九直通車 41127 new law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 澳門2022年法律 |lawmaker =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is_main_of = 2022年澳門法律 |previous = [[Portal:澳門2021年法律|澳門2021年法律]] |next = [[Portal:澳門2023年法律|澳門2023年法律]] |from = 澳門特別行政區公报 |portal = 澳門法律 }} <onlyinclude>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通過日期 ! 名稱 ! 摘要 |- | 2022年1月24日 || [[第1/2022號法律]] || 修改[[第5/2017號法律]]《稅務信息交換法律制度》 |- | 2022年2月28日 || [[第2/2022號法律]] || 修改[[第9/2006號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及[[第10/2017號法律]]《高等教育制度》 |- | 2022年2月28日 || [[第3/2022號法律]] || 修改[[第3/2010號法律]]《禁止非法提供住宿》 |- | 2022年4月20日 || [[第4/2022號法律]] || 修改《[[第21/2021號法律|2022年財政年度預算案]]》 |- | 2022年6月9日 || [[第5/2022號法律]] || 以電子方式送交訴訟文書及支付訴訟費用 |- | 2022年6月9日 || [[第6/2022號法律]] || 以電子方式出示駕駛車輛所需文件 |- | 2022年6月21日 || [[第7/2022號法律]] || 修改[[第16/2001號法律]]《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 |- | 2022年7月21日 || [[第8/2022號法律]] || 修改《[[第21/2021號法律|2022年財政年度預算案]]》 |- | 2022年7月22日 || [[第9/2022號法律]] || 修改[[第2/2004號法律]] 《傳染病防治法》 附件的傳染病表 |- | 2022年7月22日 || [[第10/2022號法律]] || 通訊截取及保障法律制度 |- | 2022年8月11日 || [[第11/2022號法律]] || 修改《[[旅遊稅規章]]》 |- | 2022年8月11日 || [[第12/2022號法律]] || 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 |}</onlyinclude> 9ippwca2yaio84qx4l2n07uxwuyk0c9 于郊堂遺稿 0 1105495 2173453 2173338 2022-08-21T23:19:47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wwc}} {{Header|title=于郊堂遺稿|author=具致用|y=1922}} *[[/序|序]] *[[/卷一|卷一]] *[[/卷二|卷二]] *[[/卷三|卷三]] *[[/卷四|卷四]] *[[/卷五|卷五]] *[[/卷六|卷六]] *[[/跋|跋]] g6aihecxdv0g9ce7itncn5v3uyza7bo 第10/2022號法律 0 1107198 2173477 2167078 2022-08-22T08:33:26Z 廣九直通車 41127 wikitext text/x-wiki {{MO-ROC-law|通訊保障及監察法}} {{header |title=第10/2022號法律<br>通訊截取及保障法律制度 |section= |y=2022|m=7|d=25 |type=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第10/2022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22年7月22日通過本法律,行政長官賀一誠於2022年7月23日發佈本法律,並於2022年7月25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為實施《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三十條和第三十二條所訂定的基本制度,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一、本法律訂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刑事訴訟程序中以通訊截取方式獲得證據的法律制度。 二、本法律亦規範以有權限當局調查犯罪為目的的通訊紀錄的保存及提供,以及通訊使用者資料的提供。 三、通訊紀錄及通訊使用者資料不包括通訊內容。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一)“通訊”:是指以任何電信途徑發送、傳遞或接收符號、文字、影像、聲音、圖案或任何性質的信息的行為; (二)“通訊紀錄”:是指使用通訊服務後所產生的各參與方的紀錄,尤其是電信號碼或其他呼叫識別標誌、通訊日期及時間、使用長度、互聯網協議地址、服務類型、電子信箱或位置資訊,但不包括通訊內容; (三)“通訊使用者資料”:是指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因通訊服務合同或協議,或因提供服務而取得或產生的用戶識別資料,尤其是用戶的身份資料、通信地址或住址、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絡資料、服務種類、繳費計劃及方式; (四)“電信營運者”:是指具資格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營公共電信網絡、提供公用電信服務及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實體; (五)“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是指設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外地,且通過電信網絡及相應的技術途徑,尤其以行動應用程式、互聯網站或電腦程式,向澳門特別行政區用戶提供任何形式的單獨或集體通訊服務的實體。 ==第二章 通訊截取== {{center|'''第三條<br />容許進行通訊截取的情況'''}} 一、僅就下列任一犯罪,且有理由相信進行通訊截取對發現事實真相屬必須,又或不能或難以其他方法取得證據的情況下,方可由法官以批示命令或許可對通訊進行截取: (一)可處以最高限度超逾三年徒刑的犯罪; (二)關於恐怖主義的犯罪; (三)關於清洗黑錢的犯罪; (四)關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 (五)關於有組織犯罪; (六)關於不法生產和販賣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的犯罪; (七)關於禁用武器、爆炸裝置或材料,又或類似裝置或材料的犯罪; (八)關於販賣人口的犯罪; (九)關於電腦犯罪; (十)關於對外貿易活動的犯罪; (十一)關於賄賂的犯罪; (十二)透過電信實施的侮辱罪、恐嚇罪、脅迫罪、侵犯住所罪或侵入私人生活罪。 二、禁止對嫌犯與其辯護人之間的通訊進行截取;但法官基於有依據的理由相信該等通訊為犯罪對象或犯罪元素者,不在此限。 三、進行通訊截取的期間最長為三個月;但如符合容許進行通訊截取的相關要件,則可續期,且每次續期均受上述最長期間限制。 {{center|'''第四條<br />通訊截取的方法'''}} 通訊截取以監聽、截收、錄音、錄影、複製或其他類似的必要及符合刑事偵查目的的方法進行。 {{center|'''第五條<br />截取行動的程序'''}} 一、進行通訊截取的刑事警察機關應就截取繕立筆錄及製作報告書,並應於命令或許可進行截取行動的法官訂定的期間內,將有關筆錄、報告書連同截取所得的資料傳達該法官,使其知悉有關內容。 二、如有需要,有權限法官可隨時要求刑事警察機關提交上款所指的筆錄、報告書或資料。 三、如法官認為所收集的資料或當中某些資料在證據方面屬重要,則命令將之附於卷宗;否則須命令將之銷毀,而所有曾參與行動的人就其所知悉的內容均負有保密義務。 四、自偵查終結起,嫌犯、輔助人及通訊截取所針對的人,均可查閱有關筆錄,以便能完全了解筆錄與截取所得的資料是否相符,並可繳付費用,以獲取筆錄中有關資料的副本;而上述人士就其所知悉的內容負有保密義務,但屬用於作出辯護所需的行為除外。 五、如屬在偵查或預審期間命令進行的行動,且命令該行動的法官有理由相信嫌犯、輔助人或通訊截取所針對的人一旦知悉筆錄或通訊截取的內容,可能使偵查或預審的目的受損害者,則不適用上款的規定。 {{center|'''第六條<br />無效'''}} 第三條至第五條所指的要件及條件必須成立,否則無效。 {{center|'''第七條<br />通知'''}} 一、通訊截取結束後,如法官認為通訊截取屬不正當,應通知因此受損害的人。 二、如作出通知可能使偵查或預審的目的受損害,則不適用上款的規定。 {{center|'''第八條<br />延伸'''}} 第三條至第七條的規定,相應適用於以有別於電信的其他技術途徑傳達的通訊。 ==第三章 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的義務== {{center|'''第九條<br />保存通訊紀錄'''}} 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須將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提供的通訊服務所產生的通訊紀錄或在外地向澳門特別行政區用戶提供通訊服務所產生的通訊紀錄,自完成通訊之日起計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至少保存一年;在該期間內須確保該等資料安全、保密和完整。 {{center|'''第十條<br />提供通訊紀錄'''}} 一、如有理由相信通訊紀錄有助於刑事調查工作,則有權限司法當局得以批示許可或命令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提供上條所指的通訊紀錄。 二、如刑事警察機關基於有依據的理由相信通訊紀錄與犯罪有關而可作為證據,且如延遲採取措施可對具重大價值的法益構成嚴重危險,則即使未經有權限司法當局預先許可,亦可要求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提供上條所指的通訊紀錄。 三、屬上款所指情況,刑事警察機關須立即將所實施的措施告知有權限司法當局,並由其最遲於七十二小時內宣告有效,否則該措施無效。 四、如在七十二小時內,第二款及第三款所指措施的實施未經有權限司法當局的批示宣告為有效,則刑事警察機關應銷毀該等通訊紀錄。 {{center|'''第十一條<br />提供通訊使用者資料'''}} 一、刑事警察機關可透過包括資料互聯在內的任何合法方式查閱和取得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資料庫內的通訊使用者資料,且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不得拒絕或延遲提供,但屬具合理理由的情況除外。 二、有權限當局可命令拒絕或延遲提供通訊使用者資料的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在指定期間內提供通訊使用者資料,且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不得再無理拒絕或延遲提供。 {{center|'''第十二條<br />合作義務'''}} 一、電信營運者及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須向有權限當局提供執行本法律所需的必要的配合及技術支援,且不得拒絕或延遲履行依據本法律作出的命令,但屬具合理理由的情況除外。 二、上款所指的命令包括在執行通訊截取、提供通訊紀錄和提供通訊使用者資料的範圍內發出的命令。 ==第四章 處罰制度== ===第一節 刑事責任=== {{center|'''第十三條<br />通訊的不法截取'''}} 一、刑事警察機關、電信營運者、網絡通訊服務提供者或其工作人員未經法官命令或許可而作出通訊截取的行為,如按其他法律的規定不科處更重刑罰,處最高三年徒刑或科罰金。 二、犯罪未遂,處罰之。 {{center|'''第十四條<br />違反保密義務'''}} 一、第五條第三款所指的負有保密義務的人,不正當披露、傳播或公開全部或部分所知悉的內容,如按其他法律的規定不科處更重刑罰,處最高三年徒刑或科罰金。 二、第五條第四款所指的負有保密義務的嫌犯、輔助人或通訊截取所針對的人,不正當披露、傳播或公開全部或部分所知悉的內容,如按其他法律的規定不科處更重刑罰,處最高兩年徒刑或科罰金。 三、犯罪未遂,處罰之。 {{center|'''第十五條<br />不當使用資料'''}} 一、任何人將根據本法律規定在通訊截取或提供通訊紀錄方面所收集或取得的資料,又或所收集或取得的通訊使用者資料,用於有別於本法律容許進行收集、取得、處理和保存有關資料的目的,如按其他法律的規定不科處更重刑罰,處最高三年徒刑或科罰金。 二、犯罪未遂,處罰之。 {{center|'''第十六條<br />加重違令'''}} 違反第十二條規定的合作義務者,構成《[[刑法典]]》第三百一十二條第二款所指的加重違令罪。 {{center|'''第十七條<br />法人的刑事責任'''}} 一、法人,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者,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及特別委員會,須對下列者以有關實體的名義且為其集體利益而實施本法律所定的犯罪承擔責任: (一)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人; (二)聽命於上項所指機關或代表人的人,但僅以該等機關或代表人故意違反本身所負的監管義務或控制義務而使犯罪得以實施為限。 二、如行為人違抗有權者的明示命令或指示而作出有關行為,則排除上款所指的責任。 三、第一款所指實體的責任並不排除有關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center|'''第十八條<br />對法人適用的主刑'''}} 一、上條第一款所指的實體犯有本法律規定的罪行者,科罰金作為主刑。 二、罰金以日數訂定,下限為一百日,上限為一千日。 三、罰金的日額為澳門元五百元至二萬元。 四、如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或特別委員會科罰金,則該罰金以該社團或委員會的共同財產繳付;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以各社員或委員會成員的財產按連帶責任方式繳付。 {{center|'''第十九條<br />對法人適用的附加刑'''}} 對作出本法律所指犯罪的第十七條第一款所指實體,可併科以下附加刑: (一)剝奪獲公共部門或實體給予的津貼或補貼的權利; (二)公開有罪判決,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為之,以及在從事業務的地點或場所以公眾能清楚看到的方式,張貼以中葡文書寫的告示為之,張貼期至少十五日;上述一切費用由被判罪者負擔。 ===第二節 行政責任=== {{center|'''第二十條<br />行政違法行為'''}} 一、不遵守第九條所定的保存義務者及第十一條第一款所定的提供通訊使用者資料的義務者,構成行政違法行為;如違法者為自然人,科澳門元二萬元至二十萬元罰款;如違法者為法人,科澳門元十五萬元至五十萬元罰款,且不影響倘有的其他責任。 二、酌科罰款時應考慮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及其所引致的損害,以及違法者的過錯程度和前科。 三、如行為同時構成本條所定的行政違法行為及其他法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則根據罰款上限較高的法例對違法者作出處罰,但不影響對行政違法行為規定的附加處罰的適用。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一年內作出上條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且距作出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屬累犯,罰款的下限提高四分之一,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法人的責任'''}} 一、法人,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者,以及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及特別委員會,均須對其機關或代表以其名義且為其集體利益而作出本法律所定的違法行為承擔責任。 二、如行為人違抗有權者的明確命令或指示而作出行為,則排除上款所指責任。 三、第一款所指實體的責任,不排除有關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繳付罰款的責任'''}} 一、繳付罰款屬違法者的責任,但不影響以下兩款規定的適用。 二、違法者為法人時,其行政管理機關成員或以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的人,如被判定須對有關行政違法行為負責,須就罰款的繳付與該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或特別委員會科罰款,則該罰款以該社團或委員會的共同財產繳付;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以各社員或委員會成員的財產按連帶責任方式繳付。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處罰職權'''}} 司法警察局局長具職權就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提起處罰程序、指定預審員及科處處罰。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通知方式'''}} 一、所有通知均按《[[行政程序法典]]》的規定作出,但不影響以下各款的特別規定的適用。 二、凡按下列地址作出的通知均以單掛號信為之,並推定應被通知人在信件掛號日後的第三日接獲通知;如第三日非為工作日,則推定在緊接該日的首個工作日接獲通知: (一)應被通知人,又或代應被通知人行事或以其名義行事的人所指定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二)載於合同內的通訊地址; (三)如應被通知人為法人且其住所或常設代表處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按身份證明局或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最後住所; (四)如應被通知人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按身份證明局的檔案所載的最後住所; (五)如應被通知人持有治安警察局發出的身份證明文件,按該局的檔案所載的最後地址。 三、如上款所指的應被通知人的地址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的地方,則上款所指期間僅在《行政程序法典》規定的延期期間屆滿後方開始計算。 四、僅因證實可歸咎於郵政服務的事由而令應被通知人在推定接獲通知的日期後接獲通知的情況下,方可由應被通知人推翻第二款規定的推定。 五、為適用本條的規定,身份證明局、商業及動產登記局及治安警察局應在司法警察局要求時向其提供第二款所指的資料。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繳付罰款及強制徵收'''}} 一、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繳付。 二、如未在上款所定期間自願繳付罰款,由主管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的規定,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履行尚未履行的義務'''}} 如因不履行義務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而該等義務尚可履行,則科處處罰和繳付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履行該等義務。 ==第五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補充規定'''}} 對本法律未特別規定的事宜,按有關事宜的性質補充適用《[[刑法典]]》、《[[刑事訴訟法典]]》、《[[行政程序法典]]》、《[[行政訴訟法典]]》、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及[[第8/2005號法律]]《個人資料保護法》。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廢止'''}} 廢止《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條至第一百七十五條。 {{center|'''第三十條<br />對被廢止的規定的提述'''}} 在現行法例中對《刑事訴訟法典》第一百七十二條至第一百七十五條規定或電話監聽的提述,經作出必要配合後,視為對本法律相應規定或通訊截取的提述。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修改《刑事訴訟法典》'''}} 經九月二日[[第48/96/M號法令]]核准,並經十月二十五日[[第63/99/M號法令]]、[[第9/1999號法律]]、[[第3/2006號法律]]、[[第6/2008號法律]]、[[第2/2009號法律]]、[[第17/2009號法律]]、[[第9/2013號法律]]及[[第4/2019號法律]]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典]]》第二百五十一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百五十一條<br />(由預審法官命令或許可的行為)'''}} 一、在偵查期間,命令或許可下列行為屬預審法官的專屬權限: a)〔……〕 b)〔……〕 c)依據第10/2022號法律《通訊截取及保障法律制度》的規定進行通訊截取; d)〔……〕 二、〔……〕”}}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生效及產生效力'''}} 一、本法律自二零二二年八月一日起生效,但不影響下款規定的適用。 二、第九條規定自二零二三年八月一日起產生效力。 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二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高開賢 二零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賀一誠 {{澳門法律|年份=2022年}} 1zl7xmyqzlx3i4im4zft2nwf2e30pvp 第7/2003號法律 (2016年) 0 1108390 2173513 2169830 2022-08-22T09:33:23Z 廣九直通車 41127 newer version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第7/2003號法律]]<br>對外貿易法 |section= |type= |y=2016|m=8|d=3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第7/2003號法律 (2003年)]] |next= [[第7/2003號法律 (2023年)]] |notes= 《第7/2003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03年6月5日通過,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3年6月12日簽署並發佈本法律,並於2003年6月23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onlyinclude>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本法律訂定對外貿易的一般原則,以及貨物及其他財貨或產品運入、運離和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制度的一般原則。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下列用詞的定義為: (一)出口:將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但屬以轉運方式運離者除外; (二)本地產品出口:將原產地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 (三)再出口:將任何先前進口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不經加工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雖經加工,但尚不足以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 (四)暫時出口:將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一段時間,目的是以原有狀態或在外地經加工、改良或維修後再進口; (五)進口:將任何來自外地的貨物運入澳門特別行政區,但屬以轉運方式運入者除外; (六)再進口:將任何先前從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口的貨物運回澳門特別行政區; (七)轉運:貨物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而到下一目的地; (八)以郵寄方式進行的活動:經郵政局或獲官方准許經營的其他實體進行的活動; (九)紡織品:任何天然或人造纖維,任何線、織造品及成衣等形式的天然及人造纖維合成品,又或以該等纖維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任何產品; (十)禁止:限制貿易自由的例外措施,以防止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或第三人造成損失的行為; (十一)免除:法律規定在特定情況下進出口貨物可無須繳納稅項,但須辦理為發出准照所規定的手續; (十二)產地來源證:指證明出口貨物的原產地為澳門特別 行政區的文件,用以向第三人證明該貨物曾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受足以令該貨物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加工程序。 (十三)A.T.A.報關單證冊(又稱“A.T.A.單證冊”或“貨物暫准進口單證冊”):《貨物憑A.T.A.報關單證冊暫時進口的海關公約》附件所載式樣的海關文件。{{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條<br />貨物流通自由'''}} 貨物及其他財貨或產品可自由運入、運離及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但不妨礙本法律規定的例外情況。 {{Center|'''第四條<br />權限'''}} 一、當法律及規章規定進口、出口及轉運需要給予許可時,許可的權限屬於行政長官。 二、上款所指權限,可授予或轉授予經濟局局長,或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當局其他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或服務人員。 {{Center|'''第五條<br />例外的禁止及許可'''}} 一、基於公眾利益,行政長官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例外地對某些貨物的進口、出口及轉運加以禁止、限制或設定條件,尤其是基於下列原因: (一)公共安全理由; (二)防止欺詐行為; (三)保護人的生命、健康或安全; (四)保護動物及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五)保護環境; (六)履行約束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法文書所產生的義務。 二、行政長官得許可就用於文化、藝術、體育及推廣活動的貨物進行暫時性對外貿易活動。 {{Center|'''第六條<br />保密義務'''}} 與對外貿易活動有關的文件所載的事實或資料,僅可由海關或經濟局按刑法及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或按明文限制保密義務的法律規定透露。 {{Center|'''第七條<br />合作義務'''}} 為履行本法律所授予的監察職能,海關及經濟局可要求任何公共或私人實體給予合作。 ==第二章 對外貿易活動== ===第一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八條<br />種類'''}} 一、貨物的出口、進口及轉運,均屬對外貿易活動。 二、本地產品出口、暫時出口及再出口為出口的特殊類別,出口制度補充適用於上指的各種出口的特殊類別。 三、再進口為進口的特殊類別,進口制度補充適用於再進口。 {{Center|'''第九條<br />准照制度'''}} 一、以下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下列准照: (一)出口准照── 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或因涉及出口表(表A)所載貨物,而須具備准照的出口活動; (二)進口准照── 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或因涉及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而須具備准照的進口活動; (三)轉運准照──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而須具備准照的轉運活動。{{Red|'''*'''}} 二、准照不可移轉或交易,但屬獲許可讓與的情況除外。 三、對於超出准照所載貨物數量的部分或非准照所載的貨物,不可使用准照進行有關活動。 四、第一款所指出口表(表A)及進口表(表B),由行政長官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核准。 五、行政長官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使某些貨物無須具備本法律及規章所指的對外貿易活動的准照,只要符合下列條件: (一)該等貨物是供自然人自用或消費; (二)使用行李進行有關活動,而不論該行李是否屬隨身行李; (三)該等貨物不超出有關批示所定的數量。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申報單制度'''}} 一、以下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下列申報單: (一)進出口申報單──用於處理不屬上條第一款(一)項及(二)項所規定的進出口活動,而該活動:{{Red|'''*'''}} (1)所涉價值超過澳門幣5,000.00元; (2)所涉價值雖不超過澳門幣5,000.00元,但其屬價值超過澳門幣5,000.00元的整體活動的一部分。 (二)轉運申報單──用於處理不屬上條第一款(三)項所規定的轉運活動。{{Red|'''*'''}} 二、屬憑A.T.A.報關單證冊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的情況,A.T.A.報關單證冊替代上款所指的申報單。{{Red|'''*'''}} 三、第一款(一)項的規定不適用於涉及裝入行李的下列貨物的進出口活動,而不論該行李是否屬隨身行李:{{Red|'''*'''}} (一)供自然人自用或消費的貨物;{{Red|'''*'''}} (二)《關於便利旅遊海關公約》及該公約的《關於進口旅游宣傳資料和材料附加議定書》中所列的貨物。{{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一條<br />外貿經營人'''}} 一、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證明其已履行稅務義務,尤其是營業稅及消費稅等義務的自然人或法人,均可進行對外貿易活動。 二、上款的規定不適用於由自然人每六個月進行不超過一次的、涉及專供其個人使用或消費的貨物或產品的對外貿易活動,但仍須履行可能由此行為而產生的稅務責任。 三、轉運業務由專有法規規範。 {{Center|'''第十二條<br />海關的監察'''}} 一、貨物的運入及運離,是經由官方為此而指定的關口進行。 二、監察經由澳門特別行政區關口進行或以郵寄方式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屬海關的權限。 ===第二節 暫時出口、再進口及轉換=== {{Center|'''第十三條<br />暫時出口及再進口'''}} 一、暫時出口的貨物如再進口,須在六個月內為之;在例外情況下,則可將該期間延長六個月,但僅限延長一次。 二、如上款所指期限屆滿仍未將貨物再進口,暫時出口則視乎貨物的原產地而轉為本地產品出口或再出口。 三、第二款所指的轉換,不排除可能科處法律所規定的制裁。 {{Center|'''第十四條<br />自願轉換'''}} 利害關係人可在上條第一款所指的貨物暫時出口期限屆滿之前自願申請把暫時出口轉換為本地出口或再出口,但不妨礙上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三節 轉運=== {{Center|'''第十五條<br />轉運期間'''}} 一、須具備轉運申報單的貨物,其運入及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隔期間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該期間自貨物到岸之日起算。{{Red|'''*'''}} 二、在例外的情況下,海關可將上款所指的期間延長一百八十日,但僅限延長一次。 三、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其運入及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隔期間不得超過十日,該期間自貨物到岸之日起算。{{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六條<br />轉運程序'''}} 一、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內所載貨物,又或因特別制度而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僅可由獲發准照經營的轉運企業轉運。{{Red|'''*'''}} 二、以轉運方式運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應遵守以下其中一項規定: (一)由海關看管,海關得以外貿經營人自付費用的方式將貨物交予保管人看管; (二)由外貿經營人將有關貨物存倉,自付費用,並作為保管人。 三、轉運申報單或轉運准照內應清楚說明貨物處於何種狀況及貨物儲存地點,而該地點須受海關監察。{{Red|'''*'''}} 四、未經海關許可前,轉運的貨物不得打開或重新包裝。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轉換為進口的制度'''}} 一、在第十五條第一款及第二款所定的期間內,利害關係人可申請將須具備轉運申報單的貨物轉為進口。{{Red|'''*'''}} 二、在上述期間屆滿後仍未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轉運貨物,符合進口的必備條件者,視為已進口的貨物。 三、如屬進口表(表B)所載的貨物,僅在符合可容許進口的條件下方可轉換。 四、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不得轉換為進口。{{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第四節 產地來源證明=== {{Center|'''第十八條<br />原產地的確定'''}} 一、貨物的原產地是否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確定,是按照經濟局所定的標準或按照國際協定或貨物目的地國的規則所定的標準為之。 二、符合上款所指標準製造的貨物,將獲經濟局發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 三、外地貨物所屬的原產地的確定,是根據貨物原產國家或地區視為有權限的實體所發出的產地來源文件為之。 {{Center|'''第十九條<br />紀錄'''}} 一、對須具備產地來源證的出口貨物是否屬本地生產的證明,是根據對每一工業場所的生產程序、原料、輔料、存貨及產品出售等情況的適當紀錄作出。 二、已經申請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的貨物,須由生產該貨物的工業場所的所有人負責證明該等貨物是按可適用的產地來源規則製造的。 三、上款所指工業場所的所有人須: (一)設立一適當的登記系統,以便能清楚證明與本地生產的貨物相類似而一併置於場所內的來自外地的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 (二)在其工業場所、辦事處或法人住所內,須備有本條所指的紀錄,並經常予以更新和整理其資料,在經濟局要求時出示之。 {{Center|'''第二十條<br />制度'''}} 一、除非獲得具說明理由的許可,否則不得: (一)以標明其他產地來源的方式,出口已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貨物; (二)進口或再進口標明原產地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 二、進口或再進口工序外移程序所涉貨物的規定載於對外貿易活動規章內。 三、如不遵守相關產地來源規則,不得製造、儲存、受寄存而持有或出口貨物。 ==第三章 罰則== ===第一節 犯罪===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在許可的地點以外進行活動'''}} 一、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指專門地點以外地方,以任何方式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者,處最高一年徒刑,或科最高二百日罰金。 二、有關貨物及曾用於或預備用於作出第一款所指事實的物件亦須予以扣押,且在判刑的情況下,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三、犯罪未遂,處罰之。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法人及等同法人的刑事責任'''}} 一、上條第一款所指的犯罪,如由法人或無法律人格社團作出,科處最高澳門幣二十萬元罰金。 二、第一款所指的實體責任並不排除有關人士的個人責任。 ===第二節 行政違法行為=== ====第一分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適用的制度'''}} 對違反本法律規定的行為,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核准的行政違法行為的一般制度,但須遵守以下各條的特別規定。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行政處罰份量的確定'''}} 在確定行政處罰的份量時,須特別考慮: (一)違法行為的嚴重性、貨物的價值、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關係所造成的危害或損害,以及行為人的經濟能力及經濟狀況; (二)違法行為是否可帶來相當巨額的利益或是否因違法者有意獲得該利益而作出;巨額利益按《[[刑法典]]》的標準評定。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減輕或不科處罰款'''}} 當有關貨值屬小額且違法行為屬偶然性時,可減輕或不科處本法律所定的罰款。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自定出刑罰或處罰的司法裁判或行政決定確定之日起一年內再實施相同的行政上之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 如屬累犯的情況,對本節所指行政違法行為可科處的罰款的下限須提高四分之一,而其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處罰的併處'''}} 如行政違法行為競合,又或一事實同時構成違反本法律和規範消費稅的法例的行政違法行為,則各項處罰一併科處。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扣押的權限'''}} 對於違反本法律或特別制度的行為,如法律規定須宣告所涉及的貨物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則下列實體有權限作出保全性扣押: (一)海關; (二)經濟局,由經濟活動稽查廳行使; (三)負責衛生檢疫及植物檢疫的當局。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即使法律並無規定有關行政違法行為所涉及的貨物及其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上條所指當局亦可對該等貨物或物件作保全性扣押,以保證罰款、稅項及其他可要求的負擔獲繳納;但所有人能提供與貨物及物件價值等同的擔保或銀行擔保者除外。 二、在未就有關程序作確定性決定前,被扣押的貨物及物件由負責扣押的當局看管,但亦可設定保管人,其報酬由違法者承擔。 三、如扣押物屬可滅失、可變壞或危險物,有權限當局可視情況而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Center|'''第三十條<br />損害扣押'''}} 違法者使貨物及物件未能被扣押時,如按其他法律規定不科處更重處罰,則罰款下限等同於貨物及物件價值,而罰款上限等同於貨物及物件的價值的兩倍,但所科處的罰款不得少於澳門幣5,000.00元。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決定'''}} 一、作出處罰的確定性行政決定或確定的有罪裁判中,應命令將所扣押貨物的所有權轉移予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根據海關關長或經濟局局長的建議,決定將該等貨物交予能確保將之用於有益社會用途的實體。 二、如行政決定或司法裁判確定性認定不存在行政違法行為,又或在保全性扣押中的貨物或物件對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之目的而言並非必要者,則須通知利害關係人領取該等貨物或物件,並為此定出期限。 三、如在為領取貨物或物件而定的期間屆滿後六個月內,該等貨物或物件仍未被領取,則有權限的行政當局可視情況而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出售'''}} 一、如屬下列任一情況,則海關關長或經濟局局長必須命令將第二十九條第一款所指貨物及物件送交財政局出售: (一)不在法定期限內自動繳納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的負擔;屬此情況,以出售的全部或部分所得抵付所欠繳的金額; (二)貨物因其性質致使容易變壞。 二、如被扣押的貨物或物件可對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構成危險,或屬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動植物品種,又或受法律規定或規章性規定所限而不容許出售或不接受提供擔保者,則不容許將該等貨物或物件出售,亦不接受提供第二十九條第一款所指的擔保或銀行擔保。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屬第三人的貨物及物件'''}} 如貨物或物件對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構成危險,或屬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動植物品種,則即使實施行政違法行為當日該等貨物或物件不屬任何違法者,或在宣告該等貨物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之時,其已不屬任何違法者,亦不妨礙將之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確定貨物價值的標準'''}}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貨物價值以商業發票上所載價值為準。 二、如無發票,或有權限實體認為發票上所載價值與所估計的貨物價值不符,則根據下列標準作估價: (一)最近進出口的、性質及數量相同或類似的、來源相同的貨物的平均價; (二)相同或類似的貨物在設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三間商業場所的本地平均出售價格,但須扣除毛商業利潤及所交付的消費稅;如無三間商業場所,兩間或一間亦可;屬零售的情況,所扣除毛商業利潤不得超過30%; (三)由鑑定人作估價。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貨幣的兌換'''}} 如須兌換貨幣,則使用澳門金融管理局所發佈的兌換率,且應以進行活動當日的兌換率為準;如當日無牌價,則以其後首個工作日的兌換率為準。 ====第二分節 不符合規範的活動==== {{Center|'''第三十六條'''{{Red|'''*'''}}<br />'''須具備准照的活動'''}} 一、在未具備所要求的准照的情況下,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在此轉運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使用准照進口、出口或轉運超過准照所載數量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且須將所超出的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三、使用准照進口、出口或轉運非准照所載貨物者,科處相當於該等貨物價值的15%至100%的罰款,但罰款金額不得少於澳門幣1,000.00元;如違法行為顯示行為人意圖欺詐者,則尚可宣告該等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須具備申報單的活動'''}} 一、在未具備所要求的申報單的情況下,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在此轉運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在進行有關活動時未有提交申報單,且在其後十個工作日內亦未將申報單以電子方式提交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元罰款。{{Red|'''*'''}} 三、使用申報單程序進行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對外貿易活動,且申報單所載貨物異於實際進口或出口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四、使用申報單程序進行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對外貿易活動,而申報單所載貨物與實際進口或出口的貨物相同者,應自提交申報單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取得所應具備的准照,否則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不再進口'''}} 不在第十三條所定期間內,將暫時出口的貨物再進口,或申請將暫時出口轉換為本地產品出口或再出口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元罰款。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轉運'''}} 一、不在第十五條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期間內使該條第一款所指的貨物運離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元罰款。{{Red|'''*'''}} 二、如在上款所指情況下不按第十七條的規定將轉運轉換為進口,則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如無法將貨物扣押,則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 三、不在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期間內使該款所指的貨物運離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Red|'''*'''}} 四、對根據第十六條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須作出以下行為但不作出的人,科處澳門幣10,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Red|'''*'''}} (一)將貨物交由海關看管,或作為貨物保管人將貨物存倉;{{Red|'''*'''}} (二)在轉運申報單或轉運准照上說明貨物處於上項所指的何種狀況及貨物存倉地點。{{Red|'''*'''}} 五、如屬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又或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的情況,則對上款所指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20,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Red|'''*'''}} 六、未經海關許可前打開或重新包裝轉運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元罰款。{{Red|'''*'''}} 七、如上款所指違法行為涉及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又或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則罰款金額為澳門幣50,000.00元至100,000.00元。{{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規避'''}} 在無准照下出口或試圖出口貨物或產品,但因嗣後改變目的地,而使最終目的地變為要求具備准照的國家或市場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出口活動的交易'''}} 一、貨物的出口活動僅可經獲許可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營的銀行交易。 二、不遵守上款規定者,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科處澳門幣50,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 ====第三分節 准照的讓與及產地來源證明====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准照的讓與'''}} 一、在未獲得第九條第二款所指的許可下以任何方式移轉、交易或讓與准照者,科處下列罰款: (一)如屬出口表(表A)所載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2,000.00元至30,000.00元罰款; (二)如屬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5,000.00元罰款; (三)如屬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30,000.00元罰款。{{Red|'''*'''}} 二、如屬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到受配額限制的市場的情況,除上款(一)項所規定的罰款外,尚向外貿經營人一併科處關於出口配額使用權的法例所定的處罰。 三、對外貿易活動的商業發票或訂貨合同並非以准照持有人的名義發出者,視為准照已讓與,但不排除有其他視准照為已讓與的情況。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產地來源證明'''}} 一、在未遵守相關產地來源規則下,製造、儲存、受寄存而持有或出口須具備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明的貨物者,科處下列罰款: (一)如違法行為涉及出口表(表A)所載或普遍優惠制內的貨物,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如違法行為涉及不屬上項所指貨物,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2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行為未遂,處罰之。 三、第一款所規定的罰款可與下列任何處罰一併科處: (一)關於出口配額使用權的法例所定的其他處罰,但僅限於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到受配額限制的市場的情況; (二)取消向違法者發出的產地來源證; (三)在經濟局訂定的為期最長六個月的期間內,中止發出出口准照。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原產地的註明'''}} 違反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 15,000.00元罰款,且須將可用作實施其他違法行為的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 一、在違反第十九條第三款(一)項的規定下,未證明有關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5,000.00元罰款,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處於不符合規範狀況的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不履行第十九條第三款(二)項規定的任一義務者,科處澳門幣10,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使文件內容變動'''}} 一、藉使用內容經變動或經塗改的文件,將貨物出口或試圖出口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但另有更嚴重處罰者除外。 二、在原產地與附同於貨物的文件所註明的原產地不符的情況下,將不論原產地為何的外地貨物再出口或試圖再出口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 ====第四分節 程序====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實況筆錄的製作'''}} 一、如當局或執法人員目睹任何違反本法律規定的行為,應製作或命令製作實況筆錄,並將之送交有權限實體。 二、如屬懷疑實施犯罪的情況,則須在最短時間內將實況筆錄僅送交檢察院。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聽證及辯護'''}} 一、調查完畢後,須將各項歸責的事實及有關時間、方式與地點等情節,禁止和處罰該等事實的法律,以及可科處的處罰通知違法者,並指明其可在所定期間內提交辯護書和提供相關證據方法。 二、上款所指期間按程序的複雜程度定為十至二十個工作日。 三、違法者就每一違法行為可在證人名單內提出最多三名證人。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通知'''}} 一、就行為及決定,應儘可能通知被通知者本人,且須繕立筆錄;筆錄經負責通知者及被通知者簽署後附存於卷宗,並將副本交予被通知者。 二、如以掛號信方式作出通知,而被通知者居住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則視該通知於發出掛號信後第三個工作日作出。 三、如無法以其他法定方式作出通知,則由有權限當局決定以較適合具體個案的下列任一方式為之: (一)張貼兩份告示,一份貼於有權限實體的總辦事處,另一份貼於倘知悉的被通知者的最後住所或職業住所; (二)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多讀者的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上刊登公告。 {{Center|'''第五十條<br />處罰權限'''}} 下列者有權限科處本法律所定的行政處罰;但另有規定者除外: (一)本章第二節第二分節所定者,由海關關長科處; (二)本章第二節第三分節所定者,由經濟局局長科處。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罰款的繳納'''}} 一、行政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的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應繳的消費稅及手續費。 三、如不在第一款所定期間內自動繳納罰款,則由有權限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但如以公共拍賣或法律容許的其他方式將扣押的貨物及物件出售,而用其所得能悉數繳納罰款者除外。 四、基於違法者的經濟狀況及所科處的罰款金額,行政長官可應利害關係人的申請,例外地許可將罰款及有關法定利息按月分期等額繳納,但最長不得超過十二期。 五、如有任何一期款項未能於約定之日繳納,除須支付已到期的利息外,尚導致其餘各期的款項立即到期,並即時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繳納罰款的責任'''}} 一、違法者,不論是否為法人或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的法人,均須負責繳納罰款。 二、如違法者為法人,則判定須對違法行為負責的行政管理機構成員或以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的人,亦須對繳納罰款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所科處的罰款,以該社團的共同財產繳納;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以每一社員的財產按連帶責任制度繳納。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罰款的歸屬'''}} 罰款所得,屬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收入。 ==第四章 最後及過渡規定== {{Center|'''第五十四條'''{{Red|'''*'''}}<br />'''上訴'''}} 就按本法律作出的行政行為,可直接提起司法上訴。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補充規定'''}} 本法律規定的關於准照、申報單及產地來源證明的制度的補充規定,由行政法規訂定。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補充法律'''}} 補充適用《[[行政程序法典]]》、《[[刑法典]]》及《[[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廢止'''}} 廢止一切與本法律的規定相抵觸的法例,尤其: (一)十二月十八日[[第66/95/M號法令]]; (二)十二月二十一日[[第59/98/M號法令]]; (三)二月十二日[[第28/96/M號訓令]]; (四)二月十二日[[第29/96/M號訓令]]; (五)六月二十五日[[第158/96/M號訓令]]。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生效'''}} 本法律於公佈後滿九十日生效。 二零零三年六月五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曹其真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二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何厚鏵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16年}} ok5d3o5j4qhuyymfm2e5tyb061cpp6b 中共中央转发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的通知 0 1109593 2173420 2172707 2022-08-21T17:32:29Z Yinyue200 84395 共识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中共中央转发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的通知 | 发文字号=中发〔1972〕12号 | author =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1972 | month =3 | day =17 | notes ={{wikipedia|1971年毛泽东南巡}} | edition = }} 毛主席批示: 同意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各省军区、各野战军党委,军委各总部、各军种兵种党委,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小组、党的核心小组: {{gap}}一九七一年八月中旬至九月十二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到外地巡视,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进行了多次重要谈话。许多单位要求将毛主席的谈话整理印发。中央根据毛主席在各地谈话纪要,综合整理了一个纪要,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按照中发〔1972〕3号文件规定的范围,即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行传达。 {{gap}}毛主席的谈话,以路线斗争为纲,总结了我党五十年来十次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三个基本原则问题,明确指出一九七零年庐山会议的斗争是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的斗争,反复强调对犯错误的干部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gap}}毛主席的谈话,是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有力武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谈话,进一步展开对林陈反党集团的革命大批判,把粉碎林陈反党集团的斗争进行到底。 {{署名|中共中央 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七日}} {{c|'''毛主席在外地巡视期间同沿途各地负责同志的谈话纪要''' (一九七一年八月中旬至九月十二日)}}   毛主席说,希望你们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党的路线正确就有一切,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没有政权可以有政权。路线不正确,有了也可以丢掉。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我们这个党已经有五十年的历史了,大的路线斗争有十次。这十次路线斗争中,有人要分裂我们这个党,都没有分裂成。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这么个大国,这样多人不分裂,只好讲人心党心,党员之心不赞成分裂。从历史上看,我们这个党是有希望的。   开头是陈独秀搞右倾机会主义。一九二七年“八七”会议以后,他同刘仁静、彭述之那些人,组织了“列宁主义者左翼反对派”,八十一个人发表声明,分裂我们党,没有搞成,他们跑到托洛茨基那一派去了。   接着是瞿秋白犯路线错误。他们在湖南弄到一个小册子,里面有我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样的话,他们就大为恼火,说枪杆子里面怎么能出政权呢?于是把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撤了。后来瞿秋白被国民党捉住了,写了《[[多余的话]]》,自首叛变了。一九二八年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以后,李立三神气起来了。从一九三〇年六月到九月,他搞了三个多月的立三路线。他主张打大城市,一省数省首先胜利。他搞的那一套我不赞成。到六届三中全会,李立三就倒台了。   一九三〇年到一九三一年,罗章龙右派,另立中央,搞分裂,也没有成功。   王明路线的寿命最长。他在莫斯科就搞宗派,组织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他们借第三国际的力量,在全党夺权四年之久。王明在上海召开六届四中全会,发表了《[[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批评李立三“左”得还不够,非把根据地搞光就不舒服,结果基本上搞光了。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四年,这四年我在中央毫无发言权。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路线错误,王明倒台了。   在长征的路上,一、四方面军汇合以后,张国焘搞分裂,另立中央,没有成功。长征前红军三十万,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中央苏区八万,到陕北只剩下八千人。张国焘搞分裂,不愿意到陕北去。那时不到陕北,没有出路嘛,这是政治路线问题。那时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如果不到陕北,那怎么能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呢?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搞那么多根据地呢?到了陕北,张国焘逃跑了。   全国胜利以后,高岗饶漱石结成反党联盟,想夺权,没有成功。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彭德怀里通外国,想夺权。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也跳出来反党。他们搞军事俱乐部,又不讲军事,讲什么“人民公社办早了”,“得不偿失”,等等。彭德怀还写了一封信,公开下战书,想夺权,没有搞成。   刘少奇那一伙人,也是分裂党的,他们也没有得逞。   再就是一九七〇年庐山会议的斗争。   一九七〇年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搞地下活动,为什么不敢公开呢?可见心里有鬼。他们先搞隐瞒,后搞突然袭击,五个常委瞒着三个,也瞒着政治局的大多数同志,除了那几位大将以外。那些大将,包括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还有李雪峰、郑维山。   他们一点气都不透,来了个突然袭击。他们发难,不是一天半,而是八月二十三、二十四到二十五中午,共两天半。他们这样搞,总有个目的嘛!彭德怀搞军事俱乐部,还下一道战书,他们连彭德怀还不如,可见这些人风格之低。   我看他们的突然袭击,地下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纲领的。纲领就是设国家主席,就是“天才”,就是反对“九大”路线,推翻九届二中全会的三项议程。有人急于想当国家主席,要分裂党,急于夺权。天才问题是个理论问题,他们搞唯心论的先验论。说反天才,就是反对我。我不是天才。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才读马列主义,怎么是天才?那几个副词,是我圈过几次的嘛。“九大”党章已经定了,为什么不翻开看看?《[[我的一点意见]]》是找了一些人谈话,作了一点调查研究才写的,是专批天才论的。我并不是不要说天才,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靠几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天才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   林彪同志那个讲话,没有同我商量,也没有给我看。   他们有话,事先不拿出来,大概总认为有什么把握了,好像会成功了。可是一说不行,就又慌了手脚。起先那么大的勇气,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可是,过了几天之后,又赶快收回记录。既然有理,为什么收回呢?   说明他们空虚恐慌。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跟彭德怀的斗争,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跟刘少奇的斗争,也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这次庐山会议,又是两个司令部的斗争。   庐山这一次的斗争,同前九次不同。前九次都作了结论,这次保护林副主席,没有作个人结论,他当然要负一些责任。对这些人怎么办?还是教育的方针,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林还是要保。不管谁犯了错误,不讲团结,不讲路线,总是不太好吧。回北京以后,还要再找他们谈谈。他们不找我,我去找他们。有的可能救过来,有的可能救不过来,要看实践。前途有两个,一个是可能改,一个是可能不改。犯了大的原则的错误,犯了路线、方向错误,为首的,改也难。历史上,陈独秀改了没有?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张国焘、高岗、饶漱石、彭德怀、刘少奇改了没有?没有改。   我同林彪同志谈过,他有些话说得不妥嘛。比如他说,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天才,不符合事实嘛!马克思、恩格斯是同时代的人,到列宁、斯大林一百年都不到,怎么能说几百年才出一个呢?中国有陈胜、吴广,有洪秀全、孙中山,怎么能说几千年才出一个呢?什么“顶峰”啦,“一句顶一万句”啦,你说过头了嘛。一句就是一句,怎么能顶一万句。不设国家主席,我不当国家主席,我讲了六次,一次就算讲了一句吧,就是六万句,他们都不听嘛,半句也不顶,等于零。陈伯达的话对他们才是一句顶一万句。什么“大树特树”,名曰树我,不知树谁人,说穿了是树他自己。还有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我缔造和领导的,林亲自指挥的,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嘛。   对路线问题,原则问题,我是抓住不放的。重大原则问题,我是不让步的。庐山会议以后,我采取了三项办法,一个是甩石头,一个是掺沙子,一个是挖墙角。批了陈伯达搞的那个骗了不少人的材料,批发了三十八军的报告和济南军区反骄破满的报告,还有军委开了那么长的座谈会,根本不批陈,我在一个文件上加了批语。我的办法,就是拿到这些石头,加上批语,让大家讨论,这是甩石头。土太板结了就不透气,掺一点沙子就透气了。军委办事组掺的人还不够,还要增加一些人,这是掺沙子。改组北京军区,这叫挖墙角。   你们对庐山会议怎么看法?比如华北组六号简报,究竟是革命的,半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我个人认为是一个反革命的简报。九十九人的会谈,你们都到了,总理也作了总结讲话,发了五个大将的检讨,还发了李雪峰、郑维山两个大将的检讨,都认为问题解决了。其实,庐山这件事,还没有完,还没有解决。他们要捂住,连总参二部部长一级的干部都不让知道,这怎么行呢?   我说的这些,是当作个人意见提出来,同你们吹吹风的。现在不要作结论,结论要由中央来作。   毛主席说,要谨慎。第一军队要谨慎,第二地方也要谨慎。不能骄傲,一骄傲就犯错误。军队要统一,军队要整顿。我就不相信我们军队会造反,我就不相信你黄永胜能够指挥解放军造反!军下面还有师、团,还有司、政、后机关,你调动军队来搞坏事,听你的?   你们要过问军事,不能只当文官,还要当武官。抓军队工作,无非就是路线学习,纠正不正之风,不要搞山头主义、宗派主义,要讲团结。军队历来讲雷厉风行的作风,我赞成。但是,解决思想问题不能雷厉风行,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   广州军区写的那个三支两军的文件,我批了同意,在中央批语上,我添了“认真研究”四个字,就是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地方党委已经成立了,应当由地方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如果地方党委已经决定了的事,还拿到部队党委去讨论,这不是搞颠倒了吗?   过去我们部队里在军事训练中有制式教练的科目。从单兵教练,到营教练,大约搞五六个月的时间。现在是只搞文不搞武,我们军队成了文化军队了。   好带三好,你那一好也许带得对,也许带得不对。还有那些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到底效果如何,值得研究。有些是开得好的,也有好多是开得不好的,主要是路线问题。   路线不对,那积极分子代表会就开不好。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这不完全,还要加上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毛主席说,要学列宁纪念欧仁·鲍狄埃逝世二十五周年那篇文章,学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仅要唱,还要讲解,还要按照去做。国际歌词和列宁的文章,全部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那里边讲的是,奴隶们起来为真理而斗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救自己,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在庐山会议时,我写了一个七百字的文件,就提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问题。国际歌就是要团结起来到明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学马克思主义就讲团结,没有讲分裂嘛!我们唱了五十年国际歌了,我们党有人搞了十次分裂。我看还可能搞十次、二十次、三十次,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到了共产主义就没有斗争了?我就不信。到了共产主义也还是有斗争的,只是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斗争就是了。几万年以后,错误的也不行,也是站不住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条条要记清”,“全国人民拥护又欢迎”。现在就是有几条记不清了,特别是三大纪律的第一条,八项注意的第一条和第五条,这几条记不清了。如果都能记清,都能这样做,那多好呀。三大纪律的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步调不一致,就不能胜利。再就是八项注意的第一条和第五条,对人民,对战士,对下级要和气,不要耍骄傲,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这是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我希望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战士,教育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党员和人民。   毛主席说,庐山会议上讲了要读马、列的书。我希望你们今后多读点书。高级干部连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都不懂,怎么行呢?读马、列的书,不好懂,怎么办?   可以请先生帮。你们都是书记,你们还要当学生。我现在天天当学生,每天看两本参考资料,所以懂得点国际知识。   我一向不赞成自己的老婆当自己工作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林彪那里,是叶群当办公室主任,他们四个人向林彪请示问题都要经过她。做工作要靠自己动手,亲自看,亲自批。不要靠秘书,不要把秘书搞那么大的权。我的秘书只搞收收发发,文件拿来自己选,自己看,要办的自己写,免得误事。   毛主席说,文化大革命把刘少奇,彭、罗、陆、杨揪出来了,这是很大的收获。损失是有一些。有些好干部还站不出来。我们的干部,大多数是好的,不好的总是极少数。清除的不过百分之一,加上挂起来的不到百分之三。   不好的要给以适当的批评,好的要表场,但不能捧,二十几岁的人捧为“超天才”,这没有什么好处。这次庐山会议,有些同志是受骗的,受蒙蔽的。问题不在你们,问题在北京。有错误不要紧,我们党有这么个规矩,错了就检讨,允许改正错误。   要抓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教育。方针还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PD-PRC-CPC}} 8afdutz9qgd12957vzlro1ootm854dl 承政院日記/英祖/九年/十月 0 1109892 2173367 2173242 2022-08-21T13:24:1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假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下直,漁面萬戶李德洪。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李光溥,成均館典籍朴聖龍,權知承文院副正字李晉吉,承文院注書成範錫,禮曹佐郞朴致文,副司果李壽海,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兵曹佐郞李宗延,司憲府監察鄭□、宋守謙等今□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漁面萬戶李德洪處給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因常參相値頉稟矣。常參旣已停止,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金光岳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光岳,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飭勵之下,猶事違脾,曉鍾已過,尙未就寢,其在分義,豈容若是?試官三牌不進者,罷職,參試官再牌不進者,不可循例踏啓而止,拿推。 ○又啓曰,今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在外,或未差,或引避退待,無一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旣極未安。常參時刻已迫,臺諫差出,尤爲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今若牌招政官開政,則當如頃日常參之過時,常參停,大臣及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權䌖,一旬處冷之餘,素患疝症添劇,下腹浮高,腰脅牽疼,食飮全廢,轉側須人,多試藥物,有加無減,實有頃刻難支之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疏曰,伏以臣自幼善病,及長失學,倥侗譾劣,最居人下,而僥竊科名,濫廁仕籍,冗官散職,尙懼不堪,榮塗顯望,尤非所期。不自意堂后除命,乃在於南郵報苽gg報瓜g之際,臣揣量才分。夫豈有一分承膺之望,而適値園陵展謁,動駕在卽,文廟酌獻,期日不遠,不敢偃臥鄕廬,來謁京輦,黽勉出肅,仍參陪扈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第其所叨之職,爲任甚重,苟非文辭敏贍,見識通博者,莫宜居之。臣是何人,乃敢因仍蹲冒,視作固有之物,不思早爲其自處之義乎?仍竊伏念,臣之老母,年已望七,而氣稟素弱,疾恙頻侵,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瘁,無復餘地,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近年以來,復添關格之症,少失將攝。時常發作。臣當每出外之日,聞有庭信,輒自心動,及見平安二字,始得鎭定,如是而尙可一刻離側,遠道從宦也哉?且臣自在弱歲,重患痰暈之症,鍼焫湯丸,治之百方,而無尺寸之效,往往危死者,不知其幾。雖其軀殼僅全,而未嘗一日寧居,方其劇作,頭目震撓,視聽都廢,精魂神識,憒愗昏惑,凡於起居酬酢之節,亦皆一任廢閣,了無知覺,專意調治,猶懼其不振,尙何望供夙夜之役而能免顚仆,任記注之責而不至疎誤也哉?玆不得不瀝懇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幸聖慈曲垂矜憐,特許遞解,俾臣得以母子相依,隨便扶護,不勝至祝。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卽接鄕書,老母宿恙,越添於纔經寒疾之餘,症情危惡,氣息綿惙,奄奄牀褥,若將垂盡云。臣聞來,心神震掉,方寸煎灼,拜章徑歸。仍尋鄕路,擅離之罪,無所自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本無稱似,黽勉一出,非爲久圖,而荏苒之間,再經大政,便是銓官應遞之瓜限,揆以私義,不宜仍冒,而適値園陵動駕,職當陪扈,未敢辭巽,繼以太學酌獻,禁苑試士,駿奔罔暇,苟蹲至此,而一念憂悸,如履淵氷,必遞之期,夙宵耿耿。今有懇迫衷私,終不可一日仍據者。臣之父母墳山,將以今月望後,移窆於新兆,而啓墓之期,迫在旬間,臣若不解此職,則無以及期下去,人子情理,誠甚罔極。雖微私故之切急,已在應遞之科。況此親墓之改遷,何等大事,臣以主喪之人,所當先期歸省,經理凡百,而拘繫職事,尙不得請由者,良以宿衛重任,異於他職,不敢例乞恩暇。今則日子已迫,私情轉急,玆敢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兵之任,許臣歸營緬事,以伸情禮,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味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帶往來,已有古例,往來焉。 ○癸丑十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東弼,右參贊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金光岳,事變假注書金錫一,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入侍。命均曰,冬節已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差勝後一樣乎?上曰,然矣。命均曰,今夜以試官事,丙枕似不安矣。上曰,會試試官,寧有如此乎?參試中如尹汲、吳瑗、鄭益河,以本職方撕捱,事或然矣。其他則尤怪駭矣。命均曰,儀曹不諒,多以老病之人擬入,此固誤矣。大抵近來紀綱益壞,大小諸臣,皆以違牌爲事,殆不成朝廷模樣。此由於如臣等者忝居是任,不能董率飭勵而然也。再昨問安後,開坐備局,而諸堂之入參候班者不多,以病懸頉。昨日賓廳次對出令,則刑曹判書金東弼,左參贊宋寅明,初云進參,而不爲入來,其餘諸人,亦有稱病者,終至於頉稟,事體俱極未安。再昨參候班而不進備坐之人,及昨日實病公故外不進之人,竝爲先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有常參之命,而兩司不備,固知其未成,而更欲請對矣。適有入侍之命故入來,而李廷濟外,備堂或以進字書塡而不來,如有追來者,使之入侍乎?上曰,唯。命均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陳本道農形,仍言兩年舊還及當年新還之一時嚴督,殊非軫恤窮民之政,而取考兩年各樣未捧爻數,則辛亥未捧二十九萬七千七百六十七石零,壬子未捧十三萬三千七十五石零,辛亥條與新還,一體準捧,壬子條則明年又爲準捧,而至於尤甚面里,不可無蠲減優恤之道,使之從分數酌減,各邑中或有辛亥準捧而壬子未捧者,以壬子條督捧之意,已與諸守宰相議停當。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矣。今年穡事,成熟後全無其實,未免歉荒,而兩年四道未捧,摠爲一百八十餘萬石零,兩年條竝捧,有難輕議,故廟堂相議,當年條外壬子條外壬子條,欲令酌量收捧矣。嶺南則就其年久數多者爲請,似有所料量,許施似宜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嶺南旣已許施,他道不當一體分付,而他道形勢,姑未的知。辛、壬兩年中一年條量宜徵捧事,知委,何如?上曰,嶺南則旣因其所請而許之,他道則無論辛亥、壬子,當年條外,一年條收捧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狀啓下款,又言京衙門各樣上納錢木參半之令,大爲軍民難支之弊,請以純木上納矣。此事曾前亦屢許以純木上納,而每不免撓改者,以京各司不以爲便故也。右議政金興慶曰,錢木參半之規,蓋當木貴之時,從民願變通,而其後以京各司費用之便利,故間有純木之令,而輒復變改矣。臣詳知鄕曲間物情,軍民之當爲納布者,固不得皆自辦出,率多徵及於隣族,布則不可尺尺收合,錢則可以分分收斂。故在小民則不至於大段爲弊,而多有該吏及等牌中,有弄奸之弊矣。然而今此純木之請,旣是元定挈令,則似不可不許施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右相所達,曲盡事情,而純木旣是國典,狀請又如此。許施似好矣。命均曰,其實狀,固如右相之言,而各邑守令,或有減數徵錢,貿布充納者,或有全數徵捧,而以布爲陳省者。此則在於守令,而大體則純木是定式矣。上曰,朝家道理,當從舊典,依狀請許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者慶尙左水使柳萬增,以機張戰船破傷事,狀聞備局回啓,而本倅旣不在官。故只請推考,邊將決棍,代將、監官嚴刑三次,遠地定配,自備造船之請,不施矣。今者統制使、金潗狀啓,又請代將、監官及座首之罪,仍論柳萬增狀請苟且之失,以爲代將、監官用軍律,座首用次律爲宜云。新造戰船,如是破傷,則帥臣之欲爲嚴治,固也。然軍律則猝難輕施,代將、監官,旣已勘處,置之。座首,令營門從重決棍。柳萬增則所請苟且,誠如其言,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因本道監試之罷場,有三試官罷職之命,咸從府使柳綏,入於現告中,而本邑四朔之內,三遞守宰,邑政民事,萬分狼狽,請其仍任矣。在前罷場試官,或言坐罷,或言無罪,前例未能的知,而此事似有後弊,故頃於筵席,有所陳達矣。今此請仍,爲其邑弊,而兩邑守令,不宜異同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前例,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事當詳覈而處之矣。右議政金興慶曰,罪在試官,罪在擧子云者,卽勿爲罷榜之謂也。莫重科試,旣已罷場,則試官烏得無不能調停之失乎?上曰,兩邑不可異同,此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廣州府尹曺命敎疏,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其疏上款,言軍餉蕩竭,各邑移轉米,一倂還納本城,而捧留他邑之規。自今禁斷,取旨著令,爲永久遵守之道矣。此有曾前定式,累次申飭,而每値年凶,則守令論報監司,監司狀請朝廷,朝廷遂不免撓改,輾轉至此。所謂捧留者,或以未捧爲捧,事多虛疎矣。上曰,此事,守令以捧留爲高致,廟堂以許施爲生色,若此不已,則南漢軍餉,勢將盡無而後已,寧不慨然乎?命均曰,今年雖未豐登,四千七百餘石移轉,不至甚多,盡令還納本所宜矣。上曰,還納本城事,依疏請,分付可也。而前頭監司,若又有請,廟堂亦不免許施矣。命均曰,此則預爲分付,使不得陳請,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又一款,言今春畿甸、關東移轉穀三百石,竝請移捧本城矣。上曰,事之可許者,許之,不可許者,廟堂當堅守矣。其應納山城者,猶不肯納,況他道之穀乎?朝廷雖欲許之,勢不可成,勿施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請以附近各邑還米,依他山城例,移捧於本城三處空倉。又一款,請以嶺南近峽邑米穀,漸次移轉於本城矣。本城附近,只是數三邑,而若干還穀,皆是皮穀,米則數少,嶺南穀物,今則其數必不如向時。此兩款,以事勢推之,皆不可成矣。上曰,在本城者,猶患其散而未斂,況他道他邑之穀乎?今雖捧置未久,又將以移轉散之矣?如前日所定奪別會米事,當申飭矣。此等事,何可復爲乎?命均曰,如忠州大同添補軍餉等事,已爲定奪者,更加申飭宜矣。上曰,更爲申飭,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言戎器宜修,而公私枵然,茫無措手,請得空名帖千張矣。近年諸道,或有以軍器之措備,諸得空名帖,朝家許施,而終未得當。南漢則異於他處,卽今事勢爲難,而亦不宜容易許之也。上曰,向者李宗城言,廣州一土一民,朝廷初不與知,專屬本府,而軍政猶極虛疎,聞之甚怪異矣。會當一番釐正,而如軍器修補,雖小邑守令,猶能爲之,以廣州而獨不能是乎?藉此事而爲此請,殊甚煩屑矣。然疏中所請,盡見防塞,則必以爲沓沓矣。賑廳所餘空名帖三百張,許給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李瑜,狀請白川吏奴作隊,依延安例一體施行,故臣泛看而請許矣。因靈城君朴文秀之言,有更考以稟之命,而李瑜當初陳達者,非欲以吏奴作隊,屬之江都,延白旣是江都所屬,營將則本道兵使,不當句管之意也。但兩邑束伍營將,旣領付江都,則本邑無可防守之卒,所謂吏奴作隊,乃守令手下兵也。兵使亦不當巡點,以貽弊端,兵使巡點,初無可據節目,已命勿爲巡點,而江都亦不可句管。江留當初所達延安事,及今此狀辭,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右參贊李廷濟,頃者疏論軍布事,請以査出物故,略議蠲減,其言是也,而勢有難處者,外方今方督捧,而又令勿捧,則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始爲遲待矣。今又疏請,趨卽施行,不可不有所變通,而若徑先知委,則必有當捧而不捧者,故臣等向於備局相議,欲待諸道分等狀聞矣。還上旣已有所區處,身布亦當一體分付,勿論某樣身布,辛壬兩年未收中,合家歿死,指徵無處之類,各別精抄以報事,分付諸道,以爲量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申飭道臣,各別精抄可也。命均曰,頃以廣州還穀最久一年條,依先朝例蕩減事,有所稟定矣。取考文書,則丁酉爲最久,未捧各穀合爲一千一百七十八石零,而甲戌年,亦令査出指徵無處者,而蕩減矣。丁酉條未捧,當令蕩減,而其中指徵無處者,十分精抄擧行爲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先朝例,施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向者處雄文書中,有僧法領往復書札,語意殊常故請拿,則自上令捕廳發捕矣。日昨捕廳拿來,以移送金吾事,草記允下,而鞫廳今已收殺,則不可因此。又爲設鞫,故以姑囚捕廳之意,禁府草記蒙允矣。姑令捕廳究問,何如?今番捕捉時,處雄與法領書札一張,又爲搜來,而大抵無他辭語,此罪人別無緊關矣。上曰,此則似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雖無緊關之事,而今旣拿來,其相親情迹,不可不一問矣。上曰,令捕廳究問,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兵營所捉囚者林宇棟,憑準其筆迹,而未能的知。聞判義禁宋寅明之言,其時問於曺永河,則以爲,宇棟與處雄,俱以文名於嶺下,故渠曾見其同坐科場之狀,雖未見其相從於本家,然其相知則明甚云。宇棟之素昧云者,未免欺隱,令兵使,以此事狀,究問以報,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時政記未修納之人,定日催促,而尙多未修納者,事當更爲申飭,而其中李周鎭,方在喪中,閔亨洙,亦免喪後始爲修史。且聞奉朝賀閔鎭遠之言,曾無喪中修納之規云,而修史呈納之後,自有着銜之事,有同職事,此爲不便。李周鎭則免喪後使之修納,未知何如。上曰,三年之制雖重,史事亦至重。古亦有司馬遷修史之事,雖在喪中,此與起復有異,何可以着銜細節拘礙,而待其三年之畢乎?斯速修納之意分付,而其他未修納者,一倂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我東之兵,不習野戰,故三韓時築壘禦敵,多見其利。平壤有土城,亦築壘遺制也。今之所謂關防,皆在山城,至於直路,甚虛疎,識者常憂之。以西關言之,山城之可恃者,有慈母焉,有鐵甕焉,小小如義州之白馬,鐵山之雲暗,龜城之邑城,不足爲避亂入保之所,而直路千里之間,無一可恃,安州之城尤無形,平壤城稍勝。且是子女玉帛之所都聚,而有變則三縣五邑人民,皆將灌注於此,爲依歸之所,若能保守,則豈不緩禍於京師乎?本城甚窄,西南頗虛,又有蒼光山爲窺峯,古則有中外城,而基址尙存,高處爲數丈,其堅無異石城。若加築中城,則益可堅固,民情亦皆願築。故臣於西營,留意經紀,算其容入,措置物力,而適値諸路大殺,雖無財力請得之事,中外遑遑之時,以城役爲言,雖曰遠計,亦似非時,只留置錢木於城役所矣。當築與否,下詢於大臣及曾經道臣之諸宰,則可知其利害。今自朝家一番分付,則可以始役矣。廷濟曰,此城雖不可不築。臣爲本道監司,與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交龜,命恒送人瀋中,學得燔瓦之方,將始其役而未果,心常恨之云。今聞眞明,旣已鳩聚其物力,朝家不須費慮,只如東萊城役之付鄭彦燮,築之好矣。命均曰,平壤城,普通門以下平低,中城之不可不築,人多言之,而臣於數次往來,泛然看過。頃於備局坐,眞明,開示地圖,始審其形便。且旣措置物力,則築之似好,箕城中軍擇送,使之句管宣矣。興慶曰,直路關防誠虛疎,平壤城能保守,則豈不爲國大幸?此等城役,每以物力之難辦爲悶,眞明旣已經紀,別置錢木,則分付本道監營,使之始築宜矣。眞明,自袖中出平壤地圖以獻。覽訖。上曰,依所達,分付本道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適有所懷,敢此仰達。都下三軍門中,訓局則軍兵皆是京人,無替番之事,而長參習操,故能知坐作進退之節,而禁、御兩營,則皆以鄕軍二朔立番之後,旋卽下去。一月三次習操,雖是定制,若大將有故,不得擧行,則二朔輪番之軍,或未經一操而歸,實有卒不服習之歎。分後兩營大將或有故,則都提調亦行習操,恐爲得宜,而御營廳則曾在先朝,故判書金錫衍爲大將晩年多疾之故,或使中軍代行,此例亦似無害矣。眞明曰,都提調習操,嘗有定式。臣待罪諫職時,以其事體之苟簡,論啓請寢,則先朝依允矣。上曰,御營廳,則申飭大將,着實擧行,而或値有故,中軍代行,亦無所妨耶?廷濟曰,習操國之重政,不可使中軍替行。此路一開,則將無大將習操之事,實爲後弊矣。上曰,重臣之言然矣。使兩營考出前例,更稟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近來牌不進之弊,已不可言,而牌去來之遲滯,又作一弊。君命召不俟駕之義,人孰不知之?況試官承牌者,其在遠嫌之道,尤不宜少遲,而昨日會試諸官之出牌,副司直李鳳翼,初牌以進字,呼望閉門之後,始到闕外,至於煩稟留門,本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故昨已請推,而後弊所關,不可不申飭矣。命均曰,事極未安,不可問備而止矣。上曰,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邊事不宜泛忽,而高山里僉使,方在罷職中。凡事不爲擧行云。其代當爲從速擇差下送矣。眞明曰,本鎭是江邊咽喉,彼我人去來之路也。其防守等事,專在本鎭鎭將,當各別擇差遣。今僉使遞罷,而開政未易,甚可慮也。上曰,邊將有口傳差出之規乎?命均曰,邊將口傳差出,似無所妨,令該曹口傳擇差,卽速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 ○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竝令姑許遞,參議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事,榻前下敎。 ○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彼此議論,雖難保合,旣曰蕩平,則當滌瑕蕩垢而用之。若犯於大罪,及見枳公議者,則不可擧論,而如李亮臣,所坐不深,一向廢錮,終涉過矣。上曰,亮臣非矣。心術若誤入,則猶有可恕之道,而亮臣,則自初以爲宋寅明有兩岐之心矣。末又曰有血忱云者,其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命均曰,聞渠言及宋寅明之言,其本心不如是云矣。興慶曰,不過以常時酬酢間私談陳達,而臣聞寅明之言,亦以爲其本心不如此云。三年廢錮,豈不過乎?上曰,小人十世勿宥,況三年乎?亮臣陰陽其心,何可饒貸乎?予皆一竝蕩滌,而至於牢守處,終不變改,此非爲趙文命、宋寅明之意也。六人中李眞儒,以戊申年觀之,則似少有所覺,而爲東宮三字,及其時祈雪應旨疏,誠怪異,終未免杖斃矣。故李左相,聞爲東宮之言,至於請刑,而猶異於徐宗廈,似有所覺,然終有不善之事,故至於杖斃矣。鏡、夢鴟張之時,爲賓客入來,文宗朝成三問,有呼字之事,而近來事體稍嚴。故不敢如此,而予亦有自然知之之道矣。李眞儒,其時有宋寅明、趙顯命,近遞東宮官,久不入侍之言,君父之前,陰陽其心,極爲非矣。此亦猶是,亮臣新爲玉堂,攻斥趙文命、宋寅明兩岐之心,末又以有血忱勸用,爲人臣子,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予則斷不可饒矣。命均曰,此等之言,臣未能詳知。蓋議論過峻故如此,然似不可一向廢錮矣。上曰,吳瑗與亮臣,性稟有異,而頃以勿謂時論浮沈之意,敎諭矣。不數日內,以閔亨洙事上疏,吳瑗猶如此,亮臣雖復用,豈有改心之理乎?命均曰,吳瑗則其箚無大段之言,而不是不善之事矣。興慶曰,亮臣決非小人,聖朝無棄物,何可一向廢棄乎?上曰,趙迪命猶如此,亮臣若復用,則當如何?朝廷雖無亮臣,豈無臣乎?是渠自棄也,非予棄之也。 ○諸臣秦事畢。上顧假注書金光岳曰,此注書,新及第乎?景輔曰,此新及第金光岳也。上謂光岳曰,爾告爾四祖。光岳起而伏前對曰,臣父成均進士鼎相,祖游,曾祖時鉉,以文科,抹摋世路,仕若干,外祖李菂,以文科仕若干,孝寧大君之後裔也。上曰,告爾世德。光岳曰,臣之七代祖世弼,當中宗朝,仕至判書,素與先正臣趙光祖相推許,及此門禍作,臣祖適已朝京,不與慘禍,而及復命,力救光祖,言淚俱下,因竄謫以死。六代䃴,當乙巳士禍,以持平安置甲山,尋賜死。上曰,乙巳士禍,是何事也?景輔曰,是尹元衡之事也。光岳曰,臣之十代祖子粹,當前朝末,仕至都觀察使,入我朝太宗大王,以兵判强致,臣祖不屈,至廣州秋嶺先塋下,作絶命詞,自縊而死矣。興慶曰,此於小臣,亦同爲祖矣。上曰,告爾居住。光岳曰,小臣本世居忠州,十餘年來,流離往公山矣。命均曰,鄕士初奏對,極英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洪禹平。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入診時,議定停進當否爲宜,而受灸時刻,依下敎,定以巳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罷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問于大臣差出事,命下矣。在京無故之人乏少,罷散人員,破格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吏曹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姑降入直。今日政闕員,盡數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焚黃呈辭,傳于李春躋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兪彦通以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出題之後,禁亂所送言以爲,羅將巡檢墻圍之際,捉得書題潛通之軍人於東邊棘圍之外云。故捉入其軍人,嚴査其潛通情節,則軍人言內,未知何許人,潛到墻外,微呼英伊,則在內總角一人及冠者一人,捲摺一小紙,傳與墻內軍士,使給於渠,而渠亦不知而受,欲給於呼英者,果爲見捉於羅將云。故使渠指告其墻內軍士,而又爲捉問,則所告亦一樣,而兩軍人皆以爲,厥兩人面貌及所坐處,分明知之云。故卽使覓來嚴覈,則總角之名卽吳聚英,冠者之名卽河聖源,而竝爲居生於興德地。聚英言內,其潛通謄題之筆迹,乃是聖源之所寫。以此又爲嚴問於聖源,則聖源言內,渠與總角,能書而不文偶得初試,將未免曳白,故暗約咸平善文儒生兪鴻漸者,以爲自外製入之計,有此被捉,更無發明之路,至於軍士,則實無預約之事,而入場之後,以覓給食物糧米之意,潛爲敎誘,則飢困客卒,甘於糧米之說,果爲聽從云。蓋會試則擧子數少,故各別嚴飭,盡爲團聚於中庭,俾不得相近於棘圍之邊。故不得不令內外軍人,潛相替傳,致此現捉,而渠等亦無辭遲晩矣。當此網紀漸弛,科場不嚴之日,此等奸細之徒,不可不隨現痛懲,所謂咸平士人兪鴻漸,見中於今番東堂初試,來留泮村,故分付禁亂所,卽已捉得拘置,竝與河聖源、吳聚英及軍人安岳正、李而昌、高城正、權貴建等,卽爲移送刑曹,依律勘處,墻外呼英者,必是居間同情之人,亦爲嚴問現告,一體勘罪,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各別從重科罪。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前後疾痛之呼,猥自暴其狗馬病勢,沈委困篤之狀,以冀褫鞶之恩者,凡幾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支煩之極,惶恐之深。其何敢更陳醜穢之形,仰瀆崇高之聽,而虛帶職名,一向泯默,又非臣分之所敢安,不得不猥復鳴號。臣尤死罪,臣尤死罪。念臣沈年痼疾,專是痰祟,每當寒節,輒致增劇,而自頃重病之後,元氣殆無餘地。近又風氣日勁,霜信已深,宿患痰病,乘虛復肆,胸膈滿悶,喘息惟艱,哮咳苦劇,嘔逆且甚,糜粥之屬,亦難呷下,藥物調治,已無其望。奄奄床笫,溘盡是俟,復起爲人,尤無可論,而瀝血之籲,未澈高天,日月之明,尙靳回照,將不免隕斃職次,重貽淸朝之辱,永爲不瞑之鬼,竊自悼傷,泣涕如雨。近密之臣,至今臨守,臣旣無一分轉動之勢,而久淹王人,罪戾日積,怖懼怔營,惟願溘死無知也。且伏聞今日有玉體受灸之節,臣子分義,尤豈敢自言身病,偃伏在家,而臣猶冥然頑然,末由蠢動,以效問候之誠,闕分廢禮,惶灼尤切。唯冀亟被罪譴,以嚴國家之典法而已。伏乞聖明,重念國體之不宜壞隳,王法之不可屢赦,寘臣憲典,以警百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敦諭,實諭心曲,而因其誠淺,造朝無期,何情地之不孚至此哉?予志固定,決難勉副。今若許副,五年之後,其豈重卜,箚中引咎,尤涉太過。卿其念國事之多艱,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於一息未泯之前,所以自勉者,不過奉朝請之節,伸起居之禮,而衰朽癃殘,更無餘地。近爲薄寒所中,宿症添劇,言語益復蹇澁,精神一味昏瞀,貼席㱡㱡,生意都盡,文廟酌獻,玉趾親臨,東朝誕日,大庭伸候,而俱不得趨筵。今日聖體受灸,憂慮倍切,而亦末由致身班聯,少効犬馬之誠,雖其老病特甚,固不足責之生人之事,禮廢情缺,惶凜罙切。玆敢略具短箚,仰請譴何。乞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心,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館職,旣以當論不論,重被宰臣之譏斥,其在廉隅,斷不可因仍盤礴於言議之地,頃陳短疏,冒控危懇,而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燭,不許鐫削,情窮勢縮,連尋長單,喉司不諒,一味退却,臣誠惶隕抑塞,措躬無地,而所遭不輕,義在必遞,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矧今八十老母,積年沈痼之疾。自數日前,又復挾感添劇,混身寒縮,肢節刺痛,頑痰塞胸,咳喘兼發,粘身床席,食飮專廢,氣息如縷,頻頻昏絶,凜凜然有頃刻難保之慮,臣獨自扶護,雜試藥餌,而老人積敗之病,非一時刀圭,所可責效,而危兆敗症,日益層現。臣方在焦遑煎泣,罔知攸措中。今因館職不備,天牌押臨,而情勢如右,決難一刻違離,玆不得不隨詣闕外,瀝陳血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庸愚下劣,當事憒憒,三叨近密,再速罪罷,惶隕悚蹙,久而靡寧。不意參銓新命,忽及於訟愆之中,恩敍竝下,天牌繼臨,驚惶悸恐,無地措躬,坐犯違傲,例勘猶寬,狎承再召,分義是懼。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情地之有不敢冒沒承膺者,類非一二,輒敢昧死陳聞,而若其較挈人器,雍容克讓,有不暇及也。伏惟聖明在上,日月照臨,不待臣之畢辭,而卽賜處分矣。夫銓衡之地,號稱政曹,愼簡之嚴,不以佐貳而有間,今乃以無所肖似之臣,猝然通擬,終至誤授,反覆思惟,誠莫曉其所以,若謂以門閥之故,則佐銓非承蔭之地,若謂以曾秉郞筆,則先於臣而進者,自有其人,而一望之中,先後又錯矣。徒以身在京輦,苟然充一夫之數,以爲副急之用,則此不但在臣爲羞恥,不瑕有損於聖明名器之重也。雖使臣無他所坐,只此一事,已爲臣必免之端伏,況同罪五臣,尙在譴罰,區區進退之義,決不敢以一己之倖恩,獨自就列,而至於向來儒臣之跡,職名雖改,詬辱非常,若使臣從而反之。此街巷之行,雖已自勉以不拭唾之義,然其事實,則不敢不一煩於聰聽也。沈聖希之怒臣有二事,其一啓辭請推也,其一招責假郞也。銓郞是名流,固難犯也。乃敢待之以該司,加之以警責,其艴然見面,聲氣相加,亦其勢也。獨怪夫假官一事,又何其失實也?兩銓開政,必於翌朝,吏曹郞廳,來到政院。請出御覽官案,唱准還入,卽例也。九月初一日有政,而吏郞之來請官案,至初五日午前而寂然,則臣在院中,只見該房承旨,不住催督而已。及至初三日仕進,始知官案之請,尙未爲也。此卽前所未有之事,遂令連囚兩吏,日高之後,假郞廳鄭輯寧,來坐於尙瑞院,只使書吏來請,今日紀綱,雖曰壞盡,實郞則使假郞代之,假郞則使書吏代之,甚可駭也。臣始招致輯寧,初以實郞,旣以不呈省記被推,則假郞不可輒事替行,旣已代勞,則又何敢不自躬請,峻責而止?聖希所謂呼以彼漢,至令歐其顱而逐出者,臣雖鄙悖,不至此極,諸僚皆有,列卿齊集,四座目睹,焉可諱也?藉令臣之所爲,一如其疏所云。此在臣爲駭擧,柱後惠文,駁正之固,可也。抑亦何干於自己,而拖引爲嫌,縱橫臚列,殆有怒髮衝冠之意,甚至於指烏有而爲實跡,若是而後,始可謂告君以實耶?惜乎,其不自重如此也。至若前參知韓德全之疏,則臣亦疲於辨理,有不欲費辭,德全今移承宣矣。卽諺所謂易坐而處者,今有騎省堂上,非擧動時節目啓下之後,而捉去院隷,決棍以送,則其將墨墨無一言耶?循例請推,則又可斷之以間氣,疑之以蹈藉耶?雖然此皆臣之罪也。苟使臣誠信相孚於同朝,擧措不悖於瞻聆,則一時官師之規,豈遽疑怒之至此耶?噫,疎脆之骨,處睢盱之世,雖在閑司漫職,尙有開口招尤之慮,況此所叨之地,衆目所注,群指如簇,顚沛在卽,必無幸矣。玆敢瀝血而畢陳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肝膈之懇,亟許鞶帶之褫,俾公器無玷,私分少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引嫌兩件事,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備忘記,傳于韓德全曰,前承旨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韓師得竝敍用。 ○癸丑十月初二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受灸今又始之,壯數多多好矣。上曰,適考他事見之,則先朝甲戌年,亦爲受灸,若早知則卿等雖有言,猶有所答矣。始於二月,而日以十五壯爲式,十日而過百餘壯。今則初冬不寒,日灸十五壯,有何難耐?三七壯則似過矣。命均曰,三七壯太過矣。上受灸中晥十五壯。命均曰,今則與初有異乎?上曰,用履歷是矣。今則不難矣。醫官金應三曰,向者艾氣有顯入腹中之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向者相拍,而今則不然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平和矣。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極爲和安矣。命均曰,今方受灸,而丸劑湯劑,又爲兼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應三皆曰,三者一時兼行,受灸日久,則似有灸熱,湯劑其間姑爲停止得當。諸醫之議皆然,而未知於聖心,以爲停此藥何如也。上曰,雖無顯效,自秋至今無事,實賴此藥,停止甚爲觖然,而姑停宜矣。命均曰,調理之劑,貼數雖多,何害之有?而醫官以三者兼行爲難,姑觀數日,聖慮若有所覺,則卽爲下敎,如何?{{*|六君子湯姑爲停止事。出榻前下敎}}。上曰,雖有進御之心,而夜或召對,心有係着,則雖消過永夜無害,而日昨試官牌不進,故連宵不寐,至今神氣不安,醫官不知如此,似謂灸後煩熱。故欲爲姑止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再昨有失睡之敎,其時試官之牌不進,實涉怪異,謁聖時亦如此。此實由於禮曹不善擧行,以有實病者,老病者,情勢難安者,不爲分揀而擬望。故至於如此,救弊無策矣。且有仰陳事,三司之臣,有不賜批答之事,此歸於過中矣。尹得和上疏,是解罰後自鳴之疏,而以不知所以爲批答爲敎,還爲出給,臣適不在院中,故不卽告達,而其時若已賜批,則今番試官尹得和,似爲承牌,而旣不賜批。故如是違牌。其後吳瑗,疏語張皇,而賜批答,似爲不均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閔亨洙事,不欲爲擧論,故如是矣。或不賜批,或賜批,則未免斑駁,此後疏辭,若登徹則當賜批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經筵。 ○下直,龍崗縣令蔡膺福。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bb監察b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聞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連呈辭疏,參判李眞淳又爲呈單,參議尹容尙不肅拜,無行公之員,刑獄重地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尹容bb尙b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啓下遠道上言一百六十七張內,一百二十三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四十張,違格三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金海居保人全弼漢上言,則連幅下段全落,無啓字可以爻周者,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遠道違格,竝下該曹。 ○傳于李春躋曰,昨以受灸定時差早爲稟,今日則定以巳初三刻。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金漢喆,待敎單趙榮國。 ○兵曹口傳政事,柳以晉爲古山里僉使。 ○李春躋以弘文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申宅夏,以京試官昨纔入來,陳疏徑歸,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入試所,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方在試院,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玉堂多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拘礙,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兪彦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金取魯爲工曹判書,尹陽來爲戶曹參判,李箕鎭爲副提學,吳光運爲知義禁,沈聖希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校理,兪冣基爲修撰,韓顯謩爲執bb義b,權相一爲掌令,趙鎭世爲持平,李汝益爲監察,趙明履爲兵曹佐郞,謝恩兼冬至使書狀官尹彙貞,兼持平吳彦胄,申宅夏減下,以宋寅明爲戶曹判書,高處亮爲奉常制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成極,以素有宿病之人,除授本職之後,扶病肅命,症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以此病狀,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李衡坤,在外過限未上來,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卞箕和爲同知,金熙潤爲同知,宋世益爲僉知,金潤爲僉知,鄭義山爲忠翊將,李春華爲忠翊將,尹聖任爲訓鍊判官,朴銑爲訓鍊主簿,鄭權爲四山監役,具{{?|⿰亻郁}}爲五衛將,李枝達爲景福宮假衛將,黃萬甲爲武兼,洪一涵爲武兼,閔百福爲部將,李東芳爲晴川別將,李熻爲潼垂僉使,朴烜爲楊花別將,權管,乫軒洞朴世儉,直叱洞姜文輔,平安監營中軍權興駿,北漢管城將金浹,護軍吳重周、柳萬增、趙正萬、韓師得,司直金取魯、徐宗玉、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司果兪㝡基、李喆輔、金始爀,副司正金光岳。 ○兪彦通,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人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定禁軍,給撥下送于義州府,傳給鳳凰城將處,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今月初一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自捕廳拿來罪人僧法領,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所當左右廳合坐究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因宰臣疏論,情勢惶蹙,方在縮伏竢譴中,故不得合坐究問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卽者前同敦寧安絿等,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辭則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宗大王女貞懿公主,卽世所稱八大君一公主,而淑德懿行,最爲世廟所鍾愛,故視遇良孝公,比他自別。及其卒也,世祖大王下敎曰,齠齔同遊,慟貫衷曲,仍賜國葬置簿中最近處海東村一局,使之入葬,亦出於曠絶之特恩也。良孝公第二子溫泉之外孫,卽判中樞鄭世虎,世虎之壻,卽德興大院君,則良孝,爲宣祖大王外五代祖,而良孝公長子同敦寧如獺之外孫,卽金安道,安道之孫,卽延興府院君金悌男,則仁穆王后,亦爲良孝公外六代孫也。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代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閣,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乞,況又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盡歸喪葬之用,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理,而數間祠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而昔在肅廟朝,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以黃翼成公喜宗孫殘敗,香火不繼,陳達筵中,特令其宗人,不計昭穆,使之擇立,故以翼成公支派九代宗中,主奉其祀,配享名臣,尙蒙先朝改立宗之典,而況宣廟以後聖子神孫,同祖良孝公,則其視翼成公立後,尤有所較重者,自朝家宜有軫念立嗣之道,且於靜淑翁主、貞惠翁主之絶嗣也,皆因本家呈單,自本府草記,啓下該曹,竝令立後,今亦依此例入啓,改立宗嗣,使公主不遷之祀,永世無替云。竊念公、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莫重貴主奉祀,決不可仍托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翼成公子孫擇定之規,啓稟立後,且有兩翁主後孫定給之例,而況此貞懿公主,宣廟以下列聖,皆爲外孫,則視他立後,尤爲較重,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竝令該曹,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枚擧楊花渡近處兩里執綱所報以爲,本津別將金暢器,侵虐津卒,使不得保存,沒數逃散,津路之生事可慮云。故自本曹捉來推問,則渠雖贅辭發明,而自明之言,有不足取信,別爲査問於里任等處,則所供與移文辭緣相符,且以爲此別將,若或仍置,則逃散津卒,無意還入云。金暢器之侵虐津卒,使至逃散,極爲駭然,不可置之,各別決棍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圖,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嶺南掌試之際,伏奉八月十九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惶,莫省攸措。臣之從前有除輒辭,不敢以趨承爲恭者,誠以十分譾劣,百無一可,僬僥千斤,僨事是懼故耳。噫,臣雖至愚極陋,無所知識,亦不至頑如木石,則願忠之心,根於秉彝,踰涯之恩,淪肌浹髓,雖肝腦塗地,實所甘心,使臣若當一分可堪之任,豈不思所以竭盡心膂,圖酬萬一,而惟其才不稱職,事與心違,逡巡退屛,罪積逋慢,此豈臣素心之所樂爲哉?衷情莫白,抑鬱成疾,只自惶隕跼蹐而已。不圖今者所叨職名,又有進於前者,臣於是,倍加窮蹙,覓死不得也。夫論思之職,責任甚重,必須學識宏博,藻思贍敏,庶可以備顧問而應製旨矣。今日人才,雖曰眇然,前後居是職者,率皆望實俱隆,亦極一代之選,則如臣不學無文者,何以濫與也?臣誠眙愕,莫曉其由也。雖然此猶以人器之不稱爲言,至若臣難冒之端,又有甚焉。臣之向來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此已屢登於新錄諸僚之章牘,則庶幾天鑑之所俯燭矣。今不必更爲疊床之語,仰瀆宸聽,而第臣決不可苟冒之義,不獨臣之所矢心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也。噫,雖在微官庶僚,苟有駁正之論,惟當辭遜自處之不暇,矧玆登瀛,何等淸選,其可不有公議,靦然冒居,以壞廉隅之大防,厚招擧世之所嗤點也耶?此臣所以寧被萬戮,決不忍包羞苟進也。且臣於試事罷後,覆審停止關文,因道臣之下道出巡,未卽得見,去念間始爲復路,而所患痰眩脚氣等,越添於前後試役及閱月驅馳之餘,症情雖甚危篤,亦不敢淹留調治,寸寸前進,昨纔入城,而顧臣疾病之中,區區情勢,如右所陳,有不敢循例復命,昨詣闕下,露章自列,仰請嚴誅,喉司不諒,終始退却,臣之踪迹,尤極狼狽矣。達宵耿耿,惶蹙靡容,玆因下番久曠,召牌辱臨,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萬無冒進之勢,終未免拜章徑歸,罪上添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先將臣職,亟賜鐫削,仍命攸司,勘臣重律,以嚴邦憲,以重瀛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殊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金東弼疏曰,伏以臣於頃日,見擬謁聖科考官之望,荐降天牌,而臣適重感風寒,貼身床褥,屢日苦痛,氣息如縷,實無自力起動之勢,終未免坐犯逋慢之罪,及其深夜三牌之下,臣不欲計死生,力疾承命,强起束帶,出門趨詣之際,忽發大寒戰大嘔吐,四肢戰掉,頭目眩暈,頃刻之間,若將殞絶,致身象魏,其勢末由,竟違三召,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不加誅罰,臣有罪倖逭,情勢窮蹙,而日昨又擬於監試試官,召命荐下,不得不黽勉承膺矣。意外重臣,以三牌不進,致勤嚴敎,仍有特罷之命,臣則罪同罰異,官職自如,其在廉隅,固已萬萬不安,而昨者承宣,又以近日違牌之弊,縷縷陳達。臣於筵席,惶恐蹙恧,覓死不得。蓋臣初無情迹之難安,其自犯違傲,實出於伊日病狀之難强,而當君父動駕之時,徹夜違召,使丙枕不安,論其罪狀,實合萬殞,唯願亟伏刑章,以安私分,今當受灸庭候之日,又不敢冒進於起居之列,牌召又辱,而未免坐違,罪上添罪,惶霣一倍,玆敢露章請譴於紸纊之下。伏乞聖明,先將臣本兼諸任,盡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蒙被大恩,幸獲緩死,汔玆保有喘息,而食飮專却,眞元日削,諸證反復迭侵,最是腫癰大肆,渾身蹠盭,晝夜叫苦,人鬼未分,中間泮宮動駕之辰,大庭起居之禮,俱未得趨赴,分義都喪,惶隕無地,長在昏昏不省中,亦未能隨卽請譴,今始露章自列,尤增死罪,謹此席藁俯伏,以竢嚴誅。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癸丑十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恆、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今日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比昨,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上受灸中脘十五壯。上曰,艾炷稍大,故艾氣透入矣。醫官吳志哲曰,艾炷廣三分高三分,規矩如此,而今日則稍大矣。命均曰,透徹則好矣。若難於堪耐,則何以爲之?上曰,艾炷大小,如今日則好矣。上曰,雖當受灸之時,若其不爲之日,則當設法講,而日久不設矣。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只有一員,而申宅夏入來云,當出牌矣。上曰,申宅夏別無引嫌之事矣。春躋曰,以其時玉堂,引嫌矣。命均曰,玉堂兪㝡基,別無大端引嫌之事,而政院遽捧辭單,其時捧入承旨,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兪㝡基,豈非無故之人乎?春躋曰,是不言三司,而且有親病云矣。命均曰,不可以此爲嫌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唯。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邊三部微帶數矣。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平安矣。命均曰,中宮殿病患後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嬪宮有試藥之敎,而龍額丸不當進入乎?上曰,安過矣。命均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引嫌不出,再次如此,未安矣。上曰,過矣。只推,更卽牌招。{{*|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前吏曹判書金取魯,遞本職後,卽出郊外云矣。上曰,過矣。命均曰,自前身居卿宰之列者,若有人言,而言或過重,則出往郊外,遞職後還爲入來,雖或有之。至於金取魯,則所遭旣不大段,而遞職後出往郊外,於義甚不當,且旣有處分,則不必過爲引嫌。若如此則將見朝著無人,事極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入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前判書沈宅賢,掃墳受由,尙不上來,錦原君朴師益,遞知敦寧後,仍不入來。近來朝象,不成貌樣,皆以出往城外爲事矣。上曰,沈宅賢從當入來,而朴師益受由下鄕後,仍爲不來乎?春躋曰,謁聖試官擬望時問之,則向者陵幸時,祗迎送於郊外,而旋復下鄕云矣。命均曰,朴師益有脚病,難於入侍云,而凡於公會,一切不參,受由下鄕後仍不入來,極涉不當矣。上曰,老大臣亦行公乎?此涉太過,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縣道辭疏,勿爲捧入,可也。春躋曰,金取魯辭疏,亦一體勿捧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玉果縣監權定性,初爲守令,姑未署經。當初道臣有給馬之請,他邑則或給馬,或借馬下去,而權定性,以未經署經,不能下去,上敎曾以除署經下送爲重難,而當此災邑,破格則好,而恐爲後弊矣。上曰,夫馬來云乎?命均曰,來已久矣。署經雖是文具,而令甲亦不可廢也。上曰,政事今日當爲之,吏曹參議,何必過爲引嫌乎?上曰,《禮記》不爲抄刪乎?命均bb曰b,務爲略抄,而曾子問,因下敎抄選,合十三篇矣。命均曰,高山里僉使,以口傳差出仰稟,而聞兵曹判書言,以都摠經歷。訓鍊僉正差送事,曾已定奪,今者不用定奪,如何云矣。上曰,都摠經歷中,豈不有可爲之人乎?命均曰,軍門,聞有可合者云矣。上曰,擬首望者,卽其人乎?命均曰,臣所告者,此人也。上曰,何如人也?命均曰,曾經別害僉使。都摠經歷,而與禹夏亨,有同事之事,故送言於廟堂矣。命均曰,碧潼郡守成殷錫,方以平安監司中軍,在於平安監營云。江邊事可慮,依他例,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吏曹參議牌招事正急,兼春秋先爲出送,使之擧行,何如?上曰,唯。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陞學之製,趁會試前設行事,有所分付,故今番陞學,則會試前一日,僅得畢設,而此事終爲苟簡矣。蓋陞學設置之意,必欲逐年課試,以爲士夫子弟勸奬之方,故卽今朝臣,無非陞學發的之人矣。凡士子得文名於陞學,故生進壯元及主文衡者,皆由於此。近來則臨急設行,故紛沓特甚,亦不得人才,此弊蓋已久矣。如此之故,不無人言,主試者雖以公心抄出,末世人心,每多嘵嘵,以卽今言之,亦不無此弊,此是落榜擧子之言,雖不可取信,而當初勸奬之意,反作擧子輩奔競之端,外議有過監試後,則陞學之未及設行者,置於勿施之言,而此亦有弊,若全然勿施,實涉淡泊。此後則逐年設行之意,更加申飭,而如或有故,未及設行於限內,則必以有文名者,爲大司成,與諸學敎授,一時合設,似爲便當。右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三年條皆不爲之,必臨時爲之,極爲非矣。凡陞學之規,是選於庠,而升於太學之意,豈不有以鄕三物敎之實,興於太學之言乎?逐年設行之規,蓋欲使士子,雖不赴於今年之製,欲令參於明年之製也。若以大司成,兼行學敎授之任,則如以軍門都提調,替行大將之事也,極爲苟簡。如欲修明古制,則此亦一事,當年條若不得設行,於限內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之意,作爲定式好矣,若使大司成合設,則學敎授,必不趁期設行矣。春躋曰,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故庠製無催促之道矣。上曰,一年之內,豈無玉堂行公之員乎?雖引嫌於本職,兼官則不可引嫌,且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置而勿施,以此爲式,則似必爲施行之道矣。{{*|出擧條}}命均曰,玉堂謝恩本職後,始拜學敎授之任矣。上曰,辛丑以後,朝著不靖,故如此矣。命均曰,凡事皆由於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未時,日暈。 ○下直,杆城郡守趙鳴鳳,吾老梁萬戶朴尙采。 ○藥房啓曰,伏未審連日受灸之後,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今後則受灸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拿來罪人僧法齡,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合坐推覈,一時爲急,而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謂有難安情勢,尙未開坐,事甚未安。張鵬翼推考,使之卽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新除授同義禁吳光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于韓德全曰,今下弓矢,吾老梁萬戶朴尙采處給送。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兪彦通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副校理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金光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意啓曰,今十月初九日,乃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小祥日也。嬪宮當有變服節次,同日嬪宮,以素服望哭於別堂後,除素服,進吉服,哭臨畢,還內,去吉服,服素服,以終其日,翌日還進吉服事,磨鍊以入於嬪宮,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玉堂俱空,則有何更爲下敎之事耶?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答修撰兪㝡基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大司成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其所陳達,不過重考試,則卿之替嫌,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副校理趙明謙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奉朝賀崔奎瑞疏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來到城外,心甚欣慰,而齟齬城外,不若京邸,故有所書諭矣。旣聞事勢,今觀卿疏,更何强哉?卿其安心善養,待氣力稍勝,扶入見予,用副慇懃之至bb意b,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甚劇,長單蘄免,出於萬不獲已,而鞶帶之褫,未及數日,又叨除命,職命如舊,有若重擔,纔卸而復荷,惝怳悶蹙,莫省攸措。今因本館草記,嚴召降臨,又況聖體受灸,鎭日問安之時,在臣分義,何敢更爲違逋之計,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今臣之情勢情理,斷無束帶趨簉之望,謹詣闕外,悉暴衷懇。伏乞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且臣於前應敎趙迪命之疏,有不容泯默者,蓋於頃日聖上回鑾閱武之時,臣與迪命,同爲陪扈,目見非常之災,不勝憂歎之至。及歸直次,心焉耿耿,秉燭報草,相議聯箚,而其中國勢不尊,而民志靡定,主威日卑,而王綱不振之數句語,此非有別般深意,不過以近日兇書連上,而渠魁未捕,亂賊橫肆,而懲討不嚴,將至於壞國勢而損主威,故臣爲是之懼,有所說去矣。不意迪命,追加捏合,移作攻銓官之資斧,吁可怕也。臣與迪命,多日伴直,每自以爲言議寬平,未嘗涉乎傾奪之場,而事與言異,判若兩人。今若驟看其疏,則向所謂數句語,或似泛論,而細究其歸趣所在,則三轉結殺,顯着精神,而以湛身滅族一斗腔血等語觀之,眞若大權奸顓弄國柄,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而始乃抹血gg沬血g請討者,然其旨意,已極憯刻,而話頭亦豈不危怖耶?臣之當初與之聯箚,固出於脫略俗套,遇災進言之苦誠,而今其爲言,似若初頭下語之時,已爲之暗帶甚麼意思,而預爲之現兆。今爲實之者,臣以聯名之人,不爲之辨過,則是眞以其言,爲有意於初箚而發也。求之事理,寧有是哉?臣前旣受不言之斥,後又有難安之端,以此以彼,其不可晏然冒進於榮次明矣。倘聖明之少垂察焉,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燭臣必遞之義矣。臣無任云云。 ○大司成洪鉉輔上疏,伏以臣,自前月旬望間,重得感患,症樣不輕,而多日課試,晝夜冷處,自不覺病勢之轉深,及夫試事纔畢,遇歸私次,則諸症一倍苦劇,惡寒之氣,有似痎瘧痞膈之狀,殆同關格,擁衾委臥,廢食呻痛,形色消鑠,神氣昏苶,雖是戶庭之間,亦不得任意起動。當此自上受灸,候班連設之日,一未進參,分義虧缺,以此陳疏,見阻喉司,惶悶罔措,譴罰是俟。且念臣素乏文望,不合是職,臣亦自知,而適當泮製之積滯,覆試之迫急,辭避無路,黽勉出膺,僅得趁期了當,而以臣鑑識之不明,許多試取,必不叶於衆心,故惟以一箇公字,矢心立的,要爲盡責之計,然取捨立落之際,旣不可每人而悅之,則末世嘵嘵之談,勢所必至,早晩顚沛,固已料之。今者大臣筵奏之言,固出於深陳弊端,思欲變通之意,在臣實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如臣不學無文,忝居師儒之長,旣不能矯革弊習,又不得拔擢才彦,徒使莫重課製,終不免有奔競之譏,反顧初心,直欲刺明而不可得也。若使臣早爲遞解,屬之於有文負望者,則夫豈有今日之狼狽,至今追思,只恨出脚之率易,莫非自取,尙誰咎哉?顧臣病狀之沈苦,情勢之臲卼,俱難復冒於職次,矧今一年條通讀,尙未設行,亦非一二日所可收殺,若不急速變通,則必致大段窘迫。伏乞聖明,亟加諒察,特賜斥罷,使私分得以粗安,科事毋至遷就,其在公私,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校理趙明謙上疏,伏以臣病母,雖平常之時,猶不免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而每當節序交替之時,則一倍添劇。今年則不待換節,而殆無寧時,蓋是年罙高而病轉痼,且緣臣之一身,迫於嚴命。自春以來,長在禁直,藥餌之節,調將之方,不得躬檢,多致疎漏故也。臣每念及於此,忽欲狂叫,忠孝本無二致,寧有不能孝於親,而忠於君者乎?臣若貪戀榮祿,不報劬勞之恩,則顧此孝理之下,亦安用此人爲哉?至情所在,實無一刻離側之勢,而近緣闕直之餘,控籲私懇,極涉猥越,黽勉就職矣。今伏見家信,則因昨宵粥飮之擁膈不下,仍成轉筋癨病,雜試砭藥,少無差效云。臣聞此報,方寸焦灼,有不容頃刻自定,玆不得不陳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致仕奉朝賀崔奎瑞上疏,伏以臣於日昨,伏蒙聖慈,愍念微臣,手書問疾,掖隷臨門,且命輸送柴炭,以禦疎冷,又賜珍鰒,以調病口,此是前古所罕有之恩例。臣百拜祗受,不覺感淚盈襟,莫知死所。然而顧念臣向日書啓中陳懇,則缺望甚矣。自恨微誠未格,徊徨踖蹜,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前後諭旨,俱承入京調養之敎,而臣本家,近來屢有喪故,又於今夏,臣出嫁曾孫女,來留未久,死於拘忌之疾,靷葬屬耳,在京家屬,亦皆出避,不得還入。臣實無聊賴之地,不得承命,出於事勢不得已,而且臣每於退歸之時,必以旣退之身,不可死於輦下,陳達。今當臨死之時,亦豈可遽忘前言哉?臣習靜多年,不耐城市之煩鬧,數旬留滯,百病添加,而目今寒節已屆,臣之氣力,又不堪再擧登程,姑欲就區靜僻處,賃室移居,以爲過冬之計,近則江上,遠不過江外,一城內外,一江南北,在朝家顧恤之意,無甚關緊,而在臣病調養之道,則逈然不同。伏惟聖慈,察此情理,特許任便居住,無復拘檢,則臣當安意入地,以圖結草之報矣。經營屢日,始構短疏,而神思迷惘,語無倫次,臣尤悚仄。臣無任。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豐山萬戶吳萬俊。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吳萬俊處給送。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蔡慶承,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修撰兪㝡基,纔已出牌,而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應敎趙明澤由限bb已過b卽卽gg爲g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禹弘圭,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夏,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錫一啓曰,臣祗奉聖批,傳諭于敦義門外致仕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則以爲,臣猥陳私情,惶恐竢罪,伏蒙天地父母體下之仁,得循所請,知遇之恩,入地難忘,惟有瞻望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去月以來,虎患非常,四五爲群,夜則橫行閭里間,犬豕牛犢,囕食狼藉,殆將無餘,而晝則蹲踞於陵寢至近林藪中,見人咆哮。若此不已,則非但有囕殺人命之慮,巡山軍卒,不得任意出入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濟州督運御史書啓及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大靜前縣監李景勳,高山里鎭前僉使李泰祥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李泰斗以阿耳僉使,時在任所,李泰祥自任所時未上來云。發遣府書吏羅將,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漢城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待罪將任,已有年所,其不能閑習戎政,觸事憒憒之狀,不待人言,而臣亦自知,則其在自處之道,誠宜趁早乞免,俾此莫重之任,回授可堪之人,而只緣聖眷愈隆,乍遞還仍,久蹲匪據,重速群謗,早晩顚沛,固所自料。頃日宰臣之疏,果有所臚列,而臣之罪尤萬萬矣。雖然使其言只出於官師之相規,而平說道理,則如臣武夫,固不必費辭自辨,而第其遣辭之際,旨意深緊,始則曰伊日擧措,莫不驚惋,又曰此非細慮,末又以安危大關等語,指斥大臣,三司之不論其罪,以其疏語,裁以邦憲,則臣之得免重誅,亦云幸矣。問備薄罰,何足以快人心而勘臣罪哉?噫,人言之罔極,至於如此,而前後聖敎,許以得體,臺臣疏批中做錯之敎,莫非爲賤臣鎭浮議之意,臣雖至迷至愚,豈不知聖意之出尋常萬萬,必欲曲爲臣地者哉?所當感激洪恩,俯自含默,而但伏念玆事重大實關後弊,故不得不略暴伊時事實。伏惟聖明,更加裁察焉。兵書曰,敵自行營,或腰間或前後突出,則把摠哨官,自主號令,蓋行營云者,行軍之營也。突出云者,出於不意之敵也。把摠哨官自主號令云者,以其不意突出,勢甚急迫,故當部將官,不及稟告於主將,自主號令,使其所領之軍,隨卽禦之也。是以近來各營之私操也,有敵突出於營陣之外,則當敵該哨,不待將令,各自捍禦,況此親臨講武,何等至重,而他營之軍,猝然馳馬突入,則扈駕將士,其可許入乎,否乎?若其不及稟令於臣者,以其事勢然也。此卽兵書所云自主號令之意也。假使稟令於臣,臣旣不見箭,則亦何可擅許其入乎?臣於駕幸之前,預以他營兵不相許入之意,商議於本兵之長者,蓋慮有此等之弊,而本兵之長,亦以爲然矣。當大駕入軍門之時,駕後仍爲隨入,列屯於御幕之後,則元無可論,而初旣無扈駕偕入之事,及夫信箭之出而招入也。又無使臣營許入之令,則臣何以逆知,而俾不遮攔,假使知之,軍中命令,若無信標,則不敢取信,例也。未見信箭之前,臣何敢輕先許入乎?札駐軍兵之遮攔,蓋由於此,而至於放砲追擊,亦有委折追入之兵,雖是他營之軍,若能整隊徐進,宣以上命,則扈駕尾局,雖或依例遮攔,而固當卽報於臣,臣又上稟駕前,祗受信箭,然後使之許入,而今則不然,駕後之纔被遮攔,而原陣禁軍,一時衝突,攔愈固而進愈力,彼先發喊而揮棍,此亦放砲而遮攔,此不過彼將突陣,此爲應兵,而當該將官之臨機應變,發砲防禦者,亦以軍法之自主號令,固當如此,而臣於其時,急請方陣者,蓋出於急欲成陣,嚴愼扈駕之意也。今若以不稟發砲之事,作爲罪案,臣之一死,固不足惜,而行陣之不嚴,其將自此始矣。脫有不幸,而軍行之際,猝有意外之變,則守其當面者,奚暇稟於主將,爲其主將者,奚暇稟於駕前,而發砲應變乎?昔周亞夫軍中,天子親至,而先驅不得疾馳,天子按轡徐行者,無他也。蓋慮三軍之驚動撓亂也。以此言之,伊日追入之兵,其不可突入他陣,明矣。矧可以揮鞭棍而鼓勇,爲此可駭之擧乎?鞭棍者,馬軍之技,火砲者,步卒之技,乃者馬軍之被其遮攔,先自揮棍,已失其範我驅馳之道,則步卒之以其所用之技,防彼蹂躪者,論以兵法,是乎否乎?凡於動駕之時,勿論遠近,必以軍行焉,必以設伏焉。砲備火而弓上弦者,皆所以備不虞也。推得此義,則當稟與不稟,兵法之在所不已,可以了然,何待費辭自明耶?今幸聖明在上,疆域粗安,臣之此言,似涉過慮,而若以今番之事,人皆以臣爲戒,受任軍旅,而不嚴其防,則臣恐宰臣所謂安危大關者,未必爲深思也。臣於宰臣疏出之後,卽宜自列,仰請嚴誅,而三司諸臣,皆以此事引避,尙未處置,玆事未收殺之前,徑先陳章,亦涉肆然,泯默縮伏,捱至多日,而間因軍兵犒饋及文廟駕幸之時,推諉無路,不得不乍出行公,而進退無據,廉義大壞,區區情地,終不可以迫於事勢,一再承命,爲因仍蹲冒之計,而今又以捕廳合坐事,喉司至請問備,使卽擧行,顧臣所遭,旣甚非常,成命之下,未卽奉行,尤爲臣一倍惶悚之端,玆不得已冒沒控籲。伏乞聖明,察臣難安之勢,勘臣失措之罪,鐫削臣本兼諸職,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伊時事,業已知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戶曹參判尹陽來疏曰,伏以,臣自速罪戾,得蒙恩罷,省愆循分,一味悚懍,不自意敍命特下,除旨繼宣,臣驚疑感厲,惝怳罔措。噫,方今政法,類多寬貸,有罪輕宥,綱紀頹弛,誠宜無論過故,必致罰責,以示乾剛,俾知懲礪者,乃時務之急也。喉院以號令百司之地,旣未有申飭之擧,而反自犯踰侈之科,則其罪宜有加於他司,知申以摠察一院之任,泛認以循例擧行之事,而未覺其檢飭裁損之宜,則其罰宜有加於他僚,以此論之,臣之罰止罷官,已是寬典,而纔過旬餘,夤緣舊僚引嫌之疏,遽蒙特敍新除之恩,不但臣心之愧惕靡安,竊恐聖朝政刑,由臣而益虧矣。當此受灸庭候之日,趨申起居,乃是臣子當然之誠禮,而顧此情地,實無肅命簉班之勢,玆敢冒瀆於靜攝之中,臣罪至此,又添一案。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遞罷臣職,仍令勘臣闕禮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椳徹懇迫衷私,冀得以亟解重擔,歸省緬事,庶伸人子罔極之情,及承批旨,特許臣往來,而不準所辭,又以仍帶往來有古例爲諭,體下之盛恩,天地莫量,伏地感泣,不知所出。第此仍帶往來,斷無是理,設有前例,此不過一時特恩,決不可每每援用者,臣何敢以聖敎之偶如此,而當遞不遞,苟然仍冒,晏然往來,有若應行之事哉?自前叨本兵之任者,雖家在城外,不得捲入城內,未嘗經一宿於城外,則良以職是宿衛,兼帶將領,事體之嚴緊,與他職掌自別故耳。今臣雖迫期下去,過後卽還,竊計日字,將至一旬,緣臣私事,曠闕許久,則賤分之兢蹙,姑置勿論,公體之苟艱,當如何哉?恩數之屑越,人必有議者,而終以貪戀目臣,濫僭罪臣,亦何以自解乎?臣旣得恩暇,卽當辭出,而猶以職名之未解,尙此淹遲,私心痛迫,有不忍言,玆敢不避煩瀆,更陳疾聲之籲。伏乞天地父母,特賜憐憫,卽許鐫遞,俾臣任便往來,克完私家大事,千萬至禱。臣無任泣懇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卿勿復辭,往來焉。 ○弘文館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目疾沈痼,已成盲廢之勢,情跡臲卼,轉切憂畏之忱,縮伏訟愆,不復有當世之念,忽於此際,又承館職新命,天牌儼臨,雖至愚至迷,亦嘗聞不俟駕之義,顧何敢甘心違逋?而誠以一身廉隅,有不可放倒,不得不自犯慢蹇之誅矣,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措躬之所也。念臣難進之端,不特本來情病而已。近日宋眞明之三疏論臣,轉益深刻,畢竟勘斷,謂之侵凌官長,又以昧道理傷朝體爲罪案,臣之困苦,到此益深矣。伊時事實,悉陳於前疏,今不敢更思瀆撓,而第其論人,一何太苛,其所自處,一何太尊也?郞僚雖卑,旣已移職之後,有可辨暴陳列事狀,寧或不可,而今以有若輩行等語,盛加怒色,費辭詆斥,斷斷不已,彼固位尊官要,如臣賤微者,宜不敢指議,而旣被其斥,則不得不自辨,勢也。雖尊於眞明者,亦豈能拑制人口,使不敢自辨乎?此則可笑不足辨,而至於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譏切臣身,不遺餘力,已不勝其駭惑。及伏見其疏批,以其非在彼爲敎,臣誠惶蹙,繼之以慙恧也。當初宗城之草記,全沒臣前後供仕及一兩日看護父病之實狀,遽然請推,有若臣全抛職事,無故圖便者然,已無一分相諒之意,況彼假官,緣臣之故,橫遭僇辱,終至辭遞而後已,則在臣心,亦豈得安乎?此臣於前疏,略陳其時事實而已。今宗城,盛氣反詈,或謂之詬辱,或謂之不自重,未知詬辱者何事,不自重者亦指何而發也?若其號漢驅出之擧,設令臣言,歸之失實,其於大小瞻聆,塗掩不得,何哉?臣不欲索言,以傷同朝忠厚之風,而竊怪夫官案修入,在於九月初二日午後,而今其疏,以初三日仕進,官案之請,尙未爲也爲言,無乃急於欲重其事,以實臣罪,而未及照檢日字而然耶?他事猶可抑靳爲說,至於其間日字,人所共知,恐難隨意變幻也。臣本孤根弱植,性且柔懦,旣不解乘勢務勝以相較,又不欲使氣凌人,爲自重矣。彼假官,雖曰早微,以臣之不能仕進,受其無限叱辱,人皆喧傳,則臣之一陳事由,誠非異事,宗城乃以此,譏之以怒髮衡冠,責之以不能自重,是何不少自反,而責人至此也。今其譏詆臣凌躒gg凌轢g臣者,其果聲色雍容,而擧措自重耶?念臣初旣叨冒匪據,末又率爾出脚,觸處生疣,隨事吹毛,唯此罪臣之兩件事,不過微文瑣節,而有若關係重大,大損國事者然,唯恐繩之不深,持之不嚴,噫亦甚矣。此皆臣不諒時勢,輕涉險途之致,是臣自取,尙誰尤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聞大臣,日前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筵席語秘,雖不得詳,而略聞其槪,則所陳此弊已久,不無人言云者,蓋爲泛論弊本而然。在臣主試者之心,則顧安晏然而已乎?念臣猥以不學無文,忝叨兼官,會圍不遠,迫於朝家督設之令,推移無地,强拙冒當,兩次課試,榜眼無色,無名之類,鄕曲之人,多占優等,京華少年,至譏以盲試官,此則臣蔑鑑識而遺人才之罪也。固所甘心,而至於大臣所達,雖指擧子浮謗而發,然陞學亦一國試,眞若有嘵嘵之談,則當日主張課次之諸臣,誠難逃其罪矣。臣亦四學中一也。唯當竢罪之不暇,顧何去就之可論?今於荐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願聖上,先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每每爲嫌,其涉支離,下款引嫌,亦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添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及時救護,專意藥餌,聖恩至深,河海莫量,母子相對,感泣洪私,而第篤老之年,沈痼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委頓已久,眞元日脫,危兆敗症,疊見層出,晝夜苦痛,頻頻昏絶,奄奄床席,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臣夙宵扶將,焦遑罔措中,由限已過,嚴召復降,而目今情理,斷無蹔時違離之勢,故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又死罪,如使臣之情勢,少有一分供職之望,則當此聖體受灸,鎭日問候之時,豈敢瀆撓祈免之計哉?情旣迫急,更申疾痛之籲。伏乞聖慈,諒臣至懇,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救bb護b,以伸至情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者大臣登對時,以近來陞學臨急設行之有弊,有所陳達,而其所指意,不專在於矯弊,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惶懍悚惕之至。以臣無似,忝叨兼官之任,迫於嚴命,再當課次,而文旣短拙,又蔑鑑識,則其失人才而招人譏,在所難免,其何敢以不爲顯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亦願聖明,俯垂鑑燭,先削臣本兼之任,仍治臣溺職之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罪鉅譴薄,情苦迹危,杜門訟愆,日夕悚慄,不意恩敍忽下,除命隨加,臣感惶踖踧,罔知攸措,坐犯逋慢,未獲例勘,嚴召復臨,不敢荐違,進身闕下,悉暴危悃而退。臣本愚庸,出人下遠矣。唯其犬馬戀主之誠,得之秉彝,出入帷幄,補拾闕遺,是臣至願血忱,而志切而語澁,氣率而意滯,畢竟狂妄之言,自速偏黨之辠,未承一字之批,卒被譴罷之命,備忘辭旨,萬萬嚴峻,而猶且許以補闕,諭以留意,臣於震隕懍惕之餘,實感殿下不以人廢言之盛意,使臣言而能有補一線之效,在臣至榮幸也。其身雖伏斧鉞,夫復何恨?然人臣事君之道,惟直耳。毋論事之細大,言之淺深,苟有較計揣摩,包括怎麼意思,則不直甚矣。爲人臣而不直,厥罪可誅,他尙何道?臣雖不肖,粗識此義,斷斷衷款,只在於不顧踪跡之齟齬,言議之拙陋,有懷必陳,犯而無隱,納吾君於無過而已。至於筵話之請頒,臣之面陳前席,申論疏中者,過慮妄計,不過出於恐殿下擧措之苟簡,勉殿下處分之嚴正,亦未嘗毫髮私利,害參錯於其間,炳然此心,可質神鬼,而殿下又復疑之於言外之旨,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之罪,亦不料殿下之疑臣,一至於斯也。伊日筵話,秘諱極嚴,如臣疎逖,莫得其詳,追後頒下,猶有手書,而手書下敎,亦不肯明言顯諭,只曰諸黨俱有亂逆,藏其名而爲之辭,非所以昭一代之是非,垂萬世之斧鉞,則臣之爲是請者,爲國家也,爲世道也。此外臣又營護於何人,發明於何地也。假使臣果有挾雜之意,則唯懼其筵話之或洩,何故屢言力請,而不知止也。絲綸之下,雖不敢仰首條辨,而區區願忠之心,終未見白於明主之前。朱子所謂,君臣之際,嗚呼難哉者,殆亦近之。噫,臣誠不幸,立朝七年,以言獲罪者三矣。臣固黨臼中人,其心其言,則未必一從黨臼中流出,而一開口,輒以黨習,受疑於上,宿愆未湔,新釁轉深,衷情之見暴,望已斷矣。主恩之酬報,計已左矣。今若徒恃抆拭之寵,復廁論思之地,不思懲羹,輒事妄發,則只足以增其罪矣。如欲含默耴容,苟幸無過,以賭一身之榮名,則不獨有負於臣心,其所以負殿下,亦已大矣。爲臣今日之計,唯當抱玆危衷,跧伏窮閭,戴罪頌恩,以畢餘生,奚暇論官職去就哉?伏乞聖明,曲賜矜憐,亟許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刊仕籍,俾臣得以退守本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懼怔忡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尹汲疏曰,臣情地臲卼,前後屢叨恩除,曾不敢一番膺命之計,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實亦聖明之所洞燭也。頃忝館職,適見聖上威怒太過,儒臣以言獲罪,義不可以不行公爲解,敢附數語於辭疏之末,以效匡救,固知其拙訥寂寥,無望格天,而若其苦心血忱,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則亦可謂斷斷無他矣。此豈有一分光芒氣熖,可畏於人者?而聖明不諒,嚴敎遽下,至以喉司之捧臣疏,謂出於畏臣辭語截峻,實有臣子所不敢聞者,臣於是,驚心悚骨,不知置身之所也。夫職在三司,而疏中所言,又及於聖朝闕失,則居出納者,安得以無端退却乎?此爲其職責所當然,非關於畏與不畏,殿下故爲此無當之敎,以爲摧抑之計,此與殿下之所嘗以至誠自欺者,不亦背馳乎?彼諫臣者,目見君上過擧,不惟其無所捄正,反有以逢迎而增長之,噫亦甚矣。若其以無憚,聲罪臣者,直常事耳。雖不足較挈,而在臣跼蹐危慓,益增一倍,誠不意罪罰不加,除旨洊下,自館職移諫院,馹召遠辱,恩數超常,臣誠驚惶感激,繼之以訝惑,縱聖上過於慈覆,不欲以雪霜廢雨露,而人臣事君,廉隅爲重,人方斥之以無憚,而乃敢揚揚冒入於言議之地,則是眞無忌憚之甚,正所以實其言也。本來情勢之外,卽此一節,尤屬難冒,分義所在,雖不敢不進身於輦下,而就列供職,實無其路,玆敢冒瀆危懇。伏乞聖明,亟命褫臣職名,仍令有司,勘臣罪名,以幸公私焉。臣方請罪,豈敢開口論事?而愚衷耿耿,終不容自默,又以一言進焉,死罪死罪。嗚呼,頃日之災,何其非常之極也?節迫閉藏,大雷電雨雹,雖深居九重,獨且可驚可愕,況在園陵行幸之時,而適與閱武相値乎?《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又曰,昊天曰朝,及爾遊衍,及之一字,可見其出入動作,無往而不與之俱也。雖高高在上,日監在玆如此,殿下擧措,果若上當天心,則災異之作,豈至於是也?其日之早,天色淸明,初無雨徵,若渡江徐驅,直向城闕,則亦可以先還大內,無急遽苟且之患,而乃於住鑾觀兵之際,疾風揚石,急雨翻盆,軍伍雜亂,班行紛錯,景色愁慘,有不足言,而自上亦且蒼黃,御轎忙遽回鑾,飛電震霆,閃爍砰訇,至有數夫擊斃於幄次,不遠之地,如許變異,前史亦罕。嗚呼,其亦可畏之甚矣。臣於院啓堂箚之批,固已仰聖心之警懼。而第念今此之災,旣不比尋常,則須於還宮之初,必特下備忘,備示其敬天畏災,罪己責躬之意,以求助於臣隣,然後爲得事體,而側聽多日,未有所聞,殿下豈以此等事,視爲文具,而謂不足爲耶?噫,彼仁天之警告,不啻其諄切,而殿下之所以應之者,不免於悠泛,若是而其能望回天怒而消災沴耶。臣竊不勝慨然也。抑臣別有所區區愚慮,而不敢不陳者,蓋天下事變,常起於思慮之所來及,聖王於此,必過爲之備,他不暇遠引,姑就近事言之,戊申歲初與三月,俱有大風雨,其後亂賊猖獗,宗社幾亡,雖幸賴天之靈,終能底定,而災不虛生,此益可驗,今之變異,又安知其無所以乎?蓋於冥冥之中,天心之眷顧國家與仁愛我殿下者,實無不至,而人自不之覺耳。此固無所形現,不敢質言,顧今倫義晦蝕,逆賊縱橫,以輦下則亡命賊之婢,出入於闕庭內外,幸而發露,而餘慮猶爲無窮,以外方則掛書諸賊,尙未就捕,不知其徒黨之爲幾許,此其屬,顧悍然讐國,心未嘗少忘,苟有可乘之隙,則亦何變之不敢作乎?思之及此,懍然體寒,唯殿下深致存變之念,自今以後,凡有擧動,尤十分愼重,以盡帝王萬全之道焉。臣伏聞輿駕甫卸,卽有明日晝講之命,至哉,聖王之好學也。此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盛心也。其視漢帝止戈講道,亦可謂遠過也。凡在臣僚,莫不欽仰,謂必有大警動大振作,以上答天譴,不厭民志,而仄聞伊日法筵,不過循常例講說文義,了無別般寅畏,深究消弭之策,則殿下之所嘗孜孜典學者,只是繁文末節而已。其於應天以實之道,果何如也?夫學之爲道,唯貴一一實踐,如說遠色則眞箇遠色,說賤貨則眞箇賤貨,說納諫則眞箇納諫,說去讒則眞箇去讒,事無大小,莫不皆然,然後方不落空,而爲有益於身心,不然而只以多聞見資說話而已。則書自書我自我,雖好箇事,不免爲病,其亦何益之有哉?且有一事,可卜聖學淺深,昔者聖王之所苦苦分別,唯恐其相雜者,在於陰陽黑白,其說具見經傳,諸書不可枚擧,殿下亦必講之爛熟,而一向厭聞,此四箇字,或有及之,則輒下未安之敎,不唯不能採用,亦且隨而罪罰,故其流之弊,至於正詭一轍,是非相混,指昏瞶爲老成,認巽愞爲忠厚,直氣全消,嘉言罔聞,此與殿下平日所講者,恐甚相反也。且夫王言之體,惟主於尊嚴簡重,蓋將以播告八方,傳示萬目,書諸史冊,垂之後世,其不可不愼也。如是而殿下於辭令之間,太無限節,凡所引諭,無論其襯與不襯,容易說出,動至千百,當其褒借也,則稱詡浮實,及其貶斥也,則嗔責過中,火賊徒黨之目,輕施於經幄之官,時象假子之敎,忍加於臺閣之臣,聖人謨訓之言,決不宜如是也。蓋臣竊覸殿下天縱聖辨,旣非臣僚所能彷彿其萬一,而群下之奉令承敎者,又一惟殿下之言,而莫敢少違,其諂媚苟容之狀,誠有不勝其羞死者,故致令殿下一向以聖智自足,困於所長,至於如此,此實群臣之罪,如臣之屢忝三司,喑無一言者,尤合萬死,風習至此,決爲亡國之敗證,而又忽設一話頭於其間,以爲箝制言者之{{!|𣠽|⿰木覇}}柄,臣未知時象二字,見於何經,而上旣創用,下又奉述,形之絲綸,謄諸章奏,纔一有言,則衆皆驅而入於其中,蓋不待別立邦禁,而言者自不得開口矣。嗚呼,是亦不可以已乎?間有一二臣,能以直言聞者,亦不過觸着時輩,差强人意而已。其視古人之犯雷霆批頷鱗者,不啻風斯下矣,而殿下猶且不能優容,大則栫棘,小亦廢痼,如使其事,易人而言之,則殿下未必皆深罪之也。夫如是,故居臺閣者,軟熟成習,骨鯁無稱,如臣等輩,在在皆是,臣不意聖人在上,而上下之不交,至此極也。殿下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習,雖日談堯、舜、孔、朱,亦徒言而已,何所補哉?大抵言路通塞,最關國家興亡,而臣之見職,適忝諫官,故敢以是附陳,伏願聖明兼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誡之事,可不留意?今之所謂陰陽黑白,非古所謂陰陽黑白,非公也,乃私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金漢喆、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辛世翊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日候頗煖,非如十月日氣,乖常極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今日亦先爲受灸乎?上曰,診察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昨日則少沈矣。今日則和平不數,而但手腕比常時少熱,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適然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昨日尤爲和平矣。未知夜間,或有引飮之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久不進御,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受灸畢後當議,而久不進此藥,心頗缺然矣。命均曰,艾氣透徹者有之乎?上曰,透徹有力矣。上曰,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六君子湯,出外議定繼進乎?上曰,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bb也b。如有渴候,當止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長夜不卽就寢,則進何物乎?上曰,元無虛乏之時矣。命均曰,禁府堂上,皆入試所,同義禁吳光運,時未肅拜,久不坐起矣。上曰,藥院提調,例當遞判義禁乎?命均曰,旣有前例,而時以試官違牌,多有拿推者,擧行後當遞矣。上曰,試官拿推者不急矣。先朝有試官違牌拿推者,待出榜放送之議,而此則雖過,亦似是矣。試官則與玉堂有異,而今人廉隅太勝矣。牌招入來後,始爲落點,是爲前例,而二三牌後,始爲入來,非但分義不如是而已,亦非嚴秘科場之道,不然則無寧在家,見落點後當入來矣。命均曰,試官拿推中,有實病者云,可悶,而下敎誠是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多臺不爲肅拜,處置久不爲極爲未安,而通讀課取正急。大司成洪鉉輔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謂命均曰,洪鉉輔以卿言,果爲引嫌矣。命均曰,非今斯今,臨科例有此弊,故欲除其弊,果爲稟達矣。以其言雖爲引嫌,豈可大段撕捱乎?上曰,日昨所達事,但指庠製,而陞補不入其中耶?命均曰,竝論陞庠之製而陳達矣。上曰,陞補亦有年條乎?命均曰,陞製亦有年條,而累次課試,以其中畫多者十人,付初試矣。春躋曰,通讀亦有年條矣。上曰,陞補亦以當年條未設行者,置於勿施乎?庠製一年之內,又有分春夏秋冬,而課試之規,此則何以爲之?命均曰,陞補之當年未設行者,當與庠製,一體勿施矣。學製若分四等爲之爲宜,而雖不能如此,一年之內設行,則何妨乎?臣之日昨所陳,欲爲變通者,惟以監試後設行擧論而已。壬子條則是當付於乙卯式年者,有同令前,似不當置於勿施矣。上曰,是豈非令前令後乎?令前令後,當以科擧論之,不可以年條計之。而凡事當以易於奉行爲法,又必以分明爲主矣。陞補學製,無論四等,一年之內,若設行則好矣。至於壬子年條,當付於乙卯式年,係是令後,置於勿施中,而癸丑條,今冬內,自當某條設行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申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避退待,已過一望,尙未處置,此誠前所罕聞,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正言尹汲,自鄕入來,陳疏承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疏批已下,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連日違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大司成洪鉉輔,昨日違牌,今又呈辭,大科前多有擧行之事,而如是引入,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金錫一,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同春秋朴師益、李廷濟、洪鉉輔擬入。 ○傳于洪景輔曰,日寒如此,薄軍士,襦衣題給。 ○又傳曰,日寒如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癸丑十月初六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李台齡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風雨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無加減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已累日矣。瘡處有妨乎?上曰,不然矣。命均曰,大風大雨日受灸,醫家有忌,今日風氣雖不好,姑不大段,何以爲之?上曰,何妨也?命均曰,湯劑止而更進,未知有異乎?上曰,今何知之。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和安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不數矣。命均曰,昨日日氣,異常而甚暖矣。雨後風勢,似催寒矣。上曰,日氣寒烈,則豈不好乎?曉聞風聲,束衣起坐而聽之,心頗喜矣。卽今西風亦吹矣。命均曰,衣襨曾見甚薄,今日風雨如此,受灸時尤當加意節宣。上曰,唯。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太白山實錄,已爲出去,赤裳山城,實錄亦當奉安,而知春秋一員,同春秋二員內,知春秋申思喆,老母有病云,不可出去。同春秋朴文秀有身病,一員趙尙絅纔罷職,奉安發行日字已定云。同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守令除署經發送,破格誠極,而玉果縣監權定性,夫馬上來已久,爲弊不少。且見臺諫不在,署經無期,使之除署經,數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以其事上疏,情勢懇迫,故政院捧之,而尹游來見臣以爲,佩符往來,雖有援例之上敎,此一時特恩,其在事體,不敢仍佩下去云矣。上曰,無前例則已,如有可援之例,何必過辭乎?仍佩往來之意,使政院,分付可也。以此本兵重任,何可輕遞乎?上曰,一二所監試榜,今日當出乎?副提調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本職不爲入來,故政院,以出榜後不爲肅謝而出去,則可也,而莫重國試出榜,不可如是遲滯之意,累次往復,吏判纔已入來,可以出榜矣。命均曰,內局提調宋寅明,出榜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星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寒猝劇,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 ○又口傳啓曰,受灸時刻,今此啓辭中,雖以依前定入陳達,而風寒如此猝劇,姑爲差退,未知何如。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時刻則定以巳正初刻,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昌州僉使蔡夢良處給送。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北虞候張孝一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嫌退待,殆浹兩旬,此是前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除在外陳疏入啓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趙鎭世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校理趙尙命,纔已自鄕上來,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推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李春躋,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當此連日受灸之時,提調不備,事體未安。新除授提調宋寅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受點。 ○傳于兪彦通曰,趙明翼初疏有所請,再疏亦以《大明集禮》所載爲言。《大明集禮》此事所錄卷入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宗親府啓辭內,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祖大王女貞懿公主,而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世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闕,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丐。況其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勢,而數間祀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云。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決不可仍託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前例,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亟令該司,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卽以傳敎內辭緣,發問于其門長,則前同敦寧安絿等聯名呈單內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長派,不幸屢絶,承嫡庶孫嗣宗,喪性流乞,盡賣奉祀田宅,忌祀節享,全然廢闕。旣喪其妻,又喪其子,莫重貴主奉祀,不可仍付於此人,故以變通改立宗之意,呈單于宗親府,草記蒙允,有令門長擇定宗孫之命,宗中齊會同議,則良孝公四男中長仲季三派,則竝無嫡孫,第三男桑鷄直派中良孝公十一代孫時任沃川郡守宗海,皆以爲可合承嗣。一依諸宗僉議,以宗海定爲貴主宗孫事,劃卽入啓施行云。公主奉祀,事體自別,旣自宗親府改立宗嗣事,啓稟蒙允,則所當依願許施,牌奉貴主之祀,實合於敦親繼絶之道,而事異常規,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願許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初六日,出身崔廷泰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竣事試院,昨日詣闕出榜,始伏承度支除命,臣誠驚惶悶蹙,不知所措。臣於錢穀之事,本來生疎,一年惠局,醜拙全露,況此地部,專管國經費,比惠局尤重,近來稅入太縮,宿儲已竭,尋常用度,無以支繼,惟極擇有幹才善理財者而畀之,猶患其不濟,而今忽加之於如臣疎迂者,此何異於僬僥千匀之重,而其不可堪承也,明矣。臣旣熟於自量,有難冒出,拆榜之後,不敢與諸試官同時復命,輒復徑歸,此已悚懍,而且伏念聖候受灸,候班連設。臣方忝居保護之地,而旣不得趨造於起居之列,區區下情,誠不勝鬱慮,而昨於召牌之下,亦不得祗承,臣罪至比,尤萬萬矣。玆瀝肝血,略陳短疏,伏乞聖慈,俯垂照察,亟許遞改臣地部之命,仍令有司,重勘臣違慠之罪,以重國計,俾肅朝綱,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不宜固辭,卿其勿辭,安心行公。 ○持平趙鎭世疏曰,臣頃忝臺地,妄陳草草一語,以附一時相規之義,而臺章峻發,左右橫擊,一則曰敲撼銓地,有不忍正視,一則曰一論一否,言議苟且。噫,臣性本巽懦,忝入臺地,亦已過五六年,而未嘗生出風稜,隨事盡言者,不獨於此事爲然,則以此責人之言,臣不以爲瞠如也。至於敲撼銓地之目,實爲反劾言者之好欛柄,此不可以不辨矣。不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固其宜也。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豈可輕施哉?臣雖不肖,亦嘗聞士君子之風矣。競逐於言議之地,紛汨於傾軋之習,臣嘗唾鄙之矣,豈忍爲此態哉?只緣誠信未孚於同朝,僇辱叢萃於忽地,其所口業,都不擇發,殆甚當銜之詈罵,臣之恥愧,固不足言,而豈不爲羞當世而辱搢紳乎?幸賴聖明,洞燭無餘,處分有加,辭旨彌嚴,至以爲銓官報復爲敎,臣有以仰日月之明,無所遺照,而亦庶幾本心之少得辨明也。臣所未解者,其時銓長,强引不當引之嫌,終至於遞免,彼所敲撼之說,無亦不蘄近而或近者耶?臣誠蹙然不安,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情地,不宜抗顔朝著,自同平人,而前後違牌,亦極惶恐。日者被擬於試官之望,黽勉趨承,試役纔訖,將欲詣闕之際,忽聞柏府新命,遽下夢想之外,驚惶踧踖,不禁駭汗之如瀉也。臣雖淟涊無狀,豈可更玷臺垣一步地,益招一世之嗤點哉?試事復命,事體雖重,一身廉隅,亦不可不顧,咫尺禁扄,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慈,諒臣情地之窮蹙,特賜遞罷,兼治臣終不復命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擧於臺望,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於秋間,受暇省墓,淹病稽還,猥上郡牒,獲卸職名,體下之德,感祝何極?乃者先陵行幸,將至經宿,區區憂戀,在遠倍切,擔還癃骸,祗伏送迎於郊外士民之後,粗展臣分,而惟是新舊病情,輾轉沈劇,床席之間,無以自力,恩銜久在身上,而旣未能出肅天陛,以伸叩謝之忱,繼値東朝誕辰,而又未克入簉大庭,以參起居之儀,況今聖上鎭日受灸,大小臣僚,罔不奔奏,而臣獨偃息自在,一未進身於候次,情缺禮虧,生不如死,伏枕悲號,惟日訟愆之餘,竊伏聞昨日診筵,因大臣所達,以臣久未還朝有重推催督之命,臣於是,尤不勝震越惶悚之至。顧臣廢物,長在鬼關,見方畏寒坯蟄,唯以藥餌爲事,理合復尋鄕路,畢命丘壑,而乍入徑歸,有所不敢,姑且泯伏遲徊,私自悼憐而已。其所去來生死,元不關緊,臣固不以告人,人亦無所相聞,苟使臣稍能自强,隨例出入於班行,則大臣未必如是爲言,而念臣身雖在京,自廢臣職,實與在外一般,則今於非斥之來,惟當席藁竢譴之不暇,又何敢以情實之差殊,有所自解?而論其辜犯,合被重誅,其不可以薄勘爲幸而晏然也,決矣。玆敢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鑑察,亟命削臣見銜,仍命攸司,重治臣罪,以振頹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之此疏,見格喉司,今已四日,方深悶蹙矣。不意玆際,遽有春秋兼除,而今玆新命,蓋爲實錄奉安云。他堂之有故與否,臣姑未知,而臨急變通,反歸於如臣癃廢。噫,藏史一事,非比尋常往役,而況臣曾忝先朝舊臣,追惟曩者,悲隕若新,分當竭蹶趨承,以效微誠,而以臣朝暮危死之喘,決無當寒遠役之勢,於公於私,狼狽俱甚。改命變通,恐不可已,惶悶之極,敢此尾陳,乞賜鐫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疾病爲辭,其涉支離,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副校理趙明嫌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特蒙恩暇,救護病母,母子相對,感祝聖恩,而第篤老之年,膏盲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癨病轉成關格,粒米不下,眞元日削,目今症勢,莫非危證敗兆。臣方煎泣度日之餘,由限已滿,召牌遽降。近來聖體,方在受灸靜攝之中,而直在邇列,久阻起居之班,區區犬馬之忱,豈未欲不竢駕而行,以申誠禮,而第緣私情迫急,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玆不得不承詣闕外,拜章徑歸,念臣一身,實難兩盡於君臣之嚴,母子之私矣。瀆擾之罪,可矜之情,想必天日照燭矣。此際伏見昨日擧條,則大臣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大司成與諸學兼官,相繼控辭,臣亦方帶敎授之任,則其爲惶霣兢惕,實無異同,而臣業欲一鳴號於聽卑之下矣。凡考試之役,此非筋力奔走,所可塞責,必聰敏精力,有裕於人,然後可於課次之際,不失其銖兩尺寸也。若不自量其才,唯以一筆句斷,則不有人殃,必得鬼誅。是以自古以來,當考試之任者,必待文望所著,衆論亦洽,然後始使掌選。近來則不然,唯見資歷次第充數,雖以如臣所學蔑裂者,渾擬於考試之列,安得不失人才,而能免嘵嘵之談乎?故臣每欲以死謹避,前後以眞情,力辭於注擬之際,向來學兼官,則除命遽下於在直之中,無以辭避,黽勉赴試,只餘兩次合製,而初年合製,則臣以未畢庠製,故不得進參,終年合製,則臣以入直之故,又不得進參,而顧其庠製被招者,多占鄕曲窮儒輩,而尠參京華有文名者,則不善課試之責,臣實爲最,人言之來,固其宜矣。其何敢以不爲指斥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且念使萬物而不枉其性者,是爲天地之仁也。臣於職次,可以筋力奔走者,則猶可以冒昧備數,而至於考課之任,則自顧鈍滯不文,決無堪承之望。伏乞聖明,特加諒鑑,先將臣兼官之任,亟賜鐫削,又遞臣所帶本職,俾護病母,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竢少間察職。 ○癸丑十月初七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辛必昌、鄭文恒、韓聖鳳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自昨夕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今日始有冬意稍勝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匙數有加乎?上曰,比於向來似勝矣。命均曰,昨日咳嗽,未知適有之,而今日則何如?上曰,觀勢欲進金銀茶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日氣猝寒,且當受灸,窓戶破隙,補塞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咳嗽不已,未知有感氣乎?上曰,連日日氣甚暖,故心不惺惺矣。自昨夜神氣頗勝矣。前則雖當小寒,氣甚不伸矣。今則有舊時當寒之意思,而日寒如是猝劇,只以衣薄之人爲慮矣。命均曰,去夜市廛失火,灰燼蕩然,公私多有所失,其處接屋連墻,故閭家亦多延燒,不幸莫甚,臣歷過而來,目見之矣。且闕內甚狹少,不謹愼則易生此患,當申飭政院,而宮人所屬,不爲謹愼者,自內亦爲申飭宜矣,近來玉堂,擧皆違牌,卽今雖當受灸之時,溫繹間已過,久廢法講,其中新錄者,他人已出仕,而亦不出仕,事涉可悶矣。卽今違牌試官之就理者,雖有異於玉堂之敎,判義禁,當自朝家,變通而差出,使之開坐宜矣。上曰,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高山里僉使柳以晉。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高山僉使柳以晉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極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申宅夏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奉使出去,參判李眞淳連尋辭單,參議尹容呈辭受由,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參判李眞淳,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參議李宗城,隨牌詣闕,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受灸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昨又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新榜生員兪漢擧呈狀本曹以爲,矣身年三十三,而啓下榜目中,以二十三書出,速加釐正云。取納其祕封及草榜而憑考,則果以三十三書之,而正書之際,三十之三字,誤以二字書塡,原榜目中,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本廳軍官,每年別試射擧行,故初試則壬子四月,已令本廳別將等設行,三廳各取五十人,而連以事故,不得設行矣。今月初九日,將設行覆試於幕華館,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而領議政臣沈壽賢,以身病不得來會,其所帶軍官,臣等當兼察,試取闕內入直軍官中,初試入格人員,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於銓職,以公器則玷辱也。以私分則猥越也。糠粃在前而物情未允矣。涇渭相蕩而時議難叶矣。是豈有萬分一承當之理?而天牌三降,筵敎且嚴,冒沒趨命,不但分義之是懼。且以臣今日之所處,卽諺所稱東一房掌議者,是須開政而後,長官可出,長官受點之日,卽微臣褫鞶之期故也。仍因冒竊,引日盤礴,臣雖不肖,決知其爲大恥。昨今以來,再犯違傲,若不知威命之可畏,鈇鉞之當誅者,誠以必遞之義,參前倚衡,有召輒承,儼然以銓官自居,實非臣私分之所敢出也。謹詣象魏之下,更陳肝血之懇,而兼首做錯之失,竝請罪戾焉。日昨政奉常判官之差出也,曾聞嚴漢重有文可用,不知其身故已久,昧然備擬矣。政注體重,奏御事嚴,而疎漏昏錯,至於此極,古人以馬字之增一點,至稱死罪,今臣所坐,尤當何如?乞蒙重譴,俾嚴銓法。臣於治疏之際,伏見副修撰沈聖希之疏,噫嘻亦太甚矣。原初玆事,在臣不過爲官師相規,在聖希不過爲警責薄罰,有何慍憾之可論,疑怒之可發,而前疏噴薄,殆不察事理之所在,臣之不能不一言相辨,勢也。然而意取宛轉,語去廉稜者,實恐有傷於戚好之誼,同朝之敬耳。今又張皇爲說,嘲罵不已,是尙可與復言哉?所謂日字之相錯,雖使臣之疏語,當稱以政事,取稟者,錯道爲官案,啓請其曠日不行,失職違例,稟政與請案等耳,抑亦何補於所爭之事實耶?是未可知也。毋論其言之如何,區區廉隅,決不可冒受嗤辱,晏然於官次。伏乞天地父母,竝賜照察,勘臣前後辜犯,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踪危而妄蹈機穽,目眚而幾將盲廢,廉隅不可放倒,疾病亦難自强,鎭日違召,屬犯逋慢,分義全虧,罪戾層積,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臣誠惶感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日來撕捱,都屬閑漫,念臣老父,居恒善病,床笫多年,癃殘凜惙,如及耄期,最是心氣衰弱,未能强制,事或關心,思慮成疾,故比因同氣,八日難産,過費焦憂,口燥而却食屢日,膈熱而引飮無算,形觀頓脫,精神昏錯,內鑠旣深,外邪易乘,近日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和解尙遲,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此際天牌復臨,以公以私,惶悶轉切,設令臣無本來情病,顧今父病,如是危劇,則豈有離側就職之望?而荐召之下,不敢徒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扄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褫臣職,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癸丑十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重圭、李以材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昨今日,日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日寒後,腹部之候及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來日則不爲受灸,初十日更當受灸,壯數限百壯乎?上曰,已諭於醫官矣。初十日只灸十一壯,姑爲間止,更爲之,可也。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爲之。日寒如此,六君子湯,加治痰之劑則好矣。問于首醫,可也。命均曰,半夏之屬入之矣。上曰,膈痰有之,日寒所致,竹瀝服之,何如?命均曰,豈不好哉?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少沈而不數,玉體未知何如,而脈度終不至和暢,似是有痰飮而然,而聖慮亦知之乎?上曰,不然矣。卽今氣運,比看前日當寒之時差勝,而惟痰少欲用事矣。聖徵曰,咳嗽非一時感氣,似爲深出,而二陳湯旣入之,治痰之屬,無以加焉。貝母之屬,入之,何如?上曰,惟餘貝母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小沈,而亦不數,此非感氣也,緣此日寒而然矣。咳嗽今日則深出矣。上曰,臥故然,而自前如此矣。應三曰,竹瀝能治痰,而痰日寒則凝澁,當和薑汁進御,而不必累次進御矣。聖徵曰,惶恐敢達。竹瀝雖好,而此則姑捨,前日所嘗進者自已溺,一二次進御,何如?上曰,恐太峻矣。聖徵曰,此不峻,極爲平順矣。上曰,問于金應三,可也。應三曰,治法比竹瀝尤好,數日進御則好矣。上曰,久欲進服,而或謂太峻,故不爲矣。累次服之,則便道分明泥滑矣。上曰,湯劑依前方劑入之。命均曰,數日停止則好矣。上曰,止則缺然矣。應三曰,俄者所達之藥,進御間停止則好矣。聖徵曰,不覺中外感傷,肺氣當先以和解爲主。竹瀝與湯劑,姑爲停止,參蘇飮亦入朮、蔘,若有感氣則不好,姑觀數日,待和解進御,何如?上曰,數日姑停何妨乎?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然矣。新劑入,匪久當進矣。命均曰,一品宗班燕行時,國家有送御醫之事,前例則王子大君之行送之,而今則大臣及宗班之行,又送御醫,此非本意。今番密昌君樴赴燕時,雖以金壽煃啓請,而卽今議藥中,權聖徵有之,國家方平安,金壽煃之有無,不爲關係,而金壽煃旣累次入侍,不可往矣,使之率往他醫,可也。上曰,予知本院之如此矣。問于本家,使之率往他醫,可也。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碧潼郡守成殷錫,以本道中軍,方任壯十部作隊之事,未及了當,請仍中軍之任,而日昨,旣以除朝辭赴任,陳稟分付矣。江邊守令,不無厭避之弊,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不可一日無長官,而判書金東弼奉命出外,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三牌不進人員罷職,事體是矣,而其中工曹判書趙尙絅有實病,與無端違牌有異,罰已行矣。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監試會試事,不當如是違牌,而勅勵之道行矣。違牌拿推人等,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或以身病,或以情勢,或以相避違牌,而除實病外,事不當規避矣。上曰,試官望,有實病人,勿爲備擬,雖情勢難安,本職不爲行公。試官則義同往役,勿以情勢爲辭之意,定式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制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卒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有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上曰,注書出往玉堂,兪㝡基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校理兪㝡基入侍。㝡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蓋襴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幞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嘆,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議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㝡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而稟處,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曰,臣本迂疎,不知錢穀事,而今當此任,極爲惶悚,而其中惠廳主管者,則不可兼察,事當許遞矣。上曰,雖於金在魯許之,兼察則好矣。大臣之意,如何?命均曰,故相臣閔鎭長,曾有兼察之例,臣亦有兼察之事。金在魯與小臣,兼有嫌避之事,請遞矣。卽今賑濟後經紀者,未及就緖,不可許遞矣。上曰,當有量度事,而不可許遞矣。寅明曰,不敢煩瀆,當退而更稟矣。請臣以次退出。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院君小祥時,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下直,神光僉使李重佐。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除引避退待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院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參判李眞淳,昨日違牌,今又呈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今已多日,而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旌義縣監愼龜重呈狀內,老母風痺之症,轉成氣瘧,單獨一身,晝夜扶護,不可離捨遠赴,斯速入啓處置云。旣以親病爲辭,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外司坐起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喆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柳文龍爲彦陽縣監,金彦輔爲參禮察訪,朴奎煥爲旌義縣監,徐宗玉爲刑曹參議。 ○副護軍金東弼、趙尙絅、徐命彬付,副司直李匡德付,副司正蔡慶承付。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忠淸監司狀啓,則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決杖一款,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曾經臺侍守令,自營門不得決杖,曾有定式,今此李庭綽、朴璲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擧行,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泰昌,兩目廢明,晝夜不辨,兩耳亦聾,不辨聲音,且得風病,坐臥俱艱,朝夕飮食,不能自食,大小便,須人放下。卽今病勢,處冷添重,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門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自試院詣闕之際,忽伏聞其間,有天官新除,驚惶震越,繼以憂惑,莫知置身之所。出榜之後,不敢隨人復命,未免陳章徑歸,恭竢累日,而駁正無聞,荐違嚴召,而威譴不下,情窮勢蹙,不得不仰首鳴號,以冀聖慈之憐察焉。夫是職位任之至重,今日世道之難平,微臣才望之不稱,無非必辭之端,而臣操守不確,凡所濫叨,一皆承當,苟非矢心自畫,如詞垣之職者,未嘗過爲撕捱,今亦何必費辭煩縷,同歸於飾讓之套?而惟是東銓長席,卽一世之所趨,而衆目之所注也。雖使居是任者,十分艱愼,無可疵摘,尙患難免於今之世,今以同堂之至親,弟遞兄代,視若私物,而不知斂避,則是眞放肆貪權之甚者,臣何忍爲此?在聖朝禮使之道,亦何可强其所不忍,驅而納之罟擭之中乎?始雖偶失照管,有此輕授,今若因臣之言,而深軫乎事理人情之所必然,則鞶帶之褫,必不待臣言之再矣。臣資性懦拙,平生所甚畏者,權勢二字,忌盈惡滿之理。臣雖不肖,亦講之熟矣。自聞此命,懍慄危懼,五情隕墜,寢食爲之俱廢鐵壁之防,無以進身,鈇鉞之加,實所甘心。伏乞天地父母,鑑臣至懇,悶臣苦情,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以全進退之義,如其不然,早降威罰,使國體無損,私分少安,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用人,豈拘小節?今玆新命,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年紀垂暮,衰耗轉深,不意專對之命,遽及於臣身,是臣十年前冒叨之任,其間筋力,尤無堪勝之望,而其在往役之義,不敢辭避,黽勉治任,行期已定,而念臣雖無目今顯著之疾,暮年萬里之行,爲便愼護之方,以臣子益炡,欲以軍官名帶去,而渠今身係加平任所,此與京職有異,不得循例啓請,敢依已行之前例,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私悃,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爲帶去之地,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率往焉。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茂山府使李晩白,椒島僉使孫壽聃。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成宋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茂山都護府使李晩白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其在事體,俱極未安。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海興君橿,妻父歸葬時給由馬。 ○韓德全,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累日,事甚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德全曰,召對爲之。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趙明謙、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外,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之其所撕捱,今聞儒臣所達,極涉過矣。法講久未開,隆冬亦未遠,若是撕捱,將無開講之日,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設有可嫌之端,以兼官撕捱本職,尤無義意,況不然者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兪彦通啓曰,明日仁政殿專經文臣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御醫金必衍,旣已終制,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三廳軍官別試射初試入格人員,今日慕華館覆試設行事,昨已啓達矣。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依前規,柳葉前五矢十巡試取後,各其名下,得中矢數及有頉人員,竝別單開錄,而軍兵則無得中矢數,不得付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領敦府事魚有龜軍官資憲李國亮,加資,出身前萬戶金壽鼎,出身朴文徵、沈世熙、劉世漢,閑良朴世茂、朴弼元、金鍍,出身李琪,竝邊將除授,正憲金弼三、閑良金兌鼎、李校廷,直赴,許璇、閑良李厚儉、鄭道發,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傳曰,領議政沈壽賢軍官直赴金BChar,加資,哨官金萬鍾,出身吳道明,閑良黃世耉,竝邊將除授,出身朴世贊,閑良李斗芳,出身閔道煥,閑良金興兌、盧興漢,折衝龍震漢,閑良金秀弘,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備忘記曰,今日內調馬時,勸武南行宣傳官崔尙衡,騎蒭五中,特爲直赴殿試。 ○又備忘記曰,左議政徐命均,軍官折衝李挺泰,出身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河,竝加資,嘉善李世豪,崇政李成極,閑良姜後聖、姜文載,出身林成器,閑良李春昌,直赴印時周,竝邊將除授,出身金兌周,閑良黃應耉、丁泰運,出身金尙禧,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上引罪之章,未蒙恩許,聖批之下,且惶且感,歷日靡定。蓋此史官新命,係是副急變通,而臣又引疾未赴,則實錄奉安,益將稽淹,爲是之懼,擬竢少間,出而肅命,而顧臣病狀,近又作劇,欲謝未謝,無路起動,一日二日,如是遷就,不敢更瀆,徒增惶悶矣。臣與本館監事臣金興慶,爲婚家相避,在所當遞,而臣於病裏,昏不省覺,未果自列於前疏,信宿之後,始乃引人提醒,輒敢冒死陳籲,臣之捨嫌不擧之失,固所追訟,而後時瀆擾之誅,尤所自甘。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使藏史之役,不至更滯,仍令攸司,重勘。臣未卽陳聞之罪,不勝幸甚,bb謹b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未卽覺察,其何傷焉?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病勢沈痼,大限將迫,誠恐隕斃職次,爲朝廷羞辱,不得不瀝盡肝血,屢瀆嚴聽,而精忱淺薄,未蒙允許,跼天蹐地,情窮理極,玆復冒干鈇鉞之嚴,悉暴危迫之懇,猥越之極,尤增死罪死罪。噫,臣於所叨之任,自量才分,寧有萬一之近似,而精神氣力,又豈可堪從事之望乎?然於春初冒昧趨命者,亦自有區區所執焉。夫以進退常節,論臣之一出,則迫死殘年,趨造班行,實是常理之外,老妄之甚,臣雖昏耄,豈不知國人之姍笑,道路之嗤點,而坐徼無限不敢當之恩禮,不但萬萬惶恐,重念人臣事上之道,唯在於一團至誠,臣之老疾,已極其不可服勤王事,則固已決矣。至於一登文陛,面達至誠,則猶或可以自力辦得矣。下以至誠而祈籲,上察至誠而矜允,則豈不誠爲聖朝之美事,老臣之光寵乎?三十年舊臣,唯當事君如父,有懷畢陳,不可自外自阻,故乃敢挈曳殘骸,進伏京闕之下,稟恃我天地父母,必有以鑑臣血忱,矜臣篤老,照臨其腐朽冥昧,決不可任使之狀,亟收誤命,以重國事而已。及至前後登對,雖或粗達微悃,氣急聲促,言語不能接續。況且嚴敬之地,無以畢露衷情,悶默gg泯默g蹲冒於時月之久,則臣已惕然慙悼,自恨其老耄昏罔,初計錯謬之致,而適會國家多事,鞫獄頻興,又不免不計死生,竭氣奔走,挨至初秋,宿疾大動,轉輾摧剝,更無餘地,神識已脫,氣血盡枯,自知餘生,萬無復起之理。日夜所望,唯在得釋重負,安意就盡,而悲苦之懇,未格蒼穹,日月之明,靳回重蔀,愁懼抑塞,有若窮人之無所歸,白首殘生,將不免爲忘廉冒恥,貪榮保祿之鬼,靜思厥由,皆臣自取,撫躬悼痛,尙何言哉?伏惟聖上,至仁至慈,儻或少察臣前後情實,則其所以惻然矜許,何待臣辭之畢乎?日昨聖批,又擧五年後重卜爲敎,癃老一物,有何可取?聖心之眷係不釋,一至於此,而臣之澌敗氣息,一日不如一日,其視五六年前精力,殆若前生之事,駑馬力盡,報答無路,伏地悲泣,徒切戀慕而自傷焉。臣每一陳章,輒增一番惶灼,上貽判批之煩,下積瀆擾之愆,而一向泯伏,亦有所不敢,涕泣攢手,復此哀鳴,今臣雖仍此,受煩聒之誅,甘伏典章,死且不朽,雖此蒙哀憐之恩,得釋匪據,亦死且不朽。伏乞聖明,上念國體,下諒危懇。亟許遞改臣職名,使臣生而戀德,死而瞑目,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呼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予之慇懃於卿者,前後至矣,而卿之固辭,若是不已,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哉?卿之衰老,非不知也,而黃耉老成,古典所載,八十入相,亦有舊例,蹔休卿於田野,曲遂卿志,五年捨卿,缺然奚弛?昨年重卜,卽予初志,今者敦勉,非亦不諒,以卿體國之誠,胡不諒此,而若是過讓,造朝無期乎?顧世道之泮渙,念國事之多艱,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雖日上辭章,決無勉副之理,徒使困我心曲之諭,文猶未盡,待卿入來,其當面諭,玆遣知申,略攄此意,卿其須體前後勤懇之意,安心勿辭,憣然造朝,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韓德全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春躋,卽爲牌招,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數日寒氣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連爲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之氣,間有之乎?上曰,微有感氣矣。服自己溺後,睡覺則膈痰漸勝矣。命均曰,衣襨雖爲加御,而比私人不厚,當此初寒,易致感傷矣。上曰,比向來不薄矣。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不沈不數,而調均矣。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不沈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一壯。命均曰,日昨有十一壯受灸之敎,依此爲之乎?上曰,唯。命均曰,旣滿百壯,今姑停止,待前頭日暖,更爲受灸,何如?上曰,常時有耐性,而爲此受灸,學問工夫,亦一忍字,前日趙顯命以爲,忍工夫終難如初,此言甚是,今則難忍矣。然今旣始之,而諸議如此,冬內欲更灸百壯矣。今則腹部之候不加,且無流注痰用事,旣竝服六君子湯矣。未知何者有效,而不可謂無效。前冬此時,必挾吐手矣。今年則姑不爲之。至於水剌之節,亦有稍勝之勢,此亦一效也。腹部之候,以手摩按,則無見捉者,若非深藏,則似解之矣。命均曰,當冬深藏,而不能用事,由於氣運差勝之致,冬則感氣易入,受灸後節宣之道,尤當加意,使感氣不入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姑觀而進之乎?上曰,至今日服自己溺,明日當進湯劑矣。應三曰,旣承傳敎,脾胄似有差勝之勢,此非但六君子湯之效也。向來八味元,實多功效,以私人言之,則凡服藥,易有其害,而聖上連進湯丸之劑,而皆有效,其中丸劑之功,尤多矣。六君子湯,則間間進御,至于四五十貼而後止,不可一向連進矣。提調宋寅明曰,藥雖有效,不能速收其效,八味元似當有效矣。命均曰,以此爲主人則好矣。上曰,前後服八味元六劑,服古庵心神丸二劑矣。命均曰,明日輪對,停止則好矣。上曰,停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淸人甲軍,出來越邊,以湯、孫兩胡被捉時,復有二名,而不爲捉送,今方搜捕爲言,未知末梢之,如何,而無咆BChar之事云矣。寅明曰,廢四郡以下,多有深僻無人之處,潛商逃生之類,若或越境隱匿,而致有現發,則不無大段生事之慮,以申飭譏察之意,分付西北道臣宜矣。上曰,當詳審矣。寅明曰,猝難稟達,而廢四郡,極爲可悶處。上曰,廢四郡,何時廢乎?命均曰,久矣。寅明曰,故相臣南九萬則以爲,四郡不可廢棄,復設則爲好,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其時議論紛紜矣。上曰,江邊把守甚怪矣。氷合則罷送把守,此只爲瞭望荒唐船,而若合氷則船路不通,無瞭望之事,故如是罷送,而旣合氷,則潛商之彼此越來,豈不易乎?命均曰,設置之意,不可知也。淸書一張,越送義州,而自義州不能解見,上送備局,故使譯官翻出,則遼興城將通于我國,而書中列書彼國人姓名,以爲方搜捕此人,我國亦當合力爲之,爲辭云。彼言旣如此,則自此亦當有應變之事。此淸書一本,謄送平安監營,以爲,分付擧行之地,而鳳凰城將處答通事,曾以査問江界後爲之之意,發關分付矣。今則旣自根本處,有所問答,不必待其査報,令本道,卽以當初事實,作爲答通,使義州府尹,入送鳳城,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聞兵使軍官李晩白之言,江邊人無非潛商,而且鳳凰城、興京之間,自有一條路,由此相通云,誠非細慮矣。上曰,西路商賈,豈不知此路乎?命均曰,北京物貨,皆來高山里,官吏輩,皆服彩段云,以此觀之,則物貨似相(相))交通,而價亦輕歇於北京矣。上曰,此大利所在,難於急爲防塞矣。命均曰,以赤裳山城實錄奉安事,差出同春秋,而聞以與右相有相避,不當行公云。又今改差而下送,則漸爲遲延矣。《璿源錄》,匪久先爲下去云。若使兩行相値,則外方甚難,使之勿爲一時下去,實錄則來月奉安,似好矣。上曰,兩事中曝曬之事,當冬不可爲,待明春下去則好矣。翰林當次者達之。記事官趙榮國曰,來月下去,已値深冬,難於曝曬,而赤裳山城史牒之不爲曝曬,已至六年之久矣。上曰,實錄奉安,江華則今年擧行,赤裳山城則待明春爲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昨市廛失火,所見誠慘然,廛中物件之全數燒失與否,雖未可詳知,而必不無所失,廛民形勢,誠極可矜。廛人輩逐日呼訴,請爲保存之道,而壬寅蕩減,物議至今以爲見欺過濫,姑不可輕議。然自朝家,不可全無軫恤之擧,而歲幣一事,尤爲目前之急,宣惠廳所給歲幣價,限數年蘇殘間,使之從貴上下,預受雖不可開路,而或以近等,參酌引給,以爲保存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密昌君樴赴燕時,以其子帶去事,上疏蒙允,而其子李益炡,方爲加平郡守,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是守令,則事當許遞,而此與無端遞解有異矣。命均曰,然則遞付京職宜矣。春躋曰,曾前陽平君出疆時,亦上疏帶去其子,而其子方爲禁府都事,故換差閑官而送之矣。此亦依此爲之宜矣。上曰,李益炡,遞付京職,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臣方待罪廚院,日昨監捧江原道朔膳進上,則初一日所封,初八日始到,稽滯過限,事甚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警責,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大司成洪鉉輔,謂有身病,不爲行公,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事體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分等狀啓,今始入來,尤甚七邑,而其外之次,亦無異同,民事誠極慘酷。廣州移轉之布,在列邑者,豈可望盡數輸納耶?寅明曰,所謂捧留本官,未免虛疎,亦未審其盡捧之矣。上曰,爲守令者,以捧留本官爲能矣。命均曰,小臣曾住長湍地見之,移轉還納于大興山城時,牛馬多斃,爲弊不細矣。上曰,守令以姑息爲心,民習亦惡,若使上納,則擧皆不樂,寧爲蕩減也,不可捧留本官,大體則軍餉當運納矣。寅明曰,臣意則沒數盡納則不可望,而若使隨分等上納,逐年如此,則民力可紓矣。上曰,廟堂雖量民力,分等使之上納,而亦不能輸納,故寧欲守其法,而尤甚邑則折半輸納好矣。寅明曰,尤甚邑則以三分之一輸納爲式宜矣。上曰,尤甚邑,使之三分之一輸納,則之次邑,當折半輸納,而若不然則豈不偏乎?此後則勿爲撓開,可也。寅明曰,臣意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洪景輔起伏曰,今此自止三十餘張,而今日乃受灸日字也。日且晩,若一從自止,則恐或有妨於靜攝之道,故惶恐敢達矣。上曰,當酙酌命止矣。兪㝡基讀自舜典象刑說,止聊竝記之以竢來者。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定性說,止竝記其說作仁說。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王氏續經說,止謾筆之於其後云。上曰,上番讀之。趙榮國讀自答社壇說,止不當用大尺。上曰,下番讀之。李鼎輔,讀自禘祫說,止安得爲至當之論哉?讀訖。㝡基曰,象刑字出於舜典,此說蓋論制刑之義,而大指則亦舜典所謂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之意也。所謂策試者,程伊川,爲程泰中發問者,而問以《書傳》,蓋《書傳》,非獨爲聖人之書,其中如五歌之存戒,盤庚之遷國,可問者多,故取而問之矣。上曰,然。㝡基曰,此段所謂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此八字,最切於人身日用,誠可玩味處也。景輔曰,好賞而惡刑,在上者皆然,而但有罪而刑,不害於惡刑,若有罪而緩之,則必有意外倖免者矣。至於贖刑,尤非好事,有財者得免,無財者抵罪,此古人之所同患者。我國輕刑,亦有贖,此則猶可,而至如諸邑禁亂被捉者,亦皆受贖,此則徒爲下吏之利,而禁令則不以是加明,受贖亦實有弊矣。㝡基曰,以《大明律》言之,誅斬之刑,亦皆定贖,贖亦不可無也。我國杖罪,率皆納贖,至於流三千里,則誠可笑矣。罪名則至重,而周回三千里,反流之於近地,設法之意,豈端使然,而反不如納贖免杖之律矣。此則宜有變通,而未能焉,誠可慨然矣。上曰,誠然矣。㝡基曰,此段,朱子譏切王氏也。通,以隨時學者,講道河汾,頗有聲望,世稱文中子,而其著書續經,僭妄甚矣。故朱子斥之如此矣。上曰,王通非可人耶?景輔曰,王通資稟固好,且早成人也。猶不知隋文之不足以有爲,獻太平十二策,此則不可知,而然若使見用於世,則其事功,必不在於房、杜之下矣。上曰,觀此章,朱子於仲淹,獨惜之者,乃所以深斥王通也。景輔曰,朱子之意,亦以王通資稟可好,故責備而有此論也。㝡基曰,緣督爲常之督字,當以中字義看,此句蓋其依違苟且之意,故朱子痛抑之也。上曰,緣督爲中之下,以或問子莫之中繼之,其義何也?景輔曰,非以子莫之中,謂有可取。蓋言莊氏之緣中,又不如子莫之中之義也。㝡基曰,觀此社壇篇,其制與今異矣。上曰,其中石柱則卽今亦有之矣。㝡基曰,下送坎中,築士實之云者,古人之愼重嚴密,此亦可見矣。上曰,此廟制亦與今異矣。景輔曰,我國廟制多未合古,故曾在宣廟,先正臣李滉,請復古制矣。上曰,文昭殿,似是古制也。景輔曰,先正臣獻議時以爲,請以太祖正東向之位,仍序昭穆,以復古制,其時大臣以爲,三百年遵行之制,不可猝變云,故力主其議,而終不能改定其制矣。上曰,臺諫事誠駭異矣。景輔曰,三司備然後,國乃爲國,而卽今兩司俱空,處置緊急,而玉堂諸員,尙爾撕捱,臺諫處置之,二十日稽滯,此實萬古所未有之事,事甚可憫矣。上曰,諸臺皆當在落科者耶?景輔曰,臺臣立落,臣不敢知,而以宰疏爲嫌,皆不行公云矣。㝡基曰,頃者有召對之命,而以玉堂之闕員,竟未開筵,且臺諫處置,至此稽滯,誠甚駭然矣。上曰,召對則此乃終篇,繼講冊子,當爲議進,法講則匪久以隆冬當輟,而玉堂諸員,一向撕捱,誠可悶也。趙明謙則又何事也?㝡基曰,以向日通讀事也。上曰,事不可不變通,都憲外撕捱臺諫竝遞差,明朝政官牌招差出。趙明謙則,申飭牌招,可也。㝡基曰,《禮記》抄定事,小臣今始入直,雖未參涉,而聞其時知事宋寅明、金在魯、金取魯等,同議抄定云矣。上曰,已爲之耶?㝡基對曰,然。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白氣如虹,起自巽方,逶迤艮方,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濟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連日受灸之餘,起居諸節,一向安寧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未差,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伏見刑曹入啓囚徒,則兵曹直囚中高崇正妻,以士夫奴婢,招引爲囚,事甚疑怪。招問曹吏則以爲,本曹郞廳,以奴婢逃躱事,有此囚治之擧云,兵曹雖曰直囚衙門,若非係關公事,則元無囚禁之規。今此該郞之以私事,任自捉囚,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兵曹當該郞廳,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吳光運未肅拜,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呈辭,無以備員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以父母墳遷葬事,陳疏受由,今方出往長湍地。本職兵曹判書命召,及兼帶禁衛大將命召,來請還納,而考見前例,則禁衛大將命召,或替授都提調,或有因佩往來之時,而兵曹判書命召,似不當替授於禁衛營都提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仍佩往來,都提調摠察事,發牌郞、廳,分付。 ○韓德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應敎趙明澤,副校理趙明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南泰慶爲執義,尹東源爲掌令,李壽海爲持平,李載厚爲正言,趙景彬爲龍潭縣令,兼執義尹彙貞單付。 ○副護軍韓顯謩,權相一付,副司直趙鎭世付,副司果金若魯、金必衍付。 ○傳于韓德全曰,今則受灸旣停,欲開法筵,而趙明澤、趙明謙特推之後,今日又復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無開釋之端,已有只推之命,明朝牌招入直。 ○李春躋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且以聖旨如此,不可不卽速應命之意。反復敦勉,則以爲,臣沈病日劇,積罪日甚,情窮理極,計無所出,非不知連事瀆擾之至爲惶恐,而一向泯默,實無以自達其微懇,猥復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攢手顒祝,只竢矜許之恩矣。不意更鼓旣深之後,至遣銀臺之長,特宣綸綍之重,緣臣冥昧,上貽酬應之勞於乙夜靜攝之中,惶怖震灼,不知所措,而至於辭旨之隆贄,誨諭之諄切,夐越今古,尤莫非賤臣之所不敢承當者,奉讀以還,涕血橫流,以至於嗚咽不能成聲也。臣雖耄病昏昧,殆無省覺,爲人臣而獲此於君父,其區區感結之私,夫豈以言語形容?而一疾至此,氣息垂盡,萬無一分自力趨承之勢,辜恩慢命,罪上添罪,伏地悲泣,自怨自悼而已。謹當稍待精神少定,更入文字,仰請斧鉞之誅云,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四館所所報,則今番監試覆試出榜時,依前例草榜目,每十人式分度割給於應辦所,使之正書,入啓榜目,而榜目中進士三等自五十一人至六十人,又自六十一人至七十人,先後度數倒錯,易次以書,以至啓下,追後得覺,原榜目不可不釐正云,莫重榜目,如是倒錯,事極驚駭。原榜目,一依榜冊次第,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應辦官,俱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渭原前郡守李景喆移本府處置處事,允下矣。李景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猥蒙恩暇,亦已多日,而惟是所帶之任,再籲血懇,未得卸免,其在私分,不敢遽發,尙此淹遲矣。今則臣父母墳破土,只隔一日,人子情理,但當及期下去,故不得已辭陛將出,而頒以珍劑,饋以御醞,隆恩殊渥,殊非賤臣所當得者,伏地涕泣,感戴如天。第因喉院稟啓,臣所納命召,有竝仍佩往來之敎,臣於是,一倍驚惶,尤不知所出,臣之此行,畢省緬事而後,方可還歸。其間將費十許日字,其可仍佩兩命召,偃伏鄕廬乎?揆以事體,至爲未安,臣之私心悚懍,殆若芒刺在背,豈得一日晏然而已?玆敢退處城外,更陳疾聲之呼,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收仍佩往來之命,仍許鞶帶之卸,俾臣得以軍銜,任便往來,庶免濫越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佩往來,竝佩奚辭,卿其勿辭往來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以缺}}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監察茶時,已過二旬,多臺引避,久未處置。此皆前所罕聞之事,事體極爲未安。新除授臺諫,除在外外,執義南泰慶,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吳光運,昨日違牌,俱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右議政留待。 ○又傳曰,右議政金興慶引見。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前僉使秦再奚子前哨官秦應會,別軍職差下。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昔年恩賜,不敢泯焉,于今御服,宜可更也。重修影子,圖本已成,依乙亥年例,畫員朴東普加資,同參畫員咸世輝、梁箕星,東班職除授,秦應會,令西銓相當職除授。 ○傳于韓德全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必多淹滯,而湖南道臣所請,亦有次對,稟處之命,明日放榜相値,再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之坐,連因堂上不齊,不得開坐,機務多滯,事甚悶慮。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bb書b金取魯,刑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遣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日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正郞洪㬙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㬙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權䌖、李泰昌等病勢,今已向歇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南原前縣監徐宗鎭,興陽前縣監權相稷,長興前縣監李日馨,錦城前縣監李衡坤,前右營將李彦燮等,按法勘斷事,啓下矣。徐宗鎭,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權相稷、李日馨等,以他罪方在囚禁中,李衡坤,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李彦燮,以長淵府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執義南泰慶啓曰,臣於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思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濟啓曰,今日筵中,江華留守李瑜遞差事,命下,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執義南泰慶,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備局草記,堂上金在魯、金取魯、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兪彦通疏曰,伏以卽者儒臣,隨牌詣闕,投呈辭疏,原疏蓋以親病爲辭。而前此儒臣,再以親病陳疏,連承救護竢間之批,而適又有引嫌撕捱之端,由限旣過之後,累日違召。聖上再下開釋之敎,而每以法講之久廢爲憂,辭旨縷縷,迥出常例,則在喉司之道,惟當仰體典學之聖念,督勉違逋之講官,而所引情病,有不暇顧。今此三疏之連捧,實有所萬萬不安者,且旣隨牌來詣,則其不至於不得暫離之境,亦可默想,故臣果以一番應命之後,更卽陳暴,事體當然之意,回答而退送矣。儒臣遂乃添入數轉語於疏尾,有曰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臣,堅執阻搪云。又云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疏而操縱,至謂其流之弊,有難勝言。有若臣出納之際,專主顔情,曾於玉署之情親者,連捧無難,而今獨以分疎之故,當捧不捧者然,何其言之不審至此也?臣入院之後,玉署之以親病徹疏者蓋有之,而再三之云,已是爽實。況親疎二字,尤非臣心肚間萌得者,而今忽得此題目,未知儒臣所指,在於何人何疏,而反顧循省,誠莫曉其所以也。臣本病痼才鈍,濫廁近密,積有瘝曠居常懍惕,早晩顚沛,固所自料,今此譏斥之來,未論其事情如何,因此退黜自靖,未必非公私之幸。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出納循私之罪,以謝人言,以安愚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趙明謙疏曰,伏以螻蟻賤臣,濫蒙洪造,從前歷踐,罔非踰分,區區所以矢心自期者,惟在於奔走筋力,殫竭心志,以仰答恩眷之萬一,而只緣家有病母,情理懇迫,前後陳情,不啻累矣。今番直中徑出,亦出於萬不獲已,而再度給暇,尤是異恩,中間情理之外,又因大臣筵奏,實有所難安,故屢召之下,坐速違逋,其辜恩慢命之罪,宜伏重勘之律,而聖恩隆摯,若偏於臣,區別特推之命,兩次開釋之敎,出尋常萬萬。到此地頭,臣雖有許大難進之端,顧何敢更爲違慠之計?而第見今母病,尙在沈淹,蓋於本來危惙之中,重以傷感關格之症,砭藥無效,食飮全廢,首尾十數日,有進而無退。老人眞元,漸下一層,床褥轉側,須人扶將,臣又不幸,無他兄弟,照檢病側,料理醫藥,非臣則無可以管當,顧此煎迫之情,實無暫離之勢,雖欲黽勉承命,其勢萬萬難强。仰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必庇覆于斯,照燭乎斯矣。且臣平生無他伎倆,而所以灸手事君者,惟誠實二字,今何敢假飾辭說,欺誣聖驄,以爲卸官倖免之計哉?卽今私情,十分懇憫,斯外他事,誠不暇恤,亦不暇言,玆隨天牌,投盡血懇。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之不獨出於情迹之難安,特推錫類之仁,亟遞見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懇禱,臣不孝無狀,平日行己,不能見信於同朝。今以親病,呈疏到院,喉司之臣,謂以更讀,有所難安,屢次往復,終不捧入,臣之復事瀆擾,豈敢樂爲哉?蓋出於千萬不得已也。兩次特敎之下,無端坐違,則義有所不敢。欲爲應命,則至情所在,決難離側。且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堅執阻搪者,特是平昔見輕,情義不相通之致也。臣於是,不勝慨然之至,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疎而操縱,則其流之弊,有難勝言,亦願聖明裁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竢其少間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日昨更鼓旣深之後,特賜判批之煩,命遣銀臺之長,無非仰勞聖躬,有妨靜攝之節,此實由臣冒昧瀆擾之致,感激之極,惶霣尤切,不敢不略有附奏。伏想乙夜之深,又煩登徹聖覽矣。丙枕不安,皆臣之罪,伏地戰悸,迨今未已。在臣分義,尤何敢復出號籲之計?而情窮理極,又不免冒死陳乞,益不勝憂怖震惕焉。臣之前後所被恩禮,至爲隆重,苟有一分自强承命之勢,何敢至今偃伏,而今玆勉諭,又出於格外之格外,益切惶恐,不知所諭。人臣罔念趨命之恭,必待恩禮之荐加,然後徐起視事,則此豈臣節之所敢安,而分義之所敢出者乎?臣雖無狀,誠不忍假飾虛辭,欺罔天聰,而昏委澌綴之實狀,終不得仰徹於日月之明,此實臣誠淺辭拙,不能孚格旻天而然也。至若面諭之敎,尤極懇惻,臣雖老病已極,萬無從政之望,一番入覲,面陳血懇,實是臣之至願,而床褥殘喘,奄奄欲盡,跓步之內,無以運動,禁闥之邃,末由自致,恩數之非常,聖諭之勤懇,一至此極,而冥然跧伏,終無以奉承,孤恩慢命,萬死不足以贖其辜矣。涕泣兢霣,席藁俟罪,此而猶逭典憲,則其何以尊國體而警具僚乎?神昏氣短,無以畢暴衷情,而區區所仰恃者,惟望我天地父母,曲垂憫惻,卽賜鐫許,以全終始生成之澤,仍命治臣蹇忤違逋之罪,以嚴國法,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批答,罄悉心曲,而只緣誠淺,卿心莫回,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今則右揆受由,左揆獨賢,此時鼎席,尤豈不顧?今予所望,强扶入來,臥閤視事也。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幡然偕入,用副前後慇懃之旨。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辰時,上御別第廂。右議政金興慶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濟,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金興慶進曰,近來連日受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受灸前後幾至二百餘壯,或有差勝之漸乎?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今方辭朝,將作鄕行,耿耿愚衷,有不能自已者矣。今日萬事,莫大於聖體之康寧,臣忝叨是任,肅命登筵之初,以收拾身心,保嗇精神,有所陳達。伏想聖明,或可記有之矣。凡於動作興居之際,克盡節宣,言語辭令之間,務從簡重,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卿之所言,予豈忘之耶?當留念矣。興慶曰,古亦有嫠婦漆室之憂,而今臣受恩如海,致位至此,宗國之憂,何嘗頃刻而忘于懷也?卽今世道人心,無一可恃,天災時變,式月斯生,臣竊不勝憂懍之至。頃以湖南海島中設邑事,諸臣及小臣,略有所陳達矣。蓋沿海諸島之入居者,率多犯罪流配之徒,且是避主隱匿之類,故人心本來頑悍,不知有法,而況近來廢族及緣坐之類,多在島中,此誠非細慮,而南中掛書之變,亦未必不由於此輩也。往者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力主設邑之議,而其時筵中,因論議之岐貳,未免中寢,誠可慨然,蓋其島中,有各樣折受,及各邑授院位田,以此事勢,自不無掣肘之端,而凡事當參量利害之大小而爲之,更令問議于道臣,從速商確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勢則然矣,而此等事,若急遽設施,則易致人心之驚動,卿方在廟堂,從容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事若可行,不必以驚動爲慮,如許事,若遷延不決,則終至委靡之境,令廟堂從速往復于道臣,稟定宜矣。上曰,卿言然矣,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臣聞江都留守李瑜,以臺啓,今方泯伏恭竢,而其母病危重,今已日久矣。蓋守臣往來,必啓聞而爲之,故方在待罪中,旣不敢封啓,亦不得任自往來云,情理殊甚切迫矣。自前外方道臣,或有親病危重者,不待交代,先許歸護,自多前例矣。今此兩都守臣,則例多交代於城外者,卽今李瑜之罷遞與否,當在於臺啓出場之後,而蓋其情勢,似不當(任))在其任,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其母病,則其在孝理之政,似乎得宜矣。上曰,李瑜當初狀啓,可謂率爾,而其所謂暗入文字密啓等語,誠過矣。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旣遭臺言,則似難仍察。且有母病,則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可也。{{*|出擧行條件}}興慶曰,上敎旣以李瑜之狀啓率爾,爲敎,臣有所仰達之事矣。其臺章中,以暗入文字爲言,誠極非矣。由政院入啓時,諸承旨皆見,則豈可以此謂之密啓耶?蓋其平日以爲,近來風習,每以要譽爲事,爲官長者,臨民之際,多以爲吾意則不然,而其於朝廷及上司之不從,何哉?故李瑜以此爲不可,心常慨然,頃日狀啓中,略陳飭勵修擧之意,而欲爲專歸于上躬,末端有所云云矣。瑜之本來心事,固自如此,而人之爲言,今乃至此,誠可異矣。臣每欲一番陳達,而臺啓未出場之前,惶恐不敢矣。今方出外,言端適發,故敢此煩達矣。上曰,李瑜之心,本自如此矣,日者左相,以務爲新奇之論爲言,此則不然矣。其後臺啓,亦豈不改其措語耶?興慶曰,瑜之事,固非出於務爲新奇之計,而其後聯啓中,果改其措語矣。且臣又欲有仰達者矣,前參判李箕翊,年滿八十矣。歲初以依例變品加資事,左相有陳達,而自上以異於山野之士爲敎,蓋山野之人,則曾無入參耆社之例矣。往年判府事李台佐,有所陳箚,而蓋爲蔭官侍從臣父年八十加資者,文宰則元無擧論防塞之語,而殿下臨御之後,李麟徵、許玧諸人,不但相繼變品,自前文宰之年八十者,無不變品,且箕翊之父故知敦寧堥,曾在肅廟朝,以年八十,變品加資,而其子年又八十矣,遵先朝舊典,特許加資似宜矣。上曰,已爲嘉義矣。興慶曰,非變品也。上曰,雖然旣已加資,當有更思下敎之事矣。興慶曰,臣之今行,只爲父母墳省掃,而此去瑞山,七日程也。往還間自費多日,來月初當還矣。上曰,領相方見引入,卿與左揆獨在,而掃墳呈辭,故勉從之矣,又不意辭朝之如此急速矣。須念廊廟之憂,從速入來,而當寒作行,其無事往還焉。右相辭退,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玉果縣監權秉性,唐浦萬戶朴廷達。 ○李濟啓曰,今此監誠覆試榜目中,幼學李萬鍾之鍾字,誤以鐘字,業儒洪禹烈,誤以幼學書塡,致有微稟擦改之擧。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都承旨李春躋甥姪女,通德郞李文中妻恭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近來連有虎患,而不至大段矣。自四五日以來,橫行特甚,晝夜咆哮於齋室近處,作亂於丁字閣,事極驚心,以此人皆惴惴,莫敢出頭。巡山上直等事,俱屬可憫,發送砲手,急時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炮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近來國綱解弛,百隷怠慢,今日生進放榜時,宗簿寺正趙世垕,以侍臣當爲進參,而旣書進字之後,屢度催促,終不入來,事甚駭然,不可無懲責之道。請宗簿正趙世垕罷職,新除授行大司憲宋成明,時在京畿楊州地,掌令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掌令安相徽,以臣之情地,不可復玷於言職,而纔遞薇垣,旋除柏府,九朔之內,八入臺地,未有建明之事,徒積含默之誚,自顧慙恧,人謂斯何,日昨黽勉應命,蓋爲進參鞫坐,粗伸分義之地,非爲仍因蹲冒之計矣。卽伏見宰臣之疏,以親臨閱武時,陣上軍兵,遮攔突擊,擧措驚惋,而三司迄無一言,大加非斥,臣於是,益不勝瞿然,而莫知所以爲辭也。臣於其時,雖帶臺銜,情勢難安,陳疏留院,祗迎津頭,未參陪班,伊日事實,旣未目見,傳播之說,亦未眞的。故及除是職,囁嚅度日,今此宰臣之疏,實據當日之目擊,則臣之不言之失,於此益著矣。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正言鄭亨復,以臣於臺地,屢遭顚躓,前後除命,一未承膺,跡涉慢蹇,罪在難赦,近日以來,又忝千萬不近似之館職,抵死撕捱,尋常悚懼,乃者薇垣移拜之命,出於意象之外,而因鞫坐之久停,召牌再辱於一日之內,揆分揣義,不敢一向偃處,僶俛入肅,以參昨日鞫坐,以少伸懲討之義,而非爲仍冒之計矣。卽因次對,嚴召儼臨,不敢坐逋,謹此承詣,而卽伏見宰臣疏末,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軍門有駭異之擧,而三司無言,大加非斥,臣看來不勝瞿然。臣於陵幸回鑾之時,適入試院,未參陪班,伊日擧措,旣未能目擊,厥后雖有塗聽之說,而此異於文字之出於朝紙者,傳聞之言,終欠眞的,則未卽爲言,其勢然耳。雖然臣之虛縻館職,旣已久矣,移叨臺銜,亦有日矣。若論三司不言之失,臣實爲首,今於人言之來,顧何敢以未詳事實,有所自解,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行大司諫趙最壽,以臣於臺地,自畫已久,前後忝叨兩司之長,非止一再,輒事撕捱,必遞乃已,此非但通朝之所共知,抑聖上亦有所俯燭之矣。不意薇垣長席之命,又及於無似之臣,臣之情勢,與前無異,決難冒沒承膺,而迫於鞫事之遷就,黽俛出肅,仍參鞫坐,粗伸懲討之義,元非因仍蹲冒之計,加以宿患痰症,遇寒添劇,閉戶涔涔,連違嚴召,罪戾增積,方切悚懍之忱,昨得見宰臣疏本,則盛言親臨閱武,將臣失措之狀。至以三司之不請其罪,大加非斥,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日,在陪從之列,伏聞大臣三司外,勿入陣門之傳敎,退在場外稍遠處,軍中之坐作曲折,全未知之,及夫隨駕還都後,略聞傳播之言,而臣旣未及詳悉伊時事狀。且臣情地,本不敢以言議自處,泯默爲事,人言之來,固所難免,臣方帶諫職,旣被不言之目,則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持平宋徵啓,以臣踪地危臲,望絶從宦,屢逋嚴召,終靳例勘,迫隘窮蹙,罔知攸措矣。昨伏見兵曹參判趙錫命之疏,則以親臨閱武時事,論斥三司之不言,而臣於伊日,以散班出伏津頭,只參祗迎之列,軍中事實,初未目擊,追後辭說,亦難准信,而及授本職,情勢難安,不敢以言官自處,泯伏含默,惟以卸免爲期,非斥之言,旣非尋常,引避之幸,相繼迭發,則臣何敢一向退伏,不思自劾之道乎?玆隨天牌,詣臺自列,獻納金廷潤,以臣於臺職,有必可遞之義,悉陳於日昨辭疏,聖明亦已俯燭矣。再犯違忤,誠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終靳例勘,喉司不諒,不捧辭單,臣之進退,已極狼狽。而卽伏見宰臣疏本,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事,侵斥三司,語意深緊,臣竊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時,隨參陪班在作門之外,而所處稍間,陣中之車,雖不得目覩,厥後果聞傳說之言,心甚驚駭,而不但所聞不爲眞的,適有難安情勢,未及論劾矣。今者宰臣之言如此,則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敢晏然於臺次乎?司諫李榕,以臣於臺地,萬無冒進之勢,屢違召命,未蒙例勘,尋單見阻,方切悶蹙,今以處置事,天牌降臨,嚴畏分義,黽勉趨承,而諸臺之相繼引避,出於宰臣之疏斥,而臣之忝叨臺職,亦多日矣,則不言之失,臣亦有之。園陵回鑾之日,臣以散班,祗迎江頭,陣中擧措,旣未目擊,雖有傳說,亦涉塗聽,及除見職,含默度日,人言之來,烏得免乎?臣方自處之不暇,何敢處置可否於其間哉?執義南泰慶,以臣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竝引嫌而退,當初事實,旣無可論,不諒之斥,何必爲嫌?其所引嫌,元非大段,難於可否,勢亦固然,奉命兼帶,已難變通,考之前例,實官多遞。請掌令安相徽,持平鄭亨復,大司諫趙最壽,持平宋徵啓,獻納金廷潤,司諫李榕竝命出仕,執義南泰慶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處置事,依啓。 ○韓德全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疏曰,臣賦性巽軟,言議骫骳,其不合臺選之狀,不但自知已審,人亦不以是期,臣此所以昨年入臺時,以不言見駁於李裕身者也。臣常反躬自省,只增慙赧,言地自畫之計,自是益堅,經年處散,私分粗安,萊府宣慰之命,禮圍考試之任,俱係往役,不敢以情勢之難安,有所撕捱,雖未免冒沒承膺,其不可自同於無故之人,則明矣。不意聖恩天大,除音復降,其官則昨年已試之官也,其人則前日不言之人也。殿下奚取於臣,而又有此誤恩耶?臣誠驚感激,莫省所以也。噫,臣之曾忝是職也,臺坐久稽,而旣致閱歲虛縻,署事纔了,而速値連日淸齋,雖有可論之政疵,可言之國計,固非瀆擾之時矣。憲臣亦其時同處臺地之人也。似此事會,宜若詳知,而其所論斥,至以入臺之經年,出仕之有日爲言,有若臣無故居臺,眞有可言之會,而故爲含默者然,甚矣。人之不相諒也,況其陽城有待,蚳鼃失職等語,婉辭顯斥,譏訕備至,乃以亡國之兆,隱憂深慮,至形於文字之間,言之者雖出相規之意,而當之者,寧無愧恧之心乎?苟使臣隨事敢言,盡聖上耳目之寄,則人之論臣,必不至此,而無論伊時事勢之如何,臣固有循默之失矣,但當慙訟而已,何敢有尤人之意耶?惟是謝迹榮塗,絶意世路,稍可爲謝人言補已過之道,今若曰,事故適然,人之爲言,何損於我,時月已久,吾之復出,何害於義?揚揚冒進,無所顧憚,則其所以壞士夫廉恥之防,貽淸朝臺閣之羞者,當如何哉?昨因多臺處置,天牌儼臨,而臣方自處之不暇,論人是非,定其立落,非所可論,竟犯坐違,恭竢例勘,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聖罪包容,臣罪益大,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輒事違慠,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而顧臣情跡,實無冒出之勢,不得已拜章徑退,臣尤死罪。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俾靖私義,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諫趙最壽,司諫李榕,獻納金廷潤,正言鄭亨復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負,大司諫趙最壽,更卽牌招,正言李載厚,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bb傳旨b,傳于李濟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兪彦通曰,上言猥濫抄入,如是遲緩,此後則從速爲之而毋至濫下。 ○領議政沈壽賢,伏以臣,伏承聖批,有强扶入來之敎,繼以醫來視疾,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軫微臣沈病困篤之實,而有此委曲面諭之恩也。感激之極,涕不勝抆,更何敢以醜穢之病情,仰瀆於嚴威之下乎?臣子分義,身非已有,雖今日承命,明日顚踣,誠有所不敢自恤其微命者矣。絲縷氣息,今雖奄奄,萬一賴天之靈,費得調息。或有一分蠢動之路,則一登天陛,面奏至懇,冀蒙哀憐,得還賤分,顧臣日夜之所耿耿,何敢待知申之臨守敦勉?而見今疾勢,姑無辦得之望,尤切憂怖阨塞,不知攸措焉。此時藥院診候之臣,久淹委港,實涉萬萬惶悶,焦迫之甚,有若添病。伏乞先許輟還,俾國體不至屑越,微分得以粗安,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觀卿所陳,聞大臣所達若此,而開卿進身之路,予何持難哉?召還知申,以安卿心,卿其須遵此意,宜卽入來,聽我面諭。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臣於日昨,封章籲天,雖其文辭拙訥,不足以感格天聽。而若其疏中所陳,卽一國公誦,無毫髮飾辭,眞古人所謂將赤心片片說出者,而及奉批旨,略無矜允之意,昨今又荐辱嚴牌,臣於是,惶悶抑塞,靡所因極,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夫以堂從兄弟之親,而替代於東銓之長者,古無是例,瞻聽無不愕駭,臣之苦心辭避,雖若一己之私意,其有關於國體士風,爲不細,而聖上,反諉之以小節,視之以例讓,臣竊訝惑,繼以嘅咄,臣無他才能,只以恪謹職事,爲報答恩遇之第一義,從前未嘗過爲撕捱,亦未嘗輕逋召命,此實天鑑之所俯悉。惟玆新除,雖甚不似,終若可以一出,則抑獨何心,徒事違慢,若無嚴畏,至以限罪必遞爲言哉。此其中必有萬萬懍懍,決不可强者存焉,日月之明,寧不照燭於斯乎?抑又念之,君有所命,無所執而違之則罪也。今臣則所執正當,雖聖人復起,必不以爲非,其何可拘攣於分義二字,弁髦於事君處身之大防乎?思之及此,脫然無所疑難,甘伏鈇鉞之誅,斷不爲轉步之計,臣罪雖大,臣情亦戚矣。韓愈之言曰,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儻聖明深加體諒,亟許鐫改,使臣節得全,則固臣之萬幸,不然而早降威譴,使朝綱振肅,亦臣之大願,臣無任瞻天望聖懇迫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卿何過讓?今者此命,意亦非偶,卿勿復辭,宜卽行公,無負前日下敎之意。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人臣事君,量其身之輕重,而自處則分義俱安,人君遇下,察其情之緩急,而任使則衆志必通,今臣旣叨不稱之職,徒積罪戾,又有區區切至之懇,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則是臣自外於天地仁覆之下也。玆敢百回趑趄,冒萬死仰瀆於尊嚴之聽,臣誠死罪,伏願聖明,寬其僭猥之誅,而察其哀矜之情焉。念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而倖忝科名,濫廁仕籍,蒙被聖朝渥恩,遂躋淸華近列,臣是何人,敢當斯榮,分義是懼,趨走爲恭,不甚撕捱,輕易出脚,前後在職,通爲七十餘日,大小登筵,亦幾三十餘次,而未能進一言獻一策,以裨我聖上至誠求治之盛意,此已足爲巽辭之端,而且臣情理絶悲,有異於人。見今在朝之臣,孰非奉親而或親病之視臣有間,或一縣之已經便養,若論其懇迫之尤者,則無踰於臣,臣本命塗奇險,天民之至窮者也。鰥寡孤獨,世稱無告,而臣則不幸三窮,都萃一身,臣於甲辰,奄罹父喪,而中路承訃,未得終身,喪期旣闋,又遭妻喪,十數年來,連遭五子之夭,而以至戊申十一月,無母一塊肉,竟又不保,而其禍酷矣。噫嘻,尙忍言哉?自玆以後,孑然奄作天下孤獨之人,叫高跼厚,肝蝕腸腐,萬慮都灰,生意索然,今雖外具形殼,內實銷鑠,直欲無吪,而猶復撑拄者,只以臣有老母在堂,煢煢二人,相依爲命故耳。然而母年益高,母病益深,少失將攝,輒復增劇,今日不如明日,明日不如昨日,老人氣力,一番經痛,輒低下十倍,今臣若拘牽情理,退歸終養,則公義之所不安也。嚴畏分義,黽勉從宦,則私情之所不忍抑也。於斯二者,實莫適其處之之道也。臣之情事,良亦慼矣。噫,世之決科取仕,爲父母榮養者多矣,而臣則不孝無狀,自失所怙,孤露餘生,以榮爲慼,每奉除書,泣血悲號,而亦何所逮及哉?只深不淚之痛,益切愛日之情,而夕暉如飛,餘日幾何?若過此時,恐成至恨。古人有言曰,椎牛而祭,不如烹雞,何則,逮親之存也。臣暗誦此,言淚隨逬,玆誠人子之所不忍發也。臣之苦心,惟欲趁今無事之時,少伸求養之誠,老母亦常語臣曰,吾今耄矣,趁吾生前,得見汝作邑,以官供祭汝父之墓,則死無恨矣。臣聞此語,不覺掩泣而呑聲也。臣之門內細瑣,固不敢一一煩陳,而歲遭荐荒,尤難聊生,凡所以奉親之方,不成貌樣,衣帛食肉,已無可論,窮餓水火,實所不堪,而家間百需,反以貽憂於老母。臣母鞫育之勤,如此其至,而臣之爲子職,則若是其疎,如臣者,豈曰能子?思之至此,何嘗不怵然瞿然?撫心而自悼,臣久欲瀝陳肝血,控籲天聽,而連因館直苟艱,不敢言私,疏成輒毁者,不知其幾,而今則本錄中人,旣已膺命,似當次第而出,新舊行公,不無其人。然則臣之一身,無甚關緊,若蒙聖慈,特畀一小邑,不必遠期歲年,雖五六朔,儻得將母榮養,則其爲銜骨,已不可喩,長日事君,豈無其時,百里重任,非曰能堪,而隨處報效,內外何殊,臣之至願,永畢於斯。伏惟聖上,方侍東朝,孝理之化,大行一國,凡於朝臣之求養者,有請輒許,而臣之從弟拓基,亦曾於丙午年間,以疏陳情,聖上覽其疏而愍其情,不令該曹,稟處,特允所請,以我聖上錫類之仁,旣已施之於前,而夫豈有靳於今耶?伏乞聖慈,俯賜鑑燭,特加矜憐,千萬至禱。臣言言寫肝,字字釀涕,拜疏親呈,九頓以竢,情溢辭迫,不知所裁,無任惶悚殞越涕泣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目今本館,雖曰新錄,撕捱爲事,開講無期,姑爲抑情,以待濟濟。 ○正言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實無冒出之理,除命有日,尙未祗膺,分義都虧,罪戾尤積,昨陳辭疏,冀蒙鐫罷,聖度包容,批旨靳許,至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益復惶惕,措躬無所。噫,臣之情勢,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經年甄收之下,豈敢一向撕捱,以積逋慢之罪哉?念臣所遭,實非尋常官師之規,人之論臣,至以亡國之兆爲言,則臣之罪,實有所萬萬難贖者矣。律之以古者不言之刑,則鞶帶之褫,不足以懲其罪而厭公議矣。堂堂聖明之朝,設置言官,豈端使然,而緣臣循默,致此人言,臣之愧慄,已不可言,而其辱朝廷而羞臺閣,顧何如也?今若諉之以時久事過,晏然冒進,則眞所謂耐彈忘廉之一鄙夫耳。此臣所以連日縮伏,分被違慢之誅,而不敢冒沒承當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不知今日次對之出於特敎,而召命之不可積逋,而反覆思量,萬無入肅之望,不得已拜章徑歸,臣之逋慢,其罪益大。伏乞亟命鐫削,俾安愚分焉。臣方自處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適於目下事,有慨然者,輒敢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試垂察焉。臣聞頃日聖上之野次閱武也,陣中隊伍,節次錯亂,非出於聖上之暗令,而遮攔退擊,砲箭迭發,御駕咫尺之地,擧措駭異,見之者擧皆驚怪,傳之者莫不寒心。臣於其時,適以考官,方在試院,未克祗迎於郊路,伊日光景,雖未目擊,而傳聞之說,旣如是狼藉,宰臣之疏,又如是論列,則主將之錯(錯))斷可知矣。噫,訓局親兵之長,何等重任,而平常無事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而爲重耶?宰疏所論,誠出憂歎,而三司引嫌之章,紛然迭出,可見物論之未已,則在訓將之道,固當縮伏自省,徐待公議之稍定,陳疏自辨,尙亦未晩,而汲汲投疏,縷縷自辨。此雖急於自明,不暇點檢,而居將任而謹飭者,恐不當如是矣。臣謂宜罷其職,以伸國體也。夫臺閣處置之規,必觀避辭之如何,且循公議之僉同,論其是非,定其立落者,自是臺例,而臣於昨日多臺之處置,誠不勝慨歎之至也。諸臺之臣,擧有當論不論之失,其所引嫌,皆由於此,則當置落科,物議皆然。持平李壽海,不有公議,遽爾請出,臣未知憲臣,緣何意見,有此處置,而臺閣公體,決不當若是,其何以服人心厭物情乎?臣意則以爲,遞差其職,以存臺體,斷不可已也。臣固知一言脫口,衆怒叢身,愚衷所激,不敢有隱,其亦不自量,甚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兩件事,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不亦支離而或過中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㝡基,持平李壽海,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朴致文,記事官李鼎輔以次進伏。徐命均問曰,數日來日氣漸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寢睡諸節,若何?上曰,頗勝矣。命均曰,受灸瘡處作痂乎?上曰,方作痂未落矣。命均曰,水剌口味近復,若何?上曰,一向矣。命均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近間則頗愈,故欲姑觀前頭,議其加服與否矣,明日乃問安日次也。命均曰,更爲入診乎?上曰,不必入診矣。宋寅明曰,所製入四貼湯劑,不爲進御乎?上曰,全未。命均曰,伏聞醫女之言,則中宮殿氣bb候b向未平復,而每不令外朝聞知,不敢議藥,而誠可悶慮矣。上曰,其疾豈至於議藥乎?命均曰,領相引入不出,事甚悶矣。上曰,卿近相見否,其病情,何如?命均曰,病勢則頗愈,而本來痰病,當寒添劇,奔走筋力之事,誠似難强,而但使之時參機務,則亦不必不可堪矣。臣於日昨相對時,語及于此,則頗以不愜,以爲同僚之不諒,何至於此云矣。右相金興慶,雖於匪久當還,而自爾往還間多費日字,百事可悶矣。以民事言之,今番湖南伯之疏,乃以目擊者擧之,而死亡若是夥然,安有如此景像乎?且聞南中過來者言,所見亦同矣。前年朝家之施惠於湖南者,不爲不足,而不但今年年事之不吉,坐於種子之不備,未落種陳處居多,故今年又如此云。儻使國有餘裕,而蕩滌其諸般田稅,則或可爲蘇殘之道,而大賑之餘,經用罄盡,有司之臣,亦難酬應,此事誠爲渴悶矣。上曰,自古以來,有司之臣與按道之臣,所見每相矛盾矣。以大體言之,其中可聽者則卽速依施,不可從者則割斷之,然後朝廷體貌是矣。若於其可從者,而亦必持久而後許施,則雖有惠政,民心不服矣。道臣每每縷縷陳請,必得乃已,其亦已成弊風矣。命均曰,此則廟堂及道臣,胥失之矣。道臣之請得也,或有過濫希望之心,廟堂之許施也,亦有持難慳惜之意,此誠如聖敎矣。上曰,今番畿伯回啓,亦於爲民還不足矣,今年雖稍勝於昨年,大無之餘,少使休息,可bb也b。其所抄尤甚、之次,更爲各減一等,似宜矣。湖南伯疏語,則又以尤甚七邑舊逋之蕩減爲請,諸臣想已詳見其狀本矣,此則何以處之?宋寅明曰,所謂舊逋者,乃壬子條田稅,今年當捧者也。如欲別加惠政,蠲減田稅,則直以癸丑條許施,非但爲實惠,民心亦必知惠,而壬子條,則各道列邑,方見微捧,其中似難矣。且旣以舊逋爲名,則今雖蕩減,而民不知惠矣。上曰,觀其疏語所謂聖明在上,賢俊在下等語,亦是譏切語也。然趙顯命,亦易地則然,昨年在廟堂時,亦多違覆於諸道臣狀請矣。至於興陽不聞雞犬之說,似或過矣,而興陽旣然,則七邑可知云者,亦似是太恐動矣,不聞雞犬聲之地,何處更有?且湖南比嶺南,大槪,何如?嶺儒疏亦已至矣。申思喆曰,似聞湖南愈甚矣。通一道言之,不能大異於上年,而沿海之邑,尤極慘然云矣。上曰,不聞雞之說,聞之第極驚心,而但獨許興陽,而不許六邑,則六邑之民,獨不稱冤乎?所謂壬子條,當初何以決勘耶?命均曰,昨年尤甚邑則已蕩減,興陽七邑,皆是蕩減邑也。今又減之似難,新大同中,量宜減之,如何?上曰,然則壬子條,則使之徵捧,裁減癸丑條,似好矣。人皆知癸丑條之不可不納,而今反許減,則豈不知惠耶?羅州、南原倅等事,誠可異也。孰謂此輩爲肥己人耶?命均曰,廟堂亦不以是,期是人也。洪景輔曰,權相稷則道臣直請梟示矣。李廷濟曰,臣之意,則今年蠲減之議,似不穩當,壬子條田稅,乃是不耕不織之民所擔當,而必令徵出,今年之若干耕食者,反爲減除,則非但處置之斑駁也。壬子條應稅者,獨不冤乎?且以興陽言之,不聞雞之地,乃是壬子災處,則壬子之稅,將於誰徵出,而至於癸丑若干實結,猶是見存之民,所自耕而所自擔當者也。豈可停蠲其有主之稅,而反收其無主之稅乎?上曰,兩年中一年條,則不可不許,而其實則除壬子除癸丑,將無同乎?命均曰,湖伯疏中,又以取本道八月狀啓所請準施爲言,其狀啓中所請,幾盡許施,而其中尤甚七邑未捧身布,隨代隨捧,陸續上送事,則非不欲竝爲許施,只緣各衙門儲蓄匱竭,故別爲申飭,各樣物故,期於歲前補矣。以此右一款,姑未許施。廷濟曰,今年物故代丁之限,以歲前太迫矣。上曰,代丁尙難,捧布何可期乎?湖伯陸續之說,其意好矣。寅明曰,但陸續之意無限節,當初之以歲前爲限,蓋亦慮此矣。上曰,歲前若盡爲充丁,則便是盡捧身布也。命均曰,然則分付各衙門,使之限歲前,勿爲督捧,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上曰,然則湖南事,以壬子條了當,則壬子條大同,全數蕩滌乎?寅明曰,就其未捧數中,折半蕩減似宜矣。廷濟曰,寧盡數停捧,只減其未捧中折半者,太瑣瑣矣。上曰,停捧便是蕩減,而蕩減則其名好矣,其實則不如停捧,使民休息之爲便也。寅明曰,湖南則以李匡德之便宜權停,歲入全不上來矣。上曰,當初卿等,擇送李匡德,而今又論之,李匡德之事,實不非矣,不然而何能救得一方民耶?寅明曰,臣之意,新大同停捧,反似便好矣,旣以壬子條,謂之舊逋,而仍行蠲免,則非但民不爲惠。且將希覬不已,以爲今年又是慘凶,今年必將蕩減,徘徊觀望,必免及己,則國家將竝其兩年條失之矣。卽今壬子條徵納事,列邑方始擧行,仍其所擧行者,嚴加督出,而特以癸丑條,別爲蠲免,則是操縱申縮,權在於上,而希覬之心斷絶矣。如此然後,民心亦可服矣。上曰,新稅亦尙蠲減,則獨不於舊逋希望乎?其希望則一也。其中不聞雞之地,豈不慘然乎?廷濟曰,里落爲墟處,蠲免然後,乃爲實惠矣。宋寅明則以有司之臣,每見困於民,故必欲以當頭壬子條,別行蕩減,而事近倒行,臣之意則決以爲不可也。兪㝡基曰,此則廟謨,小臣不敢參涉,而但七邑形勢旣如許,自上別行蠲免之政,渙發德音,以慰其僅存之餘民,似是萬萬得宜矣。景輔曰,玉堂所白最好矣,在聖上酙酌處分,而似不無別樣惠政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未時末,復爲入侍。時日氣陰冷,命均進伏曰,日氣不好,閉門,何如?上曰,門何必閉耶?命均曰,今欲於湖南,別加停減,而一道旣停之後,他路聯而狀請,將何以爲之也?斯爲憫矣。上曰,湖南則比三南,似爲尤甚矣。命均曰,嶺儒疏亦以爲,密陽雄府,僅存十餘戶云,亦可驚心,密陽旣然,則他邑亦可推而知也。上曰,儒疏何以處之也,命均曰,臣觀其疏中所請,有三條,其一則陳田免稅,水沈給災事也。陳田納稅,有同白徵事則可愍,而自前不得輕易給災者,蓋以一年再耕故也。是以如古辛亥之慘凶,亦未嘗別給陳田災,今不可開路,至於水沈災,則頃於道臣狀請,旣有所處分,亦難追出災名而許之,一則辛壬流故之逋債,抄出蕩減,飢民之舊還,待年停捧事也,而此則道臣已有所狀請而許施,前頭分等狀啓上來後,當有區別量處之道。一則沿海七八邑不準之軍額,移送閑丁有餘邑之事也,而此事則頃已別爲草記,分付諸道,而本道御史李宗白,書啓中,別錄各樣不緊色目,請其一切罷停矣。更以此意論理,嚴飭道臣,何如?上曰,儒疏亦不可全然勿施,軍丁事,分付道臣,量宜施行,諸邑目則盡爲罷停事,亦爲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上曰,嶺伯則姑無大同蠲減之請矣。湖南事,終如何乃便。寅明曰,多般思量,新捧中除減,是乃別恩也。名之以舊未捧而蕩滌,則此不過民人計料中事,必不以爲惠矣。廷濟曰,不然,必以壬子條蠲許,然後餘民同蒙其澤矣。上曰,民人等,亦知廟堂事矣。辛壬兩年,連爲蕩滌,則此習,或啓希覬之心矣。毋寧或新或舊,散出蠲免,然後希望之意絶矣,假使今年登熟,則壬子條指徵無處,亦可捧耶?儒臣及承宣旣陳所懷,憲臣亦陳所見。李壽海曰,廟堂欲以京畿謄錄用之,臣未知如何爲便,而但湖民之雞犬亦盡處,不可無別樣惠政。儻以壬子條許施,則非但僅存者感德,已死者,魂亦當感泣於地下矣。㝡基曰,臣俄者旣有所略陳,而但伏念癸丑條,猶是實結,而不爲徵捧,反徵於壬子條旣流旣絶之戶,則民必稱冤矣。命均曰,其中小小利害則有之,而大體則然矣。興陽則永爲蕩減,其餘六邑,則以之次之恩施之,何如?上曰,領相及原任大臣,皆聞知乎?命均曰,湖伯狀啓到來後,卽相聞知,或有可否,而奉朝賀李光佐,不爲可否,此人則本於此等廟謨,不開口矣。上曰,承宣書之。景輔操筆前伏。上口號曰,頃因湖伯之疏,已有備局覆啓,復因狀聞,亦有大臣稟定,而今觀道臣疏陳,顧思湖沿,不勝慘然。大抵昨年年事,以諸道狀啓觀之,三南之中,湖南似甚,湖南之中,沿海尤甚。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諸道各不同,邑各不同,亦不可異於他道,恝視哀我元元無告之類,而道臣目覩,雖此邑,登諸疏章,旣經覽也,則與親覩何異?興陽壬子條大同未捧,特爲蕩滌,其他六邑壬子條未捧大同,其在爲民之道,亦宜有同視之道,此則參以聞見,六邑中,今年又爲尤甚者,亦爲停捧,而令前已捧者,惠不在民,徒耗國穀,此則趁卽上送,而授此藩任,意非偶也。其所期待,不過誠信,今者疏陳,可謂體國憂民之誠,而近來外方道臣守令,推作舊逋,欲停欲減,乃成謬例,今者蕩減停捧者,名雖昨年,捧在今年,其實當年條,泛稱舊逋而請停,其欠誠實,未免俗套,監司趙顯命推考,以勵他道,景輔寫訖,讀一過。上曰,已當寒節,而日暖霧且多,今年亦必多傷人矣。卽今日氣,恰似八月間矣。命均曰,京畿民事,亦爲切悶矣。道臣狀請,依上年例,而此則決不可許矣。尤甚邑則減三分之一,之次邑則不爲擧論矣。領相之意以爲,尤甚邑,似當停捧,之次邑,減三之一,爲宜云矣。上曰,亦不可不適中磨鍊矣。命均曰,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狀啓以爲,差倭問情時,假別差玄尙老,不但問情稽緩漂,民之漂着日月,誤書以報,差倭伴從人名數,落漏不書,請令廟堂,稟處矣。罪狀如此,不可無懲治之道,自營門從重決棍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宋寅明曰,昨年朴師洙,以日本人蔘堅執不許入送事狀請,而事係重大,不爲回報矣。卽今東萊府bb使b鄭來周狀啓,又以是爲請矣。當初意思,則以爲不給人蔘,則渠輩必以爲悶,而減我銅鐵價子矣。到今思之,倭人素多好勝必不減下銅鐵之價,且禮段則不可無,而蔘價不下,則在彼實爲利竇,而近來漂風之船,頻頻報聞,此必潛商之往來者也。北邊潛商,方見生梗,而又啓南商一路,事尤可悶,彼若以人蔘事,少有悶色,仍其懇求之際,而快許之,似好矣。上曰,然矣。實爲無益,此事則朝廷若不知,然而使本府許之,以示其本府操切似好。寅明曰,上敎如此,問議于領相,自備局以此意,行關於萊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亦以爲,今年水旱風雹,西路大同,而其中肅川、永柔、安定、龍鐵等六邑,被災尤酷,卽今民事,萬分切至,身布身貢,決無準捧之勢,請於軍兵奴婢身布中,折半裁減,以爲安保之地云,而內奴婢身貢,則自前有裁減之例,今亦依例裁減,至於本道軍布,則乃一匹之役,而本無上納京司之事,令道臣量宜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寅明曰,卽今地部銀貨罄竭,或有勅聲及意外大事,則將不知爲計,念之寒心,聞關西伯,方別樣收拾。且甚節用,鳩聚財力甚多云,近來國用不足,關西銀錢,每每取用,關西亦難於酬應矣。今雖不可又令上送,而地部所掌泉流庫,在關西,爲巡營次知,銀貨之在泉流庫,以巡營視之,無甚異同。自地部言之,銀貨之在京在外,其爲緩急之需,則別無所異,自今關西每年秋捧,限一萬兩措備,會錄泉流庫,只以形止報地部之意,定式嚴飭,何如?此與上送有異,關西亦豈至支難耶?上曰,玆事似好,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關西一年秋捧,則各樣需用外,足可辦此,臣曾經西路時,以作銀儲置事,言于其時監司尹游,而聞近來銀貨不足,作銀甚艱云,未知卽今事勢如何,而今若逐年如此,則必有大益矣。廷濟曰,前日金東弼在度支時,臣以此爲言矣。國家經用垂絶,關西銀錢每每取來,關西則難於酬應,朝家則每令上送,如此之際,不無損傷於國體者,關西之泉流庫,卽戶曹外庫,而關西一年秋捧,其數不少,方伯之經秋捧者,多有別備銀貨之事,今聞權以鎭,方事簡約,且多收拾云。自今秋捧後爲始,一如戶判所達,置之泉流庫,則當爲地部緩急之用,所益大矣。上曰,然則定式施行,可也。寅明曰,然則自今年爲始乎?上曰,唯。{{*|出擧行條件}}寅明曰,近來國綱解弛,百事濫僞,雖以各司進排言之,實入之數,官員初不致察,一任下吏之濫報,有一箇容入,而以二十餘箇爲報者,地部經用,太半仍此爲尾閭之歸,朝家雖務節用,而此路不塞,則終無實效,此後則實入外近於過濫者,地部不徒裁減,擇其尤甚官員,入啓論罪,斷不饒貸,下吏則各別科罪事,定式嚴飭,何如?上曰,申飭是矣,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關西伯,以平壤城操停止事狀請,而以爲,本道被災之邑,民事渴悶,如此之歲,又行操鍊,則其爲民弊,亦甚不貲。請依海西例,姑爲權停,以除軍民之弊云,城操雖是重事,災邑饑民之往來勞費,亦甚可慮,依狀請姑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庚戌年寧陵行幸時,益平尉子孫調用事,下敎矣。新榜進士洪益三,卽其子孫云,故唱榜時招見,而聞其本家燒火,公主神位,權安斗屋云,雖在遠代,旣是不遷之位,而況近代公主,豈不有別乎?分付該曹,木綿米太間參酌題給,以示軫念顧恤之意,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聞首相以爲,偕來承旨掇還,則從當待少間出謝云,何以爲之?上曰,從當更爲批答矣。命均曰,吏判之私義不安,誠不異矣,而一向引入,事甚悶矣。上曰,過矣。近來銓地多事,故擇人而任之,小節何可拘礙耶?上年吏、兵判,亦相遞代,不必以此爲嫌,且當初落點,非偶然也。待下批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工判亦不出仕,刑判告病違牌,以備局堂上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凡事解弛,今番生進唱榜謝恩,俱致日晩,此後則,申飭四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比者朝儀不嚴,諸臣出入之際,全無趨蹌之節,甚是駭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思喆曰,生進巾服收議事,旣有成命,而卽今則放榜已過,事在不急,待明春收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李壽海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抄bb出b,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bb還b寢bb罪人b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承旨書之。景輔操筆而進。上口呼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典,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莩之慘,無異往歲,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精處設坍賜祭。{{*|出榻前下敎}}㝡基曰,以玉堂之闕欠,召對尙未爲之,事體駭然矣。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食。五更,月入畢。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掌令尹東源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李壽海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姑觀前頭,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李濟,右副承旨韓德全,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月食齋戒相値,而玉堂不備已久,在前如此之時,或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再度承批之後,若是撕捱,極涉汰過,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一體牌招。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加平郡守李益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趙明澤爲副應敎,吳瑗爲修撰,沈聖希爲獻納,韓顯謩爲執義,崔命相爲司諫,朴弼載爲正言,鄭亨復爲持平,宋敎明爲兵曹正郞,柳純章爲定州牧使,金箕錫爲加平郡守,李喆輔爲副校理,吳光憲爲掌令,洪好人爲左承旨,副司直李瑜、南泰慶付,訓鍊主簿秦應會單付。 ○兪彦通啓曰,今下中道近道上言四百三十張內,三百三十六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八張,疊呈二張,違格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紙破未踏啓字者五張,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知敦寧府事權{{!|𢢜|⿰忄業}},因縣道陳疏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已定奪,原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啓曰,臣於新命之下,情勢難安,不敢冒出,昨陳辭疏,略附微見,言雖草草,此亦出於願忠無隱之忱,及承聖批,辭旨未安。至以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支離過中爲敎,誨責備至,臣奉讀以還,不覺慙悚,而繼之以訝惑也。夫將兵之臣,國之重任,而君所以注意恃重者也。親幸講武,何等至重,而陣中節次,不成貌樣,駕前戎儀,擧多顚錯,已失按轡徐行之儀矣,擧措駭異,瞻聆驚怪,遂使臨閱之盛擧,曾不如一偏將之私操。噫,將臣之齊壇掌兵,旣有年矣,敎場鍊卒,亦已多矣。陣法軍儀,宜必熟講,而平常暇豫之時,御駕咫尺之地,其所失措,猶且如是,脫或有臨陣對敵之時,則尙可以指揮號令,折衝捍艱耶?輿人之論未已,宰臣之疏又出,則雖在閑司漫職,亦當畏縮自省,以竢公尟。況將臣自處之道,比他尤別,而宰疏所謂以主予敵,安危大關等語,其所論列,非比尋常,則爲將臣者,但當縮伏訟愆之不暇。若其軍兵犒饋,文廟動駕之時,雖不得不參,而臺避不收殺之前,無非將臣恭竢之日,則肆然投疏,自以爲元無所失,張皇費辭,縷縷自辨,雖其雜引兵書,曲爲譬解,其於畏人言存事體之道,不宜若是。臣之罷職之請,亶出於稍伸國體之意,而果如聖敎所云,則朝家施罰,雖有失宜,爲言官者,必將諉之以已有處分,而不思糾正,慮之以或涉支離,而不敢論斥矣,恐非朝廷之美事也。臺閣處置,實爲公論所關,而日昨處置,有咈公議,未厭物情,則其可袖手傍觀,終不一言乎?諸臺之當在落科,憲臣亦必知之,而特以事關將臣,有所顧藉,乃有此意外請出之擧,徒知將臣之庇護,不念臺體之嚴重。噫,狄靑、王德用,宋之名將,而歐陽修諸人,隨事輒論,略不顧貸,豈不以將臣事體,與庶僚有異,而責備之道,不害爲官師之規而然耶?臣竊恨憲臣之不能如古人之爲,竝與當遞之諸臺而出之,臣未知憲臣之意,其果以多臺之竝遞,有所持難,而乃爲苟且之擧措耶?苟可置之落科,則雖全數盡遞,只伸臺議而已,未聞拘於多臺,而强出其不當出之人也。臣之所以請遞者,蓋欲規警其壞損臺體之失,而亦出斟量之意矣。今此過中等敎,實是淺慮之所未到也。臣前日所遭,旣難冒居於臺次,今者所言,又未見信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十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例,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BChargg餓殍g之慘,無異往歲,而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設壇賜祭事,命下矣。東郊餓死人處賜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執事,令吏曹差送,而畿邑賜祭祭文,亦令藝文館撰出,急速下送,自本道淨處設壇,不卜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二更,月暈。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特平鄭亨復未肅拜,牌不進,李壽海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延豐縣監鄭羲河罷黜,而以其代,如或未署經人,則除署經下送爲請,除署經一款,非道臣所請之事,事體極涉未安,忠淸監司鄭彦燮,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左承旨洪好人,時在京畿積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沐浴呈辭單子,傳于李春躋曰,卽今朝廷乏人,此非沐浴之時,還給。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處置經宿,監察連日茶時,諫院許久闕啓,俱極未安。除在外外,兩司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洪重一受點。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李濟,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玉堂罷散人別單書入時,前修撰趙漢緯,方在罷職中,而曚不覺察,未免落漏,不勝惶恐。趙漢緯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對馬島新舊島主處致賀問慰事,渡海譯官堂上金顯門堂下李樟入送事,已爲啓下矣。卽接司譯院牒呈,則李樟有頉代,以朴春瑞差定云,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副司直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尹游,司憲府行大司憲宋成明,刑曹判書趙尙絅,司諫院行大司諫趙最壽,成均館行大司成洪鉉輔,弘文館行副提學李箕鎭,行副司直宋寅明,行副護軍閔應洙,禮曹參判趙明翼,竝爲差下,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夙嬰奇疾,發作無常,發輒至於頃刻危死者數矣。此是積年沈痼之症,而挽近以來,奔走勞悴,燥濕惟命,喪禍憂苦,精力頓衰,諸般症形,視前增劇,凜然有朝夕莫保之慮矣。向日春塘罷試之後,舊恙猝然更發,呼吸不通,語音艱澁,肢節不仁,作一僵屍,此際見擬考官,一日之內,三違召命,律以邦憲,宜被重譴,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誠以罪爲榮,頌祝聖恩,曾未幾何,敍命除旨,特地聯翩,臣是何人,蒙此異渥,惶霣感泣,罔知攸處。在臣分義道理,何敢一日稽謝,以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而念臣尙在人鬼關頭,痰飮閼結,喘響哮吼,氣短神昏,坐臥須人,戶闥之外,不能投足,此是醫人之所共悶而憂之者,束帶供仕,斷無其望矣。本曹事勢,一日爲急,如使臣之病狀,少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又何敢爲撕捱之計,於變通差出之下哉?至若情地之臲卼,惟是第二件事,而亦不得不附陳,以冀垂賜處分焉。臣自遭海伯朴師洙之醜詆,矢不入秋曹一步地,蓋彼雖容易加之,而在臣爲難洗之羞辱也。抗顔周行,尙覺赧然,其何可更入僨敗之地,復當重囚之議讞耶?雖以不拭唾之義,不欲呶呶較挈,而廉隅大防,則決不可放倒也,明矣。鐵壁之限,無望透過,咫尺之守,有難變改,況臣病情,如右所陳,旬月之內,決無趨承之勢,連有召命,而計沒祗肅,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俯諒病重實狀,亟許鐫免,使曹務毋滯,私分獲安,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末端引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韓德全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踪危而眷冞隆,罪積而罰猶逭,初承馹召於下邑譴補之中,再辱恩除於衆口噂{{!|𠴲|⿰口沓}}之際,聖造愈渥。臣情益蹙,跼高蹐厚,以感以惕,旣不得承命以趨,宜有以拜章一暴,而前因議藥設廳,後値親臨訊囚,文字陳列,極涉煩猥,遂不免無辭坐違,月前兼官之除,屢承催促之命,而轉動無路,卒亦譴罷,至今思之,惶恐無地。不自意,不一月而恩敍遽隆,除旨旋頒,華銜如故,庚牌在門,臣於是,一倍兢惶,實不知所以自措也。揆分揣義,敢不竭蹶承膺,而第於見職,萬萬不可冒進之勢,大臣已陳之矣,擧世皆知之矣。循例檢擬,已非所料,隨衆去就,尤無是理,況以承旨望事,一往一來,枝節層生,而操持愈力,睢盱轉甚,則臣兄之事,乃臣事,臣於此時,尤豈容冒沒?此則不待臣一二言,聖明亦必俯燭其實狀矣。抑臣之所甚惑者,逆案具存,聖敎昭揭,而欲諱其名,遂斥其榜,特因一時之私好惡,便汨千古之大是非,可謂無忌憚之,甚矣。前後言者,乃反切切於榜中人通塞,至於義理大關,則看作笆籬邊物,此臣之所未曉也。雖然旣被其無限齮齕,則不可以其言之無理,而自損廉隅,臣之死難承命,事理明甚,嚴召之下,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察臣懇辭之非飾,亟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快時議,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初更,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兪㝡基讀自民臣禮儀,止其有補焉。上曰,承宣讀之。韓德全讀自貢擧私議,止繼此而遂陳之。上曰,少退。二更初,復進。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上曰,上番讀之。榮國讀自讀大記,止以竢同志講而討焉。上曰,下番讀之。李鼎bb輔b讀自記孫覿事,止以示來者云。㝡基曰,學校貢擧議,此朱子慨世矯救之意也。蓋其時貢擧,專以文辭爲尙,故設此議,以深戒之,而以近來明經科言之,但主記誦,不講文義,此爲弊又甚於文詞矣。似聞平安道擧子輩,以諺文傳書四書三經,誦讀應擧,冒占科第者居多云,若此輩,將安用之,卽今講經科當頭,勿令專取記誦,必取曉解文義者似宜矣。上曰,然矣。㝡基曰,以此文觀之,當時士子輩,徒以讚頌時政爲務,此風誠可駭矣,而近來亦不無此等事矣。德全曰,玉堂所達誠然矣。臣自在鄕時聞之,臣僚章奏之間,此風尤甚。每以讚訟君德,張皇夸大爲事,竊不勝其慨然,而伏見邇來大小章奏,大率皆然,此非諂則面慢也。士風之委靡,有不可言矣。上曰,然矣。㝡基曰,臣曾於召對時,因文義略陳養士之方,而今仍此擧校gg學校g貢擧議之文,更有附陳焉。卽看館學下齋,盡以中庶輩居之,不令京華子弟居之,此事合有變通,而終未能焉,誠可慨然。且以玉山講義觀之,朱子不是朝廷差官,而師生之分,截然如此,近來學校,則掃地久矣,卽今大司成引入矣。然待其出仕,更以誘掖敎迪之意,申飭,何如?上曰,古之師生,其分嚴截,發言行事,諸生輻輳,非但爲師者異於今人,而亦可見士風之淳實矣,近來則首善之地,亦不能有是風矣。㝡基曰,此不暇論,至於侵辱師臣者,比比有之矣。德全曰,學校頹風,今已積有年矣,而以中間事言之,則閔鼎重爲大司成時,士風稍變矣。上曰,此後所講冊子懸吐乎?㝡基曰,今方懸吐矣,臣惶恐敢達。玉堂之牌不進,未有近來之甚者也。趙尙命無端撕捱,趙明謙,以兼官撕捱本職,臣亦累次以私語勉出,而今日又爲違牌,甚可怪也。上曰,王堂禁推,已至累次,而亦不見效,徒傷事體,故今日則不得已於罷職傳旨,踏下啓字,而玉堂不備,法講久未設行,自後牌不進之弊,自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德全曰,小臣有欲仰達矣。今日伏見備忘記,有曰,中華舊制,海東獨存,此可見尊周之誠,溢於言表,臣等不勝欽頌感歎之至,第伏念我國文字,每用彼人年號,誠可慨悶,議于大臣,此後則不用年號,何如?上曰,此則有所難矣。且以《朱子綱目》觀之,五胡亂華,猶必分註其年號,三國之時,亦雙書吳魏年號,卽今事,亦豈可容易變通耶?㝡基曰,誠如聖敎矣。臣伏聞,在昔孝廟時,故相臣金壽興,亦以此意建白,而孝廟嚴絶之矣。上曰,聖祖、聖考尊周之誠何如也,而猶莫之爲是,豈未遑而然耶?實有所不得已者存故耳。諸臣退出,更鼓已三下矣。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四更五更,月暈。 ○李濟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能麼兒堂上,能麼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今日亦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累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軍布捧上事,晝仕出去,而砲布,例於十月上納,故遠邑之來到等待,多有弊端。每每草記,亦涉煩瀆,此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今此文武科會試時,兩司八員,當爲進參,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正言朴弼載在外,大司諫趙最壽呈辭入啓,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司諫、獻納持平二員未bb差b,無以備員,在外臺官,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竝今姑改差,今日政差出。 ○傳于韓德全曰,明日晝講爲之。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差出之窠,至於九員之多,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趙迪命爲副應敎,趙明謙爲副修撰,李普赫爲戶曹參判,宋眞明爲大司成,申晩爲西學敎授,李喆輔爲中學敎授,吳瑗爲南學敎授,金尙翼爲東學敎授,申思永爲宗簿正,李廣道爲掌樂正,裵晉明爲校書校理,趙明翼爲大司憲,李光溥爲執義,南泰慶爲司諫,申晩爲獻納,李善行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翼、南泰齊爲持平,趙鎭世爲正言,徐宗燮爲大司諫,鄭東羽爲延豐縣監,朴師昌爲瑞興縣監,崔守約爲掌樂主簿,尹容爲星州牧使,洪鉉輔爲同義禁。 ○兵批政事,副護軍尹容、韓顯謩、尹東源、呂光憲、李益炡付,副司直尹陽來、洪鉉輔、趙最壽、宋成明付,副司果朴弼載付。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臺官之變通差出,專爲文武科會試監試官之不備,而新除授大司諫徐宗燮,獻納申晩俱在外,諫院監試官四員,將不得推移分進,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今姑改,其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海南前申慶瑞,咸安前郡守柳萬春,奉化前縣監申命蓍等,議啓公事,決杖放送事,判下矣。今此申慶瑞等,依例各決杖一百後,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黃海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定州前牧使鄭纘述,椒島前僉使宋奎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纘述時在任所,發遣府書吏拿來,宋奎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假注書洪重一,昨日稱病出去,今日不爲仕進,屢度催促,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不可不警責,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拿處。 ○假注書李聖bb檍b以首望受點。 ○李春躋啓曰,試官沈宅賢、南就明、朴師益、李廷濟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二品以上承牌,只是三員,無推移之員,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試官朴師益、李廷濟、南就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一所試官則可以備員,而二所則望中二員,或移拜臺諫,或巡將受點,承牌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一日三牌,雖傷事體,在前試官,則有三牌之例,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講經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及堂下中,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依前例,以堂上通融擬望,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而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李重震,前都事李箕獻,前校理尹得和,前持平宋徵啓,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重震、姜必愼、宋徵啓、尹得和、李箕獻、洪昌漢付。 ○兪彦通啓曰,試官望,不得以二望擬入事,曾有下敎,而卽者文武科試官,該曹以二望擬入,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院累度往復,而諉以無故人乏少,終不改入,日勢漸晩,不得已捧入,而當該禮曹、兵曹堂上,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尹汲爲獻納,閔應洙爲禮曹參判,鄭重器爲全羅都事,李潝爲應敎。 ○兵批,副護軍趙鎭禧,副司直徐宗燮、申晩付。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監試官將無以備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武科監試官,將無以備員,司諫、獻納罷職之代,及正言李載厚遞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更爲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政事。以李潝爲司諫,李廣道爲獻納,宋徵啓爲正言,朴弼模爲司僕僉正,尹陽來爲刑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以校理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牌招。 ○以吳彦胄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武科覆試兩所試官,嘉善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臣忝竊銓司,垂閱一望,塵露靡效,夙宵兢惶,不意今者,復承槐院副提調之命。噫,此何等極選,而略不難愼,加之於至無能之如臣,則玷辱甚矣。臣誠驚怪憫蹙,直欲循墻遁免,而不可得也。臣荒嬉散浪,少不能自力於文字,五六年來,鞍馬朱墨,益復放廢,書卷佔CChargg佔畢g,漠然若前生事,源渴流涸,顧其中則空無也。尋竿簡牘,十分抖擻,亦患其短拙不堪用,況念承文職事,討論辭命,一言得失,動有關係,以此蕪淺,夫豈有絲毫稱塞之望哉?竊人之財,猶謂之盜,盜玷名器,貽羞淸朝,臣雖不肖,不欲以身而冒此,毋論私分之萬萬不似,其在綜核之義,亦宜趁許鐫改,俾不歸譏於時政也。且於卽者政席,有昏謬之失,敢此首實而請譴焉。禮曹參判,本非緊窠,雖因宗伯之臣,送言差出,望筒入啓,具由微稟,例也,而公然闕漏,惶悚無地,亦可見憒憒不察之一端。顧今長官尙未應命,臣以當遞之人,苟然淟涊,代斲之誚,已不勝其汗顔,重以前後做錯,若是種種,豈可一日蹲仍,以爲公私之病也?玆敢疾聲哀籲,伏乞將臣本兼兩任,亟行罷免,以重名器,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陵君爟,武臣行副護軍柳萬增,以次進伏。上讀曾受音月冬末章訖。兪㝡基讀曾子問初板,自曾子問曰君薨,止第四板聽朝而入。上受讀未過一板,玉音已悽咽,乍斷乍續,時讀旋輟,殆不能成聲,侍臣等暗相流眄,無不凄然有戚容,讀纔訖。宋寅明起伏曰,小臣惶恐敢達矣。《禮記》中,此篇不必講矣,俄者竊伏聞玉聲低咽,臣等亦不禁下懷矣。古人於心所不忍處,亦有不强爲者,父歿而不忍讀其書,以手澤存也,母歿而不能飮盃棬,以口澤存也。此亦然矣,刪去似宜矣。上曰,向者亦已念此,實欲不知而過之矣,未及下敎矣。今日則《禮記》之講,此爲最初,豈意曾子問篇,已當次耶?知事旣以所不忍之說,請刪此篇,儒臣之意,何如?㝡基曰,古之王裒,不忍聞蓼莪詩,而門人爲廢其章,事則與此雖異,拔去此篇,似合當矣。吳瑗曰,此篇事,臣等於閤門外習講時,亦有相議,臣意亦與上番及知事之意,同矣。趙錫命曰,臣亦以特進官進參,而臣意亦以不講此篇,不害於禮也。寅明曰,不但不害於禮也,不講乃禮也。㝡基曰,自初板講時,玉音已不能成,將何忍終此篇乎?且廢此篇,與禮意聖孝,皆不相妨,且以繼述之道言之,不必係於此篇之講不講矣。上曰,諸臣之意皆然,則停此篇,講下篇,可也。此下文王世子篇,則入於今番改抄中乎?瑗曰,文王世子篇,亦在抄中,而今日旣已廢講,且未及習講,自明日爲始開講,何如?上曰,法講則待明日復設,而諸臣退出後,以召對爲之好矣。《禮記》所抄篇名,若有箚錄見在則上之。㝡基跪進之,上覽曰,此所抄爲幾許卷也?寅明曰,在外時計之,幾爲四五卷矣。上曰,然則所去者亦多矣。此等篇散在各卷乎?寅明曰,散在許多卷裏矣。㝡基曰,此下篇則未及懸吐,牌招玉堂,同議懸吐,何如?{{*|出榻前下敎}}上曰,唯。寅明曰,前者所製進四貼湯劑,今已進御乎?上曰,否。瑗曰,昨者李載厚引嫌而退,軍旅之事,臣未之學也,而伊日兩營戎儀,以聞見言之,景像果怪異矣。臺閣之體,宜卽糾擧,而訓將問備,出於睿裁,則引避多臺,固不宜置之立科,訓將張鵬翼,若欲援據陣法,有所自辨,當待收殺之後,而處置之前,徑先陳辭,亦爲非矣。臺諫宜有疏論,而第其元陣禁旅之抽棍追擊,做錯非細,李載厚疏中,指陳其時事狀,而獨提訓將,不論禁旅將領,殊極斑駁,旣以不言臺諫請出事,深非憲臣,已則反犯不言之科,臺閣言事之體,豈容苟且如此?請正言李載厚遞差。上曰,依啓。然儒臣之遣語,亦過深矣。李載厚則多事矣,欲以李壽海,置之落科,而略略攙及於本事,則何不可矣,而旣經問備之訓將,又爲費辭論斥,太支離矣。瑗曰,其所以單置訓將,不論禁將,斑駁則較然矣。㝡基曰,李載厚事,亦不過過於分數故耳。兪彦通曰,玉堂上下番,今纔備員,方始開講,而知事但有單員,至爲苟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判事,今當下敎,而金取魯事,尤爲過矣。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彦通曰,自前試官牌去來,每每犯夜,而今日文武科試官,又必如是矣。朝者以試官二望擬入事,請推該曹堂上,而頃有實病人,勿爲備擬之敎,故今番則別爲申飭,而望中多有老病之人,今日試官違牌犯夜之患,又將如前,極爲惶悶矣。上曰,該曹堂上從重推考,監試官犯夜之患,亦必有甚於前日矣。牌去來,本院當爲申飭,而諸試官牌去來齊到後,傳旨捧入,故每每遲滯,此後則隨其所到,卽捧傳旨以入,可也。{{*|出擧行條件}}彦通曰,禁府事可憫矣,判義禁金東弼,以實錄奉安事出去,同義禁朴乃貞則入番,吳光運則不爲肅拜,洪鉉輔則違牌矣。上曰,吳光運、洪鉉輔,竝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之。仍呼傳敎曰,吏判之再度承批之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已極未安。初授初任,予豈不思,而爲官擇人,奚拘小節?故於批旨,亦諭此意,而徒守固執,不推大體,其在分義,亦不可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彦通寫訖,讀一遍退伏,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復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㝡基讀《國朝寶鑑》中篇,自十三年講武,止以安其生。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冬氣煖如春,止其於京畿定爲三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榮國讀自上以晉山府院君河崙,止敢爾如此予必不宥。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鼎輔讀自視事便殿,止書雲觀毋得更言。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時更鼓初鳴,二更初,命復入,諸臣進伏。上曰,平州似是平山也。瑗曰,似然矣。上曰,此十四板第六行,君爲臣獨無服者,乃聖祖所疑難,而其義尙未可知也。德全曰,凡服,皆有往來相服之道,而君爲臣獨無服者,人君絶旁期,雖天屬之親,非尊同則自期以下,皆絶而不服,故君爲臣,固無服制之可論,而若言其恩義之重,則何異於父子骨肉之親乎?聖祖聖學高明,至以君爲臣,豈獨無恩爲敎,爲當日臣子者,其感激欽服,當如何也?此所以君臣之間,情義無間,能做至治者也。上曰,以金汝知所達觀之,初欲從俗行之,而終曰,上以正道問臣,當以正道對者,可謂質實矣。然猶不能盡解聖敎之意,此蓋前朝崇尙異敎之餘習,至國初猶存矣。瑗曰,國初猶有崇佛之風,自儒賢輩出,此風始革矣。㝡基曰,此板此段可觀也。聖祖謂代言韓尙德曰,刑房之任甚重,又嘗聞顧謂趙英曰,此吾寶臣也。祖宗朝愛待群下,實如家人父子之間矣。且以刑獄重事,故每於該房,別加顧問矣。上顧謂德全曰,古者該房承旨,專管本房之事,故聖祖下敎如此,卽今入侍承宣,亦該房也。近來刑獄公事,最爲紊亂,禁府則不至太甚,而刑曹多有差謬,外方尤甚。承宣旣爲該房,自今以後,別爲惕念,凡於刑獄議讞之際,隨所見精加覈正,無或如前泛忽,可也。政院之亦置律官,本有其意,而近來則只有其名,而少無所益矣。德全曰,臣自待罪刑房,雖殺獄推案,無不遍覽後入啓,而別無可以違覈之處,故循例捧入,而下敎至此,當倍加着念矣。第伏見日記中列聖朝刑獄公事,入啓後,時時拈出其違謬處,使之更爲問啓,故有司之臣,無不警惕畏懼,自上非但戒飭群下而止,於此等處,深留聖意,如有差違未當之處,特爲誨責,則在該曹奉行之道,必畏戢而有效矣。上曰,如有差失,該房雖爲論罪,可矣。{{*|抄出擧行條件}}德全曰,近來事事,皆歸文具,以推考言之,在前則必自憲府發緘,受其緘答,然後考律勘斷矣。一自中間,行公推考之規出,而古例盡廢,推考傳旨積於憲府,而初無發緘之事,作一休紙,故只有推考之名而已。事甚無實,今若一用古法,則誰有不遵行者,如牌不進推考,則一日或至二三,難於一一受緘,自歸於置之,自今爲始,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則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一切施行,稍復古法,何如?上曰,此誠如承宣所達矣。然儻欲行此,則耳目之臣,尤有所難堪矣。行公推考之法,其意固好,不然則朝廷將無行公之人矣。至於推考,則前日亦以依例緘答之意定式矣。德全曰,旣有前日定奪,以此意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申飭施行,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凡官必須久任,方可責成,至於刑官,尤緊重,而近來朝士之習,不欲久居一官,刑官尤所苦避,遞易旣頻數,則何由究知獄情訟案乎?凡事專憑吏人、律官之口,若不痛革數遞之弊,雖欲申飭,終無效矣。上曰,俗諺稱熟鹿皮大典者,政近來刑獄案之謂也。瑗曰,第十六板,太宗言人君之過,不過聲色貨利,甘酒嗜飮,峻宇雕墻,今殿下未嘗有一於此矣。然而臨御九年,國勢漸衰,世道如此,殿下於此,可不反思其所以然乎?人君必須剛大奮發,可以有爲,而竊觀今日殿下之志,實有漸不如初之歎,殿下淵涓濩蠖之中,亦必有慨然感奮之時矣。因此志而持守毋失,常自點檢曰,某事,我志昔則如此,而今不能如其志,某事,昔則欲如此,而今亦不能然,惕然警發,毋負初志,雖人心世道,有不如我心者,勿以消沮,奮然力行,必期於有實效,追蹤古先喆王,開太平萬世之業,殿下責也,殿下事也。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乎?殿下於人君失德,無一於此,而治效如此,豈不沓沓乎?上曰,儒臣所達,最爲切實,當各別留念矣。儒臣所謂無不可爲之時者,其言好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上曰,十六板七行,冬暖如春之說有之矣。近來尤甚,卽今日氣,不啻如春而已。予自入冬以來,每見日暖,心實不寧矣。瑗曰,柳廷顯,以日謹一日,親決萬機,爲謹天戒之道矣。顧殿下遇災修省,亦必奮發大志,以日新一日爲心焉。上曰,柳廷顯之言,誠切要矣。德全曰,自上纔講月令篇矣。冬令若不能斂藏天地之氣,或至於發洩,則必有某事某事應之,朱子亦以嗣歲之憂爲言,蓋陽氣藏之深則發之厚,不能翕聚,則不能發達,其應爲春多凄風,夏多伏陰,因來凶荒癘疫之災,卽今冬暖如此,深爲可慮矣。且伏念聖祖所謂予無聲色貨利嗜甘峻雕等失德,未知致災之由者,此聖祖必是潛自點檢身心,眞箇無些欠闕,故有此下敎,而警戒之意猶切。殿下若於此數者,或未能如聖祖之純然無疵,不幸而有彷彿於此,則天災之來,必從此未盡處而降,豈不懼哉?伏願聖明,密切反省,必於聲色之類,能如聖祖之脫灑,是臣之望也。瑗曰,十九板,太宗視事便殿,語及災異曰,比見災異,欲修政事,未知某事當行,某事當止,凡修省之道,必今日行一善政,明日祛一弊政,方可謂修省,太宗朝修省之切實如此,殿下所宜法也。太宗又以廣求至論,而未有昌言讜議爲歎,昌言讜議之不聞,未有如近日,此殿下所宜自反處也。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凡言議之逆于殿下之心者,雖係黨論,惟當以道理反求而已。至於論君德闕失,雖或過中,當優容假借,求之於道,聽言之道,不可先設成心,必須虛心而聽之,合於道者用之,不合於道者舍之而已。古有郢書燕燭之說矣,郢人擧燭之說,不過謬錯,燕相聽之,而擧人才燭幽隱,終成燕國之治,凡進言者之心雖非而其言是,則唯當採用之而已。近來巽軟成風,而自上果能虛心聽納,則必有風草之化矣。願殿下深留意於此以開言路焉。上曰,儒臣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陳遜志逆志等說,誠切要於今日矣。殿下聖學淹熟,洞覽今古,其於歷代治亂安危之際,想皆諳悉矣。中葉以下,昇平旣久,則綱紀蕩殘,百度廢弛,凜凜然日趨於陵夷,當此之時,若無明君哲辟,出而有爲,則便至危亡而後已。幸有賢君,奮然自勵,整頓綱維,挽回積衰之運,則亦能撑拄支梧,更延國脈,卽今我國貌樣,亦可謂至於無可奈何之境矣。然殿下一心,若能堅定,必以起衰興替爲意,則豈無其道,所患者,聖心之不欲有爲耳。瑗曰,臣等魯莽,忝備講員,晝夜思量,所欲言者弸中,而咫尺威顔,僅吐其什百之一,殿下若又泛然聽過,則願忠之志,何以自效乎?臣等之言,雖甚粗淺,殿下若於入宮中後,追思深念,則豈無螢爝之補乎?上曰,當留念矣。德全曰,玉堂所達儘好矣。臣於再昨召對,猥陳朝廷風習日壞,諛佞無愧之意矣,小臣惶恐敢白。此非但群下之罪,竊恐殿下有以導之也。伏想殿下之心,聞讚揚之言之時,有些喜意,聞讜直之言之時,有些不喜,底心根株,莊在於心曲,故群下妄相窺測,至於風俗頹敗,莫可收拾之境。古語曰,不從其令,而從其意,此政殿下之自反處也。自今以後,必以求諸道求諸非道,爲心如何?上曰,承宣之言切實矣。瑗曰,第二十二板,太宗曰,每遇水旱上下,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太宗憂勤如此,豈是强爲修省?而猶恐其未實,故聖敎自如此,此殿下所宜體念也。向來閱武時,風雹之災非常,臣時在外,歸後聞筵臣之言,殿下警惕戒懼,遇災倍切云,固知其間不久,殿下之心豈容少弛,而人情久則易怠。儻殿下因此戒懼之心,接續做去,剛大奮發,振刷政敎,新一代之耳目,則挽回衰運,丕變民風,是誠在殿下,轉災爲祥,正謂此也。上曰,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在聖朝,固似自謙,而實心修省,此亦可見,今日眞不免勉强修省矣。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太宗下敎中,同心戒懼,以致和氣云者,殿下須體念焉。夫天地交謂之泰,天地不交謂之否,自古未有上下心志不孚,而能成國事者也。殿下非不欲追誠接下,而竊觀今日上下之情志,未可謂融洽也。下有所欲言,常懷趑趄,或恐見忤,上之於下,亦未有委任聽信之實,此固臣下不肖之罪,而殿下亦豈可不反省耶?殿下唯當盡在我之心而已,豈可曰臣下無狀,我何用推誠乎?殿下若能推誠,臣下豈敢不盡心乎?爲國之道,必須君臣情志,互相孚洽,如一身血脈,流通於四肢,然後吉祥善事,擧萃於國,而外至之患,不足憂也。亦猶榮衛周洽,而客邪不能侵矣,願殿下惟以推誠信去疑阻爲務,使上下情志,無阻隔之憂焉,上曰,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朱子亦以丹田氣海爲喩,君臣之間,要須情志相孚,一體相須矣,此言誠有理矣。㝡基曰,金承霔,乃太宗朝賢宰也。蓋以禱雨必得,故賜名云,而今世未見如此人,實爲慨然矣。瑗曰,臣歷觀古文,一代規模,必本於立國之初,禮樂文物,雖似未備,而元氣渾厚,中葉以後,文治畢備,而衰索轉甚,此則歷代大同矣。上曰,元氣之說誠然,而後世必至文勝矣。瑗曰,殿下每以去文務實自勉,而臣愚死罪,終不敢謂有其效也。上曰,家世業武之敎好矣。㝡基曰,下敎則雖以業武爲辭,而好文,實莫如我太宗,故能創業垂統,以啓我世宗文明之治,此亦聖人自謙之意也。德全曰,太祖以武功開創大業,而自在潛邸,已有偃修之意,太宗勤於課學,睿文日長,太宗登第之日,太祖謝恩闕庭,感激流涕,太宗爲前朝提學,太祖喜甚。至令傍人讀宦敎者三四次,太祖聖念所存如此,故其後世宗,卽開休明之化,列聖纘承,享此三百年文治。創業之初,規模制度,便爲子孫所仰法如此,然非但創業之君爲然,凡人君之所爲,皆後嗣王模範,殿下亦須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常思貽法於子孫,敬畏謹愼,無有過失爲宜矣。上曰,業武之敎極好矣。於此等事,少無諱惡之意,聖意之誠實,良可歆歎矣。㝡基曰,臣因此文義,敢有仰達矣,堤堰一款,民國所重,而國朝以來,著爲令甲者,蓋爲儲水蒙利故也。近間三南堤堰,處處廢棄,至如金堤堤堰,甲於三南,而不但不爲修築,民或有作畓起耕之弊,尙何望備旱乾而蒙厚利哉?臣之愚意,宜令堤堰司,各別申飭,趁此農隙之時,另加修築,而雖或有煩民力,似不可已也。上曰,凶荒之餘,動民難矣。且曾令廟堂,申飭,而亦未見實效矣,然所達是矣。更爲申飭之意,分付廟堂,可也。瑗曰,願殿下凡於當行之事,毋曰此事無實效,不須行也,此事終歸文具,無所益也。便以此自沮,必須實心做去,期於不爲文具,而必有實效焉。上曰,王庥孽子事,似非聖祖本意也。德全曰,夷滅王氏子孫,乃鄭道傳等所爲,非出於太祖之意也,此所謂一二大臣,卽指道傳等也。旣滅王氏之後,太祖卽命多寫佛經,爲王氏薦冥福,此事見於權近文集,此雖出於前朝崇尙異敎之餘,而其至誠惻怛之意,藹然可見矣。瑗曰,二十七板,令政院每夜點檢宦官事,可見祖宗朝宮府一體之治,與周官酒醬屬之太宰,相近矣。今雖未易行舊制,其檢束宦寺之道,不可不留心矣。上曰,然。上曰,二十版所言宗廟之從間道往,未可知也。德全曰,嘗考日記,雖未的知何朝,而欲從宗廟後狹門動駕,以多傷宗廟後苑樹木,開道不便而還寢,以此推之,則國初必有從簡便,而間道動駕之時,故聖祖亦有此下敎矣。上曰,景福宮宗廟,則無有間道,未知太宗朝,已有此昌慶宮耶?德全曰,鄭道傳之言,以壽進坊爲兩宮之間,則似於開國之初,竝建此宮矣。上曰,予嘗聞明政殿,最先立云矣。德全曰,此則恐未然。壬申歲開國,甲戌定都漢師,卽建景福宮,使鄭道傳,作殿號門名,如景福等號,皆道傳之所作,則景福似先建矣。㝡基曰,觀此段下敎,太宗以至誠憂旱矣。臣嘗觀野史,太宗嘗於五月十一日,以身禱雨,卽得大霈,其後每年是日必雨,故人以爲太宗雨,至今傳說,而但於壬辰不雨云矣。瑗曰,肅廟嘗於臣父賜詩,而亦有十一日下雨之辭矣。上曰,然。上曰,承旨書傳敎。德全進伏書之,乃諭全羅道臣傳敎也。寫訖,檢討官欲辭退,上曰,少留。諸臣還伏待命。德全曰,頃於獻陵行幸時,有驪興府院君子孫調用之命矣。今聞其奉祀孫閔洙觀見在,而貧困無依,寄託於他人家,文度公家廟,隨在寓所云,誠可矜惻矣。上曰,祭祀之節,亦必廢矣。德全曰,祭物則自國家賜給,故僅免廢祭矣。上曰,分付該曹,卽爲調用,可也。俄見中使捧盤而來,置之諸臣座前,魚果滿盤。上曰,此不是夜對宣醞之例也。入侍諸臣中,必有有父母者,各歸以供,上番玉堂,下番翰林,則頃因病親呈辭,知有老親,而下番玉堂,亦有母耶?瑗曰,臣但有偏母在耳。上曰,承宣,何如?德全曰,臣俱無父母矣。上曰,注書,何如?慶承對曰,臣亦不祿,父母俱無矣。上番翰林,何如?榮國對曰,臣亦無父母矣。上曰,此不以物也。卽今侍臣中,或有有父母,持此歸者,或有無父母,不持歸者,其不持歸者之心,當如何也?玉音因凄咽,承旨及注書、上翰林,抑首掩泣而已。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頃有姑觀前頭進御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今禮曹,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判書申思喆,以實錄奉安事,江華地出去,參判閔應洙未肅拜,參議金龍慶在外,時無行公之員。參判閔應洙,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領議政沈壽賢,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守禦使申思喆,以知春秋實錄奉安事,今方出往于江華府,而勢將屢日經宿,所受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修撰兪㝡基,以入直玉堂,試所進去,他無備員入侍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邊司薦望江華留守,李匡德、徐宗燮、金尙奎。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時在慶尙道義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趙明謙,自郊外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文臣朔試射,當爲設行,而訓鍊院、慕華館式年武科會試,今方設場,他無可合處所,依例移設於禁衛營、南別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九日,私婢次禮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精五,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宣惠廳言啓曰,上年因歉荒,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旣已裁減矣。慘凶大賑之餘,京外舊儲,十分罄竭,而今年又成穴農,公家歲入,如前減縮,實無前頭支過之勢,三南營官需,仍前竝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司憲府掌令李善行,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兪彦通啓曰,副修撰趙明謙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領議政同爲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鄭爾柱以次進伏。沈壽賢進問曰,臣累日不能入侍,聖候近來,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則近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去夜則想以試官違牌,專失寢睡矣。上曰,猶異於初料,三更前了當矣。命均曰,湯劑何以停止也?上曰,時或氣似煩渴,故止之矣,卽今則欲更服之矣。命均曰,當初停進,慮其或過乎?上曰,不無其慮,而且服丸劑故止之矣。壽賢曰,受灸後其有效乎?咳嗽之節,何如?上曰,當寒而不加,似是其效也。命均曰,作痂處,近則,何如?上曰,尙一樣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不必諸醫俱入。但使首醫診視,可也。顧謂壽賢曰,卿之衰老,予非不知,而予意旣悉於前批,想卿亦已知矣。卿於積悴之餘,宜欲少休,而廟謨可憫矣,故是用敦迫矣。觀頃日箚子後,爲安卿心,轍還偕來,而今見謝恩,予心少慰矣。此後則勿更過辭,參決機務,予亦不必以筋力使卿耳。壽賢曰,小臣衰朽之狀,殿下之所常洞燭,而不但筋力難强,本來痰病,當寒苦劇,不可望其復起爲人,故敢將懇迫之情,屢瀆宸聽,以冀體下之德,而不惟靳允,至遣知申持守,則分義道理,萬萬惶悚,故頃以待少間謝恩之意陳箚矣。卽今筋力,亦豈有一分可强之望哉?臣之在外時,僚席或相來見,熟知病狀,而以同席之故,不敢爲臣陳白,重臣則事體所關,亦不敢進言,復何望國家體念之恩耶?威命不可積逋,恩禮不可屑越,故强死趨朝,而顧臣見帶之職,乃是摠百揆之任也。已不能奔走職事,以盡其責,而復何能董率百揆也?上曰,卿之前後所懇,豈謂圖便哉?曾當庚戌再入之時,筋力已非前日,今去庚戌,又過數三年,衰敗之形,非不愍然,而第其筋力,尙可謂躩踖矣,且予意非望其筋力奔走也。大小次對,雖未能每每進參,時參機務,亦不必大段勞悴矣。且於重卜之初,期卿以十年,卽今則雖不可以筋力奔走望卿,而決無捨卿之意矣。卿亦思之,原任大臣中,誰可復任?崔奉朝賀,則頃聞左揆之言,決難任以事,兩奉朝賀,則事勢怪怪,有不能如意者,但有三判府事,而亦不可委以時任。卿亦思之,黃耉老成,誰代卿者?情勢所迫,雖或有慨然於予,而以此思量,則予心亦可知得矣。壽賢曰,小臣之所憫迫者,非特私情,顧今朝廷貌樣,怠忽成風,儻使如臣之不能奔走盡職者,置之具瞻之地,則在我者旣未盡矣,其何能摠察他人耶?此一款尤極惶懍矣。醫官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沈靜不數,而比向時,頗帶不足之氣矣。上曰,先知湯劑之停進,故所見然耶?聖徵曰,更使金應三、金必祐診察,何如?上曰,何必更診耶?應三、必祐分兩邊入診,退伏曰,右三衛不如向日入診時矣。命均曰,水剌口味則無減於前乎?上曰,無減而氣或煩渴,若此之時,强進湯劑則少愈,此意是灸熱也。命均顧謂醫官曰,然則湯劑依前更進乎?壽賢曰,閭閻之人,以爲灸中腕gg中脘g,則食飮倍加云,聖躬或有然乎?上曰,予則自幼食量素少,中脘之灸,雖以百壯爲算,必不能加湌矣。壽賢曰,臣少時則善啖,食常兼人之食矣,五六十後則大減,而氣力不以食少有害,卽今則朝夕之供,全不入口,而亦不大段有害矣。命均曰,水剌常患厭進,而且伏聞平時無他進御之物,尤可憫矣。上曰,平時何物可進乎?如麪則素不嗜,時時所進者,駝酪也。然前以方煖者進御,反不如旣冷而重煖者矣。壽賢曰,臣亦得服,而重煖之後,則味不如初,若密密封置,則雖久不甚冷,味亦不變,勝於重煖者矣。上曰,予素不察飮食之節矣,中蒸去冷,則似與新製時無異矣。李春躋曰,然則今後則少待日晩製入乎?上曰,其進御或午或夜,本無定時,何能適其時耶?聖徵曰,感氣則近來,若何?上曰,如常。聖徵曰,脈度重緩無滑,大體則似有差勝,而自前日寒時,則氣候或加不平,通前後所進御湯劑,幾至四十貼矣。此後則當議加減,而加入之材,改以他材,何如?上曰,膈間之氣近則少愈,此意者中脘之效,而中心常有不足之氣矣。應三曰,日氣儻寒,外氣可慮,似當以六君子湯兼進,而權聖徵則欲更加加入,議定,何如?上曰,聖徵則欲去白芍耳。聖徵曰,否也。當冬故欲更加耳。應三曰,今聞首醫之言,欲以丑砂加入矣。上曰,前服藥,亦入丑砂矣。命均曰,六君子湯入之,而時進藥,則丑砂不入矣。聖徵曰,聖候常帶不足之氣,此實悶慮矣,丸劑則連爲進御,而補中湯似不可已也。但或慮太過,其在愼重之道,姑不可輕議,六君子湯則最爲平順,進御,何如?旣號以君子,則曷嘗有偏重之患,而第以白芍微炒,當歸各一錢加入,似宜矣。壽煃曰,六君子湯連爲進御,不爲無效,無他可議之藥,而但藥之分數難適,或慮太燥,權聖徵之言,蓋爲是也。上曰,壽煃之言,意在歸、芍矣。聖徵曰,壽煃之言,好矣,此劑不爲無效,而但不無燥意思,加入歸、芍則乃八味湯也。歸、芍之說,不謀而同,丑砂則姑停之,以此議定,何如?上曰,初欲加入丑砂,何意也?聖徵曰,丑砂大益開胃之劑,故欲加入矣。若加以歸、芍,則此是氣血兼補之劑,最好矣,丑砂不必加入矣。上曰,古方有是否?聖徵對曰,萬病回春,有此方矣。壽賢曰,六君子湯加入,好矣,置本方名而無所改矣。上曰,前頭必有加減,而姑以加入六君子名之,可也。命均曰,五貼劑入乎?上曰,五貼製進。{{*|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供上所入,無適味之饌,誠可憫矣,生雉則,何如?上曰,生雉則進御,而生鮮則以服藥之故,味腥不堪矣。命均曰,供上生雉,本來無味。關東有膏雉,其味自別,知委封進,如何?上曰,前者亦已進御,無甚異同,且封進之際,擾民必多,勿爲之,可也。曾聞宣、郭米,甲於我國,而進御則無別樣味,膏雉亦必然,安能勝於他雉耶?上曰,試官事,誠寒心矣。俱爲三牌不進矣。命均曰,事甚駭異矣。但其中李廷濟,則以母病呈辭到院云,此則不無分揀,而亦豈能無罪耶?李春躋曰,南就明則家在城外,三牌,未及出門而門閉,李廷濟則九耋老母之病方重,陳疏到院,重臣親病之疏,宜卽捧入,而昨日則試官只備二望,而承牌者絶少,推移不得,未免退却矣。上曰,情理雖如此,初旣擬入,至於三達,其在事體,不可置之,而毋論二人之中,亦難異同,一倂罷職,可也。{{*|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李廷濟之有九十歲老母,同朝之所共知,昔者富弼,亦於試院中遭母喪,其後終身不入試院。李廷濟之以親病爲辭,誠不異也。然豈容無訓乎?上曰,鄭東後又入於試官望中,此人則予已聞名,久矣,年必多矣。春躋曰,七十則已逾矣。命均曰,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以爲,對馬新島主承襲後,圖書改請差倭出來時,例有差送接慰官及差備譯官之規,故請其預爲差送矣。分付該曹,依例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然接慰官每多遞易,趁不下去,事體不當矣。命均曰,當以無故人差出之意,申飭該曹矣。上曰,唯。日本與我國,爲隣好之國,彼雖詐僞,我則當修交隣之義,以盡在我之道而已。聞卽今倭人來待,而飢困滋甚,惟願其速決而去云,事甚駭然矣。命均曰,明日乃次對,而備局堂上,無行公之員,訓將則以臺啓引入,朴文秀則本病有加,李廷濟則罷職,宋眞明則數日後當入來,沈珙則身病方在死生中,金在魯尙不行公,金取魯、趙尙絅竝引入不出,明日次對,無一無故之員,事甚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如此而何以爲國?吏判開釋之後,昨又三牌不進,此誠過矣。工判旣伸廉義,水曹閑任,何若是撕捱,秋判則以鐵壁爲言,此必以朴師洙之疏爲嫌,而亦太過矣。朴師洙千金子之說,初甚率着,然豈以此過爲撕捱耶?命均曰,金在魯則自劃以爲,雖受罪斷,不行公云矣。上曰,吏判素有固執矣。然予亦有固執,不可許遞矣。壽賢曰,今若以辭免許遞,則朝廷豈有行公之員乎?上曰,當初落點,料量已審,爲國擇人,豈拘小節耶?初非無心落點矣。壽賢曰,以決不可遞之意,更爲下敎似宜矣。上曰,訓將事,臺論可謂收殺乎?壽賢曰,訓將事,臣於其時,雖未目睹,而略聞其時事狀,則元非訓將自主做錯之事,若以主將之故,有所歸咎,則此不過重推警責而止耳。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上曰,先朝陵幸時,以擧鞭事,挾輦軍至於登壇,其時大將申汝哲,至於拿入,因有按律之啓,然汝哲不敢以此引嫌,卽爲行公。今日擧措,與此稍異,當初臺諫之無言,雖似泄泄,旣已重推,則李載厚之到今追論,豈不太過乎?壽賢曰,今番事,初非主將之過,而設或有做錯之失,旣已重推之後,又復追論,終涉太過,且將臣事體自別,何可輕遞,各別督出,宜矣。上曰,左揆之意,何如?命均曰,臣亦於其翌日,以此事請推,而意以爲,爲臺諫則宜有一番言之,而若以此成罪,則誠爲重大,不過一時推考警責,而到今李載厚之追論,未免太過矣。但諸臺未處之前,先自疏辨,殊涉徑先,政院捧入,亦爲誤着。然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今則已爲出場,牌招察任似宜矣。春躋曰,訓將以此引嫌,捕廳合坐,尙不爲之,京兆事務,亦爲久廢,以本職牌招乎?壽賢曰,將臣事體,與吏判有異,若以大將牌招,則自當惶恐承命矣。上曰,玉堂處置,亦有別般措語,而臺言若謂收殺,則牌招無妨乎?予於頃日,雖下可奬不可罰之敎,而以訓將言之,不待處置,徑先陳疏,其自處則非矣。從重推考,而將任則不可久曠,以大將牌招,可也。壽賢曰,吏判亦爲推考牌招乎?上曰,吏判金在魯,工判金取魯,刑判趙尙絅,與訓將一倂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朝臣受由,爲弊,甚矣。然向者沈宅賢,以沐浴呈辭者,其實則有他私義切迫者,而不敢以私情請告,託於沐浴矣。蓋其免喪後,初期在邇,而其子又參新榜進士科,故欲同往其父母墳,惶悚不敢直陳云矣。上曰,果以沐浴呈辭,而此非沐浴之時,故不許矣。且近來朝士下鄕,每不上來,此爲難矣。壽賢曰,此則非不欲還之計也。上曰,當初若不知而踏啓字,則寧好矣,而旣知其所以然而復許之,則事體不可矣。雖科後,當復往來耶?壽賢曰,必欲一往矣。春躋曰,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更爲牌招乎?上曰,然。{{*|出榻前下敎}}上曰,國事寒心矣。法講纔開,旋又中輟,誠甚駭然矣。命均曰,知事尹游,則不久當入來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與具聖益,以上下番入直矣。具聖益以親病呈辭,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身病猝重,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俱以武二所試官進去,他無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副摠管具聖益入直矣。以親病呈辭出去,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以武二所試官進去,無他替直之員,令本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事,允下矣。都摠管長溪君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昨日特敎之下,又不應命,事體殊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式年武科覆試兩所開場相値,差備官勢難推移,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前面篆字書寫官右承旨李聖龍,旣已書出,睿覽後下送入刻次,先爲捧入,而後面楷字書寫官行副司直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石刻字之役最急。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因禮曹草記,莊陵碑石後面楷字書寫官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刻之役最急,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尹淳卽速上來,及期書進之意,下諭,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素患疝症,自再昨冒寒處冷之後,猝然發作,來到試所,一倍越添,昏昏不省,有難參試,莫重國試,將不得備員,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病勢猝重,有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家在城外,城門垂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將臣事體自別,雖有難安情勢,例不敢違牌,而訓鍊大將張鵬翼,昨日特招之下,胥命於闕外,終不應命,其在分義道理,極涉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依允。將臣事體,決不若是,勿待命事,分付,更卽牌招察任。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暈上有冠。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乃捧入,而莫重試所開場之後,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十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入侍。吳瑗進讀,自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止文王之爲世子也訖。上讀新受音釋訖。上曰,《禮記》音吐,或有曲處矣。尹游曰,音吐之不爲平順者,講官變讀不妨矣。上曰,輪對武臣之坐次,似不如彼矣。堂上武臣則當在於承旨之列,而嘉善則宜在於特進之列矣。蓋李廷彬以嘉善入侍,坐次在於參贊之列,故上敎如此。吳瑗曰,此篇,多記古者敎世子之法,而以文、武之爲世子者,記于篇首,仍示成王幼時周公輔導之事,俾後世師法也。上曰,然矣。日昨停曾子問之講,而今講此篇,尤切感慕。昔子路爲楚相,有曰,雖欲爲親負米百里,烏可得乎?予方奉歡東朝,而觀諸此篇,雖欲爲此,亦何可得乎?玉音悽咽,入侍諸臣,莫不感泣。吳瑗曰,日昨講曾子問,玉聲悲咽,遂停其篇,臣固感涕,而今又承此敎,聖懷安得不如此乎?臣實感動矣。此書所記,固不過問寢視膳之節,而文、武之至孝,亦可見矣。然帝王之孝,固不止此,孔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又曰武王其達孝矣乎,文王以武王爲子,付托得人,可謂無憂矣,武王以文王爲父,繼志述事,所以爲達孝也。惟我肅考遺大投艱于殿下,而殿下受之,必須繼其志述其事,挽回衰運,開太平之業,方可謂達孝矣。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然此篇旨義,終不歇後,治平之道,修齊爲本,達孝之道,亦自灑掃應對之節爲始矣。上曰,小註御諱字,不爲付標,此則玉堂不察而然矣。瑗曰,未及詳審,惶恐無地矣。上曰,不敢有加云者,有深意耶?趙明謙曰,此是至矣盡矣之意,似無別般意義矣。上曰,所達好矣。明謙曰,自古聖王,孰非達孝,而孔子以舜爲大孝者,父頑母嚚,而烝烝乂不格姦者,以舜之至誠大孝也。《思傳》十九章,以武王爲達孝者,以爲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宗廟享之,功光祖宗也,子孫保之,業垂後昆也。此武王所以爲達孝也。以今日言之,殿下爲治之道,上法祖宗,則可以爲達孝矣。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也。上曰,旬有二日乃間者,文義似有意味矣。朴乃貞曰,直觀其文理,好矣,似無他意矣,而不敢有加一節,文意,儒臣雖已仰達,然其外似有他意矣。尹游曰,文王之爲世子也,事王季以至孝,極盡無間,則武王之事文王,設有可加之道,不敢有加於文王之事王季之時也,似是此意存於其中也。明謙曰,此段文意,自外有所講確,而過中之孝,則聖人不許焉,日三朝視膳問安,至矣盡矣。武王之事文王,有加於此則過矣,豈爲時中之孝乎?上曰,至矣盡矣之言,儒臣所見,可矣,而其餘則思之過矣。上曰,夢與九齡,嘗以爲疑矣,見其小註,亦似有理,儒臣各陳所見。明謙曰,古或有至誠感天之事,以武王之至孝,亦豈無感天之道乎?以天人九齡之象言之,似有錫福之理,而事涉荒昧,不可必謂之有是事,歸之不經,宜矣。瑗曰,疏家謂文王以憂勤臧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此語亦不襯着,年之脩短,豈容人爲,終近於不經矣。乃貞曰,以河東李氏註,觀之,武王得此夢,文王解夢,如是之意也。非文王減己年,以錫武王之意也。上曰,此是聖人授受之事,則歸之不經,終有所未安,盡信之則亦近於讖諱,而以劉氏註觀之,怳然有悟矣。聖人至誠,與天無間,故雖夢寐之間,異於凡人,心常虛靈,自有前知矣。以孔子不復夢見周公之語,觀之,亦謂之不經乎?吾與爾三之語,似或有如此自然之理矣。聖人至誠,大體如此,而凡人則不可準信,此等處,闊看,可也。以漢光武時事言之,王霸詭言,氷合而河水合氷,則此亦王霸至誠之所致也。以後人觀之,事涉不經,而誠之所至,或有如此之理矣。明謙曰,聖敎至當矣。不可準信,而亦不可斷之以不經矣。瑗曰,聖人至誠合天,自能前知,誠如聖敎,而此事則終涉誕漫矣。夫子夢周公,寤寐之間,思行其道,故其夢見亦常理,而此則異於是矣。《禮記》雜出於漢儒之記,如五父之殯,先儒亦以爲無稽,如此者間有之,終非純粹之書矣。上曰,夢周公之說固然,而書曰,夢帝賚予良弼,此亦常理乎?聖人之心,純一無僞,故雖夢亦不寐矣。游曰,吾與爾三之語,太是丁寧,似非聖人之言也。瑗曰,周公踐阼之說,又見於明堂位,而先儒以爲,必無是事矣,《尙書》洛誥篇,復子明辟,疏家以爲,復天子位於成王,而宋儒斥之矣。上曰,後世姦凶,每引聖人事,王莽自擬周公,曹操自擬周文王矣。瑗曰,經義不明,流害千古,先儒以漢儒之說,爲新莽所藉口,至於纂竊gg篡竊g矣。上曰,文王之爲世子也,其下似有闕文。瑗曰,此則王氏以爲衍文,大抵《禮記》篇簡,多有脫誤,此必有脫簡闕文矣。劉氏雖强解而未暢矣。上曰,此終是强解矣,必是闕文或衍文矣。上曰,曾子問以上,有先朝自止,而自文王世子篇,新定自止,則比前稍爲增益,宜矣。瑗曰,文有脈絡,故限其章句斷處爲之而然矣。瑗因掩卷仰達曰,聖敎以灑掃應對,爲達孝之本,誠然矣。治平之化,亦當自宮庭,孝悌之行,始由內及外,從本至末,此所謂達孝也。如是體念則誠切實矣。 ○明謙曰,本館多有闕員,政官卽爲牌招差出,何如?上曰,明朝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榻前下敎}}。 ○尹游曰,知經筵有故者多,金在魯以本職撕捱,金東弼則奉命在外,宋寅明以試官進去,故頻開講筵,而事甚苟艱,可悶矣。上曰,會試講經,幾日當畢耶?游曰,當四五日後,可以畢試矣。知經筵李眞望方在外,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有無故二員,則何必變通? ○尹游曰,各道沒技狀聞之猥雜者,臣亦屢陳,今則式年殿試已迫,不得已數日內將爲回啓,而近間以沒技啓聞者,少不下六七人,漸益過濫,誠甚未安,試射時道臣、帥臣,若親自監射,則沒技必不至此矣。近來則或以幕裨輩,代行試射,適啓冒僞之門,殊無難愼之意,今番則當一從啓聞回啓,而此後則若非道臣、帥臣之親自監試者,則勿令狀聞,雖狀聞,不爲許施之意,回啓中別爲措辭,各別申飭諸道監、兵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今番則有若令前之事,當爲許施,而此後則道臣、帥臣親自監射之後,狀聞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兪彦通曰,外方武士之沒技者,或有不入於狀啓中,故渠自上言稱冤者亦多,而似涉猥濫,故使之拔去矣,此等類則何以爲之?上曰,若不入於狀啓中則濫矣。尹游曰,上言稱冤之人,似或有入於狀啓者,此則憑考該道狀啓,以爲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彦通曰,上言二百餘張中,以老職加資事上言,居半矣。上曰,老人如是夥然,此亦貴也。而數年以來,老職上言尤多,似有濫雜之弊矣。游曰,考出數十年戶籍,則年滿者必不多矣。上曰,如是則朝家待人之道太薄矣。彦通曰,近來則年滿八十者,不爲加資,而以郞階授之矣。上曰,有回啓措語,則特爲加資矣。 ○尹游曰,臣待罪江華留守時,有畢賑狀啓,今當回啓,而此是臣在任時事,臣不可回啓矣。前有令次官擧行之例,此亦令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密昌君樴曰,臣方膺專對之命,出疆不遠,故發行前,欲爲一番入侍,今因晝講入侍矣。時氣乖和,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樴曰,使事姑不得與副使相議,當臨行可以稟定矣。上曰,史冊一款,其眞的與否,終不能詳知,殊甚悶菀。當初則以奴字爲礙云矣,今則以雍正之未及遍覽爲言,而以李自誠與大明繼統之說觀之,孜細矣。其刊布幾微,探知以來爲好矣,所重有在,其間眞僞曲折,必須眞的探知,可也。樴曰,十年後,今始膺命入去,史冊一款,曲折未能詳知,而雖非聖敎,敢不詳探以來耶?上曰,前所出來者,只是寫本。樴曰,全秩雖不得來,刊本一卷,得來則,似好矣。上曰,首譯誰也?樴曰,近來譯官,全無可使之人,只有李推、金是瑜二人,而李推則身病方重云,然無可與俱者,率去伏計,而寫本出來,已過三年,則其間似或有動靜,而以皇帝之不能盡覽爲言者,似有曲折,臣之今行,當另加探問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輪對官兼引儀金聖來,禮賓奉事李希益,長興直長趙鳳周,中學訓導朴壽台,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以次職姓名奏達。金聖來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聖來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聖來擧職掌仰達。上曰,有何所懷耶?聖來曰,別無仰達之事矣。李希益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希益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希益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可也。希益曰,別無可陳之事矣。趙鳳周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鳳周以職姓名覆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鳳周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鳳周曰,無他所懷之可達者矣。朴壽台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壽台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壽台曰,訓導,以敎訓爲職責,而他無職掌矣。上曰,有所懷則陳達,可也。壽台曰,四學外方奴婢貢,雖常年畢捧,需用之道,常患不足矣。及至辛亥、壬子兩年災減後,用度大縮,不能成樣,故頃日南學訓導金相礪,與兼官相議,以災減之代,令賑廳盡數出給之意,陳達於輪對時,已得蒙允,而賑廳若干出給,故繼用之,苟艱亦如前日,事甚悶迫矣。四學之辛、壬兩年災減之代,全數出給之意,更爲分付該廳,以爲養士之地似宜,故惶恐敢達。上曰,申飭該廳,出給,可也。{{*|出擧條}}上曰,學製設行之意,曾已申飭矣。今方行之耶?壽台曰,因兼官有故,姑不得設行矣。南圖逸進伏。上曰,職姓名仰達,圖逸以職姓名仰達。上曰,爾在嶺南耶?圖逸對曰,在聞慶矣。上曰,靈城所薦耶?圖逸曰,臣未知誰某薦引而上來矣,及夫到京聞之,則靈城君朴文秀薦擧云矣。上曰,聞靈城所達,則爾以聞慶座首,善爲處變於戊申亂離中云,其時事實陳達。圖逸對曰,別無善處之事,而其時縣監臣元弼揆,以單騎到縣,其時賊中僞爵,到處橫行,故臣未知眞假,堅閉陣門,屢次往復,的知然後,開門迎入,而此外無他可達之事矣。上曰,爾年幾何?圖逸曰,時年四十九歲矣。上曰,四祖有顯官耶?圖逸曰,無官爵矣。上曰,變亂中座首新差耶?圖逸曰,以新差爲之矣。上曰,聞靈城之言,深用嘉乃,申飭銓曹,使之調用者,非爲表奬,欲觀來效,各別奉行,可也。圖逸對曰,聖敎至此,臣不勝惶感,求死無地矣。 ○兪彦通曰,十八日召對時,右副承旨韓德全,以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依古法,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之意,有所稟定,出於擧條矣。蓋古法則緘答後行公,故緘答等待之間,職務曠廢,後來以行公推考定式者,蓋慮此弊矣。今若一依古法,發緘受答,則緘答之前,必不得行公,曠職之弊,亦甚可慮。雖以卽今吏判事言之,自上旣有特推之命,若待其緘答,則不可循例請牌,豈無拘礙之端乎?事多難便,故敢達。上曰,若等待緘答,則朝無行公之人,當初下敎,非謂緘答後行公也。措語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邊催促緘答,一邊使之行公,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下直,求禮縣監李遇春。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韓顯謩爲應敎,以趙漢緯爲副應敎,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金侃爲判決事,以權顈爲接慰官,以李匡德爲江華留守。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二所試官進,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李聖檍爲副司正。 ○兪彦通啓曰,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連日違召,尙未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兼帶經筵之任,尤爲緊重,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秋曹長官一向引入,金吾諸堂亦事撕捱,連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多積,獄囚久滯。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老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統制使金潗狀啓,河東場基村居金奉善等渰死事,傳于兪彦通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入來,將向禁川階上之際,近仗軍士等逐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張溟翷,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前察訪李寅白曾任碧沙時,驛主人夫馬供饋價錢五百七十餘兩,收捧於驛奴婢,成件記上下之後,私自取用,不爲出給。今因他人呈狀,而現發其事,自本曹査問徵出,則寅白不有官令,不送代奴,定刑吏窺捕其婢子,囚禁之後,始乃定日,而遷延數月,終不備給。如使寅白,出債於相親人,而貧寠所致,未卽還報,則不是異事,而此乃不然。已上下許多官錢,無端橫占,已極無據,自法司囚婢徵出,則亦足以愧其心,而頓無懲惕之意,如此貪汚不法之人,似當有別樣論罪之道,而係是朝官,臣曹不可擅便,令金吾處之,何如?傳曰,允。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妄蹈危穽,不卽斂遠,不量時勢,屢觸駭機,卒之人言罔極,直以危禍持之,此身之爲虀爲粉,臣固自分,而尙賴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特加矜愍,善貸曲成,褫臣職任,保臣性命,不累日而又煩收錄,辱以除旨,拔之罟擭之中,寘之袵席之上,毛髮頂踵,莫非聖主賜也。宜卽入文字,更暴危苦之懇,兼申感祝之悃,而鋒鏑之餘,癍痕gg瘢痕g猶存,驚弓之魂,怖悸靡已,唐突鳴號,亦近妄肆,有召輒逋,一味蹙伏,殆若自阻於仁覆之下,臣情其亦悲矣。然臣之跡,已不在銓地矣。向之恚忿而噂{{!|𠴲|⿰口沓}}者,汔可休矣,而李喆輔之疏,怒氣勃勃,語極無倫,甚矣臣之得罪於人也。玆事是非,屢經奏陳,臣之以爲義理者,彼之所謂義理者,落落如燕越之不相同,而天鑑在上,公議在後,以臣今日踪地,誠無一分氣力,可以與人敵者,但當順受無辨而已。然彼固榜中人耳,蓄怒於枳榜之論者,雖不足怪,其所見枳者其兄,而其弟之公肆詬辱,若是其無難,天下事亦可謂無不有也。噫,如臣不肖,厚沐洪造,致位至此,臣身非臣之有,而無他才能,可裨國事,危疾轉痼,朝暮且死,每念主眷,輒覺恩深報蔑,係戀王室,至今遲回不去,耿耿一心,只知爲國,不知爲身,而恩遇踰分,自招忌猜,病在直行,睢盱日深,以至於釁罪狼藉,身名僇辱,孤負初心,愧恨交中,生將爲不忠之臣,死將爲辜恩之鬼,中夜繞壁,臣實自悼,儻荷聖明哀之憐之,頫垂終始之惠,使之刊名朝籍,歸身田里,隨分飮啄,以終餘齡,是臣之所大願也。臣無任懇迫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文王之爲世子,止文王之爲世子也。音釋訖,吳瑗讀自凡學世子及學士,止君之謂也。讀畢,上讀新受音。瑗曰,此以下,記敎世子之禮,而仍示學校之法矣。上曰,惟,胥鼓南,無可疑耶?趙明謙曰,鼓南則四夷之樂,皆入於其中之義也。上曰,兪。明謙曰,小樂正,以樂敎世子,以四時而大胥贊之,籥之學戈,師承贊之者,卽樂之節操也。瑗曰,此以下,註說皆詳之,別無可陳之義矣。釋奠必有合也,明是合樂之謂,舊說所解甚誤,不可存也。朴乃貞曰,養老乞言,三代盛禮,儒臣陳達後,臣亦有仰達所懷,而此誠人君體行處也。明謙曰,漢明帝時有三老五經之禮,而豈能行此養老乞言之禮乎?人惟求舊,而自後世以來,養老之禮,廢而不講久矣。吾道東矣,而養老之禮,亦未能大擧修明,深切有望於今日也。尹游曰,養老乞言之文義,臣有所懷,敢達。朝廷有老成人,則此實國家可貴之事,而以今時言之,朝無老成之人,雖有數三老臣,而亦皆引退,廟堂諸臣,年滿六十者不多。臣曾伏聞先朝時盛事,老成宰相,布列朝廷,作事謀猷,皆經遠純熟,而與今日大異矣。目今國事之日趨難爲之境者,亦由於朝無老成之人而然也。以今廟謨言之,自外元無鍊熟講磨之事,及入榻前,卒然陳白,率爾擧行,如是而安可望做事乎?殊甚可悶。自今以後,凡諸事務,問議于兩奉朝賀及諸老大臣,從容講磨,詳審擧行,則其於國事,大有所益矣。上曰,所達好矣。前後以此下敎,而更當申飭矣。瑗曰,以孔門設科言之,德,德行也。事,政事也。言,言語也。上曰,語使能也者,乃其結語也。上曰,上言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觀太傅德行而審喩之,而下則只曰,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何其突入也。瑗曰,師、保與傅不同矣。周官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也。少師、少傅、少保,三孤也,亦稱三少矣。乃貞曰,傅、保,卽傅傅保保之義也。太師、傅、保爲三公,少師、傅、保爲三少,而此任重大,自三代以後,傅、保之義不行矣。瑗曰,上言太傅、少傅,而下只言師、保者,經文上下,詳略不同,亦猶胥鼓南之不竝擧四方之樂也。上曰,然矣。唯其人,亦得人任之之義也。僉曰,聖敎然矣。上曰,太傅傅之,太保保之,與少傅、保,似有異矣。瑗曰,師敎之喩諸德,而保又愼其身而輔翼之,蓋師則在外而敎之,保則在內而輔翼之,惟恐敎導之或失其正也。必使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不離於正,其敎法之嚴謹,亦可見矣。然三代之後,太保、少保之職,廢而不行矣。上曰,然。瑗曰,此非特敎世子之法,其於君上輔導之法,亦無異也。故此章亦引四輔三公之說矣。殿下臨朝視事,諫臣固有輔導啓沃之責,雖靜處深宮,其愼獨之功,恒若師、保之在左右,則必有進德之功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上曰,君子曰德之意,亦《大學》序聰明睿智,以作君師之意也。瑗曰,德成,卽《大學》明德之事也。敎尊以下,新民之事也。明謙曰,敎尊之敎字,與《中庸》修道之敎同矣。瑗曰,此與修道之敎,有些不同,修道之敎,包括乎位天地,育萬物,極其功化之大而言也。此敎者,以身敎率,所以爲官正國治之本也。明謙曰,敎尊非本也,德成乃其本也。瑗曰,如就治平言之,則修齊爲本,而統修齊治平言之,則格致誠正爲本矣。此亦就官正國治言之,敎尊爲本,統以敎尊以下言之,德成爲本矣。乃貞曰,禮樂只在於身心上矣。朱子曰,固其筋骸,又曰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得於身心,以致中和,此實禮樂之根本,不在於儀章節目之末也。伏願殿下,反求於身心上,以至興禮樂致中和,則此誠宗社生靈之福也。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明謙曰,特進官之所達,誠是矣,求諸身心上,而施於事爲,動必中節,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心誠好之,作之不已,則治法精當,自有進取之地,且有悅懌之意,自至於欲罷不能之域,則禮樂可興,王道可行矣。上曰,其言也好矣。瑗曰,讀書之工,實體爲要,如德成敎尊之言,殿下若不實體,則先儒所謂只將正心吟詠,一餉一場講說而罷,則亦何益哉?以今日觀之,官可謂正而國可謂治乎,德成敎尊之最宜深念處也。伏願殿下,益究格致誠正之學,必須振發濯厲,日新聖德,以爲敎率之本,而如礪廉恥、興禮讓、振紀綱、修政令,亦敎之大者,深留聖意而行之,則何患乎官不正而國不治乎?上曰,所達切至,可不留念?乃貞曰,讀書之際,必觀其旨意,究其歸趣,可以爲窮格之道矣。上曰,然矣。講訖,儒臣先自退出。洪景輔曰,特進官未退之前,玉堂徑先退出,以致失次,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齎咨官手本以爲,我國人被捉於彼中云矣,兵判不見此本耶?游曰,未及見之矣。上曰,承旨亦不見耶?景輔曰,日暮到院,故直爲捧入矣。上曰,大臣未及盡覽耶?景輔曰,備局郞廳,方爲回示之際,自上有速入之命,故促令捧入矣。大臣之盡覽與否,未可知矣。上以手本命示,兵判尹游奉覽。上曰,事情,何如?游曰,彼人之執言,似是索賂矣。上曰,通官受答,亦爲觀之。游盡覽後奏曰,臣之不深慮者,江邊一帶,彼此空棄,而爲奸民逋逃之藪,且産人蔘,而彼我國,亦皆有例捧之事。故彼此奸民,寅緣犯法,每致生事,而彼人則雖多採蔘材,糧食則資於我民,私相和買,轉轉生梗,致有犯越殺戮之變矣。彼人之執捉我民者,果若眞的,則末終事端,必不順矣。上曰,林哥之以不當受咨文執言者,在渠之道則是矣,常明之周旋,終爲曲道,而三泰與吳、林兩人,相好之間,則事可成矣。不然則或慮有反歸僨事之科,而我國之民,見捉彼中者,果是的實,則尤可慮矣。游曰,此等事,雖爲姑得彌縫,終有惹鬧之慮矣,沿邊之打破馬尙,驅逐彼人者,一時所見,雖或夬心,而終不夬矣。終末事機之蔓延者,皆由於此矣。上曰,然。景輔曰,以平監狀啓任爾元事觀之,極涉殊常,而黃賊必不死矣。上曰,若重賞構捕,則似可得矣,黃賊終若捕得,則申儀昌,雖生置何妨耶?蓋儀昌則以亡命賊振起去處,渠能知得,若放送則捕納爲言,而渠之本罪,以犯越事,見囚於理山者也。朝議以兩失爲慮矣。游曰,黃賊事,禹夏亨,今方自任譏詗,終任夏亨爲之,則似有可捕之道,而黃賊之生存,無疑矣。渠旣亡命,則必於此等地逋逃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申時,日暈右珥,暈上有冠。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習儀,二十五日國忌齋戒,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工曹判書金取魯,承批之後,又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再次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工判之引嫌,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晝講時,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 ○備忘記,頃者趙迪命之疏,雖極無謂,其所處分,不過罷職,則館職請敍,宜不可區別。況李喆輔,不過兼校授gg兼敎授g撕捱事,趙漢緯,亦不過御史做錯事,俱不大段,而今日入侍承宣,敢曰有議,煩稟前席,事涉屑越。此等細事,若是陳達,則時弊大者,尤何道哉?當該承旨遞差。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三日,忠贊衛高煜乾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皮萬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韓顯謩,副校理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朴弼載,時在仁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碧沙前察訪李寅白,令金吾處之事,允下矣。李寅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天佑,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再疏哀籲,畢瀝肝血,而批旨諄切,邈不開允,悚蹙悶鬱,不知所出,連因開政,召牌狎臨,特敎間下,而一味違逋,恭俟誅譴,日昨講筵,又特勤綸音,諭之以初非不思,奚拘小節,責之以徒事固執,不惟大體,臣一倍震惶,繼以抑塞,只恨忱誠淺微,辭語拙澁,不能見諒於父母之慈,日月之明,撫心自悼,尙何言哉?自有新命,擧世之人,無論親疎貴賤,莫不爲臣代懍,人情所同,天理可見,此殆臣過福招災,期迫顚殞之致,臣之苦懇力辭,必遞爲期者,亶出於內惜身名,外怵公議,苟或毫分假飾,神必殛之。夫西銓之於東銓,其爲權要,不翅差間,而向者臺疏,猶以兄弟相代,爲未安,臣之從弟,畢竟雖窮迫膺命,若令易地而在東銓,決知其矢死不出矣。況今趙迪命之論臣從弟,有若逐去大權勢之人,臣以同堂至親,縱不能同其斂縮,尙何忍復相替代於衆目所注之地,貪進無忌,以實言者之言乎?今玆睿簡之及臣,實是萬萬意外,以聖上之無微不察,曲盡人情,乃反一誤於西銓,再誤於東銓,上而重偏私之嫌,下而益滿盈之忌,傳所云天地之大,人猶有憾焉者,正謂此也。噫,貽累朝政,創壞士風,何可謂之少節,所執正當,自信明確,亦何嫌於固執?臣性本愚拙,飾讓圖便,曾未學得,鎭日違慢,夫豈樂爲,而惟是決不可出四字,參前倚衡,轉身無路。昨於一日三牌之下,尙且頑然不動,臣罪至此,萬戮不足以償塞,玆敢席藁涕泣,冒死申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諒匹夫之難奪,念君子之成美,先削臣職,以安愚分,仍命有司,勘臣前後違命之罪,使國綱稍振,千萬幸甚。臣連呈此疏,見阻喉院,其間筵敎與喉院啓辭之批,俱極嚴峻,而守株之見,迷不知回,有死而已。望斷趨承,日以違牌爲常事,今日恰滿卄度,違牌矣。人臣負罪至此,豈容屢逭?方將走伏金吾,以胥鈇鉞,卽伏聞又有嚴責之敎,直欲鑽地以入。玆不得不隨牌來詣,疾聲叫閽,退俟處分,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吁,此等國勢,此等世途,其若爲治,宜先擇人,其若擇人,捨冢宰誰?《書》曰,知人惟帝其難,以予知鑑,何能知人,而惟於卿,知之久矣。今者此命,非偶已喩,若等閑之時,則遂卿固執,亦何難也,而今則不然。予亦有固執,今若許遞,初何爲焉?若是撕捱,徒傷事體,雖日違十牌,決不許遞,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疏曰,伏以臣,棲遑郊坰,疾病沈篤,危綴之喘,滅亡無日,與其死於道路,無寧畢命於先臣祠屋之下,人窮到此,情亦慼矣。且中心戀結,有進於此者,離違輦轂,七年于玆,瞻望雲天,徒切魏牟之懸心,頃刻未死之前,依止京輦,以便承候,則長逝之恨,庶得少紵gg紓g,昨始扶舁病軀,寸寸前進,來伏京第,其得免中途之顚仆,極是異事,而神昏氣塞,奄作九泉下人,末由趨詣天陛,以伸區區犬馬之誠,惶隕踧踖,罔知攸達。西樞閑秩,雖非緊任,而臣之稽謝恩命,積有年所,近來大小朝儀,亦未克一參,罪戾山積,若隕淵谷,玆敢收召渙魂,仰陳bb請b譴之章。伏乞聖慈,察臣危苦之情,亟遞臣職,仍治臣前後負犯,使臣得以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上來,心甚欣慰。往者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俟其少間之時,入侍前席,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夏溪君椐,武臣東川君申德夏,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上讀前受,自凡學世子,止君子曰德,音釋訖。吳瑗進讀,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止周公踐阼,音釋畢。上讀新受音,釋訖。瑗曰,上段記周公之敎成王也,以撻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警勵而成就焉,下引孔子辭,以發明其義也。上曰,先儒以爲,以周公踐阼四字,爲王莽纂gg篡g漢之兆,王莽之纂逆gg篡逆g,何必由於此大文乎?瑗曰,況于其身之于字,讀爲迂,古註曰,迂,廣也,大也。集說謂迂曲其事,皆未知其穩當,故臣權近《淺見錄》,謂當讀如字,其義蓋言古人雖殺身,而有益於君,猶爲之,況不至於是,而以其身正厥君乎?義似可通矣。尹游曰,周公之撻白禽gg伯禽g,以敎世子之法,試之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觀感而取則者,此是權道,而迂其身之迂字,必是誤矣,以于字觀之,似可矣。趙明謙曰,以敎世子之法,撻白禽gg伯禽g而試之者,所以敎成王也。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況迂其身耶?迂字,似不可曲避之意也。上曰,迂字,不必深看也。瑗曰,周公之撻伯禽者,不過常敎白禽gg伯禽g以世子之法,使朝夕在成王之側,使之習聞而知之而已。游曰,人君之爲世子也,當知君臣父子長幼之道,然後可以行君臣父子長幼之道,而以治天下,故此周公所以以世子之法,敎伯禽者,乃所以敎成王也,其意豈不深且切乎?上曰,使之與成王居之說,太是分明,予以爲疑也。瑗曰,使之居云者,左右前後無非正之意,而亦使之觀感作成之意也,似無疑矣。明謙曰,有父之親,有君之尊,卽盡君父之道,然後可以兼天下而有之矣。上曰,此則爲人子而知爲父之道,爲人臣而知爲君之意也。瑗曰,兼天下而有之,當屬之君,不當屬之世子,集說之意固如此,而其義亦曰,以君父之尊親,有天下之大,而尤不可不敎其子也。上曰,然。此亦猶言家齊而國治也。上曰,觀此一有元良,萬國以貞,而顧念國事,追惟往昔,心切有感焉。入侍諸臣,承聞此敎,亦莫不感動也。瑗曰,此言人臣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蓋人臣之道,有犯無隱,死且不避,固其常分也。然末世人心,多知愛身,而不知此義,顧瞻利害,而不念其國者衆矣。人君右有爵賞,左有鈇鉞,雖優容假借,惟恐氣節之消沮矣。宋臣張栻有言曰,欲求伏節死義之士,當求犯顔敢諫之中,平時未免阿諛苟容,臨危豈可忘其盡節乎?卽今士氣委靡,言路閉塞,全無批鱗牽裾之風,誠非細憂也。伏願聖上,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以優容奬納爲主,以培士氣而開言路焉。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明謙曰,以周公事觀之,莫聖於周公,而終遭管、蔡之變,赤舃山東,王室幾危,而終有成王風雷之悔,周室賴而復安,以周公聖人地位,居王室之懿親,有此不幸之變,況下聖人之地位,而疎遠難進者乎?自古君臣際會難矣,以漢武之英才,唐宗之明達,終不能用汲黯、魏徵之賢者,蓋以兩人之犯顔敢諫故耳。阿諛者易親,敢言者易疎,此誠有國之通患,而恒人之常情也。人君當祛物我之私,恢公平之道,有言巽于心,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來直言而祛讒說,然後直道大行,而國家可治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韓德全曰,成廟朝使之盡言不諱,此誠曠古盛德事,而殿下之所當上法者也。儒臣所達又如此,伏願體念焉。講訖掩卷,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德全曰,謁聖時試官請敍時,違牌坐罷人員外,特罷者勿敍事,有所下敎矣。頃日政廳,臣進去,以玉堂請敍事,特罷人亦竝請敍,而不無外議云,此後則雖特罷人員,竝爲請敍之意,以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誰某也?德全曰,趙漢緯、李喆輔、趙迪命三人也。上曰,試官請敍,則違牌人外,使之拔去,而至於王堂請敍,則削職外,皆可請敍,與試官請敍有異矣。德全曰,然則雖被謫蒙放人,竝爲請敍乎?上曰,此則不然矣。奏辭畢,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未肅拜}}。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慶源府使尹㵑,咸從府使柳東茂,瑞興縣監朴師昌。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尹㵑處給送。 ○洪景輔啓曰,憲府闕啓已久,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試所進在外bb外b,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久無長官,公務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抱川加山面居私奴鄭健伊等虎咬致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兪彦通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二百張內,一百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六張,違格三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希望老職者甚多。年八十以上,勿論良賤,除一階,雖載在法典,若其年歲之冒錄,加資之疊授與否,則自本院有難覈實。故遠道中道年八十以上,業已下該曹,京中人,今不可區別取捨,一體下該曹矣。令該曹各別詳査稟處,俾無猥雜之弊,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來朔入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判書臣尹游,以禁衛營新番軍點考及下番軍兵賞試射事,同日南別營進去,參判臣趙錫命,文二所試官進去,參議臣朴聖輅,差翼陵忌辰祭獻官,明早受香,參知臣金浩,內司入直,明日點考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今亦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當時習痼廢之餘,叨銓衡參佐之任,調劑酸醎,鎭服物情,固非淺薄之所能尋常轉捩,隨處觸礙,秪俟顚敗之立至,伏聞昨日承宣之臣,以數臣請敍,致有外議,至達於筵席云,臣於是,有不勝其惶懍者,夫玉堂請敍之不拘罪罷,例也。筵白之承宣,同參於當日之政席,下吏援例之言,亦旣聞知,則定式之請,宜不至於煩黈纊之聽,而猶以外議開端,引出話頭,此其意非以請敍,爲無其例也。卽以數臣爲不當敍也,區區迷滯之見,竊以爲過矣。趙迪命之疏攻金取魯,措語之間,固有過峻不稱量處,所論本事,則未見其可罪,重臣之必欲全枳一榜,本領已失之,斯義也,臣與重臣,覆難於前席,聖明所下燭,非可諱也。其後節拍,終未免爲苟且彌縫之歸,論思之臣,一言相規,固其職也。三司之論宰相,非係讒誣,未嘗以疏語之不擇,有礙於政注之檢擬者,卽所以開言路也,銓法然耳。至於李喆輔,則文雅才識,出於等輩,是謂朝端之名流,席上之奇珍,而前後齮齕,持之不已,公然坐廢,使不得一登金華之筵,以責其啓沃之效,今又以微譴之收敍,竊竊然私相指議,至煩陳達,吁亦甚矣。臣以無似,臨急苟充,本不敢以銓職自居,而逃遁不得,冒據政地,妄以爲,今日蕩平之規,尙患於不廣,而錮塞之政,偏嚴於異己,要以疏掩滯振遐遠,仰裨聖朝一視無間之仁者,寸丹如血矣。顧瞻前却,仍因苟容,循一時之塗轍,負平日之素心,固臣之所大恥,而亦所以得罪於承宣,所謂外議者也,惟有早自斂退,固守拙分,雖不能報效絲毫,庶亦免於推助波瀾之歸矣。司喉之言,無異白簡,代斲之任,便同已遞,一日盤礴,冞增罪戾,卽因開政有命,天牌下臨,謹此隨詣於九閽之下,短章陳籲,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糞土一微臣,謬辱簡使,前旣按賑於南矣,後又考試於西矣。顧百無肖似者,猶且備一夫之數,感激圖酬,惟日夜不稱是懼,而畢竟奉俟無狀,自速僨事之科,不旬日而柱後兩惠文隨之,則如一時恩罷,在臣誠末勘耳。狼狽歸來,無面可顯,杜門省尤,差靖私義,而自昨歲以來,尙未得歸省母墳,霜露感深,日前爲展掃之行,誠不意抨墨未乾,薄罰已解,一政兩除旨,又遽下矣。臣誠戴罪訟恩,抑又何辨,而第此事,有不容不暴者。夫國試事體,何等至嚴,而擧子曰書題可改,擧子曰試官可逐,則其士習固毋論,今日國綱,果何如耶?書題猶可改,而試官終不可逐,則白撰醜悖之說,忿地起鬧,於是乎朋挐黨呼,攔出荊圍,假臣而欲大張威風,則將不得不鞭撻從事也,假臣而欲苟且彌縫,則亦不得不緩辭乞憐也。彼一方之士,能讀古書,豈皆同歸於裸浴,而特不過無賴浮薄之輩,先爲之倡耳。況今士趨不端,科法不嚴,場屋操縱之權,每在擧子者,蓋掌試之人,或軫僨事之慮,多所假借,苟冀了當,故自以爲我輩雖如此,彼亦無如之何,而大擾小戲,惟意所爲,是可以馴養其習乎?設令善辭調娛,期於幹事,而國家之設科取士,將以有用也,則雖得此輩千百人,亦將何補?噫,大張威風,非所以待多士也,苟且彌縫,亦非所以重國試也。惟有罷試一款,少可以存大體懲後弊,在士子而折悖謬之習,在臣身而受僨誤之罪者,倉卒見義,自謂看得不悖,故非不知三年大比之科至重,一路多士之望易缺,而臣與同試之人,相議罷場矣,日曛之後,士子輩又復還入,多般懇乞,至請仍設。然臣之洞諭牢塞,蓋出此意,而若使臣,初能彈壓多士,則亦豈有此等無前之駭擧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淸朝司直之論,顧安得不然,而一旬之間,再速抨彈,至今追惟,慙愧欲死,則尙何顔面,復廁任使之列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竊有駭惑者,人之不自反,其亦甚矣。事多平恕,而謂之以吹覓,語主宛轉,而目之以蹈藉,如束濕民謗等語,都不過政令間一疵,而有若臣偏信造訕之言,不肯相捨者然。其治法規模,果能粹然無可議者,而臣之書啓筵奏,不能詳審至此,則此亦臣廉訪不以實之罪也。彼之急於自辨者,亦復何怪,第此侏儒之短,一節可知,觸事生疣,無往非罪,按試不稱,而猥忝課試之任,論人失實,而復叨論事之地者,揆以國體,寧有是理。噫,主試者臣也,罷試者亦臣也。論以責罰,臣實爲首,則向來薄勘,終不足以少續愆尤,而況且同事諸臣,尙在罪罷之中,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至如庠官新銜,便是學士兼帶,則尤非忝叨館錄者之所可僥冒,一日虛帶,徒增悶蹙,馹召之下,今始來伏私次,而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嚴國體,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南泰齊疏曰,伏以臣,材非適用,樣不入俗,重以痼疾纏身,懶拙成習,平居杜門,罕接人事,凡於朝政得失,時論是非,有若聾者之無所聞,頃年入臺,重遭避事之斥,公議之嚴,凜然可畏。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冗官散地,隨分浮沈,一切淸塗,殆非意象之所不到,而不意聖度天大,物無遺棄,拔之幕官之微,復畀臺省之華,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所謂。念臣曾叨是職也,適緣賤疾濱危,出入人鬼,實無供職之勢,而疏格喉院,籲呼路阻,畢竟違牌,誠出於萬不獲已,則彼憲臣之指以無端再違者,何其不相諒之甚也,況未見風采之譏,年少自好之目,婉辭顯斥,嘲姍備至?噫,臣之伊時病狀,憲臣旣不目覩,則疑之以托疾例套,固無足怪也,獨惜夫憲臣年紀,亦未許多,前後事業,又未見有藉手而自多者,而指揮呵斥,容易判斷,何其自處太高,而待人太薄耶?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苟使臣隨事論列,無負職責,則人之爲言,胡至於此。臣方反躬自省,不暇有尤人之意,而第顧其職,則卽已試蔑效之地也。顧其身,則卽前日僨敗之蹤也。雖欲貪榮冒罪,揚揚就列,其於壞廉隅而羞臺閣,何哉?昨緣試事迫急,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一出,而顧臣情迹,萬無因仍蹲冒之勢,玆敢隨牌詣闕,悉暴危悃。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日氣雖不寒,雨灑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比向時,何如?上曰,無異矣。命均曰,向日下敎中,以氣有不足之時爲敎矣,近則,何如?上曰,不爲大段,而卽今亦間間有是症矣。命均曰,五貼湯劑,盡爲進御乎?上曰,量力而服,故二貼姑未服矣。命均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所服已過半,餘丸纔三之一也。命均曰,更爲製進乎?上曰,後日入診,當更議耳。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請令醫官診察。上曰,首醫獨入。權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則調均,而左邊少沈矣。命均顧聖徵曰,去番則右邊沈重矣,今日則不然否?聖徵曰,今日則不然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右三部頗滑矣。前製入五貼,日數已過,而但進御三貼,則聖意欲止於三貼乎?上曰,否。或旣煎而忘之,一貼則今方煎之耳。應三曰,受灸處落痂乎?上曰,尙有薄痂矣。應三曰,腰帶連爲進御乎?上曰,其爲物,善於上升,又善緩,服之可苦矣,故近則解去矣。命均曰,受灸一節,頃以姑觀前頭爲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近來腹部平安,意者此其效也。欲於來月,更灸一百壯矣。命均曰,一二百壯,閭閻人則不以爲灸矣。頃以眩氣時作之症,加味湯劑製入矣,雖未及責效,大槪,何如?上曰,姑未可知,而加入後,味則稍勝矣,聖徵曰,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製入。{{*|出榻前下敎}}顧視命均曰,有稟定事乎?對曰,平安道事也。上曰,昨於晝講,欲召卿而未果矣。昨見齎咨官手本,犯越殺害一款,事極重大矣。命均曰,沿邊之人,素不計執標,事未可知矣。上曰,鳳城捉去人所言,亦不能聞知,甚可鬱也。此則,分付關西伯,使之探知,似好矣。命均曰,方發祕關矣。上曰,殺人者,是申義重乎?命均曰,非也。然則申汝昌乎?對曰,前後每相互換,不可詳知,且其幕次,亦異於前聞矣。上曰,幕次則是隨往移之矣。命均曰,當以祕關問之矣。上曰,任爾元事,尤可怪矣。命均曰,事極駭異。必有委折,所當拿問,而爾元纔遞碧潼,未及交代,故欲於登對時稟定矣。上曰,爲先拿處,可也。金吾見其狀啓後,可以憑問矣。命均曰,狀啓則任爾元拿來後,當出給金吾矣。{{*|出榻前下敎}}上曰,齎咨官事,是別件事,不無可慮,而難以彌縫矣,何以爲之?且雖欲彌縫,誰可任之,尙明,自前頗向我款曲,而素是無識者,每自以爲以厚意爲之,而求索不厭,亦不可信也。命均曰,其間事亦不可知,徒憑譯官之口,專恃專恃,何以知事機之如何耶?且渭源gg渭原g把卒李守雄事,關西伯,旣已行査,狀請減死,而守雄當初情狀絶痛,故使與贊必等對質後狀報矣。今此査覈,亦不明白,當更問,而領相之意,不欲置之死律,蓋以其被捉,與渠自潛越,稍異故也。上曰,旣不同時越來,又不自現,則更無可問之端矣。卿意,何如?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不可容貸矣。上曰,把卒雖是微賤,人命至重,待後日次對,更爲議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平安監司又以爲,潛商罪人姜秀興,方其被捉梟首之時,脫身逃走,投江自斃,情狀絶痛。仍請戮屍揭竿,而領相則以爲,法外之律,不可輕施云,未知,何如?上曰,旣非極惡大律,戮屍太重矣,置之,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理山府所捉淸人一名,旣已押付義州,而道臣請廟堂,稟處矣。彼人旣已捕捉,則似當移咨入送,而事涉重難,使義州馳通鳳城而入送,亦似無妨。領相之意亦如此,未知,何如?上曰,此議好矣。以卽速馳通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爲,營下各邑,今又失稔,不得已貿穀於錦城等地,因本道方伯防塞之故,不得貿來。錦城縣則至於曳出軍校,將未免狼狽,請令廟堂稟旨擧行矣。前年因統營狀請,分付湖南,使之勿禁矣,今又如此,湖南伯事非矣,統營軍校果爲作弊,則査治可矣。而至於貿穀一款,一切防塞,則災邑之民,何以聊活乎?分付湖南,使勿禁斷,若其作弊於各邑者,則統帥處,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錦城縣監,非矣。上自朝廷,下至守令,紀綱解弛,此路不可開也。至於道臣之防塞貿穀,亦甚壅塞,勿禁貿遷之意,分付湖營,而軍校事則統帥事體自別,不可使營門治之,此則,申飭統營,使之禁斷軍校,可也。命均曰,其狀啓又以爲,本營年年貿穀於湖南,而曾已給價者,因此一未推還,營儲蕩竭,誠爲切悶。請還徵未收錢貨,以爲支保之計云,亦以此分付湖南,其在應捧者,使之勿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近來廟堂不能見重,故各道疏狀,或爲脅迫,或加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矣。今以海伯分等狀啓言之,面里分等,多有弊端,今年則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徑先分等,直爲狀請,其狀啓中可施者,則從當依施,而體統所關,不可無警責,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今番雹災,非比尋常。通津則適仍大臣目見,卽爲許災,而其他諸邑,俱被其災,最中高陽、長湍、交河、砥平等邑,同爲尤甚。以道臣分等狀啓觀之,則砥平不在其中,代以坡州,爲四邑請於大同減斗,而前戶判及時戶判,皆以爲不可輕許。蓋慮其虛實相蒙之弊,而終至於防塞矣,追聞道臣及覆審都事之言,高陽、交河、長湍則民怨頗甚,不可不許災云。臣與戶判更議,精抄尤甚被災邑面,依方伯所請許施,而領相以爲,若就其尤甚而減斗,則必多冒減,決不可爲,令道臣精抄其被災處,加給全災,則雖不別給雹災,民可蒙惠云,以此分付道臣,何如?上曰,若以此加給災結,則朝廷事體,終爲苟簡矣。命均曰,倘能精抄被災面里,以給災結,則被災之民,可蒙實惠矣。上曰,領相不無所見,左揆所達亦然矣。而其時景像,無異目覩,豈可無別樣蠲免之政?令道臣精抄被災處,減給大同二斗,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故有所仰達矣。本廳軍官,春秋兩等,爲初、會試,而軍兵等則創設不久,乙巳年別中日時,軍官與官卒,仍摠府草記,依他例試才蒙賞,而其時軍卒則試放矣,其後因渠等上言,每等試才時,一體試射事,草記蒙允,而以今番言之,渠輩素不知射,故十巡得中,不過數矢,不得入於別單末端中,頗有稱冤,蓋軍兵則以射試才,非古也。以此兩廳大將,送言以爲,一番陳達後,軍卒則依自願放試爲宜云矣。上曰,此本爲慰悅軍卒,而砲則太易,若以貫三中直赴,則科道必太濫矣。依前以柳葉箭試才,而十巡十矢以上,書啓論賞,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都事、守令,以未署經遷延,可憫。獻納李廣道,正言宋徵啓,竝卽牌招,使都事、守令,署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左副承旨洪景輔,習儀後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去。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春躋啓曰,工曹判書金取魯,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前後特敎之下,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國忌齋戒相値,而院中位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日異於他齋戒,不可爲承旨差出,開政,過國忌後開政。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崔廷泰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後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景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六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文科二所試官鄭東後,以身病不爲復命,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南泰齊呈辭,金尙翼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朴乃貞,上下番入直矣。乃貞以文科試官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俱以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有親病,宋寅明,副摠管趙儆,俱有身病,他無推移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長官,久不行公,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日事違牌,分義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判書承批之後,又復固執,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參議之引嫌,亦涉太過,竝卽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竝牌招。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傳于洪景輔曰,判府事李宜顯引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陵內虎患,近來尤甚,今月初生,自訓鍊都監發遣砲手,留連五六日,終不捕捉,仍爲輟還。其後虎患,又復如前,三四日內,陵底至近之地,噉食大牛數頭,至於白晝橫馳,咆嘷陵谷,軍卒之逢着者,未免氣塞云。陵內虎患如此,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壬子式年文科會試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以入,而前掌令李重震,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重震、姜必愼、洪昌漢爲副司果。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碧潼前郡守任爾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任爾元,自任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七日,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處,發遣京兆郞官,卽速摘奸以啓事,榻前下敎矣。本府郞廳,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又有虎患,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有虎患,故今月十四日,發送將校軍兵,使之捕捉,而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諸處,累日搜覓,不得捕捉云,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之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張泰紹、朴乃貞入直矣。朴乃貞,試官受點出去之後,所當推移替直,而互相推諉,終不入來,門限已迫,省記中,不得不空字書入,而莫重宿衛重地,不得備員入直,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體極爲未安。都摠管宋寅明,長溪君棅,副摠管趙儆,竝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瘡病久苦,藥餌無效,且有懇迫情私,敢請恩暇,以爲及時往來之計矣,不意長單還下,至情莫伸,日夜顆祝之望,將不免歸虛,狼狽抑塞,不知所出。噫,君臣猶父子也。區區悲切之情懇,臣何敢自隱於孝理之下哉?臣之亡母再朞後初忌,在於開月之初,哀隕罔極之情,若在袒免之時,念臣不孝冥頑,不能滅死於巨創之際,禮制有限,衰麻遽脫,叫號莫逮之慟,無處可洩。一年一番伸哀,只在喪餘之日,而臣之家廟,遠在洪川縣宗姪鐸之任所,臣方繫官于朝,讐日一慟,亦無其路,臣之情事,益復如何?臣以是請得沐浴之暇,以爲及此日往哭之計,而煩猥是懼,初不敢直陳,日月之明,亦何由俯燭臣如許情實也?自承單告還給之命,方寸忽忽,萬事無心,直欲失聲長慟而不可得。若是而寧復有翶翔榮塗之念哉?自京距洪,未滿三日之程,不過旬望,可以往還,儻蒙聖慈,察臣哀迫之情,許臣往來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聖恩所及,幽明同感,臣何敢一向濡滯,以負聖上體下之仁哉?今臣情理,上自大僚,下至庶班,莫不哀矜而愍惻,皆勸臣一疏陳情,故敢冒萬死,涕泣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特命解臣職名,俾得任便往還,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伏蒙慈天垂眷,許解內局之任,歸營父母墳緬事,又許臣兄游帶命召往來,洪私異渥,殆若偏施於臣家,日夕感戴攢祝,闔門同情,匪臣糜粉,所可上報萬一也。乃於此際,以莊陵表陰書寫事,自政院宣旨,催臣上來,爲人臣得與於私役,榮且幸矣。惟當竭蹶赴召之不暇,而區區私義,竊有不敢冒當者,臣自遭頃年權爀、申處洙等醜誣,身名重辱,手腕亦汚,義不復執役於筆翰,庚戌玉冊之寫,畢陳此義,懇辭不得,迫而後應,厥後遷陵時,見差數處書寫,雖以因山蕫役辭免,而若其情實,終欲自存其私義耳。今此所命,是何等至敬至尊之役,而以臣已辱之身,已汚之手,乃敢不恤人言,肆然泚筆於琬琰之刻哉?滯守難改,徒費撕捱而重役遷就,冞增罪戾,又況預差宗臣,筆藝之絶,非臣可及,豈宜捨此而屬之於萬無可承之人哉?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賜變通,毋致寫刻之愆時,不勝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本非提嫌者,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寫進。 ○司諫李潝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不敢冒進,前後除命,輒皆控免,而至於庠官兼任,不但有異於實職,以課製不卽設行,至被問備之罰,怵分畏義,不得不一出而課試矣。頃日大臣,以近來泮庠製事,大加侵斥云,聞來不勝悚慄,臣素蔑鑑識,不善考試,則固已自知,而臣之平日事君奉職,自有一副當定見,今此課試,何等細鎖,而乃敢肆然用意,自負其志乎?第其時監會不遠,多士懸望,只在此一着,而抄取之數,未能人人而得之,則以不平之衆心,揚易肆之謗言,其勢固然。爲考官者,不亦難乎?雖使先輩之明識至公者當之,恐難免今日之誚矣。大臣亦以爲落榜擧子之言,不可取信,此則然矣。近來大小謗出,輒有嘵嘵之談,大臣知其不可取信,則置之可也。若果明有可斥之端,則科場體嚴,輕重一致,必須明白重究,快人心嚴科法,可也,而今則不然,旣發其端,又不明言,使當之者無以自解,臣竊惑之。臣之自嶺海歸來,供職不過一日,而乃有此無限取敗,則從前難安之情,又加一層矣。適緣考官違牌,重速罪罰,陳暴無路,一昧惶懍矣。此際以東堂監試官之不得推移,半夜開政,召牌繼降,臣迫於嚴命,他不暇顧,冒昧入肅,仍參試院,而若其廉隅之放倒,則可謂極矣。試畢之後,不敢循例復命,退伏私次,臣罪尤萬萬。朝控短疏,欲暴微悃,而喉司公然見却,凡臺閣之引情勢自辨之疏,任意阻搪,使不得一陳者,恐非出納惟允之道也。今於召命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決難冒赴,略暴情實,未免徑歸。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職名,勘治罪狀,以重公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李宜顯,左承旨洪好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李宜顯進伏曰,向來聖體,連有未寧,以至受灸,藥物尙今進御,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宜顯曰,寒事漸緊,更無發作之候耶?上曰,姑無更發之症矣。宜顯曰,日氣乖常,朝夕之節,十分加意,宜矣。上曰,然。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久攝之餘,今已登對,其果復常耶。宜顯對曰,賤疾匪輕,出入死生矣,伏蒙聖上軫念,以賜藥物,保存軀命,莫非聖德,而重病之餘,元氣尙不得蘇完,今始乍動,痛處多矣。臣夏間,父母墳塋,有傷處云,故呈辭受由矣。意外以病未能往省,旣爲受暇之後,終不得省掃者,情理未安,而前頭日寒,則難於運動,故今方往掃,而臣之病情如此,數日往返之間,或有添傷之道,則留若干日調理,乘溫日復路以計矣。不遠之地,遲滯未安,故惶恐敢達。上曰,從速徃來,可也。宜顯曰,敢爲淹滯,而病狀如此,故敢此仰達。上乃命賜送而遣之。 ○洪好人曰,判尹張鵬翼,連呈辭疏,尙不承膺,申光夏,亦連日呈辭,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卽爲牌招,可也。好人曰,臣於日昨承召之行,有所聞故敢達矣。貞陵外靑龍,有一常漢,乘夜偸葬,而車運泥灰,狼藉起役,高大封墳,仍爲逃走云,聞來誠極驚心,常時京兆不能申飭,以至於此,今日國綱,無可言矣。陵寢至近之地,肆然偸葬,此實前所未有之事,殊極駭痛。使京兆發遣郞廳,摘奸處之,何如?上曰,事在何時?好人曰,四五日前臣承召時,院屬迎候之路,見之云,路傍酒媼,亦備言其事,故聞之矣。上曰,偸葬處,是禁標內耶?好人曰,禁標內外,則臣未及詳知,而外靑龍之外麓云矣。上曰,使京兆發遣郞廳,卽速摘奸後,偸葬人摘發,從重科治,可也。好人曰,不特此也。都城四山,亦不能禁斫,內外童濯,皆成赭山,所見誠極寒心。此由於四山監役不善禁斷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乙巳年間,有摘奸,申飭之事,而其後年久,不無解弛之弊,更爲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洛昌君樘,武臣行副護軍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止周公踐阼。音釋訖。吳瑗進讀,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音釋訖。上讀親受音訖。瑗曰,上旣言敎世子之法,此下則記治公族之禮矣。庶子之官,亦見於燕義,蓋周官諸子之職也。趙明謙曰,以此文觀之,則庶子之任,緊且重矣。宋寅明曰,設庶子之官,以治公族者,其所任可見緊重矣。我朝之宗簿,亦倣此義,而不過文具,三代則不如此矣。上曰,纖剸之纖字,音潛乎,針乎?瑗曰,音針,《小學》解亦音針矣。上曰,然。上曰,以爵爲位崇德云者,此與我國之制,似不同也。我國則外朝東西班,立於階下,而宗室則昭穆之次,序立矣。寅明曰,以禮言之,則以昭穆爲次序者可矣。而至於朝會,則以職次序立,似好矣。樘曰,我國則宗室只爲參禮於宗廟大祭,而其他擧動時及朝儀,元無參禮之事矣。瑗曰,登餕之文義,猶不得明白矣。寅明曰,餕,成事之義也。上曰,世降一等云者,何義也?寅明曰,此則以昭穆之次,似爲分數矣。瑗曰,尊廟親廟之別,似不得分明解釋矣。上曰,似是漢之原廟,而三代則無原廟矣。寅明曰,雖三代之時,亦似有私親之廟,而別廟則自三代有之矣,無乃此義耶?瑗曰,雖然,似不可直以私親之廟目之也。寅明曰,太廟卽太祖之廟,而親廟則似是高祖以下之廟也。瑗曰,知經筵所達似是矣。寅明曰,潛觀文義,則至理存焉,纖悉無餘。此等處玩味體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尊祖敬宗,敦睦公族之義也。尊德禮賢,率下之道也,齊家治國之義,盡在此矣。明謙曰,非但敦睦也。宗族敎導之方,自上篇備具縝密,而終以不用刑爲訓者,可見三代仁愛敎化之意也。寅明曰,敦睦親族,仁愛百姓者,自本及末之次第也。上曰,三宥不對而走出,使人進之曰,雖然必赦之者,公則有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執法不容之義也。似是其時,有此等實事而然也,此非假托垂戒之辭也。寅明曰,似是假令有此事,以敎後世之意,而當古之時,有此等實事,亦不異矣。瑗曰,此非文具也。公之敦親,天理之不容已,有司執法,亦天理之不可廢,禮者,因天理而作者也。公有惻怛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守其常法,斯所謂恩義兩盡。讀此,須體認此等節拍之本於天理,不容自己處,而遭如此事,亦當存得此心,若無此心,而徒以三宥之使人進之,爲能行古道,則不誠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竝觀恩義輕重,公私先後,而體驗之,可也。明謙曰,若非實事,則如是丁寧者,似近不誣矣。上曰,非謂必有是事也。有司走出,而雖然必赦云者,亦可見不忍之心,而誠實之意,存於其中矣。明謙曰,以瞽叟殺人,則皐陶執之之說觀之,有司之臣則執法而已,不可以貴賤容貸也。瑗曰,非謂有是事,若或有如此之事,皐陶亦如此云矣。上曰,太上皇,自漢始有之,而雖在上古,天子之父,亦豈有殺人之事也。講訖。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李亮臣之用捨,在於殿下,而亮臣衷曲,有不能暴白,重臣以親嫌,亦不敢仰達,故曾者大臣,有所陳達,而殿下以陰陽心術等說,近於小人爲敎矣。當初亮臣與重臣,以疏下五賊事,有所酬酢矣。及其入侍時,以其私室所酬酢仰達者,實出無隱之忱,非爲訐揚至親之過也。己酉所達,亦出於衷曲之見,而只緣辭不達意,見阻於聖明之下矣。辭未畢,上曰,亮臣初頭,則仰達以宋寅明爲負東宮,故渠有所切責爲言,而其後,則以宋寅明有功褒奬,前後之言,豈非逕廷乎?寅明曰,李亮臣所望之事,以臣之故,而每出話頭,臣常踧踖靡容矣。亮臣向來所達之辭,卽與臣平日常常酬酢之言,而至發於筵中者,非以臣爲是非也。亶出於無隱之忱,殿下以前後扶抑,爲疑亮臣,極爲冤痛矣。以私室所酬酢之語,陳達筵中,謂之輕易則可也。實無毫髮私意之間於其間,前後所達,亦出於渠之所見,實情豈有好惡之殊而然耶?臣則洞知其本情,故欲爲一番陳暴,而爲臣至親,故不敢煩達,只自隱傷于心矣。儒臣適有所達,故以其實情敢達矣。明謙曰,亮臣之爲人,謂之慈詳則,可也,謂之小人則實是情外,而卽今廢棄者,已滿五載,以日月之明,有遺照於覆盆之下矣,豈非冤痛乎?寅明曰,亮臣亦本非峻論也。其父喜朝,南竄北謫,終死於道路,亮臣刻骨痛傷,以此之故,於偏論上,亦有所激發處,以私情言之,理所然也,渠之所見,本非爲峻論也。上曰,今聞戶判所達,大體則然,而一自有論議以後,同室之內,干戈相尋,世豈有如此之理乎?予之憎人之心,經宿則已忘。己酉所憎之人,亦何能至今不忘乎?本非偏惡於亮臣者,而以趙觀彬事言之,觀彬之疾痛呼冤者,在渠私情,則不是異事,而以君臣分義言之,則大有所不然者,辛壬之事,每歸於其時在下之人。然其結稍,則在於君上,則揆以分義道理,豈至今日而發諸口者乎?訟冤於景廟朝則,可也,至于今日而訟冤者,大有不可矣。在渠雖爲終天之痛,以光景廟盛德,固當於道理,豈敢有呼冤之事耶?觀彬之痛傷,猶或不異,而分義則不然矣。今聞重臣所達,而重臣亦向來人也。會盟祭時,卿不爲奉血乎?予以匙接口歃血,而卿不爲看予乎?予於其時,非爲參與於會盟祭,乃隨景廟而往之也。卿之看予時,予以爲卿猶不知予心矣。然則亮臣,實如觀彬坐地,而喜朝事,予雖不言,其時竄謫,亦云刻薄,而亮臣豈不爲峻論乎?以亮臣不爲峻激云者,卿之發明,而亮臣終過於分數之人也。予有所斟酌於中者,以亮臣爲慈良則可矣,而大體則怪異矣。初頭則以負東宮仕於時之意,切責云,而其後,則以有功褒奬,何不用如此之人云者,終不純一,陰陽心術之說,減等而言之矣。瑗曰,亮臣之以私室至親間酬酢說話,達於筵中者,終涉率爾,而以前後所達之差殊,致勤聖心之疑,而只緣辭不達意之致,以亮臣爲小人,則亮臣極爲冤痛,其心事則終是明白矣。上曰,聞所達陰陽等說,下敎似或過矣。然使亮臣痛祛舊心,則雖不開釋,前敎自然消融矣。今雖開釋,若不悛舊習,則前敎自在如矣。 ○寅明曰,觀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兵使韓範錫之所爲,未知其得當,而今之痼弊,只在於軍役,若不變通,則國將亡矣。軍額漸廣,人戶漸縮,而外方無法制,故奸僞日滋,幻弄無比,而逃故無數,軍額之數大縮,充定之際,百弊必蝟興,民無保存者矣。方今之務,軍政若不大變通,則百事無可爲之勢矣。上曰,今則諸務講究之策,廟堂亦已遺忘矣。寅明曰,朴師洙之所區劃者,多有變通之事,而巡營所管納布之軍,旣皆罷定,則兵營所屬,亦宜一體罷定,共濟國事,理所當然,則因革更張之際,兵使以其所見,消詳往復於監司,以爲從容善處,可也,而不此之爲,直報備局,語多侵逼,揆以事體,決不當若是矣。此等事,若或因以置之,則諸道使之變通者,必皆錯誤不成,關係大矣。次對時下詢處之,俾得成事,宜矣。兪彦通曰,曾以四學陞製事,有所申飭,而卽今冬月已深,尙不得擧行。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樘曰,臣極知惶恐,而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山陵三年後,陵官賞典,蓋出酬勞之意,而至於前山陵參奉李東賓,九朔行公,中間因事呈遞,未蒙陞敍之典,而曾於庚子山陵時,參奉任{{!|𪼛|⿰王集}},數朔行公,無故作散,其時因宗臣陳達,有陞敍之命矣。李東賓之九朔行公,無故作散,不無向隅之歎,而其時守陵官海興君橿,以其至親之嫌,不敢陳達,故適當入侍,敢此仰達矣。上曰,依任{{!|𪼛|⿰王集}}例陞敍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各墓守衛官,以名家子弟擇差,準朔後遷轉事,曾有所定式矣。自其後,皆以士人擇差,而準朔之後,銓曹一不遷轉,故見差之人,莫不稱冤,而其中或有不仕者云,其所稱冤,不無所據,似當有申飭之擧矣。上曰,當初定式,豈非知事在銓曹時事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事,果在臣待罪銓曹時。初以守衛官,旣以士夫差出,則不可無遷轉,仕路太廣,難便之意,屢次仰達,終以除職,奉承傳後,自吏曹次次收用事定式矣。雖不直爲遷轉,吏曹間間收用則固好,而各處守衛官仕滿出代之後,全無收用,不能無缺望矣。上曰,士夫之以無陞遷之路,或有不仕之人,則是皆以利祿爲心,殊非爲國之道也。爲士夫者,當盡其職而已,何可以利祿爲心乎?寅明曰,聖敎至當矣。士夫之道,此固然矣,而朝家事體,元無任之以職事,而仍不收用之事,旣欲以士子差出,則收用一款,恐不可已。且守衛官,曾前不過中庶之職,而今以士夫差出,若終不遷轉,則將沒身爲守衛官而已。渠輩之以爲切迫,不是異事也。上曰,守衛之官,非爲中庶輩設置,則以守衛官稱冤,亦非在渠自處之道,然旣以兩班擇差,而旋以中庶輩差出,則仕路漸益淆雜,各處守衛官仕滿者,每都目一人式遷轉事,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吳瑗曰,臣昨年往北京時,聞通官輩言于譯官曰,會寧、慶源開市,爾國若欲罷,則大國必當罷之云,蓋開市,或爲農器及鹽,而今則寧古塔,能鑄農器煮鹽,故大國亦不以互市爲關緊矣。臣雖聞此言,旣無朝旨,不敢酬酢矣。今番外補時,聞開市之弊,罔有紀極,非但六鎭之民,以此至于倒懸,咸鏡道二十三邑,均受其弊,北人皆以爲,若罷互市,則北民可以支保云,而凡事當思末後。古語曰,利不可不變法,此非臣所敢獨斷之事。然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見北民之苦,不可不一聞於朝,故敢此陳達,詢于廟堂,議其可罷與否,似宜矣。上曰,開市之弊,予亦聞知矣。故豐陵亦有所達,而具樹勳往會寧時,有所下敎矣。今番金是瑜手本,亦有開市欲罷則可罷之言,此事其名不正,而予則以爲不然矣。此是自前所有之事,而且爲利竇,則今雖革罷,必生他弊,莫如仍舊矣。儒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自北路還,固當以所聞陳達,而自我不可請罷矣。寅明曰,辛亥年,臣以伴送使往來時,得聞譯官輩之所言,則以爲,開市當周旋圖罷云,而臣則以重難之意,酬答矣。然在彼國,必有難堪之事,亦似有欲罷之意,若自我先請,則要以德色於我,此則置之,可也。瑗曰,此事,其名苟非不正者,何可先自干請乎?臣亦非欲直請移咨也。然罷後設有弊端,若不至如今日北民罹害之甚,則請罷亦可,似當較量彼此便否而爲之矣。上曰,彼若請罷,則在我之道,何可辭也,而自我先請則不可矣。樘曰,臣曾前奉使時,多有生梗事端,故敢達矣。歲弊綿布尺數,年年減縮,以至於每匹減縮,幾至四五尺,而以白綿紙言之,剪頭太廣,故紙地長廣,比古紙見樣,亦不及焉。臣之奉使時,幾乎生事,僅得彌縫,而其後亦如此云,前頭生梗可慮,申飭戶曹,紙布長廣尺數,準準備送,宜矣。上曰,戶判旣已入侍,此是非難之事,申飭,可也。兪彦通曰,非但歲幣爲然,雖以歲米言之,間或和水,以致腐傷云,此尤大段矣。凡和水本是死罪,我國所用米和水者,厥罪當死,則況外國所送,關係不輕者乎?且白綿紙非但見樣之不足,每束皆有鑿紙落張,每於使行回還後,傳說如此,而朝家一無科罪之擧,故每年如是,今不可泛然申飭而止,此後若復如前,則當該官員及下吏,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以此意各別申飭于戶曹,而若有如前不謹之弊,則書狀官還來後,卽爲啓達,當該官員及下吏,從重科治,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有霧氣。夜二更,流星出天苑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許,色赤。 ○洪景輔啓曰,因備邊司草記,本司堂上牌招事,允下矣。堂上申思喆,陳疏入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牌招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後,連事撕捱,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雖非日次,有稟定事,臣等來會賓廳,而本司堂上戶曹判書宋寅明一人外,無進參者,除實病應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禮曹參判閔應洙,竝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趙尙命,副校理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珍山等官寡女文召史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江邊犯越按覈御史。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備堂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一向撕捱,尙不擧行,事體分義,誠極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推,明朝開政。 ○兪彦通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政府西壁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議李宗城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云。判書、參議,待明朝牌招,使之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重臣之疏,以向來試官望備擬時請推事,盛加慍怒,譏斥備至,臣等竊不勝駭惑也。凡試官之或以二望備擬者,乃近來不得已之謬規,而昨年冬庭試時,以二望擬入之故,特下備忘,辭旨嚴截,至有今後則必備三望事定式施行之敎。故今番謁聖時,試官三十員,實無備三望之勢,而不敢循例啓稟,陳達前席,則自上以庭試試官十七望,則可以備三,而如謁聖則三十望,無故人九十,似未易,今番則依近例,擬二望爲敎,此不過以謁聖試官,比他科最多之故,有此特敎,而前此三望定式之敎,固自如也。庭試十七望,尙且必命備三,則講經十四望,尤無可論,臣等果於伊時試官望之備擬也,以前後所受敎者,備細往復,而重臣諉以乏人,終不改入而出去,日已向晩,事勢迫急,臣等不得已請推入啓矣。今重臣,或謂之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或謂之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昨冬備忘之捧甘與否,非今日承宣所可知,而播諸朝紙,載在日記,則政院必無不爲宣布之理,該曹必無全未承聞之理。且伊日望單未入之前,已以依受敎必備三望之意,屢飭該吏,則其所謂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者,抑何故也?自掩其失之云,恐不在於臣等也。且其除却老病,無故人絶少云者,尤有所未曉,堂上中年少無故之員,不啻夥然,可以歷數,而必以年迫八袠之人,充擬於二望之中,卒使擔赴試院,僵引餌蔘,未備七栍之規,又廢復命之節,臣等於此,重爲之慨然也。臣等因一據例請推之事,忽被無限侵詆,其何可自謂無失,而晏然而已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謝重臣之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兼禮曹判書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講經試官擬望事,荐被問備之罰,惶隕恧縮,無地自容,而實錄奉安,期日已迫,往役義重,不敢言私,黽勉作行,昨始竣事反命,而第於喉院啓辭,終有所訝惑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此仰陳焉。伊日兩所考官,多至十四望,而除却老病情勢外,無故當進者絶少,實無推移排擬之勢,而一望二員,多有近例,故臣果依此擬入矣。至於三望備擬之聖敎,政院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及夫望單修呈之後,承宣始爲往復,而旣已正書到院,則曾無追還改擬之規,故不得變通,事勢卽然,如許委折,承宣非不諳悉,而啓達之辭,全沒實狀,有若臣曹知有上敎,而故擬二望者然,何其言之失實,至於此也?凡上敎中有可以奉行者,則毋論事之巨細,必自喉司,分付各該司,奉承傳擧行,自是應行之例,則今此試望申飭之敎,臣未知果在何時,而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乃於望單將入之際,始以曾有筵敎爲言,末又歸咎於全無所知之該曹,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者,其於事體,恐不當若是也。推考薄罰,臣固自訟,而若其所遭,則非比尋常,在臣廉義,已難晏然仍冒,而行役撼頓之餘,重觸風寒,感傷非細,素患風痰之症,一陪加劇,頭疼膈煩,氣升神昏,委頓床席,寢啖俱廢,多般醫治,少無差歇之勢,觀其症形,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月之內,實無强起供仕之望,宗伯緊任,議讞重地,俱不可一任虛曠,玆於引罪之章,兼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出疆之期已迫,第有區區私悃,仰瀆宸嚴,惟聖明垂察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未辭陛之前,竊欲往省,以伸至情。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數日恩暇,俾得往來之地,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辭往來焉。 ○十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持平南泰齊,獻納李廣道,修撰吳瑗,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沈壽賢進伏曰,近來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冬暖如此,日氣甚不好,寢睡之節,無異於日前乎?上曰,無異矣。命均曰,湯劑劑入後,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命均曰,受灸後氣候,比前何如?上曰,如常矣。壽賢曰,備局久不得開坐,事務多滯,而且有稟定之事,故今日雖非日次,臣等來詣請對矣。戶判宋寅明外,諸堂姑未承牌,故不得備入侍,凡事亦不得自外講究,直爲登對,事多遺漏矣。時方緊急者,江邊事情,而其中尤有所寒心者,平安監司,以高山里犯越罪人論罪事,九月狀聞,而其狀啓,自政院誤下秋曹,而不下備局,故廟堂則全然不知,未克回啓,稽滯至此,誠極寒心,而左議政徐命均,偶然記得,昨始推出矣。事情如此,而廟堂則不知,使道臣譏捕之意,分付矣,豈非可笑之事乎?上曰,以此狀啓觀之,則殺害之事,眞的無疑,而當爲査覈處之矣。壽賢曰,在前以江邊李萬祉殺害彼人事,發遣按覈使鄭栻査實,然後自彼國刑部,有議處之規矣。上曰,所謂被捉於彼中者,無乃此漢耶?壽賢曰,爲虎囕死云者,必此漢之逃入彼中,以至現捉矣。厥漢之犯越,旣在於九月,而齎咨官之所聞,亦在於九月間,則事情相符矣。或者之議,爲先移咨爲宜云,而事實未詳知之前,徑先咨文,恐非審愼之道,今番使行,使首譯詳探事實,然後處之宜矣。彼中潯陽gg瀋陽g將,亦似有彌縫之意云,探其虛實,察其形止,移咨與不爲移咨間,決末處之,似或詳愼,而其間遲滯可悶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而今此事機,殊甚緊急,九月來到之啓聞,今始覺得,則査事遲滯之間,易過今年,若自彼中,責之以稽滯,則此無可答之辭矣。以方聞有犯越人,故驚駭査實後,處置之意,先爲移咨,宜矣。宋寅明曰,自此直爲移咨,則爲瀋陽將軍之罪案,故自前難處矣。上曰,移咨時言于瀋陽將,宜矣。壽賢曰,齎咨文到瀋陽,言其曲折,而彼若以彌縫之意,請寢咨文,則不爲移咨,可也。彼若以此事先發,則當爲移咨,先示厚意,好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命均曰,咨文事,觀勢爲之,好矣,而按覈使,爲先發送,何如?上曰,今日內擇差,不多日內發送,可也。而雖撕捱玉堂之人,此則往役,安可辭避乎?{{*|榻前下敎}}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則高山里僉使李泰祥罪狀,殊極無據矣。爲先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李守雄事,有後日次對更稟之命矣。當初守雄,與金以丁、任贊必,同爲被捉,而及其以丁、贊必還來之時,渠則不爲同還,中間逃躱,又不自現,則似不無附托彼人之跡,而渠與以丁、贊必頭面之際,以丁等之言,與前所告,不無相左,且其逃避不現,只出於迷劣畏罪之致。而第江邊梟示之律,施於潛商犯越之類,則守雄罪,與此同律,終涉太過。今若以朝家好生之德,參酌定罪,傅之生議,則實合於撫綏邊民之道,令入侍諸臣,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宋寅明曰,守雄初雖落後,其後自彼還來,則別無可罪,與贊必等無間,而中間逃走,從他境隱身越來,被捉於譏捕,則便是亡命,罪當罔赦,而第初因被捉,異於犯越潛商,近來以潛商梟示數多,此則雖參酌減死,亦恐無妨矣。尹游曰,在外時已商議,而臣意與戶判宋寅明所達,無異矣。朴文秀曰,爲彼人捉去,本非犯越,落後而歸,仍爲逃躱,則雖與犯越者有異,亦安得無罪?然犯越者只梟示,則有間於犯越者,似當減死矣。宋眞明曰,以丁、贊必旣得放還,則守雄何獨不可放還,而以申儀昌招辭觀之,守雄借着胡服,乞哀隨往,其附托胡人,情跡難掩,罪在罔赦,及其還也,又不自現,中間逃避,見捉於譏捕,則有同亡命,臣之所見,則斷不可容貸矣。上曰,守雄之罪有二條,當初被捉,不可爲罪,果如宰臣所達,而以儀昌招辭觀之,顯有附托胡人之跡,罪一也。放還之後,不爲來現,中間逃躱,罪二也。然旣與直自犯越有異,則豈無參酌之道乎?近來以犯越梟示者多,故渠必畏怯逃隱矣。此等之人,傅之生議,亦無不可嚴刑減死,絶島定配,可也。{{*|出擧條}} ○命均曰,以西北開市事,利害通塞之論相半,此亦定奪,以爲處之,何如?上曰,開市事置之,可也。譯官輩以此等事,得請於彼中,則欲爲德色於我國而然矣。文秀曰,會寧開市,則通塞間利害,未知如何,而至於義州開市,則其利大矣。開市一節,至於無兩國,然後可以防塞,而不然則不可塞矣。雖以今番咨文事言之,亦豈有行銀之路耶?譯舌輩以此等事,惹鬧彌縫,以爲己功,自廟堂若不嚴飭,則此後生釁之端,不一而足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眞明曰,會寧開市,則北路大有所益,恒用物貨,全出於此,故人以爲便,而至於慶源開市,則其弊甚多。六鎭之浮費穀物及廚傳之弊無比,故民以爲苦矣。上曰,靈城所達自廟堂嚴飭譯官之說,是矣。末終生梗之事,皆出於此等事,譯舌輩中間弄奸之致,而凡事一邑有弊,則國內豈無弊耶?事未有無弊之事,而以《國朝寶鑑》觀之,勿改舊法,有所下敎矣,可見聖意之所在,而以開市事言之,若欲在我而無弊,則安知非日後,幾生大弊端乎?命均曰,自彼國若先自來請,則自我當應之矣。上曰,彼雖來請,姑示默默之意,可也。命均曰,開市之路,若爲永塞,則潛商犯越之弊無數矣。文秀曰,譯官輩,近來元無來見備堂之事,而以開市防塞之意,一譯官來言于臣,故臣答以防塞開市,則有利於譯官云,則渠不勝慙赧而退去矣。此必不無譯官輩弄奸之致,彼雖來請,自此不許,可也。 ○沈壽賢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前後非一,今不可一時定奪,而以義州八包事,趁今番使行前許開之意,有所狀請矣。義州事勢,誠無以支吾,而節使行期已迫,似難變通矣。今姑置之,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中申儀昌等事,有不可徑先正法者,姑爲仍囚,以觀前頭處之,未知何如。上曰,申儀昌等,姑爲嚴囚,而以胡人酬酢之說觀之,其獄囚之不嚴可知,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面里分等事,有推考之命矣。臣取見其分等節目,則精神用意處,極爲詳密,與前年湖西面里分等有異矣。旱田元無給災之規,而至於峽邑尤甚面,全無畓結之處,則被災雖酷,無以施惠,有此量給田災之請,而其所區別,亦頗精詳,且詳定則與大同不無差別,似當依施矣。上曰,已成之事,許施,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兵使韓範錫沮格軍丁變通事,論列其罪狀矣。道臣之初不與兵使往復,而直爲換定軍額,雖有率爾之失,範錫之發關各邑,使勿擧行,狀聞防塞,語多侵逼,其在事體,誠爲駭然,而閫帥遞易,亦涉重難,道臣則推考,兵使則從重推考,似宜矣。命均曰,軍丁額數,不得充補,故以兵使隨營牌別馬隊餘數換定,而道臣之不與兵使相議處之者,未免率爾之失,可以推考警責,而兵使之不報道臣,直爲行關各邑,使之勿施者,事體所在,殊極駭然,兵使則不可仍置,而道臣狀啓中欺罔等說,似是太過矣。文秀曰,黃海監司狀啓,臣亦見之,兵使誠有所失,而監司亦安得無過乎?朴師洙深知一道之弊,在於良役,能盡罷監、兵營捧布之軍,充定於元軍隣族侵徵之代,其事誠好矣。大抵某邑則額多丁少,某邑則丁多額少,若不推移,則實有難充之患,而丁少之邑,有兵營別馬隊隨營牌,兵使所在之黃州則有餘丁,以其餘丁,割給兵營,而以丁少邑馬隊營牌換定,則良役因此可完,雖曰別馬隊隨營牌,操鍊團束者,一時罷定,實爲可悶。然兵營於數年之間,若更加團束監營換給之閑丁而操鍊,則豈不如當初罷定之別馬隊隨營牌乎?然則監司之欲以是變通,誠甚便好,而若欲換定,則兵使事體,迥異守令,事當往復消詳,而不此之爲,直爲發關各邑,使之充定,又以此發關於兵營者,誠失各問耕織之義矣。至於兵使,則自家所管軍兵,盡爲監營換充之軍,而初無與議之事,則拒而不許狀稟,朝家非不得體,然兵使旣是監司之管下,則當以持難之意,累次往復於監司,終不聽從,則又以不得不狀聞之意,更報監營受題,然後馳啓論列,事體道理,固當如此,而不報營門,徑稟朝家,大失體統。若論彼此所失,則俱難免罪責,臣意帥臣則遞職,而道臣亦當有論責之道矣。上曰,靈城所達詳備矣。此蓋監司則欲爲操縱兵使,兵使則以見侮爲慍,故以至於此矣。然以平時言之,則兵使宜守體統,事體所在,不可相較矣。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兵使韓範錫罷職,可也,而兵使所請事,亦爲置之,宜矣。{{*|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中水營移設事,事涉重大,不可率爾處之,從當商議更稟,而山海邑水陸軍換定事,實涉兩便。先爲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政府西壁,方有闕員,而査對時急,曾有口傳差出之例,此亦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文秀曰,移咨事,終是思之,則事實未明知之前,徑先移咨,終非愼重之道,的知殺人幾名,然後移咨宜矣。上曰,明白査實,終難矣。御史口傳差出,明朝發送,則使行未渡江前,豈不爲査覈乎? ○壽賢曰,三南被災尤甚邑守令,以田稅未捧事,連續拿來,累日滯囚云,當此秋務方殷之時,災邑守令之被拿曠官,其弊不貲,殊涉可慮,似當有參酌安徐之道矣。且聞樂安郡守李萬囿,亦以田稅未捧事拿來,混被決杖云,渠雖卑微,旣是親功臣,則其在議功之道,施以決杖之律,殊非待勳臣之道,而光陽縣監朴東亨,今方拿囚,亦用此例,則事體終似未安,故仰達矣。上曰,無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gg混下g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奉承傳,除杖,可也,而被災尤甚邑守令事,分付戶曹惠廳,量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判義禁申思喆自外復命,而金吾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江邊犯越罪人按覈御史,以副校理李喆輔差出,使之明朝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姑未覆奏,而其中親騎衛試才時,沒技之類依例直赴事,及前後沒技稱冤者,別錄以啓矣。卽今殿試不遠,得中武士方上來云,此則施否間宜卽,稟處,俾無落莫之患,故敢達。尹游曰,沒技之冒濫,臣亦累陳,而日昨入侍時,以今則殿試已迫,勢將回啓之意,仰達矣。退而見之,則誠有難處者,西北監司,或以十七人,或以十一人修啓,此便是一科沒技,豈如是之多乎?誠爲未安矣。大抵北路親騎衛之設,始於甲子,北關則優等三人調用,南關則優等三人,間年調用定式,而元無賜第之例。壬辰年間,因道臣狀請,始許優等一人直赴,乙未年間,又因道臣狀請,又許之次一人邊將除授之典,而至於沒技,則丁卯因官奴非龍之沒技,特許免賦,甲午因親騎衛許暑之沒技,特許直赴。此後北路,因以爲例,西關別武士,又用北路之例,戊申以後,他道之設別武士,皆用此例,沒技直赴,倖門大開。其後或塞或通,許否無常,而今則修啓多至十餘人,前頭將至數十人,賜第何等重大,而虛僞之弊,將不可勝言矣。上曰,濟州則使沈聖希試才,而關西則初無傳敎,李宗城,自爲試才而來矣。但旣許關西,則北道不可異同,依關西例賜第,而此後,則御史之書啓者勿施,御史亦不待朝令,勿爲試才事,定式分付,可也。游曰,今年各道修啓,尤爲濫多,姑限前年,先爲回啓,何如?上曰,日昨筵中,以令前後爲敎,而沒技之至於十七、十一,誠過濫矣。令前則雖不可不許,道臣若不親試,不得修啓之意,已爲定式,此後各別申飭,可也。游曰,今二十一日晝講,有稟定,其前修啓者,當爲令前,一倂覆啓許施,其後入來者,更令本道査明後,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禁軍之沒技者,出身則賜馬,閑良則賜第,而今番沒技而見漏者有之,故敢達。上曰,元單子入之,可也。因卽賜第。 ○朴文秀曰,臣有病不得出入,而今日登對,有所達事,故敢達矣。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中,被災邑中興陽尤甚,自朝家減給大同矣。抄其尤甚者,蕩減大同,此實恤民之盛德,而今聞湖南沿邊七邑,俱是慘凶,朝家施惠之道,若不公平,則民心終不可服矣。道臣適見,興陽單擧全減,然七邑災荒,旣無異同,而彼邑則蕩減,此邑則停捧,有偏於一視之仁政矣。興陽蕩減之令,還收爲宜,而不然則其餘六邑,一體減給,似爲均平,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朴文秀之言,有所見矣。尤甚邑旣無異同,則以一邑,可以推知六邑矣。一則停捧,一則蕩減,似是不均,令道臣分數處之,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而興陽旣爲蕩減,則不可還收,至於六邑之均減爲難,堯、舜其猶病諸博施矣。此則置之,可也。徐命均曰,臣之所見,則目今救民之政,不在於田稅大同之減給與否矣。生民之困窮,專在於身布隣族侵徵之弊,而荐經大歉,逃故過半,則軍額及良布之數猶舊,而當番之人死亡流離者,十居五六矣。徵責之弊,將及隣之隣、族之族,餘民亦不可保存,將必無民而乃已,無民則何以爲國乎?方今急務,莫先於變通軍政矣。沈壽賢曰,左相所達,誠甚切至,而不可率爾變通,從容講究後,更爲稟處,宜矣。上曰,兪。 ○朴文秀曰,臣以御史、監司,四載待罪嶺南,非無可薦之人,而一不聞於朝者,蓋深知掌銓者,於此等事,緩忽特甚,未嘗奉行朝令故也。若有所薦,而或如臣所料,則道內之人必曰,監司旣薦士,聖上且許用,而何無銓曹之檢擬云爾,則是不過以國綱不張,君命不行,播示於八方,其大損國體,當如何哉?此臣所以不敢薦一士者也。趙顯命則與臣意有異,在嶺南時,有薦人之事,或請褒贈,或請調用,自上有書諸座右之敎,其後御史又薦成爾鴻、金聖鐸、李槾等,自上又有勸駕上送之敎,故頃者都政,成爾鴻則首擬該司,而副末望,則乃以旣故請贈之人擬之,至於生存之金聖鐸、李槾,則終不檢擬,其有駭聽聞,已極寒心,而爾鴻,則以近於時論,能速備擬,而至於二人,則都政屢過,而齋郞之窠,皆歸於有勢者,不及於此二人,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而尤有所寒心者,日昨成爾鴻,上來肅謝,而政院、玉堂,無稟達之事,故自上未及引接,而自外退去云,朝體之未安,姑舍勿論,當初書諸座右,勸駕上來之敎,便成虛事,臣竊爲慨然也。上曰,靈城所達,是矣。予有書諸座右之敎,而近來精神不如前日,爾鴻肅謝,時不得引接,當初欲見之意,竟歸無實之科,予甚愧焉。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其餘諸人,後日政,雖散政,若有相當窠,卽爲調用,前後銓曹堂上,竝推考,可也。吳瑗曰,成爾鴻,旣有欲一見之敎,且命勸駕,而及其上京,因政院之不稟,公然退歸,實有乖於待士之誠矣。聖上自咎之敎,誠好矣。此後毋弛此意,益篤待士之誠,使巖穴之士,有所興起焉。洪景輔曰,成爾鴻肅拜時,政院全未覺悟,不得稟達,誠爲疎忽矣。聞金聖鐸等諸人,承召命之後,以不敢當之意,呈于監司云,未知道臣之狀聞與否,而自上別爲下諭,成爾鴻則使之更爲上來,金聖鐸諸人,則使之催促上來,恐爲得宜矣。上曰,當初諭以欲一見之意,使道臣勸駕上送矣。及其肅謝,不能覺悟,終未引接,以至自外退歸,當初勸諭,徒歸文具,予則實有愧於更召矣。文秀曰,政院旣不爲啓達,則萬幾倥傯之中,雖以聖上之明,亦何以覺得乎?未克趁時引對,理勢固然,臣意則其時不卽啓達之承宣,不可不推考。且勸駕上來之敎,已別諭於道臣,則成爾鴻上去之意,事當馳聞,其餘兩人去就,亦當詳問啓聞,而尙無擧行之事,未免疎忽。道臣亦不可不推考,自上亦追示悔悟之意,使歸者更來,不來者翻然而起,卽爲承命,則此是誠實底道理,有何文具之嫌也?上曰,靈城所達誠是矣。依爲之。以此出于擧條,可也。{{*|出擧條}} ○徐命均曰,高山里犯越罪人朴之徵事,平安監司狀啓,九月啓下,而政院誤下刑曹,故廟堂則全然不知,以致稽滯,凡事如此,殊極寒心。道臣之不請廟堂稟處,亦不謄報,殊涉疎忽,承旨之泛然啓下秋曹,難免矇不致察之失,道臣則推考,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莊陵碑石陰記書進日字甚急,而尹淳一向辭免,尙不上來,不可等待其上來矣。令預差書進,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宋寅明曰,陵幸時御路所經被傷處,田畓摘奸後更稟事,曾有成命矣。發遣郞官摘奸,則今番所傷,不過田庫四束地,而曾前所傷處,亦爲四五束地,合爲九束餘云,楊州之地田稅,本來見減,餘存應役者,不過大同,限其完復,耕墾間大同亦令減除事,分付楊州,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尹游曰,曾以理山府使禹夏亨,待閫帥有窠,備擬之意,有所下敎矣。海閫今方有窠,似當備擬,而夏亨,方委邊上機事,所關非細,此時移遷,似涉重難,故更此仰達矣。上曰,事雖如此,亦豈可長留邊地,閫帥之窠,備擬,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臣旣叨度支長官,又兼惠廳堂上,俱是錢穀衙門,則一人兼管,終未便當,故以此辭免,而不得蒙許矣。兼管兩牙門錢穀,雖以國體言之,終是有弊,私分亦有所不敢當者,遞臣惠堂兼任,以便公私爲好,故敢達。上曰,聞所達則非出辭讓,事有掣肘者。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曾有兼管之例,而聞其所達,則事勢誠然,而亦有所執,許遞宜矣。上曰,然則惠堂可以許遞,而諸臣旣爲入侍,薦擧其代,可也。壽賢曰,以尹淳差出,似好矣。上曰,左相之意,亦何如?徐命均曰,宋寅明則見職旣是劇務,許遞兼任爲宜,而其代則似不出於尹淳矣。上曰,然則宋寅明惠廳堂上,今姑許遞,其代以尹淳差出,可也。{{*|榻前下敎}} ○持平南泰齊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近來邊上防禁,日漸疎虞,識者之寒心,久矣。理山府使禹夏亨,自到任以後,隔江淸人,往往潛到府界,樵採之單行者,白晝掠去,稱以犯越,脅持恐喝,以徼重利,而夏亨,恐其事端之重大,初不報聞,輒以米斛,私自贖還,如是者非止一二,若使夏亨,嚴飭邊禁,多方備守,則豈有如此之弊,而此路一開,前頭之慮,亦不可勝言,請理山府使禹夏亨拿問定罪。上曰,依啓。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吳瑗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諫啓辭時,靈城君朴文秀,兵曹判書尹游,私相是非,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臺閣,惟事含默,殊甚寂寥,而獻納李廣道,再次入侍,每傳故紙,無一新啓,臣實爲諫臣慨然也。上曰,承宣所達,是矣。徐命均曰,六年臺啓,惟事謄傳,君臣相持,收殺者收殺,可矣,而不可率爾爲之,齊會三司後,下詢緊歇,可以停啓者停之爲宜矣。沈壽賢曰,酌處之道,若或苟艱,則允許爲宜,而不然則可停者停之亦宜,臺諫多員齊會後,下詢處之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臺諫傳啓之時,每念罪囚,則心甚惻傷矣。在上者以勿煩二字例答,在下者以謄傳故紙爲事,上下相持,便作文具,而此非一二臺諫所可停啓者,收殺則不易矣。南泰齊曰,今此鞫囚,皆是王法之所不容,則大臣,當以自上允從之意,陳達爲宜,而今請收殺者,實未知穩當矣。獻納李廣道所啓,臣本以衰病庸拙之物,蟄伏窮島,無復起爲人之望。頃年屢叨除命,而一未祗謝,逋慢之罪,萬殞難贖,長在惶悚縮伏之中矣。乃者因事入城之際,薇垣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之情勢病狀,萬無冒沒承當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謝,因仍累日,未效一言之責,每自循省,不勝其愧赧矣。今日筵中,承宣以謄傳故紙,侵斥備至,臣之溺職之罪,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洪景輔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諫臣是鄕人耶?徐命均曰,本是京居之人,而甲子年死節名人之後也。尹游曰本是京人,而近來退伏田野,人以爲恬靜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晝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持平南泰齊呈辭,掌令李善行文科會試監試官進,持平金尙翼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儆,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陡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所進,未滿十貼,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丸劑所進亦過半,亦爲加劑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試所進在外外,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江邊犯越人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請對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極爲未安。而政府西壁差出,及明日常參前承旨差出,俱繫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政府西壁差出,亦爲緊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非但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明朝牌招開政,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只推,一體牌招。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受由在外,時未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韓德全之代,猶未差出,而李聖龍,又爲變通,則此不必前望單子入之而落點,明日常參承旨四員,亦可爲之,置之。 ○二十八日京畿假都事狀啓,副提學李箕鎭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進上藥材中麥門冬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兪彦通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按覈之擧,事係緊重,應行節目,憑考前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南漢軍器中,弓子數甚不敷,黑角弓五百張所入物力磨鍊,使本廳敎鍊官折衝趙福基,次知監造矣。福基多般拮据,交子弓五百張,又爲加造,合弓子一千張,今已完畢,而其所製樣,頗爲精强,故所造黑角弓五張、交子弓五張,依例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故拿來羅將,旣已發送矣。卽者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拿處事傳旨啓下,而李泰祥拿囚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朴師洙啓本,則掌隷院回啓次知,承旨姓名,不爲書塡,事甚疎忽,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由,往省先壟,得以餘暇,改窆亡子,幽明感結,容有極已,悲哀撼頓,淹疾郊荒,由限倏過,惶悚無地。且臣國子新除,有大難安者,陳疏見却,有牌坐違,罪上添罪,益增悶蹙,昨以賓對不備員之故,至於請牌,事重籌邊,誠切反面。且旣入闕,自不得祇謝恩命,而第伏聞向日筵中大臣陳達,至有極擇有文望者差出之命,銓曹之不加妙揀,只謂臣纔遞銓任,爲其置處,而循例擬差者,已是大段錯謬,歷數朝中,不文而無望者,臣最甚焉。在臣之道,亦何可徒諉以曾所忝經,而輒復晏然,自致廉隅之冒沒,重速物議之嗤點乎?自今詞學優長,望實俱隆者,不患無人,今若另加遴選,使之專意敎胄,實爲聖朝綜核之政,不宜使臣而苟充,以致撕捱瘝曠之弊也,明矣。況臣近來左右噂畓gg噂沓g,情跡疲困,雖便訣不忍,隱默遲徊,聊爲筋力自效於閒漫職任之計,若其榮途華貫,矢心自劃,一切斷置,顧此筵白另擇之地,尤豈可冒昧趨承,以自負區區素守也哉?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垂鑑燭,亟改臣不稱之職,俾臣隨分效力於兼管諸務,不勝公私竝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咸鏡道鏡城幼學吳載熙疏曰,伏以,表功顯烈,國家之重典,廟享崇報,士林之大擧,苟或功烈未著,士論不協,則其不可濫冒也,明矣。本邑彰烈祠卽贈贊成臣鄭文孚腏食之所,而一時同功八人之所配者也。文孚當壬辰島夷之亂,以北評事,奮身於逃竄之中,倡起義旅,克復一方,其鴻功偉烈,有不可泯滅者,故顯廟甲辰,輿論齊發,特建一祠,以享文孚。且以本鄕同事之人,功績表著,具載於文孚狀啓,及其時文案者,配享焉,其所享者,只是九人而已。是年朝家,特以彰烈之額賜之,以表其績,其餘許多義旅,則雖有功績之可稱者,而比之九人,輕重有別,故皆不得與焉,此乃本祠已定之制,而實出於二百年公論者也。不意昨年,鍾城人前萬戶吳昌達,以其五代祖吳景獻追配本祠事,上言陳籲,得蒙判下之命,臣等竊不勝訝惑也。其上言中,別無可據文字,只有景獻妻許氏呈官立志,而其中有曰,家翁當壬辰倭亂,聞鏡城義旅之起,奮身南往,仍爲戰亡云,其戰亡則雖曰信然,而其時文蹟之可徵者,尙有存焉。如主將啓本及軍功案、義旅錄、採詢錄等書,實爲考信之籍,而其中皆無景獻名字,是或未至義旅之陣,而遇害於中路耶?抑亦已入義旅,而偶然見漏耶?其間事蹟,旣未明著,而祀享之事,實爲重大,豈可以私藏之一張文狀,輕易擧行乎?如此之人,若皆追配,則其時竭力戰死,或功績表著,備載於文案,而未與於廟享者,不爲不多,其子孫,亦豈不慕效齊起而呼籲乎?此等崇報之擧,惟在士林之公論,固非子孫之所可干請,而今昌達,不顧其嫌,率爾上言,極涉猥屑,而該曹之不覈事實,徑先覆啓,豈不有乖於重祀典之道哉?成命雖降,而公議愈激,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姑寢成命,更令道臣廣搜可據文蹟,兼採道內士論,以重祀典,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癸丑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犯越罪人按覈御史請對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御史李喆輔,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喆輔曰,臣之情勢,豈敢着朝衣出入闕庭,而意外膺此按覈之任,嚴畏分義,他不暇顧,今將辭陛,罔夜馳往,而旣未經事,且非預知之事,實有僨誤之慮矣。本事,纔因大臣,略聞梗槪,而欲親承聖敎,敢此求對矣。今此按覈之事,齎咨官手本中瀋陽見捉人事乎,抑平安監司狀啓中高山里犯越殺害事乎?上曰,我國人被捉者及高山里犯越事,爲同條或異條與否,不可不詳覈,而必於今番使行付咨,然後可免彼中遲滯之責,下去後從速馳啓,宜矣。喆輔曰,臣方倍道馳進,而安州以上則馬撥,以下則乃步撥也。下去時,與監、兵使相議,或撥馬或驛馬,別爲責立,以爲急急傳命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喆輔曰,□行越江,當在來晦,念前入來則可及,而臣雖□□□事,遲速有難□□矣。臣當與監司相議,手本與狀啓□□差異之端,則卽當馳啓,而最是罪人未卽取服,則一向刑訊,徑斃可慮。若無於渠笞楚之事,則亦無吐實之理,此甚難處矣。臣下去後,以有見識守令,爲檢覈官,以爲商議之地,而但遲速未可料矣。上曰,差遣御史,意固有在,雖不可使之徑斃,亦何可不爲刑訊乎?喆輔曰,犯越二十餘人,盡爲訊問乎?上曰,盡爲訊問,而捧招則似爲遲滯矣。喆輔曰,此事結梢,何以爲之?上曰,此則不在朝廷,當一聽彼中指揮,而持標淸人殺害與否,則金昌遠處究問則可知之矣。高沙里僉使,雖無狀呈,姑令入送奪蔘,而事有未可知者,入去時及出來後,如有預知事□□査狀聞,可也。喆輔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景輔進□。上曰,卽見京兆郞官,書啓,則貞陵相望處偸葬者,乃軍士,而卽已掘去云。令攸司各別科罪,其他偸葬人,分付京兆,一體掘移論罪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 izq8hdv02i7cqyywdxhyk2ubva2k2wi 2173368 2173367 2022-08-21T13:25:40Z Blahhmosh 79595 /* 10月10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假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下直,漁面萬戶李德洪。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李光溥,成均館典籍朴聖龍,權知承文院副正字李晉吉,承文院注書成範錫,禮曹佐郞朴致文,副司果李壽海,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兵曹佐郞李宗延,司憲府監察鄭□、宋守謙等今□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漁面萬戶李德洪處給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因常參相値頉稟矣。常參旣已停止,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金光岳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光岳,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飭勵之下,猶事違脾,曉鍾已過,尙未就寢,其在分義,豈容若是?試官三牌不進者,罷職,參試官再牌不進者,不可循例踏啓而止,拿推。 ○又啓曰,今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在外,或未差,或引避退待,無一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旣極未安。常參時刻已迫,臺諫差出,尤爲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今若牌招政官開政,則當如頃日常參之過時,常參停,大臣及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權䌖,一旬處冷之餘,素患疝症添劇,下腹浮高,腰脅牽疼,食飮全廢,轉側須人,多試藥物,有加無減,實有頃刻難支之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疏曰,伏以臣自幼善病,及長失學,倥侗譾劣,最居人下,而僥竊科名,濫廁仕籍,冗官散職,尙懼不堪,榮塗顯望,尤非所期。不自意堂后除命,乃在於南郵報苽gg報瓜g之際,臣揣量才分。夫豈有一分承膺之望,而適値園陵展謁,動駕在卽,文廟酌獻,期日不遠,不敢偃臥鄕廬,來謁京輦,黽勉出肅,仍參陪扈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第其所叨之職,爲任甚重,苟非文辭敏贍,見識通博者,莫宜居之。臣是何人,乃敢因仍蹲冒,視作固有之物,不思早爲其自處之義乎?仍竊伏念,臣之老母,年已望七,而氣稟素弱,疾恙頻侵,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瘁,無復餘地,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近年以來,復添關格之症,少失將攝。時常發作。臣當每出外之日,聞有庭信,輒自心動,及見平安二字,始得鎭定,如是而尙可一刻離側,遠道從宦也哉?且臣自在弱歲,重患痰暈之症,鍼焫湯丸,治之百方,而無尺寸之效,往往危死者,不知其幾。雖其軀殼僅全,而未嘗一日寧居,方其劇作,頭目震撓,視聽都廢,精魂神識,憒愗昏惑,凡於起居酬酢之節,亦皆一任廢閣,了無知覺,專意調治,猶懼其不振,尙何望供夙夜之役而能免顚仆,任記注之責而不至疎誤也哉?玆不得不瀝懇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幸聖慈曲垂矜憐,特許遞解,俾臣得以母子相依,隨便扶護,不勝至祝。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卽接鄕書,老母宿恙,越添於纔經寒疾之餘,症情危惡,氣息綿惙,奄奄牀褥,若將垂盡云。臣聞來,心神震掉,方寸煎灼,拜章徑歸。仍尋鄕路,擅離之罪,無所自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本無稱似,黽勉一出,非爲久圖,而荏苒之間,再經大政,便是銓官應遞之瓜限,揆以私義,不宜仍冒,而適値園陵動駕,職當陪扈,未敢辭巽,繼以太學酌獻,禁苑試士,駿奔罔暇,苟蹲至此,而一念憂悸,如履淵氷,必遞之期,夙宵耿耿。今有懇迫衷私,終不可一日仍據者。臣之父母墳山,將以今月望後,移窆於新兆,而啓墓之期,迫在旬間,臣若不解此職,則無以及期下去,人子情理,誠甚罔極。雖微私故之切急,已在應遞之科。況此親墓之改遷,何等大事,臣以主喪之人,所當先期歸省,經理凡百,而拘繫職事,尙不得請由者,良以宿衛重任,異於他職,不敢例乞恩暇。今則日子已迫,私情轉急,玆敢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兵之任,許臣歸營緬事,以伸情禮,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味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帶往來,已有古例,往來焉。 ○癸丑十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東弼,右參贊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金光岳,事變假注書金錫一,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入侍。命均曰,冬節已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差勝後一樣乎?上曰,然矣。命均曰,今夜以試官事,丙枕似不安矣。上曰,會試試官,寧有如此乎?參試中如尹汲、吳瑗、鄭益河,以本職方撕捱,事或然矣。其他則尤怪駭矣。命均曰,儀曹不諒,多以老病之人擬入,此固誤矣。大抵近來紀綱益壞,大小諸臣,皆以違牌爲事,殆不成朝廷模樣。此由於如臣等者忝居是任,不能董率飭勵而然也。再昨問安後,開坐備局,而諸堂之入參候班者不多,以病懸頉。昨日賓廳次對出令,則刑曹判書金東弼,左參贊宋寅明,初云進參,而不爲入來,其餘諸人,亦有稱病者,終至於頉稟,事體俱極未安。再昨參候班而不進備坐之人,及昨日實病公故外不進之人,竝爲先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有常參之命,而兩司不備,固知其未成,而更欲請對矣。適有入侍之命故入來,而李廷濟外,備堂或以進字書塡而不來,如有追來者,使之入侍乎?上曰,唯。命均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陳本道農形,仍言兩年舊還及當年新還之一時嚴督,殊非軫恤窮民之政,而取考兩年各樣未捧爻數,則辛亥未捧二十九萬七千七百六十七石零,壬子未捧十三萬三千七十五石零,辛亥條與新還,一體準捧,壬子條則明年又爲準捧,而至於尤甚面里,不可無蠲減優恤之道,使之從分數酌減,各邑中或有辛亥準捧而壬子未捧者,以壬子條督捧之意,已與諸守宰相議停當。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矣。今年穡事,成熟後全無其實,未免歉荒,而兩年四道未捧,摠爲一百八十餘萬石零,兩年條竝捧,有難輕議,故廟堂相議,當年條外壬子條外壬子條,欲令酌量收捧矣。嶺南則就其年久數多者爲請,似有所料量,許施似宜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嶺南旣已許施,他道不當一體分付,而他道形勢,姑未的知。辛、壬兩年中一年條量宜徵捧事,知委,何如?上曰,嶺南則旣因其所請而許之,他道則無論辛亥、壬子,當年條外,一年條收捧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狀啓下款,又言京衙門各樣上納錢木參半之令,大爲軍民難支之弊,請以純木上納矣。此事曾前亦屢許以純木上納,而每不免撓改者,以京各司不以爲便故也。右議政金興慶曰,錢木參半之規,蓋當木貴之時,從民願變通,而其後以京各司費用之便利,故間有純木之令,而輒復變改矣。臣詳知鄕曲間物情,軍民之當爲納布者,固不得皆自辦出,率多徵及於隣族,布則不可尺尺收合,錢則可以分分收斂。故在小民則不至於大段爲弊,而多有該吏及等牌中,有弄奸之弊矣。然而今此純木之請,旣是元定挈令,則似不可不許施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右相所達,曲盡事情,而純木旣是國典,狀請又如此。許施似好矣。命均曰,其實狀,固如右相之言,而各邑守令,或有減數徵錢,貿布充納者,或有全數徵捧,而以布爲陳省者。此則在於守令,而大體則純木是定式矣。上曰,朝家道理,當從舊典,依狀請許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者慶尙左水使柳萬增,以機張戰船破傷事,狀聞備局回啓,而本倅旣不在官。故只請推考,邊將決棍,代將、監官嚴刑三次,遠地定配,自備造船之請,不施矣。今者統制使、金潗狀啓,又請代將、監官及座首之罪,仍論柳萬增狀請苟且之失,以爲代將、監官用軍律,座首用次律爲宜云。新造戰船,如是破傷,則帥臣之欲爲嚴治,固也。然軍律則猝難輕施,代將、監官,旣已勘處,置之。座首,令營門從重決棍。柳萬增則所請苟且,誠如其言,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因本道監試之罷場,有三試官罷職之命,咸從府使柳綏,入於現告中,而本邑四朔之內,三遞守宰,邑政民事,萬分狼狽,請其仍任矣。在前罷場試官,或言坐罷,或言無罪,前例未能的知,而此事似有後弊,故頃於筵席,有所陳達矣。今此請仍,爲其邑弊,而兩邑守令,不宜異同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前例,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事當詳覈而處之矣。右議政金興慶曰,罪在試官,罪在擧子云者,卽勿爲罷榜之謂也。莫重科試,旣已罷場,則試官烏得無不能調停之失乎?上曰,兩邑不可異同,此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廣州府尹曺命敎疏,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其疏上款,言軍餉蕩竭,各邑移轉米,一倂還納本城,而捧留他邑之規。自今禁斷,取旨著令,爲永久遵守之道矣。此有曾前定式,累次申飭,而每値年凶,則守令論報監司,監司狀請朝廷,朝廷遂不免撓改,輾轉至此。所謂捧留者,或以未捧爲捧,事多虛疎矣。上曰,此事,守令以捧留爲高致,廟堂以許施爲生色,若此不已,則南漢軍餉,勢將盡無而後已,寧不慨然乎?命均曰,今年雖未豐登,四千七百餘石移轉,不至甚多,盡令還納本所宜矣。上曰,還納本城事,依疏請,分付可也。而前頭監司,若又有請,廟堂亦不免許施矣。命均曰,此則預爲分付,使不得陳請,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又一款,言今春畿甸、關東移轉穀三百石,竝請移捧本城矣。上曰,事之可許者,許之,不可許者,廟堂當堅守矣。其應納山城者,猶不肯納,況他道之穀乎?朝廷雖欲許之,勢不可成,勿施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請以附近各邑還米,依他山城例,移捧於本城三處空倉。又一款,請以嶺南近峽邑米穀,漸次移轉於本城矣。本城附近,只是數三邑,而若干還穀,皆是皮穀,米則數少,嶺南穀物,今則其數必不如向時。此兩款,以事勢推之,皆不可成矣。上曰,在本城者,猶患其散而未斂,況他道他邑之穀乎?今雖捧置未久,又將以移轉散之矣?如前日所定奪別會米事,當申飭矣。此等事,何可復爲乎?命均曰,如忠州大同添補軍餉等事,已爲定奪者,更加申飭宜矣。上曰,更爲申飭,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言戎器宜修,而公私枵然,茫無措手,請得空名帖千張矣。近年諸道,或有以軍器之措備,諸得空名帖,朝家許施,而終未得當。南漢則異於他處,卽今事勢爲難,而亦不宜容易許之也。上曰,向者李宗城言,廣州一土一民,朝廷初不與知,專屬本府,而軍政猶極虛疎,聞之甚怪異矣。會當一番釐正,而如軍器修補,雖小邑守令,猶能爲之,以廣州而獨不能是乎?藉此事而爲此請,殊甚煩屑矣。然疏中所請,盡見防塞,則必以爲沓沓矣。賑廳所餘空名帖三百張,許給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李瑜,狀請白川吏奴作隊,依延安例一體施行,故臣泛看而請許矣。因靈城君朴文秀之言,有更考以稟之命,而李瑜當初陳達者,非欲以吏奴作隊,屬之江都,延白旣是江都所屬,營將則本道兵使,不當句管之意也。但兩邑束伍營將,旣領付江都,則本邑無可防守之卒,所謂吏奴作隊,乃守令手下兵也。兵使亦不當巡點,以貽弊端,兵使巡點,初無可據節目,已命勿爲巡點,而江都亦不可句管。江留當初所達延安事,及今此狀辭,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右參贊李廷濟,頃者疏論軍布事,請以査出物故,略議蠲減,其言是也,而勢有難處者,外方今方督捧,而又令勿捧,則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始爲遲待矣。今又疏請,趨卽施行,不可不有所變通,而若徑先知委,則必有當捧而不捧者,故臣等向於備局相議,欲待諸道分等狀聞矣。還上旣已有所區處,身布亦當一體分付,勿論某樣身布,辛壬兩年未收中,合家歿死,指徵無處之類,各別精抄以報事,分付諸道,以爲量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申飭道臣,各別精抄可也。命均曰,頃以廣州還穀最久一年條,依先朝例蕩減事,有所稟定矣。取考文書,則丁酉爲最久,未捧各穀合爲一千一百七十八石零,而甲戌年,亦令査出指徵無處者,而蕩減矣。丁酉條未捧,當令蕩減,而其中指徵無處者,十分精抄擧行爲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先朝例,施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向者處雄文書中,有僧法領往復書札,語意殊常故請拿,則自上令捕廳發捕矣。日昨捕廳拿來,以移送金吾事,草記允下,而鞫廳今已收殺,則不可因此。又爲設鞫,故以姑囚捕廳之意,禁府草記蒙允矣。姑令捕廳究問,何如?今番捕捉時,處雄與法領書札一張,又爲搜來,而大抵無他辭語,此罪人別無緊關矣。上曰,此則似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雖無緊關之事,而今旣拿來,其相親情迹,不可不一問矣。上曰,令捕廳究問,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兵營所捉囚者林宇棟,憑準其筆迹,而未能的知。聞判義禁宋寅明之言,其時問於曺永河,則以爲,宇棟與處雄,俱以文名於嶺下,故渠曾見其同坐科場之狀,雖未見其相從於本家,然其相知則明甚云。宇棟之素昧云者,未免欺隱,令兵使,以此事狀,究問以報,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時政記未修納之人,定日催促,而尙多未修納者,事當更爲申飭,而其中李周鎭,方在喪中,閔亨洙,亦免喪後始爲修史。且聞奉朝賀閔鎭遠之言,曾無喪中修納之規云,而修史呈納之後,自有着銜之事,有同職事,此爲不便。李周鎭則免喪後使之修納,未知何如。上曰,三年之制雖重,史事亦至重。古亦有司馬遷修史之事,雖在喪中,此與起復有異,何可以着銜細節拘礙,而待其三年之畢乎?斯速修納之意分付,而其他未修納者,一倂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我東之兵,不習野戰,故三韓時築壘禦敵,多見其利。平壤有土城,亦築壘遺制也。今之所謂關防,皆在山城,至於直路,甚虛疎,識者常憂之。以西關言之,山城之可恃者,有慈母焉,有鐵甕焉,小小如義州之白馬,鐵山之雲暗,龜城之邑城,不足爲避亂入保之所,而直路千里之間,無一可恃,安州之城尤無形,平壤城稍勝。且是子女玉帛之所都聚,而有變則三縣五邑人民,皆將灌注於此,爲依歸之所,若能保守,則豈不緩禍於京師乎?本城甚窄,西南頗虛,又有蒼光山爲窺峯,古則有中外城,而基址尙存,高處爲數丈,其堅無異石城。若加築中城,則益可堅固,民情亦皆願築。故臣於西營,留意經紀,算其容入,措置物力,而適値諸路大殺,雖無財力請得之事,中外遑遑之時,以城役爲言,雖曰遠計,亦似非時,只留置錢木於城役所矣。當築與否,下詢於大臣及曾經道臣之諸宰,則可知其利害。今自朝家一番分付,則可以始役矣。廷濟曰,此城雖不可不築。臣爲本道監司,與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交龜,命恒送人瀋中,學得燔瓦之方,將始其役而未果,心常恨之云。今聞眞明,旣已鳩聚其物力,朝家不須費慮,只如東萊城役之付鄭彦燮,築之好矣。命均曰,平壤城,普通門以下平低,中城之不可不築,人多言之,而臣於數次往來,泛然看過。頃於備局坐,眞明,開示地圖,始審其形便。且旣措置物力,則築之似好,箕城中軍擇送,使之句管宣矣。興慶曰,直路關防誠虛疎,平壤城能保守,則豈不爲國大幸?此等城役,每以物力之難辦爲悶,眞明旣已經紀,別置錢木,則分付本道監營,使之始築宜矣。眞明,自袖中出平壤地圖以獻。覽訖。上曰,依所達,分付本道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適有所懷,敢此仰達。都下三軍門中,訓局則軍兵皆是京人,無替番之事,而長參習操,故能知坐作進退之節,而禁、御兩營,則皆以鄕軍二朔立番之後,旋卽下去。一月三次習操,雖是定制,若大將有故,不得擧行,則二朔輪番之軍,或未經一操而歸,實有卒不服習之歎。分後兩營大將或有故,則都提調亦行習操,恐爲得宜,而御營廳則曾在先朝,故判書金錫衍爲大將晩年多疾之故,或使中軍代行,此例亦似無害矣。眞明曰,都提調習操,嘗有定式。臣待罪諫職時,以其事體之苟簡,論啓請寢,則先朝依允矣。上曰,御營廳,則申飭大將,着實擧行,而或値有故,中軍代行,亦無所妨耶?廷濟曰,習操國之重政,不可使中軍替行。此路一開,則將無大將習操之事,實爲後弊矣。上曰,重臣之言然矣。使兩營考出前例,更稟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近來牌不進之弊,已不可言,而牌去來之遲滯,又作一弊。君命召不俟駕之義,人孰不知之?況試官承牌者,其在遠嫌之道,尤不宜少遲,而昨日會試諸官之出牌,副司直李鳳翼,初牌以進字,呼望閉門之後,始到闕外,至於煩稟留門,本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故昨已請推,而後弊所關,不可不申飭矣。命均曰,事極未安,不可問備而止矣。上曰,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邊事不宜泛忽,而高山里僉使,方在罷職中。凡事不爲擧行云。其代當爲從速擇差下送矣。眞明曰,本鎭是江邊咽喉,彼我人去來之路也。其防守等事,專在本鎭鎭將,當各別擇差遣。今僉使遞罷,而開政未易,甚可慮也。上曰,邊將有口傳差出之規乎?命均曰,邊將口傳差出,似無所妨,令該曹口傳擇差,卽速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 ○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竝令姑許遞,參議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事,榻前下敎。 ○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彼此議論,雖難保合,旣曰蕩平,則當滌瑕蕩垢而用之。若犯於大罪,及見枳公議者,則不可擧論,而如李亮臣,所坐不深,一向廢錮,終涉過矣。上曰,亮臣非矣。心術若誤入,則猶有可恕之道,而亮臣,則自初以爲宋寅明有兩岐之心矣。末又曰有血忱云者,其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命均曰,聞渠言及宋寅明之言,其本心不如是云矣。興慶曰,不過以常時酬酢間私談陳達,而臣聞寅明之言,亦以爲其本心不如此云。三年廢錮,豈不過乎?上曰,小人十世勿宥,況三年乎?亮臣陰陽其心,何可饒貸乎?予皆一竝蕩滌,而至於牢守處,終不變改,此非爲趙文命、宋寅明之意也。六人中李眞儒,以戊申年觀之,則似少有所覺,而爲東宮三字,及其時祈雪應旨疏,誠怪異,終未免杖斃矣。故李左相,聞爲東宮之言,至於請刑,而猶異於徐宗廈,似有所覺,然終有不善之事,故至於杖斃矣。鏡、夢鴟張之時,爲賓客入來,文宗朝成三問,有呼字之事,而近來事體稍嚴。故不敢如此,而予亦有自然知之之道矣。李眞儒,其時有宋寅明、趙顯命,近遞東宮官,久不入侍之言,君父之前,陰陽其心,極爲非矣。此亦猶是,亮臣新爲玉堂,攻斥趙文命、宋寅明兩岐之心,末又以有血忱勸用,爲人臣子,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予則斷不可饒矣。命均曰,此等之言,臣未能詳知。蓋議論過峻故如此,然似不可一向廢錮矣。上曰,吳瑗與亮臣,性稟有異,而頃以勿謂時論浮沈之意,敎諭矣。不數日內,以閔亨洙事上疏,吳瑗猶如此,亮臣雖復用,豈有改心之理乎?命均曰,吳瑗則其箚無大段之言,而不是不善之事矣。興慶曰,亮臣決非小人,聖朝無棄物,何可一向廢棄乎?上曰,趙迪命猶如此,亮臣若復用,則當如何?朝廷雖無亮臣,豈無臣乎?是渠自棄也,非予棄之也。 ○諸臣秦事畢。上顧假注書金光岳曰,此注書,新及第乎?景輔曰,此新及第金光岳也。上謂光岳曰,爾告爾四祖。光岳起而伏前對曰,臣父成均進士鼎相,祖游,曾祖時鉉,以文科,抹摋世路,仕若干,外祖李菂,以文科仕若干,孝寧大君之後裔也。上曰,告爾世德。光岳曰,臣之七代祖世弼,當中宗朝,仕至判書,素與先正臣趙光祖相推許,及此門禍作,臣祖適已朝京,不與慘禍,而及復命,力救光祖,言淚俱下,因竄謫以死。六代䃴,當乙巳士禍,以持平安置甲山,尋賜死。上曰,乙巳士禍,是何事也?景輔曰,是尹元衡之事也。光岳曰,臣之十代祖子粹,當前朝末,仕至都觀察使,入我朝太宗大王,以兵判强致,臣祖不屈,至廣州秋嶺先塋下,作絶命詞,自縊而死矣。興慶曰,此於小臣,亦同爲祖矣。上曰,告爾居住。光岳曰,小臣本世居忠州,十餘年來,流離往公山矣。命均曰,鄕士初奏對,極英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洪禹平。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入診時,議定停進當否爲宜,而受灸時刻,依下敎,定以巳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罷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問于大臣差出事,命下矣。在京無故之人乏少,罷散人員,破格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吏曹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姑降入直。今日政闕員,盡數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焚黃呈辭,傳于李春躋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兪彦通以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出題之後,禁亂所送言以爲,羅將巡檢墻圍之際,捉得書題潛通之軍人於東邊棘圍之外云。故捉入其軍人,嚴査其潛通情節,則軍人言內,未知何許人,潛到墻外,微呼英伊,則在內總角一人及冠者一人,捲摺一小紙,傳與墻內軍士,使給於渠,而渠亦不知而受,欲給於呼英者,果爲見捉於羅將云。故使渠指告其墻內軍士,而又爲捉問,則所告亦一樣,而兩軍人皆以爲,厥兩人面貌及所坐處,分明知之云。故卽使覓來嚴覈,則總角之名卽吳聚英,冠者之名卽河聖源,而竝爲居生於興德地。聚英言內,其潛通謄題之筆迹,乃是聖源之所寫。以此又爲嚴問於聖源,則聖源言內,渠與總角,能書而不文偶得初試,將未免曳白,故暗約咸平善文儒生兪鴻漸者,以爲自外製入之計,有此被捉,更無發明之路,至於軍士,則實無預約之事,而入場之後,以覓給食物糧米之意,潛爲敎誘,則飢困客卒,甘於糧米之說,果爲聽從云。蓋會試則擧子數少,故各別嚴飭,盡爲團聚於中庭,俾不得相近於棘圍之邊。故不得不令內外軍人,潛相替傳,致此現捉,而渠等亦無辭遲晩矣。當此網紀漸弛,科場不嚴之日,此等奸細之徒,不可不隨現痛懲,所謂咸平士人兪鴻漸,見中於今番東堂初試,來留泮村,故分付禁亂所,卽已捉得拘置,竝與河聖源、吳聚英及軍人安岳正、李而昌、高城正、權貴建等,卽爲移送刑曹,依律勘處,墻外呼英者,必是居間同情之人,亦爲嚴問現告,一體勘罪,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各別從重科罪。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前後疾痛之呼,猥自暴其狗馬病勢,沈委困篤之狀,以冀褫鞶之恩者,凡幾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支煩之極,惶恐之深。其何敢更陳醜穢之形,仰瀆崇高之聽,而虛帶職名,一向泯默,又非臣分之所敢安,不得不猥復鳴號。臣尤死罪,臣尤死罪。念臣沈年痼疾,專是痰祟,每當寒節,輒致增劇,而自頃重病之後,元氣殆無餘地。近又風氣日勁,霜信已深,宿患痰病,乘虛復肆,胸膈滿悶,喘息惟艱,哮咳苦劇,嘔逆且甚,糜粥之屬,亦難呷下,藥物調治,已無其望。奄奄床笫,溘盡是俟,復起爲人,尤無可論,而瀝血之籲,未澈高天,日月之明,尙靳回照,將不免隕斃職次,重貽淸朝之辱,永爲不瞑之鬼,竊自悼傷,泣涕如雨。近密之臣,至今臨守,臣旣無一分轉動之勢,而久淹王人,罪戾日積,怖懼怔營,惟願溘死無知也。且伏聞今日有玉體受灸之節,臣子分義,尤豈敢自言身病,偃伏在家,而臣猶冥然頑然,末由蠢動,以效問候之誠,闕分廢禮,惶灼尤切。唯冀亟被罪譴,以嚴國家之典法而已。伏乞聖明,重念國體之不宜壞隳,王法之不可屢赦,寘臣憲典,以警百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敦諭,實諭心曲,而因其誠淺,造朝無期,何情地之不孚至此哉?予志固定,決難勉副。今若許副,五年之後,其豈重卜,箚中引咎,尤涉太過。卿其念國事之多艱,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於一息未泯之前,所以自勉者,不過奉朝請之節,伸起居之禮,而衰朽癃殘,更無餘地。近爲薄寒所中,宿症添劇,言語益復蹇澁,精神一味昏瞀,貼席㱡㱡,生意都盡,文廟酌獻,玉趾親臨,東朝誕日,大庭伸候,而俱不得趨筵。今日聖體受灸,憂慮倍切,而亦末由致身班聯,少効犬馬之誠,雖其老病特甚,固不足責之生人之事,禮廢情缺,惶凜罙切。玆敢略具短箚,仰請譴何。乞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心,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館職,旣以當論不論,重被宰臣之譏斥,其在廉隅,斷不可因仍盤礴於言議之地,頃陳短疏,冒控危懇,而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燭,不許鐫削,情窮勢縮,連尋長單,喉司不諒,一味退却,臣誠惶隕抑塞,措躬無地,而所遭不輕,義在必遞,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矧今八十老母,積年沈痼之疾。自數日前,又復挾感添劇,混身寒縮,肢節刺痛,頑痰塞胸,咳喘兼發,粘身床席,食飮專廢,氣息如縷,頻頻昏絶,凜凜然有頃刻難保之慮,臣獨自扶護,雜試藥餌,而老人積敗之病,非一時刀圭,所可責效,而危兆敗症,日益層現。臣方在焦遑煎泣,罔知攸措中。今因館職不備,天牌押臨,而情勢如右,決難一刻違離,玆不得不隨詣闕外,瀝陳血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庸愚下劣,當事憒憒,三叨近密,再速罪罷,惶隕悚蹙,久而靡寧。不意參銓新命,忽及於訟愆之中,恩敍竝下,天牌繼臨,驚惶悸恐,無地措躬,坐犯違傲,例勘猶寬,狎承再召,分義是懼。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情地之有不敢冒沒承膺者,類非一二,輒敢昧死陳聞,而若其較挈人器,雍容克讓,有不暇及也。伏惟聖明在上,日月照臨,不待臣之畢辭,而卽賜處分矣。夫銓衡之地,號稱政曹,愼簡之嚴,不以佐貳而有間,今乃以無所肖似之臣,猝然通擬,終至誤授,反覆思惟,誠莫曉其所以,若謂以門閥之故,則佐銓非承蔭之地,若謂以曾秉郞筆,則先於臣而進者,自有其人,而一望之中,先後又錯矣。徒以身在京輦,苟然充一夫之數,以爲副急之用,則此不但在臣爲羞恥,不瑕有損於聖明名器之重也。雖使臣無他所坐,只此一事,已爲臣必免之端伏,況同罪五臣,尙在譴罰,區區進退之義,決不敢以一己之倖恩,獨自就列,而至於向來儒臣之跡,職名雖改,詬辱非常,若使臣從而反之。此街巷之行,雖已自勉以不拭唾之義,然其事實,則不敢不一煩於聰聽也。沈聖希之怒臣有二事,其一啓辭請推也,其一招責假郞也。銓郞是名流,固難犯也。乃敢待之以該司,加之以警責,其艴然見面,聲氣相加,亦其勢也。獨怪夫假官一事,又何其失實也?兩銓開政,必於翌朝,吏曹郞廳,來到政院。請出御覽官案,唱准還入,卽例也。九月初一日有政,而吏郞之來請官案,至初五日午前而寂然,則臣在院中,只見該房承旨,不住催督而已。及至初三日仕進,始知官案之請,尙未爲也。此卽前所未有之事,遂令連囚兩吏,日高之後,假郞廳鄭輯寧,來坐於尙瑞院,只使書吏來請,今日紀綱,雖曰壞盡,實郞則使假郞代之,假郞則使書吏代之,甚可駭也。臣始招致輯寧,初以實郞,旣以不呈省記被推,則假郞不可輒事替行,旣已代勞,則又何敢不自躬請,峻責而止?聖希所謂呼以彼漢,至令歐其顱而逐出者,臣雖鄙悖,不至此極,諸僚皆有,列卿齊集,四座目睹,焉可諱也?藉令臣之所爲,一如其疏所云。此在臣爲駭擧,柱後惠文,駁正之固,可也。抑亦何干於自己,而拖引爲嫌,縱橫臚列,殆有怒髮衝冠之意,甚至於指烏有而爲實跡,若是而後,始可謂告君以實耶?惜乎,其不自重如此也。至若前參知韓德全之疏,則臣亦疲於辨理,有不欲費辭,德全今移承宣矣。卽諺所謂易坐而處者,今有騎省堂上,非擧動時節目啓下之後,而捉去院隷,決棍以送,則其將墨墨無一言耶?循例請推,則又可斷之以間氣,疑之以蹈藉耶?雖然此皆臣之罪也。苟使臣誠信相孚於同朝,擧措不悖於瞻聆,則一時官師之規,豈遽疑怒之至此耶?噫,疎脆之骨,處睢盱之世,雖在閑司漫職,尙有開口招尤之慮,況此所叨之地,衆目所注,群指如簇,顚沛在卽,必無幸矣。玆敢瀝血而畢陳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肝膈之懇,亟許鞶帶之褫,俾公器無玷,私分少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引嫌兩件事,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備忘記,傳于韓德全曰,前承旨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韓師得竝敍用。 ○癸丑十月初二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受灸今又始之,壯數多多好矣。上曰,適考他事見之,則先朝甲戌年,亦爲受灸,若早知則卿等雖有言,猶有所答矣。始於二月,而日以十五壯爲式,十日而過百餘壯。今則初冬不寒,日灸十五壯,有何難耐?三七壯則似過矣。命均曰,三七壯太過矣。上受灸中晥十五壯。命均曰,今則與初有異乎?上曰,用履歷是矣。今則不難矣。醫官金應三曰,向者艾氣有顯入腹中之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向者相拍,而今則不然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平和矣。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極爲和安矣。命均曰,今方受灸,而丸劑湯劑,又爲兼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應三皆曰,三者一時兼行,受灸日久,則似有灸熱,湯劑其間姑爲停止得當。諸醫之議皆然,而未知於聖心,以爲停此藥何如也。上曰,雖無顯效,自秋至今無事,實賴此藥,停止甚爲觖然,而姑停宜矣。命均曰,調理之劑,貼數雖多,何害之有?而醫官以三者兼行爲難,姑觀數日,聖慮若有所覺,則卽爲下敎,如何?{{*|六君子湯姑爲停止事。出榻前下敎}}。上曰,雖有進御之心,而夜或召對,心有係着,則雖消過永夜無害,而日昨試官牌不進,故連宵不寐,至今神氣不安,醫官不知如此,似謂灸後煩熱。故欲爲姑止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再昨有失睡之敎,其時試官之牌不進,實涉怪異,謁聖時亦如此。此實由於禮曹不善擧行,以有實病者,老病者,情勢難安者,不爲分揀而擬望。故至於如此,救弊無策矣。且有仰陳事,三司之臣,有不賜批答之事,此歸於過中矣。尹得和上疏,是解罰後自鳴之疏,而以不知所以爲批答爲敎,還爲出給,臣適不在院中,故不卽告達,而其時若已賜批,則今番試官尹得和,似爲承牌,而旣不賜批。故如是違牌。其後吳瑗,疏語張皇,而賜批答,似爲不均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閔亨洙事,不欲爲擧論,故如是矣。或不賜批,或賜批,則未免斑駁,此後疏辭,若登徹則當賜批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經筵。 ○下直,龍崗縣令蔡膺福。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bb監察b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聞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連呈辭疏,參判李眞淳又爲呈單,參議尹容尙不肅拜,無行公之員,刑獄重地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尹容bb尙b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啓下遠道上言一百六十七張內,一百二十三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四十張,違格三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金海居保人全弼漢上言,則連幅下段全落,無啓字可以爻周者,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遠道違格,竝下該曹。 ○傳于李春躋曰,昨以受灸定時差早爲稟,今日則定以巳初三刻。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金漢喆,待敎單趙榮國。 ○兵曹口傳政事,柳以晉爲古山里僉使。 ○李春躋以弘文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申宅夏,以京試官昨纔入來,陳疏徑歸,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入試所,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方在試院,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玉堂多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拘礙,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兪彦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金取魯爲工曹判書,尹陽來爲戶曹參判,李箕鎭爲副提學,吳光運爲知義禁,沈聖希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校理,兪冣基爲修撰,韓顯謩爲執bb義b,權相一爲掌令,趙鎭世爲持平,李汝益爲監察,趙明履爲兵曹佐郞,謝恩兼冬至使書狀官尹彙貞,兼持平吳彦胄,申宅夏減下,以宋寅明爲戶曹判書,高處亮爲奉常制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成極,以素有宿病之人,除授本職之後,扶病肅命,症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以此病狀,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李衡坤,在外過限未上來,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卞箕和爲同知,金熙潤爲同知,宋世益爲僉知,金潤爲僉知,鄭義山爲忠翊將,李春華爲忠翊將,尹聖任爲訓鍊判官,朴銑爲訓鍊主簿,鄭權爲四山監役,具{{?|⿰亻郁}}爲五衛將,李枝達爲景福宮假衛將,黃萬甲爲武兼,洪一涵爲武兼,閔百福爲部將,李東芳爲晴川別將,李熻爲潼垂僉使,朴烜爲楊花別將,權管,乫軒洞朴世儉,直叱洞姜文輔,平安監營中軍權興駿,北漢管城將金浹,護軍吳重周、柳萬增、趙正萬、韓師得,司直金取魯、徐宗玉、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司果兪㝡基、李喆輔、金始爀,副司正金光岳。 ○兪彦通,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人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定禁軍,給撥下送于義州府,傳給鳳凰城將處,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今月初一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自捕廳拿來罪人僧法領,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所當左右廳合坐究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因宰臣疏論,情勢惶蹙,方在縮伏竢譴中,故不得合坐究問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卽者前同敦寧安絿等,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辭則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宗大王女貞懿公主,卽世所稱八大君一公主,而淑德懿行,最爲世廟所鍾愛,故視遇良孝公,比他自別。及其卒也,世祖大王下敎曰,齠齔同遊,慟貫衷曲,仍賜國葬置簿中最近處海東村一局,使之入葬,亦出於曠絶之特恩也。良孝公第二子溫泉之外孫,卽判中樞鄭世虎,世虎之壻,卽德興大院君,則良孝,爲宣祖大王外五代祖,而良孝公長子同敦寧如獺之外孫,卽金安道,安道之孫,卽延興府院君金悌男,則仁穆王后,亦爲良孝公外六代孫也。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代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閣,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乞,況又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盡歸喪葬之用,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理,而數間祠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而昔在肅廟朝,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以黃翼成公喜宗孫殘敗,香火不繼,陳達筵中,特令其宗人,不計昭穆,使之擇立,故以翼成公支派九代宗中,主奉其祀,配享名臣,尙蒙先朝改立宗之典,而況宣廟以後聖子神孫,同祖良孝公,則其視翼成公立後,尤有所較重者,自朝家宜有軫念立嗣之道,且於靜淑翁主、貞惠翁主之絶嗣也,皆因本家呈單,自本府草記,啓下該曹,竝令立後,今亦依此例入啓,改立宗嗣,使公主不遷之祀,永世無替云。竊念公、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莫重貴主奉祀,決不可仍托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翼成公子孫擇定之規,啓稟立後,且有兩翁主後孫定給之例,而況此貞懿公主,宣廟以下列聖,皆爲外孫,則視他立後,尤爲較重,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竝令該曹,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枚擧楊花渡近處兩里執綱所報以爲,本津別將金暢器,侵虐津卒,使不得保存,沒數逃散,津路之生事可慮云。故自本曹捉來推問,則渠雖贅辭發明,而自明之言,有不足取信,別爲査問於里任等處,則所供與移文辭緣相符,且以爲此別將,若或仍置,則逃散津卒,無意還入云。金暢器之侵虐津卒,使至逃散,極爲駭然,不可置之,各別決棍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圖,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嶺南掌試之際,伏奉八月十九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惶,莫省攸措。臣之從前有除輒辭,不敢以趨承爲恭者,誠以十分譾劣,百無一可,僬僥千斤,僨事是懼故耳。噫,臣雖至愚極陋,無所知識,亦不至頑如木石,則願忠之心,根於秉彝,踰涯之恩,淪肌浹髓,雖肝腦塗地,實所甘心,使臣若當一分可堪之任,豈不思所以竭盡心膂,圖酬萬一,而惟其才不稱職,事與心違,逡巡退屛,罪積逋慢,此豈臣素心之所樂爲哉?衷情莫白,抑鬱成疾,只自惶隕跼蹐而已。不圖今者所叨職名,又有進於前者,臣於是,倍加窮蹙,覓死不得也。夫論思之職,責任甚重,必須學識宏博,藻思贍敏,庶可以備顧問而應製旨矣。今日人才,雖曰眇然,前後居是職者,率皆望實俱隆,亦極一代之選,則如臣不學無文者,何以濫與也?臣誠眙愕,莫曉其由也。雖然此猶以人器之不稱爲言,至若臣難冒之端,又有甚焉。臣之向來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此已屢登於新錄諸僚之章牘,則庶幾天鑑之所俯燭矣。今不必更爲疊床之語,仰瀆宸聽,而第臣決不可苟冒之義,不獨臣之所矢心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也。噫,雖在微官庶僚,苟有駁正之論,惟當辭遜自處之不暇,矧玆登瀛,何等淸選,其可不有公議,靦然冒居,以壞廉隅之大防,厚招擧世之所嗤點也耶?此臣所以寧被萬戮,決不忍包羞苟進也。且臣於試事罷後,覆審停止關文,因道臣之下道出巡,未卽得見,去念間始爲復路,而所患痰眩脚氣等,越添於前後試役及閱月驅馳之餘,症情雖甚危篤,亦不敢淹留調治,寸寸前進,昨纔入城,而顧臣疾病之中,區區情勢,如右所陳,有不敢循例復命,昨詣闕下,露章自列,仰請嚴誅,喉司不諒,終始退却,臣之踪迹,尤極狼狽矣。達宵耿耿,惶蹙靡容,玆因下番久曠,召牌辱臨,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萬無冒進之勢,終未免拜章徑歸,罪上添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先將臣職,亟賜鐫削,仍命攸司,勘臣重律,以嚴邦憲,以重瀛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殊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金東弼疏曰,伏以臣於頃日,見擬謁聖科考官之望,荐降天牌,而臣適重感風寒,貼身床褥,屢日苦痛,氣息如縷,實無自力起動之勢,終未免坐犯逋慢之罪,及其深夜三牌之下,臣不欲計死生,力疾承命,强起束帶,出門趨詣之際,忽發大寒戰大嘔吐,四肢戰掉,頭目眩暈,頃刻之間,若將殞絶,致身象魏,其勢末由,竟違三召,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不加誅罰,臣有罪倖逭,情勢窮蹙,而日昨又擬於監試試官,召命荐下,不得不黽勉承膺矣。意外重臣,以三牌不進,致勤嚴敎,仍有特罷之命,臣則罪同罰異,官職自如,其在廉隅,固已萬萬不安,而昨者承宣,又以近日違牌之弊,縷縷陳達。臣於筵席,惶恐蹙恧,覓死不得。蓋臣初無情迹之難安,其自犯違傲,實出於伊日病狀之難强,而當君父動駕之時,徹夜違召,使丙枕不安,論其罪狀,實合萬殞,唯願亟伏刑章,以安私分,今當受灸庭候之日,又不敢冒進於起居之列,牌召又辱,而未免坐違,罪上添罪,惶霣一倍,玆敢露章請譴於紸纊之下。伏乞聖明,先將臣本兼諸任,盡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蒙被大恩,幸獲緩死,汔玆保有喘息,而食飮專却,眞元日削,諸證反復迭侵,最是腫癰大肆,渾身蹠盭,晝夜叫苦,人鬼未分,中間泮宮動駕之辰,大庭起居之禮,俱未得趨赴,分義都喪,惶隕無地,長在昏昏不省中,亦未能隨卽請譴,今始露章自列,尤增死罪,謹此席藁俯伏,以竢嚴誅。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癸丑十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恆、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今日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比昨,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上受灸中脘十五壯。上曰,艾炷稍大,故艾氣透入矣。醫官吳志哲曰,艾炷廣三分高三分,規矩如此,而今日則稍大矣。命均曰,透徹則好矣。若難於堪耐,則何以爲之?上曰,艾炷大小,如今日則好矣。上曰,雖當受灸之時,若其不爲之日,則當設法講,而日久不設矣。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只有一員,而申宅夏入來云,當出牌矣。上曰,申宅夏別無引嫌之事矣。春躋曰,以其時玉堂,引嫌矣。命均曰,玉堂兪㝡基,別無大端引嫌之事,而政院遽捧辭單,其時捧入承旨,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兪㝡基,豈非無故之人乎?春躋曰,是不言三司,而且有親病云矣。命均曰,不可以此爲嫌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唯。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邊三部微帶數矣。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平安矣。命均曰,中宮殿病患後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嬪宮有試藥之敎,而龍額丸不當進入乎?上曰,安過矣。命均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引嫌不出,再次如此,未安矣。上曰,過矣。只推,更卽牌招。{{*|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前吏曹判書金取魯,遞本職後,卽出郊外云矣。上曰,過矣。命均曰,自前身居卿宰之列者,若有人言,而言或過重,則出往郊外,遞職後還爲入來,雖或有之。至於金取魯,則所遭旣不大段,而遞職後出往郊外,於義甚不當,且旣有處分,則不必過爲引嫌。若如此則將見朝著無人,事極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入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前判書沈宅賢,掃墳受由,尙不上來,錦原君朴師益,遞知敦寧後,仍不入來。近來朝象,不成貌樣,皆以出往城外爲事矣。上曰,沈宅賢從當入來,而朴師益受由下鄕後,仍爲不來乎?春躋曰,謁聖試官擬望時問之,則向者陵幸時,祗迎送於郊外,而旋復下鄕云矣。命均曰,朴師益有脚病,難於入侍云,而凡於公會,一切不參,受由下鄕後仍不入來,極涉不當矣。上曰,老大臣亦行公乎?此涉太過,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縣道辭疏,勿爲捧入,可也。春躋曰,金取魯辭疏,亦一體勿捧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玉果縣監權定性,初爲守令,姑未署經。當初道臣有給馬之請,他邑則或給馬,或借馬下去,而權定性,以未經署經,不能下去,上敎曾以除署經下送爲重難,而當此災邑,破格則好,而恐爲後弊矣。上曰,夫馬來云乎?命均曰,來已久矣。署經雖是文具,而令甲亦不可廢也。上曰,政事今日當爲之,吏曹參議,何必過爲引嫌乎?上曰,《禮記》不爲抄刪乎?命均bb曰b,務爲略抄,而曾子問,因下敎抄選,合十三篇矣。命均曰,高山里僉使,以口傳差出仰稟,而聞兵曹判書言,以都摠經歷。訓鍊僉正差送事,曾已定奪,今者不用定奪,如何云矣。上曰,都摠經歷中,豈不有可爲之人乎?命均曰,軍門,聞有可合者云矣。上曰,擬首望者,卽其人乎?命均曰,臣所告者,此人也。上曰,何如人也?命均曰,曾經別害僉使。都摠經歷,而與禹夏亨,有同事之事,故送言於廟堂矣。命均曰,碧潼郡守成殷錫,方以平安監司中軍,在於平安監營云。江邊事可慮,依他例,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吏曹參議牌招事正急,兼春秋先爲出送,使之擧行,何如?上曰,唯。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陞學之製,趁會試前設行事,有所分付,故今番陞學,則會試前一日,僅得畢設,而此事終爲苟簡矣。蓋陞學設置之意,必欲逐年課試,以爲士夫子弟勸奬之方,故卽今朝臣,無非陞學發的之人矣。凡士子得文名於陞學,故生進壯元及主文衡者,皆由於此。近來則臨急設行,故紛沓特甚,亦不得人才,此弊蓋已久矣。如此之故,不無人言,主試者雖以公心抄出,末世人心,每多嘵嘵,以卽今言之,亦不無此弊,此是落榜擧子之言,雖不可取信,而當初勸奬之意,反作擧子輩奔競之端,外議有過監試後,則陞學之未及設行者,置於勿施之言,而此亦有弊,若全然勿施,實涉淡泊。此後則逐年設行之意,更加申飭,而如或有故,未及設行於限內,則必以有文名者,爲大司成,與諸學敎授,一時合設,似爲便當。右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三年條皆不爲之,必臨時爲之,極爲非矣。凡陞學之規,是選於庠,而升於太學之意,豈不有以鄕三物敎之實,興於太學之言乎?逐年設行之規,蓋欲使士子,雖不赴於今年之製,欲令參於明年之製也。若以大司成,兼行學敎授之任,則如以軍門都提調,替行大將之事也,極爲苟簡。如欲修明古制,則此亦一事,當年條若不得設行,於限內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之意,作爲定式好矣,若使大司成合設,則學敎授,必不趁期設行矣。春躋曰,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故庠製無催促之道矣。上曰,一年之內,豈無玉堂行公之員乎?雖引嫌於本職,兼官則不可引嫌,且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置而勿施,以此爲式,則似必爲施行之道矣。{{*|出擧條}}命均曰,玉堂謝恩本職後,始拜學敎授之任矣。上曰,辛丑以後,朝著不靖,故如此矣。命均曰,凡事皆由於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未時,日暈。 ○下直,杆城郡守趙鳴鳳,吾老梁萬戶朴尙采。 ○藥房啓曰,伏未審連日受灸之後,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今後則受灸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拿來罪人僧法齡,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合坐推覈,一時爲急,而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謂有難安情勢,尙未開坐,事甚未安。張鵬翼推考,使之卽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新除授同義禁吳光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于韓德全曰,今下弓矢,吾老梁萬戶朴尙采處給送。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兪彦通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副校理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金光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意啓曰,今十月初九日,乃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小祥日也。嬪宮當有變服節次,同日嬪宮,以素服望哭於別堂後,除素服,進吉服,哭臨畢,還內,去吉服,服素服,以終其日,翌日還進吉服事,磨鍊以入於嬪宮,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玉堂俱空,則有何更爲下敎之事耶?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答修撰兪㝡基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大司成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其所陳達,不過重考試,則卿之替嫌,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副校理趙明謙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奉朝賀崔奎瑞疏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來到城外,心甚欣慰,而齟齬城外,不若京邸,故有所書諭矣。旣聞事勢,今觀卿疏,更何强哉?卿其安心善養,待氣力稍勝,扶入見予,用副慇懃之至bb意b,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甚劇,長單蘄免,出於萬不獲已,而鞶帶之褫,未及數日,又叨除命,職命如舊,有若重擔,纔卸而復荷,惝怳悶蹙,莫省攸措。今因本館草記,嚴召降臨,又況聖體受灸,鎭日問安之時,在臣分義,何敢更爲違逋之計,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今臣之情勢情理,斷無束帶趨簉之望,謹詣闕外,悉暴衷懇。伏乞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且臣於前應敎趙迪命之疏,有不容泯默者,蓋於頃日聖上回鑾閱武之時,臣與迪命,同爲陪扈,目見非常之災,不勝憂歎之至。及歸直次,心焉耿耿,秉燭報草,相議聯箚,而其中國勢不尊,而民志靡定,主威日卑,而王綱不振之數句語,此非有別般深意,不過以近日兇書連上,而渠魁未捕,亂賊橫肆,而懲討不嚴,將至於壞國勢而損主威,故臣爲是之懼,有所說去矣。不意迪命,追加捏合,移作攻銓官之資斧,吁可怕也。臣與迪命,多日伴直,每自以爲言議寬平,未嘗涉乎傾奪之場,而事與言異,判若兩人。今若驟看其疏,則向所謂數句語,或似泛論,而細究其歸趣所在,則三轉結殺,顯着精神,而以湛身滅族一斗腔血等語觀之,眞若大權奸顓弄國柄,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而始乃抹血gg沬血g請討者,然其旨意,已極憯刻,而話頭亦豈不危怖耶?臣之當初與之聯箚,固出於脫略俗套,遇災進言之苦誠,而今其爲言,似若初頭下語之時,已爲之暗帶甚麼意思,而預爲之現兆。今爲實之者,臣以聯名之人,不爲之辨過,則是眞以其言,爲有意於初箚而發也。求之事理,寧有是哉?臣前旣受不言之斥,後又有難安之端,以此以彼,其不可晏然冒進於榮次明矣。倘聖明之少垂察焉,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燭臣必遞之義矣。臣無任云云。 ○大司成洪鉉輔上疏,伏以臣,自前月旬望間,重得感患,症樣不輕,而多日課試,晝夜冷處,自不覺病勢之轉深,及夫試事纔畢,遇歸私次,則諸症一倍苦劇,惡寒之氣,有似痎瘧痞膈之狀,殆同關格,擁衾委臥,廢食呻痛,形色消鑠,神氣昏苶,雖是戶庭之間,亦不得任意起動。當此自上受灸,候班連設之日,一未進參,分義虧缺,以此陳疏,見阻喉司,惶悶罔措,譴罰是俟。且念臣素乏文望,不合是職,臣亦自知,而適當泮製之積滯,覆試之迫急,辭避無路,黽勉出膺,僅得趁期了當,而以臣鑑識之不明,許多試取,必不叶於衆心,故惟以一箇公字,矢心立的,要爲盡責之計,然取捨立落之際,旣不可每人而悅之,則末世嘵嘵之談,勢所必至,早晩顚沛,固已料之。今者大臣筵奏之言,固出於深陳弊端,思欲變通之意,在臣實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如臣不學無文,忝居師儒之長,旣不能矯革弊習,又不得拔擢才彦,徒使莫重課製,終不免有奔競之譏,反顧初心,直欲刺明而不可得也。若使臣早爲遞解,屬之於有文負望者,則夫豈有今日之狼狽,至今追思,只恨出脚之率易,莫非自取,尙誰咎哉?顧臣病狀之沈苦,情勢之臲卼,俱難復冒於職次,矧今一年條通讀,尙未設行,亦非一二日所可收殺,若不急速變通,則必致大段窘迫。伏乞聖明,亟加諒察,特賜斥罷,使私分得以粗安,科事毋至遷就,其在公私,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校理趙明謙上疏,伏以臣病母,雖平常之時,猶不免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而每當節序交替之時,則一倍添劇。今年則不待換節,而殆無寧時,蓋是年罙高而病轉痼,且緣臣之一身,迫於嚴命。自春以來,長在禁直,藥餌之節,調將之方,不得躬檢,多致疎漏故也。臣每念及於此,忽欲狂叫,忠孝本無二致,寧有不能孝於親,而忠於君者乎?臣若貪戀榮祿,不報劬勞之恩,則顧此孝理之下,亦安用此人爲哉?至情所在,實無一刻離側之勢,而近緣闕直之餘,控籲私懇,極涉猥越,黽勉就職矣。今伏見家信,則因昨宵粥飮之擁膈不下,仍成轉筋癨病,雜試砭藥,少無差效云。臣聞此報,方寸焦灼,有不容頃刻自定,玆不得不陳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致仕奉朝賀崔奎瑞上疏,伏以臣於日昨,伏蒙聖慈,愍念微臣,手書問疾,掖隷臨門,且命輸送柴炭,以禦疎冷,又賜珍鰒,以調病口,此是前古所罕有之恩例。臣百拜祗受,不覺感淚盈襟,莫知死所。然而顧念臣向日書啓中陳懇,則缺望甚矣。自恨微誠未格,徊徨踖蹜,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前後諭旨,俱承入京調養之敎,而臣本家,近來屢有喪故,又於今夏,臣出嫁曾孫女,來留未久,死於拘忌之疾,靷葬屬耳,在京家屬,亦皆出避,不得還入。臣實無聊賴之地,不得承命,出於事勢不得已,而且臣每於退歸之時,必以旣退之身,不可死於輦下,陳達。今當臨死之時,亦豈可遽忘前言哉?臣習靜多年,不耐城市之煩鬧,數旬留滯,百病添加,而目今寒節已屆,臣之氣力,又不堪再擧登程,姑欲就區靜僻處,賃室移居,以爲過冬之計,近則江上,遠不過江外,一城內外,一江南北,在朝家顧恤之意,無甚關緊,而在臣病調養之道,則逈然不同。伏惟聖慈,察此情理,特許任便居住,無復拘檢,則臣當安意入地,以圖結草之報矣。經營屢日,始構短疏,而神思迷惘,語無倫次,臣尤悚仄。臣無任。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豐山萬戶吳萬俊。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吳萬俊處給送。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蔡慶承,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修撰兪㝡基,纔已出牌,而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應敎趙明澤由限bb已過b卽卽gg爲g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禹弘圭,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夏,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錫一啓曰,臣祗奉聖批,傳諭于敦義門外致仕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則以爲,臣猥陳私情,惶恐竢罪,伏蒙天地父母體下之仁,得循所請,知遇之恩,入地難忘,惟有瞻望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去月以來,虎患非常,四五爲群,夜則橫行閭里間,犬豕牛犢,囕食狼藉,殆將無餘,而晝則蹲踞於陵寢至近林藪中,見人咆哮。若此不已,則非但有囕殺人命之慮,巡山軍卒,不得任意出入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濟州督運御史書啓及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大靜前縣監李景勳,高山里鎭前僉使李泰祥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李泰斗以阿耳僉使,時在任所,李泰祥自任所時未上來云。發遣府書吏羅將,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漢城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待罪將任,已有年所,其不能閑習戎政,觸事憒憒之狀,不待人言,而臣亦自知,則其在自處之道,誠宜趁早乞免,俾此莫重之任,回授可堪之人,而只緣聖眷愈隆,乍遞還仍,久蹲匪據,重速群謗,早晩顚沛,固所自料。頃日宰臣之疏,果有所臚列,而臣之罪尤萬萬矣。雖然使其言只出於官師之相規,而平說道理,則如臣武夫,固不必費辭自辨,而第其遣辭之際,旨意深緊,始則曰伊日擧措,莫不驚惋,又曰此非細慮,末又以安危大關等語,指斥大臣,三司之不論其罪,以其疏語,裁以邦憲,則臣之得免重誅,亦云幸矣。問備薄罰,何足以快人心而勘臣罪哉?噫,人言之罔極,至於如此,而前後聖敎,許以得體,臺臣疏批中做錯之敎,莫非爲賤臣鎭浮議之意,臣雖至迷至愚,豈不知聖意之出尋常萬萬,必欲曲爲臣地者哉?所當感激洪恩,俯自含默,而但伏念玆事重大實關後弊,故不得不略暴伊時事實。伏惟聖明,更加裁察焉。兵書曰,敵自行營,或腰間或前後突出,則把摠哨官,自主號令,蓋行營云者,行軍之營也。突出云者,出於不意之敵也。把摠哨官自主號令云者,以其不意突出,勢甚急迫,故當部將官,不及稟告於主將,自主號令,使其所領之軍,隨卽禦之也。是以近來各營之私操也,有敵突出於營陣之外,則當敵該哨,不待將令,各自捍禦,況此親臨講武,何等至重,而他營之軍,猝然馳馬突入,則扈駕將士,其可許入乎,否乎?若其不及稟令於臣者,以其事勢然也。此卽兵書所云自主號令之意也。假使稟令於臣,臣旣不見箭,則亦何可擅許其入乎?臣於駕幸之前,預以他營兵不相許入之意,商議於本兵之長者,蓋慮有此等之弊,而本兵之長,亦以爲然矣。當大駕入軍門之時,駕後仍爲隨入,列屯於御幕之後,則元無可論,而初旣無扈駕偕入之事,及夫信箭之出而招入也。又無使臣營許入之令,則臣何以逆知,而俾不遮攔,假使知之,軍中命令,若無信標,則不敢取信,例也。未見信箭之前,臣何敢輕先許入乎?札駐軍兵之遮攔,蓋由於此,而至於放砲追擊,亦有委折追入之兵,雖是他營之軍,若能整隊徐進,宣以上命,則扈駕尾局,雖或依例遮攔,而固當卽報於臣,臣又上稟駕前,祗受信箭,然後使之許入,而今則不然,駕後之纔被遮攔,而原陣禁軍,一時衝突,攔愈固而進愈力,彼先發喊而揮棍,此亦放砲而遮攔,此不過彼將突陣,此爲應兵,而當該將官之臨機應變,發砲防禦者,亦以軍法之自主號令,固當如此,而臣於其時,急請方陣者,蓋出於急欲成陣,嚴愼扈駕之意也。今若以不稟發砲之事,作爲罪案,臣之一死,固不足惜,而行陣之不嚴,其將自此始矣。脫有不幸,而軍行之際,猝有意外之變,則守其當面者,奚暇稟於主將,爲其主將者,奚暇稟於駕前,而發砲應變乎?昔周亞夫軍中,天子親至,而先驅不得疾馳,天子按轡徐行者,無他也。蓋慮三軍之驚動撓亂也。以此言之,伊日追入之兵,其不可突入他陣,明矣。矧可以揮鞭棍而鼓勇,爲此可駭之擧乎?鞭棍者,馬軍之技,火砲者,步卒之技,乃者馬軍之被其遮攔,先自揮棍,已失其範我驅馳之道,則步卒之以其所用之技,防彼蹂躪者,論以兵法,是乎否乎?凡於動駕之時,勿論遠近,必以軍行焉,必以設伏焉。砲備火而弓上弦者,皆所以備不虞也。推得此義,則當稟與不稟,兵法之在所不已,可以了然,何待費辭自明耶?今幸聖明在上,疆域粗安,臣之此言,似涉過慮,而若以今番之事,人皆以臣爲戒,受任軍旅,而不嚴其防,則臣恐宰臣所謂安危大關者,未必爲深思也。臣於宰臣疏出之後,卽宜自列,仰請嚴誅,而三司諸臣,皆以此事引避,尙未處置,玆事未收殺之前,徑先陳章,亦涉肆然,泯默縮伏,捱至多日,而間因軍兵犒饋及文廟駕幸之時,推諉無路,不得不乍出行公,而進退無據,廉義大壞,區區情地,終不可以迫於事勢,一再承命,爲因仍蹲冒之計,而今又以捕廳合坐事,喉司至請問備,使卽擧行,顧臣所遭,旣甚非常,成命之下,未卽奉行,尤爲臣一倍惶悚之端,玆不得已冒沒控籲。伏乞聖明,察臣難安之勢,勘臣失措之罪,鐫削臣本兼諸職,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伊時事,業已知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戶曹參判尹陽來疏曰,伏以,臣自速罪戾,得蒙恩罷,省愆循分,一味悚懍,不自意敍命特下,除旨繼宣,臣驚疑感厲,惝怳罔措。噫,方今政法,類多寬貸,有罪輕宥,綱紀頹弛,誠宜無論過故,必致罰責,以示乾剛,俾知懲礪者,乃時務之急也。喉院以號令百司之地,旣未有申飭之擧,而反自犯踰侈之科,則其罪宜有加於他司,知申以摠察一院之任,泛認以循例擧行之事,而未覺其檢飭裁損之宜,則其罰宜有加於他僚,以此論之,臣之罰止罷官,已是寬典,而纔過旬餘,夤緣舊僚引嫌之疏,遽蒙特敍新除之恩,不但臣心之愧惕靡安,竊恐聖朝政刑,由臣而益虧矣。當此受灸庭候之日,趨申起居,乃是臣子當然之誠禮,而顧此情地,實無肅命簉班之勢,玆敢冒瀆於靜攝之中,臣罪至此,又添一案。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遞罷臣職,仍令勘臣闕禮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椳徹懇迫衷私,冀得以亟解重擔,歸省緬事,庶伸人子罔極之情,及承批旨,特許臣往來,而不準所辭,又以仍帶往來有古例爲諭,體下之盛恩,天地莫量,伏地感泣,不知所出。第此仍帶往來,斷無是理,設有前例,此不過一時特恩,決不可每每援用者,臣何敢以聖敎之偶如此,而當遞不遞,苟然仍冒,晏然往來,有若應行之事哉?自前叨本兵之任者,雖家在城外,不得捲入城內,未嘗經一宿於城外,則良以職是宿衛,兼帶將領,事體之嚴緊,與他職掌自別故耳。今臣雖迫期下去,過後卽還,竊計日字,將至一旬,緣臣私事,曠闕許久,則賤分之兢蹙,姑置勿論,公體之苟艱,當如何哉?恩數之屑越,人必有議者,而終以貪戀目臣,濫僭罪臣,亦何以自解乎?臣旣得恩暇,卽當辭出,而猶以職名之未解,尙此淹遲,私心痛迫,有不忍言,玆敢不避煩瀆,更陳疾聲之籲。伏乞天地父母,特賜憐憫,卽許鐫遞,俾臣任便往來,克完私家大事,千萬至禱。臣無任泣懇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卿勿復辭,往來焉。 ○弘文館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目疾沈痼,已成盲廢之勢,情跡臲卼,轉切憂畏之忱,縮伏訟愆,不復有當世之念,忽於此際,又承館職新命,天牌儼臨,雖至愚至迷,亦嘗聞不俟駕之義,顧何敢甘心違逋?而誠以一身廉隅,有不可放倒,不得不自犯慢蹇之誅矣,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措躬之所也。念臣難進之端,不特本來情病而已。近日宋眞明之三疏論臣,轉益深刻,畢竟勘斷,謂之侵凌官長,又以昧道理傷朝體爲罪案,臣之困苦,到此益深矣。伊時事實,悉陳於前疏,今不敢更思瀆撓,而第其論人,一何太苛,其所自處,一何太尊也?郞僚雖卑,旣已移職之後,有可辨暴陳列事狀,寧或不可,而今以有若輩行等語,盛加怒色,費辭詆斥,斷斷不已,彼固位尊官要,如臣賤微者,宜不敢指議,而旣被其斥,則不得不自辨,勢也。雖尊於眞明者,亦豈能拑制人口,使不敢自辨乎?此則可笑不足辨,而至於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譏切臣身,不遺餘力,已不勝其駭惑。及伏見其疏批,以其非在彼爲敎,臣誠惶蹙,繼之以慙恧也。當初宗城之草記,全沒臣前後供仕及一兩日看護父病之實狀,遽然請推,有若臣全抛職事,無故圖便者然,已無一分相諒之意,況彼假官,緣臣之故,橫遭僇辱,終至辭遞而後已,則在臣心,亦豈得安乎?此臣於前疏,略陳其時事實而已。今宗城,盛氣反詈,或謂之詬辱,或謂之不自重,未知詬辱者何事,不自重者亦指何而發也?若其號漢驅出之擧,設令臣言,歸之失實,其於大小瞻聆,塗掩不得,何哉?臣不欲索言,以傷同朝忠厚之風,而竊怪夫官案修入,在於九月初二日午後,而今其疏,以初三日仕進,官案之請,尙未爲也爲言,無乃急於欲重其事,以實臣罪,而未及照檢日字而然耶?他事猶可抑靳爲說,至於其間日字,人所共知,恐難隨意變幻也。臣本孤根弱植,性且柔懦,旣不解乘勢務勝以相較,又不欲使氣凌人,爲自重矣。彼假官,雖曰早微,以臣之不能仕進,受其無限叱辱,人皆喧傳,則臣之一陳事由,誠非異事,宗城乃以此,譏之以怒髮衡冠,責之以不能自重,是何不少自反,而責人至此也。今其譏詆臣凌躒gg凌轢g臣者,其果聲色雍容,而擧措自重耶?念臣初旣叨冒匪據,末又率爾出脚,觸處生疣,隨事吹毛,唯此罪臣之兩件事,不過微文瑣節,而有若關係重大,大損國事者然,唯恐繩之不深,持之不嚴,噫亦甚矣。此皆臣不諒時勢,輕涉險途之致,是臣自取,尙誰尤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聞大臣,日前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筵席語秘,雖不得詳,而略聞其槪,則所陳此弊已久,不無人言云者,蓋爲泛論弊本而然。在臣主試者之心,則顧安晏然而已乎?念臣猥以不學無文,忝叨兼官,會圍不遠,迫於朝家督設之令,推移無地,强拙冒當,兩次課試,榜眼無色,無名之類,鄕曲之人,多占優等,京華少年,至譏以盲試官,此則臣蔑鑑識而遺人才之罪也。固所甘心,而至於大臣所達,雖指擧子浮謗而發,然陞學亦一國試,眞若有嘵嘵之談,則當日主張課次之諸臣,誠難逃其罪矣。臣亦四學中一也。唯當竢罪之不暇,顧何去就之可論?今於荐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願聖上,先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每每爲嫌,其涉支離,下款引嫌,亦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添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及時救護,專意藥餌,聖恩至深,河海莫量,母子相對,感泣洪私,而第篤老之年,沈痼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委頓已久,眞元日脫,危兆敗症,疊見層出,晝夜苦痛,頻頻昏絶,奄奄床席,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臣夙宵扶將,焦遑罔措中,由限已過,嚴召復降,而目今情理,斷無蹔時違離之勢,故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又死罪,如使臣之情勢,少有一分供職之望,則當此聖體受灸,鎭日問候之時,豈敢瀆撓祈免之計哉?情旣迫急,更申疾痛之籲。伏乞聖慈,諒臣至懇,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救bb護b,以伸至情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者大臣登對時,以近來陞學臨急設行之有弊,有所陳達,而其所指意,不專在於矯弊,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惶懍悚惕之至。以臣無似,忝叨兼官之任,迫於嚴命,再當課次,而文旣短拙,又蔑鑑識,則其失人才而招人譏,在所難免,其何敢以不爲顯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亦願聖明,俯垂鑑燭,先削臣本兼之任,仍治臣溺職之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罪鉅譴薄,情苦迹危,杜門訟愆,日夕悚慄,不意恩敍忽下,除命隨加,臣感惶踖踧,罔知攸措,坐犯逋慢,未獲例勘,嚴召復臨,不敢荐違,進身闕下,悉暴危悃而退。臣本愚庸,出人下遠矣。唯其犬馬戀主之誠,得之秉彝,出入帷幄,補拾闕遺,是臣至願血忱,而志切而語澁,氣率而意滯,畢竟狂妄之言,自速偏黨之辠,未承一字之批,卒被譴罷之命,備忘辭旨,萬萬嚴峻,而猶且許以補闕,諭以留意,臣於震隕懍惕之餘,實感殿下不以人廢言之盛意,使臣言而能有補一線之效,在臣至榮幸也。其身雖伏斧鉞,夫復何恨?然人臣事君之道,惟直耳。毋論事之細大,言之淺深,苟有較計揣摩,包括怎麼意思,則不直甚矣。爲人臣而不直,厥罪可誅,他尙何道?臣雖不肖,粗識此義,斷斷衷款,只在於不顧踪跡之齟齬,言議之拙陋,有懷必陳,犯而無隱,納吾君於無過而已。至於筵話之請頒,臣之面陳前席,申論疏中者,過慮妄計,不過出於恐殿下擧措之苟簡,勉殿下處分之嚴正,亦未嘗毫髮私利,害參錯於其間,炳然此心,可質神鬼,而殿下又復疑之於言外之旨,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之罪,亦不料殿下之疑臣,一至於斯也。伊日筵話,秘諱極嚴,如臣疎逖,莫得其詳,追後頒下,猶有手書,而手書下敎,亦不肯明言顯諭,只曰諸黨俱有亂逆,藏其名而爲之辭,非所以昭一代之是非,垂萬世之斧鉞,則臣之爲是請者,爲國家也,爲世道也。此外臣又營護於何人,發明於何地也。假使臣果有挾雜之意,則唯懼其筵話之或洩,何故屢言力請,而不知止也。絲綸之下,雖不敢仰首條辨,而區區願忠之心,終未見白於明主之前。朱子所謂,君臣之際,嗚呼難哉者,殆亦近之。噫,臣誠不幸,立朝七年,以言獲罪者三矣。臣固黨臼中人,其心其言,則未必一從黨臼中流出,而一開口,輒以黨習,受疑於上,宿愆未湔,新釁轉深,衷情之見暴,望已斷矣。主恩之酬報,計已左矣。今若徒恃抆拭之寵,復廁論思之地,不思懲羹,輒事妄發,則只足以增其罪矣。如欲含默耴容,苟幸無過,以賭一身之榮名,則不獨有負於臣心,其所以負殿下,亦已大矣。爲臣今日之計,唯當抱玆危衷,跧伏窮閭,戴罪頌恩,以畢餘生,奚暇論官職去就哉?伏乞聖明,曲賜矜憐,亟許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刊仕籍,俾臣得以退守本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懼怔忡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尹汲疏曰,臣情地臲卼,前後屢叨恩除,曾不敢一番膺命之計,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實亦聖明之所洞燭也。頃忝館職,適見聖上威怒太過,儒臣以言獲罪,義不可以不行公爲解,敢附數語於辭疏之末,以效匡救,固知其拙訥寂寥,無望格天,而若其苦心血忱,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則亦可謂斷斷無他矣。此豈有一分光芒氣熖,可畏於人者?而聖明不諒,嚴敎遽下,至以喉司之捧臣疏,謂出於畏臣辭語截峻,實有臣子所不敢聞者,臣於是,驚心悚骨,不知置身之所也。夫職在三司,而疏中所言,又及於聖朝闕失,則居出納者,安得以無端退却乎?此爲其職責所當然,非關於畏與不畏,殿下故爲此無當之敎,以爲摧抑之計,此與殿下之所嘗以至誠自欺者,不亦背馳乎?彼諫臣者,目見君上過擧,不惟其無所捄正,反有以逢迎而增長之,噫亦甚矣。若其以無憚,聲罪臣者,直常事耳。雖不足較挈,而在臣跼蹐危慓,益增一倍,誠不意罪罰不加,除旨洊下,自館職移諫院,馹召遠辱,恩數超常,臣誠驚惶感激,繼之以訝惑,縱聖上過於慈覆,不欲以雪霜廢雨露,而人臣事君,廉隅爲重,人方斥之以無憚,而乃敢揚揚冒入於言議之地,則是眞無忌憚之甚,正所以實其言也。本來情勢之外,卽此一節,尤屬難冒,分義所在,雖不敢不進身於輦下,而就列供職,實無其路,玆敢冒瀆危懇。伏乞聖明,亟命褫臣職名,仍令有司,勘臣罪名,以幸公私焉。臣方請罪,豈敢開口論事?而愚衷耿耿,終不容自默,又以一言進焉,死罪死罪。嗚呼,頃日之災,何其非常之極也?節迫閉藏,大雷電雨雹,雖深居九重,獨且可驚可愕,況在園陵行幸之時,而適與閱武相値乎?《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又曰,昊天曰朝,及爾遊衍,及之一字,可見其出入動作,無往而不與之俱也。雖高高在上,日監在玆如此,殿下擧措,果若上當天心,則災異之作,豈至於是也?其日之早,天色淸明,初無雨徵,若渡江徐驅,直向城闕,則亦可以先還大內,無急遽苟且之患,而乃於住鑾觀兵之際,疾風揚石,急雨翻盆,軍伍雜亂,班行紛錯,景色愁慘,有不足言,而自上亦且蒼黃,御轎忙遽回鑾,飛電震霆,閃爍砰訇,至有數夫擊斃於幄次,不遠之地,如許變異,前史亦罕。嗚呼,其亦可畏之甚矣。臣於院啓堂箚之批,固已仰聖心之警懼。而第念今此之災,旣不比尋常,則須於還宮之初,必特下備忘,備示其敬天畏災,罪己責躬之意,以求助於臣隣,然後爲得事體,而側聽多日,未有所聞,殿下豈以此等事,視爲文具,而謂不足爲耶?噫,彼仁天之警告,不啻其諄切,而殿下之所以應之者,不免於悠泛,若是而其能望回天怒而消災沴耶。臣竊不勝慨然也。抑臣別有所區區愚慮,而不敢不陳者,蓋天下事變,常起於思慮之所來及,聖王於此,必過爲之備,他不暇遠引,姑就近事言之,戊申歲初與三月,俱有大風雨,其後亂賊猖獗,宗社幾亡,雖幸賴天之靈,終能底定,而災不虛生,此益可驗,今之變異,又安知其無所以乎?蓋於冥冥之中,天心之眷顧國家與仁愛我殿下者,實無不至,而人自不之覺耳。此固無所形現,不敢質言,顧今倫義晦蝕,逆賊縱橫,以輦下則亡命賊之婢,出入於闕庭內外,幸而發露,而餘慮猶爲無窮,以外方則掛書諸賊,尙未就捕,不知其徒黨之爲幾許,此其屬,顧悍然讐國,心未嘗少忘,苟有可乘之隙,則亦何變之不敢作乎?思之及此,懍然體寒,唯殿下深致存變之念,自今以後,凡有擧動,尤十分愼重,以盡帝王萬全之道焉。臣伏聞輿駕甫卸,卽有明日晝講之命,至哉,聖王之好學也。此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盛心也。其視漢帝止戈講道,亦可謂遠過也。凡在臣僚,莫不欽仰,謂必有大警動大振作,以上答天譴,不厭民志,而仄聞伊日法筵,不過循常例講說文義,了無別般寅畏,深究消弭之策,則殿下之所嘗孜孜典學者,只是繁文末節而已。其於應天以實之道,果何如也?夫學之爲道,唯貴一一實踐,如說遠色則眞箇遠色,說賤貨則眞箇賤貨,說納諫則眞箇納諫,說去讒則眞箇去讒,事無大小,莫不皆然,然後方不落空,而爲有益於身心,不然而只以多聞見資說話而已。則書自書我自我,雖好箇事,不免爲病,其亦何益之有哉?且有一事,可卜聖學淺深,昔者聖王之所苦苦分別,唯恐其相雜者,在於陰陽黑白,其說具見經傳,諸書不可枚擧,殿下亦必講之爛熟,而一向厭聞,此四箇字,或有及之,則輒下未安之敎,不唯不能採用,亦且隨而罪罰,故其流之弊,至於正詭一轍,是非相混,指昏瞶爲老成,認巽愞爲忠厚,直氣全消,嘉言罔聞,此與殿下平日所講者,恐甚相反也。且夫王言之體,惟主於尊嚴簡重,蓋將以播告八方,傳示萬目,書諸史冊,垂之後世,其不可不愼也。如是而殿下於辭令之間,太無限節,凡所引諭,無論其襯與不襯,容易說出,動至千百,當其褒借也,則稱詡浮實,及其貶斥也,則嗔責過中,火賊徒黨之目,輕施於經幄之官,時象假子之敎,忍加於臺閣之臣,聖人謨訓之言,決不宜如是也。蓋臣竊覸殿下天縱聖辨,旣非臣僚所能彷彿其萬一,而群下之奉令承敎者,又一惟殿下之言,而莫敢少違,其諂媚苟容之狀,誠有不勝其羞死者,故致令殿下一向以聖智自足,困於所長,至於如此,此實群臣之罪,如臣之屢忝三司,喑無一言者,尤合萬死,風習至此,決爲亡國之敗證,而又忽設一話頭於其間,以爲箝制言者之{{!|𣠽|⿰木覇}}柄,臣未知時象二字,見於何經,而上旣創用,下又奉述,形之絲綸,謄諸章奏,纔一有言,則衆皆驅而入於其中,蓋不待別立邦禁,而言者自不得開口矣。嗚呼,是亦不可以已乎?間有一二臣,能以直言聞者,亦不過觸着時輩,差强人意而已。其視古人之犯雷霆批頷鱗者,不啻風斯下矣,而殿下猶且不能優容,大則栫棘,小亦廢痼,如使其事,易人而言之,則殿下未必皆深罪之也。夫如是,故居臺閣者,軟熟成習,骨鯁無稱,如臣等輩,在在皆是,臣不意聖人在上,而上下之不交,至此極也。殿下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習,雖日談堯、舜、孔、朱,亦徒言而已,何所補哉?大抵言路通塞,最關國家興亡,而臣之見職,適忝諫官,故敢以是附陳,伏願聖明兼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誡之事,可不留意?今之所謂陰陽黑白,非古所謂陰陽黑白,非公也,乃私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金漢喆、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辛世翊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日候頗煖,非如十月日氣,乖常極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今日亦先爲受灸乎?上曰,診察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昨日則少沈矣。今日則和平不數,而但手腕比常時少熱,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適然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昨日尤爲和平矣。未知夜間,或有引飮之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久不進御,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受灸畢後當議,而久不進此藥,心頗缺然矣。命均曰,艾氣透徹者有之乎?上曰,透徹有力矣。上曰,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六君子湯,出外議定繼進乎?上曰,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bb也b。如有渴候,當止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長夜不卽就寢,則進何物乎?上曰,元無虛乏之時矣。命均曰,禁府堂上,皆入試所,同義禁吳光運,時未肅拜,久不坐起矣。上曰,藥院提調,例當遞判義禁乎?命均曰,旣有前例,而時以試官違牌,多有拿推者,擧行後當遞矣。上曰,試官拿推者不急矣。先朝有試官違牌拿推者,待出榜放送之議,而此則雖過,亦似是矣。試官則與玉堂有異,而今人廉隅太勝矣。牌招入來後,始爲落點,是爲前例,而二三牌後,始爲入來,非但分義不如是而已,亦非嚴秘科場之道,不然則無寧在家,見落點後當入來矣。命均曰,試官拿推中,有實病者云,可悶,而下敎誠是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多臺不爲肅拜,處置久不爲極爲未安,而通讀課取正急。大司成洪鉉輔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謂命均曰,洪鉉輔以卿言,果爲引嫌矣。命均曰,非今斯今,臨科例有此弊,故欲除其弊,果爲稟達矣。以其言雖爲引嫌,豈可大段撕捱乎?上曰,日昨所達事,但指庠製,而陞補不入其中耶?命均曰,竝論陞庠之製而陳達矣。上曰,陞補亦有年條乎?命均曰,陞製亦有年條,而累次課試,以其中畫多者十人,付初試矣。春躋曰,通讀亦有年條矣。上曰,陞補亦以當年條未設行者,置於勿施乎?庠製一年之內,又有分春夏秋冬,而課試之規,此則何以爲之?命均曰,陞補之當年未設行者,當與庠製,一體勿施矣。學製若分四等爲之爲宜,而雖不能如此,一年之內設行,則何妨乎?臣之日昨所陳,欲爲變通者,惟以監試後設行擧論而已。壬子條則是當付於乙卯式年者,有同令前,似不當置於勿施矣。上曰,是豈非令前令後乎?令前令後,當以科擧論之,不可以年條計之。而凡事當以易於奉行爲法,又必以分明爲主矣。陞補學製,無論四等,一年之內,若設行則好矣。至於壬子年條,當付於乙卯式年,係是令後,置於勿施中,而癸丑條,今冬內,自當某條設行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申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避退待,已過一望,尙未處置,此誠前所罕聞,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正言尹汲,自鄕入來,陳疏承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疏批已下,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連日違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大司成洪鉉輔,昨日違牌,今又呈辭,大科前多有擧行之事,而如是引入,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金錫一,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同春秋朴師益、李廷濟、洪鉉輔擬入。 ○傳于洪景輔曰,日寒如此,薄軍士,襦衣題給。 ○又傳曰,日寒如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癸丑十月初六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李台齡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風雨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無加減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已累日矣。瘡處有妨乎?上曰,不然矣。命均曰,大風大雨日受灸,醫家有忌,今日風氣雖不好,姑不大段,何以爲之?上曰,何妨也?命均曰,湯劑止而更進,未知有異乎?上曰,今何知之。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和安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不數矣。命均曰,昨日日氣,異常而甚暖矣。雨後風勢,似催寒矣。上曰,日氣寒烈,則豈不好乎?曉聞風聲,束衣起坐而聽之,心頗喜矣。卽今西風亦吹矣。命均曰,衣襨曾見甚薄,今日風雨如此,受灸時尤當加意節宣。上曰,唯。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太白山實錄,已爲出去,赤裳山城,實錄亦當奉安,而知春秋一員,同春秋二員內,知春秋申思喆,老母有病云,不可出去。同春秋朴文秀有身病,一員趙尙絅纔罷職,奉安發行日字已定云。同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守令除署經發送,破格誠極,而玉果縣監權定性,夫馬上來已久,爲弊不少。且見臺諫不在,署經無期,使之除署經,數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以其事上疏,情勢懇迫,故政院捧之,而尹游來見臣以爲,佩符往來,雖有援例之上敎,此一時特恩,其在事體,不敢仍佩下去云矣。上曰,無前例則已,如有可援之例,何必過辭乎?仍佩往來之意,使政院,分付可也。以此本兵重任,何可輕遞乎?上曰,一二所監試榜,今日當出乎?副提調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本職不爲入來,故政院,以出榜後不爲肅謝而出去,則可也,而莫重國試出榜,不可如是遲滯之意,累次往復,吏判纔已入來,可以出榜矣。命均曰,內局提調宋寅明,出榜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星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寒猝劇,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 ○又口傳啓曰,受灸時刻,今此啓辭中,雖以依前定入陳達,而風寒如此猝劇,姑爲差退,未知何如。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時刻則定以巳正初刻,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昌州僉使蔡夢良處給送。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北虞候張孝一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嫌退待,殆浹兩旬,此是前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除在外陳疏入啓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趙鎭世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校理趙尙命,纔已自鄕上來,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推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李春躋,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當此連日受灸之時,提調不備,事體未安。新除授提調宋寅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受點。 ○傳于兪彦通曰,趙明翼初疏有所請,再疏亦以《大明集禮》所載爲言。《大明集禮》此事所錄卷入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宗親府啓辭內,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祖大王女貞懿公主,而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世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闕,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丐。況其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勢,而數間祀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云。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決不可仍託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前例,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亟令該司,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卽以傳敎內辭緣,發問于其門長,則前同敦寧安絿等聯名呈單內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長派,不幸屢絶,承嫡庶孫嗣宗,喪性流乞,盡賣奉祀田宅,忌祀節享,全然廢闕。旣喪其妻,又喪其子,莫重貴主奉祀,不可仍付於此人,故以變通改立宗之意,呈單于宗親府,草記蒙允,有令門長擇定宗孫之命,宗中齊會同議,則良孝公四男中長仲季三派,則竝無嫡孫,第三男桑鷄直派中良孝公十一代孫時任沃川郡守宗海,皆以爲可合承嗣。一依諸宗僉議,以宗海定爲貴主宗孫事,劃卽入啓施行云。公主奉祀,事體自別,旣自宗親府改立宗嗣事,啓稟蒙允,則所當依願許施,牌奉貴主之祀,實合於敦親繼絶之道,而事異常規,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願許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初六日,出身崔廷泰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竣事試院,昨日詣闕出榜,始伏承度支除命,臣誠驚惶悶蹙,不知所措。臣於錢穀之事,本來生疎,一年惠局,醜拙全露,況此地部,專管國經費,比惠局尤重,近來稅入太縮,宿儲已竭,尋常用度,無以支繼,惟極擇有幹才善理財者而畀之,猶患其不濟,而今忽加之於如臣疎迂者,此何異於僬僥千匀之重,而其不可堪承也,明矣。臣旣熟於自量,有難冒出,拆榜之後,不敢與諸試官同時復命,輒復徑歸,此已悚懍,而且伏念聖候受灸,候班連設。臣方忝居保護之地,而旣不得趨造於起居之列,區區下情,誠不勝鬱慮,而昨於召牌之下,亦不得祗承,臣罪至比,尤萬萬矣。玆瀝肝血,略陳短疏,伏乞聖慈,俯垂照察,亟許遞改臣地部之命,仍令有司,重勘臣違慠之罪,以重國計,俾肅朝綱,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不宜固辭,卿其勿辭,安心行公。 ○持平趙鎭世疏曰,臣頃忝臺地,妄陳草草一語,以附一時相規之義,而臺章峻發,左右橫擊,一則曰敲撼銓地,有不忍正視,一則曰一論一否,言議苟且。噫,臣性本巽懦,忝入臺地,亦已過五六年,而未嘗生出風稜,隨事盡言者,不獨於此事爲然,則以此責人之言,臣不以爲瞠如也。至於敲撼銓地之目,實爲反劾言者之好欛柄,此不可以不辨矣。不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固其宜也。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豈可輕施哉?臣雖不肖,亦嘗聞士君子之風矣。競逐於言議之地,紛汨於傾軋之習,臣嘗唾鄙之矣,豈忍爲此態哉?只緣誠信未孚於同朝,僇辱叢萃於忽地,其所口業,都不擇發,殆甚當銜之詈罵,臣之恥愧,固不足言,而豈不爲羞當世而辱搢紳乎?幸賴聖明,洞燭無餘,處分有加,辭旨彌嚴,至以爲銓官報復爲敎,臣有以仰日月之明,無所遺照,而亦庶幾本心之少得辨明也。臣所未解者,其時銓長,强引不當引之嫌,終至於遞免,彼所敲撼之說,無亦不蘄近而或近者耶?臣誠蹙然不安,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情地,不宜抗顔朝著,自同平人,而前後違牌,亦極惶恐。日者被擬於試官之望,黽勉趨承,試役纔訖,將欲詣闕之際,忽聞柏府新命,遽下夢想之外,驚惶踧踖,不禁駭汗之如瀉也。臣雖淟涊無狀,豈可更玷臺垣一步地,益招一世之嗤點哉?試事復命,事體雖重,一身廉隅,亦不可不顧,咫尺禁扄,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慈,諒臣情地之窮蹙,特賜遞罷,兼治臣終不復命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擧於臺望,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於秋間,受暇省墓,淹病稽還,猥上郡牒,獲卸職名,體下之德,感祝何極?乃者先陵行幸,將至經宿,區區憂戀,在遠倍切,擔還癃骸,祗伏送迎於郊外士民之後,粗展臣分,而惟是新舊病情,輾轉沈劇,床席之間,無以自力,恩銜久在身上,而旣未能出肅天陛,以伸叩謝之忱,繼値東朝誕辰,而又未克入簉大庭,以參起居之儀,況今聖上鎭日受灸,大小臣僚,罔不奔奏,而臣獨偃息自在,一未進身於候次,情缺禮虧,生不如死,伏枕悲號,惟日訟愆之餘,竊伏聞昨日診筵,因大臣所達,以臣久未還朝有重推催督之命,臣於是,尤不勝震越惶悚之至。顧臣廢物,長在鬼關,見方畏寒坯蟄,唯以藥餌爲事,理合復尋鄕路,畢命丘壑,而乍入徑歸,有所不敢,姑且泯伏遲徊,私自悼憐而已。其所去來生死,元不關緊,臣固不以告人,人亦無所相聞,苟使臣稍能自强,隨例出入於班行,則大臣未必如是爲言,而念臣身雖在京,自廢臣職,實與在外一般,則今於非斥之來,惟當席藁竢譴之不暇,又何敢以情實之差殊,有所自解?而論其辜犯,合被重誅,其不可以薄勘爲幸而晏然也,決矣。玆敢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鑑察,亟命削臣見銜,仍命攸司,重治臣罪,以振頹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之此疏,見格喉司,今已四日,方深悶蹙矣。不意玆際,遽有春秋兼除,而今玆新命,蓋爲實錄奉安云。他堂之有故與否,臣姑未知,而臨急變通,反歸於如臣癃廢。噫,藏史一事,非比尋常往役,而況臣曾忝先朝舊臣,追惟曩者,悲隕若新,分當竭蹶趨承,以效微誠,而以臣朝暮危死之喘,決無當寒遠役之勢,於公於私,狼狽俱甚。改命變通,恐不可已,惶悶之極,敢此尾陳,乞賜鐫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疾病爲辭,其涉支離,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副校理趙明嫌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特蒙恩暇,救護病母,母子相對,感祝聖恩,而第篤老之年,膏盲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癨病轉成關格,粒米不下,眞元日削,目今症勢,莫非危證敗兆。臣方煎泣度日之餘,由限已滿,召牌遽降。近來聖體,方在受灸靜攝之中,而直在邇列,久阻起居之班,區區犬馬之忱,豈未欲不竢駕而行,以申誠禮,而第緣私情迫急,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玆不得不承詣闕外,拜章徑歸,念臣一身,實難兩盡於君臣之嚴,母子之私矣。瀆擾之罪,可矜之情,想必天日照燭矣。此際伏見昨日擧條,則大臣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大司成與諸學兼官,相繼控辭,臣亦方帶敎授之任,則其爲惶霣兢惕,實無異同,而臣業欲一鳴號於聽卑之下矣。凡考試之役,此非筋力奔走,所可塞責,必聰敏精力,有裕於人,然後可於課次之際,不失其銖兩尺寸也。若不自量其才,唯以一筆句斷,則不有人殃,必得鬼誅。是以自古以來,當考試之任者,必待文望所著,衆論亦洽,然後始使掌選。近來則不然,唯見資歷次第充數,雖以如臣所學蔑裂者,渾擬於考試之列,安得不失人才,而能免嘵嘵之談乎?故臣每欲以死謹避,前後以眞情,力辭於注擬之際,向來學兼官,則除命遽下於在直之中,無以辭避,黽勉赴試,只餘兩次合製,而初年合製,則臣以未畢庠製,故不得進參,終年合製,則臣以入直之故,又不得進參,而顧其庠製被招者,多占鄕曲窮儒輩,而尠參京華有文名者,則不善課試之責,臣實爲最,人言之來,固其宜矣。其何敢以不爲指斥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且念使萬物而不枉其性者,是爲天地之仁也。臣於職次,可以筋力奔走者,則猶可以冒昧備數,而至於考課之任,則自顧鈍滯不文,決無堪承之望。伏乞聖明,特加諒鑑,先將臣兼官之任,亟賜鐫削,又遞臣所帶本職,俾護病母,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竢少間察職。 ○癸丑十月初七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辛必昌、鄭文恒、韓聖鳳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自昨夕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今日始有冬意稍勝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匙數有加乎?上曰,比於向來似勝矣。命均曰,昨日咳嗽,未知適有之,而今日則何如?上曰,觀勢欲進金銀茶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日氣猝寒,且當受灸,窓戶破隙,補塞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咳嗽不已,未知有感氣乎?上曰,連日日氣甚暖,故心不惺惺矣。自昨夜神氣頗勝矣。前則雖當小寒,氣甚不伸矣。今則有舊時當寒之意思,而日寒如是猝劇,只以衣薄之人爲慮矣。命均曰,去夜市廛失火,灰燼蕩然,公私多有所失,其處接屋連墻,故閭家亦多延燒,不幸莫甚,臣歷過而來,目見之矣。且闕內甚狹少,不謹愼則易生此患,當申飭政院,而宮人所屬,不爲謹愼者,自內亦爲申飭宜矣,近來玉堂,擧皆違牌,卽今雖當受灸之時,溫繹間已過,久廢法講,其中新錄者,他人已出仕,而亦不出仕,事涉可悶矣。卽今違牌試官之就理者,雖有異於玉堂之敎,判義禁,當自朝家,變通而差出,使之開坐宜矣。上曰,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高山里僉使柳以晉。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高山僉使柳以晉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極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申宅夏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奉使出去,參判李眞淳連尋辭單,參議尹容呈辭受由,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參判李眞淳,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參議李宗城,隨牌詣闕,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受灸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昨又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新榜生員兪漢擧呈狀本曹以爲,矣身年三十三,而啓下榜目中,以二十三書出,速加釐正云。取納其祕封及草榜而憑考,則果以三十三書之,而正書之際,三十之三字,誤以二字書塡,原榜目中,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本廳軍官,每年別試射擧行,故初試則壬子四月,已令本廳別將等設行,三廳各取五十人,而連以事故,不得設行矣。今月初九日,將設行覆試於幕華館,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而領議政臣沈壽賢,以身病不得來會,其所帶軍官,臣等當兼察,試取闕內入直軍官中,初試入格人員,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於銓職,以公器則玷辱也。以私分則猥越也。糠粃在前而物情未允矣。涇渭相蕩而時議難叶矣。是豈有萬分一承當之理?而天牌三降,筵敎且嚴,冒沒趨命,不但分義之是懼。且以臣今日之所處,卽諺所稱東一房掌議者,是須開政而後,長官可出,長官受點之日,卽微臣褫鞶之期故也。仍因冒竊,引日盤礴,臣雖不肖,決知其爲大恥。昨今以來,再犯違傲,若不知威命之可畏,鈇鉞之當誅者,誠以必遞之義,參前倚衡,有召輒承,儼然以銓官自居,實非臣私分之所敢出也。謹詣象魏之下,更陳肝血之懇,而兼首做錯之失,竝請罪戾焉。日昨政奉常判官之差出也,曾聞嚴漢重有文可用,不知其身故已久,昧然備擬矣。政注體重,奏御事嚴,而疎漏昏錯,至於此極,古人以馬字之增一點,至稱死罪,今臣所坐,尤當何如?乞蒙重譴,俾嚴銓法。臣於治疏之際,伏見副修撰沈聖希之疏,噫嘻亦太甚矣。原初玆事,在臣不過爲官師相規,在聖希不過爲警責薄罰,有何慍憾之可論,疑怒之可發,而前疏噴薄,殆不察事理之所在,臣之不能不一言相辨,勢也。然而意取宛轉,語去廉稜者,實恐有傷於戚好之誼,同朝之敬耳。今又張皇爲說,嘲罵不已,是尙可與復言哉?所謂日字之相錯,雖使臣之疏語,當稱以政事,取稟者,錯道爲官案,啓請其曠日不行,失職違例,稟政與請案等耳,抑亦何補於所爭之事實耶?是未可知也。毋論其言之如何,區區廉隅,決不可冒受嗤辱,晏然於官次。伏乞天地父母,竝賜照察,勘臣前後辜犯,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踪危而妄蹈機穽,目眚而幾將盲廢,廉隅不可放倒,疾病亦難自强,鎭日違召,屬犯逋慢,分義全虧,罪戾層積,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臣誠惶感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日來撕捱,都屬閑漫,念臣老父,居恒善病,床笫多年,癃殘凜惙,如及耄期,最是心氣衰弱,未能强制,事或關心,思慮成疾,故比因同氣,八日難産,過費焦憂,口燥而却食屢日,膈熱而引飮無算,形觀頓脫,精神昏錯,內鑠旣深,外邪易乘,近日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和解尙遲,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此際天牌復臨,以公以私,惶悶轉切,設令臣無本來情病,顧今父病,如是危劇,則豈有離側就職之望?而荐召之下,不敢徒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扄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褫臣職,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癸丑十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重圭、李以材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昨今日,日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日寒後,腹部之候及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來日則不爲受灸,初十日更當受灸,壯數限百壯乎?上曰,已諭於醫官矣。初十日只灸十一壯,姑爲間止,更爲之,可也。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爲之。日寒如此,六君子湯,加治痰之劑則好矣。問于首醫,可也。命均曰,半夏之屬入之矣。上曰,膈痰有之,日寒所致,竹瀝服之,何如?命均曰,豈不好哉?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少沈而不數,玉體未知何如,而脈度終不至和暢,似是有痰飮而然,而聖慮亦知之乎?上曰,不然矣。卽今氣運,比看前日當寒之時差勝,而惟痰少欲用事矣。聖徵曰,咳嗽非一時感氣,似爲深出,而二陳湯旣入之,治痰之屬,無以加焉。貝母之屬,入之,何如?上曰,惟餘貝母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小沈,而亦不數,此非感氣也,緣此日寒而然矣。咳嗽今日則深出矣。上曰,臥故然,而自前如此矣。應三曰,竹瀝能治痰,而痰日寒則凝澁,當和薑汁進御,而不必累次進御矣。聖徵曰,惶恐敢達。竹瀝雖好,而此則姑捨,前日所嘗進者自已溺,一二次進御,何如?上曰,恐太峻矣。聖徵曰,此不峻,極爲平順矣。上曰,問于金應三,可也。應三曰,治法比竹瀝尤好,數日進御則好矣。上曰,久欲進服,而或謂太峻,故不爲矣。累次服之,則便道分明泥滑矣。上曰,湯劑依前方劑入之。命均曰,數日停止則好矣。上曰,止則缺然矣。應三曰,俄者所達之藥,進御間停止則好矣。聖徵曰,不覺中外感傷,肺氣當先以和解爲主。竹瀝與湯劑,姑爲停止,參蘇飮亦入朮、蔘,若有感氣則不好,姑觀數日,待和解進御,何如?上曰,數日姑停何妨乎?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然矣。新劑入,匪久當進矣。命均曰,一品宗班燕行時,國家有送御醫之事,前例則王子大君之行送之,而今則大臣及宗班之行,又送御醫,此非本意。今番密昌君樴赴燕時,雖以金壽煃啓請,而卽今議藥中,權聖徵有之,國家方平安,金壽煃之有無,不爲關係,而金壽煃旣累次入侍,不可往矣,使之率往他醫,可也。上曰,予知本院之如此矣。問于本家,使之率往他醫,可也。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碧潼郡守成殷錫,以本道中軍,方任壯十部作隊之事,未及了當,請仍中軍之任,而日昨,旣以除朝辭赴任,陳稟分付矣。江邊守令,不無厭避之弊,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不可一日無長官,而判書金東弼奉命出外,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三牌不進人員罷職,事體是矣,而其中工曹判書趙尙絅有實病,與無端違牌有異,罰已行矣。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監試會試事,不當如是違牌,而勅勵之道行矣。違牌拿推人等,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或以身病,或以情勢,或以相避違牌,而除實病外,事不當規避矣。上曰,試官望,有實病人,勿爲備擬,雖情勢難安,本職不爲行公。試官則義同往役,勿以情勢爲辭之意,定式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制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卒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有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上曰,注書出往玉堂,兪㝡基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校理兪㝡基入侍。㝡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蓋襴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幞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嘆,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議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㝡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而稟處,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曰,臣本迂疎,不知錢穀事,而今當此任,極爲惶悚,而其中惠廳主管者,則不可兼察,事當許遞矣。上曰,雖於金在魯許之,兼察則好矣。大臣之意,如何?命均曰,故相臣閔鎭長,曾有兼察之例,臣亦有兼察之事。金在魯與小臣,兼有嫌避之事,請遞矣。卽今賑濟後經紀者,未及就緖,不可許遞矣。上曰,當有量度事,而不可許遞矣。寅明曰,不敢煩瀆,當退而更稟矣。請臣以次退出。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院君小祥時,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下直,神光僉使李重佐。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除引避退待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院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參判李眞淳,昨日違牌,今又呈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今已多日,而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旌義縣監愼龜重呈狀內,老母風痺之症,轉成氣瘧,單獨一身,晝夜扶護,不可離捨遠赴,斯速入啓處置云。旣以親病爲辭,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外司坐起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喆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柳文龍爲彦陽縣監,金彦輔爲參禮察訪,朴奎煥爲旌義縣監,徐宗玉爲刑曹參議。 ○副護軍金東弼、趙尙絅、徐命彬付,副司直李匡德付,副司正蔡慶承付。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忠淸監司狀啓,則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決杖一款,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曾經臺侍守令,自營門不得決杖,曾有定式,今此李庭綽、朴璲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擧行,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泰昌,兩目廢明,晝夜不辨,兩耳亦聾,不辨聲音,且得風病,坐臥俱艱,朝夕飮食,不能自食,大小便,須人放下。卽今病勢,處冷添重,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門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自試院詣闕之際,忽伏聞其間,有天官新除,驚惶震越,繼以憂惑,莫知置身之所。出榜之後,不敢隨人復命,未免陳章徑歸,恭竢累日,而駁正無聞,荐違嚴召,而威譴不下,情窮勢蹙,不得不仰首鳴號,以冀聖慈之憐察焉。夫是職位任之至重,今日世道之難平,微臣才望之不稱,無非必辭之端,而臣操守不確,凡所濫叨,一皆承當,苟非矢心自畫,如詞垣之職者,未嘗過爲撕捱,今亦何必費辭煩縷,同歸於飾讓之套?而惟是東銓長席,卽一世之所趨,而衆目之所注也。雖使居是任者,十分艱愼,無可疵摘,尙患難免於今之世,今以同堂之至親,弟遞兄代,視若私物,而不知斂避,則是眞放肆貪權之甚者,臣何忍爲此?在聖朝禮使之道,亦何可强其所不忍,驅而納之罟擭之中乎?始雖偶失照管,有此輕授,今若因臣之言,而深軫乎事理人情之所必然,則鞶帶之褫,必不待臣言之再矣。臣資性懦拙,平生所甚畏者,權勢二字,忌盈惡滿之理。臣雖不肖,亦講之熟矣。自聞此命,懍慄危懼,五情隕墜,寢食爲之俱廢鐵壁之防,無以進身,鈇鉞之加,實所甘心。伏乞天地父母,鑑臣至懇,悶臣苦情,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以全進退之義,如其不然,早降威罰,使國體無損,私分少安,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用人,豈拘小節?今玆新命,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年紀垂暮,衰耗轉深,不意專對之命,遽及於臣身,是臣十年前冒叨之任,其間筋力,尤無堪勝之望,而其在往役之義,不敢辭避,黽勉治任,行期已定,而念臣雖無目今顯著之疾,暮年萬里之行,爲便愼護之方,以臣子益炡,欲以軍官名帶去,而渠今身係加平任所,此與京職有異,不得循例啓請,敢依已行之前例,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私悃,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爲帶去之地,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率往焉。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茂山府使李晩白,椒島僉使孫壽聃。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成宋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茂山都護府使李晩白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其在事體,俱極未安。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海興君橿,妻父歸葬時給由馬。 ○韓德全,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累日,事甚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德全曰,召對爲之。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趙明謙、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外,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之其所撕捱,今聞儒臣所達,極涉過矣。法講久未開,隆冬亦未遠,若是撕捱,將無開講之日,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設有可嫌之端,以兼官撕捱本職,尤無義意,況不然者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兪彦通啓曰,明日仁政殿專經文臣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御醫金必衍,旣已終制,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三廳軍官別試射初試入格人員,今日慕華館覆試設行事,昨已啓達矣。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依前規,柳葉前五矢十巡試取後,各其名下,得中矢數及有頉人員,竝別單開錄,而軍兵則無得中矢數,不得付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領敦府事魚有龜軍官資憲李國亮,加資,出身前萬戶金壽鼎,出身朴文徵、沈世熙、劉世漢,閑良朴世茂、朴弼元、金鍍,出身李琪,竝邊將除授,正憲金弼三、閑良金兌鼎、李校廷,直赴,許璇、閑良李厚儉、鄭道發,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傳曰,領議政沈壽賢軍官直赴金{{!|𨑓|⿺辶已}},加資,哨官金萬鍾,出身吳道明,閑良黃世耉,竝邊將除授,出身朴世贊,閑良李斗芳,出身閔道煥,閑良金興兌、盧興漢,折衝龍震漢,閑良金秀弘,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備忘記曰,今日內調馬時,勸武南行宣傳官崔尙衡,騎蒭五中,特爲直赴殿試。 ○又備忘記曰,左議政徐命均,軍官折衝李挺泰,出身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河,竝加資,嘉善李世豪,崇政李成極,閑良姜後聖、姜文載,出身林成器,閑良李春昌,直赴印時周,竝邊將除授,出身金兌周,閑良黃應耉、丁泰運,出身金尙禧,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上引罪之章,未蒙恩許,聖批之下,且惶且感,歷日靡定。蓋此史官新命,係是副急變通,而臣又引疾未赴,則實錄奉安,益將稽淹,爲是之懼,擬竢少間,出而肅命,而顧臣病狀,近又作劇,欲謝未謝,無路起動,一日二日,如是遷就,不敢更瀆,徒增惶悶矣。臣與本館監事臣金興慶,爲婚家相避,在所當遞,而臣於病裏,昏不省覺,未果自列於前疏,信宿之後,始乃引人提醒,輒敢冒死陳籲,臣之捨嫌不擧之失,固所追訟,而後時瀆擾之誅,尤所自甘。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使藏史之役,不至更滯,仍令攸司,重勘。臣未卽陳聞之罪,不勝幸甚,bb謹b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未卽覺察,其何傷焉?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病勢沈痼,大限將迫,誠恐隕斃職次,爲朝廷羞辱,不得不瀝盡肝血,屢瀆嚴聽,而精忱淺薄,未蒙允許,跼天蹐地,情窮理極,玆復冒干鈇鉞之嚴,悉暴危迫之懇,猥越之極,尤增死罪死罪。噫,臣於所叨之任,自量才分,寧有萬一之近似,而精神氣力,又豈可堪從事之望乎?然於春初冒昧趨命者,亦自有區區所執焉。夫以進退常節,論臣之一出,則迫死殘年,趨造班行,實是常理之外,老妄之甚,臣雖昏耄,豈不知國人之姍笑,道路之嗤點,而坐徼無限不敢當之恩禮,不但萬萬惶恐,重念人臣事上之道,唯在於一團至誠,臣之老疾,已極其不可服勤王事,則固已決矣。至於一登文陛,面達至誠,則猶或可以自力辦得矣。下以至誠而祈籲,上察至誠而矜允,則豈不誠爲聖朝之美事,老臣之光寵乎?三十年舊臣,唯當事君如父,有懷畢陳,不可自外自阻,故乃敢挈曳殘骸,進伏京闕之下,稟恃我天地父母,必有以鑑臣血忱,矜臣篤老,照臨其腐朽冥昧,決不可任使之狀,亟收誤命,以重國事而已。及至前後登對,雖或粗達微悃,氣急聲促,言語不能接續。況且嚴敬之地,無以畢露衷情,悶默gg泯默g蹲冒於時月之久,則臣已惕然慙悼,自恨其老耄昏罔,初計錯謬之致,而適會國家多事,鞫獄頻興,又不免不計死生,竭氣奔走,挨至初秋,宿疾大動,轉輾摧剝,更無餘地,神識已脫,氣血盡枯,自知餘生,萬無復起之理。日夜所望,唯在得釋重負,安意就盡,而悲苦之懇,未格蒼穹,日月之明,靳回重蔀,愁懼抑塞,有若窮人之無所歸,白首殘生,將不免爲忘廉冒恥,貪榮保祿之鬼,靜思厥由,皆臣自取,撫躬悼痛,尙何言哉?伏惟聖上,至仁至慈,儻或少察臣前後情實,則其所以惻然矜許,何待臣辭之畢乎?日昨聖批,又擧五年後重卜爲敎,癃老一物,有何可取?聖心之眷係不釋,一至於此,而臣之澌敗氣息,一日不如一日,其視五六年前精力,殆若前生之事,駑馬力盡,報答無路,伏地悲泣,徒切戀慕而自傷焉。臣每一陳章,輒增一番惶灼,上貽判批之煩,下積瀆擾之愆,而一向泯伏,亦有所不敢,涕泣攢手,復此哀鳴,今臣雖仍此,受煩聒之誅,甘伏典章,死且不朽,雖此蒙哀憐之恩,得釋匪據,亦死且不朽。伏乞聖明,上念國體,下諒危懇。亟許遞改臣職名,使臣生而戀德,死而瞑目,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呼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予之慇懃於卿者,前後至矣,而卿之固辭,若是不已,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哉?卿之衰老,非不知也,而黃耉老成,古典所載,八十入相,亦有舊例,蹔休卿於田野,曲遂卿志,五年捨卿,缺然奚弛?昨年重卜,卽予初志,今者敦勉,非亦不諒,以卿體國之誠,胡不諒此,而若是過讓,造朝無期乎?顧世道之泮渙,念國事之多艱,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雖日上辭章,決無勉副之理,徒使困我心曲之諭,文猶未盡,待卿入來,其當面諭,玆遣知申,略攄此意,卿其須體前後勤懇之意,安心勿辭,憣然造朝,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韓德全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春躋,卽爲牌招,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數日寒氣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連爲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之氣,間有之乎?上曰,微有感氣矣。服自己溺後,睡覺則膈痰漸勝矣。命均曰,衣襨雖爲加御,而比私人不厚,當此初寒,易致感傷矣。上曰,比向來不薄矣。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不沈不數,而調均矣。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不沈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一壯。命均曰,日昨有十一壯受灸之敎,依此爲之乎?上曰,唯。命均曰,旣滿百壯,今姑停止,待前頭日暖,更爲受灸,何如?上曰,常時有耐性,而爲此受灸,學問工夫,亦一忍字,前日趙顯命以爲,忍工夫終難如初,此言甚是,今則難忍矣。然今旣始之,而諸議如此,冬內欲更灸百壯矣。今則腹部之候不加,且無流注痰用事,旣竝服六君子湯矣。未知何者有效,而不可謂無效。前冬此時,必挾吐手矣。今年則姑不爲之。至於水剌之節,亦有稍勝之勢,此亦一效也。腹部之候,以手摩按,則無見捉者,若非深藏,則似解之矣。命均曰,當冬深藏,而不能用事,由於氣運差勝之致,冬則感氣易入,受灸後節宣之道,尤當加意,使感氣不入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姑觀而進之乎?上曰,至今日服自己溺,明日當進湯劑矣。應三曰,旣承傳敎,脾胄似有差勝之勢,此非但六君子湯之效也。向來八味元,實多功效,以私人言之,則凡服藥,易有其害,而聖上連進湯丸之劑,而皆有效,其中丸劑之功,尤多矣。六君子湯,則間間進御,至于四五十貼而後止,不可一向連進矣。提調宋寅明曰,藥雖有效,不能速收其效,八味元似當有效矣。命均曰,以此爲主人則好矣。上曰,前後服八味元六劑,服古庵心神丸二劑矣。命均曰,明日輪對,停止則好矣。上曰,停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淸人甲軍,出來越邊,以湯、孫兩胡被捉時,復有二名,而不爲捉送,今方搜捕爲言,未知末梢之,如何,而無咆BChar之事云矣。寅明曰,廢四郡以下,多有深僻無人之處,潛商逃生之類,若或越境隱匿,而致有現發,則不無大段生事之慮,以申飭譏察之意,分付西北道臣宜矣。上曰,當詳審矣。寅明曰,猝難稟達,而廢四郡,極爲可悶處。上曰,廢四郡,何時廢乎?命均曰,久矣。寅明曰,故相臣南九萬則以爲,四郡不可廢棄,復設則爲好,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其時議論紛紜矣。上曰,江邊把守甚怪矣。氷合則罷送把守,此只爲瞭望荒唐船,而若合氷則船路不通,無瞭望之事,故如是罷送,而旣合氷,則潛商之彼此越來,豈不易乎?命均曰,設置之意,不可知也。淸書一張,越送義州,而自義州不能解見,上送備局,故使譯官翻出,則遼興城將通于我國,而書中列書彼國人姓名,以爲方搜捕此人,我國亦當合力爲之,爲辭云。彼言旣如此,則自此亦當有應變之事。此淸書一本,謄送平安監營,以爲,分付擧行之地,而鳳凰城將處答通事,曾以査問江界後爲之之意,發關分付矣。今則旣自根本處,有所問答,不必待其査報,令本道,卽以當初事實,作爲答通,使義州府尹,入送鳳城,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聞兵使軍官李晩白之言,江邊人無非潛商,而且鳳凰城、興京之間,自有一條路,由此相通云,誠非細慮矣。上曰,西路商賈,豈不知此路乎?命均曰,北京物貨,皆來高山里,官吏輩,皆服彩段云,以此觀之,則物貨似相(相))交通,而價亦輕歇於北京矣。上曰,此大利所在,難於急爲防塞矣。命均曰,以赤裳山城實錄奉安事,差出同春秋,而聞以與右相有相避,不當行公云。又今改差而下送,則漸爲遲延矣。《璿源錄》,匪久先爲下去云。若使兩行相値,則外方甚難,使之勿爲一時下去,實錄則來月奉安,似好矣。上曰,兩事中曝曬之事,當冬不可爲,待明春下去則好矣。翰林當次者達之。記事官趙榮國曰,來月下去,已値深冬,難於曝曬,而赤裳山城史牒之不爲曝曬,已至六年之久矣。上曰,實錄奉安,江華則今年擧行,赤裳山城則待明春爲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昨市廛失火,所見誠慘然,廛中物件之全數燒失與否,雖未可詳知,而必不無所失,廛民形勢,誠極可矜。廛人輩逐日呼訴,請爲保存之道,而壬寅蕩減,物議至今以爲見欺過濫,姑不可輕議。然自朝家,不可全無軫恤之擧,而歲幣一事,尤爲目前之急,宣惠廳所給歲幣價,限數年蘇殘間,使之從貴上下,預受雖不可開路,而或以近等,參酌引給,以爲保存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密昌君樴赴燕時,以其子帶去事,上疏蒙允,而其子李益炡,方爲加平郡守,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是守令,則事當許遞,而此與無端遞解有異矣。命均曰,然則遞付京職宜矣。春躋曰,曾前陽平君出疆時,亦上疏帶去其子,而其子方爲禁府都事,故換差閑官而送之矣。此亦依此爲之宜矣。上曰,李益炡,遞付京職,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臣方待罪廚院,日昨監捧江原道朔膳進上,則初一日所封,初八日始到,稽滯過限,事甚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警責,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大司成洪鉉輔,謂有身病,不爲行公,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事體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分等狀啓,今始入來,尤甚七邑,而其外之次,亦無異同,民事誠極慘酷。廣州移轉之布,在列邑者,豈可望盡數輸納耶?寅明曰,所謂捧留本官,未免虛疎,亦未審其盡捧之矣。上曰,爲守令者,以捧留本官爲能矣。命均曰,小臣曾住長湍地見之,移轉還納于大興山城時,牛馬多斃,爲弊不細矣。上曰,守令以姑息爲心,民習亦惡,若使上納,則擧皆不樂,寧爲蕩減也,不可捧留本官,大體則軍餉當運納矣。寅明曰,臣意則沒數盡納則不可望,而若使隨分等上納,逐年如此,則民力可紓矣。上曰,廟堂雖量民力,分等使之上納,而亦不能輸納,故寧欲守其法,而尤甚邑則折半輸納好矣。寅明曰,尤甚邑則以三分之一輸納爲式宜矣。上曰,尤甚邑,使之三分之一輸納,則之次邑,當折半輸納,而若不然則豈不偏乎?此後則勿爲撓開,可也。寅明曰,臣意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洪景輔起伏曰,今此自止三十餘張,而今日乃受灸日字也。日且晩,若一從自止,則恐或有妨於靜攝之道,故惶恐敢達矣。上曰,當酙酌命止矣。兪㝡基讀自舜典象刑說,止聊竝記之以竢來者。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定性說,止竝記其說作仁說。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王氏續經說,止謾筆之於其後云。上曰,上番讀之。趙榮國讀自答社壇說,止不當用大尺。上曰,下番讀之。李鼎輔,讀自禘祫說,止安得爲至當之論哉?讀訖。㝡基曰,象刑字出於舜典,此說蓋論制刑之義,而大指則亦舜典所謂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之意也。所謂策試者,程伊川,爲程泰中發問者,而問以《書傳》,蓋《書傳》,非獨爲聖人之書,其中如五歌之存戒,盤庚之遷國,可問者多,故取而問之矣。上曰,然。㝡基曰,此段所謂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此八字,最切於人身日用,誠可玩味處也。景輔曰,好賞而惡刑,在上者皆然,而但有罪而刑,不害於惡刑,若有罪而緩之,則必有意外倖免者矣。至於贖刑,尤非好事,有財者得免,無財者抵罪,此古人之所同患者。我國輕刑,亦有贖,此則猶可,而至如諸邑禁亂被捉者,亦皆受贖,此則徒爲下吏之利,而禁令則不以是加明,受贖亦實有弊矣。㝡基曰,以《大明律》言之,誅斬之刑,亦皆定贖,贖亦不可無也。我國杖罪,率皆納贖,至於流三千里,則誠可笑矣。罪名則至重,而周回三千里,反流之於近地,設法之意,豈端使然,而反不如納贖免杖之律矣。此則宜有變通,而未能焉,誠可慨然矣。上曰,誠然矣。㝡基曰,此段,朱子譏切王氏也。通,以隨時學者,講道河汾,頗有聲望,世稱文中子,而其著書續經,僭妄甚矣。故朱子斥之如此矣。上曰,王通非可人耶?景輔曰,王通資稟固好,且早成人也。猶不知隋文之不足以有爲,獻太平十二策,此則不可知,而然若使見用於世,則其事功,必不在於房、杜之下矣。上曰,觀此章,朱子於仲淹,獨惜之者,乃所以深斥王通也。景輔曰,朱子之意,亦以王通資稟可好,故責備而有此論也。㝡基曰,緣督爲常之督字,當以中字義看,此句蓋其依違苟且之意,故朱子痛抑之也。上曰,緣督爲中之下,以或問子莫之中繼之,其義何也?景輔曰,非以子莫之中,謂有可取。蓋言莊氏之緣中,又不如子莫之中之義也。㝡基曰,觀此社壇篇,其制與今異矣。上曰,其中石柱則卽今亦有之矣。㝡基曰,下送坎中,築士實之云者,古人之愼重嚴密,此亦可見矣。上曰,此廟制亦與今異矣。景輔曰,我國廟制多未合古,故曾在宣廟,先正臣李滉,請復古制矣。上曰,文昭殿,似是古制也。景輔曰,先正臣獻議時以爲,請以太祖正東向之位,仍序昭穆,以復古制,其時大臣以爲,三百年遵行之制,不可猝變云,故力主其議,而終不能改定其制矣。上曰,臺諫事誠駭異矣。景輔曰,三司備然後,國乃爲國,而卽今兩司俱空,處置緊急,而玉堂諸員,尙爾撕捱,臺諫處置之,二十日稽滯,此實萬古所未有之事,事甚可憫矣。上曰,諸臺皆當在落科者耶?景輔曰,臺臣立落,臣不敢知,而以宰疏爲嫌,皆不行公云矣。㝡基曰,頃者有召對之命,而以玉堂之闕員,竟未開筵,且臺諫處置,至此稽滯,誠甚駭然矣。上曰,召對則此乃終篇,繼講冊子,當爲議進,法講則匪久以隆冬當輟,而玉堂諸員,一向撕捱,誠可悶也。趙明謙則又何事也?㝡基曰,以向日通讀事也。上曰,事不可不變通,都憲外撕捱臺諫竝遞差,明朝政官牌招差出。趙明謙則,申飭牌招,可也。㝡基曰,《禮記》抄定事,小臣今始入直,雖未參涉,而聞其時知事宋寅明、金在魯、金取魯等,同議抄定云矣。上曰,已爲之耶?㝡基對曰,然。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白氣如虹,起自巽方,逶迤艮方,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濟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連日受灸之餘,起居諸節,一向安寧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未差,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伏見刑曹入啓囚徒,則兵曹直囚中高崇正妻,以士夫奴婢,招引爲囚,事甚疑怪。招問曹吏則以爲,本曹郞廳,以奴婢逃躱事,有此囚治之擧云,兵曹雖曰直囚衙門,若非係關公事,則元無囚禁之規。今此該郞之以私事,任自捉囚,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兵曹當該郞廳,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吳光運未肅拜,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呈辭,無以備員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以父母墳遷葬事,陳疏受由,今方出往長湍地。本職兵曹判書命召,及兼帶禁衛大將命召,來請還納,而考見前例,則禁衛大將命召,或替授都提調,或有因佩往來之時,而兵曹判書命召,似不當替授於禁衛營都提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仍佩往來,都提調摠察事,發牌郞、廳,分付。 ○韓德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應敎趙明澤,副校理趙明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南泰慶爲執義,尹東源爲掌令,李壽海爲持平,李載厚爲正言,趙景彬爲龍潭縣令,兼執義尹彙貞單付。 ○副護軍韓顯謩,權相一付,副司直趙鎭世付,副司果金若魯、金必衍付。 ○傳于韓德全曰,今則受灸旣停,欲開法筵,而趙明澤、趙明謙特推之後,今日又復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無開釋之端,已有只推之命,明朝牌招入直。 ○李春躋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且以聖旨如此,不可不卽速應命之意。反復敦勉,則以爲,臣沈病日劇,積罪日甚,情窮理極,計無所出,非不知連事瀆擾之至爲惶恐,而一向泯默,實無以自達其微懇,猥復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攢手顒祝,只竢矜許之恩矣。不意更鼓旣深之後,至遣銀臺之長,特宣綸綍之重,緣臣冥昧,上貽酬應之勞於乙夜靜攝之中,惶怖震灼,不知所措,而至於辭旨之隆贄,誨諭之諄切,夐越今古,尤莫非賤臣之所不敢承當者,奉讀以還,涕血橫流,以至於嗚咽不能成聲也。臣雖耄病昏昧,殆無省覺,爲人臣而獲此於君父,其區區感結之私,夫豈以言語形容?而一疾至此,氣息垂盡,萬無一分自力趨承之勢,辜恩慢命,罪上添罪,伏地悲泣,自怨自悼而已。謹當稍待精神少定,更入文字,仰請斧鉞之誅云,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四館所所報,則今番監試覆試出榜時,依前例草榜目,每十人式分度割給於應辦所,使之正書,入啓榜目,而榜目中進士三等自五十一人至六十人,又自六十一人至七十人,先後度數倒錯,易次以書,以至啓下,追後得覺,原榜目不可不釐正云,莫重榜目,如是倒錯,事極驚駭。原榜目,一依榜冊次第,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應辦官,俱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渭原前郡守李景喆移本府處置處事,允下矣。李景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猥蒙恩暇,亦已多日,而惟是所帶之任,再籲血懇,未得卸免,其在私分,不敢遽發,尙此淹遲矣。今則臣父母墳破土,只隔一日,人子情理,但當及期下去,故不得已辭陛將出,而頒以珍劑,饋以御醞,隆恩殊渥,殊非賤臣所當得者,伏地涕泣,感戴如天。第因喉院稟啓,臣所納命召,有竝仍佩往來之敎,臣於是,一倍驚惶,尤不知所出,臣之此行,畢省緬事而後,方可還歸。其間將費十許日字,其可仍佩兩命召,偃伏鄕廬乎?揆以事體,至爲未安,臣之私心悚懍,殆若芒刺在背,豈得一日晏然而已?玆敢退處城外,更陳疾聲之呼,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收仍佩往來之命,仍許鞶帶之卸,俾臣得以軍銜,任便往來,庶免濫越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佩往來,竝佩奚辭,卿其勿辭往來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以缺}}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監察茶時,已過二旬,多臺引避,久未處置。此皆前所罕聞之事,事體極爲未安。新除授臺諫,除在外外,執義南泰慶,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吳光運,昨日違牌,俱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右議政留待。 ○又傳曰,右議政金興慶引見。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前僉使秦再奚子前哨官秦應會,別軍職差下。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昔年恩賜,不敢泯焉,于今御服,宜可更也。重修影子,圖本已成,依乙亥年例,畫員朴東普加資,同參畫員咸世輝、梁箕星,東班職除授,秦應會,令西銓相當職除授。 ○傳于韓德全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必多淹滯,而湖南道臣所請,亦有次對,稟處之命,明日放榜相値,再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之坐,連因堂上不齊,不得開坐,機務多滯,事甚悶慮。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bb書b金取魯,刑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遣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日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正郞洪㬙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㬙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權䌖、李泰昌等病勢,今已向歇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南原前縣監徐宗鎭,興陽前縣監權相稷,長興前縣監李日馨,錦城前縣監李衡坤,前右營將李彦燮等,按法勘斷事,啓下矣。徐宗鎭,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權相稷、李日馨等,以他罪方在囚禁中,李衡坤,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李彦燮,以長淵府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執義南泰慶啓曰,臣於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思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濟啓曰,今日筵中,江華留守李瑜遞差事,命下,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執義南泰慶,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備局草記,堂上金在魯、金取魯、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兪彦通疏曰,伏以卽者儒臣,隨牌詣闕,投呈辭疏,原疏蓋以親病爲辭。而前此儒臣,再以親病陳疏,連承救護竢間之批,而適又有引嫌撕捱之端,由限旣過之後,累日違召。聖上再下開釋之敎,而每以法講之久廢爲憂,辭旨縷縷,迥出常例,則在喉司之道,惟當仰體典學之聖念,督勉違逋之講官,而所引情病,有不暇顧。今此三疏之連捧,實有所萬萬不安者,且旣隨牌來詣,則其不至於不得暫離之境,亦可默想,故臣果以一番應命之後,更卽陳暴,事體當然之意,回答而退送矣。儒臣遂乃添入數轉語於疏尾,有曰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臣,堅執阻搪云。又云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疏而操縱,至謂其流之弊,有難勝言。有若臣出納之際,專主顔情,曾於玉署之情親者,連捧無難,而今獨以分疎之故,當捧不捧者然,何其言之不審至此也?臣入院之後,玉署之以親病徹疏者蓋有之,而再三之云,已是爽實。況親疎二字,尤非臣心肚間萌得者,而今忽得此題目,未知儒臣所指,在於何人何疏,而反顧循省,誠莫曉其所以也。臣本病痼才鈍,濫廁近密,積有瘝曠居常懍惕,早晩顚沛,固所自料,今此譏斥之來,未論其事情如何,因此退黜自靖,未必非公私之幸。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出納循私之罪,以謝人言,以安愚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趙明謙疏曰,伏以螻蟻賤臣,濫蒙洪造,從前歷踐,罔非踰分,區區所以矢心自期者,惟在於奔走筋力,殫竭心志,以仰答恩眷之萬一,而只緣家有病母,情理懇迫,前後陳情,不啻累矣。今番直中徑出,亦出於萬不獲已,而再度給暇,尤是異恩,中間情理之外,又因大臣筵奏,實有所難安,故屢召之下,坐速違逋,其辜恩慢命之罪,宜伏重勘之律,而聖恩隆摯,若偏於臣,區別特推之命,兩次開釋之敎,出尋常萬萬。到此地頭,臣雖有許大難進之端,顧何敢更爲違慠之計?而第見今母病,尙在沈淹,蓋於本來危惙之中,重以傷感關格之症,砭藥無效,食飮全廢,首尾十數日,有進而無退。老人眞元,漸下一層,床褥轉側,須人扶將,臣又不幸,無他兄弟,照檢病側,料理醫藥,非臣則無可以管當,顧此煎迫之情,實無暫離之勢,雖欲黽勉承命,其勢萬萬難强。仰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必庇覆于斯,照燭乎斯矣。且臣平生無他伎倆,而所以灸手事君者,惟誠實二字,今何敢假飾辭說,欺誣聖驄,以爲卸官倖免之計哉?卽今私情,十分懇憫,斯外他事,誠不暇恤,亦不暇言,玆隨天牌,投盡血懇。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之不獨出於情迹之難安,特推錫類之仁,亟遞見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懇禱,臣不孝無狀,平日行己,不能見信於同朝。今以親病,呈疏到院,喉司之臣,謂以更讀,有所難安,屢次往復,終不捧入,臣之復事瀆擾,豈敢樂爲哉?蓋出於千萬不得已也。兩次特敎之下,無端坐違,則義有所不敢。欲爲應命,則至情所在,決難離側。且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堅執阻搪者,特是平昔見輕,情義不相通之致也。臣於是,不勝慨然之至,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疎而操縱,則其流之弊,有難勝言,亦願聖明裁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竢其少間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日昨更鼓旣深之後,特賜判批之煩,命遣銀臺之長,無非仰勞聖躬,有妨靜攝之節,此實由臣冒昧瀆擾之致,感激之極,惶霣尤切,不敢不略有附奏。伏想乙夜之深,又煩登徹聖覽矣。丙枕不安,皆臣之罪,伏地戰悸,迨今未已。在臣分義,尤何敢復出號籲之計?而情窮理極,又不免冒死陳乞,益不勝憂怖震惕焉。臣之前後所被恩禮,至爲隆重,苟有一分自强承命之勢,何敢至今偃伏,而今玆勉諭,又出於格外之格外,益切惶恐,不知所諭。人臣罔念趨命之恭,必待恩禮之荐加,然後徐起視事,則此豈臣節之所敢安,而分義之所敢出者乎?臣雖無狀,誠不忍假飾虛辭,欺罔天聰,而昏委澌綴之實狀,終不得仰徹於日月之明,此實臣誠淺辭拙,不能孚格旻天而然也。至若面諭之敎,尤極懇惻,臣雖老病已極,萬無從政之望,一番入覲,面陳血懇,實是臣之至願,而床褥殘喘,奄奄欲盡,跓步之內,無以運動,禁闥之邃,末由自致,恩數之非常,聖諭之勤懇,一至此極,而冥然跧伏,終無以奉承,孤恩慢命,萬死不足以贖其辜矣。涕泣兢霣,席藁俟罪,此而猶逭典憲,則其何以尊國體而警具僚乎?神昏氣短,無以畢暴衷情,而區區所仰恃者,惟望我天地父母,曲垂憫惻,卽賜鐫許,以全終始生成之澤,仍命治臣蹇忤違逋之罪,以嚴國法,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批答,罄悉心曲,而只緣誠淺,卿心莫回,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今則右揆受由,左揆獨賢,此時鼎席,尤豈不顧?今予所望,强扶入來,臥閤視事也。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幡然偕入,用副前後慇懃之旨。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辰時,上御別第廂。右議政金興慶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濟,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金興慶進曰,近來連日受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受灸前後幾至二百餘壯,或有差勝之漸乎?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今方辭朝,將作鄕行,耿耿愚衷,有不能自已者矣。今日萬事,莫大於聖體之康寧,臣忝叨是任,肅命登筵之初,以收拾身心,保嗇精神,有所陳達。伏想聖明,或可記有之矣。凡於動作興居之際,克盡節宣,言語辭令之間,務從簡重,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卿之所言,予豈忘之耶?當留念矣。興慶曰,古亦有嫠婦漆室之憂,而今臣受恩如海,致位至此,宗國之憂,何嘗頃刻而忘于懷也?卽今世道人心,無一可恃,天災時變,式月斯生,臣竊不勝憂懍之至。頃以湖南海島中設邑事,諸臣及小臣,略有所陳達矣。蓋沿海諸島之入居者,率多犯罪流配之徒,且是避主隱匿之類,故人心本來頑悍,不知有法,而況近來廢族及緣坐之類,多在島中,此誠非細慮,而南中掛書之變,亦未必不由於此輩也。往者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力主設邑之議,而其時筵中,因論議之岐貳,未免中寢,誠可慨然,蓋其島中,有各樣折受,及各邑授院位田,以此事勢,自不無掣肘之端,而凡事當參量利害之大小而爲之,更令問議于道臣,從速商確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勢則然矣,而此等事,若急遽設施,則易致人心之驚動,卿方在廟堂,從容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事若可行,不必以驚動爲慮,如許事,若遷延不決,則終至委靡之境,令廟堂從速往復于道臣,稟定宜矣。上曰,卿言然矣,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臣聞江都留守李瑜,以臺啓,今方泯伏恭竢,而其母病危重,今已日久矣。蓋守臣往來,必啓聞而爲之,故方在待罪中,旣不敢封啓,亦不得任自往來云,情理殊甚切迫矣。自前外方道臣,或有親病危重者,不待交代,先許歸護,自多前例矣。今此兩都守臣,則例多交代於城外者,卽今李瑜之罷遞與否,當在於臺啓出場之後,而蓋其情勢,似不當(任))在其任,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其母病,則其在孝理之政,似乎得宜矣。上曰,李瑜當初狀啓,可謂率爾,而其所謂暗入文字密啓等語,誠過矣。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旣遭臺言,則似難仍察。且有母病,則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可也。{{*|出擧行條件}}興慶曰,上敎旣以李瑜之狀啓率爾,爲敎,臣有所仰達之事矣。其臺章中,以暗入文字爲言,誠極非矣。由政院入啓時,諸承旨皆見,則豈可以此謂之密啓耶?蓋其平日以爲,近來風習,每以要譽爲事,爲官長者,臨民之際,多以爲吾意則不然,而其於朝廷及上司之不從,何哉?故李瑜以此爲不可,心常慨然,頃日狀啓中,略陳飭勵修擧之意,而欲爲專歸于上躬,末端有所云云矣。瑜之本來心事,固自如此,而人之爲言,今乃至此,誠可異矣。臣每欲一番陳達,而臺啓未出場之前,惶恐不敢矣。今方出外,言端適發,故敢此煩達矣。上曰,李瑜之心,本自如此矣,日者左相,以務爲新奇之論爲言,此則不然矣。其後臺啓,亦豈不改其措語耶?興慶曰,瑜之事,固非出於務爲新奇之計,而其後聯啓中,果改其措語矣。且臣又欲有仰達者矣,前參判李箕翊,年滿八十矣。歲初以依例變品加資事,左相有陳達,而自上以異於山野之士爲敎,蓋山野之人,則曾無入參耆社之例矣。往年判府事李台佐,有所陳箚,而蓋爲蔭官侍從臣父年八十加資者,文宰則元無擧論防塞之語,而殿下臨御之後,李麟徵、許玧諸人,不但相繼變品,自前文宰之年八十者,無不變品,且箕翊之父故知敦寧堥,曾在肅廟朝,以年八十,變品加資,而其子年又八十矣,遵先朝舊典,特許加資似宜矣。上曰,已爲嘉義矣。興慶曰,非變品也。上曰,雖然旣已加資,當有更思下敎之事矣。興慶曰,臣之今行,只爲父母墳省掃,而此去瑞山,七日程也。往還間自費多日,來月初當還矣。上曰,領相方見引入,卿與左揆獨在,而掃墳呈辭,故勉從之矣,又不意辭朝之如此急速矣。須念廊廟之憂,從速入來,而當寒作行,其無事往還焉。右相辭退,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玉果縣監權秉性,唐浦萬戶朴廷達。 ○李濟啓曰,今此監誠覆試榜目中,幼學李萬鍾之鍾字,誤以鐘字,業儒洪禹烈,誤以幼學書塡,致有微稟擦改之擧。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都承旨李春躋甥姪女,通德郞李文中妻恭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近來連有虎患,而不至大段矣。自四五日以來,橫行特甚,晝夜咆哮於齋室近處,作亂於丁字閣,事極驚心,以此人皆惴惴,莫敢出頭。巡山上直等事,俱屬可憫,發送砲手,急時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炮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近來國綱解弛,百隷怠慢,今日生進放榜時,宗簿寺正趙世垕,以侍臣當爲進參,而旣書進字之後,屢度催促,終不入來,事甚駭然,不可無懲責之道。請宗簿正趙世垕罷職,新除授行大司憲宋成明,時在京畿楊州地,掌令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掌令安相徽,以臣之情地,不可復玷於言職,而纔遞薇垣,旋除柏府,九朔之內,八入臺地,未有建明之事,徒積含默之誚,自顧慙恧,人謂斯何,日昨黽勉應命,蓋爲進參鞫坐,粗伸分義之地,非爲仍因蹲冒之計矣。卽伏見宰臣之疏,以親臨閱武時,陣上軍兵,遮攔突擊,擧措驚惋,而三司迄無一言,大加非斥,臣於是,益不勝瞿然,而莫知所以爲辭也。臣於其時,雖帶臺銜,情勢難安,陳疏留院,祗迎津頭,未參陪班,伊日事實,旣未目見,傳播之說,亦未眞的。故及除是職,囁嚅度日,今此宰臣之疏,實據當日之目擊,則臣之不言之失,於此益著矣。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正言鄭亨復,以臣於臺地,屢遭顚躓,前後除命,一未承膺,跡涉慢蹇,罪在難赦,近日以來,又忝千萬不近似之館職,抵死撕捱,尋常悚懼,乃者薇垣移拜之命,出於意象之外,而因鞫坐之久停,召牌再辱於一日之內,揆分揣義,不敢一向偃處,僶俛入肅,以參昨日鞫坐,以少伸懲討之義,而非爲仍冒之計矣。卽因次對,嚴召儼臨,不敢坐逋,謹此承詣,而卽伏見宰臣疏末,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軍門有駭異之擧,而三司無言,大加非斥,臣看來不勝瞿然。臣於陵幸回鑾之時,適入試院,未參陪班,伊日擧措,旣未能目擊,厥后雖有塗聽之說,而此異於文字之出於朝紙者,傳聞之言,終欠眞的,則未卽爲言,其勢然耳。雖然臣之虛縻館職,旣已久矣,移叨臺銜,亦有日矣。若論三司不言之失,臣實爲首,今於人言之來,顧何敢以未詳事實,有所自解,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行大司諫趙最壽,以臣於臺地,自畫已久,前後忝叨兩司之長,非止一再,輒事撕捱,必遞乃已,此非但通朝之所共知,抑聖上亦有所俯燭之矣。不意薇垣長席之命,又及於無似之臣,臣之情勢,與前無異,決難冒沒承膺,而迫於鞫事之遷就,黽俛出肅,仍參鞫坐,粗伸懲討之義,元非因仍蹲冒之計,加以宿患痰症,遇寒添劇,閉戶涔涔,連違嚴召,罪戾增積,方切悚懍之忱,昨得見宰臣疏本,則盛言親臨閱武,將臣失措之狀。至以三司之不請其罪,大加非斥,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日,在陪從之列,伏聞大臣三司外,勿入陣門之傳敎,退在場外稍遠處,軍中之坐作曲折,全未知之,及夫隨駕還都後,略聞傳播之言,而臣旣未及詳悉伊時事狀。且臣情地,本不敢以言議自處,泯默爲事,人言之來,固所難免,臣方帶諫職,旣被不言之目,則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持平宋徵啓,以臣踪地危臲,望絶從宦,屢逋嚴召,終靳例勘,迫隘窮蹙,罔知攸措矣。昨伏見兵曹參判趙錫命之疏,則以親臨閱武時事,論斥三司之不言,而臣於伊日,以散班出伏津頭,只參祗迎之列,軍中事實,初未目擊,追後辭說,亦難准信,而及授本職,情勢難安,不敢以言官自處,泯伏含默,惟以卸免爲期,非斥之言,旣非尋常,引避之幸,相繼迭發,則臣何敢一向退伏,不思自劾之道乎?玆隨天牌,詣臺自列,獻納金廷潤,以臣於臺職,有必可遞之義,悉陳於日昨辭疏,聖明亦已俯燭矣。再犯違忤,誠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終靳例勘,喉司不諒,不捧辭單,臣之進退,已極狼狽。而卽伏見宰臣疏本,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事,侵斥三司,語意深緊,臣竊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時,隨參陪班在作門之外,而所處稍間,陣中之車,雖不得目覩,厥後果聞傳說之言,心甚驚駭,而不但所聞不爲眞的,適有難安情勢,未及論劾矣。今者宰臣之言如此,則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敢晏然於臺次乎?司諫李榕,以臣於臺地,萬無冒進之勢,屢違召命,未蒙例勘,尋單見阻,方切悶蹙,今以處置事,天牌降臨,嚴畏分義,黽勉趨承,而諸臺之相繼引避,出於宰臣之疏斥,而臣之忝叨臺職,亦多日矣,則不言之失,臣亦有之。園陵回鑾之日,臣以散班,祗迎江頭,陣中擧措,旣未目擊,雖有傳說,亦涉塗聽,及除見職,含默度日,人言之來,烏得免乎?臣方自處之不暇,何敢處置可否於其間哉?執義南泰慶,以臣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竝引嫌而退,當初事實,旣無可論,不諒之斥,何必爲嫌?其所引嫌,元非大段,難於可否,勢亦固然,奉命兼帶,已難變通,考之前例,實官多遞。請掌令安相徽,持平鄭亨復,大司諫趙最壽,持平宋徵啓,獻納金廷潤,司諫李榕竝命出仕,執義南泰慶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處置事,依啓。 ○韓德全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疏曰,臣賦性巽軟,言議骫骳,其不合臺選之狀,不但自知已審,人亦不以是期,臣此所以昨年入臺時,以不言見駁於李裕身者也。臣常反躬自省,只增慙赧,言地自畫之計,自是益堅,經年處散,私分粗安,萊府宣慰之命,禮圍考試之任,俱係往役,不敢以情勢之難安,有所撕捱,雖未免冒沒承膺,其不可自同於無故之人,則明矣。不意聖恩天大,除音復降,其官則昨年已試之官也,其人則前日不言之人也。殿下奚取於臣,而又有此誤恩耶?臣誠驚感激,莫省所以也。噫,臣之曾忝是職也,臺坐久稽,而旣致閱歲虛縻,署事纔了,而速値連日淸齋,雖有可論之政疵,可言之國計,固非瀆擾之時矣。憲臣亦其時同處臺地之人也。似此事會,宜若詳知,而其所論斥,至以入臺之經年,出仕之有日爲言,有若臣無故居臺,眞有可言之會,而故爲含默者然,甚矣。人之不相諒也,況其陽城有待,蚳鼃失職等語,婉辭顯斥,譏訕備至,乃以亡國之兆,隱憂深慮,至形於文字之間,言之者雖出相規之意,而當之者,寧無愧恧之心乎?苟使臣隨事敢言,盡聖上耳目之寄,則人之論臣,必不至此,而無論伊時事勢之如何,臣固有循默之失矣,但當慙訟而已,何敢有尤人之意耶?惟是謝迹榮塗,絶意世路,稍可爲謝人言補已過之道,今若曰,事故適然,人之爲言,何損於我,時月已久,吾之復出,何害於義?揚揚冒進,無所顧憚,則其所以壞士夫廉恥之防,貽淸朝臺閣之羞者,當如何哉?昨因多臺處置,天牌儼臨,而臣方自處之不暇,論人是非,定其立落,非所可論,竟犯坐違,恭竢例勘,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聖罪包容,臣罪益大,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輒事違慠,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而顧臣情跡,實無冒出之勢,不得已拜章徑退,臣尤死罪。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俾靖私義,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諫趙最壽,司諫李榕,獻納金廷潤,正言鄭亨復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負,大司諫趙最壽,更卽牌招,正言李載厚,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bb傳旨b,傳于李濟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兪彦通曰,上言猥濫抄入,如是遲緩,此後則從速爲之而毋至濫下。 ○領議政沈壽賢,伏以臣,伏承聖批,有强扶入來之敎,繼以醫來視疾,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軫微臣沈病困篤之實,而有此委曲面諭之恩也。感激之極,涕不勝抆,更何敢以醜穢之病情,仰瀆於嚴威之下乎?臣子分義,身非已有,雖今日承命,明日顚踣,誠有所不敢自恤其微命者矣。絲縷氣息,今雖奄奄,萬一賴天之靈,費得調息。或有一分蠢動之路,則一登天陛,面奏至懇,冀蒙哀憐,得還賤分,顧臣日夜之所耿耿,何敢待知申之臨守敦勉?而見今疾勢,姑無辦得之望,尤切憂怖阨塞,不知攸措焉。此時藥院診候之臣,久淹委港,實涉萬萬惶悶,焦迫之甚,有若添病。伏乞先許輟還,俾國體不至屑越,微分得以粗安,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觀卿所陳,聞大臣所達若此,而開卿進身之路,予何持難哉?召還知申,以安卿心,卿其須遵此意,宜卽入來,聽我面諭。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臣於日昨,封章籲天,雖其文辭拙訥,不足以感格天聽。而若其疏中所陳,卽一國公誦,無毫髮飾辭,眞古人所謂將赤心片片說出者,而及奉批旨,略無矜允之意,昨今又荐辱嚴牌,臣於是,惶悶抑塞,靡所因極,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夫以堂從兄弟之親,而替代於東銓之長者,古無是例,瞻聽無不愕駭,臣之苦心辭避,雖若一己之私意,其有關於國體士風,爲不細,而聖上,反諉之以小節,視之以例讓,臣竊訝惑,繼以嘅咄,臣無他才能,只以恪謹職事,爲報答恩遇之第一義,從前未嘗過爲撕捱,亦未嘗輕逋召命,此實天鑑之所俯悉。惟玆新除,雖甚不似,終若可以一出,則抑獨何心,徒事違慢,若無嚴畏,至以限罪必遞爲言哉。此其中必有萬萬懍懍,決不可强者存焉,日月之明,寧不照燭於斯乎?抑又念之,君有所命,無所執而違之則罪也。今臣則所執正當,雖聖人復起,必不以爲非,其何可拘攣於分義二字,弁髦於事君處身之大防乎?思之及此,脫然無所疑難,甘伏鈇鉞之誅,斷不爲轉步之計,臣罪雖大,臣情亦戚矣。韓愈之言曰,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儻聖明深加體諒,亟許鐫改,使臣節得全,則固臣之萬幸,不然而早降威譴,使朝綱振肅,亦臣之大願,臣無任瞻天望聖懇迫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卿何過讓?今者此命,意亦非偶,卿勿復辭,宜卽行公,無負前日下敎之意。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人臣事君,量其身之輕重,而自處則分義俱安,人君遇下,察其情之緩急,而任使則衆志必通,今臣旣叨不稱之職,徒積罪戾,又有區區切至之懇,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則是臣自外於天地仁覆之下也。玆敢百回趑趄,冒萬死仰瀆於尊嚴之聽,臣誠死罪,伏願聖明,寬其僭猥之誅,而察其哀矜之情焉。念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而倖忝科名,濫廁仕籍,蒙被聖朝渥恩,遂躋淸華近列,臣是何人,敢當斯榮,分義是懼,趨走爲恭,不甚撕捱,輕易出脚,前後在職,通爲七十餘日,大小登筵,亦幾三十餘次,而未能進一言獻一策,以裨我聖上至誠求治之盛意,此已足爲巽辭之端,而且臣情理絶悲,有異於人。見今在朝之臣,孰非奉親而或親病之視臣有間,或一縣之已經便養,若論其懇迫之尤者,則無踰於臣,臣本命塗奇險,天民之至窮者也。鰥寡孤獨,世稱無告,而臣則不幸三窮,都萃一身,臣於甲辰,奄罹父喪,而中路承訃,未得終身,喪期旣闋,又遭妻喪,十數年來,連遭五子之夭,而以至戊申十一月,無母一塊肉,竟又不保,而其禍酷矣。噫嘻,尙忍言哉?自玆以後,孑然奄作天下孤獨之人,叫高跼厚,肝蝕腸腐,萬慮都灰,生意索然,今雖外具形殼,內實銷鑠,直欲無吪,而猶復撑拄者,只以臣有老母在堂,煢煢二人,相依爲命故耳。然而母年益高,母病益深,少失將攝,輒復增劇,今日不如明日,明日不如昨日,老人氣力,一番經痛,輒低下十倍,今臣若拘牽情理,退歸終養,則公義之所不安也。嚴畏分義,黽勉從宦,則私情之所不忍抑也。於斯二者,實莫適其處之之道也。臣之情事,良亦慼矣。噫,世之決科取仕,爲父母榮養者多矣,而臣則不孝無狀,自失所怙,孤露餘生,以榮爲慼,每奉除書,泣血悲號,而亦何所逮及哉?只深不淚之痛,益切愛日之情,而夕暉如飛,餘日幾何?若過此時,恐成至恨。古人有言曰,椎牛而祭,不如烹雞,何則,逮親之存也。臣暗誦此,言淚隨逬,玆誠人子之所不忍發也。臣之苦心,惟欲趁今無事之時,少伸求養之誠,老母亦常語臣曰,吾今耄矣,趁吾生前,得見汝作邑,以官供祭汝父之墓,則死無恨矣。臣聞此語,不覺掩泣而呑聲也。臣之門內細瑣,固不敢一一煩陳,而歲遭荐荒,尤難聊生,凡所以奉親之方,不成貌樣,衣帛食肉,已無可論,窮餓水火,實所不堪,而家間百需,反以貽憂於老母。臣母鞫育之勤,如此其至,而臣之爲子職,則若是其疎,如臣者,豈曰能子?思之至此,何嘗不怵然瞿然?撫心而自悼,臣久欲瀝陳肝血,控籲天聽,而連因館直苟艱,不敢言私,疏成輒毁者,不知其幾,而今則本錄中人,旣已膺命,似當次第而出,新舊行公,不無其人。然則臣之一身,無甚關緊,若蒙聖慈,特畀一小邑,不必遠期歲年,雖五六朔,儻得將母榮養,則其爲銜骨,已不可喩,長日事君,豈無其時,百里重任,非曰能堪,而隨處報效,內外何殊,臣之至願,永畢於斯。伏惟聖上,方侍東朝,孝理之化,大行一國,凡於朝臣之求養者,有請輒許,而臣之從弟拓基,亦曾於丙午年間,以疏陳情,聖上覽其疏而愍其情,不令該曹,稟處,特允所請,以我聖上錫類之仁,旣已施之於前,而夫豈有靳於今耶?伏乞聖慈,俯賜鑑燭,特加矜憐,千萬至禱。臣言言寫肝,字字釀涕,拜疏親呈,九頓以竢,情溢辭迫,不知所裁,無任惶悚殞越涕泣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目今本館,雖曰新錄,撕捱爲事,開講無期,姑爲抑情,以待濟濟。 ○正言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實無冒出之理,除命有日,尙未祗膺,分義都虧,罪戾尤積,昨陳辭疏,冀蒙鐫罷,聖度包容,批旨靳許,至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益復惶惕,措躬無所。噫,臣之情勢,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經年甄收之下,豈敢一向撕捱,以積逋慢之罪哉?念臣所遭,實非尋常官師之規,人之論臣,至以亡國之兆爲言,則臣之罪,實有所萬萬難贖者矣。律之以古者不言之刑,則鞶帶之褫,不足以懲其罪而厭公議矣。堂堂聖明之朝,設置言官,豈端使然,而緣臣循默,致此人言,臣之愧慄,已不可言,而其辱朝廷而羞臺閣,顧何如也?今若諉之以時久事過,晏然冒進,則眞所謂耐彈忘廉之一鄙夫耳。此臣所以連日縮伏,分被違慢之誅,而不敢冒沒承當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不知今日次對之出於特敎,而召命之不可積逋,而反覆思量,萬無入肅之望,不得已拜章徑歸,臣之逋慢,其罪益大。伏乞亟命鐫削,俾安愚分焉。臣方自處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適於目下事,有慨然者,輒敢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試垂察焉。臣聞頃日聖上之野次閱武也,陣中隊伍,節次錯亂,非出於聖上之暗令,而遮攔退擊,砲箭迭發,御駕咫尺之地,擧措駭異,見之者擧皆驚怪,傳之者莫不寒心。臣於其時,適以考官,方在試院,未克祗迎於郊路,伊日光景,雖未目擊,而傳聞之說,旣如是狼藉,宰臣之疏,又如是論列,則主將之錯(錯))斷可知矣。噫,訓局親兵之長,何等重任,而平常無事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而爲重耶?宰疏所論,誠出憂歎,而三司引嫌之章,紛然迭出,可見物論之未已,則在訓將之道,固當縮伏自省,徐待公議之稍定,陳疏自辨,尙亦未晩,而汲汲投疏,縷縷自辨。此雖急於自明,不暇點檢,而居將任而謹飭者,恐不當如是矣。臣謂宜罷其職,以伸國體也。夫臺閣處置之規,必觀避辭之如何,且循公議之僉同,論其是非,定其立落者,自是臺例,而臣於昨日多臺之處置,誠不勝慨歎之至也。諸臺之臣,擧有當論不論之失,其所引嫌,皆由於此,則當置落科,物議皆然。持平李壽海,不有公議,遽爾請出,臣未知憲臣,緣何意見,有此處置,而臺閣公體,決不當若是,其何以服人心厭物情乎?臣意則以爲,遞差其職,以存臺體,斷不可已也。臣固知一言脫口,衆怒叢身,愚衷所激,不敢有隱,其亦不自量,甚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兩件事,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不亦支離而或過中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㝡基,持平李壽海,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朴致文,記事官李鼎輔以次進伏。徐命均問曰,數日來日氣漸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寢睡諸節,若何?上曰,頗勝矣。命均曰,受灸瘡處作痂乎?上曰,方作痂未落矣。命均曰,水剌口味近復,若何?上曰,一向矣。命均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近間則頗愈,故欲姑觀前頭,議其加服與否矣,明日乃問安日次也。命均曰,更爲入診乎?上曰,不必入診矣。宋寅明曰,所製入四貼湯劑,不爲進御乎?上曰,全未。命均曰,伏聞醫女之言,則中宮殿氣bb候b向未平復,而每不令外朝聞知,不敢議藥,而誠可悶慮矣。上曰,其疾豈至於議藥乎?命均曰,領相引入不出,事甚悶矣。上曰,卿近相見否,其病情,何如?命均曰,病勢則頗愈,而本來痰病,當寒添劇,奔走筋力之事,誠似難强,而但使之時參機務,則亦不必不可堪矣。臣於日昨相對時,語及于此,則頗以不愜,以爲同僚之不諒,何至於此云矣。右相金興慶,雖於匪久當還,而自爾往還間多費日字,百事可悶矣。以民事言之,今番湖南伯之疏,乃以目擊者擧之,而死亡若是夥然,安有如此景像乎?且聞南中過來者言,所見亦同矣。前年朝家之施惠於湖南者,不爲不足,而不但今年年事之不吉,坐於種子之不備,未落種陳處居多,故今年又如此云。儻使國有餘裕,而蕩滌其諸般田稅,則或可爲蘇殘之道,而大賑之餘,經用罄盡,有司之臣,亦難酬應,此事誠爲渴悶矣。上曰,自古以來,有司之臣與按道之臣,所見每相矛盾矣。以大體言之,其中可聽者則卽速依施,不可從者則割斷之,然後朝廷體貌是矣。若於其可從者,而亦必持久而後許施,則雖有惠政,民心不服矣。道臣每每縷縷陳請,必得乃已,其亦已成弊風矣。命均曰,此則廟堂及道臣,胥失之矣。道臣之請得也,或有過濫希望之心,廟堂之許施也,亦有持難慳惜之意,此誠如聖敎矣。上曰,今番畿伯回啓,亦於爲民還不足矣,今年雖稍勝於昨年,大無之餘,少使休息,可bb也b。其所抄尤甚、之次,更爲各減一等,似宜矣。湖南伯疏語,則又以尤甚七邑舊逋之蕩減爲請,諸臣想已詳見其狀本矣,此則何以處之?宋寅明曰,所謂舊逋者,乃壬子條田稅,今年當捧者也。如欲別加惠政,蠲減田稅,則直以癸丑條許施,非但爲實惠,民心亦必知惠,而壬子條,則各道列邑,方見微捧,其中似難矣。且旣以舊逋爲名,則今雖蕩減,而民不知惠矣。上曰,觀其疏語所謂聖明在上,賢俊在下等語,亦是譏切語也。然趙顯命,亦易地則然,昨年在廟堂時,亦多違覆於諸道臣狀請矣。至於興陽不聞雞犬之說,似或過矣,而興陽旣然,則七邑可知云者,亦似是太恐動矣,不聞雞犬聲之地,何處更有?且湖南比嶺南,大槪,何如?嶺儒疏亦已至矣。申思喆曰,似聞湖南愈甚矣。通一道言之,不能大異於上年,而沿海之邑,尤極慘然云矣。上曰,不聞雞之說,聞之第極驚心,而但獨許興陽,而不許六邑,則六邑之民,獨不稱冤乎?所謂壬子條,當初何以決勘耶?命均曰,昨年尤甚邑則已蕩減,興陽七邑,皆是蕩減邑也。今又減之似難,新大同中,量宜減之,如何?上曰,然則壬子條,則使之徵捧,裁減癸丑條,似好矣。人皆知癸丑條之不可不納,而今反許減,則豈不知惠耶?羅州、南原倅等事,誠可異也。孰謂此輩爲肥己人耶?命均曰,廟堂亦不以是,期是人也。洪景輔曰,權相稷則道臣直請梟示矣。李廷濟曰,臣之意,則今年蠲減之議,似不穩當,壬子條田稅,乃是不耕不織之民所擔當,而必令徵出,今年之若干耕食者,反爲減除,則非但處置之斑駁也。壬子條應稅者,獨不冤乎?且以興陽言之,不聞雞之地,乃是壬子災處,則壬子之稅,將於誰徵出,而至於癸丑若干實結,猶是見存之民,所自耕而所自擔當者也。豈可停蠲其有主之稅,而反收其無主之稅乎?上曰,兩年中一年條,則不可不許,而其實則除壬子除癸丑,將無同乎?命均曰,湖伯疏中,又以取本道八月狀啓所請準施爲言,其狀啓中所請,幾盡許施,而其中尤甚七邑未捧身布,隨代隨捧,陸續上送事,則非不欲竝爲許施,只緣各衙門儲蓄匱竭,故別爲申飭,各樣物故,期於歲前補矣。以此右一款,姑未許施。廷濟曰,今年物故代丁之限,以歲前太迫矣。上曰,代丁尙難,捧布何可期乎?湖伯陸續之說,其意好矣。寅明曰,但陸續之意無限節,當初之以歲前爲限,蓋亦慮此矣。上曰,歲前若盡爲充丁,則便是盡捧身布也。命均曰,然則分付各衙門,使之限歲前,勿爲督捧,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上曰,然則湖南事,以壬子條了當,則壬子條大同,全數蕩滌乎?寅明曰,就其未捧數中,折半蕩減似宜矣。廷濟曰,寧盡數停捧,只減其未捧中折半者,太瑣瑣矣。上曰,停捧便是蕩減,而蕩減則其名好矣,其實則不如停捧,使民休息之爲便也。寅明曰,湖南則以李匡德之便宜權停,歲入全不上來矣。上曰,當初卿等,擇送李匡德,而今又論之,李匡德之事,實不非矣,不然而何能救得一方民耶?寅明曰,臣之意,新大同停捧,反似便好矣,旣以壬子條,謂之舊逋,而仍行蠲免,則非但民不爲惠。且將希覬不已,以爲今年又是慘凶,今年必將蕩減,徘徊觀望,必免及己,則國家將竝其兩年條失之矣。卽今壬子條徵納事,列邑方始擧行,仍其所擧行者,嚴加督出,而特以癸丑條,別爲蠲免,則是操縱申縮,權在於上,而希覬之心斷絶矣。如此然後,民心亦可服矣。上曰,新稅亦尙蠲減,則獨不於舊逋希望乎?其希望則一也。其中不聞雞之地,豈不慘然乎?廷濟曰,里落爲墟處,蠲免然後,乃爲實惠矣。宋寅明則以有司之臣,每見困於民,故必欲以當頭壬子條,別行蕩減,而事近倒行,臣之意則決以爲不可也。兪㝡基曰,此則廟謨,小臣不敢參涉,而但七邑形勢旣如許,自上別行蠲免之政,渙發德音,以慰其僅存之餘民,似是萬萬得宜矣。景輔曰,玉堂所白最好矣,在聖上酙酌處分,而似不無別樣惠政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未時末,復爲入侍。時日氣陰冷,命均進伏曰,日氣不好,閉門,何如?上曰,門何必閉耶?命均曰,今欲於湖南,別加停減,而一道旣停之後,他路聯而狀請,將何以爲之也?斯爲憫矣。上曰,湖南則比三南,似爲尤甚矣。命均曰,嶺儒疏亦以爲,密陽雄府,僅存十餘戶云,亦可驚心,密陽旣然,則他邑亦可推而知也。上曰,儒疏何以處之也,命均曰,臣觀其疏中所請,有三條,其一則陳田免稅,水沈給災事也。陳田納稅,有同白徵事則可愍,而自前不得輕易給災者,蓋以一年再耕故也。是以如古辛亥之慘凶,亦未嘗別給陳田災,今不可開路,至於水沈災,則頃於道臣狀請,旣有所處分,亦難追出災名而許之,一則辛壬流故之逋債,抄出蕩減,飢民之舊還,待年停捧事也,而此則道臣已有所狀請而許施,前頭分等狀啓上來後,當有區別量處之道。一則沿海七八邑不準之軍額,移送閑丁有餘邑之事也,而此事則頃已別爲草記,分付諸道,而本道御史李宗白,書啓中,別錄各樣不緊色目,請其一切罷停矣。更以此意論理,嚴飭道臣,何如?上曰,儒疏亦不可全然勿施,軍丁事,分付道臣,量宜施行,諸邑目則盡爲罷停事,亦爲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上曰,嶺伯則姑無大同蠲減之請矣。湖南事,終如何乃便。寅明曰,多般思量,新捧中除減,是乃別恩也。名之以舊未捧而蕩滌,則此不過民人計料中事,必不以爲惠矣。廷濟曰,不然,必以壬子條蠲許,然後餘民同蒙其澤矣。上曰,民人等,亦知廟堂事矣。辛壬兩年,連爲蕩滌,則此習,或啓希覬之心矣。毋寧或新或舊,散出蠲免,然後希望之意絶矣,假使今年登熟,則壬子條指徵無處,亦可捧耶?儒臣及承宣旣陳所懷,憲臣亦陳所見。李壽海曰,廟堂欲以京畿謄錄用之,臣未知如何爲便,而但湖民之雞犬亦盡處,不可無別樣惠政。儻以壬子條許施,則非但僅存者感德,已死者,魂亦當感泣於地下矣。㝡基曰,臣俄者旣有所略陳,而但伏念癸丑條,猶是實結,而不爲徵捧,反徵於壬子條旣流旣絶之戶,則民必稱冤矣。命均曰,其中小小利害則有之,而大體則然矣。興陽則永爲蕩減,其餘六邑,則以之次之恩施之,何如?上曰,領相及原任大臣,皆聞知乎?命均曰,湖伯狀啓到來後,卽相聞知,或有可否,而奉朝賀李光佐,不爲可否,此人則本於此等廟謨,不開口矣。上曰,承宣書之。景輔操筆前伏。上口號曰,頃因湖伯之疏,已有備局覆啓,復因狀聞,亦有大臣稟定,而今觀道臣疏陳,顧思湖沿,不勝慘然。大抵昨年年事,以諸道狀啓觀之,三南之中,湖南似甚,湖南之中,沿海尤甚。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諸道各不同,邑各不同,亦不可異於他道,恝視哀我元元無告之類,而道臣目覩,雖此邑,登諸疏章,旣經覽也,則與親覩何異?興陽壬子條大同未捧,特爲蕩滌,其他六邑壬子條未捧大同,其在爲民之道,亦宜有同視之道,此則參以聞見,六邑中,今年又爲尤甚者,亦爲停捧,而令前已捧者,惠不在民,徒耗國穀,此則趁卽上送,而授此藩任,意非偶也。其所期待,不過誠信,今者疏陳,可謂體國憂民之誠,而近來外方道臣守令,推作舊逋,欲停欲減,乃成謬例,今者蕩減停捧者,名雖昨年,捧在今年,其實當年條,泛稱舊逋而請停,其欠誠實,未免俗套,監司趙顯命推考,以勵他道,景輔寫訖,讀一過。上曰,已當寒節,而日暖霧且多,今年亦必多傷人矣。卽今日氣,恰似八月間矣。命均曰,京畿民事,亦爲切悶矣。道臣狀請,依上年例,而此則決不可許矣。尤甚邑則減三分之一,之次邑則不爲擧論矣。領相之意以爲,尤甚邑,似當停捧,之次邑,減三之一,爲宜云矣。上曰,亦不可不適中磨鍊矣。命均曰,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狀啓以爲,差倭問情時,假別差玄尙老,不但問情稽緩漂,民之漂着日月,誤書以報,差倭伴從人名數,落漏不書,請令廟堂,稟處矣。罪狀如此,不可無懲治之道,自營門從重決棍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宋寅明曰,昨年朴師洙,以日本人蔘堅執不許入送事狀請,而事係重大,不爲回報矣。卽今東萊府bb使b鄭來周狀啓,又以是爲請矣。當初意思,則以爲不給人蔘,則渠輩必以爲悶,而減我銅鐵價子矣。到今思之,倭人素多好勝必不減下銅鐵之價,且禮段則不可無,而蔘價不下,則在彼實爲利竇,而近來漂風之船,頻頻報聞,此必潛商之往來者也。北邊潛商,方見生梗,而又啓南商一路,事尤可悶,彼若以人蔘事,少有悶色,仍其懇求之際,而快許之,似好矣。上曰,然矣。實爲無益,此事則朝廷若不知,然而使本府許之,以示其本府操切似好。寅明曰,上敎如此,問議于領相,自備局以此意,行關於萊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亦以爲,今年水旱風雹,西路大同,而其中肅川、永柔、安定、龍鐵等六邑,被災尤酷,卽今民事,萬分切至,身布身貢,決無準捧之勢,請於軍兵奴婢身布中,折半裁減,以爲安保之地云,而內奴婢身貢,則自前有裁減之例,今亦依例裁減,至於本道軍布,則乃一匹之役,而本無上納京司之事,令道臣量宜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寅明曰,卽今地部銀貨罄竭,或有勅聲及意外大事,則將不知爲計,念之寒心,聞關西伯,方別樣收拾。且甚節用,鳩聚財力甚多云,近來國用不足,關西銀錢,每每取用,關西亦難於酬應矣。今雖不可又令上送,而地部所掌泉流庫,在關西,爲巡營次知,銀貨之在泉流庫,以巡營視之,無甚異同。自地部言之,銀貨之在京在外,其爲緩急之需,則別無所異,自今關西每年秋捧,限一萬兩措備,會錄泉流庫,只以形止報地部之意,定式嚴飭,何如?此與上送有異,關西亦豈至支難耶?上曰,玆事似好,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關西一年秋捧,則各樣需用外,足可辦此,臣曾經西路時,以作銀儲置事,言于其時監司尹游,而聞近來銀貨不足,作銀甚艱云,未知卽今事勢如何,而今若逐年如此,則必有大益矣。廷濟曰,前日金東弼在度支時,臣以此爲言矣。國家經用垂絶,關西銀錢每每取來,關西則難於酬應,朝家則每令上送,如此之際,不無損傷於國體者,關西之泉流庫,卽戶曹外庫,而關西一年秋捧,其數不少,方伯之經秋捧者,多有別備銀貨之事,今聞權以鎭,方事簡約,且多收拾云。自今秋捧後爲始,一如戶判所達,置之泉流庫,則當爲地部緩急之用,所益大矣。上曰,然則定式施行,可也。寅明曰,然則自今年爲始乎?上曰,唯。{{*|出擧行條件}}寅明曰,近來國綱解弛,百事濫僞,雖以各司進排言之,實入之數,官員初不致察,一任下吏之濫報,有一箇容入,而以二十餘箇爲報者,地部經用,太半仍此爲尾閭之歸,朝家雖務節用,而此路不塞,則終無實效,此後則實入外近於過濫者,地部不徒裁減,擇其尤甚官員,入啓論罪,斷不饒貸,下吏則各別科罪事,定式嚴飭,何如?上曰,申飭是矣,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關西伯,以平壤城操停止事狀請,而以爲,本道被災之邑,民事渴悶,如此之歲,又行操鍊,則其爲民弊,亦甚不貲。請依海西例,姑爲權停,以除軍民之弊云,城操雖是重事,災邑饑民之往來勞費,亦甚可慮,依狀請姑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庚戌年寧陵行幸時,益平尉子孫調用事,下敎矣。新榜進士洪益三,卽其子孫云,故唱榜時招見,而聞其本家燒火,公主神位,權安斗屋云,雖在遠代,旣是不遷之位,而況近代公主,豈不有別乎?分付該曹,木綿米太間參酌題給,以示軫念顧恤之意,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聞首相以爲,偕來承旨掇還,則從當待少間出謝云,何以爲之?上曰,從當更爲批答矣。命均曰,吏判之私義不安,誠不異矣,而一向引入,事甚悶矣。上曰,過矣。近來銓地多事,故擇人而任之,小節何可拘礙耶?上年吏、兵判,亦相遞代,不必以此爲嫌,且當初落點,非偶然也。待下批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工判亦不出仕,刑判告病違牌,以備局堂上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凡事解弛,今番生進唱榜謝恩,俱致日晩,此後則,申飭四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比者朝儀不嚴,諸臣出入之際,全無趨蹌之節,甚是駭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思喆曰,生進巾服收議事,旣有成命,而卽今則放榜已過,事在不急,待明春收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李壽海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抄bb出b,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bb還b寢bb罪人b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承旨書之。景輔操筆而進。上口呼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典,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莩之慘,無異往歲,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精處設坍賜祭。{{*|出榻前下敎}}㝡基曰,以玉堂之闕欠,召對尙未爲之,事體駭然矣。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食。五更,月入畢。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掌令尹東源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李壽海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姑觀前頭,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李濟,右副承旨韓德全,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月食齋戒相値,而玉堂不備已久,在前如此之時,或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再度承批之後,若是撕捱,極涉汰過,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一體牌招。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加平郡守李益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趙明澤爲副應敎,吳瑗爲修撰,沈聖希爲獻納,韓顯謩爲執義,崔命相爲司諫,朴弼載爲正言,鄭亨復爲持平,宋敎明爲兵曹正郞,柳純章爲定州牧使,金箕錫爲加平郡守,李喆輔爲副校理,吳光憲爲掌令,洪好人爲左承旨,副司直李瑜、南泰慶付,訓鍊主簿秦應會單付。 ○兪彦通啓曰,今下中道近道上言四百三十張內,三百三十六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八張,疊呈二張,違格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紙破未踏啓字者五張,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知敦寧府事權{{!|𢢜|⿰忄業}},因縣道陳疏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已定奪,原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啓曰,臣於新命之下,情勢難安,不敢冒出,昨陳辭疏,略附微見,言雖草草,此亦出於願忠無隱之忱,及承聖批,辭旨未安。至以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支離過中爲敎,誨責備至,臣奉讀以還,不覺慙悚,而繼之以訝惑也。夫將兵之臣,國之重任,而君所以注意恃重者也。親幸講武,何等至重,而陣中節次,不成貌樣,駕前戎儀,擧多顚錯,已失按轡徐行之儀矣,擧措駭異,瞻聆驚怪,遂使臨閱之盛擧,曾不如一偏將之私操。噫,將臣之齊壇掌兵,旣有年矣,敎場鍊卒,亦已多矣。陣法軍儀,宜必熟講,而平常暇豫之時,御駕咫尺之地,其所失措,猶且如是,脫或有臨陣對敵之時,則尙可以指揮號令,折衝捍艱耶?輿人之論未已,宰臣之疏又出,則雖在閑司漫職,亦當畏縮自省,以竢公尟。況將臣自處之道,比他尤別,而宰疏所謂以主予敵,安危大關等語,其所論列,非比尋常,則爲將臣者,但當縮伏訟愆之不暇。若其軍兵犒饋,文廟動駕之時,雖不得不參,而臺避不收殺之前,無非將臣恭竢之日,則肆然投疏,自以爲元無所失,張皇費辭,縷縷自辨,雖其雜引兵書,曲爲譬解,其於畏人言存事體之道,不宜若是。臣之罷職之請,亶出於稍伸國體之意,而果如聖敎所云,則朝家施罰,雖有失宜,爲言官者,必將諉之以已有處分,而不思糾正,慮之以或涉支離,而不敢論斥矣,恐非朝廷之美事也。臺閣處置,實爲公論所關,而日昨處置,有咈公議,未厭物情,則其可袖手傍觀,終不一言乎?諸臺之當在落科,憲臣亦必知之,而特以事關將臣,有所顧藉,乃有此意外請出之擧,徒知將臣之庇護,不念臺體之嚴重。噫,狄靑、王德用,宋之名將,而歐陽修諸人,隨事輒論,略不顧貸,豈不以將臣事體,與庶僚有異,而責備之道,不害爲官師之規而然耶?臣竊恨憲臣之不能如古人之爲,竝與當遞之諸臺而出之,臣未知憲臣之意,其果以多臺之竝遞,有所持難,而乃爲苟且之擧措耶?苟可置之落科,則雖全數盡遞,只伸臺議而已,未聞拘於多臺,而强出其不當出之人也。臣之所以請遞者,蓋欲規警其壞損臺體之失,而亦出斟量之意矣。今此過中等敎,實是淺慮之所未到也。臣前日所遭,旣難冒居於臺次,今者所言,又未見信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十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例,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BChargg餓殍g之慘,無異往歲,而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設壇賜祭事,命下矣。東郊餓死人處賜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執事,令吏曹差送,而畿邑賜祭祭文,亦令藝文館撰出,急速下送,自本道淨處設壇,不卜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二更,月暈。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特平鄭亨復未肅拜,牌不進,李壽海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延豐縣監鄭羲河罷黜,而以其代,如或未署經人,則除署經下送爲請,除署經一款,非道臣所請之事,事體極涉未安,忠淸監司鄭彦燮,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左承旨洪好人,時在京畿積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沐浴呈辭單子,傳于李春躋曰,卽今朝廷乏人,此非沐浴之時,還給。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處置經宿,監察連日茶時,諫院許久闕啓,俱極未安。除在外外,兩司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洪重一受點。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李濟,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玉堂罷散人別單書入時,前修撰趙漢緯,方在罷職中,而曚不覺察,未免落漏,不勝惶恐。趙漢緯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對馬島新舊島主處致賀問慰事,渡海譯官堂上金顯門堂下李樟入送事,已爲啓下矣。卽接司譯院牒呈,則李樟有頉代,以朴春瑞差定云,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副司直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尹游,司憲府行大司憲宋成明,刑曹判書趙尙絅,司諫院行大司諫趙最壽,成均館行大司成洪鉉輔,弘文館行副提學李箕鎭,行副司直宋寅明,行副護軍閔應洙,禮曹參判趙明翼,竝爲差下,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夙嬰奇疾,發作無常,發輒至於頃刻危死者數矣。此是積年沈痼之症,而挽近以來,奔走勞悴,燥濕惟命,喪禍憂苦,精力頓衰,諸般症形,視前增劇,凜然有朝夕莫保之慮矣。向日春塘罷試之後,舊恙猝然更發,呼吸不通,語音艱澁,肢節不仁,作一僵屍,此際見擬考官,一日之內,三違召命,律以邦憲,宜被重譴,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誠以罪爲榮,頌祝聖恩,曾未幾何,敍命除旨,特地聯翩,臣是何人,蒙此異渥,惶霣感泣,罔知攸處。在臣分義道理,何敢一日稽謝,以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而念臣尙在人鬼關頭,痰飮閼結,喘響哮吼,氣短神昏,坐臥須人,戶闥之外,不能投足,此是醫人之所共悶而憂之者,束帶供仕,斷無其望矣。本曹事勢,一日爲急,如使臣之病狀,少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又何敢爲撕捱之計,於變通差出之下哉?至若情地之臲卼,惟是第二件事,而亦不得不附陳,以冀垂賜處分焉。臣自遭海伯朴師洙之醜詆,矢不入秋曹一步地,蓋彼雖容易加之,而在臣爲難洗之羞辱也。抗顔周行,尙覺赧然,其何可更入僨敗之地,復當重囚之議讞耶?雖以不拭唾之義,不欲呶呶較挈,而廉隅大防,則決不可放倒也,明矣。鐵壁之限,無望透過,咫尺之守,有難變改,況臣病情,如右所陳,旬月之內,決無趨承之勢,連有召命,而計沒祗肅,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俯諒病重實狀,亟許鐫免,使曹務毋滯,私分獲安,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末端引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韓德全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踪危而眷冞隆,罪積而罰猶逭,初承馹召於下邑譴補之中,再辱恩除於衆口噂{{!|𠴲|⿰口沓}}之際,聖造愈渥。臣情益蹙,跼高蹐厚,以感以惕,旣不得承命以趨,宜有以拜章一暴,而前因議藥設廳,後値親臨訊囚,文字陳列,極涉煩猥,遂不免無辭坐違,月前兼官之除,屢承催促之命,而轉動無路,卒亦譴罷,至今思之,惶恐無地。不自意,不一月而恩敍遽隆,除旨旋頒,華銜如故,庚牌在門,臣於是,一倍兢惶,實不知所以自措也。揆分揣義,敢不竭蹶承膺,而第於見職,萬萬不可冒進之勢,大臣已陳之矣,擧世皆知之矣。循例檢擬,已非所料,隨衆去就,尤無是理,況以承旨望事,一往一來,枝節層生,而操持愈力,睢盱轉甚,則臣兄之事,乃臣事,臣於此時,尤豈容冒沒?此則不待臣一二言,聖明亦必俯燭其實狀矣。抑臣之所甚惑者,逆案具存,聖敎昭揭,而欲諱其名,遂斥其榜,特因一時之私好惡,便汨千古之大是非,可謂無忌憚之,甚矣。前後言者,乃反切切於榜中人通塞,至於義理大關,則看作笆籬邊物,此臣之所未曉也。雖然旣被其無限齮齕,則不可以其言之無理,而自損廉隅,臣之死難承命,事理明甚,嚴召之下,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察臣懇辭之非飾,亟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快時議,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初更,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兪㝡基讀自民臣禮儀,止其有補焉。上曰,承宣讀之。韓德全讀自貢擧私議,止繼此而遂陳之。上曰,少退。二更初,復進。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上曰,上番讀之。榮國讀自讀大記,止以竢同志講而討焉。上曰,下番讀之。李鼎bb輔b讀自記孫覿事,止以示來者云。㝡基曰,學校貢擧議,此朱子慨世矯救之意也。蓋其時貢擧,專以文辭爲尙,故設此議,以深戒之,而以近來明經科言之,但主記誦,不講文義,此爲弊又甚於文詞矣。似聞平安道擧子輩,以諺文傳書四書三經,誦讀應擧,冒占科第者居多云,若此輩,將安用之,卽今講經科當頭,勿令專取記誦,必取曉解文義者似宜矣。上曰,然矣。㝡基曰,以此文觀之,當時士子輩,徒以讚頌時政爲務,此風誠可駭矣,而近來亦不無此等事矣。德全曰,玉堂所達誠然矣。臣自在鄕時聞之,臣僚章奏之間,此風尤甚。每以讚訟君德,張皇夸大爲事,竊不勝其慨然,而伏見邇來大小章奏,大率皆然,此非諂則面慢也。士風之委靡,有不可言矣。上曰,然矣。㝡基曰,臣曾於召對時,因文義略陳養士之方,而今仍此擧校gg學校g貢擧議之文,更有附陳焉。卽看館學下齋,盡以中庶輩居之,不令京華子弟居之,此事合有變通,而終未能焉,誠可慨然。且以玉山講義觀之,朱子不是朝廷差官,而師生之分,截然如此,近來學校,則掃地久矣,卽今大司成引入矣。然待其出仕,更以誘掖敎迪之意,申飭,何如?上曰,古之師生,其分嚴截,發言行事,諸生輻輳,非但爲師者異於今人,而亦可見士風之淳實矣,近來則首善之地,亦不能有是風矣。㝡基曰,此不暇論,至於侵辱師臣者,比比有之矣。德全曰,學校頹風,今已積有年矣,而以中間事言之,則閔鼎重爲大司成時,士風稍變矣。上曰,此後所講冊子懸吐乎?㝡基曰,今方懸吐矣,臣惶恐敢達。玉堂之牌不進,未有近來之甚者也。趙尙命無端撕捱,趙明謙,以兼官撕捱本職,臣亦累次以私語勉出,而今日又爲違牌,甚可怪也。上曰,王堂禁推,已至累次,而亦不見效,徒傷事體,故今日則不得已於罷職傳旨,踏下啓字,而玉堂不備,法講久未設行,自後牌不進之弊,自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德全曰,小臣有欲仰達矣。今日伏見備忘記,有曰,中華舊制,海東獨存,此可見尊周之誠,溢於言表,臣等不勝欽頌感歎之至,第伏念我國文字,每用彼人年號,誠可慨悶,議于大臣,此後則不用年號,何如?上曰,此則有所難矣。且以《朱子綱目》觀之,五胡亂華,猶必分註其年號,三國之時,亦雙書吳魏年號,卽今事,亦豈可容易變通耶?㝡基曰,誠如聖敎矣。臣伏聞,在昔孝廟時,故相臣金壽興,亦以此意建白,而孝廟嚴絶之矣。上曰,聖祖、聖考尊周之誠何如也,而猶莫之爲是,豈未遑而然耶?實有所不得已者存故耳。諸臣退出,更鼓已三下矣。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四更五更,月暈。 ○李濟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能麼兒堂上,能麼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今日亦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累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軍布捧上事,晝仕出去,而砲布,例於十月上納,故遠邑之來到等待,多有弊端。每每草記,亦涉煩瀆,此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今此文武科會試時,兩司八員,當爲進參,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正言朴弼載在外,大司諫趙最壽呈辭入啓,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司諫、獻納持平二員未bb差b,無以備員,在外臺官,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竝今姑改差,今日政差出。 ○傳于韓德全曰,明日晝講爲之。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差出之窠,至於九員之多,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趙迪命爲副應敎,趙明謙爲副修撰,李普赫爲戶曹參判,宋眞明爲大司成,申晩爲西學敎授,李喆輔爲中學敎授,吳瑗爲南學敎授,金尙翼爲東學敎授,申思永爲宗簿正,李廣道爲掌樂正,裵晉明爲校書校理,趙明翼爲大司憲,李光溥爲執義,南泰慶爲司諫,申晩爲獻納,李善行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翼、南泰齊爲持平,趙鎭世爲正言,徐宗燮爲大司諫,鄭東羽爲延豐縣監,朴師昌爲瑞興縣監,崔守約爲掌樂主簿,尹容爲星州牧使,洪鉉輔爲同義禁。 ○兵批政事,副護軍尹容、韓顯謩、尹東源、呂光憲、李益炡付,副司直尹陽來、洪鉉輔、趙最壽、宋成明付,副司果朴弼載付。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臺官之變通差出,專爲文武科會試監試官之不備,而新除授大司諫徐宗燮,獻納申晩俱在外,諫院監試官四員,將不得推移分進,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今姑改,其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海南前申慶瑞,咸安前郡守柳萬春,奉化前縣監申命蓍等,議啓公事,決杖放送事,判下矣。今此申慶瑞等,依例各決杖一百後,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黃海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定州前牧使鄭纘述,椒島前僉使宋奎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纘述時在任所,發遣府書吏拿來,宋奎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假注書洪重一,昨日稱病出去,今日不爲仕進,屢度催促,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不可不警責,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拿處。 ○假注書李聖bb檍b以首望受點。 ○李春躋啓曰,試官沈宅賢、南就明、朴師益、李廷濟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二品以上承牌,只是三員,無推移之員,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試官朴師益、李廷濟、南就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一所試官則可以備員,而二所則望中二員,或移拜臺諫,或巡將受點,承牌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一日三牌,雖傷事體,在前試官,則有三牌之例,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講經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及堂下中,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依前例,以堂上通融擬望,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而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李重震,前都事李箕獻,前校理尹得和,前持平宋徵啓,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重震、姜必愼、宋徵啓、尹得和、李箕獻、洪昌漢付。 ○兪彦通啓曰,試官望,不得以二望擬入事,曾有下敎,而卽者文武科試官,該曹以二望擬入,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院累度往復,而諉以無故人乏少,終不改入,日勢漸晩,不得已捧入,而當該禮曹、兵曹堂上,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尹汲爲獻納,閔應洙爲禮曹參判,鄭重器爲全羅都事,李潝爲應敎。 ○兵批,副護軍趙鎭禧,副司直徐宗燮、申晩付。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監試官將無以備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武科監試官,將無以備員,司諫、獻納罷職之代,及正言李載厚遞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更爲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政事。以李潝爲司諫,李廣道爲獻納,宋徵啓爲正言,朴弼模爲司僕僉正,尹陽來爲刑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以校理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牌招。 ○以吳彦胄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武科覆試兩所試官,嘉善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臣忝竊銓司,垂閱一望,塵露靡效,夙宵兢惶,不意今者,復承槐院副提調之命。噫,此何等極選,而略不難愼,加之於至無能之如臣,則玷辱甚矣。臣誠驚怪憫蹙,直欲循墻遁免,而不可得也。臣荒嬉散浪,少不能自力於文字,五六年來,鞍馬朱墨,益復放廢,書卷佔CChargg佔畢g,漠然若前生事,源渴流涸,顧其中則空無也。尋竿簡牘,十分抖擻,亦患其短拙不堪用,況念承文職事,討論辭命,一言得失,動有關係,以此蕪淺,夫豈有絲毫稱塞之望哉?竊人之財,猶謂之盜,盜玷名器,貽羞淸朝,臣雖不肖,不欲以身而冒此,毋論私分之萬萬不似,其在綜核之義,亦宜趁許鐫改,俾不歸譏於時政也。且於卽者政席,有昏謬之失,敢此首實而請譴焉。禮曹參判,本非緊窠,雖因宗伯之臣,送言差出,望筒入啓,具由微稟,例也,而公然闕漏,惶悚無地,亦可見憒憒不察之一端。顧今長官尙未應命,臣以當遞之人,苟然淟涊,代斲之誚,已不勝其汗顔,重以前後做錯,若是種種,豈可一日蹲仍,以爲公私之病也?玆敢疾聲哀籲,伏乞將臣本兼兩任,亟行罷免,以重名器,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陵君爟,武臣行副護軍柳萬增,以次進伏。上讀曾受音月冬末章訖。兪㝡基讀曾子問初板,自曾子問曰君薨,止第四板聽朝而入。上受讀未過一板,玉音已悽咽,乍斷乍續,時讀旋輟,殆不能成聲,侍臣等暗相流眄,無不凄然有戚容,讀纔訖。宋寅明起伏曰,小臣惶恐敢達矣。《禮記》中,此篇不必講矣,俄者竊伏聞玉聲低咽,臣等亦不禁下懷矣。古人於心所不忍處,亦有不强爲者,父歿而不忍讀其書,以手澤存也,母歿而不能飮盃棬,以口澤存也。此亦然矣,刪去似宜矣。上曰,向者亦已念此,實欲不知而過之矣,未及下敎矣。今日則《禮記》之講,此爲最初,豈意曾子問篇,已當次耶?知事旣以所不忍之說,請刪此篇,儒臣之意,何如?㝡基曰,古之王裒,不忍聞蓼莪詩,而門人爲廢其章,事則與此雖異,拔去此篇,似合當矣。吳瑗曰,此篇事,臣等於閤門外習講時,亦有相議,臣意亦與上番及知事之意,同矣。趙錫命曰,臣亦以特進官進參,而臣意亦以不講此篇,不害於禮也。寅明曰,不但不害於禮也,不講乃禮也。㝡基曰,自初板講時,玉音已不能成,將何忍終此篇乎?且廢此篇,與禮意聖孝,皆不相妨,且以繼述之道言之,不必係於此篇之講不講矣。上曰,諸臣之意皆然,則停此篇,講下篇,可也。此下文王世子篇,則入於今番改抄中乎?瑗曰,文王世子篇,亦在抄中,而今日旣已廢講,且未及習講,自明日爲始開講,何如?上曰,法講則待明日復設,而諸臣退出後,以召對爲之好矣。《禮記》所抄篇名,若有箚錄見在則上之。㝡基跪進之,上覽曰,此所抄爲幾許卷也?寅明曰,在外時計之,幾爲四五卷矣。上曰,然則所去者亦多矣。此等篇散在各卷乎?寅明曰,散在許多卷裏矣。㝡基曰,此下篇則未及懸吐,牌招玉堂,同議懸吐,何如?{{*|出榻前下敎}}上曰,唯。寅明曰,前者所製進四貼湯劑,今已進御乎?上曰,否。瑗曰,昨者李載厚引嫌而退,軍旅之事,臣未之學也,而伊日兩營戎儀,以聞見言之,景像果怪異矣。臺閣之體,宜卽糾擧,而訓將問備,出於睿裁,則引避多臺,固不宜置之立科,訓將張鵬翼,若欲援據陣法,有所自辨,當待收殺之後,而處置之前,徑先陳辭,亦爲非矣。臺諫宜有疏論,而第其元陣禁旅之抽棍追擊,做錯非細,李載厚疏中,指陳其時事狀,而獨提訓將,不論禁旅將領,殊極斑駁,旣以不言臺諫請出事,深非憲臣,已則反犯不言之科,臺閣言事之體,豈容苟且如此?請正言李載厚遞差。上曰,依啓。然儒臣之遣語,亦過深矣。李載厚則多事矣,欲以李壽海,置之落科,而略略攙及於本事,則何不可矣,而旣經問備之訓將,又爲費辭論斥,太支離矣。瑗曰,其所以單置訓將,不論禁將,斑駁則較然矣。㝡基曰,李載厚事,亦不過過於分數故耳。兪彦通曰,玉堂上下番,今纔備員,方始開講,而知事但有單員,至爲苟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判事,今當下敎,而金取魯事,尤爲過矣。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彦通曰,自前試官牌去來,每每犯夜,而今日文武科試官,又必如是矣。朝者以試官二望擬入事,請推該曹堂上,而頃有實病人,勿爲備擬之敎,故今番則別爲申飭,而望中多有老病之人,今日試官違牌犯夜之患,又將如前,極爲惶悶矣。上曰,該曹堂上從重推考,監試官犯夜之患,亦必有甚於前日矣。牌去來,本院當爲申飭,而諸試官牌去來齊到後,傳旨捧入,故每每遲滯,此後則隨其所到,卽捧傳旨以入,可也。{{*|出擧行條件}}彦通曰,禁府事可憫矣,判義禁金東弼,以實錄奉安事出去,同義禁朴乃貞則入番,吳光運則不爲肅拜,洪鉉輔則違牌矣。上曰,吳光運、洪鉉輔,竝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之。仍呼傳敎曰,吏判之再度承批之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已極未安。初授初任,予豈不思,而爲官擇人,奚拘小節?故於批旨,亦諭此意,而徒守固執,不推大體,其在分義,亦不可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彦通寫訖,讀一遍退伏,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復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㝡基讀《國朝寶鑑》中篇,自十三年講武,止以安其生。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冬氣煖如春,止其於京畿定爲三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榮國讀自上以晉山府院君河崙,止敢爾如此予必不宥。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鼎輔讀自視事便殿,止書雲觀毋得更言。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時更鼓初鳴,二更初,命復入,諸臣進伏。上曰,平州似是平山也。瑗曰,似然矣。上曰,此十四板第六行,君爲臣獨無服者,乃聖祖所疑難,而其義尙未可知也。德全曰,凡服,皆有往來相服之道,而君爲臣獨無服者,人君絶旁期,雖天屬之親,非尊同則自期以下,皆絶而不服,故君爲臣,固無服制之可論,而若言其恩義之重,則何異於父子骨肉之親乎?聖祖聖學高明,至以君爲臣,豈獨無恩爲敎,爲當日臣子者,其感激欽服,當如何也?此所以君臣之間,情義無間,能做至治者也。上曰,以金汝知所達觀之,初欲從俗行之,而終曰,上以正道問臣,當以正道對者,可謂質實矣。然猶不能盡解聖敎之意,此蓋前朝崇尙異敎之餘習,至國初猶存矣。瑗曰,國初猶有崇佛之風,自儒賢輩出,此風始革矣。㝡基曰,此板此段可觀也。聖祖謂代言韓尙德曰,刑房之任甚重,又嘗聞顧謂趙英曰,此吾寶臣也。祖宗朝愛待群下,實如家人父子之間矣。且以刑獄重事,故每於該房,別加顧問矣。上顧謂德全曰,古者該房承旨,專管本房之事,故聖祖下敎如此,卽今入侍承宣,亦該房也。近來刑獄公事,最爲紊亂,禁府則不至太甚,而刑曹多有差謬,外方尤甚。承宣旣爲該房,自今以後,別爲惕念,凡於刑獄議讞之際,隨所見精加覈正,無或如前泛忽,可也。政院之亦置律官,本有其意,而近來則只有其名,而少無所益矣。德全曰,臣自待罪刑房,雖殺獄推案,無不遍覽後入啓,而別無可以違覈之處,故循例捧入,而下敎至此,當倍加着念矣。第伏見日記中列聖朝刑獄公事,入啓後,時時拈出其違謬處,使之更爲問啓,故有司之臣,無不警惕畏懼,自上非但戒飭群下而止,於此等處,深留聖意,如有差違未當之處,特爲誨責,則在該曹奉行之道,必畏戢而有效矣。上曰,如有差失,該房雖爲論罪,可矣。{{*|抄出擧行條件}}德全曰,近來事事,皆歸文具,以推考言之,在前則必自憲府發緘,受其緘答,然後考律勘斷矣。一自中間,行公推考之規出,而古例盡廢,推考傳旨積於憲府,而初無發緘之事,作一休紙,故只有推考之名而已。事甚無實,今若一用古法,則誰有不遵行者,如牌不進推考,則一日或至二三,難於一一受緘,自歸於置之,自今爲始,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則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一切施行,稍復古法,何如?上曰,此誠如承宣所達矣。然儻欲行此,則耳目之臣,尤有所難堪矣。行公推考之法,其意固好,不然則朝廷將無行公之人矣。至於推考,則前日亦以依例緘答之意定式矣。德全曰,旣有前日定奪,以此意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申飭施行,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凡官必須久任,方可責成,至於刑官,尤緊重,而近來朝士之習,不欲久居一官,刑官尤所苦避,遞易旣頻數,則何由究知獄情訟案乎?凡事專憑吏人、律官之口,若不痛革數遞之弊,雖欲申飭,終無效矣。上曰,俗諺稱熟鹿皮大典者,政近來刑獄案之謂也。瑗曰,第十六板,太宗言人君之過,不過聲色貨利,甘酒嗜飮,峻宇雕墻,今殿下未嘗有一於此矣。然而臨御九年,國勢漸衰,世道如此,殿下於此,可不反思其所以然乎?人君必須剛大奮發,可以有爲,而竊觀今日殿下之志,實有漸不如初之歎,殿下淵涓濩蠖之中,亦必有慨然感奮之時矣。因此志而持守毋失,常自點檢曰,某事,我志昔則如此,而今不能如其志,某事,昔則欲如此,而今亦不能然,惕然警發,毋負初志,雖人心世道,有不如我心者,勿以消沮,奮然力行,必期於有實效,追蹤古先喆王,開太平萬世之業,殿下責也,殿下事也。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乎?殿下於人君失德,無一於此,而治效如此,豈不沓沓乎?上曰,儒臣所達,最爲切實,當各別留念矣。儒臣所謂無不可爲之時者,其言好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上曰,十六板七行,冬暖如春之說有之矣。近來尤甚,卽今日氣,不啻如春而已。予自入冬以來,每見日暖,心實不寧矣。瑗曰,柳廷顯,以日謹一日,親決萬機,爲謹天戒之道矣。顧殿下遇災修省,亦必奮發大志,以日新一日爲心焉。上曰,柳廷顯之言,誠切要矣。德全曰,自上纔講月令篇矣。冬令若不能斂藏天地之氣,或至於發洩,則必有某事某事應之,朱子亦以嗣歲之憂爲言,蓋陽氣藏之深則發之厚,不能翕聚,則不能發達,其應爲春多凄風,夏多伏陰,因來凶荒癘疫之災,卽今冬暖如此,深爲可慮矣。且伏念聖祖所謂予無聲色貨利嗜甘峻雕等失德,未知致災之由者,此聖祖必是潛自點檢身心,眞箇無些欠闕,故有此下敎,而警戒之意猶切。殿下若於此數者,或未能如聖祖之純然無疵,不幸而有彷彿於此,則天災之來,必從此未盡處而降,豈不懼哉?伏願聖明,密切反省,必於聲色之類,能如聖祖之脫灑,是臣之望也。瑗曰,十九板,太宗視事便殿,語及災異曰,比見災異,欲修政事,未知某事當行,某事當止,凡修省之道,必今日行一善政,明日祛一弊政,方可謂修省,太宗朝修省之切實如此,殿下所宜法也。太宗又以廣求至論,而未有昌言讜議爲歎,昌言讜議之不聞,未有如近日,此殿下所宜自反處也。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凡言議之逆于殿下之心者,雖係黨論,惟當以道理反求而已。至於論君德闕失,雖或過中,當優容假借,求之於道,聽言之道,不可先設成心,必須虛心而聽之,合於道者用之,不合於道者舍之而已。古有郢書燕燭之說矣,郢人擧燭之說,不過謬錯,燕相聽之,而擧人才燭幽隱,終成燕國之治,凡進言者之心雖非而其言是,則唯當採用之而已。近來巽軟成風,而自上果能虛心聽納,則必有風草之化矣。願殿下深留意於此以開言路焉。上曰,儒臣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陳遜志逆志等說,誠切要於今日矣。殿下聖學淹熟,洞覽今古,其於歷代治亂安危之際,想皆諳悉矣。中葉以下,昇平旣久,則綱紀蕩殘,百度廢弛,凜凜然日趨於陵夷,當此之時,若無明君哲辟,出而有爲,則便至危亡而後已。幸有賢君,奮然自勵,整頓綱維,挽回積衰之運,則亦能撑拄支梧,更延國脈,卽今我國貌樣,亦可謂至於無可奈何之境矣。然殿下一心,若能堅定,必以起衰興替爲意,則豈無其道,所患者,聖心之不欲有爲耳。瑗曰,臣等魯莽,忝備講員,晝夜思量,所欲言者弸中,而咫尺威顔,僅吐其什百之一,殿下若又泛然聽過,則願忠之志,何以自效乎?臣等之言,雖甚粗淺,殿下若於入宮中後,追思深念,則豈無螢爝之補乎?上曰,當留念矣。德全曰,玉堂所達儘好矣。臣於再昨召對,猥陳朝廷風習日壞,諛佞無愧之意矣,小臣惶恐敢白。此非但群下之罪,竊恐殿下有以導之也。伏想殿下之心,聞讚揚之言之時,有些喜意,聞讜直之言之時,有些不喜,底心根株,莊在於心曲,故群下妄相窺測,至於風俗頹敗,莫可收拾之境。古語曰,不從其令,而從其意,此政殿下之自反處也。自今以後,必以求諸道求諸非道,爲心如何?上曰,承宣之言切實矣。瑗曰,第二十二板,太宗曰,每遇水旱上下,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太宗憂勤如此,豈是强爲修省?而猶恐其未實,故聖敎自如此,此殿下所宜體念也。向來閱武時,風雹之災非常,臣時在外,歸後聞筵臣之言,殿下警惕戒懼,遇災倍切云,固知其間不久,殿下之心豈容少弛,而人情久則易怠。儻殿下因此戒懼之心,接續做去,剛大奮發,振刷政敎,新一代之耳目,則挽回衰運,丕變民風,是誠在殿下,轉災爲祥,正謂此也。上曰,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在聖朝,固似自謙,而實心修省,此亦可見,今日眞不免勉强修省矣。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太宗下敎中,同心戒懼,以致和氣云者,殿下須體念焉。夫天地交謂之泰,天地不交謂之否,自古未有上下心志不孚,而能成國事者也。殿下非不欲追誠接下,而竊觀今日上下之情志,未可謂融洽也。下有所欲言,常懷趑趄,或恐見忤,上之於下,亦未有委任聽信之實,此固臣下不肖之罪,而殿下亦豈可不反省耶?殿下唯當盡在我之心而已,豈可曰臣下無狀,我何用推誠乎?殿下若能推誠,臣下豈敢不盡心乎?爲國之道,必須君臣情志,互相孚洽,如一身血脈,流通於四肢,然後吉祥善事,擧萃於國,而外至之患,不足憂也。亦猶榮衛周洽,而客邪不能侵矣,願殿下惟以推誠信去疑阻爲務,使上下情志,無阻隔之憂焉,上曰,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朱子亦以丹田氣海爲喩,君臣之間,要須情志相孚,一體相須矣,此言誠有理矣。㝡基曰,金承霔,乃太宗朝賢宰也。蓋以禱雨必得,故賜名云,而今世未見如此人,實爲慨然矣。瑗曰,臣歷觀古文,一代規模,必本於立國之初,禮樂文物,雖似未備,而元氣渾厚,中葉以後,文治畢備,而衰索轉甚,此則歷代大同矣。上曰,元氣之說誠然,而後世必至文勝矣。瑗曰,殿下每以去文務實自勉,而臣愚死罪,終不敢謂有其效也。上曰,家世業武之敎好矣。㝡基曰,下敎則雖以業武爲辭,而好文,實莫如我太宗,故能創業垂統,以啓我世宗文明之治,此亦聖人自謙之意也。德全曰,太祖以武功開創大業,而自在潛邸,已有偃修之意,太宗勤於課學,睿文日長,太宗登第之日,太祖謝恩闕庭,感激流涕,太宗爲前朝提學,太祖喜甚。至令傍人讀宦敎者三四次,太祖聖念所存如此,故其後世宗,卽開休明之化,列聖纘承,享此三百年文治。創業之初,規模制度,便爲子孫所仰法如此,然非但創業之君爲然,凡人君之所爲,皆後嗣王模範,殿下亦須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常思貽法於子孫,敬畏謹愼,無有過失爲宜矣。上曰,業武之敎極好矣。於此等事,少無諱惡之意,聖意之誠實,良可歆歎矣。㝡基曰,臣因此文義,敢有仰達矣,堤堰一款,民國所重,而國朝以來,著爲令甲者,蓋爲儲水蒙利故也。近間三南堤堰,處處廢棄,至如金堤堤堰,甲於三南,而不但不爲修築,民或有作畓起耕之弊,尙何望備旱乾而蒙厚利哉?臣之愚意,宜令堤堰司,各別申飭,趁此農隙之時,另加修築,而雖或有煩民力,似不可已也。上曰,凶荒之餘,動民難矣。且曾令廟堂,申飭,而亦未見實效矣,然所達是矣。更爲申飭之意,分付廟堂,可也。瑗曰,願殿下凡於當行之事,毋曰此事無實效,不須行也,此事終歸文具,無所益也。便以此自沮,必須實心做去,期於不爲文具,而必有實效焉。上曰,王庥孽子事,似非聖祖本意也。德全曰,夷滅王氏子孫,乃鄭道傳等所爲,非出於太祖之意也,此所謂一二大臣,卽指道傳等也。旣滅王氏之後,太祖卽命多寫佛經,爲王氏薦冥福,此事見於權近文集,此雖出於前朝崇尙異敎之餘,而其至誠惻怛之意,藹然可見矣。瑗曰,二十七板,令政院每夜點檢宦官事,可見祖宗朝宮府一體之治,與周官酒醬屬之太宰,相近矣。今雖未易行舊制,其檢束宦寺之道,不可不留心矣。上曰,然。上曰,二十版所言宗廟之從間道往,未可知也。德全曰,嘗考日記,雖未的知何朝,而欲從宗廟後狹門動駕,以多傷宗廟後苑樹木,開道不便而還寢,以此推之,則國初必有從簡便,而間道動駕之時,故聖祖亦有此下敎矣。上曰,景福宮宗廟,則無有間道,未知太宗朝,已有此昌慶宮耶?德全曰,鄭道傳之言,以壽進坊爲兩宮之間,則似於開國之初,竝建此宮矣。上曰,予嘗聞明政殿,最先立云矣。德全曰,此則恐未然。壬申歲開國,甲戌定都漢師,卽建景福宮,使鄭道傳,作殿號門名,如景福等號,皆道傳之所作,則景福似先建矣。㝡基曰,觀此段下敎,太宗以至誠憂旱矣。臣嘗觀野史,太宗嘗於五月十一日,以身禱雨,卽得大霈,其後每年是日必雨,故人以爲太宗雨,至今傳說,而但於壬辰不雨云矣。瑗曰,肅廟嘗於臣父賜詩,而亦有十一日下雨之辭矣。上曰,然。上曰,承旨書傳敎。德全進伏書之,乃諭全羅道臣傳敎也。寫訖,檢討官欲辭退,上曰,少留。諸臣還伏待命。德全曰,頃於獻陵行幸時,有驪興府院君子孫調用之命矣。今聞其奉祀孫閔洙觀見在,而貧困無依,寄託於他人家,文度公家廟,隨在寓所云,誠可矜惻矣。上曰,祭祀之節,亦必廢矣。德全曰,祭物則自國家賜給,故僅免廢祭矣。上曰,分付該曹,卽爲調用,可也。俄見中使捧盤而來,置之諸臣座前,魚果滿盤。上曰,此不是夜對宣醞之例也。入侍諸臣中,必有有父母者,各歸以供,上番玉堂,下番翰林,則頃因病親呈辭,知有老親,而下番玉堂,亦有母耶?瑗曰,臣但有偏母在耳。上曰,承宣,何如?德全曰,臣俱無父母矣。上曰,注書,何如?慶承對曰,臣亦不祿,父母俱無矣。上番翰林,何如?榮國對曰,臣亦無父母矣。上曰,此不以物也。卽今侍臣中,或有有父母,持此歸者,或有無父母,不持歸者,其不持歸者之心,當如何也?玉音因凄咽,承旨及注書、上翰林,抑首掩泣而已。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頃有姑觀前頭進御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今禮曹,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判書申思喆,以實錄奉安事,江華地出去,參判閔應洙未肅拜,參議金龍慶在外,時無行公之員。參判閔應洙,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領議政沈壽賢,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守禦使申思喆,以知春秋實錄奉安事,今方出往于江華府,而勢將屢日經宿,所受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修撰兪㝡基,以入直玉堂,試所進去,他無備員入侍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邊司薦望江華留守,李匡德、徐宗燮、金尙奎。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時在慶尙道義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趙明謙,自郊外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文臣朔試射,當爲設行,而訓鍊院、慕華館式年武科會試,今方設場,他無可合處所,依例移設於禁衛營、南別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九日,私婢次禮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精五,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宣惠廳言啓曰,上年因歉荒,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旣已裁減矣。慘凶大賑之餘,京外舊儲,十分罄竭,而今年又成穴農,公家歲入,如前減縮,實無前頭支過之勢,三南營官需,仍前竝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司憲府掌令李善行,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兪彦通啓曰,副修撰趙明謙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領議政同爲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鄭爾柱以次進伏。沈壽賢進問曰,臣累日不能入侍,聖候近來,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則近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去夜則想以試官違牌,專失寢睡矣。上曰,猶異於初料,三更前了當矣。命均曰,湯劑何以停止也?上曰,時或氣似煩渴,故止之矣,卽今則欲更服之矣。命均曰,當初停進,慮其或過乎?上曰,不無其慮,而且服丸劑故止之矣。壽賢曰,受灸後其有效乎?咳嗽之節,何如?上曰,當寒而不加,似是其效也。命均曰,作痂處,近則,何如?上曰,尙一樣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不必諸醫俱入。但使首醫診視,可也。顧謂壽賢曰,卿之衰老,予非不知,而予意旣悉於前批,想卿亦已知矣。卿於積悴之餘,宜欲少休,而廟謨可憫矣,故是用敦迫矣。觀頃日箚子後,爲安卿心,轍還偕來,而今見謝恩,予心少慰矣。此後則勿更過辭,參決機務,予亦不必以筋力使卿耳。壽賢曰,小臣衰朽之狀,殿下之所常洞燭,而不但筋力難强,本來痰病,當寒苦劇,不可望其復起爲人,故敢將懇迫之情,屢瀆宸聽,以冀體下之德,而不惟靳允,至遣知申持守,則分義道理,萬萬惶悚,故頃以待少間謝恩之意陳箚矣。卽今筋力,亦豈有一分可强之望哉?臣之在外時,僚席或相來見,熟知病狀,而以同席之故,不敢爲臣陳白,重臣則事體所關,亦不敢進言,復何望國家體念之恩耶?威命不可積逋,恩禮不可屑越,故强死趨朝,而顧臣見帶之職,乃是摠百揆之任也。已不能奔走職事,以盡其責,而復何能董率百揆也?上曰,卿之前後所懇,豈謂圖便哉?曾當庚戌再入之時,筋力已非前日,今去庚戌,又過數三年,衰敗之形,非不愍然,而第其筋力,尙可謂躩踖矣,且予意非望其筋力奔走也。大小次對,雖未能每每進參,時參機務,亦不必大段勞悴矣。且於重卜之初,期卿以十年,卽今則雖不可以筋力奔走望卿,而決無捨卿之意矣。卿亦思之,原任大臣中,誰可復任?崔奉朝賀,則頃聞左揆之言,決難任以事,兩奉朝賀,則事勢怪怪,有不能如意者,但有三判府事,而亦不可委以時任。卿亦思之,黃耉老成,誰代卿者?情勢所迫,雖或有慨然於予,而以此思量,則予心亦可知得矣。壽賢曰,小臣之所憫迫者,非特私情,顧今朝廷貌樣,怠忽成風,儻使如臣之不能奔走盡職者,置之具瞻之地,則在我者旣未盡矣,其何能摠察他人耶?此一款尤極惶懍矣。醫官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沈靜不數,而比向時,頗帶不足之氣矣。上曰,先知湯劑之停進,故所見然耶?聖徵曰,更使金應三、金必祐診察,何如?上曰,何必更診耶?應三、必祐分兩邊入診,退伏曰,右三衛不如向日入診時矣。命均曰,水剌口味則無減於前乎?上曰,無減而氣或煩渴,若此之時,强進湯劑則少愈,此意是灸熱也。命均顧謂醫官曰,然則湯劑依前更進乎?壽賢曰,閭閻之人,以爲灸中腕gg中脘g,則食飮倍加云,聖躬或有然乎?上曰,予則自幼食量素少,中脘之灸,雖以百壯爲算,必不能加湌矣。壽賢曰,臣少時則善啖,食常兼人之食矣,五六十後則大減,而氣力不以食少有害,卽今則朝夕之供,全不入口,而亦不大段有害矣。命均曰,水剌常患厭進,而且伏聞平時無他進御之物,尤可憫矣。上曰,平時何物可進乎?如麪則素不嗜,時時所進者,駝酪也。然前以方煖者進御,反不如旣冷而重煖者矣。壽賢曰,臣亦得服,而重煖之後,則味不如初,若密密封置,則雖久不甚冷,味亦不變,勝於重煖者矣。上曰,予素不察飮食之節矣,中蒸去冷,則似與新製時無異矣。李春躋曰,然則今後則少待日晩製入乎?上曰,其進御或午或夜,本無定時,何能適其時耶?聖徵曰,感氣則近來,若何?上曰,如常。聖徵曰,脈度重緩無滑,大體則似有差勝,而自前日寒時,則氣候或加不平,通前後所進御湯劑,幾至四十貼矣。此後則當議加減,而加入之材,改以他材,何如?上曰,膈間之氣近則少愈,此意者中脘之效,而中心常有不足之氣矣。應三曰,日氣儻寒,外氣可慮,似當以六君子湯兼進,而權聖徵則欲更加加入,議定,何如?上曰,聖徵則欲去白芍耳。聖徵曰,否也。當冬故欲更加耳。應三曰,今聞首醫之言,欲以丑砂加入矣。上曰,前服藥,亦入丑砂矣。命均曰,六君子湯入之,而時進藥,則丑砂不入矣。聖徵曰,聖候常帶不足之氣,此實悶慮矣,丸劑則連爲進御,而補中湯似不可已也。但或慮太過,其在愼重之道,姑不可輕議,六君子湯則最爲平順,進御,何如?旣號以君子,則曷嘗有偏重之患,而第以白芍微炒,當歸各一錢加入,似宜矣。壽煃曰,六君子湯連爲進御,不爲無效,無他可議之藥,而但藥之分數難適,或慮太燥,權聖徵之言,蓋爲是也。上曰,壽煃之言,意在歸、芍矣。聖徵曰,壽煃之言,好矣,此劑不爲無效,而但不無燥意思,加入歸、芍則乃八味湯也。歸、芍之說,不謀而同,丑砂則姑停之,以此議定,何如?上曰,初欲加入丑砂,何意也?聖徵曰,丑砂大益開胃之劑,故欲加入矣。若加以歸、芍,則此是氣血兼補之劑,最好矣,丑砂不必加入矣。上曰,古方有是否?聖徵對曰,萬病回春,有此方矣。壽賢曰,六君子湯加入,好矣,置本方名而無所改矣。上曰,前頭必有加減,而姑以加入六君子名之,可也。命均曰,五貼劑入乎?上曰,五貼製進。{{*|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供上所入,無適味之饌,誠可憫矣,生雉則,何如?上曰,生雉則進御,而生鮮則以服藥之故,味腥不堪矣。命均曰,供上生雉,本來無味。關東有膏雉,其味自別,知委封進,如何?上曰,前者亦已進御,無甚異同,且封進之際,擾民必多,勿爲之,可也。曾聞宣、郭米,甲於我國,而進御則無別樣味,膏雉亦必然,安能勝於他雉耶?上曰,試官事,誠寒心矣。俱爲三牌不進矣。命均曰,事甚駭異矣。但其中李廷濟,則以母病呈辭到院云,此則不無分揀,而亦豈能無罪耶?李春躋曰,南就明則家在城外,三牌,未及出門而門閉,李廷濟則九耋老母之病方重,陳疏到院,重臣親病之疏,宜卽捧入,而昨日則試官只備二望,而承牌者絶少,推移不得,未免退却矣。上曰,情理雖如此,初旣擬入,至於三達,其在事體,不可置之,而毋論二人之中,亦難異同,一倂罷職,可也。{{*|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李廷濟之有九十歲老母,同朝之所共知,昔者富弼,亦於試院中遭母喪,其後終身不入試院。李廷濟之以親病爲辭,誠不異也。然豈容無訓乎?上曰,鄭東後又入於試官望中,此人則予已聞名,久矣,年必多矣。春躋曰,七十則已逾矣。命均曰,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以爲,對馬新島主承襲後,圖書改請差倭出來時,例有差送接慰官及差備譯官之規,故請其預爲差送矣。分付該曹,依例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然接慰官每多遞易,趁不下去,事體不當矣。命均曰,當以無故人差出之意,申飭該曹矣。上曰,唯。日本與我國,爲隣好之國,彼雖詐僞,我則當修交隣之義,以盡在我之道而已。聞卽今倭人來待,而飢困滋甚,惟願其速決而去云,事甚駭然矣。命均曰,明日乃次對,而備局堂上,無行公之員,訓將則以臺啓引入,朴文秀則本病有加,李廷濟則罷職,宋眞明則數日後當入來,沈珙則身病方在死生中,金在魯尙不行公,金取魯、趙尙絅竝引入不出,明日次對,無一無故之員,事甚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如此而何以爲國?吏判開釋之後,昨又三牌不進,此誠過矣。工判旣伸廉義,水曹閑任,何若是撕捱,秋判則以鐵壁爲言,此必以朴師洙之疏爲嫌,而亦太過矣。朴師洙千金子之說,初甚率着,然豈以此過爲撕捱耶?命均曰,金在魯則自劃以爲,雖受罪斷,不行公云矣。上曰,吏判素有固執矣。然予亦有固執,不可許遞矣。壽賢曰,今若以辭免許遞,則朝廷豈有行公之員乎?上曰,當初落點,料量已審,爲國擇人,豈拘小節耶?初非無心落點矣。壽賢曰,以決不可遞之意,更爲下敎似宜矣。上曰,訓將事,臺論可謂收殺乎?壽賢曰,訓將事,臣於其時,雖未目睹,而略聞其時事狀,則元非訓將自主做錯之事,若以主將之故,有所歸咎,則此不過重推警責而止耳。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上曰,先朝陵幸時,以擧鞭事,挾輦軍至於登壇,其時大將申汝哲,至於拿入,因有按律之啓,然汝哲不敢以此引嫌,卽爲行公。今日擧措,與此稍異,當初臺諫之無言,雖似泄泄,旣已重推,則李載厚之到今追論,豈不太過乎?壽賢曰,今番事,初非主將之過,而設或有做錯之失,旣已重推之後,又復追論,終涉太過,且將臣事體自別,何可輕遞,各別督出,宜矣。上曰,左揆之意,何如?命均曰,臣亦於其翌日,以此事請推,而意以爲,爲臺諫則宜有一番言之,而若以此成罪,則誠爲重大,不過一時推考警責,而到今李載厚之追論,未免太過矣。但諸臺未處之前,先自疏辨,殊涉徑先,政院捧入,亦爲誤着。然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今則已爲出場,牌招察任似宜矣。春躋曰,訓將以此引嫌,捕廳合坐,尙不爲之,京兆事務,亦爲久廢,以本職牌招乎?壽賢曰,將臣事體,與吏判有異,若以大將牌招,則自當惶恐承命矣。上曰,玉堂處置,亦有別般措語,而臺言若謂收殺,則牌招無妨乎?予於頃日,雖下可奬不可罰之敎,而以訓將言之,不待處置,徑先陳疏,其自處則非矣。從重推考,而將任則不可久曠,以大將牌招,可也。壽賢曰,吏判亦爲推考牌招乎?上曰,吏判金在魯,工判金取魯,刑判趙尙絅,與訓將一倂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朝臣受由,爲弊,甚矣。然向者沈宅賢,以沐浴呈辭者,其實則有他私義切迫者,而不敢以私情請告,託於沐浴矣。蓋其免喪後,初期在邇,而其子又參新榜進士科,故欲同往其父母墳,惶悚不敢直陳云矣。上曰,果以沐浴呈辭,而此非沐浴之時,故不許矣。且近來朝士下鄕,每不上來,此爲難矣。壽賢曰,此則非不欲還之計也。上曰,當初若不知而踏啓字,則寧好矣,而旣知其所以然而復許之,則事體不可矣。雖科後,當復往來耶?壽賢曰,必欲一往矣。春躋曰,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更爲牌招乎?上曰,然。{{*|出榻前下敎}}上曰,國事寒心矣。法講纔開,旋又中輟,誠甚駭然矣。命均曰,知事尹游,則不久當入來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與具聖益,以上下番入直矣。具聖益以親病呈辭,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身病猝重,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俱以武二所試官進去,他無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副摠管具聖益入直矣。以親病呈辭出去,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以武二所試官進去,無他替直之員,令本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事,允下矣。都摠管長溪君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昨日特敎之下,又不應命,事體殊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式年武科覆試兩所開場相値,差備官勢難推移,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前面篆字書寫官右承旨李聖龍,旣已書出,睿覽後下送入刻次,先爲捧入,而後面楷字書寫官行副司直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石刻字之役最急。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因禮曹草記,莊陵碑石後面楷字書寫官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刻之役最急,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尹淳卽速上來,及期書進之意,下諭,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素患疝症,自再昨冒寒處冷之後,猝然發作,來到試所,一倍越添,昏昏不省,有難參試,莫重國試,將不得備員,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病勢猝重,有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家在城外,城門垂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將臣事體自別,雖有難安情勢,例不敢違牌,而訓鍊大將張鵬翼,昨日特招之下,胥命於闕外,終不應命,其在分義道理,極涉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依允。將臣事體,決不若是,勿待命事,分付,更卽牌招察任。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暈上有冠。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乃捧入,而莫重試所開場之後,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十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入侍。吳瑗進讀,自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止文王之爲世子也訖。上讀新受音釋訖。上曰,《禮記》音吐,或有曲處矣。尹游曰,音吐之不爲平順者,講官變讀不妨矣。上曰,輪對武臣之坐次,似不如彼矣。堂上武臣則當在於承旨之列,而嘉善則宜在於特進之列矣。蓋李廷彬以嘉善入侍,坐次在於參贊之列,故上敎如此。吳瑗曰,此篇,多記古者敎世子之法,而以文、武之爲世子者,記于篇首,仍示成王幼時周公輔導之事,俾後世師法也。上曰,然矣。日昨停曾子問之講,而今講此篇,尤切感慕。昔子路爲楚相,有曰,雖欲爲親負米百里,烏可得乎?予方奉歡東朝,而觀諸此篇,雖欲爲此,亦何可得乎?玉音悽咽,入侍諸臣,莫不感泣。吳瑗曰,日昨講曾子問,玉聲悲咽,遂停其篇,臣固感涕,而今又承此敎,聖懷安得不如此乎?臣實感動矣。此書所記,固不過問寢視膳之節,而文、武之至孝,亦可見矣。然帝王之孝,固不止此,孔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又曰武王其達孝矣乎,文王以武王爲子,付托得人,可謂無憂矣,武王以文王爲父,繼志述事,所以爲達孝也。惟我肅考遺大投艱于殿下,而殿下受之,必須繼其志述其事,挽回衰運,開太平之業,方可謂達孝矣。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然此篇旨義,終不歇後,治平之道,修齊爲本,達孝之道,亦自灑掃應對之節爲始矣。上曰,小註御諱字,不爲付標,此則玉堂不察而然矣。瑗曰,未及詳審,惶恐無地矣。上曰,不敢有加云者,有深意耶?趙明謙曰,此是至矣盡矣之意,似無別般意義矣。上曰,所達好矣。明謙曰,自古聖王,孰非達孝,而孔子以舜爲大孝者,父頑母嚚,而烝烝乂不格姦者,以舜之至誠大孝也。《思傳》十九章,以武王爲達孝者,以爲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宗廟享之,功光祖宗也,子孫保之,業垂後昆也。此武王所以爲達孝也。以今日言之,殿下爲治之道,上法祖宗,則可以爲達孝矣。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也。上曰,旬有二日乃間者,文義似有意味矣。朴乃貞曰,直觀其文理,好矣,似無他意矣,而不敢有加一節,文意,儒臣雖已仰達,然其外似有他意矣。尹游曰,文王之爲世子也,事王季以至孝,極盡無間,則武王之事文王,設有可加之道,不敢有加於文王之事王季之時也,似是此意存於其中也。明謙曰,此段文意,自外有所講確,而過中之孝,則聖人不許焉,日三朝視膳問安,至矣盡矣。武王之事文王,有加於此則過矣,豈爲時中之孝乎?上曰,至矣盡矣之言,儒臣所見,可矣,而其餘則思之過矣。上曰,夢與九齡,嘗以爲疑矣,見其小註,亦似有理,儒臣各陳所見。明謙曰,古或有至誠感天之事,以武王之至孝,亦豈無感天之道乎?以天人九齡之象言之,似有錫福之理,而事涉荒昧,不可必謂之有是事,歸之不經,宜矣。瑗曰,疏家謂文王以憂勤臧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此語亦不襯着,年之脩短,豈容人爲,終近於不經矣。乃貞曰,以河東李氏註,觀之,武王得此夢,文王解夢,如是之意也。非文王減己年,以錫武王之意也。上曰,此是聖人授受之事,則歸之不經,終有所未安,盡信之則亦近於讖諱,而以劉氏註觀之,怳然有悟矣。聖人至誠,與天無間,故雖夢寐之間,異於凡人,心常虛靈,自有前知矣。以孔子不復夢見周公之語,觀之,亦謂之不經乎?吾與爾三之語,似或有如此自然之理矣。聖人至誠,大體如此,而凡人則不可準信,此等處,闊看,可也。以漢光武時事言之,王霸詭言,氷合而河水合氷,則此亦王霸至誠之所致也。以後人觀之,事涉不經,而誠之所至,或有如此之理矣。明謙曰,聖敎至當矣。不可準信,而亦不可斷之以不經矣。瑗曰,聖人至誠合天,自能前知,誠如聖敎,而此事則終涉誕漫矣。夫子夢周公,寤寐之間,思行其道,故其夢見亦常理,而此則異於是矣。《禮記》雜出於漢儒之記,如五父之殯,先儒亦以爲無稽,如此者間有之,終非純粹之書矣。上曰,夢周公之說固然,而書曰,夢帝賚予良弼,此亦常理乎?聖人之心,純一無僞,故雖夢亦不寐矣。游曰,吾與爾三之語,太是丁寧,似非聖人之言也。瑗曰,周公踐阼之說,又見於明堂位,而先儒以爲,必無是事矣,《尙書》洛誥篇,復子明辟,疏家以爲,復天子位於成王,而宋儒斥之矣。上曰,後世姦凶,每引聖人事,王莽自擬周公,曹操自擬周文王矣。瑗曰,經義不明,流害千古,先儒以漢儒之說,爲新莽所藉口,至於纂竊gg篡竊g矣。上曰,文王之爲世子也,其下似有闕文。瑗曰,此則王氏以爲衍文,大抵《禮記》篇簡,多有脫誤,此必有脫簡闕文矣。劉氏雖强解而未暢矣。上曰,此終是强解矣,必是闕文或衍文矣。上曰,曾子問以上,有先朝自止,而自文王世子篇,新定自止,則比前稍爲增益,宜矣。瑗曰,文有脈絡,故限其章句斷處爲之而然矣。瑗因掩卷仰達曰,聖敎以灑掃應對,爲達孝之本,誠然矣。治平之化,亦當自宮庭,孝悌之行,始由內及外,從本至末,此所謂達孝也。如是體念則誠切實矣。 ○明謙曰,本館多有闕員,政官卽爲牌招差出,何如?上曰,明朝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榻前下敎}}。 ○尹游曰,知經筵有故者多,金在魯以本職撕捱,金東弼則奉命在外,宋寅明以試官進去,故頻開講筵,而事甚苟艱,可悶矣。上曰,會試講經,幾日當畢耶?游曰,當四五日後,可以畢試矣。知經筵李眞望方在外,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有無故二員,則何必變通? ○尹游曰,各道沒技狀聞之猥雜者,臣亦屢陳,今則式年殿試已迫,不得已數日內將爲回啓,而近間以沒技啓聞者,少不下六七人,漸益過濫,誠甚未安,試射時道臣、帥臣,若親自監射,則沒技必不至此矣。近來則或以幕裨輩,代行試射,適啓冒僞之門,殊無難愼之意,今番則當一從啓聞回啓,而此後則若非道臣、帥臣之親自監試者,則勿令狀聞,雖狀聞,不爲許施之意,回啓中別爲措辭,各別申飭諸道監、兵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今番則有若令前之事,當爲許施,而此後則道臣、帥臣親自監射之後,狀聞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兪彦通曰,外方武士之沒技者,或有不入於狀啓中,故渠自上言稱冤者亦多,而似涉猥濫,故使之拔去矣,此等類則何以爲之?上曰,若不入於狀啓中則濫矣。尹游曰,上言稱冤之人,似或有入於狀啓者,此則憑考該道狀啓,以爲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彦通曰,上言二百餘張中,以老職加資事上言,居半矣。上曰,老人如是夥然,此亦貴也。而數年以來,老職上言尤多,似有濫雜之弊矣。游曰,考出數十年戶籍,則年滿者必不多矣。上曰,如是則朝家待人之道太薄矣。彦通曰,近來則年滿八十者,不爲加資,而以郞階授之矣。上曰,有回啓措語,則特爲加資矣。 ○尹游曰,臣待罪江華留守時,有畢賑狀啓,今當回啓,而此是臣在任時事,臣不可回啓矣。前有令次官擧行之例,此亦令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密昌君樴曰,臣方膺專對之命,出疆不遠,故發行前,欲爲一番入侍,今因晝講入侍矣。時氣乖和,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樴曰,使事姑不得與副使相議,當臨行可以稟定矣。上曰,史冊一款,其眞的與否,終不能詳知,殊甚悶菀。當初則以奴字爲礙云矣,今則以雍正之未及遍覽爲言,而以李自誠與大明繼統之說觀之,孜細矣。其刊布幾微,探知以來爲好矣,所重有在,其間眞僞曲折,必須眞的探知,可也。樴曰,十年後,今始膺命入去,史冊一款,曲折未能詳知,而雖非聖敎,敢不詳探以來耶?上曰,前所出來者,只是寫本。樴曰,全秩雖不得來,刊本一卷,得來則,似好矣。上曰,首譯誰也?樴曰,近來譯官,全無可使之人,只有李推、金是瑜二人,而李推則身病方重云,然無可與俱者,率去伏計,而寫本出來,已過三年,則其間似或有動靜,而以皇帝之不能盡覽爲言者,似有曲折,臣之今行,當另加探問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輪對官兼引儀金聖來,禮賓奉事李希益,長興直長趙鳳周,中學訓導朴壽台,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以次職姓名奏達。金聖來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聖來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聖來擧職掌仰達。上曰,有何所懷耶?聖來曰,別無仰達之事矣。李希益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希益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希益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可也。希益曰,別無可陳之事矣。趙鳳周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鳳周以職姓名覆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鳳周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鳳周曰,無他所懷之可達者矣。朴壽台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壽台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壽台曰,訓導,以敎訓爲職責,而他無職掌矣。上曰,有所懷則陳達,可也。壽台曰,四學外方奴婢貢,雖常年畢捧,需用之道,常患不足矣。及至辛亥、壬子兩年災減後,用度大縮,不能成樣,故頃日南學訓導金相礪,與兼官相議,以災減之代,令賑廳盡數出給之意,陳達於輪對時,已得蒙允,而賑廳若干出給,故繼用之,苟艱亦如前日,事甚悶迫矣。四學之辛、壬兩年災減之代,全數出給之意,更爲分付該廳,以爲養士之地似宜,故惶恐敢達。上曰,申飭該廳,出給,可也。{{*|出擧條}}上曰,學製設行之意,曾已申飭矣。今方行之耶?壽台曰,因兼官有故,姑不得設行矣。南圖逸進伏。上曰,職姓名仰達,圖逸以職姓名仰達。上曰,爾在嶺南耶?圖逸對曰,在聞慶矣。上曰,靈城所薦耶?圖逸曰,臣未知誰某薦引而上來矣,及夫到京聞之,則靈城君朴文秀薦擧云矣。上曰,聞靈城所達,則爾以聞慶座首,善爲處變於戊申亂離中云,其時事實陳達。圖逸對曰,別無善處之事,而其時縣監臣元弼揆,以單騎到縣,其時賊中僞爵,到處橫行,故臣未知眞假,堅閉陣門,屢次往復,的知然後,開門迎入,而此外無他可達之事矣。上曰,爾年幾何?圖逸曰,時年四十九歲矣。上曰,四祖有顯官耶?圖逸曰,無官爵矣。上曰,變亂中座首新差耶?圖逸曰,以新差爲之矣。上曰,聞靈城之言,深用嘉乃,申飭銓曹,使之調用者,非爲表奬,欲觀來效,各別奉行,可也。圖逸對曰,聖敎至此,臣不勝惶感,求死無地矣。 ○兪彦通曰,十八日召對時,右副承旨韓德全,以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依古法,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之意,有所稟定,出於擧條矣。蓋古法則緘答後行公,故緘答等待之間,職務曠廢,後來以行公推考定式者,蓋慮此弊矣。今若一依古法,發緘受答,則緘答之前,必不得行公,曠職之弊,亦甚可慮。雖以卽今吏判事言之,自上旣有特推之命,若待其緘答,則不可循例請牌,豈無拘礙之端乎?事多難便,故敢達。上曰,若等待緘答,則朝無行公之人,當初下敎,非謂緘答後行公也。措語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邊催促緘答,一邊使之行公,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下直,求禮縣監李遇春。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韓顯謩爲應敎,以趙漢緯爲副應敎,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金侃爲判決事,以權顈爲接慰官,以李匡德爲江華留守。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二所試官進,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李聖檍爲副司正。 ○兪彦通啓曰,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連日違召,尙未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兼帶經筵之任,尤爲緊重,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秋曹長官一向引入,金吾諸堂亦事撕捱,連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多積,獄囚久滯。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老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統制使金潗狀啓,河東場基村居金奉善等渰死事,傳于兪彦通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入來,將向禁川階上之際,近仗軍士等逐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張溟翷,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前察訪李寅白曾任碧沙時,驛主人夫馬供饋價錢五百七十餘兩,收捧於驛奴婢,成件記上下之後,私自取用,不爲出給。今因他人呈狀,而現發其事,自本曹査問徵出,則寅白不有官令,不送代奴,定刑吏窺捕其婢子,囚禁之後,始乃定日,而遷延數月,終不備給。如使寅白,出債於相親人,而貧寠所致,未卽還報,則不是異事,而此乃不然。已上下許多官錢,無端橫占,已極無據,自法司囚婢徵出,則亦足以愧其心,而頓無懲惕之意,如此貪汚不法之人,似當有別樣論罪之道,而係是朝官,臣曹不可擅便,令金吾處之,何如?傳曰,允。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妄蹈危穽,不卽斂遠,不量時勢,屢觸駭機,卒之人言罔極,直以危禍持之,此身之爲虀爲粉,臣固自分,而尙賴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特加矜愍,善貸曲成,褫臣職任,保臣性命,不累日而又煩收錄,辱以除旨,拔之罟擭之中,寘之袵席之上,毛髮頂踵,莫非聖主賜也。宜卽入文字,更暴危苦之懇,兼申感祝之悃,而鋒鏑之餘,癍痕gg瘢痕g猶存,驚弓之魂,怖悸靡已,唐突鳴號,亦近妄肆,有召輒逋,一味蹙伏,殆若自阻於仁覆之下,臣情其亦悲矣。然臣之跡,已不在銓地矣。向之恚忿而噂{{!|𠴲|⿰口沓}}者,汔可休矣,而李喆輔之疏,怒氣勃勃,語極無倫,甚矣臣之得罪於人也。玆事是非,屢經奏陳,臣之以爲義理者,彼之所謂義理者,落落如燕越之不相同,而天鑑在上,公議在後,以臣今日踪地,誠無一分氣力,可以與人敵者,但當順受無辨而已。然彼固榜中人耳,蓄怒於枳榜之論者,雖不足怪,其所見枳者其兄,而其弟之公肆詬辱,若是其無難,天下事亦可謂無不有也。噫,如臣不肖,厚沐洪造,致位至此,臣身非臣之有,而無他才能,可裨國事,危疾轉痼,朝暮且死,每念主眷,輒覺恩深報蔑,係戀王室,至今遲回不去,耿耿一心,只知爲國,不知爲身,而恩遇踰分,自招忌猜,病在直行,睢盱日深,以至於釁罪狼藉,身名僇辱,孤負初心,愧恨交中,生將爲不忠之臣,死將爲辜恩之鬼,中夜繞壁,臣實自悼,儻荷聖明哀之憐之,頫垂終始之惠,使之刊名朝籍,歸身田里,隨分飮啄,以終餘齡,是臣之所大願也。臣無任懇迫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文王之爲世子,止文王之爲世子也。音釋訖,吳瑗讀自凡學世子及學士,止君之謂也。讀畢,上讀新受音。瑗曰,此以下,記敎世子之禮,而仍示學校之法矣。上曰,惟,胥鼓南,無可疑耶?趙明謙曰,鼓南則四夷之樂,皆入於其中之義也。上曰,兪。明謙曰,小樂正,以樂敎世子,以四時而大胥贊之,籥之學戈,師承贊之者,卽樂之節操也。瑗曰,此以下,註說皆詳之,別無可陳之義矣。釋奠必有合也,明是合樂之謂,舊說所解甚誤,不可存也。朴乃貞曰,養老乞言,三代盛禮,儒臣陳達後,臣亦有仰達所懷,而此誠人君體行處也。明謙曰,漢明帝時有三老五經之禮,而豈能行此養老乞言之禮乎?人惟求舊,而自後世以來,養老之禮,廢而不講久矣。吾道東矣,而養老之禮,亦未能大擧修明,深切有望於今日也。尹游曰,養老乞言之文義,臣有所懷,敢達。朝廷有老成人,則此實國家可貴之事,而以今時言之,朝無老成之人,雖有數三老臣,而亦皆引退,廟堂諸臣,年滿六十者不多。臣曾伏聞先朝時盛事,老成宰相,布列朝廷,作事謀猷,皆經遠純熟,而與今日大異矣。目今國事之日趨難爲之境者,亦由於朝無老成之人而然也。以今廟謨言之,自外元無鍊熟講磨之事,及入榻前,卒然陳白,率爾擧行,如是而安可望做事乎?殊甚可悶。自今以後,凡諸事務,問議于兩奉朝賀及諸老大臣,從容講磨,詳審擧行,則其於國事,大有所益矣。上曰,所達好矣。前後以此下敎,而更當申飭矣。瑗曰,以孔門設科言之,德,德行也。事,政事也。言,言語也。上曰,語使能也者,乃其結語也。上曰,上言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觀太傅德行而審喩之,而下則只曰,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何其突入也。瑗曰,師、保與傅不同矣。周官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也。少師、少傅、少保,三孤也,亦稱三少矣。乃貞曰,傅、保,卽傅傅保保之義也。太師、傅、保爲三公,少師、傅、保爲三少,而此任重大,自三代以後,傅、保之義不行矣。瑗曰,上言太傅、少傅,而下只言師、保者,經文上下,詳略不同,亦猶胥鼓南之不竝擧四方之樂也。上曰,然矣。唯其人,亦得人任之之義也。僉曰,聖敎然矣。上曰,太傅傅之,太保保之,與少傅、保,似有異矣。瑗曰,師敎之喩諸德,而保又愼其身而輔翼之,蓋師則在外而敎之,保則在內而輔翼之,惟恐敎導之或失其正也。必使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不離於正,其敎法之嚴謹,亦可見矣。然三代之後,太保、少保之職,廢而不行矣。上曰,然。瑗曰,此非特敎世子之法,其於君上輔導之法,亦無異也。故此章亦引四輔三公之說矣。殿下臨朝視事,諫臣固有輔導啓沃之責,雖靜處深宮,其愼獨之功,恒若師、保之在左右,則必有進德之功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上曰,君子曰德之意,亦《大學》序聰明睿智,以作君師之意也。瑗曰,德成,卽《大學》明德之事也。敎尊以下,新民之事也。明謙曰,敎尊之敎字,與《中庸》修道之敎同矣。瑗曰,此與修道之敎,有些不同,修道之敎,包括乎位天地,育萬物,極其功化之大而言也。此敎者,以身敎率,所以爲官正國治之本也。明謙曰,敎尊非本也,德成乃其本也。瑗曰,如就治平言之,則修齊爲本,而統修齊治平言之,則格致誠正爲本矣。此亦就官正國治言之,敎尊爲本,統以敎尊以下言之,德成爲本矣。乃貞曰,禮樂只在於身心上矣。朱子曰,固其筋骸,又曰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得於身心,以致中和,此實禮樂之根本,不在於儀章節目之末也。伏願殿下,反求於身心上,以至興禮樂致中和,則此誠宗社生靈之福也。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明謙曰,特進官之所達,誠是矣,求諸身心上,而施於事爲,動必中節,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心誠好之,作之不已,則治法精當,自有進取之地,且有悅懌之意,自至於欲罷不能之域,則禮樂可興,王道可行矣。上曰,其言也好矣。瑗曰,讀書之工,實體爲要,如德成敎尊之言,殿下若不實體,則先儒所謂只將正心吟詠,一餉一場講說而罷,則亦何益哉?以今日觀之,官可謂正而國可謂治乎,德成敎尊之最宜深念處也。伏願殿下,益究格致誠正之學,必須振發濯厲,日新聖德,以爲敎率之本,而如礪廉恥、興禮讓、振紀綱、修政令,亦敎之大者,深留聖意而行之,則何患乎官不正而國不治乎?上曰,所達切至,可不留念?乃貞曰,讀書之際,必觀其旨意,究其歸趣,可以爲窮格之道矣。上曰,然矣。講訖,儒臣先自退出。洪景輔曰,特進官未退之前,玉堂徑先退出,以致失次,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齎咨官手本以爲,我國人被捉於彼中云矣,兵判不見此本耶?游曰,未及見之矣。上曰,承旨亦不見耶?景輔曰,日暮到院,故直爲捧入矣。上曰,大臣未及盡覽耶?景輔曰,備局郞廳,方爲回示之際,自上有速入之命,故促令捧入矣。大臣之盡覽與否,未可知矣。上以手本命示,兵判尹游奉覽。上曰,事情,何如?游曰,彼人之執言,似是索賂矣。上曰,通官受答,亦爲觀之。游盡覽後奏曰,臣之不深慮者,江邊一帶,彼此空棄,而爲奸民逋逃之藪,且産人蔘,而彼我國,亦皆有例捧之事。故彼此奸民,寅緣犯法,每致生事,而彼人則雖多採蔘材,糧食則資於我民,私相和買,轉轉生梗,致有犯越殺戮之變矣。彼人之執捉我民者,果若眞的,則末終事端,必不順矣。上曰,林哥之以不當受咨文執言者,在渠之道則是矣,常明之周旋,終爲曲道,而三泰與吳、林兩人,相好之間,則事可成矣。不然則或慮有反歸僨事之科,而我國之民,見捉彼中者,果是的實,則尤可慮矣。游曰,此等事,雖爲姑得彌縫,終有惹鬧之慮矣,沿邊之打破馬尙,驅逐彼人者,一時所見,雖或夬心,而終不夬矣。終末事機之蔓延者,皆由於此矣。上曰,然。景輔曰,以平監狀啓任爾元事觀之,極涉殊常,而黃賊必不死矣。上曰,若重賞構捕,則似可得矣,黃賊終若捕得,則申儀昌,雖生置何妨耶?蓋儀昌則以亡命賊振起去處,渠能知得,若放送則捕納爲言,而渠之本罪,以犯越事,見囚於理山者也。朝議以兩失爲慮矣。游曰,黃賊事,禹夏亨,今方自任譏詗,終任夏亨爲之,則似有可捕之道,而黃賊之生存,無疑矣。渠旣亡命,則必於此等地逋逃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申時,日暈右珥,暈上有冠。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習儀,二十五日國忌齋戒,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工曹判書金取魯,承批之後,又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再次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工判之引嫌,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晝講時,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 ○備忘記,頃者趙迪命之疏,雖極無謂,其所處分,不過罷職,則館職請敍,宜不可區別。況李喆輔,不過兼校授gg兼敎授g撕捱事,趙漢緯,亦不過御史做錯事,俱不大段,而今日入侍承宣,敢曰有議,煩稟前席,事涉屑越。此等細事,若是陳達,則時弊大者,尤何道哉?當該承旨遞差。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三日,忠贊衛高煜乾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皮萬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韓顯謩,副校理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朴弼載,時在仁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碧沙前察訪李寅白,令金吾處之事,允下矣。李寅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天佑,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再疏哀籲,畢瀝肝血,而批旨諄切,邈不開允,悚蹙悶鬱,不知所出,連因開政,召牌狎臨,特敎間下,而一味違逋,恭俟誅譴,日昨講筵,又特勤綸音,諭之以初非不思,奚拘小節,責之以徒事固執,不惟大體,臣一倍震惶,繼以抑塞,只恨忱誠淺微,辭語拙澁,不能見諒於父母之慈,日月之明,撫心自悼,尙何言哉?自有新命,擧世之人,無論親疎貴賤,莫不爲臣代懍,人情所同,天理可見,此殆臣過福招災,期迫顚殞之致,臣之苦懇力辭,必遞爲期者,亶出於內惜身名,外怵公議,苟或毫分假飾,神必殛之。夫西銓之於東銓,其爲權要,不翅差間,而向者臺疏,猶以兄弟相代,爲未安,臣之從弟,畢竟雖窮迫膺命,若令易地而在東銓,決知其矢死不出矣。況今趙迪命之論臣從弟,有若逐去大權勢之人,臣以同堂至親,縱不能同其斂縮,尙何忍復相替代於衆目所注之地,貪進無忌,以實言者之言乎?今玆睿簡之及臣,實是萬萬意外,以聖上之無微不察,曲盡人情,乃反一誤於西銓,再誤於東銓,上而重偏私之嫌,下而益滿盈之忌,傳所云天地之大,人猶有憾焉者,正謂此也。噫,貽累朝政,創壞士風,何可謂之少節,所執正當,自信明確,亦何嫌於固執?臣性本愚拙,飾讓圖便,曾未學得,鎭日違慢,夫豈樂爲,而惟是決不可出四字,參前倚衡,轉身無路。昨於一日三牌之下,尙且頑然不動,臣罪至此,萬戮不足以償塞,玆敢席藁涕泣,冒死申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諒匹夫之難奪,念君子之成美,先削臣職,以安愚分,仍命有司,勘臣前後違命之罪,使國綱稍振,千萬幸甚。臣連呈此疏,見阻喉院,其間筵敎與喉院啓辭之批,俱極嚴峻,而守株之見,迷不知回,有死而已。望斷趨承,日以違牌爲常事,今日恰滿卄度,違牌矣。人臣負罪至此,豈容屢逭?方將走伏金吾,以胥鈇鉞,卽伏聞又有嚴責之敎,直欲鑽地以入。玆不得不隨牌來詣,疾聲叫閽,退俟處分,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吁,此等國勢,此等世途,其若爲治,宜先擇人,其若擇人,捨冢宰誰?《書》曰,知人惟帝其難,以予知鑑,何能知人,而惟於卿,知之久矣。今者此命,非偶已喩,若等閑之時,則遂卿固執,亦何難也,而今則不然。予亦有固執,今若許遞,初何爲焉?若是撕捱,徒傷事體,雖日違十牌,決不許遞,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疏曰,伏以臣,棲遑郊坰,疾病沈篤,危綴之喘,滅亡無日,與其死於道路,無寧畢命於先臣祠屋之下,人窮到此,情亦慼矣。且中心戀結,有進於此者,離違輦轂,七年于玆,瞻望雲天,徒切魏牟之懸心,頃刻未死之前,依止京輦,以便承候,則長逝之恨,庶得少紵gg紓g,昨始扶舁病軀,寸寸前進,來伏京第,其得免中途之顚仆,極是異事,而神昏氣塞,奄作九泉下人,末由趨詣天陛,以伸區區犬馬之誠,惶隕踧踖,罔知攸達。西樞閑秩,雖非緊任,而臣之稽謝恩命,積有年所,近來大小朝儀,亦未克一參,罪戾山積,若隕淵谷,玆敢收召渙魂,仰陳bb請b譴之章。伏乞聖慈,察臣危苦之情,亟遞臣職,仍治臣前後負犯,使臣得以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上來,心甚欣慰。往者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俟其少間之時,入侍前席,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夏溪君椐,武臣東川君申德夏,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上讀前受,自凡學世子,止君子曰德,音釋訖。吳瑗進讀,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止周公踐阼,音釋畢。上讀新受音,釋訖。瑗曰,上段記周公之敎成王也,以撻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警勵而成就焉,下引孔子辭,以發明其義也。上曰,先儒以爲,以周公踐阼四字,爲王莽纂gg篡g漢之兆,王莽之纂逆gg篡逆g,何必由於此大文乎?瑗曰,況于其身之于字,讀爲迂,古註曰,迂,廣也,大也。集說謂迂曲其事,皆未知其穩當,故臣權近《淺見錄》,謂當讀如字,其義蓋言古人雖殺身,而有益於君,猶爲之,況不至於是,而以其身正厥君乎?義似可通矣。尹游曰,周公之撻白禽gg伯禽g,以敎世子之法,試之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觀感而取則者,此是權道,而迂其身之迂字,必是誤矣,以于字觀之,似可矣。趙明謙曰,以敎世子之法,撻白禽gg伯禽g而試之者,所以敎成王也。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況迂其身耶?迂字,似不可曲避之意也。上曰,迂字,不必深看也。瑗曰,周公之撻伯禽者,不過常敎白禽gg伯禽g以世子之法,使朝夕在成王之側,使之習聞而知之而已。游曰,人君之爲世子也,當知君臣父子長幼之道,然後可以行君臣父子長幼之道,而以治天下,故此周公所以以世子之法,敎伯禽者,乃所以敎成王也,其意豈不深且切乎?上曰,使之與成王居之說,太是分明,予以爲疑也。瑗曰,使之居云者,左右前後無非正之意,而亦使之觀感作成之意也,似無疑矣。明謙曰,有父之親,有君之尊,卽盡君父之道,然後可以兼天下而有之矣。上曰,此則爲人子而知爲父之道,爲人臣而知爲君之意也。瑗曰,兼天下而有之,當屬之君,不當屬之世子,集說之意固如此,而其義亦曰,以君父之尊親,有天下之大,而尤不可不敎其子也。上曰,然。此亦猶言家齊而國治也。上曰,觀此一有元良,萬國以貞,而顧念國事,追惟往昔,心切有感焉。入侍諸臣,承聞此敎,亦莫不感動也。瑗曰,此言人臣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蓋人臣之道,有犯無隱,死且不避,固其常分也。然末世人心,多知愛身,而不知此義,顧瞻利害,而不念其國者衆矣。人君右有爵賞,左有鈇鉞,雖優容假借,惟恐氣節之消沮矣。宋臣張栻有言曰,欲求伏節死義之士,當求犯顔敢諫之中,平時未免阿諛苟容,臨危豈可忘其盡節乎?卽今士氣委靡,言路閉塞,全無批鱗牽裾之風,誠非細憂也。伏願聖上,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以優容奬納爲主,以培士氣而開言路焉。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明謙曰,以周公事觀之,莫聖於周公,而終遭管、蔡之變,赤舃山東,王室幾危,而終有成王風雷之悔,周室賴而復安,以周公聖人地位,居王室之懿親,有此不幸之變,況下聖人之地位,而疎遠難進者乎?自古君臣際會難矣,以漢武之英才,唐宗之明達,終不能用汲黯、魏徵之賢者,蓋以兩人之犯顔敢諫故耳。阿諛者易親,敢言者易疎,此誠有國之通患,而恒人之常情也。人君當祛物我之私,恢公平之道,有言巽于心,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來直言而祛讒說,然後直道大行,而國家可治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韓德全曰,成廟朝使之盡言不諱,此誠曠古盛德事,而殿下之所當上法者也。儒臣所達又如此,伏願體念焉。講訖掩卷,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德全曰,謁聖時試官請敍時,違牌坐罷人員外,特罷者勿敍事,有所下敎矣。頃日政廳,臣進去,以玉堂請敍事,特罷人亦竝請敍,而不無外議云,此後則雖特罷人員,竝爲請敍之意,以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誰某也?德全曰,趙漢緯、李喆輔、趙迪命三人也。上曰,試官請敍,則違牌人外,使之拔去,而至於王堂請敍,則削職外,皆可請敍,與試官請敍有異矣。德全曰,然則雖被謫蒙放人,竝爲請敍乎?上曰,此則不然矣。奏辭畢,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未肅拜}}。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慶源府使尹㵑,咸從府使柳東茂,瑞興縣監朴師昌。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尹㵑處給送。 ○洪景輔啓曰,憲府闕啓已久,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試所進在外bb外b,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久無長官,公務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抱川加山面居私奴鄭健伊等虎咬致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兪彦通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二百張內,一百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六張,違格三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希望老職者甚多。年八十以上,勿論良賤,除一階,雖載在法典,若其年歲之冒錄,加資之疊授與否,則自本院有難覈實。故遠道中道年八十以上,業已下該曹,京中人,今不可區別取捨,一體下該曹矣。令該曹各別詳査稟處,俾無猥雜之弊,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來朔入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判書臣尹游,以禁衛營新番軍點考及下番軍兵賞試射事,同日南別營進去,參判臣趙錫命,文二所試官進去,參議臣朴聖輅,差翼陵忌辰祭獻官,明早受香,參知臣金浩,內司入直,明日點考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今亦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當時習痼廢之餘,叨銓衡參佐之任,調劑酸醎,鎭服物情,固非淺薄之所能尋常轉捩,隨處觸礙,秪俟顚敗之立至,伏聞昨日承宣之臣,以數臣請敍,致有外議,至達於筵席云,臣於是,有不勝其惶懍者,夫玉堂請敍之不拘罪罷,例也。筵白之承宣,同參於當日之政席,下吏援例之言,亦旣聞知,則定式之請,宜不至於煩黈纊之聽,而猶以外議開端,引出話頭,此其意非以請敍,爲無其例也。卽以數臣爲不當敍也,區區迷滯之見,竊以爲過矣。趙迪命之疏攻金取魯,措語之間,固有過峻不稱量處,所論本事,則未見其可罪,重臣之必欲全枳一榜,本領已失之,斯義也,臣與重臣,覆難於前席,聖明所下燭,非可諱也。其後節拍,終未免爲苟且彌縫之歸,論思之臣,一言相規,固其職也。三司之論宰相,非係讒誣,未嘗以疏語之不擇,有礙於政注之檢擬者,卽所以開言路也,銓法然耳。至於李喆輔,則文雅才識,出於等輩,是謂朝端之名流,席上之奇珍,而前後齮齕,持之不已,公然坐廢,使不得一登金華之筵,以責其啓沃之效,今又以微譴之收敍,竊竊然私相指議,至煩陳達,吁亦甚矣。臣以無似,臨急苟充,本不敢以銓職自居,而逃遁不得,冒據政地,妄以爲,今日蕩平之規,尙患於不廣,而錮塞之政,偏嚴於異己,要以疏掩滯振遐遠,仰裨聖朝一視無間之仁者,寸丹如血矣。顧瞻前却,仍因苟容,循一時之塗轍,負平日之素心,固臣之所大恥,而亦所以得罪於承宣,所謂外議者也,惟有早自斂退,固守拙分,雖不能報效絲毫,庶亦免於推助波瀾之歸矣。司喉之言,無異白簡,代斲之任,便同已遞,一日盤礴,冞增罪戾,卽因開政有命,天牌下臨,謹此隨詣於九閽之下,短章陳籲,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糞土一微臣,謬辱簡使,前旣按賑於南矣,後又考試於西矣。顧百無肖似者,猶且備一夫之數,感激圖酬,惟日夜不稱是懼,而畢竟奉俟無狀,自速僨事之科,不旬日而柱後兩惠文隨之,則如一時恩罷,在臣誠末勘耳。狼狽歸來,無面可顯,杜門省尤,差靖私義,而自昨歲以來,尙未得歸省母墳,霜露感深,日前爲展掃之行,誠不意抨墨未乾,薄罰已解,一政兩除旨,又遽下矣。臣誠戴罪訟恩,抑又何辨,而第此事,有不容不暴者。夫國試事體,何等至嚴,而擧子曰書題可改,擧子曰試官可逐,則其士習固毋論,今日國綱,果何如耶?書題猶可改,而試官終不可逐,則白撰醜悖之說,忿地起鬧,於是乎朋挐黨呼,攔出荊圍,假臣而欲大張威風,則將不得不鞭撻從事也,假臣而欲苟且彌縫,則亦不得不緩辭乞憐也。彼一方之士,能讀古書,豈皆同歸於裸浴,而特不過無賴浮薄之輩,先爲之倡耳。況今士趨不端,科法不嚴,場屋操縱之權,每在擧子者,蓋掌試之人,或軫僨事之慮,多所假借,苟冀了當,故自以爲我輩雖如此,彼亦無如之何,而大擾小戲,惟意所爲,是可以馴養其習乎?設令善辭調娛,期於幹事,而國家之設科取士,將以有用也,則雖得此輩千百人,亦將何補?噫,大張威風,非所以待多士也,苟且彌縫,亦非所以重國試也。惟有罷試一款,少可以存大體懲後弊,在士子而折悖謬之習,在臣身而受僨誤之罪者,倉卒見義,自謂看得不悖,故非不知三年大比之科至重,一路多士之望易缺,而臣與同試之人,相議罷場矣,日曛之後,士子輩又復還入,多般懇乞,至請仍設。然臣之洞諭牢塞,蓋出此意,而若使臣,初能彈壓多士,則亦豈有此等無前之駭擧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淸朝司直之論,顧安得不然,而一旬之間,再速抨彈,至今追惟,慙愧欲死,則尙何顔面,復廁任使之列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竊有駭惑者,人之不自反,其亦甚矣。事多平恕,而謂之以吹覓,語主宛轉,而目之以蹈藉,如束濕民謗等語,都不過政令間一疵,而有若臣偏信造訕之言,不肯相捨者然。其治法規模,果能粹然無可議者,而臣之書啓筵奏,不能詳審至此,則此亦臣廉訪不以實之罪也。彼之急於自辨者,亦復何怪,第此侏儒之短,一節可知,觸事生疣,無往非罪,按試不稱,而猥忝課試之任,論人失實,而復叨論事之地者,揆以國體,寧有是理。噫,主試者臣也,罷試者亦臣也。論以責罰,臣實爲首,則向來薄勘,終不足以少續愆尤,而況且同事諸臣,尙在罪罷之中,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至如庠官新銜,便是學士兼帶,則尤非忝叨館錄者之所可僥冒,一日虛帶,徒增悶蹙,馹召之下,今始來伏私次,而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嚴國體,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南泰齊疏曰,伏以臣,材非適用,樣不入俗,重以痼疾纏身,懶拙成習,平居杜門,罕接人事,凡於朝政得失,時論是非,有若聾者之無所聞,頃年入臺,重遭避事之斥,公議之嚴,凜然可畏。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冗官散地,隨分浮沈,一切淸塗,殆非意象之所不到,而不意聖度天大,物無遺棄,拔之幕官之微,復畀臺省之華,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所謂。念臣曾叨是職也,適緣賤疾濱危,出入人鬼,實無供職之勢,而疏格喉院,籲呼路阻,畢竟違牌,誠出於萬不獲已,則彼憲臣之指以無端再違者,何其不相諒之甚也,況未見風采之譏,年少自好之目,婉辭顯斥,嘲姍備至?噫,臣之伊時病狀,憲臣旣不目覩,則疑之以托疾例套,固無足怪也,獨惜夫憲臣年紀,亦未許多,前後事業,又未見有藉手而自多者,而指揮呵斥,容易判斷,何其自處太高,而待人太薄耶?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苟使臣隨事論列,無負職責,則人之爲言,胡至於此。臣方反躬自省,不暇有尤人之意,而第顧其職,則卽已試蔑效之地也。顧其身,則卽前日僨敗之蹤也。雖欲貪榮冒罪,揚揚就列,其於壞廉隅而羞臺閣,何哉?昨緣試事迫急,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一出,而顧臣情迹,萬無因仍蹲冒之勢,玆敢隨牌詣闕,悉暴危悃。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日氣雖不寒,雨灑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比向時,何如?上曰,無異矣。命均曰,向日下敎中,以氣有不足之時爲敎矣,近則,何如?上曰,不爲大段,而卽今亦間間有是症矣。命均曰,五貼湯劑,盡爲進御乎?上曰,量力而服,故二貼姑未服矣。命均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所服已過半,餘丸纔三之一也。命均曰,更爲製進乎?上曰,後日入診,當更議耳。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請令醫官診察。上曰,首醫獨入。權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則調均,而左邊少沈矣。命均顧聖徵曰,去番則右邊沈重矣,今日則不然否?聖徵曰,今日則不然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右三部頗滑矣。前製入五貼,日數已過,而但進御三貼,則聖意欲止於三貼乎?上曰,否。或旣煎而忘之,一貼則今方煎之耳。應三曰,受灸處落痂乎?上曰,尙有薄痂矣。應三曰,腰帶連爲進御乎?上曰,其爲物,善於上升,又善緩,服之可苦矣,故近則解去矣。命均曰,受灸一節,頃以姑觀前頭爲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近來腹部平安,意者此其效也。欲於來月,更灸一百壯矣。命均曰,一二百壯,閭閻人則不以爲灸矣。頃以眩氣時作之症,加味湯劑製入矣,雖未及責效,大槪,何如?上曰,姑未可知,而加入後,味則稍勝矣,聖徵曰,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製入。{{*|出榻前下敎}}顧視命均曰,有稟定事乎?對曰,平安道事也。上曰,昨於晝講,欲召卿而未果矣。昨見齎咨官手本,犯越殺害一款,事極重大矣。命均曰,沿邊之人,素不計執標,事未可知矣。上曰,鳳城捉去人所言,亦不能聞知,甚可鬱也。此則,分付關西伯,使之探知,似好矣。命均曰,方發祕關矣。上曰,殺人者,是申義重乎?命均曰,非也。然則申汝昌乎?對曰,前後每相互換,不可詳知,且其幕次,亦異於前聞矣。上曰,幕次則是隨往移之矣。命均曰,當以祕關問之矣。上曰,任爾元事,尤可怪矣。命均曰,事極駭異。必有委折,所當拿問,而爾元纔遞碧潼,未及交代,故欲於登對時稟定矣。上曰,爲先拿處,可也。金吾見其狀啓後,可以憑問矣。命均曰,狀啓則任爾元拿來後,當出給金吾矣。{{*|出榻前下敎}}上曰,齎咨官事,是別件事,不無可慮,而難以彌縫矣,何以爲之?且雖欲彌縫,誰可任之,尙明,自前頗向我款曲,而素是無識者,每自以爲以厚意爲之,而求索不厭,亦不可信也。命均曰,其間事亦不可知,徒憑譯官之口,專恃專恃,何以知事機之如何耶?且渭源gg渭原g把卒李守雄事,關西伯,旣已行査,狀請減死,而守雄當初情狀絶痛,故使與贊必等對質後狀報矣。今此査覈,亦不明白,當更問,而領相之意,不欲置之死律,蓋以其被捉,與渠自潛越,稍異故也。上曰,旣不同時越來,又不自現,則更無可問之端矣。卿意,何如?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不可容貸矣。上曰,把卒雖是微賤,人命至重,待後日次對,更爲議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平安監司又以爲,潛商罪人姜秀興,方其被捉梟首之時,脫身逃走,投江自斃,情狀絶痛。仍請戮屍揭竿,而領相則以爲,法外之律,不可輕施云,未知,何如?上曰,旣非極惡大律,戮屍太重矣,置之,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理山府所捉淸人一名,旣已押付義州,而道臣請廟堂,稟處矣。彼人旣已捕捉,則似當移咨入送,而事涉重難,使義州馳通鳳城而入送,亦似無妨。領相之意亦如此,未知,何如?上曰,此議好矣。以卽速馳通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爲,營下各邑,今又失稔,不得已貿穀於錦城等地,因本道方伯防塞之故,不得貿來。錦城縣則至於曳出軍校,將未免狼狽,請令廟堂稟旨擧行矣。前年因統營狀請,分付湖南,使之勿禁矣,今又如此,湖南伯事非矣,統營軍校果爲作弊,則査治可矣。而至於貿穀一款,一切防塞,則災邑之民,何以聊活乎?分付湖南,使勿禁斷,若其作弊於各邑者,則統帥處,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錦城縣監,非矣。上自朝廷,下至守令,紀綱解弛,此路不可開也。至於道臣之防塞貿穀,亦甚壅塞,勿禁貿遷之意,分付湖營,而軍校事則統帥事體自別,不可使營門治之,此則,申飭統營,使之禁斷軍校,可也。命均曰,其狀啓又以爲,本營年年貿穀於湖南,而曾已給價者,因此一未推還,營儲蕩竭,誠爲切悶。請還徵未收錢貨,以爲支保之計云,亦以此分付湖南,其在應捧者,使之勿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近來廟堂不能見重,故各道疏狀,或爲脅迫,或加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矣。今以海伯分等狀啓言之,面里分等,多有弊端,今年則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徑先分等,直爲狀請,其狀啓中可施者,則從當依施,而體統所關,不可無警責,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今番雹災,非比尋常。通津則適仍大臣目見,卽爲許災,而其他諸邑,俱被其災,最中高陽、長湍、交河、砥平等邑,同爲尤甚。以道臣分等狀啓觀之,則砥平不在其中,代以坡州,爲四邑請於大同減斗,而前戶判及時戶判,皆以爲不可輕許。蓋慮其虛實相蒙之弊,而終至於防塞矣,追聞道臣及覆審都事之言,高陽、交河、長湍則民怨頗甚,不可不許災云。臣與戶判更議,精抄尤甚被災邑面,依方伯所請許施,而領相以爲,若就其尤甚而減斗,則必多冒減,決不可爲,令道臣精抄其被災處,加給全災,則雖不別給雹災,民可蒙惠云,以此分付道臣,何如?上曰,若以此加給災結,則朝廷事體,終爲苟簡矣。命均曰,倘能精抄被災面里,以給災結,則被災之民,可蒙實惠矣。上曰,領相不無所見,左揆所達亦然矣。而其時景像,無異目覩,豈可無別樣蠲免之政?令道臣精抄被災處,減給大同二斗,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故有所仰達矣。本廳軍官,春秋兩等,爲初、會試,而軍兵等則創設不久,乙巳年別中日時,軍官與官卒,仍摠府草記,依他例試才蒙賞,而其時軍卒則試放矣,其後因渠等上言,每等試才時,一體試射事,草記蒙允,而以今番言之,渠輩素不知射,故十巡得中,不過數矢,不得入於別單末端中,頗有稱冤,蓋軍兵則以射試才,非古也。以此兩廳大將,送言以爲,一番陳達後,軍卒則依自願放試爲宜云矣。上曰,此本爲慰悅軍卒,而砲則太易,若以貫三中直赴,則科道必太濫矣。依前以柳葉箭試才,而十巡十矢以上,書啓論賞,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都事、守令,以未署經遷延,可憫。獻納李廣道,正言宋徵啓,竝卽牌招,使都事、守令,署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左副承旨洪景輔,習儀後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去。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春躋啓曰,工曹判書金取魯,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前後特敎之下,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國忌齋戒相値,而院中位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日異於他齋戒,不可爲承旨差出,開政,過國忌後開政。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崔廷泰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後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景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六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文科二所試官鄭東後,以身病不爲復命,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南泰齊呈辭,金尙翼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朴乃貞,上下番入直矣。乃貞以文科試官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俱以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有親病,宋寅明,副摠管趙儆,俱有身病,他無推移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長官,久不行公,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日事違牌,分義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判書承批之後,又復固執,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參議之引嫌,亦涉太過,竝卽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竝牌招。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傳于洪景輔曰,判府事李宜顯引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陵內虎患,近來尤甚,今月初生,自訓鍊都監發遣砲手,留連五六日,終不捕捉,仍爲輟還。其後虎患,又復如前,三四日內,陵底至近之地,噉食大牛數頭,至於白晝橫馳,咆嘷陵谷,軍卒之逢着者,未免氣塞云。陵內虎患如此,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壬子式年文科會試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以入,而前掌令李重震,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重震、姜必愼、洪昌漢爲副司果。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碧潼前郡守任爾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任爾元,自任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七日,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處,發遣京兆郞官,卽速摘奸以啓事,榻前下敎矣。本府郞廳,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又有虎患,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有虎患,故今月十四日,發送將校軍兵,使之捕捉,而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諸處,累日搜覓,不得捕捉云,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之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張泰紹、朴乃貞入直矣。朴乃貞,試官受點出去之後,所當推移替直,而互相推諉,終不入來,門限已迫,省記中,不得不空字書入,而莫重宿衛重地,不得備員入直,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體極爲未安。都摠管宋寅明,長溪君棅,副摠管趙儆,竝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瘡病久苦,藥餌無效,且有懇迫情私,敢請恩暇,以爲及時往來之計矣,不意長單還下,至情莫伸,日夜顆祝之望,將不免歸虛,狼狽抑塞,不知所出。噫,君臣猶父子也。區區悲切之情懇,臣何敢自隱於孝理之下哉?臣之亡母再朞後初忌,在於開月之初,哀隕罔極之情,若在袒免之時,念臣不孝冥頑,不能滅死於巨創之際,禮制有限,衰麻遽脫,叫號莫逮之慟,無處可洩。一年一番伸哀,只在喪餘之日,而臣之家廟,遠在洪川縣宗姪鐸之任所,臣方繫官于朝,讐日一慟,亦無其路,臣之情事,益復如何?臣以是請得沐浴之暇,以爲及此日往哭之計,而煩猥是懼,初不敢直陳,日月之明,亦何由俯燭臣如許情實也?自承單告還給之命,方寸忽忽,萬事無心,直欲失聲長慟而不可得。若是而寧復有翶翔榮塗之念哉?自京距洪,未滿三日之程,不過旬望,可以往還,儻蒙聖慈,察臣哀迫之情,許臣往來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聖恩所及,幽明同感,臣何敢一向濡滯,以負聖上體下之仁哉?今臣情理,上自大僚,下至庶班,莫不哀矜而愍惻,皆勸臣一疏陳情,故敢冒萬死,涕泣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特命解臣職名,俾得任便往還,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伏蒙慈天垂眷,許解內局之任,歸營父母墳緬事,又許臣兄游帶命召往來,洪私異渥,殆若偏施於臣家,日夕感戴攢祝,闔門同情,匪臣糜粉,所可上報萬一也。乃於此際,以莊陵表陰書寫事,自政院宣旨,催臣上來,爲人臣得與於私役,榮且幸矣。惟當竭蹶赴召之不暇,而區區私義,竊有不敢冒當者,臣自遭頃年權爀、申處洙等醜誣,身名重辱,手腕亦汚,義不復執役於筆翰,庚戌玉冊之寫,畢陳此義,懇辭不得,迫而後應,厥後遷陵時,見差數處書寫,雖以因山蕫役辭免,而若其情實,終欲自存其私義耳。今此所命,是何等至敬至尊之役,而以臣已辱之身,已汚之手,乃敢不恤人言,肆然泚筆於琬琰之刻哉?滯守難改,徒費撕捱而重役遷就,冞增罪戾,又況預差宗臣,筆藝之絶,非臣可及,豈宜捨此而屬之於萬無可承之人哉?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賜變通,毋致寫刻之愆時,不勝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本非提嫌者,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寫進。 ○司諫李潝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不敢冒進,前後除命,輒皆控免,而至於庠官兼任,不但有異於實職,以課製不卽設行,至被問備之罰,怵分畏義,不得不一出而課試矣。頃日大臣,以近來泮庠製事,大加侵斥云,聞來不勝悚慄,臣素蔑鑑識,不善考試,則固已自知,而臣之平日事君奉職,自有一副當定見,今此課試,何等細鎖,而乃敢肆然用意,自負其志乎?第其時監會不遠,多士懸望,只在此一着,而抄取之數,未能人人而得之,則以不平之衆心,揚易肆之謗言,其勢固然。爲考官者,不亦難乎?雖使先輩之明識至公者當之,恐難免今日之誚矣。大臣亦以爲落榜擧子之言,不可取信,此則然矣。近來大小謗出,輒有嘵嘵之談,大臣知其不可取信,則置之可也。若果明有可斥之端,則科場體嚴,輕重一致,必須明白重究,快人心嚴科法,可也,而今則不然,旣發其端,又不明言,使當之者無以自解,臣竊惑之。臣之自嶺海歸來,供職不過一日,而乃有此無限取敗,則從前難安之情,又加一層矣。適緣考官違牌,重速罪罰,陳暴無路,一昧惶懍矣。此際以東堂監試官之不得推移,半夜開政,召牌繼降,臣迫於嚴命,他不暇顧,冒昧入肅,仍參試院,而若其廉隅之放倒,則可謂極矣。試畢之後,不敢循例復命,退伏私次,臣罪尤萬萬。朝控短疏,欲暴微悃,而喉司公然見却,凡臺閣之引情勢自辨之疏,任意阻搪,使不得一陳者,恐非出納惟允之道也。今於召命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決難冒赴,略暴情實,未免徑歸。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職名,勘治罪狀,以重公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李宜顯,左承旨洪好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李宜顯進伏曰,向來聖體,連有未寧,以至受灸,藥物尙今進御,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宜顯曰,寒事漸緊,更無發作之候耶?上曰,姑無更發之症矣。宜顯曰,日氣乖常,朝夕之節,十分加意,宜矣。上曰,然。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久攝之餘,今已登對,其果復常耶。宜顯對曰,賤疾匪輕,出入死生矣,伏蒙聖上軫念,以賜藥物,保存軀命,莫非聖德,而重病之餘,元氣尙不得蘇完,今始乍動,痛處多矣。臣夏間,父母墳塋,有傷處云,故呈辭受由矣。意外以病未能往省,旣爲受暇之後,終不得省掃者,情理未安,而前頭日寒,則難於運動,故今方往掃,而臣之病情如此,數日往返之間,或有添傷之道,則留若干日調理,乘溫日復路以計矣。不遠之地,遲滯未安,故惶恐敢達。上曰,從速徃來,可也。宜顯曰,敢爲淹滯,而病狀如此,故敢此仰達。上乃命賜送而遣之。 ○洪好人曰,判尹張鵬翼,連呈辭疏,尙不承膺,申光夏,亦連日呈辭,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卽爲牌招,可也。好人曰,臣於日昨承召之行,有所聞故敢達矣。貞陵外靑龍,有一常漢,乘夜偸葬,而車運泥灰,狼藉起役,高大封墳,仍爲逃走云,聞來誠極驚心,常時京兆不能申飭,以至於此,今日國綱,無可言矣。陵寢至近之地,肆然偸葬,此實前所未有之事,殊極駭痛。使京兆發遣郞廳,摘奸處之,何如?上曰,事在何時?好人曰,四五日前臣承召時,院屬迎候之路,見之云,路傍酒媼,亦備言其事,故聞之矣。上曰,偸葬處,是禁標內耶?好人曰,禁標內外,則臣未及詳知,而外靑龍之外麓云矣。上曰,使京兆發遣郞廳,卽速摘奸後,偸葬人摘發,從重科治,可也。好人曰,不特此也。都城四山,亦不能禁斫,內外童濯,皆成赭山,所見誠極寒心。此由於四山監役不善禁斷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乙巳年間,有摘奸,申飭之事,而其後年久,不無解弛之弊,更爲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洛昌君樘,武臣行副護軍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止周公踐阼。音釋訖。吳瑗進讀,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音釋訖。上讀親受音訖。瑗曰,上旣言敎世子之法,此下則記治公族之禮矣。庶子之官,亦見於燕義,蓋周官諸子之職也。趙明謙曰,以此文觀之,則庶子之任,緊且重矣。宋寅明曰,設庶子之官,以治公族者,其所任可見緊重矣。我朝之宗簿,亦倣此義,而不過文具,三代則不如此矣。上曰,纖剸之纖字,音潛乎,針乎?瑗曰,音針,《小學》解亦音針矣。上曰,然。上曰,以爵爲位崇德云者,此與我國之制,似不同也。我國則外朝東西班,立於階下,而宗室則昭穆之次,序立矣。寅明曰,以禮言之,則以昭穆爲次序者可矣。而至於朝會,則以職次序立,似好矣。樘曰,我國則宗室只爲參禮於宗廟大祭,而其他擧動時及朝儀,元無參禮之事矣。瑗曰,登餕之文義,猶不得明白矣。寅明曰,餕,成事之義也。上曰,世降一等云者,何義也?寅明曰,此則以昭穆之次,似爲分數矣。瑗曰,尊廟親廟之別,似不得分明解釋矣。上曰,似是漢之原廟,而三代則無原廟矣。寅明曰,雖三代之時,亦似有私親之廟,而別廟則自三代有之矣,無乃此義耶?瑗曰,雖然,似不可直以私親之廟目之也。寅明曰,太廟卽太祖之廟,而親廟則似是高祖以下之廟也。瑗曰,知經筵所達似是矣。寅明曰,潛觀文義,則至理存焉,纖悉無餘。此等處玩味體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尊祖敬宗,敦睦公族之義也。尊德禮賢,率下之道也,齊家治國之義,盡在此矣。明謙曰,非但敦睦也。宗族敎導之方,自上篇備具縝密,而終以不用刑爲訓者,可見三代仁愛敎化之意也。寅明曰,敦睦親族,仁愛百姓者,自本及末之次第也。上曰,三宥不對而走出,使人進之曰,雖然必赦之者,公則有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執法不容之義也。似是其時,有此等實事而然也,此非假托垂戒之辭也。寅明曰,似是假令有此事,以敎後世之意,而當古之時,有此等實事,亦不異矣。瑗曰,此非文具也。公之敦親,天理之不容已,有司執法,亦天理之不可廢,禮者,因天理而作者也。公有惻怛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守其常法,斯所謂恩義兩盡。讀此,須體認此等節拍之本於天理,不容自己處,而遭如此事,亦當存得此心,若無此心,而徒以三宥之使人進之,爲能行古道,則不誠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竝觀恩義輕重,公私先後,而體驗之,可也。明謙曰,若非實事,則如是丁寧者,似近不誣矣。上曰,非謂必有是事也。有司走出,而雖然必赦云者,亦可見不忍之心,而誠實之意,存於其中矣。明謙曰,以瞽叟殺人,則皐陶執之之說觀之,有司之臣則執法而已,不可以貴賤容貸也。瑗曰,非謂有是事,若或有如此之事,皐陶亦如此云矣。上曰,太上皇,自漢始有之,而雖在上古,天子之父,亦豈有殺人之事也。講訖。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李亮臣之用捨,在於殿下,而亮臣衷曲,有不能暴白,重臣以親嫌,亦不敢仰達,故曾者大臣,有所陳達,而殿下以陰陽心術等說,近於小人爲敎矣。當初亮臣與重臣,以疏下五賊事,有所酬酢矣。及其入侍時,以其私室所酬酢仰達者,實出無隱之忱,非爲訐揚至親之過也。己酉所達,亦出於衷曲之見,而只緣辭不達意,見阻於聖明之下矣。辭未畢,上曰,亮臣初頭,則仰達以宋寅明爲負東宮,故渠有所切責爲言,而其後,則以宋寅明有功褒奬,前後之言,豈非逕廷乎?寅明曰,李亮臣所望之事,以臣之故,而每出話頭,臣常踧踖靡容矣。亮臣向來所達之辭,卽與臣平日常常酬酢之言,而至發於筵中者,非以臣爲是非也。亶出於無隱之忱,殿下以前後扶抑,爲疑亮臣,極爲冤痛矣。以私室所酬酢之語,陳達筵中,謂之輕易則可也。實無毫髮私意之間於其間,前後所達,亦出於渠之所見,實情豈有好惡之殊而然耶?臣則洞知其本情,故欲爲一番陳暴,而爲臣至親,故不敢煩達,只自隱傷于心矣。儒臣適有所達,故以其實情敢達矣。明謙曰,亮臣之爲人,謂之慈詳則,可也,謂之小人則實是情外,而卽今廢棄者,已滿五載,以日月之明,有遺照於覆盆之下矣,豈非冤痛乎?寅明曰,亮臣亦本非峻論也。其父喜朝,南竄北謫,終死於道路,亮臣刻骨痛傷,以此之故,於偏論上,亦有所激發處,以私情言之,理所然也,渠之所見,本非爲峻論也。上曰,今聞戶判所達,大體則然,而一自有論議以後,同室之內,干戈相尋,世豈有如此之理乎?予之憎人之心,經宿則已忘。己酉所憎之人,亦何能至今不忘乎?本非偏惡於亮臣者,而以趙觀彬事言之,觀彬之疾痛呼冤者,在渠私情,則不是異事,而以君臣分義言之,則大有所不然者,辛壬之事,每歸於其時在下之人。然其結稍,則在於君上,則揆以分義道理,豈至今日而發諸口者乎?訟冤於景廟朝則,可也,至于今日而訟冤者,大有不可矣。在渠雖爲終天之痛,以光景廟盛德,固當於道理,豈敢有呼冤之事耶?觀彬之痛傷,猶或不異,而分義則不然矣。今聞重臣所達,而重臣亦向來人也。會盟祭時,卿不爲奉血乎?予以匙接口歃血,而卿不爲看予乎?予於其時,非爲參與於會盟祭,乃隨景廟而往之也。卿之看予時,予以爲卿猶不知予心矣。然則亮臣,實如觀彬坐地,而喜朝事,予雖不言,其時竄謫,亦云刻薄,而亮臣豈不爲峻論乎?以亮臣不爲峻激云者,卿之發明,而亮臣終過於分數之人也。予有所斟酌於中者,以亮臣爲慈良則可矣,而大體則怪異矣。初頭則以負東宮仕於時之意,切責云,而其後,則以有功褒奬,何不用如此之人云者,終不純一,陰陽心術之說,減等而言之矣。瑗曰,亮臣之以私室至親間酬酢說話,達於筵中者,終涉率爾,而以前後所達之差殊,致勤聖心之疑,而只緣辭不達意之致,以亮臣爲小人,則亮臣極爲冤痛,其心事則終是明白矣。上曰,聞所達陰陽等說,下敎似或過矣。然使亮臣痛祛舊心,則雖不開釋,前敎自然消融矣。今雖開釋,若不悛舊習,則前敎自在如矣。 ○寅明曰,觀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兵使韓範錫之所爲,未知其得當,而今之痼弊,只在於軍役,若不變通,則國將亡矣。軍額漸廣,人戶漸縮,而外方無法制,故奸僞日滋,幻弄無比,而逃故無數,軍額之數大縮,充定之際,百弊必蝟興,民無保存者矣。方今之務,軍政若不大變通,則百事無可爲之勢矣。上曰,今則諸務講究之策,廟堂亦已遺忘矣。寅明曰,朴師洙之所區劃者,多有變通之事,而巡營所管納布之軍,旣皆罷定,則兵營所屬,亦宜一體罷定,共濟國事,理所當然,則因革更張之際,兵使以其所見,消詳往復於監司,以爲從容善處,可也,而不此之爲,直報備局,語多侵逼,揆以事體,決不當若是矣。此等事,若或因以置之,則諸道使之變通者,必皆錯誤不成,關係大矣。次對時下詢處之,俾得成事,宜矣。兪彦通曰,曾以四學陞製事,有所申飭,而卽今冬月已深,尙不得擧行。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樘曰,臣極知惶恐,而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山陵三年後,陵官賞典,蓋出酬勞之意,而至於前山陵參奉李東賓,九朔行公,中間因事呈遞,未蒙陞敍之典,而曾於庚子山陵時,參奉任{{!|𪼛|⿰王集}},數朔行公,無故作散,其時因宗臣陳達,有陞敍之命矣。李東賓之九朔行公,無故作散,不無向隅之歎,而其時守陵官海興君橿,以其至親之嫌,不敢陳達,故適當入侍,敢此仰達矣。上曰,依任{{!|𪼛|⿰王集}}例陞敍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各墓守衛官,以名家子弟擇差,準朔後遷轉事,曾有所定式矣。自其後,皆以士人擇差,而準朔之後,銓曹一不遷轉,故見差之人,莫不稱冤,而其中或有不仕者云,其所稱冤,不無所據,似當有申飭之擧矣。上曰,當初定式,豈非知事在銓曹時事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事,果在臣待罪銓曹時。初以守衛官,旣以士夫差出,則不可無遷轉,仕路太廣,難便之意,屢次仰達,終以除職,奉承傳後,自吏曹次次收用事定式矣。雖不直爲遷轉,吏曹間間收用則固好,而各處守衛官仕滿出代之後,全無收用,不能無缺望矣。上曰,士夫之以無陞遷之路,或有不仕之人,則是皆以利祿爲心,殊非爲國之道也。爲士夫者,當盡其職而已,何可以利祿爲心乎?寅明曰,聖敎至當矣。士夫之道,此固然矣,而朝家事體,元無任之以職事,而仍不收用之事,旣欲以士子差出,則收用一款,恐不可已。且守衛官,曾前不過中庶之職,而今以士夫差出,若終不遷轉,則將沒身爲守衛官而已。渠輩之以爲切迫,不是異事也。上曰,守衛之官,非爲中庶輩設置,則以守衛官稱冤,亦非在渠自處之道,然旣以兩班擇差,而旋以中庶輩差出,則仕路漸益淆雜,各處守衛官仕滿者,每都目一人式遷轉事,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吳瑗曰,臣昨年往北京時,聞通官輩言于譯官曰,會寧、慶源開市,爾國若欲罷,則大國必當罷之云,蓋開市,或爲農器及鹽,而今則寧古塔,能鑄農器煮鹽,故大國亦不以互市爲關緊矣。臣雖聞此言,旣無朝旨,不敢酬酢矣。今番外補時,聞開市之弊,罔有紀極,非但六鎭之民,以此至于倒懸,咸鏡道二十三邑,均受其弊,北人皆以爲,若罷互市,則北民可以支保云,而凡事當思末後。古語曰,利不可不變法,此非臣所敢獨斷之事。然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見北民之苦,不可不一聞於朝,故敢此陳達,詢于廟堂,議其可罷與否,似宜矣。上曰,開市之弊,予亦聞知矣。故豐陵亦有所達,而具樹勳往會寧時,有所下敎矣。今番金是瑜手本,亦有開市欲罷則可罷之言,此事其名不正,而予則以爲不然矣。此是自前所有之事,而且爲利竇,則今雖革罷,必生他弊,莫如仍舊矣。儒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自北路還,固當以所聞陳達,而自我不可請罷矣。寅明曰,辛亥年,臣以伴送使往來時,得聞譯官輩之所言,則以爲,開市當周旋圖罷云,而臣則以重難之意,酬答矣。然在彼國,必有難堪之事,亦似有欲罷之意,若自我先請,則要以德色於我,此則置之,可也。瑗曰,此事,其名苟非不正者,何可先自干請乎?臣亦非欲直請移咨也。然罷後設有弊端,若不至如今日北民罹害之甚,則請罷亦可,似當較量彼此便否而爲之矣。上曰,彼若請罷,則在我之道,何可辭也,而自我先請則不可矣。樘曰,臣曾前奉使時,多有生梗事端,故敢達矣。歲弊綿布尺數,年年減縮,以至於每匹減縮,幾至四五尺,而以白綿紙言之,剪頭太廣,故紙地長廣,比古紙見樣,亦不及焉。臣之奉使時,幾乎生事,僅得彌縫,而其後亦如此云,前頭生梗可慮,申飭戶曹,紙布長廣尺數,準準備送,宜矣。上曰,戶判旣已入侍,此是非難之事,申飭,可也。兪彦通曰,非但歲幣爲然,雖以歲米言之,間或和水,以致腐傷云,此尤大段矣。凡和水本是死罪,我國所用米和水者,厥罪當死,則況外國所送,關係不輕者乎?且白綿紙非但見樣之不足,每束皆有鑿紙落張,每於使行回還後,傳說如此,而朝家一無科罪之擧,故每年如是,今不可泛然申飭而止,此後若復如前,則當該官員及下吏,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以此意各別申飭于戶曹,而若有如前不謹之弊,則書狀官還來後,卽爲啓達,當該官員及下吏,從重科治,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有霧氣。夜二更,流星出天苑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許,色赤。 ○洪景輔啓曰,因備邊司草記,本司堂上牌招事,允下矣。堂上申思喆,陳疏入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牌招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後,連事撕捱,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雖非日次,有稟定事,臣等來會賓廳,而本司堂上戶曹判書宋寅明一人外,無進參者,除實病應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禮曹參判閔應洙,竝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趙尙命,副校理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珍山等官寡女文召史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江邊犯越按覈御史。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備堂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一向撕捱,尙不擧行,事體分義,誠極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推,明朝開政。 ○兪彦通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政府西壁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議李宗城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云。判書、參議,待明朝牌招,使之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重臣之疏,以向來試官望備擬時請推事,盛加慍怒,譏斥備至,臣等竊不勝駭惑也。凡試官之或以二望備擬者,乃近來不得已之謬規,而昨年冬庭試時,以二望擬入之故,特下備忘,辭旨嚴截,至有今後則必備三望事定式施行之敎。故今番謁聖時,試官三十員,實無備三望之勢,而不敢循例啓稟,陳達前席,則自上以庭試試官十七望,則可以備三,而如謁聖則三十望,無故人九十,似未易,今番則依近例,擬二望爲敎,此不過以謁聖試官,比他科最多之故,有此特敎,而前此三望定式之敎,固自如也。庭試十七望,尙且必命備三,則講經十四望,尤無可論,臣等果於伊時試官望之備擬也,以前後所受敎者,備細往復,而重臣諉以乏人,終不改入而出去,日已向晩,事勢迫急,臣等不得已請推入啓矣。今重臣,或謂之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或謂之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昨冬備忘之捧甘與否,非今日承宣所可知,而播諸朝紙,載在日記,則政院必無不爲宣布之理,該曹必無全未承聞之理。且伊日望單未入之前,已以依受敎必備三望之意,屢飭該吏,則其所謂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者,抑何故也?自掩其失之云,恐不在於臣等也。且其除却老病,無故人絶少云者,尤有所未曉,堂上中年少無故之員,不啻夥然,可以歷數,而必以年迫八袠之人,充擬於二望之中,卒使擔赴試院,僵引餌蔘,未備七栍之規,又廢復命之節,臣等於此,重爲之慨然也。臣等因一據例請推之事,忽被無限侵詆,其何可自謂無失,而晏然而已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謝重臣之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兼禮曹判書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講經試官擬望事,荐被問備之罰,惶隕恧縮,無地自容,而實錄奉安,期日已迫,往役義重,不敢言私,黽勉作行,昨始竣事反命,而第於喉院啓辭,終有所訝惑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此仰陳焉。伊日兩所考官,多至十四望,而除却老病情勢外,無故當進者絶少,實無推移排擬之勢,而一望二員,多有近例,故臣果依此擬入矣。至於三望備擬之聖敎,政院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及夫望單修呈之後,承宣始爲往復,而旣已正書到院,則曾無追還改擬之規,故不得變通,事勢卽然,如許委折,承宣非不諳悉,而啓達之辭,全沒實狀,有若臣曹知有上敎,而故擬二望者然,何其言之失實,至於此也?凡上敎中有可以奉行者,則毋論事之巨細,必自喉司,分付各該司,奉承傳擧行,自是應行之例,則今此試望申飭之敎,臣未知果在何時,而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乃於望單將入之際,始以曾有筵敎爲言,末又歸咎於全無所知之該曹,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者,其於事體,恐不當若是也。推考薄罰,臣固自訟,而若其所遭,則非比尋常,在臣廉義,已難晏然仍冒,而行役撼頓之餘,重觸風寒,感傷非細,素患風痰之症,一陪加劇,頭疼膈煩,氣升神昏,委頓床席,寢啖俱廢,多般醫治,少無差歇之勢,觀其症形,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月之內,實無强起供仕之望,宗伯緊任,議讞重地,俱不可一任虛曠,玆於引罪之章,兼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出疆之期已迫,第有區區私悃,仰瀆宸嚴,惟聖明垂察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未辭陛之前,竊欲往省,以伸至情。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數日恩暇,俾得往來之地,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辭往來焉。 ○十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持平南泰齊,獻納李廣道,修撰吳瑗,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沈壽賢進伏曰,近來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冬暖如此,日氣甚不好,寢睡之節,無異於日前乎?上曰,無異矣。命均曰,湯劑劑入後,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命均曰,受灸後氣候,比前何如?上曰,如常矣。壽賢曰,備局久不得開坐,事務多滯,而且有稟定之事,故今日雖非日次,臣等來詣請對矣。戶判宋寅明外,諸堂姑未承牌,故不得備入侍,凡事亦不得自外講究,直爲登對,事多遺漏矣。時方緊急者,江邊事情,而其中尤有所寒心者,平安監司,以高山里犯越罪人論罪事,九月狀聞,而其狀啓,自政院誤下秋曹,而不下備局,故廟堂則全然不知,未克回啓,稽滯至此,誠極寒心,而左議政徐命均,偶然記得,昨始推出矣。事情如此,而廟堂則不知,使道臣譏捕之意,分付矣,豈非可笑之事乎?上曰,以此狀啓觀之,則殺害之事,眞的無疑,而當爲査覈處之矣。壽賢曰,在前以江邊李萬祉殺害彼人事,發遣按覈使鄭栻査實,然後自彼國刑部,有議處之規矣。上曰,所謂被捉於彼中者,無乃此漢耶?壽賢曰,爲虎囕死云者,必此漢之逃入彼中,以至現捉矣。厥漢之犯越,旣在於九月,而齎咨官之所聞,亦在於九月間,則事情相符矣。或者之議,爲先移咨爲宜云,而事實未詳知之前,徑先咨文,恐非審愼之道,今番使行,使首譯詳探事實,然後處之宜矣。彼中潯陽gg瀋陽g將,亦似有彌縫之意云,探其虛實,察其形止,移咨與不爲移咨間,決末處之,似或詳愼,而其間遲滯可悶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而今此事機,殊甚緊急,九月來到之啓聞,今始覺得,則査事遲滯之間,易過今年,若自彼中,責之以稽滯,則此無可答之辭矣。以方聞有犯越人,故驚駭査實後,處置之意,先爲移咨,宜矣。宋寅明曰,自此直爲移咨,則爲瀋陽將軍之罪案,故自前難處矣。上曰,移咨時言于瀋陽將,宜矣。壽賢曰,齎咨文到瀋陽,言其曲折,而彼若以彌縫之意,請寢咨文,則不爲移咨,可也。彼若以此事先發,則當爲移咨,先示厚意,好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命均曰,咨文事,觀勢爲之,好矣,而按覈使,爲先發送,何如?上曰,今日內擇差,不多日內發送,可也。而雖撕捱玉堂之人,此則往役,安可辭避乎?{{*|榻前下敎}}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則高山里僉使李泰祥罪狀,殊極無據矣。爲先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李守雄事,有後日次對更稟之命矣。當初守雄,與金以丁、任贊必,同爲被捉,而及其以丁、贊必還來之時,渠則不爲同還,中間逃躱,又不自現,則似不無附托彼人之跡,而渠與以丁、贊必頭面之際,以丁等之言,與前所告,不無相左,且其逃避不現,只出於迷劣畏罪之致。而第江邊梟示之律,施於潛商犯越之類,則守雄罪,與此同律,終涉太過。今若以朝家好生之德,參酌定罪,傅之生議,則實合於撫綏邊民之道,令入侍諸臣,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宋寅明曰,守雄初雖落後,其後自彼還來,則別無可罪,與贊必等無間,而中間逃走,從他境隱身越來,被捉於譏捕,則便是亡命,罪當罔赦,而第初因被捉,異於犯越潛商,近來以潛商梟示數多,此則雖參酌減死,亦恐無妨矣。尹游曰,在外時已商議,而臣意與戶判宋寅明所達,無異矣。朴文秀曰,爲彼人捉去,本非犯越,落後而歸,仍爲逃躱,則雖與犯越者有異,亦安得無罪?然犯越者只梟示,則有間於犯越者,似當減死矣。宋眞明曰,以丁、贊必旣得放還,則守雄何獨不可放還,而以申儀昌招辭觀之,守雄借着胡服,乞哀隨往,其附托胡人,情跡難掩,罪在罔赦,及其還也,又不自現,中間逃避,見捉於譏捕,則有同亡命,臣之所見,則斷不可容貸矣。上曰,守雄之罪有二條,當初被捉,不可爲罪,果如宰臣所達,而以儀昌招辭觀之,顯有附托胡人之跡,罪一也。放還之後,不爲來現,中間逃躱,罪二也。然旣與直自犯越有異,則豈無參酌之道乎?近來以犯越梟示者多,故渠必畏怯逃隱矣。此等之人,傅之生議,亦無不可嚴刑減死,絶島定配,可也。{{*|出擧條}} ○命均曰,以西北開市事,利害通塞之論相半,此亦定奪,以爲處之,何如?上曰,開市事置之,可也。譯官輩以此等事,得請於彼中,則欲爲德色於我國而然矣。文秀曰,會寧開市,則通塞間利害,未知如何,而至於義州開市,則其利大矣。開市一節,至於無兩國,然後可以防塞,而不然則不可塞矣。雖以今番咨文事言之,亦豈有行銀之路耶?譯舌輩以此等事,惹鬧彌縫,以爲己功,自廟堂若不嚴飭,則此後生釁之端,不一而足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眞明曰,會寧開市,則北路大有所益,恒用物貨,全出於此,故人以爲便,而至於慶源開市,則其弊甚多。六鎭之浮費穀物及廚傳之弊無比,故民以爲苦矣。上曰,靈城所達自廟堂嚴飭譯官之說,是矣。末終生梗之事,皆出於此等事,譯舌輩中間弄奸之致,而凡事一邑有弊,則國內豈無弊耶?事未有無弊之事,而以《國朝寶鑑》觀之,勿改舊法,有所下敎矣,可見聖意之所在,而以開市事言之,若欲在我而無弊,則安知非日後,幾生大弊端乎?命均曰,自彼國若先自來請,則自我當應之矣。上曰,彼雖來請,姑示默默之意,可也。命均曰,開市之路,若爲永塞,則潛商犯越之弊無數矣。文秀曰,譯官輩,近來元無來見備堂之事,而以開市防塞之意,一譯官來言于臣,故臣答以防塞開市,則有利於譯官云,則渠不勝慙赧而退去矣。此必不無譯官輩弄奸之致,彼雖來請,自此不許,可也。 ○沈壽賢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前後非一,今不可一時定奪,而以義州八包事,趁今番使行前許開之意,有所狀請矣。義州事勢,誠無以支吾,而節使行期已迫,似難變通矣。今姑置之,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中申儀昌等事,有不可徑先正法者,姑爲仍囚,以觀前頭處之,未知何如。上曰,申儀昌等,姑爲嚴囚,而以胡人酬酢之說觀之,其獄囚之不嚴可知,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面里分等事,有推考之命矣。臣取見其分等節目,則精神用意處,極爲詳密,與前年湖西面里分等有異矣。旱田元無給災之規,而至於峽邑尤甚面,全無畓結之處,則被災雖酷,無以施惠,有此量給田災之請,而其所區別,亦頗精詳,且詳定則與大同不無差別,似當依施矣。上曰,已成之事,許施,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兵使韓範錫沮格軍丁變通事,論列其罪狀矣。道臣之初不與兵使往復,而直爲換定軍額,雖有率爾之失,範錫之發關各邑,使勿擧行,狀聞防塞,語多侵逼,其在事體,誠爲駭然,而閫帥遞易,亦涉重難,道臣則推考,兵使則從重推考,似宜矣。命均曰,軍丁額數,不得充補,故以兵使隨營牌別馬隊餘數換定,而道臣之不與兵使相議處之者,未免率爾之失,可以推考警責,而兵使之不報道臣,直爲行關各邑,使之勿施者,事體所在,殊極駭然,兵使則不可仍置,而道臣狀啓中欺罔等說,似是太過矣。文秀曰,黃海監司狀啓,臣亦見之,兵使誠有所失,而監司亦安得無過乎?朴師洙深知一道之弊,在於良役,能盡罷監、兵營捧布之軍,充定於元軍隣族侵徵之代,其事誠好矣。大抵某邑則額多丁少,某邑則丁多額少,若不推移,則實有難充之患,而丁少之邑,有兵營別馬隊隨營牌,兵使所在之黃州則有餘丁,以其餘丁,割給兵營,而以丁少邑馬隊營牌換定,則良役因此可完,雖曰別馬隊隨營牌,操鍊團束者,一時罷定,實爲可悶。然兵營於數年之間,若更加團束監營換給之閑丁而操鍊,則豈不如當初罷定之別馬隊隨營牌乎?然則監司之欲以是變通,誠甚便好,而若欲換定,則兵使事體,迥異守令,事當往復消詳,而不此之爲,直爲發關各邑,使之充定,又以此發關於兵營者,誠失各問耕織之義矣。至於兵使,則自家所管軍兵,盡爲監營換充之軍,而初無與議之事,則拒而不許狀稟,朝家非不得體,然兵使旣是監司之管下,則當以持難之意,累次往復於監司,終不聽從,則又以不得不狀聞之意,更報監營受題,然後馳啓論列,事體道理,固當如此,而不報營門,徑稟朝家,大失體統。若論彼此所失,則俱難免罪責,臣意帥臣則遞職,而道臣亦當有論責之道矣。上曰,靈城所達詳備矣。此蓋監司則欲爲操縱兵使,兵使則以見侮爲慍,故以至於此矣。然以平時言之,則兵使宜守體統,事體所在,不可相較矣。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兵使韓範錫罷職,可也,而兵使所請事,亦爲置之,宜矣。{{*|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中水營移設事,事涉重大,不可率爾處之,從當商議更稟,而山海邑水陸軍換定事,實涉兩便。先爲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政府西壁,方有闕員,而査對時急,曾有口傳差出之例,此亦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文秀曰,移咨事,終是思之,則事實未明知之前,徑先移咨,終非愼重之道,的知殺人幾名,然後移咨宜矣。上曰,明白査實,終難矣。御史口傳差出,明朝發送,則使行未渡江前,豈不爲査覈乎? ○壽賢曰,三南被災尤甚邑守令,以田稅未捧事,連續拿來,累日滯囚云,當此秋務方殷之時,災邑守令之被拿曠官,其弊不貲,殊涉可慮,似當有參酌安徐之道矣。且聞樂安郡守李萬囿,亦以田稅未捧事拿來,混被決杖云,渠雖卑微,旣是親功臣,則其在議功之道,施以決杖之律,殊非待勳臣之道,而光陽縣監朴東亨,今方拿囚,亦用此例,則事體終似未安,故仰達矣。上曰,無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gg混下g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奉承傳,除杖,可也,而被災尤甚邑守令事,分付戶曹惠廳,量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判義禁申思喆自外復命,而金吾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江邊犯越罪人按覈御史,以副校理李喆輔差出,使之明朝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姑未覆奏,而其中親騎衛試才時,沒技之類依例直赴事,及前後沒技稱冤者,別錄以啓矣。卽今殿試不遠,得中武士方上來云,此則施否間宜卽,稟處,俾無落莫之患,故敢達。尹游曰,沒技之冒濫,臣亦累陳,而日昨入侍時,以今則殿試已迫,勢將回啓之意,仰達矣。退而見之,則誠有難處者,西北監司,或以十七人,或以十一人修啓,此便是一科沒技,豈如是之多乎?誠爲未安矣。大抵北路親騎衛之設,始於甲子,北關則優等三人調用,南關則優等三人,間年調用定式,而元無賜第之例。壬辰年間,因道臣狀請,始許優等一人直赴,乙未年間,又因道臣狀請,又許之次一人邊將除授之典,而至於沒技,則丁卯因官奴非龍之沒技,特許免賦,甲午因親騎衛許暑之沒技,特許直赴。此後北路,因以爲例,西關別武士,又用北路之例,戊申以後,他道之設別武士,皆用此例,沒技直赴,倖門大開。其後或塞或通,許否無常,而今則修啓多至十餘人,前頭將至數十人,賜第何等重大,而虛僞之弊,將不可勝言矣。上曰,濟州則使沈聖希試才,而關西則初無傳敎,李宗城,自爲試才而來矣。但旣許關西,則北道不可異同,依關西例賜第,而此後,則御史之書啓者勿施,御史亦不待朝令,勿爲試才事,定式分付,可也。游曰,今年各道修啓,尤爲濫多,姑限前年,先爲回啓,何如?上曰,日昨筵中,以令前後爲敎,而沒技之至於十七、十一,誠過濫矣。令前則雖不可不許,道臣若不親試,不得修啓之意,已爲定式,此後各別申飭,可也。游曰,今二十一日晝講,有稟定,其前修啓者,當爲令前,一倂覆啓許施,其後入來者,更令本道査明後,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禁軍之沒技者,出身則賜馬,閑良則賜第,而今番沒技而見漏者有之,故敢達。上曰,元單子入之,可也。因卽賜第。 ○朴文秀曰,臣有病不得出入,而今日登對,有所達事,故敢達矣。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中,被災邑中興陽尤甚,自朝家減給大同矣。抄其尤甚者,蕩減大同,此實恤民之盛德,而今聞湖南沿邊七邑,俱是慘凶,朝家施惠之道,若不公平,則民心終不可服矣。道臣適見,興陽單擧全減,然七邑災荒,旣無異同,而彼邑則蕩減,此邑則停捧,有偏於一視之仁政矣。興陽蕩減之令,還收爲宜,而不然則其餘六邑,一體減給,似爲均平,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朴文秀之言,有所見矣。尤甚邑旣無異同,則以一邑,可以推知六邑矣。一則停捧,一則蕩減,似是不均,令道臣分數處之,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而興陽旣爲蕩減,則不可還收,至於六邑之均減爲難,堯、舜其猶病諸博施矣。此則置之,可也。徐命均曰,臣之所見,則目今救民之政,不在於田稅大同之減給與否矣。生民之困窮,專在於身布隣族侵徵之弊,而荐經大歉,逃故過半,則軍額及良布之數猶舊,而當番之人死亡流離者,十居五六矣。徵責之弊,將及隣之隣、族之族,餘民亦不可保存,將必無民而乃已,無民則何以爲國乎?方今急務,莫先於變通軍政矣。沈壽賢曰,左相所達,誠甚切至,而不可率爾變通,從容講究後,更爲稟處,宜矣。上曰,兪。 ○朴文秀曰,臣以御史、監司,四載待罪嶺南,非無可薦之人,而一不聞於朝者,蓋深知掌銓者,於此等事,緩忽特甚,未嘗奉行朝令故也。若有所薦,而或如臣所料,則道內之人必曰,監司旣薦士,聖上且許用,而何無銓曹之檢擬云爾,則是不過以國綱不張,君命不行,播示於八方,其大損國體,當如何哉?此臣所以不敢薦一士者也。趙顯命則與臣意有異,在嶺南時,有薦人之事,或請褒贈,或請調用,自上有書諸座右之敎,其後御史又薦成爾鴻、金聖鐸、李槾等,自上又有勸駕上送之敎,故頃者都政,成爾鴻則首擬該司,而副末望,則乃以旣故請贈之人擬之,至於生存之金聖鐸、李槾,則終不檢擬,其有駭聽聞,已極寒心,而爾鴻,則以近於時論,能速備擬,而至於二人,則都政屢過,而齋郞之窠,皆歸於有勢者,不及於此二人,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而尤有所寒心者,日昨成爾鴻,上來肅謝,而政院、玉堂,無稟達之事,故自上未及引接,而自外退去云,朝體之未安,姑舍勿論,當初書諸座右,勸駕上來之敎,便成虛事,臣竊爲慨然也。上曰,靈城所達,是矣。予有書諸座右之敎,而近來精神不如前日,爾鴻肅謝,時不得引接,當初欲見之意,竟歸無實之科,予甚愧焉。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其餘諸人,後日政,雖散政,若有相當窠,卽爲調用,前後銓曹堂上,竝推考,可也。吳瑗曰,成爾鴻,旣有欲一見之敎,且命勸駕,而及其上京,因政院之不稟,公然退歸,實有乖於待士之誠矣。聖上自咎之敎,誠好矣。此後毋弛此意,益篤待士之誠,使巖穴之士,有所興起焉。洪景輔曰,成爾鴻肅拜時,政院全未覺悟,不得稟達,誠爲疎忽矣。聞金聖鐸等諸人,承召命之後,以不敢當之意,呈于監司云,未知道臣之狀聞與否,而自上別爲下諭,成爾鴻則使之更爲上來,金聖鐸諸人,則使之催促上來,恐爲得宜矣。上曰,當初諭以欲一見之意,使道臣勸駕上送矣。及其肅謝,不能覺悟,終未引接,以至自外退歸,當初勸諭,徒歸文具,予則實有愧於更召矣。文秀曰,政院旣不爲啓達,則萬幾倥傯之中,雖以聖上之明,亦何以覺得乎?未克趁時引對,理勢固然,臣意則其時不卽啓達之承宣,不可不推考。且勸駕上來之敎,已別諭於道臣,則成爾鴻上去之意,事當馳聞,其餘兩人去就,亦當詳問啓聞,而尙無擧行之事,未免疎忽。道臣亦不可不推考,自上亦追示悔悟之意,使歸者更來,不來者翻然而起,卽爲承命,則此是誠實底道理,有何文具之嫌也?上曰,靈城所達誠是矣。依爲之。以此出于擧條,可也。{{*|出擧條}} ○徐命均曰,高山里犯越罪人朴之徵事,平安監司狀啓,九月啓下,而政院誤下刑曹,故廟堂則全然不知,以致稽滯,凡事如此,殊極寒心。道臣之不請廟堂稟處,亦不謄報,殊涉疎忽,承旨之泛然啓下秋曹,難免矇不致察之失,道臣則推考,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莊陵碑石陰記書進日字甚急,而尹淳一向辭免,尙不上來,不可等待其上來矣。令預差書進,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宋寅明曰,陵幸時御路所經被傷處,田畓摘奸後更稟事,曾有成命矣。發遣郞官摘奸,則今番所傷,不過田庫四束地,而曾前所傷處,亦爲四五束地,合爲九束餘云,楊州之地田稅,本來見減,餘存應役者,不過大同,限其完復,耕墾間大同亦令減除事,分付楊州,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尹游曰,曾以理山府使禹夏亨,待閫帥有窠,備擬之意,有所下敎矣。海閫今方有窠,似當備擬,而夏亨,方委邊上機事,所關非細,此時移遷,似涉重難,故更此仰達矣。上曰,事雖如此,亦豈可長留邊地,閫帥之窠,備擬,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臣旣叨度支長官,又兼惠廳堂上,俱是錢穀衙門,則一人兼管,終未便當,故以此辭免,而不得蒙許矣。兼管兩牙門錢穀,雖以國體言之,終是有弊,私分亦有所不敢當者,遞臣惠堂兼任,以便公私爲好,故敢達。上曰,聞所達則非出辭讓,事有掣肘者。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曾有兼管之例,而聞其所達,則事勢誠然,而亦有所執,許遞宜矣。上曰,然則惠堂可以許遞,而諸臣旣爲入侍,薦擧其代,可也。壽賢曰,以尹淳差出,似好矣。上曰,左相之意,亦何如?徐命均曰,宋寅明則見職旣是劇務,許遞兼任爲宜,而其代則似不出於尹淳矣。上曰,然則宋寅明惠廳堂上,今姑許遞,其代以尹淳差出,可也。{{*|榻前下敎}} ○持平南泰齊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近來邊上防禁,日漸疎虞,識者之寒心,久矣。理山府使禹夏亨,自到任以後,隔江淸人,往往潛到府界,樵採之單行者,白晝掠去,稱以犯越,脅持恐喝,以徼重利,而夏亨,恐其事端之重大,初不報聞,輒以米斛,私自贖還,如是者非止一二,若使夏亨,嚴飭邊禁,多方備守,則豈有如此之弊,而此路一開,前頭之慮,亦不可勝言,請理山府使禹夏亨拿問定罪。上曰,依啓。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吳瑗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諫啓辭時,靈城君朴文秀,兵曹判書尹游,私相是非,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臺閣,惟事含默,殊甚寂寥,而獻納李廣道,再次入侍,每傳故紙,無一新啓,臣實爲諫臣慨然也。上曰,承宣所達,是矣。徐命均曰,六年臺啓,惟事謄傳,君臣相持,收殺者收殺,可矣,而不可率爾爲之,齊會三司後,下詢緊歇,可以停啓者停之爲宜矣。沈壽賢曰,酌處之道,若或苟艱,則允許爲宜,而不然則可停者停之亦宜,臺諫多員齊會後,下詢處之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臺諫傳啓之時,每念罪囚,則心甚惻傷矣。在上者以勿煩二字例答,在下者以謄傳故紙爲事,上下相持,便作文具,而此非一二臺諫所可停啓者,收殺則不易矣。南泰齊曰,今此鞫囚,皆是王法之所不容,則大臣,當以自上允從之意,陳達爲宜,而今請收殺者,實未知穩當矣。獻納李廣道所啓,臣本以衰病庸拙之物,蟄伏窮島,無復起爲人之望。頃年屢叨除命,而一未祗謝,逋慢之罪,萬殞難贖,長在惶悚縮伏之中矣。乃者因事入城之際,薇垣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之情勢病狀,萬無冒沒承當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謝,因仍累日,未效一言之責,每自循省,不勝其愧赧矣。今日筵中,承宣以謄傳故紙,侵斥備至,臣之溺職之罪,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洪景輔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諫臣是鄕人耶?徐命均曰,本是京居之人,而甲子年死節名人之後也。尹游曰本是京人,而近來退伏田野,人以爲恬靜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晝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持平南泰齊呈辭,掌令李善行文科會試監試官進,持平金尙翼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儆,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陡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所進,未滿十貼,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丸劑所進亦過半,亦爲加劑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試所進在外外,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江邊犯越人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請對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極爲未安。而政府西壁差出,及明日常參前承旨差出,俱繫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政府西壁差出,亦爲緊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非但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明朝牌招開政,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只推,一體牌招。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受由在外,時未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韓德全之代,猶未差出,而李聖龍,又爲變通,則此不必前望單子入之而落點,明日常參承旨四員,亦可爲之,置之。 ○二十八日京畿假都事狀啓,副提學李箕鎭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進上藥材中麥門冬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兪彦通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按覈之擧,事係緊重,應行節目,憑考前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南漢軍器中,弓子數甚不敷,黑角弓五百張所入物力磨鍊,使本廳敎鍊官折衝趙福基,次知監造矣。福基多般拮据,交子弓五百張,又爲加造,合弓子一千張,今已完畢,而其所製樣,頗爲精强,故所造黑角弓五張、交子弓五張,依例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故拿來羅將,旣已發送矣。卽者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拿處事傳旨啓下,而李泰祥拿囚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朴師洙啓本,則掌隷院回啓次知,承旨姓名,不爲書塡,事甚疎忽,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由,往省先壟,得以餘暇,改窆亡子,幽明感結,容有極已,悲哀撼頓,淹疾郊荒,由限倏過,惶悚無地。且臣國子新除,有大難安者,陳疏見却,有牌坐違,罪上添罪,益增悶蹙,昨以賓對不備員之故,至於請牌,事重籌邊,誠切反面。且旣入闕,自不得祇謝恩命,而第伏聞向日筵中大臣陳達,至有極擇有文望者差出之命,銓曹之不加妙揀,只謂臣纔遞銓任,爲其置處,而循例擬差者,已是大段錯謬,歷數朝中,不文而無望者,臣最甚焉。在臣之道,亦何可徒諉以曾所忝經,而輒復晏然,自致廉隅之冒沒,重速物議之嗤點乎?自今詞學優長,望實俱隆者,不患無人,今若另加遴選,使之專意敎胄,實爲聖朝綜核之政,不宜使臣而苟充,以致撕捱瘝曠之弊也,明矣。況臣近來左右噂畓gg噂沓g,情跡疲困,雖便訣不忍,隱默遲徊,聊爲筋力自效於閒漫職任之計,若其榮途華貫,矢心自劃,一切斷置,顧此筵白另擇之地,尤豈可冒昧趨承,以自負區區素守也哉?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垂鑑燭,亟改臣不稱之職,俾臣隨分效力於兼管諸務,不勝公私竝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咸鏡道鏡城幼學吳載熙疏曰,伏以,表功顯烈,國家之重典,廟享崇報,士林之大擧,苟或功烈未著,士論不協,則其不可濫冒也,明矣。本邑彰烈祠卽贈贊成臣鄭文孚腏食之所,而一時同功八人之所配者也。文孚當壬辰島夷之亂,以北評事,奮身於逃竄之中,倡起義旅,克復一方,其鴻功偉烈,有不可泯滅者,故顯廟甲辰,輿論齊發,特建一祠,以享文孚。且以本鄕同事之人,功績表著,具載於文孚狀啓,及其時文案者,配享焉,其所享者,只是九人而已。是年朝家,特以彰烈之額賜之,以表其績,其餘許多義旅,則雖有功績之可稱者,而比之九人,輕重有別,故皆不得與焉,此乃本祠已定之制,而實出於二百年公論者也。不意昨年,鍾城人前萬戶吳昌達,以其五代祖吳景獻追配本祠事,上言陳籲,得蒙判下之命,臣等竊不勝訝惑也。其上言中,別無可據文字,只有景獻妻許氏呈官立志,而其中有曰,家翁當壬辰倭亂,聞鏡城義旅之起,奮身南往,仍爲戰亡云,其戰亡則雖曰信然,而其時文蹟之可徵者,尙有存焉。如主將啓本及軍功案、義旅錄、採詢錄等書,實爲考信之籍,而其中皆無景獻名字,是或未至義旅之陣,而遇害於中路耶?抑亦已入義旅,而偶然見漏耶?其間事蹟,旣未明著,而祀享之事,實爲重大,豈可以私藏之一張文狀,輕易擧行乎?如此之人,若皆追配,則其時竭力戰死,或功績表著,備載於文案,而未與於廟享者,不爲不多,其子孫,亦豈不慕效齊起而呼籲乎?此等崇報之擧,惟在士林之公論,固非子孫之所可干請,而今昌達,不顧其嫌,率爾上言,極涉猥屑,而該曹之不覈事實,徑先覆啓,豈不有乖於重祀典之道哉?成命雖降,而公議愈激,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姑寢成命,更令道臣廣搜可據文蹟,兼採道內士論,以重祀典,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癸丑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犯越罪人按覈御史請對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御史李喆輔,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喆輔曰,臣之情勢,豈敢着朝衣出入闕庭,而意外膺此按覈之任,嚴畏分義,他不暇顧,今將辭陛,罔夜馳往,而旣未經事,且非預知之事,實有僨誤之慮矣。本事,纔因大臣,略聞梗槪,而欲親承聖敎,敢此求對矣。今此按覈之事,齎咨官手本中瀋陽見捉人事乎,抑平安監司狀啓中高山里犯越殺害事乎?上曰,我國人被捉者及高山里犯越事,爲同條或異條與否,不可不詳覈,而必於今番使行付咨,然後可免彼中遲滯之責,下去後從速馳啓,宜矣。喆輔曰,臣方倍道馳進,而安州以上則馬撥,以下則乃步撥也。下去時,與監、兵使相議,或撥馬或驛馬,別爲責立,以爲急急傳命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喆輔曰,□行越江,當在來晦,念前入來則可及,而臣雖□□□事,遲速有難□□矣。臣當與監司相議,手本與狀啓□□差異之端,則卽當馳啓,而最是罪人未卽取服,則一向刑訊,徑斃可慮。若無於渠笞楚之事,則亦無吐實之理,此甚難處矣。臣下去後,以有見識守令,爲檢覈官,以爲商議之地,而但遲速未可料矣。上曰,差遣御史,意固有在,雖不可使之徑斃,亦何可不爲刑訊乎?喆輔曰,犯越二十餘人,盡爲訊問乎?上曰,盡爲訊問,而捧招則似爲遲滯矣。喆輔曰,此事結梢,何以爲之?上曰,此則不在朝廷,當一聽彼中指揮,而持標淸人殺害與否,則金昌遠處究問則可知之矣。高沙里僉使,雖無狀呈,姑令入送奪蔘,而事有未可知者,入去時及出來後,如有預知事□□査狀聞,可也。喆輔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景輔進□。上曰,卽見京兆郞官,書啓,則貞陵相望處偸葬者,乃軍士,而卽已掘去云。令攸司各別科罪,其他偸葬人,分付京兆,一體掘移論罪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 fmgqijoegp3jfiqyljvzs4au1w6mjxn 2173369 2173368 2022-08-21T13:26:48Z Blahhmosh 79595 /* 10月10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假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下直,漁面萬戶李德洪。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李光溥,成均館典籍朴聖龍,權知承文院副正字李晉吉,承文院注書成範錫,禮曹佐郞朴致文,副司果李壽海,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兵曹佐郞李宗延,司憲府監察鄭□、宋守謙等今□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漁面萬戶李德洪處給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因常參相値頉稟矣。常參旣已停止,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金光岳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光岳,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飭勵之下,猶事違脾,曉鍾已過,尙未就寢,其在分義,豈容若是?試官三牌不進者,罷職,參試官再牌不進者,不可循例踏啓而止,拿推。 ○又啓曰,今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在外,或未差,或引避退待,無一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旣極未安。常參時刻已迫,臺諫差出,尤爲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今若牌招政官開政,則當如頃日常參之過時,常參停,大臣及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權䌖,一旬處冷之餘,素患疝症添劇,下腹浮高,腰脅牽疼,食飮全廢,轉側須人,多試藥物,有加無減,實有頃刻難支之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疏曰,伏以臣自幼善病,及長失學,倥侗譾劣,最居人下,而僥竊科名,濫廁仕籍,冗官散職,尙懼不堪,榮塗顯望,尤非所期。不自意堂后除命,乃在於南郵報苽gg報瓜g之際,臣揣量才分。夫豈有一分承膺之望,而適値園陵展謁,動駕在卽,文廟酌獻,期日不遠,不敢偃臥鄕廬,來謁京輦,黽勉出肅,仍參陪扈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第其所叨之職,爲任甚重,苟非文辭敏贍,見識通博者,莫宜居之。臣是何人,乃敢因仍蹲冒,視作固有之物,不思早爲其自處之義乎?仍竊伏念,臣之老母,年已望七,而氣稟素弱,疾恙頻侵,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瘁,無復餘地,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近年以來,復添關格之症,少失將攝。時常發作。臣當每出外之日,聞有庭信,輒自心動,及見平安二字,始得鎭定,如是而尙可一刻離側,遠道從宦也哉?且臣自在弱歲,重患痰暈之症,鍼焫湯丸,治之百方,而無尺寸之效,往往危死者,不知其幾。雖其軀殼僅全,而未嘗一日寧居,方其劇作,頭目震撓,視聽都廢,精魂神識,憒愗昏惑,凡於起居酬酢之節,亦皆一任廢閣,了無知覺,專意調治,猶懼其不振,尙何望供夙夜之役而能免顚仆,任記注之責而不至疎誤也哉?玆不得不瀝懇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幸聖慈曲垂矜憐,特許遞解,俾臣得以母子相依,隨便扶護,不勝至祝。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卽接鄕書,老母宿恙,越添於纔經寒疾之餘,症情危惡,氣息綿惙,奄奄牀褥,若將垂盡云。臣聞來,心神震掉,方寸煎灼,拜章徑歸。仍尋鄕路,擅離之罪,無所自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本無稱似,黽勉一出,非爲久圖,而荏苒之間,再經大政,便是銓官應遞之瓜限,揆以私義,不宜仍冒,而適値園陵動駕,職當陪扈,未敢辭巽,繼以太學酌獻,禁苑試士,駿奔罔暇,苟蹲至此,而一念憂悸,如履淵氷,必遞之期,夙宵耿耿。今有懇迫衷私,終不可一日仍據者。臣之父母墳山,將以今月望後,移窆於新兆,而啓墓之期,迫在旬間,臣若不解此職,則無以及期下去,人子情理,誠甚罔極。雖微私故之切急,已在應遞之科。況此親墓之改遷,何等大事,臣以主喪之人,所當先期歸省,經理凡百,而拘繫職事,尙不得請由者,良以宿衛重任,異於他職,不敢例乞恩暇。今則日子已迫,私情轉急,玆敢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兵之任,許臣歸營緬事,以伸情禮,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味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帶往來,已有古例,往來焉。 ○癸丑十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東弼,右參贊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金光岳,事變假注書金錫一,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入侍。命均曰,冬節已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差勝後一樣乎?上曰,然矣。命均曰,今夜以試官事,丙枕似不安矣。上曰,會試試官,寧有如此乎?參試中如尹汲、吳瑗、鄭益河,以本職方撕捱,事或然矣。其他則尤怪駭矣。命均曰,儀曹不諒,多以老病之人擬入,此固誤矣。大抵近來紀綱益壞,大小諸臣,皆以違牌爲事,殆不成朝廷模樣。此由於如臣等者忝居是任,不能董率飭勵而然也。再昨問安後,開坐備局,而諸堂之入參候班者不多,以病懸頉。昨日賓廳次對出令,則刑曹判書金東弼,左參贊宋寅明,初云進參,而不爲入來,其餘諸人,亦有稱病者,終至於頉稟,事體俱極未安。再昨參候班而不進備坐之人,及昨日實病公故外不進之人,竝爲先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有常參之命,而兩司不備,固知其未成,而更欲請對矣。適有入侍之命故入來,而李廷濟外,備堂或以進字書塡而不來,如有追來者,使之入侍乎?上曰,唯。命均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陳本道農形,仍言兩年舊還及當年新還之一時嚴督,殊非軫恤窮民之政,而取考兩年各樣未捧爻數,則辛亥未捧二十九萬七千七百六十七石零,壬子未捧十三萬三千七十五石零,辛亥條與新還,一體準捧,壬子條則明年又爲準捧,而至於尤甚面里,不可無蠲減優恤之道,使之從分數酌減,各邑中或有辛亥準捧而壬子未捧者,以壬子條督捧之意,已與諸守宰相議停當。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矣。今年穡事,成熟後全無其實,未免歉荒,而兩年四道未捧,摠爲一百八十餘萬石零,兩年條竝捧,有難輕議,故廟堂相議,當年條外壬子條外壬子條,欲令酌量收捧矣。嶺南則就其年久數多者爲請,似有所料量,許施似宜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嶺南旣已許施,他道不當一體分付,而他道形勢,姑未的知。辛、壬兩年中一年條量宜徵捧事,知委,何如?上曰,嶺南則旣因其所請而許之,他道則無論辛亥、壬子,當年條外,一年條收捧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狀啓下款,又言京衙門各樣上納錢木參半之令,大爲軍民難支之弊,請以純木上納矣。此事曾前亦屢許以純木上納,而每不免撓改者,以京各司不以爲便故也。右議政金興慶曰,錢木參半之規,蓋當木貴之時,從民願變通,而其後以京各司費用之便利,故間有純木之令,而輒復變改矣。臣詳知鄕曲間物情,軍民之當爲納布者,固不得皆自辦出,率多徵及於隣族,布則不可尺尺收合,錢則可以分分收斂。故在小民則不至於大段爲弊,而多有該吏及等牌中,有弄奸之弊矣。然而今此純木之請,旣是元定挈令,則似不可不許施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右相所達,曲盡事情,而純木旣是國典,狀請又如此。許施似好矣。命均曰,其實狀,固如右相之言,而各邑守令,或有減數徵錢,貿布充納者,或有全數徵捧,而以布爲陳省者。此則在於守令,而大體則純木是定式矣。上曰,朝家道理,當從舊典,依狀請許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者慶尙左水使柳萬增,以機張戰船破傷事,狀聞備局回啓,而本倅旣不在官。故只請推考,邊將決棍,代將、監官嚴刑三次,遠地定配,自備造船之請,不施矣。今者統制使、金潗狀啓,又請代將、監官及座首之罪,仍論柳萬增狀請苟且之失,以爲代將、監官用軍律,座首用次律爲宜云。新造戰船,如是破傷,則帥臣之欲爲嚴治,固也。然軍律則猝難輕施,代將、監官,旣已勘處,置之。座首,令營門從重決棍。柳萬增則所請苟且,誠如其言,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因本道監試之罷場,有三試官罷職之命,咸從府使柳綏,入於現告中,而本邑四朔之內,三遞守宰,邑政民事,萬分狼狽,請其仍任矣。在前罷場試官,或言坐罷,或言無罪,前例未能的知,而此事似有後弊,故頃於筵席,有所陳達矣。今此請仍,爲其邑弊,而兩邑守令,不宜異同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前例,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事當詳覈而處之矣。右議政金興慶曰,罪在試官,罪在擧子云者,卽勿爲罷榜之謂也。莫重科試,旣已罷場,則試官烏得無不能調停之失乎?上曰,兩邑不可異同,此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廣州府尹曺命敎疏,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其疏上款,言軍餉蕩竭,各邑移轉米,一倂還納本城,而捧留他邑之規。自今禁斷,取旨著令,爲永久遵守之道矣。此有曾前定式,累次申飭,而每値年凶,則守令論報監司,監司狀請朝廷,朝廷遂不免撓改,輾轉至此。所謂捧留者,或以未捧爲捧,事多虛疎矣。上曰,此事,守令以捧留爲高致,廟堂以許施爲生色,若此不已,則南漢軍餉,勢將盡無而後已,寧不慨然乎?命均曰,今年雖未豐登,四千七百餘石移轉,不至甚多,盡令還納本所宜矣。上曰,還納本城事,依疏請,分付可也。而前頭監司,若又有請,廟堂亦不免許施矣。命均曰,此則預爲分付,使不得陳請,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又一款,言今春畿甸、關東移轉穀三百石,竝請移捧本城矣。上曰,事之可許者,許之,不可許者,廟堂當堅守矣。其應納山城者,猶不肯納,況他道之穀乎?朝廷雖欲許之,勢不可成,勿施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請以附近各邑還米,依他山城例,移捧於本城三處空倉。又一款,請以嶺南近峽邑米穀,漸次移轉於本城矣。本城附近,只是數三邑,而若干還穀,皆是皮穀,米則數少,嶺南穀物,今則其數必不如向時。此兩款,以事勢推之,皆不可成矣。上曰,在本城者,猶患其散而未斂,況他道他邑之穀乎?今雖捧置未久,又將以移轉散之矣?如前日所定奪別會米事,當申飭矣。此等事,何可復爲乎?命均曰,如忠州大同添補軍餉等事,已爲定奪者,更加申飭宜矣。上曰,更爲申飭,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言戎器宜修,而公私枵然,茫無措手,請得空名帖千張矣。近年諸道,或有以軍器之措備,諸得空名帖,朝家許施,而終未得當。南漢則異於他處,卽今事勢爲難,而亦不宜容易許之也。上曰,向者李宗城言,廣州一土一民,朝廷初不與知,專屬本府,而軍政猶極虛疎,聞之甚怪異矣。會當一番釐正,而如軍器修補,雖小邑守令,猶能爲之,以廣州而獨不能是乎?藉此事而爲此請,殊甚煩屑矣。然疏中所請,盡見防塞,則必以爲沓沓矣。賑廳所餘空名帖三百張,許給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李瑜,狀請白川吏奴作隊,依延安例一體施行,故臣泛看而請許矣。因靈城君朴文秀之言,有更考以稟之命,而李瑜當初陳達者,非欲以吏奴作隊,屬之江都,延白旣是江都所屬,營將則本道兵使,不當句管之意也。但兩邑束伍營將,旣領付江都,則本邑無可防守之卒,所謂吏奴作隊,乃守令手下兵也。兵使亦不當巡點,以貽弊端,兵使巡點,初無可據節目,已命勿爲巡點,而江都亦不可句管。江留當初所達延安事,及今此狀辭,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右參贊李廷濟,頃者疏論軍布事,請以査出物故,略議蠲減,其言是也,而勢有難處者,外方今方督捧,而又令勿捧,則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始爲遲待矣。今又疏請,趨卽施行,不可不有所變通,而若徑先知委,則必有當捧而不捧者,故臣等向於備局相議,欲待諸道分等狀聞矣。還上旣已有所區處,身布亦當一體分付,勿論某樣身布,辛壬兩年未收中,合家歿死,指徵無處之類,各別精抄以報事,分付諸道,以爲量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申飭道臣,各別精抄可也。命均曰,頃以廣州還穀最久一年條,依先朝例蕩減事,有所稟定矣。取考文書,則丁酉爲最久,未捧各穀合爲一千一百七十八石零,而甲戌年,亦令査出指徵無處者,而蕩減矣。丁酉條未捧,當令蕩減,而其中指徵無處者,十分精抄擧行爲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先朝例,施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向者處雄文書中,有僧法領往復書札,語意殊常故請拿,則自上令捕廳發捕矣。日昨捕廳拿來,以移送金吾事,草記允下,而鞫廳今已收殺,則不可因此。又爲設鞫,故以姑囚捕廳之意,禁府草記蒙允矣。姑令捕廳究問,何如?今番捕捉時,處雄與法領書札一張,又爲搜來,而大抵無他辭語,此罪人別無緊關矣。上曰,此則似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雖無緊關之事,而今旣拿來,其相親情迹,不可不一問矣。上曰,令捕廳究問,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兵營所捉囚者林宇棟,憑準其筆迹,而未能的知。聞判義禁宋寅明之言,其時問於曺永河,則以爲,宇棟與處雄,俱以文名於嶺下,故渠曾見其同坐科場之狀,雖未見其相從於本家,然其相知則明甚云。宇棟之素昧云者,未免欺隱,令兵使,以此事狀,究問以報,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時政記未修納之人,定日催促,而尙多未修納者,事當更爲申飭,而其中李周鎭,方在喪中,閔亨洙,亦免喪後始爲修史。且聞奉朝賀閔鎭遠之言,曾無喪中修納之規云,而修史呈納之後,自有着銜之事,有同職事,此爲不便。李周鎭則免喪後使之修納,未知何如。上曰,三年之制雖重,史事亦至重。古亦有司馬遷修史之事,雖在喪中,此與起復有異,何可以着銜細節拘礙,而待其三年之畢乎?斯速修納之意分付,而其他未修納者,一倂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我東之兵,不習野戰,故三韓時築壘禦敵,多見其利。平壤有土城,亦築壘遺制也。今之所謂關防,皆在山城,至於直路,甚虛疎,識者常憂之。以西關言之,山城之可恃者,有慈母焉,有鐵甕焉,小小如義州之白馬,鐵山之雲暗,龜城之邑城,不足爲避亂入保之所,而直路千里之間,無一可恃,安州之城尤無形,平壤城稍勝。且是子女玉帛之所都聚,而有變則三縣五邑人民,皆將灌注於此,爲依歸之所,若能保守,則豈不緩禍於京師乎?本城甚窄,西南頗虛,又有蒼光山爲窺峯,古則有中外城,而基址尙存,高處爲數丈,其堅無異石城。若加築中城,則益可堅固,民情亦皆願築。故臣於西營,留意經紀,算其容入,措置物力,而適値諸路大殺,雖無財力請得之事,中外遑遑之時,以城役爲言,雖曰遠計,亦似非時,只留置錢木於城役所矣。當築與否,下詢於大臣及曾經道臣之諸宰,則可知其利害。今自朝家一番分付,則可以始役矣。廷濟曰,此城雖不可不築。臣爲本道監司,與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交龜,命恒送人瀋中,學得燔瓦之方,將始其役而未果,心常恨之云。今聞眞明,旣已鳩聚其物力,朝家不須費慮,只如東萊城役之付鄭彦燮,築之好矣。命均曰,平壤城,普通門以下平低,中城之不可不築,人多言之,而臣於數次往來,泛然看過。頃於備局坐,眞明,開示地圖,始審其形便。且旣措置物力,則築之似好,箕城中軍擇送,使之句管宣矣。興慶曰,直路關防誠虛疎,平壤城能保守,則豈不爲國大幸?此等城役,每以物力之難辦爲悶,眞明旣已經紀,別置錢木,則分付本道監營,使之始築宜矣。眞明,自袖中出平壤地圖以獻。覽訖。上曰,依所達,分付本道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適有所懷,敢此仰達。都下三軍門中,訓局則軍兵皆是京人,無替番之事,而長參習操,故能知坐作進退之節,而禁、御兩營,則皆以鄕軍二朔立番之後,旋卽下去。一月三次習操,雖是定制,若大將有故,不得擧行,則二朔輪番之軍,或未經一操而歸,實有卒不服習之歎。分後兩營大將或有故,則都提調亦行習操,恐爲得宜,而御營廳則曾在先朝,故判書金錫衍爲大將晩年多疾之故,或使中軍代行,此例亦似無害矣。眞明曰,都提調習操,嘗有定式。臣待罪諫職時,以其事體之苟簡,論啓請寢,則先朝依允矣。上曰,御營廳,則申飭大將,着實擧行,而或値有故,中軍代行,亦無所妨耶?廷濟曰,習操國之重政,不可使中軍替行。此路一開,則將無大將習操之事,實爲後弊矣。上曰,重臣之言然矣。使兩營考出前例,更稟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近來牌不進之弊,已不可言,而牌去來之遲滯,又作一弊。君命召不俟駕之義,人孰不知之?況試官承牌者,其在遠嫌之道,尤不宜少遲,而昨日會試諸官之出牌,副司直李鳳翼,初牌以進字,呼望閉門之後,始到闕外,至於煩稟留門,本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故昨已請推,而後弊所關,不可不申飭矣。命均曰,事極未安,不可問備而止矣。上曰,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邊事不宜泛忽,而高山里僉使,方在罷職中。凡事不爲擧行云。其代當爲從速擇差下送矣。眞明曰,本鎭是江邊咽喉,彼我人去來之路也。其防守等事,專在本鎭鎭將,當各別擇差遣。今僉使遞罷,而開政未易,甚可慮也。上曰,邊將有口傳差出之規乎?命均曰,邊將口傳差出,似無所妨,令該曹口傳擇差,卽速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 ○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竝令姑許遞,參議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事,榻前下敎。 ○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彼此議論,雖難保合,旣曰蕩平,則當滌瑕蕩垢而用之。若犯於大罪,及見枳公議者,則不可擧論,而如李亮臣,所坐不深,一向廢錮,終涉過矣。上曰,亮臣非矣。心術若誤入,則猶有可恕之道,而亮臣,則自初以爲宋寅明有兩岐之心矣。末又曰有血忱云者,其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命均曰,聞渠言及宋寅明之言,其本心不如是云矣。興慶曰,不過以常時酬酢間私談陳達,而臣聞寅明之言,亦以爲其本心不如此云。三年廢錮,豈不過乎?上曰,小人十世勿宥,況三年乎?亮臣陰陽其心,何可饒貸乎?予皆一竝蕩滌,而至於牢守處,終不變改,此非爲趙文命、宋寅明之意也。六人中李眞儒,以戊申年觀之,則似少有所覺,而爲東宮三字,及其時祈雪應旨疏,誠怪異,終未免杖斃矣。故李左相,聞爲東宮之言,至於請刑,而猶異於徐宗廈,似有所覺,然終有不善之事,故至於杖斃矣。鏡、夢鴟張之時,爲賓客入來,文宗朝成三問,有呼字之事,而近來事體稍嚴。故不敢如此,而予亦有自然知之之道矣。李眞儒,其時有宋寅明、趙顯命,近遞東宮官,久不入侍之言,君父之前,陰陽其心,極爲非矣。此亦猶是,亮臣新爲玉堂,攻斥趙文命、宋寅明兩岐之心,末又以有血忱勸用,爲人臣子,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予則斷不可饒矣。命均曰,此等之言,臣未能詳知。蓋議論過峻故如此,然似不可一向廢錮矣。上曰,吳瑗與亮臣,性稟有異,而頃以勿謂時論浮沈之意,敎諭矣。不數日內,以閔亨洙事上疏,吳瑗猶如此,亮臣雖復用,豈有改心之理乎?命均曰,吳瑗則其箚無大段之言,而不是不善之事矣。興慶曰,亮臣決非小人,聖朝無棄物,何可一向廢棄乎?上曰,趙迪命猶如此,亮臣若復用,則當如何?朝廷雖無亮臣,豈無臣乎?是渠自棄也,非予棄之也。 ○諸臣秦事畢。上顧假注書金光岳曰,此注書,新及第乎?景輔曰,此新及第金光岳也。上謂光岳曰,爾告爾四祖。光岳起而伏前對曰,臣父成均進士鼎相,祖游,曾祖時鉉,以文科,抹摋世路,仕若干,外祖李菂,以文科仕若干,孝寧大君之後裔也。上曰,告爾世德。光岳曰,臣之七代祖世弼,當中宗朝,仕至判書,素與先正臣趙光祖相推許,及此門禍作,臣祖適已朝京,不與慘禍,而及復命,力救光祖,言淚俱下,因竄謫以死。六代䃴,當乙巳士禍,以持平安置甲山,尋賜死。上曰,乙巳士禍,是何事也?景輔曰,是尹元衡之事也。光岳曰,臣之十代祖子粹,當前朝末,仕至都觀察使,入我朝太宗大王,以兵判强致,臣祖不屈,至廣州秋嶺先塋下,作絶命詞,自縊而死矣。興慶曰,此於小臣,亦同爲祖矣。上曰,告爾居住。光岳曰,小臣本世居忠州,十餘年來,流離往公山矣。命均曰,鄕士初奏對,極英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洪禹平。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入診時,議定停進當否爲宜,而受灸時刻,依下敎,定以巳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罷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問于大臣差出事,命下矣。在京無故之人乏少,罷散人員,破格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吏曹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姑降入直。今日政闕員,盡數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焚黃呈辭,傳于李春躋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兪彦通以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出題之後,禁亂所送言以爲,羅將巡檢墻圍之際,捉得書題潛通之軍人於東邊棘圍之外云。故捉入其軍人,嚴査其潛通情節,則軍人言內,未知何許人,潛到墻外,微呼英伊,則在內總角一人及冠者一人,捲摺一小紙,傳與墻內軍士,使給於渠,而渠亦不知而受,欲給於呼英者,果爲見捉於羅將云。故使渠指告其墻內軍士,而又爲捉問,則所告亦一樣,而兩軍人皆以爲,厥兩人面貌及所坐處,分明知之云。故卽使覓來嚴覈,則總角之名卽吳聚英,冠者之名卽河聖源,而竝爲居生於興德地。聚英言內,其潛通謄題之筆迹,乃是聖源之所寫。以此又爲嚴問於聖源,則聖源言內,渠與總角,能書而不文偶得初試,將未免曳白,故暗約咸平善文儒生兪鴻漸者,以爲自外製入之計,有此被捉,更無發明之路,至於軍士,則實無預約之事,而入場之後,以覓給食物糧米之意,潛爲敎誘,則飢困客卒,甘於糧米之說,果爲聽從云。蓋會試則擧子數少,故各別嚴飭,盡爲團聚於中庭,俾不得相近於棘圍之邊。故不得不令內外軍人,潛相替傳,致此現捉,而渠等亦無辭遲晩矣。當此網紀漸弛,科場不嚴之日,此等奸細之徒,不可不隨現痛懲,所謂咸平士人兪鴻漸,見中於今番東堂初試,來留泮村,故分付禁亂所,卽已捉得拘置,竝與河聖源、吳聚英及軍人安岳正、李而昌、高城正、權貴建等,卽爲移送刑曹,依律勘處,墻外呼英者,必是居間同情之人,亦爲嚴問現告,一體勘罪,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各別從重科罪。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前後疾痛之呼,猥自暴其狗馬病勢,沈委困篤之狀,以冀褫鞶之恩者,凡幾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支煩之極,惶恐之深。其何敢更陳醜穢之形,仰瀆崇高之聽,而虛帶職名,一向泯默,又非臣分之所敢安,不得不猥復鳴號。臣尤死罪,臣尤死罪。念臣沈年痼疾,專是痰祟,每當寒節,輒致增劇,而自頃重病之後,元氣殆無餘地。近又風氣日勁,霜信已深,宿患痰病,乘虛復肆,胸膈滿悶,喘息惟艱,哮咳苦劇,嘔逆且甚,糜粥之屬,亦難呷下,藥物調治,已無其望。奄奄床笫,溘盡是俟,復起爲人,尤無可論,而瀝血之籲,未澈高天,日月之明,尙靳回照,將不免隕斃職次,重貽淸朝之辱,永爲不瞑之鬼,竊自悼傷,泣涕如雨。近密之臣,至今臨守,臣旣無一分轉動之勢,而久淹王人,罪戾日積,怖懼怔營,惟願溘死無知也。且伏聞今日有玉體受灸之節,臣子分義,尤豈敢自言身病,偃伏在家,而臣猶冥然頑然,末由蠢動,以效問候之誠,闕分廢禮,惶灼尤切。唯冀亟被罪譴,以嚴國家之典法而已。伏乞聖明,重念國體之不宜壞隳,王法之不可屢赦,寘臣憲典,以警百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敦諭,實諭心曲,而因其誠淺,造朝無期,何情地之不孚至此哉?予志固定,決難勉副。今若許副,五年之後,其豈重卜,箚中引咎,尤涉太過。卿其念國事之多艱,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於一息未泯之前,所以自勉者,不過奉朝請之節,伸起居之禮,而衰朽癃殘,更無餘地。近爲薄寒所中,宿症添劇,言語益復蹇澁,精神一味昏瞀,貼席㱡㱡,生意都盡,文廟酌獻,玉趾親臨,東朝誕日,大庭伸候,而俱不得趨筵。今日聖體受灸,憂慮倍切,而亦末由致身班聯,少効犬馬之誠,雖其老病特甚,固不足責之生人之事,禮廢情缺,惶凜罙切。玆敢略具短箚,仰請譴何。乞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心,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館職,旣以當論不論,重被宰臣之譏斥,其在廉隅,斷不可因仍盤礴於言議之地,頃陳短疏,冒控危懇,而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燭,不許鐫削,情窮勢縮,連尋長單,喉司不諒,一味退却,臣誠惶隕抑塞,措躬無地,而所遭不輕,義在必遞,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矧今八十老母,積年沈痼之疾。自數日前,又復挾感添劇,混身寒縮,肢節刺痛,頑痰塞胸,咳喘兼發,粘身床席,食飮專廢,氣息如縷,頻頻昏絶,凜凜然有頃刻難保之慮,臣獨自扶護,雜試藥餌,而老人積敗之病,非一時刀圭,所可責效,而危兆敗症,日益層現。臣方在焦遑煎泣,罔知攸措中。今因館職不備,天牌押臨,而情勢如右,決難一刻違離,玆不得不隨詣闕外,瀝陳血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庸愚下劣,當事憒憒,三叨近密,再速罪罷,惶隕悚蹙,久而靡寧。不意參銓新命,忽及於訟愆之中,恩敍竝下,天牌繼臨,驚惶悸恐,無地措躬,坐犯違傲,例勘猶寬,狎承再召,分義是懼。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情地之有不敢冒沒承膺者,類非一二,輒敢昧死陳聞,而若其較挈人器,雍容克讓,有不暇及也。伏惟聖明在上,日月照臨,不待臣之畢辭,而卽賜處分矣。夫銓衡之地,號稱政曹,愼簡之嚴,不以佐貳而有間,今乃以無所肖似之臣,猝然通擬,終至誤授,反覆思惟,誠莫曉其所以,若謂以門閥之故,則佐銓非承蔭之地,若謂以曾秉郞筆,則先於臣而進者,自有其人,而一望之中,先後又錯矣。徒以身在京輦,苟然充一夫之數,以爲副急之用,則此不但在臣爲羞恥,不瑕有損於聖明名器之重也。雖使臣無他所坐,只此一事,已爲臣必免之端伏,況同罪五臣,尙在譴罰,區區進退之義,決不敢以一己之倖恩,獨自就列,而至於向來儒臣之跡,職名雖改,詬辱非常,若使臣從而反之。此街巷之行,雖已自勉以不拭唾之義,然其事實,則不敢不一煩於聰聽也。沈聖希之怒臣有二事,其一啓辭請推也,其一招責假郞也。銓郞是名流,固難犯也。乃敢待之以該司,加之以警責,其艴然見面,聲氣相加,亦其勢也。獨怪夫假官一事,又何其失實也?兩銓開政,必於翌朝,吏曹郞廳,來到政院。請出御覽官案,唱准還入,卽例也。九月初一日有政,而吏郞之來請官案,至初五日午前而寂然,則臣在院中,只見該房承旨,不住催督而已。及至初三日仕進,始知官案之請,尙未爲也。此卽前所未有之事,遂令連囚兩吏,日高之後,假郞廳鄭輯寧,來坐於尙瑞院,只使書吏來請,今日紀綱,雖曰壞盡,實郞則使假郞代之,假郞則使書吏代之,甚可駭也。臣始招致輯寧,初以實郞,旣以不呈省記被推,則假郞不可輒事替行,旣已代勞,則又何敢不自躬請,峻責而止?聖希所謂呼以彼漢,至令歐其顱而逐出者,臣雖鄙悖,不至此極,諸僚皆有,列卿齊集,四座目睹,焉可諱也?藉令臣之所爲,一如其疏所云。此在臣爲駭擧,柱後惠文,駁正之固,可也。抑亦何干於自己,而拖引爲嫌,縱橫臚列,殆有怒髮衝冠之意,甚至於指烏有而爲實跡,若是而後,始可謂告君以實耶?惜乎,其不自重如此也。至若前參知韓德全之疏,則臣亦疲於辨理,有不欲費辭,德全今移承宣矣。卽諺所謂易坐而處者,今有騎省堂上,非擧動時節目啓下之後,而捉去院隷,決棍以送,則其將墨墨無一言耶?循例請推,則又可斷之以間氣,疑之以蹈藉耶?雖然此皆臣之罪也。苟使臣誠信相孚於同朝,擧措不悖於瞻聆,則一時官師之規,豈遽疑怒之至此耶?噫,疎脆之骨,處睢盱之世,雖在閑司漫職,尙有開口招尤之慮,況此所叨之地,衆目所注,群指如簇,顚沛在卽,必無幸矣。玆敢瀝血而畢陳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肝膈之懇,亟許鞶帶之褫,俾公器無玷,私分少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引嫌兩件事,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備忘記,傳于韓德全曰,前承旨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韓師得竝敍用。 ○癸丑十月初二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受灸今又始之,壯數多多好矣。上曰,適考他事見之,則先朝甲戌年,亦爲受灸,若早知則卿等雖有言,猶有所答矣。始於二月,而日以十五壯爲式,十日而過百餘壯。今則初冬不寒,日灸十五壯,有何難耐?三七壯則似過矣。命均曰,三七壯太過矣。上受灸中晥十五壯。命均曰,今則與初有異乎?上曰,用履歷是矣。今則不難矣。醫官金應三曰,向者艾氣有顯入腹中之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向者相拍,而今則不然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平和矣。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極爲和安矣。命均曰,今方受灸,而丸劑湯劑,又爲兼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應三皆曰,三者一時兼行,受灸日久,則似有灸熱,湯劑其間姑爲停止得當。諸醫之議皆然,而未知於聖心,以爲停此藥何如也。上曰,雖無顯效,自秋至今無事,實賴此藥,停止甚爲觖然,而姑停宜矣。命均曰,調理之劑,貼數雖多,何害之有?而醫官以三者兼行爲難,姑觀數日,聖慮若有所覺,則卽爲下敎,如何?{{*|六君子湯姑爲停止事。出榻前下敎}}。上曰,雖有進御之心,而夜或召對,心有係着,則雖消過永夜無害,而日昨試官牌不進,故連宵不寐,至今神氣不安,醫官不知如此,似謂灸後煩熱。故欲爲姑止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再昨有失睡之敎,其時試官之牌不進,實涉怪異,謁聖時亦如此。此實由於禮曹不善擧行,以有實病者,老病者,情勢難安者,不爲分揀而擬望。故至於如此,救弊無策矣。且有仰陳事,三司之臣,有不賜批答之事,此歸於過中矣。尹得和上疏,是解罰後自鳴之疏,而以不知所以爲批答爲敎,還爲出給,臣適不在院中,故不卽告達,而其時若已賜批,則今番試官尹得和,似爲承牌,而旣不賜批。故如是違牌。其後吳瑗,疏語張皇,而賜批答,似爲不均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閔亨洙事,不欲爲擧論,故如是矣。或不賜批,或賜批,則未免斑駁,此後疏辭,若登徹則當賜批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經筵。 ○下直,龍崗縣令蔡膺福。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bb監察b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聞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連呈辭疏,參判李眞淳又爲呈單,參議尹容尙不肅拜,無行公之員,刑獄重地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尹容bb尙b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啓下遠道上言一百六十七張內,一百二十三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四十張,違格三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金海居保人全弼漢上言,則連幅下段全落,無啓字可以爻周者,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遠道違格,竝下該曹。 ○傳于李春躋曰,昨以受灸定時差早爲稟,今日則定以巳初三刻。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金漢喆,待敎單趙榮國。 ○兵曹口傳政事,柳以晉爲古山里僉使。 ○李春躋以弘文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申宅夏,以京試官昨纔入來,陳疏徑歸,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入試所,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方在試院,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玉堂多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拘礙,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兪彦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金取魯爲工曹判書,尹陽來爲戶曹參判,李箕鎭爲副提學,吳光運爲知義禁,沈聖希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校理,兪冣基爲修撰,韓顯謩爲執bb義b,權相一爲掌令,趙鎭世爲持平,李汝益爲監察,趙明履爲兵曹佐郞,謝恩兼冬至使書狀官尹彙貞,兼持平吳彦胄,申宅夏減下,以宋寅明爲戶曹判書,高處亮爲奉常制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成極,以素有宿病之人,除授本職之後,扶病肅命,症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以此病狀,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李衡坤,在外過限未上來,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卞箕和爲同知,金熙潤爲同知,宋世益爲僉知,金潤爲僉知,鄭義山爲忠翊將,李春華爲忠翊將,尹聖任爲訓鍊判官,朴銑爲訓鍊主簿,鄭權爲四山監役,具{{?|⿰亻郁}}爲五衛將,李枝達爲景福宮假衛將,黃萬甲爲武兼,洪一涵爲武兼,閔百福爲部將,李東芳爲晴川別將,李熻爲潼垂僉使,朴烜爲楊花別將,權管,乫軒洞朴世儉,直叱洞姜文輔,平安監營中軍權興駿,北漢管城將金浹,護軍吳重周、柳萬增、趙正萬、韓師得,司直金取魯、徐宗玉、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司果兪㝡基、李喆輔、金始爀,副司正金光岳。 ○兪彦通,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人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定禁軍,給撥下送于義州府,傳給鳳凰城將處,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今月初一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自捕廳拿來罪人僧法領,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所當左右廳合坐究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因宰臣疏論,情勢惶蹙,方在縮伏竢譴中,故不得合坐究問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卽者前同敦寧安絿等,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辭則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宗大王女貞懿公主,卽世所稱八大君一公主,而淑德懿行,最爲世廟所鍾愛,故視遇良孝公,比他自別。及其卒也,世祖大王下敎曰,齠齔同遊,慟貫衷曲,仍賜國葬置簿中最近處海東村一局,使之入葬,亦出於曠絶之特恩也。良孝公第二子溫泉之外孫,卽判中樞鄭世虎,世虎之壻,卽德興大院君,則良孝,爲宣祖大王外五代祖,而良孝公長子同敦寧如獺之外孫,卽金安道,安道之孫,卽延興府院君金悌男,則仁穆王后,亦爲良孝公外六代孫也。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代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閣,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乞,況又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盡歸喪葬之用,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理,而數間祠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而昔在肅廟朝,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以黃翼成公喜宗孫殘敗,香火不繼,陳達筵中,特令其宗人,不計昭穆,使之擇立,故以翼成公支派九代宗中,主奉其祀,配享名臣,尙蒙先朝改立宗之典,而況宣廟以後聖子神孫,同祖良孝公,則其視翼成公立後,尤有所較重者,自朝家宜有軫念立嗣之道,且於靜淑翁主、貞惠翁主之絶嗣也,皆因本家呈單,自本府草記,啓下該曹,竝令立後,今亦依此例入啓,改立宗嗣,使公主不遷之祀,永世無替云。竊念公、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莫重貴主奉祀,決不可仍托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翼成公子孫擇定之規,啓稟立後,且有兩翁主後孫定給之例,而況此貞懿公主,宣廟以下列聖,皆爲外孫,則視他立後,尤爲較重,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竝令該曹,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枚擧楊花渡近處兩里執綱所報以爲,本津別將金暢器,侵虐津卒,使不得保存,沒數逃散,津路之生事可慮云。故自本曹捉來推問,則渠雖贅辭發明,而自明之言,有不足取信,別爲査問於里任等處,則所供與移文辭緣相符,且以爲此別將,若或仍置,則逃散津卒,無意還入云。金暢器之侵虐津卒,使至逃散,極爲駭然,不可置之,各別決棍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圖,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嶺南掌試之際,伏奉八月十九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惶,莫省攸措。臣之從前有除輒辭,不敢以趨承爲恭者,誠以十分譾劣,百無一可,僬僥千斤,僨事是懼故耳。噫,臣雖至愚極陋,無所知識,亦不至頑如木石,則願忠之心,根於秉彝,踰涯之恩,淪肌浹髓,雖肝腦塗地,實所甘心,使臣若當一分可堪之任,豈不思所以竭盡心膂,圖酬萬一,而惟其才不稱職,事與心違,逡巡退屛,罪積逋慢,此豈臣素心之所樂爲哉?衷情莫白,抑鬱成疾,只自惶隕跼蹐而已。不圖今者所叨職名,又有進於前者,臣於是,倍加窮蹙,覓死不得也。夫論思之職,責任甚重,必須學識宏博,藻思贍敏,庶可以備顧問而應製旨矣。今日人才,雖曰眇然,前後居是職者,率皆望實俱隆,亦極一代之選,則如臣不學無文者,何以濫與也?臣誠眙愕,莫曉其由也。雖然此猶以人器之不稱爲言,至若臣難冒之端,又有甚焉。臣之向來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此已屢登於新錄諸僚之章牘,則庶幾天鑑之所俯燭矣。今不必更爲疊床之語,仰瀆宸聽,而第臣決不可苟冒之義,不獨臣之所矢心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也。噫,雖在微官庶僚,苟有駁正之論,惟當辭遜自處之不暇,矧玆登瀛,何等淸選,其可不有公議,靦然冒居,以壞廉隅之大防,厚招擧世之所嗤點也耶?此臣所以寧被萬戮,決不忍包羞苟進也。且臣於試事罷後,覆審停止關文,因道臣之下道出巡,未卽得見,去念間始爲復路,而所患痰眩脚氣等,越添於前後試役及閱月驅馳之餘,症情雖甚危篤,亦不敢淹留調治,寸寸前進,昨纔入城,而顧臣疾病之中,區區情勢,如右所陳,有不敢循例復命,昨詣闕下,露章自列,仰請嚴誅,喉司不諒,終始退却,臣之踪迹,尤極狼狽矣。達宵耿耿,惶蹙靡容,玆因下番久曠,召牌辱臨,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萬無冒進之勢,終未免拜章徑歸,罪上添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先將臣職,亟賜鐫削,仍命攸司,勘臣重律,以嚴邦憲,以重瀛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殊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金東弼疏曰,伏以臣於頃日,見擬謁聖科考官之望,荐降天牌,而臣適重感風寒,貼身床褥,屢日苦痛,氣息如縷,實無自力起動之勢,終未免坐犯逋慢之罪,及其深夜三牌之下,臣不欲計死生,力疾承命,强起束帶,出門趨詣之際,忽發大寒戰大嘔吐,四肢戰掉,頭目眩暈,頃刻之間,若將殞絶,致身象魏,其勢末由,竟違三召,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不加誅罰,臣有罪倖逭,情勢窮蹙,而日昨又擬於監試試官,召命荐下,不得不黽勉承膺矣。意外重臣,以三牌不進,致勤嚴敎,仍有特罷之命,臣則罪同罰異,官職自如,其在廉隅,固已萬萬不安,而昨者承宣,又以近日違牌之弊,縷縷陳達。臣於筵席,惶恐蹙恧,覓死不得。蓋臣初無情迹之難安,其自犯違傲,實出於伊日病狀之難强,而當君父動駕之時,徹夜違召,使丙枕不安,論其罪狀,實合萬殞,唯願亟伏刑章,以安私分,今當受灸庭候之日,又不敢冒進於起居之列,牌召又辱,而未免坐違,罪上添罪,惶霣一倍,玆敢露章請譴於紸纊之下。伏乞聖明,先將臣本兼諸任,盡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蒙被大恩,幸獲緩死,汔玆保有喘息,而食飮專却,眞元日削,諸證反復迭侵,最是腫癰大肆,渾身蹠盭,晝夜叫苦,人鬼未分,中間泮宮動駕之辰,大庭起居之禮,俱未得趨赴,分義都喪,惶隕無地,長在昏昏不省中,亦未能隨卽請譴,今始露章自列,尤增死罪,謹此席藁俯伏,以竢嚴誅。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癸丑十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恆、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今日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比昨,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上受灸中脘十五壯。上曰,艾炷稍大,故艾氣透入矣。醫官吳志哲曰,艾炷廣三分高三分,規矩如此,而今日則稍大矣。命均曰,透徹則好矣。若難於堪耐,則何以爲之?上曰,艾炷大小,如今日則好矣。上曰,雖當受灸之時,若其不爲之日,則當設法講,而日久不設矣。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只有一員,而申宅夏入來云,當出牌矣。上曰,申宅夏別無引嫌之事矣。春躋曰,以其時玉堂,引嫌矣。命均曰,玉堂兪㝡基,別無大端引嫌之事,而政院遽捧辭單,其時捧入承旨,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兪㝡基,豈非無故之人乎?春躋曰,是不言三司,而且有親病云矣。命均曰,不可以此爲嫌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唯。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邊三部微帶數矣。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平安矣。命均曰,中宮殿病患後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嬪宮有試藥之敎,而龍額丸不當進入乎?上曰,安過矣。命均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引嫌不出,再次如此,未安矣。上曰,過矣。只推,更卽牌招。{{*|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前吏曹判書金取魯,遞本職後,卽出郊外云矣。上曰,過矣。命均曰,自前身居卿宰之列者,若有人言,而言或過重,則出往郊外,遞職後還爲入來,雖或有之。至於金取魯,則所遭旣不大段,而遞職後出往郊外,於義甚不當,且旣有處分,則不必過爲引嫌。若如此則將見朝著無人,事極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入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前判書沈宅賢,掃墳受由,尙不上來,錦原君朴師益,遞知敦寧後,仍不入來。近來朝象,不成貌樣,皆以出往城外爲事矣。上曰,沈宅賢從當入來,而朴師益受由下鄕後,仍爲不來乎?春躋曰,謁聖試官擬望時問之,則向者陵幸時,祗迎送於郊外,而旋復下鄕云矣。命均曰,朴師益有脚病,難於入侍云,而凡於公會,一切不參,受由下鄕後仍不入來,極涉不當矣。上曰,老大臣亦行公乎?此涉太過,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縣道辭疏,勿爲捧入,可也。春躋曰,金取魯辭疏,亦一體勿捧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玉果縣監權定性,初爲守令,姑未署經。當初道臣有給馬之請,他邑則或給馬,或借馬下去,而權定性,以未經署經,不能下去,上敎曾以除署經下送爲重難,而當此災邑,破格則好,而恐爲後弊矣。上曰,夫馬來云乎?命均曰,來已久矣。署經雖是文具,而令甲亦不可廢也。上曰,政事今日當爲之,吏曹參議,何必過爲引嫌乎?上曰,《禮記》不爲抄刪乎?命均bb曰b,務爲略抄,而曾子問,因下敎抄選,合十三篇矣。命均曰,高山里僉使,以口傳差出仰稟,而聞兵曹判書言,以都摠經歷。訓鍊僉正差送事,曾已定奪,今者不用定奪,如何云矣。上曰,都摠經歷中,豈不有可爲之人乎?命均曰,軍門,聞有可合者云矣。上曰,擬首望者,卽其人乎?命均曰,臣所告者,此人也。上曰,何如人也?命均曰,曾經別害僉使。都摠經歷,而與禹夏亨,有同事之事,故送言於廟堂矣。命均曰,碧潼郡守成殷錫,方以平安監司中軍,在於平安監營云。江邊事可慮,依他例,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吏曹參議牌招事正急,兼春秋先爲出送,使之擧行,何如?上曰,唯。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陞學之製,趁會試前設行事,有所分付,故今番陞學,則會試前一日,僅得畢設,而此事終爲苟簡矣。蓋陞學設置之意,必欲逐年課試,以爲士夫子弟勸奬之方,故卽今朝臣,無非陞學發的之人矣。凡士子得文名於陞學,故生進壯元及主文衡者,皆由於此。近來則臨急設行,故紛沓特甚,亦不得人才,此弊蓋已久矣。如此之故,不無人言,主試者雖以公心抄出,末世人心,每多嘵嘵,以卽今言之,亦不無此弊,此是落榜擧子之言,雖不可取信,而當初勸奬之意,反作擧子輩奔競之端,外議有過監試後,則陞學之未及設行者,置於勿施之言,而此亦有弊,若全然勿施,實涉淡泊。此後則逐年設行之意,更加申飭,而如或有故,未及設行於限內,則必以有文名者,爲大司成,與諸學敎授,一時合設,似爲便當。右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三年條皆不爲之,必臨時爲之,極爲非矣。凡陞學之規,是選於庠,而升於太學之意,豈不有以鄕三物敎之實,興於太學之言乎?逐年設行之規,蓋欲使士子,雖不赴於今年之製,欲令參於明年之製也。若以大司成,兼行學敎授之任,則如以軍門都提調,替行大將之事也,極爲苟簡。如欲修明古制,則此亦一事,當年條若不得設行,於限內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之意,作爲定式好矣,若使大司成合設,則學敎授,必不趁期設行矣。春躋曰,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故庠製無催促之道矣。上曰,一年之內,豈無玉堂行公之員乎?雖引嫌於本職,兼官則不可引嫌,且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置而勿施,以此爲式,則似必爲施行之道矣。{{*|出擧條}}命均曰,玉堂謝恩本職後,始拜學敎授之任矣。上曰,辛丑以後,朝著不靖,故如此矣。命均曰,凡事皆由於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未時,日暈。 ○下直,杆城郡守趙鳴鳳,吾老梁萬戶朴尙采。 ○藥房啓曰,伏未審連日受灸之後,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今後則受灸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拿來罪人僧法齡,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合坐推覈,一時爲急,而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謂有難安情勢,尙未開坐,事甚未安。張鵬翼推考,使之卽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新除授同義禁吳光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于韓德全曰,今下弓矢,吾老梁萬戶朴尙采處給送。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兪彦通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副校理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金光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意啓曰,今十月初九日,乃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小祥日也。嬪宮當有變服節次,同日嬪宮,以素服望哭於別堂後,除素服,進吉服,哭臨畢,還內,去吉服,服素服,以終其日,翌日還進吉服事,磨鍊以入於嬪宮,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玉堂俱空,則有何更爲下敎之事耶?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答修撰兪㝡基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大司成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其所陳達,不過重考試,則卿之替嫌,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副校理趙明謙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奉朝賀崔奎瑞疏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來到城外,心甚欣慰,而齟齬城外,不若京邸,故有所書諭矣。旣聞事勢,今觀卿疏,更何强哉?卿其安心善養,待氣力稍勝,扶入見予,用副慇懃之至bb意b,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甚劇,長單蘄免,出於萬不獲已,而鞶帶之褫,未及數日,又叨除命,職命如舊,有若重擔,纔卸而復荷,惝怳悶蹙,莫省攸措。今因本館草記,嚴召降臨,又況聖體受灸,鎭日問安之時,在臣分義,何敢更爲違逋之計,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今臣之情勢情理,斷無束帶趨簉之望,謹詣闕外,悉暴衷懇。伏乞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且臣於前應敎趙迪命之疏,有不容泯默者,蓋於頃日聖上回鑾閱武之時,臣與迪命,同爲陪扈,目見非常之災,不勝憂歎之至。及歸直次,心焉耿耿,秉燭報草,相議聯箚,而其中國勢不尊,而民志靡定,主威日卑,而王綱不振之數句語,此非有別般深意,不過以近日兇書連上,而渠魁未捕,亂賊橫肆,而懲討不嚴,將至於壞國勢而損主威,故臣爲是之懼,有所說去矣。不意迪命,追加捏合,移作攻銓官之資斧,吁可怕也。臣與迪命,多日伴直,每自以爲言議寬平,未嘗涉乎傾奪之場,而事與言異,判若兩人。今若驟看其疏,則向所謂數句語,或似泛論,而細究其歸趣所在,則三轉結殺,顯着精神,而以湛身滅族一斗腔血等語觀之,眞若大權奸顓弄國柄,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而始乃抹血gg沬血g請討者,然其旨意,已極憯刻,而話頭亦豈不危怖耶?臣之當初與之聯箚,固出於脫略俗套,遇災進言之苦誠,而今其爲言,似若初頭下語之時,已爲之暗帶甚麼意思,而預爲之現兆。今爲實之者,臣以聯名之人,不爲之辨過,則是眞以其言,爲有意於初箚而發也。求之事理,寧有是哉?臣前旣受不言之斥,後又有難安之端,以此以彼,其不可晏然冒進於榮次明矣。倘聖明之少垂察焉,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燭臣必遞之義矣。臣無任云云。 ○大司成洪鉉輔上疏,伏以臣,自前月旬望間,重得感患,症樣不輕,而多日課試,晝夜冷處,自不覺病勢之轉深,及夫試事纔畢,遇歸私次,則諸症一倍苦劇,惡寒之氣,有似痎瘧痞膈之狀,殆同關格,擁衾委臥,廢食呻痛,形色消鑠,神氣昏苶,雖是戶庭之間,亦不得任意起動。當此自上受灸,候班連設之日,一未進參,分義虧缺,以此陳疏,見阻喉司,惶悶罔措,譴罰是俟。且念臣素乏文望,不合是職,臣亦自知,而適當泮製之積滯,覆試之迫急,辭避無路,黽勉出膺,僅得趁期了當,而以臣鑑識之不明,許多試取,必不叶於衆心,故惟以一箇公字,矢心立的,要爲盡責之計,然取捨立落之際,旣不可每人而悅之,則末世嘵嘵之談,勢所必至,早晩顚沛,固已料之。今者大臣筵奏之言,固出於深陳弊端,思欲變通之意,在臣實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如臣不學無文,忝居師儒之長,旣不能矯革弊習,又不得拔擢才彦,徒使莫重課製,終不免有奔競之譏,反顧初心,直欲刺明而不可得也。若使臣早爲遞解,屬之於有文負望者,則夫豈有今日之狼狽,至今追思,只恨出脚之率易,莫非自取,尙誰咎哉?顧臣病狀之沈苦,情勢之臲卼,俱難復冒於職次,矧今一年條通讀,尙未設行,亦非一二日所可收殺,若不急速變通,則必致大段窘迫。伏乞聖明,亟加諒察,特賜斥罷,使私分得以粗安,科事毋至遷就,其在公私,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校理趙明謙上疏,伏以臣病母,雖平常之時,猶不免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而每當節序交替之時,則一倍添劇。今年則不待換節,而殆無寧時,蓋是年罙高而病轉痼,且緣臣之一身,迫於嚴命。自春以來,長在禁直,藥餌之節,調將之方,不得躬檢,多致疎漏故也。臣每念及於此,忽欲狂叫,忠孝本無二致,寧有不能孝於親,而忠於君者乎?臣若貪戀榮祿,不報劬勞之恩,則顧此孝理之下,亦安用此人爲哉?至情所在,實無一刻離側之勢,而近緣闕直之餘,控籲私懇,極涉猥越,黽勉就職矣。今伏見家信,則因昨宵粥飮之擁膈不下,仍成轉筋癨病,雜試砭藥,少無差效云。臣聞此報,方寸焦灼,有不容頃刻自定,玆不得不陳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致仕奉朝賀崔奎瑞上疏,伏以臣於日昨,伏蒙聖慈,愍念微臣,手書問疾,掖隷臨門,且命輸送柴炭,以禦疎冷,又賜珍鰒,以調病口,此是前古所罕有之恩例。臣百拜祗受,不覺感淚盈襟,莫知死所。然而顧念臣向日書啓中陳懇,則缺望甚矣。自恨微誠未格,徊徨踖蹜,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前後諭旨,俱承入京調養之敎,而臣本家,近來屢有喪故,又於今夏,臣出嫁曾孫女,來留未久,死於拘忌之疾,靷葬屬耳,在京家屬,亦皆出避,不得還入。臣實無聊賴之地,不得承命,出於事勢不得已,而且臣每於退歸之時,必以旣退之身,不可死於輦下,陳達。今當臨死之時,亦豈可遽忘前言哉?臣習靜多年,不耐城市之煩鬧,數旬留滯,百病添加,而目今寒節已屆,臣之氣力,又不堪再擧登程,姑欲就區靜僻處,賃室移居,以爲過冬之計,近則江上,遠不過江外,一城內外,一江南北,在朝家顧恤之意,無甚關緊,而在臣病調養之道,則逈然不同。伏惟聖慈,察此情理,特許任便居住,無復拘檢,則臣當安意入地,以圖結草之報矣。經營屢日,始構短疏,而神思迷惘,語無倫次,臣尤悚仄。臣無任。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豐山萬戶吳萬俊。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吳萬俊處給送。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蔡慶承,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修撰兪㝡基,纔已出牌,而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應敎趙明澤由限bb已過b卽卽gg爲g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禹弘圭,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夏,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錫一啓曰,臣祗奉聖批,傳諭于敦義門外致仕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則以爲,臣猥陳私情,惶恐竢罪,伏蒙天地父母體下之仁,得循所請,知遇之恩,入地難忘,惟有瞻望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去月以來,虎患非常,四五爲群,夜則橫行閭里間,犬豕牛犢,囕食狼藉,殆將無餘,而晝則蹲踞於陵寢至近林藪中,見人咆哮。若此不已,則非但有囕殺人命之慮,巡山軍卒,不得任意出入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濟州督運御史書啓及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大靜前縣監李景勳,高山里鎭前僉使李泰祥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李泰斗以阿耳僉使,時在任所,李泰祥自任所時未上來云。發遣府書吏羅將,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漢城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待罪將任,已有年所,其不能閑習戎政,觸事憒憒之狀,不待人言,而臣亦自知,則其在自處之道,誠宜趁早乞免,俾此莫重之任,回授可堪之人,而只緣聖眷愈隆,乍遞還仍,久蹲匪據,重速群謗,早晩顚沛,固所自料。頃日宰臣之疏,果有所臚列,而臣之罪尤萬萬矣。雖然使其言只出於官師之相規,而平說道理,則如臣武夫,固不必費辭自辨,而第其遣辭之際,旨意深緊,始則曰伊日擧措,莫不驚惋,又曰此非細慮,末又以安危大關等語,指斥大臣,三司之不論其罪,以其疏語,裁以邦憲,則臣之得免重誅,亦云幸矣。問備薄罰,何足以快人心而勘臣罪哉?噫,人言之罔極,至於如此,而前後聖敎,許以得體,臺臣疏批中做錯之敎,莫非爲賤臣鎭浮議之意,臣雖至迷至愚,豈不知聖意之出尋常萬萬,必欲曲爲臣地者哉?所當感激洪恩,俯自含默,而但伏念玆事重大實關後弊,故不得不略暴伊時事實。伏惟聖明,更加裁察焉。兵書曰,敵自行營,或腰間或前後突出,則把摠哨官,自主號令,蓋行營云者,行軍之營也。突出云者,出於不意之敵也。把摠哨官自主號令云者,以其不意突出,勢甚急迫,故當部將官,不及稟告於主將,自主號令,使其所領之軍,隨卽禦之也。是以近來各營之私操也,有敵突出於營陣之外,則當敵該哨,不待將令,各自捍禦,況此親臨講武,何等至重,而他營之軍,猝然馳馬突入,則扈駕將士,其可許入乎,否乎?若其不及稟令於臣者,以其事勢然也。此卽兵書所云自主號令之意也。假使稟令於臣,臣旣不見箭,則亦何可擅許其入乎?臣於駕幸之前,預以他營兵不相許入之意,商議於本兵之長者,蓋慮有此等之弊,而本兵之長,亦以爲然矣。當大駕入軍門之時,駕後仍爲隨入,列屯於御幕之後,則元無可論,而初旣無扈駕偕入之事,及夫信箭之出而招入也。又無使臣營許入之令,則臣何以逆知,而俾不遮攔,假使知之,軍中命令,若無信標,則不敢取信,例也。未見信箭之前,臣何敢輕先許入乎?札駐軍兵之遮攔,蓋由於此,而至於放砲追擊,亦有委折追入之兵,雖是他營之軍,若能整隊徐進,宣以上命,則扈駕尾局,雖或依例遮攔,而固當卽報於臣,臣又上稟駕前,祗受信箭,然後使之許入,而今則不然,駕後之纔被遮攔,而原陣禁軍,一時衝突,攔愈固而進愈力,彼先發喊而揮棍,此亦放砲而遮攔,此不過彼將突陣,此爲應兵,而當該將官之臨機應變,發砲防禦者,亦以軍法之自主號令,固當如此,而臣於其時,急請方陣者,蓋出於急欲成陣,嚴愼扈駕之意也。今若以不稟發砲之事,作爲罪案,臣之一死,固不足惜,而行陣之不嚴,其將自此始矣。脫有不幸,而軍行之際,猝有意外之變,則守其當面者,奚暇稟於主將,爲其主將者,奚暇稟於駕前,而發砲應變乎?昔周亞夫軍中,天子親至,而先驅不得疾馳,天子按轡徐行者,無他也。蓋慮三軍之驚動撓亂也。以此言之,伊日追入之兵,其不可突入他陣,明矣。矧可以揮鞭棍而鼓勇,爲此可駭之擧乎?鞭棍者,馬軍之技,火砲者,步卒之技,乃者馬軍之被其遮攔,先自揮棍,已失其範我驅馳之道,則步卒之以其所用之技,防彼蹂躪者,論以兵法,是乎否乎?凡於動駕之時,勿論遠近,必以軍行焉,必以設伏焉。砲備火而弓上弦者,皆所以備不虞也。推得此義,則當稟與不稟,兵法之在所不已,可以了然,何待費辭自明耶?今幸聖明在上,疆域粗安,臣之此言,似涉過慮,而若以今番之事,人皆以臣爲戒,受任軍旅,而不嚴其防,則臣恐宰臣所謂安危大關者,未必爲深思也。臣於宰臣疏出之後,卽宜自列,仰請嚴誅,而三司諸臣,皆以此事引避,尙未處置,玆事未收殺之前,徑先陳章,亦涉肆然,泯默縮伏,捱至多日,而間因軍兵犒饋及文廟駕幸之時,推諉無路,不得不乍出行公,而進退無據,廉義大壞,區區情地,終不可以迫於事勢,一再承命,爲因仍蹲冒之計,而今又以捕廳合坐事,喉司至請問備,使卽擧行,顧臣所遭,旣甚非常,成命之下,未卽奉行,尤爲臣一倍惶悚之端,玆不得已冒沒控籲。伏乞聖明,察臣難安之勢,勘臣失措之罪,鐫削臣本兼諸職,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伊時事,業已知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戶曹參判尹陽來疏曰,伏以,臣自速罪戾,得蒙恩罷,省愆循分,一味悚懍,不自意敍命特下,除旨繼宣,臣驚疑感厲,惝怳罔措。噫,方今政法,類多寬貸,有罪輕宥,綱紀頹弛,誠宜無論過故,必致罰責,以示乾剛,俾知懲礪者,乃時務之急也。喉院以號令百司之地,旣未有申飭之擧,而反自犯踰侈之科,則其罪宜有加於他司,知申以摠察一院之任,泛認以循例擧行之事,而未覺其檢飭裁損之宜,則其罰宜有加於他僚,以此論之,臣之罰止罷官,已是寬典,而纔過旬餘,夤緣舊僚引嫌之疏,遽蒙特敍新除之恩,不但臣心之愧惕靡安,竊恐聖朝政刑,由臣而益虧矣。當此受灸庭候之日,趨申起居,乃是臣子當然之誠禮,而顧此情地,實無肅命簉班之勢,玆敢冒瀆於靜攝之中,臣罪至此,又添一案。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遞罷臣職,仍令勘臣闕禮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椳徹懇迫衷私,冀得以亟解重擔,歸省緬事,庶伸人子罔極之情,及承批旨,特許臣往來,而不準所辭,又以仍帶往來有古例爲諭,體下之盛恩,天地莫量,伏地感泣,不知所出。第此仍帶往來,斷無是理,設有前例,此不過一時特恩,決不可每每援用者,臣何敢以聖敎之偶如此,而當遞不遞,苟然仍冒,晏然往來,有若應行之事哉?自前叨本兵之任者,雖家在城外,不得捲入城內,未嘗經一宿於城外,則良以職是宿衛,兼帶將領,事體之嚴緊,與他職掌自別故耳。今臣雖迫期下去,過後卽還,竊計日字,將至一旬,緣臣私事,曠闕許久,則賤分之兢蹙,姑置勿論,公體之苟艱,當如何哉?恩數之屑越,人必有議者,而終以貪戀目臣,濫僭罪臣,亦何以自解乎?臣旣得恩暇,卽當辭出,而猶以職名之未解,尙此淹遲,私心痛迫,有不忍言,玆敢不避煩瀆,更陳疾聲之籲。伏乞天地父母,特賜憐憫,卽許鐫遞,俾臣任便往來,克完私家大事,千萬至禱。臣無任泣懇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卿勿復辭,往來焉。 ○弘文館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目疾沈痼,已成盲廢之勢,情跡臲卼,轉切憂畏之忱,縮伏訟愆,不復有當世之念,忽於此際,又承館職新命,天牌儼臨,雖至愚至迷,亦嘗聞不俟駕之義,顧何敢甘心違逋?而誠以一身廉隅,有不可放倒,不得不自犯慢蹇之誅矣,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措躬之所也。念臣難進之端,不特本來情病而已。近日宋眞明之三疏論臣,轉益深刻,畢竟勘斷,謂之侵凌官長,又以昧道理傷朝體爲罪案,臣之困苦,到此益深矣。伊時事實,悉陳於前疏,今不敢更思瀆撓,而第其論人,一何太苛,其所自處,一何太尊也?郞僚雖卑,旣已移職之後,有可辨暴陳列事狀,寧或不可,而今以有若輩行等語,盛加怒色,費辭詆斥,斷斷不已,彼固位尊官要,如臣賤微者,宜不敢指議,而旣被其斥,則不得不自辨,勢也。雖尊於眞明者,亦豈能拑制人口,使不敢自辨乎?此則可笑不足辨,而至於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譏切臣身,不遺餘力,已不勝其駭惑。及伏見其疏批,以其非在彼爲敎,臣誠惶蹙,繼之以慙恧也。當初宗城之草記,全沒臣前後供仕及一兩日看護父病之實狀,遽然請推,有若臣全抛職事,無故圖便者然,已無一分相諒之意,況彼假官,緣臣之故,橫遭僇辱,終至辭遞而後已,則在臣心,亦豈得安乎?此臣於前疏,略陳其時事實而已。今宗城,盛氣反詈,或謂之詬辱,或謂之不自重,未知詬辱者何事,不自重者亦指何而發也?若其號漢驅出之擧,設令臣言,歸之失實,其於大小瞻聆,塗掩不得,何哉?臣不欲索言,以傷同朝忠厚之風,而竊怪夫官案修入,在於九月初二日午後,而今其疏,以初三日仕進,官案之請,尙未爲也爲言,無乃急於欲重其事,以實臣罪,而未及照檢日字而然耶?他事猶可抑靳爲說,至於其間日字,人所共知,恐難隨意變幻也。臣本孤根弱植,性且柔懦,旣不解乘勢務勝以相較,又不欲使氣凌人,爲自重矣。彼假官,雖曰早微,以臣之不能仕進,受其無限叱辱,人皆喧傳,則臣之一陳事由,誠非異事,宗城乃以此,譏之以怒髮衡冠,責之以不能自重,是何不少自反,而責人至此也。今其譏詆臣凌躒gg凌轢g臣者,其果聲色雍容,而擧措自重耶?念臣初旣叨冒匪據,末又率爾出脚,觸處生疣,隨事吹毛,唯此罪臣之兩件事,不過微文瑣節,而有若關係重大,大損國事者然,唯恐繩之不深,持之不嚴,噫亦甚矣。此皆臣不諒時勢,輕涉險途之致,是臣自取,尙誰尤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聞大臣,日前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筵席語秘,雖不得詳,而略聞其槪,則所陳此弊已久,不無人言云者,蓋爲泛論弊本而然。在臣主試者之心,則顧安晏然而已乎?念臣猥以不學無文,忝叨兼官,會圍不遠,迫於朝家督設之令,推移無地,强拙冒當,兩次課試,榜眼無色,無名之類,鄕曲之人,多占優等,京華少年,至譏以盲試官,此則臣蔑鑑識而遺人才之罪也。固所甘心,而至於大臣所達,雖指擧子浮謗而發,然陞學亦一國試,眞若有嘵嘵之談,則當日主張課次之諸臣,誠難逃其罪矣。臣亦四學中一也。唯當竢罪之不暇,顧何去就之可論?今於荐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願聖上,先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每每爲嫌,其涉支離,下款引嫌,亦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添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及時救護,專意藥餌,聖恩至深,河海莫量,母子相對,感泣洪私,而第篤老之年,沈痼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委頓已久,眞元日脫,危兆敗症,疊見層出,晝夜苦痛,頻頻昏絶,奄奄床席,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臣夙宵扶將,焦遑罔措中,由限已過,嚴召復降,而目今情理,斷無蹔時違離之勢,故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又死罪,如使臣之情勢,少有一分供職之望,則當此聖體受灸,鎭日問候之時,豈敢瀆撓祈免之計哉?情旣迫急,更申疾痛之籲。伏乞聖慈,諒臣至懇,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救bb護b,以伸至情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者大臣登對時,以近來陞學臨急設行之有弊,有所陳達,而其所指意,不專在於矯弊,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惶懍悚惕之至。以臣無似,忝叨兼官之任,迫於嚴命,再當課次,而文旣短拙,又蔑鑑識,則其失人才而招人譏,在所難免,其何敢以不爲顯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亦願聖明,俯垂鑑燭,先削臣本兼之任,仍治臣溺職之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罪鉅譴薄,情苦迹危,杜門訟愆,日夕悚慄,不意恩敍忽下,除命隨加,臣感惶踖踧,罔知攸措,坐犯逋慢,未獲例勘,嚴召復臨,不敢荐違,進身闕下,悉暴危悃而退。臣本愚庸,出人下遠矣。唯其犬馬戀主之誠,得之秉彝,出入帷幄,補拾闕遺,是臣至願血忱,而志切而語澁,氣率而意滯,畢竟狂妄之言,自速偏黨之辠,未承一字之批,卒被譴罷之命,備忘辭旨,萬萬嚴峻,而猶且許以補闕,諭以留意,臣於震隕懍惕之餘,實感殿下不以人廢言之盛意,使臣言而能有補一線之效,在臣至榮幸也。其身雖伏斧鉞,夫復何恨?然人臣事君之道,惟直耳。毋論事之細大,言之淺深,苟有較計揣摩,包括怎麼意思,則不直甚矣。爲人臣而不直,厥罪可誅,他尙何道?臣雖不肖,粗識此義,斷斷衷款,只在於不顧踪跡之齟齬,言議之拙陋,有懷必陳,犯而無隱,納吾君於無過而已。至於筵話之請頒,臣之面陳前席,申論疏中者,過慮妄計,不過出於恐殿下擧措之苟簡,勉殿下處分之嚴正,亦未嘗毫髮私利,害參錯於其間,炳然此心,可質神鬼,而殿下又復疑之於言外之旨,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之罪,亦不料殿下之疑臣,一至於斯也。伊日筵話,秘諱極嚴,如臣疎逖,莫得其詳,追後頒下,猶有手書,而手書下敎,亦不肯明言顯諭,只曰諸黨俱有亂逆,藏其名而爲之辭,非所以昭一代之是非,垂萬世之斧鉞,則臣之爲是請者,爲國家也,爲世道也。此外臣又營護於何人,發明於何地也。假使臣果有挾雜之意,則唯懼其筵話之或洩,何故屢言力請,而不知止也。絲綸之下,雖不敢仰首條辨,而區區願忠之心,終未見白於明主之前。朱子所謂,君臣之際,嗚呼難哉者,殆亦近之。噫,臣誠不幸,立朝七年,以言獲罪者三矣。臣固黨臼中人,其心其言,則未必一從黨臼中流出,而一開口,輒以黨習,受疑於上,宿愆未湔,新釁轉深,衷情之見暴,望已斷矣。主恩之酬報,計已左矣。今若徒恃抆拭之寵,復廁論思之地,不思懲羹,輒事妄發,則只足以增其罪矣。如欲含默耴容,苟幸無過,以賭一身之榮名,則不獨有負於臣心,其所以負殿下,亦已大矣。爲臣今日之計,唯當抱玆危衷,跧伏窮閭,戴罪頌恩,以畢餘生,奚暇論官職去就哉?伏乞聖明,曲賜矜憐,亟許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刊仕籍,俾臣得以退守本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懼怔忡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尹汲疏曰,臣情地臲卼,前後屢叨恩除,曾不敢一番膺命之計,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實亦聖明之所洞燭也。頃忝館職,適見聖上威怒太過,儒臣以言獲罪,義不可以不行公爲解,敢附數語於辭疏之末,以效匡救,固知其拙訥寂寥,無望格天,而若其苦心血忱,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則亦可謂斷斷無他矣。此豈有一分光芒氣熖,可畏於人者?而聖明不諒,嚴敎遽下,至以喉司之捧臣疏,謂出於畏臣辭語截峻,實有臣子所不敢聞者,臣於是,驚心悚骨,不知置身之所也。夫職在三司,而疏中所言,又及於聖朝闕失,則居出納者,安得以無端退却乎?此爲其職責所當然,非關於畏與不畏,殿下故爲此無當之敎,以爲摧抑之計,此與殿下之所嘗以至誠自欺者,不亦背馳乎?彼諫臣者,目見君上過擧,不惟其無所捄正,反有以逢迎而增長之,噫亦甚矣。若其以無憚,聲罪臣者,直常事耳。雖不足較挈,而在臣跼蹐危慓,益增一倍,誠不意罪罰不加,除旨洊下,自館職移諫院,馹召遠辱,恩數超常,臣誠驚惶感激,繼之以訝惑,縱聖上過於慈覆,不欲以雪霜廢雨露,而人臣事君,廉隅爲重,人方斥之以無憚,而乃敢揚揚冒入於言議之地,則是眞無忌憚之甚,正所以實其言也。本來情勢之外,卽此一節,尤屬難冒,分義所在,雖不敢不進身於輦下,而就列供職,實無其路,玆敢冒瀆危懇。伏乞聖明,亟命褫臣職名,仍令有司,勘臣罪名,以幸公私焉。臣方請罪,豈敢開口論事?而愚衷耿耿,終不容自默,又以一言進焉,死罪死罪。嗚呼,頃日之災,何其非常之極也?節迫閉藏,大雷電雨雹,雖深居九重,獨且可驚可愕,況在園陵行幸之時,而適與閱武相値乎?《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又曰,昊天曰朝,及爾遊衍,及之一字,可見其出入動作,無往而不與之俱也。雖高高在上,日監在玆如此,殿下擧措,果若上當天心,則災異之作,豈至於是也?其日之早,天色淸明,初無雨徵,若渡江徐驅,直向城闕,則亦可以先還大內,無急遽苟且之患,而乃於住鑾觀兵之際,疾風揚石,急雨翻盆,軍伍雜亂,班行紛錯,景色愁慘,有不足言,而自上亦且蒼黃,御轎忙遽回鑾,飛電震霆,閃爍砰訇,至有數夫擊斃於幄次,不遠之地,如許變異,前史亦罕。嗚呼,其亦可畏之甚矣。臣於院啓堂箚之批,固已仰聖心之警懼。而第念今此之災,旣不比尋常,則須於還宮之初,必特下備忘,備示其敬天畏災,罪己責躬之意,以求助於臣隣,然後爲得事體,而側聽多日,未有所聞,殿下豈以此等事,視爲文具,而謂不足爲耶?噫,彼仁天之警告,不啻其諄切,而殿下之所以應之者,不免於悠泛,若是而其能望回天怒而消災沴耶。臣竊不勝慨然也。抑臣別有所區區愚慮,而不敢不陳者,蓋天下事變,常起於思慮之所來及,聖王於此,必過爲之備,他不暇遠引,姑就近事言之,戊申歲初與三月,俱有大風雨,其後亂賊猖獗,宗社幾亡,雖幸賴天之靈,終能底定,而災不虛生,此益可驗,今之變異,又安知其無所以乎?蓋於冥冥之中,天心之眷顧國家與仁愛我殿下者,實無不至,而人自不之覺耳。此固無所形現,不敢質言,顧今倫義晦蝕,逆賊縱橫,以輦下則亡命賊之婢,出入於闕庭內外,幸而發露,而餘慮猶爲無窮,以外方則掛書諸賊,尙未就捕,不知其徒黨之爲幾許,此其屬,顧悍然讐國,心未嘗少忘,苟有可乘之隙,則亦何變之不敢作乎?思之及此,懍然體寒,唯殿下深致存變之念,自今以後,凡有擧動,尤十分愼重,以盡帝王萬全之道焉。臣伏聞輿駕甫卸,卽有明日晝講之命,至哉,聖王之好學也。此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盛心也。其視漢帝止戈講道,亦可謂遠過也。凡在臣僚,莫不欽仰,謂必有大警動大振作,以上答天譴,不厭民志,而仄聞伊日法筵,不過循常例講說文義,了無別般寅畏,深究消弭之策,則殿下之所嘗孜孜典學者,只是繁文末節而已。其於應天以實之道,果何如也?夫學之爲道,唯貴一一實踐,如說遠色則眞箇遠色,說賤貨則眞箇賤貨,說納諫則眞箇納諫,說去讒則眞箇去讒,事無大小,莫不皆然,然後方不落空,而爲有益於身心,不然而只以多聞見資說話而已。則書自書我自我,雖好箇事,不免爲病,其亦何益之有哉?且有一事,可卜聖學淺深,昔者聖王之所苦苦分別,唯恐其相雜者,在於陰陽黑白,其說具見經傳,諸書不可枚擧,殿下亦必講之爛熟,而一向厭聞,此四箇字,或有及之,則輒下未安之敎,不唯不能採用,亦且隨而罪罰,故其流之弊,至於正詭一轍,是非相混,指昏瞶爲老成,認巽愞爲忠厚,直氣全消,嘉言罔聞,此與殿下平日所講者,恐甚相反也。且夫王言之體,惟主於尊嚴簡重,蓋將以播告八方,傳示萬目,書諸史冊,垂之後世,其不可不愼也。如是而殿下於辭令之間,太無限節,凡所引諭,無論其襯與不襯,容易說出,動至千百,當其褒借也,則稱詡浮實,及其貶斥也,則嗔責過中,火賊徒黨之目,輕施於經幄之官,時象假子之敎,忍加於臺閣之臣,聖人謨訓之言,決不宜如是也。蓋臣竊覸殿下天縱聖辨,旣非臣僚所能彷彿其萬一,而群下之奉令承敎者,又一惟殿下之言,而莫敢少違,其諂媚苟容之狀,誠有不勝其羞死者,故致令殿下一向以聖智自足,困於所長,至於如此,此實群臣之罪,如臣之屢忝三司,喑無一言者,尤合萬死,風習至此,決爲亡國之敗證,而又忽設一話頭於其間,以爲箝制言者之{{!|𣠽|⿰木覇}}柄,臣未知時象二字,見於何經,而上旣創用,下又奉述,形之絲綸,謄諸章奏,纔一有言,則衆皆驅而入於其中,蓋不待別立邦禁,而言者自不得開口矣。嗚呼,是亦不可以已乎?間有一二臣,能以直言聞者,亦不過觸着時輩,差强人意而已。其視古人之犯雷霆批頷鱗者,不啻風斯下矣,而殿下猶且不能優容,大則栫棘,小亦廢痼,如使其事,易人而言之,則殿下未必皆深罪之也。夫如是,故居臺閣者,軟熟成習,骨鯁無稱,如臣等輩,在在皆是,臣不意聖人在上,而上下之不交,至此極也。殿下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習,雖日談堯、舜、孔、朱,亦徒言而已,何所補哉?大抵言路通塞,最關國家興亡,而臣之見職,適忝諫官,故敢以是附陳,伏願聖明兼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誡之事,可不留意?今之所謂陰陽黑白,非古所謂陰陽黑白,非公也,乃私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金漢喆、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辛世翊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日候頗煖,非如十月日氣,乖常極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今日亦先爲受灸乎?上曰,診察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昨日則少沈矣。今日則和平不數,而但手腕比常時少熱,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適然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昨日尤爲和平矣。未知夜間,或有引飮之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久不進御,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受灸畢後當議,而久不進此藥,心頗缺然矣。命均曰,艾氣透徹者有之乎?上曰,透徹有力矣。上曰,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六君子湯,出外議定繼進乎?上曰,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bb也b。如有渴候,當止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長夜不卽就寢,則進何物乎?上曰,元無虛乏之時矣。命均曰,禁府堂上,皆入試所,同義禁吳光運,時未肅拜,久不坐起矣。上曰,藥院提調,例當遞判義禁乎?命均曰,旣有前例,而時以試官違牌,多有拿推者,擧行後當遞矣。上曰,試官拿推者不急矣。先朝有試官違牌拿推者,待出榜放送之議,而此則雖過,亦似是矣。試官則與玉堂有異,而今人廉隅太勝矣。牌招入來後,始爲落點,是爲前例,而二三牌後,始爲入來,非但分義不如是而已,亦非嚴秘科場之道,不然則無寧在家,見落點後當入來矣。命均曰,試官拿推中,有實病者云,可悶,而下敎誠是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多臺不爲肅拜,處置久不爲極爲未安,而通讀課取正急。大司成洪鉉輔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謂命均曰,洪鉉輔以卿言,果爲引嫌矣。命均曰,非今斯今,臨科例有此弊,故欲除其弊,果爲稟達矣。以其言雖爲引嫌,豈可大段撕捱乎?上曰,日昨所達事,但指庠製,而陞補不入其中耶?命均曰,竝論陞庠之製而陳達矣。上曰,陞補亦有年條乎?命均曰,陞製亦有年條,而累次課試,以其中畫多者十人,付初試矣。春躋曰,通讀亦有年條矣。上曰,陞補亦以當年條未設行者,置於勿施乎?庠製一年之內,又有分春夏秋冬,而課試之規,此則何以爲之?命均曰,陞補之當年未設行者,當與庠製,一體勿施矣。學製若分四等爲之爲宜,而雖不能如此,一年之內設行,則何妨乎?臣之日昨所陳,欲爲變通者,惟以監試後設行擧論而已。壬子條則是當付於乙卯式年者,有同令前,似不當置於勿施矣。上曰,是豈非令前令後乎?令前令後,當以科擧論之,不可以年條計之。而凡事當以易於奉行爲法,又必以分明爲主矣。陞補學製,無論四等,一年之內,若設行則好矣。至於壬子年條,當付於乙卯式年,係是令後,置於勿施中,而癸丑條,今冬內,自當某條設行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申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避退待,已過一望,尙未處置,此誠前所罕聞,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正言尹汲,自鄕入來,陳疏承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疏批已下,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連日違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大司成洪鉉輔,昨日違牌,今又呈辭,大科前多有擧行之事,而如是引入,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金錫一,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同春秋朴師益、李廷濟、洪鉉輔擬入。 ○傳于洪景輔曰,日寒如此,薄軍士,襦衣題給。 ○又傳曰,日寒如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癸丑十月初六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李台齡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風雨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無加減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已累日矣。瘡處有妨乎?上曰,不然矣。命均曰,大風大雨日受灸,醫家有忌,今日風氣雖不好,姑不大段,何以爲之?上曰,何妨也?命均曰,湯劑止而更進,未知有異乎?上曰,今何知之。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和安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不數矣。命均曰,昨日日氣,異常而甚暖矣。雨後風勢,似催寒矣。上曰,日氣寒烈,則豈不好乎?曉聞風聲,束衣起坐而聽之,心頗喜矣。卽今西風亦吹矣。命均曰,衣襨曾見甚薄,今日風雨如此,受灸時尤當加意節宣。上曰,唯。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太白山實錄,已爲出去,赤裳山城,實錄亦當奉安,而知春秋一員,同春秋二員內,知春秋申思喆,老母有病云,不可出去。同春秋朴文秀有身病,一員趙尙絅纔罷職,奉安發行日字已定云。同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守令除署經發送,破格誠極,而玉果縣監權定性,夫馬上來已久,爲弊不少。且見臺諫不在,署經無期,使之除署經,數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以其事上疏,情勢懇迫,故政院捧之,而尹游來見臣以爲,佩符往來,雖有援例之上敎,此一時特恩,其在事體,不敢仍佩下去云矣。上曰,無前例則已,如有可援之例,何必過辭乎?仍佩往來之意,使政院,分付可也。以此本兵重任,何可輕遞乎?上曰,一二所監試榜,今日當出乎?副提調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本職不爲入來,故政院,以出榜後不爲肅謝而出去,則可也,而莫重國試出榜,不可如是遲滯之意,累次往復,吏判纔已入來,可以出榜矣。命均曰,內局提調宋寅明,出榜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星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寒猝劇,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 ○又口傳啓曰,受灸時刻,今此啓辭中,雖以依前定入陳達,而風寒如此猝劇,姑爲差退,未知何如。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時刻則定以巳正初刻,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昌州僉使蔡夢良處給送。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北虞候張孝一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嫌退待,殆浹兩旬,此是前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除在外陳疏入啓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趙鎭世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校理趙尙命,纔已自鄕上來,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推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李春躋,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當此連日受灸之時,提調不備,事體未安。新除授提調宋寅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受點。 ○傳于兪彦通曰,趙明翼初疏有所請,再疏亦以《大明集禮》所載爲言。《大明集禮》此事所錄卷入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宗親府啓辭內,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祖大王女貞懿公主,而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世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闕,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丐。況其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勢,而數間祀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云。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決不可仍託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前例,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亟令該司,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卽以傳敎內辭緣,發問于其門長,則前同敦寧安絿等聯名呈單內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長派,不幸屢絶,承嫡庶孫嗣宗,喪性流乞,盡賣奉祀田宅,忌祀節享,全然廢闕。旣喪其妻,又喪其子,莫重貴主奉祀,不可仍付於此人,故以變通改立宗之意,呈單于宗親府,草記蒙允,有令門長擇定宗孫之命,宗中齊會同議,則良孝公四男中長仲季三派,則竝無嫡孫,第三男桑鷄直派中良孝公十一代孫時任沃川郡守宗海,皆以爲可合承嗣。一依諸宗僉議,以宗海定爲貴主宗孫事,劃卽入啓施行云。公主奉祀,事體自別,旣自宗親府改立宗嗣事,啓稟蒙允,則所當依願許施,牌奉貴主之祀,實合於敦親繼絶之道,而事異常規,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願許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初六日,出身崔廷泰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竣事試院,昨日詣闕出榜,始伏承度支除命,臣誠驚惶悶蹙,不知所措。臣於錢穀之事,本來生疎,一年惠局,醜拙全露,況此地部,專管國經費,比惠局尤重,近來稅入太縮,宿儲已竭,尋常用度,無以支繼,惟極擇有幹才善理財者而畀之,猶患其不濟,而今忽加之於如臣疎迂者,此何異於僬僥千匀之重,而其不可堪承也,明矣。臣旣熟於自量,有難冒出,拆榜之後,不敢與諸試官同時復命,輒復徑歸,此已悚懍,而且伏念聖候受灸,候班連設。臣方忝居保護之地,而旣不得趨造於起居之列,區區下情,誠不勝鬱慮,而昨於召牌之下,亦不得祗承,臣罪至比,尤萬萬矣。玆瀝肝血,略陳短疏,伏乞聖慈,俯垂照察,亟許遞改臣地部之命,仍令有司,重勘臣違慠之罪,以重國計,俾肅朝綱,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不宜固辭,卿其勿辭,安心行公。 ○持平趙鎭世疏曰,臣頃忝臺地,妄陳草草一語,以附一時相規之義,而臺章峻發,左右橫擊,一則曰敲撼銓地,有不忍正視,一則曰一論一否,言議苟且。噫,臣性本巽懦,忝入臺地,亦已過五六年,而未嘗生出風稜,隨事盡言者,不獨於此事爲然,則以此責人之言,臣不以爲瞠如也。至於敲撼銓地之目,實爲反劾言者之好欛柄,此不可以不辨矣。不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固其宜也。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豈可輕施哉?臣雖不肖,亦嘗聞士君子之風矣。競逐於言議之地,紛汨於傾軋之習,臣嘗唾鄙之矣,豈忍爲此態哉?只緣誠信未孚於同朝,僇辱叢萃於忽地,其所口業,都不擇發,殆甚當銜之詈罵,臣之恥愧,固不足言,而豈不爲羞當世而辱搢紳乎?幸賴聖明,洞燭無餘,處分有加,辭旨彌嚴,至以爲銓官報復爲敎,臣有以仰日月之明,無所遺照,而亦庶幾本心之少得辨明也。臣所未解者,其時銓長,强引不當引之嫌,終至於遞免,彼所敲撼之說,無亦不蘄近而或近者耶?臣誠蹙然不安,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情地,不宜抗顔朝著,自同平人,而前後違牌,亦極惶恐。日者被擬於試官之望,黽勉趨承,試役纔訖,將欲詣闕之際,忽聞柏府新命,遽下夢想之外,驚惶踧踖,不禁駭汗之如瀉也。臣雖淟涊無狀,豈可更玷臺垣一步地,益招一世之嗤點哉?試事復命,事體雖重,一身廉隅,亦不可不顧,咫尺禁扄,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慈,諒臣情地之窮蹙,特賜遞罷,兼治臣終不復命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擧於臺望,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於秋間,受暇省墓,淹病稽還,猥上郡牒,獲卸職名,體下之德,感祝何極?乃者先陵行幸,將至經宿,區區憂戀,在遠倍切,擔還癃骸,祗伏送迎於郊外士民之後,粗展臣分,而惟是新舊病情,輾轉沈劇,床席之間,無以自力,恩銜久在身上,而旣未能出肅天陛,以伸叩謝之忱,繼値東朝誕辰,而又未克入簉大庭,以參起居之儀,況今聖上鎭日受灸,大小臣僚,罔不奔奏,而臣獨偃息自在,一未進身於候次,情缺禮虧,生不如死,伏枕悲號,惟日訟愆之餘,竊伏聞昨日診筵,因大臣所達,以臣久未還朝有重推催督之命,臣於是,尤不勝震越惶悚之至。顧臣廢物,長在鬼關,見方畏寒坯蟄,唯以藥餌爲事,理合復尋鄕路,畢命丘壑,而乍入徑歸,有所不敢,姑且泯伏遲徊,私自悼憐而已。其所去來生死,元不關緊,臣固不以告人,人亦無所相聞,苟使臣稍能自强,隨例出入於班行,則大臣未必如是爲言,而念臣身雖在京,自廢臣職,實與在外一般,則今於非斥之來,惟當席藁竢譴之不暇,又何敢以情實之差殊,有所自解?而論其辜犯,合被重誅,其不可以薄勘爲幸而晏然也,決矣。玆敢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鑑察,亟命削臣見銜,仍命攸司,重治臣罪,以振頹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之此疏,見格喉司,今已四日,方深悶蹙矣。不意玆際,遽有春秋兼除,而今玆新命,蓋爲實錄奉安云。他堂之有故與否,臣姑未知,而臨急變通,反歸於如臣癃廢。噫,藏史一事,非比尋常往役,而況臣曾忝先朝舊臣,追惟曩者,悲隕若新,分當竭蹶趨承,以效微誠,而以臣朝暮危死之喘,決無當寒遠役之勢,於公於私,狼狽俱甚。改命變通,恐不可已,惶悶之極,敢此尾陳,乞賜鐫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疾病爲辭,其涉支離,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副校理趙明嫌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特蒙恩暇,救護病母,母子相對,感祝聖恩,而第篤老之年,膏盲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癨病轉成關格,粒米不下,眞元日削,目今症勢,莫非危證敗兆。臣方煎泣度日之餘,由限已滿,召牌遽降。近來聖體,方在受灸靜攝之中,而直在邇列,久阻起居之班,區區犬馬之忱,豈未欲不竢駕而行,以申誠禮,而第緣私情迫急,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玆不得不承詣闕外,拜章徑歸,念臣一身,實難兩盡於君臣之嚴,母子之私矣。瀆擾之罪,可矜之情,想必天日照燭矣。此際伏見昨日擧條,則大臣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大司成與諸學兼官,相繼控辭,臣亦方帶敎授之任,則其爲惶霣兢惕,實無異同,而臣業欲一鳴號於聽卑之下矣。凡考試之役,此非筋力奔走,所可塞責,必聰敏精力,有裕於人,然後可於課次之際,不失其銖兩尺寸也。若不自量其才,唯以一筆句斷,則不有人殃,必得鬼誅。是以自古以來,當考試之任者,必待文望所著,衆論亦洽,然後始使掌選。近來則不然,唯見資歷次第充數,雖以如臣所學蔑裂者,渾擬於考試之列,安得不失人才,而能免嘵嘵之談乎?故臣每欲以死謹避,前後以眞情,力辭於注擬之際,向來學兼官,則除命遽下於在直之中,無以辭避,黽勉赴試,只餘兩次合製,而初年合製,則臣以未畢庠製,故不得進參,終年合製,則臣以入直之故,又不得進參,而顧其庠製被招者,多占鄕曲窮儒輩,而尠參京華有文名者,則不善課試之責,臣實爲最,人言之來,固其宜矣。其何敢以不爲指斥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且念使萬物而不枉其性者,是爲天地之仁也。臣於職次,可以筋力奔走者,則猶可以冒昧備數,而至於考課之任,則自顧鈍滯不文,決無堪承之望。伏乞聖明,特加諒鑑,先將臣兼官之任,亟賜鐫削,又遞臣所帶本職,俾護病母,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竢少間察職。 ○癸丑十月初七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辛必昌、鄭文恒、韓聖鳳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自昨夕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今日始有冬意稍勝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匙數有加乎?上曰,比於向來似勝矣。命均曰,昨日咳嗽,未知適有之,而今日則何如?上曰,觀勢欲進金銀茶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日氣猝寒,且當受灸,窓戶破隙,補塞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咳嗽不已,未知有感氣乎?上曰,連日日氣甚暖,故心不惺惺矣。自昨夜神氣頗勝矣。前則雖當小寒,氣甚不伸矣。今則有舊時當寒之意思,而日寒如是猝劇,只以衣薄之人爲慮矣。命均曰,去夜市廛失火,灰燼蕩然,公私多有所失,其處接屋連墻,故閭家亦多延燒,不幸莫甚,臣歷過而來,目見之矣。且闕內甚狹少,不謹愼則易生此患,當申飭政院,而宮人所屬,不爲謹愼者,自內亦爲申飭宜矣,近來玉堂,擧皆違牌,卽今雖當受灸之時,溫繹間已過,久廢法講,其中新錄者,他人已出仕,而亦不出仕,事涉可悶矣。卽今違牌試官之就理者,雖有異於玉堂之敎,判義禁,當自朝家,變通而差出,使之開坐宜矣。上曰,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高山里僉使柳以晉。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高山僉使柳以晉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極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申宅夏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奉使出去,參判李眞淳連尋辭單,參議尹容呈辭受由,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參判李眞淳,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參議李宗城,隨牌詣闕,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受灸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昨又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新榜生員兪漢擧呈狀本曹以爲,矣身年三十三,而啓下榜目中,以二十三書出,速加釐正云。取納其祕封及草榜而憑考,則果以三十三書之,而正書之際,三十之三字,誤以二字書塡,原榜目中,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本廳軍官,每年別試射擧行,故初試則壬子四月,已令本廳別將等設行,三廳各取五十人,而連以事故,不得設行矣。今月初九日,將設行覆試於幕華館,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而領議政臣沈壽賢,以身病不得來會,其所帶軍官,臣等當兼察,試取闕內入直軍官中,初試入格人員,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於銓職,以公器則玷辱也。以私分則猥越也。糠粃在前而物情未允矣。涇渭相蕩而時議難叶矣。是豈有萬分一承當之理?而天牌三降,筵敎且嚴,冒沒趨命,不但分義之是懼。且以臣今日之所處,卽諺所稱東一房掌議者,是須開政而後,長官可出,長官受點之日,卽微臣褫鞶之期故也。仍因冒竊,引日盤礴,臣雖不肖,決知其爲大恥。昨今以來,再犯違傲,若不知威命之可畏,鈇鉞之當誅者,誠以必遞之義,參前倚衡,有召輒承,儼然以銓官自居,實非臣私分之所敢出也。謹詣象魏之下,更陳肝血之懇,而兼首做錯之失,竝請罪戾焉。日昨政奉常判官之差出也,曾聞嚴漢重有文可用,不知其身故已久,昧然備擬矣。政注體重,奏御事嚴,而疎漏昏錯,至於此極,古人以馬字之增一點,至稱死罪,今臣所坐,尤當何如?乞蒙重譴,俾嚴銓法。臣於治疏之際,伏見副修撰沈聖希之疏,噫嘻亦太甚矣。原初玆事,在臣不過爲官師相規,在聖希不過爲警責薄罰,有何慍憾之可論,疑怒之可發,而前疏噴薄,殆不察事理之所在,臣之不能不一言相辨,勢也。然而意取宛轉,語去廉稜者,實恐有傷於戚好之誼,同朝之敬耳。今又張皇爲說,嘲罵不已,是尙可與復言哉?所謂日字之相錯,雖使臣之疏語,當稱以政事,取稟者,錯道爲官案,啓請其曠日不行,失職違例,稟政與請案等耳,抑亦何補於所爭之事實耶?是未可知也。毋論其言之如何,區區廉隅,決不可冒受嗤辱,晏然於官次。伏乞天地父母,竝賜照察,勘臣前後辜犯,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踪危而妄蹈機穽,目眚而幾將盲廢,廉隅不可放倒,疾病亦難自强,鎭日違召,屬犯逋慢,分義全虧,罪戾層積,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臣誠惶感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日來撕捱,都屬閑漫,念臣老父,居恒善病,床笫多年,癃殘凜惙,如及耄期,最是心氣衰弱,未能强制,事或關心,思慮成疾,故比因同氣,八日難産,過費焦憂,口燥而却食屢日,膈熱而引飮無算,形觀頓脫,精神昏錯,內鑠旣深,外邪易乘,近日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和解尙遲,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此際天牌復臨,以公以私,惶悶轉切,設令臣無本來情病,顧今父病,如是危劇,則豈有離側就職之望?而荐召之下,不敢徒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扄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褫臣職,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癸丑十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重圭、李以材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昨今日,日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日寒後,腹部之候及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來日則不爲受灸,初十日更當受灸,壯數限百壯乎?上曰,已諭於醫官矣。初十日只灸十一壯,姑爲間止,更爲之,可也。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爲之。日寒如此,六君子湯,加治痰之劑則好矣。問于首醫,可也。命均曰,半夏之屬入之矣。上曰,膈痰有之,日寒所致,竹瀝服之,何如?命均曰,豈不好哉?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少沈而不數,玉體未知何如,而脈度終不至和暢,似是有痰飮而然,而聖慮亦知之乎?上曰,不然矣。卽今氣運,比看前日當寒之時差勝,而惟痰少欲用事矣。聖徵曰,咳嗽非一時感氣,似爲深出,而二陳湯旣入之,治痰之屬,無以加焉。貝母之屬,入之,何如?上曰,惟餘貝母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小沈,而亦不數,此非感氣也,緣此日寒而然矣。咳嗽今日則深出矣。上曰,臥故然,而自前如此矣。應三曰,竹瀝能治痰,而痰日寒則凝澁,當和薑汁進御,而不必累次進御矣。聖徵曰,惶恐敢達。竹瀝雖好,而此則姑捨,前日所嘗進者自已溺,一二次進御,何如?上曰,恐太峻矣。聖徵曰,此不峻,極爲平順矣。上曰,問于金應三,可也。應三曰,治法比竹瀝尤好,數日進御則好矣。上曰,久欲進服,而或謂太峻,故不爲矣。累次服之,則便道分明泥滑矣。上曰,湯劑依前方劑入之。命均曰,數日停止則好矣。上曰,止則缺然矣。應三曰,俄者所達之藥,進御間停止則好矣。聖徵曰,不覺中外感傷,肺氣當先以和解爲主。竹瀝與湯劑,姑爲停止,參蘇飮亦入朮、蔘,若有感氣則不好,姑觀數日,待和解進御,何如?上曰,數日姑停何妨乎?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然矣。新劑入,匪久當進矣。命均曰,一品宗班燕行時,國家有送御醫之事,前例則王子大君之行送之,而今則大臣及宗班之行,又送御醫,此非本意。今番密昌君樴赴燕時,雖以金壽煃啓請,而卽今議藥中,權聖徵有之,國家方平安,金壽煃之有無,不爲關係,而金壽煃旣累次入侍,不可往矣,使之率往他醫,可也。上曰,予知本院之如此矣。問于本家,使之率往他醫,可也。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碧潼郡守成殷錫,以本道中軍,方任壯十部作隊之事,未及了當,請仍中軍之任,而日昨,旣以除朝辭赴任,陳稟分付矣。江邊守令,不無厭避之弊,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不可一日無長官,而判書金東弼奉命出外,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三牌不進人員罷職,事體是矣,而其中工曹判書趙尙絅有實病,與無端違牌有異,罰已行矣。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監試會試事,不當如是違牌,而勅勵之道行矣。違牌拿推人等,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或以身病,或以情勢,或以相避違牌,而除實病外,事不當規避矣。上曰,試官望,有實病人,勿爲備擬,雖情勢難安,本職不爲行公。試官則義同往役,勿以情勢爲辭之意,定式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制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卒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有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上曰,注書出往玉堂,兪㝡基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校理兪㝡基入侍。㝡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蓋襴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幞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嘆,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議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㝡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而稟處,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曰,臣本迂疎,不知錢穀事,而今當此任,極爲惶悚,而其中惠廳主管者,則不可兼察,事當許遞矣。上曰,雖於金在魯許之,兼察則好矣。大臣之意,如何?命均曰,故相臣閔鎭長,曾有兼察之例,臣亦有兼察之事。金在魯與小臣,兼有嫌避之事,請遞矣。卽今賑濟後經紀者,未及就緖,不可許遞矣。上曰,當有量度事,而不可許遞矣。寅明曰,不敢煩瀆,當退而更稟矣。請臣以次退出。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院君小祥時,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下直,神光僉使李重佐。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除引避退待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院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參判李眞淳,昨日違牌,今又呈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今已多日,而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旌義縣監愼龜重呈狀內,老母風痺之症,轉成氣瘧,單獨一身,晝夜扶護,不可離捨遠赴,斯速入啓處置云。旣以親病爲辭,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外司坐起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喆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柳文龍爲彦陽縣監,金彦輔爲參禮察訪,朴奎煥爲旌義縣監,徐宗玉爲刑曹參議。 ○副護軍金東弼、趙尙絅、徐命彬付,副司直李匡德付,副司正蔡慶承付。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忠淸監司狀啓,則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決杖一款,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曾經臺侍守令,自營門不得決杖,曾有定式,今此李庭綽、朴璲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擧行,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泰昌,兩目廢明,晝夜不辨,兩耳亦聾,不辨聲音,且得風病,坐臥俱艱,朝夕飮食,不能自食,大小便,須人放下。卽今病勢,處冷添重,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門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自試院詣闕之際,忽伏聞其間,有天官新除,驚惶震越,繼以憂惑,莫知置身之所。出榜之後,不敢隨人復命,未免陳章徑歸,恭竢累日,而駁正無聞,荐違嚴召,而威譴不下,情窮勢蹙,不得不仰首鳴號,以冀聖慈之憐察焉。夫是職位任之至重,今日世道之難平,微臣才望之不稱,無非必辭之端,而臣操守不確,凡所濫叨,一皆承當,苟非矢心自畫,如詞垣之職者,未嘗過爲撕捱,今亦何必費辭煩縷,同歸於飾讓之套?而惟是東銓長席,卽一世之所趨,而衆目之所注也。雖使居是任者,十分艱愼,無可疵摘,尙患難免於今之世,今以同堂之至親,弟遞兄代,視若私物,而不知斂避,則是眞放肆貪權之甚者,臣何忍爲此?在聖朝禮使之道,亦何可强其所不忍,驅而納之罟擭之中乎?始雖偶失照管,有此輕授,今若因臣之言,而深軫乎事理人情之所必然,則鞶帶之褫,必不待臣言之再矣。臣資性懦拙,平生所甚畏者,權勢二字,忌盈惡滿之理。臣雖不肖,亦講之熟矣。自聞此命,懍慄危懼,五情隕墜,寢食爲之俱廢鐵壁之防,無以進身,鈇鉞之加,實所甘心。伏乞天地父母,鑑臣至懇,悶臣苦情,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以全進退之義,如其不然,早降威罰,使國體無損,私分少安,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用人,豈拘小節?今玆新命,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年紀垂暮,衰耗轉深,不意專對之命,遽及於臣身,是臣十年前冒叨之任,其間筋力,尤無堪勝之望,而其在往役之義,不敢辭避,黽勉治任,行期已定,而念臣雖無目今顯著之疾,暮年萬里之行,爲便愼護之方,以臣子益炡,欲以軍官名帶去,而渠今身係加平任所,此與京職有異,不得循例啓請,敢依已行之前例,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私悃,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爲帶去之地,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率往焉。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茂山府使李晩白,椒島僉使孫壽聃。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成宋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茂山都護府使李晩白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其在事體,俱極未安。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海興君橿,妻父歸葬時給由馬。 ○韓德全,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累日,事甚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德全曰,召對爲之。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趙明謙、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外,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之其所撕捱,今聞儒臣所達,極涉過矣。法講久未開,隆冬亦未遠,若是撕捱,將無開講之日,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設有可嫌之端,以兼官撕捱本職,尤無義意,況不然者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兪彦通啓曰,明日仁政殿專經文臣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御醫金必衍,旣已終制,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三廳軍官別試射初試入格人員,今日慕華館覆試設行事,昨已啓達矣。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依前規,柳葉前五矢十巡試取後,各其名下,得中矢數及有頉人員,竝別單開錄,而軍兵則無得中矢數,不得付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領敦府事魚有龜軍官資憲李國亮,加資,出身前萬戶金壽鼎,出身朴文徵、沈世熙、劉世漢,閑良朴世茂、朴弼元、金鍍,出身李琪,竝邊將除授,正憲金弼三、閑良金兌鼎、李校廷,直赴,許璇、閑良李厚儉、鄭道發,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傳曰,領議政沈壽賢軍官直赴金{{!|𨑓|⿺辶已}},加資,哨官金萬鍾,出身吳道明,閑良黃世耉,竝邊將除授,出身朴世贊,閑良李斗芳,出身閔道煥,閑良金興兌、盧興漢,折衝龍震漢,閑良金秀弘,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備忘記曰,今日內調馬時,勸武南行宣傳官崔尙衡,騎蒭五中,特爲直赴殿試。 ○又備忘記曰,左議政徐命均,軍官折衝李挺泰,出身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河,竝加資,嘉善李世豪,崇政李成極,閑良姜後聖、姜文載,出身林成器,閑良李春昌,直赴印時周,竝邊將除授,出身金兌周,閑良黃應耉、丁泰運,出身金尙禧,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上引罪之章,未蒙恩許,聖批之下,且惶且感,歷日靡定。蓋此史官新命,係是副急變通,而臣又引疾未赴,則實錄奉安,益將稽淹,爲是之懼,擬竢少間,出而肅命,而顧臣病狀,近又作劇,欲謝未謝,無路起動,一日二日,如是遷就,不敢更瀆,徒增惶悶矣。臣與本館監事臣金興慶,爲婚家相避,在所當遞,而臣於病裏,昏不省覺,未果自列於前疏,信宿之後,始乃引人提醒,輒敢冒死陳籲,臣之捨嫌不擧之失,固所追訟,而後時瀆擾之誅,尤所自甘。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使藏史之役,不至更滯,仍令攸司,重勘。臣未卽陳聞之罪,不勝幸甚,bb謹b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未卽覺察,其何傷焉?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病勢沈痼,大限將迫,誠恐隕斃職次,爲朝廷羞辱,不得不瀝盡肝血,屢瀆嚴聽,而精忱淺薄,未蒙允許,跼天蹐地,情窮理極,玆復冒干鈇鉞之嚴,悉暴危迫之懇,猥越之極,尤增死罪死罪。噫,臣於所叨之任,自量才分,寧有萬一之近似,而精神氣力,又豈可堪從事之望乎?然於春初冒昧趨命者,亦自有區區所執焉。夫以進退常節,論臣之一出,則迫死殘年,趨造班行,實是常理之外,老妄之甚,臣雖昏耄,豈不知國人之姍笑,道路之嗤點,而坐徼無限不敢當之恩禮,不但萬萬惶恐,重念人臣事上之道,唯在於一團至誠,臣之老疾,已極其不可服勤王事,則固已決矣。至於一登文陛,面達至誠,則猶或可以自力辦得矣。下以至誠而祈籲,上察至誠而矜允,則豈不誠爲聖朝之美事,老臣之光寵乎?三十年舊臣,唯當事君如父,有懷畢陳,不可自外自阻,故乃敢挈曳殘骸,進伏京闕之下,稟恃我天地父母,必有以鑑臣血忱,矜臣篤老,照臨其腐朽冥昧,決不可任使之狀,亟收誤命,以重國事而已。及至前後登對,雖或粗達微悃,氣急聲促,言語不能接續。況且嚴敬之地,無以畢露衷情,悶默gg泯默g蹲冒於時月之久,則臣已惕然慙悼,自恨其老耄昏罔,初計錯謬之致,而適會國家多事,鞫獄頻興,又不免不計死生,竭氣奔走,挨至初秋,宿疾大動,轉輾摧剝,更無餘地,神識已脫,氣血盡枯,自知餘生,萬無復起之理。日夜所望,唯在得釋重負,安意就盡,而悲苦之懇,未格蒼穹,日月之明,靳回重蔀,愁懼抑塞,有若窮人之無所歸,白首殘生,將不免爲忘廉冒恥,貪榮保祿之鬼,靜思厥由,皆臣自取,撫躬悼痛,尙何言哉?伏惟聖上,至仁至慈,儻或少察臣前後情實,則其所以惻然矜許,何待臣辭之畢乎?日昨聖批,又擧五年後重卜爲敎,癃老一物,有何可取?聖心之眷係不釋,一至於此,而臣之澌敗氣息,一日不如一日,其視五六年前精力,殆若前生之事,駑馬力盡,報答無路,伏地悲泣,徒切戀慕而自傷焉。臣每一陳章,輒增一番惶灼,上貽判批之煩,下積瀆擾之愆,而一向泯伏,亦有所不敢,涕泣攢手,復此哀鳴,今臣雖仍此,受煩聒之誅,甘伏典章,死且不朽,雖此蒙哀憐之恩,得釋匪據,亦死且不朽。伏乞聖明,上念國體,下諒危懇。亟許遞改臣職名,使臣生而戀德,死而瞑目,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呼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予之慇懃於卿者,前後至矣,而卿之固辭,若是不已,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哉?卿之衰老,非不知也,而黃耉老成,古典所載,八十入相,亦有舊例,蹔休卿於田野,曲遂卿志,五年捨卿,缺然奚弛?昨年重卜,卽予初志,今者敦勉,非亦不諒,以卿體國之誠,胡不諒此,而若是過讓,造朝無期乎?顧世道之泮渙,念國事之多艱,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雖日上辭章,決無勉副之理,徒使困我心曲之諭,文猶未盡,待卿入來,其當面諭,玆遣知申,略攄此意,卿其須體前後勤懇之意,安心勿辭,憣然造朝,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韓德全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春躋,卽爲牌招,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數日寒氣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連爲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之氣,間有之乎?上曰,微有感氣矣。服自己溺後,睡覺則膈痰漸勝矣。命均曰,衣襨雖爲加御,而比私人不厚,當此初寒,易致感傷矣。上曰,比向來不薄矣。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不沈不數,而調均矣。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不沈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一壯。命均曰,日昨有十一壯受灸之敎,依此爲之乎?上曰,唯。命均曰,旣滿百壯,今姑停止,待前頭日暖,更爲受灸,何如?上曰,常時有耐性,而爲此受灸,學問工夫,亦一忍字,前日趙顯命以爲,忍工夫終難如初,此言甚是,今則難忍矣。然今旣始之,而諸議如此,冬內欲更灸百壯矣。今則腹部之候不加,且無流注痰用事,旣竝服六君子湯矣。未知何者有效,而不可謂無效。前冬此時,必挾吐手矣。今年則姑不爲之。至於水剌之節,亦有稍勝之勢,此亦一效也。腹部之候,以手摩按,則無見捉者,若非深藏,則似解之矣。命均曰,當冬深藏,而不能用事,由於氣運差勝之致,冬則感氣易入,受灸後節宣之道,尤當加意,使感氣不入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姑觀而進之乎?上曰,至今日服自己溺,明日當進湯劑矣。應三曰,旣承傳敎,脾胄似有差勝之勢,此非但六君子湯之效也。向來八味元,實多功效,以私人言之,則凡服藥,易有其害,而聖上連進湯丸之劑,而皆有效,其中丸劑之功,尤多矣。六君子湯,則間間進御,至于四五十貼而後止,不可一向連進矣。提調宋寅明曰,藥雖有效,不能速收其效,八味元似當有效矣。命均曰,以此爲主人則好矣。上曰,前後服八味元六劑,服古庵心神丸二劑矣。命均曰,明日輪對,停止則好矣。上曰,停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淸人甲軍,出來越邊,以湯、孫兩胡被捉時,復有二名,而不爲捉送,今方搜捕爲言,未知末梢之,如何,而無咆{{!|𠷺|⿰口勃}}之事云矣。寅明曰,廢四郡以下,多有深僻無人之處,潛商逃生之類,若或越境隱匿,而致有現發,則不無大段生事之慮,以申飭譏察之意,分付西北道臣宜矣。上曰,當詳審矣。寅明曰,猝難稟達,而廢四郡,極爲可悶處。上曰,廢四郡,何時廢乎?命均曰,久矣。寅明曰,故相臣南九萬則以爲,四郡不可廢棄,復設則爲好,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其時議論紛紜矣。上曰,江邊把守甚怪矣。氷合則罷送把守,此只爲瞭望荒唐船,而若合氷則船路不通,無瞭望之事,故如是罷送,而旣合氷,則潛商之彼此越來,豈不易乎?命均曰,設置之意,不可知也。淸書一張,越送義州,而自義州不能解見,上送備局,故使譯官翻出,則遼興城將通于我國,而書中列書彼國人姓名,以爲方搜捕此人,我國亦當合力爲之,爲辭云。彼言旣如此,則自此亦當有應變之事。此淸書一本,謄送平安監營,以爲,分付擧行之地,而鳳凰城將處答通事,曾以査問江界後爲之之意,發關分付矣。今則旣自根本處,有所問答,不必待其査報,令本道,卽以當初事實,作爲答通,使義州府尹,入送鳳城,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聞兵使軍官李晩白之言,江邊人無非潛商,而且鳳凰城、興京之間,自有一條路,由此相通云,誠非細慮矣。上曰,西路商賈,豈不知此路乎?命均曰,北京物貨,皆來高山里,官吏輩,皆服彩段云,以此觀之,則物貨似相(相))交通,而價亦輕歇於北京矣。上曰,此大利所在,難於急爲防塞矣。命均曰,以赤裳山城實錄奉安事,差出同春秋,而聞以與右相有相避,不當行公云。又今改差而下送,則漸爲遲延矣。《璿源錄》,匪久先爲下去云。若使兩行相値,則外方甚難,使之勿爲一時下去,實錄則來月奉安,似好矣。上曰,兩事中曝曬之事,當冬不可爲,待明春下去則好矣。翰林當次者達之。記事官趙榮國曰,來月下去,已値深冬,難於曝曬,而赤裳山城史牒之不爲曝曬,已至六年之久矣。上曰,實錄奉安,江華則今年擧行,赤裳山城則待明春爲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昨市廛失火,所見誠慘然,廛中物件之全數燒失與否,雖未可詳知,而必不無所失,廛民形勢,誠極可矜。廛人輩逐日呼訴,請爲保存之道,而壬寅蕩減,物議至今以爲見欺過濫,姑不可輕議。然自朝家,不可全無軫恤之擧,而歲幣一事,尤爲目前之急,宣惠廳所給歲幣價,限數年蘇殘間,使之從貴上下,預受雖不可開路,而或以近等,參酌引給,以爲保存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密昌君樴赴燕時,以其子帶去事,上疏蒙允,而其子李益炡,方爲加平郡守,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是守令,則事當許遞,而此與無端遞解有異矣。命均曰,然則遞付京職宜矣。春躋曰,曾前陽平君出疆時,亦上疏帶去其子,而其子方爲禁府都事,故換差閑官而送之矣。此亦依此爲之宜矣。上曰,李益炡,遞付京職,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臣方待罪廚院,日昨監捧江原道朔膳進上,則初一日所封,初八日始到,稽滯過限,事甚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警責,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大司成洪鉉輔,謂有身病,不爲行公,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事體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分等狀啓,今始入來,尤甚七邑,而其外之次,亦無異同,民事誠極慘酷。廣州移轉之布,在列邑者,豈可望盡數輸納耶?寅明曰,所謂捧留本官,未免虛疎,亦未審其盡捧之矣。上曰,爲守令者,以捧留本官爲能矣。命均曰,小臣曾住長湍地見之,移轉還納于大興山城時,牛馬多斃,爲弊不細矣。上曰,守令以姑息爲心,民習亦惡,若使上納,則擧皆不樂,寧爲蕩減也,不可捧留本官,大體則軍餉當運納矣。寅明曰,臣意則沒數盡納則不可望,而若使隨分等上納,逐年如此,則民力可紓矣。上曰,廟堂雖量民力,分等使之上納,而亦不能輸納,故寧欲守其法,而尤甚邑則折半輸納好矣。寅明曰,尤甚邑則以三分之一輸納爲式宜矣。上曰,尤甚邑,使之三分之一輸納,則之次邑,當折半輸納,而若不然則豈不偏乎?此後則勿爲撓開,可也。寅明曰,臣意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洪景輔起伏曰,今此自止三十餘張,而今日乃受灸日字也。日且晩,若一從自止,則恐或有妨於靜攝之道,故惶恐敢達矣。上曰,當酙酌命止矣。兪㝡基讀自舜典象刑說,止聊竝記之以竢來者。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定性說,止竝記其說作仁說。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王氏續經說,止謾筆之於其後云。上曰,上番讀之。趙榮國讀自答社壇說,止不當用大尺。上曰,下番讀之。李鼎輔,讀自禘祫說,止安得爲至當之論哉?讀訖。㝡基曰,象刑字出於舜典,此說蓋論制刑之義,而大指則亦舜典所謂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之意也。所謂策試者,程伊川,爲程泰中發問者,而問以《書傳》,蓋《書傳》,非獨爲聖人之書,其中如五歌之存戒,盤庚之遷國,可問者多,故取而問之矣。上曰,然。㝡基曰,此段所謂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此八字,最切於人身日用,誠可玩味處也。景輔曰,好賞而惡刑,在上者皆然,而但有罪而刑,不害於惡刑,若有罪而緩之,則必有意外倖免者矣。至於贖刑,尤非好事,有財者得免,無財者抵罪,此古人之所同患者。我國輕刑,亦有贖,此則猶可,而至如諸邑禁亂被捉者,亦皆受贖,此則徒爲下吏之利,而禁令則不以是加明,受贖亦實有弊矣。㝡基曰,以《大明律》言之,誅斬之刑,亦皆定贖,贖亦不可無也。我國杖罪,率皆納贖,至於流三千里,則誠可笑矣。罪名則至重,而周回三千里,反流之於近地,設法之意,豈端使然,而反不如納贖免杖之律矣。此則宜有變通,而未能焉,誠可慨然矣。上曰,誠然矣。㝡基曰,此段,朱子譏切王氏也。通,以隨時學者,講道河汾,頗有聲望,世稱文中子,而其著書續經,僭妄甚矣。故朱子斥之如此矣。上曰,王通非可人耶?景輔曰,王通資稟固好,且早成人也。猶不知隋文之不足以有爲,獻太平十二策,此則不可知,而然若使見用於世,則其事功,必不在於房、杜之下矣。上曰,觀此章,朱子於仲淹,獨惜之者,乃所以深斥王通也。景輔曰,朱子之意,亦以王通資稟可好,故責備而有此論也。㝡基曰,緣督爲常之督字,當以中字義看,此句蓋其依違苟且之意,故朱子痛抑之也。上曰,緣督爲中之下,以或問子莫之中繼之,其義何也?景輔曰,非以子莫之中,謂有可取。蓋言莊氏之緣中,又不如子莫之中之義也。㝡基曰,觀此社壇篇,其制與今異矣。上曰,其中石柱則卽今亦有之矣。㝡基曰,下送坎中,築士實之云者,古人之愼重嚴密,此亦可見矣。上曰,此廟制亦與今異矣。景輔曰,我國廟制多未合古,故曾在宣廟,先正臣李滉,請復古制矣。上曰,文昭殿,似是古制也。景輔曰,先正臣獻議時以爲,請以太祖正東向之位,仍序昭穆,以復古制,其時大臣以爲,三百年遵行之制,不可猝變云,故力主其議,而終不能改定其制矣。上曰,臺諫事誠駭異矣。景輔曰,三司備然後,國乃爲國,而卽今兩司俱空,處置緊急,而玉堂諸員,尙爾撕捱,臺諫處置之,二十日稽滯,此實萬古所未有之事,事甚可憫矣。上曰,諸臺皆當在落科者耶?景輔曰,臺臣立落,臣不敢知,而以宰疏爲嫌,皆不行公云矣。㝡基曰,頃者有召對之命,而以玉堂之闕員,竟未開筵,且臺諫處置,至此稽滯,誠甚駭然矣。上曰,召對則此乃終篇,繼講冊子,當爲議進,法講則匪久以隆冬當輟,而玉堂諸員,一向撕捱,誠可悶也。趙明謙則又何事也?㝡基曰,以向日通讀事也。上曰,事不可不變通,都憲外撕捱臺諫竝遞差,明朝政官牌招差出。趙明謙則,申飭牌招,可也。㝡基曰,《禮記》抄定事,小臣今始入直,雖未參涉,而聞其時知事宋寅明、金在魯、金取魯等,同議抄定云矣。上曰,已爲之耶?㝡基對曰,然。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白氣如虹,起自巽方,逶迤艮方,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濟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連日受灸之餘,起居諸節,一向安寧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未差,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伏見刑曹入啓囚徒,則兵曹直囚中高崇正妻,以士夫奴婢,招引爲囚,事甚疑怪。招問曹吏則以爲,本曹郞廳,以奴婢逃躱事,有此囚治之擧云,兵曹雖曰直囚衙門,若非係關公事,則元無囚禁之規。今此該郞之以私事,任自捉囚,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兵曹當該郞廳,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吳光運未肅拜,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呈辭,無以備員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以父母墳遷葬事,陳疏受由,今方出往長湍地。本職兵曹判書命召,及兼帶禁衛大將命召,來請還納,而考見前例,則禁衛大將命召,或替授都提調,或有因佩往來之時,而兵曹判書命召,似不當替授於禁衛營都提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仍佩往來,都提調摠察事,發牌郞、廳,分付。 ○韓德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應敎趙明澤,副校理趙明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南泰慶爲執義,尹東源爲掌令,李壽海爲持平,李載厚爲正言,趙景彬爲龍潭縣令,兼執義尹彙貞單付。 ○副護軍韓顯謩,權相一付,副司直趙鎭世付,副司果金若魯、金必衍付。 ○傳于韓德全曰,今則受灸旣停,欲開法筵,而趙明澤、趙明謙特推之後,今日又復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無開釋之端,已有只推之命,明朝牌招入直。 ○李春躋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且以聖旨如此,不可不卽速應命之意。反復敦勉,則以爲,臣沈病日劇,積罪日甚,情窮理極,計無所出,非不知連事瀆擾之至爲惶恐,而一向泯默,實無以自達其微懇,猥復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攢手顒祝,只竢矜許之恩矣。不意更鼓旣深之後,至遣銀臺之長,特宣綸綍之重,緣臣冥昧,上貽酬應之勞於乙夜靜攝之中,惶怖震灼,不知所措,而至於辭旨之隆贄,誨諭之諄切,夐越今古,尤莫非賤臣之所不敢承當者,奉讀以還,涕血橫流,以至於嗚咽不能成聲也。臣雖耄病昏昧,殆無省覺,爲人臣而獲此於君父,其區區感結之私,夫豈以言語形容?而一疾至此,氣息垂盡,萬無一分自力趨承之勢,辜恩慢命,罪上添罪,伏地悲泣,自怨自悼而已。謹當稍待精神少定,更入文字,仰請斧鉞之誅云,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四館所所報,則今番監試覆試出榜時,依前例草榜目,每十人式分度割給於應辦所,使之正書,入啓榜目,而榜目中進士三等自五十一人至六十人,又自六十一人至七十人,先後度數倒錯,易次以書,以至啓下,追後得覺,原榜目不可不釐正云,莫重榜目,如是倒錯,事極驚駭。原榜目,一依榜冊次第,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應辦官,俱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渭原前郡守李景喆移本府處置處事,允下矣。李景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猥蒙恩暇,亦已多日,而惟是所帶之任,再籲血懇,未得卸免,其在私分,不敢遽發,尙此淹遲矣。今則臣父母墳破土,只隔一日,人子情理,但當及期下去,故不得已辭陛將出,而頒以珍劑,饋以御醞,隆恩殊渥,殊非賤臣所當得者,伏地涕泣,感戴如天。第因喉院稟啓,臣所納命召,有竝仍佩往來之敎,臣於是,一倍驚惶,尤不知所出,臣之此行,畢省緬事而後,方可還歸。其間將費十許日字,其可仍佩兩命召,偃伏鄕廬乎?揆以事體,至爲未安,臣之私心悚懍,殆若芒刺在背,豈得一日晏然而已?玆敢退處城外,更陳疾聲之呼,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收仍佩往來之命,仍許鞶帶之卸,俾臣得以軍銜,任便往來,庶免濫越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佩往來,竝佩奚辭,卿其勿辭往來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以缺}}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監察茶時,已過二旬,多臺引避,久未處置。此皆前所罕聞之事,事體極爲未安。新除授臺諫,除在外外,執義南泰慶,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吳光運,昨日違牌,俱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右議政留待。 ○又傳曰,右議政金興慶引見。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前僉使秦再奚子前哨官秦應會,別軍職差下。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昔年恩賜,不敢泯焉,于今御服,宜可更也。重修影子,圖本已成,依乙亥年例,畫員朴東普加資,同參畫員咸世輝、梁箕星,東班職除授,秦應會,令西銓相當職除授。 ○傳于韓德全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必多淹滯,而湖南道臣所請,亦有次對,稟處之命,明日放榜相値,再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之坐,連因堂上不齊,不得開坐,機務多滯,事甚悶慮。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bb書b金取魯,刑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遣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日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正郞洪㬙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㬙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權䌖、李泰昌等病勢,今已向歇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南原前縣監徐宗鎭,興陽前縣監權相稷,長興前縣監李日馨,錦城前縣監李衡坤,前右營將李彦燮等,按法勘斷事,啓下矣。徐宗鎭,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權相稷、李日馨等,以他罪方在囚禁中,李衡坤,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李彦燮,以長淵府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執義南泰慶啓曰,臣於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思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濟啓曰,今日筵中,江華留守李瑜遞差事,命下,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執義南泰慶,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備局草記,堂上金在魯、金取魯、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兪彦通疏曰,伏以卽者儒臣,隨牌詣闕,投呈辭疏,原疏蓋以親病爲辭。而前此儒臣,再以親病陳疏,連承救護竢間之批,而適又有引嫌撕捱之端,由限旣過之後,累日違召。聖上再下開釋之敎,而每以法講之久廢爲憂,辭旨縷縷,迥出常例,則在喉司之道,惟當仰體典學之聖念,督勉違逋之講官,而所引情病,有不暇顧。今此三疏之連捧,實有所萬萬不安者,且旣隨牌來詣,則其不至於不得暫離之境,亦可默想,故臣果以一番應命之後,更卽陳暴,事體當然之意,回答而退送矣。儒臣遂乃添入數轉語於疏尾,有曰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臣,堅執阻搪云。又云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疏而操縱,至謂其流之弊,有難勝言。有若臣出納之際,專主顔情,曾於玉署之情親者,連捧無難,而今獨以分疎之故,當捧不捧者然,何其言之不審至此也?臣入院之後,玉署之以親病徹疏者蓋有之,而再三之云,已是爽實。況親疎二字,尤非臣心肚間萌得者,而今忽得此題目,未知儒臣所指,在於何人何疏,而反顧循省,誠莫曉其所以也。臣本病痼才鈍,濫廁近密,積有瘝曠居常懍惕,早晩顚沛,固所自料,今此譏斥之來,未論其事情如何,因此退黜自靖,未必非公私之幸。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出納循私之罪,以謝人言,以安愚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趙明謙疏曰,伏以螻蟻賤臣,濫蒙洪造,從前歷踐,罔非踰分,區區所以矢心自期者,惟在於奔走筋力,殫竭心志,以仰答恩眷之萬一,而只緣家有病母,情理懇迫,前後陳情,不啻累矣。今番直中徑出,亦出於萬不獲已,而再度給暇,尤是異恩,中間情理之外,又因大臣筵奏,實有所難安,故屢召之下,坐速違逋,其辜恩慢命之罪,宜伏重勘之律,而聖恩隆摯,若偏於臣,區別特推之命,兩次開釋之敎,出尋常萬萬。到此地頭,臣雖有許大難進之端,顧何敢更爲違慠之計?而第見今母病,尙在沈淹,蓋於本來危惙之中,重以傷感關格之症,砭藥無效,食飮全廢,首尾十數日,有進而無退。老人眞元,漸下一層,床褥轉側,須人扶將,臣又不幸,無他兄弟,照檢病側,料理醫藥,非臣則無可以管當,顧此煎迫之情,實無暫離之勢,雖欲黽勉承命,其勢萬萬難强。仰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必庇覆于斯,照燭乎斯矣。且臣平生無他伎倆,而所以灸手事君者,惟誠實二字,今何敢假飾辭說,欺誣聖驄,以爲卸官倖免之計哉?卽今私情,十分懇憫,斯外他事,誠不暇恤,亦不暇言,玆隨天牌,投盡血懇。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之不獨出於情迹之難安,特推錫類之仁,亟遞見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懇禱,臣不孝無狀,平日行己,不能見信於同朝。今以親病,呈疏到院,喉司之臣,謂以更讀,有所難安,屢次往復,終不捧入,臣之復事瀆擾,豈敢樂爲哉?蓋出於千萬不得已也。兩次特敎之下,無端坐違,則義有所不敢。欲爲應命,則至情所在,決難離側。且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堅執阻搪者,特是平昔見輕,情義不相通之致也。臣於是,不勝慨然之至,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疎而操縱,則其流之弊,有難勝言,亦願聖明裁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竢其少間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日昨更鼓旣深之後,特賜判批之煩,命遣銀臺之長,無非仰勞聖躬,有妨靜攝之節,此實由臣冒昧瀆擾之致,感激之極,惶霣尤切,不敢不略有附奏。伏想乙夜之深,又煩登徹聖覽矣。丙枕不安,皆臣之罪,伏地戰悸,迨今未已。在臣分義,尤何敢復出號籲之計?而情窮理極,又不免冒死陳乞,益不勝憂怖震惕焉。臣之前後所被恩禮,至爲隆重,苟有一分自强承命之勢,何敢至今偃伏,而今玆勉諭,又出於格外之格外,益切惶恐,不知所諭。人臣罔念趨命之恭,必待恩禮之荐加,然後徐起視事,則此豈臣節之所敢安,而分義之所敢出者乎?臣雖無狀,誠不忍假飾虛辭,欺罔天聰,而昏委澌綴之實狀,終不得仰徹於日月之明,此實臣誠淺辭拙,不能孚格旻天而然也。至若面諭之敎,尤極懇惻,臣雖老病已極,萬無從政之望,一番入覲,面陳血懇,實是臣之至願,而床褥殘喘,奄奄欲盡,跓步之內,無以運動,禁闥之邃,末由自致,恩數之非常,聖諭之勤懇,一至此極,而冥然跧伏,終無以奉承,孤恩慢命,萬死不足以贖其辜矣。涕泣兢霣,席藁俟罪,此而猶逭典憲,則其何以尊國體而警具僚乎?神昏氣短,無以畢暴衷情,而區區所仰恃者,惟望我天地父母,曲垂憫惻,卽賜鐫許,以全終始生成之澤,仍命治臣蹇忤違逋之罪,以嚴國法,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批答,罄悉心曲,而只緣誠淺,卿心莫回,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今則右揆受由,左揆獨賢,此時鼎席,尤豈不顧?今予所望,强扶入來,臥閤視事也。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幡然偕入,用副前後慇懃之旨。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辰時,上御別第廂。右議政金興慶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濟,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金興慶進曰,近來連日受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受灸前後幾至二百餘壯,或有差勝之漸乎?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今方辭朝,將作鄕行,耿耿愚衷,有不能自已者矣。今日萬事,莫大於聖體之康寧,臣忝叨是任,肅命登筵之初,以收拾身心,保嗇精神,有所陳達。伏想聖明,或可記有之矣。凡於動作興居之際,克盡節宣,言語辭令之間,務從簡重,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卿之所言,予豈忘之耶?當留念矣。興慶曰,古亦有嫠婦漆室之憂,而今臣受恩如海,致位至此,宗國之憂,何嘗頃刻而忘于懷也?卽今世道人心,無一可恃,天災時變,式月斯生,臣竊不勝憂懍之至。頃以湖南海島中設邑事,諸臣及小臣,略有所陳達矣。蓋沿海諸島之入居者,率多犯罪流配之徒,且是避主隱匿之類,故人心本來頑悍,不知有法,而況近來廢族及緣坐之類,多在島中,此誠非細慮,而南中掛書之變,亦未必不由於此輩也。往者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力主設邑之議,而其時筵中,因論議之岐貳,未免中寢,誠可慨然,蓋其島中,有各樣折受,及各邑授院位田,以此事勢,自不無掣肘之端,而凡事當參量利害之大小而爲之,更令問議于道臣,從速商確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勢則然矣,而此等事,若急遽設施,則易致人心之驚動,卿方在廟堂,從容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事若可行,不必以驚動爲慮,如許事,若遷延不決,則終至委靡之境,令廟堂從速往復于道臣,稟定宜矣。上曰,卿言然矣,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臣聞江都留守李瑜,以臺啓,今方泯伏恭竢,而其母病危重,今已日久矣。蓋守臣往來,必啓聞而爲之,故方在待罪中,旣不敢封啓,亦不得任自往來云,情理殊甚切迫矣。自前外方道臣,或有親病危重者,不待交代,先許歸護,自多前例矣。今此兩都守臣,則例多交代於城外者,卽今李瑜之罷遞與否,當在於臺啓出場之後,而蓋其情勢,似不當(任))在其任,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其母病,則其在孝理之政,似乎得宜矣。上曰,李瑜當初狀啓,可謂率爾,而其所謂暗入文字密啓等語,誠過矣。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旣遭臺言,則似難仍察。且有母病,則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可也。{{*|出擧行條件}}興慶曰,上敎旣以李瑜之狀啓率爾,爲敎,臣有所仰達之事矣。其臺章中,以暗入文字爲言,誠極非矣。由政院入啓時,諸承旨皆見,則豈可以此謂之密啓耶?蓋其平日以爲,近來風習,每以要譽爲事,爲官長者,臨民之際,多以爲吾意則不然,而其於朝廷及上司之不從,何哉?故李瑜以此爲不可,心常慨然,頃日狀啓中,略陳飭勵修擧之意,而欲爲專歸于上躬,末端有所云云矣。瑜之本來心事,固自如此,而人之爲言,今乃至此,誠可異矣。臣每欲一番陳達,而臺啓未出場之前,惶恐不敢矣。今方出外,言端適發,故敢此煩達矣。上曰,李瑜之心,本自如此矣,日者左相,以務爲新奇之論爲言,此則不然矣。其後臺啓,亦豈不改其措語耶?興慶曰,瑜之事,固非出於務爲新奇之計,而其後聯啓中,果改其措語矣。且臣又欲有仰達者矣,前參判李箕翊,年滿八十矣。歲初以依例變品加資事,左相有陳達,而自上以異於山野之士爲敎,蓋山野之人,則曾無入參耆社之例矣。往年判府事李台佐,有所陳箚,而蓋爲蔭官侍從臣父年八十加資者,文宰則元無擧論防塞之語,而殿下臨御之後,李麟徵、許玧諸人,不但相繼變品,自前文宰之年八十者,無不變品,且箕翊之父故知敦寧堥,曾在肅廟朝,以年八十,變品加資,而其子年又八十矣,遵先朝舊典,特許加資似宜矣。上曰,已爲嘉義矣。興慶曰,非變品也。上曰,雖然旣已加資,當有更思下敎之事矣。興慶曰,臣之今行,只爲父母墳省掃,而此去瑞山,七日程也。往還間自費多日,來月初當還矣。上曰,領相方見引入,卿與左揆獨在,而掃墳呈辭,故勉從之矣,又不意辭朝之如此急速矣。須念廊廟之憂,從速入來,而當寒作行,其無事往還焉。右相辭退,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玉果縣監權秉性,唐浦萬戶朴廷達。 ○李濟啓曰,今此監誠覆試榜目中,幼學李萬鍾之鍾字,誤以鐘字,業儒洪禹烈,誤以幼學書塡,致有微稟擦改之擧。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都承旨李春躋甥姪女,通德郞李文中妻恭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近來連有虎患,而不至大段矣。自四五日以來,橫行特甚,晝夜咆哮於齋室近處,作亂於丁字閣,事極驚心,以此人皆惴惴,莫敢出頭。巡山上直等事,俱屬可憫,發送砲手,急時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炮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近來國綱解弛,百隷怠慢,今日生進放榜時,宗簿寺正趙世垕,以侍臣當爲進參,而旣書進字之後,屢度催促,終不入來,事甚駭然,不可無懲責之道。請宗簿正趙世垕罷職,新除授行大司憲宋成明,時在京畿楊州地,掌令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掌令安相徽,以臣之情地,不可復玷於言職,而纔遞薇垣,旋除柏府,九朔之內,八入臺地,未有建明之事,徒積含默之誚,自顧慙恧,人謂斯何,日昨黽勉應命,蓋爲進參鞫坐,粗伸分義之地,非爲仍因蹲冒之計矣。卽伏見宰臣之疏,以親臨閱武時,陣上軍兵,遮攔突擊,擧措驚惋,而三司迄無一言,大加非斥,臣於是,益不勝瞿然,而莫知所以爲辭也。臣於其時,雖帶臺銜,情勢難安,陳疏留院,祗迎津頭,未參陪班,伊日事實,旣未目見,傳播之說,亦未眞的。故及除是職,囁嚅度日,今此宰臣之疏,實據當日之目擊,則臣之不言之失,於此益著矣。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正言鄭亨復,以臣於臺地,屢遭顚躓,前後除命,一未承膺,跡涉慢蹇,罪在難赦,近日以來,又忝千萬不近似之館職,抵死撕捱,尋常悚懼,乃者薇垣移拜之命,出於意象之外,而因鞫坐之久停,召牌再辱於一日之內,揆分揣義,不敢一向偃處,僶俛入肅,以參昨日鞫坐,以少伸懲討之義,而非爲仍冒之計矣。卽因次對,嚴召儼臨,不敢坐逋,謹此承詣,而卽伏見宰臣疏末,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軍門有駭異之擧,而三司無言,大加非斥,臣看來不勝瞿然。臣於陵幸回鑾之時,適入試院,未參陪班,伊日擧措,旣未能目擊,厥后雖有塗聽之說,而此異於文字之出於朝紙者,傳聞之言,終欠眞的,則未卽爲言,其勢然耳。雖然臣之虛縻館職,旣已久矣,移叨臺銜,亦有日矣。若論三司不言之失,臣實爲首,今於人言之來,顧何敢以未詳事實,有所自解,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行大司諫趙最壽,以臣於臺地,自畫已久,前後忝叨兩司之長,非止一再,輒事撕捱,必遞乃已,此非但通朝之所共知,抑聖上亦有所俯燭之矣。不意薇垣長席之命,又及於無似之臣,臣之情勢,與前無異,決難冒沒承膺,而迫於鞫事之遷就,黽俛出肅,仍參鞫坐,粗伸懲討之義,元非因仍蹲冒之計,加以宿患痰症,遇寒添劇,閉戶涔涔,連違嚴召,罪戾增積,方切悚懍之忱,昨得見宰臣疏本,則盛言親臨閱武,將臣失措之狀。至以三司之不請其罪,大加非斥,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日,在陪從之列,伏聞大臣三司外,勿入陣門之傳敎,退在場外稍遠處,軍中之坐作曲折,全未知之,及夫隨駕還都後,略聞傳播之言,而臣旣未及詳悉伊時事狀。且臣情地,本不敢以言議自處,泯默爲事,人言之來,固所難免,臣方帶諫職,旣被不言之目,則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持平宋徵啓,以臣踪地危臲,望絶從宦,屢逋嚴召,終靳例勘,迫隘窮蹙,罔知攸措矣。昨伏見兵曹參判趙錫命之疏,則以親臨閱武時事,論斥三司之不言,而臣於伊日,以散班出伏津頭,只參祗迎之列,軍中事實,初未目擊,追後辭說,亦難准信,而及授本職,情勢難安,不敢以言官自處,泯伏含默,惟以卸免爲期,非斥之言,旣非尋常,引避之幸,相繼迭發,則臣何敢一向退伏,不思自劾之道乎?玆隨天牌,詣臺自列,獻納金廷潤,以臣於臺職,有必可遞之義,悉陳於日昨辭疏,聖明亦已俯燭矣。再犯違忤,誠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終靳例勘,喉司不諒,不捧辭單,臣之進退,已極狼狽。而卽伏見宰臣疏本,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事,侵斥三司,語意深緊,臣竊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時,隨參陪班在作門之外,而所處稍間,陣中之車,雖不得目覩,厥後果聞傳說之言,心甚驚駭,而不但所聞不爲眞的,適有難安情勢,未及論劾矣。今者宰臣之言如此,則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敢晏然於臺次乎?司諫李榕,以臣於臺地,萬無冒進之勢,屢違召命,未蒙例勘,尋單見阻,方切悶蹙,今以處置事,天牌降臨,嚴畏分義,黽勉趨承,而諸臺之相繼引避,出於宰臣之疏斥,而臣之忝叨臺職,亦多日矣,則不言之失,臣亦有之。園陵回鑾之日,臣以散班,祗迎江頭,陣中擧措,旣未目擊,雖有傳說,亦涉塗聽,及除見職,含默度日,人言之來,烏得免乎?臣方自處之不暇,何敢處置可否於其間哉?執義南泰慶,以臣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竝引嫌而退,當初事實,旣無可論,不諒之斥,何必爲嫌?其所引嫌,元非大段,難於可否,勢亦固然,奉命兼帶,已難變通,考之前例,實官多遞。請掌令安相徽,持平鄭亨復,大司諫趙最壽,持平宋徵啓,獻納金廷潤,司諫李榕竝命出仕,執義南泰慶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處置事,依啓。 ○韓德全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疏曰,臣賦性巽軟,言議骫骳,其不合臺選之狀,不但自知已審,人亦不以是期,臣此所以昨年入臺時,以不言見駁於李裕身者也。臣常反躬自省,只增慙赧,言地自畫之計,自是益堅,經年處散,私分粗安,萊府宣慰之命,禮圍考試之任,俱係往役,不敢以情勢之難安,有所撕捱,雖未免冒沒承膺,其不可自同於無故之人,則明矣。不意聖恩天大,除音復降,其官則昨年已試之官也,其人則前日不言之人也。殿下奚取於臣,而又有此誤恩耶?臣誠驚感激,莫省所以也。噫,臣之曾忝是職也,臺坐久稽,而旣致閱歲虛縻,署事纔了,而速値連日淸齋,雖有可論之政疵,可言之國計,固非瀆擾之時矣。憲臣亦其時同處臺地之人也。似此事會,宜若詳知,而其所論斥,至以入臺之經年,出仕之有日爲言,有若臣無故居臺,眞有可言之會,而故爲含默者然,甚矣。人之不相諒也,況其陽城有待,蚳鼃失職等語,婉辭顯斥,譏訕備至,乃以亡國之兆,隱憂深慮,至形於文字之間,言之者雖出相規之意,而當之者,寧無愧恧之心乎?苟使臣隨事敢言,盡聖上耳目之寄,則人之論臣,必不至此,而無論伊時事勢之如何,臣固有循默之失矣,但當慙訟而已,何敢有尤人之意耶?惟是謝迹榮塗,絶意世路,稍可爲謝人言補已過之道,今若曰,事故適然,人之爲言,何損於我,時月已久,吾之復出,何害於義?揚揚冒進,無所顧憚,則其所以壞士夫廉恥之防,貽淸朝臺閣之羞者,當如何哉?昨因多臺處置,天牌儼臨,而臣方自處之不暇,論人是非,定其立落,非所可論,竟犯坐違,恭竢例勘,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聖罪包容,臣罪益大,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輒事違慠,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而顧臣情跡,實無冒出之勢,不得已拜章徑退,臣尤死罪。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俾靖私義,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諫趙最壽,司諫李榕,獻納金廷潤,正言鄭亨復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負,大司諫趙最壽,更卽牌招,正言李載厚,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bb傳旨b,傳于李濟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兪彦通曰,上言猥濫抄入,如是遲緩,此後則從速爲之而毋至濫下。 ○領議政沈壽賢,伏以臣,伏承聖批,有强扶入來之敎,繼以醫來視疾,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軫微臣沈病困篤之實,而有此委曲面諭之恩也。感激之極,涕不勝抆,更何敢以醜穢之病情,仰瀆於嚴威之下乎?臣子分義,身非已有,雖今日承命,明日顚踣,誠有所不敢自恤其微命者矣。絲縷氣息,今雖奄奄,萬一賴天之靈,費得調息。或有一分蠢動之路,則一登天陛,面奏至懇,冀蒙哀憐,得還賤分,顧臣日夜之所耿耿,何敢待知申之臨守敦勉?而見今疾勢,姑無辦得之望,尤切憂怖阨塞,不知攸措焉。此時藥院診候之臣,久淹委港,實涉萬萬惶悶,焦迫之甚,有若添病。伏乞先許輟還,俾國體不至屑越,微分得以粗安,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觀卿所陳,聞大臣所達若此,而開卿進身之路,予何持難哉?召還知申,以安卿心,卿其須遵此意,宜卽入來,聽我面諭。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臣於日昨,封章籲天,雖其文辭拙訥,不足以感格天聽。而若其疏中所陳,卽一國公誦,無毫髮飾辭,眞古人所謂將赤心片片說出者,而及奉批旨,略無矜允之意,昨今又荐辱嚴牌,臣於是,惶悶抑塞,靡所因極,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夫以堂從兄弟之親,而替代於東銓之長者,古無是例,瞻聽無不愕駭,臣之苦心辭避,雖若一己之私意,其有關於國體士風,爲不細,而聖上,反諉之以小節,視之以例讓,臣竊訝惑,繼以嘅咄,臣無他才能,只以恪謹職事,爲報答恩遇之第一義,從前未嘗過爲撕捱,亦未嘗輕逋召命,此實天鑑之所俯悉。惟玆新除,雖甚不似,終若可以一出,則抑獨何心,徒事違慢,若無嚴畏,至以限罪必遞爲言哉。此其中必有萬萬懍懍,決不可强者存焉,日月之明,寧不照燭於斯乎?抑又念之,君有所命,無所執而違之則罪也。今臣則所執正當,雖聖人復起,必不以爲非,其何可拘攣於分義二字,弁髦於事君處身之大防乎?思之及此,脫然無所疑難,甘伏鈇鉞之誅,斷不爲轉步之計,臣罪雖大,臣情亦戚矣。韓愈之言曰,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儻聖明深加體諒,亟許鐫改,使臣節得全,則固臣之萬幸,不然而早降威譴,使朝綱振肅,亦臣之大願,臣無任瞻天望聖懇迫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卿何過讓?今者此命,意亦非偶,卿勿復辭,宜卽行公,無負前日下敎之意。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人臣事君,量其身之輕重,而自處則分義俱安,人君遇下,察其情之緩急,而任使則衆志必通,今臣旣叨不稱之職,徒積罪戾,又有區區切至之懇,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則是臣自外於天地仁覆之下也。玆敢百回趑趄,冒萬死仰瀆於尊嚴之聽,臣誠死罪,伏願聖明,寬其僭猥之誅,而察其哀矜之情焉。念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而倖忝科名,濫廁仕籍,蒙被聖朝渥恩,遂躋淸華近列,臣是何人,敢當斯榮,分義是懼,趨走爲恭,不甚撕捱,輕易出脚,前後在職,通爲七十餘日,大小登筵,亦幾三十餘次,而未能進一言獻一策,以裨我聖上至誠求治之盛意,此已足爲巽辭之端,而且臣情理絶悲,有異於人。見今在朝之臣,孰非奉親而或親病之視臣有間,或一縣之已經便養,若論其懇迫之尤者,則無踰於臣,臣本命塗奇險,天民之至窮者也。鰥寡孤獨,世稱無告,而臣則不幸三窮,都萃一身,臣於甲辰,奄罹父喪,而中路承訃,未得終身,喪期旣闋,又遭妻喪,十數年來,連遭五子之夭,而以至戊申十一月,無母一塊肉,竟又不保,而其禍酷矣。噫嘻,尙忍言哉?自玆以後,孑然奄作天下孤獨之人,叫高跼厚,肝蝕腸腐,萬慮都灰,生意索然,今雖外具形殼,內實銷鑠,直欲無吪,而猶復撑拄者,只以臣有老母在堂,煢煢二人,相依爲命故耳。然而母年益高,母病益深,少失將攝,輒復增劇,今日不如明日,明日不如昨日,老人氣力,一番經痛,輒低下十倍,今臣若拘牽情理,退歸終養,則公義之所不安也。嚴畏分義,黽勉從宦,則私情之所不忍抑也。於斯二者,實莫適其處之之道也。臣之情事,良亦慼矣。噫,世之決科取仕,爲父母榮養者多矣,而臣則不孝無狀,自失所怙,孤露餘生,以榮爲慼,每奉除書,泣血悲號,而亦何所逮及哉?只深不淚之痛,益切愛日之情,而夕暉如飛,餘日幾何?若過此時,恐成至恨。古人有言曰,椎牛而祭,不如烹雞,何則,逮親之存也。臣暗誦此,言淚隨逬,玆誠人子之所不忍發也。臣之苦心,惟欲趁今無事之時,少伸求養之誠,老母亦常語臣曰,吾今耄矣,趁吾生前,得見汝作邑,以官供祭汝父之墓,則死無恨矣。臣聞此語,不覺掩泣而呑聲也。臣之門內細瑣,固不敢一一煩陳,而歲遭荐荒,尤難聊生,凡所以奉親之方,不成貌樣,衣帛食肉,已無可論,窮餓水火,實所不堪,而家間百需,反以貽憂於老母。臣母鞫育之勤,如此其至,而臣之爲子職,則若是其疎,如臣者,豈曰能子?思之至此,何嘗不怵然瞿然?撫心而自悼,臣久欲瀝陳肝血,控籲天聽,而連因館直苟艱,不敢言私,疏成輒毁者,不知其幾,而今則本錄中人,旣已膺命,似當次第而出,新舊行公,不無其人。然則臣之一身,無甚關緊,若蒙聖慈,特畀一小邑,不必遠期歲年,雖五六朔,儻得將母榮養,則其爲銜骨,已不可喩,長日事君,豈無其時,百里重任,非曰能堪,而隨處報效,內外何殊,臣之至願,永畢於斯。伏惟聖上,方侍東朝,孝理之化,大行一國,凡於朝臣之求養者,有請輒許,而臣之從弟拓基,亦曾於丙午年間,以疏陳情,聖上覽其疏而愍其情,不令該曹,稟處,特允所請,以我聖上錫類之仁,旣已施之於前,而夫豈有靳於今耶?伏乞聖慈,俯賜鑑燭,特加矜憐,千萬至禱。臣言言寫肝,字字釀涕,拜疏親呈,九頓以竢,情溢辭迫,不知所裁,無任惶悚殞越涕泣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目今本館,雖曰新錄,撕捱爲事,開講無期,姑爲抑情,以待濟濟。 ○正言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實無冒出之理,除命有日,尙未祗膺,分義都虧,罪戾尤積,昨陳辭疏,冀蒙鐫罷,聖度包容,批旨靳許,至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益復惶惕,措躬無所。噫,臣之情勢,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經年甄收之下,豈敢一向撕捱,以積逋慢之罪哉?念臣所遭,實非尋常官師之規,人之論臣,至以亡國之兆爲言,則臣之罪,實有所萬萬難贖者矣。律之以古者不言之刑,則鞶帶之褫,不足以懲其罪而厭公議矣。堂堂聖明之朝,設置言官,豈端使然,而緣臣循默,致此人言,臣之愧慄,已不可言,而其辱朝廷而羞臺閣,顧何如也?今若諉之以時久事過,晏然冒進,則眞所謂耐彈忘廉之一鄙夫耳。此臣所以連日縮伏,分被違慢之誅,而不敢冒沒承當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不知今日次對之出於特敎,而召命之不可積逋,而反覆思量,萬無入肅之望,不得已拜章徑歸,臣之逋慢,其罪益大。伏乞亟命鐫削,俾安愚分焉。臣方自處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適於目下事,有慨然者,輒敢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試垂察焉。臣聞頃日聖上之野次閱武也,陣中隊伍,節次錯亂,非出於聖上之暗令,而遮攔退擊,砲箭迭發,御駕咫尺之地,擧措駭異,見之者擧皆驚怪,傳之者莫不寒心。臣於其時,適以考官,方在試院,未克祗迎於郊路,伊日光景,雖未目擊,而傳聞之說,旣如是狼藉,宰臣之疏,又如是論列,則主將之錯(錯))斷可知矣。噫,訓局親兵之長,何等重任,而平常無事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而爲重耶?宰疏所論,誠出憂歎,而三司引嫌之章,紛然迭出,可見物論之未已,則在訓將之道,固當縮伏自省,徐待公議之稍定,陳疏自辨,尙亦未晩,而汲汲投疏,縷縷自辨。此雖急於自明,不暇點檢,而居將任而謹飭者,恐不當如是矣。臣謂宜罷其職,以伸國體也。夫臺閣處置之規,必觀避辭之如何,且循公議之僉同,論其是非,定其立落者,自是臺例,而臣於昨日多臺之處置,誠不勝慨歎之至也。諸臺之臣,擧有當論不論之失,其所引嫌,皆由於此,則當置落科,物議皆然。持平李壽海,不有公議,遽爾請出,臣未知憲臣,緣何意見,有此處置,而臺閣公體,決不當若是,其何以服人心厭物情乎?臣意則以爲,遞差其職,以存臺體,斷不可已也。臣固知一言脫口,衆怒叢身,愚衷所激,不敢有隱,其亦不自量,甚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兩件事,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不亦支離而或過中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㝡基,持平李壽海,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朴致文,記事官李鼎輔以次進伏。徐命均問曰,數日來日氣漸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寢睡諸節,若何?上曰,頗勝矣。命均曰,受灸瘡處作痂乎?上曰,方作痂未落矣。命均曰,水剌口味近復,若何?上曰,一向矣。命均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近間則頗愈,故欲姑觀前頭,議其加服與否矣,明日乃問安日次也。命均曰,更爲入診乎?上曰,不必入診矣。宋寅明曰,所製入四貼湯劑,不爲進御乎?上曰,全未。命均曰,伏聞醫女之言,則中宮殿氣bb候b向未平復,而每不令外朝聞知,不敢議藥,而誠可悶慮矣。上曰,其疾豈至於議藥乎?命均曰,領相引入不出,事甚悶矣。上曰,卿近相見否,其病情,何如?命均曰,病勢則頗愈,而本來痰病,當寒添劇,奔走筋力之事,誠似難强,而但使之時參機務,則亦不必不可堪矣。臣於日昨相對時,語及于此,則頗以不愜,以爲同僚之不諒,何至於此云矣。右相金興慶,雖於匪久當還,而自爾往還間多費日字,百事可悶矣。以民事言之,今番湖南伯之疏,乃以目擊者擧之,而死亡若是夥然,安有如此景像乎?且聞南中過來者言,所見亦同矣。前年朝家之施惠於湖南者,不爲不足,而不但今年年事之不吉,坐於種子之不備,未落種陳處居多,故今年又如此云。儻使國有餘裕,而蕩滌其諸般田稅,則或可爲蘇殘之道,而大賑之餘,經用罄盡,有司之臣,亦難酬應,此事誠爲渴悶矣。上曰,自古以來,有司之臣與按道之臣,所見每相矛盾矣。以大體言之,其中可聽者則卽速依施,不可從者則割斷之,然後朝廷體貌是矣。若於其可從者,而亦必持久而後許施,則雖有惠政,民心不服矣。道臣每每縷縷陳請,必得乃已,其亦已成弊風矣。命均曰,此則廟堂及道臣,胥失之矣。道臣之請得也,或有過濫希望之心,廟堂之許施也,亦有持難慳惜之意,此誠如聖敎矣。上曰,今番畿伯回啓,亦於爲民還不足矣,今年雖稍勝於昨年,大無之餘,少使休息,可bb也b。其所抄尤甚、之次,更爲各減一等,似宜矣。湖南伯疏語,則又以尤甚七邑舊逋之蕩減爲請,諸臣想已詳見其狀本矣,此則何以處之?宋寅明曰,所謂舊逋者,乃壬子條田稅,今年當捧者也。如欲別加惠政,蠲減田稅,則直以癸丑條許施,非但爲實惠,民心亦必知惠,而壬子條,則各道列邑,方見微捧,其中似難矣。且旣以舊逋爲名,則今雖蕩減,而民不知惠矣。上曰,觀其疏語所謂聖明在上,賢俊在下等語,亦是譏切語也。然趙顯命,亦易地則然,昨年在廟堂時,亦多違覆於諸道臣狀請矣。至於興陽不聞雞犬之說,似或過矣,而興陽旣然,則七邑可知云者,亦似是太恐動矣,不聞雞犬聲之地,何處更有?且湖南比嶺南,大槪,何如?嶺儒疏亦已至矣。申思喆曰,似聞湖南愈甚矣。通一道言之,不能大異於上年,而沿海之邑,尤極慘然云矣。上曰,不聞雞之說,聞之第極驚心,而但獨許興陽,而不許六邑,則六邑之民,獨不稱冤乎?所謂壬子條,當初何以決勘耶?命均曰,昨年尤甚邑則已蕩減,興陽七邑,皆是蕩減邑也。今又減之似難,新大同中,量宜減之,如何?上曰,然則壬子條,則使之徵捧,裁減癸丑條,似好矣。人皆知癸丑條之不可不納,而今反許減,則豈不知惠耶?羅州、南原倅等事,誠可異也。孰謂此輩爲肥己人耶?命均曰,廟堂亦不以是,期是人也。洪景輔曰,權相稷則道臣直請梟示矣。李廷濟曰,臣之意,則今年蠲減之議,似不穩當,壬子條田稅,乃是不耕不織之民所擔當,而必令徵出,今年之若干耕食者,反爲減除,則非但處置之斑駁也。壬子條應稅者,獨不冤乎?且以興陽言之,不聞雞之地,乃是壬子災處,則壬子之稅,將於誰徵出,而至於癸丑若干實結,猶是見存之民,所自耕而所自擔當者也。豈可停蠲其有主之稅,而反收其無主之稅乎?上曰,兩年中一年條,則不可不許,而其實則除壬子除癸丑,將無同乎?命均曰,湖伯疏中,又以取本道八月狀啓所請準施爲言,其狀啓中所請,幾盡許施,而其中尤甚七邑未捧身布,隨代隨捧,陸續上送事,則非不欲竝爲許施,只緣各衙門儲蓄匱竭,故別爲申飭,各樣物故,期於歲前補矣。以此右一款,姑未許施。廷濟曰,今年物故代丁之限,以歲前太迫矣。上曰,代丁尙難,捧布何可期乎?湖伯陸續之說,其意好矣。寅明曰,但陸續之意無限節,當初之以歲前爲限,蓋亦慮此矣。上曰,歲前若盡爲充丁,則便是盡捧身布也。命均曰,然則分付各衙門,使之限歲前,勿爲督捧,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上曰,然則湖南事,以壬子條了當,則壬子條大同,全數蕩滌乎?寅明曰,就其未捧數中,折半蕩減似宜矣。廷濟曰,寧盡數停捧,只減其未捧中折半者,太瑣瑣矣。上曰,停捧便是蕩減,而蕩減則其名好矣,其實則不如停捧,使民休息之爲便也。寅明曰,湖南則以李匡德之便宜權停,歲入全不上來矣。上曰,當初卿等,擇送李匡德,而今又論之,李匡德之事,實不非矣,不然而何能救得一方民耶?寅明曰,臣之意,新大同停捧,反似便好矣,旣以壬子條,謂之舊逋,而仍行蠲免,則非但民不爲惠。且將希覬不已,以爲今年又是慘凶,今年必將蕩減,徘徊觀望,必免及己,則國家將竝其兩年條失之矣。卽今壬子條徵納事,列邑方始擧行,仍其所擧行者,嚴加督出,而特以癸丑條,別爲蠲免,則是操縱申縮,權在於上,而希覬之心斷絶矣。如此然後,民心亦可服矣。上曰,新稅亦尙蠲減,則獨不於舊逋希望乎?其希望則一也。其中不聞雞之地,豈不慘然乎?廷濟曰,里落爲墟處,蠲免然後,乃爲實惠矣。宋寅明則以有司之臣,每見困於民,故必欲以當頭壬子條,別行蕩減,而事近倒行,臣之意則決以爲不可也。兪㝡基曰,此則廟謨,小臣不敢參涉,而但七邑形勢旣如許,自上別行蠲免之政,渙發德音,以慰其僅存之餘民,似是萬萬得宜矣。景輔曰,玉堂所白最好矣,在聖上酙酌處分,而似不無別樣惠政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未時末,復爲入侍。時日氣陰冷,命均進伏曰,日氣不好,閉門,何如?上曰,門何必閉耶?命均曰,今欲於湖南,別加停減,而一道旣停之後,他路聯而狀請,將何以爲之也?斯爲憫矣。上曰,湖南則比三南,似爲尤甚矣。命均曰,嶺儒疏亦以爲,密陽雄府,僅存十餘戶云,亦可驚心,密陽旣然,則他邑亦可推而知也。上曰,儒疏何以處之也,命均曰,臣觀其疏中所請,有三條,其一則陳田免稅,水沈給災事也。陳田納稅,有同白徵事則可愍,而自前不得輕易給災者,蓋以一年再耕故也。是以如古辛亥之慘凶,亦未嘗別給陳田災,今不可開路,至於水沈災,則頃於道臣狀請,旣有所處分,亦難追出災名而許之,一則辛壬流故之逋債,抄出蕩減,飢民之舊還,待年停捧事也,而此則道臣已有所狀請而許施,前頭分等狀啓上來後,當有區別量處之道。一則沿海七八邑不準之軍額,移送閑丁有餘邑之事也,而此事則頃已別爲草記,分付諸道,而本道御史李宗白,書啓中,別錄各樣不緊色目,請其一切罷停矣。更以此意論理,嚴飭道臣,何如?上曰,儒疏亦不可全然勿施,軍丁事,分付道臣,量宜施行,諸邑目則盡爲罷停事,亦爲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上曰,嶺伯則姑無大同蠲減之請矣。湖南事,終如何乃便。寅明曰,多般思量,新捧中除減,是乃別恩也。名之以舊未捧而蕩滌,則此不過民人計料中事,必不以爲惠矣。廷濟曰,不然,必以壬子條蠲許,然後餘民同蒙其澤矣。上曰,民人等,亦知廟堂事矣。辛壬兩年,連爲蕩滌,則此習,或啓希覬之心矣。毋寧或新或舊,散出蠲免,然後希望之意絶矣,假使今年登熟,則壬子條指徵無處,亦可捧耶?儒臣及承宣旣陳所懷,憲臣亦陳所見。李壽海曰,廟堂欲以京畿謄錄用之,臣未知如何爲便,而但湖民之雞犬亦盡處,不可無別樣惠政。儻以壬子條許施,則非但僅存者感德,已死者,魂亦當感泣於地下矣。㝡基曰,臣俄者旣有所略陳,而但伏念癸丑條,猶是實結,而不爲徵捧,反徵於壬子條旣流旣絶之戶,則民必稱冤矣。命均曰,其中小小利害則有之,而大體則然矣。興陽則永爲蕩減,其餘六邑,則以之次之恩施之,何如?上曰,領相及原任大臣,皆聞知乎?命均曰,湖伯狀啓到來後,卽相聞知,或有可否,而奉朝賀李光佐,不爲可否,此人則本於此等廟謨,不開口矣。上曰,承宣書之。景輔操筆前伏。上口號曰,頃因湖伯之疏,已有備局覆啓,復因狀聞,亦有大臣稟定,而今觀道臣疏陳,顧思湖沿,不勝慘然。大抵昨年年事,以諸道狀啓觀之,三南之中,湖南似甚,湖南之中,沿海尤甚。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諸道各不同,邑各不同,亦不可異於他道,恝視哀我元元無告之類,而道臣目覩,雖此邑,登諸疏章,旣經覽也,則與親覩何異?興陽壬子條大同未捧,特爲蕩滌,其他六邑壬子條未捧大同,其在爲民之道,亦宜有同視之道,此則參以聞見,六邑中,今年又爲尤甚者,亦爲停捧,而令前已捧者,惠不在民,徒耗國穀,此則趁卽上送,而授此藩任,意非偶也。其所期待,不過誠信,今者疏陳,可謂體國憂民之誠,而近來外方道臣守令,推作舊逋,欲停欲減,乃成謬例,今者蕩減停捧者,名雖昨年,捧在今年,其實當年條,泛稱舊逋而請停,其欠誠實,未免俗套,監司趙顯命推考,以勵他道,景輔寫訖,讀一過。上曰,已當寒節,而日暖霧且多,今年亦必多傷人矣。卽今日氣,恰似八月間矣。命均曰,京畿民事,亦爲切悶矣。道臣狀請,依上年例,而此則決不可許矣。尤甚邑則減三分之一,之次邑則不爲擧論矣。領相之意以爲,尤甚邑,似當停捧,之次邑,減三之一,爲宜云矣。上曰,亦不可不適中磨鍊矣。命均曰,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狀啓以爲,差倭問情時,假別差玄尙老,不但問情稽緩漂,民之漂着日月,誤書以報,差倭伴從人名數,落漏不書,請令廟堂,稟處矣。罪狀如此,不可無懲治之道,自營門從重決棍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宋寅明曰,昨年朴師洙,以日本人蔘堅執不許入送事狀請,而事係重大,不爲回報矣。卽今東萊府bb使b鄭來周狀啓,又以是爲請矣。當初意思,則以爲不給人蔘,則渠輩必以爲悶,而減我銅鐵價子矣。到今思之,倭人素多好勝必不減下銅鐵之價,且禮段則不可無,而蔘價不下,則在彼實爲利竇,而近來漂風之船,頻頻報聞,此必潛商之往來者也。北邊潛商,方見生梗,而又啓南商一路,事尤可悶,彼若以人蔘事,少有悶色,仍其懇求之際,而快許之,似好矣。上曰,然矣。實爲無益,此事則朝廷若不知,然而使本府許之,以示其本府操切似好。寅明曰,上敎如此,問議于領相,自備局以此意,行關於萊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亦以爲,今年水旱風雹,西路大同,而其中肅川、永柔、安定、龍鐵等六邑,被災尤酷,卽今民事,萬分切至,身布身貢,決無準捧之勢,請於軍兵奴婢身布中,折半裁減,以爲安保之地云,而內奴婢身貢,則自前有裁減之例,今亦依例裁減,至於本道軍布,則乃一匹之役,而本無上納京司之事,令道臣量宜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寅明曰,卽今地部銀貨罄竭,或有勅聲及意外大事,則將不知爲計,念之寒心,聞關西伯,方別樣收拾。且甚節用,鳩聚財力甚多云,近來國用不足,關西銀錢,每每取用,關西亦難於酬應矣。今雖不可又令上送,而地部所掌泉流庫,在關西,爲巡營次知,銀貨之在泉流庫,以巡營視之,無甚異同。自地部言之,銀貨之在京在外,其爲緩急之需,則別無所異,自今關西每年秋捧,限一萬兩措備,會錄泉流庫,只以形止報地部之意,定式嚴飭,何如?此與上送有異,關西亦豈至支難耶?上曰,玆事似好,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關西一年秋捧,則各樣需用外,足可辦此,臣曾經西路時,以作銀儲置事,言于其時監司尹游,而聞近來銀貨不足,作銀甚艱云,未知卽今事勢如何,而今若逐年如此,則必有大益矣。廷濟曰,前日金東弼在度支時,臣以此爲言矣。國家經用垂絶,關西銀錢每每取來,關西則難於酬應,朝家則每令上送,如此之際,不無損傷於國體者,關西之泉流庫,卽戶曹外庫,而關西一年秋捧,其數不少,方伯之經秋捧者,多有別備銀貨之事,今聞權以鎭,方事簡約,且多收拾云。自今秋捧後爲始,一如戶判所達,置之泉流庫,則當爲地部緩急之用,所益大矣。上曰,然則定式施行,可也。寅明曰,然則自今年爲始乎?上曰,唯。{{*|出擧行條件}}寅明曰,近來國綱解弛,百事濫僞,雖以各司進排言之,實入之數,官員初不致察,一任下吏之濫報,有一箇容入,而以二十餘箇爲報者,地部經用,太半仍此爲尾閭之歸,朝家雖務節用,而此路不塞,則終無實效,此後則實入外近於過濫者,地部不徒裁減,擇其尤甚官員,入啓論罪,斷不饒貸,下吏則各別科罪事,定式嚴飭,何如?上曰,申飭是矣,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關西伯,以平壤城操停止事狀請,而以爲,本道被災之邑,民事渴悶,如此之歲,又行操鍊,則其爲民弊,亦甚不貲。請依海西例,姑爲權停,以除軍民之弊云,城操雖是重事,災邑饑民之往來勞費,亦甚可慮,依狀請姑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庚戌年寧陵行幸時,益平尉子孫調用事,下敎矣。新榜進士洪益三,卽其子孫云,故唱榜時招見,而聞其本家燒火,公主神位,權安斗屋云,雖在遠代,旣是不遷之位,而況近代公主,豈不有別乎?分付該曹,木綿米太間參酌題給,以示軫念顧恤之意,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聞首相以爲,偕來承旨掇還,則從當待少間出謝云,何以爲之?上曰,從當更爲批答矣。命均曰,吏判之私義不安,誠不異矣,而一向引入,事甚悶矣。上曰,過矣。近來銓地多事,故擇人而任之,小節何可拘礙耶?上年吏、兵判,亦相遞代,不必以此爲嫌,且當初落點,非偶然也。待下批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工判亦不出仕,刑判告病違牌,以備局堂上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凡事解弛,今番生進唱榜謝恩,俱致日晩,此後則,申飭四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比者朝儀不嚴,諸臣出入之際,全無趨蹌之節,甚是駭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思喆曰,生進巾服收議事,旣有成命,而卽今則放榜已過,事在不急,待明春收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李壽海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抄bb出b,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bb還b寢bb罪人b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承旨書之。景輔操筆而進。上口呼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典,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莩之慘,無異往歲,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精處設坍賜祭。{{*|出榻前下敎}}㝡基曰,以玉堂之闕欠,召對尙未爲之,事體駭然矣。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食。五更,月入畢。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掌令尹東源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李壽海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姑觀前頭,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李濟,右副承旨韓德全,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月食齋戒相値,而玉堂不備已久,在前如此之時,或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再度承批之後,若是撕捱,極涉汰過,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一體牌招。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加平郡守李益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趙明澤爲副應敎,吳瑗爲修撰,沈聖希爲獻納,韓顯謩爲執義,崔命相爲司諫,朴弼載爲正言,鄭亨復爲持平,宋敎明爲兵曹正郞,柳純章爲定州牧使,金箕錫爲加平郡守,李喆輔爲副校理,吳光憲爲掌令,洪好人爲左承旨,副司直李瑜、南泰慶付,訓鍊主簿秦應會單付。 ○兪彦通啓曰,今下中道近道上言四百三十張內,三百三十六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八張,疊呈二張,違格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紙破未踏啓字者五張,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知敦寧府事權{{!|𢢜|⿰忄業}},因縣道陳疏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已定奪,原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啓曰,臣於新命之下,情勢難安,不敢冒出,昨陳辭疏,略附微見,言雖草草,此亦出於願忠無隱之忱,及承聖批,辭旨未安。至以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支離過中爲敎,誨責備至,臣奉讀以還,不覺慙悚,而繼之以訝惑也。夫將兵之臣,國之重任,而君所以注意恃重者也。親幸講武,何等至重,而陣中節次,不成貌樣,駕前戎儀,擧多顚錯,已失按轡徐行之儀矣,擧措駭異,瞻聆驚怪,遂使臨閱之盛擧,曾不如一偏將之私操。噫,將臣之齊壇掌兵,旣有年矣,敎場鍊卒,亦已多矣。陣法軍儀,宜必熟講,而平常暇豫之時,御駕咫尺之地,其所失措,猶且如是,脫或有臨陣對敵之時,則尙可以指揮號令,折衝捍艱耶?輿人之論未已,宰臣之疏又出,則雖在閑司漫職,亦當畏縮自省,以竢公尟。況將臣自處之道,比他尤別,而宰疏所謂以主予敵,安危大關等語,其所論列,非比尋常,則爲將臣者,但當縮伏訟愆之不暇。若其軍兵犒饋,文廟動駕之時,雖不得不參,而臺避不收殺之前,無非將臣恭竢之日,則肆然投疏,自以爲元無所失,張皇費辭,縷縷自辨,雖其雜引兵書,曲爲譬解,其於畏人言存事體之道,不宜若是。臣之罷職之請,亶出於稍伸國體之意,而果如聖敎所云,則朝家施罰,雖有失宜,爲言官者,必將諉之以已有處分,而不思糾正,慮之以或涉支離,而不敢論斥矣,恐非朝廷之美事也。臺閣處置,實爲公論所關,而日昨處置,有咈公議,未厭物情,則其可袖手傍觀,終不一言乎?諸臺之當在落科,憲臣亦必知之,而特以事關將臣,有所顧藉,乃有此意外請出之擧,徒知將臣之庇護,不念臺體之嚴重。噫,狄靑、王德用,宋之名將,而歐陽修諸人,隨事輒論,略不顧貸,豈不以將臣事體,與庶僚有異,而責備之道,不害爲官師之規而然耶?臣竊恨憲臣之不能如古人之爲,竝與當遞之諸臺而出之,臣未知憲臣之意,其果以多臺之竝遞,有所持難,而乃爲苟且之擧措耶?苟可置之落科,則雖全數盡遞,只伸臺議而已,未聞拘於多臺,而强出其不當出之人也。臣之所以請遞者,蓋欲規警其壞損臺體之失,而亦出斟量之意矣。今此過中等敎,實是淺慮之所未到也。臣前日所遭,旣難冒居於臺次,今者所言,又未見信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十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例,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BChargg餓殍g之慘,無異往歲,而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設壇賜祭事,命下矣。東郊餓死人處賜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執事,令吏曹差送,而畿邑賜祭祭文,亦令藝文館撰出,急速下送,自本道淨處設壇,不卜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二更,月暈。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特平鄭亨復未肅拜,牌不進,李壽海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延豐縣監鄭羲河罷黜,而以其代,如或未署經人,則除署經下送爲請,除署經一款,非道臣所請之事,事體極涉未安,忠淸監司鄭彦燮,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左承旨洪好人,時在京畿積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沐浴呈辭單子,傳于李春躋曰,卽今朝廷乏人,此非沐浴之時,還給。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處置經宿,監察連日茶時,諫院許久闕啓,俱極未安。除在外外,兩司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洪重一受點。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李濟,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玉堂罷散人別單書入時,前修撰趙漢緯,方在罷職中,而曚不覺察,未免落漏,不勝惶恐。趙漢緯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對馬島新舊島主處致賀問慰事,渡海譯官堂上金顯門堂下李樟入送事,已爲啓下矣。卽接司譯院牒呈,則李樟有頉代,以朴春瑞差定云,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副司直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尹游,司憲府行大司憲宋成明,刑曹判書趙尙絅,司諫院行大司諫趙最壽,成均館行大司成洪鉉輔,弘文館行副提學李箕鎭,行副司直宋寅明,行副護軍閔應洙,禮曹參判趙明翼,竝爲差下,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夙嬰奇疾,發作無常,發輒至於頃刻危死者數矣。此是積年沈痼之症,而挽近以來,奔走勞悴,燥濕惟命,喪禍憂苦,精力頓衰,諸般症形,視前增劇,凜然有朝夕莫保之慮矣。向日春塘罷試之後,舊恙猝然更發,呼吸不通,語音艱澁,肢節不仁,作一僵屍,此際見擬考官,一日之內,三違召命,律以邦憲,宜被重譴,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誠以罪爲榮,頌祝聖恩,曾未幾何,敍命除旨,特地聯翩,臣是何人,蒙此異渥,惶霣感泣,罔知攸處。在臣分義道理,何敢一日稽謝,以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而念臣尙在人鬼關頭,痰飮閼結,喘響哮吼,氣短神昏,坐臥須人,戶闥之外,不能投足,此是醫人之所共悶而憂之者,束帶供仕,斷無其望矣。本曹事勢,一日爲急,如使臣之病狀,少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又何敢爲撕捱之計,於變通差出之下哉?至若情地之臲卼,惟是第二件事,而亦不得不附陳,以冀垂賜處分焉。臣自遭海伯朴師洙之醜詆,矢不入秋曹一步地,蓋彼雖容易加之,而在臣爲難洗之羞辱也。抗顔周行,尙覺赧然,其何可更入僨敗之地,復當重囚之議讞耶?雖以不拭唾之義,不欲呶呶較挈,而廉隅大防,則決不可放倒也,明矣。鐵壁之限,無望透過,咫尺之守,有難變改,況臣病情,如右所陳,旬月之內,決無趨承之勢,連有召命,而計沒祗肅,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俯諒病重實狀,亟許鐫免,使曹務毋滯,私分獲安,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末端引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韓德全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踪危而眷冞隆,罪積而罰猶逭,初承馹召於下邑譴補之中,再辱恩除於衆口噂{{!|𠴲|⿰口沓}}之際,聖造愈渥。臣情益蹙,跼高蹐厚,以感以惕,旣不得承命以趨,宜有以拜章一暴,而前因議藥設廳,後値親臨訊囚,文字陳列,極涉煩猥,遂不免無辭坐違,月前兼官之除,屢承催促之命,而轉動無路,卒亦譴罷,至今思之,惶恐無地。不自意,不一月而恩敍遽隆,除旨旋頒,華銜如故,庚牌在門,臣於是,一倍兢惶,實不知所以自措也。揆分揣義,敢不竭蹶承膺,而第於見職,萬萬不可冒進之勢,大臣已陳之矣,擧世皆知之矣。循例檢擬,已非所料,隨衆去就,尤無是理,況以承旨望事,一往一來,枝節層生,而操持愈力,睢盱轉甚,則臣兄之事,乃臣事,臣於此時,尤豈容冒沒?此則不待臣一二言,聖明亦必俯燭其實狀矣。抑臣之所甚惑者,逆案具存,聖敎昭揭,而欲諱其名,遂斥其榜,特因一時之私好惡,便汨千古之大是非,可謂無忌憚之,甚矣。前後言者,乃反切切於榜中人通塞,至於義理大關,則看作笆籬邊物,此臣之所未曉也。雖然旣被其無限齮齕,則不可以其言之無理,而自損廉隅,臣之死難承命,事理明甚,嚴召之下,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察臣懇辭之非飾,亟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快時議,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初更,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兪㝡基讀自民臣禮儀,止其有補焉。上曰,承宣讀之。韓德全讀自貢擧私議,止繼此而遂陳之。上曰,少退。二更初,復進。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上曰,上番讀之。榮國讀自讀大記,止以竢同志講而討焉。上曰,下番讀之。李鼎bb輔b讀自記孫覿事,止以示來者云。㝡基曰,學校貢擧議,此朱子慨世矯救之意也。蓋其時貢擧,專以文辭爲尙,故設此議,以深戒之,而以近來明經科言之,但主記誦,不講文義,此爲弊又甚於文詞矣。似聞平安道擧子輩,以諺文傳書四書三經,誦讀應擧,冒占科第者居多云,若此輩,將安用之,卽今講經科當頭,勿令專取記誦,必取曉解文義者似宜矣。上曰,然矣。㝡基曰,以此文觀之,當時士子輩,徒以讚頌時政爲務,此風誠可駭矣,而近來亦不無此等事矣。德全曰,玉堂所達誠然矣。臣自在鄕時聞之,臣僚章奏之間,此風尤甚。每以讚訟君德,張皇夸大爲事,竊不勝其慨然,而伏見邇來大小章奏,大率皆然,此非諂則面慢也。士風之委靡,有不可言矣。上曰,然矣。㝡基曰,臣曾於召對時,因文義略陳養士之方,而今仍此擧校gg學校g貢擧議之文,更有附陳焉。卽看館學下齋,盡以中庶輩居之,不令京華子弟居之,此事合有變通,而終未能焉,誠可慨然。且以玉山講義觀之,朱子不是朝廷差官,而師生之分,截然如此,近來學校,則掃地久矣,卽今大司成引入矣。然待其出仕,更以誘掖敎迪之意,申飭,何如?上曰,古之師生,其分嚴截,發言行事,諸生輻輳,非但爲師者異於今人,而亦可見士風之淳實矣,近來則首善之地,亦不能有是風矣。㝡基曰,此不暇論,至於侵辱師臣者,比比有之矣。德全曰,學校頹風,今已積有年矣,而以中間事言之,則閔鼎重爲大司成時,士風稍變矣。上曰,此後所講冊子懸吐乎?㝡基曰,今方懸吐矣,臣惶恐敢達。玉堂之牌不進,未有近來之甚者也。趙尙命無端撕捱,趙明謙,以兼官撕捱本職,臣亦累次以私語勉出,而今日又爲違牌,甚可怪也。上曰,王堂禁推,已至累次,而亦不見效,徒傷事體,故今日則不得已於罷職傳旨,踏下啓字,而玉堂不備,法講久未設行,自後牌不進之弊,自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德全曰,小臣有欲仰達矣。今日伏見備忘記,有曰,中華舊制,海東獨存,此可見尊周之誠,溢於言表,臣等不勝欽頌感歎之至,第伏念我國文字,每用彼人年號,誠可慨悶,議于大臣,此後則不用年號,何如?上曰,此則有所難矣。且以《朱子綱目》觀之,五胡亂華,猶必分註其年號,三國之時,亦雙書吳魏年號,卽今事,亦豈可容易變通耶?㝡基曰,誠如聖敎矣。臣伏聞,在昔孝廟時,故相臣金壽興,亦以此意建白,而孝廟嚴絶之矣。上曰,聖祖、聖考尊周之誠何如也,而猶莫之爲是,豈未遑而然耶?實有所不得已者存故耳。諸臣退出,更鼓已三下矣。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四更五更,月暈。 ○李濟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能麼兒堂上,能麼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今日亦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累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軍布捧上事,晝仕出去,而砲布,例於十月上納,故遠邑之來到等待,多有弊端。每每草記,亦涉煩瀆,此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今此文武科會試時,兩司八員,當爲進參,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正言朴弼載在外,大司諫趙最壽呈辭入啓,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司諫、獻納持平二員未bb差b,無以備員,在外臺官,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竝今姑改差,今日政差出。 ○傳于韓德全曰,明日晝講爲之。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差出之窠,至於九員之多,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趙迪命爲副應敎,趙明謙爲副修撰,李普赫爲戶曹參判,宋眞明爲大司成,申晩爲西學敎授,李喆輔爲中學敎授,吳瑗爲南學敎授,金尙翼爲東學敎授,申思永爲宗簿正,李廣道爲掌樂正,裵晉明爲校書校理,趙明翼爲大司憲,李光溥爲執義,南泰慶爲司諫,申晩爲獻納,李善行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翼、南泰齊爲持平,趙鎭世爲正言,徐宗燮爲大司諫,鄭東羽爲延豐縣監,朴師昌爲瑞興縣監,崔守約爲掌樂主簿,尹容爲星州牧使,洪鉉輔爲同義禁。 ○兵批政事,副護軍尹容、韓顯謩、尹東源、呂光憲、李益炡付,副司直尹陽來、洪鉉輔、趙最壽、宋成明付,副司果朴弼載付。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臺官之變通差出,專爲文武科會試監試官之不備,而新除授大司諫徐宗燮,獻納申晩俱在外,諫院監試官四員,將不得推移分進,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今姑改,其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海南前申慶瑞,咸安前郡守柳萬春,奉化前縣監申命蓍等,議啓公事,決杖放送事,判下矣。今此申慶瑞等,依例各決杖一百後,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黃海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定州前牧使鄭纘述,椒島前僉使宋奎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纘述時在任所,發遣府書吏拿來,宋奎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假注書洪重一,昨日稱病出去,今日不爲仕進,屢度催促,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不可不警責,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拿處。 ○假注書李聖bb檍b以首望受點。 ○李春躋啓曰,試官沈宅賢、南就明、朴師益、李廷濟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二品以上承牌,只是三員,無推移之員,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試官朴師益、李廷濟、南就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一所試官則可以備員,而二所則望中二員,或移拜臺諫,或巡將受點,承牌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一日三牌,雖傷事體,在前試官,則有三牌之例,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講經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及堂下中,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依前例,以堂上通融擬望,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而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李重震,前都事李箕獻,前校理尹得和,前持平宋徵啓,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重震、姜必愼、宋徵啓、尹得和、李箕獻、洪昌漢付。 ○兪彦通啓曰,試官望,不得以二望擬入事,曾有下敎,而卽者文武科試官,該曹以二望擬入,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院累度往復,而諉以無故人乏少,終不改入,日勢漸晩,不得已捧入,而當該禮曹、兵曹堂上,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尹汲爲獻納,閔應洙爲禮曹參判,鄭重器爲全羅都事,李潝爲應敎。 ○兵批,副護軍趙鎭禧,副司直徐宗燮、申晩付。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監試官將無以備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武科監試官,將無以備員,司諫、獻納罷職之代,及正言李載厚遞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更爲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政事。以李潝爲司諫,李廣道爲獻納,宋徵啓爲正言,朴弼模爲司僕僉正,尹陽來爲刑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以校理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牌招。 ○以吳彦胄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武科覆試兩所試官,嘉善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臣忝竊銓司,垂閱一望,塵露靡效,夙宵兢惶,不意今者,復承槐院副提調之命。噫,此何等極選,而略不難愼,加之於至無能之如臣,則玷辱甚矣。臣誠驚怪憫蹙,直欲循墻遁免,而不可得也。臣荒嬉散浪,少不能自力於文字,五六年來,鞍馬朱墨,益復放廢,書卷佔CChargg佔畢g,漠然若前生事,源渴流涸,顧其中則空無也。尋竿簡牘,十分抖擻,亦患其短拙不堪用,況念承文職事,討論辭命,一言得失,動有關係,以此蕪淺,夫豈有絲毫稱塞之望哉?竊人之財,猶謂之盜,盜玷名器,貽羞淸朝,臣雖不肖,不欲以身而冒此,毋論私分之萬萬不似,其在綜核之義,亦宜趁許鐫改,俾不歸譏於時政也。且於卽者政席,有昏謬之失,敢此首實而請譴焉。禮曹參判,本非緊窠,雖因宗伯之臣,送言差出,望筒入啓,具由微稟,例也,而公然闕漏,惶悚無地,亦可見憒憒不察之一端。顧今長官尙未應命,臣以當遞之人,苟然淟涊,代斲之誚,已不勝其汗顔,重以前後做錯,若是種種,豈可一日蹲仍,以爲公私之病也?玆敢疾聲哀籲,伏乞將臣本兼兩任,亟行罷免,以重名器,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陵君爟,武臣行副護軍柳萬增,以次進伏。上讀曾受音月冬末章訖。兪㝡基讀曾子問初板,自曾子問曰君薨,止第四板聽朝而入。上受讀未過一板,玉音已悽咽,乍斷乍續,時讀旋輟,殆不能成聲,侍臣等暗相流眄,無不凄然有戚容,讀纔訖。宋寅明起伏曰,小臣惶恐敢達矣。《禮記》中,此篇不必講矣,俄者竊伏聞玉聲低咽,臣等亦不禁下懷矣。古人於心所不忍處,亦有不强爲者,父歿而不忍讀其書,以手澤存也,母歿而不能飮盃棬,以口澤存也。此亦然矣,刪去似宜矣。上曰,向者亦已念此,實欲不知而過之矣,未及下敎矣。今日則《禮記》之講,此爲最初,豈意曾子問篇,已當次耶?知事旣以所不忍之說,請刪此篇,儒臣之意,何如?㝡基曰,古之王裒,不忍聞蓼莪詩,而門人爲廢其章,事則與此雖異,拔去此篇,似合當矣。吳瑗曰,此篇事,臣等於閤門外習講時,亦有相議,臣意亦與上番及知事之意,同矣。趙錫命曰,臣亦以特進官進參,而臣意亦以不講此篇,不害於禮也。寅明曰,不但不害於禮也,不講乃禮也。㝡基曰,自初板講時,玉音已不能成,將何忍終此篇乎?且廢此篇,與禮意聖孝,皆不相妨,且以繼述之道言之,不必係於此篇之講不講矣。上曰,諸臣之意皆然,則停此篇,講下篇,可也。此下文王世子篇,則入於今番改抄中乎?瑗曰,文王世子篇,亦在抄中,而今日旣已廢講,且未及習講,自明日爲始開講,何如?上曰,法講則待明日復設,而諸臣退出後,以召對爲之好矣。《禮記》所抄篇名,若有箚錄見在則上之。㝡基跪進之,上覽曰,此所抄爲幾許卷也?寅明曰,在外時計之,幾爲四五卷矣。上曰,然則所去者亦多矣。此等篇散在各卷乎?寅明曰,散在許多卷裏矣。㝡基曰,此下篇則未及懸吐,牌招玉堂,同議懸吐,何如?{{*|出榻前下敎}}上曰,唯。寅明曰,前者所製進四貼湯劑,今已進御乎?上曰,否。瑗曰,昨者李載厚引嫌而退,軍旅之事,臣未之學也,而伊日兩營戎儀,以聞見言之,景像果怪異矣。臺閣之體,宜卽糾擧,而訓將問備,出於睿裁,則引避多臺,固不宜置之立科,訓將張鵬翼,若欲援據陣法,有所自辨,當待收殺之後,而處置之前,徑先陳辭,亦爲非矣。臺諫宜有疏論,而第其元陣禁旅之抽棍追擊,做錯非細,李載厚疏中,指陳其時事狀,而獨提訓將,不論禁旅將領,殊極斑駁,旣以不言臺諫請出事,深非憲臣,已則反犯不言之科,臺閣言事之體,豈容苟且如此?請正言李載厚遞差。上曰,依啓。然儒臣之遣語,亦過深矣。李載厚則多事矣,欲以李壽海,置之落科,而略略攙及於本事,則何不可矣,而旣經問備之訓將,又爲費辭論斥,太支離矣。瑗曰,其所以單置訓將,不論禁將,斑駁則較然矣。㝡基曰,李載厚事,亦不過過於分數故耳。兪彦通曰,玉堂上下番,今纔備員,方始開講,而知事但有單員,至爲苟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判事,今當下敎,而金取魯事,尤爲過矣。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彦通曰,自前試官牌去來,每每犯夜,而今日文武科試官,又必如是矣。朝者以試官二望擬入事,請推該曹堂上,而頃有實病人,勿爲備擬之敎,故今番則別爲申飭,而望中多有老病之人,今日試官違牌犯夜之患,又將如前,極爲惶悶矣。上曰,該曹堂上從重推考,監試官犯夜之患,亦必有甚於前日矣。牌去來,本院當爲申飭,而諸試官牌去來齊到後,傳旨捧入,故每每遲滯,此後則隨其所到,卽捧傳旨以入,可也。{{*|出擧行條件}}彦通曰,禁府事可憫矣,判義禁金東弼,以實錄奉安事出去,同義禁朴乃貞則入番,吳光運則不爲肅拜,洪鉉輔則違牌矣。上曰,吳光運、洪鉉輔,竝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之。仍呼傳敎曰,吏判之再度承批之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已極未安。初授初任,予豈不思,而爲官擇人,奚拘小節?故於批旨,亦諭此意,而徒守固執,不推大體,其在分義,亦不可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彦通寫訖,讀一遍退伏,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復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㝡基讀《國朝寶鑑》中篇,自十三年講武,止以安其生。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冬氣煖如春,止其於京畿定爲三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榮國讀自上以晉山府院君河崙,止敢爾如此予必不宥。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鼎輔讀自視事便殿,止書雲觀毋得更言。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時更鼓初鳴,二更初,命復入,諸臣進伏。上曰,平州似是平山也。瑗曰,似然矣。上曰,此十四板第六行,君爲臣獨無服者,乃聖祖所疑難,而其義尙未可知也。德全曰,凡服,皆有往來相服之道,而君爲臣獨無服者,人君絶旁期,雖天屬之親,非尊同則自期以下,皆絶而不服,故君爲臣,固無服制之可論,而若言其恩義之重,則何異於父子骨肉之親乎?聖祖聖學高明,至以君爲臣,豈獨無恩爲敎,爲當日臣子者,其感激欽服,當如何也?此所以君臣之間,情義無間,能做至治者也。上曰,以金汝知所達觀之,初欲從俗行之,而終曰,上以正道問臣,當以正道對者,可謂質實矣。然猶不能盡解聖敎之意,此蓋前朝崇尙異敎之餘習,至國初猶存矣。瑗曰,國初猶有崇佛之風,自儒賢輩出,此風始革矣。㝡基曰,此板此段可觀也。聖祖謂代言韓尙德曰,刑房之任甚重,又嘗聞顧謂趙英曰,此吾寶臣也。祖宗朝愛待群下,實如家人父子之間矣。且以刑獄重事,故每於該房,別加顧問矣。上顧謂德全曰,古者該房承旨,專管本房之事,故聖祖下敎如此,卽今入侍承宣,亦該房也。近來刑獄公事,最爲紊亂,禁府則不至太甚,而刑曹多有差謬,外方尤甚。承宣旣爲該房,自今以後,別爲惕念,凡於刑獄議讞之際,隨所見精加覈正,無或如前泛忽,可也。政院之亦置律官,本有其意,而近來則只有其名,而少無所益矣。德全曰,臣自待罪刑房,雖殺獄推案,無不遍覽後入啓,而別無可以違覈之處,故循例捧入,而下敎至此,當倍加着念矣。第伏見日記中列聖朝刑獄公事,入啓後,時時拈出其違謬處,使之更爲問啓,故有司之臣,無不警惕畏懼,自上非但戒飭群下而止,於此等處,深留聖意,如有差違未當之處,特爲誨責,則在該曹奉行之道,必畏戢而有效矣。上曰,如有差失,該房雖爲論罪,可矣。{{*|抄出擧行條件}}德全曰,近來事事,皆歸文具,以推考言之,在前則必自憲府發緘,受其緘答,然後考律勘斷矣。一自中間,行公推考之規出,而古例盡廢,推考傳旨積於憲府,而初無發緘之事,作一休紙,故只有推考之名而已。事甚無實,今若一用古法,則誰有不遵行者,如牌不進推考,則一日或至二三,難於一一受緘,自歸於置之,自今爲始,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則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一切施行,稍復古法,何如?上曰,此誠如承宣所達矣。然儻欲行此,則耳目之臣,尤有所難堪矣。行公推考之法,其意固好,不然則朝廷將無行公之人矣。至於推考,則前日亦以依例緘答之意定式矣。德全曰,旣有前日定奪,以此意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申飭施行,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凡官必須久任,方可責成,至於刑官,尤緊重,而近來朝士之習,不欲久居一官,刑官尤所苦避,遞易旣頻數,則何由究知獄情訟案乎?凡事專憑吏人、律官之口,若不痛革數遞之弊,雖欲申飭,終無效矣。上曰,俗諺稱熟鹿皮大典者,政近來刑獄案之謂也。瑗曰,第十六板,太宗言人君之過,不過聲色貨利,甘酒嗜飮,峻宇雕墻,今殿下未嘗有一於此矣。然而臨御九年,國勢漸衰,世道如此,殿下於此,可不反思其所以然乎?人君必須剛大奮發,可以有爲,而竊觀今日殿下之志,實有漸不如初之歎,殿下淵涓濩蠖之中,亦必有慨然感奮之時矣。因此志而持守毋失,常自點檢曰,某事,我志昔則如此,而今不能如其志,某事,昔則欲如此,而今亦不能然,惕然警發,毋負初志,雖人心世道,有不如我心者,勿以消沮,奮然力行,必期於有實效,追蹤古先喆王,開太平萬世之業,殿下責也,殿下事也。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乎?殿下於人君失德,無一於此,而治效如此,豈不沓沓乎?上曰,儒臣所達,最爲切實,當各別留念矣。儒臣所謂無不可爲之時者,其言好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上曰,十六板七行,冬暖如春之說有之矣。近來尤甚,卽今日氣,不啻如春而已。予自入冬以來,每見日暖,心實不寧矣。瑗曰,柳廷顯,以日謹一日,親決萬機,爲謹天戒之道矣。顧殿下遇災修省,亦必奮發大志,以日新一日爲心焉。上曰,柳廷顯之言,誠切要矣。德全曰,自上纔講月令篇矣。冬令若不能斂藏天地之氣,或至於發洩,則必有某事某事應之,朱子亦以嗣歲之憂爲言,蓋陽氣藏之深則發之厚,不能翕聚,則不能發達,其應爲春多凄風,夏多伏陰,因來凶荒癘疫之災,卽今冬暖如此,深爲可慮矣。且伏念聖祖所謂予無聲色貨利嗜甘峻雕等失德,未知致災之由者,此聖祖必是潛自點檢身心,眞箇無些欠闕,故有此下敎,而警戒之意猶切。殿下若於此數者,或未能如聖祖之純然無疵,不幸而有彷彿於此,則天災之來,必從此未盡處而降,豈不懼哉?伏願聖明,密切反省,必於聲色之類,能如聖祖之脫灑,是臣之望也。瑗曰,十九板,太宗視事便殿,語及災異曰,比見災異,欲修政事,未知某事當行,某事當止,凡修省之道,必今日行一善政,明日祛一弊政,方可謂修省,太宗朝修省之切實如此,殿下所宜法也。太宗又以廣求至論,而未有昌言讜議爲歎,昌言讜議之不聞,未有如近日,此殿下所宜自反處也。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凡言議之逆于殿下之心者,雖係黨論,惟當以道理反求而已。至於論君德闕失,雖或過中,當優容假借,求之於道,聽言之道,不可先設成心,必須虛心而聽之,合於道者用之,不合於道者舍之而已。古有郢書燕燭之說矣,郢人擧燭之說,不過謬錯,燕相聽之,而擧人才燭幽隱,終成燕國之治,凡進言者之心雖非而其言是,則唯當採用之而已。近來巽軟成風,而自上果能虛心聽納,則必有風草之化矣。願殿下深留意於此以開言路焉。上曰,儒臣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陳遜志逆志等說,誠切要於今日矣。殿下聖學淹熟,洞覽今古,其於歷代治亂安危之際,想皆諳悉矣。中葉以下,昇平旣久,則綱紀蕩殘,百度廢弛,凜凜然日趨於陵夷,當此之時,若無明君哲辟,出而有爲,則便至危亡而後已。幸有賢君,奮然自勵,整頓綱維,挽回積衰之運,則亦能撑拄支梧,更延國脈,卽今我國貌樣,亦可謂至於無可奈何之境矣。然殿下一心,若能堅定,必以起衰興替爲意,則豈無其道,所患者,聖心之不欲有爲耳。瑗曰,臣等魯莽,忝備講員,晝夜思量,所欲言者弸中,而咫尺威顔,僅吐其什百之一,殿下若又泛然聽過,則願忠之志,何以自效乎?臣等之言,雖甚粗淺,殿下若於入宮中後,追思深念,則豈無螢爝之補乎?上曰,當留念矣。德全曰,玉堂所達儘好矣。臣於再昨召對,猥陳朝廷風習日壞,諛佞無愧之意矣,小臣惶恐敢白。此非但群下之罪,竊恐殿下有以導之也。伏想殿下之心,聞讚揚之言之時,有些喜意,聞讜直之言之時,有些不喜,底心根株,莊在於心曲,故群下妄相窺測,至於風俗頹敗,莫可收拾之境。古語曰,不從其令,而從其意,此政殿下之自反處也。自今以後,必以求諸道求諸非道,爲心如何?上曰,承宣之言切實矣。瑗曰,第二十二板,太宗曰,每遇水旱上下,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太宗憂勤如此,豈是强爲修省?而猶恐其未實,故聖敎自如此,此殿下所宜體念也。向來閱武時,風雹之災非常,臣時在外,歸後聞筵臣之言,殿下警惕戒懼,遇災倍切云,固知其間不久,殿下之心豈容少弛,而人情久則易怠。儻殿下因此戒懼之心,接續做去,剛大奮發,振刷政敎,新一代之耳目,則挽回衰運,丕變民風,是誠在殿下,轉災爲祥,正謂此也。上曰,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在聖朝,固似自謙,而實心修省,此亦可見,今日眞不免勉强修省矣。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太宗下敎中,同心戒懼,以致和氣云者,殿下須體念焉。夫天地交謂之泰,天地不交謂之否,自古未有上下心志不孚,而能成國事者也。殿下非不欲追誠接下,而竊觀今日上下之情志,未可謂融洽也。下有所欲言,常懷趑趄,或恐見忤,上之於下,亦未有委任聽信之實,此固臣下不肖之罪,而殿下亦豈可不反省耶?殿下唯當盡在我之心而已,豈可曰臣下無狀,我何用推誠乎?殿下若能推誠,臣下豈敢不盡心乎?爲國之道,必須君臣情志,互相孚洽,如一身血脈,流通於四肢,然後吉祥善事,擧萃於國,而外至之患,不足憂也。亦猶榮衛周洽,而客邪不能侵矣,願殿下惟以推誠信去疑阻爲務,使上下情志,無阻隔之憂焉,上曰,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朱子亦以丹田氣海爲喩,君臣之間,要須情志相孚,一體相須矣,此言誠有理矣。㝡基曰,金承霔,乃太宗朝賢宰也。蓋以禱雨必得,故賜名云,而今世未見如此人,實爲慨然矣。瑗曰,臣歷觀古文,一代規模,必本於立國之初,禮樂文物,雖似未備,而元氣渾厚,中葉以後,文治畢備,而衰索轉甚,此則歷代大同矣。上曰,元氣之說誠然,而後世必至文勝矣。瑗曰,殿下每以去文務實自勉,而臣愚死罪,終不敢謂有其效也。上曰,家世業武之敎好矣。㝡基曰,下敎則雖以業武爲辭,而好文,實莫如我太宗,故能創業垂統,以啓我世宗文明之治,此亦聖人自謙之意也。德全曰,太祖以武功開創大業,而自在潛邸,已有偃修之意,太宗勤於課學,睿文日長,太宗登第之日,太祖謝恩闕庭,感激流涕,太宗爲前朝提學,太祖喜甚。至令傍人讀宦敎者三四次,太祖聖念所存如此,故其後世宗,卽開休明之化,列聖纘承,享此三百年文治。創業之初,規模制度,便爲子孫所仰法如此,然非但創業之君爲然,凡人君之所爲,皆後嗣王模範,殿下亦須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常思貽法於子孫,敬畏謹愼,無有過失爲宜矣。上曰,業武之敎極好矣。於此等事,少無諱惡之意,聖意之誠實,良可歆歎矣。㝡基曰,臣因此文義,敢有仰達矣,堤堰一款,民國所重,而國朝以來,著爲令甲者,蓋爲儲水蒙利故也。近間三南堤堰,處處廢棄,至如金堤堤堰,甲於三南,而不但不爲修築,民或有作畓起耕之弊,尙何望備旱乾而蒙厚利哉?臣之愚意,宜令堤堰司,各別申飭,趁此農隙之時,另加修築,而雖或有煩民力,似不可已也。上曰,凶荒之餘,動民難矣。且曾令廟堂,申飭,而亦未見實效矣,然所達是矣。更爲申飭之意,分付廟堂,可也。瑗曰,願殿下凡於當行之事,毋曰此事無實效,不須行也,此事終歸文具,無所益也。便以此自沮,必須實心做去,期於不爲文具,而必有實效焉。上曰,王庥孽子事,似非聖祖本意也。德全曰,夷滅王氏子孫,乃鄭道傳等所爲,非出於太祖之意也,此所謂一二大臣,卽指道傳等也。旣滅王氏之後,太祖卽命多寫佛經,爲王氏薦冥福,此事見於權近文集,此雖出於前朝崇尙異敎之餘,而其至誠惻怛之意,藹然可見矣。瑗曰,二十七板,令政院每夜點檢宦官事,可見祖宗朝宮府一體之治,與周官酒醬屬之太宰,相近矣。今雖未易行舊制,其檢束宦寺之道,不可不留心矣。上曰,然。上曰,二十版所言宗廟之從間道往,未可知也。德全曰,嘗考日記,雖未的知何朝,而欲從宗廟後狹門動駕,以多傷宗廟後苑樹木,開道不便而還寢,以此推之,則國初必有從簡便,而間道動駕之時,故聖祖亦有此下敎矣。上曰,景福宮宗廟,則無有間道,未知太宗朝,已有此昌慶宮耶?德全曰,鄭道傳之言,以壽進坊爲兩宮之間,則似於開國之初,竝建此宮矣。上曰,予嘗聞明政殿,最先立云矣。德全曰,此則恐未然。壬申歲開國,甲戌定都漢師,卽建景福宮,使鄭道傳,作殿號門名,如景福等號,皆道傳之所作,則景福似先建矣。㝡基曰,觀此段下敎,太宗以至誠憂旱矣。臣嘗觀野史,太宗嘗於五月十一日,以身禱雨,卽得大霈,其後每年是日必雨,故人以爲太宗雨,至今傳說,而但於壬辰不雨云矣。瑗曰,肅廟嘗於臣父賜詩,而亦有十一日下雨之辭矣。上曰,然。上曰,承旨書傳敎。德全進伏書之,乃諭全羅道臣傳敎也。寫訖,檢討官欲辭退,上曰,少留。諸臣還伏待命。德全曰,頃於獻陵行幸時,有驪興府院君子孫調用之命矣。今聞其奉祀孫閔洙觀見在,而貧困無依,寄託於他人家,文度公家廟,隨在寓所云,誠可矜惻矣。上曰,祭祀之節,亦必廢矣。德全曰,祭物則自國家賜給,故僅免廢祭矣。上曰,分付該曹,卽爲調用,可也。俄見中使捧盤而來,置之諸臣座前,魚果滿盤。上曰,此不是夜對宣醞之例也。入侍諸臣中,必有有父母者,各歸以供,上番玉堂,下番翰林,則頃因病親呈辭,知有老親,而下番玉堂,亦有母耶?瑗曰,臣但有偏母在耳。上曰,承宣,何如?德全曰,臣俱無父母矣。上曰,注書,何如?慶承對曰,臣亦不祿,父母俱無矣。上番翰林,何如?榮國對曰,臣亦無父母矣。上曰,此不以物也。卽今侍臣中,或有有父母,持此歸者,或有無父母,不持歸者,其不持歸者之心,當如何也?玉音因凄咽,承旨及注書、上翰林,抑首掩泣而已。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頃有姑觀前頭進御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今禮曹,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判書申思喆,以實錄奉安事,江華地出去,參判閔應洙未肅拜,參議金龍慶在外,時無行公之員。參判閔應洙,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領議政沈壽賢,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守禦使申思喆,以知春秋實錄奉安事,今方出往于江華府,而勢將屢日經宿,所受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修撰兪㝡基,以入直玉堂,試所進去,他無備員入侍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邊司薦望江華留守,李匡德、徐宗燮、金尙奎。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時在慶尙道義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趙明謙,自郊外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文臣朔試射,當爲設行,而訓鍊院、慕華館式年武科會試,今方設場,他無可合處所,依例移設於禁衛營、南別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九日,私婢次禮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精五,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宣惠廳言啓曰,上年因歉荒,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旣已裁減矣。慘凶大賑之餘,京外舊儲,十分罄竭,而今年又成穴農,公家歲入,如前減縮,實無前頭支過之勢,三南營官需,仍前竝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司憲府掌令李善行,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兪彦通啓曰,副修撰趙明謙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領議政同爲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鄭爾柱以次進伏。沈壽賢進問曰,臣累日不能入侍,聖候近來,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則近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去夜則想以試官違牌,專失寢睡矣。上曰,猶異於初料,三更前了當矣。命均曰,湯劑何以停止也?上曰,時或氣似煩渴,故止之矣,卽今則欲更服之矣。命均曰,當初停進,慮其或過乎?上曰,不無其慮,而且服丸劑故止之矣。壽賢曰,受灸後其有效乎?咳嗽之節,何如?上曰,當寒而不加,似是其效也。命均曰,作痂處,近則,何如?上曰,尙一樣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不必諸醫俱入。但使首醫診視,可也。顧謂壽賢曰,卿之衰老,予非不知,而予意旣悉於前批,想卿亦已知矣。卿於積悴之餘,宜欲少休,而廟謨可憫矣,故是用敦迫矣。觀頃日箚子後,爲安卿心,轍還偕來,而今見謝恩,予心少慰矣。此後則勿更過辭,參決機務,予亦不必以筋力使卿耳。壽賢曰,小臣衰朽之狀,殿下之所常洞燭,而不但筋力難强,本來痰病,當寒苦劇,不可望其復起爲人,故敢將懇迫之情,屢瀆宸聽,以冀體下之德,而不惟靳允,至遣知申持守,則分義道理,萬萬惶悚,故頃以待少間謝恩之意陳箚矣。卽今筋力,亦豈有一分可强之望哉?臣之在外時,僚席或相來見,熟知病狀,而以同席之故,不敢爲臣陳白,重臣則事體所關,亦不敢進言,復何望國家體念之恩耶?威命不可積逋,恩禮不可屑越,故强死趨朝,而顧臣見帶之職,乃是摠百揆之任也。已不能奔走職事,以盡其責,而復何能董率百揆也?上曰,卿之前後所懇,豈謂圖便哉?曾當庚戌再入之時,筋力已非前日,今去庚戌,又過數三年,衰敗之形,非不愍然,而第其筋力,尙可謂躩踖矣,且予意非望其筋力奔走也。大小次對,雖未能每每進參,時參機務,亦不必大段勞悴矣。且於重卜之初,期卿以十年,卽今則雖不可以筋力奔走望卿,而決無捨卿之意矣。卿亦思之,原任大臣中,誰可復任?崔奉朝賀,則頃聞左揆之言,決難任以事,兩奉朝賀,則事勢怪怪,有不能如意者,但有三判府事,而亦不可委以時任。卿亦思之,黃耉老成,誰代卿者?情勢所迫,雖或有慨然於予,而以此思量,則予心亦可知得矣。壽賢曰,小臣之所憫迫者,非特私情,顧今朝廷貌樣,怠忽成風,儻使如臣之不能奔走盡職者,置之具瞻之地,則在我者旣未盡矣,其何能摠察他人耶?此一款尤極惶懍矣。醫官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沈靜不數,而比向時,頗帶不足之氣矣。上曰,先知湯劑之停進,故所見然耶?聖徵曰,更使金應三、金必祐診察,何如?上曰,何必更診耶?應三、必祐分兩邊入診,退伏曰,右三衛不如向日入診時矣。命均曰,水剌口味則無減於前乎?上曰,無減而氣或煩渴,若此之時,强進湯劑則少愈,此意是灸熱也。命均顧謂醫官曰,然則湯劑依前更進乎?壽賢曰,閭閻之人,以爲灸中腕gg中脘g,則食飮倍加云,聖躬或有然乎?上曰,予則自幼食量素少,中脘之灸,雖以百壯爲算,必不能加湌矣。壽賢曰,臣少時則善啖,食常兼人之食矣,五六十後則大減,而氣力不以食少有害,卽今則朝夕之供,全不入口,而亦不大段有害矣。命均曰,水剌常患厭進,而且伏聞平時無他進御之物,尤可憫矣。上曰,平時何物可進乎?如麪則素不嗜,時時所進者,駝酪也。然前以方煖者進御,反不如旣冷而重煖者矣。壽賢曰,臣亦得服,而重煖之後,則味不如初,若密密封置,則雖久不甚冷,味亦不變,勝於重煖者矣。上曰,予素不察飮食之節矣,中蒸去冷,則似與新製時無異矣。李春躋曰,然則今後則少待日晩製入乎?上曰,其進御或午或夜,本無定時,何能適其時耶?聖徵曰,感氣則近來,若何?上曰,如常。聖徵曰,脈度重緩無滑,大體則似有差勝,而自前日寒時,則氣候或加不平,通前後所進御湯劑,幾至四十貼矣。此後則當議加減,而加入之材,改以他材,何如?上曰,膈間之氣近則少愈,此意者中脘之效,而中心常有不足之氣矣。應三曰,日氣儻寒,外氣可慮,似當以六君子湯兼進,而權聖徵則欲更加加入,議定,何如?上曰,聖徵則欲去白芍耳。聖徵曰,否也。當冬故欲更加耳。應三曰,今聞首醫之言,欲以丑砂加入矣。上曰,前服藥,亦入丑砂矣。命均曰,六君子湯入之,而時進藥,則丑砂不入矣。聖徵曰,聖候常帶不足之氣,此實悶慮矣,丸劑則連爲進御,而補中湯似不可已也。但或慮太過,其在愼重之道,姑不可輕議,六君子湯則最爲平順,進御,何如?旣號以君子,則曷嘗有偏重之患,而第以白芍微炒,當歸各一錢加入,似宜矣。壽煃曰,六君子湯連爲進御,不爲無效,無他可議之藥,而但藥之分數難適,或慮太燥,權聖徵之言,蓋爲是也。上曰,壽煃之言,意在歸、芍矣。聖徵曰,壽煃之言,好矣,此劑不爲無效,而但不無燥意思,加入歸、芍則乃八味湯也。歸、芍之說,不謀而同,丑砂則姑停之,以此議定,何如?上曰,初欲加入丑砂,何意也?聖徵曰,丑砂大益開胃之劑,故欲加入矣。若加以歸、芍,則此是氣血兼補之劑,最好矣,丑砂不必加入矣。上曰,古方有是否?聖徵對曰,萬病回春,有此方矣。壽賢曰,六君子湯加入,好矣,置本方名而無所改矣。上曰,前頭必有加減,而姑以加入六君子名之,可也。命均曰,五貼劑入乎?上曰,五貼製進。{{*|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供上所入,無適味之饌,誠可憫矣,生雉則,何如?上曰,生雉則進御,而生鮮則以服藥之故,味腥不堪矣。命均曰,供上生雉,本來無味。關東有膏雉,其味自別,知委封進,如何?上曰,前者亦已進御,無甚異同,且封進之際,擾民必多,勿爲之,可也。曾聞宣、郭米,甲於我國,而進御則無別樣味,膏雉亦必然,安能勝於他雉耶?上曰,試官事,誠寒心矣。俱爲三牌不進矣。命均曰,事甚駭異矣。但其中李廷濟,則以母病呈辭到院云,此則不無分揀,而亦豈能無罪耶?李春躋曰,南就明則家在城外,三牌,未及出門而門閉,李廷濟則九耋老母之病方重,陳疏到院,重臣親病之疏,宜卽捧入,而昨日則試官只備二望,而承牌者絶少,推移不得,未免退却矣。上曰,情理雖如此,初旣擬入,至於三達,其在事體,不可置之,而毋論二人之中,亦難異同,一倂罷職,可也。{{*|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李廷濟之有九十歲老母,同朝之所共知,昔者富弼,亦於試院中遭母喪,其後終身不入試院。李廷濟之以親病爲辭,誠不異也。然豈容無訓乎?上曰,鄭東後又入於試官望中,此人則予已聞名,久矣,年必多矣。春躋曰,七十則已逾矣。命均曰,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以爲,對馬新島主承襲後,圖書改請差倭出來時,例有差送接慰官及差備譯官之規,故請其預爲差送矣。分付該曹,依例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然接慰官每多遞易,趁不下去,事體不當矣。命均曰,當以無故人差出之意,申飭該曹矣。上曰,唯。日本與我國,爲隣好之國,彼雖詐僞,我則當修交隣之義,以盡在我之道而已。聞卽今倭人來待,而飢困滋甚,惟願其速決而去云,事甚駭然矣。命均曰,明日乃次對,而備局堂上,無行公之員,訓將則以臺啓引入,朴文秀則本病有加,李廷濟則罷職,宋眞明則數日後當入來,沈珙則身病方在死生中,金在魯尙不行公,金取魯、趙尙絅竝引入不出,明日次對,無一無故之員,事甚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如此而何以爲國?吏判開釋之後,昨又三牌不進,此誠過矣。工判旣伸廉義,水曹閑任,何若是撕捱,秋判則以鐵壁爲言,此必以朴師洙之疏爲嫌,而亦太過矣。朴師洙千金子之說,初甚率着,然豈以此過爲撕捱耶?命均曰,金在魯則自劃以爲,雖受罪斷,不行公云矣。上曰,吏判素有固執矣。然予亦有固執,不可許遞矣。壽賢曰,今若以辭免許遞,則朝廷豈有行公之員乎?上曰,當初落點,料量已審,爲國擇人,豈拘小節耶?初非無心落點矣。壽賢曰,以決不可遞之意,更爲下敎似宜矣。上曰,訓將事,臺論可謂收殺乎?壽賢曰,訓將事,臣於其時,雖未目睹,而略聞其時事狀,則元非訓將自主做錯之事,若以主將之故,有所歸咎,則此不過重推警責而止耳。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上曰,先朝陵幸時,以擧鞭事,挾輦軍至於登壇,其時大將申汝哲,至於拿入,因有按律之啓,然汝哲不敢以此引嫌,卽爲行公。今日擧措,與此稍異,當初臺諫之無言,雖似泄泄,旣已重推,則李載厚之到今追論,豈不太過乎?壽賢曰,今番事,初非主將之過,而設或有做錯之失,旣已重推之後,又復追論,終涉太過,且將臣事體自別,何可輕遞,各別督出,宜矣。上曰,左揆之意,何如?命均曰,臣亦於其翌日,以此事請推,而意以爲,爲臺諫則宜有一番言之,而若以此成罪,則誠爲重大,不過一時推考警責,而到今李載厚之追論,未免太過矣。但諸臺未處之前,先自疏辨,殊涉徑先,政院捧入,亦爲誤着。然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今則已爲出場,牌招察任似宜矣。春躋曰,訓將以此引嫌,捕廳合坐,尙不爲之,京兆事務,亦爲久廢,以本職牌招乎?壽賢曰,將臣事體,與吏判有異,若以大將牌招,則自當惶恐承命矣。上曰,玉堂處置,亦有別般措語,而臺言若謂收殺,則牌招無妨乎?予於頃日,雖下可奬不可罰之敎,而以訓將言之,不待處置,徑先陳疏,其自處則非矣。從重推考,而將任則不可久曠,以大將牌招,可也。壽賢曰,吏判亦爲推考牌招乎?上曰,吏判金在魯,工判金取魯,刑判趙尙絅,與訓將一倂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朝臣受由,爲弊,甚矣。然向者沈宅賢,以沐浴呈辭者,其實則有他私義切迫者,而不敢以私情請告,託於沐浴矣。蓋其免喪後,初期在邇,而其子又參新榜進士科,故欲同往其父母墳,惶悚不敢直陳云矣。上曰,果以沐浴呈辭,而此非沐浴之時,故不許矣。且近來朝士下鄕,每不上來,此爲難矣。壽賢曰,此則非不欲還之計也。上曰,當初若不知而踏啓字,則寧好矣,而旣知其所以然而復許之,則事體不可矣。雖科後,當復往來耶?壽賢曰,必欲一往矣。春躋曰,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更爲牌招乎?上曰,然。{{*|出榻前下敎}}上曰,國事寒心矣。法講纔開,旋又中輟,誠甚駭然矣。命均曰,知事尹游,則不久當入來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與具聖益,以上下番入直矣。具聖益以親病呈辭,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身病猝重,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俱以武二所試官進去,他無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副摠管具聖益入直矣。以親病呈辭出去,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以武二所試官進去,無他替直之員,令本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事,允下矣。都摠管長溪君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昨日特敎之下,又不應命,事體殊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式年武科覆試兩所開場相値,差備官勢難推移,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前面篆字書寫官右承旨李聖龍,旣已書出,睿覽後下送入刻次,先爲捧入,而後面楷字書寫官行副司直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石刻字之役最急。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因禮曹草記,莊陵碑石後面楷字書寫官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刻之役最急,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尹淳卽速上來,及期書進之意,下諭,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素患疝症,自再昨冒寒處冷之後,猝然發作,來到試所,一倍越添,昏昏不省,有難參試,莫重國試,將不得備員,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病勢猝重,有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家在城外,城門垂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將臣事體自別,雖有難安情勢,例不敢違牌,而訓鍊大將張鵬翼,昨日特招之下,胥命於闕外,終不應命,其在分義道理,極涉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依允。將臣事體,決不若是,勿待命事,分付,更卽牌招察任。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暈上有冠。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乃捧入,而莫重試所開場之後,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十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入侍。吳瑗進讀,自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止文王之爲世子也訖。上讀新受音釋訖。上曰,《禮記》音吐,或有曲處矣。尹游曰,音吐之不爲平順者,講官變讀不妨矣。上曰,輪對武臣之坐次,似不如彼矣。堂上武臣則當在於承旨之列,而嘉善則宜在於特進之列矣。蓋李廷彬以嘉善入侍,坐次在於參贊之列,故上敎如此。吳瑗曰,此篇,多記古者敎世子之法,而以文、武之爲世子者,記于篇首,仍示成王幼時周公輔導之事,俾後世師法也。上曰,然矣。日昨停曾子問之講,而今講此篇,尤切感慕。昔子路爲楚相,有曰,雖欲爲親負米百里,烏可得乎?予方奉歡東朝,而觀諸此篇,雖欲爲此,亦何可得乎?玉音悽咽,入侍諸臣,莫不感泣。吳瑗曰,日昨講曾子問,玉聲悲咽,遂停其篇,臣固感涕,而今又承此敎,聖懷安得不如此乎?臣實感動矣。此書所記,固不過問寢視膳之節,而文、武之至孝,亦可見矣。然帝王之孝,固不止此,孔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又曰武王其達孝矣乎,文王以武王爲子,付托得人,可謂無憂矣,武王以文王爲父,繼志述事,所以爲達孝也。惟我肅考遺大投艱于殿下,而殿下受之,必須繼其志述其事,挽回衰運,開太平之業,方可謂達孝矣。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然此篇旨義,終不歇後,治平之道,修齊爲本,達孝之道,亦自灑掃應對之節爲始矣。上曰,小註御諱字,不爲付標,此則玉堂不察而然矣。瑗曰,未及詳審,惶恐無地矣。上曰,不敢有加云者,有深意耶?趙明謙曰,此是至矣盡矣之意,似無別般意義矣。上曰,所達好矣。明謙曰,自古聖王,孰非達孝,而孔子以舜爲大孝者,父頑母嚚,而烝烝乂不格姦者,以舜之至誠大孝也。《思傳》十九章,以武王爲達孝者,以爲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宗廟享之,功光祖宗也,子孫保之,業垂後昆也。此武王所以爲達孝也。以今日言之,殿下爲治之道,上法祖宗,則可以爲達孝矣。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也。上曰,旬有二日乃間者,文義似有意味矣。朴乃貞曰,直觀其文理,好矣,似無他意矣,而不敢有加一節,文意,儒臣雖已仰達,然其外似有他意矣。尹游曰,文王之爲世子也,事王季以至孝,極盡無間,則武王之事文王,設有可加之道,不敢有加於文王之事王季之時也,似是此意存於其中也。明謙曰,此段文意,自外有所講確,而過中之孝,則聖人不許焉,日三朝視膳問安,至矣盡矣。武王之事文王,有加於此則過矣,豈爲時中之孝乎?上曰,至矣盡矣之言,儒臣所見,可矣,而其餘則思之過矣。上曰,夢與九齡,嘗以爲疑矣,見其小註,亦似有理,儒臣各陳所見。明謙曰,古或有至誠感天之事,以武王之至孝,亦豈無感天之道乎?以天人九齡之象言之,似有錫福之理,而事涉荒昧,不可必謂之有是事,歸之不經,宜矣。瑗曰,疏家謂文王以憂勤臧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此語亦不襯着,年之脩短,豈容人爲,終近於不經矣。乃貞曰,以河東李氏註,觀之,武王得此夢,文王解夢,如是之意也。非文王減己年,以錫武王之意也。上曰,此是聖人授受之事,則歸之不經,終有所未安,盡信之則亦近於讖諱,而以劉氏註觀之,怳然有悟矣。聖人至誠,與天無間,故雖夢寐之間,異於凡人,心常虛靈,自有前知矣。以孔子不復夢見周公之語,觀之,亦謂之不經乎?吾與爾三之語,似或有如此自然之理矣。聖人至誠,大體如此,而凡人則不可準信,此等處,闊看,可也。以漢光武時事言之,王霸詭言,氷合而河水合氷,則此亦王霸至誠之所致也。以後人觀之,事涉不經,而誠之所至,或有如此之理矣。明謙曰,聖敎至當矣。不可準信,而亦不可斷之以不經矣。瑗曰,聖人至誠合天,自能前知,誠如聖敎,而此事則終涉誕漫矣。夫子夢周公,寤寐之間,思行其道,故其夢見亦常理,而此則異於是矣。《禮記》雜出於漢儒之記,如五父之殯,先儒亦以爲無稽,如此者間有之,終非純粹之書矣。上曰,夢周公之說固然,而書曰,夢帝賚予良弼,此亦常理乎?聖人之心,純一無僞,故雖夢亦不寐矣。游曰,吾與爾三之語,太是丁寧,似非聖人之言也。瑗曰,周公踐阼之說,又見於明堂位,而先儒以爲,必無是事矣,《尙書》洛誥篇,復子明辟,疏家以爲,復天子位於成王,而宋儒斥之矣。上曰,後世姦凶,每引聖人事,王莽自擬周公,曹操自擬周文王矣。瑗曰,經義不明,流害千古,先儒以漢儒之說,爲新莽所藉口,至於纂竊gg篡竊g矣。上曰,文王之爲世子也,其下似有闕文。瑗曰,此則王氏以爲衍文,大抵《禮記》篇簡,多有脫誤,此必有脫簡闕文矣。劉氏雖强解而未暢矣。上曰,此終是强解矣,必是闕文或衍文矣。上曰,曾子問以上,有先朝自止,而自文王世子篇,新定自止,則比前稍爲增益,宜矣。瑗曰,文有脈絡,故限其章句斷處爲之而然矣。瑗因掩卷仰達曰,聖敎以灑掃應對,爲達孝之本,誠然矣。治平之化,亦當自宮庭,孝悌之行,始由內及外,從本至末,此所謂達孝也。如是體念則誠切實矣。 ○明謙曰,本館多有闕員,政官卽爲牌招差出,何如?上曰,明朝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榻前下敎}}。 ○尹游曰,知經筵有故者多,金在魯以本職撕捱,金東弼則奉命在外,宋寅明以試官進去,故頻開講筵,而事甚苟艱,可悶矣。上曰,會試講經,幾日當畢耶?游曰,當四五日後,可以畢試矣。知經筵李眞望方在外,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有無故二員,則何必變通? ○尹游曰,各道沒技狀聞之猥雜者,臣亦屢陳,今則式年殿試已迫,不得已數日內將爲回啓,而近間以沒技啓聞者,少不下六七人,漸益過濫,誠甚未安,試射時道臣、帥臣,若親自監射,則沒技必不至此矣。近來則或以幕裨輩,代行試射,適啓冒僞之門,殊無難愼之意,今番則當一從啓聞回啓,而此後則若非道臣、帥臣之親自監試者,則勿令狀聞,雖狀聞,不爲許施之意,回啓中別爲措辭,各別申飭諸道監、兵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今番則有若令前之事,當爲許施,而此後則道臣、帥臣親自監射之後,狀聞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兪彦通曰,外方武士之沒技者,或有不入於狀啓中,故渠自上言稱冤者亦多,而似涉猥濫,故使之拔去矣,此等類則何以爲之?上曰,若不入於狀啓中則濫矣。尹游曰,上言稱冤之人,似或有入於狀啓者,此則憑考該道狀啓,以爲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彦通曰,上言二百餘張中,以老職加資事上言,居半矣。上曰,老人如是夥然,此亦貴也。而數年以來,老職上言尤多,似有濫雜之弊矣。游曰,考出數十年戶籍,則年滿者必不多矣。上曰,如是則朝家待人之道太薄矣。彦通曰,近來則年滿八十者,不爲加資,而以郞階授之矣。上曰,有回啓措語,則特爲加資矣。 ○尹游曰,臣待罪江華留守時,有畢賑狀啓,今當回啓,而此是臣在任時事,臣不可回啓矣。前有令次官擧行之例,此亦令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密昌君樴曰,臣方膺專對之命,出疆不遠,故發行前,欲爲一番入侍,今因晝講入侍矣。時氣乖和,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樴曰,使事姑不得與副使相議,當臨行可以稟定矣。上曰,史冊一款,其眞的與否,終不能詳知,殊甚悶菀。當初則以奴字爲礙云矣,今則以雍正之未及遍覽爲言,而以李自誠與大明繼統之說觀之,孜細矣。其刊布幾微,探知以來爲好矣,所重有在,其間眞僞曲折,必須眞的探知,可也。樴曰,十年後,今始膺命入去,史冊一款,曲折未能詳知,而雖非聖敎,敢不詳探以來耶?上曰,前所出來者,只是寫本。樴曰,全秩雖不得來,刊本一卷,得來則,似好矣。上曰,首譯誰也?樴曰,近來譯官,全無可使之人,只有李推、金是瑜二人,而李推則身病方重云,然無可與俱者,率去伏計,而寫本出來,已過三年,則其間似或有動靜,而以皇帝之不能盡覽爲言者,似有曲折,臣之今行,當另加探問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輪對官兼引儀金聖來,禮賓奉事李希益,長興直長趙鳳周,中學訓導朴壽台,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以次職姓名奏達。金聖來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聖來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聖來擧職掌仰達。上曰,有何所懷耶?聖來曰,別無仰達之事矣。李希益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希益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希益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可也。希益曰,別無可陳之事矣。趙鳳周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鳳周以職姓名覆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鳳周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鳳周曰,無他所懷之可達者矣。朴壽台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壽台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壽台曰,訓導,以敎訓爲職責,而他無職掌矣。上曰,有所懷則陳達,可也。壽台曰,四學外方奴婢貢,雖常年畢捧,需用之道,常患不足矣。及至辛亥、壬子兩年災減後,用度大縮,不能成樣,故頃日南學訓導金相礪,與兼官相議,以災減之代,令賑廳盡數出給之意,陳達於輪對時,已得蒙允,而賑廳若干出給,故繼用之,苟艱亦如前日,事甚悶迫矣。四學之辛、壬兩年災減之代,全數出給之意,更爲分付該廳,以爲養士之地似宜,故惶恐敢達。上曰,申飭該廳,出給,可也。{{*|出擧條}}上曰,學製設行之意,曾已申飭矣。今方行之耶?壽台曰,因兼官有故,姑不得設行矣。南圖逸進伏。上曰,職姓名仰達,圖逸以職姓名仰達。上曰,爾在嶺南耶?圖逸對曰,在聞慶矣。上曰,靈城所薦耶?圖逸曰,臣未知誰某薦引而上來矣,及夫到京聞之,則靈城君朴文秀薦擧云矣。上曰,聞靈城所達,則爾以聞慶座首,善爲處變於戊申亂離中云,其時事實陳達。圖逸對曰,別無善處之事,而其時縣監臣元弼揆,以單騎到縣,其時賊中僞爵,到處橫行,故臣未知眞假,堅閉陣門,屢次往復,的知然後,開門迎入,而此外無他可達之事矣。上曰,爾年幾何?圖逸曰,時年四十九歲矣。上曰,四祖有顯官耶?圖逸曰,無官爵矣。上曰,變亂中座首新差耶?圖逸曰,以新差爲之矣。上曰,聞靈城之言,深用嘉乃,申飭銓曹,使之調用者,非爲表奬,欲觀來效,各別奉行,可也。圖逸對曰,聖敎至此,臣不勝惶感,求死無地矣。 ○兪彦通曰,十八日召對時,右副承旨韓德全,以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依古法,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之意,有所稟定,出於擧條矣。蓋古法則緘答後行公,故緘答等待之間,職務曠廢,後來以行公推考定式者,蓋慮此弊矣。今若一依古法,發緘受答,則緘答之前,必不得行公,曠職之弊,亦甚可慮。雖以卽今吏判事言之,自上旣有特推之命,若待其緘答,則不可循例請牌,豈無拘礙之端乎?事多難便,故敢達。上曰,若等待緘答,則朝無行公之人,當初下敎,非謂緘答後行公也。措語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邊催促緘答,一邊使之行公,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下直,求禮縣監李遇春。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韓顯謩爲應敎,以趙漢緯爲副應敎,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金侃爲判決事,以權顈爲接慰官,以李匡德爲江華留守。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二所試官進,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李聖檍爲副司正。 ○兪彦通啓曰,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連日違召,尙未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兼帶經筵之任,尤爲緊重,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秋曹長官一向引入,金吾諸堂亦事撕捱,連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多積,獄囚久滯。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老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統制使金潗狀啓,河東場基村居金奉善等渰死事,傳于兪彦通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入來,將向禁川階上之際,近仗軍士等逐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張溟翷,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前察訪李寅白曾任碧沙時,驛主人夫馬供饋價錢五百七十餘兩,收捧於驛奴婢,成件記上下之後,私自取用,不爲出給。今因他人呈狀,而現發其事,自本曹査問徵出,則寅白不有官令,不送代奴,定刑吏窺捕其婢子,囚禁之後,始乃定日,而遷延數月,終不備給。如使寅白,出債於相親人,而貧寠所致,未卽還報,則不是異事,而此乃不然。已上下許多官錢,無端橫占,已極無據,自法司囚婢徵出,則亦足以愧其心,而頓無懲惕之意,如此貪汚不法之人,似當有別樣論罪之道,而係是朝官,臣曹不可擅便,令金吾處之,何如?傳曰,允。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妄蹈危穽,不卽斂遠,不量時勢,屢觸駭機,卒之人言罔極,直以危禍持之,此身之爲虀爲粉,臣固自分,而尙賴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特加矜愍,善貸曲成,褫臣職任,保臣性命,不累日而又煩收錄,辱以除旨,拔之罟擭之中,寘之袵席之上,毛髮頂踵,莫非聖主賜也。宜卽入文字,更暴危苦之懇,兼申感祝之悃,而鋒鏑之餘,癍痕gg瘢痕g猶存,驚弓之魂,怖悸靡已,唐突鳴號,亦近妄肆,有召輒逋,一味蹙伏,殆若自阻於仁覆之下,臣情其亦悲矣。然臣之跡,已不在銓地矣。向之恚忿而噂{{!|𠴲|⿰口沓}}者,汔可休矣,而李喆輔之疏,怒氣勃勃,語極無倫,甚矣臣之得罪於人也。玆事是非,屢經奏陳,臣之以爲義理者,彼之所謂義理者,落落如燕越之不相同,而天鑑在上,公議在後,以臣今日踪地,誠無一分氣力,可以與人敵者,但當順受無辨而已。然彼固榜中人耳,蓄怒於枳榜之論者,雖不足怪,其所見枳者其兄,而其弟之公肆詬辱,若是其無難,天下事亦可謂無不有也。噫,如臣不肖,厚沐洪造,致位至此,臣身非臣之有,而無他才能,可裨國事,危疾轉痼,朝暮且死,每念主眷,輒覺恩深報蔑,係戀王室,至今遲回不去,耿耿一心,只知爲國,不知爲身,而恩遇踰分,自招忌猜,病在直行,睢盱日深,以至於釁罪狼藉,身名僇辱,孤負初心,愧恨交中,生將爲不忠之臣,死將爲辜恩之鬼,中夜繞壁,臣實自悼,儻荷聖明哀之憐之,頫垂終始之惠,使之刊名朝籍,歸身田里,隨分飮啄,以終餘齡,是臣之所大願也。臣無任懇迫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文王之爲世子,止文王之爲世子也。音釋訖,吳瑗讀自凡學世子及學士,止君之謂也。讀畢,上讀新受音。瑗曰,此以下,記敎世子之禮,而仍示學校之法矣。上曰,惟,胥鼓南,無可疑耶?趙明謙曰,鼓南則四夷之樂,皆入於其中之義也。上曰,兪。明謙曰,小樂正,以樂敎世子,以四時而大胥贊之,籥之學戈,師承贊之者,卽樂之節操也。瑗曰,此以下,註說皆詳之,別無可陳之義矣。釋奠必有合也,明是合樂之謂,舊說所解甚誤,不可存也。朴乃貞曰,養老乞言,三代盛禮,儒臣陳達後,臣亦有仰達所懷,而此誠人君體行處也。明謙曰,漢明帝時有三老五經之禮,而豈能行此養老乞言之禮乎?人惟求舊,而自後世以來,養老之禮,廢而不講久矣。吾道東矣,而養老之禮,亦未能大擧修明,深切有望於今日也。尹游曰,養老乞言之文義,臣有所懷,敢達。朝廷有老成人,則此實國家可貴之事,而以今時言之,朝無老成之人,雖有數三老臣,而亦皆引退,廟堂諸臣,年滿六十者不多。臣曾伏聞先朝時盛事,老成宰相,布列朝廷,作事謀猷,皆經遠純熟,而與今日大異矣。目今國事之日趨難爲之境者,亦由於朝無老成之人而然也。以今廟謨言之,自外元無鍊熟講磨之事,及入榻前,卒然陳白,率爾擧行,如是而安可望做事乎?殊甚可悶。自今以後,凡諸事務,問議于兩奉朝賀及諸老大臣,從容講磨,詳審擧行,則其於國事,大有所益矣。上曰,所達好矣。前後以此下敎,而更當申飭矣。瑗曰,以孔門設科言之,德,德行也。事,政事也。言,言語也。上曰,語使能也者,乃其結語也。上曰,上言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觀太傅德行而審喩之,而下則只曰,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何其突入也。瑗曰,師、保與傅不同矣。周官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也。少師、少傅、少保,三孤也,亦稱三少矣。乃貞曰,傅、保,卽傅傅保保之義也。太師、傅、保爲三公,少師、傅、保爲三少,而此任重大,自三代以後,傅、保之義不行矣。瑗曰,上言太傅、少傅,而下只言師、保者,經文上下,詳略不同,亦猶胥鼓南之不竝擧四方之樂也。上曰,然矣。唯其人,亦得人任之之義也。僉曰,聖敎然矣。上曰,太傅傅之,太保保之,與少傅、保,似有異矣。瑗曰,師敎之喩諸德,而保又愼其身而輔翼之,蓋師則在外而敎之,保則在內而輔翼之,惟恐敎導之或失其正也。必使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不離於正,其敎法之嚴謹,亦可見矣。然三代之後,太保、少保之職,廢而不行矣。上曰,然。瑗曰,此非特敎世子之法,其於君上輔導之法,亦無異也。故此章亦引四輔三公之說矣。殿下臨朝視事,諫臣固有輔導啓沃之責,雖靜處深宮,其愼獨之功,恒若師、保之在左右,則必有進德之功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上曰,君子曰德之意,亦《大學》序聰明睿智,以作君師之意也。瑗曰,德成,卽《大學》明德之事也。敎尊以下,新民之事也。明謙曰,敎尊之敎字,與《中庸》修道之敎同矣。瑗曰,此與修道之敎,有些不同,修道之敎,包括乎位天地,育萬物,極其功化之大而言也。此敎者,以身敎率,所以爲官正國治之本也。明謙曰,敎尊非本也,德成乃其本也。瑗曰,如就治平言之,則修齊爲本,而統修齊治平言之,則格致誠正爲本矣。此亦就官正國治言之,敎尊爲本,統以敎尊以下言之,德成爲本矣。乃貞曰,禮樂只在於身心上矣。朱子曰,固其筋骸,又曰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得於身心,以致中和,此實禮樂之根本,不在於儀章節目之末也。伏願殿下,反求於身心上,以至興禮樂致中和,則此誠宗社生靈之福也。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明謙曰,特進官之所達,誠是矣,求諸身心上,而施於事爲,動必中節,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心誠好之,作之不已,則治法精當,自有進取之地,且有悅懌之意,自至於欲罷不能之域,則禮樂可興,王道可行矣。上曰,其言也好矣。瑗曰,讀書之工,實體爲要,如德成敎尊之言,殿下若不實體,則先儒所謂只將正心吟詠,一餉一場講說而罷,則亦何益哉?以今日觀之,官可謂正而國可謂治乎,德成敎尊之最宜深念處也。伏願殿下,益究格致誠正之學,必須振發濯厲,日新聖德,以爲敎率之本,而如礪廉恥、興禮讓、振紀綱、修政令,亦敎之大者,深留聖意而行之,則何患乎官不正而國不治乎?上曰,所達切至,可不留念?乃貞曰,讀書之際,必觀其旨意,究其歸趣,可以爲窮格之道矣。上曰,然矣。講訖,儒臣先自退出。洪景輔曰,特進官未退之前,玉堂徑先退出,以致失次,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齎咨官手本以爲,我國人被捉於彼中云矣,兵判不見此本耶?游曰,未及見之矣。上曰,承旨亦不見耶?景輔曰,日暮到院,故直爲捧入矣。上曰,大臣未及盡覽耶?景輔曰,備局郞廳,方爲回示之際,自上有速入之命,故促令捧入矣。大臣之盡覽與否,未可知矣。上以手本命示,兵判尹游奉覽。上曰,事情,何如?游曰,彼人之執言,似是索賂矣。上曰,通官受答,亦爲觀之。游盡覽後奏曰,臣之不深慮者,江邊一帶,彼此空棄,而爲奸民逋逃之藪,且産人蔘,而彼我國,亦皆有例捧之事。故彼此奸民,寅緣犯法,每致生事,而彼人則雖多採蔘材,糧食則資於我民,私相和買,轉轉生梗,致有犯越殺戮之變矣。彼人之執捉我民者,果若眞的,則末終事端,必不順矣。上曰,林哥之以不當受咨文執言者,在渠之道則是矣,常明之周旋,終爲曲道,而三泰與吳、林兩人,相好之間,則事可成矣。不然則或慮有反歸僨事之科,而我國之民,見捉彼中者,果是的實,則尤可慮矣。游曰,此等事,雖爲姑得彌縫,終有惹鬧之慮矣,沿邊之打破馬尙,驅逐彼人者,一時所見,雖或夬心,而終不夬矣。終末事機之蔓延者,皆由於此矣。上曰,然。景輔曰,以平監狀啓任爾元事觀之,極涉殊常,而黃賊必不死矣。上曰,若重賞構捕,則似可得矣,黃賊終若捕得,則申儀昌,雖生置何妨耶?蓋儀昌則以亡命賊振起去處,渠能知得,若放送則捕納爲言,而渠之本罪,以犯越事,見囚於理山者也。朝議以兩失爲慮矣。游曰,黃賊事,禹夏亨,今方自任譏詗,終任夏亨爲之,則似有可捕之道,而黃賊之生存,無疑矣。渠旣亡命,則必於此等地逋逃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申時,日暈右珥,暈上有冠。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習儀,二十五日國忌齋戒,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工曹判書金取魯,承批之後,又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再次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工判之引嫌,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晝講時,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 ○備忘記,頃者趙迪命之疏,雖極無謂,其所處分,不過罷職,則館職請敍,宜不可區別。況李喆輔,不過兼校授gg兼敎授g撕捱事,趙漢緯,亦不過御史做錯事,俱不大段,而今日入侍承宣,敢曰有議,煩稟前席,事涉屑越。此等細事,若是陳達,則時弊大者,尤何道哉?當該承旨遞差。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三日,忠贊衛高煜乾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皮萬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韓顯謩,副校理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朴弼載,時在仁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碧沙前察訪李寅白,令金吾處之事,允下矣。李寅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天佑,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再疏哀籲,畢瀝肝血,而批旨諄切,邈不開允,悚蹙悶鬱,不知所出,連因開政,召牌狎臨,特敎間下,而一味違逋,恭俟誅譴,日昨講筵,又特勤綸音,諭之以初非不思,奚拘小節,責之以徒事固執,不惟大體,臣一倍震惶,繼以抑塞,只恨忱誠淺微,辭語拙澁,不能見諒於父母之慈,日月之明,撫心自悼,尙何言哉?自有新命,擧世之人,無論親疎貴賤,莫不爲臣代懍,人情所同,天理可見,此殆臣過福招災,期迫顚殞之致,臣之苦懇力辭,必遞爲期者,亶出於內惜身名,外怵公議,苟或毫分假飾,神必殛之。夫西銓之於東銓,其爲權要,不翅差間,而向者臺疏,猶以兄弟相代,爲未安,臣之從弟,畢竟雖窮迫膺命,若令易地而在東銓,決知其矢死不出矣。況今趙迪命之論臣從弟,有若逐去大權勢之人,臣以同堂至親,縱不能同其斂縮,尙何忍復相替代於衆目所注之地,貪進無忌,以實言者之言乎?今玆睿簡之及臣,實是萬萬意外,以聖上之無微不察,曲盡人情,乃反一誤於西銓,再誤於東銓,上而重偏私之嫌,下而益滿盈之忌,傳所云天地之大,人猶有憾焉者,正謂此也。噫,貽累朝政,創壞士風,何可謂之少節,所執正當,自信明確,亦何嫌於固執?臣性本愚拙,飾讓圖便,曾未學得,鎭日違慢,夫豈樂爲,而惟是決不可出四字,參前倚衡,轉身無路。昨於一日三牌之下,尙且頑然不動,臣罪至此,萬戮不足以償塞,玆敢席藁涕泣,冒死申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諒匹夫之難奪,念君子之成美,先削臣職,以安愚分,仍命有司,勘臣前後違命之罪,使國綱稍振,千萬幸甚。臣連呈此疏,見阻喉院,其間筵敎與喉院啓辭之批,俱極嚴峻,而守株之見,迷不知回,有死而已。望斷趨承,日以違牌爲常事,今日恰滿卄度,違牌矣。人臣負罪至此,豈容屢逭?方將走伏金吾,以胥鈇鉞,卽伏聞又有嚴責之敎,直欲鑽地以入。玆不得不隨牌來詣,疾聲叫閽,退俟處分,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吁,此等國勢,此等世途,其若爲治,宜先擇人,其若擇人,捨冢宰誰?《書》曰,知人惟帝其難,以予知鑑,何能知人,而惟於卿,知之久矣。今者此命,非偶已喩,若等閑之時,則遂卿固執,亦何難也,而今則不然。予亦有固執,今若許遞,初何爲焉?若是撕捱,徒傷事體,雖日違十牌,決不許遞,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疏曰,伏以臣,棲遑郊坰,疾病沈篤,危綴之喘,滅亡無日,與其死於道路,無寧畢命於先臣祠屋之下,人窮到此,情亦慼矣。且中心戀結,有進於此者,離違輦轂,七年于玆,瞻望雲天,徒切魏牟之懸心,頃刻未死之前,依止京輦,以便承候,則長逝之恨,庶得少紵gg紓g,昨始扶舁病軀,寸寸前進,來伏京第,其得免中途之顚仆,極是異事,而神昏氣塞,奄作九泉下人,末由趨詣天陛,以伸區區犬馬之誠,惶隕踧踖,罔知攸達。西樞閑秩,雖非緊任,而臣之稽謝恩命,積有年所,近來大小朝儀,亦未克一參,罪戾山積,若隕淵谷,玆敢收召渙魂,仰陳bb請b譴之章。伏乞聖慈,察臣危苦之情,亟遞臣職,仍治臣前後負犯,使臣得以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上來,心甚欣慰。往者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俟其少間之時,入侍前席,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夏溪君椐,武臣東川君申德夏,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上讀前受,自凡學世子,止君子曰德,音釋訖。吳瑗進讀,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止周公踐阼,音釋畢。上讀新受音,釋訖。瑗曰,上段記周公之敎成王也,以撻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警勵而成就焉,下引孔子辭,以發明其義也。上曰,先儒以爲,以周公踐阼四字,爲王莽纂gg篡g漢之兆,王莽之纂逆gg篡逆g,何必由於此大文乎?瑗曰,況于其身之于字,讀爲迂,古註曰,迂,廣也,大也。集說謂迂曲其事,皆未知其穩當,故臣權近《淺見錄》,謂當讀如字,其義蓋言古人雖殺身,而有益於君,猶爲之,況不至於是,而以其身正厥君乎?義似可通矣。尹游曰,周公之撻白禽gg伯禽g,以敎世子之法,試之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觀感而取則者,此是權道,而迂其身之迂字,必是誤矣,以于字觀之,似可矣。趙明謙曰,以敎世子之法,撻白禽gg伯禽g而試之者,所以敎成王也。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況迂其身耶?迂字,似不可曲避之意也。上曰,迂字,不必深看也。瑗曰,周公之撻伯禽者,不過常敎白禽gg伯禽g以世子之法,使朝夕在成王之側,使之習聞而知之而已。游曰,人君之爲世子也,當知君臣父子長幼之道,然後可以行君臣父子長幼之道,而以治天下,故此周公所以以世子之法,敎伯禽者,乃所以敎成王也,其意豈不深且切乎?上曰,使之與成王居之說,太是分明,予以爲疑也。瑗曰,使之居云者,左右前後無非正之意,而亦使之觀感作成之意也,似無疑矣。明謙曰,有父之親,有君之尊,卽盡君父之道,然後可以兼天下而有之矣。上曰,此則爲人子而知爲父之道,爲人臣而知爲君之意也。瑗曰,兼天下而有之,當屬之君,不當屬之世子,集說之意固如此,而其義亦曰,以君父之尊親,有天下之大,而尤不可不敎其子也。上曰,然。此亦猶言家齊而國治也。上曰,觀此一有元良,萬國以貞,而顧念國事,追惟往昔,心切有感焉。入侍諸臣,承聞此敎,亦莫不感動也。瑗曰,此言人臣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蓋人臣之道,有犯無隱,死且不避,固其常分也。然末世人心,多知愛身,而不知此義,顧瞻利害,而不念其國者衆矣。人君右有爵賞,左有鈇鉞,雖優容假借,惟恐氣節之消沮矣。宋臣張栻有言曰,欲求伏節死義之士,當求犯顔敢諫之中,平時未免阿諛苟容,臨危豈可忘其盡節乎?卽今士氣委靡,言路閉塞,全無批鱗牽裾之風,誠非細憂也。伏願聖上,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以優容奬納爲主,以培士氣而開言路焉。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明謙曰,以周公事觀之,莫聖於周公,而終遭管、蔡之變,赤舃山東,王室幾危,而終有成王風雷之悔,周室賴而復安,以周公聖人地位,居王室之懿親,有此不幸之變,況下聖人之地位,而疎遠難進者乎?自古君臣際會難矣,以漢武之英才,唐宗之明達,終不能用汲黯、魏徵之賢者,蓋以兩人之犯顔敢諫故耳。阿諛者易親,敢言者易疎,此誠有國之通患,而恒人之常情也。人君當祛物我之私,恢公平之道,有言巽于心,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來直言而祛讒說,然後直道大行,而國家可治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韓德全曰,成廟朝使之盡言不諱,此誠曠古盛德事,而殿下之所當上法者也。儒臣所達又如此,伏願體念焉。講訖掩卷,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德全曰,謁聖時試官請敍時,違牌坐罷人員外,特罷者勿敍事,有所下敎矣。頃日政廳,臣進去,以玉堂請敍事,特罷人亦竝請敍,而不無外議云,此後則雖特罷人員,竝爲請敍之意,以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誰某也?德全曰,趙漢緯、李喆輔、趙迪命三人也。上曰,試官請敍,則違牌人外,使之拔去,而至於王堂請敍,則削職外,皆可請敍,與試官請敍有異矣。德全曰,然則雖被謫蒙放人,竝爲請敍乎?上曰,此則不然矣。奏辭畢,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未肅拜}}。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慶源府使尹㵑,咸從府使柳東茂,瑞興縣監朴師昌。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尹㵑處給送。 ○洪景輔啓曰,憲府闕啓已久,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試所進在外bb外b,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久無長官,公務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抱川加山面居私奴鄭健伊等虎咬致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兪彦通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二百張內,一百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六張,違格三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希望老職者甚多。年八十以上,勿論良賤,除一階,雖載在法典,若其年歲之冒錄,加資之疊授與否,則自本院有難覈實。故遠道中道年八十以上,業已下該曹,京中人,今不可區別取捨,一體下該曹矣。令該曹各別詳査稟處,俾無猥雜之弊,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來朔入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判書臣尹游,以禁衛營新番軍點考及下番軍兵賞試射事,同日南別營進去,參判臣趙錫命,文二所試官進去,參議臣朴聖輅,差翼陵忌辰祭獻官,明早受香,參知臣金浩,內司入直,明日點考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今亦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當時習痼廢之餘,叨銓衡參佐之任,調劑酸醎,鎭服物情,固非淺薄之所能尋常轉捩,隨處觸礙,秪俟顚敗之立至,伏聞昨日承宣之臣,以數臣請敍,致有外議,至達於筵席云,臣於是,有不勝其惶懍者,夫玉堂請敍之不拘罪罷,例也。筵白之承宣,同參於當日之政席,下吏援例之言,亦旣聞知,則定式之請,宜不至於煩黈纊之聽,而猶以外議開端,引出話頭,此其意非以請敍,爲無其例也。卽以數臣爲不當敍也,區區迷滯之見,竊以爲過矣。趙迪命之疏攻金取魯,措語之間,固有過峻不稱量處,所論本事,則未見其可罪,重臣之必欲全枳一榜,本領已失之,斯義也,臣與重臣,覆難於前席,聖明所下燭,非可諱也。其後節拍,終未免爲苟且彌縫之歸,論思之臣,一言相規,固其職也。三司之論宰相,非係讒誣,未嘗以疏語之不擇,有礙於政注之檢擬者,卽所以開言路也,銓法然耳。至於李喆輔,則文雅才識,出於等輩,是謂朝端之名流,席上之奇珍,而前後齮齕,持之不已,公然坐廢,使不得一登金華之筵,以責其啓沃之效,今又以微譴之收敍,竊竊然私相指議,至煩陳達,吁亦甚矣。臣以無似,臨急苟充,本不敢以銓職自居,而逃遁不得,冒據政地,妄以爲,今日蕩平之規,尙患於不廣,而錮塞之政,偏嚴於異己,要以疏掩滯振遐遠,仰裨聖朝一視無間之仁者,寸丹如血矣。顧瞻前却,仍因苟容,循一時之塗轍,負平日之素心,固臣之所大恥,而亦所以得罪於承宣,所謂外議者也,惟有早自斂退,固守拙分,雖不能報效絲毫,庶亦免於推助波瀾之歸矣。司喉之言,無異白簡,代斲之任,便同已遞,一日盤礴,冞增罪戾,卽因開政有命,天牌下臨,謹此隨詣於九閽之下,短章陳籲,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糞土一微臣,謬辱簡使,前旣按賑於南矣,後又考試於西矣。顧百無肖似者,猶且備一夫之數,感激圖酬,惟日夜不稱是懼,而畢竟奉俟無狀,自速僨事之科,不旬日而柱後兩惠文隨之,則如一時恩罷,在臣誠末勘耳。狼狽歸來,無面可顯,杜門省尤,差靖私義,而自昨歲以來,尙未得歸省母墳,霜露感深,日前爲展掃之行,誠不意抨墨未乾,薄罰已解,一政兩除旨,又遽下矣。臣誠戴罪訟恩,抑又何辨,而第此事,有不容不暴者。夫國試事體,何等至嚴,而擧子曰書題可改,擧子曰試官可逐,則其士習固毋論,今日國綱,果何如耶?書題猶可改,而試官終不可逐,則白撰醜悖之說,忿地起鬧,於是乎朋挐黨呼,攔出荊圍,假臣而欲大張威風,則將不得不鞭撻從事也,假臣而欲苟且彌縫,則亦不得不緩辭乞憐也。彼一方之士,能讀古書,豈皆同歸於裸浴,而特不過無賴浮薄之輩,先爲之倡耳。況今士趨不端,科法不嚴,場屋操縱之權,每在擧子者,蓋掌試之人,或軫僨事之慮,多所假借,苟冀了當,故自以爲我輩雖如此,彼亦無如之何,而大擾小戲,惟意所爲,是可以馴養其習乎?設令善辭調娛,期於幹事,而國家之設科取士,將以有用也,則雖得此輩千百人,亦將何補?噫,大張威風,非所以待多士也,苟且彌縫,亦非所以重國試也。惟有罷試一款,少可以存大體懲後弊,在士子而折悖謬之習,在臣身而受僨誤之罪者,倉卒見義,自謂看得不悖,故非不知三年大比之科至重,一路多士之望易缺,而臣與同試之人,相議罷場矣,日曛之後,士子輩又復還入,多般懇乞,至請仍設。然臣之洞諭牢塞,蓋出此意,而若使臣,初能彈壓多士,則亦豈有此等無前之駭擧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淸朝司直之論,顧安得不然,而一旬之間,再速抨彈,至今追惟,慙愧欲死,則尙何顔面,復廁任使之列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竊有駭惑者,人之不自反,其亦甚矣。事多平恕,而謂之以吹覓,語主宛轉,而目之以蹈藉,如束濕民謗等語,都不過政令間一疵,而有若臣偏信造訕之言,不肯相捨者然。其治法規模,果能粹然無可議者,而臣之書啓筵奏,不能詳審至此,則此亦臣廉訪不以實之罪也。彼之急於自辨者,亦復何怪,第此侏儒之短,一節可知,觸事生疣,無往非罪,按試不稱,而猥忝課試之任,論人失實,而復叨論事之地者,揆以國體,寧有是理。噫,主試者臣也,罷試者亦臣也。論以責罰,臣實爲首,則向來薄勘,終不足以少續愆尤,而況且同事諸臣,尙在罪罷之中,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至如庠官新銜,便是學士兼帶,則尤非忝叨館錄者之所可僥冒,一日虛帶,徒增悶蹙,馹召之下,今始來伏私次,而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嚴國體,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南泰齊疏曰,伏以臣,材非適用,樣不入俗,重以痼疾纏身,懶拙成習,平居杜門,罕接人事,凡於朝政得失,時論是非,有若聾者之無所聞,頃年入臺,重遭避事之斥,公議之嚴,凜然可畏。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冗官散地,隨分浮沈,一切淸塗,殆非意象之所不到,而不意聖度天大,物無遺棄,拔之幕官之微,復畀臺省之華,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所謂。念臣曾叨是職也,適緣賤疾濱危,出入人鬼,實無供職之勢,而疏格喉院,籲呼路阻,畢竟違牌,誠出於萬不獲已,則彼憲臣之指以無端再違者,何其不相諒之甚也,況未見風采之譏,年少自好之目,婉辭顯斥,嘲姍備至?噫,臣之伊時病狀,憲臣旣不目覩,則疑之以托疾例套,固無足怪也,獨惜夫憲臣年紀,亦未許多,前後事業,又未見有藉手而自多者,而指揮呵斥,容易判斷,何其自處太高,而待人太薄耶?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苟使臣隨事論列,無負職責,則人之爲言,胡至於此。臣方反躬自省,不暇有尤人之意,而第顧其職,則卽已試蔑效之地也。顧其身,則卽前日僨敗之蹤也。雖欲貪榮冒罪,揚揚就列,其於壞廉隅而羞臺閣,何哉?昨緣試事迫急,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一出,而顧臣情迹,萬無因仍蹲冒之勢,玆敢隨牌詣闕,悉暴危悃。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日氣雖不寒,雨灑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比向時,何如?上曰,無異矣。命均曰,向日下敎中,以氣有不足之時爲敎矣,近則,何如?上曰,不爲大段,而卽今亦間間有是症矣。命均曰,五貼湯劑,盡爲進御乎?上曰,量力而服,故二貼姑未服矣。命均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所服已過半,餘丸纔三之一也。命均曰,更爲製進乎?上曰,後日入診,當更議耳。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請令醫官診察。上曰,首醫獨入。權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則調均,而左邊少沈矣。命均顧聖徵曰,去番則右邊沈重矣,今日則不然否?聖徵曰,今日則不然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右三部頗滑矣。前製入五貼,日數已過,而但進御三貼,則聖意欲止於三貼乎?上曰,否。或旣煎而忘之,一貼則今方煎之耳。應三曰,受灸處落痂乎?上曰,尙有薄痂矣。應三曰,腰帶連爲進御乎?上曰,其爲物,善於上升,又善緩,服之可苦矣,故近則解去矣。命均曰,受灸一節,頃以姑觀前頭爲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近來腹部平安,意者此其效也。欲於來月,更灸一百壯矣。命均曰,一二百壯,閭閻人則不以爲灸矣。頃以眩氣時作之症,加味湯劑製入矣,雖未及責效,大槪,何如?上曰,姑未可知,而加入後,味則稍勝矣,聖徵曰,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製入。{{*|出榻前下敎}}顧視命均曰,有稟定事乎?對曰,平安道事也。上曰,昨於晝講,欲召卿而未果矣。昨見齎咨官手本,犯越殺害一款,事極重大矣。命均曰,沿邊之人,素不計執標,事未可知矣。上曰,鳳城捉去人所言,亦不能聞知,甚可鬱也。此則,分付關西伯,使之探知,似好矣。命均曰,方發祕關矣。上曰,殺人者,是申義重乎?命均曰,非也。然則申汝昌乎?對曰,前後每相互換,不可詳知,且其幕次,亦異於前聞矣。上曰,幕次則是隨往移之矣。命均曰,當以祕關問之矣。上曰,任爾元事,尤可怪矣。命均曰,事極駭異。必有委折,所當拿問,而爾元纔遞碧潼,未及交代,故欲於登對時稟定矣。上曰,爲先拿處,可也。金吾見其狀啓後,可以憑問矣。命均曰,狀啓則任爾元拿來後,當出給金吾矣。{{*|出榻前下敎}}上曰,齎咨官事,是別件事,不無可慮,而難以彌縫矣,何以爲之?且雖欲彌縫,誰可任之,尙明,自前頗向我款曲,而素是無識者,每自以爲以厚意爲之,而求索不厭,亦不可信也。命均曰,其間事亦不可知,徒憑譯官之口,專恃專恃,何以知事機之如何耶?且渭源gg渭原g把卒李守雄事,關西伯,旣已行査,狀請減死,而守雄當初情狀絶痛,故使與贊必等對質後狀報矣。今此査覈,亦不明白,當更問,而領相之意,不欲置之死律,蓋以其被捉,與渠自潛越,稍異故也。上曰,旣不同時越來,又不自現,則更無可問之端矣。卿意,何如?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不可容貸矣。上曰,把卒雖是微賤,人命至重,待後日次對,更爲議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平安監司又以爲,潛商罪人姜秀興,方其被捉梟首之時,脫身逃走,投江自斃,情狀絶痛。仍請戮屍揭竿,而領相則以爲,法外之律,不可輕施云,未知,何如?上曰,旣非極惡大律,戮屍太重矣,置之,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理山府所捉淸人一名,旣已押付義州,而道臣請廟堂,稟處矣。彼人旣已捕捉,則似當移咨入送,而事涉重難,使義州馳通鳳城而入送,亦似無妨。領相之意亦如此,未知,何如?上曰,此議好矣。以卽速馳通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爲,營下各邑,今又失稔,不得已貿穀於錦城等地,因本道方伯防塞之故,不得貿來。錦城縣則至於曳出軍校,將未免狼狽,請令廟堂稟旨擧行矣。前年因統營狀請,分付湖南,使之勿禁矣,今又如此,湖南伯事非矣,統營軍校果爲作弊,則査治可矣。而至於貿穀一款,一切防塞,則災邑之民,何以聊活乎?分付湖南,使勿禁斷,若其作弊於各邑者,則統帥處,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錦城縣監,非矣。上自朝廷,下至守令,紀綱解弛,此路不可開也。至於道臣之防塞貿穀,亦甚壅塞,勿禁貿遷之意,分付湖營,而軍校事則統帥事體自別,不可使營門治之,此則,申飭統營,使之禁斷軍校,可也。命均曰,其狀啓又以爲,本營年年貿穀於湖南,而曾已給價者,因此一未推還,營儲蕩竭,誠爲切悶。請還徵未收錢貨,以爲支保之計云,亦以此分付湖南,其在應捧者,使之勿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近來廟堂不能見重,故各道疏狀,或爲脅迫,或加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矣。今以海伯分等狀啓言之,面里分等,多有弊端,今年則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徑先分等,直爲狀請,其狀啓中可施者,則從當依施,而體統所關,不可無警責,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今番雹災,非比尋常。通津則適仍大臣目見,卽爲許災,而其他諸邑,俱被其災,最中高陽、長湍、交河、砥平等邑,同爲尤甚。以道臣分等狀啓觀之,則砥平不在其中,代以坡州,爲四邑請於大同減斗,而前戶判及時戶判,皆以爲不可輕許。蓋慮其虛實相蒙之弊,而終至於防塞矣,追聞道臣及覆審都事之言,高陽、交河、長湍則民怨頗甚,不可不許災云。臣與戶判更議,精抄尤甚被災邑面,依方伯所請許施,而領相以爲,若就其尤甚而減斗,則必多冒減,決不可爲,令道臣精抄其被災處,加給全災,則雖不別給雹災,民可蒙惠云,以此分付道臣,何如?上曰,若以此加給災結,則朝廷事體,終爲苟簡矣。命均曰,倘能精抄被災面里,以給災結,則被災之民,可蒙實惠矣。上曰,領相不無所見,左揆所達亦然矣。而其時景像,無異目覩,豈可無別樣蠲免之政?令道臣精抄被災處,減給大同二斗,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故有所仰達矣。本廳軍官,春秋兩等,爲初、會試,而軍兵等則創設不久,乙巳年別中日時,軍官與官卒,仍摠府草記,依他例試才蒙賞,而其時軍卒則試放矣,其後因渠等上言,每等試才時,一體試射事,草記蒙允,而以今番言之,渠輩素不知射,故十巡得中,不過數矢,不得入於別單末端中,頗有稱冤,蓋軍兵則以射試才,非古也。以此兩廳大將,送言以爲,一番陳達後,軍卒則依自願放試爲宜云矣。上曰,此本爲慰悅軍卒,而砲則太易,若以貫三中直赴,則科道必太濫矣。依前以柳葉箭試才,而十巡十矢以上,書啓論賞,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都事、守令,以未署經遷延,可憫。獻納李廣道,正言宋徵啓,竝卽牌招,使都事、守令,署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左副承旨洪景輔,習儀後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去。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春躋啓曰,工曹判書金取魯,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前後特敎之下,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國忌齋戒相値,而院中位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日異於他齋戒,不可爲承旨差出,開政,過國忌後開政。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崔廷泰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後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景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六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文科二所試官鄭東後,以身病不爲復命,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南泰齊呈辭,金尙翼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朴乃貞,上下番入直矣。乃貞以文科試官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俱以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有親病,宋寅明,副摠管趙儆,俱有身病,他無推移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長官,久不行公,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日事違牌,分義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判書承批之後,又復固執,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參議之引嫌,亦涉太過,竝卽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竝牌招。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傳于洪景輔曰,判府事李宜顯引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陵內虎患,近來尤甚,今月初生,自訓鍊都監發遣砲手,留連五六日,終不捕捉,仍爲輟還。其後虎患,又復如前,三四日內,陵底至近之地,噉食大牛數頭,至於白晝橫馳,咆嘷陵谷,軍卒之逢着者,未免氣塞云。陵內虎患如此,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壬子式年文科會試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以入,而前掌令李重震,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重震、姜必愼、洪昌漢爲副司果。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碧潼前郡守任爾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任爾元,自任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七日,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處,發遣京兆郞官,卽速摘奸以啓事,榻前下敎矣。本府郞廳,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又有虎患,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有虎患,故今月十四日,發送將校軍兵,使之捕捉,而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諸處,累日搜覓,不得捕捉云,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之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張泰紹、朴乃貞入直矣。朴乃貞,試官受點出去之後,所當推移替直,而互相推諉,終不入來,門限已迫,省記中,不得不空字書入,而莫重宿衛重地,不得備員入直,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體極爲未安。都摠管宋寅明,長溪君棅,副摠管趙儆,竝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瘡病久苦,藥餌無效,且有懇迫情私,敢請恩暇,以爲及時往來之計矣,不意長單還下,至情莫伸,日夜顆祝之望,將不免歸虛,狼狽抑塞,不知所出。噫,君臣猶父子也。區區悲切之情懇,臣何敢自隱於孝理之下哉?臣之亡母再朞後初忌,在於開月之初,哀隕罔極之情,若在袒免之時,念臣不孝冥頑,不能滅死於巨創之際,禮制有限,衰麻遽脫,叫號莫逮之慟,無處可洩。一年一番伸哀,只在喪餘之日,而臣之家廟,遠在洪川縣宗姪鐸之任所,臣方繫官于朝,讐日一慟,亦無其路,臣之情事,益復如何?臣以是請得沐浴之暇,以爲及此日往哭之計,而煩猥是懼,初不敢直陳,日月之明,亦何由俯燭臣如許情實也?自承單告還給之命,方寸忽忽,萬事無心,直欲失聲長慟而不可得。若是而寧復有翶翔榮塗之念哉?自京距洪,未滿三日之程,不過旬望,可以往還,儻蒙聖慈,察臣哀迫之情,許臣往來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聖恩所及,幽明同感,臣何敢一向濡滯,以負聖上體下之仁哉?今臣情理,上自大僚,下至庶班,莫不哀矜而愍惻,皆勸臣一疏陳情,故敢冒萬死,涕泣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特命解臣職名,俾得任便往還,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伏蒙慈天垂眷,許解內局之任,歸營父母墳緬事,又許臣兄游帶命召往來,洪私異渥,殆若偏施於臣家,日夕感戴攢祝,闔門同情,匪臣糜粉,所可上報萬一也。乃於此際,以莊陵表陰書寫事,自政院宣旨,催臣上來,爲人臣得與於私役,榮且幸矣。惟當竭蹶赴召之不暇,而區區私義,竊有不敢冒當者,臣自遭頃年權爀、申處洙等醜誣,身名重辱,手腕亦汚,義不復執役於筆翰,庚戌玉冊之寫,畢陳此義,懇辭不得,迫而後應,厥後遷陵時,見差數處書寫,雖以因山蕫役辭免,而若其情實,終欲自存其私義耳。今此所命,是何等至敬至尊之役,而以臣已辱之身,已汚之手,乃敢不恤人言,肆然泚筆於琬琰之刻哉?滯守難改,徒費撕捱而重役遷就,冞增罪戾,又況預差宗臣,筆藝之絶,非臣可及,豈宜捨此而屬之於萬無可承之人哉?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賜變通,毋致寫刻之愆時,不勝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本非提嫌者,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寫進。 ○司諫李潝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不敢冒進,前後除命,輒皆控免,而至於庠官兼任,不但有異於實職,以課製不卽設行,至被問備之罰,怵分畏義,不得不一出而課試矣。頃日大臣,以近來泮庠製事,大加侵斥云,聞來不勝悚慄,臣素蔑鑑識,不善考試,則固已自知,而臣之平日事君奉職,自有一副當定見,今此課試,何等細鎖,而乃敢肆然用意,自負其志乎?第其時監會不遠,多士懸望,只在此一着,而抄取之數,未能人人而得之,則以不平之衆心,揚易肆之謗言,其勢固然。爲考官者,不亦難乎?雖使先輩之明識至公者當之,恐難免今日之誚矣。大臣亦以爲落榜擧子之言,不可取信,此則然矣。近來大小謗出,輒有嘵嘵之談,大臣知其不可取信,則置之可也。若果明有可斥之端,則科場體嚴,輕重一致,必須明白重究,快人心嚴科法,可也,而今則不然,旣發其端,又不明言,使當之者無以自解,臣竊惑之。臣之自嶺海歸來,供職不過一日,而乃有此無限取敗,則從前難安之情,又加一層矣。適緣考官違牌,重速罪罰,陳暴無路,一昧惶懍矣。此際以東堂監試官之不得推移,半夜開政,召牌繼降,臣迫於嚴命,他不暇顧,冒昧入肅,仍參試院,而若其廉隅之放倒,則可謂極矣。試畢之後,不敢循例復命,退伏私次,臣罪尤萬萬。朝控短疏,欲暴微悃,而喉司公然見却,凡臺閣之引情勢自辨之疏,任意阻搪,使不得一陳者,恐非出納惟允之道也。今於召命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決難冒赴,略暴情實,未免徑歸。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職名,勘治罪狀,以重公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李宜顯,左承旨洪好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李宜顯進伏曰,向來聖體,連有未寧,以至受灸,藥物尙今進御,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宜顯曰,寒事漸緊,更無發作之候耶?上曰,姑無更發之症矣。宜顯曰,日氣乖常,朝夕之節,十分加意,宜矣。上曰,然。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久攝之餘,今已登對,其果復常耶。宜顯對曰,賤疾匪輕,出入死生矣,伏蒙聖上軫念,以賜藥物,保存軀命,莫非聖德,而重病之餘,元氣尙不得蘇完,今始乍動,痛處多矣。臣夏間,父母墳塋,有傷處云,故呈辭受由矣。意外以病未能往省,旣爲受暇之後,終不得省掃者,情理未安,而前頭日寒,則難於運動,故今方往掃,而臣之病情如此,數日往返之間,或有添傷之道,則留若干日調理,乘溫日復路以計矣。不遠之地,遲滯未安,故惶恐敢達。上曰,從速徃來,可也。宜顯曰,敢爲淹滯,而病狀如此,故敢此仰達。上乃命賜送而遣之。 ○洪好人曰,判尹張鵬翼,連呈辭疏,尙不承膺,申光夏,亦連日呈辭,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卽爲牌招,可也。好人曰,臣於日昨承召之行,有所聞故敢達矣。貞陵外靑龍,有一常漢,乘夜偸葬,而車運泥灰,狼藉起役,高大封墳,仍爲逃走云,聞來誠極驚心,常時京兆不能申飭,以至於此,今日國綱,無可言矣。陵寢至近之地,肆然偸葬,此實前所未有之事,殊極駭痛。使京兆發遣郞廳,摘奸處之,何如?上曰,事在何時?好人曰,四五日前臣承召時,院屬迎候之路,見之云,路傍酒媼,亦備言其事,故聞之矣。上曰,偸葬處,是禁標內耶?好人曰,禁標內外,則臣未及詳知,而外靑龍之外麓云矣。上曰,使京兆發遣郞廳,卽速摘奸後,偸葬人摘發,從重科治,可也。好人曰,不特此也。都城四山,亦不能禁斫,內外童濯,皆成赭山,所見誠極寒心。此由於四山監役不善禁斷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乙巳年間,有摘奸,申飭之事,而其後年久,不無解弛之弊,更爲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洛昌君樘,武臣行副護軍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止周公踐阼。音釋訖。吳瑗進讀,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音釋訖。上讀親受音訖。瑗曰,上旣言敎世子之法,此下則記治公族之禮矣。庶子之官,亦見於燕義,蓋周官諸子之職也。趙明謙曰,以此文觀之,則庶子之任,緊且重矣。宋寅明曰,設庶子之官,以治公族者,其所任可見緊重矣。我朝之宗簿,亦倣此義,而不過文具,三代則不如此矣。上曰,纖剸之纖字,音潛乎,針乎?瑗曰,音針,《小學》解亦音針矣。上曰,然。上曰,以爵爲位崇德云者,此與我國之制,似不同也。我國則外朝東西班,立於階下,而宗室則昭穆之次,序立矣。寅明曰,以禮言之,則以昭穆爲次序者可矣。而至於朝會,則以職次序立,似好矣。樘曰,我國則宗室只爲參禮於宗廟大祭,而其他擧動時及朝儀,元無參禮之事矣。瑗曰,登餕之文義,猶不得明白矣。寅明曰,餕,成事之義也。上曰,世降一等云者,何義也?寅明曰,此則以昭穆之次,似爲分數矣。瑗曰,尊廟親廟之別,似不得分明解釋矣。上曰,似是漢之原廟,而三代則無原廟矣。寅明曰,雖三代之時,亦似有私親之廟,而別廟則自三代有之矣,無乃此義耶?瑗曰,雖然,似不可直以私親之廟目之也。寅明曰,太廟卽太祖之廟,而親廟則似是高祖以下之廟也。瑗曰,知經筵所達似是矣。寅明曰,潛觀文義,則至理存焉,纖悉無餘。此等處玩味體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尊祖敬宗,敦睦公族之義也。尊德禮賢,率下之道也,齊家治國之義,盡在此矣。明謙曰,非但敦睦也。宗族敎導之方,自上篇備具縝密,而終以不用刑爲訓者,可見三代仁愛敎化之意也。寅明曰,敦睦親族,仁愛百姓者,自本及末之次第也。上曰,三宥不對而走出,使人進之曰,雖然必赦之者,公則有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執法不容之義也。似是其時,有此等實事而然也,此非假托垂戒之辭也。寅明曰,似是假令有此事,以敎後世之意,而當古之時,有此等實事,亦不異矣。瑗曰,此非文具也。公之敦親,天理之不容已,有司執法,亦天理之不可廢,禮者,因天理而作者也。公有惻怛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守其常法,斯所謂恩義兩盡。讀此,須體認此等節拍之本於天理,不容自己處,而遭如此事,亦當存得此心,若無此心,而徒以三宥之使人進之,爲能行古道,則不誠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竝觀恩義輕重,公私先後,而體驗之,可也。明謙曰,若非實事,則如是丁寧者,似近不誣矣。上曰,非謂必有是事也。有司走出,而雖然必赦云者,亦可見不忍之心,而誠實之意,存於其中矣。明謙曰,以瞽叟殺人,則皐陶執之之說觀之,有司之臣則執法而已,不可以貴賤容貸也。瑗曰,非謂有是事,若或有如此之事,皐陶亦如此云矣。上曰,太上皇,自漢始有之,而雖在上古,天子之父,亦豈有殺人之事也。講訖。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李亮臣之用捨,在於殿下,而亮臣衷曲,有不能暴白,重臣以親嫌,亦不敢仰達,故曾者大臣,有所陳達,而殿下以陰陽心術等說,近於小人爲敎矣。當初亮臣與重臣,以疏下五賊事,有所酬酢矣。及其入侍時,以其私室所酬酢仰達者,實出無隱之忱,非爲訐揚至親之過也。己酉所達,亦出於衷曲之見,而只緣辭不達意,見阻於聖明之下矣。辭未畢,上曰,亮臣初頭,則仰達以宋寅明爲負東宮,故渠有所切責爲言,而其後,則以宋寅明有功褒奬,前後之言,豈非逕廷乎?寅明曰,李亮臣所望之事,以臣之故,而每出話頭,臣常踧踖靡容矣。亮臣向來所達之辭,卽與臣平日常常酬酢之言,而至發於筵中者,非以臣爲是非也。亶出於無隱之忱,殿下以前後扶抑,爲疑亮臣,極爲冤痛矣。以私室所酬酢之語,陳達筵中,謂之輕易則可也。實無毫髮私意之間於其間,前後所達,亦出於渠之所見,實情豈有好惡之殊而然耶?臣則洞知其本情,故欲爲一番陳暴,而爲臣至親,故不敢煩達,只自隱傷于心矣。儒臣適有所達,故以其實情敢達矣。明謙曰,亮臣之爲人,謂之慈詳則,可也,謂之小人則實是情外,而卽今廢棄者,已滿五載,以日月之明,有遺照於覆盆之下矣,豈非冤痛乎?寅明曰,亮臣亦本非峻論也。其父喜朝,南竄北謫,終死於道路,亮臣刻骨痛傷,以此之故,於偏論上,亦有所激發處,以私情言之,理所然也,渠之所見,本非爲峻論也。上曰,今聞戶判所達,大體則然,而一自有論議以後,同室之內,干戈相尋,世豈有如此之理乎?予之憎人之心,經宿則已忘。己酉所憎之人,亦何能至今不忘乎?本非偏惡於亮臣者,而以趙觀彬事言之,觀彬之疾痛呼冤者,在渠私情,則不是異事,而以君臣分義言之,則大有所不然者,辛壬之事,每歸於其時在下之人。然其結稍,則在於君上,則揆以分義道理,豈至今日而發諸口者乎?訟冤於景廟朝則,可也,至于今日而訟冤者,大有不可矣。在渠雖爲終天之痛,以光景廟盛德,固當於道理,豈敢有呼冤之事耶?觀彬之痛傷,猶或不異,而分義則不然矣。今聞重臣所達,而重臣亦向來人也。會盟祭時,卿不爲奉血乎?予以匙接口歃血,而卿不爲看予乎?予於其時,非爲參與於會盟祭,乃隨景廟而往之也。卿之看予時,予以爲卿猶不知予心矣。然則亮臣,實如觀彬坐地,而喜朝事,予雖不言,其時竄謫,亦云刻薄,而亮臣豈不爲峻論乎?以亮臣不爲峻激云者,卿之發明,而亮臣終過於分數之人也。予有所斟酌於中者,以亮臣爲慈良則可矣,而大體則怪異矣。初頭則以負東宮仕於時之意,切責云,而其後,則以有功褒奬,何不用如此之人云者,終不純一,陰陽心術之說,減等而言之矣。瑗曰,亮臣之以私室至親間酬酢說話,達於筵中者,終涉率爾,而以前後所達之差殊,致勤聖心之疑,而只緣辭不達意之致,以亮臣爲小人,則亮臣極爲冤痛,其心事則終是明白矣。上曰,聞所達陰陽等說,下敎似或過矣。然使亮臣痛祛舊心,則雖不開釋,前敎自然消融矣。今雖開釋,若不悛舊習,則前敎自在如矣。 ○寅明曰,觀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兵使韓範錫之所爲,未知其得當,而今之痼弊,只在於軍役,若不變通,則國將亡矣。軍額漸廣,人戶漸縮,而外方無法制,故奸僞日滋,幻弄無比,而逃故無數,軍額之數大縮,充定之際,百弊必蝟興,民無保存者矣。方今之務,軍政若不大變通,則百事無可爲之勢矣。上曰,今則諸務講究之策,廟堂亦已遺忘矣。寅明曰,朴師洙之所區劃者,多有變通之事,而巡營所管納布之軍,旣皆罷定,則兵營所屬,亦宜一體罷定,共濟國事,理所當然,則因革更張之際,兵使以其所見,消詳往復於監司,以爲從容善處,可也,而不此之爲,直報備局,語多侵逼,揆以事體,決不當若是矣。此等事,若或因以置之,則諸道使之變通者,必皆錯誤不成,關係大矣。次對時下詢處之,俾得成事,宜矣。兪彦通曰,曾以四學陞製事,有所申飭,而卽今冬月已深,尙不得擧行。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樘曰,臣極知惶恐,而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山陵三年後,陵官賞典,蓋出酬勞之意,而至於前山陵參奉李東賓,九朔行公,中間因事呈遞,未蒙陞敍之典,而曾於庚子山陵時,參奉任{{!|𪼛|⿰王集}},數朔行公,無故作散,其時因宗臣陳達,有陞敍之命矣。李東賓之九朔行公,無故作散,不無向隅之歎,而其時守陵官海興君橿,以其至親之嫌,不敢陳達,故適當入侍,敢此仰達矣。上曰,依任{{!|𪼛|⿰王集}}例陞敍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各墓守衛官,以名家子弟擇差,準朔後遷轉事,曾有所定式矣。自其後,皆以士人擇差,而準朔之後,銓曹一不遷轉,故見差之人,莫不稱冤,而其中或有不仕者云,其所稱冤,不無所據,似當有申飭之擧矣。上曰,當初定式,豈非知事在銓曹時事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事,果在臣待罪銓曹時。初以守衛官,旣以士夫差出,則不可無遷轉,仕路太廣,難便之意,屢次仰達,終以除職,奉承傳後,自吏曹次次收用事定式矣。雖不直爲遷轉,吏曹間間收用則固好,而各處守衛官仕滿出代之後,全無收用,不能無缺望矣。上曰,士夫之以無陞遷之路,或有不仕之人,則是皆以利祿爲心,殊非爲國之道也。爲士夫者,當盡其職而已,何可以利祿爲心乎?寅明曰,聖敎至當矣。士夫之道,此固然矣,而朝家事體,元無任之以職事,而仍不收用之事,旣欲以士子差出,則收用一款,恐不可已。且守衛官,曾前不過中庶之職,而今以士夫差出,若終不遷轉,則將沒身爲守衛官而已。渠輩之以爲切迫,不是異事也。上曰,守衛之官,非爲中庶輩設置,則以守衛官稱冤,亦非在渠自處之道,然旣以兩班擇差,而旋以中庶輩差出,則仕路漸益淆雜,各處守衛官仕滿者,每都目一人式遷轉事,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吳瑗曰,臣昨年往北京時,聞通官輩言于譯官曰,會寧、慶源開市,爾國若欲罷,則大國必當罷之云,蓋開市,或爲農器及鹽,而今則寧古塔,能鑄農器煮鹽,故大國亦不以互市爲關緊矣。臣雖聞此言,旣無朝旨,不敢酬酢矣。今番外補時,聞開市之弊,罔有紀極,非但六鎭之民,以此至于倒懸,咸鏡道二十三邑,均受其弊,北人皆以爲,若罷互市,則北民可以支保云,而凡事當思末後。古語曰,利不可不變法,此非臣所敢獨斷之事。然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見北民之苦,不可不一聞於朝,故敢此陳達,詢于廟堂,議其可罷與否,似宜矣。上曰,開市之弊,予亦聞知矣。故豐陵亦有所達,而具樹勳往會寧時,有所下敎矣。今番金是瑜手本,亦有開市欲罷則可罷之言,此事其名不正,而予則以爲不然矣。此是自前所有之事,而且爲利竇,則今雖革罷,必生他弊,莫如仍舊矣。儒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自北路還,固當以所聞陳達,而自我不可請罷矣。寅明曰,辛亥年,臣以伴送使往來時,得聞譯官輩之所言,則以爲,開市當周旋圖罷云,而臣則以重難之意,酬答矣。然在彼國,必有難堪之事,亦似有欲罷之意,若自我先請,則要以德色於我,此則置之,可也。瑗曰,此事,其名苟非不正者,何可先自干請乎?臣亦非欲直請移咨也。然罷後設有弊端,若不至如今日北民罹害之甚,則請罷亦可,似當較量彼此便否而爲之矣。上曰,彼若請罷,則在我之道,何可辭也,而自我先請則不可矣。樘曰,臣曾前奉使時,多有生梗事端,故敢達矣。歲弊綿布尺數,年年減縮,以至於每匹減縮,幾至四五尺,而以白綿紙言之,剪頭太廣,故紙地長廣,比古紙見樣,亦不及焉。臣之奉使時,幾乎生事,僅得彌縫,而其後亦如此云,前頭生梗可慮,申飭戶曹,紙布長廣尺數,準準備送,宜矣。上曰,戶判旣已入侍,此是非難之事,申飭,可也。兪彦通曰,非但歲幣爲然,雖以歲米言之,間或和水,以致腐傷云,此尤大段矣。凡和水本是死罪,我國所用米和水者,厥罪當死,則況外國所送,關係不輕者乎?且白綿紙非但見樣之不足,每束皆有鑿紙落張,每於使行回還後,傳說如此,而朝家一無科罪之擧,故每年如是,今不可泛然申飭而止,此後若復如前,則當該官員及下吏,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以此意各別申飭于戶曹,而若有如前不謹之弊,則書狀官還來後,卽爲啓達,當該官員及下吏,從重科治,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有霧氣。夜二更,流星出天苑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許,色赤。 ○洪景輔啓曰,因備邊司草記,本司堂上牌招事,允下矣。堂上申思喆,陳疏入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牌招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後,連事撕捱,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雖非日次,有稟定事,臣等來會賓廳,而本司堂上戶曹判書宋寅明一人外,無進參者,除實病應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禮曹參判閔應洙,竝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趙尙命,副校理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珍山等官寡女文召史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江邊犯越按覈御史。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備堂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一向撕捱,尙不擧行,事體分義,誠極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推,明朝開政。 ○兪彦通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政府西壁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議李宗城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云。判書、參議,待明朝牌招,使之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重臣之疏,以向來試官望備擬時請推事,盛加慍怒,譏斥備至,臣等竊不勝駭惑也。凡試官之或以二望備擬者,乃近來不得已之謬規,而昨年冬庭試時,以二望擬入之故,特下備忘,辭旨嚴截,至有今後則必備三望事定式施行之敎。故今番謁聖時,試官三十員,實無備三望之勢,而不敢循例啓稟,陳達前席,則自上以庭試試官十七望,則可以備三,而如謁聖則三十望,無故人九十,似未易,今番則依近例,擬二望爲敎,此不過以謁聖試官,比他科最多之故,有此特敎,而前此三望定式之敎,固自如也。庭試十七望,尙且必命備三,則講經十四望,尤無可論,臣等果於伊時試官望之備擬也,以前後所受敎者,備細往復,而重臣諉以乏人,終不改入而出去,日已向晩,事勢迫急,臣等不得已請推入啓矣。今重臣,或謂之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或謂之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昨冬備忘之捧甘與否,非今日承宣所可知,而播諸朝紙,載在日記,則政院必無不爲宣布之理,該曹必無全未承聞之理。且伊日望單未入之前,已以依受敎必備三望之意,屢飭該吏,則其所謂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者,抑何故也?自掩其失之云,恐不在於臣等也。且其除却老病,無故人絶少云者,尤有所未曉,堂上中年少無故之員,不啻夥然,可以歷數,而必以年迫八袠之人,充擬於二望之中,卒使擔赴試院,僵引餌蔘,未備七栍之規,又廢復命之節,臣等於此,重爲之慨然也。臣等因一據例請推之事,忽被無限侵詆,其何可自謂無失,而晏然而已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謝重臣之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兼禮曹判書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講經試官擬望事,荐被問備之罰,惶隕恧縮,無地自容,而實錄奉安,期日已迫,往役義重,不敢言私,黽勉作行,昨始竣事反命,而第於喉院啓辭,終有所訝惑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此仰陳焉。伊日兩所考官,多至十四望,而除却老病情勢外,無故當進者絶少,實無推移排擬之勢,而一望二員,多有近例,故臣果依此擬入矣。至於三望備擬之聖敎,政院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及夫望單修呈之後,承宣始爲往復,而旣已正書到院,則曾無追還改擬之規,故不得變通,事勢卽然,如許委折,承宣非不諳悉,而啓達之辭,全沒實狀,有若臣曹知有上敎,而故擬二望者然,何其言之失實,至於此也?凡上敎中有可以奉行者,則毋論事之巨細,必自喉司,分付各該司,奉承傳擧行,自是應行之例,則今此試望申飭之敎,臣未知果在何時,而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乃於望單將入之際,始以曾有筵敎爲言,末又歸咎於全無所知之該曹,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者,其於事體,恐不當若是也。推考薄罰,臣固自訟,而若其所遭,則非比尋常,在臣廉義,已難晏然仍冒,而行役撼頓之餘,重觸風寒,感傷非細,素患風痰之症,一陪加劇,頭疼膈煩,氣升神昏,委頓床席,寢啖俱廢,多般醫治,少無差歇之勢,觀其症形,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月之內,實無强起供仕之望,宗伯緊任,議讞重地,俱不可一任虛曠,玆於引罪之章,兼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出疆之期已迫,第有區區私悃,仰瀆宸嚴,惟聖明垂察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未辭陛之前,竊欲往省,以伸至情。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數日恩暇,俾得往來之地,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辭往來焉。 ○十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持平南泰齊,獻納李廣道,修撰吳瑗,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沈壽賢進伏曰,近來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冬暖如此,日氣甚不好,寢睡之節,無異於日前乎?上曰,無異矣。命均曰,湯劑劑入後,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命均曰,受灸後氣候,比前何如?上曰,如常矣。壽賢曰,備局久不得開坐,事務多滯,而且有稟定之事,故今日雖非日次,臣等來詣請對矣。戶判宋寅明外,諸堂姑未承牌,故不得備入侍,凡事亦不得自外講究,直爲登對,事多遺漏矣。時方緊急者,江邊事情,而其中尤有所寒心者,平安監司,以高山里犯越罪人論罪事,九月狀聞,而其狀啓,自政院誤下秋曹,而不下備局,故廟堂則全然不知,未克回啓,稽滯至此,誠極寒心,而左議政徐命均,偶然記得,昨始推出矣。事情如此,而廟堂則不知,使道臣譏捕之意,分付矣,豈非可笑之事乎?上曰,以此狀啓觀之,則殺害之事,眞的無疑,而當爲査覈處之矣。壽賢曰,在前以江邊李萬祉殺害彼人事,發遣按覈使鄭栻査實,然後自彼國刑部,有議處之規矣。上曰,所謂被捉於彼中者,無乃此漢耶?壽賢曰,爲虎囕死云者,必此漢之逃入彼中,以至現捉矣。厥漢之犯越,旣在於九月,而齎咨官之所聞,亦在於九月間,則事情相符矣。或者之議,爲先移咨爲宜云,而事實未詳知之前,徑先咨文,恐非審愼之道,今番使行,使首譯詳探事實,然後處之宜矣。彼中潯陽gg瀋陽g將,亦似有彌縫之意云,探其虛實,察其形止,移咨與不爲移咨間,決末處之,似或詳愼,而其間遲滯可悶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而今此事機,殊甚緊急,九月來到之啓聞,今始覺得,則査事遲滯之間,易過今年,若自彼中,責之以稽滯,則此無可答之辭矣。以方聞有犯越人,故驚駭査實後,處置之意,先爲移咨,宜矣。宋寅明曰,自此直爲移咨,則爲瀋陽將軍之罪案,故自前難處矣。上曰,移咨時言于瀋陽將,宜矣。壽賢曰,齎咨文到瀋陽,言其曲折,而彼若以彌縫之意,請寢咨文,則不爲移咨,可也。彼若以此事先發,則當爲移咨,先示厚意,好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命均曰,咨文事,觀勢爲之,好矣,而按覈使,爲先發送,何如?上曰,今日內擇差,不多日內發送,可也。而雖撕捱玉堂之人,此則往役,安可辭避乎?{{*|榻前下敎}}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則高山里僉使李泰祥罪狀,殊極無據矣。爲先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李守雄事,有後日次對更稟之命矣。當初守雄,與金以丁、任贊必,同爲被捉,而及其以丁、贊必還來之時,渠則不爲同還,中間逃躱,又不自現,則似不無附托彼人之跡,而渠與以丁、贊必頭面之際,以丁等之言,與前所告,不無相左,且其逃避不現,只出於迷劣畏罪之致。而第江邊梟示之律,施於潛商犯越之類,則守雄罪,與此同律,終涉太過。今若以朝家好生之德,參酌定罪,傅之生議,則實合於撫綏邊民之道,令入侍諸臣,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宋寅明曰,守雄初雖落後,其後自彼還來,則別無可罪,與贊必等無間,而中間逃走,從他境隱身越來,被捉於譏捕,則便是亡命,罪當罔赦,而第初因被捉,異於犯越潛商,近來以潛商梟示數多,此則雖參酌減死,亦恐無妨矣。尹游曰,在外時已商議,而臣意與戶判宋寅明所達,無異矣。朴文秀曰,爲彼人捉去,本非犯越,落後而歸,仍爲逃躱,則雖與犯越者有異,亦安得無罪?然犯越者只梟示,則有間於犯越者,似當減死矣。宋眞明曰,以丁、贊必旣得放還,則守雄何獨不可放還,而以申儀昌招辭觀之,守雄借着胡服,乞哀隨往,其附托胡人,情跡難掩,罪在罔赦,及其還也,又不自現,中間逃避,見捉於譏捕,則有同亡命,臣之所見,則斷不可容貸矣。上曰,守雄之罪有二條,當初被捉,不可爲罪,果如宰臣所達,而以儀昌招辭觀之,顯有附托胡人之跡,罪一也。放還之後,不爲來現,中間逃躱,罪二也。然旣與直自犯越有異,則豈無參酌之道乎?近來以犯越梟示者多,故渠必畏怯逃隱矣。此等之人,傅之生議,亦無不可嚴刑減死,絶島定配,可也。{{*|出擧條}} ○命均曰,以西北開市事,利害通塞之論相半,此亦定奪,以爲處之,何如?上曰,開市事置之,可也。譯官輩以此等事,得請於彼中,則欲爲德色於我國而然矣。文秀曰,會寧開市,則通塞間利害,未知如何,而至於義州開市,則其利大矣。開市一節,至於無兩國,然後可以防塞,而不然則不可塞矣。雖以今番咨文事言之,亦豈有行銀之路耶?譯舌輩以此等事,惹鬧彌縫,以爲己功,自廟堂若不嚴飭,則此後生釁之端,不一而足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眞明曰,會寧開市,則北路大有所益,恒用物貨,全出於此,故人以爲便,而至於慶源開市,則其弊甚多。六鎭之浮費穀物及廚傳之弊無比,故民以爲苦矣。上曰,靈城所達自廟堂嚴飭譯官之說,是矣。末終生梗之事,皆出於此等事,譯舌輩中間弄奸之致,而凡事一邑有弊,則國內豈無弊耶?事未有無弊之事,而以《國朝寶鑑》觀之,勿改舊法,有所下敎矣,可見聖意之所在,而以開市事言之,若欲在我而無弊,則安知非日後,幾生大弊端乎?命均曰,自彼國若先自來請,則自我當應之矣。上曰,彼雖來請,姑示默默之意,可也。命均曰,開市之路,若爲永塞,則潛商犯越之弊無數矣。文秀曰,譯官輩,近來元無來見備堂之事,而以開市防塞之意,一譯官來言于臣,故臣答以防塞開市,則有利於譯官云,則渠不勝慙赧而退去矣。此必不無譯官輩弄奸之致,彼雖來請,自此不許,可也。 ○沈壽賢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前後非一,今不可一時定奪,而以義州八包事,趁今番使行前許開之意,有所狀請矣。義州事勢,誠無以支吾,而節使行期已迫,似難變通矣。今姑置之,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中申儀昌等事,有不可徑先正法者,姑爲仍囚,以觀前頭處之,未知何如。上曰,申儀昌等,姑爲嚴囚,而以胡人酬酢之說觀之,其獄囚之不嚴可知,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面里分等事,有推考之命矣。臣取見其分等節目,則精神用意處,極爲詳密,與前年湖西面里分等有異矣。旱田元無給災之規,而至於峽邑尤甚面,全無畓結之處,則被災雖酷,無以施惠,有此量給田災之請,而其所區別,亦頗精詳,且詳定則與大同不無差別,似當依施矣。上曰,已成之事,許施,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兵使韓範錫沮格軍丁變通事,論列其罪狀矣。道臣之初不與兵使往復,而直爲換定軍額,雖有率爾之失,範錫之發關各邑,使勿擧行,狀聞防塞,語多侵逼,其在事體,誠爲駭然,而閫帥遞易,亦涉重難,道臣則推考,兵使則從重推考,似宜矣。命均曰,軍丁額數,不得充補,故以兵使隨營牌別馬隊餘數換定,而道臣之不與兵使相議處之者,未免率爾之失,可以推考警責,而兵使之不報道臣,直爲行關各邑,使之勿施者,事體所在,殊極駭然,兵使則不可仍置,而道臣狀啓中欺罔等說,似是太過矣。文秀曰,黃海監司狀啓,臣亦見之,兵使誠有所失,而監司亦安得無過乎?朴師洙深知一道之弊,在於良役,能盡罷監、兵營捧布之軍,充定於元軍隣族侵徵之代,其事誠好矣。大抵某邑則額多丁少,某邑則丁多額少,若不推移,則實有難充之患,而丁少之邑,有兵營別馬隊隨營牌,兵使所在之黃州則有餘丁,以其餘丁,割給兵營,而以丁少邑馬隊營牌換定,則良役因此可完,雖曰別馬隊隨營牌,操鍊團束者,一時罷定,實爲可悶。然兵營於數年之間,若更加團束監營換給之閑丁而操鍊,則豈不如當初罷定之別馬隊隨營牌乎?然則監司之欲以是變通,誠甚便好,而若欲換定,則兵使事體,迥異守令,事當往復消詳,而不此之爲,直爲發關各邑,使之充定,又以此發關於兵營者,誠失各問耕織之義矣。至於兵使,則自家所管軍兵,盡爲監營換充之軍,而初無與議之事,則拒而不許狀稟,朝家非不得體,然兵使旣是監司之管下,則當以持難之意,累次往復於監司,終不聽從,則又以不得不狀聞之意,更報監營受題,然後馳啓論列,事體道理,固當如此,而不報營門,徑稟朝家,大失體統。若論彼此所失,則俱難免罪責,臣意帥臣則遞職,而道臣亦當有論責之道矣。上曰,靈城所達詳備矣。此蓋監司則欲爲操縱兵使,兵使則以見侮爲慍,故以至於此矣。然以平時言之,則兵使宜守體統,事體所在,不可相較矣。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兵使韓範錫罷職,可也,而兵使所請事,亦爲置之,宜矣。{{*|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中水營移設事,事涉重大,不可率爾處之,從當商議更稟,而山海邑水陸軍換定事,實涉兩便。先爲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政府西壁,方有闕員,而査對時急,曾有口傳差出之例,此亦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文秀曰,移咨事,終是思之,則事實未明知之前,徑先移咨,終非愼重之道,的知殺人幾名,然後移咨宜矣。上曰,明白査實,終難矣。御史口傳差出,明朝發送,則使行未渡江前,豈不爲査覈乎? ○壽賢曰,三南被災尤甚邑守令,以田稅未捧事,連續拿來,累日滯囚云,當此秋務方殷之時,災邑守令之被拿曠官,其弊不貲,殊涉可慮,似當有參酌安徐之道矣。且聞樂安郡守李萬囿,亦以田稅未捧事拿來,混被決杖云,渠雖卑微,旣是親功臣,則其在議功之道,施以決杖之律,殊非待勳臣之道,而光陽縣監朴東亨,今方拿囚,亦用此例,則事體終似未安,故仰達矣。上曰,無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gg混下g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奉承傳,除杖,可也,而被災尤甚邑守令事,分付戶曹惠廳,量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判義禁申思喆自外復命,而金吾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江邊犯越罪人按覈御史,以副校理李喆輔差出,使之明朝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姑未覆奏,而其中親騎衛試才時,沒技之類依例直赴事,及前後沒技稱冤者,別錄以啓矣。卽今殿試不遠,得中武士方上來云,此則施否間宜卽,稟處,俾無落莫之患,故敢達。尹游曰,沒技之冒濫,臣亦累陳,而日昨入侍時,以今則殿試已迫,勢將回啓之意,仰達矣。退而見之,則誠有難處者,西北監司,或以十七人,或以十一人修啓,此便是一科沒技,豈如是之多乎?誠爲未安矣。大抵北路親騎衛之設,始於甲子,北關則優等三人調用,南關則優等三人,間年調用定式,而元無賜第之例。壬辰年間,因道臣狀請,始許優等一人直赴,乙未年間,又因道臣狀請,又許之次一人邊將除授之典,而至於沒技,則丁卯因官奴非龍之沒技,特許免賦,甲午因親騎衛許暑之沒技,特許直赴。此後北路,因以爲例,西關別武士,又用北路之例,戊申以後,他道之設別武士,皆用此例,沒技直赴,倖門大開。其後或塞或通,許否無常,而今則修啓多至十餘人,前頭將至數十人,賜第何等重大,而虛僞之弊,將不可勝言矣。上曰,濟州則使沈聖希試才,而關西則初無傳敎,李宗城,自爲試才而來矣。但旣許關西,則北道不可異同,依關西例賜第,而此後,則御史之書啓者勿施,御史亦不待朝令,勿爲試才事,定式分付,可也。游曰,今年各道修啓,尤爲濫多,姑限前年,先爲回啓,何如?上曰,日昨筵中,以令前後爲敎,而沒技之至於十七、十一,誠過濫矣。令前則雖不可不許,道臣若不親試,不得修啓之意,已爲定式,此後各別申飭,可也。游曰,今二十一日晝講,有稟定,其前修啓者,當爲令前,一倂覆啓許施,其後入來者,更令本道査明後,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禁軍之沒技者,出身則賜馬,閑良則賜第,而今番沒技而見漏者有之,故敢達。上曰,元單子入之,可也。因卽賜第。 ○朴文秀曰,臣有病不得出入,而今日登對,有所達事,故敢達矣。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中,被災邑中興陽尤甚,自朝家減給大同矣。抄其尤甚者,蕩減大同,此實恤民之盛德,而今聞湖南沿邊七邑,俱是慘凶,朝家施惠之道,若不公平,則民心終不可服矣。道臣適見,興陽單擧全減,然七邑災荒,旣無異同,而彼邑則蕩減,此邑則停捧,有偏於一視之仁政矣。興陽蕩減之令,還收爲宜,而不然則其餘六邑,一體減給,似爲均平,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朴文秀之言,有所見矣。尤甚邑旣無異同,則以一邑,可以推知六邑矣。一則停捧,一則蕩減,似是不均,令道臣分數處之,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而興陽旣爲蕩減,則不可還收,至於六邑之均減爲難,堯、舜其猶病諸博施矣。此則置之,可也。徐命均曰,臣之所見,則目今救民之政,不在於田稅大同之減給與否矣。生民之困窮,專在於身布隣族侵徵之弊,而荐經大歉,逃故過半,則軍額及良布之數猶舊,而當番之人死亡流離者,十居五六矣。徵責之弊,將及隣之隣、族之族,餘民亦不可保存,將必無民而乃已,無民則何以爲國乎?方今急務,莫先於變通軍政矣。沈壽賢曰,左相所達,誠甚切至,而不可率爾變通,從容講究後,更爲稟處,宜矣。上曰,兪。 ○朴文秀曰,臣以御史、監司,四載待罪嶺南,非無可薦之人,而一不聞於朝者,蓋深知掌銓者,於此等事,緩忽特甚,未嘗奉行朝令故也。若有所薦,而或如臣所料,則道內之人必曰,監司旣薦士,聖上且許用,而何無銓曹之檢擬云爾,則是不過以國綱不張,君命不行,播示於八方,其大損國體,當如何哉?此臣所以不敢薦一士者也。趙顯命則與臣意有異,在嶺南時,有薦人之事,或請褒贈,或請調用,自上有書諸座右之敎,其後御史又薦成爾鴻、金聖鐸、李槾等,自上又有勸駕上送之敎,故頃者都政,成爾鴻則首擬該司,而副末望,則乃以旣故請贈之人擬之,至於生存之金聖鐸、李槾,則終不檢擬,其有駭聽聞,已極寒心,而爾鴻,則以近於時論,能速備擬,而至於二人,則都政屢過,而齋郞之窠,皆歸於有勢者,不及於此二人,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而尤有所寒心者,日昨成爾鴻,上來肅謝,而政院、玉堂,無稟達之事,故自上未及引接,而自外退去云,朝體之未安,姑舍勿論,當初書諸座右,勸駕上來之敎,便成虛事,臣竊爲慨然也。上曰,靈城所達,是矣。予有書諸座右之敎,而近來精神不如前日,爾鴻肅謝,時不得引接,當初欲見之意,竟歸無實之科,予甚愧焉。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其餘諸人,後日政,雖散政,若有相當窠,卽爲調用,前後銓曹堂上,竝推考,可也。吳瑗曰,成爾鴻,旣有欲一見之敎,且命勸駕,而及其上京,因政院之不稟,公然退歸,實有乖於待士之誠矣。聖上自咎之敎,誠好矣。此後毋弛此意,益篤待士之誠,使巖穴之士,有所興起焉。洪景輔曰,成爾鴻肅拜時,政院全未覺悟,不得稟達,誠爲疎忽矣。聞金聖鐸等諸人,承召命之後,以不敢當之意,呈于監司云,未知道臣之狀聞與否,而自上別爲下諭,成爾鴻則使之更爲上來,金聖鐸諸人,則使之催促上來,恐爲得宜矣。上曰,當初諭以欲一見之意,使道臣勸駕上送矣。及其肅謝,不能覺悟,終未引接,以至自外退歸,當初勸諭,徒歸文具,予則實有愧於更召矣。文秀曰,政院旣不爲啓達,則萬幾倥傯之中,雖以聖上之明,亦何以覺得乎?未克趁時引對,理勢固然,臣意則其時不卽啓達之承宣,不可不推考。且勸駕上來之敎,已別諭於道臣,則成爾鴻上去之意,事當馳聞,其餘兩人去就,亦當詳問啓聞,而尙無擧行之事,未免疎忽。道臣亦不可不推考,自上亦追示悔悟之意,使歸者更來,不來者翻然而起,卽爲承命,則此是誠實底道理,有何文具之嫌也?上曰,靈城所達誠是矣。依爲之。以此出于擧條,可也。{{*|出擧條}} ○徐命均曰,高山里犯越罪人朴之徵事,平安監司狀啓,九月啓下,而政院誤下刑曹,故廟堂則全然不知,以致稽滯,凡事如此,殊極寒心。道臣之不請廟堂稟處,亦不謄報,殊涉疎忽,承旨之泛然啓下秋曹,難免矇不致察之失,道臣則推考,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莊陵碑石陰記書進日字甚急,而尹淳一向辭免,尙不上來,不可等待其上來矣。令預差書進,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宋寅明曰,陵幸時御路所經被傷處,田畓摘奸後更稟事,曾有成命矣。發遣郞官摘奸,則今番所傷,不過田庫四束地,而曾前所傷處,亦爲四五束地,合爲九束餘云,楊州之地田稅,本來見減,餘存應役者,不過大同,限其完復,耕墾間大同亦令減除事,分付楊州,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尹游曰,曾以理山府使禹夏亨,待閫帥有窠,備擬之意,有所下敎矣。海閫今方有窠,似當備擬,而夏亨,方委邊上機事,所關非細,此時移遷,似涉重難,故更此仰達矣。上曰,事雖如此,亦豈可長留邊地,閫帥之窠,備擬,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臣旣叨度支長官,又兼惠廳堂上,俱是錢穀衙門,則一人兼管,終未便當,故以此辭免,而不得蒙許矣。兼管兩牙門錢穀,雖以國體言之,終是有弊,私分亦有所不敢當者,遞臣惠堂兼任,以便公私爲好,故敢達。上曰,聞所達則非出辭讓,事有掣肘者。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曾有兼管之例,而聞其所達,則事勢誠然,而亦有所執,許遞宜矣。上曰,然則惠堂可以許遞,而諸臣旣爲入侍,薦擧其代,可也。壽賢曰,以尹淳差出,似好矣。上曰,左相之意,亦何如?徐命均曰,宋寅明則見職旣是劇務,許遞兼任爲宜,而其代則似不出於尹淳矣。上曰,然則宋寅明惠廳堂上,今姑許遞,其代以尹淳差出,可也。{{*|榻前下敎}} ○持平南泰齊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近來邊上防禁,日漸疎虞,識者之寒心,久矣。理山府使禹夏亨,自到任以後,隔江淸人,往往潛到府界,樵採之單行者,白晝掠去,稱以犯越,脅持恐喝,以徼重利,而夏亨,恐其事端之重大,初不報聞,輒以米斛,私自贖還,如是者非止一二,若使夏亨,嚴飭邊禁,多方備守,則豈有如此之弊,而此路一開,前頭之慮,亦不可勝言,請理山府使禹夏亨拿問定罪。上曰,依啓。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吳瑗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諫啓辭時,靈城君朴文秀,兵曹判書尹游,私相是非,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臺閣,惟事含默,殊甚寂寥,而獻納李廣道,再次入侍,每傳故紙,無一新啓,臣實爲諫臣慨然也。上曰,承宣所達,是矣。徐命均曰,六年臺啓,惟事謄傳,君臣相持,收殺者收殺,可矣,而不可率爾爲之,齊會三司後,下詢緊歇,可以停啓者停之爲宜矣。沈壽賢曰,酌處之道,若或苟艱,則允許爲宜,而不然則可停者停之亦宜,臺諫多員齊會後,下詢處之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臺諫傳啓之時,每念罪囚,則心甚惻傷矣。在上者以勿煩二字例答,在下者以謄傳故紙爲事,上下相持,便作文具,而此非一二臺諫所可停啓者,收殺則不易矣。南泰齊曰,今此鞫囚,皆是王法之所不容,則大臣,當以自上允從之意,陳達爲宜,而今請收殺者,實未知穩當矣。獻納李廣道所啓,臣本以衰病庸拙之物,蟄伏窮島,無復起爲人之望。頃年屢叨除命,而一未祗謝,逋慢之罪,萬殞難贖,長在惶悚縮伏之中矣。乃者因事入城之際,薇垣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之情勢病狀,萬無冒沒承當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謝,因仍累日,未效一言之責,每自循省,不勝其愧赧矣。今日筵中,承宣以謄傳故紙,侵斥備至,臣之溺職之罪,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洪景輔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諫臣是鄕人耶?徐命均曰,本是京居之人,而甲子年死節名人之後也。尹游曰本是京人,而近來退伏田野,人以爲恬靜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晝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持平南泰齊呈辭,掌令李善行文科會試監試官進,持平金尙翼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儆,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陡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所進,未滿十貼,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丸劑所進亦過半,亦爲加劑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試所進在外外,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江邊犯越人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請對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極爲未安。而政府西壁差出,及明日常參前承旨差出,俱繫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政府西壁差出,亦爲緊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非但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明朝牌招開政,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只推,一體牌招。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受由在外,時未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韓德全之代,猶未差出,而李聖龍,又爲變通,則此不必前望單子入之而落點,明日常參承旨四員,亦可爲之,置之。 ○二十八日京畿假都事狀啓,副提學李箕鎭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進上藥材中麥門冬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兪彦通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按覈之擧,事係緊重,應行節目,憑考前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南漢軍器中,弓子數甚不敷,黑角弓五百張所入物力磨鍊,使本廳敎鍊官折衝趙福基,次知監造矣。福基多般拮据,交子弓五百張,又爲加造,合弓子一千張,今已完畢,而其所製樣,頗爲精强,故所造黑角弓五張、交子弓五張,依例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故拿來羅將,旣已發送矣。卽者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拿處事傳旨啓下,而李泰祥拿囚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朴師洙啓本,則掌隷院回啓次知,承旨姓名,不爲書塡,事甚疎忽,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由,往省先壟,得以餘暇,改窆亡子,幽明感結,容有極已,悲哀撼頓,淹疾郊荒,由限倏過,惶悚無地。且臣國子新除,有大難安者,陳疏見却,有牌坐違,罪上添罪,益增悶蹙,昨以賓對不備員之故,至於請牌,事重籌邊,誠切反面。且旣入闕,自不得祇謝恩命,而第伏聞向日筵中大臣陳達,至有極擇有文望者差出之命,銓曹之不加妙揀,只謂臣纔遞銓任,爲其置處,而循例擬差者,已是大段錯謬,歷數朝中,不文而無望者,臣最甚焉。在臣之道,亦何可徒諉以曾所忝經,而輒復晏然,自致廉隅之冒沒,重速物議之嗤點乎?自今詞學優長,望實俱隆者,不患無人,今若另加遴選,使之專意敎胄,實爲聖朝綜核之政,不宜使臣而苟充,以致撕捱瘝曠之弊也,明矣。況臣近來左右噂畓gg噂沓g,情跡疲困,雖便訣不忍,隱默遲徊,聊爲筋力自效於閒漫職任之計,若其榮途華貫,矢心自劃,一切斷置,顧此筵白另擇之地,尤豈可冒昧趨承,以自負區區素守也哉?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垂鑑燭,亟改臣不稱之職,俾臣隨分效力於兼管諸務,不勝公私竝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咸鏡道鏡城幼學吳載熙疏曰,伏以,表功顯烈,國家之重典,廟享崇報,士林之大擧,苟或功烈未著,士論不協,則其不可濫冒也,明矣。本邑彰烈祠卽贈贊成臣鄭文孚腏食之所,而一時同功八人之所配者也。文孚當壬辰島夷之亂,以北評事,奮身於逃竄之中,倡起義旅,克復一方,其鴻功偉烈,有不可泯滅者,故顯廟甲辰,輿論齊發,特建一祠,以享文孚。且以本鄕同事之人,功績表著,具載於文孚狀啓,及其時文案者,配享焉,其所享者,只是九人而已。是年朝家,特以彰烈之額賜之,以表其績,其餘許多義旅,則雖有功績之可稱者,而比之九人,輕重有別,故皆不得與焉,此乃本祠已定之制,而實出於二百年公論者也。不意昨年,鍾城人前萬戶吳昌達,以其五代祖吳景獻追配本祠事,上言陳籲,得蒙判下之命,臣等竊不勝訝惑也。其上言中,別無可據文字,只有景獻妻許氏呈官立志,而其中有曰,家翁當壬辰倭亂,聞鏡城義旅之起,奮身南往,仍爲戰亡云,其戰亡則雖曰信然,而其時文蹟之可徵者,尙有存焉。如主將啓本及軍功案、義旅錄、採詢錄等書,實爲考信之籍,而其中皆無景獻名字,是或未至義旅之陣,而遇害於中路耶?抑亦已入義旅,而偶然見漏耶?其間事蹟,旣未明著,而祀享之事,實爲重大,豈可以私藏之一張文狀,輕易擧行乎?如此之人,若皆追配,則其時竭力戰死,或功績表著,備載於文案,而未與於廟享者,不爲不多,其子孫,亦豈不慕效齊起而呼籲乎?此等崇報之擧,惟在士林之公論,固非子孫之所可干請,而今昌達,不顧其嫌,率爾上言,極涉猥屑,而該曹之不覈事實,徑先覆啓,豈不有乖於重祀典之道哉?成命雖降,而公議愈激,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姑寢成命,更令道臣廣搜可據文蹟,兼採道內士論,以重祀典,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癸丑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犯越罪人按覈御史請對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御史李喆輔,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喆輔曰,臣之情勢,豈敢着朝衣出入闕庭,而意外膺此按覈之任,嚴畏分義,他不暇顧,今將辭陛,罔夜馳往,而旣未經事,且非預知之事,實有僨誤之慮矣。本事,纔因大臣,略聞梗槪,而欲親承聖敎,敢此求對矣。今此按覈之事,齎咨官手本中瀋陽見捉人事乎,抑平安監司狀啓中高山里犯越殺害事乎?上曰,我國人被捉者及高山里犯越事,爲同條或異條與否,不可不詳覈,而必於今番使行付咨,然後可免彼中遲滯之責,下去後從速馳啓,宜矣。喆輔曰,臣方倍道馳進,而安州以上則馬撥,以下則乃步撥也。下去時,與監、兵使相議,或撥馬或驛馬,別爲責立,以爲急急傳命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喆輔曰,□行越江,當在來晦,念前入來則可及,而臣雖□□□事,遲速有難□□矣。臣當與監司相議,手本與狀啓□□差異之端,則卽當馳啓,而最是罪人未卽取服,則一向刑訊,徑斃可慮。若無於渠笞楚之事,則亦無吐實之理,此甚難處矣。臣下去後,以有見識守令,爲檢覈官,以爲商議之地,而但遲速未可料矣。上曰,差遣御史,意固有在,雖不可使之徑斃,亦何可不爲刑訊乎?喆輔曰,犯越二十餘人,盡爲訊問乎?上曰,盡爲訊問,而捧招則似爲遲滯矣。喆輔曰,此事結梢,何以爲之?上曰,此則不在朝廷,當一聽彼中指揮,而持標淸人殺害與否,則金昌遠處究問則可知之矣。高沙里僉使,雖無狀呈,姑令入送奪蔘,而事有未可知者,入去時及出來後,如有預知事□□査狀聞,可也。喆輔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景輔進□。上曰,卽見京兆郞官,書啓,則貞陵相望處偸葬者,乃軍士,而卽已掘去云。令攸司各別科罪,其他偸葬人,分付京兆,一體掘移論罪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 ehks8p83thrxvx7gtgjulo9bueqtv36 2173370 2173369 2022-08-21T13:27:58Z Blahhmosh 79595 /* 10月15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假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下直,漁面萬戶李德洪。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李光溥,成均館典籍朴聖龍,權知承文院副正字李晉吉,承文院注書成範錫,禮曹佐郞朴致文,副司果李壽海,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兵曹佐郞李宗延,司憲府監察鄭□、宋守謙等今□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漁面萬戶李德洪處給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因常參相値頉稟矣。常參旣已停止,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金光岳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光岳,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飭勵之下,猶事違脾,曉鍾已過,尙未就寢,其在分義,豈容若是?試官三牌不進者,罷職,參試官再牌不進者,不可循例踏啓而止,拿推。 ○又啓曰,今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在外,或未差,或引避退待,無一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旣極未安。常參時刻已迫,臺諫差出,尤爲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今若牌招政官開政,則當如頃日常參之過時,常參停,大臣及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權䌖,一旬處冷之餘,素患疝症添劇,下腹浮高,腰脅牽疼,食飮全廢,轉側須人,多試藥物,有加無減,實有頃刻難支之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疏曰,伏以臣自幼善病,及長失學,倥侗譾劣,最居人下,而僥竊科名,濫廁仕籍,冗官散職,尙懼不堪,榮塗顯望,尤非所期。不自意堂后除命,乃在於南郵報苽gg報瓜g之際,臣揣量才分。夫豈有一分承膺之望,而適値園陵展謁,動駕在卽,文廟酌獻,期日不遠,不敢偃臥鄕廬,來謁京輦,黽勉出肅,仍參陪扈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第其所叨之職,爲任甚重,苟非文辭敏贍,見識通博者,莫宜居之。臣是何人,乃敢因仍蹲冒,視作固有之物,不思早爲其自處之義乎?仍竊伏念,臣之老母,年已望七,而氣稟素弱,疾恙頻侵,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瘁,無復餘地,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近年以來,復添關格之症,少失將攝。時常發作。臣當每出外之日,聞有庭信,輒自心動,及見平安二字,始得鎭定,如是而尙可一刻離側,遠道從宦也哉?且臣自在弱歲,重患痰暈之症,鍼焫湯丸,治之百方,而無尺寸之效,往往危死者,不知其幾。雖其軀殼僅全,而未嘗一日寧居,方其劇作,頭目震撓,視聽都廢,精魂神識,憒愗昏惑,凡於起居酬酢之節,亦皆一任廢閣,了無知覺,專意調治,猶懼其不振,尙何望供夙夜之役而能免顚仆,任記注之責而不至疎誤也哉?玆不得不瀝懇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幸聖慈曲垂矜憐,特許遞解,俾臣得以母子相依,隨便扶護,不勝至祝。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卽接鄕書,老母宿恙,越添於纔經寒疾之餘,症情危惡,氣息綿惙,奄奄牀褥,若將垂盡云。臣聞來,心神震掉,方寸煎灼,拜章徑歸。仍尋鄕路,擅離之罪,無所自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本無稱似,黽勉一出,非爲久圖,而荏苒之間,再經大政,便是銓官應遞之瓜限,揆以私義,不宜仍冒,而適値園陵動駕,職當陪扈,未敢辭巽,繼以太學酌獻,禁苑試士,駿奔罔暇,苟蹲至此,而一念憂悸,如履淵氷,必遞之期,夙宵耿耿。今有懇迫衷私,終不可一日仍據者。臣之父母墳山,將以今月望後,移窆於新兆,而啓墓之期,迫在旬間,臣若不解此職,則無以及期下去,人子情理,誠甚罔極。雖微私故之切急,已在應遞之科。況此親墓之改遷,何等大事,臣以主喪之人,所當先期歸省,經理凡百,而拘繫職事,尙不得請由者,良以宿衛重任,異於他職,不敢例乞恩暇。今則日子已迫,私情轉急,玆敢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兵之任,許臣歸營緬事,以伸情禮,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味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帶往來,已有古例,往來焉。 ○癸丑十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東弼,右參贊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金光岳,事變假注書金錫一,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入侍。命均曰,冬節已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差勝後一樣乎?上曰,然矣。命均曰,今夜以試官事,丙枕似不安矣。上曰,會試試官,寧有如此乎?參試中如尹汲、吳瑗、鄭益河,以本職方撕捱,事或然矣。其他則尤怪駭矣。命均曰,儀曹不諒,多以老病之人擬入,此固誤矣。大抵近來紀綱益壞,大小諸臣,皆以違牌爲事,殆不成朝廷模樣。此由於如臣等者忝居是任,不能董率飭勵而然也。再昨問安後,開坐備局,而諸堂之入參候班者不多,以病懸頉。昨日賓廳次對出令,則刑曹判書金東弼,左參贊宋寅明,初云進參,而不爲入來,其餘諸人,亦有稱病者,終至於頉稟,事體俱極未安。再昨參候班而不進備坐之人,及昨日實病公故外不進之人,竝爲先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有常參之命,而兩司不備,固知其未成,而更欲請對矣。適有入侍之命故入來,而李廷濟外,備堂或以進字書塡而不來,如有追來者,使之入侍乎?上曰,唯。命均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陳本道農形,仍言兩年舊還及當年新還之一時嚴督,殊非軫恤窮民之政,而取考兩年各樣未捧爻數,則辛亥未捧二十九萬七千七百六十七石零,壬子未捧十三萬三千七十五石零,辛亥條與新還,一體準捧,壬子條則明年又爲準捧,而至於尤甚面里,不可無蠲減優恤之道,使之從分數酌減,各邑中或有辛亥準捧而壬子未捧者,以壬子條督捧之意,已與諸守宰相議停當。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矣。今年穡事,成熟後全無其實,未免歉荒,而兩年四道未捧,摠爲一百八十餘萬石零,兩年條竝捧,有難輕議,故廟堂相議,當年條外壬子條外壬子條,欲令酌量收捧矣。嶺南則就其年久數多者爲請,似有所料量,許施似宜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嶺南旣已許施,他道不當一體分付,而他道形勢,姑未的知。辛、壬兩年中一年條量宜徵捧事,知委,何如?上曰,嶺南則旣因其所請而許之,他道則無論辛亥、壬子,當年條外,一年條收捧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狀啓下款,又言京衙門各樣上納錢木參半之令,大爲軍民難支之弊,請以純木上納矣。此事曾前亦屢許以純木上納,而每不免撓改者,以京各司不以爲便故也。右議政金興慶曰,錢木參半之規,蓋當木貴之時,從民願變通,而其後以京各司費用之便利,故間有純木之令,而輒復變改矣。臣詳知鄕曲間物情,軍民之當爲納布者,固不得皆自辦出,率多徵及於隣族,布則不可尺尺收合,錢則可以分分收斂。故在小民則不至於大段爲弊,而多有該吏及等牌中,有弄奸之弊矣。然而今此純木之請,旣是元定挈令,則似不可不許施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右相所達,曲盡事情,而純木旣是國典,狀請又如此。許施似好矣。命均曰,其實狀,固如右相之言,而各邑守令,或有減數徵錢,貿布充納者,或有全數徵捧,而以布爲陳省者。此則在於守令,而大體則純木是定式矣。上曰,朝家道理,當從舊典,依狀請許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者慶尙左水使柳萬增,以機張戰船破傷事,狀聞備局回啓,而本倅旣不在官。故只請推考,邊將決棍,代將、監官嚴刑三次,遠地定配,自備造船之請,不施矣。今者統制使、金潗狀啓,又請代將、監官及座首之罪,仍論柳萬增狀請苟且之失,以爲代將、監官用軍律,座首用次律爲宜云。新造戰船,如是破傷,則帥臣之欲爲嚴治,固也。然軍律則猝難輕施,代將、監官,旣已勘處,置之。座首,令營門從重決棍。柳萬增則所請苟且,誠如其言,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因本道監試之罷場,有三試官罷職之命,咸從府使柳綏,入於現告中,而本邑四朔之內,三遞守宰,邑政民事,萬分狼狽,請其仍任矣。在前罷場試官,或言坐罷,或言無罪,前例未能的知,而此事似有後弊,故頃於筵席,有所陳達矣。今此請仍,爲其邑弊,而兩邑守令,不宜異同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前例,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事當詳覈而處之矣。右議政金興慶曰,罪在試官,罪在擧子云者,卽勿爲罷榜之謂也。莫重科試,旣已罷場,則試官烏得無不能調停之失乎?上曰,兩邑不可異同,此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廣州府尹曺命敎疏,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其疏上款,言軍餉蕩竭,各邑移轉米,一倂還納本城,而捧留他邑之規。自今禁斷,取旨著令,爲永久遵守之道矣。此有曾前定式,累次申飭,而每値年凶,則守令論報監司,監司狀請朝廷,朝廷遂不免撓改,輾轉至此。所謂捧留者,或以未捧爲捧,事多虛疎矣。上曰,此事,守令以捧留爲高致,廟堂以許施爲生色,若此不已,則南漢軍餉,勢將盡無而後已,寧不慨然乎?命均曰,今年雖未豐登,四千七百餘石移轉,不至甚多,盡令還納本所宜矣。上曰,還納本城事,依疏請,分付可也。而前頭監司,若又有請,廟堂亦不免許施矣。命均曰,此則預爲分付,使不得陳請,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又一款,言今春畿甸、關東移轉穀三百石,竝請移捧本城矣。上曰,事之可許者,許之,不可許者,廟堂當堅守矣。其應納山城者,猶不肯納,況他道之穀乎?朝廷雖欲許之,勢不可成,勿施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請以附近各邑還米,依他山城例,移捧於本城三處空倉。又一款,請以嶺南近峽邑米穀,漸次移轉於本城矣。本城附近,只是數三邑,而若干還穀,皆是皮穀,米則數少,嶺南穀物,今則其數必不如向時。此兩款,以事勢推之,皆不可成矣。上曰,在本城者,猶患其散而未斂,況他道他邑之穀乎?今雖捧置未久,又將以移轉散之矣?如前日所定奪別會米事,當申飭矣。此等事,何可復爲乎?命均曰,如忠州大同添補軍餉等事,已爲定奪者,更加申飭宜矣。上曰,更爲申飭,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言戎器宜修,而公私枵然,茫無措手,請得空名帖千張矣。近年諸道,或有以軍器之措備,諸得空名帖,朝家許施,而終未得當。南漢則異於他處,卽今事勢爲難,而亦不宜容易許之也。上曰,向者李宗城言,廣州一土一民,朝廷初不與知,專屬本府,而軍政猶極虛疎,聞之甚怪異矣。會當一番釐正,而如軍器修補,雖小邑守令,猶能爲之,以廣州而獨不能是乎?藉此事而爲此請,殊甚煩屑矣。然疏中所請,盡見防塞,則必以爲沓沓矣。賑廳所餘空名帖三百張,許給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李瑜,狀請白川吏奴作隊,依延安例一體施行,故臣泛看而請許矣。因靈城君朴文秀之言,有更考以稟之命,而李瑜當初陳達者,非欲以吏奴作隊,屬之江都,延白旣是江都所屬,營將則本道兵使,不當句管之意也。但兩邑束伍營將,旣領付江都,則本邑無可防守之卒,所謂吏奴作隊,乃守令手下兵也。兵使亦不當巡點,以貽弊端,兵使巡點,初無可據節目,已命勿爲巡點,而江都亦不可句管。江留當初所達延安事,及今此狀辭,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右參贊李廷濟,頃者疏論軍布事,請以査出物故,略議蠲減,其言是也,而勢有難處者,外方今方督捧,而又令勿捧,則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始爲遲待矣。今又疏請,趨卽施行,不可不有所變通,而若徑先知委,則必有當捧而不捧者,故臣等向於備局相議,欲待諸道分等狀聞矣。還上旣已有所區處,身布亦當一體分付,勿論某樣身布,辛壬兩年未收中,合家歿死,指徵無處之類,各別精抄以報事,分付諸道,以爲量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申飭道臣,各別精抄可也。命均曰,頃以廣州還穀最久一年條,依先朝例蕩減事,有所稟定矣。取考文書,則丁酉爲最久,未捧各穀合爲一千一百七十八石零,而甲戌年,亦令査出指徵無處者,而蕩減矣。丁酉條未捧,當令蕩減,而其中指徵無處者,十分精抄擧行爲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先朝例,施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向者處雄文書中,有僧法領往復書札,語意殊常故請拿,則自上令捕廳發捕矣。日昨捕廳拿來,以移送金吾事,草記允下,而鞫廳今已收殺,則不可因此。又爲設鞫,故以姑囚捕廳之意,禁府草記蒙允矣。姑令捕廳究問,何如?今番捕捉時,處雄與法領書札一張,又爲搜來,而大抵無他辭語,此罪人別無緊關矣。上曰,此則似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雖無緊關之事,而今旣拿來,其相親情迹,不可不一問矣。上曰,令捕廳究問,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兵營所捉囚者林宇棟,憑準其筆迹,而未能的知。聞判義禁宋寅明之言,其時問於曺永河,則以爲,宇棟與處雄,俱以文名於嶺下,故渠曾見其同坐科場之狀,雖未見其相從於本家,然其相知則明甚云。宇棟之素昧云者,未免欺隱,令兵使,以此事狀,究問以報,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時政記未修納之人,定日催促,而尙多未修納者,事當更爲申飭,而其中李周鎭,方在喪中,閔亨洙,亦免喪後始爲修史。且聞奉朝賀閔鎭遠之言,曾無喪中修納之規云,而修史呈納之後,自有着銜之事,有同職事,此爲不便。李周鎭則免喪後使之修納,未知何如。上曰,三年之制雖重,史事亦至重。古亦有司馬遷修史之事,雖在喪中,此與起復有異,何可以着銜細節拘礙,而待其三年之畢乎?斯速修納之意分付,而其他未修納者,一倂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我東之兵,不習野戰,故三韓時築壘禦敵,多見其利。平壤有土城,亦築壘遺制也。今之所謂關防,皆在山城,至於直路,甚虛疎,識者常憂之。以西關言之,山城之可恃者,有慈母焉,有鐵甕焉,小小如義州之白馬,鐵山之雲暗,龜城之邑城,不足爲避亂入保之所,而直路千里之間,無一可恃,安州之城尤無形,平壤城稍勝。且是子女玉帛之所都聚,而有變則三縣五邑人民,皆將灌注於此,爲依歸之所,若能保守,則豈不緩禍於京師乎?本城甚窄,西南頗虛,又有蒼光山爲窺峯,古則有中外城,而基址尙存,高處爲數丈,其堅無異石城。若加築中城,則益可堅固,民情亦皆願築。故臣於西營,留意經紀,算其容入,措置物力,而適値諸路大殺,雖無財力請得之事,中外遑遑之時,以城役爲言,雖曰遠計,亦似非時,只留置錢木於城役所矣。當築與否,下詢於大臣及曾經道臣之諸宰,則可知其利害。今自朝家一番分付,則可以始役矣。廷濟曰,此城雖不可不築。臣爲本道監司,與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交龜,命恒送人瀋中,學得燔瓦之方,將始其役而未果,心常恨之云。今聞眞明,旣已鳩聚其物力,朝家不須費慮,只如東萊城役之付鄭彦燮,築之好矣。命均曰,平壤城,普通門以下平低,中城之不可不築,人多言之,而臣於數次往來,泛然看過。頃於備局坐,眞明,開示地圖,始審其形便。且旣措置物力,則築之似好,箕城中軍擇送,使之句管宣矣。興慶曰,直路關防誠虛疎,平壤城能保守,則豈不爲國大幸?此等城役,每以物力之難辦爲悶,眞明旣已經紀,別置錢木,則分付本道監營,使之始築宜矣。眞明,自袖中出平壤地圖以獻。覽訖。上曰,依所達,分付本道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適有所懷,敢此仰達。都下三軍門中,訓局則軍兵皆是京人,無替番之事,而長參習操,故能知坐作進退之節,而禁、御兩營,則皆以鄕軍二朔立番之後,旋卽下去。一月三次習操,雖是定制,若大將有故,不得擧行,則二朔輪番之軍,或未經一操而歸,實有卒不服習之歎。分後兩營大將或有故,則都提調亦行習操,恐爲得宜,而御營廳則曾在先朝,故判書金錫衍爲大將晩年多疾之故,或使中軍代行,此例亦似無害矣。眞明曰,都提調習操,嘗有定式。臣待罪諫職時,以其事體之苟簡,論啓請寢,則先朝依允矣。上曰,御營廳,則申飭大將,着實擧行,而或値有故,中軍代行,亦無所妨耶?廷濟曰,習操國之重政,不可使中軍替行。此路一開,則將無大將習操之事,實爲後弊矣。上曰,重臣之言然矣。使兩營考出前例,更稟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近來牌不進之弊,已不可言,而牌去來之遲滯,又作一弊。君命召不俟駕之義,人孰不知之?況試官承牌者,其在遠嫌之道,尤不宜少遲,而昨日會試諸官之出牌,副司直李鳳翼,初牌以進字,呼望閉門之後,始到闕外,至於煩稟留門,本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故昨已請推,而後弊所關,不可不申飭矣。命均曰,事極未安,不可問備而止矣。上曰,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邊事不宜泛忽,而高山里僉使,方在罷職中。凡事不爲擧行云。其代當爲從速擇差下送矣。眞明曰,本鎭是江邊咽喉,彼我人去來之路也。其防守等事,專在本鎭鎭將,當各別擇差遣。今僉使遞罷,而開政未易,甚可慮也。上曰,邊將有口傳差出之規乎?命均曰,邊將口傳差出,似無所妨,令該曹口傳擇差,卽速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 ○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竝令姑許遞,參議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事,榻前下敎。 ○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彼此議論,雖難保合,旣曰蕩平,則當滌瑕蕩垢而用之。若犯於大罪,及見枳公議者,則不可擧論,而如李亮臣,所坐不深,一向廢錮,終涉過矣。上曰,亮臣非矣。心術若誤入,則猶有可恕之道,而亮臣,則自初以爲宋寅明有兩岐之心矣。末又曰有血忱云者,其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命均曰,聞渠言及宋寅明之言,其本心不如是云矣。興慶曰,不過以常時酬酢間私談陳達,而臣聞寅明之言,亦以爲其本心不如此云。三年廢錮,豈不過乎?上曰,小人十世勿宥,況三年乎?亮臣陰陽其心,何可饒貸乎?予皆一竝蕩滌,而至於牢守處,終不變改,此非爲趙文命、宋寅明之意也。六人中李眞儒,以戊申年觀之,則似少有所覺,而爲東宮三字,及其時祈雪應旨疏,誠怪異,終未免杖斃矣。故李左相,聞爲東宮之言,至於請刑,而猶異於徐宗廈,似有所覺,然終有不善之事,故至於杖斃矣。鏡、夢鴟張之時,爲賓客入來,文宗朝成三問,有呼字之事,而近來事體稍嚴。故不敢如此,而予亦有自然知之之道矣。李眞儒,其時有宋寅明、趙顯命,近遞東宮官,久不入侍之言,君父之前,陰陽其心,極爲非矣。此亦猶是,亮臣新爲玉堂,攻斥趙文命、宋寅明兩岐之心,末又以有血忱勸用,爲人臣子,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予則斷不可饒矣。命均曰,此等之言,臣未能詳知。蓋議論過峻故如此,然似不可一向廢錮矣。上曰,吳瑗與亮臣,性稟有異,而頃以勿謂時論浮沈之意,敎諭矣。不數日內,以閔亨洙事上疏,吳瑗猶如此,亮臣雖復用,豈有改心之理乎?命均曰,吳瑗則其箚無大段之言,而不是不善之事矣。興慶曰,亮臣決非小人,聖朝無棄物,何可一向廢棄乎?上曰,趙迪命猶如此,亮臣若復用,則當如何?朝廷雖無亮臣,豈無臣乎?是渠自棄也,非予棄之也。 ○諸臣秦事畢。上顧假注書金光岳曰,此注書,新及第乎?景輔曰,此新及第金光岳也。上謂光岳曰,爾告爾四祖。光岳起而伏前對曰,臣父成均進士鼎相,祖游,曾祖時鉉,以文科,抹摋世路,仕若干,外祖李菂,以文科仕若干,孝寧大君之後裔也。上曰,告爾世德。光岳曰,臣之七代祖世弼,當中宗朝,仕至判書,素與先正臣趙光祖相推許,及此門禍作,臣祖適已朝京,不與慘禍,而及復命,力救光祖,言淚俱下,因竄謫以死。六代䃴,當乙巳士禍,以持平安置甲山,尋賜死。上曰,乙巳士禍,是何事也?景輔曰,是尹元衡之事也。光岳曰,臣之十代祖子粹,當前朝末,仕至都觀察使,入我朝太宗大王,以兵判强致,臣祖不屈,至廣州秋嶺先塋下,作絶命詞,自縊而死矣。興慶曰,此於小臣,亦同爲祖矣。上曰,告爾居住。光岳曰,小臣本世居忠州,十餘年來,流離往公山矣。命均曰,鄕士初奏對,極英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洪禹平。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入診時,議定停進當否爲宜,而受灸時刻,依下敎,定以巳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罷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問于大臣差出事,命下矣。在京無故之人乏少,罷散人員,破格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吏曹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姑降入直。今日政闕員,盡數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焚黃呈辭,傳于李春躋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兪彦通以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出題之後,禁亂所送言以爲,羅將巡檢墻圍之際,捉得書題潛通之軍人於東邊棘圍之外云。故捉入其軍人,嚴査其潛通情節,則軍人言內,未知何許人,潛到墻外,微呼英伊,則在內總角一人及冠者一人,捲摺一小紙,傳與墻內軍士,使給於渠,而渠亦不知而受,欲給於呼英者,果爲見捉於羅將云。故使渠指告其墻內軍士,而又爲捉問,則所告亦一樣,而兩軍人皆以爲,厥兩人面貌及所坐處,分明知之云。故卽使覓來嚴覈,則總角之名卽吳聚英,冠者之名卽河聖源,而竝爲居生於興德地。聚英言內,其潛通謄題之筆迹,乃是聖源之所寫。以此又爲嚴問於聖源,則聖源言內,渠與總角,能書而不文偶得初試,將未免曳白,故暗約咸平善文儒生兪鴻漸者,以爲自外製入之計,有此被捉,更無發明之路,至於軍士,則實無預約之事,而入場之後,以覓給食物糧米之意,潛爲敎誘,則飢困客卒,甘於糧米之說,果爲聽從云。蓋會試則擧子數少,故各別嚴飭,盡爲團聚於中庭,俾不得相近於棘圍之邊。故不得不令內外軍人,潛相替傳,致此現捉,而渠等亦無辭遲晩矣。當此網紀漸弛,科場不嚴之日,此等奸細之徒,不可不隨現痛懲,所謂咸平士人兪鴻漸,見中於今番東堂初試,來留泮村,故分付禁亂所,卽已捉得拘置,竝與河聖源、吳聚英及軍人安岳正、李而昌、高城正、權貴建等,卽爲移送刑曹,依律勘處,墻外呼英者,必是居間同情之人,亦爲嚴問現告,一體勘罪,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各別從重科罪。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前後疾痛之呼,猥自暴其狗馬病勢,沈委困篤之狀,以冀褫鞶之恩者,凡幾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支煩之極,惶恐之深。其何敢更陳醜穢之形,仰瀆崇高之聽,而虛帶職名,一向泯默,又非臣分之所敢安,不得不猥復鳴號。臣尤死罪,臣尤死罪。念臣沈年痼疾,專是痰祟,每當寒節,輒致增劇,而自頃重病之後,元氣殆無餘地。近又風氣日勁,霜信已深,宿患痰病,乘虛復肆,胸膈滿悶,喘息惟艱,哮咳苦劇,嘔逆且甚,糜粥之屬,亦難呷下,藥物調治,已無其望。奄奄床笫,溘盡是俟,復起爲人,尤無可論,而瀝血之籲,未澈高天,日月之明,尙靳回照,將不免隕斃職次,重貽淸朝之辱,永爲不瞑之鬼,竊自悼傷,泣涕如雨。近密之臣,至今臨守,臣旣無一分轉動之勢,而久淹王人,罪戾日積,怖懼怔營,惟願溘死無知也。且伏聞今日有玉體受灸之節,臣子分義,尤豈敢自言身病,偃伏在家,而臣猶冥然頑然,末由蠢動,以效問候之誠,闕分廢禮,惶灼尤切。唯冀亟被罪譴,以嚴國家之典法而已。伏乞聖明,重念國體之不宜壞隳,王法之不可屢赦,寘臣憲典,以警百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敦諭,實諭心曲,而因其誠淺,造朝無期,何情地之不孚至此哉?予志固定,決難勉副。今若許副,五年之後,其豈重卜,箚中引咎,尤涉太過。卿其念國事之多艱,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於一息未泯之前,所以自勉者,不過奉朝請之節,伸起居之禮,而衰朽癃殘,更無餘地。近爲薄寒所中,宿症添劇,言語益復蹇澁,精神一味昏瞀,貼席㱡㱡,生意都盡,文廟酌獻,玉趾親臨,東朝誕日,大庭伸候,而俱不得趨筵。今日聖體受灸,憂慮倍切,而亦末由致身班聯,少効犬馬之誠,雖其老病特甚,固不足責之生人之事,禮廢情缺,惶凜罙切。玆敢略具短箚,仰請譴何。乞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心,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館職,旣以當論不論,重被宰臣之譏斥,其在廉隅,斷不可因仍盤礴於言議之地,頃陳短疏,冒控危懇,而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燭,不許鐫削,情窮勢縮,連尋長單,喉司不諒,一味退却,臣誠惶隕抑塞,措躬無地,而所遭不輕,義在必遞,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矧今八十老母,積年沈痼之疾。自數日前,又復挾感添劇,混身寒縮,肢節刺痛,頑痰塞胸,咳喘兼發,粘身床席,食飮專廢,氣息如縷,頻頻昏絶,凜凜然有頃刻難保之慮,臣獨自扶護,雜試藥餌,而老人積敗之病,非一時刀圭,所可責效,而危兆敗症,日益層現。臣方在焦遑煎泣,罔知攸措中。今因館職不備,天牌押臨,而情勢如右,決難一刻違離,玆不得不隨詣闕外,瀝陳血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庸愚下劣,當事憒憒,三叨近密,再速罪罷,惶隕悚蹙,久而靡寧。不意參銓新命,忽及於訟愆之中,恩敍竝下,天牌繼臨,驚惶悸恐,無地措躬,坐犯違傲,例勘猶寬,狎承再召,分義是懼。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情地之有不敢冒沒承膺者,類非一二,輒敢昧死陳聞,而若其較挈人器,雍容克讓,有不暇及也。伏惟聖明在上,日月照臨,不待臣之畢辭,而卽賜處分矣。夫銓衡之地,號稱政曹,愼簡之嚴,不以佐貳而有間,今乃以無所肖似之臣,猝然通擬,終至誤授,反覆思惟,誠莫曉其所以,若謂以門閥之故,則佐銓非承蔭之地,若謂以曾秉郞筆,則先於臣而進者,自有其人,而一望之中,先後又錯矣。徒以身在京輦,苟然充一夫之數,以爲副急之用,則此不但在臣爲羞恥,不瑕有損於聖明名器之重也。雖使臣無他所坐,只此一事,已爲臣必免之端伏,況同罪五臣,尙在譴罰,區區進退之義,決不敢以一己之倖恩,獨自就列,而至於向來儒臣之跡,職名雖改,詬辱非常,若使臣從而反之。此街巷之行,雖已自勉以不拭唾之義,然其事實,則不敢不一煩於聰聽也。沈聖希之怒臣有二事,其一啓辭請推也,其一招責假郞也。銓郞是名流,固難犯也。乃敢待之以該司,加之以警責,其艴然見面,聲氣相加,亦其勢也。獨怪夫假官一事,又何其失實也?兩銓開政,必於翌朝,吏曹郞廳,來到政院。請出御覽官案,唱准還入,卽例也。九月初一日有政,而吏郞之來請官案,至初五日午前而寂然,則臣在院中,只見該房承旨,不住催督而已。及至初三日仕進,始知官案之請,尙未爲也。此卽前所未有之事,遂令連囚兩吏,日高之後,假郞廳鄭輯寧,來坐於尙瑞院,只使書吏來請,今日紀綱,雖曰壞盡,實郞則使假郞代之,假郞則使書吏代之,甚可駭也。臣始招致輯寧,初以實郞,旣以不呈省記被推,則假郞不可輒事替行,旣已代勞,則又何敢不自躬請,峻責而止?聖希所謂呼以彼漢,至令歐其顱而逐出者,臣雖鄙悖,不至此極,諸僚皆有,列卿齊集,四座目睹,焉可諱也?藉令臣之所爲,一如其疏所云。此在臣爲駭擧,柱後惠文,駁正之固,可也。抑亦何干於自己,而拖引爲嫌,縱橫臚列,殆有怒髮衝冠之意,甚至於指烏有而爲實跡,若是而後,始可謂告君以實耶?惜乎,其不自重如此也。至若前參知韓德全之疏,則臣亦疲於辨理,有不欲費辭,德全今移承宣矣。卽諺所謂易坐而處者,今有騎省堂上,非擧動時節目啓下之後,而捉去院隷,決棍以送,則其將墨墨無一言耶?循例請推,則又可斷之以間氣,疑之以蹈藉耶?雖然此皆臣之罪也。苟使臣誠信相孚於同朝,擧措不悖於瞻聆,則一時官師之規,豈遽疑怒之至此耶?噫,疎脆之骨,處睢盱之世,雖在閑司漫職,尙有開口招尤之慮,況此所叨之地,衆目所注,群指如簇,顚沛在卽,必無幸矣。玆敢瀝血而畢陳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肝膈之懇,亟許鞶帶之褫,俾公器無玷,私分少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引嫌兩件事,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備忘記,傳于韓德全曰,前承旨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韓師得竝敍用。 ○癸丑十月初二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受灸今又始之,壯數多多好矣。上曰,適考他事見之,則先朝甲戌年,亦爲受灸,若早知則卿等雖有言,猶有所答矣。始於二月,而日以十五壯爲式,十日而過百餘壯。今則初冬不寒,日灸十五壯,有何難耐?三七壯則似過矣。命均曰,三七壯太過矣。上受灸中晥十五壯。命均曰,今則與初有異乎?上曰,用履歷是矣。今則不難矣。醫官金應三曰,向者艾氣有顯入腹中之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向者相拍,而今則不然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平和矣。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極爲和安矣。命均曰,今方受灸,而丸劑湯劑,又爲兼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應三皆曰,三者一時兼行,受灸日久,則似有灸熱,湯劑其間姑爲停止得當。諸醫之議皆然,而未知於聖心,以爲停此藥何如也。上曰,雖無顯效,自秋至今無事,實賴此藥,停止甚爲觖然,而姑停宜矣。命均曰,調理之劑,貼數雖多,何害之有?而醫官以三者兼行爲難,姑觀數日,聖慮若有所覺,則卽爲下敎,如何?{{*|六君子湯姑爲停止事。出榻前下敎}}。上曰,雖有進御之心,而夜或召對,心有係着,則雖消過永夜無害,而日昨試官牌不進,故連宵不寐,至今神氣不安,醫官不知如此,似謂灸後煩熱。故欲爲姑止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再昨有失睡之敎,其時試官之牌不進,實涉怪異,謁聖時亦如此。此實由於禮曹不善擧行,以有實病者,老病者,情勢難安者,不爲分揀而擬望。故至於如此,救弊無策矣。且有仰陳事,三司之臣,有不賜批答之事,此歸於過中矣。尹得和上疏,是解罰後自鳴之疏,而以不知所以爲批答爲敎,還爲出給,臣適不在院中,故不卽告達,而其時若已賜批,則今番試官尹得和,似爲承牌,而旣不賜批。故如是違牌。其後吳瑗,疏語張皇,而賜批答,似爲不均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閔亨洙事,不欲爲擧論,故如是矣。或不賜批,或賜批,則未免斑駁,此後疏辭,若登徹則當賜批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經筵。 ○下直,龍崗縣令蔡膺福。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bb監察b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聞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連呈辭疏,參判李眞淳又爲呈單,參議尹容尙不肅拜,無行公之員,刑獄重地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尹容bb尙b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啓下遠道上言一百六十七張內,一百二十三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四十張,違格三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金海居保人全弼漢上言,則連幅下段全落,無啓字可以爻周者,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遠道違格,竝下該曹。 ○傳于李春躋曰,昨以受灸定時差早爲稟,今日則定以巳初三刻。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金漢喆,待敎單趙榮國。 ○兵曹口傳政事,柳以晉爲古山里僉使。 ○李春躋以弘文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申宅夏,以京試官昨纔入來,陳疏徑歸,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入試所,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方在試院,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玉堂多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拘礙,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兪彦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金取魯爲工曹判書,尹陽來爲戶曹參判,李箕鎭爲副提學,吳光運爲知義禁,沈聖希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校理,兪冣基爲修撰,韓顯謩爲執bb義b,權相一爲掌令,趙鎭世爲持平,李汝益爲監察,趙明履爲兵曹佐郞,謝恩兼冬至使書狀官尹彙貞,兼持平吳彦胄,申宅夏減下,以宋寅明爲戶曹判書,高處亮爲奉常制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成極,以素有宿病之人,除授本職之後,扶病肅命,症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以此病狀,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李衡坤,在外過限未上來,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卞箕和爲同知,金熙潤爲同知,宋世益爲僉知,金潤爲僉知,鄭義山爲忠翊將,李春華爲忠翊將,尹聖任爲訓鍊判官,朴銑爲訓鍊主簿,鄭權爲四山監役,具{{?|⿰亻郁}}爲五衛將,李枝達爲景福宮假衛將,黃萬甲爲武兼,洪一涵爲武兼,閔百福爲部將,李東芳爲晴川別將,李熻爲潼垂僉使,朴烜爲楊花別將,權管,乫軒洞朴世儉,直叱洞姜文輔,平安監營中軍權興駿,北漢管城將金浹,護軍吳重周、柳萬增、趙正萬、韓師得,司直金取魯、徐宗玉、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司果兪㝡基、李喆輔、金始爀,副司正金光岳。 ○兪彦通,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人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定禁軍,給撥下送于義州府,傳給鳳凰城將處,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今月初一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自捕廳拿來罪人僧法領,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所當左右廳合坐究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因宰臣疏論,情勢惶蹙,方在縮伏竢譴中,故不得合坐究問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卽者前同敦寧安絿等,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辭則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宗大王女貞懿公主,卽世所稱八大君一公主,而淑德懿行,最爲世廟所鍾愛,故視遇良孝公,比他自別。及其卒也,世祖大王下敎曰,齠齔同遊,慟貫衷曲,仍賜國葬置簿中最近處海東村一局,使之入葬,亦出於曠絶之特恩也。良孝公第二子溫泉之外孫,卽判中樞鄭世虎,世虎之壻,卽德興大院君,則良孝,爲宣祖大王外五代祖,而良孝公長子同敦寧如獺之外孫,卽金安道,安道之孫,卽延興府院君金悌男,則仁穆王后,亦爲良孝公外六代孫也。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代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閣,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乞,況又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盡歸喪葬之用,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理,而數間祠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而昔在肅廟朝,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以黃翼成公喜宗孫殘敗,香火不繼,陳達筵中,特令其宗人,不計昭穆,使之擇立,故以翼成公支派九代宗中,主奉其祀,配享名臣,尙蒙先朝改立宗之典,而況宣廟以後聖子神孫,同祖良孝公,則其視翼成公立後,尤有所較重者,自朝家宜有軫念立嗣之道,且於靜淑翁主、貞惠翁主之絶嗣也,皆因本家呈單,自本府草記,啓下該曹,竝令立後,今亦依此例入啓,改立宗嗣,使公主不遷之祀,永世無替云。竊念公、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莫重貴主奉祀,決不可仍托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翼成公子孫擇定之規,啓稟立後,且有兩翁主後孫定給之例,而況此貞懿公主,宣廟以下列聖,皆爲外孫,則視他立後,尤爲較重,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竝令該曹,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枚擧楊花渡近處兩里執綱所報以爲,本津別將金暢器,侵虐津卒,使不得保存,沒數逃散,津路之生事可慮云。故自本曹捉來推問,則渠雖贅辭發明,而自明之言,有不足取信,別爲査問於里任等處,則所供與移文辭緣相符,且以爲此別將,若或仍置,則逃散津卒,無意還入云。金暢器之侵虐津卒,使至逃散,極爲駭然,不可置之,各別決棍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圖,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嶺南掌試之際,伏奉八月十九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惶,莫省攸措。臣之從前有除輒辭,不敢以趨承爲恭者,誠以十分譾劣,百無一可,僬僥千斤,僨事是懼故耳。噫,臣雖至愚極陋,無所知識,亦不至頑如木石,則願忠之心,根於秉彝,踰涯之恩,淪肌浹髓,雖肝腦塗地,實所甘心,使臣若當一分可堪之任,豈不思所以竭盡心膂,圖酬萬一,而惟其才不稱職,事與心違,逡巡退屛,罪積逋慢,此豈臣素心之所樂爲哉?衷情莫白,抑鬱成疾,只自惶隕跼蹐而已。不圖今者所叨職名,又有進於前者,臣於是,倍加窮蹙,覓死不得也。夫論思之職,責任甚重,必須學識宏博,藻思贍敏,庶可以備顧問而應製旨矣。今日人才,雖曰眇然,前後居是職者,率皆望實俱隆,亦極一代之選,則如臣不學無文者,何以濫與也?臣誠眙愕,莫曉其由也。雖然此猶以人器之不稱爲言,至若臣難冒之端,又有甚焉。臣之向來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此已屢登於新錄諸僚之章牘,則庶幾天鑑之所俯燭矣。今不必更爲疊床之語,仰瀆宸聽,而第臣決不可苟冒之義,不獨臣之所矢心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也。噫,雖在微官庶僚,苟有駁正之論,惟當辭遜自處之不暇,矧玆登瀛,何等淸選,其可不有公議,靦然冒居,以壞廉隅之大防,厚招擧世之所嗤點也耶?此臣所以寧被萬戮,決不忍包羞苟進也。且臣於試事罷後,覆審停止關文,因道臣之下道出巡,未卽得見,去念間始爲復路,而所患痰眩脚氣等,越添於前後試役及閱月驅馳之餘,症情雖甚危篤,亦不敢淹留調治,寸寸前進,昨纔入城,而顧臣疾病之中,區區情勢,如右所陳,有不敢循例復命,昨詣闕下,露章自列,仰請嚴誅,喉司不諒,終始退却,臣之踪迹,尤極狼狽矣。達宵耿耿,惶蹙靡容,玆因下番久曠,召牌辱臨,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萬無冒進之勢,終未免拜章徑歸,罪上添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先將臣職,亟賜鐫削,仍命攸司,勘臣重律,以嚴邦憲,以重瀛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殊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金東弼疏曰,伏以臣於頃日,見擬謁聖科考官之望,荐降天牌,而臣適重感風寒,貼身床褥,屢日苦痛,氣息如縷,實無自力起動之勢,終未免坐犯逋慢之罪,及其深夜三牌之下,臣不欲計死生,力疾承命,强起束帶,出門趨詣之際,忽發大寒戰大嘔吐,四肢戰掉,頭目眩暈,頃刻之間,若將殞絶,致身象魏,其勢末由,竟違三召,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不加誅罰,臣有罪倖逭,情勢窮蹙,而日昨又擬於監試試官,召命荐下,不得不黽勉承膺矣。意外重臣,以三牌不進,致勤嚴敎,仍有特罷之命,臣則罪同罰異,官職自如,其在廉隅,固已萬萬不安,而昨者承宣,又以近日違牌之弊,縷縷陳達。臣於筵席,惶恐蹙恧,覓死不得。蓋臣初無情迹之難安,其自犯違傲,實出於伊日病狀之難强,而當君父動駕之時,徹夜違召,使丙枕不安,論其罪狀,實合萬殞,唯願亟伏刑章,以安私分,今當受灸庭候之日,又不敢冒進於起居之列,牌召又辱,而未免坐違,罪上添罪,惶霣一倍,玆敢露章請譴於紸纊之下。伏乞聖明,先將臣本兼諸任,盡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蒙被大恩,幸獲緩死,汔玆保有喘息,而食飮專却,眞元日削,諸證反復迭侵,最是腫癰大肆,渾身蹠盭,晝夜叫苦,人鬼未分,中間泮宮動駕之辰,大庭起居之禮,俱未得趨赴,分義都喪,惶隕無地,長在昏昏不省中,亦未能隨卽請譴,今始露章自列,尤增死罪,謹此席藁俯伏,以竢嚴誅。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癸丑十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恆、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今日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比昨,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上受灸中脘十五壯。上曰,艾炷稍大,故艾氣透入矣。醫官吳志哲曰,艾炷廣三分高三分,規矩如此,而今日則稍大矣。命均曰,透徹則好矣。若難於堪耐,則何以爲之?上曰,艾炷大小,如今日則好矣。上曰,雖當受灸之時,若其不爲之日,則當設法講,而日久不設矣。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只有一員,而申宅夏入來云,當出牌矣。上曰,申宅夏別無引嫌之事矣。春躋曰,以其時玉堂,引嫌矣。命均曰,玉堂兪㝡基,別無大端引嫌之事,而政院遽捧辭單,其時捧入承旨,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兪㝡基,豈非無故之人乎?春躋曰,是不言三司,而且有親病云矣。命均曰,不可以此爲嫌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唯。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邊三部微帶數矣。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平安矣。命均曰,中宮殿病患後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嬪宮有試藥之敎,而龍額丸不當進入乎?上曰,安過矣。命均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引嫌不出,再次如此,未安矣。上曰,過矣。只推,更卽牌招。{{*|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前吏曹判書金取魯,遞本職後,卽出郊外云矣。上曰,過矣。命均曰,自前身居卿宰之列者,若有人言,而言或過重,則出往郊外,遞職後還爲入來,雖或有之。至於金取魯,則所遭旣不大段,而遞職後出往郊外,於義甚不當,且旣有處分,則不必過爲引嫌。若如此則將見朝著無人,事極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入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前判書沈宅賢,掃墳受由,尙不上來,錦原君朴師益,遞知敦寧後,仍不入來。近來朝象,不成貌樣,皆以出往城外爲事矣。上曰,沈宅賢從當入來,而朴師益受由下鄕後,仍爲不來乎?春躋曰,謁聖試官擬望時問之,則向者陵幸時,祗迎送於郊外,而旋復下鄕云矣。命均曰,朴師益有脚病,難於入侍云,而凡於公會,一切不參,受由下鄕後仍不入來,極涉不當矣。上曰,老大臣亦行公乎?此涉太過,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縣道辭疏,勿爲捧入,可也。春躋曰,金取魯辭疏,亦一體勿捧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玉果縣監權定性,初爲守令,姑未署經。當初道臣有給馬之請,他邑則或給馬,或借馬下去,而權定性,以未經署經,不能下去,上敎曾以除署經下送爲重難,而當此災邑,破格則好,而恐爲後弊矣。上曰,夫馬來云乎?命均曰,來已久矣。署經雖是文具,而令甲亦不可廢也。上曰,政事今日當爲之,吏曹參議,何必過爲引嫌乎?上曰,《禮記》不爲抄刪乎?命均bb曰b,務爲略抄,而曾子問,因下敎抄選,合十三篇矣。命均曰,高山里僉使,以口傳差出仰稟,而聞兵曹判書言,以都摠經歷。訓鍊僉正差送事,曾已定奪,今者不用定奪,如何云矣。上曰,都摠經歷中,豈不有可爲之人乎?命均曰,軍門,聞有可合者云矣。上曰,擬首望者,卽其人乎?命均曰,臣所告者,此人也。上曰,何如人也?命均曰,曾經別害僉使。都摠經歷,而與禹夏亨,有同事之事,故送言於廟堂矣。命均曰,碧潼郡守成殷錫,方以平安監司中軍,在於平安監營云。江邊事可慮,依他例,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吏曹參議牌招事正急,兼春秋先爲出送,使之擧行,何如?上曰,唯。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陞學之製,趁會試前設行事,有所分付,故今番陞學,則會試前一日,僅得畢設,而此事終爲苟簡矣。蓋陞學設置之意,必欲逐年課試,以爲士夫子弟勸奬之方,故卽今朝臣,無非陞學發的之人矣。凡士子得文名於陞學,故生進壯元及主文衡者,皆由於此。近來則臨急設行,故紛沓特甚,亦不得人才,此弊蓋已久矣。如此之故,不無人言,主試者雖以公心抄出,末世人心,每多嘵嘵,以卽今言之,亦不無此弊,此是落榜擧子之言,雖不可取信,而當初勸奬之意,反作擧子輩奔競之端,外議有過監試後,則陞學之未及設行者,置於勿施之言,而此亦有弊,若全然勿施,實涉淡泊。此後則逐年設行之意,更加申飭,而如或有故,未及設行於限內,則必以有文名者,爲大司成,與諸學敎授,一時合設,似爲便當。右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三年條皆不爲之,必臨時爲之,極爲非矣。凡陞學之規,是選於庠,而升於太學之意,豈不有以鄕三物敎之實,興於太學之言乎?逐年設行之規,蓋欲使士子,雖不赴於今年之製,欲令參於明年之製也。若以大司成,兼行學敎授之任,則如以軍門都提調,替行大將之事也,極爲苟簡。如欲修明古制,則此亦一事,當年條若不得設行,於限內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之意,作爲定式好矣,若使大司成合設,則學敎授,必不趁期設行矣。春躋曰,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故庠製無催促之道矣。上曰,一年之內,豈無玉堂行公之員乎?雖引嫌於本職,兼官則不可引嫌,且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置而勿施,以此爲式,則似必爲施行之道矣。{{*|出擧條}}命均曰,玉堂謝恩本職後,始拜學敎授之任矣。上曰,辛丑以後,朝著不靖,故如此矣。命均曰,凡事皆由於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未時,日暈。 ○下直,杆城郡守趙鳴鳳,吾老梁萬戶朴尙采。 ○藥房啓曰,伏未審連日受灸之後,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今後則受灸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拿來罪人僧法齡,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合坐推覈,一時爲急,而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謂有難安情勢,尙未開坐,事甚未安。張鵬翼推考,使之卽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新除授同義禁吳光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于韓德全曰,今下弓矢,吾老梁萬戶朴尙采處給送。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兪彦通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副校理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金光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意啓曰,今十月初九日,乃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小祥日也。嬪宮當有變服節次,同日嬪宮,以素服望哭於別堂後,除素服,進吉服,哭臨畢,還內,去吉服,服素服,以終其日,翌日還進吉服事,磨鍊以入於嬪宮,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玉堂俱空,則有何更爲下敎之事耶?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答修撰兪㝡基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大司成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其所陳達,不過重考試,則卿之替嫌,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副校理趙明謙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奉朝賀崔奎瑞疏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來到城外,心甚欣慰,而齟齬城外,不若京邸,故有所書諭矣。旣聞事勢,今觀卿疏,更何强哉?卿其安心善養,待氣力稍勝,扶入見予,用副慇懃之至bb意b,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甚劇,長單蘄免,出於萬不獲已,而鞶帶之褫,未及數日,又叨除命,職命如舊,有若重擔,纔卸而復荷,惝怳悶蹙,莫省攸措。今因本館草記,嚴召降臨,又況聖體受灸,鎭日問安之時,在臣分義,何敢更爲違逋之計,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今臣之情勢情理,斷無束帶趨簉之望,謹詣闕外,悉暴衷懇。伏乞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且臣於前應敎趙迪命之疏,有不容泯默者,蓋於頃日聖上回鑾閱武之時,臣與迪命,同爲陪扈,目見非常之災,不勝憂歎之至。及歸直次,心焉耿耿,秉燭報草,相議聯箚,而其中國勢不尊,而民志靡定,主威日卑,而王綱不振之數句語,此非有別般深意,不過以近日兇書連上,而渠魁未捕,亂賊橫肆,而懲討不嚴,將至於壞國勢而損主威,故臣爲是之懼,有所說去矣。不意迪命,追加捏合,移作攻銓官之資斧,吁可怕也。臣與迪命,多日伴直,每自以爲言議寬平,未嘗涉乎傾奪之場,而事與言異,判若兩人。今若驟看其疏,則向所謂數句語,或似泛論,而細究其歸趣所在,則三轉結殺,顯着精神,而以湛身滅族一斗腔血等語觀之,眞若大權奸顓弄國柄,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而始乃抹血gg沬血g請討者,然其旨意,已極憯刻,而話頭亦豈不危怖耶?臣之當初與之聯箚,固出於脫略俗套,遇災進言之苦誠,而今其爲言,似若初頭下語之時,已爲之暗帶甚麼意思,而預爲之現兆。今爲實之者,臣以聯名之人,不爲之辨過,則是眞以其言,爲有意於初箚而發也。求之事理,寧有是哉?臣前旣受不言之斥,後又有難安之端,以此以彼,其不可晏然冒進於榮次明矣。倘聖明之少垂察焉,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燭臣必遞之義矣。臣無任云云。 ○大司成洪鉉輔上疏,伏以臣,自前月旬望間,重得感患,症樣不輕,而多日課試,晝夜冷處,自不覺病勢之轉深,及夫試事纔畢,遇歸私次,則諸症一倍苦劇,惡寒之氣,有似痎瘧痞膈之狀,殆同關格,擁衾委臥,廢食呻痛,形色消鑠,神氣昏苶,雖是戶庭之間,亦不得任意起動。當此自上受灸,候班連設之日,一未進參,分義虧缺,以此陳疏,見阻喉司,惶悶罔措,譴罰是俟。且念臣素乏文望,不合是職,臣亦自知,而適當泮製之積滯,覆試之迫急,辭避無路,黽勉出膺,僅得趁期了當,而以臣鑑識之不明,許多試取,必不叶於衆心,故惟以一箇公字,矢心立的,要爲盡責之計,然取捨立落之際,旣不可每人而悅之,則末世嘵嘵之談,勢所必至,早晩顚沛,固已料之。今者大臣筵奏之言,固出於深陳弊端,思欲變通之意,在臣實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如臣不學無文,忝居師儒之長,旣不能矯革弊習,又不得拔擢才彦,徒使莫重課製,終不免有奔競之譏,反顧初心,直欲刺明而不可得也。若使臣早爲遞解,屬之於有文負望者,則夫豈有今日之狼狽,至今追思,只恨出脚之率易,莫非自取,尙誰咎哉?顧臣病狀之沈苦,情勢之臲卼,俱難復冒於職次,矧今一年條通讀,尙未設行,亦非一二日所可收殺,若不急速變通,則必致大段窘迫。伏乞聖明,亟加諒察,特賜斥罷,使私分得以粗安,科事毋至遷就,其在公私,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校理趙明謙上疏,伏以臣病母,雖平常之時,猶不免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而每當節序交替之時,則一倍添劇。今年則不待換節,而殆無寧時,蓋是年罙高而病轉痼,且緣臣之一身,迫於嚴命。自春以來,長在禁直,藥餌之節,調將之方,不得躬檢,多致疎漏故也。臣每念及於此,忽欲狂叫,忠孝本無二致,寧有不能孝於親,而忠於君者乎?臣若貪戀榮祿,不報劬勞之恩,則顧此孝理之下,亦安用此人爲哉?至情所在,實無一刻離側之勢,而近緣闕直之餘,控籲私懇,極涉猥越,黽勉就職矣。今伏見家信,則因昨宵粥飮之擁膈不下,仍成轉筋癨病,雜試砭藥,少無差效云。臣聞此報,方寸焦灼,有不容頃刻自定,玆不得不陳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致仕奉朝賀崔奎瑞上疏,伏以臣於日昨,伏蒙聖慈,愍念微臣,手書問疾,掖隷臨門,且命輸送柴炭,以禦疎冷,又賜珍鰒,以調病口,此是前古所罕有之恩例。臣百拜祗受,不覺感淚盈襟,莫知死所。然而顧念臣向日書啓中陳懇,則缺望甚矣。自恨微誠未格,徊徨踖蹜,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前後諭旨,俱承入京調養之敎,而臣本家,近來屢有喪故,又於今夏,臣出嫁曾孫女,來留未久,死於拘忌之疾,靷葬屬耳,在京家屬,亦皆出避,不得還入。臣實無聊賴之地,不得承命,出於事勢不得已,而且臣每於退歸之時,必以旣退之身,不可死於輦下,陳達。今當臨死之時,亦豈可遽忘前言哉?臣習靜多年,不耐城市之煩鬧,數旬留滯,百病添加,而目今寒節已屆,臣之氣力,又不堪再擧登程,姑欲就區靜僻處,賃室移居,以爲過冬之計,近則江上,遠不過江外,一城內外,一江南北,在朝家顧恤之意,無甚關緊,而在臣病調養之道,則逈然不同。伏惟聖慈,察此情理,特許任便居住,無復拘檢,則臣當安意入地,以圖結草之報矣。經營屢日,始構短疏,而神思迷惘,語無倫次,臣尤悚仄。臣無任。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豐山萬戶吳萬俊。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吳萬俊處給送。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蔡慶承,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修撰兪㝡基,纔已出牌,而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應敎趙明澤由限bb已過b卽卽gg爲g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禹弘圭,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夏,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錫一啓曰,臣祗奉聖批,傳諭于敦義門外致仕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則以爲,臣猥陳私情,惶恐竢罪,伏蒙天地父母體下之仁,得循所請,知遇之恩,入地難忘,惟有瞻望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去月以來,虎患非常,四五爲群,夜則橫行閭里間,犬豕牛犢,囕食狼藉,殆將無餘,而晝則蹲踞於陵寢至近林藪中,見人咆哮。若此不已,則非但有囕殺人命之慮,巡山軍卒,不得任意出入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濟州督運御史書啓及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大靜前縣監李景勳,高山里鎭前僉使李泰祥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李泰斗以阿耳僉使,時在任所,李泰祥自任所時未上來云。發遣府書吏羅將,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漢城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待罪將任,已有年所,其不能閑習戎政,觸事憒憒之狀,不待人言,而臣亦自知,則其在自處之道,誠宜趁早乞免,俾此莫重之任,回授可堪之人,而只緣聖眷愈隆,乍遞還仍,久蹲匪據,重速群謗,早晩顚沛,固所自料。頃日宰臣之疏,果有所臚列,而臣之罪尤萬萬矣。雖然使其言只出於官師之相規,而平說道理,則如臣武夫,固不必費辭自辨,而第其遣辭之際,旨意深緊,始則曰伊日擧措,莫不驚惋,又曰此非細慮,末又以安危大關等語,指斥大臣,三司之不論其罪,以其疏語,裁以邦憲,則臣之得免重誅,亦云幸矣。問備薄罰,何足以快人心而勘臣罪哉?噫,人言之罔極,至於如此,而前後聖敎,許以得體,臺臣疏批中做錯之敎,莫非爲賤臣鎭浮議之意,臣雖至迷至愚,豈不知聖意之出尋常萬萬,必欲曲爲臣地者哉?所當感激洪恩,俯自含默,而但伏念玆事重大實關後弊,故不得不略暴伊時事實。伏惟聖明,更加裁察焉。兵書曰,敵自行營,或腰間或前後突出,則把摠哨官,自主號令,蓋行營云者,行軍之營也。突出云者,出於不意之敵也。把摠哨官自主號令云者,以其不意突出,勢甚急迫,故當部將官,不及稟告於主將,自主號令,使其所領之軍,隨卽禦之也。是以近來各營之私操也,有敵突出於營陣之外,則當敵該哨,不待將令,各自捍禦,況此親臨講武,何等至重,而他營之軍,猝然馳馬突入,則扈駕將士,其可許入乎,否乎?若其不及稟令於臣者,以其事勢然也。此卽兵書所云自主號令之意也。假使稟令於臣,臣旣不見箭,則亦何可擅許其入乎?臣於駕幸之前,預以他營兵不相許入之意,商議於本兵之長者,蓋慮有此等之弊,而本兵之長,亦以爲然矣。當大駕入軍門之時,駕後仍爲隨入,列屯於御幕之後,則元無可論,而初旣無扈駕偕入之事,及夫信箭之出而招入也。又無使臣營許入之令,則臣何以逆知,而俾不遮攔,假使知之,軍中命令,若無信標,則不敢取信,例也。未見信箭之前,臣何敢輕先許入乎?札駐軍兵之遮攔,蓋由於此,而至於放砲追擊,亦有委折追入之兵,雖是他營之軍,若能整隊徐進,宣以上命,則扈駕尾局,雖或依例遮攔,而固當卽報於臣,臣又上稟駕前,祗受信箭,然後使之許入,而今則不然,駕後之纔被遮攔,而原陣禁軍,一時衝突,攔愈固而進愈力,彼先發喊而揮棍,此亦放砲而遮攔,此不過彼將突陣,此爲應兵,而當該將官之臨機應變,發砲防禦者,亦以軍法之自主號令,固當如此,而臣於其時,急請方陣者,蓋出於急欲成陣,嚴愼扈駕之意也。今若以不稟發砲之事,作爲罪案,臣之一死,固不足惜,而行陣之不嚴,其將自此始矣。脫有不幸,而軍行之際,猝有意外之變,則守其當面者,奚暇稟於主將,爲其主將者,奚暇稟於駕前,而發砲應變乎?昔周亞夫軍中,天子親至,而先驅不得疾馳,天子按轡徐行者,無他也。蓋慮三軍之驚動撓亂也。以此言之,伊日追入之兵,其不可突入他陣,明矣。矧可以揮鞭棍而鼓勇,爲此可駭之擧乎?鞭棍者,馬軍之技,火砲者,步卒之技,乃者馬軍之被其遮攔,先自揮棍,已失其範我驅馳之道,則步卒之以其所用之技,防彼蹂躪者,論以兵法,是乎否乎?凡於動駕之時,勿論遠近,必以軍行焉,必以設伏焉。砲備火而弓上弦者,皆所以備不虞也。推得此義,則當稟與不稟,兵法之在所不已,可以了然,何待費辭自明耶?今幸聖明在上,疆域粗安,臣之此言,似涉過慮,而若以今番之事,人皆以臣爲戒,受任軍旅,而不嚴其防,則臣恐宰臣所謂安危大關者,未必爲深思也。臣於宰臣疏出之後,卽宜自列,仰請嚴誅,而三司諸臣,皆以此事引避,尙未處置,玆事未收殺之前,徑先陳章,亦涉肆然,泯默縮伏,捱至多日,而間因軍兵犒饋及文廟駕幸之時,推諉無路,不得不乍出行公,而進退無據,廉義大壞,區區情地,終不可以迫於事勢,一再承命,爲因仍蹲冒之計,而今又以捕廳合坐事,喉司至請問備,使卽擧行,顧臣所遭,旣甚非常,成命之下,未卽奉行,尤爲臣一倍惶悚之端,玆不得已冒沒控籲。伏乞聖明,察臣難安之勢,勘臣失措之罪,鐫削臣本兼諸職,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伊時事,業已知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戶曹參判尹陽來疏曰,伏以,臣自速罪戾,得蒙恩罷,省愆循分,一味悚懍,不自意敍命特下,除旨繼宣,臣驚疑感厲,惝怳罔措。噫,方今政法,類多寬貸,有罪輕宥,綱紀頹弛,誠宜無論過故,必致罰責,以示乾剛,俾知懲礪者,乃時務之急也。喉院以號令百司之地,旣未有申飭之擧,而反自犯踰侈之科,則其罪宜有加於他司,知申以摠察一院之任,泛認以循例擧行之事,而未覺其檢飭裁損之宜,則其罰宜有加於他僚,以此論之,臣之罰止罷官,已是寬典,而纔過旬餘,夤緣舊僚引嫌之疏,遽蒙特敍新除之恩,不但臣心之愧惕靡安,竊恐聖朝政刑,由臣而益虧矣。當此受灸庭候之日,趨申起居,乃是臣子當然之誠禮,而顧此情地,實無肅命簉班之勢,玆敢冒瀆於靜攝之中,臣罪至此,又添一案。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遞罷臣職,仍令勘臣闕禮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椳徹懇迫衷私,冀得以亟解重擔,歸省緬事,庶伸人子罔極之情,及承批旨,特許臣往來,而不準所辭,又以仍帶往來有古例爲諭,體下之盛恩,天地莫量,伏地感泣,不知所出。第此仍帶往來,斷無是理,設有前例,此不過一時特恩,決不可每每援用者,臣何敢以聖敎之偶如此,而當遞不遞,苟然仍冒,晏然往來,有若應行之事哉?自前叨本兵之任者,雖家在城外,不得捲入城內,未嘗經一宿於城外,則良以職是宿衛,兼帶將領,事體之嚴緊,與他職掌自別故耳。今臣雖迫期下去,過後卽還,竊計日字,將至一旬,緣臣私事,曠闕許久,則賤分之兢蹙,姑置勿論,公體之苟艱,當如何哉?恩數之屑越,人必有議者,而終以貪戀目臣,濫僭罪臣,亦何以自解乎?臣旣得恩暇,卽當辭出,而猶以職名之未解,尙此淹遲,私心痛迫,有不忍言,玆敢不避煩瀆,更陳疾聲之籲。伏乞天地父母,特賜憐憫,卽許鐫遞,俾臣任便往來,克完私家大事,千萬至禱。臣無任泣懇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卿勿復辭,往來焉。 ○弘文館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目疾沈痼,已成盲廢之勢,情跡臲卼,轉切憂畏之忱,縮伏訟愆,不復有當世之念,忽於此際,又承館職新命,天牌儼臨,雖至愚至迷,亦嘗聞不俟駕之義,顧何敢甘心違逋?而誠以一身廉隅,有不可放倒,不得不自犯慢蹇之誅矣,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措躬之所也。念臣難進之端,不特本來情病而已。近日宋眞明之三疏論臣,轉益深刻,畢竟勘斷,謂之侵凌官長,又以昧道理傷朝體爲罪案,臣之困苦,到此益深矣。伊時事實,悉陳於前疏,今不敢更思瀆撓,而第其論人,一何太苛,其所自處,一何太尊也?郞僚雖卑,旣已移職之後,有可辨暴陳列事狀,寧或不可,而今以有若輩行等語,盛加怒色,費辭詆斥,斷斷不已,彼固位尊官要,如臣賤微者,宜不敢指議,而旣被其斥,則不得不自辨,勢也。雖尊於眞明者,亦豈能拑制人口,使不敢自辨乎?此則可笑不足辨,而至於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譏切臣身,不遺餘力,已不勝其駭惑。及伏見其疏批,以其非在彼爲敎,臣誠惶蹙,繼之以慙恧也。當初宗城之草記,全沒臣前後供仕及一兩日看護父病之實狀,遽然請推,有若臣全抛職事,無故圖便者然,已無一分相諒之意,況彼假官,緣臣之故,橫遭僇辱,終至辭遞而後已,則在臣心,亦豈得安乎?此臣於前疏,略陳其時事實而已。今宗城,盛氣反詈,或謂之詬辱,或謂之不自重,未知詬辱者何事,不自重者亦指何而發也?若其號漢驅出之擧,設令臣言,歸之失實,其於大小瞻聆,塗掩不得,何哉?臣不欲索言,以傷同朝忠厚之風,而竊怪夫官案修入,在於九月初二日午後,而今其疏,以初三日仕進,官案之請,尙未爲也爲言,無乃急於欲重其事,以實臣罪,而未及照檢日字而然耶?他事猶可抑靳爲說,至於其間日字,人所共知,恐難隨意變幻也。臣本孤根弱植,性且柔懦,旣不解乘勢務勝以相較,又不欲使氣凌人,爲自重矣。彼假官,雖曰早微,以臣之不能仕進,受其無限叱辱,人皆喧傳,則臣之一陳事由,誠非異事,宗城乃以此,譏之以怒髮衡冠,責之以不能自重,是何不少自反,而責人至此也。今其譏詆臣凌躒gg凌轢g臣者,其果聲色雍容,而擧措自重耶?念臣初旣叨冒匪據,末又率爾出脚,觸處生疣,隨事吹毛,唯此罪臣之兩件事,不過微文瑣節,而有若關係重大,大損國事者然,唯恐繩之不深,持之不嚴,噫亦甚矣。此皆臣不諒時勢,輕涉險途之致,是臣自取,尙誰尤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聞大臣,日前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筵席語秘,雖不得詳,而略聞其槪,則所陳此弊已久,不無人言云者,蓋爲泛論弊本而然。在臣主試者之心,則顧安晏然而已乎?念臣猥以不學無文,忝叨兼官,會圍不遠,迫於朝家督設之令,推移無地,强拙冒當,兩次課試,榜眼無色,無名之類,鄕曲之人,多占優等,京華少年,至譏以盲試官,此則臣蔑鑑識而遺人才之罪也。固所甘心,而至於大臣所達,雖指擧子浮謗而發,然陞學亦一國試,眞若有嘵嘵之談,則當日主張課次之諸臣,誠難逃其罪矣。臣亦四學中一也。唯當竢罪之不暇,顧何去就之可論?今於荐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願聖上,先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每每爲嫌,其涉支離,下款引嫌,亦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添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及時救護,專意藥餌,聖恩至深,河海莫量,母子相對,感泣洪私,而第篤老之年,沈痼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委頓已久,眞元日脫,危兆敗症,疊見層出,晝夜苦痛,頻頻昏絶,奄奄床席,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臣夙宵扶將,焦遑罔措中,由限已過,嚴召復降,而目今情理,斷無蹔時違離之勢,故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又死罪,如使臣之情勢,少有一分供職之望,則當此聖體受灸,鎭日問候之時,豈敢瀆撓祈免之計哉?情旣迫急,更申疾痛之籲。伏乞聖慈,諒臣至懇,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救bb護b,以伸至情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者大臣登對時,以近來陞學臨急設行之有弊,有所陳達,而其所指意,不專在於矯弊,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惶懍悚惕之至。以臣無似,忝叨兼官之任,迫於嚴命,再當課次,而文旣短拙,又蔑鑑識,則其失人才而招人譏,在所難免,其何敢以不爲顯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亦願聖明,俯垂鑑燭,先削臣本兼之任,仍治臣溺職之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罪鉅譴薄,情苦迹危,杜門訟愆,日夕悚慄,不意恩敍忽下,除命隨加,臣感惶踖踧,罔知攸措,坐犯逋慢,未獲例勘,嚴召復臨,不敢荐違,進身闕下,悉暴危悃而退。臣本愚庸,出人下遠矣。唯其犬馬戀主之誠,得之秉彝,出入帷幄,補拾闕遺,是臣至願血忱,而志切而語澁,氣率而意滯,畢竟狂妄之言,自速偏黨之辠,未承一字之批,卒被譴罷之命,備忘辭旨,萬萬嚴峻,而猶且許以補闕,諭以留意,臣於震隕懍惕之餘,實感殿下不以人廢言之盛意,使臣言而能有補一線之效,在臣至榮幸也。其身雖伏斧鉞,夫復何恨?然人臣事君之道,惟直耳。毋論事之細大,言之淺深,苟有較計揣摩,包括怎麼意思,則不直甚矣。爲人臣而不直,厥罪可誅,他尙何道?臣雖不肖,粗識此義,斷斷衷款,只在於不顧踪跡之齟齬,言議之拙陋,有懷必陳,犯而無隱,納吾君於無過而已。至於筵話之請頒,臣之面陳前席,申論疏中者,過慮妄計,不過出於恐殿下擧措之苟簡,勉殿下處分之嚴正,亦未嘗毫髮私利,害參錯於其間,炳然此心,可質神鬼,而殿下又復疑之於言外之旨,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之罪,亦不料殿下之疑臣,一至於斯也。伊日筵話,秘諱極嚴,如臣疎逖,莫得其詳,追後頒下,猶有手書,而手書下敎,亦不肯明言顯諭,只曰諸黨俱有亂逆,藏其名而爲之辭,非所以昭一代之是非,垂萬世之斧鉞,則臣之爲是請者,爲國家也,爲世道也。此外臣又營護於何人,發明於何地也。假使臣果有挾雜之意,則唯懼其筵話之或洩,何故屢言力請,而不知止也。絲綸之下,雖不敢仰首條辨,而區區願忠之心,終未見白於明主之前。朱子所謂,君臣之際,嗚呼難哉者,殆亦近之。噫,臣誠不幸,立朝七年,以言獲罪者三矣。臣固黨臼中人,其心其言,則未必一從黨臼中流出,而一開口,輒以黨習,受疑於上,宿愆未湔,新釁轉深,衷情之見暴,望已斷矣。主恩之酬報,計已左矣。今若徒恃抆拭之寵,復廁論思之地,不思懲羹,輒事妄發,則只足以增其罪矣。如欲含默耴容,苟幸無過,以賭一身之榮名,則不獨有負於臣心,其所以負殿下,亦已大矣。爲臣今日之計,唯當抱玆危衷,跧伏窮閭,戴罪頌恩,以畢餘生,奚暇論官職去就哉?伏乞聖明,曲賜矜憐,亟許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刊仕籍,俾臣得以退守本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懼怔忡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尹汲疏曰,臣情地臲卼,前後屢叨恩除,曾不敢一番膺命之計,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實亦聖明之所洞燭也。頃忝館職,適見聖上威怒太過,儒臣以言獲罪,義不可以不行公爲解,敢附數語於辭疏之末,以效匡救,固知其拙訥寂寥,無望格天,而若其苦心血忱,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則亦可謂斷斷無他矣。此豈有一分光芒氣熖,可畏於人者?而聖明不諒,嚴敎遽下,至以喉司之捧臣疏,謂出於畏臣辭語截峻,實有臣子所不敢聞者,臣於是,驚心悚骨,不知置身之所也。夫職在三司,而疏中所言,又及於聖朝闕失,則居出納者,安得以無端退却乎?此爲其職責所當然,非關於畏與不畏,殿下故爲此無當之敎,以爲摧抑之計,此與殿下之所嘗以至誠自欺者,不亦背馳乎?彼諫臣者,目見君上過擧,不惟其無所捄正,反有以逢迎而增長之,噫亦甚矣。若其以無憚,聲罪臣者,直常事耳。雖不足較挈,而在臣跼蹐危慓,益增一倍,誠不意罪罰不加,除旨洊下,自館職移諫院,馹召遠辱,恩數超常,臣誠驚惶感激,繼之以訝惑,縱聖上過於慈覆,不欲以雪霜廢雨露,而人臣事君,廉隅爲重,人方斥之以無憚,而乃敢揚揚冒入於言議之地,則是眞無忌憚之甚,正所以實其言也。本來情勢之外,卽此一節,尤屬難冒,分義所在,雖不敢不進身於輦下,而就列供職,實無其路,玆敢冒瀆危懇。伏乞聖明,亟命褫臣職名,仍令有司,勘臣罪名,以幸公私焉。臣方請罪,豈敢開口論事?而愚衷耿耿,終不容自默,又以一言進焉,死罪死罪。嗚呼,頃日之災,何其非常之極也?節迫閉藏,大雷電雨雹,雖深居九重,獨且可驚可愕,況在園陵行幸之時,而適與閱武相値乎?《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又曰,昊天曰朝,及爾遊衍,及之一字,可見其出入動作,無往而不與之俱也。雖高高在上,日監在玆如此,殿下擧措,果若上當天心,則災異之作,豈至於是也?其日之早,天色淸明,初無雨徵,若渡江徐驅,直向城闕,則亦可以先還大內,無急遽苟且之患,而乃於住鑾觀兵之際,疾風揚石,急雨翻盆,軍伍雜亂,班行紛錯,景色愁慘,有不足言,而自上亦且蒼黃,御轎忙遽回鑾,飛電震霆,閃爍砰訇,至有數夫擊斃於幄次,不遠之地,如許變異,前史亦罕。嗚呼,其亦可畏之甚矣。臣於院啓堂箚之批,固已仰聖心之警懼。而第念今此之災,旣不比尋常,則須於還宮之初,必特下備忘,備示其敬天畏災,罪己責躬之意,以求助於臣隣,然後爲得事體,而側聽多日,未有所聞,殿下豈以此等事,視爲文具,而謂不足爲耶?噫,彼仁天之警告,不啻其諄切,而殿下之所以應之者,不免於悠泛,若是而其能望回天怒而消災沴耶。臣竊不勝慨然也。抑臣別有所區區愚慮,而不敢不陳者,蓋天下事變,常起於思慮之所來及,聖王於此,必過爲之備,他不暇遠引,姑就近事言之,戊申歲初與三月,俱有大風雨,其後亂賊猖獗,宗社幾亡,雖幸賴天之靈,終能底定,而災不虛生,此益可驗,今之變異,又安知其無所以乎?蓋於冥冥之中,天心之眷顧國家與仁愛我殿下者,實無不至,而人自不之覺耳。此固無所形現,不敢質言,顧今倫義晦蝕,逆賊縱橫,以輦下則亡命賊之婢,出入於闕庭內外,幸而發露,而餘慮猶爲無窮,以外方則掛書諸賊,尙未就捕,不知其徒黨之爲幾許,此其屬,顧悍然讐國,心未嘗少忘,苟有可乘之隙,則亦何變之不敢作乎?思之及此,懍然體寒,唯殿下深致存變之念,自今以後,凡有擧動,尤十分愼重,以盡帝王萬全之道焉。臣伏聞輿駕甫卸,卽有明日晝講之命,至哉,聖王之好學也。此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盛心也。其視漢帝止戈講道,亦可謂遠過也。凡在臣僚,莫不欽仰,謂必有大警動大振作,以上答天譴,不厭民志,而仄聞伊日法筵,不過循常例講說文義,了無別般寅畏,深究消弭之策,則殿下之所嘗孜孜典學者,只是繁文末節而已。其於應天以實之道,果何如也?夫學之爲道,唯貴一一實踐,如說遠色則眞箇遠色,說賤貨則眞箇賤貨,說納諫則眞箇納諫,說去讒則眞箇去讒,事無大小,莫不皆然,然後方不落空,而爲有益於身心,不然而只以多聞見資說話而已。則書自書我自我,雖好箇事,不免爲病,其亦何益之有哉?且有一事,可卜聖學淺深,昔者聖王之所苦苦分別,唯恐其相雜者,在於陰陽黑白,其說具見經傳,諸書不可枚擧,殿下亦必講之爛熟,而一向厭聞,此四箇字,或有及之,則輒下未安之敎,不唯不能採用,亦且隨而罪罰,故其流之弊,至於正詭一轍,是非相混,指昏瞶爲老成,認巽愞爲忠厚,直氣全消,嘉言罔聞,此與殿下平日所講者,恐甚相反也。且夫王言之體,惟主於尊嚴簡重,蓋將以播告八方,傳示萬目,書諸史冊,垂之後世,其不可不愼也。如是而殿下於辭令之間,太無限節,凡所引諭,無論其襯與不襯,容易說出,動至千百,當其褒借也,則稱詡浮實,及其貶斥也,則嗔責過中,火賊徒黨之目,輕施於經幄之官,時象假子之敎,忍加於臺閣之臣,聖人謨訓之言,決不宜如是也。蓋臣竊覸殿下天縱聖辨,旣非臣僚所能彷彿其萬一,而群下之奉令承敎者,又一惟殿下之言,而莫敢少違,其諂媚苟容之狀,誠有不勝其羞死者,故致令殿下一向以聖智自足,困於所長,至於如此,此實群臣之罪,如臣之屢忝三司,喑無一言者,尤合萬死,風習至此,決爲亡國之敗證,而又忽設一話頭於其間,以爲箝制言者之{{!|𣠽|⿰木覇}}柄,臣未知時象二字,見於何經,而上旣創用,下又奉述,形之絲綸,謄諸章奏,纔一有言,則衆皆驅而入於其中,蓋不待別立邦禁,而言者自不得開口矣。嗚呼,是亦不可以已乎?間有一二臣,能以直言聞者,亦不過觸着時輩,差强人意而已。其視古人之犯雷霆批頷鱗者,不啻風斯下矣,而殿下猶且不能優容,大則栫棘,小亦廢痼,如使其事,易人而言之,則殿下未必皆深罪之也。夫如是,故居臺閣者,軟熟成習,骨鯁無稱,如臣等輩,在在皆是,臣不意聖人在上,而上下之不交,至此極也。殿下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習,雖日談堯、舜、孔、朱,亦徒言而已,何所補哉?大抵言路通塞,最關國家興亡,而臣之見職,適忝諫官,故敢以是附陳,伏願聖明兼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誡之事,可不留意?今之所謂陰陽黑白,非古所謂陰陽黑白,非公也,乃私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金漢喆、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辛世翊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日候頗煖,非如十月日氣,乖常極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今日亦先爲受灸乎?上曰,診察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昨日則少沈矣。今日則和平不數,而但手腕比常時少熱,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適然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昨日尤爲和平矣。未知夜間,或有引飮之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久不進御,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受灸畢後當議,而久不進此藥,心頗缺然矣。命均曰,艾氣透徹者有之乎?上曰,透徹有力矣。上曰,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六君子湯,出外議定繼進乎?上曰,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bb也b。如有渴候,當止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長夜不卽就寢,則進何物乎?上曰,元無虛乏之時矣。命均曰,禁府堂上,皆入試所,同義禁吳光運,時未肅拜,久不坐起矣。上曰,藥院提調,例當遞判義禁乎?命均曰,旣有前例,而時以試官違牌,多有拿推者,擧行後當遞矣。上曰,試官拿推者不急矣。先朝有試官違牌拿推者,待出榜放送之議,而此則雖過,亦似是矣。試官則與玉堂有異,而今人廉隅太勝矣。牌招入來後,始爲落點,是爲前例,而二三牌後,始爲入來,非但分義不如是而已,亦非嚴秘科場之道,不然則無寧在家,見落點後當入來矣。命均曰,試官拿推中,有實病者云,可悶,而下敎誠是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多臺不爲肅拜,處置久不爲極爲未安,而通讀課取正急。大司成洪鉉輔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謂命均曰,洪鉉輔以卿言,果爲引嫌矣。命均曰,非今斯今,臨科例有此弊,故欲除其弊,果爲稟達矣。以其言雖爲引嫌,豈可大段撕捱乎?上曰,日昨所達事,但指庠製,而陞補不入其中耶?命均曰,竝論陞庠之製而陳達矣。上曰,陞補亦有年條乎?命均曰,陞製亦有年條,而累次課試,以其中畫多者十人,付初試矣。春躋曰,通讀亦有年條矣。上曰,陞補亦以當年條未設行者,置於勿施乎?庠製一年之內,又有分春夏秋冬,而課試之規,此則何以爲之?命均曰,陞補之當年未設行者,當與庠製,一體勿施矣。學製若分四等爲之爲宜,而雖不能如此,一年之內設行,則何妨乎?臣之日昨所陳,欲爲變通者,惟以監試後設行擧論而已。壬子條則是當付於乙卯式年者,有同令前,似不當置於勿施矣。上曰,是豈非令前令後乎?令前令後,當以科擧論之,不可以年條計之。而凡事當以易於奉行爲法,又必以分明爲主矣。陞補學製,無論四等,一年之內,若設行則好矣。至於壬子年條,當付於乙卯式年,係是令後,置於勿施中,而癸丑條,今冬內,自當某條設行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申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避退待,已過一望,尙未處置,此誠前所罕聞,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正言尹汲,自鄕入來,陳疏承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疏批已下,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連日違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大司成洪鉉輔,昨日違牌,今又呈辭,大科前多有擧行之事,而如是引入,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金錫一,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同春秋朴師益、李廷濟、洪鉉輔擬入。 ○傳于洪景輔曰,日寒如此,薄軍士,襦衣題給。 ○又傳曰,日寒如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癸丑十月初六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李台齡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風雨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無加減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已累日矣。瘡處有妨乎?上曰,不然矣。命均曰,大風大雨日受灸,醫家有忌,今日風氣雖不好,姑不大段,何以爲之?上曰,何妨也?命均曰,湯劑止而更進,未知有異乎?上曰,今何知之。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和安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不數矣。命均曰,昨日日氣,異常而甚暖矣。雨後風勢,似催寒矣。上曰,日氣寒烈,則豈不好乎?曉聞風聲,束衣起坐而聽之,心頗喜矣。卽今西風亦吹矣。命均曰,衣襨曾見甚薄,今日風雨如此,受灸時尤當加意節宣。上曰,唯。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太白山實錄,已爲出去,赤裳山城,實錄亦當奉安,而知春秋一員,同春秋二員內,知春秋申思喆,老母有病云,不可出去。同春秋朴文秀有身病,一員趙尙絅纔罷職,奉安發行日字已定云。同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守令除署經發送,破格誠極,而玉果縣監權定性,夫馬上來已久,爲弊不少。且見臺諫不在,署經無期,使之除署經,數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以其事上疏,情勢懇迫,故政院捧之,而尹游來見臣以爲,佩符往來,雖有援例之上敎,此一時特恩,其在事體,不敢仍佩下去云矣。上曰,無前例則已,如有可援之例,何必過辭乎?仍佩往來之意,使政院,分付可也。以此本兵重任,何可輕遞乎?上曰,一二所監試榜,今日當出乎?副提調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本職不爲入來,故政院,以出榜後不爲肅謝而出去,則可也,而莫重國試出榜,不可如是遲滯之意,累次往復,吏判纔已入來,可以出榜矣。命均曰,內局提調宋寅明,出榜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星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寒猝劇,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 ○又口傳啓曰,受灸時刻,今此啓辭中,雖以依前定入陳達,而風寒如此猝劇,姑爲差退,未知何如。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時刻則定以巳正初刻,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昌州僉使蔡夢良處給送。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北虞候張孝一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嫌退待,殆浹兩旬,此是前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除在外陳疏入啓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趙鎭世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校理趙尙命,纔已自鄕上來,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推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李春躋,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當此連日受灸之時,提調不備,事體未安。新除授提調宋寅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受點。 ○傳于兪彦通曰,趙明翼初疏有所請,再疏亦以《大明集禮》所載爲言。《大明集禮》此事所錄卷入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宗親府啓辭內,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祖大王女貞懿公主,而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世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闕,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丐。況其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勢,而數間祀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云。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決不可仍託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前例,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亟令該司,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卽以傳敎內辭緣,發問于其門長,則前同敦寧安絿等聯名呈單內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長派,不幸屢絶,承嫡庶孫嗣宗,喪性流乞,盡賣奉祀田宅,忌祀節享,全然廢闕。旣喪其妻,又喪其子,莫重貴主奉祀,不可仍付於此人,故以變通改立宗之意,呈單于宗親府,草記蒙允,有令門長擇定宗孫之命,宗中齊會同議,則良孝公四男中長仲季三派,則竝無嫡孫,第三男桑鷄直派中良孝公十一代孫時任沃川郡守宗海,皆以爲可合承嗣。一依諸宗僉議,以宗海定爲貴主宗孫事,劃卽入啓施行云。公主奉祀,事體自別,旣自宗親府改立宗嗣事,啓稟蒙允,則所當依願許施,牌奉貴主之祀,實合於敦親繼絶之道,而事異常規,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願許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初六日,出身崔廷泰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竣事試院,昨日詣闕出榜,始伏承度支除命,臣誠驚惶悶蹙,不知所措。臣於錢穀之事,本來生疎,一年惠局,醜拙全露,況此地部,專管國經費,比惠局尤重,近來稅入太縮,宿儲已竭,尋常用度,無以支繼,惟極擇有幹才善理財者而畀之,猶患其不濟,而今忽加之於如臣疎迂者,此何異於僬僥千匀之重,而其不可堪承也,明矣。臣旣熟於自量,有難冒出,拆榜之後,不敢與諸試官同時復命,輒復徑歸,此已悚懍,而且伏念聖候受灸,候班連設。臣方忝居保護之地,而旣不得趨造於起居之列,區區下情,誠不勝鬱慮,而昨於召牌之下,亦不得祗承,臣罪至比,尤萬萬矣。玆瀝肝血,略陳短疏,伏乞聖慈,俯垂照察,亟許遞改臣地部之命,仍令有司,重勘臣違慠之罪,以重國計,俾肅朝綱,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不宜固辭,卿其勿辭,安心行公。 ○持平趙鎭世疏曰,臣頃忝臺地,妄陳草草一語,以附一時相規之義,而臺章峻發,左右橫擊,一則曰敲撼銓地,有不忍正視,一則曰一論一否,言議苟且。噫,臣性本巽懦,忝入臺地,亦已過五六年,而未嘗生出風稜,隨事盡言者,不獨於此事爲然,則以此責人之言,臣不以爲瞠如也。至於敲撼銓地之目,實爲反劾言者之好欛柄,此不可以不辨矣。不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固其宜也。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豈可輕施哉?臣雖不肖,亦嘗聞士君子之風矣。競逐於言議之地,紛汨於傾軋之習,臣嘗唾鄙之矣,豈忍爲此態哉?只緣誠信未孚於同朝,僇辱叢萃於忽地,其所口業,都不擇發,殆甚當銜之詈罵,臣之恥愧,固不足言,而豈不爲羞當世而辱搢紳乎?幸賴聖明,洞燭無餘,處分有加,辭旨彌嚴,至以爲銓官報復爲敎,臣有以仰日月之明,無所遺照,而亦庶幾本心之少得辨明也。臣所未解者,其時銓長,强引不當引之嫌,終至於遞免,彼所敲撼之說,無亦不蘄近而或近者耶?臣誠蹙然不安,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情地,不宜抗顔朝著,自同平人,而前後違牌,亦極惶恐。日者被擬於試官之望,黽勉趨承,試役纔訖,將欲詣闕之際,忽聞柏府新命,遽下夢想之外,驚惶踧踖,不禁駭汗之如瀉也。臣雖淟涊無狀,豈可更玷臺垣一步地,益招一世之嗤點哉?試事復命,事體雖重,一身廉隅,亦不可不顧,咫尺禁扄,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慈,諒臣情地之窮蹙,特賜遞罷,兼治臣終不復命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擧於臺望,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於秋間,受暇省墓,淹病稽還,猥上郡牒,獲卸職名,體下之德,感祝何極?乃者先陵行幸,將至經宿,區區憂戀,在遠倍切,擔還癃骸,祗伏送迎於郊外士民之後,粗展臣分,而惟是新舊病情,輾轉沈劇,床席之間,無以自力,恩銜久在身上,而旣未能出肅天陛,以伸叩謝之忱,繼値東朝誕辰,而又未克入簉大庭,以參起居之儀,況今聖上鎭日受灸,大小臣僚,罔不奔奏,而臣獨偃息自在,一未進身於候次,情缺禮虧,生不如死,伏枕悲號,惟日訟愆之餘,竊伏聞昨日診筵,因大臣所達,以臣久未還朝有重推催督之命,臣於是,尤不勝震越惶悚之至。顧臣廢物,長在鬼關,見方畏寒坯蟄,唯以藥餌爲事,理合復尋鄕路,畢命丘壑,而乍入徑歸,有所不敢,姑且泯伏遲徊,私自悼憐而已。其所去來生死,元不關緊,臣固不以告人,人亦無所相聞,苟使臣稍能自强,隨例出入於班行,則大臣未必如是爲言,而念臣身雖在京,自廢臣職,實與在外一般,則今於非斥之來,惟當席藁竢譴之不暇,又何敢以情實之差殊,有所自解?而論其辜犯,合被重誅,其不可以薄勘爲幸而晏然也,決矣。玆敢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鑑察,亟命削臣見銜,仍命攸司,重治臣罪,以振頹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之此疏,見格喉司,今已四日,方深悶蹙矣。不意玆際,遽有春秋兼除,而今玆新命,蓋爲實錄奉安云。他堂之有故與否,臣姑未知,而臨急變通,反歸於如臣癃廢。噫,藏史一事,非比尋常往役,而況臣曾忝先朝舊臣,追惟曩者,悲隕若新,分當竭蹶趨承,以效微誠,而以臣朝暮危死之喘,決無當寒遠役之勢,於公於私,狼狽俱甚。改命變通,恐不可已,惶悶之極,敢此尾陳,乞賜鐫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疾病爲辭,其涉支離,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副校理趙明嫌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特蒙恩暇,救護病母,母子相對,感祝聖恩,而第篤老之年,膏盲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癨病轉成關格,粒米不下,眞元日削,目今症勢,莫非危證敗兆。臣方煎泣度日之餘,由限已滿,召牌遽降。近來聖體,方在受灸靜攝之中,而直在邇列,久阻起居之班,區區犬馬之忱,豈未欲不竢駕而行,以申誠禮,而第緣私情迫急,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玆不得不承詣闕外,拜章徑歸,念臣一身,實難兩盡於君臣之嚴,母子之私矣。瀆擾之罪,可矜之情,想必天日照燭矣。此際伏見昨日擧條,則大臣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大司成與諸學兼官,相繼控辭,臣亦方帶敎授之任,則其爲惶霣兢惕,實無異同,而臣業欲一鳴號於聽卑之下矣。凡考試之役,此非筋力奔走,所可塞責,必聰敏精力,有裕於人,然後可於課次之際,不失其銖兩尺寸也。若不自量其才,唯以一筆句斷,則不有人殃,必得鬼誅。是以自古以來,當考試之任者,必待文望所著,衆論亦洽,然後始使掌選。近來則不然,唯見資歷次第充數,雖以如臣所學蔑裂者,渾擬於考試之列,安得不失人才,而能免嘵嘵之談乎?故臣每欲以死謹避,前後以眞情,力辭於注擬之際,向來學兼官,則除命遽下於在直之中,無以辭避,黽勉赴試,只餘兩次合製,而初年合製,則臣以未畢庠製,故不得進參,終年合製,則臣以入直之故,又不得進參,而顧其庠製被招者,多占鄕曲窮儒輩,而尠參京華有文名者,則不善課試之責,臣實爲最,人言之來,固其宜矣。其何敢以不爲指斥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且念使萬物而不枉其性者,是爲天地之仁也。臣於職次,可以筋力奔走者,則猶可以冒昧備數,而至於考課之任,則自顧鈍滯不文,決無堪承之望。伏乞聖明,特加諒鑑,先將臣兼官之任,亟賜鐫削,又遞臣所帶本職,俾護病母,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竢少間察職。 ○癸丑十月初七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辛必昌、鄭文恒、韓聖鳳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自昨夕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今日始有冬意稍勝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匙數有加乎?上曰,比於向來似勝矣。命均曰,昨日咳嗽,未知適有之,而今日則何如?上曰,觀勢欲進金銀茶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日氣猝寒,且當受灸,窓戶破隙,補塞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咳嗽不已,未知有感氣乎?上曰,連日日氣甚暖,故心不惺惺矣。自昨夜神氣頗勝矣。前則雖當小寒,氣甚不伸矣。今則有舊時當寒之意思,而日寒如是猝劇,只以衣薄之人爲慮矣。命均曰,去夜市廛失火,灰燼蕩然,公私多有所失,其處接屋連墻,故閭家亦多延燒,不幸莫甚,臣歷過而來,目見之矣。且闕內甚狹少,不謹愼則易生此患,當申飭政院,而宮人所屬,不爲謹愼者,自內亦爲申飭宜矣,近來玉堂,擧皆違牌,卽今雖當受灸之時,溫繹間已過,久廢法講,其中新錄者,他人已出仕,而亦不出仕,事涉可悶矣。卽今違牌試官之就理者,雖有異於玉堂之敎,判義禁,當自朝家,變通而差出,使之開坐宜矣。上曰,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高山里僉使柳以晉。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高山僉使柳以晉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極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申宅夏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奉使出去,參判李眞淳連尋辭單,參議尹容呈辭受由,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參判李眞淳,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參議李宗城,隨牌詣闕,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受灸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昨又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新榜生員兪漢擧呈狀本曹以爲,矣身年三十三,而啓下榜目中,以二十三書出,速加釐正云。取納其祕封及草榜而憑考,則果以三十三書之,而正書之際,三十之三字,誤以二字書塡,原榜目中,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本廳軍官,每年別試射擧行,故初試則壬子四月,已令本廳別將等設行,三廳各取五十人,而連以事故,不得設行矣。今月初九日,將設行覆試於幕華館,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而領議政臣沈壽賢,以身病不得來會,其所帶軍官,臣等當兼察,試取闕內入直軍官中,初試入格人員,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於銓職,以公器則玷辱也。以私分則猥越也。糠粃在前而物情未允矣。涇渭相蕩而時議難叶矣。是豈有萬分一承當之理?而天牌三降,筵敎且嚴,冒沒趨命,不但分義之是懼。且以臣今日之所處,卽諺所稱東一房掌議者,是須開政而後,長官可出,長官受點之日,卽微臣褫鞶之期故也。仍因冒竊,引日盤礴,臣雖不肖,決知其爲大恥。昨今以來,再犯違傲,若不知威命之可畏,鈇鉞之當誅者,誠以必遞之義,參前倚衡,有召輒承,儼然以銓官自居,實非臣私分之所敢出也。謹詣象魏之下,更陳肝血之懇,而兼首做錯之失,竝請罪戾焉。日昨政奉常判官之差出也,曾聞嚴漢重有文可用,不知其身故已久,昧然備擬矣。政注體重,奏御事嚴,而疎漏昏錯,至於此極,古人以馬字之增一點,至稱死罪,今臣所坐,尤當何如?乞蒙重譴,俾嚴銓法。臣於治疏之際,伏見副修撰沈聖希之疏,噫嘻亦太甚矣。原初玆事,在臣不過爲官師相規,在聖希不過爲警責薄罰,有何慍憾之可論,疑怒之可發,而前疏噴薄,殆不察事理之所在,臣之不能不一言相辨,勢也。然而意取宛轉,語去廉稜者,實恐有傷於戚好之誼,同朝之敬耳。今又張皇爲說,嘲罵不已,是尙可與復言哉?所謂日字之相錯,雖使臣之疏語,當稱以政事,取稟者,錯道爲官案,啓請其曠日不行,失職違例,稟政與請案等耳,抑亦何補於所爭之事實耶?是未可知也。毋論其言之如何,區區廉隅,決不可冒受嗤辱,晏然於官次。伏乞天地父母,竝賜照察,勘臣前後辜犯,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踪危而妄蹈機穽,目眚而幾將盲廢,廉隅不可放倒,疾病亦難自强,鎭日違召,屬犯逋慢,分義全虧,罪戾層積,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臣誠惶感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日來撕捱,都屬閑漫,念臣老父,居恒善病,床笫多年,癃殘凜惙,如及耄期,最是心氣衰弱,未能强制,事或關心,思慮成疾,故比因同氣,八日難産,過費焦憂,口燥而却食屢日,膈熱而引飮無算,形觀頓脫,精神昏錯,內鑠旣深,外邪易乘,近日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和解尙遲,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此際天牌復臨,以公以私,惶悶轉切,設令臣無本來情病,顧今父病,如是危劇,則豈有離側就職之望?而荐召之下,不敢徒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扄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褫臣職,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癸丑十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重圭、李以材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昨今日,日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日寒後,腹部之候及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來日則不爲受灸,初十日更當受灸,壯數限百壯乎?上曰,已諭於醫官矣。初十日只灸十一壯,姑爲間止,更爲之,可也。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爲之。日寒如此,六君子湯,加治痰之劑則好矣。問于首醫,可也。命均曰,半夏之屬入之矣。上曰,膈痰有之,日寒所致,竹瀝服之,何如?命均曰,豈不好哉?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少沈而不數,玉體未知何如,而脈度終不至和暢,似是有痰飮而然,而聖慮亦知之乎?上曰,不然矣。卽今氣運,比看前日當寒之時差勝,而惟痰少欲用事矣。聖徵曰,咳嗽非一時感氣,似爲深出,而二陳湯旣入之,治痰之屬,無以加焉。貝母之屬,入之,何如?上曰,惟餘貝母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小沈,而亦不數,此非感氣也,緣此日寒而然矣。咳嗽今日則深出矣。上曰,臥故然,而自前如此矣。應三曰,竹瀝能治痰,而痰日寒則凝澁,當和薑汁進御,而不必累次進御矣。聖徵曰,惶恐敢達。竹瀝雖好,而此則姑捨,前日所嘗進者自已溺,一二次進御,何如?上曰,恐太峻矣。聖徵曰,此不峻,極爲平順矣。上曰,問于金應三,可也。應三曰,治法比竹瀝尤好,數日進御則好矣。上曰,久欲進服,而或謂太峻,故不爲矣。累次服之,則便道分明泥滑矣。上曰,湯劑依前方劑入之。命均曰,數日停止則好矣。上曰,止則缺然矣。應三曰,俄者所達之藥,進御間停止則好矣。聖徵曰,不覺中外感傷,肺氣當先以和解爲主。竹瀝與湯劑,姑爲停止,參蘇飮亦入朮、蔘,若有感氣則不好,姑觀數日,待和解進御,何如?上曰,數日姑停何妨乎?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然矣。新劑入,匪久當進矣。命均曰,一品宗班燕行時,國家有送御醫之事,前例則王子大君之行送之,而今則大臣及宗班之行,又送御醫,此非本意。今番密昌君樴赴燕時,雖以金壽煃啓請,而卽今議藥中,權聖徵有之,國家方平安,金壽煃之有無,不爲關係,而金壽煃旣累次入侍,不可往矣,使之率往他醫,可也。上曰,予知本院之如此矣。問于本家,使之率往他醫,可也。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碧潼郡守成殷錫,以本道中軍,方任壯十部作隊之事,未及了當,請仍中軍之任,而日昨,旣以除朝辭赴任,陳稟分付矣。江邊守令,不無厭避之弊,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不可一日無長官,而判書金東弼奉命出外,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三牌不進人員罷職,事體是矣,而其中工曹判書趙尙絅有實病,與無端違牌有異,罰已行矣。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監試會試事,不當如是違牌,而勅勵之道行矣。違牌拿推人等,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或以身病,或以情勢,或以相避違牌,而除實病外,事不當規避矣。上曰,試官望,有實病人,勿爲備擬,雖情勢難安,本職不爲行公。試官則義同往役,勿以情勢爲辭之意,定式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制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卒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有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上曰,注書出往玉堂,兪㝡基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校理兪㝡基入侍。㝡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蓋襴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幞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嘆,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議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㝡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而稟處,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曰,臣本迂疎,不知錢穀事,而今當此任,極爲惶悚,而其中惠廳主管者,則不可兼察,事當許遞矣。上曰,雖於金在魯許之,兼察則好矣。大臣之意,如何?命均曰,故相臣閔鎭長,曾有兼察之例,臣亦有兼察之事。金在魯與小臣,兼有嫌避之事,請遞矣。卽今賑濟後經紀者,未及就緖,不可許遞矣。上曰,當有量度事,而不可許遞矣。寅明曰,不敢煩瀆,當退而更稟矣。請臣以次退出。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院君小祥時,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下直,神光僉使李重佐。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除引避退待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院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參判李眞淳,昨日違牌,今又呈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今已多日,而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旌義縣監愼龜重呈狀內,老母風痺之症,轉成氣瘧,單獨一身,晝夜扶護,不可離捨遠赴,斯速入啓處置云。旣以親病爲辭,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外司坐起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喆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柳文龍爲彦陽縣監,金彦輔爲參禮察訪,朴奎煥爲旌義縣監,徐宗玉爲刑曹參議。 ○副護軍金東弼、趙尙絅、徐命彬付,副司直李匡德付,副司正蔡慶承付。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忠淸監司狀啓,則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決杖一款,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曾經臺侍守令,自營門不得決杖,曾有定式,今此李庭綽、朴璲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擧行,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泰昌,兩目廢明,晝夜不辨,兩耳亦聾,不辨聲音,且得風病,坐臥俱艱,朝夕飮食,不能自食,大小便,須人放下。卽今病勢,處冷添重,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門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自試院詣闕之際,忽伏聞其間,有天官新除,驚惶震越,繼以憂惑,莫知置身之所。出榜之後,不敢隨人復命,未免陳章徑歸,恭竢累日,而駁正無聞,荐違嚴召,而威譴不下,情窮勢蹙,不得不仰首鳴號,以冀聖慈之憐察焉。夫是職位任之至重,今日世道之難平,微臣才望之不稱,無非必辭之端,而臣操守不確,凡所濫叨,一皆承當,苟非矢心自畫,如詞垣之職者,未嘗過爲撕捱,今亦何必費辭煩縷,同歸於飾讓之套?而惟是東銓長席,卽一世之所趨,而衆目之所注也。雖使居是任者,十分艱愼,無可疵摘,尙患難免於今之世,今以同堂之至親,弟遞兄代,視若私物,而不知斂避,則是眞放肆貪權之甚者,臣何忍爲此?在聖朝禮使之道,亦何可强其所不忍,驅而納之罟擭之中乎?始雖偶失照管,有此輕授,今若因臣之言,而深軫乎事理人情之所必然,則鞶帶之褫,必不待臣言之再矣。臣資性懦拙,平生所甚畏者,權勢二字,忌盈惡滿之理。臣雖不肖,亦講之熟矣。自聞此命,懍慄危懼,五情隕墜,寢食爲之俱廢鐵壁之防,無以進身,鈇鉞之加,實所甘心。伏乞天地父母,鑑臣至懇,悶臣苦情,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以全進退之義,如其不然,早降威罰,使國體無損,私分少安,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用人,豈拘小節?今玆新命,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年紀垂暮,衰耗轉深,不意專對之命,遽及於臣身,是臣十年前冒叨之任,其間筋力,尤無堪勝之望,而其在往役之義,不敢辭避,黽勉治任,行期已定,而念臣雖無目今顯著之疾,暮年萬里之行,爲便愼護之方,以臣子益炡,欲以軍官名帶去,而渠今身係加平任所,此與京職有異,不得循例啓請,敢依已行之前例,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私悃,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爲帶去之地,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率往焉。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茂山府使李晩白,椒島僉使孫壽聃。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成宋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茂山都護府使李晩白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其在事體,俱極未安。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海興君橿,妻父歸葬時給由馬。 ○韓德全,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累日,事甚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德全曰,召對爲之。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趙明謙、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外,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之其所撕捱,今聞儒臣所達,極涉過矣。法講久未開,隆冬亦未遠,若是撕捱,將無開講之日,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設有可嫌之端,以兼官撕捱本職,尤無義意,況不然者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兪彦通啓曰,明日仁政殿專經文臣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御醫金必衍,旣已終制,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三廳軍官別試射初試入格人員,今日慕華館覆試設行事,昨已啓達矣。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依前規,柳葉前五矢十巡試取後,各其名下,得中矢數及有頉人員,竝別單開錄,而軍兵則無得中矢數,不得付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領敦府事魚有龜軍官資憲李國亮,加資,出身前萬戶金壽鼎,出身朴文徵、沈世熙、劉世漢,閑良朴世茂、朴弼元、金鍍,出身李琪,竝邊將除授,正憲金弼三、閑良金兌鼎、李校廷,直赴,許璇、閑良李厚儉、鄭道發,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傳曰,領議政沈壽賢軍官直赴金{{!|𨑓|⿺辶已}},加資,哨官金萬鍾,出身吳道明,閑良黃世耉,竝邊將除授,出身朴世贊,閑良李斗芳,出身閔道煥,閑良金興兌、盧興漢,折衝龍震漢,閑良金秀弘,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備忘記曰,今日內調馬時,勸武南行宣傳官崔尙衡,騎蒭五中,特爲直赴殿試。 ○又備忘記曰,左議政徐命均,軍官折衝李挺泰,出身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河,竝加資,嘉善李世豪,崇政李成極,閑良姜後聖、姜文載,出身林成器,閑良李春昌,直赴印時周,竝邊將除授,出身金兌周,閑良黃應耉、丁泰運,出身金尙禧,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上引罪之章,未蒙恩許,聖批之下,且惶且感,歷日靡定。蓋此史官新命,係是副急變通,而臣又引疾未赴,則實錄奉安,益將稽淹,爲是之懼,擬竢少間,出而肅命,而顧臣病狀,近又作劇,欲謝未謝,無路起動,一日二日,如是遷就,不敢更瀆,徒增惶悶矣。臣與本館監事臣金興慶,爲婚家相避,在所當遞,而臣於病裏,昏不省覺,未果自列於前疏,信宿之後,始乃引人提醒,輒敢冒死陳籲,臣之捨嫌不擧之失,固所追訟,而後時瀆擾之誅,尤所自甘。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使藏史之役,不至更滯,仍令攸司,重勘。臣未卽陳聞之罪,不勝幸甚,bb謹b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未卽覺察,其何傷焉?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病勢沈痼,大限將迫,誠恐隕斃職次,爲朝廷羞辱,不得不瀝盡肝血,屢瀆嚴聽,而精忱淺薄,未蒙允許,跼天蹐地,情窮理極,玆復冒干鈇鉞之嚴,悉暴危迫之懇,猥越之極,尤增死罪死罪。噫,臣於所叨之任,自量才分,寧有萬一之近似,而精神氣力,又豈可堪從事之望乎?然於春初冒昧趨命者,亦自有區區所執焉。夫以進退常節,論臣之一出,則迫死殘年,趨造班行,實是常理之外,老妄之甚,臣雖昏耄,豈不知國人之姍笑,道路之嗤點,而坐徼無限不敢當之恩禮,不但萬萬惶恐,重念人臣事上之道,唯在於一團至誠,臣之老疾,已極其不可服勤王事,則固已決矣。至於一登文陛,面達至誠,則猶或可以自力辦得矣。下以至誠而祈籲,上察至誠而矜允,則豈不誠爲聖朝之美事,老臣之光寵乎?三十年舊臣,唯當事君如父,有懷畢陳,不可自外自阻,故乃敢挈曳殘骸,進伏京闕之下,稟恃我天地父母,必有以鑑臣血忱,矜臣篤老,照臨其腐朽冥昧,決不可任使之狀,亟收誤命,以重國事而已。及至前後登對,雖或粗達微悃,氣急聲促,言語不能接續。況且嚴敬之地,無以畢露衷情,悶默gg泯默g蹲冒於時月之久,則臣已惕然慙悼,自恨其老耄昏罔,初計錯謬之致,而適會國家多事,鞫獄頻興,又不免不計死生,竭氣奔走,挨至初秋,宿疾大動,轉輾摧剝,更無餘地,神識已脫,氣血盡枯,自知餘生,萬無復起之理。日夜所望,唯在得釋重負,安意就盡,而悲苦之懇,未格蒼穹,日月之明,靳回重蔀,愁懼抑塞,有若窮人之無所歸,白首殘生,將不免爲忘廉冒恥,貪榮保祿之鬼,靜思厥由,皆臣自取,撫躬悼痛,尙何言哉?伏惟聖上,至仁至慈,儻或少察臣前後情實,則其所以惻然矜許,何待臣辭之畢乎?日昨聖批,又擧五年後重卜爲敎,癃老一物,有何可取?聖心之眷係不釋,一至於此,而臣之澌敗氣息,一日不如一日,其視五六年前精力,殆若前生之事,駑馬力盡,報答無路,伏地悲泣,徒切戀慕而自傷焉。臣每一陳章,輒增一番惶灼,上貽判批之煩,下積瀆擾之愆,而一向泯伏,亦有所不敢,涕泣攢手,復此哀鳴,今臣雖仍此,受煩聒之誅,甘伏典章,死且不朽,雖此蒙哀憐之恩,得釋匪據,亦死且不朽。伏乞聖明,上念國體,下諒危懇。亟許遞改臣職名,使臣生而戀德,死而瞑目,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呼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予之慇懃於卿者,前後至矣,而卿之固辭,若是不已,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哉?卿之衰老,非不知也,而黃耉老成,古典所載,八十入相,亦有舊例,蹔休卿於田野,曲遂卿志,五年捨卿,缺然奚弛?昨年重卜,卽予初志,今者敦勉,非亦不諒,以卿體國之誠,胡不諒此,而若是過讓,造朝無期乎?顧世道之泮渙,念國事之多艱,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雖日上辭章,決無勉副之理,徒使困我心曲之諭,文猶未盡,待卿入來,其當面諭,玆遣知申,略攄此意,卿其須體前後勤懇之意,安心勿辭,憣然造朝,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韓德全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春躋,卽爲牌招,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數日寒氣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連爲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之氣,間有之乎?上曰,微有感氣矣。服自己溺後,睡覺則膈痰漸勝矣。命均曰,衣襨雖爲加御,而比私人不厚,當此初寒,易致感傷矣。上曰,比向來不薄矣。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不沈不數,而調均矣。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不沈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一壯。命均曰,日昨有十一壯受灸之敎,依此爲之乎?上曰,唯。命均曰,旣滿百壯,今姑停止,待前頭日暖,更爲受灸,何如?上曰,常時有耐性,而爲此受灸,學問工夫,亦一忍字,前日趙顯命以爲,忍工夫終難如初,此言甚是,今則難忍矣。然今旣始之,而諸議如此,冬內欲更灸百壯矣。今則腹部之候不加,且無流注痰用事,旣竝服六君子湯矣。未知何者有效,而不可謂無效。前冬此時,必挾吐手矣。今年則姑不爲之。至於水剌之節,亦有稍勝之勢,此亦一效也。腹部之候,以手摩按,則無見捉者,若非深藏,則似解之矣。命均曰,當冬深藏,而不能用事,由於氣運差勝之致,冬則感氣易入,受灸後節宣之道,尤當加意,使感氣不入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姑觀而進之乎?上曰,至今日服自己溺,明日當進湯劑矣。應三曰,旣承傳敎,脾胄似有差勝之勢,此非但六君子湯之效也。向來八味元,實多功效,以私人言之,則凡服藥,易有其害,而聖上連進湯丸之劑,而皆有效,其中丸劑之功,尤多矣。六君子湯,則間間進御,至于四五十貼而後止,不可一向連進矣。提調宋寅明曰,藥雖有效,不能速收其效,八味元似當有效矣。命均曰,以此爲主人則好矣。上曰,前後服八味元六劑,服古庵心神丸二劑矣。命均曰,明日輪對,停止則好矣。上曰,停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淸人甲軍,出來越邊,以湯、孫兩胡被捉時,復有二名,而不爲捉送,今方搜捕爲言,未知末梢之,如何,而無咆{{!|𠷺|⿰口勃}}之事云矣。寅明曰,廢四郡以下,多有深僻無人之處,潛商逃生之類,若或越境隱匿,而致有現發,則不無大段生事之慮,以申飭譏察之意,分付西北道臣宜矣。上曰,當詳審矣。寅明曰,猝難稟達,而廢四郡,極爲可悶處。上曰,廢四郡,何時廢乎?命均曰,久矣。寅明曰,故相臣南九萬則以爲,四郡不可廢棄,復設則爲好,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其時議論紛紜矣。上曰,江邊把守甚怪矣。氷合則罷送把守,此只爲瞭望荒唐船,而若合氷則船路不通,無瞭望之事,故如是罷送,而旣合氷,則潛商之彼此越來,豈不易乎?命均曰,設置之意,不可知也。淸書一張,越送義州,而自義州不能解見,上送備局,故使譯官翻出,則遼興城將通于我國,而書中列書彼國人姓名,以爲方搜捕此人,我國亦當合力爲之,爲辭云。彼言旣如此,則自此亦當有應變之事。此淸書一本,謄送平安監營,以爲,分付擧行之地,而鳳凰城將處答通事,曾以査問江界後爲之之意,發關分付矣。今則旣自根本處,有所問答,不必待其査報,令本道,卽以當初事實,作爲答通,使義州府尹,入送鳳城,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聞兵使軍官李晩白之言,江邊人無非潛商,而且鳳凰城、興京之間,自有一條路,由此相通云,誠非細慮矣。上曰,西路商賈,豈不知此路乎?命均曰,北京物貨,皆來高山里,官吏輩,皆服彩段云,以此觀之,則物貨似相(相))交通,而價亦輕歇於北京矣。上曰,此大利所在,難於急爲防塞矣。命均曰,以赤裳山城實錄奉安事,差出同春秋,而聞以與右相有相避,不當行公云。又今改差而下送,則漸爲遲延矣。《璿源錄》,匪久先爲下去云。若使兩行相値,則外方甚難,使之勿爲一時下去,實錄則來月奉安,似好矣。上曰,兩事中曝曬之事,當冬不可爲,待明春下去則好矣。翰林當次者達之。記事官趙榮國曰,來月下去,已値深冬,難於曝曬,而赤裳山城史牒之不爲曝曬,已至六年之久矣。上曰,實錄奉安,江華則今年擧行,赤裳山城則待明春爲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昨市廛失火,所見誠慘然,廛中物件之全數燒失與否,雖未可詳知,而必不無所失,廛民形勢,誠極可矜。廛人輩逐日呼訴,請爲保存之道,而壬寅蕩減,物議至今以爲見欺過濫,姑不可輕議。然自朝家,不可全無軫恤之擧,而歲幣一事,尤爲目前之急,宣惠廳所給歲幣價,限數年蘇殘間,使之從貴上下,預受雖不可開路,而或以近等,參酌引給,以爲保存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密昌君樴赴燕時,以其子帶去事,上疏蒙允,而其子李益炡,方爲加平郡守,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是守令,則事當許遞,而此與無端遞解有異矣。命均曰,然則遞付京職宜矣。春躋曰,曾前陽平君出疆時,亦上疏帶去其子,而其子方爲禁府都事,故換差閑官而送之矣。此亦依此爲之宜矣。上曰,李益炡,遞付京職,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臣方待罪廚院,日昨監捧江原道朔膳進上,則初一日所封,初八日始到,稽滯過限,事甚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警責,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大司成洪鉉輔,謂有身病,不爲行公,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事體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分等狀啓,今始入來,尤甚七邑,而其外之次,亦無異同,民事誠極慘酷。廣州移轉之布,在列邑者,豈可望盡數輸納耶?寅明曰,所謂捧留本官,未免虛疎,亦未審其盡捧之矣。上曰,爲守令者,以捧留本官爲能矣。命均曰,小臣曾住長湍地見之,移轉還納于大興山城時,牛馬多斃,爲弊不細矣。上曰,守令以姑息爲心,民習亦惡,若使上納,則擧皆不樂,寧爲蕩減也,不可捧留本官,大體則軍餉當運納矣。寅明曰,臣意則沒數盡納則不可望,而若使隨分等上納,逐年如此,則民力可紓矣。上曰,廟堂雖量民力,分等使之上納,而亦不能輸納,故寧欲守其法,而尤甚邑則折半輸納好矣。寅明曰,尤甚邑則以三分之一輸納爲式宜矣。上曰,尤甚邑,使之三分之一輸納,則之次邑,當折半輸納,而若不然則豈不偏乎?此後則勿爲撓開,可也。寅明曰,臣意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洪景輔起伏曰,今此自止三十餘張,而今日乃受灸日字也。日且晩,若一從自止,則恐或有妨於靜攝之道,故惶恐敢達矣。上曰,當酙酌命止矣。兪㝡基讀自舜典象刑說,止聊竝記之以竢來者。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定性說,止竝記其說作仁說。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王氏續經說,止謾筆之於其後云。上曰,上番讀之。趙榮國讀自答社壇說,止不當用大尺。上曰,下番讀之。李鼎輔,讀自禘祫說,止安得爲至當之論哉?讀訖。㝡基曰,象刑字出於舜典,此說蓋論制刑之義,而大指則亦舜典所謂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之意也。所謂策試者,程伊川,爲程泰中發問者,而問以《書傳》,蓋《書傳》,非獨爲聖人之書,其中如五歌之存戒,盤庚之遷國,可問者多,故取而問之矣。上曰,然。㝡基曰,此段所謂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此八字,最切於人身日用,誠可玩味處也。景輔曰,好賞而惡刑,在上者皆然,而但有罪而刑,不害於惡刑,若有罪而緩之,則必有意外倖免者矣。至於贖刑,尤非好事,有財者得免,無財者抵罪,此古人之所同患者。我國輕刑,亦有贖,此則猶可,而至如諸邑禁亂被捉者,亦皆受贖,此則徒爲下吏之利,而禁令則不以是加明,受贖亦實有弊矣。㝡基曰,以《大明律》言之,誅斬之刑,亦皆定贖,贖亦不可無也。我國杖罪,率皆納贖,至於流三千里,則誠可笑矣。罪名則至重,而周回三千里,反流之於近地,設法之意,豈端使然,而反不如納贖免杖之律矣。此則宜有變通,而未能焉,誠可慨然矣。上曰,誠然矣。㝡基曰,此段,朱子譏切王氏也。通,以隨時學者,講道河汾,頗有聲望,世稱文中子,而其著書續經,僭妄甚矣。故朱子斥之如此矣。上曰,王通非可人耶?景輔曰,王通資稟固好,且早成人也。猶不知隋文之不足以有爲,獻太平十二策,此則不可知,而然若使見用於世,則其事功,必不在於房、杜之下矣。上曰,觀此章,朱子於仲淹,獨惜之者,乃所以深斥王通也。景輔曰,朱子之意,亦以王通資稟可好,故責備而有此論也。㝡基曰,緣督爲常之督字,當以中字義看,此句蓋其依違苟且之意,故朱子痛抑之也。上曰,緣督爲中之下,以或問子莫之中繼之,其義何也?景輔曰,非以子莫之中,謂有可取。蓋言莊氏之緣中,又不如子莫之中之義也。㝡基曰,觀此社壇篇,其制與今異矣。上曰,其中石柱則卽今亦有之矣。㝡基曰,下送坎中,築士實之云者,古人之愼重嚴密,此亦可見矣。上曰,此廟制亦與今異矣。景輔曰,我國廟制多未合古,故曾在宣廟,先正臣李滉,請復古制矣。上曰,文昭殿,似是古制也。景輔曰,先正臣獻議時以爲,請以太祖正東向之位,仍序昭穆,以復古制,其時大臣以爲,三百年遵行之制,不可猝變云,故力主其議,而終不能改定其制矣。上曰,臺諫事誠駭異矣。景輔曰,三司備然後,國乃爲國,而卽今兩司俱空,處置緊急,而玉堂諸員,尙爾撕捱,臺諫處置之,二十日稽滯,此實萬古所未有之事,事甚可憫矣。上曰,諸臺皆當在落科者耶?景輔曰,臺臣立落,臣不敢知,而以宰疏爲嫌,皆不行公云矣。㝡基曰,頃者有召對之命,而以玉堂之闕員,竟未開筵,且臺諫處置,至此稽滯,誠甚駭然矣。上曰,召對則此乃終篇,繼講冊子,當爲議進,法講則匪久以隆冬當輟,而玉堂諸員,一向撕捱,誠可悶也。趙明謙則又何事也?㝡基曰,以向日通讀事也。上曰,事不可不變通,都憲外撕捱臺諫竝遞差,明朝政官牌招差出。趙明謙則,申飭牌招,可也。㝡基曰,《禮記》抄定事,小臣今始入直,雖未參涉,而聞其時知事宋寅明、金在魯、金取魯等,同議抄定云矣。上曰,已爲之耶?㝡基對曰,然。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白氣如虹,起自巽方,逶迤艮方,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濟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連日受灸之餘,起居諸節,一向安寧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未差,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伏見刑曹入啓囚徒,則兵曹直囚中高崇正妻,以士夫奴婢,招引爲囚,事甚疑怪。招問曹吏則以爲,本曹郞廳,以奴婢逃躱事,有此囚治之擧云,兵曹雖曰直囚衙門,若非係關公事,則元無囚禁之規。今此該郞之以私事,任自捉囚,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兵曹當該郞廳,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吳光運未肅拜,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呈辭,無以備員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以父母墳遷葬事,陳疏受由,今方出往長湍地。本職兵曹判書命召,及兼帶禁衛大將命召,來請還納,而考見前例,則禁衛大將命召,或替授都提調,或有因佩往來之時,而兵曹判書命召,似不當替授於禁衛營都提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仍佩往來,都提調摠察事,發牌郞、廳,分付。 ○韓德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應敎趙明澤,副校理趙明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南泰慶爲執義,尹東源爲掌令,李壽海爲持平,李載厚爲正言,趙景彬爲龍潭縣令,兼執義尹彙貞單付。 ○副護軍韓顯謩,權相一付,副司直趙鎭世付,副司果金若魯、金必衍付。 ○傳于韓德全曰,今則受灸旣停,欲開法筵,而趙明澤、趙明謙特推之後,今日又復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無開釋之端,已有只推之命,明朝牌招入直。 ○李春躋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且以聖旨如此,不可不卽速應命之意。反復敦勉,則以爲,臣沈病日劇,積罪日甚,情窮理極,計無所出,非不知連事瀆擾之至爲惶恐,而一向泯默,實無以自達其微懇,猥復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攢手顒祝,只竢矜許之恩矣。不意更鼓旣深之後,至遣銀臺之長,特宣綸綍之重,緣臣冥昧,上貽酬應之勞於乙夜靜攝之中,惶怖震灼,不知所措,而至於辭旨之隆贄,誨諭之諄切,夐越今古,尤莫非賤臣之所不敢承當者,奉讀以還,涕血橫流,以至於嗚咽不能成聲也。臣雖耄病昏昧,殆無省覺,爲人臣而獲此於君父,其區區感結之私,夫豈以言語形容?而一疾至此,氣息垂盡,萬無一分自力趨承之勢,辜恩慢命,罪上添罪,伏地悲泣,自怨自悼而已。謹當稍待精神少定,更入文字,仰請斧鉞之誅云,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四館所所報,則今番監試覆試出榜時,依前例草榜目,每十人式分度割給於應辦所,使之正書,入啓榜目,而榜目中進士三等自五十一人至六十人,又自六十一人至七十人,先後度數倒錯,易次以書,以至啓下,追後得覺,原榜目不可不釐正云,莫重榜目,如是倒錯,事極驚駭。原榜目,一依榜冊次第,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應辦官,俱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渭原前郡守李景喆移本府處置處事,允下矣。李景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猥蒙恩暇,亦已多日,而惟是所帶之任,再籲血懇,未得卸免,其在私分,不敢遽發,尙此淹遲矣。今則臣父母墳破土,只隔一日,人子情理,但當及期下去,故不得已辭陛將出,而頒以珍劑,饋以御醞,隆恩殊渥,殊非賤臣所當得者,伏地涕泣,感戴如天。第因喉院稟啓,臣所納命召,有竝仍佩往來之敎,臣於是,一倍驚惶,尤不知所出,臣之此行,畢省緬事而後,方可還歸。其間將費十許日字,其可仍佩兩命召,偃伏鄕廬乎?揆以事體,至爲未安,臣之私心悚懍,殆若芒刺在背,豈得一日晏然而已?玆敢退處城外,更陳疾聲之呼,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收仍佩往來之命,仍許鞶帶之卸,俾臣得以軍銜,任便往來,庶免濫越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佩往來,竝佩奚辭,卿其勿辭往來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以缺}}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監察茶時,已過二旬,多臺引避,久未處置。此皆前所罕聞之事,事體極爲未安。新除授臺諫,除在外外,執義南泰慶,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吳光運,昨日違牌,俱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右議政留待。 ○又傳曰,右議政金興慶引見。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前僉使秦再奚子前哨官秦應會,別軍職差下。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昔年恩賜,不敢泯焉,于今御服,宜可更也。重修影子,圖本已成,依乙亥年例,畫員朴東普加資,同參畫員咸世輝、梁箕星,東班職除授,秦應會,令西銓相當職除授。 ○傳于韓德全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必多淹滯,而湖南道臣所請,亦有次對,稟處之命,明日放榜相値,再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之坐,連因堂上不齊,不得開坐,機務多滯,事甚悶慮。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bb書b金取魯,刑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遣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日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正郞洪㬙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㬙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權䌖、李泰昌等病勢,今已向歇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南原前縣監徐宗鎭,興陽前縣監權相稷,長興前縣監李日馨,錦城前縣監李衡坤,前右營將李彦燮等,按法勘斷事,啓下矣。徐宗鎭,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權相稷、李日馨等,以他罪方在囚禁中,李衡坤,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李彦燮,以長淵府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執義南泰慶啓曰,臣於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思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濟啓曰,今日筵中,江華留守李瑜遞差事,命下,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執義南泰慶,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備局草記,堂上金在魯、金取魯、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兪彦通疏曰,伏以卽者儒臣,隨牌詣闕,投呈辭疏,原疏蓋以親病爲辭。而前此儒臣,再以親病陳疏,連承救護竢間之批,而適又有引嫌撕捱之端,由限旣過之後,累日違召。聖上再下開釋之敎,而每以法講之久廢爲憂,辭旨縷縷,迥出常例,則在喉司之道,惟當仰體典學之聖念,督勉違逋之講官,而所引情病,有不暇顧。今此三疏之連捧,實有所萬萬不安者,且旣隨牌來詣,則其不至於不得暫離之境,亦可默想,故臣果以一番應命之後,更卽陳暴,事體當然之意,回答而退送矣。儒臣遂乃添入數轉語於疏尾,有曰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臣,堅執阻搪云。又云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疏而操縱,至謂其流之弊,有難勝言。有若臣出納之際,專主顔情,曾於玉署之情親者,連捧無難,而今獨以分疎之故,當捧不捧者然,何其言之不審至此也?臣入院之後,玉署之以親病徹疏者蓋有之,而再三之云,已是爽實。況親疎二字,尤非臣心肚間萌得者,而今忽得此題目,未知儒臣所指,在於何人何疏,而反顧循省,誠莫曉其所以也。臣本病痼才鈍,濫廁近密,積有瘝曠居常懍惕,早晩顚沛,固所自料,今此譏斥之來,未論其事情如何,因此退黜自靖,未必非公私之幸。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出納循私之罪,以謝人言,以安愚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趙明謙疏曰,伏以螻蟻賤臣,濫蒙洪造,從前歷踐,罔非踰分,區區所以矢心自期者,惟在於奔走筋力,殫竭心志,以仰答恩眷之萬一,而只緣家有病母,情理懇迫,前後陳情,不啻累矣。今番直中徑出,亦出於萬不獲已,而再度給暇,尤是異恩,中間情理之外,又因大臣筵奏,實有所難安,故屢召之下,坐速違逋,其辜恩慢命之罪,宜伏重勘之律,而聖恩隆摯,若偏於臣,區別特推之命,兩次開釋之敎,出尋常萬萬。到此地頭,臣雖有許大難進之端,顧何敢更爲違慠之計?而第見今母病,尙在沈淹,蓋於本來危惙之中,重以傷感關格之症,砭藥無效,食飮全廢,首尾十數日,有進而無退。老人眞元,漸下一層,床褥轉側,須人扶將,臣又不幸,無他兄弟,照檢病側,料理醫藥,非臣則無可以管當,顧此煎迫之情,實無暫離之勢,雖欲黽勉承命,其勢萬萬難强。仰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必庇覆于斯,照燭乎斯矣。且臣平生無他伎倆,而所以灸手事君者,惟誠實二字,今何敢假飾辭說,欺誣聖驄,以爲卸官倖免之計哉?卽今私情,十分懇憫,斯外他事,誠不暇恤,亦不暇言,玆隨天牌,投盡血懇。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之不獨出於情迹之難安,特推錫類之仁,亟遞見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懇禱,臣不孝無狀,平日行己,不能見信於同朝。今以親病,呈疏到院,喉司之臣,謂以更讀,有所難安,屢次往復,終不捧入,臣之復事瀆擾,豈敢樂爲哉?蓋出於千萬不得已也。兩次特敎之下,無端坐違,則義有所不敢。欲爲應命,則至情所在,決難離側。且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堅執阻搪者,特是平昔見輕,情義不相通之致也。臣於是,不勝慨然之至,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疎而操縱,則其流之弊,有難勝言,亦願聖明裁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竢其少間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日昨更鼓旣深之後,特賜判批之煩,命遣銀臺之長,無非仰勞聖躬,有妨靜攝之節,此實由臣冒昧瀆擾之致,感激之極,惶霣尤切,不敢不略有附奏。伏想乙夜之深,又煩登徹聖覽矣。丙枕不安,皆臣之罪,伏地戰悸,迨今未已。在臣分義,尤何敢復出號籲之計?而情窮理極,又不免冒死陳乞,益不勝憂怖震惕焉。臣之前後所被恩禮,至爲隆重,苟有一分自强承命之勢,何敢至今偃伏,而今玆勉諭,又出於格外之格外,益切惶恐,不知所諭。人臣罔念趨命之恭,必待恩禮之荐加,然後徐起視事,則此豈臣節之所敢安,而分義之所敢出者乎?臣雖無狀,誠不忍假飾虛辭,欺罔天聰,而昏委澌綴之實狀,終不得仰徹於日月之明,此實臣誠淺辭拙,不能孚格旻天而然也。至若面諭之敎,尤極懇惻,臣雖老病已極,萬無從政之望,一番入覲,面陳血懇,實是臣之至願,而床褥殘喘,奄奄欲盡,跓步之內,無以運動,禁闥之邃,末由自致,恩數之非常,聖諭之勤懇,一至此極,而冥然跧伏,終無以奉承,孤恩慢命,萬死不足以贖其辜矣。涕泣兢霣,席藁俟罪,此而猶逭典憲,則其何以尊國體而警具僚乎?神昏氣短,無以畢暴衷情,而區區所仰恃者,惟望我天地父母,曲垂憫惻,卽賜鐫許,以全終始生成之澤,仍命治臣蹇忤違逋之罪,以嚴國法,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批答,罄悉心曲,而只緣誠淺,卿心莫回,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今則右揆受由,左揆獨賢,此時鼎席,尤豈不顧?今予所望,强扶入來,臥閤視事也。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幡然偕入,用副前後慇懃之旨。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辰時,上御別第廂。右議政金興慶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濟,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金興慶進曰,近來連日受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受灸前後幾至二百餘壯,或有差勝之漸乎?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今方辭朝,將作鄕行,耿耿愚衷,有不能自已者矣。今日萬事,莫大於聖體之康寧,臣忝叨是任,肅命登筵之初,以收拾身心,保嗇精神,有所陳達。伏想聖明,或可記有之矣。凡於動作興居之際,克盡節宣,言語辭令之間,務從簡重,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卿之所言,予豈忘之耶?當留念矣。興慶曰,古亦有嫠婦漆室之憂,而今臣受恩如海,致位至此,宗國之憂,何嘗頃刻而忘于懷也?卽今世道人心,無一可恃,天災時變,式月斯生,臣竊不勝憂懍之至。頃以湖南海島中設邑事,諸臣及小臣,略有所陳達矣。蓋沿海諸島之入居者,率多犯罪流配之徒,且是避主隱匿之類,故人心本來頑悍,不知有法,而況近來廢族及緣坐之類,多在島中,此誠非細慮,而南中掛書之變,亦未必不由於此輩也。往者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力主設邑之議,而其時筵中,因論議之岐貳,未免中寢,誠可慨然,蓋其島中,有各樣折受,及各邑授院位田,以此事勢,自不無掣肘之端,而凡事當參量利害之大小而爲之,更令問議于道臣,從速商確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勢則然矣,而此等事,若急遽設施,則易致人心之驚動,卿方在廟堂,從容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事若可行,不必以驚動爲慮,如許事,若遷延不決,則終至委靡之境,令廟堂從速往復于道臣,稟定宜矣。上曰,卿言然矣,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臣聞江都留守李瑜,以臺啓,今方泯伏恭竢,而其母病危重,今已日久矣。蓋守臣往來,必啓聞而爲之,故方在待罪中,旣不敢封啓,亦不得任自往來云,情理殊甚切迫矣。自前外方道臣,或有親病危重者,不待交代,先許歸護,自多前例矣。今此兩都守臣,則例多交代於城外者,卽今李瑜之罷遞與否,當在於臺啓出場之後,而蓋其情勢,似不當(任))在其任,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其母病,則其在孝理之政,似乎得宜矣。上曰,李瑜當初狀啓,可謂率爾,而其所謂暗入文字密啓等語,誠過矣。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旣遭臺言,則似難仍察。且有母病,則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可也。{{*|出擧行條件}}興慶曰,上敎旣以李瑜之狀啓率爾,爲敎,臣有所仰達之事矣。其臺章中,以暗入文字爲言,誠極非矣。由政院入啓時,諸承旨皆見,則豈可以此謂之密啓耶?蓋其平日以爲,近來風習,每以要譽爲事,爲官長者,臨民之際,多以爲吾意則不然,而其於朝廷及上司之不從,何哉?故李瑜以此爲不可,心常慨然,頃日狀啓中,略陳飭勵修擧之意,而欲爲專歸于上躬,末端有所云云矣。瑜之本來心事,固自如此,而人之爲言,今乃至此,誠可異矣。臣每欲一番陳達,而臺啓未出場之前,惶恐不敢矣。今方出外,言端適發,故敢此煩達矣。上曰,李瑜之心,本自如此矣,日者左相,以務爲新奇之論爲言,此則不然矣。其後臺啓,亦豈不改其措語耶?興慶曰,瑜之事,固非出於務爲新奇之計,而其後聯啓中,果改其措語矣。且臣又欲有仰達者矣,前參判李箕翊,年滿八十矣。歲初以依例變品加資事,左相有陳達,而自上以異於山野之士爲敎,蓋山野之人,則曾無入參耆社之例矣。往年判府事李台佐,有所陳箚,而蓋爲蔭官侍從臣父年八十加資者,文宰則元無擧論防塞之語,而殿下臨御之後,李麟徵、許玧諸人,不但相繼變品,自前文宰之年八十者,無不變品,且箕翊之父故知敦寧堥,曾在肅廟朝,以年八十,變品加資,而其子年又八十矣,遵先朝舊典,特許加資似宜矣。上曰,已爲嘉義矣。興慶曰,非變品也。上曰,雖然旣已加資,當有更思下敎之事矣。興慶曰,臣之今行,只爲父母墳省掃,而此去瑞山,七日程也。往還間自費多日,來月初當還矣。上曰,領相方見引入,卿與左揆獨在,而掃墳呈辭,故勉從之矣,又不意辭朝之如此急速矣。須念廊廟之憂,從速入來,而當寒作行,其無事往還焉。右相辭退,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玉果縣監權秉性,唐浦萬戶朴廷達。 ○李濟啓曰,今此監誠覆試榜目中,幼學李萬鍾之鍾字,誤以鐘字,業儒洪禹烈,誤以幼學書塡,致有微稟擦改之擧。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都承旨李春躋甥姪女,通德郞李文中妻恭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近來連有虎患,而不至大段矣。自四五日以來,橫行特甚,晝夜咆哮於齋室近處,作亂於丁字閣,事極驚心,以此人皆惴惴,莫敢出頭。巡山上直等事,俱屬可憫,發送砲手,急時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炮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近來國綱解弛,百隷怠慢,今日生進放榜時,宗簿寺正趙世垕,以侍臣當爲進參,而旣書進字之後,屢度催促,終不入來,事甚駭然,不可無懲責之道。請宗簿正趙世垕罷職,新除授行大司憲宋成明,時在京畿楊州地,掌令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掌令安相徽,以臣之情地,不可復玷於言職,而纔遞薇垣,旋除柏府,九朔之內,八入臺地,未有建明之事,徒積含默之誚,自顧慙恧,人謂斯何,日昨黽勉應命,蓋爲進參鞫坐,粗伸分義之地,非爲仍因蹲冒之計矣。卽伏見宰臣之疏,以親臨閱武時,陣上軍兵,遮攔突擊,擧措驚惋,而三司迄無一言,大加非斥,臣於是,益不勝瞿然,而莫知所以爲辭也。臣於其時,雖帶臺銜,情勢難安,陳疏留院,祗迎津頭,未參陪班,伊日事實,旣未目見,傳播之說,亦未眞的。故及除是職,囁嚅度日,今此宰臣之疏,實據當日之目擊,則臣之不言之失,於此益著矣。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正言鄭亨復,以臣於臺地,屢遭顚躓,前後除命,一未承膺,跡涉慢蹇,罪在難赦,近日以來,又忝千萬不近似之館職,抵死撕捱,尋常悚懼,乃者薇垣移拜之命,出於意象之外,而因鞫坐之久停,召牌再辱於一日之內,揆分揣義,不敢一向偃處,僶俛入肅,以參昨日鞫坐,以少伸懲討之義,而非爲仍冒之計矣。卽因次對,嚴召儼臨,不敢坐逋,謹此承詣,而卽伏見宰臣疏末,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軍門有駭異之擧,而三司無言,大加非斥,臣看來不勝瞿然。臣於陵幸回鑾之時,適入試院,未參陪班,伊日擧措,旣未能目擊,厥后雖有塗聽之說,而此異於文字之出於朝紙者,傳聞之言,終欠眞的,則未卽爲言,其勢然耳。雖然臣之虛縻館職,旣已久矣,移叨臺銜,亦有日矣。若論三司不言之失,臣實爲首,今於人言之來,顧何敢以未詳事實,有所自解,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行大司諫趙最壽,以臣於臺地,自畫已久,前後忝叨兩司之長,非止一再,輒事撕捱,必遞乃已,此非但通朝之所共知,抑聖上亦有所俯燭之矣。不意薇垣長席之命,又及於無似之臣,臣之情勢,與前無異,決難冒沒承膺,而迫於鞫事之遷就,黽俛出肅,仍參鞫坐,粗伸懲討之義,元非因仍蹲冒之計,加以宿患痰症,遇寒添劇,閉戶涔涔,連違嚴召,罪戾增積,方切悚懍之忱,昨得見宰臣疏本,則盛言親臨閱武,將臣失措之狀。至以三司之不請其罪,大加非斥,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日,在陪從之列,伏聞大臣三司外,勿入陣門之傳敎,退在場外稍遠處,軍中之坐作曲折,全未知之,及夫隨駕還都後,略聞傳播之言,而臣旣未及詳悉伊時事狀。且臣情地,本不敢以言議自處,泯默爲事,人言之來,固所難免,臣方帶諫職,旣被不言之目,則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持平宋徵啓,以臣踪地危臲,望絶從宦,屢逋嚴召,終靳例勘,迫隘窮蹙,罔知攸措矣。昨伏見兵曹參判趙錫命之疏,則以親臨閱武時事,論斥三司之不言,而臣於伊日,以散班出伏津頭,只參祗迎之列,軍中事實,初未目擊,追後辭說,亦難准信,而及授本職,情勢難安,不敢以言官自處,泯伏含默,惟以卸免爲期,非斥之言,旣非尋常,引避之幸,相繼迭發,則臣何敢一向退伏,不思自劾之道乎?玆隨天牌,詣臺自列,獻納金廷潤,以臣於臺職,有必可遞之義,悉陳於日昨辭疏,聖明亦已俯燭矣。再犯違忤,誠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終靳例勘,喉司不諒,不捧辭單,臣之進退,已極狼狽。而卽伏見宰臣疏本,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事,侵斥三司,語意深緊,臣竊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時,隨參陪班在作門之外,而所處稍間,陣中之車,雖不得目覩,厥後果聞傳說之言,心甚驚駭,而不但所聞不爲眞的,適有難安情勢,未及論劾矣。今者宰臣之言如此,則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敢晏然於臺次乎?司諫李榕,以臣於臺地,萬無冒進之勢,屢違召命,未蒙例勘,尋單見阻,方切悶蹙,今以處置事,天牌降臨,嚴畏分義,黽勉趨承,而諸臺之相繼引避,出於宰臣之疏斥,而臣之忝叨臺職,亦多日矣,則不言之失,臣亦有之。園陵回鑾之日,臣以散班,祗迎江頭,陣中擧措,旣未目擊,雖有傳說,亦涉塗聽,及除見職,含默度日,人言之來,烏得免乎?臣方自處之不暇,何敢處置可否於其間哉?執義南泰慶,以臣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竝引嫌而退,當初事實,旣無可論,不諒之斥,何必爲嫌?其所引嫌,元非大段,難於可否,勢亦固然,奉命兼帶,已難變通,考之前例,實官多遞。請掌令安相徽,持平鄭亨復,大司諫趙最壽,持平宋徵啓,獻納金廷潤,司諫李榕竝命出仕,執義南泰慶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處置事,依啓。 ○韓德全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疏曰,臣賦性巽軟,言議骫骳,其不合臺選之狀,不但自知已審,人亦不以是期,臣此所以昨年入臺時,以不言見駁於李裕身者也。臣常反躬自省,只增慙赧,言地自畫之計,自是益堅,經年處散,私分粗安,萊府宣慰之命,禮圍考試之任,俱係往役,不敢以情勢之難安,有所撕捱,雖未免冒沒承膺,其不可自同於無故之人,則明矣。不意聖恩天大,除音復降,其官則昨年已試之官也,其人則前日不言之人也。殿下奚取於臣,而又有此誤恩耶?臣誠驚感激,莫省所以也。噫,臣之曾忝是職也,臺坐久稽,而旣致閱歲虛縻,署事纔了,而速値連日淸齋,雖有可論之政疵,可言之國計,固非瀆擾之時矣。憲臣亦其時同處臺地之人也。似此事會,宜若詳知,而其所論斥,至以入臺之經年,出仕之有日爲言,有若臣無故居臺,眞有可言之會,而故爲含默者然,甚矣。人之不相諒也,況其陽城有待,蚳鼃失職等語,婉辭顯斥,譏訕備至,乃以亡國之兆,隱憂深慮,至形於文字之間,言之者雖出相規之意,而當之者,寧無愧恧之心乎?苟使臣隨事敢言,盡聖上耳目之寄,則人之論臣,必不至此,而無論伊時事勢之如何,臣固有循默之失矣,但當慙訟而已,何敢有尤人之意耶?惟是謝迹榮塗,絶意世路,稍可爲謝人言補已過之道,今若曰,事故適然,人之爲言,何損於我,時月已久,吾之復出,何害於義?揚揚冒進,無所顧憚,則其所以壞士夫廉恥之防,貽淸朝臺閣之羞者,當如何哉?昨因多臺處置,天牌儼臨,而臣方自處之不暇,論人是非,定其立落,非所可論,竟犯坐違,恭竢例勘,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聖罪包容,臣罪益大,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輒事違慠,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而顧臣情跡,實無冒出之勢,不得已拜章徑退,臣尤死罪。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俾靖私義,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諫趙最壽,司諫李榕,獻納金廷潤,正言鄭亨復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負,大司諫趙最壽,更卽牌招,正言李載厚,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bb傳旨b,傳于李濟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兪彦通曰,上言猥濫抄入,如是遲緩,此後則從速爲之而毋至濫下。 ○領議政沈壽賢,伏以臣,伏承聖批,有强扶入來之敎,繼以醫來視疾,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軫微臣沈病困篤之實,而有此委曲面諭之恩也。感激之極,涕不勝抆,更何敢以醜穢之病情,仰瀆於嚴威之下乎?臣子分義,身非已有,雖今日承命,明日顚踣,誠有所不敢自恤其微命者矣。絲縷氣息,今雖奄奄,萬一賴天之靈,費得調息。或有一分蠢動之路,則一登天陛,面奏至懇,冀蒙哀憐,得還賤分,顧臣日夜之所耿耿,何敢待知申之臨守敦勉?而見今疾勢,姑無辦得之望,尤切憂怖阨塞,不知攸措焉。此時藥院診候之臣,久淹委港,實涉萬萬惶悶,焦迫之甚,有若添病。伏乞先許輟還,俾國體不至屑越,微分得以粗安,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觀卿所陳,聞大臣所達若此,而開卿進身之路,予何持難哉?召還知申,以安卿心,卿其須遵此意,宜卽入來,聽我面諭。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臣於日昨,封章籲天,雖其文辭拙訥,不足以感格天聽。而若其疏中所陳,卽一國公誦,無毫髮飾辭,眞古人所謂將赤心片片說出者,而及奉批旨,略無矜允之意,昨今又荐辱嚴牌,臣於是,惶悶抑塞,靡所因極,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夫以堂從兄弟之親,而替代於東銓之長者,古無是例,瞻聽無不愕駭,臣之苦心辭避,雖若一己之私意,其有關於國體士風,爲不細,而聖上,反諉之以小節,視之以例讓,臣竊訝惑,繼以嘅咄,臣無他才能,只以恪謹職事,爲報答恩遇之第一義,從前未嘗過爲撕捱,亦未嘗輕逋召命,此實天鑑之所俯悉。惟玆新除,雖甚不似,終若可以一出,則抑獨何心,徒事違慢,若無嚴畏,至以限罪必遞爲言哉。此其中必有萬萬懍懍,決不可强者存焉,日月之明,寧不照燭於斯乎?抑又念之,君有所命,無所執而違之則罪也。今臣則所執正當,雖聖人復起,必不以爲非,其何可拘攣於分義二字,弁髦於事君處身之大防乎?思之及此,脫然無所疑難,甘伏鈇鉞之誅,斷不爲轉步之計,臣罪雖大,臣情亦戚矣。韓愈之言曰,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儻聖明深加體諒,亟許鐫改,使臣節得全,則固臣之萬幸,不然而早降威譴,使朝綱振肅,亦臣之大願,臣無任瞻天望聖懇迫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卿何過讓?今者此命,意亦非偶,卿勿復辭,宜卽行公,無負前日下敎之意。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人臣事君,量其身之輕重,而自處則分義俱安,人君遇下,察其情之緩急,而任使則衆志必通,今臣旣叨不稱之職,徒積罪戾,又有區區切至之懇,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則是臣自外於天地仁覆之下也。玆敢百回趑趄,冒萬死仰瀆於尊嚴之聽,臣誠死罪,伏願聖明,寬其僭猥之誅,而察其哀矜之情焉。念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而倖忝科名,濫廁仕籍,蒙被聖朝渥恩,遂躋淸華近列,臣是何人,敢當斯榮,分義是懼,趨走爲恭,不甚撕捱,輕易出脚,前後在職,通爲七十餘日,大小登筵,亦幾三十餘次,而未能進一言獻一策,以裨我聖上至誠求治之盛意,此已足爲巽辭之端,而且臣情理絶悲,有異於人。見今在朝之臣,孰非奉親而或親病之視臣有間,或一縣之已經便養,若論其懇迫之尤者,則無踰於臣,臣本命塗奇險,天民之至窮者也。鰥寡孤獨,世稱無告,而臣則不幸三窮,都萃一身,臣於甲辰,奄罹父喪,而中路承訃,未得終身,喪期旣闋,又遭妻喪,十數年來,連遭五子之夭,而以至戊申十一月,無母一塊肉,竟又不保,而其禍酷矣。噫嘻,尙忍言哉?自玆以後,孑然奄作天下孤獨之人,叫高跼厚,肝蝕腸腐,萬慮都灰,生意索然,今雖外具形殼,內實銷鑠,直欲無吪,而猶復撑拄者,只以臣有老母在堂,煢煢二人,相依爲命故耳。然而母年益高,母病益深,少失將攝,輒復增劇,今日不如明日,明日不如昨日,老人氣力,一番經痛,輒低下十倍,今臣若拘牽情理,退歸終養,則公義之所不安也。嚴畏分義,黽勉從宦,則私情之所不忍抑也。於斯二者,實莫適其處之之道也。臣之情事,良亦慼矣。噫,世之決科取仕,爲父母榮養者多矣,而臣則不孝無狀,自失所怙,孤露餘生,以榮爲慼,每奉除書,泣血悲號,而亦何所逮及哉?只深不淚之痛,益切愛日之情,而夕暉如飛,餘日幾何?若過此時,恐成至恨。古人有言曰,椎牛而祭,不如烹雞,何則,逮親之存也。臣暗誦此,言淚隨逬,玆誠人子之所不忍發也。臣之苦心,惟欲趁今無事之時,少伸求養之誠,老母亦常語臣曰,吾今耄矣,趁吾生前,得見汝作邑,以官供祭汝父之墓,則死無恨矣。臣聞此語,不覺掩泣而呑聲也。臣之門內細瑣,固不敢一一煩陳,而歲遭荐荒,尤難聊生,凡所以奉親之方,不成貌樣,衣帛食肉,已無可論,窮餓水火,實所不堪,而家間百需,反以貽憂於老母。臣母鞫育之勤,如此其至,而臣之爲子職,則若是其疎,如臣者,豈曰能子?思之至此,何嘗不怵然瞿然?撫心而自悼,臣久欲瀝陳肝血,控籲天聽,而連因館直苟艱,不敢言私,疏成輒毁者,不知其幾,而今則本錄中人,旣已膺命,似當次第而出,新舊行公,不無其人。然則臣之一身,無甚關緊,若蒙聖慈,特畀一小邑,不必遠期歲年,雖五六朔,儻得將母榮養,則其爲銜骨,已不可喩,長日事君,豈無其時,百里重任,非曰能堪,而隨處報效,內外何殊,臣之至願,永畢於斯。伏惟聖上,方侍東朝,孝理之化,大行一國,凡於朝臣之求養者,有請輒許,而臣之從弟拓基,亦曾於丙午年間,以疏陳情,聖上覽其疏而愍其情,不令該曹,稟處,特允所請,以我聖上錫類之仁,旣已施之於前,而夫豈有靳於今耶?伏乞聖慈,俯賜鑑燭,特加矜憐,千萬至禱。臣言言寫肝,字字釀涕,拜疏親呈,九頓以竢,情溢辭迫,不知所裁,無任惶悚殞越涕泣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目今本館,雖曰新錄,撕捱爲事,開講無期,姑爲抑情,以待濟濟。 ○正言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實無冒出之理,除命有日,尙未祗膺,分義都虧,罪戾尤積,昨陳辭疏,冀蒙鐫罷,聖度包容,批旨靳許,至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益復惶惕,措躬無所。噫,臣之情勢,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經年甄收之下,豈敢一向撕捱,以積逋慢之罪哉?念臣所遭,實非尋常官師之規,人之論臣,至以亡國之兆爲言,則臣之罪,實有所萬萬難贖者矣。律之以古者不言之刑,則鞶帶之褫,不足以懲其罪而厭公議矣。堂堂聖明之朝,設置言官,豈端使然,而緣臣循默,致此人言,臣之愧慄,已不可言,而其辱朝廷而羞臺閣,顧何如也?今若諉之以時久事過,晏然冒進,則眞所謂耐彈忘廉之一鄙夫耳。此臣所以連日縮伏,分被違慢之誅,而不敢冒沒承當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不知今日次對之出於特敎,而召命之不可積逋,而反覆思量,萬無入肅之望,不得已拜章徑歸,臣之逋慢,其罪益大。伏乞亟命鐫削,俾安愚分焉。臣方自處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適於目下事,有慨然者,輒敢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試垂察焉。臣聞頃日聖上之野次閱武也,陣中隊伍,節次錯亂,非出於聖上之暗令,而遮攔退擊,砲箭迭發,御駕咫尺之地,擧措駭異,見之者擧皆驚怪,傳之者莫不寒心。臣於其時,適以考官,方在試院,未克祗迎於郊路,伊日光景,雖未目擊,而傳聞之說,旣如是狼藉,宰臣之疏,又如是論列,則主將之錯(錯))斷可知矣。噫,訓局親兵之長,何等重任,而平常無事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而爲重耶?宰疏所論,誠出憂歎,而三司引嫌之章,紛然迭出,可見物論之未已,則在訓將之道,固當縮伏自省,徐待公議之稍定,陳疏自辨,尙亦未晩,而汲汲投疏,縷縷自辨。此雖急於自明,不暇點檢,而居將任而謹飭者,恐不當如是矣。臣謂宜罷其職,以伸國體也。夫臺閣處置之規,必觀避辭之如何,且循公議之僉同,論其是非,定其立落者,自是臺例,而臣於昨日多臺之處置,誠不勝慨歎之至也。諸臺之臣,擧有當論不論之失,其所引嫌,皆由於此,則當置落科,物議皆然。持平李壽海,不有公議,遽爾請出,臣未知憲臣,緣何意見,有此處置,而臺閣公體,決不當若是,其何以服人心厭物情乎?臣意則以爲,遞差其職,以存臺體,斷不可已也。臣固知一言脫口,衆怒叢身,愚衷所激,不敢有隱,其亦不自量,甚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兩件事,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不亦支離而或過中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㝡基,持平李壽海,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朴致文,記事官李鼎輔以次進伏。徐命均問曰,數日來日氣漸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寢睡諸節,若何?上曰,頗勝矣。命均曰,受灸瘡處作痂乎?上曰,方作痂未落矣。命均曰,水剌口味近復,若何?上曰,一向矣。命均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近間則頗愈,故欲姑觀前頭,議其加服與否矣,明日乃問安日次也。命均曰,更爲入診乎?上曰,不必入診矣。宋寅明曰,所製入四貼湯劑,不爲進御乎?上曰,全未。命均曰,伏聞醫女之言,則中宮殿氣bb候b向未平復,而每不令外朝聞知,不敢議藥,而誠可悶慮矣。上曰,其疾豈至於議藥乎?命均曰,領相引入不出,事甚悶矣。上曰,卿近相見否,其病情,何如?命均曰,病勢則頗愈,而本來痰病,當寒添劇,奔走筋力之事,誠似難强,而但使之時參機務,則亦不必不可堪矣。臣於日昨相對時,語及于此,則頗以不愜,以爲同僚之不諒,何至於此云矣。右相金興慶,雖於匪久當還,而自爾往還間多費日字,百事可悶矣。以民事言之,今番湖南伯之疏,乃以目擊者擧之,而死亡若是夥然,安有如此景像乎?且聞南中過來者言,所見亦同矣。前年朝家之施惠於湖南者,不爲不足,而不但今年年事之不吉,坐於種子之不備,未落種陳處居多,故今年又如此云。儻使國有餘裕,而蕩滌其諸般田稅,則或可爲蘇殘之道,而大賑之餘,經用罄盡,有司之臣,亦難酬應,此事誠爲渴悶矣。上曰,自古以來,有司之臣與按道之臣,所見每相矛盾矣。以大體言之,其中可聽者則卽速依施,不可從者則割斷之,然後朝廷體貌是矣。若於其可從者,而亦必持久而後許施,則雖有惠政,民心不服矣。道臣每每縷縷陳請,必得乃已,其亦已成弊風矣。命均曰,此則廟堂及道臣,胥失之矣。道臣之請得也,或有過濫希望之心,廟堂之許施也,亦有持難慳惜之意,此誠如聖敎矣。上曰,今番畿伯回啓,亦於爲民還不足矣,今年雖稍勝於昨年,大無之餘,少使休息,可bb也b。其所抄尤甚、之次,更爲各減一等,似宜矣。湖南伯疏語,則又以尤甚七邑舊逋之蕩減爲請,諸臣想已詳見其狀本矣,此則何以處之?宋寅明曰,所謂舊逋者,乃壬子條田稅,今年當捧者也。如欲別加惠政,蠲減田稅,則直以癸丑條許施,非但爲實惠,民心亦必知惠,而壬子條,則各道列邑,方見微捧,其中似難矣。且旣以舊逋爲名,則今雖蕩減,而民不知惠矣。上曰,觀其疏語所謂聖明在上,賢俊在下等語,亦是譏切語也。然趙顯命,亦易地則然,昨年在廟堂時,亦多違覆於諸道臣狀請矣。至於興陽不聞雞犬之說,似或過矣,而興陽旣然,則七邑可知云者,亦似是太恐動矣,不聞雞犬聲之地,何處更有?且湖南比嶺南,大槪,何如?嶺儒疏亦已至矣。申思喆曰,似聞湖南愈甚矣。通一道言之,不能大異於上年,而沿海之邑,尤極慘然云矣。上曰,不聞雞之說,聞之第極驚心,而但獨許興陽,而不許六邑,則六邑之民,獨不稱冤乎?所謂壬子條,當初何以決勘耶?命均曰,昨年尤甚邑則已蕩減,興陽七邑,皆是蕩減邑也。今又減之似難,新大同中,量宜減之,如何?上曰,然則壬子條,則使之徵捧,裁減癸丑條,似好矣。人皆知癸丑條之不可不納,而今反許減,則豈不知惠耶?羅州、南原倅等事,誠可異也。孰謂此輩爲肥己人耶?命均曰,廟堂亦不以是,期是人也。洪景輔曰,權相稷則道臣直請梟示矣。李廷濟曰,臣之意,則今年蠲減之議,似不穩當,壬子條田稅,乃是不耕不織之民所擔當,而必令徵出,今年之若干耕食者,反爲減除,則非但處置之斑駁也。壬子條應稅者,獨不冤乎?且以興陽言之,不聞雞之地,乃是壬子災處,則壬子之稅,將於誰徵出,而至於癸丑若干實結,猶是見存之民,所自耕而所自擔當者也。豈可停蠲其有主之稅,而反收其無主之稅乎?上曰,兩年中一年條,則不可不許,而其實則除壬子除癸丑,將無同乎?命均曰,湖伯疏中,又以取本道八月狀啓所請準施爲言,其狀啓中所請,幾盡許施,而其中尤甚七邑未捧身布,隨代隨捧,陸續上送事,則非不欲竝爲許施,只緣各衙門儲蓄匱竭,故別爲申飭,各樣物故,期於歲前補矣。以此右一款,姑未許施。廷濟曰,今年物故代丁之限,以歲前太迫矣。上曰,代丁尙難,捧布何可期乎?湖伯陸續之說,其意好矣。寅明曰,但陸續之意無限節,當初之以歲前爲限,蓋亦慮此矣。上曰,歲前若盡爲充丁,則便是盡捧身布也。命均曰,然則分付各衙門,使之限歲前,勿爲督捧,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上曰,然則湖南事,以壬子條了當,則壬子條大同,全數蕩滌乎?寅明曰,就其未捧數中,折半蕩減似宜矣。廷濟曰,寧盡數停捧,只減其未捧中折半者,太瑣瑣矣。上曰,停捧便是蕩減,而蕩減則其名好矣,其實則不如停捧,使民休息之爲便也。寅明曰,湖南則以李匡德之便宜權停,歲入全不上來矣。上曰,當初卿等,擇送李匡德,而今又論之,李匡德之事,實不非矣,不然而何能救得一方民耶?寅明曰,臣之意,新大同停捧,反似便好矣,旣以壬子條,謂之舊逋,而仍行蠲免,則非但民不爲惠。且將希覬不已,以爲今年又是慘凶,今年必將蕩減,徘徊觀望,必免及己,則國家將竝其兩年條失之矣。卽今壬子條徵納事,列邑方始擧行,仍其所擧行者,嚴加督出,而特以癸丑條,別爲蠲免,則是操縱申縮,權在於上,而希覬之心斷絶矣。如此然後,民心亦可服矣。上曰,新稅亦尙蠲減,則獨不於舊逋希望乎?其希望則一也。其中不聞雞之地,豈不慘然乎?廷濟曰,里落爲墟處,蠲免然後,乃爲實惠矣。宋寅明則以有司之臣,每見困於民,故必欲以當頭壬子條,別行蕩減,而事近倒行,臣之意則決以爲不可也。兪㝡基曰,此則廟謨,小臣不敢參涉,而但七邑形勢旣如許,自上別行蠲免之政,渙發德音,以慰其僅存之餘民,似是萬萬得宜矣。景輔曰,玉堂所白最好矣,在聖上酙酌處分,而似不無別樣惠政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未時末,復爲入侍。時日氣陰冷,命均進伏曰,日氣不好,閉門,何如?上曰,門何必閉耶?命均曰,今欲於湖南,別加停減,而一道旣停之後,他路聯而狀請,將何以爲之也?斯爲憫矣。上曰,湖南則比三南,似爲尤甚矣。命均曰,嶺儒疏亦以爲,密陽雄府,僅存十餘戶云,亦可驚心,密陽旣然,則他邑亦可推而知也。上曰,儒疏何以處之也,命均曰,臣觀其疏中所請,有三條,其一則陳田免稅,水沈給災事也。陳田納稅,有同白徵事則可愍,而自前不得輕易給災者,蓋以一年再耕故也。是以如古辛亥之慘凶,亦未嘗別給陳田災,今不可開路,至於水沈災,則頃於道臣狀請,旣有所處分,亦難追出災名而許之,一則辛壬流故之逋債,抄出蕩減,飢民之舊還,待年停捧事也,而此則道臣已有所狀請而許施,前頭分等狀啓上來後,當有區別量處之道。一則沿海七八邑不準之軍額,移送閑丁有餘邑之事也,而此事則頃已別爲草記,分付諸道,而本道御史李宗白,書啓中,別錄各樣不緊色目,請其一切罷停矣。更以此意論理,嚴飭道臣,何如?上曰,儒疏亦不可全然勿施,軍丁事,分付道臣,量宜施行,諸邑目則盡爲罷停事,亦爲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上曰,嶺伯則姑無大同蠲減之請矣。湖南事,終如何乃便。寅明曰,多般思量,新捧中除減,是乃別恩也。名之以舊未捧而蕩滌,則此不過民人計料中事,必不以爲惠矣。廷濟曰,不然,必以壬子條蠲許,然後餘民同蒙其澤矣。上曰,民人等,亦知廟堂事矣。辛壬兩年,連爲蕩滌,則此習,或啓希覬之心矣。毋寧或新或舊,散出蠲免,然後希望之意絶矣,假使今年登熟,則壬子條指徵無處,亦可捧耶?儒臣及承宣旣陳所懷,憲臣亦陳所見。李壽海曰,廟堂欲以京畿謄錄用之,臣未知如何爲便,而但湖民之雞犬亦盡處,不可無別樣惠政。儻以壬子條許施,則非但僅存者感德,已死者,魂亦當感泣於地下矣。㝡基曰,臣俄者旣有所略陳,而但伏念癸丑條,猶是實結,而不爲徵捧,反徵於壬子條旣流旣絶之戶,則民必稱冤矣。命均曰,其中小小利害則有之,而大體則然矣。興陽則永爲蕩減,其餘六邑,則以之次之恩施之,何如?上曰,領相及原任大臣,皆聞知乎?命均曰,湖伯狀啓到來後,卽相聞知,或有可否,而奉朝賀李光佐,不爲可否,此人則本於此等廟謨,不開口矣。上曰,承宣書之。景輔操筆前伏。上口號曰,頃因湖伯之疏,已有備局覆啓,復因狀聞,亦有大臣稟定,而今觀道臣疏陳,顧思湖沿,不勝慘然。大抵昨年年事,以諸道狀啓觀之,三南之中,湖南似甚,湖南之中,沿海尤甚。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諸道各不同,邑各不同,亦不可異於他道,恝視哀我元元無告之類,而道臣目覩,雖此邑,登諸疏章,旣經覽也,則與親覩何異?興陽壬子條大同未捧,特爲蕩滌,其他六邑壬子條未捧大同,其在爲民之道,亦宜有同視之道,此則參以聞見,六邑中,今年又爲尤甚者,亦爲停捧,而令前已捧者,惠不在民,徒耗國穀,此則趁卽上送,而授此藩任,意非偶也。其所期待,不過誠信,今者疏陳,可謂體國憂民之誠,而近來外方道臣守令,推作舊逋,欲停欲減,乃成謬例,今者蕩減停捧者,名雖昨年,捧在今年,其實當年條,泛稱舊逋而請停,其欠誠實,未免俗套,監司趙顯命推考,以勵他道,景輔寫訖,讀一過。上曰,已當寒節,而日暖霧且多,今年亦必多傷人矣。卽今日氣,恰似八月間矣。命均曰,京畿民事,亦爲切悶矣。道臣狀請,依上年例,而此則決不可許矣。尤甚邑則減三分之一,之次邑則不爲擧論矣。領相之意以爲,尤甚邑,似當停捧,之次邑,減三之一,爲宜云矣。上曰,亦不可不適中磨鍊矣。命均曰,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狀啓以爲,差倭問情時,假別差玄尙老,不但問情稽緩漂,民之漂着日月,誤書以報,差倭伴從人名數,落漏不書,請令廟堂,稟處矣。罪狀如此,不可無懲治之道,自營門從重決棍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宋寅明曰,昨年朴師洙,以日本人蔘堅執不許入送事狀請,而事係重大,不爲回報矣。卽今東萊府bb使b鄭來周狀啓,又以是爲請矣。當初意思,則以爲不給人蔘,則渠輩必以爲悶,而減我銅鐵價子矣。到今思之,倭人素多好勝必不減下銅鐵之價,且禮段則不可無,而蔘價不下,則在彼實爲利竇,而近來漂風之船,頻頻報聞,此必潛商之往來者也。北邊潛商,方見生梗,而又啓南商一路,事尤可悶,彼若以人蔘事,少有悶色,仍其懇求之際,而快許之,似好矣。上曰,然矣。實爲無益,此事則朝廷若不知,然而使本府許之,以示其本府操切似好。寅明曰,上敎如此,問議于領相,自備局以此意,行關於萊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亦以爲,今年水旱風雹,西路大同,而其中肅川、永柔、安定、龍鐵等六邑,被災尤酷,卽今民事,萬分切至,身布身貢,決無準捧之勢,請於軍兵奴婢身布中,折半裁減,以爲安保之地云,而內奴婢身貢,則自前有裁減之例,今亦依例裁減,至於本道軍布,則乃一匹之役,而本無上納京司之事,令道臣量宜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寅明曰,卽今地部銀貨罄竭,或有勅聲及意外大事,則將不知爲計,念之寒心,聞關西伯,方別樣收拾。且甚節用,鳩聚財力甚多云,近來國用不足,關西銀錢,每每取用,關西亦難於酬應矣。今雖不可又令上送,而地部所掌泉流庫,在關西,爲巡營次知,銀貨之在泉流庫,以巡營視之,無甚異同。自地部言之,銀貨之在京在外,其爲緩急之需,則別無所異,自今關西每年秋捧,限一萬兩措備,會錄泉流庫,只以形止報地部之意,定式嚴飭,何如?此與上送有異,關西亦豈至支難耶?上曰,玆事似好,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關西一年秋捧,則各樣需用外,足可辦此,臣曾經西路時,以作銀儲置事,言于其時監司尹游,而聞近來銀貨不足,作銀甚艱云,未知卽今事勢如何,而今若逐年如此,則必有大益矣。廷濟曰,前日金東弼在度支時,臣以此爲言矣。國家經用垂絶,關西銀錢每每取來,關西則難於酬應,朝家則每令上送,如此之際,不無損傷於國體者,關西之泉流庫,卽戶曹外庫,而關西一年秋捧,其數不少,方伯之經秋捧者,多有別備銀貨之事,今聞權以鎭,方事簡約,且多收拾云。自今秋捧後爲始,一如戶判所達,置之泉流庫,則當爲地部緩急之用,所益大矣。上曰,然則定式施行,可也。寅明曰,然則自今年爲始乎?上曰,唯。{{*|出擧行條件}}寅明曰,近來國綱解弛,百事濫僞,雖以各司進排言之,實入之數,官員初不致察,一任下吏之濫報,有一箇容入,而以二十餘箇爲報者,地部經用,太半仍此爲尾閭之歸,朝家雖務節用,而此路不塞,則終無實效,此後則實入外近於過濫者,地部不徒裁減,擇其尤甚官員,入啓論罪,斷不饒貸,下吏則各別科罪事,定式嚴飭,何如?上曰,申飭是矣,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關西伯,以平壤城操停止事狀請,而以爲,本道被災之邑,民事渴悶,如此之歲,又行操鍊,則其爲民弊,亦甚不貲。請依海西例,姑爲權停,以除軍民之弊云,城操雖是重事,災邑饑民之往來勞費,亦甚可慮,依狀請姑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庚戌年寧陵行幸時,益平尉子孫調用事,下敎矣。新榜進士洪益三,卽其子孫云,故唱榜時招見,而聞其本家燒火,公主神位,權安斗屋云,雖在遠代,旣是不遷之位,而況近代公主,豈不有別乎?分付該曹,木綿米太間參酌題給,以示軫念顧恤之意,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聞首相以爲,偕來承旨掇還,則從當待少間出謝云,何以爲之?上曰,從當更爲批答矣。命均曰,吏判之私義不安,誠不異矣,而一向引入,事甚悶矣。上曰,過矣。近來銓地多事,故擇人而任之,小節何可拘礙耶?上年吏、兵判,亦相遞代,不必以此爲嫌,且當初落點,非偶然也。待下批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工判亦不出仕,刑判告病違牌,以備局堂上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凡事解弛,今番生進唱榜謝恩,俱致日晩,此後則,申飭四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比者朝儀不嚴,諸臣出入之際,全無趨蹌之節,甚是駭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思喆曰,生進巾服收議事,旣有成命,而卽今則放榜已過,事在不急,待明春收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李壽海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抄bb出b,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bb還b寢bb罪人b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承旨書之。景輔操筆而進。上口呼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典,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莩之慘,無異往歲,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精處設坍賜祭。{{*|出榻前下敎}}㝡基曰,以玉堂之闕欠,召對尙未爲之,事體駭然矣。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食。五更,月入畢。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掌令尹東源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李壽海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姑觀前頭,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李濟,右副承旨韓德全,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月食齋戒相値,而玉堂不備已久,在前如此之時,或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再度承批之後,若是撕捱,極涉汰過,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一體牌招。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加平郡守李益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趙明澤爲副應敎,吳瑗爲修撰,沈聖希爲獻納,韓顯謩爲執義,崔命相爲司諫,朴弼載爲正言,鄭亨復爲持平,宋敎明爲兵曹正郞,柳純章爲定州牧使,金箕錫爲加平郡守,李喆輔爲副校理,吳光憲爲掌令,洪好人爲左承旨,副司直李瑜、南泰慶付,訓鍊主簿秦應會單付。 ○兪彦通啓曰,今下中道近道上言四百三十張內,三百三十六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八張,疊呈二張,違格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紙破未踏啓字者五張,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知敦寧府事權{{!|𢢜|⿰忄業}},因縣道陳疏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已定奪,原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啓曰,臣於新命之下,情勢難安,不敢冒出,昨陳辭疏,略附微見,言雖草草,此亦出於願忠無隱之忱,及承聖批,辭旨未安。至以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支離過中爲敎,誨責備至,臣奉讀以還,不覺慙悚,而繼之以訝惑也。夫將兵之臣,國之重任,而君所以注意恃重者也。親幸講武,何等至重,而陣中節次,不成貌樣,駕前戎儀,擧多顚錯,已失按轡徐行之儀矣,擧措駭異,瞻聆驚怪,遂使臨閱之盛擧,曾不如一偏將之私操。噫,將臣之齊壇掌兵,旣有年矣,敎場鍊卒,亦已多矣。陣法軍儀,宜必熟講,而平常暇豫之時,御駕咫尺之地,其所失措,猶且如是,脫或有臨陣對敵之時,則尙可以指揮號令,折衝捍艱耶?輿人之論未已,宰臣之疏又出,則雖在閑司漫職,亦當畏縮自省,以竢公尟。況將臣自處之道,比他尤別,而宰疏所謂以主予敵,安危大關等語,其所論列,非比尋常,則爲將臣者,但當縮伏訟愆之不暇。若其軍兵犒饋,文廟動駕之時,雖不得不參,而臺避不收殺之前,無非將臣恭竢之日,則肆然投疏,自以爲元無所失,張皇費辭,縷縷自辨,雖其雜引兵書,曲爲譬解,其於畏人言存事體之道,不宜若是。臣之罷職之請,亶出於稍伸國體之意,而果如聖敎所云,則朝家施罰,雖有失宜,爲言官者,必將諉之以已有處分,而不思糾正,慮之以或涉支離,而不敢論斥矣,恐非朝廷之美事也。臺閣處置,實爲公論所關,而日昨處置,有咈公議,未厭物情,則其可袖手傍觀,終不一言乎?諸臺之當在落科,憲臣亦必知之,而特以事關將臣,有所顧藉,乃有此意外請出之擧,徒知將臣之庇護,不念臺體之嚴重。噫,狄靑、王德用,宋之名將,而歐陽修諸人,隨事輒論,略不顧貸,豈不以將臣事體,與庶僚有異,而責備之道,不害爲官師之規而然耶?臣竊恨憲臣之不能如古人之爲,竝與當遞之諸臺而出之,臣未知憲臣之意,其果以多臺之竝遞,有所持難,而乃爲苟且之擧措耶?苟可置之落科,則雖全數盡遞,只伸臺議而已,未聞拘於多臺,而强出其不當出之人也。臣之所以請遞者,蓋欲規警其壞損臺體之失,而亦出斟量之意矣。今此過中等敎,實是淺慮之所未到也。臣前日所遭,旣難冒居於臺次,今者所言,又未見信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十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例,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𩛞|⿰飠孚}}gg餓殍g之慘,無異往歲,而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設壇賜祭事,命下矣。東郊餓死人處賜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執事,令吏曹差送,而畿邑賜祭祭文,亦令藝文館撰出,急速下送,自本道淨處設壇,不卜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二更,月暈。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特平鄭亨復未肅拜,牌不進,李壽海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延豐縣監鄭羲河罷黜,而以其代,如或未署經人,則除署經下送爲請,除署經一款,非道臣所請之事,事體極涉未安,忠淸監司鄭彦燮,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左承旨洪好人,時在京畿積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沐浴呈辭單子,傳于李春躋曰,卽今朝廷乏人,此非沐浴之時,還給。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處置經宿,監察連日茶時,諫院許久闕啓,俱極未安。除在外外,兩司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洪重一受點。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李濟,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玉堂罷散人別單書入時,前修撰趙漢緯,方在罷職中,而曚不覺察,未免落漏,不勝惶恐。趙漢緯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對馬島新舊島主處致賀問慰事,渡海譯官堂上金顯門堂下李樟入送事,已爲啓下矣。卽接司譯院牒呈,則李樟有頉代,以朴春瑞差定云,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副司直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尹游,司憲府行大司憲宋成明,刑曹判書趙尙絅,司諫院行大司諫趙最壽,成均館行大司成洪鉉輔,弘文館行副提學李箕鎭,行副司直宋寅明,行副護軍閔應洙,禮曹參判趙明翼,竝爲差下,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夙嬰奇疾,發作無常,發輒至於頃刻危死者數矣。此是積年沈痼之症,而挽近以來,奔走勞悴,燥濕惟命,喪禍憂苦,精力頓衰,諸般症形,視前增劇,凜然有朝夕莫保之慮矣。向日春塘罷試之後,舊恙猝然更發,呼吸不通,語音艱澁,肢節不仁,作一僵屍,此際見擬考官,一日之內,三違召命,律以邦憲,宜被重譴,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誠以罪爲榮,頌祝聖恩,曾未幾何,敍命除旨,特地聯翩,臣是何人,蒙此異渥,惶霣感泣,罔知攸處。在臣分義道理,何敢一日稽謝,以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而念臣尙在人鬼關頭,痰飮閼結,喘響哮吼,氣短神昏,坐臥須人,戶闥之外,不能投足,此是醫人之所共悶而憂之者,束帶供仕,斷無其望矣。本曹事勢,一日爲急,如使臣之病狀,少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又何敢爲撕捱之計,於變通差出之下哉?至若情地之臲卼,惟是第二件事,而亦不得不附陳,以冀垂賜處分焉。臣自遭海伯朴師洙之醜詆,矢不入秋曹一步地,蓋彼雖容易加之,而在臣爲難洗之羞辱也。抗顔周行,尙覺赧然,其何可更入僨敗之地,復當重囚之議讞耶?雖以不拭唾之義,不欲呶呶較挈,而廉隅大防,則決不可放倒也,明矣。鐵壁之限,無望透過,咫尺之守,有難變改,況臣病情,如右所陳,旬月之內,決無趨承之勢,連有召命,而計沒祗肅,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俯諒病重實狀,亟許鐫免,使曹務毋滯,私分獲安,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末端引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韓德全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踪危而眷冞隆,罪積而罰猶逭,初承馹召於下邑譴補之中,再辱恩除於衆口噂{{!|𠴲|⿰口沓}}之際,聖造愈渥。臣情益蹙,跼高蹐厚,以感以惕,旣不得承命以趨,宜有以拜章一暴,而前因議藥設廳,後値親臨訊囚,文字陳列,極涉煩猥,遂不免無辭坐違,月前兼官之除,屢承催促之命,而轉動無路,卒亦譴罷,至今思之,惶恐無地。不自意,不一月而恩敍遽隆,除旨旋頒,華銜如故,庚牌在門,臣於是,一倍兢惶,實不知所以自措也。揆分揣義,敢不竭蹶承膺,而第於見職,萬萬不可冒進之勢,大臣已陳之矣,擧世皆知之矣。循例檢擬,已非所料,隨衆去就,尤無是理,況以承旨望事,一往一來,枝節層生,而操持愈力,睢盱轉甚,則臣兄之事,乃臣事,臣於此時,尤豈容冒沒?此則不待臣一二言,聖明亦必俯燭其實狀矣。抑臣之所甚惑者,逆案具存,聖敎昭揭,而欲諱其名,遂斥其榜,特因一時之私好惡,便汨千古之大是非,可謂無忌憚之,甚矣。前後言者,乃反切切於榜中人通塞,至於義理大關,則看作笆籬邊物,此臣之所未曉也。雖然旣被其無限齮齕,則不可以其言之無理,而自損廉隅,臣之死難承命,事理明甚,嚴召之下,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察臣懇辭之非飾,亟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快時議,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初更,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兪㝡基讀自民臣禮儀,止其有補焉。上曰,承宣讀之。韓德全讀自貢擧私議,止繼此而遂陳之。上曰,少退。二更初,復進。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上曰,上番讀之。榮國讀自讀大記,止以竢同志講而討焉。上曰,下番讀之。李鼎bb輔b讀自記孫覿事,止以示來者云。㝡基曰,學校貢擧議,此朱子慨世矯救之意也。蓋其時貢擧,專以文辭爲尙,故設此議,以深戒之,而以近來明經科言之,但主記誦,不講文義,此爲弊又甚於文詞矣。似聞平安道擧子輩,以諺文傳書四書三經,誦讀應擧,冒占科第者居多云,若此輩,將安用之,卽今講經科當頭,勿令專取記誦,必取曉解文義者似宜矣。上曰,然矣。㝡基曰,以此文觀之,當時士子輩,徒以讚頌時政爲務,此風誠可駭矣,而近來亦不無此等事矣。德全曰,玉堂所達誠然矣。臣自在鄕時聞之,臣僚章奏之間,此風尤甚。每以讚訟君德,張皇夸大爲事,竊不勝其慨然,而伏見邇來大小章奏,大率皆然,此非諂則面慢也。士風之委靡,有不可言矣。上曰,然矣。㝡基曰,臣曾於召對時,因文義略陳養士之方,而今仍此擧校gg學校g貢擧議之文,更有附陳焉。卽看館學下齋,盡以中庶輩居之,不令京華子弟居之,此事合有變通,而終未能焉,誠可慨然。且以玉山講義觀之,朱子不是朝廷差官,而師生之分,截然如此,近來學校,則掃地久矣,卽今大司成引入矣。然待其出仕,更以誘掖敎迪之意,申飭,何如?上曰,古之師生,其分嚴截,發言行事,諸生輻輳,非但爲師者異於今人,而亦可見士風之淳實矣,近來則首善之地,亦不能有是風矣。㝡基曰,此不暇論,至於侵辱師臣者,比比有之矣。德全曰,學校頹風,今已積有年矣,而以中間事言之,則閔鼎重爲大司成時,士風稍變矣。上曰,此後所講冊子懸吐乎?㝡基曰,今方懸吐矣,臣惶恐敢達。玉堂之牌不進,未有近來之甚者也。趙尙命無端撕捱,趙明謙,以兼官撕捱本職,臣亦累次以私語勉出,而今日又爲違牌,甚可怪也。上曰,王堂禁推,已至累次,而亦不見效,徒傷事體,故今日則不得已於罷職傳旨,踏下啓字,而玉堂不備,法講久未設行,自後牌不進之弊,自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德全曰,小臣有欲仰達矣。今日伏見備忘記,有曰,中華舊制,海東獨存,此可見尊周之誠,溢於言表,臣等不勝欽頌感歎之至,第伏念我國文字,每用彼人年號,誠可慨悶,議于大臣,此後則不用年號,何如?上曰,此則有所難矣。且以《朱子綱目》觀之,五胡亂華,猶必分註其年號,三國之時,亦雙書吳魏年號,卽今事,亦豈可容易變通耶?㝡基曰,誠如聖敎矣。臣伏聞,在昔孝廟時,故相臣金壽興,亦以此意建白,而孝廟嚴絶之矣。上曰,聖祖、聖考尊周之誠何如也,而猶莫之爲是,豈未遑而然耶?實有所不得已者存故耳。諸臣退出,更鼓已三下矣。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四更五更,月暈。 ○李濟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能麼兒堂上,能麼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今日亦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累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軍布捧上事,晝仕出去,而砲布,例於十月上納,故遠邑之來到等待,多有弊端。每每草記,亦涉煩瀆,此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今此文武科會試時,兩司八員,當爲進參,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正言朴弼載在外,大司諫趙最壽呈辭入啓,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司諫、獻納持平二員未bb差b,無以備員,在外臺官,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竝今姑改差,今日政差出。 ○傳于韓德全曰,明日晝講爲之。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差出之窠,至於九員之多,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趙迪命爲副應敎,趙明謙爲副修撰,李普赫爲戶曹參判,宋眞明爲大司成,申晩爲西學敎授,李喆輔爲中學敎授,吳瑗爲南學敎授,金尙翼爲東學敎授,申思永爲宗簿正,李廣道爲掌樂正,裵晉明爲校書校理,趙明翼爲大司憲,李光溥爲執義,南泰慶爲司諫,申晩爲獻納,李善行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翼、南泰齊爲持平,趙鎭世爲正言,徐宗燮爲大司諫,鄭東羽爲延豐縣監,朴師昌爲瑞興縣監,崔守約爲掌樂主簿,尹容爲星州牧使,洪鉉輔爲同義禁。 ○兵批政事,副護軍尹容、韓顯謩、尹東源、呂光憲、李益炡付,副司直尹陽來、洪鉉輔、趙最壽、宋成明付,副司果朴弼載付。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臺官之變通差出,專爲文武科會試監試官之不備,而新除授大司諫徐宗燮,獻納申晩俱在外,諫院監試官四員,將不得推移分進,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今姑改,其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海南前申慶瑞,咸安前郡守柳萬春,奉化前縣監申命蓍等,議啓公事,決杖放送事,判下矣。今此申慶瑞等,依例各決杖一百後,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黃海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定州前牧使鄭纘述,椒島前僉使宋奎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纘述時在任所,發遣府書吏拿來,宋奎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假注書洪重一,昨日稱病出去,今日不爲仕進,屢度催促,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不可不警責,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拿處。 ○假注書李聖bb檍b以首望受點。 ○李春躋啓曰,試官沈宅賢、南就明、朴師益、李廷濟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二品以上承牌,只是三員,無推移之員,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試官朴師益、李廷濟、南就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一所試官則可以備員,而二所則望中二員,或移拜臺諫,或巡將受點,承牌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一日三牌,雖傷事體,在前試官,則有三牌之例,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講經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及堂下中,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依前例,以堂上通融擬望,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而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李重震,前都事李箕獻,前校理尹得和,前持平宋徵啓,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重震、姜必愼、宋徵啓、尹得和、李箕獻、洪昌漢付。 ○兪彦通啓曰,試官望,不得以二望擬入事,曾有下敎,而卽者文武科試官,該曹以二望擬入,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院累度往復,而諉以無故人乏少,終不改入,日勢漸晩,不得已捧入,而當該禮曹、兵曹堂上,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尹汲爲獻納,閔應洙爲禮曹參判,鄭重器爲全羅都事,李潝爲應敎。 ○兵批,副護軍趙鎭禧,副司直徐宗燮、申晩付。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監試官將無以備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武科監試官,將無以備員,司諫、獻納罷職之代,及正言李載厚遞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更爲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政事。以李潝爲司諫,李廣道爲獻納,宋徵啓爲正言,朴弼模爲司僕僉正,尹陽來爲刑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以校理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牌招。 ○以吳彦胄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武科覆試兩所試官,嘉善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臣忝竊銓司,垂閱一望,塵露靡效,夙宵兢惶,不意今者,復承槐院副提調之命。噫,此何等極選,而略不難愼,加之於至無能之如臣,則玷辱甚矣。臣誠驚怪憫蹙,直欲循墻遁免,而不可得也。臣荒嬉散浪,少不能自力於文字,五六年來,鞍馬朱墨,益復放廢,書卷佔CChargg佔畢g,漠然若前生事,源渴流涸,顧其中則空無也。尋竿簡牘,十分抖擻,亦患其短拙不堪用,況念承文職事,討論辭命,一言得失,動有關係,以此蕪淺,夫豈有絲毫稱塞之望哉?竊人之財,猶謂之盜,盜玷名器,貽羞淸朝,臣雖不肖,不欲以身而冒此,毋論私分之萬萬不似,其在綜核之義,亦宜趁許鐫改,俾不歸譏於時政也。且於卽者政席,有昏謬之失,敢此首實而請譴焉。禮曹參判,本非緊窠,雖因宗伯之臣,送言差出,望筒入啓,具由微稟,例也,而公然闕漏,惶悚無地,亦可見憒憒不察之一端。顧今長官尙未應命,臣以當遞之人,苟然淟涊,代斲之誚,已不勝其汗顔,重以前後做錯,若是種種,豈可一日蹲仍,以爲公私之病也?玆敢疾聲哀籲,伏乞將臣本兼兩任,亟行罷免,以重名器,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陵君爟,武臣行副護軍柳萬增,以次進伏。上讀曾受音月冬末章訖。兪㝡基讀曾子問初板,自曾子問曰君薨,止第四板聽朝而入。上受讀未過一板,玉音已悽咽,乍斷乍續,時讀旋輟,殆不能成聲,侍臣等暗相流眄,無不凄然有戚容,讀纔訖。宋寅明起伏曰,小臣惶恐敢達矣。《禮記》中,此篇不必講矣,俄者竊伏聞玉聲低咽,臣等亦不禁下懷矣。古人於心所不忍處,亦有不强爲者,父歿而不忍讀其書,以手澤存也,母歿而不能飮盃棬,以口澤存也。此亦然矣,刪去似宜矣。上曰,向者亦已念此,實欲不知而過之矣,未及下敎矣。今日則《禮記》之講,此爲最初,豈意曾子問篇,已當次耶?知事旣以所不忍之說,請刪此篇,儒臣之意,何如?㝡基曰,古之王裒,不忍聞蓼莪詩,而門人爲廢其章,事則與此雖異,拔去此篇,似合當矣。吳瑗曰,此篇事,臣等於閤門外習講時,亦有相議,臣意亦與上番及知事之意,同矣。趙錫命曰,臣亦以特進官進參,而臣意亦以不講此篇,不害於禮也。寅明曰,不但不害於禮也,不講乃禮也。㝡基曰,自初板講時,玉音已不能成,將何忍終此篇乎?且廢此篇,與禮意聖孝,皆不相妨,且以繼述之道言之,不必係於此篇之講不講矣。上曰,諸臣之意皆然,則停此篇,講下篇,可也。此下文王世子篇,則入於今番改抄中乎?瑗曰,文王世子篇,亦在抄中,而今日旣已廢講,且未及習講,自明日爲始開講,何如?上曰,法講則待明日復設,而諸臣退出後,以召對爲之好矣。《禮記》所抄篇名,若有箚錄見在則上之。㝡基跪進之,上覽曰,此所抄爲幾許卷也?寅明曰,在外時計之,幾爲四五卷矣。上曰,然則所去者亦多矣。此等篇散在各卷乎?寅明曰,散在許多卷裏矣。㝡基曰,此下篇則未及懸吐,牌招玉堂,同議懸吐,何如?{{*|出榻前下敎}}上曰,唯。寅明曰,前者所製進四貼湯劑,今已進御乎?上曰,否。瑗曰,昨者李載厚引嫌而退,軍旅之事,臣未之學也,而伊日兩營戎儀,以聞見言之,景像果怪異矣。臺閣之體,宜卽糾擧,而訓將問備,出於睿裁,則引避多臺,固不宜置之立科,訓將張鵬翼,若欲援據陣法,有所自辨,當待收殺之後,而處置之前,徑先陳辭,亦爲非矣。臺諫宜有疏論,而第其元陣禁旅之抽棍追擊,做錯非細,李載厚疏中,指陳其時事狀,而獨提訓將,不論禁旅將領,殊極斑駁,旣以不言臺諫請出事,深非憲臣,已則反犯不言之科,臺閣言事之體,豈容苟且如此?請正言李載厚遞差。上曰,依啓。然儒臣之遣語,亦過深矣。李載厚則多事矣,欲以李壽海,置之落科,而略略攙及於本事,則何不可矣,而旣經問備之訓將,又爲費辭論斥,太支離矣。瑗曰,其所以單置訓將,不論禁將,斑駁則較然矣。㝡基曰,李載厚事,亦不過過於分數故耳。兪彦通曰,玉堂上下番,今纔備員,方始開講,而知事但有單員,至爲苟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判事,今當下敎,而金取魯事,尤爲過矣。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彦通曰,自前試官牌去來,每每犯夜,而今日文武科試官,又必如是矣。朝者以試官二望擬入事,請推該曹堂上,而頃有實病人,勿爲備擬之敎,故今番則別爲申飭,而望中多有老病之人,今日試官違牌犯夜之患,又將如前,極爲惶悶矣。上曰,該曹堂上從重推考,監試官犯夜之患,亦必有甚於前日矣。牌去來,本院當爲申飭,而諸試官牌去來齊到後,傳旨捧入,故每每遲滯,此後則隨其所到,卽捧傳旨以入,可也。{{*|出擧行條件}}彦通曰,禁府事可憫矣,判義禁金東弼,以實錄奉安事出去,同義禁朴乃貞則入番,吳光運則不爲肅拜,洪鉉輔則違牌矣。上曰,吳光運、洪鉉輔,竝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之。仍呼傳敎曰,吏判之再度承批之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已極未安。初授初任,予豈不思,而爲官擇人,奚拘小節?故於批旨,亦諭此意,而徒守固執,不推大體,其在分義,亦不可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彦通寫訖,讀一遍退伏,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復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㝡基讀《國朝寶鑑》中篇,自十三年講武,止以安其生。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冬氣煖如春,止其於京畿定爲三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榮國讀自上以晉山府院君河崙,止敢爾如此予必不宥。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鼎輔讀自視事便殿,止書雲觀毋得更言。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時更鼓初鳴,二更初,命復入,諸臣進伏。上曰,平州似是平山也。瑗曰,似然矣。上曰,此十四板第六行,君爲臣獨無服者,乃聖祖所疑難,而其義尙未可知也。德全曰,凡服,皆有往來相服之道,而君爲臣獨無服者,人君絶旁期,雖天屬之親,非尊同則自期以下,皆絶而不服,故君爲臣,固無服制之可論,而若言其恩義之重,則何異於父子骨肉之親乎?聖祖聖學高明,至以君爲臣,豈獨無恩爲敎,爲當日臣子者,其感激欽服,當如何也?此所以君臣之間,情義無間,能做至治者也。上曰,以金汝知所達觀之,初欲從俗行之,而終曰,上以正道問臣,當以正道對者,可謂質實矣。然猶不能盡解聖敎之意,此蓋前朝崇尙異敎之餘習,至國初猶存矣。瑗曰,國初猶有崇佛之風,自儒賢輩出,此風始革矣。㝡基曰,此板此段可觀也。聖祖謂代言韓尙德曰,刑房之任甚重,又嘗聞顧謂趙英曰,此吾寶臣也。祖宗朝愛待群下,實如家人父子之間矣。且以刑獄重事,故每於該房,別加顧問矣。上顧謂德全曰,古者該房承旨,專管本房之事,故聖祖下敎如此,卽今入侍承宣,亦該房也。近來刑獄公事,最爲紊亂,禁府則不至太甚,而刑曹多有差謬,外方尤甚。承宣旣爲該房,自今以後,別爲惕念,凡於刑獄議讞之際,隨所見精加覈正,無或如前泛忽,可也。政院之亦置律官,本有其意,而近來則只有其名,而少無所益矣。德全曰,臣自待罪刑房,雖殺獄推案,無不遍覽後入啓,而別無可以違覈之處,故循例捧入,而下敎至此,當倍加着念矣。第伏見日記中列聖朝刑獄公事,入啓後,時時拈出其違謬處,使之更爲問啓,故有司之臣,無不警惕畏懼,自上非但戒飭群下而止,於此等處,深留聖意,如有差違未當之處,特爲誨責,則在該曹奉行之道,必畏戢而有效矣。上曰,如有差失,該房雖爲論罪,可矣。{{*|抄出擧行條件}}德全曰,近來事事,皆歸文具,以推考言之,在前則必自憲府發緘,受其緘答,然後考律勘斷矣。一自中間,行公推考之規出,而古例盡廢,推考傳旨積於憲府,而初無發緘之事,作一休紙,故只有推考之名而已。事甚無實,今若一用古法,則誰有不遵行者,如牌不進推考,則一日或至二三,難於一一受緘,自歸於置之,自今爲始,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則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一切施行,稍復古法,何如?上曰,此誠如承宣所達矣。然儻欲行此,則耳目之臣,尤有所難堪矣。行公推考之法,其意固好,不然則朝廷將無行公之人矣。至於推考,則前日亦以依例緘答之意定式矣。德全曰,旣有前日定奪,以此意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申飭施行,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凡官必須久任,方可責成,至於刑官,尤緊重,而近來朝士之習,不欲久居一官,刑官尤所苦避,遞易旣頻數,則何由究知獄情訟案乎?凡事專憑吏人、律官之口,若不痛革數遞之弊,雖欲申飭,終無效矣。上曰,俗諺稱熟鹿皮大典者,政近來刑獄案之謂也。瑗曰,第十六板,太宗言人君之過,不過聲色貨利,甘酒嗜飮,峻宇雕墻,今殿下未嘗有一於此矣。然而臨御九年,國勢漸衰,世道如此,殿下於此,可不反思其所以然乎?人君必須剛大奮發,可以有爲,而竊觀今日殿下之志,實有漸不如初之歎,殿下淵涓濩蠖之中,亦必有慨然感奮之時矣。因此志而持守毋失,常自點檢曰,某事,我志昔則如此,而今不能如其志,某事,昔則欲如此,而今亦不能然,惕然警發,毋負初志,雖人心世道,有不如我心者,勿以消沮,奮然力行,必期於有實效,追蹤古先喆王,開太平萬世之業,殿下責也,殿下事也。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乎?殿下於人君失德,無一於此,而治效如此,豈不沓沓乎?上曰,儒臣所達,最爲切實,當各別留念矣。儒臣所謂無不可爲之時者,其言好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上曰,十六板七行,冬暖如春之說有之矣。近來尤甚,卽今日氣,不啻如春而已。予自入冬以來,每見日暖,心實不寧矣。瑗曰,柳廷顯,以日謹一日,親決萬機,爲謹天戒之道矣。顧殿下遇災修省,亦必奮發大志,以日新一日爲心焉。上曰,柳廷顯之言,誠切要矣。德全曰,自上纔講月令篇矣。冬令若不能斂藏天地之氣,或至於發洩,則必有某事某事應之,朱子亦以嗣歲之憂爲言,蓋陽氣藏之深則發之厚,不能翕聚,則不能發達,其應爲春多凄風,夏多伏陰,因來凶荒癘疫之災,卽今冬暖如此,深爲可慮矣。且伏念聖祖所謂予無聲色貨利嗜甘峻雕等失德,未知致災之由者,此聖祖必是潛自點檢身心,眞箇無些欠闕,故有此下敎,而警戒之意猶切。殿下若於此數者,或未能如聖祖之純然無疵,不幸而有彷彿於此,則天災之來,必從此未盡處而降,豈不懼哉?伏願聖明,密切反省,必於聲色之類,能如聖祖之脫灑,是臣之望也。瑗曰,十九板,太宗視事便殿,語及災異曰,比見災異,欲修政事,未知某事當行,某事當止,凡修省之道,必今日行一善政,明日祛一弊政,方可謂修省,太宗朝修省之切實如此,殿下所宜法也。太宗又以廣求至論,而未有昌言讜議爲歎,昌言讜議之不聞,未有如近日,此殿下所宜自反處也。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凡言議之逆于殿下之心者,雖係黨論,惟當以道理反求而已。至於論君德闕失,雖或過中,當優容假借,求之於道,聽言之道,不可先設成心,必須虛心而聽之,合於道者用之,不合於道者舍之而已。古有郢書燕燭之說矣,郢人擧燭之說,不過謬錯,燕相聽之,而擧人才燭幽隱,終成燕國之治,凡進言者之心雖非而其言是,則唯當採用之而已。近來巽軟成風,而自上果能虛心聽納,則必有風草之化矣。願殿下深留意於此以開言路焉。上曰,儒臣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陳遜志逆志等說,誠切要於今日矣。殿下聖學淹熟,洞覽今古,其於歷代治亂安危之際,想皆諳悉矣。中葉以下,昇平旣久,則綱紀蕩殘,百度廢弛,凜凜然日趨於陵夷,當此之時,若無明君哲辟,出而有爲,則便至危亡而後已。幸有賢君,奮然自勵,整頓綱維,挽回積衰之運,則亦能撑拄支梧,更延國脈,卽今我國貌樣,亦可謂至於無可奈何之境矣。然殿下一心,若能堅定,必以起衰興替爲意,則豈無其道,所患者,聖心之不欲有爲耳。瑗曰,臣等魯莽,忝備講員,晝夜思量,所欲言者弸中,而咫尺威顔,僅吐其什百之一,殿下若又泛然聽過,則願忠之志,何以自效乎?臣等之言,雖甚粗淺,殿下若於入宮中後,追思深念,則豈無螢爝之補乎?上曰,當留念矣。德全曰,玉堂所達儘好矣。臣於再昨召對,猥陳朝廷風習日壞,諛佞無愧之意矣,小臣惶恐敢白。此非但群下之罪,竊恐殿下有以導之也。伏想殿下之心,聞讚揚之言之時,有些喜意,聞讜直之言之時,有些不喜,底心根株,莊在於心曲,故群下妄相窺測,至於風俗頹敗,莫可收拾之境。古語曰,不從其令,而從其意,此政殿下之自反處也。自今以後,必以求諸道求諸非道,爲心如何?上曰,承宣之言切實矣。瑗曰,第二十二板,太宗曰,每遇水旱上下,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太宗憂勤如此,豈是强爲修省?而猶恐其未實,故聖敎自如此,此殿下所宜體念也。向來閱武時,風雹之災非常,臣時在外,歸後聞筵臣之言,殿下警惕戒懼,遇災倍切云,固知其間不久,殿下之心豈容少弛,而人情久則易怠。儻殿下因此戒懼之心,接續做去,剛大奮發,振刷政敎,新一代之耳目,則挽回衰運,丕變民風,是誠在殿下,轉災爲祥,正謂此也。上曰,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在聖朝,固似自謙,而實心修省,此亦可見,今日眞不免勉强修省矣。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太宗下敎中,同心戒懼,以致和氣云者,殿下須體念焉。夫天地交謂之泰,天地不交謂之否,自古未有上下心志不孚,而能成國事者也。殿下非不欲追誠接下,而竊觀今日上下之情志,未可謂融洽也。下有所欲言,常懷趑趄,或恐見忤,上之於下,亦未有委任聽信之實,此固臣下不肖之罪,而殿下亦豈可不反省耶?殿下唯當盡在我之心而已,豈可曰臣下無狀,我何用推誠乎?殿下若能推誠,臣下豈敢不盡心乎?爲國之道,必須君臣情志,互相孚洽,如一身血脈,流通於四肢,然後吉祥善事,擧萃於國,而外至之患,不足憂也。亦猶榮衛周洽,而客邪不能侵矣,願殿下惟以推誠信去疑阻爲務,使上下情志,無阻隔之憂焉,上曰,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朱子亦以丹田氣海爲喩,君臣之間,要須情志相孚,一體相須矣,此言誠有理矣。㝡基曰,金承霔,乃太宗朝賢宰也。蓋以禱雨必得,故賜名云,而今世未見如此人,實爲慨然矣。瑗曰,臣歷觀古文,一代規模,必本於立國之初,禮樂文物,雖似未備,而元氣渾厚,中葉以後,文治畢備,而衰索轉甚,此則歷代大同矣。上曰,元氣之說誠然,而後世必至文勝矣。瑗曰,殿下每以去文務實自勉,而臣愚死罪,終不敢謂有其效也。上曰,家世業武之敎好矣。㝡基曰,下敎則雖以業武爲辭,而好文,實莫如我太宗,故能創業垂統,以啓我世宗文明之治,此亦聖人自謙之意也。德全曰,太祖以武功開創大業,而自在潛邸,已有偃修之意,太宗勤於課學,睿文日長,太宗登第之日,太祖謝恩闕庭,感激流涕,太宗爲前朝提學,太祖喜甚。至令傍人讀宦敎者三四次,太祖聖念所存如此,故其後世宗,卽開休明之化,列聖纘承,享此三百年文治。創業之初,規模制度,便爲子孫所仰法如此,然非但創業之君爲然,凡人君之所爲,皆後嗣王模範,殿下亦須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常思貽法於子孫,敬畏謹愼,無有過失爲宜矣。上曰,業武之敎極好矣。於此等事,少無諱惡之意,聖意之誠實,良可歆歎矣。㝡基曰,臣因此文義,敢有仰達矣,堤堰一款,民國所重,而國朝以來,著爲令甲者,蓋爲儲水蒙利故也。近間三南堤堰,處處廢棄,至如金堤堤堰,甲於三南,而不但不爲修築,民或有作畓起耕之弊,尙何望備旱乾而蒙厚利哉?臣之愚意,宜令堤堰司,各別申飭,趁此農隙之時,另加修築,而雖或有煩民力,似不可已也。上曰,凶荒之餘,動民難矣。且曾令廟堂,申飭,而亦未見實效矣,然所達是矣。更爲申飭之意,分付廟堂,可也。瑗曰,願殿下凡於當行之事,毋曰此事無實效,不須行也,此事終歸文具,無所益也。便以此自沮,必須實心做去,期於不爲文具,而必有實效焉。上曰,王庥孽子事,似非聖祖本意也。德全曰,夷滅王氏子孫,乃鄭道傳等所爲,非出於太祖之意也,此所謂一二大臣,卽指道傳等也。旣滅王氏之後,太祖卽命多寫佛經,爲王氏薦冥福,此事見於權近文集,此雖出於前朝崇尙異敎之餘,而其至誠惻怛之意,藹然可見矣。瑗曰,二十七板,令政院每夜點檢宦官事,可見祖宗朝宮府一體之治,與周官酒醬屬之太宰,相近矣。今雖未易行舊制,其檢束宦寺之道,不可不留心矣。上曰,然。上曰,二十版所言宗廟之從間道往,未可知也。德全曰,嘗考日記,雖未的知何朝,而欲從宗廟後狹門動駕,以多傷宗廟後苑樹木,開道不便而還寢,以此推之,則國初必有從簡便,而間道動駕之時,故聖祖亦有此下敎矣。上曰,景福宮宗廟,則無有間道,未知太宗朝,已有此昌慶宮耶?德全曰,鄭道傳之言,以壽進坊爲兩宮之間,則似於開國之初,竝建此宮矣。上曰,予嘗聞明政殿,最先立云矣。德全曰,此則恐未然。壬申歲開國,甲戌定都漢師,卽建景福宮,使鄭道傳,作殿號門名,如景福等號,皆道傳之所作,則景福似先建矣。㝡基曰,觀此段下敎,太宗以至誠憂旱矣。臣嘗觀野史,太宗嘗於五月十一日,以身禱雨,卽得大霈,其後每年是日必雨,故人以爲太宗雨,至今傳說,而但於壬辰不雨云矣。瑗曰,肅廟嘗於臣父賜詩,而亦有十一日下雨之辭矣。上曰,然。上曰,承旨書傳敎。德全進伏書之,乃諭全羅道臣傳敎也。寫訖,檢討官欲辭退,上曰,少留。諸臣還伏待命。德全曰,頃於獻陵行幸時,有驪興府院君子孫調用之命矣。今聞其奉祀孫閔洙觀見在,而貧困無依,寄託於他人家,文度公家廟,隨在寓所云,誠可矜惻矣。上曰,祭祀之節,亦必廢矣。德全曰,祭物則自國家賜給,故僅免廢祭矣。上曰,分付該曹,卽爲調用,可也。俄見中使捧盤而來,置之諸臣座前,魚果滿盤。上曰,此不是夜對宣醞之例也。入侍諸臣中,必有有父母者,各歸以供,上番玉堂,下番翰林,則頃因病親呈辭,知有老親,而下番玉堂,亦有母耶?瑗曰,臣但有偏母在耳。上曰,承宣,何如?德全曰,臣俱無父母矣。上曰,注書,何如?慶承對曰,臣亦不祿,父母俱無矣。上番翰林,何如?榮國對曰,臣亦無父母矣。上曰,此不以物也。卽今侍臣中,或有有父母,持此歸者,或有無父母,不持歸者,其不持歸者之心,當如何也?玉音因凄咽,承旨及注書、上翰林,抑首掩泣而已。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頃有姑觀前頭進御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今禮曹,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判書申思喆,以實錄奉安事,江華地出去,參判閔應洙未肅拜,參議金龍慶在外,時無行公之員。參判閔應洙,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領議政沈壽賢,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守禦使申思喆,以知春秋實錄奉安事,今方出往于江華府,而勢將屢日經宿,所受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修撰兪㝡基,以入直玉堂,試所進去,他無備員入侍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邊司薦望江華留守,李匡德、徐宗燮、金尙奎。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時在慶尙道義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趙明謙,自郊外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文臣朔試射,當爲設行,而訓鍊院、慕華館式年武科會試,今方設場,他無可合處所,依例移設於禁衛營、南別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九日,私婢次禮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精五,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宣惠廳言啓曰,上年因歉荒,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旣已裁減矣。慘凶大賑之餘,京外舊儲,十分罄竭,而今年又成穴農,公家歲入,如前減縮,實無前頭支過之勢,三南營官需,仍前竝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司憲府掌令李善行,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兪彦通啓曰,副修撰趙明謙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領議政同爲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鄭爾柱以次進伏。沈壽賢進問曰,臣累日不能入侍,聖候近來,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則近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去夜則想以試官違牌,專失寢睡矣。上曰,猶異於初料,三更前了當矣。命均曰,湯劑何以停止也?上曰,時或氣似煩渴,故止之矣,卽今則欲更服之矣。命均曰,當初停進,慮其或過乎?上曰,不無其慮,而且服丸劑故止之矣。壽賢曰,受灸後其有效乎?咳嗽之節,何如?上曰,當寒而不加,似是其效也。命均曰,作痂處,近則,何如?上曰,尙一樣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不必諸醫俱入。但使首醫診視,可也。顧謂壽賢曰,卿之衰老,予非不知,而予意旣悉於前批,想卿亦已知矣。卿於積悴之餘,宜欲少休,而廟謨可憫矣,故是用敦迫矣。觀頃日箚子後,爲安卿心,轍還偕來,而今見謝恩,予心少慰矣。此後則勿更過辭,參決機務,予亦不必以筋力使卿耳。壽賢曰,小臣衰朽之狀,殿下之所常洞燭,而不但筋力難强,本來痰病,當寒苦劇,不可望其復起爲人,故敢將懇迫之情,屢瀆宸聽,以冀體下之德,而不惟靳允,至遣知申持守,則分義道理,萬萬惶悚,故頃以待少間謝恩之意陳箚矣。卽今筋力,亦豈有一分可强之望哉?臣之在外時,僚席或相來見,熟知病狀,而以同席之故,不敢爲臣陳白,重臣則事體所關,亦不敢進言,復何望國家體念之恩耶?威命不可積逋,恩禮不可屑越,故强死趨朝,而顧臣見帶之職,乃是摠百揆之任也。已不能奔走職事,以盡其責,而復何能董率百揆也?上曰,卿之前後所懇,豈謂圖便哉?曾當庚戌再入之時,筋力已非前日,今去庚戌,又過數三年,衰敗之形,非不愍然,而第其筋力,尙可謂躩踖矣,且予意非望其筋力奔走也。大小次對,雖未能每每進參,時參機務,亦不必大段勞悴矣。且於重卜之初,期卿以十年,卽今則雖不可以筋力奔走望卿,而決無捨卿之意矣。卿亦思之,原任大臣中,誰可復任?崔奉朝賀,則頃聞左揆之言,決難任以事,兩奉朝賀,則事勢怪怪,有不能如意者,但有三判府事,而亦不可委以時任。卿亦思之,黃耉老成,誰代卿者?情勢所迫,雖或有慨然於予,而以此思量,則予心亦可知得矣。壽賢曰,小臣之所憫迫者,非特私情,顧今朝廷貌樣,怠忽成風,儻使如臣之不能奔走盡職者,置之具瞻之地,則在我者旣未盡矣,其何能摠察他人耶?此一款尤極惶懍矣。醫官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沈靜不數,而比向時,頗帶不足之氣矣。上曰,先知湯劑之停進,故所見然耶?聖徵曰,更使金應三、金必祐診察,何如?上曰,何必更診耶?應三、必祐分兩邊入診,退伏曰,右三衛不如向日入診時矣。命均曰,水剌口味則無減於前乎?上曰,無減而氣或煩渴,若此之時,强進湯劑則少愈,此意是灸熱也。命均顧謂醫官曰,然則湯劑依前更進乎?壽賢曰,閭閻之人,以爲灸中腕gg中脘g,則食飮倍加云,聖躬或有然乎?上曰,予則自幼食量素少,中脘之灸,雖以百壯爲算,必不能加湌矣。壽賢曰,臣少時則善啖,食常兼人之食矣,五六十後則大減,而氣力不以食少有害,卽今則朝夕之供,全不入口,而亦不大段有害矣。命均曰,水剌常患厭進,而且伏聞平時無他進御之物,尤可憫矣。上曰,平時何物可進乎?如麪則素不嗜,時時所進者,駝酪也。然前以方煖者進御,反不如旣冷而重煖者矣。壽賢曰,臣亦得服,而重煖之後,則味不如初,若密密封置,則雖久不甚冷,味亦不變,勝於重煖者矣。上曰,予素不察飮食之節矣,中蒸去冷,則似與新製時無異矣。李春躋曰,然則今後則少待日晩製入乎?上曰,其進御或午或夜,本無定時,何能適其時耶?聖徵曰,感氣則近來,若何?上曰,如常。聖徵曰,脈度重緩無滑,大體則似有差勝,而自前日寒時,則氣候或加不平,通前後所進御湯劑,幾至四十貼矣。此後則當議加減,而加入之材,改以他材,何如?上曰,膈間之氣近則少愈,此意者中脘之效,而中心常有不足之氣矣。應三曰,日氣儻寒,外氣可慮,似當以六君子湯兼進,而權聖徵則欲更加加入,議定,何如?上曰,聖徵則欲去白芍耳。聖徵曰,否也。當冬故欲更加耳。應三曰,今聞首醫之言,欲以丑砂加入矣。上曰,前服藥,亦入丑砂矣。命均曰,六君子湯入之,而時進藥,則丑砂不入矣。聖徵曰,聖候常帶不足之氣,此實悶慮矣,丸劑則連爲進御,而補中湯似不可已也。但或慮太過,其在愼重之道,姑不可輕議,六君子湯則最爲平順,進御,何如?旣號以君子,則曷嘗有偏重之患,而第以白芍微炒,當歸各一錢加入,似宜矣。壽煃曰,六君子湯連爲進御,不爲無效,無他可議之藥,而但藥之分數難適,或慮太燥,權聖徵之言,蓋爲是也。上曰,壽煃之言,意在歸、芍矣。聖徵曰,壽煃之言,好矣,此劑不爲無效,而但不無燥意思,加入歸、芍則乃八味湯也。歸、芍之說,不謀而同,丑砂則姑停之,以此議定,何如?上曰,初欲加入丑砂,何意也?聖徵曰,丑砂大益開胃之劑,故欲加入矣。若加以歸、芍,則此是氣血兼補之劑,最好矣,丑砂不必加入矣。上曰,古方有是否?聖徵對曰,萬病回春,有此方矣。壽賢曰,六君子湯加入,好矣,置本方名而無所改矣。上曰,前頭必有加減,而姑以加入六君子名之,可也。命均曰,五貼劑入乎?上曰,五貼製進。{{*|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供上所入,無適味之饌,誠可憫矣,生雉則,何如?上曰,生雉則進御,而生鮮則以服藥之故,味腥不堪矣。命均曰,供上生雉,本來無味。關東有膏雉,其味自別,知委封進,如何?上曰,前者亦已進御,無甚異同,且封進之際,擾民必多,勿爲之,可也。曾聞宣、郭米,甲於我國,而進御則無別樣味,膏雉亦必然,安能勝於他雉耶?上曰,試官事,誠寒心矣。俱爲三牌不進矣。命均曰,事甚駭異矣。但其中李廷濟,則以母病呈辭到院云,此則不無分揀,而亦豈能無罪耶?李春躋曰,南就明則家在城外,三牌,未及出門而門閉,李廷濟則九耋老母之病方重,陳疏到院,重臣親病之疏,宜卽捧入,而昨日則試官只備二望,而承牌者絶少,推移不得,未免退却矣。上曰,情理雖如此,初旣擬入,至於三達,其在事體,不可置之,而毋論二人之中,亦難異同,一倂罷職,可也。{{*|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李廷濟之有九十歲老母,同朝之所共知,昔者富弼,亦於試院中遭母喪,其後終身不入試院。李廷濟之以親病爲辭,誠不異也。然豈容無訓乎?上曰,鄭東後又入於試官望中,此人則予已聞名,久矣,年必多矣。春躋曰,七十則已逾矣。命均曰,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以爲,對馬新島主承襲後,圖書改請差倭出來時,例有差送接慰官及差備譯官之規,故請其預爲差送矣。分付該曹,依例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然接慰官每多遞易,趁不下去,事體不當矣。命均曰,當以無故人差出之意,申飭該曹矣。上曰,唯。日本與我國,爲隣好之國,彼雖詐僞,我則當修交隣之義,以盡在我之道而已。聞卽今倭人來待,而飢困滋甚,惟願其速決而去云,事甚駭然矣。命均曰,明日乃次對,而備局堂上,無行公之員,訓將則以臺啓引入,朴文秀則本病有加,李廷濟則罷職,宋眞明則數日後當入來,沈珙則身病方在死生中,金在魯尙不行公,金取魯、趙尙絅竝引入不出,明日次對,無一無故之員,事甚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如此而何以爲國?吏判開釋之後,昨又三牌不進,此誠過矣。工判旣伸廉義,水曹閑任,何若是撕捱,秋判則以鐵壁爲言,此必以朴師洙之疏爲嫌,而亦太過矣。朴師洙千金子之說,初甚率着,然豈以此過爲撕捱耶?命均曰,金在魯則自劃以爲,雖受罪斷,不行公云矣。上曰,吏判素有固執矣。然予亦有固執,不可許遞矣。壽賢曰,今若以辭免許遞,則朝廷豈有行公之員乎?上曰,當初落點,料量已審,爲國擇人,豈拘小節耶?初非無心落點矣。壽賢曰,以決不可遞之意,更爲下敎似宜矣。上曰,訓將事,臺論可謂收殺乎?壽賢曰,訓將事,臣於其時,雖未目睹,而略聞其時事狀,則元非訓將自主做錯之事,若以主將之故,有所歸咎,則此不過重推警責而止耳。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上曰,先朝陵幸時,以擧鞭事,挾輦軍至於登壇,其時大將申汝哲,至於拿入,因有按律之啓,然汝哲不敢以此引嫌,卽爲行公。今日擧措,與此稍異,當初臺諫之無言,雖似泄泄,旣已重推,則李載厚之到今追論,豈不太過乎?壽賢曰,今番事,初非主將之過,而設或有做錯之失,旣已重推之後,又復追論,終涉太過,且將臣事體自別,何可輕遞,各別督出,宜矣。上曰,左揆之意,何如?命均曰,臣亦於其翌日,以此事請推,而意以爲,爲臺諫則宜有一番言之,而若以此成罪,則誠爲重大,不過一時推考警責,而到今李載厚之追論,未免太過矣。但諸臺未處之前,先自疏辨,殊涉徑先,政院捧入,亦爲誤着。然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今則已爲出場,牌招察任似宜矣。春躋曰,訓將以此引嫌,捕廳合坐,尙不爲之,京兆事務,亦爲久廢,以本職牌招乎?壽賢曰,將臣事體,與吏判有異,若以大將牌招,則自當惶恐承命矣。上曰,玉堂處置,亦有別般措語,而臺言若謂收殺,則牌招無妨乎?予於頃日,雖下可奬不可罰之敎,而以訓將言之,不待處置,徑先陳疏,其自處則非矣。從重推考,而將任則不可久曠,以大將牌招,可也。壽賢曰,吏判亦爲推考牌招乎?上曰,吏判金在魯,工判金取魯,刑判趙尙絅,與訓將一倂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朝臣受由,爲弊,甚矣。然向者沈宅賢,以沐浴呈辭者,其實則有他私義切迫者,而不敢以私情請告,託於沐浴矣。蓋其免喪後,初期在邇,而其子又參新榜進士科,故欲同往其父母墳,惶悚不敢直陳云矣。上曰,果以沐浴呈辭,而此非沐浴之時,故不許矣。且近來朝士下鄕,每不上來,此爲難矣。壽賢曰,此則非不欲還之計也。上曰,當初若不知而踏啓字,則寧好矣,而旣知其所以然而復許之,則事體不可矣。雖科後,當復往來耶?壽賢曰,必欲一往矣。春躋曰,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更爲牌招乎?上曰,然。{{*|出榻前下敎}}上曰,國事寒心矣。法講纔開,旋又中輟,誠甚駭然矣。命均曰,知事尹游,則不久當入來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與具聖益,以上下番入直矣。具聖益以親病呈辭,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身病猝重,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俱以武二所試官進去,他無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副摠管具聖益入直矣。以親病呈辭出去,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以武二所試官進去,無他替直之員,令本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事,允下矣。都摠管長溪君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昨日特敎之下,又不應命,事體殊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式年武科覆試兩所開場相値,差備官勢難推移,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前面篆字書寫官右承旨李聖龍,旣已書出,睿覽後下送入刻次,先爲捧入,而後面楷字書寫官行副司直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石刻字之役最急。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因禮曹草記,莊陵碑石後面楷字書寫官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刻之役最急,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尹淳卽速上來,及期書進之意,下諭,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素患疝症,自再昨冒寒處冷之後,猝然發作,來到試所,一倍越添,昏昏不省,有難參試,莫重國試,將不得備員,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病勢猝重,有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家在城外,城門垂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將臣事體自別,雖有難安情勢,例不敢違牌,而訓鍊大將張鵬翼,昨日特招之下,胥命於闕外,終不應命,其在分義道理,極涉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依允。將臣事體,決不若是,勿待命事,分付,更卽牌招察任。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暈上有冠。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乃捧入,而莫重試所開場之後,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十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入侍。吳瑗進讀,自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止文王之爲世子也訖。上讀新受音釋訖。上曰,《禮記》音吐,或有曲處矣。尹游曰,音吐之不爲平順者,講官變讀不妨矣。上曰,輪對武臣之坐次,似不如彼矣。堂上武臣則當在於承旨之列,而嘉善則宜在於特進之列矣。蓋李廷彬以嘉善入侍,坐次在於參贊之列,故上敎如此。吳瑗曰,此篇,多記古者敎世子之法,而以文、武之爲世子者,記于篇首,仍示成王幼時周公輔導之事,俾後世師法也。上曰,然矣。日昨停曾子問之講,而今講此篇,尤切感慕。昔子路爲楚相,有曰,雖欲爲親負米百里,烏可得乎?予方奉歡東朝,而觀諸此篇,雖欲爲此,亦何可得乎?玉音悽咽,入侍諸臣,莫不感泣。吳瑗曰,日昨講曾子問,玉聲悲咽,遂停其篇,臣固感涕,而今又承此敎,聖懷安得不如此乎?臣實感動矣。此書所記,固不過問寢視膳之節,而文、武之至孝,亦可見矣。然帝王之孝,固不止此,孔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又曰武王其達孝矣乎,文王以武王爲子,付托得人,可謂無憂矣,武王以文王爲父,繼志述事,所以爲達孝也。惟我肅考遺大投艱于殿下,而殿下受之,必須繼其志述其事,挽回衰運,開太平之業,方可謂達孝矣。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然此篇旨義,終不歇後,治平之道,修齊爲本,達孝之道,亦自灑掃應對之節爲始矣。上曰,小註御諱字,不爲付標,此則玉堂不察而然矣。瑗曰,未及詳審,惶恐無地矣。上曰,不敢有加云者,有深意耶?趙明謙曰,此是至矣盡矣之意,似無別般意義矣。上曰,所達好矣。明謙曰,自古聖王,孰非達孝,而孔子以舜爲大孝者,父頑母嚚,而烝烝乂不格姦者,以舜之至誠大孝也。《思傳》十九章,以武王爲達孝者,以爲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宗廟享之,功光祖宗也,子孫保之,業垂後昆也。此武王所以爲達孝也。以今日言之,殿下爲治之道,上法祖宗,則可以爲達孝矣。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也。上曰,旬有二日乃間者,文義似有意味矣。朴乃貞曰,直觀其文理,好矣,似無他意矣,而不敢有加一節,文意,儒臣雖已仰達,然其外似有他意矣。尹游曰,文王之爲世子也,事王季以至孝,極盡無間,則武王之事文王,設有可加之道,不敢有加於文王之事王季之時也,似是此意存於其中也。明謙曰,此段文意,自外有所講確,而過中之孝,則聖人不許焉,日三朝視膳問安,至矣盡矣。武王之事文王,有加於此則過矣,豈爲時中之孝乎?上曰,至矣盡矣之言,儒臣所見,可矣,而其餘則思之過矣。上曰,夢與九齡,嘗以爲疑矣,見其小註,亦似有理,儒臣各陳所見。明謙曰,古或有至誠感天之事,以武王之至孝,亦豈無感天之道乎?以天人九齡之象言之,似有錫福之理,而事涉荒昧,不可必謂之有是事,歸之不經,宜矣。瑗曰,疏家謂文王以憂勤臧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此語亦不襯着,年之脩短,豈容人爲,終近於不經矣。乃貞曰,以河東李氏註,觀之,武王得此夢,文王解夢,如是之意也。非文王減己年,以錫武王之意也。上曰,此是聖人授受之事,則歸之不經,終有所未安,盡信之則亦近於讖諱,而以劉氏註觀之,怳然有悟矣。聖人至誠,與天無間,故雖夢寐之間,異於凡人,心常虛靈,自有前知矣。以孔子不復夢見周公之語,觀之,亦謂之不經乎?吾與爾三之語,似或有如此自然之理矣。聖人至誠,大體如此,而凡人則不可準信,此等處,闊看,可也。以漢光武時事言之,王霸詭言,氷合而河水合氷,則此亦王霸至誠之所致也。以後人觀之,事涉不經,而誠之所至,或有如此之理矣。明謙曰,聖敎至當矣。不可準信,而亦不可斷之以不經矣。瑗曰,聖人至誠合天,自能前知,誠如聖敎,而此事則終涉誕漫矣。夫子夢周公,寤寐之間,思行其道,故其夢見亦常理,而此則異於是矣。《禮記》雜出於漢儒之記,如五父之殯,先儒亦以爲無稽,如此者間有之,終非純粹之書矣。上曰,夢周公之說固然,而書曰,夢帝賚予良弼,此亦常理乎?聖人之心,純一無僞,故雖夢亦不寐矣。游曰,吾與爾三之語,太是丁寧,似非聖人之言也。瑗曰,周公踐阼之說,又見於明堂位,而先儒以爲,必無是事矣,《尙書》洛誥篇,復子明辟,疏家以爲,復天子位於成王,而宋儒斥之矣。上曰,後世姦凶,每引聖人事,王莽自擬周公,曹操自擬周文王矣。瑗曰,經義不明,流害千古,先儒以漢儒之說,爲新莽所藉口,至於纂竊gg篡竊g矣。上曰,文王之爲世子也,其下似有闕文。瑗曰,此則王氏以爲衍文,大抵《禮記》篇簡,多有脫誤,此必有脫簡闕文矣。劉氏雖强解而未暢矣。上曰,此終是强解矣,必是闕文或衍文矣。上曰,曾子問以上,有先朝自止,而自文王世子篇,新定自止,則比前稍爲增益,宜矣。瑗曰,文有脈絡,故限其章句斷處爲之而然矣。瑗因掩卷仰達曰,聖敎以灑掃應對,爲達孝之本,誠然矣。治平之化,亦當自宮庭,孝悌之行,始由內及外,從本至末,此所謂達孝也。如是體念則誠切實矣。 ○明謙曰,本館多有闕員,政官卽爲牌招差出,何如?上曰,明朝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榻前下敎}}。 ○尹游曰,知經筵有故者多,金在魯以本職撕捱,金東弼則奉命在外,宋寅明以試官進去,故頻開講筵,而事甚苟艱,可悶矣。上曰,會試講經,幾日當畢耶?游曰,當四五日後,可以畢試矣。知經筵李眞望方在外,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有無故二員,則何必變通? ○尹游曰,各道沒技狀聞之猥雜者,臣亦屢陳,今則式年殿試已迫,不得已數日內將爲回啓,而近間以沒技啓聞者,少不下六七人,漸益過濫,誠甚未安,試射時道臣、帥臣,若親自監射,則沒技必不至此矣。近來則或以幕裨輩,代行試射,適啓冒僞之門,殊無難愼之意,今番則當一從啓聞回啓,而此後則若非道臣、帥臣之親自監試者,則勿令狀聞,雖狀聞,不爲許施之意,回啓中別爲措辭,各別申飭諸道監、兵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今番則有若令前之事,當爲許施,而此後則道臣、帥臣親自監射之後,狀聞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兪彦通曰,外方武士之沒技者,或有不入於狀啓中,故渠自上言稱冤者亦多,而似涉猥濫,故使之拔去矣,此等類則何以爲之?上曰,若不入於狀啓中則濫矣。尹游曰,上言稱冤之人,似或有入於狀啓者,此則憑考該道狀啓,以爲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彦通曰,上言二百餘張中,以老職加資事上言,居半矣。上曰,老人如是夥然,此亦貴也。而數年以來,老職上言尤多,似有濫雜之弊矣。游曰,考出數十年戶籍,則年滿者必不多矣。上曰,如是則朝家待人之道太薄矣。彦通曰,近來則年滿八十者,不爲加資,而以郞階授之矣。上曰,有回啓措語,則特爲加資矣。 ○尹游曰,臣待罪江華留守時,有畢賑狀啓,今當回啓,而此是臣在任時事,臣不可回啓矣。前有令次官擧行之例,此亦令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密昌君樴曰,臣方膺專對之命,出疆不遠,故發行前,欲爲一番入侍,今因晝講入侍矣。時氣乖和,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樴曰,使事姑不得與副使相議,當臨行可以稟定矣。上曰,史冊一款,其眞的與否,終不能詳知,殊甚悶菀。當初則以奴字爲礙云矣,今則以雍正之未及遍覽爲言,而以李自誠與大明繼統之說觀之,孜細矣。其刊布幾微,探知以來爲好矣,所重有在,其間眞僞曲折,必須眞的探知,可也。樴曰,十年後,今始膺命入去,史冊一款,曲折未能詳知,而雖非聖敎,敢不詳探以來耶?上曰,前所出來者,只是寫本。樴曰,全秩雖不得來,刊本一卷,得來則,似好矣。上曰,首譯誰也?樴曰,近來譯官,全無可使之人,只有李推、金是瑜二人,而李推則身病方重云,然無可與俱者,率去伏計,而寫本出來,已過三年,則其間似或有動靜,而以皇帝之不能盡覽爲言者,似有曲折,臣之今行,當另加探問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輪對官兼引儀金聖來,禮賓奉事李希益,長興直長趙鳳周,中學訓導朴壽台,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以次職姓名奏達。金聖來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聖來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聖來擧職掌仰達。上曰,有何所懷耶?聖來曰,別無仰達之事矣。李希益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希益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希益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可也。希益曰,別無可陳之事矣。趙鳳周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鳳周以職姓名覆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鳳周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鳳周曰,無他所懷之可達者矣。朴壽台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壽台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壽台曰,訓導,以敎訓爲職責,而他無職掌矣。上曰,有所懷則陳達,可也。壽台曰,四學外方奴婢貢,雖常年畢捧,需用之道,常患不足矣。及至辛亥、壬子兩年災減後,用度大縮,不能成樣,故頃日南學訓導金相礪,與兼官相議,以災減之代,令賑廳盡數出給之意,陳達於輪對時,已得蒙允,而賑廳若干出給,故繼用之,苟艱亦如前日,事甚悶迫矣。四學之辛、壬兩年災減之代,全數出給之意,更爲分付該廳,以爲養士之地似宜,故惶恐敢達。上曰,申飭該廳,出給,可也。{{*|出擧條}}上曰,學製設行之意,曾已申飭矣。今方行之耶?壽台曰,因兼官有故,姑不得設行矣。南圖逸進伏。上曰,職姓名仰達,圖逸以職姓名仰達。上曰,爾在嶺南耶?圖逸對曰,在聞慶矣。上曰,靈城所薦耶?圖逸曰,臣未知誰某薦引而上來矣,及夫到京聞之,則靈城君朴文秀薦擧云矣。上曰,聞靈城所達,則爾以聞慶座首,善爲處變於戊申亂離中云,其時事實陳達。圖逸對曰,別無善處之事,而其時縣監臣元弼揆,以單騎到縣,其時賊中僞爵,到處橫行,故臣未知眞假,堅閉陣門,屢次往復,的知然後,開門迎入,而此外無他可達之事矣。上曰,爾年幾何?圖逸曰,時年四十九歲矣。上曰,四祖有顯官耶?圖逸曰,無官爵矣。上曰,變亂中座首新差耶?圖逸曰,以新差爲之矣。上曰,聞靈城之言,深用嘉乃,申飭銓曹,使之調用者,非爲表奬,欲觀來效,各別奉行,可也。圖逸對曰,聖敎至此,臣不勝惶感,求死無地矣。 ○兪彦通曰,十八日召對時,右副承旨韓德全,以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依古法,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之意,有所稟定,出於擧條矣。蓋古法則緘答後行公,故緘答等待之間,職務曠廢,後來以行公推考定式者,蓋慮此弊矣。今若一依古法,發緘受答,則緘答之前,必不得行公,曠職之弊,亦甚可慮。雖以卽今吏判事言之,自上旣有特推之命,若待其緘答,則不可循例請牌,豈無拘礙之端乎?事多難便,故敢達。上曰,若等待緘答,則朝無行公之人,當初下敎,非謂緘答後行公也。措語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邊催促緘答,一邊使之行公,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下直,求禮縣監李遇春。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韓顯謩爲應敎,以趙漢緯爲副應敎,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金侃爲判決事,以權顈爲接慰官,以李匡德爲江華留守。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二所試官進,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李聖檍爲副司正。 ○兪彦通啓曰,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連日違召,尙未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兼帶經筵之任,尤爲緊重,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秋曹長官一向引入,金吾諸堂亦事撕捱,連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多積,獄囚久滯。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老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統制使金潗狀啓,河東場基村居金奉善等渰死事,傳于兪彦通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入來,將向禁川階上之際,近仗軍士等逐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張溟翷,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前察訪李寅白曾任碧沙時,驛主人夫馬供饋價錢五百七十餘兩,收捧於驛奴婢,成件記上下之後,私自取用,不爲出給。今因他人呈狀,而現發其事,自本曹査問徵出,則寅白不有官令,不送代奴,定刑吏窺捕其婢子,囚禁之後,始乃定日,而遷延數月,終不備給。如使寅白,出債於相親人,而貧寠所致,未卽還報,則不是異事,而此乃不然。已上下許多官錢,無端橫占,已極無據,自法司囚婢徵出,則亦足以愧其心,而頓無懲惕之意,如此貪汚不法之人,似當有別樣論罪之道,而係是朝官,臣曹不可擅便,令金吾處之,何如?傳曰,允。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妄蹈危穽,不卽斂遠,不量時勢,屢觸駭機,卒之人言罔極,直以危禍持之,此身之爲虀爲粉,臣固自分,而尙賴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特加矜愍,善貸曲成,褫臣職任,保臣性命,不累日而又煩收錄,辱以除旨,拔之罟擭之中,寘之袵席之上,毛髮頂踵,莫非聖主賜也。宜卽入文字,更暴危苦之懇,兼申感祝之悃,而鋒鏑之餘,癍痕gg瘢痕g猶存,驚弓之魂,怖悸靡已,唐突鳴號,亦近妄肆,有召輒逋,一味蹙伏,殆若自阻於仁覆之下,臣情其亦悲矣。然臣之跡,已不在銓地矣。向之恚忿而噂{{!|𠴲|⿰口沓}}者,汔可休矣,而李喆輔之疏,怒氣勃勃,語極無倫,甚矣臣之得罪於人也。玆事是非,屢經奏陳,臣之以爲義理者,彼之所謂義理者,落落如燕越之不相同,而天鑑在上,公議在後,以臣今日踪地,誠無一分氣力,可以與人敵者,但當順受無辨而已。然彼固榜中人耳,蓄怒於枳榜之論者,雖不足怪,其所見枳者其兄,而其弟之公肆詬辱,若是其無難,天下事亦可謂無不有也。噫,如臣不肖,厚沐洪造,致位至此,臣身非臣之有,而無他才能,可裨國事,危疾轉痼,朝暮且死,每念主眷,輒覺恩深報蔑,係戀王室,至今遲回不去,耿耿一心,只知爲國,不知爲身,而恩遇踰分,自招忌猜,病在直行,睢盱日深,以至於釁罪狼藉,身名僇辱,孤負初心,愧恨交中,生將爲不忠之臣,死將爲辜恩之鬼,中夜繞壁,臣實自悼,儻荷聖明哀之憐之,頫垂終始之惠,使之刊名朝籍,歸身田里,隨分飮啄,以終餘齡,是臣之所大願也。臣無任懇迫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文王之爲世子,止文王之爲世子也。音釋訖,吳瑗讀自凡學世子及學士,止君之謂也。讀畢,上讀新受音。瑗曰,此以下,記敎世子之禮,而仍示學校之法矣。上曰,惟,胥鼓南,無可疑耶?趙明謙曰,鼓南則四夷之樂,皆入於其中之義也。上曰,兪。明謙曰,小樂正,以樂敎世子,以四時而大胥贊之,籥之學戈,師承贊之者,卽樂之節操也。瑗曰,此以下,註說皆詳之,別無可陳之義矣。釋奠必有合也,明是合樂之謂,舊說所解甚誤,不可存也。朴乃貞曰,養老乞言,三代盛禮,儒臣陳達後,臣亦有仰達所懷,而此誠人君體行處也。明謙曰,漢明帝時有三老五經之禮,而豈能行此養老乞言之禮乎?人惟求舊,而自後世以來,養老之禮,廢而不講久矣。吾道東矣,而養老之禮,亦未能大擧修明,深切有望於今日也。尹游曰,養老乞言之文義,臣有所懷,敢達。朝廷有老成人,則此實國家可貴之事,而以今時言之,朝無老成之人,雖有數三老臣,而亦皆引退,廟堂諸臣,年滿六十者不多。臣曾伏聞先朝時盛事,老成宰相,布列朝廷,作事謀猷,皆經遠純熟,而與今日大異矣。目今國事之日趨難爲之境者,亦由於朝無老成之人而然也。以今廟謨言之,自外元無鍊熟講磨之事,及入榻前,卒然陳白,率爾擧行,如是而安可望做事乎?殊甚可悶。自今以後,凡諸事務,問議于兩奉朝賀及諸老大臣,從容講磨,詳審擧行,則其於國事,大有所益矣。上曰,所達好矣。前後以此下敎,而更當申飭矣。瑗曰,以孔門設科言之,德,德行也。事,政事也。言,言語也。上曰,語使能也者,乃其結語也。上曰,上言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觀太傅德行而審喩之,而下則只曰,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何其突入也。瑗曰,師、保與傅不同矣。周官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也。少師、少傅、少保,三孤也,亦稱三少矣。乃貞曰,傅、保,卽傅傅保保之義也。太師、傅、保爲三公,少師、傅、保爲三少,而此任重大,自三代以後,傅、保之義不行矣。瑗曰,上言太傅、少傅,而下只言師、保者,經文上下,詳略不同,亦猶胥鼓南之不竝擧四方之樂也。上曰,然矣。唯其人,亦得人任之之義也。僉曰,聖敎然矣。上曰,太傅傅之,太保保之,與少傅、保,似有異矣。瑗曰,師敎之喩諸德,而保又愼其身而輔翼之,蓋師則在外而敎之,保則在內而輔翼之,惟恐敎導之或失其正也。必使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不離於正,其敎法之嚴謹,亦可見矣。然三代之後,太保、少保之職,廢而不行矣。上曰,然。瑗曰,此非特敎世子之法,其於君上輔導之法,亦無異也。故此章亦引四輔三公之說矣。殿下臨朝視事,諫臣固有輔導啓沃之責,雖靜處深宮,其愼獨之功,恒若師、保之在左右,則必有進德之功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上曰,君子曰德之意,亦《大學》序聰明睿智,以作君師之意也。瑗曰,德成,卽《大學》明德之事也。敎尊以下,新民之事也。明謙曰,敎尊之敎字,與《中庸》修道之敎同矣。瑗曰,此與修道之敎,有些不同,修道之敎,包括乎位天地,育萬物,極其功化之大而言也。此敎者,以身敎率,所以爲官正國治之本也。明謙曰,敎尊非本也,德成乃其本也。瑗曰,如就治平言之,則修齊爲本,而統修齊治平言之,則格致誠正爲本矣。此亦就官正國治言之,敎尊爲本,統以敎尊以下言之,德成爲本矣。乃貞曰,禮樂只在於身心上矣。朱子曰,固其筋骸,又曰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得於身心,以致中和,此實禮樂之根本,不在於儀章節目之末也。伏願殿下,反求於身心上,以至興禮樂致中和,則此誠宗社生靈之福也。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明謙曰,特進官之所達,誠是矣,求諸身心上,而施於事爲,動必中節,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心誠好之,作之不已,則治法精當,自有進取之地,且有悅懌之意,自至於欲罷不能之域,則禮樂可興,王道可行矣。上曰,其言也好矣。瑗曰,讀書之工,實體爲要,如德成敎尊之言,殿下若不實體,則先儒所謂只將正心吟詠,一餉一場講說而罷,則亦何益哉?以今日觀之,官可謂正而國可謂治乎,德成敎尊之最宜深念處也。伏願殿下,益究格致誠正之學,必須振發濯厲,日新聖德,以爲敎率之本,而如礪廉恥、興禮讓、振紀綱、修政令,亦敎之大者,深留聖意而行之,則何患乎官不正而國不治乎?上曰,所達切至,可不留念?乃貞曰,讀書之際,必觀其旨意,究其歸趣,可以爲窮格之道矣。上曰,然矣。講訖,儒臣先自退出。洪景輔曰,特進官未退之前,玉堂徑先退出,以致失次,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齎咨官手本以爲,我國人被捉於彼中云矣,兵判不見此本耶?游曰,未及見之矣。上曰,承旨亦不見耶?景輔曰,日暮到院,故直爲捧入矣。上曰,大臣未及盡覽耶?景輔曰,備局郞廳,方爲回示之際,自上有速入之命,故促令捧入矣。大臣之盡覽與否,未可知矣。上以手本命示,兵判尹游奉覽。上曰,事情,何如?游曰,彼人之執言,似是索賂矣。上曰,通官受答,亦爲觀之。游盡覽後奏曰,臣之不深慮者,江邊一帶,彼此空棄,而爲奸民逋逃之藪,且産人蔘,而彼我國,亦皆有例捧之事。故彼此奸民,寅緣犯法,每致生事,而彼人則雖多採蔘材,糧食則資於我民,私相和買,轉轉生梗,致有犯越殺戮之變矣。彼人之執捉我民者,果若眞的,則末終事端,必不順矣。上曰,林哥之以不當受咨文執言者,在渠之道則是矣,常明之周旋,終爲曲道,而三泰與吳、林兩人,相好之間,則事可成矣。不然則或慮有反歸僨事之科,而我國之民,見捉彼中者,果是的實,則尤可慮矣。游曰,此等事,雖爲姑得彌縫,終有惹鬧之慮矣,沿邊之打破馬尙,驅逐彼人者,一時所見,雖或夬心,而終不夬矣。終末事機之蔓延者,皆由於此矣。上曰,然。景輔曰,以平監狀啓任爾元事觀之,極涉殊常,而黃賊必不死矣。上曰,若重賞構捕,則似可得矣,黃賊終若捕得,則申儀昌,雖生置何妨耶?蓋儀昌則以亡命賊振起去處,渠能知得,若放送則捕納爲言,而渠之本罪,以犯越事,見囚於理山者也。朝議以兩失爲慮矣。游曰,黃賊事,禹夏亨,今方自任譏詗,終任夏亨爲之,則似有可捕之道,而黃賊之生存,無疑矣。渠旣亡命,則必於此等地逋逃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申時,日暈右珥,暈上有冠。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習儀,二十五日國忌齋戒,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工曹判書金取魯,承批之後,又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再次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工判之引嫌,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晝講時,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 ○備忘記,頃者趙迪命之疏,雖極無謂,其所處分,不過罷職,則館職請敍,宜不可區別。況李喆輔,不過兼校授gg兼敎授g撕捱事,趙漢緯,亦不過御史做錯事,俱不大段,而今日入侍承宣,敢曰有議,煩稟前席,事涉屑越。此等細事,若是陳達,則時弊大者,尤何道哉?當該承旨遞差。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三日,忠贊衛高煜乾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皮萬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韓顯謩,副校理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朴弼載,時在仁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碧沙前察訪李寅白,令金吾處之事,允下矣。李寅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天佑,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再疏哀籲,畢瀝肝血,而批旨諄切,邈不開允,悚蹙悶鬱,不知所出,連因開政,召牌狎臨,特敎間下,而一味違逋,恭俟誅譴,日昨講筵,又特勤綸音,諭之以初非不思,奚拘小節,責之以徒事固執,不惟大體,臣一倍震惶,繼以抑塞,只恨忱誠淺微,辭語拙澁,不能見諒於父母之慈,日月之明,撫心自悼,尙何言哉?自有新命,擧世之人,無論親疎貴賤,莫不爲臣代懍,人情所同,天理可見,此殆臣過福招災,期迫顚殞之致,臣之苦懇力辭,必遞爲期者,亶出於內惜身名,外怵公議,苟或毫分假飾,神必殛之。夫西銓之於東銓,其爲權要,不翅差間,而向者臺疏,猶以兄弟相代,爲未安,臣之從弟,畢竟雖窮迫膺命,若令易地而在東銓,決知其矢死不出矣。況今趙迪命之論臣從弟,有若逐去大權勢之人,臣以同堂至親,縱不能同其斂縮,尙何忍復相替代於衆目所注之地,貪進無忌,以實言者之言乎?今玆睿簡之及臣,實是萬萬意外,以聖上之無微不察,曲盡人情,乃反一誤於西銓,再誤於東銓,上而重偏私之嫌,下而益滿盈之忌,傳所云天地之大,人猶有憾焉者,正謂此也。噫,貽累朝政,創壞士風,何可謂之少節,所執正當,自信明確,亦何嫌於固執?臣性本愚拙,飾讓圖便,曾未學得,鎭日違慢,夫豈樂爲,而惟是決不可出四字,參前倚衡,轉身無路。昨於一日三牌之下,尙且頑然不動,臣罪至此,萬戮不足以償塞,玆敢席藁涕泣,冒死申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諒匹夫之難奪,念君子之成美,先削臣職,以安愚分,仍命有司,勘臣前後違命之罪,使國綱稍振,千萬幸甚。臣連呈此疏,見阻喉院,其間筵敎與喉院啓辭之批,俱極嚴峻,而守株之見,迷不知回,有死而已。望斷趨承,日以違牌爲常事,今日恰滿卄度,違牌矣。人臣負罪至此,豈容屢逭?方將走伏金吾,以胥鈇鉞,卽伏聞又有嚴責之敎,直欲鑽地以入。玆不得不隨牌來詣,疾聲叫閽,退俟處分,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吁,此等國勢,此等世途,其若爲治,宜先擇人,其若擇人,捨冢宰誰?《書》曰,知人惟帝其難,以予知鑑,何能知人,而惟於卿,知之久矣。今者此命,非偶已喩,若等閑之時,則遂卿固執,亦何難也,而今則不然。予亦有固執,今若許遞,初何爲焉?若是撕捱,徒傷事體,雖日違十牌,決不許遞,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疏曰,伏以臣,棲遑郊坰,疾病沈篤,危綴之喘,滅亡無日,與其死於道路,無寧畢命於先臣祠屋之下,人窮到此,情亦慼矣。且中心戀結,有進於此者,離違輦轂,七年于玆,瞻望雲天,徒切魏牟之懸心,頃刻未死之前,依止京輦,以便承候,則長逝之恨,庶得少紵gg紓g,昨始扶舁病軀,寸寸前進,來伏京第,其得免中途之顚仆,極是異事,而神昏氣塞,奄作九泉下人,末由趨詣天陛,以伸區區犬馬之誠,惶隕踧踖,罔知攸達。西樞閑秩,雖非緊任,而臣之稽謝恩命,積有年所,近來大小朝儀,亦未克一參,罪戾山積,若隕淵谷,玆敢收召渙魂,仰陳bb請b譴之章。伏乞聖慈,察臣危苦之情,亟遞臣職,仍治臣前後負犯,使臣得以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上來,心甚欣慰。往者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俟其少間之時,入侍前席,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夏溪君椐,武臣東川君申德夏,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上讀前受,自凡學世子,止君子曰德,音釋訖。吳瑗進讀,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止周公踐阼,音釋畢。上讀新受音,釋訖。瑗曰,上段記周公之敎成王也,以撻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警勵而成就焉,下引孔子辭,以發明其義也。上曰,先儒以爲,以周公踐阼四字,爲王莽纂gg篡g漢之兆,王莽之纂逆gg篡逆g,何必由於此大文乎?瑗曰,況于其身之于字,讀爲迂,古註曰,迂,廣也,大也。集說謂迂曲其事,皆未知其穩當,故臣權近《淺見錄》,謂當讀如字,其義蓋言古人雖殺身,而有益於君,猶爲之,況不至於是,而以其身正厥君乎?義似可通矣。尹游曰,周公之撻白禽gg伯禽g,以敎世子之法,試之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觀感而取則者,此是權道,而迂其身之迂字,必是誤矣,以于字觀之,似可矣。趙明謙曰,以敎世子之法,撻白禽gg伯禽g而試之者,所以敎成王也。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況迂其身耶?迂字,似不可曲避之意也。上曰,迂字,不必深看也。瑗曰,周公之撻伯禽者,不過常敎白禽gg伯禽g以世子之法,使朝夕在成王之側,使之習聞而知之而已。游曰,人君之爲世子也,當知君臣父子長幼之道,然後可以行君臣父子長幼之道,而以治天下,故此周公所以以世子之法,敎伯禽者,乃所以敎成王也,其意豈不深且切乎?上曰,使之與成王居之說,太是分明,予以爲疑也。瑗曰,使之居云者,左右前後無非正之意,而亦使之觀感作成之意也,似無疑矣。明謙曰,有父之親,有君之尊,卽盡君父之道,然後可以兼天下而有之矣。上曰,此則爲人子而知爲父之道,爲人臣而知爲君之意也。瑗曰,兼天下而有之,當屬之君,不當屬之世子,集說之意固如此,而其義亦曰,以君父之尊親,有天下之大,而尤不可不敎其子也。上曰,然。此亦猶言家齊而國治也。上曰,觀此一有元良,萬國以貞,而顧念國事,追惟往昔,心切有感焉。入侍諸臣,承聞此敎,亦莫不感動也。瑗曰,此言人臣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蓋人臣之道,有犯無隱,死且不避,固其常分也。然末世人心,多知愛身,而不知此義,顧瞻利害,而不念其國者衆矣。人君右有爵賞,左有鈇鉞,雖優容假借,惟恐氣節之消沮矣。宋臣張栻有言曰,欲求伏節死義之士,當求犯顔敢諫之中,平時未免阿諛苟容,臨危豈可忘其盡節乎?卽今士氣委靡,言路閉塞,全無批鱗牽裾之風,誠非細憂也。伏願聖上,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以優容奬納爲主,以培士氣而開言路焉。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明謙曰,以周公事觀之,莫聖於周公,而終遭管、蔡之變,赤舃山東,王室幾危,而終有成王風雷之悔,周室賴而復安,以周公聖人地位,居王室之懿親,有此不幸之變,況下聖人之地位,而疎遠難進者乎?自古君臣際會難矣,以漢武之英才,唐宗之明達,終不能用汲黯、魏徵之賢者,蓋以兩人之犯顔敢諫故耳。阿諛者易親,敢言者易疎,此誠有國之通患,而恒人之常情也。人君當祛物我之私,恢公平之道,有言巽于心,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來直言而祛讒說,然後直道大行,而國家可治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韓德全曰,成廟朝使之盡言不諱,此誠曠古盛德事,而殿下之所當上法者也。儒臣所達又如此,伏願體念焉。講訖掩卷,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德全曰,謁聖時試官請敍時,違牌坐罷人員外,特罷者勿敍事,有所下敎矣。頃日政廳,臣進去,以玉堂請敍事,特罷人亦竝請敍,而不無外議云,此後則雖特罷人員,竝爲請敍之意,以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誰某也?德全曰,趙漢緯、李喆輔、趙迪命三人也。上曰,試官請敍,則違牌人外,使之拔去,而至於王堂請敍,則削職外,皆可請敍,與試官請敍有異矣。德全曰,然則雖被謫蒙放人,竝爲請敍乎?上曰,此則不然矣。奏辭畢,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未肅拜}}。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慶源府使尹㵑,咸從府使柳東茂,瑞興縣監朴師昌。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尹㵑處給送。 ○洪景輔啓曰,憲府闕啓已久,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試所進在外bb外b,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久無長官,公務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抱川加山面居私奴鄭健伊等虎咬致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兪彦通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二百張內,一百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六張,違格三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希望老職者甚多。年八十以上,勿論良賤,除一階,雖載在法典,若其年歲之冒錄,加資之疊授與否,則自本院有難覈實。故遠道中道年八十以上,業已下該曹,京中人,今不可區別取捨,一體下該曹矣。令該曹各別詳査稟處,俾無猥雜之弊,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來朔入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判書臣尹游,以禁衛營新番軍點考及下番軍兵賞試射事,同日南別營進去,參判臣趙錫命,文二所試官進去,參議臣朴聖輅,差翼陵忌辰祭獻官,明早受香,參知臣金浩,內司入直,明日點考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今亦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當時習痼廢之餘,叨銓衡參佐之任,調劑酸醎,鎭服物情,固非淺薄之所能尋常轉捩,隨處觸礙,秪俟顚敗之立至,伏聞昨日承宣之臣,以數臣請敍,致有外議,至達於筵席云,臣於是,有不勝其惶懍者,夫玉堂請敍之不拘罪罷,例也。筵白之承宣,同參於當日之政席,下吏援例之言,亦旣聞知,則定式之請,宜不至於煩黈纊之聽,而猶以外議開端,引出話頭,此其意非以請敍,爲無其例也。卽以數臣爲不當敍也,區區迷滯之見,竊以爲過矣。趙迪命之疏攻金取魯,措語之間,固有過峻不稱量處,所論本事,則未見其可罪,重臣之必欲全枳一榜,本領已失之,斯義也,臣與重臣,覆難於前席,聖明所下燭,非可諱也。其後節拍,終未免爲苟且彌縫之歸,論思之臣,一言相規,固其職也。三司之論宰相,非係讒誣,未嘗以疏語之不擇,有礙於政注之檢擬者,卽所以開言路也,銓法然耳。至於李喆輔,則文雅才識,出於等輩,是謂朝端之名流,席上之奇珍,而前後齮齕,持之不已,公然坐廢,使不得一登金華之筵,以責其啓沃之效,今又以微譴之收敍,竊竊然私相指議,至煩陳達,吁亦甚矣。臣以無似,臨急苟充,本不敢以銓職自居,而逃遁不得,冒據政地,妄以爲,今日蕩平之規,尙患於不廣,而錮塞之政,偏嚴於異己,要以疏掩滯振遐遠,仰裨聖朝一視無間之仁者,寸丹如血矣。顧瞻前却,仍因苟容,循一時之塗轍,負平日之素心,固臣之所大恥,而亦所以得罪於承宣,所謂外議者也,惟有早自斂退,固守拙分,雖不能報效絲毫,庶亦免於推助波瀾之歸矣。司喉之言,無異白簡,代斲之任,便同已遞,一日盤礴,冞增罪戾,卽因開政有命,天牌下臨,謹此隨詣於九閽之下,短章陳籲,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糞土一微臣,謬辱簡使,前旣按賑於南矣,後又考試於西矣。顧百無肖似者,猶且備一夫之數,感激圖酬,惟日夜不稱是懼,而畢竟奉俟無狀,自速僨事之科,不旬日而柱後兩惠文隨之,則如一時恩罷,在臣誠末勘耳。狼狽歸來,無面可顯,杜門省尤,差靖私義,而自昨歲以來,尙未得歸省母墳,霜露感深,日前爲展掃之行,誠不意抨墨未乾,薄罰已解,一政兩除旨,又遽下矣。臣誠戴罪訟恩,抑又何辨,而第此事,有不容不暴者。夫國試事體,何等至嚴,而擧子曰書題可改,擧子曰試官可逐,則其士習固毋論,今日國綱,果何如耶?書題猶可改,而試官終不可逐,則白撰醜悖之說,忿地起鬧,於是乎朋挐黨呼,攔出荊圍,假臣而欲大張威風,則將不得不鞭撻從事也,假臣而欲苟且彌縫,則亦不得不緩辭乞憐也。彼一方之士,能讀古書,豈皆同歸於裸浴,而特不過無賴浮薄之輩,先爲之倡耳。況今士趨不端,科法不嚴,場屋操縱之權,每在擧子者,蓋掌試之人,或軫僨事之慮,多所假借,苟冀了當,故自以爲我輩雖如此,彼亦無如之何,而大擾小戲,惟意所爲,是可以馴養其習乎?設令善辭調娛,期於幹事,而國家之設科取士,將以有用也,則雖得此輩千百人,亦將何補?噫,大張威風,非所以待多士也,苟且彌縫,亦非所以重國試也。惟有罷試一款,少可以存大體懲後弊,在士子而折悖謬之習,在臣身而受僨誤之罪者,倉卒見義,自謂看得不悖,故非不知三年大比之科至重,一路多士之望易缺,而臣與同試之人,相議罷場矣,日曛之後,士子輩又復還入,多般懇乞,至請仍設。然臣之洞諭牢塞,蓋出此意,而若使臣,初能彈壓多士,則亦豈有此等無前之駭擧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淸朝司直之論,顧安得不然,而一旬之間,再速抨彈,至今追惟,慙愧欲死,則尙何顔面,復廁任使之列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竊有駭惑者,人之不自反,其亦甚矣。事多平恕,而謂之以吹覓,語主宛轉,而目之以蹈藉,如束濕民謗等語,都不過政令間一疵,而有若臣偏信造訕之言,不肯相捨者然。其治法規模,果能粹然無可議者,而臣之書啓筵奏,不能詳審至此,則此亦臣廉訪不以實之罪也。彼之急於自辨者,亦復何怪,第此侏儒之短,一節可知,觸事生疣,無往非罪,按試不稱,而猥忝課試之任,論人失實,而復叨論事之地者,揆以國體,寧有是理。噫,主試者臣也,罷試者亦臣也。論以責罰,臣實爲首,則向來薄勘,終不足以少續愆尤,而況且同事諸臣,尙在罪罷之中,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至如庠官新銜,便是學士兼帶,則尤非忝叨館錄者之所可僥冒,一日虛帶,徒增悶蹙,馹召之下,今始來伏私次,而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嚴國體,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南泰齊疏曰,伏以臣,材非適用,樣不入俗,重以痼疾纏身,懶拙成習,平居杜門,罕接人事,凡於朝政得失,時論是非,有若聾者之無所聞,頃年入臺,重遭避事之斥,公議之嚴,凜然可畏。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冗官散地,隨分浮沈,一切淸塗,殆非意象之所不到,而不意聖度天大,物無遺棄,拔之幕官之微,復畀臺省之華,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所謂。念臣曾叨是職也,適緣賤疾濱危,出入人鬼,實無供職之勢,而疏格喉院,籲呼路阻,畢竟違牌,誠出於萬不獲已,則彼憲臣之指以無端再違者,何其不相諒之甚也,況未見風采之譏,年少自好之目,婉辭顯斥,嘲姍備至?噫,臣之伊時病狀,憲臣旣不目覩,則疑之以托疾例套,固無足怪也,獨惜夫憲臣年紀,亦未許多,前後事業,又未見有藉手而自多者,而指揮呵斥,容易判斷,何其自處太高,而待人太薄耶?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苟使臣隨事論列,無負職責,則人之爲言,胡至於此。臣方反躬自省,不暇有尤人之意,而第顧其職,則卽已試蔑效之地也。顧其身,則卽前日僨敗之蹤也。雖欲貪榮冒罪,揚揚就列,其於壞廉隅而羞臺閣,何哉?昨緣試事迫急,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一出,而顧臣情迹,萬無因仍蹲冒之勢,玆敢隨牌詣闕,悉暴危悃。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日氣雖不寒,雨灑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比向時,何如?上曰,無異矣。命均曰,向日下敎中,以氣有不足之時爲敎矣,近則,何如?上曰,不爲大段,而卽今亦間間有是症矣。命均曰,五貼湯劑,盡爲進御乎?上曰,量力而服,故二貼姑未服矣。命均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所服已過半,餘丸纔三之一也。命均曰,更爲製進乎?上曰,後日入診,當更議耳。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請令醫官診察。上曰,首醫獨入。權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則調均,而左邊少沈矣。命均顧聖徵曰,去番則右邊沈重矣,今日則不然否?聖徵曰,今日則不然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右三部頗滑矣。前製入五貼,日數已過,而但進御三貼,則聖意欲止於三貼乎?上曰,否。或旣煎而忘之,一貼則今方煎之耳。應三曰,受灸處落痂乎?上曰,尙有薄痂矣。應三曰,腰帶連爲進御乎?上曰,其爲物,善於上升,又善緩,服之可苦矣,故近則解去矣。命均曰,受灸一節,頃以姑觀前頭爲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近來腹部平安,意者此其效也。欲於來月,更灸一百壯矣。命均曰,一二百壯,閭閻人則不以爲灸矣。頃以眩氣時作之症,加味湯劑製入矣,雖未及責效,大槪,何如?上曰,姑未可知,而加入後,味則稍勝矣,聖徵曰,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製入。{{*|出榻前下敎}}顧視命均曰,有稟定事乎?對曰,平安道事也。上曰,昨於晝講,欲召卿而未果矣。昨見齎咨官手本,犯越殺害一款,事極重大矣。命均曰,沿邊之人,素不計執標,事未可知矣。上曰,鳳城捉去人所言,亦不能聞知,甚可鬱也。此則,分付關西伯,使之探知,似好矣。命均曰,方發祕關矣。上曰,殺人者,是申義重乎?命均曰,非也。然則申汝昌乎?對曰,前後每相互換,不可詳知,且其幕次,亦異於前聞矣。上曰,幕次則是隨往移之矣。命均曰,當以祕關問之矣。上曰,任爾元事,尤可怪矣。命均曰,事極駭異。必有委折,所當拿問,而爾元纔遞碧潼,未及交代,故欲於登對時稟定矣。上曰,爲先拿處,可也。金吾見其狀啓後,可以憑問矣。命均曰,狀啓則任爾元拿來後,當出給金吾矣。{{*|出榻前下敎}}上曰,齎咨官事,是別件事,不無可慮,而難以彌縫矣,何以爲之?且雖欲彌縫,誰可任之,尙明,自前頗向我款曲,而素是無識者,每自以爲以厚意爲之,而求索不厭,亦不可信也。命均曰,其間事亦不可知,徒憑譯官之口,專恃專恃,何以知事機之如何耶?且渭源gg渭原g把卒李守雄事,關西伯,旣已行査,狀請減死,而守雄當初情狀絶痛,故使與贊必等對質後狀報矣。今此査覈,亦不明白,當更問,而領相之意,不欲置之死律,蓋以其被捉,與渠自潛越,稍異故也。上曰,旣不同時越來,又不自現,則更無可問之端矣。卿意,何如?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不可容貸矣。上曰,把卒雖是微賤,人命至重,待後日次對,更爲議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平安監司又以爲,潛商罪人姜秀興,方其被捉梟首之時,脫身逃走,投江自斃,情狀絶痛。仍請戮屍揭竿,而領相則以爲,法外之律,不可輕施云,未知,何如?上曰,旣非極惡大律,戮屍太重矣,置之,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理山府所捉淸人一名,旣已押付義州,而道臣請廟堂,稟處矣。彼人旣已捕捉,則似當移咨入送,而事涉重難,使義州馳通鳳城而入送,亦似無妨。領相之意亦如此,未知,何如?上曰,此議好矣。以卽速馳通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爲,營下各邑,今又失稔,不得已貿穀於錦城等地,因本道方伯防塞之故,不得貿來。錦城縣則至於曳出軍校,將未免狼狽,請令廟堂稟旨擧行矣。前年因統營狀請,分付湖南,使之勿禁矣,今又如此,湖南伯事非矣,統營軍校果爲作弊,則査治可矣。而至於貿穀一款,一切防塞,則災邑之民,何以聊活乎?分付湖南,使勿禁斷,若其作弊於各邑者,則統帥處,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錦城縣監,非矣。上自朝廷,下至守令,紀綱解弛,此路不可開也。至於道臣之防塞貿穀,亦甚壅塞,勿禁貿遷之意,分付湖營,而軍校事則統帥事體自別,不可使營門治之,此則,申飭統營,使之禁斷軍校,可也。命均曰,其狀啓又以爲,本營年年貿穀於湖南,而曾已給價者,因此一未推還,營儲蕩竭,誠爲切悶。請還徵未收錢貨,以爲支保之計云,亦以此分付湖南,其在應捧者,使之勿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近來廟堂不能見重,故各道疏狀,或爲脅迫,或加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矣。今以海伯分等狀啓言之,面里分等,多有弊端,今年則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徑先分等,直爲狀請,其狀啓中可施者,則從當依施,而體統所關,不可無警責,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今番雹災,非比尋常。通津則適仍大臣目見,卽爲許災,而其他諸邑,俱被其災,最中高陽、長湍、交河、砥平等邑,同爲尤甚。以道臣分等狀啓觀之,則砥平不在其中,代以坡州,爲四邑請於大同減斗,而前戶判及時戶判,皆以爲不可輕許。蓋慮其虛實相蒙之弊,而終至於防塞矣,追聞道臣及覆審都事之言,高陽、交河、長湍則民怨頗甚,不可不許災云。臣與戶判更議,精抄尤甚被災邑面,依方伯所請許施,而領相以爲,若就其尤甚而減斗,則必多冒減,決不可爲,令道臣精抄其被災處,加給全災,則雖不別給雹災,民可蒙惠云,以此分付道臣,何如?上曰,若以此加給災結,則朝廷事體,終爲苟簡矣。命均曰,倘能精抄被災面里,以給災結,則被災之民,可蒙實惠矣。上曰,領相不無所見,左揆所達亦然矣。而其時景像,無異目覩,豈可無別樣蠲免之政?令道臣精抄被災處,減給大同二斗,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故有所仰達矣。本廳軍官,春秋兩等,爲初、會試,而軍兵等則創設不久,乙巳年別中日時,軍官與官卒,仍摠府草記,依他例試才蒙賞,而其時軍卒則試放矣,其後因渠等上言,每等試才時,一體試射事,草記蒙允,而以今番言之,渠輩素不知射,故十巡得中,不過數矢,不得入於別單末端中,頗有稱冤,蓋軍兵則以射試才,非古也。以此兩廳大將,送言以爲,一番陳達後,軍卒則依自願放試爲宜云矣。上曰,此本爲慰悅軍卒,而砲則太易,若以貫三中直赴,則科道必太濫矣。依前以柳葉箭試才,而十巡十矢以上,書啓論賞,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都事、守令,以未署經遷延,可憫。獻納李廣道,正言宋徵啓,竝卽牌招,使都事、守令,署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左副承旨洪景輔,習儀後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去。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春躋啓曰,工曹判書金取魯,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前後特敎之下,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國忌齋戒相値,而院中位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日異於他齋戒,不可爲承旨差出,開政,過國忌後開政。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崔廷泰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後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景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六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文科二所試官鄭東後,以身病不爲復命,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南泰齊呈辭,金尙翼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朴乃貞,上下番入直矣。乃貞以文科試官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俱以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有親病,宋寅明,副摠管趙儆,俱有身病,他無推移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長官,久不行公,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日事違牌,分義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判書承批之後,又復固執,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參議之引嫌,亦涉太過,竝卽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竝牌招。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傳于洪景輔曰,判府事李宜顯引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陵內虎患,近來尤甚,今月初生,自訓鍊都監發遣砲手,留連五六日,終不捕捉,仍爲輟還。其後虎患,又復如前,三四日內,陵底至近之地,噉食大牛數頭,至於白晝橫馳,咆嘷陵谷,軍卒之逢着者,未免氣塞云。陵內虎患如此,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壬子式年文科會試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以入,而前掌令李重震,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重震、姜必愼、洪昌漢爲副司果。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碧潼前郡守任爾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任爾元,自任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七日,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處,發遣京兆郞官,卽速摘奸以啓事,榻前下敎矣。本府郞廳,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又有虎患,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有虎患,故今月十四日,發送將校軍兵,使之捕捉,而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諸處,累日搜覓,不得捕捉云,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之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張泰紹、朴乃貞入直矣。朴乃貞,試官受點出去之後,所當推移替直,而互相推諉,終不入來,門限已迫,省記中,不得不空字書入,而莫重宿衛重地,不得備員入直,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體極爲未安。都摠管宋寅明,長溪君棅,副摠管趙儆,竝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瘡病久苦,藥餌無效,且有懇迫情私,敢請恩暇,以爲及時往來之計矣,不意長單還下,至情莫伸,日夜顆祝之望,將不免歸虛,狼狽抑塞,不知所出。噫,君臣猶父子也。區區悲切之情懇,臣何敢自隱於孝理之下哉?臣之亡母再朞後初忌,在於開月之初,哀隕罔極之情,若在袒免之時,念臣不孝冥頑,不能滅死於巨創之際,禮制有限,衰麻遽脫,叫號莫逮之慟,無處可洩。一年一番伸哀,只在喪餘之日,而臣之家廟,遠在洪川縣宗姪鐸之任所,臣方繫官于朝,讐日一慟,亦無其路,臣之情事,益復如何?臣以是請得沐浴之暇,以爲及此日往哭之計,而煩猥是懼,初不敢直陳,日月之明,亦何由俯燭臣如許情實也?自承單告還給之命,方寸忽忽,萬事無心,直欲失聲長慟而不可得。若是而寧復有翶翔榮塗之念哉?自京距洪,未滿三日之程,不過旬望,可以往還,儻蒙聖慈,察臣哀迫之情,許臣往來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聖恩所及,幽明同感,臣何敢一向濡滯,以負聖上體下之仁哉?今臣情理,上自大僚,下至庶班,莫不哀矜而愍惻,皆勸臣一疏陳情,故敢冒萬死,涕泣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特命解臣職名,俾得任便往還,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伏蒙慈天垂眷,許解內局之任,歸營父母墳緬事,又許臣兄游帶命召往來,洪私異渥,殆若偏施於臣家,日夕感戴攢祝,闔門同情,匪臣糜粉,所可上報萬一也。乃於此際,以莊陵表陰書寫事,自政院宣旨,催臣上來,爲人臣得與於私役,榮且幸矣。惟當竭蹶赴召之不暇,而區區私義,竊有不敢冒當者,臣自遭頃年權爀、申處洙等醜誣,身名重辱,手腕亦汚,義不復執役於筆翰,庚戌玉冊之寫,畢陳此義,懇辭不得,迫而後應,厥後遷陵時,見差數處書寫,雖以因山蕫役辭免,而若其情實,終欲自存其私義耳。今此所命,是何等至敬至尊之役,而以臣已辱之身,已汚之手,乃敢不恤人言,肆然泚筆於琬琰之刻哉?滯守難改,徒費撕捱而重役遷就,冞增罪戾,又況預差宗臣,筆藝之絶,非臣可及,豈宜捨此而屬之於萬無可承之人哉?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賜變通,毋致寫刻之愆時,不勝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本非提嫌者,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寫進。 ○司諫李潝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不敢冒進,前後除命,輒皆控免,而至於庠官兼任,不但有異於實職,以課製不卽設行,至被問備之罰,怵分畏義,不得不一出而課試矣。頃日大臣,以近來泮庠製事,大加侵斥云,聞來不勝悚慄,臣素蔑鑑識,不善考試,則固已自知,而臣之平日事君奉職,自有一副當定見,今此課試,何等細鎖,而乃敢肆然用意,自負其志乎?第其時監會不遠,多士懸望,只在此一着,而抄取之數,未能人人而得之,則以不平之衆心,揚易肆之謗言,其勢固然。爲考官者,不亦難乎?雖使先輩之明識至公者當之,恐難免今日之誚矣。大臣亦以爲落榜擧子之言,不可取信,此則然矣。近來大小謗出,輒有嘵嘵之談,大臣知其不可取信,則置之可也。若果明有可斥之端,則科場體嚴,輕重一致,必須明白重究,快人心嚴科法,可也,而今則不然,旣發其端,又不明言,使當之者無以自解,臣竊惑之。臣之自嶺海歸來,供職不過一日,而乃有此無限取敗,則從前難安之情,又加一層矣。適緣考官違牌,重速罪罰,陳暴無路,一昧惶懍矣。此際以東堂監試官之不得推移,半夜開政,召牌繼降,臣迫於嚴命,他不暇顧,冒昧入肅,仍參試院,而若其廉隅之放倒,則可謂極矣。試畢之後,不敢循例復命,退伏私次,臣罪尤萬萬。朝控短疏,欲暴微悃,而喉司公然見却,凡臺閣之引情勢自辨之疏,任意阻搪,使不得一陳者,恐非出納惟允之道也。今於召命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決難冒赴,略暴情實,未免徑歸。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職名,勘治罪狀,以重公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李宜顯,左承旨洪好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李宜顯進伏曰,向來聖體,連有未寧,以至受灸,藥物尙今進御,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宜顯曰,寒事漸緊,更無發作之候耶?上曰,姑無更發之症矣。宜顯曰,日氣乖常,朝夕之節,十分加意,宜矣。上曰,然。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久攝之餘,今已登對,其果復常耶。宜顯對曰,賤疾匪輕,出入死生矣,伏蒙聖上軫念,以賜藥物,保存軀命,莫非聖德,而重病之餘,元氣尙不得蘇完,今始乍動,痛處多矣。臣夏間,父母墳塋,有傷處云,故呈辭受由矣。意外以病未能往省,旣爲受暇之後,終不得省掃者,情理未安,而前頭日寒,則難於運動,故今方往掃,而臣之病情如此,數日往返之間,或有添傷之道,則留若干日調理,乘溫日復路以計矣。不遠之地,遲滯未安,故惶恐敢達。上曰,從速徃來,可也。宜顯曰,敢爲淹滯,而病狀如此,故敢此仰達。上乃命賜送而遣之。 ○洪好人曰,判尹張鵬翼,連呈辭疏,尙不承膺,申光夏,亦連日呈辭,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卽爲牌招,可也。好人曰,臣於日昨承召之行,有所聞故敢達矣。貞陵外靑龍,有一常漢,乘夜偸葬,而車運泥灰,狼藉起役,高大封墳,仍爲逃走云,聞來誠極驚心,常時京兆不能申飭,以至於此,今日國綱,無可言矣。陵寢至近之地,肆然偸葬,此實前所未有之事,殊極駭痛。使京兆發遣郞廳,摘奸處之,何如?上曰,事在何時?好人曰,四五日前臣承召時,院屬迎候之路,見之云,路傍酒媼,亦備言其事,故聞之矣。上曰,偸葬處,是禁標內耶?好人曰,禁標內外,則臣未及詳知,而外靑龍之外麓云矣。上曰,使京兆發遣郞廳,卽速摘奸後,偸葬人摘發,從重科治,可也。好人曰,不特此也。都城四山,亦不能禁斫,內外童濯,皆成赭山,所見誠極寒心。此由於四山監役不善禁斷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乙巳年間,有摘奸,申飭之事,而其後年久,不無解弛之弊,更爲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洛昌君樘,武臣行副護軍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止周公踐阼。音釋訖。吳瑗進讀,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音釋訖。上讀親受音訖。瑗曰,上旣言敎世子之法,此下則記治公族之禮矣。庶子之官,亦見於燕義,蓋周官諸子之職也。趙明謙曰,以此文觀之,則庶子之任,緊且重矣。宋寅明曰,設庶子之官,以治公族者,其所任可見緊重矣。我朝之宗簿,亦倣此義,而不過文具,三代則不如此矣。上曰,纖剸之纖字,音潛乎,針乎?瑗曰,音針,《小學》解亦音針矣。上曰,然。上曰,以爵爲位崇德云者,此與我國之制,似不同也。我國則外朝東西班,立於階下,而宗室則昭穆之次,序立矣。寅明曰,以禮言之,則以昭穆爲次序者可矣。而至於朝會,則以職次序立,似好矣。樘曰,我國則宗室只爲參禮於宗廟大祭,而其他擧動時及朝儀,元無參禮之事矣。瑗曰,登餕之文義,猶不得明白矣。寅明曰,餕,成事之義也。上曰,世降一等云者,何義也?寅明曰,此則以昭穆之次,似爲分數矣。瑗曰,尊廟親廟之別,似不得分明解釋矣。上曰,似是漢之原廟,而三代則無原廟矣。寅明曰,雖三代之時,亦似有私親之廟,而別廟則自三代有之矣,無乃此義耶?瑗曰,雖然,似不可直以私親之廟目之也。寅明曰,太廟卽太祖之廟,而親廟則似是高祖以下之廟也。瑗曰,知經筵所達似是矣。寅明曰,潛觀文義,則至理存焉,纖悉無餘。此等處玩味體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尊祖敬宗,敦睦公族之義也。尊德禮賢,率下之道也,齊家治國之義,盡在此矣。明謙曰,非但敦睦也。宗族敎導之方,自上篇備具縝密,而終以不用刑爲訓者,可見三代仁愛敎化之意也。寅明曰,敦睦親族,仁愛百姓者,自本及末之次第也。上曰,三宥不對而走出,使人進之曰,雖然必赦之者,公則有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執法不容之義也。似是其時,有此等實事而然也,此非假托垂戒之辭也。寅明曰,似是假令有此事,以敎後世之意,而當古之時,有此等實事,亦不異矣。瑗曰,此非文具也。公之敦親,天理之不容已,有司執法,亦天理之不可廢,禮者,因天理而作者也。公有惻怛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守其常法,斯所謂恩義兩盡。讀此,須體認此等節拍之本於天理,不容自己處,而遭如此事,亦當存得此心,若無此心,而徒以三宥之使人進之,爲能行古道,則不誠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竝觀恩義輕重,公私先後,而體驗之,可也。明謙曰,若非實事,則如是丁寧者,似近不誣矣。上曰,非謂必有是事也。有司走出,而雖然必赦云者,亦可見不忍之心,而誠實之意,存於其中矣。明謙曰,以瞽叟殺人,則皐陶執之之說觀之,有司之臣則執法而已,不可以貴賤容貸也。瑗曰,非謂有是事,若或有如此之事,皐陶亦如此云矣。上曰,太上皇,自漢始有之,而雖在上古,天子之父,亦豈有殺人之事也。講訖。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李亮臣之用捨,在於殿下,而亮臣衷曲,有不能暴白,重臣以親嫌,亦不敢仰達,故曾者大臣,有所陳達,而殿下以陰陽心術等說,近於小人爲敎矣。當初亮臣與重臣,以疏下五賊事,有所酬酢矣。及其入侍時,以其私室所酬酢仰達者,實出無隱之忱,非爲訐揚至親之過也。己酉所達,亦出於衷曲之見,而只緣辭不達意,見阻於聖明之下矣。辭未畢,上曰,亮臣初頭,則仰達以宋寅明爲負東宮,故渠有所切責爲言,而其後,則以宋寅明有功褒奬,前後之言,豈非逕廷乎?寅明曰,李亮臣所望之事,以臣之故,而每出話頭,臣常踧踖靡容矣。亮臣向來所達之辭,卽與臣平日常常酬酢之言,而至發於筵中者,非以臣爲是非也。亶出於無隱之忱,殿下以前後扶抑,爲疑亮臣,極爲冤痛矣。以私室所酬酢之語,陳達筵中,謂之輕易則可也。實無毫髮私意之間於其間,前後所達,亦出於渠之所見,實情豈有好惡之殊而然耶?臣則洞知其本情,故欲爲一番陳暴,而爲臣至親,故不敢煩達,只自隱傷于心矣。儒臣適有所達,故以其實情敢達矣。明謙曰,亮臣之爲人,謂之慈詳則,可也,謂之小人則實是情外,而卽今廢棄者,已滿五載,以日月之明,有遺照於覆盆之下矣,豈非冤痛乎?寅明曰,亮臣亦本非峻論也。其父喜朝,南竄北謫,終死於道路,亮臣刻骨痛傷,以此之故,於偏論上,亦有所激發處,以私情言之,理所然也,渠之所見,本非爲峻論也。上曰,今聞戶判所達,大體則然,而一自有論議以後,同室之內,干戈相尋,世豈有如此之理乎?予之憎人之心,經宿則已忘。己酉所憎之人,亦何能至今不忘乎?本非偏惡於亮臣者,而以趙觀彬事言之,觀彬之疾痛呼冤者,在渠私情,則不是異事,而以君臣分義言之,則大有所不然者,辛壬之事,每歸於其時在下之人。然其結稍,則在於君上,則揆以分義道理,豈至今日而發諸口者乎?訟冤於景廟朝則,可也,至于今日而訟冤者,大有不可矣。在渠雖爲終天之痛,以光景廟盛德,固當於道理,豈敢有呼冤之事耶?觀彬之痛傷,猶或不異,而分義則不然矣。今聞重臣所達,而重臣亦向來人也。會盟祭時,卿不爲奉血乎?予以匙接口歃血,而卿不爲看予乎?予於其時,非爲參與於會盟祭,乃隨景廟而往之也。卿之看予時,予以爲卿猶不知予心矣。然則亮臣,實如觀彬坐地,而喜朝事,予雖不言,其時竄謫,亦云刻薄,而亮臣豈不爲峻論乎?以亮臣不爲峻激云者,卿之發明,而亮臣終過於分數之人也。予有所斟酌於中者,以亮臣爲慈良則可矣,而大體則怪異矣。初頭則以負東宮仕於時之意,切責云,而其後,則以有功褒奬,何不用如此之人云者,終不純一,陰陽心術之說,減等而言之矣。瑗曰,亮臣之以私室至親間酬酢說話,達於筵中者,終涉率爾,而以前後所達之差殊,致勤聖心之疑,而只緣辭不達意之致,以亮臣爲小人,則亮臣極爲冤痛,其心事則終是明白矣。上曰,聞所達陰陽等說,下敎似或過矣。然使亮臣痛祛舊心,則雖不開釋,前敎自然消融矣。今雖開釋,若不悛舊習,則前敎自在如矣。 ○寅明曰,觀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兵使韓範錫之所爲,未知其得當,而今之痼弊,只在於軍役,若不變通,則國將亡矣。軍額漸廣,人戶漸縮,而外方無法制,故奸僞日滋,幻弄無比,而逃故無數,軍額之數大縮,充定之際,百弊必蝟興,民無保存者矣。方今之務,軍政若不大變通,則百事無可爲之勢矣。上曰,今則諸務講究之策,廟堂亦已遺忘矣。寅明曰,朴師洙之所區劃者,多有變通之事,而巡營所管納布之軍,旣皆罷定,則兵營所屬,亦宜一體罷定,共濟國事,理所當然,則因革更張之際,兵使以其所見,消詳往復於監司,以爲從容善處,可也,而不此之爲,直報備局,語多侵逼,揆以事體,決不當若是矣。此等事,若或因以置之,則諸道使之變通者,必皆錯誤不成,關係大矣。次對時下詢處之,俾得成事,宜矣。兪彦通曰,曾以四學陞製事,有所申飭,而卽今冬月已深,尙不得擧行。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樘曰,臣極知惶恐,而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山陵三年後,陵官賞典,蓋出酬勞之意,而至於前山陵參奉李東賓,九朔行公,中間因事呈遞,未蒙陞敍之典,而曾於庚子山陵時,參奉任{{!|𪼛|⿰王集}},數朔行公,無故作散,其時因宗臣陳達,有陞敍之命矣。李東賓之九朔行公,無故作散,不無向隅之歎,而其時守陵官海興君橿,以其至親之嫌,不敢陳達,故適當入侍,敢此仰達矣。上曰,依任{{!|𪼛|⿰王集}}例陞敍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各墓守衛官,以名家子弟擇差,準朔後遷轉事,曾有所定式矣。自其後,皆以士人擇差,而準朔之後,銓曹一不遷轉,故見差之人,莫不稱冤,而其中或有不仕者云,其所稱冤,不無所據,似當有申飭之擧矣。上曰,當初定式,豈非知事在銓曹時事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事,果在臣待罪銓曹時。初以守衛官,旣以士夫差出,則不可無遷轉,仕路太廣,難便之意,屢次仰達,終以除職,奉承傳後,自吏曹次次收用事定式矣。雖不直爲遷轉,吏曹間間收用則固好,而各處守衛官仕滿出代之後,全無收用,不能無缺望矣。上曰,士夫之以無陞遷之路,或有不仕之人,則是皆以利祿爲心,殊非爲國之道也。爲士夫者,當盡其職而已,何可以利祿爲心乎?寅明曰,聖敎至當矣。士夫之道,此固然矣,而朝家事體,元無任之以職事,而仍不收用之事,旣欲以士子差出,則收用一款,恐不可已。且守衛官,曾前不過中庶之職,而今以士夫差出,若終不遷轉,則將沒身爲守衛官而已。渠輩之以爲切迫,不是異事也。上曰,守衛之官,非爲中庶輩設置,則以守衛官稱冤,亦非在渠自處之道,然旣以兩班擇差,而旋以中庶輩差出,則仕路漸益淆雜,各處守衛官仕滿者,每都目一人式遷轉事,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吳瑗曰,臣昨年往北京時,聞通官輩言于譯官曰,會寧、慶源開市,爾國若欲罷,則大國必當罷之云,蓋開市,或爲農器及鹽,而今則寧古塔,能鑄農器煮鹽,故大國亦不以互市爲關緊矣。臣雖聞此言,旣無朝旨,不敢酬酢矣。今番外補時,聞開市之弊,罔有紀極,非但六鎭之民,以此至于倒懸,咸鏡道二十三邑,均受其弊,北人皆以爲,若罷互市,則北民可以支保云,而凡事當思末後。古語曰,利不可不變法,此非臣所敢獨斷之事。然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見北民之苦,不可不一聞於朝,故敢此陳達,詢于廟堂,議其可罷與否,似宜矣。上曰,開市之弊,予亦聞知矣。故豐陵亦有所達,而具樹勳往會寧時,有所下敎矣。今番金是瑜手本,亦有開市欲罷則可罷之言,此事其名不正,而予則以爲不然矣。此是自前所有之事,而且爲利竇,則今雖革罷,必生他弊,莫如仍舊矣。儒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自北路還,固當以所聞陳達,而自我不可請罷矣。寅明曰,辛亥年,臣以伴送使往來時,得聞譯官輩之所言,則以爲,開市當周旋圖罷云,而臣則以重難之意,酬答矣。然在彼國,必有難堪之事,亦似有欲罷之意,若自我先請,則要以德色於我,此則置之,可也。瑗曰,此事,其名苟非不正者,何可先自干請乎?臣亦非欲直請移咨也。然罷後設有弊端,若不至如今日北民罹害之甚,則請罷亦可,似當較量彼此便否而爲之矣。上曰,彼若請罷,則在我之道,何可辭也,而自我先請則不可矣。樘曰,臣曾前奉使時,多有生梗事端,故敢達矣。歲弊綿布尺數,年年減縮,以至於每匹減縮,幾至四五尺,而以白綿紙言之,剪頭太廣,故紙地長廣,比古紙見樣,亦不及焉。臣之奉使時,幾乎生事,僅得彌縫,而其後亦如此云,前頭生梗可慮,申飭戶曹,紙布長廣尺數,準準備送,宜矣。上曰,戶判旣已入侍,此是非難之事,申飭,可也。兪彦通曰,非但歲幣爲然,雖以歲米言之,間或和水,以致腐傷云,此尤大段矣。凡和水本是死罪,我國所用米和水者,厥罪當死,則況外國所送,關係不輕者乎?且白綿紙非但見樣之不足,每束皆有鑿紙落張,每於使行回還後,傳說如此,而朝家一無科罪之擧,故每年如是,今不可泛然申飭而止,此後若復如前,則當該官員及下吏,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以此意各別申飭于戶曹,而若有如前不謹之弊,則書狀官還來後,卽爲啓達,當該官員及下吏,從重科治,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有霧氣。夜二更,流星出天苑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許,色赤。 ○洪景輔啓曰,因備邊司草記,本司堂上牌招事,允下矣。堂上申思喆,陳疏入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牌招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後,連事撕捱,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雖非日次,有稟定事,臣等來會賓廳,而本司堂上戶曹判書宋寅明一人外,無進參者,除實病應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禮曹參判閔應洙,竝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趙尙命,副校理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珍山等官寡女文召史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江邊犯越按覈御史。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備堂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一向撕捱,尙不擧行,事體分義,誠極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推,明朝開政。 ○兪彦通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政府西壁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議李宗城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云。判書、參議,待明朝牌招,使之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重臣之疏,以向來試官望備擬時請推事,盛加慍怒,譏斥備至,臣等竊不勝駭惑也。凡試官之或以二望備擬者,乃近來不得已之謬規,而昨年冬庭試時,以二望擬入之故,特下備忘,辭旨嚴截,至有今後則必備三望事定式施行之敎。故今番謁聖時,試官三十員,實無備三望之勢,而不敢循例啓稟,陳達前席,則自上以庭試試官十七望,則可以備三,而如謁聖則三十望,無故人九十,似未易,今番則依近例,擬二望爲敎,此不過以謁聖試官,比他科最多之故,有此特敎,而前此三望定式之敎,固自如也。庭試十七望,尙且必命備三,則講經十四望,尤無可論,臣等果於伊時試官望之備擬也,以前後所受敎者,備細往復,而重臣諉以乏人,終不改入而出去,日已向晩,事勢迫急,臣等不得已請推入啓矣。今重臣,或謂之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或謂之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昨冬備忘之捧甘與否,非今日承宣所可知,而播諸朝紙,載在日記,則政院必無不爲宣布之理,該曹必無全未承聞之理。且伊日望單未入之前,已以依受敎必備三望之意,屢飭該吏,則其所謂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者,抑何故也?自掩其失之云,恐不在於臣等也。且其除却老病,無故人絶少云者,尤有所未曉,堂上中年少無故之員,不啻夥然,可以歷數,而必以年迫八袠之人,充擬於二望之中,卒使擔赴試院,僵引餌蔘,未備七栍之規,又廢復命之節,臣等於此,重爲之慨然也。臣等因一據例請推之事,忽被無限侵詆,其何可自謂無失,而晏然而已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謝重臣之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兼禮曹判書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講經試官擬望事,荐被問備之罰,惶隕恧縮,無地自容,而實錄奉安,期日已迫,往役義重,不敢言私,黽勉作行,昨始竣事反命,而第於喉院啓辭,終有所訝惑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此仰陳焉。伊日兩所考官,多至十四望,而除却老病情勢外,無故當進者絶少,實無推移排擬之勢,而一望二員,多有近例,故臣果依此擬入矣。至於三望備擬之聖敎,政院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及夫望單修呈之後,承宣始爲往復,而旣已正書到院,則曾無追還改擬之規,故不得變通,事勢卽然,如許委折,承宣非不諳悉,而啓達之辭,全沒實狀,有若臣曹知有上敎,而故擬二望者然,何其言之失實,至於此也?凡上敎中有可以奉行者,則毋論事之巨細,必自喉司,分付各該司,奉承傳擧行,自是應行之例,則今此試望申飭之敎,臣未知果在何時,而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乃於望單將入之際,始以曾有筵敎爲言,末又歸咎於全無所知之該曹,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者,其於事體,恐不當若是也。推考薄罰,臣固自訟,而若其所遭,則非比尋常,在臣廉義,已難晏然仍冒,而行役撼頓之餘,重觸風寒,感傷非細,素患風痰之症,一陪加劇,頭疼膈煩,氣升神昏,委頓床席,寢啖俱廢,多般醫治,少無差歇之勢,觀其症形,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月之內,實無强起供仕之望,宗伯緊任,議讞重地,俱不可一任虛曠,玆於引罪之章,兼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出疆之期已迫,第有區區私悃,仰瀆宸嚴,惟聖明垂察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未辭陛之前,竊欲往省,以伸至情。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數日恩暇,俾得往來之地,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辭往來焉。 ○十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持平南泰齊,獻納李廣道,修撰吳瑗,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沈壽賢進伏曰,近來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冬暖如此,日氣甚不好,寢睡之節,無異於日前乎?上曰,無異矣。命均曰,湯劑劑入後,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命均曰,受灸後氣候,比前何如?上曰,如常矣。壽賢曰,備局久不得開坐,事務多滯,而且有稟定之事,故今日雖非日次,臣等來詣請對矣。戶判宋寅明外,諸堂姑未承牌,故不得備入侍,凡事亦不得自外講究,直爲登對,事多遺漏矣。時方緊急者,江邊事情,而其中尤有所寒心者,平安監司,以高山里犯越罪人論罪事,九月狀聞,而其狀啓,自政院誤下秋曹,而不下備局,故廟堂則全然不知,未克回啓,稽滯至此,誠極寒心,而左議政徐命均,偶然記得,昨始推出矣。事情如此,而廟堂則不知,使道臣譏捕之意,分付矣,豈非可笑之事乎?上曰,以此狀啓觀之,則殺害之事,眞的無疑,而當爲査覈處之矣。壽賢曰,在前以江邊李萬祉殺害彼人事,發遣按覈使鄭栻査實,然後自彼國刑部,有議處之規矣。上曰,所謂被捉於彼中者,無乃此漢耶?壽賢曰,爲虎囕死云者,必此漢之逃入彼中,以至現捉矣。厥漢之犯越,旣在於九月,而齎咨官之所聞,亦在於九月間,則事情相符矣。或者之議,爲先移咨爲宜云,而事實未詳知之前,徑先咨文,恐非審愼之道,今番使行,使首譯詳探事實,然後處之宜矣。彼中潯陽gg瀋陽g將,亦似有彌縫之意云,探其虛實,察其形止,移咨與不爲移咨間,決末處之,似或詳愼,而其間遲滯可悶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而今此事機,殊甚緊急,九月來到之啓聞,今始覺得,則査事遲滯之間,易過今年,若自彼中,責之以稽滯,則此無可答之辭矣。以方聞有犯越人,故驚駭査實後,處置之意,先爲移咨,宜矣。宋寅明曰,自此直爲移咨,則爲瀋陽將軍之罪案,故自前難處矣。上曰,移咨時言于瀋陽將,宜矣。壽賢曰,齎咨文到瀋陽,言其曲折,而彼若以彌縫之意,請寢咨文,則不爲移咨,可也。彼若以此事先發,則當爲移咨,先示厚意,好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命均曰,咨文事,觀勢爲之,好矣,而按覈使,爲先發送,何如?上曰,今日內擇差,不多日內發送,可也。而雖撕捱玉堂之人,此則往役,安可辭避乎?{{*|榻前下敎}}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則高山里僉使李泰祥罪狀,殊極無據矣。爲先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李守雄事,有後日次對更稟之命矣。當初守雄,與金以丁、任贊必,同爲被捉,而及其以丁、贊必還來之時,渠則不爲同還,中間逃躱,又不自現,則似不無附托彼人之跡,而渠與以丁、贊必頭面之際,以丁等之言,與前所告,不無相左,且其逃避不現,只出於迷劣畏罪之致。而第江邊梟示之律,施於潛商犯越之類,則守雄罪,與此同律,終涉太過。今若以朝家好生之德,參酌定罪,傅之生議,則實合於撫綏邊民之道,令入侍諸臣,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宋寅明曰,守雄初雖落後,其後自彼還來,則別無可罪,與贊必等無間,而中間逃走,從他境隱身越來,被捉於譏捕,則便是亡命,罪當罔赦,而第初因被捉,異於犯越潛商,近來以潛商梟示數多,此則雖參酌減死,亦恐無妨矣。尹游曰,在外時已商議,而臣意與戶判宋寅明所達,無異矣。朴文秀曰,爲彼人捉去,本非犯越,落後而歸,仍爲逃躱,則雖與犯越者有異,亦安得無罪?然犯越者只梟示,則有間於犯越者,似當減死矣。宋眞明曰,以丁、贊必旣得放還,則守雄何獨不可放還,而以申儀昌招辭觀之,守雄借着胡服,乞哀隨往,其附托胡人,情跡難掩,罪在罔赦,及其還也,又不自現,中間逃避,見捉於譏捕,則有同亡命,臣之所見,則斷不可容貸矣。上曰,守雄之罪有二條,當初被捉,不可爲罪,果如宰臣所達,而以儀昌招辭觀之,顯有附托胡人之跡,罪一也。放還之後,不爲來現,中間逃躱,罪二也。然旣與直自犯越有異,則豈無參酌之道乎?近來以犯越梟示者多,故渠必畏怯逃隱矣。此等之人,傅之生議,亦無不可嚴刑減死,絶島定配,可也。{{*|出擧條}} ○命均曰,以西北開市事,利害通塞之論相半,此亦定奪,以爲處之,何如?上曰,開市事置之,可也。譯官輩以此等事,得請於彼中,則欲爲德色於我國而然矣。文秀曰,會寧開市,則通塞間利害,未知如何,而至於義州開市,則其利大矣。開市一節,至於無兩國,然後可以防塞,而不然則不可塞矣。雖以今番咨文事言之,亦豈有行銀之路耶?譯舌輩以此等事,惹鬧彌縫,以爲己功,自廟堂若不嚴飭,則此後生釁之端,不一而足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眞明曰,會寧開市,則北路大有所益,恒用物貨,全出於此,故人以爲便,而至於慶源開市,則其弊甚多。六鎭之浮費穀物及廚傳之弊無比,故民以爲苦矣。上曰,靈城所達自廟堂嚴飭譯官之說,是矣。末終生梗之事,皆出於此等事,譯舌輩中間弄奸之致,而凡事一邑有弊,則國內豈無弊耶?事未有無弊之事,而以《國朝寶鑑》觀之,勿改舊法,有所下敎矣,可見聖意之所在,而以開市事言之,若欲在我而無弊,則安知非日後,幾生大弊端乎?命均曰,自彼國若先自來請,則自我當應之矣。上曰,彼雖來請,姑示默默之意,可也。命均曰,開市之路,若爲永塞,則潛商犯越之弊無數矣。文秀曰,譯官輩,近來元無來見備堂之事,而以開市防塞之意,一譯官來言于臣,故臣答以防塞開市,則有利於譯官云,則渠不勝慙赧而退去矣。此必不無譯官輩弄奸之致,彼雖來請,自此不許,可也。 ○沈壽賢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前後非一,今不可一時定奪,而以義州八包事,趁今番使行前許開之意,有所狀請矣。義州事勢,誠無以支吾,而節使行期已迫,似難變通矣。今姑置之,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中申儀昌等事,有不可徑先正法者,姑爲仍囚,以觀前頭處之,未知何如。上曰,申儀昌等,姑爲嚴囚,而以胡人酬酢之說觀之,其獄囚之不嚴可知,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面里分等事,有推考之命矣。臣取見其分等節目,則精神用意處,極爲詳密,與前年湖西面里分等有異矣。旱田元無給災之規,而至於峽邑尤甚面,全無畓結之處,則被災雖酷,無以施惠,有此量給田災之請,而其所區別,亦頗精詳,且詳定則與大同不無差別,似當依施矣。上曰,已成之事,許施,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兵使韓範錫沮格軍丁變通事,論列其罪狀矣。道臣之初不與兵使往復,而直爲換定軍額,雖有率爾之失,範錫之發關各邑,使勿擧行,狀聞防塞,語多侵逼,其在事體,誠爲駭然,而閫帥遞易,亦涉重難,道臣則推考,兵使則從重推考,似宜矣。命均曰,軍丁額數,不得充補,故以兵使隨營牌別馬隊餘數換定,而道臣之不與兵使相議處之者,未免率爾之失,可以推考警責,而兵使之不報道臣,直爲行關各邑,使之勿施者,事體所在,殊極駭然,兵使則不可仍置,而道臣狀啓中欺罔等說,似是太過矣。文秀曰,黃海監司狀啓,臣亦見之,兵使誠有所失,而監司亦安得無過乎?朴師洙深知一道之弊,在於良役,能盡罷監、兵營捧布之軍,充定於元軍隣族侵徵之代,其事誠好矣。大抵某邑則額多丁少,某邑則丁多額少,若不推移,則實有難充之患,而丁少之邑,有兵營別馬隊隨營牌,兵使所在之黃州則有餘丁,以其餘丁,割給兵營,而以丁少邑馬隊營牌換定,則良役因此可完,雖曰別馬隊隨營牌,操鍊團束者,一時罷定,實爲可悶。然兵營於數年之間,若更加團束監營換給之閑丁而操鍊,則豈不如當初罷定之別馬隊隨營牌乎?然則監司之欲以是變通,誠甚便好,而若欲換定,則兵使事體,迥異守令,事當往復消詳,而不此之爲,直爲發關各邑,使之充定,又以此發關於兵營者,誠失各問耕織之義矣。至於兵使,則自家所管軍兵,盡爲監營換充之軍,而初無與議之事,則拒而不許狀稟,朝家非不得體,然兵使旣是監司之管下,則當以持難之意,累次往復於監司,終不聽從,則又以不得不狀聞之意,更報監營受題,然後馳啓論列,事體道理,固當如此,而不報營門,徑稟朝家,大失體統。若論彼此所失,則俱難免罪責,臣意帥臣則遞職,而道臣亦當有論責之道矣。上曰,靈城所達詳備矣。此蓋監司則欲爲操縱兵使,兵使則以見侮爲慍,故以至於此矣。然以平時言之,則兵使宜守體統,事體所在,不可相較矣。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兵使韓範錫罷職,可也,而兵使所請事,亦爲置之,宜矣。{{*|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中水營移設事,事涉重大,不可率爾處之,從當商議更稟,而山海邑水陸軍換定事,實涉兩便。先爲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政府西壁,方有闕員,而査對時急,曾有口傳差出之例,此亦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文秀曰,移咨事,終是思之,則事實未明知之前,徑先移咨,終非愼重之道,的知殺人幾名,然後移咨宜矣。上曰,明白査實,終難矣。御史口傳差出,明朝發送,則使行未渡江前,豈不爲査覈乎? ○壽賢曰,三南被災尤甚邑守令,以田稅未捧事,連續拿來,累日滯囚云,當此秋務方殷之時,災邑守令之被拿曠官,其弊不貲,殊涉可慮,似當有參酌安徐之道矣。且聞樂安郡守李萬囿,亦以田稅未捧事拿來,混被決杖云,渠雖卑微,旣是親功臣,則其在議功之道,施以決杖之律,殊非待勳臣之道,而光陽縣監朴東亨,今方拿囚,亦用此例,則事體終似未安,故仰達矣。上曰,無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gg混下g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奉承傳,除杖,可也,而被災尤甚邑守令事,分付戶曹惠廳,量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判義禁申思喆自外復命,而金吾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江邊犯越罪人按覈御史,以副校理李喆輔差出,使之明朝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姑未覆奏,而其中親騎衛試才時,沒技之類依例直赴事,及前後沒技稱冤者,別錄以啓矣。卽今殿試不遠,得中武士方上來云,此則施否間宜卽,稟處,俾無落莫之患,故敢達。尹游曰,沒技之冒濫,臣亦累陳,而日昨入侍時,以今則殿試已迫,勢將回啓之意,仰達矣。退而見之,則誠有難處者,西北監司,或以十七人,或以十一人修啓,此便是一科沒技,豈如是之多乎?誠爲未安矣。大抵北路親騎衛之設,始於甲子,北關則優等三人調用,南關則優等三人,間年調用定式,而元無賜第之例。壬辰年間,因道臣狀請,始許優等一人直赴,乙未年間,又因道臣狀請,又許之次一人邊將除授之典,而至於沒技,則丁卯因官奴非龍之沒技,特許免賦,甲午因親騎衛許暑之沒技,特許直赴。此後北路,因以爲例,西關別武士,又用北路之例,戊申以後,他道之設別武士,皆用此例,沒技直赴,倖門大開。其後或塞或通,許否無常,而今則修啓多至十餘人,前頭將至數十人,賜第何等重大,而虛僞之弊,將不可勝言矣。上曰,濟州則使沈聖希試才,而關西則初無傳敎,李宗城,自爲試才而來矣。但旣許關西,則北道不可異同,依關西例賜第,而此後,則御史之書啓者勿施,御史亦不待朝令,勿爲試才事,定式分付,可也。游曰,今年各道修啓,尤爲濫多,姑限前年,先爲回啓,何如?上曰,日昨筵中,以令前後爲敎,而沒技之至於十七、十一,誠過濫矣。令前則雖不可不許,道臣若不親試,不得修啓之意,已爲定式,此後各別申飭,可也。游曰,今二十一日晝講,有稟定,其前修啓者,當爲令前,一倂覆啓許施,其後入來者,更令本道査明後,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禁軍之沒技者,出身則賜馬,閑良則賜第,而今番沒技而見漏者有之,故敢達。上曰,元單子入之,可也。因卽賜第。 ○朴文秀曰,臣有病不得出入,而今日登對,有所達事,故敢達矣。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中,被災邑中興陽尤甚,自朝家減給大同矣。抄其尤甚者,蕩減大同,此實恤民之盛德,而今聞湖南沿邊七邑,俱是慘凶,朝家施惠之道,若不公平,則民心終不可服矣。道臣適見,興陽單擧全減,然七邑災荒,旣無異同,而彼邑則蕩減,此邑則停捧,有偏於一視之仁政矣。興陽蕩減之令,還收爲宜,而不然則其餘六邑,一體減給,似爲均平,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朴文秀之言,有所見矣。尤甚邑旣無異同,則以一邑,可以推知六邑矣。一則停捧,一則蕩減,似是不均,令道臣分數處之,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而興陽旣爲蕩減,則不可還收,至於六邑之均減爲難,堯、舜其猶病諸博施矣。此則置之,可也。徐命均曰,臣之所見,則目今救民之政,不在於田稅大同之減給與否矣。生民之困窮,專在於身布隣族侵徵之弊,而荐經大歉,逃故過半,則軍額及良布之數猶舊,而當番之人死亡流離者,十居五六矣。徵責之弊,將及隣之隣、族之族,餘民亦不可保存,將必無民而乃已,無民則何以爲國乎?方今急務,莫先於變通軍政矣。沈壽賢曰,左相所達,誠甚切至,而不可率爾變通,從容講究後,更爲稟處,宜矣。上曰,兪。 ○朴文秀曰,臣以御史、監司,四載待罪嶺南,非無可薦之人,而一不聞於朝者,蓋深知掌銓者,於此等事,緩忽特甚,未嘗奉行朝令故也。若有所薦,而或如臣所料,則道內之人必曰,監司旣薦士,聖上且許用,而何無銓曹之檢擬云爾,則是不過以國綱不張,君命不行,播示於八方,其大損國體,當如何哉?此臣所以不敢薦一士者也。趙顯命則與臣意有異,在嶺南時,有薦人之事,或請褒贈,或請調用,自上有書諸座右之敎,其後御史又薦成爾鴻、金聖鐸、李槾等,自上又有勸駕上送之敎,故頃者都政,成爾鴻則首擬該司,而副末望,則乃以旣故請贈之人擬之,至於生存之金聖鐸、李槾,則終不檢擬,其有駭聽聞,已極寒心,而爾鴻,則以近於時論,能速備擬,而至於二人,則都政屢過,而齋郞之窠,皆歸於有勢者,不及於此二人,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而尤有所寒心者,日昨成爾鴻,上來肅謝,而政院、玉堂,無稟達之事,故自上未及引接,而自外退去云,朝體之未安,姑舍勿論,當初書諸座右,勸駕上來之敎,便成虛事,臣竊爲慨然也。上曰,靈城所達,是矣。予有書諸座右之敎,而近來精神不如前日,爾鴻肅謝,時不得引接,當初欲見之意,竟歸無實之科,予甚愧焉。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其餘諸人,後日政,雖散政,若有相當窠,卽爲調用,前後銓曹堂上,竝推考,可也。吳瑗曰,成爾鴻,旣有欲一見之敎,且命勸駕,而及其上京,因政院之不稟,公然退歸,實有乖於待士之誠矣。聖上自咎之敎,誠好矣。此後毋弛此意,益篤待士之誠,使巖穴之士,有所興起焉。洪景輔曰,成爾鴻肅拜時,政院全未覺悟,不得稟達,誠爲疎忽矣。聞金聖鐸等諸人,承召命之後,以不敢當之意,呈于監司云,未知道臣之狀聞與否,而自上別爲下諭,成爾鴻則使之更爲上來,金聖鐸諸人,則使之催促上來,恐爲得宜矣。上曰,當初諭以欲一見之意,使道臣勸駕上送矣。及其肅謝,不能覺悟,終未引接,以至自外退歸,當初勸諭,徒歸文具,予則實有愧於更召矣。文秀曰,政院旣不爲啓達,則萬幾倥傯之中,雖以聖上之明,亦何以覺得乎?未克趁時引對,理勢固然,臣意則其時不卽啓達之承宣,不可不推考。且勸駕上來之敎,已別諭於道臣,則成爾鴻上去之意,事當馳聞,其餘兩人去就,亦當詳問啓聞,而尙無擧行之事,未免疎忽。道臣亦不可不推考,自上亦追示悔悟之意,使歸者更來,不來者翻然而起,卽爲承命,則此是誠實底道理,有何文具之嫌也?上曰,靈城所達誠是矣。依爲之。以此出于擧條,可也。{{*|出擧條}} ○徐命均曰,高山里犯越罪人朴之徵事,平安監司狀啓,九月啓下,而政院誤下刑曹,故廟堂則全然不知,以致稽滯,凡事如此,殊極寒心。道臣之不請廟堂稟處,亦不謄報,殊涉疎忽,承旨之泛然啓下秋曹,難免矇不致察之失,道臣則推考,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莊陵碑石陰記書進日字甚急,而尹淳一向辭免,尙不上來,不可等待其上來矣。令預差書進,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宋寅明曰,陵幸時御路所經被傷處,田畓摘奸後更稟事,曾有成命矣。發遣郞官摘奸,則今番所傷,不過田庫四束地,而曾前所傷處,亦爲四五束地,合爲九束餘云,楊州之地田稅,本來見減,餘存應役者,不過大同,限其完復,耕墾間大同亦令減除事,分付楊州,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尹游曰,曾以理山府使禹夏亨,待閫帥有窠,備擬之意,有所下敎矣。海閫今方有窠,似當備擬,而夏亨,方委邊上機事,所關非細,此時移遷,似涉重難,故更此仰達矣。上曰,事雖如此,亦豈可長留邊地,閫帥之窠,備擬,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臣旣叨度支長官,又兼惠廳堂上,俱是錢穀衙門,則一人兼管,終未便當,故以此辭免,而不得蒙許矣。兼管兩牙門錢穀,雖以國體言之,終是有弊,私分亦有所不敢當者,遞臣惠堂兼任,以便公私爲好,故敢達。上曰,聞所達則非出辭讓,事有掣肘者。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曾有兼管之例,而聞其所達,則事勢誠然,而亦有所執,許遞宜矣。上曰,然則惠堂可以許遞,而諸臣旣爲入侍,薦擧其代,可也。壽賢曰,以尹淳差出,似好矣。上曰,左相之意,亦何如?徐命均曰,宋寅明則見職旣是劇務,許遞兼任爲宜,而其代則似不出於尹淳矣。上曰,然則宋寅明惠廳堂上,今姑許遞,其代以尹淳差出,可也。{{*|榻前下敎}} ○持平南泰齊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近來邊上防禁,日漸疎虞,識者之寒心,久矣。理山府使禹夏亨,自到任以後,隔江淸人,往往潛到府界,樵採之單行者,白晝掠去,稱以犯越,脅持恐喝,以徼重利,而夏亨,恐其事端之重大,初不報聞,輒以米斛,私自贖還,如是者非止一二,若使夏亨,嚴飭邊禁,多方備守,則豈有如此之弊,而此路一開,前頭之慮,亦不可勝言,請理山府使禹夏亨拿問定罪。上曰,依啓。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吳瑗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諫啓辭時,靈城君朴文秀,兵曹判書尹游,私相是非,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臺閣,惟事含默,殊甚寂寥,而獻納李廣道,再次入侍,每傳故紙,無一新啓,臣實爲諫臣慨然也。上曰,承宣所達,是矣。徐命均曰,六年臺啓,惟事謄傳,君臣相持,收殺者收殺,可矣,而不可率爾爲之,齊會三司後,下詢緊歇,可以停啓者停之爲宜矣。沈壽賢曰,酌處之道,若或苟艱,則允許爲宜,而不然則可停者停之亦宜,臺諫多員齊會後,下詢處之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臺諫傳啓之時,每念罪囚,則心甚惻傷矣。在上者以勿煩二字例答,在下者以謄傳故紙爲事,上下相持,便作文具,而此非一二臺諫所可停啓者,收殺則不易矣。南泰齊曰,今此鞫囚,皆是王法之所不容,則大臣,當以自上允從之意,陳達爲宜,而今請收殺者,實未知穩當矣。獻納李廣道所啓,臣本以衰病庸拙之物,蟄伏窮島,無復起爲人之望。頃年屢叨除命,而一未祗謝,逋慢之罪,萬殞難贖,長在惶悚縮伏之中矣。乃者因事入城之際,薇垣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之情勢病狀,萬無冒沒承當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謝,因仍累日,未效一言之責,每自循省,不勝其愧赧矣。今日筵中,承宣以謄傳故紙,侵斥備至,臣之溺職之罪,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洪景輔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諫臣是鄕人耶?徐命均曰,本是京居之人,而甲子年死節名人之後也。尹游曰本是京人,而近來退伏田野,人以爲恬靜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晝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持平南泰齊呈辭,掌令李善行文科會試監試官進,持平金尙翼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儆,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陡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所進,未滿十貼,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丸劑所進亦過半,亦爲加劑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試所進在外外,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江邊犯越人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請對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極爲未安。而政府西壁差出,及明日常參前承旨差出,俱繫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政府西壁差出,亦爲緊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非但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明朝牌招開政,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只推,一體牌招。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受由在外,時未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韓德全之代,猶未差出,而李聖龍,又爲變通,則此不必前望單子入之而落點,明日常參承旨四員,亦可爲之,置之。 ○二十八日京畿假都事狀啓,副提學李箕鎭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進上藥材中麥門冬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兪彦通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按覈之擧,事係緊重,應行節目,憑考前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南漢軍器中,弓子數甚不敷,黑角弓五百張所入物力磨鍊,使本廳敎鍊官折衝趙福基,次知監造矣。福基多般拮据,交子弓五百張,又爲加造,合弓子一千張,今已完畢,而其所製樣,頗爲精强,故所造黑角弓五張、交子弓五張,依例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故拿來羅將,旣已發送矣。卽者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拿處事傳旨啓下,而李泰祥拿囚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朴師洙啓本,則掌隷院回啓次知,承旨姓名,不爲書塡,事甚疎忽,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由,往省先壟,得以餘暇,改窆亡子,幽明感結,容有極已,悲哀撼頓,淹疾郊荒,由限倏過,惶悚無地。且臣國子新除,有大難安者,陳疏見却,有牌坐違,罪上添罪,益增悶蹙,昨以賓對不備員之故,至於請牌,事重籌邊,誠切反面。且旣入闕,自不得祇謝恩命,而第伏聞向日筵中大臣陳達,至有極擇有文望者差出之命,銓曹之不加妙揀,只謂臣纔遞銓任,爲其置處,而循例擬差者,已是大段錯謬,歷數朝中,不文而無望者,臣最甚焉。在臣之道,亦何可徒諉以曾所忝經,而輒復晏然,自致廉隅之冒沒,重速物議之嗤點乎?自今詞學優長,望實俱隆者,不患無人,今若另加遴選,使之專意敎胄,實爲聖朝綜核之政,不宜使臣而苟充,以致撕捱瘝曠之弊也,明矣。況臣近來左右噂畓gg噂沓g,情跡疲困,雖便訣不忍,隱默遲徊,聊爲筋力自效於閒漫職任之計,若其榮途華貫,矢心自劃,一切斷置,顧此筵白另擇之地,尤豈可冒昧趨承,以自負區區素守也哉?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垂鑑燭,亟改臣不稱之職,俾臣隨分效力於兼管諸務,不勝公私竝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咸鏡道鏡城幼學吳載熙疏曰,伏以,表功顯烈,國家之重典,廟享崇報,士林之大擧,苟或功烈未著,士論不協,則其不可濫冒也,明矣。本邑彰烈祠卽贈贊成臣鄭文孚腏食之所,而一時同功八人之所配者也。文孚當壬辰島夷之亂,以北評事,奮身於逃竄之中,倡起義旅,克復一方,其鴻功偉烈,有不可泯滅者,故顯廟甲辰,輿論齊發,特建一祠,以享文孚。且以本鄕同事之人,功績表著,具載於文孚狀啓,及其時文案者,配享焉,其所享者,只是九人而已。是年朝家,特以彰烈之額賜之,以表其績,其餘許多義旅,則雖有功績之可稱者,而比之九人,輕重有別,故皆不得與焉,此乃本祠已定之制,而實出於二百年公論者也。不意昨年,鍾城人前萬戶吳昌達,以其五代祖吳景獻追配本祠事,上言陳籲,得蒙判下之命,臣等竊不勝訝惑也。其上言中,別無可據文字,只有景獻妻許氏呈官立志,而其中有曰,家翁當壬辰倭亂,聞鏡城義旅之起,奮身南往,仍爲戰亡云,其戰亡則雖曰信然,而其時文蹟之可徵者,尙有存焉。如主將啓本及軍功案、義旅錄、採詢錄等書,實爲考信之籍,而其中皆無景獻名字,是或未至義旅之陣,而遇害於中路耶?抑亦已入義旅,而偶然見漏耶?其間事蹟,旣未明著,而祀享之事,實爲重大,豈可以私藏之一張文狀,輕易擧行乎?如此之人,若皆追配,則其時竭力戰死,或功績表著,備載於文案,而未與於廟享者,不爲不多,其子孫,亦豈不慕效齊起而呼籲乎?此等崇報之擧,惟在士林之公論,固非子孫之所可干請,而今昌達,不顧其嫌,率爾上言,極涉猥屑,而該曹之不覈事實,徑先覆啓,豈不有乖於重祀典之道哉?成命雖降,而公議愈激,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姑寢成命,更令道臣廣搜可據文蹟,兼採道內士論,以重祀典,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癸丑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犯越罪人按覈御史請對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御史李喆輔,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喆輔曰,臣之情勢,豈敢着朝衣出入闕庭,而意外膺此按覈之任,嚴畏分義,他不暇顧,今將辭陛,罔夜馳往,而旣未經事,且非預知之事,實有僨誤之慮矣。本事,纔因大臣,略聞梗槪,而欲親承聖敎,敢此求對矣。今此按覈之事,齎咨官手本中瀋陽見捉人事乎,抑平安監司狀啓中高山里犯越殺害事乎?上曰,我國人被捉者及高山里犯越事,爲同條或異條與否,不可不詳覈,而必於今番使行付咨,然後可免彼中遲滯之責,下去後從速馳啓,宜矣。喆輔曰,臣方倍道馳進,而安州以上則馬撥,以下則乃步撥也。下去時,與監、兵使相議,或撥馬或驛馬,別爲責立,以爲急急傳命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喆輔曰,□行越江,當在來晦,念前入來則可及,而臣雖□□□事,遲速有難□□矣。臣當與監司相議,手本與狀啓□□差異之端,則卽當馳啓,而最是罪人未卽取服,則一向刑訊,徑斃可慮。若無於渠笞楚之事,則亦無吐實之理,此甚難處矣。臣下去後,以有見識守令,爲檢覈官,以爲商議之地,而但遲速未可料矣。上曰,差遣御史,意固有在,雖不可使之徑斃,亦何可不爲刑訊乎?喆輔曰,犯越二十餘人,盡爲訊問乎?上曰,盡爲訊問,而捧招則似爲遲滯矣。喆輔曰,此事結梢,何以爲之?上曰,此則不在朝廷,當一聽彼中指揮,而持標淸人殺害與否,則金昌遠處究問則可知之矣。高沙里僉使,雖無狀呈,姑令入送奪蔘,而事有未可知者,入去時及出來後,如有預知事□□査狀聞,可也。喆輔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景輔進□。上曰,卽見京兆郞官,書啓,則貞陵相望處偸葬者,乃軍士,而卽已掘去云。令攸司各別科罪,其他偸葬人,分付京兆,一體掘移論罪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 4hbmddlxg3a5vkm9oojc82dbfeg0dco 2173371 2173370 2022-08-21T13:29:15Z Blahhmosh 79595 /* 10月18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假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下直,漁面萬戶李德洪。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李光溥,成均館典籍朴聖龍,權知承文院副正字李晉吉,承文院注書成範錫,禮曹佐郞朴致文,副司果李壽海,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兵曹佐郞李宗延,司憲府監察鄭□、宋守謙等今□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漁面萬戶李德洪處給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因常參相値頉稟矣。常參旣已停止,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金光岳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光岳,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飭勵之下,猶事違脾,曉鍾已過,尙未就寢,其在分義,豈容若是?試官三牌不進者,罷職,參試官再牌不進者,不可循例踏啓而止,拿推。 ○又啓曰,今日常參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在外,或未差,或引避退待,無一進參之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旣極未安。常參時刻已迫,臺諫差出,尤爲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今若牌招政官開政,則當如頃日常參之過時,常參停,大臣及備局堂上引見。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權䌖,一旬處冷之餘,素患疝症添劇,下腹浮高,腰脅牽疼,食飮全廢,轉側須人,多試藥物,有加無減,實有頃刻難支之形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疏曰,伏以臣自幼善病,及長失學,倥侗譾劣,最居人下,而僥竊科名,濫廁仕籍,冗官散職,尙懼不堪,榮塗顯望,尤非所期。不自意堂后除命,乃在於南郵報苽gg報瓜g之際,臣揣量才分。夫豈有一分承膺之望,而適値園陵展謁,動駕在卽,文廟酌獻,期日不遠,不敢偃臥鄕廬,來謁京輦,黽勉出肅,仍參陪扈之列,少伸臣子之分,而第其所叨之職,爲任甚重,苟非文辭敏贍,見識通博者,莫宜居之。臣是何人,乃敢因仍蹲冒,視作固有之物,不思早爲其自處之義乎?仍竊伏念,臣之老母,年已望七,而氣稟素弱,疾恙頻侵,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瘁,無復餘地,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近年以來,復添關格之症,少失將攝。時常發作。臣當每出外之日,聞有庭信,輒自心動,及見平安二字,始得鎭定,如是而尙可一刻離側,遠道從宦也哉?且臣自在弱歲,重患痰暈之症,鍼焫湯丸,治之百方,而無尺寸之效,往往危死者,不知其幾。雖其軀殼僅全,而未嘗一日寧居,方其劇作,頭目震撓,視聽都廢,精魂神識,憒愗昏惑,凡於起居酬酢之節,亦皆一任廢閣,了無知覺,專意調治,猶懼其不振,尙何望供夙夜之役而能免顚仆,任記注之責而不至疎誤也哉?玆不得不瀝懇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幸聖慈曲垂矜憐,特許遞解,俾臣得以母子相依,隨便扶護,不勝至祝。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卽接鄕書,老母宿恙,越添於纔經寒疾之餘,症情危惡,氣息綿惙,奄奄牀褥,若將垂盡云。臣聞來,心神震掉,方寸煎灼,拜章徑歸。仍尋鄕路,擅離之罪,無所自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本無稱似,黽勉一出,非爲久圖,而荏苒之間,再經大政,便是銓官應遞之瓜限,揆以私義,不宜仍冒,而適値園陵動駕,職當陪扈,未敢辭巽,繼以太學酌獻,禁苑試士,駿奔罔暇,苟蹲至此,而一念憂悸,如履淵氷,必遞之期,夙宵耿耿。今有懇迫衷私,終不可一日仍據者。臣之父母墳山,將以今月望後,移窆於新兆,而啓墓之期,迫在旬間,臣若不解此職,則無以及期下去,人子情理,誠甚罔極。雖微私故之切急,已在應遞之科。況此親墓之改遷,何等大事,臣以主喪之人,所當先期歸省,經理凡百,而拘繫職事,尙不得請由者,良以宿衛重任,異於他職,不敢例乞恩暇。今則日子已迫,私情轉急,玆敢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兵之任,許臣歸營緬事,以伸情禮,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味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帶往來,已有古例,往來焉。 ○癸丑十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東弼,右參贊李廷濟,行司直宋眞明,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金光岳,事變假注書金錫一,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入侍。命均曰,冬節已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差勝後一樣乎?上曰,然矣。命均曰,今夜以試官事,丙枕似不安矣。上曰,會試試官,寧有如此乎?參試中如尹汲、吳瑗、鄭益河,以本職方撕捱,事或然矣。其他則尤怪駭矣。命均曰,儀曹不諒,多以老病之人擬入,此固誤矣。大抵近來紀綱益壞,大小諸臣,皆以違牌爲事,殆不成朝廷模樣。此由於如臣等者忝居是任,不能董率飭勵而然也。再昨問安後,開坐備局,而諸堂之入參候班者不多,以病懸頉。昨日賓廳次對出令,則刑曹判書金東弼,左參贊宋寅明,初云進參,而不爲入來,其餘諸人,亦有稱病者,終至於頉稟,事體俱極未安。再昨參候班而不進備坐之人,及昨日實病公故外不進之人,竝爲先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有常參之命,而兩司不備,固知其未成,而更欲請對矣。適有入侍之命故入來,而李廷濟外,備堂或以進字書塡而不來,如有追來者,使之入侍乎?上曰,唯。命均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陳本道農形,仍言兩年舊還及當年新還之一時嚴督,殊非軫恤窮民之政,而取考兩年各樣未捧爻數,則辛亥未捧二十九萬七千七百六十七石零,壬子未捧十三萬三千七十五石零,辛亥條與新還,一體準捧,壬子條則明年又爲準捧,而至於尤甚面里,不可無蠲減優恤之道,使之從分數酌減,各邑中或有辛亥準捧而壬子未捧者,以壬子條督捧之意,已與諸守宰相議停當。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矣。今年穡事,成熟後全無其實,未免歉荒,而兩年四道未捧,摠爲一百八十餘萬石零,兩年條竝捧,有難輕議,故廟堂相議,當年條外壬子條外壬子條,欲令酌量收捧矣。嶺南則就其年久數多者爲請,似有所料量,許施似宜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嶺南旣已許施,他道不當一體分付,而他道形勢,姑未的知。辛、壬兩年中一年條量宜徵捧事,知委,何如?上曰,嶺南則旣因其所請而許之,他道則無論辛亥、壬子,當年條外,一年條收捧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狀啓下款,又言京衙門各樣上納錢木參半之令,大爲軍民難支之弊,請以純木上納矣。此事曾前亦屢許以純木上納,而每不免撓改者,以京各司不以爲便故也。右議政金興慶曰,錢木參半之規,蓋當木貴之時,從民願變通,而其後以京各司費用之便利,故間有純木之令,而輒復變改矣。臣詳知鄕曲間物情,軍民之當爲納布者,固不得皆自辦出,率多徵及於隣族,布則不可尺尺收合,錢則可以分分收斂。故在小民則不至於大段爲弊,而多有該吏及等牌中,有弄奸之弊矣。然而今此純木之請,旣是元定挈令,則似不可不許施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右相所達,曲盡事情,而純木旣是國典,狀請又如此。許施似好矣。命均曰,其實狀,固如右相之言,而各邑守令,或有減數徵錢,貿布充納者,或有全數徵捧,而以布爲陳省者。此則在於守令,而大體則純木是定式矣。上曰,朝家道理,當從舊典,依狀請許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者慶尙左水使柳萬增,以機張戰船破傷事,狀聞備局回啓,而本倅旣不在官。故只請推考,邊將決棍,代將、監官嚴刑三次,遠地定配,自備造船之請,不施矣。今者統制使、金潗狀啓,又請代將、監官及座首之罪,仍論柳萬增狀請苟且之失,以爲代將、監官用軍律,座首用次律爲宜云。新造戰船,如是破傷,則帥臣之欲爲嚴治,固也。然軍律則猝難輕施,代將、監官,旣已勘處,置之。座首,令營門從重決棍。柳萬增則所請苟且,誠如其言,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因本道監試之罷場,有三試官罷職之命,咸從府使柳綏,入於現告中,而本邑四朔之內,三遞守宰,邑政民事,萬分狼狽,請其仍任矣。在前罷場試官,或言坐罷,或言無罪,前例未能的知,而此事似有後弊,故頃於筵席,有所陳達矣。今此請仍,爲其邑弊,而兩邑守令,不宜異同矣。右參贊李廷濟曰,前例,罪在試官則罪試官,罪在擧子則罪擧子,事當詳覈而處之矣。右議政金興慶曰,罪在試官,罪在擧子云者,卽勿爲罷榜之謂也。莫重科試,旣已罷場,則試官烏得無不能調停之失乎?上曰,兩邑不可異同,此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廣州府尹曺命敎疏,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其疏上款,言軍餉蕩竭,各邑移轉米,一倂還納本城,而捧留他邑之規。自今禁斷,取旨著令,爲永久遵守之道矣。此有曾前定式,累次申飭,而每値年凶,則守令論報監司,監司狀請朝廷,朝廷遂不免撓改,輾轉至此。所謂捧留者,或以未捧爲捧,事多虛疎矣。上曰,此事,守令以捧留爲高致,廟堂以許施爲生色,若此不已,則南漢軍餉,勢將盡無而後已,寧不慨然乎?命均曰,今年雖未豐登,四千七百餘石移轉,不至甚多,盡令還納本所宜矣。上曰,還納本城事,依疏請,分付可也。而前頭監司,若又有請,廟堂亦不免許施矣。命均曰,此則預爲分付,使不得陳請,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又一款,言今春畿甸、關東移轉穀三百石,竝請移捧本城矣。上曰,事之可許者,許之,不可許者,廟堂當堅守矣。其應納山城者,猶不肯納,況他道之穀乎?朝廷雖欲許之,勢不可成,勿施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請以附近各邑還米,依他山城例,移捧於本城三處空倉。又一款,請以嶺南近峽邑米穀,漸次移轉於本城矣。本城附近,只是數三邑,而若干還穀,皆是皮穀,米則數少,嶺南穀物,今則其數必不如向時。此兩款,以事勢推之,皆不可成矣。上曰,在本城者,猶患其散而未斂,況他道他邑之穀乎?今雖捧置未久,又將以移轉散之矣?如前日所定奪別會米事,當申飭矣。此等事,何可復爲乎?命均曰,如忠州大同添補軍餉等事,已爲定奪者,更加申飭宜矣。上曰,更爲申飭,可也。命均曰,又一款,言戎器宜修,而公私枵然,茫無措手,請得空名帖千張矣。近年諸道,或有以軍器之措備,諸得空名帖,朝家許施,而終未得當。南漢則異於他處,卽今事勢爲難,而亦不宜容易許之也。上曰,向者李宗城言,廣州一土一民,朝廷初不與知,專屬本府,而軍政猶極虛疎,聞之甚怪異矣。會當一番釐正,而如軍器修補,雖小邑守令,猶能爲之,以廣州而獨不能是乎?藉此事而爲此請,殊甚煩屑矣。然疏中所請,盡見防塞,則必以爲沓沓矣。賑廳所餘空名帖三百張,許給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華留守李瑜,狀請白川吏奴作隊,依延安例一體施行,故臣泛看而請許矣。因靈城君朴文秀之言,有更考以稟之命,而李瑜當初陳達者,非欲以吏奴作隊,屬之江都,延白旣是江都所屬,營將則本道兵使,不當句管之意也。但兩邑束伍營將,旣領付江都,則本邑無可防守之卒,所謂吏奴作隊,乃守令手下兵也。兵使亦不當巡點,以貽弊端,兵使巡點,初無可據節目,已命勿爲巡點,而江都亦不可句管。江留當初所達延安事,及今此狀辭,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右參贊李廷濟,頃者疏論軍布事,請以査出物故,略議蠲減,其言是也,而勢有難處者,外方今方督捧,而又令勿捧,則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始爲遲待矣。今又疏請,趨卽施行,不可不有所變通,而若徑先知委,則必有當捧而不捧者,故臣等向於備局相議,欲待諸道分等狀聞矣。還上旣已有所區處,身布亦當一體分付,勿論某樣身布,辛壬兩年未收中,合家歿死,指徵無處之類,各別精抄以報事,分付諸道,以爲量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申飭道臣,各別精抄可也。命均曰,頃以廣州還穀最久一年條,依先朝例蕩減事,有所稟定矣。取考文書,則丁酉爲最久,未捧各穀合爲一千一百七十八石零,而甲戌年,亦令査出指徵無處者,而蕩減矣。丁酉條未捧,當令蕩減,而其中指徵無處者,十分精抄擧行爲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先朝例,施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向者處雄文書中,有僧法領往復書札,語意殊常故請拿,則自上令捕廳發捕矣。日昨捕廳拿來,以移送金吾事,草記允下,而鞫廳今已收殺,則不可因此。又爲設鞫,故以姑囚捕廳之意,禁府草記蒙允矣。姑令捕廳究問,何如?今番捕捉時,處雄與法領書札一張,又爲搜來,而大抵無他辭語,此罪人別無緊關矣。上曰,此則似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雖無緊關之事,而今旣拿來,其相親情迹,不可不一問矣。上曰,令捕廳究問,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慶尙兵營所捉囚者林宇棟,憑準其筆迹,而未能的知。聞判義禁宋寅明之言,其時問於曺永河,則以爲,宇棟與處雄,俱以文名於嶺下,故渠曾見其同坐科場之狀,雖未見其相從於本家,然其相知則明甚云。宇棟之素昧云者,未免欺隱,令兵使,以此事狀,究問以報,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時政記未修納之人,定日催促,而尙多未修納者,事當更爲申飭,而其中李周鎭,方在喪中,閔亨洙,亦免喪後始爲修史。且聞奉朝賀閔鎭遠之言,曾無喪中修納之規云,而修史呈納之後,自有着銜之事,有同職事,此爲不便。李周鎭則免喪後使之修納,未知何如。上曰,三年之制雖重,史事亦至重。古亦有司馬遷修史之事,雖在喪中,此與起復有異,何可以着銜細節拘礙,而待其三年之畢乎?斯速修納之意分付,而其他未修納者,一倂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我東之兵,不習野戰,故三韓時築壘禦敵,多見其利。平壤有土城,亦築壘遺制也。今之所謂關防,皆在山城,至於直路,甚虛疎,識者常憂之。以西關言之,山城之可恃者,有慈母焉,有鐵甕焉,小小如義州之白馬,鐵山之雲暗,龜城之邑城,不足爲避亂入保之所,而直路千里之間,無一可恃,安州之城尤無形,平壤城稍勝。且是子女玉帛之所都聚,而有變則三縣五邑人民,皆將灌注於此,爲依歸之所,若能保守,則豈不緩禍於京師乎?本城甚窄,西南頗虛,又有蒼光山爲窺峯,古則有中外城,而基址尙存,高處爲數丈,其堅無異石城。若加築中城,則益可堅固,民情亦皆願築。故臣於西營,留意經紀,算其容入,措置物力,而適値諸路大殺,雖無財力請得之事,中外遑遑之時,以城役爲言,雖曰遠計,亦似非時,只留置錢木於城役所矣。當築與否,下詢於大臣及曾經道臣之諸宰,則可知其利害。今自朝家一番分付,則可以始役矣。廷濟曰,此城雖不可不築。臣爲本道監司,與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交龜,命恒送人瀋中,學得燔瓦之方,將始其役而未果,心常恨之云。今聞眞明,旣已鳩聚其物力,朝家不須費慮,只如東萊城役之付鄭彦燮,築之好矣。命均曰,平壤城,普通門以下平低,中城之不可不築,人多言之,而臣於數次往來,泛然看過。頃於備局坐,眞明,開示地圖,始審其形便。且旣措置物力,則築之似好,箕城中軍擇送,使之句管宣矣。興慶曰,直路關防誠虛疎,平壤城能保守,則豈不爲國大幸?此等城役,每以物力之難辦爲悶,眞明旣已經紀,別置錢木,則分付本道監營,使之始築宜矣。眞明,自袖中出平壤地圖以獻。覽訖。上曰,依所達,分付本道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適有所懷,敢此仰達。都下三軍門中,訓局則軍兵皆是京人,無替番之事,而長參習操,故能知坐作進退之節,而禁、御兩營,則皆以鄕軍二朔立番之後,旋卽下去。一月三次習操,雖是定制,若大將有故,不得擧行,則二朔輪番之軍,或未經一操而歸,實有卒不服習之歎。分後兩營大將或有故,則都提調亦行習操,恐爲得宜,而御營廳則曾在先朝,故判書金錫衍爲大將晩年多疾之故,或使中軍代行,此例亦似無害矣。眞明曰,都提調習操,嘗有定式。臣待罪諫職時,以其事體之苟簡,論啓請寢,則先朝依允矣。上曰,御營廳,則申飭大將,着實擧行,而或値有故,中軍代行,亦無所妨耶?廷濟曰,習操國之重政,不可使中軍替行。此路一開,則將無大將習操之事,實爲後弊矣。上曰,重臣之言然矣。使兩營考出前例,更稟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近來牌不進之弊,已不可言,而牌去來之遲滯,又作一弊。君命召不俟駕之義,人孰不知之?況試官承牌者,其在遠嫌之道,尤不宜少遲,而昨日會試諸官之出牌,副司直李鳳翼,初牌以進字,呼望閉門之後,始到闕外,至於煩稟留門,本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故昨已請推,而後弊所關,不可不申飭矣。命均曰,事極未安,不可問備而止矣。上曰,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江邊事不宜泛忽,而高山里僉使,方在罷職中。凡事不爲擧行云。其代當爲從速擇差下送矣。眞明曰,本鎭是江邊咽喉,彼我人去來之路也。其防守等事,專在本鎭鎭將,當各別擇差遣。今僉使遞罷,而開政未易,甚可慮也。上曰,邊將有口傳差出之規乎?命均曰,邊將口傳差出,似無所妨,令該曹口傳擇差,卽速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 ○吏曹判書金取魯,參議徐宗玉,竝令姑許遞,參議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事,榻前下敎。 ○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彼此議論,雖難保合,旣曰蕩平,則當滌瑕蕩垢而用之。若犯於大罪,及見枳公議者,則不可擧論,而如李亮臣,所坐不深,一向廢錮,終涉過矣。上曰,亮臣非矣。心術若誤入,則猶有可恕之道,而亮臣,則自初以爲宋寅明有兩岐之心矣。末又曰有血忱云者,其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命均曰,聞渠言及宋寅明之言,其本心不如是云矣。興慶曰,不過以常時酬酢間私談陳達,而臣聞寅明之言,亦以爲其本心不如此云。三年廢錮,豈不過乎?上曰,小人十世勿宥,況三年乎?亮臣陰陽其心,何可饒貸乎?予皆一竝蕩滌,而至於牢守處,終不變改,此非爲趙文命、宋寅明之意也。六人中李眞儒,以戊申年觀之,則似少有所覺,而爲東宮三字,及其時祈雪應旨疏,誠怪異,終未免杖斃矣。故李左相,聞爲東宮之言,至於請刑,而猶異於徐宗廈,似有所覺,然終有不善之事,故至於杖斃矣。鏡、夢鴟張之時,爲賓客入來,文宗朝成三問,有呼字之事,而近來事體稍嚴。故不敢如此,而予亦有自然知之之道矣。李眞儒,其時有宋寅明、趙顯命,近遞東宮官,久不入侍之言,君父之前,陰陽其心,極爲非矣。此亦猶是,亮臣新爲玉堂,攻斥趙文命、宋寅明兩岐之心,末又以有血忱勸用,爲人臣子,心術如此,何可事君乎?予則斷不可饒矣。命均曰,此等之言,臣未能詳知。蓋議論過峻故如此,然似不可一向廢錮矣。上曰,吳瑗與亮臣,性稟有異,而頃以勿謂時論浮沈之意,敎諭矣。不數日內,以閔亨洙事上疏,吳瑗猶如此,亮臣雖復用,豈有改心之理乎?命均曰,吳瑗則其箚無大段之言,而不是不善之事矣。興慶曰,亮臣決非小人,聖朝無棄物,何可一向廢棄乎?上曰,趙迪命猶如此,亮臣若復用,則當如何?朝廷雖無亮臣,豈無臣乎?是渠自棄也,非予棄之也。 ○諸臣秦事畢。上顧假注書金光岳曰,此注書,新及第乎?景輔曰,此新及第金光岳也。上謂光岳曰,爾告爾四祖。光岳起而伏前對曰,臣父成均進士鼎相,祖游,曾祖時鉉,以文科,抹摋世路,仕若干,外祖李菂,以文科仕若干,孝寧大君之後裔也。上曰,告爾世德。光岳曰,臣之七代祖世弼,當中宗朝,仕至判書,素與先正臣趙光祖相推許,及此門禍作,臣祖適已朝京,不與慘禍,而及復命,力救光祖,言淚俱下,因竄謫以死。六代䃴,當乙巳士禍,以持平安置甲山,尋賜死。上曰,乙巳士禍,是何事也?景輔曰,是尹元衡之事也。光岳曰,臣之十代祖子粹,當前朝末,仕至都觀察使,入我朝太宗大王,以兵判强致,臣祖不屈,至廣州秋嶺先塋下,作絶命詞,自縊而死矣。興慶曰,此於小臣,亦同爲祖矣。上曰,告爾居住。光岳曰,小臣本世居忠州,十餘年來,流離往公山矣。命均曰,鄕士初奏對,極英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廳注書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洪禹平。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入診時,議定停進當否爲宜,而受灸時刻,依下敎,定以巳初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罷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郞廳,以左右相意啓曰,吏曹參議,問于大臣差出事,命下矣。在京無故之人乏少,罷散人員,破格竝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吏曹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姑降入直。今日政闕員,盡數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焚黃呈辭,傳于李春躋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兪彦通以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開場出題之後,禁亂所送言以爲,羅將巡檢墻圍之際,捉得書題潛通之軍人於東邊棘圍之外云。故捉入其軍人,嚴査其潛通情節,則軍人言內,未知何許人,潛到墻外,微呼英伊,則在內總角一人及冠者一人,捲摺一小紙,傳與墻內軍士,使給於渠,而渠亦不知而受,欲給於呼英者,果爲見捉於羅將云。故使渠指告其墻內軍士,而又爲捉問,則所告亦一樣,而兩軍人皆以爲,厥兩人面貌及所坐處,分明知之云。故卽使覓來嚴覈,則總角之名卽吳聚英,冠者之名卽河聖源,而竝爲居生於興德地。聚英言內,其潛通謄題之筆迹,乃是聖源之所寫。以此又爲嚴問於聖源,則聖源言內,渠與總角,能書而不文偶得初試,將未免曳白,故暗約咸平善文儒生兪鴻漸者,以爲自外製入之計,有此被捉,更無發明之路,至於軍士,則實無預約之事,而入場之後,以覓給食物糧米之意,潛爲敎誘,則飢困客卒,甘於糧米之說,果爲聽從云。蓋會試則擧子數少,故各別嚴飭,盡爲團聚於中庭,俾不得相近於棘圍之邊。故不得不令內外軍人,潛相替傳,致此現捉,而渠等亦無辭遲晩矣。當此網紀漸弛,科場不嚴之日,此等奸細之徒,不可不隨現痛懲,所謂咸平士人兪鴻漸,見中於今番東堂初試,來留泮村,故分付禁亂所,卽已捉得拘置,竝與河聖源、吳聚英及軍人安岳正、李而昌、高城正、權貴建等,卽爲移送刑曹,依律勘處,墻外呼英者,必是居間同情之人,亦爲嚴問現告,一體勘罪,何如?傳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各別從重科罪。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前後疾痛之呼,猥自暴其狗馬病勢,沈委困篤之狀,以冀褫鞶之恩者,凡幾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支煩之極,惶恐之深。其何敢更陳醜穢之形,仰瀆崇高之聽,而虛帶職名,一向泯默,又非臣分之所敢安,不得不猥復鳴號。臣尤死罪,臣尤死罪。念臣沈年痼疾,專是痰祟,每當寒節,輒致增劇,而自頃重病之後,元氣殆無餘地。近又風氣日勁,霜信已深,宿患痰病,乘虛復肆,胸膈滿悶,喘息惟艱,哮咳苦劇,嘔逆且甚,糜粥之屬,亦難呷下,藥物調治,已無其望。奄奄床笫,溘盡是俟,復起爲人,尤無可論,而瀝血之籲,未澈高天,日月之明,尙靳回照,將不免隕斃職次,重貽淸朝之辱,永爲不瞑之鬼,竊自悼傷,泣涕如雨。近密之臣,至今臨守,臣旣無一分轉動之勢,而久淹王人,罪戾日積,怖懼怔營,惟願溘死無知也。且伏聞今日有玉體受灸之節,臣子分義,尤豈敢自言身病,偃伏在家,而臣猶冥然頑然,末由蠢動,以效問候之誠,闕分廢禮,惶灼尤切。唯冀亟被罪譴,以嚴國家之典法而已。伏乞聖明,重念國體之不宜壞隳,王法之不可屢赦,寘臣憲典,以警百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敦諭,實諭心曲,而因其誠淺,造朝無期,何情地之不孚至此哉?予志固定,決難勉副。今若許副,五年之後,其豈重卜,箚中引咎,尤涉太過。卿其念國事之多艱,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於一息未泯之前,所以自勉者,不過奉朝請之節,伸起居之禮,而衰朽癃殘,更無餘地。近爲薄寒所中,宿症添劇,言語益復蹇澁,精神一味昏瞀,貼席㱡㱡,生意都盡,文廟酌獻,玉趾親臨,東朝誕日,大庭伸候,而俱不得趨筵。今日聖體受灸,憂慮倍切,而亦末由致身班聯,少効犬馬之誠,雖其老病特甚,固不足責之生人之事,禮廢情缺,惶凜罙切。玆敢略具短箚,仰請譴何。乞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心,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館職,旣以當論不論,重被宰臣之譏斥,其在廉隅,斷不可因仍盤礴於言議之地,頃陳短疏,冒控危懇,而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燭,不許鐫削,情窮勢縮,連尋長單,喉司不諒,一味退却,臣誠惶隕抑塞,措躬無地,而所遭不輕,義在必遞,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矧今八十老母,積年沈痼之疾。自數日前,又復挾感添劇,混身寒縮,肢節刺痛,頑痰塞胸,咳喘兼發,粘身床席,食飮專廢,氣息如縷,頻頻昏絶,凜凜然有頃刻難保之慮,臣獨自扶護,雜試藥餌,而老人積敗之病,非一時刀圭,所可責效,而危兆敗症,日益層現。臣方在焦遑煎泣,罔知攸措中。今因館職不備,天牌押臨,而情勢如右,決難一刻違離,玆不得不隨詣闕外,瀝陳血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庸愚下劣,當事憒憒,三叨近密,再速罪罷,惶隕悚蹙,久而靡寧。不意參銓新命,忽及於訟愆之中,恩敍竝下,天牌繼臨,驚惶悸恐,無地措躬,坐犯違傲,例勘猶寬,狎承再召,分義是懼。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情地之有不敢冒沒承膺者,類非一二,輒敢昧死陳聞,而若其較挈人器,雍容克讓,有不暇及也。伏惟聖明在上,日月照臨,不待臣之畢辭,而卽賜處分矣。夫銓衡之地,號稱政曹,愼簡之嚴,不以佐貳而有間,今乃以無所肖似之臣,猝然通擬,終至誤授,反覆思惟,誠莫曉其所以,若謂以門閥之故,則佐銓非承蔭之地,若謂以曾秉郞筆,則先於臣而進者,自有其人,而一望之中,先後又錯矣。徒以身在京輦,苟然充一夫之數,以爲副急之用,則此不但在臣爲羞恥,不瑕有損於聖明名器之重也。雖使臣無他所坐,只此一事,已爲臣必免之端伏,況同罪五臣,尙在譴罰,區區進退之義,決不敢以一己之倖恩,獨自就列,而至於向來儒臣之跡,職名雖改,詬辱非常,若使臣從而反之。此街巷之行,雖已自勉以不拭唾之義,然其事實,則不敢不一煩於聰聽也。沈聖希之怒臣有二事,其一啓辭請推也,其一招責假郞也。銓郞是名流,固難犯也。乃敢待之以該司,加之以警責,其艴然見面,聲氣相加,亦其勢也。獨怪夫假官一事,又何其失實也?兩銓開政,必於翌朝,吏曹郞廳,來到政院。請出御覽官案,唱准還入,卽例也。九月初一日有政,而吏郞之來請官案,至初五日午前而寂然,則臣在院中,只見該房承旨,不住催督而已。及至初三日仕進,始知官案之請,尙未爲也。此卽前所未有之事,遂令連囚兩吏,日高之後,假郞廳鄭輯寧,來坐於尙瑞院,只使書吏來請,今日紀綱,雖曰壞盡,實郞則使假郞代之,假郞則使書吏代之,甚可駭也。臣始招致輯寧,初以實郞,旣以不呈省記被推,則假郞不可輒事替行,旣已代勞,則又何敢不自躬請,峻責而止?聖希所謂呼以彼漢,至令歐其顱而逐出者,臣雖鄙悖,不至此極,諸僚皆有,列卿齊集,四座目睹,焉可諱也?藉令臣之所爲,一如其疏所云。此在臣爲駭擧,柱後惠文,駁正之固,可也。抑亦何干於自己,而拖引爲嫌,縱橫臚列,殆有怒髮衝冠之意,甚至於指烏有而爲實跡,若是而後,始可謂告君以實耶?惜乎,其不自重如此也。至若前參知韓德全之疏,則臣亦疲於辨理,有不欲費辭,德全今移承宣矣。卽諺所謂易坐而處者,今有騎省堂上,非擧動時節目啓下之後,而捉去院隷,決棍以送,則其將墨墨無一言耶?循例請推,則又可斷之以間氣,疑之以蹈藉耶?雖然此皆臣之罪也。苟使臣誠信相孚於同朝,擧措不悖於瞻聆,則一時官師之規,豈遽疑怒之至此耶?噫,疎脆之骨,處睢盱之世,雖在閑司漫職,尙有開口招尤之慮,況此所叨之地,衆目所注,群指如簇,顚沛在卽,必無幸矣。玆敢瀝血而畢陳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肝膈之懇,亟許鞶帶之褫,俾公器無玷,私分少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引嫌兩件事,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備忘記,傳于韓德全曰,前承旨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韓師得竝敍用。 ○癸丑十月初二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㰕,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聖體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受灸今又始之,壯數多多好矣。上曰,適考他事見之,則先朝甲戌年,亦爲受灸,若早知則卿等雖有言,猶有所答矣。始於二月,而日以十五壯爲式,十日而過百餘壯。今則初冬不寒,日灸十五壯,有何難耐?三七壯則似過矣。命均曰,三七壯太過矣。上受灸中晥十五壯。命均曰,今則與初有異乎?上曰,用履歷是矣。今則不難矣。醫官金應三曰,向者艾氣有顯入腹中之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向者相拍,而今則不然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平和矣。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極爲和安矣。命均曰,今方受灸,而丸劑湯劑,又爲兼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應三皆曰,三者一時兼行,受灸日久,則似有灸熱,湯劑其間姑爲停止得當。諸醫之議皆然,而未知於聖心,以爲停此藥何如也。上曰,雖無顯效,自秋至今無事,實賴此藥,停止甚爲觖然,而姑停宜矣。命均曰,調理之劑,貼數雖多,何害之有?而醫官以三者兼行爲難,姑觀數日,聖慮若有所覺,則卽爲下敎,如何?{{*|六君子湯姑爲停止事。出榻前下敎}}。上曰,雖有進御之心,而夜或召對,心有係着,則雖消過永夜無害,而日昨試官牌不進,故連宵不寐,至今神氣不安,醫官不知如此,似謂灸後煩熱。故欲爲姑止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再昨有失睡之敎,其時試官之牌不進,實涉怪異,謁聖時亦如此。此實由於禮曹不善擧行,以有實病者,老病者,情勢難安者,不爲分揀而擬望。故至於如此,救弊無策矣。且有仰陳事,三司之臣,有不賜批答之事,此歸於過中矣。尹得和上疏,是解罰後自鳴之疏,而以不知所以爲批答爲敎,還爲出給,臣適不在院中,故不卽告達,而其時若已賜批,則今番試官尹得和,似爲承牌,而旣不賜批。故如是違牌。其後吳瑗,疏語張皇,而賜批答,似爲不均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閔亨洙事,不欲爲擧論,故如是矣。或不賜批,或賜批,則未免斑駁,此後疏辭,若登徹則當賜批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金光岳{{*|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經筵。 ○下直,龍崗縣令蔡膺福。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未差,掌令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bb監察b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聞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連呈辭疏,參判李眞淳又爲呈單,參議尹容尙不肅拜,無行公之員,刑獄重地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尹容bb尙b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啓下遠道上言一百六十七張內,一百二十三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四十張,違格三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金海居保人全弼漢上言,則連幅下段全落,無啓字可以爻周者,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遠道違格,竝下該曹。 ○傳于李春躋曰,昨以受灸定時差早爲稟,今日則定以巳初三刻。 ○備忘記,傳于李春躋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金漢喆,待敎單趙榮國。 ○兵曹口傳政事,柳以晉爲古山里僉使。 ○李春躋以弘文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修撰申宅夏,以京試官昨纔入來,陳疏徑歸,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入試所,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方在試院,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玉堂多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拘礙,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兪彦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在魯爲吏曹判書,金取魯爲工曹判書,尹陽來爲戶曹參判,李箕鎭爲副提學,吳光運爲知義禁,沈聖希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校理,兪冣基爲修撰,韓顯謩爲執bb義b,權相一爲掌令,趙鎭世爲持平,李汝益爲監察,趙明履爲兵曹佐郞,謝恩兼冬至使書狀官尹彙貞,兼持平吳彦胄,申宅夏減下,以宋寅明爲戶曹判書,高處亮爲奉常制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成極,以素有宿病之人,除授本職之後,扶病肅命,症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以此病狀,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李衡坤,在外過限未上來,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卞箕和爲同知,金熙潤爲同知,宋世益爲僉知,金潤爲僉知,鄭義山爲忠翊將,李春華爲忠翊將,尹聖任爲訓鍊判官,朴銑爲訓鍊主簿,鄭權爲四山監役,具{{?|⿰亻郁}}爲五衛將,李枝達爲景福宮假衛將,黃萬甲爲武兼,洪一涵爲武兼,閔百福爲部將,李東芳爲晴川別將,李熻爲潼垂僉使,朴烜爲楊花別將,權管,乫軒洞朴世儉,直叱洞姜文輔,平安監營中軍權興駿,北漢管城將金浹,護軍吳重周、柳萬增、趙正萬、韓師得,司直金取魯、徐宗玉、尹陽來、洪尙賓、李匡輔、柳儼,司果兪㝡基、李喆輔、金始爀,副司正金光岳。 ○兪彦通,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人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定禁軍,給撥下送于義州府,傳給鳳凰城將處,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今月初一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自捕廳拿來罪人僧法領,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所當左右廳合坐究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因宰臣疏論,情勢惶蹙,方在縮伏竢譴中,故不得合坐究問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卽者前同敦寧安絿等,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辭則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宗大王女貞懿公主,卽世所稱八大君一公主,而淑德懿行,最爲世廟所鍾愛,故視遇良孝公,比他自別。及其卒也,世祖大王下敎曰,齠齔同遊,慟貫衷曲,仍賜國葬置簿中最近處海東村一局,使之入葬,亦出於曠絶之特恩也。良孝公第二子溫泉之外孫,卽判中樞鄭世虎,世虎之壻,卽德興大院君,則良孝,爲宣祖大王外五代祖,而良孝公長子同敦寧如獺之外孫,卽金安道,安道之孫,卽延興府院君金悌男,則仁穆王后,亦爲良孝公外六代孫也。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代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閣,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乞,況又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盡歸喪葬之用,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理,而數間祠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而昔在肅廟朝,淸城府院君金錫胄,以黃翼成公喜宗孫殘敗,香火不繼,陳達筵中,特令其宗人,不計昭穆,使之擇立,故以翼成公支派九代宗中,主奉其祀,配享名臣,尙蒙先朝改立宗之典,而況宣廟以後聖子神孫,同祖良孝公,則其視翼成公立後,尤有所較重者,自朝家宜有軫念立嗣之道,且於靜淑翁主、貞惠翁主之絶嗣也,皆因本家呈單,自本府草記,啓下該曹,竝令立後,今亦依此例入啓,改立宗嗣,使公主不遷之祀,永世無替云。竊念公、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莫重貴主奉祀,決不可仍托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翼成公子孫擇定之規,啓稟立後,且有兩翁主後孫定給之例,而況此貞懿公主,宣廟以下列聖,皆爲外孫,則視他立後,尤爲較重,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竝令該曹,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枚擧楊花渡近處兩里執綱所報以爲,本津別將金暢器,侵虐津卒,使不得保存,沒數逃散,津路之生事可慮云。故自本曹捉來推問,則渠雖贅辭發明,而自明之言,有不足取信,別爲査問於里任等處,則所供與移文辭緣相符,且以爲此別將,若或仍置,則逃散津卒,無意還入云。金暢器之侵虐津卒,使至逃散,極爲駭然,不可置之,各別決棍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圖,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於嶺南掌試之際,伏奉八月十九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惶,莫省攸措。臣之從前有除輒辭,不敢以趨承爲恭者,誠以十分譾劣,百無一可,僬僥千斤,僨事是懼故耳。噫,臣雖至愚極陋,無所知識,亦不至頑如木石,則願忠之心,根於秉彝,踰涯之恩,淪肌浹髓,雖肝腦塗地,實所甘心,使臣若當一分可堪之任,豈不思所以竭盡心膂,圖酬萬一,而惟其才不稱職,事與心違,逡巡退屛,罪積逋慢,此豈臣素心之所樂爲哉?衷情莫白,抑鬱成疾,只自惶隕跼蹐而已。不圖今者所叨職名,又有進於前者,臣於是,倍加窮蹙,覓死不得也。夫論思之職,責任甚重,必須學識宏博,藻思贍敏,庶可以備顧問而應製旨矣。今日人才,雖曰眇然,前後居是職者,率皆望實俱隆,亦極一代之選,則如臣不學無文者,何以濫與也?臣誠眙愕,莫曉其由也。雖然此猶以人器之不稱爲言,至若臣難冒之端,又有甚焉。臣之向來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此已屢登於新錄諸僚之章牘,則庶幾天鑑之所俯燭矣。今不必更爲疊床之語,仰瀆宸聽,而第臣決不可苟冒之義,不獨臣之所矢心自劃,抑亦通朝之所共知也。噫,雖在微官庶僚,苟有駁正之論,惟當辭遜自處之不暇,矧玆登瀛,何等淸選,其可不有公議,靦然冒居,以壞廉隅之大防,厚招擧世之所嗤點也耶?此臣所以寧被萬戮,決不忍包羞苟進也。且臣於試事罷後,覆審停止關文,因道臣之下道出巡,未卽得見,去念間始爲復路,而所患痰眩脚氣等,越添於前後試役及閱月驅馳之餘,症情雖甚危篤,亦不敢淹留調治,寸寸前進,昨纔入城,而顧臣疾病之中,區區情勢,如右所陳,有不敢循例復命,昨詣闕下,露章自列,仰請嚴誅,喉司不諒,終始退却,臣之踪迹,尤極狼狽矣。達宵耿耿,惶蹙靡容,玆因下番久曠,召牌辱臨,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萬無冒進之勢,終未免拜章徑歸,罪上添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先將臣職,亟賜鐫削,仍命攸司,勘臣重律,以嚴邦憲,以重瀛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殊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金東弼疏曰,伏以臣於頃日,見擬謁聖科考官之望,荐降天牌,而臣適重感風寒,貼身床褥,屢日苦痛,氣息如縷,實無自力起動之勢,終未免坐犯逋慢之罪,及其深夜三牌之下,臣不欲計死生,力疾承命,强起束帶,出門趨詣之際,忽發大寒戰大嘔吐,四肢戰掉,頭目眩暈,頃刻之間,若將殞絶,致身象魏,其勢末由,竟違三召,恭竢重勘,而聖度天大,不加誅罰,臣有罪倖逭,情勢窮蹙,而日昨又擬於監試試官,召命荐下,不得不黽勉承膺矣。意外重臣,以三牌不進,致勤嚴敎,仍有特罷之命,臣則罪同罰異,官職自如,其在廉隅,固已萬萬不安,而昨者承宣,又以近日違牌之弊,縷縷陳達。臣於筵席,惶恐蹙恧,覓死不得。蓋臣初無情迹之難安,其自犯違傲,實出於伊日病狀之難强,而當君父動駕之時,徹夜違召,使丙枕不安,論其罪狀,實合萬殞,唯願亟伏刑章,以安私分,今當受灸庭候之日,又不敢冒進於起居之列,牌召又辱,而未免坐違,罪上添罪,惶霣一倍,玆敢露章請譴於紸纊之下。伏乞聖明,先將臣本兼諸任,盡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蒙被大恩,幸獲緩死,汔玆保有喘息,而食飮專却,眞元日削,諸證反復迭侵,最是腫癰大肆,渾身蹠盭,晝夜叫苦,人鬼未分,中間泮宮動駕之辰,大庭起居之禮,俱未得趨赴,分義都喪,惶隕無地,長在昏昏不省中,亦未能隨卽請譴,今始露章自列,尤增死罪,謹此席藁俯伏,以竢嚴誅。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癸丑十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恆、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今日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比昨,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上受灸中脘十五壯。上曰,艾炷稍大,故艾氣透入矣。醫官吳志哲曰,艾炷廣三分高三分,規矩如此,而今日則稍大矣。命均曰,透徹則好矣。若難於堪耐,則何以爲之?上曰,艾炷大小,如今日則好矣。上曰,雖當受灸之時,若其不爲之日,則當設法講,而日久不設矣。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只有一員,而申宅夏入來云,當出牌矣。上曰,申宅夏別無引嫌之事矣。春躋曰,以其時玉堂,引嫌矣。命均曰,玉堂兪㝡基,別無大端引嫌之事,而政院遽捧辭單,其時捧入承旨,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兪㝡基,豈非無故之人乎?春躋曰,是不言三司,而且有親病云矣。命均曰,不可以此爲嫌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唯。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邊三部微帶數矣。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平安矣。命均曰,中宮殿病患後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嬪宮有試藥之敎,而龍額丸不當進入乎?上曰,安過矣。命均曰,吏曹參議李宗城,引嫌不出,再次如此,未安矣。上曰,過矣。只推,更卽牌招。{{*|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前吏曹判書金取魯,遞本職後,卽出郊外云矣。上曰,過矣。命均曰,自前身居卿宰之列者,若有人言,而言或過重,則出往郊外,遞職後還爲入來,雖或有之。至於金取魯,則所遭旣不大段,而遞職後出往郊外,於義甚不當,且旣有處分,則不必過爲引嫌。若如此則將見朝著無人,事極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入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前判書沈宅賢,掃墳受由,尙不上來,錦原君朴師益,遞知敦寧後,仍不入來。近來朝象,不成貌樣,皆以出往城外爲事矣。上曰,沈宅賢從當入來,而朴師益受由下鄕後,仍爲不來乎?春躋曰,謁聖試官擬望時問之,則向者陵幸時,祗迎送於郊外,而旋復下鄕云矣。命均曰,朴師益有脚病,難於入侍云,而凡於公會,一切不參,受由下鄕後仍不入來,極涉不當矣。上曰,老大臣亦行公乎?此涉太過,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縣道辭疏,勿爲捧入,可也。春躋曰,金取魯辭疏,亦一體勿捧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玉果縣監權定性,初爲守令,姑未署經。當初道臣有給馬之請,他邑則或給馬,或借馬下去,而權定性,以未經署經,不能下去,上敎曾以除署經下送爲重難,而當此災邑,破格則好,而恐爲後弊矣。上曰,夫馬來云乎?命均曰,來已久矣。署經雖是文具,而令甲亦不可廢也。上曰,政事今日當爲之,吏曹參議,何必過爲引嫌乎?上曰,《禮記》不爲抄刪乎?命均bb曰b,務爲略抄,而曾子問,因下敎抄選,合十三篇矣。命均曰,高山里僉使,以口傳差出仰稟,而聞兵曹判書言,以都摠經歷。訓鍊僉正差送事,曾已定奪,今者不用定奪,如何云矣。上曰,都摠經歷中,豈不有可爲之人乎?命均曰,軍門,聞有可合者云矣。上曰,擬首望者,卽其人乎?命均曰,臣所告者,此人也。上曰,何如人也?命均曰,曾經別害僉使。都摠經歷,而與禹夏亨,有同事之事,故送言於廟堂矣。命均曰,碧潼郡守成殷錫,方以平安監司中軍,在於平安監營云。江邊事可慮,依他例,使之除朝辭赴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吏曹參議牌招事正急,兼春秋先爲出送,使之擧行,何如?上曰,唯。命均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陞學之製,趁會試前設行事,有所分付,故今番陞學,則會試前一日,僅得畢設,而此事終爲苟簡矣。蓋陞學設置之意,必欲逐年課試,以爲士夫子弟勸奬之方,故卽今朝臣,無非陞學發的之人矣。凡士子得文名於陞學,故生進壯元及主文衡者,皆由於此。近來則臨急設行,故紛沓特甚,亦不得人才,此弊蓋已久矣。如此之故,不無人言,主試者雖以公心抄出,末世人心,每多嘵嘵,以卽今言之,亦不無此弊,此是落榜擧子之言,雖不可取信,而當初勸奬之意,反作擧子輩奔競之端,外議有過監試後,則陞學之未及設行者,置於勿施之言,而此亦有弊,若全然勿施,實涉淡泊。此後則逐年設行之意,更加申飭,而如或有故,未及設行於限內,則必以有文名者,爲大司成,與諸學敎授,一時合設,似爲便當。右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三年條皆不爲之,必臨時爲之,極爲非矣。凡陞學之規,是選於庠,而升於太學之意,豈不有以鄕三物敎之實,興於太學之言乎?逐年設行之規,蓋欲使士子,雖不赴於今年之製,欲令參於明年之製也。若以大司成,兼行學敎授之任,則如以軍門都提調,替行大將之事也,極爲苟簡。如欲修明古制,則此亦一事,當年條若不得設行,於限內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之意,作爲定式好矣,若使大司成合設,則學敎授,必不趁期設行矣。春躋曰,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故庠製無催促之道矣。上曰,一年之內,豈無玉堂行公之員乎?雖引嫌於本職,兼官則不可引嫌,且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置而勿施,以此爲式,則似必爲施行之道矣。{{*|出擧條}}命均曰,玉堂謝恩本職後,始拜學敎授之任矣。上曰,辛丑以後,朝著不靖,故如此矣。命均曰,凡事皆由於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金錫一{{*|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未時,日暈。 ○下直,杆城郡守趙鳴鳳,吾老梁萬戶朴尙采。 ○藥房啓曰,伏未審連日受灸之後,聖體若何,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今後則受灸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拿來罪人僧法齡,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合坐推覈,一時爲急,而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謂有難安情勢,尙未開坐,事甚未安。張鵬翼推考,使之卽爲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新除授同義禁吳光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于韓德全曰,今下弓矢,吾老梁萬戶朴尙采處給送。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備忘記,于兪彦通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兪彦通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副校理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金光岳,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意啓曰,今十月初九日,乃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小祥日也。嬪宮當有變服節次,同日嬪宮,以素服望哭於別堂後,除素服,進吉服,哭臨畢,還內,去吉服,服素服,以終其日,翌日還進吉服事,磨鍊以入於嬪宮,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卽今玉堂上下番俱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玉堂俱空,則有何更爲下敎之事耶?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答修撰兪㝡基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大司成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其所陳達,不過重考試,則卿之替嫌,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副校理趙明謙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奉朝賀崔奎瑞疏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來到城外,心甚欣慰,而齟齬城外,不若京邸,故有所書諭矣。旣聞事勢,今觀卿疏,更何强哉?卿其安心善養,待氣力稍勝,扶入見予,用副慇懃之至bb意b,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甚劇,長單蘄免,出於萬不獲已,而鞶帶之褫,未及數日,又叨除命,職命如舊,有若重擔,纔卸而復荷,惝怳悶蹙,莫省攸措。今因本館草記,嚴召降臨,又況聖體受灸,鎭日問安之時,在臣分義,何敢更爲違逋之計,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今臣之情勢情理,斷無束帶趨簉之望,謹詣闕外,悉暴衷懇。伏乞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且臣於前應敎趙迪命之疏,有不容泯默者,蓋於頃日聖上回鑾閱武之時,臣與迪命,同爲陪扈,目見非常之災,不勝憂歎之至。及歸直次,心焉耿耿,秉燭報草,相議聯箚,而其中國勢不尊,而民志靡定,主威日卑,而王綱不振之數句語,此非有別般深意,不過以近日兇書連上,而渠魁未捕,亂賊橫肆,而懲討不嚴,將至於壞國勢而損主威,故臣爲是之懼,有所說去矣。不意迪命,追加捏合,移作攻銓官之資斧,吁可怕也。臣與迪命,多日伴直,每自以爲言議寬平,未嘗涉乎傾奪之場,而事與言異,判若兩人。今若驟看其疏,則向所謂數句語,或似泛論,而細究其歸趣所在,則三轉結殺,顯着精神,而以湛身滅族一斗腔血等語觀之,眞若大權奸顓弄國柄,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而始乃抹血gg沬血g請討者,然其旨意,已極憯刻,而話頭亦豈不危怖耶?臣之當初與之聯箚,固出於脫略俗套,遇災進言之苦誠,而今其爲言,似若初頭下語之時,已爲之暗帶甚麼意思,而預爲之現兆。今爲實之者,臣以聯名之人,不爲之辨過,則是眞以其言,爲有意於初箚而發也。求之事理,寧有是哉?臣前旣受不言之斥,後又有難安之端,以此以彼,其不可晏然冒進於榮次明矣。倘聖明之少垂察焉,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燭臣必遞之義矣。臣無任云云。 ○大司成洪鉉輔上疏,伏以臣,自前月旬望間,重得感患,症樣不輕,而多日課試,晝夜冷處,自不覺病勢之轉深,及夫試事纔畢,遇歸私次,則諸症一倍苦劇,惡寒之氣,有似痎瘧痞膈之狀,殆同關格,擁衾委臥,廢食呻痛,形色消鑠,神氣昏苶,雖是戶庭之間,亦不得任意起動。當此自上受灸,候班連設之日,一未進參,分義虧缺,以此陳疏,見阻喉司,惶悶罔措,譴罰是俟。且念臣素乏文望,不合是職,臣亦自知,而適當泮製之積滯,覆試之迫急,辭避無路,黽勉出膺,僅得趁期了當,而以臣鑑識之不明,許多試取,必不叶於衆心,故惟以一箇公字,矢心立的,要爲盡責之計,然取捨立落之際,旣不可每人而悅之,則末世嘵嘵之談,勢所必至,早晩顚沛,固已料之。今者大臣筵奏之言,固出於深陳弊端,思欲變通之意,在臣實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如臣不學無文,忝居師儒之長,旣不能矯革弊習,又不得拔擢才彦,徒使莫重課製,終不免有奔競之譏,反顧初心,直欲刺明而不可得也。若使臣早爲遞解,屬之於有文負望者,則夫豈有今日之狼狽,至今追思,只恨出脚之率易,莫非自取,尙誰咎哉?顧臣病狀之沈苦,情勢之臲卼,俱難復冒於職次,矧今一年條通讀,尙未設行,亦非一二日所可收殺,若不急速變通,則必致大段窘迫。伏乞聖明,亟加諒察,特賜斥罷,使私分得以粗安,科事毋至遷就,其在公私,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校理趙明謙上疏,伏以臣病母,雖平常之時,猶不免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而每當節序交替之時,則一倍添劇。今年則不待換節,而殆無寧時,蓋是年罙高而病轉痼,且緣臣之一身,迫於嚴命。自春以來,長在禁直,藥餌之節,調將之方,不得躬檢,多致疎漏故也。臣每念及於此,忽欲狂叫,忠孝本無二致,寧有不能孝於親,而忠於君者乎?臣若貪戀榮祿,不報劬勞之恩,則顧此孝理之下,亦安用此人爲哉?至情所在,實無一刻離側之勢,而近緣闕直之餘,控籲私懇,極涉猥越,黽勉就職矣。今伏見家信,則因昨宵粥飮之擁膈不下,仍成轉筋癨病,雜試砭藥,少無差效云。臣聞此報,方寸焦灼,有不容頃刻自定,玆不得不陳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致仕奉朝賀崔奎瑞上疏,伏以臣於日昨,伏蒙聖慈,愍念微臣,手書問疾,掖隷臨門,且命輸送柴炭,以禦疎冷,又賜珍鰒,以調病口,此是前古所罕有之恩例。臣百拜祗受,不覺感淚盈襟,莫知死所。然而顧念臣向日書啓中陳懇,則缺望甚矣。自恨微誠未格,徊徨踖蹜,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前後諭旨,俱承入京調養之敎,而臣本家,近來屢有喪故,又於今夏,臣出嫁曾孫女,來留未久,死於拘忌之疾,靷葬屬耳,在京家屬,亦皆出避,不得還入。臣實無聊賴之地,不得承命,出於事勢不得已,而且臣每於退歸之時,必以旣退之身,不可死於輦下,陳達。今當臨死之時,亦豈可遽忘前言哉?臣習靜多年,不耐城市之煩鬧,數旬留滯,百病添加,而目今寒節已屆,臣之氣力,又不堪再擧登程,姑欲就區靜僻處,賃室移居,以爲過冬之計,近則江上,遠不過江外,一城內外,一江南北,在朝家顧恤之意,無甚關緊,而在臣病調養之道,則逈然不同。伏惟聖慈,察此情理,特許任便居住,無復拘檢,則臣當安意入地,以圖結草之報矣。經營屢日,始構短疏,而神思迷惘,語無倫次,臣尤悚仄。臣無任。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豐山萬戶吳萬俊。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吳萬俊處給送。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蔡慶承,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修撰兪㝡基,纔已出牌,而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應敎趙明澤由限bb已過b卽卽gg爲g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禹弘圭,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夏,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趙東晉,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錫一啓曰,臣祗奉聖批,傳諭于敦義門外致仕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則以爲,臣猥陳私情,惶恐竢罪,伏蒙天地父母體下之仁,得循所請,知遇之恩,入地難忘,惟有瞻望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去月以來,虎患非常,四五爲群,夜則橫行閭里間,犬豕牛犢,囕食狼藉,殆將無餘,而晝則蹲踞於陵寢至近林藪中,見人咆哮。若此不已,則非但有囕殺人命之慮,巡山軍卒,不得任意出入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濟州督運御史書啓及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大靜前縣監李景勳,高山里鎭前僉使李泰祥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李泰斗以阿耳僉使,時在任所,李泰祥自任所時未上來云。發遣府書吏羅將,竝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漢城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待罪將任,已有年所,其不能閑習戎政,觸事憒憒之狀,不待人言,而臣亦自知,則其在自處之道,誠宜趁早乞免,俾此莫重之任,回授可堪之人,而只緣聖眷愈隆,乍遞還仍,久蹲匪據,重速群謗,早晩顚沛,固所自料。頃日宰臣之疏,果有所臚列,而臣之罪尤萬萬矣。雖然使其言只出於官師之相規,而平說道理,則如臣武夫,固不必費辭自辨,而第其遣辭之際,旨意深緊,始則曰伊日擧措,莫不驚惋,又曰此非細慮,末又以安危大關等語,指斥大臣,三司之不論其罪,以其疏語,裁以邦憲,則臣之得免重誅,亦云幸矣。問備薄罰,何足以快人心而勘臣罪哉?噫,人言之罔極,至於如此,而前後聖敎,許以得體,臺臣疏批中做錯之敎,莫非爲賤臣鎭浮議之意,臣雖至迷至愚,豈不知聖意之出尋常萬萬,必欲曲爲臣地者哉?所當感激洪恩,俯自含默,而但伏念玆事重大實關後弊,故不得不略暴伊時事實。伏惟聖明,更加裁察焉。兵書曰,敵自行營,或腰間或前後突出,則把摠哨官,自主號令,蓋行營云者,行軍之營也。突出云者,出於不意之敵也。把摠哨官自主號令云者,以其不意突出,勢甚急迫,故當部將官,不及稟告於主將,自主號令,使其所領之軍,隨卽禦之也。是以近來各營之私操也,有敵突出於營陣之外,則當敵該哨,不待將令,各自捍禦,況此親臨講武,何等至重,而他營之軍,猝然馳馬突入,則扈駕將士,其可許入乎,否乎?若其不及稟令於臣者,以其事勢然也。此卽兵書所云自主號令之意也。假使稟令於臣,臣旣不見箭,則亦何可擅許其入乎?臣於駕幸之前,預以他營兵不相許入之意,商議於本兵之長者,蓋慮有此等之弊,而本兵之長,亦以爲然矣。當大駕入軍門之時,駕後仍爲隨入,列屯於御幕之後,則元無可論,而初旣無扈駕偕入之事,及夫信箭之出而招入也。又無使臣營許入之令,則臣何以逆知,而俾不遮攔,假使知之,軍中命令,若無信標,則不敢取信,例也。未見信箭之前,臣何敢輕先許入乎?札駐軍兵之遮攔,蓋由於此,而至於放砲追擊,亦有委折追入之兵,雖是他營之軍,若能整隊徐進,宣以上命,則扈駕尾局,雖或依例遮攔,而固當卽報於臣,臣又上稟駕前,祗受信箭,然後使之許入,而今則不然,駕後之纔被遮攔,而原陣禁軍,一時衝突,攔愈固而進愈力,彼先發喊而揮棍,此亦放砲而遮攔,此不過彼將突陣,此爲應兵,而當該將官之臨機應變,發砲防禦者,亦以軍法之自主號令,固當如此,而臣於其時,急請方陣者,蓋出於急欲成陣,嚴愼扈駕之意也。今若以不稟發砲之事,作爲罪案,臣之一死,固不足惜,而行陣之不嚴,其將自此始矣。脫有不幸,而軍行之際,猝有意外之變,則守其當面者,奚暇稟於主將,爲其主將者,奚暇稟於駕前,而發砲應變乎?昔周亞夫軍中,天子親至,而先驅不得疾馳,天子按轡徐行者,無他也。蓋慮三軍之驚動撓亂也。以此言之,伊日追入之兵,其不可突入他陣,明矣。矧可以揮鞭棍而鼓勇,爲此可駭之擧乎?鞭棍者,馬軍之技,火砲者,步卒之技,乃者馬軍之被其遮攔,先自揮棍,已失其範我驅馳之道,則步卒之以其所用之技,防彼蹂躪者,論以兵法,是乎否乎?凡於動駕之時,勿論遠近,必以軍行焉,必以設伏焉。砲備火而弓上弦者,皆所以備不虞也。推得此義,則當稟與不稟,兵法之在所不已,可以了然,何待費辭自明耶?今幸聖明在上,疆域粗安,臣之此言,似涉過慮,而若以今番之事,人皆以臣爲戒,受任軍旅,而不嚴其防,則臣恐宰臣所謂安危大關者,未必爲深思也。臣於宰臣疏出之後,卽宜自列,仰請嚴誅,而三司諸臣,皆以此事引避,尙未處置,玆事未收殺之前,徑先陳章,亦涉肆然,泯默縮伏,捱至多日,而間因軍兵犒饋及文廟駕幸之時,推諉無路,不得不乍出行公,而進退無據,廉義大壞,區區情地,終不可以迫於事勢,一再承命,爲因仍蹲冒之計,而今又以捕廳合坐事,喉司至請問備,使卽擧行,顧臣所遭,旣甚非常,成命之下,未卽奉行,尤爲臣一倍惶悚之端,玆不得已冒沒控籲。伏乞聖明,察臣難安之勢,勘臣失措之罪,鐫削臣本兼諸職,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伊時事,業已知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戶曹參判尹陽來疏曰,伏以,臣自速罪戾,得蒙恩罷,省愆循分,一味悚懍,不自意敍命特下,除旨繼宣,臣驚疑感厲,惝怳罔措。噫,方今政法,類多寬貸,有罪輕宥,綱紀頹弛,誠宜無論過故,必致罰責,以示乾剛,俾知懲礪者,乃時務之急也。喉院以號令百司之地,旣未有申飭之擧,而反自犯踰侈之科,則其罪宜有加於他司,知申以摠察一院之任,泛認以循例擧行之事,而未覺其檢飭裁損之宜,則其罰宜有加於他僚,以此論之,臣之罰止罷官,已是寬典,而纔過旬餘,夤緣舊僚引嫌之疏,遽蒙特敍新除之恩,不但臣心之愧惕靡安,竊恐聖朝政刑,由臣而益虧矣。當此受灸庭候之日,趨申起居,乃是臣子當然之誠禮,而顧此情地,實無肅命簉班之勢,玆敢冒瀆於靜攝之中,臣罪至此,又添一案。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遞罷臣職,仍令勘臣闕禮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椳徹懇迫衷私,冀得以亟解重擔,歸省緬事,庶伸人子罔極之情,及承批旨,特許臣往來,而不準所辭,又以仍帶往來有古例爲諭,體下之盛恩,天地莫量,伏地感泣,不知所出。第此仍帶往來,斷無是理,設有前例,此不過一時特恩,決不可每每援用者,臣何敢以聖敎之偶如此,而當遞不遞,苟然仍冒,晏然往來,有若應行之事哉?自前叨本兵之任者,雖家在城外,不得捲入城內,未嘗經一宿於城外,則良以職是宿衛,兼帶將領,事體之嚴緊,與他職掌自別故耳。今臣雖迫期下去,過後卽還,竊計日字,將至一旬,緣臣私事,曠闕許久,則賤分之兢蹙,姑置勿論,公體之苟艱,當如何哉?恩數之屑越,人必有議者,而終以貪戀目臣,濫僭罪臣,亦何以自解乎?臣旣得恩暇,卽當辭出,而猶以職名之未解,尙此淹遲,私心痛迫,有不忍言,玆敢不避煩瀆,更陳疾聲之籲。伏乞天地父母,特賜憐憫,卽許鐫遞,俾臣任便往來,克完私家大事,千萬至禱。臣無任泣懇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卿勿復辭,往來焉。 ○弘文館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目疾沈痼,已成盲廢之勢,情跡臲卼,轉切憂畏之忱,縮伏訟愆,不復有當世之念,忽於此際,又承館職新命,天牌儼臨,雖至愚至迷,亦嘗聞不俟駕之義,顧何敢甘心違逋?而誠以一身廉隅,有不可放倒,不得不自犯慢蹇之誅矣,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措躬之所也。念臣難進之端,不特本來情病而已。近日宋眞明之三疏論臣,轉益深刻,畢竟勘斷,謂之侵凌官長,又以昧道理傷朝體爲罪案,臣之困苦,到此益深矣。伊時事實,悉陳於前疏,今不敢更思瀆撓,而第其論人,一何太苛,其所自處,一何太尊也?郞僚雖卑,旣已移職之後,有可辨暴陳列事狀,寧或不可,而今以有若輩行等語,盛加怒色,費辭詆斥,斷斷不已,彼固位尊官要,如臣賤微者,宜不敢指議,而旣被其斥,則不得不自辨,勢也。雖尊於眞明者,亦豈能拑制人口,使不敢自辨乎?此則可笑不足辨,而至於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譏切臣身,不遺餘力,已不勝其駭惑。及伏見其疏批,以其非在彼爲敎,臣誠惶蹙,繼之以慙恧也。當初宗城之草記,全沒臣前後供仕及一兩日看護父病之實狀,遽然請推,有若臣全抛職事,無故圖便者然,已無一分相諒之意,況彼假官,緣臣之故,橫遭僇辱,終至辭遞而後已,則在臣心,亦豈得安乎?此臣於前疏,略陳其時事實而已。今宗城,盛氣反詈,或謂之詬辱,或謂之不自重,未知詬辱者何事,不自重者亦指何而發也?若其號漢驅出之擧,設令臣言,歸之失實,其於大小瞻聆,塗掩不得,何哉?臣不欲索言,以傷同朝忠厚之風,而竊怪夫官案修入,在於九月初二日午後,而今其疏,以初三日仕進,官案之請,尙未爲也爲言,無乃急於欲重其事,以實臣罪,而未及照檢日字而然耶?他事猶可抑靳爲說,至於其間日字,人所共知,恐難隨意變幻也。臣本孤根弱植,性且柔懦,旣不解乘勢務勝以相較,又不欲使氣凌人,爲自重矣。彼假官,雖曰早微,以臣之不能仕進,受其無限叱辱,人皆喧傳,則臣之一陳事由,誠非異事,宗城乃以此,譏之以怒髮衡冠,責之以不能自重,是何不少自反,而責人至此也。今其譏詆臣凌躒gg凌轢g臣者,其果聲色雍容,而擧措自重耶?念臣初旣叨冒匪據,末又率爾出脚,觸處生疣,隨事吹毛,唯此罪臣之兩件事,不過微文瑣節,而有若關係重大,大損國事者然,唯恐繩之不深,持之不嚴,噫亦甚矣。此皆臣不諒時勢,輕涉險途之致,是臣自取,尙誰尤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聞大臣,日前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筵席語秘,雖不得詳,而略聞其槪,則所陳此弊已久,不無人言云者,蓋爲泛論弊本而然。在臣主試者之心,則顧安晏然而已乎?念臣猥以不學無文,忝叨兼官,會圍不遠,迫於朝家督設之令,推移無地,强拙冒當,兩次課試,榜眼無色,無名之類,鄕曲之人,多占優等,京華少年,至譏以盲試官,此則臣蔑鑑識而遺人才之罪也。固所甘心,而至於大臣所達,雖指擧子浮謗而發,然陞學亦一國試,眞若有嘵嘵之談,則當日主張課次之諸臣,誠難逃其罪矣。臣亦四學中一也。唯當竢罪之不暇,顧何去就之可論?今於荐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願聖上,先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每每爲嫌,其涉支離,下款引嫌,亦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母病之添劇,冒控私懇,獲蒙恩暇,幸得及時救護,專意藥餌,聖恩至深,河海莫量,母子相對,感泣洪私,而第篤老之年,沈痼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委頓已久,眞元日脫,危兆敗症,疊見層出,晝夜苦痛,頻頻昏絶,奄奄床席,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臣夙宵扶將,焦遑罔措中,由限已過,嚴召復降,而目今情理,斷無蹔時違離之勢,故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又死罪,如使臣之情勢,少有一分供職之望,則當此聖體受灸,鎭日問候之時,豈敢瀆撓祈免之計哉?情旣迫急,更申疾痛之籲。伏乞聖慈,諒臣至懇,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救bb護b,以伸至情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者大臣登對時,以近來陞學臨急設行之有弊,有所陳達,而其所指意,不專在於矯弊,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惶懍悚惕之至。以臣無似,忝叨兼官之任,迫於嚴命,再當課次,而文旣短拙,又蔑鑑識,則其失人才而招人譏,在所難免,其何敢以不爲顯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亦願聖明,俯垂鑑燭,先削臣本兼之任,仍治臣溺職之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罪鉅譴薄,情苦迹危,杜門訟愆,日夕悚慄,不意恩敍忽下,除命隨加,臣感惶踖踧,罔知攸措,坐犯逋慢,未獲例勘,嚴召復臨,不敢荐違,進身闕下,悉暴危悃而退。臣本愚庸,出人下遠矣。唯其犬馬戀主之誠,得之秉彝,出入帷幄,補拾闕遺,是臣至願血忱,而志切而語澁,氣率而意滯,畢竟狂妄之言,自速偏黨之辠,未承一字之批,卒被譴罷之命,備忘辭旨,萬萬嚴峻,而猶且許以補闕,諭以留意,臣於震隕懍惕之餘,實感殿下不以人廢言之盛意,使臣言而能有補一線之效,在臣至榮幸也。其身雖伏斧鉞,夫復何恨?然人臣事君之道,惟直耳。毋論事之細大,言之淺深,苟有較計揣摩,包括怎麼意思,則不直甚矣。爲人臣而不直,厥罪可誅,他尙何道?臣雖不肖,粗識此義,斷斷衷款,只在於不顧踪跡之齟齬,言議之拙陋,有懷必陳,犯而無隱,納吾君於無過而已。至於筵話之請頒,臣之面陳前席,申論疏中者,過慮妄計,不過出於恐殿下擧措之苟簡,勉殿下處分之嚴正,亦未嘗毫髮私利,害參錯於其間,炳然此心,可質神鬼,而殿下又復疑之於言外之旨,是固臣誠意淺薄,未能孚格之罪,亦不料殿下之疑臣,一至於斯也。伊日筵話,秘諱極嚴,如臣疎逖,莫得其詳,追後頒下,猶有手書,而手書下敎,亦不肯明言顯諭,只曰諸黨俱有亂逆,藏其名而爲之辭,非所以昭一代之是非,垂萬世之斧鉞,則臣之爲是請者,爲國家也,爲世道也。此外臣又營護於何人,發明於何地也。假使臣果有挾雜之意,則唯懼其筵話之或洩,何故屢言力請,而不知止也。絲綸之下,雖不敢仰首條辨,而區區願忠之心,終未見白於明主之前。朱子所謂,君臣之際,嗚呼難哉者,殆亦近之。噫,臣誠不幸,立朝七年,以言獲罪者三矣。臣固黨臼中人,其心其言,則未必一從黨臼中流出,而一開口,輒以黨習,受疑於上,宿愆未湔,新釁轉深,衷情之見暴,望已斷矣。主恩之酬報,計已左矣。今若徒恃抆拭之寵,復廁論思之地,不思懲羹,輒事妄發,則只足以增其罪矣。如欲含默耴容,苟幸無過,以賭一身之榮名,則不獨有負於臣心,其所以負殿下,亦已大矣。爲臣今日之計,唯當抱玆危衷,跧伏窮閭,戴罪頌恩,以畢餘生,奚暇論官職去就哉?伏乞聖明,曲賜矜憐,亟許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刊仕籍,俾臣得以退守本分,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懼怔忡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尹汲疏曰,臣情地臲卼,前後屢叨恩除,曾不敢一番膺命之計,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實亦聖明之所洞燭也。頃忝館職,適見聖上威怒太過,儒臣以言獲罪,義不可以不行公爲解,敢附數語於辭疏之末,以效匡救,固知其拙訥寂寥,無望格天,而若其苦心血忱,欲納吾君於無過之地,則亦可謂斷斷無他矣。此豈有一分光芒氣熖,可畏於人者?而聖明不諒,嚴敎遽下,至以喉司之捧臣疏,謂出於畏臣辭語截峻,實有臣子所不敢聞者,臣於是,驚心悚骨,不知置身之所也。夫職在三司,而疏中所言,又及於聖朝闕失,則居出納者,安得以無端退却乎?此爲其職責所當然,非關於畏與不畏,殿下故爲此無當之敎,以爲摧抑之計,此與殿下之所嘗以至誠自欺者,不亦背馳乎?彼諫臣者,目見君上過擧,不惟其無所捄正,反有以逢迎而增長之,噫亦甚矣。若其以無憚,聲罪臣者,直常事耳。雖不足較挈,而在臣跼蹐危慓,益增一倍,誠不意罪罰不加,除旨洊下,自館職移諫院,馹召遠辱,恩數超常,臣誠驚惶感激,繼之以訝惑,縱聖上過於慈覆,不欲以雪霜廢雨露,而人臣事君,廉隅爲重,人方斥之以無憚,而乃敢揚揚冒入於言議之地,則是眞無忌憚之甚,正所以實其言也。本來情勢之外,卽此一節,尤屬難冒,分義所在,雖不敢不進身於輦下,而就列供職,實無其路,玆敢冒瀆危懇。伏乞聖明,亟命褫臣職名,仍令有司,勘臣罪名,以幸公私焉。臣方請罪,豈敢開口論事?而愚衷耿耿,終不容自默,又以一言進焉,死罪死罪。嗚呼,頃日之災,何其非常之極也?節迫閉藏,大雷電雨雹,雖深居九重,獨且可驚可愕,況在園陵行幸之時,而適與閱武相値乎?《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又曰,昊天曰朝,及爾遊衍,及之一字,可見其出入動作,無往而不與之俱也。雖高高在上,日監在玆如此,殿下擧措,果若上當天心,則災異之作,豈至於是也?其日之早,天色淸明,初無雨徵,若渡江徐驅,直向城闕,則亦可以先還大內,無急遽苟且之患,而乃於住鑾觀兵之際,疾風揚石,急雨翻盆,軍伍雜亂,班行紛錯,景色愁慘,有不足言,而自上亦且蒼黃,御轎忙遽回鑾,飛電震霆,閃爍砰訇,至有數夫擊斃於幄次,不遠之地,如許變異,前史亦罕。嗚呼,其亦可畏之甚矣。臣於院啓堂箚之批,固已仰聖心之警懼。而第念今此之災,旣不比尋常,則須於還宮之初,必特下備忘,備示其敬天畏災,罪己責躬之意,以求助於臣隣,然後爲得事體,而側聽多日,未有所聞,殿下豈以此等事,視爲文具,而謂不足爲耶?噫,彼仁天之警告,不啻其諄切,而殿下之所以應之者,不免於悠泛,若是而其能望回天怒而消災沴耶。臣竊不勝慨然也。抑臣別有所區區愚慮,而不敢不陳者,蓋天下事變,常起於思慮之所來及,聖王於此,必過爲之備,他不暇遠引,姑就近事言之,戊申歲初與三月,俱有大風雨,其後亂賊猖獗,宗社幾亡,雖幸賴天之靈,終能底定,而災不虛生,此益可驗,今之變異,又安知其無所以乎?蓋於冥冥之中,天心之眷顧國家與仁愛我殿下者,實無不至,而人自不之覺耳。此固無所形現,不敢質言,顧今倫義晦蝕,逆賊縱橫,以輦下則亡命賊之婢,出入於闕庭內外,幸而發露,而餘慮猶爲無窮,以外方則掛書諸賊,尙未就捕,不知其徒黨之爲幾許,此其屬,顧悍然讐國,心未嘗少忘,苟有可乘之隙,則亦何變之不敢作乎?思之及此,懍然體寒,唯殿下深致存變之念,自今以後,凡有擧動,尤十分愼重,以盡帝王萬全之道焉。臣伏聞輿駕甫卸,卽有明日晝講之命,至哉,聖王之好學也。此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之盛心也。其視漢帝止戈講道,亦可謂遠過也。凡在臣僚,莫不欽仰,謂必有大警動大振作,以上答天譴,不厭民志,而仄聞伊日法筵,不過循常例講說文義,了無別般寅畏,深究消弭之策,則殿下之所嘗孜孜典學者,只是繁文末節而已。其於應天以實之道,果何如也?夫學之爲道,唯貴一一實踐,如說遠色則眞箇遠色,說賤貨則眞箇賤貨,說納諫則眞箇納諫,說去讒則眞箇去讒,事無大小,莫不皆然,然後方不落空,而爲有益於身心,不然而只以多聞見資說話而已。則書自書我自我,雖好箇事,不免爲病,其亦何益之有哉?且有一事,可卜聖學淺深,昔者聖王之所苦苦分別,唯恐其相雜者,在於陰陽黑白,其說具見經傳,諸書不可枚擧,殿下亦必講之爛熟,而一向厭聞,此四箇字,或有及之,則輒下未安之敎,不唯不能採用,亦且隨而罪罰,故其流之弊,至於正詭一轍,是非相混,指昏瞶爲老成,認巽愞爲忠厚,直氣全消,嘉言罔聞,此與殿下平日所講者,恐甚相反也。且夫王言之體,惟主於尊嚴簡重,蓋將以播告八方,傳示萬目,書諸史冊,垂之後世,其不可不愼也。如是而殿下於辭令之間,太無限節,凡所引諭,無論其襯與不襯,容易說出,動至千百,當其褒借也,則稱詡浮實,及其貶斥也,則嗔責過中,火賊徒黨之目,輕施於經幄之官,時象假子之敎,忍加於臺閣之臣,聖人謨訓之言,決不宜如是也。蓋臣竊覸殿下天縱聖辨,旣非臣僚所能彷彿其萬一,而群下之奉令承敎者,又一惟殿下之言,而莫敢少違,其諂媚苟容之狀,誠有不勝其羞死者,故致令殿下一向以聖智自足,困於所長,至於如此,此實群臣之罪,如臣之屢忝三司,喑無一言者,尤合萬死,風習至此,決爲亡國之敗證,而又忽設一話頭於其間,以爲箝制言者之{{!|𣠽|⿰木覇}}柄,臣未知時象二字,見於何經,而上旣創用,下又奉述,形之絲綸,謄諸章奏,纔一有言,則衆皆驅而入於其中,蓋不待別立邦禁,而言者自不得開口矣。嗚呼,是亦不可以已乎?間有一二臣,能以直言聞者,亦不過觸着時輩,差强人意而已。其視古人之犯雷霆批頷鱗者,不啻風斯下矣,而殿下猶且不能優容,大則栫棘,小亦廢痼,如使其事,易人而言之,則殿下未必皆深罪之也。夫如是,故居臺閣者,軟熟成習,骨鯁無稱,如臣等輩,在在皆是,臣不意聖人在上,而上下之不交,至此極也。殿下若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習,雖日談堯、舜、孔、朱,亦徒言而已,何所補哉?大抵言路通塞,最關國家興亡,而臣之見職,適忝諫官,故敢以是附陳,伏願聖明兼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誡之事,可不留意?今之所謂陰陽黑白,非古所謂陰陽黑白,非公也,乃私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金漢喆、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辛世翊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日候頗煖,非如十月日氣,乖常極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今日亦先爲受灸乎?上曰,診察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昨日則少沈矣。今日則和平不數,而但手腕比常時少熱,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適然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昨日尤爲和平矣。未知夜間,或有引飮之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久不進御,未知有他覺知之事乎?上曰,受灸畢後當議,而久不進此藥,心頗缺然矣。命均曰,艾氣透徹者有之乎?上曰,透徹有力矣。上曰,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六君子湯,出外議定繼進乎?上曰,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五貼劑入,可bb也b。如有渴候,當止之矣。{{*|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長夜不卽就寢,則進何物乎?上曰,元無虛乏之時矣。命均曰,禁府堂上,皆入試所,同義禁吳光運,時未肅拜,久不坐起矣。上曰,藥院提調,例當遞判義禁乎?命均曰,旣有前例,而時以試官違牌,多有拿推者,擧行後當遞矣。上曰,試官拿推者不急矣。先朝有試官違牌拿推者,待出榜放送之議,而此則雖過,亦似是矣。試官則與玉堂有異,而今人廉隅太勝矣。牌招入來後,始爲落點,是爲前例,而二三牌後,始爲入來,非但分義不如是而已,亦非嚴秘科場之道,不然則無寧在家,見落點後當入來矣。命均曰,試官拿推中,有實病者云,可悶,而下敎誠是矣。副提調李春躋曰,多臺不爲肅拜,處置久不爲極爲未安,而通讀課取正急。大司成洪鉉輔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謂命均曰,洪鉉輔以卿言,果爲引嫌矣。命均曰,非今斯今,臨科例有此弊,故欲除其弊,果爲稟達矣。以其言雖爲引嫌,豈可大段撕捱乎?上曰,日昨所達事,但指庠製,而陞補不入其中耶?命均曰,竝論陞庠之製而陳達矣。上曰,陞補亦有年條乎?命均曰,陞製亦有年條,而累次課試,以其中畫多者十人,付初試矣。春躋曰,通讀亦有年條矣。上曰,陞補亦以當年條未設行者,置於勿施乎?庠製一年之內,又有分春夏秋冬,而課試之規,此則何以爲之?命均曰,陞補之當年未設行者,當與庠製,一體勿施矣。學製若分四等爲之爲宜,而雖不能如此,一年之內設行,則何妨乎?臣之日昨所陳,欲爲變通者,惟以監試後設行擧論而已。壬子條則是當付於乙卯式年者,有同令前,似不當置於勿施矣。上曰,是豈非令前令後乎?令前令後,當以科擧論之,不可以年條計之。而凡事當以易於奉行爲法,又必以分明爲主矣。陞補學製,無論四等,一年之內,若設行則好矣。至於壬子年條,當付於乙卯式年,係是令後,置於勿施中,而癸丑條,今冬內,自當某條設行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申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錫一{{*|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二所參試官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避退待,已過一望,尙未處置,此誠前所罕聞,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正言尹汲,自鄕入來,陳疏承批,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疏批已下,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副修撰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同義禁吳光運,連日違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大司成洪鉉輔,昨日違牌,今又呈辭,大科前多有擧行之事,而如是引入,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金錫一,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同春秋朴師益、李廷濟、洪鉉輔擬入。 ○傳于洪景輔曰,日寒如此,薄軍士,襦衣題給。 ○又傳曰,日寒如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癸丑十月初六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李台齡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夜來風雨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樣無加減乎?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受灸已累日矣。瘡處有妨乎?上曰,不然矣。命均曰,大風大雨日受灸,醫家有忌,今日風氣雖不好,姑不大段,何以爲之?上曰,何妨也?命均曰,湯劑止而更進,未知有異乎?上曰,今何知之。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使首醫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和安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不數矣。命均曰,昨日日氣,異常而甚暖矣。雨後風勢,似催寒矣。上曰,日氣寒烈,則豈不好乎?曉聞風聲,束衣起坐而聽之,心頗喜矣。卽今西風亦吹矣。命均曰,衣襨曾見甚薄,今日風雨如此,受灸時尤當加意節宣。上曰,唯。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太白山實錄,已爲出去,赤裳山城,實錄亦當奉安,而知春秋一員,同春秋二員內,知春秋申思喆,老母有病云,不可出去。同春秋朴文秀有身病,一員趙尙絅纔罷職,奉安發行日字已定云。同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守令除署經發送,破格誠極,而玉果縣監權定性,夫馬上來已久,爲弊不少。且見臺諫不在,署經無期,使之除署經,數日內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以其事上疏,情勢懇迫,故政院捧之,而尹游來見臣以爲,佩符往來,雖有援例之上敎,此一時特恩,其在事體,不敢仍佩下去云矣。上曰,無前例則已,如有可援之例,何必過辭乎?仍佩往來之意,使政院,分付可也。以此本兵重任,何可輕遞乎?上曰,一二所監試榜,今日當出乎?副提調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本職不爲入來,故政院,以出榜後不爲肅謝而出去,則可也,而莫重國試出榜,不可如是遲滯之意,累次往復,吏判纔已入來,可以出榜矣。命均曰,內局提調宋寅明,出榜後,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星星下,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風寒猝劇,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初三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 ○又口傳啓曰,受灸時刻,今此啓辭中,雖以依前定入陳達,而風寒如此猝劇,姑爲差退,未知何如。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時刻則定以巳正初刻,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昌州僉使蔡夢良處給送。 ○下備忘記曰,今下弓矢,北虞候張孝一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多官,引嫌退待,殆浹兩旬,此是前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除在外陳疏入啓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趙鎭世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㝡基、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校理趙尙命,纔已自鄕上來,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推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李春躋,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當此連日受灸之時,提調不備,事體未安。新除授提調宋寅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受點。 ○傳于兪彦通曰,趙明翼初疏有所請,再疏亦以《大明集禮》所載爲言。《大明集禮》此事所錄卷入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宗親府啓辭內,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尙世祖大王女貞懿公主,而不幸長派,四世三絶,至五世孫适,終無嫡男,以妾子承重,至其三世孫弼興,又無嗣續,以其庶姪嗣宗立後,則爲人庸孱無識,本不合於莫重承嗣,而許多奉祀位田民及祭器等物,盡爲斥賣,忌祀節享,一倂廢闕,墓山守護,置諸相忘,今則不但失其常性,已作流丐。況其喪妻喪母,仍喪其子,傳來宗家,潛自毁賣,孑然一身,東西漂泊,決無仍存主祀之勢,而數間祀屋,巋然獨存,行路過之,莫不興嗟,諸子孫罔極之懷,當復如何?必有別樣變通,然後可免貴主絶祀之患,而欲立嫡長五代孫适之後,則年代旣遠,昭穆無相當之序,不可不別立宗孫云。翁主宗祀,朝家旣令百世不遷,則事體旣重,而貞懿公主奉祀孫嗣宗,旣甚庸孱無識,又是喪性流乞,則決不可仍託於如許之人,而終至絶祀之境也。改立宗祀,旣有前例,其在追念繼絶之道,宜有從速立後之擧,而立後一款,非本府所管,亟令該司,詢于其門長,擇定子孫中可合人,俾奉其祀,以爲永世不替之地,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卽以傳敎內辭緣,發問于其門長,則前同敦寧安絿等聯名呈單內以爲,先祖延昌尉良孝公安孟聃長派,不幸屢絶,承嫡庶孫嗣宗,喪性流乞,盡賣奉祀田宅,忌祀節享,全然廢闕。旣喪其妻,又喪其子,莫重貴主奉祀,不可仍付於此人,故以變通改立宗之意,呈單于宗親府,草記蒙允,有令門長擇定宗孫之命,宗中齊會同議,則良孝公四男中長仲季三派,則竝無嫡孫,第三男桑鷄直派中良孝公十一代孫時任沃川郡守宗海,皆以爲可合承嗣。一依諸宗僉議,以宗海定爲貴主宗孫事,劃卽入啓施行云。公主奉祀,事體自別,旣自宗親府改立宗嗣事,啓稟蒙允,則所當依願許施,牌奉貴主之祀,實合於敦親繼絶之道,而事異常規,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願許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初六日,出身崔廷泰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攔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竣事試院,昨日詣闕出榜,始伏承度支除命,臣誠驚惶悶蹙,不知所措。臣於錢穀之事,本來生疎,一年惠局,醜拙全露,況此地部,專管國經費,比惠局尤重,近來稅入太縮,宿儲已竭,尋常用度,無以支繼,惟極擇有幹才善理財者而畀之,猶患其不濟,而今忽加之於如臣疎迂者,此何異於僬僥千匀之重,而其不可堪承也,明矣。臣旣熟於自量,有難冒出,拆榜之後,不敢與諸試官同時復命,輒復徑歸,此已悚懍,而且伏念聖候受灸,候班連設。臣方忝居保護之地,而旣不得趨造於起居之列,區區下情,誠不勝鬱慮,而昨於召牌之下,亦不得祗承,臣罪至比,尤萬萬矣。玆瀝肝血,略陳短疏,伏乞聖慈,俯垂照察,亟許遞改臣地部之命,仍令有司,重勘臣違慠之罪,以重國計,俾肅朝綱,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不宜固辭,卿其勿辭,安心行公。 ○持平趙鎭世疏曰,臣頃忝臺地,妄陳草草一語,以附一時相規之義,而臺章峻發,左右橫擊,一則曰敲撼銓地,有不忍正視,一則曰一論一否,言議苟且。噫,臣性本巽懦,忝入臺地,亦已過五六年,而未嘗生出風稜,隨事盡言者,不獨於此事爲然,則以此責人之言,臣不以爲瞠如也。至於敲撼銓地之目,實爲反劾言者之好欛柄,此不可以不辨矣。不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固其宜也。當規而規銓官,則敲撼之目,豈可輕施哉?臣雖不肖,亦嘗聞士君子之風矣。競逐於言議之地,紛汨於傾軋之習,臣嘗唾鄙之矣,豈忍爲此態哉?只緣誠信未孚於同朝,僇辱叢萃於忽地,其所口業,都不擇發,殆甚當銜之詈罵,臣之恥愧,固不足言,而豈不爲羞當世而辱搢紳乎?幸賴聖明,洞燭無餘,處分有加,辭旨彌嚴,至以爲銓官報復爲敎,臣有以仰日月之明,無所遺照,而亦庶幾本心之少得辨明也。臣所未解者,其時銓長,强引不當引之嫌,終至於遞免,彼所敲撼之說,無亦不蘄近而或近者耶?臣誠蹙然不安,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情地,不宜抗顔朝著,自同平人,而前後違牌,亦極惶恐。日者被擬於試官之望,黽勉趨承,試役纔訖,將欲詣闕之際,忽聞柏府新命,遽下夢想之外,驚惶踧踖,不禁駭汗之如瀉也。臣雖淟涊無狀,豈可更玷臺垣一步地,益招一世之嗤點哉?試事復命,事體雖重,一身廉隅,亦不可不顧,咫尺禁扄,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慈,諒臣情地之窮蹙,特賜遞罷,兼治臣終不復命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擧於臺望,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於秋間,受暇省墓,淹病稽還,猥上郡牒,獲卸職名,體下之德,感祝何極?乃者先陵行幸,將至經宿,區區憂戀,在遠倍切,擔還癃骸,祗伏送迎於郊外士民之後,粗展臣分,而惟是新舊病情,輾轉沈劇,床席之間,無以自力,恩銜久在身上,而旣未能出肅天陛,以伸叩謝之忱,繼値東朝誕辰,而又未克入簉大庭,以參起居之儀,況今聖上鎭日受灸,大小臣僚,罔不奔奏,而臣獨偃息自在,一未進身於候次,情缺禮虧,生不如死,伏枕悲號,惟日訟愆之餘,竊伏聞昨日診筵,因大臣所達,以臣久未還朝有重推催督之命,臣於是,尤不勝震越惶悚之至。顧臣廢物,長在鬼關,見方畏寒坯蟄,唯以藥餌爲事,理合復尋鄕路,畢命丘壑,而乍入徑歸,有所不敢,姑且泯伏遲徊,私自悼憐而已。其所去來生死,元不關緊,臣固不以告人,人亦無所相聞,苟使臣稍能自强,隨例出入於班行,則大臣未必如是爲言,而念臣身雖在京,自廢臣職,實與在外一般,則今於非斥之來,惟當席藁竢譴之不暇,又何敢以情實之差殊,有所自解?而論其辜犯,合被重誅,其不可以薄勘爲幸而晏然也,決矣。玆敢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垂鑑察,亟命削臣見銜,仍命攸司,重治臣罪,以振頹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之此疏,見格喉司,今已四日,方深悶蹙矣。不意玆際,遽有春秋兼除,而今玆新命,蓋爲實錄奉安云。他堂之有故與否,臣姑未知,而臨急變通,反歸於如臣癃廢。噫,藏史一事,非比尋常往役,而況臣曾忝先朝舊臣,追惟曩者,悲隕若新,分當竭蹶趨承,以效微誠,而以臣朝暮危死之喘,決無當寒遠役之勢,於公於私,狼狽俱甚。改命變通,恐不可已,惶悶之極,敢此尾陳,乞賜鐫免,回授無故之人,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疾病爲辭,其涉支離,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副校理趙明嫌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特蒙恩暇,救護病母,母子相對,感祝聖恩,而第篤老之年,膏盲之疾,有非一時醫治所可責效,癨病轉成關格,粒米不下,眞元日削,目今症勢,莫非危證敗兆。臣方煎泣度日之餘,由限已滿,召牌遽降。近來聖體,方在受灸靜攝之中,而直在邇列,久阻起居之班,區區犬馬之忱,豈未欲不竢駕而行,以申誠禮,而第緣私情迫急,實無一刻離側之勢,玆不得不承詣闕外,拜章徑歸,念臣一身,實難兩盡於君臣之嚴,母子之私矣。瀆擾之罪,可矜之情,想必天日照燭矣。此際伏見昨日擧條,則大臣以陞學臨急設行之弊,有所陳達。大司成與諸學兼官,相繼控辭,臣亦方帶敎授之任,則其爲惶霣兢惕,實無異同,而臣業欲一鳴號於聽卑之下矣。凡考試之役,此非筋力奔走,所可塞責,必聰敏精力,有裕於人,然後可於課次之際,不失其銖兩尺寸也。若不自量其才,唯以一筆句斷,則不有人殃,必得鬼誅。是以自古以來,當考試之任者,必待文望所著,衆論亦洽,然後始使掌選。近來則不然,唯見資歷次第充數,雖以如臣所學蔑裂者,渾擬於考試之列,安得不失人才,而能免嘵嘵之談乎?故臣每欲以死謹避,前後以眞情,力辭於注擬之際,向來學兼官,則除命遽下於在直之中,無以辭避,黽勉赴試,只餘兩次合製,而初年合製,則臣以未畢庠製,故不得進參,終年合製,則臣以入直之故,又不得進參,而顧其庠製被招者,多占鄕曲窮儒輩,而尠參京華有文名者,則不善課試之責,臣實爲最,人言之來,固其宜矣。其何敢以不爲指斥臣名,有所自恕,而抗顔仍冒於職次乎?且念使萬物而不枉其性者,是爲天地之仁也。臣於職次,可以筋力奔走者,則猶可以冒昧備數,而至於考課之任,則自顧鈍滯不文,決無堪承之望。伏乞聖明,特加諒鑑,先將臣兼官之任,亟賜鐫削,又遞臣所帶本職,俾護病母,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竢少間察職。 ○癸丑十月初七日巳時,上御別第廂gg別儲廂g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辛必昌、鄭文恒、韓聖鳳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自昨夕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今日始有冬意稍勝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匙數有加乎?上曰,比於向來似勝矣。命均曰,昨日咳嗽,未知適有之,而今日則何如?上曰,觀勢欲進金銀茶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日氣猝寒,且當受灸,窓戶破隙,補塞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咳嗽不已,未知有感氣乎?上曰,連日日氣甚暖,故心不惺惺矣。自昨夜神氣頗勝矣。前則雖當小寒,氣甚不伸矣。今則有舊時當寒之意思,而日寒如是猝劇,只以衣薄之人爲慮矣。命均曰,去夜市廛失火,灰燼蕩然,公私多有所失,其處接屋連墻,故閭家亦多延燒,不幸莫甚,臣歷過而來,目見之矣。且闕內甚狹少,不謹愼則易生此患,當申飭政院,而宮人所屬,不爲謹愼者,自內亦爲申飭宜矣,近來玉堂,擧皆違牌,卽今雖當受灸之時,溫繹間已過,久廢法講,其中新錄者,他人已出仕,而亦不出仕,事涉可悶矣。卽今違牌試官之就理者,雖有異於玉堂之敎,判義禁,當自朝家,變通而差出,使之開坐宜矣。上曰,判義禁宋寅明,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高山里僉使柳以晉。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高山僉使柳以晉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極未安,應敎趙明澤,校理吳彦胄、趙尙命,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沈聖希、申宅夏,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趙鎭世,正言尹汲,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修撰金若魯,副修撰申宅夏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金東弼奉使出去,參判李眞淳連尋辭單,參議尹容呈辭受由,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參判李眞淳,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參議李宗城,隨牌詣闕,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受灸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昨又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新榜生員兪漢擧呈狀本曹以爲,矣身年三十三,而啓下榜目中,以二十三書出,速加釐正云。取納其祕封及草榜而憑考,則果以三十三書之,而正書之際,三十之三字,誤以二字書塡,原榜目中,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本廳軍官,每年別試射擧行,故初試則壬子四月,已令本廳別將等設行,三廳各取五十人,而連以事故,不得設行矣。今月初九日,將設行覆試於幕華館,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而領議政臣沈壽賢,以身病不得來會,其所帶軍官,臣等當兼察,試取闕內入直軍官中,初試入格人員,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於銓職,以公器則玷辱也。以私分則猥越也。糠粃在前而物情未允矣。涇渭相蕩而時議難叶矣。是豈有萬分一承當之理?而天牌三降,筵敎且嚴,冒沒趨命,不但分義之是懼。且以臣今日之所處,卽諺所稱東一房掌議者,是須開政而後,長官可出,長官受點之日,卽微臣褫鞶之期故也。仍因冒竊,引日盤礴,臣雖不肖,決知其爲大恥。昨今以來,再犯違傲,若不知威命之可畏,鈇鉞之當誅者,誠以必遞之義,參前倚衡,有召輒承,儼然以銓官自居,實非臣私分之所敢出也。謹詣象魏之下,更陳肝血之懇,而兼首做錯之失,竝請罪戾焉。日昨政奉常判官之差出也,曾聞嚴漢重有文可用,不知其身故已久,昧然備擬矣。政注體重,奏御事嚴,而疎漏昏錯,至於此極,古人以馬字之增一點,至稱死罪,今臣所坐,尤當何如?乞蒙重譴,俾嚴銓法。臣於治疏之際,伏見副修撰沈聖希之疏,噫嘻亦太甚矣。原初玆事,在臣不過爲官師相規,在聖希不過爲警責薄罰,有何慍憾之可論,疑怒之可發,而前疏噴薄,殆不察事理之所在,臣之不能不一言相辨,勢也。然而意取宛轉,語去廉稜者,實恐有傷於戚好之誼,同朝之敬耳。今又張皇爲說,嘲罵不已,是尙可與復言哉?所謂日字之相錯,雖使臣之疏語,當稱以政事,取稟者,錯道爲官案,啓請其曠日不行,失職違例,稟政與請案等耳,抑亦何補於所爭之事實耶?是未可知也。毋論其言之如何,區區廉隅,決不可冒受嗤辱,晏然於官次。伏乞天地父母,竝賜照察,勘臣前後辜犯,以安微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沈聖希疏曰,伏以臣踪危而妄蹈機穽,目眚而幾將盲廢,廉隅不可放倒,疾病亦難自强,鎭日違召,屬犯逋慢,分義全虧,罪戾層積,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臣誠惶感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日來撕捱,都屬閑漫,念臣老父,居恒善病,床笫多年,癃殘凜惙,如及耄期,最是心氣衰弱,未能强制,事或關心,思慮成疾,故比因同氣,八日難産,過費焦憂,口燥而却食屢日,膈熱而引飮無算,形觀頓脫,精神昏錯,內鑠旣深,外邪易乘,近日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和解尙遲,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此際天牌復臨,以公以私,惶悶轉切,設令臣無本來情病,顧今父病,如是危劇,則豈有離側就職之望?而荐召之下,不敢徒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扄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褫臣職,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癸丑十月初八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重圭、李以材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昨今日,日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日寒後,腹部之候及受灸處,何如?上曰,無傷矣。命均曰,來日則不爲受灸,初十日更當受灸,壯數限百壯乎?上曰,已諭於醫官矣。初十日只灸十一壯,姑爲間止,更爲之,可也。上受灸中脘穴十五壯。命均曰,診察爲之,何如?上曰,爲之。日寒如此,六君子湯,加治痰之劑則好矣。問于首醫,可也。命均曰,半夏之屬入之矣。上曰,膈痰有之,日寒所致,竹瀝服之,何如?命均曰,豈不好哉?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少沈而不數,玉體未知何如,而脈度終不至和暢,似是有痰飮而然,而聖慮亦知之乎?上曰,不然矣。卽今氣運,比看前日當寒之時差勝,而惟痰少欲用事矣。聖徵曰,咳嗽非一時感氣,似爲深出,而二陳湯旣入之,治痰之屬,無以加焉。貝母之屬,入之,何如?上曰,惟餘貝母矣。醫官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候左右三部,比前小沈,而亦不數,此非感氣也,緣此日寒而然矣。咳嗽今日則深出矣。上曰,臥故然,而自前如此矣。應三曰,竹瀝能治痰,而痰日寒則凝澁,當和薑汁進御,而不必累次進御矣。聖徵曰,惶恐敢達。竹瀝雖好,而此則姑捨,前日所嘗進者自已溺,一二次進御,何如?上曰,恐太峻矣。聖徵曰,此不峻,極爲平順矣。上曰,問于金應三,可也。應三曰,治法比竹瀝尤好,數日進御則好矣。上曰,久欲進服,而或謂太峻,故不爲矣。累次服之,則便道分明泥滑矣。上曰,湯劑依前方劑入之。命均曰,數日停止則好矣。上曰,止則缺然矣。應三曰,俄者所達之藥,進御間停止則好矣。聖徵曰,不覺中外感傷,肺氣當先以和解爲主。竹瀝與湯劑,姑爲停止,參蘇飮亦入朮、蔘,若有感氣則不好,姑觀數日,待和解進御,何如?上曰,數日姑停何妨乎?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然矣。新劑入,匪久當進矣。命均曰,一品宗班燕行時,國家有送御醫之事,前例則王子大君之行送之,而今則大臣及宗班之行,又送御醫,此非本意。今番密昌君樴赴燕時,雖以金壽煃啓請,而卽今議藥中,權聖徵有之,國家方平安,金壽煃之有無,不爲關係,而金壽煃旣累次入侍,不可往矣,使之率往他醫,可也。上曰,予知本院之如此矣。問于本家,使之率往他醫,可也。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碧潼郡守成殷錫,以本道中軍,方任壯十部作隊之事,未及了當,請仍中軍之任,而日昨,旣以除朝辭赴任,陳稟分付矣。江邊守令,不無厭避之弊,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不可一日無長官,而判書金東弼奉命出外,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三牌不進人員罷職,事體是矣,而其中工曹判書趙尙絅有實病,與無端違牌有異,罰已行矣。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監試會試事,不當如是違牌,而勅勵之道行矣。違牌拿推人等,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試官或以身病,或以情勢,或以相避違牌,而除實病外,事不當規避矣。上曰,試官望,有實病人,勿爲備擬,雖情勢難安,本職不爲行公。試官則義同往役,勿以情勢爲辭之意,定式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制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卒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有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上曰,注書出往玉堂,兪㝡基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校理兪㝡基入侍。㝡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蓋襴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幞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嘆,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議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㝡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而稟處,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曰,臣本迂疎,不知錢穀事,而今當此任,極爲惶悚,而其中惠廳主管者,則不可兼察,事當許遞矣。上曰,雖於金在魯許之,兼察則好矣。大臣之意,如何?命均曰,故相臣閔鎭長,曾有兼察之例,臣亦有兼察之事。金在魯與小臣,兼有嫌避之事,請遞矣。卽今賑濟後經紀者,未及就緖,不可許遞矣。上曰,當有量度事,而不可許遞矣。寅明曰,不敢煩瀆,當退而更稟矣。請臣以次退出。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院君小祥時,嬪宮望哭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下直,神光僉使李重佐。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除引避退待外,正言尹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院正言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刑曹參判李眞淳,昨日違牌,今又呈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今已多日,而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連日違牌,事甚未安。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旌義縣監愼龜重呈狀內,老母風痺之症,轉成氣瘧,單獨一身,晝夜扶護,不可離捨遠赴,斯速入啓處置云。旣以親病爲辭,有難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外司坐起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喆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柳文龍爲彦陽縣監,金彦輔爲參禮察訪,朴奎煥爲旌義縣監,徐宗玉爲刑曹參議。 ○副護軍金東弼、趙尙絅、徐命彬付,副司直李匡德付,副司正蔡慶承付。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忠淸監司狀啓,則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決杖一款,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曾經臺侍守令,自營門不得決杖,曾有定式,今此李庭綽、朴璲等,俱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拿來擧行,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泰昌,兩目廢明,晝夜不辨,兩耳亦聾,不辨聲音,且得風病,坐臥俱艱,朝夕飮食,不能自食,大小便,須人放下。卽今病勢,處冷添重,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門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自試院詣闕之際,忽伏聞其間,有天官新除,驚惶震越,繼以憂惑,莫知置身之所。出榜之後,不敢隨人復命,未免陳章徑歸,恭竢累日,而駁正無聞,荐違嚴召,而威譴不下,情窮勢蹙,不得不仰首鳴號,以冀聖慈之憐察焉。夫是職位任之至重,今日世道之難平,微臣才望之不稱,無非必辭之端,而臣操守不確,凡所濫叨,一皆承當,苟非矢心自畫,如詞垣之職者,未嘗過爲撕捱,今亦何必費辭煩縷,同歸於飾讓之套?而惟是東銓長席,卽一世之所趨,而衆目之所注也。雖使居是任者,十分艱愼,無可疵摘,尙患難免於今之世,今以同堂之至親,弟遞兄代,視若私物,而不知斂避,則是眞放肆貪權之甚者,臣何忍爲此?在聖朝禮使之道,亦何可强其所不忍,驅而納之罟擭之中乎?始雖偶失照管,有此輕授,今若因臣之言,而深軫乎事理人情之所必然,則鞶帶之褫,必不待臣言之再矣。臣資性懦拙,平生所甚畏者,權勢二字,忌盈惡滿之理。臣雖不肖,亦講之熟矣。自聞此命,懍慄危懼,五情隕墜,寢食爲之俱廢鐵壁之防,無以進身,鈇鉞之加,實所甘心。伏乞天地父母,鑑臣至懇,悶臣苦情,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以全進退之義,如其不然,早降威罰,使國體無損,私分少安,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用人,豈拘小節?今玆新命,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年紀垂暮,衰耗轉深,不意專對之命,遽及於臣身,是臣十年前冒叨之任,其間筋力,尤無堪勝之望,而其在往役之義,不敢辭避,黽勉治任,行期已定,而念臣雖無目今顯著之疾,暮年萬里之行,爲便愼護之方,以臣子益炡,欲以軍官名帶去,而渠今身係加平任所,此與京職有異,不得循例啓請,敢依已行之前例,冒死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私悃,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爲帶去之地,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率往焉。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服制}}。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茂山府使李晩白,椒島僉使孫壽聃。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受灸時刻,依前定,以巳正初刻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受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成宋明,執義韓顯謩,掌令權相一在外,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嫌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茂山都護府使李晩白處給送。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許久,多臺退待,尙未處置,其在事體,俱極未安。正言尹汲,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海興君橿,妻父歸葬時給由馬。 ○韓德全,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累日,事甚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德全曰,召對爲之。 ○以應敎趙明澤,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趙明謙、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外,竝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韓德全曰,趙明澤、趙明謙之其所撕捱,今聞儒臣所達,極涉過矣。法講久未開,隆冬亦未遠,若是撕捱,將無開講之日,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設有可嫌之端,以兼官撕捱本職,尤無義意,況不然者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兪彦通啓曰,明日仁政殿專經文臣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韓德全,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御醫金必衍,旣已終制,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扈衛廳別將,以大將左議政領敦寧府事意啓曰,三廳軍官別試射初試入格人員,今日慕華館覆試設行事,昨已啓達矣。臣命均,臣有龜,同會開坐,依前規,柳葉前五矢十巡試取後,各其名下,得中矢數及有頉人員,竝別單開錄,而軍兵則無得中矢數,不得付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領敦府事魚有龜軍官資憲李國亮,加資,出身前萬戶金壽鼎,出身朴文徵、沈世熙、劉世漢,閑良朴世茂、朴弼元、金鍍,出身李琪,竝邊將除授,正憲金弼三、閑良金兌鼎、李校廷,直赴,許璇、閑良李厚儉、鄭道發,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傳曰,領議政沈壽賢軍官直赴金{{!|𨑓|⿺辶已}},加資,哨官金萬鍾,出身吳道明,閑良黃世耉,竝邊將除授,出身朴世贊,閑良李斗芳,出身閔道煥,閑良金興兌、盧興漢,折衝龍震漢,閑良金秀弘,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又備忘記曰,今日內調馬時,勸武南行宣傳官崔尙衡,騎蒭五中,特爲直赴殿試。 ○又備忘記曰,左議政徐命均,軍官折衝李挺泰,出身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河,竝加資,嘉善李世豪,崇政李成極,閑良姜後聖、姜文載,出身林成器,閑良李春昌,直赴印時周,竝邊將除授,出身金兌周,閑良黃應耉、丁泰運,出身金尙禧,各半熟馬一匹賜給。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上引罪之章,未蒙恩許,聖批之下,且惶且感,歷日靡定。蓋此史官新命,係是副急變通,而臣又引疾未赴,則實錄奉安,益將稽淹,爲是之懼,擬竢少間,出而肅命,而顧臣病狀,近又作劇,欲謝未謝,無路起動,一日二日,如是遷就,不敢更瀆,徒增惶悶矣。臣與本館監事臣金興慶,爲婚家相避,在所當遞,而臣於病裏,昏不省覺,未果自列於前疏,信宿之後,始乃引人提醒,輒敢冒死陳籲,臣之捨嫌不擧之失,固所追訟,而後時瀆擾之誅,尤所自甘。伏乞聖明,亟命該曹,照例遞改,使藏史之役,不至更滯,仍令攸司,重勘。臣未卽陳聞之罪,不勝幸甚,bb謹b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未卽覺察,其何傷焉?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病勢沈痼,大限將迫,誠恐隕斃職次,爲朝廷羞辱,不得不瀝盡肝血,屢瀆嚴聽,而精忱淺薄,未蒙允許,跼天蹐地,情窮理極,玆復冒干鈇鉞之嚴,悉暴危迫之懇,猥越之極,尤增死罪死罪。噫,臣於所叨之任,自量才分,寧有萬一之近似,而精神氣力,又豈可堪從事之望乎?然於春初冒昧趨命者,亦自有區區所執焉。夫以進退常節,論臣之一出,則迫死殘年,趨造班行,實是常理之外,老妄之甚,臣雖昏耄,豈不知國人之姍笑,道路之嗤點,而坐徼無限不敢當之恩禮,不但萬萬惶恐,重念人臣事上之道,唯在於一團至誠,臣之老疾,已極其不可服勤王事,則固已決矣。至於一登文陛,面達至誠,則猶或可以自力辦得矣。下以至誠而祈籲,上察至誠而矜允,則豈不誠爲聖朝之美事,老臣之光寵乎?三十年舊臣,唯當事君如父,有懷畢陳,不可自外自阻,故乃敢挈曳殘骸,進伏京闕之下,稟恃我天地父母,必有以鑑臣血忱,矜臣篤老,照臨其腐朽冥昧,決不可任使之狀,亟收誤命,以重國事而已。及至前後登對,雖或粗達微悃,氣急聲促,言語不能接續。況且嚴敬之地,無以畢露衷情,悶默gg泯默g蹲冒於時月之久,則臣已惕然慙悼,自恨其老耄昏罔,初計錯謬之致,而適會國家多事,鞫獄頻興,又不免不計死生,竭氣奔走,挨至初秋,宿疾大動,轉輾摧剝,更無餘地,神識已脫,氣血盡枯,自知餘生,萬無復起之理。日夜所望,唯在得釋重負,安意就盡,而悲苦之懇,未格蒼穹,日月之明,靳回重蔀,愁懼抑塞,有若窮人之無所歸,白首殘生,將不免爲忘廉冒恥,貪榮保祿之鬼,靜思厥由,皆臣自取,撫躬悼痛,尙何言哉?伏惟聖上,至仁至慈,儻或少察臣前後情實,則其所以惻然矜許,何待臣辭之畢乎?日昨聖批,又擧五年後重卜爲敎,癃老一物,有何可取?聖心之眷係不釋,一至於此,而臣之澌敗氣息,一日不如一日,其視五六年前精力,殆若前生之事,駑馬力盡,報答無路,伏地悲泣,徒切戀慕而自傷焉。臣每一陳章,輒增一番惶灼,上貽判批之煩,下積瀆擾之愆,而一向泯伏,亦有所不敢,涕泣攢手,復此哀鳴,今臣雖仍此,受煩聒之誅,甘伏典章,死且不朽,雖此蒙哀憐之恩,得釋匪據,亦死且不朽。伏乞聖明,上念國體,下諒危懇。亟許遞改臣職名,使臣生而戀德,死而瞑目,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呼號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予之慇懃於卿者,前後至矣,而卿之固辭,若是不已,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哉?卿之衰老,非不知也,而黃耉老成,古典所載,八十入相,亦有舊例,蹔休卿於田野,曲遂卿志,五年捨卿,缺然奚弛?昨年重卜,卽予初志,今者敦勉,非亦不諒,以卿體國之誠,胡不諒此,而若是過讓,造朝無期乎?顧世道之泮渙,念國事之多艱,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雖日上辭章,決無勉副之理,徒使困我心曲之諭,文猶未盡,待卿入來,其當面諭,玆遣知申,略攄此意,卿其須體前後勤懇之意,安心勿辭,憣然造朝,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韓德全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春躋,卽爲牌招,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別第廂受灸時,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數日寒氣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連爲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之氣,間有之乎?上曰,微有感氣矣。服自己溺後,睡覺則膈痰漸勝矣。命均曰,衣襨雖爲加御,而比私人不厚,當此初寒,易致感傷矣。上曰,比向來不薄矣。命均曰,診察先爲之乎?上曰,先爲之。醫官權聖徵,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不沈不數,而調均矣。金應三診察脈候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不沈矣。上受灸中脘穴十一壯。命均曰,日昨有十一壯受灸之敎,依此爲之乎?上曰,唯。命均曰,旣滿百壯,今姑停止,待前頭日暖,更爲受灸,何如?上曰,常時有耐性,而爲此受灸,學問工夫,亦一忍字,前日趙顯命以爲,忍工夫終難如初,此言甚是,今則難忍矣。然今旣始之,而諸議如此,冬內欲更灸百壯矣。今則腹部之候不加,且無流注痰用事,旣竝服六君子湯矣。未知何者有效,而不可謂無效。前冬此時,必挾吐手矣。今年則姑不爲之。至於水剌之節,亦有稍勝之勢,此亦一效也。腹部之候,以手摩按,則無見捉者,若非深藏,則似解之矣。命均曰,當冬深藏,而不能用事,由於氣運差勝之致,冬則感氣易入,受灸後節宣之道,尤當加意,使感氣不入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湯劑姑觀而進之乎?上曰,至今日服自己溺,明日當進湯劑矣。應三曰,旣承傳敎,脾胄似有差勝之勢,此非但六君子湯之效也。向來八味元,實多功效,以私人言之,則凡服藥,易有其害,而聖上連進湯丸之劑,而皆有效,其中丸劑之功,尤多矣。六君子湯,則間間進御,至于四五十貼而後止,不可一向連進矣。提調宋寅明曰,藥雖有效,不能速收其效,八味元似當有效矣。命均曰,以此爲主人則好矣。上曰,前後服八味元六劑,服古庵心神丸二劑矣。命均曰,明日輪對,停止則好矣。上曰,停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淸人甲軍,出來越邊,以湯、孫兩胡被捉時,復有二名,而不爲捉送,今方搜捕爲言,未知末梢之,如何,而無咆{{!|𠷺|⿰口勃}}之事云矣。寅明曰,廢四郡以下,多有深僻無人之處,潛商逃生之類,若或越境隱匿,而致有現發,則不無大段生事之慮,以申飭譏察之意,分付西北道臣宜矣。上曰,當詳審矣。寅明曰,猝難稟達,而廢四郡,極爲可悶處。上曰,廢四郡,何時廢乎?命均曰,久矣。寅明曰,故相臣南九萬則以爲,四郡不可廢棄,復設則爲好,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其時議論紛紜矣。上曰,江邊把守甚怪矣。氷合則罷送把守,此只爲瞭望荒唐船,而若合氷則船路不通,無瞭望之事,故如是罷送,而旣合氷,則潛商之彼此越來,豈不易乎?命均曰,設置之意,不可知也。淸書一張,越送義州,而自義州不能解見,上送備局,故使譯官翻出,則遼興城將通于我國,而書中列書彼國人姓名,以爲方搜捕此人,我國亦當合力爲之,爲辭云。彼言旣如此,則自此亦當有應變之事。此淸書一本,謄送平安監營,以爲,分付擧行之地,而鳳凰城將處答通事,曾以査問江界後爲之之意,發關分付矣。今則旣自根本處,有所問答,不必待其査報,令本道,卽以當初事實,作爲答通,使義州府尹,入送鳳城,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聞兵使軍官李晩白之言,江邊人無非潛商,而且鳳凰城、興京之間,自有一條路,由此相通云,誠非細慮矣。上曰,西路商賈,豈不知此路乎?命均曰,北京物貨,皆來高山里,官吏輩,皆服彩段云,以此觀之,則物貨似相(相))交通,而價亦輕歇於北京矣。上曰,此大利所在,難於急爲防塞矣。命均曰,以赤裳山城實錄奉安事,差出同春秋,而聞以與右相有相避,不當行公云。又今改差而下送,則漸爲遲延矣。《璿源錄》,匪久先爲下去云。若使兩行相値,則外方甚難,使之勿爲一時下去,實錄則來月奉安,似好矣。上曰,兩事中曝曬之事,當冬不可爲,待明春下去則好矣。翰林當次者達之。記事官趙榮國曰,來月下去,已値深冬,難於曝曬,而赤裳山城史牒之不爲曝曬,已至六年之久矣。上曰,實錄奉安,江華則今年擧行,赤裳山城則待明春爲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昨市廛失火,所見誠慘然,廛中物件之全數燒失與否,雖未可詳知,而必不無所失,廛民形勢,誠極可矜。廛人輩逐日呼訴,請爲保存之道,而壬寅蕩減,物議至今以爲見欺過濫,姑不可輕議。然自朝家,不可全無軫恤之擧,而歲幣一事,尤爲目前之急,宣惠廳所給歲幣價,限數年蘇殘間,使之從貴上下,預受雖不可開路,而或以近等,參酌引給,以爲保存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密昌君樴赴燕時,以其子帶去事,上疏蒙允,而其子李益炡,方爲加平郡守,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是守令,則事當許遞,而此與無端遞解有異矣。命均曰,然則遞付京職宜矣。春躋曰,曾前陽平君出疆時,亦上疏帶去其子,而其子方爲禁府都事,故換差閑官而送之矣。此亦依此爲之宜矣。上曰,李益炡,遞付京職,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臣方待罪廚院,日昨監捧江原道朔膳進上,則初一日所封,初八日始到,稽滯過限,事甚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警責,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大司成洪鉉輔,謂有身病,不爲行公,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事體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分等狀啓,今始入來,尤甚七邑,而其外之次,亦無異同,民事誠極慘酷。廣州移轉之布,在列邑者,豈可望盡數輸納耶?寅明曰,所謂捧留本官,未免虛疎,亦未審其盡捧之矣。上曰,爲守令者,以捧留本官爲能矣。命均曰,小臣曾住長湍地見之,移轉還納于大興山城時,牛馬多斃,爲弊不細矣。上曰,守令以姑息爲心,民習亦惡,若使上納,則擧皆不樂,寧爲蕩減也,不可捧留本官,大體則軍餉當運納矣。寅明曰,臣意則沒數盡納則不可望,而若使隨分等上納,逐年如此,則民力可紓矣。上曰,廟堂雖量民力,分等使之上納,而亦不能輸納,故寧欲守其法,而尤甚邑則折半輸納好矣。寅明曰,尤甚邑則以三分之一輸納爲式宜矣。上曰,尤甚邑,使之三分之一輸納,則之次邑,當折半輸納,而若不然則豈不偏乎?此後則勿爲撓開,可也。寅明曰,臣意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洪景輔起伏曰,今此自止三十餘張,而今日乃受灸日字也。日且晩,若一從自止,則恐或有妨於靜攝之道,故惶恐敢達矣。上曰,當酙酌命止矣。兪㝡基讀自舜典象刑說,止聊竝記之以竢來者。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定性說,止竝記其說作仁說。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王氏續經說,止謾筆之於其後云。上曰,上番讀之。趙榮國讀自答社壇說,止不當用大尺。上曰,下番讀之。李鼎輔,讀自禘祫說,止安得爲至當之論哉?讀訖。㝡基曰,象刑字出於舜典,此說蓋論制刑之義,而大指則亦舜典所謂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之意也。所謂策試者,程伊川,爲程泰中發問者,而問以《書傳》,蓋《書傳》,非獨爲聖人之書,其中如五歌之存戒,盤庚之遷國,可問者多,故取而問之矣。上曰,然。㝡基曰,此段所謂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此八字,最切於人身日用,誠可玩味處也。景輔曰,好賞而惡刑,在上者皆然,而但有罪而刑,不害於惡刑,若有罪而緩之,則必有意外倖免者矣。至於贖刑,尤非好事,有財者得免,無財者抵罪,此古人之所同患者。我國輕刑,亦有贖,此則猶可,而至如諸邑禁亂被捉者,亦皆受贖,此則徒爲下吏之利,而禁令則不以是加明,受贖亦實有弊矣。㝡基曰,以《大明律》言之,誅斬之刑,亦皆定贖,贖亦不可無也。我國杖罪,率皆納贖,至於流三千里,則誠可笑矣。罪名則至重,而周回三千里,反流之於近地,設法之意,豈端使然,而反不如納贖免杖之律矣。此則宜有變通,而未能焉,誠可慨然矣。上曰,誠然矣。㝡基曰,此段,朱子譏切王氏也。通,以隨時學者,講道河汾,頗有聲望,世稱文中子,而其著書續經,僭妄甚矣。故朱子斥之如此矣。上曰,王通非可人耶?景輔曰,王通資稟固好,且早成人也。猶不知隋文之不足以有爲,獻太平十二策,此則不可知,而然若使見用於世,則其事功,必不在於房、杜之下矣。上曰,觀此章,朱子於仲淹,獨惜之者,乃所以深斥王通也。景輔曰,朱子之意,亦以王通資稟可好,故責備而有此論也。㝡基曰,緣督爲常之督字,當以中字義看,此句蓋其依違苟且之意,故朱子痛抑之也。上曰,緣督爲中之下,以或問子莫之中繼之,其義何也?景輔曰,非以子莫之中,謂有可取。蓋言莊氏之緣中,又不如子莫之中之義也。㝡基曰,觀此社壇篇,其制與今異矣。上曰,其中石柱則卽今亦有之矣。㝡基曰,下送坎中,築士實之云者,古人之愼重嚴密,此亦可見矣。上曰,此廟制亦與今異矣。景輔曰,我國廟制多未合古,故曾在宣廟,先正臣李滉,請復古制矣。上曰,文昭殿,似是古制也。景輔曰,先正臣獻議時以爲,請以太祖正東向之位,仍序昭穆,以復古制,其時大臣以爲,三百年遵行之制,不可猝變云,故力主其議,而終不能改定其制矣。上曰,臺諫事誠駭異矣。景輔曰,三司備然後,國乃爲國,而卽今兩司俱空,處置緊急,而玉堂諸員,尙爾撕捱,臺諫處置之,二十日稽滯,此實萬古所未有之事,事甚可憫矣。上曰,諸臺皆當在落科者耶?景輔曰,臺臣立落,臣不敢知,而以宰疏爲嫌,皆不行公云矣。㝡基曰,頃者有召對之命,而以玉堂之闕員,竟未開筵,且臺諫處置,至此稽滯,誠甚駭然矣。上曰,召對則此乃終篇,繼講冊子,當爲議進,法講則匪久以隆冬當輟,而玉堂諸員,一向撕捱,誠可悶也。趙明謙則又何事也?㝡基曰,以向日通讀事也。上曰,事不可不變通,都憲外撕捱臺諫竝遞差,明朝政官牌招差出。趙明謙則,申飭牌招,可也。㝡基曰,《禮記》抄定事,小臣今始入直,雖未參涉,而聞其時知事宋寅明、金在魯、金取魯等,同議抄定云矣。上曰,已爲之耶?㝡基對曰,然。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白氣如虹,起自巽方,逶迤艮方,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濟啓曰,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連日受灸之餘,起居諸節,一向安寧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未差,安相徽,持平宋徵啓避退待,趙鎭世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伏見刑曹入啓囚徒,則兵曹直囚中高崇正妻,以士夫奴婢,招引爲囚,事甚疑怪。招問曹吏則以爲,本曹郞廳,以奴婢逃躱事,有此囚治之擧云,兵曹雖曰直囚衙門,若非係關公事,則元無囚禁之規。今此該郞之以私事,任自捉囚,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兵曹當該郞廳,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吳光運未肅拜,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呈辭,無以備員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以父母墳遷葬事,陳疏受由,今方出往長湍地。本職兵曹判書命召,及兼帶禁衛大將命召,來請還納,而考見前例,則禁衛大將命召,或替授都提調,或有因佩往來之時,而兵曹判書命召,似不當替授於禁衛營都提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仍佩往來,都提調摠察事,發牌郞、廳,分付。 ○韓德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應敎趙明澤,副校理趙明謙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南泰慶爲執義,尹東源爲掌令,李壽海爲持平,李載厚爲正言,趙景彬爲龍潭縣令,兼執義尹彙貞單付。 ○副護軍韓顯謩,權相一付,副司直趙鎭世付,副司果金若魯、金必衍付。 ○傳于韓德全曰,今則受灸旣停,欲開法筵,而趙明澤、趙明謙特推之後,今日又復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更無開釋之端,已有只推之命,明朝牌招入直。 ○李春躋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且以聖旨如此,不可不卽速應命之意。反復敦勉,則以爲,臣沈病日劇,積罪日甚,情窮理極,計無所出,非不知連事瀆擾之至爲惶恐,而一向泯默,實無以自達其微懇,猥復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攢手顒祝,只竢矜許之恩矣。不意更鼓旣深之後,至遣銀臺之長,特宣綸綍之重,緣臣冥昧,上貽酬應之勞於乙夜靜攝之中,惶怖震灼,不知所措,而至於辭旨之隆贄,誨諭之諄切,夐越今古,尤莫非賤臣之所不敢承當者,奉讀以還,涕血橫流,以至於嗚咽不能成聲也。臣雖耄病昏昧,殆無省覺,爲人臣而獲此於君父,其區區感結之私,夫豈以言語形容?而一疾至此,氣息垂盡,萬無一分自力趨承之勢,辜恩慢命,罪上添罪,伏地悲泣,自怨自悼而已。謹當稍待精神少定,更入文字,仰請斧鉞之誅云,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四館所所報,則今番監試覆試出榜時,依前例草榜目,每十人式分度割給於應辦所,使之正書,入啓榜目,而榜目中進士三等自五十一人至六十人,又自六十一人至七十人,先後度數倒錯,易次以書,以至啓下,追後得覺,原榜目不可不釐正云,莫重榜目,如是倒錯,事極驚駭。原榜目,一依榜冊次第,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應辦官,俱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渭原前郡守李景喆移本府處置處事,允下矣。李景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猥蒙恩暇,亦已多日,而惟是所帶之任,再籲血懇,未得卸免,其在私分,不敢遽發,尙此淹遲矣。今則臣父母墳破土,只隔一日,人子情理,但當及期下去,故不得已辭陛將出,而頒以珍劑,饋以御醞,隆恩殊渥,殊非賤臣所當得者,伏地涕泣,感戴如天。第因喉院稟啓,臣所納命召,有竝仍佩往來之敎,臣於是,一倍驚惶,尤不知所出,臣之此行,畢省緬事而後,方可還歸。其間將費十許日字,其可仍佩兩命召,偃伏鄕廬乎?揆以事體,至爲未安,臣之私心悚懍,殆若芒刺在背,豈得一日晏然而已?玆敢退處城外,更陳疾聲之呼,恭竢處分,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收仍佩往來之命,仍許鞶帶之卸,俾臣得以軍銜,任便往來,庶免濫越之罪,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佩往來,竝佩奚辭,卿其勿辭往來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以缺}}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兩司闕啓,監察茶時,已過二旬,多臺引避,久未處置。此皆前所罕聞之事,事體極爲未安。新除授臺諫,除在外外,執義南泰慶,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德全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判義禁府事申思喆,同知義禁府事朴乃貞、吳光運,昨日違牌,俱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右議政留待。 ○又傳曰,右議政金興慶引見。 ○下備忘記于韓德全曰,前僉使秦再奚子前哨官秦應會,別軍職差下。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昔年恩賜,不敢泯焉,于今御服,宜可更也。重修影子,圖本已成,依乙亥年例,畫員朴東普加資,同參畫員咸世輝、梁箕星,東班職除授,秦應會,令西銓相當職除授。 ○傳于韓德全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必多淹滯,而湖南道臣所請,亦有次對,稟處之命,明日放榜相値,再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以備邊bb司b言啓曰,本司之坐,連因堂上不齊,不得開坐,機務多滯,事甚悶慮。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bb書b金取魯,刑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遣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日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正郞洪㬙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㬙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權䌖、李泰昌等病勢,今已向歇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南原前縣監徐宗鎭,興陽前縣監權相稷,長興前縣監李日馨,錦城前縣監李衡坤,前右營將李彦燮等,按法勘斷事,啓下矣。徐宗鎭,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權相稷、李日馨等,以他罪方在囚禁中,李衡坤,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李彦燮,以長淵府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執義南泰慶啓曰,臣於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思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濟啓曰,今日筵中,江華留守李瑜遞差事,命下,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執義南泰慶,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備局草記,堂上金在魯、金取魯、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兪彦通疏曰,伏以卽者儒臣,隨牌詣闕,投呈辭疏,原疏蓋以親病爲辭。而前此儒臣,再以親病陳疏,連承救護竢間之批,而適又有引嫌撕捱之端,由限旣過之後,累日違召。聖上再下開釋之敎,而每以法講之久廢爲憂,辭旨縷縷,迥出常例,則在喉司之道,惟當仰體典學之聖念,督勉違逋之講官,而所引情病,有不暇顧。今此三疏之連捧,實有所萬萬不安者,且旣隨牌來詣,則其不至於不得暫離之境,亦可默想,故臣果以一番應命之後,更卽陳暴,事體當然之意,回答而退送矣。儒臣遂乃添入數轉語於疏尾,有曰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臣,堅執阻搪云。又云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疏而操縱,至謂其流之弊,有難勝言。有若臣出納之際,專主顔情,曾於玉署之情親者,連捧無難,而今獨以分疎之故,當捧不捧者然,何其言之不審至此也?臣入院之後,玉署之以親病徹疏者蓋有之,而再三之云,已是爽實。況親疎二字,尤非臣心肚間萌得者,而今忽得此題目,未知儒臣所指,在於何人何疏,而反顧循省,誠莫曉其所以也。臣本病痼才鈍,濫廁近密,積有瘝曠居常懍惕,早晩顚沛,固所自料,今此譏斥之來,未論其事情如何,因此退黜自靖,未必非公私之幸。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出納循私之罪,以謝人言,以安愚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趙明謙疏曰,伏以螻蟻賤臣,濫蒙洪造,從前歷踐,罔非踰分,區區所以矢心自期者,惟在於奔走筋力,殫竭心志,以仰答恩眷之萬一,而只緣家有病母,情理懇迫,前後陳情,不啻累矣。今番直中徑出,亦出於萬不獲已,而再度給暇,尤是異恩,中間情理之外,又因大臣筵奏,實有所難安,故屢召之下,坐速違逋,其辜恩慢命之罪,宜伏重勘之律,而聖恩隆摯,若偏於臣,區別特推之命,兩次開釋之敎,出尋常萬萬。到此地頭,臣雖有許大難進之端,顧何敢更爲違慠之計?而第見今母病,尙在沈淹,蓋於本來危惙之中,重以傷感關格之症,砭藥無效,食飮全廢,首尾十數日,有進而無退。老人眞元,漸下一層,床褥轉側,須人扶將,臣又不幸,無他兄弟,照檢病側,料理醫藥,非臣則無可以管當,顧此煎迫之情,實無暫離之勢,雖欲黽勉承命,其勢萬萬難强。仰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必庇覆于斯,照燭乎斯矣。且臣平生無他伎倆,而所以灸手事君者,惟誠實二字,今何敢假飾辭說,欺誣聖驄,以爲卸官倖免之計哉?卽今私情,十分懇憫,斯外他事,誠不暇恤,亦不暇言,玆隨天牌,投盡血懇。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之不獨出於情迹之難安,特推錫類之仁,亟遞見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懇禱,臣不孝無狀,平日行己,不能見信於同朝。今以親病,呈疏到院,喉司之臣,謂以更讀,有所難安,屢次往復,終不捧入,臣之復事瀆擾,豈敢樂爲哉?蓋出於千萬不得已也。兩次特敎之下,無端坐違,則義有所不敢。欲爲應命,則至情所在,決難離側。且曾前玉署之臣,以親病陳疏承批,至再至三者,不一其人,而獨於堅執阻搪者,特是平昔見輕,情義不相通之致也。臣於是,不勝慨然之至,章奏進退,惟觀其親疎而操縱,則其流之弊,有難勝言,亦願聖明裁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竢其少間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日昨更鼓旣深之後,特賜判批之煩,命遣銀臺之長,無非仰勞聖躬,有妨靜攝之節,此實由臣冒昧瀆擾之致,感激之極,惶霣尤切,不敢不略有附奏。伏想乙夜之深,又煩登徹聖覽矣。丙枕不安,皆臣之罪,伏地戰悸,迨今未已。在臣分義,尤何敢復出號籲之計?而情窮理極,又不免冒死陳乞,益不勝憂怖震惕焉。臣之前後所被恩禮,至爲隆重,苟有一分自强承命之勢,何敢至今偃伏,而今玆勉諭,又出於格外之格外,益切惶恐,不知所諭。人臣罔念趨命之恭,必待恩禮之荐加,然後徐起視事,則此豈臣節之所敢安,而分義之所敢出者乎?臣雖無狀,誠不忍假飾虛辭,欺罔天聰,而昏委澌綴之實狀,終不得仰徹於日月之明,此實臣誠淺辭拙,不能孚格旻天而然也。至若面諭之敎,尤極懇惻,臣雖老病已極,萬無從政之望,一番入覲,面陳血懇,實是臣之至願,而床褥殘喘,奄奄欲盡,跓步之內,無以運動,禁闥之邃,末由自致,恩數之非常,聖諭之勤懇,一至此極,而冥然跧伏,終無以奉承,孤恩慢命,萬死不足以贖其辜矣。涕泣兢霣,席藁俟罪,此而猶逭典憲,則其何以尊國體而警具僚乎?神昏氣短,無以畢暴衷情,而區區所仰恃者,惟望我天地父母,曲垂憫惻,卽賜鐫許,以全終始生成之澤,仍命治臣蹇忤違逋之罪,以嚴國法,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批答,罄悉心曲,而只緣誠淺,卿心莫回,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今則右揆受由,左揆獨賢,此時鼎席,尤豈不顧?今予所望,强扶入來,臥閤視事也。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幡然偕入,用副前後慇懃之旨。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辰時,上御別第廂。右議政金興慶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濟,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金興慶進曰,近來連日受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受灸前後幾至二百餘壯,或有差勝之漸乎?上曰,別無加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今方辭朝,將作鄕行,耿耿愚衷,有不能自已者矣。今日萬事,莫大於聖體之康寧,臣忝叨是任,肅命登筵之初,以收拾身心,保嗇精神,有所陳達。伏想聖明,或可記有之矣。凡於動作興居之際,克盡節宣,言語辭令之間,務從簡重,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卿之所言,予豈忘之耶?當留念矣。興慶曰,古亦有嫠婦漆室之憂,而今臣受恩如海,致位至此,宗國之憂,何嘗頃刻而忘于懷也?卽今世道人心,無一可恃,天災時變,式月斯生,臣竊不勝憂懍之至。頃以湖南海島中設邑事,諸臣及小臣,略有所陳達矣。蓋沿海諸島之入居者,率多犯罪流配之徒,且是避主隱匿之類,故人心本來頑悍,不知有法,而況近來廢族及緣坐之類,多在島中,此誠非細慮,而南中掛書之變,亦未必不由於此輩也。往者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力主設邑之議,而其時筵中,因論議之岐貳,未免中寢,誠可慨然,蓋其島中,有各樣折受,及各邑授院位田,以此事勢,自不無掣肘之端,而凡事當參量利害之大小而爲之,更令問議于道臣,從速商確而處之,似宜矣。上曰,事勢則然矣,而此等事,若急遽設施,則易致人心之驚動,卿方在廟堂,從容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事若可行,不必以驚動爲慮,如許事,若遷延不決,則終至委靡之境,令廟堂從速往復于道臣,稟定宜矣。上曰,卿言然矣,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臣聞江都留守李瑜,以臺啓,今方泯伏恭竢,而其母病危重,今已日久矣。蓋守臣往來,必啓聞而爲之,故方在待罪中,旣不敢封啓,亦不得任自往來云,情理殊甚切迫矣。自前外方道臣,或有親病危重者,不待交代,先許歸護,自多前例矣。今此兩都守臣,則例多交代於城外者,卽今李瑜之罷遞與否,當在於臺啓出場之後,而蓋其情勢,似不當(任))在其任,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其母病,則其在孝理之政,似乎得宜矣。上曰,李瑜當初狀啓,可謂率爾,而其所謂暗入文字密啓等語,誠過矣。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旣遭臺言,則似難仍察。且有母病,則今姑許遞,使之來見,可也。{{*|出擧行條件}}興慶曰,上敎旣以李瑜之狀啓率爾,爲敎,臣有所仰達之事矣。其臺章中,以暗入文字爲言,誠極非矣。由政院入啓時,諸承旨皆見,則豈可以此謂之密啓耶?蓋其平日以爲,近來風習,每以要譽爲事,爲官長者,臨民之際,多以爲吾意則不然,而其於朝廷及上司之不從,何哉?故李瑜以此爲不可,心常慨然,頃日狀啓中,略陳飭勵修擧之意,而欲爲專歸于上躬,末端有所云云矣。瑜之本來心事,固自如此,而人之爲言,今乃至此,誠可異矣。臣每欲一番陳達,而臺啓未出場之前,惶恐不敢矣。今方出外,言端適發,故敢此煩達矣。上曰,李瑜之心,本自如此矣,日者左相,以務爲新奇之論爲言,此則不然矣。其後臺啓,亦豈不改其措語耶?興慶曰,瑜之事,固非出於務爲新奇之計,而其後聯啓中,果改其措語矣。且臣又欲有仰達者矣,前參判李箕翊,年滿八十矣。歲初以依例變品加資事,左相有陳達,而自上以異於山野之士爲敎,蓋山野之人,則曾無入參耆社之例矣。往年判府事李台佐,有所陳箚,而蓋爲蔭官侍從臣父年八十加資者,文宰則元無擧論防塞之語,而殿下臨御之後,李麟徵、許玧諸人,不但相繼變品,自前文宰之年八十者,無不變品,且箕翊之父故知敦寧堥,曾在肅廟朝,以年八十,變品加資,而其子年又八十矣,遵先朝舊典,特許加資似宜矣。上曰,已爲嘉義矣。興慶曰,非變品也。上曰,雖然旣已加資,當有更思下敎之事矣。興慶曰,臣之今行,只爲父母墳省掃,而此去瑞山,七日程也。往還間自費多日,來月初當還矣。上曰,領相方見引入,卿與左揆獨在,而掃墳呈辭,故勉從之矣,又不意辭朝之如此急速矣。須念廊廟之憂,從速入來,而當寒作行,其無事往還焉。右相辭退,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玉果縣監權秉性,唐浦萬戶朴廷達。 ○李濟啓曰,今此監誠覆試榜目中,幼學李萬鍾之鍾字,誤以鐘字,業儒洪禹烈,誤以幼學書塡,致有微稟擦改之擧。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生進放榜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都承旨李春躋甥姪女,通德郞李文中妻恭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持平李壽海,正言李載厚,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濟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近來連有虎患,而不至大段矣。自四五日以來,橫行特甚,晝夜咆哮於齋室近處,作亂於丁字閣,事極驚心,以此人皆惴惴,莫敢出頭。巡山上直等事,俱屬可憫,發送砲手,急時捕捉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有此虎患,極爲可慮,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發送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炮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近來國綱解弛,百隷怠慢,今日生進放榜時,宗簿寺正趙世垕,以侍臣當爲進參,而旣書進字之後,屢度催促,終不入來,事甚駭然,不可無懲責之道。請宗簿正趙世垕罷職,新除授行大司憲宋成明,時在京畿楊州地,掌令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掌令安相徽,以臣之情地,不可復玷於言職,而纔遞薇垣,旋除柏府,九朔之內,八入臺地,未有建明之事,徒積含默之誚,自顧慙恧,人謂斯何,日昨黽勉應命,蓋爲進參鞫坐,粗伸分義之地,非爲仍因蹲冒之計矣。卽伏見宰臣之疏,以親臨閱武時,陣上軍兵,遮攔突擊,擧措驚惋,而三司迄無一言,大加非斥,臣於是,益不勝瞿然,而莫知所以爲辭也。臣於其時,雖帶臺銜,情勢難安,陳疏留院,祗迎津頭,未參陪班,伊日事實,旣未目見,傳播之說,亦未眞的。故及除是職,囁嚅度日,今此宰臣之疏,實據當日之目擊,則臣之不言之失,於此益著矣。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正言鄭亨復,以臣於臺地,屢遭顚躓,前後除命,一未承膺,跡涉慢蹇,罪在難赦,近日以來,又忝千萬不近似之館職,抵死撕捱,尋常悚懼,乃者薇垣移拜之命,出於意象之外,而因鞫坐之久停,召牌再辱於一日之內,揆分揣義,不敢一向偃處,僶俛入肅,以參昨日鞫坐,以少伸懲討之義,而非爲仍冒之計矣。卽因次對,嚴召儼臨,不敢坐逋,謹此承詣,而卽伏見宰臣疏末,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軍門有駭異之擧,而三司無言,大加非斥,臣看來不勝瞿然。臣於陵幸回鑾之時,適入試院,未參陪班,伊日擧措,旣未能目擊,厥后雖有塗聽之說,而此異於文字之出於朝紙者,傳聞之言,終欠眞的,則未卽爲言,其勢然耳。雖然臣之虛縻館職,旣已久矣,移叨臺銜,亦有日矣。若論三司不言之失,臣實爲首,今於人言之來,顧何敢以未詳事實,有所自解,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行大司諫趙最壽,以臣於臺地,自畫已久,前後忝叨兩司之長,非止一再,輒事撕捱,必遞乃已,此非但通朝之所共知,抑聖上亦有所俯燭之矣。不意薇垣長席之命,又及於無似之臣,臣之情勢,與前無異,決難冒沒承膺,而迫於鞫事之遷就,黽俛出肅,仍參鞫坐,粗伸懲討之義,元非因仍蹲冒之計,加以宿患痰症,遇寒添劇,閉戶涔涔,連違嚴召,罪戾增積,方切悚懍之忱,昨得見宰臣疏本,則盛言親臨閱武,將臣失措之狀。至以三司之不請其罪,大加非斥,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日,在陪從之列,伏聞大臣三司外,勿入陣門之傳敎,退在場外稍遠處,軍中之坐作曲折,全未知之,及夫隨駕還都後,略聞傳播之言,而臣旣未及詳悉伊時事狀。且臣情地,本不敢以言議自處,泯默爲事,人言之來,固所難免,臣方帶諫職,旣被不言之目,則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持平宋徵啓,以臣踪地危臲,望絶從宦,屢逋嚴召,終靳例勘,迫隘窮蹙,罔知攸措矣。昨伏見兵曹參判趙錫命之疏,則以親臨閱武時事,論斥三司之不言,而臣於伊日,以散班出伏津頭,只參祗迎之列,軍中事實,初未目擊,追後辭說,亦難准信,而及授本職,情勢難安,不敢以言官自處,泯伏含默,惟以卸免爲期,非斥之言,旣非尋常,引避之幸,相繼迭發,則臣何敢一向退伏,不思自劾之道乎?玆隨天牌,詣臺自列,獻納金廷潤,以臣於臺職,有必可遞之義,悉陳於日昨辭疏,聖明亦已俯燭矣。再犯違忤,誠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終靳例勘,喉司不諒,不捧辭單,臣之進退,已極狼狽。而卽伏見宰臣疏本,則以頃日親臨閱武時事,侵斥三司,語意深緊,臣竊不勝瞿然之至。臣於伊時,隨參陪班在作門之外,而所處稍間,陣中之車,雖不得目覩,厥後果聞傳說之言,心甚驚駭,而不但所聞不爲眞的,適有難安情勢,未及論劾矣。今者宰臣之言如此,則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敢晏然於臺次乎?司諫李榕,以臣於臺地,萬無冒進之勢,屢違召命,未蒙例勘,尋單見阻,方切悶蹙,今以處置事,天牌降臨,嚴畏分義,黽勉趨承,而諸臺之相繼引避,出於宰臣之疏斥,而臣之忝叨臺職,亦多日矣,則不言之失,臣亦有之。園陵回鑾之日,臣以散班,祗迎江頭,陣中擧措,旣未目擊,雖有傳說,亦涉塗聽,及除見職,含默度日,人言之來,烏得免乎?臣方自處之不暇,何敢處置可否於其間哉?執義南泰慶,以臣病伏沈淹之中,忽承柏府新除,繼而召牌狎臨,謹此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臣與兼執義尹彙貞,有姻家應避之嫌,揆以法例,自在當遞之科,竝引嫌而退,當初事實,旣無可論,不諒之斥,何必爲嫌?其所引嫌,元非大段,難於可否,勢亦固然,奉命兼帶,已難變通,考之前例,實官多遞。請掌令安相徽,持平鄭亨復,大司諫趙最壽,持平宋徵啓,獻納金廷潤,司諫李榕竝命出仕,執義南泰慶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處置事,依啓。 ○韓德全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疏曰,臣賦性巽軟,言議骫骳,其不合臺選之狀,不但自知已審,人亦不以是期,臣此所以昨年入臺時,以不言見駁於李裕身者也。臣常反躬自省,只增慙赧,言地自畫之計,自是益堅,經年處散,私分粗安,萊府宣慰之命,禮圍考試之任,俱係往役,不敢以情勢之難安,有所撕捱,雖未免冒沒承膺,其不可自同於無故之人,則明矣。不意聖恩天大,除音復降,其官則昨年已試之官也,其人則前日不言之人也。殿下奚取於臣,而又有此誤恩耶?臣誠驚感激,莫省所以也。噫,臣之曾忝是職也,臺坐久稽,而旣致閱歲虛縻,署事纔了,而速値連日淸齋,雖有可論之政疵,可言之國計,固非瀆擾之時矣。憲臣亦其時同處臺地之人也。似此事會,宜若詳知,而其所論斥,至以入臺之經年,出仕之有日爲言,有若臣無故居臺,眞有可言之會,而故爲含默者然,甚矣。人之不相諒也,況其陽城有待,蚳鼃失職等語,婉辭顯斥,譏訕備至,乃以亡國之兆,隱憂深慮,至形於文字之間,言之者雖出相規之意,而當之者,寧無愧恧之心乎?苟使臣隨事敢言,盡聖上耳目之寄,則人之論臣,必不至此,而無論伊時事勢之如何,臣固有循默之失矣,但當慙訟而已,何敢有尤人之意耶?惟是謝迹榮塗,絶意世路,稍可爲謝人言補已過之道,今若曰,事故適然,人之爲言,何損於我,時月已久,吾之復出,何害於義?揚揚冒進,無所顧憚,則其所以壞士夫廉恥之防,貽淸朝臺閣之羞者,當如何哉?昨因多臺處置,天牌儼臨,而臣方自處之不暇,論人是非,定其立落,非所可論,竟犯坐違,恭竢例勘,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聖罪包容,臣罪益大,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輒事違慠,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而顧臣情跡,實無冒出之勢,不得已拜章徑退,臣尤死罪。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俾靖私義,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奉命偕來}}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常參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諫趙最壽,司諫李榕,獻納金廷潤,正言鄭亨復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負,大司諫趙最壽,更卽牌招,正言李載厚,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校理趙尙命、吳彦胄,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bb傳旨b,傳于李濟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兪彦通曰,上言猥濫抄入,如是遲緩,此後則從速爲之而毋至濫下。 ○領議政沈壽賢,伏以臣,伏承聖批,有强扶入來之敎,繼以醫來視疾,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軫微臣沈病困篤之實,而有此委曲面諭之恩也。感激之極,涕不勝抆,更何敢以醜穢之病情,仰瀆於嚴威之下乎?臣子分義,身非已有,雖今日承命,明日顚踣,誠有所不敢自恤其微命者矣。絲縷氣息,今雖奄奄,萬一賴天之靈,費得調息。或有一分蠢動之路,則一登天陛,面奏至懇,冀蒙哀憐,得還賤分,顧臣日夜之所耿耿,何敢待知申之臨守敦勉?而見今疾勢,姑無辦得之望,尤切憂怖阨塞,不知攸措焉。此時藥院診候之臣,久淹委港,實涉萬萬惶悶,焦迫之甚,有若添病。伏乞先許輟還,俾國體不至屑越,微分得以粗安,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觀卿所陳,聞大臣所達若此,而開卿進身之路,予何持難哉?召還知申,以安卿心,卿其須遵此意,宜卽入來,聽我面諭。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臣於日昨,封章籲天,雖其文辭拙訥,不足以感格天聽。而若其疏中所陳,卽一國公誦,無毫髮飾辭,眞古人所謂將赤心片片說出者,而及奉批旨,略無矜允之意,昨今又荐辱嚴牌,臣於是,惶悶抑塞,靡所因極,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夫以堂從兄弟之親,而替代於東銓之長者,古無是例,瞻聽無不愕駭,臣之苦心辭避,雖若一己之私意,其有關於國體士風,爲不細,而聖上,反諉之以小節,視之以例讓,臣竊訝惑,繼以嘅咄,臣無他才能,只以恪謹職事,爲報答恩遇之第一義,從前未嘗過爲撕捱,亦未嘗輕逋召命,此實天鑑之所俯悉。惟玆新除,雖甚不似,終若可以一出,則抑獨何心,徒事違慢,若無嚴畏,至以限罪必遞爲言哉。此其中必有萬萬懍懍,決不可强者存焉,日月之明,寧不照燭於斯乎?抑又念之,君有所命,無所執而違之則罪也。今臣則所執正當,雖聖人復起,必不以爲非,其何可拘攣於分義二字,弁髦於事君處身之大防乎?思之及此,脫然無所疑難,甘伏鈇鉞之誅,斷不爲轉步之計,臣罪雖大,臣情亦戚矣。韓愈之言曰,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儻聖明深加體諒,亟許鐫改,使臣節得全,則固臣之萬幸,不然而早降威譴,使朝綱振肅,亦臣之大願,臣無任瞻天望聖懇迫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初批已諭,卿何過讓?今者此命,意亦非偶,卿勿復辭,宜卽行公,無負前日下敎之意。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人臣事君,量其身之輕重,而自處則分義俱安,人君遇下,察其情之緩急,而任使則衆志必通,今臣旣叨不稱之職,徒積罪戾,又有區區切至之懇,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則是臣自外於天地仁覆之下也。玆敢百回趑趄,冒萬死仰瀆於尊嚴之聽,臣誠死罪,伏願聖明,寬其僭猥之誅,而察其哀矜之情焉。念臣至愚極陋,無所比數,而倖忝科名,濫廁仕籍,蒙被聖朝渥恩,遂躋淸華近列,臣是何人,敢當斯榮,分義是懼,趨走爲恭,不甚撕捱,輕易出脚,前後在職,通爲七十餘日,大小登筵,亦幾三十餘次,而未能進一言獻一策,以裨我聖上至誠求治之盛意,此已足爲巽辭之端,而且臣情理絶悲,有異於人。見今在朝之臣,孰非奉親而或親病之視臣有間,或一縣之已經便養,若論其懇迫之尤者,則無踰於臣,臣本命塗奇險,天民之至窮者也。鰥寡孤獨,世稱無告,而臣則不幸三窮,都萃一身,臣於甲辰,奄罹父喪,而中路承訃,未得終身,喪期旣闋,又遭妻喪,十數年來,連遭五子之夭,而以至戊申十一月,無母一塊肉,竟又不保,而其禍酷矣。噫嘻,尙忍言哉?自玆以後,孑然奄作天下孤獨之人,叫高跼厚,肝蝕腸腐,萬慮都灰,生意索然,今雖外具形殼,內實銷鑠,直欲無吪,而猶復撑拄者,只以臣有老母在堂,煢煢二人,相依爲命故耳。然而母年益高,母病益深,少失將攝,輒復增劇,今日不如明日,明日不如昨日,老人氣力,一番經痛,輒低下十倍,今臣若拘牽情理,退歸終養,則公義之所不安也。嚴畏分義,黽勉從宦,則私情之所不忍抑也。於斯二者,實莫適其處之之道也。臣之情事,良亦慼矣。噫,世之決科取仕,爲父母榮養者多矣,而臣則不孝無狀,自失所怙,孤露餘生,以榮爲慼,每奉除書,泣血悲號,而亦何所逮及哉?只深不淚之痛,益切愛日之情,而夕暉如飛,餘日幾何?若過此時,恐成至恨。古人有言曰,椎牛而祭,不如烹雞,何則,逮親之存也。臣暗誦此,言淚隨逬,玆誠人子之所不忍發也。臣之苦心,惟欲趁今無事之時,少伸求養之誠,老母亦常語臣曰,吾今耄矣,趁吾生前,得見汝作邑,以官供祭汝父之墓,則死無恨矣。臣聞此語,不覺掩泣而呑聲也。臣之門內細瑣,固不敢一一煩陳,而歲遭荐荒,尤難聊生,凡所以奉親之方,不成貌樣,衣帛食肉,已無可論,窮餓水火,實所不堪,而家間百需,反以貽憂於老母。臣母鞫育之勤,如此其至,而臣之爲子職,則若是其疎,如臣者,豈曰能子?思之至此,何嘗不怵然瞿然?撫心而自悼,臣久欲瀝陳肝血,控籲天聽,而連因館直苟艱,不敢言私,疏成輒毁者,不知其幾,而今則本錄中人,旣已膺命,似當次第而出,新舊行公,不無其人。然則臣之一身,無甚關緊,若蒙聖慈,特畀一小邑,不必遠期歲年,雖五六朔,儻得將母榮養,則其爲銜骨,已不可喩,長日事君,豈無其時,百里重任,非曰能堪,而隨處報效,內外何殊,臣之至願,永畢於斯。伏惟聖上,方侍東朝,孝理之化,大行一國,凡於朝臣之求養者,有請輒許,而臣之從弟拓基,亦曾於丙午年間,以疏陳情,聖上覽其疏而愍其情,不令該曹,稟處,特允所請,以我聖上錫類之仁,旣已施之於前,而夫豈有靳於今耶?伏乞聖慈,俯賜鑑燭,特加矜憐,千萬至禱。臣言言寫肝,字字釀涕,拜疏親呈,九頓以竢,情溢辭迫,不知所裁,無任惶悚殞越涕泣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目今本館,雖曰新錄,撕捱爲事,開講無期,姑爲抑情,以待濟濟。 ○正言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實無冒出之理,除命有日,尙未祗膺,分義都虧,罪戾尤積,昨陳辭疏,冀蒙鐫罷,聖度包容,批旨靳許,至諭之以從速察職,臣於是,益復惶惕,措躬無所。噫,臣之情勢,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經年甄收之下,豈敢一向撕捱,以積逋慢之罪哉?念臣所遭,實非尋常官師之規,人之論臣,至以亡國之兆爲言,則臣之罪,實有所萬萬難贖者矣。律之以古者不言之刑,則鞶帶之褫,不足以懲其罪而厭公議矣。堂堂聖明之朝,設置言官,豈端使然,而緣臣循默,致此人言,臣之愧慄,已不可言,而其辱朝廷而羞臺閣,顧何如也?今若諉之以時久事過,晏然冒進,則眞所謂耐彈忘廉之一鄙夫耳。此臣所以連日縮伏,分被違慢之誅,而不敢冒沒承當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扄之外,不知今日次對之出於特敎,而召命之不可積逋,而反覆思量,萬無入肅之望,不得已拜章徑歸,臣之逋慢,其罪益大。伏乞亟命鐫削,俾安愚分焉。臣方自處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適於目下事,有慨然者,輒敢附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試垂察焉。臣聞頃日聖上之野次閱武也,陣中隊伍,節次錯亂,非出於聖上之暗令,而遮攔退擊,砲箭迭發,御駕咫尺之地,擧措駭異,見之者擧皆驚怪,傳之者莫不寒心。臣於其時,適以考官,方在試院,未克祗迎於郊路,伊日光景,雖未目擊,而傳聞之說,旣如是狼藉,宰臣之疏,又如是論列,則主將之錯(錯))斷可知矣。噫,訓局親兵之長,何等重任,而平常無事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而爲重耶?宰疏所論,誠出憂歎,而三司引嫌之章,紛然迭出,可見物論之未已,則在訓將之道,固當縮伏自省,徐待公議之稍定,陳疏自辨,尙亦未晩,而汲汲投疏,縷縷自辨。此雖急於自明,不暇點檢,而居將任而謹飭者,恐不當如是矣。臣謂宜罷其職,以伸國體也。夫臺閣處置之規,必觀避辭之如何,且循公議之僉同,論其是非,定其立落者,自是臺例,而臣於昨日多臺之處置,誠不勝慨歎之至也。諸臺之臣,擧有當論不論之失,其所引嫌,皆由於此,則當置落科,物議皆然。持平李壽海,不有公議,遽爾請出,臣未知憲臣,緣何意見,有此處置,而臺閣公體,決不當若是,其何以服人心厭物情乎?臣意則以爲,遞差其職,以存臺體,斷不可已也。臣固知一言脫口,衆怒叢身,愚衷所激,不敢有隱,其亦不自量,甚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兩件事,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不亦支離而或過中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左副承旨洪景輔,修撰兪㝡基,持平李壽海,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朴致文,記事官李鼎輔以次進伏。徐命均問曰,數日來日氣漸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寢睡諸節,若何?上曰,頗勝矣。命均曰,受灸瘡處作痂乎?上曰,方作痂未落矣。命均曰,水剌口味近復,若何?上曰,一向矣。命均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近間則頗愈,故欲姑觀前頭,議其加服與否矣,明日乃問安日次也。命均曰,更爲入診乎?上曰,不必入診矣。宋寅明曰,所製入四貼湯劑,不爲進御乎?上曰,全未。命均曰,伏聞醫女之言,則中宮殿氣bb候b向未平復,而每不令外朝聞知,不敢議藥,而誠可悶慮矣。上曰,其疾豈至於議藥乎?命均曰,領相引入不出,事甚悶矣。上曰,卿近相見否,其病情,何如?命均曰,病勢則頗愈,而本來痰病,當寒添劇,奔走筋力之事,誠似難强,而但使之時參機務,則亦不必不可堪矣。臣於日昨相對時,語及于此,則頗以不愜,以爲同僚之不諒,何至於此云矣。右相金興慶,雖於匪久當還,而自爾往還間多費日字,百事可悶矣。以民事言之,今番湖南伯之疏,乃以目擊者擧之,而死亡若是夥然,安有如此景像乎?且聞南中過來者言,所見亦同矣。前年朝家之施惠於湖南者,不爲不足,而不但今年年事之不吉,坐於種子之不備,未落種陳處居多,故今年又如此云。儻使國有餘裕,而蕩滌其諸般田稅,則或可爲蘇殘之道,而大賑之餘,經用罄盡,有司之臣,亦難酬應,此事誠爲渴悶矣。上曰,自古以來,有司之臣與按道之臣,所見每相矛盾矣。以大體言之,其中可聽者則卽速依施,不可從者則割斷之,然後朝廷體貌是矣。若於其可從者,而亦必持久而後許施,則雖有惠政,民心不服矣。道臣每每縷縷陳請,必得乃已,其亦已成弊風矣。命均曰,此則廟堂及道臣,胥失之矣。道臣之請得也,或有過濫希望之心,廟堂之許施也,亦有持難慳惜之意,此誠如聖敎矣。上曰,今番畿伯回啓,亦於爲民還不足矣,今年雖稍勝於昨年,大無之餘,少使休息,可bb也b。其所抄尤甚、之次,更爲各減一等,似宜矣。湖南伯疏語,則又以尤甚七邑舊逋之蕩減爲請,諸臣想已詳見其狀本矣,此則何以處之?宋寅明曰,所謂舊逋者,乃壬子條田稅,今年當捧者也。如欲別加惠政,蠲減田稅,則直以癸丑條許施,非但爲實惠,民心亦必知惠,而壬子條,則各道列邑,方見微捧,其中似難矣。且旣以舊逋爲名,則今雖蕩減,而民不知惠矣。上曰,觀其疏語所謂聖明在上,賢俊在下等語,亦是譏切語也。然趙顯命,亦易地則然,昨年在廟堂時,亦多違覆於諸道臣狀請矣。至於興陽不聞雞犬之說,似或過矣,而興陽旣然,則七邑可知云者,亦似是太恐動矣,不聞雞犬聲之地,何處更有?且湖南比嶺南,大槪,何如?嶺儒疏亦已至矣。申思喆曰,似聞湖南愈甚矣。通一道言之,不能大異於上年,而沿海之邑,尤極慘然云矣。上曰,不聞雞之說,聞之第極驚心,而但獨許興陽,而不許六邑,則六邑之民,獨不稱冤乎?所謂壬子條,當初何以決勘耶?命均曰,昨年尤甚邑則已蕩減,興陽七邑,皆是蕩減邑也。今又減之似難,新大同中,量宜減之,如何?上曰,然則壬子條,則使之徵捧,裁減癸丑條,似好矣。人皆知癸丑條之不可不納,而今反許減,則豈不知惠耶?羅州、南原倅等事,誠可異也。孰謂此輩爲肥己人耶?命均曰,廟堂亦不以是,期是人也。洪景輔曰,權相稷則道臣直請梟示矣。李廷濟曰,臣之意,則今年蠲減之議,似不穩當,壬子條田稅,乃是不耕不織之民所擔當,而必令徵出,今年之若干耕食者,反爲減除,則非但處置之斑駁也。壬子條應稅者,獨不冤乎?且以興陽言之,不聞雞之地,乃是壬子災處,則壬子之稅,將於誰徵出,而至於癸丑若干實結,猶是見存之民,所自耕而所自擔當者也。豈可停蠲其有主之稅,而反收其無主之稅乎?上曰,兩年中一年條,則不可不許,而其實則除壬子除癸丑,將無同乎?命均曰,湖伯疏中,又以取本道八月狀啓所請準施爲言,其狀啓中所請,幾盡許施,而其中尤甚七邑未捧身布,隨代隨捧,陸續上送事,則非不欲竝爲許施,只緣各衙門儲蓄匱竭,故別爲申飭,各樣物故,期於歲前補矣。以此右一款,姑未許施。廷濟曰,今年物故代丁之限,以歲前太迫矣。上曰,代丁尙難,捧布何可期乎?湖伯陸續之說,其意好矣。寅明曰,但陸續之意無限節,當初之以歲前爲限,蓋亦慮此矣。上曰,歲前若盡爲充丁,則便是盡捧身布也。命均曰,然則分付各衙門,使之限歲前,勿爲督捧,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上曰,然則湖南事,以壬子條了當,則壬子條大同,全數蕩滌乎?寅明曰,就其未捧數中,折半蕩減似宜矣。廷濟曰,寧盡數停捧,只減其未捧中折半者,太瑣瑣矣。上曰,停捧便是蕩減,而蕩減則其名好矣,其實則不如停捧,使民休息之爲便也。寅明曰,湖南則以李匡德之便宜權停,歲入全不上來矣。上曰,當初卿等,擇送李匡德,而今又論之,李匡德之事,實不非矣,不然而何能救得一方民耶?寅明曰,臣之意,新大同停捧,反似便好矣,旣以壬子條,謂之舊逋,而仍行蠲免,則非但民不爲惠。且將希覬不已,以爲今年又是慘凶,今年必將蕩減,徘徊觀望,必免及己,則國家將竝其兩年條失之矣。卽今壬子條徵納事,列邑方始擧行,仍其所擧行者,嚴加督出,而特以癸丑條,別爲蠲免,則是操縱申縮,權在於上,而希覬之心斷絶矣。如此然後,民心亦可服矣。上曰,新稅亦尙蠲減,則獨不於舊逋希望乎?其希望則一也。其中不聞雞之地,豈不慘然乎?廷濟曰,里落爲墟處,蠲免然後,乃爲實惠矣。宋寅明則以有司之臣,每見困於民,故必欲以當頭壬子條,別行蕩減,而事近倒行,臣之意則決以爲不可也。兪㝡基曰,此則廟謨,小臣不敢參涉,而但七邑形勢旣如許,自上別行蠲免之政,渙發德音,以慰其僅存之餘民,似是萬萬得宜矣。景輔曰,玉堂所白最好矣,在聖上酙酌處分,而似不無別樣惠政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未時末,復爲入侍。時日氣陰冷,命均進伏曰,日氣不好,閉門,何如?上曰,門何必閉耶?命均曰,今欲於湖南,別加停減,而一道旣停之後,他路聯而狀請,將何以爲之也?斯爲憫矣。上曰,湖南則比三南,似爲尤甚矣。命均曰,嶺儒疏亦以爲,密陽雄府,僅存十餘戶云,亦可驚心,密陽旣然,則他邑亦可推而知也。上曰,儒疏何以處之也,命均曰,臣觀其疏中所請,有三條,其一則陳田免稅,水沈給災事也。陳田納稅,有同白徵事則可愍,而自前不得輕易給災者,蓋以一年再耕故也。是以如古辛亥之慘凶,亦未嘗別給陳田災,今不可開路,至於水沈災,則頃於道臣狀請,旣有所處分,亦難追出災名而許之,一則辛壬流故之逋債,抄出蕩減,飢民之舊還,待年停捧事也,而此則道臣已有所狀請而許施,前頭分等狀啓上來後,當有區別量處之道。一則沿海七八邑不準之軍額,移送閑丁有餘邑之事也,而此事則頃已別爲草記,分付諸道,而本道御史李宗白,書啓中,別錄各樣不緊色目,請其一切罷停矣。更以此意論理,嚴飭道臣,何如?上曰,儒疏亦不可全然勿施,軍丁事,分付道臣,量宜施行,諸邑目則盡爲罷停事,亦爲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上曰,嶺伯則姑無大同蠲減之請矣。湖南事,終如何乃便。寅明曰,多般思量,新捧中除減,是乃別恩也。名之以舊未捧而蕩滌,則此不過民人計料中事,必不以爲惠矣。廷濟曰,不然,必以壬子條蠲許,然後餘民同蒙其澤矣。上曰,民人等,亦知廟堂事矣。辛壬兩年,連爲蕩滌,則此習,或啓希覬之心矣。毋寧或新或舊,散出蠲免,然後希望之意絶矣,假使今年登熟,則壬子條指徵無處,亦可捧耶?儒臣及承宣旣陳所懷,憲臣亦陳所見。李壽海曰,廟堂欲以京畿謄錄用之,臣未知如何爲便,而但湖民之雞犬亦盡處,不可無別樣惠政。儻以壬子條許施,則非但僅存者感德,已死者,魂亦當感泣於地下矣。㝡基曰,臣俄者旣有所略陳,而但伏念癸丑條,猶是實結,而不爲徵捧,反徵於壬子條旣流旣絶之戶,則民必稱冤矣。命均曰,其中小小利害則有之,而大體則然矣。興陽則永爲蕩減,其餘六邑,則以之次之恩施之,何如?上曰,領相及原任大臣,皆聞知乎?命均曰,湖伯狀啓到來後,卽相聞知,或有可否,而奉朝賀李光佐,不爲可否,此人則本於此等廟謨,不開口矣。上曰,承宣書之。景輔操筆前伏。上口號曰,頃因湖伯之疏,已有備局覆啓,復因狀聞,亦有大臣稟定,而今觀道臣疏陳,顧思湖沿,不勝慘然。大抵昨年年事,以諸道狀啓觀之,三南之中,湖南似甚,湖南之中,沿海尤甚。博施濟衆,堯、舜猶病,諸道各不同,邑各不同,亦不可異於他道,恝視哀我元元無告之類,而道臣目覩,雖此邑,登諸疏章,旣經覽也,則與親覩何異?興陽壬子條大同未捧,特爲蕩滌,其他六邑壬子條未捧大同,其在爲民之道,亦宜有同視之道,此則參以聞見,六邑中,今年又爲尤甚者,亦爲停捧,而令前已捧者,惠不在民,徒耗國穀,此則趁卽上送,而授此藩任,意非偶也。其所期待,不過誠信,今者疏陳,可謂體國憂民之誠,而近來外方道臣守令,推作舊逋,欲停欲減,乃成謬例,今者蕩減停捧者,名雖昨年,捧在今年,其實當年條,泛稱舊逋而請停,其欠誠實,未免俗套,監司趙顯命推考,以勵他道,景輔寫訖,讀一過。上曰,已當寒節,而日暖霧且多,今年亦必多傷人矣。卽今日氣,恰似八月間矣。命均曰,京畿民事,亦爲切悶矣。道臣狀請,依上年例,而此則決不可許矣。尤甚邑則減三分之一,之次邑則不爲擧論矣。領相之意以爲,尤甚邑,似當停捧,之次邑,減三之一,爲宜云矣。上曰,亦不可不適中磨鍊矣。命均曰,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狀啓以爲,差倭問情時,假別差玄尙老,不但問情稽緩漂,民之漂着日月,誤書以報,差倭伴從人名數,落漏不書,請令廟堂,稟處矣。罪狀如此,不可無懲治之道,自營門從重決棍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宋寅明曰,昨年朴師洙,以日本人蔘堅執不許入送事狀請,而事係重大,不爲回報矣。卽今東萊府bb使b鄭來周狀啓,又以是爲請矣。當初意思,則以爲不給人蔘,則渠輩必以爲悶,而減我銅鐵價子矣。到今思之,倭人素多好勝必不減下銅鐵之價,且禮段則不可無,而蔘價不下,則在彼實爲利竇,而近來漂風之船,頻頻報聞,此必潛商之往來者也。北邊潛商,方見生梗,而又啓南商一路,事尤可悶,彼若以人蔘事,少有悶色,仍其懇求之際,而快許之,似好矣。上曰,然矣。實爲無益,此事則朝廷若不知,然而使本府許之,以示其本府操切似好。寅明曰,上敎如此,問議于領相,自備局以此意,行關於萊府,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亦以爲,今年水旱風雹,西路大同,而其中肅川、永柔、安定、龍鐵等六邑,被災尤酷,卽今民事,萬分切至,身布身貢,決無準捧之勢,請於軍兵奴婢身布中,折半裁減,以爲安保之地云,而內奴婢身貢,則自前有裁減之例,今亦依例裁減,至於本道軍布,則乃一匹之役,而本無上納京司之事,令道臣量宜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寅明曰,卽今地部銀貨罄竭,或有勅聲及意外大事,則將不知爲計,念之寒心,聞關西伯,方別樣收拾。且甚節用,鳩聚財力甚多云,近來國用不足,關西銀錢,每每取用,關西亦難於酬應矣。今雖不可又令上送,而地部所掌泉流庫,在關西,爲巡營次知,銀貨之在泉流庫,以巡營視之,無甚異同。自地部言之,銀貨之在京在外,其爲緩急之需,則別無所異,自今關西每年秋捧,限一萬兩措備,會錄泉流庫,只以形止報地部之意,定式嚴飭,何如?此與上送有異,關西亦豈至支難耶?上曰,玆事似好,諸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關西一年秋捧,則各樣需用外,足可辦此,臣曾經西路時,以作銀儲置事,言于其時監司尹游,而聞近來銀貨不足,作銀甚艱云,未知卽今事勢如何,而今若逐年如此,則必有大益矣。廷濟曰,前日金東弼在度支時,臣以此爲言矣。國家經用垂絶,關西銀錢每每取來,關西則難於酬應,朝家則每令上送,如此之際,不無損傷於國體者,關西之泉流庫,卽戶曹外庫,而關西一年秋捧,其數不少,方伯之經秋捧者,多有別備銀貨之事,今聞權以鎭,方事簡約,且多收拾云。自今秋捧後爲始,一如戶判所達,置之泉流庫,則當爲地部緩急之用,所益大矣。上曰,然則定式施行,可也。寅明曰,然則自今年爲始乎?上曰,唯。{{*|出擧行條件}}寅明曰,近來國綱解弛,百事濫僞,雖以各司進排言之,實入之數,官員初不致察,一任下吏之濫報,有一箇容入,而以二十餘箇爲報者,地部經用,太半仍此爲尾閭之歸,朝家雖務節用,而此路不塞,則終無實效,此後則實入外近於過濫者,地部不徒裁減,擇其尤甚官員,入啓論罪,斷不饒貸,下吏則各別科罪事,定式嚴飭,何如?上曰,申飭是矣,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關西伯,以平壤城操停止事狀請,而以爲,本道被災之邑,民事渴悶,如此之歲,又行操鍊,則其爲民弊,亦甚不貲。請依海西例,姑爲權停,以除軍民之弊云,城操雖是重事,災邑饑民之往來勞費,亦甚可慮,依狀請姑停,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庚戌年寧陵行幸時,益平尉子孫調用事,下敎矣。新榜進士洪益三,卽其子孫云,故唱榜時招見,而聞其本家燒火,公主神位,權安斗屋云,雖在遠代,旣是不遷之位,而況近代公主,豈不有別乎?分付該曹,木綿米太間參酌題給,以示軫念顧恤之意,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聞首相以爲,偕來承旨掇還,則從當待少間出謝云,何以爲之?上曰,從當更爲批答矣。命均曰,吏判之私義不安,誠不異矣,而一向引入,事甚悶矣。上曰,過矣。近來銓地多事,故擇人而任之,小節何可拘礙耶?上年吏、兵判,亦相遞代,不必以此爲嫌,且當初落點,非偶然也。待下批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工判亦不出仕,刑判告病違牌,以備局堂上出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凡事解弛,今番生進唱榜謝恩,俱致日晩,此後則,申飭四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比者朝儀不嚴,諸臣出入之際,全無趨蹌之節,甚是駭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思喆曰,生進巾服收議事,旣有成命,而卽今則放榜已過,事在不急,待明春收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李壽海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bb罪人b南泰績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抄bb出b,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bb還b寢bb罪人b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承旨書之。景輔操筆而進。上口呼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典,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莩之慘,無異往歲,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精處設坍賜祭。{{*|出榻前下敎}}㝡基曰,以玉堂之闕欠,召對尙未爲之,事體駭然矣。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食。五更,月入畢。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月食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掌令尹東源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持平李壽海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姑觀前頭,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李濟,右副承旨韓德全,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趙明謙,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月食齋戒相値,而玉堂不備已久,在前如此之時,或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方今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再度承批之後,若是撕捱,極涉汰過,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一體牌招。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韓德全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加平郡守李益炡,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趙明澤爲副應敎,吳瑗爲修撰,沈聖希爲獻納,韓顯謩爲執義,崔命相爲司諫,朴弼載爲正言,鄭亨復爲持平,宋敎明爲兵曹正郞,柳純章爲定州牧使,金箕錫爲加平郡守,李喆輔爲副校理,吳光憲爲掌令,洪好人爲左承旨,副司直李瑜、南泰慶付,訓鍊主簿秦應會單付。 ○兪彦通啓曰,今下中道近道上言四百三十張內,三百三十六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八張,疊呈二張,違格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紙破未踏啓字者五張,自本院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知敦寧府事權{{!|𢢜|⿰忄業}},因縣道陳疏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已定奪,原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載厚啓曰,臣於新命之下,情勢難安,不敢冒出,昨陳辭疏,略附微見,言雖草草,此亦出於願忠無隱之忱,及承聖批,辭旨未安。至以或有處分,或由多臺之難竝落科,支離過中爲敎,誨責備至,臣奉讀以還,不覺慙悚,而繼之以訝惑也。夫將兵之臣,國之重任,而君所以注意恃重者也。親幸講武,何等至重,而陣中節次,不成貌樣,駕前戎儀,擧多顚錯,已失按轡徐行之儀矣,擧措駭異,瞻聆驚怪,遂使臨閱之盛擧,曾不如一偏將之私操。噫,將臣之齊壇掌兵,旣有年矣,敎場鍊卒,亦已多矣。陣法軍儀,宜必熟講,而平常暇豫之時,御駕咫尺之地,其所失措,猶且如是,脫或有臨陣對敵之時,則尙可以指揮號令,折衝捍艱耶?輿人之論未已,宰臣之疏又出,則雖在閑司漫職,亦當畏縮自省,以竢公尟。況將臣自處之道,比他尤別,而宰疏所謂以主予敵,安危大關等語,其所論列,非比尋常,則爲將臣者,但當縮伏訟愆之不暇。若其軍兵犒饋,文廟動駕之時,雖不得不參,而臺避不收殺之前,無非將臣恭竢之日,則肆然投疏,自以爲元無所失,張皇費辭,縷縷自辨,雖其雜引兵書,曲爲譬解,其於畏人言存事體之道,不宜若是。臣之罷職之請,亶出於稍伸國體之意,而果如聖敎所云,則朝家施罰,雖有失宜,爲言官者,必將諉之以已有處分,而不思糾正,慮之以或涉支離,而不敢論斥矣,恐非朝廷之美事也。臺閣處置,實爲公論所關,而日昨處置,有咈公議,未厭物情,則其可袖手傍觀,終不一言乎?諸臺之當在落科,憲臣亦必知之,而特以事關將臣,有所顧藉,乃有此意外請出之擧,徒知將臣之庇護,不念臺體之嚴重。噫,狄靑、王德用,宋之名將,而歐陽修諸人,隨事輒論,略不顧貸,豈不以將臣事體,與庶僚有異,而責備之道,不害爲官師之規而然耶?臣竊恨憲臣之不能如古人之爲,竝與當遞之諸臺而出之,臣未知憲臣之意,其果以多臺之竝遞,有所持難,而乃爲苟且之擧措耶?苟可置之落科,則雖全數盡遞,只伸臺議而已,未聞拘於多臺,而强出其不當出之人也。臣之所以請遞者,蓋欲規警其壞損臺體之失,而亦出斟量之意矣。今此過中等敎,實是淺慮之所未到也。臣前日所遭,旣難冒居於臺次,今者所言,又未見信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晏然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十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甲戌獻陵行幸也,東門外辛亥餓死人處,有賜祭之命,今亦遵依舊例,令該曹擧行,而況屢經荐饑,畿甸之間,餓{{!|𩛞|⿰飠孚}}gg餓殍g之慘,無異往歲,而駕臨畿邑,深用惻傷,分付畿營,亦爲設壇賜祭事,命下矣。東郊餓死人處賜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執事,令吏曹差送,而畿邑賜祭祭文,亦令藝文館撰出,急速下送,自本道淨處設壇,不卜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二更,月暈。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特平鄭亨復未肅拜,牌不進,李壽海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延豐縣監鄭羲河罷黜,而以其代,如或未署經人,則除署經下送爲請,除署經一款,非道臣所請之事,事體極涉未安,忠淸監司鄭彦燮,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左承旨洪好人,時在京畿積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沐浴呈辭單子,傳于李春躋曰,卽今朝廷乏人,此非沐浴之時,還給。 ○韓德全啓曰,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處置經宿,監察連日茶時,諫院許久闕啓,俱極未安。除在外外,兩司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洪重一受點。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李濟,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玉堂罷散人別單書入時,前修撰趙漢緯,方在罷職中,而曚不覺察,未免落漏,不勝惶恐。趙漢緯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對馬島新舊島主處致賀問慰事,渡海譯官堂上金顯門堂下李樟入送事,已爲啓下矣。卽接司譯院牒呈,則李樟有頉代,以朴春瑞差定云,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副司直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尹游,司憲府行大司憲宋成明,刑曹判書趙尙絅,司諫院行大司諫趙最壽,成均館行大司成洪鉉輔,弘文館行副提學李箕鎭,行副司直宋寅明,行副護軍閔應洙,禮曹參判趙明翼,竝爲差下,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夙嬰奇疾,發作無常,發輒至於頃刻危死者數矣。此是積年沈痼之症,而挽近以來,奔走勞悴,燥濕惟命,喪禍憂苦,精力頓衰,諸般症形,視前增劇,凜然有朝夕莫保之慮矣。向日春塘罷試之後,舊恙猝然更發,呼吸不通,語音艱澁,肢節不仁,作一僵屍,此際見擬考官,一日之內,三違召命,律以邦憲,宜被重譴,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誠以罪爲榮,頌祝聖恩,曾未幾何,敍命除旨,特地聯翩,臣是何人,蒙此異渥,惶霣感泣,罔知攸處。在臣分義道理,何敢一日稽謝,以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而念臣尙在人鬼關頭,痰飮閼結,喘響哮吼,氣短神昏,坐臥須人,戶闥之外,不能投足,此是醫人之所共悶而憂之者,束帶供仕,斷無其望矣。本曹事勢,一日爲急,如使臣之病狀,少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又何敢爲撕捱之計,於變通差出之下哉?至若情地之臲卼,惟是第二件事,而亦不得不附陳,以冀垂賜處分焉。臣自遭海伯朴師洙之醜詆,矢不入秋曹一步地,蓋彼雖容易加之,而在臣爲難洗之羞辱也。抗顔周行,尙覺赧然,其何可更入僨敗之地,復當重囚之議讞耶?雖以不拭唾之義,不欲呶呶較挈,而廉隅大防,則決不可放倒也,明矣。鐵壁之限,無望透過,咫尺之守,有難變改,況臣病情,如右所陳,旬月之內,決無趨承之勢,連有召命,而計沒祗肅,玆敢略暴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俯諒病重實狀,亟許鐫免,使曹務毋滯,私分獲安,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末端引嫌,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韓德全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踪危而眷冞隆,罪積而罰猶逭,初承馹召於下邑譴補之中,再辱恩除於衆口噂{{!|𠴲|⿰口沓}}之際,聖造愈渥。臣情益蹙,跼高蹐厚,以感以惕,旣不得承命以趨,宜有以拜章一暴,而前因議藥設廳,後値親臨訊囚,文字陳列,極涉煩猥,遂不免無辭坐違,月前兼官之除,屢承催促之命,而轉動無路,卒亦譴罷,至今思之,惶恐無地。不自意,不一月而恩敍遽隆,除旨旋頒,華銜如故,庚牌在門,臣於是,一倍兢惶,實不知所以自措也。揆分揣義,敢不竭蹶承膺,而第於見職,萬萬不可冒進之勢,大臣已陳之矣,擧世皆知之矣。循例檢擬,已非所料,隨衆去就,尤無是理,況以承旨望事,一往一來,枝節層生,而操持愈力,睢盱轉甚,則臣兄之事,乃臣事,臣於此時,尤豈容冒沒?此則不待臣一二言,聖明亦必俯燭其實狀矣。抑臣之所甚惑者,逆案具存,聖敎昭揭,而欲諱其名,遂斥其榜,特因一時之私好惡,便汨千古之大是非,可謂無忌憚之,甚矣。前後言者,乃反切切於榜中人通塞,至於義理大關,則看作笆籬邊物,此臣之所未曉也。雖然旣被其無限齮齕,則不可以其言之無理,而自損廉隅,臣之死難承命,事理明甚,嚴召之下,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察臣懇辭之非飾,亟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快時議,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初更,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兪㝡基讀自民臣禮儀,止其有補焉。上曰,承宣讀之。韓德全讀自貢擧私議,止繼此而遂陳之。上曰,少退。二更初,復進。上曰,注書讀之。蔡慶承讀自。上曰,上番讀之。榮國讀自讀大記,止以竢同志講而討焉。上曰,下番讀之。李鼎bb輔b讀自記孫覿事,止以示來者云。㝡基曰,學校貢擧議,此朱子慨世矯救之意也。蓋其時貢擧,專以文辭爲尙,故設此議,以深戒之,而以近來明經科言之,但主記誦,不講文義,此爲弊又甚於文詞矣。似聞平安道擧子輩,以諺文傳書四書三經,誦讀應擧,冒占科第者居多云,若此輩,將安用之,卽今講經科當頭,勿令專取記誦,必取曉解文義者似宜矣。上曰,然矣。㝡基曰,以此文觀之,當時士子輩,徒以讚頌時政爲務,此風誠可駭矣,而近來亦不無此等事矣。德全曰,玉堂所達誠然矣。臣自在鄕時聞之,臣僚章奏之間,此風尤甚。每以讚訟君德,張皇夸大爲事,竊不勝其慨然,而伏見邇來大小章奏,大率皆然,此非諂則面慢也。士風之委靡,有不可言矣。上曰,然矣。㝡基曰,臣曾於召對時,因文義略陳養士之方,而今仍此擧校gg學校g貢擧議之文,更有附陳焉。卽看館學下齋,盡以中庶輩居之,不令京華子弟居之,此事合有變通,而終未能焉,誠可慨然。且以玉山講義觀之,朱子不是朝廷差官,而師生之分,截然如此,近來學校,則掃地久矣,卽今大司成引入矣。然待其出仕,更以誘掖敎迪之意,申飭,何如?上曰,古之師生,其分嚴截,發言行事,諸生輻輳,非但爲師者異於今人,而亦可見士風之淳實矣,近來則首善之地,亦不能有是風矣。㝡基曰,此不暇論,至於侵辱師臣者,比比有之矣。德全曰,學校頹風,今已積有年矣,而以中間事言之,則閔鼎重爲大司成時,士風稍變矣。上曰,此後所講冊子懸吐乎?㝡基曰,今方懸吐矣,臣惶恐敢達。玉堂之牌不進,未有近來之甚者也。趙尙命無端撕捱,趙明謙,以兼官撕捱本職,臣亦累次以私語勉出,而今日又爲違牌,甚可怪也。上曰,王堂禁推,已至累次,而亦不見效,徒傷事體,故今日則不得已於罷職傳旨,踏下啓字,而玉堂不備,法講久未設行,自後牌不進之弊,自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德全曰,小臣有欲仰達矣。今日伏見備忘記,有曰,中華舊制,海東獨存,此可見尊周之誠,溢於言表,臣等不勝欽頌感歎之至,第伏念我國文字,每用彼人年號,誠可慨悶,議于大臣,此後則不用年號,何如?上曰,此則有所難矣。且以《朱子綱目》觀之,五胡亂華,猶必分註其年號,三國之時,亦雙書吳魏年號,卽今事,亦豈可容易變通耶?㝡基曰,誠如聖敎矣。臣伏聞,在昔孝廟時,故相臣金壽興,亦以此意建白,而孝廟嚴絶之矣。上曰,聖祖、聖考尊周之誠何如也,而猶莫之爲是,豈未遑而然耶?實有所不得已者存故耳。諸臣退出,更鼓已三下矣。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洪重一{{*|病}}。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四更五更,月暈。 ○李濟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韓德全啓曰,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在外,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能麼兒堂上,能麼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今日亦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累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軍布捧上事,晝仕出去,而砲布,例於十月上納,故遠邑之來到等待,多有弊端。每每草記,亦涉煩瀆,此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德全啓曰,今此文武科會試時,兩司八員,當爲進參,而大司憲宋成明,執義韓顯謩,掌令尹東源、呂光憲,正言朴弼載在外,大司諫趙最壽呈辭入啓,正言李載厚引避退待,司諫、獻納持平二員未bb差b,無以備員,在外臺官,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竝今姑改差,今日政差出。 ○傳于韓德全曰,明日晝講爲之。 ○開政。吏批,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差出之窠,至於九員之多,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趙迪命爲副應敎,趙明謙爲副修撰,李普赫爲戶曹參判,宋眞明爲大司成,申晩爲西學敎授,李喆輔爲中學敎授,吳瑗爲南學敎授,金尙翼爲東學敎授,申思永爲宗簿正,李廣道爲掌樂正,裵晉明爲校書校理,趙明翼爲大司憲,李光溥爲執義,南泰慶爲司諫,申晩爲獻納,李善行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翼、南泰齊爲持平,趙鎭世爲正言,徐宗燮爲大司諫,鄭東羽爲延豐縣監,朴師昌爲瑞興縣監,崔守約爲掌樂主簿,尹容爲星州牧使,洪鉉輔爲同義禁。 ○兵批政事,副護軍尹容、韓顯謩、尹東源、呂光憲、李益炡付,副司直尹陽來、洪鉉輔、趙最壽、宋成明付,副司果朴弼載付。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臺官之變通差出,專爲文武科會試監試官之不備,而新除授大司諫徐宗燮,獻納申晩俱在外,諫院監試官四員,將不得推移分進,在外人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人員今姑改,其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 ○韓德全,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海南前申慶瑞,咸安前郡守柳萬春,奉化前縣監申命蓍等,議啓公事,決杖放送事,判下矣。今此申慶瑞等,依例各決杖一百後,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黃海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定州前牧使鄭纘述,椒島前僉使宋奎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纘述時在任所,發遣府書吏拿來,宋奎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濟{{*|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假注書洪重一,昨日稱病出去,今日不爲仕進,屢度催促,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不可不警責,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拿處。 ○假注書李聖bb檍b以首望受點。 ○李春躋啓曰,試官沈宅賢、南就明、朴師益、李廷濟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二品以上承牌,只是三員,無推移之員,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試官朴師益、李廷濟、南就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一所試官則可以備員,而二所則望中二員,或移拜臺諫,或巡將受點,承牌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一日三牌,雖傷事體,在前試官,則有三牌之例,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講經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及堂下中,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依前例,以堂上通融擬望,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而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李重震,前都事李箕獻,前校理尹得和,前持平宋徵啓,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重震、姜必愼、宋徵啓、尹得和、李箕獻、洪昌漢付。 ○兪彦通啓曰,試官望,不得以二望擬入事,曾有下敎,而卽者文武科試官,該曹以二望擬入,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院累度往復,而諉以無故人乏少,終不改入,日勢漸晩,不得已捧入,而當該禮曹、兵曹堂上,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眞淳爲大司諫,尹汲爲獻納,閔應洙爲禮曹參判,鄭重器爲全羅都事,李潝爲應敎。 ○兵批,副護軍趙鎭禧,副司直徐宗燮、申晩付。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監試官將無以備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文武科監試官,將無以備員,司諫、獻納罷職之代,及正言李載厚遞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更爲牌招。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監試官差出,一時爲急,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傳曰,更爲牌招。參議亦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政事。以李潝爲司諫,李廣道爲獻納,宋徵啓爲正言,朴弼模爲司僕僉正,尹陽來爲刑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在外,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式暇,參知金浩病,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以校理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只推牌招。 ○以吳彦胄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武科覆試兩所試官,嘉善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不得已每望各二員,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講經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臣忝竊銓司,垂閱一望,塵露靡效,夙宵兢惶,不意今者,復承槐院副提調之命。噫,此何等極選,而略不難愼,加之於至無能之如臣,則玷辱甚矣。臣誠驚怪憫蹙,直欲循墻遁免,而不可得也。臣荒嬉散浪,少不能自力於文字,五六年來,鞍馬朱墨,益復放廢,書卷佔{{!|𠌫|⿰亻畢}}gg佔畢g,漠然若前生事,源渴流涸,顧其中則空無也。尋竿簡牘,十分抖擻,亦患其短拙不堪用,況念承文職事,討論辭命,一言得失,動有關係,以此蕪淺,夫豈有絲毫稱塞之望哉?竊人之財,猶謂之盜,盜玷名器,貽羞淸朝,臣雖不肖,不欲以身而冒此,毋論私分之萬萬不似,其在綜核之義,亦宜趁許鐫改,俾不歸譏於時政也。且於卽者政席,有昏謬之失,敢此首實而請譴焉。禮曹參判,本非緊窠,雖因宗伯之臣,送言差出,望筒入啓,具由微稟,例也,而公然闕漏,惶悚無地,亦可見憒憒不察之一端。顧今長官尙未應命,臣以當遞之人,苟然淟涊,代斲之誚,已不勝其汗顔,重以前後做錯,若是種種,豈可一日蹲仍,以爲公私之病也?玆敢疾聲哀籲,伏乞將臣本兼兩任,亟行罷免,以重名器,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陵君爟,武臣行副護軍柳萬增,以次進伏。上讀曾受音月冬末章訖。兪㝡基讀曾子問初板,自曾子問曰君薨,止第四板聽朝而入。上受讀未過一板,玉音已悽咽,乍斷乍續,時讀旋輟,殆不能成聲,侍臣等暗相流眄,無不凄然有戚容,讀纔訖。宋寅明起伏曰,小臣惶恐敢達矣。《禮記》中,此篇不必講矣,俄者竊伏聞玉聲低咽,臣等亦不禁下懷矣。古人於心所不忍處,亦有不强爲者,父歿而不忍讀其書,以手澤存也,母歿而不能飮盃棬,以口澤存也。此亦然矣,刪去似宜矣。上曰,向者亦已念此,實欲不知而過之矣,未及下敎矣。今日則《禮記》之講,此爲最初,豈意曾子問篇,已當次耶?知事旣以所不忍之說,請刪此篇,儒臣之意,何如?㝡基曰,古之王裒,不忍聞蓼莪詩,而門人爲廢其章,事則與此雖異,拔去此篇,似合當矣。吳瑗曰,此篇事,臣等於閤門外習講時,亦有相議,臣意亦與上番及知事之意,同矣。趙錫命曰,臣亦以特進官進參,而臣意亦以不講此篇,不害於禮也。寅明曰,不但不害於禮也,不講乃禮也。㝡基曰,自初板講時,玉音已不能成,將何忍終此篇乎?且廢此篇,與禮意聖孝,皆不相妨,且以繼述之道言之,不必係於此篇之講不講矣。上曰,諸臣之意皆然,則停此篇,講下篇,可也。此下文王世子篇,則入於今番改抄中乎?瑗曰,文王世子篇,亦在抄中,而今日旣已廢講,且未及習講,自明日爲始開講,何如?上曰,法講則待明日復設,而諸臣退出後,以召對爲之好矣。《禮記》所抄篇名,若有箚錄見在則上之。㝡基跪進之,上覽曰,此所抄爲幾許卷也?寅明曰,在外時計之,幾爲四五卷矣。上曰,然則所去者亦多矣。此等篇散在各卷乎?寅明曰,散在許多卷裏矣。㝡基曰,此下篇則未及懸吐,牌招玉堂,同議懸吐,何如?{{*|出榻前下敎}}上曰,唯。寅明曰,前者所製進四貼湯劑,今已進御乎?上曰,否。瑗曰,昨者李載厚引嫌而退,軍旅之事,臣未之學也,而伊日兩營戎儀,以聞見言之,景像果怪異矣。臺閣之體,宜卽糾擧,而訓將問備,出於睿裁,則引避多臺,固不宜置之立科,訓將張鵬翼,若欲援據陣法,有所自辨,當待收殺之後,而處置之前,徑先陳辭,亦爲非矣。臺諫宜有疏論,而第其元陣禁旅之抽棍追擊,做錯非細,李載厚疏中,指陳其時事狀,而獨提訓將,不論禁旅將領,殊極斑駁,旣以不言臺諫請出事,深非憲臣,已則反犯不言之科,臺閣言事之體,豈容苟且如此?請正言李載厚遞差。上曰,依啓。然儒臣之遣語,亦過深矣。李載厚則多事矣,欲以李壽海,置之落科,而略略攙及於本事,則何不可矣,而旣經問備之訓將,又爲費辭論斥,太支離矣。瑗曰,其所以單置訓將,不論禁將,斑駁則較然矣。㝡基曰,李載厚事,亦不過過於分數故耳。兪彦通曰,玉堂上下番,今纔備員,方始開講,而知事但有單員,至爲苟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吏判事,今當下敎,而金取魯事,尤爲過矣。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彦通曰,自前試官牌去來,每每犯夜,而今日文武科試官,又必如是矣。朝者以試官二望擬入事,請推該曹堂上,而頃有實病人,勿爲備擬之敎,故今番則別爲申飭,而望中多有老病之人,今日試官違牌犯夜之患,又將如前,極爲惶悶矣。上曰,該曹堂上從重推考,監試官犯夜之患,亦必有甚於前日矣。牌去來,本院當爲申飭,而諸試官牌去來齊到後,傳旨捧入,故每每遲滯,此後則隨其所到,卽捧傳旨以入,可也。{{*|出擧行條件}}彦通曰,禁府事可憫矣,判義禁金東弼,以實錄奉安事出去,同義禁朴乃貞則入番,吳光運則不爲肅拜,洪鉉輔則違牌矣。上曰,吳光運、洪鉉輔,竝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承旨書之。仍呼傳敎曰,吏判之再度承批之後,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已極未安。初授初任,予豈不思,而爲官擇人,奚拘小節?故於批旨,亦諭此意,而徒守固執,不推大體,其在分義,亦不可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彦通寫訖,讀一遍退伏,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復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兪㝡基、吳瑗,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以次進伏。㝡基讀《國朝寶鑑》中篇,自十三年講武,止以安其生。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冬氣煖如春,止其於京畿定爲三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榮國讀自上以晉山府院君河崙,止敢爾如此予必不宥。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鼎輔讀自視事便殿,止書雲觀毋得更言。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時更鼓初鳴,二更初,命復入,諸臣進伏。上曰,平州似是平山也。瑗曰,似然矣。上曰,此十四板第六行,君爲臣獨無服者,乃聖祖所疑難,而其義尙未可知也。德全曰,凡服,皆有往來相服之道,而君爲臣獨無服者,人君絶旁期,雖天屬之親,非尊同則自期以下,皆絶而不服,故君爲臣,固無服制之可論,而若言其恩義之重,則何異於父子骨肉之親乎?聖祖聖學高明,至以君爲臣,豈獨無恩爲敎,爲當日臣子者,其感激欽服,當如何也?此所以君臣之間,情義無間,能做至治者也。上曰,以金汝知所達觀之,初欲從俗行之,而終曰,上以正道問臣,當以正道對者,可謂質實矣。然猶不能盡解聖敎之意,此蓋前朝崇尙異敎之餘習,至國初猶存矣。瑗曰,國初猶有崇佛之風,自儒賢輩出,此風始革矣。㝡基曰,此板此段可觀也。聖祖謂代言韓尙德曰,刑房之任甚重,又嘗聞顧謂趙英曰,此吾寶臣也。祖宗朝愛待群下,實如家人父子之間矣。且以刑獄重事,故每於該房,別加顧問矣。上顧謂德全曰,古者該房承旨,專管本房之事,故聖祖下敎如此,卽今入侍承宣,亦該房也。近來刑獄公事,最爲紊亂,禁府則不至太甚,而刑曹多有差謬,外方尤甚。承宣旣爲該房,自今以後,別爲惕念,凡於刑獄議讞之際,隨所見精加覈正,無或如前泛忽,可也。政院之亦置律官,本有其意,而近來則只有其名,而少無所益矣。德全曰,臣自待罪刑房,雖殺獄推案,無不遍覽後入啓,而別無可以違覈之處,故循例捧入,而下敎至此,當倍加着念矣。第伏見日記中列聖朝刑獄公事,入啓後,時時拈出其違謬處,使之更爲問啓,故有司之臣,無不警惕畏懼,自上非但戒飭群下而止,於此等處,深留聖意,如有差違未當之處,特爲誨責,則在該曹奉行之道,必畏戢而有效矣。上曰,如有差失,該房雖爲論罪,可矣。{{*|抄出擧行條件}}德全曰,近來事事,皆歸文具,以推考言之,在前則必自憲府發緘,受其緘答,然後考律勘斷矣。一自中間,行公推考之規出,而古例盡廢,推考傳旨積於憲府,而初無發緘之事,作一休紙,故只有推考之名而已。事甚無實,今若一用古法,則誰有不遵行者,如牌不進推考,則一日或至二三,難於一一受緘,自歸於置之,自今爲始,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則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一切施行,稍復古法,何如?上曰,此誠如承宣所達矣。然儻欲行此,則耳目之臣,尤有所難堪矣。行公推考之法,其意固好,不然則朝廷將無行公之人矣。至於推考,則前日亦以依例緘答之意定式矣。德全曰,旣有前日定奪,以此意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申飭施行,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凡官必須久任,方可責成,至於刑官,尤緊重,而近來朝士之習,不欲久居一官,刑官尤所苦避,遞易旣頻數,則何由究知獄情訟案乎?凡事專憑吏人、律官之口,若不痛革數遞之弊,雖欲申飭,終無效矣。上曰,俗諺稱熟鹿皮大典者,政近來刑獄案之謂也。瑗曰,第十六板,太宗言人君之過,不過聲色貨利,甘酒嗜飮,峻宇雕墻,今殿下未嘗有一於此矣。然而臨御九年,國勢漸衰,世道如此,殿下於此,可不反思其所以然乎?人君必須剛大奮發,可以有爲,而竊觀今日殿下之志,實有漸不如初之歎,殿下淵涓濩蠖之中,亦必有慨然感奮之時矣。因此志而持守毋失,常自點檢曰,某事,我志昔則如此,而今不能如其志,某事,昔則欲如此,而今亦不能然,惕然警發,毋負初志,雖人心世道,有不如我心者,勿以消沮,奮然力行,必期於有實效,追蹤古先喆王,開太平萬世之業,殿下責也,殿下事也。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乎?殿下於人君失德,無一於此,而治效如此,豈不沓沓乎?上曰,儒臣所達,最爲切實,當各別留念矣。儒臣所謂無不可爲之時者,其言好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上曰,十六板七行,冬暖如春之說有之矣。近來尤甚,卽今日氣,不啻如春而已。予自入冬以來,每見日暖,心實不寧矣。瑗曰,柳廷顯,以日謹一日,親決萬機,爲謹天戒之道矣。顧殿下遇災修省,亦必奮發大志,以日新一日爲心焉。上曰,柳廷顯之言,誠切要矣。德全曰,自上纔講月令篇矣。冬令若不能斂藏天地之氣,或至於發洩,則必有某事某事應之,朱子亦以嗣歲之憂爲言,蓋陽氣藏之深則發之厚,不能翕聚,則不能發達,其應爲春多凄風,夏多伏陰,因來凶荒癘疫之災,卽今冬暖如此,深爲可慮矣。且伏念聖祖所謂予無聲色貨利嗜甘峻雕等失德,未知致災之由者,此聖祖必是潛自點檢身心,眞箇無些欠闕,故有此下敎,而警戒之意猶切。殿下若於此數者,或未能如聖祖之純然無疵,不幸而有彷彿於此,則天災之來,必從此未盡處而降,豈不懼哉?伏願聖明,密切反省,必於聲色之類,能如聖祖之脫灑,是臣之望也。瑗曰,十九板,太宗視事便殿,語及災異曰,比見災異,欲修政事,未知某事當行,某事當止,凡修省之道,必今日行一善政,明日祛一弊政,方可謂修省,太宗朝修省之切實如此,殿下所宜法也。太宗又以廣求至論,而未有昌言讜議爲歎,昌言讜議之不聞,未有如近日,此殿下所宜自反處也。書曰,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凡言議之逆于殿下之心者,雖係黨論,惟當以道理反求而已。至於論君德闕失,雖或過中,當優容假借,求之於道,聽言之道,不可先設成心,必須虛心而聽之,合於道者用之,不合於道者舍之而已。古有郢書燕燭之說矣,郢人擧燭之說,不過謬錯,燕相聽之,而擧人才燭幽隱,終成燕國之治,凡進言者之心雖非而其言是,則唯當採用之而已。近來巽軟成風,而自上果能虛心聽納,則必有風草之化矣。願殿下深留意於此以開言路焉。上曰,儒臣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陳遜志逆志等說,誠切要於今日矣。殿下聖學淹熟,洞覽今古,其於歷代治亂安危之際,想皆諳悉矣。中葉以下,昇平旣久,則綱紀蕩殘,百度廢弛,凜凜然日趨於陵夷,當此之時,若無明君哲辟,出而有爲,則便至危亡而後已。幸有賢君,奮然自勵,整頓綱維,挽回積衰之運,則亦能撑拄支梧,更延國脈,卽今我國貌樣,亦可謂至於無可奈何之境矣。然殿下一心,若能堅定,必以起衰興替爲意,則豈無其道,所患者,聖心之不欲有爲耳。瑗曰,臣等魯莽,忝備講員,晝夜思量,所欲言者弸中,而咫尺威顔,僅吐其什百之一,殿下若又泛然聽過,則願忠之志,何以自效乎?臣等之言,雖甚粗淺,殿下若於入宮中後,追思深念,則豈無螢爝之補乎?上曰,當留念矣。德全曰,玉堂所達儘好矣。臣於再昨召對,猥陳朝廷風習日壞,諛佞無愧之意矣,小臣惶恐敢白。此非但群下之罪,竊恐殿下有以導之也。伏想殿下之心,聞讚揚之言之時,有些喜意,聞讜直之言之時,有些不喜,底心根株,莊在於心曲,故群下妄相窺測,至於風俗頹敗,莫可收拾之境。古語曰,不從其令,而從其意,此政殿下之自反處也。自今以後,必以求諸道求諸非道,爲心如何?上曰,承宣之言切實矣。瑗曰,第二十二板,太宗曰,每遇水旱上下,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太宗憂勤如此,豈是强爲修省?而猶恐其未實,故聖敎自如此,此殿下所宜體念也。向來閱武時,風雹之災非常,臣時在外,歸後聞筵臣之言,殿下警惕戒懼,遇災倍切云,固知其間不久,殿下之心豈容少弛,而人情久則易怠。儻殿下因此戒懼之心,接續做去,剛大奮發,振刷政敎,新一代之耳目,則挽回衰運,丕變民風,是誠在殿下,轉災爲祥,正謂此也。上曰,强爲修省,實爲可慙。在聖朝,固似自謙,而實心修省,此亦可見,今日眞不免勉强修省矣。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太宗下敎中,同心戒懼,以致和氣云者,殿下須體念焉。夫天地交謂之泰,天地不交謂之否,自古未有上下心志不孚,而能成國事者也。殿下非不欲追誠接下,而竊觀今日上下之情志,未可謂融洽也。下有所欲言,常懷趑趄,或恐見忤,上之於下,亦未有委任聽信之實,此固臣下不肖之罪,而殿下亦豈可不反省耶?殿下唯當盡在我之心而已,豈可曰臣下無狀,我何用推誠乎?殿下若能推誠,臣下豈敢不盡心乎?爲國之道,必須君臣情志,互相孚洽,如一身血脈,流通於四肢,然後吉祥善事,擧萃於國,而外至之患,不足憂也。亦猶榮衛周洽,而客邪不能侵矣,願殿下惟以推誠信去疑阻爲務,使上下情志,無阻隔之憂焉,上曰,當留意矣。德全曰,儒臣所達好矣。朱子亦以丹田氣海爲喩,君臣之間,要須情志相孚,一體相須矣,此言誠有理矣。㝡基曰,金承霔,乃太宗朝賢宰也。蓋以禱雨必得,故賜名云,而今世未見如此人,實爲慨然矣。瑗曰,臣歷觀古文,一代規模,必本於立國之初,禮樂文物,雖似未備,而元氣渾厚,中葉以後,文治畢備,而衰索轉甚,此則歷代大同矣。上曰,元氣之說誠然,而後世必至文勝矣。瑗曰,殿下每以去文務實自勉,而臣愚死罪,終不敢謂有其效也。上曰,家世業武之敎好矣。㝡基曰,下敎則雖以業武爲辭,而好文,實莫如我太宗,故能創業垂統,以啓我世宗文明之治,此亦聖人自謙之意也。德全曰,太祖以武功開創大業,而自在潛邸,已有偃修之意,太宗勤於課學,睿文日長,太宗登第之日,太祖謝恩闕庭,感激流涕,太宗爲前朝提學,太祖喜甚。至令傍人讀宦敎者三四次,太祖聖念所存如此,故其後世宗,卽開休明之化,列聖纘承,享此三百年文治。創業之初,規模制度,便爲子孫所仰法如此,然非但創業之君爲然,凡人君之所爲,皆後嗣王模範,殿下亦須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常思貽法於子孫,敬畏謹愼,無有過失爲宜矣。上曰,業武之敎極好矣。於此等事,少無諱惡之意,聖意之誠實,良可歆歎矣。㝡基曰,臣因此文義,敢有仰達矣,堤堰一款,民國所重,而國朝以來,著爲令甲者,蓋爲儲水蒙利故也。近間三南堤堰,處處廢棄,至如金堤堤堰,甲於三南,而不但不爲修築,民或有作畓起耕之弊,尙何望備旱乾而蒙厚利哉?臣之愚意,宜令堤堰司,各別申飭,趁此農隙之時,另加修築,而雖或有煩民力,似不可已也。上曰,凶荒之餘,動民難矣。且曾令廟堂,申飭,而亦未見實效矣,然所達是矣。更爲申飭之意,分付廟堂,可也。瑗曰,願殿下凡於當行之事,毋曰此事無實效,不須行也,此事終歸文具,無所益也。便以此自沮,必須實心做去,期於不爲文具,而必有實效焉。上曰,王庥孽子事,似非聖祖本意也。德全曰,夷滅王氏子孫,乃鄭道傳等所爲,非出於太祖之意也,此所謂一二大臣,卽指道傳等也。旣滅王氏之後,太祖卽命多寫佛經,爲王氏薦冥福,此事見於權近文集,此雖出於前朝崇尙異敎之餘,而其至誠惻怛之意,藹然可見矣。瑗曰,二十七板,令政院每夜點檢宦官事,可見祖宗朝宮府一體之治,與周官酒醬屬之太宰,相近矣。今雖未易行舊制,其檢束宦寺之道,不可不留心矣。上曰,然。上曰,二十版所言宗廟之從間道往,未可知也。德全曰,嘗考日記,雖未的知何朝,而欲從宗廟後狹門動駕,以多傷宗廟後苑樹木,開道不便而還寢,以此推之,則國初必有從簡便,而間道動駕之時,故聖祖亦有此下敎矣。上曰,景福宮宗廟,則無有間道,未知太宗朝,已有此昌慶宮耶?德全曰,鄭道傳之言,以壽進坊爲兩宮之間,則似於開國之初,竝建此宮矣。上曰,予嘗聞明政殿,最先立云矣。德全曰,此則恐未然。壬申歲開國,甲戌定都漢師,卽建景福宮,使鄭道傳,作殿號門名,如景福等號,皆道傳之所作,則景福似先建矣。㝡基曰,觀此段下敎,太宗以至誠憂旱矣。臣嘗觀野史,太宗嘗於五月十一日,以身禱雨,卽得大霈,其後每年是日必雨,故人以爲太宗雨,至今傳說,而但於壬辰不雨云矣。瑗曰,肅廟嘗於臣父賜詩,而亦有十一日下雨之辭矣。上曰,然。上曰,承旨書傳敎。德全進伏書之,乃諭全羅道臣傳敎也。寫訖,檢討官欲辭退,上曰,少留。諸臣還伏待命。德全曰,頃於獻陵行幸時,有驪興府院君子孫調用之命矣。今聞其奉祀孫閔洙觀見在,而貧困無依,寄託於他人家,文度公家廟,隨在寓所云,誠可矜惻矣。上曰,祭祀之節,亦必廢矣。德全曰,祭物則自國家賜給,故僅免廢祭矣。上曰,分付該曹,卽爲調用,可也。俄見中使捧盤而來,置之諸臣座前,魚果滿盤。上曰,此不是夜對宣醞之例也。入侍諸臣中,必有有父母者,各歸以供,上番玉堂,下番翰林,則頃因病親呈辭,知有老親,而下番玉堂,亦有母耶?瑗曰,臣但有偏母在耳。上曰,承宣,何如?德全曰,臣俱無父母矣。上曰,注書,何如?慶承對曰,臣亦不祿,父母俱無矣。上番翰林,何如?榮國對曰,臣亦無父母矣。上曰,此不以物也。卽今侍臣中,或有有父母,持此歸者,或有無父母,不持歸者,其不持歸者之心,當如何也?玉音因凄咽,承旨及注書、上翰林,抑首掩泣而已。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玉堂不備,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聖益,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頃有姑觀前頭進御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妣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久。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今禮曹,多有時急擧行之事,而判書申思喆,以實錄奉安事,江華地出去,參判閔應洙未肅拜,參議金龍慶在外,時無行公之員。參判閔應洙,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領議政沈壽賢,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守禦使申思喆,以知春秋實錄奉安事,今方出往于江華府,而勢將屢日經宿,所受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修撰兪㝡基,以入直玉堂,試所進去,他無備員入侍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邊司薦望江華留守,李匡德、徐宗燮、金尙奎。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趙迪命,時在慶尙道義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趙明謙,自郊外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姑陞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文臣朔試射,當爲設行,而訓鍊院、慕華館式年武科會試,今方設場,他無可合處所,依例移設於禁衛營、南別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九日,私婢次禮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精五,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宣惠廳言啓曰,上年因歉荒,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旣已裁減矣。慘凶大賑之餘,京外舊儲,十分罄竭,而今年又成穴農,公家歲入,如前減縮,實無前頭支過之勢,三南營官需,仍前竝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司憲府掌令李善行,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兪彦通啓曰,副修撰趙明謙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領議政同爲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鄭爾柱以次進伏。沈壽賢進問曰,臣累日不能入侍,聖候近來,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則近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命均曰,去夜則想以試官違牌,專失寢睡矣。上曰,猶異於初料,三更前了當矣。命均曰,湯劑何以停止也?上曰,時或氣似煩渴,故止之矣,卽今則欲更服之矣。命均曰,當初停進,慮其或過乎?上曰,不無其慮,而且服丸劑故止之矣。壽賢曰,受灸後其有效乎?咳嗽之節,何如?上曰,當寒而不加,似是其效也。命均曰,作痂處,近則,何如?上曰,尙一樣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不必諸醫俱入。但使首醫診視,可也。顧謂壽賢曰,卿之衰老,予非不知,而予意旣悉於前批,想卿亦已知矣。卿於積悴之餘,宜欲少休,而廟謨可憫矣,故是用敦迫矣。觀頃日箚子後,爲安卿心,轍還偕來,而今見謝恩,予心少慰矣。此後則勿更過辭,參決機務,予亦不必以筋力使卿耳。壽賢曰,小臣衰朽之狀,殿下之所常洞燭,而不但筋力難强,本來痰病,當寒苦劇,不可望其復起爲人,故敢將懇迫之情,屢瀆宸聽,以冀體下之德,而不惟靳允,至遣知申持守,則分義道理,萬萬惶悚,故頃以待少間謝恩之意陳箚矣。卽今筋力,亦豈有一分可强之望哉?臣之在外時,僚席或相來見,熟知病狀,而以同席之故,不敢爲臣陳白,重臣則事體所關,亦不敢進言,復何望國家體念之恩耶?威命不可積逋,恩禮不可屑越,故强死趨朝,而顧臣見帶之職,乃是摠百揆之任也。已不能奔走職事,以盡其責,而復何能董率百揆也?上曰,卿之前後所懇,豈謂圖便哉?曾當庚戌再入之時,筋力已非前日,今去庚戌,又過數三年,衰敗之形,非不愍然,而第其筋力,尙可謂躩踖矣,且予意非望其筋力奔走也。大小次對,雖未能每每進參,時參機務,亦不必大段勞悴矣。且於重卜之初,期卿以十年,卽今則雖不可以筋力奔走望卿,而決無捨卿之意矣。卿亦思之,原任大臣中,誰可復任?崔奉朝賀,則頃聞左揆之言,決難任以事,兩奉朝賀,則事勢怪怪,有不能如意者,但有三判府事,而亦不可委以時任。卿亦思之,黃耉老成,誰代卿者?情勢所迫,雖或有慨然於予,而以此思量,則予心亦可知得矣。壽賢曰,小臣之所憫迫者,非特私情,顧今朝廷貌樣,怠忽成風,儻使如臣之不能奔走盡職者,置之具瞻之地,則在我者旣未盡矣,其何能摠察他人耶?此一款尤極惶懍矣。醫官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沈靜不數,而比向時,頗帶不足之氣矣。上曰,先知湯劑之停進,故所見然耶?聖徵曰,更使金應三、金必祐診察,何如?上曰,何必更診耶?應三、必祐分兩邊入診,退伏曰,右三衛不如向日入診時矣。命均曰,水剌口味則無減於前乎?上曰,無減而氣或煩渴,若此之時,强進湯劑則少愈,此意是灸熱也。命均顧謂醫官曰,然則湯劑依前更進乎?壽賢曰,閭閻之人,以爲灸中腕gg中脘g,則食飮倍加云,聖躬或有然乎?上曰,予則自幼食量素少,中脘之灸,雖以百壯爲算,必不能加湌矣。壽賢曰,臣少時則善啖,食常兼人之食矣,五六十後則大減,而氣力不以食少有害,卽今則朝夕之供,全不入口,而亦不大段有害矣。命均曰,水剌常患厭進,而且伏聞平時無他進御之物,尤可憫矣。上曰,平時何物可進乎?如麪則素不嗜,時時所進者,駝酪也。然前以方煖者進御,反不如旣冷而重煖者矣。壽賢曰,臣亦得服,而重煖之後,則味不如初,若密密封置,則雖久不甚冷,味亦不變,勝於重煖者矣。上曰,予素不察飮食之節矣,中蒸去冷,則似與新製時無異矣。李春躋曰,然則今後則少待日晩製入乎?上曰,其進御或午或夜,本無定時,何能適其時耶?聖徵曰,感氣則近來,若何?上曰,如常。聖徵曰,脈度重緩無滑,大體則似有差勝,而自前日寒時,則氣候或加不平,通前後所進御湯劑,幾至四十貼矣。此後則當議加減,而加入之材,改以他材,何如?上曰,膈間之氣近則少愈,此意者中脘之效,而中心常有不足之氣矣。應三曰,日氣儻寒,外氣可慮,似當以六君子湯兼進,而權聖徵則欲更加加入,議定,何如?上曰,聖徵則欲去白芍耳。聖徵曰,否也。當冬故欲更加耳。應三曰,今聞首醫之言,欲以丑砂加入矣。上曰,前服藥,亦入丑砂矣。命均曰,六君子湯入之,而時進藥,則丑砂不入矣。聖徵曰,聖候常帶不足之氣,此實悶慮矣,丸劑則連爲進御,而補中湯似不可已也。但或慮太過,其在愼重之道,姑不可輕議,六君子湯則最爲平順,進御,何如?旣號以君子,則曷嘗有偏重之患,而第以白芍微炒,當歸各一錢加入,似宜矣。壽煃曰,六君子湯連爲進御,不爲無效,無他可議之藥,而但藥之分數難適,或慮太燥,權聖徵之言,蓋爲是也。上曰,壽煃之言,意在歸、芍矣。聖徵曰,壽煃之言,好矣,此劑不爲無效,而但不無燥意思,加入歸、芍則乃八味湯也。歸、芍之說,不謀而同,丑砂則姑停之,以此議定,何如?上曰,初欲加入丑砂,何意也?聖徵曰,丑砂大益開胃之劑,故欲加入矣。若加以歸、芍,則此是氣血兼補之劑,最好矣,丑砂不必加入矣。上曰,古方有是否?聖徵對曰,萬病回春,有此方矣。壽賢曰,六君子湯加入,好矣,置本方名而無所改矣。上曰,前頭必有加減,而姑以加入六君子名之,可也。命均曰,五貼劑入乎?上曰,五貼製進。{{*|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供上所入,無適味之饌,誠可憫矣,生雉則,何如?上曰,生雉則進御,而生鮮則以服藥之故,味腥不堪矣。命均曰,供上生雉,本來無味。關東有膏雉,其味自別,知委封進,如何?上曰,前者亦已進御,無甚異同,且封進之際,擾民必多,勿爲之,可也。曾聞宣、郭米,甲於我國,而進御則無別樣味,膏雉亦必然,安能勝於他雉耶?上曰,試官事,誠寒心矣。俱爲三牌不進矣。命均曰,事甚駭異矣。但其中李廷濟,則以母病呈辭到院云,此則不無分揀,而亦豈能無罪耶?李春躋曰,南就明則家在城外,三牌,未及出門而門閉,李廷濟則九耋老母之病方重,陳疏到院,重臣親病之疏,宜卽捧入,而昨日則試官只備二望,而承牌者絶少,推移不得,未免退却矣。上曰,情理雖如此,初旣擬入,至於三達,其在事體,不可置之,而毋論二人之中,亦難異同,一倂罷職,可也。{{*|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李廷濟之有九十歲老母,同朝之所共知,昔者富弼,亦於試院中遭母喪,其後終身不入試院。李廷濟之以親病爲辭,誠不異也。然豈容無訓乎?上曰,鄭東後又入於試官望中,此人則予已聞名,久矣,年必多矣。春躋曰,七十則已逾矣。命均曰,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以爲,對馬新島主承襲後,圖書改請差倭出來時,例有差送接慰官及差備譯官之規,故請其預爲差送矣。分付該曹,依例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然接慰官每多遞易,趁不下去,事體不當矣。命均曰,當以無故人差出之意,申飭該曹矣。上曰,唯。日本與我國,爲隣好之國,彼雖詐僞,我則當修交隣之義,以盡在我之道而已。聞卽今倭人來待,而飢困滋甚,惟願其速決而去云,事甚駭然矣。命均曰,明日乃次對,而備局堂上,無行公之員,訓將則以臺啓引入,朴文秀則本病有加,李廷濟則罷職,宋眞明則數日後當入來,沈珙則身病方在死生中,金在魯尙不行公,金取魯、趙尙絅竝引入不出,明日次對,無一無故之員,事甚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如此而何以爲國?吏判開釋之後,昨又三牌不進,此誠過矣。工判旣伸廉義,水曹閑任,何若是撕捱,秋判則以鐵壁爲言,此必以朴師洙之疏爲嫌,而亦太過矣。朴師洙千金子之說,初甚率着,然豈以此過爲撕捱耶?命均曰,金在魯則自劃以爲,雖受罪斷,不行公云矣。上曰,吏判素有固執矣。然予亦有固執,不可許遞矣。壽賢曰,今若以辭免許遞,則朝廷豈有行公之員乎?上曰,當初落點,料量已審,爲國擇人,豈拘小節耶?初非無心落點矣。壽賢曰,以決不可遞之意,更爲下敎似宜矣。上曰,訓將事,臺論可謂收殺乎?壽賢曰,訓將事,臣於其時,雖未目睹,而略聞其時事狀,則元非訓將自主做錯之事,若以主將之故,有所歸咎,則此不過重推警責而止耳。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上曰,先朝陵幸時,以擧鞭事,挾輦軍至於登壇,其時大將申汝哲,至於拿入,因有按律之啓,然汝哲不敢以此引嫌,卽爲行公。今日擧措,與此稍異,當初臺諫之無言,雖似泄泄,旣已重推,則李載厚之到今追論,豈不太過乎?壽賢曰,今番事,初非主將之過,而設或有做錯之失,旣已重推之後,又復追論,終涉太過,且將臣事體自別,何可輕遞,各別督出,宜矣。上曰,左揆之意,何如?命均曰,臣亦於其翌日,以此事請推,而意以爲,爲臺諫則宜有一番言之,而若以此成罪,則誠爲重大,不過一時推考警責,而到今李載厚之追論,未免太過矣。但諸臺未處之前,先自疏辨,殊涉徑先,政院捧入,亦爲誤着。然何可以此,輕遞將臣乎?今則已爲出場,牌招察任似宜矣。春躋曰,訓將以此引嫌,捕廳合坐,尙不爲之,京兆事務,亦爲久廢,以本職牌招乎?壽賢曰,將臣事體,與吏判有異,若以大將牌招,則自當惶恐承命矣。上曰,玉堂處置,亦有別般措語,而臺言若謂收殺,則牌招無妨乎?予於頃日,雖下可奬不可罰之敎,而以訓將言之,不待處置,徑先陳疏,其自處則非矣。從重推考,而將任則不可久曠,以大將牌招,可也。壽賢曰,吏判亦爲推考牌招乎?上曰,吏判金在魯,工判金取魯,刑判趙尙絅,與訓將一倂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近來朝臣受由,爲弊,甚矣。然向者沈宅賢,以沐浴呈辭者,其實則有他私義切迫者,而不敢以私情請告,託於沐浴矣。蓋其免喪後,初期在邇,而其子又參新榜進士科,故欲同往其父母墳,惶悚不敢直陳云矣。上曰,果以沐浴呈辭,而此非沐浴之時,故不許矣。且近來朝士下鄕,每不上來,此爲難矣。壽賢曰,此則非不欲還之計也。上曰,當初若不知而踏啓字,則寧好矣,而旣知其所以然而復許之,則事體不可矣。雖科後,當復往來耶?壽賢曰,必欲一往矣。春躋曰,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更爲牌招乎?上曰,然。{{*|出榻前下敎}}上曰,國事寒心矣。法講纔開,旋又中輟,誠甚駭然矣。命均曰,知事尹游,則不久當入來云耳。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德全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與具聖益,以上下番入直矣。具聖益以親病呈辭,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身病猝重,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俱以武二所試官進去,他無替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副摠管具聖益入直矣。以親病呈辭出去,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竝受由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以文一所試官進去,副摠管趙儆、張泰紹以武二所試官進去,無他替直之員,令本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事,允下矣。都摠管長溪君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 ○韓德全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光運,昨日特敎之下,又不應命,事體殊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式年武科覆試兩所開場相値,差備官勢難推移,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前面篆字書寫官右承旨李聖龍,旣已書出,睿覽後下送入刻次,先爲捧入,而後面楷字書寫官行副司直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石刻字之役最急。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因禮曹草記,莊陵碑石後面楷字書寫官尹淳,受由下鄕,時未還朝,碑刻之役最急,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尹淳卽速上來,及期書進之意,下諭,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素患疝症,自再昨冒寒處冷之後,猝然發作,來到試所,一倍越添,昏昏不省,有難參試,莫重國試,將不得備員,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行副護軍趙儆病勢猝重,有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家在城外,城門垂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將臣事體自別,雖有難安情勢,例不敢違牌,而訓鍊大將張鵬翼,昨日特招之下,胥命於闕外,終不應命,其在分義道理,極涉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依允。將臣事體,決不若是,勿待命事,分付,更卽牌招察任。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德全{{*|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巳時午時,日暈,暈上有冠。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武二所試官吳光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乃捧入,而莫重試所開場之後,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十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入侍。吳瑗進讀,自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止文王之爲世子也訖。上讀新受音釋訖。上曰,《禮記》音吐,或有曲處矣。尹游曰,音吐之不爲平順者,講官變讀不妨矣。上曰,輪對武臣之坐次,似不如彼矣。堂上武臣則當在於承旨之列,而嘉善則宜在於特進之列矣。蓋李廷彬以嘉善入侍,坐次在於參贊之列,故上敎如此。吳瑗曰,此篇,多記古者敎世子之法,而以文、武之爲世子者,記于篇首,仍示成王幼時周公輔導之事,俾後世師法也。上曰,然矣。日昨停曾子問之講,而今講此篇,尤切感慕。昔子路爲楚相,有曰,雖欲爲親負米百里,烏可得乎?予方奉歡東朝,而觀諸此篇,雖欲爲此,亦何可得乎?玉音悽咽,入侍諸臣,莫不感泣。吳瑗曰,日昨講曾子問,玉聲悲咽,遂停其篇,臣固感涕,而今又承此敎,聖懷安得不如此乎?臣實感動矣。此書所記,固不過問寢視膳之節,而文、武之至孝,亦可見矣。然帝王之孝,固不止此,孔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又曰武王其達孝矣乎,文王以武王爲子,付托得人,可謂無憂矣,武王以文王爲父,繼志述事,所以爲達孝也。惟我肅考遺大投艱于殿下,而殿下受之,必須繼其志述其事,挽回衰運,開太平之業,方可謂達孝矣。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然此篇旨義,終不歇後,治平之道,修齊爲本,達孝之道,亦自灑掃應對之節爲始矣。上曰,小註御諱字,不爲付標,此則玉堂不察而然矣。瑗曰,未及詳審,惶恐無地矣。上曰,不敢有加云者,有深意耶?趙明謙曰,此是至矣盡矣之意,似無別般意義矣。上曰,所達好矣。明謙曰,自古聖王,孰非達孝,而孔子以舜爲大孝者,父頑母嚚,而烝烝乂不格姦者,以舜之至誠大孝也。《思傳》十九章,以武王爲達孝者,以爲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宗廟享之,功光祖宗也,子孫保之,業垂後昆也。此武王所以爲達孝也。以今日言之,殿下爲治之道,上法祖宗,則可以爲達孝矣。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也。上曰,旬有二日乃間者,文義似有意味矣。朴乃貞曰,直觀其文理,好矣,似無他意矣,而不敢有加一節,文意,儒臣雖已仰達,然其外似有他意矣。尹游曰,文王之爲世子也,事王季以至孝,極盡無間,則武王之事文王,設有可加之道,不敢有加於文王之事王季之時也,似是此意存於其中也。明謙曰,此段文意,自外有所講確,而過中之孝,則聖人不許焉,日三朝視膳問安,至矣盡矣。武王之事文王,有加於此則過矣,豈爲時中之孝乎?上曰,至矣盡矣之言,儒臣所見,可矣,而其餘則思之過矣。上曰,夢與九齡,嘗以爲疑矣,見其小註,亦似有理,儒臣各陳所見。明謙曰,古或有至誠感天之事,以武王之至孝,亦豈無感天之道乎?以天人九齡之象言之,似有錫福之理,而事涉荒昧,不可必謂之有是事,歸之不經,宜矣。瑗曰,疏家謂文王以憂勤臧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此語亦不襯着,年之脩短,豈容人爲,終近於不經矣。乃貞曰,以河東李氏註,觀之,武王得此夢,文王解夢,如是之意也。非文王減己年,以錫武王之意也。上曰,此是聖人授受之事,則歸之不經,終有所未安,盡信之則亦近於讖諱,而以劉氏註觀之,怳然有悟矣。聖人至誠,與天無間,故雖夢寐之間,異於凡人,心常虛靈,自有前知矣。以孔子不復夢見周公之語,觀之,亦謂之不經乎?吾與爾三之語,似或有如此自然之理矣。聖人至誠,大體如此,而凡人則不可準信,此等處,闊看,可也。以漢光武時事言之,王霸詭言,氷合而河水合氷,則此亦王霸至誠之所致也。以後人觀之,事涉不經,而誠之所至,或有如此之理矣。明謙曰,聖敎至當矣。不可準信,而亦不可斷之以不經矣。瑗曰,聖人至誠合天,自能前知,誠如聖敎,而此事則終涉誕漫矣。夫子夢周公,寤寐之間,思行其道,故其夢見亦常理,而此則異於是矣。《禮記》雜出於漢儒之記,如五父之殯,先儒亦以爲無稽,如此者間有之,終非純粹之書矣。上曰,夢周公之說固然,而書曰,夢帝賚予良弼,此亦常理乎?聖人之心,純一無僞,故雖夢亦不寐矣。游曰,吾與爾三之語,太是丁寧,似非聖人之言也。瑗曰,周公踐阼之說,又見於明堂位,而先儒以爲,必無是事矣,《尙書》洛誥篇,復子明辟,疏家以爲,復天子位於成王,而宋儒斥之矣。上曰,後世姦凶,每引聖人事,王莽自擬周公,曹操自擬周文王矣。瑗曰,經義不明,流害千古,先儒以漢儒之說,爲新莽所藉口,至於纂竊gg篡竊g矣。上曰,文王之爲世子也,其下似有闕文。瑗曰,此則王氏以爲衍文,大抵《禮記》篇簡,多有脫誤,此必有脫簡闕文矣。劉氏雖强解而未暢矣。上曰,此終是强解矣,必是闕文或衍文矣。上曰,曾子問以上,有先朝自止,而自文王世子篇,新定自止,則比前稍爲增益,宜矣。瑗曰,文有脈絡,故限其章句斷處爲之而然矣。瑗因掩卷仰達曰,聖敎以灑掃應對,爲達孝之本,誠然矣。治平之化,亦當自宮庭,孝悌之行,始由內及外,從本至末,此所謂達孝也。如是體念則誠切實矣。 ○明謙曰,本館多有闕員,政官卽爲牌招差出,何如?上曰,明朝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榻前下敎}}。 ○尹游曰,知經筵有故者多,金在魯以本職撕捱,金東弼則奉命在外,宋寅明以試官進去,故頻開講筵,而事甚苟艱,可悶矣。上曰,會試講經,幾日當畢耶?游曰,當四五日後,可以畢試矣。知經筵李眞望方在外,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旣有無故二員,則何必變通? ○尹游曰,各道沒技狀聞之猥雜者,臣亦屢陳,今則式年殿試已迫,不得已數日內將爲回啓,而近間以沒技啓聞者,少不下六七人,漸益過濫,誠甚未安,試射時道臣、帥臣,若親自監射,則沒技必不至此矣。近來則或以幕裨輩,代行試射,適啓冒僞之門,殊無難愼之意,今番則當一從啓聞回啓,而此後則若非道臣、帥臣之親自監試者,則勿令狀聞,雖狀聞,不爲許施之意,回啓中別爲措辭,各別申飭諸道監、兵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今番則有若令前之事,當爲許施,而此後則道臣、帥臣親自監射之後,狀聞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兪彦通曰,外方武士之沒技者,或有不入於狀啓中,故渠自上言稱冤者亦多,而似涉猥濫,故使之拔去矣,此等類則何以爲之?上曰,若不入於狀啓中則濫矣。尹游曰,上言稱冤之人,似或有入於狀啓者,此則憑考該道狀啓,以爲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彦通曰,上言二百餘張中,以老職加資事上言,居半矣。上曰,老人如是夥然,此亦貴也。而數年以來,老職上言尤多,似有濫雜之弊矣。游曰,考出數十年戶籍,則年滿者必不多矣。上曰,如是則朝家待人之道太薄矣。彦通曰,近來則年滿八十者,不爲加資,而以郞階授之矣。上曰,有回啓措語,則特爲加資矣。 ○尹游曰,臣待罪江華留守時,有畢賑狀啓,今當回啓,而此是臣在任時事,臣不可回啓矣。前有令次官擧行之例,此亦令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密昌君樴曰,臣方膺專對之命,出疆不遠,故發行前,欲爲一番入侍,今因晝講入侍矣。時氣乖和,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樴曰,使事姑不得與副使相議,當臨行可以稟定矣。上曰,史冊一款,其眞的與否,終不能詳知,殊甚悶菀。當初則以奴字爲礙云矣,今則以雍正之未及遍覽爲言,而以李自誠與大明繼統之說觀之,孜細矣。其刊布幾微,探知以來爲好矣,所重有在,其間眞僞曲折,必須眞的探知,可也。樴曰,十年後,今始膺命入去,史冊一款,曲折未能詳知,而雖非聖敎,敢不詳探以來耶?上曰,前所出來者,只是寫本。樴曰,全秩雖不得來,刊本一卷,得來則,似好矣。上曰,首譯誰也?樴曰,近來譯官,全無可使之人,只有李推、金是瑜二人,而李推則身病方重云,然無可與俱者,率去伏計,而寫本出來,已過三年,則其間似或有動靜,而以皇帝之不能盡覽爲言者,似有曲折,臣之今行,當另加探問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輪對官兼引儀金聖來,禮賓奉事李希益,長興直長趙鳳周,中學訓導朴壽台,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以次職姓名奏達。金聖來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聖來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聖來擧職掌仰達。上曰,有何所懷耶?聖來曰,別無仰達之事矣。李希益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希益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希益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可也。希益曰,別無可陳之事矣。趙鳳周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鳳周以職姓名覆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鳳周擧職掌。上曰,有所懷則仰達,鳳周曰,無他所懷之可達者矣。朴壽台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壽台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達之。壽台曰,訓導,以敎訓爲職責,而他無職掌矣。上曰,有所懷則陳達,可也。壽台曰,四學外方奴婢貢,雖常年畢捧,需用之道,常患不足矣。及至辛亥、壬子兩年災減後,用度大縮,不能成樣,故頃日南學訓導金相礪,與兼官相議,以災減之代,令賑廳盡數出給之意,陳達於輪對時,已得蒙允,而賑廳若干出給,故繼用之,苟艱亦如前日,事甚悶迫矣。四學之辛、壬兩年災減之代,全數出給之意,更爲分付該廳,以爲養士之地似宜,故惶恐敢達。上曰,申飭該廳,出給,可也。{{*|出擧條}}上曰,學製設行之意,曾已申飭矣。今方行之耶?壽台曰,因兼官有故,姑不得設行矣。南圖逸進伏。上曰,職姓名仰達,圖逸以職姓名仰達。上曰,爾在嶺南耶?圖逸對曰,在聞慶矣。上曰,靈城所薦耶?圖逸曰,臣未知誰某薦引而上來矣,及夫到京聞之,則靈城君朴文秀薦擧云矣。上曰,聞靈城所達,則爾以聞慶座首,善爲處變於戊申亂離中云,其時事實陳達。圖逸對曰,別無善處之事,而其時縣監臣元弼揆,以單騎到縣,其時賊中僞爵,到處橫行,故臣未知眞假,堅閉陣門,屢次往復,的知然後,開門迎入,而此外無他可達之事矣。上曰,爾年幾何?圖逸曰,時年四十九歲矣。上曰,四祖有顯官耶?圖逸曰,無官爵矣。上曰,變亂中座首新差耶?圖逸曰,以新差爲之矣。上曰,聞靈城之言,深用嘉乃,申飭銓曹,使之調用者,非爲表奬,欲觀來效,各別奉行,可也。圖逸對曰,聖敎至此,臣不勝惶感,求死無地矣。 ○兪彦通曰,十八日召對時,右副承旨韓德全,以自上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依古法,必使憲府發緘受答之意,有所稟定,出於擧條矣。蓋古法則緘答後行公,故緘答等待之間,職務曠廢,後來以行公推考定式者,蓋慮此弊矣。今若一依古法,發緘受答,則緘答之前,必不得行公,曠職之弊,亦甚可慮。雖以卽今吏判事言之,自上旣有特推之命,若待其緘答,則不可循例請牌,豈無拘礙之端乎?事多難便,故敢達。上曰,若等待緘答,則朝無行公之人,當初下敎,非謂緘答後行公也。措語特推及從重推考者,一邊催促緘答,一邊使之行公,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德全{{*|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下直,求禮縣監李遇春。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韓顯謩爲應敎,以趙漢緯爲副應敎,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金侃爲判決事,以權顈爲接慰官,以李匡德爲江華留守。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二所試官進,參議朴聖輅外司坐起進,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李聖檍爲副司正。 ○兪彦通啓曰,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連日違召,尙未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兼帶經筵之任,尤爲緊重,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德全啓曰,秋曹長官一向引入,金吾諸堂亦事撕捱,連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多積,獄囚久滯。刑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洪鉉輔、吳老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統制使金潗狀啓,河東場基村居金奉善等渰死事,傳于兪彦通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入來,將向禁川階上之際,近仗軍士等逐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張溟翷,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在所難免,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前察訪李寅白曾任碧沙時,驛主人夫馬供饋價錢五百七十餘兩,收捧於驛奴婢,成件記上下之後,私自取用,不爲出給。今因他人呈狀,而現發其事,自本曹査問徵出,則寅白不有官令,不送代奴,定刑吏窺捕其婢子,囚禁之後,始乃定日,而遷延數月,終不備給。如使寅白,出債於相親人,而貧寠所致,未卽還報,則不是異事,而此乃不然。已上下許多官錢,無端橫占,已極無據,自法司囚婢徵出,則亦足以愧其心,而頓無懲惕之意,如此貪汚不法之人,似當有別樣論罪之道,而係是朝官,臣曹不可擅便,令金吾處之,何如?傳曰,允。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妄蹈危穽,不卽斂遠,不量時勢,屢觸駭機,卒之人言罔極,直以危禍持之,此身之爲虀爲粉,臣固自分,而尙賴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特加矜愍,善貸曲成,褫臣職任,保臣性命,不累日而又煩收錄,辱以除旨,拔之罟擭之中,寘之袵席之上,毛髮頂踵,莫非聖主賜也。宜卽入文字,更暴危苦之懇,兼申感祝之悃,而鋒鏑之餘,癍痕gg瘢痕g猶存,驚弓之魂,怖悸靡已,唐突鳴號,亦近妄肆,有召輒逋,一味蹙伏,殆若自阻於仁覆之下,臣情其亦悲矣。然臣之跡,已不在銓地矣。向之恚忿而噂{{!|𠴲|⿰口沓}}者,汔可休矣,而李喆輔之疏,怒氣勃勃,語極無倫,甚矣臣之得罪於人也。玆事是非,屢經奏陳,臣之以爲義理者,彼之所謂義理者,落落如燕越之不相同,而天鑑在上,公議在後,以臣今日踪地,誠無一分氣力,可以與人敵者,但當順受無辨而已。然彼固榜中人耳,蓄怒於枳榜之論者,雖不足怪,其所見枳者其兄,而其弟之公肆詬辱,若是其無難,天下事亦可謂無不有也。噫,如臣不肖,厚沐洪造,致位至此,臣身非臣之有,而無他才能,可裨國事,危疾轉痼,朝暮且死,每念主眷,輒覺恩深報蔑,係戀王室,至今遲回不去,耿耿一心,只知爲國,不知爲身,而恩遇踰分,自招忌猜,病在直行,睢盱日深,以至於釁罪狼藉,身名僇辱,孤負初心,愧恨交中,生將爲不忠之臣,死將爲辜恩之鬼,中夜繞壁,臣實自悼,儻荷聖明哀之憐之,頫垂終始之惠,使之刊名朝籍,歸身田里,隨分飮啄,以終餘齡,是臣之所大願也。臣無任懇迫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景輔,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文王之爲世子,止文王之爲世子也。音釋訖,吳瑗讀自凡學世子及學士,止君之謂也。讀畢,上讀新受音。瑗曰,此以下,記敎世子之禮,而仍示學校之法矣。上曰,惟,胥鼓南,無可疑耶?趙明謙曰,鼓南則四夷之樂,皆入於其中之義也。上曰,兪。明謙曰,小樂正,以樂敎世子,以四時而大胥贊之,籥之學戈,師承贊之者,卽樂之節操也。瑗曰,此以下,註說皆詳之,別無可陳之義矣。釋奠必有合也,明是合樂之謂,舊說所解甚誤,不可存也。朴乃貞曰,養老乞言,三代盛禮,儒臣陳達後,臣亦有仰達所懷,而此誠人君體行處也。明謙曰,漢明帝時有三老五經之禮,而豈能行此養老乞言之禮乎?人惟求舊,而自後世以來,養老之禮,廢而不講久矣。吾道東矣,而養老之禮,亦未能大擧修明,深切有望於今日也。尹游曰,養老乞言之文義,臣有所懷,敢達。朝廷有老成人,則此實國家可貴之事,而以今時言之,朝無老成之人,雖有數三老臣,而亦皆引退,廟堂諸臣,年滿六十者不多。臣曾伏聞先朝時盛事,老成宰相,布列朝廷,作事謀猷,皆經遠純熟,而與今日大異矣。目今國事之日趨難爲之境者,亦由於朝無老成之人而然也。以今廟謨言之,自外元無鍊熟講磨之事,及入榻前,卒然陳白,率爾擧行,如是而安可望做事乎?殊甚可悶。自今以後,凡諸事務,問議于兩奉朝賀及諸老大臣,從容講磨,詳審擧行,則其於國事,大有所益矣。上曰,所達好矣。前後以此下敎,而更當申飭矣。瑗曰,以孔門設科言之,德,德行也。事,政事也。言,言語也。上曰,語使能也者,乃其結語也。上曰,上言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觀太傅德行而審喩之,而下則只曰,入則有保,出則有師,何其突入也。瑗曰,師、保與傅不同矣。周官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也。少師、少傅、少保,三孤也,亦稱三少矣。乃貞曰,傅、保,卽傅傅保保之義也。太師、傅、保爲三公,少師、傅、保爲三少,而此任重大,自三代以後,傅、保之義不行矣。瑗曰,上言太傅、少傅,而下只言師、保者,經文上下,詳略不同,亦猶胥鼓南之不竝擧四方之樂也。上曰,然矣。唯其人,亦得人任之之義也。僉曰,聖敎然矣。上曰,太傅傅之,太保保之,與少傅、保,似有異矣。瑗曰,師敎之喩諸德,而保又愼其身而輔翼之,蓋師則在外而敎之,保則在內而輔翼之,惟恐敎導之或失其正也。必使左右前後,無非正人,出入起居,不離於正,其敎法之嚴謹,亦可見矣。然三代之後,太保、少保之職,廢而不行矣。上曰,然。瑗曰,此非特敎世子之法,其於君上輔導之法,亦無異也。故此章亦引四輔三公之說矣。殿下臨朝視事,諫臣固有輔導啓沃之責,雖靜處深宮,其愼獨之功,恒若師、保之在左右,則必有進德之功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上曰,君子曰德之意,亦《大學》序聰明睿智,以作君師之意也。瑗曰,德成,卽《大學》明德之事也。敎尊以下,新民之事也。明謙曰,敎尊之敎字,與《中庸》修道之敎同矣。瑗曰,此與修道之敎,有些不同,修道之敎,包括乎位天地,育萬物,極其功化之大而言也。此敎者,以身敎率,所以爲官正國治之本也。明謙曰,敎尊非本也,德成乃其本也。瑗曰,如就治平言之,則修齊爲本,而統修齊治平言之,則格致誠正爲本矣。此亦就官正國治言之,敎尊爲本,統以敎尊以下言之,德成爲本矣。乃貞曰,禮樂只在於身心上矣。朱子曰,固其筋骸,又曰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得於身心,以致中和,此實禮樂之根本,不在於儀章節目之末也。伏願殿下,反求於身心上,以至興禮樂致中和,則此誠宗社生靈之福也。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明謙曰,特進官之所達,誠是矣,求諸身心上,而施於事爲,動必中節,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心誠好之,作之不已,則治法精當,自有進取之地,且有悅懌之意,自至於欲罷不能之域,則禮樂可興,王道可行矣。上曰,其言也好矣。瑗曰,讀書之工,實體爲要,如德成敎尊之言,殿下若不實體,則先儒所謂只將正心吟詠,一餉一場講說而罷,則亦何益哉?以今日觀之,官可謂正而國可謂治乎,德成敎尊之最宜深念處也。伏願殿下,益究格致誠正之學,必須振發濯厲,日新聖德,以爲敎率之本,而如礪廉恥、興禮讓、振紀綱、修政令,亦敎之大者,深留聖意而行之,則何患乎官不正而國不治乎?上曰,所達切至,可不留念?乃貞曰,讀書之際,必觀其旨意,究其歸趣,可以爲窮格之道矣。上曰,然矣。講訖,儒臣先自退出。洪景輔曰,特進官未退之前,玉堂徑先退出,以致失次,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齎咨官手本以爲,我國人被捉於彼中云矣,兵判不見此本耶?游曰,未及見之矣。上曰,承旨亦不見耶?景輔曰,日暮到院,故直爲捧入矣。上曰,大臣未及盡覽耶?景輔曰,備局郞廳,方爲回示之際,自上有速入之命,故促令捧入矣。大臣之盡覽與否,未可知矣。上以手本命示,兵判尹游奉覽。上曰,事情,何如?游曰,彼人之執言,似是索賂矣。上曰,通官受答,亦爲觀之。游盡覽後奏曰,臣之不深慮者,江邊一帶,彼此空棄,而爲奸民逋逃之藪,且産人蔘,而彼我國,亦皆有例捧之事。故彼此奸民,寅緣犯法,每致生事,而彼人則雖多採蔘材,糧食則資於我民,私相和買,轉轉生梗,致有犯越殺戮之變矣。彼人之執捉我民者,果若眞的,則末終事端,必不順矣。上曰,林哥之以不當受咨文執言者,在渠之道則是矣,常明之周旋,終爲曲道,而三泰與吳、林兩人,相好之間,則事可成矣。不然則或慮有反歸僨事之科,而我國之民,見捉彼中者,果是的實,則尤可慮矣。游曰,此等事,雖爲姑得彌縫,終有惹鬧之慮矣,沿邊之打破馬尙,驅逐彼人者,一時所見,雖或夬心,而終不夬矣。終末事機之蔓延者,皆由於此矣。上曰,然。景輔曰,以平監狀啓任爾元事觀之,極涉殊常,而黃賊必不死矣。上曰,若重賞構捕,則似可得矣,黃賊終若捕得,則申儀昌,雖生置何妨耶?蓋儀昌則以亡命賊振起去處,渠能知得,若放送則捕納爲言,而渠之本罪,以犯越事,見囚於理山者也。朝議以兩失爲慮矣。游曰,黃賊事,禹夏亨,今方自任譏詗,終任夏亨爲之,則似有可捕之道,而黃賊之生存,無疑矣。渠旣亡命,則必於此等地逋逃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在外}}。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申時,日暈右珥,暈上有冠。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習儀,二十五日國忌齋戒,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文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李光溥文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以濟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南泰齊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李善行未肅拜式暇,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德全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工曹判書金取魯,承批之後,又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再次特敎之下,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工判之引嫌,尤涉過中,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晝講時,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 ○備忘記,頃者趙迪命之疏,雖極無謂,其所處分,不過罷職,則館職請敍,宜不可區別。況李喆輔,不過兼校授gg兼敎授g撕捱事,趙漢緯,亦不過御史做錯事,俱不大段,而今日入侍承宣,敢曰有議,煩稟前席,事涉屑越。此等細事,若是陳達,則時弊大者,尤何道哉?當該承旨遞差。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三日,忠贊衛高煜乾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皮萬麟,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韓顯謩,副校理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朴弼載,時在仁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碧沙前察訪李寅白,令金吾處之事,允下矣。李寅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保放罪人洪天佑,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再疏哀籲,畢瀝肝血,而批旨諄切,邈不開允,悚蹙悶鬱,不知所出,連因開政,召牌狎臨,特敎間下,而一味違逋,恭俟誅譴,日昨講筵,又特勤綸音,諭之以初非不思,奚拘小節,責之以徒事固執,不惟大體,臣一倍震惶,繼以抑塞,只恨忱誠淺微,辭語拙澁,不能見諒於父母之慈,日月之明,撫心自悼,尙何言哉?自有新命,擧世之人,無論親疎貴賤,莫不爲臣代懍,人情所同,天理可見,此殆臣過福招災,期迫顚殞之致,臣之苦懇力辭,必遞爲期者,亶出於內惜身名,外怵公議,苟或毫分假飾,神必殛之。夫西銓之於東銓,其爲權要,不翅差間,而向者臺疏,猶以兄弟相代,爲未安,臣之從弟,畢竟雖窮迫膺命,若令易地而在東銓,決知其矢死不出矣。況今趙迪命之論臣從弟,有若逐去大權勢之人,臣以同堂至親,縱不能同其斂縮,尙何忍復相替代於衆目所注之地,貪進無忌,以實言者之言乎?今玆睿簡之及臣,實是萬萬意外,以聖上之無微不察,曲盡人情,乃反一誤於西銓,再誤於東銓,上而重偏私之嫌,下而益滿盈之忌,傳所云天地之大,人猶有憾焉者,正謂此也。噫,貽累朝政,創壞士風,何可謂之少節,所執正當,自信明確,亦何嫌於固執?臣性本愚拙,飾讓圖便,曾未學得,鎭日違慢,夫豈樂爲,而惟是決不可出四字,參前倚衡,轉身無路。昨於一日三牌之下,尙且頑然不動,臣罪至此,萬戮不足以償塞,玆敢席藁涕泣,冒死申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諒匹夫之難奪,念君子之成美,先削臣職,以安愚分,仍命有司,勘臣前後違命之罪,使國綱稍振,千萬幸甚。臣連呈此疏,見阻喉院,其間筵敎與喉院啓辭之批,俱極嚴峻,而守株之見,迷不知回,有死而已。望斷趨承,日以違牌爲常事,今日恰滿卄度,違牌矣。人臣負罪至此,豈容屢逭?方將走伏金吾,以胥鈇鉞,卽伏聞又有嚴責之敎,直欲鑽地以入。玆不得不隨牌來詣,疾聲叫閽,退俟處分,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吁,此等國勢,此等世途,其若爲治,宜先擇人,其若擇人,捨冢宰誰?《書》曰,知人惟帝其難,以予知鑑,何能知人,而惟於卿,知之久矣。今者此命,非偶已喩,若等閑之時,則遂卿固執,亦何難也,而今則不然。予亦有固執,今若許遞,初何爲焉?若是撕捱,徒傷事體,雖日違十牌,決不許遞,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疏曰,伏以臣,棲遑郊坰,疾病沈篤,危綴之喘,滅亡無日,與其死於道路,無寧畢命於先臣祠屋之下,人窮到此,情亦慼矣。且中心戀結,有進於此者,離違輦轂,七年于玆,瞻望雲天,徒切魏牟之懸心,頃刻未死之前,依止京輦,以便承候,則長逝之恨,庶得少紵gg紓g,昨始扶舁病軀,寸寸前進,來伏京第,其得免中途之顚仆,極是異事,而神昏氣塞,奄作九泉下人,末由趨詣天陛,以伸區區犬馬之誠,惶隕踧踖,罔知攸達。西樞閑秩,雖非緊任,而臣之稽謝恩命,積有年所,近來大小朝儀,亦未克一參,罪戾山積,若隕淵谷,玆敢收召渙魂,仰陳bb請b譴之章。伏乞聖慈,察臣危苦之情,亟遞臣職,仍治臣前後負犯,使臣得以安意就盡,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聞卿上來,心甚欣慰。往者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俟其少間之時,入侍前席,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韓德全,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夏溪君椐,武臣東川君申德夏,獻納李廣道同爲入侍。上讀前受,自凡學世子,止君子曰德,音釋訖。吳瑗進讀,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止周公踐阼,音釋畢。上讀新受音,釋訖。瑗曰,上段記周公之敎成王也,以撻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警勵而成就焉,下引孔子辭,以發明其義也。上曰,先儒以爲,以周公踐阼四字,爲王莽纂gg篡g漢之兆,王莽之纂逆gg篡逆g,何必由於此大文乎?瑗曰,況于其身之于字,讀爲迂,古註曰,迂,廣也,大也。集說謂迂曲其事,皆未知其穩當,故臣權近《淺見錄》,謂當讀如字,其義蓋言古人雖殺身,而有益於君,猶爲之,況不至於是,而以其身正厥君乎?義似可通矣。尹游曰,周公之撻白禽gg伯禽g,以敎世子之法,試之白禽gg伯禽g,使成王觀感而取則者,此是權道,而迂其身之迂字,必是誤矣,以于字觀之,似可矣。趙明謙曰,以敎世子之法,撻白禽gg伯禽g而試之者,所以敎成王也。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況迂其身耶?迂字,似不可曲避之意也。上曰,迂字,不必深看也。瑗曰,周公之撻伯禽者,不過常敎白禽gg伯禽g以世子之法,使朝夕在成王之側,使之習聞而知之而已。游曰,人君之爲世子也,當知君臣父子長幼之道,然後可以行君臣父子長幼之道,而以治天下,故此周公所以以世子之法,敎伯禽者,乃所以敎成王也,其意豈不深且切乎?上曰,使之與成王居之說,太是分明,予以爲疑也。瑗曰,使之居云者,左右前後無非正之意,而亦使之觀感作成之意也,似無疑矣。明謙曰,有父之親,有君之尊,卽盡君父之道,然後可以兼天下而有之矣。上曰,此則爲人子而知爲父之道,爲人臣而知爲君之意也。瑗曰,兼天下而有之,當屬之君,不當屬之世子,集說之意固如此,而其義亦曰,以君父之尊親,有天下之大,而尤不可不敎其子也。上曰,然。此亦猶言家齊而國治也。上曰,觀此一有元良,萬國以貞,而顧念國事,追惟往昔,心切有感焉。入侍諸臣,承聞此敎,亦莫不感動也。瑗曰,此言人臣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蓋人臣之道,有犯無隱,死且不避,固其常分也。然末世人心,多知愛身,而不知此義,顧瞻利害,而不念其國者衆矣。人君右有爵賞,左有鈇鉞,雖優容假借,惟恐氣節之消沮矣。宋臣張栻有言曰,欲求伏節死義之士,當求犯顔敢諫之中,平時未免阿諛苟容,臨危豈可忘其盡節乎?卽今士氣委靡,言路閉塞,全無批鱗牽裾之風,誠非細憂也。伏願聖上,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以優容奬納爲主,以培士氣而開言路焉。上曰,所達誠好,當留念矣。明謙曰,以周公事觀之,莫聖於周公,而終遭管、蔡之變,赤舃山東,王室幾危,而終有成王風雷之悔,周室賴而復安,以周公聖人地位,居王室之懿親,有此不幸之變,況下聖人之地位,而疎遠難進者乎?自古君臣際會難矣,以漢武之英才,唐宗之明達,終不能用汲黯、魏徵之賢者,蓋以兩人之犯顔敢諫故耳。阿諛者易親,敢言者易疎,此誠有國之通患,而恒人之常情也。人君當祛物我之私,恢公平之道,有言巽于心,必求諸非道,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來直言而祛讒說,然後直道大行,而國家可治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體念矣。韓德全曰,成廟朝使之盡言不諱,此誠曠古盛德事,而殿下之所當上法者也。儒臣所達又如此,伏願體念焉。講訖掩卷,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德全曰,謁聖時試官請敍時,違牌坐罷人員外,特罷者勿敍事,有所下敎矣。頃日政廳,臣進去,以玉堂請敍事,特罷人亦竝請敍,而不無外議云,此後則雖特罷人員,竝爲請敍之意,以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誰某也?德全曰,趙漢緯、李喆輔、趙迪命三人也。上曰,試官請敍,則違牌人外,使之拔去,而至於王堂請敍,則削職外,皆可請敍,與試官請敍有異矣。德全曰,然則雖被謫蒙放人,竝爲請敍乎?上曰,此則不然矣。奏辭畢,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未肅拜}}。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慶源府使尹㵑,咸從府使柳東茂,瑞興縣監朴師昌。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尹㵑處給送。 ○洪景輔啓曰,憲府闕啓已久,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試所進在外bb外b,掌令李善行,持平金尙翼、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尙不出肅,詞訟重地,久無長官,公務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批已下,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抱川加山面居私奴鄭健伊等虎咬致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兪彦通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二百張內,一百九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六張,違格三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希望老職者甚多。年八十以上,勿論良賤,除一階,雖載在法典,若其年歲之冒錄,加資之疊授與否,則自本院有難覈實。故遠道中道年八十以上,業已下該曹,京中人,今不可區別取捨,一體下該曹矣。令該曹各別詳査稟處,俾無猥雜之弊,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來朔入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判書臣尹游,以禁衛營新番軍點考及下番軍兵賞試射事,同日南別營進去,參判臣趙錫命,文二所試官進去,參議臣朴聖輅,差翼陵忌辰祭獻官,明早受香,參知臣金浩,內司入直,明日點考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今亦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當時習痼廢之餘,叨銓衡參佐之任,調劑酸醎,鎭服物情,固非淺薄之所能尋常轉捩,隨處觸礙,秪俟顚敗之立至,伏聞昨日承宣之臣,以數臣請敍,致有外議,至達於筵席云,臣於是,有不勝其惶懍者,夫玉堂請敍之不拘罪罷,例也。筵白之承宣,同參於當日之政席,下吏援例之言,亦旣聞知,則定式之請,宜不至於煩黈纊之聽,而猶以外議開端,引出話頭,此其意非以請敍,爲無其例也。卽以數臣爲不當敍也,區區迷滯之見,竊以爲過矣。趙迪命之疏攻金取魯,措語之間,固有過峻不稱量處,所論本事,則未見其可罪,重臣之必欲全枳一榜,本領已失之,斯義也,臣與重臣,覆難於前席,聖明所下燭,非可諱也。其後節拍,終未免爲苟且彌縫之歸,論思之臣,一言相規,固其職也。三司之論宰相,非係讒誣,未嘗以疏語之不擇,有礙於政注之檢擬者,卽所以開言路也,銓法然耳。至於李喆輔,則文雅才識,出於等輩,是謂朝端之名流,席上之奇珍,而前後齮齕,持之不已,公然坐廢,使不得一登金華之筵,以責其啓沃之效,今又以微譴之收敍,竊竊然私相指議,至煩陳達,吁亦甚矣。臣以無似,臨急苟充,本不敢以銓職自居,而逃遁不得,冒據政地,妄以爲,今日蕩平之規,尙患於不廣,而錮塞之政,偏嚴於異己,要以疏掩滯振遐遠,仰裨聖朝一視無間之仁者,寸丹如血矣。顧瞻前却,仍因苟容,循一時之塗轍,負平日之素心,固臣之所大恥,而亦所以得罪於承宣,所謂外議者也,惟有早自斂退,固守拙分,雖不能報效絲毫,庶亦免於推助波瀾之歸矣。司喉之言,無異白簡,代斲之任,便同已遞,一日盤礴,冞增罪戾,卽因開政有命,天牌下臨,謹此隨詣於九閽之下,短章陳籲,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知矣,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糞土一微臣,謬辱簡使,前旣按賑於南矣,後又考試於西矣。顧百無肖似者,猶且備一夫之數,感激圖酬,惟日夜不稱是懼,而畢竟奉俟無狀,自速僨事之科,不旬日而柱後兩惠文隨之,則如一時恩罷,在臣誠末勘耳。狼狽歸來,無面可顯,杜門省尤,差靖私義,而自昨歲以來,尙未得歸省母墳,霜露感深,日前爲展掃之行,誠不意抨墨未乾,薄罰已解,一政兩除旨,又遽下矣。臣誠戴罪訟恩,抑又何辨,而第此事,有不容不暴者。夫國試事體,何等至嚴,而擧子曰書題可改,擧子曰試官可逐,則其士習固毋論,今日國綱,果何如耶?書題猶可改,而試官終不可逐,則白撰醜悖之說,忿地起鬧,於是乎朋挐黨呼,攔出荊圍,假臣而欲大張威風,則將不得不鞭撻從事也,假臣而欲苟且彌縫,則亦不得不緩辭乞憐也。彼一方之士,能讀古書,豈皆同歸於裸浴,而特不過無賴浮薄之輩,先爲之倡耳。況今士趨不端,科法不嚴,場屋操縱之權,每在擧子者,蓋掌試之人,或軫僨事之慮,多所假借,苟冀了當,故自以爲我輩雖如此,彼亦無如之何,而大擾小戲,惟意所爲,是可以馴養其習乎?設令善辭調娛,期於幹事,而國家之設科取士,將以有用也,則雖得此輩千百人,亦將何補?噫,大張威風,非所以待多士也,苟且彌縫,亦非所以重國試也。惟有罷試一款,少可以存大體懲後弊,在士子而折悖謬之習,在臣身而受僨誤之罪者,倉卒見義,自謂看得不悖,故非不知三年大比之科至重,一路多士之望易缺,而臣與同試之人,相議罷場矣,日曛之後,士子輩又復還入,多般懇乞,至請仍設。然臣之洞諭牢塞,蓋出此意,而若使臣,初能彈壓多士,則亦豈有此等無前之駭擧哉?靜思厥由,莫非臣罪,淸朝司直之論,顧安得不然,而一旬之間,再速抨彈,至今追惟,慙愧欲死,則尙何顔面,復廁任使之列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竊有駭惑者,人之不自反,其亦甚矣。事多平恕,而謂之以吹覓,語主宛轉,而目之以蹈藉,如束濕民謗等語,都不過政令間一疵,而有若臣偏信造訕之言,不肯相捨者然。其治法規模,果能粹然無可議者,而臣之書啓筵奏,不能詳審至此,則此亦臣廉訪不以實之罪也。彼之急於自辨者,亦復何怪,第此侏儒之短,一節可知,觸事生疣,無往非罪,按試不稱,而猥忝課試之任,論人失實,而復叨論事之地者,揆以國體,寧有是理。噫,主試者臣也,罷試者亦臣也。論以責罰,臣實爲首,則向來薄勘,終不足以少續愆尤,而況且同事諸臣,尙在罪罷之中,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至如庠官新銜,便是學士兼帶,則尤非忝叨館錄者之所可僥冒,一日虛帶,徒增悶蹙,馹召之下,今始來伏私次,而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嚴國體,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南泰齊疏曰,伏以臣,材非適用,樣不入俗,重以痼疾纏身,懶拙成習,平居杜門,罕接人事,凡於朝政得失,時論是非,有若聾者之無所聞,頃年入臺,重遭避事之斥,公議之嚴,凜然可畏。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冗官散地,隨分浮沈,一切淸塗,殆非意象之所不到,而不意聖度天大,物無遺棄,拔之幕官之微,復畀臺省之華,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所謂。念臣曾叨是職也,適緣賤疾濱危,出入人鬼,實無供職之勢,而疏格喉院,籲呼路阻,畢竟違牌,誠出於萬不獲已,則彼憲臣之指以無端再違者,何其不相諒之甚也,況未見風采之譏,年少自好之目,婉辭顯斥,嘲姍備至?噫,臣之伊時病狀,憲臣旣不目覩,則疑之以托疾例套,固無足怪也,獨惜夫憲臣年紀,亦未許多,前後事業,又未見有藉手而自多者,而指揮呵斥,容易判斷,何其自處太高,而待人太薄耶?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苟使臣隨事論列,無負職責,則人之爲言,胡至於此。臣方反躬自省,不暇有尤人之意,而第顧其職,則卽已試蔑效之地也。顧其身,則卽前日僨敗之蹤也。雖欲貪榮冒罪,揚揚就列,其於壞廉隅而羞臺閣,何哉?昨緣試事迫急,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一出,而顧臣情迹,萬無因仍蹲冒之勢,玆敢隨牌詣闕,悉暴危悃。伏乞聖明,特許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職,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日氣雖不寒,雨灑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比向時,何如?上曰,無異矣。命均曰,向日下敎中,以氣有不足之時爲敎矣,近則,何如?上曰,不爲大段,而卽今亦間間有是症矣。命均曰,五貼湯劑,盡爲進御乎?上曰,量力而服,故二貼姑未服矣。命均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所服已過半,餘丸纔三之一也。命均曰,更爲製進乎?上曰,後日入診,當更議耳。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請令醫官診察。上曰,首醫獨入。權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則調均,而左邊少沈矣。命均顧聖徵曰,去番則右邊沈重矣,今日則不然否?聖徵曰,今日則不然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右三部頗滑矣。前製入五貼,日數已過,而但進御三貼,則聖意欲止於三貼乎?上曰,否。或旣煎而忘之,一貼則今方煎之耳。應三曰,受灸處落痂乎?上曰,尙有薄痂矣。應三曰,腰帶連爲進御乎?上曰,其爲物,善於上升,又善緩,服之可苦矣,故近則解去矣。命均曰,受灸一節,頃以姑觀前頭爲敎矣,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近來腹部平安,意者此其效也。欲於來月,更灸一百壯矣。命均曰,一二百壯,閭閻人則不以爲灸矣。頃以眩氣時作之症,加味湯劑製入矣,雖未及責效,大槪,何如?上曰,姑未可知,而加入後,味則稍勝矣,聖徵曰,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製入。{{*|出榻前下敎}}顧視命均曰,有稟定事乎?對曰,平安道事也。上曰,昨於晝講,欲召卿而未果矣。昨見齎咨官手本,犯越殺害一款,事極重大矣。命均曰,沿邊之人,素不計執標,事未可知矣。上曰,鳳城捉去人所言,亦不能聞知,甚可鬱也。此則,分付關西伯,使之探知,似好矣。命均曰,方發祕關矣。上曰,殺人者,是申義重乎?命均曰,非也。然則申汝昌乎?對曰,前後每相互換,不可詳知,且其幕次,亦異於前聞矣。上曰,幕次則是隨往移之矣。命均曰,當以祕關問之矣。上曰,任爾元事,尤可怪矣。命均曰,事極駭異。必有委折,所當拿問,而爾元纔遞碧潼,未及交代,故欲於登對時稟定矣。上曰,爲先拿處,可也。金吾見其狀啓後,可以憑問矣。命均曰,狀啓則任爾元拿來後,當出給金吾矣。{{*|出榻前下敎}}上曰,齎咨官事,是別件事,不無可慮,而難以彌縫矣,何以爲之?且雖欲彌縫,誰可任之,尙明,自前頗向我款曲,而素是無識者,每自以爲以厚意爲之,而求索不厭,亦不可信也。命均曰,其間事亦不可知,徒憑譯官之口,專恃專恃,何以知事機之如何耶?且渭源gg渭原g把卒李守雄事,關西伯,旣已行査,狀請減死,而守雄當初情狀絶痛,故使與贊必等對質後狀報矣。今此査覈,亦不明白,當更問,而領相之意,不欲置之死律,蓋以其被捉,與渠自潛越,稍異故也。上曰,旣不同時越來,又不自現,則更無可問之端矣。卿意,何如?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不可容貸矣。上曰,把卒雖是微賤,人命至重,待後日次對,更爲議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平安監司又以爲,潛商罪人姜秀興,方其被捉梟首之時,脫身逃走,投江自斃,情狀絶痛。仍請戮屍揭竿,而領相則以爲,法外之律,不可輕施云,未知,何如?上曰,旣非極惡大律,戮屍太重矣,置之,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理山府所捉淸人一名,旣已押付義州,而道臣請廟堂,稟處矣。彼人旣已捕捉,則似當移咨入送,而事涉重難,使義州馳通鳳城而入送,亦似無妨。領相之意亦如此,未知,何如?上曰,此議好矣。以卽速馳通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爲,營下各邑,今又失稔,不得已貿穀於錦城等地,因本道方伯防塞之故,不得貿來。錦城縣則至於曳出軍校,將未免狼狽,請令廟堂稟旨擧行矣。前年因統營狀請,分付湖南,使之勿禁矣,今又如此,湖南伯事非矣,統營軍校果爲作弊,則査治可矣。而至於貿穀一款,一切防塞,則災邑之民,何以聊活乎?分付湖南,使勿禁斷,若其作弊於各邑者,則統帥處,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錦城縣監,非矣。上自朝廷,下至守令,紀綱解弛,此路不可開也。至於道臣之防塞貿穀,亦甚壅塞,勿禁貿遷之意,分付湖營,而軍校事則統帥事體自別,不可使營門治之,此則,申飭統營,使之禁斷軍校,可也。命均曰,其狀啓又以爲,本營年年貿穀於湖南,而曾已給價者,因此一未推還,營儲蕩竭,誠爲切悶。請還徵未收錢貨,以爲支保之計云,亦以此分付湖南,其在應捧者,使之勿禁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近來廟堂不能見重,故各道疏狀,或爲脅迫,或加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矣。今以海伯分等狀啓言之,面里分等,多有弊端,今年則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徑先分等,直爲狀請,其狀啓中可施者,則從當依施,而體統所關,不可無警責,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命均曰,今番雹災,非比尋常。通津則適仍大臣目見,卽爲許災,而其他諸邑,俱被其災,最中高陽、長湍、交河、砥平等邑,同爲尤甚。以道臣分等狀啓觀之,則砥平不在其中,代以坡州,爲四邑請於大同減斗,而前戶判及時戶判,皆以爲不可輕許。蓋慮其虛實相蒙之弊,而終至於防塞矣,追聞道臣及覆審都事之言,高陽、交河、長湍則民怨頗甚,不可不許災云。臣與戶判更議,精抄尤甚被災邑面,依方伯所請許施,而領相以爲,若就其尤甚而減斗,則必多冒減,決不可爲,令道臣精抄其被災處,加給全災,則雖不別給雹災,民可蒙惠云,以此分付道臣,何如?上曰,若以此加給災結,則朝廷事體,終爲苟簡矣。命均曰,倘能精抄被災面里,以給災結,則被災之民,可蒙實惠矣。上曰,領相不無所見,左揆所達亦然矣。而其時景像,無異目覩,豈可無別樣蠲免之政?令道臣精抄被災處,減給大同二斗,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臣待罪扈衛廳,故有所仰達矣。本廳軍官,春秋兩等,爲初、會試,而軍兵等則創設不久,乙巳年別中日時,軍官與官卒,仍摠府草記,依他例試才蒙賞,而其時軍卒則試放矣,其後因渠等上言,每等試才時,一體試射事,草記蒙允,而以今番言之,渠輩素不知射,故十巡得中,不過數矢,不得入於別單末端中,頗有稱冤,蓋軍兵則以射試才,非古也。以此兩廳大將,送言以爲,一番陳達後,軍卒則依自願放試爲宜云矣。上曰,此本爲慰悅軍卒,而砲則太易,若以貫三中直赴,則科道必太濫矣。依前以柳葉箭試才,而十巡十矢以上,書啓論賞,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都事、守令,以未署經遷延,可憫。獻納李廣道,正言宋徵啓,竝卽牌招,使都事、守令,署經,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左副承旨洪景輔,習儀後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去。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洪景輔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春躋啓曰,工曹判書金取魯,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前後特敎之下,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國忌齋戒相値,而院中位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開政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日異於他齋戒,不可爲承旨差出,開政,過國忌後開政。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崔廷泰問啓公事判付內議處事,命下矣。擊錚罪人,則例有放送後議處之規,而時無放送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景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六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文科二所試官鄭東後,以身病不爲復命,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經筵。 ○未時申時,日暈。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南泰齊呈辭,金尙翼未肅拜,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朴乃貞,上下番入直矣。乃貞以文科試官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朴纘新,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俱以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在外,都摠管長溪君棅,有親病,宋寅明,副摠管趙儆,俱有身病,他無推移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長官,久不行公,詞訟重地,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日事違牌,分義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判書承批之後,又復固執,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參議之引嫌,亦涉太過,竝卽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竝牌招。 ○洪景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明朝竝牌招開政。 ○傳于洪景輔曰,判府事李宜顯引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陵內虎患,近來尤甚,今月初生,自訓鍊都監發遣砲手,留連五六日,終不捕捉,仍爲輟還。其後虎患,又復如前,三四日內,陵底至近之地,噉食大牛數頭,至於白晝橫馳,咆嘷陵谷,軍卒之逢着者,未免氣塞云。陵內虎患如此,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壬子式年文科會試試官磨鍊之際,二品以上無故可擬之人乏少,依近例,以堂上官通融備擬以入,而前掌令李重震,前司果洪昌漢,前掌令姜必愼,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重震、姜必愼、洪昌漢爲副司果。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碧潼前郡守任爾元拿處事,傳旨啓下矣。任爾元,自任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七日,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處,發遣京兆郞官,卽速摘奸以啓事,榻前下敎矣。本府郞廳,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又有虎患,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有虎患,故今月十四日,發送將校軍兵,使之捕捉,而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諸處,累日搜覓,不得捕捉云,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之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張泰紹、朴乃貞入直矣。朴乃貞,試官受點出去之後,所當推移替直,而互相推諉,終不入來,門限已迫,省記中,不得不空字書入,而莫重宿衛重地,不得備員入直,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體極爲未安。都摠管宋寅明,長溪君棅,副摠管趙儆,竝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瘡病久苦,藥餌無效,且有懇迫情私,敢請恩暇,以爲及時往來之計矣,不意長單還下,至情莫伸,日夜顆祝之望,將不免歸虛,狼狽抑塞,不知所出。噫,君臣猶父子也。區區悲切之情懇,臣何敢自隱於孝理之下哉?臣之亡母再朞後初忌,在於開月之初,哀隕罔極之情,若在袒免之時,念臣不孝冥頑,不能滅死於巨創之際,禮制有限,衰麻遽脫,叫號莫逮之慟,無處可洩。一年一番伸哀,只在喪餘之日,而臣之家廟,遠在洪川縣宗姪鐸之任所,臣方繫官于朝,讐日一慟,亦無其路,臣之情事,益復如何?臣以是請得沐浴之暇,以爲及此日往哭之計,而煩猥是懼,初不敢直陳,日月之明,亦何由俯燭臣如許情實也?自承單告還給之命,方寸忽忽,萬事無心,直欲失聲長慟而不可得。若是而寧復有翶翔榮塗之念哉?自京距洪,未滿三日之程,不過旬望,可以往還,儻蒙聖慈,察臣哀迫之情,許臣往來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聖恩所及,幽明同感,臣何敢一向濡滯,以負聖上體下之仁哉?今臣情理,上自大僚,下至庶班,莫不哀矜而愍惻,皆勸臣一疏陳情,故敢冒萬死,涕泣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特命解臣職名,俾得任便往還,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伏蒙慈天垂眷,許解內局之任,歸營父母墳緬事,又許臣兄游帶命召往來,洪私異渥,殆若偏施於臣家,日夕感戴攢祝,闔門同情,匪臣糜粉,所可上報萬一也。乃於此際,以莊陵表陰書寫事,自政院宣旨,催臣上來,爲人臣得與於私役,榮且幸矣。惟當竭蹶赴召之不暇,而區區私義,竊有不敢冒當者,臣自遭頃年權爀、申處洙等醜誣,身名重辱,手腕亦汚,義不復執役於筆翰,庚戌玉冊之寫,畢陳此義,懇辭不得,迫而後應,厥後遷陵時,見差數處書寫,雖以因山蕫役辭免,而若其情實,終欲自存其私義耳。今此所命,是何等至敬至尊之役,而以臣已辱之身,已汚之手,乃敢不恤人言,肆然泚筆於琬琰之刻哉?滯守難改,徒費撕捱而重役遷就,冞增罪戾,又況預差宗臣,筆藝之絶,非臣可及,豈宜捨此而屬之於萬無可承之人哉?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賜變通,毋致寫刻之愆時,不勝公私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本非提嫌者,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寫進。 ○司諫李潝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不敢冒進,前後除命,輒皆控免,而至於庠官兼任,不但有異於實職,以課製不卽設行,至被問備之罰,怵分畏義,不得不一出而課試矣。頃日大臣,以近來泮庠製事,大加侵斥云,聞來不勝悚慄,臣素蔑鑑識,不善考試,則固已自知,而臣之平日事君奉職,自有一副當定見,今此課試,何等細鎖,而乃敢肆然用意,自負其志乎?第其時監會不遠,多士懸望,只在此一着,而抄取之數,未能人人而得之,則以不平之衆心,揚易肆之謗言,其勢固然。爲考官者,不亦難乎?雖使先輩之明識至公者當之,恐難免今日之誚矣。大臣亦以爲落榜擧子之言,不可取信,此則然矣。近來大小謗出,輒有嘵嘵之談,大臣知其不可取信,則置之可也。若果明有可斥之端,則科場體嚴,輕重一致,必須明白重究,快人心嚴科法,可也,而今則不然,旣發其端,又不明言,使當之者無以自解,臣竊惑之。臣之自嶺海歸來,供職不過一日,而乃有此無限取敗,則從前難安之情,又加一層矣。適緣考官違牌,重速罪罰,陳暴無路,一昧惶懍矣。此際以東堂監試官之不得推移,半夜開政,召牌繼降,臣迫於嚴命,他不暇顧,冒昧入肅,仍參試院,而若其廉隅之放倒,則可謂極矣。試畢之後,不敢循例復命,退伏私次,臣罪尤萬萬。朝控短疏,欲暴微悃,而喉司公然見却,凡臺閣之引情勢自辨之疏,任意阻搪,使不得一陳者,恐非出納惟允之道也。今於召命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決難冒赴,略暴情實,未免徑歸。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職名,勘治罪狀,以重公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月二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李宜顯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李宜顯,左承旨洪好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李宜顯進伏曰,向來聖體,連有未寧,以至受灸,藥物尙今進御,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宜顯曰,寒事漸緊,更無發作之候耶?上曰,姑無更發之症矣。宜顯曰,日氣乖常,朝夕之節,十分加意,宜矣。上曰,然。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久攝之餘,今已登對,其果復常耶。宜顯對曰,賤疾匪輕,出入死生矣,伏蒙聖上軫念,以賜藥物,保存軀命,莫非聖德,而重病之餘,元氣尙不得蘇完,今始乍動,痛處多矣。臣夏間,父母墳塋,有傷處云,故呈辭受由矣。意外以病未能往省,旣爲受暇之後,終不得省掃者,情理未安,而前頭日寒,則難於運動,故今方往掃,而臣之病情如此,數日往返之間,或有添傷之道,則留若干日調理,乘溫日復路以計矣。不遠之地,遲滯未安,故惶恐敢達。上曰,從速徃來,可也。宜顯曰,敢爲淹滯,而病狀如此,故敢此仰達。上乃命賜送而遣之。 ○洪好人曰,判尹張鵬翼,連呈辭疏,尙不承膺,申光夏,亦連日呈辭,竝卽牌招,何如?上曰,卽爲牌招,可也。好人曰,臣於日昨承召之行,有所聞故敢達矣。貞陵外靑龍,有一常漢,乘夜偸葬,而車運泥灰,狼藉起役,高大封墳,仍爲逃走云,聞來誠極驚心,常時京兆不能申飭,以至於此,今日國綱,無可言矣。陵寢至近之地,肆然偸葬,此實前所未有之事,殊極駭痛。使京兆發遣郞廳,摘奸處之,何如?上曰,事在何時?好人曰,四五日前臣承召時,院屬迎候之路,見之云,路傍酒媼,亦備言其事,故聞之矣。上曰,偸葬處,是禁標內耶?好人曰,禁標內外,則臣未及詳知,而外靑龍之外麓云矣。上曰,使京兆發遣郞廳,卽速摘奸後,偸葬人摘發,從重科治,可也。好人曰,不特此也。都城四山,亦不能禁斫,內外童濯,皆成赭山,所見誠極寒心。此由於四山監役不善禁斷之致,此後則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乙巳年間,有摘奸,申飭之事,而其後年久,不無解弛之弊,更爲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十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檢討官吳瑗、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洛昌君樘,武臣行副護軍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仲尼曰昔者周公攝政,止周公踐阼。音釋訖。吳瑗進讀,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音釋訖。上讀親受音訖。瑗曰,上旣言敎世子之法,此下則記治公族之禮矣。庶子之官,亦見於燕義,蓋周官諸子之職也。趙明謙曰,以此文觀之,則庶子之任,緊且重矣。宋寅明曰,設庶子之官,以治公族者,其所任可見緊重矣。我朝之宗簿,亦倣此義,而不過文具,三代則不如此矣。上曰,纖剸之纖字,音潛乎,針乎?瑗曰,音針,《小學》解亦音針矣。上曰,然。上曰,以爵爲位崇德云者,此與我國之制,似不同也。我國則外朝東西班,立於階下,而宗室則昭穆之次,序立矣。寅明曰,以禮言之,則以昭穆爲次序者可矣。而至於朝會,則以職次序立,似好矣。樘曰,我國則宗室只爲參禮於宗廟大祭,而其他擧動時及朝儀,元無參禮之事矣。瑗曰,登餕之文義,猶不得明白矣。寅明曰,餕,成事之義也。上曰,世降一等云者,何義也?寅明曰,此則以昭穆之次,似爲分數矣。瑗曰,尊廟親廟之別,似不得分明解釋矣。上曰,似是漢之原廟,而三代則無原廟矣。寅明曰,雖三代之時,亦似有私親之廟,而別廟則自三代有之矣,無乃此義耶?瑗曰,雖然,似不可直以私親之廟目之也。寅明曰,太廟卽太祖之廟,而親廟則似是高祖以下之廟也。瑗曰,知經筵所達似是矣。寅明曰,潛觀文義,則至理存焉,纖悉無餘。此等處玩味體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尊祖敬宗,敦睦公族之義也。尊德禮賢,率下之道也,齊家治國之義,盡在此矣。明謙曰,非但敦睦也。宗族敎導之方,自上篇備具縝密,而終以不用刑爲訓者,可見三代仁愛敎化之意也。寅明曰,敦睦親族,仁愛百姓者,自本及末之次第也。上曰,三宥不對而走出,使人進之曰,雖然必赦之者,公則有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執法不容之義也。似是其時,有此等實事而然也,此非假托垂戒之辭也。寅明曰,似是假令有此事,以敎後世之意,而當古之時,有此等實事,亦不異矣。瑗曰,此非文具也。公之敦親,天理之不容已,有司執法,亦天理之不可廢,禮者,因天理而作者也。公有惻怛不忍之心,而有司則守其常法,斯所謂恩義兩盡。讀此,須體認此等節拍之本於天理,不容自己處,而遭如此事,亦當存得此心,若無此心,而徒以三宥之使人進之,爲能行古道,則不誠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竝觀恩義輕重,公私先後,而體驗之,可也。明謙曰,若非實事,則如是丁寧者,似近不誣矣。上曰,非謂必有是事也。有司走出,而雖然必赦云者,亦可見不忍之心,而誠實之意,存於其中矣。明謙曰,以瞽叟殺人,則皐陶執之之說觀之,有司之臣則執法而已,不可以貴賤容貸也。瑗曰,非謂有是事,若或有如此之事,皐陶亦如此云矣。上曰,太上皇,自漢始有之,而雖在上古,天子之父,亦豈有殺人之事也。講訖。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李亮臣之用捨,在於殿下,而亮臣衷曲,有不能暴白,重臣以親嫌,亦不敢仰達,故曾者大臣,有所陳達,而殿下以陰陽心術等說,近於小人爲敎矣。當初亮臣與重臣,以疏下五賊事,有所酬酢矣。及其入侍時,以其私室所酬酢仰達者,實出無隱之忱,非爲訐揚至親之過也。己酉所達,亦出於衷曲之見,而只緣辭不達意,見阻於聖明之下矣。辭未畢,上曰,亮臣初頭,則仰達以宋寅明爲負東宮,故渠有所切責爲言,而其後,則以宋寅明有功褒奬,前後之言,豈非逕廷乎?寅明曰,李亮臣所望之事,以臣之故,而每出話頭,臣常踧踖靡容矣。亮臣向來所達之辭,卽與臣平日常常酬酢之言,而至發於筵中者,非以臣爲是非也。亶出於無隱之忱,殿下以前後扶抑,爲疑亮臣,極爲冤痛矣。以私室所酬酢之語,陳達筵中,謂之輕易則可也。實無毫髮私意之間於其間,前後所達,亦出於渠之所見,實情豈有好惡之殊而然耶?臣則洞知其本情,故欲爲一番陳暴,而爲臣至親,故不敢煩達,只自隱傷于心矣。儒臣適有所達,故以其實情敢達矣。明謙曰,亮臣之爲人,謂之慈詳則,可也,謂之小人則實是情外,而卽今廢棄者,已滿五載,以日月之明,有遺照於覆盆之下矣,豈非冤痛乎?寅明曰,亮臣亦本非峻論也。其父喜朝,南竄北謫,終死於道路,亮臣刻骨痛傷,以此之故,於偏論上,亦有所激發處,以私情言之,理所然也,渠之所見,本非爲峻論也。上曰,今聞戶判所達,大體則然,而一自有論議以後,同室之內,干戈相尋,世豈有如此之理乎?予之憎人之心,經宿則已忘。己酉所憎之人,亦何能至今不忘乎?本非偏惡於亮臣者,而以趙觀彬事言之,觀彬之疾痛呼冤者,在渠私情,則不是異事,而以君臣分義言之,則大有所不然者,辛壬之事,每歸於其時在下之人。然其結稍,則在於君上,則揆以分義道理,豈至今日而發諸口者乎?訟冤於景廟朝則,可也,至于今日而訟冤者,大有不可矣。在渠雖爲終天之痛,以光景廟盛德,固當於道理,豈敢有呼冤之事耶?觀彬之痛傷,猶或不異,而分義則不然矣。今聞重臣所達,而重臣亦向來人也。會盟祭時,卿不爲奉血乎?予以匙接口歃血,而卿不爲看予乎?予於其時,非爲參與於會盟祭,乃隨景廟而往之也。卿之看予時,予以爲卿猶不知予心矣。然則亮臣,實如觀彬坐地,而喜朝事,予雖不言,其時竄謫,亦云刻薄,而亮臣豈不爲峻論乎?以亮臣不爲峻激云者,卿之發明,而亮臣終過於分數之人也。予有所斟酌於中者,以亮臣爲慈良則可矣,而大體則怪異矣。初頭則以負東宮仕於時之意,切責云,而其後,則以有功褒奬,何不用如此之人云者,終不純一,陰陽心術之說,減等而言之矣。瑗曰,亮臣之以私室至親間酬酢說話,達於筵中者,終涉率爾,而以前後所達之差殊,致勤聖心之疑,而只緣辭不達意之致,以亮臣爲小人,則亮臣極爲冤痛,其心事則終是明白矣。上曰,聞所達陰陽等說,下敎似或過矣。然使亮臣痛祛舊心,則雖不開釋,前敎自然消融矣。今雖開釋,若不悛舊習,則前敎自在如矣。 ○寅明曰,觀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兵使韓範錫之所爲,未知其得當,而今之痼弊,只在於軍役,若不變通,則國將亡矣。軍額漸廣,人戶漸縮,而外方無法制,故奸僞日滋,幻弄無比,而逃故無數,軍額之數大縮,充定之際,百弊必蝟興,民無保存者矣。方今之務,軍政若不大變通,則百事無可爲之勢矣。上曰,今則諸務講究之策,廟堂亦已遺忘矣。寅明曰,朴師洙之所區劃者,多有變通之事,而巡營所管納布之軍,旣皆罷定,則兵營所屬,亦宜一體罷定,共濟國事,理所當然,則因革更張之際,兵使以其所見,消詳往復於監司,以爲從容善處,可也,而不此之爲,直報備局,語多侵逼,揆以事體,決不當若是矣。此等事,若或因以置之,則諸道使之變通者,必皆錯誤不成,關係大矣。次對時下詢處之,俾得成事,宜矣。兪彦通曰,曾以四學陞製事,有所申飭,而卽今冬月已深,尙不得擧行。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樘曰,臣極知惶恐,而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山陵三年後,陵官賞典,蓋出酬勞之意,而至於前山陵參奉李東賓,九朔行公,中間因事呈遞,未蒙陞敍之典,而曾於庚子山陵時,參奉任{{!|𪼛|⿰王集}},數朔行公,無故作散,其時因宗臣陳達,有陞敍之命矣。李東賓之九朔行公,無故作散,不無向隅之歎,而其時守陵官海興君橿,以其至親之嫌,不敢陳達,故適當入侍,敢此仰達矣。上曰,依任{{!|𪼛|⿰王集}}例陞敍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明謙曰,臣有所懷,故敢達。各墓守衛官,以名家子弟擇差,準朔後遷轉事,曾有所定式矣。自其後,皆以士人擇差,而準朔之後,銓曹一不遷轉,故見差之人,莫不稱冤,而其中或有不仕者云,其所稱冤,不無所據,似當有申飭之擧矣。上曰,當初定式,豈非知事在銓曹時事耶?寅明曰,守衛官變通事,果在臣待罪銓曹時。初以守衛官,旣以士夫差出,則不可無遷轉,仕路太廣,難便之意,屢次仰達,終以除職,奉承傳後,自吏曹次次收用事定式矣。雖不直爲遷轉,吏曹間間收用則固好,而各處守衛官仕滿出代之後,全無收用,不能無缺望矣。上曰,士夫之以無陞遷之路,或有不仕之人,則是皆以利祿爲心,殊非爲國之道也。爲士夫者,當盡其職而已,何可以利祿爲心乎?寅明曰,聖敎至當矣。士夫之道,此固然矣,而朝家事體,元無任之以職事,而仍不收用之事,旣欲以士子差出,則收用一款,恐不可已。且守衛官,曾前不過中庶之職,而今以士夫差出,若終不遷轉,則將沒身爲守衛官而已。渠輩之以爲切迫,不是異事也。上曰,守衛之官,非爲中庶輩設置,則以守衛官稱冤,亦非在渠自處之道,然旣以兩班擇差,而旋以中庶輩差出,則仕路漸益淆雜,各處守衛官仕滿者,每都目一人式遷轉事,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吳瑗曰,臣昨年往北京時,聞通官輩言于譯官曰,會寧、慶源開市,爾國若欲罷,則大國必當罷之云,蓋開市,或爲農器及鹽,而今則寧古塔,能鑄農器煮鹽,故大國亦不以互市爲關緊矣。臣雖聞此言,旣無朝旨,不敢酬酢矣。今番外補時,聞開市之弊,罔有紀極,非但六鎭之民,以此至于倒懸,咸鏡道二十三邑,均受其弊,北人皆以爲,若罷互市,則北民可以支保云,而凡事當思末後。古語曰,利不可不變法,此非臣所敢獨斷之事。然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見北民之苦,不可不一聞於朝,故敢此陳達,詢于廟堂,議其可罷與否,似宜矣。上曰,開市之弊,予亦聞知矣。故豐陵亦有所達,而具樹勳往會寧時,有所下敎矣。今番金是瑜手本,亦有開市欲罷則可罷之言,此事其名不正,而予則以爲不然矣。此是自前所有之事,而且爲利竇,則今雖革罷,必生他弊,莫如仍舊矣。儒臣旣聞彼中之言,且自北路還,固當以所聞陳達,而自我不可請罷矣。寅明曰,辛亥年,臣以伴送使往來時,得聞譯官輩之所言,則以爲,開市當周旋圖罷云,而臣則以重難之意,酬答矣。然在彼國,必有難堪之事,亦似有欲罷之意,若自我先請,則要以德色於我,此則置之,可也。瑗曰,此事,其名苟非不正者,何可先自干請乎?臣亦非欲直請移咨也。然罷後設有弊端,若不至如今日北民罹害之甚,則請罷亦可,似當較量彼此便否而爲之矣。上曰,彼若請罷,則在我之道,何可辭也,而自我先請則不可矣。樘曰,臣曾前奉使時,多有生梗事端,故敢達矣。歲弊綿布尺數,年年減縮,以至於每匹減縮,幾至四五尺,而以白綿紙言之,剪頭太廣,故紙地長廣,比古紙見樣,亦不及焉。臣之奉使時,幾乎生事,僅得彌縫,而其後亦如此云,前頭生梗可慮,申飭戶曹,紙布長廣尺數,準準備送,宜矣。上曰,戶判旣已入侍,此是非難之事,申飭,可也。兪彦通曰,非但歲幣爲然,雖以歲米言之,間或和水,以致腐傷云,此尤大段矣。凡和水本是死罪,我國所用米和水者,厥罪當死,則況外國所送,關係不輕者乎?且白綿紙非但見樣之不足,每束皆有鑿紙落張,每於使行回還後,傳說如此,而朝家一無科罪之擧,故每年如是,今不可泛然申飭而止,此後若復如前,則當該官員及下吏,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以此意各別申飭于戶曹,而若有如前不謹之弊,則書狀官還來後,卽爲啓達,當該官員及下吏,從重科治,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有霧氣。夜二更,流星出天苑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許,色赤。 ○洪景輔啓曰,因備邊司草記,本司堂上牌招事,允下矣。堂上申思喆,陳疏入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推牌招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後,連事撕捱,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雖非日次,有稟定事,臣等來會賓廳,而本司堂上戶曹判書宋寅明一人外,無進參者,除實病應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禮曹參判閔應洙,竝卽牌招,以爲同參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趙尙命,副校理李喆輔,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珍山等官寡女文召史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江邊犯越按覈御史。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以備堂再招不進,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一向撕捱,尙不擧行,事體分義,誠極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推,明朝開政。 ○兪彦通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政府西壁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議李宗城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云。判書、參議,待明朝牌招,使之擧行,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重臣之疏,以向來試官望備擬時請推事,盛加慍怒,譏斥備至,臣等竊不勝駭惑也。凡試官之或以二望備擬者,乃近來不得已之謬規,而昨年冬庭試時,以二望擬入之故,特下備忘,辭旨嚴截,至有今後則必備三望事定式施行之敎。故今番謁聖時,試官三十員,實無備三望之勢,而不敢循例啓稟,陳達前席,則自上以庭試試官十七望,則可以備三,而如謁聖則三十望,無故人九十,似未易,今番則依近例,擬二望爲敎,此不過以謁聖試官,比他科最多之故,有此特敎,而前此三望定式之敎,固自如也。庭試十七望,尙且必命備三,則講經十四望,尤無可論,臣等果於伊時試官望之備擬也,以前後所受敎者,備細往復,而重臣諉以乏人,終不改入而出去,日已向晩,事勢迫急,臣等不得已請推入啓矣。今重臣,或謂之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或謂之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昨冬備忘之捧甘與否,非今日承宣所可知,而播諸朝紙,載在日記,則政院必無不爲宣布之理,該曹必無全未承聞之理。且伊日望單未入之前,已以依受敎必備三望之意,屢飭該吏,則其所謂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者,抑何故也?自掩其失之云,恐不在於臣等也。且其除却老病,無故人絶少云者,尤有所未曉,堂上中年少無故之員,不啻夥然,可以歷數,而必以年迫八袠之人,充擬於二望之中,卒使擔赴試院,僵引餌蔘,未備七栍之規,又廢復命之節,臣等於此,重爲之慨然也。臣等因一據例請推之事,忽被無限侵詆,其何可自謂無失,而晏然而已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事實。伏願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謝重臣之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兼禮曹判書申思喆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以講經試官擬望事,荐被問備之罰,惶隕恧縮,無地自容,而實錄奉安,期日已迫,往役義重,不敢言私,黽勉作行,昨始竣事反命,而第於喉院啓辭,終有所訝惑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此仰陳焉。伊日兩所考官,多至十四望,而除却老病情勢外,無故當進者絶少,實無推移排擬之勢,而一望二員,多有近例,故臣果依此擬入矣。至於三望備擬之聖敎,政院初不宣布,該曹全未承聞,及夫望單修呈之後,承宣始爲往復,而旣已正書到院,則曾無追還改擬之規,故不得變通,事勢卽然,如許委折,承宣非不諳悉,而啓達之辭,全沒實狀,有若臣曹知有上敎,而故擬二望者然,何其言之失實,至於此也?凡上敎中有可以奉行者,則毋論事之巨細,必自喉司,分付各該司,奉承傳擧行,自是應行之例,則今此試望申飭之敎,臣未知果在何時,而無端寢却,不使該曹知之,乃於望單將入之際,始以曾有筵敎爲言,末又歸咎於全無所知之該曹,要以自掩其不卽捧甘之失者,其於事體,恐不當若是也。推考薄罰,臣固自訟,而若其所遭,則非比尋常,在臣廉義,已難晏然仍冒,而行役撼頓之餘,重觸風寒,感傷非細,素患風痰之症,一陪加劇,頭疼膈煩,氣升神昏,委頓床席,寢啖俱廢,多般醫治,少無差歇之勢,觀其症形,非一時偶感之比。時月之內,實無强起供仕之望,宗伯緊任,議讞重地,俱不可一任虛曠,玆於引罪之章,兼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出疆之期已迫,第有區區私悃,仰瀆宸嚴,惟聖明垂察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楊州地,未辭陛之前,竊欲往省,以伸至情。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數日恩暇,俾得往來之地,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辭往來焉。 ○十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持平南泰齊,獻納李廣道,修撰吳瑗,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沈壽賢進伏曰,近來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冬暖如此,日氣甚不好,寢睡之節,無異於日前乎?上曰,無異矣。命均曰,湯劑劑入後,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命均曰,受灸後氣候,比前何如?上曰,如常矣。壽賢曰,備局久不得開坐,事務多滯,而且有稟定之事,故今日雖非日次,臣等來詣請對矣。戶判宋寅明外,諸堂姑未承牌,故不得備入侍,凡事亦不得自外講究,直爲登對,事多遺漏矣。時方緊急者,江邊事情,而其中尤有所寒心者,平安監司,以高山里犯越罪人論罪事,九月狀聞,而其狀啓,自政院誤下秋曹,而不下備局,故廟堂則全然不知,未克回啓,稽滯至此,誠極寒心,而左議政徐命均,偶然記得,昨始推出矣。事情如此,而廟堂則不知,使道臣譏捕之意,分付矣,豈非可笑之事乎?上曰,以此狀啓觀之,則殺害之事,眞的無疑,而當爲査覈處之矣。壽賢曰,在前以江邊李萬祉殺害彼人事,發遣按覈使鄭栻査實,然後自彼國刑部,有議處之規矣。上曰,所謂被捉於彼中者,無乃此漢耶?壽賢曰,爲虎囕死云者,必此漢之逃入彼中,以至現捉矣。厥漢之犯越,旣在於九月,而齎咨官之所聞,亦在於九月間,則事情相符矣。或者之議,爲先移咨爲宜云,而事實未詳知之前,徑先咨文,恐非審愼之道,今番使行,使首譯詳探事實,然後處之宜矣。彼中潯陽gg瀋陽g將,亦似有彌縫之意云,探其虛實,察其形止,移咨與不爲移咨間,決末處之,似或詳愼,而其間遲滯可悶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而今此事機,殊甚緊急,九月來到之啓聞,今始覺得,則査事遲滯之間,易過今年,若自彼中,責之以稽滯,則此無可答之辭矣。以方聞有犯越人,故驚駭査實後,處置之意,先爲移咨,宜矣。宋寅明曰,自此直爲移咨,則爲瀋陽將軍之罪案,故自前難處矣。上曰,移咨時言于瀋陽將,宜矣。壽賢曰,齎咨文到瀋陽,言其曲折,而彼若以彌縫之意,請寢咨文,則不爲移咨,可也。彼若以此事先發,則當爲移咨,先示厚意,好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命均曰,咨文事,觀勢爲之,好矣,而按覈使,爲先發送,何如?上曰,今日內擇差,不多日內發送,可也。而雖撕捱玉堂之人,此則往役,安可辭避乎?{{*|榻前下敎}}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則高山里僉使李泰祥罪狀,殊極無據矣。爲先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李守雄事,有後日次對更稟之命矣。當初守雄,與金以丁、任贊必,同爲被捉,而及其以丁、贊必還來之時,渠則不爲同還,中間逃躱,又不自現,則似不無附托彼人之跡,而渠與以丁、贊必頭面之際,以丁等之言,與前所告,不無相左,且其逃避不現,只出於迷劣畏罪之致。而第江邊梟示之律,施於潛商犯越之類,則守雄罪,與此同律,終涉太過。今若以朝家好生之德,參酌定罪,傅之生議,則實合於撫綏邊民之道,令入侍諸臣,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宋寅明曰,守雄初雖落後,其後自彼還來,則別無可罪,與贊必等無間,而中間逃走,從他境隱身越來,被捉於譏捕,則便是亡命,罪當罔赦,而第初因被捉,異於犯越潛商,近來以潛商梟示數多,此則雖參酌減死,亦恐無妨矣。尹游曰,在外時已商議,而臣意與戶判宋寅明所達,無異矣。朴文秀曰,爲彼人捉去,本非犯越,落後而歸,仍爲逃躱,則雖與犯越者有異,亦安得無罪?然犯越者只梟示,則有間於犯越者,似當減死矣。宋眞明曰,以丁、贊必旣得放還,則守雄何獨不可放還,而以申儀昌招辭觀之,守雄借着胡服,乞哀隨往,其附托胡人,情跡難掩,罪在罔赦,及其還也,又不自現,中間逃避,見捉於譏捕,則有同亡命,臣之所見,則斷不可容貸矣。上曰,守雄之罪有二條,當初被捉,不可爲罪,果如宰臣所達,而以儀昌招辭觀之,顯有附托胡人之跡,罪一也。放還之後,不爲來現,中間逃躱,罪二也。然旣與直自犯越有異,則豈無參酌之道乎?近來以犯越梟示者多,故渠必畏怯逃隱矣。此等之人,傅之生議,亦無不可嚴刑減死,絶島定配,可也。{{*|出擧條}} ○命均曰,以西北開市事,利害通塞之論相半,此亦定奪,以爲處之,何如?上曰,開市事置之,可也。譯官輩以此等事,得請於彼中,則欲爲德色於我國而然矣。文秀曰,會寧開市,則通塞間利害,未知如何,而至於義州開市,則其利大矣。開市一節,至於無兩國,然後可以防塞,而不然則不可塞矣。雖以今番咨文事言之,亦豈有行銀之路耶?譯舌輩以此等事,惹鬧彌縫,以爲己功,自廟堂若不嚴飭,則此後生釁之端,不一而足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眞明曰,會寧開市,則北路大有所益,恒用物貨,全出於此,故人以爲便,而至於慶源開市,則其弊甚多。六鎭之浮費穀物及廚傳之弊無比,故民以爲苦矣。上曰,靈城所達自廟堂嚴飭譯官之說,是矣。末終生梗之事,皆出於此等事,譯舌輩中間弄奸之致,而凡事一邑有弊,則國內豈無弊耶?事未有無弊之事,而以《國朝寶鑑》觀之,勿改舊法,有所下敎矣,可見聖意之所在,而以開市事言之,若欲在我而無弊,則安知非日後,幾生大弊端乎?命均曰,自彼國若先自來請,則自我當應之矣。上曰,彼雖來請,姑示默默之意,可也。命均曰,開市之路,若爲永塞,則潛商犯越之弊無數矣。文秀曰,譯官輩,近來元無來見備堂之事,而以開市防塞之意,一譯官來言于臣,故臣答以防塞開市,則有利於譯官云,則渠不勝慙赧而退去矣。此必不無譯官輩弄奸之致,彼雖來請,自此不許,可也。 ○沈壽賢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前後非一,今不可一時定奪,而以義州八包事,趁今番使行前許開之意,有所狀請矣。義州事勢,誠無以支吾,而節使行期已迫,似難變通矣。今姑置之,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中申儀昌等事,有不可徑先正法者,姑爲仍囚,以觀前頭處之,未知何如。上曰,申儀昌等,姑爲嚴囚,而以胡人酬酢之說觀之,其獄囚之不嚴可知,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面里分等事,有推考之命矣。臣取見其分等節目,則精神用意處,極爲詳密,與前年湖西面里分等有異矣。旱田元無給災之規,而至於峽邑尤甚面,全無畓結之處,則被災雖酷,無以施惠,有此量給田災之請,而其所區別,亦頗精詳,且詳定則與大同不無差別,似當依施矣。上曰,已成之事,許施,可也。{{*|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兵使韓範錫沮格軍丁變通事,論列其罪狀矣。道臣之初不與兵使往復,而直爲換定軍額,雖有率爾之失,範錫之發關各邑,使勿擧行,狀聞防塞,語多侵逼,其在事體,誠爲駭然,而閫帥遞易,亦涉重難,道臣則推考,兵使則從重推考,似宜矣。命均曰,軍丁額數,不得充補,故以兵使隨營牌別馬隊餘數換定,而道臣之不與兵使相議處之者,未免率爾之失,可以推考警責,而兵使之不報道臣,直爲行關各邑,使之勿施者,事體所在,殊極駭然,兵使則不可仍置,而道臣狀啓中欺罔等說,似是太過矣。文秀曰,黃海監司狀啓,臣亦見之,兵使誠有所失,而監司亦安得無過乎?朴師洙深知一道之弊,在於良役,能盡罷監、兵營捧布之軍,充定於元軍隣族侵徵之代,其事誠好矣。大抵某邑則額多丁少,某邑則丁多額少,若不推移,則實有難充之患,而丁少之邑,有兵營別馬隊隨營牌,兵使所在之黃州則有餘丁,以其餘丁,割給兵營,而以丁少邑馬隊營牌換定,則良役因此可完,雖曰別馬隊隨營牌,操鍊團束者,一時罷定,實爲可悶。然兵營於數年之間,若更加團束監營換給之閑丁而操鍊,則豈不如當初罷定之別馬隊隨營牌乎?然則監司之欲以是變通,誠甚便好,而若欲換定,則兵使事體,迥異守令,事當往復消詳,而不此之爲,直爲發關各邑,使之充定,又以此發關於兵營者,誠失各問耕織之義矣。至於兵使,則自家所管軍兵,盡爲監營換充之軍,而初無與議之事,則拒而不許狀稟,朝家非不得體,然兵使旣是監司之管下,則當以持難之意,累次往復於監司,終不聽從,則又以不得不狀聞之意,更報監營受題,然後馳啓論列,事體道理,固當如此,而不報營門,徑稟朝家,大失體統。若論彼此所失,則俱難免罪責,臣意帥臣則遞職,而道臣亦當有論責之道矣。上曰,靈城所達詳備矣。此蓋監司則欲爲操縱兵使,兵使則以見侮爲慍,故以至於此矣。然以平時言之,則兵使宜守體統,事體所在,不可相較矣。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兵使韓範錫罷職,可也,而兵使所請事,亦爲置之,宜矣。{{*|出擧條}}壽賢曰,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中水營移設事,事涉重大,不可率爾處之,從當商議更稟,而山海邑水陸軍換定事,實涉兩便。先爲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政府西壁,方有闕員,而査對時急,曾有口傳差出之例,此亦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文秀曰,移咨事,終是思之,則事實未明知之前,徑先移咨,終非愼重之道,的知殺人幾名,然後移咨宜矣。上曰,明白査實,終難矣。御史口傳差出,明朝發送,則使行未渡江前,豈不爲査覈乎? ○壽賢曰,三南被災尤甚邑守令,以田稅未捧事,連續拿來,累日滯囚云,當此秋務方殷之時,災邑守令之被拿曠官,其弊不貲,殊涉可慮,似當有參酌安徐之道矣。且聞樂安郡守李萬囿,亦以田稅未捧事拿來,混被決杖云,渠雖卑微,旣是親功臣,則其在議功之道,施以決杖之律,殊非待勳臣之道,而光陽縣監朴東亨,今方拿囚,亦用此例,則事體終似未安,故仰達矣。上曰,無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gg混下g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奉承傳,除杖,可也,而被災尤甚邑守令事,分付戶曹惠廳,量處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判義禁申思喆自外復命,而金吾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江邊犯越罪人按覈御史,以副校理李喆輔差出,使之明朝辭朝,可也。{{*|榻前下敎}}命均曰,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姑未覆奏,而其中親騎衛試才時,沒技之類依例直赴事,及前後沒技稱冤者,別錄以啓矣。卽今殿試不遠,得中武士方上來云,此則施否間宜卽,稟處,俾無落莫之患,故敢達。尹游曰,沒技之冒濫,臣亦累陳,而日昨入侍時,以今則殿試已迫,勢將回啓之意,仰達矣。退而見之,則誠有難處者,西北監司,或以十七人,或以十一人修啓,此便是一科沒技,豈如是之多乎?誠爲未安矣。大抵北路親騎衛之設,始於甲子,北關則優等三人調用,南關則優等三人,間年調用定式,而元無賜第之例。壬辰年間,因道臣狀請,始許優等一人直赴,乙未年間,又因道臣狀請,又許之次一人邊將除授之典,而至於沒技,則丁卯因官奴非龍之沒技,特許免賦,甲午因親騎衛許暑之沒技,特許直赴。此後北路,因以爲例,西關別武士,又用北路之例,戊申以後,他道之設別武士,皆用此例,沒技直赴,倖門大開。其後或塞或通,許否無常,而今則修啓多至十餘人,前頭將至數十人,賜第何等重大,而虛僞之弊,將不可勝言矣。上曰,濟州則使沈聖希試才,而關西則初無傳敎,李宗城,自爲試才而來矣。但旣許關西,則北道不可異同,依關西例賜第,而此後,則御史之書啓者勿施,御史亦不待朝令,勿爲試才事,定式分付,可也。游曰,今年各道修啓,尤爲濫多,姑限前年,先爲回啓,何如?上曰,日昨筵中,以令前後爲敎,而沒技之至於十七、十一,誠過濫矣。令前則雖不可不許,道臣若不親試,不得修啓之意,已爲定式,此後各別申飭,可也。游曰,今二十一日晝講,有稟定,其前修啓者,當爲令前,一倂覆啓許施,其後入來者,更令本道査明後,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禁軍之沒技者,出身則賜馬,閑良則賜第,而今番沒技而見漏者有之,故敢達。上曰,元單子入之,可也。因卽賜第。 ○朴文秀曰,臣有病不得出入,而今日登對,有所達事,故敢達矣。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中,被災邑中興陽尤甚,自朝家減給大同矣。抄其尤甚者,蕩減大同,此實恤民之盛德,而今聞湖南沿邊七邑,俱是慘凶,朝家施惠之道,若不公平,則民心終不可服矣。道臣適見,興陽單擧全減,然七邑災荒,旣無異同,而彼邑則蕩減,此邑則停捧,有偏於一視之仁政矣。興陽蕩減之令,還收爲宜,而不然則其餘六邑,一體減給,似爲均平,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朴文秀之言,有所見矣。尤甚邑旣無異同,則以一邑,可以推知六邑矣。一則停捧,一則蕩減,似是不均,令道臣分數處之,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而興陽旣爲蕩減,則不可還收,至於六邑之均減爲難,堯、舜其猶病諸博施矣。此則置之,可也。徐命均曰,臣之所見,則目今救民之政,不在於田稅大同之減給與否矣。生民之困窮,專在於身布隣族侵徵之弊,而荐經大歉,逃故過半,則軍額及良布之數猶舊,而當番之人死亡流離者,十居五六矣。徵責之弊,將及隣之隣、族之族,餘民亦不可保存,將必無民而乃已,無民則何以爲國乎?方今急務,莫先於變通軍政矣。沈壽賢曰,左相所達,誠甚切至,而不可率爾變通,從容講究後,更爲稟處,宜矣。上曰,兪。 ○朴文秀曰,臣以御史、監司,四載待罪嶺南,非無可薦之人,而一不聞於朝者,蓋深知掌銓者,於此等事,緩忽特甚,未嘗奉行朝令故也。若有所薦,而或如臣所料,則道內之人必曰,監司旣薦士,聖上且許用,而何無銓曹之檢擬云爾,則是不過以國綱不張,君命不行,播示於八方,其大損國體,當如何哉?此臣所以不敢薦一士者也。趙顯命則與臣意有異,在嶺南時,有薦人之事,或請褒贈,或請調用,自上有書諸座右之敎,其後御史又薦成爾鴻、金聖鐸、李槾等,自上又有勸駕上送之敎,故頃者都政,成爾鴻則首擬該司,而副末望,則乃以旣故請贈之人擬之,至於生存之金聖鐸、李槾,則終不檢擬,其有駭聽聞,已極寒心,而爾鴻,則以近於時論,能速備擬,而至於二人,則都政屢過,而齋郞之窠,皆歸於有勢者,不及於此二人,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而尤有所寒心者,日昨成爾鴻,上來肅謝,而政院、玉堂,無稟達之事,故自上未及引接,而自外退去云,朝體之未安,姑舍勿論,當初書諸座右,勸駕上來之敎,便成虛事,臣竊爲慨然也。上曰,靈城所達,是矣。予有書諸座右之敎,而近來精神不如前日,爾鴻肅謝,時不得引接,當初欲見之意,竟歸無實之科,予甚愧焉。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其餘諸人,後日政,雖散政,若有相當窠,卽爲調用,前後銓曹堂上,竝推考,可也。吳瑗曰,成爾鴻,旣有欲一見之敎,且命勸駕,而及其上京,因政院之不稟,公然退歸,實有乖於待士之誠矣。聖上自咎之敎,誠好矣。此後毋弛此意,益篤待士之誠,使巖穴之士,有所興起焉。洪景輔曰,成爾鴻肅拜時,政院全未覺悟,不得稟達,誠爲疎忽矣。聞金聖鐸等諸人,承召命之後,以不敢當之意,呈于監司云,未知道臣之狀聞與否,而自上別爲下諭,成爾鴻則使之更爲上來,金聖鐸諸人,則使之催促上來,恐爲得宜矣。上曰,當初諭以欲一見之意,使道臣勸駕上送矣。及其肅謝,不能覺悟,終未引接,以至自外退歸,當初勸諭,徒歸文具,予則實有愧於更召矣。文秀曰,政院旣不爲啓達,則萬幾倥傯之中,雖以聖上之明,亦何以覺得乎?未克趁時引對,理勢固然,臣意則其時不卽啓達之承宣,不可不推考。且勸駕上來之敎,已別諭於道臣,則成爾鴻上去之意,事當馳聞,其餘兩人去就,亦當詳問啓聞,而尙無擧行之事,未免疎忽。道臣亦不可不推考,自上亦追示悔悟之意,使歸者更來,不來者翻然而起,卽爲承命,則此是誠實底道理,有何文具之嫌也?上曰,靈城所達誠是矣。依爲之。以此出于擧條,可也。{{*|出擧條}} ○徐命均曰,高山里犯越罪人朴之徵事,平安監司狀啓,九月啓下,而政院誤下刑曹,故廟堂則全然不知,以致稽滯,凡事如此,殊極寒心。道臣之不請廟堂稟處,亦不謄報,殊涉疎忽,承旨之泛然啓下秋曹,難免矇不致察之失,道臣則推考,當該承旨,罷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莊陵碑石陰記書進日字甚急,而尹淳一向辭免,尙不上來,不可等待其上來矣。令預差書進,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宋寅明曰,陵幸時御路所經被傷處,田畓摘奸後更稟事,曾有成命矣。發遣郞官摘奸,則今番所傷,不過田庫四束地,而曾前所傷處,亦爲四五束地,合爲九束餘云,楊州之地田稅,本來見減,餘存應役者,不過大同,限其完復,耕墾間大同亦令減除事,分付楊州,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尹游曰,曾以理山府使禹夏亨,待閫帥有窠,備擬之意,有所下敎矣。海閫今方有窠,似當備擬,而夏亨,方委邊上機事,所關非細,此時移遷,似涉重難,故更此仰達矣。上曰,事雖如此,亦豈可長留邊地,閫帥之窠,備擬,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臣旣叨度支長官,又兼惠廳堂上,俱是錢穀衙門,則一人兼管,終未便當,故以此辭免,而不得蒙許矣。兼管兩牙門錢穀,雖以國體言之,終是有弊,私分亦有所不敢當者,遞臣惠堂兼任,以便公私爲好,故敢達。上曰,聞所達則非出辭讓,事有掣肘者。大臣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曾有兼管之例,而聞其所達,則事勢誠然,而亦有所執,許遞宜矣。上曰,然則惠堂可以許遞,而諸臣旣爲入侍,薦擧其代,可也。壽賢曰,以尹淳差出,似好矣。上曰,左相之意,亦何如?徐命均曰,宋寅明則見職旣是劇務,許遞兼任爲宜,而其代則似不出於尹淳矣。上曰,然則宋寅明惠廳堂上,今姑許遞,其代以尹淳差出,可也。{{*|榻前下敎}} ○持平南泰齊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近來邊上防禁,日漸疎虞,識者之寒心,久矣。理山府使禹夏亨,自到任以後,隔江淸人,往往潛到府界,樵採之單行者,白晝掠去,稱以犯越,脅持恐喝,以徼重利,而夏亨,恐其事端之重大,初不報聞,輒以米斛,私自贖還,如是者非止一二,若使夏亨,嚴飭邊禁,多方備守,則豈有如此之弊,而此路一開,前頭之慮,亦不可勝言,請理山府使禹夏亨拿問定罪。上曰,依啓。獻納李廣道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吳瑗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諫啓辭時,靈城君朴文秀,兵曹判書尹游,私相是非,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臺閣,惟事含默,殊甚寂寥,而獻納李廣道,再次入侍,每傳故紙,無一新啓,臣實爲諫臣慨然也。上曰,承宣所達,是矣。徐命均曰,六年臺啓,惟事謄傳,君臣相持,收殺者收殺,可矣,而不可率爾爲之,齊會三司後,下詢緊歇,可以停啓者停之爲宜矣。沈壽賢曰,酌處之道,若或苟艱,則允許爲宜,而不然則可停者停之亦宜,臺諫多員齊會後,下詢處之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臺諫傳啓之時,每念罪囚,則心甚惻傷矣。在上者以勿煩二字例答,在下者以謄傳故紙爲事,上下相持,便作文具,而此非一二臺諫所可停啓者,收殺則不易矣。南泰齊曰,今此鞫囚,皆是王法之所不容,則大臣,當以自上允從之意,陳達爲宜,而今請收殺者,實未知穩當矣。獻納李廣道所啓,臣本以衰病庸拙之物,蟄伏窮島,無復起爲人之望。頃年屢叨除命,而一未祗謝,逋慢之罪,萬殞難贖,長在惶悚縮伏之中矣。乃者因事入城之際,薇垣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之情勢病狀,萬無冒沒承當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謝,因仍累日,未效一言之責,每自循省,不勝其愧赧矣。今日筵中,承宣以謄傳故紙,侵斥備至,臣之溺職之罪,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洪景輔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諫臣是鄕人耶?徐命均曰,本是京居之人,而甲子年死節名人之後也。尹游曰本是京人,而近來退伏田野,人以爲恬靜矣。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晝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執義李光溥,掌令李以濟,持平南泰齊呈辭,掌令李善行文科會試監試官進,持平金尙翼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儆,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鍊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陡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所進,未滿十貼,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丸劑所進亦過半,亦爲加劑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試所進在外外,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江邊犯越人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請對矣,敢啓。傳曰,引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極爲未安。而政府西壁差出,及明日常參前承旨差出,俱繫緊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政府西壁差出,亦爲緊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非但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明朝牌招開政,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只推,一體牌招。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受由在外,時未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韓德全之代,猶未差出,而李聖龍,又爲變通,則此不必前望單子入之而落點,明日常參承旨四員,亦可爲之,置之。 ○二十八日京畿假都事狀啓,副提學李箕鎭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進上藥材中麥門冬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兪彦通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按覈之擧,事係緊重,應行節目,憑考前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南漢軍器中,弓子數甚不敷,黑角弓五百張所入物力磨鍊,使本廳敎鍊官折衝趙福基,次知監造矣。福基多般拮据,交子弓五百張,又爲加造,合弓子一千張,今已完畢,而其所製樣,頗爲精强,故所造黑角弓五張、交子弓五張,依例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故拿來羅將,旣已發送矣。卽者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拿處事傳旨啓下,而李泰祥拿囚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黃海監司朴師洙啓本,則掌隷院回啓次知,承旨姓名,不爲書塡,事甚疎忽,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由,往省先壟,得以餘暇,改窆亡子,幽明感結,容有極已,悲哀撼頓,淹疾郊荒,由限倏過,惶悚無地。且臣國子新除,有大難安者,陳疏見却,有牌坐違,罪上添罪,益增悶蹙,昨以賓對不備員之故,至於請牌,事重籌邊,誠切反面。且旣入闕,自不得祇謝恩命,而第伏聞向日筵中大臣陳達,至有極擇有文望者差出之命,銓曹之不加妙揀,只謂臣纔遞銓任,爲其置處,而循例擬差者,已是大段錯謬,歷數朝中,不文而無望者,臣最甚焉。在臣之道,亦何可徒諉以曾所忝經,而輒復晏然,自致廉隅之冒沒,重速物議之嗤點乎?自今詞學優長,望實俱隆者,不患無人,今若另加遴選,使之專意敎胄,實爲聖朝綜核之政,不宜使臣而苟充,以致撕捱瘝曠之弊也,明矣。況臣近來左右噂畓gg噂沓g,情跡疲困,雖便訣不忍,隱默遲徊,聊爲筋力自效於閒漫職任之計,若其榮途華貫,矢心自劃,一切斷置,顧此筵白另擇之地,尤豈可冒昧趨承,以自負區區素守也哉?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垂鑑燭,亟改臣不稱之職,俾臣隨分效力於兼管諸務,不勝公私竝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咸鏡道鏡城幼學吳載熙疏曰,伏以,表功顯烈,國家之重典,廟享崇報,士林之大擧,苟或功烈未著,士論不協,則其不可濫冒也,明矣。本邑彰烈祠卽贈贊成臣鄭文孚腏食之所,而一時同功八人之所配者也。文孚當壬辰島夷之亂,以北評事,奮身於逃竄之中,倡起義旅,克復一方,其鴻功偉烈,有不可泯滅者,故顯廟甲辰,輿論齊發,特建一祠,以享文孚。且以本鄕同事之人,功績表著,具載於文孚狀啓,及其時文案者,配享焉,其所享者,只是九人而已。是年朝家,特以彰烈之額賜之,以表其績,其餘許多義旅,則雖有功績之可稱者,而比之九人,輕重有別,故皆不得與焉,此乃本祠已定之制,而實出於二百年公論者也。不意昨年,鍾城人前萬戶吳昌達,以其五代祖吳景獻追配本祠事,上言陳籲,得蒙判下之命,臣等竊不勝訝惑也。其上言中,別無可據文字,只有景獻妻許氏呈官立志,而其中有曰,家翁當壬辰倭亂,聞鏡城義旅之起,奮身南往,仍爲戰亡云,其戰亡則雖曰信然,而其時文蹟之可徵者,尙有存焉。如主將啓本及軍功案、義旅錄、採詢錄等書,實爲考信之籍,而其中皆無景獻名字,是或未至義旅之陣,而遇害於中路耶?抑亦已入義旅,而偶然見漏耶?其間事蹟,旣未明著,而祀享之事,實爲重大,豈可以私藏之一張文狀,輕易擧行乎?如此之人,若皆追配,則其時竭力戰死,或功績表著,備載於文案,而未與於廟享者,不爲不多,其子孫,亦豈不慕效齊起而呼籲乎?此等崇報之擧,惟在士林之公論,固非子孫之所可干請,而今昌達,不顧其嫌,率爾上言,極涉猥屑,而該曹之不覈事實,徑先覆啓,豈不有乖於重祀典之道哉?成命雖降,而公議愈激,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姑寢成命,更令道臣廣搜可據文蹟,兼採道內士論,以重祀典,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癸丑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犯越罪人按覈御史請對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御史李喆輔,假注書洪正輔,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喆輔曰,臣之情勢,豈敢着朝衣出入闕庭,而意外膺此按覈之任,嚴畏分義,他不暇顧,今將辭陛,罔夜馳往,而旣未經事,且非預知之事,實有僨誤之慮矣。本事,纔因大臣,略聞梗槪,而欲親承聖敎,敢此求對矣。今此按覈之事,齎咨官手本中瀋陽見捉人事乎,抑平安監司狀啓中高山里犯越殺害事乎?上曰,我國人被捉者及高山里犯越事,爲同條或異條與否,不可不詳覈,而必於今番使行付咨,然後可免彼中遲滯之責,下去後從速馳啓,宜矣。喆輔曰,臣方倍道馳進,而安州以上則馬撥,以下則乃步撥也。下去時,與監、兵使相議,或撥馬或驛馬,別爲責立,以爲急急傳命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喆輔曰,□行越江,當在來晦,念前入來則可及,而臣雖□□□事,遲速有難□□矣。臣當與監司相議,手本與狀啓□□差異之端,則卽當馳啓,而最是罪人未卽取服,則一向刑訊,徑斃可慮。若無於渠笞楚之事,則亦無吐實之理,此甚難處矣。臣下去後,以有見識守令,爲檢覈官,以爲商議之地,而但遲速未可料矣。上曰,差遣御史,意固有在,雖不可使之徑斃,亦何可不爲刑訊乎?喆輔曰,犯越二十餘人,盡爲訊問乎?上曰,盡爲訊問,而捧招則似爲遲滯矣。喆輔曰,此事結梢,何以爲之?上曰,此則不在朝廷,當一聽彼中指揮,而持標淸人殺害與否,則金昌遠處究問則可知之矣。高沙里僉使,雖無狀呈,姑令入送奪蔘,而事有未可知者,入去時及出來後,如有預知事□□査狀聞,可也。喆輔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景輔進□。上曰,卽見京兆郞官,書啓,則貞陵相望處偸葬者,乃軍士,而卽已掘去云。令攸司各別科罪,其他偸葬人,分付京兆,一體掘移論罪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 hepz8jtvxnsvecymonhu3n58q0ecvcp 承政院日記/英祖/九年/十一月 0 1109893 2173372 2173243 2022-08-21T13:29:31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1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未肅拜}}。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一更,流星出天中,淡雲□入乾方,□□日□□,尾長五六尺許,色□。 ○洪景輔啓曰,承旨,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矣。新除授承旨,所當牌招,而方入試,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諫院不備,事體未安。大司諫李眞淳,更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 ○傳子李春躋曰,日寒如此,常參時刻,以午初初刻議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承旨及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匡輔爲承旨,尹淳爲左參贊,朴師益爲右參贊,李廷濟爲刑曹判書,尹游爲同義禁,宋秀衡爲司諫,李潤身爲正言,申晩爲持平,吳瑗爲校理,李夏徵爲戶曹佐郞,吳遂采爲刑曹佐郞,崔昌億爲延安府使,朴師順爲大丘判官,宋徵台爲抱川縣監,李東煥爲平安都事,朱炯离爲高山察訪,朴師益爲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特進官進,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試官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李廷濟、趙尙絅爲副護軍,以李箕鎭、吳彦胄、金尙翼爲副司直。 ○吏批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趙景彬呈狀內,矣身,素患賤疾,積歲沈痼,有非時月調理所可獲痊,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果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龍潭縣令趙景彬,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宣傳官崔尙衡,以本廳曹司之役,累月處冷之餘,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助防將金成大,及第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海、金起,山行將金起白等,或拯活人命,或捉虎,或試射入格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成大、邊協、金重華、金振海、金起、金起白,未資窮未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卞箕和,僉知中樞府事金潤,宿病危篤,末由肅謝恩命,同知中樞府事金熙潤,肅命之後,重得身病,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七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都監哨官李震亮,部將李惟淸等,俱未滿四中,武臣兼宣傳官文德一,連三次不進,跡涉規避,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月十七日,得接燔造郞廳牒呈,則今年燔造,初因年凶癘疫,匠卒相繼死亡,又因楊口白土之不精,新基移釜之不善,自春至夏,燔事不順。夏等進上,僅僅封進之後,秋等進上,罔夜蕫役,而入秋以來,沙器之苦窳破傷,愈往愈甚,秋等進上,萬無封進之路。入啓處置事,具由論報,而莫重進上,無端闕封,曾所未有,各別申飭,工匠等,期於畢封之意,論題,分付矣。卽今燔官入來,而所齎來燔器,未滿當封之數,莫重進上,至於闕封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當該燔官,拿問定罪,都書員邊首,令攸司囚禁嚴刑後,照律定罪,臣等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且磁器元數五百五十七竹內,今此所封,不過一百七十八竹,雜器元數三百三十二箇內,所封亦不過一百四十六箇,而色甚不精,擇其中稍優者,各殿各宮內入之器,則所當依數捧入,而器皿色目,亦且不齊,以他色目,推移捧入,何如?傳曰,依啓。勿待罪。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年進上臘藥磨鍊,則庫中不足之數,肉桂二斤五兩,龍腦一斤四兩一錢,沈香一斤七兩,犀角七斤一兩六錢,訶子十五兩,木香一斤十三兩,朱砂二斤十一兩三錢,白檀一斤九兩,砂仁一斤,唐黃連十一兩,丁香二斤十四兩,白豆蔻一斤,肉豆蔻一斤四兩,附子七兩,桂皮八兩,三乃子十五兩,甘松十五兩,全蝎十五兩,石雄黃一斤八兩,牛黃則年例七十七部及加數十二部,東朝別進上龍腦安神丸一劑所入三部一錢,竝令該曹,卽速進排,何如?傳曰,允。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頃年御醫北京入往時,別貿唐鹿茸以來,則正如紫茄,絶勝於我國所産者,且唐材中犀角、朱砂、黃連、肉桂、使君子、附子等種,皆是要材,雖有年例貿易元數,每患不足,使戶曹貿納,故曾前御醫入往時,多令別貿,以省地部之弊矣。今此謝恩兼冬至正使隨往御醫處,管餉銀子中二百兩,依前出給,此等藥材,使之精擇貿來,而本銀則還後會減宜當。以此,分付于平安監兵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文科會試試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去夜初更量,場內易書假家,猝然失火,十餘間盡爲燒火,棘圍十五間,亦爲延燒,而試券則以易書旣訖之故,幸免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忠淸監司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駑下病孱,素昧事務,過蒙知奬,猥叨拔擢,向來韜鈴,今之臬司旌鉞,榮耀雖極,而僥踰則甚,四五年來,連在客館,不遑寧處,精力滋盡,疾病已痼,王事所縻,不敢言私,强疾登程,遍審右沿,仍又馳進畿境,奉迎實錄,陪至嶺界訖,轉審左道諸邑,昨始還營。所過年事之失望,民情之困悴,今方別具狀聞,而臣有萬萬惶悚不安者,曾伏見賑廳啓下指揮,則有搬移嶺錢於本道,使之貿米上納者,臣雖無狀,事苟有利益於國家,而無害於擧行者,則成命之下,何敢違難哉?只緣秋事大失所料,市直日益減下,遠地搬運之錢,自爾遲滯,貿米時節,坐致捱過。臣之當初所慮,亶出於此,而賑堂筵奏,極爲嚴峻,問備薄罰,實出末減,蓋臣所論,初非出於不欲奉行朝令之計,而緣臣無似,忝在藩任,不能以外方事情,達之於廟堂之上,竝與本情而見阻焉,撫躬慙惶,更有何言?臣旣冒居重任,事事憒劣,雖狀聞文字中,例用措語,亦且得咎。日者,以延豐新代,除署下送事爲請,而得伏見喉院回送書目,則以爲,守令除署,非藩臣所可仰請云,至有啓推之擧,凡外方此等事例,不過依謄錄施行,取考營中謄錄,則自前以然,臣不暇遠引舊例。卽今慶尙監司臣金始炯,京畿監司臣申昉,爲本道道臣時,皆有此狀請,非一非再,蓋舊例則固自如是,前人則雖有已行,而臣則宜不敢唐突仰請,以犯猥越之罪,而病昏生疎,隨處生疣,今於薄勘之下,益切惶隕之心。小事如此,況大於此者,如卽今許多事務之繁氄,皆係道臣之承布朝令,而臣實百不猶人,其善爲奉行,固不敢望,而雖欲粗粗成樣,亦自知其誠難矣,臣何敢飾辭以欺聖鑑哉?且臣命道孤釁,早失怙恃,又無子女,家中只一所後子,而別來未幾,遽聞夭折,殮葬已過,不得往訣,單身客地,影外無依,情事慘悽,腸腑銷蝕。宿患痰塞之症,發作無常,有時痰逆昏窒,則經日達夜而後,始能得通呼吸,萬一呼吸,因爲不通,則此生便休矣,邑牒民訴,多所滯阻,營中事務,久爲抛棄,此豈不萬萬惶悶者乎?自非然者,如臣無甚關重之身,何敢以區區疾病,猥達於天地父母之前哉?此其實情實狀然耳。苟使因仍久據,日益曠廢,則雖聖度天覆,而亦難每勘以薄罰,其勢必不免自陷於重誅,以公以私,以情以病,宜蒙早賜遞免,回授可堪之人,了當秋務,俾使臣解歸調息,則庶得以自廁於聖世四窮民之一,歌詠聖澤,以延殘喘,此臣今日區區之願。伏乞聖明,特垂仁鑑,特副微懇,千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十一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班,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左尹申光夏,戶曹參議李匡世,持平南泰齊,校理趙明謙,修撰兪冣基,監察李□□,戶曹正郞尹得載,禮曹佐郞李錫祿,吏曹假郞廳高處亮,司祿洪正輔。西班,領敦寧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賮,連豐君欑,刑曹參判尹陽來,兵曹參判趙錫命,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花原君權喜學,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任{{!|𪼛|⿰王集}},刑曹正郞朴聖輯,工曹佐郞李重泰,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 ○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常參,例以朔望爲之,而日寒如此,輕煖之衣,以爲加進乎?上曰,別無加進矣。命均曰,寒威猝劇,而輕煖之具,不爲加進,易致觸傷,不勝悶慮之至。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昨日進參査對,感冒風寒,今日不得入侍矣。上曰,業已知矣。李春躋曰,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入侍時,左右失次,竝推考,使之相換坐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今日則別無他稟定之事,而取見《備局謄錄》,則曾前西北有犯越之變,則監兵使、守令、邊將,有論罪之擧,而今番則罪人,姑未取服,當待前頭而處之矣。上曰,按覈使,纔已下去,當觀其査啓而處之矣。命均曰,曾前犯越罪人,未能盡捕,則有懸賞搆捕之事,而今番平安監司前後狀啓,不能明白,當初以爲二十餘人中,金昌溫等囚治,而其後狀啓,亦以罪人等訊問不服爲語,而罪人名數,不爲擧論。所謂二十餘人,盡爲捉囚,或失捕,逃躱與否,未及詳知,自備局,姑不得指揮,分付矣。上曰,事係邊情,而道臣狀啓,極涉疎率,當該道臣,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日寒甚緊,殿閣陰冷,時久殿坐,殊極悶慮,臣當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持平南泰齊所啓,臣一生拙訥,平居杜門,於一切世事,殆若聾聵,而至於樞庭機務,廟堂訏謨,則疎逖之蹤,尤無得聞之路。昨日猝登筵席,伏見諸臣,以邊禁事陳達,而臣之近日所聞,適與之相近,故,果有所論列矣。及夫傳啓之後,大臣以意外爲言,繼有邊事差誤之說,臣惝怳愕怡gg愕眙g,不識其何故,無從質問,泯默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大臣旣發意外之言,而臺諫不卽引避,大加非斥,臣尤不勝瞿然之至。臣旣有當避不避之失,而且使禹夏亨,果有主管邊務之事,則無論其人之可堪與否,臣之以弛禁一事,徑請拿問者,終不免泛忽之歸,以此以彼,有難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兪彦通曰,持平南泰齊,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南泰齊之避嫌,終是苟艱矣。大臣設以意外爲言,而元非可嫌者,且其時卽爲引避,則猶或可也,而到今避嫌者,未免苟簡。且以禹夏亨之主管邊務,徑請拿問,不免泛忽爲避者,尤無着落,臺臣當隨聞論列,豈可以主管邊務,有所顧藉乎?旣以泛忽避嫌,則禹夏亨事,自歸落空矣。徐命均曰,日昨筵中,臺臣以禹夏亨事論啓,而臺啓體重,故臣等不敢陳達,與首相有所酬酢矣。今者臺臣,以此引避矣,臣等於此事,不勝惶恐。禹夏亨果有此等罪犯,則臣等前後陳達,而有所指揮者,未免欺罔矣。第聞夏亨,以潛商事,多有摘發科罪,渠若有所犯,則何以禁戢他人乎?設禁頗嚴,故邊方奸細之徒,多所忌憚,必有毁謗之言,臺臣之以風聞論啓,非異事,而所幹之事,自歸解弛矣。上曰,操縱弛張,惟在掌事之人,非朝廷所可指揮,而臺啓旣發,故昨已依啓矣。到今臺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矣。拿問則姑爲還收,而從重推考,待其緘辭後處之,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所申飭,而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今十月朔朔書,無緣不書,事體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極駭然。朔書月課,祖宗朝設置之意,至爲詳備,而近來多有公然不書者,在家書進之役,尙且不肯,事體豈容若是?拿處,可也。春躋曰,執義李光溥,持平南泰齊,朔書篆文,亦爲不書,而方帶臺職,不得請推之意,敢達。上曰,臺諫則不可謂無緣不書,更考前例以稟也。春躋曰,朔書則雖臺諫,無不書之規矣。不書諸人,旣命拿處,則臺臣之不書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臺臣則與他有間,置之,可也。洪景輔曰,刑房承旨未差,故臣方代看,而刑曹久無長官,金吾亦久不得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判義禁申思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判金吾今方入侍,此是行公,不必牌招,而秋判之撕捱,殊涉過矣。且啓覆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可也。李春躋曰,趙尙絅則果有實病,數日內勢難行公云矣。上曰,趙尙絅有實病,則今姑許遞,其代卽爲差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方物封裹,在再明,而因銓官撕捱,政府西壁,亦不得差出,事甚悶慮矣。上曰,事體實涉怪異矣。吏判雖有固執,予亦有固執矣。若使顧念分義及除拜之意,則些少曲折,爲第二件事,豈容若是?韓德全所達,殊涉怪異,而參議之以此撕捱,尤涉太過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罷後,晝講隨時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政府西壁,今當差出,而前右參贊李廷濟、錦原君朴師益,以試官違牌,方在坐罷中,他無推移備擬之員,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洪景輔曰,金吾罪囚,亦甚多滯,判義禁申思喆,使之趁卽開坐事,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十一月初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左議政徐命均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咸溪君櫄,武臣行副護軍李國馨入侍。 ○上,讀前受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讓道達矣。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五廟之孫祖廟未毁,止亦復初一遍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此文,承上文之義,而所謂衆鄕方者,使人以知趨嚮之義也。徐命均曰,邦國有倫者,爲治之道,自內及外之義也。尹游曰,此等處,可見聖王之治道矣。上曰,然。尙命曰,大昕鼓徵,當早朝之時,警衆齊會之意也。上曰,此有先師先聖之稱,今時則尊師孔子,而三代之所尊師者,誰也?僉曰,古矣,文獻無徵。命均曰,博攷文典,則豈無可知之道耶?上曰,自夫子以後,尊夫子爲先師先聖,而三代之時,則以此文觀之,必有師有聖矣。兪㝡基曰,今時則以孔子爲先聖,以顔、曾爲先師矣。上曰,不可分而二之也。兪彦通曰,釋奠祭文,以夫子、顔、曾有先聖先師之稱矣。上曰,視學,天子親行,祭先師先聖,有司卒事反命云者,其間似有輕重之殊,此可疑也。尙命、㝡基齊對曰,聖敎至當矣。尙命曰,遂發詠者,歌詠以延三老五更者也。上曰,修之以孝養者,何意也?游曰,老吾老以及老之意也。上曰,反字之吐有疑矣,天子爲三老五更,行禮而反之之意耶?以注說觀之,則似是三老五更之反,而反ᄒᆞ야吐,終是有疑矣。㝡基曰,可疑矣。游曰,入侍諸臣,於此文,皆生疎矣。上曰,《禮記》則吏判熟知矣。命均曰,吏判則自前多有工夫矣。㝡基曰,從註解看之,則非天子之反,似是三老五更之反也。命均曰,反字則通看,似好矣。上曰,其言好矣。尙命曰,達有神興有德,樂音和暢流動之意也。上曰,此與《書傳》之韶簫九成之註,致和於上之意同一般也。游曰,大武之舞,武王之樂也,而我國享祀之節,亦有文武之樂矣。上曰,太廟用大樂,社稷用武樂,而撤時樂曲,與俚樂無異矣。命均曰,樂曲未盡周而然矣。上曰,祭官之久立雖難,迎神之樂,曲盡中節,可也。尙命曰,念終始典于學者,此引《書傳》說命之文,而天子視學,養老之餘,以典于學結語者,可見用意之深切矣。伏願此等文意,玩味而體念焉。上曰,所達是矣,可不留念?上曰,世子問寢之前,註有過解處矣。尙命曰,此則合言世子之問寢,以示孝以養之意也。命均曰,愼終爲第一義也。上曰,領事之言好矣,而愼終雖好,作事謀始,亦豈不好耶?以今日言之,廟堂凡事,無謀始之意,而臨事牌招,則猝辦計策,以爲措事,歸家更思,則亦必有善計,而後悔之端矣。頃使輪次直宿,而終不施行,故旋卽撤罷,然卯酉之法,備局行之,亦宜矣。命均曰,備堂諸員,皆有本職,故備局坐起卯酉之法,終是窒礙難行,然或會坐報狀題給之後,各歸私次,則自然有私事酬應之節,國事則便置相忘之域,一無可成之事,今以回啓事言之,首相則老病,其餘諸員,亦有他事,故自然遲滯,殊甚悶慮矣。上曰,大昕鼓徵之法,可行於今日者矣。命均曰,皆以忍便爲主,無一擔閣者,雖以公會時言之,三嚴鼓之,而亦有趁時不出者,殊極慨然,當爲申飭矣。㝡基曰,文王世子一篇,自文、武、周公之敎世子,以至天子視學,而末又以古世子事結之,其中可法可師處,亦多矣。上曰,世子之道,當知老老之義,故以入養老之文,然此篇似不如月令之井然有序矣。講畢。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痰候更無發作之節乎?上曰,別無加添矣。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方進御矣。命均曰,常參時,殿閣陰冷,移時殿坐爲悶,故以晝講入侍之意陳達,而禹夏亨事及政府西壁變通之意,旣已稟處,則更無仰達之事矣。自藥房聞之,則府夫人有病患云,聞極驚慮矣。上曰,遣御醫看病,可也。命均曰,李箕鎭以病不來,旣爲許遞,而在鄕之人,前後申飭之下,終不上來,朝著之不備,未有甚於此時,凡事可悶,而金取魯之引嫌,亦非異矣。自上開釋,申飭,何如?上曰,其時已爲下敎,而玉堂之言,則不察其曲折而然矣。命均曰,非徒下鄕諸人之不爲行公,朴師益、閔應洙,亦不行公,徐宗伋則以向來事,一向撕捱,自上亦當有開釋,申飭之道矣。上曰,別無開釋之事矣。己酉以前及上年以前事,皆付諸先天,則何必更有開釋之理乎?命均曰,尹淳,亦下鄕不來。辭未畢。上曰,何爲其然也?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忠字,卽誠也。頃日藥院提調之許遞者,實出於曲軫之意,而淳之下鄕時,問其來不來,則以上來之意爲達,故予已信聽矣。予之禮使之道,雖爲歉然,在渠以忠之道,豈可告君以更來而不來乎?萬無是事,卿之慮殊甚過矣。命均曰,更爲催促上來乎?上曰,催促則有若不信重臣之言,兵判今方入侍,當知此意,催促之事,置之,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殊甚怪異矣。命均曰,成明,自以無能退去云,而他無所執矣。尹游曰,如臣不學,苟充經幄之列,深自惶愧,而國家用人之道,各因其材而任之,可也。如宋成明、李眞望,則文學裕如,實合是任,使之出入經筵,則當有啓沃之益矣。上曰,成廟朝,進講綱目,而使講官,先自熟讀,有工夫然後,以其人進講云,古事豈不美乎?游曰,每事,法祖宗行之,誠好矣。若李寅燁之類,擔當國事,凡諸廟謨,孜孜不已,可見其任事之誠,而今則無一人擔閣者,皆以泛忽爲事,何事之可成乎?惟當量其材,責成各人然後,事可做矣。如是度日,則日趨委靡,而莫可收拾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若如此悠泛,則國無任事之人矣,何事可成乎?命均曰,卽今則廟堂諸務,宋寅明,專爲擔當主管,而寅明,旣長度支,事務極煩,故未暇酬應。備局則宋眞明,今方句管,而金在魯尙不行公,廟務多滯,極爲可悶矣。上曰,備局堂上,今無闕員耶?命均曰,姑無闕矣。尹游曰,今人則不得行古人之事,殊甚嘅然。自前爲戶判者,句管備局,亦多有之,而近來則大臣,或觀其顔情,以爲遞改,凡事皆歸泛然之科,何望其責成乎?命均曰,朝著不備,未有甚於近來,故在鄕之人上來事,嚴敎申飭,前後不一,而下鄕諸人,了不動念,殊極未安。備局堂上,則員數雖多,行公之人甚少,至於閔應洙,差除之後,終不行公,宋成明,元無所執,而前後除拜,亦不應命,揆以事體,尤涉不當,似當有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在外諸人,竝申飭上來,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終不上來,極爲非矣。閔應洙之不爲行公於備堂,尤極怪異矣。向者外補時,聞衷情未暴云,故卽爲召還矣,今則以外補,如是撕捱,而在外則治民事,在朝則獨不爲國事乎,安有如許道理?竝從重推考,宋成明使之催促上來,而閔應洙則以備堂,卽爲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憂國計,其無津涯,而如臣不才,忝居廟堂,不能取重於當世,壞損朝體,已無餘地,百事解弛,而亦不能大警動大振作,殊極惶悶矣。以尹汲疏觀之,陰陽是非等說,自上已爲揮去,而其言君德是非及朝政得失,切中時病處甚多,極爲好矣。卽今臺閣之上,了無直截之風,而雖或有可用之言,不能見用,故聖德日下,年少臺臣,謂以廟堂承順上敎,非斥,然其實則廟堂諸臣,無曉事者故然矣。貽累於聖德者匪細,而至於呵責臣僚過度之言,尹汲之說,亦好矣。上曰,尹汲之疏,大體則是矣。游曰,伏見統制使金潗所報,則本營把摠尹迎來,曾以沒技狀聞,有直赴之命矣,今五月,因病身死云。曾於丙申年間,江都武士鄭泰岳,以沒技直赴,未付殿試而身死,故因試才御史書啓,書名榜末,而仍賜紅牌矣。文科則未唱榜前身死者,或有追贈槐院之規,而武科則旣無追贈之事,又不付殿試,則終無直赴之意,雖渠子孫,無以承蔭,似必爲冤。旣有前例故敢達。上曰,已死者書名榜目,事雖怪異,而旣有先朝舊例,則依施,可也。{{*|出擧條}}游曰,本營沒技之類,亦爲直赴,而別軍官李元,騎蒭五中而四矢中貫革,木片已落,監的官以不見中,不爲擧旗,都廳則以四中,載於文書,故渠甚稱冤。監的官移刑曹問之,則監的官以未及覺察爲首,人皆稱冤,故敢達。上曰,五中則似爲的實,而必是監的官未瑩之致而然矣。今番謁聖時,黃采之見落者,亦由於見漏矢冊,故終令拔去矣。李元之五中雖分明,監的官旣不擧旗,則不可許施矣。兪彦通曰,自明日縕繹間,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則縕繹,以三日定限。{{*|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加平郡守金箕錫,彦陽縣監柳文龍。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已至多日,持平南泰齊引避,亦已經宿,兩司,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久無長官,詞訟多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李廷濟,卽爲牌招察任,參議徐宗玉,連呈辭單,不爲行公,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金吾滯囚,申飭開坐事,命下,而今日不爲開坐云。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三招之下,又爲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本府西壁之口傳差出,蓋爲方物封裹,而新除授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今日不爲出肅,令本院請牌云。右參贊朴師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領左相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必有西壁可以開坐,而行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以右議政臣金興慶。姻嫌陳疏,無以推移,事勢急迫,不可不變通。右參贊朴師益,今姑許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廷濟爲右參贊,以鄭熙普爲平安都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恩賜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庚戌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黃尙老,六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崔德垕,十一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許逅,辛亥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壽德、申命佐,三月別製居首幼學崔龍賢,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姜守珪,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幼學韓翼謩,壬子三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山斗,幼學金德麟、朴鴻逵,同月別製居首生員洪啓裕,七月到記儒生製述居首生員柳鼎茂,九月別製居首生員柳萬樞,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徐命臣,今年二月別製居首幼學韓億增,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金聖運,九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長夏,幼學金光潤、高命說,同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彦世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李匡贊等二十三人,依前例,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設gg文科殿試g,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大口魚來到,故監視,則未能新鮮,不合御供。道里絶遠,退送有弊,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統制使金潗,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用度,專靠於懸房贖錢,而當初贖錢二百四十餘兩內,乙亥以後,初減七十餘兩,其後又減八十餘兩,故員役朔下,無以充給,而本府形勢,已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固朝家之所共知,而再減八十餘兩,請復請減,非一非再矣。今年六月分,大司憲趙明翼爲大司成時,本府贖錢,准秋曹例請減,而秋曹則減贖之代,旣有災傷木劃給之事,而本府無他代給之物,則不可與刑曹,比而同之,而況初減七十兩外,又減其半,則名雖半減,其實乃減三分之二,若此不已,則前頭必將盡罷而後已,殊無朝家定式捧贖之意。且泮隷許屠納贖,不但獨爲泮隷之事,則流來應捧之物,決不可續續許減,故臣鵬翼,卽於其時,臚列草記,依前收捧事,蒙允之後,本館以凶歲,泮隷勢難支保,數朔量減之意,縷縷移牒,故贖錢五十四兩零,限三朔姑爲權減矣。今者大司成洪鉉輔,不諒本府形勢,權減贖錢,必欲永減,至煩草記,亦涉不當。權減贖錢,自今復舊,勿復請減事,申飭成均館,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平安都事望,以李東煥,未擬受點矣,今聞東煥,以前任扶安縣監事,方在罷職中,而臣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道臣以使行搜驗,急急下送事狀請,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李東煥罷職之代,口傳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金若魯、姜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忠淸監司狀啓,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曾經臺侍,令本府決杖事,允下,故旣已拿囚矣。所當決杖,而法典內,隆寒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爲收贖,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正月晦日隆寒云。今此李廷綽、朴璲等,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兵曹言啓曰,今日內中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一貫革入射之時,顯有幻弄情跡,而奸狀未畢露之前,不可徑先摘發,自一矢至五矢,廳上諸人,留意詳察,則第四矢,渠果得中,其餘四矢,明白不中,而監的官與冶匠,以具中樣擧旗拔出之狀,極爲驚駭。卽令廳上所在差備官及摠府兵曹書吏使令等,眼同往監的所,一一拾取以來,則貫革近處,果有朴龍震名標不中箭四箇,監的所,亦有朴龍震名標箭六箇,蓋一巡五矢之爲十矢者,此必是當射之人,先以五箇,預授監的官,使之弄奸之計,而其一矢,卽渠之所中之矢,合爲六箇者此也。近來科場用奸,誠爲痼弊,揆其情狀,極爲絶痛。軍官朴龍震,監的官李相起,冶匠朴致云等,依律勘處次,一竝着枷移送該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頃因試事迫急,黽勉承膺,近復賤疾危苦,無計供仕,連呈辭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愧懼罙切。卽於牌召之下,擔曳病軀,謹此來詣,而伏聞昨日筵中,朔書不書人員,竝有拿處之命,而臺諫則置之,臣不勝萬萬惶悚之至。朔書之不書則同,而特以臺職,曲加容貸,則論以國法,實爲斑駁,臣何可幸其苟免,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掌令李善行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持平申晩,時在京畿長湍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引嫌而退,隨聞論列,雖無不可,避辭苟且,有難仍在,不書諸人,旣皆拿處,雖是臺職,勢難晏然。請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正言趙鎭世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司諫宋秀衡,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正言李潤身,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獻納李廣道,引嫌而退,臺閣言事,當觀始終,承宣所斥,未免徑先,請獻納李廣道出仕。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全家徙邊之類,例不擧論於赦宥時,而咸鏡監司趙遠命放未放啓本外,本道全家徙邊罪人七人,別爲論啓,以令該曹稟旨爲請,事異常規,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則正刑罪人元八名字,以八元誤書。莫重奏御文書,如是錯誤,殊涉不察,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議政府草記,新除授右參贊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右參贊朴師益,旣已遞職,上疏還出給。 ==1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好人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右參贊李廷濟牌不進後,陳疏到院,而方物封裹在卽,事勢急迫,故原疏纔已退却,更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等官居許店子往大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趙尙命,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八日,大臣備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勿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捧承傳除杖,可也事,命下矣。時囚罪人光陽縣監朴東亨,乃是親功臣,原情後,依傳敎,除杖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江華史庫參奉黃澍、崔涬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黃澍、崔涬,時在京畿江華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神光鎭前僉使曺命瑞,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曺命瑞,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遭譴罷,縮伏訟愆,中間收敍,雖荷特恩,當初所坐,不比尋常,私心惶悚,久而彌切。承命考試,義在往役,而銀臺新除,遽下此際,昨因詣闕,黽勉出肅,自顧廉隅,放倒極矣,仍因蹲冒,決無是理。召牌之下,謹此隨詣,終難冒沒,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式暇}}。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式暇}}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宣陵奉事、參奉聯名所報,則本陵南麓大巢外三十步許,辛卯年分沈仲良定山占穴處,與王后陵上曲墻相望,本曹摘奸後,使之禁斷矣。今者沈哥之妻,來葬於前日所禁之穴,左邊下三十步之地,親自摘奸,立於墳上,則雖未見曲墻,登龍尾後沙城,則與當初禁斷處,相望無異云。沈哥所爲,極爲驚駭,依例發遣本曹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武二所試官,以地字擧子金邦佖,使洪成澤代射現捉,依律處斷,着保人前郡守徐愼修,自試所招問,則以代射之成澤,謂之眞箇邦佖,渠以前朝官,庇護一擧子,瞞告試所之狀,亦爲痛駭,自本曹,入啓論罪之意移文矣。借射代射人等,旣已遲晩,今方依律勘處,前郡守徐愼修,則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宗白在外,其代以宗簿寺正申思永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金吾議讞,一向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申思喆,卽爲牌招,知義禁尹游,尙不出肅,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呈辭入啓,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景輔曰,引見,當爲召對,玉堂,同爲入侍。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蔡慶承,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獲蒙恩暇,往掃親塋,情私少伸,幽顯俱榮,此生到底,罔非君恩,區區感結,容有其極,而第臣數世先墳,在於隣境各數十里近,曠掃之久,不忍遂已,逶迤歷省之際,自費了四五日,由歸稍遲,私心甚惶。身旣入城,義急反面,不敢少休,强起祗肅,而念臣痰癖之病,每當寒節則添,今又重之以撼頓,一倍加劇,夙夜之任,固難復强,且於尙方兼帶,深有所不安者。蓋玆兼任,雖諸承旨通擬受點者,而自左右以下,終是格外,況乎以左副而帶此,近無其例,則晏然仍冒,極涉不當。伏乞亟許鐫改,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旣兼焉。勿辭焉。 ○右參贊李廷濟疏曰,伏以臣,冗無所長,濫叨顯重,惟以筋力奔走,爲一分報效之圖,雖有情勢之難便者,終不可辭避,則未當隨俗例讓,出而供仕矣。至於情理之萬萬難强者,恩義或有時而輕重,亦無奈何?臣於頃日試望擬入之時,臣之老母大病未蘇之中,復添寒感,驚摘客汗之症,十分危劇,臣不忍頃刻離側,而召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詣闕呈疏,悉暴懇迫之情,而喉司退却,終未上徹。至於三牌荐降,而末由祗承,戰恐危悚,惟大何是俟,聖度天大,罰止薄罷,臣得以任便扶護,母子相對,感祝天恩而已,忽於日昨,遄蒙收敍,除旨再降,臣實惝怳怵惕,不知措躬之所也。政府變通,出於副急之用,實無轉身之路,不得不冒出承命,顧今具僚怠官,頹綱莫振,如臣負犯,不日甄復,恩命惟新,職秩如舊,其何以振刷末俗,爲他人警勵之地哉?抑臣情勢,終難抗顔於朝端者,伏惟聖明,以孝爲理,凡諸臣隣之懇迫情私,靡不許其上聞,而臣則至情危懇,終不得仰徹於慈覆之天。雖緣其時事勢之窘悶,而其有傷於聖化敦孝之政者,大矣,今何可貪榮冒寵,更爲揚揚於搢紳之列哉?噫,朝廷之上,如臣情理者,有幾人哉?臣之疾痛之呼,前後幾度矣,不知瀆擾之爲懼,而實出於萬不獲己也。凡人臣事君,燥濕夷險,非所可擇,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若臣則前後供職,歲月蓋久,半公半私,乍出乍入,忠孝無當,籲呼徒煩,至於數日試役,亦不能承命祗赴,如是而其可論夙夜在公䌤綸王事哉?噫,朝臣之有篤老之親者,皇朝許令終養,實爲晠典,國典亦有歸養之文,而其或身都將相,進退關於國家者,雖未蒙便許,如臣者,則在朝家,不啻滄海之一乘雁耳。若蒙聖慈,曲察烏鳥之私情,特許終養老母餘日,則臣之隕結之感,有不足言,顧不爲聖化之一大光耶?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解職名,俾申情理,實終始生成之大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俟少間行公。 ○戶曹參判李普赫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父母墳山,霜露之感,得以少伸,榮耀所被,感極幽明,而又於千萬意想之外,地部除旨,遠辱蓬蓽之下,臣誠驚惶震駴惝怳,不知措躬之所也。竊念亞卿之職,乃是命德之基,則朝家之愼簡,固與微官庶僚有別,而不問其人之如何,惟以資級之相當,容易輕授,決無是理矣。臣以蔭路賤品,夤緣倖會,濫躋金緋,前後踐歷,罔非踰分,隷院呈遞,實以久蹲匪據爲愧懼,出於知足守分之意,則況玆新除名位之顯重,有進於是者乎?臣身之過福招災,姑置勿論,竊恐虛授虛受,上下交失,重惹四方之譏議,而累則哲之明,羞當世之士,誠非細故也。臣於聞命之初,宜卽竭蹶趨還,一疏瀝懇,以祈卸免,而第臣祖父母曁高祖父母墳塋,在於加平、抱川等地。楊州之於加、抱,不過爲一宿之地,臣久因宦遊,積曠拜掃,而密邇桑梓,倍切愴慕,果爲任情徑行,迤路展省,素患痰病,觸寒添谻於行役之際,淹留鄕廬,由限已過,今始擔舁歸次,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之情,念臣之懇,亟命鐫遞新授職名,以重官方,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邊捕盜大將請對引見召對,玉堂同爲入侍時,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洪景輔,校理趙尙命,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光夏曰,再昨夜禁衛營巡羅,捉得一鄕人,欲爲治罪,則曰有陳達朝家之事,當詣捕廳密告云,故自禁營,移送捕廳矣,究覈其事端,則乃掛書賊探知事也。上曰,事情,何如?光夏曰,捧招持入矣。上,命承旨讀之。招曰,{{*|載鞫案}}。上曰,自上年正月,詗察掛書事云者,已是違端矣。景輔曰,順天松廣寺掛書事,曾所未聞之語矣。上曰,其本已非矣。渠以壓良爲賤之罪,至於定配,則其爲人之不美可知,似不過欲免犯夜之罪,猝創虛謊之言矣。景輔曰,勿論虛實,旣以掛書賊發告,則不可不究問其端緖,至於末端擧事之云,尤是驚心處矣。上曰,外貌,何如?光夏曰,鄕曲之徒,奔走道路,則外貌豈能如人乎?上曰,往見大臣乎?光夏曰,大臣亦以爲,虛實間不可但已,事宜上達,故請對,而所告諸人,則不可但自捕廳發捕,故不得發捕矣。上曰,此不難知之事也。在前則雖如此事,必設鞫,而此則旣非封書,特因犯夜而有所發告,而所言亦多違端,姑先自捕廳,究問其違端後處之,可也。景輔曰,近來鞫獄頻數,故人心狃安,而事體所關,何可不爲設鞫乎?況旣云探得掛書賊,而至有擧事之說,則何可自捕廳,草草設問乎?尙命曰,承宣所達,是矣。近來鞫獄頻數,故自上亦不驚動,而罪人之招,便是凶書,則何可自捕廳究問乎?不可不設鞫嚴問矣。㝡基曰,勿論虛實,旣已發告,而不爲設鞫,則此後雖有急變,必無來告之人,設鞫究問,斷不可已矣。上曰,若如前日,則罪人以擧事等語發告,則豈不驚動,而近年以來,鞫獄頻數,外方則或有人不敢偶語之弊,故初不欲設鞫,而諸臣所達如此,大體,是矣,分付金吾,設鞫,可也。{{*|出榻前下敎}}景輔曰,處所定於何處乎?上曰,本府爲之,景輔書榻敎。上曰,注書出去,傳榻敎,可也。上曰,大體則是矣,而自上年詗察之說,已是違端,而踰墻竊聽之云,亦不近理矣。景輔曰,金繼寶,再昨夜被捉於禁營巡羅,昨日移送捕廳云,而今始請對,雖緣文移往復,自爾經日,終不免稽緩之失。請捕將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景輔曰,臣以該房,當往參鞫坐矣,他承旨代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夏退出。右承旨李匡輔追入侍召對。進講,卽《國朝寶鑑》中卷世宗莊憲大王編也。尙命,進講少退還入,㝡基繼講訖。尙命進文義曰,第四板,必有心上工夫,乃有益矣之敎,實爲切至。三代人君典學之工,莫不在於這箇心字,而朱子於登對,亦曰平生所學,只在於誠意、正心,伏願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上曰,所言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第五板誦聶夷中詩事,竊有感焉。其詩曰云云,其形容蔀屋之艱難,可謂深切懇惻矣。比年荐饑,民事誠爲哀痛,湖南沿海邑大同減給事,有司之臣,每有惜費之意,而若以此詩中,剜却心頭肉之語爲心,則創殘之民,豈無一分蘇息之道乎?伏願留念焉。上曰,所言好矣。尙命曰,第九板卓愼云云之語,世宗大王,以東方聖人,於典學之工,猶一念匪懈,必夜分乃寢,聖祖勤學之誠,伏願體法焉。上曰,所言好矣,當體念焉。尙命曰,第十板對馬島,於聖旨之下,無不感服矣。朝家方以犯越事爲虞,纔送按覈御史,而大抵沿邊諸邑,王化最遠,故民不畏法,率多犯科之弊,趁此時製送一通文字,曉諭邊民,則豈無感化之道乎?上曰,所言好矣,而此則與對馬倭有異,貂蔘,卽彼我奸民大利所關,故乃至於捨命而犯法矣。匡輔曰,對馬倭則以內附爲利,故易致感服,而西民則與胡地接壤,慣熟胡風,故雖使之胡服,亦不知其爲汚矣。上曰,非特不以爲汚,間必有樂爲之者矣。匡輔曰,西北民無徭役,故有若化外之民,反爲國家之弊端,故臣每與宋眞明,言此事,欲一登筵席,同聲稟達,而未及矣。㝡基曰,《寶鑑》一秩,無非可法可師,而臣等膚淺之見,不能闡發其萬一,自上若有發難之事,則敢不罄陳愚衷乎?上曰,古語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我列聖治法政謨,何莫非可法可師乎?此予所以動欲遵依,而聖祖之事,予何敢望其萬一乎?上曰,樂天亭一事,予有感焉。古人,以鄕黨一編,謂之畫出聖人,今於此編,亦如目擊當時事矣。上曰,聖祖對天使感泣一事,亦可見祖宗朝事大之誠,而遙望中州,大非昔日,漢衣冠無復見之日,此實興感處也。㝡基曰,生進唱榜時,有匪風下泉之喩,群下孰不感歎乎?今雖不能復讐雪恥,若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意,常存于中,則靑丘一域,足以挽回皇朝之日月矣。上曰,其時命入《五禮儀》者,意有存焉。大臣以非時爲言,故未免中止,而若係不得已之事,則何可以非時而不爲乎?趙明翼疏語,儘有過處,而實出於復見漢衣冠之意,其時若改服色,則欲爲親臨而未果矣。㝡基曰,此後斷然行之則好矣。匡輔曰,幱衫,自是儒服,而靑衫則乃是冠帶之制,爲生進服色,實無意義矣。上曰,殿講時,儒生亦服紅團領,而實無意義矣。㝡基曰,服色旣定之後,使居齋儒生,亦爲常服則好矣,而今人尙侈,或布或絹,必有定制然後,可無過濫之弊矣。上曰,今番太促,故不得改之,而若無限節,則必有以錦爲之者,此則在所當禁矣。匡輔曰,士子,例好名,至於錦則雖使之,必不爲矣。㝡基曰,臣有所聞,敢此仰達。湖南沿海邑,凶荒荐酷,賊患非常云,此實萬分可慮處矣。珍島、羅州等邑屬島,大或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一島中居民,多至四五百戶,而皆惡漢屯聚,私鑄錢貨,劫掠往來船隻,緣坐罪人,多入其中云,此非竊發之比,甚可慮也。全羅兵使,聞其如此,潛送譏察二人,爲賊所覘知,至於被殺而懸首云,其放恣無忌,據此可見。兵使宜卽馳聞,而尙今寂然,殊可怪也。捕將張鵬翼,纔已發遣譏察,姑未還來云,而自上,下詢於大臣,亟講堤坊之策,何如?上曰,歲飢年凶,則赤子化爲龍蛇,自古然矣,而豈至於此境乎?㝡基曰,明年漕運最可慮,海防一事,雖未知善策之何居,而殊非尋常底事。頃日筵中,有設邑之議,此固猝難決定,而不可無愼防之道,故敢達。尙命曰,外間所聞,實多可驚可愕,海防一事,實多萬分可慮者矣。上曰,雖有怨國之徒,渠豈能獨爲,實緣荐飢,誘脅窮民之致?良可驚歎。匡輔曰,錦城大洋,有七十二島,本邑不能統領,故島民,不知有太守,亦何以知有國家乎?便是化外之民,如有誘脅之輩,則何所不從乎?㝡基曰,臣聞李聖龍之言,曾爲全羅監司,監賑海邑,則人吏至有攫食生米云,飢荒之孔酷,此亦可見矣。尙命曰,今年雖云稍豐,沿海諸邑,被災尤甚,實未免凶年矣。㝡基曰,全羅監司處,自朝家各別申飭,而沿海邑守令,亦爲別擇差送,海防一事,分付廟堂,與大臣、諸臣,別爲講究,似不可已也。榮國曰,臣有職掌事,惶恐敢達。江華史閣東邊柱礎傾圮,廳板低陷,今番則未及修改,架子支足奉安,而若過數年,則必益傷腐,此後曝晒時,不可不改葺,故敢達。上曰,此後曝晒,當在數年之後,不可如是遲緩,開春卽爲修改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鼎輔曰,臣聞申思喆之言,江華史閣,海氣常襲,史冊易致濕傷,逐年曝晒,似宜云矣。榮國曰,《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見落,考見《形止案》,則赤裳、太白皆見落,此後五臺山曝晒時,使史官,謄來一本,到本館謄書各本,分藏諸處,似宜矣。上曰,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視學節目考見乎?榮國曰,臣未承聖敎,故未及考見矣。上曰,此後曝晒時考出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鼓矣。 ==1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金錫一{{*|仕}}。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明日拜表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之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日候乖常,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前後進御,未能俱進,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事,命下矣。臣等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今姑加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詣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金錫一,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史局新薦之人,今日取才出令,而政府西壁,無進參之員,不得合坐,右參贊李廷濟,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普昱爲執義,朴弼載爲持平,朴師益爲刑曹判書,金{{?|⿰禾道}}爲兵曹正郞,洪昌漢爲佐郞,林象鼎爲司議,柳壽垣爲龍潭縣令,李山輔爲任實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請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蔡德潤爲副護軍,以李光溥、南泰齊爲副司直。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廳牒報,則衛將李春華,去月十六日入直時,猝得心病,多般醫治,差復無期,旬月之內,決無入直之望,斯速變通云。病勢旣如此,則宿衛輪番之地,不宜暫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宋世益呈狀內,本以老病之人,强疾肅謝之後,宿病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卽者,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有下敎矣。此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㢸、李羲佐,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㢸,廣興主簿柳徵相換。禁府都事李羲佐,司僕主簿宋堯和相換。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武二所啓辭據,刑曹啓辭內,前郡守徐愼修,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徐愼修,今方待命於金吾,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九日,按覈御史李喆輔請對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偸葬人,令攸司,各別依法科治,此外偸葬人,亦令京兆査出,一體掘移懲治事,榻前下敎矣。彌沙里、陶井洞偸葬者,自刑曹,旣已勘罪,而佛川之北麓偸葬者,則自本府推捉,應問各人等,多般盤問,期於現出,而本洞頭頭人,則推諉於田主,田主則推諉於北漢山直,北漢山直則推諉於田主,故各人等自明之招,有難取信。累次訊杖,一倂嚴問,而終不直告,情狀絶痛,蓋此偸葬,在於金自民之田畔,則自民萬無不知之理。且係於北漢山直朴甲先之巡山字內,則甲先,亦必無不知之道,而本府則只施笞杖之外,他無嚴覈之路。金自民及朴甲先,竝移送刑曹,使之窮問,期於現出塚主,依法懲治,而其偸葬之塚,則不可仍置於禁標之內,分付地方官,爲先掘出,何如?傳曰,後日次對時,稟處。 ○李聖龍,以兵曹言啓曰,各道啓本中,都試居首及之次人等,援例先爲覆啓,而沒技人等,依十月二十一日晝講時傳敎,分令前令後,當日以前各道啓本中沒技人,一倂抄錄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二十一日以後啓下者,姑勿論賞,親試與否,別爲査問後,稟處,而此後各道都試及巡歷試才時,沒技修啓,不可因循前套。若親自試取,目見得中者,則從實請賞,如專委試官,或替送幕裨,不親監射者,雖云沒技,切不得修啓之意,各別申飭,而竝前後擧條,詳細知委,自今定式施行,何如?傳曰,竝依定式,令政院捧傳旨。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秋燔進上闕封之餘,內局所用駝酪入盛之器,及丸藥煎藥入盛之盒,若干燔來,而色甚不精,以其不精之器,進用於藥院,極爲惶恐,而無他變通之路。限明春設燔間,以此器進排,而前頭駝酪煎藥入盛之器,或有不足之患,則與藥院相議,以他可合之器,推移進用,何如?傳曰,允。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於受暇復命之日,進詣闕庭,則府隷引入賓廳,凡於肅謝之時,或有入憩之事,故臣初不致訝,果爲就坐矣,及見鋪陳等物,有異本府所設,故怪而問之,則答以大臣,將入政府備待云。旣是爲大臣設,則不可留坐,故卽爲移避於他所,誤引府隷,亦爲杖治,以警其不察之罪矣。卽伏聞大臣,囚禁本府掌吏,至以宗親府堂上,偃然奪入,誠極駭然爲目,累日牢囚,結之以重杖,有若臣故爲奪入者然,臣聞來,不勝驚愕,繼以訝惑也。當初入坐,全昧大臣之將至,旋卽起避,亦盡在我之體貌,則偃然駭然之目,臣實未曉也。噫,臣雖疲劣,階忝崇班,則設有未盡之事,其在相敬之道,恐不必如是指斥,況伊日事狀,不過如斯,而初無可怒之端乎?雖然,下吏替囚受杖,旣由臣身,則在臣廉隅,何可抗顔於朝端乎?玆敢不避猥越之誅,略暴事實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加鑑察,亟罷臣職,以尊國體,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無所失,勿辭焉。 ○癸丑十一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同義禁朴乃貞,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壽賢曰,日氣陰寒,且有雨意,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命均曰,時氣不適,易傷人氣,此時調攝似難矣。上曰,無他。命均曰,膈間痰飮,不復發作乎?上曰,無發作事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去夜鞫廳開坐遲滯,文書出納之際,自致夜深,丙枕必不安矣。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設鞫命下時日勢尙早,而夜深之後,始乃開坐,予常以文書出納之故,夜分乃睡,而就寢之後,則未卽醒寤,故或慮大臣之久坐等待,坐而待之,仍致徹曉不寐,何若是遲滯耶?壽賢曰,臣家最遠,晩後聞請對消息,繼而設鞫,命下矣。使禁府下人,輪告禁堂、臺諫,以至奉朝賀,知其進不進後,始爲進去,故自致夜深矣。上曰,昨日之事,本非時急,初欲自捕廳究問,而仍承旨玉堂陳達,始許設鞫矣。然,鞫廳事體,豈如是緩忽乎?極爲未安。置當直之意,果安在哉?諸堂臺諫中,最後來到者,從重推考,當該金吾郞廳拿處,可也。命均曰,烽火時始聞設鞫之命,差出問事郞廳,仍輪告諸堂臺諫,故自致夜深,而臺諫、諸堂,卽已齊會矣。又曰,當初捕將之不見首相,只以從事官往稟者,事極非矣。壽賢曰,捕將遣從事官,持罪人捧招,來示臣以事若時急,則捕將,事宜躬來,不然則此非私室所先拆見之意,答送矣。上曰,捕將事甚率爾矣。命均曰,設鞫遲滯有曲折,臣等亦慮文書出納之際,恐致夜深,頻頻申飭,而往復齊會之際,自不免少遲矣。思喆曰,庭鞫則例有牌招之擧,故不爲遲滯,而本府設鞫,則節次甚多,當直都事,言于本府直宿郞廳,則直宿郞廳,請他郞廳替直後出去,遍告諸堂,如是之際,自爾遲滯矣。上曰,諸堂,以位次來到乎?思喆曰,常時坐起則體例如此,而昨日則一時齊到矣。上曰,事體則然矣,而其在警後日之道,不可無責罰。當該郞廳,從重推考,拿處則還收,可也。壽賢曰,罪人捧招,則言言不成說矣。上曰,又有違端矣。前旣曰戊申餘黨,又曰疑其餘黨而入去云者,是違端矣。壽賢曰,聞其來會之說於高萬齡婢子云者,都不成說。且云渠之所疑者,皆來會者,尤爲虛疎,故以五月掛書事,四月何以預知乎?發爲問目,則以爲渠輩言五月,故依渠言五月掛書云者,豈成說乎?然,旣曰,聞親自掛書之說,則所告諸人,不可不發捕矣。此若置之,則前頭不軌之徒,必以不捕爲幸,此不可不慮矣。上曰,如是而若得元犯則好矣,而徒爲搔擾之歸,則亦甚可悶矣。上曰,使之施威者,意有在焉。欲觀其招辭而處之故耳。其爲人何如,而所供亦何如?壽賢曰,其言則姑無差錯矣。上曰,高萬齡則似是相知者矣。壽賢曰,萬齡婢,面縛總角者,是相知者云矣。上曰,事或有未可知者,實或爲虛,虛或爲實,而此則終是可疑矣。命均曰,觀其爲人,似是訟庭慣習之徒,故其言則姑無差錯矣。尹游曰,罪人被捉時事聞之,則着布衣、布袴,臥假家下,羅卒就捉,而納于巡廳,故問之,則以爲,將有入告朝家之事云云,故稟于兩大臣,則大臣以爲,宜移送捕廳,故送于捕廳矣。捕將諉以無公事還送,臣以爲此非文移之事,宜往稟大臣而處之云矣。又爲起送從事,而臣適以私幹出他,不爲追到於所去處,至日暮留待臣家,臣還家見之,責其稽滯之失,仍爲成給文移矣。壽賢曰,兵判,以罪人願往捕廳,何以處之之意來問,故臣以爲究問,而事若大段,則當請對仰達,姑先移送捕廳之意,答之矣。捕廳從事,昨日來到臣家,請納捧招文書,臣以爲此非私室拆見之物,而還令持去矣。大將旣不躬來於臣家,又不能善爲周變,晩始請對,極爲非矣,宜推考警責矣。上曰,昨日已推考矣。壽賢曰,此罪人,不可以少有差錯,而全然歸之於虛罔矣。諸罪人捉來後,元犯之必得,雖未可料,而發捕則不可已矣。思喆曰,以捧招見之,不可謂必得端緖,而豈以犯夜,若干決棍,而猝創如此說乎?且其招辭,非倉卒辦得之事矣。壽賢曰,本是非理好訟之輩,故其招辭,則終始如一矣。槪其意以爲,生則爲幸,死固不自惜,故僥倖爲此擧耳。思喆曰,諸議以爲,旣出鞫招,不可不一倂捕治,而臣則不必如是張大,一二人先爲拿致,觀其招辭而處之,似宜矣。游曰,以容貌見之,乃是庸惡之輩,而以其招辭觀之,則亦無差錯之端,大抵終涉虛謊,而治鞫常例,何可廢乎?金南繹、鄭齊仁、高萬齡三人,情犯稍緊,姑先發捕,餘人則令本道捉囚,以觀其結末而處之,似宜矣。鉉輔曰,臣意與判義禁同,最緊者先爲發捕,餘人則姑囚本道,以待其端緖而處之,似宜矣。游曰,勿論嫌人與同黨,旣曰告變,而不知其面,此可疑矣。景輔曰,雖相知而托以不知,亦不無其弊矣。上曰,其言然矣。乃貞曰,言雖虛謊,姑無誣告之迹,所告中三人,先爲拿來而究問,則虛實自可辨矣。景輔曰,高萬齡婢子,不知名字之說,似是虛疎矣。上曰,此則無怪。常漢之名面各知,亦或有之矣。壽賢曰,高萬齡輩居住,則一一納招矣。上曰,以居住之盡知觀之,似是相知者矣。游曰,金南繹則順天掛書者,高萬齡則南原掛書者,鄭齊仁則以不得處處掛書爲恨者云。此三人,姑爲逮捕,其餘則捉囚本道,似宜矣。上曰,左揆意,何如?命均曰,南中事多可慮。若非重大之事,不可益其繹騷,而告者不可徒爲杖訊,則逮捕之外,無他策矣。上曰,臺臣意,何如?以濟曰,大臣,以南中繹騷爲慮,而其中三人,則名出緊關,不可不逮捕矣。鎭世曰,此三人,何可不爲逮捕乎?命均曰,高萬齡婢子,乃是肯綮,不可不逮捕矣。上曰,三人及高萬齡婢子,發捕,可也。思喆曰,餘外則何以處之乎?上曰,事機之不可知,姑爲捉囚本道事,秘關分付,可也。上曰,玉堂召對,有所達之語,捕將至發遣譏察云,此則似非繼寶所告之類也。大臣有所聞乎?壽賢曰,臣則全無所聞矣。命均曰,今朝到藥房,始因入侍史官所傳而略聞之矣。數百名作倘爲賊,至殺譏察將校,而不爲啓聞,則全兵事,良可異也。上曰,此則不可知矣。向者李匡德狀啓以爲,虞候行裝,皆見奪於賊云,此亦非細事,而其時亦無狀聞事矣。命均曰,臣曾聞沿海邑消息,則無論常漢、兩班,恣行盜賊,而自言飢餓所致,不得已爲此云。人心至此,良可寒心。上曰,靜言思之,無他道矣。究其本則亦甚殘忍。戊申賊黨,有發倉之擧,窮餓之民,爲一時口腹而詿誤者多矣。上年賑事後,尙未遣繡衣,趁此時發遣暗行,如何?壽賢曰,此亦徐徐爲之好矣。上曰,諸臣少退。今日晝講停,備局堂上來會,訓將,以備堂,亦同入事,分付,可也。景輔曰,次對時,兵房承旨例入侍,臣以鞫廳大臣以下引見,故入侍矣。臣則退出,兵房承旨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退出。 ○十一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金東弼,判義禁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捕盜大將張鵬翼,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左副承旨李聖龍,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 ○沈壽賢曰,日已晩矣,凡事未及盡爲稟處,而各道分等狀啓,皆已來到。各道事勢,可以斟酌,而江原道則災邑不多,兩西則亦別無稟處之事,當待道臣更爲狀聞,以爲區處,而北道、江原道之水災非常,以至陵谷變遷云,聞極悶慮。以嶺南言之,道內所存之穀,似不可遍賑一道,而關北、關東兩道,則猶有餘儲,以北道某倉穀,推移嶺南之意,不可不劃定,分付。其中難處之事,亦當變通,而三南之中,湖南尤甚云,次次移粟賑濟之意,預爲分付於道臣,似爲得當。湖西則視京畿稍勝,自其道內,亦當有推移設賑之道,自京司,元無劃給之路,若道臣有難變通之事,狀聞處之,亦似得宜,而全羅道尤甚七邑,三年大歉之餘,民無保存者云。自朝家,雖減給大同,亦爲分付道臣,各別濟活保存之意,申飭爲宜,而各軍門軍布催促之政,亦令中止,靜以置之,以爲支過明春農作之地似好。左相之意亦如臣之所見,而軍額闕數,亦勿督促充定,則賑濟之道,雖或不足,餘民似可安堵矣,畿內則姑觀前頭,隨事稟處,宜矣。上曰,畿內之接濟亦甚難,領相所達,大體則是,以此分付道臣可也,而近來白給之弊,爲耗財之道,曾有所下敎矣。《孟子》所謂河東、河西移民、移粟,此誠王政之所不可已矣。以今日言之,左道稍實,而右道凶歉,則以左道之粟,賑右道之民,其中道臣之自不得變通者,狀聞可也,而近來則道臣,道內所存之穀,視若自己物,輒求他處之穀,誠甚誤矣。以此出擧條分付,則道臣必爲之沓沓,然若國有餘儲,則有何可惜,而其於無儲奈何?以北道之穀,移賑嶺南則甚好,然北道亦昨年過後,無餘儲矣。當此國儲罄竭之時,不可以常年例處之,三南則專委道臣區處,可也。壽賢曰,臣待罪湖西伯時,以道內粟則不移他道,接濟道內之意,以爲狀稟,而本道若有餘儲之粟,則流次賑濟,甚爲便易矣。近來則以廣賑爲務,實效則不多矣。臣旣有身親行之之事,故如是仰達,而道臣之自難變通者狀聞,則自朝家,亦爲補助,可以收成事之效矣。宋寅明曰,卽伏見趙顯命私書,則以爲,自道內辦得賑資,而不敢請得於廟堂云矣。上曰,廟堂旣無劃給之道,則道臣似不得生意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私書,皆得見之,則以爲,國有餘儲,則狀請賑資,濟活飢民者,此誠不可緩之政,而旣知國無餘儲,則狀啓請得,實是虛事,故初不得狀聞云矣。以兩南民事論之,災實相半,而嶺南則比湖南亦爲稍勝,其中沿海八邑,爲赤地云,此八邑,則以五十餘州餘儲,或可有接濟之道。且有關西錢餘利,則賑政一節,似無大可憂者,而飢民之窮困流離者,相聚爲盜之外,更無他道。非但賑民之政爲急,保民之政爲大,自國家,各樣經費,節之又節,凡諸催科之政,減之又減,俾除飢民一分之憂,以爲慰安,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自廟堂,申飭兩南道臣,俾無捐瘠之民,而自廟堂,亦酌量經用,務盡撙節,以減催督之弊,可也。文秀曰,國以民爲天,若無百姓,則誰與爲國乎?方今之急務,莫如撙節經用,酌量區處,以貽實惠於飢民,可矣。各樣軍布,隨其被災之尤甚、之次,詳量分定,或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爲災減,則生民庶可支保,而在國家爲民之道,亦至當矣。若荏苒時月,今日亦然,明日亦然,國無救弊之政,而民有土崩之勢,則大勢旣傾之後,雖欲收拾,其可得乎?若不預圖,則畢竟無善後之策,必有及時大變通然後,民國可以賴安矣。沈壽賢曰,上款所達事,自廟堂,劃一區處,然後可以指揮,而道臣之意,亦不敢狀請賑資云,自道內,辦出賑民之意,固當申飭而已,不必出擧條分付也。上曰,大同則都民之命脈所關,不可增減矣。若有餘儲,則減給亦不妨,而使之停捧者,終歸蕩減,舊年條則已無可論,當年條畢捧,亦甚難矣。以身布事言之,李廷濟頃有所達,而廟堂亦無區劃之政矣。彼時分等時,其果有分付三南耶?宋寅明曰,身布則以折半蕩減之意,分付矣。壽賢曰,分等狀啓,數日內當爲回啓,而湖南尤甚邑中,興陽則已爲蕩減,其餘六邑,使之停捧,然道臣狀聞則欲以盡減爲請矣。上曰,蕩減停捧同矣。徐命均曰,軍政一節,最爲民弊,誠甚難處,當酌量區處,限歲末分付,而其於無民,末如之何矣。湖南沿邊七邑中,尤甚之尤甚者,身布限歲前勿徵之意,已爲分付,而軍摠逃故,則分付道臣,合家沒死之類,預爲抄出,果無推移充額之路,則尤甚邑段,姑爲仍置之意,分付,宜矣。沈壽賢曰,赤子龍蛇,戶口流亡,皆由於良布之侵徵,而近來民戶甚少,投托於公私賤者,蓋避身布之役而然也。不然則百般謀避,入於歇役而後已,若無變通之道,則終無孑遺之良民矣。當依唐之租庸稠三法,行之甚好,而我國,本來割人以養人,豈有久行支堪之理乎?各司料布,皆是以人食人,故弊端蝟興,設立良役廳,變通矣,終無善計,旋卽撤罷矣。良役一款,終爲病國害民之巨弊,而猝難變通,從容講究,以爲變通之地,宜矣。如是度日,則生靈靡有孑遺而乃已矣。上曰,變通難矣難矣。尹游曰,軍布收納之節,若當災年,則自朝家,例有蠲減之道,而前年騎步布,亦爲減給矣。近來軍政,不得均一,故富實之戶,輒皆免役,貧殘之民,率多疊役,以至於隣族侵徵之弊,殊極罔測,當有變通之道,而今年則姑無可議,然前年未收則抄出,如湖南之尤甚邑,從多少減給,則可以爲生民之實惠,而減給田稅大同,則專爲豪右之利,不爲少民之利矣。經費雖或不足,百姓之蒙惠亦大,軍布之未收者,分數蕩減,以貽實惠,宜矣。沈壽賢曰,兵判所達,實出於公心矣。將臣皆如兵判所見,則豈無變通之道乎?宋眞明曰,畿邑之督徵民間,爲十八名目,而一戶所納,爲三石穀,民不堪其苦,卽今流亡相繼,景色愁慘,舊逋中一二件蕩減,則似可爲實惠矣。坡州、長湍,雖未及目覩,南路則陽川、安山、衿川等邑,一望無堤之大野,全棄陳荒,生穀之土未墾,則民間之赤立,推此可知,而徵納之紛然,實非撫恤之道,似當有軫念蠲減之政矣。沈壽賢曰,分等時,先自京畿爲始,而自之次邑以下,還上當年條,使之盡捧,名色甚多,畢捧爲難,而留大同退大同,亦入於當年條,若不盡捧,則前頭無可爲之勢。當年條則督捧之外,姑無他道,稍實邑則舊未捧,限壬子條收捧爲好,而漢南則如振威之邑,亦入於稍實邑,故似有怨望矣。然今則姑不當變改,徐觀前頭各邑之捧未捧形止,以爲處之,宜矣。宋寅明曰,爲國之道,使民蒙惠,爲第一政事,而十之所捧者減二分,則民不知德,自八而七,自七而六,漸生圖免之計,豈非可悶之事乎?上曰,百姓則雖三而四,猶不知足矣。寅明曰,今以經用言之,則已無餘地,戶曹都監軍放糧十二月料,無出處,惠廳所存,只餘一萬石,誠無支吾之勢,然尹游所達軍布減給之說,誠是實政,而軍政若不變通,則國可亡矣。僞逃僞故,日以滋甚,荐經大歉,流亡相續,處處村落,無保存民戶,則不有變通之道,而將何爲乎?戶布、結布,間百年前行之,而旣無大弊,則似無不行於今日之理,而邊將及戰船等,捧布之不緊處,亦令減罷,別擇朝臣之解事務者,抄遣各道,以便宜從事,設試數三處,使之變通,以觀其可行與否,似好,故會議於備局,而事不得施行矣。如此因循,則民國俱亡之外,無他道矣。徐命均曰,以國力觀之,則養兵太過矣。朴文秀曰,尹游所達,誠是矣。大同則旣有應出之地,而軍布則徵出於白地,故大同非人人之所不堪,而軍布,是人人之所不堪者也。以目前尤甚邑,分等減給,則可爲救民之速效,而臣待罪嶺南時,長鬐、彦陽等邑,無軍丁,故以一千五百名劃給矣,今則民數優多云,蓋無搜括侵徵之患故也。軍布隣族侵徵之弊,若不變通,則亡可坐待矣。徐命均曰,嶺南、湖西沿海兩年,連入於尤甚邑,則各樣身布,依湖南例,姑爲停捧事,兩道道臣處,爲先分付,何如?上曰,自廟堂,爲先行關分付,而待狀聞處之,可也。朴文秀曰,湖南、嶺南沿海各邑,纔經荐飢,今又爲赤地云,誠甚矜悶,朝家必須大加軫恤,然後可以接濟矣。卽今湖南、嶺南各邑分等狀啓入來,而其所分等中,尤甚邑甚多,若盡停當年軍布而不捧,則軍門用度,亦極可慮。以此詳議道臣,尤甚邑中最尤甚者,使之精抄狀聞後,議其蕩減,則似無虛實相蒙之弊。且道臣,抄尤甚邑時,雖有不得不抄之邑,欲蕩減軍布,而更抄最尤甚邑,則分等尤甚邑,豈必盡入耶?道臣亦知兵曹三軍門匱竭之狀,似必以應減之州縣抄啓,而決無濫抄之慮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廟堂亦以此意,行關道臣,往復後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荐飢之餘,赤子化爲龍蛇,而昨聞儒臣所達,若如所聞,則其放肆極矣。訓將隨聞陳達,可也。張鵬翼曰,全羅兵營軍官,來傳有盜賊云,故臣招問其事情,則以爲,殺害二人云,臣聞極驚駭,發遣軍校偵探矣。軍官探聽來言,盜賊與人交鋒,相鬪之間,一人爲鋒刃所傷致斃,而死者,非譏察將校,亦非盜賊之敢爲梟首,事實與傳聞有異矣。鵬翼繼達曰,法領,連爲合坐究問,以處雄書中,旣有駱賓王、金時習等言,法領書,亦有秋菊春蘭各有節等語,則似有隱情,故以此發問,終不吐實,何以爲之乎?上曰,處雄之抵法領書未見矣。鵬翼奉進。上曰,史官讀之。李鼎輔讀其書。上曰,以書中辭意聞之,蓋有抑鬱之心,而別無可問情節矣。第其人物何狀?鵬翼曰,伶俐矣。上曰,渠自就捕云,果然否?鵬翼曰,渠聞拿來之報,自山寺下來兵營云矣。上曰,渠之書札中,秋菊春蘭等語,不必深看,而以渠之就捕事觀之,尤無可疑之端矣。分揀放送,可也。{{*|出擧條}}上曰,今觀按覈使狀啓,則以灣尹行査移咨,則不欲爲之,而平監狀啓,則若有犯越之變,則瀋陽將,不得不奏聞,自我私相問議,不爲移咨,則同歸欺掩之科。先使灣尹馳通,以問朴之徵去處,的知其奏聞然後,自此決爲移咨云,此與按覈使狀啓有異,而平監之同歸欺掩之說,好矣。然,馳通似無益矣,馳通措語,則已報備局云,其措辭,何如?沈壽賢曰,臣則未及見之,而先爲馳通于鳳城云者,未見其得當矣。依前定奪,姑待按覈御史査問馳啓,卽爲馳送咨文於使行未渡江之前,以爲到瀋陽探問事實,如無大段難處之端,觀勢呈納于禮部而已。今若徑先馳通,使彼預知,則恐不無意外生梗之慮矣。上曰,依所達爲之,而平監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彼此邊境,若有生事之端,則瀋陽之將,亦有罪,故渠甚畏忌,而彼中有明出、黑出之殊,明出者,持皇標來者也,黑出,是潛商也。明出者,雖殺一人,必生事,黑出者,雖七十人之多,殺之無害云,而卽今彼邊形狀,欲歸之於黑出云,然亦何可必也?上曰,此事則與彼時事,有異矣。捉去把守者,彼邊不嚴也。自此犯越者,我邊不嚴也。沈壽賢曰,使行便持去咨文,到瀋陽後,彼若乞哀,則姑置不妨者,蓋慮日後生梗,故到瀋之後,察其動靜,與三使臣處置之意,言于首譯李樞矣。上曰,不必直問其事狀,探知其形狀以來,可也。不可與議約矣。宋寅明曰,臣意則有不然者,若自瀋陽,先爲奏聞,而自我國,無移咨形止,則彼必爲疑而有責讓之道矣。其間遲滯可悶,爲先以形止狀馳通,似好矣。沈壽賢、徐命均曰,馳通則有若宿虎衝本,不可爲之,而咨文付諸使行,的知事狀然後移咨,爲宜矣。上曰,相距數千里之間,事之遲滯,不是異事,而査覈後卽時移咨,則亦爲不晩。行査事,使臣未渡江之前,卽爲擧行事,各別申飭,可也。命均曰,到瀋陽問知,而渠若無隱諱之事,則可知其奏聞矣。卽爲移咨,事涉便當,有何他慮乎?上曰,然。命均曰,江華新留守李匡德,自鄕尙不上來應命,令政院,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咫尺前席,私相諠譁,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楊州、抱川等地,虎患非常。抱川則數月之內,囕殺人命,至於五十餘名之多云,聞來極爲驚駭。或發送都監炮手五六名,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何如?上曰,發送都監炮手,事甚重難矣。命均曰,爲先申飭畿營,使之趁時捕捉,宜矣。上曰,關西素有善捉虎者矣。分付關西,善放炮手數三人,使之上送,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臣待罪嶺南時,虎患非常,故狀請善放炮手,以爲捕捉之地,而終不捉得,故以三十疋木懸賞,使之捉虎,則未久捉得大虎數三十首矣。捉虎之道,莫如懸賞,而發遣炮手,則初不去於虎在處矣,何望其捉得乎?徐命均曰,臣於海興君之疏,有難晏然,而其時事實,則有不然者。臣入來賓廳,則錄使云,宗班入處於大臣所坐之席,此實前所未有之事,其下吏出牌囚治云,故臣亦酬應紛擾之際,以爲例答矣。其後自宗親府,又爲發牌,推捉政府下吏,而掌務書吏,則不能捉去,故使喚書吏,邀路捉囚云。政府下吏則自他衙門,元無囚治之規,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代囚下吏者,不識事體而然矣。沈壽賢曰,賓廳,則賓師之意也,豈是宗班入來之地乎?況且以體例間事言之,大臣囚治宗府下吏,則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體統虧損無餘矣,決不當如是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宗班,與大臣相等,故王子、大君則無階矣。予亦初拜肅謝時,與大臣有相爭之事,其時自上有推考之命,而與大臣,一向相揖相等,事甚非便,故王子問安廳,別處爲之者,蓋亦有意矣。至於宗班之入賓廳事,予曾往江都時,自上宣醞,故予乃祗受於賓廳,而自前宗班,元無不得入之規矣。然以今番海興事言之,何必入于賓廳耶?此是矇矓不察之致,而孝廟入學時,館儒懸罰侍講院吏,海春事亦如此矣。外朝之歇視宗班,不是異事,而宗親府,自是王子、大君衙門,則今雖無王子、大君,衙門事體自別,而牌措語,殊無相敬之意,彼宗室之捉囚政府吏者,非出於輕侮大臣而然也。命均曰,宗親府豈非所重,而至於政府,則事體尤爲自別矣。下吏不可任自囚推矣。上曰,豈有不能囚治之理乎?宗親府,不可輕視,此非海春之府也。命均曰,體統有關,以前日言之,政府則或有囚治宗府下吏之事,而宗府則元無囚推政府吏之規矣。上曰,豈其然乎?宗府近來罷軟而然矣。命均曰,以班列時事言之,宗班或有緩急之事,則例自政府檢察矣。上曰,此亦不然。宗府,非政府之所干也。 ○李以濟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 ○趙鎭世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莫重設鞫,身添臺官,不能先他員赴坐,致勤重推之命,雖蒙聖明俯諒,旋卽還收,臺官元無帶推行公之理,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下敎,非特指乎臺閣,旣寢之後,以此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鎭世曰,大臣,位在百僚之上,而體統自別,以一微事,宗班之發怒於大臣,替囚下吏者,此實無前之規,如是則大臣罷軟,豈可摠百揆尊體統乎?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俄已下敎,而有不然者矣。宗臣與大匡相同,而王子大君則無階,故或相逢於路次,則大臣留駕,而與宗臣相逢,則相爲讓道,蓋其等等故也。故判書閔鎭厚,問安之路,與宗臣相逢,而宗臣直爲欲避,問前例於海昌尉,則有不然者,故其時宗臣,亦爲推考矣。以今番事言之,宗臣之囚推政府吏者,乃宗親府之牌,非海春之牌也。宗臣旣與大臣相等,而牌是王子大君所用之牌,則以宗親府之牌,豈不囚政府之吏乎?徐命均曰,體統如此,則虧損無餘矣,何可抗顔於百僚之上乎?上曰,然則海興之傔從,可以囚治矣。宗府下吏則不可捉囚,而以海興之入賓廳,朦朧之失請推,則海興當爲推考矣。朴文秀曰,臣以宰相,爲大臣煩達,似涉容護,而以體統言之,則有大不然者。宗臣雖曰體重,大臣旣在一人之下,而位在百僚之上,則體統自別矣。政府之捉囚宗府吏者,自是例行之事,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卒創無前之規矣。以大臣見囚下吏於年少位卑之宗班,而何可存體統、摠百揆乎?朝廷紀綱,自此壞損無餘矣。今此下敎,似或過中矣。宋寅明曰,大臣,上承君命,下摠百揆,紀綱體統,專在於大臣,而以一微事,宗臣之挾私憤,捉囚政府下吏者,事體殊甚駭然,大臣,豈可晏然於百僚之上乎?朝廷之待大臣,何等至重,而以微細事,壞損體統,至此之極,則他無可言,決不可仍而置之矣。上曰,宗親府,乃是王子大君衙門,則所重自別,而予亦以王子入承矣。今此煩達,不過國勢單弱,故,出於輕侮而然矣。安敢如是?靈城君朴文秀,從重推考,重臣,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筵體,不嚴莫甚,此後筵中,如有諠譁之事,則當直爲罷職,承旨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御熙政堂,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安府使崔昌億。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申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受由及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朴弼載、申晩,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秋曹久無長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謝恩兼三使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身病猝重,事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宗親府之居在百司之首,卽王子大君府故也,乃中朝宗人府也,故雖大臣衙門,不爲直囚府吏,蓋所以敬府也。故外朝則柏府糾檢,而宗班則宗簿主之,有都提調二窠,而非大君王子,則不兼,所重在焉。且府吏,雖崇品宗班,非有司則莫敢治之,犯者罷職,亦有受敎,此亦王子大君故也。近來國葉單弱,管有司者,雖代遠宗臣,其府之重,固自如,宜當不墜府重,而今以大臣所達觀之,府吏被囚無限,而恬不爲怪,只因私憤,始有拾捕捉囚之事,疲軟甚矣,非亦守本府體貌之意,事甚非矣。當該堂上,從重推考。 ○以平安監司守邊無狀,待罪事,傳于李聖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來到,故監視則腐傷,不堪捧入,爲先退送,而日氣雖曰不寒,何如是不審不謹耶?曾以大口魚事請推,而此亦不可無警責之道,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八日,因大臣陳達,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中,沒技之類,直赴殿試事,命下,而本狀下於備局,故本曹未得一時書入,今則殿試已迫,有難等待,玆又別單書入,書啓所付沒技者閑良,直赴殿試,內奴免賤事,令政院,依例奉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普昱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尙忍言哉,尙忍言哉?終古人臣之與世抹摋,橫被僇辱者何限,而未有如臣之罔極矣。臣自有此事以來,腐心痛骨,冤憤弸結,而咫尺天門,籲呼無階,戴盆望日,不足以喩臣之情,而直欲狂奔亂走,死而無知。不自意中丞除命,忽下於杜門屛蟄中,顧臣世念都盡,索然如冷灰,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若其積蘊之危衷,庶可因此而少暴於紸纊之下,是亦聖恩所賜也。彼權瑩之疏,都不知天理人倫,爲何等物事,而惟以單辭過誤,橫加醜辱,萬萬絶悖,有甚於街巷惡少輩口氣,人皆以傳言爲汚口,則臣何忍擧其事,以浼天聽也?然而公然以黨逆之名加之,必欲置臣於湛滅之科,則遭誣而欲白,抱冤而思伸,固人之情,雖欲默而無辨,其可得乎?臣與逆鏡,居家而無巷閭過從之好,立朝而無吹噓汲引之助,只是班行間識面而已,此實擧世之所共知,而抑又有一言可以洞辨者?臣於乙巳北遷之際,黨人之求罪於身,靡有餘力,而猶未敢以鏡黨二字,爲臣之案,及夫丁未環召之日,討鏡之公論大行,隄防益嚴,而臣首膺榮顯,宿硏舊聯,了無異議,由前而言之,旣非顧藉臣而然也,由後而言之,亦非庇護臣而然也,蓋知臣平日踪跡,與鏡燕越,而實無一言一事之可以指議故耳。厥後八九年之間,臣未有宿愆之昔閟而今發者,又無別般新事,觸犯衆怒,而今瑩,乃以死黨樂禍之心,恣爲悖義無倫之言,必欲甘心若報私讐,彼瑩,亦人耳。豈不知此等口業,爲渠惡德,而猶且不恤,惟以辱臣陷臣爲事者,抑獨何哉?其必有偏懷怨毒之人,陰主中傷之計,而瑩爲之倀鬼耳,豈不痛心哉?此自有一世公議,臣不必索言,以重犯其鋒,而顧臣身命之汚辱則極矣,每一念至,怛然心悸,惟有斂跡屛息,夭心自廢而已。今若不知懲艾,復廁榮途,則惟彼積忤之層加,群憾之轉激,姑捨勿論,在臣自靖之道,斷無是理,前後恩除之下,雖閑司外幕,猶不敢爲承命之計,則顧此所叨之職,卽係淸顯,尤豈有一分冒進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涕泣籲冤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苦之情,諒臣疾痛之辭,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快人心,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因拜表,天牌下降,而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謝恩兼冬至三使臣請對引見。正使密昌君樴,副使禮曹參判閔應洙,書狀官司僕正尹彙貞,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樴曰,臣等今當奉命出疆,使事雖有稟定之事,到灣後則勢難變通,故敢此請對矣。廟堂以犯越事,待按覈御史狀啓,追封咨文云,姑未知査報之,如何?而臣等到瀋陽之後,使譯舌輩,偵探委折,彼若曰已爲彌縫云,則所齎去咨文,何以爲之乎?上曰,昨聞大臣之言,所謂永福頗苦,以此等事移咨云,而旣如是傳播,則決無掩置彌縫之理。領相所云,到瀋後彼果已彌縫,則謂以伱能爲我國,不爲轉奏,我亦爲伱,不爲移咨爲說而置之者,終涉苟且,不可爲也。卿等到瀋陽,則雖不費力,自當聞知矣。有其事則可以傳咨,無其事則不必發言。彼或先言有如此事,而吾已彌縫云爾,其後事情,有未可知,果若有我人見捉之事,彼雖欲彌縫,其可得乎?在使臣之道,不可不傳咨而還爲持來也。且事上國之體,毋論事之大小,有關於兩境,則令行轉奏也。此三段外,無他道理,行到灣府探問,而無此事,到瀋陽偵察,而已妥帖,則雖持去,只當不傳而已。應洙曰,此事若明知我人之已爲放還,則事雖苟簡,咨文可以不傳,而若我人之放還與否,不能的知,而彼以彌縫之意哀乞,則不可徒恃其言,而持咨空還,廟堂雖欲使之觀勢處之,而儘多難便,必欲預爲稟定,以爲奉行之地矣。上曰,不可以彼之乞爲彌縫,持咨還來,象胥輩惟當任之勿疑,而亦常有彼此間生色之意,一行譯官處,以若已放送犯越人,則無可論矣,不然則卽傳咨文之意,使皆洞知,可也。應洙曰,謹當依下敎奉行,而臣等之行,自有期限,不可遲滯,必當趁今卄六渡江,可以及期得達彼中,按覈一事,必趁其前催促,而成咨下送然後,可無未及之弊矣。上曰,此則當依爲之,而今日査對,大臣必出去,亦以彼若咨且不奏,欲爲彌縫,則不可不傳咨之意,言及大臣,明言於一行譯舌輩,可也。樴曰,臣等入燕後,若詗知彼人,已爲彌縫,至於無事之境,而彼輩亦以爲元無此事,伱國不必移咨云,而事已妥帖,則當依聖敎不傳,而其間事端或變,臣等留館時及或回程時,自瀋陽,若有轉奏之弊,則事勢極爲難處,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卿之此言,又思及一層,而彼人必已轉奏矣。應洙曰,彼已轉奏,則固無可論,彼雖稱以將爲彌縫,我人猶未放送,則咨文可以卽傳,我人眞若放還,事已妥帖,則咨文可以不傳,而但彼雖曰已爲放送,臣等旣未目見,所聞者,惟譯舌之傳言,而譯輩偵探事情,亦極疎漏,其言又難準信。彼若果爲放送我人,則必有馳通文書,若未得見文書及可驗之明證,則彼雖曰已爲放送,直爲傳咨,何如?上曰,彼果已放送我人,而以爲無殺害持票者云,則當持還咨文。此則到灣府,亦可探知,若到鳳城,不得見放還馳通,則其眞爲放送與否,有難的知矣。雖欲彌縫云云,直爲傳咨可也。樴曰,臣等到灣府,而査事未訖,咨文不及追到,則勢不可遲留過限,故預此仰達。上曰,然矣。且彼人或曰,此不過偸山賊所爲,伱國當處之,或曰你國人旣犯法,我何以彌縫云爾,則當直傳咨文,而然瀋在咽喉,怫其守將之意,亦可悶也。此在參量處之之如何耳。應洙曰,今番歲幣方物,雖有申飭之敎,而白木廛失火,故六七同燒燼,日子已迫,戶曹雖日加催督,廛人不得改備,臨急備納之際,稍不如當初所捧,槪其長則固無不足之弊,而廣雖僅準於見樣,更無贏餘,然旣準尺量,譯官輩亦以爲可用,故形勢迫急,雖與戶判相議捧去,而申飭之下,追後所捧如此,其間曲折,敢此仰達。上曰,彼中亦有見樣耶?樴曰,彼中亦有見樣之尺量,故我國依其尺量備送,而今番追後所捧之木,尺量則雖準,而升品似稍劣云矣。上曰,尺量果何如?應洙曰,前日所捧之木,則不但準尺,皆有贏餘,而今此改備之木,僅爲準尺而已,更無贏餘,比前所捧,其廣稍不足矣。上曰,升品,亦如何?應洙曰,木品歲幣,則勿論麤細,其織造之體樣自別,而此則,升品則間或有比前歲幣反勝者,而體樣則與歲幣稍別。此爲未安,而但旣爲暴白,則些少欠頉,不至顯著。卽今形勢迫急,封裹屢次退限,至於方物封裹之日,僅爲畢捧,歲幣異於他木,廛人實難猝辦,戶曹亦無變通之路,不得已以此捧去矣。上曰,彼若執頉,則將何以答之耶?應洙曰,雖無贏餘,旣準見樣,我固有辭,勢將以此爭之,首譯亦以爲可用云,故捧去矣。上曰,白綿紙何如?應洙曰,白綿紙,雖爲申飭,而近來紙品甚劣,今番亦未免薄劣。槪廛人常貿於兩南産紙之寺刹,而近來僧人多詐,紙地浮出之際,雜以石末,用奸甚多,故斤兩雖準,紙品則極劣。旣已措備上來之後,則此異於他紙,廛人更無變通之路,朝家若欲申飭,則明年所捧,自今年別樣嚴飭,而後庶革此弊,而臨時申飭,似無其效矣。樴曰,不獨紙地爲然,如火鐵、煙竹等物尤可笑,火鐵,十叩無火,煙竹,一握便破矣。上曰,此亦以大同米會減乎?匡輔曰,然矣,而各邑曾不經意,臨時備送故然矣。上曰,扇子則盡用別扇乎?樴曰,唐扇等他扇,皆用之矣。匡輔曰,其中梳貼,誠怪異矣。彼人焉用此乎?上曰,卿等萬里奉命,當寒行役,好爲往來也。彙貞曰,臣於近年,久在經筵之列,今方奉命出萬里外國,烏得無係戀楓陛之心乎?臣之所望於殿下者,愛惜精神,保嗇天和,人君雖一日萬幾,而若留意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則其於裁應庶務,亦何難哉?間者,臣曠未登筵,向於帳殿,仰瞻玉色,則比前銷瘦,群下之憂慮,當復如何?保養聖躬之方,不獨在於藥物。古語曰,多言損氣,又曰,神太用則敝,殿下於辭令之間,必欲使人曉然,故或欠於簡重,酬接之際,必欲纖毫不遺,故過用神思。此旣有違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而於保養聖躬之方,尤有害焉。竊覸聖學高明,不待臣言,必自知之,而若領其大體,簡其煩務,則自然神氣和泰,聖體安康矣。臣有所懷,臨行惓惓,如是仰達。上曰,臨行勉戒,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匡輔曰,外方進上物膳,事體至重,則其封進時,寧不審愼,而今者統制使金潗所封進靑魚三千餘尾,皆腐傷,故纔已退却。廚院草記,請推本院,則更不以警責之意仰達,而此後則諸道進上,各別申飭。且卽今日氣不寒,生物之屬,雖照氷上來,易致傷敗,而今此統營膳狀,昨日午前入來,而今朝始爲捧納,一日之間,亦安得不傷乎?自今分付本院,雖晩暮入來,趁卽捧納事,竝爲申飭,何如?上曰,今朝監膳提調,誰也?樴曰,卽驪川君壆云,而凡物捧納,非生物則雖或經宿,生物則例爲卽捧矣。上曰,在前則進上物膳,無經宿後捧納之事,而昨午入來之物膳,今朝始爲捧納,遲滯太過矣。當該提調推考,此後則申飭,可也。諸臣,遂皆退出。 ==1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病}}。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文武科殿試相値,出榜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洪景輔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方帶能麼兒堂上矣。能麼兒堂上二員中,具聖益呈辭受由,臣泰紹方在入直,不得已能麼兒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連呈辭疏,無意出肅,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武科殿試時,諫院,城上所言送事出牌矣。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闕外,陳疏入啓。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俱在外,只有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在外,正言趙鎭世陳疏入啓。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諫院無城上所言送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趙鎭世批下,更爲牌招。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李匡輔啓曰,明日仁政殿式年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秋曹久無長官,獄囚多滯,啓覆文書未回啓亦多,不可不及期修正,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命官,右相進去事,命下,故右議政金興慶,已爲出去矣,又爲受點於文科殿試讀券官,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相,慕華館命官進去事,未覺而落點,意謂當稟矣,只以讀券官稟啓,故如是下敎矣。 ○傳于洪景輔曰,昨日下敎,不過事體,無他深意,有何毫分不安之端乎?領、左相,更爲命招。 ○洪景輔啓曰,領、左相更爲命招事,命下,而自前大臣,則無試官更招之規。且於深夜大臣命招,則例出標信。命召事體重大,有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 ○傳于洪景輔曰,乙巳年大臣不參之前例,已知之矣。其前其後,大臣不參之前例有之乎?問啓。 ○洪景輔啓曰,殿試時大臣不參之前例問啓事,命下矣。考見院上殿試望單子,則康熙二十二年殿試時,有大臣,而故相臣南九萬,以兵曹判書,爲首讀券官,又一殿試望單,有大臣,而故相臣李尙眞,以知中樞爲首讀券官,而康熙年號下紙破,不記年月。近來則戊申十月庭試時,故相臣李㙫,以禮曹判書,爲首讀券官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以六員爲之,有前例耶?問啓事,命下矣。殿試試官六員,曾無前例,卽今他無變通之道。望單中未受點人員申思喆、宋眞明、洪鉉輔、尹陽來,竝更卽牌招,以爲受點備員之地,恐合事宜,而有異常規,何以爲之?敢稟。 ○傳于兪彦通曰,試官不備,欲爲稟啓,而未受點人員,徑先出去,已是不察,而旣已出送,更爲牌招,事體尤爲未安。原單中三人,付標以入,爲先牌招。 ○以朴成玉爲假注書。 ○以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砲手金惡妻徐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之人,竝許赴於今番殿試事,入啓,蒙允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直赴擧子李匡贊,身病,崔德垕、申命佐、李寅煥、姜守珪,在喪,不得赴擧云。依前例,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己酉式年武科覆試入格人閑良具德一,未及殿試之前,遭其父喪,依法陳試矣。今已闋服云,依例許赴於今番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事,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一百四十五人,隨其錄名,許赴於明日殿試,而統營直赴人尹迎來,雖已身故,書名榜末事,頃日筵中陳達,蒙允矣。依此擧行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本曹草記,海營別武士,癸丑都試時沒技人,許赴殿試事,命下矣。閑良金碩兌,閑良梁春大等,令政院,依例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晝講時,因筵臣陳達,西北沒技人,令後啓下者,許赴殿試事,命下矣。西北監司狀啓中,所付人別單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而西北旣令許赴,則海營沒技人,令後啓下者,只有二人,獨漏於今番許赴之中,不無向隅之端,何以爲之?而此後沒技,申飭各道事,依前定奪,各別擧行之意,敢稟。傳曰,依啓。亦爲許赴。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都摠府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出身李相起,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相起,時囚典獄署,移囚本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權以鎭疏曰,伏以臣老癃疲劣,尋常職事,尙不可堪,數年以來,世念已絶,歸伏松楸,綿巾待盡,忽承西藩之命,非以爲可有堪職之勢,而只以聖主肉骨之恩,無日可報,欲以未死之前,鞠躬盡瘁,在職不勝,以罪罷去,在臣素願,似若粗安。故冒赴此任,今已半年,餘拙畢露,官謗如山,加以邊上事變,層生不已,官職無狀,無人不知,至今逭辜,臣實不知其何故,售幸逭之故,晏然冒居,以妨賢班不職之中,又失廉隅,臣名備數於人,誠不忍爲此昧昧也。且臣年迫七十,筋骸已弛,兩朔行役,無病不生,兩目花眩,兩耳蟬噪,聰明旣廢,知識如昏,百體萎薾,落席涔涔,雖欲自力,亦無一分强起之勢。玆敢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官職之無狀,憐臣疾病之難强,特許遞改,以幸公私。臣伏聞臺臣論理山府使禹夏亨邊禁不禁,有拿推之命,臣不見臺章,固不知所言之如何,而略聞大槪,則夏亨之躬自飭邊,似無此事,一道之所共知,道路之言,例多失實,或其傳者誤耶?遠外之事,雖不敢質言,臣以此等事,日夕訪問,似或愈於道路之所傳耶?廟堂方有所寄托於夏亨,此事不可必其有夏亨之有此罷去,在渠誠爲多幸,國事實甚狼狽。此在臣職任事,故不敢不聞,特寢其夏亨拿推之命,使終始其事,似合事宜,若內地守令拿推者,若無事實,自當還任必交代,其後拿去,此事不可付之他人,萬不獲已,冒死仰陳。此旣臺臣成命已下,不敢偃然狀請,撌撌gg憒憒g辭本,又有掛事不察之罪,尤不勝惶恐悚縮之至。伏乞下詢于大臣而處之,臣無任。答曰,省疏具悉。禹夏亨事,業已處分矣。卿其勿辭察任。 ○江原監司魚有龍疏曰,伏以臣之情懇,前已屢次陳籲,而仁覆之天,猶未俯燭,終不蒙恩許,每每煩瀆,亦涉惶悚,不得已抑情在職,泯默到今,而臣之私情,實有萬萬煎迫者。臣母年迫八秩,疾病纏身,氣息危綴,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至於飮食起居之節,輒又須人,在臣情理,本不宜一刻離捨,而初旣迫於嚴命,黽勉强赴,離違膝下,殆滿一年,已難之方寸,去益難抑。況今京邸冷節,侍奉無人,方又隨往臣同生弟德山縣監有璜任所,自臣營距德山,道里比京差遠,音聞漸疎,私心之悶鬱抑塞,視前又萬倍矣。日夜戀結,寢食殆忘,臣之心緖旣如是悶切,則老母之念臣,尤當如何,情理到此,誠有所不忍耐過者。且臣瓜期已迫,不過一兩月間,雖以國事言之,許遞臣當遞之人,催遣代臣新伯,俾講明春救民之策,則於公於私,俱合便宜。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情私,亟許遞改,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情理雖若此,藩闑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抑情察任。 ○掌令李以濟疏曰,伏以臣年未衰老,精力先消,白晝猶未辨字畫,細語全未聞省得,一入前席,昏憒畢露,臣實自悔,人謂斯何?向日乞免之章,亶出於情窮勢蹙,而及承批旨,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飾讓者然,徊徨抑塞,罔知攸處。日尋長單,見阻喉司,而深夜鞫坐,義不敢辭,仍承登對之命,再近耿光,而薄暮傳啓,昏花滿目,袖中故紙,黑白相混,命開前牅,寔荷異數,而遲廻窘遁,全失臺臣體樣,歸伏私次,愧懼弸中,坐違召命,豈臣故犯,而猶靳例勘,天牌復臨。噫,臣以草墅冷迹,歷事三朝,濫廁淸選,强策疲劣,竭誠報國,豈非臣至願?而不幸疾病纏身,聽視俱昏,中宵念及,臣竊自悲,荐犯逋慢,分義是懼,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仁覆之天,或已俯燭其實狀矣,勿視臣爲例讓,而特許鐫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重官方,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旣不敢以言責自任,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區區憂愛之忱,有不能自抑,敢此附陳焉。夫治國之道非一,而若撮擧其要,則不過曰存體統而已矣,夫存體統如之何,亦不過曰能容臣下之守法而已矣,何者?體統不存,則事皆紊亂舛錯,而罔克歸于一焉。臣下不能守法,則事皆撓屈變改,而綱紀日以隳矣。是以一事之微,一政之小,而罔不有體統法度在焉。如或以事政之微且小,而謂非關於體統法度者,皆不足與論治道者也。三代以還,願治之主,不爲不多,而若言其翹楚,則能容臣下之守法者,莫如漢之文帝,昭載史乘,斑斑可考,臣不必歷指覼縷,而若其可以警動人耳目者,臣請爲殿下誦之。夫太子藩王,一不下司馬門,則六百石之公車令,得以劾奏,軍門都尉,得以將軍之令,而遏天子之乘輿,夫中大夫,至貴也。一戲殿上,則丞相得以檄召而議斬,自常情觀之,不下司馬門,至微過也。天子乘輿,非可遏也,一戲殿上,非大眚也,而劾天子之太子愛子,遏天子之門外乘輿,折辱天子之寵臣者,皆至無嚴也。似是人臣之極罪,而惟彼三臣者,只知守其職、行其責,而初不以太子之貴,天子之尊,寵臣之勢,撓其所執而已。文帝亦非能飭勵督責,而必使之行其法也,只能優容其守法,而使臣下,不喪其所守也,故當世之治,後世莫及,而傳之史冊,以爲美談。然若以君德責備焉,則泥於黃、老,專尙玄默,養民而不能敎,又行短喪之制,先儒已多譏之者,而先正臣李珥,以文帝爲自棄之主,蓋惜其有帝王之天資,而不克踐履乎精一誠明之閾者也。伏惟我殿下,終始典學,懋修厥德,初頭喫緊工夫,輒以顔子之不遷怒、不貳過爲期,則殿下之自期於身,臣民之望於殿下者,蓋將一蹴而可到聖益聖之域耳,何嘗以躬行節儉之漢文,爲今日足法者哉?臣試以頃日大臣所達筵中下敎,反覆而深思之,宗府,乃王子、大君府衙門也。百司所尊敬,而大臣,以一微事捉囚府吏,驟而聞之,宜乎不槪於聖心,而第伏念殿下所居之位,卽祖宗之位也。君也,父也。王子大君,卽祖宗之玉派天潢也。臣也,子也。受君父之命,任君父之股肱,而身總百僚而重朝廷尊體統者,大臣之責也。以此觀之,宗府雖尊,其不可慢君父之股肱,而與之相較也明甚矣。漢時之公車令,猶能劾天子之太子,則宗班雖貴,貴不如大君王子,而堂堂聖朝之大臣,豈不能如漢時之一公車令耶?聖意若曰,宗班或有犯科,則大臣之隨事糾劾,容或可也,而因此一微事,直囚府吏,非所以尊宗府、貴王族也,則此亦有說焉。身居具瞻之位,祗承元首之命,而一微過,尙不能糾正,小少體統,猶未能持守,則安可以責之以尊君父、重朝廷,而彈壓百司,儼然人莫敢犯也哉?玆事雖小,所關非細,筵臣陳白,斷斷無他,而天聽訑訑,聲色太遽。噫,吁咈之際,可否相難,自是君臣間美事,設令大臣、諸臣,交口力爭,言或過中,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諄諄警誨,何所不可,而況其所達,只在於存體統慮後弊而已。一辭僉同,可見其匡救至誠,而不賜兪允,遽加摧折,此殆聖上平日涵養之工,未祛好勝之私,喜怒之發,自不能中節,而其禮待臣隣,優容守法,反有歉於治雜黃、老之漢文,則志士之痛哭流涕,豈不百倍於賈生乎?如臣庸懦,忝居侍從之列,而囁嚅遲回,含默屛退,中夜耿耿,寢不能寐,敢將瀝血之辭,仰瀆宸嚴之下,僭妄之誅,實無所逃,而一端忠愛之性,自不能以人微而有間。伏乞聖慈,俯諒微懇,更加三思,蒭蕘必擇,則他日立紀綱尊朝廷,而措國勢於泰山之安者,未必有自今日始也,豈不猗歟盛哉?臣治疏將上之際,有擧子數十餘人,塞路號呼,問其由,則以西北兩道沒技武士,爲觀殿試,齊到京城,而該曹以令後不許赴於今番,數千里跋涉,將未免虛還,則他日殿試,多人之無故齊赴,誠未可必。乞以此意,略及疏尾,俾免遠塞人虛勞往返云,而辭甚懇惻,有不忍揮却,輒以冒聞殿試,只隔一宵,乞令該曹,劃卽稟旨擧行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昨日已爲下敎,而所引漢事,太不襯着。三代吁咈之時,喧鬧則決不爲也。職在憲職,不爲糾正,反護不已,良可異也。疏末事,業已處分矣。爾其勿辭察職。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臣,資性庸懦,言辭拙訥,百無一能,而獨其愛君憂國之性,則根於秉彝之天,自謂不後於人矣。日者登筵,臣隣奏對,辭不達意,終見雷威震疊,天語悲切,大臣以下,驚惶戰兢,倉黃逬退,景色之愁沮,尙何言哉?況臣不肖,職忝言地,初不能剴切開陳,感回天聽,繼伏見非常之過擧,而終未效匡救之一言,終孤寸誠,全負職責,論其罪狀,刑戮之誅,尙安逃哉?退出之後,終夜無寐,遶壁彷徨,一念如結,時日稍邁,終有所耿耿不自已者,請以筵席未畢之懷,爲聖明冒死而繼陳之。君臣之分,雖若天地之截,亦猶父子之親,固可以誠意孚感,而不可以威怒摧抑也。群下所見,苟有執迷,則從容諭解,使自悅服,可也。如或有辜犯難貰,則直加罪黜,亦何不可,而乃以不忍聞之敎,輕加摧抑,使不敢開喙,此豈大聖人物來順應之道耶?爲今日臣子者,苟或近似於嚴敎之萬一,則神明所監,湛滅猶輕,而何敢戴履高厚,立殿下之庭乎?洪惟我殿下平日仁恕之德,曲體無遺,慈良之念,隨處藹然,而獨此萬萬情外之敎,忽然勒加於臣子,臣子亦人耳,雖不能剖心自明,獨不隱痛冤迫於心中也哉?臣等之私自冤迫,亦何足說,在聖人平心恕物之義,果何如也?人之七情,惟怒難制,雖閭巷匹庶之賤,苟有一分本源之工者,疾言遽色,尙且戒之,何況我殿下以聰明睿智之姿,留心聖學,涵養氣息,凡幾年所,血氣二字,猶未克祛,則臣愚死罪竊以爲,涵養工夫,猶有所未逮而然也。伏願殿下,不以人微而廢其言,益加猛省於本原之工焉。臣於伊日事,終有所憂慨於中者,不避煩瀆,又此反復焉,臣尤死罪萬萬。夫大臣之直囚宗府吏,雖曰過矣,亦是非今斯今之事,而至於二品宗臣之擅囚政府吏,則前古所無之擧,若以無階君之尊,重囚政府吏,則猶爲可也,而彼年少品卑之宗班,創俑此擧,無所顧憚,則此非尋常細故。其蔑等級壞體統極矣,而殿下不加顯斥,顧藉太甚,有若較對者然,豈敬大臣尊體統之道哉?殿下若以大臣爲過,則一番申飭,俾勿因循足矣,何可任此一年少宗班之壞了朝體,而莫之禁也?朝廷之所以維持者,只在於體統一款,而迄至于今,壞破無餘,則爲大臣者,疲軟極矣,其何望總百揆而平庶政哉?臣之爲此言者,實非爲大臣地,所惜者朝廷之體統也,惟殿下,平心徐究焉。當日嚴旨,雖非全指臣身,緣臣發端繼陳者,旣被重推之命,則惶懍不安之情勢,實無彼此之別矣。昨因査對,黽勉承牌,而顧臣情地,決無冒進之勢,今因城上所,天牌又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爲人臣不爲盡言者之戒者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本非未安於爾者,飭勵越職煩達之致,爾何嫌焉?況所重在矣,非特爲宗臣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朴弼載疏曰,伏以臣於頃間,有事去鄕,薇垣玉署,除旨聯翩,驚霣感激,不敢少滯,數昨歸伏私次,而臣於館職,義不敢冒沒出脚,朒縮兢悶,靡所措處,又於再昨,移秩栢臺。夫三司淸銜,何等妙選,而以臣眇末,歷遍無礙,由彼就此,職名無虛日,揆分匪稱,撫躬增愧,而恩顧彌渥,虀粉莫酬。雖蹈湯赴火,不容前脚,則況彯纓入臺,何苦遜避,而第臣之力辭經帷,甘受違逋之罪,而未暇自卹者,誠以庸獃謭薄,萬無肖似,不可以叨塵法從之列,玷汚名器之重故也。不徒館錄之被人疵謫而已,則今於聖朝風憲之任,其不可厭然冒據,義無差殊,此已臣難進之一端,而抑臣昨年憲職時一疏,觝觸非常,僇辱沓至。朋憾崢嶸,餘悸懍慄,則朱夫子所稱防患貴怯一句語,實爲臣今日四字符,惟當斂謝名途,避遠駴機,以爲沒身自靖之圖耳,臣自今夏以來,屢叨此職,每愕眙逡巡,殆若傷禽之遇曲木,則其情可謂慼矣。見穽之危,終無復蹈之理,而加以素患痰病,遇寒陡深,咳劇而喘發,氣逆而血嘔,卽此疾狀,尤難强起供仕,昨於天召之下,未免坐違,偃蹇之罪,誅殛亦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終宵戰慄,直欲攢地入而不自得,玆敢露章自列,欲望聖慈,天地父母,曲諒臣情病之俱苦,特玆鐫解臣本職,仍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之罪,以嚴朝綱,公私不勝幸甚。臣於免章之末,不宜猥有僭論,而乃於目前事,竊有區區憂慨之忱,輒此略綽附陳,惟聖明澄省焉。臣昨伏見備忘記,則有宗親府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之命,而以大臣之囚治府吏,深示未安之意,又伏聞大昨備堂引接之際,聖上適因此事,聲色嚴厲,意旨悲切,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云。筵話甚秘,莫得其詳,而第伏念本事,殊極微瑣,不足仰煩威命之重,則淵衷之激惱,胡遽至斯?夫政府、宗府,其尊則等耳。向者大僚,亶爲宗臣之自損事面,督過其一時屬吏,而事無關於宗府,則宗府之尊,固無損也,有何敬不敬之可言乎?但宗臣官秩,雖曰崇顯,視諸大臣,不啻有間,因一體統間事,下吏之略受責罰,有何可怒,而其弟海春君,顧乃以年少二品宗班,私懷見陵之恥,捕囚政府之吏,將以敵之也,則此實三百年所未有者。夫以殿下所禮貌之大臣,而今見一宗班之侵侮不小,此而若不明降處分,則豈不大有傷於國體乎?雖然,若臣之私憂過計,實在於聖上辭令之無當,威怒之失平,惟我殿下數十年典學工夫,高出百王,洞察萬理,則是宜於涵養省察之妙,中和位育之盛,無所不盡其極,而凡有不愜於聖心,輒下非情之敎,易肆難制之怒。至或手拍御案,聲淚俱發,而悽辭疾言,罔念如綸如綍之體,使群臣,不忍承敎,而莫敢矯其非,其於高拱穆穆,聲爲律身爲度之義,是何如也?此個病痛,實爲殿下痼症,終不可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以臻於光明正大之域,則此忠志之士所共惋歎者,而今日之事,視聖人喜怒之正,尤有歉然矣。夫子曰,大臣不可不敬,是民之表也。就以《中庸》九經之目論之,其親親也,其敬大臣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今殿下雖尊位重祿,以盡惇親之化,而獨不念大臣見輕,廟堂不尊,則是九經之用,閼而不遍,而呂東萊所謂,由家以及朝廷者,毋亦失其道乎?夫以漢家雜霸之制度,大臣定有其罪矣,而猶不斥然,正以呼之,則其禮敬之優異,居可見矣。今我殿下動法三代,而遽因薄物細故,不平之敎,至及於平日倚任之上宰,殊失元首股肱之義,而反出漢家規模之下,臣尤不勝仰屋之嘆焉。至於國葉之單弱之敎,以備忘所出觀之,聖心之興慼,亶在於此,筵敎之哀痛,槪可知矣。然而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莫不以殿下之心爲心,則乃於王室屬籍之親,孰不仰體如我聖上敦恤之至仁,而今反以輕忽見疑,則寧不慨然?且伊日諸臣之相繼陳達者,只出於補衮闕、嚴朝體之意,而譴責過分,景色不佳,問備薄罰,雖不足惜,其亦優容臣隣之道,亦不瘨乎?朱子之言曰,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殿下倘於夜氣淸明之時,燕居蠖濩之中,穆然深思,惕然反顧,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則程明道所稱,於道亦斯過半者,其在此矣,伏願殿下,深留聖意焉。仍竊伏念玉堂及臺閣之官,惟當隨事格非,納君無過,而再昨入侍儒臣與憲臣,目見君上之過擧,終無一言匡救,則職在論思規諫之列者,可謂不負其責耶?臣竊爲之懣然,謂不可無責勵之道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所重在焉。政府雖重,本事不過下吏,宗臣雖遠微,其實卽王室親也。其若爾疏,法典次序,亦曰非乎?予未曉也。末端事,亦涉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一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東弼,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東川君申德夏入侍。 ○洪景輔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以殿試試官,牌招不進,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自五廟之孫,止亦復初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言偃復問曰音釋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蜡者,祭名,而八神者,有功於農家,故以十二月祭八神也。趙明謙曰,農民,春夏則服田勤苦,秋節則農功已成,至十二月,黃童白叟,會祭于萬物之神,以報歲功而同樂焉。郊特牲,孔子與子路有問答之事矣。金東弼曰,禮運一篇,備言帝王之治道,禮樂之所由行,而蜡祭,卽天子之事也。仰尼之所歎者,以魯而行天子之禮,不欲顯言,故答言偃之問,托以喩之也。上曰,觀前註則歎魯有或字云者,亦似有意矣。明謙曰,蜡祭,似非僭禮也。上曰,禘以下,吾不欲觀者,可顯斥之意,而歎魯之文意,似是後人之記解矣。東弼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第三大文,可疑處甚多,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明謙曰,材物與人共之,不爲己之所有,可見世道之熙熙皞皞,而此實聖人之眞書,看來三復感歎處有之矣。上曰,然。東弼曰,老老鱞寡,可見無一物不獲其所之氣像,而以材貨言之,百姓足則君誰與不足,不有物我之私,而無爲之治,於斯尙矣。盜賊不作,外戶不閉,亦可見仁政之大行,人無爭奪之慾矣。此《孟子》所以論王道,惟在於老吾老幼吾幼,而其節目則不過於制民之産矣。此等處,可想盛世皞熙之治,而其條貫之詳備又如此,此誠君人者之體行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大同之一句,文意亦好矣。明謙曰,大同者,至公之意也。上曰,然。上曰,大道旣隱之大文,有可疑處,以正君臣之下,亦有疑焉。各陳所見,可也。尙命曰,辭不渾厚,似非聖人之言也。東弼曰,上文則言太古之事,此文則言三代之事,而時世漸下,故不得不各自親其親,各自子其子,故不如大同之世淳朴之風,而風氣漸開,人文漸明,聖人設敎以治之義也。上曰,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者,不如太古洪荒之時,而堯、舜之治,亦如此而已,則以此謂不如無爲之世耶?東弼曰,此章文義,則後世聖人設敎之治,終不如上古無爲之世之義也。上曰,然則尤有弊端矣。東弼曰,此文旨意,終似有弊,而大旨則上文言上古無爲之治,此段言禮樂之漸明,而朱子曰,三代終不及上古云矣。以大體言之,三王之治,豈及上世之熙皞耶?明謙曰,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云,三王如秋,以此言之,五帝之時,似不及三皇之世矣。上曰,非以文之大意,有疑也。以字句間或有不能順理處,故所以難疑也。明謙曰,時氣漸下,人巧漸生,則必有爭之之端,故聖人有憂之,不得不以禮樂敎導之也。上曰,一有聰明睿智,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爲億兆之君師。以此觀之,敎民之道,亘古今所不可廢者也。景輔曰,謀用作始,而兵由此起云者,亦似有弊矣。實如老、莊之言,而似是漢儒之附記也。東弼曰,不以文害意,可也。尹陽來曰,有人而家居,則不得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及夫後世,不得不曰無盜而有盜,故以爲兵由此起,似無他意,而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此是人道之所當行者,則如是然後,可以爲治道之意也。上曰,特進官所達,是矣。趙尙命曰,此以下則言禮樂之效驗矣。上曰,此則又可見從容氣像矣。尙命曰,極言禮者,請問其節目備盡之意也。東弼曰,禮者,本於天道,出於人情,故以之治人而爲生之道,此言,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云者,以言禮之用,其重如此,而警戒來後之意也。上曰,坤乾他無出處耶?景輔曰,不能博考,而出處則未見之也。講畢。尙命曰,小臣因文義,而敢有所仰達矣。蓋禮運一篇,卽聖人制禮經邦之謨,其條目,燦然備述於一書中矣。臣於頃日講筵入侍時,聖敎以左參贊尹淳上來事,至引君使臣以禮之語,予於諸臣,欲盡以禮使之道矣。臣等退出後,私竊以爲,當此講禮之日,聖敎及此,實不勝喜幸之至,相與欽頌而已。日昨次對時,臣未果入侍矣,伏聞因一微細事,遽下萬萬情外之敎,入侍諸臣,蒼黃屛退云,臣聞來不覺愕然失望也。其日入侍大臣,豈非體國論事之大臣乎?重臣宰臣,亦皆多年任事,其爲人長短,聖鑑亦必俯燭矣。其所累累陳達,不過出於尊國體之意而已,何敢有一毫輕侮之意?而嚴敎遽降,辭氣峻切,此豈臣子之所可萌於心者哉?竊瞷殿下,少有激惱之事,則辭令之間,不擇發者甚多,臣常慨然矣。《論語》云,禮之用,和爲貴。伏願自今,辭氣之發,務盡和平,毋如前日之急遽,則豈不有光於聖德乎?上曰,其時所達,予於本事,非有他意,而予之性品,亦有不然者,曾已下敎於儒臣矣。近來凡事,皆不如前,而所謂裁抑宗臣者,謂有權勢也。自世廟朝以來,宗臣無他權勢,只以宗親府藉重而已。昔在先朝,以夏川事,有不可說三字之敎,可見敦親之至意矣。然,國法則不可低仰,而若不犯法,則何可廢敦親之誼乎?宗室之零替,未有甚於近來,渠輩雖欲怙勢,人誰肯受乎?以今番事言之,若出於輕侮大臣之意,則無可論矣。向觀《國朝寶鑑》,則有一宗室,以强娶宰相死後寡居之妾事,憲府發啓請罪,其時自上不賜答,而以法則不宥爲敎。若有犯法之事,則予亦何可爲宗室撓國法乎?《五禮儀》方使修正,而欲行《大典》,則不但卯酉之役,亦當修明舊典。宗親府,乃王子大君衙門也。今無王子大君,故疎遠宗臣,替居其府,然諸臣若謂今無王子大君,而其下宗班,何可囚治政府吏云,則此亦有可言者,政府無大臣,而只有左右參贊,則他各司推治政府下吏,而其將安而受之乎?若使宗臣犯法,則雖法司,亦當糾定,而不爲犯法,則大臣雖曰摠百司,何必致察乎?宗臣與外朝,元不相干,故外朝則柏府糾察,宗臣則宗簿糾察,宗簿提調一員,以外朝兼之者,其意極爲詳備矣。近來宗親府提調,不能任其職,故府吏亦頻遭推治,而知以例常事,故舊法漸至於解弛。今若有王子、大君,而有此等事,則豈不爲難處乎?予之下敎者,實不以大臣爲未安,意有在焉。重臣違牌,亦必以此事引嫌,而不亦過乎?朴文秀以備堂入侍,旣非職事,則於此事,得無不干乎?近於越爼,故有所下敎,而予之方寸已傷,顧念國勢單弱,若有王子、大君,則必無是事,故心有所嘅咄,因此觸發而然,實無他意矣。儒臣所達如此,當留念矣。金東弼曰,臣於入侍時,親承非常之嚴敎,豈無匡救之忱?而天威震疊,日勢且暮,姑爲泯默而退,下懷耿耿,不能自已,今因言端,敢此仰達矣。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而此指常人以下而言也。以聖上學問之高明,辭令之不擇,至於如此,設有可怒之事,可怒在彼,惟宜從容曉諭,開示聖意,方可合於物來順應之道,亦何至於重煩聲氣,以失和平之氣像耶?臣新自外來,未知當初本事之緣何致此,而雖以大臣所達觀之,宗府吏之拘囚,初非大臣分付之事,乃是錄事輩依前例擧行者。至於牌措語之不擇,誠有之,而此亦非大臣所知,政府事例,本自如此矣。海興君之一時入處,元非異事,特以其日常參時大臣入來之故,錄事輩雖有督過之事,囚徒若上,則大臣必許放釋,毋論彼此得失,元非大事,而海春君,以其兄之事,不避親嫌,乘憤干涉於捉囚政府吏之事者,大段妄着,夫大臣,殿下之股肱,雖以人主之尊,重罪施罰之外,不得施推考之罰者,蓋所以尊國體也。雖是王子、大君,亦何可捉囚大臣之府吏乎?海春,若以有司堂上,欲守宗府之體貌,則陳疏定式可矣。而以二品宗宰,怒大臣之事,而囚政府之吏,前所未有。年少宗臣,創此無前之過擧,諸臣所達,乃所以尊國體,豈有一毫他意於其間乎?意外嚴敎,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大臣諸臣,擧皆惶蹙不安,聖上辭氣之不平,實由於涵養工夫之未盡而然矣。惟願益加留意於操存省察之功,凡諸辭令之發,一意愼擇,無復有激惱失平之擧,則實有光於聖德。至於宗宰妄着之事,則終不可無警責之道矣。上曰,予自藩邸入承,而曾聞王子、大君,見國舅則下馬,而國舅亦下馬云,故予欲一番行此禮矣。逢慶恩於路次,慶恩素是謹愼之人,彼亦下馬,予亦下馬,而予生長宮中,無讀禮之事,所聞所行者,只遵祖宗朝已行之禮法而已。曾於庚子大喪後,無前導路,隨一大臣之後,而其大臣,終無讓路之禮,隨後作行,有同錄事,故予從他路而去矣。予以王子,猶尙如此,宗室之凋殘,如彼其甚矣。予不顧護,則誰復顧藉乎?大臣則以爲,宗室不可入處於賓廳云,此有不然者,而海興之入去,亦不無矇矓不察之失,予以爲非矣。重臣之裁抑爲達,予亦默會其意,然若無犯法之事,則不必裁抑,而當益加敦親之誼矣。頃以問安單子之數少,特推宗親府提調者,此亦無前之事,而有意爲之也。東弼曰,毋論前例當否之如何,自前政府之囚推宗府吏則有之,而宗府之囚推政府吏,則三百年所無之事也。況海春之職秩,非大臣同品,又其囚吏,非由公體,終未免乎挾私憾,聖敎若以宗府、政府,理宜相敬,宗宰若有事體間規警之事,則囚其傔人,容或可矣,而宗府下吏,則勿爲囚治事,使之定式。且海春之以怒大臣之事,不顧親嫌,捉囚政府之吏,則事體未安。以此下敎,而若加責罰,則朝家處分,豈不至當乎?殿下不此之爲,至下侮國家之嚴敎,外朝之於宗班,初不敢有一毫輕侮之意,況以臣子而侮國家,豈非萬萬情外乎?臣所慨然者,以聖上聖學之高明,猶未能祛一私字,有此過中之擧,而終無處分之事,實非宮府一體之道也。上曰,重臣所達精詳矣。若如是處分而定式,則亦可謂適中,而頃者過中之敎,蓋有激於宰臣之越職陳達,而且予方寸已傷,故正如程子所謂傷虎者而然矣。其後備忘,海春豈不爲推考乎?東弼曰,備忘中推考之敎,以宗府堂上疲軟不職爲敎而推考,此則罪名不相當,在大臣,尤爲難安之端矣。洪景輔曰,臣亦忝居近密,目見君父非常之過擧,不勝憂慨,敢此仰達矣。重臣所達裁抑聖敎中敦宗二字,俱於本事,爲過分說去,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政府之捉囚宗府吏,果有違於古例,則自上當溫言曉諭而已。今則不然,大費聲色,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殿下之平日典學,加意於辭令間者,何如?而一朝至此,此殆涵養之功未盡,而隨事激惱而然耳。臣之所惜者,不在於本事,而在於聖上辭氣之失平也。至以備忘中推考宗府有司堂上事言之,以宗府吏之被囚於政府,謂之疲軟而已,宗臣之捉囚政府吏之爲駭擧,全不擧論。宗府,卽殿下之宗親府也,政府,亦殿下之股肱府也。聖敎旣以宗府、政府爲內外朝相敬之衙門,而今此處分,未免扶抑之偏重。臣謂海春捉囚政府吏之失,雖推考薄罰,終不可廢,以存體統也。上曰,以承宣所達觀之,予亦知其然矣。然而當觀彼此所失而處之而已。爲宗府則如是下敎,爲政府則如是下敎而已,有何扶抑干與之事乎?上又曰,予讀曾子問有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心有戚感焉。數年之間,近宗連被誅戮。予頃往長陵時,念及於此,心甚悼傷,而其時老宮人,亦痛哭甚悼,蓋見其意也。宗臣有何干犯,而以各有推戴之故,竟至於斯矣。仁廟子孫,於今存者幾何?僅予一人,而卽今國無儲嗣,宗室孤弱,實無怙勢之氣,而又欲使裁抑,自我祖宗時言之,則皆是兄弟,在法則雖不可容貸,予不敦睦,而誰爲之顧藉乎?成廟云,此花開後更無花,撫古念今,心懷自然不平,此下敎昨日欲爲之而未及下敎。多氣宰臣,煩達不已,故因此觸發,蓋方寸已傷,致有此不平之敎,其時事實,不過如此而已。景輔曰,殿下頃以方寸已傷爲敎,臣以弘毅二字勉戒矣。殿下於二字工夫,終是欠却,故心氣易弱,轉輾觸感,每有此悲切之敎,而今因宗府微細之事,乃有此等下敎,豈非萬萬意外乎?伏願殿下,益加意於弘毅之工焉。上曰,予心常弛緩,而弘毅工夫則果不足矣。每念三宗付托,則雖欲弘毅,不可得也。趙明謙曰,日昨筵話,臣亦略聞其槪,而不勝慨然矣。殿下於伊日,隨其是非,從容開釋,曰是曰非,於大臣宗臣,何所不可?而遽下萬萬情外之敎,此非臣子所忍聞者,大臣重臣,惶恐蹙踖,容有極乎?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故不遷怒三字,最是緊要工夫,而殿下則不但遷怒也。或見違忤於聖心者,則必下題外不敢聞之敎,乃爲鉗勒臣僚,此豈臣僚之所期望者乎?今聞方寸已傷,故觸激則每不免過中,縷縷之敎,莫非臣僚自然嗚泣處,大臣重臣,於日昨嚴敎,雖有抑鬱惶霣之忱,而今聞此敎,豈敢有引咎難安之端乎?想不勝感激涕泣矣。但臣亦有所懷,理若迂遠,而亦有人事之必可期者,祖宗朝三百年積德之餘,豈無食報之理乎?殿下若能理遣寬譬,不失和樂淸明氣像,則禎祥必臻矣。殿下每下疚情痛心之敎,則入侍臣僚,亦不覺嗚泣,君臣相對涕泣,豈是好氣像乎?承宣所達,加勉於弘毅二字云者,正是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切實,亦且有意,當留念矣。景輔曰,臣旣有區區憂愛之忱,言端之發,請畢陳焉。夫弘者,寬廣之謂也,毅者,强忍之謂也。殿下常以此二字爲心,謂天理爲可必,謂祖宗積德爲可恃,毋或有一毫沮縮之意焉。臣於戊申冬,待罪諫長時,疏陳六條,其一曰保嗇聖躬,以迓景命,而結之曰克盡人事,以俟天休。臣雖愚妄,請爲殿下,責必於天,伊時殿下,特賜嘉納,未知尙記有否,而臣之愚意,終以爲可必者天也。伏願殿下,寬而居之,毅而行之,毋爲此悲切之敎也。上曰,前日之言,何可忘乎?頃又以弘毅二字陳戒矣,當體念也。 ○尹陽來曰,昨日慕華館査對,諸宰齊會,西北道沒技武士二十餘人,以不爲許赴於今番殿試,更爲査明後處之之事,齊訴稱冤,兵曹判書尹游,亦知其冤,而旣已陳稟。且殿試隔日,有難變通爲言,蓋兩道監司,以親試之意,明白狀啓,則今雖査覈,必與狀啓無異,而畢竟當盡許其直赴矣,等是許赴,而卽今二十餘人,千里裹足而來,落莫而歸,其所稱冤固矣。兵判與諸宰皆以爲,臣今日當入侍筵席,或可陳達此意云,故惶恐敢達。金東弼曰,臣亦入來時,武士呼訴於闕外者甚多,及到政院,問其曲折,則以爲沒技猥多,故限以去月二十一日,其後狀聞者更査之意,已爲稟定云矣。直赴沒技之過多,固爲有弊,初若一倂不許則已,今旣許之,而以啓聞之一二日差間,或許或否,事甚不均,遐方武士,爲其應榜,遠到京洛,終至空還,則豈不稱冤乎?今雖更査道臣之狀聞,必無前後之殊,旣來之類,竝爲許施,此後沒技,非道臣親試,則一倂勿施,而另加申飭宜矣。上曰,今番別單中西北人之沒技,殊涉濫多。傳旨啓下,亦爲過多,而初不許赴則可,或許或否,則事甚班駁,皆知其應爲直赴而上來,何者許赴而何者不許赴乎?勢不可異同,竝皆許施。此後則依重臣所達而申飭,俾無猥多之弊,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啓覆文書回啓,一時爲急,刑曹判書朴師益,各別申飭,斯速出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觀禮郞摘奸書啓,則宣陵相望地所葬沈哥妻者,誰也?景輔曰,沈仲良之妻也。上曰,沈仲良妻葬及壽觀葬處,卽令掘移,依法懲治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統制使金潗進上靑魚,盡爲下送,亦有弊。其中太腐傷者,東朝所進,還爲退送,其餘則捧入,而亦非大段腐傷者,則竝與東朝所進,只限今番封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試官之入宿闕中人員,自今番殿試爲始,別省記以入之意,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殿試進}}。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豐縣監鄭東羽。 ○巳時,日暈。午時,日有重暈,內暈有兩珥,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未時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兩珥。 ○李聖龍啓曰,小臣,慕華館武科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文武科殿試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趙儆,上下番入直矣。儆,昨日武科殿試試官,受點,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副摠管朴乃貞,俱有身病,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朴纘新,亦以文武科殿試試官,進去,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受由,他無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 ○以都摠府草記,傳于洪景輔曰,摠管不得牌招事,申飭,而政院何爲捧入耶? ○李聖龍啓曰,今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或有等畫之人,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呈辭疏,日事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筵敎申飭之下,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權奎應上言,據與幼學權世達所爭墳山,發遣本府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事,覆啓蒙允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今番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腐傷臭惡,決不堪捧入,故不得不以退送之意,稟啓蒙允矣。卽者臣以二等進上監視事,馳進本院,則自政院,初等靑魚還捧事,傳示榻前下敎,聖上軫弊省費之盛德,臣子豈敢不奉承,而本來大段腐傷之魚,到京又經多日,有難捧入,比初倍加。且所謂二等進上,今日來到者,來卽監視,則其腐傷,殆有甚於初等經宿之物,日暄如春,程道且遠,亦無足怪,如此而莫重御供之物,旣知其腐敗之甚矣,而循例捧入,有所不敢,玆又仰稟。傳曰,雖若此,旣有下敎,所重者民弊,竝捧入,東朝所封則決難捧入,而軫念往來之弊,累累下敎,二等進上,同爲捧入,初等則只東朝所封者下送,而其在享上之道,亦不可循例懲治,當該陪持,刑推下送。 ○洪好人,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宋昌乙卯年承襲使書狀官時,及己卯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加平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六負一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經用匱竭,頒祿收糧,有歲前絶之之患,故忠淸道留賑大同米四千石,別爲請得,而待新捧充上次,以各倉軍餉中推移,未凍前上納事,定奪矣。本道領運差使員舒川浦萬戶趙敬垕,安興米一千石,分載三船領納,而到泰安地,其中一船沈水云,而所載米石乾濕與否,全不擧論,今方査問本道矣。卽接安興僉使李BChar所報,則晉州牧大同米所載船一隻,來泊梁內,依事目廉察,則本州監官、沙工等用奸情跡,極其狼藉,一邊囚禁,一邊論報上司之際,本道軍餉米領運差使員舒川萬戶,以晉州牧監官、沙工等權送事,屢度懇請,而終不聽施,則差使員,與晉州牧監官,敢生船價除食之計,暗自移載於江華船一隻,而晉州本船出入,不告去來,不時發船,竝領而去云,差使員之不聽本鎭指揮,符同晉州船人,徑先無時發船,致令所領之船沈沒者,已極駭然。泊在浦口之船,全無全船沈溺之理,而當初報狀中,不沈水米數,全不擧論,及其來現時,擧其違端詰問,則始以二十石不沈水,爲答,今見來報,不沈水米又爲四十石,不但前後米石差錯如此,差使員領率不謹之狀,尤極痛駭,其罪狀,爲先令攸司拿問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今番武科殿試直赴擧子閑良李後慶、徐淑彬、梁柱一、金鼎益、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親騎衛金尙宗,司果殷復興,閑良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廉彭壽、金重三,別驍衛李震億,閑良林鳳鳴、白采道、李長曄,業武李東茂、朴守億,內禁衛朴泰最、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親騎衛蔡泰胤、朴東聖、蔡泰安,司果南廷赫、郭萬重,別武士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此三十一人,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朴弼載啓曰,臣之情跡,固不敢以臺職自居,而適見君上創有之過擧,卽此循默,則宜有不匡之刑,昨於辭疏之末,略貢憂慨之忱,只欲尊朝廷於日月之明,而辭拙誠薄,有難感回天聽,及奉批旨,於本事則敎之以所重在焉,於臣疏則責之以予未曉也,臣奉讀慙惶,繼之以不勝抑鬱也。夫惇宗之府,事體固重,而當初一宗臣,自壞體例,則其所帶吏屬一時督過者,不過用政府已行之規而已,大臣何嘗視宗臣爲遠微而忽之,亦何嘗有損於所重之宗府乎?臣疏中亦言宗府之地尊,則法典次序,臣豈不知,而第臣於聖敎中所重二字,若有偏倚處,竊爲千萬訝惑焉。宗親一府,爲何等衙門,而況明德親族?卽我聖朝家法,則聖意之所重,雖在於此軫股肱元首之義,敬大臣而不曠者,實祖宗朝懿範,而直可與三代,竝軌。且冠冕百僚,保安宗社,其責專在於大臣,則今之大臣,非獨殿下之大臣,卽我祖宗之大臣,大臣重而祖宗之基業,乃重,夫然則國之所重,豈在於宗府,而不在於政堂耶?黃扉赤舃,卽一國具瞻之位,國之安危存亡係焉,苟能得人而任之,必委畀益專,誠禮益摯,然後體統乃立,紀綱乃肅,尊尊卑卑,各安其序,而宗府之重,益得其重矣。本末相資之效,有如是者,而且以《中庸》九經章註說中,呂氏解觀之,親親,是家之道,敬大臣,是國之體,家便屬私,國便屬公,以此,於大臣則必曰尊,必曰敬,見於經傳子史者,不可勝計,而於宗親則只得曰親之而止耳。就此論之,亦可見公私彼此之較然不同,從古帝王之恢大公祛偏私者,靡嘗不兢兢於此矣。凡此非臣杜撰之說,殿下何不就方冊而考信焉?今日之事,海興之失,不須提論,而其弟海春君之不計班資之相懸,體貌之至嚴,只以兄弟之私,妄懷不當怒之怒,至有捕囚政府吏之擧者,是我殿下上公之尊,視之若無而然耳。大臣之受其凌蔑,姑不暇言,誠使名在屬籍之親者,粗慕河間之詩禮,略倣東平之謹畏,體聖上托重之至意,念外庭仰成之大體,則寧有是哉?玆事雖權輿於微瑣,末梢因一宗班之自肆,遂有三百年所未有之事,而簾陛之序,凌夷無餘,其勢將朝無大臣,而國不爲國,其所關係,實非細故,則凡爲殿下臣隣者,孰不痛心乎?殿下若欲與二三宗正,共理國事則已,不然則海春之妄,必嚴降處分,前後激惱失當之敎,亦復一一反汗,深示悔悟之意,然後大臣始可慰安,朝體始可振刷,臣則謂所重在焉,無大於此者矣。噫,大臣之因微事,遭無限侮辱,亦一世道之變故,宗臣之逞私忿作,無前悖擧,誠非聖代之吉祥,而臣之昨疏中區區過憂,則實不在此,乃在於乃殿下辭令威怒之間,所引朱子說中忘怒觀理一句語,亶爲殿下四字符,自可對着於痛處,故臣愚死罪以爲,此於殿下之痼病,對症之善藥,無以易此矣。臣所苦心勉戒處,全不賜答,海春事,費了縷縷批敎,而亦與臣疏意太煞徑庭,雖緣臣人微言輕,無足以開導聖衷,而其在明主擇蕘之量,果何如也?至於官師相規之美事,亦下過矣之敎,杜蕢旌直之擧,亦將不可復見於聖明之時耶?臣亦爲之慨然。雖然,臣不能自量猥效匡救之誠,承此多少未安之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昨者下敎,非輕大臣也。乃由於諸臣煩達之致,何若是費辭張皇乎?其時下敎,設有過中處,思君父之方寸,爲今日臣子興感處也。吁,爾等雖欲務勝,重外朝輕宗臣,予則曰似非其時也。勿辭。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今方出疆,而竊見諸臣之受命赴燕者,例解職務,今臣所叨春官佐貳之任,亦不可仍帶遠出,至於備堂,尤非滓穢賤蹤之所可冒玷者。本來情地,姑不可論,才分之難堪,人器之不稱,曾已備陳,從前力辭,實非飾讓,非分之榮,決難冒當,每當開坐,輒致懸頉,至承未安之敎,荐犯違逋之科,情勢迫隘,悶蹙倍切,而行期已迫,使事方急,陳章請譴,亦未暇及,惟事泯默,尙逭譴罰,一念惶隕,若無所容,今始冒死,竝此自列。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筵中,妄有所陳,伏承聖敎至嚴,臣五情震悸,惶汗浹背,退而縮伏,祗俟嚴命,昨日召牌下臨,不敢祗赴,尤增死罪。玆事委折,臣已略陳,而設使臣不識事理,因循謬例,猶可以疏辨斥,至於移怒於臣,而反囚府吏,曾所未有之駭擧,蓋朝家待大臣,自有體貌,若有罪辜,則罷削黜竄,無所不加,而問備之罰,獨不及焉,非爲其人,乃所以尊朝廷也。只緣臣無似,壞損體統,更無餘地,初擬一陳筵席,而引咎自處矣,今則臣之罪釁,益復著明,將何顔面,一日冒據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悚蹙靦愧,無地自容,玆敢冒控危懇,仰干嚴誅。伏乞聖慈,亟賜削罷臣職,以存事體,千萬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再昨下敎,未安越職煩達之故,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得伏見備局關文,大臣筵奏,以近日廟堂,不能見重,道臣疏狀,或脅迫,或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今以海伯狀啓,言之,面里分等,今年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直有狀請,事體所關,不可無警責,請從重推考,蒙允。臣讀之未終,悸作身靑,歷數日而靡定,殆五情之失守也。今年面里分等之有禁,臣雖全未聞知,勿論聞與不聞,以違禁而被推,臣固甘心,獨其脅迫操切四字,不但臣內自循省,不知所以得此。夫以外藩之臣,而脅迫操切,廟堂之重者,果何等罪名,人臣犯此而責之推考,聞此而仍據藩任,則國爲無形之國,臣爲無嚴之臣,體統之壞損,特細故耳。臣爲是懼,席藁束裝,瀝血封章,恭俟鈇鉞之誅,雖有危苦之衷,亦不敢悉暴於仁覆之聰。伏乞聖明,亟命罷削臣職,仍命下臣司敗,勘臣負犯,俾三綱大振,外藩知戒,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老病已極,豈有一分可强之勢,而祗以含恩畏義,不敢顧恤微命,扶舁殘骸,重登文陛,心力不副,氣息愈微,奄奄難支之狀,卽聖鑑之所俯燭。以此支離危惙之形,已無虛糜仍冒之理,而且於日昨筵中,以宗臣事,臣亦有所陳達,而致勤嚴敎,惶懼之深,置身無地,退伏彌日,一未跼蹐,卽宜陳章自列,以竢威命,而適値査對事急,雖不得不冒昧進參,以此病情,萬無因仍蹲冒之勢,召命之下,不敢趨承,違逋之罪,無以自贖,伏地兢惶,恭竢嚴誅。伏乞聖慈,亟命削罷臣職,以尊國體,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已喩於左揆批答,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色內赤外靑。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呈辭受由,掌令李以濟牌不進,李善行陳疏入啓,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受由未肅拜外,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善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趙明謙,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晝仕出去,而各邑軍布,連續上來,捧上之時,每每草記,事似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右承旨李匡輔進。 ○李匡輔,以吏曹言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以吏曹言啓曰,三司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軍資監牒呈,分正黃梓,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黃海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柳儼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宋日贊爲直講,朴弼助爲漢城主簿,宋時涵爲禮曹正郞,李錫杓爲兵曹佐郞,崔逵泰爲禮曹正郞,宋眞明爲副提學,洪啓裕爲兵曹佐郞,李翊漢爲同義禁,典籍朴{{!|𪼤|⿰王詹}},文科甲科第一人,典牲直長柳鼎茂,文科甲科第二人,長興主簿金順逸,武科甲科第一人,竝單付,前佐郞金聖運,今加通政,依法甲科第三人,登科前資窮,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有政,以益興君溫爲副摠管,李翊漢爲同知,權瑊爲五衛將,魚必遂爲都摠經歷,成胤漬爲武兼,鄭巑爲武兼,皮德麟爲訓鍊主簿,李禧遠爲內禁將,金BChar爲宣傳官,趙榮恒爲部將,安命徵爲忠翊將,申璆爲阿耳僉使,薛昌垕爲同知,趙錫悌爲僉知,玄起鵬爲同知,李眞淳爲副摠管,禹夏亨爲黃海兵使,金德文爲潼關僉使,李時馨爲部將。副護軍,李眞淳、趙明翼,竝單付,副司正,金錫一單付。 ○以京畿監司狀啓,楊州等官居御營保劉種之等八名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頃者下敎,由於諸臣煩達之致,則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以至於尋單乎?愕然之極,良久無語,其時下敎,非不知敬大臣,非不知本事所重,在焉,而諸臣未知予意,有若務勝,不顧越職,年少之臣,謂君父乎務勝,荒雜引諭,反欲務勝,此予所以飭勵者,而添卿不安,尋單乃已,以常人所知者,言之,知其人之心腸,言雖或有過中,量其心而興感,決不懷于中也。況卿爲予股肱,又兼藥院,知予心者莫若卿,則尤何至此哉?玆遣史官,諭予至意,仍命偕入,卿其安心勿辭,亟寢長單,卽起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與之偕來。 ○李聖龍,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送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月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勢,有萬萬難安者,冒死請急,祗俟處分,不意史官,臨宣聖諭,誨敎諄諄,如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未半,感涕自零,至於偕入之命,尤出慮外,螻蟻微臣,何以得此恩數於聖明之下哉?惶惕之極,靡所容措。仍念臣因一微事,激惱聖衷,致勤嚴敎,此固臣之罪,而臣非敢以一時下敎,遽懷不安,而求解職名也。只是以大臣之故,而囚推下吏,國朝以來,曾所未聞,臣雖疲劣,職忝三事,毋論事之得失,見囚下吏於人,而其可以相職自居,而委蛇盤礴於百僚之首哉?朝廷體統,緣臣而一朝壞了無餘,臣於此,羞愧縮恧,無以自立,必蒙譴罰,然後可得存事體而礪廉節,恩命之下,不敢祗承,僭越之罪,尤增萬隕。臣神精惝怳,不能究心以對,謹當待其少定,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法聖僉使洪榏。 ○辰時,日有左珥。午時,日暈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矣。今日臣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而欲停湯劑,勿爲入診,問于醫官議定,宜矣。 ○又啓曰,欲停湯劑,問于醫官議定事,命下矣。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前後進御,殆至五十餘貼之多,湯劑則今姑停止,丸劑連爲進御,宜當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呈辭受由,或未肅拜,或呈告,無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呈辭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柳儼,正言李潤身,掌令李善行、李以濟,持平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柳儼、申晩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以內醫官員,以副提調意啓曰,今日是問安日次,而都提調徐命均呈辭,提調宋寅明,日昨以試官牌應命矣,出榜後,旋卽引入,今又不進,臣獨來參,事體苟簡。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匡輔曰,今日次對相値,晝講停。 ○兪彦通啓曰,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病勢危重云,係是大臣病患,敢啓。傳曰,卽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今日次對,欲下敎而未果矣。廉隅雖重,分義豈可輕也?況此非廉隅,乃私嫌也。旣承慇懃之批,使吏判,若顧分義,決不若此,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又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兵曹兼春秋宋時涵,昨日政,移拜禮曹正郞,禮曹兼春秋朴致文,受由在外,尙未上來。朴致文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及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竝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鄭履儉,旣已應講,卽今左右史未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李德重,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便,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知道。李德重則曾於假注書,終不仕進,于今翰薦,亦爲稱病,其在事體,不可推考而止。罷職。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二單,洪曙、李錫杓,檢閱單鄭履儉。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傳于兪彦通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牌招,明朝擧行。 ○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累年處江郊之餘,頃聞入城,心深慰焉。政院所達,未久,遽聞長逝之報,傷悼曷喩?喪葬等需,令該曹,依例擧行,柩材,亦爲擇送,而祿俸,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叨是任也,陳疾而冀解者,不知凡幾遭矣,蓋其病抵難强,非在瘝官,則輒不得不以是爲言,而邇近圖便,事涉支煩。臣每當封疏,欲書病字,則惶愧之心,先發于中,竊自擬今番則不復言病,限以顚仆,免添支煩之罪矣。見今殘力盡殫,痼疾顯加,欲强而有不可得矣。臣本有胸脅間痰癖之病,每遇寒冷,輒致增劇,此自未衰而然耳。入今冬以來,尤覺視前有加,數月供劇,病源冞深,又重以浹旬撼頓,證節陡添,而然猶不至於不能運動,故遂復有七八月之供職,而再昨試場,終日冷處,胸膈關塞,脅肋牽痛,種種諸症,一倍有加,侵昏詣闕,僅僅齎呈榜目,及歸私次,昏昏無復生意,而昨日在院之僚,不相見諒,啓請而天牌出矣。其時症形,豈有强策之勢,而旣未一暴病狀,無端坐違嚴召,則其爲惶懼,又加於言病時,思之及玆,不覺蹶然,遂乃扶擁承詣,待晡而退,往來之際,又復添症。最悶者,勺水近口,氣逆而嘔,頑痰塞胸,嗽急則窒,呼吸甚妨,轉運且艱,通宵辛苦,元氣隨澌,涔涔委席,呻楚不堪,病旣如此,則供仕一節,已無暇論,向之爲惶爲愧者,亦未暇恤,僅構短疏,方擬上徹。臣之病狀,院僚皆知,而拘於格例,混請牌召,臣欲力疾承詣,則難强之形,比昨尤倍,欲在家違傲,則無端之懼,如上所陳,不獲已忍死擔舁,僅詣闕外,悉暴此狀,仰冀俯燭,而灌藥救治,一時甚悶,未免徑歸,臣尤死罪。懇乞聖明,特加憐察,所帶職名,亟許鐫免,俾得安意調將,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任。 ○待敎趙榮國疏曰,伏以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宋眞明,卽臣三寸姑夫也。副提學,例兼春秋館堂上,則與臣所帶之職,法有應避之嫌。伏乞聖明,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掌令李善行疏曰,伏以臣,資性疲劣,情跡卼臲,經年屛伏,望絶當世,簪履之收,忽出夢想,顧此臺閣之職,曾已僨敗之地,豈有一分復冒之理,而迫於嚴命,不能違傲,淟涊出肅,粗伸分義,而因仍盤礴,亦非初心。且臣之父母墳,同崗數步之地,爲人偸占,臣情理崩迫,方欲乞暇往省之際,以武所監試官,天牌儼臨,黽勉承膺,挨過時事,宿患痰病,添劇於處冷之餘,曳歸私次,人鬼莫分,玆敢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使名器無復玷之歎,殘喘有少延之幸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耿耿者,玆敢附陳焉。臣居僻性拙,罕與人接,尋常時事,殆同聾聵,況於筵話之嚴祕乎?臣於小紙上,以宗府吏事,有所下敎,而不知爲某事矣,及夫僚疏出,而始識其梗槪,竊不勝憂嘆之至。噫,人主奉三無而治,惟私先祛,聖學克七情之偏,惟怒難克,今殿下只言宗府之尊重,而不言政府之亦尊重,只責大臣之規警下吏,而不責宗臣之再壞體貌,其推考宗臣也,有若疲軟見負於大臣者,爲可警,而其本事之失而略不提及,殿下之敎,其可謂公乎?實非群下之所望於殿下者也。殿下之怒,何其發之易而失其當也?且竊伏念,大臣者,一人之下也,敎大臣者,乃所以尊君上也,重相府者,乃所以嚴堂陛也。其忌器之嫌,與宗府,何異?然本事之得失,自有所在,某府之輕重,不必較挈,夫宗府自宗府也,賓廳自賓廳也,宗臣何謂於賓廳也?若使大臣,依幕於宗府,而使宗府,有糾正之擧,則雖以大臣之尊重,似無辭而解其失也。此等事理,較然易覩,以殿下日月之明,有此差失者,私之易弊而怒之難制也。伏願殿下,加意本源之地,益勉克己之功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而不惟臣病勢沈重,無以起動,又伏見僚臺疏末,盛詆入侍儒臣、憲臣無一言匡救,臣雖不在登筵之列,而晩聞事實,一言後時含默之譏,臣實當之,臣何可揚揚冒當於處置?擔舁病軀,來到闕下,拜章徑歸,恭俟鈇鉞之加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批答,已諭其槪,則若是務勝,抑何意也?宗府、賓廳,互對而說,已涉苟且,而賓廳,本非政府也,乃闕內公廨矣。崇品宗臣留此,非今創始,頃者以昔年事,下敎,則不顧事體,敢曰何爲乎?良可駭也。勿辭察職。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以卼臲之踪,而屢玷近侍,抱憂愛之忱,而未貢讜言,居恒愧懼,若無所措。再昨祗承試牌而詣闕,聞憲疏有論臣之語,不敢晏然,旋卽退出,得見其原疏,則以玉堂見君父之過擧,無一言匡救爲言,斥之以懣然,請之以責勵,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噫,玆事若從外面,驟聞而論之,則臺疏所云,不爲無見,而第伊日事,儘有委折,當初大臣之囚禁宗府吏,雖或非應行之事,大臣則以次品宗臣之失體而規之,宗府堂上則以大臣之事,捉囚政府吏,實是無前擧,然而聖上之初頭下敎者,不過以囚治宗府吏,略示體例之不已,則雖欲以《中庸九經》之訓,引而爲之辭,恐不可得,及至筵席將罷,天威震疊,辭意悲激,臣伏聞此敎,中心載載,而不勝驚霣,私自口語曰,雖於前後,屢下方寸已傷之敎,而聖心之激惱,何如是疾遽耶?非不欲進前以一言開陳,而緣其時諸臣辭退,俱劇怱怱,倉卒趑趄,未免隨人而出,擬以中心蘊結者,從容陳達矣,今者非斥之論,發於司直之地。然則臣之負職責,著矣,其何可抗顔仍冒於榮次乎?玆敢略具短章,仰控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俾靖私義,仍治臣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朴師益疏曰,伏以臣,乍罷蒙敍,遽出非望,因嫌解任,得以安分,不意昨者,又有秋官新命,數日之內,恩數絡續,且驚且惶,躬措無地。竭蹶祗肅,以伸感激之忱,臣分當然,而如臣癃骸危喘,其於官職去就,實無可論,玆敢仰首鳴號,以冀殿下之垂察焉。念臣風痺之疾,已是卄載難醫,與衰俱甚,而昨今年來,連傷於喪慼,積感於暑寒,新舊症狀,雖不敢逐一猥陳,而大抵床席之間,長作僵尸,㱡㱡叫死之中,最其下部,漸廢運用,左右脚膝,攣而益攣,痿而益痿,跬步起動,尙且須人,則昕庭奔走,尤有何望?此臣所以前後候班,一未進身,而向於試牌,違逋至三者也,自非然者。爲人臣子,何敢罔念分義,故自陷於慢蹇之誅也哉?有如臣如此,生不如死,前疏尾懇,旣非蒙許,今玆誤恩,又失所圖,臣誠狼狽跼蹐,靡所因極。本曹久無長席,曺務已多抛曠,而啓覆進行,又有成命,則此時此任,何等緊重,而以臣籧篨之形,雖欲匍匐趨承,其路末由。噫,使臣之病,可堪出入,猶如數年以前,則區區犬馬之戀,豈不欲夤緣事會,一登文陛,以近耿光於積違之餘,而身爲廢物,永自阻於天日之下,惟有撫躬悲咽而已,尙復何言乎哉?念臣此疾,實我聖上所俯燭,而雖以向日大臣筵奏,觀之,臣病之難於入侍,卽亦通朝所共悉者,則今日新除之還寢,宜不待於臣辭之畢矣。疏未及上,牌已先違,此後撕捱,將不至其爲幾,則鈇鉞之誅,臣固甘心,而如不及早變通,其於國事,何哉?纔遭姑母之喪,涕淚爲日,而事須及時,自列於制限之前,敢瀝肝血,疾聲籲急。懇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廢疾實狀,將臣見任,亟行鐫削,回授他人,以幸公私,不勝千萬大願。噫,臣之日逋召命,豈有他哉?直以病耳,則喉司諸臣,非不相諒,而於臣疾痛之呼,惟事搪遏,不使上聞於慈覆之下,臣固疲劣,不足恤,獨不念啓覆重事之一向遷就,宜急變通乎?臣於愧恧之餘,亦爲之慨惜也。筵敎申飭之下,轉身不得,只願速就誅戮而已。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病爲辭,已涉過矣。於京出外,不欲仕也,當陳其意,何以疾謂?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侵斥喉院,豈重臣所爲也?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司直金東弼,漢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同副承旨兪彦通,修撰趙尙命,假注書金錫一、朴成玉,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興慶曰,近來冬暖,日氣乖常,今朝稍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連得一樣矣。興慶曰,臣頃在鄕廬,得見朝紙,則連進湯劑矣。今日藥院之批,有停止之敎,未知有藥效而然歟?寢睡水剌之節,亦復如何?上曰,湯劑已支離,故使之停止,而寢睡水剌,亦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在京時,外方民事,猶未盡知矣,今番獲蒙恩暇,往來鄕里,始得目見而知之。以湖西論之,沿海尤甚邑,則誠爲傷心慘目,有欲仰達者,雖未及與僚相相議,而爲此入侍,諸道事稟定後,當爲仰陳矣。上曰,諸道事姑置之,所見民事,先爲陳達,可也。興慶曰,議者皆以爲,今年勝於上年,蓋其勤力耕作之處,則頗勝,而至於陳廢處,無可言者,畿內則今春,朝家多方顧恤,補助其種糧,故雖有陳廢處,不至太甚,而湖西則或有一望無際之大坪,全然陳廢者,舊例,畓之陳者,皆爲給災,而田之陳者,元不給災,向者嶺儒疏請田災,而左相防塞,此則宜矣,然合家沒死者,其田或至於二三年陳廢,而亦不分揀,一例徵稅,夫生者,此田雖陳,或可以他田所收,移納矣,死者,旣無其身,又廢其田,將誰應稅乎?不得已侵徵於隣族,軍布之徵諸隣族,已是不忍之政,而況此田稅之徵隣族,又可創開無前之規乎,死者固可哀,而生者又難支,故臣之今行,齊民擁馬呼訴,以爲聖上愛民如子,若聞此慘切之狀,必有蠲減之政,到處塡塞,冀得上聞。臣竊計合沒者陳田,其數必無多,而且監司守令,或已抄錄料量云,雖通各道計之,想不過累萬石,國家散此累萬石穀,而收拾民心,則何吝於斯乎?上曰,所聞慘然,諸臣各陳所見。東弼曰,畓之陳者,見執於災傷,而田則以其一年再耕也,未嘗執災,若其陳廢之的實者,其主又合沒,則將何處徵稅乎?軍布則雖有徵隣族之事,而田稅之曾無此例,誠如大臣所達。今若渙發德音,一倂蠲減,則誠爲大恩,而所謂合沒者,皆是流離轉徙,死於溝壑之類,其田無幾何矣。若以累萬石,爲言,則必多冒濫之弊,第令精査而施行之,可矣。鵬翼曰,田災,曾所不給者,創開固爲重難,而大臣旣親見而仰達,田稅之徵於隣族,亦爲矜憫,第其抄擇難精,是可慮也。興慶曰,其言,是矣。然不能精抄之弊,不過有主者陳田混入矣。雖或有一二未精者,何可慮此,而竝與合沒者陳田而徵稅乎?游曰,田無一等,而兩根耕食,故不許田災,載在事目,而近年始許木花田災,轉及於豆田、粟田,此固弊也,而今此大臣所達合沒者陳田,則烏可徵稅乎?卽今軫恤民隱之第一務,無過於此,大臣以累萬石,爲言,而若精抄,則通八路計之,不過爲四五千結矣。東弼曰,然勢難博施,只可許之於三南沿海也。游曰,其在一視之道,不宜有所界限,雖非三南,若徵稅於合沒者,則豈非不忍之甚者乎?興慶曰,毋定其界限,只以合沒爲言而許之,可矣。上曰,海西,昨年不至設賑矣。游曰,昨年海西十三邑則設賑矣。且雖非設賑處,昨今年癘疫合沒者,何處無之乎?上曰,承旨書之。彦通執筆近前,上,親呼使書曰,今聞大臣所達,心甚矜惻。隣族侵徵,雖有身布,此猶王政之所不忍,飭勵講究者,方以此也,則況田役乎?湖西沿海若此,則兩南沿海,他道設賑之邑,推此可知,其令備局,詳問諸道,其合沒者陳田,特爲給災,以示惻傷之意。興慶曰,頃日廟堂稟旨,山羊會鎭被捉淸人,令灣府,馳通入送事,定奪分付矣。今者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乙未年間,昌城所捉淸人一名,自朝家,有移咨入送之例,今若只以馳通入送,則彼中或有執言之端云,臣取考《承文院謄錄》,則乙未年果爲移咨入送矣。凡事當遵前例而爲之,乙未之例,旣如此,則誠不無彼中執言之慮,別爲咨文入送,似爲完備矣。上曰,他大臣之意,亦然乎?興慶曰,他大臣處,未及商議,下詢于入侍諸臣而處之,何如?東弼曰,旣有移咨之前例,今又有節使之行,不必別送齎咨官,因便移咨,事涉完備矣。游曰,捉得彼人,則移咨入送,乃是當然之事,故前例亦然,今亦依例爲之,好矣。上曰,其時大臣,未及考前例而仰稟,故然矣。旣有前例,則依爲之,而但使臣之率去彼人,於事體似未安。咨文,令使臣持去,淸人則使灣府,傳送鳳城,而如或有掣肘之端,則雖別送齎咨官,可也。興慶曰,平安兵使李遂良狀啓以爲,江界境,淸人所棄置馬尙十一隻,爲風雨漂出流下,竝捉繫江邊,請一倂打破,以示禁絶之意云。打破棄置之馬,尙旣是淸人之所許,則不必狀聞處之,而係是邊事,故有此稟啓,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在前冬月,則江邊不爲把守矣,前監司宋眞明,親承聖敎而下去,報備局而創立把守。然其後潛商犯越,比比有之,實無益於飭邊,而當此寒節,薄衣人民,一向守番,實爲可憐,依前停止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臣在外,與宋眞明相議,則以爲,創設旣因聖敎,糧資亦已區處,行之纔一年,旋爲停罷,似涉輕遽云,此狀啓勿施,仍令把守,未知何如?游曰,把守之設,蓋爲瞭望彼邊,而近來瞭望者,不過採蔘淸人之去來也。冬月氷合,則無採蔘者,而江邊極寒,赤脫之民,勢難堪處,故冬月則把守,例爲停罷矣。然以瞭望之道,言之,則氷合後,尤不可撤,而今旣變通,設置料窠,沿江千里之間,雖曰無非通行犯越之處,把守之間,不過五里許,往來瞭望,如巡更之爲,則不可謂無益,而江邊之民,疲於把守,誠爲可矜。至於瞭望,則江邊各處烽臺,專管此事,冬月雖撤把守,瞭望一事,亦非專廢矣。上曰,把守,非爲採蔘而設也。冬月,尤宜嚴飭,而李宗城言冬月停罷之狀,予聞而怪之,以爲古例當不然矣。宋眞明下去時,有所下敎,眞明必因此而創設矣。顧今寒節已深,煖房燠室,尙覺難堪,況彼把幕之疎冷,安保其無凍死之弊乎?使民凍死之事,自我始之,實爲矜惻,更令廟堂,詳考古例,果是古所未有,而今始創設,則停罷,可也。上曰,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注書出去,使之入侍。錫一,趨出引入,其間說話,不能記。興慶曰,小臣,千萬惶恐,而前日,屢以簡辭令,愼喜怒,仰勉於聖上,而輒以留意,爲敎,臣不勝惶感矣。日者因左相事,雖欲飭勵越職進言者,而辭令失當,玉音悽愴,臣雖未入侍,聞來震悚,若無措身之地。殿下於此等處,每歸之於方寸已傷之故,群下亦悽咽不敢言,而伏惟聖學高明,雖方寸已傷,當益加存省,使已傷之方寸,如未傷之時,隨事觀理,務執大中,今玆之事,不須多談,從二品宗臣,豈有直囚政府吏之事體乎?雖王子、大君,或見如此事,則陳疏上聞,可也,直囚府吏,則不可矣。國典,大臣有辜則流放竄殛,無不爲己,獨不施以問備者,蓋其職在近君,不宜以輕罪督過故也。如臣等輩,忝居此位,政府日輕,百僚無所畏憚,此皆臣等之罪也。卽今左相,以此引入,聖上雖屢加敦勉,終不以宗臣爲非,是乃處分之偏處也。必須明言宗臣之非而下敎然後,可以扶體統而慰大臣,故臣敢此仰達。上曰,予雖無學問工夫,此等事,豈全不知之乎?近來則亦無舊時血氣,而性稟怪異,於抑强扶弱處,便一病痛也。其日語大臣以不然之狀,彼臺臣亦入侍,而有所陳達,爲之開諭,其後諸臣疏批,且言之矣。宗府下吏,雖正一品宗臣,非有司堂上,則不得任意推治,以所重在焉故也。予在本府時,嘗以此事,啓罷一人,嗣服後咸陵君,亦以此譴罷矣。假令政府大臣,適皆不在,只有參贊,則正一品宗班,將直囚其下吏乎?顯祿與大匡等大臣,則當以同品待之,而朝廷之視之也,當差殊也。故向者密昌,與大臣等馬,予有所處分,今者海興,雖正一品,若先囚政府吏,則予將直爲罷職矣,此事則先之者,政府也。其入坐賓廳者,固濁矣。大臣之囚治府吏,亦過矣,然大臣見其囚徒案,而卽爲放送,則是恢弘之量,而至於決杖則尤過矣。東弼曰,臣等亦以大臣,爲過矣,追後問之,則大臣將欲放送,而宗府已囚政府吏,故畢竟如此云矣。上曰,宗府今雖疲弊,以百司之首,載於《大典》,而亦非謂過於政府也,以其爲別府也。故宗班則朝廷待以別班,雖大臣,不必董率糾檢,而向聞大臣所達,則近來或於陪從及朝祭之班,糾檢其失云,此非古規也。糾檢宗班者,是宗簿,而宗簿亦有禮都監書吏,宗臣若有所失,於陪從朝祭之時,則大臣,當申飭宗簿禮都監書吏矣。諸臣,只見近來宗班之疲弊,不思本府體貌之尊重,伊日靈城之言,頗爲過激,予方寸已傷,故下敎亦然,而近來作一務勝之端。昨者李善行疏,尤可笑,渠則自以爲,明白分曉,而殊不成說,大臣,豈有入宗親府依幕之理,雖或錯入,宗臣,豈以此捉囚大臣下人乎?賓廳則自前宗臣,或祗受宣醞於此,雖勳臣,亦或於宣醞時,入坐矣。其所謂較然明甚者,誠怪異矣。今於諸臣疏批,若曰予過矣,當留意云爾,則可以無事,而予旣心知其不然,諸臣所爲,太過,故予亦如是矣。興慶曰,下敎,然矣,而從二品宗臣,以大臣爲非,捉囚下吏而督過之,安有如許體統乎?殿下從容舒究,則必知其非矣,更爲下敎而斥其非,可矣。游曰,臣於其日,亦欲陳達,而嚴旨荐降,無益於事而只增激惱,故不敢發口,而迄玆耿耿矣。從二品宗臣之捉囚政府吏,非矣,因其兄之事,而其弟如此,亦非矣,而臣則尤有所慨然者,檜原君,以親王孫,平生謹愼,外朝所共聞知,今海春兄弟衆多,而或不能遵守家訓,向者因宗講事,與驪川君相爭,已怪異,而今又作此,每遇一事,兄弟竝出而如是,甚非矣。自上宜加戒飭,不然則必認爲己勝而益驕矣,於其家,豈好事哉?上曰,彼亦豈自以爲勝乎?彦通曰,宗簿事體,外朝固未盡詳,今承聖敎,此則曉然矣。然前後下敎,皆以大臣爲過,而宗臣則只責其罷軟,如是則上之所以爲過者,只在於大臣,日後安保宗臣之不復如此乎?上曰,今後非病風喪性之宗臣,豈復爲此等事乎?予之族,不至有病風喪性者矣。鵬翼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終莫知其爲誰,盤問于洞內頭頭人及田主山直,皆云不知,其欺詐之狀,誠極痛惋,而京兆只用笞杖,以此輕刑,決難究得,故頃以移刑曹嚴訊推覈之意,爲草記陳達,則以後日,稟處批下,故敢達。上曰,各人之必諱之者,何也?鵬翼曰,初旣受賂,符同作奸,故恐其敗露而諱之也。上曰,移送秋曹,各別刑訊,究得嚴處,可也。鵬翼曰,都城禁標內偸葬者,竝令掘移事,有下敎,故發遣郞廳摘奸,則四門外至近之地,入葬者不可數計。其中有主者,則可令掘移,而昨今兩年,四方流丐之以飢癘死者,纍纍丘壟,莫知爲誰塚,此則勢難掘移,若其大路傍近,則姑爲平夷乎?盡使掘去乎?上曰,初雖犯法,今欲盡掘,則似難矣。東弼曰,所謂標內禁葬云者,雖是常漢之塚,其略具窆埋之節者,可令掘移,而至於流丐之死而僅僅掩土者,何可一一掘移乎?四門外纍纍無主之塚,若令平土,必有暴骸之患,今姑置之,此後申飭,恐合事宜矣。游曰,邦禁之解弛,已久,標內入葬,自昔然矣。漫山遍壟者,多是無主古塚,而況兩年壑屍之收瘞者,豈復有掘移之人乎?如使平夷,則又將有淺土暴骸之慘,誠可矜惻矣。上曰,無論古塚新塚,其無主者,使誰掘移乎?平夷其土,又非王政之所可爲,今姑置之,此後則另加申飭,可也。鵬翼曰,都監馬兵本額,乃六哨,而戊申逆變時,出征軍兵試才賜科者,無所歸屬,故咸恩君李森,陳達變通,減罷馬兵一哨,而設置別騎隊一哨,以軍兵出身塡差矣。其後數年之間,別騎隊或身死,或在喪,今多闕額,而旣無軍兵出身,則無以充其數,局出身輩,願入其代,而李森陳達之本意,只爲出征軍兵出身者而設,則似不可以他岐用之。且所謂局出身,本無如人者,若就其中,苟簡抄出,以充別騎隊之數,則兩色軍,皆將罷劣不堪用矣。無已則以閑散出身好身手者,塡差乎?抑以他馬兵,一體簡選都下閑良而塡差乎?游曰,禁衛營,亦有此事,戊申出征禁旅試才賜科者,與都監,一體變通,設爲別騎衛,罷海西別驍衛一哨,而收捧其身布,支給京別騎衛,所設別騎衛,初不過七十餘人,而本多貧殘之類,今則流散死亡,餘存只是三四十人,畢竟將盡,無其名色矣。姑以目前言之,爲此不滿一哨之羸軍,罷壯實有用之別驍衛,當初創設,似未及深思而爲之也。上曰,別騎隊之設,蓋爲軍功也。緣此而以閑散出身,塡差,甚無意義,其有闕者,以閑良充塡,則日久之後,自當還爲馬兵,其區處,易矣,而別騎衛則殊難處,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詳軍制,而別騎隊之區處,聖慮誠爲得宜,而至於禁衛營別騎衛,旣無可以續入者,則待其盡無,然後復設別驍衛,似好耶?游曰,別驍衛,雖曰減罷,但不上番而已,其收布之名色自在,前頭雖欲復設,亦易矣。東弼曰,當初設此名色,非爲鍊兵也,蓋所以待軍功也。不可雜以閑漫之人,待其盡無,復設別驍衛之外,恐無他道矣。上曰,別騎衛漸減,別驍衛未復之前,軍政將疎虞矣,此殊可悶,而無從長善處之方矣。都監別騎隊,則以閑良塡差,而其軍功出身之在喪者,待其闋服,復屬本窠,可也。鵬翼曰,都內懸房爲二十所,而中間停罷,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矣。其後守禦廳、禁衛營之設,而除其十所,分屬於兩軍門都監,則只捧十所之筋角,而一年所捧,亦限六朔矣。頃者大司成趙明翼陳疏,以年凶,限秋成蠲給,館隷,令都監貿用,而都監不但乏價,應捧之物,反爲貿用,實涉無義,故姑置之矣。今旣限滿,還屬于都監,一年六朔,依定式捧用,何如?上曰,此事予未知當初定式之如何,而趙明翼,與訓長之言,不同,不可直爲允下,故其時令廟堂,稟處矣。懸房之設,爲軍門,則當捧用矣,不然則貿用,可也。興慶曰,去癸丑年,旣罷還復時,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云,更考謄錄,果如此,則都監之取用筋角,誠有所據,考見謄錄後,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近來夜禁解弛,各軍門巡邏牌將,數少單弱,不能禁止,如名士、宰相家傔人及上司所屬,恣行無忌,或見執捉,輒加毆辱,以此牌將輩,反爲隱避,事極可駭。各別申飭,俾得嚴禁,何如?上曰,《大典》,直提學以下,竝有夜行之禁,此亦修明《大典》之一事也,今復各別申飭,可也。鎭世曰,前啓,依成命只擧末端奏達矣。上曰,唯。鎭世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鎭世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鎭世曰,朝廷之所以維持者,惟在於尊體統一款,體統紊則朝廷不尊矣,故三百年來,斤斤以體統爲重,未嘗敢隳損者,蓋所以尊朝廷也。日者海春君,罔念體統之重,乃爲其兄,私逞忿憾,擅囚政府吏,欲與大臣抗對,實是無前之駭擧,此而置之,則年少不識事體之人,將無所忌憚,請海春君罷職。上曰,不允。不知其名,率爾陳啓,未免苟簡矣。鎭世曰,筵席啓體至重,而外朝之臣,未諳宗臣之名,只擧爵號,致勤未安之敎,不可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通曰,正言趙鎭世,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鎭世先退,上曰,此啓若於伊日爲之,則予當卽允矣。諸臣遂退出。 ==1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艮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尺餘,色白。夜二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停朝市相値,明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停朝市後爲之。 ○李匡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停朝市相値,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兪彦通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及輪對爲之事,命下,而停朝市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進排人等,逐日齊訴本院曰,卽今江水雖未合氷,冬節已深,日供鮮魚,無路捉得,遠地貿來之魚,因日氣之暄暖,盡爲腐傷,將未免闕封之患,急速變通云,不可不gg以g輕許,故累度論退矣。廛人等呼訴,愈往愈甚,日再三不已,以今日氣觀之,誠如渠輩之言,在前如此之時,亦有參半代捧之規,然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而取考謄錄,則或因特敎擧行,而不敢循例,取稟矣。今此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之喪,擧哀一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噫,已傷之方寸,若聞此等之報,傷悼難定,況兩年之間,連聞四大臣之喪逝,衋傷之極,氣頗不便,欲待今朝,量力爲之,寢睡不穩,朝加眩氣,晩雖減焉,强而行之,必也添焉。勿爲擧行,而四大臣之喪,或方在諒闇,或方在靜攝,未能若禮行之,今年兩大臣之逝,俱有故而亦未能行之,尤切傷心矣。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處事疎率,遭此無前之境界,惟有罷免一路而已,辭單之上,宜蒙體諒,而溫諭反降,史官臨守,恩數隆重,有非賤臣所當得者,臣雖冥頑,豈不知銜戴寵遇,趨命之爲恭,而顧臣職則是相臣耳。名爲相臣,而隳壞體統,放倒廉恥,將何以抗顔於具瞻之地哉?臺臣旣斥之以疲軟,斷之以無望摠百僚,此乃一世公議,吏隷走卒,亦皆譁然,以爲必可遞,臣之不可仍冒之狀,已較然明甚矣。臣伏覩批旨,有曰,知予心莫若卿,臣於此,尤不勝隕結感咽,不自知涕淚之逬集也。間登前席,伏聞方寸之敎,每一承聞,心膽如墜,敢以剛毅弘大澄治本源等語,有所陳戒,其區區憂愛之忱,自倍他人。今此體例間事,甚是微瑣,初未有輕侮宗臣之意,亦非所以致煩於聖衷者,而一時匪怒之敎,或因觸激而發,伏惟聖明,倘復平心恕察,益加本源之工,則豈不有光於動心忍性之德乎?臣之引罪請譴,非敢以下敎,爲不安,有所煩瀆也,亦非敢爲自重,而要君恩也。只自內省懷慙,不敢冒處,實出於尊朝廷而畏公議也。今若卽賜斥黜,則自無許多紛紜矣,尤何至此之聖敎,竊恐未盡俯燭下情而然,臣誠惶懍悶蹙之至。且念邦家興衰,係於輔相,爰立之初,宜其愼簡,如臣萬萬不似,猥蒙殊私,擢置此地,尸素憒憒,不能見重,綱紀日以益紊,頃以此弊,陳達筵中,而係戀恩寵,遲回盤礴,畢竟咎釁,重發至此,莫非臣之罪也。席藁私次,惟願速伏刑章。伏乞聖明,夬降處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初單之批,已諭予意,更何多諭,而近微有往來之眩氣,今朝加之,晩雖定也,氣煩困惓,未能悉諭,惟卿,念國勢之多艱,顧本事之瑣細,莫撓年少輩過中之說,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予意。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顒俟威譴,伏承批敎,不賜開許,史官臨宣,促臣偕入,臣是何人?濫被異渥至斯之極,感激冞深,而廉恥大防,參前倚衡,旣不能冒沒趨承,則辜恩慢命,其罪伊何?伏聞聖候有不安節,伏不勝萬萬憂慮之至。臣待罪保護之任,踪地臲卼,不敢爲趁時起居之計,分義隳矣,情地缺矣。惶懍悶迫,尤無以自容。第其所處之職,與庶僚有異,一有虧損,大關國體,臣雖無狀,旣叨此地,何敢見撓於人,而强爲瀆撓之計哉?此亦臣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伏地震越,惟當待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玉堂校理吳瑗,副修撰趙明謙等箚子,伏以竝引嫌而退,遇事陳戒,得問臺次,未安之批,不必爲嫌,其所發啓,雖叶公議,不擧名字,殊似矇然,請持平朴弼載出仕,正言趙鎭世遞差,仍竊伏念玆事,初因微細,終至於上煩聖意,臣等旣有區區憂慨,何敢不悉迷見乎?惟我殿下之明聖,其於體九經敬大臣之義,豈待臣僚之勉戒,而當日聖敎,益以近日宗親屬籍寢疎,故或慮見輕於外朝,有此抑强扶弱之敎,然而以國家體統,言之,大臣因一囚宗府吏,而乃至於不安其位,二品宗臣,肆怒於大臣,而乃至於相抗替囚,似此國綱朝體,其可眕之四方,垂法於後乎?前後諸臣之言,只欲尊朝廷,嚴體統,而非爲其私也,則顧何嘗有一毫務勝之意哉?每見批旨,不惟不賜開納,輒施訑訑之色,實有乖於轉圜納諫之聖德,臣等竊不勝其慨然也。抑臣等於聖批中,思君父方寸之敎,誠不任怛然疚心,而繼之以憂嘆也。噫,以今國勢之岌嶪,艱虞之孔棘,臣隣之所仰恃而爲命者,惟殿下之一心而已,殿下誠宜深體涵養操存之工,益勉剛大弘毅之道,使一號一令,動循典則,毋或有毫髮之差,然後方可以立大本出治道。雖或有至難排遣,至難裁抑之事,惟當恢廓聖心,觀理節情,以致動忍增忍之效者,斯爲治心之第一工夫,而今因一宗臣事,乃至聖情疚傷,辭旨悱惻,則觸而長之,類而推之,安往而非興蹙之端也?此於保養節攝之道,所損非細,臣等之私憂深慮,固已萬萬,而況因此而威怒之激,或不能制,辭令之間,有不暇擇,未免發於心而害於事,則尤豈臣僚之所望於殿下者哉?若使在廷諸臣,徒事掩抑悲悶,惟恐重慼聖心,雖見過中之擧,不思救正之道,則眞所謂婦寺之忠也。臣明謙,日昨登筵,略以此發端,而念臣等出入帷幄,其職惟在啓沃君心,故玆敢不避僭猥,輒效微悃。伏乞殿下,勿以淺近而忽之,於向所陳存養之工,剛毅之道,深留聖意,祛有所之病,恢公聽之量,日新聖德,以臻於高明廣大之域,卽臣等叨廁近密,亦與有榮矣。臣等不任瞻望祈祝之至。取進止。答曰,依啓。附陳事,深嘉經帷補闕之意,方以此事,欲爲下敎,而因氣不便未果,宜有處分矣。 ==1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bb臣b李春躋啓曰,寒威猝緊,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牌不進,申晩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出後,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卽今聖候,眩氣之微有往來,由於脾氣不足,遇寒挾痰之致,補中益氣湯元方中,人蔘加五分,更加天麻、半夏、薑製各一錢,連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卒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遣近侍致弔事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下備忘記于李匡輔曰,凡事貴乎窮理,古語云,人誰無過?改之爲貴,頃者事初雖微,義理則深,其時下敎,意雖在也,過中則有,先處分乎本事,次諭過中之由。蓋宗臣之初入依幕,可謂矇然,不過不察,及上囚徒,可知曲折,卽放略之,於待宗臣量寬弘之道,可謂美矣,而雖不然,於宗臣之道則雖虧,本府體統,大臣體貌自別,若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此不過政府下吏,不顧事體,視若他司之致,上稟囚吏,以尊體面,容有可也。非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以疲軟不職,虧損府風,陳章自列,可也,而前後被囚府吏,視若例事,忽有此擧,此則非尊宗府之體貌也。是乃因私嫌相較大臣者也,深可非也。旣知其非,竝事而護之,近於掩過,非亦敬大臣之意,海春君栐罷職,其時下敎之過中,宜觀過感其心處也。國勢之單弱,未有甚於近日,宗戚之凋殘,亦未若於近日,尋常慨嘆之中,旣聽下敎,有若宗臣强盛,恃勢外朝者然,大臣之言未畢,隨而煩達,甚則有裁抑之請,予所以不忍未安之敎者也。此則於過宜諒心處,而玉署勉戒之箚,亦示嘉納之意,不必更諭,但所過者,旣知海春之非,竝護本事,使大臣,轉輾不安,尋單乃已此歉然乎。敬大臣之過謂其所由,大臣雖摠百官,宗臣則列班大小公會,本非政府之督過者,目今有司之宗,雖曰代遠,於其府則王子、大君之府也。其在相敬之道,推治府吏,可謂謬例,而往事雖勿說,治國,治天下,本由於家書云,協萬方亦由於睦九族,而九經之章,親親爲首,《大典》之中,宗府居上,則公私之說,豈不苟簡?此雖務勝,其弊將流於祛齊家而務治國矣。其漢之司馬門之說,尤不襯着焉。入我國朝,君臣分義,雖貳極截嚴,言雖偶然,其弊則大,予本有抑强扶弱之固執,故自不覺歸於竝護之過矣。因此之故,亦爲定式之請,未免笑矣。稱某傳啓之事,亦涉苟且,豈曰非人,因予過中?噫,今之宗戚,莫曰代遠,自我列祖視,皆金枝玉葉也。外庭之臣,雖分門剖戶,各自睚眦,吁我宗戚,旣微旣弱,恐或傷焉,于今以往,政府則祛其謬例,待以尊敬,宗府則莫惟往事,益修相敬,外朝有慢侮微弱輕蔑宗臣之弊,則決不可以大官崇宰而借之,內朝有干預外廷侵凌廷臣之事,則決不可以貴宗近戚而貸之,俱以法飭礪,洞諭予意,各須知悉。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眞淳爲同義禁。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bb府b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違逋嚴命,震惕增深,惟祈威罰之加,千萬意外,恩諭特降,慰釋之旨,迥出尋常,微賤如臣,何以堪此?伏地惶感,涕汗交集。念臣請譴之由,初箚已略陳矣,一暴委折後,引咎乞免,自是素計,蓋其事雖微細,關係體統故耳。臣之難冒之端,不在於筵敎之後,君上雖或有一時過中之敎,爲臣子者,何敢不安之心,而爲辭免之計哉?此則非臣之本情,只其身爲大臣,替囚下吏,實是政府之羞,不敢復以職名自處者,非爲身計,乃欲爲朝廷,尊事體,今者處分雖嚴,臣之壞損之恥,固自如也。抗顔冒進,萬無其理,臣則以爲自上體諒微衷,亟賜斥退,然後上下情志,始可以交孚矣。伏聞藥院入診,方有湯劑議定之擧,此際又令偕史官入參,而情跡迫隘,無路承膺,臣於此,尤不勝憂灼抑塞之至。賤疾適苦,心神迷瞀,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仰請瀆擾之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鞫廳罪人,旣已拿來,故鞫坐大臣出令云,而兩司多官,或未肅拜,或陳疏留院,或在外,或未差,他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陳疏留院外,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大司諫柳儼,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如何?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罪人纔已拿來,卽當開坐,而兩司俱爲違牌,今日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癸丑十一月十二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吳志哲、柳徵瑞、鄭文恒,入侍。寅明曰,臣等久未入診,昨日伏見禮曹草記及大臣箚子批旨,知有不平之候,今朝入來問安,則批答以眩氣往來爲敎,臣等不勝驚慮,冬候暄暖,近復猝寒,或者因此而有不安之節乎?卽今聖體,若何?上曰,向來冬暖乖常,故日望其寒矣,三數日間,風寒猝劇,似若因此而然矣。第如昨年冬症候,頗覺本氣之不足,非特眩氣之復作也。寅明曰,湯劑之停進,已有日矣。比諸進御之時,有所異乎?上曰,六君子湯,向來則覺其有效矣。入冬以後,則又覺力微,近日眉稜不平,意以爲感氣也。今始覺之,非感氣也,是由於氣弱矣。寅明曰,水剌,如何?上曰,日前似感時,亦未如常矣,今則比前無異矣。寅明曰,寢睡,如何?上曰,無減,夜中亦不頻覺矣。寅明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勻,而右關脈稍不足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邊度數,調勻而沈靜,無他症候,而重按則脈體不如向時,右邊亦調勻,而胃脈不如向時,然未見有浮數之候,感氣則無之,只似不足矣。寅明曰,受灸一事,今日欲爲稟定,故鍼醫數人,亦令同入,而不必使之診察矣。上曰,然矣。必祐、徵瑞,以次入診,其言略同。寅明曰,使諸醫,退出而議藥乎,在此而議藥乎?上曰,名爲眩氣,而以昨夕見之,則是氣不足也。前所進服之劑,欲爲加進,未知如何?聖徵曰,凡藥,宜取經驗,而卽今聖候復如此,若至於稍加,則當用茶飮矣。事不可不預防,臣等退出,與在外諸醫,商議,定用湯劑,好矣。應三曰,聖慮則前所進御之藥,亦以爲力微乎?上曰,非謂其如此,而近來氣之不足,又不比前日,時時有虛乏之候,此亦其不足者也。寅明曰,日氣之暖寒無漸,今則寒氣陡嚴,衣襨等節,切須加意,虛乏之時,或有藥餌可進者,如九仙王道糕之屬,好矣。上曰,曾亦劑入而不能喫之,反不如米飮之密者矣。聖徵曰,黃栗,補腎健脚氣,使之覓入,時時進御,好矣。上曰,自有日入,而其乾者,堅硬難嚼矣。寅明曰,嶺南諸邑,乾栗濕軟味佳矣。應三曰,閭閻之人,有眩氣者,食補之道,無如牛骨,其見效者,多矣,方書亦言之。寅明曰,故判書李光迪,年近九十,無他服食之方,每日朝喫骨湯一甫兒,酒一杯云矣。上曰,予於癸巳江都之行,食之而美,故常喜喫矣。今則脾胃異於前,不能食之矣。寅明曰,受灸一事,頃有下敎,今當稟定矣。上曰,受灸則姑未知其效,而丸劑則儘亦有效,所服十劑,以升計之,爲六升,數且不少矣,四十豈云年多?予則衰相已見,頭髮盡落矣,近日撫髻,差覺其大脚無毛矣。今則如春草之萌,下元之氣,亦覺差勝矣。受灸雖未知其有效,前日壯數不多,日氣雖寒,欲於煖房中,限百壯加灸,其果如何?聖徵等曰,深冬,氣血凝滯,此時受灸,於謹愼之道,未知如何?待春開氣血和溫之後,更爲受灸,似宜矣。文恒曰,方書,冬宜溫受灸不妨,卽伏聞症候,以眩氣爲悶,中脘穴受灸,且治痰暈,臣之淺見,今雖日寒,受灸或似無害矣。上曰,今姑無他症,待春始灸,似可,而前頭或有他症,雖未及開春,亦可爲之也。春躋曰,金吾時囚,幾至三十人,其中有守令在囚,邑事曠廢,不可不速爲勘決,而頃者鞫坐後,一次開坐,其後則連仍堂上之有故,不得擧行,自本院,方爲申飭,而同義禁李翊漢,年老有病,陳疏到院,以停朝市,不得捧入,而鞫囚亦將不日拿來,事多可悶矣。上曰,李翊漢則年多矣。春躋曰,七十五歲矣。上曰,此人何可以奔走職事,責之乎?改差,其代使之口傳差出。春躋曰,差出後仍直牌招,申飭開坐,何如?上曰,唯。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治一疏,盛言難進之端,鎭日來呈於本院,而前旣三捧辭疏,今無別般節拍,不可更捧,故不爲捧入,而終不應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上曰,特敎連降,而如是撕捱,事體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曰,工曹雖無大段擧行之事,而判書金取魯,除拜已久,尙不行公,亦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今將下敎矣,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口呼曰,洞諭本事,旣樹綱紀,於卿更無毫分不安之端。大抵此事,本自微細而轉輾于此,其於景像,豈曰美哉?當初下敎,本無深意,于今予心,更無介滯,卿若復以此爲嫌引入,則其曰君臣之間,情志孚乎,不孚乎?卿須念國事之多艱,顧本事之妥帖,卽日偕入,因參藥院,用副予意事,傳諭于左相。仍與偕入事,分付于傳諭史官。上,又呼曰,工判爲國之心,業已洞知。頃者趙迪命之疏,非特異也。亦不能成其說,況以承旨望事,觀之,其時故避,若由於望中之人,則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復將若何,而故避於先,應命於後乎?或以前日固執非也,則猶或可也,而以此訐之,非徒落空,上下所共知,旣非疏斥,前後開釋,則水部閑局,猶爲撕捱,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書畢,諸臣遂退出。 ==1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星州牧使尹容,大丘判官朴師順。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始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所減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官,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李匡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十六日冬至望闕禮習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政院、玉堂問安。忘置晩下,勿爲問安四字,亦爲遺漏,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兪彦通曰,政院、玉堂問安批答,以勿爲問安,書出朝報。 ○以大司憲洪鉉輔牌招啓辭,傳于洪景輔曰,今方開政,他臺諫待下批牌招,都憲一體牌招。 ○洪景輔啓曰,獻納趙漢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平海等官居伊連等渰死,春川等官居幼學權宇泰妻母方氏等噉死,淮陽居騎兵崔貴永妻良女今丹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啓曰,鞫坐,因兩司無進參之員,不得設行。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禁府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服制,左副承旨李聖龍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朴師正爲大司諫,趙明澤爲執義,沈錥、李濰爲掌令,任鏶、申宅夏爲正言,南泰良、沈聖希爲持平,尹心衡爲副校理,尹得和爲修撰,鄭亨復爲副修撰,李瑜爲大司成,待敎,李鼎輔單付。 ○副護軍李普昱,副司果趙鎭世付。 ○以大司諫朴師正,正言任鏶,執義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獻納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寺所屬兼監牧官僉使,專管馬政,且掌檢田,每當秋冬,職務煩劇,非如他邊將之比,而平薪僉使南泰鼎,見差砲保差使員,今方上來,竣事還歸,似在歲後,本牧場許多事勢,誠甚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平薪僉使南泰鼎,還爲下送,令本道,改定他差員,而此後則兼牧場僉使,勿差差員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統制使啓本,刑曹粘目,南村前別將安斗雄,晴川前別將廉以儉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安斗雄、廉以儉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左參贊尹淳疏曰,伏以臣,前席蒙恩,解職歸葬,而面諭諄切,如立約契,臣在其時,方寸震越,不知死所,遂以不敢不還之意,丁寧仰退而語,人亦自分其早晩一還。伏聞日昨筵中大臣,疑臣不來,至請催促,天語慈溫,恩絶千古,謂臣必不欺負,勿令催促。自惟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望闕九頓,不覺感涕之成血。噫,眷顧之至,畜物亦知戀主,誠信攸孚,匹夫猶不食言,臣雖無狀,豈昧斯義,而新土纔掩,不忍便離,積日悲撓,宿症添劇,起身無路,留滯至此,此固臣之罪也。今始力疾起程,歸伏私次,以請淹命之誅,而至於本兼新授,萬萬非臣所敢承者,臣之踪地,不待煩言,而聖明亦必俯諒矣。數年退屛,實有片片苦忱,榮宦一路,夢斷心死,而只緣藥院蒼黃,復近耿光,致辱前後之謬眷,不免今日之冒趨,而若復夤緣叨竊,忘棄本分,淟然作當路之要人,其不爲市童馬卒之所鄙唾,幾希矣。況如惠局句管,雖是兼務,此何等緊重,從來居此任者,率是望實才猷,爲朝廷碩藎,殿下試揣臣果可以堪此否?以其跡則無往不僨,衅釁無餘地,以其人則澁短生疎,錢穀尤所昧昧,當此民窮財殫國計哀痛之日,不思所以得人責成,而卒然畀之於畸人拙幹,誠莫知其所以也。臣若不自量而妄入,重誤國事,復蹈駴機,殿下之眷臣而來之者,反所以捐臣以遠之,畢竟公私之狼狽,灼然在目,而徒以承膺爲恭,寧有是理?伏乞天地父母,終始哀臣憐臣,亟解臣本兼諸任,處以軍銜散秩,俾臣瞻依京闕,時奉起居,少伸犬馬微忱,不勝千萬大願。臣不任疾聲瀉血哀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自速臺評,特罷之敎,至嚴於筵席,臣於其時,纔還畿郊,伏聞此敎,心魂飛越,驚惶震迫,罔知所以自措。替納書啓,退還鄕廬,杜門省愆,恭竢誅譴矣。不意今者,恩敍遽下,繼有館職之除,華誥遠降,復有馹騎之召,臣不敢久稽恩命,昨始來伏城外,方欲治疏陳懇之際,又有納言移除之命,自惟僨敗之賤蹤,得此異恩於聖明,玉署、薇垣,迭踐於數旬之內,臣聞命若驚,撫躬靡容,感激洪私,宜卽竭蹶趨承,而第臣所遭,有不容不一番辯暴者,玆敢略陳焉。臣於甲山得穀濟民之事,已悉於其時狀聞中,今不必疊床,而臣旣承隨事便民之別諭,及到甲山,糶穀已盡,六千邊民,將盡於十日之內,滿庭遮道,到處哀號之狀,傷心慘目,有不忍見,晝思夜度,實無變通。若有得穀之道,雖是被罪之事,他不暇顧之際,得聞三水定配罪人金遇兌之有穀,臣於其時,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而只幸其得穀,及到三水,招問遇兌,則果有所置,臣獲給千石之穀,以活一境之命,卽關本府,因爲馳啓,而至於論賞事,旣是罪人,則自朝家,當有處分,故無一言半辭之及於論賞二字,而末端有捐穀救民其志可尙八字矣。及見憲臣所啓,則其所爲言,初論遇兌之罪狀,末請臣身之譴罰,有若臣有私護遇兌,狀請賞典者然,此則原狀尙在,論賞有無,可以覆視,焉敢誣也?設令臣急於救民,旣奪其穀,又請其賞,此不過遵聖敎隨便宜而已,則遇兌之賞不賞,惟在朝家處分,而以元來本無之語,勒構臣罪者,抑何意也?憲臣雖曰見臣狀本,而可見其不得親見,只憑傳聞矣,急於論人,不覺其奏御文字之自歸虛慌,良亦異也。然事旣往矣,不必索言呶呶,而且臣伏見前月二十三日所下備忘,則承旨韓德全,因臣請敍,以有外議,有所筵達,至有遞差之敎,蓋莫掩者公議也,難拂者人言也。前旣有憲臣之論,後復有承宣之言,而顧此見職,地望自別,如臣魯莽,雖無情勢,固難冒居,況有此所遭,則以此以彼,有不可冒昧承當,玆敢露章陳懇。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因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謝人言,不勝萬幸。且臣以北路關防事,具得一冊三圖,以追後上進之意,有所仰陳,而連在竢罪中,不敢猥徹矣,今始繕寫呈上,惟聖明,竝加照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齋戒。 ○兪彦通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憲府多官,或服制,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未安。除服bb制b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豎立時,禮曹堂郞下往,與本道監司監董事,命下矣。碑石後面陰記,今已啓下,本曹郞廳,先爲陪往,看檢入刻,而堂上則臨時下去,監董竪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修撰尹得和,本職未肅拜,不得進參,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壽海,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壽海付。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三疏瀝血,批旨愈邈,再次胥命,威譴不下,積逋嚴召,亦已四十餘矣。他人有此,猶爲之代悚,今乃身自蹈之,此必有量分揣義,雖死不敢進者,而若其惶霣戰越之情,實未能晷刻自安,跼高蹐厚,忘寢廢食,始覺古人所謂直欲鑽地以入,非虛語也。臣之苦心至懇,前旣屢溷,無容架疊,而尙慮語涉散漫,或致遺照,請復歷數而畢陳之。夫東銓之長,專主人物進退,一世之所艶,衆目之所注也。雖其簡授允叶於輿望,出處無咈於公議,一出參政,訾摘四起,況臣兄弟,以素門凡姿,最出人下,而替傳銓柄,有同私物,臣心之懍怵,姑不暇論,物情之駭眙,當復如何?藉曰聖慮偶失,有此輕授,臣若從而冒出,則是喪一身之廉節,而成殿下之謬政,臣之決不可出,一也。今之言者,或以西銓時已嘗替代爲言,而不但東銓之於西銓,事權懸別,臣之所大懼,正在於西銓東銓,一替再替,便作應行之事,有若臣等之外,更無別人,此豈非體粟而心寒者乎?一替猶可勉承,再替尤難冒當,臣之決不可出,二也。西銓相替之時,已有諫臣之疏論,況今職重於西銓,恩偏於再替,正所謂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倍者也。臺言之尙今不發,蓋欲假臣自處,臣之決不可出,三也。向者玉署之臣,劾論臣從弟,措語危怖,隱然指擬以大權勢之人者,無他,一則以其職在權要,一則以臣竝列崇班也。從弟旣以此去職,驚魂未定,而臣乃無所顧忌,晏然代據於其地,則是眞貪權放肆之甚,將何所不至?臣之決不可出,四也。臣人雖庸下,位則隆顯,進退去就,爲世指準,平日自待,亦不欲爲至奊詬無恥之人,尙何可創開無前之例,以資後世專權貪進者之口實,而重得罪於士君子之林乎?臣之決不可出,五也。上自朝廷,下至輿儓,皆以臣爲必可遞,而伏聞大臣,有以勉出之意,仰陳於前席,不料丞弼之地,亦有此外面人事,臣竊慨然。今若自上,下詢於擧朝,使各無隱直對,則必無一人謂臣可出者,臣雖欲冒出,得乎?臣之決不可bb出b,六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出,況至五至六乎?近日聖敎,每以分義責臣,臣誠死罪,請有以復焉。噫,人臣事君,固以分義爲重,而其於爵命之辭受,亦惟裁量於義理廉隅,不專以趨承爲恭,此所以先正臣李滉,有不可進而不進,則不進爲恭之說也。上之使下,亦然,如其小嫌例讓,固宜慰諭敦勉,俾就職事,而若乃求之於義,度之於情,而終不可强迫,則亦必俯循其請,不枉其志,此所以夫子有禮使之對於其君,而《中庸九經》體群臣,居其一者也。今殿下,意主於先入,念全於督出,不暇顧夫物理,人情之咈逆,國體士風之壞喪,惟以束縛馳驟,從吾所命,爲快,其於禮使之訓,九經之義,何如也?至於予,亦有固執之敎,屢形於絲綸,聖上於是乎失言矣。噫,臣之固執,豈樂爲哉?肝膈之辭,未蒙照察,鐵壁之防,無由變動,愚迷膠固,不覺自陷於重罪,乃殿下自屈威尊,對擧而比論之,殆若君臣之間,相持而角勝者然,緣臣滯性難化,致令王言之失,至此,此尤臣之罪也。臣雖頑然,亦知聖明眷顧委寄之重,出於尋常,豈獨無感激圖報之願,而但念明知其不當進,而怵迫强進,則是失節也。爲人上者,顧安用如許臣子乎?傳曰,枉己者未有正人,夫旣先自枉己,亦何能有所臧否用舍人?此理較然,明主終必俯燭矣。臣之日夜所顒祝,非得請則得譴,得請也,固感恩無涯,得譴也,亦甘心無限,而一日二日,未有處分,徒使主威日損,臣罪日積,崩迫抑塞,靡所因極,泯伏踰旬,尋單見阻,不得不更冒鈇鉞,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特回睿照,勿復留難,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重勘臣罪戾,使王法伸而私分安,千萬幸甚。臣無任震恐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雖若是固辭,予志固定,雖經年撕捱,日違十牌,決難許遞。卿若念君臣之分義,顧無餘之綱紀,則不須固辭而自可承命,若損君臣之分義,虧無餘之紀綱,則予何更諭?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西平君橈疏曰,伏以臣,忝在宗戚之末,跡甚疎遠,資又庸下,過蒙洪造,致位崇顯,待罪於宗親府有司之任,亦已有年。非不欲恪恭所事,振擧頹頓,上不負眷知,下毋隳職責,而病劣昏憒,疣釁隨生,居常慨懍,若無所容,今於海春栐罷職之命,實有所不敢獨爲晏然者。當初僚堂之對囚政府吏也,臣亦與聞而不之止,果以第爲進來,以盡在我之意,言送,蓋宗府政府,雖有內外之別,而語其班聯則相等,論其體貌則自殊,大臣之不相通而直囚掌吏,有欠相敬,亦是創見,本府之暫時對囚,不過爲稍存事例,則彼此較爭,要皆出於各遵府規而已,寧復有私忿之可論者哉?本係細故,初非相能,顧何足上煩天聽,而轉輾至於大臣引入,臺章峻發,畢竟備忘特下,嚴賜處分,反復詔誨,兩示扶抑,聖意所在,群下孰不欽仰,而顧臣與僚堂,不但周旋於同席,亦旣與聞於本事,則毋論得失之如何,其非僚堂之獨見,可知。有罪無罪,宜無異同,而今此譴罷之典,只及於僚堂,在臣私心,惶霣悚惕,已無可言,而其於國家用罰之道,豈不亦斑駁之甚乎?臣雖欲安於倖免,恬然自掩,其於廉義之壞損,公議至嚴,何哉?玆不得不略暴危悃,仰籲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鐫改臣宗府有司之任,仍勘臣罪,以肅邦憲,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踖踧竢譴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陽平君檣疏曰,伏以臣,百不肖似之身,待罪宗府有司之任,殆將一年于玆,而於府中凡百,曾無一分振刷之效,雖體貌間事,率多頹弛之歎,居常愧懼,若負大何?迺者前後備忘,匝日而下,辭旨非常,責以疲軟,先推後罷之命,荐及於僚堂,臣以同堂周旋之人,惶駴震惕,罔知置身之所也。近日本府與政府相較治吏之事,儘有委折,一是一非,天鑑在上,臣安敢毫分撰說,甘自犯於無隱之戒哉?夫本府體貌之尊重,絶異他司,故凡於下吏推治之際,雖政府,若不進來,則不得直囚者,例也。頃因宗臣之入憩賓廳,大臣有囚禁掌吏之事,而僚堂送言於臣曰,今者政府囚吏,而無進來之擧,事關體例,不可但已,自本府送牒而囚治政府吏,稍存事面云,故臣果隨聞而爲可矣。繼聞大臣,分付典獄,卽放本府所囚政府吏,而杖治見囚之府吏云,臣意則勿論彼此得失之如何,此不過以體例相較之事,則旣甚微瑣,不必轉生葛藤,故不欲上煩天聽,初未陳疏,亦不草記而置之矣。不意大臣筵白之後,因以引入,多臺疏避之辭,攙論不已,而至請該堂之劾罷,繼而有特敎處分之擧。臣以當初與聞之人,雖薄罰輕勘,理難獨免,而情勢之難安,轉加一層,玆敢略暴危悃,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宗府有司之任,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蒙曠絶之恩數,史官臨宣特諭,辭旨肅溫,臣奉讀以還,五情震越,而踪地危蹙,不敢以祗承爲對,聖渥愈隆,而臣罪尤深,終宵耿結,不遑寧處,直欲溘然而不可得,抱此衷情,何所控因?不得不更冒萬死而籲呼焉。蓋臣當初難安之端,雖不由於聖敎之嚴峻,而今則十行綸綍,洞釋無餘,有若曲爲臣地者然,臣雖迷頑,寧不知感,亦敢復以情勢,爲言,而但見囚府吏,實是無前之事,如使臣平日,果能見重於中外,則初豈有此等駭擧耶?今若諉以處分之嚴,而恬然仍據,不知爲愧,則其於廉隅,何哉?夫廉隅,士夫之大防,而居大官者,自治尤嚴,人具爾瞻,而先喪廉義,尙可以摠百僚而立紀綱乎?臣之去就,較然明甚,苟可有毫分轉動之路,則何敢一味偃伏,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祗緣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達聰之下,臣誠抑塞慙悚之至。伏況聖候欠寧,藥院連日問安,而臣則冥然無以進身,惟事瀆擾,臣罪尤萬萬矣。且臣每承國事多艱之敎,怵然以懼,赧然以慙,臣本空疎無能,而一朝猥被拔擢之恩,遽置此地,其萬萬不似,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感戴隆私,冒沒受命,今已一年有餘矣,觸事憒瞀,無所猷爲。目今時勢民憂,日益艱棘,莫非如臣不肖,忝叨重任之致,宜卽退黜,然後國事可以有緖,而災異可以銷弭矣。史官謬恩,固不當濫施,而淹留多日,事體未安,尙未有收寢之命,臣日夕惶悚,顒望尤在於此。伏乞聖明,俯賜曲察,亟允臣所請,罷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已諭別諭,更何多誥,而箚本又上,過讓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哉?初卿拜相之時,豈不云乎辭疏乎?予雖不能以誠心待卿,以卿篤實之心,豈忍反之以事我乎?于今明白下敎,慇懃開釋之後,若此巽讓,只曰此非因下敎也,乃本事也,此豈情志之相孚乎?卿若初不筵達,以此引入,則可謂本事,而其時陳達之後,予之處分,雖若末梢,卿亦嫌本事,其果引入乎?當初所達,不過尊體貌,而因其未安之敎,轉輾于此,非因本事,非特予志,國人所共知,而史官書啓之中,引嫌數句題目,觀之,卽朴弼載避辭,則予之莫撓年少輩之敎,烏可已乎?在上者洞諭開釋,心無芥滯,而卿則猶懷不安,托以本事,此誠乎否乎?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若此不已,君臣之間,徒事依違,假借而後,乃可,國無有朝有象矣,豈有是理哉?卿若思此,不在多諭,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共濟時艱。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吳瑗,讀《國朝寶鑑》第四編十九板,自大妃陵寢石室蓋石,止二十五板受《小學》而還。上曰,下番讀之。趙明謙,讀自太上王問兵曹,止豈可爲一身飮酒。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傳旨承政院,止命觀會悉從舊史。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六年江原義倉之穀,止警戒之語以進,篇已終矣。吳瑗曰,以陵寢石室事,觀之,可見世祖大王孝思之無窮,而太宗大王則不欲以厚葬,貽生民之害,至今永爲成法,其盛德,尤可見矣。宋之華元、樂擧,葬其君,用蜃灰,君子謂之不臣,蓋聖人愛惜民力,雖於送終大事,不欲竭其力,而困其生,如此矣。上曰,然。又曰,觀此《寶鑑》,凡府史胥徒之告其官吏,庶民之告其守令,與監司者,皆有所坐,祖宗朝三尺,如是至嚴,近來上言者,率多語侵官長,或曰前官如許,後官如許,下語之間,殊無敬官長之意,事甚非矣。自今以後,爲子弟訟父兄者外,語侵官長者,一倂置而勿施之意,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瑗曰,此則然矣,而但國家有廉問之道,故此風,愈甚矣。上曰,至於廉問則不可已也。無此,而道臣、守令得失,何以知之乎?又曰,觀此三十四板曺元事,守令之不擇,其貽害於生民,庸有極耶?以聖祖則哲之明,其愼簡守令何如也,而彼窮民,猶且妄爲之說,況今日以予爲不明者,不知其幾許人耶?瑗曰,自京師觀之,三百六十州之中,一二邑宰之不得其人,誠若細事,而自外方言之,一邑之生靈,蓋累萬口,而其命懸於守宰,若不得人,則其痛苦當如何哉?知人實難,爲銓官者,亦何能盡知其材不材,而其不知而任之者,固公罪也。末世私門太勝,其能一遵公道,不行請托者,有幾人哉?欲擇守令,先擇銓官,而又須常常申飭,則庶幾有效矣。上曰,民之謂我不明,乃細故,而守宰匪人,民無告訴,則豈非惻怛處耶?從前非不申飭,而今因《寶鑑》文義,有所感動,則尤不可無體行之道,更以十分愼擇之意,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瑗曰,銓曹若聞此等聖敎,則豈不一倍警惕乎?擇守令三字,固是安民之第一務,而第其數遞,爲今痼弊矣,若不久任,則亦無擇人之效矣。趙明謙曰,曺元之告訴,亦出於痛迫而爲之也。臣歷觀鄕里,略知民情,朝家之曲軫民弊,從便變通者,亦未嘗有實效,而終不如得人而任之耳。以漢宣時事,觀之,只以良二千石,以致其治矣。夫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興,而自中人以下,則只在乎在上者導激之如何,苟非太不治之官,則固當勅勵委任,以責成效,若欲隨弊隨補,朝除夕遷,則爲守令者,何以展其才,而生民之受困,尤必倍矣。上曰,所白,好矣。然良二千石之黃霸功名,損於治郡時,綜核之政,誠難矣。向因御史書啓,一守令升拜承旨,而其事亦不緊矣。明謙曰,其事猶足以激勵矣。上曰,予亦不必因噎而廢食矣。至於久任則固好,而但若不得其人,則久任適足以病民矣。李聖龍曰,牧民之官,自前非不申飭,而近來禁網,頗密於守令矣。大抵近來守令,各隨其材力而自效,故雖未有異政殊績大過人者,而亦未嘗有大段不治不法者矣。明謙曰,初政立法,旣重贓律,故稍有實效矣,近間則已漸解弛矣。上曰,久任亦已試之,實無益矣。聖龍曰,國家則但擇兩銓,使擇至公之人,以授方面之任,則任方面者,自當考察能否,黜陟惟明而已,許多邑守宰,豈可盡自揀選乎?上曰,所達,最要矣。瑗曰,以守令言之,其大不治不法者,固當斥去,而至於平平者類,則不必遞易,雖以平平而斥之,所易新吏,又未必賢,而送舊迎新之際,民弊亦不可勝言矣。上曰,民弊則然矣。瑗曰,此書皆祖宗嘉謨美政,非若前史之鑑戒竝存者,且其文字,簡易明白,不待敷衍辨論,旨義曉然,眞所謂威儀棣棣,不可選者也,常置左右,字字行行,服膺遵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觀此第三十二板,世宗大王,嘗有微恙,猶且讀書不已,甚盛矣。殿下於靜攝之中,逐日開講,而有故日則輒命召對,典學之誠,中外欽仰,而萬幾之暇,亦須常玩古人嘉言懿訓,如世宗大王手不釋卷之工,則尤好矣。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讀書,世宗,天縱聖智,而其所以制禮作樂,爲東方堯、舜者,學問之工,不可誣也。殿下,亦須於暇時,常親近典籍,則其於調養之方,有益無害,臣等魯莽,固不足以備顧問,而時於筵中,以平日所看書,俯詢其疑晦處,則其於不恥下問之道,亦有光矣。上曰,當留念矣。講罷,上曰,承宣持筆來。李聖龍進伏,上,口呼左相箚批,使寫之。{{*|見上}}。諸臣以次退出。 ==1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暈。 ○中宗大王忌辰。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陳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事,允下,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卽爲牌招。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卽伏奉批旨,不以瀆撓爲罪,十行綸音,丁寧反覆,誨責極嚴,臣於是,不勝悚慄戰越,繼以感激涕零。蓋臣當初不卽引咎,隨參次對,而箚單在於筵敎之後,以外面觀之,其所處義,誠有如聖敎者,而臣之本意,竊欲一遭陳達事實,退而請譴,旣不能刳肝見心,則今於聖諭之下,無以自暴,而爲人臣子,敢以一時嚴敎,爲嫌端,託辭圖遞,則其事君不誠之罪,萬戮有餘,如使臣平昔衷赤,見諒於君父之前,則何以有今日之下敎?臣尤慙惶,置身無地。臣於其時,亦有未能周詳,又未備達之罪,雖在大官,苟有所失,分釋下敎,事體當然,若拘於外貌,惟事假借,豈朝廷之福乎?適因諸臺迭疏,間有未安之批,聖上或疑臣之轉輾引嫌,而今已洞釋無餘,至以更無芥滯爲敎,設令初懷惶懼之情,旣承此敎之後,何敢爲一毫託辭,自犯積逋之科哉?惟其本事,實關體統,故毋論上下,同然一辭,皆以爲,臣之必可遞之義,不在於宗臣,斥罰與否,臣雖欲仰恃寵靈,强顔祗承,其於一世之公議,何哉?初旣見侮,又復自輕,則其所嗤點,將無所不至。臣雖無似,廉恥大防,有不容弁髦者,徊徨踧踖,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惟當務誠意,蘄蒙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三冬積雪,實驗來歲之豐熟,冬序過半,而雪意愈邈,秋耕牟麥,未免凍傷,嗣歲之憂,有不可言,自前如此之時,多有祈雪祭設行之規,依前例宗廟、社稷、北郊,遣重臣,不卜日來十八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後日開坐時有下敎之事,祈雪祭齋戒後開坐事,分付。 ○癸丑十一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大司憲洪鉉輔,正言申宅夏,右副承旨洪景輔,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領議政沈壽賢進曰,比者寒勢甚酷,伏未審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症,亦何如?上曰,眩氣往來不止,今日則似小減矣。壽賢曰,大王大妃bb殿b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水剌,何如?上曰,水剌稍厭進,而昨年此時,亦如此,有若往復者矣。壽賢曰,推案,當依昨日判下奉行,而有可仰稟者,故臣等敢來矣。蓋繼寶若欲窮問,則當出問目,更加推問,而諸罪人亦次第問目,以觀所供之辭,而告者有鞫問之端,然後始加刑訊,鞫體當然,而今者繼寶一番施威,推問之後,卽爲刑推,未知,何如。上曰,仁先、南爀,初無可問之事,至於萬齡,則不無嫌怨之端,繼寶初頭施威,不卽直告,則宜加訊問,而有關後弊,故有更推之命,而終不吐實者,此由於施威而已也,刑訊得情,不亦可乎?以萬齡供辭,見之,初則曰不知,終則曰知之云者,其言有前後之異,而大抵繼寶之招萬齡者,其嫌釁,似由於不與糧子之致矣。壽賢曰,萬齡生計稍饒,流丐踵門,方繼寶乞糧之際,繼寶則有意看主人,而主人則無心看過者,理或然矣,而但萬齡之初曰不知,終云知之者,其言,似違錯矣。二梅,卽萬齡之婢也,其招辭曰,當日繼寶自稱兩班,來丐於其上典家,至指其所坐處,繼寶初則語窘,而只曰一番相見,二梅曰,兩度來丐云,此事雖涉虛謊gg虛荒g,而其辭之不無相左,亦可怪矣。至於南爀,則初曰知之,而又曰,無面當之事云,似虛疎矣。上曰,其曰背水有草堂云者,似不無一見之事矣。所謂南爀,兩班乎?知義禁尹游曰,寒散也。壽賢曰,仁先,旣非其石,則似無可問之事,諸臣稟旨之後,依判下擧行乎?上曰,入侍諸臣,各自陳達,可也。興慶曰,繼寶旣以窓外竊聽,爲招,則萬齡,脫有是事,而諱之無怪也。若聞諸窓外,則繼寶之不知萬齡面目,又無足怪者,今不更招,而直加刑訊,恐非鞫體矣。判義禁申思喆曰,大臣所達之外,臣無他所見,然此事雖曰虛謊gg虛荒g,而業已設鞫,則當具鞫體,彼此情節,有歸宿處,然後訊問告者,宜矣。知義禁尹游曰,鞫情,有歸宿,然後刑訊元告,在鞫體當然,且萬齡則不無可問之事,二梅之招曰,繼寶自稱慶尙道兩班,來丐於前八月云,而萬齡、繼寶則曰,四月云者,其言相左,至於仁先、南爀,名字旣相左,事情,甚虛謊gg虛荒g矣。大司憲洪鉉輔曰,推問施威後,姑無明白歸宿之事,而刑訊元告,似非鞫體,更推後嚴鞫,何如?同義禁李眞淳曰,隔窓聞之之說,旣涉虛謊gg虛荒g,其曰萬福、松廣云者,旣非一處之人,各在一日程外,則繼寶何以預知其聚會,而來聽於窓外乎?且繼寶與二梅相質時,語多屈塞,其不實,可知矣。朴乃貞曰,諸臣仰達之外,臣豈有別樣意見,而大抵鞫體,彼此有違端,然後始加刑訊,而今此鞫事,姑無大段違錯,此後若更問,則未知有何情節,而本事則近於虛謊gg虛荒g,然施威後卽刑元告,亦非鞫體之宜矣。正言申宅夏曰,事體重大,一番捧推後,遽加刑訊,亦關後弊矣。壽賢曰,諸臣所達,皆有意見,蓋繼寶與所告之人,旣非一處之人,又非同參者,則何以知一時齊會之期,而竊聽於窓外乎?此不過謫在湖中之故,慣聞其某某名字,生此發告之計也。聖敎旣以此事,近於虛謊gg虛荒g,然不問事之虛實,一番推問之後,遽爲刑訊,在鞫體亦非當然,故臣等敢稟矣。上曰,繼寶則嚴訊,其餘則更推爲敎,而判下時,亦若有欠詳者矣。大槪,以近日世道湖南人心,觀之,且以延恩門掛書事,言之,此事猶微細也。繼寶之做出此計,蓋出於欲免犯夜之罪,而且其設心,本不以生死,關係於其心者也。渠雖隔窓聞之,而實有是事,則何不直告,而故犯夜禁,然後乃言之耶?若開此路,則日後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隔窓之聞,旣無看證之人,則其將問諸窓乎?繼寶之心,以爲告者,只施威而已,渠旣知其如此,則初雖施威,而渠豈有恐怯吐實之理乎?若然則不可以施威,更推而得其情,今若訊問,則不待累次而承款矣。日昨進講時,觀於《寶鑑》中一條,而可以知先王欽恤之仁,且啓覆,必於陽復前行之者,蓋至日閉關之意,卽今陽復,只隔一日,若更推問而又不吐實,則遲滯之間,復過累日矣。必於今日,訊問得情,可也。仍傳曰,罪人鄭仁先放送,金繼寶訊問,他罪人,姑爲仍囚。{{*|榻前下敎}}。壽賢曰,今番禁府都事李㢸下去時,不由昌平路,自潭陽,徑到罪人家,與罪人對坐酬酢,邏卒言其事體,不得如是,然後始爲捉來,事極可駭。假都事柳世燾,則罪人鄭齊仁,與鄭仁先名字,旣不同,居住又相左,而不爲區別,經先拿來,亦難免妄率之罪,竝拿處,何如?上曰,李㢸果與罪人,有相語事乎?尹游曰,果有是事云矣。鞫體至嚴,當直到本縣,發軍捕捉,可也,而取道潭陽,已爲可怪,且與罪人,私相酬酢,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至於柳世燾,則不爲詳審,拿來異名之人,此則後弊所關,不可不懲,領相所達,是矣。上曰,李㢸以本事,不爲緊重,故無愼重之意,而與罪人相語,然惟知本事之不緊重,而不知鞫體之至嚴,不可不拿處。柳世燾則予初見其狀啓而怪之矣,罪人名,乃齊仁,而以仁先書塡其人,事極未瑩也。蓋戊申以來,禁府都事空還者,皆決棍,故世燾惟知決棍之可畏,而欲免空還之罪,致有此事。予欲分輕重下敎,而世燾則從重推考矣,更思之,鞫囚捕捉,何等重大,而誤捉異名之都事,止於推考,則外方聽聞,必以爲怪,一竝拿處。{{*|榻前下敎兼出擧條}}上曰,昨日按覈御史狀啓入來矣,以此意,先爲咨文以送之乎?壽賢曰,臣方欲以此事,仰稟,而未及矣,上敎如是,故敢達矣。我國人犯越殺害,旣已發覺,則以一邊緝捕,一邊按覈之意,略具大槪,撰出咨文,依前定奪,付於今番使行,似爲得宜矣。上曰,右相之意,亦然乎?興慶曰,臣在外時,已與領相,有所議矣。按覈御史狀啓,雖有勿爲移咨之請,而犯越殺害之事,旣已現發,而我人又爲被捉,則咨文豈可不爲之乎?第聞瀋陽都御史,以邊門生事,爲悶,有彌縫之意云,使行到瀋陽後,自當詳探處之,而咨文則不可不齎去,宜速撰出,付送於今番使行矣。壽賢曰,玆事關係甚重,不可不趁速移咨,而使行到瀋陽後,詳探彼中事情,盛京將軍及都御史,如或以彌縫善處,爲言,而的知其斷無他慮,則不必呈咨,觸怒生事,不然則咨文,不可不急呈之意,臣於査對時,仔細言及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出於九月,今欲依大槪狀爲之,則太晩,欲爲査狀,則未及究覈,只以犯越殺人者,皆在逃,而只捕得金世丁一名,故一邊行査,一邊移咨之意,爲咨文以送,可也。尹游曰,聖敎至當矣。我人之犯殺彼人,旣至七名之多,而犯者一人,又已現捉於彼,則瀋陽都御史,雖欲善爲彌縫,而何能容易放送乎?宜爲咨文以送,到瀋陽後詳探處之,何如?上曰,然矣。我人旣已現捉,則彼雖欲彌縫處之,亦難矣。頃日使臣引見時,以使行到灣府,則必詳知犯越者放送與否,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不然則咨文不可不呈之意,下敎矣。壽賢曰,當以此意,更爲知委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又有一款,旣爲咨文,則道臣、帥臣地方官,不可置之,蓋以勘處之意,當及於咨文中故耳。嚮者北兵使金潗,亦已拿處,今則較前稍重,考例勘處,可也。{{*|擧條}}。興慶曰,理山府使禹夏亨,移拜黃海兵使,頃者臺臣,以夏亨拿處事,論啓蒙允之後,特爲陳達,還收拿命,蓋爲其所幹事之解弛,則所幹之事,誠甚不輕,玆事未究竟之前,有不可遽爾遷轉,理山府使禹夏亨仍任,似宜矣。尹游曰,頃者以禹夏亨,待後窠首擬閫望事,下敎,故黃兵作窠後,臣以方委邊機,何以爲之?仰稟,則自上下敎曰,寧可以無期之事,長置邊上乎?仍命備擬,故臺啓還收之後,日昨經筵外班,問于左相,則臺啓還收後,依前聖敎奉行,爲當云,故果擬望而受點矣。上曰,以頃日下敎之故,備堂受點,而姑難遷轉之說,亦然,仍任,可也。{{*|榻前下敎兼出擧條}}。 ==1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抱川縣監宋徵台。 ○李匡輔啓曰,明日祈雪祭齋戒,明明日文武科放榜,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服制,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沈聖希在外,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冬至望闕禮習儀時侍衛事,議政府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明日視事,以祈雪bb祭b齋戒頉稟矣。祈雪祭旣已停止,視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後循例取稟。 ○兪彦通啓曰,明日冬至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司、留守,與守令有異,雖已移職,未及交龜,則賀禮箋文,例爲封進,而江華前留守李瑜,冬至箋文,至於闕封,其在事體,殊甚未安,李瑜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冬至各道箋文,開坼看審,則穩城府使徐行進箋文紙品,極爲麤劣,殊無敬謹之意,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差祭園陵,爲受香祝,纔到闕中,曹吏來言,祈雪祭有命,當差享官執事云,問其期十八日也,臣愚區區,竊有所懷,敢此陳聞焉。夫冬而無雪,與夏而不雨,其災均耳。靡愛斯牲,遍走籲懇,固不容少緩,而第伏念節屆陽復,有事太廟,又以其翌日,重擧祀典,連宵奠獻,禮煩儀瀆。傳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其於肅肅穆穆之地,不瑕有未安者耶?況此涓日,非稽龜筮,差寬其期,尤無所礙,臣待罪銓司,職掌差祭,竊附執藝之義,昧死言之。伏乞聖明,申命儀曹,姑退太廟祈雪祭,改卜以行,以重大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是矣,今且得雪,其令該曹,姑觀前頭擧行。 ○答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曰,頃者批旨,悉諭予意,而卿猶過讓,又復尋單,君臣之間,情志若此,其何以濟時艱哉?予之慨然者,非特于此也。噫,卿方帶保護之任,雖他人若此,心當憫之,況身自若是,雖日上十單,予志固定,徒使國事泮渙,困我靜攝之中而已。更遣近密之臣,諭予此意,仍命偕來,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因參內局。仍傳曰,此批答,遣承旨傳諭,偕入史官,還爲入來。 ○左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地迫隘,累承嚴命,而不敢爲轉動之計,復上辭單,庶蒙聖鑑之照燭而矜許,千萬意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誨責備至。且命促臣偕進,隆恩異渥,愈往愈極,不審聖朝,何乃不惜事體至此,臣聞命震駴,不省置身之所。臣子之義,雖有萬分難安之情,至此而何敢更事違忤?且叨保護之任,尤何敢瀆擾於靜攝之中?第臣所遭,實是國朝以來所未有之事,區區所守,政爲國家存體統,不但一己之私義,怵畏雖極,而無他道理,惟有求死而不得而已。臣賤疾近復添劇,精神昏昧,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更請嚴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沈聖希未肅拜,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陽復之日,大雪凝寒,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之勢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比昨少歇,而往來未已,五貼湯劑所可效哉?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坡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尹得和,副修撰鄭亨復,除拜有日,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望筒,傳于洪景輔曰,前有下敎之事矣,今日異於他日,至日閉關,意有在焉。今日朔試射停止,此後如有相値之事,停止事,分付。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祈雪祭,旣已停止,卽當開坐,而臣等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敢啓。傳曰,知道。 ○以平安監司狀啓,德川居李永南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海州居故進士吳泰胄妻李氏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濟州牧使狀啓,節果進上,物物代封,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啓曰,卽者行副司直宋成明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事,曾有下敎,所當還爲下送,而疏末有附陳之言,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摠管趙儆疏曰,伏以臣母今年八十有二歲,衰病之外,素有風眩等症,每當寒節,發作無常矣。忽自數日以來,觸感非細,舊痾重發,頭眩且劇,齒痛亦苦者,已至三日。又自昨日,喉間浮疼,米飮藥物,皆不能下喉,老境元氣,因此尤憊,委頓床席,昏綴無餘,臣適鎖直廬,方寸煎灼,而僚堂有故,替直無期,禁直義重,不敢徑出,不得不疾聲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遞臣職,俾得救活,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釁累旣重,情跡至危,不敢出入班行,益增縱恣之罪,前後受灸之時,一未進參於起居之班,罪戾層積,日夕惶隕,重以近日寒威猝嚴,衰病轉加,膈痞喘急,筋攣脚軟,寸步不得自運,今當長至獻賀之辰,又阻呼嵩之列,闕禮慢蹇之罪,有不可倖逭,敢此昧死首實。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須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副司直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聖世逋氓,下土蟄蟲,纍纍而行,蠢蠢而處,徒知拙分之可守,專昧君命之可畏,罪在罔赦,宜死久矣。前後憲長之除,恬若不聞,而不敢進,未能先期待候於親鞫之時,而罰止罷官,大比之科,臺諫不備,而以臣在外,循例遞改,聖眷愈隆,而臣罪日積,伏聞向日筵中大臣,以臣爲言,自上特加問備,促令上來云,臣尤不任惶恐震{{!|𢥠|⿰忄雙}}之地。臣便訣明時,甘心窮寂,守株之愚,終難變改,前此屢籲,畢露肝膈,今不敢更煩架疊,而滿盈之懼,卽臣眞心,其非常談例語,知臣者共知之。向來人言,雖非專指臣身,人言未出之前,臣恒抱懍惕,未嘗一日恬于心,故人雖無心而言,臣則驚怖異常,比如金石絲竹之音,中心樂者聞之而樂,中心哀者聞之而哀,蓋因其端而感觸者存耳。竊自悼念,天日至明,而不照臣之苦心血懇,大臣素厚,而不諒人之平日心事,此莫非臣賦命窮迫之致,尙何怨尤?臣本拙鈍無一能,在朝在野,其爲碌碌無可用則等耳。臣之所居,距京城不過數十里之近,使臣而身無職秩羈絆,則於京於外,當以時往來,大臣何必煩請其敦迫,殿下何用招徠爲哉?雖然,臣久有半身不利之病,戶闥間亦不能隨意行動,新被召命,而未卽趨承,論其罪負,萬戮猶輕,殿下若嚴懲礪之典,流放竄殛,臣固甘樂,若念帷蓋之舊,則賜臣骸骨,俾得優遊聖澤,沒齒丘壑,是臣之願也。臣受恩罔極,致位卿列,而生則爲負罪之臣,死將爲負罪之鬼,瞻望雲天,自不覺悲隕激切于中。仍竊伏念,縣道疏設禁,終有乖於使以禮通下情之道,蓋君之於臣,其所禮待,自有其人,不可施之於人人,而爲臣者自處也,則不宜遽自賤汚,而奔走若奴隷犬馬也。上天之高而聽於卑,人有疾痛,則必號天而告之,下情達於上,然後可知其人情實衷曲,今也在外諸臣難進之義,各有所執,或不無輕重淺深之可見,而其陳情抒懇,上下流通,只在於疏章,疏章乃有禁焉。噫,遐鄕僻土氓隷下賤,苟有情願,則人君必使導達而登徹,臣僚疏章,其可終禁耶?此似出於一時權宜敦迫,而殆近於束縛而驅使之也。設此禁已踰年矣,未聞有一人以此承命者,然則小無益於國事,而大有損於君道。一於是而無變,則臣恐耿介自好之士,益思深藏而遐遯矣。以殿下之聰明睿智,何不念及此乎?臣旣有慨然於心者,不敢以事關自己,有所自阻於聖明,冒死附陳焉。臣無任兢惶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處鄕,於理於義,俱無所據,而前後飭勵之下,少無動念,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縣道疏上者勿捧之命,寔由於卿,則勿禁之請,卿自先之,此果合於體例乎?卿其勿復無義之撕捱,卽速上來行公。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以微末愚賤之臣,猥忝屬籍,沐浴聖化,崇班厚祿,已逾涯分,居常惶懼,踧踖靡容矣。今者因一微細之事,轉輾層激,至煩天聽,終至於嚴敎屢降,大臣引入,而大小臣僚,章牘紛然,緣臣不謹,致有此無前之擧,臣闔門悚懍,恭俟斧鉞之誅矣。前後疏奏,語多不諒,危怖之極,不敢爲費辭自辨之計,而至於日昨重臣所達,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政指臣不肖之實狀,臣固受以爲他山之石,而若其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玆敢冒死贅陳於請譴之章,庶幾聖明,垂憐而俯燭焉。當初本府之囚禁政府吏也,臣弟臣栐,適忝有司之任,則雖不敢謂栐之在家不知,而實非渠主張獨辦之事,則夫豈有逞私挾憾之可論,而以一微事,演出剩語,抑勒句斷,容易說去,罔極之言,竝及兄弟,臣於是,不覺毛骨俱靑,心膽自墜也。如使臣,謹守先訓,隨事戒飭,則彼重臣,亦無私怨於臣身,其所爲言,必不至此,固當自反之不暇,亦豈敢有一毫尤人之意,而所自痛心者,臣祖一生,謹愼著名,而驕之一字,反及臣身,臣誠崩隕抑塞,寧欲以死自明而不可得也。自聞此言,實無復廁人數,束帶朝行之望,惟當早被譴罰,閉門自靖,以爲息黥補劓之道也。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哀懇,亟賜重勘,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抑塞悲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近日所遭危辱,卽臣通籍三十年來所未有者,日月寢久,而怖懼轉深,殆不覺此身之尙在地上。前後聖敎,罔非厚渥,而臣若不聞,積逋召命,自干邦憲,而臣若不知,杜門斂跡,分作明時廢物,鎭日尋單,惟竢早晏勘處,不自意微臣出處,尙軫聖慮,又下備忘,十行辭旨,委曲眷摯,其所以照諒而開諭者,萬出尋常,是誠曠絶之恩數也。臣固負釁之一纍蹤耳,聖主之曲加庇覆,不忍捐棄,何乃至斯?臣奉讀未竟,涕泗交橫,餘外區區,有不暇計,顚倒隨召,冒沒祗肅,只出於感激殊私,粗伸分義之意,而至於官職去就,臣之自劃已審,終有所不敢承膺者,惟被危怕之說,倡之於前,齮齕之言,相繼於後,衆怒愈去不息,時議至今崢嶸,齗齗然不肯捨臣身,斷可見矣。危腸易懾,群鋒難犯,雖乃緘口囚舌,一切任之以守自靖之義,而若其身名之僇辱,則無餘地焉。假使微末庶僚,當之,誠不忍冒此僇辱,淟涊從仕,臣身雖甚無似,顧其秩則崇顯也,水部雖曰閑局,語其職則六卿也。身與名之僇辱,旣若此,心骨俱駴,寤寐亦驚,三朔如一日,而猶且唐突進身於六卿之列,忍爲庶僚不忍爲之事,則是以卿宰而反不如一庶僚也,臣豈忍爲此?在聖朝亦安用如許人哉?天下萬事,理外無物,今臣踪跡之決不可復廁朝班,摎之事理,較然明甚,夤緣一肅,便同平人,厭然行職事,萬萬無是,倘荷父母之慈,遄解臣本兼諸任,不復以職名,縻之,使之依近京輦,以畢餘生,如天之恩,臣當隨分圖報,衷悃耿耿,歷日靡已,略暴至懇,敢申籲呼。惟聖明,哀而憐之,特準所願,俯垂終始之惠焉。臣無任惶隕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累至重,渥恩偏隆,薄施外補,旋蒙內遷,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生死肉骨,是皆聖明之賜,臣雖粉身虀體,不足以報答萬一,只是顓愚之性,迷不知改,妄率之心,隨處觸發,向者辭疏,復忤天衷,至於無批而還下,臣於是,惶隕懍惕,覓死不得,荐違試牌,自速置對,杜門省愆,甘作棄物矣。不料館職除命,忽及於竢罪之中,未知聖明,何取於臣而復有此誤恩也?嗚呼,臣素無經術,不足以開導聖學,又乏才識,不足以補裨國事,只欲遇事盡言,以劾獻替者,方寸炳然,可質神明,未效格心之悃,遽犯妄率之科,臣固自笑其不自量,而殿下亦必矜其愚而憫其妄也。當初閔亨洙之言,設有不槪於聖心者,原其本情,則只出於對辨自明之意,初非創出新話也。殿下過生疑怒,嚴加譴逐,辭令之失當,有乖於大聖人包容之量,故臣以職思其責之義,竊自附於一言匡救,此實出於區區憂愛之悃,豈專爲亨洙一人地哉?及其蒙恩還朝,略暴自訟之忱,以陳難進之意,亦廉義事理之所不可已者也。使臣之言有可罪,則殿下雖再罪之,可也,使臣之言有可怒,則殿下雖嚴責之,可也。是宜明賜誨諭,使在下者,曉然知之,而終靳一字賜答,是殿下以臣身爲不足有無也,以臣言爲不足可否也。殿下旣處臣以論思之任,而蔑視臣如此,緣臣人微望輕,叨冒匪據,有以致此,此尤臣之罪也。其何以敢以經幄自處,而復進延英一步乎?臣雖迷頑,粗具人性,豈昧抆拭之盛恩,而衷情未暴之前,無非臣待勘之日,不可以時月之稍久,有所自安,隨詣闕外,露章請譴。伏乞聖慈,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屢逋威命,冒瀆微懇,邦憲至嚴,死有餘辜,伏蒙聖度涵容,以罪爲寵,責勉之音,迥出尋常,近密之臣,降臨相守,此何等恩數,而謬施於如臣眇末凡劣者,國體損傷,觀聽俱駭,臣於此,膽慄而心掉,不知身之所在。念臣塌茸gg闒茸g儱侗,無一材長,而濫叨殊恩,分外冥升,死生以之,是臣所期,豈敢以一時微事,遽懷假飾規免之計?蓋體統者,所以振肅朝綱,而今日虧壞,自臣身始,論以事理,必蒙斥退,而後揆地得重,庶政可理矣。當初臣之未卽引咎,已失自處之義,到今公議峻發,上下同辭,包羞帶悚,無以自解,抗顔就列,尙何可論?除非然者,以臣無似,受恩如天,前後開釋,諄復勤摯,君上之眷遇至此,而頑然無動,不思趨承,豈臣義之所敢出哉?惟其廉恥之節,關係甚大,一有虧喪,則上而貽辱公朝,下而傷壞士風,此臣所以累籲而不知止者也。箚單一上,寵渥愈隆,跡涉要恩,罪積忘分,跼蹐高厚,日夕震灼,今日藥院問安,無以進參,提擧不得備員,在臣分義,已極惶悚,亦不容一日虛帶,以重傷事體也。且賤臣痰證,是十年痼疾,胸膈痞塞,腰脅刺痛,遇寒添劇,不能轉側,委頓床笫,飮啖亦廢,惶隕崩迫之極,心神迷錯,文字蕪拙,不能悉攄衷臆,仰格慈覆之天,伏地涕泗,祗竢處分。伏乞聖明,亟賜曲諒,先遞臣內局提調,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嚴國體,而振頹綱,輟還承宣偕來之命,俾開臣生全之路,千萬至禱。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悉諭,辭渴意窮,而卿胡不諒,若是過讓?決難勉副之意,是歇後事也。因微事終遞輔相,於國體於道理,何哉,而卿忍强我乎?逐日服藥,莫如寬心,方帶藥院,使我服無效之藥乎?予雖過中,以此卿之困我,亦已多矣。須體君臣之義,諒此慇懃之旨,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 ==1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尹得和,疏批已下,應敎韓顯謩,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鞫坐進去在外外,大司憲洪鉉輔,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持平沈聖希、南泰良,正言任鏶,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一倂違牌,憲府則監察進參,雖無諫院,仍爲行禮,已有前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事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正言任鏶,持平沈聖希、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辛,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 ○以平安兵使狀啓,世丁等犯越戕殺胡人之變,至於此極,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右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之累煩籲呼,爲國體畏公議也。庶幾聖上,俯察情實,而夬賜處分,方此俯伏顒竢,卽者承宣,復以聖批臨諭,而旨敎尤嚴,有非臣子所敢承者,臣捧讀未半,惶汗沾背,直欲無身而不可得也。身忝保護之任,不能進參於議藥之列,徒以微事,瀆擾於靜攝之中,其罪雖被萬戮而有餘,臣雖無狀,何敢爲此?其中必有萬萬難强之情,而聖明旣責之以强我,又敎之以莫如寬心,其在臣子之義,到此地頭,他不暇顧,而卽今賤疾,感寒之外,痰病添劇,不能轉側,未卽起身趨承,益不勝惶蹙之至。但近密之臣,久淹閭巷,事體傷損,莫大於此,卽命輟還,則謹當差待病勢少減,進詣藥院云矣。大臣不無造朝之意,而適有身病,未卽承命,臣則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爾先入來,以便大臣之心,而雖微恙,數日之內,庶可差間,須體予意,進參再明次對事,傳諭入來。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出令矣,判義禁申思喆,猝有身病,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五更,木星入房星。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鞫坐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撕捱,無意應命,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今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各殿艾花、首花進上時,大王大妃殿,雖在私服未盡之中,而旣已封進。則來甲寅年人日封進之時,嬪宮供上,亦依大王大妃殿例封進,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三百十一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臣曹出給若干木同於筆工輩,各殿逐朔進上黃毛及闕內外諸上司各衙門元進排筆墨,使之責應,而其外權設都監,不時推鞫,文武試所各衙門等別進排筆,則自各其司捧甘於戶工曹,使筆工進排後,自戶曹計實數會減者,蓋古規。而筆工進排之數百柄,則戶曹會減者,不過十柄,以此疲殘匠手輩,不勝其役,至於流散之境。故昔年臣曹以連黃毛一千五百條式,自戶曹,逐年題給筆工,使之通一年進排後,歲末計其實入,加減上下,以除其無限之冤,則公私俱便之意,草記蒙允矣。其後戶曹題給筆工者,一年之內,或至三四百條,或七八百條,故筆工之白地加納者,其數不貲。而至於今年,則諸處別進排之數,比前倍多,而戶曹則無一條題給之事,又當黃毛絶種之時,筆工輩不能責應,盡皆逃散,三十名筆工之中,時存者僅三四人,此亦倒懸,朝夕難保而諸上司各衙門出牌移刑曹之弊,鎭日繼踵,以此形勢,來朔進上,將未免闕封,而匠手輩亦難保存,號冤不已,不可無急急變通之道。自戶曹,依定奪一千五百條,雖不得一時出給,或折半趁速上下,使筆工輩還集,以爲無弊進排之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明日次對及雜科覆試及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則只有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兩司違牌坐罷之代,事當卽速差出,而日勢已暮,望筒出入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則諸罪人招辭列書中,李次興則疊書,李興萬則落漏矣。以罪人次第見之,則下書李次興,必是李興萬之誤書。而臣初不能覺察而捧入,致勤點下,不勝惶恐。而莫重罪人名字,如是誤書,極涉未安,李喆輔推考,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之頃者疾恙,蓋祟於積瘁之餘,非比一時偶發之症,辛苦兩旬,僅得差可,餘證尙在,蘇完未易。自是以後,少觸風寒,輒致添劇,以此病狀,實無供仕之望。而金吾之命,憲長之除,俱難堪承。迫於前後嚴命,雖不得不扶病出肅,連參鞫坐,少伸分義,而積敗之眞元,益復綿綴。況於數昨,重患癨病,幾殊幸甦,數日調治,猶未夬愈,委頓床席,難以起動,昨日獻賀之班,旣不得進參。又於今日恩召之下,亦未克祗承,坐犯逋慢之科,論其闕禮,違召之罪,合被譴罰,私心惶蹙,無地自容。不意此際,得聞安德普爲名人之女,以山訟事,誣呈上言,詬辱臣身及臣季父前判決事臣重疇,罔有紀極。其所爲言,無非白地粧撰,不顧事理曲直,唯事恣意醜詆。臣驚駭痛惋之極,亦不欲與之呶呶。而前後事實,若不畢陳,雖以日月之明,亦何以俯燭其構捏欺罔之情狀也?玆敢不避猥越而仰陳,惟聖明亟垂照察焉。蓋德普之富平地偸葬處,卽前縣監金熙潤莊土也。熙潤,於庚辰年間,買得元田,旣葬其七歲兒,又作莊舍,專一壑守護禁養,已過三十餘年矣。庚戌春,德普乘夜偸葬其妻於熙潤之元田,故熙潤卽呈本道監營,其時監司,卽前判書臣趙尙絅也。分付本官,使之詳査嚴禁,府使申致雲摘奸尺量,則果是熙潤買得元田當禁之地,卽令尊位風憲,眼同掘移,仍捧掘移之招,而違拒不掘。其年冬,熙潤又上言駕前,啓下京兆,京兆覆啓他人養山兒塚至近之地人家三十步內,在法當禁之意,判下本道,其時監司,卽行司直臣鄭亨益也。連次嚴題督掘,而特以德普奸惡特甚之故,百計謀避,終始延拖,如是之際,奄過兩年。臣適待罪本道,又因熙潤之呈訴,使之依前監司處決,斯速掘移之意,循例題給。而德普之避匿不現,猶夫前日,首尾事狀,不過如斯。德普之冒犯偸葬,自是在法當掘,則京兆之論理覆奏,本官之摘奸決給,道臣之前後督掘,俱在於臣未按道之前。臣之中間題辭,非有別般立落,不過申明前監司掘去之題飭,令本官斯速擧行而已。當初熙潤之始訟,德普之落訟,皆非臣所干預。而祗以熙潤子應鱗,適在幕府,德普藉此而把作眩惑天聽,鉗制臣身之欛柄,構虛捏無,牽强爲說,有若熙潤,果爲始訟於臣按藩之日,而臣亦不爲行査,勒令直掘者然。噫,前後文狀,昭昭俱在,立落年月,歷歷不錯。則渠雖欲欺天誣人,其可得乎?前臣而按道者,有與德普爲近族,猶且嚴題督掘,繼臣而按道者,嚴飭促掘,視臣有倍,未知前後道臣之若是者,豈皆以應鱗爲幕府而然耶?若所謂刑推德普之令,囚禁正妻之關云者,尤不滿一哂也。論其蔑法逃匿之罪,則雖囚其妻而刑其身,固無不可,而臣則未嘗有此事。凡道臣之大小關文,營門例規,俱皆謄置,以備後考,一番憑驗,可以卽知。乃今假借稚女之名,做出孟浪之言,至擧昏朝賊臣而醜辱,臣實痛之。至於臣季母入葬此山之由,臣之從弟前佐郞銓輔等呈上言,備陳委折,京兆覆啓,纔經睿覽,已有處分,且係至親家事,嫌不敢煩達。而臣之題給熙潤之狀,在於辛亥之冬,季母喪之買山入葬,乃在於今年八月。臣何以逆覩三年後未然之事,而爲季父家預爲之地耶?此則雖三尺童子,亦知其必無是理。而彼德普求說不得,乃爲巧密之言,吁亦痛矣。噫,臣雖無似,職忝宰列,且經道伯。而今忽被辱於道內之逃罪一亂民,則將何顔面,廁跡周行,重貽搢紳之羞哉?以病以情,俱難冒沒供職。伏乞聖明,察臣橫逆之非常,憐臣病勢之難强,亟賜鐫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嫌事,自有公決,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鏡監司趙遠命疏曰,伏以臣年紀衰耄,疾病沈痼,自量筋力,實無奔走原濕之望。而猥當重寄,驅策病軀,北關三千里行役,三朔始返,而且當災年,職務關心,神精益損,病形越添。而妄意少加調息,可以更動。三、甲及咸興以南六邑秋巡,計日將發,而行路受傷之症,去愈沈頓,種種危兆,去死不遠。按道之責,巡宣爲重,而旣叨其任,不擧其職,此爲臣悚惕不安之端。而文川、安邊所在兩陵寢秋奉審,又將闕廢,分義道理,萬萬惶懍。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之決難供職,卽賜譴罷,俾職事無曠,私分粗安,不勝幸甚。且臣以七月封進朔膳之節早未産,卽封頉啓,而中道阻水,未及日限,春曹至有請推之擧。此雖由於暴雨水漲撥路淹滯之致,而臣之惶隕悚蹙,彌月不定。伏不勝踧踖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下款事,亦不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見今踪地,豈論官職去就?而千萬匪意,蒙特旨按覈邊事,憂深主辱,事係往役,區區私義,有不暇顧,不得不冒沒承膺。雖識暗見局,不足有爲,王靈攸曁,庶幾期於究得事情。而第所叨館職,便同垢汚在身,非臣一日苟據之地。當初出謝,只爲査事,至今仍冒,甚無義意。況今逐日開講,講官不容不備,以公以私,誠宜亟賜處分。至於敎授,非比從前閑漫年條課製,限內不得設行,則便令寢罷,新有成命。臣今遠出,冬序且半,及今變通,斷不可已。辭陛後卽宜陳免,而晝夜奔走,實無暇操筆,到寧邊,今始自列,稽就尤增悚惕。伏乞聖明,將臣本兼兩任,卽許鐫改,俾講官無闕,課製不廢,實公私之幸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兼帶所兼學官,旣已命遞。所辭本職,其涉太過,爾其勿辭,竣事上來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最壽,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以次進伏。 ○宋寅明進曰,近來寒事甚酷,且入侍亦已曠日,聖體,若何?而往來之氣,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其盡進御乎?上曰,二貼姑未服矣。寅明曰,近則衣襨加御乎?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運篇,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吾以是觀之。吳瑗讀第八板,自夫禮之初始諸飮食,止十三板此禮之大成也。上受讀訖,曰此字下有句乎?吳瑗曰,不必有句絶矣。禮之初之初字,乃古初之義也。禮者,本天理節人情,故上古之世,雖鴻荒朴略,飮食不過瓦尊抔飮,而終不可無節文,故其儀物,有如下文之所云也。寅明曰,猶若可以四字,蓋以未備之初而言也。儀物未備之初,猶可以致敬於鬼神,而旣備之後,漸至於侈華。自三代至于今幾千百年,而世加修明儀文,殆無限節,似當有裁損之道矣。上曰,然。瑗曰,此蓋言瓦尊抔飮,乃是養生之具,而猶亦可以致敬於鬼神之謂也。或有嫌其薄略底意思,藏在裏面矣。上曰,觀此燔黍字,然則此時已有烹飪乎?寅明曰,燧人時,始有火食,此燔黍,必非炊爨,而似用燒石以蒸之也。古有燒石、煖石,非以火取煖,蓋或自暖,或承陽而煖云矣。上曰,結繩之世,焉有燔字乎?寅明曰,其事則已有之,而書字則後世創之矣。上曰,此下文,又有苴熟字矣。寅明曰,此則是後世火熟之事也。尹得和曰,此段所謂死北首、生南面者,亦是從古初之義也。瑗曰,非但從其古初,實是從天地自然之理也。寅明曰,魂升魄降之說,儘微且奇矣,聖人之作祭禮也,焫膋以降其魄,灌地以來其魄,亦是據其升降之義矣。然祭祀之理,實有難言,不可謂之虛,亦不可專謂之實,意者,聖人假託而設敎也。上曰,謂之實則或近謊誕,謂之虛則或少敬謹,虛實不必論也。瑗曰,不仁不知之說,古旣有定案,不必分開其虛與實也。上曰,然。瑗曰,此段,又以昔者發端,乃反以言之也。蓋有火之初,便有烹熟之理,如牛之可以穿,馬之可以絡,而聖人不過因其理而修明之,此亦順天理自然之意也。上曰,然。寅明曰,祭祀之義,見於易之萃。萃者,萃鬼神也。蓋祭祀之禮無,則報本之義蔑,而民德無以歸厚矣。此章亦終以以篤兄弟言之,其旨深矣。得和曰,此朔字有意矣。上古則未有文明,後世始有之,猶月之自晦而朔故云也。寅明曰,朔字意誠奇矣。有初字意一月三十日而爲朔者,乃旋而復初之意也。末世雖至文勝,必當回淳反朴之謂也。上曰,然矣。得和曰,周公制禮,纖悉臻極,曷嘗有毫忽遺漏?而至孔子之時,壞亂無餘,故此篇始言朴素之初,而因論儀物之數,陳排之節,以垂示於後世。其眷眷欲復《周禮》之意,藹然於章句之間,甚盛矣。瑗曰,惟此琴瑟鍾鼓籩豆尊俎等器,雖是禮樂之用,而其本則不過曰誠敬。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亦反其本矣。上曰,觀此澣帛字,古則祭服亦澣之矣。僉曰,然。上曰,澣之誠是矣。卽今祭服,則本無澣濯之節。前者,故領相及靈城,亦有陳白矣。一製之後,人人服之,經年閱歲,汗沾垢汚,蓋以紬爲之,而不可浣濯故也。寧不如代以紵布,頻澣致潔之愈也。李匡輔曰,臣爲外任時,鄕校祭服,令以布爲之,隨汚隨濯,實爲便好矣。寅明曰,雖以紬爲之,而一時暫着之後,卽爲善藏善守,則何必至於是之垢汚乎?是亦不善幹守之致也。匡輔曰,使各司,各各製置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祭服不置於太廟,而於何置之乎?瑗曰,尙衣院亦有祭服矣。寅明曰,進排者纔能措備,而收藏者曾不愛惜,此爲難支矣。祖宗朝則定爲月限,限內弊盡者則有罰,此爲好矣。瑗曰,玉帛鍾鼓,必有誠敬而可行。而近來祭服,則實無誠敬之義,小臣亦嘗參祈雨祭,而服其服,心自思之,決不可謂齋沐致敬矣。上曰,此實非齊明盛服之義也。不若從簡便以紵布爲之,而隨其垢汚,卽爲浣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何謂也?寅明曰,祝告於祖,故曰孝,嘏告於子孫,故慈也。上曰,燔灸合烹,何其似重複也?寅明曰,燔灸,所以祭者也。合烹者,合其骨與肉而烹熟之,將以分於兄弟賓客,而各有等殺者也。得和曰,此越席之越字,註作活,而《家語》以爲,展布爲席曰越也。寅明曰,咨文,纔已出草,而諸提調未及輪見之矣。監兵使,旣以依前例處之事下敎。而前例亦有畢査後致罰之例,何以爲之?上曰,姑置之。上曰,李萬枝時亦然乎?寅明曰,然矣。咨文出草之後,按使狀啓,又以犯殺人三名見報,與當初狀啓旣異矣。今番咨文,則姑以道臣狀啓中所査一名提擧乎?上曰,犯殺者若多,而單擧一名,或恐彼人之執言,若竝擧兩漢之招,囫圇說去,則後次移咨之時,雖多無妨,雖少亦無害矣。寅明曰,咨體不然。當以犯殺人名數,姑未能眞的査出,而事係重大,不敢遲延,爲先移咨之意,措語,可也。匡輔曰,近來百司解弛,朝家雖有申飭,不卽奉行。以分館事,古規則新榜出後,謁聖日爲之,而每每推諉,經年閱歲,今年分館,亦過三年後始爲之矣。卽今上博士及諸官,亦皆無故見在云。今榜分館,卽令依古例數日內斯速擧行,何如?上曰,多官若皆無故見在,則從速分館事,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出榻前下敎}}匡輔曰,升學年條已過者,勿爲設行事,頃有定奪。故壬子條有同令前事,而已棄之,今年條,若又棄之,則士子輩,必將缺望矣。卽今四學敎授中,中學敎授李喆輔奉命在外,東學敎授金尙翼尙不行公,西學敎授則未差。而大司成李瑜,亦以前江華留守,未及交龜,升學設行無期,若過來月,又將棄之矣。南學敎授吳瑗,雖連次設行,他學不設,則合製無以設行。從前敎授有故,則大司成亦或合設,而卽今則大司成亦有故矣。上曰,合設則終爲苟簡矣。大司成李瑜及李喆輔兼官之任,今姑改差。金尙翼,以本職雖撕捱,兼官行公之意,曾已申飭,而尙不行公,事甚駭然。李喆輔改差代及未差之員,後日政差出。而金尙翼則拿推,大司成後日政亦爲差出。江留李匡德,則除拜許久,而縣道疏還送之後,尙無上來之事,事甚未安,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匡輔曰,掌隷院,本來凋弊,堂上雖無故行公,下吏輩朔下不得受食,而自七月,尙無開坐之事。新差判決事,亦方在外,詞訟積滯云,事甚可悶,故敢達。上曰,判決事爲誰,又是何許人也?瑗曰,判決事金侃,是嶺南人,而卽名賢子孫也。匡輔曰,居在安東,而曾經侍從,以年八十陞資矣。上曰,身旣在遠,年且八十,則似難冒寒上來,姑爲改遞,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金漢喆曰,小臣奉使嶺南,實錄奉安後,因行曝曬,日昨復命,而今始入侍,適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臣伏見太白山史庫基址,傾危後有砯崖。當初創建時,則樹木茂密,山麓硬固,幸無崩頹之患,故年久支撑矣。近來,林木稀疎,山脊盡露,聞史庫參奉及立番僧軍等傳言,則往在庚戌年間,巖石頹轉,衝決墻垣,直犯史庫,撲破樓壁云。臣聞甚驚駭,周觀形便,則大抵砯崖峻急,基址傾仄,目今所見,其患恐未止,此臣不勝憂慮。謹於曝曬時考見故事,則仁廟朝甲戌正月,待敎兪榥,以曝曬事至太白馳啓曰,本道史庫,設於兩崖之間,水無通決之處,濃潰䨟陷,株枋退縮,史庫下一里許棲雲庵後,有可造之基,事甚便好云,其時未知緣何事,不爲移建矣。臣略有抄錄以來,而以今石崩之患見之,兪榥之狀啓,似有先見矣。臣意則藏史之所,惟患不深,棲雲庵後,則在於山下一里許,必欲移建,不必下山占地。臣見史庫左傍僅百步許上一層,則地勢平衍,旣無砯崖崩頹之慮,且無基址狹窄之患,似勝於棲雲庵後,且將欲移建,則只移史庫而已。參奉所居之室及僧軍所住之舍,雖因存於故處,相距密邇,不必竝爲移建,然臣只陳所見而已。不敢擅請移建矣。上曰,基址如此則似不可仍置,出擧條,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條}}漢喆曰,且覺華寺屬於史庫,故自祖宗朝,許給位田,依例免稅矣。近來累經量案,多數屬公,居僧輩無以支保,漸至流散,以此稱冤,屢呈等狀,願得狀聞變通。而事係重大,不敢馳啓煩瀆,而所見誠爲可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一款,亦出擧條,分付該曹,依事目許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漢喆曰,頃以視學節目考出事下敎矣。臣亦於曝曬之際,雖不能遍考,略有所考,故亦爲抄錄而來耳。曾在世宗朝丙辰四月日,上議視學試士節次于黃喜、許稠等,僉曰,爲試士而視學,則不合於古制,而視學還輕,乞進諸生于闕庭試取,而別行視學之禮。上曰,是矣。臣之所考見如許而已。別無可據之文矣。瑗曰,視學之節,橫經討論足矣。不必爲試士之擧耳。上曰,視學禮,已載於《五禮儀》矣。試士,似非可論矣。近來則視學爲試士之道矣。漢喆曰,沿路所聞,臣別無可達之事,而奉命外方者,有以風謠陳聞者,小臣惶恐,欲有所仰達矣。嶺南有江左、江右,江右則臣未知何如。而江左多有文士,勤業誦讀,先正臣文純公李滉遺化,至今猶存,人皆欽誦,兒童走卒,皆稱老先生,臣訪其遺蹟,則亭臺樓院詞句歌詠,無處無之。且其隻字片言,人皆寶藏,以爲傳家之資。臣歷路採訪,不勝敬歎。李滉之學問德行,實爲百代之師,我東之人,孰不欽崇?而及至嶺南,尙聞絃誦之聲,綽有鄒魯之風,敬慕之心,尤倍於平日矣。且禮安有先正故宅及陶山書院,而鄕儒之奉承看護,極其誠敬矣。匡輔曰,史官所達誠然矣。安東、禮安等邑,尙有李滉之鄕約,而禮俗依然,且其守護書院者,極致其敬慕云矣。瑗曰,臣亦聞嶺南士子,至今稱李滉以老先生,不呼其姓,猶七十之誦夫子,遵守遺訓,奉如金石,流風餘俗,尙今猶存。所謂陶山,卽先正棲息之所,明廟朝,至命圖畫以進矣。漢喆曰,向者聖上,致祭於文成公李珥,甚盛擧也。八方民士,孰不興起,而文純公則姑無賜祭之命,嶺外之人,不無抑鬱想望之心矣。匡輔曰,史官所達之意可知也。嶺人之想望云者,於文純公,亦望有賜祭之擧,而史官不敢直請賜祭,故所達如是矣。瑗曰,我朝儒賢輩出,而其中李珥、李滉道德學問,尤爲卓然矣。上曰,文成公則因講《聖學輯要》,興感而致祭矣。今聞史官及承宣、儒臣等所達,文純公遺化,至今未泯,一方民士,尙有敬慕崇奉之風,誠爲嘉尙,自然興感矣。依先朝故事,禮安故宅及陶山書院,令道臣圖進一本,且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漢喆曰,聖上曲念嶺士,前後下敎,非止一再,而銓曹不善奉承,臨政收用之命,徒歸文具,嶺人以是抑鬱,皆以爲朝廷忘我,誠爲可矜。迺今聖上,特嘉先賢遺風之尙留一方,旣命賜祭先正,又令圖上遺居,嶺外人心,庶有觀感興作之道,不勝感歎矣。且聖上有興感《聖學輯要》之敎,臣極爲惶悚而有所仰達矣。安東、禮安兩邑士人輩,搜聚文純公言行遺蹟,作爲冊子,名之曰《退陶言行錄》,兩邑板本,稍有詳略,而大意則同矣。小臣印得以來,先賢行蹟,多有可觀,竊欲仰塵乙覽,而猥越不敢獻御矣。上曰,何必以私自印來者,進之乎?其令本道,《退陶言行錄》一件,亦爲印進,可也。匡輔曰,翰林薦後,卽爲講坐,下番滿三朔,而次次付職,自是館規云。而講坐則不可不從速爲之,李德重頃日不爲應講,故方在罷職中矣。上曰,罷職耶?李德重,自堂后時每甚規避,故欲爲拿處,而拿處字,誤以罷職字下矣。當該承傳色推考,而李德重罷職傳旨還入,改以拿處傳旨捧入,可也。 ==1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賓廳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匡輔曰,左承旨持此書題,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左承旨意啓曰,臣謹奉書題,來詣泮宮試士,而未時已過,申時過中,儒生等無一人納券,不得已以限後呈券,收捧詣闕之意,敢啓。傳曰,限申時捧券以來。 ○洪好人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二百四十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雜科覆試,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雜科覆試,諫院無進參之員,開政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雜科不得開場,事體殊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明朝一體牌招。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錫一,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翼謩受點。 ○兪彦通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壬子式年雜科覆試,當行於今日,而諫院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場,日勢已暮,今日內勢難設行。自前如此之時,亦有翌日開場之例,姑待兩司備員,明日設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幸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事,命下矣。來正月初四日上幸社稷祈穀祭,依聖敎以親臨磨鍊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大靜前縣監李景勳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參知金浩疏曰,臣之老母,方在臣兄臣濰安東府任所,而常時疾病沈綿,實有凜凜之憂。近日以來,荐遭壯子女之喪,鍾情之痛,自不免太過,時或昏塞,日益澌頓。臣之卽今情理,斷無遠離之勢,而適値國家之多事,未能言私矣。今聞臣母宿患之外,又添寒疾,症情十分危篤,星火專人來報。臣之方寸,一倍煎灼,不能自定,固當卽日往見,而分義是懼,不敢徑行,玆將懇迫之忱,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特許恩暇,俾得及時歸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至祝。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前後已六除拜矣。間嘗一二冒出,而輒遭僨敗,遂乃決然自劃,有除則徒以撕捱爲事,辭巽之語,亦覺支離,只呈告而解免者,亦三數次矣。銓地亦必聞悉,而公然移擬,未免爲文具之政。臣實未曉,喉司又不諒恕,辭單一向見却,至日廷候,亦未進參,情禮虧缺,分義惶悚。顧今本職難安,竝與兼務而瘝廢許久,公私俱悶,宜有變通。伏乞聖上,俯賜鑑諒,亟命鐫遞臣館職,俾臣專意效力於兼司,不勝幸甚,臣於廟謨,竊有愚見,而登對無路,輒敢附陳焉。今以江邊犯越一事,方撰出咨文,將於今明發送,俾趁付使行渡灣之日。而伏見十五日筵敎,擧條之下備局者,使行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云。以臣淺慮,終有所不然者,頃於賓對,亦嘗略陳其不可不呈咨之意矣。蓋交隣事大之道,貴在誠信,雖在蠻貊之邦,惟當盡其在我之義而已。向者把卒之被掠也,彼旣調發甲軍,大行勦殲,而今我人之犯境,殺掠狼藉至此,仍因掩置,揆以道理,決知其不可。而且以利害言之,殺越之數多,畢露於諸囚之供招,一名之被捉,已登於齎咨之手本,流聞所播,必當欲諱不得。瀋陽御史,雖能彌縫於目前,安知不畢竟綻露,重爲罪於我國乎?或者以瀋陽在門戶,不無生梗之慮,此則處之似不難,使行過瀋之時,通其咨文齎去之狀,而使彼亦得一面馳奏,則固足以盡吾之責,而亦可以脫彼之罪矣。凡事直則必伸。而況事關異國,多少較量,顧何能一一中款乎?唯以面前道理誠實做去,庶可有辭於隣國,而無虞於後日矣。臣謂伊日擧條,初勿頒布,今此咨文,亟令使臣,勿問瀋將彌縫與否,直爲齎呈於禮部,恐合事宜,唯聖明裁處焉。見今以殺越地方與人名之差錯,將有改構咨文之事,往復停當之際,每致遷就,亦宜申飭館閣,必於明日內,商量潤色,趁再明發送,俾無稽緩不及期之患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欲於今日次對,問于大臣而未果,明日晝講,當問處之矣。申飭館閣事依施。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諫官不得差出,雜科尙未開場,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一時爲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兪彦通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事金東弼,雜科進,金在魯,以本職,纔請再牌,金取魯及同知事尹游,病不來,宋寅明,以柑製科次,姑未出榜,李眞望在外,他無推移之員。金取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以咨文事,有下詢事,今日晝講,領事入侍事發牌,備邊郞分付。而大臣事體自別,勿爲催促,而柑製尙未科次以入,時刻則隨時入一刻後,詣閤門習講。 ○又傳于李春躋曰,提學入來,當以知事入侍,有下詢之事,領事若已入來,卽詣閤門。 ○以漂到人解送咨文草本,傳于洪好人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 ○兪彦通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臣思喆、東弼,與參試官等來會雜科試所,而又因諫院之未差,尙不得開場。莫重科試,屢日遷就,事體殊爲未安。而今日則日勢已暮,姑待兩司備員後開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積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彦燮,久處冷地,素患頭疼肢節之痛,一倍添劇,食飮全廢,達夜苦痛,症甚危惡,實有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韓胤範、宣豪說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甲寅春夏等都試,連因有故,不得設行。當此隆冬,勢難擧行,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領議政沈壽賢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行副護軍申命擧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極寒,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上讀舊受音,自夫禮之初,至禮之大成也。尙命曰,祝嘏之嘏字,當讀作哿音。上曰,然。壽賢曰,凡字音,我國與華音不同,似不可以一例局之。上曰,然。尙命進講新受音,自孔子曰嗚呼,至是謂疵國。得和曰,下敝字,註說以爲弊字之訛,而又有當作敝字之註家,故有不敢改入,且諺讀懸吐,間多有差誤處矣。上讀新受音。上曰,懸吐亦有宜同而不同者矣。敝字又與弊字相混,是可疑也。壽賢曰,註疏自古然矣。上曰,然。得和曰,先儒論魯之郊禘曰,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然此非伯禽受之也。其實自魯惠公始受之天子矣。上曰,杞、宋,武王之所封,而此出於存亡繼絶之義。杞、宋之用其舊禮,以備一王之制,固無所妨。今周在而魯用天子之禮,是之謂非禮矣。寅明曰,杞、宋及魯,其事雖同,其實則異矣。上曰,然矣。尙命曰,祝嘏,每當祭時,修明其辭說,在禮當然,今則不然,初不修明,長用舊例,是爲非禮甚矣。得和曰,爲宗伯者,常時不講而習之,臨祭,始責於宗祝,此爲非禮也。寅明曰,此所謂假者,非謂借於人也。卽推移他器而用之也。祭器不假之說,已見於上,與此義不同矣。上曰,此亦在上矣。寅明曰,新有昏之義,似有如何者。古者,昏禮,不賀期不使之意,恐或與此義相通矣。得和曰,不然。三月廟見禮也。此期似指三月之期而言也。壽賢曰,此等意義,亦有見於史記者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終有未瑩者矣。寅明曰,此三節,各作別義看似宜矣。上曰,君與臣同國云者,若說其文義,將付之何義也?得和曰,等級相紊,以至於此矣。寅明曰,上用僭禮,其下則之,轉相放效,致有君臣同國之弊矣。上曰,以此看作同國之義,亦無妨矣。天子有田之義,視諸本註,似有不然矣。得和曰,此實明君臣之大義也。上曰,前後之註說,似有不相照管者矣。寅明曰,看書之法,亦不可專拘於註說。壽賢曰,雖以十三經註疏觀之,註說多有曲處矣。上曰,諺讀作於何時,似是近來所出也。壽賢曰,諺讀之讀字,讀作去聲爲宜。寅明曰,大體看得處,專在於一失禮,至於脅君亂國,魯之三家是也。人君一有所失,其下觀傚,轉輾至此。其始雖若不大,終至於亡國,此最觀義處也。得和曰,禮者,不專在於名數節文之間,摠攬權綱,權不在下,使其下無僭上之患,亦禮也。上曰,然矣。壽賢曰,寅明所達是矣。失禮之弊,至於陽虎僭禮,節次相效,流弊無窮矣。上曰,然。寅明曰,小失似不至於亡國,終至於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上曰,然。得和曰,諸侯自非問疾弔喪,而入於臣下之家者,非畏其强盛,卽必過於恩寵而然也。此所謂君臣相謔也。上曰,然。如崔杼之事,亦可謂敗禮之禍也。壽賢曰,過於恩禮,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上曰,姑徐文義,史官出去,持來徐宗爵謄送文字,可也。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咨文,予將觀之,承旨先讀徐宗爵文字,可也。好人辭以眼暗。寅明曰,注書宜讀。上曰,注書初入,猝令讀之,似以爲難矣。翰林讀之,可也。漢喆進伏而讀。上曰,不知道了者漢語也。所謂小人者,何謂也?寅明曰,我稱也。上曰,西伯狀啓,言當奏聞,而姑不詮奏云然耶?得和曰,以此觀之,則已爲奏聞云矣。寅明曰,將加刑訊,故不得已奏聞云矣。壽賢曰,雖藉此虛喝,終有解釋之幾矣。上曰,彼國罪人,用何刑,彼無刑訊之規耶?得和曰,彼國之刑,如我國之柱繯矣。上曰,今觀咨文,大意儘好,兩段爲說,似好矣。壽賢曰,俱入兩段則無後患,依此爲之誠好矣。上曰,提學亦見之乎?此誰所製也?壽賢曰,宋眞明所製也。寅明曰,昨日承牌之後,大臣始令臣改之,故姑未及改,然小臣則以彼命意爲不好。國家聞平監狀啓殺人之說,大加驚動,事宜急急馳聞,而至今寂然。按覈御史狀啓,雖曰殺人,尙未畢査,而閱時馳聞,則其緩於治獄,久而始報之狀,自露於狀中。彼若以此,致詰於我,則我則無辭以明,且地名相左,人數相左,國家萬里馳价,不以眞的之數報之,終不誠實。臣意則以爲,與其不畢査而徐報,莫若急急馳聞,以示驚動之意好矣。上曰,然矣。日者欲入兩段說,而彼若以九月所殺,今始報聞爲詰,則何辭自明?彼又曰殺害三四名云。而今何只擧一名云爾,則亦何以對之?此正權宜處也。直以罪人之招,或稱一人,或稱三人,所供不一,今方明査之意,從略說去則,似好矣。欲入兩段語,以備後日之增刪如何?壽賢曰,上敎然矣。今此咨文,殆同作舍道傍,人各出己見,故莫適所從。臣意則以爲,莫若直從述者之意。上曰,使行急矣。大臣及儒臣,今方同入,卽爲刪定,一邊啓下,一邊正書爲可矣。寅明曰,日勢已暮,暫出閤門,修正以入,如何?上曰,唯。壽賢曰,今夜啓下,來日正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欲以初本用之。金世丁、徐富成兩供,俱入一狀中好矣。出往賓廳,卽爲刪定以入,俾爲今夜啓下之地爲可,拔之若不難,直於前席,去其一節,可也。好人曰,晝講已畢,特進官,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曰,其間措語似異矣。壽賢曰,當觀彼所爲而爲之矣。上曰,其故已聞之矣。所稱該管,前亦有此例否。壽賢曰,咨文中,旣曰聽候,則監司似不得行公矣。前頭事之順解,有難保者,或有會査,或有査使,則爲辱甚矣。道臣、帥臣,實主其事,所慮在於行査勘罪,此則已有前例,道臣帥臣,姑不必擧論矣。上曰,然則詳備爲宜,而道臣、帥臣,則姑如前例,該管邊吏,爲先逮拿,可也。壽賢曰,咨文中,旣以該管邊吏逮拿聽候爲言。所謂該管邊吏,卽邊將也。當該邊將高山里僉使,依前例當爲拿處矣。上曰,高山里僉使拿處傳旨,直爲捧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壽賢曰,江界,雖是地方官,頃年有區別嶺內外,勿爲坐罪之定式矣。今番犯越之變,出於嶺外,高山里僉使,旣以該管邊吏論罪,且府使金浚,赴任屬耳。姑勿擧論,以待畢査似宜矣。上曰,姑置之,可也。壽賢曰,李匡德除職許久,尙不上來,縣道陳疏,亦已還給。匡德之撕捱,不過以全羅道事,引以爲不安之端,決欲自廢云。年少如匡德者,豈可任其自廢?上曰,頃已催促矣。壽賢曰,小臣不知有成命,故有此煩達矣。上曰,吏曹事誠可悶,判書不出,參議無他端,而又三違,似是實病,然則無行公之政官,是可慮也。壽賢曰,判書事,誠可悶,勉出,似好矣。小臣亦以其引嫌之爲過,曾已上聞矣。聞吏判,以被罪爲限,其言曰,銓地何如地也?從兄弟敢爲替代之計乎?有死決不可出云。今雖許久相持,決不出仕。且在魯之所執,雖曰太過,亦不可以爲罪在國家禮使之道。旣知其決不行公,日加敦迫,使崇品重臣,頻數待命於金吾,似涉如何。旣有所守,則亦不可以此請罪,曠日相持,徒傷事體,且有乖於禮使之道矣。國家必欲親信任使,而吏判決欲辭免云,是爲可慮也。上曰,吏判之固執,將欲期必乎?壽賢曰,小臣亦以是屢次往復,終不回聽。六十次違牌,再次待命,將以得罪爲期云。小臣亦以其胥命爲太過矣。寅明自外入奏曰,只就初狀中,添入徐富成招辭而已。富成頗似突然,然上旣云世丁等,則亦似不妨矣。上曰,此則終似突然矣。得和曰,旣有等字,則似不礙眼矣。上曰,然則盡入諸名,可也。寅明曰,若謂世丁、富成等云爾則好耶?上曰,此則過於權宜,近於矯飾,二字置之似好,雖置之,彼此自當相形矣。諸漢皆入之,亦似好矣。寅明曰,盡入則辭直而意好。上曰,雖盡入諸漢,主人則金世丁也。仍覽咨文而敎之曰,此段若曰人數、地名,旣如是相左,故今方鉤覈,而不勝驚駭,先此付咨於節使之行云云,而闊略其辭則好矣。義州將費幾日入去耶?壽賢曰,今送禁軍,而恐或有不及之患,故姑留陪持,以爲付送之計。日晷雖極短,四日可達,但自前無專付咨文於陪持之規,將付送禁軍,而使之隨陪持馳往耶?上曰,若然則禁軍,必以咨文付送陪持,而渠則不去矣。得和曰,雖禁軍,若行五六日,則亦可入去矣。上曰,陪持恒習,故如是速行耶?壽賢曰,果如上敎矣。六日渡江,則可宿金石山,不入柵門前,可以及之矣。上曰,我人亦入柵門乎?得和曰,雖不得入柵,柵外則可至矣。上曰,使臣以使命有限,不得等待之意,前已陳達矣。上又曰,此下何以揷入則爲好耶?正書而又有可疑處,則更令入侍,不亦難乎?寅明曰,一人太簡,多人又煩雜矣。上曰,多人則置之,可也。此間當下今方字矣。月日多有差誤處,故犯人等處,今方各別嚴訊,而殺掠情節狼藉云爾,則爲好。去上段狼藉二字,入於此處爲宜,而今聞提學所達,疵病多矣。下段措語,添入提學所達,可也。今使提學歸家修正,則易致遷就,欲相坐賓廳,與提學商議爲之,可也。寅明曰,咨文將持入北京矣。上曰,使之直爲持去,可也。徐宗爵書來則事尤然矣。上曰,節製試券秘封,書年及姓本居住者,何如也?寅明曰,此乃大段違格。若出榜於試所,則當依法發去矣。上曰,向者尹汲,當書而不書,此則不當書而書之,均之有失,而此尤較重矣。士子豈不知節製規式而然乎?此當拔去否乎?得和曰,尹汲之賜第,雖出特恩,大有關於後弊,此又不拔,則流弊無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小臣以爲斷不可不拔。上曰,儒臣之言是矣。壽賢曰,爲首者果誰耶?上曰,當拔則拔,居首與不居首,非所論也。尙命曰,無論居首與不居首,國之科法當嚴。壽賢曰,玉堂所達然矣。上曰,爲首三下拔去,可也。違格者,似是京人矣。其次,卽鄭述祚也。旣以違格拔去,則似不當書之榜,旣書三下,一又以違格拔去書之,則雖不書榜,渠當自知其由矣。寅明曰,當自此直書拔去而與之矣。上曰,京人而如是迂闊乎?夫子曰,吾未見剛者,入場心動而致此矣。得和曰,秘封則自外書入矣。上曰,然則尤可怪也。注書持書榜紙來。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居首生員金CChar,使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述祚,直赴會試,生員金尙魯,給一分,可也。漢喆書之榜。上曰,觀文亦自不易,俄者予偶令抽來一券見之,其中有忠豈忌於進退,志則切於望歲之句。予頗以爲不好矣。以今觀之,始覺其不然,觀於此,虛心觀理之說,誠有然者,其旨亦大矣。鄭述祚若非鄭門鄭哥,則此非鄭贊善一家也耶?尙命曰,故承旨鄭勔之孫也。上曰,注書須記之。予有感於彼券矣。予以涼德,不能仰體祖宗盛德,而今見彼券,有頌聖考之春祝,重有感於吾王之句,深有感動於心者。初下御批,更思之,文理頗短,故令削之矣。古者有一榜盡賜第之事,但節製,不如他科,界限甚嚴,設令程文,彼此巧拙相敵,無甚優劣,則換置之固,可也。不然而以一時興感之故,若竝賜第,一開此路,則只啓士子之倖心。予非愛一第,以賜鄭述祚也。恐開倖門,故只升爲三下,一使之直赴會試,此出於嚴科場、杜後弊之意。因此而注書須詳載日記,俾後世知予意,可也。上曰,吏曹事,誠可悶,政事至今遷就。雜科亦國試也,若至退行,則國體豈不未安乎?旣有判書、參議,則差出參判,亦不可矣。好人曰,無政官之故,雜科無設行之期。赴雜科者,雖非士夫,擧皆顒望開場,至今遷就,事誠可悶矣。上曰,旣有判書、參議,則參判無差出之例乎?差出參判,於大臣意,何如?壽賢曰,置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矣。上曰,領相意則然矣。等待實難,重臣意,何如?寅明曰,小臣意則以爲,判書初不出仕,與因事引入者有異,參議有病,差出參判,似無小妨矣。上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大臣意誠然矣。寅明曰,參議之病,若是外感,則或可速解。不然而若挨至五日或十日,則亦將等待其差可乎?壽賢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欲爲參議調理之地則可也。終出格外矣。上曰,終涉苟且矣。旣謂之實病,而猶曰汝雖病亦來云者,自古所無之事也。此豈禮使之道也?好人曰,國家不悉此狀,故捧入辭疏,而終似未安矣。上曰,此亦不然。旣謂有實病,則參議雖是堂上官,其在禮使之道,不可强使之入來矣。寅明曰,初無以病捧疏之規矣。得和曰,凡身病之疏,不爲捧入,院例當然。李宗城辭疏,政院不爲退却,一邊捧入辭疏,一邊以開政請牌,誠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當該承旨推考,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今之參議,亦是可人,旣知有實病,牌招不已,亦涉非宜。參議許遞,其代及參判差出,可也。李宗城同望誰也?寅明曰,徐宗玉、朴師正也。上曰,朴師正,凡官皆不出仕,雖差吏議,亦安知行公?刑判出肅之後,亦何故引入耶?好人曰,朴師益實有脚病,以外面觀之,雖不似大段,實難出入於筵中,纔出旋入,出於迫不得已也。上曰,雖有脚病,豈至於此乎?當初差出,蓋爲秋曹事積滯之故也。啓覆當次,而判書一向引入,豈不悶乎?朴師益,雖閑司漫局,必欲辭免,竝與秋曹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以脚病,艱澁於入侍,前已知之矣。何可以此,終不行公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旣有判書,而參判、參議,問于大臣差出,果於事體,何如也?前亦有此例乎?壽賢曰,此事終似未安矣。上曰,以前規言之,參判、參議中,差出一人,固無不可,旣置判書,而問于大臣,終似如何矣。得和曰,吏判,於小臣,從兄弟間也。牌招不進,至於六十餘次,此亦關係紀綱矣。事體豈敢如是乎?上曰,二窠中,須卽擧行其一爲可,必有如此之前例,問于大臣差出,仍卽牌招開政,可也。{{*|此一段,出榻前下敎}}壽賢曰,小臣有不敢擅出緊窠者,必有指一下敎然後,可以奉承差出矣。上曰,然則參議之代,差出,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躋{{*|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眞淳方帶同義禁矣。義禁府以罪囚積滯,今當開坐。而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同義禁朴乃貞,入直本府,不得備員。臣眞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病勢差減,進參藥院問安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朴成玉改差,代以李光躋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已至多日,一向撕捱,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事,命下矣。問于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彼人雖是遇風漂泊,旣已隱伏我境,則乃犯越也。與海洋漂到有異,且考見謄錄,則如此之事,皆以犯越爲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局薦望,吏曹參議徐宗燮、金龍慶、徐宗玉,落點于徐宗玉。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卽接戶曹移文,則正郞安允中有難安情勢,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彬爲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申晩爲獻納,趙明謙、宋徵啓爲正言,趙鎭世、李載厚爲持平,金東弼爲判義禁,李宗城爲大司成,李瑜爲左尹,李衡佐爲刑曹參議,金後衍爲判決事,申晩爲西學敎授,朴弼載爲中學敎授,吳命瑞爲交河郡守,朴文秀爲禮曹參判,金聖瑢爲兵曹正郞,吳彦胄爲寧越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忠翊衛將安命徵,以關西之人,備擬受點矣。更考當初加資啓下單子,則曾以納穀分賑之功,受折衝護軍帖,旣是影職。而未能詳察,注擬正職之望,至受天點,不勝惶恐。安命徵衛將之任,依例改正,何如?傳曰,允。 ○護軍閔應洙、申光夏、李聖龍、金侃。司直李瑜。司果兪最基、金後衍、呂善長。司正李光躋、韓翼謩,以上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判義禁刑曹參議,仍卽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山羊會犯越淸人解送咨文及高山里人犯越緣由咨文,今已撰出矣。正書後解定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使臣所到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慈母山城前別將黃道元,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黃道元,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日馨,久處冷地,累月素患胸腹痛及疝症兼發,晝夜叫痛,呼吸喘促,元氣大脫,食飮全廢,面色萎黃,時時氣塞,方在苦劇中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陶山書院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七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而敎書,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及執事,令本道差定進排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文純公李滉陶山書院,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命下矣。致祭時,本曹郞廳,例當進去,而上年春文成公李珥紫雲書院致祭時,別遣近臣矣。今此陶山書院,遣何官致祭乎?敢稟。傳曰,遣近臣擧行。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脆薄,居恒善病,連歲遠役,積有傷感,平生濕痰,肌體雖肥,一觸寒暑,變生百症,源痼根深,實無奔走供職之望。而顧念駑材蒙識,猥備使令,受恩丘山,蔑效絲毫,螻蟻微生,不敢自恤。立朝以來,以病謁告者,僅至數次。伏惟聖明,亦必俯照矣。昨者差祭陵寢,路觸風雪,棲息之所,適又廢堗,終宵寒戰,擔曳還次。膈間之痰,猝然上厥,傍引肩背,上暈頭目,脈息不續,神氣全昧,雜投藥物,僅得回甦。而上焦因遂關格,氣結喉管,咳逆連發,强呷粥飮,便卽嘔吐,隔塞悶亂,辛苦萬狀,喘喘叫呼,幾不自持,臣亦不料其暴發而劇,若是之甚也。昨因開政有命,天牌至於三降,一縷未泯之前,不敢爲坐違之計,奮身床席,忍死趨承,行至中路,胸脅之間,氣逆如潮,瞀眩昏塞,實有溘然澌滅之勢。徒隷扶擁,終至於徑返私次,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惶懍焦迫,求死不得。惟有亟就誅殛,以嚴邦憲,玆敢倩人構疏,疾聲哀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憐,將臣職名,卽許鐫罷,仍命有司,勘臣辜犯,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無批答。 ○午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趙昌會,以次進伏。徐命均曰,卽今節候則當寒,而寒事猝劇,聖體,若何?上曰,無他大段症矣。命均曰,眩氣彌日往來,所當問候,而未至大段,則問候亦有未安,故不敢問安矣。上曰,似非眩氣也。此非肝木旺相之時,意是感氣也。向則氣或不足,今則不足之氣則已除,而眩氣有加矣。命均曰,有眩氣時則或惓於開睫乎?上曰,方眩時穩臥以鎭定,則卽愈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一樣,寢睡則頗勝矣。命均曰,居處過煖,而衣襨則薄,故少有動作,外感易入矣,請令醫官入診。上曰,依爲之。又曰,吏判待下批牌招開政事,命下矣,知之乎?李春躋曰,昨於榻前,書出下敎矣。上曰,頃者鼻端,有酸氣,喉間有苦味,此必是感氣,而今則無是。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調均不沈,而但左右俱帶活氣矣。命均曰,當冬似宜沈實,而活則似是痰也。金應三入診退伏曰,左三部不沈好矣。右三部不但活而已,似微矣。臣之意似是風寒所感,未盡和解矣。金必祐入診退伏曰,右三部活,左三部和緩,少不如向時,俄者下敎中感冒之敎,似爲得矣。上曰,前則其氣在於兩眉上,漸次而下至於鼻梁,或是痰耶?必祐曰,右三部雖解活,而似非不足之氣,且無顯然感氣,意以日氣之猝寒而致此耳。命均,顧謂聖徵等曰,湯劑當議定繼進當否矣。上曰,近來日氣無三寒之節,卽今內外之人,無一不爲咳嗽者,而予獨免焉,此則似是六君子湯之效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速爲用之,則似當有效,先扶元氣,則雖有感氣之凝聚,自當調解矣。命均曰,向來則丸劑進御後,或有滯氣矣,近則,何如?上曰,近則與丸藥交深,而滯症已無矣。應三曰,此必些少不知覺中,外觸風寒之致。卽今所進湯劑,大益於眩氣及感氣,似當加進五貼後更議耳。命均曰,醫官之言,皆以爲然,然則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節宣之方,宜愼衣襨,不審毛裘已爲進御乎?上曰,近則着之矣。聖徵曰,薏苡進御乎?上曰,薏苡甚不好矣。其爲物方煖時太煖,不堪服,旣冷則無氣矣。命均曰,薏苡外,又有以糖米末爲之者,最爲治痰之用,而但其色不好耳。上曰,其色何論,味則勝於薏苡乎?命均曰,糖薏苡,雖未必能勝,而味亦可矣。儻復以竹瀝,少許調服,則治痰最良矣。上曰,竹瀝少許調服,薏苡而豈能治痰乎?命均曰,豈其然乎?治痰藥材,例以竹瀝炒之,雖少不爲無益矣。且臣聞江界等地,以糖米漬乾煮蔘水,謂之蔘薏苡,老人得而服之者,皆云最爲補氣云矣。上曰,糖薏苡製法,與薏苡同乎?命均曰,一樣矣。上曰,不和蜜而亦有味耶?聖徵曰,無蜜則便是糖糜也。不可進御矣。上曰,其味猶可如米飮乎?聖徵曰,米飮則雖不用蜜,尙有其味,糖薏苡則不能然矣。命均曰,痰症之藥,俗傳好生淸,每三四匙服之,則最良云矣。上曰,白淸,甘味太過,不能服常時,每服熟淸矣。聖徵曰,前則柑子常常進御矣,今亦然乎?上曰,近則不嗜矣。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有下敎於醫女,聞之否,前年此時,進御湯劑,今年則姑爲忍之之意下敎,而氣之敷暢,似有愈於向來矣。命均曰,伏聞日昨,氣候連有不寧之節,而不使外朝知之,誠可悶鬱矣。上曰,卿以向日事,至於尋單,每事勤幹之人,獨有卿,而日久不出,深爲國事憂矣。旣已出仕,更無可言,而何以微細之事,爲其過擧也?命均曰,當初不能仔細陳達矣。至於一時譴責,設或過中,臣子豈敢曰難安,而第其本事,雖似微細,公議物情,皆以爲大段。必欲强之,則終有窒礙處,今不敢縷縷陳白,從當仰達。而至以藥房事,累度下敎,故一時難安之情,不敢暇恤,今來應命矣。大王大妃殿問候,何以爲之?上曰,問安則每憫其大臣之來,强令止之,自前然矣,勿爲之,可也。命均曰,臣之未行公,幾十餘日矣。今始入來,而卽今百度廢弛,綱紀所關,誠可駭異矣。不但吏曹事可悶,禁府亦然。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設場進去,故禁府則不能開坐,雜科則以無提調之故,過三日尙未開場云,事事駭然矣。上曰,無提調則雜科不可設場耶?命均曰,然矣。上曰,禁府事,尤爲悶急,不可無變通。判義禁申思喆,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吏判事太過矣。命均曰,事至於此,其在禮使之道,徒傷事體,且或終至於不能順遞,則尤爲不好矣,未知何如而可也。上曰,六十餘次違牌,事體,何如?其固執,自爲提學時已知之矣,而公義私見,不可相勝矣。命均曰,聞吏判之言,則以爲從兄弟之間,若間一人,則猶可行公云矣。上曰,其言太巧矣。若此則是計較爲之耳。當初除拜,若是偶然事,則予亦何至此耶?領相昨有所白,卿言今又如此,是欲其許遞乎?命均曰,非敢然也。彼所執,不無嫌端,而轉轉到此,於公於私,多傷體貌。若因而至於被譴而罷,則亦可悶矣,是以仰達矣。且尹淳,則以惠廳堂上上來後,以生手爲辭,不爲行公。如小臣者,亦以堂上自行,則生手之託,不成說話。李匡德事,亦於事體可駭,刑判朴師益,工判金取魯,肅拜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其中工判引嫌,猶可矣。至於秋判,則以脚病爲辭,而予亦親見之矣,此乃無義之撕捱也。雖或少有蹇澁之症,而豈至於不能行公耶?昨日領相所達,是矣。老人之兩脚俱柔者,猶爲行公,則一脚之略有蹇澁者,豈不能行公云矣?李春躋曰,卽今啓覆當頭,而刑判則日日送言,請受辭單,似無出仕之意,參議未差,而啓覆日次,則今晦日也。事甚切急矣。上曰,觀《寶鑑》,每以三覆之意,諄諄勉勵,其意蓋出於審愼,而卽今則啓覆迫期,而司冠之長,恬然不知,事極寒心矣,更爲牌招察任。此後則呈辭勿爲呼望。參議有闕,代則今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竝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今番鞫獄,初意則以爲當卽了當矣,尙今遲滯,亦可悶也。上曰,三次開坐,則可以了當,而不能焉,亦甚晩然矣。命均曰,守令曠官,曾已申飭,而卽聞交河郡守金彦熙,去番催促下去之後,未能行公,公私狼狽云。而屢度陳達,近於私事,故不敢矣。前者李宗白所達,實未知實狀故也。若仍不許遞,則民事可悶,何以爲之?上曰,年已老耶?命均曰,年亦近六十矣。上曰,改差。其代,今日政,各別擇差,催促下送,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日昨圖本,自何來也?命均曰,臣等不知之矣。上曰,史官出往政院,問其所從來,可也。慶承承命出閤門外,招問院吏,則乃自畿營修啓上送,而狀啓則已啓下云矣,卽爲入達。上曰,然矣。承宣書之,春躋操筆書之。傳曰,君臣之義截嚴,公私之分懸殊,前後溫批之後,累次開釋之下,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吏判之引嫌,若或廉隅所關,若或公體不已者,則所執雖過中,其在禮使之道,亦難强迫,而此則不然。不過私心不安而已,豈可以此,角勝公體,徒守固執?此非恒日所期於重臣,想必未瑩前後批旨,而若此之故。其於應命之日,當前席下敎,更卽牌招,使之入侍聽喩。{{*|出榻前下敎}}又傳曰,法者,乃祖宗朝三尺也。不可以其人之遠近,所處之貴賤,低昻也,明矣。頃者,以安德普之女上言,京兆摘奸回啓,結語極涉矇矓。安哥若屈,則豈可嫌其元隻之當朝宰臣,難以處決?洪哥若屈,則亦不可以視其人之貴賤,低昻三尺。以前後文案觀之,金熙潤與德普相爭之地,洪銓輔之家,買之葬之。此地,雖明是金哥買得之地,不過田畓。安哥雖潛自偸葬,其尙未掘之前,洪家遽然入葬,替熙潤而隻德普不先不後,已涉礙眼。銓輔爲其時監司之至親,而所率軍官,亦德普元隻人也。則雖曰自前道臣處決,而來者非遠嫌之道,京兆回啓,亦如是糢糊。本事若洪家直也則已。不然,國朝三尺,徒施於無勢殘民,豈有是理哉?其時京兆堂上,從重推考,別定剛明郞廳,各別摘奸後,詳閱三家可考文書,趁卽結末回啓,使國法無或低或昻之弊。{{*|出榻前下敎}}上曰,此山訟事,卿不知乎?命均曰,未及聞知矣。上曰,其山,本是金哥、安哥相爭之地,此兩人中,必爲其主。而因令銓輔葬之,此爲礙眼,訟者之言,雖不可信,而初無別嫌之道,似是威力公事,京兆回啓,亦甚矇矓,故別令査處矣。命均曰,抑强扶弱之道則有之矣。而近來士夫家,亦多有山變,不可以一箇論也。上曰,洪家之替代訟隻,此爲非矣。命均曰,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威力奪之者,兩班果爲非矣。而常人亦或有不緊處禁斷者,其爲弊亦不少矣。上曰,不當禁而禁之者,常人非矣。而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奪而用之,又從而脅其常人,使之掘移其先葬者,比比有之,此則兩班非矣。觀此文狀,安哥?若屈則漢城府回啓,必不如此之未瑩矣。上持一冊子示侍臣曰,此冊子,在於何處,今始出也?春躋受出,諸臣遍視之,乃丙子將士功賞錄草冊也。春躋曰,在於北營紙筒櫃中云矣。鼎輔曰,此冊,監司亦請令史官見之,仍置史館云矣。上曰,置之史館中何處乎?鼎輔曰,抄出大槪,登之史冊後,還給本營,何如?上曰,然則史官持去。俄見中使持圖本進上曰,此天作,本來如此,固好矣,而人作誤之矣。命均曰,水勢如此,下來果爲好矣,而末乃如此防之,誠爲誤矣。上曰,重臣則以爲易云矣。命均曰,日晩後眩氣,無有所加乎。上曰,然。命均曰,京各司殿最,累次申飭,而終歸文具,近來則無置下考之規,比當初頗解弛矣。上曰,然矣。殿最何等緊關,而京司則以修擧職事,奉公不怠。兩題目書上字外,更無他語,豈有如許道理?外方之生民休戚,係於守令,都民休戚,係於秋曹及京兆。儻有一訟之誤決,則窮民之受害當如何也?考課之法,宜無京外之異,而京司郞僚之每書上考者,豈獨盡得其人而然耶?循例題目,殆若調戲,誠可異也。命均曰,秋曹、京兆,是詞訟衙門,不無能否之別。而至於無錢布衙門,別無指摘書考之事。但有貢物,則間有不善擧職之人,卽今殿最當前,更加申飭爲宜矣。上曰,審藥、律官,至微之官,猶書中下,而至於京司郞僚,獨無中下。其所以待郞僚,反不如審藥、律官也。自今京司殿最,十分嚴明之意,更加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守令久任事,方有成命,而雖以京司言之,如兵曹二軍色郞之久任,關係不少。故移擬他職時,必於望單懸註事,曾有申飭,而日前任鏶擬臺望受點。臣於其時,在藥院,適未參政,故取見望單,則果不懸註矣,事甚未安。當該政官推考,此後則久任懸註事,各別申飭,何如?{{*|出擧行條件}}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李光躋{{*|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右副承旨徐命彬不爲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筵中特敎之後,又爲違牌,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去雜科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又爲違牌,啓覆不遠,本曹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旣已帶職蒙宥,副校理尹心衡,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校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翼謩,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徐命臣受點。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身病猝重,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受點。 ○假注書徐命臣在外,代韓億增受點。 ○以司譯提調望單子,傳于李匡輔曰,提調只餘一人,不必落點,自當進參,望筒還給。 ○兪彦通啓曰,雜科覆試,今日以諫院不備,又不得設行。諫院違牌坐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牌不進。正言趙明謙承牌出肅,而以兩司通避、引避避辭,雖已退却,而旋卽呈辭出去,鞫坐無進參之員。正言趙明謙,更爲牌招,使卽參鞫,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該房承旨,當爲進去,右副承旨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臣與左副承旨洪景輔伴直矣。景輔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承旨李匡輔家在城外。左承旨洪好人所當牌招入直,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拿推,以前正言申宅夏差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申宅夏付。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趙東鼎呈狀以爲,所患眩症復發,添得傷寒,病勢危劇,萬無起動供職之望云。莫重闕內入直,不可不變通。假內乘趙東鼎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假內乘閔百福受點。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摠府堂上推考牌招事,允下矣。副摠管趙儆,以式暇,聞伴直無人,今方來到闕外云。鞫廳承旨留門時,使之入來,而請牌,摠管,不爲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持平趙鎭世疏曰,伏以臣之遞免諫省,未浹一旬,柏府新命,遽下於惶愧悚蹙之餘,除旨聯翩,不越旬日。臣是何人,偏蒙恩數,至此之稠疊哉?念臣之樸拙矇昧,不合於臺省之選,固已聖明之所洞悉也。向前一番入臺,輒露一番醜拙。臣顧自知,人謂斯何?日者,筵啓尤不成樣。雖蒙聖度天大,包容假借,不深罪也。筵臣之目笑,擧朝之傳嗤,尙至今齒冷也。古人雖以號字君前,謂出樸率之風。而如臣之臨事糊塗,到底忙錯,旣未聞於古人,又況有於今時哉?至敬至嚴之地,忽做可笑可訝之事,不待人言,臣心愧蹙,當復何如?況今時尙辭令,嫺習可觀,而以臣樸陋之態,癡矇之識,豈敢更廁於臺省衮衮之間哉?尋常傳啓,猶駭瞻聆。又況立殿陛爭是非哉?古訓云,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驢技已殫者耳。今若徒感恩數,揚揚冒進而不止,則世之嗤點者,奚特以一時做錯之失而已哉?且臣得伏見前獻納趙漢緯疏,以臣前日請推事,大加不平,至謂之勒構其罪,又謂之自歸虛慌。臣初則瞿然,繼之以慨然也。當初本事,元不大段,特一不察之微者也。況其疏中,有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者,誠實際語也。而大抵人非堯、舜,事不得盡善。則草草請推,何有可怒,而盛氣反斥,若是不擇哉?荒歲賑飢之資,不必待伯夷之粟。而如許蟊蠹,至登於繡啓之褒嘉,則其所好惡,或異於逬裔之本意也。臣之所論,不過痛惡其本犯之罪,或慮因此而致有贖罪之賞也。非謂繡衣,直爲請賞而論之也。今其疏語,乃以啓中所無之一字,好作反攻之欛柄,至加勒構虛慌之目,吁可異矣。只恨誠意未孚於同朝,遭此情外之斥,尙誰咎哉?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士大夫相敬之風也。今臣情跡,窮蹙臲卼,實無一分冒進之勢。而老母宿患痰膈之症,自六七日前,添劇於觸寒之際,雖不敢以種種諸症,仰煩宸嚴,而論其沈重,浮脹爲祟,呼吸不利,乍寒乍熱,氣息懍綴,實有朝夕難支之勢。臣方寸煎灼,晝夜扶護,藥餌糜飮,少或失時,諸症倍添,決無離側供仕之望。而天牌下臨,不敢坐違,不得不隨詣闕下,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亟賜恩遞,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以靖私義,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行副護軍金相斗,以次進伏。 ○上曰,吏判待命金吾云,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傳于政院,可也。以人臣不竢駕之義言之,昨日旣有入對聽諭之敎,則不宜全無轉動,而且旣非大臣,則體貌亦豈當然耶?此後則辭疏辭單,勿爲呼望之意,亦爲分付。蔡慶承趨出傳命,則纔已再招,而牌去來未及還到矣,卽爲入白。上讀前受音,自孔子曰嗚呼哀哉,止民弗歸也,是謂疵國。趙尙命讀,自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止無禮何以治之。上受讀訖曰,昨者天子適諸侯章,則不講文義矣。其曰以禮籍入者,何謂也?尙命曰,上章則下不貪上之意,而此章則上不慢下之意也。尹得和曰,禮籍,是簡記之類,而必以是入者,所以重其諱惡之意,猶入其家而問其諱之義也。上曰,惡字之意,如何?尹游曰,惡字,非但反於好之謂也。凡他人所不宜知之事,皆是諱惡也。得和曰,此諱字,亦非特其祖先之諱,是其國所諱惡之事,卽以禮使下之意也。上曰,然則所謂簡記,猶我國笏記也。僉曰,兪。上曰,刑肅而俗弊五字,重複言之,何也?游曰,始則言其序,而末則復摠而言之也。尙命曰,君之所以藏身云者,人君參三立極,法天法地而興作。制度本天殽地,則治成俗定,君位可安,有若藏臣然故云也。得和曰,藏字義最好,蓋言其本天殽地之成效也。而下以固字結之,人君苟能以禮爲政,以自强,則反勝於城郭甲兵以自固也。此等處,政宜留念也。上曰,然。游曰,此段所謂政者,禮之義者,指其政爲禮之用處言也。大凡此書,非如聖經賢傳,不無可疑處,如是故以下子曰段,則似是孔子之訓,而其他則必非孔子言也。此實子游門人所記。而先儒以爲,或近於老、莊云矣。朴乃貞曰,體天法地云者,效其高下之謂也。以繫辭言之,天尊地卑高下位矣。且周體五地之法,五地云者,山陵川澤丘樊之類,五土者,如禹貢黃壞白壤之類,惟其五土之生物不一,故王者法之,則治政亦然矣。得和曰,不然。五土豈黃壤白壤之謂哉?乃貞忿然曰,我有一言,衆必摧折之若如此。則經筵之必使特進官入參者,不與之講論文義,將安用之?上曰,然不然間討論之好矣,第白之。得和曰,此特進官素多宿工於《禮記》,以習熟名,使之畢辭講論,似宜矣。乃貞曰,《十三經註疏gg十三經注疏g》之言不成說,此言又在於此下章,降於山川,降於五祀云。則曷嘗以鳥獸草木,爲興作哉?上曰,特進官所達,以四十二板所言言之也。乃貞曰,士夫假祭器一節,亦有可疑者矣。得和曰,此段,昨已講矣。論新受音,可也。尙命曰,天生時而地生財,父生而師敎,政之大者,故人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以匹夫言之,正己而正人。況人君爲民立極,一事一爲,必無過不及之差然後,可以示民矣。此等處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得和曰,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此句法,與易繫,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同矣。存謂觀察也。天有運移寒暑,地有五土生殖,廟有祖禰,仁義,皆是人之所觀察。言聖王能處其人所觀察之事,以爲政,則禮得次序。玩,謂愛玩也。興作器物宮室制度,皆是人所樂。聖人能玩民之所樂,以敎於民,則人各樂其事業居處,此所以順天時以養財,尊師傅以敎民。因自然之性,其功易成,故立於無過之地也。上曰,所達然矣。得和曰,正用之正字,所包大矣。卽正百官以正萬民之義也。上曰,然矣。游曰,立於無過之說,儘好矣。聖人則自無過下聖人一等者,不能無過,然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此政人君警省處也。上曰,此無過字則少異矣。然因文義陳戒之意,好矣。游曰,三代以後,師道大廣,而卽今則人主兼君師之位。君若無過,則豈不好乎?玉堂之論正字義好矣,此《大學》所謂正心修身之正字,而其推至於治國平天下。正字之所包誠大矣。上曰,君者所則也,非則人也。一節釋而白之。尙命釋之曰,此段,不能無弊。人君雖尊,儻遇賢者,則則之,可也,養之,可也。事之,可也,何可謂非則人,非養人,非事人也。游曰,大舜之聖,取諸人以爲善。此段之義,誠如儒臣所達矣。上曰,禹亦拜昌言矣。豈可謂非則人耶?得和曰,聖人不恥下問,樂道而忘其勢。則安有見賢而不則,見賢而不養,見賢而不事之理乎?上曰,然。以《大學絜矩章》言之,孝者所以事君,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若如此章所言,則是無絜矩之義矣。然讀書每如此,則安有無弊之書乎?不以辭害義,可也。此蓋言君師之位至尊,使人則之,使人養之,使人bb事b之。而克艱厥后之義,亦在其中,如此觀之,似好矣。游曰,聖敎至當矣。臣意亦以爲,似有責難之義也。得和曰,人君儻以非則人非事人等語爲心,則人君自用拒諫之弊,有不可勝言。先儒註說,皆以爲此三節,非孔子之言,此說亦善觀之也。上曰,君所則之,說其責之於君者,不亦重乎?得和曰,愛其死患其生云者,是人臣欲死於可死之地,而猶恐其得生於不當生之地之謂也。患字當以《論語》患得患失之患字看之好矣。游曰,君臣之分定然後,人必慮其不得死所故云也。上曰,此書之非出於孔氏,俄已講論,而惟此知仁勇三段註說,尤誤矣。尙命曰,此不過取長舍短之意。蓋欲取其知仁與勇,而棄其餘之意也。上曰,又有朱子註解矣。尙命曰,又以用君子退小人之義觀之好矣。游曰,人性之弊,自不得不然。知者易歸於巧詐,勇者易流於暴怒,仁者易歸於貪弱gg貪溺g。取人之法,當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也。得和曰,《論語》觀過知仁章註以爲,後漢吳祐,以親故受汚辱之名。雖其心非貪得,而未免有貪之毁,蓋其過於慈柔之失也。雖然,必不橫歛於民,故用人之仁,當棄其貪之失也,與此意同矣。上曰,然矣。得和曰,君死社稷謂義,大夫死宗廟謂辨者。《家語》曰,大夫有去就之義,未必常死宗廟,其死宗廟者,權變爲之云。宗廟指大夫之宗廟,大夫旣許身於君,則當死於國,不當死於家,故謂之變,變者反於義理之正。以此觀之,明是己之宗廟也。上曰,以《孝經》觀之,諸侯則言社稷,大夫則言宗廟,此宗廟字,似指己之宗廟也。下番所達是矣。乃貞曰,小臣每一發言,諸臣輒加非斥,臣不能言矣。然大夫死於國之宗廟,則己之宗廟,自在其中,何必獨死於己之宗廟乎?兪彦通曰,不然。古之大夫,與今異,卽百乘之家也。有難則當死於己之宗廟,何必死於國之宗廟乎?尙命曰,國有難三字,蒙下文君大夫通稱之,此宗廟,似指大夫之宗廟也。乃貞曰,人臣死國,何暇往死於己之宗廟乎?得和曰,大夫當死於國,則隨君當死於社稷,何必與君分而往宗廟死也。在家値國難,未及赴難而死,故死於其宗廟矣。是故,着gg看g此變字,若是國之宗廟,則何謂之變也。乃貞曰,小臣惶恐欲達而不敢矣。俄者祭器不假章辨之,未盡精矣。上曰,新講章畢後陳之,可也。得和曰,七情之下,列十義結之,以舍禮何以治之?此意好矣。七情,於人同賦之性,而不以十義敎之,則或至於發不中節,故開存其十義之途,使之由之,明達其利與害之所在,使之知所趨避,此段宜加猛省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乃貞曰,祭器不假云者,其義有可疑矣。更問于知事及儒臣,何如?上曰,昨已講矣。欲其無不備之意云矣。乃貞曰,此大夫,旣指公孤,而公孤之家,不能備祭器,則能備者誰,又誰從而假祭器耶?游曰,若以拳禮文可爲,則何事不可爲乎?乃貞又作色,顧謂知事曰,我有言,君輩每加非斥,言不可盡矣。上曰,特進官先白之。乃貞曰,此有朱子定案矣。若以假字,作不能全具看去,則不能全具而略備之謂乎?上曰,如天子之祭器籩幾數䇺gg豆g幾數云則好矣。而如其法不可具,則何以假爲?游曰,士大夫家,亦各隨其家力,而或有能全具者,或有不能全具者,假之爲言,出於此矣。上曰,如四書三經者,曾經聖人手,而無可疑晦。至於《禮記》,多有可疑處,此決非孔氏之書也。得和曰,此必是漢儒傅會之說,故先儒亦多非之矣。且此下註,人君豈能養億萬之人哉云者,尤不成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則億萬生靈,皆仰哺於君,君不養其民而誰養之哉?此等處,尤可見其傅會也。上曰,然。乃貞曰,先正臣李珥好《禮記》,註中多有考正,而以爲疑晦處多云矣。尙命曰,陶山祭官,當以玉堂差送,而卽今玉堂行公之員甚少,以撕捱,玉堂擇差,何如?得和曰,上番所達非矣。朝家唯當勉出而已。何可以撕捱之故送之乎?上曰,必方帶玉堂者,爲近侍乎?向來李宗城亦爲祭官,何必以當日入侍官差送乎?得和曰,帶玉堂然後可往,而不可以軍銜差送,自儒臣中推移出去,似好矣。上曰,吏曹啓下乎?或稟旨乎?彦通曰,唯在自上處分耳。上曰,如問禮官,吏曹豈不啓下乎?彦通曰,此則前例所無,若下敎則可爲定規矣。上曰,陶山在於何地?尙命曰,禮安地也。幾時當往乎?彦通曰,禮曹以來月十七日定入矣。上曰,吳瑗方爲校理乎?尙命曰,然矣。上曰,吳瑗進去似可矣。彦通曰,吏判牌去來,臣等退出後,可以聞知矣。得和曰,吳瑗卽文學之士,而玉堂中第一人也。便同玉堂主人,卽今召對晝講,連日開筵,而如吳瑗者,不可遠送,且禮安往返,自費多日,誠爲可悶,故臣等惶恐敢達。上曰,幾日程也?得和曰,七日程,而往還間,自然過數十許日字矣。上曰,玉堂但有三人乎?得和曰,行公者三人,而方有未差二窠耳。尙命曰,待闕員差出後定送似宜矣。上曰,依此爲之,可也。彦通曰,筵席事體嚴重,而自上講前受音時,史官私語頗多,殊甚未安,當該史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金在魯進曰,小臣愚迷,積犯違慢,罪當死矣。昨日下敎,責勵開諭備至,且有入來聽諭之敎,固知有入承後退出必遞之前例,事當卽爲入侍,而反復思惟,終難膺命。且略聞再昨筵中上下說話及變通處分,與旣遞無異。人皆以已遞知之,猝然肅外,大駭觀聽,故不得不從闕外徑退,至於胥命金吾,達宵惶悚矣。今聞又有不敢聞之敎,故冒沒一肅,敢此入侍,以請鈇鉞之誅矣。上曰,前後批旨,似不無未瑩處,故使卿入來聽諭矣。當初拜卿之意,爲國也,非爲卿也。卽今銓曹,有同敗局,蓋欲得卿以鎭定也。凡人之才能,未易周遍,或有長於地部而短於冢宰者,或有長於冢宰而短於地部者,祖宗朝用人,各當其才。今則不能如此,雖參判、參議,必皆歷踐六曹,至於判書望,則見拔於列望者蓋鮮,實非擇才能之意也。卽今銓曹如敗局,故向來前吏判除拜之時,意亦在卿,而以度支長之難遷,落點於前吏判矣。今則此任,非卿莫可,知卿平日秉心以公,使居銓地,則必不行私,故予欲任卿,使之鎭此怪駭之世道也。予非不念卿私意之不安,而亶出於爲國擇人矣。卿不知此意,固執不回,必欲遞免,此出於公乎?私乎?領左相果有所達之言,而卿之違牌,至於六十餘次,而終不許遞者,予意固定故也。領相陳達之時,果以爲此人雖遞,爲其代者,必不卽出爲敎。左相陳達時,亦有所敎,而此不過行語間酬酢,豈可以執言乎?世俗細瑣,似此微事,亦必欲引而爲嫌,卿亦不免乎此矣。其時設或免遞而旋仍,在卿體國之道,不當引嫌,況此些少曲折乎?昨年故領相喪後,予有下敎於卿者,卿不念予意,固辭至此,實非平日望於卿者也。旣已肅拜,更勿以私義不安,存於心也。在魯曰,昨年下敎,小臣何敢頃刻忘之乎?至於今日下敎,尤非臣之所敢當也。殿下之必欲授臣以此任者,聖意實非偶然。則臣雖無以稱塞其萬一,豈無感激圖報之心?且臣實不肖,不敢以古人爲期,而位在吏判,則可謂得君而行道矣,毋論知鑑之明不明,擧其所知而試于政者,自非惡事,何必强避也?但聖上則以私義爲末節。而朱子曰,士大夫出處進退,非獨一身之事,實關於朝政之得失,風俗之盛衰。小臣,非敢以微瑣事,爲固執也。國家亦不當以小臣一身事,視之也。聖上當初除拜,未免謬授,臣若從以應命,則是成殿下之謬授也。臣之從弟,代臣而爲兵判,其時有大司諫李匡世之疏論,而今臣則以必遞爲期,故臺言雖不發,從兄弟之間,兩銓之長,迭相交替者,不但私義之萬萬悶蹙,亦豈爲公議之所容也?臣在試院,初聞除命,以私義不敢應命,矢死必遞之意,言於朴文秀,則文秀曰,若守此意則誠美矣。但自上敦迫臣僚,例多非常,終始不變難矣。臣答以吾旣於義理,實見得是,則雖有不敢聞之嚴敎,不敢當之恩數,決不撓改。蓋文秀與臣相親,且有誠實底心,故所言如此。而此外亦無一人以臣言爲不可者,今何可冒出乎?殿下不以爲不肖,必欲勉出非常之敎,前後非一,故萬不得已出而肅命。而退出之後,又當依舊違慢,雖死無變,今日若得請則幸矣,不然則徒積死罪矣。如此之際,上下相持,有若角勝者然。國體之損傷,瞻聆之駭怪,爲如何哉?孔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又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殿下俯察衷情,今日許遞,使之成人之美,則豈不盛矣乎?雖下詢於入侍承旨,亦必以許遞爲可,此實自上俯諒處也。臣素無才能,惟以不避燥濕,奔走職事爲期,不敢爲一毫圖便之計。今日若遞此職,則自明日備坐經筵,亦當供職。其在任使之道,豈不愈於虛縻撕捱乎?臣旣承命入侍,少伸分義,下敎旣如是諄諄,臣亦得畢陳,而殿下俯諒此苦心血懇,特爲許遞,遂其所守,則豈不上下俱美乎?且以國事言之,銓長非長時虛曠之任,都政不遠,而臣則將一向撕捱,了當無期。殿下常以不爲文具,誠心待下爲敎,旣知臣無一分承膺之勢,且諒臣無一毫假飾之意,特爲處分於今日,實爲穩當矣。今日小臣,千萬思量,冒沒入來者,實欲避上下角勝之嫌。而自上若曰渠旣固執,予獨無固執乎,則是果禮使之道乎?上曰,不必多言。中心何所隱乎?再昨年駕到高陽時,朴文秀有所云云,卿以君臣間誠實陳達,予知卿所執者是也。然今則非其時也。予若不諒此,而徒事勉出,則予誠過矣。初旣料此而必拜之者,所重在焉。而予常有一試之意,每謂銓曹事,必使金某當之然後乃可爲也。而今有此除拜也,前吏判意外以趙迪命疏,終至遞解,以卿爲代者,實非偶然。而今若許遞,當初除拜,反爲文具,此豈可爲乎?頃日兩奉朝賀,辛勤致之,許其休致,人以爲言。今若遞卿,豈不類是乎?旣敎以入來聽諭,又爲牌招,可謂具格,艱辛勉出,而旋卽許遞,則豈有如許事乎?予意則必欲用卿。而近來銓長,過三都目則必遞,此雖無義之事,遠計十年內,豈無更拜卿之日?而今若姑授他人,以後日更拜卿爲心,則是待其人不誠,而任冢宰之道,決不當若是,亦非予拜卿之初意也。卿之若此者,實非平日所望於卿者也。在魯曰,聖意初雖若此,及聽臣苦心血懇,而特爲反汗,則少無不可矣。聞領相,初則以決不可許遞爲言,及聞臣之處義有守,矢死不出,亦以爲所執如此,宜許其遞云,公議亦可見矣。銓長,何等任也。而同堂兄弟,互相替代,有若私物然,思之至此,懍然體栗。況臣之從弟,旣以危怖之言,被論於人,則尤何可代據其地乎?前疏旣以無所不至失節等語自誓矣。旣已的見其義理之當然,而終若怵迫變改,則此與失節何異也?且原任奉朝賀,則旣許其全然謝事,與臣不同,臣則今日蒙遞,明當效力於他職,及今許遞,實是務實底道理,人孰不稱美哉?不然則只將退守迷見,無限違慢,雖至百牌,終不得承膺,日日朝紙,書出違牌字而已。此豈非文具,而國體之虧損,當復如何?臣意則斷斷如此矣。殿下以銓地,有同敗局爲敎,而向來所爭事,亦已了當,今則少無難處之事。況非卿莫可之敎,尤非臣所敢當者。雖非賤臣,朝廷豈無可合之人乎?許遞難强之小臣,回授可合之人,寧或近似於文具哉?上良久不答,手書一紙以下,其書曰,顧今國勢,巨海孤舟。其若治國,用人最先,授卿此任,意實爲國。弗念大體,徒守私義,面諭書賜,夬拓卿心,罔惟于他,顧國懍然。仍下敎曰,予之待卿,出於誠心,今此下敎,已無餘蘊,而以近來落點觀之,亦可知予意矣。今日許遞,以遂卿意,則面目固好,而召見面諭,仍復許遞者,非文具而何,不必多費辭說。所賜手書,實出心曲,卿若欲應命,則持去,不然則還入,可也,予不必更諭矣。在魯曰,旣降面諭,又賜手書,眷意隆重,恩數曠絶。小臣不勝感泣,今復煩達,實甚惶悚。而區區所懷,亦何敢自隱,而不爲畢陳乎?臣之思量已熟,正己而可以行道報恩。今若先枉其己,則其何能通塞用捨人乎?向日辭疏中,無所不至失節等語,是臣自誓之辭。而今若感激恩數,不顧義理,猝然冒出,則人將謂何?再昨處分,無異已遞,上下諸人,皆以己遞知之,今日謝恩,亦有大駭於觀聽。若復仍爲行公,則隷儓下賤,亦必指笑矣。上曰,再昨參議之差出也,予以旣有判書,差出參議,似或未安,問於諸臣,則戶判云,判書初不出仕,與旣出還入者有異,差出參議,少無所妨云。予意亦以爲然,果令差出矣。此尤豈足爲卿引嫌之端耶?在魯曰,伏聞今日下敎,臣之情勢,殿下旣已下燭矣。今若冒出,則苦心血懇,期於必遞者,一朝將盡歸虛地,其將爲何狀人也?伏見所下手書,不但感泣,惝怳難狀。而不欲行公,則還納之敎,聖意若示未安者然,臣尤萬萬惶悚矣。然臣無仍因行公之理,而徒然受去,是屑越恩數,虛負聖明也,實欲還納,而惶恐罔知攸爲矣。上曰,卿之所執,予不以爲非,則今日許遞,以成卿心,亦可矣。而以國家實道理言之,斷無勉從之理矣。然徒事强迫,亦非禮使之道,故召卿面諭,俾有節抑,卿何固執之太過乎?在魯曰,不但臣迷滯之見,不可變改,竊聞擧世公議,莫不皆然。今何可排公議而冒出,以自陷於放肆無忌憚之科也?上曰,此則大有不然者。人有父兄,使之勿仕,而若國家至誠招徠,則其勢不得不出而膺命。當此世道,豈可以物議之有些不齊,決其進退也?今日應命明曉,雖遭彈何損於卿?且以未然之事,謂之必有物議者,是乃計較也,決知其不可矣。卿以從兄弟之迭入銓地爲懍然。而惟此懍然之心,可申於愼擇人材務行公道之日,撕捱不出,非申此心之道也。在魯曰,臣又有可以一事證明者。臣之從弟爲兵判時,適有吏判之窠,而人皆謂臣則必不爲之,誠以從兄弟之不可竝據兩銓故也。卽今尹游爲兵判,假令又拜尹淳爲吏判,則尹淳豈能自安乎?竝授以東西銓,旣知其不可,則相替於東西銓,亦何異於此乎?上曰,朝家用人之公體,本不拘於些少私意。若如卿言,則交代有親嫌者,必拔去望中然後,可也,寧有是理哉?況相替旣異於竝據,從兄弟亦豈不有間於親兄弟乎?在魯曰,同姓四寸,乃是同堂兄弟,比之親兄弟,有何大段間隔乎?洪景輔起伏曰,崇品重臣,雖許榻前辭職,自上縷縷下敎,且降手書之後,煩達不已,語甚支蔓,請吏判推考。上曰,旣承面諭,如是陳達,非異事也,勿推。在魯曰,臣雖無寸長,若其奉公之誠,不下於人,且臣年未甚老,筋力尙可以奔走供職,則任使之日長矣,任使之地亦多矣。何必强其決難强之事,使不免輿臺胥吏之所嗤點耶?臣實悶蹙而慨然也。上曰,予雖有固執,今日之事,非固執也,乃事理之所當然也。而卿之固執,予實病之。向年藝文提學之必遞乃已,亦出於固執,而提學則雖已勉許,至於此任,決不可遞。古人曰,讀陳情表而無感者,非孝也。讀出師表而不隕涕者,非忠也。今此手書中巨海孤舟之語,卿胡不念,若非此時,予何强之至此乎?卿宜念玆。在魯曰,今日國勢之懍然,臣亦豈不念,而期望於臣身,至於如此,實有不敢當者。至於手書之親宣,實是曠絶之恩數。臣何敢不爲受出?而自上有不欲應命則還納之敎,臣旣不可應命,則實難虛受矣。仍雙擎俯首,若將還納然。上徐曰,俄者承宣,請推而不許矣。今此所達則極爲非矣。在魯曰,古人云,求伏節死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此義亦可推而觀矣。臣之廉義道理,無一分可出,而今若迫於恩命,猝然喪其所守,則如許之人,將焉用哉?士君子出處去就,只觀其究竟,若係不可出而冒出,則未嘗以中間固辭,迫而後出,或恕其失,觀史論人之法,大抵皆然。況天官之長,異於庶僚,進退之際,尤不容不愼,此非爲小臣一己也,實亦爲國家也。且平常無事之時,尙不能全此微守,則假使臨亂,其可責以大節乎?上曰,所言誠亦過矣。豈以此至於臨亂大節乎?在魯曰,今日小臣終未蒙許遞,退出之後,又將無限積罪矣。自上以予亦非不以許遞,思量于中,而終有所不可,故不得許遞爲敎,臣亦到此地頭,情窮理極,且上下相持,有若角勝,實爲惶悚。豈不以一再參政,以承君命,旋爲必遞,以守私義,思量于心哉?但念一再參政,非今日委寄之意,至於因仍行公,晏然久據,決不忍爲,旣不能副委寄之意,徒喪微臣咫尺之守,何益於公私乎?此所以必欲得遞於今日,而初不出仕者也。所下手書之指,若使臣欽承於他職事,則臣謹當奉出,而若專責於見任,則祗奉退去之後,又爲依舊違逋,是欺天也。臣實罔措矣。仍復激昻未已。景輔進曰,告身則古有還納者,而豈有還納御書之事乎?上曰,旣已下敎之後,復何多誥,手書持去與否,予不必更强,而但必不許遞,卿須更思,勿爲固執也。在魯曰,下敎如此,實甚抑塞,分義所在,不敢還納,夜又向深,不得已奉以退出,而區區所守,實無變動之勢,此後積罪,臣亦未知至於何境矣。遂退出。諸臣以次辭退。時更鼓已再明矣。 ==1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雜科覆試,一向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假注書蔡慶承,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若出給推案,則必致夜深,推鞫姑罷。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安德普與洪銓輔所爭墳山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震柱原情公事判付內,觀此所供,景喆所爲,極可駭也。以此嚴問景喆事,判下矣。李景喆,纔以宥旨前事蒙放矣。更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我國西北,接近彼境,奸民潛越之弊,比或有之。朝家所以懲礪警飭者,必自道臣帥臣而始,此蓋內而使邊民有警憚畏戢之心,外而使彼國知,申飭邊吏之意。前後以此事,道臣帥臣之被罪者,亦非一二。今番渭原人潛入彼界,殺越人命之事,誠非細故。彼人則旣已搜捉罪人,方爲按治,朝廷則又且發送御史,另加按査,事體之重,亦可知矣。如是而道臣帥臣,不加責罰,晏然仍置,揆諸重法禁嚴邊防之道,果何如也?雖以曾前已行之事言之,乙丑則道臣至令拿處,己酉則自上特罷道臣,拿致帥臣,大臣請仍道臣,而亦且靳許,此蓋出於交隣以誠申禁至嚴之至意。其時則初無殺越人命之事,而處分之嚴正如此。今者廟堂,雖欲以庚寅先治邊倅之例爲證,而庚寅亦有臺啓論罷之擧,則其所處置,終不可謂寬緩。況比己酉稍重之敎,又不啻申明,則其在事體,終不可掩置。臣謂該道監司、兵使,竝命拿處,斷不可緩也。大抵,交隣之道,誠實爲貴,備邊之方,嚴密最重。苟或因循彌縫,或曰此非道臣帥臣之罪,不必深治,又或曰此際遞易有弊,不可以一時意外之事,遽解其任云,則此非先事之深慮,謀國之善策。夫監司之任,不但在於區區歛聚錢穀之事,唯以邊境之安與不安,民俗之正與不正,爲其臧否,顧此西藩,職任尤重,與他道有異。則不能戢彼邊上猾民,潛入他境,掠財殺人者,其失職大矣。況彼人聞道臣帥臣之晏然在任,或有云云之擧,則自我先失之責,無以自掩。其時廟堂,將以何辭待之乎?凡天下之事,目前易看,而前頭難料,必當盡在我之道,以爲後日當機制變之地,方可爲萬全之策。況事關人命,憂係邊釁,料度當審,勘處當嚴。今乃遠捨乙丑,近置己酉,强引庚寅之事,以爲姑息之計,臣誠莫知其故也。臣所當詣臺發啓,而方進鞫坐,無路進身,欲稍待竣事,則關係旣甚重,事機不當緩。玆敢先以短疏,略陳愚見。伏願聖明,特加睿思,速降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其得大體,依施焉。 ○癸丑十一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億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柳濬。上讀前受音,自故政者,止何以治之訖。侍讀官趙尙命讀,自飮食男女,止飮食有由也訖。上又讀新受音訖,論飮食男女章。尙命曰,喜怒哀懼愛惡慾,卽人之七情,而慾惡爲心之大關,故特言之矣。檢討官尹得和曰,天理人慾,同行異情,欲其可欲,惡其可惡,則爲天理,不然則爲人慾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人欲惡,卽七情中大題目。凡諸過失,皆自欲惡中出,故特擧二者而言矣。上曰,然。論人藏其心章。尙命曰,人心善惡,藏於內而不著於外,實難測也。必求之於言動之間,然後其心善惡,乃可見也。故此章曰,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云矣。上曰,欲一以窮之云者,以工夫言也。孟子隨感,而見程子暮歸觀獵,皆指其工夫而言者也。得和曰,上敎是也。此謂自己工夫也。禮器云,察物而弗由禮不之得也,此亦以工夫而言也。四勿章,亦防其自外而入於內,皆此意也。尙命曰,聖人爲政,惟主於禮,故觀察人物,亦必窮之以禮,此非謂自己工夫也,乃觀人之道也。上曰,凡視聽言動之際,觀人之道,亦在我矣。論故人者章。得和曰,註中會者妙合而凝。太極圖云,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卽此意也。五行之秀氣云者,人感五行之氣,有此仁義禮智之性矣。上曰,聖人此語最好,石梁王氏亦謂,此語最粹。知事宋寅明曰,此章所謂天地之德,此德字指實理也。陰陽以下,指器也。蓋心者,合理氣者也。德者,道也。陰陽者,器也。論故天秉陽章。尙命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故日星垂光於下,山川開竅於上。此章所謂和而後月生云者,蓋月者,借日而光生者也。故日月相望而爲望,日月相會而爲晦,若四時不和,則日月不循其軌度,故月不能受日之光,而或至於相食矣。得和曰,天地相交,陰變陽合,生水火土金木,分布於春夏秋冬,五行之原,如此。天地陰陽,無非和氣,各循其度,而後月之生明,一如日之躔次而不忒矣。月體之生,稟於日光,若五行之氣不和,日月行度,差錯失序,則月生不依其時,若五行氣和,則月依其時而生光也。註中或脁或朒云者,朔而月見東方曰朒,晦而月見西方曰脁,此出《說文》矣。上曰,月者,借日之光也。尙命曰,三五云者,卽十五日也。月之光,望前盈,望後闕,故此章之末云然矣。論五行之動章。尙命曰,水火金木土,分屬於四時,而周而復始,故五行運於四時,而四時迭相終始也。得和曰,《易》剝復之卦,亦可見此義也。上曰,此章則註頗分明。論五聲六律章。尙命曰,十二律,律律皆隔八相生矣。陰爲六呂,陽爲六律,合陰陽而爲十二律矣。上曰,五音相爲宮矣。得和曰,若論配合,則黃鍾子配林鍾,未爲妻之類,隔八而生云者,竝本位與所生之位而爲八,非兩位中間有八也。皆依此推去,則可知矣。論五味六和章。上曰,土味甘。寅明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而甘則如五行之土,滑則於五味,總而行者也。上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者,猶仁義禮智,分屬五行,而甘則如五行之信矣。得和曰,甘於五行屬土,於四味無不調也。所謂滑者,如肉味之屬,竝與甘而爲一也。論五色六章章。尙命曰,五味,卽養口者也。五聲、五色,卽養耳目者也。得和曰,五色六章十二衣云者,《周禮考工記》,東靑、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靑謂之黻,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衣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曰,註引月令,而與此似少異矣。尙命曰,春衣靑、夏衣朱、秋衣白、冬衣黑,五色各有所主。春食酸、夏食苦、秋食辛、冬食鹹,五味亦各有所主矣。寅明曰,宗彝藻火等衣,無分明可指擬者矣。論故人者天地之心章。尙命曰,上文言天地之德者,指實理而言也。此言天地之心者,兼理氣而言也。人君當參天地而贊化育者也。上曰,食味別聲被色云者,引上文而總結之也。論故聖人作章。尙命曰,聖人周知萬物之理,然後乃可以酬應萬機矣。得和曰,聖人窮萬物應萬事,必以天地爲本,陰陽爲端,代天理物,妙其用而得其正,此所謂天地之心也。心字尤妙。上曰,是矣。寅明曰,人情之人字,指人民也,非謂聖人也。上曰,治人情之人字,非聖人也。情者,性情之情也。尙命曰,人以爲奧者,謂其效也。治之者,則聖人也。得和曰,人以爲奧指聖人而言也。上曰,人情者,指人民而言者,而此章大體,則言聖人之道也。上曰,四靈註太曲。得和曰,四靈至則其屬皆至,可用於庖廚云者,似是傅會之說矣。上曰,果然矣。得和曰,禮義爲器,如農夫之執耒耜,可耕於人情,人情得禮義之耕,如田得耒耜之耕也。此等處,玩味而覽之,是所望也。上曰,此語好,當留意。特進官李眞淳曰,人心之中,七情皆具,惟聖人能治其在我者,以治下民而建極于上,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爲心也。此章所謂聖人,蓋指人君而言也。臣伏想聖學高明,涵養工夫,無所欠闕。然而以政令施措觀之,涵養工夫,似有所未盡矣。臣有所欲陳達者,而有越職之嫌,故不敢達矣。上曰,言之,可也。眞淳曰,七情中常常發現者,無過於喜怒愛惡欲,殿下於此,似有所未盡矣。人主之愛,愛民爲主,荐凶之餘,發倉減役等事,有不容已者矣。方今民間,至以死者爲羡,此由於下民身役太重之致。往年,殿下特思減役之策,數爲下令,故人皆欽仰矣。其後別無講求變革之事,可謂有始無終,此則愛之未盡也。寅明曰,癸卯甲辰年間,設釐正廳,眞淳時爲郞廳,故今日有此所達矣。軍役若不變通,則所謂愛民,盡歸虛套。方今艱虞溢目,此若不變,則其勢必至於危亡,必無倖矣。眞淳曰,以好惡言之,排斥黨習,是亦惡也。而殿下或用譴罰,獨偏及於微細之輩,用罰輕重,可謂斑駁矣。人主之欲,亦係於奢侈。仰覩殿下衣服什物,弊垢而不華侈,諸臣見之者,孰不欽仰?然而外間之言,每以爲自內進用之物太多,而有司之臣,以違拒上命爲難云。以此言之,儉德似不足矣。且群下之防塞折受者,專出於爲國爲民之心,而殿下於此,過懷未便之意。此誠不足於儉德矣。以怒言之,向日宗臣事,殿下以心傷所致爲敎,群下聞之,孰不流涕?然而殿下平日誠正之工,若無不至,疾言遽色,無所發作。則心雖傷,豈有隨處發現之理乎?表端影直,是爲導率之道。故表若九尺直,而一尺枉,則影亦隨而有一尺之枉,不可誣也。此章之旨,主於無過。人君必置其身於粹然無過之地,然後導率之效,乃可至矣。此等事,有關於此章之義,故敢達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寅明曰,眞淳此達,可謂讜直之言也。寅明進伏曰,藥房批答,每以眩氣往來爲敎,近日則眩氣,何如?上曰,眩氣猶有往來矣。寅明曰,水剌諸節,何如?上曰,比常時無益減之事矣。寅明曰,湯劑連進之後,諸症,何如?上曰,不無其效矣。寅明曰,左議政徐命均方帶藥院都提調,而又以委官,當參於鞫坐。鞫廳,乃刑訊之地,往參亦難,不參亦難,方以爲難處云。前日曾有不參之敎,而今已日久矣。今日鞫坐,與前有異,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前日藥院提調,於鞫坐,或參或不參。今番則不參無妨,況近日連進湯劑於東朝乎?眞淳復達曰,卽今下民,如在水火中。以此人心,安能親上而死長乎?減役之政,汲汲講究似宜矣。上曰,特進官曾在海西,進一冊子矣。此事雖甚可悶,而變通亦難矣。寅明曰,若大定變革,則固是難事,而亦豈無先試之策乎?上曰,若欲變通,則當大定爲之矣。寅明曰,甲辰年間,曾有減爲一匹之役之議,又有減爲半匹之議矣。上曰,一匹半匹之議,曾前皆有之,而此亦苟艱矣。承旨李匡輔曰,若在凶年,或有減四分之三者,若爾則此亦半匹之役矣。眞淳曰,欲廣軍額,則民丁難得,必罷一軍門,似爲得宜。曾在庚寅,以減罷軍門爲定,而旋因故判書李寅燁陳達而中止矣。軍門雖廣設,而民心旣如此,則舟中皆敵國,何益之有?上曰,此亦老生常談也。軍門罷後,若皆歸農,臨急徵兵,一時皆會,則雖無一軍門,亦可矣。眞淳曰,軍門罷後,仕滿者調用之,未仕滿及標下軍,則移屬他軍門,待其仕滿而用之,則有何所難也?上曰,言之雖易,而設施則難矣。眞淳曰,一軍門不過七萬餘名矣。寅明曰,如御營軍,則過七萬遠矣。上曰,曾在戊申,則以軍少爲悶矣。寅明曰,金潤曾爲邑宰時,以軍官爲最歇之役,故加設軍官,而元軍則減匹,絶長補短,足充其數,而捧之亦易云,其人雖微而其事則可採矣。欲廣額數,則民少軍多之邑,充數必難。凡有疑事,試之爲貴。今若一道各三四邑,先試之似宜矣。匡輔曰,此法亦難行矣。金潤設試則未知何如,而若汚吏當之,則前者所捧,盡數捧之,而其他則盡歸私橐矣。得和曰,此事亦甚苟且,金潤之事,亦不可行矣。上曰,折受之弊,果如所達矣。《禮記》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今若有定制,則固無可言矣。汲黯,譏漢武以內多慾。而今日此事,則非可以慾爲言者矣。眞淳曰,折受,自先朝已有之,今若無過多則幸矣。上曰,折受無過多則好矣。己酉曾有定其結數之事矣,今聞諸各司擧皆復古云。如太學四學,則猶可復古也。而他各司之復古,則甚非矣。匡輔曰,《退陶言行錄》刊行事,頃者卽出擧條矣。昨日問於院中,則以刊行事,分付於校書館云。此是所當自禮曹,分付本道之事,而臣則數日以病未能仕進,他承旨未詳委折,而誤爲分付於校書館,故臣今日更爲分付於禮曹矣。昨日有下詢之事,故敢達矣。寅明曰,小臣待罪地部,有所欲陳達者,而事涉煩瑣,達之亦難矣。以歲畫言之,所入亦多,其數至於七八十石矣,此皆謬例也。上曰,若是其多乎?寅明曰,三朔給料畫員故然矣。上曰,此則細瑣,且在渠輩亦可爲得食之道矣。匡輔曰,啓覆紙太好,故金在魯爲戶判時,曾爲陳達,欲降其紙品,而旋因承旨柳儼陳達,置之矣。上曰,金在魯前日果有所達矣。匡輔曰,以壯紙一丈之廣,而所書不過四五行,紙之多入,職此之由矣。上曰,御覽次則當用厚紙,而承旨所看,則不必太過。寅明曰,非特此一事,他事皆然。非特今日明日亦然,諸上司不爲惜費,無苟完之心,而每以事體持之矣。啓覆紙書之者,非一人,而皆不惜費,故所入無限矣。《大典》法,此等事,皆有定限,此法甚好,而今則不幸廢矣。眞淳曰,啓覆時,刑曹所入,亦爲一百六十餘兩矣。匡輔曰,此等事,有司之臣另加申飭似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潼關僉使金德文。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正言南泰齊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鞫廳開坐,而知義禁府事尹游,以軍兵等賞中日事,南別營進去,不得備員。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潼關僉使金德文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筵席面諭之後,旋卽違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以判書之故,參議又事違牌,若今日也。革銓曹而後紀綱將不盡掃矣,事之未安,莫此爲甚。判書從重推考,參議亦推,竝更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蔡慶承改差,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在外,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一向引入,不但詞訟之積滯,啓覆旣已擇日,本曹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飭勵之下,無義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刑曹金自民、甲先等加刑啓目,傳于洪景輔曰,後日登對時稟。 ○洪景輔啓曰,啓覆文書,幾盡修正,初覆來十二月初一日,再覆初六日,三覆初十日推擇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啓覆,今已擇日,凡事當爲擧行,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柳壽垣呈狀內,老母宿抱沈痼之疾,居恒懍懍。素患痰病,挾感添加,症情危重,孑然獨身,不可離捨,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旣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龍潭縣令李壽垣,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高山察訪朱炯离呈狀內,矣身,素患吐血之病,出入鬼關,庭戶之內,不得起動。尙何望千里作行,致身都下乎?察此病重實狀,入啓改遞云。身病果重,則有難等待其差歇,上來辭朝赴任。高山察訪朱炯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以李匡世爲承旨,閔珽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李宗白爲西學敎授,李匡誼爲戶曹正郞,金若魯爲修撰,兪㝡基爲副修撰,金鼎運爲龍潭縣令,花豐令楏,今加明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賞中日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承旨李匡輔進,副護軍金聖運,副司果朴弼載,副司正韓億增,副司勇閔百福,竝單付。 ○兪彦通,以刑曹言啓曰,頃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中日試射時,用奸事,因都摠府兵曹堂上草記,竝與冶匠朴致云,依律勘處事,命下矣。龍震與致云,表裏相應,不爲直招,乃以私習箭未拾,現捉爲辭。設有多人私習之事,未開場前,已盡拾去,則何可獨爲落置龍震五箇矢於貫革近處乎?摠府兵曹堂上,旣以目覩,捉奸草記請罪,而龍震敢以不成說之言,抵賴於累次嚴問之下,欲爲免罪之計者,尤極痛駭。其奸巧不服之罪,不可每每平問而止,朴龍震及冶匠朴致云,竝嚴刑,期於得情,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癸丑秋冬等講學宗室勤慢抄出,而或値公故,或因本寺有故,不得依例課講。故分數最小之員,事勢固然,參酌勿論,親病外,連五次無緣不進之員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依例罷職,無分之員及連四次無緣不進之員行光春令棬、花原副令樺,從重推考。其餘雜頉無分之員咸溪君櫄、行靈川副守壄、永膺令炘等,竝推考,以示警責。花豐令楏,自辛亥秋冬等,至癸丑秋冬等,連五等居首,似當依近例啓請加資。而事係恩賞,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楏加資。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沈湙、李彦燮等病勢,今已向差云。竝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十一月二十五曰,幼學李漢述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石臣,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平安監司權以鎭,兵使李遂良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李遂良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永春縣監朴師休,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休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李匡輔啓曰,明日雜科覆試,當爲開場,而試官司譯院提調金取魯,以病將不得進參云。他無推移之道,金取魯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1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洪曕{{*|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左珥。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呈辭單,無意行公,事體極涉未安,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大司成李宗城變通差出,今已多日,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大司成李宗城,正言南泰齊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億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億增改差,代以黃尙老爲假注書。 ○假注書黃尙老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啓覆只隔數日,而照律文書,多未擧行,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金在魯,副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來甲寅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來甲寅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三月,依例準二朔立番,十四番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二月當七番中部司屬京畿四哨及江原道一哨,合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二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二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兩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十二月、甲寅年正月兩朔應立後部左司屬京畿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十二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當海西九番十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豈無難安之情,亦豈無可引之嫌?而惟是雜科退行,大傷國體。佐貳變通之命,出於萬不獲已,則分義廉隅,有時乎輕重。臣於是,不暇出一言,而唐突承膺,豈其意便欲仍據而不思自處之道哉?所謂難安之情,聖鑑固已俯燭,而今則日月稍久,雖不敢輒事煩聒,至於可引之嫌,臣與前參議李宗城爲娚妹之親,而法有相避。則交承之難便,亦何異於長僚之爲言耶?臣於除命之初,非不知力陳血懇,以爲必辭之計,而誠以臣之爲任,不過一時副急之用。長僚出則自歸應遞之科,區區私義,姑未必暇言耳。見今長僚之承命,亦已多日,而臣又遲回不去。今日行一政,明日又行一政,便同無故之人,而揚揚自居,則是眞長僚之罪人也。夫冢宰,國之重任。殿下所以擇授而倚毗之者,自非偶然,則宜不敢顧其私。而至若佐貳,朝拜夕遞,無人不可。而況以廟薦差者,世謂之東一房掌議,判書肅謝之日,便卽引遞,先輩已行之例,歷歷可言。則臣雖無恥,亦何敢自我壞了,以貽公議之嗤罵乎?荐違召命,實由於崩迫之悃。而昨日特敎,至爲嚴峻,有不敢承聞,故不得不黽勉赴政。而今臣去就之義,皎然明甚,斷無更進一步之理。玆敢不避煩猥,冒死仰籲於日月之下。伏乞聖明,俯諒臣肝膈之至懇,先將職名,亟賜刋遞,仍勘從前違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愚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以薦望引嫌,其涉太過,以相避撕捱,尤涉過矣。方以敦勉,長席豈有遞爾之理哉?爾其勿辭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前後館職,有除輒膺者,非敢曰一分可以堪承而然耳。只緣謹畏之心,分義是懼,黽勉行公,蓋出不獲已。而旣居其職,未副其責。若夫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失得,曾未能一開口論列,未免爲伈伈默默逐隊充位之歸,人之譏斥,自是分內,臣之自愧,亦多矣。頃者,臺疏實是藥石之言,少無芥滯之意。而其所云責礪二字,彼雖從輕下語,而其出於柱後惠文之彈,則固嚴截也。其在廉隅,有不可以冒據,累日呈告,幸得解職。杜門坯蟄,竊自訟愆之際,伏承新命,臣不任惶蹙訝歎之至。今於牌招之下,宜卽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所被臺言,終不可以時日之已過,職名之乍遞,有所自恕,而晏然輕進,坐違嚴召,亦有所不敢,謹詣闕外,略陳情勢之難安。臣又有情理之切急者,不避煩猥,輒復仰首。嗚呼,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宿病遇寒添劇,諸般症形,無非危重,而其中喘促氣眩之症,尤爲特甚。多試湯藥,少無其效,臣親自扶將,焦熬度日,臣之卽今去就,誠兩難矣。徒欲承命爲恭,則是廢子職而乖事親之道也。今若無端違逋,則是任私情而速逋慢之誅也。若之何,而兩盡其分義與道理也。竊自伏念,臣之以親病疏籲者,亦數矣,非不知私懇之每每仰瀆,至爲惶恐。而抑又思之,君親一般,而古人有計日長短之語,臣則烏鳥養違,崦嵫景迫。雖無目前之親憂,有難膝下之長離。矧今母病如右,斷無暫捨供職之望。伏乞聖慈,俯賜矜愍,特許鐫遞臣職名,俾得任便救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實。爾勿過辭,俟少間察職。 ==1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洪曕{{*|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定州牧使柳純章。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口傳下敎曰,晝講相値,故雖不許入診,都提調,晝講時,同爲入侍。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啓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宣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牌招事下敎,而日勢已暮,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減之勢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勿爲入診,議定繼進當否宜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依前方加進五貼爲宜云,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啓覆日子已迫,刑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朴師益,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已迫,照律文書,不可不及時擧行,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不至於噉傷人物,故置而不報矣。今月二十三日,崇陵火巢外居私奴世贊,白晝噉食於崇陵曲墻後,只餘頭骨及一足,事極驚怖,前頭傷人之患,有不可量,而卽今陵官之奉審,山直之巡山,亦不得任意爲之,發遣善放砲手,以爲趁卽搜捕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至有曲墻外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發軍捕捉,不容少遲,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令都監期於捕捉。 ○洪景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大王大妃殿進上忠淸道臘猪一口,今日來到,而體則雖中尺量,肢骨間落,裏肉多削,所見極爲未安,而此與尋常物種有異,難以改備,遠地退送,亦多弊端,不得已捧入,而其在事體,不可置之,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曲墻後,遣禮曹堂上奉審事,命下矣。判書申思哲,雜科覆試,時未畢講,參判朴文秀,參議金龍慶,時未肅謝,參判、參議,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往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入侍時,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下敎,而日勢已暮,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郞廳,以三公意啓曰,初覆旣定於來月初一日,其前政府當爲合坐詳覆,而司錄洪正輔,受由下鄕,時未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趁卽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李匡世疏曰,伏以臣自遭尹得和諸人被詆以來,情地危臲。夫豈有復冒榮次之理,而向來春官、銀臺之除,俱不得趨承,末又有地部之命,旬月之內,恩旨聯翩,臣惶隕感激,亦不敢固守微旨,不得不冒沒出肅,少伸分義,初非有自同平人許久蹲冒之計也。重以素患冷泄之症,當寒苦劇,卯酉供職,實無其勢,數旬呈告,一切見阻,卸解無路,悶慼方深,此際又伏蒙移授銀臺之職,竊自愧如臣無狀,得此稠恩異數於聖明之下哉?臣情病雖如此,豈不欲承命竭蹶,叩謝天陛,而今臣所叨,卽嘗見枳之地也。臣妄觸時諱,積困多口,雖荷聖主寬恕,爭奈衆目睢盱,他謂是人是職,不可不枳,而我則曰恩點屢下,人言奚恤云爾,則是誠貪饕無恥之人也。臣雖不肖,顧何忍爲此哉?其不可徒恃寵靈,放倒廉義也,決矣。向前被是命也,略陳此義,疏未上徹,卒犯屢逋,至今追思,餘汗在背,難進之義,前後無異,雖蒙誅譴,決不可應命,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逭例勘,冞增惶恐,屢牌之下,不敢坐違,扶曳病軀,謹詣闕外,瀆陳短章,徑還私次,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亟許鐫遞,以靖私意,仍命重勘,以肅朝綱,不勝大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聞司諫宋秀衡疏語,其所陳辨,誠不滿一哂,未知曺命敎,眞有挾雜之私,而秀衡,獨粹然一出於公耶。就其疏所下文字言之,好字與當字,固無異同,則發啓前後,非所可論,而今日稱其好,明日彈其人,不亦異乎?臣之當初一言,不過論大體而已。今其言如此,多見其窘且遁矣。臣之不欲與較挈,有甚於彼,而旣被其無限反詈,此又臣難進之一端也。玆敢略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速賜斥罷,以快人心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徐宗燮疏曰,伏以臣於向來,猥叨銓部佐貳之任,誠知其萬萬難冒,而屢召之下,不敢不黽勉而出,纔經一番政席,彈劾之章,果重發矣。違罷例勘,不足以償其所坐,而前後嚴敎,尤令人覓死不得,惟有泥首訟愆,歛跡省分,分作聖世之一棄物,聖度天大,寵慈善貸,闊略已事,混賜收敍,遂之諫長之除,再降於數朔之間,顧臣釁尤,何以得此?驚隕感激,不省所喩,豈不欲登時趨造,恭承恩意,以效區區之衷,而第於趙鎭世疏後,尙不得以一言自列矣。臣本淺拙巽軟,重以齒髮之衰邁,志氣之低摧,今於事過之後,豈可與年少務勝之人,一二較挈,以重傷事面,而自取恥辱也?凡其首尾臚列,構辱勘斷之辭,竝從刊落,只就其不可終默者略言之。夫李玄輔停擬事,頃日銓長之疏,固已先獲矣。今且除却許多辭說,此科之設,旣原於頒敎稱慶,則敎文中,果有何等文字耶?冠儒服儒,所講甚事,而視若尋常,不少驚痛,因之取榮,曾無愧悔之人,稍有知解者,決不至此,豈若韎韋者之不足深責焉耳乎?然朝家旣仍而不罷,則不至全然廢棄足矣,豈可擬之於近密遴選之地乎?至於尹容,則本來人地,何所不可,而事適不幸,至親未離,鞫囚臺啓,日播朝紙,稍俟出場,徐議其任,實合於聖朝處人之道,無已則郡紱州符,或無所妨,何必抑而使之,使之行呼於道路,踧蹜於近班乎?此則前乎臣而蓋亦屢拔矣。臺疏所謂天點纔加時議愈激者,有若故爲層激而新枳者然,其訐訴之風,誠可羞也。臣於斯兩者,其所看得,本自如此,而適忝進退人物之地,故不敢遽變前見,稍存一分權度,要以贊淸朝激揚之政,副聖上簡畀之意,斷斷苦心,實在於此,而非敢爲喜事矯激之習也。自非然者,夫豈不知按簿呼名之爲在彼無忤,在己無礙,而畢境强不得以自速其顚隮也哉?如兩騎郞,臣固不識面目者,而蓋聞兩人,皆見推儕流,或曾經是職,或進由槐院,而積年未調,人多稱屈,故臣果首先檢擬矣。以臣見怒之深,構罪臣而不足,未免餘波之漫及,亦太甚矣。自有此事以來,臣之一身之微,怨謗溢世,睢盱盈朝,深嚌顯詈,殆難支吾,至於李喆輔自訟之疏,則斥人以無嚴,自許以義理,人之無憚無恥,胡至此耶?噫,衆怒難任,弱植易搖,臣之得免於大何者,特賴聖慈含容,不欲深誅故耳。如使臣,敢恃寵靈,不思所以自處,則未知前頭,又將有何等狼狽?何樣危辱?此固臣牀然知戒處也。從今以往,莫如永謝朝班,自遠駴鋒,投身於樵牧之社,屛迹於寂寞之濱,以爲自靖之道而已。雖冗官散職,猶不敢爲容易承當之計,而況於法從之列乎?而況於言議之地乎?昨自鄕外,適到私寓,除旨之降,已有日矣。當此鞫坐連設僚員不齊之日,不敢泯伏虛帶,玆乃略陳危悃。伏乞天地父母,憐臣之愚,察臣之懇,亟行鐫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以人則疲劣矣,以罪則難貰矣。往在夏秋之間,恩除再侈於諫省,馹召屢宣於遐鄕,臣於其時,適遭同氣之喪,偏母過於傷悼,宿疾添劇,症甚危惡,人子情理,不忍遠離,前後恩召,未卽祗赴,逋慢之罪,實合萬戮,譴罷之罰,則是末減,而聖慈曲加,恩敍旋霈,復有此亞諫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仰佩殊寵,感涕自零,身病適苦,猶未能聞命卽趨,調治作行,昨纔來伏私次,職名之虛帶,倏過二旬,私心之惶隕,尤復如何?分義所在,惟當一肅恩命,以謝前慢,以伸微誠,而從前負犯至重,不可以一時薄罰,贖其罪,其何敢徒恃寵眷,自同平人,揚揚冒赴於朝列哉?且臣於春間,忝在言地,以曺命敎請拿史官事,有所論劾,而替怒代憤之言,忽地橫生,或斥以風習不美,或詆以劾論可駭,詬罵蹈藉,不遺餘力,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挈於日月稍久之後,而玆事委折,若不一辨,則聖明亦何以俯燭也?蓋其日次對未入侍之前,臣與命敎,相面於臺廳,命敎卽爲回坐,急寫新啓一通,而不以相示,則臣固不知袖中彈文之爲何事,及其罷對後,出坐臺廳,彼乃猝然問曰,俄者論啓,出於嚴史體,吾意則以爲好矣云。臣始訝其裏面,有甚意思,答以一史官果出二本,則今啓似好爲言,臣之微意,自在其中,而彼李匡世之言,截去其首尾,直以發啓固當四字,眞出於臣口者,有若發啓時相議停當者然,人之爲言,胡乃至此?傳之聽之,無怪其爽訛,而命敎在焉,何可誣也?臣賦性拙弱,本不喜深激之論,至於臺閣上挾雜之議,嘗有所慨然者,故向來論人,竊附斯義,而當其質問之時,偶有隨答之辭,反爲他人日後左證之資,臣亦自悔,何敢尤人?若使命敎之論劾史官,眞無他意,誠有如匡世之疏避,則當初斥之以挾雜情態者,無奈太過,而亦安知臣之一言,不爲他山之石而然耶?顧臣本罪之外,又遭此無限詬辱,大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已無可論,寒程撼頓之餘,疾病添劇,實有死生之慮,而情勢所迫,他未暇煩溷。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以重邦憲,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領事徐命均,知事金東弼,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東恩君榑,武臣副護軍趙國彬,入侍。上讀前受音,自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至飮食有由一遍訖。侍讀官吳瑗,讀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檢討官金若魯曰,麟鳳龜龍之祥,不恒有於天地之間,而若有位育之功焉,則彼四靈,自然有道化所感之理矣。瑗曰,龍鳳麟,天地之瑞物,爲聖人出者也。其爲寶,豈不及於龜之決疑哉?特彼三者,人無用之之事,龜則人所恒用,故以人情不失結之矣。上曰,然矣。上曰,石梁王氏,以此節謂無意味者,似然矣。瑗曰,石梁王氏註,儘多好處矣。《禮記》雜出漢儒所編,其言之粹駁淺深,不一,若精察詳辨,則亦格物之一端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麟鳳,本不貴也。大槪,聖人在上,則休祥滋至,此皆自吾身修己以治,至於篤恭而天下平之境,則四物自然順若矣。瑗曰,下番麟鳳本不貴,而聖人在上而後出之說好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而夫子亦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聖人有發嘆之事,此語與《論語》恰似耳。瑗曰,此節固中和位育極功,和氣致祥之事,而祥瑞以切實之道言之,則政治修明,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而天時調順,豐穰有慶,眞爲祥瑞矣。以今言之,實與此相反,省躬修德,轉災爲祥,惟殿下事也。伏望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國有禮然後,官有所治,事得其職,其下禮有序,乃其效矣。若魯曰,國有禮以下,各有次序,先王重祭祀,故定期日於蓍龜,而陳列祭祀之禮,設爲制度,如此其詳,制度一定,然後國家有典禮,官有所治,事有其職,禮得其序也。上曰,所達誠然矣。東弼曰,王中心無爲也之言,誠切要矣。人君,修己以敬,以禮自防,表端影直,則自至恭己正南面,無爲而致綦隆之盛矣。上曰,然矣。瑗曰,東弼陳戒之言固好,而心無爲也者,以存心言,與無爲而化不同矣。心之爲體,湛然虛靜,鑑空衡平,而事至物來,則順應而已。其未來也,固不宜有固必之先。其方應也,固不宜有偏係之累。其已過也,亦不宜有憧憧往來之念。然後光明正大之體,固自如焉,此所謂無爲也。若不能然而心與物俱往,則非所謂無爲而亦不能守至正矣。上曰,惟其無爲,故能守至正矣。若魯曰,心無爲守至正,亦敬字工夫也。和靖尹氏言,敬者,其心收歛,不容一物之謂也。此工夫與無爲同矣。瑗曰,先王欲禮之達下,以祭祀爲先者,蓋致其至誠至敬之心,以契合神祇於冥漠之中,禮之精微,莫過於此,故五祀,所以皆言祭祀之禮矣。上曰,然矣。瑗曰,山川,獨言儐鬼神者,王者,父天母地,祖廟所以追遠報本,而至於山川,人君爲其主,有儐禮之義故也。五祀則中霤門竈之屬,各有所主之事,故以本於事爲爲言矣。上曰,然矣。上曰,患禮之不達於下語,似有病矣。瑗曰,經傳語,亦或有類此者,如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君子之明明德,非欲新民而先爲此也。然禮之不達於下,亦豈惟王者之所病哉?此則活看,似好矣。若魯曰,臣等雖無似,忝在啓沃之任,有懷必陳,而殿下皆賜嘉納,諸臣孰不欽仰盛德,而燕閑之中,益加勉勵,則大有益於聖學矣。上曰,予當益加留念焉。領事徐命均曰,事天事神之道,一以誠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休祥畢至矣。上曰,所達好矣,而曲禮三千,經禮三百,以毋不敬爲本矣。瑗曰,殿下雖晉接臣僚,不過一日一次,或間日一次而已。其在宮中,所與居者,宦侍嬪御也。其於正心之工,豈不尤難乎?伏願殿下,深加戒謹之工於燕閑之中,長如廣廈細氈勸誦在前之時,則必有表端影直源淸流潔之效矣。人主深居九重,其心之正否,若不可窺,而觀其影,可知其表,察其流,可識其源,以其治道之汙隆,可卜君心之正否,以今日世道國事見之,殿下心學上工夫,實無著見之效,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留意矣。若魯曰,所謂太一者,以前註觀之,極大曰太,未分曰一,所謂太極,涵三爲一之理也。上曰,太一之說,始見於此耶?瑗曰,太一之語,本見老氏,而經書則獨此有之矣。上曰,予亦疑其非聖經文字,故問之耳。瑗曰,太一,雖出老子,其意則與太極同,蓋未有天地之前,只是渾然一理之謂也。其下文,亦與《易》所謂兩儀四象同矣。天地陰陽,似無異,而天地,以形體位置言,陰陽,以性情運用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降曰命,權近《淺見錄》,所謂天命之謂性也。瑗曰,其降曰命,當以《淺見錄》所論爲正矣,此以上,以造化流行之理言,而其官於天言人之制禮,主乎此,以起下文也。上曰,此承上接下之語也。瑗曰,列而之事,《集說》謂五祀,所以本事,而臣意則此應上文,轉而爲陰陽,蓋陰陽有吉凶舒慘之事故也。上曰,《集說》,引五祀,本事太疎闊矣。此則分明應上文陰陽之說矣。命均曰,上文言天地造化之理,下文,卽是人事。上曰,上言造化,下言人事之說,文勢似相接連矣。上又曰,冠、婚、喪、祭、射、御、朝騁等語,未免支煩矣。若魯曰,居人曰,義從本字讀爲養,其義自可通矣。上曰,以養性養生之義觀之,讀以養字,似好矣。遂掩卷。上曰,領事、知事與玉堂一員,留在,特進以下,退出,可也。命均進伏曰,近來日氣甚寒,氣候,若何?眩氣與眉稜之候,亦何如耶?上曰,眩氣時時往來,而不至大段,眉稜之候,亦差愈耳。上曰,注書出去,請鞫廳大臣以下,入來,可也。上曰,金繼寶之欲吐還呑者,果何如?東弼曰,訊杖十餘度,則渠稱當爲直告,而乞解其縛,故解縛而問之,則曰高萬齡相待甚薄,故果以謀逆告之云,故更問曰,然則汝以誣告承服乎?則又爲變辭曰,爲國家告之云,而語甚糢糊,多般詰問,終不直招,故又打數箇則氣窒矣。上曰,被捉於巡邏之事,已極虛謊矣。東弼曰,二梅,體雖小,言則明白,不少謊亂,繼寶,言言而見屈矣。上曰,當初歸之於狂言妄說,決棍十餘度而放送,亦無不可,而事體所在,不得已設鞫矣,大臣諸臣,因此一場受苦矣。東弼曰,因此虛謊之事,南民騷擾必甚,可勝痛哉?注書洪曕,招鞫廳大臣以下入來。 ○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請對引見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金東弼,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左承旨洪好人,校理吳瑗,持平李載厚,正言趙明謙,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壽賢進伏曰,臣等,以鞫廳事,不得已請對矣。日氣甚寒,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罪人金繼寶,當初虛妄特甚,及其訊問之際,極爲兇獰,如打木石,意謂不必速死矣。自昨猝然昏亂,言無次序,故只打十餘箇而停刑矣。下獄不久,遽爾徑斃,誠可痛也。雖有欲吐還呑之事,旣不承服,則他罪囚,雖無更問之端,不可直請放送,故相率來待,敢請處分矣。上曰,雖不承服,旣已加刑,則其所誣罔之狀,明白無疑,他罪囚則放送之外,無他道矣,諸議以爲如何?命均曰,其所被誣,無一毫可疑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興慶曰,渠雖欲吐還呑,不爲承服,當初發告,旣甚虛妄,則被告之人,似當放送矣。東弼曰,刑訊告者,已出於虛疎之意,則被告諸人,實無更問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臣則別有深慮,湖南之人,荐飢之餘,見此意外之事,人心騷擾,鎭安未易,最可慮矣。尹游曰,獄情之虛疎,自初可知,被告之人,宜卽放送,而鞫廳事體甚重,亦不可無端放送,前後曲折,詳細頒示于中外宜矣。上曰,知義禁之言是矣,方欲書出,傳敎矣。眞淳曰,諸臣所達之外,更無他意矣,在外與之相議矣。乃貞曰,臣之所見,與諸臣無異矣。載厚曰,臣與諸臣無異,有何煩達?上曰,湖南,如此之變,比比有之,若此不已,將爲廢棄之地矣。瑗曰,臣則非參鞫之人,未詳獄情,而聞諸臣所達,初旣虛謊,告者亦物故,放送似宜矣。壽賢曰,此事出擧條,曉諭中外,然後方可鎭定人心矣。上曰,鞫廳物故罪人金繼寶之初因犯夜,告人惡逆,已涉虛謊,而事體所在,設鞫嚴問,以所告各人之招觀之,緣乞嫌憾,綻露無餘,渠亦以挾憾誣人,欲吐還呑,物故則今無更議之端,被告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竝放送。干連此獄被逮本道者及譏捕者,亦令金吾,分付該道放送,可也。{{*|榻前下敎}}壽賢曰,卽今關西査事,一時爲急,而道臣,引臺啓,旣已拿處蒙允矣。以前例言之,乙丑甲申年,皆已拿處,己酉年則罷職矣。大抵,道臣,雖罷職,未交代之前,權涉事務,而若拿問,則方在俟罪中,不得參涉本道事云,極可慮矣。臣意則拿問未免過重,依權{{!|𢜫|⿰忄省}}例罷職,似好矣。上曰,左右相意,何如?命均曰,丙寅,已有定式,而乙丑甲申,因臺啓,皆已拿處,己酉年,比乙丑稍輕,故其時道臣罷職矣。拿問則似爲過重,姑爲罷職,接應本道事,則似好矣。興慶曰,凡事莫過於前例,己酉年,雖爲罷職,今番事,比己酉稍重,雖拿問,似不過重矣。壽賢曰,臣意則務爲適中,故敢達矣。上曰,權以鎭罷職之請,事勢則然,而卽今邊陲不嚴,奸僞日增,拿問一道方伯,則邊民不無震懾之事,故必欲拿處耳。趙明謙之疏,深得臺體,而亦不免有有意之事矣。壽賢曰,平安監兵使,旣有拿處之命矣。道臣、帥臣,罪止拿處,則地方官,不可仍置,江界府使金浚,亦一體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判書朴師益,脚病之外,又添傷寒,病勢不輕云,而啓覆只隔三日,必將狼狽矣。上曰,刑判事,實爲未安,肅謝之後,一二次開坐,旋卽引入,事體豈容若是?旣以脚病爲辭,則過啓覆後徐徐請遞,容或可也,而前後除命,皆欲規免,是何道理耶?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頃日承牌出肅,而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故仍參政席,而旋卽引入,分義所在,豈容若是?雖以從兄弟之交遞,爲難安之端,而廟堂之上,豈無如許事乎?殊涉駭然矣。命均曰,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一向撕捱,無意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金川、伊川、新溪等處,賊徒熾盛云,治盜之事,終不如武弁,金川郡守鄭錫耆改差,以武臣,各別擇送則好矣。興慶曰,金川賊黨之熾盛,臣亦聞知矣,以武臣差送,無防矣。壽賢曰,鄭錫耆,卽臣之女壻也。臣有私嫌,故不敢仰達,而大抵,金川等地,賊徒熾盛,故渠亦抵書於小臣,乞遞其任矣。上曰,守令無端改差,以武臣差送,則不無騷擾之端,申飭,善爲之,可也。李載厚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廳事體,至爲嚴祕,凡係獄情,不得宣洩者,乃所以嚴鞫體也。今此鞫廳罪人繼寶所告諸囚,皆以獄事之虛謊,有一竝放送之命,臣亦以當放之意,仰復於詢問之下,而其中高萬齡、二梅,顯有聞知獄情之跡,其招辭中所謂蒿田等說,極涉殊常,發捕都事,今方拿問,則其在重鞫體防後弊之道,不可以本事之脫空,遽然混放,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旣脫本事,何拘小節?不允。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濰,時在慶尙道龍宮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壽賢曰,高萬齡等,特爲放釋好矣,而臺啓旣發,不得捧傳旨矣。上曰,旣脫本事,放送好矣,而以臺啓,不卽放釋,雖爲惻然,而此啓不久當收殺矣。趙明謙啓曰,臣於日昨,論西藩道臣、帥臣,若以驟看,則勘律以拿處者,似涉過重,而臣則以爲十分斟量,自古邊民,隱伏於幽遠之地,潛越犯禁,惟彼道臣,亦何以相關操切,而其在申嚴之道,朝廷則申飭道臣,道臣則申飭守宰,守宰則嚴戢民人,此外無可用法之道,故自祖宗朝以來,若有犯禁事,則先治道臣,古之時有所以參酌事勢,恕究情實者,豈不若今之世而然乎?玆事關係,至重且大,不可諉之於無可奈何之地故耳。雖以已行之例言之,乙丑、甲申,則皆拿處,己酉則其所犯法者,比今日稍輕,而亦用罷職之律。若曰比乙丑稍輕,不可用重典云,則何獨不曰比己酉稍重,不可用輕典云耶?已往之事,姑舍勿論,末世之事端層生,氓俗之奸僞日增,國之所可必愼者,無過於此,惟當申嚴振肅,以懲日後,且拿處其一道方伯,則邊民之聳動震懾者,有勝於寂寥譴罷矣,拿來之後,或罷或宥,無所不可,何必較量罪罰於尺寸之間,不念大體之所在乎?且近日彼中事,有異於前,向來亦有無端嘖言,則今惟以姑息彌縫爲事,而日後或不無難言之端,則雖追悔,亦何及耶?臣之意見,本來如此,實出於深憂遠慮,而今者聖敎,旣許臣深得大體,而亦未免有有意之敎。聖意雖無指斥,而有意二字,不知何爲發也。臣之本不喜事,惟事含默,則業已聖明之所洞照,而至於此等事,爲國耿耿之忱,不能自已,若於此等事,不有意,則安有耳目之官爲也?雖然,有意之敎,終未免爲惶蹙之端,則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本無深意,若是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明謙進伏,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利川縣監李世玧,雖無貪婪苛虐之端,而其所爲政,失於遺忘,朝晝昨今之所爲,謾不記省,雖以獄囚言之,所當放釋者,必持下吏之告課,然後始能覺察,下吏因緣爲奸。凡田政軍政之際,貽害於材間者,不一而足,怨謗頗騰,當此荐飢之餘,字牧之任,不可付之於此等之人,請利川縣監李世玧罷職。上曰,依啓。好人曰,伏見禮曹草記,則東道各陵,虎患狼藉,崇陵曲墻外,白晝囕人,只餘頭足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而當該陵官,少無驚動之意,二十三日之事,二十六日夕,始爲報來,殊極稽緩,當該陵官,宜有論罪之擧,且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意外之變,自禮曹,亦宜有奉審之節,故敢達。上曰,事極驚心,卽遣禮曹堂上,奉審以來,當該陵官,拿處,可也。{{*|出擧條}}游曰,近來虎患特甚,故連遣砲手,期於捕捉矣。上曰,此是靈物,砲手去則已無蹤跡,而此虎不可不捉,令諸軍門,期於必捉,可也。上曰,以崇陵虎患事,禮曹草記,中官忘却,不卽出給,事甚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榻前下敎}}好人曰,陶山書院致祭時,當遣近侍,而頃者儒臣,以撕捱玉堂定送之意,仰達於筵席,則自上有闕員差出後,稟處之敎矣。闕員今已差出,何玉堂進去乎?有下敎而後,可以奉行,故敢違。東弼曰,朝家有遣近侍之命,則吏曹當以玉堂中人啓下差送,而儒臣之以此稟旨,誠失體矣。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者,亦何必自上下敎乎?此雖微事,而事體之未安則大矣。當初陳達之人,伊時承旨,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誠爲非矣,其時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判義禁之言是矣。當該承旨推考,分付吏曹啓下,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光溭{{*|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洪好人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放送事,下敎,而臺諫方以移送本府究覈事論啓,放送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陳疏承批,又不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壽德,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李宗城,日昨只推之後,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成李宗城,禮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啓覆擇日,旣已啓下矣。初覆不遠,承旨不可不備員,右副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爲左副承旨,洪景輔爲右副承旨,李廷濟爲刑曹判書,鄭必寧爲戶曹參議,趙德中爲寧遠郡守,李箕獻爲高山察訪,趙榮國爲待敎,李聖龍爲禮曹參議,朴聖玉爲司錄。 ○兵批,有政。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服制,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洛昌君樘爲都摠管,郭來泰爲五衛將,池百源爲忠翊將,金聖應bb爲b宣傳官,朴來章、李明遇爲僉知,朴東祥爲武兼,朴纘新爲黃海兵使,李必耉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李宗白、趙東鼎爲副司果,李壽德、洪曕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金重頀,受由下鄕,過限不爲上來云,依法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萬戶李基蕃,以賙賑之功,有加資之命,而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兪彦通啓曰,禮曹參議李成龍,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判書,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副承旨洪尙賓,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陵奉審,事體何等重大,而禮曹參議金龍慶,設有撕捱之端,分義所在,決不若是,況更無可引之嫌,而特敎飭礪之下,又復違牌,所重在焉,其在事體,不可循例罷職而止。拿處,其代今日政差出,牌招察任,奉審之命下二日,尙未擧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判批下,卽爲牌招,使之今日內辭朝。 ○李光溭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思陵直長所報,則本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守僕上直巡山等事,將至廢闕,陵上奉審之時,亦不無逢着之弊,其爲悶慮之心,當如何哉?發遣砲手,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云。近來虎患滋甚,至於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虎患捕捉事,自都監擧行事,下敎矣。東都,卽是御營廳所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都監亦爲一體發送,捕捉,可也。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令都監,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而各別嚴飭,期於捕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矣。今二十三日,崇陵曲墻後,至有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令軍門,發遣將校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思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明日曉頭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等放送事,榻前下敎,而金南爀,依承傳放送,而高萬齡、二梅等,臺諫以移送本府,嚴問論啓,姑爲仍囚之意,敢啓。bb傳b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向者,筵奏不審,致勤嚴敎,而雷威旋霽,慈覆彌至,罪則罔赦,罰乃甚輕,臣於十分悚懼之中,自不覺感鏤之入於骨髓,況復春官佐貳之恩除,遽及於此際,顧臣負犯自如,而聖眷之復隆,一何至此?臣誠且感且惶,罔知措躬於何地也。噫,臣本愚狂,幸遭聖明,言動任情,實有可駭於觀聽者,只荷天地之涵容,尙得性命之保存,臣猶是感激,每登筵席,有懷必陳,自不免爲支離之歸,臣雖迷甚,豈不知此,而自念不如是,則實無以推臣赤心,盡節於明主,故不得不如是耳。伊日大臣之筵白也,臣敢繼陳,此不過微細事,顧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誠死罪,臣言適出於聖衷激感之際,以致天威震疊,聖敎截峻,實非人臣所忍承聞者,臣於其時,不忠無狀,不能更陳一言,奉勉我殿下,又不能請伏鈇鉞之誅,而只與諸臣,蒼黃逬退,此臣之罪也。畢竟聖上辭令之過中,由於臣,大臣情勢之難安,由於臣,重宰之同被罪罰,由於臣,前後儒臣臺官之章奏紛紜,亦由於臣,究厥所以,莫非臣故,臣若不被重誅,將無以謝一時之公議,臣之彌日縮伏,恭俟威命,則臣自處之道,至於官職之辭受,更何敢論哉?大抵,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其道一也。父母有過,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今臣一聞嚴敎,不敢復爲積誠導達,納約開悟之計,而恇㤼天威,含默而退,此之爲罪,尤爲深重,萬死不足以自贖矣。從今以往,設有殿下之過擧,有重於此,威怒有加於此者,觀於今世,勿論臣與他人,其有能一分可恃,爲殿下犯顔竭忠,以求正爲期者耶?臣罪固萬死,亦不知今日上下之擧措氣像,何至於此也?嗚呼,十餘年來殿下之所積傷者,是臣等之所至痛也,殿下之所觸感者,亦臣等之所痛也。說到此境,念及此地,群下之心,不期悲而自悲,群下之氣,不期沮而自沮,可以言而不敢言,可以爭而不敢爭,一事而如此,二事而如此,噫嘻,痛矣。此何事也?殿下志氣之剛大,由此而衰矣,殿下之學問之勤勵,由此而退矣。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非不隱憂於殿下之如此,而殿下之積傷已深,殿下之觸感易發,或當不如意之時,則輒有不忍聞不忍道之敎,雖知所敎所行,顯有所不當者,而終不敢違拂,猶以承奉爲事者,實慮殿下之心氣,輾轉增激,殿下之擧措,益致過誤,不得不爲苟且彌縫之圖,上殿則莫不逡巡而退縮,下殿則莫不嗟惋而憂迫。嗚呼,如此而能國者有之乎?由是而殿下之受病,日益深矣,群下之爲罪,日益深矣。若此不已,國家之末終受敗,將在於何等地頭乎?臣等誠知殿下受病之源委,而彼四方之不知者,若竊議之曰,吾君每以方寸已傷之敎,作一折群下之資,其爲聖德之累何如哉?雖然,此則猶是懸空妄度之憂,而方令一世之規模,猶以無所觸礙,無所違忤,爲至計,大官泄泄,小官伈伈,子思所謂國君出言,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而流弊所漸,日日苟且,循默成風,掩護成習,大夫士庶之莫敢矯非者,又劃出今日景象矣。卽此言之,殿下,其將爲何如主,臣等,其將爲何如臣,國家其將爲何如國耶?殿下若念及于此,亦必爲之惕然而嘆,渙然而悟且悔矣。且臣之尤有憾於天地之大者,殿下之平日自視,爲何如?臣等之平日仰期,又何如哉?雖大難堪之境至難抑之哀,惟當以理勝之,廓然無芥滯,今殿下則非惟不能然,如宗社擔負之重,國勢存亡之急,都不復思量,只牽於目前之情理,乃爲此無益之傷感,坐致過擧日積,國事日非,曾謂以殿下之明聖,纏繞而不自拔,沈痼而不自返,一至於此哉?殿下每曰已傷之方寸,今無奈何?藉曰受傷已甚,不能自由,此有大不然者,竊覸殿下於發號施令,苟爲自强,雷厲風飛者有之矣。日用酬應,苟爲深察,悔悟遷改者非一矣。只患不能加意,不復猛省,眞能加意而猛省,其所割斷情根,奮發心力,痛祛纏繞之私,一洗沈痼之病者,只在造次俄頃之間,一心轉移之機耳,夫何難哉?只坐殿下立志不能堅固,典學不能篤實,克治之功,或行或否,血氣之累,朝悔暮然,求治之心,日漸消沮,英斷之氣,轉歸蕭索,凜凜乎宴安怠忽之域,而殿下之所成就,較諸初心,不啻落得千百層矣,歲月邁往而不回,國事泮渙而無涯,堯、舜之治,更無可望,漢唐中主,亦難企及,興言及此,寧不痛心。噫,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惟哀易傷,以怒遷怒,以哀遷哀,惟非聖人克己節情之道。況我殿下,以怒而遷於哀,以哀而遷於怒,失平乖和,無甚於此,其爲身心之病根本之累,當復如何哉?今雖聖質明睿,不諫亦入,風雷之改斯速,日月之更皆仰,而若其病根,則固自隱伏於方寸之間,或有事而磯之,有物而攖之,則不知不覺,將復發作如前日矣。此病不除,則末流之許多病敗,救回無術矣,反復沈痼,終不知稅駕之地矣。切願殿下,深留聖意,痛加省察,先立其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事雖有大悲傷、大感觸、大激發、大煩惱者,脫然反求,質諸天理,苟有毫髮不慊者,則克治斬絶,如刃兩段,解脫捐捨,如避惡臭,洞達恢廓,無復留滯,卽其傷感之情,激惱之端,曾不若春雪之見晛,而回顧向來纏繞沈痼之時,曾不滿於一笑矣。然後物來順應,恢恢有餘地,氣象寬大而辭令和平,擧措精當而人心悅服,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而達於天地。夫如是,則聖躬之安吉極矣,國家之平治必矣。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豈不在此乎?臣自其日退歸之後,抱玆款誠,日夜耿耿,重念臣之本性狂愚,如上所陳,凡有不當於心者,激觸奮發,不能斟酌,事過之後,旋卽慙悔,而終亦不能變化,以臣不能而敢責於君父,極知其惶恐,而眷眷愚忠,忍任不得,玆敢披瀝肝血,罄悉衷懇。萬一聖上,不以人廢言,納臣憂愛之忱誠,則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所恨矣,仍念臣於本職,情勢固已難進。且今腫病,遇寒益劇,萬無奔走職事之望,而竊伏聞莊陵碑石豎立,以來月初五日涓吉。本曹堂上,當趁期下往,而必於明日內發程,然後可無大事狼狽之慮。至於崇陵奉審,一時爲急,召牌儼降,而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終未免坐違,惶隕之極,益增死罪,懇乞聖明,俯賜矜諒,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勘臣前後罪犯,以嚴邦憲,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之情勢,實難抗顔於臺次,頃承除命,不敢冒進,輒陳情懇,見阻喉司,時値鞫坐方急,僚員有故,區區私意,有不暇顧,包羞忍恥,黽勉乍出,而廉隅大防,放倒無餘,其不可夤緣事會,遲徊䃲礴也決矣。臣之向日疏陳,蓋出於略陳國體,而儒臣處置之辭,乃以獨提訓將,不論禁旅等語,譏詆備至,或謂之斑駁,或斥以苟且,其所論列,便一彈章,臣實駴惑,繼之以慙恧也。臣疏主意,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而已。專在於徑先陳疏一款,則惟彼禁旅之論與不論,顧何關於此耶?觀其下梢文勢,則可知語意之歸重處,而儒臣之觀人文字,不曾究竟,直歸之於苟且之科,此誠臣之所未曉者也。雖以處置措語觀之,旣曰景像之怪異矣,又曰,徑先陳疏之爲非矣,又曰,多臺之不宜置之立科矣,則此與臣之疏意,無少崖異,可見儒臣之意,亦以臣言爲是矣,而顧於本事之外,討得別般材料,崎嶇爲說,勒成題案,臣之所論,實循公論,而反見斥於公論之地,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不能見重之致也。今若諉之以日久事過,因仍蹲踞,則是臣終爲苟且之人,以實儒臣之言矣。臣雖無似,亦知一分廉愧,豈忍爲此哉?臣又有情理之難抑者,不避煩猥,輒敢鳴號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於本病之外,近患痰腫,腫在胸腹,核處之大,幾如楪子。雖年少無病者,尙難堪苦,況衰老抱病之人,其危凜難支之狀,推可知矣。臣以此情理,實難離捨,而初頭症形,未甚危惡,不敢瀆擾,抑情强出矣。自去夜,症情越添,腫毒大肆,又挾塞感,萬分危劇,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離。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私義之難强,諒臣至情之難抑,亟賜鐫罷,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頃忝憲職,論一邊倅,而言辭妄率,未諳幾事,擧止疎繆,動被譴訶,末後處置,又直以苟且二字,一筆勘斷,便同彈章,臣心愧恥,若撻于市,杜門省愆,殆無可顯之面目,不自意鞶裭未幾,新除旋辱,如臣憂昧蹇劣不足備任事之實,聖明亦幾照燭,而猶且曲加湔祓,洊垂恩命,臣誠驚惶感激,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向日事實,不容不一番陳聞者,大凡居臺閣者,被人攻斥,則引避,例也。伊時大臣,旣以理山事,顯言於前席,公斥於稠坐,則臣之引避,烏可已乎?至若避語中泛忽二字,亦不過自咎,其見事矇泛,不識廟堂屬托之事而已,非謂當初發啓之泛忽也。今若取避草本文,一二勘過,則語脈所歸,不趐明白,而伊日筵中,聖上,至下臺臣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之敎,有若臣反爲禹夏亨前却者然。噫,臣雖無特操,顧其職則言事之官也。夏亨,卽邊地一武倅也。寧有言官,論一武弁,而乍復前却之理哉?況其弛禁本事,傳聞明的,殆若目覩,則臣雖欲爲之前却,亦無其繇矣。雖然,誨責之敎,如是諄切,此殆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撫躬慙悼,尙誰咎哉?至於僚臺處置之語,實是臺閣上不韙之目,而彼乃容易加人,略無難色,噫,亦甚矣。毋論其言之中理與否,言議之體,寧失矯激,毋至媮苟者,自其本色,而緣臣疲惱,得此未曾有之題評,臣之一身,固無足道,豈不亦羞當世而辱臺閣哉?且夏亨,被論未久,旋被升擢者,實緣臣言之不足有無於其間,至於藩臣,則事體有別,馳章伸救,汲汲請仍於臺啓未收殺之前者,何其全無顧忌者耶?此莫非如臣疲劣,不能見重於人,因一微事,蹈藉備至,恥辱彌甚,自今以往,臺端一步,便同鐵限,今若苟貪榮寵,冒承恩除,則世將目之而眞箇苟且之人矣。臣雖無狀,略知一分廉愧,亦豈忍爲此哉?昨以雜科監試,隨牌進詣,而踪地危蹙,無望趨承,投章自列,見阻喉司,終不免違逋之科,臣罪尤大。伏乞聖明,特賜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望,以安微分,以安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西城君焯,武臣副護軍李廷彬入侍。上曰,崇陵曲墻後奉審,不可遲滯,禮曹參議金龍慶,元無撕捱之端,而如是違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使之卽爲擧行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音,自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訖。吳瑗,讀自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至鬼神之常也。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體旣正,如云正顔色斯近信,動容貌斯遠暴慢,膚革充盈,如云仁義禮智,粹面盎背,此各有其義矣。又曰,此旣論禮之所以本天殽地者,而此以下,則專以人事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肌膚之會,筋骨之束,非不固也,而無禮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故必以禮固之也。瑗曰,人情莊敬,則似宜勞苦,安肆則似宜便適,而愈莊敬則愈堅固,而安在其中矣。愈安肆則愈怠倦,而反不得其安矣。殿下燕閑之中,體驗之工,未知如何,而試以敬怠之端,常常省察,必知表記之語爲不誣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寅明曰,《小學》、《大學》之道,自是殿下傳授家法,而殿下於《小學》之道,靡不躬行踐履,而亦於《大學》正心齊家治國之道,更加勉勵,則臣民幸甚。上曰,祖宗朝家法,謹於禮法,予亦自幼,聞見不至放過,而《大學》之道,亦祖宗相傳之心法,豈有未盡而予不敏故不能行耳。寅明曰,禮則由外而養中,樂則由內而達外,以禮治身,以樂治心,內外交養,然後方有實得之效矣。瑗曰,殿下克復之工,雖非臣所可窺測,而以言動之間言之,則欠闕處多矣。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以今日治象觀之,則其可謂有躬行之效乎?殿下苟能實心用工於此,其效豈如此乎?殿下敎以祖宗相傳,卽《大學》之道,予未能行,殿下旣知其當行,則有何疑慮,有何趑趄,而不肯行耶?先正臣李珥曰,明主之作,千載一時,世道之降,如水益下,當宣廟朝所言,亦如此矣。今祖宗三百年宗社存亡,判於殿下一心之操舍,殿下其不可怵然警惕乎?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猛省焉。寅明曰,儒臣之言,甚激切,殿下益加留念焉。臣極爲惶悚,而有所懷故敢達,殿下嗣服之初,脫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立志用人,漸不如初,未免始勤終怠之歸,臣民不勝鬱抑矣。伏願殿下,益加奮礪,立大志祛私欲,務爲建中之治,則臣民幸甚,宗社幸甚。上曰,所達切中予病,可不體念焉,而自古人主,不能立志有三,事有始欲有爲,而事不從心而止,亦有懦弱不能爲者,亦有始則勤勵,粗有治效,而驕侈之心,便生如唐明皇者。予當初固欲有爲,而事不從心,戊申以後,心中常有天也人也之意,豈無消沮之事哉?庚戌後,方寸益傷,用人則初謂非淸,則不可挽回此世,故用如此之人,而其後觀之,淸亦有弊,淸之病,卽察也。予則謂今日朝鮮,當如天地開闢,然後方可爲也。茹毛飮血之時,雖不可復當以大布大帛爲國,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矣。辛丑承命之日,此意已存,而事不如意,今日則但以裁減爲事業,末流必至彼史官,無草冊矣。人謂予過於明察,明則予固不能,而察則自知其病,雖欲改之,而涵養不足,故時時發嘆矣。瑗曰,殿下每以方寸已傷爲敎,臣等承聞,孰不隕抑哉?然學問工夫,愈當於憂患中,得其力,動心忍性,以剛大弘毅四字,參前倚衡,則此固治心之正法,而其於保養聖躬,亦必有效矣。上曰,當留意,而紀綱若不振作,則將至覆亡之域矣。崇禎皇帝所謂我非亡國之主,紀綱不振,以至於斯,其言豈不痛切乎?若無振紀之事,此何異於干羽解圍也?予存心廣博,無其效矣。瑗曰,存心雖廣博,自切要處下工夫,以漸而進,方有依據矣。寅明曰,殿下以廣博爲心,揮廓運用,而發皆中節,則推之天下,無所不通也。上曰,趙王胡服,尙能行其所欲行,上苟誠心行之,下豈不效乎?若魯曰,殿下雖欲爲治,而治效邈然,每戒文具,而終則皆爲文具,必先立大志,然後可以有爲矣。今日人心世道,無一可恃,臣民之所仰望,惟殿下一身,故不得不專責難於君矣。寅明曰,殿下存心廣博,而崇尙儉德,必如晉武之焚雉頭裘,然後可以有爲矣。上曰,焚裘,乃一時號令驚動之事,非出於儉德矣。今日世道,無可言者,予與卿等,雖或無事,無遠期之心矣。瑗曰,目今國勢世道人心,可謂岌岌矣。殿下旣知如此,則何不汲汲修爲乎?凡事必以至誠血心行之然後,方可以成,無此心,而欲有猷爲,亦虛文而已。上曰,至誠血心之言,好矣。寅明曰,以崇儉一事言之,不可無法制禁令,而又必須以躬行導率爲本矣。若魯曰,以上躬言之,居處衣服,非不儉也,而奢侈之風,日往日甚,誠慨然矣,卽今國勢,實爲汲汲,臣不勝漆室之憂,昨與吳瑗,伴直相對,終夜憂歎矣。殿下或以爲架漏牽補,可幸無事,而決無是理矣。上曰,所陳慷慨矣。若魯曰,儉德亦一小節,而殿下開闢之敎,指謂移風易俗乎?上曰,然矣。瑗曰,有國而後有家,有家然後有身,而今日臣子,但爲身謀,而不念國事,必以爲於吾身若無事幸矣,國勢至此,而身獨安乎?上曰,於吾身,幸其無事者,不忠不孝之人也。有識者豈如是乎?瑗曰,今日私意橫流,擧世皆在私意窠窟中,將何以拯之耶?私意如此,故紀綱不立矣。今日大小事,皆是虛僞,無一分着實意,紀綱不立,亦由此矣。立紀綱爲今日急務,祛私意祛文具然後,紀綱可立矣。若魯曰,上番所達好矣。欲立紀綱,先立大志,務行實政,然後綱紀可立矣。上曰,此外豈有他道乎?上下番所達,誠切實矣。瑗曰,言路閉塞,爲今日錮弊,此固氣節,不如古人之致,而殿下亦宜自反矣。殿下欲祛朋黨,意非不好,而惟其聖意,先着惡朋黨三字,故每有臆逆過疑之病,朝臣欲論異己者,則必以爲伐異,其論所親者固絶無,而設或有之,又謂要名,竝論彼此,則又謂互對攻之,雖欲發一言,得乎?直言讜論,固不可論,官師相規,亦絶矣,如是而國爲國乎?上曰,所陳甚是,今日弊過如此矣,予亦豈欲其如此乎?瑗曰,卽今幸無大權奸,而言路如此,朝廷,設有大權奸,孰敢聞之於上乎?朝臣每陳疏,左看右視,東抹西改,輒曰,此字無乃礙眼乎?此句無乃見忤乎?積習已成,此雖若臣下之罪,實由殿下不能虛受優容之故,至於此矣。古之人主,賞諫求助,和顔導言,如恐不及,必如此而後,言路或可漸開,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苟不各別留意,豈有實效哉?若魯曰,殿下之心,先忘色目然後,言路可開,朋黨可祛矣。上曰,儒臣之言好矣,而如閔亨洙、趙迪命,豈可置而不言耶?予亦非樂爲矣。寅明曰,金若魯向日疏,亦非可罪矣。上曰,精神不足,不能記得,而字句之間,不無偏係之習,故罪之耳。瑗曰,亨洙事,臣嘗論此獲譴,至今惶悚,而亨洙之言,誠有過處,豈不知被罪之心有所懷,不敢隱於上,非可罪也。其時處分,終爲過擧矣。寅明曰,以亨洙事,至下嚴敎於大臣,尤爲過擧矣。上無發落。若魯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修禮而耕之,蓋以稼穡取譬,而修禮,卽《小學》之工夫也。瑗曰,禮義在先,仁樂在後,而學在其中,蓋學則徹始徹終,無所不在故也。寅明曰,《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養心猶治田,以田譬喩,極其好矣。上曰,然矣。瑗曰,禮也者,義之實,以下更釋禮義仁樂之意,蓋所謂仁者,順之體,順者,亦樂之意也。獨不及學者,亦以徹始徹終,故無事乎更釋也。以四性言,則仁先而義後者,仁者,本心之全德,故語德性,則仁宜爲先矣。此文則義先而仁後者,義者,隨事制宜之謂,必逐事用工,銖累寸積然後,可以復其全德矣。論工夫,則義宜在先矣。此等同異離合先後次序,必隨處體認然後,所見流通活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合之以仁合字,最有味,仁者心之全德。人能循禮集義,而加以學問思辨之功,益加其所未知,而約而會之,則本心之德,全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四體旣正以下,修身齊家平天下之序也。上曰,集說,亦引《大學》爲言矣。瑗曰,集說,以人身之肥設譬者,似不然矣。此固《大學》修齊治平之序也。然一身有一身之禮義仁樂,一家有一家之禮義仁樂,國與天下,亦然。殿下必以此章所言,先驗於聖躬,次驗於官闈,又次驗於國,有不合於此者,屢省而亟改之。期於自身而家,自家而國,則必至於大順之域矣。上曰,當留意矣。遂掩卷。瑗曰,講學,莫切於問難,凡文字泛看,固似無疑,細心硏究然後,有疑。有疑,固當思索,而又必難疑答問然後,知見益長矣。臣等魯識,固不足備顧問,而若或於舊讀新受,有疑必俯問,則實有光於不恥下問之盛德矣。上曰,如有所疑,當質問矣。若魯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聖候將在調攝中,而此處甚疎冷,或於便殿,頻頻賜對,則似好矣。上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小寒以後,法講將輟,召對當鎭日爲之耳。寅明曰,夜來聖候,若何,而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無事,而湯劑進御矣。瑗曰,《近思錄》,最切於聖學工程,先儒謂之四子階梯,無過於此者,似宜進講矣。上曰,先朝亦果進講乎?若魯曰,景廟朝,書筵進講矣。上曰,予亦有一番進講之意,《國朝寶鑑》畢後,當講《陸宣公奏議》及《名臣奏議》,《陸宣公奏議》講畢後,先講《近思錄》似好,問議於領事以稟,可也。寅明曰,《名臣奏議》,編秩浩繁,全數進講甚難,其中或不無緊歇,若抄出其緊要者進講,似好矣。上曰,所達得宜,曾經文衡及知經筵,與諸玉堂,齊會于玉堂,相議抄定,付籤以入,可也。若魯曰,進講冊子,事體重大,此亦問議於領事後,擧行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彦通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連歲荐飢,民生困悴,而閭巷間奢侈之風,益甚,至於喪婚之節,尤爲豐備,將至於毁家斥賣之境,人多流離失所者,京城至近之地,盡爲丘墟,所見塞心,若不別樣痛禁,則末流之弊,不可勝言矣。此後嚴立科條,如禁閭家奪入,則庶無此弊矣。上曰,承宣末梢所達,可謂質實,而此非出禁之事,申飭嚴禁,可也。瑗曰,草尙之風,必偃,殿下先行儉德,必謹節用然後,可以責群下矣。上曰,所陳切悉,當體念焉,而宮中需用,亦皆撙節矣。彦通曰,臣於近日,連見各道狀啓,竊有憂歎之事,敢達矣。當此經用蕩竭國計罔措之時,各處漕船故敗之患,極爲寒心。臣於昨年在臺職時,已有疏陳,而今年十月間,別無惡風,而湖西溫陽、禮山、天安,京畿振威等邑大同米及安興鎭戶曹納米船,相續敗沒,試就其狀啓,考其日字,則十月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五處敗船,在於十餘日之內,此實無前之事也。溫陽、振威米船,則敗於南陽地,而禮山、天安、安興米船,則敗於發船不遠之地,或不過數里許,未出浦口而敗,其故敗之狀,斷無可疑,且朝家每以拯出之米,謂無所失,而不知其見偸。狀啓中,亦以爲拯米無欠縮,不可謂之故敗云,此尤慨然矣。蓋此拯米,與和水用奸者同,而所偸尤甚焉,每石偸出五六斗,而沈諸水中,則拯出之後,雖改斗量,必滿一石而有餘,以此觀之,則百石內所偸,可至三十餘石,千石內所偸,可至三百餘石,況其拯出者,豈能一一改量乎?監色沙格輩,如是偸食,而朝家則謂無所偸,謂非故敗,見欺於奸細之徒,至於如此,誠可痛也。拯米則分給地方官民人,使之改色劣米,則徵於本邑,在國家則似無所失,而其爲難捧,比他倍蓰,積成逋欠,終不得爲實儲,且拯劣米之責徵,誠爲窮民難支之弊,當此饑饉荐臻之日,雖其應納之各稅,受食之還穀,亦難備納,而況此劣米,乃是疊徵拯米,則雖曰分給,拯置多日,腐爛成粉,全無可食,而秋成捧納,便是白徵,曾前則敗船之弊,不常有之,故只沿海邑,間間受此患,而近來則無歲無之,無處不然,故沿海邑不能獨當,遍及於列邑,數日程地遠邑之民,以其徒勞無可食之故,初不往受,而秋來磨練備納,其爲愁痛,當如何哉?各道敗船,雖有可疑之跡,其所査處,每每不嚴,或止平問,或例囚、例刑,終皆無事放出,至於拯出石數無欠者,則置而不問,以此無所畏忌,故敗之弊,歲歲益甚,今後則必須嚴加訊覈,期於得情,施以梟示之律,然後庶爲徵戢之道,且於究問之時,必以拯米中每石偸出一款,發爲問目事,分付,爲宜矣。上曰,如戊申年敗船,則似非異事,而至於今年,則元無惡風致敗之說,實爲無據,國用之減縮,姑舍勿論,窮民之受害,誠爲可悶,分付道臣,勿循舊套,各別嚴處,而拯米偸出事問目一款,亦依爲之。{{*|出擧條}}瑗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有致祭之命,甚盛擧也。尊賢之盛意,莫不欽仰,而第聞文純公子孫中,無一人在職者。此實欠事,若命銓曹,錄用其奉祀孫,則似有光於尊賢之道矣。上曰,儒臣所達得宜,其令該曹錄用,可也。若魯曰,先正臣文成公李珥之子孫,亦無在職者,若令一體錄用則好矣。上曰,文成公子孫,曾有除職之命矣。今無從仕者乎?若魯曰,其奉祀孫李綖,纔身故,綖之子鎭五,向除部參奉,以事卽遞,方在草土中,而他孫中,亦有前銜可合收用者矣。上曰,兩先正子孫,一體卽爲錄用事,分付,可也。瑗曰,臣觀忠淸監bb司b鄭彦燮狀本,則罪人尹CChar,遽置放秩,而其弟邃,方以設鞫嚴問論啓,則何敢渾置於放秩耶?殊涉駭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嚴堤防之道似當然,而豈可深責乎?上曰,以日昨所講文義觀之,以衰裳入朝,爲非禮矣。曾前各司下吏之遭喪者,百日後起復,則出入闕內時,必着墨縗,而近於動駕時見之,則皆服純素之衣,事甚駭然,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柳萬樞{{*|仕}}。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進參,而知事金東弼,同知事尹游,金吾坐起進,知事金在魯陳疏,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病不來,同知事李眞望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詳覆合坐,今日出令,而左參贊尹淳,未肅拜,右參贊未差,不得開坐。左參贊尹淳,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參贊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合坐,一時爲急,尹淳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亡命罪人振紀妻愛順,戊申年,分被囚於右捕廳時,所生子授去女人私婢烈伊及率養人柳世泰等,姑爲捉囚本廳,振紀子,仍爲捧授於世泰處,以待後日朝家處分矣。其時部將崔翼台,身爲捕校,不告主將,使烈伊,給他養育者,似有隱情,所當推問,以其方在邊將任所,捕廳則難以拿處之意,草記矣。崔翼台被拿金吾,已蒙分揀放送之敎矣,烈伊則因部將崔翼台之敎誘,出給柳世泰,世泰則不知亡命罪人之子,見欺率養云,而翼台旣已蒙放,則此兩人等,俱無可論,竝宜放送,至於振紀子,則旣是亡命罪人之子,而與他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後日登對時,稟處。 ○以柳萬樞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依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崇陵曲墻後奉審後入來矣。傳曰,引見。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鄭震說等上言據,與通德郞鄭得寧所爭墳山,發遣郞廳摘奸後,稟處事,覆啓,允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漢城府bb言b啓曰,每年藏氷時,時戶米五百六石,均排收捧於都民,自是流來舊制,而中間或因年凶,或因國家吉凶之時,蠲減戶米,自賑廳、戶曹,分半上下者,已至四十餘年,其間雖有丁酉、戊戌兩年收捧之事,而厥後又爲啓稟,限年請減矣。辛亥九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判尹李森所啓,今番遷陵後,特軫民弊,蠲減高陽等四邑大同身布,而至於都民,無他施惠之道,戶氷米限五年減除事,定奪。壬子十一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陳達,上年藏氷米,以都民重困於國役,不爲徵捧,自戶曹惠廳,分排當之。此出於一時特恩,而今年又以國役爲言,平市有所論報矣。上曰,平市之以此論報,非矣。若每每如是,則日後都民,將不知有藏氷米矣。然昨今年都民大困,不可慮其後弊而不施,今年則姑依昨年例,可也事,下敎矣。藏氷戶米,旣是都民應納之物,則所當分付五部,依例收捧,而第伏念連歲荐飢之餘,民皆赤立,宜有別樣軫恤之道,而且辛亥下敎之後,都民已知朝家減五年之德音,則到今收捧,恐有歉於止信之意,故不敢循例擧行,論報備局,則回題內,五年停減,旣是辛亥成成命,則依成命擧行之意,自本府草記稟達云,故敢啓。傳曰,旣有定限,豈欺民哉?昨年下敎,未能覺得之故,而該署尤爲䑃朧,依初定限停減。 ○洪尙賓,以義禁府bb言b啓曰,江界府使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浚,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雜科覆試,當初定以今十一月二十日。放榜定以來十二月初一日,而引諫院之不備,今二十六日,始爲開場,畢試似在於十二月初一日矣。放榜吉日,不可不退定,故更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初十日辰時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柳萬增入侍。上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奉審入來後,仍卽入侍事,注書分付于政院。上讀前受音,自禮義也人之大端,至事鬼神之常一遍訖。吳瑗讀事大積焉而不苑,至順之實也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此以下,發明大順之極致矣。事大積焉,而不苑,大凡物未順應,而我無與焉,則事雖多而應之有裕矣。人主一日二日,萬幾豈有無事之理?惟能順理應事,物各付物,所以積而不苑也。殿下御下,每以鎭定爲務,務欲朝廷之無事,而不如是,終無無事之理,苑而旣極,必益多事,惟事至物來,應之一以至理,則事皆成緖,物皆得宜,必至心逸口休之域矣。上曰,所陳是矣。若魯曰,事大,不必句絶,以事大積而不苑看得,似好矣。寅明曰,不必如此看矣。若魯曰,能守危,集說,似未暢,君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上曰,集說之意,似亦如此矣。瑗曰,太甲曰,無安厥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蓋言能守惟危之位也,能守危亡之戒云者,煩剩而未暢矣。若魯曰,持情合危四字,形容禮之功用,甚親切矣。先王制禮,所以防範於未然,以爲維持保合之具也。上曰,唯。寅明曰,此極言人君之至治也。蓋人君,修己以敬,篤恭而天下平,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而四靈畢至,此體信達順之道。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益加猛省焉。瑗曰,上言禮之所以本天殽地,以治人情者甚詳,而至此又以天不愛其道等語結之。蓋極言其功效,而亦與上相應矣。上曰,天降膏露,是天不愛其道耶?若魯曰,然矣。但天不愛其道,以休祥言之,雨順風調,六氣順序,孰非天道,只以膏露言之,殊不着實矣,此漢儒疎處矣。上曰,唯。瑗曰,修禮達義,禮體而義用也,體信達順,信體而順用也。錯綜言之,則非修禮,無以體信,非達義,無以達順,禮義,乃下學工夫,始條理之事也,信順,進於上達,終條理之事也。整齊嚴肅,居處恭執事敬者,修禮之事也,日用應事,各有裁制,善則爲之,不善則必不爲者,達義之謂也。閑邪存誠,眞實無妄,以臻于純,亦不已之境,則體信之道也。率性循理,泛應曲當,事得其序,物得其所者,達順之謂也。苟能實用工於此,則中和位育之極工,亦不外於斯矣。此篇雖似汗漫,而其大綱則不過二語,殿下誠能念玆,循循下工,則聖德必有日新之工,而治效必有可觀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此理雖若迂遠,而其所體行,在我之一心,如古鏡之重磨,則有日新之工矣。遂掩卷。寅明曰,連日開講,氣候無損傷之事乎?上曰,無事矣。匡輔曰,玉堂上下番仰勉之意,極爲切至,伏願殿下,益加奮勵焉。小臣非不知聖學之高明,而雖當無故之日,亦有停講之敎,而召對近久停止,無奈有倦怠而然耶?上曰,方在調攝中,故不得如意開講,而召對則予當量力而爲之,然此處甚疎冷,至如列聖朝《寶鑑》,則設講便殿,有所不安,故不能行之耳。予每看國朝事,雖臥,必冠而起,蓋出洋洋如在之敬也。匡輔曰,近來紀綱體統之無復餘地,比之數年前尤甚,臣誠慨然,以呈告事言之,自六曹、三司,至於摠府,而逐日呈辭,紛紜特甚,一日之內,或有再呈三呈,亦至於四呈,此誠前所未有之事。每有申飭之敎,故政院若或勿爲呼望,則或送書或送言,咎責備至,必欲入啓而後已,陳疏者亦然矣。其爲擧措,便同驅迫喉司,如是而何能奉行申飭之敎,而號令百司乎?實爲寒心矣。上曰,朝報無見之之道,故呈告等事,無以知之,摠管亦呈辭乎?殊可駭也。匡輔曰,武臣摠管之以親病陳疏,亦是前所未有之事也。摠管多員,相議替直而已,而頃者趙儆,以親病在直呈疏,故喉院不得已捧入云。張泰紹則以年少武弁,近日連爲呈辭,海興君橿,亦爲呈辭,故每當番次,諸摠管推諉不入,極爲未安矣。知事宋寅明曰,摠管十員,不爲不多,而至於番次,每患苟簡。臣方待罪地部及內局,而備局有司之任,俱皆多事,猶能間間入直,而張泰紹、具聖益之皆欲圖免,誠極駭然,聖益呈辭捧入喉院,亦不可無責矣。上曰,摠管乃是宿衛重地,而年少武弁,亦皆厭避,番次至於呈辭。若此不已,軍門中軍千摠,亦皆呈辭矣。前日則文宰不爲入直,而近來則勿論宗班及文武,無不厭避,番次摠管,自古豈有牌招之規乎?向者趙儆之疏,誠爲礙眼矣,捧入承旨及具聖益辭單捧入承旨,竝推考,卽今呈辭摠管,竝從重推考,益興君之再度呈辭後,身病出仕,亦無前例,其病之不至大段,於此可知。當初辭單捧入承旨,亦爲推考,此後摠管之辭疏辭單,勿爲呼望,可也。凡疏章,喉司還給不捧,則尾陳侵斥之語,故不得已捧入,此後侵斥喉司之疏,予當一倂還給矣。匡輔曰,朝臣之受由下鄕者,不得逾限,法例當然,而近來每每過限,不爲還朝,此亦關係紀綱矣。工曹參判鄭壽期,則本職之外,又兼摠管,而年今七十,當寒不卽上來,宿衛之任,與他有別,故敢達。上曰,鄭壽期不卽上來,殊甚不當,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而此後朝臣由限,各別申飭,修明舊典,可也。匡輔曰,前參議金龍慶,則果得風病,昨者再違召牌云,而有拿推之命,當寒冷獄,若或添劇,誠有死生之慮,而近來違牌之弊,極爲寒心,大小臣僚,皆以牌不進爲能事,如是而國事無可做之望,臣切慨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金龍慶果是實病,則昨日拿推,出於重事體之意,罰已行矣,特爲放送,牌不進之弊,則各別申飭,可也。匡輔曰,陞學當年條,自政院申飭必於歲前畢試事,旣有成命矣。小臣待罪該房,故各別申飭,而日昨大司成及學敎授變通差出之後,大司成李宗城則果有實病,臣亦目見其吐血之狀,而至於學敎授,則南學敎授吳瑗,旣已畢抄,而其餘中、東、西三學,則終不擧行,士子輩缺望,不須仰達,而成命之趁未奉行,誠爲未安,大司成之病,比初以銓官違牌時乍減云,卽爲牌招,學敎授則元無牌招之規,何以爲之?上曰,事極可駭。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例,中、東、西三學敎授,從重推考,各別催促設行,而大司成李宗城,卽爲牌招,可也。若魯曰,喉司之出納惟允,乃其職也。諸臣辭單,雖曰紛紜,可捧則捧之,不可捧則不捧而已。今以書囑傳喝驅迫等煩碎之語,至煩天聽,事體殊甚未安,入侍承旨推考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出於慨然,而儒臣請推,大體是矣,依爲之。{{*|已上出擧條}}上曰,所講冊子問議事進去乎?若魯曰,退出後,卽當進去耳。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參判朴文秀引見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文秀進伏曰,當初見陵官報狀,則極爲驚心矣,及臣馳進奉審,則有異於報辭矣。上曰,與陵官報狀,有異乎?文秀曰,臣之書啓入之乎?上曰,入之。承旨跪進。上覽畢,謂文秀曰,前後曲折,詳細陳達。文秀曰,臣奉命待開門馳進,則日已午矣。奉審陵上,則大王陵上莎草茂盛,王妃陵上莎草,猶未茂盛,而他無頉處矣,所謂囕人處,則距陵上三百餘步許矣。上曰,距陵上如是絶遠,而陵官以曲墻外報狀,極爲駭然矣。文秀曰,陵底虎患特甚,巡山上直,不得任意爲之,故六陵參奉,相議報達。大抵,自前此等事,報于禮曹,則禮曹不卽擧行,故以曲墻後報達,欲其驚聽也。上曰,曲墻後之說,聽聞俱駭,事極率爾,本陵參奉,旣已拿處,而諸陵參奉,亦不無論罪之端矣。文秀曰,勿論遠近,曲墻外則一也。何必以此論罪乎?上曰,囕人處有痕跡耶?文秀曰,囕死者,卽村下之人,而囕餘,旣已持去,其處有若干血痕若干衣片矣。文秀曰,臣每登筵席,有懷必陳,非不知言辭之支離,而愚衷所激,不能自已,敢達矣,殿下嗣服之初,志氣英發,銳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漸不如初,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莫不隱憂,而殿下之積傷已甚,或有觸忤之事,則輒下不忍聞之敎,群下惟以承奉爲事,若此不已,則末終之害,有難言者矣。伏願殿下,加意猛省,先立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則人心悅服,而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達於天地,聖躬安吉,國家和平矣。臣昨上一疏,言雖至愚,不無有裨於聖躬,更加留意焉。上曰,予在春宮時,知卿向國之誠矣。頃年長陵幸行時,至高陽晝站,有下敎事矣,人謂之狂,而我不謂狂,人謂之麤率,而我不謂麤率矣,然而卿不免浮雜之習矣。文秀曰,臣有所懷,不言則是負殿下也。殿下每以方寸已傷,今無奈何爲敎,是有不然者。殿下苟能惕然悔悟,以理抑情,則擧措雍容,自無過度之事矣。三百年宗社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上,豈不重哉?伏願殿下,割斷無益之悲,以頤養聖躬爲務,則豈非臣民之幸耶?臣事君如父,若負殿下,則是負父也,此臣所以有懷無隱者也。上曰,今日世道人心,可謂汲汲,挽回之道,豈不難哉?所達慷慨,可不猛省焉?昨疏亦當體念焉。洪尙賓曰,朴文秀之言,未免支繁,而皆出於憂國之誠,更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更加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1月30日== 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兩珥。 ○李匡輔啓曰,明日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兪最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若魯,敬奉聖旨,以召對冊子《陸宣公奏議》畢講後,《近思錄》繼講當否及《名臣奏議》抄刪事,問議于領事,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近思錄》一編,實爲四子之階梯,其於聖學工程,裨益弘多,至今未及進講,誠爲欠闕,果如儒臣所達,《陸宣公奏議》畢講之後,《名臣奏議》未及抄節之前,先以《近思錄》繼講,而《名臣奏議》,卷帙浩汗,不可不刪煩取要,以便睿覽,亦依筵臣所達施行,似爲得宜矣云,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與領議政議同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洪景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明日啓覆,亦無進參之員,除陳疏呈辭受由雜科進在外外,持平趙鎭世,司諫宋秀衡,正言趙明謙、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初覆時,吏曹、禮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吏曹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議徐宗玉病不進,禮曹判書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參判朴文秀呈辭,參議李聖龍奉命在外,無進參之員云。禮曹參判朴文秀,吏曹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一體牌招,以爲啓覆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今番歲抄中牌不進之類居半,此亦紀綱所在,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昨雖飭勵,宜有各別飭勵之道,自本院,另加嚴飭。 ○兵曹右邊捕盜兼從事官李玗。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兪拓基、尹陽來、李眞淳,平安兵使鄭壽松、趙儆、張泰紹。 ○洪景輔啓曰,明日啓覆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呈辭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雜科試所進,或在外,或未差,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只有持平李載厚,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莫重啓覆時,禮曹堂上無入侍之員,朴文秀待明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數昨,承命入侍,奉聆玉音,開誨諄切,倚毗隆重,萬萬非賤分所當得,忽又親宣手書,被以曠絶之異數,退歸擎閱,天香滿袖,寶墨耀室,仰思遭遇,涕汗俱逬,俯省罪戾,心骨爲驚,終宵繞壁,不能成寐,歷日惝怳,氷炭交中,實莫知置此身於何地也。念臣愚迷膠滯,徒欲全咫尺之守,以裨聖朝之風化,前此負犯,姑舍勿論,伊日前席千言萬語,庶或感回聰聽,自不覺支蔓猥瀆,重添一案,及叨無前之誤恩,雖陳感泣之微忱,而猶且祈懇之辭濫多,叩謝之意反輕,厥後鎭日違召,猶夫前套,若不省君父之可畏,寵渥之可感,眞所謂頑然木石,嚴敎之下,一倍震懍,而誅譴不加,轉益焦隘,不得不冒萬死更暴未畢之說,尙冀聖慈之矜諒焉。噫,天道損滿,人情惡盈,福過而生災,眷重而招忌,臣雖不肖,嘗聞古人之明訓,平生所深畏者,權勢二字,而聖明,謬知,位任愈隆,莫遂循墻之志,冒犯在梁之譏,固已多矣。至於今日除命,尤是第一權要,而同堂兄弟,替傳而連授,事未前聞,人莫不愕眙,臣於初聞命之日,卽自矢以限譴必遞,旣已成說於朋儕矣。又以質誓之意,仰陳於章疏矣。上自朝廷,下至厮隷,皆言其必不行公矣。撕捱已至六旬,而違牌已過六十矣,佐貳變通之後,世皆謂今則便同已遞矣。千萬夢寐之外,遽有此非常之節拍。噫,螻蟻微臣之去就,何所關於輕重,而乃殿下特勤睿念,侵夜出御,曲賜面諭,已極過越,況又侈之以曾前或施於大臣儒臣之寵章,臣以榮爲懼,戰慄罔措,至欲昧死還納者,此也。恩數之太褻,本爲聖德之失,奬飾之匪人,深累則哲之明,四方有識之士,其必有懣然不服,口議而目笑者矣。雖然,君父之眷禮至此,臣縱無以稱塞萬一,感激圖報,殞結是期,飾讓便身,義不敢出,且以匹夫而敢與至尊,終始角勝,極知僭妄,罪在罔赦,而區區爲此至難,必欲得遂而後已者,一則畏公議而自處也,一則誠不忍自我作始,資後世貪縱者之口實也。此心炳然,可質神明,到今罪極理窮,勢在應遞之際,諉以分義恩數,猝然回頭出脚,則譬如營十層之塔,而至九層而毁壞之也。將何顔面,更對於成說之朋儕?亦何以自解於擧世之嗤點乎?昔宋臣司馬光辭樞密一節,訖今傳爲美事,而向使宋帝,不肯諒其志而成其美,則光焉能致是哉?臣之庸下,雖不敢希企於前賢,而若其所仰望於聖上者,實不在宋帝之下,惟願天地父母,察臣言之亶出苦情至懇,念此事之大關國體後弊,劃然改命,收臣職名,而若臣積逋君命之罪,斷不可因仍倖逭,竝乞亟命有司,重加勘處,使已頹之紀綱稍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筵席勉諭之下,其在分義,不宜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卽見持平李載厚疏本,以臣之處置請遞,公肆反詆,臣誠不勝駭惑也。憲臣向日之疏,臣猶略記,而其上款臚列,專是論戎儀者,首以頃日野次閱武起辭,而繼曰陣中隊伍,節次錯亂,又曰見者擧皆驚怪,傳者莫不寒心,又曰,平常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爲重云,則臣之筵奏所謂指陳其時事狀者,果有一毫差爽,而禁旅一款,果爲本事外別般材料耶?其只提訓局,而不論禁旅者,臣固未知果出於何意,而臣所謂斑駁苟且,只就其言議平說而已。今憲臣之自辨,若謂訓局如此,故論之,禁旅如此,故不論,則不害爲意見之參差,而不此之爲,猝改其說,乃曰臣疏主意,專在徑先陳疏一款,有若其意初不在戎儀之得失者。噫,此胡大事,而乃至護短文過,若是其不白直耶?臣實異之,雖以今疏所謂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者觀之,不但二字,自露本情,而上下語意,互相矛盾,無亦以前疏尙在,終不可掩故,不得已而爲此依違之辭耶?一時當論不論,何難於引咎,而浪費心力,一至於此,終以崎嶇勒成等語,若將相角者然,誠如是,則臺閣言議,雖有不韙,處置之際,漫無可否,然後方可謂之和平耶?臣不欲呶呶較辨,自損事面也。如臣無似,忝居公論之地,因一處置,忽受反詆,其疲劣不勝任,亦已審矣。在臣私義,終難晏然,玆暴微懇,冀蒙矜察。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安愚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94ffu1rff07hbvleh23dt44i2751hip 2173373 2173372 2022-08-21T13:31:00Z Blahhmosh 79595 /* 11月8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1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未肅拜}}。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一更,流星出天中,淡雲□入乾方,□□日□□,尾長五六尺許,色□。 ○洪景輔啓曰,承旨,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矣。新除授承旨,所當牌招,而方入試,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諫院不備,事體未安。大司諫李眞淳,更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 ○傳子李春躋曰,日寒如此,常參時刻,以午初初刻議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承旨及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匡輔爲承旨,尹淳爲左參贊,朴師益爲右參贊,李廷濟爲刑曹判書,尹游爲同義禁,宋秀衡爲司諫,李潤身爲正言,申晩爲持平,吳瑗爲校理,李夏徵爲戶曹佐郞,吳遂采爲刑曹佐郞,崔昌億爲延安府使,朴師順爲大丘判官,宋徵台爲抱川縣監,李東煥爲平安都事,朱炯离爲高山察訪,朴師益爲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特進官進,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試官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李廷濟、趙尙絅爲副護軍,以李箕鎭、吳彦胄、金尙翼爲副司直。 ○吏批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趙景彬呈狀內,矣身,素患賤疾,積歲沈痼,有非時月調理所可獲痊,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果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龍潭縣令趙景彬,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宣傳官崔尙衡,以本廳曹司之役,累月處冷之餘,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助防將金成大,及第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海、金起,山行將金起白等,或拯活人命,或捉虎,或試射入格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成大、邊協、金重華、金振海、金起、金起白,未資窮未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卞箕和,僉知中樞府事金潤,宿病危篤,末由肅謝恩命,同知中樞府事金熙潤,肅命之後,重得身病,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七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都監哨官李震亮,部將李惟淸等,俱未滿四中,武臣兼宣傳官文德一,連三次不進,跡涉規避,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月十七日,得接燔造郞廳牒呈,則今年燔造,初因年凶癘疫,匠卒相繼死亡,又因楊口白土之不精,新基移釜之不善,自春至夏,燔事不順。夏等進上,僅僅封進之後,秋等進上,罔夜蕫役,而入秋以來,沙器之苦窳破傷,愈往愈甚,秋等進上,萬無封進之路。入啓處置事,具由論報,而莫重進上,無端闕封,曾所未有,各別申飭,工匠等,期於畢封之意,論題,分付矣。卽今燔官入來,而所齎來燔器,未滿當封之數,莫重進上,至於闕封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當該燔官,拿問定罪,都書員邊首,令攸司囚禁嚴刑後,照律定罪,臣等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且磁器元數五百五十七竹內,今此所封,不過一百七十八竹,雜器元數三百三十二箇內,所封亦不過一百四十六箇,而色甚不精,擇其中稍優者,各殿各宮內入之器,則所當依數捧入,而器皿色目,亦且不齊,以他色目,推移捧入,何如?傳曰,依啓。勿待罪。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年進上臘藥磨鍊,則庫中不足之數,肉桂二斤五兩,龍腦一斤四兩一錢,沈香一斤七兩,犀角七斤一兩六錢,訶子十五兩,木香一斤十三兩,朱砂二斤十一兩三錢,白檀一斤九兩,砂仁一斤,唐黃連十一兩,丁香二斤十四兩,白豆蔻一斤,肉豆蔻一斤四兩,附子七兩,桂皮八兩,三乃子十五兩,甘松十五兩,全蝎十五兩,石雄黃一斤八兩,牛黃則年例七十七部及加數十二部,東朝別進上龍腦安神丸一劑所入三部一錢,竝令該曹,卽速進排,何如?傳曰,允。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頃年御醫北京入往時,別貿唐鹿茸以來,則正如紫茄,絶勝於我國所産者,且唐材中犀角、朱砂、黃連、肉桂、使君子、附子等種,皆是要材,雖有年例貿易元數,每患不足,使戶曹貿納,故曾前御醫入往時,多令別貿,以省地部之弊矣。今此謝恩兼冬至正使隨往御醫處,管餉銀子中二百兩,依前出給,此等藥材,使之精擇貿來,而本銀則還後會減宜當。以此,分付于平安監兵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文科會試試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去夜初更量,場內易書假家,猝然失火,十餘間盡爲燒火,棘圍十五間,亦爲延燒,而試券則以易書旣訖之故,幸免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忠淸監司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駑下病孱,素昧事務,過蒙知奬,猥叨拔擢,向來韜鈴,今之臬司旌鉞,榮耀雖極,而僥踰則甚,四五年來,連在客館,不遑寧處,精力滋盡,疾病已痼,王事所縻,不敢言私,强疾登程,遍審右沿,仍又馳進畿境,奉迎實錄,陪至嶺界訖,轉審左道諸邑,昨始還營。所過年事之失望,民情之困悴,今方別具狀聞,而臣有萬萬惶悚不安者,曾伏見賑廳啓下指揮,則有搬移嶺錢於本道,使之貿米上納者,臣雖無狀,事苟有利益於國家,而無害於擧行者,則成命之下,何敢違難哉?只緣秋事大失所料,市直日益減下,遠地搬運之錢,自爾遲滯,貿米時節,坐致捱過。臣之當初所慮,亶出於此,而賑堂筵奏,極爲嚴峻,問備薄罰,實出末減,蓋臣所論,初非出於不欲奉行朝令之計,而緣臣無似,忝在藩任,不能以外方事情,達之於廟堂之上,竝與本情而見阻焉,撫躬慙惶,更有何言?臣旣冒居重任,事事憒劣,雖狀聞文字中,例用措語,亦且得咎。日者,以延豐新代,除署下送事爲請,而得伏見喉院回送書目,則以爲,守令除署,非藩臣所可仰請云,至有啓推之擧,凡外方此等事例,不過依謄錄施行,取考營中謄錄,則自前以然,臣不暇遠引舊例。卽今慶尙監司臣金始炯,京畿監司臣申昉,爲本道道臣時,皆有此狀請,非一非再,蓋舊例則固自如是,前人則雖有已行,而臣則宜不敢唐突仰請,以犯猥越之罪,而病昏生疎,隨處生疣,今於薄勘之下,益切惶隕之心。小事如此,況大於此者,如卽今許多事務之繁氄,皆係道臣之承布朝令,而臣實百不猶人,其善爲奉行,固不敢望,而雖欲粗粗成樣,亦自知其誠難矣,臣何敢飾辭以欺聖鑑哉?且臣命道孤釁,早失怙恃,又無子女,家中只一所後子,而別來未幾,遽聞夭折,殮葬已過,不得往訣,單身客地,影外無依,情事慘悽,腸腑銷蝕。宿患痰塞之症,發作無常,有時痰逆昏窒,則經日達夜而後,始能得通呼吸,萬一呼吸,因爲不通,則此生便休矣,邑牒民訴,多所滯阻,營中事務,久爲抛棄,此豈不萬萬惶悶者乎?自非然者,如臣無甚關重之身,何敢以區區疾病,猥達於天地父母之前哉?此其實情實狀然耳。苟使因仍久據,日益曠廢,則雖聖度天覆,而亦難每勘以薄罰,其勢必不免自陷於重誅,以公以私,以情以病,宜蒙早賜遞免,回授可堪之人,了當秋務,俾使臣解歸調息,則庶得以自廁於聖世四窮民之一,歌詠聖澤,以延殘喘,此臣今日區區之願。伏乞聖明,特垂仁鑑,特副微懇,千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十一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班,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左尹申光夏,戶曹參議李匡世,持平南泰齊,校理趙明謙,修撰兪冣基,監察李□□,戶曹正郞尹得載,禮曹佐郞李錫祿,吏曹假郞廳高處亮,司祿洪正輔。西班,領敦寧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賮,連豐君欑,刑曹參判尹陽來,兵曹參判趙錫命,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花原君權喜學,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任{{!|𪼛|⿰王集}},刑曹正郞朴聖輯,工曹佐郞李重泰,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 ○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常參,例以朔望爲之,而日寒如此,輕煖之衣,以爲加進乎?上曰,別無加進矣。命均曰,寒威猝劇,而輕煖之具,不爲加進,易致觸傷,不勝悶慮之至。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昨日進參査對,感冒風寒,今日不得入侍矣。上曰,業已知矣。李春躋曰,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入侍時,左右失次,竝推考,使之相換坐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今日則別無他稟定之事,而取見《備局謄錄》,則曾前西北有犯越之變,則監兵使、守令、邊將,有論罪之擧,而今番則罪人,姑未取服,當待前頭而處之矣。上曰,按覈使,纔已下去,當觀其査啓而處之矣。命均曰,曾前犯越罪人,未能盡捕,則有懸賞搆捕之事,而今番平安監司前後狀啓,不能明白,當初以爲二十餘人中,金昌溫等囚治,而其後狀啓,亦以罪人等訊問不服爲語,而罪人名數,不爲擧論。所謂二十餘人,盡爲捉囚,或失捕,逃躱與否,未及詳知,自備局,姑不得指揮,分付矣。上曰,事係邊情,而道臣狀啓,極涉疎率,當該道臣,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日寒甚緊,殿閣陰冷,時久殿坐,殊極悶慮,臣當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持平南泰齊所啓,臣一生拙訥,平居杜門,於一切世事,殆若聾聵,而至於樞庭機務,廟堂訏謨,則疎逖之蹤,尤無得聞之路。昨日猝登筵席,伏見諸臣,以邊禁事陳達,而臣之近日所聞,適與之相近,故,果有所論列矣。及夫傳啓之後,大臣以意外爲言,繼有邊事差誤之說,臣惝怳愕怡gg愕眙g,不識其何故,無從質問,泯默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大臣旣發意外之言,而臺諫不卽引避,大加非斥,臣尤不勝瞿然之至。臣旣有當避不避之失,而且使禹夏亨,果有主管邊務之事,則無論其人之可堪與否,臣之以弛禁一事,徑請拿問者,終不免泛忽之歸,以此以彼,有難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兪彦通曰,持平南泰齊,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南泰齊之避嫌,終是苟艱矣。大臣設以意外爲言,而元非可嫌者,且其時卽爲引避,則猶或可也,而到今避嫌者,未免苟簡。且以禹夏亨之主管邊務,徑請拿問,不免泛忽爲避者,尤無着落,臺臣當隨聞論列,豈可以主管邊務,有所顧藉乎?旣以泛忽避嫌,則禹夏亨事,自歸落空矣。徐命均曰,日昨筵中,臺臣以禹夏亨事論啓,而臺啓體重,故臣等不敢陳達,與首相有所酬酢矣。今者臺臣,以此引避矣,臣等於此事,不勝惶恐。禹夏亨果有此等罪犯,則臣等前後陳達,而有所指揮者,未免欺罔矣。第聞夏亨,以潛商事,多有摘發科罪,渠若有所犯,則何以禁戢他人乎?設禁頗嚴,故邊方奸細之徒,多所忌憚,必有毁謗之言,臺臣之以風聞論啓,非異事,而所幹之事,自歸解弛矣。上曰,操縱弛張,惟在掌事之人,非朝廷所可指揮,而臺啓旣發,故昨已依啓矣。到今臺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矣。拿問則姑爲還收,而從重推考,待其緘辭後處之,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所申飭,而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今十月朔朔書,無緣不書,事體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極駭然。朔書月課,祖宗朝設置之意,至爲詳備,而近來多有公然不書者,在家書進之役,尙且不肯,事體豈容若是?拿處,可也。春躋曰,執義李光溥,持平南泰齊,朔書篆文,亦爲不書,而方帶臺職,不得請推之意,敢達。上曰,臺諫則不可謂無緣不書,更考前例以稟也。春躋曰,朔書則雖臺諫,無不書之規矣。不書諸人,旣命拿處,則臺臣之不書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臺臣則與他有間,置之,可也。洪景輔曰,刑房承旨未差,故臣方代看,而刑曹久無長官,金吾亦久不得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判義禁申思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判金吾今方入侍,此是行公,不必牌招,而秋判之撕捱,殊涉過矣。且啓覆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可也。李春躋曰,趙尙絅則果有實病,數日內勢難行公云矣。上曰,趙尙絅有實病,則今姑許遞,其代卽爲差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方物封裹,在再明,而因銓官撕捱,政府西壁,亦不得差出,事甚悶慮矣。上曰,事體實涉怪異矣。吏判雖有固執,予亦有固執矣。若使顧念分義及除拜之意,則些少曲折,爲第二件事,豈容若是?韓德全所達,殊涉怪異,而參議之以此撕捱,尤涉太過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罷後,晝講隨時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政府西壁,今當差出,而前右參贊李廷濟、錦原君朴師益,以試官違牌,方在坐罷中,他無推移備擬之員,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洪景輔曰,金吾罪囚,亦甚多滯,判義禁申思喆,使之趁卽開坐事,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十一月初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左議政徐命均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咸溪君櫄,武臣行副護軍李國馨入侍。 ○上,讀前受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讓道達矣。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五廟之孫祖廟未毁,止亦復初一遍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此文,承上文之義,而所謂衆鄕方者,使人以知趨嚮之義也。徐命均曰,邦國有倫者,爲治之道,自內及外之義也。尹游曰,此等處,可見聖王之治道矣。上曰,然。尙命曰,大昕鼓徵,當早朝之時,警衆齊會之意也。上曰,此有先師先聖之稱,今時則尊師孔子,而三代之所尊師者,誰也?僉曰,古矣,文獻無徵。命均曰,博攷文典,則豈無可知之道耶?上曰,自夫子以後,尊夫子爲先師先聖,而三代之時,則以此文觀之,必有師有聖矣。兪㝡基曰,今時則以孔子爲先聖,以顔、曾爲先師矣。上曰,不可分而二之也。兪彦通曰,釋奠祭文,以夫子、顔、曾有先聖先師之稱矣。上曰,視學,天子親行,祭先師先聖,有司卒事反命云者,其間似有輕重之殊,此可疑也。尙命、㝡基齊對曰,聖敎至當矣。尙命曰,遂發詠者,歌詠以延三老五更者也。上曰,修之以孝養者,何意也?游曰,老吾老以及老之意也。上曰,反字之吐有疑矣,天子爲三老五更,行禮而反之之意耶?以注說觀之,則似是三老五更之反,而反ᄒᆞ야吐,終是有疑矣。㝡基曰,可疑矣。游曰,入侍諸臣,於此文,皆生疎矣。上曰,《禮記》則吏判熟知矣。命均曰,吏判則自前多有工夫矣。㝡基曰,從註解看之,則非天子之反,似是三老五更之反也。命均曰,反字則通看,似好矣。上曰,其言好矣。尙命曰,達有神興有德,樂音和暢流動之意也。上曰,此與《書傳》之韶簫九成之註,致和於上之意同一般也。游曰,大武之舞,武王之樂也,而我國享祀之節,亦有文武之樂矣。上曰,太廟用大樂,社稷用武樂,而撤時樂曲,與俚樂無異矣。命均曰,樂曲未盡周而然矣。上曰,祭官之久立雖難,迎神之樂,曲盡中節,可也。尙命曰,念終始典于學者,此引《書傳》說命之文,而天子視學,養老之餘,以典于學結語者,可見用意之深切矣。伏願此等文意,玩味而體念焉。上曰,所達是矣,可不留念?上曰,世子問寢之前,註有過解處矣。尙命曰,此則合言世子之問寢,以示孝以養之意也。命均曰,愼終爲第一義也。上曰,領事之言好矣,而愼終雖好,作事謀始,亦豈不好耶?以今日言之,廟堂凡事,無謀始之意,而臨事牌招,則猝辦計策,以爲措事,歸家更思,則亦必有善計,而後悔之端矣。頃使輪次直宿,而終不施行,故旋卽撤罷,然卯酉之法,備局行之,亦宜矣。命均曰,備堂諸員,皆有本職,故備局坐起卯酉之法,終是窒礙難行,然或會坐報狀題給之後,各歸私次,則自然有私事酬應之節,國事則便置相忘之域,一無可成之事,今以回啓事言之,首相則老病,其餘諸員,亦有他事,故自然遲滯,殊甚悶慮矣。上曰,大昕鼓徵之法,可行於今日者矣。命均曰,皆以忍便爲主,無一擔閣者,雖以公會時言之,三嚴鼓之,而亦有趁時不出者,殊極慨然,當爲申飭矣。㝡基曰,文王世子一篇,自文、武、周公之敎世子,以至天子視學,而末又以古世子事結之,其中可法可師處,亦多矣。上曰,世子之道,當知老老之義,故以入養老之文,然此篇似不如月令之井然有序矣。講畢。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痰候更無發作之節乎?上曰,別無加添矣。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方進御矣。命均曰,常參時,殿閣陰冷,移時殿坐爲悶,故以晝講入侍之意陳達,而禹夏亨事及政府西壁變通之意,旣已稟處,則更無仰達之事矣。自藥房聞之,則府夫人有病患云,聞極驚慮矣。上曰,遣御醫看病,可也。命均曰,李箕鎭以病不來,旣爲許遞,而在鄕之人,前後申飭之下,終不上來,朝著之不備,未有甚於此時,凡事可悶,而金取魯之引嫌,亦非異矣。自上開釋,申飭,何如?上曰,其時已爲下敎,而玉堂之言,則不察其曲折而然矣。命均曰,非徒下鄕諸人之不爲行公,朴師益、閔應洙,亦不行公,徐宗伋則以向來事,一向撕捱,自上亦當有開釋,申飭之道矣。上曰,別無開釋之事矣。己酉以前及上年以前事,皆付諸先天,則何必更有開釋之理乎?命均曰,尹淳,亦下鄕不來。辭未畢。上曰,何爲其然也?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忠字,卽誠也。頃日藥院提調之許遞者,實出於曲軫之意,而淳之下鄕時,問其來不來,則以上來之意爲達,故予已信聽矣。予之禮使之道,雖爲歉然,在渠以忠之道,豈可告君以更來而不來乎?萬無是事,卿之慮殊甚過矣。命均曰,更爲催促上來乎?上曰,催促則有若不信重臣之言,兵判今方入侍,當知此意,催促之事,置之,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殊甚怪異矣。命均曰,成明,自以無能退去云,而他無所執矣。尹游曰,如臣不學,苟充經幄之列,深自惶愧,而國家用人之道,各因其材而任之,可也。如宋成明、李眞望,則文學裕如,實合是任,使之出入經筵,則當有啓沃之益矣。上曰,成廟朝,進講綱目,而使講官,先自熟讀,有工夫然後,以其人進講云,古事豈不美乎?游曰,每事,法祖宗行之,誠好矣。若李寅燁之類,擔當國事,凡諸廟謨,孜孜不已,可見其任事之誠,而今則無一人擔閣者,皆以泛忽爲事,何事之可成乎?惟當量其材,責成各人然後,事可做矣。如是度日,則日趨委靡,而莫可收拾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若如此悠泛,則國無任事之人矣,何事可成乎?命均曰,卽今則廟堂諸務,宋寅明,專爲擔當主管,而寅明,旣長度支,事務極煩,故未暇酬應。備局則宋眞明,今方句管,而金在魯尙不行公,廟務多滯,極爲可悶矣。上曰,備局堂上,今無闕員耶?命均曰,姑無闕矣。尹游曰,今人則不得行古人之事,殊甚嘅然。自前爲戶判者,句管備局,亦多有之,而近來則大臣,或觀其顔情,以爲遞改,凡事皆歸泛然之科,何望其責成乎?命均曰,朝著不備,未有甚於近來,故在鄕之人上來事,嚴敎申飭,前後不一,而下鄕諸人,了不動念,殊極未安。備局堂上,則員數雖多,行公之人甚少,至於閔應洙,差除之後,終不行公,宋成明,元無所執,而前後除拜,亦不應命,揆以事體,尤涉不當,似當有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在外諸人,竝申飭上來,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終不上來,極爲非矣。閔應洙之不爲行公於備堂,尤極怪異矣。向者外補時,聞衷情未暴云,故卽爲召還矣,今則以外補,如是撕捱,而在外則治民事,在朝則獨不爲國事乎,安有如許道理?竝從重推考,宋成明使之催促上來,而閔應洙則以備堂,卽爲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憂國計,其無津涯,而如臣不才,忝居廟堂,不能取重於當世,壞損朝體,已無餘地,百事解弛,而亦不能大警動大振作,殊極惶悶矣。以尹汲疏觀之,陰陽是非等說,自上已爲揮去,而其言君德是非及朝政得失,切中時病處甚多,極爲好矣。卽今臺閣之上,了無直截之風,而雖或有可用之言,不能見用,故聖德日下,年少臺臣,謂以廟堂承順上敎,非斥,然其實則廟堂諸臣,無曉事者故然矣。貽累於聖德者匪細,而至於呵責臣僚過度之言,尹汲之說,亦好矣。上曰,尹汲之疏,大體則是矣。游曰,伏見統制使金潗所報,則本營把摠尹迎來,曾以沒技狀聞,有直赴之命矣,今五月,因病身死云。曾於丙申年間,江都武士鄭泰岳,以沒技直赴,未付殿試而身死,故因試才御史書啓,書名榜末,而仍賜紅牌矣。文科則未唱榜前身死者,或有追贈槐院之規,而武科則旣無追贈之事,又不付殿試,則終無直赴之意,雖渠子孫,無以承蔭,似必爲冤。旣有前例故敢達。上曰,已死者書名榜目,事雖怪異,而旣有先朝舊例,則依施,可也。{{*|出擧條}}游曰,本營沒技之類,亦爲直赴,而別軍官李元,騎蒭五中而四矢中貫革,木片已落,監的官以不見中,不爲擧旗,都廳則以四中,載於文書,故渠甚稱冤。監的官移刑曹問之,則監的官以未及覺察爲首,人皆稱冤,故敢達。上曰,五中則似爲的實,而必是監的官未瑩之致而然矣。今番謁聖時,黃采之見落者,亦由於見漏矢冊,故終令拔去矣。李元之五中雖分明,監的官旣不擧旗,則不可許施矣。兪彦通曰,自明日縕繹間,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則縕繹,以三日定限。{{*|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加平郡守金箕錫,彦陽縣監柳文龍。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已至多日,持平南泰齊引避,亦已經宿,兩司,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久無長官,詞訟多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李廷濟,卽爲牌招察任,參議徐宗玉,連呈辭單,不爲行公,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金吾滯囚,申飭開坐事,命下,而今日不爲開坐云。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三招之下,又爲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本府西壁之口傳差出,蓋爲方物封裹,而新除授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今日不爲出肅,令本院請牌云。右參贊朴師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領左相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必有西壁可以開坐,而行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以右議政臣金興慶。姻嫌陳疏,無以推移,事勢急迫,不可不變通。右參贊朴師益,今姑許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廷濟爲右參贊,以鄭熙普爲平安都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恩賜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庚戌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黃尙老,六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崔德垕,十一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許逅,辛亥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壽德、申命佐,三月別製居首幼學崔龍賢,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姜守珪,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幼學韓翼謩,壬子三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山斗,幼學金德麟、朴鴻逵,同月別製居首生員洪啓裕,七月到記儒生製述居首生員柳鼎茂,九月別製居首生員柳萬樞,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徐命臣,今年二月別製居首幼學韓億增,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金聖運,九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長夏,幼學金光潤、高命說,同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彦世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李匡贊等二十三人,依前例,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設gg文科殿試g,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大口魚來到,故監視,則未能新鮮,不合御供。道里絶遠,退送有弊,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統制使金潗,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用度,專靠於懸房贖錢,而當初贖錢二百四十餘兩內,乙亥以後,初減七十餘兩,其後又減八十餘兩,故員役朔下,無以充給,而本府形勢,已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固朝家之所共知,而再減八十餘兩,請復請減,非一非再矣。今年六月分,大司憲趙明翼爲大司成時,本府贖錢,准秋曹例請減,而秋曹則減贖之代,旣有災傷木劃給之事,而本府無他代給之物,則不可與刑曹,比而同之,而況初減七十兩外,又減其半,則名雖半減,其實乃減三分之二,若此不已,則前頭必將盡罷而後已,殊無朝家定式捧贖之意。且泮隷許屠納贖,不但獨爲泮隷之事,則流來應捧之物,決不可續續許減,故臣鵬翼,卽於其時,臚列草記,依前收捧事,蒙允之後,本館以凶歲,泮隷勢難支保,數朔量減之意,縷縷移牒,故贖錢五十四兩零,限三朔姑爲權減矣。今者大司成洪鉉輔,不諒本府形勢,權減贖錢,必欲永減,至煩草記,亦涉不當。權減贖錢,自今復舊,勿復請減事,申飭成均館,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平安都事望,以李東煥,未擬受點矣,今聞東煥,以前任扶安縣監事,方在罷職中,而臣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道臣以使行搜驗,急急下送事狀請,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李東煥罷職之代,口傳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金若魯、姜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忠淸監司狀啓,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曾經臺侍,令本府決杖事,允下,故旣已拿囚矣。所當決杖,而法典內,隆寒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爲收贖,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正月晦日隆寒云。今此李廷綽、朴璲等,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兵曹言啓曰,今日內中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一貫革入射之時,顯有幻弄情跡,而奸狀未畢露之前,不可徑先摘發,自一矢至五矢,廳上諸人,留意詳察,則第四矢,渠果得中,其餘四矢,明白不中,而監的官與冶匠,以具中樣擧旗拔出之狀,極爲驚駭。卽令廳上所在差備官及摠府兵曹書吏使令等,眼同往監的所,一一拾取以來,則貫革近處,果有朴龍震名標不中箭四箇,監的所,亦有朴龍震名標箭六箇,蓋一巡五矢之爲十矢者,此必是當射之人,先以五箇,預授監的官,使之弄奸之計,而其一矢,卽渠之所中之矢,合爲六箇者此也。近來科場用奸,誠爲痼弊,揆其情狀,極爲絶痛。軍官朴龍震,監的官李相起,冶匠朴致云等,依律勘處次,一竝着枷移送該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頃因試事迫急,黽勉承膺,近復賤疾危苦,無計供仕,連呈辭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愧懼罙切。卽於牌召之下,擔曳病軀,謹此來詣,而伏聞昨日筵中,朔書不書人員,竝有拿處之命,而臺諫則置之,臣不勝萬萬惶悚之至。朔書之不書則同,而特以臺職,曲加容貸,則論以國法,實爲斑駁,臣何可幸其苟免,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掌令李善行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持平申晩,時在京畿長湍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引嫌而退,隨聞論列,雖無不可,避辭苟且,有難仍在,不書諸人,旣皆拿處,雖是臺職,勢難晏然。請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正言趙鎭世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司諫宋秀衡,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正言李潤身,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獻納李廣道,引嫌而退,臺閣言事,當觀始終,承宣所斥,未免徑先,請獻納李廣道出仕。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全家徙邊之類,例不擧論於赦宥時,而咸鏡監司趙遠命放未放啓本外,本道全家徙邊罪人七人,別爲論啓,以令該曹稟旨爲請,事異常規,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則正刑罪人元八名字,以八元誤書。莫重奏御文書,如是錯誤,殊涉不察,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議政府草記,新除授右參贊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右參贊朴師益,旣已遞職,上疏還出給。 ==1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好人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右參贊李廷濟牌不進後,陳疏到院,而方物封裹在卽,事勢急迫,故原疏纔已退却,更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等官居許店子往大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趙尙命,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八日,大臣備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勿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捧承傳除杖,可也事,命下矣。時囚罪人光陽縣監朴東亨,乃是親功臣,原情後,依傳敎,除杖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江華史庫參奉黃澍、崔涬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黃澍、崔涬,時在京畿江華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神光鎭前僉使曺命瑞,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曺命瑞,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遭譴罷,縮伏訟愆,中間收敍,雖荷特恩,當初所坐,不比尋常,私心惶悚,久而彌切。承命考試,義在往役,而銀臺新除,遽下此際,昨因詣闕,黽勉出肅,自顧廉隅,放倒極矣,仍因蹲冒,決無是理。召牌之下,謹此隨詣,終難冒沒,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式暇}}。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式暇}}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宣陵奉事、參奉聯名所報,則本陵南麓大巢外三十步許,辛卯年分沈仲良定山占穴處,與王后陵上曲墻相望,本曹摘奸後,使之禁斷矣。今者沈哥之妻,來葬於前日所禁之穴,左邊下三十步之地,親自摘奸,立於墳上,則雖未見曲墻,登龍尾後沙城,則與當初禁斷處,相望無異云。沈哥所爲,極爲驚駭,依例發遣本曹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武二所試官,以地字擧子金邦佖,使洪成澤代射現捉,依律處斷,着保人前郡守徐愼修,自試所招問,則以代射之成澤,謂之眞箇邦佖,渠以前朝官,庇護一擧子,瞞告試所之狀,亦爲痛駭,自本曹,入啓論罪之意移文矣。借射代射人等,旣已遲晩,今方依律勘處,前郡守徐愼修,則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宗白在外,其代以宗簿寺正申思永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金吾議讞,一向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申思喆,卽爲牌招,知義禁尹游,尙不出肅,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呈辭入啓,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景輔曰,引見,當爲召對,玉堂,同爲入侍。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蔡慶承,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獲蒙恩暇,往掃親塋,情私少伸,幽顯俱榮,此生到底,罔非君恩,區區感結,容有其極,而第臣數世先墳,在於隣境各數十里近,曠掃之久,不忍遂已,逶迤歷省之際,自費了四五日,由歸稍遲,私心甚惶。身旣入城,義急反面,不敢少休,强起祗肅,而念臣痰癖之病,每當寒節則添,今又重之以撼頓,一倍加劇,夙夜之任,固難復强,且於尙方兼帶,深有所不安者。蓋玆兼任,雖諸承旨通擬受點者,而自左右以下,終是格外,況乎以左副而帶此,近無其例,則晏然仍冒,極涉不當。伏乞亟許鐫改,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旣兼焉。勿辭焉。 ○右參贊李廷濟疏曰,伏以臣,冗無所長,濫叨顯重,惟以筋力奔走,爲一分報效之圖,雖有情勢之難便者,終不可辭避,則未當隨俗例讓,出而供仕矣。至於情理之萬萬難强者,恩義或有時而輕重,亦無奈何?臣於頃日試望擬入之時,臣之老母大病未蘇之中,復添寒感,驚摘客汗之症,十分危劇,臣不忍頃刻離側,而召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詣闕呈疏,悉暴懇迫之情,而喉司退却,終未上徹。至於三牌荐降,而末由祗承,戰恐危悚,惟大何是俟,聖度天大,罰止薄罷,臣得以任便扶護,母子相對,感祝天恩而已,忽於日昨,遄蒙收敍,除旨再降,臣實惝怳怵惕,不知措躬之所也。政府變通,出於副急之用,實無轉身之路,不得不冒出承命,顧今具僚怠官,頹綱莫振,如臣負犯,不日甄復,恩命惟新,職秩如舊,其何以振刷末俗,爲他人警勵之地哉?抑臣情勢,終難抗顔於朝端者,伏惟聖明,以孝爲理,凡諸臣隣之懇迫情私,靡不許其上聞,而臣則至情危懇,終不得仰徹於慈覆之天。雖緣其時事勢之窘悶,而其有傷於聖化敦孝之政者,大矣,今何可貪榮冒寵,更爲揚揚於搢紳之列哉?噫,朝廷之上,如臣情理者,有幾人哉?臣之疾痛之呼,前後幾度矣,不知瀆擾之爲懼,而實出於萬不獲己也。凡人臣事君,燥濕夷險,非所可擇,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若臣則前後供職,歲月蓋久,半公半私,乍出乍入,忠孝無當,籲呼徒煩,至於數日試役,亦不能承命祗赴,如是而其可論夙夜在公䌤綸王事哉?噫,朝臣之有篤老之親者,皇朝許令終養,實爲晠典,國典亦有歸養之文,而其或身都將相,進退關於國家者,雖未蒙便許,如臣者,則在朝家,不啻滄海之一乘雁耳。若蒙聖慈,曲察烏鳥之私情,特許終養老母餘日,則臣之隕結之感,有不足言,顧不爲聖化之一大光耶?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解職名,俾申情理,實終始生成之大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俟少間行公。 ○戶曹參判李普赫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父母墳山,霜露之感,得以少伸,榮耀所被,感極幽明,而又於千萬意想之外,地部除旨,遠辱蓬蓽之下,臣誠驚惶震駴惝怳,不知措躬之所也。竊念亞卿之職,乃是命德之基,則朝家之愼簡,固與微官庶僚有別,而不問其人之如何,惟以資級之相當,容易輕授,決無是理矣。臣以蔭路賤品,夤緣倖會,濫躋金緋,前後踐歷,罔非踰分,隷院呈遞,實以久蹲匪據爲愧懼,出於知足守分之意,則況玆新除名位之顯重,有進於是者乎?臣身之過福招災,姑置勿論,竊恐虛授虛受,上下交失,重惹四方之譏議,而累則哲之明,羞當世之士,誠非細故也。臣於聞命之初,宜卽竭蹶趨還,一疏瀝懇,以祈卸免,而第臣祖父母曁高祖父母墳塋,在於加平、抱川等地。楊州之於加、抱,不過爲一宿之地,臣久因宦遊,積曠拜掃,而密邇桑梓,倍切愴慕,果爲任情徑行,迤路展省,素患痰病,觸寒添谻於行役之際,淹留鄕廬,由限已過,今始擔舁歸次,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之情,念臣之懇,亟命鐫遞新授職名,以重官方,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邊捕盜大將請對引見召對,玉堂同爲入侍時,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洪景輔,校理趙尙命,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光夏曰,再昨夜禁衛營巡羅,捉得一鄕人,欲爲治罪,則曰有陳達朝家之事,當詣捕廳密告云,故自禁營,移送捕廳矣,究覈其事端,則乃掛書賊探知事也。上曰,事情,何如?光夏曰,捧招持入矣。上,命承旨讀之。招曰,{{*|載鞫案}}。上曰,自上年正月,詗察掛書事云者,已是違端矣。景輔曰,順天松廣寺掛書事,曾所未聞之語矣。上曰,其本已非矣。渠以壓良爲賤之罪,至於定配,則其爲人之不美可知,似不過欲免犯夜之罪,猝創虛謊之言矣。景輔曰,勿論虛實,旣以掛書賊發告,則不可不究問其端緖,至於末端擧事之云,尤是驚心處矣。上曰,外貌,何如?光夏曰,鄕曲之徒,奔走道路,則外貌豈能如人乎?上曰,往見大臣乎?光夏曰,大臣亦以爲,虛實間不可但已,事宜上達,故請對,而所告諸人,則不可但自捕廳發捕,故不得發捕矣。上曰,此不難知之事也。在前則雖如此事,必設鞫,而此則旣非封書,特因犯夜而有所發告,而所言亦多違端,姑先自捕廳,究問其違端後處之,可也。景輔曰,近來鞫獄頻數,故人心狃安,而事體所關,何可不爲設鞫乎?況旣云探得掛書賊,而至有擧事之說,則何可自捕廳,草草設問乎?尙命曰,承宣所達,是矣。近來鞫獄頻數,故自上亦不驚動,而罪人之招,便是凶書,則何可自捕廳究問乎?不可不設鞫嚴問矣。㝡基曰,勿論虛實,旣已發告,而不爲設鞫,則此後雖有急變,必無來告之人,設鞫究問,斷不可已矣。上曰,若如前日,則罪人以擧事等語發告,則豈不驚動,而近年以來,鞫獄頻數,外方則或有人不敢偶語之弊,故初不欲設鞫,而諸臣所達如此,大體,是矣,分付金吾,設鞫,可也。{{*|出榻前下敎}}景輔曰,處所定於何處乎?上曰,本府爲之,景輔書榻敎。上曰,注書出去,傳榻敎,可也。上曰,大體則是矣,而自上年詗察之說,已是違端,而踰墻竊聽之云,亦不近理矣。景輔曰,金繼寶,再昨夜被捉於禁營巡羅,昨日移送捕廳云,而今始請對,雖緣文移往復,自爾經日,終不免稽緩之失。請捕將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景輔曰,臣以該房,當往參鞫坐矣,他承旨代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夏退出。右承旨李匡輔追入侍召對。進講,卽《國朝寶鑑》中卷世宗莊憲大王編也。尙命,進講少退還入,㝡基繼講訖。尙命進文義曰,第四板,必有心上工夫,乃有益矣之敎,實爲切至。三代人君典學之工,莫不在於這箇心字,而朱子於登對,亦曰平生所學,只在於誠意、正心,伏願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上曰,所言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第五板誦聶夷中詩事,竊有感焉。其詩曰云云,其形容蔀屋之艱難,可謂深切懇惻矣。比年荐饑,民事誠爲哀痛,湖南沿海邑大同減給事,有司之臣,每有惜費之意,而若以此詩中,剜却心頭肉之語爲心,則創殘之民,豈無一分蘇息之道乎?伏願留念焉。上曰,所言好矣。尙命曰,第九板卓愼云云之語,世宗大王,以東方聖人,於典學之工,猶一念匪懈,必夜分乃寢,聖祖勤學之誠,伏願體法焉。上曰,所言好矣,當體念焉。尙命曰,第十板對馬島,於聖旨之下,無不感服矣。朝家方以犯越事爲虞,纔送按覈御史,而大抵沿邊諸邑,王化最遠,故民不畏法,率多犯科之弊,趁此時製送一通文字,曉諭邊民,則豈無感化之道乎?上曰,所言好矣,而此則與對馬倭有異,貂蔘,卽彼我奸民大利所關,故乃至於捨命而犯法矣。匡輔曰,對馬倭則以內附爲利,故易致感服,而西民則與胡地接壤,慣熟胡風,故雖使之胡服,亦不知其爲汚矣。上曰,非特不以爲汚,間必有樂爲之者矣。匡輔曰,西北民無徭役,故有若化外之民,反爲國家之弊端,故臣每與宋眞明,言此事,欲一登筵席,同聲稟達,而未及矣。㝡基曰,《寶鑑》一秩,無非可法可師,而臣等膚淺之見,不能闡發其萬一,自上若有發難之事,則敢不罄陳愚衷乎?上曰,古語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我列聖治法政謨,何莫非可法可師乎?此予所以動欲遵依,而聖祖之事,予何敢望其萬一乎?上曰,樂天亭一事,予有感焉。古人,以鄕黨一編,謂之畫出聖人,今於此編,亦如目擊當時事矣。上曰,聖祖對天使感泣一事,亦可見祖宗朝事大之誠,而遙望中州,大非昔日,漢衣冠無復見之日,此實興感處也。㝡基曰,生進唱榜時,有匪風下泉之喩,群下孰不感歎乎?今雖不能復讐雪恥,若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意,常存于中,則靑丘一域,足以挽回皇朝之日月矣。上曰,其時命入《五禮儀》者,意有存焉。大臣以非時爲言,故未免中止,而若係不得已之事,則何可以非時而不爲乎?趙明翼疏語,儘有過處,而實出於復見漢衣冠之意,其時若改服色,則欲爲親臨而未果矣。㝡基曰,此後斷然行之則好矣。匡輔曰,幱衫,自是儒服,而靑衫則乃是冠帶之制,爲生進服色,實無意義矣。上曰,殿講時,儒生亦服紅團領,而實無意義矣。㝡基曰,服色旣定之後,使居齋儒生,亦爲常服則好矣,而今人尙侈,或布或絹,必有定制然後,可無過濫之弊矣。上曰,今番太促,故不得改之,而若無限節,則必有以錦爲之者,此則在所當禁矣。匡輔曰,士子,例好名,至於錦則雖使之,必不爲矣。㝡基曰,臣有所聞,敢此仰達。湖南沿海邑,凶荒荐酷,賊患非常云,此實萬分可慮處矣。珍島、羅州等邑屬島,大或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一島中居民,多至四五百戶,而皆惡漢屯聚,私鑄錢貨,劫掠往來船隻,緣坐罪人,多入其中云,此非竊發之比,甚可慮也。全羅兵使,聞其如此,潛送譏察二人,爲賊所覘知,至於被殺而懸首云,其放恣無忌,據此可見。兵使宜卽馳聞,而尙今寂然,殊可怪也。捕將張鵬翼,纔已發遣譏察,姑未還來云,而自上,下詢於大臣,亟講堤坊之策,何如?上曰,歲飢年凶,則赤子化爲龍蛇,自古然矣,而豈至於此境乎?㝡基曰,明年漕運最可慮,海防一事,雖未知善策之何居,而殊非尋常底事。頃日筵中,有設邑之議,此固猝難決定,而不可無愼防之道,故敢達。尙命曰,外間所聞,實多可驚可愕,海防一事,實多萬分可慮者矣。上曰,雖有怨國之徒,渠豈能獨爲,實緣荐飢,誘脅窮民之致?良可驚歎。匡輔曰,錦城大洋,有七十二島,本邑不能統領,故島民,不知有太守,亦何以知有國家乎?便是化外之民,如有誘脅之輩,則何所不從乎?㝡基曰,臣聞李聖龍之言,曾爲全羅監司,監賑海邑,則人吏至有攫食生米云,飢荒之孔酷,此亦可見矣。尙命曰,今年雖云稍豐,沿海諸邑,被災尤甚,實未免凶年矣。㝡基曰,全羅監司處,自朝家各別申飭,而沿海邑守令,亦爲別擇差送,海防一事,分付廟堂,與大臣、諸臣,別爲講究,似不可已也。榮國曰,臣有職掌事,惶恐敢達。江華史閣東邊柱礎傾圮,廳板低陷,今番則未及修改,架子支足奉安,而若過數年,則必益傷腐,此後曝晒時,不可不改葺,故敢達。上曰,此後曝晒,當在數年之後,不可如是遲緩,開春卽爲修改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鼎輔曰,臣聞申思喆之言,江華史閣,海氣常襲,史冊易致濕傷,逐年曝晒,似宜云矣。榮國曰,《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見落,考見《形止案》,則赤裳、太白皆見落,此後五臺山曝晒時,使史官,謄來一本,到本館謄書各本,分藏諸處,似宜矣。上曰,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視學節目考見乎?榮國曰,臣未承聖敎,故未及考見矣。上曰,此後曝晒時考出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鼓矣。 ==1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金錫一{{*|仕}}。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明日拜表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之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日候乖常,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前後進御,未能俱進,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事,命下矣。臣等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今姑加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詣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金錫一,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史局新薦之人,今日取才出令,而政府西壁,無進參之員,不得合坐,右參贊李廷濟,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普昱爲執義,朴弼載爲持平,朴師益爲刑曹判書,金{{?|⿰禾道}}爲兵曹正郞,洪昌漢爲佐郞,林象鼎爲司議,柳壽垣爲龍潭縣令,李山輔爲任實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請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蔡德潤爲副護軍,以李光溥、南泰齊爲副司直。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廳牒報,則衛將李春華,去月十六日入直時,猝得心病,多般醫治,差復無期,旬月之內,決無入直之望,斯速變通云。病勢旣如此,則宿衛輪番之地,不宜暫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宋世益呈狀內,本以老病之人,强疾肅謝之後,宿病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卽者,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有下敎矣。此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㢸、李羲佐,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㢸,廣興主簿柳徵相換。禁府都事李羲佐,司僕主簿宋堯和相換。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武二所啓辭據,刑曹啓辭內,前郡守徐愼修,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徐愼修,今方待命於金吾,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九日,按覈御史李喆輔請對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偸葬人,令攸司,各別依法科治,此外偸葬人,亦令京兆査出,一體掘移懲治事,榻前下敎矣。彌沙里、陶井洞偸葬者,自刑曹,旣已勘罪,而佛川之北麓偸葬者,則自本府推捉,應問各人等,多般盤問,期於現出,而本洞頭頭人,則推諉於田主,田主則推諉於北漢山直,北漢山直則推諉於田主,故各人等自明之招,有難取信。累次訊杖,一倂嚴問,而終不直告,情狀絶痛,蓋此偸葬,在於金自民之田畔,則自民萬無不知之理。且係於北漢山直朴甲先之巡山字內,則甲先,亦必無不知之道,而本府則只施笞杖之外,他無嚴覈之路。金自民及朴甲先,竝移送刑曹,使之窮問,期於現出塚主,依法懲治,而其偸葬之塚,則不可仍置於禁標之內,分付地方官,爲先掘出,何如?傳曰,後日次對時,稟處。 ○李聖龍,以兵曹言啓曰,各道啓本中,都試居首及之次人等,援例先爲覆啓,而沒技人等,依十月二十一日晝講時傳敎,分令前令後,當日以前各道啓本中沒技人,一倂抄錄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二十一日以後啓下者,姑勿論賞,親試與否,別爲査問後,稟處,而此後各道都試及巡歷試才時,沒技修啓,不可因循前套。若親自試取,目見得中者,則從實請賞,如專委試官,或替送幕裨,不親監射者,雖云沒技,切不得修啓之意,各別申飭,而竝前後擧條,詳細知委,自今定式施行,何如?傳曰,竝依定式,令政院捧傳旨。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秋燔進上闕封之餘,內局所用駝酪入盛之器,及丸藥煎藥入盛之盒,若干燔來,而色甚不精,以其不精之器,進用於藥院,極爲惶恐,而無他變通之路。限明春設燔間,以此器進排,而前頭駝酪煎藥入盛之器,或有不足之患,則與藥院相議,以他可合之器,推移進用,何如?傳曰,允。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於受暇復命之日,進詣闕庭,則府隷引入賓廳,凡於肅謝之時,或有入憩之事,故臣初不致訝,果爲就坐矣,及見鋪陳等物,有異本府所設,故怪而問之,則答以大臣,將入政府備待云。旣是爲大臣設,則不可留坐,故卽爲移避於他所,誤引府隷,亦爲杖治,以警其不察之罪矣。卽伏聞大臣,囚禁本府掌吏,至以宗親府堂上,偃然奪入,誠極駭然爲目,累日牢囚,結之以重杖,有若臣故爲奪入者然,臣聞來,不勝驚愕,繼以訝惑也。當初入坐,全昧大臣之將至,旋卽起避,亦盡在我之體貌,則偃然駭然之目,臣實未曉也。噫,臣雖疲劣,階忝崇班,則設有未盡之事,其在相敬之道,恐不必如是指斥,況伊日事狀,不過如斯,而初無可怒之端乎?雖然,下吏替囚受杖,旣由臣身,則在臣廉隅,何可抗顔於朝端乎?玆敢不避猥越之誅,略暴事實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加鑑察,亟罷臣職,以尊國體,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無所失,勿辭焉。 ○癸丑十一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同義禁朴乃貞,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壽賢曰,日氣陰寒,且有雨意,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命均曰,時氣不適,易傷人氣,此時調攝似難矣。上曰,無他。命均曰,膈間痰飮,不復發作乎?上曰,無發作事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去夜鞫廳開坐遲滯,文書出納之際,自致夜深,丙枕必不安矣。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設鞫命下時日勢尙早,而夜深之後,始乃開坐,予常以文書出納之故,夜分乃睡,而就寢之後,則未卽醒寤,故或慮大臣之久坐等待,坐而待之,仍致徹曉不寐,何若是遲滯耶?壽賢曰,臣家最遠,晩後聞請對消息,繼而設鞫,命下矣。使禁府下人,輪告禁堂、臺諫,以至奉朝賀,知其進不進後,始爲進去,故自致夜深矣。上曰,昨日之事,本非時急,初欲自捕廳究問,而仍承旨玉堂陳達,始許設鞫矣。然,鞫廳事體,豈如是緩忽乎?極爲未安。置當直之意,果安在哉?諸堂臺諫中,最後來到者,從重推考,當該金吾郞廳拿處,可也。命均曰,烽火時始聞設鞫之命,差出問事郞廳,仍輪告諸堂臺諫,故自致夜深,而臺諫、諸堂,卽已齊會矣。又曰,當初捕將之不見首相,只以從事官往稟者,事極非矣。壽賢曰,捕將遣從事官,持罪人捧招,來示臣以事若時急,則捕將,事宜躬來,不然則此非私室所先拆見之意,答送矣。上曰,捕將事甚率爾矣。命均曰,設鞫遲滯有曲折,臣等亦慮文書出納之際,恐致夜深,頻頻申飭,而往復齊會之際,自不免少遲矣。思喆曰,庭鞫則例有牌招之擧,故不爲遲滯,而本府設鞫,則節次甚多,當直都事,言于本府直宿郞廳,則直宿郞廳,請他郞廳替直後出去,遍告諸堂,如是之際,自爾遲滯矣。上曰,諸堂,以位次來到乎?思喆曰,常時坐起則體例如此,而昨日則一時齊到矣。上曰,事體則然矣,而其在警後日之道,不可無責罰。當該郞廳,從重推考,拿處則還收,可也。壽賢曰,罪人捧招,則言言不成說矣。上曰,又有違端矣。前旣曰戊申餘黨,又曰疑其餘黨而入去云者,是違端矣。壽賢曰,聞其來會之說於高萬齡婢子云者,都不成說。且云渠之所疑者,皆來會者,尤爲虛疎,故以五月掛書事,四月何以預知乎?發爲問目,則以爲渠輩言五月,故依渠言五月掛書云者,豈成說乎?然,旣曰,聞親自掛書之說,則所告諸人,不可不發捕矣。此若置之,則前頭不軌之徒,必以不捕爲幸,此不可不慮矣。上曰,如是而若得元犯則好矣,而徒爲搔擾之歸,則亦甚可悶矣。上曰,使之施威者,意有在焉。欲觀其招辭而處之故耳。其爲人何如,而所供亦何如?壽賢曰,其言則姑無差錯矣。上曰,高萬齡則似是相知者矣。壽賢曰,萬齡婢,面縛總角者,是相知者云矣。上曰,事或有未可知者,實或爲虛,虛或爲實,而此則終是可疑矣。命均曰,觀其爲人,似是訟庭慣習之徒,故其言則姑無差錯矣。尹游曰,罪人被捉時事聞之,則着布衣、布袴,臥假家下,羅卒就捉,而納于巡廳,故問之,則以爲,將有入告朝家之事云云,故稟于兩大臣,則大臣以爲,宜移送捕廳,故送于捕廳矣。捕將諉以無公事還送,臣以爲此非文移之事,宜往稟大臣而處之云矣。又爲起送從事,而臣適以私幹出他,不爲追到於所去處,至日暮留待臣家,臣還家見之,責其稽滯之失,仍爲成給文移矣。壽賢曰,兵判,以罪人願往捕廳,何以處之之意來問,故臣以爲究問,而事若大段,則當請對仰達,姑先移送捕廳之意,答之矣。捕廳從事,昨日來到臣家,請納捧招文書,臣以爲此非私室拆見之物,而還令持去矣。大將旣不躬來於臣家,又不能善爲周變,晩始請對,極爲非矣,宜推考警責矣。上曰,昨日已推考矣。壽賢曰,此罪人,不可以少有差錯,而全然歸之於虛罔矣。諸罪人捉來後,元犯之必得,雖未可料,而發捕則不可已矣。思喆曰,以捧招見之,不可謂必得端緖,而豈以犯夜,若干決棍,而猝創如此說乎?且其招辭,非倉卒辦得之事矣。壽賢曰,本是非理好訟之輩,故其招辭,則終始如一矣。槪其意以爲,生則爲幸,死固不自惜,故僥倖爲此擧耳。思喆曰,諸議以爲,旣出鞫招,不可不一倂捕治,而臣則不必如是張大,一二人先爲拿致,觀其招辭而處之,似宜矣。游曰,以容貌見之,乃是庸惡之輩,而以其招辭觀之,則亦無差錯之端,大抵終涉虛謊,而治鞫常例,何可廢乎?金南繹、鄭齊仁、高萬齡三人,情犯稍緊,姑先發捕,餘人則令本道捉囚,以觀其結末而處之,似宜矣。鉉輔曰,臣意與判義禁同,最緊者先爲發捕,餘人則姑囚本道,以待其端緖而處之,似宜矣。游曰,勿論嫌人與同黨,旣曰告變,而不知其面,此可疑矣。景輔曰,雖相知而托以不知,亦不無其弊矣。上曰,其言然矣。乃貞曰,言雖虛謊,姑無誣告之迹,所告中三人,先爲拿來而究問,則虛實自可辨矣。景輔曰,高萬齡婢子,不知名字之說,似是虛疎矣。上曰,此則無怪。常漢之名面各知,亦或有之矣。壽賢曰,高萬齡輩居住,則一一納招矣。上曰,以居住之盡知觀之,似是相知者矣。游曰,金南繹則順天掛書者,高萬齡則南原掛書者,鄭齊仁則以不得處處掛書爲恨者云。此三人,姑爲逮捕,其餘則捉囚本道,似宜矣。上曰,左揆意,何如?命均曰,南中事多可慮。若非重大之事,不可益其繹騷,而告者不可徒爲杖訊,則逮捕之外,無他策矣。上曰,臺臣意,何如?以濟曰,大臣,以南中繹騷爲慮,而其中三人,則名出緊關,不可不逮捕矣。鎭世曰,此三人,何可不爲逮捕乎?命均曰,高萬齡婢子,乃是肯綮,不可不逮捕矣。上曰,三人及高萬齡婢子,發捕,可也。思喆曰,餘外則何以處之乎?上曰,事機之不可知,姑爲捉囚本道事,秘關分付,可也。上曰,玉堂召對,有所達之語,捕將至發遣譏察云,此則似非繼寶所告之類也。大臣有所聞乎?壽賢曰,臣則全無所聞矣。命均曰,今朝到藥房,始因入侍史官所傳而略聞之矣。數百名作倘爲賊,至殺譏察將校,而不爲啓聞,則全兵事,良可異也。上曰,此則不可知矣。向者李匡德狀啓以爲,虞候行裝,皆見奪於賊云,此亦非細事,而其時亦無狀聞事矣。命均曰,臣曾聞沿海邑消息,則無論常漢、兩班,恣行盜賊,而自言飢餓所致,不得已爲此云。人心至此,良可寒心。上曰,靜言思之,無他道矣。究其本則亦甚殘忍。戊申賊黨,有發倉之擧,窮餓之民,爲一時口腹而詿誤者多矣。上年賑事後,尙未遣繡衣,趁此時發遣暗行,如何?壽賢曰,此亦徐徐爲之好矣。上曰,諸臣少退。今日晝講停,備局堂上來會,訓將,以備堂,亦同入事,分付,可也。景輔曰,次對時,兵房承旨例入侍,臣以鞫廳大臣以下引見,故入侍矣。臣則退出,兵房承旨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退出。 ○十一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金東弼,判義禁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捕盜大將張鵬翼,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左副承旨李聖龍,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 ○沈壽賢曰,日已晩矣,凡事未及盡爲稟處,而各道分等狀啓,皆已來到。各道事勢,可以斟酌,而江原道則災邑不多,兩西則亦別無稟處之事,當待道臣更爲狀聞,以爲區處,而北道、江原道之水災非常,以至陵谷變遷云,聞極悶慮。以嶺南言之,道內所存之穀,似不可遍賑一道,而關北、關東兩道,則猶有餘儲,以北道某倉穀,推移嶺南之意,不可不劃定,分付。其中難處之事,亦當變通,而三南之中,湖南尤甚云,次次移粟賑濟之意,預爲分付於道臣,似爲得當。湖西則視京畿稍勝,自其道內,亦當有推移設賑之道,自京司,元無劃給之路,若道臣有難變通之事,狀聞處之,亦似得宜,而全羅道尤甚七邑,三年大歉之餘,民無保存者云。自朝家,雖減給大同,亦爲分付道臣,各別濟活保存之意,申飭爲宜,而各軍門軍布催促之政,亦令中止,靜以置之,以爲支過明春農作之地似好。左相之意亦如臣之所見,而軍額闕數,亦勿督促充定,則賑濟之道,雖或不足,餘民似可安堵矣,畿內則姑觀前頭,隨事稟處,宜矣。上曰,畿內之接濟亦甚難,領相所達,大體則是,以此分付道臣可也,而近來白給之弊,爲耗財之道,曾有所下敎矣。《孟子》所謂河東、河西移民、移粟,此誠王政之所不可已矣。以今日言之,左道稍實,而右道凶歉,則以左道之粟,賑右道之民,其中道臣之自不得變通者,狀聞可也,而近來則道臣,道內所存之穀,視若自己物,輒求他處之穀,誠甚誤矣。以此出擧條分付,則道臣必爲之沓沓,然若國有餘儲,則有何可惜,而其於無儲奈何?以北道之穀,移賑嶺南則甚好,然北道亦昨年過後,無餘儲矣。當此國儲罄竭之時,不可以常年例處之,三南則專委道臣區處,可也。壽賢曰,臣待罪湖西伯時,以道內粟則不移他道,接濟道內之意,以爲狀稟,而本道若有餘儲之粟,則流次賑濟,甚爲便易矣。近來則以廣賑爲務,實效則不多矣。臣旣有身親行之之事,故如是仰達,而道臣之自難變通者狀聞,則自朝家,亦爲補助,可以收成事之效矣。宋寅明曰,卽伏見趙顯命私書,則以爲,自道內辦得賑資,而不敢請得於廟堂云矣。上曰,廟堂旣無劃給之道,則道臣似不得生意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私書,皆得見之,則以爲,國有餘儲,則狀請賑資,濟活飢民者,此誠不可緩之政,而旣知國無餘儲,則狀啓請得,實是虛事,故初不得狀聞云矣。以兩南民事論之,災實相半,而嶺南則比湖南亦爲稍勝,其中沿海八邑,爲赤地云,此八邑,則以五十餘州餘儲,或可有接濟之道。且有關西錢餘利,則賑政一節,似無大可憂者,而飢民之窮困流離者,相聚爲盜之外,更無他道。非但賑民之政爲急,保民之政爲大,自國家,各樣經費,節之又節,凡諸催科之政,減之又減,俾除飢民一分之憂,以爲慰安,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自廟堂,申飭兩南道臣,俾無捐瘠之民,而自廟堂,亦酌量經用,務盡撙節,以減催督之弊,可也。文秀曰,國以民爲天,若無百姓,則誰與爲國乎?方今之急務,莫如撙節經用,酌量區處,以貽實惠於飢民,可矣。各樣軍布,隨其被災之尤甚、之次,詳量分定,或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爲災減,則生民庶可支保,而在國家爲民之道,亦至當矣。若荏苒時月,今日亦然,明日亦然,國無救弊之政,而民有土崩之勢,則大勢旣傾之後,雖欲收拾,其可得乎?若不預圖,則畢竟無善後之策,必有及時大變通然後,民國可以賴安矣。沈壽賢曰,上款所達事,自廟堂,劃一區處,然後可以指揮,而道臣之意,亦不敢狀請賑資云,自道內,辦出賑民之意,固當申飭而已,不必出擧條分付也。上曰,大同則都民之命脈所關,不可增減矣。若有餘儲,則減給亦不妨,而使之停捧者,終歸蕩減,舊年條則已無可論,當年條畢捧,亦甚難矣。以身布事言之,李廷濟頃有所達,而廟堂亦無區劃之政矣。彼時分等時,其果有分付三南耶?宋寅明曰,身布則以折半蕩減之意,分付矣。壽賢曰,分等狀啓,數日內當爲回啓,而湖南尤甚邑中,興陽則已爲蕩減,其餘六邑,使之停捧,然道臣狀聞則欲以盡減爲請矣。上曰,蕩減停捧同矣。徐命均曰,軍政一節,最爲民弊,誠甚難處,當酌量區處,限歲末分付,而其於無民,末如之何矣。湖南沿邊七邑中,尤甚之尤甚者,身布限歲前勿徵之意,已爲分付,而軍摠逃故,則分付道臣,合家沒死之類,預爲抄出,果無推移充額之路,則尤甚邑段,姑爲仍置之意,分付,宜矣。沈壽賢曰,赤子龍蛇,戶口流亡,皆由於良布之侵徵,而近來民戶甚少,投托於公私賤者,蓋避身布之役而然也。不然則百般謀避,入於歇役而後已,若無變通之道,則終無孑遺之良民矣。當依唐之租庸稠三法,行之甚好,而我國,本來割人以養人,豈有久行支堪之理乎?各司料布,皆是以人食人,故弊端蝟興,設立良役廳,變通矣,終無善計,旋卽撤罷矣。良役一款,終爲病國害民之巨弊,而猝難變通,從容講究,以爲變通之地,宜矣。如是度日,則生靈靡有孑遺而乃已矣。上曰,變通難矣難矣。尹游曰,軍布收納之節,若當災年,則自朝家,例有蠲減之道,而前年騎步布,亦爲減給矣。近來軍政,不得均一,故富實之戶,輒皆免役,貧殘之民,率多疊役,以至於隣族侵徵之弊,殊極罔測,當有變通之道,而今年則姑無可議,然前年未收則抄出,如湖南之尤甚邑,從多少減給,則可以爲生民之實惠,而減給田稅大同,則專爲豪右之利,不爲少民之利矣。經費雖或不足,百姓之蒙惠亦大,軍布之未收者,分數蕩減,以貽實惠,宜矣。沈壽賢曰,兵判所達,實出於公心矣。將臣皆如兵判所見,則豈無變通之道乎?宋眞明曰,畿邑之督徵民間,爲十八名目,而一戶所納,爲三石穀,民不堪其苦,卽今流亡相繼,景色愁慘,舊逋中一二件蕩減,則似可爲實惠矣。坡州、長湍,雖未及目覩,南路則陽川、安山、衿川等邑,一望無堤之大野,全棄陳荒,生穀之土未墾,則民間之赤立,推此可知,而徵納之紛然,實非撫恤之道,似當有軫念蠲減之政矣。沈壽賢曰,分等時,先自京畿爲始,而自之次邑以下,還上當年條,使之盡捧,名色甚多,畢捧爲難,而留大同退大同,亦入於當年條,若不盡捧,則前頭無可爲之勢。當年條則督捧之外,姑無他道,稍實邑則舊未捧,限壬子條收捧爲好,而漢南則如振威之邑,亦入於稍實邑,故似有怨望矣。然今則姑不當變改,徐觀前頭各邑之捧未捧形止,以爲處之,宜矣。宋寅明曰,爲國之道,使民蒙惠,爲第一政事,而十之所捧者減二分,則民不知德,自八而七,自七而六,漸生圖免之計,豈非可悶之事乎?上曰,百姓則雖三而四,猶不知足矣。寅明曰,今以經用言之,則已無餘地,戶曹都監軍放糧十二月料,無出處,惠廳所存,只餘一萬石,誠無支吾之勢,然尹游所達軍布減給之說,誠是實政,而軍政若不變通,則國可亡矣。僞逃僞故,日以滋甚,荐經大歉,流亡相續,處處村落,無保存民戶,則不有變通之道,而將何爲乎?戶布、結布,間百年前行之,而旣無大弊,則似無不行於今日之理,而邊將及戰船等,捧布之不緊處,亦令減罷,別擇朝臣之解事務者,抄遣各道,以便宜從事,設試數三處,使之變通,以觀其可行與否,似好,故會議於備局,而事不得施行矣。如此因循,則民國俱亡之外,無他道矣。徐命均曰,以國力觀之,則養兵太過矣。朴文秀曰,尹游所達,誠是矣。大同則旣有應出之地,而軍布則徵出於白地,故大同非人人之所不堪,而軍布,是人人之所不堪者也。以目前尤甚邑,分等減給,則可爲救民之速效,而臣待罪嶺南時,長鬐、彦陽等邑,無軍丁,故以一千五百名劃給矣,今則民數優多云,蓋無搜括侵徵之患故也。軍布隣族侵徵之弊,若不變通,則亡可坐待矣。徐命均曰,嶺南、湖西沿海兩年,連入於尤甚邑,則各樣身布,依湖南例,姑爲停捧事,兩道道臣處,爲先分付,何如?上曰,自廟堂,爲先行關分付,而待狀聞處之,可也。朴文秀曰,湖南、嶺南沿海各邑,纔經荐飢,今又爲赤地云,誠甚矜悶,朝家必須大加軫恤,然後可以接濟矣。卽今湖南、嶺南各邑分等狀啓入來,而其所分等中,尤甚邑甚多,若盡停當年軍布而不捧,則軍門用度,亦極可慮。以此詳議道臣,尤甚邑中最尤甚者,使之精抄狀聞後,議其蕩減,則似無虛實相蒙之弊。且道臣,抄尤甚邑時,雖有不得不抄之邑,欲蕩減軍布,而更抄最尤甚邑,則分等尤甚邑,豈必盡入耶?道臣亦知兵曹三軍門匱竭之狀,似必以應減之州縣抄啓,而決無濫抄之慮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廟堂亦以此意,行關道臣,往復後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荐飢之餘,赤子化爲龍蛇,而昨聞儒臣所達,若如所聞,則其放肆極矣。訓將隨聞陳達,可也。張鵬翼曰,全羅兵營軍官,來傳有盜賊云,故臣招問其事情,則以爲,殺害二人云,臣聞極驚駭,發遣軍校偵探矣。軍官探聽來言,盜賊與人交鋒,相鬪之間,一人爲鋒刃所傷致斃,而死者,非譏察將校,亦非盜賊之敢爲梟首,事實與傳聞有異矣。鵬翼繼達曰,法領,連爲合坐究問,以處雄書中,旣有駱賓王、金時習等言,法領書,亦有秋菊春蘭各有節等語,則似有隱情,故以此發問,終不吐實,何以爲之乎?上曰,處雄之抵法領書未見矣。鵬翼奉進。上曰,史官讀之。李鼎輔讀其書。上曰,以書中辭意聞之,蓋有抑鬱之心,而別無可問情節矣。第其人物何狀?鵬翼曰,伶俐矣。上曰,渠自就捕云,果然否?鵬翼曰,渠聞拿來之報,自山寺下來兵營云矣。上曰,渠之書札中,秋菊春蘭等語,不必深看,而以渠之就捕事觀之,尤無可疑之端矣。分揀放送,可也。{{*|出擧條}}上曰,今觀按覈使狀啓,則以灣尹行査移咨,則不欲爲之,而平監狀啓,則若有犯越之變,則瀋陽將,不得不奏聞,自我私相問議,不爲移咨,則同歸欺掩之科。先使灣尹馳通,以問朴之徵去處,的知其奏聞然後,自此決爲移咨云,此與按覈使狀啓有異,而平監之同歸欺掩之說,好矣。然,馳通似無益矣,馳通措語,則已報備局云,其措辭,何如?沈壽賢曰,臣則未及見之,而先爲馳通于鳳城云者,未見其得當矣。依前定奪,姑待按覈御史査問馳啓,卽爲馳送咨文於使行未渡江之前,以爲到瀋陽探問事實,如無大段難處之端,觀勢呈納于禮部而已。今若徑先馳通,使彼預知,則恐不無意外生梗之慮矣。上曰,依所達爲之,而平監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彼此邊境,若有生事之端,則瀋陽之將,亦有罪,故渠甚畏忌,而彼中有明出、黑出之殊,明出者,持皇標來者也,黑出,是潛商也。明出者,雖殺一人,必生事,黑出者,雖七十人之多,殺之無害云,而卽今彼邊形狀,欲歸之於黑出云,然亦何可必也?上曰,此事則與彼時事,有異矣。捉去把守者,彼邊不嚴也。自此犯越者,我邊不嚴也。沈壽賢曰,使行便持去咨文,到瀋陽後,彼若乞哀,則姑置不妨者,蓋慮日後生梗,故到瀋之後,察其動靜,與三使臣處置之意,言于首譯李樞矣。上曰,不必直問其事狀,探知其形狀以來,可也。不可與議約矣。宋寅明曰,臣意則有不然者,若自瀋陽,先爲奏聞,而自我國,無移咨形止,則彼必爲疑而有責讓之道矣。其間遲滯可悶,爲先以形止狀馳通,似好矣。沈壽賢、徐命均曰,馳通則有若宿虎衝本,不可爲之,而咨文付諸使行,的知事狀然後移咨,爲宜矣。上曰,相距數千里之間,事之遲滯,不是異事,而査覈後卽時移咨,則亦爲不晩。行査事,使臣未渡江之前,卽爲擧行事,各別申飭,可也。命均曰,到瀋陽問知,而渠若無隱諱之事,則可知其奏聞矣。卽爲移咨,事涉便當,有何他慮乎?上曰,然。命均曰,江華新留守李匡德,自鄕尙不上來應命,令政院,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咫尺前席,私相諠譁,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楊州、抱川等地,虎患非常。抱川則數月之內,囕殺人命,至於五十餘名之多云,聞來極爲驚駭。或發送都監炮手五六名,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何如?上曰,發送都監炮手,事甚重難矣。命均曰,爲先申飭畿營,使之趁時捕捉,宜矣。上曰,關西素有善捉虎者矣。分付關西,善放炮手數三人,使之上送,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臣待罪嶺南時,虎患非常,故狀請善放炮手,以爲捕捉之地,而終不捉得,故以三十疋木懸賞,使之捉虎,則未久捉得大虎數三十首矣。捉虎之道,莫如懸賞,而發遣炮手,則初不去於虎在處矣,何望其捉得乎?徐命均曰,臣於海興君之疏,有難晏然,而其時事實,則有不然者。臣入來賓廳,則錄使云,宗班入處於大臣所坐之席,此實前所未有之事,其下吏出牌囚治云,故臣亦酬應紛擾之際,以爲例答矣。其後自宗親府,又爲發牌,推捉政府下吏,而掌務書吏,則不能捉去,故使喚書吏,邀路捉囚云。政府下吏則自他衙門,元無囚治之規,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代囚下吏者,不識事體而然矣。沈壽賢曰,賓廳,則賓師之意也,豈是宗班入來之地乎?況且以體例間事言之,大臣囚治宗府下吏,則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體統虧損無餘矣,決不當如是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宗班,與大臣相等,故王子、大君則無階矣。予亦初拜肅謝時,與大臣有相爭之事,其時自上有推考之命,而與大臣,一向相揖相等,事甚非便,故王子問安廳,別處爲之者,蓋亦有意矣。至於宗班之入賓廳事,予曾往江都時,自上宣醞,故予乃祗受於賓廳,而自前宗班,元無不得入之規矣。然以今番海興事言之,何必入于賓廳耶?此是矇矓不察之致,而孝廟入學時,館儒懸罰侍講院吏,海春事亦如此矣。外朝之歇視宗班,不是異事,而宗親府,自是王子、大君衙門,則今雖無王子、大君,衙門事體自別,而牌措語,殊無相敬之意,彼宗室之捉囚政府吏者,非出於輕侮大臣而然也。命均曰,宗親府豈非所重,而至於政府,則事體尤爲自別矣。下吏不可任自囚推矣。上曰,豈有不能囚治之理乎?宗親府,不可輕視,此非海春之府也。命均曰,體統有關,以前日言之,政府則或有囚治宗府下吏之事,而宗府則元無囚推政府吏之規矣。上曰,豈其然乎?宗府近來罷軟而然矣。命均曰,以班列時事言之,宗班或有緩急之事,則例自政府檢察矣。上曰,此亦不然。宗府,非政府之所干也。 ○李以濟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 ○趙鎭世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莫重設鞫,身添臺官,不能先他員赴坐,致勤重推之命,雖蒙聖明俯諒,旋卽還收,臺官元無帶推行公之理,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下敎,非特指乎臺閣,旣寢之後,以此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鎭世曰,大臣,位在百僚之上,而體統自別,以一微事,宗班之發怒於大臣,替囚下吏者,此實無前之規,如是則大臣罷軟,豈可摠百揆尊體統乎?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俄已下敎,而有不然者矣。宗臣與大匡相同,而王子大君則無階,故或相逢於路次,則大臣留駕,而與宗臣相逢,則相爲讓道,蓋其等等故也。故判書閔鎭厚,問安之路,與宗臣相逢,而宗臣直爲欲避,問前例於海昌尉,則有不然者,故其時宗臣,亦爲推考矣。以今番事言之,宗臣之囚推政府吏者,乃宗親府之牌,非海春之牌也。宗臣旣與大臣相等,而牌是王子大君所用之牌,則以宗親府之牌,豈不囚政府之吏乎?徐命均曰,體統如此,則虧損無餘矣,何可抗顔於百僚之上乎?上曰,然則海興之傔從,可以囚治矣。宗府下吏則不可捉囚,而以海興之入賓廳,朦朧之失請推,則海興當爲推考矣。朴文秀曰,臣以宰相,爲大臣煩達,似涉容護,而以體統言之,則有大不然者。宗臣雖曰體重,大臣旣在一人之下,而位在百僚之上,則體統自別矣。政府之捉囚宗府吏者,自是例行之事,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卒創無前之規矣。以大臣見囚下吏於年少位卑之宗班,而何可存體統、摠百揆乎?朝廷紀綱,自此壞損無餘矣。今此下敎,似或過中矣。宋寅明曰,大臣,上承君命,下摠百揆,紀綱體統,專在於大臣,而以一微事,宗臣之挾私憤,捉囚政府下吏者,事體殊甚駭然,大臣,豈可晏然於百僚之上乎?朝廷之待大臣,何等至重,而以微細事,壞損體統,至此之極,則他無可言,決不可仍而置之矣。上曰,宗親府,乃是王子大君衙門,則所重自別,而予亦以王子入承矣。今此煩達,不過國勢單弱,故,出於輕侮而然矣。安敢如是?靈城君朴文秀,從重推考,重臣,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筵體,不嚴莫甚,此後筵中,如有諠譁之事,則當直爲罷職,承旨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御熙政堂,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安府使崔昌億。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申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受由及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朴弼載、申晩,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秋曹久無長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謝恩兼三使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身病猝重,事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宗親府之居在百司之首,卽王子大君府故也,乃中朝宗人府也,故雖大臣衙門,不爲直囚府吏,蓋所以敬府也。故外朝則柏府糾檢,而宗班則宗簿主之,有都提調二窠,而非大君王子,則不兼,所重在焉。且府吏,雖崇品宗班,非有司則莫敢治之,犯者罷職,亦有受敎,此亦王子大君故也。近來國葉單弱,管有司者,雖代遠宗臣,其府之重,固自如,宜當不墜府重,而今以大臣所達觀之,府吏被囚無限,而恬不爲怪,只因私憤,始有拾捕捉囚之事,疲軟甚矣,非亦守本府體貌之意,事甚非矣。當該堂上,從重推考。 ○以平安監司守邊無狀,待罪事,傳于李聖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來到,故監視則腐傷,不堪捧入,爲先退送,而日氣雖曰不寒,何如是不審不謹耶?曾以大口魚事請推,而此亦不可無警責之道,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八日,因大臣陳達,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中,沒技之類,直赴殿試事,命下,而本狀下於備局,故本曹未得一時書入,今則殿試已迫,有難等待,玆又別單書入,書啓所付沒技者閑良,直赴殿試,內奴免賤事,令政院,依例奉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普昱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尙忍言哉,尙忍言哉?終古人臣之與世抹摋,橫被僇辱者何限,而未有如臣之罔極矣。臣自有此事以來,腐心痛骨,冤憤弸結,而咫尺天門,籲呼無階,戴盆望日,不足以喩臣之情,而直欲狂奔亂走,死而無知。不自意中丞除命,忽下於杜門屛蟄中,顧臣世念都盡,索然如冷灰,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若其積蘊之危衷,庶可因此而少暴於紸纊之下,是亦聖恩所賜也。彼權瑩之疏,都不知天理人倫,爲何等物事,而惟以單辭過誤,橫加醜辱,萬萬絶悖,有甚於街巷惡少輩口氣,人皆以傳言爲汚口,則臣何忍擧其事,以浼天聽也?然而公然以黨逆之名加之,必欲置臣於湛滅之科,則遭誣而欲白,抱冤而思伸,固人之情,雖欲默而無辨,其可得乎?臣與逆鏡,居家而無巷閭過從之好,立朝而無吹噓汲引之助,只是班行間識面而已,此實擧世之所共知,而抑又有一言可以洞辨者?臣於乙巳北遷之際,黨人之求罪於身,靡有餘力,而猶未敢以鏡黨二字,爲臣之案,及夫丁未環召之日,討鏡之公論大行,隄防益嚴,而臣首膺榮顯,宿硏舊聯,了無異議,由前而言之,旣非顧藉臣而然也,由後而言之,亦非庇護臣而然也,蓋知臣平日踪跡,與鏡燕越,而實無一言一事之可以指議故耳。厥後八九年之間,臣未有宿愆之昔閟而今發者,又無別般新事,觸犯衆怒,而今瑩,乃以死黨樂禍之心,恣爲悖義無倫之言,必欲甘心若報私讐,彼瑩,亦人耳。豈不知此等口業,爲渠惡德,而猶且不恤,惟以辱臣陷臣爲事者,抑獨何哉?其必有偏懷怨毒之人,陰主中傷之計,而瑩爲之倀鬼耳,豈不痛心哉?此自有一世公議,臣不必索言,以重犯其鋒,而顧臣身命之汚辱則極矣,每一念至,怛然心悸,惟有斂跡屛息,夭心自廢而已。今若不知懲艾,復廁榮途,則惟彼積忤之層加,群憾之轉激,姑捨勿論,在臣自靖之道,斷無是理,前後恩除之下,雖閑司外幕,猶不敢爲承命之計,則顧此所叨之職,卽係淸顯,尤豈有一分冒進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涕泣籲冤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苦之情,諒臣疾痛之辭,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快人心,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因拜表,天牌下降,而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謝恩兼冬至三使臣請對引見。正使密昌君樴,副使禮曹參判閔應洙,書狀官司僕正尹彙貞,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樴曰,臣等今當奉命出疆,使事雖有稟定之事,到灣後則勢難變通,故敢此請對矣。廟堂以犯越事,待按覈御史狀啓,追封咨文云,姑未知査報之,如何?而臣等到瀋陽之後,使譯舌輩,偵探委折,彼若曰已爲彌縫云,則所齎去咨文,何以爲之乎?上曰,昨聞大臣之言,所謂永福頗苦,以此等事移咨云,而旣如是傳播,則決無掩置彌縫之理。領相所云,到瀋後彼果已彌縫,則謂以伱能爲我國,不爲轉奏,我亦爲伱,不爲移咨爲說而置之者,終涉苟且,不可爲也。卿等到瀋陽,則雖不費力,自當聞知矣。有其事則可以傳咨,無其事則不必發言。彼或先言有如此事,而吾已彌縫云爾,其後事情,有未可知,果若有我人見捉之事,彼雖欲彌縫,其可得乎?在使臣之道,不可不傳咨而還爲持來也。且事上國之體,毋論事之大小,有關於兩境,則令行轉奏也。此三段外,無他道理,行到灣府探問,而無此事,到瀋陽偵察,而已妥帖,則雖持去,只當不傳而已。應洙曰,此事若明知我人之已爲放還,則事雖苟簡,咨文可以不傳,而若我人之放還與否,不能的知,而彼以彌縫之意哀乞,則不可徒恃其言,而持咨空還,廟堂雖欲使之觀勢處之,而儘多難便,必欲預爲稟定,以爲奉行之地矣。上曰,不可以彼之乞爲彌縫,持咨還來,象胥輩惟當任之勿疑,而亦常有彼此間生色之意,一行譯官處,以若已放送犯越人,則無可論矣,不然則卽傳咨文之意,使皆洞知,可也。應洙曰,謹當依下敎奉行,而臣等之行,自有期限,不可遲滯,必當趁今卄六渡江,可以及期得達彼中,按覈一事,必趁其前催促,而成咨下送然後,可無未及之弊矣。上曰,此則當依爲之,而今日査對,大臣必出去,亦以彼若咨且不奏,欲爲彌縫,則不可不傳咨之意,言及大臣,明言於一行譯舌輩,可也。樴曰,臣等入燕後,若詗知彼人,已爲彌縫,至於無事之境,而彼輩亦以爲元無此事,伱國不必移咨云,而事已妥帖,則當依聖敎不傳,而其間事端或變,臣等留館時及或回程時,自瀋陽,若有轉奏之弊,則事勢極爲難處,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卿之此言,又思及一層,而彼人必已轉奏矣。應洙曰,彼已轉奏,則固無可論,彼雖稱以將爲彌縫,我人猶未放送,則咨文可以卽傳,我人眞若放還,事已妥帖,則咨文可以不傳,而但彼雖曰已爲放送,臣等旣未目見,所聞者,惟譯舌之傳言,而譯輩偵探事情,亦極疎漏,其言又難準信。彼若果爲放送我人,則必有馳通文書,若未得見文書及可驗之明證,則彼雖曰已爲放送,直爲傳咨,何如?上曰,彼果已放送我人,而以爲無殺害持票者云,則當持還咨文。此則到灣府,亦可探知,若到鳳城,不得見放還馳通,則其眞爲放送與否,有難的知矣。雖欲彌縫云云,直爲傳咨可也。樴曰,臣等到灣府,而査事未訖,咨文不及追到,則勢不可遲留過限,故預此仰達。上曰,然矣。且彼人或曰,此不過偸山賊所爲,伱國當處之,或曰你國人旣犯法,我何以彌縫云爾,則當直傳咨文,而然瀋在咽喉,怫其守將之意,亦可悶也。此在參量處之之如何耳。應洙曰,今番歲幣方物,雖有申飭之敎,而白木廛失火,故六七同燒燼,日子已迫,戶曹雖日加催督,廛人不得改備,臨急備納之際,稍不如當初所捧,槪其長則固無不足之弊,而廣雖僅準於見樣,更無贏餘,然旣準尺量,譯官輩亦以爲可用,故形勢迫急,雖與戶判相議捧去,而申飭之下,追後所捧如此,其間曲折,敢此仰達。上曰,彼中亦有見樣耶?樴曰,彼中亦有見樣之尺量,故我國依其尺量備送,而今番追後所捧之木,尺量則雖準,而升品似稍劣云矣。上曰,尺量果何如?應洙曰,前日所捧之木,則不但準尺,皆有贏餘,而今此改備之木,僅爲準尺而已,更無贏餘,比前所捧,其廣稍不足矣。上曰,升品,亦如何?應洙曰,木品歲幣,則勿論麤細,其織造之體樣自別,而此則,升品則間或有比前歲幣反勝者,而體樣則與歲幣稍別。此爲未安,而但旣爲暴白,則些少欠頉,不至顯著。卽今形勢迫急,封裹屢次退限,至於方物封裹之日,僅爲畢捧,歲幣異於他木,廛人實難猝辦,戶曹亦無變通之路,不得已以此捧去矣。上曰,彼若執頉,則將何以答之耶?應洙曰,雖無贏餘,旣準見樣,我固有辭,勢將以此爭之,首譯亦以爲可用云,故捧去矣。上曰,白綿紙何如?應洙曰,白綿紙,雖爲申飭,而近來紙品甚劣,今番亦未免薄劣。槪廛人常貿於兩南産紙之寺刹,而近來僧人多詐,紙地浮出之際,雜以石末,用奸甚多,故斤兩雖準,紙品則極劣。旣已措備上來之後,則此異於他紙,廛人更無變通之路,朝家若欲申飭,則明年所捧,自今年別樣嚴飭,而後庶革此弊,而臨時申飭,似無其效矣。樴曰,不獨紙地爲然,如火鐵、煙竹等物尤可笑,火鐵,十叩無火,煙竹,一握便破矣。上曰,此亦以大同米會減乎?匡輔曰,然矣,而各邑曾不經意,臨時備送故然矣。上曰,扇子則盡用別扇乎?樴曰,唐扇等他扇,皆用之矣。匡輔曰,其中梳貼,誠怪異矣。彼人焉用此乎?上曰,卿等萬里奉命,當寒行役,好爲往來也。彙貞曰,臣於近年,久在經筵之列,今方奉命出萬里外國,烏得無係戀楓陛之心乎?臣之所望於殿下者,愛惜精神,保嗇天和,人君雖一日萬幾,而若留意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則其於裁應庶務,亦何難哉?間者,臣曠未登筵,向於帳殿,仰瞻玉色,則比前銷瘦,群下之憂慮,當復如何?保養聖躬之方,不獨在於藥物。古語曰,多言損氣,又曰,神太用則敝,殿下於辭令之間,必欲使人曉然,故或欠於簡重,酬接之際,必欲纖毫不遺,故過用神思。此旣有違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而於保養聖躬之方,尤有害焉。竊覸聖學高明,不待臣言,必自知之,而若領其大體,簡其煩務,則自然神氣和泰,聖體安康矣。臣有所懷,臨行惓惓,如是仰達。上曰,臨行勉戒,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匡輔曰,外方進上物膳,事體至重,則其封進時,寧不審愼,而今者統制使金潗所封進靑魚三千餘尾,皆腐傷,故纔已退却。廚院草記,請推本院,則更不以警責之意仰達,而此後則諸道進上,各別申飭。且卽今日氣不寒,生物之屬,雖照氷上來,易致傷敗,而今此統營膳狀,昨日午前入來,而今朝始爲捧納,一日之間,亦安得不傷乎?自今分付本院,雖晩暮入來,趁卽捧納事,竝爲申飭,何如?上曰,今朝監膳提調,誰也?樴曰,卽驪川君壆云,而凡物捧納,非生物則雖或經宿,生物則例爲卽捧矣。上曰,在前則進上物膳,無經宿後捧納之事,而昨午入來之物膳,今朝始爲捧納,遲滯太過矣。當該提調推考,此後則申飭,可也。諸臣,遂皆退出。 ==1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病}}。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文武科殿試相値,出榜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洪景輔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方帶能麼兒堂上矣。能麼兒堂上二員中,具聖益呈辭受由,臣泰紹方在入直,不得已能麼兒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連呈辭疏,無意出肅,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武科殿試時,諫院,城上所言送事出牌矣。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闕外,陳疏入啓。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俱在外,只有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在外,正言趙鎭世陳疏入啓。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諫院無城上所言送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趙鎭世批下,更爲牌招。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李匡輔啓曰,明日仁政殿式年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秋曹久無長官,獄囚多滯,啓覆文書未回啓亦多,不可不及期修正,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命官,右相進去事,命下,故右議政金興慶,已爲出去矣,又爲受點於文科殿試讀券官,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相,慕華館命官進去事,未覺而落點,意謂當稟矣,只以讀券官稟啓,故如是下敎矣。 ○傳于洪景輔曰,昨日下敎,不過事體,無他深意,有何毫分不安之端乎?領、左相,更爲命招。 ○洪景輔啓曰,領、左相更爲命招事,命下,而自前大臣,則無試官更招之規。且於深夜大臣命招,則例出標信。命召事體重大,有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 ○傳于洪景輔曰,乙巳年大臣不參之前例,已知之矣。其前其後,大臣不參之前例有之乎?問啓。 ○洪景輔啓曰,殿試時大臣不參之前例問啓事,命下矣。考見院上殿試望單子,則康熙二十二年殿試時,有大臣,而故相臣南九萬,以兵曹判書,爲首讀券官,又一殿試望單,有大臣,而故相臣李尙眞,以知中樞爲首讀券官,而康熙年號下紙破,不記年月。近來則戊申十月庭試時,故相臣李㙫,以禮曹判書,爲首讀券官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以六員爲之,有前例耶?問啓事,命下矣。殿試試官六員,曾無前例,卽今他無變通之道。望單中未受點人員申思喆、宋眞明、洪鉉輔、尹陽來,竝更卽牌招,以爲受點備員之地,恐合事宜,而有異常規,何以爲之?敢稟。 ○傳于兪彦通曰,試官不備,欲爲稟啓,而未受點人員,徑先出去,已是不察,而旣已出送,更爲牌招,事體尤爲未安。原單中三人,付標以入,爲先牌招。 ○以朴成玉爲假注書。 ○以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砲手金惡妻徐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之人,竝許赴於今番殿試事,入啓,蒙允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直赴擧子李匡贊,身病,崔德垕、申命佐、李寅煥、姜守珪,在喪,不得赴擧云。依前例,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己酉式年武科覆試入格人閑良具德一,未及殿試之前,遭其父喪,依法陳試矣。今已闋服云,依例許赴於今番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事,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一百四十五人,隨其錄名,許赴於明日殿試,而統營直赴人尹迎來,雖已身故,書名榜末事,頃日筵中陳達,蒙允矣。依此擧行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本曹草記,海營別武士,癸丑都試時沒技人,許赴殿試事,命下矣。閑良金碩兌,閑良梁春大等,令政院,依例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晝講時,因筵臣陳達,西北沒技人,令後啓下者,許赴殿試事,命下矣。西北監司狀啓中,所付人別單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而西北旣令許赴,則海營沒技人,令後啓下者,只有二人,獨漏於今番許赴之中,不無向隅之端,何以爲之?而此後沒技,申飭各道事,依前定奪,各別擧行之意,敢稟。傳曰,依啓。亦爲許赴。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都摠府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出身李相起,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相起,時囚典獄署,移囚本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權以鎭疏曰,伏以臣老癃疲劣,尋常職事,尙不可堪,數年以來,世念已絶,歸伏松楸,綿巾待盡,忽承西藩之命,非以爲可有堪職之勢,而只以聖主肉骨之恩,無日可報,欲以未死之前,鞠躬盡瘁,在職不勝,以罪罷去,在臣素願,似若粗安。故冒赴此任,今已半年,餘拙畢露,官謗如山,加以邊上事變,層生不已,官職無狀,無人不知,至今逭辜,臣實不知其何故,售幸逭之故,晏然冒居,以妨賢班不職之中,又失廉隅,臣名備數於人,誠不忍爲此昧昧也。且臣年迫七十,筋骸已弛,兩朔行役,無病不生,兩目花眩,兩耳蟬噪,聰明旣廢,知識如昏,百體萎薾,落席涔涔,雖欲自力,亦無一分强起之勢。玆敢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官職之無狀,憐臣疾病之難强,特許遞改,以幸公私。臣伏聞臺臣論理山府使禹夏亨邊禁不禁,有拿推之命,臣不見臺章,固不知所言之如何,而略聞大槪,則夏亨之躬自飭邊,似無此事,一道之所共知,道路之言,例多失實,或其傳者誤耶?遠外之事,雖不敢質言,臣以此等事,日夕訪問,似或愈於道路之所傳耶?廟堂方有所寄托於夏亨,此事不可必其有夏亨之有此罷去,在渠誠爲多幸,國事實甚狼狽。此在臣職任事,故不敢不聞,特寢其夏亨拿推之命,使終始其事,似合事宜,若內地守令拿推者,若無事實,自當還任必交代,其後拿去,此事不可付之他人,萬不獲已,冒死仰陳。此旣臺臣成命已下,不敢偃然狀請,撌撌gg憒憒g辭本,又有掛事不察之罪,尤不勝惶恐悚縮之至。伏乞下詢于大臣而處之,臣無任。答曰,省疏具悉。禹夏亨事,業已處分矣。卿其勿辭察任。 ○江原監司魚有龍疏曰,伏以臣之情懇,前已屢次陳籲,而仁覆之天,猶未俯燭,終不蒙恩許,每每煩瀆,亦涉惶悚,不得已抑情在職,泯默到今,而臣之私情,實有萬萬煎迫者。臣母年迫八秩,疾病纏身,氣息危綴,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至於飮食起居之節,輒又須人,在臣情理,本不宜一刻離捨,而初旣迫於嚴命,黽勉强赴,離違膝下,殆滿一年,已難之方寸,去益難抑。況今京邸冷節,侍奉無人,方又隨往臣同生弟德山縣監有璜任所,自臣營距德山,道里比京差遠,音聞漸疎,私心之悶鬱抑塞,視前又萬倍矣。日夜戀結,寢食殆忘,臣之心緖旣如是悶切,則老母之念臣,尤當如何,情理到此,誠有所不忍耐過者。且臣瓜期已迫,不過一兩月間,雖以國事言之,許遞臣當遞之人,催遣代臣新伯,俾講明春救民之策,則於公於私,俱合便宜。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情私,亟許遞改,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情理雖若此,藩闑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抑情察任。 ○掌令李以濟疏曰,伏以臣年未衰老,精力先消,白晝猶未辨字畫,細語全未聞省得,一入前席,昏憒畢露,臣實自悔,人謂斯何?向日乞免之章,亶出於情窮勢蹙,而及承批旨,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飾讓者然,徊徨抑塞,罔知攸處。日尋長單,見阻喉司,而深夜鞫坐,義不敢辭,仍承登對之命,再近耿光,而薄暮傳啓,昏花滿目,袖中故紙,黑白相混,命開前牅,寔荷異數,而遲廻窘遁,全失臺臣體樣,歸伏私次,愧懼弸中,坐違召命,豈臣故犯,而猶靳例勘,天牌復臨。噫,臣以草墅冷迹,歷事三朝,濫廁淸選,强策疲劣,竭誠報國,豈非臣至願?而不幸疾病纏身,聽視俱昏,中宵念及,臣竊自悲,荐犯逋慢,分義是懼,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仁覆之天,或已俯燭其實狀矣,勿視臣爲例讓,而特許鐫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重官方,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旣不敢以言責自任,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區區憂愛之忱,有不能自抑,敢此附陳焉。夫治國之道非一,而若撮擧其要,則不過曰存體統而已矣,夫存體統如之何,亦不過曰能容臣下之守法而已矣,何者?體統不存,則事皆紊亂舛錯,而罔克歸于一焉。臣下不能守法,則事皆撓屈變改,而綱紀日以隳矣。是以一事之微,一政之小,而罔不有體統法度在焉。如或以事政之微且小,而謂非關於體統法度者,皆不足與論治道者也。三代以還,願治之主,不爲不多,而若言其翹楚,則能容臣下之守法者,莫如漢之文帝,昭載史乘,斑斑可考,臣不必歷指覼縷,而若其可以警動人耳目者,臣請爲殿下誦之。夫太子藩王,一不下司馬門,則六百石之公車令,得以劾奏,軍門都尉,得以將軍之令,而遏天子之乘輿,夫中大夫,至貴也。一戲殿上,則丞相得以檄召而議斬,自常情觀之,不下司馬門,至微過也。天子乘輿,非可遏也,一戲殿上,非大眚也,而劾天子之太子愛子,遏天子之門外乘輿,折辱天子之寵臣者,皆至無嚴也。似是人臣之極罪,而惟彼三臣者,只知守其職、行其責,而初不以太子之貴,天子之尊,寵臣之勢,撓其所執而已。文帝亦非能飭勵督責,而必使之行其法也,只能優容其守法,而使臣下,不喪其所守也,故當世之治,後世莫及,而傳之史冊,以爲美談。然若以君德責備焉,則泥於黃、老,專尙玄默,養民而不能敎,又行短喪之制,先儒已多譏之者,而先正臣李珥,以文帝爲自棄之主,蓋惜其有帝王之天資,而不克踐履乎精一誠明之閾者也。伏惟我殿下,終始典學,懋修厥德,初頭喫緊工夫,輒以顔子之不遷怒、不貳過爲期,則殿下之自期於身,臣民之望於殿下者,蓋將一蹴而可到聖益聖之域耳,何嘗以躬行節儉之漢文,爲今日足法者哉?臣試以頃日大臣所達筵中下敎,反覆而深思之,宗府,乃王子、大君府衙門也。百司所尊敬,而大臣,以一微事捉囚府吏,驟而聞之,宜乎不槪於聖心,而第伏念殿下所居之位,卽祖宗之位也。君也,父也。王子大君,卽祖宗之玉派天潢也。臣也,子也。受君父之命,任君父之股肱,而身總百僚而重朝廷尊體統者,大臣之責也。以此觀之,宗府雖尊,其不可慢君父之股肱,而與之相較也明甚矣。漢時之公車令,猶能劾天子之太子,則宗班雖貴,貴不如大君王子,而堂堂聖朝之大臣,豈不能如漢時之一公車令耶?聖意若曰,宗班或有犯科,則大臣之隨事糾劾,容或可也,而因此一微事,直囚府吏,非所以尊宗府、貴王族也,則此亦有說焉。身居具瞻之位,祗承元首之命,而一微過,尙不能糾正,小少體統,猶未能持守,則安可以責之以尊君父、重朝廷,而彈壓百司,儼然人莫敢犯也哉?玆事雖小,所關非細,筵臣陳白,斷斷無他,而天聽訑訑,聲色太遽。噫,吁咈之際,可否相難,自是君臣間美事,設令大臣、諸臣,交口力爭,言或過中,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諄諄警誨,何所不可,而況其所達,只在於存體統慮後弊而已。一辭僉同,可見其匡救至誠,而不賜兪允,遽加摧折,此殆聖上平日涵養之工,未祛好勝之私,喜怒之發,自不能中節,而其禮待臣隣,優容守法,反有歉於治雜黃、老之漢文,則志士之痛哭流涕,豈不百倍於賈生乎?如臣庸懦,忝居侍從之列,而囁嚅遲回,含默屛退,中夜耿耿,寢不能寐,敢將瀝血之辭,仰瀆宸嚴之下,僭妄之誅,實無所逃,而一端忠愛之性,自不能以人微而有間。伏乞聖慈,俯諒微懇,更加三思,蒭蕘必擇,則他日立紀綱尊朝廷,而措國勢於泰山之安者,未必有自今日始也,豈不猗歟盛哉?臣治疏將上之際,有擧子數十餘人,塞路號呼,問其由,則以西北兩道沒技武士,爲觀殿試,齊到京城,而該曹以令後不許赴於今番,數千里跋涉,將未免虛還,則他日殿試,多人之無故齊赴,誠未可必。乞以此意,略及疏尾,俾免遠塞人虛勞往返云,而辭甚懇惻,有不忍揮却,輒以冒聞殿試,只隔一宵,乞令該曹,劃卽稟旨擧行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昨日已爲下敎,而所引漢事,太不襯着。三代吁咈之時,喧鬧則決不爲也。職在憲職,不爲糾正,反護不已,良可異也。疏末事,業已處分矣。爾其勿辭察職。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臣,資性庸懦,言辭拙訥,百無一能,而獨其愛君憂國之性,則根於秉彝之天,自謂不後於人矣。日者登筵,臣隣奏對,辭不達意,終見雷威震疊,天語悲切,大臣以下,驚惶戰兢,倉黃逬退,景色之愁沮,尙何言哉?況臣不肖,職忝言地,初不能剴切開陳,感回天聽,繼伏見非常之過擧,而終未效匡救之一言,終孤寸誠,全負職責,論其罪狀,刑戮之誅,尙安逃哉?退出之後,終夜無寐,遶壁彷徨,一念如結,時日稍邁,終有所耿耿不自已者,請以筵席未畢之懷,爲聖明冒死而繼陳之。君臣之分,雖若天地之截,亦猶父子之親,固可以誠意孚感,而不可以威怒摧抑也。群下所見,苟有執迷,則從容諭解,使自悅服,可也。如或有辜犯難貰,則直加罪黜,亦何不可,而乃以不忍聞之敎,輕加摧抑,使不敢開喙,此豈大聖人物來順應之道耶?爲今日臣子者,苟或近似於嚴敎之萬一,則神明所監,湛滅猶輕,而何敢戴履高厚,立殿下之庭乎?洪惟我殿下平日仁恕之德,曲體無遺,慈良之念,隨處藹然,而獨此萬萬情外之敎,忽然勒加於臣子,臣子亦人耳,雖不能剖心自明,獨不隱痛冤迫於心中也哉?臣等之私自冤迫,亦何足說,在聖人平心恕物之義,果何如也?人之七情,惟怒難制,雖閭巷匹庶之賤,苟有一分本源之工者,疾言遽色,尙且戒之,何況我殿下以聰明睿智之姿,留心聖學,涵養氣息,凡幾年所,血氣二字,猶未克祛,則臣愚死罪竊以爲,涵養工夫,猶有所未逮而然也。伏願殿下,不以人微而廢其言,益加猛省於本原之工焉。臣於伊日事,終有所憂慨於中者,不避煩瀆,又此反復焉,臣尤死罪萬萬。夫大臣之直囚宗府吏,雖曰過矣,亦是非今斯今之事,而至於二品宗臣之擅囚政府吏,則前古所無之擧,若以無階君之尊,重囚政府吏,則猶爲可也,而彼年少品卑之宗班,創俑此擧,無所顧憚,則此非尋常細故。其蔑等級壞體統極矣,而殿下不加顯斥,顧藉太甚,有若較對者然,豈敬大臣尊體統之道哉?殿下若以大臣爲過,則一番申飭,俾勿因循足矣,何可任此一年少宗班之壞了朝體,而莫之禁也?朝廷之所以維持者,只在於體統一款,而迄至于今,壞破無餘,則爲大臣者,疲軟極矣,其何望總百揆而平庶政哉?臣之爲此言者,實非爲大臣地,所惜者朝廷之體統也,惟殿下,平心徐究焉。當日嚴旨,雖非全指臣身,緣臣發端繼陳者,旣被重推之命,則惶懍不安之情勢,實無彼此之別矣。昨因査對,黽勉承牌,而顧臣情地,決無冒進之勢,今因城上所,天牌又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爲人臣不爲盡言者之戒者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本非未安於爾者,飭勵越職煩達之致,爾何嫌焉?況所重在矣,非特爲宗臣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朴弼載疏曰,伏以臣於頃間,有事去鄕,薇垣玉署,除旨聯翩,驚霣感激,不敢少滯,數昨歸伏私次,而臣於館職,義不敢冒沒出脚,朒縮兢悶,靡所措處,又於再昨,移秩栢臺。夫三司淸銜,何等妙選,而以臣眇末,歷遍無礙,由彼就此,職名無虛日,揆分匪稱,撫躬增愧,而恩顧彌渥,虀粉莫酬。雖蹈湯赴火,不容前脚,則況彯纓入臺,何苦遜避,而第臣之力辭經帷,甘受違逋之罪,而未暇自卹者,誠以庸獃謭薄,萬無肖似,不可以叨塵法從之列,玷汚名器之重故也。不徒館錄之被人疵謫而已,則今於聖朝風憲之任,其不可厭然冒據,義無差殊,此已臣難進之一端,而抑臣昨年憲職時一疏,觝觸非常,僇辱沓至。朋憾崢嶸,餘悸懍慄,則朱夫子所稱防患貴怯一句語,實爲臣今日四字符,惟當斂謝名途,避遠駴機,以爲沒身自靖之圖耳,臣自今夏以來,屢叨此職,每愕眙逡巡,殆若傷禽之遇曲木,則其情可謂慼矣。見穽之危,終無復蹈之理,而加以素患痰病,遇寒陡深,咳劇而喘發,氣逆而血嘔,卽此疾狀,尤難强起供仕,昨於天召之下,未免坐違,偃蹇之罪,誅殛亦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終宵戰慄,直欲攢地入而不自得,玆敢露章自列,欲望聖慈,天地父母,曲諒臣情病之俱苦,特玆鐫解臣本職,仍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之罪,以嚴朝綱,公私不勝幸甚。臣於免章之末,不宜猥有僭論,而乃於目前事,竊有區區憂慨之忱,輒此略綽附陳,惟聖明澄省焉。臣昨伏見備忘記,則有宗親府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之命,而以大臣之囚治府吏,深示未安之意,又伏聞大昨備堂引接之際,聖上適因此事,聲色嚴厲,意旨悲切,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云。筵話甚秘,莫得其詳,而第伏念本事,殊極微瑣,不足仰煩威命之重,則淵衷之激惱,胡遽至斯?夫政府、宗府,其尊則等耳。向者大僚,亶爲宗臣之自損事面,督過其一時屬吏,而事無關於宗府,則宗府之尊,固無損也,有何敬不敬之可言乎?但宗臣官秩,雖曰崇顯,視諸大臣,不啻有間,因一體統間事,下吏之略受責罰,有何可怒,而其弟海春君,顧乃以年少二品宗班,私懷見陵之恥,捕囚政府之吏,將以敵之也,則此實三百年所未有者。夫以殿下所禮貌之大臣,而今見一宗班之侵侮不小,此而若不明降處分,則豈不大有傷於國體乎?雖然,若臣之私憂過計,實在於聖上辭令之無當,威怒之失平,惟我殿下數十年典學工夫,高出百王,洞察萬理,則是宜於涵養省察之妙,中和位育之盛,無所不盡其極,而凡有不愜於聖心,輒下非情之敎,易肆難制之怒。至或手拍御案,聲淚俱發,而悽辭疾言,罔念如綸如綍之體,使群臣,不忍承敎,而莫敢矯其非,其於高拱穆穆,聲爲律身爲度之義,是何如也?此個病痛,實爲殿下痼症,終不可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以臻於光明正大之域,則此忠志之士所共惋歎者,而今日之事,視聖人喜怒之正,尤有歉然矣。夫子曰,大臣不可不敬,是民之表也。就以《中庸》九經之目論之,其親親也,其敬大臣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今殿下雖尊位重祿,以盡惇親之化,而獨不念大臣見輕,廟堂不尊,則是九經之用,閼而不遍,而呂東萊所謂,由家以及朝廷者,毋亦失其道乎?夫以漢家雜霸之制度,大臣定有其罪矣,而猶不斥然,正以呼之,則其禮敬之優異,居可見矣。今我殿下動法三代,而遽因薄物細故,不平之敎,至及於平日倚任之上宰,殊失元首股肱之義,而反出漢家規模之下,臣尤不勝仰屋之嘆焉。至於國葉之單弱之敎,以備忘所出觀之,聖心之興慼,亶在於此,筵敎之哀痛,槪可知矣。然而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莫不以殿下之心爲心,則乃於王室屬籍之親,孰不仰體如我聖上敦恤之至仁,而今反以輕忽見疑,則寧不慨然?且伊日諸臣之相繼陳達者,只出於補衮闕、嚴朝體之意,而譴責過分,景色不佳,問備薄罰,雖不足惜,其亦優容臣隣之道,亦不瘨乎?朱子之言曰,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殿下倘於夜氣淸明之時,燕居蠖濩之中,穆然深思,惕然反顧,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則程明道所稱,於道亦斯過半者,其在此矣,伏願殿下,深留聖意焉。仍竊伏念玉堂及臺閣之官,惟當隨事格非,納君無過,而再昨入侍儒臣與憲臣,目見君上之過擧,終無一言匡救,則職在論思規諫之列者,可謂不負其責耶?臣竊爲之懣然,謂不可無責勵之道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所重在焉。政府雖重,本事不過下吏,宗臣雖遠微,其實卽王室親也。其若爾疏,法典次序,亦曰非乎?予未曉也。末端事,亦涉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一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東弼,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東川君申德夏入侍。 ○洪景輔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以殿試試官,牌招不進,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自五廟之孫,止亦復初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言偃復問曰音釋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蜡者,祭名,而八神者,有功於農家,故以十二月祭八神也。趙明謙曰,農民,春夏則服田勤苦,秋節則農功已成,至十二月,黃童白叟,會祭于萬物之神,以報歲功而同樂焉。郊特牲,孔子與子路有問答之事矣。金東弼曰,禮運一篇,備言帝王之治道,禮樂之所由行,而蜡祭,卽天子之事也。仰尼之所歎者,以魯而行天子之禮,不欲顯言,故答言偃之問,托以喩之也。上曰,觀前註則歎魯有或字云者,亦似有意矣。明謙曰,蜡祭,似非僭禮也。上曰,禘以下,吾不欲觀者,可顯斥之意,而歎魯之文意,似是後人之記解矣。東弼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第三大文,可疑處甚多,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明謙曰,材物與人共之,不爲己之所有,可見世道之熙熙皞皞,而此實聖人之眞書,看來三復感歎處有之矣。上曰,然。東弼曰,老老鱞寡,可見無一物不獲其所之氣像,而以材貨言之,百姓足則君誰與不足,不有物我之私,而無爲之治,於斯尙矣。盜賊不作,外戶不閉,亦可見仁政之大行,人無爭奪之慾矣。此《孟子》所以論王道,惟在於老吾老幼吾幼,而其節目則不過於制民之産矣。此等處,可想盛世皞熙之治,而其條貫之詳備又如此,此誠君人者之體行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大同之一句,文意亦好矣。明謙曰,大同者,至公之意也。上曰,然。上曰,大道旣隱之大文,有可疑處,以正君臣之下,亦有疑焉。各陳所見,可也。尙命曰,辭不渾厚,似非聖人之言也。東弼曰,上文則言太古之事,此文則言三代之事,而時世漸下,故不得不各自親其親,各自子其子,故不如大同之世淳朴之風,而風氣漸開,人文漸明,聖人設敎以治之義也。上曰,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者,不如太古洪荒之時,而堯、舜之治,亦如此而已,則以此謂不如無爲之世耶?東弼曰,此章文義,則後世聖人設敎之治,終不如上古無爲之世之義也。上曰,然則尤有弊端矣。東弼曰,此文旨意,終似有弊,而大旨則上文言上古無爲之治,此段言禮樂之漸明,而朱子曰,三代終不及上古云矣。以大體言之,三王之治,豈及上世之熙皞耶?明謙曰,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云,三王如秋,以此言之,五帝之時,似不及三皇之世矣。上曰,非以文之大意,有疑也。以字句間或有不能順理處,故所以難疑也。明謙曰,時氣漸下,人巧漸生,則必有爭之之端,故聖人有憂之,不得不以禮樂敎導之也。上曰,一有聰明睿智,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爲億兆之君師。以此觀之,敎民之道,亘古今所不可廢者也。景輔曰,謀用作始,而兵由此起云者,亦似有弊矣。實如老、莊之言,而似是漢儒之附記也。東弼曰,不以文害意,可也。尹陽來曰,有人而家居,則不得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及夫後世,不得不曰無盜而有盜,故以爲兵由此起,似無他意,而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此是人道之所當行者,則如是然後,可以爲治道之意也。上曰,特進官所達,是矣。趙尙命曰,此以下則言禮樂之效驗矣。上曰,此則又可見從容氣像矣。尙命曰,極言禮者,請問其節目備盡之意也。東弼曰,禮者,本於天道,出於人情,故以之治人而爲生之道,此言,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云者,以言禮之用,其重如此,而警戒來後之意也。上曰,坤乾他無出處耶?景輔曰,不能博考,而出處則未見之也。講畢。尙命曰,小臣因文義,而敢有所仰達矣。蓋禮運一篇,卽聖人制禮經邦之謨,其條目,燦然備述於一書中矣。臣於頃日講筵入侍時,聖敎以左參贊尹淳上來事,至引君使臣以禮之語,予於諸臣,欲盡以禮使之道矣。臣等退出後,私竊以爲,當此講禮之日,聖敎及此,實不勝喜幸之至,相與欽頌而已。日昨次對時,臣未果入侍矣,伏聞因一微細事,遽下萬萬情外之敎,入侍諸臣,蒼黃屛退云,臣聞來不覺愕然失望也。其日入侍大臣,豈非體國論事之大臣乎?重臣宰臣,亦皆多年任事,其爲人長短,聖鑑亦必俯燭矣。其所累累陳達,不過出於尊國體之意而已,何敢有一毫輕侮之意?而嚴敎遽降,辭氣峻切,此豈臣子之所可萌於心者哉?竊瞷殿下,少有激惱之事,則辭令之間,不擇發者甚多,臣常慨然矣。《論語》云,禮之用,和爲貴。伏願自今,辭氣之發,務盡和平,毋如前日之急遽,則豈不有光於聖德乎?上曰,其時所達,予於本事,非有他意,而予之性品,亦有不然者,曾已下敎於儒臣矣。近來凡事,皆不如前,而所謂裁抑宗臣者,謂有權勢也。自世廟朝以來,宗臣無他權勢,只以宗親府藉重而已。昔在先朝,以夏川事,有不可說三字之敎,可見敦親之至意矣。然,國法則不可低仰,而若不犯法,則何可廢敦親之誼乎?宗室之零替,未有甚於近來,渠輩雖欲怙勢,人誰肯受乎?以今番事言之,若出於輕侮大臣之意,則無可論矣。向觀《國朝寶鑑》,則有一宗室,以强娶宰相死後寡居之妾事,憲府發啓請罪,其時自上不賜答,而以法則不宥爲敎。若有犯法之事,則予亦何可爲宗室撓國法乎?《五禮儀》方使修正,而欲行《大典》,則不但卯酉之役,亦當修明舊典。宗親府,乃王子大君衙門也。今無王子大君,故疎遠宗臣,替居其府,然諸臣若謂今無王子大君,而其下宗班,何可囚治政府吏云,則此亦有可言者,政府無大臣,而只有左右參贊,則他各司推治政府下吏,而其將安而受之乎?若使宗臣犯法,則雖法司,亦當糾定,而不爲犯法,則大臣雖曰摠百司,何必致察乎?宗臣與外朝,元不相干,故外朝則柏府糾察,宗臣則宗簿糾察,宗簿提調一員,以外朝兼之者,其意極爲詳備矣。近來宗親府提調,不能任其職,故府吏亦頻遭推治,而知以例常事,故舊法漸至於解弛。今若有王子、大君,而有此等事,則豈不爲難處乎?予之下敎者,實不以大臣爲未安,意有在焉。重臣違牌,亦必以此事引嫌,而不亦過乎?朴文秀以備堂入侍,旣非職事,則於此事,得無不干乎?近於越爼,故有所下敎,而予之方寸已傷,顧念國勢單弱,若有王子、大君,則必無是事,故心有所嘅咄,因此觸發而然,實無他意矣。儒臣所達如此,當留念矣。金東弼曰,臣於入侍時,親承非常之嚴敎,豈無匡救之忱?而天威震疊,日勢且暮,姑爲泯默而退,下懷耿耿,不能自已,今因言端,敢此仰達矣。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而此指常人以下而言也。以聖上學問之高明,辭令之不擇,至於如此,設有可怒之事,可怒在彼,惟宜從容曉諭,開示聖意,方可合於物來順應之道,亦何至於重煩聲氣,以失和平之氣像耶?臣新自外來,未知當初本事之緣何致此,而雖以大臣所達觀之,宗府吏之拘囚,初非大臣分付之事,乃是錄事輩依前例擧行者。至於牌措語之不擇,誠有之,而此亦非大臣所知,政府事例,本自如此矣。海興君之一時入處,元非異事,特以其日常參時大臣入來之故,錄事輩雖有督過之事,囚徒若上,則大臣必許放釋,毋論彼此得失,元非大事,而海春君,以其兄之事,不避親嫌,乘憤干涉於捉囚政府吏之事者,大段妄着,夫大臣,殿下之股肱,雖以人主之尊,重罪施罰之外,不得施推考之罰者,蓋所以尊國體也。雖是王子、大君,亦何可捉囚大臣之府吏乎?海春,若以有司堂上,欲守宗府之體貌,則陳疏定式可矣。而以二品宗宰,怒大臣之事,而囚政府之吏,前所未有。年少宗臣,創此無前之過擧,諸臣所達,乃所以尊國體,豈有一毫他意於其間乎?意外嚴敎,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大臣諸臣,擧皆惶蹙不安,聖上辭氣之不平,實由於涵養工夫之未盡而然矣。惟願益加留意於操存省察之功,凡諸辭令之發,一意愼擇,無復有激惱失平之擧,則實有光於聖德。至於宗宰妄着之事,則終不可無警責之道矣。上曰,予自藩邸入承,而曾聞王子、大君,見國舅則下馬,而國舅亦下馬云,故予欲一番行此禮矣。逢慶恩於路次,慶恩素是謹愼之人,彼亦下馬,予亦下馬,而予生長宮中,無讀禮之事,所聞所行者,只遵祖宗朝已行之禮法而已。曾於庚子大喪後,無前導路,隨一大臣之後,而其大臣,終無讓路之禮,隨後作行,有同錄事,故予從他路而去矣。予以王子,猶尙如此,宗室之凋殘,如彼其甚矣。予不顧護,則誰復顧藉乎?大臣則以爲,宗室不可入處於賓廳云,此有不然者,而海興之入去,亦不無矇矓不察之失,予以爲非矣。重臣之裁抑爲達,予亦默會其意,然若無犯法之事,則不必裁抑,而當益加敦親之誼矣。頃以問安單子之數少,特推宗親府提調者,此亦無前之事,而有意爲之也。東弼曰,毋論前例當否之如何,自前政府之囚推宗府吏則有之,而宗府之囚推政府吏,則三百年所無之事也。況海春之職秩,非大臣同品,又其囚吏,非由公體,終未免乎挾私憾,聖敎若以宗府、政府,理宜相敬,宗宰若有事體間規警之事,則囚其傔人,容或可矣,而宗府下吏,則勿爲囚治事,使之定式。且海春之以怒大臣之事,不顧親嫌,捉囚政府之吏,則事體未安。以此下敎,而若加責罰,則朝家處分,豈不至當乎?殿下不此之爲,至下侮國家之嚴敎,外朝之於宗班,初不敢有一毫輕侮之意,況以臣子而侮國家,豈非萬萬情外乎?臣所慨然者,以聖上聖學之高明,猶未能祛一私字,有此過中之擧,而終無處分之事,實非宮府一體之道也。上曰,重臣所達精詳矣。若如是處分而定式,則亦可謂適中,而頃者過中之敎,蓋有激於宰臣之越職陳達,而且予方寸已傷,故正如程子所謂傷虎者而然矣。其後備忘,海春豈不爲推考乎?東弼曰,備忘中推考之敎,以宗府堂上疲軟不職爲敎而推考,此則罪名不相當,在大臣,尤爲難安之端矣。洪景輔曰,臣亦忝居近密,目見君父非常之過擧,不勝憂慨,敢此仰達矣。重臣所達裁抑聖敎中敦宗二字,俱於本事,爲過分說去,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政府之捉囚宗府吏,果有違於古例,則自上當溫言曉諭而已。今則不然,大費聲色,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殿下之平日典學,加意於辭令間者,何如?而一朝至此,此殆涵養之功未盡,而隨事激惱而然耳。臣之所惜者,不在於本事,而在於聖上辭氣之失平也。至以備忘中推考宗府有司堂上事言之,以宗府吏之被囚於政府,謂之疲軟而已,宗臣之捉囚政府吏之爲駭擧,全不擧論。宗府,卽殿下之宗親府也,政府,亦殿下之股肱府也。聖敎旣以宗府、政府爲內外朝相敬之衙門,而今此處分,未免扶抑之偏重。臣謂海春捉囚政府吏之失,雖推考薄罰,終不可廢,以存體統也。上曰,以承宣所達觀之,予亦知其然矣。然而當觀彼此所失而處之而已。爲宗府則如是下敎,爲政府則如是下敎而已,有何扶抑干與之事乎?上又曰,予讀曾子問有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心有戚感焉。數年之間,近宗連被誅戮。予頃往長陵時,念及於此,心甚悼傷,而其時老宮人,亦痛哭甚悼,蓋見其意也。宗臣有何干犯,而以各有推戴之故,竟至於斯矣。仁廟子孫,於今存者幾何?僅予一人,而卽今國無儲嗣,宗室孤弱,實無怙勢之氣,而又欲使裁抑,自我祖宗時言之,則皆是兄弟,在法則雖不可容貸,予不敦睦,而誰爲之顧藉乎?成廟云,此花開後更無花,撫古念今,心懷自然不平,此下敎昨日欲爲之而未及下敎。多氣宰臣,煩達不已,故因此觸發,蓋方寸已傷,致有此不平之敎,其時事實,不過如此而已。景輔曰,殿下頃以方寸已傷爲敎,臣以弘毅二字勉戒矣。殿下於二字工夫,終是欠却,故心氣易弱,轉輾觸感,每有此悲切之敎,而今因宗府微細之事,乃有此等下敎,豈非萬萬意外乎?伏願殿下,益加意於弘毅之工焉。上曰,予心常弛緩,而弘毅工夫則果不足矣。每念三宗付托,則雖欲弘毅,不可得也。趙明謙曰,日昨筵話,臣亦略聞其槪,而不勝慨然矣。殿下於伊日,隨其是非,從容開釋,曰是曰非,於大臣宗臣,何所不可?而遽下萬萬情外之敎,此非臣子所忍聞者,大臣重臣,惶恐蹙踖,容有極乎?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故不遷怒三字,最是緊要工夫,而殿下則不但遷怒也。或見違忤於聖心者,則必下題外不敢聞之敎,乃爲鉗勒臣僚,此豈臣僚之所期望者乎?今聞方寸已傷,故觸激則每不免過中,縷縷之敎,莫非臣僚自然嗚泣處,大臣重臣,於日昨嚴敎,雖有抑鬱惶霣之忱,而今聞此敎,豈敢有引咎難安之端乎?想不勝感激涕泣矣。但臣亦有所懷,理若迂遠,而亦有人事之必可期者,祖宗朝三百年積德之餘,豈無食報之理乎?殿下若能理遣寬譬,不失和樂淸明氣像,則禎祥必臻矣。殿下每下疚情痛心之敎,則入侍臣僚,亦不覺嗚泣,君臣相對涕泣,豈是好氣像乎?承宣所達,加勉於弘毅二字云者,正是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切實,亦且有意,當留念矣。景輔曰,臣旣有區區憂愛之忱,言端之發,請畢陳焉。夫弘者,寬廣之謂也,毅者,强忍之謂也。殿下常以此二字爲心,謂天理爲可必,謂祖宗積德爲可恃,毋或有一毫沮縮之意焉。臣於戊申冬,待罪諫長時,疏陳六條,其一曰保嗇聖躬,以迓景命,而結之曰克盡人事,以俟天休。臣雖愚妄,請爲殿下,責必於天,伊時殿下,特賜嘉納,未知尙記有否,而臣之愚意,終以爲可必者天也。伏願殿下,寬而居之,毅而行之,毋爲此悲切之敎也。上曰,前日之言,何可忘乎?頃又以弘毅二字陳戒矣,當體念也。 ○尹陽來曰,昨日慕華館査對,諸宰齊會,西北道沒技武士二十餘人,以不爲許赴於今番殿試,更爲査明後處之之事,齊訴稱冤,兵曹判書尹游,亦知其冤,而旣已陳稟。且殿試隔日,有難變通爲言,蓋兩道監司,以親試之意,明白狀啓,則今雖査覈,必與狀啓無異,而畢竟當盡許其直赴矣,等是許赴,而卽今二十餘人,千里裹足而來,落莫而歸,其所稱冤固矣。兵判與諸宰皆以爲,臣今日當入侍筵席,或可陳達此意云,故惶恐敢達。金東弼曰,臣亦入來時,武士呼訴於闕外者甚多,及到政院,問其曲折,則以爲沒技猥多,故限以去月二十一日,其後狀聞者更査之意,已爲稟定云矣。直赴沒技之過多,固爲有弊,初若一倂不許則已,今旣許之,而以啓聞之一二日差間,或許或否,事甚不均,遐方武士,爲其應榜,遠到京洛,終至空還,則豈不稱冤乎?今雖更査道臣之狀聞,必無前後之殊,旣來之類,竝爲許施,此後沒技,非道臣親試,則一倂勿施,而另加申飭宜矣。上曰,今番別單中西北人之沒技,殊涉濫多。傳旨啓下,亦爲過多,而初不許赴則可,或許或否,則事甚班駁,皆知其應爲直赴而上來,何者許赴而何者不許赴乎?勢不可異同,竝皆許施。此後則依重臣所達而申飭,俾無猥多之弊,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啓覆文書回啓,一時爲急,刑曹判書朴師益,各別申飭,斯速出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觀禮郞摘奸書啓,則宣陵相望地所葬沈哥妻者,誰也?景輔曰,沈仲良之妻也。上曰,沈仲良妻葬及壽觀葬處,卽令掘移,依法懲治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統制使金潗進上靑魚,盡爲下送,亦有弊。其中太腐傷者,東朝所進,還爲退送,其餘則捧入,而亦非大段腐傷者,則竝與東朝所進,只限今番封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試官之入宿闕中人員,自今番殿試爲始,別省記以入之意,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殿試進}}。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豐縣監鄭東羽。 ○巳時,日暈。午時,日有重暈,內暈有兩珥,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未時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兩珥。 ○李聖龍啓曰,小臣,慕華館武科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文武科殿試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趙儆,上下番入直矣。儆,昨日武科殿試試官,受點,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副摠管朴乃貞,俱有身病,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朴纘新,亦以文武科殿試試官,進去,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受由,他無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 ○以都摠府草記,傳于洪景輔曰,摠管不得牌招事,申飭,而政院何爲捧入耶? ○李聖龍啓曰,今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或有等畫之人,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呈辭疏,日事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筵敎申飭之下,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權奎應上言,據與幼學權世達所爭墳山,發遣本府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事,覆啓蒙允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今番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腐傷臭惡,決不堪捧入,故不得不以退送之意,稟啓蒙允矣。卽者臣以二等進上監視事,馳進本院,則自政院,初等靑魚還捧事,傳示榻前下敎,聖上軫弊省費之盛德,臣子豈敢不奉承,而本來大段腐傷之魚,到京又經多日,有難捧入,比初倍加。且所謂二等進上,今日來到者,來卽監視,則其腐傷,殆有甚於初等經宿之物,日暄如春,程道且遠,亦無足怪,如此而莫重御供之物,旣知其腐敗之甚矣,而循例捧入,有所不敢,玆又仰稟。傳曰,雖若此,旣有下敎,所重者民弊,竝捧入,東朝所封則決難捧入,而軫念往來之弊,累累下敎,二等進上,同爲捧入,初等則只東朝所封者下送,而其在享上之道,亦不可循例懲治,當該陪持,刑推下送。 ○洪好人,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宋昌乙卯年承襲使書狀官時,及己卯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加平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六負一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經用匱竭,頒祿收糧,有歲前絶之之患,故忠淸道留賑大同米四千石,別爲請得,而待新捧充上次,以各倉軍餉中推移,未凍前上納事,定奪矣。本道領運差使員舒川浦萬戶趙敬垕,安興米一千石,分載三船領納,而到泰安地,其中一船沈水云,而所載米石乾濕與否,全不擧論,今方査問本道矣。卽接安興僉使李{{!|𧬆|⿰言善}}所報,則晉州牧大同米所載船一隻,來泊梁內,依事目廉察,則本州監官、沙工等用奸情跡,極其狼藉,一邊囚禁,一邊論報上司之際,本道軍餉米領運差使員舒川萬戶,以晉州牧監官、沙工等權送事,屢度懇請,而終不聽施,則差使員,與晉州牧監官,敢生船價除食之計,暗自移載於江華船一隻,而晉州本船出入,不告去來,不時發船,竝領而去云,差使員之不聽本鎭指揮,符同晉州船人,徑先無時發船,致令所領之船沈沒者,已極駭然。泊在浦口之船,全無全船沈溺之理,而當初報狀中,不沈水米數,全不擧論,及其來現時,擧其違端詰問,則始以二十石不沈水,爲答,今見來報,不沈水米又爲四十石,不但前後米石差錯如此,差使員領率不謹之狀,尤極痛駭,其罪狀,爲先令攸司拿問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今番武科殿試直赴擧子閑良李後慶、徐淑彬、梁柱一、金鼎益、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親騎衛金尙宗,司果殷復興,閑良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廉彭壽、金重三,別驍衛李震億,閑良林鳳鳴、白采道、李長曄,業武李東茂、朴守億,內禁衛朴泰最、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親騎衛蔡泰胤、朴東聖、蔡泰安,司果南廷赫、郭萬重,別武士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此三十一人,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朴弼載啓曰,臣之情跡,固不敢以臺職自居,而適見君上創有之過擧,卽此循默,則宜有不匡之刑,昨於辭疏之末,略貢憂慨之忱,只欲尊朝廷於日月之明,而辭拙誠薄,有難感回天聽,及奉批旨,於本事則敎之以所重在焉,於臣疏則責之以予未曉也,臣奉讀慙惶,繼之以不勝抑鬱也。夫惇宗之府,事體固重,而當初一宗臣,自壞體例,則其所帶吏屬一時督過者,不過用政府已行之規而已,大臣何嘗視宗臣爲遠微而忽之,亦何嘗有損於所重之宗府乎?臣疏中亦言宗府之地尊,則法典次序,臣豈不知,而第臣於聖敎中所重二字,若有偏倚處,竊爲千萬訝惑焉。宗親一府,爲何等衙門,而況明德親族?卽我聖朝家法,則聖意之所重,雖在於此軫股肱元首之義,敬大臣而不曠者,實祖宗朝懿範,而直可與三代,竝軌。且冠冕百僚,保安宗社,其責專在於大臣,則今之大臣,非獨殿下之大臣,卽我祖宗之大臣,大臣重而祖宗之基業,乃重,夫然則國之所重,豈在於宗府,而不在於政堂耶?黃扉赤舃,卽一國具瞻之位,國之安危存亡係焉,苟能得人而任之,必委畀益專,誠禮益摯,然後體統乃立,紀綱乃肅,尊尊卑卑,各安其序,而宗府之重,益得其重矣。本末相資之效,有如是者,而且以《中庸》九經章註說中,呂氏解觀之,親親,是家之道,敬大臣,是國之體,家便屬私,國便屬公,以此,於大臣則必曰尊,必曰敬,見於經傳子史者,不可勝計,而於宗親則只得曰親之而止耳。就此論之,亦可見公私彼此之較然不同,從古帝王之恢大公祛偏私者,靡嘗不兢兢於此矣。凡此非臣杜撰之說,殿下何不就方冊而考信焉?今日之事,海興之失,不須提論,而其弟海春君之不計班資之相懸,體貌之至嚴,只以兄弟之私,妄懷不當怒之怒,至有捕囚政府吏之擧者,是我殿下上公之尊,視之若無而然耳。大臣之受其凌蔑,姑不暇言,誠使名在屬籍之親者,粗慕河間之詩禮,略倣東平之謹畏,體聖上托重之至意,念外庭仰成之大體,則寧有是哉?玆事雖權輿於微瑣,末梢因一宗班之自肆,遂有三百年所未有之事,而簾陛之序,凌夷無餘,其勢將朝無大臣,而國不爲國,其所關係,實非細故,則凡爲殿下臣隣者,孰不痛心乎?殿下若欲與二三宗正,共理國事則已,不然則海春之妄,必嚴降處分,前後激惱失當之敎,亦復一一反汗,深示悔悟之意,然後大臣始可慰安,朝體始可振刷,臣則謂所重在焉,無大於此者矣。噫,大臣之因微事,遭無限侮辱,亦一世道之變故,宗臣之逞私忿作,無前悖擧,誠非聖代之吉祥,而臣之昨疏中區區過憂,則實不在此,乃在於乃殿下辭令威怒之間,所引朱子說中忘怒觀理一句語,亶爲殿下四字符,自可對着於痛處,故臣愚死罪以爲,此於殿下之痼病,對症之善藥,無以易此矣。臣所苦心勉戒處,全不賜答,海春事,費了縷縷批敎,而亦與臣疏意太煞徑庭,雖緣臣人微言輕,無足以開導聖衷,而其在明主擇蕘之量,果何如也?至於官師相規之美事,亦下過矣之敎,杜蕢旌直之擧,亦將不可復見於聖明之時耶?臣亦爲之慨然。雖然,臣不能自量猥效匡救之誠,承此多少未安之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昨者下敎,非輕大臣也。乃由於諸臣煩達之致,何若是費辭張皇乎?其時下敎,設有過中處,思君父之方寸,爲今日臣子興感處也。吁,爾等雖欲務勝,重外朝輕宗臣,予則曰似非其時也。勿辭。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今方出疆,而竊見諸臣之受命赴燕者,例解職務,今臣所叨春官佐貳之任,亦不可仍帶遠出,至於備堂,尤非滓穢賤蹤之所可冒玷者。本來情地,姑不可論,才分之難堪,人器之不稱,曾已備陳,從前力辭,實非飾讓,非分之榮,決難冒當,每當開坐,輒致懸頉,至承未安之敎,荐犯違逋之科,情勢迫隘,悶蹙倍切,而行期已迫,使事方急,陳章請譴,亦未暇及,惟事泯默,尙逭譴罰,一念惶隕,若無所容,今始冒死,竝此自列。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筵中,妄有所陳,伏承聖敎至嚴,臣五情震悸,惶汗浹背,退而縮伏,祗俟嚴命,昨日召牌下臨,不敢祗赴,尤增死罪。玆事委折,臣已略陳,而設使臣不識事理,因循謬例,猶可以疏辨斥,至於移怒於臣,而反囚府吏,曾所未有之駭擧,蓋朝家待大臣,自有體貌,若有罪辜,則罷削黜竄,無所不加,而問備之罰,獨不及焉,非爲其人,乃所以尊朝廷也。只緣臣無似,壞損體統,更無餘地,初擬一陳筵席,而引咎自處矣,今則臣之罪釁,益復著明,將何顔面,一日冒據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悚蹙靦愧,無地自容,玆敢冒控危懇,仰干嚴誅。伏乞聖慈,亟賜削罷臣職,以存事體,千萬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再昨下敎,未安越職煩達之故,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得伏見備局關文,大臣筵奏,以近日廟堂,不能見重,道臣疏狀,或脅迫,或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今以海伯狀啓,言之,面里分等,今年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直有狀請,事體所關,不可無警責,請從重推考,蒙允。臣讀之未終,悸作身靑,歷數日而靡定,殆五情之失守也。今年面里分等之有禁,臣雖全未聞知,勿論聞與不聞,以違禁而被推,臣固甘心,獨其脅迫操切四字,不但臣內自循省,不知所以得此。夫以外藩之臣,而脅迫操切,廟堂之重者,果何等罪名,人臣犯此而責之推考,聞此而仍據藩任,則國爲無形之國,臣爲無嚴之臣,體統之壞損,特細故耳。臣爲是懼,席藁束裝,瀝血封章,恭俟鈇鉞之誅,雖有危苦之衷,亦不敢悉暴於仁覆之聰。伏乞聖明,亟命罷削臣職,仍命下臣司敗,勘臣負犯,俾三綱大振,外藩知戒,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老病已極,豈有一分可强之勢,而祗以含恩畏義,不敢顧恤微命,扶舁殘骸,重登文陛,心力不副,氣息愈微,奄奄難支之狀,卽聖鑑之所俯燭。以此支離危惙之形,已無虛糜仍冒之理,而且於日昨筵中,以宗臣事,臣亦有所陳達,而致勤嚴敎,惶懼之深,置身無地,退伏彌日,一未跼蹐,卽宜陳章自列,以竢威命,而適値査對事急,雖不得不冒昧進參,以此病情,萬無因仍蹲冒之勢,召命之下,不敢趨承,違逋之罪,無以自贖,伏地兢惶,恭竢嚴誅。伏乞聖慈,亟命削罷臣職,以尊國體,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已喩於左揆批答,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色內赤外靑。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呈辭受由,掌令李以濟牌不進,李善行陳疏入啓,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受由未肅拜外,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善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趙明謙,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晝仕出去,而各邑軍布,連續上來,捧上之時,每每草記,事似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右承旨李匡輔進。 ○李匡輔,以吏曹言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以吏曹言啓曰,三司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軍資監牒呈,分正黃梓,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黃海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柳儼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宋日贊爲直講,朴弼助爲漢城主簿,宋時涵爲禮曹正郞,李錫杓爲兵曹佐郞,崔逵泰爲禮曹正郞,宋眞明爲副提學,洪啓裕爲兵曹佐郞,李翊漢爲同義禁,典籍朴{{!|𪼤|⿰王詹}},文科甲科第一人,典牲直長柳鼎茂,文科甲科第二人,長興主簿金順逸,武科甲科第一人,竝單付,前佐郞金聖運,今加通政,依法甲科第三人,登科前資窮,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有政,以益興君溫爲副摠管,李翊漢爲同知,權瑊爲五衛將,魚必遂爲都摠經歷,成胤漬爲武兼,鄭巑爲武兼,皮德麟爲訓鍊主簿,李禧遠爲內禁將,金BChar爲宣傳官,趙榮恒爲部將,安命徵爲忠翊將,申璆爲阿耳僉使,薛昌垕爲同知,趙錫悌爲僉知,玄起鵬爲同知,李眞淳爲副摠管,禹夏亨爲黃海兵使,金德文爲潼關僉使,李時馨爲部將。副護軍,李眞淳、趙明翼,竝單付,副司正,金錫一單付。 ○以京畿監司狀啓,楊州等官居御營保劉種之等八名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頃者下敎,由於諸臣煩達之致,則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以至於尋單乎?愕然之極,良久無語,其時下敎,非不知敬大臣,非不知本事所重,在焉,而諸臣未知予意,有若務勝,不顧越職,年少之臣,謂君父乎務勝,荒雜引諭,反欲務勝,此予所以飭勵者,而添卿不安,尋單乃已,以常人所知者,言之,知其人之心腸,言雖或有過中,量其心而興感,決不懷于中也。況卿爲予股肱,又兼藥院,知予心者莫若卿,則尤何至此哉?玆遣史官,諭予至意,仍命偕入,卿其安心勿辭,亟寢長單,卽起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與之偕來。 ○李聖龍,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送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月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勢,有萬萬難安者,冒死請急,祗俟處分,不意史官,臨宣聖諭,誨敎諄諄,如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未半,感涕自零,至於偕入之命,尤出慮外,螻蟻微臣,何以得此恩數於聖明之下哉?惶惕之極,靡所容措。仍念臣因一微事,激惱聖衷,致勤嚴敎,此固臣之罪,而臣非敢以一時下敎,遽懷不安,而求解職名也。只是以大臣之故,而囚推下吏,國朝以來,曾所未聞,臣雖疲劣,職忝三事,毋論事之得失,見囚下吏於人,而其可以相職自居,而委蛇盤礴於百僚之首哉?朝廷體統,緣臣而一朝壞了無餘,臣於此,羞愧縮恧,無以自立,必蒙譴罰,然後可得存事體而礪廉節,恩命之下,不敢祗承,僭越之罪,尤增萬隕。臣神精惝怳,不能究心以對,謹當待其少定,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法聖僉使洪榏。 ○辰時,日有左珥。午時,日暈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矣。今日臣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而欲停湯劑,勿爲入診,問于醫官議定,宜矣。 ○又啓曰,欲停湯劑,問于醫官議定事,命下矣。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前後進御,殆至五十餘貼之多,湯劑則今姑停止,丸劑連爲進御,宜當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呈辭受由,或未肅拜,或呈告,無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呈辭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柳儼,正言李潤身,掌令李善行、李以濟,持平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柳儼、申晩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以內醫官員,以副提調意啓曰,今日是問安日次,而都提調徐命均呈辭,提調宋寅明,日昨以試官牌應命矣,出榜後,旋卽引入,今又不進,臣獨來參,事體苟簡。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匡輔曰,今日次對相値,晝講停。 ○兪彦通啓曰,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病勢危重云,係是大臣病患,敢啓。傳曰,卽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今日次對,欲下敎而未果矣。廉隅雖重,分義豈可輕也?況此非廉隅,乃私嫌也。旣承慇懃之批,使吏判,若顧分義,決不若此,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又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兵曹兼春秋宋時涵,昨日政,移拜禮曹正郞,禮曹兼春秋朴致文,受由在外,尙未上來。朴致文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及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竝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鄭履儉,旣已應講,卽今左右史未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李德重,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便,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知道。李德重則曾於假注書,終不仕進,于今翰薦,亦爲稱病,其在事體,不可推考而止。罷職。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二單,洪曙、李錫杓,檢閱單鄭履儉。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傳于兪彦通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牌招,明朝擧行。 ○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累年處江郊之餘,頃聞入城,心深慰焉。政院所達,未久,遽聞長逝之報,傷悼曷喩?喪葬等需,令該曹,依例擧行,柩材,亦爲擇送,而祿俸,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叨是任也,陳疾而冀解者,不知凡幾遭矣,蓋其病抵難强,非在瘝官,則輒不得不以是爲言,而邇近圖便,事涉支煩。臣每當封疏,欲書病字,則惶愧之心,先發于中,竊自擬今番則不復言病,限以顚仆,免添支煩之罪矣。見今殘力盡殫,痼疾顯加,欲强而有不可得矣。臣本有胸脅間痰癖之病,每遇寒冷,輒致增劇,此自未衰而然耳。入今冬以來,尤覺視前有加,數月供劇,病源冞深,又重以浹旬撼頓,證節陡添,而然猶不至於不能運動,故遂復有七八月之供職,而再昨試場,終日冷處,胸膈關塞,脅肋牽痛,種種諸症,一倍有加,侵昏詣闕,僅僅齎呈榜目,及歸私次,昏昏無復生意,而昨日在院之僚,不相見諒,啓請而天牌出矣。其時症形,豈有强策之勢,而旣未一暴病狀,無端坐違嚴召,則其爲惶懼,又加於言病時,思之及玆,不覺蹶然,遂乃扶擁承詣,待晡而退,往來之際,又復添症。最悶者,勺水近口,氣逆而嘔,頑痰塞胸,嗽急則窒,呼吸甚妨,轉運且艱,通宵辛苦,元氣隨澌,涔涔委席,呻楚不堪,病旣如此,則供仕一節,已無暇論,向之爲惶爲愧者,亦未暇恤,僅構短疏,方擬上徹。臣之病狀,院僚皆知,而拘於格例,混請牌召,臣欲力疾承詣,則難强之形,比昨尤倍,欲在家違傲,則無端之懼,如上所陳,不獲已忍死擔舁,僅詣闕外,悉暴此狀,仰冀俯燭,而灌藥救治,一時甚悶,未免徑歸,臣尤死罪。懇乞聖明,特加憐察,所帶職名,亟許鐫免,俾得安意調將,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任。 ○待敎趙榮國疏曰,伏以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宋眞明,卽臣三寸姑夫也。副提學,例兼春秋館堂上,則與臣所帶之職,法有應避之嫌。伏乞聖明,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掌令李善行疏曰,伏以臣,資性疲劣,情跡卼臲,經年屛伏,望絶當世,簪履之收,忽出夢想,顧此臺閣之職,曾已僨敗之地,豈有一分復冒之理,而迫於嚴命,不能違傲,淟涊出肅,粗伸分義,而因仍盤礴,亦非初心。且臣之父母墳,同崗數步之地,爲人偸占,臣情理崩迫,方欲乞暇往省之際,以武所監試官,天牌儼臨,黽勉承膺,挨過時事,宿患痰病,添劇於處冷之餘,曳歸私次,人鬼莫分,玆敢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使名器無復玷之歎,殘喘有少延之幸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耿耿者,玆敢附陳焉。臣居僻性拙,罕與人接,尋常時事,殆同聾聵,況於筵話之嚴祕乎?臣於小紙上,以宗府吏事,有所下敎,而不知爲某事矣,及夫僚疏出,而始識其梗槪,竊不勝憂嘆之至。噫,人主奉三無而治,惟私先祛,聖學克七情之偏,惟怒難克,今殿下只言宗府之尊重,而不言政府之亦尊重,只責大臣之規警下吏,而不責宗臣之再壞體貌,其推考宗臣也,有若疲軟見負於大臣者,爲可警,而其本事之失而略不提及,殿下之敎,其可謂公乎?實非群下之所望於殿下者也。殿下之怒,何其發之易而失其當也?且竊伏念,大臣者,一人之下也,敎大臣者,乃所以尊君上也,重相府者,乃所以嚴堂陛也。其忌器之嫌,與宗府,何異?然本事之得失,自有所在,某府之輕重,不必較挈,夫宗府自宗府也,賓廳自賓廳也,宗臣何謂於賓廳也?若使大臣,依幕於宗府,而使宗府,有糾正之擧,則雖以大臣之尊重,似無辭而解其失也。此等事理,較然易覩,以殿下日月之明,有此差失者,私之易弊而怒之難制也。伏願殿下,加意本源之地,益勉克己之功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而不惟臣病勢沈重,無以起動,又伏見僚臺疏末,盛詆入侍儒臣、憲臣無一言匡救,臣雖不在登筵之列,而晩聞事實,一言後時含默之譏,臣實當之,臣何可揚揚冒當於處置?擔舁病軀,來到闕下,拜章徑歸,恭俟鈇鉞之加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批答,已諭其槪,則若是務勝,抑何意也?宗府、賓廳,互對而說,已涉苟且,而賓廳,本非政府也,乃闕內公廨矣。崇品宗臣留此,非今創始,頃者以昔年事,下敎,則不顧事體,敢曰何爲乎?良可駭也。勿辭察職。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以卼臲之踪,而屢玷近侍,抱憂愛之忱,而未貢讜言,居恒愧懼,若無所措。再昨祗承試牌而詣闕,聞憲疏有論臣之語,不敢晏然,旋卽退出,得見其原疏,則以玉堂見君父之過擧,無一言匡救爲言,斥之以懣然,請之以責勵,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噫,玆事若從外面,驟聞而論之,則臺疏所云,不爲無見,而第伊日事,儘有委折,當初大臣之囚禁宗府吏,雖或非應行之事,大臣則以次品宗臣之失體而規之,宗府堂上則以大臣之事,捉囚政府吏,實是無前擧,然而聖上之初頭下敎者,不過以囚治宗府吏,略示體例之不已,則雖欲以《中庸九經》之訓,引而爲之辭,恐不可得,及至筵席將罷,天威震疊,辭意悲激,臣伏聞此敎,中心載載,而不勝驚霣,私自口語曰,雖於前後,屢下方寸已傷之敎,而聖心之激惱,何如是疾遽耶?非不欲進前以一言開陳,而緣其時諸臣辭退,俱劇怱怱,倉卒趑趄,未免隨人而出,擬以中心蘊結者,從容陳達矣,今者非斥之論,發於司直之地。然則臣之負職責,著矣,其何可抗顔仍冒於榮次乎?玆敢略具短章,仰控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俾靖私義,仍治臣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朴師益疏曰,伏以臣,乍罷蒙敍,遽出非望,因嫌解任,得以安分,不意昨者,又有秋官新命,數日之內,恩數絡續,且驚且惶,躬措無地。竭蹶祗肅,以伸感激之忱,臣分當然,而如臣癃骸危喘,其於官職去就,實無可論,玆敢仰首鳴號,以冀殿下之垂察焉。念臣風痺之疾,已是卄載難醫,與衰俱甚,而昨今年來,連傷於喪慼,積感於暑寒,新舊症狀,雖不敢逐一猥陳,而大抵床席之間,長作僵尸,㱡㱡叫死之中,最其下部,漸廢運用,左右脚膝,攣而益攣,痿而益痿,跬步起動,尙且須人,則昕庭奔走,尤有何望?此臣所以前後候班,一未進身,而向於試牌,違逋至三者也,自非然者。爲人臣子,何敢罔念分義,故自陷於慢蹇之誅也哉?有如臣如此,生不如死,前疏尾懇,旣非蒙許,今玆誤恩,又失所圖,臣誠狼狽跼蹐,靡所因極。本曹久無長席,曺務已多抛曠,而啓覆進行,又有成命,則此時此任,何等緊重,而以臣籧篨之形,雖欲匍匐趨承,其路末由。噫,使臣之病,可堪出入,猶如數年以前,則區區犬馬之戀,豈不欲夤緣事會,一登文陛,以近耿光於積違之餘,而身爲廢物,永自阻於天日之下,惟有撫躬悲咽而已,尙復何言乎哉?念臣此疾,實我聖上所俯燭,而雖以向日大臣筵奏,觀之,臣病之難於入侍,卽亦通朝所共悉者,則今日新除之還寢,宜不待於臣辭之畢矣。疏未及上,牌已先違,此後撕捱,將不至其爲幾,則鈇鉞之誅,臣固甘心,而如不及早變通,其於國事,何哉?纔遭姑母之喪,涕淚爲日,而事須及時,自列於制限之前,敢瀝肝血,疾聲籲急。懇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廢疾實狀,將臣見任,亟行鐫削,回授他人,以幸公私,不勝千萬大願。噫,臣之日逋召命,豈有他哉?直以病耳,則喉司諸臣,非不相諒,而於臣疾痛之呼,惟事搪遏,不使上聞於慈覆之下,臣固疲劣,不足恤,獨不念啓覆重事之一向遷就,宜急變通乎?臣於愧恧之餘,亦爲之慨惜也。筵敎申飭之下,轉身不得,只願速就誅戮而已。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病爲辭,已涉過矣。於京出外,不欲仕也,當陳其意,何以疾謂?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侵斥喉院,豈重臣所爲也?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司直金東弼,漢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同副承旨兪彦通,修撰趙尙命,假注書金錫一、朴成玉,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興慶曰,近來冬暖,日氣乖常,今朝稍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連得一樣矣。興慶曰,臣頃在鄕廬,得見朝紙,則連進湯劑矣。今日藥院之批,有停止之敎,未知有藥效而然歟?寢睡水剌之節,亦復如何?上曰,湯劑已支離,故使之停止,而寢睡水剌,亦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在京時,外方民事,猶未盡知矣,今番獲蒙恩暇,往來鄕里,始得目見而知之。以湖西論之,沿海尤甚邑,則誠爲傷心慘目,有欲仰達者,雖未及與僚相相議,而爲此入侍,諸道事稟定後,當爲仰陳矣。上曰,諸道事姑置之,所見民事,先爲陳達,可也。興慶曰,議者皆以爲,今年勝於上年,蓋其勤力耕作之處,則頗勝,而至於陳廢處,無可言者,畿內則今春,朝家多方顧恤,補助其種糧,故雖有陳廢處,不至太甚,而湖西則或有一望無際之大坪,全然陳廢者,舊例,畓之陳者,皆爲給災,而田之陳者,元不給災,向者嶺儒疏請田災,而左相防塞,此則宜矣,然合家沒死者,其田或至於二三年陳廢,而亦不分揀,一例徵稅,夫生者,此田雖陳,或可以他田所收,移納矣,死者,旣無其身,又廢其田,將誰應稅乎?不得已侵徵於隣族,軍布之徵諸隣族,已是不忍之政,而況此田稅之徵隣族,又可創開無前之規乎,死者固可哀,而生者又難支,故臣之今行,齊民擁馬呼訴,以爲聖上愛民如子,若聞此慘切之狀,必有蠲減之政,到處塡塞,冀得上聞。臣竊計合沒者陳田,其數必無多,而且監司守令,或已抄錄料量云,雖通各道計之,想不過累萬石,國家散此累萬石穀,而收拾民心,則何吝於斯乎?上曰,所聞慘然,諸臣各陳所見。東弼曰,畓之陳者,見執於災傷,而田則以其一年再耕也,未嘗執災,若其陳廢之的實者,其主又合沒,則將何處徵稅乎?軍布則雖有徵隣族之事,而田稅之曾無此例,誠如大臣所達。今若渙發德音,一倂蠲減,則誠爲大恩,而所謂合沒者,皆是流離轉徙,死於溝壑之類,其田無幾何矣。若以累萬石,爲言,則必多冒濫之弊,第令精査而施行之,可矣。鵬翼曰,田災,曾所不給者,創開固爲重難,而大臣旣親見而仰達,田稅之徵於隣族,亦爲矜憫,第其抄擇難精,是可慮也。興慶曰,其言,是矣。然不能精抄之弊,不過有主者陳田混入矣。雖或有一二未精者,何可慮此,而竝與合沒者陳田而徵稅乎?游曰,田無一等,而兩根耕食,故不許田災,載在事目,而近年始許木花田災,轉及於豆田、粟田,此固弊也,而今此大臣所達合沒者陳田,則烏可徵稅乎?卽今軫恤民隱之第一務,無過於此,大臣以累萬石,爲言,而若精抄,則通八路計之,不過爲四五千結矣。東弼曰,然勢難博施,只可許之於三南沿海也。游曰,其在一視之道,不宜有所界限,雖非三南,若徵稅於合沒者,則豈非不忍之甚者乎?興慶曰,毋定其界限,只以合沒爲言而許之,可矣。上曰,海西,昨年不至設賑矣。游曰,昨年海西十三邑則設賑矣。且雖非設賑處,昨今年癘疫合沒者,何處無之乎?上曰,承旨書之。彦通執筆近前,上,親呼使書曰,今聞大臣所達,心甚矜惻。隣族侵徵,雖有身布,此猶王政之所不忍,飭勵講究者,方以此也,則況田役乎?湖西沿海若此,則兩南沿海,他道設賑之邑,推此可知,其令備局,詳問諸道,其合沒者陳田,特爲給災,以示惻傷之意。興慶曰,頃日廟堂稟旨,山羊會鎭被捉淸人,令灣府,馳通入送事,定奪分付矣。今者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乙未年間,昌城所捉淸人一名,自朝家,有移咨入送之例,今若只以馳通入送,則彼中或有執言之端云,臣取考《承文院謄錄》,則乙未年果爲移咨入送矣。凡事當遵前例而爲之,乙未之例,旣如此,則誠不無彼中執言之慮,別爲咨文入送,似爲完備矣。上曰,他大臣之意,亦然乎?興慶曰,他大臣處,未及商議,下詢于入侍諸臣而處之,何如?東弼曰,旣有移咨之前例,今又有節使之行,不必別送齎咨官,因便移咨,事涉完備矣。游曰,捉得彼人,則移咨入送,乃是當然之事,故前例亦然,今亦依例爲之,好矣。上曰,其時大臣,未及考前例而仰稟,故然矣。旣有前例,則依爲之,而但使臣之率去彼人,於事體似未安。咨文,令使臣持去,淸人則使灣府,傳送鳳城,而如或有掣肘之端,則雖別送齎咨官,可也。興慶曰,平安兵使李遂良狀啓以爲,江界境,淸人所棄置馬尙十一隻,爲風雨漂出流下,竝捉繫江邊,請一倂打破,以示禁絶之意云。打破棄置之馬,尙旣是淸人之所許,則不必狀聞處之,而係是邊事,故有此稟啓,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在前冬月,則江邊不爲把守矣,前監司宋眞明,親承聖敎而下去,報備局而創立把守。然其後潛商犯越,比比有之,實無益於飭邊,而當此寒節,薄衣人民,一向守番,實爲可憐,依前停止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臣在外,與宋眞明相議,則以爲,創設旣因聖敎,糧資亦已區處,行之纔一年,旋爲停罷,似涉輕遽云,此狀啓勿施,仍令把守,未知何如?游曰,把守之設,蓋爲瞭望彼邊,而近來瞭望者,不過採蔘淸人之去來也。冬月氷合,則無採蔘者,而江邊極寒,赤脫之民,勢難堪處,故冬月則把守,例爲停罷矣。然以瞭望之道,言之,則氷合後,尤不可撤,而今旣變通,設置料窠,沿江千里之間,雖曰無非通行犯越之處,把守之間,不過五里許,往來瞭望,如巡更之爲,則不可謂無益,而江邊之民,疲於把守,誠爲可矜。至於瞭望,則江邊各處烽臺,專管此事,冬月雖撤把守,瞭望一事,亦非專廢矣。上曰,把守,非爲採蔘而設也。冬月,尤宜嚴飭,而李宗城言冬月停罷之狀,予聞而怪之,以爲古例當不然矣。宋眞明下去時,有所下敎,眞明必因此而創設矣。顧今寒節已深,煖房燠室,尙覺難堪,況彼把幕之疎冷,安保其無凍死之弊乎?使民凍死之事,自我始之,實爲矜惻,更令廟堂,詳考古例,果是古所未有,而今始創設,則停罷,可也。上曰,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注書出去,使之入侍。錫一,趨出引入,其間說話,不能記。興慶曰,小臣,千萬惶恐,而前日,屢以簡辭令,愼喜怒,仰勉於聖上,而輒以留意,爲敎,臣不勝惶感矣。日者因左相事,雖欲飭勵越職進言者,而辭令失當,玉音悽愴,臣雖未入侍,聞來震悚,若無措身之地。殿下於此等處,每歸之於方寸已傷之故,群下亦悽咽不敢言,而伏惟聖學高明,雖方寸已傷,當益加存省,使已傷之方寸,如未傷之時,隨事觀理,務執大中,今玆之事,不須多談,從二品宗臣,豈有直囚政府吏之事體乎?雖王子、大君,或見如此事,則陳疏上聞,可也,直囚府吏,則不可矣。國典,大臣有辜則流放竄殛,無不爲己,獨不施以問備者,蓋其職在近君,不宜以輕罪督過故也。如臣等輩,忝居此位,政府日輕,百僚無所畏憚,此皆臣等之罪也。卽今左相,以此引入,聖上雖屢加敦勉,終不以宗臣爲非,是乃處分之偏處也。必須明言宗臣之非而下敎然後,可以扶體統而慰大臣,故臣敢此仰達。上曰,予雖無學問工夫,此等事,豈全不知之乎?近來則亦無舊時血氣,而性稟怪異,於抑强扶弱處,便一病痛也。其日語大臣以不然之狀,彼臺臣亦入侍,而有所陳達,爲之開諭,其後諸臣疏批,且言之矣。宗府下吏,雖正一品宗臣,非有司堂上,則不得任意推治,以所重在焉故也。予在本府時,嘗以此事,啓罷一人,嗣服後咸陵君,亦以此譴罷矣。假令政府大臣,適皆不在,只有參贊,則正一品宗班,將直囚其下吏乎?顯祿與大匡等大臣,則當以同品待之,而朝廷之視之也,當差殊也。故向者密昌,與大臣等馬,予有所處分,今者海興,雖正一品,若先囚政府吏,則予將直爲罷職矣,此事則先之者,政府也。其入坐賓廳者,固濁矣。大臣之囚治府吏,亦過矣,然大臣見其囚徒案,而卽爲放送,則是恢弘之量,而至於決杖則尤過矣。東弼曰,臣等亦以大臣,爲過矣,追後問之,則大臣將欲放送,而宗府已囚政府吏,故畢竟如此云矣。上曰,宗府今雖疲弊,以百司之首,載於《大典》,而亦非謂過於政府也,以其爲別府也。故宗班則朝廷待以別班,雖大臣,不必董率糾檢,而向聞大臣所達,則近來或於陪從及朝祭之班,糾檢其失云,此非古規也。糾檢宗班者,是宗簿,而宗簿亦有禮都監書吏,宗臣若有所失,於陪從朝祭之時,則大臣,當申飭宗簿禮都監書吏矣。諸臣,只見近來宗班之疲弊,不思本府體貌之尊重,伊日靈城之言,頗爲過激,予方寸已傷,故下敎亦然,而近來作一務勝之端。昨者李善行疏,尤可笑,渠則自以爲,明白分曉,而殊不成說,大臣,豈有入宗親府依幕之理,雖或錯入,宗臣,豈以此捉囚大臣下人乎?賓廳則自前宗臣,或祗受宣醞於此,雖勳臣,亦或於宣醞時,入坐矣。其所謂較然明甚者,誠怪異矣。今於諸臣疏批,若曰予過矣,當留意云爾,則可以無事,而予旣心知其不然,諸臣所爲,太過,故予亦如是矣。興慶曰,下敎,然矣,而從二品宗臣,以大臣爲非,捉囚下吏而督過之,安有如許體統乎?殿下從容舒究,則必知其非矣,更爲下敎而斥其非,可矣。游曰,臣於其日,亦欲陳達,而嚴旨荐降,無益於事而只增激惱,故不敢發口,而迄玆耿耿矣。從二品宗臣之捉囚政府吏,非矣,因其兄之事,而其弟如此,亦非矣,而臣則尤有所慨然者,檜原君,以親王孫,平生謹愼,外朝所共聞知,今海春兄弟衆多,而或不能遵守家訓,向者因宗講事,與驪川君相爭,已怪異,而今又作此,每遇一事,兄弟竝出而如是,甚非矣。自上宜加戒飭,不然則必認爲己勝而益驕矣,於其家,豈好事哉?上曰,彼亦豈自以爲勝乎?彦通曰,宗簿事體,外朝固未盡詳,今承聖敎,此則曉然矣。然前後下敎,皆以大臣爲過,而宗臣則只責其罷軟,如是則上之所以爲過者,只在於大臣,日後安保宗臣之不復如此乎?上曰,今後非病風喪性之宗臣,豈復爲此等事乎?予之族,不至有病風喪性者矣。鵬翼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終莫知其爲誰,盤問于洞內頭頭人及田主山直,皆云不知,其欺詐之狀,誠極痛惋,而京兆只用笞杖,以此輕刑,決難究得,故頃以移刑曹嚴訊推覈之意,爲草記陳達,則以後日,稟處批下,故敢達。上曰,各人之必諱之者,何也?鵬翼曰,初旣受賂,符同作奸,故恐其敗露而諱之也。上曰,移送秋曹,各別刑訊,究得嚴處,可也。鵬翼曰,都城禁標內偸葬者,竝令掘移事,有下敎,故發遣郞廳摘奸,則四門外至近之地,入葬者不可數計。其中有主者,則可令掘移,而昨今兩年,四方流丐之以飢癘死者,纍纍丘壟,莫知爲誰塚,此則勢難掘移,若其大路傍近,則姑爲平夷乎?盡使掘去乎?上曰,初雖犯法,今欲盡掘,則似難矣。東弼曰,所謂標內禁葬云者,雖是常漢之塚,其略具窆埋之節者,可令掘移,而至於流丐之死而僅僅掩土者,何可一一掘移乎?四門外纍纍無主之塚,若令平土,必有暴骸之患,今姑置之,此後申飭,恐合事宜矣。游曰,邦禁之解弛,已久,標內入葬,自昔然矣。漫山遍壟者,多是無主古塚,而況兩年壑屍之收瘞者,豈復有掘移之人乎?如使平夷,則又將有淺土暴骸之慘,誠可矜惻矣。上曰,無論古塚新塚,其無主者,使誰掘移乎?平夷其土,又非王政之所可爲,今姑置之,此後則另加申飭,可也。鵬翼曰,都監馬兵本額,乃六哨,而戊申逆變時,出征軍兵試才賜科者,無所歸屬,故咸恩君李森,陳達變通,減罷馬兵一哨,而設置別騎隊一哨,以軍兵出身塡差矣。其後數年之間,別騎隊或身死,或在喪,今多闕額,而旣無軍兵出身,則無以充其數,局出身輩,願入其代,而李森陳達之本意,只爲出征軍兵出身者而設,則似不可以他岐用之。且所謂局出身,本無如人者,若就其中,苟簡抄出,以充別騎隊之數,則兩色軍,皆將罷劣不堪用矣。無已則以閑散出身好身手者,塡差乎?抑以他馬兵,一體簡選都下閑良而塡差乎?游曰,禁衛營,亦有此事,戊申出征禁旅試才賜科者,與都監,一體變通,設爲別騎衛,罷海西別驍衛一哨,而收捧其身布,支給京別騎衛,所設別騎衛,初不過七十餘人,而本多貧殘之類,今則流散死亡,餘存只是三四十人,畢竟將盡,無其名色矣。姑以目前言之,爲此不滿一哨之羸軍,罷壯實有用之別驍衛,當初創設,似未及深思而爲之也。上曰,別騎隊之設,蓋爲軍功也。緣此而以閑散出身,塡差,甚無意義,其有闕者,以閑良充塡,則日久之後,自當還爲馬兵,其區處,易矣,而別騎衛則殊難處,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詳軍制,而別騎隊之區處,聖慮誠爲得宜,而至於禁衛營別騎衛,旣無可以續入者,則待其盡無,然後復設別驍衛,似好耶?游曰,別驍衛,雖曰減罷,但不上番而已,其收布之名色自在,前頭雖欲復設,亦易矣。東弼曰,當初設此名色,非爲鍊兵也,蓋所以待軍功也。不可雜以閑漫之人,待其盡無,復設別驍衛之外,恐無他道矣。上曰,別騎衛漸減,別驍衛未復之前,軍政將疎虞矣,此殊可悶,而無從長善處之方矣。都監別騎隊,則以閑良塡差,而其軍功出身之在喪者,待其闋服,復屬本窠,可也。鵬翼曰,都內懸房爲二十所,而中間停罷,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矣。其後守禦廳、禁衛營之設,而除其十所,分屬於兩軍門都監,則只捧十所之筋角,而一年所捧,亦限六朔矣。頃者大司成趙明翼陳疏,以年凶,限秋成蠲給,館隷,令都監貿用,而都監不但乏價,應捧之物,反爲貿用,實涉無義,故姑置之矣。今旣限滿,還屬于都監,一年六朔,依定式捧用,何如?上曰,此事予未知當初定式之如何,而趙明翼,與訓長之言,不同,不可直爲允下,故其時令廟堂,稟處矣。懸房之設,爲軍門,則當捧用矣,不然則貿用,可也。興慶曰,去癸丑年,旣罷還復時,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云,更考謄錄,果如此,則都監之取用筋角,誠有所據,考見謄錄後,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近來夜禁解弛,各軍門巡邏牌將,數少單弱,不能禁止,如名士、宰相家傔人及上司所屬,恣行無忌,或見執捉,輒加毆辱,以此牌將輩,反爲隱避,事極可駭。各別申飭,俾得嚴禁,何如?上曰,《大典》,直提學以下,竝有夜行之禁,此亦修明《大典》之一事也,今復各別申飭,可也。鎭世曰,前啓,依成命只擧末端奏達矣。上曰,唯。鎭世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鎭世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鎭世曰,朝廷之所以維持者,惟在於尊體統一款,體統紊則朝廷不尊矣,故三百年來,斤斤以體統爲重,未嘗敢隳損者,蓋所以尊朝廷也。日者海春君,罔念體統之重,乃爲其兄,私逞忿憾,擅囚政府吏,欲與大臣抗對,實是無前之駭擧,此而置之,則年少不識事體之人,將無所忌憚,請海春君罷職。上曰,不允。不知其名,率爾陳啓,未免苟簡矣。鎭世曰,筵席啓體至重,而外朝之臣,未諳宗臣之名,只擧爵號,致勤未安之敎,不可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通曰,正言趙鎭世,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鎭世先退,上曰,此啓若於伊日爲之,則予當卽允矣。諸臣遂退出。 ==1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艮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尺餘,色白。夜二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停朝市相値,明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停朝市後爲之。 ○李匡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停朝市相値,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兪彦通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及輪對爲之事,命下,而停朝市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進排人等,逐日齊訴本院曰,卽今江水雖未合氷,冬節已深,日供鮮魚,無路捉得,遠地貿來之魚,因日氣之暄暖,盡爲腐傷,將未免闕封之患,急速變通云,不可不gg以g輕許,故累度論退矣。廛人等呼訴,愈往愈甚,日再三不已,以今日氣觀之,誠如渠輩之言,在前如此之時,亦有參半代捧之規,然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而取考謄錄,則或因特敎擧行,而不敢循例,取稟矣。今此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之喪,擧哀一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噫,已傷之方寸,若聞此等之報,傷悼難定,況兩年之間,連聞四大臣之喪逝,衋傷之極,氣頗不便,欲待今朝,量力爲之,寢睡不穩,朝加眩氣,晩雖減焉,强而行之,必也添焉。勿爲擧行,而四大臣之喪,或方在諒闇,或方在靜攝,未能若禮行之,今年兩大臣之逝,俱有故而亦未能行之,尤切傷心矣。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處事疎率,遭此無前之境界,惟有罷免一路而已,辭單之上,宜蒙體諒,而溫諭反降,史官臨守,恩數隆重,有非賤臣所當得者,臣雖冥頑,豈不知銜戴寵遇,趨命之爲恭,而顧臣職則是相臣耳。名爲相臣,而隳壞體統,放倒廉恥,將何以抗顔於具瞻之地哉?臺臣旣斥之以疲軟,斷之以無望摠百僚,此乃一世公議,吏隷走卒,亦皆譁然,以爲必可遞,臣之不可仍冒之狀,已較然明甚矣。臣伏覩批旨,有曰,知予心莫若卿,臣於此,尤不勝隕結感咽,不自知涕淚之逬集也。間登前席,伏聞方寸之敎,每一承聞,心膽如墜,敢以剛毅弘大澄治本源等語,有所陳戒,其區區憂愛之忱,自倍他人。今此體例間事,甚是微瑣,初未有輕侮宗臣之意,亦非所以致煩於聖衷者,而一時匪怒之敎,或因觸激而發,伏惟聖明,倘復平心恕察,益加本源之工,則豈不有光於動心忍性之德乎?臣之引罪請譴,非敢以下敎,爲不安,有所煩瀆也,亦非敢爲自重,而要君恩也。只自內省懷慙,不敢冒處,實出於尊朝廷而畏公議也。今若卽賜斥黜,則自無許多紛紜矣,尤何至此之聖敎,竊恐未盡俯燭下情而然,臣誠惶懍悶蹙之至。且念邦家興衰,係於輔相,爰立之初,宜其愼簡,如臣萬萬不似,猥蒙殊私,擢置此地,尸素憒憒,不能見重,綱紀日以益紊,頃以此弊,陳達筵中,而係戀恩寵,遲回盤礴,畢竟咎釁,重發至此,莫非臣之罪也。席藁私次,惟願速伏刑章。伏乞聖明,夬降處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初單之批,已諭予意,更何多諭,而近微有往來之眩氣,今朝加之,晩雖定也,氣煩困惓,未能悉諭,惟卿,念國勢之多艱,顧本事之瑣細,莫撓年少輩過中之說,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予意。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顒俟威譴,伏承批敎,不賜開許,史官臨宣,促臣偕入,臣是何人?濫被異渥至斯之極,感激冞深,而廉恥大防,參前倚衡,旣不能冒沒趨承,則辜恩慢命,其罪伊何?伏聞聖候有不安節,伏不勝萬萬憂慮之至。臣待罪保護之任,踪地臲卼,不敢爲趁時起居之計,分義隳矣,情地缺矣。惶懍悶迫,尤無以自容。第其所處之職,與庶僚有異,一有虧損,大關國體,臣雖無狀,旣叨此地,何敢見撓於人,而强爲瀆撓之計哉?此亦臣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伏地震越,惟當待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玉堂校理吳瑗,副修撰趙明謙等箚子,伏以竝引嫌而退,遇事陳戒,得問臺次,未安之批,不必爲嫌,其所發啓,雖叶公議,不擧名字,殊似矇然,請持平朴弼載出仕,正言趙鎭世遞差,仍竊伏念玆事,初因微細,終至於上煩聖意,臣等旣有區區憂慨,何敢不悉迷見乎?惟我殿下之明聖,其於體九經敬大臣之義,豈待臣僚之勉戒,而當日聖敎,益以近日宗親屬籍寢疎,故或慮見輕於外朝,有此抑强扶弱之敎,然而以國家體統,言之,大臣因一囚宗府吏,而乃至於不安其位,二品宗臣,肆怒於大臣,而乃至於相抗替囚,似此國綱朝體,其可眕之四方,垂法於後乎?前後諸臣之言,只欲尊朝廷,嚴體統,而非爲其私也,則顧何嘗有一毫務勝之意哉?每見批旨,不惟不賜開納,輒施訑訑之色,實有乖於轉圜納諫之聖德,臣等竊不勝其慨然也。抑臣等於聖批中,思君父方寸之敎,誠不任怛然疚心,而繼之以憂嘆也。噫,以今國勢之岌嶪,艱虞之孔棘,臣隣之所仰恃而爲命者,惟殿下之一心而已,殿下誠宜深體涵養操存之工,益勉剛大弘毅之道,使一號一令,動循典則,毋或有毫髮之差,然後方可以立大本出治道。雖或有至難排遣,至難裁抑之事,惟當恢廓聖心,觀理節情,以致動忍增忍之效者,斯爲治心之第一工夫,而今因一宗臣事,乃至聖情疚傷,辭旨悱惻,則觸而長之,類而推之,安往而非興蹙之端也?此於保養節攝之道,所損非細,臣等之私憂深慮,固已萬萬,而況因此而威怒之激,或不能制,辭令之間,有不暇擇,未免發於心而害於事,則尤豈臣僚之所望於殿下者哉?若使在廷諸臣,徒事掩抑悲悶,惟恐重慼聖心,雖見過中之擧,不思救正之道,則眞所謂婦寺之忠也。臣明謙,日昨登筵,略以此發端,而念臣等出入帷幄,其職惟在啓沃君心,故玆敢不避僭猥,輒效微悃。伏乞殿下,勿以淺近而忽之,於向所陳存養之工,剛毅之道,深留聖意,祛有所之病,恢公聽之量,日新聖德,以臻於高明廣大之域,卽臣等叨廁近密,亦與有榮矣。臣等不任瞻望祈祝之至。取進止。答曰,依啓。附陳事,深嘉經帷補闕之意,方以此事,欲爲下敎,而因氣不便未果,宜有處分矣。 ==1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bb臣b李春躋啓曰,寒威猝緊,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牌不進,申晩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出後,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卽今聖候,眩氣之微有往來,由於脾氣不足,遇寒挾痰之致,補中益氣湯元方中,人蔘加五分,更加天麻、半夏、薑製各一錢,連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卒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遣近侍致弔事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下備忘記于李匡輔曰,凡事貴乎窮理,古語云,人誰無過?改之爲貴,頃者事初雖微,義理則深,其時下敎,意雖在也,過中則有,先處分乎本事,次諭過中之由。蓋宗臣之初入依幕,可謂矇然,不過不察,及上囚徒,可知曲折,卽放略之,於待宗臣量寬弘之道,可謂美矣,而雖不然,於宗臣之道則雖虧,本府體統,大臣體貌自別,若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此不過政府下吏,不顧事體,視若他司之致,上稟囚吏,以尊體面,容有可也。非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以疲軟不職,虧損府風,陳章自列,可也,而前後被囚府吏,視若例事,忽有此擧,此則非尊宗府之體貌也。是乃因私嫌相較大臣者也,深可非也。旣知其非,竝事而護之,近於掩過,非亦敬大臣之意,海春君栐罷職,其時下敎之過中,宜觀過感其心處也。國勢之單弱,未有甚於近日,宗戚之凋殘,亦未若於近日,尋常慨嘆之中,旣聽下敎,有若宗臣强盛,恃勢外朝者然,大臣之言未畢,隨而煩達,甚則有裁抑之請,予所以不忍未安之敎者也。此則於過宜諒心處,而玉署勉戒之箚,亦示嘉納之意,不必更諭,但所過者,旣知海春之非,竝護本事,使大臣,轉輾不安,尋單乃已此歉然乎。敬大臣之過謂其所由,大臣雖摠百官,宗臣則列班大小公會,本非政府之督過者,目今有司之宗,雖曰代遠,於其府則王子、大君之府也。其在相敬之道,推治府吏,可謂謬例,而往事雖勿說,治國,治天下,本由於家書云,協萬方亦由於睦九族,而九經之章,親親爲首,《大典》之中,宗府居上,則公私之說,豈不苟簡?此雖務勝,其弊將流於祛齊家而務治國矣。其漢之司馬門之說,尤不襯着焉。入我國朝,君臣分義,雖貳極截嚴,言雖偶然,其弊則大,予本有抑强扶弱之固執,故自不覺歸於竝護之過矣。因此之故,亦爲定式之請,未免笑矣。稱某傳啓之事,亦涉苟且,豈曰非人,因予過中?噫,今之宗戚,莫曰代遠,自我列祖視,皆金枝玉葉也。外庭之臣,雖分門剖戶,各自睚眦,吁我宗戚,旣微旣弱,恐或傷焉,于今以往,政府則祛其謬例,待以尊敬,宗府則莫惟往事,益修相敬,外朝有慢侮微弱輕蔑宗臣之弊,則決不可以大官崇宰而借之,內朝有干預外廷侵凌廷臣之事,則決不可以貴宗近戚而貸之,俱以法飭礪,洞諭予意,各須知悉。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眞淳爲同義禁。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bb府b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違逋嚴命,震惕增深,惟祈威罰之加,千萬意外,恩諭特降,慰釋之旨,迥出尋常,微賤如臣,何以堪此?伏地惶感,涕汗交集。念臣請譴之由,初箚已略陳矣,一暴委折後,引咎乞免,自是素計,蓋其事雖微細,關係體統故耳。臣之難冒之端,不在於筵敎之後,君上雖或有一時過中之敎,爲臣子者,何敢不安之心,而爲辭免之計哉?此則非臣之本情,只其身爲大臣,替囚下吏,實是政府之羞,不敢復以職名自處者,非爲身計,乃欲爲朝廷,尊事體,今者處分雖嚴,臣之壞損之恥,固自如也。抗顔冒進,萬無其理,臣則以爲自上體諒微衷,亟賜斥退,然後上下情志,始可以交孚矣。伏聞藥院入診,方有湯劑議定之擧,此際又令偕史官入參,而情跡迫隘,無路承膺,臣於此,尤不勝憂灼抑塞之至。賤疾適苦,心神迷瞀,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仰請瀆擾之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鞫廳罪人,旣已拿來,故鞫坐大臣出令云,而兩司多官,或未肅拜,或陳疏留院,或在外,或未差,他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陳疏留院外,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大司諫柳儼,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如何?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罪人纔已拿來,卽當開坐,而兩司俱爲違牌,今日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癸丑十一月十二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吳志哲、柳徵瑞、鄭文恒,入侍。寅明曰,臣等久未入診,昨日伏見禮曹草記及大臣箚子批旨,知有不平之候,今朝入來問安,則批答以眩氣往來爲敎,臣等不勝驚慮,冬候暄暖,近復猝寒,或者因此而有不安之節乎?卽今聖體,若何?上曰,向來冬暖乖常,故日望其寒矣,三數日間,風寒猝劇,似若因此而然矣。第如昨年冬症候,頗覺本氣之不足,非特眩氣之復作也。寅明曰,湯劑之停進,已有日矣。比諸進御之時,有所異乎?上曰,六君子湯,向來則覺其有效矣。入冬以後,則又覺力微,近日眉稜不平,意以爲感氣也。今始覺之,非感氣也,是由於氣弱矣。寅明曰,水剌,如何?上曰,日前似感時,亦未如常矣,今則比前無異矣。寅明曰,寢睡,如何?上曰,無減,夜中亦不頻覺矣。寅明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勻,而右關脈稍不足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邊度數,調勻而沈靜,無他症候,而重按則脈體不如向時,右邊亦調勻,而胃脈不如向時,然未見有浮數之候,感氣則無之,只似不足矣。寅明曰,受灸一事,今日欲爲稟定,故鍼醫數人,亦令同入,而不必使之診察矣。上曰,然矣。必祐、徵瑞,以次入診,其言略同。寅明曰,使諸醫,退出而議藥乎,在此而議藥乎?上曰,名爲眩氣,而以昨夕見之,則是氣不足也。前所進服之劑,欲爲加進,未知如何?聖徵曰,凡藥,宜取經驗,而卽今聖候復如此,若至於稍加,則當用茶飮矣。事不可不預防,臣等退出,與在外諸醫,商議,定用湯劑,好矣。應三曰,聖慮則前所進御之藥,亦以爲力微乎?上曰,非謂其如此,而近來氣之不足,又不比前日,時時有虛乏之候,此亦其不足者也。寅明曰,日氣之暖寒無漸,今則寒氣陡嚴,衣襨等節,切須加意,虛乏之時,或有藥餌可進者,如九仙王道糕之屬,好矣。上曰,曾亦劑入而不能喫之,反不如米飮之密者矣。聖徵曰,黃栗,補腎健脚氣,使之覓入,時時進御,好矣。上曰,自有日入,而其乾者,堅硬難嚼矣。寅明曰,嶺南諸邑,乾栗濕軟味佳矣。應三曰,閭閻之人,有眩氣者,食補之道,無如牛骨,其見效者,多矣,方書亦言之。寅明曰,故判書李光迪,年近九十,無他服食之方,每日朝喫骨湯一甫兒,酒一杯云矣。上曰,予於癸巳江都之行,食之而美,故常喜喫矣。今則脾胃異於前,不能食之矣。寅明曰,受灸一事,頃有下敎,今當稟定矣。上曰,受灸則姑未知其效,而丸劑則儘亦有效,所服十劑,以升計之,爲六升,數且不少矣,四十豈云年多?予則衰相已見,頭髮盡落矣,近日撫髻,差覺其大脚無毛矣。今則如春草之萌,下元之氣,亦覺差勝矣。受灸雖未知其有效,前日壯數不多,日氣雖寒,欲於煖房中,限百壯加灸,其果如何?聖徵等曰,深冬,氣血凝滯,此時受灸,於謹愼之道,未知如何?待春開氣血和溫之後,更爲受灸,似宜矣。文恒曰,方書,冬宜溫受灸不妨,卽伏聞症候,以眩氣爲悶,中脘穴受灸,且治痰暈,臣之淺見,今雖日寒,受灸或似無害矣。上曰,今姑無他症,待春始灸,似可,而前頭或有他症,雖未及開春,亦可爲之也。春躋曰,金吾時囚,幾至三十人,其中有守令在囚,邑事曠廢,不可不速爲勘決,而頃者鞫坐後,一次開坐,其後則連仍堂上之有故,不得擧行,自本院,方爲申飭,而同義禁李翊漢,年老有病,陳疏到院,以停朝市,不得捧入,而鞫囚亦將不日拿來,事多可悶矣。上曰,李翊漢則年多矣。春躋曰,七十五歲矣。上曰,此人何可以奔走職事,責之乎?改差,其代使之口傳差出。春躋曰,差出後仍直牌招,申飭開坐,何如?上曰,唯。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治一疏,盛言難進之端,鎭日來呈於本院,而前旣三捧辭疏,今無別般節拍,不可更捧,故不爲捧入,而終不應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上曰,特敎連降,而如是撕捱,事體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曰,工曹雖無大段擧行之事,而判書金取魯,除拜已久,尙不行公,亦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今將下敎矣,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口呼曰,洞諭本事,旣樹綱紀,於卿更無毫分不安之端。大抵此事,本自微細而轉輾于此,其於景像,豈曰美哉?當初下敎,本無深意,于今予心,更無介滯,卿若復以此爲嫌引入,則其曰君臣之間,情志孚乎,不孚乎?卿須念國事之多艱,顧本事之妥帖,卽日偕入,因參藥院,用副予意事,傳諭于左相。仍與偕入事,分付于傳諭史官。上,又呼曰,工判爲國之心,業已洞知。頃者趙迪命之疏,非特異也。亦不能成其說,況以承旨望事,觀之,其時故避,若由於望中之人,則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復將若何,而故避於先,應命於後乎?或以前日固執非也,則猶或可也,而以此訐之,非徒落空,上下所共知,旣非疏斥,前後開釋,則水部閑局,猶爲撕捱,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書畢,諸臣遂退出。 ==1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星州牧使尹容,大丘判官朴師順。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始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所減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官,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李匡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十六日冬至望闕禮習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政院、玉堂問安。忘置晩下,勿爲問安四字,亦爲遺漏,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兪彦通曰,政院、玉堂問安批答,以勿爲問安,書出朝報。 ○以大司憲洪鉉輔牌招啓辭,傳于洪景輔曰,今方開政,他臺諫待下批牌招,都憲一體牌招。 ○洪景輔啓曰,獻納趙漢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平海等官居伊連等渰死,春川等官居幼學權宇泰妻母方氏等噉死,淮陽居騎兵崔貴永妻良女今丹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啓曰,鞫坐,因兩司無進參之員,不得設行。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禁府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服制,左副承旨李聖龍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朴師正爲大司諫,趙明澤爲執義,沈錥、李濰爲掌令,任鏶、申宅夏爲正言,南泰良、沈聖希爲持平,尹心衡爲副校理,尹得和爲修撰,鄭亨復爲副修撰,李瑜爲大司成,待敎,李鼎輔單付。 ○副護軍李普昱,副司果趙鎭世付。 ○以大司諫朴師正,正言任鏶,執義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獻納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寺所屬兼監牧官僉使,專管馬政,且掌檢田,每當秋冬,職務煩劇,非如他邊將之比,而平薪僉使南泰鼎,見差砲保差使員,今方上來,竣事還歸,似在歲後,本牧場許多事勢,誠甚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平薪僉使南泰鼎,還爲下送,令本道,改定他差員,而此後則兼牧場僉使,勿差差員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統制使啓本,刑曹粘目,南村前別將安斗雄,晴川前別將廉以儉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安斗雄、廉以儉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左參贊尹淳疏曰,伏以臣,前席蒙恩,解職歸葬,而面諭諄切,如立約契,臣在其時,方寸震越,不知死所,遂以不敢不還之意,丁寧仰退而語,人亦自分其早晩一還。伏聞日昨筵中大臣,疑臣不來,至請催促,天語慈溫,恩絶千古,謂臣必不欺負,勿令催促。自惟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望闕九頓,不覺感涕之成血。噫,眷顧之至,畜物亦知戀主,誠信攸孚,匹夫猶不食言,臣雖無狀,豈昧斯義,而新土纔掩,不忍便離,積日悲撓,宿症添劇,起身無路,留滯至此,此固臣之罪也。今始力疾起程,歸伏私次,以請淹命之誅,而至於本兼新授,萬萬非臣所敢承者,臣之踪地,不待煩言,而聖明亦必俯諒矣。數年退屛,實有片片苦忱,榮宦一路,夢斷心死,而只緣藥院蒼黃,復近耿光,致辱前後之謬眷,不免今日之冒趨,而若復夤緣叨竊,忘棄本分,淟然作當路之要人,其不爲市童馬卒之所鄙唾,幾希矣。況如惠局句管,雖是兼務,此何等緊重,從來居此任者,率是望實才猷,爲朝廷碩藎,殿下試揣臣果可以堪此否?以其跡則無往不僨,衅釁無餘地,以其人則澁短生疎,錢穀尤所昧昧,當此民窮財殫國計哀痛之日,不思所以得人責成,而卒然畀之於畸人拙幹,誠莫知其所以也。臣若不自量而妄入,重誤國事,復蹈駴機,殿下之眷臣而來之者,反所以捐臣以遠之,畢竟公私之狼狽,灼然在目,而徒以承膺爲恭,寧有是理?伏乞天地父母,終始哀臣憐臣,亟解臣本兼諸任,處以軍銜散秩,俾臣瞻依京闕,時奉起居,少伸犬馬微忱,不勝千萬大願。臣不任疾聲瀉血哀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自速臺評,特罷之敎,至嚴於筵席,臣於其時,纔還畿郊,伏聞此敎,心魂飛越,驚惶震迫,罔知所以自措。替納書啓,退還鄕廬,杜門省愆,恭竢誅譴矣。不意今者,恩敍遽下,繼有館職之除,華誥遠降,復有馹騎之召,臣不敢久稽恩命,昨始來伏城外,方欲治疏陳懇之際,又有納言移除之命,自惟僨敗之賤蹤,得此異恩於聖明,玉署、薇垣,迭踐於數旬之內,臣聞命若驚,撫躬靡容,感激洪私,宜卽竭蹶趨承,而第臣所遭,有不容不一番辯暴者,玆敢略陳焉。臣於甲山得穀濟民之事,已悉於其時狀聞中,今不必疊床,而臣旣承隨事便民之別諭,及到甲山,糶穀已盡,六千邊民,將盡於十日之內,滿庭遮道,到處哀號之狀,傷心慘目,有不忍見,晝思夜度,實無變通。若有得穀之道,雖是被罪之事,他不暇顧之際,得聞三水定配罪人金遇兌之有穀,臣於其時,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而只幸其得穀,及到三水,招問遇兌,則果有所置,臣獲給千石之穀,以活一境之命,卽關本府,因爲馳啓,而至於論賞事,旣是罪人,則自朝家,當有處分,故無一言半辭之及於論賞二字,而末端有捐穀救民其志可尙八字矣。及見憲臣所啓,則其所爲言,初論遇兌之罪狀,末請臣身之譴罰,有若臣有私護遇兌,狀請賞典者然,此則原狀尙在,論賞有無,可以覆視,焉敢誣也?設令臣急於救民,旣奪其穀,又請其賞,此不過遵聖敎隨便宜而已,則遇兌之賞不賞,惟在朝家處分,而以元來本無之語,勒構臣罪者,抑何意也?憲臣雖曰見臣狀本,而可見其不得親見,只憑傳聞矣,急於論人,不覺其奏御文字之自歸虛慌,良亦異也。然事旣往矣,不必索言呶呶,而且臣伏見前月二十三日所下備忘,則承旨韓德全,因臣請敍,以有外議,有所筵達,至有遞差之敎,蓋莫掩者公議也,難拂者人言也。前旣有憲臣之論,後復有承宣之言,而顧此見職,地望自別,如臣魯莽,雖無情勢,固難冒居,況有此所遭,則以此以彼,有不可冒昧承當,玆敢露章陳懇。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因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謝人言,不勝萬幸。且臣以北路關防事,具得一冊三圖,以追後上進之意,有所仰陳,而連在竢罪中,不敢猥徹矣,今始繕寫呈上,惟聖明,竝加照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齋戒。 ○兪彦通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憲府多官,或服制,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未安。除服bb制b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豎立時,禮曹堂郞下往,與本道監司監董事,命下矣。碑石後面陰記,今已啓下,本曹郞廳,先爲陪往,看檢入刻,而堂上則臨時下去,監董竪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修撰尹得和,本職未肅拜,不得進參,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壽海,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壽海付。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三疏瀝血,批旨愈邈,再次胥命,威譴不下,積逋嚴召,亦已四十餘矣。他人有此,猶爲之代悚,今乃身自蹈之,此必有量分揣義,雖死不敢進者,而若其惶霣戰越之情,實未能晷刻自安,跼高蹐厚,忘寢廢食,始覺古人所謂直欲鑽地以入,非虛語也。臣之苦心至懇,前旣屢溷,無容架疊,而尙慮語涉散漫,或致遺照,請復歷數而畢陳之。夫東銓之長,專主人物進退,一世之所艶,衆目之所注也。雖其簡授允叶於輿望,出處無咈於公議,一出參政,訾摘四起,況臣兄弟,以素門凡姿,最出人下,而替傳銓柄,有同私物,臣心之懍怵,姑不暇論,物情之駭眙,當復如何?藉曰聖慮偶失,有此輕授,臣若從而冒出,則是喪一身之廉節,而成殿下之謬政,臣之決不可出,一也。今之言者,或以西銓時已嘗替代爲言,而不但東銓之於西銓,事權懸別,臣之所大懼,正在於西銓東銓,一替再替,便作應行之事,有若臣等之外,更無別人,此豈非體粟而心寒者乎?一替猶可勉承,再替尤難冒當,臣之決不可出,二也。西銓相替之時,已有諫臣之疏論,況今職重於西銓,恩偏於再替,正所謂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倍者也。臺言之尙今不發,蓋欲假臣自處,臣之決不可出,三也。向者玉署之臣,劾論臣從弟,措語危怖,隱然指擬以大權勢之人者,無他,一則以其職在權要,一則以臣竝列崇班也。從弟旣以此去職,驚魂未定,而臣乃無所顧忌,晏然代據於其地,則是眞貪權放肆之甚,將何所不至?臣之決不可出,四也。臣人雖庸下,位則隆顯,進退去就,爲世指準,平日自待,亦不欲爲至奊詬無恥之人,尙何可創開無前之例,以資後世專權貪進者之口實,而重得罪於士君子之林乎?臣之決不可出,五也。上自朝廷,下至輿儓,皆以臣爲必可遞,而伏聞大臣,有以勉出之意,仰陳於前席,不料丞弼之地,亦有此外面人事,臣竊慨然。今若自上,下詢於擧朝,使各無隱直對,則必無一人謂臣可出者,臣雖欲冒出,得乎?臣之決不可bb出b,六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出,況至五至六乎?近日聖敎,每以分義責臣,臣誠死罪,請有以復焉。噫,人臣事君,固以分義爲重,而其於爵命之辭受,亦惟裁量於義理廉隅,不專以趨承爲恭,此所以先正臣李滉,有不可進而不進,則不進爲恭之說也。上之使下,亦然,如其小嫌例讓,固宜慰諭敦勉,俾就職事,而若乃求之於義,度之於情,而終不可强迫,則亦必俯循其請,不枉其志,此所以夫子有禮使之對於其君,而《中庸九經》體群臣,居其一者也。今殿下,意主於先入,念全於督出,不暇顧夫物理,人情之咈逆,國體士風之壞喪,惟以束縛馳驟,從吾所命,爲快,其於禮使之訓,九經之義,何如也?至於予,亦有固執之敎,屢形於絲綸,聖上於是乎失言矣。噫,臣之固執,豈樂爲哉?肝膈之辭,未蒙照察,鐵壁之防,無由變動,愚迷膠固,不覺自陷於重罪,乃殿下自屈威尊,對擧而比論之,殆若君臣之間,相持而角勝者然,緣臣滯性難化,致令王言之失,至此,此尤臣之罪也。臣雖頑然,亦知聖明眷顧委寄之重,出於尋常,豈獨無感激圖報之願,而但念明知其不當進,而怵迫强進,則是失節也。爲人上者,顧安用如許臣子乎?傳曰,枉己者未有正人,夫旣先自枉己,亦何能有所臧否用舍人?此理較然,明主終必俯燭矣。臣之日夜所顒祝,非得請則得譴,得請也,固感恩無涯,得譴也,亦甘心無限,而一日二日,未有處分,徒使主威日損,臣罪日積,崩迫抑塞,靡所因極,泯伏踰旬,尋單見阻,不得不更冒鈇鉞,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特回睿照,勿復留難,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重勘臣罪戾,使王法伸而私分安,千萬幸甚。臣無任震恐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雖若是固辭,予志固定,雖經年撕捱,日違十牌,決難許遞。卿若念君臣之分義,顧無餘之綱紀,則不須固辭而自可承命,若損君臣之分義,虧無餘之紀綱,則予何更諭?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西平君橈疏曰,伏以臣,忝在宗戚之末,跡甚疎遠,資又庸下,過蒙洪造,致位崇顯,待罪於宗親府有司之任,亦已有年。非不欲恪恭所事,振擧頹頓,上不負眷知,下毋隳職責,而病劣昏憒,疣釁隨生,居常慨懍,若無所容,今於海春栐罷職之命,實有所不敢獨爲晏然者。當初僚堂之對囚政府吏也,臣亦與聞而不之止,果以第爲進來,以盡在我之意,言送,蓋宗府政府,雖有內外之別,而語其班聯則相等,論其體貌則自殊,大臣之不相通而直囚掌吏,有欠相敬,亦是創見,本府之暫時對囚,不過爲稍存事例,則彼此較爭,要皆出於各遵府規而已,寧復有私忿之可論者哉?本係細故,初非相能,顧何足上煩天聽,而轉輾至於大臣引入,臺章峻發,畢竟備忘特下,嚴賜處分,反復詔誨,兩示扶抑,聖意所在,群下孰不欽仰,而顧臣與僚堂,不但周旋於同席,亦旣與聞於本事,則毋論得失之如何,其非僚堂之獨見,可知。有罪無罪,宜無異同,而今此譴罷之典,只及於僚堂,在臣私心,惶霣悚惕,已無可言,而其於國家用罰之道,豈不亦斑駁之甚乎?臣雖欲安於倖免,恬然自掩,其於廉義之壞損,公議至嚴,何哉?玆不得不略暴危悃,仰籲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鐫改臣宗府有司之任,仍勘臣罪,以肅邦憲,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踖踧竢譴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陽平君檣疏曰,伏以臣,百不肖似之身,待罪宗府有司之任,殆將一年于玆,而於府中凡百,曾無一分振刷之效,雖體貌間事,率多頹弛之歎,居常愧懼,若負大何?迺者前後備忘,匝日而下,辭旨非常,責以疲軟,先推後罷之命,荐及於僚堂,臣以同堂周旋之人,惶駴震惕,罔知置身之所也。近日本府與政府相較治吏之事,儘有委折,一是一非,天鑑在上,臣安敢毫分撰說,甘自犯於無隱之戒哉?夫本府體貌之尊重,絶異他司,故凡於下吏推治之際,雖政府,若不進來,則不得直囚者,例也。頃因宗臣之入憩賓廳,大臣有囚禁掌吏之事,而僚堂送言於臣曰,今者政府囚吏,而無進來之擧,事關體例,不可但已,自本府送牒而囚治政府吏,稍存事面云,故臣果隨聞而爲可矣。繼聞大臣,分付典獄,卽放本府所囚政府吏,而杖治見囚之府吏云,臣意則勿論彼此得失之如何,此不過以體例相較之事,則旣甚微瑣,不必轉生葛藤,故不欲上煩天聽,初未陳疏,亦不草記而置之矣。不意大臣筵白之後,因以引入,多臺疏避之辭,攙論不已,而至請該堂之劾罷,繼而有特敎處分之擧。臣以當初與聞之人,雖薄罰輕勘,理難獨免,而情勢之難安,轉加一層,玆敢略暴危悃,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宗府有司之任,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蒙曠絶之恩數,史官臨宣特諭,辭旨肅溫,臣奉讀以還,五情震越,而踪地危蹙,不敢以祗承爲對,聖渥愈隆,而臣罪尤深,終宵耿結,不遑寧處,直欲溘然而不可得,抱此衷情,何所控因?不得不更冒萬死而籲呼焉。蓋臣當初難安之端,雖不由於聖敎之嚴峻,而今則十行綸綍,洞釋無餘,有若曲爲臣地者然,臣雖迷頑,寧不知感,亦敢復以情勢,爲言,而但見囚府吏,實是無前之事,如使臣平日,果能見重於中外,則初豈有此等駭擧耶?今若諉以處分之嚴,而恬然仍據,不知爲愧,則其於廉隅,何哉?夫廉隅,士夫之大防,而居大官者,自治尤嚴,人具爾瞻,而先喪廉義,尙可以摠百僚而立紀綱乎?臣之去就,較然明甚,苟可有毫分轉動之路,則何敢一味偃伏,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祗緣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達聰之下,臣誠抑塞慙悚之至。伏況聖候欠寧,藥院連日問安,而臣則冥然無以進身,惟事瀆擾,臣罪尤萬萬矣。且臣每承國事多艱之敎,怵然以懼,赧然以慙,臣本空疎無能,而一朝猥被拔擢之恩,遽置此地,其萬萬不似,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感戴隆私,冒沒受命,今已一年有餘矣,觸事憒瞀,無所猷爲。目今時勢民憂,日益艱棘,莫非如臣不肖,忝叨重任之致,宜卽退黜,然後國事可以有緖,而災異可以銷弭矣。史官謬恩,固不當濫施,而淹留多日,事體未安,尙未有收寢之命,臣日夕惶悚,顒望尤在於此。伏乞聖明,俯賜曲察,亟允臣所請,罷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已諭別諭,更何多誥,而箚本又上,過讓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哉?初卿拜相之時,豈不云乎辭疏乎?予雖不能以誠心待卿,以卿篤實之心,豈忍反之以事我乎?于今明白下敎,慇懃開釋之後,若此巽讓,只曰此非因下敎也,乃本事也,此豈情志之相孚乎?卿若初不筵達,以此引入,則可謂本事,而其時陳達之後,予之處分,雖若末梢,卿亦嫌本事,其果引入乎?當初所達,不過尊體貌,而因其未安之敎,轉輾于此,非因本事,非特予志,國人所共知,而史官書啓之中,引嫌數句題目,觀之,卽朴弼載避辭,則予之莫撓年少輩之敎,烏可已乎?在上者洞諭開釋,心無芥滯,而卿則猶懷不安,托以本事,此誠乎否乎?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若此不已,君臣之間,徒事依違,假借而後,乃可,國無有朝有象矣,豈有是理哉?卿若思此,不在多諭,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共濟時艱。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吳瑗,讀《國朝寶鑑》第四編十九板,自大妃陵寢石室蓋石,止二十五板受《小學》而還。上曰,下番讀之。趙明謙,讀自太上王問兵曹,止豈可爲一身飮酒。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傳旨承政院,止命觀會悉從舊史。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六年江原義倉之穀,止警戒之語以進,篇已終矣。吳瑗曰,以陵寢石室事,觀之,可見世祖大王孝思之無窮,而太宗大王則不欲以厚葬,貽生民之害,至今永爲成法,其盛德,尤可見矣。宋之華元、樂擧,葬其君,用蜃灰,君子謂之不臣,蓋聖人愛惜民力,雖於送終大事,不欲竭其力,而困其生,如此矣。上曰,然。又曰,觀此《寶鑑》,凡府史胥徒之告其官吏,庶民之告其守令,與監司者,皆有所坐,祖宗朝三尺,如是至嚴,近來上言者,率多語侵官長,或曰前官如許,後官如許,下語之間,殊無敬官長之意,事甚非矣。自今以後,爲子弟訟父兄者外,語侵官長者,一倂置而勿施之意,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瑗曰,此則然矣,而但國家有廉問之道,故此風,愈甚矣。上曰,至於廉問則不可已也。無此,而道臣、守令得失,何以知之乎?又曰,觀此三十四板曺元事,守令之不擇,其貽害於生民,庸有極耶?以聖祖則哲之明,其愼簡守令何如也,而彼窮民,猶且妄爲之說,況今日以予爲不明者,不知其幾許人耶?瑗曰,自京師觀之,三百六十州之中,一二邑宰之不得其人,誠若細事,而自外方言之,一邑之生靈,蓋累萬口,而其命懸於守宰,若不得人,則其痛苦當如何哉?知人實難,爲銓官者,亦何能盡知其材不材,而其不知而任之者,固公罪也。末世私門太勝,其能一遵公道,不行請托者,有幾人哉?欲擇守令,先擇銓官,而又須常常申飭,則庶幾有效矣。上曰,民之謂我不明,乃細故,而守宰匪人,民無告訴,則豈非惻怛處耶?從前非不申飭,而今因《寶鑑》文義,有所感動,則尤不可無體行之道,更以十分愼擇之意,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瑗曰,銓曹若聞此等聖敎,則豈不一倍警惕乎?擇守令三字,固是安民之第一務,而第其數遞,爲今痼弊矣,若不久任,則亦無擇人之效矣。趙明謙曰,曺元之告訴,亦出於痛迫而爲之也。臣歷觀鄕里,略知民情,朝家之曲軫民弊,從便變通者,亦未嘗有實效,而終不如得人而任之耳。以漢宣時事,觀之,只以良二千石,以致其治矣。夫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興,而自中人以下,則只在乎在上者導激之如何,苟非太不治之官,則固當勅勵委任,以責成效,若欲隨弊隨補,朝除夕遷,則爲守令者,何以展其才,而生民之受困,尤必倍矣。上曰,所白,好矣。然良二千石之黃霸功名,損於治郡時,綜核之政,誠難矣。向因御史書啓,一守令升拜承旨,而其事亦不緊矣。明謙曰,其事猶足以激勵矣。上曰,予亦不必因噎而廢食矣。至於久任則固好,而但若不得其人,則久任適足以病民矣。李聖龍曰,牧民之官,自前非不申飭,而近來禁網,頗密於守令矣。大抵近來守令,各隨其材力而自效,故雖未有異政殊績大過人者,而亦未嘗有大段不治不法者矣。明謙曰,初政立法,旣重贓律,故稍有實效矣,近間則已漸解弛矣。上曰,久任亦已試之,實無益矣。聖龍曰,國家則但擇兩銓,使擇至公之人,以授方面之任,則任方面者,自當考察能否,黜陟惟明而已,許多邑守宰,豈可盡自揀選乎?上曰,所達,最要矣。瑗曰,以守令言之,其大不治不法者,固當斥去,而至於平平者類,則不必遞易,雖以平平而斥之,所易新吏,又未必賢,而送舊迎新之際,民弊亦不可勝言矣。上曰,民弊則然矣。瑗曰,此書皆祖宗嘉謨美政,非若前史之鑑戒竝存者,且其文字,簡易明白,不待敷衍辨論,旨義曉然,眞所謂威儀棣棣,不可選者也,常置左右,字字行行,服膺遵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觀此第三十二板,世宗大王,嘗有微恙,猶且讀書不已,甚盛矣。殿下於靜攝之中,逐日開講,而有故日則輒命召對,典學之誠,中外欽仰,而萬幾之暇,亦須常玩古人嘉言懿訓,如世宗大王手不釋卷之工,則尤好矣。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讀書,世宗,天縱聖智,而其所以制禮作樂,爲東方堯、舜者,學問之工,不可誣也。殿下,亦須於暇時,常親近典籍,則其於調養之方,有益無害,臣等魯莽,固不足以備顧問,而時於筵中,以平日所看書,俯詢其疑晦處,則其於不恥下問之道,亦有光矣。上曰,當留念矣。講罷,上曰,承宣持筆來。李聖龍進伏,上,口呼左相箚批,使寫之。{{*|見上}}。諸臣以次退出。 ==1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暈。 ○中宗大王忌辰。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陳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事,允下,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卽爲牌招。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卽伏奉批旨,不以瀆撓爲罪,十行綸音,丁寧反覆,誨責極嚴,臣於是,不勝悚慄戰越,繼以感激涕零。蓋臣當初不卽引咎,隨參次對,而箚單在於筵敎之後,以外面觀之,其所處義,誠有如聖敎者,而臣之本意,竊欲一遭陳達事實,退而請譴,旣不能刳肝見心,則今於聖諭之下,無以自暴,而爲人臣子,敢以一時嚴敎,爲嫌端,託辭圖遞,則其事君不誠之罪,萬戮有餘,如使臣平昔衷赤,見諒於君父之前,則何以有今日之下敎?臣尤慙惶,置身無地。臣於其時,亦有未能周詳,又未備達之罪,雖在大官,苟有所失,分釋下敎,事體當然,若拘於外貌,惟事假借,豈朝廷之福乎?適因諸臺迭疏,間有未安之批,聖上或疑臣之轉輾引嫌,而今已洞釋無餘,至以更無芥滯爲敎,設令初懷惶懼之情,旣承此敎之後,何敢爲一毫託辭,自犯積逋之科哉?惟其本事,實關體統,故毋論上下,同然一辭,皆以爲,臣之必可遞之義,不在於宗臣,斥罰與否,臣雖欲仰恃寵靈,强顔祗承,其於一世之公議,何哉?初旣見侮,又復自輕,則其所嗤點,將無所不至。臣雖無似,廉恥大防,有不容弁髦者,徊徨踧踖,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惟當務誠意,蘄蒙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三冬積雪,實驗來歲之豐熟,冬序過半,而雪意愈邈,秋耕牟麥,未免凍傷,嗣歲之憂,有不可言,自前如此之時,多有祈雪祭設行之規,依前例宗廟、社稷、北郊,遣重臣,不卜日來十八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後日開坐時有下敎之事,祈雪祭齋戒後開坐事,分付。 ○癸丑十一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大司憲洪鉉輔,正言申宅夏,右副承旨洪景輔,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領議政沈壽賢進曰,比者寒勢甚酷,伏未審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症,亦何如?上曰,眩氣往來不止,今日則似小減矣。壽賢曰,大王大妃bb殿b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水剌,何如?上曰,水剌稍厭進,而昨年此時,亦如此,有若往復者矣。壽賢曰,推案,當依昨日判下奉行,而有可仰稟者,故臣等敢來矣。蓋繼寶若欲窮問,則當出問目,更加推問,而諸罪人亦次第問目,以觀所供之辭,而告者有鞫問之端,然後始加刑訊,鞫體當然,而今者繼寶一番施威,推問之後,卽爲刑推,未知,何如。上曰,仁先、南爀,初無可問之事,至於萬齡,則不無嫌怨之端,繼寶初頭施威,不卽直告,則宜加訊問,而有關後弊,故有更推之命,而終不吐實者,此由於施威而已也,刑訊得情,不亦可乎?以萬齡供辭,見之,初則曰不知,終則曰知之云者,其言有前後之異,而大抵繼寶之招萬齡者,其嫌釁,似由於不與糧子之致矣。壽賢曰,萬齡生計稍饒,流丐踵門,方繼寶乞糧之際,繼寶則有意看主人,而主人則無心看過者,理或然矣,而但萬齡之初曰不知,終云知之者,其言,似違錯矣。二梅,卽萬齡之婢也,其招辭曰,當日繼寶自稱兩班,來丐於其上典家,至指其所坐處,繼寶初則語窘,而只曰一番相見,二梅曰,兩度來丐云,此事雖涉虛謊gg虛荒g,而其辭之不無相左,亦可怪矣。至於南爀,則初曰知之,而又曰,無面當之事云,似虛疎矣。上曰,其曰背水有草堂云者,似不無一見之事矣。所謂南爀,兩班乎?知義禁尹游曰,寒散也。壽賢曰,仁先,旣非其石,則似無可問之事,諸臣稟旨之後,依判下擧行乎?上曰,入侍諸臣,各自陳達,可也。興慶曰,繼寶旣以窓外竊聽,爲招,則萬齡,脫有是事,而諱之無怪也。若聞諸窓外,則繼寶之不知萬齡面目,又無足怪者,今不更招,而直加刑訊,恐非鞫體矣。判義禁申思喆曰,大臣所達之外,臣無他所見,然此事雖曰虛謊gg虛荒g,而業已設鞫,則當具鞫體,彼此情節,有歸宿處,然後訊問告者,宜矣。知義禁尹游曰,鞫情,有歸宿,然後刑訊元告,在鞫體當然,且萬齡則不無可問之事,二梅之招曰,繼寶自稱慶尙道兩班,來丐於前八月云,而萬齡、繼寶則曰,四月云者,其言相左,至於仁先、南爀,名字旣相左,事情,甚虛謊gg虛荒g矣。大司憲洪鉉輔曰,推問施威後,姑無明白歸宿之事,而刑訊元告,似非鞫體,更推後嚴鞫,何如?同義禁李眞淳曰,隔窓聞之之說,旣涉虛謊gg虛荒g,其曰萬福、松廣云者,旣非一處之人,各在一日程外,則繼寶何以預知其聚會,而來聽於窓外乎?且繼寶與二梅相質時,語多屈塞,其不實,可知矣。朴乃貞曰,諸臣仰達之外,臣豈有別樣意見,而大抵鞫體,彼此有違端,然後始加刑訊,而今此鞫事,姑無大段違錯,此後若更問,則未知有何情節,而本事則近於虛謊gg虛荒g,然施威後卽刑元告,亦非鞫體之宜矣。正言申宅夏曰,事體重大,一番捧推後,遽加刑訊,亦關後弊矣。壽賢曰,諸臣所達,皆有意見,蓋繼寶與所告之人,旣非一處之人,又非同參者,則何以知一時齊會之期,而竊聽於窓外乎?此不過謫在湖中之故,慣聞其某某名字,生此發告之計也。聖敎旣以此事,近於虛謊gg虛荒g,然不問事之虛實,一番推問之後,遽爲刑訊,在鞫體亦非當然,故臣等敢稟矣。上曰,繼寶則嚴訊,其餘則更推爲敎,而判下時,亦若有欠詳者矣。大槪,以近日世道湖南人心,觀之,且以延恩門掛書事,言之,此事猶微細也。繼寶之做出此計,蓋出於欲免犯夜之罪,而且其設心,本不以生死,關係於其心者也。渠雖隔窓聞之,而實有是事,則何不直告,而故犯夜禁,然後乃言之耶?若開此路,則日後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隔窓之聞,旣無看證之人,則其將問諸窓乎?繼寶之心,以爲告者,只施威而已,渠旣知其如此,則初雖施威,而渠豈有恐怯吐實之理乎?若然則不可以施威,更推而得其情,今若訊問,則不待累次而承款矣。日昨進講時,觀於《寶鑑》中一條,而可以知先王欽恤之仁,且啓覆,必於陽復前行之者,蓋至日閉關之意,卽今陽復,只隔一日,若更推問而又不吐實,則遲滯之間,復過累日矣。必於今日,訊問得情,可也。仍傳曰,罪人鄭仁先放送,金繼寶訊問,他罪人,姑爲仍囚。{{*|榻前下敎}}。壽賢曰,今番禁府都事李㢸下去時,不由昌平路,自潭陽,徑到罪人家,與罪人對坐酬酢,邏卒言其事體,不得如是,然後始爲捉來,事極可駭。假都事柳世燾,則罪人鄭齊仁,與鄭仁先名字,旣不同,居住又相左,而不爲區別,經先拿來,亦難免妄率之罪,竝拿處,何如?上曰,李㢸果與罪人,有相語事乎?尹游曰,果有是事云矣。鞫體至嚴,當直到本縣,發軍捕捉,可也,而取道潭陽,已爲可怪,且與罪人,私相酬酢,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至於柳世燾,則不爲詳審,拿來異名之人,此則後弊所關,不可不懲,領相所達,是矣。上曰,李㢸以本事,不爲緊重,故無愼重之意,而與罪人相語,然惟知本事之不緊重,而不知鞫體之至嚴,不可不拿處。柳世燾則予初見其狀啓而怪之矣,罪人名,乃齊仁,而以仁先書塡其人,事極未瑩也。蓋戊申以來,禁府都事空還者,皆決棍,故世燾惟知決棍之可畏,而欲免空還之罪,致有此事。予欲分輕重下敎,而世燾則從重推考矣,更思之,鞫囚捕捉,何等重大,而誤捉異名之都事,止於推考,則外方聽聞,必以爲怪,一竝拿處。{{*|榻前下敎兼出擧條}}上曰,昨日按覈御史狀啓入來矣,以此意,先爲咨文以送之乎?壽賢曰,臣方欲以此事,仰稟,而未及矣,上敎如是,故敢達矣。我國人犯越殺害,旣已發覺,則以一邊緝捕,一邊按覈之意,略具大槪,撰出咨文,依前定奪,付於今番使行,似爲得宜矣。上曰,右相之意,亦然乎?興慶曰,臣在外時,已與領相,有所議矣。按覈御史狀啓,雖有勿爲移咨之請,而犯越殺害之事,旣已現發,而我人又爲被捉,則咨文豈可不爲之乎?第聞瀋陽都御史,以邊門生事,爲悶,有彌縫之意云,使行到瀋陽後,自當詳探處之,而咨文則不可不齎去,宜速撰出,付送於今番使行矣。壽賢曰,玆事關係甚重,不可不趁速移咨,而使行到瀋陽後,詳探彼中事情,盛京將軍及都御史,如或以彌縫善處,爲言,而的知其斷無他慮,則不必呈咨,觸怒生事,不然則咨文,不可不急呈之意,臣於査對時,仔細言及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出於九月,今欲依大槪狀爲之,則太晩,欲爲査狀,則未及究覈,只以犯越殺人者,皆在逃,而只捕得金世丁一名,故一邊行査,一邊移咨之意,爲咨文以送,可也。尹游曰,聖敎至當矣。我人之犯殺彼人,旣至七名之多,而犯者一人,又已現捉於彼,則瀋陽都御史,雖欲善爲彌縫,而何能容易放送乎?宜爲咨文以送,到瀋陽後詳探處之,何如?上曰,然矣。我人旣已現捉,則彼雖欲彌縫處之,亦難矣。頃日使臣引見時,以使行到灣府,則必詳知犯越者放送與否,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不然則咨文不可不呈之意,下敎矣。壽賢曰,當以此意,更爲知委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又有一款,旣爲咨文,則道臣、帥臣地方官,不可置之,蓋以勘處之意,當及於咨文中故耳。嚮者北兵使金潗,亦已拿處,今則較前稍重,考例勘處,可也。{{*|擧條}}。興慶曰,理山府使禹夏亨,移拜黃海兵使,頃者臺臣,以夏亨拿處事,論啓蒙允之後,特爲陳達,還收拿命,蓋爲其所幹事之解弛,則所幹之事,誠甚不輕,玆事未究竟之前,有不可遽爾遷轉,理山府使禹夏亨仍任,似宜矣。尹游曰,頃者以禹夏亨,待後窠首擬閫望事,下敎,故黃兵作窠後,臣以方委邊機,何以爲之?仰稟,則自上下敎曰,寧可以無期之事,長置邊上乎?仍命備擬,故臺啓還收之後,日昨經筵外班,問于左相,則臺啓還收後,依前聖敎奉行,爲當云,故果擬望而受點矣。上曰,以頃日下敎之故,備堂受點,而姑難遷轉之說,亦然,仍任,可也。{{*|榻前下敎兼出擧條}}。 ==1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抱川縣監宋徵台。 ○李匡輔啓曰,明日祈雪祭齋戒,明明日文武科放榜,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服制,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沈聖希在外,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冬至望闕禮習儀時侍衛事,議政府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明日視事,以祈雪bb祭b齋戒頉稟矣。祈雪祭旣已停止,視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後循例取稟。 ○兪彦通啓曰,明日冬至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司、留守,與守令有異,雖已移職,未及交龜,則賀禮箋文,例爲封進,而江華前留守李瑜,冬至箋文,至於闕封,其在事體,殊甚未安,李瑜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冬至各道箋文,開坼看審,則穩城府使徐行進箋文紙品,極爲麤劣,殊無敬謹之意,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差祭園陵,爲受香祝,纔到闕中,曹吏來言,祈雪祭有命,當差享官執事云,問其期十八日也,臣愚區區,竊有所懷,敢此陳聞焉。夫冬而無雪,與夏而不雨,其災均耳。靡愛斯牲,遍走籲懇,固不容少緩,而第伏念節屆陽復,有事太廟,又以其翌日,重擧祀典,連宵奠獻,禮煩儀瀆。傳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其於肅肅穆穆之地,不瑕有未安者耶?況此涓日,非稽龜筮,差寬其期,尤無所礙,臣待罪銓司,職掌差祭,竊附執藝之義,昧死言之。伏乞聖明,申命儀曹,姑退太廟祈雪祭,改卜以行,以重大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是矣,今且得雪,其令該曹,姑觀前頭擧行。 ○答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曰,頃者批旨,悉諭予意,而卿猶過讓,又復尋單,君臣之間,情志若此,其何以濟時艱哉?予之慨然者,非特于此也。噫,卿方帶保護之任,雖他人若此,心當憫之,況身自若是,雖日上十單,予志固定,徒使國事泮渙,困我靜攝之中而已。更遣近密之臣,諭予此意,仍命偕來,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因參內局。仍傳曰,此批答,遣承旨傳諭,偕入史官,還爲入來。 ○左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地迫隘,累承嚴命,而不敢爲轉動之計,復上辭單,庶蒙聖鑑之照燭而矜許,千萬意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誨責備至。且命促臣偕進,隆恩異渥,愈往愈極,不審聖朝,何乃不惜事體至此,臣聞命震駴,不省置身之所。臣子之義,雖有萬分難安之情,至此而何敢更事違忤?且叨保護之任,尤何敢瀆擾於靜攝之中?第臣所遭,實是國朝以來所未有之事,區區所守,政爲國家存體統,不但一己之私義,怵畏雖極,而無他道理,惟有求死而不得而已。臣賤疾近復添劇,精神昏昧,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更請嚴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沈聖希未肅拜,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陽復之日,大雪凝寒,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之勢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比昨少歇,而往來未已,五貼湯劑所可效哉?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坡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尹得和,副修撰鄭亨復,除拜有日,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望筒,傳于洪景輔曰,前有下敎之事矣,今日異於他日,至日閉關,意有在焉。今日朔試射停止,此後如有相値之事,停止事,分付。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祈雪祭,旣已停止,卽當開坐,而臣等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敢啓。傳曰,知道。 ○以平安監司狀啓,德川居李永南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海州居故進士吳泰胄妻李氏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濟州牧使狀啓,節果進上,物物代封,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啓曰,卽者行副司直宋成明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事,曾有下敎,所當還爲下送,而疏末有附陳之言,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摠管趙儆疏曰,伏以臣母今年八十有二歲,衰病之外,素有風眩等症,每當寒節,發作無常矣。忽自數日以來,觸感非細,舊痾重發,頭眩且劇,齒痛亦苦者,已至三日。又自昨日,喉間浮疼,米飮藥物,皆不能下喉,老境元氣,因此尤憊,委頓床席,昏綴無餘,臣適鎖直廬,方寸煎灼,而僚堂有故,替直無期,禁直義重,不敢徑出,不得不疾聲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遞臣職,俾得救活,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釁累旣重,情跡至危,不敢出入班行,益增縱恣之罪,前後受灸之時,一未進參於起居之班,罪戾層積,日夕惶隕,重以近日寒威猝嚴,衰病轉加,膈痞喘急,筋攣脚軟,寸步不得自運,今當長至獻賀之辰,又阻呼嵩之列,闕禮慢蹇之罪,有不可倖逭,敢此昧死首實。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須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副司直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聖世逋氓,下土蟄蟲,纍纍而行,蠢蠢而處,徒知拙分之可守,專昧君命之可畏,罪在罔赦,宜死久矣。前後憲長之除,恬若不聞,而不敢進,未能先期待候於親鞫之時,而罰止罷官,大比之科,臺諫不備,而以臣在外,循例遞改,聖眷愈隆,而臣罪日積,伏聞向日筵中大臣,以臣爲言,自上特加問備,促令上來云,臣尤不任惶恐震{{!|𢥠|⿰忄雙}}之地。臣便訣明時,甘心窮寂,守株之愚,終難變改,前此屢籲,畢露肝膈,今不敢更煩架疊,而滿盈之懼,卽臣眞心,其非常談例語,知臣者共知之。向來人言,雖非專指臣身,人言未出之前,臣恒抱懍惕,未嘗一日恬于心,故人雖無心而言,臣則驚怖異常,比如金石絲竹之音,中心樂者聞之而樂,中心哀者聞之而哀,蓋因其端而感觸者存耳。竊自悼念,天日至明,而不照臣之苦心血懇,大臣素厚,而不諒人之平日心事,此莫非臣賦命窮迫之致,尙何怨尤?臣本拙鈍無一能,在朝在野,其爲碌碌無可用則等耳。臣之所居,距京城不過數十里之近,使臣而身無職秩羈絆,則於京於外,當以時往來,大臣何必煩請其敦迫,殿下何用招徠爲哉?雖然,臣久有半身不利之病,戶闥間亦不能隨意行動,新被召命,而未卽趨承,論其罪負,萬戮猶輕,殿下若嚴懲礪之典,流放竄殛,臣固甘樂,若念帷蓋之舊,則賜臣骸骨,俾得優遊聖澤,沒齒丘壑,是臣之願也。臣受恩罔極,致位卿列,而生則爲負罪之臣,死將爲負罪之鬼,瞻望雲天,自不覺悲隕激切于中。仍竊伏念,縣道疏設禁,終有乖於使以禮通下情之道,蓋君之於臣,其所禮待,自有其人,不可施之於人人,而爲臣者自處也,則不宜遽自賤汚,而奔走若奴隷犬馬也。上天之高而聽於卑,人有疾痛,則必號天而告之,下情達於上,然後可知其人情實衷曲,今也在外諸臣難進之義,各有所執,或不無輕重淺深之可見,而其陳情抒懇,上下流通,只在於疏章,疏章乃有禁焉。噫,遐鄕僻土氓隷下賤,苟有情願,則人君必使導達而登徹,臣僚疏章,其可終禁耶?此似出於一時權宜敦迫,而殆近於束縛而驅使之也。設此禁已踰年矣,未聞有一人以此承命者,然則小無益於國事,而大有損於君道。一於是而無變,則臣恐耿介自好之士,益思深藏而遐遯矣。以殿下之聰明睿智,何不念及此乎?臣旣有慨然於心者,不敢以事關自己,有所自阻於聖明,冒死附陳焉。臣無任兢惶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處鄕,於理於義,俱無所據,而前後飭勵之下,少無動念,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縣道疏上者勿捧之命,寔由於卿,則勿禁之請,卿自先之,此果合於體例乎?卿其勿復無義之撕捱,卽速上來行公。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以微末愚賤之臣,猥忝屬籍,沐浴聖化,崇班厚祿,已逾涯分,居常惶懼,踧踖靡容矣。今者因一微細之事,轉輾層激,至煩天聽,終至於嚴敎屢降,大臣引入,而大小臣僚,章牘紛然,緣臣不謹,致有此無前之擧,臣闔門悚懍,恭俟斧鉞之誅矣。前後疏奏,語多不諒,危怖之極,不敢爲費辭自辨之計,而至於日昨重臣所達,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政指臣不肖之實狀,臣固受以爲他山之石,而若其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玆敢冒死贅陳於請譴之章,庶幾聖明,垂憐而俯燭焉。當初本府之囚禁政府吏也,臣弟臣栐,適忝有司之任,則雖不敢謂栐之在家不知,而實非渠主張獨辦之事,則夫豈有逞私挾憾之可論,而以一微事,演出剩語,抑勒句斷,容易說去,罔極之言,竝及兄弟,臣於是,不覺毛骨俱靑,心膽自墜也。如使臣,謹守先訓,隨事戒飭,則彼重臣,亦無私怨於臣身,其所爲言,必不至此,固當自反之不暇,亦豈敢有一毫尤人之意,而所自痛心者,臣祖一生,謹愼著名,而驕之一字,反及臣身,臣誠崩隕抑塞,寧欲以死自明而不可得也。自聞此言,實無復廁人數,束帶朝行之望,惟當早被譴罰,閉門自靖,以爲息黥補劓之道也。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哀懇,亟賜重勘,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抑塞悲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近日所遭危辱,卽臣通籍三十年來所未有者,日月寢久,而怖懼轉深,殆不覺此身之尙在地上。前後聖敎,罔非厚渥,而臣若不聞,積逋召命,自干邦憲,而臣若不知,杜門斂跡,分作明時廢物,鎭日尋單,惟竢早晏勘處,不自意微臣出處,尙軫聖慮,又下備忘,十行辭旨,委曲眷摯,其所以照諒而開諭者,萬出尋常,是誠曠絶之恩數也。臣固負釁之一纍蹤耳,聖主之曲加庇覆,不忍捐棄,何乃至斯?臣奉讀未竟,涕泗交橫,餘外區區,有不暇計,顚倒隨召,冒沒祗肅,只出於感激殊私,粗伸分義之意,而至於官職去就,臣之自劃已審,終有所不敢承膺者,惟被危怕之說,倡之於前,齮齕之言,相繼於後,衆怒愈去不息,時議至今崢嶸,齗齗然不肯捨臣身,斷可見矣。危腸易懾,群鋒難犯,雖乃緘口囚舌,一切任之以守自靖之義,而若其身名之僇辱,則無餘地焉。假使微末庶僚,當之,誠不忍冒此僇辱,淟涊從仕,臣身雖甚無似,顧其秩則崇顯也,水部雖曰閑局,語其職則六卿也。身與名之僇辱,旣若此,心骨俱駴,寤寐亦驚,三朔如一日,而猶且唐突進身於六卿之列,忍爲庶僚不忍爲之事,則是以卿宰而反不如一庶僚也,臣豈忍爲此?在聖朝亦安用如許人哉?天下萬事,理外無物,今臣踪跡之決不可復廁朝班,摎之事理,較然明甚,夤緣一肅,便同平人,厭然行職事,萬萬無是,倘荷父母之慈,遄解臣本兼諸任,不復以職名,縻之,使之依近京輦,以畢餘生,如天之恩,臣當隨分圖報,衷悃耿耿,歷日靡已,略暴至懇,敢申籲呼。惟聖明,哀而憐之,特準所願,俯垂終始之惠焉。臣無任惶隕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累至重,渥恩偏隆,薄施外補,旋蒙內遷,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生死肉骨,是皆聖明之賜,臣雖粉身虀體,不足以報答萬一,只是顓愚之性,迷不知改,妄率之心,隨處觸發,向者辭疏,復忤天衷,至於無批而還下,臣於是,惶隕懍惕,覓死不得,荐違試牌,自速置對,杜門省愆,甘作棄物矣。不料館職除命,忽及於竢罪之中,未知聖明,何取於臣而復有此誤恩也?嗚呼,臣素無經術,不足以開導聖學,又乏才識,不足以補裨國事,只欲遇事盡言,以劾獻替者,方寸炳然,可質神明,未效格心之悃,遽犯妄率之科,臣固自笑其不自量,而殿下亦必矜其愚而憫其妄也。當初閔亨洙之言,設有不槪於聖心者,原其本情,則只出於對辨自明之意,初非創出新話也。殿下過生疑怒,嚴加譴逐,辭令之失當,有乖於大聖人包容之量,故臣以職思其責之義,竊自附於一言匡救,此實出於區區憂愛之悃,豈專爲亨洙一人地哉?及其蒙恩還朝,略暴自訟之忱,以陳難進之意,亦廉義事理之所不可已者也。使臣之言有可罪,則殿下雖再罪之,可也,使臣之言有可怒,則殿下雖嚴責之,可也。是宜明賜誨諭,使在下者,曉然知之,而終靳一字賜答,是殿下以臣身爲不足有無也,以臣言爲不足可否也。殿下旣處臣以論思之任,而蔑視臣如此,緣臣人微望輕,叨冒匪據,有以致此,此尤臣之罪也。其何以敢以經幄自處,而復進延英一步乎?臣雖迷頑,粗具人性,豈昧抆拭之盛恩,而衷情未暴之前,無非臣待勘之日,不可以時月之稍久,有所自安,隨詣闕外,露章請譴。伏乞聖慈,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屢逋威命,冒瀆微懇,邦憲至嚴,死有餘辜,伏蒙聖度涵容,以罪爲寵,責勉之音,迥出尋常,近密之臣,降臨相守,此何等恩數,而謬施於如臣眇末凡劣者,國體損傷,觀聽俱駭,臣於此,膽慄而心掉,不知身之所在。念臣塌茸gg闒茸g儱侗,無一材長,而濫叨殊恩,分外冥升,死生以之,是臣所期,豈敢以一時微事,遽懷假飾規免之計?蓋體統者,所以振肅朝綱,而今日虧壞,自臣身始,論以事理,必蒙斥退,而後揆地得重,庶政可理矣。當初臣之未卽引咎,已失自處之義,到今公議峻發,上下同辭,包羞帶悚,無以自解,抗顔就列,尙何可論?除非然者,以臣無似,受恩如天,前後開釋,諄復勤摯,君上之眷遇至此,而頑然無動,不思趨承,豈臣義之所敢出哉?惟其廉恥之節,關係甚大,一有虧喪,則上而貽辱公朝,下而傷壞士風,此臣所以累籲而不知止者也。箚單一上,寵渥愈隆,跡涉要恩,罪積忘分,跼蹐高厚,日夕震灼,今日藥院問安,無以進參,提擧不得備員,在臣分義,已極惶悚,亦不容一日虛帶,以重傷事體也。且賤臣痰證,是十年痼疾,胸膈痞塞,腰脅刺痛,遇寒添劇,不能轉側,委頓床笫,飮啖亦廢,惶隕崩迫之極,心神迷錯,文字蕪拙,不能悉攄衷臆,仰格慈覆之天,伏地涕泗,祗竢處分。伏乞聖明,亟賜曲諒,先遞臣內局提調,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嚴國體,而振頹綱,輟還承宣偕來之命,俾開臣生全之路,千萬至禱。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悉諭,辭渴意窮,而卿胡不諒,若是過讓?決難勉副之意,是歇後事也。因微事終遞輔相,於國體於道理,何哉,而卿忍强我乎?逐日服藥,莫如寬心,方帶藥院,使我服無效之藥乎?予雖過中,以此卿之困我,亦已多矣。須體君臣之義,諒此慇懃之旨,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 ==1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尹得和,疏批已下,應敎韓顯謩,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鞫坐進去在外外,大司憲洪鉉輔,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持平沈聖希、南泰良,正言任鏶,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一倂違牌,憲府則監察進參,雖無諫院,仍爲行禮,已有前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事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正言任鏶,持平沈聖希、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辛,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 ○以平安兵使狀啓,世丁等犯越戕殺胡人之變,至於此極,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右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之累煩籲呼,爲國體畏公議也。庶幾聖上,俯察情實,而夬賜處分,方此俯伏顒竢,卽者承宣,復以聖批臨諭,而旨敎尤嚴,有非臣子所敢承者,臣捧讀未半,惶汗沾背,直欲無身而不可得也。身忝保護之任,不能進參於議藥之列,徒以微事,瀆擾於靜攝之中,其罪雖被萬戮而有餘,臣雖無狀,何敢爲此?其中必有萬萬難强之情,而聖明旣責之以强我,又敎之以莫如寬心,其在臣子之義,到此地頭,他不暇顧,而卽今賤疾,感寒之外,痰病添劇,不能轉側,未卽起身趨承,益不勝惶蹙之至。但近密之臣,久淹閭巷,事體傷損,莫大於此,卽命輟還,則謹當差待病勢少減,進詣藥院云矣。大臣不無造朝之意,而適有身病,未卽承命,臣則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爾先入來,以便大臣之心,而雖微恙,數日之內,庶可差間,須體予意,進參再明次對事,傳諭入來。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出令矣,判義禁申思喆,猝有身病,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五更,木星入房星。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鞫坐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撕捱,無意應命,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今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各殿艾花、首花進上時,大王大妃殿,雖在私服未盡之中,而旣已封進。則來甲寅年人日封進之時,嬪宮供上,亦依大王大妃殿例封進,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三百十一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臣曹出給若干木同於筆工輩,各殿逐朔進上黃毛及闕內外諸上司各衙門元進排筆墨,使之責應,而其外權設都監,不時推鞫,文武試所各衙門等別進排筆,則自各其司捧甘於戶工曹,使筆工進排後,自戶曹計實數會減者,蓋古規。而筆工進排之數百柄,則戶曹會減者,不過十柄,以此疲殘匠手輩,不勝其役,至於流散之境。故昔年臣曹以連黃毛一千五百條式,自戶曹,逐年題給筆工,使之通一年進排後,歲末計其實入,加減上下,以除其無限之冤,則公私俱便之意,草記蒙允矣。其後戶曹題給筆工者,一年之內,或至三四百條,或七八百條,故筆工之白地加納者,其數不貲。而至於今年,則諸處別進排之數,比前倍多,而戶曹則無一條題給之事,又當黃毛絶種之時,筆工輩不能責應,盡皆逃散,三十名筆工之中,時存者僅三四人,此亦倒懸,朝夕難保而諸上司各衙門出牌移刑曹之弊,鎭日繼踵,以此形勢,來朔進上,將未免闕封,而匠手輩亦難保存,號冤不已,不可無急急變通之道。自戶曹,依定奪一千五百條,雖不得一時出給,或折半趁速上下,使筆工輩還集,以爲無弊進排之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明日次對及雜科覆試及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則只有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兩司違牌坐罷之代,事當卽速差出,而日勢已暮,望筒出入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則諸罪人招辭列書中,李次興則疊書,李興萬則落漏矣。以罪人次第見之,則下書李次興,必是李興萬之誤書。而臣初不能覺察而捧入,致勤點下,不勝惶恐。而莫重罪人名字,如是誤書,極涉未安,李喆輔推考,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之頃者疾恙,蓋祟於積瘁之餘,非比一時偶發之症,辛苦兩旬,僅得差可,餘證尙在,蘇完未易。自是以後,少觸風寒,輒致添劇,以此病狀,實無供仕之望。而金吾之命,憲長之除,俱難堪承。迫於前後嚴命,雖不得不扶病出肅,連參鞫坐,少伸分義,而積敗之眞元,益復綿綴。況於數昨,重患癨病,幾殊幸甦,數日調治,猶未夬愈,委頓床席,難以起動,昨日獻賀之班,旣不得進參。又於今日恩召之下,亦未克祗承,坐犯逋慢之科,論其闕禮,違召之罪,合被譴罰,私心惶蹙,無地自容。不意此際,得聞安德普爲名人之女,以山訟事,誣呈上言,詬辱臣身及臣季父前判決事臣重疇,罔有紀極。其所爲言,無非白地粧撰,不顧事理曲直,唯事恣意醜詆。臣驚駭痛惋之極,亦不欲與之呶呶。而前後事實,若不畢陳,雖以日月之明,亦何以俯燭其構捏欺罔之情狀也?玆敢不避猥越而仰陳,惟聖明亟垂照察焉。蓋德普之富平地偸葬處,卽前縣監金熙潤莊土也。熙潤,於庚辰年間,買得元田,旣葬其七歲兒,又作莊舍,專一壑守護禁養,已過三十餘年矣。庚戌春,德普乘夜偸葬其妻於熙潤之元田,故熙潤卽呈本道監營,其時監司,卽前判書臣趙尙絅也。分付本官,使之詳査嚴禁,府使申致雲摘奸尺量,則果是熙潤買得元田當禁之地,卽令尊位風憲,眼同掘移,仍捧掘移之招,而違拒不掘。其年冬,熙潤又上言駕前,啓下京兆,京兆覆啓他人養山兒塚至近之地人家三十步內,在法當禁之意,判下本道,其時監司,卽行司直臣鄭亨益也。連次嚴題督掘,而特以德普奸惡特甚之故,百計謀避,終始延拖,如是之際,奄過兩年。臣適待罪本道,又因熙潤之呈訴,使之依前監司處決,斯速掘移之意,循例題給。而德普之避匿不現,猶夫前日,首尾事狀,不過如斯。德普之冒犯偸葬,自是在法當掘,則京兆之論理覆奏,本官之摘奸決給,道臣之前後督掘,俱在於臣未按道之前。臣之中間題辭,非有別般立落,不過申明前監司掘去之題飭,令本官斯速擧行而已。當初熙潤之始訟,德普之落訟,皆非臣所干預。而祗以熙潤子應鱗,適在幕府,德普藉此而把作眩惑天聽,鉗制臣身之欛柄,構虛捏無,牽强爲說,有若熙潤,果爲始訟於臣按藩之日,而臣亦不爲行査,勒令直掘者然。噫,前後文狀,昭昭俱在,立落年月,歷歷不錯。則渠雖欲欺天誣人,其可得乎?前臣而按道者,有與德普爲近族,猶且嚴題督掘,繼臣而按道者,嚴飭促掘,視臣有倍,未知前後道臣之若是者,豈皆以應鱗爲幕府而然耶?若所謂刑推德普之令,囚禁正妻之關云者,尤不滿一哂也。論其蔑法逃匿之罪,則雖囚其妻而刑其身,固無不可,而臣則未嘗有此事。凡道臣之大小關文,營門例規,俱皆謄置,以備後考,一番憑驗,可以卽知。乃今假借稚女之名,做出孟浪之言,至擧昏朝賊臣而醜辱,臣實痛之。至於臣季母入葬此山之由,臣之從弟前佐郞銓輔等呈上言,備陳委折,京兆覆啓,纔經睿覽,已有處分,且係至親家事,嫌不敢煩達。而臣之題給熙潤之狀,在於辛亥之冬,季母喪之買山入葬,乃在於今年八月。臣何以逆覩三年後未然之事,而爲季父家預爲之地耶?此則雖三尺童子,亦知其必無是理。而彼德普求說不得,乃爲巧密之言,吁亦痛矣。噫,臣雖無似,職忝宰列,且經道伯。而今忽被辱於道內之逃罪一亂民,則將何顔面,廁跡周行,重貽搢紳之羞哉?以病以情,俱難冒沒供職。伏乞聖明,察臣橫逆之非常,憐臣病勢之難强,亟賜鐫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嫌事,自有公決,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鏡監司趙遠命疏曰,伏以臣年紀衰耄,疾病沈痼,自量筋力,實無奔走原濕之望。而猥當重寄,驅策病軀,北關三千里行役,三朔始返,而且當災年,職務關心,神精益損,病形越添。而妄意少加調息,可以更動。三、甲及咸興以南六邑秋巡,計日將發,而行路受傷之症,去愈沈頓,種種危兆,去死不遠。按道之責,巡宣爲重,而旣叨其任,不擧其職,此爲臣悚惕不安之端。而文川、安邊所在兩陵寢秋奉審,又將闕廢,分義道理,萬萬惶懍。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之決難供職,卽賜譴罷,俾職事無曠,私分粗安,不勝幸甚。且臣以七月封進朔膳之節早未産,卽封頉啓,而中道阻水,未及日限,春曹至有請推之擧。此雖由於暴雨水漲撥路淹滯之致,而臣之惶隕悚蹙,彌月不定。伏不勝踧踖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下款事,亦不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見今踪地,豈論官職去就?而千萬匪意,蒙特旨按覈邊事,憂深主辱,事係往役,區區私義,有不暇顧,不得不冒沒承膺。雖識暗見局,不足有爲,王靈攸曁,庶幾期於究得事情。而第所叨館職,便同垢汚在身,非臣一日苟據之地。當初出謝,只爲査事,至今仍冒,甚無義意。況今逐日開講,講官不容不備,以公以私,誠宜亟賜處分。至於敎授,非比從前閑漫年條課製,限內不得設行,則便令寢罷,新有成命。臣今遠出,冬序且半,及今變通,斷不可已。辭陛後卽宜陳免,而晝夜奔走,實無暇操筆,到寧邊,今始自列,稽就尤增悚惕。伏乞聖明,將臣本兼兩任,卽許鐫改,俾講官無闕,課製不廢,實公私之幸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兼帶所兼學官,旣已命遞。所辭本職,其涉太過,爾其勿辭,竣事上來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最壽,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以次進伏。 ○宋寅明進曰,近來寒事甚酷,且入侍亦已曠日,聖體,若何?而往來之氣,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其盡進御乎?上曰,二貼姑未服矣。寅明曰,近則衣襨加御乎?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運篇,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吾以是觀之。吳瑗讀第八板,自夫禮之初始諸飮食,止十三板此禮之大成也。上受讀訖,曰此字下有句乎?吳瑗曰,不必有句絶矣。禮之初之初字,乃古初之義也。禮者,本天理節人情,故上古之世,雖鴻荒朴略,飮食不過瓦尊抔飮,而終不可無節文,故其儀物,有如下文之所云也。寅明曰,猶若可以四字,蓋以未備之初而言也。儀物未備之初,猶可以致敬於鬼神,而旣備之後,漸至於侈華。自三代至于今幾千百年,而世加修明儀文,殆無限節,似當有裁損之道矣。上曰,然。瑗曰,此蓋言瓦尊抔飮,乃是養生之具,而猶亦可以致敬於鬼神之謂也。或有嫌其薄略底意思,藏在裏面矣。上曰,觀此燔黍字,然則此時已有烹飪乎?寅明曰,燧人時,始有火食,此燔黍,必非炊爨,而似用燒石以蒸之也。古有燒石、煖石,非以火取煖,蓋或自暖,或承陽而煖云矣。上曰,結繩之世,焉有燔字乎?寅明曰,其事則已有之,而書字則後世創之矣。上曰,此下文,又有苴熟字矣。寅明曰,此則是後世火熟之事也。尹得和曰,此段所謂死北首、生南面者,亦是從古初之義也。瑗曰,非但從其古初,實是從天地自然之理也。寅明曰,魂升魄降之說,儘微且奇矣,聖人之作祭禮也,焫膋以降其魄,灌地以來其魄,亦是據其升降之義矣。然祭祀之理,實有難言,不可謂之虛,亦不可專謂之實,意者,聖人假託而設敎也。上曰,謂之實則或近謊誕,謂之虛則或少敬謹,虛實不必論也。瑗曰,不仁不知之說,古旣有定案,不必分開其虛與實也。上曰,然。瑗曰,此段,又以昔者發端,乃反以言之也。蓋有火之初,便有烹熟之理,如牛之可以穿,馬之可以絡,而聖人不過因其理而修明之,此亦順天理自然之意也。上曰,然。寅明曰,祭祀之義,見於易之萃。萃者,萃鬼神也。蓋祭祀之禮無,則報本之義蔑,而民德無以歸厚矣。此章亦終以以篤兄弟言之,其旨深矣。得和曰,此朔字有意矣。上古則未有文明,後世始有之,猶月之自晦而朔故云也。寅明曰,朔字意誠奇矣。有初字意一月三十日而爲朔者,乃旋而復初之意也。末世雖至文勝,必當回淳反朴之謂也。上曰,然矣。得和曰,周公制禮,纖悉臻極,曷嘗有毫忽遺漏?而至孔子之時,壞亂無餘,故此篇始言朴素之初,而因論儀物之數,陳排之節,以垂示於後世。其眷眷欲復《周禮》之意,藹然於章句之間,甚盛矣。瑗曰,惟此琴瑟鍾鼓籩豆尊俎等器,雖是禮樂之用,而其本則不過曰誠敬。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亦反其本矣。上曰,觀此澣帛字,古則祭服亦澣之矣。僉曰,然。上曰,澣之誠是矣。卽今祭服,則本無澣濯之節。前者,故領相及靈城,亦有陳白矣。一製之後,人人服之,經年閱歲,汗沾垢汚,蓋以紬爲之,而不可浣濯故也。寧不如代以紵布,頻澣致潔之愈也。李匡輔曰,臣爲外任時,鄕校祭服,令以布爲之,隨汚隨濯,實爲便好矣。寅明曰,雖以紬爲之,而一時暫着之後,卽爲善藏善守,則何必至於是之垢汚乎?是亦不善幹守之致也。匡輔曰,使各司,各各製置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祭服不置於太廟,而於何置之乎?瑗曰,尙衣院亦有祭服矣。寅明曰,進排者纔能措備,而收藏者曾不愛惜,此爲難支矣。祖宗朝則定爲月限,限內弊盡者則有罰,此爲好矣。瑗曰,玉帛鍾鼓,必有誠敬而可行。而近來祭服,則實無誠敬之義,小臣亦嘗參祈雨祭,而服其服,心自思之,決不可謂齋沐致敬矣。上曰,此實非齊明盛服之義也。不若從簡便以紵布爲之,而隨其垢汚,卽爲浣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何謂也?寅明曰,祝告於祖,故曰孝,嘏告於子孫,故慈也。上曰,燔灸合烹,何其似重複也?寅明曰,燔灸,所以祭者也。合烹者,合其骨與肉而烹熟之,將以分於兄弟賓客,而各有等殺者也。得和曰,此越席之越字,註作活,而《家語》以爲,展布爲席曰越也。寅明曰,咨文,纔已出草,而諸提調未及輪見之矣。監兵使,旣以依前例處之事下敎。而前例亦有畢査後致罰之例,何以爲之?上曰,姑置之。上曰,李萬枝時亦然乎?寅明曰,然矣。咨文出草之後,按使狀啓,又以犯殺人三名見報,與當初狀啓旣異矣。今番咨文,則姑以道臣狀啓中所査一名提擧乎?上曰,犯殺者若多,而單擧一名,或恐彼人之執言,若竝擧兩漢之招,囫圇說去,則後次移咨之時,雖多無妨,雖少亦無害矣。寅明曰,咨體不然。當以犯殺人名數,姑未能眞的査出,而事係重大,不敢遲延,爲先移咨之意,措語,可也。匡輔曰,近來百司解弛,朝家雖有申飭,不卽奉行。以分館事,古規則新榜出後,謁聖日爲之,而每每推諉,經年閱歲,今年分館,亦過三年後始爲之矣。卽今上博士及諸官,亦皆無故見在云。今榜分館,卽令依古例數日內斯速擧行,何如?上曰,多官若皆無故見在,則從速分館事,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出榻前下敎}}匡輔曰,升學年條已過者,勿爲設行事,頃有定奪。故壬子條有同令前事,而已棄之,今年條,若又棄之,則士子輩,必將缺望矣。卽今四學敎授中,中學敎授李喆輔奉命在外,東學敎授金尙翼尙不行公,西學敎授則未差。而大司成李瑜,亦以前江華留守,未及交龜,升學設行無期,若過來月,又將棄之矣。南學敎授吳瑗,雖連次設行,他學不設,則合製無以設行。從前敎授有故,則大司成亦或合設,而卽今則大司成亦有故矣。上曰,合設則終爲苟簡矣。大司成李瑜及李喆輔兼官之任,今姑改差。金尙翼,以本職雖撕捱,兼官行公之意,曾已申飭,而尙不行公,事甚駭然。李喆輔改差代及未差之員,後日政差出。而金尙翼則拿推,大司成後日政亦爲差出。江留李匡德,則除拜許久,而縣道疏還送之後,尙無上來之事,事甚未安,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匡輔曰,掌隷院,本來凋弊,堂上雖無故行公,下吏輩朔下不得受食,而自七月,尙無開坐之事。新差判決事,亦方在外,詞訟積滯云,事甚可悶,故敢達。上曰,判決事爲誰,又是何許人也?瑗曰,判決事金侃,是嶺南人,而卽名賢子孫也。匡輔曰,居在安東,而曾經侍從,以年八十陞資矣。上曰,身旣在遠,年且八十,則似難冒寒上來,姑爲改遞,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金漢喆曰,小臣奉使嶺南,實錄奉安後,因行曝曬,日昨復命,而今始入侍,適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臣伏見太白山史庫基址,傾危後有砯崖。當初創建時,則樹木茂密,山麓硬固,幸無崩頹之患,故年久支撑矣。近來,林木稀疎,山脊盡露,聞史庫參奉及立番僧軍等傳言,則往在庚戌年間,巖石頹轉,衝決墻垣,直犯史庫,撲破樓壁云。臣聞甚驚駭,周觀形便,則大抵砯崖峻急,基址傾仄,目今所見,其患恐未止,此臣不勝憂慮。謹於曝曬時考見故事,則仁廟朝甲戌正月,待敎兪榥,以曝曬事至太白馳啓曰,本道史庫,設於兩崖之間,水無通決之處,濃潰䨟陷,株枋退縮,史庫下一里許棲雲庵後,有可造之基,事甚便好云,其時未知緣何事,不爲移建矣。臣略有抄錄以來,而以今石崩之患見之,兪榥之狀啓,似有先見矣。臣意則藏史之所,惟患不深,棲雲庵後,則在於山下一里許,必欲移建,不必下山占地。臣見史庫左傍僅百步許上一層,則地勢平衍,旣無砯崖崩頹之慮,且無基址狹窄之患,似勝於棲雲庵後,且將欲移建,則只移史庫而已。參奉所居之室及僧軍所住之舍,雖因存於故處,相距密邇,不必竝爲移建,然臣只陳所見而已。不敢擅請移建矣。上曰,基址如此則似不可仍置,出擧條,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條}}漢喆曰,且覺華寺屬於史庫,故自祖宗朝,許給位田,依例免稅矣。近來累經量案,多數屬公,居僧輩無以支保,漸至流散,以此稱冤,屢呈等狀,願得狀聞變通。而事係重大,不敢馳啓煩瀆,而所見誠爲可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一款,亦出擧條,分付該曹,依事目許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漢喆曰,頃以視學節目考出事下敎矣。臣亦於曝曬之際,雖不能遍考,略有所考,故亦爲抄錄而來耳。曾在世宗朝丙辰四月日,上議視學試士節次于黃喜、許稠等,僉曰,爲試士而視學,則不合於古制,而視學還輕,乞進諸生于闕庭試取,而別行視學之禮。上曰,是矣。臣之所考見如許而已。別無可據之文矣。瑗曰,視學之節,橫經討論足矣。不必爲試士之擧耳。上曰,視學禮,已載於《五禮儀》矣。試士,似非可論矣。近來則視學爲試士之道矣。漢喆曰,沿路所聞,臣別無可達之事,而奉命外方者,有以風謠陳聞者,小臣惶恐,欲有所仰達矣。嶺南有江左、江右,江右則臣未知何如。而江左多有文士,勤業誦讀,先正臣文純公李滉遺化,至今猶存,人皆欽誦,兒童走卒,皆稱老先生,臣訪其遺蹟,則亭臺樓院詞句歌詠,無處無之。且其隻字片言,人皆寶藏,以爲傳家之資。臣歷路採訪,不勝敬歎。李滉之學問德行,實爲百代之師,我東之人,孰不欽崇?而及至嶺南,尙聞絃誦之聲,綽有鄒魯之風,敬慕之心,尤倍於平日矣。且禮安有先正故宅及陶山書院,而鄕儒之奉承看護,極其誠敬矣。匡輔曰,史官所達誠然矣。安東、禮安等邑,尙有李滉之鄕約,而禮俗依然,且其守護書院者,極致其敬慕云矣。瑗曰,臣亦聞嶺南士子,至今稱李滉以老先生,不呼其姓,猶七十之誦夫子,遵守遺訓,奉如金石,流風餘俗,尙今猶存。所謂陶山,卽先正棲息之所,明廟朝,至命圖畫以進矣。漢喆曰,向者聖上,致祭於文成公李珥,甚盛擧也。八方民士,孰不興起,而文純公則姑無賜祭之命,嶺外之人,不無抑鬱想望之心矣。匡輔曰,史官所達之意可知也。嶺人之想望云者,於文純公,亦望有賜祭之擧,而史官不敢直請賜祭,故所達如是矣。瑗曰,我朝儒賢輩出,而其中李珥、李滉道德學問,尤爲卓然矣。上曰,文成公則因講《聖學輯要》,興感而致祭矣。今聞史官及承宣、儒臣等所達,文純公遺化,至今未泯,一方民士,尙有敬慕崇奉之風,誠爲嘉尙,自然興感矣。依先朝故事,禮安故宅及陶山書院,令道臣圖進一本,且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漢喆曰,聖上曲念嶺士,前後下敎,非止一再,而銓曹不善奉承,臨政收用之命,徒歸文具,嶺人以是抑鬱,皆以爲朝廷忘我,誠爲可矜。迺今聖上,特嘉先賢遺風之尙留一方,旣命賜祭先正,又令圖上遺居,嶺外人心,庶有觀感興作之道,不勝感歎矣。且聖上有興感《聖學輯要》之敎,臣極爲惶悚而有所仰達矣。安東、禮安兩邑士人輩,搜聚文純公言行遺蹟,作爲冊子,名之曰《退陶言行錄》,兩邑板本,稍有詳略,而大意則同矣。小臣印得以來,先賢行蹟,多有可觀,竊欲仰塵乙覽,而猥越不敢獻御矣。上曰,何必以私自印來者,進之乎?其令本道,《退陶言行錄》一件,亦爲印進,可也。匡輔曰,翰林薦後,卽爲講坐,下番滿三朔,而次次付職,自是館規云。而講坐則不可不從速爲之,李德重頃日不爲應講,故方在罷職中矣。上曰,罷職耶?李德重,自堂后時每甚規避,故欲爲拿處,而拿處字,誤以罷職字下矣。當該承傳色推考,而李德重罷職傳旨還入,改以拿處傳旨捧入,可也。 ==1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賓廳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匡輔曰,左承旨持此書題,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左承旨意啓曰,臣謹奉書題,來詣泮宮試士,而未時已過,申時過中,儒生等無一人納券,不得已以限後呈券,收捧詣闕之意,敢啓。傳曰,限申時捧券以來。 ○洪好人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二百四十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雜科覆試,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雜科覆試,諫院無進參之員,開政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雜科不得開場,事體殊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明朝一體牌招。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錫一,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翼謩受點。 ○兪彦通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壬子式年雜科覆試,當行於今日,而諫院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場,日勢已暮,今日內勢難設行。自前如此之時,亦有翌日開場之例,姑待兩司備員,明日設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幸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事,命下矣。來正月初四日上幸社稷祈穀祭,依聖敎以親臨磨鍊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大靜前縣監李景勳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參知金浩疏曰,臣之老母,方在臣兄臣濰安東府任所,而常時疾病沈綿,實有凜凜之憂。近日以來,荐遭壯子女之喪,鍾情之痛,自不免太過,時或昏塞,日益澌頓。臣之卽今情理,斷無遠離之勢,而適値國家之多事,未能言私矣。今聞臣母宿患之外,又添寒疾,症情十分危篤,星火專人來報。臣之方寸,一倍煎灼,不能自定,固當卽日往見,而分義是懼,不敢徑行,玆將懇迫之忱,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特許恩暇,俾得及時歸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至祝。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前後已六除拜矣。間嘗一二冒出,而輒遭僨敗,遂乃決然自劃,有除則徒以撕捱爲事,辭巽之語,亦覺支離,只呈告而解免者,亦三數次矣。銓地亦必聞悉,而公然移擬,未免爲文具之政。臣實未曉,喉司又不諒恕,辭單一向見却,至日廷候,亦未進參,情禮虧缺,分義惶悚。顧今本職難安,竝與兼務而瘝廢許久,公私俱悶,宜有變通。伏乞聖上,俯賜鑑諒,亟命鐫遞臣館職,俾臣專意效力於兼司,不勝幸甚,臣於廟謨,竊有愚見,而登對無路,輒敢附陳焉。今以江邊犯越一事,方撰出咨文,將於今明發送,俾趁付使行渡灣之日。而伏見十五日筵敎,擧條之下備局者,使行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云。以臣淺慮,終有所不然者,頃於賓對,亦嘗略陳其不可不呈咨之意矣。蓋交隣事大之道,貴在誠信,雖在蠻貊之邦,惟當盡其在我之義而已。向者把卒之被掠也,彼旣調發甲軍,大行勦殲,而今我人之犯境,殺掠狼藉至此,仍因掩置,揆以道理,決知其不可。而且以利害言之,殺越之數多,畢露於諸囚之供招,一名之被捉,已登於齎咨之手本,流聞所播,必當欲諱不得。瀋陽御史,雖能彌縫於目前,安知不畢竟綻露,重爲罪於我國乎?或者以瀋陽在門戶,不無生梗之慮,此則處之似不難,使行過瀋之時,通其咨文齎去之狀,而使彼亦得一面馳奏,則固足以盡吾之責,而亦可以脫彼之罪矣。凡事直則必伸。而況事關異國,多少較量,顧何能一一中款乎?唯以面前道理誠實做去,庶可有辭於隣國,而無虞於後日矣。臣謂伊日擧條,初勿頒布,今此咨文,亟令使臣,勿問瀋將彌縫與否,直爲齎呈於禮部,恐合事宜,唯聖明裁處焉。見今以殺越地方與人名之差錯,將有改構咨文之事,往復停當之際,每致遷就,亦宜申飭館閣,必於明日內,商量潤色,趁再明發送,俾無稽緩不及期之患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欲於今日次對,問于大臣而未果,明日晝講,當問處之矣。申飭館閣事依施。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諫官不得差出,雜科尙未開場,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一時爲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兪彦通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事金東弼,雜科進,金在魯,以本職,纔請再牌,金取魯及同知事尹游,病不來,宋寅明,以柑製科次,姑未出榜,李眞望在外,他無推移之員。金取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以咨文事,有下詢事,今日晝講,領事入侍事發牌,備邊郞分付。而大臣事體自別,勿爲催促,而柑製尙未科次以入,時刻則隨時入一刻後,詣閤門習講。 ○又傳于李春躋曰,提學入來,當以知事入侍,有下詢之事,領事若已入來,卽詣閤門。 ○以漂到人解送咨文草本,傳于洪好人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 ○兪彦通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臣思喆、東弼,與參試官等來會雜科試所,而又因諫院之未差,尙不得開場。莫重科試,屢日遷就,事體殊爲未安。而今日則日勢已暮,姑待兩司備員後開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積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彦燮,久處冷地,素患頭疼肢節之痛,一倍添劇,食飮全廢,達夜苦痛,症甚危惡,實有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韓胤範、宣豪說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甲寅春夏等都試,連因有故,不得設行。當此隆冬,勢難擧行,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領議政沈壽賢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行副護軍申命擧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極寒,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上讀舊受音,自夫禮之初,至禮之大成也。尙命曰,祝嘏之嘏字,當讀作哿音。上曰,然。壽賢曰,凡字音,我國與華音不同,似不可以一例局之。上曰,然。尙命進講新受音,自孔子曰嗚呼,至是謂疵國。得和曰,下敝字,註說以爲弊字之訛,而又有當作敝字之註家,故有不敢改入,且諺讀懸吐,間多有差誤處矣。上讀新受音。上曰,懸吐亦有宜同而不同者矣。敝字又與弊字相混,是可疑也。壽賢曰,註疏自古然矣。上曰,然。得和曰,先儒論魯之郊禘曰,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然此非伯禽受之也。其實自魯惠公始受之天子矣。上曰,杞、宋,武王之所封,而此出於存亡繼絶之義。杞、宋之用其舊禮,以備一王之制,固無所妨。今周在而魯用天子之禮,是之謂非禮矣。寅明曰,杞、宋及魯,其事雖同,其實則異矣。上曰,然矣。尙命曰,祝嘏,每當祭時,修明其辭說,在禮當然,今則不然,初不修明,長用舊例,是爲非禮甚矣。得和曰,爲宗伯者,常時不講而習之,臨祭,始責於宗祝,此爲非禮也。寅明曰,此所謂假者,非謂借於人也。卽推移他器而用之也。祭器不假之說,已見於上,與此義不同矣。上曰,此亦在上矣。寅明曰,新有昏之義,似有如何者。古者,昏禮,不賀期不使之意,恐或與此義相通矣。得和曰,不然。三月廟見禮也。此期似指三月之期而言也。壽賢曰,此等意義,亦有見於史記者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終有未瑩者矣。寅明曰,此三節,各作別義看似宜矣。上曰,君與臣同國云者,若說其文義,將付之何義也?得和曰,等級相紊,以至於此矣。寅明曰,上用僭禮,其下則之,轉相放效,致有君臣同國之弊矣。上曰,以此看作同國之義,亦無妨矣。天子有田之義,視諸本註,似有不然矣。得和曰,此實明君臣之大義也。上曰,前後之註說,似有不相照管者矣。寅明曰,看書之法,亦不可專拘於註說。壽賢曰,雖以十三經註疏觀之,註說多有曲處矣。上曰,諺讀作於何時,似是近來所出也。壽賢曰,諺讀之讀字,讀作去聲爲宜。寅明曰,大體看得處,專在於一失禮,至於脅君亂國,魯之三家是也。人君一有所失,其下觀傚,轉輾至此。其始雖若不大,終至於亡國,此最觀義處也。得和曰,禮者,不專在於名數節文之間,摠攬權綱,權不在下,使其下無僭上之患,亦禮也。上曰,然矣。壽賢曰,寅明所達是矣。失禮之弊,至於陽虎僭禮,節次相效,流弊無窮矣。上曰,然。寅明曰,小失似不至於亡國,終至於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上曰,然。得和曰,諸侯自非問疾弔喪,而入於臣下之家者,非畏其强盛,卽必過於恩寵而然也。此所謂君臣相謔也。上曰,然。如崔杼之事,亦可謂敗禮之禍也。壽賢曰,過於恩禮,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上曰,姑徐文義,史官出去,持來徐宗爵謄送文字,可也。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咨文,予將觀之,承旨先讀徐宗爵文字,可也。好人辭以眼暗。寅明曰,注書宜讀。上曰,注書初入,猝令讀之,似以爲難矣。翰林讀之,可也。漢喆進伏而讀。上曰,不知道了者漢語也。所謂小人者,何謂也?寅明曰,我稱也。上曰,西伯狀啓,言當奏聞,而姑不詮奏云然耶?得和曰,以此觀之,則已爲奏聞云矣。寅明曰,將加刑訊,故不得已奏聞云矣。壽賢曰,雖藉此虛喝,終有解釋之幾矣。上曰,彼國罪人,用何刑,彼無刑訊之規耶?得和曰,彼國之刑,如我國之柱繯矣。上曰,今觀咨文,大意儘好,兩段爲說,似好矣。壽賢曰,俱入兩段則無後患,依此爲之誠好矣。上曰,提學亦見之乎?此誰所製也?壽賢曰,宋眞明所製也。寅明曰,昨日承牌之後,大臣始令臣改之,故姑未及改,然小臣則以彼命意爲不好。國家聞平監狀啓殺人之說,大加驚動,事宜急急馳聞,而至今寂然。按覈御史狀啓,雖曰殺人,尙未畢査,而閱時馳聞,則其緩於治獄,久而始報之狀,自露於狀中。彼若以此,致詰於我,則我則無辭以明,且地名相左,人數相左,國家萬里馳价,不以眞的之數報之,終不誠實。臣意則以爲,與其不畢査而徐報,莫若急急馳聞,以示驚動之意好矣。上曰,然矣。日者欲入兩段說,而彼若以九月所殺,今始報聞爲詰,則何辭自明?彼又曰殺害三四名云。而今何只擧一名云爾,則亦何以對之?此正權宜處也。直以罪人之招,或稱一人,或稱三人,所供不一,今方明査之意,從略說去則,似好矣。欲入兩段語,以備後日之增刪如何?壽賢曰,上敎然矣。今此咨文,殆同作舍道傍,人各出己見,故莫適所從。臣意則以爲,莫若直從述者之意。上曰,使行急矣。大臣及儒臣,今方同入,卽爲刪定,一邊啓下,一邊正書爲可矣。寅明曰,日勢已暮,暫出閤門,修正以入,如何?上曰,唯。壽賢曰,今夜啓下,來日正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欲以初本用之。金世丁、徐富成兩供,俱入一狀中好矣。出往賓廳,卽爲刪定以入,俾爲今夜啓下之地爲可,拔之若不難,直於前席,去其一節,可也。好人曰,晝講已畢,特進官,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曰,其間措語似異矣。壽賢曰,當觀彼所爲而爲之矣。上曰,其故已聞之矣。所稱該管,前亦有此例否。壽賢曰,咨文中,旣曰聽候,則監司似不得行公矣。前頭事之順解,有難保者,或有會査,或有査使,則爲辱甚矣。道臣、帥臣,實主其事,所慮在於行査勘罪,此則已有前例,道臣帥臣,姑不必擧論矣。上曰,然則詳備爲宜,而道臣、帥臣,則姑如前例,該管邊吏,爲先逮拿,可也。壽賢曰,咨文中,旣以該管邊吏逮拿聽候爲言。所謂該管邊吏,卽邊將也。當該邊將高山里僉使,依前例當爲拿處矣。上曰,高山里僉使拿處傳旨,直爲捧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壽賢曰,江界,雖是地方官,頃年有區別嶺內外,勿爲坐罪之定式矣。今番犯越之變,出於嶺外,高山里僉使,旣以該管邊吏論罪,且府使金浚,赴任屬耳。姑勿擧論,以待畢査似宜矣。上曰,姑置之,可也。壽賢曰,李匡德除職許久,尙不上來,縣道陳疏,亦已還給。匡德之撕捱,不過以全羅道事,引以爲不安之端,決欲自廢云。年少如匡德者,豈可任其自廢?上曰,頃已催促矣。壽賢曰,小臣不知有成命,故有此煩達矣。上曰,吏曹事誠可悶,判書不出,參議無他端,而又三違,似是實病,然則無行公之政官,是可慮也。壽賢曰,判書事,誠可悶,勉出,似好矣。小臣亦以其引嫌之爲過,曾已上聞矣。聞吏判,以被罪爲限,其言曰,銓地何如地也?從兄弟敢爲替代之計乎?有死決不可出云。今雖許久相持,決不出仕。且在魯之所執,雖曰太過,亦不可以爲罪在國家禮使之道。旣知其決不行公,日加敦迫,使崇品重臣,頻數待命於金吾,似涉如何。旣有所守,則亦不可以此請罪,曠日相持,徒傷事體,且有乖於禮使之道矣。國家必欲親信任使,而吏判決欲辭免云,是爲可慮也。上曰,吏判之固執,將欲期必乎?壽賢曰,小臣亦以是屢次往復,終不回聽。六十次違牌,再次待命,將以得罪爲期云。小臣亦以其胥命爲太過矣。寅明自外入奏曰,只就初狀中,添入徐富成招辭而已。富成頗似突然,然上旣云世丁等,則亦似不妨矣。上曰,此則終似突然矣。得和曰,旣有等字,則似不礙眼矣。上曰,然則盡入諸名,可也。寅明曰,若謂世丁、富成等云爾則好耶?上曰,此則過於權宜,近於矯飾,二字置之似好,雖置之,彼此自當相形矣。諸漢皆入之,亦似好矣。寅明曰,盡入則辭直而意好。上曰,雖盡入諸漢,主人則金世丁也。仍覽咨文而敎之曰,此段若曰人數、地名,旣如是相左,故今方鉤覈,而不勝驚駭,先此付咨於節使之行云云,而闊略其辭則好矣。義州將費幾日入去耶?壽賢曰,今送禁軍,而恐或有不及之患,故姑留陪持,以爲付送之計。日晷雖極短,四日可達,但自前無專付咨文於陪持之規,將付送禁軍,而使之隨陪持馳往耶?上曰,若然則禁軍,必以咨文付送陪持,而渠則不去矣。得和曰,雖禁軍,若行五六日,則亦可入去矣。上曰,陪持恒習,故如是速行耶?壽賢曰,果如上敎矣。六日渡江,則可宿金石山,不入柵門前,可以及之矣。上曰,我人亦入柵門乎?得和曰,雖不得入柵,柵外則可至矣。上曰,使臣以使命有限,不得等待之意,前已陳達矣。上又曰,此下何以揷入則爲好耶?正書而又有可疑處,則更令入侍,不亦難乎?寅明曰,一人太簡,多人又煩雜矣。上曰,多人則置之,可也。此間當下今方字矣。月日多有差誤處,故犯人等處,今方各別嚴訊,而殺掠情節狼藉云爾,則爲好。去上段狼藉二字,入於此處爲宜,而今聞提學所達,疵病多矣。下段措語,添入提學所達,可也。今使提學歸家修正,則易致遷就,欲相坐賓廳,與提學商議爲之,可也。寅明曰,咨文將持入北京矣。上曰,使之直爲持去,可也。徐宗爵書來則事尤然矣。上曰,節製試券秘封,書年及姓本居住者,何如也?寅明曰,此乃大段違格。若出榜於試所,則當依法發去矣。上曰,向者尹汲,當書而不書,此則不當書而書之,均之有失,而此尤較重矣。士子豈不知節製規式而然乎?此當拔去否乎?得和曰,尹汲之賜第,雖出特恩,大有關於後弊,此又不拔,則流弊無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小臣以爲斷不可不拔。上曰,儒臣之言是矣。壽賢曰,爲首者果誰耶?上曰,當拔則拔,居首與不居首,非所論也。尙命曰,無論居首與不居首,國之科法當嚴。壽賢曰,玉堂所達然矣。上曰,爲首三下拔去,可也。違格者,似是京人矣。其次,卽鄭述祚也。旣以違格拔去,則似不當書之榜,旣書三下,一又以違格拔去書之,則雖不書榜,渠當自知其由矣。寅明曰,當自此直書拔去而與之矣。上曰,京人而如是迂闊乎?夫子曰,吾未見剛者,入場心動而致此矣。得和曰,秘封則自外書入矣。上曰,然則尤可怪也。注書持書榜紙來。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居首生員金CChar,使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述祚,直赴會試,生員金尙魯,給一分,可也。漢喆書之榜。上曰,觀文亦自不易,俄者予偶令抽來一券見之,其中有忠豈忌於進退,志則切於望歲之句。予頗以爲不好矣。以今觀之,始覺其不然,觀於此,虛心觀理之說,誠有然者,其旨亦大矣。鄭述祚若非鄭門鄭哥,則此非鄭贊善一家也耶?尙命曰,故承旨鄭勔之孫也。上曰,注書須記之。予有感於彼券矣。予以涼德,不能仰體祖宗盛德,而今見彼券,有頌聖考之春祝,重有感於吾王之句,深有感動於心者。初下御批,更思之,文理頗短,故令削之矣。古者有一榜盡賜第之事,但節製,不如他科,界限甚嚴,設令程文,彼此巧拙相敵,無甚優劣,則換置之固,可也。不然而以一時興感之故,若竝賜第,一開此路,則只啓士子之倖心。予非愛一第,以賜鄭述祚也。恐開倖門,故只升爲三下,一使之直赴會試,此出於嚴科場、杜後弊之意。因此而注書須詳載日記,俾後世知予意,可也。上曰,吏曹事,誠可悶,政事至今遷就。雜科亦國試也,若至退行,則國體豈不未安乎?旣有判書、參議,則差出參判,亦不可矣。好人曰,無政官之故,雜科無設行之期。赴雜科者,雖非士夫,擧皆顒望開場,至今遷就,事誠可悶矣。上曰,旣有判書、參議,則參判無差出之例乎?差出參判,於大臣意,何如?壽賢曰,置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矣。上曰,領相意則然矣。等待實難,重臣意,何如?寅明曰,小臣意則以爲,判書初不出仕,與因事引入者有異,參議有病,差出參判,似無小妨矣。上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大臣意誠然矣。寅明曰,參議之病,若是外感,則或可速解。不然而若挨至五日或十日,則亦將等待其差可乎?壽賢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欲爲參議調理之地則可也。終出格外矣。上曰,終涉苟且矣。旣謂之實病,而猶曰汝雖病亦來云者,自古所無之事也。此豈禮使之道也?好人曰,國家不悉此狀,故捧入辭疏,而終似未安矣。上曰,此亦不然。旣謂有實病,則參議雖是堂上官,其在禮使之道,不可强使之入來矣。寅明曰,初無以病捧疏之規矣。得和曰,凡身病之疏,不爲捧入,院例當然。李宗城辭疏,政院不爲退却,一邊捧入辭疏,一邊以開政請牌,誠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當該承旨推考,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今之參議,亦是可人,旣知有實病,牌招不已,亦涉非宜。參議許遞,其代及參判差出,可也。李宗城同望誰也?寅明曰,徐宗玉、朴師正也。上曰,朴師正,凡官皆不出仕,雖差吏議,亦安知行公?刑判出肅之後,亦何故引入耶?好人曰,朴師益實有脚病,以外面觀之,雖不似大段,實難出入於筵中,纔出旋入,出於迫不得已也。上曰,雖有脚病,豈至於此乎?當初差出,蓋爲秋曹事積滯之故也。啓覆當次,而判書一向引入,豈不悶乎?朴師益,雖閑司漫局,必欲辭免,竝與秋曹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以脚病,艱澁於入侍,前已知之矣。何可以此,終不行公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旣有判書,而參判、參議,問于大臣差出,果於事體,何如也?前亦有此例乎?壽賢曰,此事終似未安矣。上曰,以前規言之,參判、參議中,差出一人,固無不可,旣置判書,而問于大臣,終似如何矣。得和曰,吏判,於小臣,從兄弟間也。牌招不進,至於六十餘次,此亦關係紀綱矣。事體豈敢如是乎?上曰,二窠中,須卽擧行其一爲可,必有如此之前例,問于大臣差出,仍卽牌招開政,可也。{{*|此一段,出榻前下敎}}壽賢曰,小臣有不敢擅出緊窠者,必有指一下敎然後,可以奉承差出矣。上曰,然則參議之代,差出,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躋{{*|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眞淳方帶同義禁矣。義禁府以罪囚積滯,今當開坐。而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同義禁朴乃貞,入直本府,不得備員。臣眞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病勢差減,進參藥院問安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朴成玉改差,代以李光躋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已至多日,一向撕捱,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事,命下矣。問于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彼人雖是遇風漂泊,旣已隱伏我境,則乃犯越也。與海洋漂到有異,且考見謄錄,則如此之事,皆以犯越爲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局薦望,吏曹參議徐宗燮、金龍慶、徐宗玉,落點于徐宗玉。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卽接戶曹移文,則正郞安允中有難安情勢,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彬爲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申晩爲獻納,趙明謙、宋徵啓爲正言,趙鎭世、李載厚爲持平,金東弼爲判義禁,李宗城爲大司成,李瑜爲左尹,李衡佐爲刑曹參議,金後衍爲判決事,申晩爲西學敎授,朴弼載爲中學敎授,吳命瑞爲交河郡守,朴文秀爲禮曹參判,金聖瑢爲兵曹正郞,吳彦胄爲寧越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忠翊衛將安命徵,以關西之人,備擬受點矣。更考當初加資啓下單子,則曾以納穀分賑之功,受折衝護軍帖,旣是影職。而未能詳察,注擬正職之望,至受天點,不勝惶恐。安命徵衛將之任,依例改正,何如?傳曰,允。 ○護軍閔應洙、申光夏、李聖龍、金侃。司直李瑜。司果兪最基、金後衍、呂善長。司正李光躋、韓翼謩,以上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判義禁刑曹參議,仍卽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山羊會犯越淸人解送咨文及高山里人犯越緣由咨文,今已撰出矣。正書後解定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使臣所到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慈母山城前別將黃道元,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黃道元,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日馨,久處冷地,累月素患胸腹痛及疝症兼發,晝夜叫痛,呼吸喘促,元氣大脫,食飮全廢,面色萎黃,時時氣塞,方在苦劇中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陶山書院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七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而敎書,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及執事,令本道差定進排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文純公李滉陶山書院,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命下矣。致祭時,本曹郞廳,例當進去,而上年春文成公李珥紫雲書院致祭時,別遣近臣矣。今此陶山書院,遣何官致祭乎?敢稟。傳曰,遣近臣擧行。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脆薄,居恒善病,連歲遠役,積有傷感,平生濕痰,肌體雖肥,一觸寒暑,變生百症,源痼根深,實無奔走供職之望。而顧念駑材蒙識,猥備使令,受恩丘山,蔑效絲毫,螻蟻微生,不敢自恤。立朝以來,以病謁告者,僅至數次。伏惟聖明,亦必俯照矣。昨者差祭陵寢,路觸風雪,棲息之所,適又廢堗,終宵寒戰,擔曳還次。膈間之痰,猝然上厥,傍引肩背,上暈頭目,脈息不續,神氣全昧,雜投藥物,僅得回甦。而上焦因遂關格,氣結喉管,咳逆連發,强呷粥飮,便卽嘔吐,隔塞悶亂,辛苦萬狀,喘喘叫呼,幾不自持,臣亦不料其暴發而劇,若是之甚也。昨因開政有命,天牌至於三降,一縷未泯之前,不敢爲坐違之計,奮身床席,忍死趨承,行至中路,胸脅之間,氣逆如潮,瞀眩昏塞,實有溘然澌滅之勢。徒隷扶擁,終至於徑返私次,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惶懍焦迫,求死不得。惟有亟就誅殛,以嚴邦憲,玆敢倩人構疏,疾聲哀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憐,將臣職名,卽許鐫罷,仍命有司,勘臣辜犯,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無批答。 ○午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趙昌會,以次進伏。徐命均曰,卽今節候則當寒,而寒事猝劇,聖體,若何?上曰,無他大段症矣。命均曰,眩氣彌日往來,所當問候,而未至大段,則問候亦有未安,故不敢問安矣。上曰,似非眩氣也。此非肝木旺相之時,意是感氣也。向則氣或不足,今則不足之氣則已除,而眩氣有加矣。命均曰,有眩氣時則或惓於開睫乎?上曰,方眩時穩臥以鎭定,則卽愈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一樣,寢睡則頗勝矣。命均曰,居處過煖,而衣襨則薄,故少有動作,外感易入矣,請令醫官入診。上曰,依爲之。又曰,吏判待下批牌招開政事,命下矣,知之乎?李春躋曰,昨於榻前,書出下敎矣。上曰,頃者鼻端,有酸氣,喉間有苦味,此必是感氣,而今則無是。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調均不沈,而但左右俱帶活氣矣。命均曰,當冬似宜沈實,而活則似是痰也。金應三入診退伏曰,左三部不沈好矣。右三部不但活而已,似微矣。臣之意似是風寒所感,未盡和解矣。金必祐入診退伏曰,右三部活,左三部和緩,少不如向時,俄者下敎中感冒之敎,似爲得矣。上曰,前則其氣在於兩眉上,漸次而下至於鼻梁,或是痰耶?必祐曰,右三部雖解活,而似非不足之氣,且無顯然感氣,意以日氣之猝寒而致此耳。命均,顧謂聖徵等曰,湯劑當議定繼進當否矣。上曰,近來日氣無三寒之節,卽今內外之人,無一不爲咳嗽者,而予獨免焉,此則似是六君子湯之效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速爲用之,則似當有效,先扶元氣,則雖有感氣之凝聚,自當調解矣。命均曰,向來則丸劑進御後,或有滯氣矣,近則,何如?上曰,近則與丸藥交深,而滯症已無矣。應三曰,此必些少不知覺中,外觸風寒之致。卽今所進湯劑,大益於眩氣及感氣,似當加進五貼後更議耳。命均曰,醫官之言,皆以爲然,然則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節宣之方,宜愼衣襨,不審毛裘已爲進御乎?上曰,近則着之矣。聖徵曰,薏苡進御乎?上曰,薏苡甚不好矣。其爲物方煖時太煖,不堪服,旣冷則無氣矣。命均曰,薏苡外,又有以糖米末爲之者,最爲治痰之用,而但其色不好耳。上曰,其色何論,味則勝於薏苡乎?命均曰,糖薏苡,雖未必能勝,而味亦可矣。儻復以竹瀝,少許調服,則治痰最良矣。上曰,竹瀝少許調服,薏苡而豈能治痰乎?命均曰,豈其然乎?治痰藥材,例以竹瀝炒之,雖少不爲無益矣。且臣聞江界等地,以糖米漬乾煮蔘水,謂之蔘薏苡,老人得而服之者,皆云最爲補氣云矣。上曰,糖薏苡製法,與薏苡同乎?命均曰,一樣矣。上曰,不和蜜而亦有味耶?聖徵曰,無蜜則便是糖糜也。不可進御矣。上曰,其味猶可如米飮乎?聖徵曰,米飮則雖不用蜜,尙有其味,糖薏苡則不能然矣。命均曰,痰症之藥,俗傳好生淸,每三四匙服之,則最良云矣。上曰,白淸,甘味太過,不能服常時,每服熟淸矣。聖徵曰,前則柑子常常進御矣,今亦然乎?上曰,近則不嗜矣。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有下敎於醫女,聞之否,前年此時,進御湯劑,今年則姑爲忍之之意下敎,而氣之敷暢,似有愈於向來矣。命均曰,伏聞日昨,氣候連有不寧之節,而不使外朝知之,誠可悶鬱矣。上曰,卿以向日事,至於尋單,每事勤幹之人,獨有卿,而日久不出,深爲國事憂矣。旣已出仕,更無可言,而何以微細之事,爲其過擧也?命均曰,當初不能仔細陳達矣。至於一時譴責,設或過中,臣子豈敢曰難安,而第其本事,雖似微細,公議物情,皆以爲大段。必欲强之,則終有窒礙處,今不敢縷縷陳白,從當仰達。而至以藥房事,累度下敎,故一時難安之情,不敢暇恤,今來應命矣。大王大妃殿問候,何以爲之?上曰,問安則每憫其大臣之來,强令止之,自前然矣,勿爲之,可也。命均曰,臣之未行公,幾十餘日矣。今始入來,而卽今百度廢弛,綱紀所關,誠可駭異矣。不但吏曹事可悶,禁府亦然。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設場進去,故禁府則不能開坐,雜科則以無提調之故,過三日尙未開場云,事事駭然矣。上曰,無提調則雜科不可設場耶?命均曰,然矣。上曰,禁府事,尤爲悶急,不可無變通。判義禁申思喆,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吏判事太過矣。命均曰,事至於此,其在禮使之道,徒傷事體,且或終至於不能順遞,則尤爲不好矣,未知何如而可也。上曰,六十餘次違牌,事體,何如?其固執,自爲提學時已知之矣,而公義私見,不可相勝矣。命均曰,聞吏判之言,則以爲從兄弟之間,若間一人,則猶可行公云矣。上曰,其言太巧矣。若此則是計較爲之耳。當初除拜,若是偶然事,則予亦何至此耶?領相昨有所白,卿言今又如此,是欲其許遞乎?命均曰,非敢然也。彼所執,不無嫌端,而轉轉到此,於公於私,多傷體貌。若因而至於被譴而罷,則亦可悶矣,是以仰達矣。且尹淳,則以惠廳堂上上來後,以生手爲辭,不爲行公。如小臣者,亦以堂上自行,則生手之託,不成說話。李匡德事,亦於事體可駭,刑判朴師益,工判金取魯,肅拜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其中工判引嫌,猶可矣。至於秋判,則以脚病爲辭,而予亦親見之矣,此乃無義之撕捱也。雖或少有蹇澁之症,而豈至於不能行公耶?昨日領相所達,是矣。老人之兩脚俱柔者,猶爲行公,則一脚之略有蹇澁者,豈不能行公云矣?李春躋曰,卽今啓覆當頭,而刑判則日日送言,請受辭單,似無出仕之意,參議未差,而啓覆日次,則今晦日也。事甚切急矣。上曰,觀《寶鑑》,每以三覆之意,諄諄勉勵,其意蓋出於審愼,而卽今則啓覆迫期,而司冠之長,恬然不知,事極寒心矣,更爲牌招察任。此後則呈辭勿爲呼望。參議有闕,代則今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竝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今番鞫獄,初意則以爲當卽了當矣,尙今遲滯,亦可悶也。上曰,三次開坐,則可以了當,而不能焉,亦甚晩然矣。命均曰,守令曠官,曾已申飭,而卽聞交河郡守金彦熙,去番催促下去之後,未能行公,公私狼狽云。而屢度陳達,近於私事,故不敢矣。前者李宗白所達,實未知實狀故也。若仍不許遞,則民事可悶,何以爲之?上曰,年已老耶?命均曰,年亦近六十矣。上曰,改差。其代,今日政,各別擇差,催促下送,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日昨圖本,自何來也?命均曰,臣等不知之矣。上曰,史官出往政院,問其所從來,可也。慶承承命出閤門外,招問院吏,則乃自畿營修啓上送,而狀啓則已啓下云矣,卽爲入達。上曰,然矣。承宣書之,春躋操筆書之。傳曰,君臣之義截嚴,公私之分懸殊,前後溫批之後,累次開釋之下,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吏判之引嫌,若或廉隅所關,若或公體不已者,則所執雖過中,其在禮使之道,亦難强迫,而此則不然。不過私心不安而已,豈可以此,角勝公體,徒守固執?此非恒日所期於重臣,想必未瑩前後批旨,而若此之故。其於應命之日,當前席下敎,更卽牌招,使之入侍聽喩。{{*|出榻前下敎}}又傳曰,法者,乃祖宗朝三尺也。不可以其人之遠近,所處之貴賤,低昻也,明矣。頃者,以安德普之女上言,京兆摘奸回啓,結語極涉矇矓。安哥若屈,則豈可嫌其元隻之當朝宰臣,難以處決?洪哥若屈,則亦不可以視其人之貴賤,低昻三尺。以前後文案觀之,金熙潤與德普相爭之地,洪銓輔之家,買之葬之。此地,雖明是金哥買得之地,不過田畓。安哥雖潛自偸葬,其尙未掘之前,洪家遽然入葬,替熙潤而隻德普不先不後,已涉礙眼。銓輔爲其時監司之至親,而所率軍官,亦德普元隻人也。則雖曰自前道臣處決,而來者非遠嫌之道,京兆回啓,亦如是糢糊。本事若洪家直也則已。不然,國朝三尺,徒施於無勢殘民,豈有是理哉?其時京兆堂上,從重推考,別定剛明郞廳,各別摘奸後,詳閱三家可考文書,趁卽結末回啓,使國法無或低或昻之弊。{{*|出榻前下敎}}上曰,此山訟事,卿不知乎?命均曰,未及聞知矣。上曰,其山,本是金哥、安哥相爭之地,此兩人中,必爲其主。而因令銓輔葬之,此爲礙眼,訟者之言,雖不可信,而初無別嫌之道,似是威力公事,京兆回啓,亦甚矇矓,故別令査處矣。命均曰,抑强扶弱之道則有之矣。而近來士夫家,亦多有山變,不可以一箇論也。上曰,洪家之替代訟隻,此爲非矣。命均曰,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威力奪之者,兩班果爲非矣。而常人亦或有不緊處禁斷者,其爲弊亦不少矣。上曰,不當禁而禁之者,常人非矣。而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奪而用之,又從而脅其常人,使之掘移其先葬者,比比有之,此則兩班非矣。觀此文狀,安哥?若屈則漢城府回啓,必不如此之未瑩矣。上持一冊子示侍臣曰,此冊子,在於何處,今始出也?春躋受出,諸臣遍視之,乃丙子將士功賞錄草冊也。春躋曰,在於北營紙筒櫃中云矣。鼎輔曰,此冊,監司亦請令史官見之,仍置史館云矣。上曰,置之史館中何處乎?鼎輔曰,抄出大槪,登之史冊後,還給本營,何如?上曰,然則史官持去。俄見中使持圖本進上曰,此天作,本來如此,固好矣,而人作誤之矣。命均曰,水勢如此,下來果爲好矣,而末乃如此防之,誠爲誤矣。上曰,重臣則以爲易云矣。命均曰,日晩後眩氣,無有所加乎。上曰,然。命均曰,京各司殿最,累次申飭,而終歸文具,近來則無置下考之規,比當初頗解弛矣。上曰,然矣。殿最何等緊關,而京司則以修擧職事,奉公不怠。兩題目書上字外,更無他語,豈有如許道理?外方之生民休戚,係於守令,都民休戚,係於秋曹及京兆。儻有一訟之誤決,則窮民之受害當如何也?考課之法,宜無京外之異,而京司郞僚之每書上考者,豈獨盡得其人而然耶?循例題目,殆若調戲,誠可異也。命均曰,秋曹、京兆,是詞訟衙門,不無能否之別。而至於無錢布衙門,別無指摘書考之事。但有貢物,則間有不善擧職之人,卽今殿最當前,更加申飭爲宜矣。上曰,審藥、律官,至微之官,猶書中下,而至於京司郞僚,獨無中下。其所以待郞僚,反不如審藥、律官也。自今京司殿最,十分嚴明之意,更加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守令久任事,方有成命,而雖以京司言之,如兵曹二軍色郞之久任,關係不少。故移擬他職時,必於望單懸註事,曾有申飭,而日前任鏶擬臺望受點。臣於其時,在藥院,適未參政,故取見望單,則果不懸註矣,事甚未安。當該政官推考,此後則久任懸註事,各別申飭,何如?{{*|出擧行條件}}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李光躋{{*|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右副承旨徐命彬不爲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筵中特敎之後,又爲違牌,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去雜科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又爲違牌,啓覆不遠,本曹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旣已帶職蒙宥,副校理尹心衡,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校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翼謩,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徐命臣受點。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身病猝重,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受點。 ○假注書徐命臣在外,代韓億增受點。 ○以司譯提調望單子,傳于李匡輔曰,提調只餘一人,不必落點,自當進參,望筒還給。 ○兪彦通啓曰,雜科覆試,今日以諫院不備,又不得設行。諫院違牌坐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牌不進。正言趙明謙承牌出肅,而以兩司通避、引避避辭,雖已退却,而旋卽呈辭出去,鞫坐無進參之員。正言趙明謙,更爲牌招,使卽參鞫,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該房承旨,當爲進去,右副承旨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臣與左副承旨洪景輔伴直矣。景輔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承旨李匡輔家在城外。左承旨洪好人所當牌招入直,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拿推,以前正言申宅夏差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申宅夏付。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趙東鼎呈狀以爲,所患眩症復發,添得傷寒,病勢危劇,萬無起動供職之望云。莫重闕內入直,不可不變通。假內乘趙東鼎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假內乘閔百福受點。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摠府堂上推考牌招事,允下矣。副摠管趙儆,以式暇,聞伴直無人,今方來到闕外云。鞫廳承旨留門時,使之入來,而請牌,摠管,不爲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持平趙鎭世疏曰,伏以臣之遞免諫省,未浹一旬,柏府新命,遽下於惶愧悚蹙之餘,除旨聯翩,不越旬日。臣是何人,偏蒙恩數,至此之稠疊哉?念臣之樸拙矇昧,不合於臺省之選,固已聖明之所洞悉也。向前一番入臺,輒露一番醜拙。臣顧自知,人謂斯何?日者,筵啓尤不成樣。雖蒙聖度天大,包容假借,不深罪也。筵臣之目笑,擧朝之傳嗤,尙至今齒冷也。古人雖以號字君前,謂出樸率之風。而如臣之臨事糊塗,到底忙錯,旣未聞於古人,又況有於今時哉?至敬至嚴之地,忽做可笑可訝之事,不待人言,臣心愧蹙,當復何如?況今時尙辭令,嫺習可觀,而以臣樸陋之態,癡矇之識,豈敢更廁於臺省衮衮之間哉?尋常傳啓,猶駭瞻聆。又況立殿陛爭是非哉?古訓云,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驢技已殫者耳。今若徒感恩數,揚揚冒進而不止,則世之嗤點者,奚特以一時做錯之失而已哉?且臣得伏見前獻納趙漢緯疏,以臣前日請推事,大加不平,至謂之勒構其罪,又謂之自歸虛慌。臣初則瞿然,繼之以慨然也。當初本事,元不大段,特一不察之微者也。況其疏中,有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者,誠實際語也。而大抵人非堯、舜,事不得盡善。則草草請推,何有可怒,而盛氣反斥,若是不擇哉?荒歲賑飢之資,不必待伯夷之粟。而如許蟊蠹,至登於繡啓之褒嘉,則其所好惡,或異於逬裔之本意也。臣之所論,不過痛惡其本犯之罪,或慮因此而致有贖罪之賞也。非謂繡衣,直爲請賞而論之也。今其疏語,乃以啓中所無之一字,好作反攻之欛柄,至加勒構虛慌之目,吁可異矣。只恨誠意未孚於同朝,遭此情外之斥,尙誰咎哉?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士大夫相敬之風也。今臣情跡,窮蹙臲卼,實無一分冒進之勢。而老母宿患痰膈之症,自六七日前,添劇於觸寒之際,雖不敢以種種諸症,仰煩宸嚴,而論其沈重,浮脹爲祟,呼吸不利,乍寒乍熱,氣息懍綴,實有朝夕難支之勢。臣方寸煎灼,晝夜扶護,藥餌糜飮,少或失時,諸症倍添,決無離側供仕之望。而天牌下臨,不敢坐違,不得不隨詣闕下,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亟賜恩遞,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以靖私義,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行副護軍金相斗,以次進伏。 ○上曰,吏判待命金吾云,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傳于政院,可也。以人臣不竢駕之義言之,昨日旣有入對聽諭之敎,則不宜全無轉動,而且旣非大臣,則體貌亦豈當然耶?此後則辭疏辭單,勿爲呼望之意,亦爲分付。蔡慶承趨出傳命,則纔已再招,而牌去來未及還到矣,卽爲入白。上讀前受音,自孔子曰嗚呼哀哉,止民弗歸也,是謂疵國。趙尙命讀,自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止無禮何以治之。上受讀訖曰,昨者天子適諸侯章,則不講文義矣。其曰以禮籍入者,何謂也?尙命曰,上章則下不貪上之意,而此章則上不慢下之意也。尹得和曰,禮籍,是簡記之類,而必以是入者,所以重其諱惡之意,猶入其家而問其諱之義也。上曰,惡字之意,如何?尹游曰,惡字,非但反於好之謂也。凡他人所不宜知之事,皆是諱惡也。得和曰,此諱字,亦非特其祖先之諱,是其國所諱惡之事,卽以禮使下之意也。上曰,然則所謂簡記,猶我國笏記也。僉曰,兪。上曰,刑肅而俗弊五字,重複言之,何也?游曰,始則言其序,而末則復摠而言之也。尙命曰,君之所以藏身云者,人君參三立極,法天法地而興作。制度本天殽地,則治成俗定,君位可安,有若藏臣然故云也。得和曰,藏字義最好,蓋言其本天殽地之成效也。而下以固字結之,人君苟能以禮爲政,以自强,則反勝於城郭甲兵以自固也。此等處,政宜留念也。上曰,然。游曰,此段所謂政者,禮之義者,指其政爲禮之用處言也。大凡此書,非如聖經賢傳,不無可疑處,如是故以下子曰段,則似是孔子之訓,而其他則必非孔子言也。此實子游門人所記。而先儒以爲,或近於老、莊云矣。朴乃貞曰,體天法地云者,效其高下之謂也。以繫辭言之,天尊地卑高下位矣。且周體五地之法,五地云者,山陵川澤丘樊之類,五土者,如禹貢黃壞白壤之類,惟其五土之生物不一,故王者法之,則治政亦然矣。得和曰,不然。五土豈黃壤白壤之謂哉?乃貞忿然曰,我有一言,衆必摧折之若如此。則經筵之必使特進官入參者,不與之講論文義,將安用之?上曰,然不然間討論之好矣,第白之。得和曰,此特進官素多宿工於《禮記》,以習熟名,使之畢辭講論,似宜矣。乃貞曰,《十三經註疏gg十三經注疏g》之言不成說,此言又在於此下章,降於山川,降於五祀云。則曷嘗以鳥獸草木,爲興作哉?上曰,特進官所達,以四十二板所言言之也。乃貞曰,士夫假祭器一節,亦有可疑者矣。得和曰,此段,昨已講矣。論新受音,可也。尙命曰,天生時而地生財,父生而師敎,政之大者,故人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以匹夫言之,正己而正人。況人君爲民立極,一事一爲,必無過不及之差然後,可以示民矣。此等處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得和曰,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此句法,與易繫,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同矣。存謂觀察也。天有運移寒暑,地有五土生殖,廟有祖禰,仁義,皆是人之所觀察。言聖王能處其人所觀察之事,以爲政,則禮得次序。玩,謂愛玩也。興作器物宮室制度,皆是人所樂。聖人能玩民之所樂,以敎於民,則人各樂其事業居處,此所以順天時以養財,尊師傅以敎民。因自然之性,其功易成,故立於無過之地也。上曰,所達然矣。得和曰,正用之正字,所包大矣。卽正百官以正萬民之義也。上曰,然矣。游曰,立於無過之說,儘好矣。聖人則自無過下聖人一等者,不能無過,然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此政人君警省處也。上曰,此無過字則少異矣。然因文義陳戒之意,好矣。游曰,三代以後,師道大廣,而卽今則人主兼君師之位。君若無過,則豈不好乎?玉堂之論正字義好矣,此《大學》所謂正心修身之正字,而其推至於治國平天下。正字之所包誠大矣。上曰,君者所則也,非則人也。一節釋而白之。尙命釋之曰,此段,不能無弊。人君雖尊,儻遇賢者,則則之,可也,養之,可也。事之,可也,何可謂非則人,非養人,非事人也。游曰,大舜之聖,取諸人以爲善。此段之義,誠如儒臣所達矣。上曰,禹亦拜昌言矣。豈可謂非則人耶?得和曰,聖人不恥下問,樂道而忘其勢。則安有見賢而不則,見賢而不養,見賢而不事之理乎?上曰,然。以《大學絜矩章》言之,孝者所以事君,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若如此章所言,則是無絜矩之義矣。然讀書每如此,則安有無弊之書乎?不以辭害義,可也。此蓋言君師之位至尊,使人則之,使人養之,使人bb事b之。而克艱厥后之義,亦在其中,如此觀之,似好矣。游曰,聖敎至當矣。臣意亦以爲,似有責難之義也。得和曰,人君儻以非則人非事人等語爲心,則人君自用拒諫之弊,有不可勝言。先儒註說,皆以爲此三節,非孔子之言,此說亦善觀之也。上曰,君所則之,說其責之於君者,不亦重乎?得和曰,愛其死患其生云者,是人臣欲死於可死之地,而猶恐其得生於不當生之地之謂也。患字當以《論語》患得患失之患字看之好矣。游曰,君臣之分定然後,人必慮其不得死所故云也。上曰,此書之非出於孔氏,俄已講論,而惟此知仁勇三段註說,尤誤矣。尙命曰,此不過取長舍短之意。蓋欲取其知仁與勇,而棄其餘之意也。上曰,又有朱子註解矣。尙命曰,又以用君子退小人之義觀之好矣。游曰,人性之弊,自不得不然。知者易歸於巧詐,勇者易流於暴怒,仁者易歸於貪弱gg貪溺g。取人之法,當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也。得和曰,《論語》觀過知仁章註以爲,後漢吳祐,以親故受汚辱之名。雖其心非貪得,而未免有貪之毁,蓋其過於慈柔之失也。雖然,必不橫歛於民,故用人之仁,當棄其貪之失也,與此意同矣。上曰,然矣。得和曰,君死社稷謂義,大夫死宗廟謂辨者。《家語》曰,大夫有去就之義,未必常死宗廟,其死宗廟者,權變爲之云。宗廟指大夫之宗廟,大夫旣許身於君,則當死於國,不當死於家,故謂之變,變者反於義理之正。以此觀之,明是己之宗廟也。上曰,以《孝經》觀之,諸侯則言社稷,大夫則言宗廟,此宗廟字,似指己之宗廟也。下番所達是矣。乃貞曰,小臣每一發言,諸臣輒加非斥,臣不能言矣。然大夫死於國之宗廟,則己之宗廟,自在其中,何必獨死於己之宗廟乎?兪彦通曰,不然。古之大夫,與今異,卽百乘之家也。有難則當死於己之宗廟,何必死於國之宗廟乎?尙命曰,國有難三字,蒙下文君大夫通稱之,此宗廟,似指大夫之宗廟也。乃貞曰,人臣死國,何暇往死於己之宗廟乎?得和曰,大夫當死於國,則隨君當死於社稷,何必與君分而往宗廟死也。在家値國難,未及赴難而死,故死於其宗廟矣。是故,着gg看g此變字,若是國之宗廟,則何謂之變也。乃貞曰,小臣惶恐欲達而不敢矣。俄者祭器不假章辨之,未盡精矣。上曰,新講章畢後陳之,可也。得和曰,七情之下,列十義結之,以舍禮何以治之?此意好矣。七情,於人同賦之性,而不以十義敎之,則或至於發不中節,故開存其十義之途,使之由之,明達其利與害之所在,使之知所趨避,此段宜加猛省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乃貞曰,祭器不假云者,其義有可疑矣。更問于知事及儒臣,何如?上曰,昨已講矣。欲其無不備之意云矣。乃貞曰,此大夫,旣指公孤,而公孤之家,不能備祭器,則能備者誰,又誰從而假祭器耶?游曰,若以拳禮文可爲,則何事不可爲乎?乃貞又作色,顧謂知事曰,我有言,君輩每加非斥,言不可盡矣。上曰,特進官先白之。乃貞曰,此有朱子定案矣。若以假字,作不能全具看去,則不能全具而略備之謂乎?上曰,如天子之祭器籩幾數䇺gg豆g幾數云則好矣。而如其法不可具,則何以假爲?游曰,士大夫家,亦各隨其家力,而或有能全具者,或有不能全具者,假之爲言,出於此矣。上曰,如四書三經者,曾經聖人手,而無可疑晦。至於《禮記》,多有可疑處,此決非孔氏之書也。得和曰,此必是漢儒傅會之說,故先儒亦多非之矣。且此下註,人君豈能養億萬之人哉云者,尤不成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則億萬生靈,皆仰哺於君,君不養其民而誰養之哉?此等處,尤可見其傅會也。上曰,然。乃貞曰,先正臣李珥好《禮記》,註中多有考正,而以爲疑晦處多云矣。尙命曰,陶山祭官,當以玉堂差送,而卽今玉堂行公之員甚少,以撕捱,玉堂擇差,何如?得和曰,上番所達非矣。朝家唯當勉出而已。何可以撕捱之故送之乎?上曰,必方帶玉堂者,爲近侍乎?向來李宗城亦爲祭官,何必以當日入侍官差送乎?得和曰,帶玉堂然後可往,而不可以軍銜差送,自儒臣中推移出去,似好矣。上曰,吏曹啓下乎?或稟旨乎?彦通曰,唯在自上處分耳。上曰,如問禮官,吏曹豈不啓下乎?彦通曰,此則前例所無,若下敎則可爲定規矣。上曰,陶山在於何地?尙命曰,禮安地也。幾時當往乎?彦通曰,禮曹以來月十七日定入矣。上曰,吳瑗方爲校理乎?尙命曰,然矣。上曰,吳瑗進去似可矣。彦通曰,吏判牌去來,臣等退出後,可以聞知矣。得和曰,吳瑗卽文學之士,而玉堂中第一人也。便同玉堂主人,卽今召對晝講,連日開筵,而如吳瑗者,不可遠送,且禮安往返,自費多日,誠爲可悶,故臣等惶恐敢達。上曰,幾日程也?得和曰,七日程,而往還間,自然過數十許日字矣。上曰,玉堂但有三人乎?得和曰,行公者三人,而方有未差二窠耳。尙命曰,待闕員差出後定送似宜矣。上曰,依此爲之,可也。彦通曰,筵席事體嚴重,而自上講前受音時,史官私語頗多,殊甚未安,當該史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金在魯進曰,小臣愚迷,積犯違慢,罪當死矣。昨日下敎,責勵開諭備至,且有入來聽諭之敎,固知有入承後退出必遞之前例,事當卽爲入侍,而反復思惟,終難膺命。且略聞再昨筵中上下說話及變通處分,與旣遞無異。人皆以已遞知之,猝然肅外,大駭觀聽,故不得不從闕外徑退,至於胥命金吾,達宵惶悚矣。今聞又有不敢聞之敎,故冒沒一肅,敢此入侍,以請鈇鉞之誅矣。上曰,前後批旨,似不無未瑩處,故使卿入來聽諭矣。當初拜卿之意,爲國也,非爲卿也。卽今銓曹,有同敗局,蓋欲得卿以鎭定也。凡人之才能,未易周遍,或有長於地部而短於冢宰者,或有長於冢宰而短於地部者,祖宗朝用人,各當其才。今則不能如此,雖參判、參議,必皆歷踐六曹,至於判書望,則見拔於列望者蓋鮮,實非擇才能之意也。卽今銓曹如敗局,故向來前吏判除拜之時,意亦在卿,而以度支長之難遷,落點於前吏判矣。今則此任,非卿莫可,知卿平日秉心以公,使居銓地,則必不行私,故予欲任卿,使之鎭此怪駭之世道也。予非不念卿私意之不安,而亶出於爲國擇人矣。卿不知此意,固執不回,必欲遞免,此出於公乎?私乎?領左相果有所達之言,而卿之違牌,至於六十餘次,而終不許遞者,予意固定故也。領相陳達之時,果以爲此人雖遞,爲其代者,必不卽出爲敎。左相陳達時,亦有所敎,而此不過行語間酬酢,豈可以執言乎?世俗細瑣,似此微事,亦必欲引而爲嫌,卿亦不免乎此矣。其時設或免遞而旋仍,在卿體國之道,不當引嫌,況此些少曲折乎?昨年故領相喪後,予有下敎於卿者,卿不念予意,固辭至此,實非平日望於卿者也。旣已肅拜,更勿以私義不安,存於心也。在魯曰,昨年下敎,小臣何敢頃刻忘之乎?至於今日下敎,尤非臣之所敢當也。殿下之必欲授臣以此任者,聖意實非偶然。則臣雖無以稱塞其萬一,豈無感激圖報之心?且臣實不肖,不敢以古人爲期,而位在吏判,則可謂得君而行道矣,毋論知鑑之明不明,擧其所知而試于政者,自非惡事,何必强避也?但聖上則以私義爲末節。而朱子曰,士大夫出處進退,非獨一身之事,實關於朝政之得失,風俗之盛衰。小臣,非敢以微瑣事,爲固執也。國家亦不當以小臣一身事,視之也。聖上當初除拜,未免謬授,臣若從以應命,則是成殿下之謬授也。臣之從弟,代臣而爲兵判,其時有大司諫李匡世之疏論,而今臣則以必遞爲期,故臺言雖不發,從兄弟之間,兩銓之長,迭相交替者,不但私義之萬萬悶蹙,亦豈爲公議之所容也?臣在試院,初聞除命,以私義不敢應命,矢死必遞之意,言於朴文秀,則文秀曰,若守此意則誠美矣。但自上敦迫臣僚,例多非常,終始不變難矣。臣答以吾旣於義理,實見得是,則雖有不敢聞之嚴敎,不敢當之恩數,決不撓改。蓋文秀與臣相親,且有誠實底心,故所言如此。而此外亦無一人以臣言爲不可者,今何可冒出乎?殿下不以爲不肖,必欲勉出非常之敎,前後非一,故萬不得已出而肅命。而退出之後,又當依舊違慢,雖死無變,今日若得請則幸矣,不然則徒積死罪矣。如此之際,上下相持,有若角勝者然。國體之損傷,瞻聆之駭怪,爲如何哉?孔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又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殿下俯察衷情,今日許遞,使之成人之美,則豈不盛矣乎?雖下詢於入侍承旨,亦必以許遞爲可,此實自上俯諒處也。臣素無才能,惟以不避燥濕,奔走職事爲期,不敢爲一毫圖便之計。今日若遞此職,則自明日備坐經筵,亦當供職。其在任使之道,豈不愈於虛縻撕捱乎?臣旣承命入侍,少伸分義,下敎旣如是諄諄,臣亦得畢陳,而殿下俯諒此苦心血懇,特爲許遞,遂其所守,則豈不上下俱美乎?且以國事言之,銓長非長時虛曠之任,都政不遠,而臣則將一向撕捱,了當無期。殿下常以不爲文具,誠心待下爲敎,旣知臣無一分承膺之勢,且諒臣無一毫假飾之意,特爲處分於今日,實爲穩當矣。今日小臣,千萬思量,冒沒入來者,實欲避上下角勝之嫌。而自上若曰渠旣固執,予獨無固執乎,則是果禮使之道乎?上曰,不必多言。中心何所隱乎?再昨年駕到高陽時,朴文秀有所云云,卿以君臣間誠實陳達,予知卿所執者是也。然今則非其時也。予若不諒此,而徒事勉出,則予誠過矣。初旣料此而必拜之者,所重在焉。而予常有一試之意,每謂銓曹事,必使金某當之然後乃可爲也。而今有此除拜也,前吏判意外以趙迪命疏,終至遞解,以卿爲代者,實非偶然。而今若許遞,當初除拜,反爲文具,此豈可爲乎?頃日兩奉朝賀,辛勤致之,許其休致,人以爲言。今若遞卿,豈不類是乎?旣敎以入來聽諭,又爲牌招,可謂具格,艱辛勉出,而旋卽許遞,則豈有如許事乎?予意則必欲用卿。而近來銓長,過三都目則必遞,此雖無義之事,遠計十年內,豈無更拜卿之日?而今若姑授他人,以後日更拜卿爲心,則是待其人不誠,而任冢宰之道,決不當若是,亦非予拜卿之初意也。卿之若此者,實非平日所望於卿者也。在魯曰,聖意初雖若此,及聽臣苦心血懇,而特爲反汗,則少無不可矣。聞領相,初則以決不可許遞爲言,及聞臣之處義有守,矢死不出,亦以爲所執如此,宜許其遞云,公議亦可見矣。銓長,何等任也。而同堂兄弟,互相替代,有若私物然,思之至此,懍然體栗。況臣之從弟,旣以危怖之言,被論於人,則尤何可代據其地乎?前疏旣以無所不至失節等語自誓矣。旣已的見其義理之當然,而終若怵迫變改,則此與失節何異也?且原任奉朝賀,則旣許其全然謝事,與臣不同,臣則今日蒙遞,明當效力於他職,及今許遞,實是務實底道理,人孰不稱美哉?不然則只將退守迷見,無限違慢,雖至百牌,終不得承膺,日日朝紙,書出違牌字而已。此豈非文具,而國體之虧損,當復如何?臣意則斷斷如此矣。殿下以銓地,有同敗局爲敎,而向來所爭事,亦已了當,今則少無難處之事。況非卿莫可之敎,尤非臣所敢當者。雖非賤臣,朝廷豈無可合之人乎?許遞難强之小臣,回授可合之人,寧或近似於文具哉?上良久不答,手書一紙以下,其書曰,顧今國勢,巨海孤舟。其若治國,用人最先,授卿此任,意實爲國。弗念大體,徒守私義,面諭書賜,夬拓卿心,罔惟于他,顧國懍然。仍下敎曰,予之待卿,出於誠心,今此下敎,已無餘蘊,而以近來落點觀之,亦可知予意矣。今日許遞,以遂卿意,則面目固好,而召見面諭,仍復許遞者,非文具而何,不必多費辭說。所賜手書,實出心曲,卿若欲應命,則持去,不然則還入,可也,予不必更諭矣。在魯曰,旣降面諭,又賜手書,眷意隆重,恩數曠絶。小臣不勝感泣,今復煩達,實甚惶悚。而區區所懷,亦何敢自隱,而不爲畢陳乎?臣之思量已熟,正己而可以行道報恩。今若先枉其己,則其何能通塞用捨人乎?向日辭疏中,無所不至失節等語,是臣自誓之辭。而今若感激恩數,不顧義理,猝然冒出,則人將謂何?再昨處分,無異已遞,上下諸人,皆以己遞知之,今日謝恩,亦有大駭於觀聽。若復仍爲行公,則隷儓下賤,亦必指笑矣。上曰,再昨參議之差出也,予以旣有判書,差出參議,似或未安,問於諸臣,則戶判云,判書初不出仕,與旣出還入者有異,差出參議,少無所妨云。予意亦以爲然,果令差出矣。此尤豈足爲卿引嫌之端耶?在魯曰,伏聞今日下敎,臣之情勢,殿下旣已下燭矣。今若冒出,則苦心血懇,期於必遞者,一朝將盡歸虛地,其將爲何狀人也?伏見所下手書,不但感泣,惝怳難狀。而不欲行公,則還納之敎,聖意若示未安者然,臣尤萬萬惶悚矣。然臣無仍因行公之理,而徒然受去,是屑越恩數,虛負聖明也,實欲還納,而惶恐罔知攸爲矣。上曰,卿之所執,予不以爲非,則今日許遞,以成卿心,亦可矣。而以國家實道理言之,斷無勉從之理矣。然徒事强迫,亦非禮使之道,故召卿面諭,俾有節抑,卿何固執之太過乎?在魯曰,不但臣迷滯之見,不可變改,竊聞擧世公議,莫不皆然。今何可排公議而冒出,以自陷於放肆無忌憚之科也?上曰,此則大有不然者。人有父兄,使之勿仕,而若國家至誠招徠,則其勢不得不出而膺命。當此世道,豈可以物議之有些不齊,決其進退也?今日應命明曉,雖遭彈何損於卿?且以未然之事,謂之必有物議者,是乃計較也,決知其不可矣。卿以從兄弟之迭入銓地爲懍然。而惟此懍然之心,可申於愼擇人材務行公道之日,撕捱不出,非申此心之道也。在魯曰,臣又有可以一事證明者。臣之從弟爲兵判時,適有吏判之窠,而人皆謂臣則必不爲之,誠以從兄弟之不可竝據兩銓故也。卽今尹游爲兵判,假令又拜尹淳爲吏判,則尹淳豈能自安乎?竝授以東西銓,旣知其不可,則相替於東西銓,亦何異於此乎?上曰,朝家用人之公體,本不拘於些少私意。若如卿言,則交代有親嫌者,必拔去望中然後,可也,寧有是理哉?況相替旣異於竝據,從兄弟亦豈不有間於親兄弟乎?在魯曰,同姓四寸,乃是同堂兄弟,比之親兄弟,有何大段間隔乎?洪景輔起伏曰,崇品重臣,雖許榻前辭職,自上縷縷下敎,且降手書之後,煩達不已,語甚支蔓,請吏判推考。上曰,旣承面諭,如是陳達,非異事也,勿推。在魯曰,臣雖無寸長,若其奉公之誠,不下於人,且臣年未甚老,筋力尙可以奔走供職,則任使之日長矣,任使之地亦多矣。何必强其決難强之事,使不免輿臺胥吏之所嗤點耶?臣實悶蹙而慨然也。上曰,予雖有固執,今日之事,非固執也,乃事理之所當然也。而卿之固執,予實病之。向年藝文提學之必遞乃已,亦出於固執,而提學則雖已勉許,至於此任,決不可遞。古人曰,讀陳情表而無感者,非孝也。讀出師表而不隕涕者,非忠也。今此手書中巨海孤舟之語,卿胡不念,若非此時,予何强之至此乎?卿宜念玆。在魯曰,今日國勢之懍然,臣亦豈不念,而期望於臣身,至於如此,實有不敢當者。至於手書之親宣,實是曠絶之恩數。臣何敢不爲受出?而自上有不欲應命則還納之敎,臣旣不可應命,則實難虛受矣。仍雙擎俯首,若將還納然。上徐曰,俄者承宣,請推而不許矣。今此所達則極爲非矣。在魯曰,古人云,求伏節死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此義亦可推而觀矣。臣之廉義道理,無一分可出,而今若迫於恩命,猝然喪其所守,則如許之人,將焉用哉?士君子出處去就,只觀其究竟,若係不可出而冒出,則未嘗以中間固辭,迫而後出,或恕其失,觀史論人之法,大抵皆然。況天官之長,異於庶僚,進退之際,尤不容不愼,此非爲小臣一己也,實亦爲國家也。且平常無事之時,尙不能全此微守,則假使臨亂,其可責以大節乎?上曰,所言誠亦過矣。豈以此至於臨亂大節乎?在魯曰,今日小臣終未蒙許遞,退出之後,又將無限積罪矣。自上以予亦非不以許遞,思量于中,而終有所不可,故不得許遞爲敎,臣亦到此地頭,情窮理極,且上下相持,有若角勝,實爲惶悚。豈不以一再參政,以承君命,旋爲必遞,以守私義,思量于心哉?但念一再參政,非今日委寄之意,至於因仍行公,晏然久據,決不忍爲,旣不能副委寄之意,徒喪微臣咫尺之守,何益於公私乎?此所以必欲得遞於今日,而初不出仕者也。所下手書之指,若使臣欽承於他職事,則臣謹當奉出,而若專責於見任,則祗奉退去之後,又爲依舊違逋,是欺天也。臣實罔措矣。仍復激昻未已。景輔進曰,告身則古有還納者,而豈有還納御書之事乎?上曰,旣已下敎之後,復何多誥,手書持去與否,予不必更强,而但必不許遞,卿須更思,勿爲固執也。在魯曰,下敎如此,實甚抑塞,分義所在,不敢還納,夜又向深,不得已奉以退出,而區區所守,實無變動之勢,此後積罪,臣亦未知至於何境矣。遂退出。諸臣以次辭退。時更鼓已再明矣。 ==1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雜科覆試,一向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假注書蔡慶承,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若出給推案,則必致夜深,推鞫姑罷。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安德普與洪銓輔所爭墳山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震柱原情公事判付內,觀此所供,景喆所爲,極可駭也。以此嚴問景喆事,判下矣。李景喆,纔以宥旨前事蒙放矣。更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我國西北,接近彼境,奸民潛越之弊,比或有之。朝家所以懲礪警飭者,必自道臣帥臣而始,此蓋內而使邊民有警憚畏戢之心,外而使彼國知,申飭邊吏之意。前後以此事,道臣帥臣之被罪者,亦非一二。今番渭原人潛入彼界,殺越人命之事,誠非細故。彼人則旣已搜捉罪人,方爲按治,朝廷則又且發送御史,另加按査,事體之重,亦可知矣。如是而道臣帥臣,不加責罰,晏然仍置,揆諸重法禁嚴邊防之道,果何如也?雖以曾前已行之事言之,乙丑則道臣至令拿處,己酉則自上特罷道臣,拿致帥臣,大臣請仍道臣,而亦且靳許,此蓋出於交隣以誠申禁至嚴之至意。其時則初無殺越人命之事,而處分之嚴正如此。今者廟堂,雖欲以庚寅先治邊倅之例爲證,而庚寅亦有臺啓論罷之擧,則其所處置,終不可謂寬緩。況比己酉稍重之敎,又不啻申明,則其在事體,終不可掩置。臣謂該道監司、兵使,竝命拿處,斷不可緩也。大抵,交隣之道,誠實爲貴,備邊之方,嚴密最重。苟或因循彌縫,或曰此非道臣帥臣之罪,不必深治,又或曰此際遞易有弊,不可以一時意外之事,遽解其任云,則此非先事之深慮,謀國之善策。夫監司之任,不但在於區區歛聚錢穀之事,唯以邊境之安與不安,民俗之正與不正,爲其臧否,顧此西藩,職任尤重,與他道有異。則不能戢彼邊上猾民,潛入他境,掠財殺人者,其失職大矣。況彼人聞道臣帥臣之晏然在任,或有云云之擧,則自我先失之責,無以自掩。其時廟堂,將以何辭待之乎?凡天下之事,目前易看,而前頭難料,必當盡在我之道,以爲後日當機制變之地,方可爲萬全之策。況事關人命,憂係邊釁,料度當審,勘處當嚴。今乃遠捨乙丑,近置己酉,强引庚寅之事,以爲姑息之計,臣誠莫知其故也。臣所當詣臺發啓,而方進鞫坐,無路進身,欲稍待竣事,則關係旣甚重,事機不當緩。玆敢先以短疏,略陳愚見。伏願聖明,特加睿思,速降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其得大體,依施焉。 ○癸丑十一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億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柳濬。上讀前受音,自故政者,止何以治之訖。侍讀官趙尙命讀,自飮食男女,止飮食有由也訖。上又讀新受音訖,論飮食男女章。尙命曰,喜怒哀懼愛惡慾,卽人之七情,而慾惡爲心之大關,故特言之矣。檢討官尹得和曰,天理人慾,同行異情,欲其可欲,惡其可惡,則爲天理,不然則爲人慾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人欲惡,卽七情中大題目。凡諸過失,皆自欲惡中出,故特擧二者而言矣。上曰,然。論人藏其心章。尙命曰,人心善惡,藏於內而不著於外,實難測也。必求之於言動之間,然後其心善惡,乃可見也。故此章曰,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云矣。上曰,欲一以窮之云者,以工夫言也。孟子隨感,而見程子暮歸觀獵,皆指其工夫而言者也。得和曰,上敎是也。此謂自己工夫也。禮器云,察物而弗由禮不之得也,此亦以工夫而言也。四勿章,亦防其自外而入於內,皆此意也。尙命曰,聖人爲政,惟主於禮,故觀察人物,亦必窮之以禮,此非謂自己工夫也,乃觀人之道也。上曰,凡視聽言動之際,觀人之道,亦在我矣。論故人者章。得和曰,註中會者妙合而凝。太極圖云,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卽此意也。五行之秀氣云者,人感五行之氣,有此仁義禮智之性矣。上曰,聖人此語最好,石梁王氏亦謂,此語最粹。知事宋寅明曰,此章所謂天地之德,此德字指實理也。陰陽以下,指器也。蓋心者,合理氣者也。德者,道也。陰陽者,器也。論故天秉陽章。尙命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故日星垂光於下,山川開竅於上。此章所謂和而後月生云者,蓋月者,借日而光生者也。故日月相望而爲望,日月相會而爲晦,若四時不和,則日月不循其軌度,故月不能受日之光,而或至於相食矣。得和曰,天地相交,陰變陽合,生水火土金木,分布於春夏秋冬,五行之原,如此。天地陰陽,無非和氣,各循其度,而後月之生明,一如日之躔次而不忒矣。月體之生,稟於日光,若五行之氣不和,日月行度,差錯失序,則月生不依其時,若五行氣和,則月依其時而生光也。註中或脁或朒云者,朔而月見東方曰朒,晦而月見西方曰脁,此出《說文》矣。上曰,月者,借日之光也。尙命曰,三五云者,卽十五日也。月之光,望前盈,望後闕,故此章之末云然矣。論五行之動章。尙命曰,水火金木土,分屬於四時,而周而復始,故五行運於四時,而四時迭相終始也。得和曰,《易》剝復之卦,亦可見此義也。上曰,此章則註頗分明。論五聲六律章。尙命曰,十二律,律律皆隔八相生矣。陰爲六呂,陽爲六律,合陰陽而爲十二律矣。上曰,五音相爲宮矣。得和曰,若論配合,則黃鍾子配林鍾,未爲妻之類,隔八而生云者,竝本位與所生之位而爲八,非兩位中間有八也。皆依此推去,則可知矣。論五味六和章。上曰,土味甘。寅明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而甘則如五行之土,滑則於五味,總而行者也。上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者,猶仁義禮智,分屬五行,而甘則如五行之信矣。得和曰,甘於五行屬土,於四味無不調也。所謂滑者,如肉味之屬,竝與甘而爲一也。論五色六章章。尙命曰,五味,卽養口者也。五聲、五色,卽養耳目者也。得和曰,五色六章十二衣云者,《周禮考工記》,東靑、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靑謂之黻,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衣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曰,註引月令,而與此似少異矣。尙命曰,春衣靑、夏衣朱、秋衣白、冬衣黑,五色各有所主。春食酸、夏食苦、秋食辛、冬食鹹,五味亦各有所主矣。寅明曰,宗彝藻火等衣,無分明可指擬者矣。論故人者天地之心章。尙命曰,上文言天地之德者,指實理而言也。此言天地之心者,兼理氣而言也。人君當參天地而贊化育者也。上曰,食味別聲被色云者,引上文而總結之也。論故聖人作章。尙命曰,聖人周知萬物之理,然後乃可以酬應萬機矣。得和曰,聖人窮萬物應萬事,必以天地爲本,陰陽爲端,代天理物,妙其用而得其正,此所謂天地之心也。心字尤妙。上曰,是矣。寅明曰,人情之人字,指人民也,非謂聖人也。上曰,治人情之人字,非聖人也。情者,性情之情也。尙命曰,人以爲奧者,謂其效也。治之者,則聖人也。得和曰,人以爲奧指聖人而言也。上曰,人情者,指人民而言者,而此章大體,則言聖人之道也。上曰,四靈註太曲。得和曰,四靈至則其屬皆至,可用於庖廚云者,似是傅會之說矣。上曰,果然矣。得和曰,禮義爲器,如農夫之執耒耜,可耕於人情,人情得禮義之耕,如田得耒耜之耕也。此等處,玩味而覽之,是所望也。上曰,此語好,當留意。特進官李眞淳曰,人心之中,七情皆具,惟聖人能治其在我者,以治下民而建極于上,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爲心也。此章所謂聖人,蓋指人君而言也。臣伏想聖學高明,涵養工夫,無所欠闕。然而以政令施措觀之,涵養工夫,似有所未盡矣。臣有所欲陳達者,而有越職之嫌,故不敢達矣。上曰,言之,可也。眞淳曰,七情中常常發現者,無過於喜怒愛惡欲,殿下於此,似有所未盡矣。人主之愛,愛民爲主,荐凶之餘,發倉減役等事,有不容已者矣。方今民間,至以死者爲羡,此由於下民身役太重之致。往年,殿下特思減役之策,數爲下令,故人皆欽仰矣。其後別無講求變革之事,可謂有始無終,此則愛之未盡也。寅明曰,癸卯甲辰年間,設釐正廳,眞淳時爲郞廳,故今日有此所達矣。軍役若不變通,則所謂愛民,盡歸虛套。方今艱虞溢目,此若不變,則其勢必至於危亡,必無倖矣。眞淳曰,以好惡言之,排斥黨習,是亦惡也。而殿下或用譴罰,獨偏及於微細之輩,用罰輕重,可謂斑駁矣。人主之欲,亦係於奢侈。仰覩殿下衣服什物,弊垢而不華侈,諸臣見之者,孰不欽仰?然而外間之言,每以爲自內進用之物太多,而有司之臣,以違拒上命爲難云。以此言之,儉德似不足矣。且群下之防塞折受者,專出於爲國爲民之心,而殿下於此,過懷未便之意。此誠不足於儉德矣。以怒言之,向日宗臣事,殿下以心傷所致爲敎,群下聞之,孰不流涕?然而殿下平日誠正之工,若無不至,疾言遽色,無所發作。則心雖傷,豈有隨處發現之理乎?表端影直,是爲導率之道。故表若九尺直,而一尺枉,則影亦隨而有一尺之枉,不可誣也。此章之旨,主於無過。人君必置其身於粹然無過之地,然後導率之效,乃可至矣。此等事,有關於此章之義,故敢達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寅明曰,眞淳此達,可謂讜直之言也。寅明進伏曰,藥房批答,每以眩氣往來爲敎,近日則眩氣,何如?上曰,眩氣猶有往來矣。寅明曰,水剌諸節,何如?上曰,比常時無益減之事矣。寅明曰,湯劑連進之後,諸症,何如?上曰,不無其效矣。寅明曰,左議政徐命均方帶藥院都提調,而又以委官,當參於鞫坐。鞫廳,乃刑訊之地,往參亦難,不參亦難,方以爲難處云。前日曾有不參之敎,而今已日久矣。今日鞫坐,與前有異,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前日藥院提調,於鞫坐,或參或不參。今番則不參無妨,況近日連進湯劑於東朝乎?眞淳復達曰,卽今下民,如在水火中。以此人心,安能親上而死長乎?減役之政,汲汲講究似宜矣。上曰,特進官曾在海西,進一冊子矣。此事雖甚可悶,而變通亦難矣。寅明曰,若大定變革,則固是難事,而亦豈無先試之策乎?上曰,若欲變通,則當大定爲之矣。寅明曰,甲辰年間,曾有減爲一匹之役之議,又有減爲半匹之議矣。上曰,一匹半匹之議,曾前皆有之,而此亦苟艱矣。承旨李匡輔曰,若在凶年,或有減四分之三者,若爾則此亦半匹之役矣。眞淳曰,欲廣軍額,則民丁難得,必罷一軍門,似爲得宜。曾在庚寅,以減罷軍門爲定,而旋因故判書李寅燁陳達而中止矣。軍門雖廣設,而民心旣如此,則舟中皆敵國,何益之有?上曰,此亦老生常談也。軍門罷後,若皆歸農,臨急徵兵,一時皆會,則雖無一軍門,亦可矣。眞淳曰,軍門罷後,仕滿者調用之,未仕滿及標下軍,則移屬他軍門,待其仕滿而用之,則有何所難也?上曰,言之雖易,而設施則難矣。眞淳曰,一軍門不過七萬餘名矣。寅明曰,如御營軍,則過七萬遠矣。上曰,曾在戊申,則以軍少爲悶矣。寅明曰,金潤曾爲邑宰時,以軍官爲最歇之役,故加設軍官,而元軍則減匹,絶長補短,足充其數,而捧之亦易云,其人雖微而其事則可採矣。欲廣額數,則民少軍多之邑,充數必難。凡有疑事,試之爲貴。今若一道各三四邑,先試之似宜矣。匡輔曰,此法亦難行矣。金潤設試則未知何如,而若汚吏當之,則前者所捧,盡數捧之,而其他則盡歸私橐矣。得和曰,此事亦甚苟且,金潤之事,亦不可行矣。上曰,折受之弊,果如所達矣。《禮記》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今若有定制,則固無可言矣。汲黯,譏漢武以內多慾。而今日此事,則非可以慾爲言者矣。眞淳曰,折受,自先朝已有之,今若無過多則幸矣。上曰,折受無過多則好矣。己酉曾有定其結數之事矣,今聞諸各司擧皆復古云。如太學四學,則猶可復古也。而他各司之復古,則甚非矣。匡輔曰,《退陶言行錄》刊行事,頃者卽出擧條矣。昨日問於院中,則以刊行事,分付於校書館云。此是所當自禮曹,分付本道之事,而臣則數日以病未能仕進,他承旨未詳委折,而誤爲分付於校書館,故臣今日更爲分付於禮曹矣。昨日有下詢之事,故敢達矣。寅明曰,小臣待罪地部,有所欲陳達者,而事涉煩瑣,達之亦難矣。以歲畫言之,所入亦多,其數至於七八十石矣,此皆謬例也。上曰,若是其多乎?寅明曰,三朔給料畫員故然矣。上曰,此則細瑣,且在渠輩亦可爲得食之道矣。匡輔曰,啓覆紙太好,故金在魯爲戶判時,曾爲陳達,欲降其紙品,而旋因承旨柳儼陳達,置之矣。上曰,金在魯前日果有所達矣。匡輔曰,以壯紙一丈之廣,而所書不過四五行,紙之多入,職此之由矣。上曰,御覽次則當用厚紙,而承旨所看,則不必太過。寅明曰,非特此一事,他事皆然。非特今日明日亦然,諸上司不爲惜費,無苟完之心,而每以事體持之矣。啓覆紙書之者,非一人,而皆不惜費,故所入無限矣。《大典》法,此等事,皆有定限,此法甚好,而今則不幸廢矣。眞淳曰,啓覆時,刑曹所入,亦爲一百六十餘兩矣。匡輔曰,此等事,有司之臣另加申飭似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潼關僉使金德文。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正言南泰齊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鞫廳開坐,而知義禁府事尹游,以軍兵等賞中日事,南別營進去,不得備員。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潼關僉使金德文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筵席面諭之後,旋卽違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以判書之故,參議又事違牌,若今日也。革銓曹而後紀綱將不盡掃矣,事之未安,莫此爲甚。判書從重推考,參議亦推,竝更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蔡慶承改差,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在外,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一向引入,不但詞訟之積滯,啓覆旣已擇日,本曹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飭勵之下,無義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刑曹金自民、甲先等加刑啓目,傳于洪景輔曰,後日登對時稟。 ○洪景輔啓曰,啓覆文書,幾盡修正,初覆來十二月初一日,再覆初六日,三覆初十日推擇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啓覆,今已擇日,凡事當爲擧行,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柳壽垣呈狀內,老母宿抱沈痼之疾,居恒懍懍。素患痰病,挾感添加,症情危重,孑然獨身,不可離捨,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旣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龍潭縣令李壽垣,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高山察訪朱炯离呈狀內,矣身,素患吐血之病,出入鬼關,庭戶之內,不得起動。尙何望千里作行,致身都下乎?察此病重實狀,入啓改遞云。身病果重,則有難等待其差歇,上來辭朝赴任。高山察訪朱炯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以李匡世爲承旨,閔珽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李宗白爲西學敎授,李匡誼爲戶曹正郞,金若魯爲修撰,兪㝡基爲副修撰,金鼎運爲龍潭縣令,花豐令楏,今加明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賞中日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承旨李匡輔進,副護軍金聖運,副司果朴弼載,副司正韓億增,副司勇閔百福,竝單付。 ○兪彦通,以刑曹言啓曰,頃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中日試射時,用奸事,因都摠府兵曹堂上草記,竝與冶匠朴致云,依律勘處事,命下矣。龍震與致云,表裏相應,不爲直招,乃以私習箭未拾,現捉爲辭。設有多人私習之事,未開場前,已盡拾去,則何可獨爲落置龍震五箇矢於貫革近處乎?摠府兵曹堂上,旣以目覩,捉奸草記請罪,而龍震敢以不成說之言,抵賴於累次嚴問之下,欲爲免罪之計者,尤極痛駭。其奸巧不服之罪,不可每每平問而止,朴龍震及冶匠朴致云,竝嚴刑,期於得情,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癸丑秋冬等講學宗室勤慢抄出,而或値公故,或因本寺有故,不得依例課講。故分數最小之員,事勢固然,參酌勿論,親病外,連五次無緣不進之員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依例罷職,無分之員及連四次無緣不進之員行光春令棬、花原副令樺,從重推考。其餘雜頉無分之員咸溪君櫄、行靈川副守壄、永膺令炘等,竝推考,以示警責。花豐令楏,自辛亥秋冬等,至癸丑秋冬等,連五等居首,似當依近例啓請加資。而事係恩賞,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楏加資。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沈湙、李彦燮等病勢,今已向差云。竝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十一月二十五曰,幼學李漢述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石臣,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平安監司權以鎭,兵使李遂良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李遂良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永春縣監朴師休,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休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李匡輔啓曰,明日雜科覆試,當爲開場,而試官司譯院提調金取魯,以病將不得進參云。他無推移之道,金取魯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1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洪曕{{*|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左珥。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呈辭單,無意行公,事體極涉未安,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大司成李宗城變通差出,今已多日,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大司成李宗城,正言南泰齊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億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億增改差,代以黃尙老爲假注書。 ○假注書黃尙老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啓覆只隔數日,而照律文書,多未擧行,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金在魯,副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來甲寅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來甲寅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三月,依例準二朔立番,十四番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二月當七番中部司屬京畿四哨及江原道一哨,合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二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二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兩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十二月、甲寅年正月兩朔應立後部左司屬京畿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十二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當海西九番十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豈無難安之情,亦豈無可引之嫌?而惟是雜科退行,大傷國體。佐貳變通之命,出於萬不獲已,則分義廉隅,有時乎輕重。臣於是,不暇出一言,而唐突承膺,豈其意便欲仍據而不思自處之道哉?所謂難安之情,聖鑑固已俯燭,而今則日月稍久,雖不敢輒事煩聒,至於可引之嫌,臣與前參議李宗城爲娚妹之親,而法有相避。則交承之難便,亦何異於長僚之爲言耶?臣於除命之初,非不知力陳血懇,以爲必辭之計,而誠以臣之爲任,不過一時副急之用。長僚出則自歸應遞之科,區區私義,姑未必暇言耳。見今長僚之承命,亦已多日,而臣又遲回不去。今日行一政,明日又行一政,便同無故之人,而揚揚自居,則是眞長僚之罪人也。夫冢宰,國之重任。殿下所以擇授而倚毗之者,自非偶然,則宜不敢顧其私。而至若佐貳,朝拜夕遞,無人不可。而況以廟薦差者,世謂之東一房掌議,判書肅謝之日,便卽引遞,先輩已行之例,歷歷可言。則臣雖無恥,亦何敢自我壞了,以貽公議之嗤罵乎?荐違召命,實由於崩迫之悃。而昨日特敎,至爲嚴峻,有不敢承聞,故不得不黽勉赴政。而今臣去就之義,皎然明甚,斷無更進一步之理。玆敢不避煩猥,冒死仰籲於日月之下。伏乞聖明,俯諒臣肝膈之至懇,先將職名,亟賜刋遞,仍勘從前違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愚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以薦望引嫌,其涉太過,以相避撕捱,尤涉過矣。方以敦勉,長席豈有遞爾之理哉?爾其勿辭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前後館職,有除輒膺者,非敢曰一分可以堪承而然耳。只緣謹畏之心,分義是懼,黽勉行公,蓋出不獲已。而旣居其職,未副其責。若夫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失得,曾未能一開口論列,未免爲伈伈默默逐隊充位之歸,人之譏斥,自是分內,臣之自愧,亦多矣。頃者,臺疏實是藥石之言,少無芥滯之意。而其所云責礪二字,彼雖從輕下語,而其出於柱後惠文之彈,則固嚴截也。其在廉隅,有不可以冒據,累日呈告,幸得解職。杜門坯蟄,竊自訟愆之際,伏承新命,臣不任惶蹙訝歎之至。今於牌招之下,宜卽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所被臺言,終不可以時日之已過,職名之乍遞,有所自恕,而晏然輕進,坐違嚴召,亦有所不敢,謹詣闕外,略陳情勢之難安。臣又有情理之切急者,不避煩猥,輒復仰首。嗚呼,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宿病遇寒添劇,諸般症形,無非危重,而其中喘促氣眩之症,尤爲特甚。多試湯藥,少無其效,臣親自扶將,焦熬度日,臣之卽今去就,誠兩難矣。徒欲承命爲恭,則是廢子職而乖事親之道也。今若無端違逋,則是任私情而速逋慢之誅也。若之何,而兩盡其分義與道理也。竊自伏念,臣之以親病疏籲者,亦數矣,非不知私懇之每每仰瀆,至爲惶恐。而抑又思之,君親一般,而古人有計日長短之語,臣則烏鳥養違,崦嵫景迫。雖無目前之親憂,有難膝下之長離。矧今母病如右,斷無暫捨供職之望。伏乞聖慈,俯賜矜愍,特許鐫遞臣職名,俾得任便救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實。爾勿過辭,俟少間察職。 ==1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洪曕{{*|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定州牧使柳純章。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口傳下敎曰,晝講相値,故雖不許入診,都提調,晝講時,同爲入侍。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啓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宣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牌招事下敎,而日勢已暮,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減之勢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勿爲入診,議定繼進當否宜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依前方加進五貼爲宜云,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啓覆日子已迫,刑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朴師益,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已迫,照律文書,不可不及時擧行,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不至於噉傷人物,故置而不報矣。今月二十三日,崇陵火巢外居私奴世贊,白晝噉食於崇陵曲墻後,只餘頭骨及一足,事極驚怖,前頭傷人之患,有不可量,而卽今陵官之奉審,山直之巡山,亦不得任意爲之,發遣善放砲手,以爲趁卽搜捕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至有曲墻外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發軍捕捉,不容少遲,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令都監期於捕捉。 ○洪景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大王大妃殿進上忠淸道臘猪一口,今日來到,而體則雖中尺量,肢骨間落,裏肉多削,所見極爲未安,而此與尋常物種有異,難以改備,遠地退送,亦多弊端,不得已捧入,而其在事體,不可置之,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曲墻後,遣禮曹堂上奉審事,命下矣。判書申思哲,雜科覆試,時未畢講,參判朴文秀,參議金龍慶,時未肅謝,參判、參議,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往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入侍時,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下敎,而日勢已暮,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郞廳,以三公意啓曰,初覆旣定於來月初一日,其前政府當爲合坐詳覆,而司錄洪正輔,受由下鄕,時未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趁卽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李匡世疏曰,伏以臣自遭尹得和諸人被詆以來,情地危臲。夫豈有復冒榮次之理,而向來春官、銀臺之除,俱不得趨承,末又有地部之命,旬月之內,恩旨聯翩,臣惶隕感激,亦不敢固守微旨,不得不冒沒出肅,少伸分義,初非有自同平人許久蹲冒之計也。重以素患冷泄之症,當寒苦劇,卯酉供職,實無其勢,數旬呈告,一切見阻,卸解無路,悶慼方深,此際又伏蒙移授銀臺之職,竊自愧如臣無狀,得此稠恩異數於聖明之下哉?臣情病雖如此,豈不欲承命竭蹶,叩謝天陛,而今臣所叨,卽嘗見枳之地也。臣妄觸時諱,積困多口,雖荷聖主寬恕,爭奈衆目睢盱,他謂是人是職,不可不枳,而我則曰恩點屢下,人言奚恤云爾,則是誠貪饕無恥之人也。臣雖不肖,顧何忍爲此哉?其不可徒恃寵靈,放倒廉義也,決矣。向前被是命也,略陳此義,疏未上徹,卒犯屢逋,至今追思,餘汗在背,難進之義,前後無異,雖蒙誅譴,決不可應命,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逭例勘,冞增惶恐,屢牌之下,不敢坐違,扶曳病軀,謹詣闕外,瀆陳短章,徑還私次,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亟許鐫遞,以靖私意,仍命重勘,以肅朝綱,不勝大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聞司諫宋秀衡疏語,其所陳辨,誠不滿一哂,未知曺命敎,眞有挾雜之私,而秀衡,獨粹然一出於公耶。就其疏所下文字言之,好字與當字,固無異同,則發啓前後,非所可論,而今日稱其好,明日彈其人,不亦異乎?臣之當初一言,不過論大體而已。今其言如此,多見其窘且遁矣。臣之不欲與較挈,有甚於彼,而旣被其無限反詈,此又臣難進之一端也。玆敢略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速賜斥罷,以快人心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徐宗燮疏曰,伏以臣於向來,猥叨銓部佐貳之任,誠知其萬萬難冒,而屢召之下,不敢不黽勉而出,纔經一番政席,彈劾之章,果重發矣。違罷例勘,不足以償其所坐,而前後嚴敎,尤令人覓死不得,惟有泥首訟愆,歛跡省分,分作聖世之一棄物,聖度天大,寵慈善貸,闊略已事,混賜收敍,遂之諫長之除,再降於數朔之間,顧臣釁尤,何以得此?驚隕感激,不省所喩,豈不欲登時趨造,恭承恩意,以效區區之衷,而第於趙鎭世疏後,尙不得以一言自列矣。臣本淺拙巽軟,重以齒髮之衰邁,志氣之低摧,今於事過之後,豈可與年少務勝之人,一二較挈,以重傷事面,而自取恥辱也?凡其首尾臚列,構辱勘斷之辭,竝從刊落,只就其不可終默者略言之。夫李玄輔停擬事,頃日銓長之疏,固已先獲矣。今且除却許多辭說,此科之設,旣原於頒敎稱慶,則敎文中,果有何等文字耶?冠儒服儒,所講甚事,而視若尋常,不少驚痛,因之取榮,曾無愧悔之人,稍有知解者,決不至此,豈若韎韋者之不足深責焉耳乎?然朝家旣仍而不罷,則不至全然廢棄足矣,豈可擬之於近密遴選之地乎?至於尹容,則本來人地,何所不可,而事適不幸,至親未離,鞫囚臺啓,日播朝紙,稍俟出場,徐議其任,實合於聖朝處人之道,無已則郡紱州符,或無所妨,何必抑而使之,使之行呼於道路,踧蹜於近班乎?此則前乎臣而蓋亦屢拔矣。臺疏所謂天點纔加時議愈激者,有若故爲層激而新枳者然,其訐訴之風,誠可羞也。臣於斯兩者,其所看得,本自如此,而適忝進退人物之地,故不敢遽變前見,稍存一分權度,要以贊淸朝激揚之政,副聖上簡畀之意,斷斷苦心,實在於此,而非敢爲喜事矯激之習也。自非然者,夫豈不知按簿呼名之爲在彼無忤,在己無礙,而畢境强不得以自速其顚隮也哉?如兩騎郞,臣固不識面目者,而蓋聞兩人,皆見推儕流,或曾經是職,或進由槐院,而積年未調,人多稱屈,故臣果首先檢擬矣。以臣見怒之深,構罪臣而不足,未免餘波之漫及,亦太甚矣。自有此事以來,臣之一身之微,怨謗溢世,睢盱盈朝,深嚌顯詈,殆難支吾,至於李喆輔自訟之疏,則斥人以無嚴,自許以義理,人之無憚無恥,胡至此耶?噫,衆怒難任,弱植易搖,臣之得免於大何者,特賴聖慈含容,不欲深誅故耳。如使臣,敢恃寵靈,不思所以自處,則未知前頭,又將有何等狼狽?何樣危辱?此固臣牀然知戒處也。從今以往,莫如永謝朝班,自遠駴鋒,投身於樵牧之社,屛迹於寂寞之濱,以爲自靖之道而已。雖冗官散職,猶不敢爲容易承當之計,而況於法從之列乎?而況於言議之地乎?昨自鄕外,適到私寓,除旨之降,已有日矣。當此鞫坐連設僚員不齊之日,不敢泯伏虛帶,玆乃略陳危悃。伏乞天地父母,憐臣之愚,察臣之懇,亟行鐫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以人則疲劣矣,以罪則難貰矣。往在夏秋之間,恩除再侈於諫省,馹召屢宣於遐鄕,臣於其時,適遭同氣之喪,偏母過於傷悼,宿疾添劇,症甚危惡,人子情理,不忍遠離,前後恩召,未卽祗赴,逋慢之罪,實合萬戮,譴罷之罰,則是末減,而聖慈曲加,恩敍旋霈,復有此亞諫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仰佩殊寵,感涕自零,身病適苦,猶未能聞命卽趨,調治作行,昨纔來伏私次,職名之虛帶,倏過二旬,私心之惶隕,尤復如何?分義所在,惟當一肅恩命,以謝前慢,以伸微誠,而從前負犯至重,不可以一時薄罰,贖其罪,其何敢徒恃寵眷,自同平人,揚揚冒赴於朝列哉?且臣於春間,忝在言地,以曺命敎請拿史官事,有所論劾,而替怒代憤之言,忽地橫生,或斥以風習不美,或詆以劾論可駭,詬罵蹈藉,不遺餘力,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挈於日月稍久之後,而玆事委折,若不一辨,則聖明亦何以俯燭也?蓋其日次對未入侍之前,臣與命敎,相面於臺廳,命敎卽爲回坐,急寫新啓一通,而不以相示,則臣固不知袖中彈文之爲何事,及其罷對後,出坐臺廳,彼乃猝然問曰,俄者論啓,出於嚴史體,吾意則以爲好矣云。臣始訝其裏面,有甚意思,答以一史官果出二本,則今啓似好爲言,臣之微意,自在其中,而彼李匡世之言,截去其首尾,直以發啓固當四字,眞出於臣口者,有若發啓時相議停當者然,人之爲言,胡乃至此?傳之聽之,無怪其爽訛,而命敎在焉,何可誣也?臣賦性拙弱,本不喜深激之論,至於臺閣上挾雜之議,嘗有所慨然者,故向來論人,竊附斯義,而當其質問之時,偶有隨答之辭,反爲他人日後左證之資,臣亦自悔,何敢尤人?若使命敎之論劾史官,眞無他意,誠有如匡世之疏避,則當初斥之以挾雜情態者,無奈太過,而亦安知臣之一言,不爲他山之石而然耶?顧臣本罪之外,又遭此無限詬辱,大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已無可論,寒程撼頓之餘,疾病添劇,實有死生之慮,而情勢所迫,他未暇煩溷。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以重邦憲,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領事徐命均,知事金東弼,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東恩君榑,武臣副護軍趙國彬,入侍。上讀前受音,自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至飮食有由一遍訖。侍讀官吳瑗,讀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檢討官金若魯曰,麟鳳龜龍之祥,不恒有於天地之間,而若有位育之功焉,則彼四靈,自然有道化所感之理矣。瑗曰,龍鳳麟,天地之瑞物,爲聖人出者也。其爲寶,豈不及於龜之決疑哉?特彼三者,人無用之之事,龜則人所恒用,故以人情不失結之矣。上曰,然矣。上曰,石梁王氏,以此節謂無意味者,似然矣。瑗曰,石梁王氏註,儘多好處矣。《禮記》雜出漢儒所編,其言之粹駁淺深,不一,若精察詳辨,則亦格物之一端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麟鳳,本不貴也。大槪,聖人在上,則休祥滋至,此皆自吾身修己以治,至於篤恭而天下平之境,則四物自然順若矣。瑗曰,下番麟鳳本不貴,而聖人在上而後出之說好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而夫子亦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聖人有發嘆之事,此語與《論語》恰似耳。瑗曰,此節固中和位育極功,和氣致祥之事,而祥瑞以切實之道言之,則政治修明,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而天時調順,豐穰有慶,眞爲祥瑞矣。以今言之,實與此相反,省躬修德,轉災爲祥,惟殿下事也。伏望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國有禮然後,官有所治,事得其職,其下禮有序,乃其效矣。若魯曰,國有禮以下,各有次序,先王重祭祀,故定期日於蓍龜,而陳列祭祀之禮,設爲制度,如此其詳,制度一定,然後國家有典禮,官有所治,事有其職,禮得其序也。上曰,所達誠然矣。東弼曰,王中心無爲也之言,誠切要矣。人君,修己以敬,以禮自防,表端影直,則自至恭己正南面,無爲而致綦隆之盛矣。上曰,然矣。瑗曰,東弼陳戒之言固好,而心無爲也者,以存心言,與無爲而化不同矣。心之爲體,湛然虛靜,鑑空衡平,而事至物來,則順應而已。其未來也,固不宜有固必之先。其方應也,固不宜有偏係之累。其已過也,亦不宜有憧憧往來之念。然後光明正大之體,固自如焉,此所謂無爲也。若不能然而心與物俱往,則非所謂無爲而亦不能守至正矣。上曰,惟其無爲,故能守至正矣。若魯曰,心無爲守至正,亦敬字工夫也。和靖尹氏言,敬者,其心收歛,不容一物之謂也。此工夫與無爲同矣。瑗曰,先王欲禮之達下,以祭祀爲先者,蓋致其至誠至敬之心,以契合神祇於冥漠之中,禮之精微,莫過於此,故五祀,所以皆言祭祀之禮矣。上曰,然矣。瑗曰,山川,獨言儐鬼神者,王者,父天母地,祖廟所以追遠報本,而至於山川,人君爲其主,有儐禮之義故也。五祀則中霤門竈之屬,各有所主之事,故以本於事爲爲言矣。上曰,然矣。上曰,患禮之不達於下語,似有病矣。瑗曰,經傳語,亦或有類此者,如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君子之明明德,非欲新民而先爲此也。然禮之不達於下,亦豈惟王者之所病哉?此則活看,似好矣。若魯曰,臣等雖無似,忝在啓沃之任,有懷必陳,而殿下皆賜嘉納,諸臣孰不欽仰盛德,而燕閑之中,益加勉勵,則大有益於聖學矣。上曰,予當益加留念焉。領事徐命均曰,事天事神之道,一以誠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休祥畢至矣。上曰,所達好矣,而曲禮三千,經禮三百,以毋不敬爲本矣。瑗曰,殿下雖晉接臣僚,不過一日一次,或間日一次而已。其在宮中,所與居者,宦侍嬪御也。其於正心之工,豈不尤難乎?伏願殿下,深加戒謹之工於燕閑之中,長如廣廈細氈勸誦在前之時,則必有表端影直源淸流潔之效矣。人主深居九重,其心之正否,若不可窺,而觀其影,可知其表,察其流,可識其源,以其治道之汙隆,可卜君心之正否,以今日世道國事見之,殿下心學上工夫,實無著見之效,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留意矣。若魯曰,所謂太一者,以前註觀之,極大曰太,未分曰一,所謂太極,涵三爲一之理也。上曰,太一之說,始見於此耶?瑗曰,太一之語,本見老氏,而經書則獨此有之矣。上曰,予亦疑其非聖經文字,故問之耳。瑗曰,太一,雖出老子,其意則與太極同,蓋未有天地之前,只是渾然一理之謂也。其下文,亦與《易》所謂兩儀四象同矣。天地陰陽,似無異,而天地,以形體位置言,陰陽,以性情運用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降曰命,權近《淺見錄》,所謂天命之謂性也。瑗曰,其降曰命,當以《淺見錄》所論爲正矣,此以上,以造化流行之理言,而其官於天言人之制禮,主乎此,以起下文也。上曰,此承上接下之語也。瑗曰,列而之事,《集說》謂五祀,所以本事,而臣意則此應上文,轉而爲陰陽,蓋陰陽有吉凶舒慘之事故也。上曰,《集說》,引五祀,本事太疎闊矣。此則分明應上文陰陽之說矣。命均曰,上文言天地造化之理,下文,卽是人事。上曰,上言造化,下言人事之說,文勢似相接連矣。上又曰,冠、婚、喪、祭、射、御、朝騁等語,未免支煩矣。若魯曰,居人曰,義從本字讀爲養,其義自可通矣。上曰,以養性養生之義觀之,讀以養字,似好矣。遂掩卷。上曰,領事、知事與玉堂一員,留在,特進以下,退出,可也。命均進伏曰,近來日氣甚寒,氣候,若何?眩氣與眉稜之候,亦何如耶?上曰,眩氣時時往來,而不至大段,眉稜之候,亦差愈耳。上曰,注書出去,請鞫廳大臣以下,入來,可也。上曰,金繼寶之欲吐還呑者,果何如?東弼曰,訊杖十餘度,則渠稱當爲直告,而乞解其縛,故解縛而問之,則曰高萬齡相待甚薄,故果以謀逆告之云,故更問曰,然則汝以誣告承服乎?則又爲變辭曰,爲國家告之云,而語甚糢糊,多般詰問,終不直招,故又打數箇則氣窒矣。上曰,被捉於巡邏之事,已極虛謊矣。東弼曰,二梅,體雖小,言則明白,不少謊亂,繼寶,言言而見屈矣。上曰,當初歸之於狂言妄說,決棍十餘度而放送,亦無不可,而事體所在,不得已設鞫矣,大臣諸臣,因此一場受苦矣。東弼曰,因此虛謊之事,南民騷擾必甚,可勝痛哉?注書洪曕,招鞫廳大臣以下入來。 ○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請對引見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金東弼,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左承旨洪好人,校理吳瑗,持平李載厚,正言趙明謙,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壽賢進伏曰,臣等,以鞫廳事,不得已請對矣。日氣甚寒,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罪人金繼寶,當初虛妄特甚,及其訊問之際,極爲兇獰,如打木石,意謂不必速死矣。自昨猝然昏亂,言無次序,故只打十餘箇而停刑矣。下獄不久,遽爾徑斃,誠可痛也。雖有欲吐還呑之事,旣不承服,則他罪囚,雖無更問之端,不可直請放送,故相率來待,敢請處分矣。上曰,雖不承服,旣已加刑,則其所誣罔之狀,明白無疑,他罪囚則放送之外,無他道矣,諸議以爲如何?命均曰,其所被誣,無一毫可疑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興慶曰,渠雖欲吐還呑,不爲承服,當初發告,旣甚虛妄,則被告之人,似當放送矣。東弼曰,刑訊告者,已出於虛疎之意,則被告諸人,實無更問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臣則別有深慮,湖南之人,荐飢之餘,見此意外之事,人心騷擾,鎭安未易,最可慮矣。尹游曰,獄情之虛疎,自初可知,被告之人,宜卽放送,而鞫廳事體甚重,亦不可無端放送,前後曲折,詳細頒示于中外宜矣。上曰,知義禁之言是矣,方欲書出,傳敎矣。眞淳曰,諸臣所達之外,更無他意矣,在外與之相議矣。乃貞曰,臣之所見,與諸臣無異矣。載厚曰,臣與諸臣無異,有何煩達?上曰,湖南,如此之變,比比有之,若此不已,將爲廢棄之地矣。瑗曰,臣則非參鞫之人,未詳獄情,而聞諸臣所達,初旣虛謊,告者亦物故,放送似宜矣。壽賢曰,此事出擧條,曉諭中外,然後方可鎭定人心矣。上曰,鞫廳物故罪人金繼寶之初因犯夜,告人惡逆,已涉虛謊,而事體所在,設鞫嚴問,以所告各人之招觀之,緣乞嫌憾,綻露無餘,渠亦以挾憾誣人,欲吐還呑,物故則今無更議之端,被告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竝放送。干連此獄被逮本道者及譏捕者,亦令金吾,分付該道放送,可也。{{*|榻前下敎}}壽賢曰,卽今關西査事,一時爲急,而道臣,引臺啓,旣已拿處蒙允矣。以前例言之,乙丑甲申年,皆已拿處,己酉年則罷職矣。大抵,道臣,雖罷職,未交代之前,權涉事務,而若拿問,則方在俟罪中,不得參涉本道事云,極可慮矣。臣意則拿問未免過重,依權{{!|𢜫|⿰忄省}}例罷職,似好矣。上曰,左右相意,何如?命均曰,丙寅,已有定式,而乙丑甲申,因臺啓,皆已拿處,己酉年,比乙丑稍輕,故其時道臣罷職矣。拿問則似爲過重,姑爲罷職,接應本道事,則似好矣。興慶曰,凡事莫過於前例,己酉年,雖爲罷職,今番事,比己酉稍重,雖拿問,似不過重矣。壽賢曰,臣意則務爲適中,故敢達矣。上曰,權以鎭罷職之請,事勢則然,而卽今邊陲不嚴,奸僞日增,拿問一道方伯,則邊民不無震懾之事,故必欲拿處耳。趙明謙之疏,深得臺體,而亦不免有有意之事矣。壽賢曰,平安監兵使,旣有拿處之命矣。道臣、帥臣,罪止拿處,則地方官,不可仍置,江界府使金浚,亦一體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判書朴師益,脚病之外,又添傷寒,病勢不輕云,而啓覆只隔三日,必將狼狽矣。上曰,刑判事,實爲未安,肅謝之後,一二次開坐,旋卽引入,事體豈容若是?旣以脚病爲辭,則過啓覆後徐徐請遞,容或可也,而前後除命,皆欲規免,是何道理耶?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頃日承牌出肅,而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故仍參政席,而旋卽引入,分義所在,豈容若是?雖以從兄弟之交遞,爲難安之端,而廟堂之上,豈無如許事乎?殊涉駭然矣。命均曰,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一向撕捱,無意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金川、伊川、新溪等處,賊徒熾盛云,治盜之事,終不如武弁,金川郡守鄭錫耆改差,以武臣,各別擇送則好矣。興慶曰,金川賊黨之熾盛,臣亦聞知矣,以武臣差送,無防矣。壽賢曰,鄭錫耆,卽臣之女壻也。臣有私嫌,故不敢仰達,而大抵,金川等地,賊徒熾盛,故渠亦抵書於小臣,乞遞其任矣。上曰,守令無端改差,以武臣差送,則不無騷擾之端,申飭,善爲之,可也。李載厚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廳事體,至爲嚴祕,凡係獄情,不得宣洩者,乃所以嚴鞫體也。今此鞫廳罪人繼寶所告諸囚,皆以獄事之虛謊,有一竝放送之命,臣亦以當放之意,仰復於詢問之下,而其中高萬齡、二梅,顯有聞知獄情之跡,其招辭中所謂蒿田等說,極涉殊常,發捕都事,今方拿問,則其在重鞫體防後弊之道,不可以本事之脫空,遽然混放,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旣脫本事,何拘小節?不允。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濰,時在慶尙道龍宮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壽賢曰,高萬齡等,特爲放釋好矣,而臺啓旣發,不得捧傳旨矣。上曰,旣脫本事,放送好矣,而以臺啓,不卽放釋,雖爲惻然,而此啓不久當收殺矣。趙明謙啓曰,臣於日昨,論西藩道臣、帥臣,若以驟看,則勘律以拿處者,似涉過重,而臣則以爲十分斟量,自古邊民,隱伏於幽遠之地,潛越犯禁,惟彼道臣,亦何以相關操切,而其在申嚴之道,朝廷則申飭道臣,道臣則申飭守宰,守宰則嚴戢民人,此外無可用法之道,故自祖宗朝以來,若有犯禁事,則先治道臣,古之時有所以參酌事勢,恕究情實者,豈不若今之世而然乎?玆事關係,至重且大,不可諉之於無可奈何之地故耳。雖以已行之例言之,乙丑、甲申,則皆拿處,己酉則其所犯法者,比今日稍輕,而亦用罷職之律。若曰比乙丑稍輕,不可用重典云,則何獨不曰比己酉稍重,不可用輕典云耶?已往之事,姑舍勿論,末世之事端層生,氓俗之奸僞日增,國之所可必愼者,無過於此,惟當申嚴振肅,以懲日後,且拿處其一道方伯,則邊民之聳動震懾者,有勝於寂寥譴罷矣,拿來之後,或罷或宥,無所不可,何必較量罪罰於尺寸之間,不念大體之所在乎?且近日彼中事,有異於前,向來亦有無端嘖言,則今惟以姑息彌縫爲事,而日後或不無難言之端,則雖追悔,亦何及耶?臣之意見,本來如此,實出於深憂遠慮,而今者聖敎,旣許臣深得大體,而亦未免有有意之敎。聖意雖無指斥,而有意二字,不知何爲發也。臣之本不喜事,惟事含默,則業已聖明之所洞照,而至於此等事,爲國耿耿之忱,不能自已,若於此等事,不有意,則安有耳目之官爲也?雖然,有意之敎,終未免爲惶蹙之端,則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本無深意,若是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明謙進伏,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利川縣監李世玧,雖無貪婪苛虐之端,而其所爲政,失於遺忘,朝晝昨今之所爲,謾不記省,雖以獄囚言之,所當放釋者,必持下吏之告課,然後始能覺察,下吏因緣爲奸。凡田政軍政之際,貽害於材間者,不一而足,怨謗頗騰,當此荐飢之餘,字牧之任,不可付之於此等之人,請利川縣監李世玧罷職。上曰,依啓。好人曰,伏見禮曹草記,則東道各陵,虎患狼藉,崇陵曲墻外,白晝囕人,只餘頭足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而當該陵官,少無驚動之意,二十三日之事,二十六日夕,始爲報來,殊極稽緩,當該陵官,宜有論罪之擧,且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意外之變,自禮曹,亦宜有奉審之節,故敢達。上曰,事極驚心,卽遣禮曹堂上,奉審以來,當該陵官,拿處,可也。{{*|出擧條}}游曰,近來虎患特甚,故連遣砲手,期於捕捉矣。上曰,此是靈物,砲手去則已無蹤跡,而此虎不可不捉,令諸軍門,期於必捉,可也。上曰,以崇陵虎患事,禮曹草記,中官忘却,不卽出給,事甚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榻前下敎}}好人曰,陶山書院致祭時,當遣近侍,而頃者儒臣,以撕捱玉堂定送之意,仰達於筵席,則自上有闕員差出後,稟處之敎矣。闕員今已差出,何玉堂進去乎?有下敎而後,可以奉行,故敢違。東弼曰,朝家有遣近侍之命,則吏曹當以玉堂中人啓下差送,而儒臣之以此稟旨,誠失體矣。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者,亦何必自上下敎乎?此雖微事,而事體之未安則大矣。當初陳達之人,伊時承旨,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誠爲非矣,其時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判義禁之言是矣。當該承旨推考,分付吏曹啓下,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光溭{{*|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洪好人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放送事,下敎,而臺諫方以移送本府究覈事論啓,放送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陳疏承批,又不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壽德,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李宗城,日昨只推之後,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成李宗城,禮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啓覆擇日,旣已啓下矣。初覆不遠,承旨不可不備員,右副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爲左副承旨,洪景輔爲右副承旨,李廷濟爲刑曹判書,鄭必寧爲戶曹參議,趙德中爲寧遠郡守,李箕獻爲高山察訪,趙榮國爲待敎,李聖龍爲禮曹參議,朴聖玉爲司錄。 ○兵批,有政。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服制,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洛昌君樘爲都摠管,郭來泰爲五衛將,池百源爲忠翊將,金聖應bb爲b宣傳官,朴來章、李明遇爲僉知,朴東祥爲武兼,朴纘新爲黃海兵使,李必耉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李宗白、趙東鼎爲副司果,李壽德、洪曕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金重頀,受由下鄕,過限不爲上來云,依法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萬戶李基蕃,以賙賑之功,有加資之命,而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兪彦通啓曰,禮曹參議李成龍,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判書,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副承旨洪尙賓,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陵奉審,事體何等重大,而禮曹參議金龍慶,設有撕捱之端,分義所在,決不若是,況更無可引之嫌,而特敎飭礪之下,又復違牌,所重在焉,其在事體,不可循例罷職而止。拿處,其代今日政差出,牌招察任,奉審之命下二日,尙未擧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判批下,卽爲牌招,使之今日內辭朝。 ○李光溭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思陵直長所報,則本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守僕上直巡山等事,將至廢闕,陵上奉審之時,亦不無逢着之弊,其爲悶慮之心,當如何哉?發遣砲手,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云。近來虎患滋甚,至於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虎患捕捉事,自都監擧行事,下敎矣。東都,卽是御營廳所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都監亦爲一體發送,捕捉,可也。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令都監,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而各別嚴飭,期於捕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矣。今二十三日,崇陵曲墻後,至有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令軍門,發遣將校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思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明日曉頭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等放送事,榻前下敎,而金南爀,依承傳放送,而高萬齡、二梅等,臺諫以移送本府,嚴問論啓,姑爲仍囚之意,敢啓。bb傳b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向者,筵奏不審,致勤嚴敎,而雷威旋霽,慈覆彌至,罪則罔赦,罰乃甚輕,臣於十分悚懼之中,自不覺感鏤之入於骨髓,況復春官佐貳之恩除,遽及於此際,顧臣負犯自如,而聖眷之復隆,一何至此?臣誠且感且惶,罔知措躬於何地也。噫,臣本愚狂,幸遭聖明,言動任情,實有可駭於觀聽者,只荷天地之涵容,尙得性命之保存,臣猶是感激,每登筵席,有懷必陳,自不免爲支離之歸,臣雖迷甚,豈不知此,而自念不如是,則實無以推臣赤心,盡節於明主,故不得不如是耳。伊日大臣之筵白也,臣敢繼陳,此不過微細事,顧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誠死罪,臣言適出於聖衷激感之際,以致天威震疊,聖敎截峻,實非人臣所忍承聞者,臣於其時,不忠無狀,不能更陳一言,奉勉我殿下,又不能請伏鈇鉞之誅,而只與諸臣,蒼黃逬退,此臣之罪也。畢竟聖上辭令之過中,由於臣,大臣情勢之難安,由於臣,重宰之同被罪罰,由於臣,前後儒臣臺官之章奏紛紜,亦由於臣,究厥所以,莫非臣故,臣若不被重誅,將無以謝一時之公議,臣之彌日縮伏,恭俟威命,則臣自處之道,至於官職之辭受,更何敢論哉?大抵,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其道一也。父母有過,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今臣一聞嚴敎,不敢復爲積誠導達,納約開悟之計,而恇㤼天威,含默而退,此之爲罪,尤爲深重,萬死不足以自贖矣。從今以往,設有殿下之過擧,有重於此,威怒有加於此者,觀於今世,勿論臣與他人,其有能一分可恃,爲殿下犯顔竭忠,以求正爲期者耶?臣罪固萬死,亦不知今日上下之擧措氣像,何至於此也?嗚呼,十餘年來殿下之所積傷者,是臣等之所至痛也,殿下之所觸感者,亦臣等之所痛也。說到此境,念及此地,群下之心,不期悲而自悲,群下之氣,不期沮而自沮,可以言而不敢言,可以爭而不敢爭,一事而如此,二事而如此,噫嘻,痛矣。此何事也?殿下志氣之剛大,由此而衰矣,殿下之學問之勤勵,由此而退矣。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非不隱憂於殿下之如此,而殿下之積傷已深,殿下之觸感易發,或當不如意之時,則輒有不忍聞不忍道之敎,雖知所敎所行,顯有所不當者,而終不敢違拂,猶以承奉爲事者,實慮殿下之心氣,輾轉增激,殿下之擧措,益致過誤,不得不爲苟且彌縫之圖,上殿則莫不逡巡而退縮,下殿則莫不嗟惋而憂迫。嗚呼,如此而能國者有之乎?由是而殿下之受病,日益深矣,群下之爲罪,日益深矣。若此不已,國家之末終受敗,將在於何等地頭乎?臣等誠知殿下受病之源委,而彼四方之不知者,若竊議之曰,吾君每以方寸已傷之敎,作一折群下之資,其爲聖德之累何如哉?雖然,此則猶是懸空妄度之憂,而方令一世之規模,猶以無所觸礙,無所違忤,爲至計,大官泄泄,小官伈伈,子思所謂國君出言,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而流弊所漸,日日苟且,循默成風,掩護成習,大夫士庶之莫敢矯非者,又劃出今日景象矣。卽此言之,殿下,其將爲何如主,臣等,其將爲何如臣,國家其將爲何如國耶?殿下若念及于此,亦必爲之惕然而嘆,渙然而悟且悔矣。且臣之尤有憾於天地之大者,殿下之平日自視,爲何如?臣等之平日仰期,又何如哉?雖大難堪之境至難抑之哀,惟當以理勝之,廓然無芥滯,今殿下則非惟不能然,如宗社擔負之重,國勢存亡之急,都不復思量,只牽於目前之情理,乃爲此無益之傷感,坐致過擧日積,國事日非,曾謂以殿下之明聖,纏繞而不自拔,沈痼而不自返,一至於此哉?殿下每曰已傷之方寸,今無奈何?藉曰受傷已甚,不能自由,此有大不然者,竊覸殿下於發號施令,苟爲自强,雷厲風飛者有之矣。日用酬應,苟爲深察,悔悟遷改者非一矣。只患不能加意,不復猛省,眞能加意而猛省,其所割斷情根,奮發心力,痛祛纏繞之私,一洗沈痼之病者,只在造次俄頃之間,一心轉移之機耳,夫何難哉?只坐殿下立志不能堅固,典學不能篤實,克治之功,或行或否,血氣之累,朝悔暮然,求治之心,日漸消沮,英斷之氣,轉歸蕭索,凜凜乎宴安怠忽之域,而殿下之所成就,較諸初心,不啻落得千百層矣,歲月邁往而不回,國事泮渙而無涯,堯、舜之治,更無可望,漢唐中主,亦難企及,興言及此,寧不痛心。噫,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惟哀易傷,以怒遷怒,以哀遷哀,惟非聖人克己節情之道。況我殿下,以怒而遷於哀,以哀而遷於怒,失平乖和,無甚於此,其爲身心之病根本之累,當復如何哉?今雖聖質明睿,不諫亦入,風雷之改斯速,日月之更皆仰,而若其病根,則固自隱伏於方寸之間,或有事而磯之,有物而攖之,則不知不覺,將復發作如前日矣。此病不除,則末流之許多病敗,救回無術矣,反復沈痼,終不知稅駕之地矣。切願殿下,深留聖意,痛加省察,先立其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事雖有大悲傷、大感觸、大激發、大煩惱者,脫然反求,質諸天理,苟有毫髮不慊者,則克治斬絶,如刃兩段,解脫捐捨,如避惡臭,洞達恢廓,無復留滯,卽其傷感之情,激惱之端,曾不若春雪之見晛,而回顧向來纏繞沈痼之時,曾不滿於一笑矣。然後物來順應,恢恢有餘地,氣象寬大而辭令和平,擧措精當而人心悅服,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而達於天地。夫如是,則聖躬之安吉極矣,國家之平治必矣。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豈不在此乎?臣自其日退歸之後,抱玆款誠,日夜耿耿,重念臣之本性狂愚,如上所陳,凡有不當於心者,激觸奮發,不能斟酌,事過之後,旋卽慙悔,而終亦不能變化,以臣不能而敢責於君父,極知其惶恐,而眷眷愚忠,忍任不得,玆敢披瀝肝血,罄悉衷懇。萬一聖上,不以人廢言,納臣憂愛之忱誠,則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所恨矣,仍念臣於本職,情勢固已難進。且今腫病,遇寒益劇,萬無奔走職事之望,而竊伏聞莊陵碑石豎立,以來月初五日涓吉。本曹堂上,當趁期下往,而必於明日內發程,然後可無大事狼狽之慮。至於崇陵奉審,一時爲急,召牌儼降,而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終未免坐違,惶隕之極,益增死罪,懇乞聖明,俯賜矜諒,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勘臣前後罪犯,以嚴邦憲,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之情勢,實難抗顔於臺次,頃承除命,不敢冒進,輒陳情懇,見阻喉司,時値鞫坐方急,僚員有故,區區私意,有不暇顧,包羞忍恥,黽勉乍出,而廉隅大防,放倒無餘,其不可夤緣事會,遲徊䃲礴也決矣。臣之向日疏陳,蓋出於略陳國體,而儒臣處置之辭,乃以獨提訓將,不論禁旅等語,譏詆備至,或謂之斑駁,或斥以苟且,其所論列,便一彈章,臣實駴惑,繼之以慙恧也。臣疏主意,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而已。專在於徑先陳疏一款,則惟彼禁旅之論與不論,顧何關於此耶?觀其下梢文勢,則可知語意之歸重處,而儒臣之觀人文字,不曾究竟,直歸之於苟且之科,此誠臣之所未曉者也。雖以處置措語觀之,旣曰景像之怪異矣,又曰,徑先陳疏之爲非矣,又曰,多臺之不宜置之立科矣,則此與臣之疏意,無少崖異,可見儒臣之意,亦以臣言爲是矣,而顧於本事之外,討得別般材料,崎嶇爲說,勒成題案,臣之所論,實循公論,而反見斥於公論之地,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不能見重之致也。今若諉之以日久事過,因仍蹲踞,則是臣終爲苟且之人,以實儒臣之言矣。臣雖無似,亦知一分廉愧,豈忍爲此哉?臣又有情理之難抑者,不避煩猥,輒敢鳴號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於本病之外,近患痰腫,腫在胸腹,核處之大,幾如楪子。雖年少無病者,尙難堪苦,況衰老抱病之人,其危凜難支之狀,推可知矣。臣以此情理,實難離捨,而初頭症形,未甚危惡,不敢瀆擾,抑情强出矣。自去夜,症情越添,腫毒大肆,又挾塞感,萬分危劇,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離。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私義之難强,諒臣至情之難抑,亟賜鐫罷,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頃忝憲職,論一邊倅,而言辭妄率,未諳幾事,擧止疎繆,動被譴訶,末後處置,又直以苟且二字,一筆勘斷,便同彈章,臣心愧恥,若撻于市,杜門省愆,殆無可顯之面目,不自意鞶裭未幾,新除旋辱,如臣憂昧蹇劣不足備任事之實,聖明亦幾照燭,而猶且曲加湔祓,洊垂恩命,臣誠驚惶感激,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向日事實,不容不一番陳聞者,大凡居臺閣者,被人攻斥,則引避,例也。伊時大臣,旣以理山事,顯言於前席,公斥於稠坐,則臣之引避,烏可已乎?至若避語中泛忽二字,亦不過自咎,其見事矇泛,不識廟堂屬托之事而已,非謂當初發啓之泛忽也。今若取避草本文,一二勘過,則語脈所歸,不趐明白,而伊日筵中,聖上,至下臺臣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之敎,有若臣反爲禹夏亨前却者然。噫,臣雖無特操,顧其職則言事之官也。夏亨,卽邊地一武倅也。寧有言官,論一武弁,而乍復前却之理哉?況其弛禁本事,傳聞明的,殆若目覩,則臣雖欲爲之前却,亦無其繇矣。雖然,誨責之敎,如是諄切,此殆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撫躬慙悼,尙誰咎哉?至於僚臺處置之語,實是臺閣上不韙之目,而彼乃容易加人,略無難色,噫,亦甚矣。毋論其言之中理與否,言議之體,寧失矯激,毋至媮苟者,自其本色,而緣臣疲惱,得此未曾有之題評,臣之一身,固無足道,豈不亦羞當世而辱臺閣哉?且夏亨,被論未久,旋被升擢者,實緣臣言之不足有無於其間,至於藩臣,則事體有別,馳章伸救,汲汲請仍於臺啓未收殺之前者,何其全無顧忌者耶?此莫非如臣疲劣,不能見重於人,因一微事,蹈藉備至,恥辱彌甚,自今以往,臺端一步,便同鐵限,今若苟貪榮寵,冒承恩除,則世將目之而眞箇苟且之人矣。臣雖無狀,略知一分廉愧,亦豈忍爲此哉?昨以雜科監試,隨牌進詣,而踪地危蹙,無望趨承,投章自列,見阻喉司,終不免違逋之科,臣罪尤大。伏乞聖明,特賜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望,以安微分,以安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西城君焯,武臣副護軍李廷彬入侍。上曰,崇陵曲墻後奉審,不可遲滯,禮曹參議金龍慶,元無撕捱之端,而如是違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使之卽爲擧行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音,自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訖。吳瑗,讀自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至鬼神之常也。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體旣正,如云正顔色斯近信,動容貌斯遠暴慢,膚革充盈,如云仁義禮智,粹面盎背,此各有其義矣。又曰,此旣論禮之所以本天殽地者,而此以下,則專以人事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肌膚之會,筋骨之束,非不固也,而無禮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故必以禮固之也。瑗曰,人情莊敬,則似宜勞苦,安肆則似宜便適,而愈莊敬則愈堅固,而安在其中矣。愈安肆則愈怠倦,而反不得其安矣。殿下燕閑之中,體驗之工,未知如何,而試以敬怠之端,常常省察,必知表記之語爲不誣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寅明曰,《小學》、《大學》之道,自是殿下傳授家法,而殿下於《小學》之道,靡不躬行踐履,而亦於《大學》正心齊家治國之道,更加勉勵,則臣民幸甚。上曰,祖宗朝家法,謹於禮法,予亦自幼,聞見不至放過,而《大學》之道,亦祖宗相傳之心法,豈有未盡而予不敏故不能行耳。寅明曰,禮則由外而養中,樂則由內而達外,以禮治身,以樂治心,內外交養,然後方有實得之效矣。瑗曰,殿下克復之工,雖非臣所可窺測,而以言動之間言之,則欠闕處多矣。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以今日治象觀之,則其可謂有躬行之效乎?殿下苟能實心用工於此,其效豈如此乎?殿下敎以祖宗相傳,卽《大學》之道,予未能行,殿下旣知其當行,則有何疑慮,有何趑趄,而不肯行耶?先正臣李珥曰,明主之作,千載一時,世道之降,如水益下,當宣廟朝所言,亦如此矣。今祖宗三百年宗社存亡,判於殿下一心之操舍,殿下其不可怵然警惕乎?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猛省焉。寅明曰,儒臣之言,甚激切,殿下益加留念焉。臣極爲惶悚,而有所懷故敢達,殿下嗣服之初,脫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立志用人,漸不如初,未免始勤終怠之歸,臣民不勝鬱抑矣。伏願殿下,益加奮礪,立大志祛私欲,務爲建中之治,則臣民幸甚,宗社幸甚。上曰,所達切中予病,可不體念焉,而自古人主,不能立志有三,事有始欲有爲,而事不從心而止,亦有懦弱不能爲者,亦有始則勤勵,粗有治效,而驕侈之心,便生如唐明皇者。予當初固欲有爲,而事不從心,戊申以後,心中常有天也人也之意,豈無消沮之事哉?庚戌後,方寸益傷,用人則初謂非淸,則不可挽回此世,故用如此之人,而其後觀之,淸亦有弊,淸之病,卽察也。予則謂今日朝鮮,當如天地開闢,然後方可爲也。茹毛飮血之時,雖不可復當以大布大帛爲國,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矣。辛丑承命之日,此意已存,而事不如意,今日則但以裁減爲事業,末流必至彼史官,無草冊矣。人謂予過於明察,明則予固不能,而察則自知其病,雖欲改之,而涵養不足,故時時發嘆矣。瑗曰,殿下每以方寸已傷爲敎,臣等承聞,孰不隕抑哉?然學問工夫,愈當於憂患中,得其力,動心忍性,以剛大弘毅四字,參前倚衡,則此固治心之正法,而其於保養聖躬,亦必有效矣。上曰,當留意,而紀綱若不振作,則將至覆亡之域矣。崇禎皇帝所謂我非亡國之主,紀綱不振,以至於斯,其言豈不痛切乎?若無振紀之事,此何異於干羽解圍也?予存心廣博,無其效矣。瑗曰,存心雖廣博,自切要處下工夫,以漸而進,方有依據矣。寅明曰,殿下以廣博爲心,揮廓運用,而發皆中節,則推之天下,無所不通也。上曰,趙王胡服,尙能行其所欲行,上苟誠心行之,下豈不效乎?若魯曰,殿下雖欲爲治,而治效邈然,每戒文具,而終則皆爲文具,必先立大志,然後可以有爲矣。今日人心世道,無一可恃,臣民之所仰望,惟殿下一身,故不得不專責難於君矣。寅明曰,殿下存心廣博,而崇尙儉德,必如晉武之焚雉頭裘,然後可以有爲矣。上曰,焚裘,乃一時號令驚動之事,非出於儉德矣。今日世道,無可言者,予與卿等,雖或無事,無遠期之心矣。瑗曰,目今國勢世道人心,可謂岌岌矣。殿下旣知如此,則何不汲汲修爲乎?凡事必以至誠血心行之然後,方可以成,無此心,而欲有猷爲,亦虛文而已。上曰,至誠血心之言,好矣。寅明曰,以崇儉一事言之,不可無法制禁令,而又必須以躬行導率爲本矣。若魯曰,以上躬言之,居處衣服,非不儉也,而奢侈之風,日往日甚,誠慨然矣,卽今國勢,實爲汲汲,臣不勝漆室之憂,昨與吳瑗,伴直相對,終夜憂歎矣。殿下或以爲架漏牽補,可幸無事,而決無是理矣。上曰,所陳慷慨矣。若魯曰,儉德亦一小節,而殿下開闢之敎,指謂移風易俗乎?上曰,然矣。瑗曰,有國而後有家,有家然後有身,而今日臣子,但爲身謀,而不念國事,必以爲於吾身若無事幸矣,國勢至此,而身獨安乎?上曰,於吾身,幸其無事者,不忠不孝之人也。有識者豈如是乎?瑗曰,今日私意橫流,擧世皆在私意窠窟中,將何以拯之耶?私意如此,故紀綱不立矣。今日大小事,皆是虛僞,無一分着實意,紀綱不立,亦由此矣。立紀綱爲今日急務,祛私意祛文具然後,紀綱可立矣。若魯曰,上番所達好矣。欲立紀綱,先立大志,務行實政,然後綱紀可立矣。上曰,此外豈有他道乎?上下番所達,誠切實矣。瑗曰,言路閉塞,爲今日錮弊,此固氣節,不如古人之致,而殿下亦宜自反矣。殿下欲祛朋黨,意非不好,而惟其聖意,先着惡朋黨三字,故每有臆逆過疑之病,朝臣欲論異己者,則必以爲伐異,其論所親者固絶無,而設或有之,又謂要名,竝論彼此,則又謂互對攻之,雖欲發一言,得乎?直言讜論,固不可論,官師相規,亦絶矣,如是而國爲國乎?上曰,所陳甚是,今日弊過如此矣,予亦豈欲其如此乎?瑗曰,卽今幸無大權奸,而言路如此,朝廷,設有大權奸,孰敢聞之於上乎?朝臣每陳疏,左看右視,東抹西改,輒曰,此字無乃礙眼乎?此句無乃見忤乎?積習已成,此雖若臣下之罪,實由殿下不能虛受優容之故,至於此矣。古之人主,賞諫求助,和顔導言,如恐不及,必如此而後,言路或可漸開,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苟不各別留意,豈有實效哉?若魯曰,殿下之心,先忘色目然後,言路可開,朋黨可祛矣。上曰,儒臣之言好矣,而如閔亨洙、趙迪命,豈可置而不言耶?予亦非樂爲矣。寅明曰,金若魯向日疏,亦非可罪矣。上曰,精神不足,不能記得,而字句之間,不無偏係之習,故罪之耳。瑗曰,亨洙事,臣嘗論此獲譴,至今惶悚,而亨洙之言,誠有過處,豈不知被罪之心有所懷,不敢隱於上,非可罪也。其時處分,終爲過擧矣。寅明曰,以亨洙事,至下嚴敎於大臣,尤爲過擧矣。上無發落。若魯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修禮而耕之,蓋以稼穡取譬,而修禮,卽《小學》之工夫也。瑗曰,禮義在先,仁樂在後,而學在其中,蓋學則徹始徹終,無所不在故也。寅明曰,《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養心猶治田,以田譬喩,極其好矣。上曰,然矣。瑗曰,禮也者,義之實,以下更釋禮義仁樂之意,蓋所謂仁者,順之體,順者,亦樂之意也。獨不及學者,亦以徹始徹終,故無事乎更釋也。以四性言,則仁先而義後者,仁者,本心之全德,故語德性,則仁宜爲先矣。此文則義先而仁後者,義者,隨事制宜之謂,必逐事用工,銖累寸積然後,可以復其全德矣。論工夫,則義宜在先矣。此等同異離合先後次序,必隨處體認然後,所見流通活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合之以仁合字,最有味,仁者心之全德。人能循禮集義,而加以學問思辨之功,益加其所未知,而約而會之,則本心之德,全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四體旣正以下,修身齊家平天下之序也。上曰,集說,亦引《大學》爲言矣。瑗曰,集說,以人身之肥設譬者,似不然矣。此固《大學》修齊治平之序也。然一身有一身之禮義仁樂,一家有一家之禮義仁樂,國與天下,亦然。殿下必以此章所言,先驗於聖躬,次驗於官闈,又次驗於國,有不合於此者,屢省而亟改之。期於自身而家,自家而國,則必至於大順之域矣。上曰,當留意矣。遂掩卷。瑗曰,講學,莫切於問難,凡文字泛看,固似無疑,細心硏究然後,有疑。有疑,固當思索,而又必難疑答問然後,知見益長矣。臣等魯識,固不足備顧問,而若或於舊讀新受,有疑必俯問,則實有光於不恥下問之盛德矣。上曰,如有所疑,當質問矣。若魯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聖候將在調攝中,而此處甚疎冷,或於便殿,頻頻賜對,則似好矣。上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小寒以後,法講將輟,召對當鎭日爲之耳。寅明曰,夜來聖候,若何,而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無事,而湯劑進御矣。瑗曰,《近思錄》,最切於聖學工程,先儒謂之四子階梯,無過於此者,似宜進講矣。上曰,先朝亦果進講乎?若魯曰,景廟朝,書筵進講矣。上曰,予亦有一番進講之意,《國朝寶鑑》畢後,當講《陸宣公奏議》及《名臣奏議》,《陸宣公奏議》講畢後,先講《近思錄》似好,問議於領事以稟,可也。寅明曰,《名臣奏議》,編秩浩繁,全數進講甚難,其中或不無緊歇,若抄出其緊要者進講,似好矣。上曰,所達得宜,曾經文衡及知經筵,與諸玉堂,齊會于玉堂,相議抄定,付籤以入,可也。若魯曰,進講冊子,事體重大,此亦問議於領事後,擧行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彦通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連歲荐飢,民生困悴,而閭巷間奢侈之風,益甚,至於喪婚之節,尤爲豐備,將至於毁家斥賣之境,人多流離失所者,京城至近之地,盡爲丘墟,所見塞心,若不別樣痛禁,則末流之弊,不可勝言矣。此後嚴立科條,如禁閭家奪入,則庶無此弊矣。上曰,承宣末梢所達,可謂質實,而此非出禁之事,申飭嚴禁,可也。瑗曰,草尙之風,必偃,殿下先行儉德,必謹節用然後,可以責群下矣。上曰,所陳切悉,當體念焉,而宮中需用,亦皆撙節矣。彦通曰,臣於近日,連見各道狀啓,竊有憂歎之事,敢達矣。當此經用蕩竭國計罔措之時,各處漕船故敗之患,極爲寒心。臣於昨年在臺職時,已有疏陳,而今年十月間,別無惡風,而湖西溫陽、禮山、天安,京畿振威等邑大同米及安興鎭戶曹納米船,相續敗沒,試就其狀啓,考其日字,則十月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五處敗船,在於十餘日之內,此實無前之事也。溫陽、振威米船,則敗於南陽地,而禮山、天安、安興米船,則敗於發船不遠之地,或不過數里許,未出浦口而敗,其故敗之狀,斷無可疑,且朝家每以拯出之米,謂無所失,而不知其見偸。狀啓中,亦以爲拯米無欠縮,不可謂之故敗云,此尤慨然矣。蓋此拯米,與和水用奸者同,而所偸尤甚焉,每石偸出五六斗,而沈諸水中,則拯出之後,雖改斗量,必滿一石而有餘,以此觀之,則百石內所偸,可至三十餘石,千石內所偸,可至三百餘石,況其拯出者,豈能一一改量乎?監色沙格輩,如是偸食,而朝家則謂無所偸,謂非故敗,見欺於奸細之徒,至於如此,誠可痛也。拯米則分給地方官民人,使之改色劣米,則徵於本邑,在國家則似無所失,而其爲難捧,比他倍蓰,積成逋欠,終不得爲實儲,且拯劣米之責徵,誠爲窮民難支之弊,當此饑饉荐臻之日,雖其應納之各稅,受食之還穀,亦難備納,而況此劣米,乃是疊徵拯米,則雖曰分給,拯置多日,腐爛成粉,全無可食,而秋成捧納,便是白徵,曾前則敗船之弊,不常有之,故只沿海邑,間間受此患,而近來則無歲無之,無處不然,故沿海邑不能獨當,遍及於列邑,數日程地遠邑之民,以其徒勞無可食之故,初不往受,而秋來磨練備納,其爲愁痛,當如何哉?各道敗船,雖有可疑之跡,其所査處,每每不嚴,或止平問,或例囚、例刑,終皆無事放出,至於拯出石數無欠者,則置而不問,以此無所畏忌,故敗之弊,歲歲益甚,今後則必須嚴加訊覈,期於得情,施以梟示之律,然後庶爲徵戢之道,且於究問之時,必以拯米中每石偸出一款,發爲問目事,分付,爲宜矣。上曰,如戊申年敗船,則似非異事,而至於今年,則元無惡風致敗之說,實爲無據,國用之減縮,姑舍勿論,窮民之受害,誠爲可悶,分付道臣,勿循舊套,各別嚴處,而拯米偸出事問目一款,亦依爲之。{{*|出擧條}}瑗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有致祭之命,甚盛擧也。尊賢之盛意,莫不欽仰,而第聞文純公子孫中,無一人在職者。此實欠事,若命銓曹,錄用其奉祀孫,則似有光於尊賢之道矣。上曰,儒臣所達得宜,其令該曹錄用,可也。若魯曰,先正臣文成公李珥之子孫,亦無在職者,若令一體錄用則好矣。上曰,文成公子孫,曾有除職之命矣。今無從仕者乎?若魯曰,其奉祀孫李綖,纔身故,綖之子鎭五,向除部參奉,以事卽遞,方在草土中,而他孫中,亦有前銜可合收用者矣。上曰,兩先正子孫,一體卽爲錄用事,分付,可也。瑗曰,臣觀忠淸監bb司b鄭彦燮狀本,則罪人尹CChar,遽置放秩,而其弟邃,方以設鞫嚴問論啓,則何敢渾置於放秩耶?殊涉駭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嚴堤防之道似當然,而豈可深責乎?上曰,以日昨所講文義觀之,以衰裳入朝,爲非禮矣。曾前各司下吏之遭喪者,百日後起復,則出入闕內時,必着墨縗,而近於動駕時見之,則皆服純素之衣,事甚駭然,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柳萬樞{{*|仕}}。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進參,而知事金東弼,同知事尹游,金吾坐起進,知事金在魯陳疏,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病不來,同知事李眞望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詳覆合坐,今日出令,而左參贊尹淳,未肅拜,右參贊未差,不得開坐。左參贊尹淳,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參贊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合坐,一時爲急,尹淳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亡命罪人振紀妻愛順,戊申年,分被囚於右捕廳時,所生子授去女人私婢烈伊及率養人柳世泰等,姑爲捉囚本廳,振紀子,仍爲捧授於世泰處,以待後日朝家處分矣。其時部將崔翼台,身爲捕校,不告主將,使烈伊,給他養育者,似有隱情,所當推問,以其方在邊將任所,捕廳則難以拿處之意,草記矣。崔翼台被拿金吾,已蒙分揀放送之敎矣,烈伊則因部將崔翼台之敎誘,出給柳世泰,世泰則不知亡命罪人之子,見欺率養云,而翼台旣已蒙放,則此兩人等,俱無可論,竝宜放送,至於振紀子,則旣是亡命罪人之子,而與他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後日登對時,稟處。 ○以柳萬樞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依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崇陵曲墻後奉審後入來矣。傳曰,引見。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鄭震說等上言據,與通德郞鄭得寧所爭墳山,發遣郞廳摘奸後,稟處事,覆啓,允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漢城府bb言b啓曰,每年藏氷時,時戶米五百六石,均排收捧於都民,自是流來舊制,而中間或因年凶,或因國家吉凶之時,蠲減戶米,自賑廳、戶曹,分半上下者,已至四十餘年,其間雖有丁酉、戊戌兩年收捧之事,而厥後又爲啓稟,限年請減矣。辛亥九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判尹李森所啓,今番遷陵後,特軫民弊,蠲減高陽等四邑大同身布,而至於都民,無他施惠之道,戶氷米限五年減除事,定奪。壬子十一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陳達,上年藏氷米,以都民重困於國役,不爲徵捧,自戶曹惠廳,分排當之。此出於一時特恩,而今年又以國役爲言,平市有所論報矣。上曰,平市之以此論報,非矣。若每每如是,則日後都民,將不知有藏氷米矣。然昨今年都民大困,不可慮其後弊而不施,今年則姑依昨年例,可也事,下敎矣。藏氷戶米,旣是都民應納之物,則所當分付五部,依例收捧,而第伏念連歲荐飢之餘,民皆赤立,宜有別樣軫恤之道,而且辛亥下敎之後,都民已知朝家減五年之德音,則到今收捧,恐有歉於止信之意,故不敢循例擧行,論報備局,則回題內,五年停減,旣是辛亥成成命,則依成命擧行之意,自本府草記稟達云,故敢啓。傳曰,旣有定限,豈欺民哉?昨年下敎,未能覺得之故,而該署尤爲䑃朧,依初定限停減。 ○洪尙賓,以義禁府bb言b啓曰,江界府使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浚,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雜科覆試,當初定以今十一月二十日。放榜定以來十二月初一日,而引諫院之不備,今二十六日,始爲開場,畢試似在於十二月初一日矣。放榜吉日,不可不退定,故更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初十日辰時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柳萬增入侍。上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奉審入來後,仍卽入侍事,注書分付于政院。上讀前受音,自禮義也人之大端,至事鬼神之常一遍訖。吳瑗讀事大積焉而不苑,至順之實也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此以下,發明大順之極致矣。事大積焉,而不苑,大凡物未順應,而我無與焉,則事雖多而應之有裕矣。人主一日二日,萬幾豈有無事之理?惟能順理應事,物各付物,所以積而不苑也。殿下御下,每以鎭定爲務,務欲朝廷之無事,而不如是,終無無事之理,苑而旣極,必益多事,惟事至物來,應之一以至理,則事皆成緖,物皆得宜,必至心逸口休之域矣。上曰,所陳是矣。若魯曰,事大,不必句絶,以事大積而不苑看得,似好矣。寅明曰,不必如此看矣。若魯曰,能守危,集說,似未暢,君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上曰,集說之意,似亦如此矣。瑗曰,太甲曰,無安厥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蓋言能守惟危之位也,能守危亡之戒云者,煩剩而未暢矣。若魯曰,持情合危四字,形容禮之功用,甚親切矣。先王制禮,所以防範於未然,以爲維持保合之具也。上曰,唯。寅明曰,此極言人君之至治也。蓋人君,修己以敬,篤恭而天下平,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而四靈畢至,此體信達順之道。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益加猛省焉。瑗曰,上言禮之所以本天殽地,以治人情者甚詳,而至此又以天不愛其道等語結之。蓋極言其功效,而亦與上相應矣。上曰,天降膏露,是天不愛其道耶?若魯曰,然矣。但天不愛其道,以休祥言之,雨順風調,六氣順序,孰非天道,只以膏露言之,殊不着實矣,此漢儒疎處矣。上曰,唯。瑗曰,修禮達義,禮體而義用也,體信達順,信體而順用也。錯綜言之,則非修禮,無以體信,非達義,無以達順,禮義,乃下學工夫,始條理之事也,信順,進於上達,終條理之事也。整齊嚴肅,居處恭執事敬者,修禮之事也,日用應事,各有裁制,善則爲之,不善則必不爲者,達義之謂也。閑邪存誠,眞實無妄,以臻于純,亦不已之境,則體信之道也。率性循理,泛應曲當,事得其序,物得其所者,達順之謂也。苟能實用工於此,則中和位育之極工,亦不外於斯矣。此篇雖似汗漫,而其大綱則不過二語,殿下誠能念玆,循循下工,則聖德必有日新之工,而治效必有可觀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此理雖若迂遠,而其所體行,在我之一心,如古鏡之重磨,則有日新之工矣。遂掩卷。寅明曰,連日開講,氣候無損傷之事乎?上曰,無事矣。匡輔曰,玉堂上下番仰勉之意,極爲切至,伏願殿下,益加奮勵焉。小臣非不知聖學之高明,而雖當無故之日,亦有停講之敎,而召對近久停止,無奈有倦怠而然耶?上曰,方在調攝中,故不得如意開講,而召對則予當量力而爲之,然此處甚疎冷,至如列聖朝《寶鑑》,則設講便殿,有所不安,故不能行之耳。予每看國朝事,雖臥,必冠而起,蓋出洋洋如在之敬也。匡輔曰,近來紀綱體統之無復餘地,比之數年前尤甚,臣誠慨然,以呈告事言之,自六曹、三司,至於摠府,而逐日呈辭,紛紜特甚,一日之內,或有再呈三呈,亦至於四呈,此誠前所未有之事。每有申飭之敎,故政院若或勿爲呼望,則或送書或送言,咎責備至,必欲入啓而後已,陳疏者亦然矣。其爲擧措,便同驅迫喉司,如是而何能奉行申飭之敎,而號令百司乎?實爲寒心矣。上曰,朝報無見之之道,故呈告等事,無以知之,摠管亦呈辭乎?殊可駭也。匡輔曰,武臣摠管之以親病陳疏,亦是前所未有之事也。摠管多員,相議替直而已,而頃者趙儆,以親病在直呈疏,故喉院不得已捧入云。張泰紹則以年少武弁,近日連爲呈辭,海興君橿,亦爲呈辭,故每當番次,諸摠管推諉不入,極爲未安矣。知事宋寅明曰,摠管十員,不爲不多,而至於番次,每患苟簡。臣方待罪地部及內局,而備局有司之任,俱皆多事,猶能間間入直,而張泰紹、具聖益之皆欲圖免,誠極駭然,聖益呈辭捧入喉院,亦不可無責矣。上曰,摠管乃是宿衛重地,而年少武弁,亦皆厭避,番次至於呈辭。若此不已,軍門中軍千摠,亦皆呈辭矣。前日則文宰不爲入直,而近來則勿論宗班及文武,無不厭避,番次摠管,自古豈有牌招之規乎?向者趙儆之疏,誠爲礙眼矣,捧入承旨及具聖益辭單捧入承旨,竝推考,卽今呈辭摠管,竝從重推考,益興君之再度呈辭後,身病出仕,亦無前例,其病之不至大段,於此可知。當初辭單捧入承旨,亦爲推考,此後摠管之辭疏辭單,勿爲呼望,可也。凡疏章,喉司還給不捧,則尾陳侵斥之語,故不得已捧入,此後侵斥喉司之疏,予當一倂還給矣。匡輔曰,朝臣之受由下鄕者,不得逾限,法例當然,而近來每每過限,不爲還朝,此亦關係紀綱矣。工曹參判鄭壽期,則本職之外,又兼摠管,而年今七十,當寒不卽上來,宿衛之任,與他有別,故敢達。上曰,鄭壽期不卽上來,殊甚不當,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而此後朝臣由限,各別申飭,修明舊典,可也。匡輔曰,前參議金龍慶,則果得風病,昨者再違召牌云,而有拿推之命,當寒冷獄,若或添劇,誠有死生之慮,而近來違牌之弊,極爲寒心,大小臣僚,皆以牌不進爲能事,如是而國事無可做之望,臣切慨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金龍慶果是實病,則昨日拿推,出於重事體之意,罰已行矣,特爲放送,牌不進之弊,則各別申飭,可也。匡輔曰,陞學當年條,自政院申飭必於歲前畢試事,旣有成命矣。小臣待罪該房,故各別申飭,而日昨大司成及學敎授變通差出之後,大司成李宗城則果有實病,臣亦目見其吐血之狀,而至於學敎授,則南學敎授吳瑗,旣已畢抄,而其餘中、東、西三學,則終不擧行,士子輩缺望,不須仰達,而成命之趁未奉行,誠爲未安,大司成之病,比初以銓官違牌時乍減云,卽爲牌招,學敎授則元無牌招之規,何以爲之?上曰,事極可駭。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例,中、東、西三學敎授,從重推考,各別催促設行,而大司成李宗城,卽爲牌招,可也。若魯曰,喉司之出納惟允,乃其職也。諸臣辭單,雖曰紛紜,可捧則捧之,不可捧則不捧而已。今以書囑傳喝驅迫等煩碎之語,至煩天聽,事體殊甚未安,入侍承旨推考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出於慨然,而儒臣請推,大體是矣,依爲之。{{*|已上出擧條}}上曰,所講冊子問議事進去乎?若魯曰,退出後,卽當進去耳。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參判朴文秀引見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文秀進伏曰,當初見陵官報狀,則極爲驚心矣,及臣馳進奉審,則有異於報辭矣。上曰,與陵官報狀,有異乎?文秀曰,臣之書啓入之乎?上曰,入之。承旨跪進。上覽畢,謂文秀曰,前後曲折,詳細陳達。文秀曰,臣奉命待開門馳進,則日已午矣。奉審陵上,則大王陵上莎草茂盛,王妃陵上莎草,猶未茂盛,而他無頉處矣,所謂囕人處,則距陵上三百餘步許矣。上曰,距陵上如是絶遠,而陵官以曲墻外報狀,極爲駭然矣。文秀曰,陵底虎患特甚,巡山上直,不得任意爲之,故六陵參奉,相議報達。大抵,自前此等事,報于禮曹,則禮曹不卽擧行,故以曲墻後報達,欲其驚聽也。上曰,曲墻後之說,聽聞俱駭,事極率爾,本陵參奉,旣已拿處,而諸陵參奉,亦不無論罪之端矣。文秀曰,勿論遠近,曲墻外則一也。何必以此論罪乎?上曰,囕人處有痕跡耶?文秀曰,囕死者,卽村下之人,而囕餘,旣已持去,其處有若干血痕若干衣片矣。文秀曰,臣每登筵席,有懷必陳,非不知言辭之支離,而愚衷所激,不能自已,敢達矣,殿下嗣服之初,志氣英發,銳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漸不如初,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莫不隱憂,而殿下之積傷已甚,或有觸忤之事,則輒下不忍聞之敎,群下惟以承奉爲事,若此不已,則末終之害,有難言者矣。伏願殿下,加意猛省,先立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則人心悅服,而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達於天地,聖躬安吉,國家和平矣。臣昨上一疏,言雖至愚,不無有裨於聖躬,更加留意焉。上曰,予在春宮時,知卿向國之誠矣。頃年長陵幸行時,至高陽晝站,有下敎事矣,人謂之狂,而我不謂狂,人謂之麤率,而我不謂麤率矣,然而卿不免浮雜之習矣。文秀曰,臣有所懷,不言則是負殿下也。殿下每以方寸已傷,今無奈何爲敎,是有不然者。殿下苟能惕然悔悟,以理抑情,則擧措雍容,自無過度之事矣。三百年宗社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上,豈不重哉?伏願殿下,割斷無益之悲,以頤養聖躬爲務,則豈非臣民之幸耶?臣事君如父,若負殿下,則是負父也,此臣所以有懷無隱者也。上曰,今日世道人心,可謂汲汲,挽回之道,豈不難哉?所達慷慨,可不猛省焉?昨疏亦當體念焉。洪尙賓曰,朴文秀之言,未免支繁,而皆出於憂國之誠,更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更加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1月30日== 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兩珥。 ○李匡輔啓曰,明日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兪最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若魯,敬奉聖旨,以召對冊子《陸宣公奏議》畢講後,《近思錄》繼講當否及《名臣奏議》抄刪事,問議于領事,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近思錄》一編,實爲四子之階梯,其於聖學工程,裨益弘多,至今未及進講,誠爲欠闕,果如儒臣所達,《陸宣公奏議》畢講之後,《名臣奏議》未及抄節之前,先以《近思錄》繼講,而《名臣奏議》,卷帙浩汗,不可不刪煩取要,以便睿覽,亦依筵臣所達施行,似爲得宜矣云,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與領議政議同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洪景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明日啓覆,亦無進參之員,除陳疏呈辭受由雜科進在外外,持平趙鎭世,司諫宋秀衡,正言趙明謙、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初覆時,吏曹、禮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吏曹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議徐宗玉病不進,禮曹判書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參判朴文秀呈辭,參議李聖龍奉命在外,無進參之員云。禮曹參判朴文秀,吏曹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一體牌招,以爲啓覆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今番歲抄中牌不進之類居半,此亦紀綱所在,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昨雖飭勵,宜有各別飭勵之道,自本院,另加嚴飭。 ○兵曹右邊捕盜兼從事官李玗。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兪拓基、尹陽來、李眞淳,平安兵使鄭壽松、趙儆、張泰紹。 ○洪景輔啓曰,明日啓覆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呈辭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雜科試所進,或在外,或未差,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只有持平李載厚,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莫重啓覆時,禮曹堂上無入侍之員,朴文秀待明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數昨,承命入侍,奉聆玉音,開誨諄切,倚毗隆重,萬萬非賤分所當得,忽又親宣手書,被以曠絶之異數,退歸擎閱,天香滿袖,寶墨耀室,仰思遭遇,涕汗俱逬,俯省罪戾,心骨爲驚,終宵繞壁,不能成寐,歷日惝怳,氷炭交中,實莫知置此身於何地也。念臣愚迷膠滯,徒欲全咫尺之守,以裨聖朝之風化,前此負犯,姑舍勿論,伊日前席千言萬語,庶或感回聰聽,自不覺支蔓猥瀆,重添一案,及叨無前之誤恩,雖陳感泣之微忱,而猶且祈懇之辭濫多,叩謝之意反輕,厥後鎭日違召,猶夫前套,若不省君父之可畏,寵渥之可感,眞所謂頑然木石,嚴敎之下,一倍震懍,而誅譴不加,轉益焦隘,不得不冒萬死更暴未畢之說,尙冀聖慈之矜諒焉。噫,天道損滿,人情惡盈,福過而生災,眷重而招忌,臣雖不肖,嘗聞古人之明訓,平生所深畏者,權勢二字,而聖明,謬知,位任愈隆,莫遂循墻之志,冒犯在梁之譏,固已多矣。至於今日除命,尤是第一權要,而同堂兄弟,替傳而連授,事未前聞,人莫不愕眙,臣於初聞命之日,卽自矢以限譴必遞,旣已成說於朋儕矣。又以質誓之意,仰陳於章疏矣。上自朝廷,下至厮隷,皆言其必不行公矣。撕捱已至六旬,而違牌已過六十矣,佐貳變通之後,世皆謂今則便同已遞矣。千萬夢寐之外,遽有此非常之節拍。噫,螻蟻微臣之去就,何所關於輕重,而乃殿下特勤睿念,侵夜出御,曲賜面諭,已極過越,況又侈之以曾前或施於大臣儒臣之寵章,臣以榮爲懼,戰慄罔措,至欲昧死還納者,此也。恩數之太褻,本爲聖德之失,奬飾之匪人,深累則哲之明,四方有識之士,其必有懣然不服,口議而目笑者矣。雖然,君父之眷禮至此,臣縱無以稱塞萬一,感激圖報,殞結是期,飾讓便身,義不敢出,且以匹夫而敢與至尊,終始角勝,極知僭妄,罪在罔赦,而區區爲此至難,必欲得遂而後已者,一則畏公議而自處也,一則誠不忍自我作始,資後世貪縱者之口實也。此心炳然,可質神明,到今罪極理窮,勢在應遞之際,諉以分義恩數,猝然回頭出脚,則譬如營十層之塔,而至九層而毁壞之也。將何顔面,更對於成說之朋儕?亦何以自解於擧世之嗤點乎?昔宋臣司馬光辭樞密一節,訖今傳爲美事,而向使宋帝,不肯諒其志而成其美,則光焉能致是哉?臣之庸下,雖不敢希企於前賢,而若其所仰望於聖上者,實不在宋帝之下,惟願天地父母,察臣言之亶出苦情至懇,念此事之大關國體後弊,劃然改命,收臣職名,而若臣積逋君命之罪,斷不可因仍倖逭,竝乞亟命有司,重加勘處,使已頹之紀綱稍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筵席勉諭之下,其在分義,不宜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卽見持平李載厚疏本,以臣之處置請遞,公肆反詆,臣誠不勝駭惑也。憲臣向日之疏,臣猶略記,而其上款臚列,專是論戎儀者,首以頃日野次閱武起辭,而繼曰陣中隊伍,節次錯亂,又曰見者擧皆驚怪,傳者莫不寒心,又曰,平常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爲重云,則臣之筵奏所謂指陳其時事狀者,果有一毫差爽,而禁旅一款,果爲本事外別般材料耶?其只提訓局,而不論禁旅者,臣固未知果出於何意,而臣所謂斑駁苟且,只就其言議平說而已。今憲臣之自辨,若謂訓局如此,故論之,禁旅如此,故不論,則不害爲意見之參差,而不此之爲,猝改其說,乃曰臣疏主意,專在徑先陳疏一款,有若其意初不在戎儀之得失者。噫,此胡大事,而乃至護短文過,若是其不白直耶?臣實異之,雖以今疏所謂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者觀之,不但二字,自露本情,而上下語意,互相矛盾,無亦以前疏尙在,終不可掩故,不得已而爲此依違之辭耶?一時當論不論,何難於引咎,而浪費心力,一至於此,終以崎嶇勒成等語,若將相角者然,誠如是,則臺閣言議,雖有不韙,處置之際,漫無可否,然後方可謂之和平耶?臣不欲呶呶較辨,自損事面也。如臣無似,忝居公論之地,因一處置,忽受反詆,其疲劣不勝任,亦已審矣。在臣私義,終難晏然,玆暴微懇,冀蒙矜察。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安愚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oqrn6wybhk09ffo2onyzsu4ci8y26pb 2173374 2173373 2022-08-21T13:31:54Z Blahhmosh 79595 /* 11月9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1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未肅拜}}。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一更,流星出天中,淡雲□入乾方,□□日□□,尾長五六尺許,色□。 ○洪景輔啓曰,承旨,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矣。新除授承旨,所當牌招,而方入試,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諫院不備,事體未安。大司諫李眞淳,更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 ○傳子李春躋曰,日寒如此,常參時刻,以午初初刻議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承旨及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匡輔爲承旨,尹淳爲左參贊,朴師益爲右參贊,李廷濟爲刑曹判書,尹游爲同義禁,宋秀衡爲司諫,李潤身爲正言,申晩爲持平,吳瑗爲校理,李夏徵爲戶曹佐郞,吳遂采爲刑曹佐郞,崔昌億爲延安府使,朴師順爲大丘判官,宋徵台爲抱川縣監,李東煥爲平安都事,朱炯离爲高山察訪,朴師益爲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特進官進,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試官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李廷濟、趙尙絅爲副護軍,以李箕鎭、吳彦胄、金尙翼爲副司直。 ○吏批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趙景彬呈狀內,矣身,素患賤疾,積歲沈痼,有非時月調理所可獲痊,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果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龍潭縣令趙景彬,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宣傳官崔尙衡,以本廳曹司之役,累月處冷之餘,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助防將金成大,及第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海、金起,山行將金起白等,或拯活人命,或捉虎,或試射入格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成大、邊協、金重華、金振海、金起、金起白,未資窮未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卞箕和,僉知中樞府事金潤,宿病危篤,末由肅謝恩命,同知中樞府事金熙潤,肅命之後,重得身病,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七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都監哨官李震亮,部將李惟淸等,俱未滿四中,武臣兼宣傳官文德一,連三次不進,跡涉規避,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月十七日,得接燔造郞廳牒呈,則今年燔造,初因年凶癘疫,匠卒相繼死亡,又因楊口白土之不精,新基移釜之不善,自春至夏,燔事不順。夏等進上,僅僅封進之後,秋等進上,罔夜蕫役,而入秋以來,沙器之苦窳破傷,愈往愈甚,秋等進上,萬無封進之路。入啓處置事,具由論報,而莫重進上,無端闕封,曾所未有,各別申飭,工匠等,期於畢封之意,論題,分付矣。卽今燔官入來,而所齎來燔器,未滿當封之數,莫重進上,至於闕封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當該燔官,拿問定罪,都書員邊首,令攸司囚禁嚴刑後,照律定罪,臣等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且磁器元數五百五十七竹內,今此所封,不過一百七十八竹,雜器元數三百三十二箇內,所封亦不過一百四十六箇,而色甚不精,擇其中稍優者,各殿各宮內入之器,則所當依數捧入,而器皿色目,亦且不齊,以他色目,推移捧入,何如?傳曰,依啓。勿待罪。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年進上臘藥磨鍊,則庫中不足之數,肉桂二斤五兩,龍腦一斤四兩一錢,沈香一斤七兩,犀角七斤一兩六錢,訶子十五兩,木香一斤十三兩,朱砂二斤十一兩三錢,白檀一斤九兩,砂仁一斤,唐黃連十一兩,丁香二斤十四兩,白豆蔻一斤,肉豆蔻一斤四兩,附子七兩,桂皮八兩,三乃子十五兩,甘松十五兩,全蝎十五兩,石雄黃一斤八兩,牛黃則年例七十七部及加數十二部,東朝別進上龍腦安神丸一劑所入三部一錢,竝令該曹,卽速進排,何如?傳曰,允。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頃年御醫北京入往時,別貿唐鹿茸以來,則正如紫茄,絶勝於我國所産者,且唐材中犀角、朱砂、黃連、肉桂、使君子、附子等種,皆是要材,雖有年例貿易元數,每患不足,使戶曹貿納,故曾前御醫入往時,多令別貿,以省地部之弊矣。今此謝恩兼冬至正使隨往御醫處,管餉銀子中二百兩,依前出給,此等藥材,使之精擇貿來,而本銀則還後會減宜當。以此,分付于平安監兵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文科會試試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去夜初更量,場內易書假家,猝然失火,十餘間盡爲燒火,棘圍十五間,亦爲延燒,而試券則以易書旣訖之故,幸免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忠淸監司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駑下病孱,素昧事務,過蒙知奬,猥叨拔擢,向來韜鈴,今之臬司旌鉞,榮耀雖極,而僥踰則甚,四五年來,連在客館,不遑寧處,精力滋盡,疾病已痼,王事所縻,不敢言私,强疾登程,遍審右沿,仍又馳進畿境,奉迎實錄,陪至嶺界訖,轉審左道諸邑,昨始還營。所過年事之失望,民情之困悴,今方別具狀聞,而臣有萬萬惶悚不安者,曾伏見賑廳啓下指揮,則有搬移嶺錢於本道,使之貿米上納者,臣雖無狀,事苟有利益於國家,而無害於擧行者,則成命之下,何敢違難哉?只緣秋事大失所料,市直日益減下,遠地搬運之錢,自爾遲滯,貿米時節,坐致捱過。臣之當初所慮,亶出於此,而賑堂筵奏,極爲嚴峻,問備薄罰,實出末減,蓋臣所論,初非出於不欲奉行朝令之計,而緣臣無似,忝在藩任,不能以外方事情,達之於廟堂之上,竝與本情而見阻焉,撫躬慙惶,更有何言?臣旣冒居重任,事事憒劣,雖狀聞文字中,例用措語,亦且得咎。日者,以延豐新代,除署下送事爲請,而得伏見喉院回送書目,則以爲,守令除署,非藩臣所可仰請云,至有啓推之擧,凡外方此等事例,不過依謄錄施行,取考營中謄錄,則自前以然,臣不暇遠引舊例。卽今慶尙監司臣金始炯,京畿監司臣申昉,爲本道道臣時,皆有此狀請,非一非再,蓋舊例則固自如是,前人則雖有已行,而臣則宜不敢唐突仰請,以犯猥越之罪,而病昏生疎,隨處生疣,今於薄勘之下,益切惶隕之心。小事如此,況大於此者,如卽今許多事務之繁氄,皆係道臣之承布朝令,而臣實百不猶人,其善爲奉行,固不敢望,而雖欲粗粗成樣,亦自知其誠難矣,臣何敢飾辭以欺聖鑑哉?且臣命道孤釁,早失怙恃,又無子女,家中只一所後子,而別來未幾,遽聞夭折,殮葬已過,不得往訣,單身客地,影外無依,情事慘悽,腸腑銷蝕。宿患痰塞之症,發作無常,有時痰逆昏窒,則經日達夜而後,始能得通呼吸,萬一呼吸,因爲不通,則此生便休矣,邑牒民訴,多所滯阻,營中事務,久爲抛棄,此豈不萬萬惶悶者乎?自非然者,如臣無甚關重之身,何敢以區區疾病,猥達於天地父母之前哉?此其實情實狀然耳。苟使因仍久據,日益曠廢,則雖聖度天覆,而亦難每勘以薄罰,其勢必不免自陷於重誅,以公以私,以情以病,宜蒙早賜遞免,回授可堪之人,了當秋務,俾使臣解歸調息,則庶得以自廁於聖世四窮民之一,歌詠聖澤,以延殘喘,此臣今日區區之願。伏乞聖明,特垂仁鑑,特副微懇,千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十一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班,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左尹申光夏,戶曹參議李匡世,持平南泰齊,校理趙明謙,修撰兪冣基,監察李□□,戶曹正郞尹得載,禮曹佐郞李錫祿,吏曹假郞廳高處亮,司祿洪正輔。西班,領敦寧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賮,連豐君欑,刑曹參判尹陽來,兵曹參判趙錫命,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花原君權喜學,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任{{!|𪼛|⿰王集}},刑曹正郞朴聖輯,工曹佐郞李重泰,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 ○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常參,例以朔望爲之,而日寒如此,輕煖之衣,以爲加進乎?上曰,別無加進矣。命均曰,寒威猝劇,而輕煖之具,不爲加進,易致觸傷,不勝悶慮之至。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昨日進參査對,感冒風寒,今日不得入侍矣。上曰,業已知矣。李春躋曰,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入侍時,左右失次,竝推考,使之相換坐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今日則別無他稟定之事,而取見《備局謄錄》,則曾前西北有犯越之變,則監兵使、守令、邊將,有論罪之擧,而今番則罪人,姑未取服,當待前頭而處之矣。上曰,按覈使,纔已下去,當觀其査啓而處之矣。命均曰,曾前犯越罪人,未能盡捕,則有懸賞搆捕之事,而今番平安監司前後狀啓,不能明白,當初以爲二十餘人中,金昌溫等囚治,而其後狀啓,亦以罪人等訊問不服爲語,而罪人名數,不爲擧論。所謂二十餘人,盡爲捉囚,或失捕,逃躱與否,未及詳知,自備局,姑不得指揮,分付矣。上曰,事係邊情,而道臣狀啓,極涉疎率,當該道臣,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日寒甚緊,殿閣陰冷,時久殿坐,殊極悶慮,臣當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持平南泰齊所啓,臣一生拙訥,平居杜門,於一切世事,殆若聾聵,而至於樞庭機務,廟堂訏謨,則疎逖之蹤,尤無得聞之路。昨日猝登筵席,伏見諸臣,以邊禁事陳達,而臣之近日所聞,適與之相近,故,果有所論列矣。及夫傳啓之後,大臣以意外爲言,繼有邊事差誤之說,臣惝怳愕怡gg愕眙g,不識其何故,無從質問,泯默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大臣旣發意外之言,而臺諫不卽引避,大加非斥,臣尤不勝瞿然之至。臣旣有當避不避之失,而且使禹夏亨,果有主管邊務之事,則無論其人之可堪與否,臣之以弛禁一事,徑請拿問者,終不免泛忽之歸,以此以彼,有難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兪彦通曰,持平南泰齊,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南泰齊之避嫌,終是苟艱矣。大臣設以意外爲言,而元非可嫌者,且其時卽爲引避,則猶或可也,而到今避嫌者,未免苟簡。且以禹夏亨之主管邊務,徑請拿問,不免泛忽爲避者,尤無着落,臺臣當隨聞論列,豈可以主管邊務,有所顧藉乎?旣以泛忽避嫌,則禹夏亨事,自歸落空矣。徐命均曰,日昨筵中,臺臣以禹夏亨事論啓,而臺啓體重,故臣等不敢陳達,與首相有所酬酢矣。今者臺臣,以此引避矣,臣等於此事,不勝惶恐。禹夏亨果有此等罪犯,則臣等前後陳達,而有所指揮者,未免欺罔矣。第聞夏亨,以潛商事,多有摘發科罪,渠若有所犯,則何以禁戢他人乎?設禁頗嚴,故邊方奸細之徒,多所忌憚,必有毁謗之言,臺臣之以風聞論啓,非異事,而所幹之事,自歸解弛矣。上曰,操縱弛張,惟在掌事之人,非朝廷所可指揮,而臺啓旣發,故昨已依啓矣。到今臺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矣。拿問則姑爲還收,而從重推考,待其緘辭後處之,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所申飭,而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今十月朔朔書,無緣不書,事體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極駭然。朔書月課,祖宗朝設置之意,至爲詳備,而近來多有公然不書者,在家書進之役,尙且不肯,事體豈容若是?拿處,可也。春躋曰,執義李光溥,持平南泰齊,朔書篆文,亦爲不書,而方帶臺職,不得請推之意,敢達。上曰,臺諫則不可謂無緣不書,更考前例以稟也。春躋曰,朔書則雖臺諫,無不書之規矣。不書諸人,旣命拿處,則臺臣之不書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臺臣則與他有間,置之,可也。洪景輔曰,刑房承旨未差,故臣方代看,而刑曹久無長官,金吾亦久不得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判義禁申思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判金吾今方入侍,此是行公,不必牌招,而秋判之撕捱,殊涉過矣。且啓覆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可也。李春躋曰,趙尙絅則果有實病,數日內勢難行公云矣。上曰,趙尙絅有實病,則今姑許遞,其代卽爲差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方物封裹,在再明,而因銓官撕捱,政府西壁,亦不得差出,事甚悶慮矣。上曰,事體實涉怪異矣。吏判雖有固執,予亦有固執矣。若使顧念分義及除拜之意,則些少曲折,爲第二件事,豈容若是?韓德全所達,殊涉怪異,而參議之以此撕捱,尤涉太過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罷後,晝講隨時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政府西壁,今當差出,而前右參贊李廷濟、錦原君朴師益,以試官違牌,方在坐罷中,他無推移備擬之員,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洪景輔曰,金吾罪囚,亦甚多滯,判義禁申思喆,使之趁卽開坐事,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十一月初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左議政徐命均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咸溪君櫄,武臣行副護軍李國馨入侍。 ○上,讀前受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讓道達矣。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五廟之孫祖廟未毁,止亦復初一遍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此文,承上文之義,而所謂衆鄕方者,使人以知趨嚮之義也。徐命均曰,邦國有倫者,爲治之道,自內及外之義也。尹游曰,此等處,可見聖王之治道矣。上曰,然。尙命曰,大昕鼓徵,當早朝之時,警衆齊會之意也。上曰,此有先師先聖之稱,今時則尊師孔子,而三代之所尊師者,誰也?僉曰,古矣,文獻無徵。命均曰,博攷文典,則豈無可知之道耶?上曰,自夫子以後,尊夫子爲先師先聖,而三代之時,則以此文觀之,必有師有聖矣。兪㝡基曰,今時則以孔子爲先聖,以顔、曾爲先師矣。上曰,不可分而二之也。兪彦通曰,釋奠祭文,以夫子、顔、曾有先聖先師之稱矣。上曰,視學,天子親行,祭先師先聖,有司卒事反命云者,其間似有輕重之殊,此可疑也。尙命、㝡基齊對曰,聖敎至當矣。尙命曰,遂發詠者,歌詠以延三老五更者也。上曰,修之以孝養者,何意也?游曰,老吾老以及老之意也。上曰,反字之吐有疑矣,天子爲三老五更,行禮而反之之意耶?以注說觀之,則似是三老五更之反,而反ᄒᆞ야吐,終是有疑矣。㝡基曰,可疑矣。游曰,入侍諸臣,於此文,皆生疎矣。上曰,《禮記》則吏判熟知矣。命均曰,吏判則自前多有工夫矣。㝡基曰,從註解看之,則非天子之反,似是三老五更之反也。命均曰,反字則通看,似好矣。上曰,其言好矣。尙命曰,達有神興有德,樂音和暢流動之意也。上曰,此與《書傳》之韶簫九成之註,致和於上之意同一般也。游曰,大武之舞,武王之樂也,而我國享祀之節,亦有文武之樂矣。上曰,太廟用大樂,社稷用武樂,而撤時樂曲,與俚樂無異矣。命均曰,樂曲未盡周而然矣。上曰,祭官之久立雖難,迎神之樂,曲盡中節,可也。尙命曰,念終始典于學者,此引《書傳》說命之文,而天子視學,養老之餘,以典于學結語者,可見用意之深切矣。伏願此等文意,玩味而體念焉。上曰,所達是矣,可不留念?上曰,世子問寢之前,註有過解處矣。尙命曰,此則合言世子之問寢,以示孝以養之意也。命均曰,愼終爲第一義也。上曰,領事之言好矣,而愼終雖好,作事謀始,亦豈不好耶?以今日言之,廟堂凡事,無謀始之意,而臨事牌招,則猝辦計策,以爲措事,歸家更思,則亦必有善計,而後悔之端矣。頃使輪次直宿,而終不施行,故旋卽撤罷,然卯酉之法,備局行之,亦宜矣。命均曰,備堂諸員,皆有本職,故備局坐起卯酉之法,終是窒礙難行,然或會坐報狀題給之後,各歸私次,則自然有私事酬應之節,國事則便置相忘之域,一無可成之事,今以回啓事言之,首相則老病,其餘諸員,亦有他事,故自然遲滯,殊甚悶慮矣。上曰,大昕鼓徵之法,可行於今日者矣。命均曰,皆以忍便爲主,無一擔閣者,雖以公會時言之,三嚴鼓之,而亦有趁時不出者,殊極慨然,當爲申飭矣。㝡基曰,文王世子一篇,自文、武、周公之敎世子,以至天子視學,而末又以古世子事結之,其中可法可師處,亦多矣。上曰,世子之道,當知老老之義,故以入養老之文,然此篇似不如月令之井然有序矣。講畢。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痰候更無發作之節乎?上曰,別無加添矣。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方進御矣。命均曰,常參時,殿閣陰冷,移時殿坐爲悶,故以晝講入侍之意陳達,而禹夏亨事及政府西壁變通之意,旣已稟處,則更無仰達之事矣。自藥房聞之,則府夫人有病患云,聞極驚慮矣。上曰,遣御醫看病,可也。命均曰,李箕鎭以病不來,旣爲許遞,而在鄕之人,前後申飭之下,終不上來,朝著之不備,未有甚於此時,凡事可悶,而金取魯之引嫌,亦非異矣。自上開釋,申飭,何如?上曰,其時已爲下敎,而玉堂之言,則不察其曲折而然矣。命均曰,非徒下鄕諸人之不爲行公,朴師益、閔應洙,亦不行公,徐宗伋則以向來事,一向撕捱,自上亦當有開釋,申飭之道矣。上曰,別無開釋之事矣。己酉以前及上年以前事,皆付諸先天,則何必更有開釋之理乎?命均曰,尹淳,亦下鄕不來。辭未畢。上曰,何爲其然也?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忠字,卽誠也。頃日藥院提調之許遞者,實出於曲軫之意,而淳之下鄕時,問其來不來,則以上來之意爲達,故予已信聽矣。予之禮使之道,雖爲歉然,在渠以忠之道,豈可告君以更來而不來乎?萬無是事,卿之慮殊甚過矣。命均曰,更爲催促上來乎?上曰,催促則有若不信重臣之言,兵判今方入侍,當知此意,催促之事,置之,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殊甚怪異矣。命均曰,成明,自以無能退去云,而他無所執矣。尹游曰,如臣不學,苟充經幄之列,深自惶愧,而國家用人之道,各因其材而任之,可也。如宋成明、李眞望,則文學裕如,實合是任,使之出入經筵,則當有啓沃之益矣。上曰,成廟朝,進講綱目,而使講官,先自熟讀,有工夫然後,以其人進講云,古事豈不美乎?游曰,每事,法祖宗行之,誠好矣。若李寅燁之類,擔當國事,凡諸廟謨,孜孜不已,可見其任事之誠,而今則無一人擔閣者,皆以泛忽爲事,何事之可成乎?惟當量其材,責成各人然後,事可做矣。如是度日,則日趨委靡,而莫可收拾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若如此悠泛,則國無任事之人矣,何事可成乎?命均曰,卽今則廟堂諸務,宋寅明,專爲擔當主管,而寅明,旣長度支,事務極煩,故未暇酬應。備局則宋眞明,今方句管,而金在魯尙不行公,廟務多滯,極爲可悶矣。上曰,備局堂上,今無闕員耶?命均曰,姑無闕矣。尹游曰,今人則不得行古人之事,殊甚嘅然。自前爲戶判者,句管備局,亦多有之,而近來則大臣,或觀其顔情,以爲遞改,凡事皆歸泛然之科,何望其責成乎?命均曰,朝著不備,未有甚於近來,故在鄕之人上來事,嚴敎申飭,前後不一,而下鄕諸人,了不動念,殊極未安。備局堂上,則員數雖多,行公之人甚少,至於閔應洙,差除之後,終不行公,宋成明,元無所執,而前後除拜,亦不應命,揆以事體,尤涉不當,似當有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在外諸人,竝申飭上來,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終不上來,極爲非矣。閔應洙之不爲行公於備堂,尤極怪異矣。向者外補時,聞衷情未暴云,故卽爲召還矣,今則以外補,如是撕捱,而在外則治民事,在朝則獨不爲國事乎,安有如許道理?竝從重推考,宋成明使之催促上來,而閔應洙則以備堂,卽爲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憂國計,其無津涯,而如臣不才,忝居廟堂,不能取重於當世,壞損朝體,已無餘地,百事解弛,而亦不能大警動大振作,殊極惶悶矣。以尹汲疏觀之,陰陽是非等說,自上已爲揮去,而其言君德是非及朝政得失,切中時病處甚多,極爲好矣。卽今臺閣之上,了無直截之風,而雖或有可用之言,不能見用,故聖德日下,年少臺臣,謂以廟堂承順上敎,非斥,然其實則廟堂諸臣,無曉事者故然矣。貽累於聖德者匪細,而至於呵責臣僚過度之言,尹汲之說,亦好矣。上曰,尹汲之疏,大體則是矣。游曰,伏見統制使金潗所報,則本營把摠尹迎來,曾以沒技狀聞,有直赴之命矣,今五月,因病身死云。曾於丙申年間,江都武士鄭泰岳,以沒技直赴,未付殿試而身死,故因試才御史書啓,書名榜末,而仍賜紅牌矣。文科則未唱榜前身死者,或有追贈槐院之規,而武科則旣無追贈之事,又不付殿試,則終無直赴之意,雖渠子孫,無以承蔭,似必爲冤。旣有前例故敢達。上曰,已死者書名榜目,事雖怪異,而旣有先朝舊例,則依施,可也。{{*|出擧條}}游曰,本營沒技之類,亦爲直赴,而別軍官李元,騎蒭五中而四矢中貫革,木片已落,監的官以不見中,不爲擧旗,都廳則以四中,載於文書,故渠甚稱冤。監的官移刑曹問之,則監的官以未及覺察爲首,人皆稱冤,故敢達。上曰,五中則似爲的實,而必是監的官未瑩之致而然矣。今番謁聖時,黃采之見落者,亦由於見漏矢冊,故終令拔去矣。李元之五中雖分明,監的官旣不擧旗,則不可許施矣。兪彦通曰,自明日縕繹間,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則縕繹,以三日定限。{{*|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加平郡守金箕錫,彦陽縣監柳文龍。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已至多日,持平南泰齊引避,亦已經宿,兩司,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久無長官,詞訟多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李廷濟,卽爲牌招察任,參議徐宗玉,連呈辭單,不爲行公,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金吾滯囚,申飭開坐事,命下,而今日不爲開坐云。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三招之下,又爲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本府西壁之口傳差出,蓋爲方物封裹,而新除授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今日不爲出肅,令本院請牌云。右參贊朴師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領左相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必有西壁可以開坐,而行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以右議政臣金興慶。姻嫌陳疏,無以推移,事勢急迫,不可不變通。右參贊朴師益,今姑許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廷濟爲右參贊,以鄭熙普爲平安都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恩賜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庚戌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黃尙老,六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崔德垕,十一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許逅,辛亥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壽德、申命佐,三月別製居首幼學崔龍賢,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姜守珪,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幼學韓翼謩,壬子三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山斗,幼學金德麟、朴鴻逵,同月別製居首生員洪啓裕,七月到記儒生製述居首生員柳鼎茂,九月別製居首生員柳萬樞,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徐命臣,今年二月別製居首幼學韓億增,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金聖運,九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長夏,幼學金光潤、高命說,同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彦世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李匡贊等二十三人,依前例,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設gg文科殿試g,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大口魚來到,故監視,則未能新鮮,不合御供。道里絶遠,退送有弊,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統制使金潗,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用度,專靠於懸房贖錢,而當初贖錢二百四十餘兩內,乙亥以後,初減七十餘兩,其後又減八十餘兩,故員役朔下,無以充給,而本府形勢,已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固朝家之所共知,而再減八十餘兩,請復請減,非一非再矣。今年六月分,大司憲趙明翼爲大司成時,本府贖錢,准秋曹例請減,而秋曹則減贖之代,旣有災傷木劃給之事,而本府無他代給之物,則不可與刑曹,比而同之,而況初減七十兩外,又減其半,則名雖半減,其實乃減三分之二,若此不已,則前頭必將盡罷而後已,殊無朝家定式捧贖之意。且泮隷許屠納贖,不但獨爲泮隷之事,則流來應捧之物,決不可續續許減,故臣鵬翼,卽於其時,臚列草記,依前收捧事,蒙允之後,本館以凶歲,泮隷勢難支保,數朔量減之意,縷縷移牒,故贖錢五十四兩零,限三朔姑爲權減矣。今者大司成洪鉉輔,不諒本府形勢,權減贖錢,必欲永減,至煩草記,亦涉不當。權減贖錢,自今復舊,勿復請減事,申飭成均館,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平安都事望,以李東煥,未擬受點矣,今聞東煥,以前任扶安縣監事,方在罷職中,而臣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道臣以使行搜驗,急急下送事狀請,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李東煥罷職之代,口傳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金若魯、姜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忠淸監司狀啓,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曾經臺侍,令本府決杖事,允下,故旣已拿囚矣。所當決杖,而法典內,隆寒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爲收贖,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正月晦日隆寒云。今此李廷綽、朴璲等,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兵曹言啓曰,今日內中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一貫革入射之時,顯有幻弄情跡,而奸狀未畢露之前,不可徑先摘發,自一矢至五矢,廳上諸人,留意詳察,則第四矢,渠果得中,其餘四矢,明白不中,而監的官與冶匠,以具中樣擧旗拔出之狀,極爲驚駭。卽令廳上所在差備官及摠府兵曹書吏使令等,眼同往監的所,一一拾取以來,則貫革近處,果有朴龍震名標不中箭四箇,監的所,亦有朴龍震名標箭六箇,蓋一巡五矢之爲十矢者,此必是當射之人,先以五箇,預授監的官,使之弄奸之計,而其一矢,卽渠之所中之矢,合爲六箇者此也。近來科場用奸,誠爲痼弊,揆其情狀,極爲絶痛。軍官朴龍震,監的官李相起,冶匠朴致云等,依律勘處次,一竝着枷移送該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頃因試事迫急,黽勉承膺,近復賤疾危苦,無計供仕,連呈辭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愧懼罙切。卽於牌召之下,擔曳病軀,謹此來詣,而伏聞昨日筵中,朔書不書人員,竝有拿處之命,而臺諫則置之,臣不勝萬萬惶悚之至。朔書之不書則同,而特以臺職,曲加容貸,則論以國法,實爲斑駁,臣何可幸其苟免,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掌令李善行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持平申晩,時在京畿長湍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引嫌而退,隨聞論列,雖無不可,避辭苟且,有難仍在,不書諸人,旣皆拿處,雖是臺職,勢難晏然。請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正言趙鎭世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司諫宋秀衡,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正言李潤身,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獻納李廣道,引嫌而退,臺閣言事,當觀始終,承宣所斥,未免徑先,請獻納李廣道出仕。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全家徙邊之類,例不擧論於赦宥時,而咸鏡監司趙遠命放未放啓本外,本道全家徙邊罪人七人,別爲論啓,以令該曹稟旨爲請,事異常規,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則正刑罪人元八名字,以八元誤書。莫重奏御文書,如是錯誤,殊涉不察,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議政府草記,新除授右參贊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右參贊朴師益,旣已遞職,上疏還出給。 ==1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好人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右參贊李廷濟牌不進後,陳疏到院,而方物封裹在卽,事勢急迫,故原疏纔已退却,更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等官居許店子往大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趙尙命,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八日,大臣備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勿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捧承傳除杖,可也事,命下矣。時囚罪人光陽縣監朴東亨,乃是親功臣,原情後,依傳敎,除杖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江華史庫參奉黃澍、崔涬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黃澍、崔涬,時在京畿江華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神光鎭前僉使曺命瑞,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曺命瑞,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遭譴罷,縮伏訟愆,中間收敍,雖荷特恩,當初所坐,不比尋常,私心惶悚,久而彌切。承命考試,義在往役,而銀臺新除,遽下此際,昨因詣闕,黽勉出肅,自顧廉隅,放倒極矣,仍因蹲冒,決無是理。召牌之下,謹此隨詣,終難冒沒,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式暇}}。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式暇}}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宣陵奉事、參奉聯名所報,則本陵南麓大巢外三十步許,辛卯年分沈仲良定山占穴處,與王后陵上曲墻相望,本曹摘奸後,使之禁斷矣。今者沈哥之妻,來葬於前日所禁之穴,左邊下三十步之地,親自摘奸,立於墳上,則雖未見曲墻,登龍尾後沙城,則與當初禁斷處,相望無異云。沈哥所爲,極爲驚駭,依例發遣本曹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武二所試官,以地字擧子金邦佖,使洪成澤代射現捉,依律處斷,着保人前郡守徐愼修,自試所招問,則以代射之成澤,謂之眞箇邦佖,渠以前朝官,庇護一擧子,瞞告試所之狀,亦爲痛駭,自本曹,入啓論罪之意移文矣。借射代射人等,旣已遲晩,今方依律勘處,前郡守徐愼修,則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宗白在外,其代以宗簿寺正申思永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金吾議讞,一向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申思喆,卽爲牌招,知義禁尹游,尙不出肅,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呈辭入啓,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景輔曰,引見,當爲召對,玉堂,同爲入侍。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蔡慶承,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獲蒙恩暇,往掃親塋,情私少伸,幽顯俱榮,此生到底,罔非君恩,區區感結,容有其極,而第臣數世先墳,在於隣境各數十里近,曠掃之久,不忍遂已,逶迤歷省之際,自費了四五日,由歸稍遲,私心甚惶。身旣入城,義急反面,不敢少休,强起祗肅,而念臣痰癖之病,每當寒節則添,今又重之以撼頓,一倍加劇,夙夜之任,固難復强,且於尙方兼帶,深有所不安者。蓋玆兼任,雖諸承旨通擬受點者,而自左右以下,終是格外,況乎以左副而帶此,近無其例,則晏然仍冒,極涉不當。伏乞亟許鐫改,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旣兼焉。勿辭焉。 ○右參贊李廷濟疏曰,伏以臣,冗無所長,濫叨顯重,惟以筋力奔走,爲一分報效之圖,雖有情勢之難便者,終不可辭避,則未當隨俗例讓,出而供仕矣。至於情理之萬萬難强者,恩義或有時而輕重,亦無奈何?臣於頃日試望擬入之時,臣之老母大病未蘇之中,復添寒感,驚摘客汗之症,十分危劇,臣不忍頃刻離側,而召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詣闕呈疏,悉暴懇迫之情,而喉司退却,終未上徹。至於三牌荐降,而末由祗承,戰恐危悚,惟大何是俟,聖度天大,罰止薄罷,臣得以任便扶護,母子相對,感祝天恩而已,忽於日昨,遄蒙收敍,除旨再降,臣實惝怳怵惕,不知措躬之所也。政府變通,出於副急之用,實無轉身之路,不得不冒出承命,顧今具僚怠官,頹綱莫振,如臣負犯,不日甄復,恩命惟新,職秩如舊,其何以振刷末俗,爲他人警勵之地哉?抑臣情勢,終難抗顔於朝端者,伏惟聖明,以孝爲理,凡諸臣隣之懇迫情私,靡不許其上聞,而臣則至情危懇,終不得仰徹於慈覆之天。雖緣其時事勢之窘悶,而其有傷於聖化敦孝之政者,大矣,今何可貪榮冒寵,更爲揚揚於搢紳之列哉?噫,朝廷之上,如臣情理者,有幾人哉?臣之疾痛之呼,前後幾度矣,不知瀆擾之爲懼,而實出於萬不獲己也。凡人臣事君,燥濕夷險,非所可擇,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若臣則前後供職,歲月蓋久,半公半私,乍出乍入,忠孝無當,籲呼徒煩,至於數日試役,亦不能承命祗赴,如是而其可論夙夜在公䌤綸王事哉?噫,朝臣之有篤老之親者,皇朝許令終養,實爲晠典,國典亦有歸養之文,而其或身都將相,進退關於國家者,雖未蒙便許,如臣者,則在朝家,不啻滄海之一乘雁耳。若蒙聖慈,曲察烏鳥之私情,特許終養老母餘日,則臣之隕結之感,有不足言,顧不爲聖化之一大光耶?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解職名,俾申情理,實終始生成之大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俟少間行公。 ○戶曹參判李普赫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父母墳山,霜露之感,得以少伸,榮耀所被,感極幽明,而又於千萬意想之外,地部除旨,遠辱蓬蓽之下,臣誠驚惶震駴惝怳,不知措躬之所也。竊念亞卿之職,乃是命德之基,則朝家之愼簡,固與微官庶僚有別,而不問其人之如何,惟以資級之相當,容易輕授,決無是理矣。臣以蔭路賤品,夤緣倖會,濫躋金緋,前後踐歷,罔非踰分,隷院呈遞,實以久蹲匪據爲愧懼,出於知足守分之意,則況玆新除名位之顯重,有進於是者乎?臣身之過福招災,姑置勿論,竊恐虛授虛受,上下交失,重惹四方之譏議,而累則哲之明,羞當世之士,誠非細故也。臣於聞命之初,宜卽竭蹶趨還,一疏瀝懇,以祈卸免,而第臣祖父母曁高祖父母墳塋,在於加平、抱川等地。楊州之於加、抱,不過爲一宿之地,臣久因宦遊,積曠拜掃,而密邇桑梓,倍切愴慕,果爲任情徑行,迤路展省,素患痰病,觸寒添谻於行役之際,淹留鄕廬,由限已過,今始擔舁歸次,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之情,念臣之懇,亟命鐫遞新授職名,以重官方,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邊捕盜大將請對引見召對,玉堂同爲入侍時,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洪景輔,校理趙尙命,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光夏曰,再昨夜禁衛營巡羅,捉得一鄕人,欲爲治罪,則曰有陳達朝家之事,當詣捕廳密告云,故自禁營,移送捕廳矣,究覈其事端,則乃掛書賊探知事也。上曰,事情,何如?光夏曰,捧招持入矣。上,命承旨讀之。招曰,{{*|載鞫案}}。上曰,自上年正月,詗察掛書事云者,已是違端矣。景輔曰,順天松廣寺掛書事,曾所未聞之語矣。上曰,其本已非矣。渠以壓良爲賤之罪,至於定配,則其爲人之不美可知,似不過欲免犯夜之罪,猝創虛謊之言矣。景輔曰,勿論虛實,旣以掛書賊發告,則不可不究問其端緖,至於末端擧事之云,尤是驚心處矣。上曰,外貌,何如?光夏曰,鄕曲之徒,奔走道路,則外貌豈能如人乎?上曰,往見大臣乎?光夏曰,大臣亦以爲,虛實間不可但已,事宜上達,故請對,而所告諸人,則不可但自捕廳發捕,故不得發捕矣。上曰,此不難知之事也。在前則雖如此事,必設鞫,而此則旣非封書,特因犯夜而有所發告,而所言亦多違端,姑先自捕廳,究問其違端後處之,可也。景輔曰,近來鞫獄頻數,故人心狃安,而事體所關,何可不爲設鞫乎?況旣云探得掛書賊,而至有擧事之說,則何可自捕廳,草草設問乎?尙命曰,承宣所達,是矣。近來鞫獄頻數,故自上亦不驚動,而罪人之招,便是凶書,則何可自捕廳究問乎?不可不設鞫嚴問矣。㝡基曰,勿論虛實,旣已發告,而不爲設鞫,則此後雖有急變,必無來告之人,設鞫究問,斷不可已矣。上曰,若如前日,則罪人以擧事等語發告,則豈不驚動,而近年以來,鞫獄頻數,外方則或有人不敢偶語之弊,故初不欲設鞫,而諸臣所達如此,大體,是矣,分付金吾,設鞫,可也。{{*|出榻前下敎}}景輔曰,處所定於何處乎?上曰,本府爲之,景輔書榻敎。上曰,注書出去,傳榻敎,可也。上曰,大體則是矣,而自上年詗察之說,已是違端,而踰墻竊聽之云,亦不近理矣。景輔曰,金繼寶,再昨夜被捉於禁營巡羅,昨日移送捕廳云,而今始請對,雖緣文移往復,自爾經日,終不免稽緩之失。請捕將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景輔曰,臣以該房,當往參鞫坐矣,他承旨代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夏退出。右承旨李匡輔追入侍召對。進講,卽《國朝寶鑑》中卷世宗莊憲大王編也。尙命,進講少退還入,㝡基繼講訖。尙命進文義曰,第四板,必有心上工夫,乃有益矣之敎,實爲切至。三代人君典學之工,莫不在於這箇心字,而朱子於登對,亦曰平生所學,只在於誠意、正心,伏願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上曰,所言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第五板誦聶夷中詩事,竊有感焉。其詩曰云云,其形容蔀屋之艱難,可謂深切懇惻矣。比年荐饑,民事誠爲哀痛,湖南沿海邑大同減給事,有司之臣,每有惜費之意,而若以此詩中,剜却心頭肉之語爲心,則創殘之民,豈無一分蘇息之道乎?伏願留念焉。上曰,所言好矣。尙命曰,第九板卓愼云云之語,世宗大王,以東方聖人,於典學之工,猶一念匪懈,必夜分乃寢,聖祖勤學之誠,伏願體法焉。上曰,所言好矣,當體念焉。尙命曰,第十板對馬島,於聖旨之下,無不感服矣。朝家方以犯越事爲虞,纔送按覈御史,而大抵沿邊諸邑,王化最遠,故民不畏法,率多犯科之弊,趁此時製送一通文字,曉諭邊民,則豈無感化之道乎?上曰,所言好矣,而此則與對馬倭有異,貂蔘,卽彼我奸民大利所關,故乃至於捨命而犯法矣。匡輔曰,對馬倭則以內附爲利,故易致感服,而西民則與胡地接壤,慣熟胡風,故雖使之胡服,亦不知其爲汚矣。上曰,非特不以爲汚,間必有樂爲之者矣。匡輔曰,西北民無徭役,故有若化外之民,反爲國家之弊端,故臣每與宋眞明,言此事,欲一登筵席,同聲稟達,而未及矣。㝡基曰,《寶鑑》一秩,無非可法可師,而臣等膚淺之見,不能闡發其萬一,自上若有發難之事,則敢不罄陳愚衷乎?上曰,古語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我列聖治法政謨,何莫非可法可師乎?此予所以動欲遵依,而聖祖之事,予何敢望其萬一乎?上曰,樂天亭一事,予有感焉。古人,以鄕黨一編,謂之畫出聖人,今於此編,亦如目擊當時事矣。上曰,聖祖對天使感泣一事,亦可見祖宗朝事大之誠,而遙望中州,大非昔日,漢衣冠無復見之日,此實興感處也。㝡基曰,生進唱榜時,有匪風下泉之喩,群下孰不感歎乎?今雖不能復讐雪恥,若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意,常存于中,則靑丘一域,足以挽回皇朝之日月矣。上曰,其時命入《五禮儀》者,意有存焉。大臣以非時爲言,故未免中止,而若係不得已之事,則何可以非時而不爲乎?趙明翼疏語,儘有過處,而實出於復見漢衣冠之意,其時若改服色,則欲爲親臨而未果矣。㝡基曰,此後斷然行之則好矣。匡輔曰,幱衫,自是儒服,而靑衫則乃是冠帶之制,爲生進服色,實無意義矣。上曰,殿講時,儒生亦服紅團領,而實無意義矣。㝡基曰,服色旣定之後,使居齋儒生,亦爲常服則好矣,而今人尙侈,或布或絹,必有定制然後,可無過濫之弊矣。上曰,今番太促,故不得改之,而若無限節,則必有以錦爲之者,此則在所當禁矣。匡輔曰,士子,例好名,至於錦則雖使之,必不爲矣。㝡基曰,臣有所聞,敢此仰達。湖南沿海邑,凶荒荐酷,賊患非常云,此實萬分可慮處矣。珍島、羅州等邑屬島,大或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一島中居民,多至四五百戶,而皆惡漢屯聚,私鑄錢貨,劫掠往來船隻,緣坐罪人,多入其中云,此非竊發之比,甚可慮也。全羅兵使,聞其如此,潛送譏察二人,爲賊所覘知,至於被殺而懸首云,其放恣無忌,據此可見。兵使宜卽馳聞,而尙今寂然,殊可怪也。捕將張鵬翼,纔已發遣譏察,姑未還來云,而自上,下詢於大臣,亟講堤坊之策,何如?上曰,歲飢年凶,則赤子化爲龍蛇,自古然矣,而豈至於此境乎?㝡基曰,明年漕運最可慮,海防一事,雖未知善策之何居,而殊非尋常底事。頃日筵中,有設邑之議,此固猝難決定,而不可無愼防之道,故敢達。尙命曰,外間所聞,實多可驚可愕,海防一事,實多萬分可慮者矣。上曰,雖有怨國之徒,渠豈能獨爲,實緣荐飢,誘脅窮民之致?良可驚歎。匡輔曰,錦城大洋,有七十二島,本邑不能統領,故島民,不知有太守,亦何以知有國家乎?便是化外之民,如有誘脅之輩,則何所不從乎?㝡基曰,臣聞李聖龍之言,曾爲全羅監司,監賑海邑,則人吏至有攫食生米云,飢荒之孔酷,此亦可見矣。尙命曰,今年雖云稍豐,沿海諸邑,被災尤甚,實未免凶年矣。㝡基曰,全羅監司處,自朝家各別申飭,而沿海邑守令,亦爲別擇差送,海防一事,分付廟堂,與大臣、諸臣,別爲講究,似不可已也。榮國曰,臣有職掌事,惶恐敢達。江華史閣東邊柱礎傾圮,廳板低陷,今番則未及修改,架子支足奉安,而若過數年,則必益傷腐,此後曝晒時,不可不改葺,故敢達。上曰,此後曝晒,當在數年之後,不可如是遲緩,開春卽爲修改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鼎輔曰,臣聞申思喆之言,江華史閣,海氣常襲,史冊易致濕傷,逐年曝晒,似宜云矣。榮國曰,《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見落,考見《形止案》,則赤裳、太白皆見落,此後五臺山曝晒時,使史官,謄來一本,到本館謄書各本,分藏諸處,似宜矣。上曰,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視學節目考見乎?榮國曰,臣未承聖敎,故未及考見矣。上曰,此後曝晒時考出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鼓矣。 ==1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金錫一{{*|仕}}。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明日拜表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之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日候乖常,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前後進御,未能俱進,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事,命下矣。臣等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今姑加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詣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金錫一,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史局新薦之人,今日取才出令,而政府西壁,無進參之員,不得合坐,右參贊李廷濟,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普昱爲執義,朴弼載爲持平,朴師益爲刑曹判書,金{{?|⿰禾道}}爲兵曹正郞,洪昌漢爲佐郞,林象鼎爲司議,柳壽垣爲龍潭縣令,李山輔爲任實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請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蔡德潤爲副護軍,以李光溥、南泰齊爲副司直。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廳牒報,則衛將李春華,去月十六日入直時,猝得心病,多般醫治,差復無期,旬月之內,決無入直之望,斯速變通云。病勢旣如此,則宿衛輪番之地,不宜暫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宋世益呈狀內,本以老病之人,强疾肅謝之後,宿病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卽者,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有下敎矣。此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㢸、李羲佐,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㢸,廣興主簿柳徵相換。禁府都事李羲佐,司僕主簿宋堯和相換。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武二所啓辭據,刑曹啓辭內,前郡守徐愼修,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徐愼修,今方待命於金吾,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九日,按覈御史李喆輔請對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偸葬人,令攸司,各別依法科治,此外偸葬人,亦令京兆査出,一體掘移懲治事,榻前下敎矣。彌沙里、陶井洞偸葬者,自刑曹,旣已勘罪,而佛川之北麓偸葬者,則自本府推捉,應問各人等,多般盤問,期於現出,而本洞頭頭人,則推諉於田主,田主則推諉於北漢山直,北漢山直則推諉於田主,故各人等自明之招,有難取信。累次訊杖,一倂嚴問,而終不直告,情狀絶痛,蓋此偸葬,在於金自民之田畔,則自民萬無不知之理。且係於北漢山直朴甲先之巡山字內,則甲先,亦必無不知之道,而本府則只施笞杖之外,他無嚴覈之路。金自民及朴甲先,竝移送刑曹,使之窮問,期於現出塚主,依法懲治,而其偸葬之塚,則不可仍置於禁標之內,分付地方官,爲先掘出,何如?傳曰,後日次對時,稟處。 ○李聖龍,以兵曹言啓曰,各道啓本中,都試居首及之次人等,援例先爲覆啓,而沒技人等,依十月二十一日晝講時傳敎,分令前令後,當日以前各道啓本中沒技人,一倂抄錄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二十一日以後啓下者,姑勿論賞,親試與否,別爲査問後,稟處,而此後各道都試及巡歷試才時,沒技修啓,不可因循前套。若親自試取,目見得中者,則從實請賞,如專委試官,或替送幕裨,不親監射者,雖云沒技,切不得修啓之意,各別申飭,而竝前後擧條,詳細知委,自今定式施行,何如?傳曰,竝依定式,令政院捧傳旨。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秋燔進上闕封之餘,內局所用駝酪入盛之器,及丸藥煎藥入盛之盒,若干燔來,而色甚不精,以其不精之器,進用於藥院,極爲惶恐,而無他變通之路。限明春設燔間,以此器進排,而前頭駝酪煎藥入盛之器,或有不足之患,則與藥院相議,以他可合之器,推移進用,何如?傳曰,允。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於受暇復命之日,進詣闕庭,則府隷引入賓廳,凡於肅謝之時,或有入憩之事,故臣初不致訝,果爲就坐矣,及見鋪陳等物,有異本府所設,故怪而問之,則答以大臣,將入政府備待云。旣是爲大臣設,則不可留坐,故卽爲移避於他所,誤引府隷,亦爲杖治,以警其不察之罪矣。卽伏聞大臣,囚禁本府掌吏,至以宗親府堂上,偃然奪入,誠極駭然爲目,累日牢囚,結之以重杖,有若臣故爲奪入者然,臣聞來,不勝驚愕,繼以訝惑也。當初入坐,全昧大臣之將至,旋卽起避,亦盡在我之體貌,則偃然駭然之目,臣實未曉也。噫,臣雖疲劣,階忝崇班,則設有未盡之事,其在相敬之道,恐不必如是指斥,況伊日事狀,不過如斯,而初無可怒之端乎?雖然,下吏替囚受杖,旣由臣身,則在臣廉隅,何可抗顔於朝端乎?玆敢不避猥越之誅,略暴事實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加鑑察,亟罷臣職,以尊國體,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無所失,勿辭焉。 ○癸丑十一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同義禁朴乃貞,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壽賢曰,日氣陰寒,且有雨意,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命均曰,時氣不適,易傷人氣,此時調攝似難矣。上曰,無他。命均曰,膈間痰飮,不復發作乎?上曰,無發作事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去夜鞫廳開坐遲滯,文書出納之際,自致夜深,丙枕必不安矣。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設鞫命下時日勢尙早,而夜深之後,始乃開坐,予常以文書出納之故,夜分乃睡,而就寢之後,則未卽醒寤,故或慮大臣之久坐等待,坐而待之,仍致徹曉不寐,何若是遲滯耶?壽賢曰,臣家最遠,晩後聞請對消息,繼而設鞫,命下矣。使禁府下人,輪告禁堂、臺諫,以至奉朝賀,知其進不進後,始爲進去,故自致夜深矣。上曰,昨日之事,本非時急,初欲自捕廳究問,而仍承旨玉堂陳達,始許設鞫矣。然,鞫廳事體,豈如是緩忽乎?極爲未安。置當直之意,果安在哉?諸堂臺諫中,最後來到者,從重推考,當該金吾郞廳拿處,可也。命均曰,烽火時始聞設鞫之命,差出問事郞廳,仍輪告諸堂臺諫,故自致夜深,而臺諫、諸堂,卽已齊會矣。又曰,當初捕將之不見首相,只以從事官往稟者,事極非矣。壽賢曰,捕將遣從事官,持罪人捧招,來示臣以事若時急,則捕將,事宜躬來,不然則此非私室所先拆見之意,答送矣。上曰,捕將事甚率爾矣。命均曰,設鞫遲滯有曲折,臣等亦慮文書出納之際,恐致夜深,頻頻申飭,而往復齊會之際,自不免少遲矣。思喆曰,庭鞫則例有牌招之擧,故不爲遲滯,而本府設鞫,則節次甚多,當直都事,言于本府直宿郞廳,則直宿郞廳,請他郞廳替直後出去,遍告諸堂,如是之際,自爾遲滯矣。上曰,諸堂,以位次來到乎?思喆曰,常時坐起則體例如此,而昨日則一時齊到矣。上曰,事體則然矣,而其在警後日之道,不可無責罰。當該郞廳,從重推考,拿處則還收,可也。壽賢曰,罪人捧招,則言言不成說矣。上曰,又有違端矣。前旣曰戊申餘黨,又曰疑其餘黨而入去云者,是違端矣。壽賢曰,聞其來會之說於高萬齡婢子云者,都不成說。且云渠之所疑者,皆來會者,尤爲虛疎,故以五月掛書事,四月何以預知乎?發爲問目,則以爲渠輩言五月,故依渠言五月掛書云者,豈成說乎?然,旣曰,聞親自掛書之說,則所告諸人,不可不發捕矣。此若置之,則前頭不軌之徒,必以不捕爲幸,此不可不慮矣。上曰,如是而若得元犯則好矣,而徒爲搔擾之歸,則亦甚可悶矣。上曰,使之施威者,意有在焉。欲觀其招辭而處之故耳。其爲人何如,而所供亦何如?壽賢曰,其言則姑無差錯矣。上曰,高萬齡則似是相知者矣。壽賢曰,萬齡婢,面縛總角者,是相知者云矣。上曰,事或有未可知者,實或爲虛,虛或爲實,而此則終是可疑矣。命均曰,觀其爲人,似是訟庭慣習之徒,故其言則姑無差錯矣。尹游曰,罪人被捉時事聞之,則着布衣、布袴,臥假家下,羅卒就捉,而納于巡廳,故問之,則以爲,將有入告朝家之事云云,故稟于兩大臣,則大臣以爲,宜移送捕廳,故送于捕廳矣。捕將諉以無公事還送,臣以爲此非文移之事,宜往稟大臣而處之云矣。又爲起送從事,而臣適以私幹出他,不爲追到於所去處,至日暮留待臣家,臣還家見之,責其稽滯之失,仍爲成給文移矣。壽賢曰,兵判,以罪人願往捕廳,何以處之之意來問,故臣以爲究問,而事若大段,則當請對仰達,姑先移送捕廳之意,答之矣。捕廳從事,昨日來到臣家,請納捧招文書,臣以爲此非私室拆見之物,而還令持去矣。大將旣不躬來於臣家,又不能善爲周變,晩始請對,極爲非矣,宜推考警責矣。上曰,昨日已推考矣。壽賢曰,此罪人,不可以少有差錯,而全然歸之於虛罔矣。諸罪人捉來後,元犯之必得,雖未可料,而發捕則不可已矣。思喆曰,以捧招見之,不可謂必得端緖,而豈以犯夜,若干決棍,而猝創如此說乎?且其招辭,非倉卒辦得之事矣。壽賢曰,本是非理好訟之輩,故其招辭,則終始如一矣。槪其意以爲,生則爲幸,死固不自惜,故僥倖爲此擧耳。思喆曰,諸議以爲,旣出鞫招,不可不一倂捕治,而臣則不必如是張大,一二人先爲拿致,觀其招辭而處之,似宜矣。游曰,以容貌見之,乃是庸惡之輩,而以其招辭觀之,則亦無差錯之端,大抵終涉虛謊,而治鞫常例,何可廢乎?金南繹、鄭齊仁、高萬齡三人,情犯稍緊,姑先發捕,餘人則令本道捉囚,以觀其結末而處之,似宜矣。鉉輔曰,臣意與判義禁同,最緊者先爲發捕,餘人則姑囚本道,以待其端緖而處之,似宜矣。游曰,勿論嫌人與同黨,旣曰告變,而不知其面,此可疑矣。景輔曰,雖相知而托以不知,亦不無其弊矣。上曰,其言然矣。乃貞曰,言雖虛謊,姑無誣告之迹,所告中三人,先爲拿來而究問,則虛實自可辨矣。景輔曰,高萬齡婢子,不知名字之說,似是虛疎矣。上曰,此則無怪。常漢之名面各知,亦或有之矣。壽賢曰,高萬齡輩居住,則一一納招矣。上曰,以居住之盡知觀之,似是相知者矣。游曰,金南繹則順天掛書者,高萬齡則南原掛書者,鄭齊仁則以不得處處掛書爲恨者云。此三人,姑爲逮捕,其餘則捉囚本道,似宜矣。上曰,左揆意,何如?命均曰,南中事多可慮。若非重大之事,不可益其繹騷,而告者不可徒爲杖訊,則逮捕之外,無他策矣。上曰,臺臣意,何如?以濟曰,大臣,以南中繹騷爲慮,而其中三人,則名出緊關,不可不逮捕矣。鎭世曰,此三人,何可不爲逮捕乎?命均曰,高萬齡婢子,乃是肯綮,不可不逮捕矣。上曰,三人及高萬齡婢子,發捕,可也。思喆曰,餘外則何以處之乎?上曰,事機之不可知,姑爲捉囚本道事,秘關分付,可也。上曰,玉堂召對,有所達之語,捕將至發遣譏察云,此則似非繼寶所告之類也。大臣有所聞乎?壽賢曰,臣則全無所聞矣。命均曰,今朝到藥房,始因入侍史官所傳而略聞之矣。數百名作倘爲賊,至殺譏察將校,而不爲啓聞,則全兵事,良可異也。上曰,此則不可知矣。向者李匡德狀啓以爲,虞候行裝,皆見奪於賊云,此亦非細事,而其時亦無狀聞事矣。命均曰,臣曾聞沿海邑消息,則無論常漢、兩班,恣行盜賊,而自言飢餓所致,不得已爲此云。人心至此,良可寒心。上曰,靜言思之,無他道矣。究其本則亦甚殘忍。戊申賊黨,有發倉之擧,窮餓之民,爲一時口腹而詿誤者多矣。上年賑事後,尙未遣繡衣,趁此時發遣暗行,如何?壽賢曰,此亦徐徐爲之好矣。上曰,諸臣少退。今日晝講停,備局堂上來會,訓將,以備堂,亦同入事,分付,可也。景輔曰,次對時,兵房承旨例入侍,臣以鞫廳大臣以下引見,故入侍矣。臣則退出,兵房承旨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退出。 ○十一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金東弼,判義禁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捕盜大將張鵬翼,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左副承旨李聖龍,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 ○沈壽賢曰,日已晩矣,凡事未及盡爲稟處,而各道分等狀啓,皆已來到。各道事勢,可以斟酌,而江原道則災邑不多,兩西則亦別無稟處之事,當待道臣更爲狀聞,以爲區處,而北道、江原道之水災非常,以至陵谷變遷云,聞極悶慮。以嶺南言之,道內所存之穀,似不可遍賑一道,而關北、關東兩道,則猶有餘儲,以北道某倉穀,推移嶺南之意,不可不劃定,分付。其中難處之事,亦當變通,而三南之中,湖南尤甚云,次次移粟賑濟之意,預爲分付於道臣,似爲得當。湖西則視京畿稍勝,自其道內,亦當有推移設賑之道,自京司,元無劃給之路,若道臣有難變通之事,狀聞處之,亦似得宜,而全羅道尤甚七邑,三年大歉之餘,民無保存者云。自朝家,雖減給大同,亦爲分付道臣,各別濟活保存之意,申飭爲宜,而各軍門軍布催促之政,亦令中止,靜以置之,以爲支過明春農作之地似好。左相之意亦如臣之所見,而軍額闕數,亦勿督促充定,則賑濟之道,雖或不足,餘民似可安堵矣,畿內則姑觀前頭,隨事稟處,宜矣。上曰,畿內之接濟亦甚難,領相所達,大體則是,以此分付道臣可也,而近來白給之弊,爲耗財之道,曾有所下敎矣。《孟子》所謂河東、河西移民、移粟,此誠王政之所不可已矣。以今日言之,左道稍實,而右道凶歉,則以左道之粟,賑右道之民,其中道臣之自不得變通者,狀聞可也,而近來則道臣,道內所存之穀,視若自己物,輒求他處之穀,誠甚誤矣。以此出擧條分付,則道臣必爲之沓沓,然若國有餘儲,則有何可惜,而其於無儲奈何?以北道之穀,移賑嶺南則甚好,然北道亦昨年過後,無餘儲矣。當此國儲罄竭之時,不可以常年例處之,三南則專委道臣區處,可也。壽賢曰,臣待罪湖西伯時,以道內粟則不移他道,接濟道內之意,以爲狀稟,而本道若有餘儲之粟,則流次賑濟,甚爲便易矣。近來則以廣賑爲務,實效則不多矣。臣旣有身親行之之事,故如是仰達,而道臣之自難變通者狀聞,則自朝家,亦爲補助,可以收成事之效矣。宋寅明曰,卽伏見趙顯命私書,則以爲,自道內辦得賑資,而不敢請得於廟堂云矣。上曰,廟堂旣無劃給之道,則道臣似不得生意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私書,皆得見之,則以爲,國有餘儲,則狀請賑資,濟活飢民者,此誠不可緩之政,而旣知國無餘儲,則狀啓請得,實是虛事,故初不得狀聞云矣。以兩南民事論之,災實相半,而嶺南則比湖南亦爲稍勝,其中沿海八邑,爲赤地云,此八邑,則以五十餘州餘儲,或可有接濟之道。且有關西錢餘利,則賑政一節,似無大可憂者,而飢民之窮困流離者,相聚爲盜之外,更無他道。非但賑民之政爲急,保民之政爲大,自國家,各樣經費,節之又節,凡諸催科之政,減之又減,俾除飢民一分之憂,以爲慰安,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自廟堂,申飭兩南道臣,俾無捐瘠之民,而自廟堂,亦酌量經用,務盡撙節,以減催督之弊,可也。文秀曰,國以民爲天,若無百姓,則誰與爲國乎?方今之急務,莫如撙節經用,酌量區處,以貽實惠於飢民,可矣。各樣軍布,隨其被災之尤甚、之次,詳量分定,或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爲災減,則生民庶可支保,而在國家爲民之道,亦至當矣。若荏苒時月,今日亦然,明日亦然,國無救弊之政,而民有土崩之勢,則大勢旣傾之後,雖欲收拾,其可得乎?若不預圖,則畢竟無善後之策,必有及時大變通然後,民國可以賴安矣。沈壽賢曰,上款所達事,自廟堂,劃一區處,然後可以指揮,而道臣之意,亦不敢狀請賑資云,自道內,辦出賑民之意,固當申飭而已,不必出擧條分付也。上曰,大同則都民之命脈所關,不可增減矣。若有餘儲,則減給亦不妨,而使之停捧者,終歸蕩減,舊年條則已無可論,當年條畢捧,亦甚難矣。以身布事言之,李廷濟頃有所達,而廟堂亦無區劃之政矣。彼時分等時,其果有分付三南耶?宋寅明曰,身布則以折半蕩減之意,分付矣。壽賢曰,分等狀啓,數日內當爲回啓,而湖南尤甚邑中,興陽則已爲蕩減,其餘六邑,使之停捧,然道臣狀聞則欲以盡減爲請矣。上曰,蕩減停捧同矣。徐命均曰,軍政一節,最爲民弊,誠甚難處,當酌量區處,限歲末分付,而其於無民,末如之何矣。湖南沿邊七邑中,尤甚之尤甚者,身布限歲前勿徵之意,已爲分付,而軍摠逃故,則分付道臣,合家沒死之類,預爲抄出,果無推移充額之路,則尤甚邑段,姑爲仍置之意,分付,宜矣。沈壽賢曰,赤子龍蛇,戶口流亡,皆由於良布之侵徵,而近來民戶甚少,投托於公私賤者,蓋避身布之役而然也。不然則百般謀避,入於歇役而後已,若無變通之道,則終無孑遺之良民矣。當依唐之租庸稠三法,行之甚好,而我國,本來割人以養人,豈有久行支堪之理乎?各司料布,皆是以人食人,故弊端蝟興,設立良役廳,變通矣,終無善計,旋卽撤罷矣。良役一款,終爲病國害民之巨弊,而猝難變通,從容講究,以爲變通之地,宜矣。如是度日,則生靈靡有孑遺而乃已矣。上曰,變通難矣難矣。尹游曰,軍布收納之節,若當災年,則自朝家,例有蠲減之道,而前年騎步布,亦爲減給矣。近來軍政,不得均一,故富實之戶,輒皆免役,貧殘之民,率多疊役,以至於隣族侵徵之弊,殊極罔測,當有變通之道,而今年則姑無可議,然前年未收則抄出,如湖南之尤甚邑,從多少減給,則可以爲生民之實惠,而減給田稅大同,則專爲豪右之利,不爲少民之利矣。經費雖或不足,百姓之蒙惠亦大,軍布之未收者,分數蕩減,以貽實惠,宜矣。沈壽賢曰,兵判所達,實出於公心矣。將臣皆如兵判所見,則豈無變通之道乎?宋眞明曰,畿邑之督徵民間,爲十八名目,而一戶所納,爲三石穀,民不堪其苦,卽今流亡相繼,景色愁慘,舊逋中一二件蕩減,則似可爲實惠矣。坡州、長湍,雖未及目覩,南路則陽川、安山、衿川等邑,一望無堤之大野,全棄陳荒,生穀之土未墾,則民間之赤立,推此可知,而徵納之紛然,實非撫恤之道,似當有軫念蠲減之政矣。沈壽賢曰,分等時,先自京畿爲始,而自之次邑以下,還上當年條,使之盡捧,名色甚多,畢捧爲難,而留大同退大同,亦入於當年條,若不盡捧,則前頭無可爲之勢。當年條則督捧之外,姑無他道,稍實邑則舊未捧,限壬子條收捧爲好,而漢南則如振威之邑,亦入於稍實邑,故似有怨望矣。然今則姑不當變改,徐觀前頭各邑之捧未捧形止,以爲處之,宜矣。宋寅明曰,爲國之道,使民蒙惠,爲第一政事,而十之所捧者減二分,則民不知德,自八而七,自七而六,漸生圖免之計,豈非可悶之事乎?上曰,百姓則雖三而四,猶不知足矣。寅明曰,今以經用言之,則已無餘地,戶曹都監軍放糧十二月料,無出處,惠廳所存,只餘一萬石,誠無支吾之勢,然尹游所達軍布減給之說,誠是實政,而軍政若不變通,則國可亡矣。僞逃僞故,日以滋甚,荐經大歉,流亡相續,處處村落,無保存民戶,則不有變通之道,而將何爲乎?戶布、結布,間百年前行之,而旣無大弊,則似無不行於今日之理,而邊將及戰船等,捧布之不緊處,亦令減罷,別擇朝臣之解事務者,抄遣各道,以便宜從事,設試數三處,使之變通,以觀其可行與否,似好,故會議於備局,而事不得施行矣。如此因循,則民國俱亡之外,無他道矣。徐命均曰,以國力觀之,則養兵太過矣。朴文秀曰,尹游所達,誠是矣。大同則旣有應出之地,而軍布則徵出於白地,故大同非人人之所不堪,而軍布,是人人之所不堪者也。以目前尤甚邑,分等減給,則可爲救民之速效,而臣待罪嶺南時,長鬐、彦陽等邑,無軍丁,故以一千五百名劃給矣,今則民數優多云,蓋無搜括侵徵之患故也。軍布隣族侵徵之弊,若不變通,則亡可坐待矣。徐命均曰,嶺南、湖西沿海兩年,連入於尤甚邑,則各樣身布,依湖南例,姑爲停捧事,兩道道臣處,爲先分付,何如?上曰,自廟堂,爲先行關分付,而待狀聞處之,可也。朴文秀曰,湖南、嶺南沿海各邑,纔經荐飢,今又爲赤地云,誠甚矜悶,朝家必須大加軫恤,然後可以接濟矣。卽今湖南、嶺南各邑分等狀啓入來,而其所分等中,尤甚邑甚多,若盡停當年軍布而不捧,則軍門用度,亦極可慮。以此詳議道臣,尤甚邑中最尤甚者,使之精抄狀聞後,議其蕩減,則似無虛實相蒙之弊。且道臣,抄尤甚邑時,雖有不得不抄之邑,欲蕩減軍布,而更抄最尤甚邑,則分等尤甚邑,豈必盡入耶?道臣亦知兵曹三軍門匱竭之狀,似必以應減之州縣抄啓,而決無濫抄之慮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廟堂亦以此意,行關道臣,往復後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荐飢之餘,赤子化爲龍蛇,而昨聞儒臣所達,若如所聞,則其放肆極矣。訓將隨聞陳達,可也。張鵬翼曰,全羅兵營軍官,來傳有盜賊云,故臣招問其事情,則以爲,殺害二人云,臣聞極驚駭,發遣軍校偵探矣。軍官探聽來言,盜賊與人交鋒,相鬪之間,一人爲鋒刃所傷致斃,而死者,非譏察將校,亦非盜賊之敢爲梟首,事實與傳聞有異矣。鵬翼繼達曰,法領,連爲合坐究問,以處雄書中,旣有駱賓王、金時習等言,法領書,亦有秋菊春蘭各有節等語,則似有隱情,故以此發問,終不吐實,何以爲之乎?上曰,處雄之抵法領書未見矣。鵬翼奉進。上曰,史官讀之。李鼎輔讀其書。上曰,以書中辭意聞之,蓋有抑鬱之心,而別無可問情節矣。第其人物何狀?鵬翼曰,伶俐矣。上曰,渠自就捕云,果然否?鵬翼曰,渠聞拿來之報,自山寺下來兵營云矣。上曰,渠之書札中,秋菊春蘭等語,不必深看,而以渠之就捕事觀之,尤無可疑之端矣。分揀放送,可也。{{*|出擧條}}上曰,今觀按覈使狀啓,則以灣尹行査移咨,則不欲爲之,而平監狀啓,則若有犯越之變,則瀋陽將,不得不奏聞,自我私相問議,不爲移咨,則同歸欺掩之科。先使灣尹馳通,以問朴之徵去處,的知其奏聞然後,自此決爲移咨云,此與按覈使狀啓有異,而平監之同歸欺掩之說,好矣。然,馳通似無益矣,馳通措語,則已報備局云,其措辭,何如?沈壽賢曰,臣則未及見之,而先爲馳通于鳳城云者,未見其得當矣。依前定奪,姑待按覈御史査問馳啓,卽爲馳送咨文於使行未渡江之前,以爲到瀋陽探問事實,如無大段難處之端,觀勢呈納于禮部而已。今若徑先馳通,使彼預知,則恐不無意外生梗之慮矣。上曰,依所達爲之,而平監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彼此邊境,若有生事之端,則瀋陽之將,亦有罪,故渠甚畏忌,而彼中有明出、黑出之殊,明出者,持皇標來者也,黑出,是潛商也。明出者,雖殺一人,必生事,黑出者,雖七十人之多,殺之無害云,而卽今彼邊形狀,欲歸之於黑出云,然亦何可必也?上曰,此事則與彼時事,有異矣。捉去把守者,彼邊不嚴也。自此犯越者,我邊不嚴也。沈壽賢曰,使行便持去咨文,到瀋陽後,彼若乞哀,則姑置不妨者,蓋慮日後生梗,故到瀋之後,察其動靜,與三使臣處置之意,言于首譯李樞矣。上曰,不必直問其事狀,探知其形狀以來,可也。不可與議約矣。宋寅明曰,臣意則有不然者,若自瀋陽,先爲奏聞,而自我國,無移咨形止,則彼必爲疑而有責讓之道矣。其間遲滯可悶,爲先以形止狀馳通,似好矣。沈壽賢、徐命均曰,馳通則有若宿虎衝本,不可爲之,而咨文付諸使行,的知事狀然後移咨,爲宜矣。上曰,相距數千里之間,事之遲滯,不是異事,而査覈後卽時移咨,則亦爲不晩。行査事,使臣未渡江之前,卽爲擧行事,各別申飭,可也。命均曰,到瀋陽問知,而渠若無隱諱之事,則可知其奏聞矣。卽爲移咨,事涉便當,有何他慮乎?上曰,然。命均曰,江華新留守李匡德,自鄕尙不上來應命,令政院,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咫尺前席,私相諠譁,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楊州、抱川等地,虎患非常。抱川則數月之內,囕殺人命,至於五十餘名之多云,聞來極爲驚駭。或發送都監炮手五六名,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何如?上曰,發送都監炮手,事甚重難矣。命均曰,爲先申飭畿營,使之趁時捕捉,宜矣。上曰,關西素有善捉虎者矣。分付關西,善放炮手數三人,使之上送,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臣待罪嶺南時,虎患非常,故狀請善放炮手,以爲捕捉之地,而終不捉得,故以三十疋木懸賞,使之捉虎,則未久捉得大虎數三十首矣。捉虎之道,莫如懸賞,而發遣炮手,則初不去於虎在處矣,何望其捉得乎?徐命均曰,臣於海興君之疏,有難晏然,而其時事實,則有不然者。臣入來賓廳,則錄使云,宗班入處於大臣所坐之席,此實前所未有之事,其下吏出牌囚治云,故臣亦酬應紛擾之際,以爲例答矣。其後自宗親府,又爲發牌,推捉政府下吏,而掌務書吏,則不能捉去,故使喚書吏,邀路捉囚云。政府下吏則自他衙門,元無囚治之規,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代囚下吏者,不識事體而然矣。沈壽賢曰,賓廳,則賓師之意也,豈是宗班入來之地乎?況且以體例間事言之,大臣囚治宗府下吏,則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體統虧損無餘矣,決不當如是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宗班,與大臣相等,故王子、大君則無階矣。予亦初拜肅謝時,與大臣有相爭之事,其時自上有推考之命,而與大臣,一向相揖相等,事甚非便,故王子問安廳,別處爲之者,蓋亦有意矣。至於宗班之入賓廳事,予曾往江都時,自上宣醞,故予乃祗受於賓廳,而自前宗班,元無不得入之規矣。然以今番海興事言之,何必入于賓廳耶?此是矇矓不察之致,而孝廟入學時,館儒懸罰侍講院吏,海春事亦如此矣。外朝之歇視宗班,不是異事,而宗親府,自是王子、大君衙門,則今雖無王子、大君,衙門事體自別,而牌措語,殊無相敬之意,彼宗室之捉囚政府吏者,非出於輕侮大臣而然也。命均曰,宗親府豈非所重,而至於政府,則事體尤爲自別矣。下吏不可任自囚推矣。上曰,豈有不能囚治之理乎?宗親府,不可輕視,此非海春之府也。命均曰,體統有關,以前日言之,政府則或有囚治宗府下吏之事,而宗府則元無囚推政府吏之規矣。上曰,豈其然乎?宗府近來罷軟而然矣。命均曰,以班列時事言之,宗班或有緩急之事,則例自政府檢察矣。上曰,此亦不然。宗府,非政府之所干也。 ○李以濟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 ○趙鎭世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莫重設鞫,身添臺官,不能先他員赴坐,致勤重推之命,雖蒙聖明俯諒,旋卽還收,臺官元無帶推行公之理,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下敎,非特指乎臺閣,旣寢之後,以此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鎭世曰,大臣,位在百僚之上,而體統自別,以一微事,宗班之發怒於大臣,替囚下吏者,此實無前之規,如是則大臣罷軟,豈可摠百揆尊體統乎?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俄已下敎,而有不然者矣。宗臣與大匡相同,而王子大君則無階,故或相逢於路次,則大臣留駕,而與宗臣相逢,則相爲讓道,蓋其等等故也。故判書閔鎭厚,問安之路,與宗臣相逢,而宗臣直爲欲避,問前例於海昌尉,則有不然者,故其時宗臣,亦爲推考矣。以今番事言之,宗臣之囚推政府吏者,乃宗親府之牌,非海春之牌也。宗臣旣與大臣相等,而牌是王子大君所用之牌,則以宗親府之牌,豈不囚政府之吏乎?徐命均曰,體統如此,則虧損無餘矣,何可抗顔於百僚之上乎?上曰,然則海興之傔從,可以囚治矣。宗府下吏則不可捉囚,而以海興之入賓廳,朦朧之失請推,則海興當爲推考矣。朴文秀曰,臣以宰相,爲大臣煩達,似涉容護,而以體統言之,則有大不然者。宗臣雖曰體重,大臣旣在一人之下,而位在百僚之上,則體統自別矣。政府之捉囚宗府吏者,自是例行之事,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卒創無前之規矣。以大臣見囚下吏於年少位卑之宗班,而何可存體統、摠百揆乎?朝廷紀綱,自此壞損無餘矣。今此下敎,似或過中矣。宋寅明曰,大臣,上承君命,下摠百揆,紀綱體統,專在於大臣,而以一微事,宗臣之挾私憤,捉囚政府下吏者,事體殊甚駭然,大臣,豈可晏然於百僚之上乎?朝廷之待大臣,何等至重,而以微細事,壞損體統,至此之極,則他無可言,決不可仍而置之矣。上曰,宗親府,乃是王子大君衙門,則所重自別,而予亦以王子入承矣。今此煩達,不過國勢單弱,故,出於輕侮而然矣。安敢如是?靈城君朴文秀,從重推考,重臣,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筵體,不嚴莫甚,此後筵中,如有諠譁之事,則當直爲罷職,承旨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御熙政堂,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安府使崔昌億。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申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受由及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朴弼載、申晩,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秋曹久無長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謝恩兼三使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身病猝重,事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宗親府之居在百司之首,卽王子大君府故也,乃中朝宗人府也,故雖大臣衙門,不爲直囚府吏,蓋所以敬府也。故外朝則柏府糾檢,而宗班則宗簿主之,有都提調二窠,而非大君王子,則不兼,所重在焉。且府吏,雖崇品宗班,非有司則莫敢治之,犯者罷職,亦有受敎,此亦王子大君故也。近來國葉單弱,管有司者,雖代遠宗臣,其府之重,固自如,宜當不墜府重,而今以大臣所達觀之,府吏被囚無限,而恬不爲怪,只因私憤,始有拾捕捉囚之事,疲軟甚矣,非亦守本府體貌之意,事甚非矣。當該堂上,從重推考。 ○以平安監司守邊無狀,待罪事,傳于李聖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來到,故監視則腐傷,不堪捧入,爲先退送,而日氣雖曰不寒,何如是不審不謹耶?曾以大口魚事請推,而此亦不可無警責之道,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八日,因大臣陳達,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中,沒技之類,直赴殿試事,命下,而本狀下於備局,故本曹未得一時書入,今則殿試已迫,有難等待,玆又別單書入,書啓所付沒技者閑良,直赴殿試,內奴免賤事,令政院,依例奉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普昱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尙忍言哉,尙忍言哉?終古人臣之與世抹摋,橫被僇辱者何限,而未有如臣之罔極矣。臣自有此事以來,腐心痛骨,冤憤弸結,而咫尺天門,籲呼無階,戴盆望日,不足以喩臣之情,而直欲狂奔亂走,死而無知。不自意中丞除命,忽下於杜門屛蟄中,顧臣世念都盡,索然如冷灰,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若其積蘊之危衷,庶可因此而少暴於紸纊之下,是亦聖恩所賜也。彼權瑩之疏,都不知天理人倫,爲何等物事,而惟以單辭過誤,橫加醜辱,萬萬絶悖,有甚於街巷惡少輩口氣,人皆以傳言爲汚口,則臣何忍擧其事,以浼天聽也?然而公然以黨逆之名加之,必欲置臣於湛滅之科,則遭誣而欲白,抱冤而思伸,固人之情,雖欲默而無辨,其可得乎?臣與逆鏡,居家而無巷閭過從之好,立朝而無吹噓汲引之助,只是班行間識面而已,此實擧世之所共知,而抑又有一言可以洞辨者?臣於乙巳北遷之際,黨人之求罪於身,靡有餘力,而猶未敢以鏡黨二字,爲臣之案,及夫丁未環召之日,討鏡之公論大行,隄防益嚴,而臣首膺榮顯,宿硏舊聯,了無異議,由前而言之,旣非顧藉臣而然也,由後而言之,亦非庇護臣而然也,蓋知臣平日踪跡,與鏡燕越,而實無一言一事之可以指議故耳。厥後八九年之間,臣未有宿愆之昔閟而今發者,又無別般新事,觸犯衆怒,而今瑩,乃以死黨樂禍之心,恣爲悖義無倫之言,必欲甘心若報私讐,彼瑩,亦人耳。豈不知此等口業,爲渠惡德,而猶且不恤,惟以辱臣陷臣爲事者,抑獨何哉?其必有偏懷怨毒之人,陰主中傷之計,而瑩爲之倀鬼耳,豈不痛心哉?此自有一世公議,臣不必索言,以重犯其鋒,而顧臣身命之汚辱則極矣,每一念至,怛然心悸,惟有斂跡屛息,夭心自廢而已。今若不知懲艾,復廁榮途,則惟彼積忤之層加,群憾之轉激,姑捨勿論,在臣自靖之道,斷無是理,前後恩除之下,雖閑司外幕,猶不敢爲承命之計,則顧此所叨之職,卽係淸顯,尤豈有一分冒進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涕泣籲冤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苦之情,諒臣疾痛之辭,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快人心,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因拜表,天牌下降,而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謝恩兼冬至三使臣請對引見。正使密昌君樴,副使禮曹參判閔應洙,書狀官司僕正尹彙貞,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樴曰,臣等今當奉命出疆,使事雖有稟定之事,到灣後則勢難變通,故敢此請對矣。廟堂以犯越事,待按覈御史狀啓,追封咨文云,姑未知査報之,如何?而臣等到瀋陽之後,使譯舌輩,偵探委折,彼若曰已爲彌縫云,則所齎去咨文,何以爲之乎?上曰,昨聞大臣之言,所謂永福頗苦,以此等事移咨云,而旣如是傳播,則決無掩置彌縫之理。領相所云,到瀋後彼果已彌縫,則謂以伱能爲我國,不爲轉奏,我亦爲伱,不爲移咨爲說而置之者,終涉苟且,不可爲也。卿等到瀋陽,則雖不費力,自當聞知矣。有其事則可以傳咨,無其事則不必發言。彼或先言有如此事,而吾已彌縫云爾,其後事情,有未可知,果若有我人見捉之事,彼雖欲彌縫,其可得乎?在使臣之道,不可不傳咨而還爲持來也。且事上國之體,毋論事之大小,有關於兩境,則令行轉奏也。此三段外,無他道理,行到灣府探問,而無此事,到瀋陽偵察,而已妥帖,則雖持去,只當不傳而已。應洙曰,此事若明知我人之已爲放還,則事雖苟簡,咨文可以不傳,而若我人之放還與否,不能的知,而彼以彌縫之意哀乞,則不可徒恃其言,而持咨空還,廟堂雖欲使之觀勢處之,而儘多難便,必欲預爲稟定,以爲奉行之地矣。上曰,不可以彼之乞爲彌縫,持咨還來,象胥輩惟當任之勿疑,而亦常有彼此間生色之意,一行譯官處,以若已放送犯越人,則無可論矣,不然則卽傳咨文之意,使皆洞知,可也。應洙曰,謹當依下敎奉行,而臣等之行,自有期限,不可遲滯,必當趁今卄六渡江,可以及期得達彼中,按覈一事,必趁其前催促,而成咨下送然後,可無未及之弊矣。上曰,此則當依爲之,而今日査對,大臣必出去,亦以彼若咨且不奏,欲爲彌縫,則不可不傳咨之意,言及大臣,明言於一行譯舌輩,可也。樴曰,臣等入燕後,若詗知彼人,已爲彌縫,至於無事之境,而彼輩亦以爲元無此事,伱國不必移咨云,而事已妥帖,則當依聖敎不傳,而其間事端或變,臣等留館時及或回程時,自瀋陽,若有轉奏之弊,則事勢極爲難處,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卿之此言,又思及一層,而彼人必已轉奏矣。應洙曰,彼已轉奏,則固無可論,彼雖稱以將爲彌縫,我人猶未放送,則咨文可以卽傳,我人眞若放還,事已妥帖,則咨文可以不傳,而但彼雖曰已爲放送,臣等旣未目見,所聞者,惟譯舌之傳言,而譯輩偵探事情,亦極疎漏,其言又難準信。彼若果爲放送我人,則必有馳通文書,若未得見文書及可驗之明證,則彼雖曰已爲放送,直爲傳咨,何如?上曰,彼果已放送我人,而以爲無殺害持票者云,則當持還咨文。此則到灣府,亦可探知,若到鳳城,不得見放還馳通,則其眞爲放送與否,有難的知矣。雖欲彌縫云云,直爲傳咨可也。樴曰,臣等到灣府,而査事未訖,咨文不及追到,則勢不可遲留過限,故預此仰達。上曰,然矣。且彼人或曰,此不過偸山賊所爲,伱國當處之,或曰你國人旣犯法,我何以彌縫云爾,則當直傳咨文,而然瀋在咽喉,怫其守將之意,亦可悶也。此在參量處之之如何耳。應洙曰,今番歲幣方物,雖有申飭之敎,而白木廛失火,故六七同燒燼,日子已迫,戶曹雖日加催督,廛人不得改備,臨急備納之際,稍不如當初所捧,槪其長則固無不足之弊,而廣雖僅準於見樣,更無贏餘,然旣準尺量,譯官輩亦以爲可用,故形勢迫急,雖與戶判相議捧去,而申飭之下,追後所捧如此,其間曲折,敢此仰達。上曰,彼中亦有見樣耶?樴曰,彼中亦有見樣之尺量,故我國依其尺量備送,而今番追後所捧之木,尺量則雖準,而升品似稍劣云矣。上曰,尺量果何如?應洙曰,前日所捧之木,則不但準尺,皆有贏餘,而今此改備之木,僅爲準尺而已,更無贏餘,比前所捧,其廣稍不足矣。上曰,升品,亦如何?應洙曰,木品歲幣,則勿論麤細,其織造之體樣自別,而此則,升品則間或有比前歲幣反勝者,而體樣則與歲幣稍別。此爲未安,而但旣爲暴白,則些少欠頉,不至顯著。卽今形勢迫急,封裹屢次退限,至於方物封裹之日,僅爲畢捧,歲幣異於他木,廛人實難猝辦,戶曹亦無變通之路,不得已以此捧去矣。上曰,彼若執頉,則將何以答之耶?應洙曰,雖無贏餘,旣準見樣,我固有辭,勢將以此爭之,首譯亦以爲可用云,故捧去矣。上曰,白綿紙何如?應洙曰,白綿紙,雖爲申飭,而近來紙品甚劣,今番亦未免薄劣。槪廛人常貿於兩南産紙之寺刹,而近來僧人多詐,紙地浮出之際,雜以石末,用奸甚多,故斤兩雖準,紙品則極劣。旣已措備上來之後,則此異於他紙,廛人更無變通之路,朝家若欲申飭,則明年所捧,自今年別樣嚴飭,而後庶革此弊,而臨時申飭,似無其效矣。樴曰,不獨紙地爲然,如火鐵、煙竹等物尤可笑,火鐵,十叩無火,煙竹,一握便破矣。上曰,此亦以大同米會減乎?匡輔曰,然矣,而各邑曾不經意,臨時備送故然矣。上曰,扇子則盡用別扇乎?樴曰,唐扇等他扇,皆用之矣。匡輔曰,其中梳貼,誠怪異矣。彼人焉用此乎?上曰,卿等萬里奉命,當寒行役,好爲往來也。彙貞曰,臣於近年,久在經筵之列,今方奉命出萬里外國,烏得無係戀楓陛之心乎?臣之所望於殿下者,愛惜精神,保嗇天和,人君雖一日萬幾,而若留意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則其於裁應庶務,亦何難哉?間者,臣曠未登筵,向於帳殿,仰瞻玉色,則比前銷瘦,群下之憂慮,當復如何?保養聖躬之方,不獨在於藥物。古語曰,多言損氣,又曰,神太用則敝,殿下於辭令之間,必欲使人曉然,故或欠於簡重,酬接之際,必欲纖毫不遺,故過用神思。此旣有違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而於保養聖躬之方,尤有害焉。竊覸聖學高明,不待臣言,必自知之,而若領其大體,簡其煩務,則自然神氣和泰,聖體安康矣。臣有所懷,臨行惓惓,如是仰達。上曰,臨行勉戒,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匡輔曰,外方進上物膳,事體至重,則其封進時,寧不審愼,而今者統制使金潗所封進靑魚三千餘尾,皆腐傷,故纔已退却。廚院草記,請推本院,則更不以警責之意仰達,而此後則諸道進上,各別申飭。且卽今日氣不寒,生物之屬,雖照氷上來,易致傷敗,而今此統營膳狀,昨日午前入來,而今朝始爲捧納,一日之間,亦安得不傷乎?自今分付本院,雖晩暮入來,趁卽捧納事,竝爲申飭,何如?上曰,今朝監膳提調,誰也?樴曰,卽驪川君壆云,而凡物捧納,非生物則雖或經宿,生物則例爲卽捧矣。上曰,在前則進上物膳,無經宿後捧納之事,而昨午入來之物膳,今朝始爲捧納,遲滯太過矣。當該提調推考,此後則申飭,可也。諸臣,遂皆退出。 ==1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病}}。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文武科殿試相値,出榜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洪景輔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方帶能麼兒堂上矣。能麼兒堂上二員中,具聖益呈辭受由,臣泰紹方在入直,不得已能麼兒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連呈辭疏,無意出肅,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武科殿試時,諫院,城上所言送事出牌矣。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闕外,陳疏入啓。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俱在外,只有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在外,正言趙鎭世陳疏入啓。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諫院無城上所言送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趙鎭世批下,更爲牌招。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李匡輔啓曰,明日仁政殿式年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秋曹久無長官,獄囚多滯,啓覆文書未回啓亦多,不可不及期修正,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命官,右相進去事,命下,故右議政金興慶,已爲出去矣,又爲受點於文科殿試讀券官,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相,慕華館命官進去事,未覺而落點,意謂當稟矣,只以讀券官稟啓,故如是下敎矣。 ○傳于洪景輔曰,昨日下敎,不過事體,無他深意,有何毫分不安之端乎?領、左相,更爲命招。 ○洪景輔啓曰,領、左相更爲命招事,命下,而自前大臣,則無試官更招之規。且於深夜大臣命招,則例出標信。命召事體重大,有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 ○傳于洪景輔曰,乙巳年大臣不參之前例,已知之矣。其前其後,大臣不參之前例有之乎?問啓。 ○洪景輔啓曰,殿試時大臣不參之前例問啓事,命下矣。考見院上殿試望單子,則康熙二十二年殿試時,有大臣,而故相臣南九萬,以兵曹判書,爲首讀券官,又一殿試望單,有大臣,而故相臣李尙眞,以知中樞爲首讀券官,而康熙年號下紙破,不記年月。近來則戊申十月庭試時,故相臣李㙫,以禮曹判書,爲首讀券官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以六員爲之,有前例耶?問啓事,命下矣。殿試試官六員,曾無前例,卽今他無變通之道。望單中未受點人員申思喆、宋眞明、洪鉉輔、尹陽來,竝更卽牌招,以爲受點備員之地,恐合事宜,而有異常規,何以爲之?敢稟。 ○傳于兪彦通曰,試官不備,欲爲稟啓,而未受點人員,徑先出去,已是不察,而旣已出送,更爲牌招,事體尤爲未安。原單中三人,付標以入,爲先牌招。 ○以朴成玉爲假注書。 ○以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砲手金惡妻徐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之人,竝許赴於今番殿試事,入啓,蒙允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直赴擧子李匡贊,身病,崔德垕、申命佐、李寅煥、姜守珪,在喪,不得赴擧云。依前例,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己酉式年武科覆試入格人閑良具德一,未及殿試之前,遭其父喪,依法陳試矣。今已闋服云,依例許赴於今番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事,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一百四十五人,隨其錄名,許赴於明日殿試,而統營直赴人尹迎來,雖已身故,書名榜末事,頃日筵中陳達,蒙允矣。依此擧行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本曹草記,海營別武士,癸丑都試時沒技人,許赴殿試事,命下矣。閑良金碩兌,閑良梁春大等,令政院,依例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晝講時,因筵臣陳達,西北沒技人,令後啓下者,許赴殿試事,命下矣。西北監司狀啓中,所付人別單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而西北旣令許赴,則海營沒技人,令後啓下者,只有二人,獨漏於今番許赴之中,不無向隅之端,何以爲之?而此後沒技,申飭各道事,依前定奪,各別擧行之意,敢稟。傳曰,依啓。亦爲許赴。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都摠府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出身李相起,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相起,時囚典獄署,移囚本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權以鎭疏曰,伏以臣老癃疲劣,尋常職事,尙不可堪,數年以來,世念已絶,歸伏松楸,綿巾待盡,忽承西藩之命,非以爲可有堪職之勢,而只以聖主肉骨之恩,無日可報,欲以未死之前,鞠躬盡瘁,在職不勝,以罪罷去,在臣素願,似若粗安。故冒赴此任,今已半年,餘拙畢露,官謗如山,加以邊上事變,層生不已,官職無狀,無人不知,至今逭辜,臣實不知其何故,售幸逭之故,晏然冒居,以妨賢班不職之中,又失廉隅,臣名備數於人,誠不忍爲此昧昧也。且臣年迫七十,筋骸已弛,兩朔行役,無病不生,兩目花眩,兩耳蟬噪,聰明旣廢,知識如昏,百體萎薾,落席涔涔,雖欲自力,亦無一分强起之勢。玆敢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官職之無狀,憐臣疾病之難强,特許遞改,以幸公私。臣伏聞臺臣論理山府使禹夏亨邊禁不禁,有拿推之命,臣不見臺章,固不知所言之如何,而略聞大槪,則夏亨之躬自飭邊,似無此事,一道之所共知,道路之言,例多失實,或其傳者誤耶?遠外之事,雖不敢質言,臣以此等事,日夕訪問,似或愈於道路之所傳耶?廟堂方有所寄托於夏亨,此事不可必其有夏亨之有此罷去,在渠誠爲多幸,國事實甚狼狽。此在臣職任事,故不敢不聞,特寢其夏亨拿推之命,使終始其事,似合事宜,若內地守令拿推者,若無事實,自當還任必交代,其後拿去,此事不可付之他人,萬不獲已,冒死仰陳。此旣臺臣成命已下,不敢偃然狀請,撌撌gg憒憒g辭本,又有掛事不察之罪,尤不勝惶恐悚縮之至。伏乞下詢于大臣而處之,臣無任。答曰,省疏具悉。禹夏亨事,業已處分矣。卿其勿辭察任。 ○江原監司魚有龍疏曰,伏以臣之情懇,前已屢次陳籲,而仁覆之天,猶未俯燭,終不蒙恩許,每每煩瀆,亦涉惶悚,不得已抑情在職,泯默到今,而臣之私情,實有萬萬煎迫者。臣母年迫八秩,疾病纏身,氣息危綴,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至於飮食起居之節,輒又須人,在臣情理,本不宜一刻離捨,而初旣迫於嚴命,黽勉强赴,離違膝下,殆滿一年,已難之方寸,去益難抑。況今京邸冷節,侍奉無人,方又隨往臣同生弟德山縣監有璜任所,自臣營距德山,道里比京差遠,音聞漸疎,私心之悶鬱抑塞,視前又萬倍矣。日夜戀結,寢食殆忘,臣之心緖旣如是悶切,則老母之念臣,尤當如何,情理到此,誠有所不忍耐過者。且臣瓜期已迫,不過一兩月間,雖以國事言之,許遞臣當遞之人,催遣代臣新伯,俾講明春救民之策,則於公於私,俱合便宜。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情私,亟許遞改,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情理雖若此,藩闑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抑情察任。 ○掌令李以濟疏曰,伏以臣年未衰老,精力先消,白晝猶未辨字畫,細語全未聞省得,一入前席,昏憒畢露,臣實自悔,人謂斯何?向日乞免之章,亶出於情窮勢蹙,而及承批旨,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飾讓者然,徊徨抑塞,罔知攸處。日尋長單,見阻喉司,而深夜鞫坐,義不敢辭,仍承登對之命,再近耿光,而薄暮傳啓,昏花滿目,袖中故紙,黑白相混,命開前牅,寔荷異數,而遲廻窘遁,全失臺臣體樣,歸伏私次,愧懼弸中,坐違召命,豈臣故犯,而猶靳例勘,天牌復臨。噫,臣以草墅冷迹,歷事三朝,濫廁淸選,强策疲劣,竭誠報國,豈非臣至願?而不幸疾病纏身,聽視俱昏,中宵念及,臣竊自悲,荐犯逋慢,分義是懼,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仁覆之天,或已俯燭其實狀矣,勿視臣爲例讓,而特許鐫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重官方,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旣不敢以言責自任,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區區憂愛之忱,有不能自抑,敢此附陳焉。夫治國之道非一,而若撮擧其要,則不過曰存體統而已矣,夫存體統如之何,亦不過曰能容臣下之守法而已矣,何者?體統不存,則事皆紊亂舛錯,而罔克歸于一焉。臣下不能守法,則事皆撓屈變改,而綱紀日以隳矣。是以一事之微,一政之小,而罔不有體統法度在焉。如或以事政之微且小,而謂非關於體統法度者,皆不足與論治道者也。三代以還,願治之主,不爲不多,而若言其翹楚,則能容臣下之守法者,莫如漢之文帝,昭載史乘,斑斑可考,臣不必歷指覼縷,而若其可以警動人耳目者,臣請爲殿下誦之。夫太子藩王,一不下司馬門,則六百石之公車令,得以劾奏,軍門都尉,得以將軍之令,而遏天子之乘輿,夫中大夫,至貴也。一戲殿上,則丞相得以檄召而議斬,自常情觀之,不下司馬門,至微過也。天子乘輿,非可遏也,一戲殿上,非大眚也,而劾天子之太子愛子,遏天子之門外乘輿,折辱天子之寵臣者,皆至無嚴也。似是人臣之極罪,而惟彼三臣者,只知守其職、行其責,而初不以太子之貴,天子之尊,寵臣之勢,撓其所執而已。文帝亦非能飭勵督責,而必使之行其法也,只能優容其守法,而使臣下,不喪其所守也,故當世之治,後世莫及,而傳之史冊,以爲美談。然若以君德責備焉,則泥於黃、老,專尙玄默,養民而不能敎,又行短喪之制,先儒已多譏之者,而先正臣李珥,以文帝爲自棄之主,蓋惜其有帝王之天資,而不克踐履乎精一誠明之閾者也。伏惟我殿下,終始典學,懋修厥德,初頭喫緊工夫,輒以顔子之不遷怒、不貳過爲期,則殿下之自期於身,臣民之望於殿下者,蓋將一蹴而可到聖益聖之域耳,何嘗以躬行節儉之漢文,爲今日足法者哉?臣試以頃日大臣所達筵中下敎,反覆而深思之,宗府,乃王子、大君府衙門也。百司所尊敬,而大臣,以一微事捉囚府吏,驟而聞之,宜乎不槪於聖心,而第伏念殿下所居之位,卽祖宗之位也。君也,父也。王子大君,卽祖宗之玉派天潢也。臣也,子也。受君父之命,任君父之股肱,而身總百僚而重朝廷尊體統者,大臣之責也。以此觀之,宗府雖尊,其不可慢君父之股肱,而與之相較也明甚矣。漢時之公車令,猶能劾天子之太子,則宗班雖貴,貴不如大君王子,而堂堂聖朝之大臣,豈不能如漢時之一公車令耶?聖意若曰,宗班或有犯科,則大臣之隨事糾劾,容或可也,而因此一微事,直囚府吏,非所以尊宗府、貴王族也,則此亦有說焉。身居具瞻之位,祗承元首之命,而一微過,尙不能糾正,小少體統,猶未能持守,則安可以責之以尊君父、重朝廷,而彈壓百司,儼然人莫敢犯也哉?玆事雖小,所關非細,筵臣陳白,斷斷無他,而天聽訑訑,聲色太遽。噫,吁咈之際,可否相難,自是君臣間美事,設令大臣、諸臣,交口力爭,言或過中,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諄諄警誨,何所不可,而況其所達,只在於存體統慮後弊而已。一辭僉同,可見其匡救至誠,而不賜兪允,遽加摧折,此殆聖上平日涵養之工,未祛好勝之私,喜怒之發,自不能中節,而其禮待臣隣,優容守法,反有歉於治雜黃、老之漢文,則志士之痛哭流涕,豈不百倍於賈生乎?如臣庸懦,忝居侍從之列,而囁嚅遲回,含默屛退,中夜耿耿,寢不能寐,敢將瀝血之辭,仰瀆宸嚴之下,僭妄之誅,實無所逃,而一端忠愛之性,自不能以人微而有間。伏乞聖慈,俯諒微懇,更加三思,蒭蕘必擇,則他日立紀綱尊朝廷,而措國勢於泰山之安者,未必有自今日始也,豈不猗歟盛哉?臣治疏將上之際,有擧子數十餘人,塞路號呼,問其由,則以西北兩道沒技武士,爲觀殿試,齊到京城,而該曹以令後不許赴於今番,數千里跋涉,將未免虛還,則他日殿試,多人之無故齊赴,誠未可必。乞以此意,略及疏尾,俾免遠塞人虛勞往返云,而辭甚懇惻,有不忍揮却,輒以冒聞殿試,只隔一宵,乞令該曹,劃卽稟旨擧行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昨日已爲下敎,而所引漢事,太不襯着。三代吁咈之時,喧鬧則決不爲也。職在憲職,不爲糾正,反護不已,良可異也。疏末事,業已處分矣。爾其勿辭察職。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臣,資性庸懦,言辭拙訥,百無一能,而獨其愛君憂國之性,則根於秉彝之天,自謂不後於人矣。日者登筵,臣隣奏對,辭不達意,終見雷威震疊,天語悲切,大臣以下,驚惶戰兢,倉黃逬退,景色之愁沮,尙何言哉?況臣不肖,職忝言地,初不能剴切開陳,感回天聽,繼伏見非常之過擧,而終未效匡救之一言,終孤寸誠,全負職責,論其罪狀,刑戮之誅,尙安逃哉?退出之後,終夜無寐,遶壁彷徨,一念如結,時日稍邁,終有所耿耿不自已者,請以筵席未畢之懷,爲聖明冒死而繼陳之。君臣之分,雖若天地之截,亦猶父子之親,固可以誠意孚感,而不可以威怒摧抑也。群下所見,苟有執迷,則從容諭解,使自悅服,可也。如或有辜犯難貰,則直加罪黜,亦何不可,而乃以不忍聞之敎,輕加摧抑,使不敢開喙,此豈大聖人物來順應之道耶?爲今日臣子者,苟或近似於嚴敎之萬一,則神明所監,湛滅猶輕,而何敢戴履高厚,立殿下之庭乎?洪惟我殿下平日仁恕之德,曲體無遺,慈良之念,隨處藹然,而獨此萬萬情外之敎,忽然勒加於臣子,臣子亦人耳,雖不能剖心自明,獨不隱痛冤迫於心中也哉?臣等之私自冤迫,亦何足說,在聖人平心恕物之義,果何如也?人之七情,惟怒難制,雖閭巷匹庶之賤,苟有一分本源之工者,疾言遽色,尙且戒之,何況我殿下以聰明睿智之姿,留心聖學,涵養氣息,凡幾年所,血氣二字,猶未克祛,則臣愚死罪竊以爲,涵養工夫,猶有所未逮而然也。伏願殿下,不以人微而廢其言,益加猛省於本原之工焉。臣於伊日事,終有所憂慨於中者,不避煩瀆,又此反復焉,臣尤死罪萬萬。夫大臣之直囚宗府吏,雖曰過矣,亦是非今斯今之事,而至於二品宗臣之擅囚政府吏,則前古所無之擧,若以無階君之尊,重囚政府吏,則猶爲可也,而彼年少品卑之宗班,創俑此擧,無所顧憚,則此非尋常細故。其蔑等級壞體統極矣,而殿下不加顯斥,顧藉太甚,有若較對者然,豈敬大臣尊體統之道哉?殿下若以大臣爲過,則一番申飭,俾勿因循足矣,何可任此一年少宗班之壞了朝體,而莫之禁也?朝廷之所以維持者,只在於體統一款,而迄至于今,壞破無餘,則爲大臣者,疲軟極矣,其何望總百揆而平庶政哉?臣之爲此言者,實非爲大臣地,所惜者朝廷之體統也,惟殿下,平心徐究焉。當日嚴旨,雖非全指臣身,緣臣發端繼陳者,旣被重推之命,則惶懍不安之情勢,實無彼此之別矣。昨因査對,黽勉承牌,而顧臣情地,決無冒進之勢,今因城上所,天牌又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爲人臣不爲盡言者之戒者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本非未安於爾者,飭勵越職煩達之致,爾何嫌焉?況所重在矣,非特爲宗臣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朴弼載疏曰,伏以臣於頃間,有事去鄕,薇垣玉署,除旨聯翩,驚霣感激,不敢少滯,數昨歸伏私次,而臣於館職,義不敢冒沒出脚,朒縮兢悶,靡所措處,又於再昨,移秩栢臺。夫三司淸銜,何等妙選,而以臣眇末,歷遍無礙,由彼就此,職名無虛日,揆分匪稱,撫躬增愧,而恩顧彌渥,虀粉莫酬。雖蹈湯赴火,不容前脚,則況彯纓入臺,何苦遜避,而第臣之力辭經帷,甘受違逋之罪,而未暇自卹者,誠以庸獃謭薄,萬無肖似,不可以叨塵法從之列,玷汚名器之重故也。不徒館錄之被人疵謫而已,則今於聖朝風憲之任,其不可厭然冒據,義無差殊,此已臣難進之一端,而抑臣昨年憲職時一疏,觝觸非常,僇辱沓至。朋憾崢嶸,餘悸懍慄,則朱夫子所稱防患貴怯一句語,實爲臣今日四字符,惟當斂謝名途,避遠駴機,以爲沒身自靖之圖耳,臣自今夏以來,屢叨此職,每愕眙逡巡,殆若傷禽之遇曲木,則其情可謂慼矣。見穽之危,終無復蹈之理,而加以素患痰病,遇寒陡深,咳劇而喘發,氣逆而血嘔,卽此疾狀,尤難强起供仕,昨於天召之下,未免坐違,偃蹇之罪,誅殛亦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終宵戰慄,直欲攢地入而不自得,玆敢露章自列,欲望聖慈,天地父母,曲諒臣情病之俱苦,特玆鐫解臣本職,仍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之罪,以嚴朝綱,公私不勝幸甚。臣於免章之末,不宜猥有僭論,而乃於目前事,竊有區區憂慨之忱,輒此略綽附陳,惟聖明澄省焉。臣昨伏見備忘記,則有宗親府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之命,而以大臣之囚治府吏,深示未安之意,又伏聞大昨備堂引接之際,聖上適因此事,聲色嚴厲,意旨悲切,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云。筵話甚秘,莫得其詳,而第伏念本事,殊極微瑣,不足仰煩威命之重,則淵衷之激惱,胡遽至斯?夫政府、宗府,其尊則等耳。向者大僚,亶爲宗臣之自損事面,督過其一時屬吏,而事無關於宗府,則宗府之尊,固無損也,有何敬不敬之可言乎?但宗臣官秩,雖曰崇顯,視諸大臣,不啻有間,因一體統間事,下吏之略受責罰,有何可怒,而其弟海春君,顧乃以年少二品宗班,私懷見陵之恥,捕囚政府之吏,將以敵之也,則此實三百年所未有者。夫以殿下所禮貌之大臣,而今見一宗班之侵侮不小,此而若不明降處分,則豈不大有傷於國體乎?雖然,若臣之私憂過計,實在於聖上辭令之無當,威怒之失平,惟我殿下數十年典學工夫,高出百王,洞察萬理,則是宜於涵養省察之妙,中和位育之盛,無所不盡其極,而凡有不愜於聖心,輒下非情之敎,易肆難制之怒。至或手拍御案,聲淚俱發,而悽辭疾言,罔念如綸如綍之體,使群臣,不忍承敎,而莫敢矯其非,其於高拱穆穆,聲爲律身爲度之義,是何如也?此個病痛,實爲殿下痼症,終不可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以臻於光明正大之域,則此忠志之士所共惋歎者,而今日之事,視聖人喜怒之正,尤有歉然矣。夫子曰,大臣不可不敬,是民之表也。就以《中庸》九經之目論之,其親親也,其敬大臣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今殿下雖尊位重祿,以盡惇親之化,而獨不念大臣見輕,廟堂不尊,則是九經之用,閼而不遍,而呂東萊所謂,由家以及朝廷者,毋亦失其道乎?夫以漢家雜霸之制度,大臣定有其罪矣,而猶不斥然,正以呼之,則其禮敬之優異,居可見矣。今我殿下動法三代,而遽因薄物細故,不平之敎,至及於平日倚任之上宰,殊失元首股肱之義,而反出漢家規模之下,臣尤不勝仰屋之嘆焉。至於國葉之單弱之敎,以備忘所出觀之,聖心之興慼,亶在於此,筵敎之哀痛,槪可知矣。然而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莫不以殿下之心爲心,則乃於王室屬籍之親,孰不仰體如我聖上敦恤之至仁,而今反以輕忽見疑,則寧不慨然?且伊日諸臣之相繼陳達者,只出於補衮闕、嚴朝體之意,而譴責過分,景色不佳,問備薄罰,雖不足惜,其亦優容臣隣之道,亦不瘨乎?朱子之言曰,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殿下倘於夜氣淸明之時,燕居蠖濩之中,穆然深思,惕然反顧,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則程明道所稱,於道亦斯過半者,其在此矣,伏願殿下,深留聖意焉。仍竊伏念玉堂及臺閣之官,惟當隨事格非,納君無過,而再昨入侍儒臣與憲臣,目見君上之過擧,終無一言匡救,則職在論思規諫之列者,可謂不負其責耶?臣竊爲之懣然,謂不可無責勵之道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所重在焉。政府雖重,本事不過下吏,宗臣雖遠微,其實卽王室親也。其若爾疏,法典次序,亦曰非乎?予未曉也。末端事,亦涉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一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東弼,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東川君申德夏入侍。 ○洪景輔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以殿試試官,牌招不進,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自五廟之孫,止亦復初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言偃復問曰音釋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蜡者,祭名,而八神者,有功於農家,故以十二月祭八神也。趙明謙曰,農民,春夏則服田勤苦,秋節則農功已成,至十二月,黃童白叟,會祭于萬物之神,以報歲功而同樂焉。郊特牲,孔子與子路有問答之事矣。金東弼曰,禮運一篇,備言帝王之治道,禮樂之所由行,而蜡祭,卽天子之事也。仰尼之所歎者,以魯而行天子之禮,不欲顯言,故答言偃之問,托以喩之也。上曰,觀前註則歎魯有或字云者,亦似有意矣。明謙曰,蜡祭,似非僭禮也。上曰,禘以下,吾不欲觀者,可顯斥之意,而歎魯之文意,似是後人之記解矣。東弼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第三大文,可疑處甚多,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明謙曰,材物與人共之,不爲己之所有,可見世道之熙熙皞皞,而此實聖人之眞書,看來三復感歎處有之矣。上曰,然。東弼曰,老老鱞寡,可見無一物不獲其所之氣像,而以材貨言之,百姓足則君誰與不足,不有物我之私,而無爲之治,於斯尙矣。盜賊不作,外戶不閉,亦可見仁政之大行,人無爭奪之慾矣。此《孟子》所以論王道,惟在於老吾老幼吾幼,而其節目則不過於制民之産矣。此等處,可想盛世皞熙之治,而其條貫之詳備又如此,此誠君人者之體行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大同之一句,文意亦好矣。明謙曰,大同者,至公之意也。上曰,然。上曰,大道旣隱之大文,有可疑處,以正君臣之下,亦有疑焉。各陳所見,可也。尙命曰,辭不渾厚,似非聖人之言也。東弼曰,上文則言太古之事,此文則言三代之事,而時世漸下,故不得不各自親其親,各自子其子,故不如大同之世淳朴之風,而風氣漸開,人文漸明,聖人設敎以治之義也。上曰,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者,不如太古洪荒之時,而堯、舜之治,亦如此而已,則以此謂不如無爲之世耶?東弼曰,此章文義,則後世聖人設敎之治,終不如上古無爲之世之義也。上曰,然則尤有弊端矣。東弼曰,此文旨意,終似有弊,而大旨則上文言上古無爲之治,此段言禮樂之漸明,而朱子曰,三代終不及上古云矣。以大體言之,三王之治,豈及上世之熙皞耶?明謙曰,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云,三王如秋,以此言之,五帝之時,似不及三皇之世矣。上曰,非以文之大意,有疑也。以字句間或有不能順理處,故所以難疑也。明謙曰,時氣漸下,人巧漸生,則必有爭之之端,故聖人有憂之,不得不以禮樂敎導之也。上曰,一有聰明睿智,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爲億兆之君師。以此觀之,敎民之道,亘古今所不可廢者也。景輔曰,謀用作始,而兵由此起云者,亦似有弊矣。實如老、莊之言,而似是漢儒之附記也。東弼曰,不以文害意,可也。尹陽來曰,有人而家居,則不得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及夫後世,不得不曰無盜而有盜,故以爲兵由此起,似無他意,而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此是人道之所當行者,則如是然後,可以爲治道之意也。上曰,特進官所達,是矣。趙尙命曰,此以下則言禮樂之效驗矣。上曰,此則又可見從容氣像矣。尙命曰,極言禮者,請問其節目備盡之意也。東弼曰,禮者,本於天道,出於人情,故以之治人而爲生之道,此言,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云者,以言禮之用,其重如此,而警戒來後之意也。上曰,坤乾他無出處耶?景輔曰,不能博考,而出處則未見之也。講畢。尙命曰,小臣因文義,而敢有所仰達矣。蓋禮運一篇,卽聖人制禮經邦之謨,其條目,燦然備述於一書中矣。臣於頃日講筵入侍時,聖敎以左參贊尹淳上來事,至引君使臣以禮之語,予於諸臣,欲盡以禮使之道矣。臣等退出後,私竊以爲,當此講禮之日,聖敎及此,實不勝喜幸之至,相與欽頌而已。日昨次對時,臣未果入侍矣,伏聞因一微細事,遽下萬萬情外之敎,入侍諸臣,蒼黃屛退云,臣聞來不覺愕然失望也。其日入侍大臣,豈非體國論事之大臣乎?重臣宰臣,亦皆多年任事,其爲人長短,聖鑑亦必俯燭矣。其所累累陳達,不過出於尊國體之意而已,何敢有一毫輕侮之意?而嚴敎遽降,辭氣峻切,此豈臣子之所可萌於心者哉?竊瞷殿下,少有激惱之事,則辭令之間,不擇發者甚多,臣常慨然矣。《論語》云,禮之用,和爲貴。伏願自今,辭氣之發,務盡和平,毋如前日之急遽,則豈不有光於聖德乎?上曰,其時所達,予於本事,非有他意,而予之性品,亦有不然者,曾已下敎於儒臣矣。近來凡事,皆不如前,而所謂裁抑宗臣者,謂有權勢也。自世廟朝以來,宗臣無他權勢,只以宗親府藉重而已。昔在先朝,以夏川事,有不可說三字之敎,可見敦親之至意矣。然,國法則不可低仰,而若不犯法,則何可廢敦親之誼乎?宗室之零替,未有甚於近來,渠輩雖欲怙勢,人誰肯受乎?以今番事言之,若出於輕侮大臣之意,則無可論矣。向觀《國朝寶鑑》,則有一宗室,以强娶宰相死後寡居之妾事,憲府發啓請罪,其時自上不賜答,而以法則不宥爲敎。若有犯法之事,則予亦何可爲宗室撓國法乎?《五禮儀》方使修正,而欲行《大典》,則不但卯酉之役,亦當修明舊典。宗親府,乃王子大君衙門也。今無王子大君,故疎遠宗臣,替居其府,然諸臣若謂今無王子大君,而其下宗班,何可囚治政府吏云,則此亦有可言者,政府無大臣,而只有左右參贊,則他各司推治政府下吏,而其將安而受之乎?若使宗臣犯法,則雖法司,亦當糾定,而不爲犯法,則大臣雖曰摠百司,何必致察乎?宗臣與外朝,元不相干,故外朝則柏府糾察,宗臣則宗簿糾察,宗簿提調一員,以外朝兼之者,其意極爲詳備矣。近來宗親府提調,不能任其職,故府吏亦頻遭推治,而知以例常事,故舊法漸至於解弛。今若有王子、大君,而有此等事,則豈不爲難處乎?予之下敎者,實不以大臣爲未安,意有在焉。重臣違牌,亦必以此事引嫌,而不亦過乎?朴文秀以備堂入侍,旣非職事,則於此事,得無不干乎?近於越爼,故有所下敎,而予之方寸已傷,顧念國勢單弱,若有王子、大君,則必無是事,故心有所嘅咄,因此觸發而然,實無他意矣。儒臣所達如此,當留念矣。金東弼曰,臣於入侍時,親承非常之嚴敎,豈無匡救之忱?而天威震疊,日勢且暮,姑爲泯默而退,下懷耿耿,不能自已,今因言端,敢此仰達矣。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而此指常人以下而言也。以聖上學問之高明,辭令之不擇,至於如此,設有可怒之事,可怒在彼,惟宜從容曉諭,開示聖意,方可合於物來順應之道,亦何至於重煩聲氣,以失和平之氣像耶?臣新自外來,未知當初本事之緣何致此,而雖以大臣所達觀之,宗府吏之拘囚,初非大臣分付之事,乃是錄事輩依前例擧行者。至於牌措語之不擇,誠有之,而此亦非大臣所知,政府事例,本自如此矣。海興君之一時入處,元非異事,特以其日常參時大臣入來之故,錄事輩雖有督過之事,囚徒若上,則大臣必許放釋,毋論彼此得失,元非大事,而海春君,以其兄之事,不避親嫌,乘憤干涉於捉囚政府吏之事者,大段妄着,夫大臣,殿下之股肱,雖以人主之尊,重罪施罰之外,不得施推考之罰者,蓋所以尊國體也。雖是王子、大君,亦何可捉囚大臣之府吏乎?海春,若以有司堂上,欲守宗府之體貌,則陳疏定式可矣。而以二品宗宰,怒大臣之事,而囚政府之吏,前所未有。年少宗臣,創此無前之過擧,諸臣所達,乃所以尊國體,豈有一毫他意於其間乎?意外嚴敎,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大臣諸臣,擧皆惶蹙不安,聖上辭氣之不平,實由於涵養工夫之未盡而然矣。惟願益加留意於操存省察之功,凡諸辭令之發,一意愼擇,無復有激惱失平之擧,則實有光於聖德。至於宗宰妄着之事,則終不可無警責之道矣。上曰,予自藩邸入承,而曾聞王子、大君,見國舅則下馬,而國舅亦下馬云,故予欲一番行此禮矣。逢慶恩於路次,慶恩素是謹愼之人,彼亦下馬,予亦下馬,而予生長宮中,無讀禮之事,所聞所行者,只遵祖宗朝已行之禮法而已。曾於庚子大喪後,無前導路,隨一大臣之後,而其大臣,終無讓路之禮,隨後作行,有同錄事,故予從他路而去矣。予以王子,猶尙如此,宗室之凋殘,如彼其甚矣。予不顧護,則誰復顧藉乎?大臣則以爲,宗室不可入處於賓廳云,此有不然者,而海興之入去,亦不無矇矓不察之失,予以爲非矣。重臣之裁抑爲達,予亦默會其意,然若無犯法之事,則不必裁抑,而當益加敦親之誼矣。頃以問安單子之數少,特推宗親府提調者,此亦無前之事,而有意爲之也。東弼曰,毋論前例當否之如何,自前政府之囚推宗府吏則有之,而宗府之囚推政府吏,則三百年所無之事也。況海春之職秩,非大臣同品,又其囚吏,非由公體,終未免乎挾私憾,聖敎若以宗府、政府,理宜相敬,宗宰若有事體間規警之事,則囚其傔人,容或可矣,而宗府下吏,則勿爲囚治事,使之定式。且海春之以怒大臣之事,不顧親嫌,捉囚政府之吏,則事體未安。以此下敎,而若加責罰,則朝家處分,豈不至當乎?殿下不此之爲,至下侮國家之嚴敎,外朝之於宗班,初不敢有一毫輕侮之意,況以臣子而侮國家,豈非萬萬情外乎?臣所慨然者,以聖上聖學之高明,猶未能祛一私字,有此過中之擧,而終無處分之事,實非宮府一體之道也。上曰,重臣所達精詳矣。若如是處分而定式,則亦可謂適中,而頃者過中之敎,蓋有激於宰臣之越職陳達,而且予方寸已傷,故正如程子所謂傷虎者而然矣。其後備忘,海春豈不爲推考乎?東弼曰,備忘中推考之敎,以宗府堂上疲軟不職爲敎而推考,此則罪名不相當,在大臣,尤爲難安之端矣。洪景輔曰,臣亦忝居近密,目見君父非常之過擧,不勝憂慨,敢此仰達矣。重臣所達裁抑聖敎中敦宗二字,俱於本事,爲過分說去,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政府之捉囚宗府吏,果有違於古例,則自上當溫言曉諭而已。今則不然,大費聲色,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殿下之平日典學,加意於辭令間者,何如?而一朝至此,此殆涵養之功未盡,而隨事激惱而然耳。臣之所惜者,不在於本事,而在於聖上辭氣之失平也。至以備忘中推考宗府有司堂上事言之,以宗府吏之被囚於政府,謂之疲軟而已,宗臣之捉囚政府吏之爲駭擧,全不擧論。宗府,卽殿下之宗親府也,政府,亦殿下之股肱府也。聖敎旣以宗府、政府爲內外朝相敬之衙門,而今此處分,未免扶抑之偏重。臣謂海春捉囚政府吏之失,雖推考薄罰,終不可廢,以存體統也。上曰,以承宣所達觀之,予亦知其然矣。然而當觀彼此所失而處之而已。爲宗府則如是下敎,爲政府則如是下敎而已,有何扶抑干與之事乎?上又曰,予讀曾子問有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心有戚感焉。數年之間,近宗連被誅戮。予頃往長陵時,念及於此,心甚悼傷,而其時老宮人,亦痛哭甚悼,蓋見其意也。宗臣有何干犯,而以各有推戴之故,竟至於斯矣。仁廟子孫,於今存者幾何?僅予一人,而卽今國無儲嗣,宗室孤弱,實無怙勢之氣,而又欲使裁抑,自我祖宗時言之,則皆是兄弟,在法則雖不可容貸,予不敦睦,而誰爲之顧藉乎?成廟云,此花開後更無花,撫古念今,心懷自然不平,此下敎昨日欲爲之而未及下敎。多氣宰臣,煩達不已,故因此觸發,蓋方寸已傷,致有此不平之敎,其時事實,不過如此而已。景輔曰,殿下頃以方寸已傷爲敎,臣以弘毅二字勉戒矣。殿下於二字工夫,終是欠却,故心氣易弱,轉輾觸感,每有此悲切之敎,而今因宗府微細之事,乃有此等下敎,豈非萬萬意外乎?伏願殿下,益加意於弘毅之工焉。上曰,予心常弛緩,而弘毅工夫則果不足矣。每念三宗付托,則雖欲弘毅,不可得也。趙明謙曰,日昨筵話,臣亦略聞其槪,而不勝慨然矣。殿下於伊日,隨其是非,從容開釋,曰是曰非,於大臣宗臣,何所不可?而遽下萬萬情外之敎,此非臣子所忍聞者,大臣重臣,惶恐蹙踖,容有極乎?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故不遷怒三字,最是緊要工夫,而殿下則不但遷怒也。或見違忤於聖心者,則必下題外不敢聞之敎,乃爲鉗勒臣僚,此豈臣僚之所期望者乎?今聞方寸已傷,故觸激則每不免過中,縷縷之敎,莫非臣僚自然嗚泣處,大臣重臣,於日昨嚴敎,雖有抑鬱惶霣之忱,而今聞此敎,豈敢有引咎難安之端乎?想不勝感激涕泣矣。但臣亦有所懷,理若迂遠,而亦有人事之必可期者,祖宗朝三百年積德之餘,豈無食報之理乎?殿下若能理遣寬譬,不失和樂淸明氣像,則禎祥必臻矣。殿下每下疚情痛心之敎,則入侍臣僚,亦不覺嗚泣,君臣相對涕泣,豈是好氣像乎?承宣所達,加勉於弘毅二字云者,正是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切實,亦且有意,當留念矣。景輔曰,臣旣有區區憂愛之忱,言端之發,請畢陳焉。夫弘者,寬廣之謂也,毅者,强忍之謂也。殿下常以此二字爲心,謂天理爲可必,謂祖宗積德爲可恃,毋或有一毫沮縮之意焉。臣於戊申冬,待罪諫長時,疏陳六條,其一曰保嗇聖躬,以迓景命,而結之曰克盡人事,以俟天休。臣雖愚妄,請爲殿下,責必於天,伊時殿下,特賜嘉納,未知尙記有否,而臣之愚意,終以爲可必者天也。伏願殿下,寬而居之,毅而行之,毋爲此悲切之敎也。上曰,前日之言,何可忘乎?頃又以弘毅二字陳戒矣,當體念也。 ○尹陽來曰,昨日慕華館査對,諸宰齊會,西北道沒技武士二十餘人,以不爲許赴於今番殿試,更爲査明後處之之事,齊訴稱冤,兵曹判書尹游,亦知其冤,而旣已陳稟。且殿試隔日,有難變通爲言,蓋兩道監司,以親試之意,明白狀啓,則今雖査覈,必與狀啓無異,而畢竟當盡許其直赴矣,等是許赴,而卽今二十餘人,千里裹足而來,落莫而歸,其所稱冤固矣。兵判與諸宰皆以爲,臣今日當入侍筵席,或可陳達此意云,故惶恐敢達。金東弼曰,臣亦入來時,武士呼訴於闕外者甚多,及到政院,問其曲折,則以爲沒技猥多,故限以去月二十一日,其後狀聞者更査之意,已爲稟定云矣。直赴沒技之過多,固爲有弊,初若一倂不許則已,今旣許之,而以啓聞之一二日差間,或許或否,事甚不均,遐方武士,爲其應榜,遠到京洛,終至空還,則豈不稱冤乎?今雖更査道臣之狀聞,必無前後之殊,旣來之類,竝爲許施,此後沒技,非道臣親試,則一倂勿施,而另加申飭宜矣。上曰,今番別單中西北人之沒技,殊涉濫多。傳旨啓下,亦爲過多,而初不許赴則可,或許或否,則事甚班駁,皆知其應爲直赴而上來,何者許赴而何者不許赴乎?勢不可異同,竝皆許施。此後則依重臣所達而申飭,俾無猥多之弊,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啓覆文書回啓,一時爲急,刑曹判書朴師益,各別申飭,斯速出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觀禮郞摘奸書啓,則宣陵相望地所葬沈哥妻者,誰也?景輔曰,沈仲良之妻也。上曰,沈仲良妻葬及壽觀葬處,卽令掘移,依法懲治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統制使金潗進上靑魚,盡爲下送,亦有弊。其中太腐傷者,東朝所進,還爲退送,其餘則捧入,而亦非大段腐傷者,則竝與東朝所進,只限今番封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試官之入宿闕中人員,自今番殿試爲始,別省記以入之意,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殿試進}}。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豐縣監鄭東羽。 ○巳時,日暈。午時,日有重暈,內暈有兩珥,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未時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兩珥。 ○李聖龍啓曰,小臣,慕華館武科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文武科殿試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趙儆,上下番入直矣。儆,昨日武科殿試試官,受點,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副摠管朴乃貞,俱有身病,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朴纘新,亦以文武科殿試試官,進去,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受由,他無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 ○以都摠府草記,傳于洪景輔曰,摠管不得牌招事,申飭,而政院何爲捧入耶? ○李聖龍啓曰,今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或有等畫之人,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呈辭疏,日事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筵敎申飭之下,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權奎應上言,據與幼學權世達所爭墳山,發遣本府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事,覆啓蒙允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今番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腐傷臭惡,決不堪捧入,故不得不以退送之意,稟啓蒙允矣。卽者臣以二等進上監視事,馳進本院,則自政院,初等靑魚還捧事,傳示榻前下敎,聖上軫弊省費之盛德,臣子豈敢不奉承,而本來大段腐傷之魚,到京又經多日,有難捧入,比初倍加。且所謂二等進上,今日來到者,來卽監視,則其腐傷,殆有甚於初等經宿之物,日暄如春,程道且遠,亦無足怪,如此而莫重御供之物,旣知其腐敗之甚矣,而循例捧入,有所不敢,玆又仰稟。傳曰,雖若此,旣有下敎,所重者民弊,竝捧入,東朝所封則決難捧入,而軫念往來之弊,累累下敎,二等進上,同爲捧入,初等則只東朝所封者下送,而其在享上之道,亦不可循例懲治,當該陪持,刑推下送。 ○洪好人,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宋昌乙卯年承襲使書狀官時,及己卯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加平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六負一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經用匱竭,頒祿收糧,有歲前絶之之患,故忠淸道留賑大同米四千石,別爲請得,而待新捧充上次,以各倉軍餉中推移,未凍前上納事,定奪矣。本道領運差使員舒川浦萬戶趙敬垕,安興米一千石,分載三船領納,而到泰安地,其中一船沈水云,而所載米石乾濕與否,全不擧論,今方査問本道矣。卽接安興僉使李{{!|𧬆|⿰言善}}所報,則晉州牧大同米所載船一隻,來泊梁內,依事目廉察,則本州監官、沙工等用奸情跡,極其狼藉,一邊囚禁,一邊論報上司之際,本道軍餉米領運差使員舒川萬戶,以晉州牧監官、沙工等權送事,屢度懇請,而終不聽施,則差使員,與晉州牧監官,敢生船價除食之計,暗自移載於江華船一隻,而晉州本船出入,不告去來,不時發船,竝領而去云,差使員之不聽本鎭指揮,符同晉州船人,徑先無時發船,致令所領之船沈沒者,已極駭然。泊在浦口之船,全無全船沈溺之理,而當初報狀中,不沈水米數,全不擧論,及其來現時,擧其違端詰問,則始以二十石不沈水,爲答,今見來報,不沈水米又爲四十石,不但前後米石差錯如此,差使員領率不謹之狀,尤極痛駭,其罪狀,爲先令攸司拿問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今番武科殿試直赴擧子閑良李後慶、徐淑彬、梁柱一、金鼎益、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親騎衛金尙宗,司果殷復興,閑良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廉彭壽、金重三,別驍衛李震億,閑良林鳳鳴、白采道、李長曄,業武李東茂、朴守億,內禁衛朴泰最、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親騎衛蔡泰胤、朴東聖、蔡泰安,司果南廷赫、郭萬重,別武士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此三十一人,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朴弼載啓曰,臣之情跡,固不敢以臺職自居,而適見君上創有之過擧,卽此循默,則宜有不匡之刑,昨於辭疏之末,略貢憂慨之忱,只欲尊朝廷於日月之明,而辭拙誠薄,有難感回天聽,及奉批旨,於本事則敎之以所重在焉,於臣疏則責之以予未曉也,臣奉讀慙惶,繼之以不勝抑鬱也。夫惇宗之府,事體固重,而當初一宗臣,自壞體例,則其所帶吏屬一時督過者,不過用政府已行之規而已,大臣何嘗視宗臣爲遠微而忽之,亦何嘗有損於所重之宗府乎?臣疏中亦言宗府之地尊,則法典次序,臣豈不知,而第臣於聖敎中所重二字,若有偏倚處,竊爲千萬訝惑焉。宗親一府,爲何等衙門,而況明德親族?卽我聖朝家法,則聖意之所重,雖在於此軫股肱元首之義,敬大臣而不曠者,實祖宗朝懿範,而直可與三代,竝軌。且冠冕百僚,保安宗社,其責專在於大臣,則今之大臣,非獨殿下之大臣,卽我祖宗之大臣,大臣重而祖宗之基業,乃重,夫然則國之所重,豈在於宗府,而不在於政堂耶?黃扉赤舃,卽一國具瞻之位,國之安危存亡係焉,苟能得人而任之,必委畀益專,誠禮益摯,然後體統乃立,紀綱乃肅,尊尊卑卑,各安其序,而宗府之重,益得其重矣。本末相資之效,有如是者,而且以《中庸》九經章註說中,呂氏解觀之,親親,是家之道,敬大臣,是國之體,家便屬私,國便屬公,以此,於大臣則必曰尊,必曰敬,見於經傳子史者,不可勝計,而於宗親則只得曰親之而止耳。就此論之,亦可見公私彼此之較然不同,從古帝王之恢大公祛偏私者,靡嘗不兢兢於此矣。凡此非臣杜撰之說,殿下何不就方冊而考信焉?今日之事,海興之失,不須提論,而其弟海春君之不計班資之相懸,體貌之至嚴,只以兄弟之私,妄懷不當怒之怒,至有捕囚政府吏之擧者,是我殿下上公之尊,視之若無而然耳。大臣之受其凌蔑,姑不暇言,誠使名在屬籍之親者,粗慕河間之詩禮,略倣東平之謹畏,體聖上托重之至意,念外庭仰成之大體,則寧有是哉?玆事雖權輿於微瑣,末梢因一宗班之自肆,遂有三百年所未有之事,而簾陛之序,凌夷無餘,其勢將朝無大臣,而國不爲國,其所關係,實非細故,則凡爲殿下臣隣者,孰不痛心乎?殿下若欲與二三宗正,共理國事則已,不然則海春之妄,必嚴降處分,前後激惱失當之敎,亦復一一反汗,深示悔悟之意,然後大臣始可慰安,朝體始可振刷,臣則謂所重在焉,無大於此者矣。噫,大臣之因微事,遭無限侮辱,亦一世道之變故,宗臣之逞私忿作,無前悖擧,誠非聖代之吉祥,而臣之昨疏中區區過憂,則實不在此,乃在於乃殿下辭令威怒之間,所引朱子說中忘怒觀理一句語,亶爲殿下四字符,自可對着於痛處,故臣愚死罪以爲,此於殿下之痼病,對症之善藥,無以易此矣。臣所苦心勉戒處,全不賜答,海春事,費了縷縷批敎,而亦與臣疏意太煞徑庭,雖緣臣人微言輕,無足以開導聖衷,而其在明主擇蕘之量,果何如也?至於官師相規之美事,亦下過矣之敎,杜蕢旌直之擧,亦將不可復見於聖明之時耶?臣亦爲之慨然。雖然,臣不能自量猥效匡救之誠,承此多少未安之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昨者下敎,非輕大臣也。乃由於諸臣煩達之致,何若是費辭張皇乎?其時下敎,設有過中處,思君父之方寸,爲今日臣子興感處也。吁,爾等雖欲務勝,重外朝輕宗臣,予則曰似非其時也。勿辭。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今方出疆,而竊見諸臣之受命赴燕者,例解職務,今臣所叨春官佐貳之任,亦不可仍帶遠出,至於備堂,尤非滓穢賤蹤之所可冒玷者。本來情地,姑不可論,才分之難堪,人器之不稱,曾已備陳,從前力辭,實非飾讓,非分之榮,決難冒當,每當開坐,輒致懸頉,至承未安之敎,荐犯違逋之科,情勢迫隘,悶蹙倍切,而行期已迫,使事方急,陳章請譴,亦未暇及,惟事泯默,尙逭譴罰,一念惶隕,若無所容,今始冒死,竝此自列。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筵中,妄有所陳,伏承聖敎至嚴,臣五情震悸,惶汗浹背,退而縮伏,祗俟嚴命,昨日召牌下臨,不敢祗赴,尤增死罪。玆事委折,臣已略陳,而設使臣不識事理,因循謬例,猶可以疏辨斥,至於移怒於臣,而反囚府吏,曾所未有之駭擧,蓋朝家待大臣,自有體貌,若有罪辜,則罷削黜竄,無所不加,而問備之罰,獨不及焉,非爲其人,乃所以尊朝廷也。只緣臣無似,壞損體統,更無餘地,初擬一陳筵席,而引咎自處矣,今則臣之罪釁,益復著明,將何顔面,一日冒據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悚蹙靦愧,無地自容,玆敢冒控危懇,仰干嚴誅。伏乞聖慈,亟賜削罷臣職,以存事體,千萬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再昨下敎,未安越職煩達之故,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得伏見備局關文,大臣筵奏,以近日廟堂,不能見重,道臣疏狀,或脅迫,或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今以海伯狀啓,言之,面里分等,今年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直有狀請,事體所關,不可無警責,請從重推考,蒙允。臣讀之未終,悸作身靑,歷數日而靡定,殆五情之失守也。今年面里分等之有禁,臣雖全未聞知,勿論聞與不聞,以違禁而被推,臣固甘心,獨其脅迫操切四字,不但臣內自循省,不知所以得此。夫以外藩之臣,而脅迫操切,廟堂之重者,果何等罪名,人臣犯此而責之推考,聞此而仍據藩任,則國爲無形之國,臣爲無嚴之臣,體統之壞損,特細故耳。臣爲是懼,席藁束裝,瀝血封章,恭俟鈇鉞之誅,雖有危苦之衷,亦不敢悉暴於仁覆之聰。伏乞聖明,亟命罷削臣職,仍命下臣司敗,勘臣負犯,俾三綱大振,外藩知戒,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老病已極,豈有一分可强之勢,而祗以含恩畏義,不敢顧恤微命,扶舁殘骸,重登文陛,心力不副,氣息愈微,奄奄難支之狀,卽聖鑑之所俯燭。以此支離危惙之形,已無虛糜仍冒之理,而且於日昨筵中,以宗臣事,臣亦有所陳達,而致勤嚴敎,惶懼之深,置身無地,退伏彌日,一未跼蹐,卽宜陳章自列,以竢威命,而適値査對事急,雖不得不冒昧進參,以此病情,萬無因仍蹲冒之勢,召命之下,不敢趨承,違逋之罪,無以自贖,伏地兢惶,恭竢嚴誅。伏乞聖慈,亟命削罷臣職,以尊國體,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已喩於左揆批答,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色內赤外靑。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呈辭受由,掌令李以濟牌不進,李善行陳疏入啓,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受由未肅拜外,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善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趙明謙,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晝仕出去,而各邑軍布,連續上來,捧上之時,每每草記,事似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右承旨李匡輔進。 ○李匡輔,以吏曹言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以吏曹言啓曰,三司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軍資監牒呈,分正黃梓,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黃海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柳儼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宋日贊爲直講,朴弼助爲漢城主簿,宋時涵爲禮曹正郞,李錫杓爲兵曹佐郞,崔逵泰爲禮曹正郞,宋眞明爲副提學,洪啓裕爲兵曹佐郞,李翊漢爲同義禁,典籍朴{{!|𪼤|⿰王詹}},文科甲科第一人,典牲直長柳鼎茂,文科甲科第二人,長興主簿金順逸,武科甲科第一人,竝單付,前佐郞金聖運,今加通政,依法甲科第三人,登科前資窮,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有政,以益興君溫爲副摠管,李翊漢爲同知,權瑊爲五衛將,魚必遂爲都摠經歷,成胤漬爲武兼,鄭巑爲武兼,皮德麟爲訓鍊主簿,李禧遠爲內禁將,金{{!|𣖔|⿰木厚}}爲宣傳官,趙榮恒爲部將,安命徵爲忠翊將,申璆爲阿耳僉使,薛昌垕爲同知,趙錫悌爲僉知,玄起鵬爲同知,李眞淳爲副摠管,禹夏亨爲黃海兵使,金德文爲潼關僉使,李時馨爲部將。副護軍,李眞淳、趙明翼,竝單付,副司正,金錫一單付。 ○以京畿監司狀啓,楊州等官居御營保劉種之等八名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頃者下敎,由於諸臣煩達之致,則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以至於尋單乎?愕然之極,良久無語,其時下敎,非不知敬大臣,非不知本事所重,在焉,而諸臣未知予意,有若務勝,不顧越職,年少之臣,謂君父乎務勝,荒雜引諭,反欲務勝,此予所以飭勵者,而添卿不安,尋單乃已,以常人所知者,言之,知其人之心腸,言雖或有過中,量其心而興感,決不懷于中也。況卿爲予股肱,又兼藥院,知予心者莫若卿,則尤何至此哉?玆遣史官,諭予至意,仍命偕入,卿其安心勿辭,亟寢長單,卽起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與之偕來。 ○李聖龍,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送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月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勢,有萬萬難安者,冒死請急,祗俟處分,不意史官,臨宣聖諭,誨敎諄諄,如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未半,感涕自零,至於偕入之命,尤出慮外,螻蟻微臣,何以得此恩數於聖明之下哉?惶惕之極,靡所容措。仍念臣因一微事,激惱聖衷,致勤嚴敎,此固臣之罪,而臣非敢以一時下敎,遽懷不安,而求解職名也。只是以大臣之故,而囚推下吏,國朝以來,曾所未聞,臣雖疲劣,職忝三事,毋論事之得失,見囚下吏於人,而其可以相職自居,而委蛇盤礴於百僚之首哉?朝廷體統,緣臣而一朝壞了無餘,臣於此,羞愧縮恧,無以自立,必蒙譴罰,然後可得存事體而礪廉節,恩命之下,不敢祗承,僭越之罪,尤增萬隕。臣神精惝怳,不能究心以對,謹當待其少定,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法聖僉使洪榏。 ○辰時,日有左珥。午時,日暈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矣。今日臣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而欲停湯劑,勿爲入診,問于醫官議定,宜矣。 ○又啓曰,欲停湯劑,問于醫官議定事,命下矣。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前後進御,殆至五十餘貼之多,湯劑則今姑停止,丸劑連爲進御,宜當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呈辭受由,或未肅拜,或呈告,無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呈辭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柳儼,正言李潤身,掌令李善行、李以濟,持平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柳儼、申晩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以內醫官員,以副提調意啓曰,今日是問安日次,而都提調徐命均呈辭,提調宋寅明,日昨以試官牌應命矣,出榜後,旋卽引入,今又不進,臣獨來參,事體苟簡。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匡輔曰,今日次對相値,晝講停。 ○兪彦通啓曰,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病勢危重云,係是大臣病患,敢啓。傳曰,卽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今日次對,欲下敎而未果矣。廉隅雖重,分義豈可輕也?況此非廉隅,乃私嫌也。旣承慇懃之批,使吏判,若顧分義,決不若此,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又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兵曹兼春秋宋時涵,昨日政,移拜禮曹正郞,禮曹兼春秋朴致文,受由在外,尙未上來。朴致文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及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竝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鄭履儉,旣已應講,卽今左右史未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李德重,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便,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知道。李德重則曾於假注書,終不仕進,于今翰薦,亦爲稱病,其在事體,不可推考而止。罷職。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二單,洪曙、李錫杓,檢閱單鄭履儉。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傳于兪彦通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牌招,明朝擧行。 ○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累年處江郊之餘,頃聞入城,心深慰焉。政院所達,未久,遽聞長逝之報,傷悼曷喩?喪葬等需,令該曹,依例擧行,柩材,亦爲擇送,而祿俸,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叨是任也,陳疾而冀解者,不知凡幾遭矣,蓋其病抵難强,非在瘝官,則輒不得不以是爲言,而邇近圖便,事涉支煩。臣每當封疏,欲書病字,則惶愧之心,先發于中,竊自擬今番則不復言病,限以顚仆,免添支煩之罪矣。見今殘力盡殫,痼疾顯加,欲强而有不可得矣。臣本有胸脅間痰癖之病,每遇寒冷,輒致增劇,此自未衰而然耳。入今冬以來,尤覺視前有加,數月供劇,病源冞深,又重以浹旬撼頓,證節陡添,而然猶不至於不能運動,故遂復有七八月之供職,而再昨試場,終日冷處,胸膈關塞,脅肋牽痛,種種諸症,一倍有加,侵昏詣闕,僅僅齎呈榜目,及歸私次,昏昏無復生意,而昨日在院之僚,不相見諒,啓請而天牌出矣。其時症形,豈有强策之勢,而旣未一暴病狀,無端坐違嚴召,則其爲惶懼,又加於言病時,思之及玆,不覺蹶然,遂乃扶擁承詣,待晡而退,往來之際,又復添症。最悶者,勺水近口,氣逆而嘔,頑痰塞胸,嗽急則窒,呼吸甚妨,轉運且艱,通宵辛苦,元氣隨澌,涔涔委席,呻楚不堪,病旣如此,則供仕一節,已無暇論,向之爲惶爲愧者,亦未暇恤,僅構短疏,方擬上徹。臣之病狀,院僚皆知,而拘於格例,混請牌召,臣欲力疾承詣,則難强之形,比昨尤倍,欲在家違傲,則無端之懼,如上所陳,不獲已忍死擔舁,僅詣闕外,悉暴此狀,仰冀俯燭,而灌藥救治,一時甚悶,未免徑歸,臣尤死罪。懇乞聖明,特加憐察,所帶職名,亟許鐫免,俾得安意調將,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任。 ○待敎趙榮國疏曰,伏以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宋眞明,卽臣三寸姑夫也。副提學,例兼春秋館堂上,則與臣所帶之職,法有應避之嫌。伏乞聖明,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掌令李善行疏曰,伏以臣,資性疲劣,情跡卼臲,經年屛伏,望絶當世,簪履之收,忽出夢想,顧此臺閣之職,曾已僨敗之地,豈有一分復冒之理,而迫於嚴命,不能違傲,淟涊出肅,粗伸分義,而因仍盤礴,亦非初心。且臣之父母墳,同崗數步之地,爲人偸占,臣情理崩迫,方欲乞暇往省之際,以武所監試官,天牌儼臨,黽勉承膺,挨過時事,宿患痰病,添劇於處冷之餘,曳歸私次,人鬼莫分,玆敢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使名器無復玷之歎,殘喘有少延之幸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耿耿者,玆敢附陳焉。臣居僻性拙,罕與人接,尋常時事,殆同聾聵,況於筵話之嚴祕乎?臣於小紙上,以宗府吏事,有所下敎,而不知爲某事矣,及夫僚疏出,而始識其梗槪,竊不勝憂嘆之至。噫,人主奉三無而治,惟私先祛,聖學克七情之偏,惟怒難克,今殿下只言宗府之尊重,而不言政府之亦尊重,只責大臣之規警下吏,而不責宗臣之再壞體貌,其推考宗臣也,有若疲軟見負於大臣者,爲可警,而其本事之失而略不提及,殿下之敎,其可謂公乎?實非群下之所望於殿下者也。殿下之怒,何其發之易而失其當也?且竊伏念,大臣者,一人之下也,敎大臣者,乃所以尊君上也,重相府者,乃所以嚴堂陛也。其忌器之嫌,與宗府,何異?然本事之得失,自有所在,某府之輕重,不必較挈,夫宗府自宗府也,賓廳自賓廳也,宗臣何謂於賓廳也?若使大臣,依幕於宗府,而使宗府,有糾正之擧,則雖以大臣之尊重,似無辭而解其失也。此等事理,較然易覩,以殿下日月之明,有此差失者,私之易弊而怒之難制也。伏願殿下,加意本源之地,益勉克己之功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而不惟臣病勢沈重,無以起動,又伏見僚臺疏末,盛詆入侍儒臣、憲臣無一言匡救,臣雖不在登筵之列,而晩聞事實,一言後時含默之譏,臣實當之,臣何可揚揚冒當於處置?擔舁病軀,來到闕下,拜章徑歸,恭俟鈇鉞之加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批答,已諭其槪,則若是務勝,抑何意也?宗府、賓廳,互對而說,已涉苟且,而賓廳,本非政府也,乃闕內公廨矣。崇品宗臣留此,非今創始,頃者以昔年事,下敎,則不顧事體,敢曰何爲乎?良可駭也。勿辭察職。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以卼臲之踪,而屢玷近侍,抱憂愛之忱,而未貢讜言,居恒愧懼,若無所措。再昨祗承試牌而詣闕,聞憲疏有論臣之語,不敢晏然,旋卽退出,得見其原疏,則以玉堂見君父之過擧,無一言匡救爲言,斥之以懣然,請之以責勵,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噫,玆事若從外面,驟聞而論之,則臺疏所云,不爲無見,而第伊日事,儘有委折,當初大臣之囚禁宗府吏,雖或非應行之事,大臣則以次品宗臣之失體而規之,宗府堂上則以大臣之事,捉囚政府吏,實是無前擧,然而聖上之初頭下敎者,不過以囚治宗府吏,略示體例之不已,則雖欲以《中庸九經》之訓,引而爲之辭,恐不可得,及至筵席將罷,天威震疊,辭意悲激,臣伏聞此敎,中心載載,而不勝驚霣,私自口語曰,雖於前後,屢下方寸已傷之敎,而聖心之激惱,何如是疾遽耶?非不欲進前以一言開陳,而緣其時諸臣辭退,俱劇怱怱,倉卒趑趄,未免隨人而出,擬以中心蘊結者,從容陳達矣,今者非斥之論,發於司直之地。然則臣之負職責,著矣,其何可抗顔仍冒於榮次乎?玆敢略具短章,仰控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俾靖私義,仍治臣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朴師益疏曰,伏以臣,乍罷蒙敍,遽出非望,因嫌解任,得以安分,不意昨者,又有秋官新命,數日之內,恩數絡續,且驚且惶,躬措無地。竭蹶祗肅,以伸感激之忱,臣分當然,而如臣癃骸危喘,其於官職去就,實無可論,玆敢仰首鳴號,以冀殿下之垂察焉。念臣風痺之疾,已是卄載難醫,與衰俱甚,而昨今年來,連傷於喪慼,積感於暑寒,新舊症狀,雖不敢逐一猥陳,而大抵床席之間,長作僵尸,㱡㱡叫死之中,最其下部,漸廢運用,左右脚膝,攣而益攣,痿而益痿,跬步起動,尙且須人,則昕庭奔走,尤有何望?此臣所以前後候班,一未進身,而向於試牌,違逋至三者也,自非然者。爲人臣子,何敢罔念分義,故自陷於慢蹇之誅也哉?有如臣如此,生不如死,前疏尾懇,旣非蒙許,今玆誤恩,又失所圖,臣誠狼狽跼蹐,靡所因極。本曹久無長席,曺務已多抛曠,而啓覆進行,又有成命,則此時此任,何等緊重,而以臣籧篨之形,雖欲匍匐趨承,其路末由。噫,使臣之病,可堪出入,猶如數年以前,則區區犬馬之戀,豈不欲夤緣事會,一登文陛,以近耿光於積違之餘,而身爲廢物,永自阻於天日之下,惟有撫躬悲咽而已,尙復何言乎哉?念臣此疾,實我聖上所俯燭,而雖以向日大臣筵奏,觀之,臣病之難於入侍,卽亦通朝所共悉者,則今日新除之還寢,宜不待於臣辭之畢矣。疏未及上,牌已先違,此後撕捱,將不至其爲幾,則鈇鉞之誅,臣固甘心,而如不及早變通,其於國事,何哉?纔遭姑母之喪,涕淚爲日,而事須及時,自列於制限之前,敢瀝肝血,疾聲籲急。懇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廢疾實狀,將臣見任,亟行鐫削,回授他人,以幸公私,不勝千萬大願。噫,臣之日逋召命,豈有他哉?直以病耳,則喉司諸臣,非不相諒,而於臣疾痛之呼,惟事搪遏,不使上聞於慈覆之下,臣固疲劣,不足恤,獨不念啓覆重事之一向遷就,宜急變通乎?臣於愧恧之餘,亦爲之慨惜也。筵敎申飭之下,轉身不得,只願速就誅戮而已。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病爲辭,已涉過矣。於京出外,不欲仕也,當陳其意,何以疾謂?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侵斥喉院,豈重臣所爲也?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司直金東弼,漢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同副承旨兪彦通,修撰趙尙命,假注書金錫一、朴成玉,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興慶曰,近來冬暖,日氣乖常,今朝稍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連得一樣矣。興慶曰,臣頃在鄕廬,得見朝紙,則連進湯劑矣。今日藥院之批,有停止之敎,未知有藥效而然歟?寢睡水剌之節,亦復如何?上曰,湯劑已支離,故使之停止,而寢睡水剌,亦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在京時,外方民事,猶未盡知矣,今番獲蒙恩暇,往來鄕里,始得目見而知之。以湖西論之,沿海尤甚邑,則誠爲傷心慘目,有欲仰達者,雖未及與僚相相議,而爲此入侍,諸道事稟定後,當爲仰陳矣。上曰,諸道事姑置之,所見民事,先爲陳達,可也。興慶曰,議者皆以爲,今年勝於上年,蓋其勤力耕作之處,則頗勝,而至於陳廢處,無可言者,畿內則今春,朝家多方顧恤,補助其種糧,故雖有陳廢處,不至太甚,而湖西則或有一望無際之大坪,全然陳廢者,舊例,畓之陳者,皆爲給災,而田之陳者,元不給災,向者嶺儒疏請田災,而左相防塞,此則宜矣,然合家沒死者,其田或至於二三年陳廢,而亦不分揀,一例徵稅,夫生者,此田雖陳,或可以他田所收,移納矣,死者,旣無其身,又廢其田,將誰應稅乎?不得已侵徵於隣族,軍布之徵諸隣族,已是不忍之政,而況此田稅之徵隣族,又可創開無前之規乎,死者固可哀,而生者又難支,故臣之今行,齊民擁馬呼訴,以爲聖上愛民如子,若聞此慘切之狀,必有蠲減之政,到處塡塞,冀得上聞。臣竊計合沒者陳田,其數必無多,而且監司守令,或已抄錄料量云,雖通各道計之,想不過累萬石,國家散此累萬石穀,而收拾民心,則何吝於斯乎?上曰,所聞慘然,諸臣各陳所見。東弼曰,畓之陳者,見執於災傷,而田則以其一年再耕也,未嘗執災,若其陳廢之的實者,其主又合沒,則將何處徵稅乎?軍布則雖有徵隣族之事,而田稅之曾無此例,誠如大臣所達。今若渙發德音,一倂蠲減,則誠爲大恩,而所謂合沒者,皆是流離轉徙,死於溝壑之類,其田無幾何矣。若以累萬石,爲言,則必多冒濫之弊,第令精査而施行之,可矣。鵬翼曰,田災,曾所不給者,創開固爲重難,而大臣旣親見而仰達,田稅之徵於隣族,亦爲矜憫,第其抄擇難精,是可慮也。興慶曰,其言,是矣。然不能精抄之弊,不過有主者陳田混入矣。雖或有一二未精者,何可慮此,而竝與合沒者陳田而徵稅乎?游曰,田無一等,而兩根耕食,故不許田災,載在事目,而近年始許木花田災,轉及於豆田、粟田,此固弊也,而今此大臣所達合沒者陳田,則烏可徵稅乎?卽今軫恤民隱之第一務,無過於此,大臣以累萬石,爲言,而若精抄,則通八路計之,不過爲四五千結矣。東弼曰,然勢難博施,只可許之於三南沿海也。游曰,其在一視之道,不宜有所界限,雖非三南,若徵稅於合沒者,則豈非不忍之甚者乎?興慶曰,毋定其界限,只以合沒爲言而許之,可矣。上曰,海西,昨年不至設賑矣。游曰,昨年海西十三邑則設賑矣。且雖非設賑處,昨今年癘疫合沒者,何處無之乎?上曰,承旨書之。彦通執筆近前,上,親呼使書曰,今聞大臣所達,心甚矜惻。隣族侵徵,雖有身布,此猶王政之所不忍,飭勵講究者,方以此也,則況田役乎?湖西沿海若此,則兩南沿海,他道設賑之邑,推此可知,其令備局,詳問諸道,其合沒者陳田,特爲給災,以示惻傷之意。興慶曰,頃日廟堂稟旨,山羊會鎭被捉淸人,令灣府,馳通入送事,定奪分付矣。今者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乙未年間,昌城所捉淸人一名,自朝家,有移咨入送之例,今若只以馳通入送,則彼中或有執言之端云,臣取考《承文院謄錄》,則乙未年果爲移咨入送矣。凡事當遵前例而爲之,乙未之例,旣如此,則誠不無彼中執言之慮,別爲咨文入送,似爲完備矣。上曰,他大臣之意,亦然乎?興慶曰,他大臣處,未及商議,下詢于入侍諸臣而處之,何如?東弼曰,旣有移咨之前例,今又有節使之行,不必別送齎咨官,因便移咨,事涉完備矣。游曰,捉得彼人,則移咨入送,乃是當然之事,故前例亦然,今亦依例爲之,好矣。上曰,其時大臣,未及考前例而仰稟,故然矣。旣有前例,則依爲之,而但使臣之率去彼人,於事體似未安。咨文,令使臣持去,淸人則使灣府,傳送鳳城,而如或有掣肘之端,則雖別送齎咨官,可也。興慶曰,平安兵使李遂良狀啓以爲,江界境,淸人所棄置馬尙十一隻,爲風雨漂出流下,竝捉繫江邊,請一倂打破,以示禁絶之意云。打破棄置之馬,尙旣是淸人之所許,則不必狀聞處之,而係是邊事,故有此稟啓,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在前冬月,則江邊不爲把守矣,前監司宋眞明,親承聖敎而下去,報備局而創立把守。然其後潛商犯越,比比有之,實無益於飭邊,而當此寒節,薄衣人民,一向守番,實爲可憐,依前停止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臣在外,與宋眞明相議,則以爲,創設旣因聖敎,糧資亦已區處,行之纔一年,旋爲停罷,似涉輕遽云,此狀啓勿施,仍令把守,未知何如?游曰,把守之設,蓋爲瞭望彼邊,而近來瞭望者,不過採蔘淸人之去來也。冬月氷合,則無採蔘者,而江邊極寒,赤脫之民,勢難堪處,故冬月則把守,例爲停罷矣。然以瞭望之道,言之,則氷合後,尤不可撤,而今旣變通,設置料窠,沿江千里之間,雖曰無非通行犯越之處,把守之間,不過五里許,往來瞭望,如巡更之爲,則不可謂無益,而江邊之民,疲於把守,誠爲可矜。至於瞭望,則江邊各處烽臺,專管此事,冬月雖撤把守,瞭望一事,亦非專廢矣。上曰,把守,非爲採蔘而設也。冬月,尤宜嚴飭,而李宗城言冬月停罷之狀,予聞而怪之,以爲古例當不然矣。宋眞明下去時,有所下敎,眞明必因此而創設矣。顧今寒節已深,煖房燠室,尙覺難堪,況彼把幕之疎冷,安保其無凍死之弊乎?使民凍死之事,自我始之,實爲矜惻,更令廟堂,詳考古例,果是古所未有,而今始創設,則停罷,可也。上曰,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注書出去,使之入侍。錫一,趨出引入,其間說話,不能記。興慶曰,小臣,千萬惶恐,而前日,屢以簡辭令,愼喜怒,仰勉於聖上,而輒以留意,爲敎,臣不勝惶感矣。日者因左相事,雖欲飭勵越職進言者,而辭令失當,玉音悽愴,臣雖未入侍,聞來震悚,若無措身之地。殿下於此等處,每歸之於方寸已傷之故,群下亦悽咽不敢言,而伏惟聖學高明,雖方寸已傷,當益加存省,使已傷之方寸,如未傷之時,隨事觀理,務執大中,今玆之事,不須多談,從二品宗臣,豈有直囚政府吏之事體乎?雖王子、大君,或見如此事,則陳疏上聞,可也,直囚府吏,則不可矣。國典,大臣有辜則流放竄殛,無不爲己,獨不施以問備者,蓋其職在近君,不宜以輕罪督過故也。如臣等輩,忝居此位,政府日輕,百僚無所畏憚,此皆臣等之罪也。卽今左相,以此引入,聖上雖屢加敦勉,終不以宗臣爲非,是乃處分之偏處也。必須明言宗臣之非而下敎然後,可以扶體統而慰大臣,故臣敢此仰達。上曰,予雖無學問工夫,此等事,豈全不知之乎?近來則亦無舊時血氣,而性稟怪異,於抑强扶弱處,便一病痛也。其日語大臣以不然之狀,彼臺臣亦入侍,而有所陳達,爲之開諭,其後諸臣疏批,且言之矣。宗府下吏,雖正一品宗臣,非有司堂上,則不得任意推治,以所重在焉故也。予在本府時,嘗以此事,啓罷一人,嗣服後咸陵君,亦以此譴罷矣。假令政府大臣,適皆不在,只有參贊,則正一品宗班,將直囚其下吏乎?顯祿與大匡等大臣,則當以同品待之,而朝廷之視之也,當差殊也。故向者密昌,與大臣等馬,予有所處分,今者海興,雖正一品,若先囚政府吏,則予將直爲罷職矣,此事則先之者,政府也。其入坐賓廳者,固濁矣。大臣之囚治府吏,亦過矣,然大臣見其囚徒案,而卽爲放送,則是恢弘之量,而至於決杖則尤過矣。東弼曰,臣等亦以大臣,爲過矣,追後問之,則大臣將欲放送,而宗府已囚政府吏,故畢竟如此云矣。上曰,宗府今雖疲弊,以百司之首,載於《大典》,而亦非謂過於政府也,以其爲別府也。故宗班則朝廷待以別班,雖大臣,不必董率糾檢,而向聞大臣所達,則近來或於陪從及朝祭之班,糾檢其失云,此非古規也。糾檢宗班者,是宗簿,而宗簿亦有禮都監書吏,宗臣若有所失,於陪從朝祭之時,則大臣,當申飭宗簿禮都監書吏矣。諸臣,只見近來宗班之疲弊,不思本府體貌之尊重,伊日靈城之言,頗爲過激,予方寸已傷,故下敎亦然,而近來作一務勝之端。昨者李善行疏,尤可笑,渠則自以爲,明白分曉,而殊不成說,大臣,豈有入宗親府依幕之理,雖或錯入,宗臣,豈以此捉囚大臣下人乎?賓廳則自前宗臣,或祗受宣醞於此,雖勳臣,亦或於宣醞時,入坐矣。其所謂較然明甚者,誠怪異矣。今於諸臣疏批,若曰予過矣,當留意云爾,則可以無事,而予旣心知其不然,諸臣所爲,太過,故予亦如是矣。興慶曰,下敎,然矣,而從二品宗臣,以大臣爲非,捉囚下吏而督過之,安有如許體統乎?殿下從容舒究,則必知其非矣,更爲下敎而斥其非,可矣。游曰,臣於其日,亦欲陳達,而嚴旨荐降,無益於事而只增激惱,故不敢發口,而迄玆耿耿矣。從二品宗臣之捉囚政府吏,非矣,因其兄之事,而其弟如此,亦非矣,而臣則尤有所慨然者,檜原君,以親王孫,平生謹愼,外朝所共聞知,今海春兄弟衆多,而或不能遵守家訓,向者因宗講事,與驪川君相爭,已怪異,而今又作此,每遇一事,兄弟竝出而如是,甚非矣。自上宜加戒飭,不然則必認爲己勝而益驕矣,於其家,豈好事哉?上曰,彼亦豈自以爲勝乎?彦通曰,宗簿事體,外朝固未盡詳,今承聖敎,此則曉然矣。然前後下敎,皆以大臣爲過,而宗臣則只責其罷軟,如是則上之所以爲過者,只在於大臣,日後安保宗臣之不復如此乎?上曰,今後非病風喪性之宗臣,豈復爲此等事乎?予之族,不至有病風喪性者矣。鵬翼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終莫知其爲誰,盤問于洞內頭頭人及田主山直,皆云不知,其欺詐之狀,誠極痛惋,而京兆只用笞杖,以此輕刑,決難究得,故頃以移刑曹嚴訊推覈之意,爲草記陳達,則以後日,稟處批下,故敢達。上曰,各人之必諱之者,何也?鵬翼曰,初旣受賂,符同作奸,故恐其敗露而諱之也。上曰,移送秋曹,各別刑訊,究得嚴處,可也。鵬翼曰,都城禁標內偸葬者,竝令掘移事,有下敎,故發遣郞廳摘奸,則四門外至近之地,入葬者不可數計。其中有主者,則可令掘移,而昨今兩年,四方流丐之以飢癘死者,纍纍丘壟,莫知爲誰塚,此則勢難掘移,若其大路傍近,則姑爲平夷乎?盡使掘去乎?上曰,初雖犯法,今欲盡掘,則似難矣。東弼曰,所謂標內禁葬云者,雖是常漢之塚,其略具窆埋之節者,可令掘移,而至於流丐之死而僅僅掩土者,何可一一掘移乎?四門外纍纍無主之塚,若令平土,必有暴骸之患,今姑置之,此後申飭,恐合事宜矣。游曰,邦禁之解弛,已久,標內入葬,自昔然矣。漫山遍壟者,多是無主古塚,而況兩年壑屍之收瘞者,豈復有掘移之人乎?如使平夷,則又將有淺土暴骸之慘,誠可矜惻矣。上曰,無論古塚新塚,其無主者,使誰掘移乎?平夷其土,又非王政之所可爲,今姑置之,此後則另加申飭,可也。鵬翼曰,都監馬兵本額,乃六哨,而戊申逆變時,出征軍兵試才賜科者,無所歸屬,故咸恩君李森,陳達變通,減罷馬兵一哨,而設置別騎隊一哨,以軍兵出身塡差矣。其後數年之間,別騎隊或身死,或在喪,今多闕額,而旣無軍兵出身,則無以充其數,局出身輩,願入其代,而李森陳達之本意,只爲出征軍兵出身者而設,則似不可以他岐用之。且所謂局出身,本無如人者,若就其中,苟簡抄出,以充別騎隊之數,則兩色軍,皆將罷劣不堪用矣。無已則以閑散出身好身手者,塡差乎?抑以他馬兵,一體簡選都下閑良而塡差乎?游曰,禁衛營,亦有此事,戊申出征禁旅試才賜科者,與都監,一體變通,設爲別騎衛,罷海西別驍衛一哨,而收捧其身布,支給京別騎衛,所設別騎衛,初不過七十餘人,而本多貧殘之類,今則流散死亡,餘存只是三四十人,畢竟將盡,無其名色矣。姑以目前言之,爲此不滿一哨之羸軍,罷壯實有用之別驍衛,當初創設,似未及深思而爲之也。上曰,別騎隊之設,蓋爲軍功也。緣此而以閑散出身,塡差,甚無意義,其有闕者,以閑良充塡,則日久之後,自當還爲馬兵,其區處,易矣,而別騎衛則殊難處,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詳軍制,而別騎隊之區處,聖慮誠爲得宜,而至於禁衛營別騎衛,旣無可以續入者,則待其盡無,然後復設別驍衛,似好耶?游曰,別驍衛,雖曰減罷,但不上番而已,其收布之名色自在,前頭雖欲復設,亦易矣。東弼曰,當初設此名色,非爲鍊兵也,蓋所以待軍功也。不可雜以閑漫之人,待其盡無,復設別驍衛之外,恐無他道矣。上曰,別騎衛漸減,別驍衛未復之前,軍政將疎虞矣,此殊可悶,而無從長善處之方矣。都監別騎隊,則以閑良塡差,而其軍功出身之在喪者,待其闋服,復屬本窠,可也。鵬翼曰,都內懸房爲二十所,而中間停罷,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矣。其後守禦廳、禁衛營之設,而除其十所,分屬於兩軍門都監,則只捧十所之筋角,而一年所捧,亦限六朔矣。頃者大司成趙明翼陳疏,以年凶,限秋成蠲給,館隷,令都監貿用,而都監不但乏價,應捧之物,反爲貿用,實涉無義,故姑置之矣。今旣限滿,還屬于都監,一年六朔,依定式捧用,何如?上曰,此事予未知當初定式之如何,而趙明翼,與訓長之言,不同,不可直爲允下,故其時令廟堂,稟處矣。懸房之設,爲軍門,則當捧用矣,不然則貿用,可也。興慶曰,去癸丑年,旣罷還復時,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云,更考謄錄,果如此,則都監之取用筋角,誠有所據,考見謄錄後,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近來夜禁解弛,各軍門巡邏牌將,數少單弱,不能禁止,如名士、宰相家傔人及上司所屬,恣行無忌,或見執捉,輒加毆辱,以此牌將輩,反爲隱避,事極可駭。各別申飭,俾得嚴禁,何如?上曰,《大典》,直提學以下,竝有夜行之禁,此亦修明《大典》之一事也,今復各別申飭,可也。鎭世曰,前啓,依成命只擧末端奏達矣。上曰,唯。鎭世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鎭世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鎭世曰,朝廷之所以維持者,惟在於尊體統一款,體統紊則朝廷不尊矣,故三百年來,斤斤以體統爲重,未嘗敢隳損者,蓋所以尊朝廷也。日者海春君,罔念體統之重,乃爲其兄,私逞忿憾,擅囚政府吏,欲與大臣抗對,實是無前之駭擧,此而置之,則年少不識事體之人,將無所忌憚,請海春君罷職。上曰,不允。不知其名,率爾陳啓,未免苟簡矣。鎭世曰,筵席啓體至重,而外朝之臣,未諳宗臣之名,只擧爵號,致勤未安之敎,不可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通曰,正言趙鎭世,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鎭世先退,上曰,此啓若於伊日爲之,則予當卽允矣。諸臣遂退出。 ==1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艮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尺餘,色白。夜二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停朝市相値,明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停朝市後爲之。 ○李匡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停朝市相値,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兪彦通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及輪對爲之事,命下,而停朝市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進排人等,逐日齊訴本院曰,卽今江水雖未合氷,冬節已深,日供鮮魚,無路捉得,遠地貿來之魚,因日氣之暄暖,盡爲腐傷,將未免闕封之患,急速變通云,不可不gg以g輕許,故累度論退矣。廛人等呼訴,愈往愈甚,日再三不已,以今日氣觀之,誠如渠輩之言,在前如此之時,亦有參半代捧之規,然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而取考謄錄,則或因特敎擧行,而不敢循例,取稟矣。今此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之喪,擧哀一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噫,已傷之方寸,若聞此等之報,傷悼難定,況兩年之間,連聞四大臣之喪逝,衋傷之極,氣頗不便,欲待今朝,量力爲之,寢睡不穩,朝加眩氣,晩雖減焉,强而行之,必也添焉。勿爲擧行,而四大臣之喪,或方在諒闇,或方在靜攝,未能若禮行之,今年兩大臣之逝,俱有故而亦未能行之,尤切傷心矣。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處事疎率,遭此無前之境界,惟有罷免一路而已,辭單之上,宜蒙體諒,而溫諭反降,史官臨守,恩數隆重,有非賤臣所當得者,臣雖冥頑,豈不知銜戴寵遇,趨命之爲恭,而顧臣職則是相臣耳。名爲相臣,而隳壞體統,放倒廉恥,將何以抗顔於具瞻之地哉?臺臣旣斥之以疲軟,斷之以無望摠百僚,此乃一世公議,吏隷走卒,亦皆譁然,以爲必可遞,臣之不可仍冒之狀,已較然明甚矣。臣伏覩批旨,有曰,知予心莫若卿,臣於此,尤不勝隕結感咽,不自知涕淚之逬集也。間登前席,伏聞方寸之敎,每一承聞,心膽如墜,敢以剛毅弘大澄治本源等語,有所陳戒,其區區憂愛之忱,自倍他人。今此體例間事,甚是微瑣,初未有輕侮宗臣之意,亦非所以致煩於聖衷者,而一時匪怒之敎,或因觸激而發,伏惟聖明,倘復平心恕察,益加本源之工,則豈不有光於動心忍性之德乎?臣之引罪請譴,非敢以下敎,爲不安,有所煩瀆也,亦非敢爲自重,而要君恩也。只自內省懷慙,不敢冒處,實出於尊朝廷而畏公議也。今若卽賜斥黜,則自無許多紛紜矣,尤何至此之聖敎,竊恐未盡俯燭下情而然,臣誠惶懍悶蹙之至。且念邦家興衰,係於輔相,爰立之初,宜其愼簡,如臣萬萬不似,猥蒙殊私,擢置此地,尸素憒憒,不能見重,綱紀日以益紊,頃以此弊,陳達筵中,而係戀恩寵,遲回盤礴,畢竟咎釁,重發至此,莫非臣之罪也。席藁私次,惟願速伏刑章。伏乞聖明,夬降處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初單之批,已諭予意,更何多諭,而近微有往來之眩氣,今朝加之,晩雖定也,氣煩困惓,未能悉諭,惟卿,念國勢之多艱,顧本事之瑣細,莫撓年少輩過中之說,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予意。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顒俟威譴,伏承批敎,不賜開許,史官臨宣,促臣偕入,臣是何人?濫被異渥至斯之極,感激冞深,而廉恥大防,參前倚衡,旣不能冒沒趨承,則辜恩慢命,其罪伊何?伏聞聖候有不安節,伏不勝萬萬憂慮之至。臣待罪保護之任,踪地臲卼,不敢爲趁時起居之計,分義隳矣,情地缺矣。惶懍悶迫,尤無以自容。第其所處之職,與庶僚有異,一有虧損,大關國體,臣雖無狀,旣叨此地,何敢見撓於人,而强爲瀆撓之計哉?此亦臣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伏地震越,惟當待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玉堂校理吳瑗,副修撰趙明謙等箚子,伏以竝引嫌而退,遇事陳戒,得問臺次,未安之批,不必爲嫌,其所發啓,雖叶公議,不擧名字,殊似矇然,請持平朴弼載出仕,正言趙鎭世遞差,仍竊伏念玆事,初因微細,終至於上煩聖意,臣等旣有區區憂慨,何敢不悉迷見乎?惟我殿下之明聖,其於體九經敬大臣之義,豈待臣僚之勉戒,而當日聖敎,益以近日宗親屬籍寢疎,故或慮見輕於外朝,有此抑强扶弱之敎,然而以國家體統,言之,大臣因一囚宗府吏,而乃至於不安其位,二品宗臣,肆怒於大臣,而乃至於相抗替囚,似此國綱朝體,其可眕之四方,垂法於後乎?前後諸臣之言,只欲尊朝廷,嚴體統,而非爲其私也,則顧何嘗有一毫務勝之意哉?每見批旨,不惟不賜開納,輒施訑訑之色,實有乖於轉圜納諫之聖德,臣等竊不勝其慨然也。抑臣等於聖批中,思君父方寸之敎,誠不任怛然疚心,而繼之以憂嘆也。噫,以今國勢之岌嶪,艱虞之孔棘,臣隣之所仰恃而爲命者,惟殿下之一心而已,殿下誠宜深體涵養操存之工,益勉剛大弘毅之道,使一號一令,動循典則,毋或有毫髮之差,然後方可以立大本出治道。雖或有至難排遣,至難裁抑之事,惟當恢廓聖心,觀理節情,以致動忍增忍之效者,斯爲治心之第一工夫,而今因一宗臣事,乃至聖情疚傷,辭旨悱惻,則觸而長之,類而推之,安往而非興蹙之端也?此於保養節攝之道,所損非細,臣等之私憂深慮,固已萬萬,而況因此而威怒之激,或不能制,辭令之間,有不暇擇,未免發於心而害於事,則尤豈臣僚之所望於殿下者哉?若使在廷諸臣,徒事掩抑悲悶,惟恐重慼聖心,雖見過中之擧,不思救正之道,則眞所謂婦寺之忠也。臣明謙,日昨登筵,略以此發端,而念臣等出入帷幄,其職惟在啓沃君心,故玆敢不避僭猥,輒效微悃。伏乞殿下,勿以淺近而忽之,於向所陳存養之工,剛毅之道,深留聖意,祛有所之病,恢公聽之量,日新聖德,以臻於高明廣大之域,卽臣等叨廁近密,亦與有榮矣。臣等不任瞻望祈祝之至。取進止。答曰,依啓。附陳事,深嘉經帷補闕之意,方以此事,欲爲下敎,而因氣不便未果,宜有處分矣。 ==1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bb臣b李春躋啓曰,寒威猝緊,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牌不進,申晩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出後,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卽今聖候,眩氣之微有往來,由於脾氣不足,遇寒挾痰之致,補中益氣湯元方中,人蔘加五分,更加天麻、半夏、薑製各一錢,連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卒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遣近侍致弔事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下備忘記于李匡輔曰,凡事貴乎窮理,古語云,人誰無過?改之爲貴,頃者事初雖微,義理則深,其時下敎,意雖在也,過中則有,先處分乎本事,次諭過中之由。蓋宗臣之初入依幕,可謂矇然,不過不察,及上囚徒,可知曲折,卽放略之,於待宗臣量寬弘之道,可謂美矣,而雖不然,於宗臣之道則雖虧,本府體統,大臣體貌自別,若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此不過政府下吏,不顧事體,視若他司之致,上稟囚吏,以尊體面,容有可也。非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以疲軟不職,虧損府風,陳章自列,可也,而前後被囚府吏,視若例事,忽有此擧,此則非尊宗府之體貌也。是乃因私嫌相較大臣者也,深可非也。旣知其非,竝事而護之,近於掩過,非亦敬大臣之意,海春君栐罷職,其時下敎之過中,宜觀過感其心處也。國勢之單弱,未有甚於近日,宗戚之凋殘,亦未若於近日,尋常慨嘆之中,旣聽下敎,有若宗臣强盛,恃勢外朝者然,大臣之言未畢,隨而煩達,甚則有裁抑之請,予所以不忍未安之敎者也。此則於過宜諒心處,而玉署勉戒之箚,亦示嘉納之意,不必更諭,但所過者,旣知海春之非,竝護本事,使大臣,轉輾不安,尋單乃已此歉然乎。敬大臣之過謂其所由,大臣雖摠百官,宗臣則列班大小公會,本非政府之督過者,目今有司之宗,雖曰代遠,於其府則王子、大君之府也。其在相敬之道,推治府吏,可謂謬例,而往事雖勿說,治國,治天下,本由於家書云,協萬方亦由於睦九族,而九經之章,親親爲首,《大典》之中,宗府居上,則公私之說,豈不苟簡?此雖務勝,其弊將流於祛齊家而務治國矣。其漢之司馬門之說,尤不襯着焉。入我國朝,君臣分義,雖貳極截嚴,言雖偶然,其弊則大,予本有抑强扶弱之固執,故自不覺歸於竝護之過矣。因此之故,亦爲定式之請,未免笑矣。稱某傳啓之事,亦涉苟且,豈曰非人,因予過中?噫,今之宗戚,莫曰代遠,自我列祖視,皆金枝玉葉也。外庭之臣,雖分門剖戶,各自睚眦,吁我宗戚,旣微旣弱,恐或傷焉,于今以往,政府則祛其謬例,待以尊敬,宗府則莫惟往事,益修相敬,外朝有慢侮微弱輕蔑宗臣之弊,則決不可以大官崇宰而借之,內朝有干預外廷侵凌廷臣之事,則決不可以貴宗近戚而貸之,俱以法飭礪,洞諭予意,各須知悉。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眞淳爲同義禁。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bb府b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違逋嚴命,震惕增深,惟祈威罰之加,千萬意外,恩諭特降,慰釋之旨,迥出尋常,微賤如臣,何以堪此?伏地惶感,涕汗交集。念臣請譴之由,初箚已略陳矣,一暴委折後,引咎乞免,自是素計,蓋其事雖微細,關係體統故耳。臣之難冒之端,不在於筵敎之後,君上雖或有一時過中之敎,爲臣子者,何敢不安之心,而爲辭免之計哉?此則非臣之本情,只其身爲大臣,替囚下吏,實是政府之羞,不敢復以職名自處者,非爲身計,乃欲爲朝廷,尊事體,今者處分雖嚴,臣之壞損之恥,固自如也。抗顔冒進,萬無其理,臣則以爲自上體諒微衷,亟賜斥退,然後上下情志,始可以交孚矣。伏聞藥院入診,方有湯劑議定之擧,此際又令偕史官入參,而情跡迫隘,無路承膺,臣於此,尤不勝憂灼抑塞之至。賤疾適苦,心神迷瞀,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仰請瀆擾之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鞫廳罪人,旣已拿來,故鞫坐大臣出令云,而兩司多官,或未肅拜,或陳疏留院,或在外,或未差,他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陳疏留院外,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大司諫柳儼,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如何?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罪人纔已拿來,卽當開坐,而兩司俱爲違牌,今日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癸丑十一月十二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吳志哲、柳徵瑞、鄭文恒,入侍。寅明曰,臣等久未入診,昨日伏見禮曹草記及大臣箚子批旨,知有不平之候,今朝入來問安,則批答以眩氣往來爲敎,臣等不勝驚慮,冬候暄暖,近復猝寒,或者因此而有不安之節乎?卽今聖體,若何?上曰,向來冬暖乖常,故日望其寒矣,三數日間,風寒猝劇,似若因此而然矣。第如昨年冬症候,頗覺本氣之不足,非特眩氣之復作也。寅明曰,湯劑之停進,已有日矣。比諸進御之時,有所異乎?上曰,六君子湯,向來則覺其有效矣。入冬以後,則又覺力微,近日眉稜不平,意以爲感氣也。今始覺之,非感氣也,是由於氣弱矣。寅明曰,水剌,如何?上曰,日前似感時,亦未如常矣,今則比前無異矣。寅明曰,寢睡,如何?上曰,無減,夜中亦不頻覺矣。寅明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勻,而右關脈稍不足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邊度數,調勻而沈靜,無他症候,而重按則脈體不如向時,右邊亦調勻,而胃脈不如向時,然未見有浮數之候,感氣則無之,只似不足矣。寅明曰,受灸一事,今日欲爲稟定,故鍼醫數人,亦令同入,而不必使之診察矣。上曰,然矣。必祐、徵瑞,以次入診,其言略同。寅明曰,使諸醫,退出而議藥乎,在此而議藥乎?上曰,名爲眩氣,而以昨夕見之,則是氣不足也。前所進服之劑,欲爲加進,未知如何?聖徵曰,凡藥,宜取經驗,而卽今聖候復如此,若至於稍加,則當用茶飮矣。事不可不預防,臣等退出,與在外諸醫,商議,定用湯劑,好矣。應三曰,聖慮則前所進御之藥,亦以爲力微乎?上曰,非謂其如此,而近來氣之不足,又不比前日,時時有虛乏之候,此亦其不足者也。寅明曰,日氣之暖寒無漸,今則寒氣陡嚴,衣襨等節,切須加意,虛乏之時,或有藥餌可進者,如九仙王道糕之屬,好矣。上曰,曾亦劑入而不能喫之,反不如米飮之密者矣。聖徵曰,黃栗,補腎健脚氣,使之覓入,時時進御,好矣。上曰,自有日入,而其乾者,堅硬難嚼矣。寅明曰,嶺南諸邑,乾栗濕軟味佳矣。應三曰,閭閻之人,有眩氣者,食補之道,無如牛骨,其見效者,多矣,方書亦言之。寅明曰,故判書李光迪,年近九十,無他服食之方,每日朝喫骨湯一甫兒,酒一杯云矣。上曰,予於癸巳江都之行,食之而美,故常喜喫矣。今則脾胃異於前,不能食之矣。寅明曰,受灸一事,頃有下敎,今當稟定矣。上曰,受灸則姑未知其效,而丸劑則儘亦有效,所服十劑,以升計之,爲六升,數且不少矣,四十豈云年多?予則衰相已見,頭髮盡落矣,近日撫髻,差覺其大脚無毛矣。今則如春草之萌,下元之氣,亦覺差勝矣。受灸雖未知其有效,前日壯數不多,日氣雖寒,欲於煖房中,限百壯加灸,其果如何?聖徵等曰,深冬,氣血凝滯,此時受灸,於謹愼之道,未知如何?待春開氣血和溫之後,更爲受灸,似宜矣。文恒曰,方書,冬宜溫受灸不妨,卽伏聞症候,以眩氣爲悶,中脘穴受灸,且治痰暈,臣之淺見,今雖日寒,受灸或似無害矣。上曰,今姑無他症,待春始灸,似可,而前頭或有他症,雖未及開春,亦可爲之也。春躋曰,金吾時囚,幾至三十人,其中有守令在囚,邑事曠廢,不可不速爲勘決,而頃者鞫坐後,一次開坐,其後則連仍堂上之有故,不得擧行,自本院,方爲申飭,而同義禁李翊漢,年老有病,陳疏到院,以停朝市,不得捧入,而鞫囚亦將不日拿來,事多可悶矣。上曰,李翊漢則年多矣。春躋曰,七十五歲矣。上曰,此人何可以奔走職事,責之乎?改差,其代使之口傳差出。春躋曰,差出後仍直牌招,申飭開坐,何如?上曰,唯。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治一疏,盛言難進之端,鎭日來呈於本院,而前旣三捧辭疏,今無別般節拍,不可更捧,故不爲捧入,而終不應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上曰,特敎連降,而如是撕捱,事體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曰,工曹雖無大段擧行之事,而判書金取魯,除拜已久,尙不行公,亦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今將下敎矣,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口呼曰,洞諭本事,旣樹綱紀,於卿更無毫分不安之端。大抵此事,本自微細而轉輾于此,其於景像,豈曰美哉?當初下敎,本無深意,于今予心,更無介滯,卿若復以此爲嫌引入,則其曰君臣之間,情志孚乎,不孚乎?卿須念國事之多艱,顧本事之妥帖,卽日偕入,因參藥院,用副予意事,傳諭于左相。仍與偕入事,分付于傳諭史官。上,又呼曰,工判爲國之心,業已洞知。頃者趙迪命之疏,非特異也。亦不能成其說,況以承旨望事,觀之,其時故避,若由於望中之人,則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復將若何,而故避於先,應命於後乎?或以前日固執非也,則猶或可也,而以此訐之,非徒落空,上下所共知,旣非疏斥,前後開釋,則水部閑局,猶爲撕捱,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書畢,諸臣遂退出。 ==1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星州牧使尹容,大丘判官朴師順。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始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所減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官,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李匡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十六日冬至望闕禮習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政院、玉堂問安。忘置晩下,勿爲問安四字,亦爲遺漏,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兪彦通曰,政院、玉堂問安批答,以勿爲問安,書出朝報。 ○以大司憲洪鉉輔牌招啓辭,傳于洪景輔曰,今方開政,他臺諫待下批牌招,都憲一體牌招。 ○洪景輔啓曰,獻納趙漢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平海等官居伊連等渰死,春川等官居幼學權宇泰妻母方氏等噉死,淮陽居騎兵崔貴永妻良女今丹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啓曰,鞫坐,因兩司無進參之員,不得設行。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禁府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服制,左副承旨李聖龍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朴師正爲大司諫,趙明澤爲執義,沈錥、李濰爲掌令,任鏶、申宅夏爲正言,南泰良、沈聖希爲持平,尹心衡爲副校理,尹得和爲修撰,鄭亨復爲副修撰,李瑜爲大司成,待敎,李鼎輔單付。 ○副護軍李普昱,副司果趙鎭世付。 ○以大司諫朴師正,正言任鏶,執義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獻納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寺所屬兼監牧官僉使,專管馬政,且掌檢田,每當秋冬,職務煩劇,非如他邊將之比,而平薪僉使南泰鼎,見差砲保差使員,今方上來,竣事還歸,似在歲後,本牧場許多事勢,誠甚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平薪僉使南泰鼎,還爲下送,令本道,改定他差員,而此後則兼牧場僉使,勿差差員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統制使啓本,刑曹粘目,南村前別將安斗雄,晴川前別將廉以儉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安斗雄、廉以儉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左參贊尹淳疏曰,伏以臣,前席蒙恩,解職歸葬,而面諭諄切,如立約契,臣在其時,方寸震越,不知死所,遂以不敢不還之意,丁寧仰退而語,人亦自分其早晩一還。伏聞日昨筵中大臣,疑臣不來,至請催促,天語慈溫,恩絶千古,謂臣必不欺負,勿令催促。自惟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望闕九頓,不覺感涕之成血。噫,眷顧之至,畜物亦知戀主,誠信攸孚,匹夫猶不食言,臣雖無狀,豈昧斯義,而新土纔掩,不忍便離,積日悲撓,宿症添劇,起身無路,留滯至此,此固臣之罪也。今始力疾起程,歸伏私次,以請淹命之誅,而至於本兼新授,萬萬非臣所敢承者,臣之踪地,不待煩言,而聖明亦必俯諒矣。數年退屛,實有片片苦忱,榮宦一路,夢斷心死,而只緣藥院蒼黃,復近耿光,致辱前後之謬眷,不免今日之冒趨,而若復夤緣叨竊,忘棄本分,淟然作當路之要人,其不爲市童馬卒之所鄙唾,幾希矣。況如惠局句管,雖是兼務,此何等緊重,從來居此任者,率是望實才猷,爲朝廷碩藎,殿下試揣臣果可以堪此否?以其跡則無往不僨,衅釁無餘地,以其人則澁短生疎,錢穀尤所昧昧,當此民窮財殫國計哀痛之日,不思所以得人責成,而卒然畀之於畸人拙幹,誠莫知其所以也。臣若不自量而妄入,重誤國事,復蹈駴機,殿下之眷臣而來之者,反所以捐臣以遠之,畢竟公私之狼狽,灼然在目,而徒以承膺爲恭,寧有是理?伏乞天地父母,終始哀臣憐臣,亟解臣本兼諸任,處以軍銜散秩,俾臣瞻依京闕,時奉起居,少伸犬馬微忱,不勝千萬大願。臣不任疾聲瀉血哀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自速臺評,特罷之敎,至嚴於筵席,臣於其時,纔還畿郊,伏聞此敎,心魂飛越,驚惶震迫,罔知所以自措。替納書啓,退還鄕廬,杜門省愆,恭竢誅譴矣。不意今者,恩敍遽下,繼有館職之除,華誥遠降,復有馹騎之召,臣不敢久稽恩命,昨始來伏城外,方欲治疏陳懇之際,又有納言移除之命,自惟僨敗之賤蹤,得此異恩於聖明,玉署、薇垣,迭踐於數旬之內,臣聞命若驚,撫躬靡容,感激洪私,宜卽竭蹶趨承,而第臣所遭,有不容不一番辯暴者,玆敢略陳焉。臣於甲山得穀濟民之事,已悉於其時狀聞中,今不必疊床,而臣旣承隨事便民之別諭,及到甲山,糶穀已盡,六千邊民,將盡於十日之內,滿庭遮道,到處哀號之狀,傷心慘目,有不忍見,晝思夜度,實無變通。若有得穀之道,雖是被罪之事,他不暇顧之際,得聞三水定配罪人金遇兌之有穀,臣於其時,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而只幸其得穀,及到三水,招問遇兌,則果有所置,臣獲給千石之穀,以活一境之命,卽關本府,因爲馳啓,而至於論賞事,旣是罪人,則自朝家,當有處分,故無一言半辭之及於論賞二字,而末端有捐穀救民其志可尙八字矣。及見憲臣所啓,則其所爲言,初論遇兌之罪狀,末請臣身之譴罰,有若臣有私護遇兌,狀請賞典者然,此則原狀尙在,論賞有無,可以覆視,焉敢誣也?設令臣急於救民,旣奪其穀,又請其賞,此不過遵聖敎隨便宜而已,則遇兌之賞不賞,惟在朝家處分,而以元來本無之語,勒構臣罪者,抑何意也?憲臣雖曰見臣狀本,而可見其不得親見,只憑傳聞矣,急於論人,不覺其奏御文字之自歸虛慌,良亦異也。然事旣往矣,不必索言呶呶,而且臣伏見前月二十三日所下備忘,則承旨韓德全,因臣請敍,以有外議,有所筵達,至有遞差之敎,蓋莫掩者公議也,難拂者人言也。前旣有憲臣之論,後復有承宣之言,而顧此見職,地望自別,如臣魯莽,雖無情勢,固難冒居,況有此所遭,則以此以彼,有不可冒昧承當,玆敢露章陳懇。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因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謝人言,不勝萬幸。且臣以北路關防事,具得一冊三圖,以追後上進之意,有所仰陳,而連在竢罪中,不敢猥徹矣,今始繕寫呈上,惟聖明,竝加照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齋戒。 ○兪彦通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憲府多官,或服制,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未安。除服bb制b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豎立時,禮曹堂郞下往,與本道監司監董事,命下矣。碑石後面陰記,今已啓下,本曹郞廳,先爲陪往,看檢入刻,而堂上則臨時下去,監董竪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修撰尹得和,本職未肅拜,不得進參,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壽海,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壽海付。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三疏瀝血,批旨愈邈,再次胥命,威譴不下,積逋嚴召,亦已四十餘矣。他人有此,猶爲之代悚,今乃身自蹈之,此必有量分揣義,雖死不敢進者,而若其惶霣戰越之情,實未能晷刻自安,跼高蹐厚,忘寢廢食,始覺古人所謂直欲鑽地以入,非虛語也。臣之苦心至懇,前旣屢溷,無容架疊,而尙慮語涉散漫,或致遺照,請復歷數而畢陳之。夫東銓之長,專主人物進退,一世之所艶,衆目之所注也。雖其簡授允叶於輿望,出處無咈於公議,一出參政,訾摘四起,況臣兄弟,以素門凡姿,最出人下,而替傳銓柄,有同私物,臣心之懍怵,姑不暇論,物情之駭眙,當復如何?藉曰聖慮偶失,有此輕授,臣若從而冒出,則是喪一身之廉節,而成殿下之謬政,臣之決不可出,一也。今之言者,或以西銓時已嘗替代爲言,而不但東銓之於西銓,事權懸別,臣之所大懼,正在於西銓東銓,一替再替,便作應行之事,有若臣等之外,更無別人,此豈非體粟而心寒者乎?一替猶可勉承,再替尤難冒當,臣之決不可出,二也。西銓相替之時,已有諫臣之疏論,況今職重於西銓,恩偏於再替,正所謂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倍者也。臺言之尙今不發,蓋欲假臣自處,臣之決不可出,三也。向者玉署之臣,劾論臣從弟,措語危怖,隱然指擬以大權勢之人者,無他,一則以其職在權要,一則以臣竝列崇班也。從弟旣以此去職,驚魂未定,而臣乃無所顧忌,晏然代據於其地,則是眞貪權放肆之甚,將何所不至?臣之決不可出,四也。臣人雖庸下,位則隆顯,進退去就,爲世指準,平日自待,亦不欲爲至奊詬無恥之人,尙何可創開無前之例,以資後世專權貪進者之口實,而重得罪於士君子之林乎?臣之決不可出,五也。上自朝廷,下至輿儓,皆以臣爲必可遞,而伏聞大臣,有以勉出之意,仰陳於前席,不料丞弼之地,亦有此外面人事,臣竊慨然。今若自上,下詢於擧朝,使各無隱直對,則必無一人謂臣可出者,臣雖欲冒出,得乎?臣之決不可bb出b,六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出,況至五至六乎?近日聖敎,每以分義責臣,臣誠死罪,請有以復焉。噫,人臣事君,固以分義爲重,而其於爵命之辭受,亦惟裁量於義理廉隅,不專以趨承爲恭,此所以先正臣李滉,有不可進而不進,則不進爲恭之說也。上之使下,亦然,如其小嫌例讓,固宜慰諭敦勉,俾就職事,而若乃求之於義,度之於情,而終不可强迫,則亦必俯循其請,不枉其志,此所以夫子有禮使之對於其君,而《中庸九經》體群臣,居其一者也。今殿下,意主於先入,念全於督出,不暇顧夫物理,人情之咈逆,國體士風之壞喪,惟以束縛馳驟,從吾所命,爲快,其於禮使之訓,九經之義,何如也?至於予,亦有固執之敎,屢形於絲綸,聖上於是乎失言矣。噫,臣之固執,豈樂爲哉?肝膈之辭,未蒙照察,鐵壁之防,無由變動,愚迷膠固,不覺自陷於重罪,乃殿下自屈威尊,對擧而比論之,殆若君臣之間,相持而角勝者然,緣臣滯性難化,致令王言之失,至此,此尤臣之罪也。臣雖頑然,亦知聖明眷顧委寄之重,出於尋常,豈獨無感激圖報之願,而但念明知其不當進,而怵迫强進,則是失節也。爲人上者,顧安用如許臣子乎?傳曰,枉己者未有正人,夫旣先自枉己,亦何能有所臧否用舍人?此理較然,明主終必俯燭矣。臣之日夜所顒祝,非得請則得譴,得請也,固感恩無涯,得譴也,亦甘心無限,而一日二日,未有處分,徒使主威日損,臣罪日積,崩迫抑塞,靡所因極,泯伏踰旬,尋單見阻,不得不更冒鈇鉞,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特回睿照,勿復留難,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重勘臣罪戾,使王法伸而私分安,千萬幸甚。臣無任震恐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雖若是固辭,予志固定,雖經年撕捱,日違十牌,決難許遞。卿若念君臣之分義,顧無餘之綱紀,則不須固辭而自可承命,若損君臣之分義,虧無餘之紀綱,則予何更諭?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西平君橈疏曰,伏以臣,忝在宗戚之末,跡甚疎遠,資又庸下,過蒙洪造,致位崇顯,待罪於宗親府有司之任,亦已有年。非不欲恪恭所事,振擧頹頓,上不負眷知,下毋隳職責,而病劣昏憒,疣釁隨生,居常慨懍,若無所容,今於海春栐罷職之命,實有所不敢獨爲晏然者。當初僚堂之對囚政府吏也,臣亦與聞而不之止,果以第爲進來,以盡在我之意,言送,蓋宗府政府,雖有內外之別,而語其班聯則相等,論其體貌則自殊,大臣之不相通而直囚掌吏,有欠相敬,亦是創見,本府之暫時對囚,不過爲稍存事例,則彼此較爭,要皆出於各遵府規而已,寧復有私忿之可論者哉?本係細故,初非相能,顧何足上煩天聽,而轉輾至於大臣引入,臺章峻發,畢竟備忘特下,嚴賜處分,反復詔誨,兩示扶抑,聖意所在,群下孰不欽仰,而顧臣與僚堂,不但周旋於同席,亦旣與聞於本事,則毋論得失之如何,其非僚堂之獨見,可知。有罪無罪,宜無異同,而今此譴罷之典,只及於僚堂,在臣私心,惶霣悚惕,已無可言,而其於國家用罰之道,豈不亦斑駁之甚乎?臣雖欲安於倖免,恬然自掩,其於廉義之壞損,公議至嚴,何哉?玆不得不略暴危悃,仰籲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鐫改臣宗府有司之任,仍勘臣罪,以肅邦憲,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踖踧竢譴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陽平君檣疏曰,伏以臣,百不肖似之身,待罪宗府有司之任,殆將一年于玆,而於府中凡百,曾無一分振刷之效,雖體貌間事,率多頹弛之歎,居常愧懼,若負大何?迺者前後備忘,匝日而下,辭旨非常,責以疲軟,先推後罷之命,荐及於僚堂,臣以同堂周旋之人,惶駴震惕,罔知置身之所也。近日本府與政府相較治吏之事,儘有委折,一是一非,天鑑在上,臣安敢毫分撰說,甘自犯於無隱之戒哉?夫本府體貌之尊重,絶異他司,故凡於下吏推治之際,雖政府,若不進來,則不得直囚者,例也。頃因宗臣之入憩賓廳,大臣有囚禁掌吏之事,而僚堂送言於臣曰,今者政府囚吏,而無進來之擧,事關體例,不可但已,自本府送牒而囚治政府吏,稍存事面云,故臣果隨聞而爲可矣。繼聞大臣,分付典獄,卽放本府所囚政府吏,而杖治見囚之府吏云,臣意則勿論彼此得失之如何,此不過以體例相較之事,則旣甚微瑣,不必轉生葛藤,故不欲上煩天聽,初未陳疏,亦不草記而置之矣。不意大臣筵白之後,因以引入,多臺疏避之辭,攙論不已,而至請該堂之劾罷,繼而有特敎處分之擧。臣以當初與聞之人,雖薄罰輕勘,理難獨免,而情勢之難安,轉加一層,玆敢略暴危悃,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宗府有司之任,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蒙曠絶之恩數,史官臨宣特諭,辭旨肅溫,臣奉讀以還,五情震越,而踪地危蹙,不敢以祗承爲對,聖渥愈隆,而臣罪尤深,終宵耿結,不遑寧處,直欲溘然而不可得,抱此衷情,何所控因?不得不更冒萬死而籲呼焉。蓋臣當初難安之端,雖不由於聖敎之嚴峻,而今則十行綸綍,洞釋無餘,有若曲爲臣地者然,臣雖迷頑,寧不知感,亦敢復以情勢,爲言,而但見囚府吏,實是無前之事,如使臣平日,果能見重於中外,則初豈有此等駭擧耶?今若諉以處分之嚴,而恬然仍據,不知爲愧,則其於廉隅,何哉?夫廉隅,士夫之大防,而居大官者,自治尤嚴,人具爾瞻,而先喪廉義,尙可以摠百僚而立紀綱乎?臣之去就,較然明甚,苟可有毫分轉動之路,則何敢一味偃伏,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祗緣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達聰之下,臣誠抑塞慙悚之至。伏況聖候欠寧,藥院連日問安,而臣則冥然無以進身,惟事瀆擾,臣罪尤萬萬矣。且臣每承國事多艱之敎,怵然以懼,赧然以慙,臣本空疎無能,而一朝猥被拔擢之恩,遽置此地,其萬萬不似,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感戴隆私,冒沒受命,今已一年有餘矣,觸事憒瞀,無所猷爲。目今時勢民憂,日益艱棘,莫非如臣不肖,忝叨重任之致,宜卽退黜,然後國事可以有緖,而災異可以銷弭矣。史官謬恩,固不當濫施,而淹留多日,事體未安,尙未有收寢之命,臣日夕惶悚,顒望尤在於此。伏乞聖明,俯賜曲察,亟允臣所請,罷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已諭別諭,更何多誥,而箚本又上,過讓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哉?初卿拜相之時,豈不云乎辭疏乎?予雖不能以誠心待卿,以卿篤實之心,豈忍反之以事我乎?于今明白下敎,慇懃開釋之後,若此巽讓,只曰此非因下敎也,乃本事也,此豈情志之相孚乎?卿若初不筵達,以此引入,則可謂本事,而其時陳達之後,予之處分,雖若末梢,卿亦嫌本事,其果引入乎?當初所達,不過尊體貌,而因其未安之敎,轉輾于此,非因本事,非特予志,國人所共知,而史官書啓之中,引嫌數句題目,觀之,卽朴弼載避辭,則予之莫撓年少輩之敎,烏可已乎?在上者洞諭開釋,心無芥滯,而卿則猶懷不安,托以本事,此誠乎否乎?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若此不已,君臣之間,徒事依違,假借而後,乃可,國無有朝有象矣,豈有是理哉?卿若思此,不在多諭,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共濟時艱。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吳瑗,讀《國朝寶鑑》第四編十九板,自大妃陵寢石室蓋石,止二十五板受《小學》而還。上曰,下番讀之。趙明謙,讀自太上王問兵曹,止豈可爲一身飮酒。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傳旨承政院,止命觀會悉從舊史。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六年江原義倉之穀,止警戒之語以進,篇已終矣。吳瑗曰,以陵寢石室事,觀之,可見世祖大王孝思之無窮,而太宗大王則不欲以厚葬,貽生民之害,至今永爲成法,其盛德,尤可見矣。宋之華元、樂擧,葬其君,用蜃灰,君子謂之不臣,蓋聖人愛惜民力,雖於送終大事,不欲竭其力,而困其生,如此矣。上曰,然。又曰,觀此《寶鑑》,凡府史胥徒之告其官吏,庶民之告其守令,與監司者,皆有所坐,祖宗朝三尺,如是至嚴,近來上言者,率多語侵官長,或曰前官如許,後官如許,下語之間,殊無敬官長之意,事甚非矣。自今以後,爲子弟訟父兄者外,語侵官長者,一倂置而勿施之意,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瑗曰,此則然矣,而但國家有廉問之道,故此風,愈甚矣。上曰,至於廉問則不可已也。無此,而道臣、守令得失,何以知之乎?又曰,觀此三十四板曺元事,守令之不擇,其貽害於生民,庸有極耶?以聖祖則哲之明,其愼簡守令何如也,而彼窮民,猶且妄爲之說,況今日以予爲不明者,不知其幾許人耶?瑗曰,自京師觀之,三百六十州之中,一二邑宰之不得其人,誠若細事,而自外方言之,一邑之生靈,蓋累萬口,而其命懸於守宰,若不得人,則其痛苦當如何哉?知人實難,爲銓官者,亦何能盡知其材不材,而其不知而任之者,固公罪也。末世私門太勝,其能一遵公道,不行請托者,有幾人哉?欲擇守令,先擇銓官,而又須常常申飭,則庶幾有效矣。上曰,民之謂我不明,乃細故,而守宰匪人,民無告訴,則豈非惻怛處耶?從前非不申飭,而今因《寶鑑》文義,有所感動,則尤不可無體行之道,更以十分愼擇之意,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瑗曰,銓曹若聞此等聖敎,則豈不一倍警惕乎?擇守令三字,固是安民之第一務,而第其數遞,爲今痼弊矣,若不久任,則亦無擇人之效矣。趙明謙曰,曺元之告訴,亦出於痛迫而爲之也。臣歷觀鄕里,略知民情,朝家之曲軫民弊,從便變通者,亦未嘗有實效,而終不如得人而任之耳。以漢宣時事,觀之,只以良二千石,以致其治矣。夫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興,而自中人以下,則只在乎在上者導激之如何,苟非太不治之官,則固當勅勵委任,以責成效,若欲隨弊隨補,朝除夕遷,則爲守令者,何以展其才,而生民之受困,尤必倍矣。上曰,所白,好矣。然良二千石之黃霸功名,損於治郡時,綜核之政,誠難矣。向因御史書啓,一守令升拜承旨,而其事亦不緊矣。明謙曰,其事猶足以激勵矣。上曰,予亦不必因噎而廢食矣。至於久任則固好,而但若不得其人,則久任適足以病民矣。李聖龍曰,牧民之官,自前非不申飭,而近來禁網,頗密於守令矣。大抵近來守令,各隨其材力而自效,故雖未有異政殊績大過人者,而亦未嘗有大段不治不法者矣。明謙曰,初政立法,旣重贓律,故稍有實效矣,近間則已漸解弛矣。上曰,久任亦已試之,實無益矣。聖龍曰,國家則但擇兩銓,使擇至公之人,以授方面之任,則任方面者,自當考察能否,黜陟惟明而已,許多邑守宰,豈可盡自揀選乎?上曰,所達,最要矣。瑗曰,以守令言之,其大不治不法者,固當斥去,而至於平平者類,則不必遞易,雖以平平而斥之,所易新吏,又未必賢,而送舊迎新之際,民弊亦不可勝言矣。上曰,民弊則然矣。瑗曰,此書皆祖宗嘉謨美政,非若前史之鑑戒竝存者,且其文字,簡易明白,不待敷衍辨論,旨義曉然,眞所謂威儀棣棣,不可選者也,常置左右,字字行行,服膺遵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觀此第三十二板,世宗大王,嘗有微恙,猶且讀書不已,甚盛矣。殿下於靜攝之中,逐日開講,而有故日則輒命召對,典學之誠,中外欽仰,而萬幾之暇,亦須常玩古人嘉言懿訓,如世宗大王手不釋卷之工,則尤好矣。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讀書,世宗,天縱聖智,而其所以制禮作樂,爲東方堯、舜者,學問之工,不可誣也。殿下,亦須於暇時,常親近典籍,則其於調養之方,有益無害,臣等魯莽,固不足以備顧問,而時於筵中,以平日所看書,俯詢其疑晦處,則其於不恥下問之道,亦有光矣。上曰,當留念矣。講罷,上曰,承宣持筆來。李聖龍進伏,上,口呼左相箚批,使寫之。{{*|見上}}。諸臣以次退出。 ==1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暈。 ○中宗大王忌辰。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陳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事,允下,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卽爲牌招。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卽伏奉批旨,不以瀆撓爲罪,十行綸音,丁寧反覆,誨責極嚴,臣於是,不勝悚慄戰越,繼以感激涕零。蓋臣當初不卽引咎,隨參次對,而箚單在於筵敎之後,以外面觀之,其所處義,誠有如聖敎者,而臣之本意,竊欲一遭陳達事實,退而請譴,旣不能刳肝見心,則今於聖諭之下,無以自暴,而爲人臣子,敢以一時嚴敎,爲嫌端,託辭圖遞,則其事君不誠之罪,萬戮有餘,如使臣平昔衷赤,見諒於君父之前,則何以有今日之下敎?臣尤慙惶,置身無地。臣於其時,亦有未能周詳,又未備達之罪,雖在大官,苟有所失,分釋下敎,事體當然,若拘於外貌,惟事假借,豈朝廷之福乎?適因諸臺迭疏,間有未安之批,聖上或疑臣之轉輾引嫌,而今已洞釋無餘,至以更無芥滯爲敎,設令初懷惶懼之情,旣承此敎之後,何敢爲一毫託辭,自犯積逋之科哉?惟其本事,實關體統,故毋論上下,同然一辭,皆以爲,臣之必可遞之義,不在於宗臣,斥罰與否,臣雖欲仰恃寵靈,强顔祗承,其於一世之公議,何哉?初旣見侮,又復自輕,則其所嗤點,將無所不至。臣雖無似,廉恥大防,有不容弁髦者,徊徨踧踖,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惟當務誠意,蘄蒙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三冬積雪,實驗來歲之豐熟,冬序過半,而雪意愈邈,秋耕牟麥,未免凍傷,嗣歲之憂,有不可言,自前如此之時,多有祈雪祭設行之規,依前例宗廟、社稷、北郊,遣重臣,不卜日來十八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後日開坐時有下敎之事,祈雪祭齋戒後開坐事,分付。 ○癸丑十一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大司憲洪鉉輔,正言申宅夏,右副承旨洪景輔,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領議政沈壽賢進曰,比者寒勢甚酷,伏未審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症,亦何如?上曰,眩氣往來不止,今日則似小減矣。壽賢曰,大王大妃bb殿b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水剌,何如?上曰,水剌稍厭進,而昨年此時,亦如此,有若往復者矣。壽賢曰,推案,當依昨日判下奉行,而有可仰稟者,故臣等敢來矣。蓋繼寶若欲窮問,則當出問目,更加推問,而諸罪人亦次第問目,以觀所供之辭,而告者有鞫問之端,然後始加刑訊,鞫體當然,而今者繼寶一番施威,推問之後,卽爲刑推,未知,何如。上曰,仁先、南爀,初無可問之事,至於萬齡,則不無嫌怨之端,繼寶初頭施威,不卽直告,則宜加訊問,而有關後弊,故有更推之命,而終不吐實者,此由於施威而已也,刑訊得情,不亦可乎?以萬齡供辭,見之,初則曰不知,終則曰知之云者,其言有前後之異,而大抵繼寶之招萬齡者,其嫌釁,似由於不與糧子之致矣。壽賢曰,萬齡生計稍饒,流丐踵門,方繼寶乞糧之際,繼寶則有意看主人,而主人則無心看過者,理或然矣,而但萬齡之初曰不知,終云知之者,其言,似違錯矣。二梅,卽萬齡之婢也,其招辭曰,當日繼寶自稱兩班,來丐於其上典家,至指其所坐處,繼寶初則語窘,而只曰一番相見,二梅曰,兩度來丐云,此事雖涉虛謊gg虛荒g,而其辭之不無相左,亦可怪矣。至於南爀,則初曰知之,而又曰,無面當之事云,似虛疎矣。上曰,其曰背水有草堂云者,似不無一見之事矣。所謂南爀,兩班乎?知義禁尹游曰,寒散也。壽賢曰,仁先,旣非其石,則似無可問之事,諸臣稟旨之後,依判下擧行乎?上曰,入侍諸臣,各自陳達,可也。興慶曰,繼寶旣以窓外竊聽,爲招,則萬齡,脫有是事,而諱之無怪也。若聞諸窓外,則繼寶之不知萬齡面目,又無足怪者,今不更招,而直加刑訊,恐非鞫體矣。判義禁申思喆曰,大臣所達之外,臣無他所見,然此事雖曰虛謊gg虛荒g,而業已設鞫,則當具鞫體,彼此情節,有歸宿處,然後訊問告者,宜矣。知義禁尹游曰,鞫情,有歸宿,然後刑訊元告,在鞫體當然,且萬齡則不無可問之事,二梅之招曰,繼寶自稱慶尙道兩班,來丐於前八月云,而萬齡、繼寶則曰,四月云者,其言相左,至於仁先、南爀,名字旣相左,事情,甚虛謊gg虛荒g矣。大司憲洪鉉輔曰,推問施威後,姑無明白歸宿之事,而刑訊元告,似非鞫體,更推後嚴鞫,何如?同義禁李眞淳曰,隔窓聞之之說,旣涉虛謊gg虛荒g,其曰萬福、松廣云者,旣非一處之人,各在一日程外,則繼寶何以預知其聚會,而來聽於窓外乎?且繼寶與二梅相質時,語多屈塞,其不實,可知矣。朴乃貞曰,諸臣仰達之外,臣豈有別樣意見,而大抵鞫體,彼此有違端,然後始加刑訊,而今此鞫事,姑無大段違錯,此後若更問,則未知有何情節,而本事則近於虛謊gg虛荒g,然施威後卽刑元告,亦非鞫體之宜矣。正言申宅夏曰,事體重大,一番捧推後,遽加刑訊,亦關後弊矣。壽賢曰,諸臣所達,皆有意見,蓋繼寶與所告之人,旣非一處之人,又非同參者,則何以知一時齊會之期,而竊聽於窓外乎?此不過謫在湖中之故,慣聞其某某名字,生此發告之計也。聖敎旣以此事,近於虛謊gg虛荒g,然不問事之虛實,一番推問之後,遽爲刑訊,在鞫體亦非當然,故臣等敢稟矣。上曰,繼寶則嚴訊,其餘則更推爲敎,而判下時,亦若有欠詳者矣。大槪,以近日世道湖南人心,觀之,且以延恩門掛書事,言之,此事猶微細也。繼寶之做出此計,蓋出於欲免犯夜之罪,而且其設心,本不以生死,關係於其心者也。渠雖隔窓聞之,而實有是事,則何不直告,而故犯夜禁,然後乃言之耶?若開此路,則日後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隔窓之聞,旣無看證之人,則其將問諸窓乎?繼寶之心,以爲告者,只施威而已,渠旣知其如此,則初雖施威,而渠豈有恐怯吐實之理乎?若然則不可以施威,更推而得其情,今若訊問,則不待累次而承款矣。日昨進講時,觀於《寶鑑》中一條,而可以知先王欽恤之仁,且啓覆,必於陽復前行之者,蓋至日閉關之意,卽今陽復,只隔一日,若更推問而又不吐實,則遲滯之間,復過累日矣。必於今日,訊問得情,可也。仍傳曰,罪人鄭仁先放送,金繼寶訊問,他罪人,姑爲仍囚。{{*|榻前下敎}}。壽賢曰,今番禁府都事李㢸下去時,不由昌平路,自潭陽,徑到罪人家,與罪人對坐酬酢,邏卒言其事體,不得如是,然後始爲捉來,事極可駭。假都事柳世燾,則罪人鄭齊仁,與鄭仁先名字,旣不同,居住又相左,而不爲區別,經先拿來,亦難免妄率之罪,竝拿處,何如?上曰,李㢸果與罪人,有相語事乎?尹游曰,果有是事云矣。鞫體至嚴,當直到本縣,發軍捕捉,可也,而取道潭陽,已爲可怪,且與罪人,私相酬酢,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至於柳世燾,則不爲詳審,拿來異名之人,此則後弊所關,不可不懲,領相所達,是矣。上曰,李㢸以本事,不爲緊重,故無愼重之意,而與罪人相語,然惟知本事之不緊重,而不知鞫體之至嚴,不可不拿處。柳世燾則予初見其狀啓而怪之矣,罪人名,乃齊仁,而以仁先書塡其人,事極未瑩也。蓋戊申以來,禁府都事空還者,皆決棍,故世燾惟知決棍之可畏,而欲免空還之罪,致有此事。予欲分輕重下敎,而世燾則從重推考矣,更思之,鞫囚捕捉,何等重大,而誤捉異名之都事,止於推考,則外方聽聞,必以爲怪,一竝拿處。{{*|榻前下敎兼出擧條}}上曰,昨日按覈御史狀啓入來矣,以此意,先爲咨文以送之乎?壽賢曰,臣方欲以此事,仰稟,而未及矣,上敎如是,故敢達矣。我國人犯越殺害,旣已發覺,則以一邊緝捕,一邊按覈之意,略具大槪,撰出咨文,依前定奪,付於今番使行,似爲得宜矣。上曰,右相之意,亦然乎?興慶曰,臣在外時,已與領相,有所議矣。按覈御史狀啓,雖有勿爲移咨之請,而犯越殺害之事,旣已現發,而我人又爲被捉,則咨文豈可不爲之乎?第聞瀋陽都御史,以邊門生事,爲悶,有彌縫之意云,使行到瀋陽後,自當詳探處之,而咨文則不可不齎去,宜速撰出,付送於今番使行矣。壽賢曰,玆事關係甚重,不可不趁速移咨,而使行到瀋陽後,詳探彼中事情,盛京將軍及都御史,如或以彌縫善處,爲言,而的知其斷無他慮,則不必呈咨,觸怒生事,不然則咨文,不可不急呈之意,臣於査對時,仔細言及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出於九月,今欲依大槪狀爲之,則太晩,欲爲査狀,則未及究覈,只以犯越殺人者,皆在逃,而只捕得金世丁一名,故一邊行査,一邊移咨之意,爲咨文以送,可也。尹游曰,聖敎至當矣。我人之犯殺彼人,旣至七名之多,而犯者一人,又已現捉於彼,則瀋陽都御史,雖欲善爲彌縫,而何能容易放送乎?宜爲咨文以送,到瀋陽後詳探處之,何如?上曰,然矣。我人旣已現捉,則彼雖欲彌縫處之,亦難矣。頃日使臣引見時,以使行到灣府,則必詳知犯越者放送與否,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不然則咨文不可不呈之意,下敎矣。壽賢曰,當以此意,更爲知委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又有一款,旣爲咨文,則道臣、帥臣地方官,不可置之,蓋以勘處之意,當及於咨文中故耳。嚮者北兵使金潗,亦已拿處,今則較前稍重,考例勘處,可也。{{*|擧條}}。興慶曰,理山府使禹夏亨,移拜黃海兵使,頃者臺臣,以夏亨拿處事,論啓蒙允之後,特爲陳達,還收拿命,蓋爲其所幹事之解弛,則所幹之事,誠甚不輕,玆事未究竟之前,有不可遽爾遷轉,理山府使禹夏亨仍任,似宜矣。尹游曰,頃者以禹夏亨,待後窠首擬閫望事,下敎,故黃兵作窠後,臣以方委邊機,何以爲之?仰稟,則自上下敎曰,寧可以無期之事,長置邊上乎?仍命備擬,故臺啓還收之後,日昨經筵外班,問于左相,則臺啓還收後,依前聖敎奉行,爲當云,故果擬望而受點矣。上曰,以頃日下敎之故,備堂受點,而姑難遷轉之說,亦然,仍任,可也。{{*|榻前下敎兼出擧條}}。 ==1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抱川縣監宋徵台。 ○李匡輔啓曰,明日祈雪祭齋戒,明明日文武科放榜,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服制,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沈聖希在外,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冬至望闕禮習儀時侍衛事,議政府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明日視事,以祈雪bb祭b齋戒頉稟矣。祈雪祭旣已停止,視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後循例取稟。 ○兪彦通啓曰,明日冬至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司、留守,與守令有異,雖已移職,未及交龜,則賀禮箋文,例爲封進,而江華前留守李瑜,冬至箋文,至於闕封,其在事體,殊甚未安,李瑜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冬至各道箋文,開坼看審,則穩城府使徐行進箋文紙品,極爲麤劣,殊無敬謹之意,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差祭園陵,爲受香祝,纔到闕中,曹吏來言,祈雪祭有命,當差享官執事云,問其期十八日也,臣愚區區,竊有所懷,敢此陳聞焉。夫冬而無雪,與夏而不雨,其災均耳。靡愛斯牲,遍走籲懇,固不容少緩,而第伏念節屆陽復,有事太廟,又以其翌日,重擧祀典,連宵奠獻,禮煩儀瀆。傳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其於肅肅穆穆之地,不瑕有未安者耶?況此涓日,非稽龜筮,差寬其期,尤無所礙,臣待罪銓司,職掌差祭,竊附執藝之義,昧死言之。伏乞聖明,申命儀曹,姑退太廟祈雪祭,改卜以行,以重大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是矣,今且得雪,其令該曹,姑觀前頭擧行。 ○答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曰,頃者批旨,悉諭予意,而卿猶過讓,又復尋單,君臣之間,情志若此,其何以濟時艱哉?予之慨然者,非特于此也。噫,卿方帶保護之任,雖他人若此,心當憫之,況身自若是,雖日上十單,予志固定,徒使國事泮渙,困我靜攝之中而已。更遣近密之臣,諭予此意,仍命偕來,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因參內局。仍傳曰,此批答,遣承旨傳諭,偕入史官,還爲入來。 ○左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地迫隘,累承嚴命,而不敢爲轉動之計,復上辭單,庶蒙聖鑑之照燭而矜許,千萬意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誨責備至。且命促臣偕進,隆恩異渥,愈往愈極,不審聖朝,何乃不惜事體至此,臣聞命震駴,不省置身之所。臣子之義,雖有萬分難安之情,至此而何敢更事違忤?且叨保護之任,尤何敢瀆擾於靜攝之中?第臣所遭,實是國朝以來所未有之事,區區所守,政爲國家存體統,不但一己之私義,怵畏雖極,而無他道理,惟有求死而不得而已。臣賤疾近復添劇,精神昏昧,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更請嚴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沈聖希未肅拜,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陽復之日,大雪凝寒,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之勢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比昨少歇,而往來未已,五貼湯劑所可效哉?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坡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尹得和,副修撰鄭亨復,除拜有日,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望筒,傳于洪景輔曰,前有下敎之事矣,今日異於他日,至日閉關,意有在焉。今日朔試射停止,此後如有相値之事,停止事,分付。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祈雪祭,旣已停止,卽當開坐,而臣等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敢啓。傳曰,知道。 ○以平安監司狀啓,德川居李永南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海州居故進士吳泰胄妻李氏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濟州牧使狀啓,節果進上,物物代封,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啓曰,卽者行副司直宋成明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事,曾有下敎,所當還爲下送,而疏末有附陳之言,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摠管趙儆疏曰,伏以臣母今年八十有二歲,衰病之外,素有風眩等症,每當寒節,發作無常矣。忽自數日以來,觸感非細,舊痾重發,頭眩且劇,齒痛亦苦者,已至三日。又自昨日,喉間浮疼,米飮藥物,皆不能下喉,老境元氣,因此尤憊,委頓床席,昏綴無餘,臣適鎖直廬,方寸煎灼,而僚堂有故,替直無期,禁直義重,不敢徑出,不得不疾聲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遞臣職,俾得救活,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釁累旣重,情跡至危,不敢出入班行,益增縱恣之罪,前後受灸之時,一未進參於起居之班,罪戾層積,日夕惶隕,重以近日寒威猝嚴,衰病轉加,膈痞喘急,筋攣脚軟,寸步不得自運,今當長至獻賀之辰,又阻呼嵩之列,闕禮慢蹇之罪,有不可倖逭,敢此昧死首實。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須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副司直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聖世逋氓,下土蟄蟲,纍纍而行,蠢蠢而處,徒知拙分之可守,專昧君命之可畏,罪在罔赦,宜死久矣。前後憲長之除,恬若不聞,而不敢進,未能先期待候於親鞫之時,而罰止罷官,大比之科,臺諫不備,而以臣在外,循例遞改,聖眷愈隆,而臣罪日積,伏聞向日筵中大臣,以臣爲言,自上特加問備,促令上來云,臣尤不任惶恐震{{!|𢥠|⿰忄雙}}之地。臣便訣明時,甘心窮寂,守株之愚,終難變改,前此屢籲,畢露肝膈,今不敢更煩架疊,而滿盈之懼,卽臣眞心,其非常談例語,知臣者共知之。向來人言,雖非專指臣身,人言未出之前,臣恒抱懍惕,未嘗一日恬于心,故人雖無心而言,臣則驚怖異常,比如金石絲竹之音,中心樂者聞之而樂,中心哀者聞之而哀,蓋因其端而感觸者存耳。竊自悼念,天日至明,而不照臣之苦心血懇,大臣素厚,而不諒人之平日心事,此莫非臣賦命窮迫之致,尙何怨尤?臣本拙鈍無一能,在朝在野,其爲碌碌無可用則等耳。臣之所居,距京城不過數十里之近,使臣而身無職秩羈絆,則於京於外,當以時往來,大臣何必煩請其敦迫,殿下何用招徠爲哉?雖然,臣久有半身不利之病,戶闥間亦不能隨意行動,新被召命,而未卽趨承,論其罪負,萬戮猶輕,殿下若嚴懲礪之典,流放竄殛,臣固甘樂,若念帷蓋之舊,則賜臣骸骨,俾得優遊聖澤,沒齒丘壑,是臣之願也。臣受恩罔極,致位卿列,而生則爲負罪之臣,死將爲負罪之鬼,瞻望雲天,自不覺悲隕激切于中。仍竊伏念,縣道疏設禁,終有乖於使以禮通下情之道,蓋君之於臣,其所禮待,自有其人,不可施之於人人,而爲臣者自處也,則不宜遽自賤汚,而奔走若奴隷犬馬也。上天之高而聽於卑,人有疾痛,則必號天而告之,下情達於上,然後可知其人情實衷曲,今也在外諸臣難進之義,各有所執,或不無輕重淺深之可見,而其陳情抒懇,上下流通,只在於疏章,疏章乃有禁焉。噫,遐鄕僻土氓隷下賤,苟有情願,則人君必使導達而登徹,臣僚疏章,其可終禁耶?此似出於一時權宜敦迫,而殆近於束縛而驅使之也。設此禁已踰年矣,未聞有一人以此承命者,然則小無益於國事,而大有損於君道。一於是而無變,則臣恐耿介自好之士,益思深藏而遐遯矣。以殿下之聰明睿智,何不念及此乎?臣旣有慨然於心者,不敢以事關自己,有所自阻於聖明,冒死附陳焉。臣無任兢惶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處鄕,於理於義,俱無所據,而前後飭勵之下,少無動念,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縣道疏上者勿捧之命,寔由於卿,則勿禁之請,卿自先之,此果合於體例乎?卿其勿復無義之撕捱,卽速上來行公。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以微末愚賤之臣,猥忝屬籍,沐浴聖化,崇班厚祿,已逾涯分,居常惶懼,踧踖靡容矣。今者因一微細之事,轉輾層激,至煩天聽,終至於嚴敎屢降,大臣引入,而大小臣僚,章牘紛然,緣臣不謹,致有此無前之擧,臣闔門悚懍,恭俟斧鉞之誅矣。前後疏奏,語多不諒,危怖之極,不敢爲費辭自辨之計,而至於日昨重臣所達,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政指臣不肖之實狀,臣固受以爲他山之石,而若其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玆敢冒死贅陳於請譴之章,庶幾聖明,垂憐而俯燭焉。當初本府之囚禁政府吏也,臣弟臣栐,適忝有司之任,則雖不敢謂栐之在家不知,而實非渠主張獨辦之事,則夫豈有逞私挾憾之可論,而以一微事,演出剩語,抑勒句斷,容易說去,罔極之言,竝及兄弟,臣於是,不覺毛骨俱靑,心膽自墜也。如使臣,謹守先訓,隨事戒飭,則彼重臣,亦無私怨於臣身,其所爲言,必不至此,固當自反之不暇,亦豈敢有一毫尤人之意,而所自痛心者,臣祖一生,謹愼著名,而驕之一字,反及臣身,臣誠崩隕抑塞,寧欲以死自明而不可得也。自聞此言,實無復廁人數,束帶朝行之望,惟當早被譴罰,閉門自靖,以爲息黥補劓之道也。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哀懇,亟賜重勘,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抑塞悲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近日所遭危辱,卽臣通籍三十年來所未有者,日月寢久,而怖懼轉深,殆不覺此身之尙在地上。前後聖敎,罔非厚渥,而臣若不聞,積逋召命,自干邦憲,而臣若不知,杜門斂跡,分作明時廢物,鎭日尋單,惟竢早晏勘處,不自意微臣出處,尙軫聖慮,又下備忘,十行辭旨,委曲眷摯,其所以照諒而開諭者,萬出尋常,是誠曠絶之恩數也。臣固負釁之一纍蹤耳,聖主之曲加庇覆,不忍捐棄,何乃至斯?臣奉讀未竟,涕泗交橫,餘外區區,有不暇計,顚倒隨召,冒沒祗肅,只出於感激殊私,粗伸分義之意,而至於官職去就,臣之自劃已審,終有所不敢承膺者,惟被危怕之說,倡之於前,齮齕之言,相繼於後,衆怒愈去不息,時議至今崢嶸,齗齗然不肯捨臣身,斷可見矣。危腸易懾,群鋒難犯,雖乃緘口囚舌,一切任之以守自靖之義,而若其身名之僇辱,則無餘地焉。假使微末庶僚,當之,誠不忍冒此僇辱,淟涊從仕,臣身雖甚無似,顧其秩則崇顯也,水部雖曰閑局,語其職則六卿也。身與名之僇辱,旣若此,心骨俱駴,寤寐亦驚,三朔如一日,而猶且唐突進身於六卿之列,忍爲庶僚不忍爲之事,則是以卿宰而反不如一庶僚也,臣豈忍爲此?在聖朝亦安用如許人哉?天下萬事,理外無物,今臣踪跡之決不可復廁朝班,摎之事理,較然明甚,夤緣一肅,便同平人,厭然行職事,萬萬無是,倘荷父母之慈,遄解臣本兼諸任,不復以職名,縻之,使之依近京輦,以畢餘生,如天之恩,臣當隨分圖報,衷悃耿耿,歷日靡已,略暴至懇,敢申籲呼。惟聖明,哀而憐之,特準所願,俯垂終始之惠焉。臣無任惶隕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累至重,渥恩偏隆,薄施外補,旋蒙內遷,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生死肉骨,是皆聖明之賜,臣雖粉身虀體,不足以報答萬一,只是顓愚之性,迷不知改,妄率之心,隨處觸發,向者辭疏,復忤天衷,至於無批而還下,臣於是,惶隕懍惕,覓死不得,荐違試牌,自速置對,杜門省愆,甘作棄物矣。不料館職除命,忽及於竢罪之中,未知聖明,何取於臣而復有此誤恩也?嗚呼,臣素無經術,不足以開導聖學,又乏才識,不足以補裨國事,只欲遇事盡言,以劾獻替者,方寸炳然,可質神明,未效格心之悃,遽犯妄率之科,臣固自笑其不自量,而殿下亦必矜其愚而憫其妄也。當初閔亨洙之言,設有不槪於聖心者,原其本情,則只出於對辨自明之意,初非創出新話也。殿下過生疑怒,嚴加譴逐,辭令之失當,有乖於大聖人包容之量,故臣以職思其責之義,竊自附於一言匡救,此實出於區區憂愛之悃,豈專爲亨洙一人地哉?及其蒙恩還朝,略暴自訟之忱,以陳難進之意,亦廉義事理之所不可已者也。使臣之言有可罪,則殿下雖再罪之,可也,使臣之言有可怒,則殿下雖嚴責之,可也。是宜明賜誨諭,使在下者,曉然知之,而終靳一字賜答,是殿下以臣身爲不足有無也,以臣言爲不足可否也。殿下旣處臣以論思之任,而蔑視臣如此,緣臣人微望輕,叨冒匪據,有以致此,此尤臣之罪也。其何以敢以經幄自處,而復進延英一步乎?臣雖迷頑,粗具人性,豈昧抆拭之盛恩,而衷情未暴之前,無非臣待勘之日,不可以時月之稍久,有所自安,隨詣闕外,露章請譴。伏乞聖慈,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屢逋威命,冒瀆微懇,邦憲至嚴,死有餘辜,伏蒙聖度涵容,以罪爲寵,責勉之音,迥出尋常,近密之臣,降臨相守,此何等恩數,而謬施於如臣眇末凡劣者,國體損傷,觀聽俱駭,臣於此,膽慄而心掉,不知身之所在。念臣塌茸gg闒茸g儱侗,無一材長,而濫叨殊恩,分外冥升,死生以之,是臣所期,豈敢以一時微事,遽懷假飾規免之計?蓋體統者,所以振肅朝綱,而今日虧壞,自臣身始,論以事理,必蒙斥退,而後揆地得重,庶政可理矣。當初臣之未卽引咎,已失自處之義,到今公議峻發,上下同辭,包羞帶悚,無以自解,抗顔就列,尙何可論?除非然者,以臣無似,受恩如天,前後開釋,諄復勤摯,君上之眷遇至此,而頑然無動,不思趨承,豈臣義之所敢出哉?惟其廉恥之節,關係甚大,一有虧喪,則上而貽辱公朝,下而傷壞士風,此臣所以累籲而不知止者也。箚單一上,寵渥愈隆,跡涉要恩,罪積忘分,跼蹐高厚,日夕震灼,今日藥院問安,無以進參,提擧不得備員,在臣分義,已極惶悚,亦不容一日虛帶,以重傷事體也。且賤臣痰證,是十年痼疾,胸膈痞塞,腰脅刺痛,遇寒添劇,不能轉側,委頓床笫,飮啖亦廢,惶隕崩迫之極,心神迷錯,文字蕪拙,不能悉攄衷臆,仰格慈覆之天,伏地涕泗,祗竢處分。伏乞聖明,亟賜曲諒,先遞臣內局提調,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嚴國體,而振頹綱,輟還承宣偕來之命,俾開臣生全之路,千萬至禱。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悉諭,辭渴意窮,而卿胡不諒,若是過讓?決難勉副之意,是歇後事也。因微事終遞輔相,於國體於道理,何哉,而卿忍强我乎?逐日服藥,莫如寬心,方帶藥院,使我服無效之藥乎?予雖過中,以此卿之困我,亦已多矣。須體君臣之義,諒此慇懃之旨,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 ==1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尹得和,疏批已下,應敎韓顯謩,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鞫坐進去在外外,大司憲洪鉉輔,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持平沈聖希、南泰良,正言任鏶,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一倂違牌,憲府則監察進參,雖無諫院,仍爲行禮,已有前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事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正言任鏶,持平沈聖希、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辛,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 ○以平安兵使狀啓,世丁等犯越戕殺胡人之變,至於此極,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右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之累煩籲呼,爲國體畏公議也。庶幾聖上,俯察情實,而夬賜處分,方此俯伏顒竢,卽者承宣,復以聖批臨諭,而旨敎尤嚴,有非臣子所敢承者,臣捧讀未半,惶汗沾背,直欲無身而不可得也。身忝保護之任,不能進參於議藥之列,徒以微事,瀆擾於靜攝之中,其罪雖被萬戮而有餘,臣雖無狀,何敢爲此?其中必有萬萬難强之情,而聖明旣責之以强我,又敎之以莫如寬心,其在臣子之義,到此地頭,他不暇顧,而卽今賤疾,感寒之外,痰病添劇,不能轉側,未卽起身趨承,益不勝惶蹙之至。但近密之臣,久淹閭巷,事體傷損,莫大於此,卽命輟還,則謹當差待病勢少減,進詣藥院云矣。大臣不無造朝之意,而適有身病,未卽承命,臣則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爾先入來,以便大臣之心,而雖微恙,數日之內,庶可差間,須體予意,進參再明次對事,傳諭入來。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出令矣,判義禁申思喆,猝有身病,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五更,木星入房星。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鞫坐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撕捱,無意應命,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今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各殿艾花、首花進上時,大王大妃殿,雖在私服未盡之中,而旣已封進。則來甲寅年人日封進之時,嬪宮供上,亦依大王大妃殿例封進,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三百十一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臣曹出給若干木同於筆工輩,各殿逐朔進上黃毛及闕內外諸上司各衙門元進排筆墨,使之責應,而其外權設都監,不時推鞫,文武試所各衙門等別進排筆,則自各其司捧甘於戶工曹,使筆工進排後,自戶曹計實數會減者,蓋古規。而筆工進排之數百柄,則戶曹會減者,不過十柄,以此疲殘匠手輩,不勝其役,至於流散之境。故昔年臣曹以連黃毛一千五百條式,自戶曹,逐年題給筆工,使之通一年進排後,歲末計其實入,加減上下,以除其無限之冤,則公私俱便之意,草記蒙允矣。其後戶曹題給筆工者,一年之內,或至三四百條,或七八百條,故筆工之白地加納者,其數不貲。而至於今年,則諸處別進排之數,比前倍多,而戶曹則無一條題給之事,又當黃毛絶種之時,筆工輩不能責應,盡皆逃散,三十名筆工之中,時存者僅三四人,此亦倒懸,朝夕難保而諸上司各衙門出牌移刑曹之弊,鎭日繼踵,以此形勢,來朔進上,將未免闕封,而匠手輩亦難保存,號冤不已,不可無急急變通之道。自戶曹,依定奪一千五百條,雖不得一時出給,或折半趁速上下,使筆工輩還集,以爲無弊進排之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明日次對及雜科覆試及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則只有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兩司違牌坐罷之代,事當卽速差出,而日勢已暮,望筒出入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則諸罪人招辭列書中,李次興則疊書,李興萬則落漏矣。以罪人次第見之,則下書李次興,必是李興萬之誤書。而臣初不能覺察而捧入,致勤點下,不勝惶恐。而莫重罪人名字,如是誤書,極涉未安,李喆輔推考,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之頃者疾恙,蓋祟於積瘁之餘,非比一時偶發之症,辛苦兩旬,僅得差可,餘證尙在,蘇完未易。自是以後,少觸風寒,輒致添劇,以此病狀,實無供仕之望。而金吾之命,憲長之除,俱難堪承。迫於前後嚴命,雖不得不扶病出肅,連參鞫坐,少伸分義,而積敗之眞元,益復綿綴。況於數昨,重患癨病,幾殊幸甦,數日調治,猶未夬愈,委頓床席,難以起動,昨日獻賀之班,旣不得進參。又於今日恩召之下,亦未克祗承,坐犯逋慢之科,論其闕禮,違召之罪,合被譴罰,私心惶蹙,無地自容。不意此際,得聞安德普爲名人之女,以山訟事,誣呈上言,詬辱臣身及臣季父前判決事臣重疇,罔有紀極。其所爲言,無非白地粧撰,不顧事理曲直,唯事恣意醜詆。臣驚駭痛惋之極,亦不欲與之呶呶。而前後事實,若不畢陳,雖以日月之明,亦何以俯燭其構捏欺罔之情狀也?玆敢不避猥越而仰陳,惟聖明亟垂照察焉。蓋德普之富平地偸葬處,卽前縣監金熙潤莊土也。熙潤,於庚辰年間,買得元田,旣葬其七歲兒,又作莊舍,專一壑守護禁養,已過三十餘年矣。庚戌春,德普乘夜偸葬其妻於熙潤之元田,故熙潤卽呈本道監營,其時監司,卽前判書臣趙尙絅也。分付本官,使之詳査嚴禁,府使申致雲摘奸尺量,則果是熙潤買得元田當禁之地,卽令尊位風憲,眼同掘移,仍捧掘移之招,而違拒不掘。其年冬,熙潤又上言駕前,啓下京兆,京兆覆啓他人養山兒塚至近之地人家三十步內,在法當禁之意,判下本道,其時監司,卽行司直臣鄭亨益也。連次嚴題督掘,而特以德普奸惡特甚之故,百計謀避,終始延拖,如是之際,奄過兩年。臣適待罪本道,又因熙潤之呈訴,使之依前監司處決,斯速掘移之意,循例題給。而德普之避匿不現,猶夫前日,首尾事狀,不過如斯。德普之冒犯偸葬,自是在法當掘,則京兆之論理覆奏,本官之摘奸決給,道臣之前後督掘,俱在於臣未按道之前。臣之中間題辭,非有別般立落,不過申明前監司掘去之題飭,令本官斯速擧行而已。當初熙潤之始訟,德普之落訟,皆非臣所干預。而祗以熙潤子應鱗,適在幕府,德普藉此而把作眩惑天聽,鉗制臣身之欛柄,構虛捏無,牽强爲說,有若熙潤,果爲始訟於臣按藩之日,而臣亦不爲行査,勒令直掘者然。噫,前後文狀,昭昭俱在,立落年月,歷歷不錯。則渠雖欲欺天誣人,其可得乎?前臣而按道者,有與德普爲近族,猶且嚴題督掘,繼臣而按道者,嚴飭促掘,視臣有倍,未知前後道臣之若是者,豈皆以應鱗爲幕府而然耶?若所謂刑推德普之令,囚禁正妻之關云者,尤不滿一哂也。論其蔑法逃匿之罪,則雖囚其妻而刑其身,固無不可,而臣則未嘗有此事。凡道臣之大小關文,營門例規,俱皆謄置,以備後考,一番憑驗,可以卽知。乃今假借稚女之名,做出孟浪之言,至擧昏朝賊臣而醜辱,臣實痛之。至於臣季母入葬此山之由,臣之從弟前佐郞銓輔等呈上言,備陳委折,京兆覆啓,纔經睿覽,已有處分,且係至親家事,嫌不敢煩達。而臣之題給熙潤之狀,在於辛亥之冬,季母喪之買山入葬,乃在於今年八月。臣何以逆覩三年後未然之事,而爲季父家預爲之地耶?此則雖三尺童子,亦知其必無是理。而彼德普求說不得,乃爲巧密之言,吁亦痛矣。噫,臣雖無似,職忝宰列,且經道伯。而今忽被辱於道內之逃罪一亂民,則將何顔面,廁跡周行,重貽搢紳之羞哉?以病以情,俱難冒沒供職。伏乞聖明,察臣橫逆之非常,憐臣病勢之難强,亟賜鐫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嫌事,自有公決,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鏡監司趙遠命疏曰,伏以臣年紀衰耄,疾病沈痼,自量筋力,實無奔走原濕之望。而猥當重寄,驅策病軀,北關三千里行役,三朔始返,而且當災年,職務關心,神精益損,病形越添。而妄意少加調息,可以更動。三、甲及咸興以南六邑秋巡,計日將發,而行路受傷之症,去愈沈頓,種種危兆,去死不遠。按道之責,巡宣爲重,而旣叨其任,不擧其職,此爲臣悚惕不安之端。而文川、安邊所在兩陵寢秋奉審,又將闕廢,分義道理,萬萬惶懍。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之決難供職,卽賜譴罷,俾職事無曠,私分粗安,不勝幸甚。且臣以七月封進朔膳之節早未産,卽封頉啓,而中道阻水,未及日限,春曹至有請推之擧。此雖由於暴雨水漲撥路淹滯之致,而臣之惶隕悚蹙,彌月不定。伏不勝踧踖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下款事,亦不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見今踪地,豈論官職去就?而千萬匪意,蒙特旨按覈邊事,憂深主辱,事係往役,區區私義,有不暇顧,不得不冒沒承膺。雖識暗見局,不足有爲,王靈攸曁,庶幾期於究得事情。而第所叨館職,便同垢汚在身,非臣一日苟據之地。當初出謝,只爲査事,至今仍冒,甚無義意。況今逐日開講,講官不容不備,以公以私,誠宜亟賜處分。至於敎授,非比從前閑漫年條課製,限內不得設行,則便令寢罷,新有成命。臣今遠出,冬序且半,及今變通,斷不可已。辭陛後卽宜陳免,而晝夜奔走,實無暇操筆,到寧邊,今始自列,稽就尤增悚惕。伏乞聖明,將臣本兼兩任,卽許鐫改,俾講官無闕,課製不廢,實公私之幸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兼帶所兼學官,旣已命遞。所辭本職,其涉太過,爾其勿辭,竣事上來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最壽,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以次進伏。 ○宋寅明進曰,近來寒事甚酷,且入侍亦已曠日,聖體,若何?而往來之氣,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其盡進御乎?上曰,二貼姑未服矣。寅明曰,近則衣襨加御乎?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運篇,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吾以是觀之。吳瑗讀第八板,自夫禮之初始諸飮食,止十三板此禮之大成也。上受讀訖,曰此字下有句乎?吳瑗曰,不必有句絶矣。禮之初之初字,乃古初之義也。禮者,本天理節人情,故上古之世,雖鴻荒朴略,飮食不過瓦尊抔飮,而終不可無節文,故其儀物,有如下文之所云也。寅明曰,猶若可以四字,蓋以未備之初而言也。儀物未備之初,猶可以致敬於鬼神,而旣備之後,漸至於侈華。自三代至于今幾千百年,而世加修明儀文,殆無限節,似當有裁損之道矣。上曰,然。瑗曰,此蓋言瓦尊抔飮,乃是養生之具,而猶亦可以致敬於鬼神之謂也。或有嫌其薄略底意思,藏在裏面矣。上曰,觀此燔黍字,然則此時已有烹飪乎?寅明曰,燧人時,始有火食,此燔黍,必非炊爨,而似用燒石以蒸之也。古有燒石、煖石,非以火取煖,蓋或自暖,或承陽而煖云矣。上曰,結繩之世,焉有燔字乎?寅明曰,其事則已有之,而書字則後世創之矣。上曰,此下文,又有苴熟字矣。寅明曰,此則是後世火熟之事也。尹得和曰,此段所謂死北首、生南面者,亦是從古初之義也。瑗曰,非但從其古初,實是從天地自然之理也。寅明曰,魂升魄降之說,儘微且奇矣,聖人之作祭禮也,焫膋以降其魄,灌地以來其魄,亦是據其升降之義矣。然祭祀之理,實有難言,不可謂之虛,亦不可專謂之實,意者,聖人假託而設敎也。上曰,謂之實則或近謊誕,謂之虛則或少敬謹,虛實不必論也。瑗曰,不仁不知之說,古旣有定案,不必分開其虛與實也。上曰,然。瑗曰,此段,又以昔者發端,乃反以言之也。蓋有火之初,便有烹熟之理,如牛之可以穿,馬之可以絡,而聖人不過因其理而修明之,此亦順天理自然之意也。上曰,然。寅明曰,祭祀之義,見於易之萃。萃者,萃鬼神也。蓋祭祀之禮無,則報本之義蔑,而民德無以歸厚矣。此章亦終以以篤兄弟言之,其旨深矣。得和曰,此朔字有意矣。上古則未有文明,後世始有之,猶月之自晦而朔故云也。寅明曰,朔字意誠奇矣。有初字意一月三十日而爲朔者,乃旋而復初之意也。末世雖至文勝,必當回淳反朴之謂也。上曰,然矣。得和曰,周公制禮,纖悉臻極,曷嘗有毫忽遺漏?而至孔子之時,壞亂無餘,故此篇始言朴素之初,而因論儀物之數,陳排之節,以垂示於後世。其眷眷欲復《周禮》之意,藹然於章句之間,甚盛矣。瑗曰,惟此琴瑟鍾鼓籩豆尊俎等器,雖是禮樂之用,而其本則不過曰誠敬。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亦反其本矣。上曰,觀此澣帛字,古則祭服亦澣之矣。僉曰,然。上曰,澣之誠是矣。卽今祭服,則本無澣濯之節。前者,故領相及靈城,亦有陳白矣。一製之後,人人服之,經年閱歲,汗沾垢汚,蓋以紬爲之,而不可浣濯故也。寧不如代以紵布,頻澣致潔之愈也。李匡輔曰,臣爲外任時,鄕校祭服,令以布爲之,隨汚隨濯,實爲便好矣。寅明曰,雖以紬爲之,而一時暫着之後,卽爲善藏善守,則何必至於是之垢汚乎?是亦不善幹守之致也。匡輔曰,使各司,各各製置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祭服不置於太廟,而於何置之乎?瑗曰,尙衣院亦有祭服矣。寅明曰,進排者纔能措備,而收藏者曾不愛惜,此爲難支矣。祖宗朝則定爲月限,限內弊盡者則有罰,此爲好矣。瑗曰,玉帛鍾鼓,必有誠敬而可行。而近來祭服,則實無誠敬之義,小臣亦嘗參祈雨祭,而服其服,心自思之,決不可謂齋沐致敬矣。上曰,此實非齊明盛服之義也。不若從簡便以紵布爲之,而隨其垢汚,卽爲浣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何謂也?寅明曰,祝告於祖,故曰孝,嘏告於子孫,故慈也。上曰,燔灸合烹,何其似重複也?寅明曰,燔灸,所以祭者也。合烹者,合其骨與肉而烹熟之,將以分於兄弟賓客,而各有等殺者也。得和曰,此越席之越字,註作活,而《家語》以爲,展布爲席曰越也。寅明曰,咨文,纔已出草,而諸提調未及輪見之矣。監兵使,旣以依前例處之事下敎。而前例亦有畢査後致罰之例,何以爲之?上曰,姑置之。上曰,李萬枝時亦然乎?寅明曰,然矣。咨文出草之後,按使狀啓,又以犯殺人三名見報,與當初狀啓旣異矣。今番咨文,則姑以道臣狀啓中所査一名提擧乎?上曰,犯殺者若多,而單擧一名,或恐彼人之執言,若竝擧兩漢之招,囫圇說去,則後次移咨之時,雖多無妨,雖少亦無害矣。寅明曰,咨體不然。當以犯殺人名數,姑未能眞的査出,而事係重大,不敢遲延,爲先移咨之意,措語,可也。匡輔曰,近來百司解弛,朝家雖有申飭,不卽奉行。以分館事,古規則新榜出後,謁聖日爲之,而每每推諉,經年閱歲,今年分館,亦過三年後始爲之矣。卽今上博士及諸官,亦皆無故見在云。今榜分館,卽令依古例數日內斯速擧行,何如?上曰,多官若皆無故見在,則從速分館事,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出榻前下敎}}匡輔曰,升學年條已過者,勿爲設行事,頃有定奪。故壬子條有同令前事,而已棄之,今年條,若又棄之,則士子輩,必將缺望矣。卽今四學敎授中,中學敎授李喆輔奉命在外,東學敎授金尙翼尙不行公,西學敎授則未差。而大司成李瑜,亦以前江華留守,未及交龜,升學設行無期,若過來月,又將棄之矣。南學敎授吳瑗,雖連次設行,他學不設,則合製無以設行。從前敎授有故,則大司成亦或合設,而卽今則大司成亦有故矣。上曰,合設則終爲苟簡矣。大司成李瑜及李喆輔兼官之任,今姑改差。金尙翼,以本職雖撕捱,兼官行公之意,曾已申飭,而尙不行公,事甚駭然。李喆輔改差代及未差之員,後日政差出。而金尙翼則拿推,大司成後日政亦爲差出。江留李匡德,則除拜許久,而縣道疏還送之後,尙無上來之事,事甚未安,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匡輔曰,掌隷院,本來凋弊,堂上雖無故行公,下吏輩朔下不得受食,而自七月,尙無開坐之事。新差判決事,亦方在外,詞訟積滯云,事甚可悶,故敢達。上曰,判決事爲誰,又是何許人也?瑗曰,判決事金侃,是嶺南人,而卽名賢子孫也。匡輔曰,居在安東,而曾經侍從,以年八十陞資矣。上曰,身旣在遠,年且八十,則似難冒寒上來,姑爲改遞,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金漢喆曰,小臣奉使嶺南,實錄奉安後,因行曝曬,日昨復命,而今始入侍,適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臣伏見太白山史庫基址,傾危後有砯崖。當初創建時,則樹木茂密,山麓硬固,幸無崩頹之患,故年久支撑矣。近來,林木稀疎,山脊盡露,聞史庫參奉及立番僧軍等傳言,則往在庚戌年間,巖石頹轉,衝決墻垣,直犯史庫,撲破樓壁云。臣聞甚驚駭,周觀形便,則大抵砯崖峻急,基址傾仄,目今所見,其患恐未止,此臣不勝憂慮。謹於曝曬時考見故事,則仁廟朝甲戌正月,待敎兪榥,以曝曬事至太白馳啓曰,本道史庫,設於兩崖之間,水無通決之處,濃潰䨟陷,株枋退縮,史庫下一里許棲雲庵後,有可造之基,事甚便好云,其時未知緣何事,不爲移建矣。臣略有抄錄以來,而以今石崩之患見之,兪榥之狀啓,似有先見矣。臣意則藏史之所,惟患不深,棲雲庵後,則在於山下一里許,必欲移建,不必下山占地。臣見史庫左傍僅百步許上一層,則地勢平衍,旣無砯崖崩頹之慮,且無基址狹窄之患,似勝於棲雲庵後,且將欲移建,則只移史庫而已。參奉所居之室及僧軍所住之舍,雖因存於故處,相距密邇,不必竝爲移建,然臣只陳所見而已。不敢擅請移建矣。上曰,基址如此則似不可仍置,出擧條,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條}}漢喆曰,且覺華寺屬於史庫,故自祖宗朝,許給位田,依例免稅矣。近來累經量案,多數屬公,居僧輩無以支保,漸至流散,以此稱冤,屢呈等狀,願得狀聞變通。而事係重大,不敢馳啓煩瀆,而所見誠爲可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一款,亦出擧條,分付該曹,依事目許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漢喆曰,頃以視學節目考出事下敎矣。臣亦於曝曬之際,雖不能遍考,略有所考,故亦爲抄錄而來耳。曾在世宗朝丙辰四月日,上議視學試士節次于黃喜、許稠等,僉曰,爲試士而視學,則不合於古制,而視學還輕,乞進諸生于闕庭試取,而別行視學之禮。上曰,是矣。臣之所考見如許而已。別無可據之文矣。瑗曰,視學之節,橫經討論足矣。不必爲試士之擧耳。上曰,視學禮,已載於《五禮儀》矣。試士,似非可論矣。近來則視學爲試士之道矣。漢喆曰,沿路所聞,臣別無可達之事,而奉命外方者,有以風謠陳聞者,小臣惶恐,欲有所仰達矣。嶺南有江左、江右,江右則臣未知何如。而江左多有文士,勤業誦讀,先正臣文純公李滉遺化,至今猶存,人皆欽誦,兒童走卒,皆稱老先生,臣訪其遺蹟,則亭臺樓院詞句歌詠,無處無之。且其隻字片言,人皆寶藏,以爲傳家之資。臣歷路採訪,不勝敬歎。李滉之學問德行,實爲百代之師,我東之人,孰不欽崇?而及至嶺南,尙聞絃誦之聲,綽有鄒魯之風,敬慕之心,尤倍於平日矣。且禮安有先正故宅及陶山書院,而鄕儒之奉承看護,極其誠敬矣。匡輔曰,史官所達誠然矣。安東、禮安等邑,尙有李滉之鄕約,而禮俗依然,且其守護書院者,極致其敬慕云矣。瑗曰,臣亦聞嶺南士子,至今稱李滉以老先生,不呼其姓,猶七十之誦夫子,遵守遺訓,奉如金石,流風餘俗,尙今猶存。所謂陶山,卽先正棲息之所,明廟朝,至命圖畫以進矣。漢喆曰,向者聖上,致祭於文成公李珥,甚盛擧也。八方民士,孰不興起,而文純公則姑無賜祭之命,嶺外之人,不無抑鬱想望之心矣。匡輔曰,史官所達之意可知也。嶺人之想望云者,於文純公,亦望有賜祭之擧,而史官不敢直請賜祭,故所達如是矣。瑗曰,我朝儒賢輩出,而其中李珥、李滉道德學問,尤爲卓然矣。上曰,文成公則因講《聖學輯要》,興感而致祭矣。今聞史官及承宣、儒臣等所達,文純公遺化,至今未泯,一方民士,尙有敬慕崇奉之風,誠爲嘉尙,自然興感矣。依先朝故事,禮安故宅及陶山書院,令道臣圖進一本,且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漢喆曰,聖上曲念嶺士,前後下敎,非止一再,而銓曹不善奉承,臨政收用之命,徒歸文具,嶺人以是抑鬱,皆以爲朝廷忘我,誠爲可矜。迺今聖上,特嘉先賢遺風之尙留一方,旣命賜祭先正,又令圖上遺居,嶺外人心,庶有觀感興作之道,不勝感歎矣。且聖上有興感《聖學輯要》之敎,臣極爲惶悚而有所仰達矣。安東、禮安兩邑士人輩,搜聚文純公言行遺蹟,作爲冊子,名之曰《退陶言行錄》,兩邑板本,稍有詳略,而大意則同矣。小臣印得以來,先賢行蹟,多有可觀,竊欲仰塵乙覽,而猥越不敢獻御矣。上曰,何必以私自印來者,進之乎?其令本道,《退陶言行錄》一件,亦爲印進,可也。匡輔曰,翰林薦後,卽爲講坐,下番滿三朔,而次次付職,自是館規云。而講坐則不可不從速爲之,李德重頃日不爲應講,故方在罷職中矣。上曰,罷職耶?李德重,自堂后時每甚規避,故欲爲拿處,而拿處字,誤以罷職字下矣。當該承傳色推考,而李德重罷職傳旨還入,改以拿處傳旨捧入,可也。 ==1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賓廳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匡輔曰,左承旨持此書題,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左承旨意啓曰,臣謹奉書題,來詣泮宮試士,而未時已過,申時過中,儒生等無一人納券,不得已以限後呈券,收捧詣闕之意,敢啓。傳曰,限申時捧券以來。 ○洪好人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二百四十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雜科覆試,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雜科覆試,諫院無進參之員,開政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雜科不得開場,事體殊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明朝一體牌招。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錫一,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翼謩受點。 ○兪彦通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壬子式年雜科覆試,當行於今日,而諫院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場,日勢已暮,今日內勢難設行。自前如此之時,亦有翌日開場之例,姑待兩司備員,明日設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幸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事,命下矣。來正月初四日上幸社稷祈穀祭,依聖敎以親臨磨鍊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大靜前縣監李景勳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參知金浩疏曰,臣之老母,方在臣兄臣濰安東府任所,而常時疾病沈綿,實有凜凜之憂。近日以來,荐遭壯子女之喪,鍾情之痛,自不免太過,時或昏塞,日益澌頓。臣之卽今情理,斷無遠離之勢,而適値國家之多事,未能言私矣。今聞臣母宿患之外,又添寒疾,症情十分危篤,星火專人來報。臣之方寸,一倍煎灼,不能自定,固當卽日往見,而分義是懼,不敢徑行,玆將懇迫之忱,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特許恩暇,俾得及時歸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至祝。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前後已六除拜矣。間嘗一二冒出,而輒遭僨敗,遂乃決然自劃,有除則徒以撕捱爲事,辭巽之語,亦覺支離,只呈告而解免者,亦三數次矣。銓地亦必聞悉,而公然移擬,未免爲文具之政。臣實未曉,喉司又不諒恕,辭單一向見却,至日廷候,亦未進參,情禮虧缺,分義惶悚。顧今本職難安,竝與兼務而瘝廢許久,公私俱悶,宜有變通。伏乞聖上,俯賜鑑諒,亟命鐫遞臣館職,俾臣專意效力於兼司,不勝幸甚,臣於廟謨,竊有愚見,而登對無路,輒敢附陳焉。今以江邊犯越一事,方撰出咨文,將於今明發送,俾趁付使行渡灣之日。而伏見十五日筵敎,擧條之下備局者,使行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云。以臣淺慮,終有所不然者,頃於賓對,亦嘗略陳其不可不呈咨之意矣。蓋交隣事大之道,貴在誠信,雖在蠻貊之邦,惟當盡其在我之義而已。向者把卒之被掠也,彼旣調發甲軍,大行勦殲,而今我人之犯境,殺掠狼藉至此,仍因掩置,揆以道理,決知其不可。而且以利害言之,殺越之數多,畢露於諸囚之供招,一名之被捉,已登於齎咨之手本,流聞所播,必當欲諱不得。瀋陽御史,雖能彌縫於目前,安知不畢竟綻露,重爲罪於我國乎?或者以瀋陽在門戶,不無生梗之慮,此則處之似不難,使行過瀋之時,通其咨文齎去之狀,而使彼亦得一面馳奏,則固足以盡吾之責,而亦可以脫彼之罪矣。凡事直則必伸。而況事關異國,多少較量,顧何能一一中款乎?唯以面前道理誠實做去,庶可有辭於隣國,而無虞於後日矣。臣謂伊日擧條,初勿頒布,今此咨文,亟令使臣,勿問瀋將彌縫與否,直爲齎呈於禮部,恐合事宜,唯聖明裁處焉。見今以殺越地方與人名之差錯,將有改構咨文之事,往復停當之際,每致遷就,亦宜申飭館閣,必於明日內,商量潤色,趁再明發送,俾無稽緩不及期之患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欲於今日次對,問于大臣而未果,明日晝講,當問處之矣。申飭館閣事依施。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諫官不得差出,雜科尙未開場,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一時爲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兪彦通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事金東弼,雜科進,金在魯,以本職,纔請再牌,金取魯及同知事尹游,病不來,宋寅明,以柑製科次,姑未出榜,李眞望在外,他無推移之員。金取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以咨文事,有下詢事,今日晝講,領事入侍事發牌,備邊郞分付。而大臣事體自別,勿爲催促,而柑製尙未科次以入,時刻則隨時入一刻後,詣閤門習講。 ○又傳于李春躋曰,提學入來,當以知事入侍,有下詢之事,領事若已入來,卽詣閤門。 ○以漂到人解送咨文草本,傳于洪好人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 ○兪彦通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臣思喆、東弼,與參試官等來會雜科試所,而又因諫院之未差,尙不得開場。莫重科試,屢日遷就,事體殊爲未安。而今日則日勢已暮,姑待兩司備員後開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積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彦燮,久處冷地,素患頭疼肢節之痛,一倍添劇,食飮全廢,達夜苦痛,症甚危惡,實有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韓胤範、宣豪說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甲寅春夏等都試,連因有故,不得設行。當此隆冬,勢難擧行,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領議政沈壽賢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行副護軍申命擧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極寒,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上讀舊受音,自夫禮之初,至禮之大成也。尙命曰,祝嘏之嘏字,當讀作哿音。上曰,然。壽賢曰,凡字音,我國與華音不同,似不可以一例局之。上曰,然。尙命進講新受音,自孔子曰嗚呼,至是謂疵國。得和曰,下敝字,註說以爲弊字之訛,而又有當作敝字之註家,故有不敢改入,且諺讀懸吐,間多有差誤處矣。上讀新受音。上曰,懸吐亦有宜同而不同者矣。敝字又與弊字相混,是可疑也。壽賢曰,註疏自古然矣。上曰,然。得和曰,先儒論魯之郊禘曰,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然此非伯禽受之也。其實自魯惠公始受之天子矣。上曰,杞、宋,武王之所封,而此出於存亡繼絶之義。杞、宋之用其舊禮,以備一王之制,固無所妨。今周在而魯用天子之禮,是之謂非禮矣。寅明曰,杞、宋及魯,其事雖同,其實則異矣。上曰,然矣。尙命曰,祝嘏,每當祭時,修明其辭說,在禮當然,今則不然,初不修明,長用舊例,是爲非禮甚矣。得和曰,爲宗伯者,常時不講而習之,臨祭,始責於宗祝,此爲非禮也。寅明曰,此所謂假者,非謂借於人也。卽推移他器而用之也。祭器不假之說,已見於上,與此義不同矣。上曰,此亦在上矣。寅明曰,新有昏之義,似有如何者。古者,昏禮,不賀期不使之意,恐或與此義相通矣。得和曰,不然。三月廟見禮也。此期似指三月之期而言也。壽賢曰,此等意義,亦有見於史記者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終有未瑩者矣。寅明曰,此三節,各作別義看似宜矣。上曰,君與臣同國云者,若說其文義,將付之何義也?得和曰,等級相紊,以至於此矣。寅明曰,上用僭禮,其下則之,轉相放效,致有君臣同國之弊矣。上曰,以此看作同國之義,亦無妨矣。天子有田之義,視諸本註,似有不然矣。得和曰,此實明君臣之大義也。上曰,前後之註說,似有不相照管者矣。寅明曰,看書之法,亦不可專拘於註說。壽賢曰,雖以十三經註疏觀之,註說多有曲處矣。上曰,諺讀作於何時,似是近來所出也。壽賢曰,諺讀之讀字,讀作去聲爲宜。寅明曰,大體看得處,專在於一失禮,至於脅君亂國,魯之三家是也。人君一有所失,其下觀傚,轉輾至此。其始雖若不大,終至於亡國,此最觀義處也。得和曰,禮者,不專在於名數節文之間,摠攬權綱,權不在下,使其下無僭上之患,亦禮也。上曰,然矣。壽賢曰,寅明所達是矣。失禮之弊,至於陽虎僭禮,節次相效,流弊無窮矣。上曰,然。寅明曰,小失似不至於亡國,終至於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上曰,然。得和曰,諸侯自非問疾弔喪,而入於臣下之家者,非畏其强盛,卽必過於恩寵而然也。此所謂君臣相謔也。上曰,然。如崔杼之事,亦可謂敗禮之禍也。壽賢曰,過於恩禮,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上曰,姑徐文義,史官出去,持來徐宗爵謄送文字,可也。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咨文,予將觀之,承旨先讀徐宗爵文字,可也。好人辭以眼暗。寅明曰,注書宜讀。上曰,注書初入,猝令讀之,似以爲難矣。翰林讀之,可也。漢喆進伏而讀。上曰,不知道了者漢語也。所謂小人者,何謂也?寅明曰,我稱也。上曰,西伯狀啓,言當奏聞,而姑不詮奏云然耶?得和曰,以此觀之,則已爲奏聞云矣。寅明曰,將加刑訊,故不得已奏聞云矣。壽賢曰,雖藉此虛喝,終有解釋之幾矣。上曰,彼國罪人,用何刑,彼無刑訊之規耶?得和曰,彼國之刑,如我國之柱繯矣。上曰,今觀咨文,大意儘好,兩段爲說,似好矣。壽賢曰,俱入兩段則無後患,依此爲之誠好矣。上曰,提學亦見之乎?此誰所製也?壽賢曰,宋眞明所製也。寅明曰,昨日承牌之後,大臣始令臣改之,故姑未及改,然小臣則以彼命意爲不好。國家聞平監狀啓殺人之說,大加驚動,事宜急急馳聞,而至今寂然。按覈御史狀啓,雖曰殺人,尙未畢査,而閱時馳聞,則其緩於治獄,久而始報之狀,自露於狀中。彼若以此,致詰於我,則我則無辭以明,且地名相左,人數相左,國家萬里馳价,不以眞的之數報之,終不誠實。臣意則以爲,與其不畢査而徐報,莫若急急馳聞,以示驚動之意好矣。上曰,然矣。日者欲入兩段說,而彼若以九月所殺,今始報聞爲詰,則何辭自明?彼又曰殺害三四名云。而今何只擧一名云爾,則亦何以對之?此正權宜處也。直以罪人之招,或稱一人,或稱三人,所供不一,今方明査之意,從略說去則,似好矣。欲入兩段語,以備後日之增刪如何?壽賢曰,上敎然矣。今此咨文,殆同作舍道傍,人各出己見,故莫適所從。臣意則以爲,莫若直從述者之意。上曰,使行急矣。大臣及儒臣,今方同入,卽爲刪定,一邊啓下,一邊正書爲可矣。寅明曰,日勢已暮,暫出閤門,修正以入,如何?上曰,唯。壽賢曰,今夜啓下,來日正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欲以初本用之。金世丁、徐富成兩供,俱入一狀中好矣。出往賓廳,卽爲刪定以入,俾爲今夜啓下之地爲可,拔之若不難,直於前席,去其一節,可也。好人曰,晝講已畢,特進官,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曰,其間措語似異矣。壽賢曰,當觀彼所爲而爲之矣。上曰,其故已聞之矣。所稱該管,前亦有此例否。壽賢曰,咨文中,旣曰聽候,則監司似不得行公矣。前頭事之順解,有難保者,或有會査,或有査使,則爲辱甚矣。道臣、帥臣,實主其事,所慮在於行査勘罪,此則已有前例,道臣帥臣,姑不必擧論矣。上曰,然則詳備爲宜,而道臣、帥臣,則姑如前例,該管邊吏,爲先逮拿,可也。壽賢曰,咨文中,旣以該管邊吏逮拿聽候爲言。所謂該管邊吏,卽邊將也。當該邊將高山里僉使,依前例當爲拿處矣。上曰,高山里僉使拿處傳旨,直爲捧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壽賢曰,江界,雖是地方官,頃年有區別嶺內外,勿爲坐罪之定式矣。今番犯越之變,出於嶺外,高山里僉使,旣以該管邊吏論罪,且府使金浚,赴任屬耳。姑勿擧論,以待畢査似宜矣。上曰,姑置之,可也。壽賢曰,李匡德除職許久,尙不上來,縣道陳疏,亦已還給。匡德之撕捱,不過以全羅道事,引以爲不安之端,決欲自廢云。年少如匡德者,豈可任其自廢?上曰,頃已催促矣。壽賢曰,小臣不知有成命,故有此煩達矣。上曰,吏曹事誠可悶,判書不出,參議無他端,而又三違,似是實病,然則無行公之政官,是可慮也。壽賢曰,判書事,誠可悶,勉出,似好矣。小臣亦以其引嫌之爲過,曾已上聞矣。聞吏判,以被罪爲限,其言曰,銓地何如地也?從兄弟敢爲替代之計乎?有死決不可出云。今雖許久相持,決不出仕。且在魯之所執,雖曰太過,亦不可以爲罪在國家禮使之道。旣知其決不行公,日加敦迫,使崇品重臣,頻數待命於金吾,似涉如何。旣有所守,則亦不可以此請罪,曠日相持,徒傷事體,且有乖於禮使之道矣。國家必欲親信任使,而吏判決欲辭免云,是爲可慮也。上曰,吏判之固執,將欲期必乎?壽賢曰,小臣亦以是屢次往復,終不回聽。六十次違牌,再次待命,將以得罪爲期云。小臣亦以其胥命爲太過矣。寅明自外入奏曰,只就初狀中,添入徐富成招辭而已。富成頗似突然,然上旣云世丁等,則亦似不妨矣。上曰,此則終似突然矣。得和曰,旣有等字,則似不礙眼矣。上曰,然則盡入諸名,可也。寅明曰,若謂世丁、富成等云爾則好耶?上曰,此則過於權宜,近於矯飾,二字置之似好,雖置之,彼此自當相形矣。諸漢皆入之,亦似好矣。寅明曰,盡入則辭直而意好。上曰,雖盡入諸漢,主人則金世丁也。仍覽咨文而敎之曰,此段若曰人數、地名,旣如是相左,故今方鉤覈,而不勝驚駭,先此付咨於節使之行云云,而闊略其辭則好矣。義州將費幾日入去耶?壽賢曰,今送禁軍,而恐或有不及之患,故姑留陪持,以爲付送之計。日晷雖極短,四日可達,但自前無專付咨文於陪持之規,將付送禁軍,而使之隨陪持馳往耶?上曰,若然則禁軍,必以咨文付送陪持,而渠則不去矣。得和曰,雖禁軍,若行五六日,則亦可入去矣。上曰,陪持恒習,故如是速行耶?壽賢曰,果如上敎矣。六日渡江,則可宿金石山,不入柵門前,可以及之矣。上曰,我人亦入柵門乎?得和曰,雖不得入柵,柵外則可至矣。上曰,使臣以使命有限,不得等待之意,前已陳達矣。上又曰,此下何以揷入則爲好耶?正書而又有可疑處,則更令入侍,不亦難乎?寅明曰,一人太簡,多人又煩雜矣。上曰,多人則置之,可也。此間當下今方字矣。月日多有差誤處,故犯人等處,今方各別嚴訊,而殺掠情節狼藉云爾,則爲好。去上段狼藉二字,入於此處爲宜,而今聞提學所達,疵病多矣。下段措語,添入提學所達,可也。今使提學歸家修正,則易致遷就,欲相坐賓廳,與提學商議爲之,可也。寅明曰,咨文將持入北京矣。上曰,使之直爲持去,可也。徐宗爵書來則事尤然矣。上曰,節製試券秘封,書年及姓本居住者,何如也?寅明曰,此乃大段違格。若出榜於試所,則當依法發去矣。上曰,向者尹汲,當書而不書,此則不當書而書之,均之有失,而此尤較重矣。士子豈不知節製規式而然乎?此當拔去否乎?得和曰,尹汲之賜第,雖出特恩,大有關於後弊,此又不拔,則流弊無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小臣以爲斷不可不拔。上曰,儒臣之言是矣。壽賢曰,爲首者果誰耶?上曰,當拔則拔,居首與不居首,非所論也。尙命曰,無論居首與不居首,國之科法當嚴。壽賢曰,玉堂所達然矣。上曰,爲首三下拔去,可也。違格者,似是京人矣。其次,卽鄭述祚也。旣以違格拔去,則似不當書之榜,旣書三下,一又以違格拔去書之,則雖不書榜,渠當自知其由矣。寅明曰,當自此直書拔去而與之矣。上曰,京人而如是迂闊乎?夫子曰,吾未見剛者,入場心動而致此矣。得和曰,秘封則自外書入矣。上曰,然則尤可怪也。注書持書榜紙來。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居首生員金CChar,使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述祚,直赴會試,生員金尙魯,給一分,可也。漢喆書之榜。上曰,觀文亦自不易,俄者予偶令抽來一券見之,其中有忠豈忌於進退,志則切於望歲之句。予頗以爲不好矣。以今觀之,始覺其不然,觀於此,虛心觀理之說,誠有然者,其旨亦大矣。鄭述祚若非鄭門鄭哥,則此非鄭贊善一家也耶?尙命曰,故承旨鄭勔之孫也。上曰,注書須記之。予有感於彼券矣。予以涼德,不能仰體祖宗盛德,而今見彼券,有頌聖考之春祝,重有感於吾王之句,深有感動於心者。初下御批,更思之,文理頗短,故令削之矣。古者有一榜盡賜第之事,但節製,不如他科,界限甚嚴,設令程文,彼此巧拙相敵,無甚優劣,則換置之固,可也。不然而以一時興感之故,若竝賜第,一開此路,則只啓士子之倖心。予非愛一第,以賜鄭述祚也。恐開倖門,故只升爲三下,一使之直赴會試,此出於嚴科場、杜後弊之意。因此而注書須詳載日記,俾後世知予意,可也。上曰,吏曹事,誠可悶,政事至今遷就。雜科亦國試也,若至退行,則國體豈不未安乎?旣有判書、參議,則差出參判,亦不可矣。好人曰,無政官之故,雜科無設行之期。赴雜科者,雖非士夫,擧皆顒望開場,至今遷就,事誠可悶矣。上曰,旣有判書、參議,則參判無差出之例乎?差出參判,於大臣意,何如?壽賢曰,置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矣。上曰,領相意則然矣。等待實難,重臣意,何如?寅明曰,小臣意則以爲,判書初不出仕,與因事引入者有異,參議有病,差出參判,似無小妨矣。上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大臣意誠然矣。寅明曰,參議之病,若是外感,則或可速解。不然而若挨至五日或十日,則亦將等待其差可乎?壽賢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欲爲參議調理之地則可也。終出格外矣。上曰,終涉苟且矣。旣謂之實病,而猶曰汝雖病亦來云者,自古所無之事也。此豈禮使之道也?好人曰,國家不悉此狀,故捧入辭疏,而終似未安矣。上曰,此亦不然。旣謂有實病,則參議雖是堂上官,其在禮使之道,不可强使之入來矣。寅明曰,初無以病捧疏之規矣。得和曰,凡身病之疏,不爲捧入,院例當然。李宗城辭疏,政院不爲退却,一邊捧入辭疏,一邊以開政請牌,誠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當該承旨推考,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今之參議,亦是可人,旣知有實病,牌招不已,亦涉非宜。參議許遞,其代及參判差出,可也。李宗城同望誰也?寅明曰,徐宗玉、朴師正也。上曰,朴師正,凡官皆不出仕,雖差吏議,亦安知行公?刑判出肅之後,亦何故引入耶?好人曰,朴師益實有脚病,以外面觀之,雖不似大段,實難出入於筵中,纔出旋入,出於迫不得已也。上曰,雖有脚病,豈至於此乎?當初差出,蓋爲秋曹事積滯之故也。啓覆當次,而判書一向引入,豈不悶乎?朴師益,雖閑司漫局,必欲辭免,竝與秋曹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以脚病,艱澁於入侍,前已知之矣。何可以此,終不行公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旣有判書,而參判、參議,問于大臣差出,果於事體,何如也?前亦有此例乎?壽賢曰,此事終似未安矣。上曰,以前規言之,參判、參議中,差出一人,固無不可,旣置判書,而問于大臣,終似如何矣。得和曰,吏判,於小臣,從兄弟間也。牌招不進,至於六十餘次,此亦關係紀綱矣。事體豈敢如是乎?上曰,二窠中,須卽擧行其一爲可,必有如此之前例,問于大臣差出,仍卽牌招開政,可也。{{*|此一段,出榻前下敎}}壽賢曰,小臣有不敢擅出緊窠者,必有指一下敎然後,可以奉承差出矣。上曰,然則參議之代,差出,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躋{{*|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眞淳方帶同義禁矣。義禁府以罪囚積滯,今當開坐。而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同義禁朴乃貞,入直本府,不得備員。臣眞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病勢差減,進參藥院問安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朴成玉改差,代以李光躋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已至多日,一向撕捱,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事,命下矣。問于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彼人雖是遇風漂泊,旣已隱伏我境,則乃犯越也。與海洋漂到有異,且考見謄錄,則如此之事,皆以犯越爲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局薦望,吏曹參議徐宗燮、金龍慶、徐宗玉,落點于徐宗玉。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卽接戶曹移文,則正郞安允中有難安情勢,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彬爲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申晩爲獻納,趙明謙、宋徵啓爲正言,趙鎭世、李載厚爲持平,金東弼爲判義禁,李宗城爲大司成,李瑜爲左尹,李衡佐爲刑曹參議,金後衍爲判決事,申晩爲西學敎授,朴弼載爲中學敎授,吳命瑞爲交河郡守,朴文秀爲禮曹參判,金聖瑢爲兵曹正郞,吳彦胄爲寧越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忠翊衛將安命徵,以關西之人,備擬受點矣。更考當初加資啓下單子,則曾以納穀分賑之功,受折衝護軍帖,旣是影職。而未能詳察,注擬正職之望,至受天點,不勝惶恐。安命徵衛將之任,依例改正,何如?傳曰,允。 ○護軍閔應洙、申光夏、李聖龍、金侃。司直李瑜。司果兪最基、金後衍、呂善長。司正李光躋、韓翼謩,以上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判義禁刑曹參議,仍卽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山羊會犯越淸人解送咨文及高山里人犯越緣由咨文,今已撰出矣。正書後解定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使臣所到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慈母山城前別將黃道元,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黃道元,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日馨,久處冷地,累月素患胸腹痛及疝症兼發,晝夜叫痛,呼吸喘促,元氣大脫,食飮全廢,面色萎黃,時時氣塞,方在苦劇中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陶山書院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七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而敎書,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及執事,令本道差定進排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文純公李滉陶山書院,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命下矣。致祭時,本曹郞廳,例當進去,而上年春文成公李珥紫雲書院致祭時,別遣近臣矣。今此陶山書院,遣何官致祭乎?敢稟。傳曰,遣近臣擧行。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脆薄,居恒善病,連歲遠役,積有傷感,平生濕痰,肌體雖肥,一觸寒暑,變生百症,源痼根深,實無奔走供職之望。而顧念駑材蒙識,猥備使令,受恩丘山,蔑效絲毫,螻蟻微生,不敢自恤。立朝以來,以病謁告者,僅至數次。伏惟聖明,亦必俯照矣。昨者差祭陵寢,路觸風雪,棲息之所,適又廢堗,終宵寒戰,擔曳還次。膈間之痰,猝然上厥,傍引肩背,上暈頭目,脈息不續,神氣全昧,雜投藥物,僅得回甦。而上焦因遂關格,氣結喉管,咳逆連發,强呷粥飮,便卽嘔吐,隔塞悶亂,辛苦萬狀,喘喘叫呼,幾不自持,臣亦不料其暴發而劇,若是之甚也。昨因開政有命,天牌至於三降,一縷未泯之前,不敢爲坐違之計,奮身床席,忍死趨承,行至中路,胸脅之間,氣逆如潮,瞀眩昏塞,實有溘然澌滅之勢。徒隷扶擁,終至於徑返私次,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惶懍焦迫,求死不得。惟有亟就誅殛,以嚴邦憲,玆敢倩人構疏,疾聲哀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憐,將臣職名,卽許鐫罷,仍命有司,勘臣辜犯,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無批答。 ○午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趙昌會,以次進伏。徐命均曰,卽今節候則當寒,而寒事猝劇,聖體,若何?上曰,無他大段症矣。命均曰,眩氣彌日往來,所當問候,而未至大段,則問候亦有未安,故不敢問安矣。上曰,似非眩氣也。此非肝木旺相之時,意是感氣也。向則氣或不足,今則不足之氣則已除,而眩氣有加矣。命均曰,有眩氣時則或惓於開睫乎?上曰,方眩時穩臥以鎭定,則卽愈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一樣,寢睡則頗勝矣。命均曰,居處過煖,而衣襨則薄,故少有動作,外感易入矣,請令醫官入診。上曰,依爲之。又曰,吏判待下批牌招開政事,命下矣,知之乎?李春躋曰,昨於榻前,書出下敎矣。上曰,頃者鼻端,有酸氣,喉間有苦味,此必是感氣,而今則無是。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調均不沈,而但左右俱帶活氣矣。命均曰,當冬似宜沈實,而活則似是痰也。金應三入診退伏曰,左三部不沈好矣。右三部不但活而已,似微矣。臣之意似是風寒所感,未盡和解矣。金必祐入診退伏曰,右三部活,左三部和緩,少不如向時,俄者下敎中感冒之敎,似爲得矣。上曰,前則其氣在於兩眉上,漸次而下至於鼻梁,或是痰耶?必祐曰,右三部雖解活,而似非不足之氣,且無顯然感氣,意以日氣之猝寒而致此耳。命均,顧謂聖徵等曰,湯劑當議定繼進當否矣。上曰,近來日氣無三寒之節,卽今內外之人,無一不爲咳嗽者,而予獨免焉,此則似是六君子湯之效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速爲用之,則似當有效,先扶元氣,則雖有感氣之凝聚,自當調解矣。命均曰,向來則丸劑進御後,或有滯氣矣,近則,何如?上曰,近則與丸藥交深,而滯症已無矣。應三曰,此必些少不知覺中,外觸風寒之致。卽今所進湯劑,大益於眩氣及感氣,似當加進五貼後更議耳。命均曰,醫官之言,皆以爲然,然則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節宣之方,宜愼衣襨,不審毛裘已爲進御乎?上曰,近則着之矣。聖徵曰,薏苡進御乎?上曰,薏苡甚不好矣。其爲物方煖時太煖,不堪服,旣冷則無氣矣。命均曰,薏苡外,又有以糖米末爲之者,最爲治痰之用,而但其色不好耳。上曰,其色何論,味則勝於薏苡乎?命均曰,糖薏苡,雖未必能勝,而味亦可矣。儻復以竹瀝,少許調服,則治痰最良矣。上曰,竹瀝少許調服,薏苡而豈能治痰乎?命均曰,豈其然乎?治痰藥材,例以竹瀝炒之,雖少不爲無益矣。且臣聞江界等地,以糖米漬乾煮蔘水,謂之蔘薏苡,老人得而服之者,皆云最爲補氣云矣。上曰,糖薏苡製法,與薏苡同乎?命均曰,一樣矣。上曰,不和蜜而亦有味耶?聖徵曰,無蜜則便是糖糜也。不可進御矣。上曰,其味猶可如米飮乎?聖徵曰,米飮則雖不用蜜,尙有其味,糖薏苡則不能然矣。命均曰,痰症之藥,俗傳好生淸,每三四匙服之,則最良云矣。上曰,白淸,甘味太過,不能服常時,每服熟淸矣。聖徵曰,前則柑子常常進御矣,今亦然乎?上曰,近則不嗜矣。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有下敎於醫女,聞之否,前年此時,進御湯劑,今年則姑爲忍之之意下敎,而氣之敷暢,似有愈於向來矣。命均曰,伏聞日昨,氣候連有不寧之節,而不使外朝知之,誠可悶鬱矣。上曰,卿以向日事,至於尋單,每事勤幹之人,獨有卿,而日久不出,深爲國事憂矣。旣已出仕,更無可言,而何以微細之事,爲其過擧也?命均曰,當初不能仔細陳達矣。至於一時譴責,設或過中,臣子豈敢曰難安,而第其本事,雖似微細,公議物情,皆以爲大段。必欲强之,則終有窒礙處,今不敢縷縷陳白,從當仰達。而至以藥房事,累度下敎,故一時難安之情,不敢暇恤,今來應命矣。大王大妃殿問候,何以爲之?上曰,問安則每憫其大臣之來,强令止之,自前然矣,勿爲之,可也。命均曰,臣之未行公,幾十餘日矣。今始入來,而卽今百度廢弛,綱紀所關,誠可駭異矣。不但吏曹事可悶,禁府亦然。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設場進去,故禁府則不能開坐,雜科則以無提調之故,過三日尙未開場云,事事駭然矣。上曰,無提調則雜科不可設場耶?命均曰,然矣。上曰,禁府事,尤爲悶急,不可無變通。判義禁申思喆,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吏判事太過矣。命均曰,事至於此,其在禮使之道,徒傷事體,且或終至於不能順遞,則尤爲不好矣,未知何如而可也。上曰,六十餘次違牌,事體,何如?其固執,自爲提學時已知之矣,而公義私見,不可相勝矣。命均曰,聞吏判之言,則以爲從兄弟之間,若間一人,則猶可行公云矣。上曰,其言太巧矣。若此則是計較爲之耳。當初除拜,若是偶然事,則予亦何至此耶?領相昨有所白,卿言今又如此,是欲其許遞乎?命均曰,非敢然也。彼所執,不無嫌端,而轉轉到此,於公於私,多傷體貌。若因而至於被譴而罷,則亦可悶矣,是以仰達矣。且尹淳,則以惠廳堂上上來後,以生手爲辭,不爲行公。如小臣者,亦以堂上自行,則生手之託,不成說話。李匡德事,亦於事體可駭,刑判朴師益,工判金取魯,肅拜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其中工判引嫌,猶可矣。至於秋判,則以脚病爲辭,而予亦親見之矣,此乃無義之撕捱也。雖或少有蹇澁之症,而豈至於不能行公耶?昨日領相所達,是矣。老人之兩脚俱柔者,猶爲行公,則一脚之略有蹇澁者,豈不能行公云矣?李春躋曰,卽今啓覆當頭,而刑判則日日送言,請受辭單,似無出仕之意,參議未差,而啓覆日次,則今晦日也。事甚切急矣。上曰,觀《寶鑑》,每以三覆之意,諄諄勉勵,其意蓋出於審愼,而卽今則啓覆迫期,而司冠之長,恬然不知,事極寒心矣,更爲牌招察任。此後則呈辭勿爲呼望。參議有闕,代則今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竝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今番鞫獄,初意則以爲當卽了當矣,尙今遲滯,亦可悶也。上曰,三次開坐,則可以了當,而不能焉,亦甚晩然矣。命均曰,守令曠官,曾已申飭,而卽聞交河郡守金彦熙,去番催促下去之後,未能行公,公私狼狽云。而屢度陳達,近於私事,故不敢矣。前者李宗白所達,實未知實狀故也。若仍不許遞,則民事可悶,何以爲之?上曰,年已老耶?命均曰,年亦近六十矣。上曰,改差。其代,今日政,各別擇差,催促下送,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日昨圖本,自何來也?命均曰,臣等不知之矣。上曰,史官出往政院,問其所從來,可也。慶承承命出閤門外,招問院吏,則乃自畿營修啓上送,而狀啓則已啓下云矣,卽爲入達。上曰,然矣。承宣書之,春躋操筆書之。傳曰,君臣之義截嚴,公私之分懸殊,前後溫批之後,累次開釋之下,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吏判之引嫌,若或廉隅所關,若或公體不已者,則所執雖過中,其在禮使之道,亦難强迫,而此則不然。不過私心不安而已,豈可以此,角勝公體,徒守固執?此非恒日所期於重臣,想必未瑩前後批旨,而若此之故。其於應命之日,當前席下敎,更卽牌招,使之入侍聽喩。{{*|出榻前下敎}}又傳曰,法者,乃祖宗朝三尺也。不可以其人之遠近,所處之貴賤,低昻也,明矣。頃者,以安德普之女上言,京兆摘奸回啓,結語極涉矇矓。安哥若屈,則豈可嫌其元隻之當朝宰臣,難以處決?洪哥若屈,則亦不可以視其人之貴賤,低昻三尺。以前後文案觀之,金熙潤與德普相爭之地,洪銓輔之家,買之葬之。此地,雖明是金哥買得之地,不過田畓。安哥雖潛自偸葬,其尙未掘之前,洪家遽然入葬,替熙潤而隻德普不先不後,已涉礙眼。銓輔爲其時監司之至親,而所率軍官,亦德普元隻人也。則雖曰自前道臣處決,而來者非遠嫌之道,京兆回啓,亦如是糢糊。本事若洪家直也則已。不然,國朝三尺,徒施於無勢殘民,豈有是理哉?其時京兆堂上,從重推考,別定剛明郞廳,各別摘奸後,詳閱三家可考文書,趁卽結末回啓,使國法無或低或昻之弊。{{*|出榻前下敎}}上曰,此山訟事,卿不知乎?命均曰,未及聞知矣。上曰,其山,本是金哥、安哥相爭之地,此兩人中,必爲其主。而因令銓輔葬之,此爲礙眼,訟者之言,雖不可信,而初無別嫌之道,似是威力公事,京兆回啓,亦甚矇矓,故別令査處矣。命均曰,抑强扶弱之道則有之矣。而近來士夫家,亦多有山變,不可以一箇論也。上曰,洪家之替代訟隻,此爲非矣。命均曰,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威力奪之者,兩班果爲非矣。而常人亦或有不緊處禁斷者,其爲弊亦不少矣。上曰,不當禁而禁之者,常人非矣。而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奪而用之,又從而脅其常人,使之掘移其先葬者,比比有之,此則兩班非矣。觀此文狀,安哥?若屈則漢城府回啓,必不如此之未瑩矣。上持一冊子示侍臣曰,此冊子,在於何處,今始出也?春躋受出,諸臣遍視之,乃丙子將士功賞錄草冊也。春躋曰,在於北營紙筒櫃中云矣。鼎輔曰,此冊,監司亦請令史官見之,仍置史館云矣。上曰,置之史館中何處乎?鼎輔曰,抄出大槪,登之史冊後,還給本營,何如?上曰,然則史官持去。俄見中使持圖本進上曰,此天作,本來如此,固好矣,而人作誤之矣。命均曰,水勢如此,下來果爲好矣,而末乃如此防之,誠爲誤矣。上曰,重臣則以爲易云矣。命均曰,日晩後眩氣,無有所加乎。上曰,然。命均曰,京各司殿最,累次申飭,而終歸文具,近來則無置下考之規,比當初頗解弛矣。上曰,然矣。殿最何等緊關,而京司則以修擧職事,奉公不怠。兩題目書上字外,更無他語,豈有如許道理?外方之生民休戚,係於守令,都民休戚,係於秋曹及京兆。儻有一訟之誤決,則窮民之受害當如何也?考課之法,宜無京外之異,而京司郞僚之每書上考者,豈獨盡得其人而然耶?循例題目,殆若調戲,誠可異也。命均曰,秋曹、京兆,是詞訟衙門,不無能否之別。而至於無錢布衙門,別無指摘書考之事。但有貢物,則間有不善擧職之人,卽今殿最當前,更加申飭爲宜矣。上曰,審藥、律官,至微之官,猶書中下,而至於京司郞僚,獨無中下。其所以待郞僚,反不如審藥、律官也。自今京司殿最,十分嚴明之意,更加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守令久任事,方有成命,而雖以京司言之,如兵曹二軍色郞之久任,關係不少。故移擬他職時,必於望單懸註事,曾有申飭,而日前任鏶擬臺望受點。臣於其時,在藥院,適未參政,故取見望單,則果不懸註矣,事甚未安。當該政官推考,此後則久任懸註事,各別申飭,何如?{{*|出擧行條件}}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李光躋{{*|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右副承旨徐命彬不爲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筵中特敎之後,又爲違牌,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去雜科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又爲違牌,啓覆不遠,本曹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旣已帶職蒙宥,副校理尹心衡,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校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翼謩,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徐命臣受點。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身病猝重,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受點。 ○假注書徐命臣在外,代韓億增受點。 ○以司譯提調望單子,傳于李匡輔曰,提調只餘一人,不必落點,自當進參,望筒還給。 ○兪彦通啓曰,雜科覆試,今日以諫院不備,又不得設行。諫院違牌坐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牌不進。正言趙明謙承牌出肅,而以兩司通避、引避避辭,雖已退却,而旋卽呈辭出去,鞫坐無進參之員。正言趙明謙,更爲牌招,使卽參鞫,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該房承旨,當爲進去,右副承旨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臣與左副承旨洪景輔伴直矣。景輔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承旨李匡輔家在城外。左承旨洪好人所當牌招入直,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拿推,以前正言申宅夏差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申宅夏付。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趙東鼎呈狀以爲,所患眩症復發,添得傷寒,病勢危劇,萬無起動供職之望云。莫重闕內入直,不可不變通。假內乘趙東鼎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假內乘閔百福受點。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摠府堂上推考牌招事,允下矣。副摠管趙儆,以式暇,聞伴直無人,今方來到闕外云。鞫廳承旨留門時,使之入來,而請牌,摠管,不爲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持平趙鎭世疏曰,伏以臣之遞免諫省,未浹一旬,柏府新命,遽下於惶愧悚蹙之餘,除旨聯翩,不越旬日。臣是何人,偏蒙恩數,至此之稠疊哉?念臣之樸拙矇昧,不合於臺省之選,固已聖明之所洞悉也。向前一番入臺,輒露一番醜拙。臣顧自知,人謂斯何?日者,筵啓尤不成樣。雖蒙聖度天大,包容假借,不深罪也。筵臣之目笑,擧朝之傳嗤,尙至今齒冷也。古人雖以號字君前,謂出樸率之風。而如臣之臨事糊塗,到底忙錯,旣未聞於古人,又況有於今時哉?至敬至嚴之地,忽做可笑可訝之事,不待人言,臣心愧蹙,當復何如?況今時尙辭令,嫺習可觀,而以臣樸陋之態,癡矇之識,豈敢更廁於臺省衮衮之間哉?尋常傳啓,猶駭瞻聆。又況立殿陛爭是非哉?古訓云,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驢技已殫者耳。今若徒感恩數,揚揚冒進而不止,則世之嗤點者,奚特以一時做錯之失而已哉?且臣得伏見前獻納趙漢緯疏,以臣前日請推事,大加不平,至謂之勒構其罪,又謂之自歸虛慌。臣初則瞿然,繼之以慨然也。當初本事,元不大段,特一不察之微者也。況其疏中,有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者,誠實際語也。而大抵人非堯、舜,事不得盡善。則草草請推,何有可怒,而盛氣反斥,若是不擇哉?荒歲賑飢之資,不必待伯夷之粟。而如許蟊蠹,至登於繡啓之褒嘉,則其所好惡,或異於逬裔之本意也。臣之所論,不過痛惡其本犯之罪,或慮因此而致有贖罪之賞也。非謂繡衣,直爲請賞而論之也。今其疏語,乃以啓中所無之一字,好作反攻之欛柄,至加勒構虛慌之目,吁可異矣。只恨誠意未孚於同朝,遭此情外之斥,尙誰咎哉?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士大夫相敬之風也。今臣情跡,窮蹙臲卼,實無一分冒進之勢。而老母宿患痰膈之症,自六七日前,添劇於觸寒之際,雖不敢以種種諸症,仰煩宸嚴,而論其沈重,浮脹爲祟,呼吸不利,乍寒乍熱,氣息懍綴,實有朝夕難支之勢。臣方寸煎灼,晝夜扶護,藥餌糜飮,少或失時,諸症倍添,決無離側供仕之望。而天牌下臨,不敢坐違,不得不隨詣闕下,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亟賜恩遞,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以靖私義,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行副護軍金相斗,以次進伏。 ○上曰,吏判待命金吾云,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傳于政院,可也。以人臣不竢駕之義言之,昨日旣有入對聽諭之敎,則不宜全無轉動,而且旣非大臣,則體貌亦豈當然耶?此後則辭疏辭單,勿爲呼望之意,亦爲分付。蔡慶承趨出傳命,則纔已再招,而牌去來未及還到矣,卽爲入白。上讀前受音,自孔子曰嗚呼哀哉,止民弗歸也,是謂疵國。趙尙命讀,自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止無禮何以治之。上受讀訖曰,昨者天子適諸侯章,則不講文義矣。其曰以禮籍入者,何謂也?尙命曰,上章則下不貪上之意,而此章則上不慢下之意也。尹得和曰,禮籍,是簡記之類,而必以是入者,所以重其諱惡之意,猶入其家而問其諱之義也。上曰,惡字之意,如何?尹游曰,惡字,非但反於好之謂也。凡他人所不宜知之事,皆是諱惡也。得和曰,此諱字,亦非特其祖先之諱,是其國所諱惡之事,卽以禮使下之意也。上曰,然則所謂簡記,猶我國笏記也。僉曰,兪。上曰,刑肅而俗弊五字,重複言之,何也?游曰,始則言其序,而末則復摠而言之也。尙命曰,君之所以藏身云者,人君參三立極,法天法地而興作。制度本天殽地,則治成俗定,君位可安,有若藏臣然故云也。得和曰,藏字義最好,蓋言其本天殽地之成效也。而下以固字結之,人君苟能以禮爲政,以自强,則反勝於城郭甲兵以自固也。此等處,政宜留念也。上曰,然。游曰,此段所謂政者,禮之義者,指其政爲禮之用處言也。大凡此書,非如聖經賢傳,不無可疑處,如是故以下子曰段,則似是孔子之訓,而其他則必非孔子言也。此實子游門人所記。而先儒以爲,或近於老、莊云矣。朴乃貞曰,體天法地云者,效其高下之謂也。以繫辭言之,天尊地卑高下位矣。且周體五地之法,五地云者,山陵川澤丘樊之類,五土者,如禹貢黃壞白壤之類,惟其五土之生物不一,故王者法之,則治政亦然矣。得和曰,不然。五土豈黃壤白壤之謂哉?乃貞忿然曰,我有一言,衆必摧折之若如此。則經筵之必使特進官入參者,不與之講論文義,將安用之?上曰,然不然間討論之好矣,第白之。得和曰,此特進官素多宿工於《禮記》,以習熟名,使之畢辭講論,似宜矣。乃貞曰,《十三經註疏gg十三經注疏g》之言不成說,此言又在於此下章,降於山川,降於五祀云。則曷嘗以鳥獸草木,爲興作哉?上曰,特進官所達,以四十二板所言言之也。乃貞曰,士夫假祭器一節,亦有可疑者矣。得和曰,此段,昨已講矣。論新受音,可也。尙命曰,天生時而地生財,父生而師敎,政之大者,故人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以匹夫言之,正己而正人。況人君爲民立極,一事一爲,必無過不及之差然後,可以示民矣。此等處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得和曰,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此句法,與易繫,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同矣。存謂觀察也。天有運移寒暑,地有五土生殖,廟有祖禰,仁義,皆是人之所觀察。言聖王能處其人所觀察之事,以爲政,則禮得次序。玩,謂愛玩也。興作器物宮室制度,皆是人所樂。聖人能玩民之所樂,以敎於民,則人各樂其事業居處,此所以順天時以養財,尊師傅以敎民。因自然之性,其功易成,故立於無過之地也。上曰,所達然矣。得和曰,正用之正字,所包大矣。卽正百官以正萬民之義也。上曰,然矣。游曰,立於無過之說,儘好矣。聖人則自無過下聖人一等者,不能無過,然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此政人君警省處也。上曰,此無過字則少異矣。然因文義陳戒之意,好矣。游曰,三代以後,師道大廣,而卽今則人主兼君師之位。君若無過,則豈不好乎?玉堂之論正字義好矣,此《大學》所謂正心修身之正字,而其推至於治國平天下。正字之所包誠大矣。上曰,君者所則也,非則人也。一節釋而白之。尙命釋之曰,此段,不能無弊。人君雖尊,儻遇賢者,則則之,可也,養之,可也。事之,可也,何可謂非則人,非養人,非事人也。游曰,大舜之聖,取諸人以爲善。此段之義,誠如儒臣所達矣。上曰,禹亦拜昌言矣。豈可謂非則人耶?得和曰,聖人不恥下問,樂道而忘其勢。則安有見賢而不則,見賢而不養,見賢而不事之理乎?上曰,然。以《大學絜矩章》言之,孝者所以事君,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若如此章所言,則是無絜矩之義矣。然讀書每如此,則安有無弊之書乎?不以辭害義,可也。此蓋言君師之位至尊,使人則之,使人養之,使人bb事b之。而克艱厥后之義,亦在其中,如此觀之,似好矣。游曰,聖敎至當矣。臣意亦以爲,似有責難之義也。得和曰,人君儻以非則人非事人等語爲心,則人君自用拒諫之弊,有不可勝言。先儒註說,皆以爲此三節,非孔子之言,此說亦善觀之也。上曰,君所則之,說其責之於君者,不亦重乎?得和曰,愛其死患其生云者,是人臣欲死於可死之地,而猶恐其得生於不當生之地之謂也。患字當以《論語》患得患失之患字看之好矣。游曰,君臣之分定然後,人必慮其不得死所故云也。上曰,此書之非出於孔氏,俄已講論,而惟此知仁勇三段註說,尤誤矣。尙命曰,此不過取長舍短之意。蓋欲取其知仁與勇,而棄其餘之意也。上曰,又有朱子註解矣。尙命曰,又以用君子退小人之義觀之好矣。游曰,人性之弊,自不得不然。知者易歸於巧詐,勇者易流於暴怒,仁者易歸於貪弱gg貪溺g。取人之法,當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也。得和曰,《論語》觀過知仁章註以爲,後漢吳祐,以親故受汚辱之名。雖其心非貪得,而未免有貪之毁,蓋其過於慈柔之失也。雖然,必不橫歛於民,故用人之仁,當棄其貪之失也,與此意同矣。上曰,然矣。得和曰,君死社稷謂義,大夫死宗廟謂辨者。《家語》曰,大夫有去就之義,未必常死宗廟,其死宗廟者,權變爲之云。宗廟指大夫之宗廟,大夫旣許身於君,則當死於國,不當死於家,故謂之變,變者反於義理之正。以此觀之,明是己之宗廟也。上曰,以《孝經》觀之,諸侯則言社稷,大夫則言宗廟,此宗廟字,似指己之宗廟也。下番所達是矣。乃貞曰,小臣每一發言,諸臣輒加非斥,臣不能言矣。然大夫死於國之宗廟,則己之宗廟,自在其中,何必獨死於己之宗廟乎?兪彦通曰,不然。古之大夫,與今異,卽百乘之家也。有難則當死於己之宗廟,何必死於國之宗廟乎?尙命曰,國有難三字,蒙下文君大夫通稱之,此宗廟,似指大夫之宗廟也。乃貞曰,人臣死國,何暇往死於己之宗廟乎?得和曰,大夫當死於國,則隨君當死於社稷,何必與君分而往宗廟死也。在家値國難,未及赴難而死,故死於其宗廟矣。是故,着gg看g此變字,若是國之宗廟,則何謂之變也。乃貞曰,小臣惶恐欲達而不敢矣。俄者祭器不假章辨之,未盡精矣。上曰,新講章畢後陳之,可也。得和曰,七情之下,列十義結之,以舍禮何以治之?此意好矣。七情,於人同賦之性,而不以十義敎之,則或至於發不中節,故開存其十義之途,使之由之,明達其利與害之所在,使之知所趨避,此段宜加猛省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乃貞曰,祭器不假云者,其義有可疑矣。更問于知事及儒臣,何如?上曰,昨已講矣。欲其無不備之意云矣。乃貞曰,此大夫,旣指公孤,而公孤之家,不能備祭器,則能備者誰,又誰從而假祭器耶?游曰,若以拳禮文可爲,則何事不可爲乎?乃貞又作色,顧謂知事曰,我有言,君輩每加非斥,言不可盡矣。上曰,特進官先白之。乃貞曰,此有朱子定案矣。若以假字,作不能全具看去,則不能全具而略備之謂乎?上曰,如天子之祭器籩幾數䇺gg豆g幾數云則好矣。而如其法不可具,則何以假爲?游曰,士大夫家,亦各隨其家力,而或有能全具者,或有不能全具者,假之爲言,出於此矣。上曰,如四書三經者,曾經聖人手,而無可疑晦。至於《禮記》,多有可疑處,此決非孔氏之書也。得和曰,此必是漢儒傅會之說,故先儒亦多非之矣。且此下註,人君豈能養億萬之人哉云者,尤不成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則億萬生靈,皆仰哺於君,君不養其民而誰養之哉?此等處,尤可見其傅會也。上曰,然。乃貞曰,先正臣李珥好《禮記》,註中多有考正,而以爲疑晦處多云矣。尙命曰,陶山祭官,當以玉堂差送,而卽今玉堂行公之員甚少,以撕捱,玉堂擇差,何如?得和曰,上番所達非矣。朝家唯當勉出而已。何可以撕捱之故送之乎?上曰,必方帶玉堂者,爲近侍乎?向來李宗城亦爲祭官,何必以當日入侍官差送乎?得和曰,帶玉堂然後可往,而不可以軍銜差送,自儒臣中推移出去,似好矣。上曰,吏曹啓下乎?或稟旨乎?彦通曰,唯在自上處分耳。上曰,如問禮官,吏曹豈不啓下乎?彦通曰,此則前例所無,若下敎則可爲定規矣。上曰,陶山在於何地?尙命曰,禮安地也。幾時當往乎?彦通曰,禮曹以來月十七日定入矣。上曰,吳瑗方爲校理乎?尙命曰,然矣。上曰,吳瑗進去似可矣。彦通曰,吏判牌去來,臣等退出後,可以聞知矣。得和曰,吳瑗卽文學之士,而玉堂中第一人也。便同玉堂主人,卽今召對晝講,連日開筵,而如吳瑗者,不可遠送,且禮安往返,自費多日,誠爲可悶,故臣等惶恐敢達。上曰,幾日程也?得和曰,七日程,而往還間,自然過數十許日字矣。上曰,玉堂但有三人乎?得和曰,行公者三人,而方有未差二窠耳。尙命曰,待闕員差出後定送似宜矣。上曰,依此爲之,可也。彦通曰,筵席事體嚴重,而自上講前受音時,史官私語頗多,殊甚未安,當該史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金在魯進曰,小臣愚迷,積犯違慢,罪當死矣。昨日下敎,責勵開諭備至,且有入來聽諭之敎,固知有入承後退出必遞之前例,事當卽爲入侍,而反復思惟,終難膺命。且略聞再昨筵中上下說話及變通處分,與旣遞無異。人皆以已遞知之,猝然肅外,大駭觀聽,故不得不從闕外徑退,至於胥命金吾,達宵惶悚矣。今聞又有不敢聞之敎,故冒沒一肅,敢此入侍,以請鈇鉞之誅矣。上曰,前後批旨,似不無未瑩處,故使卿入來聽諭矣。當初拜卿之意,爲國也,非爲卿也。卽今銓曹,有同敗局,蓋欲得卿以鎭定也。凡人之才能,未易周遍,或有長於地部而短於冢宰者,或有長於冢宰而短於地部者,祖宗朝用人,各當其才。今則不能如此,雖參判、參議,必皆歷踐六曹,至於判書望,則見拔於列望者蓋鮮,實非擇才能之意也。卽今銓曹如敗局,故向來前吏判除拜之時,意亦在卿,而以度支長之難遷,落點於前吏判矣。今則此任,非卿莫可,知卿平日秉心以公,使居銓地,則必不行私,故予欲任卿,使之鎭此怪駭之世道也。予非不念卿私意之不安,而亶出於爲國擇人矣。卿不知此意,固執不回,必欲遞免,此出於公乎?私乎?領左相果有所達之言,而卿之違牌,至於六十餘次,而終不許遞者,予意固定故也。領相陳達之時,果以爲此人雖遞,爲其代者,必不卽出爲敎。左相陳達時,亦有所敎,而此不過行語間酬酢,豈可以執言乎?世俗細瑣,似此微事,亦必欲引而爲嫌,卿亦不免乎此矣。其時設或免遞而旋仍,在卿體國之道,不當引嫌,況此些少曲折乎?昨年故領相喪後,予有下敎於卿者,卿不念予意,固辭至此,實非平日望於卿者也。旣已肅拜,更勿以私義不安,存於心也。在魯曰,昨年下敎,小臣何敢頃刻忘之乎?至於今日下敎,尤非臣之所敢當也。殿下之必欲授臣以此任者,聖意實非偶然。則臣雖無以稱塞其萬一,豈無感激圖報之心?且臣實不肖,不敢以古人爲期,而位在吏判,則可謂得君而行道矣,毋論知鑑之明不明,擧其所知而試于政者,自非惡事,何必强避也?但聖上則以私義爲末節。而朱子曰,士大夫出處進退,非獨一身之事,實關於朝政之得失,風俗之盛衰。小臣,非敢以微瑣事,爲固執也。國家亦不當以小臣一身事,視之也。聖上當初除拜,未免謬授,臣若從以應命,則是成殿下之謬授也。臣之從弟,代臣而爲兵判,其時有大司諫李匡世之疏論,而今臣則以必遞爲期,故臺言雖不發,從兄弟之間,兩銓之長,迭相交替者,不但私義之萬萬悶蹙,亦豈爲公議之所容也?臣在試院,初聞除命,以私義不敢應命,矢死必遞之意,言於朴文秀,則文秀曰,若守此意則誠美矣。但自上敦迫臣僚,例多非常,終始不變難矣。臣答以吾旣於義理,實見得是,則雖有不敢聞之嚴敎,不敢當之恩數,決不撓改。蓋文秀與臣相親,且有誠實底心,故所言如此。而此外亦無一人以臣言爲不可者,今何可冒出乎?殿下不以爲不肖,必欲勉出非常之敎,前後非一,故萬不得已出而肅命。而退出之後,又當依舊違慢,雖死無變,今日若得請則幸矣,不然則徒積死罪矣。如此之際,上下相持,有若角勝者然。國體之損傷,瞻聆之駭怪,爲如何哉?孔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又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殿下俯察衷情,今日許遞,使之成人之美,則豈不盛矣乎?雖下詢於入侍承旨,亦必以許遞爲可,此實自上俯諒處也。臣素無才能,惟以不避燥濕,奔走職事爲期,不敢爲一毫圖便之計。今日若遞此職,則自明日備坐經筵,亦當供職。其在任使之道,豈不愈於虛縻撕捱乎?臣旣承命入侍,少伸分義,下敎旣如是諄諄,臣亦得畢陳,而殿下俯諒此苦心血懇,特爲許遞,遂其所守,則豈不上下俱美乎?且以國事言之,銓長非長時虛曠之任,都政不遠,而臣則將一向撕捱,了當無期。殿下常以不爲文具,誠心待下爲敎,旣知臣無一分承膺之勢,且諒臣無一毫假飾之意,特爲處分於今日,實爲穩當矣。今日小臣,千萬思量,冒沒入來者,實欲避上下角勝之嫌。而自上若曰渠旣固執,予獨無固執乎,則是果禮使之道乎?上曰,不必多言。中心何所隱乎?再昨年駕到高陽時,朴文秀有所云云,卿以君臣間誠實陳達,予知卿所執者是也。然今則非其時也。予若不諒此,而徒事勉出,則予誠過矣。初旣料此而必拜之者,所重在焉。而予常有一試之意,每謂銓曹事,必使金某當之然後乃可爲也。而今有此除拜也,前吏判意外以趙迪命疏,終至遞解,以卿爲代者,實非偶然。而今若許遞,當初除拜,反爲文具,此豈可爲乎?頃日兩奉朝賀,辛勤致之,許其休致,人以爲言。今若遞卿,豈不類是乎?旣敎以入來聽諭,又爲牌招,可謂具格,艱辛勉出,而旋卽許遞,則豈有如許事乎?予意則必欲用卿。而近來銓長,過三都目則必遞,此雖無義之事,遠計十年內,豈無更拜卿之日?而今若姑授他人,以後日更拜卿爲心,則是待其人不誠,而任冢宰之道,決不當若是,亦非予拜卿之初意也。卿之若此者,實非平日所望於卿者也。在魯曰,聖意初雖若此,及聽臣苦心血懇,而特爲反汗,則少無不可矣。聞領相,初則以決不可許遞爲言,及聞臣之處義有守,矢死不出,亦以爲所執如此,宜許其遞云,公議亦可見矣。銓長,何等任也。而同堂兄弟,互相替代,有若私物然,思之至此,懍然體栗。況臣之從弟,旣以危怖之言,被論於人,則尤何可代據其地乎?前疏旣以無所不至失節等語自誓矣。旣已的見其義理之當然,而終若怵迫變改,則此與失節何異也?且原任奉朝賀,則旣許其全然謝事,與臣不同,臣則今日蒙遞,明當效力於他職,及今許遞,實是務實底道理,人孰不稱美哉?不然則只將退守迷見,無限違慢,雖至百牌,終不得承膺,日日朝紙,書出違牌字而已。此豈非文具,而國體之虧損,當復如何?臣意則斷斷如此矣。殿下以銓地,有同敗局爲敎,而向來所爭事,亦已了當,今則少無難處之事。況非卿莫可之敎,尤非臣所敢當者。雖非賤臣,朝廷豈無可合之人乎?許遞難强之小臣,回授可合之人,寧或近似於文具哉?上良久不答,手書一紙以下,其書曰,顧今國勢,巨海孤舟。其若治國,用人最先,授卿此任,意實爲國。弗念大體,徒守私義,面諭書賜,夬拓卿心,罔惟于他,顧國懍然。仍下敎曰,予之待卿,出於誠心,今此下敎,已無餘蘊,而以近來落點觀之,亦可知予意矣。今日許遞,以遂卿意,則面目固好,而召見面諭,仍復許遞者,非文具而何,不必多費辭說。所賜手書,實出心曲,卿若欲應命,則持去,不然則還入,可也,予不必更諭矣。在魯曰,旣降面諭,又賜手書,眷意隆重,恩數曠絶。小臣不勝感泣,今復煩達,實甚惶悚。而區區所懷,亦何敢自隱,而不爲畢陳乎?臣之思量已熟,正己而可以行道報恩。今若先枉其己,則其何能通塞用捨人乎?向日辭疏中,無所不至失節等語,是臣自誓之辭。而今若感激恩數,不顧義理,猝然冒出,則人將謂何?再昨處分,無異已遞,上下諸人,皆以己遞知之,今日謝恩,亦有大駭於觀聽。若復仍爲行公,則隷儓下賤,亦必指笑矣。上曰,再昨參議之差出也,予以旣有判書,差出參議,似或未安,問於諸臣,則戶判云,判書初不出仕,與旣出還入者有異,差出參議,少無所妨云。予意亦以爲然,果令差出矣。此尤豈足爲卿引嫌之端耶?在魯曰,伏聞今日下敎,臣之情勢,殿下旣已下燭矣。今若冒出,則苦心血懇,期於必遞者,一朝將盡歸虛地,其將爲何狀人也?伏見所下手書,不但感泣,惝怳難狀。而不欲行公,則還納之敎,聖意若示未安者然,臣尤萬萬惶悚矣。然臣無仍因行公之理,而徒然受去,是屑越恩數,虛負聖明也,實欲還納,而惶恐罔知攸爲矣。上曰,卿之所執,予不以爲非,則今日許遞,以成卿心,亦可矣。而以國家實道理言之,斷無勉從之理矣。然徒事强迫,亦非禮使之道,故召卿面諭,俾有節抑,卿何固執之太過乎?在魯曰,不但臣迷滯之見,不可變改,竊聞擧世公議,莫不皆然。今何可排公議而冒出,以自陷於放肆無忌憚之科也?上曰,此則大有不然者。人有父兄,使之勿仕,而若國家至誠招徠,則其勢不得不出而膺命。當此世道,豈可以物議之有些不齊,決其進退也?今日應命明曉,雖遭彈何損於卿?且以未然之事,謂之必有物議者,是乃計較也,決知其不可矣。卿以從兄弟之迭入銓地爲懍然。而惟此懍然之心,可申於愼擇人材務行公道之日,撕捱不出,非申此心之道也。在魯曰,臣又有可以一事證明者。臣之從弟爲兵判時,適有吏判之窠,而人皆謂臣則必不爲之,誠以從兄弟之不可竝據兩銓故也。卽今尹游爲兵判,假令又拜尹淳爲吏判,則尹淳豈能自安乎?竝授以東西銓,旣知其不可,則相替於東西銓,亦何異於此乎?上曰,朝家用人之公體,本不拘於些少私意。若如卿言,則交代有親嫌者,必拔去望中然後,可也,寧有是理哉?況相替旣異於竝據,從兄弟亦豈不有間於親兄弟乎?在魯曰,同姓四寸,乃是同堂兄弟,比之親兄弟,有何大段間隔乎?洪景輔起伏曰,崇品重臣,雖許榻前辭職,自上縷縷下敎,且降手書之後,煩達不已,語甚支蔓,請吏判推考。上曰,旣承面諭,如是陳達,非異事也,勿推。在魯曰,臣雖無寸長,若其奉公之誠,不下於人,且臣年未甚老,筋力尙可以奔走供職,則任使之日長矣,任使之地亦多矣。何必强其決難强之事,使不免輿臺胥吏之所嗤點耶?臣實悶蹙而慨然也。上曰,予雖有固執,今日之事,非固執也,乃事理之所當然也。而卿之固執,予實病之。向年藝文提學之必遞乃已,亦出於固執,而提學則雖已勉許,至於此任,決不可遞。古人曰,讀陳情表而無感者,非孝也。讀出師表而不隕涕者,非忠也。今此手書中巨海孤舟之語,卿胡不念,若非此時,予何强之至此乎?卿宜念玆。在魯曰,今日國勢之懍然,臣亦豈不念,而期望於臣身,至於如此,實有不敢當者。至於手書之親宣,實是曠絶之恩數。臣何敢不爲受出?而自上有不欲應命則還納之敎,臣旣不可應命,則實難虛受矣。仍雙擎俯首,若將還納然。上徐曰,俄者承宣,請推而不許矣。今此所達則極爲非矣。在魯曰,古人云,求伏節死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此義亦可推而觀矣。臣之廉義道理,無一分可出,而今若迫於恩命,猝然喪其所守,則如許之人,將焉用哉?士君子出處去就,只觀其究竟,若係不可出而冒出,則未嘗以中間固辭,迫而後出,或恕其失,觀史論人之法,大抵皆然。況天官之長,異於庶僚,進退之際,尤不容不愼,此非爲小臣一己也,實亦爲國家也。且平常無事之時,尙不能全此微守,則假使臨亂,其可責以大節乎?上曰,所言誠亦過矣。豈以此至於臨亂大節乎?在魯曰,今日小臣終未蒙許遞,退出之後,又將無限積罪矣。自上以予亦非不以許遞,思量于中,而終有所不可,故不得許遞爲敎,臣亦到此地頭,情窮理極,且上下相持,有若角勝,實爲惶悚。豈不以一再參政,以承君命,旋爲必遞,以守私義,思量于心哉?但念一再參政,非今日委寄之意,至於因仍行公,晏然久據,決不忍爲,旣不能副委寄之意,徒喪微臣咫尺之守,何益於公私乎?此所以必欲得遞於今日,而初不出仕者也。所下手書之指,若使臣欽承於他職事,則臣謹當奉出,而若專責於見任,則祗奉退去之後,又爲依舊違逋,是欺天也。臣實罔措矣。仍復激昻未已。景輔進曰,告身則古有還納者,而豈有還納御書之事乎?上曰,旣已下敎之後,復何多誥,手書持去與否,予不必更强,而但必不許遞,卿須更思,勿爲固執也。在魯曰,下敎如此,實甚抑塞,分義所在,不敢還納,夜又向深,不得已奉以退出,而區區所守,實無變動之勢,此後積罪,臣亦未知至於何境矣。遂退出。諸臣以次辭退。時更鼓已再明矣。 ==1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雜科覆試,一向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假注書蔡慶承,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若出給推案,則必致夜深,推鞫姑罷。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安德普與洪銓輔所爭墳山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震柱原情公事判付內,觀此所供,景喆所爲,極可駭也。以此嚴問景喆事,判下矣。李景喆,纔以宥旨前事蒙放矣。更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我國西北,接近彼境,奸民潛越之弊,比或有之。朝家所以懲礪警飭者,必自道臣帥臣而始,此蓋內而使邊民有警憚畏戢之心,外而使彼國知,申飭邊吏之意。前後以此事,道臣帥臣之被罪者,亦非一二。今番渭原人潛入彼界,殺越人命之事,誠非細故。彼人則旣已搜捉罪人,方爲按治,朝廷則又且發送御史,另加按査,事體之重,亦可知矣。如是而道臣帥臣,不加責罰,晏然仍置,揆諸重法禁嚴邊防之道,果何如也?雖以曾前已行之事言之,乙丑則道臣至令拿處,己酉則自上特罷道臣,拿致帥臣,大臣請仍道臣,而亦且靳許,此蓋出於交隣以誠申禁至嚴之至意。其時則初無殺越人命之事,而處分之嚴正如此。今者廟堂,雖欲以庚寅先治邊倅之例爲證,而庚寅亦有臺啓論罷之擧,則其所處置,終不可謂寬緩。況比己酉稍重之敎,又不啻申明,則其在事體,終不可掩置。臣謂該道監司、兵使,竝命拿處,斷不可緩也。大抵,交隣之道,誠實爲貴,備邊之方,嚴密最重。苟或因循彌縫,或曰此非道臣帥臣之罪,不必深治,又或曰此際遞易有弊,不可以一時意外之事,遽解其任云,則此非先事之深慮,謀國之善策。夫監司之任,不但在於區區歛聚錢穀之事,唯以邊境之安與不安,民俗之正與不正,爲其臧否,顧此西藩,職任尤重,與他道有異。則不能戢彼邊上猾民,潛入他境,掠財殺人者,其失職大矣。況彼人聞道臣帥臣之晏然在任,或有云云之擧,則自我先失之責,無以自掩。其時廟堂,將以何辭待之乎?凡天下之事,目前易看,而前頭難料,必當盡在我之道,以爲後日當機制變之地,方可爲萬全之策。況事關人命,憂係邊釁,料度當審,勘處當嚴。今乃遠捨乙丑,近置己酉,强引庚寅之事,以爲姑息之計,臣誠莫知其故也。臣所當詣臺發啓,而方進鞫坐,無路進身,欲稍待竣事,則關係旣甚重,事機不當緩。玆敢先以短疏,略陳愚見。伏願聖明,特加睿思,速降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其得大體,依施焉。 ○癸丑十一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億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柳濬。上讀前受音,自故政者,止何以治之訖。侍讀官趙尙命讀,自飮食男女,止飮食有由也訖。上又讀新受音訖,論飮食男女章。尙命曰,喜怒哀懼愛惡慾,卽人之七情,而慾惡爲心之大關,故特言之矣。檢討官尹得和曰,天理人慾,同行異情,欲其可欲,惡其可惡,則爲天理,不然則爲人慾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人欲惡,卽七情中大題目。凡諸過失,皆自欲惡中出,故特擧二者而言矣。上曰,然。論人藏其心章。尙命曰,人心善惡,藏於內而不著於外,實難測也。必求之於言動之間,然後其心善惡,乃可見也。故此章曰,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云矣。上曰,欲一以窮之云者,以工夫言也。孟子隨感,而見程子暮歸觀獵,皆指其工夫而言者也。得和曰,上敎是也。此謂自己工夫也。禮器云,察物而弗由禮不之得也,此亦以工夫而言也。四勿章,亦防其自外而入於內,皆此意也。尙命曰,聖人爲政,惟主於禮,故觀察人物,亦必窮之以禮,此非謂自己工夫也,乃觀人之道也。上曰,凡視聽言動之際,觀人之道,亦在我矣。論故人者章。得和曰,註中會者妙合而凝。太極圖云,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卽此意也。五行之秀氣云者,人感五行之氣,有此仁義禮智之性矣。上曰,聖人此語最好,石梁王氏亦謂,此語最粹。知事宋寅明曰,此章所謂天地之德,此德字指實理也。陰陽以下,指器也。蓋心者,合理氣者也。德者,道也。陰陽者,器也。論故天秉陽章。尙命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故日星垂光於下,山川開竅於上。此章所謂和而後月生云者,蓋月者,借日而光生者也。故日月相望而爲望,日月相會而爲晦,若四時不和,則日月不循其軌度,故月不能受日之光,而或至於相食矣。得和曰,天地相交,陰變陽合,生水火土金木,分布於春夏秋冬,五行之原,如此。天地陰陽,無非和氣,各循其度,而後月之生明,一如日之躔次而不忒矣。月體之生,稟於日光,若五行之氣不和,日月行度,差錯失序,則月生不依其時,若五行氣和,則月依其時而生光也。註中或脁或朒云者,朔而月見東方曰朒,晦而月見西方曰脁,此出《說文》矣。上曰,月者,借日之光也。尙命曰,三五云者,卽十五日也。月之光,望前盈,望後闕,故此章之末云然矣。論五行之動章。尙命曰,水火金木土,分屬於四時,而周而復始,故五行運於四時,而四時迭相終始也。得和曰,《易》剝復之卦,亦可見此義也。上曰,此章則註頗分明。論五聲六律章。尙命曰,十二律,律律皆隔八相生矣。陰爲六呂,陽爲六律,合陰陽而爲十二律矣。上曰,五音相爲宮矣。得和曰,若論配合,則黃鍾子配林鍾,未爲妻之類,隔八而生云者,竝本位與所生之位而爲八,非兩位中間有八也。皆依此推去,則可知矣。論五味六和章。上曰,土味甘。寅明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而甘則如五行之土,滑則於五味,總而行者也。上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者,猶仁義禮智,分屬五行,而甘則如五行之信矣。得和曰,甘於五行屬土,於四味無不調也。所謂滑者,如肉味之屬,竝與甘而爲一也。論五色六章章。尙命曰,五味,卽養口者也。五聲、五色,卽養耳目者也。得和曰,五色六章十二衣云者,《周禮考工記》,東靑、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靑謂之黻,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衣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曰,註引月令,而與此似少異矣。尙命曰,春衣靑、夏衣朱、秋衣白、冬衣黑,五色各有所主。春食酸、夏食苦、秋食辛、冬食鹹,五味亦各有所主矣。寅明曰,宗彝藻火等衣,無分明可指擬者矣。論故人者天地之心章。尙命曰,上文言天地之德者,指實理而言也。此言天地之心者,兼理氣而言也。人君當參天地而贊化育者也。上曰,食味別聲被色云者,引上文而總結之也。論故聖人作章。尙命曰,聖人周知萬物之理,然後乃可以酬應萬機矣。得和曰,聖人窮萬物應萬事,必以天地爲本,陰陽爲端,代天理物,妙其用而得其正,此所謂天地之心也。心字尤妙。上曰,是矣。寅明曰,人情之人字,指人民也,非謂聖人也。上曰,治人情之人字,非聖人也。情者,性情之情也。尙命曰,人以爲奧者,謂其效也。治之者,則聖人也。得和曰,人以爲奧指聖人而言也。上曰,人情者,指人民而言者,而此章大體,則言聖人之道也。上曰,四靈註太曲。得和曰,四靈至則其屬皆至,可用於庖廚云者,似是傅會之說矣。上曰,果然矣。得和曰,禮義爲器,如農夫之執耒耜,可耕於人情,人情得禮義之耕,如田得耒耜之耕也。此等處,玩味而覽之,是所望也。上曰,此語好,當留意。特進官李眞淳曰,人心之中,七情皆具,惟聖人能治其在我者,以治下民而建極于上,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爲心也。此章所謂聖人,蓋指人君而言也。臣伏想聖學高明,涵養工夫,無所欠闕。然而以政令施措觀之,涵養工夫,似有所未盡矣。臣有所欲陳達者,而有越職之嫌,故不敢達矣。上曰,言之,可也。眞淳曰,七情中常常發現者,無過於喜怒愛惡欲,殿下於此,似有所未盡矣。人主之愛,愛民爲主,荐凶之餘,發倉減役等事,有不容已者矣。方今民間,至以死者爲羡,此由於下民身役太重之致。往年,殿下特思減役之策,數爲下令,故人皆欽仰矣。其後別無講求變革之事,可謂有始無終,此則愛之未盡也。寅明曰,癸卯甲辰年間,設釐正廳,眞淳時爲郞廳,故今日有此所達矣。軍役若不變通,則所謂愛民,盡歸虛套。方今艱虞溢目,此若不變,則其勢必至於危亡,必無倖矣。眞淳曰,以好惡言之,排斥黨習,是亦惡也。而殿下或用譴罰,獨偏及於微細之輩,用罰輕重,可謂斑駁矣。人主之欲,亦係於奢侈。仰覩殿下衣服什物,弊垢而不華侈,諸臣見之者,孰不欽仰?然而外間之言,每以爲自內進用之物太多,而有司之臣,以違拒上命爲難云。以此言之,儉德似不足矣。且群下之防塞折受者,專出於爲國爲民之心,而殿下於此,過懷未便之意。此誠不足於儉德矣。以怒言之,向日宗臣事,殿下以心傷所致爲敎,群下聞之,孰不流涕?然而殿下平日誠正之工,若無不至,疾言遽色,無所發作。則心雖傷,豈有隨處發現之理乎?表端影直,是爲導率之道。故表若九尺直,而一尺枉,則影亦隨而有一尺之枉,不可誣也。此章之旨,主於無過。人君必置其身於粹然無過之地,然後導率之效,乃可至矣。此等事,有關於此章之義,故敢達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寅明曰,眞淳此達,可謂讜直之言也。寅明進伏曰,藥房批答,每以眩氣往來爲敎,近日則眩氣,何如?上曰,眩氣猶有往來矣。寅明曰,水剌諸節,何如?上曰,比常時無益減之事矣。寅明曰,湯劑連進之後,諸症,何如?上曰,不無其效矣。寅明曰,左議政徐命均方帶藥院都提調,而又以委官,當參於鞫坐。鞫廳,乃刑訊之地,往參亦難,不參亦難,方以爲難處云。前日曾有不參之敎,而今已日久矣。今日鞫坐,與前有異,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前日藥院提調,於鞫坐,或參或不參。今番則不參無妨,況近日連進湯劑於東朝乎?眞淳復達曰,卽今下民,如在水火中。以此人心,安能親上而死長乎?減役之政,汲汲講究似宜矣。上曰,特進官曾在海西,進一冊子矣。此事雖甚可悶,而變通亦難矣。寅明曰,若大定變革,則固是難事,而亦豈無先試之策乎?上曰,若欲變通,則當大定爲之矣。寅明曰,甲辰年間,曾有減爲一匹之役之議,又有減爲半匹之議矣。上曰,一匹半匹之議,曾前皆有之,而此亦苟艱矣。承旨李匡輔曰,若在凶年,或有減四分之三者,若爾則此亦半匹之役矣。眞淳曰,欲廣軍額,則民丁難得,必罷一軍門,似爲得宜。曾在庚寅,以減罷軍門爲定,而旋因故判書李寅燁陳達而中止矣。軍門雖廣設,而民心旣如此,則舟中皆敵國,何益之有?上曰,此亦老生常談也。軍門罷後,若皆歸農,臨急徵兵,一時皆會,則雖無一軍門,亦可矣。眞淳曰,軍門罷後,仕滿者調用之,未仕滿及標下軍,則移屬他軍門,待其仕滿而用之,則有何所難也?上曰,言之雖易,而設施則難矣。眞淳曰,一軍門不過七萬餘名矣。寅明曰,如御營軍,則過七萬遠矣。上曰,曾在戊申,則以軍少爲悶矣。寅明曰,金潤曾爲邑宰時,以軍官爲最歇之役,故加設軍官,而元軍則減匹,絶長補短,足充其數,而捧之亦易云,其人雖微而其事則可採矣。欲廣額數,則民少軍多之邑,充數必難。凡有疑事,試之爲貴。今若一道各三四邑,先試之似宜矣。匡輔曰,此法亦難行矣。金潤設試則未知何如,而若汚吏當之,則前者所捧,盡數捧之,而其他則盡歸私橐矣。得和曰,此事亦甚苟且,金潤之事,亦不可行矣。上曰,折受之弊,果如所達矣。《禮記》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今若有定制,則固無可言矣。汲黯,譏漢武以內多慾。而今日此事,則非可以慾爲言者矣。眞淳曰,折受,自先朝已有之,今若無過多則幸矣。上曰,折受無過多則好矣。己酉曾有定其結數之事矣,今聞諸各司擧皆復古云。如太學四學,則猶可復古也。而他各司之復古,則甚非矣。匡輔曰,《退陶言行錄》刊行事,頃者卽出擧條矣。昨日問於院中,則以刊行事,分付於校書館云。此是所當自禮曹,分付本道之事,而臣則數日以病未能仕進,他承旨未詳委折,而誤爲分付於校書館,故臣今日更爲分付於禮曹矣。昨日有下詢之事,故敢達矣。寅明曰,小臣待罪地部,有所欲陳達者,而事涉煩瑣,達之亦難矣。以歲畫言之,所入亦多,其數至於七八十石矣,此皆謬例也。上曰,若是其多乎?寅明曰,三朔給料畫員故然矣。上曰,此則細瑣,且在渠輩亦可爲得食之道矣。匡輔曰,啓覆紙太好,故金在魯爲戶判時,曾爲陳達,欲降其紙品,而旋因承旨柳儼陳達,置之矣。上曰,金在魯前日果有所達矣。匡輔曰,以壯紙一丈之廣,而所書不過四五行,紙之多入,職此之由矣。上曰,御覽次則當用厚紙,而承旨所看,則不必太過。寅明曰,非特此一事,他事皆然。非特今日明日亦然,諸上司不爲惜費,無苟完之心,而每以事體持之矣。啓覆紙書之者,非一人,而皆不惜費,故所入無限矣。《大典》法,此等事,皆有定限,此法甚好,而今則不幸廢矣。眞淳曰,啓覆時,刑曹所入,亦爲一百六十餘兩矣。匡輔曰,此等事,有司之臣另加申飭似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潼關僉使金德文。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正言南泰齊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鞫廳開坐,而知義禁府事尹游,以軍兵等賞中日事,南別營進去,不得備員。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潼關僉使金德文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筵席面諭之後,旋卽違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以判書之故,參議又事違牌,若今日也。革銓曹而後紀綱將不盡掃矣,事之未安,莫此爲甚。判書從重推考,參議亦推,竝更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蔡慶承改差,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在外,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一向引入,不但詞訟之積滯,啓覆旣已擇日,本曹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飭勵之下,無義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刑曹金自民、甲先等加刑啓目,傳于洪景輔曰,後日登對時稟。 ○洪景輔啓曰,啓覆文書,幾盡修正,初覆來十二月初一日,再覆初六日,三覆初十日推擇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啓覆,今已擇日,凡事當爲擧行,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柳壽垣呈狀內,老母宿抱沈痼之疾,居恒懍懍。素患痰病,挾感添加,症情危重,孑然獨身,不可離捨,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旣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龍潭縣令李壽垣,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高山察訪朱炯离呈狀內,矣身,素患吐血之病,出入鬼關,庭戶之內,不得起動。尙何望千里作行,致身都下乎?察此病重實狀,入啓改遞云。身病果重,則有難等待其差歇,上來辭朝赴任。高山察訪朱炯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以李匡世爲承旨,閔珽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李宗白爲西學敎授,李匡誼爲戶曹正郞,金若魯爲修撰,兪㝡基爲副修撰,金鼎運爲龍潭縣令,花豐令楏,今加明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賞中日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承旨李匡輔進,副護軍金聖運,副司果朴弼載,副司正韓億增,副司勇閔百福,竝單付。 ○兪彦通,以刑曹言啓曰,頃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中日試射時,用奸事,因都摠府兵曹堂上草記,竝與冶匠朴致云,依律勘處事,命下矣。龍震與致云,表裏相應,不爲直招,乃以私習箭未拾,現捉爲辭。設有多人私習之事,未開場前,已盡拾去,則何可獨爲落置龍震五箇矢於貫革近處乎?摠府兵曹堂上,旣以目覩,捉奸草記請罪,而龍震敢以不成說之言,抵賴於累次嚴問之下,欲爲免罪之計者,尤極痛駭。其奸巧不服之罪,不可每每平問而止,朴龍震及冶匠朴致云,竝嚴刑,期於得情,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癸丑秋冬等講學宗室勤慢抄出,而或値公故,或因本寺有故,不得依例課講。故分數最小之員,事勢固然,參酌勿論,親病外,連五次無緣不進之員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依例罷職,無分之員及連四次無緣不進之員行光春令棬、花原副令樺,從重推考。其餘雜頉無分之員咸溪君櫄、行靈川副守壄、永膺令炘等,竝推考,以示警責。花豐令楏,自辛亥秋冬等,至癸丑秋冬等,連五等居首,似當依近例啓請加資。而事係恩賞,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楏加資。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沈湙、李彦燮等病勢,今已向差云。竝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十一月二十五曰,幼學李漢述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石臣,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平安監司權以鎭,兵使李遂良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李遂良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永春縣監朴師休,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休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李匡輔啓曰,明日雜科覆試,當爲開場,而試官司譯院提調金取魯,以病將不得進參云。他無推移之道,金取魯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1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洪曕{{*|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左珥。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呈辭單,無意行公,事體極涉未安,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大司成李宗城變通差出,今已多日,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大司成李宗城,正言南泰齊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億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億增改差,代以黃尙老爲假注書。 ○假注書黃尙老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啓覆只隔數日,而照律文書,多未擧行,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金在魯,副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來甲寅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來甲寅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三月,依例準二朔立番,十四番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二月當七番中部司屬京畿四哨及江原道一哨,合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二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二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兩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十二月、甲寅年正月兩朔應立後部左司屬京畿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十二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當海西九番十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豈無難安之情,亦豈無可引之嫌?而惟是雜科退行,大傷國體。佐貳變通之命,出於萬不獲已,則分義廉隅,有時乎輕重。臣於是,不暇出一言,而唐突承膺,豈其意便欲仍據而不思自處之道哉?所謂難安之情,聖鑑固已俯燭,而今則日月稍久,雖不敢輒事煩聒,至於可引之嫌,臣與前參議李宗城爲娚妹之親,而法有相避。則交承之難便,亦何異於長僚之爲言耶?臣於除命之初,非不知力陳血懇,以爲必辭之計,而誠以臣之爲任,不過一時副急之用。長僚出則自歸應遞之科,區區私義,姑未必暇言耳。見今長僚之承命,亦已多日,而臣又遲回不去。今日行一政,明日又行一政,便同無故之人,而揚揚自居,則是眞長僚之罪人也。夫冢宰,國之重任。殿下所以擇授而倚毗之者,自非偶然,則宜不敢顧其私。而至若佐貳,朝拜夕遞,無人不可。而況以廟薦差者,世謂之東一房掌議,判書肅謝之日,便卽引遞,先輩已行之例,歷歷可言。則臣雖無恥,亦何敢自我壞了,以貽公議之嗤罵乎?荐違召命,實由於崩迫之悃。而昨日特敎,至爲嚴峻,有不敢承聞,故不得不黽勉赴政。而今臣去就之義,皎然明甚,斷無更進一步之理。玆敢不避煩猥,冒死仰籲於日月之下。伏乞聖明,俯諒臣肝膈之至懇,先將職名,亟賜刋遞,仍勘從前違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愚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以薦望引嫌,其涉太過,以相避撕捱,尤涉過矣。方以敦勉,長席豈有遞爾之理哉?爾其勿辭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前後館職,有除輒膺者,非敢曰一分可以堪承而然耳。只緣謹畏之心,分義是懼,黽勉行公,蓋出不獲已。而旣居其職,未副其責。若夫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失得,曾未能一開口論列,未免爲伈伈默默逐隊充位之歸,人之譏斥,自是分內,臣之自愧,亦多矣。頃者,臺疏實是藥石之言,少無芥滯之意。而其所云責礪二字,彼雖從輕下語,而其出於柱後惠文之彈,則固嚴截也。其在廉隅,有不可以冒據,累日呈告,幸得解職。杜門坯蟄,竊自訟愆之際,伏承新命,臣不任惶蹙訝歎之至。今於牌招之下,宜卽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所被臺言,終不可以時日之已過,職名之乍遞,有所自恕,而晏然輕進,坐違嚴召,亦有所不敢,謹詣闕外,略陳情勢之難安。臣又有情理之切急者,不避煩猥,輒復仰首。嗚呼,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宿病遇寒添劇,諸般症形,無非危重,而其中喘促氣眩之症,尤爲特甚。多試湯藥,少無其效,臣親自扶將,焦熬度日,臣之卽今去就,誠兩難矣。徒欲承命爲恭,則是廢子職而乖事親之道也。今若無端違逋,則是任私情而速逋慢之誅也。若之何,而兩盡其分義與道理也。竊自伏念,臣之以親病疏籲者,亦數矣,非不知私懇之每每仰瀆,至爲惶恐。而抑又思之,君親一般,而古人有計日長短之語,臣則烏鳥養違,崦嵫景迫。雖無目前之親憂,有難膝下之長離。矧今母病如右,斷無暫捨供職之望。伏乞聖慈,俯賜矜愍,特許鐫遞臣職名,俾得任便救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實。爾勿過辭,俟少間察職。 ==1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洪曕{{*|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定州牧使柳純章。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口傳下敎曰,晝講相値,故雖不許入診,都提調,晝講時,同爲入侍。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啓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宣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牌招事下敎,而日勢已暮,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減之勢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勿爲入診,議定繼進當否宜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依前方加進五貼爲宜云,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啓覆日子已迫,刑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朴師益,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已迫,照律文書,不可不及時擧行,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不至於噉傷人物,故置而不報矣。今月二十三日,崇陵火巢外居私奴世贊,白晝噉食於崇陵曲墻後,只餘頭骨及一足,事極驚怖,前頭傷人之患,有不可量,而卽今陵官之奉審,山直之巡山,亦不得任意爲之,發遣善放砲手,以爲趁卽搜捕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至有曲墻外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發軍捕捉,不容少遲,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令都監期於捕捉。 ○洪景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大王大妃殿進上忠淸道臘猪一口,今日來到,而體則雖中尺量,肢骨間落,裏肉多削,所見極爲未安,而此與尋常物種有異,難以改備,遠地退送,亦多弊端,不得已捧入,而其在事體,不可置之,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曲墻後,遣禮曹堂上奉審事,命下矣。判書申思哲,雜科覆試,時未畢講,參判朴文秀,參議金龍慶,時未肅謝,參判、參議,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往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入侍時,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下敎,而日勢已暮,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郞廳,以三公意啓曰,初覆旣定於來月初一日,其前政府當爲合坐詳覆,而司錄洪正輔,受由下鄕,時未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趁卽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李匡世疏曰,伏以臣自遭尹得和諸人被詆以來,情地危臲。夫豈有復冒榮次之理,而向來春官、銀臺之除,俱不得趨承,末又有地部之命,旬月之內,恩旨聯翩,臣惶隕感激,亦不敢固守微旨,不得不冒沒出肅,少伸分義,初非有自同平人許久蹲冒之計也。重以素患冷泄之症,當寒苦劇,卯酉供職,實無其勢,數旬呈告,一切見阻,卸解無路,悶慼方深,此際又伏蒙移授銀臺之職,竊自愧如臣無狀,得此稠恩異數於聖明之下哉?臣情病雖如此,豈不欲承命竭蹶,叩謝天陛,而今臣所叨,卽嘗見枳之地也。臣妄觸時諱,積困多口,雖荷聖主寬恕,爭奈衆目睢盱,他謂是人是職,不可不枳,而我則曰恩點屢下,人言奚恤云爾,則是誠貪饕無恥之人也。臣雖不肖,顧何忍爲此哉?其不可徒恃寵靈,放倒廉義也,決矣。向前被是命也,略陳此義,疏未上徹,卒犯屢逋,至今追思,餘汗在背,難進之義,前後無異,雖蒙誅譴,決不可應命,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逭例勘,冞增惶恐,屢牌之下,不敢坐違,扶曳病軀,謹詣闕外,瀆陳短章,徑還私次,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亟許鐫遞,以靖私意,仍命重勘,以肅朝綱,不勝大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聞司諫宋秀衡疏語,其所陳辨,誠不滿一哂,未知曺命敎,眞有挾雜之私,而秀衡,獨粹然一出於公耶。就其疏所下文字言之,好字與當字,固無異同,則發啓前後,非所可論,而今日稱其好,明日彈其人,不亦異乎?臣之當初一言,不過論大體而已。今其言如此,多見其窘且遁矣。臣之不欲與較挈,有甚於彼,而旣被其無限反詈,此又臣難進之一端也。玆敢略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速賜斥罷,以快人心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徐宗燮疏曰,伏以臣於向來,猥叨銓部佐貳之任,誠知其萬萬難冒,而屢召之下,不敢不黽勉而出,纔經一番政席,彈劾之章,果重發矣。違罷例勘,不足以償其所坐,而前後嚴敎,尤令人覓死不得,惟有泥首訟愆,歛跡省分,分作聖世之一棄物,聖度天大,寵慈善貸,闊略已事,混賜收敍,遂之諫長之除,再降於數朔之間,顧臣釁尤,何以得此?驚隕感激,不省所喩,豈不欲登時趨造,恭承恩意,以效區區之衷,而第於趙鎭世疏後,尙不得以一言自列矣。臣本淺拙巽軟,重以齒髮之衰邁,志氣之低摧,今於事過之後,豈可與年少務勝之人,一二較挈,以重傷事面,而自取恥辱也?凡其首尾臚列,構辱勘斷之辭,竝從刊落,只就其不可終默者略言之。夫李玄輔停擬事,頃日銓長之疏,固已先獲矣。今且除却許多辭說,此科之設,旣原於頒敎稱慶,則敎文中,果有何等文字耶?冠儒服儒,所講甚事,而視若尋常,不少驚痛,因之取榮,曾無愧悔之人,稍有知解者,決不至此,豈若韎韋者之不足深責焉耳乎?然朝家旣仍而不罷,則不至全然廢棄足矣,豈可擬之於近密遴選之地乎?至於尹容,則本來人地,何所不可,而事適不幸,至親未離,鞫囚臺啓,日播朝紙,稍俟出場,徐議其任,實合於聖朝處人之道,無已則郡紱州符,或無所妨,何必抑而使之,使之行呼於道路,踧蹜於近班乎?此則前乎臣而蓋亦屢拔矣。臺疏所謂天點纔加時議愈激者,有若故爲層激而新枳者然,其訐訴之風,誠可羞也。臣於斯兩者,其所看得,本自如此,而適忝進退人物之地,故不敢遽變前見,稍存一分權度,要以贊淸朝激揚之政,副聖上簡畀之意,斷斷苦心,實在於此,而非敢爲喜事矯激之習也。自非然者,夫豈不知按簿呼名之爲在彼無忤,在己無礙,而畢境强不得以自速其顚隮也哉?如兩騎郞,臣固不識面目者,而蓋聞兩人,皆見推儕流,或曾經是職,或進由槐院,而積年未調,人多稱屈,故臣果首先檢擬矣。以臣見怒之深,構罪臣而不足,未免餘波之漫及,亦太甚矣。自有此事以來,臣之一身之微,怨謗溢世,睢盱盈朝,深嚌顯詈,殆難支吾,至於李喆輔自訟之疏,則斥人以無嚴,自許以義理,人之無憚無恥,胡至此耶?噫,衆怒難任,弱植易搖,臣之得免於大何者,特賴聖慈含容,不欲深誅故耳。如使臣,敢恃寵靈,不思所以自處,則未知前頭,又將有何等狼狽?何樣危辱?此固臣牀然知戒處也。從今以往,莫如永謝朝班,自遠駴鋒,投身於樵牧之社,屛迹於寂寞之濱,以爲自靖之道而已。雖冗官散職,猶不敢爲容易承當之計,而況於法從之列乎?而況於言議之地乎?昨自鄕外,適到私寓,除旨之降,已有日矣。當此鞫坐連設僚員不齊之日,不敢泯伏虛帶,玆乃略陳危悃。伏乞天地父母,憐臣之愚,察臣之懇,亟行鐫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以人則疲劣矣,以罪則難貰矣。往在夏秋之間,恩除再侈於諫省,馹召屢宣於遐鄕,臣於其時,適遭同氣之喪,偏母過於傷悼,宿疾添劇,症甚危惡,人子情理,不忍遠離,前後恩召,未卽祗赴,逋慢之罪,實合萬戮,譴罷之罰,則是末減,而聖慈曲加,恩敍旋霈,復有此亞諫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仰佩殊寵,感涕自零,身病適苦,猶未能聞命卽趨,調治作行,昨纔來伏私次,職名之虛帶,倏過二旬,私心之惶隕,尤復如何?分義所在,惟當一肅恩命,以謝前慢,以伸微誠,而從前負犯至重,不可以一時薄罰,贖其罪,其何敢徒恃寵眷,自同平人,揚揚冒赴於朝列哉?且臣於春間,忝在言地,以曺命敎請拿史官事,有所論劾,而替怒代憤之言,忽地橫生,或斥以風習不美,或詆以劾論可駭,詬罵蹈藉,不遺餘力,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挈於日月稍久之後,而玆事委折,若不一辨,則聖明亦何以俯燭也?蓋其日次對未入侍之前,臣與命敎,相面於臺廳,命敎卽爲回坐,急寫新啓一通,而不以相示,則臣固不知袖中彈文之爲何事,及其罷對後,出坐臺廳,彼乃猝然問曰,俄者論啓,出於嚴史體,吾意則以爲好矣云。臣始訝其裏面,有甚意思,答以一史官果出二本,則今啓似好爲言,臣之微意,自在其中,而彼李匡世之言,截去其首尾,直以發啓固當四字,眞出於臣口者,有若發啓時相議停當者然,人之爲言,胡乃至此?傳之聽之,無怪其爽訛,而命敎在焉,何可誣也?臣賦性拙弱,本不喜深激之論,至於臺閣上挾雜之議,嘗有所慨然者,故向來論人,竊附斯義,而當其質問之時,偶有隨答之辭,反爲他人日後左證之資,臣亦自悔,何敢尤人?若使命敎之論劾史官,眞無他意,誠有如匡世之疏避,則當初斥之以挾雜情態者,無奈太過,而亦安知臣之一言,不爲他山之石而然耶?顧臣本罪之外,又遭此無限詬辱,大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已無可論,寒程撼頓之餘,疾病添劇,實有死生之慮,而情勢所迫,他未暇煩溷。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以重邦憲,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領事徐命均,知事金東弼,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東恩君榑,武臣副護軍趙國彬,入侍。上讀前受音,自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至飮食有由一遍訖。侍讀官吳瑗,讀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檢討官金若魯曰,麟鳳龜龍之祥,不恒有於天地之間,而若有位育之功焉,則彼四靈,自然有道化所感之理矣。瑗曰,龍鳳麟,天地之瑞物,爲聖人出者也。其爲寶,豈不及於龜之決疑哉?特彼三者,人無用之之事,龜則人所恒用,故以人情不失結之矣。上曰,然矣。上曰,石梁王氏,以此節謂無意味者,似然矣。瑗曰,石梁王氏註,儘多好處矣。《禮記》雜出漢儒所編,其言之粹駁淺深,不一,若精察詳辨,則亦格物之一端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麟鳳,本不貴也。大槪,聖人在上,則休祥滋至,此皆自吾身修己以治,至於篤恭而天下平之境,則四物自然順若矣。瑗曰,下番麟鳳本不貴,而聖人在上而後出之說好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而夫子亦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聖人有發嘆之事,此語與《論語》恰似耳。瑗曰,此節固中和位育極功,和氣致祥之事,而祥瑞以切實之道言之,則政治修明,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而天時調順,豐穰有慶,眞爲祥瑞矣。以今言之,實與此相反,省躬修德,轉災爲祥,惟殿下事也。伏望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國有禮然後,官有所治,事得其職,其下禮有序,乃其效矣。若魯曰,國有禮以下,各有次序,先王重祭祀,故定期日於蓍龜,而陳列祭祀之禮,設爲制度,如此其詳,制度一定,然後國家有典禮,官有所治,事有其職,禮得其序也。上曰,所達誠然矣。東弼曰,王中心無爲也之言,誠切要矣。人君,修己以敬,以禮自防,表端影直,則自至恭己正南面,無爲而致綦隆之盛矣。上曰,然矣。瑗曰,東弼陳戒之言固好,而心無爲也者,以存心言,與無爲而化不同矣。心之爲體,湛然虛靜,鑑空衡平,而事至物來,則順應而已。其未來也,固不宜有固必之先。其方應也,固不宜有偏係之累。其已過也,亦不宜有憧憧往來之念。然後光明正大之體,固自如焉,此所謂無爲也。若不能然而心與物俱往,則非所謂無爲而亦不能守至正矣。上曰,惟其無爲,故能守至正矣。若魯曰,心無爲守至正,亦敬字工夫也。和靖尹氏言,敬者,其心收歛,不容一物之謂也。此工夫與無爲同矣。瑗曰,先王欲禮之達下,以祭祀爲先者,蓋致其至誠至敬之心,以契合神祇於冥漠之中,禮之精微,莫過於此,故五祀,所以皆言祭祀之禮矣。上曰,然矣。瑗曰,山川,獨言儐鬼神者,王者,父天母地,祖廟所以追遠報本,而至於山川,人君爲其主,有儐禮之義故也。五祀則中霤門竈之屬,各有所主之事,故以本於事爲爲言矣。上曰,然矣。上曰,患禮之不達於下語,似有病矣。瑗曰,經傳語,亦或有類此者,如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君子之明明德,非欲新民而先爲此也。然禮之不達於下,亦豈惟王者之所病哉?此則活看,似好矣。若魯曰,臣等雖無似,忝在啓沃之任,有懷必陳,而殿下皆賜嘉納,諸臣孰不欽仰盛德,而燕閑之中,益加勉勵,則大有益於聖學矣。上曰,予當益加留念焉。領事徐命均曰,事天事神之道,一以誠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休祥畢至矣。上曰,所達好矣,而曲禮三千,經禮三百,以毋不敬爲本矣。瑗曰,殿下雖晉接臣僚,不過一日一次,或間日一次而已。其在宮中,所與居者,宦侍嬪御也。其於正心之工,豈不尤難乎?伏願殿下,深加戒謹之工於燕閑之中,長如廣廈細氈勸誦在前之時,則必有表端影直源淸流潔之效矣。人主深居九重,其心之正否,若不可窺,而觀其影,可知其表,察其流,可識其源,以其治道之汙隆,可卜君心之正否,以今日世道國事見之,殿下心學上工夫,實無著見之效,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留意矣。若魯曰,所謂太一者,以前註觀之,極大曰太,未分曰一,所謂太極,涵三爲一之理也。上曰,太一之說,始見於此耶?瑗曰,太一之語,本見老氏,而經書則獨此有之矣。上曰,予亦疑其非聖經文字,故問之耳。瑗曰,太一,雖出老子,其意則與太極同,蓋未有天地之前,只是渾然一理之謂也。其下文,亦與《易》所謂兩儀四象同矣。天地陰陽,似無異,而天地,以形體位置言,陰陽,以性情運用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降曰命,權近《淺見錄》,所謂天命之謂性也。瑗曰,其降曰命,當以《淺見錄》所論爲正矣,此以上,以造化流行之理言,而其官於天言人之制禮,主乎此,以起下文也。上曰,此承上接下之語也。瑗曰,列而之事,《集說》謂五祀,所以本事,而臣意則此應上文,轉而爲陰陽,蓋陰陽有吉凶舒慘之事故也。上曰,《集說》,引五祀,本事太疎闊矣。此則分明應上文陰陽之說矣。命均曰,上文言天地造化之理,下文,卽是人事。上曰,上言造化,下言人事之說,文勢似相接連矣。上又曰,冠、婚、喪、祭、射、御、朝騁等語,未免支煩矣。若魯曰,居人曰,義從本字讀爲養,其義自可通矣。上曰,以養性養生之義觀之,讀以養字,似好矣。遂掩卷。上曰,領事、知事與玉堂一員,留在,特進以下,退出,可也。命均進伏曰,近來日氣甚寒,氣候,若何?眩氣與眉稜之候,亦何如耶?上曰,眩氣時時往來,而不至大段,眉稜之候,亦差愈耳。上曰,注書出去,請鞫廳大臣以下,入來,可也。上曰,金繼寶之欲吐還呑者,果何如?東弼曰,訊杖十餘度,則渠稱當爲直告,而乞解其縛,故解縛而問之,則曰高萬齡相待甚薄,故果以謀逆告之云,故更問曰,然則汝以誣告承服乎?則又爲變辭曰,爲國家告之云,而語甚糢糊,多般詰問,終不直招,故又打數箇則氣窒矣。上曰,被捉於巡邏之事,已極虛謊矣。東弼曰,二梅,體雖小,言則明白,不少謊亂,繼寶,言言而見屈矣。上曰,當初歸之於狂言妄說,決棍十餘度而放送,亦無不可,而事體所在,不得已設鞫矣,大臣諸臣,因此一場受苦矣。東弼曰,因此虛謊之事,南民騷擾必甚,可勝痛哉?注書洪曕,招鞫廳大臣以下入來。 ○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請對引見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金東弼,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左承旨洪好人,校理吳瑗,持平李載厚,正言趙明謙,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壽賢進伏曰,臣等,以鞫廳事,不得已請對矣。日氣甚寒,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罪人金繼寶,當初虛妄特甚,及其訊問之際,極爲兇獰,如打木石,意謂不必速死矣。自昨猝然昏亂,言無次序,故只打十餘箇而停刑矣。下獄不久,遽爾徑斃,誠可痛也。雖有欲吐還呑之事,旣不承服,則他罪囚,雖無更問之端,不可直請放送,故相率來待,敢請處分矣。上曰,雖不承服,旣已加刑,則其所誣罔之狀,明白無疑,他罪囚則放送之外,無他道矣,諸議以爲如何?命均曰,其所被誣,無一毫可疑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興慶曰,渠雖欲吐還呑,不爲承服,當初發告,旣甚虛妄,則被告之人,似當放送矣。東弼曰,刑訊告者,已出於虛疎之意,則被告諸人,實無更問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臣則別有深慮,湖南之人,荐飢之餘,見此意外之事,人心騷擾,鎭安未易,最可慮矣。尹游曰,獄情之虛疎,自初可知,被告之人,宜卽放送,而鞫廳事體甚重,亦不可無端放送,前後曲折,詳細頒示于中外宜矣。上曰,知義禁之言是矣,方欲書出,傳敎矣。眞淳曰,諸臣所達之外,更無他意矣,在外與之相議矣。乃貞曰,臣之所見,與諸臣無異矣。載厚曰,臣與諸臣無異,有何煩達?上曰,湖南,如此之變,比比有之,若此不已,將爲廢棄之地矣。瑗曰,臣則非參鞫之人,未詳獄情,而聞諸臣所達,初旣虛謊,告者亦物故,放送似宜矣。壽賢曰,此事出擧條,曉諭中外,然後方可鎭定人心矣。上曰,鞫廳物故罪人金繼寶之初因犯夜,告人惡逆,已涉虛謊,而事體所在,設鞫嚴問,以所告各人之招觀之,緣乞嫌憾,綻露無餘,渠亦以挾憾誣人,欲吐還呑,物故則今無更議之端,被告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竝放送。干連此獄被逮本道者及譏捕者,亦令金吾,分付該道放送,可也。{{*|榻前下敎}}壽賢曰,卽今關西査事,一時爲急,而道臣,引臺啓,旣已拿處蒙允矣。以前例言之,乙丑甲申年,皆已拿處,己酉年則罷職矣。大抵,道臣,雖罷職,未交代之前,權涉事務,而若拿問,則方在俟罪中,不得參涉本道事云,極可慮矣。臣意則拿問未免過重,依權{{!|𢜫|⿰忄省}}例罷職,似好矣。上曰,左右相意,何如?命均曰,丙寅,已有定式,而乙丑甲申,因臺啓,皆已拿處,己酉年,比乙丑稍輕,故其時道臣罷職矣。拿問則似爲過重,姑爲罷職,接應本道事,則似好矣。興慶曰,凡事莫過於前例,己酉年,雖爲罷職,今番事,比己酉稍重,雖拿問,似不過重矣。壽賢曰,臣意則務爲適中,故敢達矣。上曰,權以鎭罷職之請,事勢則然,而卽今邊陲不嚴,奸僞日增,拿問一道方伯,則邊民不無震懾之事,故必欲拿處耳。趙明謙之疏,深得臺體,而亦不免有有意之事矣。壽賢曰,平安監兵使,旣有拿處之命矣。道臣、帥臣,罪止拿處,則地方官,不可仍置,江界府使金浚,亦一體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判書朴師益,脚病之外,又添傷寒,病勢不輕云,而啓覆只隔三日,必將狼狽矣。上曰,刑判事,實爲未安,肅謝之後,一二次開坐,旋卽引入,事體豈容若是?旣以脚病爲辭,則過啓覆後徐徐請遞,容或可也,而前後除命,皆欲規免,是何道理耶?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頃日承牌出肅,而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故仍參政席,而旋卽引入,分義所在,豈容若是?雖以從兄弟之交遞,爲難安之端,而廟堂之上,豈無如許事乎?殊涉駭然矣。命均曰,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一向撕捱,無意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金川、伊川、新溪等處,賊徒熾盛云,治盜之事,終不如武弁,金川郡守鄭錫耆改差,以武臣,各別擇送則好矣。興慶曰,金川賊黨之熾盛,臣亦聞知矣,以武臣差送,無防矣。壽賢曰,鄭錫耆,卽臣之女壻也。臣有私嫌,故不敢仰達,而大抵,金川等地,賊徒熾盛,故渠亦抵書於小臣,乞遞其任矣。上曰,守令無端改差,以武臣差送,則不無騷擾之端,申飭,善爲之,可也。李載厚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廳事體,至爲嚴祕,凡係獄情,不得宣洩者,乃所以嚴鞫體也。今此鞫廳罪人繼寶所告諸囚,皆以獄事之虛謊,有一竝放送之命,臣亦以當放之意,仰復於詢問之下,而其中高萬齡、二梅,顯有聞知獄情之跡,其招辭中所謂蒿田等說,極涉殊常,發捕都事,今方拿問,則其在重鞫體防後弊之道,不可以本事之脫空,遽然混放,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旣脫本事,何拘小節?不允。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濰,時在慶尙道龍宮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壽賢曰,高萬齡等,特爲放釋好矣,而臺啓旣發,不得捧傳旨矣。上曰,旣脫本事,放送好矣,而以臺啓,不卽放釋,雖爲惻然,而此啓不久當收殺矣。趙明謙啓曰,臣於日昨,論西藩道臣、帥臣,若以驟看,則勘律以拿處者,似涉過重,而臣則以爲十分斟量,自古邊民,隱伏於幽遠之地,潛越犯禁,惟彼道臣,亦何以相關操切,而其在申嚴之道,朝廷則申飭道臣,道臣則申飭守宰,守宰則嚴戢民人,此外無可用法之道,故自祖宗朝以來,若有犯禁事,則先治道臣,古之時有所以參酌事勢,恕究情實者,豈不若今之世而然乎?玆事關係,至重且大,不可諉之於無可奈何之地故耳。雖以已行之例言之,乙丑、甲申,則皆拿處,己酉則其所犯法者,比今日稍輕,而亦用罷職之律。若曰比乙丑稍輕,不可用重典云,則何獨不曰比己酉稍重,不可用輕典云耶?已往之事,姑舍勿論,末世之事端層生,氓俗之奸僞日增,國之所可必愼者,無過於此,惟當申嚴振肅,以懲日後,且拿處其一道方伯,則邊民之聳動震懾者,有勝於寂寥譴罷矣,拿來之後,或罷或宥,無所不可,何必較量罪罰於尺寸之間,不念大體之所在乎?且近日彼中事,有異於前,向來亦有無端嘖言,則今惟以姑息彌縫爲事,而日後或不無難言之端,則雖追悔,亦何及耶?臣之意見,本來如此,實出於深憂遠慮,而今者聖敎,旣許臣深得大體,而亦未免有有意之敎。聖意雖無指斥,而有意二字,不知何爲發也。臣之本不喜事,惟事含默,則業已聖明之所洞照,而至於此等事,爲國耿耿之忱,不能自已,若於此等事,不有意,則安有耳目之官爲也?雖然,有意之敎,終未免爲惶蹙之端,則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本無深意,若是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明謙進伏,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利川縣監李世玧,雖無貪婪苛虐之端,而其所爲政,失於遺忘,朝晝昨今之所爲,謾不記省,雖以獄囚言之,所當放釋者,必持下吏之告課,然後始能覺察,下吏因緣爲奸。凡田政軍政之際,貽害於材間者,不一而足,怨謗頗騰,當此荐飢之餘,字牧之任,不可付之於此等之人,請利川縣監李世玧罷職。上曰,依啓。好人曰,伏見禮曹草記,則東道各陵,虎患狼藉,崇陵曲墻外,白晝囕人,只餘頭足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而當該陵官,少無驚動之意,二十三日之事,二十六日夕,始爲報來,殊極稽緩,當該陵官,宜有論罪之擧,且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意外之變,自禮曹,亦宜有奉審之節,故敢達。上曰,事極驚心,卽遣禮曹堂上,奉審以來,當該陵官,拿處,可也。{{*|出擧條}}游曰,近來虎患特甚,故連遣砲手,期於捕捉矣。上曰,此是靈物,砲手去則已無蹤跡,而此虎不可不捉,令諸軍門,期於必捉,可也。上曰,以崇陵虎患事,禮曹草記,中官忘却,不卽出給,事甚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榻前下敎}}好人曰,陶山書院致祭時,當遣近侍,而頃者儒臣,以撕捱玉堂定送之意,仰達於筵席,則自上有闕員差出後,稟處之敎矣。闕員今已差出,何玉堂進去乎?有下敎而後,可以奉行,故敢違。東弼曰,朝家有遣近侍之命,則吏曹當以玉堂中人啓下差送,而儒臣之以此稟旨,誠失體矣。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者,亦何必自上下敎乎?此雖微事,而事體之未安則大矣。當初陳達之人,伊時承旨,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誠爲非矣,其時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判義禁之言是矣。當該承旨推考,分付吏曹啓下,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光溭{{*|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洪好人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放送事,下敎,而臺諫方以移送本府究覈事論啓,放送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陳疏承批,又不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壽德,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李宗城,日昨只推之後,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成李宗城,禮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啓覆擇日,旣已啓下矣。初覆不遠,承旨不可不備員,右副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爲左副承旨,洪景輔爲右副承旨,李廷濟爲刑曹判書,鄭必寧爲戶曹參議,趙德中爲寧遠郡守,李箕獻爲高山察訪,趙榮國爲待敎,李聖龍爲禮曹參議,朴聖玉爲司錄。 ○兵批,有政。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服制,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洛昌君樘爲都摠管,郭來泰爲五衛將,池百源爲忠翊將,金聖應bb爲b宣傳官,朴來章、李明遇爲僉知,朴東祥爲武兼,朴纘新爲黃海兵使,李必耉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李宗白、趙東鼎爲副司果,李壽德、洪曕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金重頀,受由下鄕,過限不爲上來云,依法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萬戶李基蕃,以賙賑之功,有加資之命,而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兪彦通啓曰,禮曹參議李成龍,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判書,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副承旨洪尙賓,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陵奉審,事體何等重大,而禮曹參議金龍慶,設有撕捱之端,分義所在,決不若是,況更無可引之嫌,而特敎飭礪之下,又復違牌,所重在焉,其在事體,不可循例罷職而止。拿處,其代今日政差出,牌招察任,奉審之命下二日,尙未擧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判批下,卽爲牌招,使之今日內辭朝。 ○李光溭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思陵直長所報,則本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守僕上直巡山等事,將至廢闕,陵上奉審之時,亦不無逢着之弊,其爲悶慮之心,當如何哉?發遣砲手,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云。近來虎患滋甚,至於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虎患捕捉事,自都監擧行事,下敎矣。東都,卽是御營廳所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都監亦爲一體發送,捕捉,可也。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令都監,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而各別嚴飭,期於捕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矣。今二十三日,崇陵曲墻後,至有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令軍門,發遣將校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思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明日曉頭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等放送事,榻前下敎,而金南爀,依承傳放送,而高萬齡、二梅等,臺諫以移送本府,嚴問論啓,姑爲仍囚之意,敢啓。bb傳b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向者,筵奏不審,致勤嚴敎,而雷威旋霽,慈覆彌至,罪則罔赦,罰乃甚輕,臣於十分悚懼之中,自不覺感鏤之入於骨髓,況復春官佐貳之恩除,遽及於此際,顧臣負犯自如,而聖眷之復隆,一何至此?臣誠且感且惶,罔知措躬於何地也。噫,臣本愚狂,幸遭聖明,言動任情,實有可駭於觀聽者,只荷天地之涵容,尙得性命之保存,臣猶是感激,每登筵席,有懷必陳,自不免爲支離之歸,臣雖迷甚,豈不知此,而自念不如是,則實無以推臣赤心,盡節於明主,故不得不如是耳。伊日大臣之筵白也,臣敢繼陳,此不過微細事,顧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誠死罪,臣言適出於聖衷激感之際,以致天威震疊,聖敎截峻,實非人臣所忍承聞者,臣於其時,不忠無狀,不能更陳一言,奉勉我殿下,又不能請伏鈇鉞之誅,而只與諸臣,蒼黃逬退,此臣之罪也。畢竟聖上辭令之過中,由於臣,大臣情勢之難安,由於臣,重宰之同被罪罰,由於臣,前後儒臣臺官之章奏紛紜,亦由於臣,究厥所以,莫非臣故,臣若不被重誅,將無以謝一時之公議,臣之彌日縮伏,恭俟威命,則臣自處之道,至於官職之辭受,更何敢論哉?大抵,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其道一也。父母有過,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今臣一聞嚴敎,不敢復爲積誠導達,納約開悟之計,而恇㤼天威,含默而退,此之爲罪,尤爲深重,萬死不足以自贖矣。從今以往,設有殿下之過擧,有重於此,威怒有加於此者,觀於今世,勿論臣與他人,其有能一分可恃,爲殿下犯顔竭忠,以求正爲期者耶?臣罪固萬死,亦不知今日上下之擧措氣像,何至於此也?嗚呼,十餘年來殿下之所積傷者,是臣等之所至痛也,殿下之所觸感者,亦臣等之所痛也。說到此境,念及此地,群下之心,不期悲而自悲,群下之氣,不期沮而自沮,可以言而不敢言,可以爭而不敢爭,一事而如此,二事而如此,噫嘻,痛矣。此何事也?殿下志氣之剛大,由此而衰矣,殿下之學問之勤勵,由此而退矣。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非不隱憂於殿下之如此,而殿下之積傷已深,殿下之觸感易發,或當不如意之時,則輒有不忍聞不忍道之敎,雖知所敎所行,顯有所不當者,而終不敢違拂,猶以承奉爲事者,實慮殿下之心氣,輾轉增激,殿下之擧措,益致過誤,不得不爲苟且彌縫之圖,上殿則莫不逡巡而退縮,下殿則莫不嗟惋而憂迫。嗚呼,如此而能國者有之乎?由是而殿下之受病,日益深矣,群下之爲罪,日益深矣。若此不已,國家之末終受敗,將在於何等地頭乎?臣等誠知殿下受病之源委,而彼四方之不知者,若竊議之曰,吾君每以方寸已傷之敎,作一折群下之資,其爲聖德之累何如哉?雖然,此則猶是懸空妄度之憂,而方令一世之規模,猶以無所觸礙,無所違忤,爲至計,大官泄泄,小官伈伈,子思所謂國君出言,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而流弊所漸,日日苟且,循默成風,掩護成習,大夫士庶之莫敢矯非者,又劃出今日景象矣。卽此言之,殿下,其將爲何如主,臣等,其將爲何如臣,國家其將爲何如國耶?殿下若念及于此,亦必爲之惕然而嘆,渙然而悟且悔矣。且臣之尤有憾於天地之大者,殿下之平日自視,爲何如?臣等之平日仰期,又何如哉?雖大難堪之境至難抑之哀,惟當以理勝之,廓然無芥滯,今殿下則非惟不能然,如宗社擔負之重,國勢存亡之急,都不復思量,只牽於目前之情理,乃爲此無益之傷感,坐致過擧日積,國事日非,曾謂以殿下之明聖,纏繞而不自拔,沈痼而不自返,一至於此哉?殿下每曰已傷之方寸,今無奈何?藉曰受傷已甚,不能自由,此有大不然者,竊覸殿下於發號施令,苟爲自强,雷厲風飛者有之矣。日用酬應,苟爲深察,悔悟遷改者非一矣。只患不能加意,不復猛省,眞能加意而猛省,其所割斷情根,奮發心力,痛祛纏繞之私,一洗沈痼之病者,只在造次俄頃之間,一心轉移之機耳,夫何難哉?只坐殿下立志不能堅固,典學不能篤實,克治之功,或行或否,血氣之累,朝悔暮然,求治之心,日漸消沮,英斷之氣,轉歸蕭索,凜凜乎宴安怠忽之域,而殿下之所成就,較諸初心,不啻落得千百層矣,歲月邁往而不回,國事泮渙而無涯,堯、舜之治,更無可望,漢唐中主,亦難企及,興言及此,寧不痛心。噫,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惟哀易傷,以怒遷怒,以哀遷哀,惟非聖人克己節情之道。況我殿下,以怒而遷於哀,以哀而遷於怒,失平乖和,無甚於此,其爲身心之病根本之累,當復如何哉?今雖聖質明睿,不諫亦入,風雷之改斯速,日月之更皆仰,而若其病根,則固自隱伏於方寸之間,或有事而磯之,有物而攖之,則不知不覺,將復發作如前日矣。此病不除,則末流之許多病敗,救回無術矣,反復沈痼,終不知稅駕之地矣。切願殿下,深留聖意,痛加省察,先立其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事雖有大悲傷、大感觸、大激發、大煩惱者,脫然反求,質諸天理,苟有毫髮不慊者,則克治斬絶,如刃兩段,解脫捐捨,如避惡臭,洞達恢廓,無復留滯,卽其傷感之情,激惱之端,曾不若春雪之見晛,而回顧向來纏繞沈痼之時,曾不滿於一笑矣。然後物來順應,恢恢有餘地,氣象寬大而辭令和平,擧措精當而人心悅服,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而達於天地。夫如是,則聖躬之安吉極矣,國家之平治必矣。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豈不在此乎?臣自其日退歸之後,抱玆款誠,日夜耿耿,重念臣之本性狂愚,如上所陳,凡有不當於心者,激觸奮發,不能斟酌,事過之後,旋卽慙悔,而終亦不能變化,以臣不能而敢責於君父,極知其惶恐,而眷眷愚忠,忍任不得,玆敢披瀝肝血,罄悉衷懇。萬一聖上,不以人廢言,納臣憂愛之忱誠,則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所恨矣,仍念臣於本職,情勢固已難進。且今腫病,遇寒益劇,萬無奔走職事之望,而竊伏聞莊陵碑石豎立,以來月初五日涓吉。本曹堂上,當趁期下往,而必於明日內發程,然後可無大事狼狽之慮。至於崇陵奉審,一時爲急,召牌儼降,而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終未免坐違,惶隕之極,益增死罪,懇乞聖明,俯賜矜諒,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勘臣前後罪犯,以嚴邦憲,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之情勢,實難抗顔於臺次,頃承除命,不敢冒進,輒陳情懇,見阻喉司,時値鞫坐方急,僚員有故,區區私意,有不暇顧,包羞忍恥,黽勉乍出,而廉隅大防,放倒無餘,其不可夤緣事會,遲徊䃲礴也決矣。臣之向日疏陳,蓋出於略陳國體,而儒臣處置之辭,乃以獨提訓將,不論禁旅等語,譏詆備至,或謂之斑駁,或斥以苟且,其所論列,便一彈章,臣實駴惑,繼之以慙恧也。臣疏主意,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而已。專在於徑先陳疏一款,則惟彼禁旅之論與不論,顧何關於此耶?觀其下梢文勢,則可知語意之歸重處,而儒臣之觀人文字,不曾究竟,直歸之於苟且之科,此誠臣之所未曉者也。雖以處置措語觀之,旣曰景像之怪異矣,又曰,徑先陳疏之爲非矣,又曰,多臺之不宜置之立科矣,則此與臣之疏意,無少崖異,可見儒臣之意,亦以臣言爲是矣,而顧於本事之外,討得別般材料,崎嶇爲說,勒成題案,臣之所論,實循公論,而反見斥於公論之地,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不能見重之致也。今若諉之以日久事過,因仍蹲踞,則是臣終爲苟且之人,以實儒臣之言矣。臣雖無似,亦知一分廉愧,豈忍爲此哉?臣又有情理之難抑者,不避煩猥,輒敢鳴號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於本病之外,近患痰腫,腫在胸腹,核處之大,幾如楪子。雖年少無病者,尙難堪苦,況衰老抱病之人,其危凜難支之狀,推可知矣。臣以此情理,實難離捨,而初頭症形,未甚危惡,不敢瀆擾,抑情强出矣。自去夜,症情越添,腫毒大肆,又挾塞感,萬分危劇,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離。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私義之難强,諒臣至情之難抑,亟賜鐫罷,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頃忝憲職,論一邊倅,而言辭妄率,未諳幾事,擧止疎繆,動被譴訶,末後處置,又直以苟且二字,一筆勘斷,便同彈章,臣心愧恥,若撻于市,杜門省愆,殆無可顯之面目,不自意鞶裭未幾,新除旋辱,如臣憂昧蹇劣不足備任事之實,聖明亦幾照燭,而猶且曲加湔祓,洊垂恩命,臣誠驚惶感激,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向日事實,不容不一番陳聞者,大凡居臺閣者,被人攻斥,則引避,例也。伊時大臣,旣以理山事,顯言於前席,公斥於稠坐,則臣之引避,烏可已乎?至若避語中泛忽二字,亦不過自咎,其見事矇泛,不識廟堂屬托之事而已,非謂當初發啓之泛忽也。今若取避草本文,一二勘過,則語脈所歸,不趐明白,而伊日筵中,聖上,至下臺臣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之敎,有若臣反爲禹夏亨前却者然。噫,臣雖無特操,顧其職則言事之官也。夏亨,卽邊地一武倅也。寧有言官,論一武弁,而乍復前却之理哉?況其弛禁本事,傳聞明的,殆若目覩,則臣雖欲爲之前却,亦無其繇矣。雖然,誨責之敎,如是諄切,此殆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撫躬慙悼,尙誰咎哉?至於僚臺處置之語,實是臺閣上不韙之目,而彼乃容易加人,略無難色,噫,亦甚矣。毋論其言之中理與否,言議之體,寧失矯激,毋至媮苟者,自其本色,而緣臣疲惱,得此未曾有之題評,臣之一身,固無足道,豈不亦羞當世而辱臺閣哉?且夏亨,被論未久,旋被升擢者,實緣臣言之不足有無於其間,至於藩臣,則事體有別,馳章伸救,汲汲請仍於臺啓未收殺之前者,何其全無顧忌者耶?此莫非如臣疲劣,不能見重於人,因一微事,蹈藉備至,恥辱彌甚,自今以往,臺端一步,便同鐵限,今若苟貪榮寵,冒承恩除,則世將目之而眞箇苟且之人矣。臣雖無狀,略知一分廉愧,亦豈忍爲此哉?昨以雜科監試,隨牌進詣,而踪地危蹙,無望趨承,投章自列,見阻喉司,終不免違逋之科,臣罪尤大。伏乞聖明,特賜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望,以安微分,以安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西城君焯,武臣副護軍李廷彬入侍。上曰,崇陵曲墻後奉審,不可遲滯,禮曹參議金龍慶,元無撕捱之端,而如是違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使之卽爲擧行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音,自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訖。吳瑗,讀自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至鬼神之常也。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體旣正,如云正顔色斯近信,動容貌斯遠暴慢,膚革充盈,如云仁義禮智,粹面盎背,此各有其義矣。又曰,此旣論禮之所以本天殽地者,而此以下,則專以人事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肌膚之會,筋骨之束,非不固也,而無禮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故必以禮固之也。瑗曰,人情莊敬,則似宜勞苦,安肆則似宜便適,而愈莊敬則愈堅固,而安在其中矣。愈安肆則愈怠倦,而反不得其安矣。殿下燕閑之中,體驗之工,未知如何,而試以敬怠之端,常常省察,必知表記之語爲不誣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寅明曰,《小學》、《大學》之道,自是殿下傳授家法,而殿下於《小學》之道,靡不躬行踐履,而亦於《大學》正心齊家治國之道,更加勉勵,則臣民幸甚。上曰,祖宗朝家法,謹於禮法,予亦自幼,聞見不至放過,而《大學》之道,亦祖宗相傳之心法,豈有未盡而予不敏故不能行耳。寅明曰,禮則由外而養中,樂則由內而達外,以禮治身,以樂治心,內外交養,然後方有實得之效矣。瑗曰,殿下克復之工,雖非臣所可窺測,而以言動之間言之,則欠闕處多矣。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以今日治象觀之,則其可謂有躬行之效乎?殿下苟能實心用工於此,其效豈如此乎?殿下敎以祖宗相傳,卽《大學》之道,予未能行,殿下旣知其當行,則有何疑慮,有何趑趄,而不肯行耶?先正臣李珥曰,明主之作,千載一時,世道之降,如水益下,當宣廟朝所言,亦如此矣。今祖宗三百年宗社存亡,判於殿下一心之操舍,殿下其不可怵然警惕乎?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猛省焉。寅明曰,儒臣之言,甚激切,殿下益加留念焉。臣極爲惶悚,而有所懷故敢達,殿下嗣服之初,脫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立志用人,漸不如初,未免始勤終怠之歸,臣民不勝鬱抑矣。伏願殿下,益加奮礪,立大志祛私欲,務爲建中之治,則臣民幸甚,宗社幸甚。上曰,所達切中予病,可不體念焉,而自古人主,不能立志有三,事有始欲有爲,而事不從心而止,亦有懦弱不能爲者,亦有始則勤勵,粗有治效,而驕侈之心,便生如唐明皇者。予當初固欲有爲,而事不從心,戊申以後,心中常有天也人也之意,豈無消沮之事哉?庚戌後,方寸益傷,用人則初謂非淸,則不可挽回此世,故用如此之人,而其後觀之,淸亦有弊,淸之病,卽察也。予則謂今日朝鮮,當如天地開闢,然後方可爲也。茹毛飮血之時,雖不可復當以大布大帛爲國,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矣。辛丑承命之日,此意已存,而事不如意,今日則但以裁減爲事業,末流必至彼史官,無草冊矣。人謂予過於明察,明則予固不能,而察則自知其病,雖欲改之,而涵養不足,故時時發嘆矣。瑗曰,殿下每以方寸已傷爲敎,臣等承聞,孰不隕抑哉?然學問工夫,愈當於憂患中,得其力,動心忍性,以剛大弘毅四字,參前倚衡,則此固治心之正法,而其於保養聖躬,亦必有效矣。上曰,當留意,而紀綱若不振作,則將至覆亡之域矣。崇禎皇帝所謂我非亡國之主,紀綱不振,以至於斯,其言豈不痛切乎?若無振紀之事,此何異於干羽解圍也?予存心廣博,無其效矣。瑗曰,存心雖廣博,自切要處下工夫,以漸而進,方有依據矣。寅明曰,殿下以廣博爲心,揮廓運用,而發皆中節,則推之天下,無所不通也。上曰,趙王胡服,尙能行其所欲行,上苟誠心行之,下豈不效乎?若魯曰,殿下雖欲爲治,而治效邈然,每戒文具,而終則皆爲文具,必先立大志,然後可以有爲矣。今日人心世道,無一可恃,臣民之所仰望,惟殿下一身,故不得不專責難於君矣。寅明曰,殿下存心廣博,而崇尙儉德,必如晉武之焚雉頭裘,然後可以有爲矣。上曰,焚裘,乃一時號令驚動之事,非出於儉德矣。今日世道,無可言者,予與卿等,雖或無事,無遠期之心矣。瑗曰,目今國勢世道人心,可謂岌岌矣。殿下旣知如此,則何不汲汲修爲乎?凡事必以至誠血心行之然後,方可以成,無此心,而欲有猷爲,亦虛文而已。上曰,至誠血心之言,好矣。寅明曰,以崇儉一事言之,不可無法制禁令,而又必須以躬行導率爲本矣。若魯曰,以上躬言之,居處衣服,非不儉也,而奢侈之風,日往日甚,誠慨然矣,卽今國勢,實爲汲汲,臣不勝漆室之憂,昨與吳瑗,伴直相對,終夜憂歎矣。殿下或以爲架漏牽補,可幸無事,而決無是理矣。上曰,所陳慷慨矣。若魯曰,儉德亦一小節,而殿下開闢之敎,指謂移風易俗乎?上曰,然矣。瑗曰,有國而後有家,有家然後有身,而今日臣子,但爲身謀,而不念國事,必以爲於吾身若無事幸矣,國勢至此,而身獨安乎?上曰,於吾身,幸其無事者,不忠不孝之人也。有識者豈如是乎?瑗曰,今日私意橫流,擧世皆在私意窠窟中,將何以拯之耶?私意如此,故紀綱不立矣。今日大小事,皆是虛僞,無一分着實意,紀綱不立,亦由此矣。立紀綱爲今日急務,祛私意祛文具然後,紀綱可立矣。若魯曰,上番所達好矣。欲立紀綱,先立大志,務行實政,然後綱紀可立矣。上曰,此外豈有他道乎?上下番所達,誠切實矣。瑗曰,言路閉塞,爲今日錮弊,此固氣節,不如古人之致,而殿下亦宜自反矣。殿下欲祛朋黨,意非不好,而惟其聖意,先着惡朋黨三字,故每有臆逆過疑之病,朝臣欲論異己者,則必以爲伐異,其論所親者固絶無,而設或有之,又謂要名,竝論彼此,則又謂互對攻之,雖欲發一言,得乎?直言讜論,固不可論,官師相規,亦絶矣,如是而國爲國乎?上曰,所陳甚是,今日弊過如此矣,予亦豈欲其如此乎?瑗曰,卽今幸無大權奸,而言路如此,朝廷,設有大權奸,孰敢聞之於上乎?朝臣每陳疏,左看右視,東抹西改,輒曰,此字無乃礙眼乎?此句無乃見忤乎?積習已成,此雖若臣下之罪,實由殿下不能虛受優容之故,至於此矣。古之人主,賞諫求助,和顔導言,如恐不及,必如此而後,言路或可漸開,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苟不各別留意,豈有實效哉?若魯曰,殿下之心,先忘色目然後,言路可開,朋黨可祛矣。上曰,儒臣之言好矣,而如閔亨洙、趙迪命,豈可置而不言耶?予亦非樂爲矣。寅明曰,金若魯向日疏,亦非可罪矣。上曰,精神不足,不能記得,而字句之間,不無偏係之習,故罪之耳。瑗曰,亨洙事,臣嘗論此獲譴,至今惶悚,而亨洙之言,誠有過處,豈不知被罪之心有所懷,不敢隱於上,非可罪也。其時處分,終爲過擧矣。寅明曰,以亨洙事,至下嚴敎於大臣,尤爲過擧矣。上無發落。若魯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修禮而耕之,蓋以稼穡取譬,而修禮,卽《小學》之工夫也。瑗曰,禮義在先,仁樂在後,而學在其中,蓋學則徹始徹終,無所不在故也。寅明曰,《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養心猶治田,以田譬喩,極其好矣。上曰,然矣。瑗曰,禮也者,義之實,以下更釋禮義仁樂之意,蓋所謂仁者,順之體,順者,亦樂之意也。獨不及學者,亦以徹始徹終,故無事乎更釋也。以四性言,則仁先而義後者,仁者,本心之全德,故語德性,則仁宜爲先矣。此文則義先而仁後者,義者,隨事制宜之謂,必逐事用工,銖累寸積然後,可以復其全德矣。論工夫,則義宜在先矣。此等同異離合先後次序,必隨處體認然後,所見流通活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合之以仁合字,最有味,仁者心之全德。人能循禮集義,而加以學問思辨之功,益加其所未知,而約而會之,則本心之德,全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四體旣正以下,修身齊家平天下之序也。上曰,集說,亦引《大學》爲言矣。瑗曰,集說,以人身之肥設譬者,似不然矣。此固《大學》修齊治平之序也。然一身有一身之禮義仁樂,一家有一家之禮義仁樂,國與天下,亦然。殿下必以此章所言,先驗於聖躬,次驗於官闈,又次驗於國,有不合於此者,屢省而亟改之。期於自身而家,自家而國,則必至於大順之域矣。上曰,當留意矣。遂掩卷。瑗曰,講學,莫切於問難,凡文字泛看,固似無疑,細心硏究然後,有疑。有疑,固當思索,而又必難疑答問然後,知見益長矣。臣等魯識,固不足備顧問,而若或於舊讀新受,有疑必俯問,則實有光於不恥下問之盛德矣。上曰,如有所疑,當質問矣。若魯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聖候將在調攝中,而此處甚疎冷,或於便殿,頻頻賜對,則似好矣。上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小寒以後,法講將輟,召對當鎭日爲之耳。寅明曰,夜來聖候,若何,而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無事,而湯劑進御矣。瑗曰,《近思錄》,最切於聖學工程,先儒謂之四子階梯,無過於此者,似宜進講矣。上曰,先朝亦果進講乎?若魯曰,景廟朝,書筵進講矣。上曰,予亦有一番進講之意,《國朝寶鑑》畢後,當講《陸宣公奏議》及《名臣奏議》,《陸宣公奏議》講畢後,先講《近思錄》似好,問議於領事以稟,可也。寅明曰,《名臣奏議》,編秩浩繁,全數進講甚難,其中或不無緊歇,若抄出其緊要者進講,似好矣。上曰,所達得宜,曾經文衡及知經筵,與諸玉堂,齊會于玉堂,相議抄定,付籤以入,可也。若魯曰,進講冊子,事體重大,此亦問議於領事後,擧行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彦通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連歲荐飢,民生困悴,而閭巷間奢侈之風,益甚,至於喪婚之節,尤爲豐備,將至於毁家斥賣之境,人多流離失所者,京城至近之地,盡爲丘墟,所見塞心,若不別樣痛禁,則末流之弊,不可勝言矣。此後嚴立科條,如禁閭家奪入,則庶無此弊矣。上曰,承宣末梢所達,可謂質實,而此非出禁之事,申飭嚴禁,可也。瑗曰,草尙之風,必偃,殿下先行儉德,必謹節用然後,可以責群下矣。上曰,所陳切悉,當體念焉,而宮中需用,亦皆撙節矣。彦通曰,臣於近日,連見各道狀啓,竊有憂歎之事,敢達矣。當此經用蕩竭國計罔措之時,各處漕船故敗之患,極爲寒心。臣於昨年在臺職時,已有疏陳,而今年十月間,別無惡風,而湖西溫陽、禮山、天安,京畿振威等邑大同米及安興鎭戶曹納米船,相續敗沒,試就其狀啓,考其日字,則十月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五處敗船,在於十餘日之內,此實無前之事也。溫陽、振威米船,則敗於南陽地,而禮山、天安、安興米船,則敗於發船不遠之地,或不過數里許,未出浦口而敗,其故敗之狀,斷無可疑,且朝家每以拯出之米,謂無所失,而不知其見偸。狀啓中,亦以爲拯米無欠縮,不可謂之故敗云,此尤慨然矣。蓋此拯米,與和水用奸者同,而所偸尤甚焉,每石偸出五六斗,而沈諸水中,則拯出之後,雖改斗量,必滿一石而有餘,以此觀之,則百石內所偸,可至三十餘石,千石內所偸,可至三百餘石,況其拯出者,豈能一一改量乎?監色沙格輩,如是偸食,而朝家則謂無所偸,謂非故敗,見欺於奸細之徒,至於如此,誠可痛也。拯米則分給地方官民人,使之改色劣米,則徵於本邑,在國家則似無所失,而其爲難捧,比他倍蓰,積成逋欠,終不得爲實儲,且拯劣米之責徵,誠爲窮民難支之弊,當此饑饉荐臻之日,雖其應納之各稅,受食之還穀,亦難備納,而況此劣米,乃是疊徵拯米,則雖曰分給,拯置多日,腐爛成粉,全無可食,而秋成捧納,便是白徵,曾前則敗船之弊,不常有之,故只沿海邑,間間受此患,而近來則無歲無之,無處不然,故沿海邑不能獨當,遍及於列邑,數日程地遠邑之民,以其徒勞無可食之故,初不往受,而秋來磨練備納,其爲愁痛,當如何哉?各道敗船,雖有可疑之跡,其所査處,每每不嚴,或止平問,或例囚、例刑,終皆無事放出,至於拯出石數無欠者,則置而不問,以此無所畏忌,故敗之弊,歲歲益甚,今後則必須嚴加訊覈,期於得情,施以梟示之律,然後庶爲徵戢之道,且於究問之時,必以拯米中每石偸出一款,發爲問目事,分付,爲宜矣。上曰,如戊申年敗船,則似非異事,而至於今年,則元無惡風致敗之說,實爲無據,國用之減縮,姑舍勿論,窮民之受害,誠爲可悶,分付道臣,勿循舊套,各別嚴處,而拯米偸出事問目一款,亦依爲之。{{*|出擧條}}瑗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有致祭之命,甚盛擧也。尊賢之盛意,莫不欽仰,而第聞文純公子孫中,無一人在職者。此實欠事,若命銓曹,錄用其奉祀孫,則似有光於尊賢之道矣。上曰,儒臣所達得宜,其令該曹錄用,可也。若魯曰,先正臣文成公李珥之子孫,亦無在職者,若令一體錄用則好矣。上曰,文成公子孫,曾有除職之命矣。今無從仕者乎?若魯曰,其奉祀孫李綖,纔身故,綖之子鎭五,向除部參奉,以事卽遞,方在草土中,而他孫中,亦有前銜可合收用者矣。上曰,兩先正子孫,一體卽爲錄用事,分付,可也。瑗曰,臣觀忠淸監bb司b鄭彦燮狀本,則罪人尹CChar,遽置放秩,而其弟邃,方以設鞫嚴問論啓,則何敢渾置於放秩耶?殊涉駭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嚴堤防之道似當然,而豈可深責乎?上曰,以日昨所講文義觀之,以衰裳入朝,爲非禮矣。曾前各司下吏之遭喪者,百日後起復,則出入闕內時,必着墨縗,而近於動駕時見之,則皆服純素之衣,事甚駭然,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柳萬樞{{*|仕}}。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進參,而知事金東弼,同知事尹游,金吾坐起進,知事金在魯陳疏,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病不來,同知事李眞望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詳覆合坐,今日出令,而左參贊尹淳,未肅拜,右參贊未差,不得開坐。左參贊尹淳,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參贊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合坐,一時爲急,尹淳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亡命罪人振紀妻愛順,戊申年,分被囚於右捕廳時,所生子授去女人私婢烈伊及率養人柳世泰等,姑爲捉囚本廳,振紀子,仍爲捧授於世泰處,以待後日朝家處分矣。其時部將崔翼台,身爲捕校,不告主將,使烈伊,給他養育者,似有隱情,所當推問,以其方在邊將任所,捕廳則難以拿處之意,草記矣。崔翼台被拿金吾,已蒙分揀放送之敎矣,烈伊則因部將崔翼台之敎誘,出給柳世泰,世泰則不知亡命罪人之子,見欺率養云,而翼台旣已蒙放,則此兩人等,俱無可論,竝宜放送,至於振紀子,則旣是亡命罪人之子,而與他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後日登對時,稟處。 ○以柳萬樞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依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崇陵曲墻後奉審後入來矣。傳曰,引見。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鄭震說等上言據,與通德郞鄭得寧所爭墳山,發遣郞廳摘奸後,稟處事,覆啓,允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漢城府bb言b啓曰,每年藏氷時,時戶米五百六石,均排收捧於都民,自是流來舊制,而中間或因年凶,或因國家吉凶之時,蠲減戶米,自賑廳、戶曹,分半上下者,已至四十餘年,其間雖有丁酉、戊戌兩年收捧之事,而厥後又爲啓稟,限年請減矣。辛亥九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判尹李森所啓,今番遷陵後,特軫民弊,蠲減高陽等四邑大同身布,而至於都民,無他施惠之道,戶氷米限五年減除事,定奪。壬子十一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陳達,上年藏氷米,以都民重困於國役,不爲徵捧,自戶曹惠廳,分排當之。此出於一時特恩,而今年又以國役爲言,平市有所論報矣。上曰,平市之以此論報,非矣。若每每如是,則日後都民,將不知有藏氷米矣。然昨今年都民大困,不可慮其後弊而不施,今年則姑依昨年例,可也事,下敎矣。藏氷戶米,旣是都民應納之物,則所當分付五部,依例收捧,而第伏念連歲荐飢之餘,民皆赤立,宜有別樣軫恤之道,而且辛亥下敎之後,都民已知朝家減五年之德音,則到今收捧,恐有歉於止信之意,故不敢循例擧行,論報備局,則回題內,五年停減,旣是辛亥成成命,則依成命擧行之意,自本府草記稟達云,故敢啓。傳曰,旣有定限,豈欺民哉?昨年下敎,未能覺得之故,而該署尤爲䑃朧,依初定限停減。 ○洪尙賓,以義禁府bb言b啓曰,江界府使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浚,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雜科覆試,當初定以今十一月二十日。放榜定以來十二月初一日,而引諫院之不備,今二十六日,始爲開場,畢試似在於十二月初一日矣。放榜吉日,不可不退定,故更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初十日辰時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柳萬增入侍。上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奉審入來後,仍卽入侍事,注書分付于政院。上讀前受音,自禮義也人之大端,至事鬼神之常一遍訖。吳瑗讀事大積焉而不苑,至順之實也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此以下,發明大順之極致矣。事大積焉,而不苑,大凡物未順應,而我無與焉,則事雖多而應之有裕矣。人主一日二日,萬幾豈有無事之理?惟能順理應事,物各付物,所以積而不苑也。殿下御下,每以鎭定爲務,務欲朝廷之無事,而不如是,終無無事之理,苑而旣極,必益多事,惟事至物來,應之一以至理,則事皆成緖,物皆得宜,必至心逸口休之域矣。上曰,所陳是矣。若魯曰,事大,不必句絶,以事大積而不苑看得,似好矣。寅明曰,不必如此看矣。若魯曰,能守危,集說,似未暢,君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上曰,集說之意,似亦如此矣。瑗曰,太甲曰,無安厥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蓋言能守惟危之位也,能守危亡之戒云者,煩剩而未暢矣。若魯曰,持情合危四字,形容禮之功用,甚親切矣。先王制禮,所以防範於未然,以爲維持保合之具也。上曰,唯。寅明曰,此極言人君之至治也。蓋人君,修己以敬,篤恭而天下平,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而四靈畢至,此體信達順之道。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益加猛省焉。瑗曰,上言禮之所以本天殽地,以治人情者甚詳,而至此又以天不愛其道等語結之。蓋極言其功效,而亦與上相應矣。上曰,天降膏露,是天不愛其道耶?若魯曰,然矣。但天不愛其道,以休祥言之,雨順風調,六氣順序,孰非天道,只以膏露言之,殊不着實矣,此漢儒疎處矣。上曰,唯。瑗曰,修禮達義,禮體而義用也,體信達順,信體而順用也。錯綜言之,則非修禮,無以體信,非達義,無以達順,禮義,乃下學工夫,始條理之事也,信順,進於上達,終條理之事也。整齊嚴肅,居處恭執事敬者,修禮之事也,日用應事,各有裁制,善則爲之,不善則必不爲者,達義之謂也。閑邪存誠,眞實無妄,以臻于純,亦不已之境,則體信之道也。率性循理,泛應曲當,事得其序,物得其所者,達順之謂也。苟能實用工於此,則中和位育之極工,亦不外於斯矣。此篇雖似汗漫,而其大綱則不過二語,殿下誠能念玆,循循下工,則聖德必有日新之工,而治效必有可觀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此理雖若迂遠,而其所體行,在我之一心,如古鏡之重磨,則有日新之工矣。遂掩卷。寅明曰,連日開講,氣候無損傷之事乎?上曰,無事矣。匡輔曰,玉堂上下番仰勉之意,極爲切至,伏願殿下,益加奮勵焉。小臣非不知聖學之高明,而雖當無故之日,亦有停講之敎,而召對近久停止,無奈有倦怠而然耶?上曰,方在調攝中,故不得如意開講,而召對則予當量力而爲之,然此處甚疎冷,至如列聖朝《寶鑑》,則設講便殿,有所不安,故不能行之耳。予每看國朝事,雖臥,必冠而起,蓋出洋洋如在之敬也。匡輔曰,近來紀綱體統之無復餘地,比之數年前尤甚,臣誠慨然,以呈告事言之,自六曹、三司,至於摠府,而逐日呈辭,紛紜特甚,一日之內,或有再呈三呈,亦至於四呈,此誠前所未有之事。每有申飭之敎,故政院若或勿爲呼望,則或送書或送言,咎責備至,必欲入啓而後已,陳疏者亦然矣。其爲擧措,便同驅迫喉司,如是而何能奉行申飭之敎,而號令百司乎?實爲寒心矣。上曰,朝報無見之之道,故呈告等事,無以知之,摠管亦呈辭乎?殊可駭也。匡輔曰,武臣摠管之以親病陳疏,亦是前所未有之事也。摠管多員,相議替直而已,而頃者趙儆,以親病在直呈疏,故喉院不得已捧入云。張泰紹則以年少武弁,近日連爲呈辭,海興君橿,亦爲呈辭,故每當番次,諸摠管推諉不入,極爲未安矣。知事宋寅明曰,摠管十員,不爲不多,而至於番次,每患苟簡。臣方待罪地部及內局,而備局有司之任,俱皆多事,猶能間間入直,而張泰紹、具聖益之皆欲圖免,誠極駭然,聖益呈辭捧入喉院,亦不可無責矣。上曰,摠管乃是宿衛重地,而年少武弁,亦皆厭避,番次至於呈辭。若此不已,軍門中軍千摠,亦皆呈辭矣。前日則文宰不爲入直,而近來則勿論宗班及文武,無不厭避,番次摠管,自古豈有牌招之規乎?向者趙儆之疏,誠爲礙眼矣,捧入承旨及具聖益辭單捧入承旨,竝推考,卽今呈辭摠管,竝從重推考,益興君之再度呈辭後,身病出仕,亦無前例,其病之不至大段,於此可知。當初辭單捧入承旨,亦爲推考,此後摠管之辭疏辭單,勿爲呼望,可也。凡疏章,喉司還給不捧,則尾陳侵斥之語,故不得已捧入,此後侵斥喉司之疏,予當一倂還給矣。匡輔曰,朝臣之受由下鄕者,不得逾限,法例當然,而近來每每過限,不爲還朝,此亦關係紀綱矣。工曹參判鄭壽期,則本職之外,又兼摠管,而年今七十,當寒不卽上來,宿衛之任,與他有別,故敢達。上曰,鄭壽期不卽上來,殊甚不當,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而此後朝臣由限,各別申飭,修明舊典,可也。匡輔曰,前參議金龍慶,則果得風病,昨者再違召牌云,而有拿推之命,當寒冷獄,若或添劇,誠有死生之慮,而近來違牌之弊,極爲寒心,大小臣僚,皆以牌不進爲能事,如是而國事無可做之望,臣切慨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金龍慶果是實病,則昨日拿推,出於重事體之意,罰已行矣,特爲放送,牌不進之弊,則各別申飭,可也。匡輔曰,陞學當年條,自政院申飭必於歲前畢試事,旣有成命矣。小臣待罪該房,故各別申飭,而日昨大司成及學敎授變通差出之後,大司成李宗城則果有實病,臣亦目見其吐血之狀,而至於學敎授,則南學敎授吳瑗,旣已畢抄,而其餘中、東、西三學,則終不擧行,士子輩缺望,不須仰達,而成命之趁未奉行,誠爲未安,大司成之病,比初以銓官違牌時乍減云,卽爲牌招,學敎授則元無牌招之規,何以爲之?上曰,事極可駭。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例,中、東、西三學敎授,從重推考,各別催促設行,而大司成李宗城,卽爲牌招,可也。若魯曰,喉司之出納惟允,乃其職也。諸臣辭單,雖曰紛紜,可捧則捧之,不可捧則不捧而已。今以書囑傳喝驅迫等煩碎之語,至煩天聽,事體殊甚未安,入侍承旨推考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出於慨然,而儒臣請推,大體是矣,依爲之。{{*|已上出擧條}}上曰,所講冊子問議事進去乎?若魯曰,退出後,卽當進去耳。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參判朴文秀引見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文秀進伏曰,當初見陵官報狀,則極爲驚心矣,及臣馳進奉審,則有異於報辭矣。上曰,與陵官報狀,有異乎?文秀曰,臣之書啓入之乎?上曰,入之。承旨跪進。上覽畢,謂文秀曰,前後曲折,詳細陳達。文秀曰,臣奉命待開門馳進,則日已午矣。奉審陵上,則大王陵上莎草茂盛,王妃陵上莎草,猶未茂盛,而他無頉處矣,所謂囕人處,則距陵上三百餘步許矣。上曰,距陵上如是絶遠,而陵官以曲墻外報狀,極爲駭然矣。文秀曰,陵底虎患特甚,巡山上直,不得任意爲之,故六陵參奉,相議報達。大抵,自前此等事,報于禮曹,則禮曹不卽擧行,故以曲墻後報達,欲其驚聽也。上曰,曲墻後之說,聽聞俱駭,事極率爾,本陵參奉,旣已拿處,而諸陵參奉,亦不無論罪之端矣。文秀曰,勿論遠近,曲墻外則一也。何必以此論罪乎?上曰,囕人處有痕跡耶?文秀曰,囕死者,卽村下之人,而囕餘,旣已持去,其處有若干血痕若干衣片矣。文秀曰,臣每登筵席,有懷必陳,非不知言辭之支離,而愚衷所激,不能自已,敢達矣,殿下嗣服之初,志氣英發,銳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漸不如初,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莫不隱憂,而殿下之積傷已甚,或有觸忤之事,則輒下不忍聞之敎,群下惟以承奉爲事,若此不已,則末終之害,有難言者矣。伏願殿下,加意猛省,先立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則人心悅服,而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達於天地,聖躬安吉,國家和平矣。臣昨上一疏,言雖至愚,不無有裨於聖躬,更加留意焉。上曰,予在春宮時,知卿向國之誠矣。頃年長陵幸行時,至高陽晝站,有下敎事矣,人謂之狂,而我不謂狂,人謂之麤率,而我不謂麤率矣,然而卿不免浮雜之習矣。文秀曰,臣有所懷,不言則是負殿下也。殿下每以方寸已傷,今無奈何爲敎,是有不然者。殿下苟能惕然悔悟,以理抑情,則擧措雍容,自無過度之事矣。三百年宗社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上,豈不重哉?伏願殿下,割斷無益之悲,以頤養聖躬爲務,則豈非臣民之幸耶?臣事君如父,若負殿下,則是負父也,此臣所以有懷無隱者也。上曰,今日世道人心,可謂汲汲,挽回之道,豈不難哉?所達慷慨,可不猛省焉?昨疏亦當體念焉。洪尙賓曰,朴文秀之言,未免支繁,而皆出於憂國之誠,更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更加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1月30日== 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兩珥。 ○李匡輔啓曰,明日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兪最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若魯,敬奉聖旨,以召對冊子《陸宣公奏議》畢講後,《近思錄》繼講當否及《名臣奏議》抄刪事,問議于領事,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近思錄》一編,實爲四子之階梯,其於聖學工程,裨益弘多,至今未及進講,誠爲欠闕,果如儒臣所達,《陸宣公奏議》畢講之後,《名臣奏議》未及抄節之前,先以《近思錄》繼講,而《名臣奏議》,卷帙浩汗,不可不刪煩取要,以便睿覽,亦依筵臣所達施行,似爲得宜矣云,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與領議政議同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洪景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明日啓覆,亦無進參之員,除陳疏呈辭受由雜科進在外外,持平趙鎭世,司諫宋秀衡,正言趙明謙、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初覆時,吏曹、禮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吏曹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議徐宗玉病不進,禮曹判書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參判朴文秀呈辭,參議李聖龍奉命在外,無進參之員云。禮曹參判朴文秀,吏曹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一體牌招,以爲啓覆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今番歲抄中牌不進之類居半,此亦紀綱所在,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昨雖飭勵,宜有各別飭勵之道,自本院,另加嚴飭。 ○兵曹右邊捕盜兼從事官李玗。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兪拓基、尹陽來、李眞淳,平安兵使鄭壽松、趙儆、張泰紹。 ○洪景輔啓曰,明日啓覆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呈辭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雜科試所進,或在外,或未差,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只有持平李載厚,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莫重啓覆時,禮曹堂上無入侍之員,朴文秀待明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數昨,承命入侍,奉聆玉音,開誨諄切,倚毗隆重,萬萬非賤分所當得,忽又親宣手書,被以曠絶之異數,退歸擎閱,天香滿袖,寶墨耀室,仰思遭遇,涕汗俱逬,俯省罪戾,心骨爲驚,終宵繞壁,不能成寐,歷日惝怳,氷炭交中,實莫知置此身於何地也。念臣愚迷膠滯,徒欲全咫尺之守,以裨聖朝之風化,前此負犯,姑舍勿論,伊日前席千言萬語,庶或感回聰聽,自不覺支蔓猥瀆,重添一案,及叨無前之誤恩,雖陳感泣之微忱,而猶且祈懇之辭濫多,叩謝之意反輕,厥後鎭日違召,猶夫前套,若不省君父之可畏,寵渥之可感,眞所謂頑然木石,嚴敎之下,一倍震懍,而誅譴不加,轉益焦隘,不得不冒萬死更暴未畢之說,尙冀聖慈之矜諒焉。噫,天道損滿,人情惡盈,福過而生災,眷重而招忌,臣雖不肖,嘗聞古人之明訓,平生所深畏者,權勢二字,而聖明,謬知,位任愈隆,莫遂循墻之志,冒犯在梁之譏,固已多矣。至於今日除命,尤是第一權要,而同堂兄弟,替傳而連授,事未前聞,人莫不愕眙,臣於初聞命之日,卽自矢以限譴必遞,旣已成說於朋儕矣。又以質誓之意,仰陳於章疏矣。上自朝廷,下至厮隷,皆言其必不行公矣。撕捱已至六旬,而違牌已過六十矣,佐貳變通之後,世皆謂今則便同已遞矣。千萬夢寐之外,遽有此非常之節拍。噫,螻蟻微臣之去就,何所關於輕重,而乃殿下特勤睿念,侵夜出御,曲賜面諭,已極過越,況又侈之以曾前或施於大臣儒臣之寵章,臣以榮爲懼,戰慄罔措,至欲昧死還納者,此也。恩數之太褻,本爲聖德之失,奬飾之匪人,深累則哲之明,四方有識之士,其必有懣然不服,口議而目笑者矣。雖然,君父之眷禮至此,臣縱無以稱塞萬一,感激圖報,殞結是期,飾讓便身,義不敢出,且以匹夫而敢與至尊,終始角勝,極知僭妄,罪在罔赦,而區區爲此至難,必欲得遂而後已者,一則畏公議而自處也,一則誠不忍自我作始,資後世貪縱者之口實也。此心炳然,可質神明,到今罪極理窮,勢在應遞之際,諉以分義恩數,猝然回頭出脚,則譬如營十層之塔,而至九層而毁壞之也。將何顔面,更對於成說之朋儕?亦何以自解於擧世之嗤點乎?昔宋臣司馬光辭樞密一節,訖今傳爲美事,而向使宋帝,不肯諒其志而成其美,則光焉能致是哉?臣之庸下,雖不敢希企於前賢,而若其所仰望於聖上者,實不在宋帝之下,惟願天地父母,察臣言之亶出苦情至懇,念此事之大關國體後弊,劃然改命,收臣職名,而若臣積逋君命之罪,斷不可因仍倖逭,竝乞亟命有司,重加勘處,使已頹之紀綱稍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筵席勉諭之下,其在分義,不宜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卽見持平李載厚疏本,以臣之處置請遞,公肆反詆,臣誠不勝駭惑也。憲臣向日之疏,臣猶略記,而其上款臚列,專是論戎儀者,首以頃日野次閱武起辭,而繼曰陣中隊伍,節次錯亂,又曰見者擧皆驚怪,傳者莫不寒心,又曰,平常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爲重云,則臣之筵奏所謂指陳其時事狀者,果有一毫差爽,而禁旅一款,果爲本事外別般材料耶?其只提訓局,而不論禁旅者,臣固未知果出於何意,而臣所謂斑駁苟且,只就其言議平說而已。今憲臣之自辨,若謂訓局如此,故論之,禁旅如此,故不論,則不害爲意見之參差,而不此之爲,猝改其說,乃曰臣疏主意,專在徑先陳疏一款,有若其意初不在戎儀之得失者。噫,此胡大事,而乃至護短文過,若是其不白直耶?臣實異之,雖以今疏所謂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者觀之,不但二字,自露本情,而上下語意,互相矛盾,無亦以前疏尙在,終不可掩故,不得已而爲此依違之辭耶?一時當論不論,何難於引咎,而浪費心力,一至於此,終以崎嶇勒成等語,若將相角者然,誠如是,則臺閣言議,雖有不韙,處置之際,漫無可否,然後方可謂之和平耶?臣不欲呶呶較辨,自損事面也。如臣無似,忝居公論之地,因一處置,忽受反詆,其疲劣不勝任,亦已審矣。在臣私義,終難晏然,玆暴微懇,冀蒙矜察。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安愚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5sy9duzyrgu3f4sic6b58m89g5w9inp 2173375 2173374 2022-08-21T13:33:26Z Blahhmosh 79595 /* 11月21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1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未肅拜}}。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一更,流星出天中,淡雲□入乾方,□□日□□,尾長五六尺許,色□。 ○洪景輔啓曰,承旨,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矣。新除授承旨,所當牌招,而方入試,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大司諫李眞淳,司諫李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諫院不備,事體未安。大司諫李眞淳,更卽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 ○傳子李春躋曰,日寒如此,常參時刻,以午初初刻議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承旨及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判書,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匡輔爲承旨,尹淳爲左參贊,朴師益爲右參贊,李廷濟爲刑曹判書,尹游爲同義禁,宋秀衡爲司諫,李潤身爲正言,申晩爲持平,吳瑗爲校理,李夏徵爲戶曹佐郞,吳遂采爲刑曹佐郞,崔昌億爲延安府使,朴師順爲大丘判官,宋徵台爲抱川縣監,李東煥爲平安都事,朱炯离爲高山察訪,朴師益爲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趙錫命特進官進,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試官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李廷濟、趙尙絅爲副護軍,以李箕鎭、吳彦胄、金尙翼爲副司直。 ○吏批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趙景彬呈狀內,矣身,素患賤疾,積歲沈痼,有非時月調理所可獲痊,斯速入啓處置云。身病果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龍潭縣令趙景彬,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宣傳官崔尙衡,以本廳曹司之役,累月處冷之餘,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助防將金成大,及第邊協、金重華,直赴金振海、金起,山行將金起白等,或拯活人命,或捉虎,或試射入格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成大、邊協、金重華、金振海、金起、金起白,未資窮未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卞箕和,僉知中樞府事金潤,宿病危篤,末由肅謝恩命,同知中樞府事金熙潤,肅命之後,重得身病,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七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都監哨官李震亮,部將李惟淸等,俱未滿四中,武臣兼宣傳官文德一,連三次不進,跡涉規避,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月十七日,得接燔造郞廳牒呈,則今年燔造,初因年凶癘疫,匠卒相繼死亡,又因楊口白土之不精,新基移釜之不善,自春至夏,燔事不順。夏等進上,僅僅封進之後,秋等進上,罔夜蕫役,而入秋以來,沙器之苦窳破傷,愈往愈甚,秋等進上,萬無封進之路。入啓處置事,具由論報,而莫重進上,無端闕封,曾所未有,各別申飭,工匠等,期於畢封之意,論題,分付矣。卽今燔官入來,而所齎來燔器,未滿當封之數,莫重進上,至於闕封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當該燔官,拿問定罪,都書員邊首,令攸司囚禁嚴刑後,照律定罪,臣等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且磁器元數五百五十七竹內,今此所封,不過一百七十八竹,雜器元數三百三十二箇內,所封亦不過一百四十六箇,而色甚不精,擇其中稍優者,各殿各宮內入之器,則所當依數捧入,而器皿色目,亦且不齊,以他色目,推移捧入,何如?傳曰,依啓。勿待罪。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年進上臘藥磨鍊,則庫中不足之數,肉桂二斤五兩,龍腦一斤四兩一錢,沈香一斤七兩,犀角七斤一兩六錢,訶子十五兩,木香一斤十三兩,朱砂二斤十一兩三錢,白檀一斤九兩,砂仁一斤,唐黃連十一兩,丁香二斤十四兩,白豆蔻一斤,肉豆蔻一斤四兩,附子七兩,桂皮八兩,三乃子十五兩,甘松十五兩,全蝎十五兩,石雄黃一斤八兩,牛黃則年例七十七部及加數十二部,東朝別進上龍腦安神丸一劑所入三部一錢,竝令該曹,卽速進排,何如?傳曰,允。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頃年御醫北京入往時,別貿唐鹿茸以來,則正如紫茄,絶勝於我國所産者,且唐材中犀角、朱砂、黃連、肉桂、使君子、附子等種,皆是要材,雖有年例貿易元數,每患不足,使戶曹貿納,故曾前御醫入往時,多令別貿,以省地部之弊矣。今此謝恩兼冬至正使隨往御醫處,管餉銀子中二百兩,依前出給,此等藥材,使之精擇貿來,而本銀則還後會減宜當。以此,分付于平安監兵使,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文科會試試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去夜初更量,場內易書假家,猝然失火,十餘間盡爲燒火,棘圍十五間,亦爲延燒,而試券則以易書旣訖之故,幸免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忠淸監司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駑下病孱,素昧事務,過蒙知奬,猥叨拔擢,向來韜鈴,今之臬司旌鉞,榮耀雖極,而僥踰則甚,四五年來,連在客館,不遑寧處,精力滋盡,疾病已痼,王事所縻,不敢言私,强疾登程,遍審右沿,仍又馳進畿境,奉迎實錄,陪至嶺界訖,轉審左道諸邑,昨始還營。所過年事之失望,民情之困悴,今方別具狀聞,而臣有萬萬惶悚不安者,曾伏見賑廳啓下指揮,則有搬移嶺錢於本道,使之貿米上納者,臣雖無狀,事苟有利益於國家,而無害於擧行者,則成命之下,何敢違難哉?只緣秋事大失所料,市直日益減下,遠地搬運之錢,自爾遲滯,貿米時節,坐致捱過。臣之當初所慮,亶出於此,而賑堂筵奏,極爲嚴峻,問備薄罰,實出末減,蓋臣所論,初非出於不欲奉行朝令之計,而緣臣無似,忝在藩任,不能以外方事情,達之於廟堂之上,竝與本情而見阻焉,撫躬慙惶,更有何言?臣旣冒居重任,事事憒劣,雖狀聞文字中,例用措語,亦且得咎。日者,以延豐新代,除署下送事爲請,而得伏見喉院回送書目,則以爲,守令除署,非藩臣所可仰請云,至有啓推之擧,凡外方此等事例,不過依謄錄施行,取考營中謄錄,則自前以然,臣不暇遠引舊例。卽今慶尙監司臣金始炯,京畿監司臣申昉,爲本道道臣時,皆有此狀請,非一非再,蓋舊例則固自如是,前人則雖有已行,而臣則宜不敢唐突仰請,以犯猥越之罪,而病昏生疎,隨處生疣,今於薄勘之下,益切惶隕之心。小事如此,況大於此者,如卽今許多事務之繁氄,皆係道臣之承布朝令,而臣實百不猶人,其善爲奉行,固不敢望,而雖欲粗粗成樣,亦自知其誠難矣,臣何敢飾辭以欺聖鑑哉?且臣命道孤釁,早失怙恃,又無子女,家中只一所後子,而別來未幾,遽聞夭折,殮葬已過,不得往訣,單身客地,影外無依,情事慘悽,腸腑銷蝕。宿患痰塞之症,發作無常,有時痰逆昏窒,則經日達夜而後,始能得通呼吸,萬一呼吸,因爲不通,則此生便休矣,邑牒民訴,多所滯阻,營中事務,久爲抛棄,此豈不萬萬惶悶者乎?自非然者,如臣無甚關重之身,何敢以區區疾病,猥達於天地父母之前哉?此其實情實狀然耳。苟使因仍久據,日益曠廢,則雖聖度天覆,而亦難每勘以薄罰,其勢必不免自陷於重誅,以公以私,以情以病,宜蒙早賜遞免,回授可堪之人,了當秋務,俾使臣解歸調息,則庶得以自廁於聖世四窮民之一,歌詠聖澤,以延殘喘,此臣今日區區之願。伏乞聖明,特垂仁鑑,特副微懇,千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十一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班,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左尹申光夏,戶曹參議李匡世,持平南泰齊,校理趙明謙,修撰兪冣基,監察李□□,戶曹正郞尹得載,禮曹佐郞李錫祿,吏曹假郞廳高處亮,司祿洪正輔。西班,領敦寧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賮,連豐君欑,刑曹參判尹陽來,兵曹參判趙錫命,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花原君權喜學,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任{{!|𪼛|⿰王集}},刑曹正郞朴聖輯,工曹佐郞李重泰,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 ○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常參,例以朔望爲之,而日寒如此,輕煖之衣,以爲加進乎?上曰,別無加進矣。命均曰,寒威猝劇,而輕煖之具,不爲加進,易致觸傷,不勝悶慮之至。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昨日進參査對,感冒風寒,今日不得入侍矣。上曰,業已知矣。李春躋曰,假注書蔡慶承、李聖檍入侍時,左右失次,竝推考,使之相換坐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今日則別無他稟定之事,而取見《備局謄錄》,則曾前西北有犯越之變,則監兵使、守令、邊將,有論罪之擧,而今番則罪人,姑未取服,當待前頭而處之矣。上曰,按覈使,纔已下去,當觀其査啓而處之矣。命均曰,曾前犯越罪人,未能盡捕,則有懸賞搆捕之事,而今番平安監司前後狀啓,不能明白,當初以爲二十餘人中,金昌溫等囚治,而其後狀啓,亦以罪人等訊問不服爲語,而罪人名數,不爲擧論。所謂二十餘人,盡爲捉囚,或失捕,逃躱與否,未及詳知,自備局,姑不得指揮,分付矣。上曰,事係邊情,而道臣狀啓,極涉疎率,當該道臣,推考申飭,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日寒甚緊,殿閣陰冷,時久殿坐,殊極悶慮,臣當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持平南泰齊所啓,臣一生拙訥,平居杜門,於一切世事,殆若聾聵,而至於樞庭機務,廟堂訏謨,則疎逖之蹤,尤無得聞之路。昨日猝登筵席,伏見諸臣,以邊禁事陳達,而臣之近日所聞,適與之相近,故,果有所論列矣。及夫傳啓之後,大臣以意外爲言,繼有邊事差誤之說,臣惝怳愕怡gg愕眙g,不識其何故,無從質問,泯默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大臣旣發意外之言,而臺諫不卽引避,大加非斥,臣尤不勝瞿然之至。臣旣有當避不避之失,而且使禹夏亨,果有主管邊務之事,則無論其人之可堪與否,臣之以弛禁一事,徑請拿問者,終不免泛忽之歸,以此以彼,有難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兪彦通曰,持平南泰齊,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南泰齊之避嫌,終是苟艱矣。大臣設以意外爲言,而元非可嫌者,且其時卽爲引避,則猶或可也,而到今避嫌者,未免苟簡。且以禹夏亨之主管邊務,徑請拿問,不免泛忽爲避者,尤無着落,臺臣當隨聞論列,豈可以主管邊務,有所顧藉乎?旣以泛忽避嫌,則禹夏亨事,自歸落空矣。徐命均曰,日昨筵中,臺臣以禹夏亨事論啓,而臺啓體重,故臣等不敢陳達,與首相有所酬酢矣。今者臺臣,以此引避矣,臣等於此事,不勝惶恐。禹夏亨果有此等罪犯,則臣等前後陳達,而有所指揮者,未免欺罔矣。第聞夏亨,以潛商事,多有摘發科罪,渠若有所犯,則何以禁戢他人乎?設禁頗嚴,故邊方奸細之徒,多所忌憚,必有毁謗之言,臺臣之以風聞論啓,非異事,而所幹之事,自歸解弛矣。上曰,操縱弛張,惟在掌事之人,非朝廷所可指揮,而臺啓旣發,故昨已依啓矣。到今臺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矣。拿問則姑爲還收,而從重推考,待其緘辭後處之,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所申飭,而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今十月朔朔書,無緣不書,事體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極駭然。朔書月課,祖宗朝設置之意,至爲詳備,而近來多有公然不書者,在家書進之役,尙且不肯,事體豈容若是?拿處,可也。春躋曰,執義李光溥,持平南泰齊,朔書篆文,亦爲不書,而方帶臺職,不得請推之意,敢達。上曰,臺諫則不可謂無緣不書,更考前例以稟也。春躋曰,朔書則雖臺諫,無不書之規矣。不書諸人,旣命拿處,則臺臣之不書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臺臣則與他有間,置之,可也。洪景輔曰,刑房承旨未差,故臣方代看,而刑曹久無長官,金吾亦久不得開坐,獄囚多滯,委屬可慮。判書趙尙絅,判義禁申思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判金吾今方入侍,此是行公,不必牌招,而秋判之撕捱,殊涉過矣。且啓覆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可也。李春躋曰,趙尙絅則果有實病,數日內勢難行公云矣。上曰,趙尙絅有實病,則今姑許遞,其代卽爲差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方物封裹,在再明,而因銓官撕捱,政府西壁,亦不得差出,事甚悶慮矣。上曰,事體實涉怪異矣。吏判雖有固執,予亦有固執矣。若使顧念分義及除拜之意,則些少曲折,爲第二件事,豈容若是?韓德全所達,殊涉怪異,而參議之以此撕捱,尤涉太過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罷後,晝講隨時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政府西壁,今當差出,而前右參贊李廷濟、錦原君朴師益,以試官違牌,方在坐罷中,他無推移備擬之員,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洪景輔曰,金吾罪囚,亦甚多滯,判義禁申思喆,使之趁卽開坐事,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十一月初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左議政徐命均同爲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宗臣咸溪君櫄,武臣行副護軍李國馨入侍。 ○上,讀前受自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止讓道達矣。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五廟之孫祖廟未毁,止亦復初一遍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此文,承上文之義,而所謂衆鄕方者,使人以知趨嚮之義也。徐命均曰,邦國有倫者,爲治之道,自內及外之義也。尹游曰,此等處,可見聖王之治道矣。上曰,然。尙命曰,大昕鼓徵,當早朝之時,警衆齊會之意也。上曰,此有先師先聖之稱,今時則尊師孔子,而三代之所尊師者,誰也?僉曰,古矣,文獻無徵。命均曰,博攷文典,則豈無可知之道耶?上曰,自夫子以後,尊夫子爲先師先聖,而三代之時,則以此文觀之,必有師有聖矣。兪㝡基曰,今時則以孔子爲先聖,以顔、曾爲先師矣。上曰,不可分而二之也。兪彦通曰,釋奠祭文,以夫子、顔、曾有先聖先師之稱矣。上曰,視學,天子親行,祭先師先聖,有司卒事反命云者,其間似有輕重之殊,此可疑也。尙命、㝡基齊對曰,聖敎至當矣。尙命曰,遂發詠者,歌詠以延三老五更者也。上曰,修之以孝養者,何意也?游曰,老吾老以及老之意也。上曰,反字之吐有疑矣,天子爲三老五更,行禮而反之之意耶?以注說觀之,則似是三老五更之反,而反ᄒᆞ야吐,終是有疑矣。㝡基曰,可疑矣。游曰,入侍諸臣,於此文,皆生疎矣。上曰,《禮記》則吏判熟知矣。命均曰,吏判則自前多有工夫矣。㝡基曰,從註解看之,則非天子之反,似是三老五更之反也。命均曰,反字則通看,似好矣。上曰,其言好矣。尙命曰,達有神興有德,樂音和暢流動之意也。上曰,此與《書傳》之韶簫九成之註,致和於上之意同一般也。游曰,大武之舞,武王之樂也,而我國享祀之節,亦有文武之樂矣。上曰,太廟用大樂,社稷用武樂,而撤時樂曲,與俚樂無異矣。命均曰,樂曲未盡周而然矣。上曰,祭官之久立雖難,迎神之樂,曲盡中節,可也。尙命曰,念終始典于學者,此引《書傳》說命之文,而天子視學,養老之餘,以典于學結語者,可見用意之深切矣。伏願此等文意,玩味而體念焉。上曰,所達是矣,可不留念?上曰,世子問寢之前,註有過解處矣。尙命曰,此則合言世子之問寢,以示孝以養之意也。命均曰,愼終爲第一義也。上曰,領事之言好矣,而愼終雖好,作事謀始,亦豈不好耶?以今日言之,廟堂凡事,無謀始之意,而臨事牌招,則猝辦計策,以爲措事,歸家更思,則亦必有善計,而後悔之端矣。頃使輪次直宿,而終不施行,故旋卽撤罷,然卯酉之法,備局行之,亦宜矣。命均曰,備堂諸員,皆有本職,故備局坐起卯酉之法,終是窒礙難行,然或會坐報狀題給之後,各歸私次,則自然有私事酬應之節,國事則便置相忘之域,一無可成之事,今以回啓事言之,首相則老病,其餘諸員,亦有他事,故自然遲滯,殊甚悶慮矣。上曰,大昕鼓徵之法,可行於今日者矣。命均曰,皆以忍便爲主,無一擔閣者,雖以公會時言之,三嚴鼓之,而亦有趁時不出者,殊極慨然,當爲申飭矣。㝡基曰,文王世子一篇,自文、武、周公之敎世子,以至天子視學,而末又以古世子事結之,其中可法可師處,亦多矣。上曰,世子之道,當知老老之義,故以入養老之文,然此篇似不如月令之井然有序矣。講畢。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猝寒,痰候更無發作之節乎?上曰,別無加添矣。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方進御矣。命均曰,常參時,殿閣陰冷,移時殿坐爲悶,故以晝講入侍之意陳達,而禹夏亨事及政府西壁變通之意,旣已稟處,則更無仰達之事矣。自藥房聞之,則府夫人有病患云,聞極驚慮矣。上曰,遣御醫看病,可也。命均曰,李箕鎭以病不來,旣爲許遞,而在鄕之人,前後申飭之下,終不上來,朝著之不備,未有甚於此時,凡事可悶,而金取魯之引嫌,亦非異矣。自上開釋,申飭,何如?上曰,其時已爲下敎,而玉堂之言,則不察其曲折而然矣。命均曰,非徒下鄕諸人之不爲行公,朴師益、閔應洙,亦不行公,徐宗伋則以向來事,一向撕捱,自上亦當有開釋,申飭之道矣。上曰,別無開釋之事矣。己酉以前及上年以前事,皆付諸先天,則何必更有開釋之理乎?命均曰,尹淳,亦下鄕不來。辭未畢。上曰,何爲其然也?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其忠字,卽誠也。頃日藥院提調之許遞者,實出於曲軫之意,而淳之下鄕時,問其來不來,則以上來之意爲達,故予已信聽矣。予之禮使之道,雖爲歉然,在渠以忠之道,豈可告君以更來而不來乎?萬無是事,卿之慮殊甚過矣。命均曰,更爲催促上來乎?上曰,催促則有若不信重臣之言,兵判今方入侍,當知此意,催促之事,置之,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殊甚怪異矣。命均曰,成明,自以無能退去云,而他無所執矣。尹游曰,如臣不學,苟充經幄之列,深自惶愧,而國家用人之道,各因其材而任之,可也。如宋成明、李眞望,則文學裕如,實合是任,使之出入經筵,則當有啓沃之益矣。上曰,成廟朝,進講綱目,而使講官,先自熟讀,有工夫然後,以其人進講云,古事豈不美乎?游曰,每事,法祖宗行之,誠好矣。若李寅燁之類,擔當國事,凡諸廟謨,孜孜不已,可見其任事之誠,而今則無一人擔閣者,皆以泛忽爲事,何事之可成乎?惟當量其材,責成各人然後,事可做矣。如是度日,則日趨委靡,而莫可收拾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若如此悠泛,則國無任事之人矣,何事可成乎?命均曰,卽今則廟堂諸務,宋寅明,專爲擔當主管,而寅明,旣長度支,事務極煩,故未暇酬應。備局則宋眞明,今方句管,而金在魯尙不行公,廟務多滯,極爲可悶矣。上曰,備局堂上,今無闕員耶?命均曰,姑無闕矣。尹游曰,今人則不得行古人之事,殊甚嘅然。自前爲戶判者,句管備局,亦多有之,而近來則大臣,或觀其顔情,以爲遞改,凡事皆歸泛然之科,何望其責成乎?命均曰,朝著不備,未有甚於近來,故在鄕之人上來事,嚴敎申飭,前後不一,而下鄕諸人,了不動念,殊極未安。備局堂上,則員數雖多,行公之人甚少,至於閔應洙,差除之後,終不行公,宋成明,元無所執,而前後除拜,亦不應命,揆以事體,尤涉不當,似當有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在外諸人,竝申飭上來,可也,而宋成明之無端下鄕,終不上來,極爲非矣。閔應洙之不爲行公於備堂,尤極怪異矣。向者外補時,聞衷情未暴云,故卽爲召還矣,今則以外補,如是撕捱,而在外則治民事,在朝則獨不爲國事乎,安有如許道理?竝從重推考,宋成明使之催促上來,而閔應洙則以備堂,卽爲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憂國計,其無津涯,而如臣不才,忝居廟堂,不能取重於當世,壞損朝體,已無餘地,百事解弛,而亦不能大警動大振作,殊極惶悶矣。以尹汲疏觀之,陰陽是非等說,自上已爲揮去,而其言君德是非及朝政得失,切中時病處甚多,極爲好矣。卽今臺閣之上,了無直截之風,而雖或有可用之言,不能見用,故聖德日下,年少臺臣,謂以廟堂承順上敎,非斥,然其實則廟堂諸臣,無曉事者故然矣。貽累於聖德者匪細,而至於呵責臣僚過度之言,尹汲之說,亦好矣。上曰,尹汲之疏,大體則是矣。游曰,伏見統制使金潗所報,則本營把摠尹迎來,曾以沒技狀聞,有直赴之命矣,今五月,因病身死云。曾於丙申年間,江都武士鄭泰岳,以沒技直赴,未付殿試而身死,故因試才御史書啓,書名榜末,而仍賜紅牌矣。文科則未唱榜前身死者,或有追贈槐院之規,而武科則旣無追贈之事,又不付殿試,則終無直赴之意,雖渠子孫,無以承蔭,似必爲冤。旣有前例故敢達。上曰,已死者書名榜目,事雖怪異,而旣有先朝舊例,則依施,可也。{{*|出擧條}}游曰,本營沒技之類,亦爲直赴,而別軍官李元,騎蒭五中而四矢中貫革,木片已落,監的官以不見中,不爲擧旗,都廳則以四中,載於文書,故渠甚稱冤。監的官移刑曹問之,則監的官以未及覺察爲首,人皆稱冤,故敢達。上曰,五中則似爲的實,而必是監的官未瑩之致而然矣。今番謁聖時,黃采之見落者,亦由於見漏矢冊,故終令拔去矣。李元之五中雖分明,監的官旣不擧旗,則不可許施矣。兪彦通曰,自明日縕繹間,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則縕繹,以三日定限。{{*|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加平郡守金箕錫,彦陽縣監柳文龍。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獻納李廣道引避,已至多日,持平南泰齊引避,亦已經宿,兩司,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久無長官,詞訟多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李廷濟,卽爲牌招察任,參議徐宗玉,連呈辭單,不爲行公,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金吾滯囚,申飭開坐事,命下,而今日不爲開坐云。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三招之下,又爲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本府西壁之口傳差出,蓋爲方物封裹,而新除授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今日不爲出肅,令本院請牌云。右參贊朴師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領左相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必有西壁可以開坐,而行左參贊尹淳在外,右參贊朴師益,以右議政臣金興慶。姻嫌陳疏,無以推移,事勢急迫,不可不變通。右參贊朴師益,今姑許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廷濟爲右參贊,以鄭熙普爲平安都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戊申三月別製居首恩賜直赴殿試人進士李匡贊,連以身病,或下鄕不得入場,許赴於後科殿試事,啓下。庚戌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黃尙老,六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崔德垕,十一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許逅,辛亥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壽德、申命佐,三月別製居首幼學崔龍賢,十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寅煥,同月親臨殿講時居首幼學姜守珪,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幼學韓翼謩,壬子三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山斗,幼學金德麟、朴鴻逵,同月別製居首生員洪啓裕,七月到記儒生製述居首生員柳鼎茂,九月別製居首生員柳萬樞,十二月賜柑製述居首進士徐命臣,今年二月別製居首幼學韓億增,三月別製居首進士金聖運,九月親臨殿講時居首生員李長夏,幼學金光潤、高命說,同月別製居首幼學李彦世等,直赴殿試事,命下矣。李匡贊等二十三人,依前例,竝許赴於今此式年文科殿設gg文科殿試g,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大口魚來到,故監視,則未能新鮮,不合御供。道里絶遠,退送有弊,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統制使金潗,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府用度,專靠於懸房贖錢,而當初贖錢二百四十餘兩內,乙亥以後,初減七十餘兩,其後又減八十餘兩,故員役朔下,無以充給,而本府形勢,已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固朝家之所共知,而再減八十餘兩,請復請減,非一非再矣。今年六月分,大司憲趙明翼爲大司成時,本府贖錢,准秋曹例請減,而秋曹則減贖之代,旣有災傷木劃給之事,而本府無他代給之物,則不可與刑曹,比而同之,而況初減七十兩外,又減其半,則名雖半減,其實乃減三分之二,若此不已,則前頭必將盡罷而後已,殊無朝家定式捧贖之意。且泮隷許屠納贖,不但獨爲泮隷之事,則流來應捧之物,決不可續續許減,故臣鵬翼,卽於其時,臚列草記,依前收捧事,蒙允之後,本館以凶歲,泮隷勢難支保,數朔量減之意,縷縷移牒,故贖錢五十四兩零,限三朔姑爲權減矣。今者大司成洪鉉輔,不諒本府形勢,權減贖錢,必欲永減,至煩草記,亦涉不當。權減贖錢,自今復舊,勿復請減事,申飭成均館,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平安都事望,以李東煥,未擬受點矣,今聞東煥,以前任扶安縣監事,方在罷職中,而臣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道臣以使行搜驗,急急下送事狀請,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李東煥罷職之代,口傳備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奉常寺直長李權,副司果金若魯,權知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李晉吉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金若魯、姜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忠淸監司狀啓,大同米上納,七月內未及折半守令,洪州牧使李庭綽,禮山縣監朴璲等,曾經臺侍,令本府決杖事,允下,故旣已拿囚矣。所當決杖,而法典內,隆寒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爲收贖,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正月晦日隆寒云。今此李廷綽、朴璲等,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兵曹言啓曰,今日內中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一貫革入射之時,顯有幻弄情跡,而奸狀未畢露之前,不可徑先摘發,自一矢至五矢,廳上諸人,留意詳察,則第四矢,渠果得中,其餘四矢,明白不中,而監的官與冶匠,以具中樣擧旗拔出之狀,極爲驚駭。卽令廳上所在差備官及摠府兵曹書吏使令等,眼同往監的所,一一拾取以來,則貫革近處,果有朴龍震名標不中箭四箇,監的所,亦有朴龍震名標箭六箇,蓋一巡五矢之爲十矢者,此必是當射之人,先以五箇,預授監的官,使之弄奸之計,而其一矢,卽渠之所中之矢,合爲六箇者此也。近來科場用奸,誠爲痼弊,揆其情狀,極爲絶痛。軍官朴龍震,監的官李相起,冶匠朴致云等,依律勘處次,一竝着枷移送該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頃因試事迫急,黽勉承膺,近復賤疾危苦,無計供仕,連呈辭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愧懼罙切。卽於牌召之下,擔曳病軀,謹此來詣,而伏聞昨日筵中,朔書不書人員,竝有拿處之命,而臺諫則置之,臣不勝萬萬惶悚之至。朔書之不書則同,而特以臺職,曲加容貸,則論以國法,實爲斑駁,臣何可幸其苟免,而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掌令李善行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授持平申晩,時在京畿長湍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引嫌而退,隨聞論列,雖無不可,避辭苟且,有難仍在,不書諸人,旣皆拿處,雖是臺職,勢難晏然。請持平南泰齊、執義李光溥,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正言趙鎭世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新除司諫宋秀衡,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正言李潤身,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獻納李廣道,引嫌而退,臺閣言事,當觀始終,承宣所斥,未免徑先,請獻納李廣道出仕。答曰,不允。下諭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全家徙邊之類,例不擧論於赦宥時,而咸鏡監司趙遠命放未放啓本外,本道全家徙邊罪人七人,別爲論啓,以令該曹稟旨爲請,事異常規,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則正刑罪人元八名字,以八元誤書。莫重奏御文書,如是錯誤,殊涉不察,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議政府草記,新除授右參贊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右參贊朴師益,旣已遞職,上疏還出給。 ==1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好人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右參贊李廷濟牌不進後,陳疏到院,而方物封裹在卽,事勢急迫,故原疏纔已退却,更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等官居許店子往大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景輔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趙尙命,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八日,大臣備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勿論貴賤,圖畫麟閣,則其在待勳臣之道,不可決杖,而諸邑守令決杖文書中渾下不察之致,此後則親功臣,捧承傳除杖,可也事,命下矣。時囚罪人光陽縣監朴東亨,乃是親功臣,原情後,依傳敎,除杖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江華史庫參奉黃澍、崔涬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黃澍、崔涬,時在京畿江華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神光鎭前僉使曺命瑞,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曺命瑞,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遭譴罷,縮伏訟愆,中間收敍,雖荷特恩,當初所坐,不比尋常,私心惶悚,久而彌切。承命考試,義在往役,而銀臺新除,遽下此際,昨因詣闕,黽勉出肅,自顧廉隅,放倒極矣,仍因蹲冒,決無是理。召牌之下,謹此隨詣,終難冒沒,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式暇}}。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式暇}}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宣陵奉事、參奉聯名所報,則本陵南麓大巢外三十步許,辛卯年分沈仲良定山占穴處,與王后陵上曲墻相望,本曹摘奸後,使之禁斷矣。今者沈哥之妻,來葬於前日所禁之穴,左邊下三十步之地,親自摘奸,立於墳上,則雖未見曲墻,登龍尾後沙城,則與當初禁斷處,相望無異云。沈哥所爲,極爲驚駭,依例發遣本曹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武二所試官,以地字擧子金邦佖,使洪成澤代射現捉,依律處斷,着保人前郡守徐愼修,自試所招問,則以代射之成澤,謂之眞箇邦佖,渠以前朝官,庇護一擧子,瞞告試所之狀,亦爲痛駭,自本曹,入啓論罪之意移文矣。借射代射人等,旣已遲晩,今方依律勘處,前郡守徐愼修,則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宗白在外,其代以宗簿寺正申思永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金吾議讞,一向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申思喆,卽爲牌招,知義禁尹游,尙不出肅,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呈辭入啓,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呈辭,持平申晩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洪景輔曰,引見,當爲召對,玉堂,同爲入侍。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蔡慶承,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獲蒙恩暇,往掃親塋,情私少伸,幽顯俱榮,此生到底,罔非君恩,區區感結,容有其極,而第臣數世先墳,在於隣境各數十里近,曠掃之久,不忍遂已,逶迤歷省之際,自費了四五日,由歸稍遲,私心甚惶。身旣入城,義急反面,不敢少休,强起祗肅,而念臣痰癖之病,每當寒節則添,今又重之以撼頓,一倍加劇,夙夜之任,固難復强,且於尙方兼帶,深有所不安者。蓋玆兼任,雖諸承旨通擬受點者,而自左右以下,終是格外,況乎以左副而帶此,近無其例,則晏然仍冒,極涉不當。伏乞亟許鐫改,以安私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旣兼焉。勿辭焉。 ○右參贊李廷濟疏曰,伏以臣,冗無所長,濫叨顯重,惟以筋力奔走,爲一分報效之圖,雖有情勢之難便者,終不可辭避,則未當隨俗例讓,出而供仕矣。至於情理之萬萬難强者,恩義或有時而輕重,亦無奈何?臣於頃日試望擬入之時,臣之老母大病未蘇之中,復添寒感,驚摘客汗之症,十分危劇,臣不忍頃刻離側,而召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詣闕呈疏,悉暴懇迫之情,而喉司退却,終未上徹。至於三牌荐降,而末由祗承,戰恐危悚,惟大何是俟,聖度天大,罰止薄罷,臣得以任便扶護,母子相對,感祝天恩而已,忽於日昨,遄蒙收敍,除旨再降,臣實惝怳怵惕,不知措躬之所也。政府變通,出於副急之用,實無轉身之路,不得不冒出承命,顧今具僚怠官,頹綱莫振,如臣負犯,不日甄復,恩命惟新,職秩如舊,其何以振刷末俗,爲他人警勵之地哉?抑臣情勢,終難抗顔於朝端者,伏惟聖明,以孝爲理,凡諸臣隣之懇迫情私,靡不許其上聞,而臣則至情危懇,終不得仰徹於慈覆之天。雖緣其時事勢之窘悶,而其有傷於聖化敦孝之政者,大矣,今何可貪榮冒寵,更爲揚揚於搢紳之列哉?噫,朝廷之上,如臣情理者,有幾人哉?臣之疾痛之呼,前後幾度矣,不知瀆擾之爲懼,而實出於萬不獲己也。凡人臣事君,燥濕夷險,非所可擇,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若臣則前後供職,歲月蓋久,半公半私,乍出乍入,忠孝無當,籲呼徒煩,至於數日試役,亦不能承命祗赴,如是而其可論夙夜在公䌤綸王事哉?噫,朝臣之有篤老之親者,皇朝許令終養,實爲晠典,國典亦有歸養之文,而其或身都將相,進退關於國家者,雖未蒙便許,如臣者,則在朝家,不啻滄海之一乘雁耳。若蒙聖慈,曲察烏鳥之私情,特許終養老母餘日,則臣之隕結之感,有不足言,顧不爲聖化之一大光耶?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解職名,俾申情理,實終始生成之大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俟少間行公。 ○戶曹參判李普赫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父母墳山,霜露之感,得以少伸,榮耀所被,感極幽明,而又於千萬意想之外,地部除旨,遠辱蓬蓽之下,臣誠驚惶震駴惝怳,不知措躬之所也。竊念亞卿之職,乃是命德之基,則朝家之愼簡,固與微官庶僚有別,而不問其人之如何,惟以資級之相當,容易輕授,決無是理矣。臣以蔭路賤品,夤緣倖會,濫躋金緋,前後踐歷,罔非踰分,隷院呈遞,實以久蹲匪據爲愧懼,出於知足守分之意,則況玆新除名位之顯重,有進於是者乎?臣身之過福招災,姑置勿論,竊恐虛授虛受,上下交失,重惹四方之譏議,而累則哲之明,羞當世之士,誠非細故也。臣於聞命之初,宜卽竭蹶趨還,一疏瀝懇,以祈卸免,而第臣祖父母曁高祖父母墳塋,在於加平、抱川等地。楊州之於加、抱,不過爲一宿之地,臣久因宦遊,積曠拜掃,而密邇桑梓,倍切愴慕,果爲任情徑行,迤路展省,素患痰病,觸寒添谻於行役之際,淹留鄕廬,由限已過,今始擔舁歸次,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之情,念臣之懇,亟命鐫遞新授職名,以重官方,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邊捕盜大將請對引見召對,玉堂同爲入侍時,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洪景輔,校理趙尙命,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光夏曰,再昨夜禁衛營巡羅,捉得一鄕人,欲爲治罪,則曰有陳達朝家之事,當詣捕廳密告云,故自禁營,移送捕廳矣,究覈其事端,則乃掛書賊探知事也。上曰,事情,何如?光夏曰,捧招持入矣。上,命承旨讀之。招曰,{{*|載鞫案}}。上曰,自上年正月,詗察掛書事云者,已是違端矣。景輔曰,順天松廣寺掛書事,曾所未聞之語矣。上曰,其本已非矣。渠以壓良爲賤之罪,至於定配,則其爲人之不美可知,似不過欲免犯夜之罪,猝創虛謊之言矣。景輔曰,勿論虛實,旣以掛書賊發告,則不可不究問其端緖,至於末端擧事之云,尤是驚心處矣。上曰,外貌,何如?光夏曰,鄕曲之徒,奔走道路,則外貌豈能如人乎?上曰,往見大臣乎?光夏曰,大臣亦以爲,虛實間不可但已,事宜上達,故請對,而所告諸人,則不可但自捕廳發捕,故不得發捕矣。上曰,此不難知之事也。在前則雖如此事,必設鞫,而此則旣非封書,特因犯夜而有所發告,而所言亦多違端,姑先自捕廳,究問其違端後處之,可也。景輔曰,近來鞫獄頻數,故人心狃安,而事體所關,何可不爲設鞫乎?況旣云探得掛書賊,而至有擧事之說,則何可自捕廳,草草設問乎?尙命曰,承宣所達,是矣。近來鞫獄頻數,故自上亦不驚動,而罪人之招,便是凶書,則何可自捕廳究問乎?不可不設鞫嚴問矣。㝡基曰,勿論虛實,旣已發告,而不爲設鞫,則此後雖有急變,必無來告之人,設鞫究問,斷不可已矣。上曰,若如前日,則罪人以擧事等語發告,則豈不驚動,而近年以來,鞫獄頻數,外方則或有人不敢偶語之弊,故初不欲設鞫,而諸臣所達如此,大體,是矣,分付金吾,設鞫,可也。{{*|出榻前下敎}}景輔曰,處所定於何處乎?上曰,本府爲之,景輔書榻敎。上曰,注書出去,傳榻敎,可也。上曰,大體則是矣,而自上年詗察之說,已是違端,而踰墻竊聽之云,亦不近理矣。景輔曰,金繼寶,再昨夜被捉於禁營巡羅,昨日移送捕廳云,而今始請對,雖緣文移往復,自爾經日,終不免稽緩之失。請捕將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景輔曰,臣以該房,當往參鞫坐矣,他承旨代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夏退出。右承旨李匡輔追入侍召對。進講,卽《國朝寶鑑》中卷世宗莊憲大王編也。尙命,進講少退還入,㝡基繼講訖。尙命進文義曰,第四板,必有心上工夫,乃有益矣之敎,實爲切至。三代人君典學之工,莫不在於這箇心字,而朱子於登對,亦曰平生所學,只在於誠意、正心,伏願深留聖意於此等處。上曰,所言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第五板誦聶夷中詩事,竊有感焉。其詩曰云云,其形容蔀屋之艱難,可謂深切懇惻矣。比年荐饑,民事誠爲哀痛,湖南沿海邑大同減給事,有司之臣,每有惜費之意,而若以此詩中,剜却心頭肉之語爲心,則創殘之民,豈無一分蘇息之道乎?伏願留念焉。上曰,所言好矣。尙命曰,第九板卓愼云云之語,世宗大王,以東方聖人,於典學之工,猶一念匪懈,必夜分乃寢,聖祖勤學之誠,伏願體法焉。上曰,所言好矣,當體念焉。尙命曰,第十板對馬島,於聖旨之下,無不感服矣。朝家方以犯越事爲虞,纔送按覈御史,而大抵沿邊諸邑,王化最遠,故民不畏法,率多犯科之弊,趁此時製送一通文字,曉諭邊民,則豈無感化之道乎?上曰,所言好矣,而此則與對馬倭有異,貂蔘,卽彼我奸民大利所關,故乃至於捨命而犯法矣。匡輔曰,對馬倭則以內附爲利,故易致感服,而西民則與胡地接壤,慣熟胡風,故雖使之胡服,亦不知其爲汚矣。上曰,非特不以爲汚,間必有樂爲之者矣。匡輔曰,西北民無徭役,故有若化外之民,反爲國家之弊端,故臣每與宋眞明,言此事,欲一登筵席,同聲稟達,而未及矣。㝡基曰,《寶鑑》一秩,無非可法可師,而臣等膚淺之見,不能闡發其萬一,自上若有發難之事,則敢不罄陳愚衷乎?上曰,古語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我列聖治法政謨,何莫非可法可師乎?此予所以動欲遵依,而聖祖之事,予何敢望其萬一乎?上曰,樂天亭一事,予有感焉。古人,以鄕黨一編,謂之畫出聖人,今於此編,亦如目擊當時事矣。上曰,聖祖對天使感泣一事,亦可見祖宗朝事大之誠,而遙望中州,大非昔日,漢衣冠無復見之日,此實興感處也。㝡基曰,生進唱榜時,有匪風下泉之喩,群下孰不感歎乎?今雖不能復讐雪恥,若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之意,常存于中,則靑丘一域,足以挽回皇朝之日月矣。上曰,其時命入《五禮儀》者,意有存焉。大臣以非時爲言,故未免中止,而若係不得已之事,則何可以非時而不爲乎?趙明翼疏語,儘有過處,而實出於復見漢衣冠之意,其時若改服色,則欲爲親臨而未果矣。㝡基曰,此後斷然行之則好矣。匡輔曰,幱衫,自是儒服,而靑衫則乃是冠帶之制,爲生進服色,實無意義矣。上曰,殿講時,儒生亦服紅團領,而實無意義矣。㝡基曰,服色旣定之後,使居齋儒生,亦爲常服則好矣,而今人尙侈,或布或絹,必有定制然後,可無過濫之弊矣。上曰,今番太促,故不得改之,而若無限節,則必有以錦爲之者,此則在所當禁矣。匡輔曰,士子,例好名,至於錦則雖使之,必不爲矣。㝡基曰,臣有所聞,敢此仰達。湖南沿海邑,凶荒荐酷,賊患非常云,此實萬分可慮處矣。珍島、羅州等邑屬島,大或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一島中居民,多至四五百戶,而皆惡漢屯聚,私鑄錢貨,劫掠往來船隻,緣坐罪人,多入其中云,此非竊發之比,甚可慮也。全羅兵使,聞其如此,潛送譏察二人,爲賊所覘知,至於被殺而懸首云,其放恣無忌,據此可見。兵使宜卽馳聞,而尙今寂然,殊可怪也。捕將張鵬翼,纔已發遣譏察,姑未還來云,而自上,下詢於大臣,亟講堤坊之策,何如?上曰,歲飢年凶,則赤子化爲龍蛇,自古然矣,而豈至於此境乎?㝡基曰,明年漕運最可慮,海防一事,雖未知善策之何居,而殊非尋常底事。頃日筵中,有設邑之議,此固猝難決定,而不可無愼防之道,故敢達。尙命曰,外間所聞,實多可驚可愕,海防一事,實多萬分可慮者矣。上曰,雖有怨國之徒,渠豈能獨爲,實緣荐飢,誘脅窮民之致?良可驚歎。匡輔曰,錦城大洋,有七十二島,本邑不能統領,故島民,不知有太守,亦何以知有國家乎?便是化外之民,如有誘脅之輩,則何所不從乎?㝡基曰,臣聞李聖龍之言,曾爲全羅監司,監賑海邑,則人吏至有攫食生米云,飢荒之孔酷,此亦可見矣。尙命曰,今年雖云稍豐,沿海諸邑,被災尤甚,實未免凶年矣。㝡基曰,全羅監司處,自朝家各別申飭,而沿海邑守令,亦爲別擇差送,海防一事,分付廟堂,與大臣、諸臣,別爲講究,似不可已也。榮國曰,臣有職掌事,惶恐敢達。江華史閣東邊柱礎傾圮,廳板低陷,今番則未及修改,架子支足奉安,而若過數年,則必益傷腐,此後曝晒時,不可不改葺,故敢達。上曰,此後曝晒,當在數年之後,不可如是遲緩,開春卽爲修改之意,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鼎輔曰,臣聞申思喆之言,江華史閣,海氣常襲,史冊易致濕傷,逐年曝晒,似宜云矣。榮國曰,《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見落,考見《形止案》,則赤裳、太白皆見落,此後五臺山曝晒時,使史官,謄來一本,到本館謄書各本,分藏諸處,似宜矣。上曰,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視學節目考見乎?榮國曰,臣未承聖敎,故未及考見矣。上曰,此後曝晒時考出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鼓矣。 ==1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金錫一{{*|仕}}。事變假注書洪正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兪彦通啓曰,明日拜表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之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日候乖常,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前後進御,未能俱進,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議定宜矣事,命下矣。臣等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依前加入,今姑加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詣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金錫一,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史局新薦之人,今日取才出令,而政府西壁,無進參之員,不得合坐,右參贊李廷濟,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李普昱爲執義,朴弼載爲持平,朴師益爲刑曹判書,金{{?|⿰禾道}}爲兵曹正郞,洪昌漢爲佐郞,林象鼎爲司議,柳壽垣爲龍潭縣令,李山輔爲任實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請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以蔡德潤爲副護軍,以李光溥、南泰齊爲副司直。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廳牒報,則衛將李春華,去月十六日入直時,猝得心病,多般醫治,差復無期,旬月之內,決無入直之望,斯速變通云。病勢旣如此,則宿衛輪番之地,不宜暫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宋世益呈狀內,本以老病之人,强疾肅謝之後,宿病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卽者,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下送事,曾有下敎矣。此疏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㢸、李羲佐,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㢸,廣興主簿柳徵相換。禁府都事李羲佐,司僕主簿宋堯和相換。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武二所啓辭據,刑曹啓辭內,前郡守徐愼修,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徐愼修,今方待命於金吾,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九日,按覈御史李喆輔請對入侍時,貞陵外靑龍偸葬人,令攸司,各別依法科治,此外偸葬人,亦令京兆査出,一體掘移懲治事,榻前下敎矣。彌沙里、陶井洞偸葬者,自刑曹,旣已勘罪,而佛川之北麓偸葬者,則自本府推捉,應問各人等,多般盤問,期於現出,而本洞頭頭人,則推諉於田主,田主則推諉於北漢山直,北漢山直則推諉於田主,故各人等自明之招,有難取信。累次訊杖,一倂嚴問,而終不直告,情狀絶痛,蓋此偸葬,在於金自民之田畔,則自民萬無不知之理。且係於北漢山直朴甲先之巡山字內,則甲先,亦必無不知之道,而本府則只施笞杖之外,他無嚴覈之路。金自民及朴甲先,竝移送刑曹,使之窮問,期於現出塚主,依法懲治,而其偸葬之塚,則不可仍置於禁標之內,分付地方官,爲先掘出,何如?傳曰,後日次對時,稟處。 ○李聖龍,以兵曹言啓曰,各道啓本中,都試居首及之次人等,援例先爲覆啓,而沒技人等,依十月二十一日晝講時傳敎,分令前令後,當日以前各道啓本中沒技人,一倂抄錄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二十一日以後啓下者,姑勿論賞,親試與否,別爲査問後,稟處,而此後各道都試及巡歷試才時,沒技修啓,不可因循前套。若親自試取,目見得中者,則從實請賞,如專委試官,或替送幕裨,不親監射者,雖云沒技,切不得修啓之意,各別申飭,而竝前後擧條,詳細知委,自今定式施行,何如?傳曰,竝依定式,令政院捧傳旨。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秋燔進上闕封之餘,內局所用駝酪入盛之器,及丸藥煎藥入盛之盒,若干燔來,而色甚不精,以其不精之器,進用於藥院,極爲惶恐,而無他變通之路。限明春設燔間,以此器進排,而前頭駝酪煎藥入盛之器,或有不足之患,則與藥院相議,以他可合之器,推移進用,何如?傳曰,允。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於受暇復命之日,進詣闕庭,則府隷引入賓廳,凡於肅謝之時,或有入憩之事,故臣初不致訝,果爲就坐矣,及見鋪陳等物,有異本府所設,故怪而問之,則答以大臣,將入政府備待云。旣是爲大臣設,則不可留坐,故卽爲移避於他所,誤引府隷,亦爲杖治,以警其不察之罪矣。卽伏聞大臣,囚禁本府掌吏,至以宗親府堂上,偃然奪入,誠極駭然爲目,累日牢囚,結之以重杖,有若臣故爲奪入者然,臣聞來,不勝驚愕,繼以訝惑也。當初入坐,全昧大臣之將至,旋卽起避,亦盡在我之體貌,則偃然駭然之目,臣實未曉也。噫,臣雖疲劣,階忝崇班,則設有未盡之事,其在相敬之道,恐不必如是指斥,況伊日事狀,不過如斯,而初無可怒之端乎?雖然,下吏替囚受杖,旣由臣身,則在臣廉隅,何可抗顔於朝端乎?玆敢不避猥越之誅,略暴事實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加鑑察,亟罷臣職,以尊國體,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無所失,勿辭焉。 ○癸丑十一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洪鉉輔,同義禁朴乃貞,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右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諸臣進伏訖。壽賢曰,日氣陰寒,且有雨意,此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命均曰,時氣不適,易傷人氣,此時調攝似難矣。上曰,無他。命均曰,膈間痰飮,不復發作乎?上曰,無發作事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去夜鞫廳開坐遲滯,文書出納之際,自致夜深,丙枕必不安矣。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設鞫命下時日勢尙早,而夜深之後,始乃開坐,予常以文書出納之故,夜分乃睡,而就寢之後,則未卽醒寤,故或慮大臣之久坐等待,坐而待之,仍致徹曉不寐,何若是遲滯耶?壽賢曰,臣家最遠,晩後聞請對消息,繼而設鞫,命下矣。使禁府下人,輪告禁堂、臺諫,以至奉朝賀,知其進不進後,始爲進去,故自致夜深矣。上曰,昨日之事,本非時急,初欲自捕廳究問,而仍承旨玉堂陳達,始許設鞫矣。然,鞫廳事體,豈如是緩忽乎?極爲未安。置當直之意,果安在哉?諸堂臺諫中,最後來到者,從重推考,當該金吾郞廳拿處,可也。命均曰,烽火時始聞設鞫之命,差出問事郞廳,仍輪告諸堂臺諫,故自致夜深,而臺諫、諸堂,卽已齊會矣。又曰,當初捕將之不見首相,只以從事官往稟者,事極非矣。壽賢曰,捕將遣從事官,持罪人捧招,來示臣以事若時急,則捕將,事宜躬來,不然則此非私室所先拆見之意,答送矣。上曰,捕將事甚率爾矣。命均曰,設鞫遲滯有曲折,臣等亦慮文書出納之際,恐致夜深,頻頻申飭,而往復齊會之際,自不免少遲矣。思喆曰,庭鞫則例有牌招之擧,故不爲遲滯,而本府設鞫,則節次甚多,當直都事,言于本府直宿郞廳,則直宿郞廳,請他郞廳替直後出去,遍告諸堂,如是之際,自爾遲滯矣。上曰,諸堂,以位次來到乎?思喆曰,常時坐起則體例如此,而昨日則一時齊到矣。上曰,事體則然矣,而其在警後日之道,不可無責罰。當該郞廳,從重推考,拿處則還收,可也。壽賢曰,罪人捧招,則言言不成說矣。上曰,又有違端矣。前旣曰戊申餘黨,又曰疑其餘黨而入去云者,是違端矣。壽賢曰,聞其來會之說於高萬齡婢子云者,都不成說。且云渠之所疑者,皆來會者,尤爲虛疎,故以五月掛書事,四月何以預知乎?發爲問目,則以爲渠輩言五月,故依渠言五月掛書云者,豈成說乎?然,旣曰,聞親自掛書之說,則所告諸人,不可不發捕矣。此若置之,則前頭不軌之徒,必以不捕爲幸,此不可不慮矣。上曰,如是而若得元犯則好矣,而徒爲搔擾之歸,則亦甚可悶矣。上曰,使之施威者,意有在焉。欲觀其招辭而處之故耳。其爲人何如,而所供亦何如?壽賢曰,其言則姑無差錯矣。上曰,高萬齡則似是相知者矣。壽賢曰,萬齡婢,面縛總角者,是相知者云矣。上曰,事或有未可知者,實或爲虛,虛或爲實,而此則終是可疑矣。命均曰,觀其爲人,似是訟庭慣習之徒,故其言則姑無差錯矣。尹游曰,罪人被捉時事聞之,則着布衣、布袴,臥假家下,羅卒就捉,而納于巡廳,故問之,則以爲,將有入告朝家之事云云,故稟于兩大臣,則大臣以爲,宜移送捕廳,故送于捕廳矣。捕將諉以無公事還送,臣以爲此非文移之事,宜往稟大臣而處之云矣。又爲起送從事,而臣適以私幹出他,不爲追到於所去處,至日暮留待臣家,臣還家見之,責其稽滯之失,仍爲成給文移矣。壽賢曰,兵判,以罪人願往捕廳,何以處之之意來問,故臣以爲究問,而事若大段,則當請對仰達,姑先移送捕廳之意,答之矣。捕廳從事,昨日來到臣家,請納捧招文書,臣以爲此非私室拆見之物,而還令持去矣。大將旣不躬來於臣家,又不能善爲周變,晩始請對,極爲非矣,宜推考警責矣。上曰,昨日已推考矣。壽賢曰,此罪人,不可以少有差錯,而全然歸之於虛罔矣。諸罪人捉來後,元犯之必得,雖未可料,而發捕則不可已矣。思喆曰,以捧招見之,不可謂必得端緖,而豈以犯夜,若干決棍,而猝創如此說乎?且其招辭,非倉卒辦得之事矣。壽賢曰,本是非理好訟之輩,故其招辭,則終始如一矣。槪其意以爲,生則爲幸,死固不自惜,故僥倖爲此擧耳。思喆曰,諸議以爲,旣出鞫招,不可不一倂捕治,而臣則不必如是張大,一二人先爲拿致,觀其招辭而處之,似宜矣。游曰,以容貌見之,乃是庸惡之輩,而以其招辭觀之,則亦無差錯之端,大抵終涉虛謊,而治鞫常例,何可廢乎?金南繹、鄭齊仁、高萬齡三人,情犯稍緊,姑先發捕,餘人則令本道捉囚,以觀其結末而處之,似宜矣。鉉輔曰,臣意與判義禁同,最緊者先爲發捕,餘人則姑囚本道,以待其端緖而處之,似宜矣。游曰,勿論嫌人與同黨,旣曰告變,而不知其面,此可疑矣。景輔曰,雖相知而托以不知,亦不無其弊矣。上曰,其言然矣。乃貞曰,言雖虛謊,姑無誣告之迹,所告中三人,先爲拿來而究問,則虛實自可辨矣。景輔曰,高萬齡婢子,不知名字之說,似是虛疎矣。上曰,此則無怪。常漢之名面各知,亦或有之矣。壽賢曰,高萬齡輩居住,則一一納招矣。上曰,以居住之盡知觀之,似是相知者矣。游曰,金南繹則順天掛書者,高萬齡則南原掛書者,鄭齊仁則以不得處處掛書爲恨者云。此三人,姑爲逮捕,其餘則捉囚本道,似宜矣。上曰,左揆意,何如?命均曰,南中事多可慮。若非重大之事,不可益其繹騷,而告者不可徒爲杖訊,則逮捕之外,無他策矣。上曰,臺臣意,何如?以濟曰,大臣,以南中繹騷爲慮,而其中三人,則名出緊關,不可不逮捕矣。鎭世曰,此三人,何可不爲逮捕乎?命均曰,高萬齡婢子,乃是肯綮,不可不逮捕矣。上曰,三人及高萬齡婢子,發捕,可也。思喆曰,餘外則何以處之乎?上曰,事機之不可知,姑爲捉囚本道事,秘關分付,可也。上曰,玉堂召對,有所達之語,捕將至發遣譏察云,此則似非繼寶所告之類也。大臣有所聞乎?壽賢曰,臣則全無所聞矣。命均曰,今朝到藥房,始因入侍史官所傳而略聞之矣。數百名作倘爲賊,至殺譏察將校,而不爲啓聞,則全兵事,良可異也。上曰,此則不可知矣。向者李匡德狀啓以爲,虞候行裝,皆見奪於賊云,此亦非細事,而其時亦無狀聞事矣。命均曰,臣曾聞沿海邑消息,則無論常漢、兩班,恣行盜賊,而自言飢餓所致,不得已爲此云。人心至此,良可寒心。上曰,靜言思之,無他道矣。究其本則亦甚殘忍。戊申賊黨,有發倉之擧,窮餓之民,爲一時口腹而詿誤者多矣。上年賑事後,尙未遣繡衣,趁此時發遣暗行,如何?壽賢曰,此亦徐徐爲之好矣。上曰,諸臣少退。今日晝講停,備局堂上來會,訓將,以備堂,亦同入事,分付,可也。景輔曰,次對時,兵房承旨例入侍,臣以鞫廳大臣以下引見,故入侍矣。臣則退出,兵房承旨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退出。 ○十一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金東弼,判義禁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捕盜大將張鵬翼,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左副承旨李聖龍,掌令李以濟,正言趙鎭世,修撰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 ○沈壽賢曰,日已晩矣,凡事未及盡爲稟處,而各道分等狀啓,皆已來到。各道事勢,可以斟酌,而江原道則災邑不多,兩西則亦別無稟處之事,當待道臣更爲狀聞,以爲區處,而北道、江原道之水災非常,以至陵谷變遷云,聞極悶慮。以嶺南言之,道內所存之穀,似不可遍賑一道,而關北、關東兩道,則猶有餘儲,以北道某倉穀,推移嶺南之意,不可不劃定,分付。其中難處之事,亦當變通,而三南之中,湖南尤甚云,次次移粟賑濟之意,預爲分付於道臣,似爲得當。湖西則視京畿稍勝,自其道內,亦當有推移設賑之道,自京司,元無劃給之路,若道臣有難變通之事,狀聞處之,亦似得宜,而全羅道尤甚七邑,三年大歉之餘,民無保存者云。自朝家,雖減給大同,亦爲分付道臣,各別濟活保存之意,申飭爲宜,而各軍門軍布催促之政,亦令中止,靜以置之,以爲支過明春農作之地似好。左相之意亦如臣之所見,而軍額闕數,亦勿督促充定,則賑濟之道,雖或不足,餘民似可安堵矣,畿內則姑觀前頭,隨事稟處,宜矣。上曰,畿內之接濟亦甚難,領相所達,大體則是,以此分付道臣可也,而近來白給之弊,爲耗財之道,曾有所下敎矣。《孟子》所謂河東、河西移民、移粟,此誠王政之所不可已矣。以今日言之,左道稍實,而右道凶歉,則以左道之粟,賑右道之民,其中道臣之自不得變通者,狀聞可也,而近來則道臣,道內所存之穀,視若自己物,輒求他處之穀,誠甚誤矣。以此出擧條分付,則道臣必爲之沓沓,然若國有餘儲,則有何可惜,而其於無儲奈何?以北道之穀,移賑嶺南則甚好,然北道亦昨年過後,無餘儲矣。當此國儲罄竭之時,不可以常年例處之,三南則專委道臣區處,可也。壽賢曰,臣待罪湖西伯時,以道內粟則不移他道,接濟道內之意,以爲狀稟,而本道若有餘儲之粟,則流次賑濟,甚爲便易矣。近來則以廣賑爲務,實效則不多矣。臣旣有身親行之之事,故如是仰達,而道臣之自難變通者狀聞,則自朝家,亦爲補助,可以收成事之效矣。宋寅明曰,卽伏見趙顯命私書,則以爲,自道內辦得賑資,而不敢請得於廟堂云矣。上曰,廟堂旣無劃給之道,則道臣似不得生意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私書,皆得見之,則以爲,國有餘儲,則狀請賑資,濟活飢民者,此誠不可緩之政,而旣知國無餘儲,則狀啓請得,實是虛事,故初不得狀聞云矣。以兩南民事論之,災實相半,而嶺南則比湖南亦爲稍勝,其中沿海八邑,爲赤地云,此八邑,則以五十餘州餘儲,或可有接濟之道。且有關西錢餘利,則賑政一節,似無大可憂者,而飢民之窮困流離者,相聚爲盜之外,更無他道。非但賑民之政爲急,保民之政爲大,自國家,各樣經費,節之又節,凡諸催科之政,減之又減,俾除飢民一分之憂,以爲慰安,宜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自廟堂,申飭兩南道臣,俾無捐瘠之民,而自廟堂,亦酌量經用,務盡撙節,以減催督之弊,可也。文秀曰,國以民爲天,若無百姓,則誰與爲國乎?方今之急務,莫如撙節經用,酌量區處,以貽實惠於飢民,可矣。各樣軍布,隨其被災之尤甚、之次,詳量分定,或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爲災減,則生民庶可支保,而在國家爲民之道,亦至當矣。若荏苒時月,今日亦然,明日亦然,國無救弊之政,而民有土崩之勢,則大勢旣傾之後,雖欲收拾,其可得乎?若不預圖,則畢竟無善後之策,必有及時大變通然後,民國可以賴安矣。沈壽賢曰,上款所達事,自廟堂,劃一區處,然後可以指揮,而道臣之意,亦不敢狀請賑資云,自道內,辦出賑民之意,固當申飭而已,不必出擧條分付也。上曰,大同則都民之命脈所關,不可增減矣。若有餘儲,則減給亦不妨,而使之停捧者,終歸蕩減,舊年條則已無可論,當年條畢捧,亦甚難矣。以身布事言之,李廷濟頃有所達,而廟堂亦無區劃之政矣。彼時分等時,其果有分付三南耶?宋寅明曰,身布則以折半蕩減之意,分付矣。壽賢曰,分等狀啓,數日內當爲回啓,而湖南尤甚邑中,興陽則已爲蕩減,其餘六邑,使之停捧,然道臣狀聞則欲以盡減爲請矣。上曰,蕩減停捧同矣。徐命均曰,軍政一節,最爲民弊,誠甚難處,當酌量區處,限歲末分付,而其於無民,末如之何矣。湖南沿邊七邑中,尤甚之尤甚者,身布限歲前勿徵之意,已爲分付,而軍摠逃故,則分付道臣,合家沒死之類,預爲抄出,果無推移充額之路,則尤甚邑段,姑爲仍置之意,分付,宜矣。沈壽賢曰,赤子龍蛇,戶口流亡,皆由於良布之侵徵,而近來民戶甚少,投托於公私賤者,蓋避身布之役而然也。不然則百般謀避,入於歇役而後已,若無變通之道,則終無孑遺之良民矣。當依唐之租庸稠三法,行之甚好,而我國,本來割人以養人,豈有久行支堪之理乎?各司料布,皆是以人食人,故弊端蝟興,設立良役廳,變通矣,終無善計,旋卽撤罷矣。良役一款,終爲病國害民之巨弊,而猝難變通,從容講究,以爲變通之地,宜矣。如是度日,則生靈靡有孑遺而乃已矣。上曰,變通難矣難矣。尹游曰,軍布收納之節,若當災年,則自朝家,例有蠲減之道,而前年騎步布,亦爲減給矣。近來軍政,不得均一,故富實之戶,輒皆免役,貧殘之民,率多疊役,以至於隣族侵徵之弊,殊極罔測,當有變通之道,而今年則姑無可議,然前年未收則抄出,如湖南之尤甚邑,從多少減給,則可以爲生民之實惠,而減給田稅大同,則專爲豪右之利,不爲少民之利矣。經費雖或不足,百姓之蒙惠亦大,軍布之未收者,分數蕩減,以貽實惠,宜矣。沈壽賢曰,兵判所達,實出於公心矣。將臣皆如兵判所見,則豈無變通之道乎?宋眞明曰,畿邑之督徵民間,爲十八名目,而一戶所納,爲三石穀,民不堪其苦,卽今流亡相繼,景色愁慘,舊逋中一二件蕩減,則似可爲實惠矣。坡州、長湍,雖未及目覩,南路則陽川、安山、衿川等邑,一望無堤之大野,全棄陳荒,生穀之土未墾,則民間之赤立,推此可知,而徵納之紛然,實非撫恤之道,似當有軫念蠲減之政矣。沈壽賢曰,分等時,先自京畿爲始,而自之次邑以下,還上當年條,使之盡捧,名色甚多,畢捧爲難,而留大同退大同,亦入於當年條,若不盡捧,則前頭無可爲之勢。當年條則督捧之外,姑無他道,稍實邑則舊未捧,限壬子條收捧爲好,而漢南則如振威之邑,亦入於稍實邑,故似有怨望矣。然今則姑不當變改,徐觀前頭各邑之捧未捧形止,以爲處之,宜矣。宋寅明曰,爲國之道,使民蒙惠,爲第一政事,而十之所捧者減二分,則民不知德,自八而七,自七而六,漸生圖免之計,豈非可悶之事乎?上曰,百姓則雖三而四,猶不知足矣。寅明曰,今以經用言之,則已無餘地,戶曹都監軍放糧十二月料,無出處,惠廳所存,只餘一萬石,誠無支吾之勢,然尹游所達軍布減給之說,誠是實政,而軍政若不變通,則國可亡矣。僞逃僞故,日以滋甚,荐經大歉,流亡相續,處處村落,無保存民戶,則不有變通之道,而將何爲乎?戶布、結布,間百年前行之,而旣無大弊,則似無不行於今日之理,而邊將及戰船等,捧布之不緊處,亦令減罷,別擇朝臣之解事務者,抄遣各道,以便宜從事,設試數三處,使之變通,以觀其可行與否,似好,故會議於備局,而事不得施行矣。如此因循,則民國俱亡之外,無他道矣。徐命均曰,以國力觀之,則養兵太過矣。朴文秀曰,尹游所達,誠是矣。大同則旣有應出之地,而軍布則徵出於白地,故大同非人人之所不堪,而軍布,是人人之所不堪者也。以目前尤甚邑,分等減給,則可爲救民之速效,而臣待罪嶺南時,長鬐、彦陽等邑,無軍丁,故以一千五百名劃給矣,今則民數優多云,蓋無搜括侵徵之患故也。軍布隣族侵徵之弊,若不變通,則亡可坐待矣。徐命均曰,嶺南、湖西沿海兩年,連入於尤甚邑,則各樣身布,依湖南例,姑爲停捧事,兩道道臣處,爲先分付,何如?上曰,自廟堂,爲先行關分付,而待狀聞處之,可也。朴文秀曰,湖南、嶺南沿海各邑,纔經荐飢,今又爲赤地云,誠甚矜悶,朝家必須大加軫恤,然後可以接濟矣。卽今湖南、嶺南各邑分等狀啓入來,而其所分等中,尤甚邑甚多,若盡停當年軍布而不捧,則軍門用度,亦極可慮。以此詳議道臣,尤甚邑中最尤甚者,使之精抄狀聞後,議其蕩減,則似無虛實相蒙之弊。且道臣,抄尤甚邑時,雖有不得不抄之邑,欲蕩減軍布,而更抄最尤甚邑,則分等尤甚邑,豈必盡入耶?道臣亦知兵曹三軍門匱竭之狀,似必以應減之州縣抄啓,而決無濫抄之慮矣。上曰,靈城所達,是矣。廟堂亦以此意,行關道臣,往復後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荐飢之餘,赤子化爲龍蛇,而昨聞儒臣所達,若如所聞,則其放肆極矣。訓將隨聞陳達,可也。張鵬翼曰,全羅兵營軍官,來傳有盜賊云,故臣招問其事情,則以爲,殺害二人云,臣聞極驚駭,發遣軍校偵探矣。軍官探聽來言,盜賊與人交鋒,相鬪之間,一人爲鋒刃所傷致斃,而死者,非譏察將校,亦非盜賊之敢爲梟首,事實與傳聞有異矣。鵬翼繼達曰,法領,連爲合坐究問,以處雄書中,旣有駱賓王、金時習等言,法領書,亦有秋菊春蘭各有節等語,則似有隱情,故以此發問,終不吐實,何以爲之乎?上曰,處雄之抵法領書未見矣。鵬翼奉進。上曰,史官讀之。李鼎輔讀其書。上曰,以書中辭意聞之,蓋有抑鬱之心,而別無可問情節矣。第其人物何狀?鵬翼曰,伶俐矣。上曰,渠自就捕云,果然否?鵬翼曰,渠聞拿來之報,自山寺下來兵營云矣。上曰,渠之書札中,秋菊春蘭等語,不必深看,而以渠之就捕事觀之,尤無可疑之端矣。分揀放送,可也。{{*|出擧條}}上曰,今觀按覈使狀啓,則以灣尹行査移咨,則不欲爲之,而平監狀啓,則若有犯越之變,則瀋陽將,不得不奏聞,自我私相問議,不爲移咨,則同歸欺掩之科。先使灣尹馳通,以問朴之徵去處,的知其奏聞然後,自此決爲移咨云,此與按覈使狀啓有異,而平監之同歸欺掩之說,好矣。然,馳通似無益矣,馳通措語,則已報備局云,其措辭,何如?沈壽賢曰,臣則未及見之,而先爲馳通于鳳城云者,未見其得當矣。依前定奪,姑待按覈御史査問馳啓,卽爲馳送咨文於使行未渡江之前,以爲到瀋陽探問事實,如無大段難處之端,觀勢呈納于禮部而已。今若徑先馳通,使彼預知,則恐不無意外生梗之慮矣。上曰,依所達爲之,而平監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彼此邊境,若有生事之端,則瀋陽之將,亦有罪,故渠甚畏忌,而彼中有明出、黑出之殊,明出者,持皇標來者也,黑出,是潛商也。明出者,雖殺一人,必生事,黑出者,雖七十人之多,殺之無害云,而卽今彼邊形狀,欲歸之於黑出云,然亦何可必也?上曰,此事則與彼時事,有異矣。捉去把守者,彼邊不嚴也。自此犯越者,我邊不嚴也。沈壽賢曰,使行便持去咨文,到瀋陽後,彼若乞哀,則姑置不妨者,蓋慮日後生梗,故到瀋之後,察其動靜,與三使臣處置之意,言于首譯李樞矣。上曰,不必直問其事狀,探知其形狀以來,可也。不可與議約矣。宋寅明曰,臣意則有不然者,若自瀋陽,先爲奏聞,而自我國,無移咨形止,則彼必爲疑而有責讓之道矣。其間遲滯可悶,爲先以形止狀馳通,似好矣。沈壽賢、徐命均曰,馳通則有若宿虎衝本,不可爲之,而咨文付諸使行,的知事狀然後移咨,爲宜矣。上曰,相距數千里之間,事之遲滯,不是異事,而査覈後卽時移咨,則亦爲不晩。行査事,使臣未渡江之前,卽爲擧行事,各別申飭,可也。命均曰,到瀋陽問知,而渠若無隱諱之事,則可知其奏聞矣。卽爲移咨,事涉便當,有何他慮乎?上曰,然。命均曰,江華新留守李匡德,自鄕尙不上來應命,令政院,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咫尺前席,私相諠譁,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楊州、抱川等地,虎患非常。抱川則數月之內,囕殺人命,至於五十餘名之多云,聞來極爲驚駭。或發送都監炮手五六名,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何如?上曰,發送都監炮手,事甚重難矣。命均曰,爲先申飭畿營,使之趁時捕捉,宜矣。上曰,關西素有善捉虎者矣。分付關西,善放炮手數三人,使之上送,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臣待罪嶺南時,虎患非常,故狀請善放炮手,以爲捕捉之地,而終不捉得,故以三十疋木懸賞,使之捉虎,則未久捉得大虎數三十首矣。捉虎之道,莫如懸賞,而發遣炮手,則初不去於虎在處矣,何望其捉得乎?徐命均曰,臣於海興君之疏,有難晏然,而其時事實,則有不然者。臣入來賓廳,則錄使云,宗班入處於大臣所坐之席,此實前所未有之事,其下吏出牌囚治云,故臣亦酬應紛擾之際,以爲例答矣。其後自宗親府,又爲發牌,推捉政府下吏,而掌務書吏,則不能捉去,故使喚書吏,邀路捉囚云。政府下吏則自他衙門,元無囚治之規,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代囚下吏者,不識事體而然矣。沈壽賢曰,賓廳,則賓師之意也,豈是宗班入來之地乎?況且以體例間事言之,大臣囚治宗府下吏,則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體統虧損無餘矣,決不當如是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宗班,與大臣相等,故王子、大君則無階矣。予亦初拜肅謝時,與大臣有相爭之事,其時自上有推考之命,而與大臣,一向相揖相等,事甚非便,故王子問安廳,別處爲之者,蓋亦有意矣。至於宗班之入賓廳事,予曾往江都時,自上宣醞,故予乃祗受於賓廳,而自前宗班,元無不得入之規矣。然以今番海興事言之,何必入于賓廳耶?此是矇矓不察之致,而孝廟入學時,館儒懸罰侍講院吏,海春事亦如此矣。外朝之歇視宗班,不是異事,而宗親府,自是王子、大君衙門,則今雖無王子、大君,衙門事體自別,而牌措語,殊無相敬之意,彼宗室之捉囚政府吏者,非出於輕侮大臣而然也。命均曰,宗親府豈非所重,而至於政府,則事體尤爲自別矣。下吏不可任自囚推矣。上曰,豈有不能囚治之理乎?宗親府,不可輕視,此非海春之府也。命均曰,體統有關,以前日言之,政府則或有囚治宗府下吏之事,而宗府則元無囚推政府吏之規矣。上曰,豈其然乎?宗府近來罷軟而然矣。命均曰,以班列時事言之,宗班或有緩急之事,則例自政府檢察矣。上曰,此亦不然。宗府,非政府之所干也。 ○李以濟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 ○趙鎭世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莫重設鞫,身添臺官,不能先他員赴坐,致勤重推之命,雖蒙聖明俯諒,旋卽還收,臺官元無帶推行公之理,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下敎,非特指乎臺閣,旣寢之後,以此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鎭世曰,大臣,位在百僚之上,而體統自別,以一微事,宗班之發怒於大臣,替囚下吏者,此實無前之規,如是則大臣罷軟,豈可摠百揆尊體統乎?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俄已下敎,而有不然者矣。宗臣與大匡相同,而王子大君則無階,故或相逢於路次,則大臣留駕,而與宗臣相逢,則相爲讓道,蓋其等等故也。故判書閔鎭厚,問安之路,與宗臣相逢,而宗臣直爲欲避,問前例於海昌尉,則有不然者,故其時宗臣,亦爲推考矣。以今番事言之,宗臣之囚推政府吏者,乃宗親府之牌,非海春之牌也。宗臣旣與大臣相等,而牌是王子大君所用之牌,則以宗親府之牌,豈不囚政府之吏乎?徐命均曰,體統如此,則虧損無餘矣,何可抗顔於百僚之上乎?上曰,然則海興之傔從,可以囚治矣。宗府下吏則不可捉囚,而以海興之入賓廳,朦朧之失請推,則海興當爲推考矣。朴文秀曰,臣以宰相,爲大臣煩達,似涉容護,而以體統言之,則有大不然者。宗臣雖曰體重,大臣旣在一人之下,而位在百僚之上,則體統自別矣。政府之捉囚宗府吏者,自是例行之事,而年少宗班之發怒於大臣,勒囚政府下吏者,卒創無前之規矣。以大臣見囚下吏於年少位卑之宗班,而何可存體統、摠百揆乎?朝廷紀綱,自此壞損無餘矣。今此下敎,似或過中矣。宋寅明曰,大臣,上承君命,下摠百揆,紀綱體統,專在於大臣,而以一微事,宗臣之挾私憤,捉囚政府下吏者,事體殊甚駭然,大臣,豈可晏然於百僚之上乎?朝廷之待大臣,何等至重,而以微細事,壞損體統,至此之極,則他無可言,決不可仍而置之矣。上曰,宗親府,乃是王子大君衙門,則所重自別,而予亦以王子入承矣。今此煩達,不過國勢單弱,故,出於輕侮而然矣。安敢如是?靈城君朴文秀,從重推考,重臣,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筵體,不嚴莫甚,此後筵中,如有諠譁之事,則當直爲罷職,承旨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正輔{{*|病}}。 ○上御熙政堂,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安府使崔昌億。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申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受由及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以濟、李善行,持平朴弼載、申晩,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秋曹久無長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新除授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謝恩兼三使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正輔,身病猝重,事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宗親府之居在百司之首,卽王子大君府故也,乃中朝宗人府也,故雖大臣衙門,不爲直囚府吏,蓋所以敬府也。故外朝則柏府糾檢,而宗班則宗簿主之,有都提調二窠,而非大君王子,則不兼,所重在焉。且府吏,雖崇品宗班,非有司則莫敢治之,犯者罷職,亦有受敎,此亦王子大君故也。近來國葉單弱,管有司者,雖代遠宗臣,其府之重,固自如,宜當不墜府重,而今以大臣所達觀之,府吏被囚無限,而恬不爲怪,只因私憤,始有拾捕捉囚之事,疲軟甚矣,非亦守本府體貌之意,事甚非矣。當該堂上,從重推考。 ○以平安監司守邊無狀,待罪事,傳于李聖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來到,故監視則腐傷,不堪捧入,爲先退送,而日氣雖曰不寒,何如是不審不謹耶?曾以大口魚事請推,而此亦不可無警責之道,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二十八日,因大臣陳達,北道御史趙漢緯書啓中,沒技之類,直赴殿試事,命下,而本狀下於備局,故本曹未得一時書入,今則殿試已迫,有難等待,玆又別單書入,書啓所付沒技者閑良,直赴殿試,內奴免賤事,令政院,依例奉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普昱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尙忍言哉,尙忍言哉?終古人臣之與世抹摋,橫被僇辱者何限,而未有如臣之罔極矣。臣自有此事以來,腐心痛骨,冤憤弸結,而咫尺天門,籲呼無階,戴盆望日,不足以喩臣之情,而直欲狂奔亂走,死而無知。不自意中丞除命,忽下於杜門屛蟄中,顧臣世念都盡,索然如冷灰,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若其積蘊之危衷,庶可因此而少暴於紸纊之下,是亦聖恩所賜也。彼權瑩之疏,都不知天理人倫,爲何等物事,而惟以單辭過誤,橫加醜辱,萬萬絶悖,有甚於街巷惡少輩口氣,人皆以傳言爲汚口,則臣何忍擧其事,以浼天聽也?然而公然以黨逆之名加之,必欲置臣於湛滅之科,則遭誣而欲白,抱冤而思伸,固人之情,雖欲默而無辨,其可得乎?臣與逆鏡,居家而無巷閭過從之好,立朝而無吹噓汲引之助,只是班行間識面而已,此實擧世之所共知,而抑又有一言可以洞辨者?臣於乙巳北遷之際,黨人之求罪於身,靡有餘力,而猶未敢以鏡黨二字,爲臣之案,及夫丁未環召之日,討鏡之公論大行,隄防益嚴,而臣首膺榮顯,宿硏舊聯,了無異議,由前而言之,旣非顧藉臣而然也,由後而言之,亦非庇護臣而然也,蓋知臣平日踪跡,與鏡燕越,而實無一言一事之可以指議故耳。厥後八九年之間,臣未有宿愆之昔閟而今發者,又無別般新事,觸犯衆怒,而今瑩,乃以死黨樂禍之心,恣爲悖義無倫之言,必欲甘心若報私讐,彼瑩,亦人耳。豈不知此等口業,爲渠惡德,而猶且不恤,惟以辱臣陷臣爲事者,抑獨何哉?其必有偏懷怨毒之人,陰主中傷之計,而瑩爲之倀鬼耳,豈不痛心哉?此自有一世公議,臣不必索言,以重犯其鋒,而顧臣身命之汚辱則極矣,每一念至,怛然心悸,惟有斂跡屛息,夭心自廢而已。今若不知懲艾,復廁榮途,則惟彼積忤之層加,群憾之轉激,姑捨勿論,在臣自靖之道,斷無是理,前後恩除之下,雖閑司外幕,猶不敢爲承命之計,則顧此所叨之職,卽係淸顯,尤豈有一分冒進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涕泣籲冤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苦之情,諒臣疾痛之辭,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快人心,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因拜表,天牌下降,而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不得不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一月初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謝恩兼冬至三使臣請對引見。正使密昌君樴,副使禮曹參判閔應洙,書狀官司僕正尹彙貞,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入侍。樴曰,臣等今當奉命出疆,使事雖有稟定之事,到灣後則勢難變通,故敢此請對矣。廟堂以犯越事,待按覈御史狀啓,追封咨文云,姑未知査報之,如何?而臣等到瀋陽之後,使譯舌輩,偵探委折,彼若曰已爲彌縫云,則所齎去咨文,何以爲之乎?上曰,昨聞大臣之言,所謂永福頗苦,以此等事移咨云,而旣如是傳播,則決無掩置彌縫之理。領相所云,到瀋後彼果已彌縫,則謂以伱能爲我國,不爲轉奏,我亦爲伱,不爲移咨爲說而置之者,終涉苟且,不可爲也。卿等到瀋陽,則雖不費力,自當聞知矣。有其事則可以傳咨,無其事則不必發言。彼或先言有如此事,而吾已彌縫云爾,其後事情,有未可知,果若有我人見捉之事,彼雖欲彌縫,其可得乎?在使臣之道,不可不傳咨而還爲持來也。且事上國之體,毋論事之大小,有關於兩境,則令行轉奏也。此三段外,無他道理,行到灣府探問,而無此事,到瀋陽偵察,而已妥帖,則雖持去,只當不傳而已。應洙曰,此事若明知我人之已爲放還,則事雖苟簡,咨文可以不傳,而若我人之放還與否,不能的知,而彼以彌縫之意哀乞,則不可徒恃其言,而持咨空還,廟堂雖欲使之觀勢處之,而儘多難便,必欲預爲稟定,以爲奉行之地矣。上曰,不可以彼之乞爲彌縫,持咨還來,象胥輩惟當任之勿疑,而亦常有彼此間生色之意,一行譯官處,以若已放送犯越人,則無可論矣,不然則卽傳咨文之意,使皆洞知,可也。應洙曰,謹當依下敎奉行,而臣等之行,自有期限,不可遲滯,必當趁今卄六渡江,可以及期得達彼中,按覈一事,必趁其前催促,而成咨下送然後,可無未及之弊矣。上曰,此則當依爲之,而今日査對,大臣必出去,亦以彼若咨且不奏,欲爲彌縫,則不可不傳咨之意,言及大臣,明言於一行譯舌輩,可也。樴曰,臣等入燕後,若詗知彼人,已爲彌縫,至於無事之境,而彼輩亦以爲元無此事,伱國不必移咨云,而事已妥帖,則當依聖敎不傳,而其間事端或變,臣等留館時及或回程時,自瀋陽,若有轉奏之弊,則事勢極爲難處,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卿之此言,又思及一層,而彼人必已轉奏矣。應洙曰,彼已轉奏,則固無可論,彼雖稱以將爲彌縫,我人猶未放送,則咨文可以卽傳,我人眞若放還,事已妥帖,則咨文可以不傳,而但彼雖曰已爲放送,臣等旣未目見,所聞者,惟譯舌之傳言,而譯輩偵探事情,亦極疎漏,其言又難準信。彼若果爲放送我人,則必有馳通文書,若未得見文書及可驗之明證,則彼雖曰已爲放送,直爲傳咨,何如?上曰,彼果已放送我人,而以爲無殺害持票者云,則當持還咨文。此則到灣府,亦可探知,若到鳳城,不得見放還馳通,則其眞爲放送與否,有難的知矣。雖欲彌縫云云,直爲傳咨可也。樴曰,臣等到灣府,而査事未訖,咨文不及追到,則勢不可遲留過限,故預此仰達。上曰,然矣。且彼人或曰,此不過偸山賊所爲,伱國當處之,或曰你國人旣犯法,我何以彌縫云爾,則當直傳咨文,而然瀋在咽喉,怫其守將之意,亦可悶也。此在參量處之之如何耳。應洙曰,今番歲幣方物,雖有申飭之敎,而白木廛失火,故六七同燒燼,日子已迫,戶曹雖日加催督,廛人不得改備,臨急備納之際,稍不如當初所捧,槪其長則固無不足之弊,而廣雖僅準於見樣,更無贏餘,然旣準尺量,譯官輩亦以爲可用,故形勢迫急,雖與戶判相議捧去,而申飭之下,追後所捧如此,其間曲折,敢此仰達。上曰,彼中亦有見樣耶?樴曰,彼中亦有見樣之尺量,故我國依其尺量備送,而今番追後所捧之木,尺量則雖準,而升品似稍劣云矣。上曰,尺量果何如?應洙曰,前日所捧之木,則不但準尺,皆有贏餘,而今此改備之木,僅爲準尺而已,更無贏餘,比前所捧,其廣稍不足矣。上曰,升品,亦如何?應洙曰,木品歲幣,則勿論麤細,其織造之體樣自別,而此則,升品則間或有比前歲幣反勝者,而體樣則與歲幣稍別。此爲未安,而但旣爲暴白,則些少欠頉,不至顯著。卽今形勢迫急,封裹屢次退限,至於方物封裹之日,僅爲畢捧,歲幣異於他木,廛人實難猝辦,戶曹亦無變通之路,不得已以此捧去矣。上曰,彼若執頉,則將何以答之耶?應洙曰,雖無贏餘,旣準見樣,我固有辭,勢將以此爭之,首譯亦以爲可用云,故捧去矣。上曰,白綿紙何如?應洙曰,白綿紙,雖爲申飭,而近來紙品甚劣,今番亦未免薄劣。槪廛人常貿於兩南産紙之寺刹,而近來僧人多詐,紙地浮出之際,雜以石末,用奸甚多,故斤兩雖準,紙品則極劣。旣已措備上來之後,則此異於他紙,廛人更無變通之路,朝家若欲申飭,則明年所捧,自今年別樣嚴飭,而後庶革此弊,而臨時申飭,似無其效矣。樴曰,不獨紙地爲然,如火鐵、煙竹等物尤可笑,火鐵,十叩無火,煙竹,一握便破矣。上曰,此亦以大同米會減乎?匡輔曰,然矣,而各邑曾不經意,臨時備送故然矣。上曰,扇子則盡用別扇乎?樴曰,唐扇等他扇,皆用之矣。匡輔曰,其中梳貼,誠怪異矣。彼人焉用此乎?上曰,卿等萬里奉命,當寒行役,好爲往來也。彙貞曰,臣於近年,久在經筵之列,今方奉命出萬里外國,烏得無係戀楓陛之心乎?臣之所望於殿下者,愛惜精神,保嗇天和,人君雖一日萬幾,而若留意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則其於裁應庶務,亦何難哉?間者,臣曠未登筵,向於帳殿,仰瞻玉色,則比前銷瘦,群下之憂慮,當復如何?保養聖躬之方,不獨在於藥物。古語曰,多言損氣,又曰,神太用則敝,殿下於辭令之間,必欲使人曉然,故或欠於簡重,酬接之際,必欲纖毫不遺,故過用神思。此旣有違於處靜觀動,執要御煩之道,而於保養聖躬之方,尤有害焉。竊覸聖學高明,不待臣言,必自知之,而若領其大體,簡其煩務,則自然神氣和泰,聖體安康矣。臣有所懷,臨行惓惓,如是仰達。上曰,臨行勉戒,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匡輔曰,外方進上物膳,事體至重,則其封進時,寧不審愼,而今者統制使金潗所封進靑魚三千餘尾,皆腐傷,故纔已退却。廚院草記,請推本院,則更不以警責之意仰達,而此後則諸道進上,各別申飭。且卽今日氣不寒,生物之屬,雖照氷上來,易致傷敗,而今此統營膳狀,昨日午前入來,而今朝始爲捧納,一日之間,亦安得不傷乎?自今分付本院,雖晩暮入來,趁卽捧納事,竝爲申飭,何如?上曰,今朝監膳提調,誰也?樴曰,卽驪川君壆云,而凡物捧納,非生物則雖或經宿,生物則例爲卽捧矣。上曰,在前則進上物膳,無經宿後捧納之事,而昨午入來之物膳,今朝始爲捧納,遲滯太過矣。當該提調推考,此後則申飭,可也。諸臣,遂皆退出。 ==1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病}}。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明日,文武科殿試相値,出榜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洪景輔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方帶能麼兒堂上矣。能麼兒堂上二員中,具聖益呈辭受由,臣泰紹方在入直,不得已能麼兒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連呈辭疏,無意出肅,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武科殿試時,諫院,城上所言送事出牌矣。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闕外,陳疏入啓。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俱在外,只有獻納李廣道,卽爲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李廣道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大司諫李眞淳呈辭受由,司諫宋秀衡,正言李潤身在外,正言趙鎭世陳疏入啓。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諫院無城上所言送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趙鎭世批下,更爲牌招。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李匡輔啓曰,明日仁政殿式年文科殿試時,香室移接於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秋曹久無長官,獄囚多滯,啓覆文書未回啓亦多,不可不及期修正,判書朴師益,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武科殿試時,命官,右相進去事,命下,故右議政金興慶,已爲出去矣,又爲受點於文科殿試讀券官,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右相,慕華館命官進去事,未覺而落點,意謂當稟矣,只以讀券官稟啓,故如是下敎矣。 ○傳于洪景輔曰,昨日下敎,不過事體,無他深意,有何毫分不安之端乎?領、左相,更爲命招。 ○洪景輔啓曰,領、左相更爲命招事,命下,而自前大臣,則無試官更招之規。且於深夜大臣命招,則例出標信。命召事體重大,有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 ○傳于洪景輔曰,乙巳年大臣不參之前例,已知之矣。其前其後,大臣不參之前例有之乎?問啓。 ○洪景輔啓曰,殿試時大臣不參之前例問啓事,命下矣。考見院上殿試望單子,則康熙二十二年殿試時,有大臣,而故相臣南九萬,以兵曹判書,爲首讀券官,又一殿試望單,有大臣,而故相臣李尙眞,以知中樞爲首讀券官,而康熙年號下紙破,不記年月。近來則戊申十月庭試時,故相臣李㙫,以禮曹判書,爲首讀券官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以六員爲之,有前例耶?問啓事,命下矣。殿試試官六員,曾無前例,卽今他無變通之道。望單中未受點人員申思喆、宋眞明、洪鉉輔、尹陽來,竝更卽牌招,以爲受點備員之地,恐合事宜,而有異常規,何以爲之?敢稟。 ○傳于兪彦通曰,試官不備,欲爲稟啓,而未受點人員,徑先出去,已是不察,而旣已出送,更爲牌招,事體尤爲未安。原單中三人,付標以入,爲先牌招。 ○以朴成玉爲假注書。 ○以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砲手金惡妻徐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恩賜直赴之人,竝許赴於今番殿試事,入啓,蒙允矣。卽接四館所所報,則直赴擧子李匡贊,身病,崔德垕、申命佐、李寅煥、姜守珪,在喪,不得赴擧云。依前例,竝許赴於後科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去己酉式年武科覆試入格人閑良具德一,未及殿試之前,遭其父喪,依法陳試矣。今已闋服云,依例許赴於今番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事,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一百四十五人,隨其錄名,許赴於明日殿試,而統營直赴人尹迎來,雖已身故,書名榜末事,頃日筵中陳達,蒙允矣。依此擧行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本曹草記,海營別武士,癸丑都試時沒技人,許赴殿試事,命下矣。閑良金碩兌,閑良梁春大等,令政院,依例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晝講時,因筵臣陳達,西北沒技人,令後啓下者,許赴殿試事,命下矣。西北監司狀啓中,所付人別單書入閑良,直赴殿試,出身,邊將除授,官奴,免賤事,令政院,捧承傳擧行,而西北旣令許赴,則海營沒技人,令後啓下者,只有二人,獨漏於今番許赴之中,不無向隅之端,何以爲之?而此後沒技,申飭各道事,依前定奪,各別擧行之意,敢稟。傳曰,依啓。亦爲許赴。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都摠府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出身李相起,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相起,時囚典獄署,移囚本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權以鎭疏曰,伏以臣老癃疲劣,尋常職事,尙不可堪,數年以來,世念已絶,歸伏松楸,綿巾待盡,忽承西藩之命,非以爲可有堪職之勢,而只以聖主肉骨之恩,無日可報,欲以未死之前,鞠躬盡瘁,在職不勝,以罪罷去,在臣素願,似若粗安。故冒赴此任,今已半年,餘拙畢露,官謗如山,加以邊上事變,層生不已,官職無狀,無人不知,至今逭辜,臣實不知其何故,售幸逭之故,晏然冒居,以妨賢班不職之中,又失廉隅,臣名備數於人,誠不忍爲此昧昧也。且臣年迫七十,筋骸已弛,兩朔行役,無病不生,兩目花眩,兩耳蟬噪,聰明旣廢,知識如昏,百體萎薾,落席涔涔,雖欲自力,亦無一分强起之勢。玆敢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官職之無狀,憐臣疾病之難强,特許遞改,以幸公私。臣伏聞臺臣論理山府使禹夏亨邊禁不禁,有拿推之命,臣不見臺章,固不知所言之如何,而略聞大槪,則夏亨之躬自飭邊,似無此事,一道之所共知,道路之言,例多失實,或其傳者誤耶?遠外之事,雖不敢質言,臣以此等事,日夕訪問,似或愈於道路之所傳耶?廟堂方有所寄托於夏亨,此事不可必其有夏亨之有此罷去,在渠誠爲多幸,國事實甚狼狽。此在臣職任事,故不敢不聞,特寢其夏亨拿推之命,使終始其事,似合事宜,若內地守令拿推者,若無事實,自當還任必交代,其後拿去,此事不可付之他人,萬不獲已,冒死仰陳。此旣臺臣成命已下,不敢偃然狀請,撌撌gg憒憒g辭本,又有掛事不察之罪,尤不勝惶恐悚縮之至。伏乞下詢于大臣而處之,臣無任。答曰,省疏具悉。禹夏亨事,業已處分矣。卿其勿辭察任。 ○江原監司魚有龍疏曰,伏以臣之情懇,前已屢次陳籲,而仁覆之天,猶未俯燭,終不蒙恩許,每每煩瀆,亦涉惶悚,不得已抑情在職,泯默到今,而臣之私情,實有萬萬煎迫者。臣母年迫八秩,疾病纏身,氣息危綴,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至於飮食起居之節,輒又須人,在臣情理,本不宜一刻離捨,而初旣迫於嚴命,黽勉强赴,離違膝下,殆滿一年,已難之方寸,去益難抑。況今京邸冷節,侍奉無人,方又隨往臣同生弟德山縣監有璜任所,自臣營距德山,道里比京差遠,音聞漸疎,私心之悶鬱抑塞,視前又萬倍矣。日夜戀結,寢食殆忘,臣之心緖旣如是悶切,則老母之念臣,尤當如何,情理到此,誠有所不忍耐過者。且臣瓜期已迫,不過一兩月間,雖以國事言之,許遞臣當遞之人,催遣代臣新伯,俾講明春救民之策,則於公於私,俱合便宜。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情私,亟許遞改,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情理雖若此,藩闑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抑情察任。 ○掌令李以濟疏曰,伏以臣年未衰老,精力先消,白晝猶未辨字畫,細語全未聞省得,一入前席,昏憒畢露,臣實自悔,人謂斯何?向日乞免之章,亶出於情窮勢蹙,而及承批旨,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飾讓者然,徊徨抑塞,罔知攸處。日尋長單,見阻喉司,而深夜鞫坐,義不敢辭,仍承登對之命,再近耿光,而薄暮傳啓,昏花滿目,袖中故紙,黑白相混,命開前牅,寔荷異數,而遲廻窘遁,全失臺臣體樣,歸伏私次,愧懼弸中,坐違召命,豈臣故犯,而猶靳例勘,天牌復臨。噫,臣以草墅冷迹,歷事三朝,濫廁淸選,强策疲劣,竭誠報國,豈非臣至願?而不幸疾病纏身,聽視俱昏,中宵念及,臣竊自悲,荐犯逋慢,分義是懼,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仁覆之天,或已俯燭其實狀矣,勿視臣爲例讓,而特許鐫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重官方,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旣不敢以言責自任,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區區憂愛之忱,有不能自抑,敢此附陳焉。夫治國之道非一,而若撮擧其要,則不過曰存體統而已矣,夫存體統如之何,亦不過曰能容臣下之守法而已矣,何者?體統不存,則事皆紊亂舛錯,而罔克歸于一焉。臣下不能守法,則事皆撓屈變改,而綱紀日以隳矣。是以一事之微,一政之小,而罔不有體統法度在焉。如或以事政之微且小,而謂非關於體統法度者,皆不足與論治道者也。三代以還,願治之主,不爲不多,而若言其翹楚,則能容臣下之守法者,莫如漢之文帝,昭載史乘,斑斑可考,臣不必歷指覼縷,而若其可以警動人耳目者,臣請爲殿下誦之。夫太子藩王,一不下司馬門,則六百石之公車令,得以劾奏,軍門都尉,得以將軍之令,而遏天子之乘輿,夫中大夫,至貴也。一戲殿上,則丞相得以檄召而議斬,自常情觀之,不下司馬門,至微過也。天子乘輿,非可遏也,一戲殿上,非大眚也,而劾天子之太子愛子,遏天子之門外乘輿,折辱天子之寵臣者,皆至無嚴也。似是人臣之極罪,而惟彼三臣者,只知守其職、行其責,而初不以太子之貴,天子之尊,寵臣之勢,撓其所執而已。文帝亦非能飭勵督責,而必使之行其法也,只能優容其守法,而使臣下,不喪其所守也,故當世之治,後世莫及,而傳之史冊,以爲美談。然若以君德責備焉,則泥於黃、老,專尙玄默,養民而不能敎,又行短喪之制,先儒已多譏之者,而先正臣李珥,以文帝爲自棄之主,蓋惜其有帝王之天資,而不克踐履乎精一誠明之閾者也。伏惟我殿下,終始典學,懋修厥德,初頭喫緊工夫,輒以顔子之不遷怒、不貳過爲期,則殿下之自期於身,臣民之望於殿下者,蓋將一蹴而可到聖益聖之域耳,何嘗以躬行節儉之漢文,爲今日足法者哉?臣試以頃日大臣所達筵中下敎,反覆而深思之,宗府,乃王子、大君府衙門也。百司所尊敬,而大臣,以一微事捉囚府吏,驟而聞之,宜乎不槪於聖心,而第伏念殿下所居之位,卽祖宗之位也。君也,父也。王子大君,卽祖宗之玉派天潢也。臣也,子也。受君父之命,任君父之股肱,而身總百僚而重朝廷尊體統者,大臣之責也。以此觀之,宗府雖尊,其不可慢君父之股肱,而與之相較也明甚矣。漢時之公車令,猶能劾天子之太子,則宗班雖貴,貴不如大君王子,而堂堂聖朝之大臣,豈不能如漢時之一公車令耶?聖意若曰,宗班或有犯科,則大臣之隨事糾劾,容或可也,而因此一微事,直囚府吏,非所以尊宗府、貴王族也,則此亦有說焉。身居具瞻之位,祗承元首之命,而一微過,尙不能糾正,小少體統,猶未能持守,則安可以責之以尊君父、重朝廷,而彈壓百司,儼然人莫敢犯也哉?玆事雖小,所關非細,筵臣陳白,斷斷無他,而天聽訑訑,聲色太遽。噫,吁咈之際,可否相難,自是君臣間美事,設令大臣、諸臣,交口力爭,言或過中,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諄諄警誨,何所不可,而況其所達,只在於存體統慮後弊而已。一辭僉同,可見其匡救至誠,而不賜兪允,遽加摧折,此殆聖上平日涵養之工,未祛好勝之私,喜怒之發,自不能中節,而其禮待臣隣,優容守法,反有歉於治雜黃、老之漢文,則志士之痛哭流涕,豈不百倍於賈生乎?如臣庸懦,忝居侍從之列,而囁嚅遲回,含默屛退,中夜耿耿,寢不能寐,敢將瀝血之辭,仰瀆宸嚴之下,僭妄之誅,實無所逃,而一端忠愛之性,自不能以人微而有間。伏乞聖慈,俯諒微懇,更加三思,蒭蕘必擇,則他日立紀綱尊朝廷,而措國勢於泰山之安者,未必有自今日始也,豈不猗歟盛哉?臣治疏將上之際,有擧子數十餘人,塞路號呼,問其由,則以西北兩道沒技武士,爲觀殿試,齊到京城,而該曹以令後不許赴於今番,數千里跋涉,將未免虛還,則他日殿試,多人之無故齊赴,誠未可必。乞以此意,略及疏尾,俾免遠塞人虛勞往返云,而辭甚懇惻,有不忍揮却,輒以冒聞殿試,只隔一宵,乞令該曹,劃卽稟旨擧行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昨日已爲下敎,而所引漢事,太不襯着。三代吁咈之時,喧鬧則決不爲也。職在憲職,不爲糾正,反護不已,良可異也。疏末事,業已處分矣。爾其勿辭察職。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臣,資性庸懦,言辭拙訥,百無一能,而獨其愛君憂國之性,則根於秉彝之天,自謂不後於人矣。日者登筵,臣隣奏對,辭不達意,終見雷威震疊,天語悲切,大臣以下,驚惶戰兢,倉黃逬退,景色之愁沮,尙何言哉?況臣不肖,職忝言地,初不能剴切開陳,感回天聽,繼伏見非常之過擧,而終未效匡救之一言,終孤寸誠,全負職責,論其罪狀,刑戮之誅,尙安逃哉?退出之後,終夜無寐,遶壁彷徨,一念如結,時日稍邁,終有所耿耿不自已者,請以筵席未畢之懷,爲聖明冒死而繼陳之。君臣之分,雖若天地之截,亦猶父子之親,固可以誠意孚感,而不可以威怒摧抑也。群下所見,苟有執迷,則從容諭解,使自悅服,可也。如或有辜犯難貰,則直加罪黜,亦何不可,而乃以不忍聞之敎,輕加摧抑,使不敢開喙,此豈大聖人物來順應之道耶?爲今日臣子者,苟或近似於嚴敎之萬一,則神明所監,湛滅猶輕,而何敢戴履高厚,立殿下之庭乎?洪惟我殿下平日仁恕之德,曲體無遺,慈良之念,隨處藹然,而獨此萬萬情外之敎,忽然勒加於臣子,臣子亦人耳,雖不能剖心自明,獨不隱痛冤迫於心中也哉?臣等之私自冤迫,亦何足說,在聖人平心恕物之義,果何如也?人之七情,惟怒難制,雖閭巷匹庶之賤,苟有一分本源之工者,疾言遽色,尙且戒之,何況我殿下以聰明睿智之姿,留心聖學,涵養氣息,凡幾年所,血氣二字,猶未克祛,則臣愚死罪竊以爲,涵養工夫,猶有所未逮而然也。伏願殿下,不以人微而廢其言,益加猛省於本原之工焉。臣於伊日事,終有所憂慨於中者,不避煩瀆,又此反復焉,臣尤死罪萬萬。夫大臣之直囚宗府吏,雖曰過矣,亦是非今斯今之事,而至於二品宗臣之擅囚政府吏,則前古所無之擧,若以無階君之尊,重囚政府吏,則猶爲可也,而彼年少品卑之宗班,創俑此擧,無所顧憚,則此非尋常細故。其蔑等級壞體統極矣,而殿下不加顯斥,顧藉太甚,有若較對者然,豈敬大臣尊體統之道哉?殿下若以大臣爲過,則一番申飭,俾勿因循足矣,何可任此一年少宗班之壞了朝體,而莫之禁也?朝廷之所以維持者,只在於體統一款,而迄至于今,壞破無餘,則爲大臣者,疲軟極矣,其何望總百揆而平庶政哉?臣之爲此言者,實非爲大臣地,所惜者朝廷之體統也,惟殿下,平心徐究焉。當日嚴旨,雖非全指臣身,緣臣發端繼陳者,旣被重推之命,則惶懍不安之情勢,實無彼此之別矣。昨因査對,黽勉承牌,而顧臣情地,決無冒進之勢,今因城上所,天牌又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爲人臣不爲盡言者之戒者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本非未安於爾者,飭勵越職煩達之致,爾何嫌焉?況所重在矣,非特爲宗臣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朴弼載疏曰,伏以臣於頃間,有事去鄕,薇垣玉署,除旨聯翩,驚霣感激,不敢少滯,數昨歸伏私次,而臣於館職,義不敢冒沒出脚,朒縮兢悶,靡所措處,又於再昨,移秩栢臺。夫三司淸銜,何等妙選,而以臣眇末,歷遍無礙,由彼就此,職名無虛日,揆分匪稱,撫躬增愧,而恩顧彌渥,虀粉莫酬。雖蹈湯赴火,不容前脚,則況彯纓入臺,何苦遜避,而第臣之力辭經帷,甘受違逋之罪,而未暇自卹者,誠以庸獃謭薄,萬無肖似,不可以叨塵法從之列,玷汚名器之重故也。不徒館錄之被人疵謫而已,則今於聖朝風憲之任,其不可厭然冒據,義無差殊,此已臣難進之一端,而抑臣昨年憲職時一疏,觝觸非常,僇辱沓至。朋憾崢嶸,餘悸懍慄,則朱夫子所稱防患貴怯一句語,實爲臣今日四字符,惟當斂謝名途,避遠駴機,以爲沒身自靖之圖耳,臣自今夏以來,屢叨此職,每愕眙逡巡,殆若傷禽之遇曲木,則其情可謂慼矣。見穽之危,終無復蹈之理,而加以素患痰病,遇寒陡深,咳劇而喘發,氣逆而血嘔,卽此疾狀,尤難强起供仕,昨於天召之下,未免坐違,偃蹇之罪,誅殛亦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終宵戰慄,直欲攢地入而不自得,玆敢露章自列,欲望聖慈,天地父母,曲諒臣情病之俱苦,特玆鐫解臣本職,仍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之罪,以嚴朝綱,公私不勝幸甚。臣於免章之末,不宜猥有僭論,而乃於目前事,竊有區區憂慨之忱,輒此略綽附陳,惟聖明澄省焉。臣昨伏見備忘記,則有宗親府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之命,而以大臣之囚治府吏,深示未安之意,又伏聞大昨備堂引接之際,聖上適因此事,聲色嚴厲,意旨悲切,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云。筵話甚秘,莫得其詳,而第伏念本事,殊極微瑣,不足仰煩威命之重,則淵衷之激惱,胡遽至斯?夫政府、宗府,其尊則等耳。向者大僚,亶爲宗臣之自損事面,督過其一時屬吏,而事無關於宗府,則宗府之尊,固無損也,有何敬不敬之可言乎?但宗臣官秩,雖曰崇顯,視諸大臣,不啻有間,因一體統間事,下吏之略受責罰,有何可怒,而其弟海春君,顧乃以年少二品宗班,私懷見陵之恥,捕囚政府之吏,將以敵之也,則此實三百年所未有者。夫以殿下所禮貌之大臣,而今見一宗班之侵侮不小,此而若不明降處分,則豈不大有傷於國體乎?雖然,若臣之私憂過計,實在於聖上辭令之無當,威怒之失平,惟我殿下數十年典學工夫,高出百王,洞察萬理,則是宜於涵養省察之妙,中和位育之盛,無所不盡其極,而凡有不愜於聖心,輒下非情之敎,易肆難制之怒。至或手拍御案,聲淚俱發,而悽辭疾言,罔念如綸如綍之體,使群臣,不忍承敎,而莫敢矯其非,其於高拱穆穆,聲爲律身爲度之義,是何如也?此個病痛,實爲殿下痼症,終不可以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以臻於光明正大之域,則此忠志之士所共惋歎者,而今日之事,視聖人喜怒之正,尤有歉然矣。夫子曰,大臣不可不敬,是民之表也。就以《中庸》九經之目論之,其親親也,其敬大臣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今殿下雖尊位重祿,以盡惇親之化,而獨不念大臣見輕,廟堂不尊,則是九經之用,閼而不遍,而呂東萊所謂,由家以及朝廷者,毋亦失其道乎?夫以漢家雜霸之制度,大臣定有其罪矣,而猶不斥然,正以呼之,則其禮敬之優異,居可見矣。今我殿下動法三代,而遽因薄物細故,不平之敎,至及於平日倚任之上宰,殊失元首股肱之義,而反出漢家規模之下,臣尤不勝仰屋之嘆焉。至於國葉之單弱之敎,以備忘所出觀之,聖心之興慼,亶在於此,筵敎之哀痛,槪可知矣。然而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莫不以殿下之心爲心,則乃於王室屬籍之親,孰不仰體如我聖上敦恤之至仁,而今反以輕忽見疑,則寧不慨然?且伊日諸臣之相繼陳達者,只出於補衮闕、嚴朝體之意,而譴責過分,景色不佳,問備薄罰,雖不足惜,其亦優容臣隣之道,亦不瘨乎?朱子之言曰,忘怒則公,觀理則順,殿下倘於夜氣淸明之時,燕居蠖濩之中,穆然深思,惕然反顧,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則程明道所稱,於道亦斯過半者,其在此矣,伏願殿下,深留聖意焉。仍竊伏念玉堂及臺閣之官,惟當隨事格非,納君無過,而再昨入侍儒臣與憲臣,目見君上之過擧,終無一言匡救,則職在論思規諫之列者,可謂不負其責耶?臣竊爲之懣然,謂不可無責勵之道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昨日下敎,所重在焉。政府雖重,本事不過下吏,宗臣雖遠微,其實卽王室親也。其若爾疏,法典次序,亦曰非乎?予未曉也。末端事,亦涉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一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東弼,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趙榮國、李鼎輔,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東川君申德夏入侍。 ○洪景輔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以殿試試官,牌招不進,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自五廟之孫,止亦復初音釋訖。趙尙命進讀,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言偃復問曰音釋訖。上,讀新受音釋訖。尙命曰,蜡者,祭名,而八神者,有功於農家,故以十二月祭八神也。趙明謙曰,農民,春夏則服田勤苦,秋節則農功已成,至十二月,黃童白叟,會祭于萬物之神,以報歲功而同樂焉。郊特牲,孔子與子路有問答之事矣。金東弼曰,禮運一篇,備言帝王之治道,禮樂之所由行,而蜡祭,卽天子之事也。仰尼之所歎者,以魯而行天子之禮,不欲顯言,故答言偃之問,托以喩之也。上曰,觀前註則歎魯有或字云者,亦似有意矣。明謙曰,蜡祭,似非僭禮也。上曰,禘以下,吾不欲觀者,可顯斥之意,而歎魯之文意,似是後人之記解矣。東弼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第三大文,可疑處甚多,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明謙曰,材物與人共之,不爲己之所有,可見世道之熙熙皞皞,而此實聖人之眞書,看來三復感歎處有之矣。上曰,然。東弼曰,老老鱞寡,可見無一物不獲其所之氣像,而以材貨言之,百姓足則君誰與不足,不有物我之私,而無爲之治,於斯尙矣。盜賊不作,外戶不閉,亦可見仁政之大行,人無爭奪之慾矣。此《孟子》所以論王道,惟在於老吾老幼吾幼,而其節目則不過於制民之産矣。此等處,可想盛世皞熙之治,而其條貫之詳備又如此,此誠君人者之體行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大同之一句,文意亦好矣。明謙曰,大同者,至公之意也。上曰,然。上曰,大道旣隱之大文,有可疑處,以正君臣之下,亦有疑焉。各陳所見,可也。尙命曰,辭不渾厚,似非聖人之言也。東弼曰,上文則言太古之事,此文則言三代之事,而時世漸下,故不得不各自親其親,各自子其子,故不如大同之世淳朴之風,而風氣漸開,人文漸明,聖人設敎以治之義也。上曰,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者,不如太古洪荒之時,而堯、舜之治,亦如此而已,則以此謂不如無爲之世耶?東弼曰,此章文義,則後世聖人設敎之治,終不如上古無爲之世之義也。上曰,然則尤有弊端矣。東弼曰,此文旨意,終似有弊,而大旨則上文言上古無爲之治,此段言禮樂之漸明,而朱子曰,三代終不及上古云矣。以大體言之,三王之治,豈及上世之熙皞耶?明謙曰,邵康節《皇極經世書》云,三王如秋,以此言之,五帝之時,似不及三皇之世矣。上曰,非以文之大意,有疑也。以字句間或有不能順理處,故所以難疑也。明謙曰,時氣漸下,人巧漸生,則必有爭之之端,故聖人有憂之,不得不以禮樂敎導之也。上曰,一有聰明睿智,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爲億兆之君師。以此觀之,敎民之道,亘古今所不可廢者也。景輔曰,謀用作始,而兵由此起云者,亦似有弊矣。實如老、莊之言,而似是漢儒之附記也。東弼曰,不以文害意,可也。尹陽來曰,有人而家居,則不得不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及夫後世,不得不曰無盜而有盜,故以爲兵由此起,似無他意,而正君臣、篤父子、睦兄弟,此是人道之所當行者,則如是然後,可以爲治道之意也。上曰,特進官所達,是矣。趙尙命曰,此以下則言禮樂之效驗矣。上曰,此則又可見從容氣像矣。尙命曰,極言禮者,請問其節目備盡之意也。東弼曰,禮者,本於天道,出於人情,故以之治人而爲生之道,此言,得之則生,失之則死云者,以言禮之用,其重如此,而警戒來後之意也。上曰,坤乾他無出處耶?景輔曰,不能博考,而出處則未見之也。講畢。尙命曰,小臣因文義,而敢有所仰達矣。蓋禮運一篇,卽聖人制禮經邦之謨,其條目,燦然備述於一書中矣。臣於頃日講筵入侍時,聖敎以左參贊尹淳上來事,至引君使臣以禮之語,予於諸臣,欲盡以禮使之道矣。臣等退出後,私竊以爲,當此講禮之日,聖敎及此,實不勝喜幸之至,相與欽頌而已。日昨次對時,臣未果入侍矣,伏聞因一微細事,遽下萬萬情外之敎,入侍諸臣,蒼黃屛退云,臣聞來不覺愕然失望也。其日入侍大臣,豈非體國論事之大臣乎?重臣宰臣,亦皆多年任事,其爲人長短,聖鑑亦必俯燭矣。其所累累陳達,不過出於尊國體之意而已,何敢有一毫輕侮之意?而嚴敎遽降,辭氣峻切,此豈臣子之所可萌於心者哉?竊瞷殿下,少有激惱之事,則辭令之間,不擇發者甚多,臣常慨然矣。《論語》云,禮之用,和爲貴。伏願自今,辭氣之發,務盡和平,毋如前日之急遽,則豈不有光於聖德乎?上曰,其時所達,予於本事,非有他意,而予之性品,亦有不然者,曾已下敎於儒臣矣。近來凡事,皆不如前,而所謂裁抑宗臣者,謂有權勢也。自世廟朝以來,宗臣無他權勢,只以宗親府藉重而已。昔在先朝,以夏川事,有不可說三字之敎,可見敦親之至意矣。然,國法則不可低仰,而若不犯法,則何可廢敦親之誼乎?宗室之零替,未有甚於近來,渠輩雖欲怙勢,人誰肯受乎?以今番事言之,若出於輕侮大臣之意,則無可論矣。向觀《國朝寶鑑》,則有一宗室,以强娶宰相死後寡居之妾事,憲府發啓請罪,其時自上不賜答,而以法則不宥爲敎。若有犯法之事,則予亦何可爲宗室撓國法乎?《五禮儀》方使修正,而欲行《大典》,則不但卯酉之役,亦當修明舊典。宗親府,乃王子大君衙門也。今無王子大君,故疎遠宗臣,替居其府,然諸臣若謂今無王子大君,而其下宗班,何可囚治政府吏云,則此亦有可言者,政府無大臣,而只有左右參贊,則他各司推治政府下吏,而其將安而受之乎?若使宗臣犯法,則雖法司,亦當糾定,而不爲犯法,則大臣雖曰摠百司,何必致察乎?宗臣與外朝,元不相干,故外朝則柏府糾察,宗臣則宗簿糾察,宗簿提調一員,以外朝兼之者,其意極爲詳備矣。近來宗親府提調,不能任其職,故府吏亦頻遭推治,而知以例常事,故舊法漸至於解弛。今若有王子、大君,而有此等事,則豈不爲難處乎?予之下敎者,實不以大臣爲未安,意有在焉。重臣違牌,亦必以此事引嫌,而不亦過乎?朴文秀以備堂入侍,旣非職事,則於此事,得無不干乎?近於越爼,故有所下敎,而予之方寸已傷,顧念國勢單弱,若有王子、大君,則必無是事,故心有所嘅咄,因此觸發而然,實無他意矣。儒臣所達如此,當留念矣。金東弼曰,臣於入侍時,親承非常之嚴敎,豈無匡救之忱?而天威震疊,日勢且暮,姑爲泯默而退,下懷耿耿,不能自已,今因言端,敢此仰達矣。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而此指常人以下而言也。以聖上學問之高明,辭令之不擇,至於如此,設有可怒之事,可怒在彼,惟宜從容曉諭,開示聖意,方可合於物來順應之道,亦何至於重煩聲氣,以失和平之氣像耶?臣新自外來,未知當初本事之緣何致此,而雖以大臣所達觀之,宗府吏之拘囚,初非大臣分付之事,乃是錄事輩依前例擧行者。至於牌措語之不擇,誠有之,而此亦非大臣所知,政府事例,本自如此矣。海興君之一時入處,元非異事,特以其日常參時大臣入來之故,錄事輩雖有督過之事,囚徒若上,則大臣必許放釋,毋論彼此得失,元非大事,而海春君,以其兄之事,不避親嫌,乘憤干涉於捉囚政府吏之事者,大段妄着,夫大臣,殿下之股肱,雖以人主之尊,重罪施罰之外,不得施推考之罰者,蓋所以尊國體也。雖是王子、大君,亦何可捉囚大臣之府吏乎?海春,若以有司堂上,欲守宗府之體貌,則陳疏定式可矣。而以二品宗宰,怒大臣之事,而囚政府之吏,前所未有。年少宗臣,創此無前之過擧,諸臣所達,乃所以尊國體,豈有一毫他意於其間乎?意外嚴敎,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大臣諸臣,擧皆惶蹙不安,聖上辭氣之不平,實由於涵養工夫之未盡而然矣。惟願益加留意於操存省察之功,凡諸辭令之發,一意愼擇,無復有激惱失平之擧,則實有光於聖德。至於宗宰妄着之事,則終不可無警責之道矣。上曰,予自藩邸入承,而曾聞王子、大君,見國舅則下馬,而國舅亦下馬云,故予欲一番行此禮矣。逢慶恩於路次,慶恩素是謹愼之人,彼亦下馬,予亦下馬,而予生長宮中,無讀禮之事,所聞所行者,只遵祖宗朝已行之禮法而已。曾於庚子大喪後,無前導路,隨一大臣之後,而其大臣,終無讓路之禮,隨後作行,有同錄事,故予從他路而去矣。予以王子,猶尙如此,宗室之凋殘,如彼其甚矣。予不顧護,則誰復顧藉乎?大臣則以爲,宗室不可入處於賓廳云,此有不然者,而海興之入去,亦不無矇矓不察之失,予以爲非矣。重臣之裁抑爲達,予亦默會其意,然若無犯法之事,則不必裁抑,而當益加敦親之誼矣。頃以問安單子之數少,特推宗親府提調者,此亦無前之事,而有意爲之也。東弼曰,毋論前例當否之如何,自前政府之囚推宗府吏則有之,而宗府之囚推政府吏,則三百年所無之事也。況海春之職秩,非大臣同品,又其囚吏,非由公體,終未免乎挾私憾,聖敎若以宗府、政府,理宜相敬,宗宰若有事體間規警之事,則囚其傔人,容或可矣,而宗府下吏,則勿爲囚治事,使之定式。且海春之以怒大臣之事,不顧親嫌,捉囚政府之吏,則事體未安。以此下敎,而若加責罰,則朝家處分,豈不至當乎?殿下不此之爲,至下侮國家之嚴敎,外朝之於宗班,初不敢有一毫輕侮之意,況以臣子而侮國家,豈非萬萬情外乎?臣所慨然者,以聖上聖學之高明,猶未能祛一私字,有此過中之擧,而終無處分之事,實非宮府一體之道也。上曰,重臣所達精詳矣。若如是處分而定式,則亦可謂適中,而頃者過中之敎,蓋有激於宰臣之越職陳達,而且予方寸已傷,故正如程子所謂傷虎者而然矣。其後備忘,海春豈不爲推考乎?東弼曰,備忘中推考之敎,以宗府堂上疲軟不職爲敎而推考,此則罪名不相當,在大臣,尤爲難安之端矣。洪景輔曰,臣亦忝居近密,目見君父非常之過擧,不勝憂慨,敢此仰達矣。重臣所達裁抑聖敎中敦宗二字,俱於本事,爲過分說去,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政府之捉囚宗府吏,果有違於古例,則自上當溫言曉諭而已。今則不然,大費聲色,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殿下之平日典學,加意於辭令間者,何如?而一朝至此,此殆涵養之功未盡,而隨事激惱而然耳。臣之所惜者,不在於本事,而在於聖上辭氣之失平也。至以備忘中推考宗府有司堂上事言之,以宗府吏之被囚於政府,謂之疲軟而已,宗臣之捉囚政府吏之爲駭擧,全不擧論。宗府,卽殿下之宗親府也,政府,亦殿下之股肱府也。聖敎旣以宗府、政府爲內外朝相敬之衙門,而今此處分,未免扶抑之偏重。臣謂海春捉囚政府吏之失,雖推考薄罰,終不可廢,以存體統也。上曰,以承宣所達觀之,予亦知其然矣。然而當觀彼此所失而處之而已。爲宗府則如是下敎,爲政府則如是下敎而已,有何扶抑干與之事乎?上又曰,予讀曾子問有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心有戚感焉。數年之間,近宗連被誅戮。予頃往長陵時,念及於此,心甚悼傷,而其時老宮人,亦痛哭甚悼,蓋見其意也。宗臣有何干犯,而以各有推戴之故,竟至於斯矣。仁廟子孫,於今存者幾何?僅予一人,而卽今國無儲嗣,宗室孤弱,實無怙勢之氣,而又欲使裁抑,自我祖宗時言之,則皆是兄弟,在法則雖不可容貸,予不敦睦,而誰爲之顧藉乎?成廟云,此花開後更無花,撫古念今,心懷自然不平,此下敎昨日欲爲之而未及下敎。多氣宰臣,煩達不已,故因此觸發,蓋方寸已傷,致有此不平之敎,其時事實,不過如此而已。景輔曰,殿下頃以方寸已傷爲敎,臣以弘毅二字勉戒矣。殿下於二字工夫,終是欠却,故心氣易弱,轉輾觸感,每有此悲切之敎,而今因宗府微細之事,乃有此等下敎,豈非萬萬意外乎?伏願殿下,益加意於弘毅之工焉。上曰,予心常弛緩,而弘毅工夫則果不足矣。每念三宗付托,則雖欲弘毅,不可得也。趙明謙曰,日昨筵話,臣亦略聞其槪,而不勝慨然矣。殿下於伊日,隨其是非,從容開釋,曰是曰非,於大臣宗臣,何所不可?而遽下萬萬情外之敎,此非臣子所忍聞者,大臣重臣,惶恐蹙踖,容有極乎?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故不遷怒三字,最是緊要工夫,而殿下則不但遷怒也。或見違忤於聖心者,則必下題外不敢聞之敎,乃爲鉗勒臣僚,此豈臣僚之所期望者乎?今聞方寸已傷,故觸激則每不免過中,縷縷之敎,莫非臣僚自然嗚泣處,大臣重臣,於日昨嚴敎,雖有抑鬱惶霣之忱,而今聞此敎,豈敢有引咎難安之端乎?想不勝感激涕泣矣。但臣亦有所懷,理若迂遠,而亦有人事之必可期者,祖宗朝三百年積德之餘,豈無食報之理乎?殿下若能理遣寬譬,不失和樂淸明氣像,則禎祥必臻矣。殿下每下疚情痛心之敎,則入侍臣僚,亦不覺嗚泣,君臣相對涕泣,豈是好氣像乎?承宣所達,加勉於弘毅二字云者,正是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切實,亦且有意,當留念矣。景輔曰,臣旣有區區憂愛之忱,言端之發,請畢陳焉。夫弘者,寬廣之謂也,毅者,强忍之謂也。殿下常以此二字爲心,謂天理爲可必,謂祖宗積德爲可恃,毋或有一毫沮縮之意焉。臣於戊申冬,待罪諫長時,疏陳六條,其一曰保嗇聖躬,以迓景命,而結之曰克盡人事,以俟天休。臣雖愚妄,請爲殿下,責必於天,伊時殿下,特賜嘉納,未知尙記有否,而臣之愚意,終以爲可必者天也。伏願殿下,寬而居之,毅而行之,毋爲此悲切之敎也。上曰,前日之言,何可忘乎?頃又以弘毅二字陳戒矣,當體念也。 ○尹陽來曰,昨日慕華館査對,諸宰齊會,西北道沒技武士二十餘人,以不爲許赴於今番殿試,更爲査明後處之之事,齊訴稱冤,兵曹判書尹游,亦知其冤,而旣已陳稟。且殿試隔日,有難變通爲言,蓋兩道監司,以親試之意,明白狀啓,則今雖査覈,必與狀啓無異,而畢竟當盡許其直赴矣,等是許赴,而卽今二十餘人,千里裹足而來,落莫而歸,其所稱冤固矣。兵判與諸宰皆以爲,臣今日當入侍筵席,或可陳達此意云,故惶恐敢達。金東弼曰,臣亦入來時,武士呼訴於闕外者甚多,及到政院,問其曲折,則以爲沒技猥多,故限以去月二十一日,其後狀聞者更査之意,已爲稟定云矣。直赴沒技之過多,固爲有弊,初若一倂不許則已,今旣許之,而以啓聞之一二日差間,或許或否,事甚不均,遐方武士,爲其應榜,遠到京洛,終至空還,則豈不稱冤乎?今雖更査道臣之狀聞,必無前後之殊,旣來之類,竝爲許施,此後沒技,非道臣親試,則一倂勿施,而另加申飭宜矣。上曰,今番別單中西北人之沒技,殊涉濫多。傳旨啓下,亦爲過多,而初不許赴則可,或許或否,則事甚班駁,皆知其應爲直赴而上來,何者許赴而何者不許赴乎?勢不可異同,竝皆許施。此後則依重臣所達而申飭,俾無猥多之弊,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啓覆文書回啓,一時爲急,刑曹判書朴師益,各別申飭,斯速出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觀禮郞摘奸書啓,則宣陵相望地所葬沈哥妻者,誰也?景輔曰,沈仲良之妻也。上曰,沈仲良妻葬及壽觀葬處,卽令掘移,依法懲治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統制使金潗進上靑魚,盡爲下送,亦有弊。其中太腐傷者,東朝所進,還爲退送,其餘則捧入,而亦非大段腐傷者,則竝與東朝所進,只限今番封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試官之入宿闕中人員,自今番殿試爲始,別省記以入之意,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殿試進}}。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延豐縣監鄭東羽。 ○巳時,日暈。午時,日有重暈,內暈有兩珥,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未時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兩珥。 ○李聖龍啓曰,小臣,慕華館武科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文武科殿試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張泰紹,與副摠管臣趙儆,上下番入直矣。儆,昨日武科殿試試官,受點,今朝出去,其代卽當替直,而都摠管海興君橿,副摠管朴乃貞,俱有身病,都摠管長溪君棅,方在呈告中,宋寅明、朴纘新,亦以文武科殿試試官,進去,副摠管光興君橏、鄭壽期,受由在外,具聖益呈辭受由,他無入直之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 ○以都摠府草記,傳于洪景輔曰,摠管不得牌招事,申飭,而政院何爲捧入耶? ○李聖龍啓曰,今日慕華館式年武科殿試時,或有等畫之人,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呈辭疏,日事違牌,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筵敎申飭之下,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權奎應上言,據與幼學權世達所爭墳山,發遣本府郞廳摘奸,書啓後稟處事,覆啓蒙允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今番統制使初等進上生靑魚,腐傷臭惡,決不堪捧入,故不得不以退送之意,稟啓蒙允矣。卽者臣以二等進上監視事,馳進本院,則自政院,初等靑魚還捧事,傳示榻前下敎,聖上軫弊省費之盛德,臣子豈敢不奉承,而本來大段腐傷之魚,到京又經多日,有難捧入,比初倍加。且所謂二等進上,今日來到者,來卽監視,則其腐傷,殆有甚於初等經宿之物,日暄如春,程道且遠,亦無足怪,如此而莫重御供之物,旣知其腐敗之甚矣,而循例捧入,有所不敢,玆又仰稟。傳曰,雖若此,旣有下敎,所重者民弊,竝捧入,東朝所封則決難捧入,而軫念往來之弊,累累下敎,二等進上,同爲捧入,初等則只東朝所封者下送,而其在享上之道,亦不可循例懲治,當該陪持,刑推下送。 ○洪好人,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宋昌乙卯年承襲使書狀官時,及己卯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加平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六負一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經用匱竭,頒祿收糧,有歲前絶之之患,故忠淸道留賑大同米四千石,別爲請得,而待新捧充上次,以各倉軍餉中推移,未凍前上納事,定奪矣。本道領運差使員舒川浦萬戶趙敬垕,安興米一千石,分載三船領納,而到泰安地,其中一船沈水云,而所載米石乾濕與否,全不擧論,今方査問本道矣。卽接安興僉使李{{!|𧬆|⿰言善}}所報,則晉州牧大同米所載船一隻,來泊梁內,依事目廉察,則本州監官、沙工等用奸情跡,極其狼藉,一邊囚禁,一邊論報上司之際,本道軍餉米領運差使員舒川萬戶,以晉州牧監官、沙工等權送事,屢度懇請,而終不聽施,則差使員,與晉州牧監官,敢生船價除食之計,暗自移載於江華船一隻,而晉州本船出入,不告去來,不時發船,竝領而去云,差使員之不聽本鎭指揮,符同晉州船人,徑先無時發船,致令所領之船沈沒者,已極駭然。泊在浦口之船,全無全船沈溺之理,而當初報狀中,不沈水米數,全不擧論,及其來現時,擧其違端詰問,則始以二十石不沈水,爲答,今見來報,不沈水米又爲四十石,不但前後米石差錯如此,差使員領率不謹之狀,尤極痛駭,其罪狀,爲先令攸司拿問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今番武科殿試直赴擧子閑良李後慶、徐淑彬、梁柱一、金鼎益、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親騎衛金尙宗,司果殷復興,閑良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廉彭壽、金重三,別驍衛李震億,閑良林鳳鳴、白采道、李長曄,業武李東茂、朴守億,內禁衛朴泰最、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親騎衛蔡泰胤、朴東聖、蔡泰安,司果南廷赫、郭萬重,別武士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此三十一人,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朴弼載啓曰,臣之情跡,固不敢以臺職自居,而適見君上創有之過擧,卽此循默,則宜有不匡之刑,昨於辭疏之末,略貢憂慨之忱,只欲尊朝廷於日月之明,而辭拙誠薄,有難感回天聽,及奉批旨,於本事則敎之以所重在焉,於臣疏則責之以予未曉也,臣奉讀慙惶,繼之以不勝抑鬱也。夫惇宗之府,事體固重,而當初一宗臣,自壞體例,則其所帶吏屬一時督過者,不過用政府已行之規而已,大臣何嘗視宗臣爲遠微而忽之,亦何嘗有損於所重之宗府乎?臣疏中亦言宗府之地尊,則法典次序,臣豈不知,而第臣於聖敎中所重二字,若有偏倚處,竊爲千萬訝惑焉。宗親一府,爲何等衙門,而況明德親族?卽我聖朝家法,則聖意之所重,雖在於此軫股肱元首之義,敬大臣而不曠者,實祖宗朝懿範,而直可與三代,竝軌。且冠冕百僚,保安宗社,其責專在於大臣,則今之大臣,非獨殿下之大臣,卽我祖宗之大臣,大臣重而祖宗之基業,乃重,夫然則國之所重,豈在於宗府,而不在於政堂耶?黃扉赤舃,卽一國具瞻之位,國之安危存亡係焉,苟能得人而任之,必委畀益專,誠禮益摯,然後體統乃立,紀綱乃肅,尊尊卑卑,各安其序,而宗府之重,益得其重矣。本末相資之效,有如是者,而且以《中庸》九經章註說中,呂氏解觀之,親親,是家之道,敬大臣,是國之體,家便屬私,國便屬公,以此,於大臣則必曰尊,必曰敬,見於經傳子史者,不可勝計,而於宗親則只得曰親之而止耳。就此論之,亦可見公私彼此之較然不同,從古帝王之恢大公祛偏私者,靡嘗不兢兢於此矣。凡此非臣杜撰之說,殿下何不就方冊而考信焉?今日之事,海興之失,不須提論,而其弟海春君之不計班資之相懸,體貌之至嚴,只以兄弟之私,妄懷不當怒之怒,至有捕囚政府吏之擧者,是我殿下上公之尊,視之若無而然耳。大臣之受其凌蔑,姑不暇言,誠使名在屬籍之親者,粗慕河間之詩禮,略倣東平之謹畏,體聖上托重之至意,念外庭仰成之大體,則寧有是哉?玆事雖權輿於微瑣,末梢因一宗班之自肆,遂有三百年所未有之事,而簾陛之序,凌夷無餘,其勢將朝無大臣,而國不爲國,其所關係,實非細故,則凡爲殿下臣隣者,孰不痛心乎?殿下若欲與二三宗正,共理國事則已,不然則海春之妄,必嚴降處分,前後激惱失當之敎,亦復一一反汗,深示悔悟之意,然後大臣始可慰安,朝體始可振刷,臣則謂所重在焉,無大於此者矣。噫,大臣之因微事,遭無限侮辱,亦一世道之變故,宗臣之逞私忿作,無前悖擧,誠非聖代之吉祥,而臣之昨疏中區區過憂,則實不在此,乃在於乃殿下辭令威怒之間,所引朱子說中忘怒觀理一句語,亶爲殿下四字符,自可對着於痛處,故臣愚死罪以爲,此於殿下之痼病,對症之善藥,無以易此矣。臣所苦心勉戒處,全不賜答,海春事,費了縷縷批敎,而亦與臣疏意太煞徑庭,雖緣臣人微言輕,無足以開導聖衷,而其在明主擇蕘之量,果何如也?至於官師相規之美事,亦下過矣之敎,杜蕢旌直之擧,亦將不可復見於聖明之時耶?臣亦爲之慨然。雖然,臣不能自量猥效匡救之誠,承此多少未安之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昨者下敎,非輕大臣也。乃由於諸臣煩達之致,何若是費辭張皇乎?其時下敎,設有過中處,思君父之方寸,爲今日臣子興感處也。吁,爾等雖欲務勝,重外朝輕宗臣,予則曰似非其時也。勿辭。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今方出疆,而竊見諸臣之受命赴燕者,例解職務,今臣所叨春官佐貳之任,亦不可仍帶遠出,至於備堂,尤非滓穢賤蹤之所可冒玷者。本來情地,姑不可論,才分之難堪,人器之不稱,曾已備陳,從前力辭,實非飾讓,非分之榮,決難冒當,每當開坐,輒致懸頉,至承未安之敎,荐犯違逋之科,情勢迫隘,悶蹙倍切,而行期已迫,使事方急,陳章請譴,亦未暇及,惟事泯默,尙逭譴罰,一念惶隕,若無所容,今始冒死,竝此自列。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筵中,妄有所陳,伏承聖敎至嚴,臣五情震悸,惶汗浹背,退而縮伏,祗俟嚴命,昨日召牌下臨,不敢祗赴,尤增死罪。玆事委折,臣已略陳,而設使臣不識事理,因循謬例,猶可以疏辨斥,至於移怒於臣,而反囚府吏,曾所未有之駭擧,蓋朝家待大臣,自有體貌,若有罪辜,則罷削黜竄,無所不加,而問備之罰,獨不及焉,非爲其人,乃所以尊朝廷也。只緣臣無似,壞損體統,更無餘地,初擬一陳筵席,而引咎自處矣,今則臣之罪釁,益復著明,將何顔面,一日冒據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悚蹙靦愧,無地自容,玆敢冒控危懇,仰干嚴誅。伏乞聖慈,亟賜削罷臣職,以存事體,千萬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再昨下敎,未安越職煩達之故,卿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得伏見備局關文,大臣筵奏,以近日廟堂,不能見重,道臣疏狀,或脅迫,或操切,體統壞損,更無餘地,今以海伯狀啓,言之,面里分等,今年曾有勿許之敎,而不稟朝旨,直有狀請,事體所關,不可無警責,請從重推考,蒙允。臣讀之未終,悸作身靑,歷數日而靡定,殆五情之失守也。今年面里分等之有禁,臣雖全未聞知,勿論聞與不聞,以違禁而被推,臣固甘心,獨其脅迫操切四字,不但臣內自循省,不知所以得此。夫以外藩之臣,而脅迫操切,廟堂之重者,果何等罪名,人臣犯此而責之推考,聞此而仍據藩任,則國爲無形之國,臣爲無嚴之臣,體統之壞損,特細故耳。臣爲是懼,席藁束裝,瀝血封章,恭俟鈇鉞之誅,雖有危苦之衷,亦不敢悉暴於仁覆之聰。伏乞聖明,亟命罷削臣職,仍命下臣司敗,勘臣負犯,俾三綱大振,外藩知戒,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老病已極,豈有一分可强之勢,而祗以含恩畏義,不敢顧恤微命,扶舁殘骸,重登文陛,心力不副,氣息愈微,奄奄難支之狀,卽聖鑑之所俯燭。以此支離危惙之形,已無虛糜仍冒之理,而且於日昨筵中,以宗臣事,臣亦有所陳達,而致勤嚴敎,惶懼之深,置身無地,退伏彌日,一未跼蹐,卽宜陳章自列,以竢威命,而適値査對事急,雖不得不冒昧進參,以此病情,萬無因仍蹲冒之勢,召命之下,不敢趨承,違逋之罪,無以自贖,伏地兢惶,恭竢嚴誅。伏乞聖慈,亟命削罷臣職,以尊國體,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已喩於左揆批答,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宜卽視事,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色內赤外靑。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普昱未肅拜呈辭受由,掌令李以濟牌不進,李善行陳疏入啓,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持平朴弼載,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受由未肅拜外,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李善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趙明謙,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晝仕出去,而各邑軍布,連續上來,捧上之時,每每草記,事似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病,右承旨李匡輔進。 ○李匡輔,以吏曹言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以吏曹言啓曰,三司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軍資監牒呈,分正黃梓,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黃海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柳儼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宋日贊爲直講,朴弼助爲漢城主簿,宋時涵爲禮曹正郞,李錫杓爲兵曹佐郞,崔逵泰爲禮曹正郞,宋眞明爲副提學,洪啓裕爲兵曹佐郞,李翊漢爲同義禁,典籍朴{{!|𪼤|⿰王詹}},文科甲科第一人,典牲直長柳鼎茂,文科甲科第二人,長興主簿金順逸,武科甲科第一人,竝單付,前佐郞金聖運,今加通政,依法甲科第三人,登科前資窮,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有政,以益興君溫爲副摠管,李翊漢爲同知,權瑊爲五衛將,魚必遂爲都摠經歷,成胤漬爲武兼,鄭巑爲武兼,皮德麟爲訓鍊主簿,李禧遠爲內禁將,金{{!|𣖔|⿰木厚}}爲宣傳官,趙榮恒爲部將,安命徵爲忠翊將,申璆爲阿耳僉使,薛昌垕爲同知,趙錫悌爲僉知,玄起鵬爲同知,李眞淳爲副摠管,禹夏亨爲黃海兵使,金德文爲潼關僉使,李時馨爲部將。副護軍,李眞淳、趙明翼,竝單付,副司正,金錫一單付。 ○以京畿監司狀啓,楊州等官居御營保劉種之等八名囕死事,傳于兪彦通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頃者下敎,由於諸臣煩達之致,則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以至於尋單乎?愕然之極,良久無語,其時下敎,非不知敬大臣,非不知本事所重,在焉,而諸臣未知予意,有若務勝,不顧越職,年少之臣,謂君父乎務勝,荒雜引諭,反欲務勝,此予所以飭勵者,而添卿不安,尋單乃已,以常人所知者,言之,知其人之心腸,言雖或有過中,量其心而興感,決不懷于中也。況卿爲予股肱,又兼藥院,知予心者莫若卿,則尤何至此哉?玆遣史官,諭予至意,仍命偕入,卿其安心勿辭,亟寢長單,卽起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與之偕來。 ○李聖龍,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發送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累月搜覓,終無虎跡云。當此日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勢,有萬萬難安者,冒死請急,祗俟處分,不意史官,臨宣聖諭,誨敎諄諄,如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未半,感涕自零,至於偕入之命,尤出慮外,螻蟻微臣,何以得此恩數於聖明之下哉?惶惕之極,靡所容措。仍念臣因一微事,激惱聖衷,致勤嚴敎,此固臣之罪,而臣非敢以一時下敎,遽懷不安,而求解職名也。只是以大臣之故,而囚推下吏,國朝以來,曾所未聞,臣雖疲劣,職忝三事,毋論事之得失,見囚下吏於人,而其可以相職自居,而委蛇盤礴於百僚之首哉?朝廷體統,緣臣而一朝壞了無餘,臣於此,羞愧縮恧,無以自立,必蒙譴罰,然後可得存事體而礪廉節,恩命之下,不敢祗承,僭越之罪,尤增萬隕。臣神精惝怳,不能究心以對,謹當待其少定,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法聖僉使洪榏。 ○辰時,日有左珥。午時,日暈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未差,掌令李以濟、李善行牌不進,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矣。今日臣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而欲停湯劑,勿爲入診,問于醫官議定,宜矣。 ○又啓曰,欲停湯劑,問于醫官議定事,命下矣。卽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六君子湯,前後進御,殆至五十餘貼之多,湯劑則今姑停止,丸劑連爲進御,宜當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呈辭受由,或未肅拜,或呈告,無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呈辭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柳儼,正言李潤身,掌令李善行、李以濟,持平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柳儼、申晩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以內醫官員,以副提調意啓曰,今日是問安日次,而都提調徐命均呈辭,提調宋寅明,日昨以試官牌應命矣,出榜後,旋卽引入,今又不進,臣獨來參,事體苟簡。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李匡輔曰,今日次對相値,晝講停。 ○兪彦通啓曰,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病勢危重云,係是大臣病患,敢啓。傳曰,卽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違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今日次對,欲下敎而未果矣。廉隅雖重,分義豈可輕也?況此非廉隅,乃私嫌也。旣承慇懃之批,使吏判,若顧分義,決不若此,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又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兵曹兼春秋宋時涵,昨日政,移拜禮曹正郞,禮曹兼春秋朴致文,受由在外,尙未上來。朴致文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及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竝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鄭履儉,旣已應講,卽今左右史未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李德重,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便,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知道。李德重則曾於假注書,終不仕進,于今翰薦,亦爲稱病,其在事體,不可推考而止。罷職。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二單,洪曙、李錫杓,檢閱單鄭履儉。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傳于兪彦通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牌招,明朝擧行。 ○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累年處江郊之餘,頃聞入城,心深慰焉。政院所達,未久,遽聞長逝之報,傷悼曷喩?喪葬等需,令該曹,依例擧行,柩材,亦爲擇送,而祿俸,限三年仍給,以表予意。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叨是任也,陳疾而冀解者,不知凡幾遭矣,蓋其病抵難强,非在瘝官,則輒不得不以是爲言,而邇近圖便,事涉支煩。臣每當封疏,欲書病字,則惶愧之心,先發于中,竊自擬今番則不復言病,限以顚仆,免添支煩之罪矣。見今殘力盡殫,痼疾顯加,欲强而有不可得矣。臣本有胸脅間痰癖之病,每遇寒冷,輒致增劇,此自未衰而然耳。入今冬以來,尤覺視前有加,數月供劇,病源冞深,又重以浹旬撼頓,證節陡添,而然猶不至於不能運動,故遂復有七八月之供職,而再昨試場,終日冷處,胸膈關塞,脅肋牽痛,種種諸症,一倍有加,侵昏詣闕,僅僅齎呈榜目,及歸私次,昏昏無復生意,而昨日在院之僚,不相見諒,啓請而天牌出矣。其時症形,豈有强策之勢,而旣未一暴病狀,無端坐違嚴召,則其爲惶懼,又加於言病時,思之及玆,不覺蹶然,遂乃扶擁承詣,待晡而退,往來之際,又復添症。最悶者,勺水近口,氣逆而嘔,頑痰塞胸,嗽急則窒,呼吸甚妨,轉運且艱,通宵辛苦,元氣隨澌,涔涔委席,呻楚不堪,病旣如此,則供仕一節,已無暇論,向之爲惶爲愧者,亦未暇恤,僅構短疏,方擬上徹。臣之病狀,院僚皆知,而拘於格例,混請牌召,臣欲力疾承詣,則難强之形,比昨尤倍,欲在家違傲,則無端之懼,如上所陳,不獲已忍死擔舁,僅詣闕外,悉暴此狀,仰冀俯燭,而灌藥救治,一時甚悶,未免徑歸,臣尤死罪。懇乞聖明,特加憐察,所帶職名,亟許鐫免,俾得安意調將,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任。 ○待敎趙榮國疏曰,伏以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宋眞明,卽臣三寸姑夫也。副提學,例兼春秋館堂上,則與臣所帶之職,法有應避之嫌。伏乞聖明,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掌令李善行疏曰,伏以臣,資性疲劣,情跡卼臲,經年屛伏,望絶當世,簪履之收,忽出夢想,顧此臺閣之職,曾已僨敗之地,豈有一分復冒之理,而迫於嚴命,不能違傲,淟涊出肅,粗伸分義,而因仍盤礴,亦非初心。且臣之父母墳,同崗數步之地,爲人偸占,臣情理崩迫,方欲乞暇往省之際,以武所監試官,天牌儼臨,黽勉承膺,挨過時事,宿患痰病,添劇於處冷之餘,曳歸私次,人鬼莫分,玆敢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使名器無復玷之歎,殘喘有少延之幸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耿耿者,玆敢附陳焉。臣居僻性拙,罕與人接,尋常時事,殆同聾聵,況於筵話之嚴祕乎?臣於小紙上,以宗府吏事,有所下敎,而不知爲某事矣,及夫僚疏出,而始識其梗槪,竊不勝憂嘆之至。噫,人主奉三無而治,惟私先祛,聖學克七情之偏,惟怒難克,今殿下只言宗府之尊重,而不言政府之亦尊重,只責大臣之規警下吏,而不責宗臣之再壞體貌,其推考宗臣也,有若疲軟見負於大臣者,爲可警,而其本事之失而略不提及,殿下之敎,其可謂公乎?實非群下之所望於殿下者也。殿下之怒,何其發之易而失其當也?且竊伏念,大臣者,一人之下也,敎大臣者,乃所以尊君上也,重相府者,乃所以嚴堂陛也。其忌器之嫌,與宗府,何異?然本事之得失,自有所在,某府之輕重,不必較挈,夫宗府自宗府也,賓廳自賓廳也,宗臣何謂於賓廳也?若使大臣,依幕於宗府,而使宗府,有糾正之擧,則雖以大臣之尊重,似無辭而解其失也。此等事理,較然易覩,以殿下日月之明,有此差失者,私之易弊而怒之難制也。伏願殿下,加意本源之地,益勉克己之功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而不惟臣病勢沈重,無以起動,又伏見僚臺疏末,盛詆入侍儒臣、憲臣無一言匡救,臣雖不在登筵之列,而晩聞事實,一言後時含默之譏,臣實當之,臣何可揚揚冒當於處置?擔舁病軀,來到闕下,拜章徑歸,恭俟鈇鉞之加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批答,已諭其槪,則若是務勝,抑何意也?宗府、賓廳,互對而說,已涉苟且,而賓廳,本非政府也,乃闕內公廨矣。崇品宗臣留此,非今創始,頃者以昔年事,下敎,則不顧事體,敢曰何爲乎?良可駭也。勿辭察職。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以卼臲之踪,而屢玷近侍,抱憂愛之忱,而未貢讜言,居恒愧懼,若無所措。再昨祗承試牌而詣闕,聞憲疏有論臣之語,不敢晏然,旋卽退出,得見其原疏,則以玉堂見君父之過擧,無一言匡救爲言,斥之以懣然,請之以責勵,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噫,玆事若從外面,驟聞而論之,則臺疏所云,不爲無見,而第伊日事,儘有委折,當初大臣之囚禁宗府吏,雖或非應行之事,大臣則以次品宗臣之失體而規之,宗府堂上則以大臣之事,捉囚政府吏,實是無前擧,然而聖上之初頭下敎者,不過以囚治宗府吏,略示體例之不已,則雖欲以《中庸九經》之訓,引而爲之辭,恐不可得,及至筵席將罷,天威震疊,辭意悲激,臣伏聞此敎,中心載載,而不勝驚霣,私自口語曰,雖於前後,屢下方寸已傷之敎,而聖心之激惱,何如是疾遽耶?非不欲進前以一言開陳,而緣其時諸臣辭退,俱劇怱怱,倉卒趑趄,未免隨人而出,擬以中心蘊結者,從容陳達矣,今者非斥之論,發於司直之地。然則臣之負職責,著矣,其何可抗顔仍冒於榮次乎?玆敢略具短章,仰控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俾靖私義,仍治臣罪,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朴師益疏曰,伏以臣,乍罷蒙敍,遽出非望,因嫌解任,得以安分,不意昨者,又有秋官新命,數日之內,恩數絡續,且驚且惶,躬措無地。竭蹶祗肅,以伸感激之忱,臣分當然,而如臣癃骸危喘,其於官職去就,實無可論,玆敢仰首鳴號,以冀殿下之垂察焉。念臣風痺之疾,已是卄載難醫,與衰俱甚,而昨今年來,連傷於喪慼,積感於暑寒,新舊症狀,雖不敢逐一猥陳,而大抵床席之間,長作僵尸,㱡㱡叫死之中,最其下部,漸廢運用,左右脚膝,攣而益攣,痿而益痿,跬步起動,尙且須人,則昕庭奔走,尤有何望?此臣所以前後候班,一未進身,而向於試牌,違逋至三者也,自非然者。爲人臣子,何敢罔念分義,故自陷於慢蹇之誅也哉?有如臣如此,生不如死,前疏尾懇,旣非蒙許,今玆誤恩,又失所圖,臣誠狼狽跼蹐,靡所因極。本曹久無長席,曺務已多抛曠,而啓覆進行,又有成命,則此時此任,何等緊重,而以臣籧篨之形,雖欲匍匐趨承,其路末由。噫,使臣之病,可堪出入,猶如數年以前,則區區犬馬之戀,豈不欲夤緣事會,一登文陛,以近耿光於積違之餘,而身爲廢物,永自阻於天日之下,惟有撫躬悲咽而已,尙復何言乎哉?念臣此疾,實我聖上所俯燭,而雖以向日大臣筵奏,觀之,臣病之難於入侍,卽亦通朝所共悉者,則今日新除之還寢,宜不待於臣辭之畢矣。疏未及上,牌已先違,此後撕捱,將不至其爲幾,則鈇鉞之誅,臣固甘心,而如不及早變通,其於國事,何哉?纔遭姑母之喪,涕淚爲日,而事須及時,自列於制限之前,敢瀝肝血,疾聲籲急。懇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廢疾實狀,將臣見任,亟行鐫削,回授他人,以幸公私,不勝千萬大願。噫,臣之日逋召命,豈有他哉?直以病耳,則喉司諸臣,非不相諒,而於臣疾痛之呼,惟事搪遏,不使上聞於慈覆之下,臣固疲劣,不足恤,獨不念啓覆重事之一向遷就,宜急變通乎?臣於愧恧之餘,亦爲之慨惜也。筵敎申飭之下,轉身不得,只願速就誅戮而已。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每以病爲辭,已涉過矣。於京出外,不欲仕也,當陳其意,何以疾謂?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侵斥喉院,豈重臣所爲也?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司直金東弼,漢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同副承旨兪彦通,修撰趙尙命,假注書金錫一、朴成玉,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鼎輔入侍。興慶曰,近來冬暖,日氣乖常,今朝稍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後連得一樣矣。興慶曰,臣頃在鄕廬,得見朝紙,則連進湯劑矣。今日藥院之批,有停止之敎,未知有藥效而然歟?寢睡水剌之節,亦復如何?上曰,湯劑已支離,故使之停止,而寢睡水剌,亦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在京時,外方民事,猶未盡知矣,今番獲蒙恩暇,往來鄕里,始得目見而知之。以湖西論之,沿海尤甚邑,則誠爲傷心慘目,有欲仰達者,雖未及與僚相相議,而爲此入侍,諸道事稟定後,當爲仰陳矣。上曰,諸道事姑置之,所見民事,先爲陳達,可也。興慶曰,議者皆以爲,今年勝於上年,蓋其勤力耕作之處,則頗勝,而至於陳廢處,無可言者,畿內則今春,朝家多方顧恤,補助其種糧,故雖有陳廢處,不至太甚,而湖西則或有一望無際之大坪,全然陳廢者,舊例,畓之陳者,皆爲給災,而田之陳者,元不給災,向者嶺儒疏請田災,而左相防塞,此則宜矣,然合家沒死者,其田或至於二三年陳廢,而亦不分揀,一例徵稅,夫生者,此田雖陳,或可以他田所收,移納矣,死者,旣無其身,又廢其田,將誰應稅乎?不得已侵徵於隣族,軍布之徵諸隣族,已是不忍之政,而況此田稅之徵隣族,又可創開無前之規乎,死者固可哀,而生者又難支,故臣之今行,齊民擁馬呼訴,以爲聖上愛民如子,若聞此慘切之狀,必有蠲減之政,到處塡塞,冀得上聞。臣竊計合沒者陳田,其數必無多,而且監司守令,或已抄錄料量云,雖通各道計之,想不過累萬石,國家散此累萬石穀,而收拾民心,則何吝於斯乎?上曰,所聞慘然,諸臣各陳所見。東弼曰,畓之陳者,見執於災傷,而田則以其一年再耕也,未嘗執災,若其陳廢之的實者,其主又合沒,則將何處徵稅乎?軍布則雖有徵隣族之事,而田稅之曾無此例,誠如大臣所達。今若渙發德音,一倂蠲減,則誠爲大恩,而所謂合沒者,皆是流離轉徙,死於溝壑之類,其田無幾何矣。若以累萬石,爲言,則必多冒濫之弊,第令精査而施行之,可矣。鵬翼曰,田災,曾所不給者,創開固爲重難,而大臣旣親見而仰達,田稅之徵於隣族,亦爲矜憫,第其抄擇難精,是可慮也。興慶曰,其言,是矣。然不能精抄之弊,不過有主者陳田混入矣。雖或有一二未精者,何可慮此,而竝與合沒者陳田而徵稅乎?游曰,田無一等,而兩根耕食,故不許田災,載在事目,而近年始許木花田災,轉及於豆田、粟田,此固弊也,而今此大臣所達合沒者陳田,則烏可徵稅乎?卽今軫恤民隱之第一務,無過於此,大臣以累萬石,爲言,而若精抄,則通八路計之,不過爲四五千結矣。東弼曰,然勢難博施,只可許之於三南沿海也。游曰,其在一視之道,不宜有所界限,雖非三南,若徵稅於合沒者,則豈非不忍之甚者乎?興慶曰,毋定其界限,只以合沒爲言而許之,可矣。上曰,海西,昨年不至設賑矣。游曰,昨年海西十三邑則設賑矣。且雖非設賑處,昨今年癘疫合沒者,何處無之乎?上曰,承旨書之。彦通執筆近前,上,親呼使書曰,今聞大臣所達,心甚矜惻。隣族侵徵,雖有身布,此猶王政之所不忍,飭勵講究者,方以此也,則況田役乎?湖西沿海若此,則兩南沿海,他道設賑之邑,推此可知,其令備局,詳問諸道,其合沒者陳田,特爲給災,以示惻傷之意。興慶曰,頃日廟堂稟旨,山羊會鎭被捉淸人,令灣府,馳通入送事,定奪分付矣。今者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乙未年間,昌城所捉淸人一名,自朝家,有移咨入送之例,今若只以馳通入送,則彼中或有執言之端云,臣取考《承文院謄錄》,則乙未年果爲移咨入送矣。凡事當遵前例而爲之,乙未之例,旣如此,則誠不無彼中執言之慮,別爲咨文入送,似爲完備矣。上曰,他大臣之意,亦然乎?興慶曰,他大臣處,未及商議,下詢于入侍諸臣而處之,何如?東弼曰,旣有移咨之前例,今又有節使之行,不必別送齎咨官,因便移咨,事涉完備矣。游曰,捉得彼人,則移咨入送,乃是當然之事,故前例亦然,今亦依例爲之,好矣。上曰,其時大臣,未及考前例而仰稟,故然矣。旣有前例,則依爲之,而但使臣之率去彼人,於事體似未安。咨文,令使臣持去,淸人則使灣府,傳送鳳城,而如或有掣肘之端,則雖別送齎咨官,可也。興慶曰,平安兵使李遂良狀啓以爲,江界境,淸人所棄置馬尙十一隻,爲風雨漂出流下,竝捉繫江邊,請一倂打破,以示禁絶之意云。打破棄置之馬,尙旣是淸人之所許,則不必狀聞處之,而係是邊事,故有此稟啓,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在前冬月,則江邊不爲把守矣,前監司宋眞明,親承聖敎而下去,報備局而創立把守。然其後潛商犯越,比比有之,實無益於飭邊,而當此寒節,薄衣人民,一向守番,實爲可憐,依前停止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臣在外,與宋眞明相議,則以爲,創設旣因聖敎,糧資亦已區處,行之纔一年,旋爲停罷,似涉輕遽云,此狀啓勿施,仍令把守,未知何如?游曰,把守之設,蓋爲瞭望彼邊,而近來瞭望者,不過採蔘淸人之去來也。冬月氷合,則無採蔘者,而江邊極寒,赤脫之民,勢難堪處,故冬月則把守,例爲停罷矣。然以瞭望之道,言之,則氷合後,尤不可撤,而今旣變通,設置料窠,沿江千里之間,雖曰無非通行犯越之處,把守之間,不過五里許,往來瞭望,如巡更之爲,則不可謂無益,而江邊之民,疲於把守,誠爲可矜。至於瞭望,則江邊各處烽臺,專管此事,冬月雖撤把守,瞭望一事,亦非專廢矣。上曰,把守,非爲採蔘而設也。冬月,尤宜嚴飭,而李宗城言冬月停罷之狀,予聞而怪之,以爲古例當不然矣。宋眞明下去時,有所下敎,眞明必因此而創設矣。顧今寒節已深,煖房燠室,尙覺難堪,況彼把幕之疎冷,安保其無凍死之弊乎?使民凍死之事,自我始之,實爲矜惻,更令廟堂,詳考古例,果是古所未有,而今始創設,則停罷,可也。上曰,正言趙鎭世,承牌來詣,注書出去,使之入侍。錫一,趨出引入,其間說話,不能記。興慶曰,小臣,千萬惶恐,而前日,屢以簡辭令,愼喜怒,仰勉於聖上,而輒以留意,爲敎,臣不勝惶感矣。日者因左相事,雖欲飭勵越職進言者,而辭令失當,玉音悽愴,臣雖未入侍,聞來震悚,若無措身之地。殿下於此等處,每歸之於方寸已傷之故,群下亦悽咽不敢言,而伏惟聖學高明,雖方寸已傷,當益加存省,使已傷之方寸,如未傷之時,隨事觀理,務執大中,今玆之事,不須多談,從二品宗臣,豈有直囚政府吏之事體乎?雖王子、大君,或見如此事,則陳疏上聞,可也,直囚府吏,則不可矣。國典,大臣有辜則流放竄殛,無不爲己,獨不施以問備者,蓋其職在近君,不宜以輕罪督過故也。如臣等輩,忝居此位,政府日輕,百僚無所畏憚,此皆臣等之罪也。卽今左相,以此引入,聖上雖屢加敦勉,終不以宗臣爲非,是乃處分之偏處也。必須明言宗臣之非而下敎然後,可以扶體統而慰大臣,故臣敢此仰達。上曰,予雖無學問工夫,此等事,豈全不知之乎?近來則亦無舊時血氣,而性稟怪異,於抑强扶弱處,便一病痛也。其日語大臣以不然之狀,彼臺臣亦入侍,而有所陳達,爲之開諭,其後諸臣疏批,且言之矣。宗府下吏,雖正一品宗臣,非有司堂上,則不得任意推治,以所重在焉故也。予在本府時,嘗以此事,啓罷一人,嗣服後咸陵君,亦以此譴罷矣。假令政府大臣,適皆不在,只有參贊,則正一品宗班,將直囚其下吏乎?顯祿與大匡等大臣,則當以同品待之,而朝廷之視之也,當差殊也。故向者密昌,與大臣等馬,予有所處分,今者海興,雖正一品,若先囚政府吏,則予將直爲罷職矣,此事則先之者,政府也。其入坐賓廳者,固濁矣。大臣之囚治府吏,亦過矣,然大臣見其囚徒案,而卽爲放送,則是恢弘之量,而至於決杖則尤過矣。東弼曰,臣等亦以大臣,爲過矣,追後問之,則大臣將欲放送,而宗府已囚政府吏,故畢竟如此云矣。上曰,宗府今雖疲弊,以百司之首,載於《大典》,而亦非謂過於政府也,以其爲別府也。故宗班則朝廷待以別班,雖大臣,不必董率糾檢,而向聞大臣所達,則近來或於陪從及朝祭之班,糾檢其失云,此非古規也。糾檢宗班者,是宗簿,而宗簿亦有禮都監書吏,宗臣若有所失,於陪從朝祭之時,則大臣,當申飭宗簿禮都監書吏矣。諸臣,只見近來宗班之疲弊,不思本府體貌之尊重,伊日靈城之言,頗爲過激,予方寸已傷,故下敎亦然,而近來作一務勝之端。昨者李善行疏,尤可笑,渠則自以爲,明白分曉,而殊不成說,大臣,豈有入宗親府依幕之理,雖或錯入,宗臣,豈以此捉囚大臣下人乎?賓廳則自前宗臣,或祗受宣醞於此,雖勳臣,亦或於宣醞時,入坐矣。其所謂較然明甚者,誠怪異矣。今於諸臣疏批,若曰予過矣,當留意云爾,則可以無事,而予旣心知其不然,諸臣所爲,太過,故予亦如是矣。興慶曰,下敎,然矣,而從二品宗臣,以大臣爲非,捉囚下吏而督過之,安有如許體統乎?殿下從容舒究,則必知其非矣,更爲下敎而斥其非,可矣。游曰,臣於其日,亦欲陳達,而嚴旨荐降,無益於事而只增激惱,故不敢發口,而迄玆耿耿矣。從二品宗臣之捉囚政府吏,非矣,因其兄之事,而其弟如此,亦非矣,而臣則尤有所慨然者,檜原君,以親王孫,平生謹愼,外朝所共聞知,今海春兄弟衆多,而或不能遵守家訓,向者因宗講事,與驪川君相爭,已怪異,而今又作此,每遇一事,兄弟竝出而如是,甚非矣。自上宜加戒飭,不然則必認爲己勝而益驕矣,於其家,豈好事哉?上曰,彼亦豈自以爲勝乎?彦通曰,宗簿事體,外朝固未盡詳,今承聖敎,此則曉然矣。然前後下敎,皆以大臣爲過,而宗臣則只責其罷軟,如是則上之所以爲過者,只在於大臣,日後安保宗臣之不復如此乎?上曰,今後非病風喪性之宗臣,豈復爲此等事乎?予之族,不至有病風喪性者矣。鵬翼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終莫知其爲誰,盤問于洞內頭頭人及田主山直,皆云不知,其欺詐之狀,誠極痛惋,而京兆只用笞杖,以此輕刑,決難究得,故頃以移刑曹嚴訊推覈之意,爲草記陳達,則以後日,稟處批下,故敢達。上曰,各人之必諱之者,何也?鵬翼曰,初旣受賂,符同作奸,故恐其敗露而諱之也。上曰,移送秋曹,各別刑訊,究得嚴處,可也。鵬翼曰,都城禁標內偸葬者,竝令掘移事,有下敎,故發遣郞廳摘奸,則四門外至近之地,入葬者不可數計。其中有主者,則可令掘移,而昨今兩年,四方流丐之以飢癘死者,纍纍丘壟,莫知爲誰塚,此則勢難掘移,若其大路傍近,則姑爲平夷乎?盡使掘去乎?上曰,初雖犯法,今欲盡掘,則似難矣。東弼曰,所謂標內禁葬云者,雖是常漢之塚,其略具窆埋之節者,可令掘移,而至於流丐之死而僅僅掩土者,何可一一掘移乎?四門外纍纍無主之塚,若令平土,必有暴骸之患,今姑置之,此後申飭,恐合事宜矣。游曰,邦禁之解弛,已久,標內入葬,自昔然矣。漫山遍壟者,多是無主古塚,而況兩年壑屍之收瘞者,豈復有掘移之人乎?如使平夷,則又將有淺土暴骸之慘,誠可矜惻矣。上曰,無論古塚新塚,其無主者,使誰掘移乎?平夷其土,又非王政之所可爲,今姑置之,此後則另加申飭,可也。鵬翼曰,都監馬兵本額,乃六哨,而戊申逆變時,出征軍兵試才賜科者,無所歸屬,故咸恩君李森,陳達變通,減罷馬兵一哨,而設置別騎隊一哨,以軍兵出身塡差矣。其後數年之間,別騎隊或身死,或在喪,今多闕額,而旣無軍兵出身,則無以充其數,局出身輩,願入其代,而李森陳達之本意,只爲出征軍兵出身者而設,則似不可以他岐用之。且所謂局出身,本無如人者,若就其中,苟簡抄出,以充別騎隊之數,則兩色軍,皆將罷劣不堪用矣。無已則以閑散出身好身手者,塡差乎?抑以他馬兵,一體簡選都下閑良而塡差乎?游曰,禁衛營,亦有此事,戊申出征禁旅試才賜科者,與都監,一體變通,設爲別騎衛,罷海西別驍衛一哨,而收捧其身布,支給京別騎衛,所設別騎衛,初不過七十餘人,而本多貧殘之類,今則流散死亡,餘存只是三四十人,畢竟將盡,無其名色矣。姑以目前言之,爲此不滿一哨之羸軍,罷壯實有用之別驍衛,當初創設,似未及深思而爲之也。上曰,別騎隊之設,蓋爲軍功也。緣此而以閑散出身,塡差,甚無意義,其有闕者,以閑良充塡,則日久之後,自當還爲馬兵,其區處,易矣,而別騎衛則殊難處,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詳軍制,而別騎隊之區處,聖慮誠爲得宜,而至於禁衛營別騎衛,旣無可以續入者,則待其盡無,然後復設別驍衛,似好耶?游曰,別驍衛,雖曰減罷,但不上番而已,其收布之名色自在,前頭雖欲復設,亦易矣。東弼曰,當初設此名色,非爲鍊兵也,蓋所以待軍功也。不可雜以閑漫之人,待其盡無,復設別驍衛之外,恐無他道矣。上曰,別騎衛漸減,別驍衛未復之前,軍政將疎虞矣,此殊可悶,而無從長善處之方矣。都監別騎隊,則以閑良塡差,而其軍功出身之在喪者,待其闋服,復屬本窠,可也。鵬翼曰,都內懸房爲二十所,而中間停罷,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矣。其後守禦廳、禁衛營之設,而除其十所,分屬於兩軍門都監,則只捧十所之筋角,而一年所捧,亦限六朔矣。頃者大司成趙明翼陳疏,以年凶,限秋成蠲給,館隷,令都監貿用,而都監不但乏價,應捧之物,反爲貿用,實涉無義,故姑置之矣。今旣限滿,還屬于都監,一年六朔,依定式捧用,何如?上曰,此事予未知當初定式之如何,而趙明翼,與訓長之言,不同,不可直爲允下,故其時令廟堂,稟處矣。懸房之設,爲軍門,則當捧用矣,不然則貿用,可也。興慶曰,去癸丑年,旣罷還復時,爲都監之取用筋角,而還復云,更考謄錄,果如此,則都監之取用筋角,誠有所據,考見謄錄後,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近來夜禁解弛,各軍門巡邏牌將,數少單弱,不能禁止,如名士、宰相家傔人及上司所屬,恣行無忌,或見執捉,輒加毆辱,以此牌將輩,反爲隱避,事極可駭。各別申飭,俾得嚴禁,何如?上曰,《大典》,直提學以下,竝有夜行之禁,此亦修明《大典》之一事也,今復各別申飭,可也。鎭世曰,前啓,依成命只擧末端奏達矣。上曰,唯。鎭世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鎭世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鎭世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鎭世曰,朝廷之所以維持者,惟在於尊體統一款,體統紊則朝廷不尊矣,故三百年來,斤斤以體統爲重,未嘗敢隳損者,蓋所以尊朝廷也。日者海春君,罔念體統之重,乃爲其兄,私逞忿憾,擅囚政府吏,欲與大臣抗對,實是無前之駭擧,此而置之,則年少不識事體之人,將無所忌憚,請海春君罷職。上曰,不允。不知其名,率爾陳啓,未免苟簡矣。鎭世曰,筵席啓體至重,而外朝之臣,未諳宗臣之名,只擧爵號,致勤未安之敎,不可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通曰,正言趙鎭世,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鎭世先退,上曰,此啓若於伊日爲之,則予當卽允矣。諸臣遂退出。 ==1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初昏,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艮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尺餘,色白。夜二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停朝市相値,明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避嫌退待,申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停朝市後爲之。 ○李匡輔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停朝市相値,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兪彦通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及輪對爲之事,命下,而停朝市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進排人等,逐日齊訴本院曰,卽今江水雖未合氷,冬節已深,日供鮮魚,無路捉得,遠地貿來之魚,因日氣之暄暖,盡爲腐傷,將未免闕封之患,急速變通云,不可不gg以g輕許,故累度論退矣。廛人等呼訴,愈往愈甚,日再三不已,以今日氣觀之,誠如渠輩之言,在前如此之時,亦有參半代捧之規,然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而取考謄錄,則或因特敎擧行,而不敢循例,取稟矣。今此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之喪,擧哀一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噫,已傷之方寸,若聞此等之報,傷悼難定,況兩年之間,連聞四大臣之喪逝,衋傷之極,氣頗不便,欲待今朝,量力爲之,寢睡不穩,朝加眩氣,晩雖減焉,强而行之,必也添焉。勿爲擧行,而四大臣之喪,或方在諒闇,或方在靜攝,未能若禮行之,今年兩大臣之逝,俱有故而亦未能行之,尤切傷心矣。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處事疎率,遭此無前之境界,惟有罷免一路而已,辭單之上,宜蒙體諒,而溫諭反降,史官臨守,恩數隆重,有非賤臣所當得者,臣雖冥頑,豈不知銜戴寵遇,趨命之爲恭,而顧臣職則是相臣耳。名爲相臣,而隳壞體統,放倒廉恥,將何以抗顔於具瞻之地哉?臺臣旣斥之以疲軟,斷之以無望摠百僚,此乃一世公議,吏隷走卒,亦皆譁然,以爲必可遞,臣之不可仍冒之狀,已較然明甚矣。臣伏覩批旨,有曰,知予心莫若卿,臣於此,尤不勝隕結感咽,不自知涕淚之逬集也。間登前席,伏聞方寸之敎,每一承聞,心膽如墜,敢以剛毅弘大澄治本源等語,有所陳戒,其區區憂愛之忱,自倍他人。今此體例間事,甚是微瑣,初未有輕侮宗臣之意,亦非所以致煩於聖衷者,而一時匪怒之敎,或因觸激而發,伏惟聖明,倘復平心恕察,益加本源之工,則豈不有光於動心忍性之德乎?臣之引罪請譴,非敢以下敎,爲不安,有所煩瀆也,亦非敢爲自重,而要君恩也。只自內省懷慙,不敢冒處,實出於尊朝廷而畏公議也。今若卽賜斥黜,則自無許多紛紜矣,尤何至此之聖敎,竊恐未盡俯燭下情而然,臣誠惶懍悶蹙之至。且念邦家興衰,係於輔相,爰立之初,宜其愼簡,如臣萬萬不似,猥蒙殊私,擢置此地,尸素憒憒,不能見重,綱紀日以益紊,頃以此弊,陳達筵中,而係戀恩寵,遲回盤礴,畢竟咎釁,重發至此,莫非臣之罪也。席藁私次,惟願速伏刑章。伏乞聖明,夬降處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初單之批,已諭予意,更何多諭,而近微有往來之眩氣,今朝加之,晩雖定也,氣煩困惓,未能悉諭,惟卿,念國勢之多艱,顧本事之瑣細,莫撓年少輩過中之說,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予意。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假注書李聖檍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顒俟威譴,伏承批敎,不賜開許,史官臨宣,促臣偕入,臣是何人?濫被異渥至斯之極,感激冞深,而廉恥大防,參前倚衡,旣不能冒沒趨承,則辜恩慢命,其罪伊何?伏聞聖候有不安節,伏不勝萬萬憂慮之至。臣待罪保護之任,踪地臲卼,不敢爲趁時起居之計,分義隳矣,情地缺矣。惶懍悶迫,尤無以自容。第其所處之職,與庶僚有異,一有虧損,大關國體,臣雖無狀,旣叨此地,何敢見撓於人,而强爲瀆撓之計哉?此亦臣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伏地震越,惟當待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玉堂校理吳瑗,副修撰趙明謙等箚子,伏以竝引嫌而退,遇事陳戒,得問臺次,未安之批,不必爲嫌,其所發啓,雖叶公議,不擧名字,殊似矇然,請持平朴弼載出仕,正言趙鎭世遞差,仍竊伏念玆事,初因微細,終至於上煩聖意,臣等旣有區區憂慨,何敢不悉迷見乎?惟我殿下之明聖,其於體九經敬大臣之義,豈待臣僚之勉戒,而當日聖敎,益以近日宗親屬籍寢疎,故或慮見輕於外朝,有此抑强扶弱之敎,然而以國家體統,言之,大臣因一囚宗府吏,而乃至於不安其位,二品宗臣,肆怒於大臣,而乃至於相抗替囚,似此國綱朝體,其可眕之四方,垂法於後乎?前後諸臣之言,只欲尊朝廷,嚴體統,而非爲其私也,則顧何嘗有一毫務勝之意哉?每見批旨,不惟不賜開納,輒施訑訑之色,實有乖於轉圜納諫之聖德,臣等竊不勝其慨然也。抑臣等於聖批中,思君父方寸之敎,誠不任怛然疚心,而繼之以憂嘆也。噫,以今國勢之岌嶪,艱虞之孔棘,臣隣之所仰恃而爲命者,惟殿下之一心而已,殿下誠宜深體涵養操存之工,益勉剛大弘毅之道,使一號一令,動循典則,毋或有毫髮之差,然後方可以立大本出治道。雖或有至難排遣,至難裁抑之事,惟當恢廓聖心,觀理節情,以致動忍增忍之效者,斯爲治心之第一工夫,而今因一宗臣事,乃至聖情疚傷,辭旨悱惻,則觸而長之,類而推之,安往而非興蹙之端也?此於保養節攝之道,所損非細,臣等之私憂深慮,固已萬萬,而況因此而威怒之激,或不能制,辭令之間,有不暇擇,未免發於心而害於事,則尤豈臣僚之所望於殿下者哉?若使在廷諸臣,徒事掩抑悲悶,惟恐重慼聖心,雖見過中之擧,不思救正之道,則眞所謂婦寺之忠也。臣明謙,日昨登筵,略以此發端,而念臣等出入帷幄,其職惟在啓沃君心,故玆敢不避僭猥,輒效微悃。伏乞殿下,勿以淺近而忽之,於向所陳存養之工,剛毅之道,深留聖意,祛有所之病,恢公聽之量,日新聖德,以臻於高明廣大之域,卽臣等叨廁近密,亦與有榮矣。臣等不任瞻望祈祝之至。取進止。答曰,依啓。附陳事,深嘉經帷補闕之意,方以此事,欲爲下敎,而因氣不便未果,宜有處分矣。 ==1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bb臣b李春躋啓曰,寒威猝緊,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未差,持平朴弼載牌不進,申晩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出後,與諸御醫商議,則皆以爲,卽今聖候,眩氣之微有往來,由於脾氣不足,遇寒挾痰之致,補中益氣湯元方中,人蔘加五分,更加天麻、半夏、薑製各一錢,連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卒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遣近侍致弔事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下備忘記于李匡輔曰,凡事貴乎窮理,古語云,人誰無過?改之爲貴,頃者事初雖微,義理則深,其時下敎,意雖在也,過中則有,先處分乎本事,次諭過中之由。蓋宗臣之初入依幕,可謂矇然,不過不察,及上囚徒,可知曲折,卽放略之,於待宗臣量寬弘之道,可謂美矣,而雖不然,於宗臣之道則雖虧,本府體統,大臣體貌自別,若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此不過政府下吏,不顧事體,視若他司之致,上稟囚吏,以尊體面,容有可也。非大君、王子所兼之時,則以疲軟不職,虧損府風,陳章自列,可也,而前後被囚府吏,視若例事,忽有此擧,此則非尊宗府之體貌也。是乃因私嫌相較大臣者也,深可非也。旣知其非,竝事而護之,近於掩過,非亦敬大臣之意,海春君栐罷職,其時下敎之過中,宜觀過感其心處也。國勢之單弱,未有甚於近日,宗戚之凋殘,亦未若於近日,尋常慨嘆之中,旣聽下敎,有若宗臣强盛,恃勢外朝者然,大臣之言未畢,隨而煩達,甚則有裁抑之請,予所以不忍未安之敎者也。此則於過宜諒心處,而玉署勉戒之箚,亦示嘉納之意,不必更諭,但所過者,旣知海春之非,竝護本事,使大臣,轉輾不安,尋單乃已此歉然乎。敬大臣之過謂其所由,大臣雖摠百官,宗臣則列班大小公會,本非政府之督過者,目今有司之宗,雖曰代遠,於其府則王子、大君之府也。其在相敬之道,推治府吏,可謂謬例,而往事雖勿說,治國,治天下,本由於家書云,協萬方亦由於睦九族,而九經之章,親親爲首,《大典》之中,宗府居上,則公私之說,豈不苟簡?此雖務勝,其弊將流於祛齊家而務治國矣。其漢之司馬門之說,尤不襯着焉。入我國朝,君臣分義,雖貳極截嚴,言雖偶然,其弊則大,予本有抑强扶弱之固執,故自不覺歸於竝護之過矣。因此之故,亦爲定式之請,未免笑矣。稱某傳啓之事,亦涉苟且,豈曰非人,因予過中?噫,今之宗戚,莫曰代遠,自我列祖視,皆金枝玉葉也。外庭之臣,雖分門剖戶,各自睚眦,吁我宗戚,旣微旣弱,恐或傷焉,于今以往,政府則祛其謬例,待以尊敬,宗府則莫惟往事,益修相敬,外朝有慢侮微弱輕蔑宗臣之弊,則決不可以大官崇宰而借之,內朝有干預外廷侵凌廷臣之事,則決不可以貴宗近戚而貸之,俱以法飭礪,洞諭予意,各須知悉。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眞淳爲同義禁。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bb府b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違逋嚴命,震惕增深,惟祈威罰之加,千萬意外,恩諭特降,慰釋之旨,迥出尋常,微賤如臣,何以堪此?伏地惶感,涕汗交集。念臣請譴之由,初箚已略陳矣,一暴委折後,引咎乞免,自是素計,蓋其事雖微細,關係體統故耳。臣之難冒之端,不在於筵敎之後,君上雖或有一時過中之敎,爲臣子者,何敢不安之心,而爲辭免之計哉?此則非臣之本情,只其身爲大臣,替囚下吏,實是政府之羞,不敢復以職名自處者,非爲身計,乃欲爲朝廷,尊事體,今者處分雖嚴,臣之壞損之恥,固自如也。抗顔冒進,萬無其理,臣則以爲自上體諒微衷,亟賜斥退,然後上下情志,始可以交孚矣。伏聞藥院入診,方有湯劑議定之擧,此際又令偕史官入參,而情跡迫隘,無路承膺,臣於此,尤不勝憂灼抑塞之至。賤疾適苦,心神迷瞀,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仰請瀆擾之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鞫廳罪人,旣已拿來,故鞫坐大臣出令云,而兩司多官,或未肅拜,或陳疏留院,或在外,或未差,他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陳疏留院外,大司憲洪鉉輔,持平申晩,大司諫柳儼,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如何?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罪人纔已拿來,卽當開坐,而兩司俱爲違牌,今日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癸丑十一月十二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吳志哲、柳徵瑞、鄭文恒,入侍。寅明曰,臣等久未入診,昨日伏見禮曹草記及大臣箚子批旨,知有不平之候,今朝入來問安,則批答以眩氣往來爲敎,臣等不勝驚慮,冬候暄暖,近復猝寒,或者因此而有不安之節乎?卽今聖體,若何?上曰,向來冬暖乖常,故日望其寒矣,三數日間,風寒猝劇,似若因此而然矣。第如昨年冬症候,頗覺本氣之不足,非特眩氣之復作也。寅明曰,湯劑之停進,已有日矣。比諸進御之時,有所異乎?上曰,六君子湯,向來則覺其有效矣。入冬以後,則又覺力微,近日眉稜不平,意以爲感氣也。今始覺之,非感氣也,是由於氣弱矣。寅明曰,水剌,如何?上曰,日前似感時,亦未如常矣,今則比前無異矣。寅明曰,寢睡,如何?上曰,無減,夜中亦不頻覺矣。寅明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勻,而右關脈稍不足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邊度數,調勻而沈靜,無他症候,而重按則脈體不如向時,右邊亦調勻,而胃脈不如向時,然未見有浮數之候,感氣則無之,只似不足矣。寅明曰,受灸一事,今日欲爲稟定,故鍼醫數人,亦令同入,而不必使之診察矣。上曰,然矣。必祐、徵瑞,以次入診,其言略同。寅明曰,使諸醫,退出而議藥乎,在此而議藥乎?上曰,名爲眩氣,而以昨夕見之,則是氣不足也。前所進服之劑,欲爲加進,未知如何?聖徵曰,凡藥,宜取經驗,而卽今聖候復如此,若至於稍加,則當用茶飮矣。事不可不預防,臣等退出,與在外諸醫,商議,定用湯劑,好矣。應三曰,聖慮則前所進御之藥,亦以爲力微乎?上曰,非謂其如此,而近來氣之不足,又不比前日,時時有虛乏之候,此亦其不足者也。寅明曰,日氣之暖寒無漸,今則寒氣陡嚴,衣襨等節,切須加意,虛乏之時,或有藥餌可進者,如九仙王道糕之屬,好矣。上曰,曾亦劑入而不能喫之,反不如米飮之密者矣。聖徵曰,黃栗,補腎健脚氣,使之覓入,時時進御,好矣。上曰,自有日入,而其乾者,堅硬難嚼矣。寅明曰,嶺南諸邑,乾栗濕軟味佳矣。應三曰,閭閻之人,有眩氣者,食補之道,無如牛骨,其見效者,多矣,方書亦言之。寅明曰,故判書李光迪,年近九十,無他服食之方,每日朝喫骨湯一甫兒,酒一杯云矣。上曰,予於癸巳江都之行,食之而美,故常喜喫矣。今則脾胃異於前,不能食之矣。寅明曰,受灸一事,頃有下敎,今當稟定矣。上曰,受灸則姑未知其效,而丸劑則儘亦有效,所服十劑,以升計之,爲六升,數且不少矣,四十豈云年多?予則衰相已見,頭髮盡落矣,近日撫髻,差覺其大脚無毛矣。今則如春草之萌,下元之氣,亦覺差勝矣。受灸雖未知其有效,前日壯數不多,日氣雖寒,欲於煖房中,限百壯加灸,其果如何?聖徵等曰,深冬,氣血凝滯,此時受灸,於謹愼之道,未知如何?待春開氣血和溫之後,更爲受灸,似宜矣。文恒曰,方書,冬宜溫受灸不妨,卽伏聞症候,以眩氣爲悶,中脘穴受灸,且治痰暈,臣之淺見,今雖日寒,受灸或似無害矣。上曰,今姑無他症,待春始灸,似可,而前頭或有他症,雖未及開春,亦可爲之也。春躋曰,金吾時囚,幾至三十人,其中有守令在囚,邑事曠廢,不可不速爲勘決,而頃者鞫坐後,一次開坐,其後則連仍堂上之有故,不得擧行,自本院,方爲申飭,而同義禁李翊漢,年老有病,陳疏到院,以停朝市,不得捧入,而鞫囚亦將不日拿來,事多可悶矣。上曰,李翊漢則年多矣。春躋曰,七十五歲矣。上曰,此人何可以奔走職事,責之乎?改差,其代使之口傳差出。春躋曰,差出後仍直牌招,申飭開坐,何如?上曰,唯。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後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治一疏,盛言難進之端,鎭日來呈於本院,而前旣三捧辭疏,今無別般節拍,不可更捧,故不爲捧入,而終不應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上曰,特敎連降,而如是撕捱,事體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曰,工曹雖無大段擧行之事,而判書金取魯,除拜已久,尙不行公,亦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今將下敎矣,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口呼曰,洞諭本事,旣樹綱紀,於卿更無毫分不安之端。大抵此事,本自微細而轉輾于此,其於景像,豈曰美哉?當初下敎,本無深意,于今予心,更無介滯,卿若復以此爲嫌引入,則其曰君臣之間,情志孚乎,不孚乎?卿須念國事之多艱,顧本事之妥帖,卽日偕入,因參藥院,用副予意事,傳諭于左相。仍與偕入事,分付于傳諭史官。上,又呼曰,工判爲國之心,業已洞知。頃者趙迪命之疏,非特異也。亦不能成其說,況以承旨望事,觀之,其時故避,若由於望中之人,則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復將若何,而故避於先,應命於後乎?或以前日固執非也,則猶或可也,而以此訐之,非徒落空,上下所共知,旣非疏斥,前後開釋,則水部閑局,猶爲撕捱,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春躋書畢,諸臣遂退出。 ==1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星州牧使尹容,大丘判官朴師順。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始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所減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官,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李匡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十六日冬至望闕禮習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行判中樞府事李觀命喪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未肅拜服制,執義、掌令二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備忘記于洪景輔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政院、玉堂問安。忘置晩下,勿爲問安四字,亦爲遺漏,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兪彦通曰,政院、玉堂問安批答,以勿爲問安,書出朝報。 ○以大司憲洪鉉輔牌招啓辭,傳于洪景輔曰,今方開政,他臺諫待下批牌招,都憲一體牌招。 ○洪景輔啓曰,獻納趙漢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平海等官居伊連等渰死,春川等官居幼學權宇泰妻母方氏等噉死,淮陽居騎兵崔貴永妻良女今丹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景輔啓曰,鞫坐,因兩司無進參之員,不得設行。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未肅拜,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開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兪彦通進。兵批,判書尹游禁府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服制,左副承旨李聖龍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朴師正爲大司諫,趙明澤爲執義,沈錥、李濰爲掌令,任鏶、申宅夏爲正言,南泰良、沈聖希爲持平,尹心衡爲副校理,尹得和爲修撰,鄭亨復爲副修撰,李瑜爲大司成,待敎,李鼎輔單付。 ○副護軍李普昱,副司果趙鎭世付。 ○以大司諫朴師正,正言任鏶,執義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獻納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寺所屬兼監牧官僉使,專管馬政,且掌檢田,每當秋冬,職務煩劇,非如他邊將之比,而平薪僉使南泰鼎,見差砲保差使員,今方上來,竣事還歸,似在歲後,本牧場許多事勢,誠甚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平薪僉使南泰鼎,還爲下送,令本道,改定他差員,而此後則兼牧場僉使,勿差差員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統制使啓本,刑曹粘目,南村前別將安斗雄,晴川前別將廉以儉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安斗雄、廉以儉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左參贊尹淳疏曰,伏以臣,前席蒙恩,解職歸葬,而面諭諄切,如立約契,臣在其時,方寸震越,不知死所,遂以不敢不還之意,丁寧仰退而語,人亦自分其早晩一還。伏聞日昨筵中大臣,疑臣不來,至請催促,天語慈溫,恩絶千古,謂臣必不欺負,勿令催促。自惟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望闕九頓,不覺感涕之成血。噫,眷顧之至,畜物亦知戀主,誠信攸孚,匹夫猶不食言,臣雖無狀,豈昧斯義,而新土纔掩,不忍便離,積日悲撓,宿症添劇,起身無路,留滯至此,此固臣之罪也。今始力疾起程,歸伏私次,以請淹命之誅,而至於本兼新授,萬萬非臣所敢承者,臣之踪地,不待煩言,而聖明亦必俯諒矣。數年退屛,實有片片苦忱,榮宦一路,夢斷心死,而只緣藥院蒼黃,復近耿光,致辱前後之謬眷,不免今日之冒趨,而若復夤緣叨竊,忘棄本分,淟然作當路之要人,其不爲市童馬卒之所鄙唾,幾希矣。況如惠局句管,雖是兼務,此何等緊重,從來居此任者,率是望實才猷,爲朝廷碩藎,殿下試揣臣果可以堪此否?以其跡則無往不僨,衅釁無餘地,以其人則澁短生疎,錢穀尤所昧昧,當此民窮財殫國計哀痛之日,不思所以得人責成,而卒然畀之於畸人拙幹,誠莫知其所以也。臣若不自量而妄入,重誤國事,復蹈駴機,殿下之眷臣而來之者,反所以捐臣以遠之,畢竟公私之狼狽,灼然在目,而徒以承膺爲恭,寧有是理?伏乞天地父母,終始哀臣憐臣,亟解臣本兼諸任,處以軍銜散秩,俾臣瞻依京闕,時奉起居,少伸犬馬微忱,不勝千萬大願。臣不任疾聲瀉血哀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自速臺評,特罷之敎,至嚴於筵席,臣於其時,纔還畿郊,伏聞此敎,心魂飛越,驚惶震迫,罔知所以自措。替納書啓,退還鄕廬,杜門省愆,恭竢誅譴矣。不意今者,恩敍遽下,繼有館職之除,華誥遠降,復有馹騎之召,臣不敢久稽恩命,昨始來伏城外,方欲治疏陳懇之際,又有納言移除之命,自惟僨敗之賤蹤,得此異恩於聖明,玉署、薇垣,迭踐於數旬之內,臣聞命若驚,撫躬靡容,感激洪私,宜卽竭蹶趨承,而第臣所遭,有不容不一番辯暴者,玆敢略陳焉。臣於甲山得穀濟民之事,已悉於其時狀聞中,今不必疊床,而臣旣承隨事便民之別諭,及到甲山,糶穀已盡,六千邊民,將盡於十日之內,滿庭遮道,到處哀號之狀,傷心慘目,有不忍見,晝思夜度,實無變通。若有得穀之道,雖是被罪之事,他不暇顧之際,得聞三水定配罪人金遇兌之有穀,臣於其時,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而只幸其得穀,及到三水,招問遇兌,則果有所置,臣獲給千石之穀,以活一境之命,卽關本府,因爲馳啓,而至於論賞事,旣是罪人,則自朝家,當有處分,故無一言半辭之及於論賞二字,而末端有捐穀救民其志可尙八字矣。及見憲臣所啓,則其所爲言,初論遇兌之罪狀,末請臣身之譴罰,有若臣有私護遇兌,狀請賞典者然,此則原狀尙在,論賞有無,可以覆視,焉敢誣也?設令臣急於救民,旣奪其穀,又請其賞,此不過遵聖敎隨便宜而已,則遇兌之賞不賞,惟在朝家處分,而以元來本無之語,勒構臣罪者,抑何意也?憲臣雖曰見臣狀本,而可見其不得親見,只憑傳聞矣,急於論人,不覺其奏御文字之自歸虛慌,良亦異也。然事旣往矣,不必索言呶呶,而且臣伏見前月二十三日所下備忘,則承旨韓德全,因臣請敍,以有外議,有所筵達,至有遞差之敎,蓋莫掩者公議也,難拂者人言也。前旣有憲臣之論,後復有承宣之言,而顧此見職,地望自別,如臣魯莽,雖無情勢,固難冒居,況有此所遭,則以此以彼,有不可冒昧承當,玆敢露章陳懇。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因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謝人言,不勝萬幸。且臣以北路關防事,具得一冊三圖,以追後上進之意,有所仰陳,而連在竢罪中,不敢猥徹矣,今始繕寫呈上,惟聖明,竝加照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齋戒。 ○兪彦通啓曰,左議政徐命均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憲府多官,或服制,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未安。除服bb制b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兪彦通曰,召對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莊陵碑石豎立時,禮曹堂郞下往,與本道監司監董事,命下矣。碑石後面陰記,今已啓下,本曹郞廳,先爲陪往,看檢入刻,而堂上則臨時下去,監董竪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修撰尹得和,本職未肅拜,不得進參,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壽海,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壽海付。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三疏瀝血,批旨愈邈,再次胥命,威譴不下,積逋嚴召,亦已四十餘矣。他人有此,猶爲之代悚,今乃身自蹈之,此必有量分揣義,雖死不敢進者,而若其惶霣戰越之情,實未能晷刻自安,跼高蹐厚,忘寢廢食,始覺古人所謂直欲鑽地以入,非虛語也。臣之苦心至懇,前旣屢溷,無容架疊,而尙慮語涉散漫,或致遺照,請復歷數而畢陳之。夫東銓之長,專主人物進退,一世之所艶,衆目之所注也。雖其簡授允叶於輿望,出處無咈於公議,一出參政,訾摘四起,況臣兄弟,以素門凡姿,最出人下,而替傳銓柄,有同私物,臣心之懍怵,姑不暇論,物情之駭眙,當復如何?藉曰聖慮偶失,有此輕授,臣若從而冒出,則是喪一身之廉節,而成殿下之謬政,臣之決不可出,一也。今之言者,或以西銓時已嘗替代爲言,而不但東銓之於西銓,事權懸別,臣之所大懼,正在於西銓東銓,一替再替,便作應行之事,有若臣等之外,更無別人,此豈非體粟而心寒者乎?一替猶可勉承,再替尤難冒當,臣之決不可出,二也。西銓相替之時,已有諫臣之疏論,況今職重於西銓,恩偏於再替,正所謂澤中之麋,蒙虎之皮,人之攻之,必萬倍者也。臺言之尙今不發,蓋欲假臣自處,臣之決不可出,三也。向者玉署之臣,劾論臣從弟,措語危怖,隱然指擬以大權勢之人者,無他,一則以其職在權要,一則以臣竝列崇班也。從弟旣以此去職,驚魂未定,而臣乃無所顧忌,晏然代據於其地,則是眞貪權放肆之甚,將何所不至?臣之決不可出,四也。臣人雖庸下,位則隆顯,進退去就,爲世指準,平日自待,亦不欲爲至奊詬無恥之人,尙何可創開無前之例,以資後世專權貪進者之口實,而重得罪於士君子之林乎?臣之決不可出,五也。上自朝廷,下至輿儓,皆以臣爲必可遞,而伏聞大臣,有以勉出之意,仰陳於前席,不料丞弼之地,亦有此外面人事,臣竊慨然。今若自上,下詢於擧朝,使各無隱直對,則必無一人謂臣可出者,臣雖欲冒出,得乎?臣之決不可bb出b,六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出,況至五至六乎?近日聖敎,每以分義責臣,臣誠死罪,請有以復焉。噫,人臣事君,固以分義爲重,而其於爵命之辭受,亦惟裁量於義理廉隅,不專以趨承爲恭,此所以先正臣李滉,有不可進而不進,則不進爲恭之說也。上之使下,亦然,如其小嫌例讓,固宜慰諭敦勉,俾就職事,而若乃求之於義,度之於情,而終不可强迫,則亦必俯循其請,不枉其志,此所以夫子有禮使之對於其君,而《中庸九經》體群臣,居其一者也。今殿下,意主於先入,念全於督出,不暇顧夫物理,人情之咈逆,國體士風之壞喪,惟以束縛馳驟,從吾所命,爲快,其於禮使之訓,九經之義,何如也?至於予,亦有固執之敎,屢形於絲綸,聖上於是乎失言矣。噫,臣之固執,豈樂爲哉?肝膈之辭,未蒙照察,鐵壁之防,無由變動,愚迷膠固,不覺自陷於重罪,乃殿下自屈威尊,對擧而比論之,殆若君臣之間,相持而角勝者然,緣臣滯性難化,致令王言之失,至此,此尤臣之罪也。臣雖頑然,亦知聖明眷顧委寄之重,出於尋常,豈獨無感激圖報之願,而但念明知其不當進,而怵迫强進,則是失節也。爲人上者,顧安用如許臣子乎?傳曰,枉己者未有正人,夫旣先自枉己,亦何能有所臧否用舍人?此理較然,明主終必俯燭矣。臣之日夜所顒祝,非得請則得譴,得請也,固感恩無涯,得譴也,亦甘心無限,而一日二日,未有處分,徒使主威日損,臣罪日積,崩迫抑塞,靡所因極,泯伏踰旬,尋單見阻,不得不更冒鈇鉞,呼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特回睿照,勿復留難,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重勘臣罪戾,使王法伸而私分安,千萬幸甚。臣無任震恐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雖若是固辭,予志固定,雖經年撕捱,日違十牌,決難許遞。卿若念君臣之分義,顧無餘之綱紀,則不須固辭而自可承命,若損君臣之分義,虧無餘之紀綱,則予何更諭?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卽速行公。 ○西平君橈疏曰,伏以臣,忝在宗戚之末,跡甚疎遠,資又庸下,過蒙洪造,致位崇顯,待罪於宗親府有司之任,亦已有年。非不欲恪恭所事,振擧頹頓,上不負眷知,下毋隳職責,而病劣昏憒,疣釁隨生,居常慨懍,若無所容,今於海春栐罷職之命,實有所不敢獨爲晏然者。當初僚堂之對囚政府吏也,臣亦與聞而不之止,果以第爲進來,以盡在我之意,言送,蓋宗府政府,雖有內外之別,而語其班聯則相等,論其體貌則自殊,大臣之不相通而直囚掌吏,有欠相敬,亦是創見,本府之暫時對囚,不過爲稍存事例,則彼此較爭,要皆出於各遵府規而已,寧復有私忿之可論者哉?本係細故,初非相能,顧何足上煩天聽,而轉輾至於大臣引入,臺章峻發,畢竟備忘特下,嚴賜處分,反復詔誨,兩示扶抑,聖意所在,群下孰不欽仰,而顧臣與僚堂,不但周旋於同席,亦旣與聞於本事,則毋論得失之如何,其非僚堂之獨見,可知。有罪無罪,宜無異同,而今此譴罷之典,只及於僚堂,在臣私心,惶霣悚惕,已無可言,而其於國家用罰之道,豈不亦斑駁之甚乎?臣雖欲安於倖免,恬然自掩,其於廉義之壞損,公議至嚴,何哉?玆不得不略暴危悃,仰籲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鐫改臣宗府有司之任,仍勘臣罪,以肅邦憲,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踖踧竢譴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陽平君檣疏曰,伏以臣,百不肖似之身,待罪宗府有司之任,殆將一年于玆,而於府中凡百,曾無一分振刷之效,雖體貌間事,率多頹弛之歎,居常愧懼,若負大何?迺者前後備忘,匝日而下,辭旨非常,責以疲軟,先推後罷之命,荐及於僚堂,臣以同堂周旋之人,惶駴震惕,罔知置身之所也。近日本府與政府相較治吏之事,儘有委折,一是一非,天鑑在上,臣安敢毫分撰說,甘自犯於無隱之戒哉?夫本府體貌之尊重,絶異他司,故凡於下吏推治之際,雖政府,若不進來,則不得直囚者,例也。頃因宗臣之入憩賓廳,大臣有囚禁掌吏之事,而僚堂送言於臣曰,今者政府囚吏,而無進來之擧,事關體例,不可但已,自本府送牒而囚治政府吏,稍存事面云,故臣果隨聞而爲可矣。繼聞大臣,分付典獄,卽放本府所囚政府吏,而杖治見囚之府吏云,臣意則勿論彼此得失之如何,此不過以體例相較之事,則旣甚微瑣,不必轉生葛藤,故不欲上煩天聽,初未陳疏,亦不草記而置之矣。不意大臣筵白之後,因以引入,多臺疏避之辭,攙論不已,而至請該堂之劾罷,繼而有特敎處分之擧。臣以當初與聞之人,雖薄罰輕勘,理難獨免,而情勢之難安,轉加一層,玆敢略暴危悃,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宗府有司之任,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任。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蒙曠絶之恩數,史官臨宣特諭,辭旨肅溫,臣奉讀以還,五情震越,而踪地危蹙,不敢以祗承爲對,聖渥愈隆,而臣罪尤深,終宵耿結,不遑寧處,直欲溘然而不可得,抱此衷情,何所控因?不得不更冒萬死而籲呼焉。蓋臣當初難安之端,雖不由於聖敎之嚴峻,而今則十行綸綍,洞釋無餘,有若曲爲臣地者然,臣雖迷頑,寧不知感,亦敢復以情勢,爲言,而但見囚府吏,實是無前之事,如使臣平日,果能見重於中外,則初豈有此等駭擧耶?今若諉以處分之嚴,而恬然仍據,不知爲愧,則其於廉隅,何哉?夫廉隅,士夫之大防,而居大官者,自治尤嚴,人具爾瞻,而先喪廉義,尙可以摠百僚而立紀綱乎?臣之去就,較然明甚,苟可有毫分轉動之路,則何敢一味偃伏,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祗緣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達聰之下,臣誠抑塞慙悚之至。伏況聖候欠寧,藥院連日問安,而臣則冥然無以進身,惟事瀆擾,臣罪尤萬萬矣。且臣每承國事多艱之敎,怵然以懼,赧然以慙,臣本空疎無能,而一朝猥被拔擢之恩,遽置此地,其萬萬不似,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感戴隆私,冒沒受命,今已一年有餘矣,觸事憒瞀,無所猷爲。目今時勢民憂,日益艱棘,莫非如臣不肖,忝叨重任之致,宜卽退黜,然後國事可以有緖,而災異可以銷弭矣。史官謬恩,固不當濫施,而淹留多日,事體未安,尙未有收寢之命,臣日夕惶悚,顒望尤在於此。伏乞聖明,俯賜曲察,亟允臣所請,罷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已諭別諭,更何多誥,而箚本又上,過讓若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哉?初卿拜相之時,豈不云乎辭疏乎?予雖不能以誠心待卿,以卿篤實之心,豈忍反之以事我乎?于今明白下敎,慇懃開釋之後,若此巽讓,只曰此非因下敎也,乃本事也,此豈情志之相孚乎?卿若初不筵達,以此引入,則可謂本事,而其時陳達之後,予之處分,雖若末梢,卿亦嫌本事,其果引入乎?當初所達,不過尊體貌,而因其未安之敎,轉輾于此,非因本事,非特予志,國人所共知,而史官書啓之中,引嫌數句題目,觀之,卽朴弼載避辭,則予之莫撓年少輩之敎,烏可已乎?在上者洞諭開釋,心無芥滯,而卿則猶懷不安,托以本事,此誠乎否乎?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若此不已,君臣之間,徒事依違,假借而後,乃可,國無有朝有象矣,豈有是理哉?卿若思此,不在多諭,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共濟時艱。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傳于兪彦通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檢討官趙明謙,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吳瑗,讀《國朝寶鑑》第四編十九板,自大妃陵寢石室蓋石,止二十五板受《小學》而還。上曰,下番讀之。趙明謙,讀自太上王問兵曹,止豈可爲一身飮酒。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傳旨承政院,止命觀會悉從舊史。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六年江原義倉之穀,止警戒之語以進,篇已終矣。吳瑗曰,以陵寢石室事,觀之,可見世祖大王孝思之無窮,而太宗大王則不欲以厚葬,貽生民之害,至今永爲成法,其盛德,尤可見矣。宋之華元、樂擧,葬其君,用蜃灰,君子謂之不臣,蓋聖人愛惜民力,雖於送終大事,不欲竭其力,而困其生,如此矣。上曰,然。又曰,觀此《寶鑑》,凡府史胥徒之告其官吏,庶民之告其守令,與監司者,皆有所坐,祖宗朝三尺,如是至嚴,近來上言者,率多語侵官長,或曰前官如許,後官如許,下語之間,殊無敬官長之意,事甚非矣。自今以後,爲子弟訟父兄者外,語侵官長者,一倂置而勿施之意,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瑗曰,此則然矣,而但國家有廉問之道,故此風,愈甚矣。上曰,至於廉問則不可已也。無此,而道臣、守令得失,何以知之乎?又曰,觀此三十四板曺元事,守令之不擇,其貽害於生民,庸有極耶?以聖祖則哲之明,其愼簡守令何如也,而彼窮民,猶且妄爲之說,況今日以予爲不明者,不知其幾許人耶?瑗曰,自京師觀之,三百六十州之中,一二邑宰之不得其人,誠若細事,而自外方言之,一邑之生靈,蓋累萬口,而其命懸於守宰,若不得人,則其痛苦當如何哉?知人實難,爲銓官者,亦何能盡知其材不材,而其不知而任之者,固公罪也。末世私門太勝,其能一遵公道,不行請托者,有幾人哉?欲擇守令,先擇銓官,而又須常常申飭,則庶幾有效矣。上曰,民之謂我不明,乃細故,而守宰匪人,民無告訴,則豈非惻怛處耶?從前非不申飭,而今因《寶鑑》文義,有所感動,則尤不可無體行之道,更以十分愼擇之意,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瑗曰,銓曹若聞此等聖敎,則豈不一倍警惕乎?擇守令三字,固是安民之第一務,而第其數遞,爲今痼弊矣,若不久任,則亦無擇人之效矣。趙明謙曰,曺元之告訴,亦出於痛迫而爲之也。臣歷觀鄕里,略知民情,朝家之曲軫民弊,從便變通者,亦未嘗有實效,而終不如得人而任之耳。以漢宣時事,觀之,只以良二千石,以致其治矣。夫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興,而自中人以下,則只在乎在上者導激之如何,苟非太不治之官,則固當勅勵委任,以責成效,若欲隨弊隨補,朝除夕遷,則爲守令者,何以展其才,而生民之受困,尤必倍矣。上曰,所白,好矣。然良二千石之黃霸功名,損於治郡時,綜核之政,誠難矣。向因御史書啓,一守令升拜承旨,而其事亦不緊矣。明謙曰,其事猶足以激勵矣。上曰,予亦不必因噎而廢食矣。至於久任則固好,而但若不得其人,則久任適足以病民矣。李聖龍曰,牧民之官,自前非不申飭,而近來禁網,頗密於守令矣。大抵近來守令,各隨其材力而自效,故雖未有異政殊績大過人者,而亦未嘗有大段不治不法者矣。明謙曰,初政立法,旣重贓律,故稍有實效矣,近間則已漸解弛矣。上曰,久任亦已試之,實無益矣。聖龍曰,國家則但擇兩銓,使擇至公之人,以授方面之任,則任方面者,自當考察能否,黜陟惟明而已,許多邑守宰,豈可盡自揀選乎?上曰,所達,最要矣。瑗曰,以守令言之,其大不治不法者,固當斥去,而至於平平者類,則不必遞易,雖以平平而斥之,所易新吏,又未必賢,而送舊迎新之際,民弊亦不可勝言矣。上曰,民弊則然矣。瑗曰,此書皆祖宗嘉謨美政,非若前史之鑑戒竝存者,且其文字,簡易明白,不待敷衍辨論,旨義曉然,眞所謂威儀棣棣,不可選者也,常置左右,字字行行,服膺遵行則好矣。上曰,然。瑗曰,觀此第三十二板,世宗大王,嘗有微恙,猶且讀書不已,甚盛矣。殿下於靜攝之中,逐日開講,而有故日則輒命召對,典學之誠,中外欽仰,而萬幾之暇,亦須常玩古人嘉言懿訓,如世宗大王手不釋卷之工,則尤好矣。自孔子聖人,其學必始於讀書,世宗,天縱聖智,而其所以制禮作樂,爲東方堯、舜者,學問之工,不可誣也。殿下,亦須於暇時,常親近典籍,則其於調養之方,有益無害,臣等魯莽,固不足以備顧問,而時於筵中,以平日所看書,俯詢其疑晦處,則其於不恥下問之道,亦有光矣。上曰,當留念矣。講罷,上曰,承宣持筆來。李聖龍進伏,上,口呼左相箚批,使寫之。{{*|見上}}。諸臣以次退出。 ==1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暈。 ○中宗大王忌辰。 ○李聖龍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陳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事,允下,而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卽爲牌招。 ○假注書李聖檍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卽伏奉批旨,不以瀆撓爲罪,十行綸音,丁寧反覆,誨責極嚴,臣於是,不勝悚慄戰越,繼以感激涕零。蓋臣當初不卽引咎,隨參次對,而箚單在於筵敎之後,以外面觀之,其所處義,誠有如聖敎者,而臣之本意,竊欲一遭陳達事實,退而請譴,旣不能刳肝見心,則今於聖諭之下,無以自暴,而爲人臣子,敢以一時嚴敎,爲嫌端,託辭圖遞,則其事君不誠之罪,萬戮有餘,如使臣平昔衷赤,見諒於君父之前,則何以有今日之下敎?臣尤慙惶,置身無地。臣於其時,亦有未能周詳,又未備達之罪,雖在大官,苟有所失,分釋下敎,事體當然,若拘於外貌,惟事假借,豈朝廷之福乎?適因諸臺迭疏,間有未安之批,聖上或疑臣之轉輾引嫌,而今已洞釋無餘,至以更無芥滯爲敎,設令初懷惶懼之情,旣承此敎之後,何敢爲一毫託辭,自犯積逋之科哉?惟其本事,實關體統,故毋論上下,同然一辭,皆以爲,臣之必可遞之義,不在於宗臣,斥罰與否,臣雖欲仰恃寵靈,强顔祗承,其於一世之公議,何哉?初旣見侮,又復自輕,則其所嗤點,將無所不至。臣雖無似,廉恥大防,有不容弁髦者,徊徨踧踖,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惟當務誠意,蘄蒙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三冬積雪,實驗來歲之豐熟,冬序過半,而雪意愈邈,秋耕牟麥,未免凍傷,嗣歲之憂,有不可言,自前如此之時,多有祈雪祭設行之規,依前例宗廟、社稷、北郊,遣重臣,不卜日來十八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後日開坐時有下敎之事,祈雪祭齋戒後開坐事,分付。 ○癸丑十一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大司憲洪鉉輔,正言申宅夏,右副承旨洪景輔,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領議政沈壽賢進曰,比者寒勢甚酷,伏未審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症,亦何如?上曰,眩氣往來不止,今日則似小減矣。壽賢曰,大王大妃bb殿b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水剌,何如?上曰,水剌稍厭進,而昨年此時,亦如此,有若往復者矣。壽賢曰,推案,當依昨日判下奉行,而有可仰稟者,故臣等敢來矣。蓋繼寶若欲窮問,則當出問目,更加推問,而諸罪人亦次第問目,以觀所供之辭,而告者有鞫問之端,然後始加刑訊,鞫體當然,而今者繼寶一番施威,推問之後,卽爲刑推,未知,何如。上曰,仁先、南爀,初無可問之事,至於萬齡,則不無嫌怨之端,繼寶初頭施威,不卽直告,則宜加訊問,而有關後弊,故有更推之命,而終不吐實者,此由於施威而已也,刑訊得情,不亦可乎?以萬齡供辭,見之,初則曰不知,終則曰知之云者,其言有前後之異,而大抵繼寶之招萬齡者,其嫌釁,似由於不與糧子之致矣。壽賢曰,萬齡生計稍饒,流丐踵門,方繼寶乞糧之際,繼寶則有意看主人,而主人則無心看過者,理或然矣,而但萬齡之初曰不知,終云知之者,其言,似違錯矣。二梅,卽萬齡之婢也,其招辭曰,當日繼寶自稱兩班,來丐於其上典家,至指其所坐處,繼寶初則語窘,而只曰一番相見,二梅曰,兩度來丐云,此事雖涉虛謊gg虛荒g,而其辭之不無相左,亦可怪矣。至於南爀,則初曰知之,而又曰,無面當之事云,似虛疎矣。上曰,其曰背水有草堂云者,似不無一見之事矣。所謂南爀,兩班乎?知義禁尹游曰,寒散也。壽賢曰,仁先,旣非其石,則似無可問之事,諸臣稟旨之後,依判下擧行乎?上曰,入侍諸臣,各自陳達,可也。興慶曰,繼寶旣以窓外竊聽,爲招,則萬齡,脫有是事,而諱之無怪也。若聞諸窓外,則繼寶之不知萬齡面目,又無足怪者,今不更招,而直加刑訊,恐非鞫體矣。判義禁申思喆曰,大臣所達之外,臣無他所見,然此事雖曰虛謊gg虛荒g,而業已設鞫,則當具鞫體,彼此情節,有歸宿處,然後訊問告者,宜矣。知義禁尹游曰,鞫情,有歸宿,然後刑訊元告,在鞫體當然,且萬齡則不無可問之事,二梅之招曰,繼寶自稱慶尙道兩班,來丐於前八月云,而萬齡、繼寶則曰,四月云者,其言相左,至於仁先、南爀,名字旣相左,事情,甚虛謊gg虛荒g矣。大司憲洪鉉輔曰,推問施威後,姑無明白歸宿之事,而刑訊元告,似非鞫體,更推後嚴鞫,何如?同義禁李眞淳曰,隔窓聞之之說,旣涉虛謊gg虛荒g,其曰萬福、松廣云者,旣非一處之人,各在一日程外,則繼寶何以預知其聚會,而來聽於窓外乎?且繼寶與二梅相質時,語多屈塞,其不實,可知矣。朴乃貞曰,諸臣仰達之外,臣豈有別樣意見,而大抵鞫體,彼此有違端,然後始加刑訊,而今此鞫事,姑無大段違錯,此後若更問,則未知有何情節,而本事則近於虛謊gg虛荒g,然施威後卽刑元告,亦非鞫體之宜矣。正言申宅夏曰,事體重大,一番捧推後,遽加刑訊,亦關後弊矣。壽賢曰,諸臣所達,皆有意見,蓋繼寶與所告之人,旣非一處之人,又非同參者,則何以知一時齊會之期,而竊聽於窓外乎?此不過謫在湖中之故,慣聞其某某名字,生此發告之計也。聖敎旣以此事,近於虛謊gg虛荒g,然不問事之虛實,一番推問之後,遽爲刑訊,在鞫體亦非當然,故臣等敢稟矣。上曰,繼寶則嚴訊,其餘則更推爲敎,而判下時,亦若有欠詳者矣。大槪,以近日世道湖南人心,觀之,且以延恩門掛書事,言之,此事猶微細也。繼寶之做出此計,蓋出於欲免犯夜之罪,而且其設心,本不以生死,關係於其心者也。渠雖隔窓聞之,而實有是事,則何不直告,而故犯夜禁,然後乃言之耶?若開此路,則日後之弊,將有不可勝言者矣。隔窓之聞,旣無看證之人,則其將問諸窓乎?繼寶之心,以爲告者,只施威而已,渠旣知其如此,則初雖施威,而渠豈有恐怯吐實之理乎?若然則不可以施威,更推而得其情,今若訊問,則不待累次而承款矣。日昨進講時,觀於《寶鑑》中一條,而可以知先王欽恤之仁,且啓覆,必於陽復前行之者,蓋至日閉關之意,卽今陽復,只隔一日,若更推問而又不吐實,則遲滯之間,復過累日矣。必於今日,訊問得情,可也。仍傳曰,罪人鄭仁先放送,金繼寶訊問,他罪人,姑爲仍囚。{{*|榻前下敎}}。壽賢曰,今番禁府都事李㢸下去時,不由昌平路,自潭陽,徑到罪人家,與罪人對坐酬酢,邏卒言其事體,不得如是,然後始爲捉來,事極可駭。假都事柳世燾,則罪人鄭齊仁,與鄭仁先名字,旣不同,居住又相左,而不爲區別,經先拿來,亦難免妄率之罪,竝拿處,何如?上曰,李㢸果與罪人,有相語事乎?尹游曰,果有是事云矣。鞫體至嚴,當直到本縣,發軍捕捉,可也,而取道潭陽,已爲可怪,且與罪人,私相酬酢,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至於柳世燾,則不爲詳審,拿來異名之人,此則後弊所關,不可不懲,領相所達,是矣。上曰,李㢸以本事,不爲緊重,故無愼重之意,而與罪人相語,然惟知本事之不緊重,而不知鞫體之至嚴,不可不拿處。柳世燾則予初見其狀啓而怪之矣,罪人名,乃齊仁,而以仁先書塡其人,事極未瑩也。蓋戊申以來,禁府都事空還者,皆決棍,故世燾惟知決棍之可畏,而欲免空還之罪,致有此事。予欲分輕重下敎,而世燾則從重推考矣,更思之,鞫囚捕捉,何等重大,而誤捉異名之都事,止於推考,則外方聽聞,必以爲怪,一竝拿處。{{*|榻前下敎兼出擧條}}上曰,昨日按覈御史狀啓入來矣,以此意,先爲咨文以送之乎?壽賢曰,臣方欲以此事,仰稟,而未及矣,上敎如是,故敢達矣。我國人犯越殺害,旣已發覺,則以一邊緝捕,一邊按覈之意,略具大槪,撰出咨文,依前定奪,付於今番使行,似爲得宜矣。上曰,右相之意,亦然乎?興慶曰,臣在外時,已與領相,有所議矣。按覈御史狀啓,雖有勿爲移咨之請,而犯越殺害之事,旣已現發,而我人又爲被捉,則咨文豈可不爲之乎?第聞瀋陽都御史,以邊門生事,爲悶,有彌縫之意云,使行到瀋陽後,自當詳探處之,而咨文則不可不齎去,宜速撰出,付送於今番使行矣。壽賢曰,玆事關係甚重,不可不趁速移咨,而使行到瀋陽後,詳探彼中事情,盛京將軍及都御史,如或以彌縫善處,爲言,而的知其斷無他慮,則不必呈咨,觸怒生事,不然則咨文,不可不急呈之意,臣於査對時,仔細言及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出於九月,今欲依大槪狀爲之,則太晩,欲爲査狀,則未及究覈,只以犯越殺人者,皆在逃,而只捕得金世丁一名,故一邊行査,一邊移咨之意,爲咨文以送,可也。尹游曰,聖敎至當矣。我人之犯殺彼人,旣至七名之多,而犯者一人,又已現捉於彼,則瀋陽都御史,雖欲善爲彌縫,而何能容易放送乎?宜爲咨文以送,到瀋陽後詳探處之,何如?上曰,然矣。我人旣已現捉,則彼雖欲彌縫處之,亦難矣。頃日使臣引見時,以使行到灣府,則必詳知犯越者放送與否,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不然則咨文不可不呈之意,下敎矣。壽賢曰,當以此意,更爲知委於使臣矣。上曰,此事又有一款,旣爲咨文,則道臣、帥臣地方官,不可置之,蓋以勘處之意,當及於咨文中故耳。嚮者北兵使金潗,亦已拿處,今則較前稍重,考例勘處,可也。{{*|擧條}}。興慶曰,理山府使禹夏亨,移拜黃海兵使,頃者臺臣,以夏亨拿處事,論啓蒙允之後,特爲陳達,還收拿命,蓋爲其所幹事之解弛,則所幹之事,誠甚不輕,玆事未究竟之前,有不可遽爾遷轉,理山府使禹夏亨仍任,似宜矣。尹游曰,頃者以禹夏亨,待後窠首擬閫望事,下敎,故黃兵作窠後,臣以方委邊機,何以爲之?仰稟,則自上下敎曰,寧可以無期之事,長置邊上乎?仍命備擬,故臺啓還收之後,日昨經筵外班,問于左相,則臺啓還收後,依前聖敎奉行,爲當云,故果擬望而受點矣。上曰,以頃日下敎之故,備堂受點,而姑難遷轉之說,亦然,仍任,可也。{{*|榻前下敎兼出擧條}}。 ==1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抱川縣監宋徵台。 ○李匡輔啓曰,明日祈雪祭齋戒,明明日文武科放榜,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服制,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沈聖希在外,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冬至望闕禮習儀時侍衛事,議政府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明日視事,以祈雪bb祭b齋戒頉稟矣。祈雪祭旣已停止,視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後循例取稟。 ○兪彦通啓曰,明日冬至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司、留守,與守令有異,雖已移職,未及交龜,則賀禮箋文,例爲封進,而江華前留守李瑜,冬至箋文,至於闕封,其在事體,殊甚未安,李瑜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冬至各道箋文,開坼看審,則穩城府使徐行進箋文紙品,極爲麤劣,殊無敬謹之意,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差祭園陵,爲受香祝,纔到闕中,曹吏來言,祈雪祭有命,當差享官執事云,問其期十八日也,臣愚區區,竊有所懷,敢此陳聞焉。夫冬而無雪,與夏而不雨,其災均耳。靡愛斯牲,遍走籲懇,固不容少緩,而第伏念節屆陽復,有事太廟,又以其翌日,重擧祀典,連宵奠獻,禮煩儀瀆。傳曰,祭不欲數,數則不敬,其於肅肅穆穆之地,不瑕有未安者耶?況此涓日,非稽龜筮,差寬其期,尤無所礙,臣待罪銓司,職掌差祭,竊附執藝之義,昧死言之。伏乞聖明,申命儀曹,姑退太廟祈雪祭,改卜以行,以重大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是矣,今且得雪,其令該曹,姑觀前頭擧行。 ○答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曰,頃者批旨,悉諭予意,而卿猶過讓,又復尋單,君臣之間,情志若此,其何以濟時艱哉?予之慨然者,非特于此也。噫,卿方帶保護之任,雖他人若此,心當憫之,況身自若是,雖日上十單,予志固定,徒使國事泮渙,困我靜攝之中而已。更遣近密之臣,諭予此意,仍命偕來,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辭,因參內局。仍傳曰,此批答,遣承旨傳諭,偕入史官,還爲入來。 ○左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地迫隘,累承嚴命,而不敢爲轉動之計,復上辭單,庶蒙聖鑑之照燭而矜許,千萬意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誨責備至。且命促臣偕進,隆恩異渥,愈往愈極,不審聖朝,何乃不惜事體至此,臣聞命震駴,不省置身之所。臣子之義,雖有萬分難安之情,至此而何敢更事違忤?且叨保護之任,尤何敢瀆擾於靜攝之中?第臣所遭,實是國朝以來所未有之事,區區所守,政爲國家存體統,不但一己之私義,怵畏雖極,而無他道理,惟有求死而不得而已。臣賤疾近復添劇,精神昏昧,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更請嚴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沈聖希未肅拜,南泰良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陽復之日,大雪凝寒,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之勢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比昨少歇,而往來未已,五貼湯劑所可效哉?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兪彦通,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坡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尹得和,副修撰鄭亨復,除拜有日,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望筒,傳于洪景輔曰,前有下敎之事矣,今日異於他日,至日閉關,意有在焉。今日朔試射停止,此後如有相値之事,停止事,分付。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祈雪祭,旣已停止,卽當開坐,而臣等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敢啓。傳曰,知道。 ○以平安監司狀啓,德川居李永南等渰死事,傳于洪好人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海州居故進士吳泰胄妻李氏等燒死事,傳于洪好人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濟州牧使狀啓,節果進上,物物代封,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兪彦通啓曰,卽者行副司直宋成明辭疏,自縣道到院,而縣道疏勿捧事,曾有下敎,所當還爲下送,而疏末有附陳之言,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摠管趙儆疏曰,伏以臣母今年八十有二歲,衰病之外,素有風眩等症,每當寒節,發作無常矣。忽自數日以來,觸感非細,舊痾重發,頭眩且劇,齒痛亦苦者,已至三日。又自昨日,喉間浮疼,米飮藥物,皆不能下喉,老境元氣,因此尤憊,委頓床席,昏綴無餘,臣適鎖直廬,方寸煎灼,而僚堂有故,替直無期,禁直義重,不敢徑出,不得不疾聲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遞臣職,俾得救活,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釁累旣重,情跡至危,不敢出入班行,益增縱恣之罪,前後受灸之時,一未進參於起居之班,罪戾層積,日夕惶隕,重以近日寒威猝嚴,衰病轉加,膈痞喘急,筋攣脚軟,寸步不得自運,今當長至獻賀之辰,又阻呼嵩之列,闕禮慢蹇之罪,有不可倖逭,敢此昧死首實。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負犯,以肅朝綱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須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副司直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聖世逋氓,下土蟄蟲,纍纍而行,蠢蠢而處,徒知拙分之可守,專昧君命之可畏,罪在罔赦,宜死久矣。前後憲長之除,恬若不聞,而不敢進,未能先期待候於親鞫之時,而罰止罷官,大比之科,臺諫不備,而以臣在外,循例遞改,聖眷愈隆,而臣罪日積,伏聞向日筵中大臣,以臣爲言,自上特加問備,促令上來云,臣尤不任惶恐震{{!|𢥠|⿰忄雙}}之地。臣便訣明時,甘心窮寂,守株之愚,終難變改,前此屢籲,畢露肝膈,今不敢更煩架疊,而滿盈之懼,卽臣眞心,其非常談例語,知臣者共知之。向來人言,雖非專指臣身,人言未出之前,臣恒抱懍惕,未嘗一日恬于心,故人雖無心而言,臣則驚怖異常,比如金石絲竹之音,中心樂者聞之而樂,中心哀者聞之而哀,蓋因其端而感觸者存耳。竊自悼念,天日至明,而不照臣之苦心血懇,大臣素厚,而不諒人之平日心事,此莫非臣賦命窮迫之致,尙何怨尤?臣本拙鈍無一能,在朝在野,其爲碌碌無可用則等耳。臣之所居,距京城不過數十里之近,使臣而身無職秩羈絆,則於京於外,當以時往來,大臣何必煩請其敦迫,殿下何用招徠爲哉?雖然,臣久有半身不利之病,戶闥間亦不能隨意行動,新被召命,而未卽趨承,論其罪負,萬戮猶輕,殿下若嚴懲礪之典,流放竄殛,臣固甘樂,若念帷蓋之舊,則賜臣骸骨,俾得優遊聖澤,沒齒丘壑,是臣之願也。臣受恩罔極,致位卿列,而生則爲負罪之臣,死將爲負罪之鬼,瞻望雲天,自不覺悲隕激切于中。仍竊伏念,縣道疏設禁,終有乖於使以禮通下情之道,蓋君之於臣,其所禮待,自有其人,不可施之於人人,而爲臣者自處也,則不宜遽自賤汚,而奔走若奴隷犬馬也。上天之高而聽於卑,人有疾痛,則必號天而告之,下情達於上,然後可知其人情實衷曲,今也在外諸臣難進之義,各有所執,或不無輕重淺深之可見,而其陳情抒懇,上下流通,只在於疏章,疏章乃有禁焉。噫,遐鄕僻土氓隷下賤,苟有情願,則人君必使導達而登徹,臣僚疏章,其可終禁耶?此似出於一時權宜敦迫,而殆近於束縛而驅使之也。設此禁已踰年矣,未聞有一人以此承命者,然則小無益於國事,而大有損於君道。一於是而無變,則臣恐耿介自好之士,益思深藏而遐遯矣。以殿下之聰明睿智,何不念及此乎?臣旣有慨然於心者,不敢以事關自己,有所自阻於聖明,冒死附陳焉。臣無任兢惶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處鄕,於理於義,俱無所據,而前後飭勵之下,少無動念,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縣道疏上者勿捧之命,寔由於卿,則勿禁之請,卿自先之,此果合於體例乎?卿其勿復無義之撕捱,卽速上來行公。 ○海興君橿疏曰,伏以臣,以微末愚賤之臣,猥忝屬籍,沐浴聖化,崇班厚祿,已逾涯分,居常惶懼,踧踖靡容矣。今者因一微細之事,轉輾層激,至煩天聽,終至於嚴敎屢降,大臣引入,而大小臣僚,章牘紛然,緣臣不謹,致有此無前之擧,臣闔門悚懍,恭俟斧鉞之誅矣。前後疏奏,語多不諒,危怖之極,不敢爲費辭自辨之計,而至於日昨重臣所達,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政指臣不肖之實狀,臣固受以爲他山之石,而若其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玆敢冒死贅陳於請譴之章,庶幾聖明,垂憐而俯燭焉。當初本府之囚禁政府吏也,臣弟臣栐,適忝有司之任,則雖不敢謂栐之在家不知,而實非渠主張獨辦之事,則夫豈有逞私挾憾之可論,而以一微事,演出剩語,抑勒句斷,容易說去,罔極之言,竝及兄弟,臣於是,不覺毛骨俱靑,心膽自墜也。如使臣,謹守先訓,隨事戒飭,則彼重臣,亦無私怨於臣身,其所爲言,必不至此,固當自反之不暇,亦豈敢有一毫尤人之意,而所自痛心者,臣祖一生,謹愼著名,而驕之一字,反及臣身,臣誠崩隕抑塞,寧欲以死自明而不可得也。自聞此言,實無復廁人數,束帶朝行之望,惟當早被譴罰,閉門自靖,以爲息黥補劓之道也。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哀懇,亟賜重勘,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抑塞悲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近日所遭危辱,卽臣通籍三十年來所未有者,日月寢久,而怖懼轉深,殆不覺此身之尙在地上。前後聖敎,罔非厚渥,而臣若不聞,積逋召命,自干邦憲,而臣若不知,杜門斂跡,分作明時廢物,鎭日尋單,惟竢早晏勘處,不自意微臣出處,尙軫聖慮,又下備忘,十行辭旨,委曲眷摯,其所以照諒而開諭者,萬出尋常,是誠曠絶之恩數也。臣固負釁之一纍蹤耳,聖主之曲加庇覆,不忍捐棄,何乃至斯?臣奉讀未竟,涕泗交橫,餘外區區,有不暇計,顚倒隨召,冒沒祗肅,只出於感激殊私,粗伸分義之意,而至於官職去就,臣之自劃已審,終有所不敢承膺者,惟被危怕之說,倡之於前,齮齕之言,相繼於後,衆怒愈去不息,時議至今崢嶸,齗齗然不肯捨臣身,斷可見矣。危腸易懾,群鋒難犯,雖乃緘口囚舌,一切任之以守自靖之義,而若其身名之僇辱,則無餘地焉。假使微末庶僚,當之,誠不忍冒此僇辱,淟涊從仕,臣身雖甚無似,顧其秩則崇顯也,水部雖曰閑局,語其職則六卿也。身與名之僇辱,旣若此,心骨俱駴,寤寐亦驚,三朔如一日,而猶且唐突進身於六卿之列,忍爲庶僚不忍爲之事,則是以卿宰而反不如一庶僚也,臣豈忍爲此?在聖朝亦安用如許人哉?天下萬事,理外無物,今臣踪跡之決不可復廁朝班,摎之事理,較然明甚,夤緣一肅,便同平人,厭然行職事,萬萬無是,倘荷父母之慈,遄解臣本兼諸任,不復以職名,縻之,使之依近京輦,以畢餘生,如天之恩,臣當隨分圖報,衷悃耿耿,歷日靡已,略暴至懇,敢申籲呼。惟聖明,哀而憐之,特準所願,俯垂終始之惠焉。臣無任惶隕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累至重,渥恩偏隆,薄施外補,旋蒙內遷,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生死肉骨,是皆聖明之賜,臣雖粉身虀體,不足以報答萬一,只是顓愚之性,迷不知改,妄率之心,隨處觸發,向者辭疏,復忤天衷,至於無批而還下,臣於是,惶隕懍惕,覓死不得,荐違試牌,自速置對,杜門省愆,甘作棄物矣。不料館職除命,忽及於竢罪之中,未知聖明,何取於臣而復有此誤恩也?嗚呼,臣素無經術,不足以開導聖學,又乏才識,不足以補裨國事,只欲遇事盡言,以劾獻替者,方寸炳然,可質神明,未效格心之悃,遽犯妄率之科,臣固自笑其不自量,而殿下亦必矜其愚而憫其妄也。當初閔亨洙之言,設有不槪於聖心者,原其本情,則只出於對辨自明之意,初非創出新話也。殿下過生疑怒,嚴加譴逐,辭令之失當,有乖於大聖人包容之量,故臣以職思其責之義,竊自附於一言匡救,此實出於區區憂愛之悃,豈專爲亨洙一人地哉?及其蒙恩還朝,略暴自訟之忱,以陳難進之意,亦廉義事理之所不可已者也。使臣之言有可罪,則殿下雖再罪之,可也,使臣之言有可怒,則殿下雖嚴責之,可也。是宜明賜誨諭,使在下者,曉然知之,而終靳一字賜答,是殿下以臣身爲不足有無也,以臣言爲不足可否也。殿下旣處臣以論思之任,而蔑視臣如此,緣臣人微望輕,叨冒匪據,有以致此,此尤臣之罪也。其何以敢以經幄自處,而復進延英一步乎?臣雖迷頑,粗具人性,豈昧抆拭之盛恩,而衷情未暴之前,無非臣待勘之日,不可以時月之稍久,有所自安,隨詣闕外,露章請譴。伏乞聖慈,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賤分,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箚曰,伏以臣,屢逋威命,冒瀆微懇,邦憲至嚴,死有餘辜,伏蒙聖度涵容,以罪爲寵,責勉之音,迥出尋常,近密之臣,降臨相守,此何等恩數,而謬施於如臣眇末凡劣者,國體損傷,觀聽俱駭,臣於此,膽慄而心掉,不知身之所在。念臣塌茸gg闒茸g儱侗,無一材長,而濫叨殊恩,分外冥升,死生以之,是臣所期,豈敢以一時微事,遽懷假飾規免之計?蓋體統者,所以振肅朝綱,而今日虧壞,自臣身始,論以事理,必蒙斥退,而後揆地得重,庶政可理矣。當初臣之未卽引咎,已失自處之義,到今公議峻發,上下同辭,包羞帶悚,無以自解,抗顔就列,尙何可論?除非然者,以臣無似,受恩如天,前後開釋,諄復勤摯,君上之眷遇至此,而頑然無動,不思趨承,豈臣義之所敢出哉?惟其廉恥之節,關係甚大,一有虧喪,則上而貽辱公朝,下而傷壞士風,此臣所以累籲而不知止者也。箚單一上,寵渥愈隆,跡涉要恩,罪積忘分,跼蹐高厚,日夕震灼,今日藥院問安,無以進參,提擧不得備員,在臣分義,已極惶悚,亦不容一日虛帶,以重傷事體也。且賤臣痰證,是十年痼疾,胸膈痞塞,腰脅刺痛,遇寒添劇,不能轉側,委頓床笫,飮啖亦廢,惶隕崩迫之極,心神迷錯,文字蕪拙,不能悉攄衷臆,仰格慈覆之天,伏地涕泗,祗竢處分。伏乞聖明,亟賜曲諒,先遞臣內局提調,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嚴國體,而振頹綱,輟還承宣偕來之命,俾開臣生全之路,千萬至禱。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悉諭,辭渴意窮,而卿胡不諒,若是過讓?決難勉副之意,是歇後事也。因微事終遞輔相,於國體於道理,何哉,而卿忍强我乎?逐日服藥,莫如寬心,方帶藥院,使我服無效之藥乎?予雖過中,以此卿之困我,亦已多矣。須體君臣之義,諒此慇懃之旨,安心勿復過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 ==1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尹得和,疏批已下,應敎韓顯謩,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課試事,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無進參之員,除鞫坐進去在外外,大司憲洪鉉輔,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持平沈聖希、南泰良,正言任鏶,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兩司一倂違牌,憲府則監察進參,雖無諫院,仍爲行禮,已有前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又違牌,事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朴師正,獻納趙漢緯,正言任鏶,持平沈聖希、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下備忘記于兪彦通曰,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辛,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 ○以平安兵使狀啓,世丁等犯越戕殺胡人之變,至於此極,惶恐待罪事,傳于洪景輔曰,勿待罪事,回諭。 ○右承旨李匡輔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之累煩籲呼,爲國體畏公議也。庶幾聖上,俯察情實,而夬賜處分,方此俯伏顒竢,卽者承宣,復以聖批臨諭,而旨敎尤嚴,有非臣子所敢承者,臣捧讀未半,惶汗沾背,直欲無身而不可得也。身忝保護之任,不能進參於議藥之列,徒以微事,瀆擾於靜攝之中,其罪雖被萬戮而有餘,臣雖無狀,何敢爲此?其中必有萬萬難强之情,而聖明旣責之以强我,又敎之以莫如寬心,其在臣子之義,到此地頭,他不暇顧,而卽今賤疾,感寒之外,痰病添劇,不能轉側,未卽起身趨承,益不勝惶蹙之至。但近密之臣,久淹閭巷,事體傷損,莫大於此,卽命輟還,則謹當差待病勢少減,進詣藥院云矣。大臣不無造朝之意,而適有身病,未卽承命,臣則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爾先入來,以便大臣之心,而雖微恙,數日之內,庶可差間,須體予意,進參再明次對事,傳諭入來。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出令矣,判義禁申思喆,猝有身病,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1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朴成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五更,木星入房星。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鞫坐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事撕捱,無意應命,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今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各殿艾花、首花進上時,大王大妃殿,雖在私服未盡之中,而旣已封進。則來甲寅年人日封進之時,嬪宮供上,亦依大王大妃殿例封進,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三百十一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工曹言啓曰,臣曹出給若干木同於筆工輩,各殿逐朔進上黃毛及闕內外諸上司各衙門元進排筆墨,使之責應,而其外權設都監,不時推鞫,文武試所各衙門等別進排筆,則自各其司捧甘於戶工曹,使筆工進排後,自戶曹計實數會減者,蓋古規。而筆工進排之數百柄,則戶曹會減者,不過十柄,以此疲殘匠手輩,不勝其役,至於流散之境。故昔年臣曹以連黃毛一千五百條式,自戶曹,逐年題給筆工,使之通一年進排後,歲末計其實入,加減上下,以除其無限之冤,則公私俱便之意,草記蒙允矣。其後戶曹題給筆工者,一年之內,或至三四百條,或七八百條,故筆工之白地加納者,其數不貲。而至於今年,則諸處別進排之數,比前倍多,而戶曹則無一條題給之事,又當黃毛絶種之時,筆工輩不能責應,盡皆逃散,三十名筆工之中,時存者僅三四人,此亦倒懸,朝夕難保而諸上司各衙門出牌移刑曹之弊,鎭日繼踵,以此形勢,來朔進上,將未免闕封,而匠手輩亦難保存,號冤不已,不可無急急變通之道。自戶曹,依定奪一千五百條,雖不得一時出給,或折半趁速上下,使筆工輩還集,以爲無弊進排之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明日次對及雜科覆試及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則只有大司憲洪鉉輔,執義趙明澤,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兩司違牌坐罷之代,事當卽速差出,而日勢已暮,望筒出入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兪彦通啓曰,卽伏見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則諸罪人招辭列書中,李次興則疊書,李興萬則落漏矣。以罪人次第見之,則下書李次興,必是李興萬之誤書。而臣初不能覺察而捧入,致勤點下,不勝惶恐。而莫重罪人名字,如是誤書,極涉未安,李喆輔推考,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之頃者疾恙,蓋祟於積瘁之餘,非比一時偶發之症,辛苦兩旬,僅得差可,餘證尙在,蘇完未易。自是以後,少觸風寒,輒致添劇,以此病狀,實無供仕之望。而金吾之命,憲長之除,俱難堪承。迫於前後嚴命,雖不得不扶病出肅,連參鞫坐,少伸分義,而積敗之眞元,益復綿綴。況於數昨,重患癨病,幾殊幸甦,數日調治,猶未夬愈,委頓床席,難以起動,昨日獻賀之班,旣不得進參。又於今日恩召之下,亦未克祗承,坐犯逋慢之科,論其闕禮,違召之罪,合被譴罰,私心惶蹙,無地自容。不意此際,得聞安德普爲名人之女,以山訟事,誣呈上言,詬辱臣身及臣季父前判決事臣重疇,罔有紀極。其所爲言,無非白地粧撰,不顧事理曲直,唯事恣意醜詆。臣驚駭痛惋之極,亦不欲與之呶呶。而前後事實,若不畢陳,雖以日月之明,亦何以俯燭其構捏欺罔之情狀也?玆敢不避猥越而仰陳,惟聖明亟垂照察焉。蓋德普之富平地偸葬處,卽前縣監金熙潤莊土也。熙潤,於庚辰年間,買得元田,旣葬其七歲兒,又作莊舍,專一壑守護禁養,已過三十餘年矣。庚戌春,德普乘夜偸葬其妻於熙潤之元田,故熙潤卽呈本道監營,其時監司,卽前判書臣趙尙絅也。分付本官,使之詳査嚴禁,府使申致雲摘奸尺量,則果是熙潤買得元田當禁之地,卽令尊位風憲,眼同掘移,仍捧掘移之招,而違拒不掘。其年冬,熙潤又上言駕前,啓下京兆,京兆覆啓他人養山兒塚至近之地人家三十步內,在法當禁之意,判下本道,其時監司,卽行司直臣鄭亨益也。連次嚴題督掘,而特以德普奸惡特甚之故,百計謀避,終始延拖,如是之際,奄過兩年。臣適待罪本道,又因熙潤之呈訴,使之依前監司處決,斯速掘移之意,循例題給。而德普之避匿不現,猶夫前日,首尾事狀,不過如斯。德普之冒犯偸葬,自是在法當掘,則京兆之論理覆奏,本官之摘奸決給,道臣之前後督掘,俱在於臣未按道之前。臣之中間題辭,非有別般立落,不過申明前監司掘去之題飭,令本官斯速擧行而已。當初熙潤之始訟,德普之落訟,皆非臣所干預。而祗以熙潤子應鱗,適在幕府,德普藉此而把作眩惑天聽,鉗制臣身之欛柄,構虛捏無,牽强爲說,有若熙潤,果爲始訟於臣按藩之日,而臣亦不爲行査,勒令直掘者然。噫,前後文狀,昭昭俱在,立落年月,歷歷不錯。則渠雖欲欺天誣人,其可得乎?前臣而按道者,有與德普爲近族,猶且嚴題督掘,繼臣而按道者,嚴飭促掘,視臣有倍,未知前後道臣之若是者,豈皆以應鱗爲幕府而然耶?若所謂刑推德普之令,囚禁正妻之關云者,尤不滿一哂也。論其蔑法逃匿之罪,則雖囚其妻而刑其身,固無不可,而臣則未嘗有此事。凡道臣之大小關文,營門例規,俱皆謄置,以備後考,一番憑驗,可以卽知。乃今假借稚女之名,做出孟浪之言,至擧昏朝賊臣而醜辱,臣實痛之。至於臣季母入葬此山之由,臣之從弟前佐郞銓輔等呈上言,備陳委折,京兆覆啓,纔經睿覽,已有處分,且係至親家事,嫌不敢煩達。而臣之題給熙潤之狀,在於辛亥之冬,季母喪之買山入葬,乃在於今年八月。臣何以逆覩三年後未然之事,而爲季父家預爲之地耶?此則雖三尺童子,亦知其必無是理。而彼德普求說不得,乃爲巧密之言,吁亦痛矣。噫,臣雖無似,職忝宰列,且經道伯。而今忽被辱於道內之逃罪一亂民,則將何顔面,廁跡周行,重貽搢紳之羞哉?以病以情,俱難冒沒供職。伏乞聖明,察臣橫逆之非常,憐臣病勢之難强,亟賜鐫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嫌事,自有公決,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鏡監司趙遠命疏曰,伏以臣年紀衰耄,疾病沈痼,自量筋力,實無奔走原濕之望。而猥當重寄,驅策病軀,北關三千里行役,三朔始返,而且當災年,職務關心,神精益損,病形越添。而妄意少加調息,可以更動。三、甲及咸興以南六邑秋巡,計日將發,而行路受傷之症,去愈沈頓,種種危兆,去死不遠。按道之責,巡宣爲重,而旣叨其任,不擧其職,此爲臣悚惕不安之端。而文川、安邊所在兩陵寢秋奉審,又將闕廢,分義道理,萬萬惶懍。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之決難供職,卽賜譴罷,俾職事無曠,私分粗安,不勝幸甚。且臣以七月封進朔膳之節早未産,卽封頉啓,而中道阻水,未及日限,春曹至有請推之擧。此雖由於暴雨水漲撥路淹滯之致,而臣之惶隕悚蹙,彌月不定。伏不勝踧踖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下款事,亦不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見今踪地,豈論官職去就?而千萬匪意,蒙特旨按覈邊事,憂深主辱,事係往役,區區私義,有不暇顧,不得不冒沒承膺。雖識暗見局,不足有爲,王靈攸曁,庶幾期於究得事情。而第所叨館職,便同垢汚在身,非臣一日苟據之地。當初出謝,只爲査事,至今仍冒,甚無義意。況今逐日開講,講官不容不備,以公以私,誠宜亟賜處分。至於敎授,非比從前閑漫年條課製,限內不得設行,則便令寢罷,新有成命。臣今遠出,冬序且半,及今變通,斷不可已。辭陛後卽宜陳免,而晝夜奔走,實無暇操筆,到寧邊,今始自列,稽就尤增悚惕。伏乞聖明,將臣本兼兩任,卽許鐫改,俾講官無闕,課製不廢,實公私之幸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兼帶所兼學官,旣已命遞。所辭本職,其涉太過,爾其勿辭,竣事上來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最壽,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金相璧,以次進伏。 ○宋寅明進曰,近來寒事甚酷,且入侍亦已曠日,聖體,若何?而往來之氣,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其盡進御乎?上曰,二貼姑未服矣。寅明曰,近則衣襨加御乎?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運篇,自昔者仲尼與於蜡,止吾以是觀之。吳瑗讀第八板,自夫禮之初始諸飮食,止十三板此禮之大成也。上受讀訖,曰此字下有句乎?吳瑗曰,不必有句絶矣。禮之初之初字,乃古初之義也。禮者,本天理節人情,故上古之世,雖鴻荒朴略,飮食不過瓦尊抔飮,而終不可無節文,故其儀物,有如下文之所云也。寅明曰,猶若可以四字,蓋以未備之初而言也。儀物未備之初,猶可以致敬於鬼神,而旣備之後,漸至於侈華。自三代至于今幾千百年,而世加修明儀文,殆無限節,似當有裁損之道矣。上曰,然。瑗曰,此蓋言瓦尊抔飮,乃是養生之具,而猶亦可以致敬於鬼神之謂也。或有嫌其薄略底意思,藏在裏面矣。上曰,觀此燔黍字,然則此時已有烹飪乎?寅明曰,燧人時,始有火食,此燔黍,必非炊爨,而似用燒石以蒸之也。古有燒石、煖石,非以火取煖,蓋或自暖,或承陽而煖云矣。上曰,結繩之世,焉有燔字乎?寅明曰,其事則已有之,而書字則後世創之矣。上曰,此下文,又有苴熟字矣。寅明曰,此則是後世火熟之事也。尹得和曰,此段所謂死北首、生南面者,亦是從古初之義也。瑗曰,非但從其古初,實是從天地自然之理也。寅明曰,魂升魄降之說,儘微且奇矣,聖人之作祭禮也,焫膋以降其魄,灌地以來其魄,亦是據其升降之義矣。然祭祀之理,實有難言,不可謂之虛,亦不可專謂之實,意者,聖人假託而設敎也。上曰,謂之實則或近謊誕,謂之虛則或少敬謹,虛實不必論也。瑗曰,不仁不知之說,古旣有定案,不必分開其虛與實也。上曰,然。瑗曰,此段,又以昔者發端,乃反以言之也。蓋有火之初,便有烹熟之理,如牛之可以穿,馬之可以絡,而聖人不過因其理而修明之,此亦順天理自然之意也。上曰,然。寅明曰,祭祀之義,見於易之萃。萃者,萃鬼神也。蓋祭祀之禮無,則報本之義蔑,而民德無以歸厚矣。此章亦終以以篤兄弟言之,其旨深矣。得和曰,此朔字有意矣。上古則未有文明,後世始有之,猶月之自晦而朔故云也。寅明曰,朔字意誠奇矣。有初字意一月三十日而爲朔者,乃旋而復初之意也。末世雖至文勝,必當回淳反朴之謂也。上曰,然矣。得和曰,周公制禮,纖悉臻極,曷嘗有毫忽遺漏?而至孔子之時,壞亂無餘,故此篇始言朴素之初,而因論儀物之數,陳排之節,以垂示於後世。其眷眷欲復《周禮》之意,藹然於章句之間,甚盛矣。瑗曰,惟此琴瑟鍾鼓籩豆尊俎等器,雖是禮樂之用,而其本則不過曰誠敬。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亦反其本矣。上曰,觀此澣帛字,古則祭服亦澣之矣。僉曰,然。上曰,澣之誠是矣。卽今祭服,則本無澣濯之節。前者,故領相及靈城,亦有陳白矣。一製之後,人人服之,經年閱歲,汗沾垢汚,蓋以紬爲之,而不可浣濯故也。寧不如代以紵布,頻澣致潔之愈也。李匡輔曰,臣爲外任時,鄕校祭服,令以布爲之,隨汚隨濯,實爲便好矣。寅明曰,雖以紬爲之,而一時暫着之後,卽爲善藏善守,則何必至於是之垢汚乎?是亦不善幹守之致也。匡輔曰,使各司,各各製置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祭服不置於太廟,而於何置之乎?瑗曰,尙衣院亦有祭服矣。寅明曰,進排者纔能措備,而收藏者曾不愛惜,此爲難支矣。祖宗朝則定爲月限,限內弊盡者則有罰,此爲好矣。瑗曰,玉帛鍾鼓,必有誠敬而可行。而近來祭服,則實無誠敬之義,小臣亦嘗參祈雨祭,而服其服,心自思之,決不可謂齋沐致敬矣。上曰,此實非齊明盛服之義也。不若從簡便以紵布爲之,而隨其垢汚,卽爲浣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出擧行條件}}上曰,祝以孝告,嘏以慈告者,何謂也?寅明曰,祝告於祖,故曰孝,嘏告於子孫,故慈也。上曰,燔灸合烹,何其似重複也?寅明曰,燔灸,所以祭者也。合烹者,合其骨與肉而烹熟之,將以分於兄弟賓客,而各有等殺者也。得和曰,此越席之越字,註作活,而《家語》以爲,展布爲席曰越也。寅明曰,咨文,纔已出草,而諸提調未及輪見之矣。監兵使,旣以依前例處之事下敎。而前例亦有畢査後致罰之例,何以爲之?上曰,姑置之。上曰,李萬枝時亦然乎?寅明曰,然矣。咨文出草之後,按使狀啓,又以犯殺人三名見報,與當初狀啓旣異矣。今番咨文,則姑以道臣狀啓中所査一名提擧乎?上曰,犯殺者若多,而單擧一名,或恐彼人之執言,若竝擧兩漢之招,囫圇說去,則後次移咨之時,雖多無妨,雖少亦無害矣。寅明曰,咨體不然。當以犯殺人名數,姑未能眞的査出,而事係重大,不敢遲延,爲先移咨之意,措語,可也。匡輔曰,近來百司解弛,朝家雖有申飭,不卽奉行。以分館事,古規則新榜出後,謁聖日爲之,而每每推諉,經年閱歲,今年分館,亦過三年後始爲之矣。卽今上博士及諸官,亦皆無故見在云。今榜分館,卽令依古例數日內斯速擧行,何如?上曰,多官若皆無故見在,則從速分館事,分付,可也。{{*|出擧行條件}}{{*|出榻前下敎}}匡輔曰,升學年條已過者,勿爲設行事,頃有定奪。故壬子條有同令前事,而已棄之,今年條,若又棄之,則士子輩,必將缺望矣。卽今四學敎授中,中學敎授李喆輔奉命在外,東學敎授金尙翼尙不行公,西學敎授則未差。而大司成李瑜,亦以前江華留守,未及交龜,升學設行無期,若過來月,又將棄之矣。南學敎授吳瑗,雖連次設行,他學不設,則合製無以設行。從前敎授有故,則大司成亦或合設,而卽今則大司成亦有故矣。上曰,合設則終爲苟簡矣。大司成李瑜及李喆輔兼官之任,今姑改差。金尙翼,以本職雖撕捱,兼官行公之意,曾已申飭,而尙不行公,事甚駭然。李喆輔改差代及未差之員,後日政差出。而金尙翼則拿推,大司成後日政亦爲差出。江留李匡德,則除拜許久,而縣道疏還送之後,尙無上來之事,事甚未安,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匡輔曰,掌隷院,本來凋弊,堂上雖無故行公,下吏輩朔下不得受食,而自七月,尙無開坐之事。新差判決事,亦方在外,詞訟積滯云,事甚可悶,故敢達。上曰,判決事爲誰,又是何許人也?瑗曰,判決事金侃,是嶺南人,而卽名賢子孫也。匡輔曰,居在安東,而曾經侍從,以年八十陞資矣。上曰,身旣在遠,年且八十,則似難冒寒上來,姑爲改遞,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榻前下敎{{*|{{*|出擧行條件}}}}}}金漢喆曰,小臣奉使嶺南,實錄奉安後,因行曝曬,日昨復命,而今始入侍,適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臣伏見太白山史庫基址,傾危後有砯崖。當初創建時,則樹木茂密,山麓硬固,幸無崩頹之患,故年久支撑矣。近來,林木稀疎,山脊盡露,聞史庫參奉及立番僧軍等傳言,則往在庚戌年間,巖石頹轉,衝決墻垣,直犯史庫,撲破樓壁云。臣聞甚驚駭,周觀形便,則大抵砯崖峻急,基址傾仄,目今所見,其患恐未止,此臣不勝憂慮。謹於曝曬時考見故事,則仁廟朝甲戌正月,待敎兪榥,以曝曬事至太白馳啓曰,本道史庫,設於兩崖之間,水無通決之處,濃潰䨟陷,株枋退縮,史庫下一里許棲雲庵後,有可造之基,事甚便好云,其時未知緣何事,不爲移建矣。臣略有抄錄以來,而以今石崩之患見之,兪榥之狀啓,似有先見矣。臣意則藏史之所,惟患不深,棲雲庵後,則在於山下一里許,必欲移建,不必下山占地。臣見史庫左傍僅百步許上一層,則地勢平衍,旣無砯崖崩頹之慮,且無基址狹窄之患,似勝於棲雲庵後,且將欲移建,則只移史庫而已。參奉所居之室及僧軍所住之舍,雖因存於故處,相距密邇,不必竝爲移建,然臣只陳所見而已。不敢擅請移建矣。上曰,基址如此則似不可仍置,出擧條,令本館稟處,可也。{{*|出擧條}}漢喆曰,且覺華寺屬於史庫,故自祖宗朝,許給位田,依例免稅矣。近來累經量案,多數屬公,居僧輩無以支保,漸至流散,以此稱冤,屢呈等狀,願得狀聞變通。而事係重大,不敢馳啓煩瀆,而所見誠爲可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一款,亦出擧條,分付該曹,依事目許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漢喆曰,頃以視學節目考出事下敎矣。臣亦於曝曬之際,雖不能遍考,略有所考,故亦爲抄錄而來耳。曾在世宗朝丙辰四月日,上議視學試士節次于黃喜、許稠等,僉曰,爲試士而視學,則不合於古制,而視學還輕,乞進諸生于闕庭試取,而別行視學之禮。上曰,是矣。臣之所考見如許而已。別無可據之文矣。瑗曰,視學之節,橫經討論足矣。不必爲試士之擧耳。上曰,視學禮,已載於《五禮儀》矣。試士,似非可論矣。近來則視學爲試士之道矣。漢喆曰,沿路所聞,臣別無可達之事,而奉命外方者,有以風謠陳聞者,小臣惶恐,欲有所仰達矣。嶺南有江左、江右,江右則臣未知何如。而江左多有文士,勤業誦讀,先正臣文純公李滉遺化,至今猶存,人皆欽誦,兒童走卒,皆稱老先生,臣訪其遺蹟,則亭臺樓院詞句歌詠,無處無之。且其隻字片言,人皆寶藏,以爲傳家之資。臣歷路採訪,不勝敬歎。李滉之學問德行,實爲百代之師,我東之人,孰不欽崇?而及至嶺南,尙聞絃誦之聲,綽有鄒魯之風,敬慕之心,尤倍於平日矣。且禮安有先正故宅及陶山書院,而鄕儒之奉承看護,極其誠敬矣。匡輔曰,史官所達誠然矣。安東、禮安等邑,尙有李滉之鄕約,而禮俗依然,且其守護書院者,極致其敬慕云矣。瑗曰,臣亦聞嶺南士子,至今稱李滉以老先生,不呼其姓,猶七十之誦夫子,遵守遺訓,奉如金石,流風餘俗,尙今猶存。所謂陶山,卽先正棲息之所,明廟朝,至命圖畫以進矣。漢喆曰,向者聖上,致祭於文成公李珥,甚盛擧也。八方民士,孰不興起,而文純公則姑無賜祭之命,嶺外之人,不無抑鬱想望之心矣。匡輔曰,史官所達之意可知也。嶺人之想望云者,於文純公,亦望有賜祭之擧,而史官不敢直請賜祭,故所達如是矣。瑗曰,我朝儒賢輩出,而其中李珥、李滉道德學問,尤爲卓然矣。上曰,文成公則因講《聖學輯要》,興感而致祭矣。今聞史官及承宣、儒臣等所達,文純公遺化,至今未泯,一方民士,尙有敬慕崇奉之風,誠爲嘉尙,自然興感矣。依先朝故事,禮安故宅及陶山書院,令道臣圖進一本,且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漢喆曰,聖上曲念嶺士,前後下敎,非止一再,而銓曹不善奉承,臨政收用之命,徒歸文具,嶺人以是抑鬱,皆以爲朝廷忘我,誠爲可矜。迺今聖上,特嘉先賢遺風之尙留一方,旣命賜祭先正,又令圖上遺居,嶺外人心,庶有觀感興作之道,不勝感歎矣。且聖上有興感《聖學輯要》之敎,臣極爲惶悚而有所仰達矣。安東、禮安兩邑士人輩,搜聚文純公言行遺蹟,作爲冊子,名之曰《退陶言行錄》,兩邑板本,稍有詳略,而大意則同矣。小臣印得以來,先賢行蹟,多有可觀,竊欲仰塵乙覽,而猥越不敢獻御矣。上曰,何必以私自印來者,進之乎?其令本道,《退陶言行錄》一件,亦爲印進,可也。匡輔曰,翰林薦後,卽爲講坐,下番滿三朔,而次次付職,自是館規云。而講坐則不可不從速爲之,李德重頃日不爲應講,故方在罷職中矣。上曰,罷職耶?李德重,自堂后時每甚規避,故欲爲拿處,而拿處字,誤以罷職字下矣。當該承傳色推考,而李德重罷職傳旨還入,改以拿處傳旨捧入,可也。 ==1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有霧氣。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堂上位不齊,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好人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賓廳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匡輔曰,左承旨持此書題,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左承旨意啓曰,臣謹奉書題,來詣泮宮試士,而未時已過,申時過中,儒生等無一人納券,不得已以限後呈券,收捧詣闕之意,敢啓。傳曰,限申時捧券以來。 ○洪好人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二百四十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雜科覆試,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只有正言申宅夏,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雜科覆試,諫院無進參之員,開政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參議只推,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三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雜科不得開場,事體殊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參議只推,明朝一體牌招。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金錫一,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翼謩受點。 ○兪彦通啓曰,事變假注書朴成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壬子式年雜科覆試,當行於今日,而諫院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場,日勢已暮,今日內勢難設行。自前如此之時,亦有翌日開場之例,姑待兩司備員,明日設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爲民祈年,當在務誠,今年穡事,又非初料,而沿海年事,尤爲大歉,虔誠祈穀,豈容少弛?明春上幸祈穀祭,其將躬行,少伸微誠,其令儀曹擧行事,命下矣。來正月初四日上幸社稷祈穀祭,依聖敎以親臨磨鍊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大靜前縣監李景勳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參知金浩疏曰,臣之老母,方在臣兄臣濰安東府任所,而常時疾病沈綿,實有凜凜之憂。近日以來,荐遭壯子女之喪,鍾情之痛,自不免太過,時或昏塞,日益澌頓。臣之卽今情理,斷無遠離之勢,而適値國家之多事,未能言私矣。今聞臣母宿患之外,又添寒疾,症情十分危篤,星火專人來報。臣之方寸,一倍煎灼,不能自定,固當卽日往見,而分義是懼,不敢徑行,玆將懇迫之忱,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特許恩暇,俾得及時歸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至祝。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前後已六除拜矣。間嘗一二冒出,而輒遭僨敗,遂乃決然自劃,有除則徒以撕捱爲事,辭巽之語,亦覺支離,只呈告而解免者,亦三數次矣。銓地亦必聞悉,而公然移擬,未免爲文具之政。臣實未曉,喉司又不諒恕,辭單一向見却,至日廷候,亦未進參,情禮虧缺,分義惶悚。顧今本職難安,竝與兼務而瘝廢許久,公私俱悶,宜有變通。伏乞聖上,俯賜鑑諒,亟命鐫遞臣館職,俾臣專意效力於兼司,不勝幸甚,臣於廟謨,竊有愚見,而登對無路,輒敢附陳焉。今以江邊犯越一事,方撰出咨文,將於今明發送,俾趁付使行渡灣之日。而伏見十五日筵敎,擧條之下備局者,使行未渡三江之前,若目見放還人,則咨文不必齎去云。以臣淺慮,終有所不然者,頃於賓對,亦嘗略陳其不可不呈咨之意矣。蓋交隣事大之道,貴在誠信,雖在蠻貊之邦,惟當盡其在我之義而已。向者把卒之被掠也,彼旣調發甲軍,大行勦殲,而今我人之犯境,殺掠狼藉至此,仍因掩置,揆以道理,決知其不可。而且以利害言之,殺越之數多,畢露於諸囚之供招,一名之被捉,已登於齎咨之手本,流聞所播,必當欲諱不得。瀋陽御史,雖能彌縫於目前,安知不畢竟綻露,重爲罪於我國乎?或者以瀋陽在門戶,不無生梗之慮,此則處之似不難,使行過瀋之時,通其咨文齎去之狀,而使彼亦得一面馳奏,則固足以盡吾之責,而亦可以脫彼之罪矣。凡事直則必伸。而況事關異國,多少較量,顧何能一一中款乎?唯以面前道理誠實做去,庶可有辭於隣國,而無虞於後日矣。臣謂伊日擧條,初勿頒布,今此咨文,亟令使臣,勿問瀋將彌縫與否,直爲齎呈於禮部,恐合事宜,唯聖明裁處焉。見今以殺越地方與人名之差錯,將有改構咨文之事,往復停當之際,每致遷就,亦宜申飭館閣,必於明日內,商量潤色,趁再明發送,俾無稽緩不及期之患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欲於今日次對,問于大臣而未果,明日晝講,當問處之矣。申飭館閣事依施。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1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兩日,諫官不得差出,雜科尙未開場,事體誠極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一時爲急。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兪彦通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事金東弼,雜科進,金在魯,以本職,纔請再牌,金取魯及同知事尹游,病不來,宋寅明,以柑製科次,姑未出榜,李眞望在外,他無推移之員。金取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以咨文事,有下詢事,今日晝講,領事入侍事發牌,備邊郞分付。而大臣事體自別,勿爲催促,而柑製尙未科次以入,時刻則隨時入一刻後,詣閤門習講。 ○又傳于李春躋曰,提學入來,當以知事入侍,有下詢之事,領事若已入來,卽詣閤門。 ○以漂到人解送咨文草本,傳于洪好人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 ○兪彦通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臣思喆、東弼,與參試官等來會雜科試所,而又因諫院之未差,尙不得開場。莫重科試,屢日遷就,事體殊爲未安。而今日則日勢已暮,姑待兩司備員後開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積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彦燮,久處冷地,素患頭疼肢節之痛,一倍添劇,食飮全廢,達夜苦痛,症甚危惡,實有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韓胤範、宣豪說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甲寅春夏等都試,連因有故,不得設行。當此隆冬,勢難擧行,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未時,上御熙政堂晝講,領議政沈壽賢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金漢喆、鄭履儉,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行副護軍申命擧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極寒,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上讀舊受音,自夫禮之初,至禮之大成也。尙命曰,祝嘏之嘏字,當讀作哿音。上曰,然。壽賢曰,凡字音,我國與華音不同,似不可以一例局之。上曰,然。尙命進講新受音,自孔子曰嗚呼,至是謂疵國。得和曰,下敝字,註說以爲弊字之訛,而又有當作敝字之註家,故有不敢改入,且諺讀懸吐,間多有差誤處矣。上讀新受音。上曰,懸吐亦有宜同而不同者矣。敝字又與弊字相混,是可疑也。壽賢曰,註疏自古然矣。上曰,然。得和曰,先儒論魯之郊禘曰,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然此非伯禽受之也。其實自魯惠公始受之天子矣。上曰,杞、宋,武王之所封,而此出於存亡繼絶之義。杞、宋之用其舊禮,以備一王之制,固無所妨。今周在而魯用天子之禮,是之謂非禮矣。寅明曰,杞、宋及魯,其事雖同,其實則異矣。上曰,然矣。尙命曰,祝嘏,每當祭時,修明其辭說,在禮當然,今則不然,初不修明,長用舊例,是爲非禮甚矣。得和曰,爲宗伯者,常時不講而習之,臨祭,始責於宗祝,此爲非禮也。寅明曰,此所謂假者,非謂借於人也。卽推移他器而用之也。祭器不假之說,已見於上,與此義不同矣。上曰,此亦在上矣。寅明曰,新有昏之義,似有如何者。古者,昏禮,不賀期不使之意,恐或與此義相通矣。得和曰,不然。三月廟見禮也。此期似指三月之期而言也。壽賢曰,此等意義,亦有見於史記者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終有未瑩者矣。寅明曰,此三節,各作別義看似宜矣。上曰,君與臣同國云者,若說其文義,將付之何義也?得和曰,等級相紊,以至於此矣。寅明曰,上用僭禮,其下則之,轉相放效,致有君臣同國之弊矣。上曰,以此看作同國之義,亦無妨矣。天子有田之義,視諸本註,似有不然矣。得和曰,此實明君臣之大義也。上曰,前後之註說,似有不相照管者矣。寅明曰,看書之法,亦不可專拘於註說。壽賢曰,雖以十三經註疏觀之,註說多有曲處矣。上曰,諺讀作於何時,似是近來所出也。壽賢曰,諺讀之讀字,讀作去聲爲宜。寅明曰,大體看得處,專在於一失禮,至於脅君亂國,魯之三家是也。人君一有所失,其下觀傚,轉輾至此。其始雖若不大,終至於亡國,此最觀義處也。得和曰,禮者,不專在於名數節文之間,摠攬權綱,權不在下,使其下無僭上之患,亦禮也。上曰,然矣。壽賢曰,寅明所達是矣。失禮之弊,至於陽虎僭禮,節次相效,流弊無窮矣。上曰,然。寅明曰,小失似不至於亡國,終至於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上曰,然。得和曰,諸侯自非問疾弔喪,而入於臣下之家者,非畏其强盛,卽必過於恩寵而然也。此所謂君臣相謔也。上曰,然。如崔杼之事,亦可謂敗禮之禍也。壽賢曰,過於恩禮,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上曰,姑徐文義,史官出去,持來徐宗爵謄送文字,可也。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咨文,予將觀之,承旨先讀徐宗爵文字,可也。好人辭以眼暗。寅明曰,注書宜讀。上曰,注書初入,猝令讀之,似以爲難矣。翰林讀之,可也。漢喆進伏而讀。上曰,不知道了者漢語也。所謂小人者,何謂也?寅明曰,我稱也。上曰,西伯狀啓,言當奏聞,而姑不詮奏云然耶?得和曰,以此觀之,則已爲奏聞云矣。寅明曰,將加刑訊,故不得已奏聞云矣。壽賢曰,雖藉此虛喝,終有解釋之幾矣。上曰,彼國罪人,用何刑,彼無刑訊之規耶?得和曰,彼國之刑,如我國之柱繯矣。上曰,今觀咨文,大意儘好,兩段爲說,似好矣。壽賢曰,俱入兩段則無後患,依此爲之誠好矣。上曰,提學亦見之乎?此誰所製也?壽賢曰,宋眞明所製也。寅明曰,昨日承牌之後,大臣始令臣改之,故姑未及改,然小臣則以彼命意爲不好。國家聞平監狀啓殺人之說,大加驚動,事宜急急馳聞,而至今寂然。按覈御史狀啓,雖曰殺人,尙未畢査,而閱時馳聞,則其緩於治獄,久而始報之狀,自露於狀中。彼若以此,致詰於我,則我則無辭以明,且地名相左,人數相左,國家萬里馳价,不以眞的之數報之,終不誠實。臣意則以爲,與其不畢査而徐報,莫若急急馳聞,以示驚動之意好矣。上曰,然矣。日者欲入兩段說,而彼若以九月所殺,今始報聞爲詰,則何辭自明?彼又曰殺害三四名云。而今何只擧一名云爾,則亦何以對之?此正權宜處也。直以罪人之招,或稱一人,或稱三人,所供不一,今方明査之意,從略說去則,似好矣。欲入兩段語,以備後日之增刪如何?壽賢曰,上敎然矣。今此咨文,殆同作舍道傍,人各出己見,故莫適所從。臣意則以爲,莫若直從述者之意。上曰,使行急矣。大臣及儒臣,今方同入,卽爲刪定,一邊啓下,一邊正書爲可矣。寅明曰,日勢已暮,暫出閤門,修正以入,如何?上曰,唯。壽賢曰,今夜啓下,來日正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欲以初本用之。金世丁、徐富成兩供,俱入一狀中好矣。出往賓廳,卽爲刪定以入,俾爲今夜啓下之地爲可,拔之若不難,直於前席,去其一節,可也。好人曰,晝講已畢,特進官,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曰,其間措語似異矣。壽賢曰,當觀彼所爲而爲之矣。上曰,其故已聞之矣。所稱該管,前亦有此例否。壽賢曰,咨文中,旣曰聽候,則監司似不得行公矣。前頭事之順解,有難保者,或有會査,或有査使,則爲辱甚矣。道臣、帥臣,實主其事,所慮在於行査勘罪,此則已有前例,道臣帥臣,姑不必擧論矣。上曰,然則詳備爲宜,而道臣、帥臣,則姑如前例,該管邊吏,爲先逮拿,可也。壽賢曰,咨文中,旣以該管邊吏逮拿聽候爲言。所謂該管邊吏,卽邊將也。當該邊將高山里僉使,依前例當爲拿處矣。上曰,高山里僉使拿處傳旨,直爲捧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壽賢曰,江界,雖是地方官,頃年有區別嶺內外,勿爲坐罪之定式矣。今番犯越之變,出於嶺外,高山里僉使,旣以該管邊吏論罪,且府使金浚,赴任屬耳。姑勿擧論,以待畢査似宜矣。上曰,姑置之,可也。壽賢曰,李匡德除職許久,尙不上來,縣道陳疏,亦已還給。匡德之撕捱,不過以全羅道事,引以爲不安之端,決欲自廢云。年少如匡德者,豈可任其自廢?上曰,頃已催促矣。壽賢曰,小臣不知有成命,故有此煩達矣。上曰,吏曹事誠可悶,判書不出,參議無他端,而又三違,似是實病,然則無行公之政官,是可慮也。壽賢曰,判書事,誠可悶,勉出,似好矣。小臣亦以其引嫌之爲過,曾已上聞矣。聞吏判,以被罪爲限,其言曰,銓地何如地也?從兄弟敢爲替代之計乎?有死決不可出云。今雖許久相持,決不出仕。且在魯之所執,雖曰太過,亦不可以爲罪在國家禮使之道。旣知其決不行公,日加敦迫,使崇品重臣,頻數待命於金吾,似涉如何。旣有所守,則亦不可以此請罪,曠日相持,徒傷事體,且有乖於禮使之道矣。國家必欲親信任使,而吏判決欲辭免云,是爲可慮也。上曰,吏判之固執,將欲期必乎?壽賢曰,小臣亦以是屢次往復,終不回聽。六十次違牌,再次待命,將以得罪爲期云。小臣亦以其胥命爲太過矣。寅明自外入奏曰,只就初狀中,添入徐富成招辭而已。富成頗似突然,然上旣云世丁等,則亦似不妨矣。上曰,此則終似突然矣。得和曰,旣有等字,則似不礙眼矣。上曰,然則盡入諸名,可也。寅明曰,若謂世丁、富成等云爾則好耶?上曰,此則過於權宜,近於矯飾,二字置之似好,雖置之,彼此自當相形矣。諸漢皆入之,亦似好矣。寅明曰,盡入則辭直而意好。上曰,雖盡入諸漢,主人則金世丁也。仍覽咨文而敎之曰,此段若曰人數、地名,旣如是相左,故今方鉤覈,而不勝驚駭,先此付咨於節使之行云云,而闊略其辭則好矣。義州將費幾日入去耶?壽賢曰,今送禁軍,而恐或有不及之患,故姑留陪持,以爲付送之計。日晷雖極短,四日可達,但自前無專付咨文於陪持之規,將付送禁軍,而使之隨陪持馳往耶?上曰,若然則禁軍,必以咨文付送陪持,而渠則不去矣。得和曰,雖禁軍,若行五六日,則亦可入去矣。上曰,陪持恒習,故如是速行耶?壽賢曰,果如上敎矣。六日渡江,則可宿金石山,不入柵門前,可以及之矣。上曰,我人亦入柵門乎?得和曰,雖不得入柵,柵外則可至矣。上曰,使臣以使命有限,不得等待之意,前已陳達矣。上又曰,此下何以揷入則爲好耶?正書而又有可疑處,則更令入侍,不亦難乎?寅明曰,一人太簡,多人又煩雜矣。上曰,多人則置之,可也。此間當下今方字矣。月日多有差誤處,故犯人等處,今方各別嚴訊,而殺掠情節狼藉云爾,則爲好。去上段狼藉二字,入於此處爲宜,而今聞提學所達,疵病多矣。下段措語,添入提學所達,可也。今使提學歸家修正,則易致遷就,欲相坐賓廳,與提學商議爲之,可也。寅明曰,咨文將持入北京矣。上曰,使之直爲持去,可也。徐宗爵書來則事尤然矣。上曰,節製試券秘封,書年及姓本居住者,何如也?寅明曰,此乃大段違格。若出榜於試所,則當依法發去矣。上曰,向者尹汲,當書而不書,此則不當書而書之,均之有失,而此尤較重矣。士子豈不知節製規式而然乎?此當拔去否乎?得和曰,尹汲之賜第,雖出特恩,大有關於後弊,此又不拔,則流弊無窮。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者也。小臣以爲斷不可不拔。上曰,儒臣之言是矣。壽賢曰,爲首者果誰耶?上曰,當拔則拔,居首與不居首,非所論也。尙命曰,無論居首與不居首,國之科法當嚴。壽賢曰,玉堂所達然矣。上曰,爲首三下拔去,可也。違格者,似是京人矣。其次,卽鄭述祚也。旣以違格拔去,則似不當書之榜,旣書三下,一又以違格拔去書之,則雖不書榜,渠當自知其由矣。寅明曰,當自此直書拔去而與之矣。上曰,京人而如是迂闊乎?夫子曰,吾未見剛者,入場心動而致此矣。得和曰,秘封則自外書入矣。上曰,然則尤可怪也。注書持書榜紙來。翼謩趨出持入。上曰,居首生員金{{!|𪷦|⿰氵運}},使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述祚,直赴會試,生員金尙魯,給一分,可也。漢喆書之榜。上曰,觀文亦自不易,俄者予偶令抽來一券見之,其中有忠豈忌於進退,志則切於望歲之句。予頗以爲不好矣。以今觀之,始覺其不然,觀於此,虛心觀理之說,誠有然者,其旨亦大矣。鄭述祚若非鄭門鄭哥,則此非鄭贊善一家也耶?尙命曰,故承旨鄭勔之孫也。上曰,注書須記之。予有感於彼券矣。予以涼德,不能仰體祖宗盛德,而今見彼券,有頌聖考之春祝,重有感於吾王之句,深有感動於心者。初下御批,更思之,文理頗短,故令削之矣。古者有一榜盡賜第之事,但節製,不如他科,界限甚嚴,設令程文,彼此巧拙相敵,無甚優劣,則換置之固,可也。不然而以一時興感之故,若竝賜第,一開此路,則只啓士子之倖心。予非愛一第,以賜鄭述祚也。恐開倖門,故只升爲三下,一使之直赴會試,此出於嚴科場、杜後弊之意。因此而注書須詳載日記,俾後世知予意,可也。上曰,吏曹事,誠可悶,政事至今遷就。雜科亦國試也,若至退行,則國體豈不未安乎?旣有判書、參議,則差出參判,亦不可矣。好人曰,無政官之故,雜科無設行之期。赴雜科者,雖非士夫,擧皆顒望開場,至今遷就,事誠可悶矣。上曰,旣有判書、參議,則參判無差出之例乎?差出參判,於大臣意,何如?壽賢曰,置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矣。上曰,領相意則然矣。等待實難,重臣意,何如?寅明曰,小臣意則以爲,判書初不出仕,與因事引入者有異,參議有病,差出參判,似無小妨矣。上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終涉殊常,大臣意誠然矣。寅明曰,參議之病,若是外感,則或可速解。不然而若挨至五日或十日,則亦將等待其差可乎?壽賢曰,旣有兩銓官而差出參判,欲爲參議調理之地則可也。終出格外矣。上曰,終涉苟且矣。旣謂之實病,而猶曰汝雖病亦來云者,自古所無之事也。此豈禮使之道也?好人曰,國家不悉此狀,故捧入辭疏,而終似未安矣。上曰,此亦不然。旣謂有實病,則參議雖是堂上官,其在禮使之道,不可强使之入來矣。寅明曰,初無以病捧疏之規矣。得和曰,凡身病之疏,不爲捧入,院例當然。李宗城辭疏,政院不爲退却,一邊捧入辭疏,一邊以開政請牌,誠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當該承旨推考,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今之參議,亦是可人,旣知有實病,牌招不已,亦涉非宜。參議許遞,其代及參判差出,可也。李宗城同望誰也?寅明曰,徐宗玉、朴師正也。上曰,朴師正,凡官皆不出仕,雖差吏議,亦安知行公?刑判出肅之後,亦何故引入耶?好人曰,朴師益實有脚病,以外面觀之,雖不似大段,實難出入於筵中,纔出旋入,出於迫不得已也。上曰,雖有脚病,豈至於此乎?當初差出,蓋爲秋曹事積滯之故也。啓覆當次,而判書一向引入,豈不悶乎?朴師益,雖閑司漫局,必欲辭免,竝與秋曹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以脚病,艱澁於入侍,前已知之矣。何可以此,終不行公乎?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此一段,出擧條}}上曰,旣有判書,而參判、參議,問于大臣差出,果於事體,何如也?前亦有此例乎?壽賢曰,此事終似未安矣。上曰,以前規言之,參判、參議中,差出一人,固無不可,旣置判書,而問于大臣,終似如何矣。得和曰,吏判,於小臣,從兄弟間也。牌招不進,至於六十餘次,此亦關係紀綱矣。事體豈敢如是乎?上曰,二窠中,須卽擧行其一爲可,必有如此之前例,問于大臣差出,仍卽牌招開政,可也。{{*|此一段,出榻前下敎}}壽賢曰,小臣有不敢擅出緊窠者,必有指一下敎然後,可以奉承差出矣。上曰,然則參議之代,差出,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式暇}}。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韓翼謩{{*|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躋{{*|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眞淳方帶同義禁矣。義禁府以罪囚積滯,今當開坐。而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同義禁朴乃貞,入直本府,不得備員。臣眞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同副承旨兪彦通,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病勢差減,進參藥院問安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朴成玉改差,代以李光躋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已至多日,一向撕捱,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此非犯越之事,乃漂到隱伏之事,則以解送犯越人口爲言,似涉如何,問于大臣以啓事,命下矣。問于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彼人雖是遇風漂泊,旣已隱伏我境,則乃犯越也。與海洋漂到有異,且考見謄錄,則如此之事,皆以犯越爲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去,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局薦望,吏曹參議徐宗燮、金龍慶、徐宗玉,落點于徐宗玉。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卽接戶曹移文,則正郞安允中有難安情勢,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彬爲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申晩爲獻納,趙明謙、宋徵啓爲正言,趙鎭世、李載厚爲持平,金東弼爲判義禁,李宗城爲大司成,李瑜爲左尹,李衡佐爲刑曹參議,金後衍爲判決事,申晩爲西學敎授,朴弼載爲中學敎授,吳命瑞爲交河郡守,朴文秀爲禮曹參判,金聖瑢爲兵曹正郞,吳彦胄爲寧越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忠翊衛將安命徵,以關西之人,備擬受點矣。更考當初加資啓下單子,則曾以納穀分賑之功,受折衝護軍帖,旣是影職。而未能詳察,注擬正職之望,至受天點,不勝惶恐。安命徵衛將之任,依例改正,何如?傳曰,允。 ○護軍閔應洙、申光夏、李聖龍、金侃。司直李瑜。司果兪最基、金後衍、呂善長。司正李光躋、韓翼謩,以上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判義禁刑曹參議,仍卽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山羊會犯越淸人解送咨文及高山里人犯越緣由咨文,今已撰出矣。正書後解定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使臣所到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慈母山城前別將黃道元,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黃道元,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朴道常手本,則時囚罪人李日馨,久處冷地,累月素患胸腹痛及疝症兼發,晝夜叫痛,呼吸喘促,元氣大脫,食飮全廢,面色萎黃,時時氣塞,方在苦劇中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陶山書院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七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而敎書,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及執事,令本道差定進排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慶尙道禮安縣文純公李滉陶山書院,令該曹依文成公例致祭,以表予尊尙之意,命下矣。致祭時,本曹郞廳,例當進去,而上年春文成公李珥紫雲書院致祭時,別遣近臣矣。今此陶山書院,遣何官致祭乎?敢稟。傳曰,遣近臣擧行。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脆薄,居恒善病,連歲遠役,積有傷感,平生濕痰,肌體雖肥,一觸寒暑,變生百症,源痼根深,實無奔走供職之望。而顧念駑材蒙識,猥備使令,受恩丘山,蔑效絲毫,螻蟻微生,不敢自恤。立朝以來,以病謁告者,僅至數次。伏惟聖明,亦必俯照矣。昨者差祭陵寢,路觸風雪,棲息之所,適又廢堗,終宵寒戰,擔曳還次。膈間之痰,猝然上厥,傍引肩背,上暈頭目,脈息不續,神氣全昧,雜投藥物,僅得回甦。而上焦因遂關格,氣結喉管,咳逆連發,强呷粥飮,便卽嘔吐,隔塞悶亂,辛苦萬狀,喘喘叫呼,幾不自持,臣亦不料其暴發而劇,若是之甚也。昨因開政有命,天牌至於三降,一縷未泯之前,不敢爲坐違之計,奮身床席,忍死趨承,行至中路,胸脅之間,氣逆如潮,瞀眩昏塞,實有溘然澌滅之勢。徒隷扶擁,終至於徑返私次,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惶懍焦迫,求死不得。惟有亟就誅殛,以嚴邦憲,玆敢倩人構疏,疾聲哀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憐,將臣職名,卽許鐫罷,仍命有司,勘臣辜犯,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無批答。 ○午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趙昌會,以次進伏。徐命均曰,卽今節候則當寒,而寒事猝劇,聖體,若何?上曰,無他大段症矣。命均曰,眩氣彌日往來,所當問候,而未至大段,則問候亦有未安,故不敢問安矣。上曰,似非眩氣也。此非肝木旺相之時,意是感氣也。向則氣或不足,今則不足之氣則已除,而眩氣有加矣。命均曰,有眩氣時則或惓於開睫乎?上曰,方眩時穩臥以鎭定,則卽愈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一樣,寢睡則頗勝矣。命均曰,居處過煖,而衣襨則薄,故少有動作,外感易入矣,請令醫官入診。上曰,依爲之。又曰,吏判待下批牌招開政事,命下矣,知之乎?李春躋曰,昨於榻前,書出下敎矣。上曰,頃者鼻端,有酸氣,喉間有苦味,此必是感氣,而今則無是。權聖徵入診退伏曰,脈度調均不沈,而但左右俱帶活氣矣。命均曰,當冬似宜沈實,而活則似是痰也。金應三入診退伏曰,左三部不沈好矣。右三部不但活而已,似微矣。臣之意似是風寒所感,未盡和解矣。金必祐入診退伏曰,右三部活,左三部和緩,少不如向時,俄者下敎中感冒之敎,似爲得矣。上曰,前則其氣在於兩眉上,漸次而下至於鼻梁,或是痰耶?必祐曰,右三部雖解活,而似非不足之氣,且無顯然感氣,意以日氣之猝寒而致此耳。命均,顧謂聖徵等曰,湯劑當議定繼進當否矣。上曰,近來日氣無三寒之節,卽今內外之人,無一不爲咳嗽者,而予獨免焉,此則似是六君子湯之效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速爲用之,則似當有效,先扶元氣,則雖有感氣之凝聚,自當調解矣。命均曰,向來則丸劑進御後,或有滯氣矣,近則,何如?上曰,近則與丸藥交深,而滯症已無矣。應三曰,此必些少不知覺中,外觸風寒之致。卽今所進湯劑,大益於眩氣及感氣,似當加進五貼後更議耳。命均曰,醫官之言,皆以爲然,然則五貼更爲製進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節宣之方,宜愼衣襨,不審毛裘已爲進御乎?上曰,近則着之矣。聖徵曰,薏苡進御乎?上曰,薏苡甚不好矣。其爲物方煖時太煖,不堪服,旣冷則無氣矣。命均曰,薏苡外,又有以糖米末爲之者,最爲治痰之用,而但其色不好耳。上曰,其色何論,味則勝於薏苡乎?命均曰,糖薏苡,雖未必能勝,而味亦可矣。儻復以竹瀝,少許調服,則治痰最良矣。上曰,竹瀝少許調服,薏苡而豈能治痰乎?命均曰,豈其然乎?治痰藥材,例以竹瀝炒之,雖少不爲無益矣。且臣聞江界等地,以糖米漬乾煮蔘水,謂之蔘薏苡,老人得而服之者,皆云最爲補氣云矣。上曰,糖薏苡製法,與薏苡同乎?命均曰,一樣矣。上曰,不和蜜而亦有味耶?聖徵曰,無蜜則便是糖糜也。不可進御矣。上曰,其味猶可如米飮乎?聖徵曰,米飮則雖不用蜜,尙有其味,糖薏苡則不能然矣。命均曰,痰症之藥,俗傳好生淸,每三四匙服之,則最良云矣。上曰,白淸,甘味太過,不能服常時,每服熟淸矣。聖徵曰,前則柑子常常進御矣,今亦然乎?上曰,近則不嗜矣。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有下敎於醫女,聞之否,前年此時,進御湯劑,今年則姑爲忍之之意下敎,而氣之敷暢,似有愈於向來矣。命均曰,伏聞日昨,氣候連有不寧之節,而不使外朝知之,誠可悶鬱矣。上曰,卿以向日事,至於尋單,每事勤幹之人,獨有卿,而日久不出,深爲國事憂矣。旣已出仕,更無可言,而何以微細之事,爲其過擧也?命均曰,當初不能仔細陳達矣。至於一時譴責,設或過中,臣子豈敢曰難安,而第其本事,雖似微細,公議物情,皆以爲大段。必欲强之,則終有窒礙處,今不敢縷縷陳白,從當仰達。而至以藥房事,累度下敎,故一時難安之情,不敢暇恤,今來應命矣。大王大妃殿問候,何以爲之?上曰,問安則每憫其大臣之來,强令止之,自前然矣,勿爲之,可也。命均曰,臣之未行公,幾十餘日矣。今始入來,而卽今百度廢弛,綱紀所關,誠可駭異矣。不但吏曹事可悶,禁府亦然。判義禁申思喆,以雜科設場進去,故禁府則不能開坐,雜科則以無提調之故,過三日尙未開場云,事事駭然矣。上曰,無提調則雜科不可設場耶?命均曰,然矣。上曰,禁府事,尤爲悶急,不可無變通。判義禁申思喆,今姑改差,其代,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吏判事太過矣。命均曰,事至於此,其在禮使之道,徒傷事體,且或終至於不能順遞,則尤爲不好矣,未知何如而可也。上曰,六十餘次違牌,事體,何如?其固執,自爲提學時已知之矣,而公義私見,不可相勝矣。命均曰,聞吏判之言,則以爲從兄弟之間,若間一人,則猶可行公云矣。上曰,其言太巧矣。若此則是計較爲之耳。當初除拜,若是偶然事,則予亦何至此耶?領相昨有所白,卿言今又如此,是欲其許遞乎?命均曰,非敢然也。彼所執,不無嫌端,而轉轉到此,於公於私,多傷體貌。若因而至於被譴而罷,則亦可悶矣,是以仰達矣。且尹淳,則以惠廳堂上上來後,以生手爲辭,不爲行公。如小臣者,亦以堂上自行,則生手之託,不成說話。李匡德事,亦於事體可駭,刑判朴師益,工判金取魯,肅拜後不爲行公,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其中工判引嫌,猶可矣。至於秋判,則以脚病爲辭,而予亦親見之矣,此乃無義之撕捱也。雖或少有蹇澁之症,而豈至於不能行公耶?昨日領相所達,是矣。老人之兩脚俱柔者,猶爲行公,則一脚之略有蹇澁者,豈不能行公云矣?李春躋曰,卽今啓覆當頭,而刑判則日日送言,請受辭單,似無出仕之意,參議未差,而啓覆日次,則今晦日也。事甚切急矣。上曰,觀《寶鑑》,每以三覆之意,諄諄勉勵,其意蓋出於審愼,而卽今則啓覆迫期,而司冠之長,恬然不知,事極寒心矣,更爲牌招察任。此後則呈辭勿爲呼望。參議有闕,代則今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竝出榻前下敎}}命均曰,今番鞫獄,初意則以爲當卽了當矣,尙今遲滯,亦可悶也。上曰,三次開坐,則可以了當,而不能焉,亦甚晩然矣。命均曰,守令曠官,曾已申飭,而卽聞交河郡守金彦熙,去番催促下去之後,未能行公,公私狼狽云。而屢度陳達,近於私事,故不敢矣。前者李宗白所達,實未知實狀故也。若仍不許遞,則民事可悶,何以爲之?上曰,年已老耶?命均曰,年亦近六十矣。上曰,改差。其代,今日政,各別擇差,催促下送,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日昨圖本,自何來也?命均曰,臣等不知之矣。上曰,史官出往政院,問其所從來,可也。慶承承命出閤門外,招問院吏,則乃自畿營修啓上送,而狀啓則已啓下云矣,卽爲入達。上曰,然矣。承宣書之,春躋操筆書之。傳曰,君臣之義截嚴,公私之分懸殊,前後溫批之後,累次開釋之下,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吏判之引嫌,若或廉隅所關,若或公體不已者,則所執雖過中,其在禮使之道,亦難强迫,而此則不然。不過私心不安而已,豈可以此,角勝公體,徒守固執?此非恒日所期於重臣,想必未瑩前後批旨,而若此之故。其於應命之日,當前席下敎,更卽牌招,使之入侍聽喩。{{*|出榻前下敎}}又傳曰,法者,乃祖宗朝三尺也。不可以其人之遠近,所處之貴賤,低昻也,明矣。頃者,以安德普之女上言,京兆摘奸回啓,結語極涉矇矓。安哥若屈,則豈可嫌其元隻之當朝宰臣,難以處決?洪哥若屈,則亦不可以視其人之貴賤,低昻三尺。以前後文案觀之,金熙潤與德普相爭之地,洪銓輔之家,買之葬之。此地,雖明是金哥買得之地,不過田畓。安哥雖潛自偸葬,其尙未掘之前,洪家遽然入葬,替熙潤而隻德普不先不後,已涉礙眼。銓輔爲其時監司之至親,而所率軍官,亦德普元隻人也。則雖曰自前道臣處決,而來者非遠嫌之道,京兆回啓,亦如是糢糊。本事若洪家直也則已。不然,國朝三尺,徒施於無勢殘民,豈有是理哉?其時京兆堂上,從重推考,別定剛明郞廳,各別摘奸後,詳閱三家可考文書,趁卽結末回啓,使國法無或低或昻之弊。{{*|出榻前下敎}}上曰,此山訟事,卿不知乎?命均曰,未及聞知矣。上曰,其山,本是金哥、安哥相爭之地,此兩人中,必爲其主。而因令銓輔葬之,此爲礙眼,訟者之言,雖不可信,而初無別嫌之道,似是威力公事,京兆回啓,亦甚矇矓,故別令査處矣。命均曰,抑强扶弱之道則有之矣。而近來士夫家,亦多有山變,不可以一箇論也。上曰,洪家之替代訟隻,此爲非矣。命均曰,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威力奪之者,兩班果爲非矣。而常人亦或有不緊處禁斷者,其爲弊亦不少矣。上曰,不當禁而禁之者,常人非矣。而常人世葬之地,兩班奪而用之,又從而脅其常人,使之掘移其先葬者,比比有之,此則兩班非矣。觀此文狀,安哥?若屈則漢城府回啓,必不如此之未瑩矣。上持一冊子示侍臣曰,此冊子,在於何處,今始出也?春躋受出,諸臣遍視之,乃丙子將士功賞錄草冊也。春躋曰,在於北營紙筒櫃中云矣。鼎輔曰,此冊,監司亦請令史官見之,仍置史館云矣。上曰,置之史館中何處乎?鼎輔曰,抄出大槪,登之史冊後,還給本營,何如?上曰,然則史官持去。俄見中使持圖本進上曰,此天作,本來如此,固好矣,而人作誤之矣。命均曰,水勢如此,下來果爲好矣,而末乃如此防之,誠爲誤矣。上曰,重臣則以爲易云矣。命均曰,日晩後眩氣,無有所加乎。上曰,然。命均曰,京各司殿最,累次申飭,而終歸文具,近來則無置下考之規,比當初頗解弛矣。上曰,然矣。殿最何等緊關,而京司則以修擧職事,奉公不怠。兩題目書上字外,更無他語,豈有如許道理?外方之生民休戚,係於守令,都民休戚,係於秋曹及京兆。儻有一訟之誤決,則窮民之受害當如何也?考課之法,宜無京外之異,而京司郞僚之每書上考者,豈獨盡得其人而然耶?循例題目,殆若調戲,誠可異也。命均曰,秋曹、京兆,是詞訟衙門,不無能否之別。而至於無錢布衙門,別無指摘書考之事。但有貢物,則間有不善擧職之人,卽今殿最當前,更加申飭爲宜矣。上曰,審藥、律官,至微之官,猶書中下,而至於京司郞僚,獨無中下。其所以待郞僚,反不如審藥、律官也。自今京司殿最,十分嚴明之意,更加申飭,可也。{{*|出擧行條件}}春躋曰,守令久任事,方有成命,而雖以京司言之,如兵曹二軍色郞之久任,關係不少。故移擬他職時,必於望單懸註事,曾有申飭,而日前任鏶擬臺望受點。臣於其時,在藥院,適未參政,故取見望單,則果不懸註矣,事甚未安。當該政官推考,此後則久任懸註事,各別申飭,何如?{{*|出擧行條件}}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濟{{*|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蔡慶承{{*|仕直}}韓翼謩{{*|病}}。事變假注書李光躋{{*|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右副承旨徐命彬不爲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筵中特敎之後,又爲違牌,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獻納申晩,正言宋徵啓,旣有只推之命,竝更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去雜科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又爲違牌,啓覆不遠,本曹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旣已帶職蒙宥,副校理尹心衡,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校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翼謩,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徐命臣受點。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躋,身病猝重,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受點。 ○假注書徐命臣在外,代韓億增受點。 ○以司譯提調望單子,傳于李匡輔曰,提調只餘一人,不必落點,自當進參,望筒還給。 ○兪彦通啓曰,雜科覆試,今日以諫院不備,又不得設行。諫院違牌坐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牌不進。正言趙明謙承牌出肅,而以兩司通避、引避避辭,雖已退却,而旋卽呈辭出去,鞫坐無進參之員。正言趙明謙,更爲牌招,使卽參鞫,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鞫坐出令,該房承旨,當爲進去,右副承旨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啓曰,臣與左副承旨洪景輔伴直矣。景輔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承旨李匡輔家在城外。左承旨洪好人所當牌招入直,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拿推,以前正言申宅夏差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申宅夏付。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趙東鼎呈狀以爲,所患眩症復發,添得傷寒,病勢危劇,萬無起動供職之望云。莫重闕內入直,不可不變通。假內乘趙東鼎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假內乘閔百福受點。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摠府堂上推考牌招事,允下矣。副摠管趙儆,以式暇,聞伴直無人,今方來到闕外云。鞫廳承旨留門時,使之入來,而請牌,摠管,不爲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持平趙鎭世疏曰,伏以臣之遞免諫省,未浹一旬,柏府新命,遽下於惶愧悚蹙之餘,除旨聯翩,不越旬日。臣是何人,偏蒙恩數,至此之稠疊哉?念臣之樸拙矇昧,不合於臺省之選,固已聖明之所洞悉也。向前一番入臺,輒露一番醜拙。臣顧自知,人謂斯何?日者,筵啓尤不成樣。雖蒙聖度天大,包容假借,不深罪也。筵臣之目笑,擧朝之傳嗤,尙至今齒冷也。古人雖以號字君前,謂出樸率之風。而如臣之臨事糊塗,到底忙錯,旣未聞於古人,又況有於今時哉?至敬至嚴之地,忽做可笑可訝之事,不待人言,臣心愧蹙,當復何如?況今時尙辭令,嫺習可觀,而以臣樸陋之態,癡矇之識,豈敢更廁於臺省衮衮之間哉?尋常傳啓,猶駭瞻聆。又況立殿陛爭是非哉?古訓云,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驢技已殫者耳。今若徒感恩數,揚揚冒進而不止,則世之嗤點者,奚特以一時做錯之失而已哉?且臣得伏見前獻納趙漢緯疏,以臣前日請推事,大加不平,至謂之勒構其罪,又謂之自歸虛慌。臣初則瞿然,繼之以慨然也。當初本事,元不大段,特一不察之微者也。況其疏中,有只知有飢民,不知有遇兌者,誠實際語也。而大抵人非堯、舜,事不得盡善。則草草請推,何有可怒,而盛氣反斥,若是不擇哉?荒歲賑飢之資,不必待伯夷之粟。而如許蟊蠹,至登於繡啓之褒嘉,則其所好惡,或異於逬裔之本意也。臣之所論,不過痛惡其本犯之罪,或慮因此而致有贖罪之賞也。非謂繡衣,直爲請賞而論之也。今其疏語,乃以啓中所無之一字,好作反攻之欛柄,至加勒構虛慌之目,吁可異矣。只恨誠意未孚於同朝,遭此情外之斥,尙誰咎哉?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士大夫相敬之風也。今臣情跡,窮蹙臲卼,實無一分冒進之勢。而老母宿患痰膈之症,自六七日前,添劇於觸寒之際,雖不敢以種種諸症,仰煩宸嚴,而論其沈重,浮脹爲祟,呼吸不利,乍寒乍熱,氣息懍綴,實有朝夕難支之勢。臣方寸煎灼,晝夜扶護,藥餌糜飮,少或失時,諸症倍添,決無離側供仕之望。而天牌下臨,不敢坐違,不得不隨詣闕下,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亟賜恩遞,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以靖私義,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行副護軍金相斗,以次進伏。 ○上曰,吏判待命金吾云,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傳于政院,可也。以人臣不竢駕之義言之,昨日旣有入對聽諭之敎,則不宜全無轉動,而且旣非大臣,則體貌亦豈當然耶?此後則辭疏辭單,勿爲呼望之意,亦爲分付。蔡慶承趨出傳命,則纔已再招,而牌去來未及還到矣,卽爲入白。上讀前受音,自孔子曰嗚呼哀哉,止民弗歸也,是謂疵國。趙尙命讀,自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止無禮何以治之。上受讀訖曰,昨者天子適諸侯章,則不講文義矣。其曰以禮籍入者,何謂也?尙命曰,上章則下不貪上之意,而此章則上不慢下之意也。尹得和曰,禮籍,是簡記之類,而必以是入者,所以重其諱惡之意,猶入其家而問其諱之義也。上曰,惡字之意,如何?尹游曰,惡字,非但反於好之謂也。凡他人所不宜知之事,皆是諱惡也。得和曰,此諱字,亦非特其祖先之諱,是其國所諱惡之事,卽以禮使下之意也。上曰,然則所謂簡記,猶我國笏記也。僉曰,兪。上曰,刑肅而俗弊五字,重複言之,何也?游曰,始則言其序,而末則復摠而言之也。尙命曰,君之所以藏身云者,人君參三立極,法天法地而興作。制度本天殽地,則治成俗定,君位可安,有若藏臣然故云也。得和曰,藏字義最好,蓋言其本天殽地之成效也。而下以固字結之,人君苟能以禮爲政,以自强,則反勝於城郭甲兵以自固也。此等處,政宜留念也。上曰,然。游曰,此段所謂政者,禮之義者,指其政爲禮之用處言也。大凡此書,非如聖經賢傳,不無可疑處,如是故以下子曰段,則似是孔子之訓,而其他則必非孔子言也。此實子游門人所記。而先儒以爲,或近於老、莊云矣。朴乃貞曰,體天法地云者,效其高下之謂也。以繫辭言之,天尊地卑高下位矣。且周體五地之法,五地云者,山陵川澤丘樊之類,五土者,如禹貢黃壞白壤之類,惟其五土之生物不一,故王者法之,則治政亦然矣。得和曰,不然。五土豈黃壤白壤之謂哉?乃貞忿然曰,我有一言,衆必摧折之若如此。則經筵之必使特進官入參者,不與之講論文義,將安用之?上曰,然不然間討論之好矣,第白之。得和曰,此特進官素多宿工於《禮記》,以習熟名,使之畢辭講論,似宜矣。乃貞曰,《十三經註疏gg十三經注疏g》之言不成說,此言又在於此下章,降於山川,降於五祀云。則曷嘗以鳥獸草木,爲興作哉?上曰,特進官所達,以四十二板所言言之也。乃貞曰,士夫假祭器一節,亦有可疑者矣。得和曰,此段,昨已講矣。論新受音,可也。尙命曰,天生時而地生財,父生而師敎,政之大者,故人君者,立於無過之地。以匹夫言之,正己而正人。況人君爲民立極,一事一爲,必無過不及之差然後,可以示民矣。此等處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得和曰,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此句法,與易繫,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同矣。存謂觀察也。天有運移寒暑,地有五土生殖,廟有祖禰,仁義,皆是人之所觀察。言聖王能處其人所觀察之事,以爲政,則禮得次序。玩,謂愛玩也。興作器物宮室制度,皆是人所樂。聖人能玩民之所樂,以敎於民,則人各樂其事業居處,此所以順天時以養財,尊師傅以敎民。因自然之性,其功易成,故立於無過之地也。上曰,所達然矣。得和曰,正用之正字,所包大矣。卽正百官以正萬民之義也。上曰,然矣。游曰,立於無過之說,儘好矣。聖人則自無過下聖人一等者,不能無過,然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此政人君警省處也。上曰,此無過字則少異矣。然因文義陳戒之意,好矣。游曰,三代以後,師道大廣,而卽今則人主兼君師之位。君若無過,則豈不好乎?玉堂之論正字義好矣,此《大學》所謂正心修身之正字,而其推至於治國平天下。正字之所包誠大矣。上曰,君者所則也,非則人也。一節釋而白之。尙命釋之曰,此段,不能無弊。人君雖尊,儻遇賢者,則則之,可也,養之,可也。事之,可也,何可謂非則人,非養人,非事人也。游曰,大舜之聖,取諸人以爲善。此段之義,誠如儒臣所達矣。上曰,禹亦拜昌言矣。豈可謂非則人耶?得和曰,聖人不恥下問,樂道而忘其勢。則安有見賢而不則,見賢而不養,見賢而不事之理乎?上曰,然。以《大學絜矩章》言之,孝者所以事君,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若如此章所言,則是無絜矩之義矣。然讀書每如此,則安有無弊之書乎?不以辭害義,可也。此蓋言君師之位至尊,使人則之,使人養之,使人bb事b之。而克艱厥后之義,亦在其中,如此觀之,似好矣。游曰,聖敎至當矣。臣意亦以爲,似有責難之義也。得和曰,人君儻以非則人非事人等語爲心,則人君自用拒諫之弊,有不可勝言。先儒註說,皆以爲此三節,非孔子之言,此說亦善觀之也。上曰,君所則之,說其責之於君者,不亦重乎?得和曰,愛其死患其生云者,是人臣欲死於可死之地,而猶恐其得生於不當生之地之謂也。患字當以《論語》患得患失之患字看之好矣。游曰,君臣之分定然後,人必慮其不得死所故云也。上曰,此書之非出於孔氏,俄已講論,而惟此知仁勇三段註說,尤誤矣。尙命曰,此不過取長舍短之意。蓋欲取其知仁與勇,而棄其餘之意也。上曰,又有朱子註解矣。尙命曰,又以用君子退小人之義觀之好矣。游曰,人性之弊,自不得不然。知者易歸於巧詐,勇者易流於暴怒,仁者易歸於貪弱gg貪溺g。取人之法,當取其所長而棄其所短也。得和曰,《論語》觀過知仁章註以爲,後漢吳祐,以親故受汚辱之名。雖其心非貪得,而未免有貪之毁,蓋其過於慈柔之失也。雖然,必不橫歛於民,故用人之仁,當棄其貪之失也,與此意同矣。上曰,然矣。得和曰,君死社稷謂義,大夫死宗廟謂辨者。《家語》曰,大夫有去就之義,未必常死宗廟,其死宗廟者,權變爲之云。宗廟指大夫之宗廟,大夫旣許身於君,則當死於國,不當死於家,故謂之變,變者反於義理之正。以此觀之,明是己之宗廟也。上曰,以《孝經》觀之,諸侯則言社稷,大夫則言宗廟,此宗廟字,似指己之宗廟也。下番所達是矣。乃貞曰,小臣每一發言,諸臣輒加非斥,臣不能言矣。然大夫死於國之宗廟,則己之宗廟,自在其中,何必獨死於己之宗廟乎?兪彦通曰,不然。古之大夫,與今異,卽百乘之家也。有難則當死於己之宗廟,何必死於國之宗廟乎?尙命曰,國有難三字,蒙下文君大夫通稱之,此宗廟,似指大夫之宗廟也。乃貞曰,人臣死國,何暇往死於己之宗廟乎?得和曰,大夫當死於國,則隨君當死於社稷,何必與君分而往宗廟死也。在家値國難,未及赴難而死,故死於其宗廟矣。是故,着gg看g此變字,若是國之宗廟,則何謂之變也。乃貞曰,小臣惶恐欲達而不敢矣。俄者祭器不假章辨之,未盡精矣。上曰,新講章畢後陳之,可也。得和曰,七情之下,列十義結之,以舍禮何以治之?此意好矣。七情,於人同賦之性,而不以十義敎之,則或至於發不中節,故開存其十義之途,使之由之,明達其利與害之所在,使之知所趨避,此段宜加猛省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乃貞曰,祭器不假云者,其義有可疑矣。更問于知事及儒臣,何如?上曰,昨已講矣。欲其無不備之意云矣。乃貞曰,此大夫,旣指公孤,而公孤之家,不能備祭器,則能備者誰,又誰從而假祭器耶?游曰,若以拳禮文可爲,則何事不可爲乎?乃貞又作色,顧謂知事曰,我有言,君輩每加非斥,言不可盡矣。上曰,特進官先白之。乃貞曰,此有朱子定案矣。若以假字,作不能全具看去,則不能全具而略備之謂乎?上曰,如天子之祭器籩幾數䇺gg豆g幾數云則好矣。而如其法不可具,則何以假爲?游曰,士大夫家,亦各隨其家力,而或有能全具者,或有不能全具者,假之爲言,出於此矣。上曰,如四書三經者,曾經聖人手,而無可疑晦。至於《禮記》,多有可疑處,此決非孔氏之書也。得和曰,此必是漢儒傅會之說,故先儒亦多非之矣。且此下註,人君豈能養億萬之人哉云者,尤不成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則億萬生靈,皆仰哺於君,君不養其民而誰養之哉?此等處,尤可見其傅會也。上曰,然。乃貞曰,先正臣李珥好《禮記》,註中多有考正,而以爲疑晦處多云矣。尙命曰,陶山祭官,當以玉堂差送,而卽今玉堂行公之員甚少,以撕捱,玉堂擇差,何如?得和曰,上番所達非矣。朝家唯當勉出而已。何可以撕捱之故送之乎?上曰,必方帶玉堂者,爲近侍乎?向來李宗城亦爲祭官,何必以當日入侍官差送乎?得和曰,帶玉堂然後可往,而不可以軍銜差送,自儒臣中推移出去,似好矣。上曰,吏曹啓下乎?或稟旨乎?彦通曰,唯在自上處分耳。上曰,如問禮官,吏曹豈不啓下乎?彦通曰,此則前例所無,若下敎則可爲定規矣。上曰,陶山在於何地?尙命曰,禮安地也。幾時當往乎?彦通曰,禮曹以來月十七日定入矣。上曰,吳瑗方爲校理乎?尙命曰,然矣。上曰,吳瑗進去似可矣。彦通曰,吏判牌去來,臣等退出後,可以聞知矣。得和曰,吳瑗卽文學之士,而玉堂中第一人也。便同玉堂主人,卽今召對晝講,連日開筵,而如吳瑗者,不可遠送,且禮安往返,自費多日,誠爲可悶,故臣等惶恐敢達。上曰,幾日程也?得和曰,七日程,而往還間,自然過數十許日字矣。上曰,玉堂但有三人乎?得和曰,行公者三人,而方有未差二窠耳。尙命曰,待闕員差出後定送似宜矣。上曰,依此爲之,可也。彦通曰,筵席事體嚴重,而自上講前受音時,史官私語頗多,殊甚未安,當該史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金在魯引見入侍時,左副承旨洪景輔,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以次進伏。金在魯進曰,小臣愚迷,積犯違慢,罪當死矣。昨日下敎,責勵開諭備至,且有入來聽諭之敎,固知有入承後退出必遞之前例,事當卽爲入侍,而反復思惟,終難膺命。且略聞再昨筵中上下說話及變通處分,與旣遞無異。人皆以已遞知之,猝然肅外,大駭觀聽,故不得不從闕外徑退,至於胥命金吾,達宵惶悚矣。今聞又有不敢聞之敎,故冒沒一肅,敢此入侍,以請鈇鉞之誅矣。上曰,前後批旨,似不無未瑩處,故使卿入來聽諭矣。當初拜卿之意,爲國也,非爲卿也。卽今銓曹,有同敗局,蓋欲得卿以鎭定也。凡人之才能,未易周遍,或有長於地部而短於冢宰者,或有長於冢宰而短於地部者,祖宗朝用人,各當其才。今則不能如此,雖參判、參議,必皆歷踐六曹,至於判書望,則見拔於列望者蓋鮮,實非擇才能之意也。卽今銓曹如敗局,故向來前吏判除拜之時,意亦在卿,而以度支長之難遷,落點於前吏判矣。今則此任,非卿莫可,知卿平日秉心以公,使居銓地,則必不行私,故予欲任卿,使之鎭此怪駭之世道也。予非不念卿私意之不安,而亶出於爲國擇人矣。卿不知此意,固執不回,必欲遞免,此出於公乎?私乎?領左相果有所達之言,而卿之違牌,至於六十餘次,而終不許遞者,予意固定故也。領相陳達之時,果以爲此人雖遞,爲其代者,必不卽出爲敎。左相陳達時,亦有所敎,而此不過行語間酬酢,豈可以執言乎?世俗細瑣,似此微事,亦必欲引而爲嫌,卿亦不免乎此矣。其時設或免遞而旋仍,在卿體國之道,不當引嫌,況此些少曲折乎?昨年故領相喪後,予有下敎於卿者,卿不念予意,固辭至此,實非平日望於卿者也。旣已肅拜,更勿以私義不安,存於心也。在魯曰,昨年下敎,小臣何敢頃刻忘之乎?至於今日下敎,尤非臣之所敢當也。殿下之必欲授臣以此任者,聖意實非偶然。則臣雖無以稱塞其萬一,豈無感激圖報之心?且臣實不肖,不敢以古人爲期,而位在吏判,則可謂得君而行道矣,毋論知鑑之明不明,擧其所知而試于政者,自非惡事,何必强避也?但聖上則以私義爲末節。而朱子曰,士大夫出處進退,非獨一身之事,實關於朝政之得失,風俗之盛衰。小臣,非敢以微瑣事,爲固執也。國家亦不當以小臣一身事,視之也。聖上當初除拜,未免謬授,臣若從以應命,則是成殿下之謬授也。臣之從弟,代臣而爲兵判,其時有大司諫李匡世之疏論,而今臣則以必遞爲期,故臺言雖不發,從兄弟之間,兩銓之長,迭相交替者,不但私義之萬萬悶蹙,亦豈爲公議之所容也?臣在試院,初聞除命,以私義不敢應命,矢死必遞之意,言於朴文秀,則文秀曰,若守此意則誠美矣。但自上敦迫臣僚,例多非常,終始不變難矣。臣答以吾旣於義理,實見得是,則雖有不敢聞之嚴敎,不敢當之恩數,決不撓改。蓋文秀與臣相親,且有誠實底心,故所言如此。而此外亦無一人以臣言爲不可者,今何可冒出乎?殿下不以爲不肖,必欲勉出非常之敎,前後非一,故萬不得已出而肅命。而退出之後,又當依舊違慢,雖死無變,今日若得請則幸矣,不然則徒積死罪矣。如此之際,上下相持,有若角勝者然。國體之損傷,瞻聆之駭怪,爲如何哉?孔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又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殿下俯察衷情,今日許遞,使之成人之美,則豈不盛矣乎?雖下詢於入侍承旨,亦必以許遞爲可,此實自上俯諒處也。臣素無才能,惟以不避燥濕,奔走職事爲期,不敢爲一毫圖便之計。今日若遞此職,則自明日備坐經筵,亦當供職。其在任使之道,豈不愈於虛縻撕捱乎?臣旣承命入侍,少伸分義,下敎旣如是諄諄,臣亦得畢陳,而殿下俯諒此苦心血懇,特爲許遞,遂其所守,則豈不上下俱美乎?且以國事言之,銓長非長時虛曠之任,都政不遠,而臣則將一向撕捱,了當無期。殿下常以不爲文具,誠心待下爲敎,旣知臣無一分承膺之勢,且諒臣無一毫假飾之意,特爲處分於今日,實爲穩當矣。今日小臣,千萬思量,冒沒入來者,實欲避上下角勝之嫌。而自上若曰渠旣固執,予獨無固執乎,則是果禮使之道乎?上曰,不必多言。中心何所隱乎?再昨年駕到高陽時,朴文秀有所云云,卿以君臣間誠實陳達,予知卿所執者是也。然今則非其時也。予若不諒此,而徒事勉出,則予誠過矣。初旣料此而必拜之者,所重在焉。而予常有一試之意,每謂銓曹事,必使金某當之然後乃可爲也。而今有此除拜也,前吏判意外以趙迪命疏,終至遞解,以卿爲代者,實非偶然。而今若許遞,當初除拜,反爲文具,此豈可爲乎?頃日兩奉朝賀,辛勤致之,許其休致,人以爲言。今若遞卿,豈不類是乎?旣敎以入來聽諭,又爲牌招,可謂具格,艱辛勉出,而旋卽許遞,則豈有如許事乎?予意則必欲用卿。而近來銓長,過三都目則必遞,此雖無義之事,遠計十年內,豈無更拜卿之日?而今若姑授他人,以後日更拜卿爲心,則是待其人不誠,而任冢宰之道,決不當若是,亦非予拜卿之初意也。卿之若此者,實非平日所望於卿者也。在魯曰,聖意初雖若此,及聽臣苦心血懇,而特爲反汗,則少無不可矣。聞領相,初則以決不可許遞爲言,及聞臣之處義有守,矢死不出,亦以爲所執如此,宜許其遞云,公議亦可見矣。銓長,何等任也。而同堂兄弟,互相替代,有若私物然,思之至此,懍然體栗。況臣之從弟,旣以危怖之言,被論於人,則尤何可代據其地乎?前疏旣以無所不至失節等語自誓矣。旣已的見其義理之當然,而終若怵迫變改,則此與失節何異也?且原任奉朝賀,則旣許其全然謝事,與臣不同,臣則今日蒙遞,明當效力於他職,及今許遞,實是務實底道理,人孰不稱美哉?不然則只將退守迷見,無限違慢,雖至百牌,終不得承膺,日日朝紙,書出違牌字而已。此豈非文具,而國體之虧損,當復如何?臣意則斷斷如此矣。殿下以銓地,有同敗局爲敎,而向來所爭事,亦已了當,今則少無難處之事。況非卿莫可之敎,尤非臣所敢當者。雖非賤臣,朝廷豈無可合之人乎?許遞難强之小臣,回授可合之人,寧或近似於文具哉?上良久不答,手書一紙以下,其書曰,顧今國勢,巨海孤舟。其若治國,用人最先,授卿此任,意實爲國。弗念大體,徒守私義,面諭書賜,夬拓卿心,罔惟于他,顧國懍然。仍下敎曰,予之待卿,出於誠心,今此下敎,已無餘蘊,而以近來落點觀之,亦可知予意矣。今日許遞,以遂卿意,則面目固好,而召見面諭,仍復許遞者,非文具而何,不必多費辭說。所賜手書,實出心曲,卿若欲應命,則持去,不然則還入,可也,予不必更諭矣。在魯曰,旣降面諭,又賜手書,眷意隆重,恩數曠絶。小臣不勝感泣,今復煩達,實甚惶悚。而區區所懷,亦何敢自隱,而不爲畢陳乎?臣之思量已熟,正己而可以行道報恩。今若先枉其己,則其何能通塞用捨人乎?向日辭疏中,無所不至失節等語,是臣自誓之辭。而今若感激恩數,不顧義理,猝然冒出,則人將謂何?再昨處分,無異已遞,上下諸人,皆以己遞知之,今日謝恩,亦有大駭於觀聽。若復仍爲行公,則隷儓下賤,亦必指笑矣。上曰,再昨參議之差出也,予以旣有判書,差出參議,似或未安,問於諸臣,則戶判云,判書初不出仕,與旣出還入者有異,差出參議,少無所妨云。予意亦以爲然,果令差出矣。此尤豈足爲卿引嫌之端耶?在魯曰,伏聞今日下敎,臣之情勢,殿下旣已下燭矣。今若冒出,則苦心血懇,期於必遞者,一朝將盡歸虛地,其將爲何狀人也?伏見所下手書,不但感泣,惝怳難狀。而不欲行公,則還納之敎,聖意若示未安者然,臣尤萬萬惶悚矣。然臣無仍因行公之理,而徒然受去,是屑越恩數,虛負聖明也,實欲還納,而惶恐罔知攸爲矣。上曰,卿之所執,予不以爲非,則今日許遞,以成卿心,亦可矣。而以國家實道理言之,斷無勉從之理矣。然徒事强迫,亦非禮使之道,故召卿面諭,俾有節抑,卿何固執之太過乎?在魯曰,不但臣迷滯之見,不可變改,竊聞擧世公議,莫不皆然。今何可排公議而冒出,以自陷於放肆無忌憚之科也?上曰,此則大有不然者。人有父兄,使之勿仕,而若國家至誠招徠,則其勢不得不出而膺命。當此世道,豈可以物議之有些不齊,決其進退也?今日應命明曉,雖遭彈何損於卿?且以未然之事,謂之必有物議者,是乃計較也,決知其不可矣。卿以從兄弟之迭入銓地爲懍然。而惟此懍然之心,可申於愼擇人材務行公道之日,撕捱不出,非申此心之道也。在魯曰,臣又有可以一事證明者。臣之從弟爲兵判時,適有吏判之窠,而人皆謂臣則必不爲之,誠以從兄弟之不可竝據兩銓故也。卽今尹游爲兵判,假令又拜尹淳爲吏判,則尹淳豈能自安乎?竝授以東西銓,旣知其不可,則相替於東西銓,亦何異於此乎?上曰,朝家用人之公體,本不拘於些少私意。若如卿言,則交代有親嫌者,必拔去望中然後,可也,寧有是理哉?況相替旣異於竝據,從兄弟亦豈不有間於親兄弟乎?在魯曰,同姓四寸,乃是同堂兄弟,比之親兄弟,有何大段間隔乎?洪景輔起伏曰,崇品重臣,雖許榻前辭職,自上縷縷下敎,且降手書之後,煩達不已,語甚支蔓,請吏判推考。上曰,旣承面諭,如是陳達,非異事也,勿推。在魯曰,臣雖無寸長,若其奉公之誠,不下於人,且臣年未甚老,筋力尙可以奔走供職,則任使之日長矣,任使之地亦多矣。何必强其決難强之事,使不免輿臺胥吏之所嗤點耶?臣實悶蹙而慨然也。上曰,予雖有固執,今日之事,非固執也,乃事理之所當然也。而卿之固執,予實病之。向年藝文提學之必遞乃已,亦出於固執,而提學則雖已勉許,至於此任,決不可遞。古人曰,讀陳情表而無感者,非孝也。讀出師表而不隕涕者,非忠也。今此手書中巨海孤舟之語,卿胡不念,若非此時,予何强之至此乎?卿宜念玆。在魯曰,今日國勢之懍然,臣亦豈不念,而期望於臣身,至於如此,實有不敢當者。至於手書之親宣,實是曠絶之恩數。臣何敢不爲受出?而自上有不欲應命則還納之敎,臣旣不可應命,則實難虛受矣。仍雙擎俯首,若將還納然。上徐曰,俄者承宣,請推而不許矣。今此所達則極爲非矣。在魯曰,古人云,求伏節死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此義亦可推而觀矣。臣之廉義道理,無一分可出,而今若迫於恩命,猝然喪其所守,則如許之人,將焉用哉?士君子出處去就,只觀其究竟,若係不可出而冒出,則未嘗以中間固辭,迫而後出,或恕其失,觀史論人之法,大抵皆然。況天官之長,異於庶僚,進退之際,尤不容不愼,此非爲小臣一己也,實亦爲國家也。且平常無事之時,尙不能全此微守,則假使臨亂,其可責以大節乎?上曰,所言誠亦過矣。豈以此至於臨亂大節乎?在魯曰,今日小臣終未蒙許遞,退出之後,又將無限積罪矣。自上以予亦非不以許遞,思量于中,而終有所不可,故不得許遞爲敎,臣亦到此地頭,情窮理極,且上下相持,有若角勝,實爲惶悚。豈不以一再參政,以承君命,旋爲必遞,以守私義,思量于心哉?但念一再參政,非今日委寄之意,至於因仍行公,晏然久據,決不忍爲,旣不能副委寄之意,徒喪微臣咫尺之守,何益於公私乎?此所以必欲得遞於今日,而初不出仕者也。所下手書之指,若使臣欽承於他職事,則臣謹當奉出,而若專責於見任,則祗奉退去之後,又爲依舊違逋,是欺天也。臣實罔措矣。仍復激昻未已。景輔進曰,告身則古有還納者,而豈有還納御書之事乎?上曰,旣已下敎之後,復何多誥,手書持去與否,予不必更强,而但必不許遞,卿須更思,勿爲固執也。在魯曰,下敎如此,實甚抑塞,分義所在,不敢還納,夜又向深,不得已奉以退出,而區區所守,實無變動之勢,此後積罪,臣亦未知至於何境矣。遂退出。諸臣以次辭退。時更鼓已再明矣。 ==1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好人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兪彦通曰,推考傳旨捧入。 ○兪彦通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雜科覆試,一向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假注書蔡慶承,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若出給推案,則必致夜深,推鞫姑罷。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安德普與洪銓輔所爭墳山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震柱原情公事判付內,觀此所供,景喆所爲,極可駭也。以此嚴問景喆事,判下矣。李景喆,纔以宥旨前事蒙放矣。更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我國西北,接近彼境,奸民潛越之弊,比或有之。朝家所以懲礪警飭者,必自道臣帥臣而始,此蓋內而使邊民有警憚畏戢之心,外而使彼國知,申飭邊吏之意。前後以此事,道臣帥臣之被罪者,亦非一二。今番渭原人潛入彼界,殺越人命之事,誠非細故。彼人則旣已搜捉罪人,方爲按治,朝廷則又且發送御史,另加按査,事體之重,亦可知矣。如是而道臣帥臣,不加責罰,晏然仍置,揆諸重法禁嚴邊防之道,果何如也?雖以曾前已行之事言之,乙丑則道臣至令拿處,己酉則自上特罷道臣,拿致帥臣,大臣請仍道臣,而亦且靳許,此蓋出於交隣以誠申禁至嚴之至意。其時則初無殺越人命之事,而處分之嚴正如此。今者廟堂,雖欲以庚寅先治邊倅之例爲證,而庚寅亦有臺啓論罷之擧,則其所處置,終不可謂寬緩。況比己酉稍重之敎,又不啻申明,則其在事體,終不可掩置。臣謂該道監司、兵使,竝命拿處,斷不可緩也。大抵,交隣之道,誠實爲貴,備邊之方,嚴密最重。苟或因循彌縫,或曰此非道臣帥臣之罪,不必深治,又或曰此際遞易有弊,不可以一時意外之事,遽解其任云,則此非先事之深慮,謀國之善策。夫監司之任,不但在於區區歛聚錢穀之事,唯以邊境之安與不安,民俗之正與不正,爲其臧否,顧此西藩,職任尤重,與他道有異。則不能戢彼邊上猾民,潛入他境,掠財殺人者,其失職大矣。況彼人聞道臣帥臣之晏然在任,或有云云之擧,則自我先失之責,無以自掩。其時廟堂,將以何辭待之乎?凡天下之事,目前易看,而前頭難料,必當盡在我之道,以爲後日當機制變之地,方可爲萬全之策。況事關人命,憂係邊釁,料度當審,勘處當嚴。今乃遠捨乙丑,近置己酉,强引庚寅之事,以爲姑息之計,臣誠莫知其故也。臣所當詣臺發啓,而方進鞫坐,無路進身,欲稍待竣事,則關係旣甚重,事機不當緩。玆敢先以短疏,略陳愚見。伏願聖明,特加睿思,速降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其得大體,依施焉。 ○癸丑十一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趙尙命,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韓億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柳濬。上讀前受音,自故政者,止何以治之訖。侍讀官趙尙命讀,自飮食男女,止飮食有由也訖。上又讀新受音訖,論飮食男女章。尙命曰,喜怒哀懼愛惡慾,卽人之七情,而慾惡爲心之大關,故特言之矣。檢討官尹得和曰,天理人慾,同行異情,欲其可欲,惡其可惡,則爲天理,不然則爲人慾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人欲惡,卽七情中大題目。凡諸過失,皆自欲惡中出,故特擧二者而言矣。上曰,然。論人藏其心章。尙命曰,人心善惡,藏於內而不著於外,實難測也。必求之於言動之間,然後其心善惡,乃可見也。故此章曰,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云矣。上曰,欲一以窮之云者,以工夫言也。孟子隨感,而見程子暮歸觀獵,皆指其工夫而言者也。得和曰,上敎是也。此謂自己工夫也。禮器云,察物而弗由禮不之得也,此亦以工夫而言也。四勿章,亦防其自外而入於內,皆此意也。尙命曰,聖人爲政,惟主於禮,故觀察人物,亦必窮之以禮,此非謂自己工夫也,乃觀人之道也。上曰,凡視聽言動之際,觀人之道,亦在我矣。論故人者章。得和曰,註中會者妙合而凝。太極圖云,無極之眞,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卽此意也。五行之秀氣云者,人感五行之氣,有此仁義禮智之性矣。上曰,聖人此語最好,石梁王氏亦謂,此語最粹。知事宋寅明曰,此章所謂天地之德,此德字指實理也。陰陽以下,指器也。蓋心者,合理氣者也。德者,道也。陰陽者,器也。論故天秉陽章。尙命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故日星垂光於下,山川開竅於上。此章所謂和而後月生云者,蓋月者,借日而光生者也。故日月相望而爲望,日月相會而爲晦,若四時不和,則日月不循其軌度,故月不能受日之光,而或至於相食矣。得和曰,天地相交,陰變陽合,生水火土金木,分布於春夏秋冬,五行之原,如此。天地陰陽,無非和氣,各循其度,而後月之生明,一如日之躔次而不忒矣。月體之生,稟於日光,若五行之氣不和,日月行度,差錯失序,則月生不依其時,若五行氣和,則月依其時而生光也。註中或脁或朒云者,朔而月見東方曰朒,晦而月見西方曰脁,此出《說文》矣。上曰,月者,借日之光也。尙命曰,三五云者,卽十五日也。月之光,望前盈,望後闕,故此章之末云然矣。論五行之動章。尙命曰,水火金木土,分屬於四時,而周而復始,故五行運於四時,而四時迭相終始也。得和曰,《易》剝復之卦,亦可見此義也。上曰,此章則註頗分明。論五聲六律章。尙命曰,十二律,律律皆隔八相生矣。陰爲六呂,陽爲六律,合陰陽而爲十二律矣。上曰,五音相爲宮矣。得和曰,若論配合,則黃鍾子配林鍾,未爲妻之類,隔八而生云者,竝本位與所生之位而爲八,非兩位中間有八也。皆依此推去,則可知矣。論五味六和章。上曰,土味甘。寅明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而甘則如五行之土,滑則於五味,總而行者也。上曰,酸苦辛鹹,分屬四時者,猶仁義禮智,分屬五行,而甘則如五行之信矣。得和曰,甘於五行屬土,於四味無不調也。所謂滑者,如肉味之屬,竝與甘而爲一也。論五色六章章。尙命曰,五味,卽養口者也。五聲、五色,卽養耳目者也。得和曰,五色六章十二衣云者,《周禮考工記》,東靑、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靑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靑謂之黻,上衣六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衣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上曰,註引月令,而與此似少異矣。尙命曰,春衣靑、夏衣朱、秋衣白、冬衣黑,五色各有所主。春食酸、夏食苦、秋食辛、冬食鹹,五味亦各有所主矣。寅明曰,宗彝藻火等衣,無分明可指擬者矣。論故人者天地之心章。尙命曰,上文言天地之德者,指實理而言也。此言天地之心者,兼理氣而言也。人君當參天地而贊化育者也。上曰,食味別聲被色云者,引上文而總結之也。論故聖人作章。尙命曰,聖人周知萬物之理,然後乃可以酬應萬機矣。得和曰,聖人窮萬物應萬事,必以天地爲本,陰陽爲端,代天理物,妙其用而得其正,此所謂天地之心也。心字尤妙。上曰,是矣。寅明曰,人情之人字,指人民也,非謂聖人也。上曰,治人情之人字,非聖人也。情者,性情之情也。尙命曰,人以爲奧者,謂其效也。治之者,則聖人也。得和曰,人以爲奧指聖人而言也。上曰,人情者,指人民而言者,而此章大體,則言聖人之道也。上曰,四靈註太曲。得和曰,四靈至則其屬皆至,可用於庖廚云者,似是傅會之說矣。上曰,果然矣。得和曰,禮義爲器,如農夫之執耒耜,可耕於人情,人情得禮義之耕,如田得耒耜之耕也。此等處,玩味而覽之,是所望也。上曰,此語好,當留意。特進官李眞淳曰,人心之中,七情皆具,惟聖人能治其在我者,以治下民而建極于上,以天下爲一家,中國爲一人爲心也。此章所謂聖人,蓋指人君而言也。臣伏想聖學高明,涵養工夫,無所欠闕。然而以政令施措觀之,涵養工夫,似有所未盡矣。臣有所欲陳達者,而有越職之嫌,故不敢達矣。上曰,言之,可也。眞淳曰,七情中常常發現者,無過於喜怒愛惡欲,殿下於此,似有所未盡矣。人主之愛,愛民爲主,荐凶之餘,發倉減役等事,有不容已者矣。方今民間,至以死者爲羡,此由於下民身役太重之致。往年,殿下特思減役之策,數爲下令,故人皆欽仰矣。其後別無講求變革之事,可謂有始無終,此則愛之未盡也。寅明曰,癸卯甲辰年間,設釐正廳,眞淳時爲郞廳,故今日有此所達矣。軍役若不變通,則所謂愛民,盡歸虛套。方今艱虞溢目,此若不變,則其勢必至於危亡,必無倖矣。眞淳曰,以好惡言之,排斥黨習,是亦惡也。而殿下或用譴罰,獨偏及於微細之輩,用罰輕重,可謂斑駁矣。人主之欲,亦係於奢侈。仰覩殿下衣服什物,弊垢而不華侈,諸臣見之者,孰不欽仰?然而外間之言,每以爲自內進用之物太多,而有司之臣,以違拒上命爲難云。以此言之,儉德似不足矣。且群下之防塞折受者,專出於爲國爲民之心,而殿下於此,過懷未便之意。此誠不足於儉德矣。以怒言之,向日宗臣事,殿下以心傷所致爲敎,群下聞之,孰不流涕?然而殿下平日誠正之工,若無不至,疾言遽色,無所發作。則心雖傷,豈有隨處發現之理乎?表端影直,是爲導率之道。故表若九尺直,而一尺枉,則影亦隨而有一尺之枉,不可誣也。此章之旨,主於無過。人君必置其身於粹然無過之地,然後導率之效,乃可至矣。此等事,有關於此章之義,故敢達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寅明曰,眞淳此達,可謂讜直之言也。寅明進伏曰,藥房批答,每以眩氣往來爲敎,近日則眩氣,何如?上曰,眩氣猶有往來矣。寅明曰,水剌諸節,何如?上曰,比常時無益減之事矣。寅明曰,湯劑連進之後,諸症,何如?上曰,不無其效矣。寅明曰,左議政徐命均方帶藥院都提調,而又以委官,當參於鞫坐。鞫廳,乃刑訊之地,往參亦難,不參亦難,方以爲難處云。前日曾有不參之敎,而今已日久矣。今日鞫坐,與前有異,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前日藥院提調,於鞫坐,或參或不參。今番則不參無妨,況近日連進湯劑於東朝乎?眞淳復達曰,卽今下民,如在水火中。以此人心,安能親上而死長乎?減役之政,汲汲講究似宜矣。上曰,特進官曾在海西,進一冊子矣。此事雖甚可悶,而變通亦難矣。寅明曰,若大定變革,則固是難事,而亦豈無先試之策乎?上曰,若欲變通,則當大定爲之矣。寅明曰,甲辰年間,曾有減爲一匹之役之議,又有減爲半匹之議矣。上曰,一匹半匹之議,曾前皆有之,而此亦苟艱矣。承旨李匡輔曰,若在凶年,或有減四分之三者,若爾則此亦半匹之役矣。眞淳曰,欲廣軍額,則民丁難得,必罷一軍門,似爲得宜。曾在庚寅,以減罷軍門爲定,而旋因故判書李寅燁陳達而中止矣。軍門雖廣設,而民心旣如此,則舟中皆敵國,何益之有?上曰,此亦老生常談也。軍門罷後,若皆歸農,臨急徵兵,一時皆會,則雖無一軍門,亦可矣。眞淳曰,軍門罷後,仕滿者調用之,未仕滿及標下軍,則移屬他軍門,待其仕滿而用之,則有何所難也?上曰,言之雖易,而設施則難矣。眞淳曰,一軍門不過七萬餘名矣。寅明曰,如御營軍,則過七萬遠矣。上曰,曾在戊申,則以軍少爲悶矣。寅明曰,金潤曾爲邑宰時,以軍官爲最歇之役,故加設軍官,而元軍則減匹,絶長補短,足充其數,而捧之亦易云,其人雖微而其事則可採矣。欲廣額數,則民少軍多之邑,充數必難。凡有疑事,試之爲貴。今若一道各三四邑,先試之似宜矣。匡輔曰,此法亦難行矣。金潤設試則未知何如,而若汚吏當之,則前者所捧,盡數捧之,而其他則盡歸私橐矣。得和曰,此事亦甚苟且,金潤之事,亦不可行矣。上曰,折受之弊,果如所達矣。《禮記》云,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今若有定制,則固無可言矣。汲黯,譏漢武以內多慾。而今日此事,則非可以慾爲言者矣。眞淳曰,折受,自先朝已有之,今若無過多則幸矣。上曰,折受無過多則好矣。己酉曾有定其結數之事矣,今聞諸各司擧皆復古云。如太學四學,則猶可復古也。而他各司之復古,則甚非矣。匡輔曰,《退陶言行錄》刊行事,頃者卽出擧條矣。昨日問於院中,則以刊行事,分付於校書館云。此是所當自禮曹,分付本道之事,而臣則數日以病未能仕進,他承旨未詳委折,而誤爲分付於校書館,故臣今日更爲分付於禮曹矣。昨日有下詢之事,故敢達矣。寅明曰,小臣待罪地部,有所欲陳達者,而事涉煩瑣,達之亦難矣。以歲畫言之,所入亦多,其數至於七八十石矣,此皆謬例也。上曰,若是其多乎?寅明曰,三朔給料畫員故然矣。上曰,此則細瑣,且在渠輩亦可爲得食之道矣。匡輔曰,啓覆紙太好,故金在魯爲戶判時,曾爲陳達,欲降其紙品,而旋因承旨柳儼陳達,置之矣。上曰,金在魯前日果有所達矣。匡輔曰,以壯紙一丈之廣,而所書不過四五行,紙之多入,職此之由矣。上曰,御覽次則當用厚紙,而承旨所看,則不必太過。寅明曰,非特此一事,他事皆然。非特今日明日亦然,諸上司不爲惜費,無苟完之心,而每以事體持之矣。啓覆紙書之者,非一人,而皆不惜費,故所入無限矣。《大典》法,此等事,皆有定限,此法甚好,而今則不幸廢矣。眞淳曰,啓覆時,刑曹所入,亦爲一百六十餘兩矣。匡輔曰,此等事,有司之臣另加申飭似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韓億增{{*|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潼關僉使金德文。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正言南泰齊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鞫廳開坐,而知義禁府事尹游,以軍兵等賞中日事,南別營進去,不得備員。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今下弓矢,潼關僉使金德文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筵席面諭之後,旋卽違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以判書之故,參議又事違牌,若今日也。革銓曹而後紀綱將不盡掃矣,事之未安,莫此爲甚。判書從重推考,參議亦推,竝更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蔡慶承改差,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事變假注書李長夏在外,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假注書李壽德,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連日違牌,一向引入,不但詞訟之積滯,啓覆旣已擇日,本曹多有擧行之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飭勵之下,無義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刑曹金自民、甲先等加刑啓目,傳于洪景輔曰,後日登對時稟。 ○洪景輔啓曰,啓覆文書,幾盡修正,初覆來十二月初一日,再覆初六日,三覆初十日推擇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啓覆,今已擇日,凡事當爲擧行,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龍潭縣令柳壽垣呈狀內,老母宿抱沈痼之疾,居恒懍懍。素患痰病,挾感添加,症情危重,孑然獨身,不可離捨,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旣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赴任,龍潭縣令李壽垣,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高山察訪朱炯离呈狀內,矣身,素患吐血之病,出入鬼關,庭戶之內,不得起動。尙何望千里作行,致身都下乎?察此病重實狀,入啓改遞云。身病果重,則有難等待其差歇,上來辭朝赴任。高山察訪朱炯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以李匡世爲承旨,閔珽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李宗白爲西學敎授,李匡誼爲戶曹正郞,金若魯爲修撰,兪㝡基爲副修撰,金鼎運爲龍潭縣令,花豐令楏,今加明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賞中日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承旨李匡輔進,副護軍金聖運,副司果朴弼載,副司正韓億增,副司勇閔百福,竝單付。 ○兪彦通,以刑曹言啓曰,頃以扈衛三廳軍官朴龍震中日試射時,用奸事,因都摠府兵曹堂上草記,竝與冶匠朴致云,依律勘處事,命下矣。龍震與致云,表裏相應,不爲直招,乃以私習箭未拾,現捉爲辭。設有多人私習之事,未開場前,已盡拾去,則何可獨爲落置龍震五箇矢於貫革近處乎?摠府兵曹堂上,旣以目覩,捉奸草記請罪,而龍震敢以不成說之言,抵賴於累次嚴問之下,欲爲免罪之計者,尤極痛駭。其奸巧不服之罪,不可每每平問而止,朴龍震及冶匠朴致云,竝嚴刑,期於得情,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癸丑秋冬等講學宗室勤慢抄出,而或値公故,或因本寺有故,不得依例課講。故分數最小之員,事勢固然,參酌勿論,親病外,連五次無緣不進之員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依例罷職,無分之員及連四次無緣不進之員行光春令棬、花原副令樺,從重推考。其餘雜頉無分之員咸溪君櫄、行靈川副守壄、永膺令炘等,竝推考,以示警責。花豐令楏,自辛亥秋冬等,至癸丑秋冬等,連五等居首,似當依近例啓請加資。而事係恩賞,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楏加資。 ○兪彦通,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沈湙、李彦燮等病勢,今已向差云。竝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十一月二十五曰,幼學李漢述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石臣,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平安監司權以鎭,兵使李遂良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李遂良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永春縣監朴師休,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休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李匡輔啓曰,明日雜科覆試,當爲開場,而試官司譯院提調金取魯,以病將不得進參云。他無推移之道,金取魯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1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洪曕{{*|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左珥。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兪彦通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特敎之下,一向撕捱,又呈辭單,無意行公,事體極涉未安,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大司成李宗城變通差出,今已多日,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大司成李宗城,正言南泰齊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韓億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韓億增改差,代以黃尙老爲假注書。 ○假注書黃尙老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啓覆只隔數日,而照律文書,多未擧行,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金在魯,副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來甲寅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來甲寅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三月,依例準二朔立番,十四番十五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二月當七番中部司屬京畿四哨及江原道一哨,合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二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二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兩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十二月、甲寅年正月兩朔應立後部左司屬京畿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十二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本廳來甲寅年二月、三月當海西九番十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推鞫姑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豈無難安之情,亦豈無可引之嫌?而惟是雜科退行,大傷國體。佐貳變通之命,出於萬不獲已,則分義廉隅,有時乎輕重。臣於是,不暇出一言,而唐突承膺,豈其意便欲仍據而不思自處之道哉?所謂難安之情,聖鑑固已俯燭,而今則日月稍久,雖不敢輒事煩聒,至於可引之嫌,臣與前參議李宗城爲娚妹之親,而法有相避。則交承之難便,亦何異於長僚之爲言耶?臣於除命之初,非不知力陳血懇,以爲必辭之計,而誠以臣之爲任,不過一時副急之用。長僚出則自歸應遞之科,區區私義,姑未必暇言耳。見今長僚之承命,亦已多日,而臣又遲回不去。今日行一政,明日又行一政,便同無故之人,而揚揚自居,則是眞長僚之罪人也。夫冢宰,國之重任。殿下所以擇授而倚毗之者,自非偶然,則宜不敢顧其私。而至若佐貳,朝拜夕遞,無人不可。而況以廟薦差者,世謂之東一房掌議,判書肅謝之日,便卽引遞,先輩已行之例,歷歷可言。則臣雖無恥,亦何敢自我壞了,以貽公議之嗤罵乎?荐違召命,實由於崩迫之悃。而昨日特敎,至爲嚴峻,有不敢承聞,故不得不黽勉赴政。而今臣去就之義,皎然明甚,斷無更進一步之理。玆敢不避煩猥,冒死仰籲於日月之下。伏乞聖明,俯諒臣肝膈之至懇,先將職名,亟賜刋遞,仍勘從前違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愚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以薦望引嫌,其涉太過,以相避撕捱,尤涉過矣。方以敦勉,長席豈有遞爾之理哉?爾其勿辭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前後館職,有除輒膺者,非敢曰一分可以堪承而然耳。只緣謹畏之心,分義是懼,黽勉行公,蓋出不獲已。而旣居其職,未副其責。若夫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失得,曾未能一開口論列,未免爲伈伈默默逐隊充位之歸,人之譏斥,自是分內,臣之自愧,亦多矣。頃者,臺疏實是藥石之言,少無芥滯之意。而其所云責礪二字,彼雖從輕下語,而其出於柱後惠文之彈,則固嚴截也。其在廉隅,有不可以冒據,累日呈告,幸得解職。杜門坯蟄,竊自訟愆之際,伏承新命,臣不任惶蹙訝歎之至。今於牌招之下,宜卽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所被臺言,終不可以時日之已過,職名之乍遞,有所自恕,而晏然輕進,坐違嚴召,亦有所不敢,謹詣闕外,略陳情勢之難安。臣又有情理之切急者,不避煩猥,輒復仰首。嗚呼,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宿病遇寒添劇,諸般症形,無非危重,而其中喘促氣眩之症,尤爲特甚。多試湯藥,少無其效,臣親自扶將,焦熬度日,臣之卽今去就,誠兩難矣。徒欲承命爲恭,則是廢子職而乖事親之道也。今若無端違逋,則是任私情而速逋慢之誅也。若之何,而兩盡其分義與道理也。竊自伏念,臣之以親病疏籲者,亦數矣,非不知私懇之每每仰瀆,至爲惶恐。而抑又思之,君親一般,而古人有計日長短之語,臣則烏鳥養違,崦嵫景迫。雖無目前之親憂,有難膝下之長離。矧今母病如右,斷無暫捨供職之望。伏乞聖慈,俯賜矜愍,特許鐫遞臣職名,俾得任便救護,仍治臣瀆擾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實。爾勿過辭,俟少間察職。 ==1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洪曕{{*|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定州牧使柳純章。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口傳下敎曰,晝講相値,故雖不許入診,都提調,晝講時,同爲入侍。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啓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宣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牌招事下敎,而日勢已暮,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減之勢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勿爲入診,議定繼進當否宜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依前方加進五貼爲宜云,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啓覆日子已迫,刑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朴師益,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朴師益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已迫,照律文書,不可不及時擧行,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不至於噉傷人物,故置而不報矣。今月二十三日,崇陵火巢外居私奴世贊,白晝噉食於崇陵曲墻後,只餘頭骨及一足,事極驚怖,前頭傷人之患,有不可量,而卽今陵官之奉審,山直之巡山,亦不得任意爲之,發遣善放砲手,以爲趁卽搜捕之地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至有曲墻外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發軍捕捉,不容少遲,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令都監期於捕捉。 ○洪景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大王大妃殿進上忠淸道臘猪一口,今日來到,而體則雖中尺量,肢骨間落,裏肉多削,所見極爲未安,而此與尋常物種有異,難以改備,遠地退送,亦多弊端,不得已捧入,而其在事體,不可置之,陪持人則自本院懲治,而當該監司及封進官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曲墻後,遣禮曹堂上奉審事,命下矣。判書申思哲,雜科覆試,時未畢講,參判朴文秀,參議金龍慶,時未肅謝,參判、參議,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往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入侍時,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下敎,而日勢已暮,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明朝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郞廳,以三公意啓曰,初覆旣定於來月初一日,其前政府當爲合坐詳覆,而司錄洪正輔,受由下鄕,時未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趁卽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李匡世疏曰,伏以臣自遭尹得和諸人被詆以來,情地危臲。夫豈有復冒榮次之理,而向來春官、銀臺之除,俱不得趨承,末又有地部之命,旬月之內,恩旨聯翩,臣惶隕感激,亦不敢固守微旨,不得不冒沒出肅,少伸分義,初非有自同平人許久蹲冒之計也。重以素患冷泄之症,當寒苦劇,卯酉供職,實無其勢,數旬呈告,一切見阻,卸解無路,悶慼方深,此際又伏蒙移授銀臺之職,竊自愧如臣無狀,得此稠恩異數於聖明之下哉?臣情病雖如此,豈不欲承命竭蹶,叩謝天陛,而今臣所叨,卽嘗見枳之地也。臣妄觸時諱,積困多口,雖荷聖主寬恕,爭奈衆目睢盱,他謂是人是職,不可不枳,而我則曰恩點屢下,人言奚恤云爾,則是誠貪饕無恥之人也。臣雖不肖,顧何忍爲此哉?其不可徒恃寵靈,放倒廉義也,決矣。向前被是命也,略陳此義,疏未上徹,卒犯屢逋,至今追思,餘汗在背,難進之義,前後無異,雖蒙誅譴,決不可應命,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逭例勘,冞增惶恐,屢牌之下,不敢坐違,扶曳病軀,謹詣闕外,瀆陳短章,徑還私次,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亟許鐫遞,以靖私意,仍命重勘,以肅朝綱,不勝大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聞司諫宋秀衡疏語,其所陳辨,誠不滿一哂,未知曺命敎,眞有挾雜之私,而秀衡,獨粹然一出於公耶。就其疏所下文字言之,好字與當字,固無異同,則發啓前後,非所可論,而今日稱其好,明日彈其人,不亦異乎?臣之當初一言,不過論大體而已。今其言如此,多見其窘且遁矣。臣之不欲與較挈,有甚於彼,而旣被其無限反詈,此又臣難進之一端也。玆敢略陳於辭疏之末,惟聖明,速賜斥罷,以快人心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徐宗燮疏曰,伏以臣於向來,猥叨銓部佐貳之任,誠知其萬萬難冒,而屢召之下,不敢不黽勉而出,纔經一番政席,彈劾之章,果重發矣。違罷例勘,不足以償其所坐,而前後嚴敎,尤令人覓死不得,惟有泥首訟愆,歛跡省分,分作聖世之一棄物,聖度天大,寵慈善貸,闊略已事,混賜收敍,遂之諫長之除,再降於數朔之間,顧臣釁尤,何以得此?驚隕感激,不省所喩,豈不欲登時趨造,恭承恩意,以效區區之衷,而第於趙鎭世疏後,尙不得以一言自列矣。臣本淺拙巽軟,重以齒髮之衰邁,志氣之低摧,今於事過之後,豈可與年少務勝之人,一二較挈,以重傷事面,而自取恥辱也?凡其首尾臚列,構辱勘斷之辭,竝從刊落,只就其不可終默者略言之。夫李玄輔停擬事,頃日銓長之疏,固已先獲矣。今且除却許多辭說,此科之設,旣原於頒敎稱慶,則敎文中,果有何等文字耶?冠儒服儒,所講甚事,而視若尋常,不少驚痛,因之取榮,曾無愧悔之人,稍有知解者,決不至此,豈若韎韋者之不足深責焉耳乎?然朝家旣仍而不罷,則不至全然廢棄足矣,豈可擬之於近密遴選之地乎?至於尹容,則本來人地,何所不可,而事適不幸,至親未離,鞫囚臺啓,日播朝紙,稍俟出場,徐議其任,實合於聖朝處人之道,無已則郡紱州符,或無所妨,何必抑而使之,使之行呼於道路,踧蹜於近班乎?此則前乎臣而蓋亦屢拔矣。臺疏所謂天點纔加時議愈激者,有若故爲層激而新枳者然,其訐訴之風,誠可羞也。臣於斯兩者,其所看得,本自如此,而適忝進退人物之地,故不敢遽變前見,稍存一分權度,要以贊淸朝激揚之政,副聖上簡畀之意,斷斷苦心,實在於此,而非敢爲喜事矯激之習也。自非然者,夫豈不知按簿呼名之爲在彼無忤,在己無礙,而畢境强不得以自速其顚隮也哉?如兩騎郞,臣固不識面目者,而蓋聞兩人,皆見推儕流,或曾經是職,或進由槐院,而積年未調,人多稱屈,故臣果首先檢擬矣。以臣見怒之深,構罪臣而不足,未免餘波之漫及,亦太甚矣。自有此事以來,臣之一身之微,怨謗溢世,睢盱盈朝,深嚌顯詈,殆難支吾,至於李喆輔自訟之疏,則斥人以無嚴,自許以義理,人之無憚無恥,胡至此耶?噫,衆怒難任,弱植易搖,臣之得免於大何者,特賴聖慈含容,不欲深誅故耳。如使臣,敢恃寵靈,不思所以自處,則未知前頭,又將有何等狼狽?何樣危辱?此固臣牀然知戒處也。從今以往,莫如永謝朝班,自遠駴鋒,投身於樵牧之社,屛迹於寂寞之濱,以爲自靖之道而已。雖冗官散職,猶不敢爲容易承當之計,而況於法從之列乎?而況於言議之地乎?昨自鄕外,適到私寓,除旨之降,已有日矣。當此鞫坐連設僚員不齊之日,不敢泯伏虛帶,玆乃略陳危悃。伏乞天地父母,憐臣之愚,察臣之懇,亟行鐫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以人則疲劣矣,以罪則難貰矣。往在夏秋之間,恩除再侈於諫省,馹召屢宣於遐鄕,臣於其時,適遭同氣之喪,偏母過於傷悼,宿疾添劇,症甚危惡,人子情理,不忍遠離,前後恩召,未卽祗赴,逋慢之罪,實合萬戮,譴罷之罰,則是末減,而聖慈曲加,恩敍旋霈,復有此亞諫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仰佩殊寵,感涕自零,身病適苦,猶未能聞命卽趨,調治作行,昨纔來伏私次,職名之虛帶,倏過二旬,私心之惶隕,尤復如何?分義所在,惟當一肅恩命,以謝前慢,以伸微誠,而從前負犯至重,不可以一時薄罰,贖其罪,其何敢徒恃寵眷,自同平人,揚揚冒赴於朝列哉?且臣於春間,忝在言地,以曺命敎請拿史官事,有所論劾,而替怒代憤之言,忽地橫生,或斥以風習不美,或詆以劾論可駭,詬罵蹈藉,不遺餘力,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挈於日月稍久之後,而玆事委折,若不一辨,則聖明亦何以俯燭也?蓋其日次對未入侍之前,臣與命敎,相面於臺廳,命敎卽爲回坐,急寫新啓一通,而不以相示,則臣固不知袖中彈文之爲何事,及其罷對後,出坐臺廳,彼乃猝然問曰,俄者論啓,出於嚴史體,吾意則以爲好矣云。臣始訝其裏面,有甚意思,答以一史官果出二本,則今啓似好爲言,臣之微意,自在其中,而彼李匡世之言,截去其首尾,直以發啓固當四字,眞出於臣口者,有若發啓時相議停當者然,人之爲言,胡乃至此?傳之聽之,無怪其爽訛,而命敎在焉,何可誣也?臣賦性拙弱,本不喜深激之論,至於臺閣上挾雜之議,嘗有所慨然者,故向來論人,竊附斯義,而當其質問之時,偶有隨答之辭,反爲他人日後左證之資,臣亦自悔,何敢尤人?若使命敎之論劾史官,眞無他意,誠有如匡世之疏避,則當初斥之以挾雜情態者,無奈太過,而亦安知臣之一言,不爲他山之石而然耶?顧臣本罪之外,又遭此無限詬辱,大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已無可論,寒程撼頓之餘,疾病添劇,實有死生之慮,而情勢所迫,他未暇煩溷。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以重邦憲,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領事徐命均,知事金東弼,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東恩君榑,武臣副護軍趙國彬,入侍。上讀前受音,自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至飮食有由一遍訖。侍讀官吳瑗,讀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檢討官金若魯曰,麟鳳龜龍之祥,不恒有於天地之間,而若有位育之功焉,則彼四靈,自然有道化所感之理矣。瑗曰,龍鳳麟,天地之瑞物,爲聖人出者也。其爲寶,豈不及於龜之決疑哉?特彼三者,人無用之之事,龜則人所恒用,故以人情不失結之矣。上曰,然矣。上曰,石梁王氏,以此節謂無意味者,似然矣。瑗曰,石梁王氏註,儘多好處矣。《禮記》雜出漢儒所編,其言之粹駁淺深,不一,若精察詳辨,則亦格物之一端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麟鳳,本不貴也。大槪,聖人在上,則休祥滋至,此皆自吾身修己以治,至於篤恭而天下平之境,則四物自然順若矣。瑗曰,下番麟鳳本不貴,而聖人在上而後出之說好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而夫子亦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聖人有發嘆之事,此語與《論語》恰似耳。瑗曰,此節固中和位育極功,和氣致祥之事,而祥瑞以切實之道言之,則政治修明,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而天時調順,豐穰有慶,眞爲祥瑞矣。以今言之,實與此相反,省躬修德,轉災爲祥,惟殿下事也。伏望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國有禮然後,官有所治,事得其職,其下禮有序,乃其效矣。若魯曰,國有禮以下,各有次序,先王重祭祀,故定期日於蓍龜,而陳列祭祀之禮,設爲制度,如此其詳,制度一定,然後國家有典禮,官有所治,事有其職,禮得其序也。上曰,所達誠然矣。東弼曰,王中心無爲也之言,誠切要矣。人君,修己以敬,以禮自防,表端影直,則自至恭己正南面,無爲而致綦隆之盛矣。上曰,然矣。瑗曰,東弼陳戒之言固好,而心無爲也者,以存心言,與無爲而化不同矣。心之爲體,湛然虛靜,鑑空衡平,而事至物來,則順應而已。其未來也,固不宜有固必之先。其方應也,固不宜有偏係之累。其已過也,亦不宜有憧憧往來之念。然後光明正大之體,固自如焉,此所謂無爲也。若不能然而心與物俱往,則非所謂無爲而亦不能守至正矣。上曰,惟其無爲,故能守至正矣。若魯曰,心無爲守至正,亦敬字工夫也。和靖尹氏言,敬者,其心收歛,不容一物之謂也。此工夫與無爲同矣。瑗曰,先王欲禮之達下,以祭祀爲先者,蓋致其至誠至敬之心,以契合神祇於冥漠之中,禮之精微,莫過於此,故五祀,所以皆言祭祀之禮矣。上曰,然矣。瑗曰,山川,獨言儐鬼神者,王者,父天母地,祖廟所以追遠報本,而至於山川,人君爲其主,有儐禮之義故也。五祀則中霤門竈之屬,各有所主之事,故以本於事爲爲言矣。上曰,然矣。上曰,患禮之不達於下語,似有病矣。瑗曰,經傳語,亦或有類此者,如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蓋君子之明明德,非欲新民而先爲此也。然禮之不達於下,亦豈惟王者之所病哉?此則活看,似好矣。若魯曰,臣等雖無似,忝在啓沃之任,有懷必陳,而殿下皆賜嘉納,諸臣孰不欽仰盛德,而燕閑之中,益加勉勵,則大有益於聖學矣。上曰,予當益加留念焉。領事徐命均曰,事天事神之道,一以誠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休祥畢至矣。上曰,所達好矣,而曲禮三千,經禮三百,以毋不敬爲本矣。瑗曰,殿下雖晉接臣僚,不過一日一次,或間日一次而已。其在宮中,所與居者,宦侍嬪御也。其於正心之工,豈不尤難乎?伏願殿下,深加戒謹之工於燕閑之中,長如廣廈細氈勸誦在前之時,則必有表端影直源淸流潔之效矣。人主深居九重,其心之正否,若不可窺,而觀其影,可知其表,察其流,可識其源,以其治道之汙隆,可卜君心之正否,以今日世道國事見之,殿下心學上工夫,實無著見之效,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留意矣。若魯曰,所謂太一者,以前註觀之,極大曰太,未分曰一,所謂太極,涵三爲一之理也。上曰,太一之說,始見於此耶?瑗曰,太一之語,本見老氏,而經書則獨此有之矣。上曰,予亦疑其非聖經文字,故問之耳。瑗曰,太一,雖出老子,其意則與太極同,蓋未有天地之前,只是渾然一理之謂也。其下文,亦與《易》所謂兩儀四象同矣。天地陰陽,似無異,而天地,以形體位置言,陰陽,以性情運用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降曰命,權近《淺見錄》,所謂天命之謂性也。瑗曰,其降曰命,當以《淺見錄》所論爲正矣,此以上,以造化流行之理言,而其官於天言人之制禮,主乎此,以起下文也。上曰,此承上接下之語也。瑗曰,列而之事,《集說》謂五祀,所以本事,而臣意則此應上文,轉而爲陰陽,蓋陰陽有吉凶舒慘之事故也。上曰,《集說》,引五祀,本事太疎闊矣。此則分明應上文陰陽之說矣。命均曰,上文言天地造化之理,下文,卽是人事。上曰,上言造化,下言人事之說,文勢似相接連矣。上又曰,冠、婚、喪、祭、射、御、朝騁等語,未免支煩矣。若魯曰,居人曰,義從本字讀爲養,其義自可通矣。上曰,以養性養生之義觀之,讀以養字,似好矣。遂掩卷。上曰,領事、知事與玉堂一員,留在,特進以下,退出,可也。命均進伏曰,近來日氣甚寒,氣候,若何?眩氣與眉稜之候,亦何如耶?上曰,眩氣時時往來,而不至大段,眉稜之候,亦差愈耳。上曰,注書出去,請鞫廳大臣以下,入來,可也。上曰,金繼寶之欲吐還呑者,果何如?東弼曰,訊杖十餘度,則渠稱當爲直告,而乞解其縛,故解縛而問之,則曰高萬齡相待甚薄,故果以謀逆告之云,故更問曰,然則汝以誣告承服乎?則又爲變辭曰,爲國家告之云,而語甚糢糊,多般詰問,終不直招,故又打數箇則氣窒矣。上曰,被捉於巡邏之事,已極虛謊矣。東弼曰,二梅,體雖小,言則明白,不少謊亂,繼寶,言言而見屈矣。上曰,當初歸之於狂言妄說,決棍十餘度而放送,亦無不可,而事體所在,不得已設鞫矣,大臣諸臣,因此一場受苦矣。東弼曰,因此虛謊之事,南民騷擾必甚,可勝痛哉?注書洪曕,招鞫廳大臣以下入來。 ○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請對引見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金東弼,知義禁尹游,同義禁李眞淳、朴乃貞,左承旨洪好人,校理吳瑗,持平李載厚,正言趙明謙,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壽賢進伏曰,臣等,以鞫廳事,不得已請對矣。日氣甚寒,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罪人金繼寶,當初虛妄特甚,及其訊問之際,極爲兇獰,如打木石,意謂不必速死矣。自昨猝然昏亂,言無次序,故只打十餘箇而停刑矣。下獄不久,遽爾徑斃,誠可痛也。雖有欲吐還呑之事,旣不承服,則他罪囚,雖無更問之端,不可直請放送,故相率來待,敢請處分矣。上曰,雖不承服,旣已加刑,則其所誣罔之狀,明白無疑,他罪囚則放送之外,無他道矣,諸議以爲如何?命均曰,其所被誣,無一毫可疑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興慶曰,渠雖欲吐還呑,不爲承服,當初發告,旣甚虛妄,則被告之人,似當放送矣。東弼曰,刑訊告者,已出於虛疎之意,則被告諸人,實無更問之端,放送之外,豈有他道乎?臣則別有深慮,湖南之人,荐飢之餘,見此意外之事,人心騷擾,鎭安未易,最可慮矣。尹游曰,獄情之虛疎,自初可知,被告之人,宜卽放送,而鞫廳事體甚重,亦不可無端放送,前後曲折,詳細頒示于中外宜矣。上曰,知義禁之言是矣,方欲書出,傳敎矣。眞淳曰,諸臣所達之外,更無他意矣,在外與之相議矣。乃貞曰,臣之所見,與諸臣無異矣。載厚曰,臣與諸臣無異,有何煩達?上曰,湖南,如此之變,比比有之,若此不已,將爲廢棄之地矣。瑗曰,臣則非參鞫之人,未詳獄情,而聞諸臣所達,初旣虛謊,告者亦物故,放送似宜矣。壽賢曰,此事出擧條,曉諭中外,然後方可鎭定人心矣。上曰,鞫廳物故罪人金繼寶之初因犯夜,告人惡逆,已涉虛謊,而事體所在,設鞫嚴問,以所告各人之招觀之,緣乞嫌憾,綻露無餘,渠亦以挾憾誣人,欲吐還呑,物故則今無更議之端,被告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竝放送。干連此獄被逮本道者及譏捕者,亦令金吾,分付該道放送,可也。{{*|榻前下敎}}壽賢曰,卽今關西査事,一時爲急,而道臣,引臺啓,旣已拿處蒙允矣。以前例言之,乙丑甲申年,皆已拿處,己酉年則罷職矣。大抵,道臣,雖罷職,未交代之前,權涉事務,而若拿問,則方在俟罪中,不得參涉本道事云,極可慮矣。臣意則拿問未免過重,依權{{!|𢜫|⿰忄省}}例罷職,似好矣。上曰,左右相意,何如?命均曰,丙寅,已有定式,而乙丑甲申,因臺啓,皆已拿處,己酉年,比乙丑稍輕,故其時道臣罷職矣。拿問則似爲過重,姑爲罷職,接應本道事,則似好矣。興慶曰,凡事莫過於前例,己酉年,雖爲罷職,今番事,比己酉稍重,雖拿問,似不過重矣。壽賢曰,臣意則務爲適中,故敢達矣。上曰,權以鎭罷職之請,事勢則然,而卽今邊陲不嚴,奸僞日增,拿問一道方伯,則邊民不無震懾之事,故必欲拿處耳。趙明謙之疏,深得臺體,而亦不免有有意之事矣。壽賢曰,平安監兵使,旣有拿處之命矣。道臣、帥臣,罪止拿處,則地方官,不可仍置,江界府使金浚,亦一體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刑曹判書朴師益,脚病之外,又添傷寒,病勢不輕云,而啓覆只隔三日,必將狼狽矣。上曰,刑判事,實爲未安,肅謝之後,一二次開坐,旋卽引入,事體豈容若是?旣以脚病爲辭,則過啓覆後徐徐請遞,容或可也,而前後除命,皆欲規免,是何道理耶?刑曹判書朴師益罷職,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頃日承牌出肅,而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故仍參政席,而旋卽引入,分義所在,豈容若是?雖以從兄弟之交遞,爲難安之端,而廟堂之上,豈無如許事乎?殊涉駭然矣。命均曰,惠廳堂上尹淳、朴文秀,一向撕捱,無意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金川、伊川、新溪等處,賊徒熾盛云,治盜之事,終不如武弁,金川郡守鄭錫耆改差,以武臣,各別擇送則好矣。興慶曰,金川賊黨之熾盛,臣亦聞知矣,以武臣差送,無防矣。壽賢曰,鄭錫耆,卽臣之女壻也。臣有私嫌,故不敢仰達,而大抵,金川等地,賊徒熾盛,故渠亦抵書於小臣,乞遞其任矣。上曰,守令無端改差,以武臣差送,則不無騷擾之端,申飭,善爲之,可也。李載厚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廳事體,至爲嚴祕,凡係獄情,不得宣洩者,乃所以嚴鞫體也。今此鞫廳罪人繼寶所告諸囚,皆以獄事之虛謊,有一竝放送之命,臣亦以當放之意,仰復於詢問之下,而其中高萬齡、二梅,顯有聞知獄情之跡,其招辭中所謂蒿田等說,極涉殊常,發捕都事,今方拿問,則其在重鞫體防後弊之道,不可以本事之脫空,遽然混放,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旣脫本事,何拘小節?不允。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濰,時在慶尙道龍宮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壽賢曰,高萬齡等,特爲放釋好矣,而臺啓旣發,不得捧傳旨矣。上曰,旣脫本事,放送好矣,而以臺啓,不卽放釋,雖爲惻然,而此啓不久當收殺矣。趙明謙啓曰,臣於日昨,論西藩道臣、帥臣,若以驟看,則勘律以拿處者,似涉過重,而臣則以爲十分斟量,自古邊民,隱伏於幽遠之地,潛越犯禁,惟彼道臣,亦何以相關操切,而其在申嚴之道,朝廷則申飭道臣,道臣則申飭守宰,守宰則嚴戢民人,此外無可用法之道,故自祖宗朝以來,若有犯禁事,則先治道臣,古之時有所以參酌事勢,恕究情實者,豈不若今之世而然乎?玆事關係,至重且大,不可諉之於無可奈何之地故耳。雖以已行之例言之,乙丑、甲申,則皆拿處,己酉則其所犯法者,比今日稍輕,而亦用罷職之律。若曰比乙丑稍輕,不可用重典云,則何獨不曰比己酉稍重,不可用輕典云耶?已往之事,姑舍勿論,末世之事端層生,氓俗之奸僞日增,國之所可必愼者,無過於此,惟當申嚴振肅,以懲日後,且拿處其一道方伯,則邊民之聳動震懾者,有勝於寂寥譴罷矣,拿來之後,或罷或宥,無所不可,何必較量罪罰於尺寸之間,不念大體之所在乎?且近日彼中事,有異於前,向來亦有無端嘖言,則今惟以姑息彌縫爲事,而日後或不無難言之端,則雖追悔,亦何及耶?臣之意見,本來如此,實出於深憂遠慮,而今者聖敎,旣許臣深得大體,而亦未免有有意之敎。聖意雖無指斥,而有意二字,不知何爲發也。臣之本不喜事,惟事含默,則業已聖明之所洞照,而至於此等事,爲國耿耿之忱,不能自已,若於此等事,不有意,則安有耳目之官爲也?雖然,有意之敎,終未免爲惶蹙之端,則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本無深意,若是引嫌,不亦過乎?勿辭,亦勿退待。明謙進伏,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利川縣監李世玧,雖無貪婪苛虐之端,而其所爲政,失於遺忘,朝晝昨今之所爲,謾不記省,雖以獄囚言之,所當放釋者,必持下吏之告課,然後始能覺察,下吏因緣爲奸。凡田政軍政之際,貽害於材間者,不一而足,怨謗頗騰,當此荐飢之餘,字牧之任,不可付之於此等之人,請利川縣監李世玧罷職。上曰,依啓。好人曰,伏見禮曹草記,則東道各陵,虎患狼藉,崇陵曲墻外,白晝囕人,只餘頭足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而當該陵官,少無驚動之意,二十三日之事,二十六日夕,始爲報來,殊極稽緩,當該陵官,宜有論罪之擧,且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意外之變,自禮曹,亦宜有奉審之節,故敢達。上曰,事極驚心,卽遣禮曹堂上,奉審以來,當該陵官,拿處,可也。{{*|出擧條}}游曰,近來虎患特甚,故連遣砲手,期於捕捉矣。上曰,此是靈物,砲手去則已無蹤跡,而此虎不可不捉,令諸軍門,期於必捉,可也。上曰,以崇陵虎患事,禮曹草記,中官忘却,不卽出給,事甚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榻前下敎}}好人曰,陶山書院致祭時,當遣近侍,而頃者儒臣,以撕捱玉堂定送之意,仰達於筵席,則自上有闕員差出後,稟處之敎矣。闕員今已差出,何玉堂進去乎?有下敎而後,可以奉行,故敢違。東弼曰,朝家有遣近侍之命,則吏曹當以玉堂中人啓下差送,而儒臣之以此稟旨,誠失體矣。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者,亦何必自上下敎乎?此雖微事,而事體之未安則大矣。當初陳達之人,伊時承旨,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誠爲非矣,其時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判義禁之言是矣。當該承旨推考,分付吏曹啓下,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光溭{{*|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洪好人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放送事,下敎,而臺諫方以移送本府究覈事論啓,放送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陳疏承批,又不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壽德,猝有身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李宗城,日昨只推之後,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成李宗城,禮曹參議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啓覆擇日,旣已啓下矣。初覆不遠,承旨不可不備員,右副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有政。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爲左副承旨,洪景輔爲右副承旨,李廷濟爲刑曹判書,鄭必寧爲戶曹參議,趙德中爲寧遠郡守,李箕獻爲高山察訪,趙榮國爲待敎,李聖龍爲禮曹參議,朴聖玉爲司錄。 ○兵批,有政。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服制,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洛昌君樘爲都摠管,郭來泰爲五衛將,池百源爲忠翊將,金聖應bb爲b宣傳官,朴來章、李明遇爲僉知,朴東祥爲武兼,朴纘新爲黃海兵使,李必耉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李宗白、趙東鼎爲副司果,李壽德、洪曕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五衛將金重頀,受由下鄕,過限不爲上來云,依法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萬戶李基蕃,以賙賑之功,有加資之命,而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兪彦通啓曰,禮曹參議李成龍,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判書,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副承旨洪尙賓,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兪彦通曰,陵奉審,事體何等重大,而禮曹參議金龍慶,設有撕捱之端,分義所在,決不若是,況更無可引之嫌,而特敎飭礪之下,又復違牌,所重在焉,其在事體,不可循例罷職而止。拿處,其代今日政差出,牌招察任,奉審之命下二日,尙未擧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參判批下,卽爲牌招,使之今日內辭朝。 ○李光溭爲事變假注書。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思陵直長所報,則本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守僕上直巡山等事,將至廢闕,陵上奉審之時,亦不無逢着之弊,其爲悶慮之心,當如何哉?發遣砲手,以爲捕捉除害之地云。近來虎患滋甚,至於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崇陵虎患捕捉事,自都監擧行事,下敎矣。東都,卽是御營廳所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都監亦爲一體發送,捕捉,可也。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令都監,期於捕捉事,命下矣。善放砲手八十名,將校率領,卽爲發送,而各別嚴飭,期於捕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內,自秋以來,連有惡虎往來之跡矣。今二十三日,崇陵曲墻後,至有噉食人物之變,事極驚駭,令軍門,發遣將校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思陵火巢內,大虎恣行,陵底居民噉死者,幾至十餘,極爲驚心。陵寢至近之地,有此橫行之擧,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明日曉頭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高萬齡、金南爀、二梅等放送事,榻前下敎,而金南爀,依承傳放送,而高萬齡、二梅等,臺諫以移送本府,嚴問論啓,姑爲仍囚之意,敢啓。bb傳b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向者,筵奏不審,致勤嚴敎,而雷威旋霽,慈覆彌至,罪則罔赦,罰乃甚輕,臣於十分悚懼之中,自不覺感鏤之入於骨髓,況復春官佐貳之恩除,遽及於此際,顧臣負犯自如,而聖眷之復隆,一何至此?臣誠且感且惶,罔知措躬於何地也。噫,臣本愚狂,幸遭聖明,言動任情,實有可駭於觀聽者,只荷天地之涵容,尙得性命之保存,臣猶是感激,每登筵席,有懷必陳,自不免爲支離之歸,臣雖迷甚,豈不知此,而自念不如是,則實無以推臣赤心,盡節於明主,故不得不如是耳。伊日大臣之筵白也,臣敢繼陳,此不過微細事,顧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誠死罪,臣言適出於聖衷激感之際,以致天威震疊,聖敎截峻,實非人臣所忍承聞者,臣於其時,不忠無狀,不能更陳一言,奉勉我殿下,又不能請伏鈇鉞之誅,而只與諸臣,蒼黃逬退,此臣之罪也。畢竟聖上辭令之過中,由於臣,大臣情勢之難安,由於臣,重宰之同被罪罰,由於臣,前後儒臣臺官之章奏紛紜,亦由於臣,究厥所以,莫非臣故,臣若不被重誅,將無以謝一時之公議,臣之彌日縮伏,恭俟威命,則臣自處之道,至於官職之辭受,更何敢論哉?大抵,子之事父,臣之事君,其道一也。父母有過,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諫,今臣一聞嚴敎,不敢復爲積誠導達,納約開悟之計,而恇㤼天威,含默而退,此之爲罪,尤爲深重,萬死不足以自贖矣。從今以往,設有殿下之過擧,有重於此,威怒有加於此者,觀於今世,勿論臣與他人,其有能一分可恃,爲殿下犯顔竭忠,以求正爲期者耶?臣罪固萬死,亦不知今日上下之擧措氣像,何至於此也?嗚呼,十餘年來殿下之所積傷者,是臣等之所至痛也,殿下之所觸感者,亦臣等之所痛也。說到此境,念及此地,群下之心,不期悲而自悲,群下之氣,不期沮而自沮,可以言而不敢言,可以爭而不敢爭,一事而如此,二事而如此,噫嘻,痛矣。此何事也?殿下志氣之剛大,由此而衰矣,殿下之學問之勤勵,由此而退矣。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非不隱憂於殿下之如此,而殿下之積傷已深,殿下之觸感易發,或當不如意之時,則輒有不忍聞不忍道之敎,雖知所敎所行,顯有所不當者,而終不敢違拂,猶以承奉爲事者,實慮殿下之心氣,輾轉增激,殿下之擧措,益致過誤,不得不爲苟且彌縫之圖,上殿則莫不逡巡而退縮,下殿則莫不嗟惋而憂迫。嗚呼,如此而能國者有之乎?由是而殿下之受病,日益深矣,群下之爲罪,日益深矣。若此不已,國家之末終受敗,將在於何等地頭乎?臣等誠知殿下受病之源委,而彼四方之不知者,若竊議之曰,吾君每以方寸已傷之敎,作一折群下之資,其爲聖德之累何如哉?雖然,此則猶是懸空妄度之憂,而方令一世之規模,猶以無所觸礙,無所違忤,爲至計,大官泄泄,小官伈伈,子思所謂國君出言,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而流弊所漸,日日苟且,循默成風,掩護成習,大夫士庶之莫敢矯非者,又劃出今日景象矣。卽此言之,殿下,其將爲何如主,臣等,其將爲何如臣,國家其將爲何如國耶?殿下若念及于此,亦必爲之惕然而嘆,渙然而悟且悔矣。且臣之尤有憾於天地之大者,殿下之平日自視,爲何如?臣等之平日仰期,又何如哉?雖大難堪之境至難抑之哀,惟當以理勝之,廓然無芥滯,今殿下則非惟不能然,如宗社擔負之重,國勢存亡之急,都不復思量,只牽於目前之情理,乃爲此無益之傷感,坐致過擧日積,國事日非,曾謂以殿下之明聖,纏繞而不自拔,沈痼而不自返,一至於此哉?殿下每曰已傷之方寸,今無奈何?藉曰受傷已甚,不能自由,此有大不然者,竊覸殿下於發號施令,苟爲自强,雷厲風飛者有之矣。日用酬應,苟爲深察,悔悟遷改者非一矣。只患不能加意,不復猛省,眞能加意而猛省,其所割斷情根,奮發心力,痛祛纏繞之私,一洗沈痼之病者,只在造次俄頃之間,一心轉移之機耳,夫何難哉?只坐殿下立志不能堅固,典學不能篤實,克治之功,或行或否,血氣之累,朝悔暮然,求治之心,日漸消沮,英斷之氣,轉歸蕭索,凜凜乎宴安怠忽之域,而殿下之所成就,較諸初心,不啻落得千百層矣,歲月邁往而不回,國事泮渙而無涯,堯、舜之治,更無可望,漢唐中主,亦難企及,興言及此,寧不痛心。噫,七情之中,惟怒難制,惟哀易傷,以怒遷怒,以哀遷哀,惟非聖人克己節情之道。況我殿下,以怒而遷於哀,以哀而遷於怒,失平乖和,無甚於此,其爲身心之病根本之累,當復如何哉?今雖聖質明睿,不諫亦入,風雷之改斯速,日月之更皆仰,而若其病根,則固自隱伏於方寸之間,或有事而磯之,有物而攖之,則不知不覺,將復發作如前日矣。此病不除,則末流之許多病敗,救回無術矣,反復沈痼,終不知稅駕之地矣。切願殿下,深留聖意,痛加省察,先立其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事雖有大悲傷、大感觸、大激發、大煩惱者,脫然反求,質諸天理,苟有毫髮不慊者,則克治斬絶,如刃兩段,解脫捐捨,如避惡臭,洞達恢廓,無復留滯,卽其傷感之情,激惱之端,曾不若春雪之見晛,而回顧向來纏繞沈痼之時,曾不滿於一笑矣。然後物來順應,恢恢有餘地,氣象寬大而辭令和平,擧措精當而人心悅服,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而達於天地。夫如是,則聖躬之安吉極矣,國家之平治必矣。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豈不在此乎?臣自其日退歸之後,抱玆款誠,日夜耿耿,重念臣之本性狂愚,如上所陳,凡有不當於心者,激觸奮發,不能斟酌,事過之後,旋卽慙悔,而終亦不能變化,以臣不能而敢責於君父,極知其惶恐,而眷眷愚忠,忍任不得,玆敢披瀝肝血,罄悉衷懇。萬一聖上,不以人廢言,納臣憂愛之忱誠,則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所恨矣,仍念臣於本職,情勢固已難進。且今腫病,遇寒益劇,萬無奔走職事之望,而竊伏聞莊陵碑石豎立,以來月初五日涓吉。本曹堂上,當趁期下往,而必於明日內發程,然後可無大事狼狽之慮。至於崇陵奉審,一時爲急,召牌儼降,而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終未免坐違,惶隕之極,益增死罪,懇乞聖明,俯賜矜諒,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勘臣前後罪犯,以嚴邦憲,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之情勢,實難抗顔於臺次,頃承除命,不敢冒進,輒陳情懇,見阻喉司,時値鞫坐方急,僚員有故,區區私意,有不暇顧,包羞忍恥,黽勉乍出,而廉隅大防,放倒無餘,其不可夤緣事會,遲徊䃲礴也決矣。臣之向日疏陳,蓋出於略陳國體,而儒臣處置之辭,乃以獨提訓將,不論禁旅等語,譏詆備至,或謂之斑駁,或斥以苟且,其所論列,便一彈章,臣實駴惑,繼之以慙恧也。臣疏主意,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而已。專在於徑先陳疏一款,則惟彼禁旅之論與不論,顧何關於此耶?觀其下梢文勢,則可知語意之歸重處,而儒臣之觀人文字,不曾究竟,直歸之於苟且之科,此誠臣之所未曉者也。雖以處置措語觀之,旣曰景像之怪異矣,又曰,徑先陳疏之爲非矣,又曰,多臺之不宜置之立科矣,則此與臣之疏意,無少崖異,可見儒臣之意,亦以臣言爲是矣,而顧於本事之外,討得別般材料,崎嶇爲說,勒成題案,臣之所論,實循公論,而反見斥於公論之地,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不能見重之致也。今若諉之以日久事過,因仍蹲踞,則是臣終爲苟且之人,以實儒臣之言矣。臣雖無似,亦知一分廉愧,豈忍爲此哉?臣又有情理之難抑者,不避煩猥,輒敢鳴號於孝理之下,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於本病之外,近患痰腫,腫在胸腹,核處之大,幾如楪子。雖年少無病者,尙難堪苦,況衰老抱病之人,其危凜難支之狀,推可知矣。臣以此情理,實難離捨,而初頭症形,未甚危惡,不敢瀆擾,抑情强出矣。自去夜,症情越添,腫毒大肆,又挾塞感,萬分危劇,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離。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私義之難强,諒臣至情之難抑,亟賜鐫罷,以便救護,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頃忝憲職,論一邊倅,而言辭妄率,未諳幾事,擧止疎繆,動被譴訶,末後處置,又直以苟且二字,一筆勘斷,便同彈章,臣心愧恥,若撻于市,杜門省愆,殆無可顯之面目,不自意鞶裭未幾,新除旋辱,如臣憂昧蹇劣不足備任事之實,聖明亦幾照燭,而猶且曲加湔祓,洊垂恩命,臣誠驚惶感激,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向日事實,不容不一番陳聞者,大凡居臺閣者,被人攻斥,則引避,例也。伊時大臣,旣以理山事,顯言於前席,公斥於稠坐,則臣之引避,烏可已乎?至若避語中泛忽二字,亦不過自咎,其見事矇泛,不識廟堂屬托之事而已,非謂當初發啓之泛忽也。今若取避草本文,一二勘過,則語脈所歸,不趐明白,而伊日筵中,聖上,至下臺臣旣以泛忽爲避,則夏亨事,自歸輕歇之敎,有若臣反爲禹夏亨前却者然。噫,臣雖無特操,顧其職則言事之官也。夏亨,卽邊地一武倅也。寧有言官,論一武弁,而乍復前却之理哉?況其弛禁本事,傳聞明的,殆若目覩,則臣雖欲爲之前却,亦無其繇矣。雖然,誨責之敎,如是諄切,此殆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撫躬慙悼,尙誰咎哉?至於僚臺處置之語,實是臺閣上不韙之目,而彼乃容易加人,略無難色,噫,亦甚矣。毋論其言之中理與否,言議之體,寧失矯激,毋至媮苟者,自其本色,而緣臣疲惱,得此未曾有之題評,臣之一身,固無足道,豈不亦羞當世而辱臺閣哉?且夏亨,被論未久,旋被升擢者,實緣臣言之不足有無於其間,至於藩臣,則事體有別,馳章伸救,汲汲請仍於臺啓未收殺之前者,何其全無顧忌者耶?此莫非如臣疲劣,不能見重於人,因一微事,蹈藉備至,恥辱彌甚,自今以往,臺端一步,便同鐵限,今若苟貪榮寵,冒承恩除,則世將目之而眞箇苟且之人矣。臣雖無狀,略知一分廉愧,亦豈忍爲此哉?昨以雜科監試,隨牌進詣,而踪地危蹙,無望趨承,投章自列,見阻喉司,終不免違逋之科,臣罪尤大。伏乞聖明,特賜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削,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臺望,以安微分,以安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儐,參贊官兪彦通,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宗臣西城君焯,武臣副護軍李廷彬入侍。上曰,崇陵曲墻後奉審,不可遲滯,禮曹參議金龍慶,元無撕捱之端,而如是違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使之卽爲擧行事。{{*|榻前下敎}}上讀前受音,自何謂四靈,至射御朝騁一遍訖。吳瑗,讀自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至鬼神之常也。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體旣正,如云正顔色斯近信,動容貌斯遠暴慢,膚革充盈,如云仁義禮智,粹面盎背,此各有其義矣。又曰,此旣論禮之所以本天殽地者,而此以下,則專以人事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肌膚之會,筋骨之束,非不固也,而無禮則惰慢傾側之容見矣,故必以禮固之也。瑗曰,人情莊敬,則似宜勞苦,安肆則似宜便適,而愈莊敬則愈堅固,而安在其中矣。愈安肆則愈怠倦,而反不得其安矣。殿下燕閑之中,體驗之工,未知如何,而試以敬怠之端,常常省察,必知表記之語爲不誣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寅明曰,《小學》、《大學》之道,自是殿下傳授家法,而殿下於《小學》之道,靡不躬行踐履,而亦於《大學》正心齊家治國之道,更加勉勵,則臣民幸甚。上曰,祖宗朝家法,謹於禮法,予亦自幼,聞見不至放過,而《大學》之道,亦祖宗相傳之心法,豈有未盡而予不敏故不能行耳。寅明曰,禮則由外而養中,樂則由內而達外,以禮治身,以樂治心,內外交養,然後方有實得之效矣。瑗曰,殿下克復之工,雖非臣所可窺測,而以言動之間言之,則欠闕處多矣。孔子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以今日治象觀之,則其可謂有躬行之效乎?殿下苟能實心用工於此,其效豈如此乎?殿下敎以祖宗相傳,卽《大學》之道,予未能行,殿下旣知其當行,則有何疑慮,有何趑趄,而不肯行耶?先正臣李珥曰,明主之作,千載一時,世道之降,如水益下,當宣廟朝所言,亦如此矣。今祖宗三百年宗社存亡,判於殿下一心之操舍,殿下其不可怵然警惕乎?上曰,所達切實,益加猛省焉。寅明曰,儒臣之言,甚激切,殿下益加留念焉。臣極爲惶悚,而有所懷故敢達,殿下嗣服之初,脫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立志用人,漸不如初,未免始勤終怠之歸,臣民不勝鬱抑矣。伏願殿下,益加奮礪,立大志祛私欲,務爲建中之治,則臣民幸甚,宗社幸甚。上曰,所達切中予病,可不體念焉,而自古人主,不能立志有三,事有始欲有爲,而事不從心而止,亦有懦弱不能爲者,亦有始則勤勵,粗有治效,而驕侈之心,便生如唐明皇者。予當初固欲有爲,而事不從心,戊申以後,心中常有天也人也之意,豈無消沮之事哉?庚戌後,方寸益傷,用人則初謂非淸,則不可挽回此世,故用如此之人,而其後觀之,淸亦有弊,淸之病,卽察也。予則謂今日朝鮮,當如天地開闢,然後方可爲也。茹毛飮血之時,雖不可復當以大布大帛爲國,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矣。辛丑承命之日,此意已存,而事不如意,今日則但以裁減爲事業,末流必至彼史官,無草冊矣。人謂予過於明察,明則予固不能,而察則自知其病,雖欲改之,而涵養不足,故時時發嘆矣。瑗曰,殿下每以方寸已傷爲敎,臣等承聞,孰不隕抑哉?然學問工夫,愈當於憂患中,得其力,動心忍性,以剛大弘毅四字,參前倚衡,則此固治心之正法,而其於保養聖躬,亦必有效矣。上曰,當留意,而紀綱若不振作,則將至覆亡之域矣。崇禎皇帝所謂我非亡國之主,紀綱不振,以至於斯,其言豈不痛切乎?若無振紀之事,此何異於干羽解圍也?予存心廣博,無其效矣。瑗曰,存心雖廣博,自切要處下工夫,以漸而進,方有依據矣。寅明曰,殿下以廣博爲心,揮廓運用,而發皆中節,則推之天下,無所不通也。上曰,趙王胡服,尙能行其所欲行,上苟誠心行之,下豈不效乎?若魯曰,殿下雖欲爲治,而治效邈然,每戒文具,而終則皆爲文具,必先立大志,然後可以有爲矣。今日人心世道,無一可恃,臣民之所仰望,惟殿下一身,故不得不專責難於君矣。寅明曰,殿下存心廣博,而崇尙儉德,必如晉武之焚雉頭裘,然後可以有爲矣。上曰,焚裘,乃一時號令驚動之事,非出於儉德矣。今日世道,無可言者,予與卿等,雖或無事,無遠期之心矣。瑗曰,目今國勢世道人心,可謂岌岌矣。殿下旣知如此,則何不汲汲修爲乎?凡事必以至誠血心行之然後,方可以成,無此心,而欲有猷爲,亦虛文而已。上曰,至誠血心之言,好矣。寅明曰,以崇儉一事言之,不可無法制禁令,而又必須以躬行導率爲本矣。若魯曰,以上躬言之,居處衣服,非不儉也,而奢侈之風,日往日甚,誠慨然矣,卽今國勢,實爲汲汲,臣不勝漆室之憂,昨與吳瑗,伴直相對,終夜憂歎矣。殿下或以爲架漏牽補,可幸無事,而決無是理矣。上曰,所陳慷慨矣。若魯曰,儉德亦一小節,而殿下開闢之敎,指謂移風易俗乎?上曰,然矣。瑗曰,有國而後有家,有家然後有身,而今日臣子,但爲身謀,而不念國事,必以爲於吾身若無事幸矣,國勢至此,而身獨安乎?上曰,於吾身,幸其無事者,不忠不孝之人也。有識者豈如是乎?瑗曰,今日私意橫流,擧世皆在私意窠窟中,將何以拯之耶?私意如此,故紀綱不立矣。今日大小事,皆是虛僞,無一分着實意,紀綱不立,亦由此矣。立紀綱爲今日急務,祛私意祛文具然後,紀綱可立矣。若魯曰,上番所達好矣。欲立紀綱,先立大志,務行實政,然後綱紀可立矣。上曰,此外豈有他道乎?上下番所達,誠切實矣。瑗曰,言路閉塞,爲今日錮弊,此固氣節,不如古人之致,而殿下亦宜自反矣。殿下欲祛朋黨,意非不好,而惟其聖意,先着惡朋黨三字,故每有臆逆過疑之病,朝臣欲論異己者,則必以爲伐異,其論所親者固絶無,而設或有之,又謂要名,竝論彼此,則又謂互對攻之,雖欲發一言,得乎?直言讜論,固不可論,官師相規,亦絶矣,如是而國爲國乎?上曰,所陳甚是,今日弊過如此矣,予亦豈欲其如此乎?瑗曰,卽今幸無大權奸,而言路如此,朝廷,設有大權奸,孰敢聞之於上乎?朝臣每陳疏,左看右視,東抹西改,輒曰,此字無乃礙眼乎?此句無乃見忤乎?積習已成,此雖若臣下之罪,實由殿下不能虛受優容之故,至於此矣。古之人主,賞諫求助,和顔導言,如恐不及,必如此而後,言路或可漸開,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苟不各別留意,豈有實效哉?若魯曰,殿下之心,先忘色目然後,言路可開,朋黨可祛矣。上曰,儒臣之言好矣,而如閔亨洙、趙迪命,豈可置而不言耶?予亦非樂爲矣。寅明曰,金若魯向日疏,亦非可罪矣。上曰,精神不足,不能記得,而字句之間,不無偏係之習,故罪之耳。瑗曰,亨洙事,臣嘗論此獲譴,至今惶悚,而亨洙之言,誠有過處,豈不知被罪之心有所懷,不敢隱於上,非可罪也。其時處分,終爲過擧矣。寅明曰,以亨洙事,至下嚴敎於大臣,尤爲過擧矣。上無發落。若魯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修禮而耕之,蓋以稼穡取譬,而修禮,卽《小學》之工夫也。瑗曰,禮義在先,仁樂在後,而學在其中,蓋學則徹始徹終,無所不在故也。寅明曰,《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養心猶治田,以田譬喩,極其好矣。上曰,然矣。瑗曰,禮也者,義之實,以下更釋禮義仁樂之意,蓋所謂仁者,順之體,順者,亦樂之意也。獨不及學者,亦以徹始徹終,故無事乎更釋也。以四性言,則仁先而義後者,仁者,本心之全德,故語德性,則仁宜爲先矣。此文則義先而仁後者,義者,隨事制宜之謂,必逐事用工,銖累寸積然後,可以復其全德矣。論工夫,則義宜在先矣。此等同異離合先後次序,必隨處體認然後,所見流通活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合之以仁合字,最有味,仁者心之全德。人能循禮集義,而加以學問思辨之功,益加其所未知,而約而會之,則本心之德,全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四體旣正以下,修身齊家平天下之序也。上曰,集說,亦引《大學》爲言矣。瑗曰,集說,以人身之肥設譬者,似不然矣。此固《大學》修齊治平之序也。然一身有一身之禮義仁樂,一家有一家之禮義仁樂,國與天下,亦然。殿下必以此章所言,先驗於聖躬,次驗於官闈,又次驗於國,有不合於此者,屢省而亟改之。期於自身而家,自家而國,則必至於大順之域矣。上曰,當留意矣。遂掩卷。瑗曰,講學,莫切於問難,凡文字泛看,固似無疑,細心硏究然後,有疑。有疑,固當思索,而又必難疑答問然後,知見益長矣。臣等魯識,固不足備顧問,而若或於舊讀新受,有疑必俯問,則實有光於不恥下問之盛德矣。上曰,如有所疑,當質問矣。若魯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聖候將在調攝中,而此處甚疎冷,或於便殿,頻頻賜對,則似好矣。上曰,禮運篇,畢講於明日,而小寒以後,法講將輟,召對當鎭日爲之耳。寅明曰,夜來聖候,若何,而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無事,而湯劑進御矣。瑗曰,《近思錄》,最切於聖學工程,先儒謂之四子階梯,無過於此者,似宜進講矣。上曰,先朝亦果進講乎?若魯曰,景廟朝,書筵進講矣。上曰,予亦有一番進講之意,《國朝寶鑑》畢後,當講《陸宣公奏議》及《名臣奏議》,《陸宣公奏議》講畢後,先講《近思錄》似好,問議於領事以稟,可也。寅明曰,《名臣奏議》,編秩浩繁,全數進講甚難,其中或不無緊歇,若抄出其緊要者進講,似好矣。上曰,所達得宜,曾經文衡及知經筵,與諸玉堂,齊會于玉堂,相議抄定,付籤以入,可也。若魯曰,進講冊子,事體重大,此亦問議於領事後,擧行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彦通曰,臣有所懷故敢達矣。連歲荐飢,民生困悴,而閭巷間奢侈之風,益甚,至於喪婚之節,尤爲豐備,將至於毁家斥賣之境,人多流離失所者,京城至近之地,盡爲丘墟,所見塞心,若不別樣痛禁,則末流之弊,不可勝言矣。此後嚴立科條,如禁閭家奪入,則庶無此弊矣。上曰,承宣末梢所達,可謂質實,而此非出禁之事,申飭嚴禁,可也。瑗曰,草尙之風,必偃,殿下先行儉德,必謹節用然後,可以責群下矣。上曰,所陳切悉,當體念焉,而宮中需用,亦皆撙節矣。彦通曰,臣於近日,連見各道狀啓,竊有憂歎之事,敢達矣。當此經用蕩竭國計罔措之時,各處漕船故敗之患,極爲寒心。臣於昨年在臺職時,已有疏陳,而今年十月間,別無惡風,而湖西溫陽、禮山、天安,京畿振威等邑大同米及安興鎭戶曹納米船,相續敗沒,試就其狀啓,考其日字,則十月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五處敗船,在於十餘日之內,此實無前之事也。溫陽、振威米船,則敗於南陽地,而禮山、天安、安興米船,則敗於發船不遠之地,或不過數里許,未出浦口而敗,其故敗之狀,斷無可疑,且朝家每以拯出之米,謂無所失,而不知其見偸。狀啓中,亦以爲拯米無欠縮,不可謂之故敗云,此尤慨然矣。蓋此拯米,與和水用奸者同,而所偸尤甚焉,每石偸出五六斗,而沈諸水中,則拯出之後,雖改斗量,必滿一石而有餘,以此觀之,則百石內所偸,可至三十餘石,千石內所偸,可至三百餘石,況其拯出者,豈能一一改量乎?監色沙格輩,如是偸食,而朝家則謂無所偸,謂非故敗,見欺於奸細之徒,至於如此,誠可痛也。拯米則分給地方官民人,使之改色劣米,則徵於本邑,在國家則似無所失,而其爲難捧,比他倍蓰,積成逋欠,終不得爲實儲,且拯劣米之責徵,誠爲窮民難支之弊,當此饑饉荐臻之日,雖其應納之各稅,受食之還穀,亦難備納,而況此劣米,乃是疊徵拯米,則雖曰分給,拯置多日,腐爛成粉,全無可食,而秋成捧納,便是白徵,曾前則敗船之弊,不常有之,故只沿海邑,間間受此患,而近來則無歲無之,無處不然,故沿海邑不能獨當,遍及於列邑,數日程地遠邑之民,以其徒勞無可食之故,初不往受,而秋來磨練備納,其爲愁痛,當如何哉?各道敗船,雖有可疑之跡,其所査處,每每不嚴,或止平問,或例囚、例刑,終皆無事放出,至於拯出石數無欠者,則置而不問,以此無所畏忌,故敗之弊,歲歲益甚,今後則必須嚴加訊覈,期於得情,施以梟示之律,然後庶爲徵戢之道,且於究問之時,必以拯米中每石偸出一款,發爲問目事,分付,爲宜矣。上曰,如戊申年敗船,則似非異事,而至於今年,則元無惡風致敗之說,實爲無據,國用之減縮,姑舍勿論,窮民之受害,誠爲可悶,分付道臣,勿循舊套,各別嚴處,而拯米偸出事問目一款,亦依爲之。{{*|出擧條}}瑗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有致祭之命,甚盛擧也。尊賢之盛意,莫不欽仰,而第聞文純公子孫中,無一人在職者。此實欠事,若命銓曹,錄用其奉祀孫,則似有光於尊賢之道矣。上曰,儒臣所達得宜,其令該曹錄用,可也。若魯曰,先正臣文成公李珥之子孫,亦無在職者,若令一體錄用則好矣。上曰,文成公子孫,曾有除職之命矣。今無從仕者乎?若魯曰,其奉祀孫李綖,纔身故,綖之子鎭五,向除部參奉,以事卽遞,方在草土中,而他孫中,亦有前銜可合收用者矣。上曰,兩先正子孫,一體卽爲錄用事,分付,可也。瑗曰,臣觀忠淸監bb司b鄭彦燮狀本,則罪人尹CChar,遽置放秩,而其弟邃,方以設鞫嚴問論啓,則何敢渾置於放秩耶?殊涉駭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嚴堤防之道似當然,而豈可深責乎?上曰,以日昨所講文義觀之,以衰裳入朝,爲非禮矣。曾前各司下吏之遭喪者,百日後起復,則出入闕內時,必着墨縗,而近於動駕時見之,則皆服純素之衣,事甚駭然,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受由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洪曕{{*|仕直}}柳萬樞{{*|仕}}。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匡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進參,而知事金東弼,同知事尹游,金吾坐起進,知事金在魯陳疏,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病不來,同知事李眞望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在魯、金取魯,同知事宋寅明,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吳瑗,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詳覆合坐,今日出令,而左參贊尹淳,未肅拜,右參贊未差,不得開坐。左參贊尹淳,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參贊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合坐,一時爲急,尹淳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亡命罪人振紀妻愛順,戊申年,分被囚於右捕廳時,所生子授去女人私婢烈伊及率養人柳世泰等,姑爲捉囚本廳,振紀子,仍爲捧授於世泰處,以待後日朝家處分矣。其時部將崔翼台,身爲捕校,不告主將,使烈伊,給他養育者,似有隱情,所當推問,以其方在邊將任所,捕廳則難以拿處之意,草記矣。崔翼台被拿金吾,已蒙分揀放送之敎矣,烈伊則因部將崔翼台之敎誘,出給柳世泰,世泰則不知亡命罪人之子,見欺率養云,而翼台旣已蒙放,則此兩人等,俱無可論,竝宜放送,至於振紀子,則旣是亡命罪人之子,而與他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後日登對時,稟處。 ○以柳萬樞爲假注書。 ○兪彦通啓曰,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依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崇陵曲墻後奉審後入來矣。傳曰,引見。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鄭震說等上言據,與通德郞鄭得寧所爭墳山,發遣郞廳摘奸後,稟處事,覆啓,允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漢城府bb言b啓曰,每年藏氷時,時戶米五百六石,均排收捧於都民,自是流來舊制,而中間或因年凶,或因國家吉凶之時,蠲減戶米,自賑廳、戶曹,分半上下者,已至四十餘年,其間雖有丁酉、戊戌兩年收捧之事,而厥後又爲啓稟,限年請減矣。辛亥九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判尹李森所啓,今番遷陵後,特軫民弊,蠲減高陽等四邑大同身布,而至於都民,無他施惠之道,戶氷米限五年減除事,定奪。壬子十一月初六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陳達,上年藏氷米,以都民重困於國役,不爲徵捧,自戶曹惠廳,分排當之。此出於一時特恩,而今年又以國役爲言,平市有所論報矣。上曰,平市之以此論報,非矣。若每每如是,則日後都民,將不知有藏氷米矣。然昨今年都民大困,不可慮其後弊而不施,今年則姑依昨年例,可也事,下敎矣。藏氷戶米,旣是都民應納之物,則所當分付五部,依例收捧,而第伏念連歲荐飢之餘,民皆赤立,宜有別樣軫恤之道,而且辛亥下敎之後,都民已知朝家減五年之德音,則到今收捧,恐有歉於止信之意,故不敢循例擧行,論報備局,則回題內,五年停減,旣是辛亥成成命,則依成命擧行之意,自本府草記稟達云,故敢啓。傳曰,旣有定限,豈欺民哉?昨年下敎,未能覺得之故,而該署尤爲䑃朧,依初定限停減。 ○洪尙賓,以義禁府bb言b啓曰,江界府使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浚,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兪彦通,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雜科覆試,當初定以今十一月二十日。放榜定以來十二月初一日,而引諫院之不備,今二十六日,始爲開場,畢試似在於十二月初一日矣。放榜吉日,不可不退定,故更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初十日辰時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洪曕,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柳萬增入侍。上曰,禮曹參判朴文秀,奉審入來後,仍卽入侍事,注書分付于政院。上讀前受音,自禮義也人之大端,至事鬼神之常一遍訖。吳瑗讀事大積焉而不苑,至順之實也一遍。上受而讀之一遍訖。瑗曰,此以下,發明大順之極致矣。事大積焉,而不苑,大凡物未順應,而我無與焉,則事雖多而應之有裕矣。人主一日二日,萬幾豈有無事之理?惟能順理應事,物各付物,所以積而不苑也。殿下御下,每以鎭定爲務,務欲朝廷之無事,而不如是,終無無事之理,苑而旣極,必益多事,惟事至物來,應之一以至理,則事皆成緖,物皆得宜,必至心逸口休之域矣。上曰,所陳是矣。若魯曰,事大,不必句絶,以事大積而不苑看得,似好矣。寅明曰,不必如此看矣。若魯曰,能守危,集說,似未暢,君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上曰,集說之意,似亦如此矣。瑗曰,太甲曰,無安厥位惟危,危者,指君位而言也。蓋言能守惟危之位也,能守危亡之戒云者,煩剩而未暢矣。若魯曰,持情合危四字,形容禮之功用,甚親切矣。先王制禮,所以防範於未然,以爲維持保合之具也。上曰,唯。寅明曰,此極言人君之至治也。蓋人君,修己以敬,篤恭而天下平,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而四靈畢至,此體信達順之道。伏願殿下,深加留意焉。上曰,益加猛省焉。瑗曰,上言禮之所以本天殽地,以治人情者甚詳,而至此又以天不愛其道等語結之。蓋極言其功效,而亦與上相應矣。上曰,天降膏露,是天不愛其道耶?若魯曰,然矣。但天不愛其道,以休祥言之,雨順風調,六氣順序,孰非天道,只以膏露言之,殊不着實矣,此漢儒疎處矣。上曰,唯。瑗曰,修禮達義,禮體而義用也,體信達順,信體而順用也。錯綜言之,則非修禮,無以體信,非達義,無以達順,禮義,乃下學工夫,始條理之事也,信順,進於上達,終條理之事也。整齊嚴肅,居處恭執事敬者,修禮之事也,日用應事,各有裁制,善則爲之,不善則必不爲者,達義之謂也。閑邪存誠,眞實無妄,以臻于純,亦不已之境,則體信之道也。率性循理,泛應曲當,事得其序,物得其所者,達順之謂也。苟能實用工於此,則中和位育之極工,亦不外於斯矣。此篇雖似汗漫,而其大綱則不過二語,殿下誠能念玆,循循下工,則聖德必有日新之工,而治效必有可觀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體念焉?此理雖若迂遠,而其所體行,在我之一心,如古鏡之重磨,則有日新之工矣。遂掩卷。寅明曰,連日開講,氣候無損傷之事乎?上曰,無事矣。匡輔曰,玉堂上下番仰勉之意,極爲切至,伏願殿下,益加奮勵焉。小臣非不知聖學之高明,而雖當無故之日,亦有停講之敎,而召對近久停止,無奈有倦怠而然耶?上曰,方在調攝中,故不得如意開講,而召對則予當量力而爲之,然此處甚疎冷,至如列聖朝《寶鑑》,則設講便殿,有所不安,故不能行之耳。予每看國朝事,雖臥,必冠而起,蓋出洋洋如在之敬也。匡輔曰,近來紀綱體統之無復餘地,比之數年前尤甚,臣誠慨然,以呈告事言之,自六曹、三司,至於摠府,而逐日呈辭,紛紜特甚,一日之內,或有再呈三呈,亦至於四呈,此誠前所未有之事。每有申飭之敎,故政院若或勿爲呼望,則或送書或送言,咎責備至,必欲入啓而後已,陳疏者亦然矣。其爲擧措,便同驅迫喉司,如是而何能奉行申飭之敎,而號令百司乎?實爲寒心矣。上曰,朝報無見之之道,故呈告等事,無以知之,摠管亦呈辭乎?殊可駭也。匡輔曰,武臣摠管之以親病陳疏,亦是前所未有之事也。摠管多員,相議替直而已,而頃者趙儆,以親病在直呈疏,故喉院不得已捧入云。張泰紹則以年少武弁,近日連爲呈辭,海興君橿,亦爲呈辭,故每當番次,諸摠管推諉不入,極爲未安矣。知事宋寅明曰,摠管十員,不爲不多,而至於番次,每患苟簡。臣方待罪地部及內局,而備局有司之任,俱皆多事,猶能間間入直,而張泰紹、具聖益之皆欲圖免,誠極駭然,聖益呈辭捧入喉院,亦不可無責矣。上曰,摠管乃是宿衛重地,而年少武弁,亦皆厭避,番次至於呈辭。若此不已,軍門中軍千摠,亦皆呈辭矣。前日則文宰不爲入直,而近來則勿論宗班及文武,無不厭避,番次摠管,自古豈有牌招之規乎?向者趙儆之疏,誠爲礙眼矣,捧入承旨及具聖益辭單捧入承旨,竝推考,卽今呈辭摠管,竝從重推考,益興君之再度呈辭後,身病出仕,亦無前例,其病之不至大段,於此可知。當初辭單捧入承旨,亦爲推考,此後摠管之辭疏辭單,勿爲呼望,可也。凡疏章,喉司還給不捧,則尾陳侵斥之語,故不得已捧入,此後侵斥喉司之疏,予當一倂還給矣。匡輔曰,朝臣之受由下鄕者,不得逾限,法例當然,而近來每每過限,不爲還朝,此亦關係紀綱矣。工曹參判鄭壽期,則本職之外,又兼摠管,而年今七十,當寒不卽上來,宿衛之任,與他有別,故敢達。上曰,鄭壽期不卽上來,殊甚不當,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而此後朝臣由限,各別申飭,修明舊典,可也。匡輔曰,前參議金龍慶,則果得風病,昨者再違召牌云,而有拿推之命,當寒冷獄,若或添劇,誠有死生之慮,而近來違牌之弊,極爲寒心,大小臣僚,皆以牌不進爲能事,如是而國事無可做之望,臣切慨然,各別申飭,何如?上曰,金龍慶果是實病,則昨日拿推,出於重事體之意,罰已行矣,特爲放送,牌不進之弊,則各別申飭,可也。匡輔曰,陞學當年條,自政院申飭必於歲前畢試事,旣有成命矣。小臣待罪該房,故各別申飭,而日昨大司成及學敎授變通差出之後,大司成李宗城則果有實病,臣亦目見其吐血之狀,而至於學敎授,則南學敎授吳瑗,旣已畢抄,而其餘中、東、西三學,則終不擧行,士子輩缺望,不須仰達,而成命之趁未奉行,誠爲未安,大司成之病,比初以銓官違牌時乍減云,卽爲牌招,學敎授則元無牌招之規,何以爲之?上曰,事極可駭。學敎授則無牌招之規例,中、東、西三學敎授,從重推考,各別催促設行,而大司成李宗城,卽爲牌招,可也。若魯曰,喉司之出納惟允,乃其職也。諸臣辭單,雖曰紛紜,可捧則捧之,不可捧則不捧而已。今以書囑傳喝驅迫等煩碎之語,至煩天聽,事體殊甚未安,入侍承旨推考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出於慨然,而儒臣請推,大體是矣,依爲之。{{*|已上出擧條}}上曰,所講冊子問議事進去乎?若魯曰,退出後,卽當進去耳。諸臣,以次退出。 ○申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參判朴文秀引見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洪曕,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文秀進伏曰,當初見陵官報狀,則極爲驚心矣,及臣馳進奉審,則有異於報辭矣。上曰,與陵官報狀,有異乎?文秀曰,臣之書啓入之乎?上曰,入之。承旨跪進。上覽畢,謂文秀曰,前後曲折,詳細陳達。文秀曰,臣奉命待開門馳進,則日已午矣。奉審陵上,則大王陵上莎草茂盛,王妃陵上莎草,猶未茂盛,而他無頉處矣,所謂囕人處,則距陵上三百餘步許矣。上曰,距陵上如是絶遠,而陵官以曲墻外報狀,極爲駭然矣。文秀曰,陵底虎患特甚,巡山上直,不得任意爲之,故六陵參奉,相議報達。大抵,自前此等事,報于禮曹,則禮曹不卽擧行,故以曲墻後報達,欲其驚聽也。上曰,曲墻後之說,聽聞俱駭,事極率爾,本陵參奉,旣已拿處,而諸陵參奉,亦不無論罪之端矣。文秀曰,勿論遠近,曲墻外則一也。何必以此論罪乎?上曰,囕人處有痕跡耶?文秀曰,囕死者,卽村下之人,而囕餘,旣已持去,其處有若干血痕若干衣片矣。文秀曰,臣每登筵席,有懷必陳,非不知言辭之支離,而愚衷所激,不能自已,敢達矣,殿下嗣服之初,志氣英發,銳意圖治,臣民顒望至治矣。比年以來,漸不如初,施措之間,非復昔年之英發,從違之際,不見舊日之雍容,今日群下,莫不隱憂,而殿下之積傷已甚,或有觸忤之事,則輒下不忍聞之敎,群下惟以承奉爲事,若此不已,則末終之害,有難言者矣。伏願殿下,加意猛省,先立大體,只將一箇天理,參前倚衡,作爲準則,則人心悅服,而祥順和泰之氣,充於一心,達於天地,聖躬安吉,國家和平矣。臣昨上一疏,言雖至愚,不無有裨於聖躬,更加留意焉。上曰,予在春宮時,知卿向國之誠矣。頃年長陵幸行時,至高陽晝站,有下敎事矣,人謂之狂,而我不謂狂,人謂之麤率,而我不謂麤率矣,然而卿不免浮雜之習矣。文秀曰,臣有所懷,不言則是負殿下也。殿下每以方寸已傷,今無奈何爲敎,是有不然者。殿下苟能惕然悔悟,以理抑情,則擧措雍容,自無過度之事矣。三百年宗社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上,豈不重哉?伏願殿下,割斷無益之悲,以頤養聖躬爲務,則豈非臣民之幸耶?臣事君如父,若負殿下,則是負父也,此臣所以有懷無隱者也。上曰,今日世道人心,可謂汲汲,挽回之道,豈不難哉?所達慷慨,可不猛省焉?昨疏亦當體念焉。洪尙賓曰,朴文秀之言,未免支繁,而皆出於憂國之誠,更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更加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1月30日== 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自巳時至未時,日暈兩珥。 ○李匡輔啓曰,明日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兪彦通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兪最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若魯,敬奉聖旨,以召對冊子《陸宣公奏議》畢講後,《近思錄》繼講當否及《名臣奏議》抄刪事,問議于領事,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近思錄》一編,實爲四子之階梯,其於聖學工程,裨益弘多,至今未及進講,誠爲欠闕,果如儒臣所達,《陸宣公奏議》畢講之後,《名臣奏議》未及抄節之前,先以《近思錄》繼講,而《名臣奏議》,卷帙浩汗,不可不刪煩取要,以便睿覽,亦依筵臣所達施行,似爲得宜矣云,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與領議政議同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洪景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明日啓覆,亦無進參之員,除陳疏呈辭受由雜科進在外外,持平趙鎭世,司諫宋秀衡,正言趙明謙、南泰齊,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初覆時,吏曹、禮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吏曹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議徐宗玉病不進,禮曹判書申思喆雜科覆試進,參判朴文秀呈辭,參議李聖龍奉命在外,無進參之員云。禮曹參判朴文秀,吏曹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一體牌招,以爲啓覆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兪彦通曰,今番歲抄中牌不進之類居半,此亦紀綱所在,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昨雖飭勵,宜有各別飭勵之道,自本院,另加嚴飭。 ○兵曹右邊捕盜兼從事官李玗。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兪拓基、尹陽來、李眞淳,平安兵使鄭壽松、趙儆、張泰紹。 ○洪景輔啓曰,明日啓覆時,兩司不可不入侍,而或呈辭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雜科試所進,或在外,或未差,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只有持平李載厚,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莫重啓覆時,禮曹堂上無入侍之員,朴文秀待明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數昨,承命入侍,奉聆玉音,開誨諄切,倚毗隆重,萬萬非賤分所當得,忽又親宣手書,被以曠絶之異數,退歸擎閱,天香滿袖,寶墨耀室,仰思遭遇,涕汗俱逬,俯省罪戾,心骨爲驚,終宵繞壁,不能成寐,歷日惝怳,氷炭交中,實莫知置此身於何地也。念臣愚迷膠滯,徒欲全咫尺之守,以裨聖朝之風化,前此負犯,姑舍勿論,伊日前席千言萬語,庶或感回聰聽,自不覺支蔓猥瀆,重添一案,及叨無前之誤恩,雖陳感泣之微忱,而猶且祈懇之辭濫多,叩謝之意反輕,厥後鎭日違召,猶夫前套,若不省君父之可畏,寵渥之可感,眞所謂頑然木石,嚴敎之下,一倍震懍,而誅譴不加,轉益焦隘,不得不冒萬死更暴未畢之說,尙冀聖慈之矜諒焉。噫,天道損滿,人情惡盈,福過而生災,眷重而招忌,臣雖不肖,嘗聞古人之明訓,平生所深畏者,權勢二字,而聖明,謬知,位任愈隆,莫遂循墻之志,冒犯在梁之譏,固已多矣。至於今日除命,尤是第一權要,而同堂兄弟,替傳而連授,事未前聞,人莫不愕眙,臣於初聞命之日,卽自矢以限譴必遞,旣已成說於朋儕矣。又以質誓之意,仰陳於章疏矣。上自朝廷,下至厮隷,皆言其必不行公矣。撕捱已至六旬,而違牌已過六十矣,佐貳變通之後,世皆謂今則便同已遞矣。千萬夢寐之外,遽有此非常之節拍。噫,螻蟻微臣之去就,何所關於輕重,而乃殿下特勤睿念,侵夜出御,曲賜面諭,已極過越,況又侈之以曾前或施於大臣儒臣之寵章,臣以榮爲懼,戰慄罔措,至欲昧死還納者,此也。恩數之太褻,本爲聖德之失,奬飾之匪人,深累則哲之明,四方有識之士,其必有懣然不服,口議而目笑者矣。雖然,君父之眷禮至此,臣縱無以稱塞萬一,感激圖報,殞結是期,飾讓便身,義不敢出,且以匹夫而敢與至尊,終始角勝,極知僭妄,罪在罔赦,而區區爲此至難,必欲得遂而後已者,一則畏公議而自處也,一則誠不忍自我作始,資後世貪縱者之口實也。此心炳然,可質神明,到今罪極理窮,勢在應遞之際,諉以分義恩數,猝然回頭出脚,則譬如營十層之塔,而至九層而毁壞之也。將何顔面,更對於成說之朋儕?亦何以自解於擧世之嗤點乎?昔宋臣司馬光辭樞密一節,訖今傳爲美事,而向使宋帝,不肯諒其志而成其美,則光焉能致是哉?臣之庸下,雖不敢希企於前賢,而若其所仰望於聖上者,實不在宋帝之下,惟願天地父母,察臣言之亶出苦情至懇,念此事之大關國體後弊,劃然改命,收臣職名,而若臣積逋君命之罪,斷不可因仍倖逭,竝乞亟命有司,重加勘處,使已頹之紀綱稍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筵席勉諭之下,其在分義,不宜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卽見持平李載厚疏本,以臣之處置請遞,公肆反詆,臣誠不勝駭惑也。憲臣向日之疏,臣猶略記,而其上款臚列,專是論戎儀者,首以頃日野次閱武起辭,而繼曰陣中隊伍,節次錯亂,又曰見者擧皆驚怪,傳者莫不寒心,又曰,平常之時,若是顚錯,他日緩急,何恃爲重云,則臣之筵奏所謂指陳其時事狀者,果有一毫差爽,而禁旅一款,果爲本事外別般材料耶?其只提訓局,而不論禁旅者,臣固未知果出於何意,而臣所謂斑駁苟且,只就其言議平說而已。今憲臣之自辨,若謂訓局如此,故論之,禁旅如此,故不論,則不害爲意見之參差,而不此之爲,猝改其說,乃曰臣疏主意,專在徑先陳疏一款,有若其意初不在戎儀之得失者。噫,此胡大事,而乃至護短文過,若是其不白直耶?臣實異之,雖以今疏所謂不但爲戎儀之顚錯者觀之,不但二字,自露本情,而上下語意,互相矛盾,無亦以前疏尙在,終不可掩故,不得已而爲此依違之辭耶?一時當論不論,何難於引咎,而浪費心力,一至於此,終以崎嶇勒成等語,若將相角者然,誠如是,則臺閣言議,雖有不韙,處置之際,漫無可否,然後方可謂之和平耶?臣不欲呶呶較辨,自損事面也。如臣無似,忝居公論之地,因一處置,忽受反詆,其疲劣不勝任,亦已審矣。在臣私義,終難晏然,玆暴微懇,冀蒙矜察。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安愚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2hqw8z9wkjjfk0g7rx5ug6ccyzqc05w 承政院日記/英祖/九年/十二月 0 1109894 2173376 2173244 2022-08-21T13:33:38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啓覆時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啓覆時,兩司不備,終涉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纔已出仕,更卽牌招,臺諫有闕之代,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有時急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洪景輔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初覆時,禮曹堂上,不可不入侍,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bb都b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朴文秀爲大司憲,金龍慶爲大司諫,宋眞明爲大司成,崔命相爲司諫,洪昌漢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申思永爲持平,趙尙絅爲右參贊,李縡爲吏曹參判,黃瑞河爲掌樂正,申兼濟爲軍資正,李潝爲司成,鄭胤獻爲濟用判官,李炫爲司䆃主簿,宋翼輝爲泰陵參奉,金遠祚爲懿陵參奉,洪啓白爲童蒙敎官,尹得載爲利川縣監,尹陽來爲平安監司,張泰紹爲平安兵使,海春君栐、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單付,以李權,承文博士單付,朴成玉、姜杭,承文副正字單付,韓濟,成均博士單付,邊是重、康弘濟,學錄單付,李寅賓,學諭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去十一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bb都b承旨李春躋進,以金有慶、韓德全、柳復明、金希魯、徐命彬、李匡世、崔道章、韓啓朝、李龍臣、趙由恒、金厚昌、韓範錫、許樑、趙鎭禧、李玄輔、金次鼎、宋奎弼副護軍單付。以洪鉉輔、徐宗伋、金尙奎、柳綏、李濟、柳儼、朴師正、金龍慶、徐宗燮副司直單付。以柳萬樞、李光溭副司正單付,李鳳翼副司直單付 ○洪景輔啓曰,刑曹參判,禮曹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待明朝牌招,以爲啓覆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禮曹參判,趙最壽爲刑曹參判。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於見職,有決不可仍因盤礴者,執義臣趙明澤,於臣爲從弟,兩司異於閑司漫職,自是言議可否之地,而同堂兄弟,參錯冒據者,非但私義有難安,揆以公體,終涉苟艱,凡有處置合啓等事,兩司不可不相議參涉,其在遠嫌之道,實有所難便者,則諉之以目前姑無是事,而淟涊僥冒者,此在公體,爲苟艱之端,且言責之任,不輕而重,任言責者,惟是三司,而隨事論啓之責,尤在於憲、諫兩司,或可或否一是一非之際,從兄弟,分據其二者,豈無掣肘相礙之端乎?此在私義,爲難安之甚,前例亦多以此等親嫌,必遞乃已,臣於日昨除命之下,亦援此控辭,而見阻喉司,適値諫院無行公之員,鞫坐累日遷就,臣迫於嚴命,黽勉出膺,而其在廉隅,終不可晏然仍冒,則決矣。臣於平日,惟以分義爲重,揆諸私義,將非大段可嫌者,則不作文具飾讓之態,此則業已聖明之所照燭也。何必於此諫職,必欲力辭而止乎?蓋以姿性之鈍滯,言議之拙訥,猶是第二事,而自有應避之嫌故耳。君之使臣,如天地之賦萬物,使各得其宜,各安其所,飢飽冷暖,毋枉其性而後,是爲禮使之義也。此則聖明之所當體下而矜恕者也。日月之明,何獨於臣漏照乎?今因闕啓多日,召牌降臨,而反復思惟,情勢如右,萬無承膺之路,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所辭,非出例讓,亟許遞臣職名,因治臣瀆擾之罪,以存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於疏末,有區區愚見,玆敢附陳焉。向來鞫事收殺時,高萬齡、二梅二人,旣於本事落空,則斯速放送者,實有光於霈然好生之德,而憲臣,旣有所見,旋卽發啓,則金吾不可以放送,亦欲移囚明査,則臺啓未得準請,金吾無可以奉行,姑爲仍囚,臣謂勿論其有罪無罪,不可不一番明覈,而憲啓蒙允,然後始爲出場之端也,伏願殿下裁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二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初覆,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左參贊尹淳,刑曹判書李廷濟,禮曹參判朴文秀,兵曹參判趙錫命,戶曹參判李普爀,左尹朴乃貞,洛豐君㮊,花原君權喜學,同知趙國彬,吏曹參議徐宗玉,刑曹參議李衡佐,工曹參議李承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正言趙明謙,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時。壽賢進伏曰,日氣寒暖,比甚不適,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進伏曰,眩氣往來之候,昨今,復何如?上曰,比來頗歇,昨今酬應稍多,故不如數昨,而猶不至大段矣。又曰,寢睡水剌等節,亦何如?上曰,秋曹啓覆文案,昨日晩後始入,故一一披覽之際,自然東方欲明,以此不能就寢矣。命均曰,今日兩司,不能備員,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持平李載厚罷職傳旨,批下之後,政院所當卽請開政差出,而尙不稟啓,殊可異也。仍命注書,出問李載厚傳旨下不下。範錫還奏曰,傳旨已下,而中間書吏,遲滯云矣。上曰,啓覆時臺官不備,古亦有之否?春躋曰,昨年啓覆時,臺諫亦不備矣,景輔進伏曰,今此啓覆文案奏陳,其將先京囚而後鄕囚耶?敢稟。上曰,先奏京囚,可也。春躋抱文案而前曰,此乃京囚明月事也。上命讀屍帳,又命讀韓德良招辭,又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小無疑晦,更無可白。命均曰,不惟文案如此,外間傳說狼藉。淳曰,情狀殊甚切痛,十二歲兒,何故必欲殺耶?壽賢曰,明月招辭,有云以其淫行之狀,告其父,故殺之,此言近似矣。廷濟曰,臣待罪秋曹未久,當初檢屍時,事雖未詳知,而其所發明,殊欠明白。上曰,文案有未盡處矣。壽賢曰,以獄體言之,則文案有所未盡,而勘律,則不在於此矣。諸臣皆曰,無疑晦。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尙賓,抱朴云得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云得機捕時文案,又命讀云得承服文案。又命讀李榘問目文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世豈無殺獄,而亦豈有如李榘之無形者乎?道臣之言,亦旣盡之,朴云得,固不足言,而李榘之忘其息之讐,欲害至親,尤爲切痛。壽賢曰,李榘常有欲殺鳳徵之心,不可以人倫責之,然而不可用一律,若用一律,則有關後弊。上曰,杖流於渠甚輕,予亦不欲用極律,而李榘之隱云得,人理都喪,豈不痛乎?然而可用死外之律,不可用一律矣。文秀曰,杖百亦重,若以嚴杖,杖百,則豈不至死乎?此漢,宜用嚴杖。壽賢曰,杖不可高下,豈可於此漢,獨用嚴杖?廷濟曰,李鳳徵事,殊甚慘酷。上曰,其所注目云者,可謂善形容。宗玉曰,臣待罪海西,已知鳳徵之非元犯,而其所打殺少女,亦甚可疑,問于覆檢官,則答以不然矣。上曰,於此案,亦已言之,云得初招,有云李榘之子,奸其妻。宗玉曰,其所隱云得之罪,雖不可殺,流三千則輕矣。上曰,當初之事,不甚怪異,而其中無狀者,李榘之在獄中,其用心,尤爲無據,此於李榘爲妻姪矣。瑗曰,此亦宜用杖流,一朝加律,後弊亦關,且有受敎《大典》,不可廢也。上曰,近來減死律爲絶島定配,玉堂之言,是矣。得和曰,杖流之法,以本法用之,而減一律,似好。上曰,年過六十矣。廷濟曰,玉堂之言,雖有意見,而此則李榘情狀切痛,若依玉堂言施律,則杖流亦輕矣,情理尤害者殺,此乃先朝立法也。雖不可用極律,自上特用嚴律,宜矣。上曰,贖與不贖間,當用杖律。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法者,不可隨時所惡而增加也。今李榘,忘其息之讐,陷嫌人於死,人理絶矣,用心兇矣。當世道陷溺之時,此等之類,決不可以杖流而止兺不喩,其所凶慘,非一時誣告之比,則宜當嚴刑島配,而旣施四次之刑,又加杖流之律,今無可添,仍其杖,島配爲良如敎。命均進伏曰,水剌之時,已晩,請小退。匡輔曰,親臨慮囚,筵席至嚴,大臣、六曹、三司,次第陳達,事體當然,而靈城君朴文秀,輕gg徑g先奏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啓覆事體已重,應參諸司,不可不參,而儀賓府,今日獨不入侍,錦平尉朴弼成,以老病陳疏,還給,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事體所在,宜有警責,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匡輔曰,凡入侍時,戶外小退,則不爲曲拜,而閤門外小退,則曲拜出入事,因爲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大臣以下,以次退出。上命諸臣更入。景輔進伏曰,政官牌招開政事,敢稟。上曰,吏判牌招,而以啓辭允下之意,出牌事,注書出傳此意,可也。範錫還奏曰,傳旨始下,故使之催促牌招矣。彦通抱信川罪人崔俊弼文案而前。上命讀己酉三月二十二日以下文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蹴打要害處,以至於死。命均曰,當初屍帳,明白更無可論。興慶以下諸臣皆曰,臣意亦然。宗玉曰,臣待罪海西時,亦已詳知矣。不惟文案明白,實因亦旣分明,更無可論。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京兆郞官山訟摘奸文書,混置於啓覆文書中,不卽啓下,當該中官,推考,可也。春躋曰,開政之時已晩,小臣請先出預政。上曰,唯。好人抱平壤罪人金海發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上曰,檢屍時尺量,用何尺?壽賢曰,以周尺用之。上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傷處甚多,初招旣已承款,更無可問。上曰,毆打之不足,又從而懸於馬索,以至四日而死,此亦異矣。廷濟曰,勘律之外,更無它道,諸臣所達皆同。上曰,此亦酒之所致。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出而還奏曰,吏判送言,願與參議同政。命均曰,啓覆入侍,事體重大,且吏判,自可獨政,而都承旨李春躋,以入侍參議,出去同參,至於煩稟,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匡輔抱黃州罪人朴成才文案而前,上命讀再次考覆文案,又命讀招辭。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朴成才與趙江忠、金重九等三人,同謀僞造,今姑囚置朴成才,而機捕其在逃之人,爲宜,此與久獄有異,所當詳審處之。命均曰,前後印信僞造,何限,而此則非尋常僞造之比,其情切痛,依法處之爲宜。興慶曰,旣已分明承服,正法爲宜。淳曰,渠旣以與知承款,可斷以法。上曰,此非通引,乃隨從也。普爀曰,旣自承款,隨從與否,何可區別?宗玉曰,僞造之法至嚴,官屬尤可痛治,左參贊所達,是矣。壽賢曰,在逃之人捉得,似好,而亦何可輕議乎?匡輔進玉化疑事。上曰,雖與江忠、重九等同謀,而末梢之言,似是直招隨從者,宜減一等,欲依領相所陳而爲之,左右相之意,亦何如?命均曰,印信手刻,渠旣自服,則此非隨從矣。上曰,此則不然,所刻之物,乃瓢片,而刻之者,江忠也。以再次承款,見之,似有區別之道矣。仍命刑議出去,考出律文而來。衡佐,持《大典》還入。上命讀之。衡佐讀畢,進言曰,此文中,亦有書與刻兩人皆處之事。上取覽其律文曰,雖以《大明律》見之,亦爲區別其隨從矣。壽賢曰,捉其兩人,究問處之爲宜,故敢達。上曰,當初謀議時,此亦分明知情,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首謀者,固勿論,而助謀者,亦不可不論。又命書曰,雖强盜承款鎭營後,有考覆之例,則可見其審愼,而黃州印信僞造罪人朴成才,機察被捉,則鎭營推問時,施以治盜之刑,固非異也。而本牧推問時,亦施此刑,雖快取服,非所以分官之意,當該牧使鄭錫範,從重推考。上命注書出問吏判急時請對之由。範錫出而與吏判偕入。吏判進伏曰,近來臺望,極爲苟簡,本曹堂上,今日政,亦當差出,而參議徐宗玉,未曾與之相議,故以出參政事之意,使都承旨敢稟矣。上曰,此非堅執之事,參議出去開政後,卽爲入侍,可也。春躋進曰,臣亦將往參政席,所掌文書,何以處之?上曰,移付他承旨,可也。好人抱晉州罪人劉漢石文案而前。上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印信僞造,情節分明,此無可論。命均曰,印信雖未刻成,而其議則已成。興慶曰,其所設心,殊甚痛惡。有龜曰,印信雖未成,設計則已著,豈可低昻其律文耶?普爀曰,以苽刻印之事,雖不足責,而今旣成獄,斷不可饒貸。上曰,以鐵造印,將何用乎?見其刻苽造印之說而深笑之。本事雖疎迂,而旣入於機察,則不可容貸。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錫命進曰,臣方入直兵曹,亦將出參政席,敢請。上曰,唯。匡輔抱尙州罪人鄭道信文案而前,俯而讀之。讀訖。上曰,此事於心,深有所歉然,王者,誰不恤民,而此甚殘忍,不忍見矣。壽賢曰,臣亦不欲仰請照律。命均曰,旣犯死罪,律則無可論而得,其情則可哀,此與他罪人有異,其罪容有可恕之端矣。壽賢曰,苽印與鐵印有異。上曰,我國豈有以鐵造印者耶?大明典,亦與此有異矣。有龜曰,官穀偸出,豈曰無罪,而其情則可恕,惟在聖上處分。淳曰,臣等在外庭亦與之相論,諸囚中惟此有可恕之情,惟在聖上特恩容貸而已。乃貞曰,臣意則不然,僞造印信,偸食倉穀,豈可恕乎?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命均曰,未勘處之文案,今有五軸,夕水剌進御後議處否,則分兩日爲之亦好,敢稟。上曰,文案所餘者不多,當觀勢爲之。彦通抱信川罪人田雀金文案而前,讀數斯復起進言曰,臣素有眼病,屢陳乞免之章,而啓覆前未及得遞,不得不黽勉入侍,而日昏眼暗,不能看字,請命左右明燭。上曰,旣有眼病,則燭下看書,亦必難矣。他承旨代讀,可也。景輔入而彦通退,差備官,乃設燭火。上命讀屍帳。讀訖。上曰,石貴擧頭,渠則擧足云,而石貴今已物故,更無可問處,此雖常漢事,而石貴之從往安岳,何也?今若更爲捧招,則必將變辭矣。廷濟曰,雀金失妻,專由於石貴矣。上曰,雖以文案見之,其辭三變矣。壽賢曰,朴靈金、金石貴已死,今無可問處,照律外無他道矣。宗玉曰,石貴乃信川土豪也。石貴已死,故雀金,始乃承服,此甚痛惡,大抵黃海道風俗,類多如此。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命均進曰,去夜旣失寢睡,今又夜深,待明日更爲考覆,何如?上曰,啓覆,分兩日爲之,亦有前例否?命均曰,有之。上曰,大臣旣已屢陳,且此獄事十二條中,鄭道信事,容有可恕,而其餘皆難免重律,然而不可無審愼之道,餘獄,明日爲之,可也。景輔進曰,然則啓覆,以姑罷書出耶?上曰,唯。景輔乃書曰,啓覆姑罷,明日時刻,以辰正初刻入之事,{{*|榻前下敎}}。上曰,崔德松事,無隱晦處,而同推時,以誣人自服,此實由於監司之抑勒,是乃朴師洙病痛處也。上曰,鄭重萬山訟,大體何如云耶?廷濟曰,臣之子景元,以漢城判官,摘奸山訟而來,故臣亦略聞其槪。上曰,鄭重萬,諉之以祖山而入葬,兩隻所爭,何者爲非耶?命均曰,臣亦聞知,朝臣無非其子孫云矣。壽賢曰,鄭重萬以形勢用山云。上曰,十步之內,用二墳,此豈理耶?且鄭重萬,本不能養山云。景輔進曰,近來朝報,全沒擧條,日昨朴文秀所陳事,亦不出朝報,朝報書寫人收治之意敢告。上曰,依爲之。又曰,出納文書,率多遲滯,此固政院書吏不善擧行之致,而別監亦爲申飭,何如?上曰,當爲申飭。明謙進啓曰,請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挐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瑗啓曰,啓覆罪人私婢明月,旣已承款,更無可論,而其結案中,只以不從敎意爲言,其間情節,猶未詳盡,刑曹當該堂上,難免不察之失,推考警飭,何如?上曰,明月文案,甚多疏漏,儒臣所達是矣,該曹堂上,從重推考。又啓曰,持平李載厚牌不進之後,憲府旣無進參之員,且多窠闕,則政院所當以開政差出,使卽入侍之意,啓稟,而終不擧行,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啓曰,校理吳瑗奏事退去之際,失其坐次,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大臣以下,以次退出,夜已二鼓矣。 ==12月2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日暈。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啓覆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卽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補中益氣湯,人蔘減五分,依元方加入,依前加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洪昌漢、申思永,竝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啓覆時,憲府無入侍之員,大司憲朴文秀,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申思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洪昌漢、申思永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隷院久無堂上,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決事金後衍,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判決事金後衍牌不進,持平洪昌漢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以不書不得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今十一月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二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左參贊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戶曹參判李普爀,左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明翼,洛豐君楙,花原君權喜學,同知趙國彬,刑曹參議李衡佐,工曹參議李承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正言趙明謙,持平申思永,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時。壽賢進伏曰,昨日終日酬接,夜來聖候,不瑕有損?上曰,眩氣少愈。命均進伏曰,今朝眩氣,亦不發耶?上曰,今朝微有眩氣,而猶減於前矣。命均曰,然則今日啓覆文書,可以卒業耶?上曰,諸御醫以爲如何?命均曰,諸醫皆以爲補中益氣湯加進五貼,爲宜云。上曰,依本方劑入,可也。匡輔進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來到,而狀啓中,以爲全州府城,方欲修築,使判官具聖弼,句管董役,而聖弼,以善賑事,自朝家將有加資之典,若果加資而遞其職,則築城之役,誠爲可慮,加資之典,今姑寢止何如云云。聖弼加資與否,姑未回啓之前,道臣之如是狀請,其在事體,殊甚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曰,都承旨藥院進去,而注書成範錫,亦爲隨往,都承旨入來時,又將隨入矣,敢告。彦通抱甕津罪人崔德松文案而前。上曰,啓覆文書,未有如此案之爲多者矣。上命讀屍帳。又命讀再檢文案曰,金百中之妻,其逃亡,在初檢後耶?廷濟曰,再檢後逃走矣。上命讀三檢結案,又命讀李卜良招辭曰,此事,誰爲監司時耶?廷濟曰,此乃徐宗玉時事也。上曰,李卜良刑推,亦徐宗玉時事耶?廷濟曰,然矣。上曰,九月十八日李卜良刑推時,有黃水之說,甚可怪也。若或腸胃潰裂,則黃水吐出,不足怪也,而此則必是爲德松緩獄之意也。其所遲晩,儘有條理,而李卜良,略有追聞之說,亦必有曲折,渠之自入來之事,亦涉可疑,此是徐宗玉爲監司時啓罷初檢官者耶?廷濟曰,然矣。上又命讀屍帳曰,凡物消瀜之時,此豈獨不腐耶?又命讀三檢官結辭,又命讀四檢屍帳。讀訖。上曰,黑紫色,尙今有之,此亦異事。廷濟曰,色之久而不變,本來然矣。普爀曰,如此不變之色,臣亦見之。上曰,四檢時則時已久矣,必無柔軟之事,且被打而死,則豈有此柔軟耶?上又命讀趙儼爲同推時文案。讀訖。上曰,推檢時,腸子已乾,此等事,古亦有之否?壽賢曰,臣亦曾爲外任,而此事今始見之矣。上曰,秋判所持周尙文文案,上之。仍命秋判讀其文案。讀訖。上曰,此乃營門初招耶?又命讀下款語,至似爲世充、建德報仇之辭。上曰,此則辭意過矣。在魯曰,臣爲監司時,亦已聞知。上曰,此問目非矣。朴師洙有所長,亦有所短,此等處,爲弊矣。予亦以爲,今此承款,殆涉抑勒,以手搏,以足蹴,此其梗槪也。仍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此非常時有欲殺之心也。上曰,此毆殺也。昨日趙明謙,以金海發事爲是,然則此亦是耶?壽賢曰,此非德松事,乃毛老事也。今雖殺德松,而毛老,亦可以重罪,罪之矣。命均曰,其所究覈此罪人者,甚奇,旣有正律,斷不可容貸。淳曰,雖他人不可搏,況搏其母之甥乎?在魯曰,毛老所爲,有同綱常,必期捉得,而其罪亦不可容貸。瑗曰,盧召史情節甚惡,周尙文所爲,亦極痛惡,雖以李贊萬招,見之,似無疑端矣。上曰,其所上營承款,必有異情矣。壽賢曰,道臣若得違端,例必自斷矣。上曰,不下杖卽服,此甚可疑。仍命書曰,崔德松段,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此獄所由,專由毛老,而以其家饒,行賂䌤縫,幾乎不成,錢可通神,於此可見,其他造意之叵測,亦不可以循例減死而止兺不喩,此不嚴懲,國之三尺,惟將施於貧殘無告之民,毛老,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定配。噫,三綱之中,夫妻在焉,豈可以嫁之遠近而親疎哉?見人殺死,雖他人,其將驚心慘目,爲其妻而視若尋常,發告新反已死之其夫,聽誘湯潑,是可忍也,何事不做?此等無倫凶慘之類,若不繩以重律,何以勵末世?其令本道,各別機捕啓聞,而此等世道,敎誘湯潑,用意叵測,而以渠之不服,只數次刑訊而放送者,失之太緩,營吏周尙文,亦令本道嚴刑遠配爲良如敎。上又命書曰,法豈低仰,而近來京外律官,惟意輕重,重者反輕,輕者反重,此予所以尋常痛駭者也。黃海道律官張瀷,則不貪百金,告官成獄,末世稀有,宜有激勵他人之道,其令該曹論賞。命均進曰,朝水剌進御後,更爲入侍,何如?敢稟。上曰,唯。上曰,禮判、刑判亦來云,更入時同爲入侍,可也。景輔進曰,臺官竝爲不進,敢告。上曰,臺諫雖有難安情勢,入參啓覆後引嫌,道理當然,都憲之再牌不進,尤無義意,雖一日三牌,牌招使之入參,可也。彦通進啓曰,筵席奏事,事體嚴重,而大臣奏達未畢,諸臣有勦說者,又僉議時,當爲以次陳達,而亦有失次紛紜之弊,臣方前奏推案,故未詳其爲誰某,未得指名,請推申飭,何如?上曰,此與他筵有異,事甚未安,竝推考。匡輔曰,刑參,以雜科試官出牌,入侍事,將何以爲之耶?上曰,然矣。今日若未及開場,則入侍,否則只令禮參入侍,可也。明謙進曰,承宣請推,當爲指摘以達,而混同請推,臺臣元無帶推而行公者,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領相奏陳時,有誰迭言者,故有竝推之命,而今此引嫌,過矣,勿辭,亦勿退待。上命彦通書曰,殺獄事體重大,故同推考覆,三覆慮囚,雖道臣親問之時,其所問目,不宜抑勒,而今者黃海監司朴師洙,親問崔德松,遲晩取招問目中,子當正犯,以活父命等說,未免抑勒,亦非對其子而問目者。且關後弊,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大臣以下,以次退出。上命諸臣更入。匡輔進曰,新除授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學敎授亦連爲催促耶?上曰,明日,前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上曰,明日開政事,分付。匡輔曰,明日大提學圈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三公六卿,齊會後,乃爲圈點,明日大臣及政府西壁、六卿、判尹,待開門依例命招圈點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尙賓抱平壤罪人金龍治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李春成招辭。上曰,初檢之辭,與覆檢之辭,相違矣。又命廷濟,讀其初、三檢相違處文案。上曰,此甚糢糊,一曰舌縮,一曰舌出,其所相左如許。且渠初招,有云與呂連奪衣,而末乃諱之。廷濟曰,宋眞明亦言此獄無疑云。上曰,奪衣之人,其所搏擊,必尤重矣。壽賢曰,此事,其時道臣,必詳知之矣。上命讀李春城招辭。上曰,或云吐出非飯非淸之水一椀,或云吐黃水,亦甚可疑。上又命讀朴召史招辭。上曰,此則渠必不能目見,而以臆度對也。又命讀結案。上曰,三人中,必有尤爲重打之人,而其中重打者,莫知其誰某也。且以朴云得事見之,外方獄體之疎闊,可知,今此文案中,龍治則獨爲遲晩,而自云踢脅云中,呂連則不爲遲晩,而只云打腮,何以別其首犯耶?命均曰,三人,雖不可盡殺,龍治則不可得生矣。上曰,執杖者與使之打者,其罪孰重?壽賢曰,使之打者,罪尤重矣。若論其三人之罪,則龍治,似爲尤重矣。上曰,以足踢脅之說,似有飾詐之跡矣。廷濟曰,臣亦疑此獄,問于宋眞明,則眞明亦曰,龍治爲首矣。在魯曰,龍治,旣知此獄之必成,而猶且承服,其爲正犯,於此可知。上曰,方其鬪鬨時,豈有長幼尊卑之體耶?有龜曰,龍治,乃獄使令,則此與平民有異,豈不識獄體耶?其不冤,可知於此矣。明謙曰,龍治有大段違格,其如所牢,諱於初招者,難掩其情跡矣。上曰,趙明謙所陳,是矣。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匡輔抱海州罪人柳泰明文案而前,俯而讀之。上曰,其女,何以知柳泰明、柳鳳眞耶?此則渠必未諳律文而承服矣,觀其招辭,自知和奸非死罪,故有此直招。且其和奸之際,鳳儀事,亦甚殊常。讀至毛段唐只之語。上曰,此乃獄事肯綮處也。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和奸旣甚明白,我國之法,士族則和奸者,論以死罪,渠豈可得生乎?淳曰,旣是士族和奸,則用律宜矣。上曰,柳泰明,旣無可論,而鳳儀事,亦何如?壽賢曰,鳳儀,已竄配矣。上曰,泰明所爲無狀,避而逃走者,再令若以和奸律處絞,則其居間者,亦豈可置而不論耶?仍命書曰,泰明段,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鳳儀,雖忍杖不服,以文案觀之,不可循例定配而止,邊遠定配。景輔抱定平罪人李贊進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監司親問文案。上曰,以屍帳文案見之,旣曰,以黑毛笠遮面,又曰,持煙竹而俯死,屍帳中此言已極殊常。且此文案中,尤有可異者,一番打下,何以致死耶?壽賢曰,此與鬪毆殺,有異,此則有欲殺之心矣。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旣自承服,宜用加功律。有龜曰,松枝亦有大小,旣以此打殺,則豈不用加功律耶?在魯引肅廟朝時事以陳之。廷濟曰,元犯旣死,仙色亦物故,用法之外,更無他道。上命書曰,殺獄,非施治盜刑者,而李贊進文案中,輕施足杖,其所初檢,亦爲殊常,其時府使,從重推考。又命書曰,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贖,其所審愼,非刑而何?卿於到任本道後,發疑獄而快得其眞,其他文案,亦多詳備,予甚嘉之,而亦於卿,有勉勵者,何一人之聰明有限,智者之慮,亦有其失。今此朴云得等招辭,雖若是分明,如或恃其所詳,偏主己意,豈不知鳳徵,爲云得乎?且外方殺獄同推,極爲虛疎,卿之銳意親問,可得飭勵之道,而同推考覆,法典所載,以其親問時承款,直行考覆而無持難,則事雖快焉,隳金石之法,啓後日之弊源,莫大於此,此予所以取卿所長,戒卿所短者也。故玆下諭,卿須着念事,下諭黃海監司朴師洙。廷濟進伏曰,臣有慨然者,敢達,啓覆,何等重大,自前未有兩司、秋官或不備之啓覆,而今者刑曹參判,雜科進去,不爲入參,事甚未安矣。上曰,秋判所陳,是矣。雜科雖退行,而刑官則當爲備員矣。思永進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上曰,勿煩。仍命此下啓辭,只擧結語,可也。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勿煩。思永復起曰,此事,臣於問郞時,亦已稔知,此雖落空於本事,而臺啓未準請之前,金吾,不可放送,一番明覈,斷不可已也。上曰,初啓已諭,而若是相持,滯囚可慮,依啓。明謙進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上曰,律名誤傳矣。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明謙復起曰,今於逆坦啓辭奏達之際,自上雖勅令只擧律名,而臣則自有所見,敢改啓辭。蓋自湖南掛書之變出,而尙未斯得者,亶由於治逆之不嚴,至如海正、夏宅之尤宜允從者,亦不俯許,臣實慨然。上曰,然則今可以設鞫耶?若以此啓,爲尤宜允從,則其餘他啓,皆不可從耶?可謂失言。蓋明謙爲人,質實而猶爲浮,故傳啓之際,欲誦傳,乃有此誤傳律名矣。明謙又啓曰,請新除授司諫崔命相,時在京畿果川地,正言李錫杓,時在忠淸道鎭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今此陳啓,實循一國之公議,罔非輿情之所激,而殿下,一向靳允,臺臣謄傳故紙,故臣不勝抑鬱,敢有準請乃已之啓,其中有情節彰露,而不得一番嚴訊者,則如此等啓,尤不可不急速允從者,而致勤聖敎,已爲惶蹙之端,又有誤傳律名之失,以此以彼,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景輔曰,正言趙明謙,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瑗進曰,以正言之誤傳律名,謂之失言,上敎則誠是矣,而每以勿煩二字,爲例題,臣實慨然。得和進曰,臺啓事體重大,傳啓之際,雖誤傳律名,畢啓之後,自當引避,而未畢啓之前,都承旨李春躋,以避嫌之意,輕gg徑g先發說,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匡輔進曰,禁推玉堂公事,入啓,今已屢日,而尙不下,敢稟。上曰,此非予忘之也。匡輔曰,臣雖愚迷,聖意所在,非不妄度,而三儒臣之冷獄滯囚,已至多日,故如是,仰達矣。上曰,古語云,君命召,不竢駕而行,今者儒臣之違牌,則不非,而凍獄之滯囚,則可念耶?承旨所達,非矣,推考,可也。淳曰,前前大提學牌招事,命下,而前大提學李德壽,所當先爲牌招矣。上曰,松留,其可牌招耶?淳曰,松留,本不以外職待之矣。上曰,事體不然,卿之思,過矣。文衡薦望事,明日擧行,可也。大臣以下,以次退出。 ==12月3日== 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執義趙明澤,持平申思永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洪昌漢未肅拜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在外外,獻納閔珽,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閔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以大提學圈點事,前前大提學尹淳出牌矣。違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文衡圈點時,不可無主薦之人,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宋眞明,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以大提學圈點事,纔已違牌,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以大提學圈點事,政府西壁及六卿判尹,出牌矣。吏曹判書金在魯,禮曹判書申思喆,刑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判書金取魯,右參贊趙尙絅,判尹張鵬翼,竝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圈點命下之後,將不得備員擧行,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匡輔啓曰,前前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召對同爲入侍。 ○賓廳啓曰,前前大提學尹淳入侍退出之後,不爲薦望,直自出去,旣承榻前下敎,而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請尹淳,從重推考,今日不得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判決事金後衍,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改差,代以許鈺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bb右b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江界府使,今當以文官擇差,而擬望之人乏少,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興陽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以沿海地大之邑,荐遭大凶,將成棄邑,道臣啓罷時任縣監,至請除尋常十分揀擇,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以金鎭商爲大司諫,趙最壽爲江原監司,李行敏爲宗簿正,李廷濟爲濟用提調,趙尙絅爲宗廟提調,趙尙絅爲兼同春秋,徐命彬爲副提學,鄭亨益爲知敦寧,金夏明爲司饔僉正,鄭玉爲兵曹佐郞,申思建爲戶曹正郞,李日躋爲江界府使,白守一爲興陽縣監,趙尙圭爲愍懷墓守衛官,韓德咸爲順懷墓守衛官,邊是重兼養賢奉事單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bb右b承旨李匡輔進。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薛昌垕,本以抱病之人,扶病肅命之後,諸症添劇,實無供職之勢,僉知中樞府事趙錫悌,老病在鄕,末由上來肅謝,俱爲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以李世澄同知單付,咸弘績、沈若淳、鄭義山僉知單付,以鄭壽松爲都摠管,申德夏爲副摠管,金希魯爲五衛將,閔應洙爲同知,金養正爲都摠經歷,金聖運爲僉知,權{{!|𢢜|⿰忄業}}副司直單付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則保放罪人李日馨,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卽接明年燔造郞廳所報,則磁器燔造之法,隨其樹木茂盛處,移來移去,自是前例,而數十年來,柴山濯濯,無一木可斫處,不得已辛丑年,移設燔所於牛川江邊,一以爲貿木,一以爲收稅燔器之計,而來此之後,因釜基之不好,燔事不順,每年進上,僅僅封進矣。今年終至於闕封之境,此乃前古所無之事,明年則移占他處之外,更無奈何,廣覓移占處,則時燔所不遠之地,有釜基可合處,急急移設,俾得無弊,燔器進上之地事,累百燔民,一齊呼訴,民情到此,不可抑遏,敢此枚報云。移設一事,旣是燔民之苦役,而渠等所願若此,燔造郞廳,給馬發送,移占處基址,摘奸後更爲稟處,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李興萬名字,誤以李次興疊書,惶恐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尙賓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左參贊尹淳,旣無可引之嫌,徑出,且涉未安矣。雖重臣辭疏,豈可捧入乎? ○江華留守李匡德疏曰,伏以臣,向叨銓地,旋得恩罷,退歸舊廬,父子相對,感祝聖恩,河海莫量,意或其區區寸諒,已入於尊穹之俯監矣。乃於日昨,忽承恩旨,擢臣以貳卿之秩,畀臣以居留之任,聞命以來,五內若崩,神魂盡蕩矣。貳卿之秩,尊於舊班,居留之任,重於宿趼,以其卑且輕而向也猶不敢受,尊且重而今也忽焉受之,在臣固無是理,抑在朝廷之體,已知輕卑之不敢受,而復以尊重者而强與之,臣竊不識廟堂之意,何居也。尊卑輕重之姑且勿論,臣數年以來,區區自靖之義,庶幾可以蒙同朝之諒,受聖上之憐,而非常之命,猶復迫至,此無乃臣身命不平,厄數將至,又將如戊申陞秩之後耶?驚駭之不足,不勝其憂危,憂危之不足,忽至於涕淚之無從,臣非木石,粗具心腸,豈不知天地恩渥?不可以不報,積年偃蹇,又非臣子之分義也。惟此一段悲苦之衷臆,終始有强抑不得者,輒復不避瀆撓,仰首哀鳴,伏乞天地父母,細賜監諒焉。嗚呼,臣本非薄功名而不欲者,實欲策勵駑鈍,少效當世之用。況又早與一二同志之臣,侍殿下於東宮,天地之大,雖非管蠡可測,而聰明天縱之聖,實不能無心醉而誠服,堯、舜太平,朝夕可睹,忽不自知其身之不肖,癡心妄想,疑或可以乘籍風雲,攀附揚名。若夫中道狼狽,讒口橫生,身名汚辱,蹤跡畸危如今日者,此豈臣夢寐所期者哉?自古爲人臣而遭罔極之誣者,或因交親之連染,或因形跡之疑似,是數者,臣皆無之,半世閉門,口不及時事,所願爲堯、舜之治者,惟吾君,而所願爲堯、舜之民者,惟吾君之民耳。不審此心,何負於黨人也耶?禍福殃慶,皆非臣之所恤,惟是受性狷躁,實不能容消惡言,每一惡言之來,肝腑輒裂,今此遁逃深伏者,實無他腸,只欲惡言之不聞而已,蓋臣出身未久,本不齒數,不幸丁戊之間,因緣事會,寵擢光爀,自是而有亮臣之疏焉,琢之變書焉。不數年而相踵,然自辛亥退歸之後,于今三年,尙未有人,復以惡言相加者,而回視同時待命之諸臣,則其間橫逆,非止一二,朝廷爲之屢哄,臣於是益悟向之見惡者,非惡臣身也,實惡臣之進取榮寵也。然則所被誣者,亦進取榮寵也。若其身則似未嘗見誣,臣是以尤知,進則必獲於凶誣,退則當免於惡言,恩榮位秩,莫非招讒之階,而田廬荒野,自有辨謗之地,抑臣又聞之,古人辨謗者,以爲以言辨,不若以身辨,辨之以言者,爭愈疾而詬益甚,辨之以身者,行冞彰而謗自止,何則?我曰是,彼曰非,是非鬨然,人孰能辨之?若使退而自修,終能得爲淸忠知廉恥之人,則世豈有淸忠知廉恥,而爲不道者乎?誣之虛實,誣者之賢邪,千百世以下,必有能爲之代辨者,臣又何憂?臣是以,自初至今,於見誣者,實未暇費氣爭辨,而所懼者,惟恐或得罪於君子,而不幸實讒者之口耳。是以,於進退辭受廉恥義利之際,尤不敢不盡心焉。伏惟聖明,臨御以來,仁恕爲治,環東土數千里,匹夫匹婦之賤,各獲其志,咸得其所,草木昆蟲,肖翹蝡動之物,莫不涵濡於雨露之澤,鼓舞於生成之化,臣雖無狀,亦一造化中物,獨使之情不得暴,志不得遂,亦豈非仁天之一憾耶?臣今日之言,皆出肝血,一字半辭,實無矯飾。伏乞聖上,悲之哀之,憐之惜之,收臣爵秩,放臣田野,使臣終始獲免於惡言之復來,無使讒臣者,得實其言,是臣日夜泣血瞻祝之願也。臣於月前,治此疏付之縣道,意外見格於喉司,旋自本道,又以病重實狀馳聞,而又爲喉司之退送,臣情不得達,病不得聞,進退無地,徘徊抑鬱,此際所患宿症,又復遇寒觸感,一倍添重,頑痰橫亘半身,自背引胸,連肩通臂,痛如亂刺,呼吸不通,俯仰皆難,非不知分義所在,當卽竭蹶入城,恭請處分,而病情危劇,末由運動,數昨,始艱得擔舁,來伏私次,而稽延偃慢之罪,萬死難逃,敢此附陳實狀,仰請嚴勘,更伏乞亟命有司,又治臣積日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於頃日晝講時,詣閤門外,適伏聞春曹草記,有陶山書院致祭時,遣近侍之請,其時承旨,顧謂臣等曰,此無前例,若以儒臣差遣,則將自吏曹啓下耶?抑或本館稟定耶?臣私竊以爲,祭官差定,雖非己之所知,但該曹,不知曲折,直以些少行公中人啓下,則當此晝講召對鎭日開筵之時,必多苟簡,顧今引嫌不出之人,尙多,就其中差遣之意,稟旨後使之擧行,事甚便宜,故果於前席,略以此仰達,伊日說話,伏想聖明,必記有之矣。蓋臣之所達之意,不在於祭官差定,只由於行公者之不宜遠出而已。不意日昨判義禁金東弼之入對也,不究臣之本意,乃以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或謂之失體,或謂之未安,以當初陳達之人,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承宣之臣,替被臣罰,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毋論本事之翻傳與否,若令重臣,直請臣之推考,則帶推行公,例也。臣何必强爲之辨,而移乙之責,至及於承宣,則是使臣身,尙在置而不論之中,而未勘之罰,固自存也。臣何敢諉之於事之微瑣,而晏然復據於職次乎?伏乞聖慈,諒臣忱悃,亟遞臣職名,因治其瀆擾之罪,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方竢勘之不暇,而適有區區愚見,今不可遽然復登於前席,故敢此冒陳焉。鞫廳都事之發捕罪囚,何等嚴祕,而時囚罪人李㢸,以都事奉命之行,不由本郡,徑到罪囚之家,相與款語,潛泄獄情,羅卒,以事體責之,然後始爲捉來,其爲情狀,萬萬切痛,試以其供辭觀之,半吐半呑,有難自掩,渠之隱情之發覺現告者,初旣由於帶去羅卒之納招,則到今自明之辭,欲令羅卒,歸之於迷劣儱侗者,自不覺其言之窘遁,顧今跟捕未究竟之日,此若緩治,實有關於後弊無窮,其在嚴獄體之道,決不可以循例拿處而止,請令王府,嚴鞫得情,以定其罪,斷不可已也。又況金吾郞之當初分遣也,㢸以越次之人,自請行甚力,闕中公會,目睹而傳說者多,此固極涉可疑,而及見罪囚,致有宣泄之擧,首尾情跡,昭不可諱,以此添入問目,實合事宜,伏惟聖明,竝加裁處焉。次對之必令兩司入參者,意有所在,伏況啓覆入侍,則與尋常次對,尤爲較重,日昨兩司,紛紜違牌,致令莫重朝儀,不得備員,事之寒心,孰甚於此?每當臨急變通之時,通擬三司,不爲不多,銓曹不能以無故行公之人,見差,纔令變通,又復違慢,烏在其臨急變通之意也?臣謂今後則警飭銓官,審量擧擬,俾無如前苟簡之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二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前前大提學尹淳,同爲入侍時。淳進曰,昨日以文衡薦望事,略陳其不敢當之意,而退出後,取考古事,則國朝三百年來,文衡薦望之規,頗似翰薦,而尤爲較重,若或前任在罪籍中,則前前任,可以替當,今則前任前前任俱在,而使臣替行,古無此等規例矣。上曰,曾經文衡者,誰某耶?淳曰,李眞望卽其人且開留,朝家元不以外官待之,備局之坐,亦或來參,則其所不以外官待之,於此可見,人皆以臣言爲然矣。近來紀綱不振,雖以科擧言之,或有不能設行於當日,此等事,臣實慨然,而此則旣無古例,且開留,今日若命上來,則明日當到,臣何可替當耶?前日臣藝文提學之任,亦旣以規例許遞,今此四過之前前任,何可必使違例替當耶?上曰,何以謂之四過?淳曰,臣之後豐陵,豐陵之後李眞望,李眞望之後李德壽,合而爲四也。今日臣欲趁早入來,而連日親臨慮囚之餘,早來請對,有所不敢,今始來告矣。上曰,大臣皆已來會否?命注書出傳入侍之意。萬樞出而引三大臣偕入。領議政沈壽賢進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左議政徐命均進曰,連日酬接之餘,聖候不瑕有損?上曰,今日眩氣少減矣。又曰,湯劑,今日亦爲進御乎?丸劑加劑以入之意,敢稟。上曰,依爲之。上曰,左參贊之言,予已聞之,謂無古行之例,必欲招李德壽矣。壽賢曰,左相,謂有家庭已行之規例云矣。上謂左相曰,先卿爲文衡時,有此等事耶?前例告之,可也。命均曰,其時前大提學在外,臣父亦在原任,故李畬,以前前任,乃主薦望,今尹淳所謂李德壽非外任之言,誠不成說矣。李德壽,今若在內,則尹淳之如是爭執,恐或無妨,而大臣重臣,今皆來會,文衡薦望,此時若不得爲之,則豈有如許道理耶?尹淳,元無情勢之難安,而只欲守區區規例,其所執,誠可謂曲矣。左議政金興慶曰,臣則以尹淳請對,謂非矣。凡所請對,倘非係關於君德廟謨等事,則不可敢請,而今淳,乃以私煩請,豈有如許事體耶?淳曰,左相所達家庭之言,亦不襯合,古相臣李畬,雖有薦望之事,而與此事有異,一時薦望之事,臣豈可固執,而但古例,今不可廢,故敢達。上曰,左相之引先卿事奏達之言,正與此相符,開留,便同外職,雖使上來,必不自當,且爲此事,使之上來,亦傷事體,今此薦望,卿必當之。淳曰,開留,與內職無異,而大臣奏達之言如此,臣何敢更煩?惟當退而待罪矣。上曰,松都與沁都,當可謂之衙門矣。淳曰,大臣,雖以開留爲外職,而提學公事,李德壽,見方自爲之,今豈可不待德壽之言,而臣自替行耶?上曰,此則不然,卿之所欲守者,不過規例,而以圈點事,招在外之開留,其於事體何?卿之所辭,過矣,退而行薦,可也。上曰,連日以覆檢事,未能暇及於引見,有何所陳事耶?壽賢曰,災邑流亡逃故,修整事甚急,三南尤甚,而備局無主管之人,今若別定一二人,使之專責軍役,恐爲得宜。諸大臣皆以爲,尹淳、金在魯,可以稱其任矣。上曰,善。壽賢曰,然則使此二人,軍役句管堂上差下耶?上曰,依爲之。壽賢曰,還上事,尤爲悶急,上年亦於臈月停捧矣。上曰,今幾何而歲盡乎?壽賢曰,折半事,雖未申飭,而姑不出停捧之令者,蓋欲使各其邑,必捧其可捧者故耳。命均曰,上年亦以停捧令早出之故,未能盡捧,今年則停捧令,姑止之,何如?上曰,民事甚悶,當年條,今旣盡捧耶?上年則當年條,亦爲停捧耶?大凡停捧,例於何時爲之耶?興慶曰,歲後例爲停捧矣。壽賢曰,必待其磨勘文書上來後,處之爲宜。上曰,京畿則當年條,亦難盡捧,姑將觀勢爲之。淳進曰,大臣所達,雖旣如許,而翰薦,亦有規例,則文衡薦望,臣豈可創開無前之規,而妄自替當耶?上曰,事體不然,大臣之言,旣擧前例,而尹淳,堅執不回,殊甚未安,從重推考。命均曰,淳於榻前,旣如是爭執,退而薦望之事,其豈可肯從臣言耶?上曰,予旣以事理不然之意,言之矣。三大臣及淳,退出。瑗讀《國朝寶鑑》,自世宗七年,止珍玩之物無所好。上命下番讀之。得和讀自咸吉道河敬復,止上謙讓不允。上命承旨讀之。景輔讀自十一年,止以盡友于之道。上命注書讀之。萬樞讀自敎曰刑者,止朝祭之樂始備。上命翰林讀之。鼎輔讀自奉安位版,止庶臻於變之風。上命下番讀之。履儉讀自召黃喜、孟思誠,止以示老老之仁。上命注書,出問文衡圈點爲不爲。萬樞還奏曰,問于大臣,則以爲尹淳退出後,直自出去,不爲薦望,以此意,今方論啓請推云矣。瑗曰,首板傳敎,可見好生之盛德,而卷中恤刑愼獄之敎,殆比歲有之,欽恤之念,溢於言表,誠後嗣王,所宜服膺處也。景輔曰,京獄輕囚放釋,每歲爲之,而今則尙未擧行,敢告。上曰,予當下敎矣。得和曰,大凡人君,必欲聞逆耳之言而後,言路乃開,而近日言路之不開,甚矣。景輔曰,世宗朝文治之盛,何如?黃喜,亦何等相臣耶?今之任言責者,則擧昧官師相規之義,雖於折受等事,容或有言之者,而至如一守令之失,亦不敢論劾,今日風節,可謂蔑如矣。大扺,風節有二,而爲朋黨立節,亦其一也。此等風節,斷不可崇奬,今日臺諫,無逆耳之言者,此實蕩平之致也。上曰,十九日下敎之後,諸臣猶不變前習,是諸臣不信,不信者,非我臣也。臣擇君三字,亦其時下敎中語,而近日朋黨之弊,猶痼矣。景輔曰,世豈有以蕩平爲非者,而今日蕩平,有其效,亦有其害,今日朝廷,殆無臺臣矣。瑗曰,言路一節,臣前後縷縷陳白,而蓋蕩平,自是王道,豈曰不可?但今之蕩平,非洪範無偏無黨之道,不稽義理,惟以䌤縫gg彌縫g爲事,無是無非,無可無否,不揣其本,欲齊其末,論罪則必竝擧,用人則必互對,專以私意計較安排,如此而豈能去偏黨而服人心乎?必須建皇極,然後可以致蕩平之治,皇極非他道,只是義理之極盡處,豈有如今日混圇䌤縫gg彌縫g,而可以建皇極致蕩平乎?景輔曰,殿下今日之治,臣則以爲,心王而跡伯也。上曰,承宣之言,切矣。皇極之道,予雖不能行,而十九下敎,似無媿於孔子所謂擧直措枉之道也。瑗曰,擧直措諸枉,則民心服,擧枉措諸直,則民不服,枉直之辨,必深究義理,然後可以精察。得和曰,蕩平之道,紀綱爲先,而雖以啓覆時言之,大司憲朴文秀,違牌至三,而殿下猶加恩禮,今日紀綱,可謂立乎?上曰,予之用人,必欲由淺入深,所以有小者略之之事耳。景輔曰,齊桓任管仲而伯,如使齊桓得任,如周公之人,則豈不做唐、虞之治耶?然則今日朝廷,若得其人,亦何患不做王道耶?瑗曰,世宗下敎,以大臣無挽裾切諫者爲慨矣,良弼之責,在於大臣,而近來大臣,殊無繩愆弼違之風,此殿下自反處,而亦宜勉勵大臣,俾盡匡弼之職矣。上曰,今日大臣,殊無古大臣之風,此意,亦將飭勵大臣。瑗曰,管仲事,承宣亦已陳達,而立紀綱之道,惟在得人而已。上曰,柑製入格試券中,有忠豈忘於進退之句,予甚嘉之,此誠反隅處也。景輔曰,鄭蘊之節義,何如?朴泰輔之樹立,何如?此等伏節死義之士,恐難復見於臨難之日也。上曰,朴堧,何許人,而今有其子孫否?景輔曰,臣亦未知爲某之祖先,而蓋亦應時出之人也。得和曰,昨年已是大凶,今年雖曰稍勝,而猶不能免凶,還上停捧之令,宜可下也。又曰,世宗朝下敎戒酒之意,甚盛,宜今日有遵行之道矣。上曰,戒酒之令,豈可逐年下耶?然而禁令,必有解弛之弊。仍命景輔書曰,昨年冬末,已下戒酒之文,而當此紀綱,不無解弛之弊,今因文義,尤有所感。噫,傷人害人,無過酒色,酒之流害,尤有甚焉。此聖祖所以擧往牒之鑑戒,而眷眷訓于臣庶者也。歲將暮矣,來春不遠,其令有司之臣,將此前諭,另飭中外。又命書曰,輕囚放釋,隆寒例命,小寒已過,該掌承旨,明朝馳往典獄,輕囚放釋,而今因文義,深有感焉,其時下敎秋曹者,至矣盡矣。予何敢更諭?咨爾承宣,謄此敎勅該曹,囹圄之淨掃,囚人之凍餒者,審察以聞。書畢。上曰,聖祖之命罷掌鼓者之職,蓋慮下情之或未上達也。今講《寶鑑》,心竊感焉,近日擊鼓者間,雖有猥屑之事,而守門者,或不無謂之闌入,而驅而逐之之弊,遐方抱冤之類,何以伸訴耶?景輔曰,門卒及近仗軍士,例皆受賂後,始許入,故貧殘之民,則無由擊鼓矣。得和曰,不但軍卒,兵曹書吏輩,皆受賂而許入矣。上曰,事甚駭然,其令該曹,各別申飭,可也。景輔曰,臣因文義,敢此仰達矣。孝者,百行之源,祖宗朝所以敦尙表奬者,如此,而近來中外之以孝褒聞者,或不無過實之事,故有難輒施恩典,而以臣所聞而詳知者,故正言鄭光殷,去冬喪其父,將其母移寓江村,其母患癘頻危,光殷再次斷指,得延數十日之命,及其不救,光殷身方繼痛,指瘡亦重,不能起而强啖飯,自力克盡送終之節,成服日,仍大叫而絶,可謂死於孝矣。曾經侍從之人,與凡庶有間,而孝行如是表著,旌表之典,雖不敢仰請,而有不可泯沒者,故敢達。上曰,其事可嘉,令該曹考例褒奬。得和曰,昨日承宣,以禁推玉堂事,陳達,旣有特推之命,今日小臣,又陳牌不進之弊,則如是仰達,極爲惶悚,而尹心衡,則纔經草土,初有除命,未能一番陳疏,其所違召,不是異事,韓顯謩,則有衆所共知之實病,當此輕囚放釋之日,宜有處分,故敢達。上曰,尹心衡雖是服闋後初除,何必違牌?至於韓顯謩之病,亦甚支離,而儒臣旣以立紀綱爲勉,反有如許陳達,此所以紀綱之不立也。玉堂禁推人員,竝付過放送,而修撰尹得和,推考,可也。 ==12月4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閔珽,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以統制使狀啓,進上初等生靑魚腐傷改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本府前渭源郡守gg渭原郡守g李景喆議啓,毛前倉,旣在江界地方,則地方內官穀,彼人,掠去而終不能覺察,其在重邊禁之道,當該地方官,不可不從重科罪,以懲後日,令本道行査狀聞後,稟處事,允下矣。該道狀聞中,旣以前府使李行儉,馳啓現告,李行儉,拿問處之,何如?傳曰,允。 ==12月5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李春躋啓曰,卽者下番翰林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上番翰林李鼎輔,又以墜落館規,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皆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李鼎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依允。 ○李匡輔啓曰,翰林上下番徑出,故兼春秋差出事。入啓,蒙允矣。分付吏曹,則以兵曹入直郞廳望單子,書呈,而以兼春秋入直,則兵曹入直。又將變通於省記,故以無故人改望來呈之意,縷縷申飭以送,屢度催促,終不來呈,門限已過,省記不得不書塡空字,微稟以入,兼春秋至於留門入來,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該吏,自本院囚治,而吏曹當該堂上,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再覆時,刑曹堂上不可不備員,開政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判校李檥受由在外,兵曹兼春秋未差。禮曹兼春秋洪曙,與左副承旨洪尙賓相避,洪曙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與兵曹兼春秋,一體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宗延、朴致文單付。 ○洪景輔,書啓,臣親承前席欽恤之聖敎,今朝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罪囚,則承傳罪人三十四名,刑曹罪人五十六名,咀呪罪人七名,來關罪人二十五名,各司罪人八名內,崔永輝段,無面米徵出事也。朴好徵、金大載、朴順弼等段,船稅錢徵出事也。金厚明段,他矣錢文取用後,逃避不現事也。京主人卞是貴段,燔造之需,中間偸食事也。沙工私奴貴男、崔貴金等段,士夫家穀物,假托致敗偸食事也。吏曹庫直金守郁段,使令朔布,中間偸食事也。高時亨正妻李召史、朴胄漢正妻鄭召史等段,貢物年條放賣還退後,價錢終不還給事也。天安色吏吳聖泰段,西學所納貢錢,偸食不納事也。朴召史段,其夫金世澄,騎兵布偸食逃走事也。格軍鄭再尙段,偸食役價米,徵納間囚禁事也。金時同私婢四分等段,私屠發賣事也。卞善得母李召史段,其子落訟後,隱避不現事也。刑吏金兌起正妻李召史、使令吳唜金次知玉貞等段,其矣夫,身爲刑吏,應囚之人,不爲捉來事也。朴命徵、永梅等段,別肉被捉事也。臨陂京主人姜尙渭正妻全召史段,其矣夫,敦寧府所納稅錢,偸食不納事也。典僕崔雲瑞正妻白召史,其矣夫,忠勳府所納稅錢,偸食不納事也。申墨石正妻順分段,其矣夫,他矣朔下,中間偸食事也。足今段,別肉贖錢,中間偸食事也。以上罪人二十五名,罪名,俱不大段,故臣,仰體聖意,竝卽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囹圄之內,不至於大段汚穢,而另加淨掃之意,申飭本署官員,罪囚之凍餒者,一一審察,則年久滯囚之類,所見矜慘,而其中九名,尤甚凍餒,似當有別樣顧恤之擧,且聞獄官之言,則一月之內,死亡之數,或至二三云。朝家之設置月令,意非偶然,使之各別療治,而近因秋曹首堂之久不行公,罪囚之多,至於過百,此後則逐日開坐,劃卽斷決,俾無滯獄之意,申飭該曹典獄,囚徒外,各衙門拘留罪人,則亦爲分付各衙門,斯速放送,何如?傳曰,依啓。各別嚴飭療治,而凍餒尤甚者,則令該廳顧恤,另飭該曹,無故日逐日開坐,俾無積滯之弊。 ○又啓曰,刑曹參判,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而參判李眞淳入省記,都摠府入直,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申思永啓曰,引嫌而退,致勤筵敎,雖匪可嫌,誤傳律名,有欠詳審,請正言趙明謙遞差。答曰,依啓。 ==12月6日== 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刑曹參判再覆坐起事,本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陳疏入啓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帶職蒙宥,校理趙尙命,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以備邊司言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已極未安,重地曠務,尤涉可慮,卽爲牌招,使之趁速辭朝,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三日召對入侍時,因承宣陳達,故正言鄭光殷,令該曹考例褒奬事,命下矣。自前孝子之不勝喪自盡者,婦人之自決下從者,皆許旌閭之典,而今此鄭光殷,以曾經侍從之人,去冬,喪其父,將其母移寓江村,其母,患癘頻危,則再次斷指,能延數十日之命,及其不救,强起自力,克盡送終之節,自盡于成服之日,其卓爾之孝,誠極嘉尙。依他例特施旌閭之典,以示褒奬之意,恐爲得宜,而莫重恩典,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旌閭。 ○又以禮曹言啓曰,中宮殿平復慶科文武庭試吉日,旣已推擇,啓下矣。庭試處所,例設於時御所殿庭,而近年以來,每設於春塘臺,科次於仁政殿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不進,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興陽縣監白守一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以前任朔州時江邊犯越人事,今方行査於本道,公體私義,俱難冒赴云。聞其事端不輕,本道,今方狀聞,强令赴任,旋卽被拿而來,則其於官事,萬分可慮,道臣,旣以給馬星夜下送,爲請,亦難等待其結末,興陽縣監白守一,依例罷黜,其代,未準朔禁軍將竝擬,口傳差出,明日內給馬發送,何如?傳曰,允。以申晩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金徵慶爲監察,鄭亨益爲知義禁,鄭觀河爲永禧殿令,趙重稷爲典籍,鄭壽松爲寧邊府使。 ○兵批,判書尹游,禁軍祿試射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承旨洪尙賓進,以魚有龍僉知單付,趙明謙副司果單付。 ○吏曹口傳政事,以沈瑎爲興陽縣監。 ○事變假注書許鈺在外,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瀷,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大興前前郡守趙隆、張以綱等,依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隆,旣已身故云,勿論,張以綱,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啓辭內,江界前府使李行儉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李行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原初三十年潔已自靖之言,禍心已萌,而逆賊獜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也。且其女壻三人,皆入賊招,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重經,又出於逆招,其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猝然暴死,其自怯自斃,路人之所知也。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自若,王章屈而不伸,輿情久而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新除授大司諫金鎭商,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措辭見上}}。 ○持平申思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大丘判官朴師順,以就商之姪壻,爲賊夢之腹心,卽一世之所共知,當夢賊自海出陸也。躬待候風之所,與之偕還,家在錦城,與其謫所相近,密地往來,情跡綢繆,衆言共喧,萬手均指,見枳仕路,今至屢年,公議未泯,此猶可見,自昨歲以來,初除郞署,闖擬臺職,末乃畀之以嶺南雄邑,物情駭憤,久而愈激,如此之類,不可置諸冠紳之列。請大丘判官朴師順,削去仕版,忠淸監司鄭彦燮,曾莅邊邑,初無可紀之實績,且淺資歷,輕授方岳之重任,物情固已未允,而頃當世胤之遭其父喪也,不顧鞫啓之方張,汲汲狀聞。請其奔赴,已極肆然,至於尹㝚之緊出賊河宜璉之招,情節狼藉,而遽施竄配,輿情憤鬱,則彦燮,亦豈無痛惋之心?而今因赦典,置諸稟秩,不少留難者,抑何意也?其在嚴堤防之道,決不可置而不論。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朴師順事,依啓。{{*|措辭見上}}。 ○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獲侍淸燕之暇,親聆討論之音,愚衷所激,言不知裁,敢以心王跡伯等說,仰效規戒之忱,臣誠狂僭,無所逃罪。伏蒙聖明,嘉其無隱,酬答如響,臣不勝莊誦感激之至,時夜向深,御燭屢跋,未畢所蘊,罷對而出,餘懷耿耿,不能自已,玆敢推演前說,反復而陳之,夫王伯之辨,如苖莠朱紫之不同,心跡之符,如印文喎正之無差,心王則跡王,心伯則跡伯,向臣所謂心王而跡伯者,不幾悖於古人之論,而然臣於殿下本源心術之微,事爲運用之間。竊有所私自隱度,而妄有指議者,故創爲此古人所未道之語,欲贊其善推已發見之端,其心良苦,而其愚亦甚矣。伏惟殿下,痛百年黨痼之弊,慕三代蕩平之治,其欲打破淫朋,偕之大猷之意,眞出於至誠惻怛,實合於天德王道,殿下是心,雖謂之王,未爲過也。第王者之道,無計較,無安排,無係着,無將迎,惟視一箇是與公而已。今殿下則不然,於用人則必欲互對而雙擧,於聽言則必先逆詐而致疑,扶抑有意,而無物各付物之美,處分無定,而有頻復則厲之悔,故雖以十九下敎之明白痛快,昭揭日星,而猶未能孚感衆心,洗滌舊習,循是道也。姑可以調停同異,鎭定一時,而律之以皇建有極,立賢無方之治,則恐未可以輕議也。上之所以導之者如此,故下之所以應之者亦然,廟堂則以䌤縫姑息爲良謀,而無向前擔當之意,銓曹則以排比物色爲善策,而無惟才是擧之實,臺閣則以巧避形跡爲能事,而無官師相規之風,馴致於國事泮渙,人才沈屈,士風委靡,莫可收拾之境,其視一進一退之世,曾未見其大有勝焉,而其弊則殆有甚者,噫,漢唐以後,王道之不復,只坐於時君之無是心耳。今殿下則旣有是心,而其所以用之也。未免出於雜伯之術,玆豈非千古之可慨也耶?噫,世道如水而益下,日月愈邁而不與,今日,卽殿下之盛時,而殿下之所自期而自安者,止於是而已,則臣復何望哉?伏願殿下,益自奮發,以實心而行實政,凡上所陳,計較、安排係着、將迎等種種病痛,一切掃去,使表裏本末,粹然一出於純王之道,則不必區區於蕩平之目,而自底於無黨無偏之域矣。臣雖愚妄,豈敢以心王跡伯之說,復陳於前哉?臣才本空疎,病又沈痼,夙夜之任,非其所堪,而感激恩造,黽勉奔走,恰滿三箇月矣。宿患痰癖之症,遇寒復發,羸瘁益甚,眠食頓減,若不及時調治,則實有廢疾之慮。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憐,亟命鐫遞臣職,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因其餘意,若是眷眷,予用嘉之。大抵,今之所見,雖似混淪,爾觀其效,決不若此,爾勿辭疾察職。 ○李春躋疏曰,伏以喉舌之職,本自不輕,而一院之長,其責尤重,決非藐爾孤踪空疎謭劣者,所可每每僥冒,而除命之下,適在常參之日,他不暇顧,黽勉趨承,兼帶保護之任,連有議藥之節,分義情禮,不敢言私,卯申供劇,洽滿八旬,非但久防賢路之爲可愧,積瘁所祟,百病交作,失今不治,無望從仕。且臣於初覆時,以開政稟旨之事,儘有多少委折,終不容泯默者,蓋變通差臺,祗爲其及時入參,而銓長,以其僚臺之不竝請牌,不得同參,引嫌,而無意赴政,臣旣承催促開政之命,而纔出閤門,知其終無以開政,則入而陳達,勢不亶已,畢竟銓長,至於求對陳請,而參議亦許出參,則銓長之引此爲嫌,初不開政之實狀,可推而知也。臣之陳稟,則只慮兩司之不備,開政之遷就而已。未嘗請參議之出參,而乃反以煩稟,被大僚之請推,臣誠瞿然,久而不釋,以病以情,俱難仍據,而適値齋戒,今始短章號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便調息,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之名位,濫越極矣,風憲隆命,顧何爲而又及臣身哉?臣稟質則愚劣,口氣則荒雜,居官任職,殆若無用,發言行事,亦涉無當,閑司漫局,亦云過分,淸列華貫,本非所期,只幸生逢聖世,得與萬物,咸囿於造化之中,歌詠聖澤,以畢餘生,分願足矣,復有何望?諺曰,友德功臣,臣果偶然從征,倖參勳籍,聖恩,因此而愈隆,臣秩,因此而益高,昨年受錢穀之任,今日爲風憲之長,在臣非不爲至榮,而於國家誠不幸矣。然錢穀之事,則有首堂主管,臣則不過見簿書已勘者而已。辭而不得,則從容圖免,容或可也,而至若風憲之責,則上而匡拂一人,下而綱紀百僚,其地望之峻,職任之重,如非忠直素著,風裁夙稱者,決不可以半刻僥冒矣。如臣之愚劣荒雜,實不近於是職,雖隷賤之流,亦必知之,而未知銓官,何所擇而擧以謬擬,聖上,何所取而加以誤恩?除目之下,聽聞想已駭笑,物議亦必喧騰,其於朝體之不尊,淸路之大淆,何哉?此臣所謂國家之不幸者也。仍竊念自古所謂勳臣,居權要主言議者,小則見罪士類,大則立敗身名,千古覆轍,頂背相望,此趙顯命所以苦口力懇,永辭淸華言議之地者也。記在戊申之秋,臣與顯命,初參勳錄,同登筵席,惟我聖上之至仁盛德,俯軫顯命之微諒,曲遂顯命之至懇,臣在顯命之後,竊自念于心曰,顯命之若是力辭,固賢矣。聖上之快從其請,亦專出於保終始之至恩,臣心於此,自然感激,從傍而陳曰,聖上,旣允顯命之請,於臣,寧有獨不許之理?此若終未蒙一視之恩,則臣實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矣。臣敢以此費聲氣仰聒,則其時聖上,聞臣言而天笑如新矣。臣自其後,每於公朝之會,儕友之坐,必傳伊日之筵話,仍詑不世之恩寵,聞者之莫不感頌,姑置勿論,臣之中心仰恃,其何如哉?而今忽焉置臣於言責之地,臣惝怳驚惑,愕然{{!|𢥠|⿰忄雙}}然,誠莫知其所以也。噫,殿下,自東宮時,任使臣,十年于玆矣。臣之望殿下,有若稚子之於慈父,而殿下之前後曲庇,亦如河海無極,臣常感祝,不知死所,伏況所以保全功臣者,實係從古明王之盛節,又不但爲臣一身之地而已,則今忽畀此萬不堪之任,以之抑其性而災其身,何哉?噫,臣受國恩最厚,而無他才能,涓埃圖報之道,惟在於有懷無隱,故或登筵而奏,或綴疏而陳,自念不如此,則終負臣心故耳。然世道險巇,人心齷齪,睚眦於片言,讐敵於一事,百般拘掣,終不得以盡言,臣方自愧自悚,而傍觀者,猶憂臣之多言矣。念臣旣忝宰列,凡有所懷,略貢一二,自是分內事,而人猶且憂之不已,矧惟臺閣,責任忒重,是非決於口吻,生死判於筆端,朝廷所以敬憚,四方所以肅勵者也。今遽以一勳臣,處之,使淸朝言議之重,乃出於酬功養閑之坊,此何擧也?況臣麤率,不善持盈,萬一於朝政之得失,人物之臧否,或拘偏見,多所噴薄,則許多病敗,其將在於何等地頭乎?一身利害,固不自恤,而國之受病,有不可勝言,此臣所以守株限死,不敢變其從前自劃之意者也。臣自聞命以來,心魂俱喪,寢食靡安,莫省措躬於何地,日昨親臨慮囚,事體至重,特敎荐召,誨責截嚴,臣於此惶隕抑塞,直欲求死而不能得矣。臣於立身之後,非有大難堪之情勢,大難强之疾病,則未嘗敢爲違命之計,雖以近日言之,非無情病之可言,荐奉召命,則不敢不趨承,而今於見職,則半日之內,一召再召,至於三召,臣猶頑然冥然,木石不動,有若全昧分義者然。臣雖萬戮,實無以贖此,而詣闕陳章,旣阻喉司,席藁竢勘,尙逭嚴誅,臣情窮勢蹙,敢復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賜鑑諒。且垂矜憐,亟削臣風憲之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嚴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蹙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辭,豈不知也?而若是自劃,其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副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志氣厭厭,學識昧昧,處論思之地而甘爲瘖默,實由胸中涇渭,不能辦一辭,而論是非,故黨議偏言,誓不參涉,榮路名場,惟思歛避,伈伈逐隊,十年于玆,倫輩皆笑以無口瓢,聖上猶憐其無他腸,今因論一金取魯,忽作覘相時機,規奪銓地之人,臣竊慙悚,無以擧顔,蓋銓席一尺地,久已爲爭奪場矣。若於此苟有一分語及,則人輒疑其生事抵巇,故雖平日好言論之人,亦皆杜口遠嫌,況臣之發喙第一言,豈樂爲此哉?夫取魯似從似違,左右免罪之態,誠前史所無之事,然此不過一官邪耳。於國家,胡大關係,而惟我殿下之自注銓筆,六入前望,實爲聖世之過擧,漸降之主威,國體將益壞損,莫可收拾,是孰使之然哉?臣用是懼,敢以憂治世、危明主之心,不裁之言,衝口忽發,奈何疏封未徹?疑謗已騰,右相之誤達其槪,亦由中間翻做之說,雖以聖鑑之至明,猶未免疑惑,幸而旣退之疏,旋荷取覽,所貢之忱,略蒙鑑悉,前後筵敎,猶有照於小臣平日之心素,知臣罪臣,惟我聖上,仍風逖聽,感淚自濕,然而以歛避之初心,作傾軋之淫朋,二字罩頭,沒身難解,俯仰乾坤,慙懼交竝,至於左揆之斥,尤於臣爲不安,惟思遠屛自廢,不再汚於朝端,而不意未一月而收敍,越千里而宣召,是何誤恩之至於此哉?無怪乎承宣之謂有外間物議也。縣道封疏,旣有朝禁,一向泯默,亦甚惶懼,昨始來伏城外,而如臣屛廢之蹤,不敢復議於出處之間,違牌撕捱,姑無論,陳章自暴,亦不敢,而猶有此文字之入誠,以金取魯自明之疏,有不得不略辨者,夫取魯自明,惟在於承宣望一事,而前後政席之未參,皆諉以公私有故,私故則臣不敢知,而至於公故,則問政之行,果在於是日耶?此則臣雖不言,萬目難掩,噫,臣於初疏,猶不斥言此事者,竊自附於忠厚論人之道矣。今殿下,於勉出取魯之敎,反以一訐字,疑臣,臣不亦冤乎?聖敎中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亦將若何等敎?亦有所不然者,取魯再出之政,人方屬目,而銀臺或有窠,銓席輒無長,當其日而每每有故,終不一番參政,如許情跡,其可謂之取魯未及參,而臣徑訐訴於其間耶?至於兪最基之疏,誠有所不可曉者,臣與最基聯箚中,國體主威等語,不過論時弊勉君德而已。此等泛然說過之語,豈是藏精神包機關,以爲後日緊用之張本者?而今其言以爲,當初下語,豫爲之現兆,今始實之。噫嘻,此何言也?臣之箚疏具在,有可以覆按,臣不欲多辨,此不過最基,急於救彼而無其辭,故乃就自己所聯箚中語,而弄出一案,直驅臣於設機禍人之科,吁可怕矣。至若事與言異等說,尤極可異,臣於最基,非但交淺,伴直之日又少,臣之言論所見,初無相對說道之事,況自許以言議寬平,不涉傾奪乎?噫,同廳對番,聯署陳箚,自是士大夫好事,而不料辱人誣人之駴機,忽發於此中,爲時宰雖重,待僚寀,固若是乎?誠可爲世道長歎也。臣於宋眞明,見其爲取魯艱難{{!|𦇯|⿰糹彌}}縫之跡,不勝慨惋,略有所攙及論列矣。彼乃不知自反,反以萬萬題外之說,詆辱如此,誠可駭歎,雖然臣何足與之較辨,以傷私門之舊好也哉?臣於校理李喆輔之疏,又有所不自安者,其所謂前後言者,於義理大關,看作芭蘺云者,似指臣初疏而發也。噫,玆事之可言,臣豈不知?亦嘗於昨年榻前,面斥取魯之失言,而第於今日,則以論卽事之急,未暇泝本而言之,致有此譏斥之說,臣竊慙赧,臣之情跡,豈敢更近於脩門?而一番陳暴,非上來則莫可,故玆敢抗顔歸洛,瀝血封章,備申危悃,仰請嚴誅。伏乞聖上,曲加矜察,勘臣負犯,以懲他餘,削臣仕籍,以勵風節,俾得以優遊畎畝,歌詠聖德,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已是屢試僨敗之地,則今玆中丞之任,固不宜抗顔冒出,而適當鞫獄方張,召牌再降,分義是懼,黽勉趨承,而繼値雜科當前,兩司不備之時,旋復撕捱,有所不敢。且事同往役,比諸詣臺傳啓,稍有間焉,故姑且放倒曾前自劃之義,同堂應避之嫌,冒沒參試,挨過屢日,而反顧廉隅,終涉淟涊,私心不安,如坐針氈,今則試事已了,私義可伸,宜卽陳懇,冀蒙恩遞,而逐日奔走之餘,素患痰病,一倍添劇,落席涔涔,晝夜叫痛,數行文字,亦不得趁時搆成,今纔强疾冒陳,本來情勢之難强,目今病狀之危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俾尋生路,不勝幸甚。臣方辭免之不暇,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慨然者,略此附陳,惟聖明裁察焉。近來國綱解弛,筵體不嚴,朝臣之引嫌乞免於前席者,比比有之,殊欠敬謹,有違舊例,而至於請對,事體尤重。若非有公家緊急底事,則雖大臣,固有所不敢輕易爲之者,而日昨文衡會圈命下後,左參贊尹淳之求對,自外觀之,有若許大事在,而及得其實,則不過不欲當薦而已。若使重臣,眞有可嫌之端,則封章陳籲,未爲不可,而今乃不然,旣已承牌。又復請對,擧措顚倒,已涉猥越,而及夫罷對之後,不顧事面,遽爾徑出,遂使大臣諸宰,旣會而旋罷,聽聞驚惑,莫不爲異,其在警飭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臣謂特罷其職,以嚴朝體,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以存事體,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臣兄振威縣令臣尙鼎任所,自遭昨今年喪慼以來,日夜悲泣,哀毁疚心,精神筋力,頓覺日異而月不同矣。臣之情理,豈可有一分離側之勢?分義所在,不敢以私情,每每仰瀆,抑情供仕,今已累朔矣。昨夕官伻,專人來報,臣母自數昨,重添傷寒,症情漸益危篤,病裏昏昏,日望臣來,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不能自定,方欲治疏徑歸之際,以本館草記,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不得不冒死陳情,仍尋鄕路,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遞臣職,特許旬望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千萬企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成範錫{{*|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宮殿誕日。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李匡輔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臈享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洪尙賓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三員之多,不可不趁速署經,使之赴任,兩司除在外行公外,大司憲朴文秀,執義趙明澤,獻納申晩,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備員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假注書柳萬樞出使,代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匡輔啓曰,今初十日三覆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由限尙遠,同副承旨兪彦通,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雖齋戒,有開政之例,明朝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備擬。 ○備忘記,呈告紛紜,曾以飭礪,而吏曹參議,批旨已諭之後,連事違牌,因尋辭單,其涉過矣。則喉院捧入,未免曲循,付過放送之儒臣辭單,亦爲捧入,極涉未安,入啓者若此,奚能飭礪?當該承旨推考,都承旨承批之後,旋又尋單,殊無義意,初欲給之而未果,以待再度,啓覆不遠。又當飭礪,宜自喉院,吏曹參議、儒臣辭單,竝給之,都承旨呈辭,亦以給之,分付。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奉常寺所報,則今十二月初八日,行司寒祭,祭物,例於今日曉頭封進,而典祀官,日勢已晩,終不來到云。今朝祭官,旣已受香,而典祀官之尙不陪進祭物,事極駭然,令奉常寺,祭物急速陪進之意,分付,而當該典祀官,從重推考,下人,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臈享大祭亞獻官實差議政府右參贊趙尙絅,以病陳疏,預差刑曹判書李廷濟,啓覆相値,明日肄儀時,俱無進參之勢,不得不變通,而當品中老病公故外,他無推移之員,行副司直金東弼,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實預差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相箕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見上}}答曰,勿煩。持平申思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措辭見上}}答曰,勿煩。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鹵莽儱侗,無一可取,藩臬隆寄,本不相稱,頃年猥忝畿輔重任,迺於辭陛之日,勉諭丁寧,若慈父之敎子,臣親承玉音,感泣銘心,必欲殫竭思慮,圖報聖恩之萬一,而精神衰耗,才力不逮,尸職幾一朞,終未效絲毫之益,尙今愧恧,如負大何,不意今者,東藩新命。又及於己試蔑效之賤身,臣聞命驚惶,罔知攸措,夫關東一路,土瘠民貧,弊疵孔多,窮山僻奧,嘯聚頻頻,素以難治稱焉。加以今年,嶺東、西諸邑,多被風水之災,黍粟失稔,民將顚連,苟非材局之素著者,實難祛弊政而救民困也。臣何敢不自揣量,猥當不可堪之責,以孤國家委畀之盛意也哉?抑臣且於私義,有萬萬難安者,臣之堂姪兩人,見方待罪藩任,臣又忝叨新除,一門三藩,世所罕有,濫蒙殊私,榮耀太過,踰涯溢分,懍惕實深,才器之不稱,旣如彼,私分之難冒,又如此,豈宜冒沒承膺,以自取僨事之科,而又自犯於盛滿之戒哉?玆敢瀝血仰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才具之不合重寄,諒臣情勢之不可冒赴,亟賜遞改,移授無故可合之人,以重官方,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正言趙明履疏曰,伏以臣於昨日,伏奉除旨,以臣爲司諫院正言,臣聞命震惶,莫省攸處,夫臺閣者,明是非,別賢愚,直言讜論之地,而人主所寄以耳目之責者,爲任,誠至重也。古者蓋難其選,須得見識通透,心志公正,氣力强勁者,然後可循其職故也。今之爲臺閣者,雖未必盡如古人,亦未有如臣不似苟充者,臣本愚芚懦拙,雖嘗有意於矯揉之方,而畢竟了無成就,其於所謂通透强勁,蓋不啻不近,至於公正二字,尋常所勉勵,固在於斯,而見識旣未通透,則公正,亦未可遽議也。夫如是,將何以作諫官乎哉?朝家用人之法,惟在度器而授官,人臣事君之義,亦須量材而居職,如臣伎倆,左右較絜,決非臺閣之器,而僬僥勻石,猿狙衣冠,不足以喩其不稱,雖聖度洪大,以臣曾經史局,而循例差除,不復其可否,然在臣自處之道,誠不宜唐突承命,以取僨誤之辜也。且況臣,向以翰薦事,重遭人詬辱,其爲言,槪以爲用私不公,而恩罰之目,有曰違拒公言,則是聖明,似亦以臣爲有私也。夫人之千非萬差,皆由於私,而其爲國家之害,有不可勝言,持此一字,無以復廁於名塗,矧夫臺閣,公道之所在,而乃以不公之名者,處之,則四方聽聞,豈不爲之駭歎?而區區廉隅,亦豈有抗顔出脚之理哉?卽此尤爲其必遞之端,蓋非若日前郞任之可以黽勉而受之也。不特此爾,臣之從兄臣明澤,方帶中丞之任,同堂昆弟之一時竝居於兩司,在公體,旣極苟簡,在私義,亦甚難安,此又臣之却步而不前者也。伏惟殿下,日月之明,無幽不照,倘蒙燭臣難進之情,察臣必辭之志,特許遞改,則公私萬幸,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守令署經,召牌降臨,不敢坐違,謹玆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迹涉慢蹇,死有餘罪,乞命重加究勘,以振頹綱,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頃叨郡寄,四經年籥,才疎政拙,效蔑分憂,自速愆尤,特蒙寬假,循省感惕,銜戴無涯,及至遞歸,病淹鄕廬,擔還私次,一味沈頓,自秋徂冬,出入鬼關,今至四朔餘矣。中間試牌之累犯違傲,除命之未克趨承,雖出於病勢添劇,萬不獲已之致,分義虧盡,公法至嚴,日夕悚懍,伏俟譴何,聖度天大,恩顧不置,薄罰未幾,甄敍繼下,館職新命。又及於意想之外,臣誠感惶宸駴,繼之以愧蹙,不省所以自措也。噫,輓近以來,人材寢降,膺是任者,雖或不及於前輩,要皆文學名論,極一時之選,亦豈有千不似萬不近,如臣之濫竽者哉?臣本癈疾無用之一物耳。庸闇蹇拙,資望素淺,顓蒙謏陋,魚魯莫辨,不惟臣自量已審,同朝之間,毋論識與不識,未嘗以此等職事,擬議於臣,今乃遽爾通擬,不少難愼,臣之憂窘狼狽,固不足恤,而政理之乖舛,名器之玷汚,至臣身而殆無餘地,亦豈細故也哉?伏況我聖上典學之勤,度越百王,雖當嚴冱之候,靜攝之中,逐日開筵,晉接講臣,此時經幄之長,其選罙艱,誠宜另揀經術之士,以資啓沃之責,今忽苟然塡充,假之虛銜,以致溷官方,駴聽聞,而莫之恤,抑何故哉?臣誠爲政地,惜此擧措,竊不勝其慨恨也。臣於見識,義在必遞,區區情病,固不暇言,而第臣頃年,忝叨諫職,重被趙明澤因事疏詆,雖不欲費辭追理於時移事往之後,而在臣自靖之道,亦何可諉以日月之稍遠,而弁髦廉隅,厭然抗顔於言議之地乎?卽此一事,其不可冒沒於周行,亦已明甚,除旨之下,惶恧縮伏,彌日虛帶,爲罪益深,不得不露章自劾,若其仕宦家據例冀免之語,引譬張皇,亦甚慙愧,臣不敢猥陳支辭,以慁宸聽,只就臣賤分私義之決不宜承當者,略暴情實,仰煩籲號。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許鐫改,以重極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尹心衡疏曰,伏以臣,罪逆不天,奄罹凶禍,冥頑苟活,喪制已畢,號呼上下,求死無由,杜門窮閻,萬念俱灰,館職新命,出於意外,銜恩畏義,宜卽趨承,而只緣私義之難進。且値疾病之沈苦,坐違嚴召,自速置對,泥首犴狴,恭俟鈇鉞,曾未幾何,恩宥特降,天牌繼臨,臣誠感激惝怳,不省攸處,臣以至愚,猥通榮籍,至於見職,亦嘗隨隊列而備驅使矣。豈敢有飾讓慢命之意?而只是苫塊餘喘,纔除憂服,獸視禽息,縱不能滅死,亦何忍剽纓束帶,馳驟於仕宦之道乎?昔朱子,免喪數月,猶辭職命,以情旣不忍,義亦難安爲言,由此觀之,臣之不敢冒進,雖係私情之難强,亦不可謂全然無義矣。臣受氣最薄,早嬰奇疾,半生呻囈,無日愉健,重以酷禍震剝,生意無幾,而殃戾未艾,長子繼夭,冤苦悲傷,舊病轉劇,特以賦性頑甚,保有軀命,而人之見之者,亦莫不相傳,以爲異事矣。精爽旣爍,外內俱病,居常惴惴,固有朝夕之慮,而宿患疝癖近添寒感胸腹痞塞,客火上炎,四肢牽疼,頭目搖眩,旬日之間,萬無自力趨承之望,雖欲强起承命,其路末由,荐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九閽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噫,臣之從前違逋,亦已屢矣。孤畸之蹤,不敢自同於人,咫尺之守,亦有難進之義,而情理抑塞,疾病困篤,俱不暇縷陳。伏惟聖明在上,無微不照,惟願俯賜諒察,亟許鐫遞,以安私分,仍治臣前後違命之罪,以肅憲章,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初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李匡輔,記事官成範錫,編修官李行敏,記事官朴致文,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近來時氣乖常,溫暖如春,聖候一向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日昨入侍時,以眩氣時時往來,爲敎矣,今復如何?上曰,數日前頗甚,昨今似有少減之勢,而猶不快愈,往來無常矣。補中益氣湯,前後所進貼數,不小而無顯效,將若之何?命均曰,凡眩氣,朝前則稍歇,午後則必似有加矣,未知聖候眩暈,亦有朝前午後之相殊耶?上曰,朝前午後,互相往來,發作無常矣。命均曰,眉稜疼重之候,亦復如何?上曰,此則不復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或無至不逮耶?上曰,寢睡水剌,一樣矣。命均曰,前劑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三貼姑未及進服,而前者不進,亦爲二貼,前後所劑入補中益氣湯,不服之數,合以爲五貼矣。命均曰,補中益氣湯前後劑入,爲三十貼,而卽今進御貼數,則爲二十五貼矣。腹部往來之氣,亦復如何?上曰,自經前秋重病之後,若久坐則腰腹牽痛,舒體蹔休而後,少差,然時時牽痛,終不如常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及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湯劑繼進當否,則診察後,使諸醫官商議陳達,可也。權聖徵診察訖曰,脈度,左三部則沈靜調均,而右三部,蹔帶滑數,此必痰候礙滯而然,補中益氣湯,前後劑入,爲三十貼矣。連進補劑,亦似爲悶,小臣淺慮,謂宜姑停,今承下敎,其中五貼,不爲進御矣。加進五貼,以滿三十貼數,恐似得宜矣,金應三診察。上曰,昨冬服六君子湯,頗似有效矣。今則姑無顯效,此必是長服而然,以此觀之,藥不可長服也。今冬,尙不經一番大段感氣,其似藥力而然矣。應三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而右三部,微似滑數矣,以脈度觀之,聖候諸節,終未得復完,調補之劑,姑不宜徑停矣。今者聖候眩氣之發作,臣在外未及入診時,以爲因有微感而然矣。詳察脈候,眞元旣似不逮於前日,而且又近來,萬機酬接,比前繁多,不知之中,自然勞損,致令眩氣,乘虛而作矣,近日膈痰往來,更復何如?上曰,膈痰則不至大段矣。命均曰,感氣往來,專由於衣襨脫着之失宜,此甚悶矣。益加愼攝。權守經診察。上曰,卽今日候,雖不至極寒,衣襨所着,比前冬稍厚矣。聖徵曰,無痰不成眩云者,古人方書,有之矣。卽今聖候眩暈之發作,雖由於元氣稍弱,痰又爲祟而然矣,調補之劑,決不宜徑先停止也。上曰,近日眩氣,蓋由於氣弱之致,而亦不無勞攘而然矣。去晦日啓覆文案,晩後始入,至夜深看檢,有似煩熱,故開戶蹔納涼矣。玄起鵬曰,權聖徵所達,無痰不成眩云者,果是矣,而蓋眩暈,或感風寒而作,或乘氣弱而然矣,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然矣。金壽煃曰,眞元常不逮,故眩氣亦常隨發矣。痰候往來,亦由於正氣虛弱,不能制勝而然矣。雖然蔘劑進御,已至多數矣,蓋蔘補之劑,不宜連進,不知之中,或不無蔘熱藏蓄之患而然矣。卽今蔘劑之連爲進御,極爲憂悶,小臣淺慮,則丸劑一向連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似宜矣。命均曰,金壽煃之言,以爲蔘劑,不宜長服,雖兩許重,以一時茶飮進御,以補虛弱,旋卽停止,則好矣,而不宜支離進御云矣。守經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比前不逮時言之,稍不浮滑而且有力,然微弱之氣,則猶復有之,姑未得復常之節矣。補中益氣湯,雖是調補中氣之劑,而猶不如前日所進御滋陰健脾湯之爲緊竗矣,人蔘,若又加入,則尤合於調治眩氣之道矣。上曰,眩氣,姑觀數日,則可以知之,而近來中氣,或小飢乏,則隨卽眩發矣。今年湯劑所進之數,甚多,停日常小,服日常多,以其長服之故,六君子湯,則進服時,口味如常,便若冷水,補中益氣湯,則如生脈散味,無漱齒之事矣。今冬感氣之不作,蓋此功效,而滋陰健脾湯與補中益氣湯,俱入地黃,似爲遲緩矣,欲停藥三四日,觀其症形,更當下敎矣。宋寅明曰,眩氣,雖挾痰而往來,然今番復發,未必不由於啓覆文案之終夜披覽,寢睡失穩勞損爲祟而然也。以常人言之,若連日有事,勞動酬接,則必發憊病,數日安靜,專意調息,然後氣乃愉健,凡人而猶常如此,況帝王之至尊至貴者乎?惟願聖明,益加節愼調養,此後夜深文書,切勿酬應,毋令心力,勞費於向晦宴息之時,幸甚幸甚。李匡輔曰,以閭閻之人言之,凡有眩病者,若或因事而終夜失睡,則輒必添發矣。眩暈之症,最有妨於失睡,此後則夜深後凡干文書,一絶勿爲留意經覽,爲宜。上曰,近來精神甚不逮前,雖三字批答,每患遺忘,呼書之際,不能連繹矣。寅明曰,顯廟朝時,文書判下,每常遲滯,而無爲之治,洽于邦內,雖街兒市童,亦莫不至于今稱說,以此觀之,文書遲滯,無小gg所g關係於治政得失,諸臣,雖欲責難於君父,每以公事判下之遲滯,前後陳達,而其所遲滯,實小無妨矣。命均曰,寅明所達,實出於憂愛之誠,另加留意,不勝幸甚。上曰,先朝末年,雖有病患,凡於政謨文書,無或倦勤,予嘗親承矣,豈可以妨於眩症而遲滯公事乎?湯劑,姑欲停止,問議於醫官以達。寅明曰,藥豈可責效於一時?若悠久連服,則不知不覺之中,自然漸有功效,不可以時無顯效而徑先停藥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旣非輕危之劑,且前後所進御,又不滿三十貼矣。姑以三十貼爲限,進御爲宜,徑先停止,恐似不然矣。聖敎,雖欲停止萬機勞攘之餘,因又眞元脫弱,諸般症候,種種如此,趁今調補之劑,有不可徑先停止者矣。寅明曰,感氣無或往來耶?上曰,感氣則姑無,此似賴藥力,而膈痰之無復大段,亦似有藥效而然矣。首醫所達,且如此,補中益氣湯,依前方加劑五貼以入。{{*|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近來痰候,雖比前少弛,而若或流注凝結,則時時刺痛,以是爲悶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進御湯藥,提調,監劑封入,事體當然,而昨日標紙,下於夜深之後,故有難留門啓請,提調未得入來監劑,只使醫官,監劑以入,雖有前例,極爲惶恐矣。上曰,莫重進御之藥,未卽分付,日暮後乃傳,則事極稽緩,此由於當該中官遲滯之致,不可置之,拿推,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趙遠命狀啓中,禾穀失稔,無以准捧,請以代穀收捧矣。今雖晩後,依他例,以精實穀代捧之意,卽爲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待罪藥院,今已周年矣,考覧本院前後謄錄,則醫官有功勞者,分付吏曹,使之收用,此是舊例矣。醫官之差除守令者,亦非一二,而御醫金壽煃,曾於庚寅年,以功勞除授守令事,捧承傳,而銓曹,久不施行,于今數十餘年,尙未蒙恩典,其令該曹,各別收用,何如?昨年,以針醫事,分付吏曹,而其時本曹,終不施行故不得已請推矣。此外卽今針醫中,無一人帶職者,本院久勤應遷者,都政,亦不收用,更加申飭,使之備擬事,分付,何如?上曰,醫官之差除守令,若謂之濫,則然矣,而旣有先朝承傳,則于今二十年之久,而銓曹尙不擧擬云。其在事體,極爲不然,依承傳擧行之意,申飭,而其他醫官有功勞者,大臣,自當嚴飭,分付,使之收用,更無如前稽緩之弊,可也。銓曹若不擧行,則請推請罷,唯在大臣矣。{{*|出擧條}}命均曰,議藥同參醫官,近多有故,玄悌綱,又爲在喪矣。金德履,事當依例還仕,而前任監牧官時居下,姑未敍用,故不得循例差下矣,使之權着紗帽,同參議藥,何如?上曰,權着常仕,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等之日夜顒祝,惟在於聖嗣之誕降,而一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悶鬱,敢此仰達。上曰,求嗣之道,雖在常人,自非偶然事也。三宗血續之存亡,惟在此焉,豈不悶抑,而其何可如意耶?命均曰,前以廣博之道,有所陳達矣,其或留念耶?上曰,所達之意,則好矣,而愼重之道,在焉。吾年不甚高,而此心已老,其亦方寸受傷之致而然矣。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予則至於飮食,亦無欲矣。命均曰,下元之氣,近復如何?上曰,別無加減之可言者矣。命均曰,臣本以無似,濫叨崇位,目今朝象,漸益不和,專尙剛克,爭鬧日起,臣旣不能調停,亦不得引罪退去,徒縻廩料,愧懼無以自居,向者幸賴洪領相致中,趙左相文命之同居鼎席,與之周旋,相議國事,而今則不幸相繼卒逝,旣失資輔之益,久冒淟涊之恥,不能做一事,以答我殿下委畀之盛意,徒將愚忠,敢效有懷必達之義,而言未有槪於聖心,臣尤自訟之不暇,而第念我聖上,聰明睿智,高出百王,而剛毅正大,漸不如初,黜陟進退,一任包容,朝廷氣像,因以日漸委靡。且卽今引用人才,爲今日第一急務,而如尹淳者,又以大提學圈點事,至於罷職矣。蓋淳之承牌入來,求對辭免,終不圈點而出去,以事體言之,雖甚失當,因此而又坐罷矣。朝廷之上,不患無人才,而才識如尹淳者,實罕有焉,卽今鄕外諸宰,又多棲遑者其中有才猷者,不謂不多,而至于權{{!|𢢜|⿰忄業}},尤有才焉。若自上各別引用,則誠好,雖在下位者,自上隨其才識言議之如何?惟才擢用,以爲共濟國事之地,千萬幸甚幸甚,且於昨日臺啓,尤切慨然,朴師順,若與夢賊爲心腹,則臣何敢陳達?而朝廷亦豈有調用之道耶?見枳云者,臺啓爽誤矣。上曰,然則見枳云者,非乎?寅明曰,當初元無見枳之事矣。上曰,其爲人,何如?命均曰,臣,當初不識此人之爲何狀,年前,適相逢着於稠人中,始得其爲人,又於鞫廳,以問郞差下,屢日同事矣,其人,極精詳且有才,臣常向人稱道其爲人矣。與夢賊,爲十三寸親,則心腹云者,豈不冤乎?臺臣之言,旣沒摸捉,每以此等題目,直驅人於逆黨,此習非矣。上曰,其人狀貌,何如?伊日,以兵曹郞官,差殿講試官入侍者乎?命均曰,然矣。上曰,外貌則貌寢,而其爲人則稍善矣。李匡輔曰,此人,當初元無見枳之事,以蔭仕登科,卽出六,中間或遭喪,或除外邑,官雖未及顯榮,而頃在兵曹郞官時,判書尹游,以其才幹,常向人稱道不已。且除井邑,蔚有治績,李匡德,以其時監司,詳知其實狀,亦常常稱善其人矣。命均曰,不但有才幹,文翰亦稍優矣。匡輔曰,師順,果是就商姪婿,而旋卽喪妻,今已有三十餘年矣。上曰,觀其臺啓措辭,則聽允之外,無他,故果卽允之矣。凡於臺啓,若不聽,則有似逆詐,若聽之則有如朴師順事,此甚難矣。上曰,鄭彦燮彈論,亦甚非矣。彦燮爲人,予已知之矣,至又權重經事,可謂已甚矣。壬寅乙丙年之間,有如此峻論,此非美風,旣故之後,如是追論,事涉過當,故予不允許矣。寅明曰,臺臣論啓,若或爽誤,則筵臣分疏,有不得不已,而若以臺啓,指爲爽誤,逐事非斥,則爲臺臣者,其何以措手足乎?上曰,曾於洪景輔批答,言之矣。寅明曰,景輔疏,亦已陳達,而臣意亦以爲小無所益矣。上曰,至於子若孫,必有效矣。寅明曰,臺臣之論師順,事雖果不是,而當此委靡之日,不必以其言之爽誤,一一苛責矣。命均曰,寅明所達,大體果好矣,而凡其論人,每以逆黨二字,容易驅人,此臣所以爲臺臣非之者也。寅明曰,權重經事,臺臣峻論,不是異事,而自上追論不可之敎,則實是大聖人寬仁大度之政矣。上曰,臺臣,似以此避嫌,而頃日啓覆時,初爲入侍,予觀其人,人品頗善矣。寅明曰,大臣,以歲稔猶聞罷上供之句語,前有陳達,臣請因此有所仰稟,昨今年,以年凶,上供及貢物,多有裁減者,臣入地部後,見之,其效甚多,賴以支保,地部上下,亦不至如前浩繁矣。歲後則仍減,或復舊間,更當稟定,而今秋穡事,比昨年,少無所勝,三南收租案,姑未上來,而觀於他道,亦可推知矣。若以今年,謂勝於上年,各樣裁減,有所復舊,經費必將蕩然,莫可收拾,自上宜知此狀,詢議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其中有當爲仍減者,有當爲復舊者,前日所減之數,自備局戶曹惠廳,別單書入,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外方錢穀之自京司取用,殆同割肉充腹,如非大不得已,則臣不欲以經費之不足,續續仰請,而今有不可不警飭催促者,敢此仰達。自前經費窘急之時,不得已有取用之事,故平安監司權以鎭下去時,前判書金在魯,同爲入侍,以貿銀事,本營木五百同上送之意,陳稟定奪,而以鎭,亦以卽當上送之意,仰對,在魯,急於作銀,以本曹流來木四百餘同,出給廛人,欲待關西木上來,還充流來之數矣。關西木,屢度催促,終不上來,流來之數,尙未充報,經費不時需用,有不可知,而本曹木同,數不滿千,豈不可悶?以鎭,親承聖敎定奪後,遷延不送,極爲未安,宜示警責,未交龜前,使之卽速上送,何如?上曰,其時,與金在魯,同爲入侍陳達,而權以鎭之終不上送,事體未安,從重推考,未交龜前,卽速上送之意,申飭,分付,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今番歲抄中,前執義南泰慶,以牌不進罷職,不得一體蒙敍,此等事,曾前亦有陳達之事,故敢達。都提調徐命均曰,守令循例罷職之中,亦有一二人之未蒙敍命者云矣。上曰,必是遺漏付籤之致,令該曹,付標以入,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守令罷職,雖是微事,前縣監曺夏望,以在官狀罷之人,應入於歲抄,而當初銓官,誤認爲棄官,而置之於準期不敍之秩云。罷職與準期不敍,亦是法典,則銓官之不能審察,未免疎忽,當該銓官,似當有推考之道矣。上曰,推考,可也。匡輔曰,然則曹夏望,令該曹以罷職書入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近來官爵,無漸,誠爲慨然,曾前則武弁,屢經閫任之後,除拜摠管矣。卽今副摠管申德夏,未經閫任,而遽授摠管,此是曾所未有之事,而至於贈職之規,亦甚太濫,常漢、中人輩,亦且贈以漢城左右尹判決事等職者,事極可駭,生時不得除拜之職,死後何可遽贈耶?上曰,前後申飭,非止一二矣。匡輔曰,《肅廟寶鑑》中,亦有以此,申飭之下敎矣。此後則當贈者之父與子,未經玉堂,則不得贈以吏曹,南武,贈以工、戶曹,中人、常漢,則只贈實同知,實僉知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曾因筵臣所達,申飭事下敎,近來若因循,則更加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惶恐敢達,前者趙顯命、尹淳,已有所陳達矣。臣雖不敢顯言,仰達,而壼內情義,若有不洽之道,則此乾坤不相和之象,惟聖明另加留意焉。上曰,所達是矣。命均曰,閭閻女人輩,爲其衣食,多有夤緣內人,出入宮掖者云,若不嚴飭,則其弊難言,各別嚴防,以絶此路,爲宜。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成範錫、李宗延、朴致文、吳瑗始讀十八年曰唐虞之際,至上卽遣中官嚴自治慰諭。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始讀二十年上嘗命制諸儀象,至二十四年諭平安監司。上曰,《明皇誡鑑gg明皇戒鑑g》,在於玉堂否?瑗曰,玉堂,元無所在矣。上曰,然則或在於侍講院否?注書出往,問其有無以達,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諸臣陳達文義而不得記。瑗曰,世宗大王嘗曰,予於經史,靡不周覽,以世宗天縱之才,其所典學之勤,猶復如此,此實祖宗朝家法也。殿下於萬機之暇,亦嘗潛心文學,而不至間斷乎?《論》、《孟》、《庸》、《學》等書,尤是聖賢之軌範,披閱講習之功,不可蹔撤於淸燕之中矣。方今殿下,連在靜攝之中,雖不得刻苦下工,以聖學之高明,若加涵泳演繹,無或作撤,則自當有心悅而自得者矣。臣之此言,非出於講官之循例陳達者矣。洪尙賓曰,臣亦以此意,前已陳達,而今此儒臣所達,俱極切實,各別留意,且以此《寶鑑》,常留置香案上,時時披閱,以爲省察體驗之地。上曰,諸臣所達,眷眷若此,當爲留念焉。金若魯曰,日寒如此,臣雖不敢以日開講筵,有所煩請於靜攝之中,而臣等,旣是經筵之官,無他職責,伴直玉署,相對同僚,點檢冊子,意謂今日或命召對,終日等待,至夜深而若無傳敎,則臣等,心甚觖然,以爲今日吾王,其或不豫耶?耿耿不能寐矣。此後須於靜攝之暇,賜對便室,討論疑晦,俾有實效,是臣區區之願也。上曰,儒臣所達的實,予豈不留念耶?尙賓曰,世宗朝,渾儀、簡儀制作之意及雅樂釐正之事,動法堯、舜,高出百王,我東之人,每稱東方聖人,而豈但東方聖人而已?將與堯、舜比隆矣,由其動合王道,聲入心通,此正後嗣之欽崇而繼述者也。近來樂官,無知音之人,雅樂,不無廢弛之歎,此正聖明之所可着念處也。上曰,承宣之言,好矣,親祭時,初獻以前,樂奏九成,其間差遲,自是以後,未闋樂章,旋告樂止,一室樂章,或至三四句,徑請樂止,事甚未安矣。此後則各室樂章,依章畢奏事,申飭爲可矣。尙賓曰,各室樂章,不無差錯,而一室樂章,或至三四句五六句,樂章畢後,仍詣次室樽所之際,不無遲延之端,故雖未畢樂章,而仍請讀祝後,仍詣次室樽所矣。自前非不知此,而慮其節次之遲延,因有怠慢之弊矣。親祭時,自三更始爲將事,將至日高數丈,上下,豈無怠慢之事乎?上曰,《論語》不云乎?魯之君臣,有怠惰之語矣。尙賓曰,孔子曰,諦,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未灌之前,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者,而自此以後,漸有懈怠矣。上曰,承宣之言,實有意見矣。成範錫,還爲入侍,奏曰,臣出閤門外,招致侍講院冊色下吏,詳考本院書冊置簿,則《明皇誡鑑gg明皇戒鑑g》,亦無載錄矣。上曰,爲人君者,擧多不免於始勤終怠之患,而豈有如明皇者乎?開元、天寶,判作二人,此實後來人君之所宜鑑戒者也。聖祖之命制《明皇戒鑑》,意有所在矣。我朝所制冊子,玉堂講院,俱無所在,事極怪矣,問于諸處,可也。瑗曰,臣退出後,當爲廣問,如有在處,則後日入對時持入乎?上曰,問而得之後,稟達以入。若魯曰,聖祖之命制《明皇戒鑑》,意非偶然,將擬垂戒於聖子聖孫而然矣。尙賓曰,死囚一百九十人云者,此似指啓覆時事也。以世宗朝治平之世,其死囚之多,猶尙如此,而今番啓覆時,死囚,只是十二人,頃日黃海監司朴師洙處下敎辭旨,實出於大聖人寬仁惻怛之意,凡在臣庶,莫不欣悅,而第近來人心不測,綱紀不嚴,賄賂公行,凡有殺獄,爲其獄官者,或慮其生事於營門,推延掩諱,使不卽成獄,正犯家,如有錢貨,則必行賂於元隻之父母妻子,末終,必相私和,卒乃無事,以此之故,殺人之成獄,什難四五,故近來啓覆死囚,若是之小矣。上曰,今番死囚之十二人,予猶以爲多矣,此亦由予涼德,曷勝歉然?頃日,以承旨之獄囚摘奸後,書啓,觀之,京囚已過百餘人矣。如以外方滯囚,合而言之,將不知其幾百矣。今番死囚之十二人,予則猶以爲多,而承旨,反以爲小,實與予意,有異矣。頃以啓覆文案中,盧召史事,觀之雖云爲十日夫妻之間,以其妻而受正犯家賄賂,甘心沮獄,錢貸之通神明,益可知矣。若魯曰,昨伏見典獄錄囚時備忘,今又仰聽聖敎,聖上好生之德,可謂至矣,如使攸司之臣,奉承德音,恪勤奉職,則寧有許多滯囚之患,而以臣就理時所見,言之,七間獄三十餘人,屢旬滯囚,殆不能相容,臣竊爲獄官慨然矣。方當隆冬,且歲翻不遠,申飭獄官,逐日開坐,似宜矣。上曰,頃已申飭,而所達得宜,更加申飭於金吾、秋曹,可也。{{*|出擧條}}瑗曰,我祖宗好生之德,浹于民心,雖取服之死囚,必會公卿三司,反復詢諮,至于再覆三覆,重惜人命,審愼若此,而外方官長,則乘其一時之忿怒,濫殺滔滔,而諉之邂逅致斃,卒亦無事,臣竊嘗慨然,此後則雖係官事,毋得濫杖,若於輕罪,以私怒,重杖致斃,則斷勿撓貸之意,申飭似好,故敢達矣。上曰,守令之濫殺,誠爲極弊,故曾在先朝,至有國無法之敎矣。予於歲抄,濫殺者,與贓吏同科而靳敍矣。儒臣所達得宜,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外方大小官用杖,自有限數,而或用圓杖或用亂杖,此則係是法外之刑,尤不可不嚴禁矣。上曰,此尤異於用蒲鞭之意,極爲無狀矣。此後則各別,申飭嚴禁,而法杖外,若用法外刑杖,則雖邂逅致斃,勿爲分揀事,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吾,有時囚殺獄,而以近來文案觀之,如朴鳳彩者,無一番加刑之事,殊甚無謂,前後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各別,申飭。{{*|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柳儼{{*|未肅拜}}。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洪好人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呈辭,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牌招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下番翰林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已至多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尙賓進。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大丘判官,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列邑被災且甚,不可不另擇,同道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承旨,李宗白爲執義,安相徽爲獻納,宋敎明爲持平,金東弼爲左參贊,洪曙爲兵曹佐郞,沈鳳儀爲工曹佐郞,尹勉敎爲大丘判官,尹敬周爲栗峯察訪,鄭廣運爲典籍,柳瑜爲順懷墓守衛官,沈澈爲昭顯墓守衛官,洪尙彦爲愍懷墓守衛官,副護軍兪彦通、申聖夏,副司正李光瀷竝單付。 ○以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好人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好人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府居陸軍安元才等囕死事,傳于洪好人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意啓曰,都監中軍鄭壽松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可合者乏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具聖益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阿耳前僉使張碩徵,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張碩徵,時在忠淸道燕岐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崔命相啓曰,臣於臺地隨除必遞者,本非出於巧避自便之計,或如疏章之間,略附憂慨之忱,則言未見槪,輒遭譴責,臣於是,自知其不合於言議之任,臺端一步地,永劃以不復冒進,去秋納言之除也。身居近郊,未承,下諭之前,旋蒙特罷,而至以毁臺閣三窟兔,爲敎,誨責辭意,有非臣子所忍聞者,臣惶汗沾背,誠不知置身之所。又忝是職,若犯違傲,則分義將虧,臣罪尤大,一身僨敗,不敢顧恤,强病束帶,黽勉趨召,到今七載之後,始乃謄傳古紙,而平日所秉之心,猶有未已,果以權重經追削之請,草草論列,昨朝藥房入診時,以追論是非,已甚,爲敎云。筵話甚秘,雖未得其詳,而臣伏聞此敎以來,竊不勝悚惶,繼之以慨歎也。夫惡逆之罪,毋論生死,自古嚴討之典,亦及於旣骨之後者,誠以振王綱礪世道之意也。重經,昔於辛巳蠱獄時,緊出彦良之招,倖因平反,得免顯戮者,於渠,可謂再生,而猶不知感德,包藏禍心,末乃與麟佐、道隆等諸賊,同參逆謀之說,屢出鞫招,綻露無餘,則變亂初生之翌日,猝然暴死,豈非恐㥘自斃而然耶?特以身死之故,未加王章,而追削之論,尙今不發,實由懲討之漸弭,此固大可寒心者。噫,生者之日登臺啓,一例靳兪,死者進削其職,責以已甚,誠如是則亂臣賊子之討正罪惡,恐無其日,臣竊爲國家憂之,臣之此啓,實循輿憤,而不惟不賜兪音。又從以致勤聖敎,此亦臣平昔言議,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其何可一刻苟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尙賓啓曰,司諫崔命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申思永啓曰,衰朽如臣,無所肖似,實不合於言責重任,而仰感恩數,黽勉承膺,初登筵席,獲近耿光,榮幸已極,愚衷倍激,臣志氣摧頹,言議巽愞,誠無以少效職分,仰答鴻私,而顧念立朝事君,餘景無多,彈竭一心,圖報涓埃,卽臣區區之忱,昨以寂寥數啓,詣臺論列,粗塞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兪或靳,臣實自愧其誠意之未格,而伏聞昨日診筵,以師順事,大臣,斥之以沒摸捉,承宣,又從以費力分疏云。筵語嚴秘,縱未得其詳,臣於此,竊不勝訝惑之至。夫師順之締結凶逆,情跡陰秘,爲世指目,蓋已久矣。渠在錦城,與夢賊密地綢繆之狀,南來之人,擧皆目覩而喧傳,其陰謀秘計之無不參涉,凶肚逆腸,同一相貫,情好之篤,有踰骨肉,族屬遠近,本非可論,則大臣之以十三寸腹心爲冤之說,不亦異乎?一自夢賊正法之後,前後政官,積年錮棄,師順之名,一未登於檢擬之間,公議之未泯,此可見矣。其所見枳之由,世所共知,則所謂沒摸捉云者,尤未可曉也。至於承宣之從傍營救,至以喪妻二字,縷縷爲證者,其亦猥越之,甚矣。其許多彰露之形,亦不須更論,而試以向年羅賊獄事,言之,此等凶說,仕宦人如朴師悌者,在近處,故自然傳聞云云之招,不啻狼藉,而所謂師悌,卽今日之師順也。其爛熳締交之形,昭不可掩,則豈大臣,不能記存此事,而有此陳達之擧耶?雖以此見之,臣之以削版勘律者,可謂失之太寬,而一言纔脫,非斥畓至,今之處臺閣者,其亦難矣。至於鄭彦燮事,近來懲討之不嚴,人心之狃安,實爲世道之憂,臣草草論列,蓋出於懲礪之言,而聖上,至以過矣,爲敎,臣竊惑焉,夫彦燮,凡於討賊之義,固嘗不後於人,而及其在藩,乃敢以臺啓請鞫之世胤,直請赴喪,失刑編配之罪人,遽置稟秩,與其平日言論,若是乖刺,其壞隄防而駭聽聞者,莫大於此,譴罷飭礪,實出相規之義,寧有毫分過中之端?而乃反致勤於聖敎,此莫非如臣無似,新入臺地,誠淺辭拙,不能上孚之致,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尙賓啓曰,持平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癸丑十二月初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入侍。好人,袖進狀啓二道曰,平安假都事李秀輔,以犯越人梟示事及齎咨官出來事,封進狀啓二道,而內外署名,點劃麤大,殊無敬謹之意,宜加警責矣。上曰,推考,可也。瑗、得和、好人、錫一、宗延、致文,遞讀《國朝寶鑑》第六第七卷,至篇終而止。瑗曰,第六篇十九板,以農事下敎,而稼穡艱難,生民疾苦,纖悉曲盡,今亦依此,申飭守令,則可使農不失時矣。得和曰,殿下卽阼以後,每以此下敎,而民不得蒙實惠者,以守令之慢也。必須擇守令,然後此等事,方可有其效矣,且不特此也。諸書所載之言,孰非合體行者,而惟不能實心體之,實心行之,故凡所講論,徒作文具,了無益於施措之間矣。上曰,所達皆然矣。瑗曰,魚孝瞻,身在經幄,力排左道,其極言竭論,能如此矣。上曰,然,有類乎韓愈論佛骨表也。瑗曰,辭氣之正,大略同,而其末段,卽召誥疾敬德祈天永命之意也。雖千百世下,可爲體念,況近在國朝,其體念之道,當尤切矣。好人曰,此時,去古未遠,而君臣上下,猶相飭勵如此,況今日乎?此書,宜勿泛看,雖畢講後,常常披閱,可矣。瑗曰,下敎議政府,以租庸調,爲敎矣,卽今法久弊生,良役若不變通,則不可以爲國,而頃者聖敎,以爲居今之世何可爲變通之擧乎?臣愚死罪,竊以爲聖慮,過矣。雖於人心世道莫可收拾之時,其挽回轉移,惟在人主立志之如何,今此退託之敎,臣則以爲非國家生民之福也。得和曰,上番所達,是矣。良役,爲今莫大之弊,自上當奮發大志,勿以爲如此人心世道,何事可做?務盡其更張變通之道,俾以濟活民生,迓讀邦命,可矣。上曰,所達,當各別留意。得和曰,自古人君,孰不欲親賢遠佞?而佞人,不自以爲佞人,似忠似信,以中人主之意,故不能辨察,此篇司憲府五條疏中,惟此一段,最爲切至,願留聖意也。瑗曰,其言,在今尤爲藥石矣。上曰,然矣。瑗曰,敬義怠慾,其間,不能容髮,非敬則怠,非義則慾,不獨慢遊傲虐,爲怠也。聲色貨利,爲慾也。纔動一念,纔行一事,非敬非義,則便是怠與慾也。故夫子,於坤之六二,以直內方外,爲訓,學者,必務敬義,夾持,毋使怠慾,或間,然後念念事事,皆得其正,聖上於此體認,則必有益於日新之德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此文爵位之說,亦可觀矣。今則官方淆雜,毋論官之緊慢,人人皆以爲可做矣。得和曰,自古愼惜名器,爲治平之世,而近來則不能然,某人之不合於某官,臣雖不指言,而淆雜則甚矣。此弊,當申飭銓曹矣。上曰,原初設官之意,則官是主,人是客也。今日則反是矣。得和曰,古者江邊諸邑及關北六鎭,或以出入三司之文臣,差遣,故頗有其效矣。今則不然,雖武弁渠所不欲赴之地,臣未見有終使往赴者矣,此亦申飭廟堂,可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得和曰,承旨地分淸切,而文官之階通政者,有或不得,則以爲深恥。且聞祖宗朝,則爲監司者,只有若干人,故其能者歷遍八道,傳以爲美譚矣。今則堂上以上,無人不爲矣。上曰,然矣,至於吏、戶、兵三長官,是大臣薦,而正卿中,殆未有不見擬者矣。得和曰,誠如聖敎,臣先祖故海原府院君臣斗壽,以宣廟朝名臣,官至首相,而只經戶判,不曾爲吏、兵判矣。瑗曰,祖宗朝薦擧之法,甚嚴,《寶鑑》中,有徇私謬擧罪之不貸之敎矣。以俄者下番所達,擇守令事,言之,守令薦法,向來申飭,非不嚴重,而近亦解弛矣。上曰,守令之犯科者,近亦有之,而久不見薦主論罪之事,其入於御史書啓者,亦不罪其薦主,何也?得和曰,入於御史書啓者,姑未勘律,故似未及論罪薦主也。上曰,待其勘律,依前定式薦主論罪事,自政院申飭,可也。又敎曰,今此《寶鑑》下敎中,國俗,嚴上下之分以下辭旨,可見聖祖重人命之至意也。奴婢有罪,不告官而毆殺,自有其律,而閭閻間謬習不悛,極爲非矣,而士夫,必尤甚矣。好人曰,世道壞敗,人心奸慝,詛呪埋凶之變,種種有之,及其發覺,則果或有不爲告官而擅殺者矣。上曰,予所言者,大者蓋指此也。近觀秋曹文案,如此之類甚多,蓋父兄爲子弟,子弟爲父兄,不忍其讐嫉之心,而若告于法司,則法司之治之也。多不如己意,故要快目前,不覺自歸於擅殺之科,向者權扶事,亦由於此矣。瑗曰,權扶,以難明之事,一日之內,殺人,至於四五,尤爲無狀矣。上曰,其有罪而擅殺,固是法外,如或無罪而枉殺,則尤爲傷惻,而此類之外,又豈無乘忿擅殺者乎?先朝於辛巳內獄時,用刑推,而予於庚戌自內究問之際,以爲非殿庭非王府而用法杖,有關後弊,不加刑訊而取服,今聞私家,或有施亂杖之刑者,此尤非矣。公私用刑,不同,而王者,猶可審愼,況凡人乎?好人曰,聖敎誠爲至當,而此等獄事,若歸秋曹,則輒致遲滯,或多倖免,故每有不告擅殺之弊,亦當有申飭秋曹之道矣。上曰,然矣。此後毋論朝士品官,如有擅殺者及用法外之刑者,法官,隨發科罪,兩司,以風聞糾正,而究其本,則是秋曹不嚴之過,亦爲各別飭勵,可也。好人曰,近來呈告紛紜,政院雖參量捧入,而昨日則未免鱗次入啓,自上下敎飭勵,臣等誠爲惶恐矣。漢城判尹張鵬翼,以洪、鄭兩家山訟事,下敎之後,惶蹙不敢出,連呈辭疏,而本院不得捧入,京兆覆啓,多爲遲滯,而姑無擧行之期,事可悶矣。上曰,牌招使之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宗白,持平宋敎明未肅拜,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而都承旨李春躋,辭單還給,特敎之後,連日不爲仕進,右承旨李匡輔,昨因臺避,陳疏出去,同副承旨柳儼,昨有只推之命,而不爲出肅,右承旨李匡輔,同副承旨柳儼,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三覆時,政府西璧,當爲入來,而左參贊金東弼,右參贊趙尙絅,時未肅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保障重地,許久曠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三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長官亦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外,兩司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諫院則有進參之員,而憲府則大司憲朴文秀,執義李宗白,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申思永、宋敎明,承牌之後,因呈辭單。明日無入侍之員,大司憲朴文秀,持平申思永、宋敎明,待開門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玉堂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子,竝引嫌而退,追討之啓,誠得臺體,一時筵敎,何必爲嫌?其所論列,亶出公議,聖敎筵達,俱非可嫌。請司諫崔命相,持平申思永,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癸丑十二月初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入侍。瑗、得和、景輔、錫一、宗延、致文,遞讀《陸宣公奏議》,自第一卷止第二卷終。上曰,今講此書,心有所興感者,有所慊然者,文義雖未及陳說,當先言之,故李左相,嘗勸講此書,其後故洪領相及豐陵府院君,亦言其宜講,先朝未嘗進講之書,必爲之勸講者,可想其意矣。今所興感者,三相皆亡,不及見予之講是書也。所慊然者,予素量狹,諸大臣,不能使之恢廣,欲借是書而感悟也。昔呂祖謙,一學者也。讀《論語》而能變化氣質,予講是書而不能變化氣質,則是負陸贄也。負已故之大臣也。瑗曰,二三大臣,深誠體國,相繼凋謝,而聖上,追念其意,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今若講是書而體認其義,推行其說,俾聖德日新,則二三大臣,雖在冥冥中,亦必有知而感祝盛美矣。得和曰,諸大臣勸講之意,殿下,旣追念如此,聖意誠至矣,而蘇軾箚中,如見贄面,如與贄言等說,極爲親切。聖上不獨追念諸大臣,常若陸贄之日在左右,而告嘉謨嘉猷,則其所裨益,豈不大哉?瑗曰,德宗,非無才能,而惟其內多猜忌之心,外信讒佞之說,故雖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終始任用,其在奉天,則置之帷幄,不令暫離,號稱內相,有言必從,途間相失,至於涕泣,及其亂定,則擯斥遐荒,卒不復用,故其治,亦前後有異,殿下用人爲治,當以德宗爲戒矣。上曰,《書》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此語誠然,人之爲桀、紂,易矣。頃日,索《明皇戒鑑》者,非謂此書之可觀也。千古人君,未有如明皇之判若二人者,故欲覽其迹而爲鑑戒耳。德宗,經奉天之難,以爲財不足而致此,復作瓊林、大盈庫,豈非可笑之甚乎?然以今日言之,過戊申纔若干年,而上下恬嬉,若不知有戊申者然,此與德宗何異?瑗曰,聖敎誠然矣。古之聖帝喆王,自恐其爲桀紂之歸者,其意好矣,而人臣,亦不嫌以此爲言,故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周公之戒成王曰,無若商王受之迷亂,後來周昌、劉毅,皆無所諱忌,殿下與德宗何異之敎,甚好,臣亦不敢謂不然也。景輔曰,此言太宗事,每以引接群臣,爲言,不特太宗,然也。以漢事言之,高帝,引接無時,其臣至有借著躡足等事,武帝,以不冠,不見汲黯稱美事,。古之人君,必簡其禮貌,如家人之相見,故群臣,數得進見,言無不盡,事無有隱。若如今之請對引見之有多般節次,則豈能如是乎?臣願殿下,留意於此,雖不能盡如古制,以便服御便殿,數招近密諸臣,講經義論治道,要令接士大夫之時多,則必有所裨補矣。上曰,所達好矣,非獨漢唐也。國朝事亦然,野史,載成廟寶臣之諭,以爲向中宮說道也。瑗曰,此書,異於經傳,固無逐段解說而陳達者,槪是格君心之非,論時措之宜也。今若取而用之,則亦足爲一代之治也。惟冀殿下之留意焉。朱子之言曰,今時,陛下之盛時也,今日,亦殿下之盛時也。殿下,若退託不爲,則後嗣何鑑焉?臣於日昨入侍,有所仰達,而今復申告如此。景輔曰,俄以戊申事下敎,臣於戊申,忝在玉堂,目覩其時事人心之汹懼,有若朝夕難支,曾未幾何,恬然忘却,誠如聖敎,若自上常存一念,戒懼不弛,則群下亦必警惕,知有所戒矣。得和曰,古人言,無忘在河北,殿下,亦無忘戊申,可矣。瑗曰,臣於戊申登第,其試題,卽安不忘危箴也。伊時聖念,或恐其忘也。揭以試士,今則不惟群下忘之也,聖念,亦不能如斯時也,上曰,累朝以來,國家無事,居安已久,猝有戊申之變,人心大煞驚懼,內侍輩,至有涕泣者,予則固不動心,厥後每寢興而後,乃知其夜之安過。心雖如此,政令擧措,則不能皆然,承宣及儒臣所達,當各別留意。上曰,承旨來前。景輔執筆前伏,上命書傳敎訖,景輔曰,臣於今日,執筆而書下敎,一字一句,至矣盡矣。自古傳記,可以感發人者何限?而前後帝王,未有如此者,欽歎之極,不知所達矣。昔張泳,勸寇準以讀霍光傳,準歸取其書而讀之,至不學無術四字,乃悟張泳諷諭之意。此非可引喩於今日者,而古人,亦有因書感悟者。殿下,今觀陸贄書,而知三相之意,以此心觀此書,則其效豈不博乎?如臣庸愚,無足以對揚,而求言之下,必有爲今日之陸贄者矣,若采其切實者而用之,則雖因此進而爲三代之治,可矣。瑗曰,下敎縷縷,責躬求助之意,臣等不勝感歎,而然感人以言,不若動人以行,毋使此敎,爲紙上之空言,念念服行,終始持守,則豈不休哉?得和曰,上番所達好矣。不特於聖躬爲然。飭勵諸臣之敎,亦當使有始有終矣。上曰,所達皆好,當留意。得和曰,關節事頃有所仰達,而近來此禁解弛,無論事之鉅細,世俗視以爲非,關節,則不成,宰相名士之自好者,循襲謬套,不以爲嫌,極爲非矣。祖宗朝則此禁甚嚴,故判書金佐明,在玉堂,爲族人營葬者,通書于畿邑守令,要給軍丁事,發至於謫配關北矣。上曰,擇守令,猶曰節目間事,況於此乎?當付諸耳目之官而已。得和曰,《明皇戒鑑》,有覓入之敎,考見玉堂及春坊冊置簿,竝無之,求諸外間,亦無所有矣。上曰,內間有諺翻者,故幼少時嘗見之,欲一更覽矣。士夫家多藏書籍處,亦無所有,則想於兵燹後亡佚矣。得和曰,諡法冊,無刊本,只有寫本一件,在玉堂,此是上下所用,事體爲重,而單卷之書,刊費無幾,分付藝閣,入榟廣印,好矣。上曰,徐議,可也。景輔曰,翰林久曠矣。上曰,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可也。景輔曰,雖付職,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乎?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傳曰,噫,自古帝王之治亂興亡,斑斑靑史,前轍滔滔,後轍可監,而三代之後,未聞三代,歷閱史牒,治世少而亂世多,何?此無他,公私義利之分故也。太宗,唐之英主,而未免十漸之倦,玄宗,開元治主,而終歸幾亂亡之域,此亦慾勝義之弊也。《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聖狂之判,在於毫忽,可不懼哉?故昔我英廟,命儒臣撰集《明皇戒鑑》,以爲垂訓者也。予之尋常慨然者,其溺於聲色遊畋之君,尤不可爲,其欲爲而未爲,欲治而未治,因循姑息,馴致亂亡之君者,此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也。以予不穀,德本涼矣學固淺矣,而粵在辛丑,承皇兄付托之重,念三宗血脈之孤,猥膺丕命逮于甲辰,予雖若右下敎,誠涼德蔑學,顧付托之至重,思元元之仰我,豈不欲挽回世道,極意拯活?上答祖宗眷顧之意,下副臣庶拭目之望,而事不如心,政不如意,卽阼九年,未見其效,加以荐遭大慼,方寸益傷銳於前而退於後,勤於始而倦於中,以紀綱言之,掃無餘地,以耳目言之,媕婀成風。若問其由,紀綱之解怠,因上所以不能振起之故,耳目之媕婀,因上所以未免詑詑之致,而其病根亦有焉。何則,雖欲飭勵,不擧其綱,只擧其末,政令施措,未得其中,過者偏過,恕者偏恕,若此而能振紀綱,自雖不曰詑詑,而應答之間,不免自是,聽納之際,未能虛心,此終歸詑詑之科者也。雖深慨乎前史,未爲未治,我實兼焉,紀綱之頹廢,臺閣之寂寥,非臣之辜,卽予之咎也。頃年以召對冊子問議也。故左相,以《陸贄奏議》,謂講學之先務,而故領相與豐陵,相繼勸予,故定其繼講,而迄今未果,今講斯書,深有感焉,而亦且慊然,感焉者,三相之借陸書而起感我也。慊然者,置宰相而未能恢弘,藉古人而戒我也。昔呂伯恭,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變化氣質,予雖不學,臨文自反,不及先儒,是書自書也。負我三相也。噫,前後已諭,已傷之方寸,雖難復也,本然之氣稟,豈可泯然?自今痛自猛省,益加勉勵,而兼示反躬自責之意,宜自政府,將此大略,曉諭中外,知寡躬之病痛,補寡躬之闕遺,言雖過中,予不爲辜,其若切實,予當採納。噫,今之廷臣,雖知予此意,吁嗟三相,冥冥奚聞?其令禮官,特爲賜祭,祭文,亦令文苑撰進,而頃者所定朔望常參,已成文具,五日次對,亦爲曠闕,故備局坐起,因此稀闊,此豈設備局定次對之盛意乎?今後則備局次對,非國忌則無敢頉啓,若不得已頉啓之日,承旨持公事入侍,備局諸堂中無故者,六曹長官之可稟者,同爲入侍事,定式擧行,而其他講筵召對,近臣引接,惟在予自勉處也。至夫飭勵諸司,無曠職任,愼擇守令,保我元元。雖曰先務,今擧其綱,亦爲節目,故不諭焉。噫,咨爾大小臣僚,體予此意,亟祛舊套,益懋乃公,予亦虛心而聽,若是而循舊習,其或飭勵,敢謂君先疑,是爾等之罪也。不能虛心觀之,執跡以責,是卽予之過也。眷眷于此,可見予意,咸聽此諭,想宜知悉。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徐命臣{{*|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啓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肅拜單子,待開門卽爲來呈,例也,而副修撰鄭亨復謝恩單子,日晩後始爲來呈,事甚未安,所當退却,而亨復,方以陶山書院致祭官,今日下直,然後可以及期進去,故單子則不得不捧入,而亦不無警飭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鎭日違召,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備忘記,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徐命臣爲假注書。 ○李匡輔啓曰,右參贊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祭受香,在於明朝,筵中特敎,亦非尋常,而如是違牌,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參奉所報,則陵上癸方引石下左邊生隙處,初八日未時缺落,長一尺四寸許,廣則合縫於駕石處,不甚厚,而石端雕刻處,厚幾至四寸許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中軍具聖益,自訓局啓稟,移差中軍矣,其代,當爲差出,而當品中可合之人乏少,自前如此之時,多有外任啓請差出之例。驪州牧使李漢弼,本廳中軍差下,使之趁速上來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幕嶺前萬戶安瑞莢,渭源郡守李景喆,吾老梁萬戶李震柱,朔州府使金養一,仇寧萬戶裵後度,高山里僉使李重輝,乫軒汨權管洪時弼等竝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安瑞莢、金養一、裵後度、李重輝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景喆、李震柱,方在囚禁中,洪時弼,前以他罪,充軍定配於京畿水原府禿城山城,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閔百福呈狀,以爲老母在於忠淸道扶餘地,宿患添劇,症情危篤,今方救護,斯速啓遞云。闕內入直,事係緊重,不可不多日給暇,假內乘閔百福,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榮恒爲假內乘。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曾已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前例兼進,以除㕑傳之弊,何如?傳曰,允。 ○以御營中軍李漢弼望單子,傳于洪景輔曰,此時守令,遞易有弊,此單子還給。 ○平安監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門族單寒,蹤跡畸孤,才識鈍劣,年紀衰邁,猥被三朝之恩,濫廁亞卿之班,點檢平生,無一可稱,投置閑散,乃分所宜,昨歲北還之後,永斷當世之念者,不但爲宿黥之思補,實出於己量之自揣,及其怵迫於嚴召之荐降,黽勉於朝行之備數則遂擬筋力所及,期死奔走,以圖萬一之報,而熱官膴仕,夢亦未到矣。不意西藩薦授之命,遽下於待罪刑部未了律科之日,臣驚惶震惕,不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何處不重?而至於關西,尤重且大,苟非才局識慮,聰明威令之見重於世,素孚於人者,莫宜居之,如臣無似,固未嘗有妄想之意,而雖親黨儕友之僻愛而過詡者,亦未嘗期待於萬一矣。況且數年之間,連接三藩,自北而畿,自畿而西,偏委重寄於資淺效蔑之一賤臣,豈不上而累則哲之明,中而貽淸朝之羞,下而駭四方之贍聆哉?對人如喑,顧影懷慙,惴惴然若墜淵谷,日愈多而懼愈甚,此殆造物者,以臣之曾前濫踐,已非眇福之所可鎭,有將促其招損之災,而故假以踰分之銜也。臣之一身顚躓,固不足恤,在聖朝器使之道,不亦傎乎?不敢控籲,恭竢劾正,而許久泯默,亦涉於若固有之者然,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臣此任之萬不近似,曲諒臣此言之實非飾讓,亟許遞臣新授職名,以重藩任,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海春君栐疏曰,伏以臣,年少蒙騃,百無肖似,猥被國恩,驟躋卿班,夐踰涯分,居常愧懼,而頃忝主管之任,因一微細之事,飜成是非,轉生藤葛,前後聖敎,極其嚴峻,諸臣章奏,語多危怖,臣於其時,宜卽上章陳暴,而悚蹙之極,亦所不敢矣。繼而臺啓峻發,處分特下,罷職薄罰,亦云末減,闔門感祝,私分粗安,乃者恩敍遽降,職名如舊,臣誠惶隕感激,不知置身之所也。所當叩謝天陛,少伸分義,而第臣情地,終有所不敢唐突者,玆敢略構短疏,少暴伊時事實,庶幾聖明之垂燭焉。當初本府掌吏之被囚也。臣與僚堂相議,以爲政府,雖與本府相等衙門,而不爲文移進來,直爲囚禁,事未前聞,亦關後弊,不容任置,乃以此意,移關政府,而捉囚其下吏,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而政府,看作大事,分付典獄,直放其囚吏,又以政府吏,不當因宗府出牌,捧囚之意,更加分付。事端轉激,景色不好,本府之當初對囚,雖出於欲存府規之意,而到此相持,便同因私事相較者然,故臣以事關家兄參涉之意,送言僚堂,而其後事,全不與聞,右堂,以政府不告直放之事,杖治獄吏,而臣則引嫌不當,政府之杖治本府被囚掌吏,又囚本府他吏也。臣又置而不聞,欲以壞損府規之罪,聯名疏列,而右堂,有拘於兄弟班資之倒置,不得聯名,獨自陳疏,臣有所嫌,故亦未果焉。臣豈有一毫懷私逞憤於其間哉?而前後章奏,專指臣身,有若臣獨出氣力,私相報復者然,雖以天日之明,恐未必盡燭其實狀也。其危怕之言,雖無所不至,臣不敢爲費辭較辨之計,而至於重臣筵奏,尤爲臣痛迫之端,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臣固自知,豈敢尤人?而至於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實是抑勒之甚者,臣在宗籍,不過修起居參朝賀而已。元無與人相干之事,則有何一事二事之可論?況驕之一字,何等題目,而一言句斷,不少留難,言之者,雖甚容易,當之者,豈不冤哉?臣自聞此言,駭怖戰悸,不知所以爲心也。此莫非臣兄弟蕃庶,金紫備堂,過福招災,不虞獲謗而然也。惟當杜門屛跡,私相戒飭,以爲贖愆補過之道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更賜譴罰,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焉。 ○癸丑十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東。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左參贊金東弼,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左尹朴乃貞,持平宋敎明,獻納安相徽。西。錦平尉朴弼成,領敦寧府事魚有龜,長溪君棅,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花原君權喜學,刑曹參判李眞淳,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工曹參議李承源,刑曹參議李衡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入侍。儼進曰,近來新進怠慢之習,誠爲痼弊,今日翰林四人,待開門出牌,則今方入來云,而尙不入肅,莫重啓覆,左右實史官不備,事極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壽賢曰,日氣嚴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仍下詢曰,左相,以淸齋不爲入侍乎?壽賢曰,然矣。上曰,長陵奉審,何大臣將行乎?壽賢曰,右相當行矣。上曰,先令中官奉審,待開門發送,今日內,似當還報矣。興慶曰,臣於其時,以堂上蕫役,石自江華浮來,沈水受風,脈理多傷,故未久而致有此弊,而亦臣等不能審愼之罪也。匡輔進曰,宗廟臈享大祭亞獻官趙尙絅,爲實差,金東弼爲預差矣。俱以政府西壁,今日一員,不可不入侍,而尙絅,以病,牌不進,東弼方入侍,旣參三覆,則不宜復入淸齋,獻官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已受誓戒乎?匡輔曰,尙絅有病,東弼是預差,故受誓戒時,初無進參者矣。上曰,事體未安矣。壽賢曰,自前往往有如此事,改付標之外,無他道矣。上曰,朝臣幾盡入侍,宗臣或可塡差矣。然不受誓戒而臨時付標,終爲未安矣。匡輔曰,初則以趙尙絅爲實差,刑曹判書李廷濟爲預差,而三覆迫近,刑判不可不入侍,故使之變通矣。上曰,趙尙絅之病,何如而然乎?壽賢曰,未知其如何,而實病則有之云矣。上曰,趙尙絅,設有情勢之難安者,祭官則異於他任,而如是違牌,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使之進去,在外獻官,若甚苟簡,則雖刑官,亦或稟啓塡差,而今則啓覆相値,秋判方主刑殺文書,而無所啓稟,直差於大祭獻官,事體極爲未安,吏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春躋曰,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旣已肅謝入侍,兼春秋,使之退出,何如?上曰,唯。尙賓曰,今此諸罪人文案,稟處之際,京囚外囚,當何先乎?上曰,如初覆次第,可也。春躋進京囚殺人罪人私婢明月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春躋讀告,上曰,僉意,何如?諸臣皆曰,情狀萬分痛惡,當以律施行。上令春躋,書依律。景輔進外囚殺人罪人朴云得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景輔讀告。上曰,此似誤殺也。壽賢曰,初欲殺人而入去,不得殺欲殺之人,而殺在傍之人,是誤殺也。然其本罪當死矣。興慶曰,於律當爲故殺矣。在魯曰,誤殺云者,初無殺人之意而誤致人死也。此罪人則毋論此人彼人,初有欲殺之意而入去,是故殺也。何可謂之誤殺乎?僉曰,死律無可容貸矣。上曰,刑官出去,問于律官,更有他律可擬者乎?衡佐出去。廷濟曰,刑官不能閒習律文,故已與律官商議入啓,今當下詢于入侍諸臣及刑官而處之矣。反使更問于律官,是則以律官爲重,未知何如。上曰,非問之也,乃使考律也。衡佐還入奏曰,《大明律》,又有故殺人而誤殺傍人者,亦以故殺論之語矣。上曰,此若爲云得準備然,明律,果爲微密矣。遂令景輔,書依律。儼,進信川殺人罪人崔俊必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儼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僉曰,初覆時旣已仰達所犯,而律文明白無疑,更無可達矣。上令儼書依律。尙賓,進外囚殺人罪人金海發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尙賓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懸髻於馬索,至於致斃,則故殺明白矣,前已仰達,更無可達矣。興慶曰,律文於本事,尤爲襯合矣。在魯曰,初覆時,臣未入侍,不能詳知,而其父被打流血,故渠爲其父反敺云。若其父被打幾死,則或可容恕,而旣未知實狀之如何,至親間有此戕殺之變,無可容議矣。上曰,趙明謙,以爲可恕,而其懸髻馬索,已甚矣。寅明曰,臣意與金在魯同,海發之父,若被打因而致死,則金丁九,當死,此與他罪人異矣。上曰,罪人勘斷,當求生於死,而兩重臣,如是疑難,不可不詳審,更各陳達,可也。壽賢曰,若如渠言,目見其父重傷,爲子之心,不計死生而救之,至於此境云,則其言似矣。然罪人,自言其敺打之委折,豈皆眞的乎?大抵,是皆醉人之事也。一時挽執爭敺,則或然,而至於懸髻馬索而致斃,則甚矣。今若以其爲父之故而容恕,則將有後弊,律外更無可論矣。興慶曰,旣非復讐而又開爲父殺人之路,則其後弊,當何以防塞乎?僉曰,是近於故殺,如大臣所達,後弊不可不慮也。寅明曰,臣意,亦非欲活之也。雖扺死,異於他罪人,當詳審云爾。上曰,若只相敺而已,無懸髻馬索之事,則或可恕也。雖懸之馬索,若直告官家,則又或可恕,而此則不然,無可疑也。承旨書之,尙賓執筆,上呼曰,究其情,則容有恕也。觀所爲,則用意凶慘,所引律文,亦且無疑,依律。匡輔進黃州印信僞造罪人朴成才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匡輔讀告,上曰,告《大典》。匡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獄當有首從之分,而趙江忠,似是首謀也。臣非欲活成才,而若問于江忠,與金重九首謀,歸於成才,則當殺成才,不然而首謀,是江忠,則其餘,當用次律,故初覆時,有所陳達,而江忠則旣未捕得,成才已爲承款,只當以律勘斷矣。上曰,旣殺成才,則雖捕江忠等,盤問之階梯,絶矣,其可嚴杖鞫問乎?興慶曰,無論其首從等死耳。況渠手自彫刻,律外又何論乎?在魯曰,設計者,江忠也,書關文者,重九也。刻僞印者,成才也,三人者,皆當死,大臣,以捕得江忠而盤問路絶,爲慮,然若活置此罪人,而窺捕江忠,則江忠等,逃匿益密,決不可得矣。若殺此罪人,示若斷置不復問者,則江忠等,或可捕得矣。且旣服之罪人,活置遲待,如有徑斃之患,則終爲失刑之歸矣,臣意,謂宜速勘也。寅明曰,臣意與在魯同矣。且刑亂國,用重典,臣曾見西路,俗習强悍,公然有奪掠人者,至爲此僞關僞印,而奪人之財,眞是用重典者也。卽爲依律,分付兩西,速捕江忠等,可矣。眞淳曰,江忠等是知印,則乃官府所屬,而在逃未捕者,由於詗譏之疎忽也。兩西監兵使,宜有推考警責之道矣,諸臣,皆言其當依律。瑗曰,此罪人,無可疑可恕者,而聖上,亦非欲容貸也。或慮江忠捕得後,盤問路絶,有此下敎,而今若活置此罪人,則小民,不知聖意之所在,而必將以國法爲不嚴矣,莫如直斷而嚴典刑也。上曰,吳瑗所達之言,精矣,今當直斷而嚴飭譏捕矣。其自秋曹,爲秘關於本道,可也。仍令匡輔,書依律,好人,進晉州印信僞造罪人劉漢錫推案。上曰,告《大典》。好人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興慶曰,此罪人,事雖不成,其情犯則欲劫掠人之財也。無可容貸,故臣等於初覆時,已陳(陳))達之矣。東弼曰,所謂僞印者,以瓜爲之,體小不似印文,事旣虛疎,而又卽見捉於泗川,不成偸竊,與朴成才事,異矣,然法則無可論矣。在魯曰,連歲大侵,民失常性,至於此極,所謂得其情則哀矜者也。然旣犯僞印,則無可論,今若活之,則民必以爲印信僞造者,亦不死矣。豈得爲禁奸之道乎?游曰,外方奸民之僞造印信者,或以菁或以瓠或以瓜,間多此類,而特未現發耳。旣知其僞印,則何可容貸乎?第印文未成,於律,又有別論者,此則似當更詳矣。廷濟曰,前泗川縣監池友翼,在喪遞來,臣招問此獄委折,則答以渠在官時,嘗以事出行,路上,有泗川人前訴云,無罪,而爲晉州將校所捉去,友翼,詰其所謂將校,則以爲此人,入於賊黨,故捉去云,而其形止,極爲殊常,友翼,欲囚禁其將校,則仍爲逃走云,以僞印奪掠人,其情節,與成才同矣。眞淳曰,欲掠富人之物,造此僞印,無論其瓜與鐵,成不成,若加容恕,則大關後弊矣。衡佐曰,爲將校而以僞印掠人財,寧復有可生之理乎?上曰,承旨書之,好人執筆。上呼曰,於僞印,則菁根靑瓜,似無異同,於所爲,則前後用意,節節叵測,當此飭勵方新之日,本律除良,尤不可不嚴,依律。仍敎曰,昨日飭勵之敎,墨猶未乾,俄者又以筵中越奏勦說,有所申飭,而卽見諸臣,不獨越奏勦說,至有爲私語者,此是紀綱不嚴之致,從重推考,入侍之必備三司,蓋取殿中御史糾檢朝儀之故事,而三司不爲糾檢。況兩儒臣,昨者親承立紀綱之下敎,而終無一言,刑房承旨,亦不警責,俱爲未安,臺諫則於例,不可問備,而兩儒臣及刑房承旨,竝從重推考,可也。春躋,進尙州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推案。上曰,告《大典》。春躋讀告。上曰,初覆時,已爲下敎,而今番十四度文案中,其情法外可恕者,只此而已。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罪人,欲活其老母,而陷此大罪,自上如或以特恩活之,則未知其何如,而於法則無可容議矣。興慶曰,臣則已以或可以特恩傅生議之說,仰達矣。諸臣皆曰,情有可恕,聖上得情哀矜之旨,臣不敢爭之矣。廷濟曰,臣是執法之官,事當以法陳之,而聖上,或以情參法,則臣不敢復執奏之意,頃已仰達矣。眞淳曰,《孟子》所謂制民之産,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者,不幸近之,雖不得已用法,當加矜惻,其地方官,亦宜有警責也。乃貞曰,僞造印信,偸食國穀,是盜也。臣則不敢以屈三尺之說,仰達矣。敎明、相徽曰,不宜屈法也。瑗、得和曰,臣等,不敢以法外特恩,仰達矣。上曰,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呼曰,以寡昧否德,値連歲飢荒,民失常性,自犯國法,觀其文案,尤涉可矜,三復此案,不覺惻傷,原其律則難以容貸,究其情則抑有可恕,特爲減死島配。諸臣少退,未時,還爲入侍。上曰,李漢弼,已遞驪州牧使乎?有龜曰,未遞故不得直爲啓下,以草記陳達矣。上曰,俄者泛看而,允下矣。李漢弼,驪州牧使仍任,御營中軍,更以它人啓下,可也。儼,進信川殺人罪人田雀金推案,上曰,止,禮房承旨來前,右參贊趙尙絅再招啓辭,纔已允下,而俄者特敎後,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仍敎儼曰,告《大明律》,儼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僉曰,無他容議,只當以律文勘斷矣。廷濟曰,其割鼻、耳。尤爲慘酷,而金碩龜已死,無可憑問處,故以加功議啓矣。游曰,加功之律,亦輕矣。上令儼書依律。景輔,進甕津殺人罪人崔德松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景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初覆旣已蒙準,復何容議?興慶曰,戕殺其外尊屬,已自承款,無可更達矣。諸臣皆曰,旣自明白納招,法外無可更達。上,使景輔書依律。尙賓,進平壤殺人罪人金龍治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尙賓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初覆時已爲仰達,而三人中渠爲首,雖區別其首從,亦當以律施行矣。諸臣皆曰,法外無他可達。上使尙賓書依律。匡輔,進海州婦女和奸罪人柳泰命推案。上曰,異於初覆,不必更達其文案,只告《續錄》。匡輔讀告,上曰,僉議,何如?壽賢曰,明是和奸也。《續錄》,士族婦女奸淫者,與奸夫竝殺,今當依《續錄》勘律矣。上曰,是士族乎?在魯曰,是文官吳命羲之族也。臣按本道時,此獄已發矣,大關風敎,當爲嚴斷。廷濟曰,國制,於士族重禮敎,故《續錄》如此,臣旣議啓,無可更達,諸臣之言,皆同。上使匡輔書依律。眞淳曰,奸女之父吳泰鎭,似不可無罪矣。壽賢曰,以其事情察之,固若陰殺其女,而朝家不必摘發矣。興慶曰,何可以其迹之似然而加罪乎?好人,進定平殺人罪人李贊進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好人讀告。上曰,僉意,何如?景輔曰,申時將至,臣出去受軍號之意,敢達。上曰,唯。景輔曰,已達之文案,持出乎?上曰,唯。諸臣皆曰,打殺情節,明白無疑,更何容議乎?廷濟曰,崔文贊、仙色,皆當死,而以先死,故不得正法,贊進,是輕者而反爲正法,是可恨也。眞淳曰,初爲文贊,誘引貴晩而同去,又與合謀而殺貴晩,加功則緊矣。律外無它可達,上使好人書依律。好人曰,三覆事體至重,入侍諸臣,雖未及遍覽其文案,如單抄文書,當詳閱以待下詢,而重臣以下,多以未見文案,爲辭,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只可以結辭斷之,勿推。尙賓,進楊州殺人罪人金三千推案。上曰,三次更査案讀之。尙賓讀奏。上曰,終異於直殺,僉意,如何?壽賢曰,此罪人,與貴永女交奸,則似的實,貴永於渠,無所惡,初非有欲殺之心,而旣以手執之刀,殺人,渠又自刺欲死,則其刺貴永,分明矣,無可容議。興慶曰,過失條,有誤殺傍人之律,無論其有意無意,其當死則無可論矣。在魯曰,其言云憤其執髻於屠漢,欲截其頭髮而拔刀,此亦不近理,頭髮可惜,豈輕易截去者乎?上曰,如此之類,寧知頭髮之可惜乎?在魯曰,其前亦屢變辭矣。大抵,白晝拔劍,至於殺人,雖云誤殺,何可容恕乎?諸臣之言,大同。眞淳曰,或可更問而究竟乎?上曰,刑參之言,似精矣。廷濟曰,揮刀之際,誤觸致死,渠旣自服,今何更問?雖使更問,階梯已絶,何以得其情乎?衡佐曰,京城咫尺,出此等獄事,臣謂宜嚴處也。壽賢曰,當初更査,非欲傅生議也。以死者傷處之多,故欲明覈而重其罪也。所謂過失者,乃思慮所不到,耳目所不及,此則在傍而致此,不可謂過失,乃誤殺也。法外無可論矣。上曰,更査時判付,秋判拈出讀之。廷濟讀告。上曰,文案則不疎漏矣。三千自刎,幾殊更甦而逃走,若是故殺,則必無自刎之理,其時更査者,以屍帳多傷處故也。更査後加刑,而無別般情節,諸訂供辭又如是,則容恕與依律間,只可直斷矣。又若更査,則外方,必笑朝廷擧措矣。容恕與正法與更査三者,將何居?諸臣皆達之。壽賢曰,此囚無生理,更何仰達?興慶曰,以其已承款者,引誤殺律而正法,可矣。思喆曰,無可更査矣,死者可哀,償命烏可已乎?東弼曰,在下執法之論,無它更達,聖上以好生之德,求生於必死之地,則或未知如何矣。在魯曰,原其情則無甚可惡,而於法則當死,聖上特爲處之,則未知如何,而在下之言,何可以法外陳之?游及寅明之言,亦同。廷濟曰,諸臣,以好生之德,仰陳,臣雖刑官,如有一分可生之道,豈欲其必殺?而此囚,終無可恕矣。壽賢曰,情雖不甚惡,而法則無可恕矣。上曰,旣不甚惡,則自有可恕矣,諸臣,皆言其不可恕。衡佐曰,古之帝王,豈不欲活人?而律有誤殺者死,蓋以其誤殺而活之,則眞殺者,必有以誤殺,獲生故也。舜之命臯陶曰,刑期于無刑,蔡氏,釋之以爲,刑而活之,期使無刑。蘇軾之言曰,堯曰宥之三,臯陶曰殺之三,夫以堯、舜好生之德,欲宥人,而臯陶不敢奉承者,蓋法不可撓也。上曰,姑置之。景輔,進平壤殺人罪人太及推案,上令讀其更査以後文案。景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罪人,雖累次變辭,而奪劍刺殺,則眞的照律外,無它矣。諸臣之言皆同,上,令景輔書依律。上曰,承旨書三千推案,尙賓執筆。上呼曰,過失條之外,誤殺戲殺,俱是極律,三査文案,亦誤殺無疑,以律繩之,於法當也,而啓覆衆囚,皆犯極律者,豈有可生之道?而三覆慮囚,審愼情法,求生於死者也。以前後文案觀之,初無有意,誤觸旁人,所供無異,旣命三査,情又可恕,則直繩以法,不少審愼,恐非三覆恤刑之意兺不喩,況彼旣誤被刺而殞命,此旣誤觸刺而償命,則一誤字而殺兩人,此亦王者宜恤處也。特爲減死定配。廷濟曰,明月正刑,例於三日後爲之,明當以此意,草記,而不可上瀆於淸齋之中,敢稟。上曰,唯。仍敎曰,頃者承宣言,古者啓覆,京外囚,至於百數十人,今年則少云,而唐太宗,中主也大理寺,至有鵲巢之異,今此十四囚,亦多矣,何可謂之少乎?廷濟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尙未究得,頭頭人,刑訊一次停刑,山直及田主,皆已刑訊三次,加刑啓目,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渠輩,若知其某人所犯,則豈有限死不告之理乎?一向加刑,亦涉重難,何以處之?敢稟。上曰,若知其人,則豈不吐實乎?以常時不能嚴禁之罪,三次刑訊,則可矣。又爲加刑,則過矣,自本曹照律,可也。廷濟曰,頭頭人,亦爲照律乎?上曰,此則無可照律,直爲放送,可也。壽賢曰,昨日召對時傳敎,辭旨懇惻,責躬求助,交相飭勵之意,藹然,若上下因此振作,則國事庶幾,臣等,伏讀欽歎,何可勝達?如此之時,如臣老昏無能,擔此重任,一向憒憒於國事,無毫分所益,病不離身,隨行逐隊,亦不能焉。入冬以後,則備局之坐,太半未進,今承飭勵之諭,尤爲惶恐。上曰,無爲惶恐而力於國事,前亦以不責卿以筋力奔走之意,諭之矣。備局之坐,雖間間未參,何傷之有?予以如此,方寸猶欲奮勵,卿雖年老,內傷則不如我矣。壽賢曰,卽今朝廷,每患乏人,尹淳、朴師益,頃日以事坐罷,語未卒。上曰,以事體一時譴罷而已。當此乏人之時,何可久置罷散中乎?尹淳、朴師益,竝敍用。壽賢曰,尹淳前日所帶良役句管堂上及惠廳堂上仍差乎?上曰,唯。壽賢曰,江華留守李匡德,以頃年成琢事,引以爲嫌,尙不膺命,其時琢招之誣罔,今無可論,而如是撕捱,已極過矣。況江留之任,受密符任保障,事體無間於將臣藩臣,何敢日以違牌爲事乎?今後則令政院勿請牌招,各別催促出肅,使卽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匡德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壽賢奏事訖。興慶、思喆曰,臣等,以長陵奉審事,明朝出去,今日當先肅拜,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唯。東弼曰,臣頃以實錄奉安事,往來嶺南,路過驪州而聞之,則牧使李漢弼,在官未幾,還京滯留,呈狀求遞,而監司不許,猶不下去,故邑事曠廢,民情愁歎云。近來名武,風習怪異,其所欲之官,百計圖之,不欲之官,百計避之,如漢弼者,尤異於他人,厚受國恩,面承天語,其何敢爲自便之圖哉?上曰,忠臣之子,爲國效力,何可擇地?李漢弼事,非矣。分付該曹,明日內催促下送後,草記啓達,可也。仍敎曰,諸承旨皆入侍,其中雖有以書判付出去者,而守禦使密符事,政院以啓辭稟達,殊涉疎忽,當該承旨,推考,守禦使申思喆密符,使之仍佩往來,可也。在魯曰,本曹事,有必須稟達後方可擧行者,日昨筵中,承宣,以前執義南泰慶牌不進罷職,而見漏於敍命,仰達。大臣繼陳守令例罷中,亦有二人未蒙敍命云。則自上,有令該曹付標以入之命,而泛言守令二人,不爲指的,臣曹無以擧行,聞大臣,則蓋指前龍潭縣令金東鉉,前公山縣監李顯弼云,而擧條旣不指名,則直以此兩人,付標以入,有所不敢,歲抄中,有朝官罷職秩,臺諫守令罷職,皆在其中,此單子還爲入啓,以備處分,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承宣,又以前宜寧縣監曺夏望,在官狀罷,而銓曹誤認爲棄官,置之於準期不敍秩,當該銓官推考,夏望歲抄單子書入事,陳達,允下矣。此事,宋眞明爲參判時,定以准期不敍,自六月歲抄,不爲書入,而擧條下後,臣取考當初此啓,則以爲夏望,一邊投狀,一邊發行,故以事極未安,斯速還官之意,題送。夏望又呈狀曰,僅離此邑之境,病不能前進,留滯中路,於此可見病重實狀。且他邑移轉出給事,旣不得開印,決不可擧行,斯速狀罷云云。監司以此枚擧罷黜,而其間,有諉以封印廢衙,終不出給移轉之語,以廢衙二字觀之,似或還官廢衙,而旣未分明。且當初發行,便是棄官,則本曹之置諸准期,亦有所據,歲抄今雖書入,而該堂推考,恐非可施者矣。上曰,曺夏望事,應爲棄官,仍置准期,勿爲書入,該曹堂上勿推,承宣,以微細之事煩達,推考,可也。敎明,前伏啓曰,俄者入侍諸臣特推時,聖上雖以重臺閣之意,區別下敎,而臣旣以執法之任,初未及規警。又未與儒臣承宣同被問備之罰,揆以臺體,勢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不過飭勵,下敎之時,亦已區別,勿辭亦勿退待。敎明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敎明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李夏宅,設鞫廳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忠淸監司鄭彦燮,曾莅邊邑,初無可紀之實績,且淺資歷,徑居方岳之重任,物情固已未允,而世胤之狀請赴喪,尹㝚之遽置稟秩,有失嚴討之義,大致公議之駭,其在懲礪之道,決不可置而不論,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敎明曰,司僕主簿李羲佐,本以闒茸,全不解文,屢次不通,六品之講,越講陞六,已極猥濫,太僕郞官,素是名蔭之窠,而夤緣幸會,遽然見差,官方淆雜,物情爲駭,請司僕主簿李羲佐汰去。上曰,依啓。敎明曰,初仕殿參,自是名下士擇差之地,而永禧殿參奉李觀鎭,本以牟利積財之人,全無士夫樣子,苟然見差,物情爲駭,淸仕路愼名器,爲今日急務,則如此之類,不可置而不論,請永禧殿參奉李觀鎭汰去。上曰,依啓。敎明曰,臣於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竊有所訝惑者,夫印信幻造,偸出國穀,何等罪狀?而聖上,雖謂凶歲爲老母,不忍深誅,傳諸生議,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三尺至嚴,倘或一撓,則王章未伸,國綱益紊,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彦信gg鄭道信g減死島配之命。上曰,不允。相徽,前伏啓曰,今日入侍,以筵臣私語,致勤聖敎,特推承宣、玉堂諸臣,而臣則以忝居臺職之故,獨爲倖免,已極惶悚,而其所不能糾正之失,於此益著,揆以臺體,不可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避辭,勿辭,亦勿退待。相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相徽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相徽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相徽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相徽曰,殺獄罪人三千前後招辭,皆以揮刀被觸,明白納招,則貴永之致死,全由於三千之刃傷,則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不可以初無欲殺之意,有所容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不允。相徽曰,我國閭井間嫁娶時納幣之規,侈濫無節,其綾羅布帛之屬,多者動費累百金,少者亦不下百金之資,競相慕效,便作應行之節,故貧不能辦此,則雖年過四五十,而莫能娶妻,以至廢絶倫常之境,誠可慨然,因按《五禮儀》,幣用紬或布,三品以下至庶人,玄纁各一,先王定制,可謂至矣,而廢閣不行,其在遵法正俗之道,宜嚴禁飭之令,請閭井間婚幣,必以玄纁兩端,永爲定式,過此者,令法司摘發其家長,治以制書有違之律,俾革侈濫踰制之習。上曰,奢侈之風,近來益甚,臺臣所達,事體固然,方以此欲爲飭勵,未久將下敎矣。相徽曰,近來人心不淑,變怪百出,詛呪埋凶,何等罪惡?而陰相指敎,構禍人家者,比比有之,此由於秋曹推治之法,不嚴,彌滿典獄者,太半詛呪罪人,而日次施刑,延過歲月,故陰兇之徒,全不畏忌,狼藉行凶,現出甚多,而人家之遭此變者,不爲告官,任自處置,蓋以告官,則只延其命,無以痛治故也。豈不寒心哉?其法嚴法痛繩之道,不可徒循其常例,請令該曹,詛呪罪人,不待日次,別造訊杖,連日嚴問,依律正法,以快人心。且令捕廳,譏捕其陰相指敎者,以爲鉏根之地。上曰,臺臣所達,蓋由痛駭,不待日次,有違常規,別造訊杖,係是法外,不亦過乎?捕廳譏捕事,依啓。相徽曰,當此邊上生梗之日,西門鎖鑰,尤宜另擇,而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素耽麯糱。且輕人望,彈壓西邊之責,不可畀之此人,請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改遞,其代,各別擇差,以示重邊之意。上曰,北藩畿伯,已有治效,今此所論,無乃太過,不允。相徽曰,臣本巽軟,不合言責之任,而前後冒當,徒切含默之愧,卽伏見昨日下政院之敎,則以近日臺閣之寂寥,深加憂歎,責已求言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王言一播,孰不聳動,而思所以策懦礪鈍耶?臣方忝居言地,恐孤聖上勤諭之至意,敢以草草數語,有所論啓,而未蒙快賜允兪,至於平安監司改差之請,不過出於重西門鎖鑰之意,不惟不賜允可,致勤聖敎,此不過人微言輕之致,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自古治世,曰可曰否,飭勵臺閣旣責寂寥數句,太過,何必過嫌?勿辭,亦勿退待。仍敎曰,尹陽來之耽麯糱與否,不可知,而其人則確實,予欲用之。壽賢曰,尹陽來,雖非世族大家,其人有才,頗以治績見稱,故當西伯薦望之時,雖非首薦,臣等果相議擬入矣。上曰,當此惟才是用之時,豈必取華門名閥乎?相徽曰,朝家之擇送繡衣,廉察外方者,極其嚴重,何可容一毫私意於貶褒之間?而韓師善之前任南平,全無善政,不治之聲,狼藉傳播,其時御史黃晸,挾私濫褒,至有特除承宣之命,朝堂之上,已多非斥之矣。儒臣之疏,亦有濫稱之論,則公議之怫鬱,於此可見,繡衣之行,旣著挾私之迹,則西邊重任,不宜仍畀,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上曰,黃晸爲人,予知久矣。挾私之目,太不襯着,況以繡衣時事,追罷灣尹,不亦已甚,以公諒之,其勿更煩。相徽曰,臣於黃晸之身爲繡衣,挾私濫褒也。不勝其慨惋,有所論啓,而不惟不賜允可,至以事在已往,不亦已甚,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惑也。親受封書,奉命廉察,何等重任,而猶不能謹愼,以不治,濫褒以善治,致降賞典,朝紳之間,莫不爲駭,則不可以事在已往而置之,亦不可仍畀以西邊重任,臣之所論,亶出公議,而反承未安之敎,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臣何可晏然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景輔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耳目之臣,方爲飭勵,而有所啓不能允從,如此,非所以飭勵者也。儼曰,臣有所懷敢達,臺諫爲許多啓辭,而俱不允從。且有無批者,事甚未安,俄者閭井婚幣事,臺啓自好,而依啓不允。間無分明發落,臺諫,當以此引避,而泛然過去,臺體亦未盡矣。景輔曰,不必以此引避,而當請其允不允。其臺,頗疎忽矣。上曰,此則予從之矣。注書傳書時,添入依啓二字,而措辭於其下,可也。儼曰,俄者大臣及禮判,以長陵奉審事,稟達,先爲出去,工曹參議李承源,固當同往,而略爲起伏於坐次,有若陳達者然,不爲明白奏達而退出,入侍事體,何等嚴重,而出入之際,如是疎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徐命臣{{*|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春躋啓曰,各司回啓,必於三日內爲之事,曾已申飭,而近來各司未回啓,甚多,累加催促,終不擧行,當此飭勵之日,不可一任其因循,各司未回啓,當該堂上竝推考,各別申飭,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臈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徐命臣,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安相徽,引避退待,今已經宿,而大司諫金鎭商,正言李錫杓俱在外,司諫崔命相呈辭,正言一員未差,除在外外,司諫崔命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今初十日朝,奉審陵上,則辛方引石下邊,春間塗灰處,又爲墮落,其厚不過一寸,其長幾至八寸云。陵上石物有頉,又至於如此,而本陵陵上癸方引石缺落處奉審事,大臣以下,昨已辭朝,一體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司諫崔命相啓曰,引嫌而退,糾正之論,旣得臺體,聖批誨諭,何必爲嫌?請獻納安相徽出仕。答曰,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於昨日筵席,敢以草草數啓,略效糾正之論,而言辭拙訥,未能上格天聽,反承未安之敎,引避退出,恭竢物論,不意今者,處置請出,就職之牌,不敢坐違,黽勉應命,而第臣等閭井婚幣之啓,天語溫諄,特示嘉命之意,臣誠感激,欽仰我聖上翕受之盛,而猶未蒙依允二字,則仰稟停當,在所固然,未卽辦此,退而自訟其不敏,追聞承宣,果以未卽仰稟,當避不避,有所非斥,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而臣之疎忽之失,於是益著矣。揆以臺體,何可晏然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輔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癸丑十二月十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瑗、得和、景輔、錫一、鼎輔、履儉,遞讀《陸宣公奏議》第三卷畢。瑗曰,初板,德宗,悉數自己病處,以言于陸贄,此似可矣。然不獨德宗如是,大抵人君,皆不難引咎責己,而難於納諫改過,其故,在第二板所謂不誠不信,聖上,亦當體念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德宗言,推誠信不疑,多被賣弄,若果盡我之誠信,豈有被人賣弄之理哉?德宗,不知於此自反,而反咎人其言甚非矣。以唐言之,如貞觀、開元之君,不爲此言矣。瑗曰,上敎誠至矣。然德宗,知陸贄之懇切盡忠,導之使言如此,亦自不易矣。上曰,以爲盡忠者,似非眞知也。安知不如所謂推誠信者乎?得和曰,馭之以智以下,蓋指德宗病痛而言也。人君之小有才者,多如此,故其應之者,然矣,此可審察矣。上曰,然矣。瑗曰,以今時言之,群下雖無狀,不能以誠信事上,殿下則不以是疑之,推誠御下,自盡君道,然後群下猶有不誠者,方可責之矣。景輔曰,儒臣所達,是矣。君臣上下,當以誠信相與,而三代以下,則專以智術相制,故所以王道之不復行也。上曰,所達皆好,當各別留意。瑗曰,人主之美,莫大於改過,故此文,以仲虺之贊成湯,爲言,人主,若聞過卽改,趨義如湍水之赴壑,則群下,孰不思所以補闕,而其聳動欽仰,反勝於無過之時矣。景輔曰,此文,又以太宗之從諫改過,爲言,蓋以法祖之意,爲時君陳之矣,三代以下,固無如貞觀之治,而然其從諫改過,皆欲利而已。非出於誠,故先儒,以粉飾譏之,今殿下,則陋視太宗,而師法成湯,可矣。上曰,所達皆好,當留意,而《貞觀政要》,亦自好矣。瑗曰,《詩》云采葑采菲,下體亦在不棄,則殿下之取《貞觀政要》,亦好矣。雖不及太宗者,苟有一善,則皆可取之,況太宗納諫愛民,治幾刑措,斯足爲後王之法矣。殿下,以《貞觀政要》爲善,是取善欲博之意也。臣等不勝欽歎,然願殿下知太宗之納諫愛民,爲可取,而又知其行之不誠,故畢竟止爲太宗也。凡從善改過,恤民求治,必以至誠行之。上曰,所達好矣。瑗曰,第八板所謂九弊,上有其六云者,言甚切實,此不獨於德宗,爲實際病痛,乃千古人君通患也。景輔曰,殿下,反觀聖躬,常以爲六弊之中,何者在我乎?深加省察,好矣。得和曰,贄,有如此之言,而德宗,不能用,宜其不免於草莽播越,宗社幾亡也。今殿下,反之聖躬,如有此等之弊,隨處矯革,期至於無過,則是若陸贄之復生於今日,而將不恨其言之所見用於當時也。上曰,承宣及儒臣所達,嘉矣。自古人君之弊,不外乎此六事,而馴至於亂亡矣。玉堂須以此六事,列書以入,俾予警省,可也。景輔曰,書入之命,誠好矣,而試使儒臣,歷論聖躬所有無而陳達,則尤好矣。上曰,其言可矣。儒臣及承宣,皆達之。得和曰,此則承宣之言,非矣。臣等,如見聖躬闕失,則日侍講筵,豈不能得間陳達,而必待承宣勸使而爲之乎?瑗曰,下番之言,臣則不知其當然矣。從容前席,備陳闕遺,雖因承宣之言而爲之,何妨之有?上曰,承宣,試先言之。景輔曰,殿下,其不有好勝人之病乎?上曰,此則承宣,非矣。若知予之有此病,則當直言之,何如是難問也?景輔曰,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四者,群下,皆疑殿下之有是也。厲威嚴,則於殿下相反矣,恣彊愎,則殿下無是矣。瑗曰,恣彊愎,則殿下,果無是,而其外五者,殿下,皆有之矣。上曰,下番儒臣,俄者,以承宣爲非,以爲予全無此病乎?得和曰,臣亦何以殿下,爲無病處乎?以日者宗臣事言之,是殿下好勝人處也。其外五弊,亦多在聖躬矣。上曰,以此觀之,亦可知君臣之際,難矣。儒臣初以承宣爲非者,蓋難於陳達也,而其言亦似大矣,及至終不盡言,則又少,非承宣之本意也。不待群臣之言,予亦自知,予非好勝人,而常日小視此世道,是心已長,事爲之間,那得無此弊乎?日者宗臣處分,末梢備忘太多,諸臣,視以好勝,而此則欲以事體曉諭也。非不重大臣也,亦非好勝也。恥聞過,則予非恥之也。人言吾過,則歉然之心,太過,愧悔交中,久而靡已,此亦病也。騁辯給,則堯、舜之世,十六字,足矣,而予則學淺誠薄,不足以動人,故言語自至於支煩,人雖謂騁辯,予不得辭矣,眩聰明,則予何有聰明之可眩乎?但識雖不明,志則欲高,故自外面見之,或涉於此病,然其明也,乃小明也,非所謂明也,厲威嚴,則以論乎予,將改厲字爲失字矣,最後一事,心常切戒,諸臣,以爲無,而予亦自謂之無也。三弊,在於臣下,諸臣,自視如何?景輔曰,諂諛則小人之事,臣等,豈忍爲此?而至於顧望畏愞,亦臣等所不免也。得和曰,殿下,深戒黨論,故廷臣亦皆曰,臣不爲黨論,惟上,指是從此,亦豈非諂諛乎?景輔曰,儒臣之言,亦是,殿下,以六事省察,臣等,以三件自反君臣上下,交修相戒,則好矣。上曰,其言甚嘉矣。瑗曰,殿下於眩聰明,有一弊,每於筵敎批旨,語及臣下,常曰予知其爲人,其人長短本末,衆所共知,而殿下之知之也。或與之相左,此是眩聰明之弊,而群下聞之矣。騁辯給一節,殿下,自謂不得辭,而辭令之太煩,臣等,亦以爲悶,多言損神,已非保嗇聖躬之道,而尋常批敎,動盈十行,其何能一一中節乎?得和曰,批旨如此,故恩數漸至屑越,諸臣,若只得勿辭察職之敎,則認爲例批,殊不滿足於心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殿下,自謂失威嚴,殿下於威嚴,誠亦有失處矣。又或有過中之時,平日深惡黨論,廷臣之進言,少異於時議,則輒疑以黨論,威罰太過,久而不宥,此臣等所慨然者也。景輔曰,此儒臣之言,非矣。殿下,當愼重其威罰,旣罰之後,則不可輕易疏釋,而殿下不如是矣。上曰,然矣。予常輕釋之矣。得和曰,此則非威也。乃怒而失平者也,故無加於威,而不足以服群下之心矣。上曰,儒臣如是陳達,安得免此窠窟乎?是必以向來補外,爲非威,而於心不服矣。瑗曰,臣旣以威罰過中,仰達,當畢其說矣,如今春權瑩事處分,此其過中處也。瑩疏,別無所論,不過言一二人釁尤顯著者,而威怒甚遽,責罰太重,將過一年,猶置瘴海,寧不過中乎?上曰,世道難平,臺閣之臣,旣難使言,亦難使不言,以日昨安相徽事,觀之,飭礪之下,自以爲敢言,而其所論者,不過易與之尹陽來、黃晸而已。尹陽來,朴實可用,而尙未經備堂,則西藩之除,臺臣之一番言之,不是異事,而黃晸,自出入春坊時,予已知之,似非挾私罔上之人也。韓師善爲人,浮而不沈,如是之故,見欺於至親之事,則有之矣,何可以此,竝與其南邑治績而廢之耶?且居官,旣不能每人悅之,則必有譽之者矣,又必有毁之者矣。今以師善,爲不治者,必聞毁者之說,與晸之聞譽言而褒啓,何異也?毁譽之間,自當有參量,故初不如擇繡衣,黃晸則予自謂擇之矣,然若於其時爲言,則可矣。到今追提於年久之後,則是有意於苛摘也。得和曰,聖上,當以事是非爲敎矣。若以年久後追提,爲非,則臣不知其當然矣。上曰,是終非平心相規之道也。今日處置,如欲見公議,則當言相徽之過中,而請出仕矣,有或扶黃晸而落相徽,則予亦當以爲過矣,而此則專墮一邊,予所慨然者也。至於權瑩事,則有大者焉,十九日下敎後,臣子,何可爲此言乎?瑩在韋布時,銜蓄者是心也。故於釋褐之初,卽寫出其心而上之矣,其時處分,予則猶以爲弱矣。一年瘴海,豈曰久乎?瑗曰,瑩疏,若及下敎之得失,或論當國之大臣,則聖上之惡之也。或然矣,而此則只論李普昱等而已。臺臣,論一普昱,而見謫海南,不亦過乎?上曰,毋論其大小,十九日下敎之後,不當爲此也。瑗曰,其言普昱事,本非構捏虛無也。普昱於辛壬間,以鏡、夢血黨,多爲慘劇之論,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爲吏判時,枳不檢擧,其得罪公議,可見矣。上曰,初則一場好議論,而終則以一權瑩事,畢之,是可慨也。景輔曰,李普昱,是臣之姨從也。臣於權瑩事,則嫌不敢言,而近來風習,多可笑,聖上,以至懇血誠,欲銷朋黨,故群下從上指用人,必互對矣。今則彈人,亦必互對,年前李裕身,將論鄭益河,而先論今承旨李匡輔矣。今安相徽之竝擧尹陽來、黃晸,亦出於互對之意。得和曰,李裕身事,巧矣。人之宅心如此,則何事不爲乎?瑗曰,聖敎之下,更爲陳達,極知惶恐,臣之亡妻,於權瑩,爲同姓近族,雖無相避,而臣之言及權瑩,似涉嫌疑矣,然臣自少,熟知權瑩之爲人,性本良善,非峻於黨論之人,而自上過疑而嚴處,故因此厲威嚴之文義而達之,非爲一權瑩而游說也。上曰,予亦知儒臣不避小嫌而言之之意也。得和曰,權瑩處分,孰不以爲過?而如欲乘間而圖其赦宥,則亦非也。今上番之言,只出於無隱,而欲使聖上,威罰得中也。瑗曰,臣今承聖敎,如家人父子,臣誠感激,不知所喩,臣雖是色目中人,非欲爲褊論也。只以知無不言,爲心,故如是,仰達矣。昨日臺論,殿下,以爲非出公議,而尹陽來西藩之除,果有物論,三覆少退時,臣與安相徽,坐處相近,臣略聞其將論陽來,以爲如許體例間事,近日無之,久矣。相徽能之,頗嘉其不諱矣。黃晸事,臣於心甚不韙矣。韓師善,是大不治,而濫褒至此,一世之人,無論彼此,皆以爲言,而及其相徽之發啓也。自上皆措辭不允。其於待臺閣之道,終涉未安矣。得和曰,晸與師善,連家親密,其爲御史也。往留師善之邑十餘日,寧有不知其不治之理乎?南來之人,傳說喧藉,而臣與晸相親,故亦嘗對渠責之矣。夏間拜灣尹之後,旣有玉堂之疏,而未久往赴,議者,亦譏其冒沒矣。景輔曰,韓師善之治否,未知如何,而黃晸,則當察其挾私與否矣。然近來臺疏,如刃之鈍,必須痛加淬磨,然後可使利也。凡有所言,勿以爲挾雜,勿以爲微瑣,每存扶植之念,可也。上曰,所達然矣。瑗曰,相徽則非挾雜而爲之也。得和曰,大誥以後,是亦殿下之一初也。君臣上下,若以此爲心,飭勵不已,則何事不做?然殿下,雖如此,諸臣無勇往擔當者,臣言似諂,而實有有君無臣之歎矣。景輔曰,儒臣之言,是也。臣等在外,言皆如此,而殿下,素有輕視群下之病,故不敢以無臣之說,達於筵席者,恐增殿下此病也。然爲今之計,當以得臣爲念也。上曰,何可謂無臣?予若盡爲君之道,則豈無盡臣道之人乎?瑗曰,大誥時,臣親承聖敎,不勝欽歎,翌日三覆,見諸臣入來闕中,相顧欣欣,聞在外之人,或有感涕者,此誠回否爲泰之幾也。聖志若玆,在下者,苟能仰體而承化輔理,則國其庶矣。然古人言,漢武,好武而衛、霍進,好文而枚、馬進,好神仙而文成、五利進。上之所惡,下必有從之者。且天生一世才,自足了一世事,雖今之世,豈無其人乎?上曰,然矣,而漢武則人品佳高,末年輪臺詔及用金日磾,皆有過人者矣。瑗曰,如是之故,其雄才大略,先儒亦許之矣。又曰,此書甚好,而乃抄刪者,其全集,亦多可觀矣。上曰,玉堂如有所藏入之,可也。瑗曰,故參判文簡公李喜朝,嘗裒輯我東從祀儒賢,自鄭夢周,至成渾疏箚,合爲十冊,名之曰《東賢奏議》,於丙申年間,具疏投進,肅廟嘉之,批旨褒諭,仍以傳示東宮,爲敎,蓋景廟,時在東宮故也。其書,未知留在內間,或經睿覽否,而繼此,講《名臣奏議》畢後,此書雖繼講,亦好,出付臣等,校正以置,好矣。上曰,曾未見之,當令搜覓出付矣。得和曰,李喜朝,頃年歿於謫所,乙巳年間,自上問其反葬與否,筵臣對以權窆,則以葬時當爲顧助,下敎,而其家窮貧,尙未完葬矣。今聞遷窆於其故居楊州豐壤地云,故敢達。上曰,令本道參酌顧助,擔軍亦爲題給,可也。諸臣遂退出。 Branch2==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事變假注書徐命臣{{*|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宗簿寺提調,本寺褒貶坐起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匡輔曰,奉審大臣,入來後,卽爲入侍。 ○又傳于李匡輔曰,大臣及禮判引見。 ○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工曹參議李承源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癸方引石下右邊缺落處及辛方引石左邊缺落處,奉審後,以周尺尺量,則癸方引石,則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厚二寸許,辛方引石,則長六寸五分,廣二寸許,厚一寸。此似由於當初釘鑿時,石理已有所暗傷,而且値嚴冬,裏土凍凝之際,輒致浮動,駕石合縫處,自然牽退,以致如此。所當隨其缺落處,趁卽修補,而當此寒節,勢難動役,待明春以油灰緊緊塡補,似爲便當。以此分付該曹,而甲方引石右邊,又微微生痕,所見姑不至大段,更觀前頭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呈辭,代以李光躋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不得開政云。判書金在魯,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陳疏,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韓顯謩爲執義,申宅夏爲正言,沈聖希爲兵曹正郞,任述爲禮曹佐郞,尹淳爲校書提調,韓顯謩爲兼西學敎授,李宜益爲聞慶縣監,李槾爲永禧殿參奉,金錫一爲黃山察訪,朴師益單付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沈若淳,忠翊衛將鄭義山呈狀內,身係軍門,宿衛輪番之職,勢難推移入直,斯速啓遞云。內將軍門,有難兼察,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沈若淳、鄭義山衛將之任,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玄起鵬,俱以身病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之勢,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以申光夏爲副摠管,趙廷翊爲同知,邊柱國爲兼司僕將,沈洸爲訓鍊僉正,金瑞龜爲文兼,李基蕃爲副護軍,尹淳爲副司直,徐命臣、申源單付。 ○傳于李匡輔曰,曉者私婢愛貞,自泰秋內墻水口,逃走被捉,故推問則雖由於恐被責於其所率者之致,其在懲後日,嚴禁中之道,不可以迷劣略之,令該曹從重勘處。 ○又傳于李匡輔曰,罪人,在於大王大妃殿差備內,該曹書吏,勿入曜金門內來待門外,則當爲出付,以此分付。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中軍具聖益移差代,以驪州牧使李漢弼差下事,啓請矣。日昨筵中,以守令遞易有弊,中軍則以他差出事,下敎矣。卽今當品中,無故可合之人,絶少。在前如此之時,多有他廳中軍移差之規,本廳中軍有闕之代,以守禦廳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六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去十一月二十八日出送矣。豹一口,僅爲捉得之後,今至一望,更無所捉。連接將校所報,則陵內外及火巢外遠近諸處,無不窮搜,而山谷間氷雪,近皆消滅之故,蹤跡亦難推尋云。又因該曹草記,思陵內捉虎事,又爲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餘名,去十一月二十九日出送矣,亦未得搜捉云。朝令申飭之下,終未捕捉,事甚可悶,而數多軍兵之曠日暴露,亦涉可慮,竝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富平居李旕先上言,據所爭田民審覈文案後,處決事,覆啓,允下矣。李旕先及訟隻羅大昌,一處推覈,詳閱文案,則彼此爭端,不啻縷縷,而積年相訟,止訟無期者也。蓋李希說,有三子一女,而長子樹,則無后,只有女,卽羅震興之妻,而震興,卽大昌之曾祖也。希說之次子植及女申復謙妻,亦俱無后。末子根,只有妾子臥龍,臥龍,卽旕先之祖也。臥龍雖曰妾子,旣是姓孫,則希說之田民,法當盡屬於旕先處。其中樹衿,則大昌,當爲傳得,而大昌,以希說孫壻之曾孫,恃其强悍,竝與希說己物執持,已極痛駭,而旕先祖子孫,自己買得田民,又從而圖占,揆以法理,萬萬不當。且其供辭中,大昌,雖稱三度得決,癸卯年,則旣無兩隻對辨納招,此非具訟體得決者,而癸酉年,則不過背題所志一張,此亦不當入於度數。己酉年,則雖有始訟捧招之事,旣無依官式,則亦不當計其度數。其所三度得決云者,無非誣罔,而旕先,雖稱五度得決,癸酉、甲辰兩度得決之外,其他,俱非具格處決之事,則五度得決之說,亦未免爽誤。故自本府,具格捧招後,希說己物中,五分之一,則參酌分給於大昌處,而所謂羅哥之前後自己買得之物,亦爲出給於大昌處,五分之四及旕先祖子孫他人處買得之物,則竝爲決給於旕先處,而李維寧田畓,則傳之于李光弼,光弼傳之于李根。由根而至旕先,則尤非大昌所干涉,故仍給於旕先處矣。大抵大昌,累次落訟之後,照律定罪者,至於四次,而不有國法,一不赴謫,今日紀綱,雖曰解弛,少有一分嚴畏之心,則幺麼土豪,安敢乃爾。如此奸惡之類,若不繩以重律,則無告殘民,無以保存,而國家典章,將盡頹矣,可勝痛哉?大昌非理不法之罪,令攸司嚴刑遠配,以懲其習,而旕先之具格得決,今至三度,一依法典,勿許更訟,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中宮殿平復慶科、文武科庭試設行事,啓下矣。武科則例有初試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正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初試試取之數,各年前例,多寡不同,或取四五百,或取二三百,今番則當取幾人乎?敢此仰稟。傳曰,取二百人。 ○洪景輔,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二日,幼學金弘勵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私奴京化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朴性原,曜金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別隊盧萬興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思永啓曰,臣於再昨,疾病適苦,無望登筵,詣闕陳章,退歸私次矣。僚臺,以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啓辭中措語刪改之意,忽然送書,臣以爲旣與僚臺,未行會禮,則不得簡通,臺體則然,私書來問,尤是意外,臣誠訝駭而旣問之後,臣若泯然無答,則有若許其刪改者然,故不得不以決不當改動之意,峻斥以送矣。及見其傳啓,則世胤及尹㝚罪狀臚列之語,全然抹去,只存傳啓之名,殊忽嚴討之義。噫,僚臺,身居執法之列,不有公議之嚴,含糊囫圇,作此苟且之擧,似此言論,臣實慨然。此莫非如臣疲劣,忝據臺地,見輕於僚席之致,其何可淟涊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好人啓曰,持平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咀呪罪人,請令該曹,各別嚴刑,得情正法,以快人心,以戢奸兇。{{*|措語竝見上}}西門鎖鑰,其任也重,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雖屢按藩臬,人望則輕,西邊重寄,不可遽畀,請平安監司尹陽來改差。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措辭見上}}獻納安相徽,引嫌而退,雖蒙開納,未及稟定,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安相徽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見召對時下敎,奮發求助之至意,藹然於十行絲綸之間,轉危爲安,將自此始,臣旣忝居近密,獲覩盛會,莊誦欽聳,有倍恒人。噫,古聖有言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又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殿下反躬之言,旣出實心,願治之意,又出至誠,則施措政令之間,益加克治,善爲推擴,必令袞闕無聞,治道有成,大哉之敎,終不爲一場空言之歸,卽臣區區之至祝也。仍念臣向上辭本,批旨靳許,情病俱苦,旋又尋單,伏蒙恩由,庶幾任便將息,不自意備忘特下,誨責嚴切,仍命還給辭單,臣於是震越抑塞,措身無地。會値齋戒,呼籲路阻,而微臣去就,至煩俯詢於前席,惶悚之極,黽勉入參於啓覆,今日,又是藥院問安,分義情禮,雖不敢不進詣,而憊劣轉甚,無望仍因供劇。且臣竊覸殿下,於臣僚之呈告紛紜,旣嘗飭勵,已徹之單,亦或還給,聖意所存,蓋欲其久任而責成也。凡人於官,無久志則率多因循苟且之弊,以爲今日姑若是,而明日可去之也,視同逆旅,無所猷爲,臣亦嘗慨然於此,屢陳於筵席,而第惟久任之道,要在得人,得人而後,可以久任,久任而後,可以責成。若初不得人,而惟久任是事,則非徒無益,反受其害矣。雖該司庶僚,亦莫不然,況銀臺之長,其責自別,除非標望風力,有可以彈壓人者,莫宜居之。如臣者,特倥侗無用之一物耳,其性則巽軟,其質則脆弱,才旣下於儕流,齒亦少於同列,持是四者,無處而可,今於見職,尤豈有稱塞之理。而殿下不知臣不肖,前後除命,旣出謬恩,辭單還給,又是常格之外。有若臣眞可堪任者然,私心之恧縮,傍指之嗤點,姑捨之,在殿下得人責成之道,不亦左乎?臣恐聖明綜核之政,緣臣而乖舛也,顧臣平日所報效者,惟在於筋力奔走,而今忽病作,不可得以自力矣。玆瀝肝血,申暴危悃,伏願聖慈,天地父母,憐臣病狀之難强,察臣巽辭之非飾,亟賜鐫改臣職名,以便調治,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首陳勉戒,可不留意?卿勿過辭察任。 ○同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實非尋常,而見叨諫職之時,適値停朝之日,辭章見阻,危懇未徹,畢竟坐罷,益增惶蹙。不意新除,又是當初僨敗之地,稍有廉愧者,夫豈有一分冒進之理?若臣則仰念慮囚之重,全抛自靖之義,冒沒出肅,兩日仕進,公議之嗤點,已不可言,而雖以臣私心言之,殆覺顔厚之如壁矣。噫,臣非以一時譴罷,敢懷難安之意,若堂箚譴責之請,非如循例警飭之比,從今以後,銀臺一步地,便是臣自劃之所,則只當縮伏無辨而已。顧不必更煩辭說於聖鑑所已洞燭之後,而只恨臣知識本儱侗,處事未周詳,猝値風雹之交下,目見仗衛之不齊,徒知昵陪駕後,旣有近行之例,反昧人心驚惑,出於常情之外,致令聯班之儒臣,遽有箚論之擧,臣則雖自附於隨事周旋,而人言之來,何敢爲自是之意,亦何敢爲抗顔朝班,仍因苟冒之計哉?今則啓覆已畢矣,決不可一日束帶,又取全沒廉隅之譏。玆敢投進短章,仰瀆宸聽,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遞臣職,俾靖私意,仍令選部,勿復檢擬於司喉之職,以謝公議,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知敦寧鄭亨益疏曰,伏以臣,自今夏以來,積困多口,身名之汚衊,無復餘地,人而無廉愧一節則已,不然,夫豈有抗顔復廁朝列之理乎?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之矣。噫,人非之極,鬼責隨至,床簀危喘,朝暮待盡,千萬不意,伏蒙聖慈,復加收錄。迺有敦府除命,雖係無故應行之職,以臣癃殘之喘,畸危之跡,萬無蠢動承膺之勢。況臣旣無敦寧,今此見任,在法應遞,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俯加照察,亟令該曹,照例稟處焉。且於數日之內,除旨荐降,金吾兼任,又有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且感且惶,罔知攸處。王府參讞,爲任緊重,亦非老病垂死之身,所可虛帶,亦願竝許鐫免,俾安微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敦寧之任,令該曹稟處,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自被趙迪命危怕之說,慄慄震懍,驚魂靡定,悠悠萬念,冷如死灰,而惟是聖眷優渥,萬出尋常,前後所以昭晣而慰諭者,委曲鄭重,臣用是感泣,間赴召命而暫出旋入,亦不敢以平人自居,憂畏之心,未曾寤寐弛也。昨又見迪命再疏,則滿紙張皇,專以蹈藉詬辱爲事,諦視其句語,默想其意態,決非事理所可測,常情所可及,此曷故焉?噫,彼之所以待臣者,旣出於事理常情之外,則今臣之道,但宜緘口藏舌,順受無辨,蟲臂鼠肝,一任之矣。然所可異者,當初所爭,特一政注間事,在彼此,自是公是非,非係私喜怒,則平說道理,就事相可否,可也。且臣一朝受此危辱,骨顫心死,未暇與彼敵,章疏之間,只陳怖懍之情而已,了無一言,挑彼之怒,則彼固勝之武矣。宜其無事於斷斷,而今其疏,至于再,而怒氣猶不息,蹈藉之,詬辱之,惟意所快,費心力,盡口氣,若治私讐,臣非見嫉於彼,必無是理,無乃臣涉世昧術,謀身不工,有甚別般得罪者,存乎?自有此事,大小薦紳,無論知臣不知臣,莫不爲之驚怪,傍觀猶尙如此,況當之者乎?從古人臣之騫地遭橫逆,孰非不幸,而臣之遭迪命,在臣尤可謂不幸,甚矣。然臣若蚤自引分而退,投身於寬閒之野,歛跡於睢盱之場,視名塗如死地,避駭機如銛鋒,則雖有十迪命,於臣身何關?究厥所繇然,博此人言,罔非自取,旣往,已矣難追,方來,猶可及圖。倘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哀之憫之,曲推終始生成之惠,特命刊名朝籍,許歸田里,俾得以全保餘喘,時奉起居,則自今至死之日,皆聖主賜也。臣情悲勢隘,刳歷肝血,顒竢矜允之命。臣無任悚惕懇迫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自明往事,言雖過中,卿何介懷?卿其勿辭行公。 ○副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之中,得見副應敎趙迪命之疏,則攙臣名字,甚費張皇,往事,臣則已忘之,而今於時月稍久之後,靳靳不已,至以救彼爲時宰等說,盛加譏詆,末又歸之於誣人辱人之科,未知臣之前疏,何事爲辱,何說爲誣,而其爲言,乃如是非常耶?迪命,雖以聯箚中,國體主威,謂出於汎然說去,元無藏精神包機關,而此則有不然者。其攻銓長之疏,有曰,惟是尊主威整國體一款,爲今日一大良藥,有足以救將亡之運,故敢復終始陳之,其所云始者,卽指堂箚中語也,終者,乃是攻銓長疏也。如是而曰,汎然說去者,其誰欺乎?大槪臣非謂銓長,初不可論,苟有可論,則曰,某政之失如此,某事之非如此,請罷請罪,何所不可,而不此之爲,必以國勢主威,下語危怕,有若大權奸顓恣者然,此果出於一時官師之相規,而無他意思耶?臣以初箚聯參之人,若無一言辨破,則是眞以聯箚中國勢主威等語,謂將攻銓長而發,故頃於辭本,略及委折,元無大段侵斥之言矣。不意今者,追理甚緊,鋒穎噴薄,餘波至及於臣,臣誠駭歎,莫曉其所以也。噫,臣與迪命,素無知分,乃於伴直之日,始識其面,何以知其人品之寬刻,持論之峻緩,而彼自以爲立朝以來,未嘗涉乎傾奪,平生亦未嘗論一邊,將相對款款,意甚慇懃,臣誠耳闊,信其言而心詡其寬平矣。及見攻銓地之疏,竊怪其旨意甚險,與前日所言者,有若別人之爲,而又況暗引聯箚中文字,粧出機括,尤爲憯刻,故臣之前疏所謂事與言異,判若二人者,實出於慨歎之意,則此在迪命,宜加自反之處,元無可怒之端,而今其疏語,全不擇發,竝與前所酬酢之語而欲諱之,或謂之交淺,或謂之初無相對說道之事,始也傾蓋之態,今作冷淡之色,昔之繞指之柔,欲學百鍊之剛,臣竊哂之,顧何足呶呶較挈?雖然,旣受其無限侵辱,則揆諸廉愧,有不可以冒沒仍據於職次。且臣猝遘危疾,不能俯仰,晝夜叫痛,以此陶院祭官,未免臨時頉下,已極惶悚。而目今疾勢,有加無減,痰癖吼哮作響,胸膈關格作痛,旬日之內,決無束帶趨奏之勢。伏乞聖慈,諒臣情勢之難冒榮次,憐臣病情之將濱危域,特許鐫遞,俾得以靖賤分而延殘喘,不勝萬幸。臣於蘄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語,而愚衷所激,玆敢陳之於疏末,惟聖明之澄省焉。臣伏奉數昨召對時,所下備忘,則聖心奮發,辭旨懇惻,十行絲綸,反覆丁寧,其所以飭廟堂而勵臺閣者,出於至誠。臣職忝經幄,倍切激感之忱,不覺蹶然起坐曰,此誠一言興邦之秋也,無乃皇天祖宗,眷顧我邦國,陰隲我聖明,有此振刷轉移一大機會也歟?嘻噫痛矣。試看今日,人心世道,可謂十分茫且棘矣。臣竊伏思念,自古及今,祥多者,其國興,災衆者,其國亡。顧今天心不享,疾威畓臻,靑臺之所書,諸路之所奏,旣經睿覽,臣不必更爲一一煩陳,而以其尤爲可愕者言之,秋間閱武之日,風雹雷震,終係非常之變。臣於伊時,目見其狀,筵對聯箚,略陳修省之意,而寂寥草草,何足以見槪聖心也?追聞其日,龍騰於沁都之煤島,風雨驟作,海波掀溢,移時鬪爭,倏焉分飛,所過東西,怪雹暴下,大如氷片,百穀隕穗,一路同災,極可異也。且於畿甸沿海之邑,秋間甲蟲遍滿田野,故老諺傳曰,非佳象。近聞惡虎肆橫,噉人如肉,加平、抱川之境,延安、白川之野,白晝恣行,毒噬狼藉,虎豹之不在山而在野,此何徵也,此何象也?臣聞勝國之末,虎患甚熾,壬辰之前,虎入社洞,以近事言之,乙亥、丙子,虎患特甚,考諸往驗,或爲兵象,或爲大殺,極可懼也。至若牛背之出脚,此是乖逆之象,白氣之橫天,又極危怖之憂,周官十煇,畢見無餘,是何聖明御極,而災咎至此耶?臣聞世之將治也,天氣自北而南,世之將亂也,天氣自南而北,近歲東南海族,皆産於西溟,有識之憂,何啻天津之聞鵑。臣嘗見先正臣趙憲封事,有曰,頑雲不解,天日常陰,蓋當穆廟辛卯年間也。又昔漢時,天久陰,夏侯勝,以爲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臣竊見入冬以來,晝常陰曀,氛霧四塞,冬暖如春,卉木呈妖,杜鵑花,至發於向南之山崖,街童折花戲玩云,此莫非天時物理,一反常道。私憂過慮,何所不至,朽木空山,其摧可待,漏船滄海,其覆必至,兇歉癘疫,大命近止,山棚禦人,嘯聚成群,力竭征稅,禍伏覬伺,不見其形,可察其影,臣恐土崩瓦解之患,不專在於外侮也。噫,三百年廟社之托,在殿下一身,八域中百萬生靈之命,亦惟在於殿下一身,臣未敢知殿下之所自期者,果何如?臣庶之所仰望者,果何如,而一向悠悠汎汎,泄泄沓沓,臣誠中夜無寐,繼之以太息流涕也。臣歷觀前史治國之道,自有大本急務。噫。言路之於國家,猶人身之有血脈,人才之於天下,猶家之有棟樑,血脈絶則人死,棟樑折則家覆,可不懼哉,可不戒哉?夫知言知人,堯、舜以爲難,苟聰明不及於堯、舜,而又以一己之私,侵削乎好惡之公,則其不至於以忠爲邪,以不肖爲賢,是其所非,非其所是者,幾希。漢武,用汲黯之直,而淮南寢謀,唐宗,任林甫之奸,而祿山階亂,以張九齡之先見,而終疎棄於曲江,以李伯紀之忠言,而枉見忤於時議,金鏡千秋,徒爲忠臣之永歎,南飛一鳳,只增志士之深惜。若使九齡之言,得行於開元之間,李綱之議,見採於政宣之際,則必無天寶、靖康之亂矣。臣竊覸殿下,志氣漸衰,便有優游玩愒之意,處分不嚴,或似衰末委靡之象,亂賊橫肆,兇書迭出,而未克鋤治其根柢,主威日下,王綱日紊,而馴致變怪之層生。善乎秦觀之言曰,唐代宗,折安、史之亂,鑑誅討之猛,而赦脅從之罪,緩汚染之誅,封豕長蛇,無所懲艾,王室凌夷,蓋基於此,臣謂秦觀此言,可爲討逆之嚴典也。臣又於宋監察御史余應求之疏,尤有感焉。其疏曰,廉恥道喪,名節不立,以全身保位爲賢,以竭忠盡節,爲愚,以奔競進取爲能,以刻核辨事爲有才,敢言謂之以狂妄,正論謂之以迂闊,禮敎凌夷,風俗大壞,莫可禁止,臣三復斯言,想像其時士大夫風習,斲喪無餘,安得無金虜之亂乎?噫,今世之風聲習氣,一何與應求之言,相似也。四維廢矣,三綱淪矣,百隷怠官,庶事叢脞,而往往以才諝自任者,不過名假綜物,害成刻薄,爲害於民,貽怨於國,文山所謂繭絲之毒,斲伐祖宗涵洪寬大之仁者,不幸而近之矣。嗚呼,殿下,非不欲得人而任之,而患其不見眞才,殿下,非不欲聽言而用之,而亦患其不聞直言。臣固知殿下,於乙夜憂勤之際,必慨然於臣隣之無助,而忠讜之杜口矣。以此曾未有一人擔當國事,只思捱過目前,頃年殿下,所以謂朝臣足踏棖閾之敎者,誠至當也。夫上之所以勅於下者,不過簿書期會之間,而備局次對,每多頉稟,下之所以告於上者,率是猥瑣煩細之末,而赤心奉公,未見其人,此誠今日諸臣之罪,而苟究其失焉,則亦莫非殿下,有以致之也。嗚呼,今日,卽殿下轉災爲祥,傾否回泰之好時節也。涸陰之下,陽復有漸,善端之發,靄若春生,殿下,誠能繼自今始,痛自懲改,大開言路,丕用人才,有以新一代之政治,聳一世之觀瞻,收拾民心,鞏固國勢,使朝廷而眞做協恭和衷之美,百姓而實蒙蘇息生養之澤,則太平萬世之業,可以翹首企足而覩矣,伏願殿下,懋之哉。臣雖以開言路進人才,爲今日捄正之策,而其要,亦惟在於紀綱之先立。然而紀綱,不能自立,立之有道,勵威武,非紀綱也,嚴刑罰,非紀綱也。上不替,下不凌,賢者上,不肖者下,是者伸,非者絀,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四面八方,均平整齊,擧措處置,咸得其宜者,此之謂紀綱也。臣不必遠引前代,當以聖考臨御時事陳之。昔在庚申年間,有亘天之彗,貫日之虹,地震、木妖等災,而我肅廟,應天以實德,求言以實心,剛大奮發,嚴討逆豎,夬正天誅,人心危而復安,乖氣化而爲祥,終成五十年治平。惟望殿下,繼聖考之志,述聖考之事,國家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滿紙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上款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之今日去就,非區區小慧,所自料,卽是先輩已處之義,擧世通知之事,臣雖無狀,姑欲蹲仍公議之地,必不見容,故連違召命,分竢重勘矣。千萬意外,有還給辭單之命,況又飭礪之敎,極其嚴切,而問備之罰,至及於喉司,臣誠震怖,仍又抑塞,不知何以措躬也。古人云,豈以呼號之故,謂無嚴威之心,今臣迫隘,不但止於呼號,則亦安得不冒死更陳,以干嚴威也哉?臣之前疏,以東一房掌議之說,引以爲證,言之猥屑,夫豈不知,而欲明其必遞之義,果如是耳。久遠之事,臣雖未解,而自臣省事以來,以廟薦得拜是職者,初則黽勉行公,以待長僚之出,而呈單獲遞,如視法例,焉敢誣也?竊伏聞頃日筵席,下詢臣引嫌之事,而入侍大僚,以判書出後,欲爲撕捱,不是異事,爲達云。此固出於愛人以德之意,而初覆入侍也,臣,從大夫之後出,聞長僚之承牌,一二儕友,向臣而賀曰,君今可遞矣,蓋其去就,自有一定之論,非臣所可得而私焉耳。求之先輩而如此,質諸同朝,則亦然,側聽於道路,莫不曰可遞,而臣獨厭然不知愧恥,揚揚於進退人物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仍念臣本無伎倆,濫蒙恩造,夷攷其平昔,實無毫分報效之圖,故唯以筋力奔走,自勉於心,凡有除命,未嘗規避,此則或被淵鑑之俯諒矣。顧玆見帶之任,初豈彷彿於賤品,而一再承命,不甚巽讓,則今於旣出之後,何苦而必欲解遞,亦何故而復事煩瀆哉?誠以仕宦去就,實關士夫之風俗,非止一人之廉隅,今若以辭單之還給,乞免之無路,夤緣冒據,無所畏憚,則人雖唾鄙,臣亦何辭?伏乞天地父母,試加諒察,如以臣言,不至於欺瞞,則快許刊遞,以全微分,不勝大幸。臣治疏未徹,衷情耿結,此際得伏見日昨召對時聖諭,數十行絲綸,誕敷心腎,噫,甚盛也。殿下卽祚以來,或當歲首,或因天災,下敎求言,亦旣勤且摯矣,而終無一人仰答明旨,又或有之而亦徒歸於文具,此何故耶?上之所以求之者,非其實,故下之所以應之者,亦然。因循荏苒,式至今日,而殿下,終不聞格言正論於有志之士也。今玆責躬之敎,卽出於殿下方寸中,而無一分膜子,臣三復玩繹,自然感涕,此皆群下之所嘗憂歎於吾君者,而惟殿下自省之不足,而求助焉。求助之不足,而及復開曉,猶恐其不言,如臣庸愚非才,亦且鼓舞振發,思所以畢忠,而況百倍於臣者乎?雖然,臣嘗觀國朝名臣應旨之疏,言非不多,亦非不切,而終未免一場空言,無益於施爲,惟彼進言之誠,豈欲如是而止哉?蓋其指陳之間,事情或舛,汗漫之中,省察亦難,一言無當,便卽置之,此其理勢然也。臣姑不能開口,以少塞盛意,而且就聖敎中數事,恢張聽納之道,可乎?賓廳次對,不過稟定公事,備局坐起,亦不過擧行文書,未聞有別般謨猷,裨益於治道,袞袞說去,如是而罷,此豈今日求助之意耶?臣謂先命諸大臣,以常日心上之䌤綸,卽今民間之疾苦,作爲冊子,書進一通,殿下,亦於燕閑之中,從容觀覽,得其要領,而覆難於他日筵對,從違取捨之間,無不盡意,則其視一番陳疏,一經判批,置之而不省者,得失較然矣。備局諸堂,六曹長官之同爲入侍,此固善矣,然都不過職掌事而已。旣不導之使言,則雖有一二可言之懷,顧何能出位妄論,以犯尙口之戒哉?況且言之善惡,不係位之高卑,平居讀書揣摩當世之務,雖幸而自列於明廷,跡疎言輕,知其必不用,而默然退處者,亦豈無其人耶?臣請曾經侍從、方伯、正三品以上,時在實職者,每當筵對之日,自政院稟定入侍,而無過二人,如晝講宗班武臣之例,其餘帶軍銜之類,政院,書啓受點,亦如輪對官之例,苟有所懷,書笏口陳。殿下,又虛心顧問,得其所存而察其爲人,則聽納之廣,用捨之宜,兩得其要矣。雖然,此不可作爲永式,特以求助之盛意,姑令擧行,人盡而罷則有何煩絮之弊哉?臣竊跡前史,非無願治之君,而終不能博採衆議,旁求人才,有意未就而止者,以其拘於常例故也。宋仁宗,開天章閣,召執政書進天下事,唐太宗,命五品以上,至仗下奏事,蓋其規模宏闊,志氣奮銳,貞觀、慶曆之治,踵美於前後者,不其然歟?嗚呼,殿下,以不世出之姿,抱大有爲之志,臣等之區區期望,實不在三代之下,而十載勤政,治效漠然,今其受病之源,殿下,旣反己而痛省矣。因其痛省之心而益加振勵,克將做去,無復有始勤終怠之患,則玆豈非轉移之一大機乎?今臣所論,可謂寂寥,無足觀也。然求治道,莫如集衆善,集衆善,莫如廣言路,恢聖聰,又其要,不出勤接二字而已。惟願聖明之裁處焉。臣方乞遞之不暇,而旣有所懷,輒此俯陳,伏不勝祈懇激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深用嘉之,而其中諸大臣冊子書進事,是矣。令政院,遣史官傳諭于諸大臣,而雖休致大臣,此何不爲同爲傳諭?實職正三品入侍之事,帶軍銜者輪視之事,意則是也,而姑令擧行,人盡不爲,此近文具矣。今後則勿論軍職實職,曾經侍從正三品以上,每於朔望常參,自政院,在京者,列書以入,待落點,使之同參,柏府、薇院之詣闕傳啓者,若値法講,則同爲入侍事,定式施行。末端勉戒,尤爲切實,可不自勉焉?上款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伏以臣等,昨登筵席,敷陳文義,至陸贄所論,上有六弊,殿下,誕宣德音,俯詢袞闕,臣等,倉卒承命,惶感無措,各陳瞽言,略效微忱,意不深切,辭又齟齬,臣等亦自知愧,尤何足啓發宸聽?而誠不意不自聖之聖心,謂諸臣之所指陳,猶有未盡者,諄諄降諭,數十百言,六弊之中,曰有曰無,丁寧開示,反復商論,臣等誠不勝躍然以喜,而戄然以懼,喜者,喜殿下諮諏之弘,省察之密也,懼者,懼臣等謏才蔑學,至庸極劣,無以答揚休光,少效職責也。至於書進之命,聖意尤切,不惟於其中所有者,必思屢省而亟改之,雖其所不襯者,亦將兢兢然致罔念作狂之戒。臣等,竊相欽歎,輒忘僭猥,謹就六條,隨成短箴,敢此竝獻焉,非敢謂有發於前人之格言,聊欲自效獻芹之微誠也。臣等,竊稽往牒,庸君昏辟,固有不暇以六弊論者,自中主以上,往往自恃材質,多被英氣害事,其於六弊,鮮有能免者焉,此皆坐於本源工夫之欠闕耳。噫,惟此六弊者,其端雖殊,究其由則不過曰,物我之互分也。曰理欲之未辨也,人徒知我之爲我,而不知天之命我,固有至善之理,苟合於此理,人亦我也,苟違於此理,我亦私也。天下之事,非一人之事,天下之理,卽一心之理,君人者,誠能絀我之欲,而唯理是從,天下之善,擧爲吾有,夫何上下物我之可論乎?祗爲不明於理欲之辨,徒蔽於人我之私,一膜之外,便隔燕、越,遂以惟其言莫予違,爲爲君之樂,而不知赫然天命之可畏而不可侮,敗政蠱邦,恒由是焉。嗚呼殆哉。殿下,天資睿哲,聖學高明,其於理欲公私之辨,非不熟下工夫,而竊覸云爲之外著者,顧不能純然天理之公,而克祛有我之私,卽此六弊之中,亦多不免蹈其失者,昨日聖敎所指數,臣等死罪,未敢以爲過也。誠願及玆大奮發之機,沈潛硏窮於經傳之奧,體認玩索於閑燕之中,其於天理昭曠之原,幾微毫忽之際,洞然默觀,暸然精察,常使燦焉降衷之性,該載充積於至虛至靜之心,存持之久,涵養之熟,必有無限活潑境界,而其聞善言見善行,將有沛然若決江、河之效,過此以往,非復區區言語所及,而向所謂六弊者,抑何異於紅爐之點雪也哉?臣等,日登講筵,前後縷陳,固不出於窮理正心四字,而今於六弊之書進,復以此爲言,似亦不新奇矣。竊念天下萬事,莫不本於此理此心,不治其本而欲從事於其末,亦苟焉而已,徒勞而已,況在於聽言取善之要,豈可舍此而他求哉?抑又伏聞邁德造道之方,本末固宜互進,精粗貴乎竝修,臣等之推本源而言者,亦非敢謂六弊之戒,在所可忽也。伏惟殿下,加察焉。取進止。答曰,所進六箴,箚中勉戒,俱甚切實,可不猛省焉? ○癸丑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連爲陰曀,不似隆冬嚴冽之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眩氣往來,如何?上曰,再昨午後有之矣,今朝亦有之,眉稜微牽之候,又作矣。命均曰,今番感氣,頗久而未解,無乃日氣不寒,故調攝之節,或未免疎忽而然乎?上曰,今冬之如此,似是氣弱之致也。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聖徵診察後,奏曰,左右脈候,度數調勻,而稍滑之氣,則尙有之矣。眩氣及眉稜微牽之候,比諸四五日前,如何?上曰,差勝矣。湯劑停繼之議,仍爲陳達,可也。聖徵曰,向日以湯劑欲爲姑停之意,下敎矣。今番進御之後,無他效害之覺得者乎?上曰,今此湯劑,進服亦多,而不覺其相當矣。聖徵曰,水剌,如何?上曰,對案則厭,與前一樣矣。應三曰,脈候異於向來,沈靜中帶滑而體高,或於聖慮,覺有痰勝氣升等候乎?上曰,似因氣弱而然,其往來之候,痰與氣間,未知其於何爲祟也。龜慶、壽煃、德履,以次入診,所達略同。命均曰,臣等久未瞻望玉色,願一瞻望焉。上曰,唯。命均曰,玉色微似凝縮矣。上曰,近以日暖之故,頗爲放過。東朝問安時,亦去頭着,引接之際,久坐外堂,日氣雖暖,不覺中或襲風寒而然耳。湯劑當何以爲之?聖徵曰,湯劑,姑不可停止,而稍加變通爲宜,萬病回春中,有名爲四君子湯者,是兼六君子湯與補中益氣湯矣。此藥似合用,而猶未敢決定,退與諸醫,十分商議而陳達矣。應三曰,頭部脫着及出御外堂,皆有以受風致感,則不可不急速和解矣。柴胡六君子湯之屬,或進二三貼,以爲扶胃治痰,而兼使之和解,好矣。上曰,醫官之言好矣,而藥路,何可又改之乎?身不放過,勝於湯劑,兩三日欲爲姑停,以觀矣。命均曰,上敎好矣。數日姑停,而雖明日,如或覺其爲害,則卽爲下敎可矣。上曰,明日豈有效害之可知者乎?命均曰,近日連爲召對,引接儒臣,顧問講論,誠好矣,而或至侵夜殿坐,風寒易襲,且水剌過時,此可悶矣。今後則小小引接,每御此處,而必於水剌前後,量時爲之,加意於節宣之道,何如?上曰,此後則當依卿所達而爲之矣。命均曰,再昨下敎,縷縷百千言,辭旨之切實,固亡論已,追念舊臣,益勵聖心,凡在臣隣,孰不聳動感泣,思所以裨補聖德之萬一,而如臣不才,忝居此任,今已踰年,本末畢見,了無一言一劃,稱塞聖意者,臣尤惶恐。今以下敎見之,則殿下天資英睿,學問高明,亦旣洞觀乎義利公私之辨,而古語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殿下旣言之矣,則其行之,亦在殿下,以義利爲肯綮,是千古帝王道不得者,繼自今,惟當一意行之,而又得人以任之,則下款節目間事,自可推行而無所礙矣。若其明義利之本,不越乎《大學》之正心誠意,臣所欲陳者多,而神精昏昧,不能盡達矣。寅明曰,近來備忘之降,非一再,而未有如再昨綸音之眞切懇惻,瘖聾跛躄,莫不懽忻蹲抃,臣於夜中,伏讀數回,喜而不寐,亦有所憂於心者。喜者,喜殿下之將大有爲也,憂者,憂殿下之或未盡行也。以日昨三覆筵中見之,臺諫之言事,不類向來寥寂之時也,此後章疏之繼至者,必多矣。殿下,若淬礪奮發,終始如一,而悉採其可用之言而用之,則興衰轉危,在此一着矣。苟或不然,則臣民皆將曰,吾王前後下敎,非不切至,而未見有踐行之實,今之下敎,亦只是虛文而已。群情必一倍愁沮,國勢必一層隳落,再而衰,三而竭,此後則將鼓之不起矣。命均曰,吾君不能,謂之賊,而臣愚死罪,固未敢保殿下之必能行此,蓋殿下病處,終在於私勝,若不能超然遠覽,高出俗套,則未可以行此也。殿下,嘗論崇禎皇帝事,今又講陸書,而觀唐德宗行事矣。是二君,皆非致亂亡之主,而惟其私勝之故,畢竟如彼矣。上曰,大臣、重臣所達,俱爲切實,而重臣憂喜之說,尤有感焉,德宗奉天之厄,崇禎萬歲之禍,緣何以致之耶?重臣皆陳之。寅明曰,德宗之私勝,誠如大臣所論,惟私勝也,故又多疑焉。非不知人,而不能信用,非不用賢,而不能久任,李泌、陸贄,皆知其賢,而初亦用之矣,及聞盧杞、裵延齡之奸讒,則遂疑而棄之,至於陸贄,則斥死荒裔。崇禎皇帝,大類於此,初年之誅客、魏,赫然可觀,將、相,如孫承宗、袁崇煥,亦皆任用,一爲小人所間,便卽斥退。厥後今日所用之人,明日逐之,今日所爲之事,明日改之,以至於憸邪盈庭,百度棼錯,遂亡其國。蓋崇禎皇帝,聰察狷潔則有之,而厚重宏毅則不足,亦欲擇人爲國,而未得其要。大凡觀人之道,不一其規,或有脫略細節,而深識大體者,或有浮沈常塗,而能建偉功者,如此之人,類不能一遵繩尺,以求名譽,而二君,自以狷潔之行,欲人之皆中一彀,此所以終至於失人而亡國也。古之人君,卓犖奇偉,其事功之軒天地,耀簡冊者,時亦有迂闊處,時亦用抑志手,如漢高祖、唐太宗,是也。降及唐武宗,得李德裕而委任之,武宗,是麤豪人也。德裕,雖有才氣智術,而貪饕權利,儒者所不取,然君臣,相與有成,百年不臣之河北賊,能制死生之命,如臂使指,於此可見用人之道矣。上曰,欲立非常之事者,不可拘細行末節,卿言,固有弊,而實則然矣。寅明曰,臣亦知臣言之有弊矣。臣常謂取人當以才識,非才則無以辦天下之事,而非識則無以見其事之當否。古今,才有餘而識不足而敗者多矣,未有識有餘而不能立事功,全身名者也。故識又在才之上,願殿下,以此觀人也。臣之俄者所達,是聖人寧得狂狷之意也。上曰,所達好矣。諸臣遂退出。 ○癸丑十二月十二日申時,上御別儲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引見入侍時,左承旨洪好人,事變假注書徐命臣,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興慶曰,聖候數日來,何如?上曰,眩氣時有之矣。興慶曰,今日入診後,停止湯劑云,未知何故而遽爲停止乎?上曰,久服不效,故止之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奉審長陵,則所傷,爲引石,而一邊缺落,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厚二寸許,一邊則長六寸,廣二寸,厚一寸矣。上曰,聞中官摘奸之言,則犯奇花云,然否?思喆曰,奇花則不犯矣。上曰,所謂尺者,爲周尺乎?興慶曰,非周尺也,以木工營造尺,計之矣。上曰,傷處深乎?興慶曰,所謂厚者,謂其深淺也,深者,爲二寸許矣。上曰,如掌厚乎?興慶曰,幾如疊掌之厚矣。上曰,所見未安乎?興慶曰,未安矣。上曰,中官入來後,又有甲方引石缺落之報,其處所傷,何如?興慶曰,蓋當初釘琢之時,石理暗傷,冬氷春解之際,又爲浮動,仍致缺落矣。甲方所傷,亦如此矣。待明春,以油灰緊緊塡補,似爲便當,而或琢治其傍,使之平然,亦似無妨矣。思喆曰,臣與大臣,有所相議矣。傷處在於石底,塗灰之時,勢將自下仰塗,付之以紙,束之以繩,雖得一時之乾固,後日水入,則必更傷矣。今日塗灰,明日缺落,所見豈不未安乎?臣意則以爲,或以刀削,或以釘琢,滅其痕迹,似好矣。上曰,琢之則似深陷矣。興慶曰,然則稍待二月晦間日氣和解之時,塗之以灰乎?上曰,爲先塗之以灰,可也。思喆曰,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當此草樹茂密之時,如有爝火剝落,則不無燎原之慮。曾有順陵陵內烽臺,移設於他處之事,而陵官,以此論報本曹矣。今亦依順陵例,移之他所,未知何如?上曰,莫重陵寢火巢內,設置烽臺,事體終涉未安矣。卽爲分付道臣,來春奉審時,親審形止,使之移設於他所,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興慶曰,頗盛矣。至如草葉之類,亦不刈取,故樹木,心當漸漸茂密矣。上曰,陵官爲金聖澤乎?興慶曰,然矣。上曰,使之仍差本陵直長,專任守護之責,已有成命,而聞前日所去橡實,盡爲饑民所食云,分付該曹,海松子,多數下送,以爲廣植之地,可也。思喆曰,舊陵檜柏,使附近民,移栽於陵內,則似好,而凶歲饑民,亦似有弊矣。上曰,此時勞民,不無其弊,申飭陵卒,使之徐徐移植,可也。興慶曰,臣伏見啓覆日所下備忘記,首尾縷縷,以反躬責己爲主,至於公私義慾之分,言之尤明,此可見深造之聖學,自反之盛德,不勝欽仰感歎之至。然古語云,說時易,做時難。又云知之非艱,行之維艱。伏願殿下,不但爲辭說之美而已,必以躬行心得爲本,一心孜孜,惟日不遑,常如下備忘之時,則豈無其言之效乎?上曰,所言儘好,當各別體念矣。興慶曰,聖明在上,而如臣無似,忝居相職,此所以有有君無臣之歎也。備局次對,日雖爲之,不過文書期會而止,爲今先務,必須斥退如臣非才者,改卜賢德,以贊政化,是區區所祈望者也。臣非爲例讓之辭,自忝據是職以來,常切憂懼之念,故敢此冒達耳。上曰,予不言於啓覆之日乎?以予方寸,尙能自勉以圖治,而若過十餘日,則在位已十年矣。不待後日之見,而以今見之,已可知其不治之,甚矣。靜念厥咎,罔不在於寡躬涼德之稱,猶是例談也。卿之拜相,屬耳矣,毋爲如此過言,上下相勉,期於有成,是爲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夜二更三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亢星,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赤色。 ○李春躋啓曰,吏曹卽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褒貶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同副承旨柳儼,陳疏承批之後,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洪景輔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入來後,六承旨,持《大典》入侍。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纔已承牌入來,臣等當爲入侍,而預備翰林趙榮國,上番翰林李鼎輔,俱以吏曹參議徐宗玉批旨,諸大臣處傳諭事,分進史官,將無以備員。李鼎輔連爲催促,而日勢漸晩,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推移入侍,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東善君炳妻崔氏堂直上言,傳于李匡輔曰,觀此言則極爲無據,令京兆,定剛明官,摘奸後,書啓。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尹心衡,陳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收租案,趁歲前磨勘,自是定式,而近來各道,稱以都會官文書,未及修正,每於節晩後上送,年來經費,新舊不能相繼,諸道實結摠數,趁早磨勘,然後量其足不足,方可有預先推移區劃之道,而等待收租之際,自爾稽滯,雖欲變通,亦已後時莫及。今年則必於歲前,趁早修正上送之意,前後別關知委矣。今將歲窮,各道收租案,全無上送,已極未安,而至於慶尙、全羅、平安三道,則竝與年分摠數,而亦不修啓,累次別爲申飭之意,果安在哉?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三道監司推考,收租案,今月內上送之意,諸道一體另加嚴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等,俱以無似,忝居近密,未效惟允之責,徒切隨行之愧,而若其憂愛之忱,自倍於疎逖之臣。迺者聖上,於日昨召對,特宣心腹之諭,丁寧反覆,殆至數百千言,而責躬引過,求助來諫之意,溢於言辭之表。臣等,奉讀再三,相顧欣然曰,此誠吾君一治之會也。惟我殿下,念典于學,靡書不講,而獨於陸贄之書,惕然興感,渙發德音,而賜祭之命,至及於勸講之三相,殿下之意,臣等,竊有所仰揣矣。殿下,自卽祚以來,求治非不誠矣,接下非不勤矣,紀綱非不振肅也,言路非不恢張也,而十年之間,治效愈邈,百度解弛,整刷無期,群情疑阻,讜諤不聞,以至於歲饑財竭,天怒人怨,馴致委靡之域者,殆無異於奉天、興元之際,則陸贄之勤勤懇懇於章奏之間者,不獨爲當日之藥石,爲今日之對證,此殿下所以臨文自反,痛加刻責,思欲振已頹之綱,開不諱之門者也。況於危微之分,聖狂之判,義慾之別,三致意焉,而結之以變化氣質之工,尤有以仰聖學之高明,出尋常萬萬也。且臣等,於下敎中,未爲未治我實歉焉八字,益知我殿下善端之自然現發,已過之不爲掩覆,洞加開說,曾未慳惜,猗歟休哉。然而一時之感悟,或易,而日後之奮發,未易,文字之說出,匪難,而實心之做去,誠難。昔宋儒周敦頤之言曰,誠無爲,幾善惡,此誠格言也。殿下,旣知其未爲矣,又知其未治矣。此固善幾之動,而又不知其爲之之爲何道,治之之爲何術,則是殿下之心不誠,而行之不力故也。是與初不知之,無異矣。大抵殿下之病痛,不在於不知,實在於知之而不能改,改之而不得其道也。今雖絲綸炳若,旨意惻然,而又且因循荏苒,無少振作,雖欲振紀綱,而紀綱之不振,猶復前也。雖欲來直言,而直言之樂聞,未有實焉。將無以仰酬聖志,下慰人望,終使今日之下敎,爲紙上之空言,一場之文具,則今雖有陸贄之賢,其將袖手卷舌,只發無可奈何之歎,未知殿下,何以爲心,何以自勉?陸贄之言曰,知過非難,改過爲難,言善非難,行善爲難。臣儼,曾於丁未秋入對之時,以知行二字,縷縷獻戒,伏想聖上,記有之矣。臣春躋昨日疏中,亦以知行爲言,蓋致知力行,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今聖上,儻因此機,無少退托,勇往直前,勉勉不已,則吾東方億萬斯年之休,其將自今日始,伏願殿下,不以臣等之人微而忽之,千萬幸甚。答曰,累累勉戒,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資性巽軟,知識矇暗,極知不合於淸朝言議之任,而三覆體重,恩召在門,不得不黽勉承命,冒沒登筵,而生澁之態,言不盡情,寂寥之啓,事近塞責,臣猶知愧,人謂斯何,畢竟顚沛,固已料矣。昨伏見僚臺避辭,則乃以臣刪改忠淸監司鄭彦燮論啓事,盛加噴薄,張皇爲辭,至以不顧公議之嚴,含糊囫圇,作此苟且等說,詬辱臣身,殆無餘地,臣於此竊不勝駭歎之至。蓋臺啓之體,固宜簡嚴,而僚臺所論列,似不免支蔓,故臣果略加刪改。以世胤之狀請赴喪,尹㝚之遽置稟秩,有失嚴討之意,爲辭,則此與僚臺初啓,詳略雖異,旨意則同。或簡或煩,固無所關,而且臣與僚臺,未行會禮,則元無簡通之規,雖直爲傳啓,揆以臺體,固無不可,而私書相通,旣有前例,故臣果以僚席相敬之意,略及刪改之由而已。元非可否停當之意,則僚臺之許與不許,非臣所知,而今僚臺,有若臣書送而問其可否,待其答辭而決之者然,亦可笑也已。噫,惟彼僚臺,遲暮之年,乃能抖擻精神,振勵風采,鋒穎可畏,而如臣疲劣,一日居臺,瘡疣百出,末乃得此臺閣上難洗之醜詆,其辱朝廷,羞當世,爲如何哉?顧此情勢,決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而昨緣賤疾適苦,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持平宋敎明,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本館,凡有大小箚,毋論當參不當參,必簡問於行公僚員,例也。在家僚員,見其簡問而當參則參,不當參則不參,亦例也。而昨日館箚之上,不先簡問,臣不得與聞,似出於事在忽遽,未及周旋,而館規則至臣身而隳矣。臣不可晏然於職次,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存館規,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館僚金若魯疏本,以昨日陳箚時,不先簡問,有隳館規爲言,臣等,不勝瞿然。昨日之箚,只爲親承面命,書進六弊,而仍成短箴,隨箚投進,故臣等,意謂此非問議可否之事,事又不可稽緩,果未先事簡通於諸僚矣。今館僚,以此引嫌,其言固有所執,臣等,臨事疎謬,隳壞館規,至使僚員,陳章求免,在臣等私義,何可晷刻冒據於直次乎?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出禁門,臣等之罪,至此尤大。伏乞聖明,亟命鐫罷,以重館規,以安私分,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答判府事李□□箚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陳,字字切實,三復感歎,至於默誘之說,感慨極而不覺涕流也。小子不敏,豈不服膺?黃耉眷眷之戒,原箚留中,朝夕省覽焉。所辭兼帶,俱是閑局,卿勿過讓,亦勿引咎,其須善養,以副予意。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原箚,留中。 ○李春躋啓曰,因大臣陳達,江華留守李匡德,勿請牌招,各別催促辭朝事,擧條啓下矣。連日催促而無意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旣不請牌,則他無催促之道,從重推考,更加申飭,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令備局催促肅拜後,今日內使之辭朝。 ○十二月十三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諸承旨持《大典》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湯劑停止後,眉稜往來之候,近復,若何?上曰,少愈而往來之候,猶未祛矣。柳儼,以吳瑗、尹得和聯名疏,讀達,上賜批答。{{*|在日記}}李匡輔曰,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因修撰金若魯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匡輔曰,副提學徐命彬,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副修撰兪㝡基,卽爲牌招,推移入直,何如?上曰,一體牌招入直,可也。{{*|榻前下敎}}李春躋曰,朝臣由暇,以遠近爲差等,自有其限。諸司庶官,受由過限,則該曹例請改差,而若侍從及堂上以上,則不爲關由於該曹,故受由下鄕者,多不上來,由限雖過,而亦不動念。《大典》給暇條,初無侍從、堂上區別之事,而雖以卽今言之,宰臣之受由下鄕,過限不來者,亦多,宜有一番定奪,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受由過限之罰,只施於該司庶官,而獨不行於從侍、堂上乎?頃者尹東源、尹鳳九等,該曹,以由限已過,啓請改差,儒者則宜不用此例,故欲還下而未果矣。此後則方帶侍從及堂上以上諸臣之由限,依法典一體擧行,可也。洪景輔曰,如是則欲遞其職者,不無故犯之弊矣。柳儼曰,前則受由過限者,或以縣道陳疏,而今則旣有禁令,故反爲無端留滯,亦極未安矣。上曰,爲臣子者,故犯國法,則將焉用此臣子乎?侍從、堂上由限已過,則直令該曹草記,而以覲親下鄕有親病者外,縣道疏不得爲之事,亦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春躋曰,奬廉,乃所以懲貪,今當飭勵之日,尤宜申明舊典。淸白吏、先賢、戰亡子孫,勿論嫡衆,擇其可合者錄用,昭載《典錄通考》,近又變改,只用嫡長,而各別錄用之敎,徒歸文具,廉者無所勸,而貪者無所懲,殊甚慨然矣。上曰,所達是矣。如勳臣之支孫,一倂錄用,似涉太濫,故曾因兪拓基陳達,雖令防塞,而每都目申飭者,便成文具,誠極寒心矣。匡輔曰,淸白吏,久未抄選,如故判書尹趾仁,自上每有嘉奬之敎矣。表表可選之人,若命抄選,則似好矣。上曰,所達則好,而淸白吏之子,未必皆淸白,觀於李復淵可知矣。其令備局,勿論淸白吏子孫與他人,以淸白聞於時者,大臣則薦二人,備堂六卿則薦一人,可也。柳儼曰,死者,謂之淸白,生存人,謂之廉謹矣。以廉謹爲目,則當薦朝士,而至於士子,似不可以廉謹薦之,或以孝廉爲薦目,則似無妨矣。上曰,同副承旨所達,是矣。曾經守令之廉謹者,大臣及備堂六卿,各擧二人,而分付八道道臣及兩都留守,以孝廉著稱者,使之各擧一人,可也。{{*|出擧條}}上曰,孔子曰,必也使無訟乎,使無訟,是王者之道,然旣有決訟之政,則亦不可怠忽。雖以《大典》所載者觀之,每節季刑曹、漢城府、開城府、掌隷院堂下官決訟道數,啓聞三朔內,漢城府、掌隷院,小事則三十道,大事則二十道,刑曹,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准者,降一階,而近來此法之不行,亦已久矣。各別飭勵,申明舊典,可也,而開城府則勿拘道數,宜矣。{{*|出擧條}}上曰,堤堰之灌漑,其利甚大,而設置堤堰司,使之專管,申飭矣,果爲申飭而有效驗否?洪好人曰,堤堰之利於民者大矣之敎,聖敎誠爲至當矣。修築貯水,則雖値旱乾之歲,堤下蒙利而農作,故以戶典所載觀之,堤堰破毁處,每歲修築與否,守令,報觀察使、都事、敬差官,覆審時,亦入於檢察條目中,而近來外方,全不致察。非但不爲修築,又不禁其堤內之割耕,旣不禁其四邊割耕,則貯水不得盈滿,堤下沓,未得廣蒙其利,雖或修築,若不禁其割耕,則與破堤堰無異。此皆由於道臣、守令、都事、敬差官不善檢飭之失,依法典各別申飭于諸道,以爲一一修築之地,堰內割耕處,更爲申嚴禁斷,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開春不遠,自備局,分付各道,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曰,臣亦以堤堰事,有欲仰達矣。堤堰尺量之內,民多起耕,故本官,至爲倍收地稅,此雖出於禁耕之意,而亦非申飭改修之本意矣。南中則有堤堰處甚多,故堰下則雖値旱乾,能免大歉,堤堰之利如此,依該房承旨所達,各別申飭,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曰,以法制言之,京外各司,多不遵行,而臣以戶房該掌,亦不能考見戶典矣。上曰,以不能考見戶典爲達者,可謂質實,而今日之使之持《大典》入侍者,非出於執頉。然當此修明舊典之日,其在飭勵之道,不可以置之,承旨推考,可也。洪景輔曰,臣等,各有該房職掌,而亦不能考見,戶房承旨,旣以此被推考之罰,則雖推考薄罰,宜無異同,同被罪罰,宜矣。李匡輔曰,臣曾以修明舊典之意,有所仰達,而其時一番覽過矣。今則茫未記得,而亦不能更攷矣。雖推考薄罰,不可異同,同爲被罰,宜矣。柳儼曰,臣聞有諸承旨持《大典》入侍之敎,始推《大典》,則皆落帙不齊,故取來玉堂冊,臨時披閱而入侍,以此言之,平日不能考見之失,臣亦不免矣。上曰,然則諸承旨,一體推考,可也。{{*|出擧條}}洪好人曰,農者,天下之大本,使民以時,不奪其時,爲帝王之政,而今此戶典第十二板中,耕種須早,除草須勤,守令勸諭,且助不給,勿差役,勿徵發等語,皆是法典所載。且守令辭朝時,或有別諭之端,而近來外方守宰,勤慢各異,或有奉行惟勤者,或有慢不擧行者,而雖以差役徵發等事,言之,每患有奪農時之弊,方農一兩日之失時,其弊,誠不少矣。卽今歲除不遠,春開在邇,飭勵諸道,申明舊典,以爲考勤慢褒貶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開春不遠,各別飭勵諸道方伯,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臣則待罪禮房,當以禮典中事,仰達矣。禮典各樣題目,如祭享、科擧、喪禮等事,皆是卽今應行之典禮,而其中儀章之紊亂,甚矣。朝服之金冠梁數,胸背之雙鶴雲鶴,皆有等品,而近來則三四品,亦皆服着一品之金冠胸背,有違典禮之本意。至於婦女服色,初無定制,故閭巷之奢侈特甚,中人、常漢輩女人紗羅綾緞,惟意服着,此所謂倡優下賤,得爲后飾者也,不可無別樣禁斷之道,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章服則人皆備置未易,品服之未有分別,不是異事,猝難定式施行,而啓覆時,有欲爲下敎之事而未果矣。曾有或不着胸背而入侍,黑團領或着白色靴事,飭勵之事矣。今番入侍,無胸背入侍者,事體未安,申飭,可也。{{*|出擧條}}匡輔曰,惠恤條,有曰,士族之女,年近三十,貧乏未嫁者,本曹啓聞,量給資財云,而近來則此法廢而不行,恐非祖宗朝制法之美意也。嫁娶,人倫之大事,處子,以家貧而終不出嫁,則誠爲感傷和氣之道,申飭該曹,如有年近三十,貧窮特甚,未得出嫁之處女,則使之陳達,量給資財,趁卽婚嫁,實合於當初法意,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頃者,申飭,而終無擧行之事,前後該曹堂上,竝推考,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孝行卓異之士,曾令京外薦擧矣。道臣則間或薦擧,而京兆,則無一人薦擧之事,自近及遠,可也,而王化之所及,反不如道臣之治矣。此予歉然處,而往事勿說,此後則自京兆,分付五部,每歲末薦擧啓達,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宣廟朝以前,專尙經學,故名公鉅卿,多出於鄕儒明經出身,而近年以來,科擧專尙製述,經科則視不如進士,故科目之擧子,爭趨倂儷之文,至於經書,多不看讀,文學之甚衰,職此之故耳。自今後,設科時,製述罕出,以明經取士,而區劃之道,專尙爲之,則文章、學術,可以竝進矣。上曰,所達好矣,而以解釋文義觀之,製述者,反勝於經工者,亦多有之,此由於文勝之弊也。柳儼曰,以《國朝榜目》觀之,從古名賢,多出於製述科擧,不必以經科專尙,而以別試設科,好矣。上曰,以別試設行,好矣,以講經浮費爲難,故每以別試爲庭試,而擧子輩,亦爲厭苦講經,不願爲別試,而願爲增廣庭試矣。此後則非大歉之年及不得已之外,以別試,勿設庭試之意,申飭該曹,可也。李春躋曰,以講經時浮費言之,十分從簡爲之,則其所虛費,豈至大段乎?景輔曰,武才之勝於古者,亦由於工匠之精造弓矢,故武科之多出,亦未必不由於此,今後則武科,規矩峻定,宜矣。儼曰,前古則以單技設科,而近來則三技取二技,故出身甚多,而亦未及收用,多有怨望抑菀之事,峻定規矩,以爲精抄,似宜矣。上曰,所達是矣,而規矩猝然峻定,則擧子輩,怨望尤甚矣。李匡輔曰,以六兩言之,雖軟弓,精緻善造,則矢能遠去,雖强弓,不爲善造,則矢不遠去。柳葉箭二中,則雖平日善射者,亦難得中,雖不善射者,亦或偶中。至於騎芻一中之科,則太歇,人皆易得,而其中片箭,尤難矣。洪景輔曰,以兵典驛馬條言之,闕下立代馬,以靑坡、蘆原兩驛馬,立之,而近因年凶,馬不喂太之故,驛馬瘦瘠,特甚,致斃之數,亦多,而自本曹馬價,不卽出給,故未得趁時買立,傳命之際,每患苟簡。臣於頃日鞫坐往來時見之,則所謂上等馬,無異卜馬,莫重立代之馬,如是虛疎,事甚可慮。申飭該曹,未立代者,卽爲給價買立,瘦瘠者,亦令添價改立,爲宜矣。上曰,驛馬如此,將至於不得傳命矣。洪好人曰,近來立代驛馬,不能成樣云者,該房所達,誠是,臣於昨年秋冬間,待罪騎曹,深知其弊矣。未立代之馬,皆是差備馬,而若値京外動駕之時,則皆入於龍大旗標旗等差備,誠不輕而重矣。差備馬之價,多至百金,或八九十兩,少不下六七十兩,則貧殘馬戶,渠何能辦立,而該曹,亦不肯給價,以致趁未備立,事甚非矣。申飭該曹,使之給價代立,竝與疲殘馬匹而各別喂養,以爲傳命時無苟簡之弊,爲宜矣。上曰,依爲之。景輔曰,驛馬濫騎,自有其律,而今則以濫騎被罪者,絶無,外方豈無濫騎之弊,而不過匿不以聞之致,亦爲申飭諸道,或有濫騎者,則這這摘發,依法科罪,何如?上曰,雖侍從人,若濫騎,則察訪,亦豈不爲直狀啓耶?李匡輔曰,參下察訪,則枚報營門,以爲轉聞,而參上察訪,則直爲啓聞,故曾有參禮察訪,以故參判李澤濫騎事狀聞,自朝家,施以徒年之律,臣亦於年前,以被拿閫帥濫騎事,陳達,崔命柱徒配矣。察訪,若以濫騎啓聞,則朝家,豈無用罰之理乎?此皆由於匿不以聞,而濫騎,無現發之事矣。上曰,竝皆申明飭勵,可也。{{*|出擧條}}景輔曰,以兵曹跟隨條言之,跟隨之法,自有人名定數,而近來此法,亦不行。諸上司及闕內諸司官員傔從,無數闌入,殊非嚴禁中之本意,分付該曹,依法典各別申飭,何如?上曰,其在嚴闕中之道,決不若是,各別申飭該曹,而或有犯禁之員,則自重臣以下該曹,直爲草記,該曹若不申飭,則政院,請推該曹堂郞,可也。柳儼曰,兵曹郞廳,元無前導之規,而近來兵郞,皆有前導,此是謬規,亦爲禁斷,何如?上曰,騎郞,有器具而然矣。申飭該曹,使之勿立前導,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臣代察刑房,故敢達矣。刑典決獄日限條,大事則限三十日,中事則限二十日,小事則限十日,隨其輕重,定以日限者,可見祖宗朝重獄囚之意,而近來舊法不行,獄囚之決,不以日限。臣頃於典獄摘奸時見之,則或有經年未決而滯囚者,殊非定日限之本意,今後則大小獄事,以日限決折,申明舊典,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飢饉癘疫,其爲民害,一也。連歲凶荒之餘,卽今癘疫,又爲熾發,誠甚可慮。此由於時氣失節,當此冬月,閭巷有染病,頗多,來春之漸熾,可知。朝家於飢民則設賑救活,而於癘疫則雖有惠民署,元無救療之事,此非《大典》中令月令醫官救療,而題給藥物之意。本署藥物,不過爲提調應求之資,自今各別申飭,依《大典》所載,窮民之不能辦藥物者,令月令醫官救療,而題給藥物,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雖有惠民署,而實無惠民之義,故前後下敎,申飭矣。更加申飭,可也,而該房承旨,亦爲知悉,自該署若無奉行之事,則提調,直爲請推,可也。柳儼曰,窮民之貧不能買藥者,自該曹盡爲備給,則決難支當,病人之在於活人署者,使之盡給藥物,救療之地,宜矣。匡輔曰,自前規例,只救療活人署出病人矣。上曰,同副承旨所達,是矣。凡事有限節,然後爲可行之道,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禁令解弛,而自憲府,亦無出禁之事者,慮或有人言,故皆以不出禁亂爲事,都民無懲戢之事,僭踰之風,大成矣。上曰,憲府之不出禁令者,有所懲戒於向來朴胤東事而然也。景輔曰,如此之故,禁令寂然,而中人以下,皆着裮衣及驄帽子,略無顧忌,殊甚可駭,以爲禁斷,宜矣。上曰,亦不可猝然行之矣。禁令一時申嚴,則都民不能支當,而先正臣趙光祖,爲都憲時,男女分路云,此豈由於禁令而然耶?聖人曰,導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其本也。正風俗,惟在於務本,如右末節,姑置,可也,而刑典中當修明,而未能修明者,亦令申明,宜矣。李匡輔曰,禁府罪人金浹,卽故兵使金洙之庶從,以洙之妾淫奸事,見囚,而一次例刑之後,更無加刑之事,殆過半年矣。渠雖曰庶孽,其本則士族也,作此淫亂之事,風敎所關,罪不容赦,而偃息獄中,豈非可駭之甚者乎?上曰,律則輕云,然否?柳儼曰,律文緦、功以上親淫奸,乃爲絞罪,而此則無服,故其罪輕云,律名則不可低仰矣。金浹事,人多傳說,而其罪犯與否,臣等,何可的知乎?但該府屢經日次,一不擧行,則似當有申飭之道矣。上曰,前後判義禁,竝推考,此後則不踰日次,嚴訊取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同律度量衡,自是聖王制治之美政矣,度者尺也,量者斗也,衡者稱子也。京中則工曹,外方則營鎭,每於秋分日,例爲烙印以置,雖私用者,亦皆收聚烙印,以爲通用之地矣。近來此法漸弛,所謂度量衡輕重長短大小,各自不同,故牟利輩,以此憑藉,以致富益富,貧益貧,民不堪遣,自今更申舊法,各別申飭,犯者繩以重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律度量衡,此是堯、舜之政,而其本則有在矣。不務本而務其末節,豈可倣聖王之治乎?向來大小衡子,使之均一,而樞中,實以炭末,苟不能務本,則弊隨生焉,莫如務其本也。柳儼曰,苟利於民,則雖末務,豈不爲之乎?上曰,旣已下敎,而以外方言之,糴糶之斗,各殊云,豈非可異之事乎?洪景輔曰,務本之敎,聖敎至當,而至於舊典所載之事,則雖末務,亦當修明也。柳儼曰,臣以勸桑之意,曾已陳達蒙允矣。此入於七事,而守令,曾無奉行者,誠甚慨然矣。大抵我國之人,不服土産,每以他國華侈之物,競務豪奢,亦由於土産之不足也。今宜更加申飭諸道,此後監司、敬差官,以擧行之善不善,爲守令勤慢,則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大典》考課條,有宗親及大小人員,凡一會,稱病不進者,司憲府、宗簿寺,檢擧啓聞論罪之文。臣嘗以諫職陳疏,請擇殿中御史,申明此法,而大小朝儀,監察,元無糾檢之擧。至於望闕禮習儀,則班列尤不成樣,來參者,不過雜職之類,誠極寒心,宜有各別飭勵之道矣。上曰,夫子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所謂位者,虛位也。望闕禮,則中官,書啓進參之員,而其他權停禮,如文武科放榜之時,或命人見之,西班則只品卑宗臣,東班則三品官爲班首,非夫子過位之意也。此後則使司憲府、宗簿寺,一依舊典,各別飭勵,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門生之登科者,多則以其師爲加資,而古法則無之矣。若行此法,則似不無冒濫之弊,京外儒生,師弟姓名,成冊置之,本曹或有科第,多出於其門生,則加資其師長,而不然則罷其法,可也。柳儼曰,以門生之登科加資者,絶少,只有故大司諫李鳳年一人,以門生之多登科第,加資,而此則有實效云矣。李春躋曰,童蒙敎官講習之規,近來亦廢而不行,此當申飭矣。上曰,無擧石而紅顔之事矣。李春躋曰,今因抄薦廉謹之敎,有可達者矣。故獻納金斗南,廉節卓爾,五典州郡,而甔石屢空,以安州牧使,在任身歿,而篋無遺衣,氷蘖之操,古今所罕。曾在先朝,有子孫錄用之命,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收用其子弘錫,官至直長,而今夏,其夫妻遘癘,醫藥粥飮,不能自資,俱不免因餓而死,支子雖存,而香火不繼,此卽擧世之所共惻傷者也。故府使李明浚,故參議李秉泰,皆以廉節,建白贈職,而金斗南則只緣無人建白,終闕褒揚之典,其子始仕,旋又夫妻俱歿,其可矜愍矣。上曰,曾無贈職之事乎?李匡輔曰,無贈職之事矣。臣亦有目見而惻傷者。故應敎李顯謨補外龍岡時,臣亦待罪西邑,而相距十餘里地,故聞其病重,馳往見之,則危劇之中,其爲言,但曰立朝以來,自以爲出入經幄,輔導君德爲心,而至於黨論,則必不欲染跡矣。以黨論得罪於君父,黜補外邑,病將垂死,而此心更難辨暴,死難瞑目云。此言誠甚矜惻,而數日後身死,故臣看檢歛襲,則身上所着之外,無一件衣袴。顯謨,卽故參判李濟之子,李濟,官至平安監司,顯謨,亦屢經郡邑,而貧窶如此,近聞其家屬窮餓,將不得保存云矣。上曰,李顯謨事,心有所殘忍者矣。聞李宗城之言,則顯謨之言,亦若此云,而黨論之世,有所爲則其跡終近黨論。自在桂坊時,予知其爲人之樸質,而至於外補而死,思之慘憐,故其後補外人輕釋,懲於顯謨而然矣。今聞承宣所達,其廉可嘉。顯謨之子,有年長者乎?匡輔曰,顯謨有三子,而長子成中,年近三十,爲小科一等矣。上曰,金斗南淸白,則予已知之,當問於大臣處之,而李顯謨則贈職,似過矣,其令該曹收用其子,以示予惻傷之意,可也。{{*|出擧條}}柳儼曰,臣有區區所懷,故敢仰達矣。臣之事殿下,亦已多年,殿下常時,薄漢唐而慕三代,故臣下之所期望者,亦不在於漢唐,而以今日政令治效觀之,亦有所不及於漢唐少康之時,故欲以愚衷,一暴矣。卽伏見下敎,則此是前所罕有之盛德事,而至治之幾,當自今日始矣。然人君治道,不在於綸綍,只在於擴充德行。若未能擴充,則徒歸於空言無實之科,而殿下今日之奮發,聖志必堅定,終不必消沮,然臣之區區所望,則益須勉勵,以至聖益聖之道矣。今以國計民事言之,無一可恃之事,而亦無擔當世務者焉,或者有人不能用而然耶?今日之事勢,泛然做去,則不可轉移矣。殿下,反求最所難行之事,斷然躬行,而以正臣僚,臣僚之不遵行者,正之以罪,則臣僚,孰敢不遵行乎?卽今國儲空虛,經費不繼,故不得督徵窮民,而民不能支堪矣。孔子曰,道千乘之國,不過節用而愛民,則是節用,爲愛民之本矣。亦願殿下之最難節損處,截然行之,則臣庶亦可以仰體,而財用自裕,氣像妥帖矣。上曰,所達如是眷眷,當各別猛省矣。洪景輔曰,臣等逢此盛際,已極榮幸,而愚夫愚婦,亦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柳儼之所達,誠甚切實,伏願殿下,體念而躬行,俾得終始之無間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未肅拜,執義韓顯謩未肅拜,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申思永、宋敎明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署經。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崔命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其所撕捱,旣無義意,則每違召牌,徒傷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都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事,亦爲申飭。 ○備忘記。人臣事君之道,設有痛迫于心,君父開釋之後,分義所在,不敢撕捱。況往事被誣,上下共知,內外職名,事體尤間,而居留,雖與方伯有異,便是外任。當日辭朝之命,若補外而處之,則終不動念,今亦日晩,亦無皂白若此,此後補外之人,亦以效此慢命,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江華留守李匡德,從重推考,使之趁卽肅謝,仍爲辭朝。 ○徐命臣出使,代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備忘記。江華留守李匡德,累次嚴敎之下,敢守固執,終不應命,事之無嚴,莫此爲甚。甲山府使除授,明日內辭朝,時任府使,遞bb付b京職。 ○沈益聖在外,代以曺允濟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李重震爲獻納,李潝爲副應敎,申晩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尹得和爲修撰,金九衍爲司僕主簿,韓陽令楹,加明義,鎭川守松,加明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趙國彬、薛昌垕、玄起鵬、田雲祥爲副護軍,以金瑞龜、金相箕爲副司果,以安相徽爲副司直,以李聖檍、李光躋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金聖運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胸膈痞塞之症,入冬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僉知中樞府事李明遇,以老病之人,方在鄕廬,末由上來肅謝云。西樞雖是閑局,不可一任其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新除授副應敎李潝,校理申晩,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江原道寧越府推考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弑主罪人李萬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應敎李潝,校理申晩,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臣於臺地,前後忝叨,已有年所,臣之本末長短,伏想殿下,俯燭無餘矣。昔者登臺之初,已招巽懦之誚,則到今志氣已頹之後,尤無足言,其所慙恧,有倍他人。頃伏見筵敎,則歷擧卽祚九載間未治之由,反覆發歎,仍及臺閣媕婀之成風,引以爲咎。噫,我殿下求諫之誠,若是勤切,而居言責者,惟以含默爲事,未嘗聞古直臣風采,此固衰世之徵,宜殿下慨歎於此者也。臣自奉此敎以來,竊不勝慙悚之至。顧今臺閣出入之人,皆是新進,則殿下臨御以後,寂寥之臺,臣實爲首,如臣疲軟無似者,忝居耳目之任,不能發一言,徒貽聖躬自責之敎,是乃臣必遞之一端。且夫臺閣處置,不敢以私好惡,容於其間者,蓋以公議至嚴而然也。數昨前獻納安相徽之初避也,臣果以旣得臺體等語,爲其請出之目,乃於筵中,以其句語不襯當爲敎,筵話甚秘,雖未得其詳,臣誠惶悚,繼之以訝惑也。彼諫臣之劾論黃晸者,旣有所據,則請其出仕,臺體則然,臣何可恐涉偏護,强置之於落科耶?臣若早聞此敎,則固不宜容議於臺臣之再避,而緣臣聾瞶,晩始得聞,縮伏自訟之際,今因憲臣處置,召牌儼臨,臣怵畏分義,不得不黽勉趨詣,而旣以處置間事,致勤聖敎,則臣之處置不公之失,益著於此,在臣廉義,又何敢復當憲臣之處置乎?旣不得處置,則其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司諫崔命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節屆大寒,凝沍頗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停進,已至多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湯劑進御當否,更爲議定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停藥之後,眩氣,於兩昨之間,姑不更作,復觀數日,入診宜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呈辭入啓外,執義韓顯謩,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褒貶持入,上前開拆,吏、兵判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甲山府使李匡德除授事,承傳。 ○以黃海監司朴師洙癘疫狀啓,傳于李匡輔曰,方當隆寒,癘疫尙未止息,心甚悶焉。各別救活,俾不至於死亡事,回諭。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爲虎囕死狀啓,傳于李匡輔曰,囕死人,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軍兵料,準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癸丑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今癸丑春夏秋冬等,司宰監、內瞻寺gg內贍寺g、五部,今癸丑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提調、都提調、漢城府堂上,有故,竝不得磨勘。至於司䆃寺,則去壬子秋冬等,今癸丑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之多遷轉,有難考績云,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訓鍊院所報,則本院官員今癸丑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其時官員,皆已遷轉,不得憑據等第,依例入啓蕩滌云。依近例勿論,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各陵、殿、四學童蒙敎官、通禮院、歸厚署、圖畫署、禮賓寺、典醫監、典牲署、司畜署、惠民署、東南關王廟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及司譯院官員等,今癸丑春夏秋冬等褒貶等第,以入,而宗廟署、社稷署、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承文院、成均館、校書館、觀象監、奉常寺、掌樂院、內醫院、東西氷庫、東西活人署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領事、提調有故,不得一時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二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軍器寺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寺提調有故,不得一體磨勘,而訓鍊院官員等癸丑春夏等褒貶等第,因本院堂上有故,不得磨勘矣。今則其時官員,已多遞易,勢難追勘,竝爲蕩滌云。依例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典獄署郞廳等矣,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金後衍,典獄署提調該房承旨洪尙賓,有故,俱不得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臣金取魯,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部郞廳、五部官員、四山監役官等今春夏等褒貶,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曾已頉啓矣。今則其時官員,已多遷轉,依前例蕩滌,而其中戶曹所磨勘五部官員褒貶,及工曹所磨勘四山監役官褒貶,亦一體蕩滌之意,分付戶曹、工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三公意啓曰,本府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臣沈壽賢,纔遭服制,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有司堂上三員內,二員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及常平廳郞廳,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臣沈壽賢,纔遭服制,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臣沈壽賢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臣命均有身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東善君炳妻崔氏當直上言。傳曰,觀此上言,則極爲無據,令京兆定剛明官摘奸後,書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蹲冒此久,疪釁百出,被廊廟之嚴斥而拜章請譴,遭管下之詆誣而露狀陳辯,此外到底抵觸,尤悔孔多,一場狼狽,特早晩間事。獨聖明,一向假借,不聽臣之早自罷去,日昨別諭辭旨,奬勉過隆,尤非賤分所當得者,臣誠惶誠感,不知死所。惟宜不計顚沛,益思盡職,以圖萬一報稱,而顧臣自入冬以來,疾病轉劇,火鬱於上,則面烘唇焦,喉舌且爛,痰滯於中,則膈煩腹脹,肢末亦痺,睡不交睫,以夜爲晝,此皆任重務煩,勞精疲神,以至於此。而臣粵自嬰弱,已罹奇疾,以孱軀爲藥裹,中經喪憂,轉成虛損,以參附,續性命。今於衰謝之際,添此勞火,補、瀉兩難,醫工却走,如非閑住靜養,殆必日就澌滅,以臣弱疾多病,五十之年,在臣雖亦上壽,惜死貪生,自是常情之所不免。且夫蘭菊荊蒺,物分姸媸,人殊愛惡,而乃若天地雨露之所以覆燾滋育,無間彼此。今臣汚賤,雖無所比數,聖明在上,卽天地雨露,獨不均施燾育之澤,而俾遂遞解之願,少延歲月之命耶?臣久欲瀝誠哀號,以冀矜聽,顧爲病情所困,不暇締構文字,屬又考績事重,忍死封啓,遂又轉添寒感,伏枕委頓,神思昏殆,語無倫次。惟聖慈哀憐,俯察微懇,亟命鐫遞臣職,俾殘喘少延,職事無曠,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病雖若此,藩臬重任,豈可輕遞?勿辭察任。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伏蒙聖上愍覆之恩,一息尙今支延,諸般痛苦之勢,雖似稍減,而只是爲年歲所壓,四肢不屬自己,喘急日以益甚,懍懍如下山之日,終無復回之理。臣之所自悲者,十載殊遇,千古無兩,而來住近京之地,將不得一瞻威顔而死,瞻望象魏,日夕涕泣。不意聖明,仍廷臣疏辭,令諸大臣,以常日心上之䌤綸,卽今民間之疾苦,作爲冊子,書進一通,而病臣,亦與於其中。臣於是,誠感激聖明奮發求治之至意,而臣稟性昏愚,本無才識,中罹奇疾,以忘之一字,爲治病之藥石,凡於一切世務,未嘗經心,此意曾於甲辰初見君父之日,旣已悉陳矣。今去甲辰,已十年,知覺亦已耗盡,私家凡百,亦不了了,而加以今年,疾疹綿延,至於今日者乎?雖欲杜撰芻蕘仰塞明旨,將無構成文字之望,臣之負國,至此益甚矣,不勝俟罪萬萬。然有一說焉,典誥謨訓,載於經,治亂興亡,著於史,從古求治之道,舍此二者而奚以哉?十年筵席,殿下之講經史者,旣已遍矣,而凡於政令施措之間,未聞有一分實效,此則殿下體行之有未至耳。臣於前後,或以除去文具,以實心行實事,或以治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爲言者,良以此也,惟願聖明,更加留意焉。今此冊子書進之命,雖新於耳目,殿下經史,旣不能得力如此,則今於諸臣所進,恐難有以補於治化,若然則此事,亦爲文具之歸,臣竊悶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觀卿疏,往者所患,已爲勿藥,心甚欣喜,而咫尺江郊,尙未一見,缺然良諭。疏中所陳,辭雖簡而勉戒切實,深用感歎,而亦覺歉然,可不惕然而服膺焉?卿須益加安心善養,副予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執義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每一除拜,輒增辜戾,此豈臣之所得已也?從前情勢,猶屬第二,目下疾病,實有難强,日前館職之冒肅,夫豈可强而然哉?三逋召命,再速吏對,繼以辭單還給,責勵甚嚴,問備之罰,至及喉司。臣於是震懍隕塞,罔知攸措,敢自以爲,寧一拚死祗謝,粗伸惶恐之忱,而退伏瘝闕之誅,則雖卽滅死,少安分義,亦可以呈暴實病於衆覩之地,乃爲萬不獲已之計,而伊日前後推挽,拜跪不成之狀,闕庭諸人,莫不爲駭,臣追思至今,慙惶未已。蓋臣風痰之疾,素有根委,轉就沈痼,劇歇靡常,自近以來,醫治乖方,流入於左右環跳之中,環跳,卽腰脚屈伸之樞也。痛苦日甚,飮啖漸減,家內動作,亦須於人,以此症狀,豈有出入邇列之望,而臣誠意淺薄,未能上孚,疾痛之呼,輒歸飾讓,臣之暴實,只待死日矣,寧不慼哉?移拜中承之命,又下於日夕俟罪之中,今以闕啓,召牌下臨,擔曳病軀,隨詣闕下,敢貢短疏,自外徑還。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許鐫改,仍命有司,重勘臣前後罪犯,以肅頹綱,不勝萬幸。臣伏見日昨召對時,所降文字,十行絲綸,誕敷心腹,懇惻切實,丁寧反復,至誠求助之意,溢於辭表。此必聖明,於淸燕突奧之上,眷顧艱虞,點檢身心,惕然興感而發者,此所謂藹然善端之萌耳。苟能擴而充之,無少間斷,則何有於爲國哉?臣誠感歎,不能自已,試就明敎中數事而略言之。噫,紀綱之頹弛,臺閣之媕婀,實爲今日危亡之兆,有識之竊歎,久矣,聖明責躬之敎,不亦至矣乎?雖然振紀綱,本不在於法令刑罰之間,而實與開言路,有本末相須之勢,以言乎《大學》中工夫,則開言路,是修身以上之事。振紀綱,是齊家以下之事,苟使言路通,而衆善咸集,治理公明,則所謂振紀綱,不過擧此而措之耳。昔我宣廟,嘗以紀綱之未振,臨筵發歎,先正臣李珥告之曰,紀綱之在國家,若浩然之氣在一身,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非一事偶合於義,而可襲取之也。須是朝行一義,莫行一義,義積乎身,仰不愧而俯不怍,然後浩然之氣,充滿流行,紀綱亦然,非一朝發憤而可立也。須以公平正大之心,施之政事,直必擧,枉必措,功必賞,罪必刑,則紀綱自立矣。先正之言如此,則於斯二者,本末之所在,可知矣。然則當今之事,莫先於開言路,而聖明,旣以前日之訑訑,自責之,以臣愚昧,固知無事於仰勉,而朱子之言曰,知得如此爲病,則便不如此是藥。誠願殿下,因此悔悟之端,乘此奮發之機,從今以往,痛祛病根,實踐力行。凡有言者,狂妄而不可用,則置之而已,毋如前日之摧折,毋如前日之詬斥,毋如前日之竄逐。言可用則雖過於切直,惟當誠心翕受,毋或面從而心厭之,毋以其人之疎賤而忽棄其言,毋以其跡之同異而先疑其心,用捨從違,惟其言之善惡,則虛己來諫,不過如斯而已,不如是則拒人之遠,奚止千里之外也?聖躬之闕遺,前後言之者,不知其幾,臣請姑擧其大者而申言之。徵討亂逆,欲其嚴正,而無容私意也,折受宮庄,欲其無廣,而以紵民用也。辭令則欲其簡嚴,而重王言之體也。恩禮則欲其愼惜而無屑越之弊也。英氣害事,沈潛不足,則欲其加意於本源之功也。聰明自恃,輕視群下,則欲其益懋於明理之學也。若言端本之治,則實亦不外乎此,而殿下,必不能聽納於前矣。今當轉移之一大機會,不必捨此,而別求新求之言,於此數者,虛受而猛省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夫萬化之源,豁然灑然,正大公平,以之施之於政,措之於事,左右前後,無不得宜,則先正所謂紀綱之自立,實在於此,而徯志從欲之治,可坐而致矣,豈不休哉?更願聖明,深留意焉。嗚呼,聖敎所謂銳於前而退於後,泛言之,不過曰始動而終怠耳。以言乎春秋,則不至晼晩矣,以言乎志氣,則不至摧頹矣,不識殿下,胡爲而然也?方寸已傷之敎,殿下之經歷,何如也?藥院問疾之批,聖候之違和,何如也?臣固知聖敎云云,似不得不然,雖然衛武之九十箴儆,實爲自强不息,致治得壽之本,則豈非聖明之所當法者乎?衛武及耄,猶尙如此,則況殿下之今日乎?臣於前冬講筵,敢以敬之說,略陳愚見,以爲治心治疾祈天永命之方,實在乎此,乞以一字,作爲丹扆之符矣,或者聖明記有之否乎。不勝眷眷,今復獻焉,更願留心焉。仍念臣,性本鈍拙,素乏言論,屢叨臺端,固不敢冒出,而若其可言而不言,則多矣。今於聖敎之下,惟當引罪之不暇,而乃敢以常談死法,迂疎不切之言,仰塞明旨,以應文具,其亦惶愧之甚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大略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褒貶開拆入侍,吏、兵判同爲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柳儼,以奉朝賀崔奎瑞上疏及黃海監司朴師洙上疏,告達。上曰,崔奉朝賀,方在城外耶?柳儼曰,時在江郊矣。上曰,承旨書批答。柳儼書之。{{*|原疏、批答,在日記}}李匡輔曰,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各房,無留院公事矣。上曰,吏、兵批褒貶,開拆,可也。李春躋曰,殿閣陰冷,終日殿坐,不勝悶慮,衣袋,從厚加進,何如?上曰,已厚進矣。柳儼曰,狀啓判下及疏批,小臣出去擧行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洪景輔,以吏、兵批各司褒貶封啓,開拆。上曰,各司草記及頉狀,先爲告達,可也。李春躋、洪景輔,以各司草記及頉狀,次第告達。{{*|在日記}}上曰,頉狀啓下者,次次入之,而吏、兵房,各以褒貶等第,互相告達,可也。李春躋、洪景輔,先以吏、兵曹褒貶等第,告達。上曰,兵曹佐郞李宗延,以査檢有詳,爲題矣。兵曹有何査檢之事耶?尹游曰,有餘丁色,而多有可以査閱之事,而該郞李宗延之査得者,頗多且詳矣。上曰,武兼守門將之題以中考者,以不參於褒貶而然耶?游曰,雖受由,不參,亦置之中考矣。上曰,漢江別將之下等,亦以不參而用下耶?游曰,以其常時不善擧職,而且士人之沈江渰死者,不能拯得,故置之下考矣。上曰,各司褒貶,以其名下懸註者,達之,可也。上曰,如典醫監官員之類,雖中,何妨乎?金在魯曰,亦有陞次之規,而居中則不得陞次矣。上曰,司譯院官員,如彼其數多,而終無可使之人,我國不善勸奬而然矣。柳儼曰,尹淳,爲本司提調時,勸奬,故其中人才,或有長進者云矣。上曰,金景文,作庶人耶?尹游曰,景文之向來被罪,因其渠輩中猜忌而然云矣。上曰,如渠之輩,不是異事矣。洪景輔曰,李㢸,方在罪囚中,則廣興倉褒貶,似不當以日淺,懸註矣。上曰,李㢸事,旣在於去月,則等第,宜以此懸註,而泛書日淺,殊極未安,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道褒貶上送書目,入於封皮中者,或有之矣。金在魯曰,以爲自政院開拆,故同入皮封者,或有之矣。洪景輔曰,忠兵褒貶營將等第,以治民爲題目者,有之,而營將之治民,似非本題也。上曰,然。上曰,如各營隊長之上中下,不必盡觀,察其名目闕遺處,可也。上曰,鄕軍門實仕懸來,則仕滿者,自該曹有錄用之道耶?尹游曰,仕滿之類,有加資之規矣。上曰,朔寧郡守宋秀良,豈非鄕文臣乎?金在魯曰,非文臣,是蔭官,故判書宋昌之子也。上曰,驪州牧使李漢弼,以曠廢官務,吏橫民怨,居下矣。漢弼,頃以上京圖遞,申飭下送,而道臣之置諸下考,未免曲循其願矣。京畿監司申昉,從重推考,漢弼則頃有忠臣子,異於他人之敎,則豈敢必爲圖遞乎?事極無據,下考未准限之前,雖軍門,勿爲檢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興郡守李道顯,飭勵下送矣。爲治剛猛云,知人甚難矣。在魯曰,道顯素以剛猛有名矣。上曰,永春縣監朴師休,誰家人也?柳儼曰,錦陵君朴弼健子也。上曰,頃者豈不催促下送乎?李匡輔曰,以其父病,不得下去云矣。上曰,報恩縣監尹敬龍題目,有坐壓獷俗之語,報恩人心,本來獰惡耶?金在魯、尹游曰,以其新有變故而云然矣。柳儼曰,忠淸監司鄭彦燮褒貶等第中,只有居下一人,而乃是受由求遞之人。且其他題目,殊欠嚴明,監司鄭彦燮,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貶目居下,遞出於圖遞之官,題目之不嚴,果如同副承旨所達,而若專責尙嚴,則此亦有弊,日後過嚴不異矣。洪景輔曰,京畿水使元弼揆,忠淸水使朴璜,全羅左水使李命祥,統制使金潗,黃海水使閔思淵等邊將褒貶啓本,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全羅監司趙顯命、江原監司魚有龍褒貶啓本中,守令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黃海道殿最中,安岳縣監趙彦彬題目,以循良之治,民口皆碑,爲目矣。頃於陵幸時,以木碑事,有所申飭,而近來立碑,作一弊風。至以民口皆碑,爲題,口碑雖有古語,碑之一字,不可書之於等第,監司朴師洙,推考,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中,楊口縣監李景琦,以吏治無疵,松禁頗疎,爲題,而置之中考,獜蹄縣監金相圭,以病雖妨務,民不爲咎,爲題,安峽縣監洪樗,以往來雖頻,事務無曠,爲題,而竝置之上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關東守令,有何多事,而病或妨務耶?至於往來之頻,尤有弊端矣。{{*|出擧條}}尹游曰,全羅右道及江原道邊將居下者,只是月松、法聖兩處,而法聖僉使,則以他事今方拿來,月松萬戶,亦方瓜遞,而只以此兩人,置諸下考,事近塞責,江原監司及全羅右水使之事,極甚不當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江原監司魚有龍、全羅右水使具侙,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全羅右水使具侙,邊將褒貶啓本中,群山鎭僉使金世鼎,以禁令雖緩,盡心修擧,爲目,而置諸上考,金甲島萬戶柳壽彭,以雖乏可稱,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松禁雖緩,修擧舟楫,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梨津萬戶金兌運,以雖無顯疵,松禁頗緩,爲目,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中,丑山浦萬戶朴技雄,以雖乏才能,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而亦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金兌運,以下考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道殿最中光陽縣監朴東亨,則以崇飮有謗,損體亦多,爲目,則此是純貶而置之中考,似是以堂上,故不用下等,然殊無嚴明之意。高敞縣監李萬興,則以病旣妨務,求遞甚懇,爲目,豈有求遞甚懇之貶目乎?事甚未安,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可也。李春躋曰,龍安縣監金鼎臣,和順縣監具萬喜題目,亦致勤點下,監司趙顯命,推考,何如?上曰,旣命特推,不必更爲推考矣。{{*|出擧條}}上曰,許晶,以善治有名耶?金在魯曰,許晶,以廉簡稱之矣。上曰,固城縣監許錫之居下題目,太近切迫矣。夏等貶題,宜遞而置之矣。其後尤爲不治,可知矣。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中,都事褒貶書題目,而不書等第,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慶尙道殿最中,機張縣監權{{!|𥛚|⿰礻啇}},以侍從作宰,邊民聳喜,爲目,侍從作宰,尤宜觀其治績,而治績則全不擧論,未免疎忽,監司金始炯,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咸鏡道褒貶中,土官如審藥檢律耶?尹游曰,北道營吏,名以土官矣。上曰,下考與罷黜之之罰,孰重?金在魯曰,下考之罰,重矣。上曰,鍾城府使之與北兵使相爭者,過矣。至於觀過知仁之題目,尤爲過焉。欲爲處分,而爲慮鍾城數遞之弊,未爲之矣。李春躋曰,前江華留守李瑜,雖已遞職,殿最旣不封進,又無頉狀,難免疎忽之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統制使金潗殿最啓本,皮封則書以一度,而內有四度,莫重啓本,如是誤書,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統制使金潗殿最啓本中,天城堡萬戶林大樹,以松禁、邊務,俱爲平平,爲目,而濫置中考,事甚未安,統制使金潗,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加德僉使,大鎭耶?金在魯、尹游齊對曰,加德,自是大鎭而時任僉使裵泰期,曾經防禦使,而年已老矣。上曰,黃海道守令褒貶啓本,上之。李春躋,以啓本奉進。上曰,鳳山郡守嚴慶遐題目,倘革來弊之倘字,似有欠矣。弊邑得重者,何意也?金在魯曰,似是得君重之意也。尹游曰,如鳳山之弊邑,以有望文臣差出,則可以鎭定矣。上曰,雖武臣如李義豐者,豈不善治耶?柳儼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受由,執義韓顯謩陳疏入啓,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退待。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上曰,知道。都憲之呈辭,已知其不爲行公,故給由,而呈辭捧入,未可知矣。李春躋曰,三牌不進,則事體不可不捧入矣。上曰,然。春躋曰,都憲呈辭,則雖已捧入,而勳臣,亦豈有不行臺諫之理乎?柳儼曰,監察茶時,出去,分付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洪景輔曰,監司有故,不得封啓,則都事頉啓,兵使有故,則虞候頉啓者,自是規例,而今番平安監、兵使,旣有拿命,則都事、虞候,所當各自頉狀,而都事則以監、兵使不得封進之意,狀聞而已。虞候則終無擧行之事,都事之兼擧兵使頉啓者,旣有侵官之失,虞候之不爲頉狀者,難免失職之責,平安都事鄭熙普,平安兵虞候朴鍵,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北道權管則皆以舊勤,因次爲之耶?游曰,然矣。上曰,南虞候朴敏信,以法外推奴,爲目,而置諸下考矣。其憑公營私之狀,極爲可駭,不可以下考而置之,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之法,甚重,而北兵使具樹勳殿最啓本,虞候、評事,旣書職名,而不爲着銜,事體未安。虞候、評事,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北兵使具樹勳殿最啓本中,在德堡萬戶林潤夏,以職事雖勤,老病爲害,爲目,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皮封,書以四度,而所入,只是三度,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今日之使之入侍者,有意矣。守令之能否,欲爲採問,而以十考十上,抄啓觀之,二人外,無作宰者,前後申飭,便成文具,而爲官擇人之道,亦無之矣,而以鄭敾之十一考觀之,可見其純褒也。金在魯曰,以十考十上,亦不可必其善治,而中間雖或有中,亦有善治者矣。尹游曰,承此面敎,敢不盡心奉行,而兵批只用舊勤,因此遷移,而卽今邊將之窠,只是十三窠,而舊勤之類,至於五十餘名,出六之類,亦二十餘人,而無虞候一窠,都目雖欲爲之,無可奈何矣。金在魯曰,窠滿絶無,出六者甚多,而無貯闕之事,故大政,雖有速行之敎,而不得爲之矣。柳儼曰,觀南中沿邊,則自前守令,文武間,無擇送之事,故治不成樣,民心極惡,便作全棄之地,誠甚可慮。自今申飭該曹,以遠薄之地而各別擇送,以鎭邊民,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是前後飭勵者,而終無實效矣。金在魯曰,今之國勢,至於莫可收拾,而一自大誥之後,殿下之奮發圖治者,如是勤摯,臣民孰不欽仰,而下敎中,過者偏過,恕者偏恕之敎,尤好矣。伏願殿下,益加反求而自得焉。至於三相致祭之典,實出於殿下至誠眞實之心,講學之益,可以見矣。而奉朝賀崔奎瑞疏意,誠甚切實,此等之言,不以實心而體念焉,則雖好言日積,而有何益乎?殿下以實心圖治,則臣下,雖無狀,亦當仰體奉行,而至於外面微文,則雖不爲,無害矣。上曰,奉朝賀疏批已諭,而重臣所達切實,當各別加意矣。尹游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而亦有進銳退速之戒矣。伏望殿下,常存此心以求治,則其於爲治何有,而章奏之間,或有嘉言善謨,則擇取省察焉,則當有益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矣。金在魯曰,江華留守李匡德,特除甲山,纔已發送矣。從前兩都陞拜之人,未赴任而遞,則還收加資,而或因陳達,移遷內職,則仍授其資,例也。此則雖是移遷,罰補外職,事異常規,何以爲之?上曰,旣以不爲應命,用罰斥補,則所謂皮之不存,加資,當還收矣。{{*|出擧條}}在魯曰,李匡德之撕捱,固然,而自上催促,太近迫急,終以不應命,遠補甲山處分,終是過中矣。上曰,李匡德之終不應命,終是非矣。渠雖有至痛之事,洞然開釋之後,宜不可撕捱,況當日內辭朝之命,便同補外,而終無動念,其固執,予已知之,故欲令拿處而未果矣。補外甲山者,不以罪之也。近聞邊方,王化不行云,故送李匡德,使不行之王化,欲行於甲山,果出爲民之意,而匡德之才,不可展布於一小邑,所謂割雞焉用牛刀者也。今此斥補,非惡匡德而然也。尹游曰,李匡德之自前撕捱者,以其見論,不合於時,故有所自劃,而其所見,則全出於爲民也。江留之不爲應命,亦有意而然也。匡德才識,宜置於廟堂,邊邑遠補,處分過中矣。上曰,匡德之短處,亦豈不知,而其才則不可以一小邑,展布矣。至於廟堂,則以其輕銳,似有弊端矣。尹游曰,近來摠管無故行公者,絶少。海興君橿,則以情勢難安,不爲行公,益興君溫,則再度呈辭給由後,旋卽出仕矣。因筵敎還爲引入。申德夏,則以承宣所達,以爲不安,而亦不行公,鄭壽期,受由下鄕,尙不上來,故摠管番次,殊甚苟簡,故宋寅明,方帶劇務,而入直摠府,事甚可悶矣。□□□則其弟海春,旣已復職而出仕,則元無難安之情勢,而至於益興君及申德夏,則其所引嫌,不是異事,竝遞差。鄭壽期,則申飭已久,尙不上來,極爲未安,而方當飭勵之日,決不當若是,罷職,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軍號已下,省記當入,而玉堂番次,互相推諉,尙無入直之員,省記姑留之意,敢達。上曰,事體未安,玉堂從重推考,承旨之以姑留省記,仰稟,事體亦甚未安,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旣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各道啓本微稟先入,似由於啓本之浩多,而有違於持公事入侍之例,退出之際,兩承宣,若對擧而出,則筵席事體,亦似未安。當追後出送,而煩稟則不可,該房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未時,有兩珥。申時,日暈。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受由,執義韓顯謩未肅拜牌不進,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豐君楙、李普赫、韓範錫爲副摠管。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李潝,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六日,元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應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李潝,副修撰兪㝡基等箚曰,竝引嫌而退,不有僚議,輕改措語,所失在彼,於我何嫌,刪改啓語,見非物議,揆以臺體,勢難仍在,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持平申思永,司諫崔命相,竝命出仕,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依啓。 ○十二月十六日未時,上御別諸廂。召對入侍,參贊官柳儼,侍講官李潝,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李潝讀自右冀寧奉宣勅旨卿及諸學士,止五板固當不俟終日不勝管窺願效之至。上曰,下番讀之,兪㝡基讀自右冀寧奉宣聖旨,止八板其餘差序遠近。上曰,承旨讀之,柳儼讀自右賊泚稽誅,止十二板右欽敍奉宣聖旨。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右欽叙齋中書,止進果瓜訖。潝曰,唐德宗,播越奉天也,其時形勢,豈不危急慘酷,而陸贄之陳戒,如是眷眷不已矣。臣以戊申事言之,凶賊之排布設施,陰秘且大,而百姓無一人從賊者,蓋由感戴於朝宗朝累仁積德,殿下之聖明,而目今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窮財匱,危亂在卽,以此世道,非大奮發大振作,則不可以挽回矣。伏願殿下,鑑古而念今,轉危而爲安焉。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加意也。潝曰,苟非凶人,則豈無誠於奉公,而職在近密者,其責尤深矣。臣等以無似,忝居近密,而誠意淺薄,未能孚格於上心,故或有陳達之事,則自上疑之以偏私,有所懷而不能仰達者甚多,私自隱歎矣,聖明亦何由俯諒乎?柳儼曰,我國與中原,規模不同,故漢唐之君,雖有暴虐之主,害民不已,而無時急之害者,以中原浩大,民物殷阜,故害之及民,不如我國之迫且急也。我朝祖宗朝積德深仁,豈可等比於漢唐,而我國,無如瓊林、大盈庫之類矣。唐之租庸稠,自戶部主管,而外方貢獻之物,皆入於內儲,故此陸贄所以驚痛者也。我朝中間創設內需司,因循至今,雖不能革罷,而各別申飭于該司,以內需司所關之事,俾無貽弊於民間宜矣,國有私儲,實非美事也。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潝曰,臣伏見備忘,求治來諫之意,溢於辭表,私自感歎,而竊惟國之存亡,係於言路之開閉,故陸贄之眷眷其君者,亦在於此矣。臣極知惶恐,而因文義有所懷,故敢此仰達。臣之頃者補外,以權瑩事獲罪,黜補遠惡之地,只有生往死歸之慮矣。意外天恩曲加,遽承召還之命,臣之感祝,容有其極,而臣之所自歎者,以臣言之不能見用,而權瑩,尙在罪謫中矣。臣言苟得見用,則設令臣,雖不得宥還,何恨之有乎?方今聖上,旣切來諫之誠,則以言獲罪者,先施恩霈,以廣開言路之道爲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如權瑩輩之甘心私黨,有干王章者,豈可謂以言獲罪乎?今此所達,未免營護,此實儒臣之自勉處也。柳儼曰,權瑩謫行時,臣相見於中路,責之以偏論,得罪於明時,則渠之所答,亦非出於護黨之心,而所見適然,以至獲罪,惶恐云矣。此等之類,以施疎滌之典,似無妨矣。上曰,如權瑩者,本性已誤,政如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不可取實,而以今番備忘辭旨,諸臣若及見,則有弊矣。予初見陸贄奏議,惕然興嘅者,實由於本心之藹然,在廷臣僚,亦當以藹然本心奉行,可也。儻或不覺初非,而挾雜私意,則此非備忘之本意。自甲辰以後,備忘皆以時象說去,而今此備忘中,不言時議二字者,出於脫略時套,實有意而然也。潝曰,承旨所達,出於原情恕罪之意,而臣之所爭執者,以摧折臺臣過中之故也。上無發落。柳儼曰,唐屈於藩鎭,宋屈於外寇,明屈於宦寺,而漢之西京則屈於外戚,東京則又屈於宦寺,歷代之衰滯gg衰替g,各有其漸。明太祖創制之初,廣置相位,操縱宦官,此法僅行二代之後,旋復相位,有嚴崇之禍,宦侍則有劉CChar之亂,當初設法,非不好矣,而末終之弊,至此之極矣。唐德宗,亦以英明之主,不克己私,故不能用陸贄之言,奉天之亂,唐幾乎亡矣。看書之際,究其興廢之由,觀其善惡之別,可師者師之,可戒者戒之,引古而反今,則當有益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焉。儼曰,以蕭復事觀之,亦由於唐德宗,强察而然矣。此雖小事,其弊則大,人君任人之道,當勿疑而已。上曰,德宗之疑蕭復非矣,而直言于陸贄者,豈非信陸贄乎?第其不能用陸贄之言,而明則罔惑,辨則罔冤等說好矣。柳儼曰,德宗之初,得李泌、蕭復者,蓋謂知人,而不能大用者,以私意所蔽故也。如唐德宗、文宗、隋文帝之聰明强記,足以有爲,而只以私意壅蔽,未成治道,終至於國隨以亡。以此觀之,明雖有餘,私意未祛則不可以爲治。竊惟殿下之求治,可謂勤且摯,而一私字,不能淨盡於方寸之間,故政令施措之間,不能盡循於天理,治未食效,此由於學問之工夫,不能至盡而然也。大抵無根本工夫,則血氣方盛之時,聰明强察,足能做事,而及夫血氣已衰,愛欲漸長,氣不能勝欲,事不得如初,以致中塗之廢者,蓋由於學工之未立本矣。伏願殿下,當此好機會,益加勉學之工,以遂有爲之志焉。上曰,當各別猛省矣。柳儼曰,以唐德宗時言之,奉天之亂,唐室幾亡,而以有一陸贄故,賴而不亡矣。才不世出,人材何可多得,而得一人,則足以了一世,人材之渺然,未有甚於近日。以殿下備忘間觀之,臣僚之姸媸,宜莫逃於聖明之下,擇臣僚中最賢者,任之以事,則治可從欲矣。上曰,所達是矣。兪㝡基曰,臣之病狀,時未蘇完,不得已强登筵席,而文義亦未能仰達,蓋以病神昏而然矣。上番則以開言路爲達,承旨則以得人才爲言,臣亦有懷,故敢此仰達。臣於日昨,伏見備忘,辭意懇惻,無非至誠求助中出來,臣不勝感歎,欲以一言,仰答明旨,病中神思荒昧,雖未能明白敷陳,其大要則不過開言路進人才之道矣。噫,殿下特降大誥,思聞草野潛伏之言,此固出於虛受之意,而第近年以來,以言獲罪者甚多。殿下眞有至誠求言之意,則如此之類,似當首出疎釋,而其中權瑩,固如上番所達,宜在宥赦之科。不但權瑩,凡係以言獲罪者,或問議於大臣,或斟量其罪罰,可放者放之,可移者移之,如此然後,始可得廣恢言路之大助矣。至若進人才一款,俄者承旨以爲,臣下之賢否,自上可以俯燭揀用爲達,而臣意則不然。此亦當付諸在下者,使之精選而用之,恐非人君之可以主張也。近因都承旨所達,有孝廉廉謹抄選之命云,若至公抄選,則豈不好乎?取人之法,莫如薦法,另飭薦主,使之務主公嚴,各進其才,則豈無其效乎。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焉。柳儼曰,善善而不用,惡惡而不去,至於善惡同歸之境,則有妨於奬拔人才之道,使之薦人,亦近文具,聖心一悟而洞澈,則賢邪可以別矣。伏願警省焉。上曰,是矣。柳儼曰,玉堂旣已入侍,當爲處置,而箚子亦爲同入矣。上曰,箚子業已入之耶?儼曰,已入之矣。上曰,宋敎明之改刪啓語也,簡問而爲之耶?柳儼曰,不行相會禮,則無簡問之規矣。儼曰,輕爵祿之臣,勝於干進之人矣,而李匡德之不爲應命於江留者,其所執是矣。以其不應命,至補邊邑,處分過中,實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濰、沈錥在外,持平申思永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成範錫連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注書成範錫,纔已違牌坐罷。假注書李光躋,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故發遣將校、軍兵,使之搜捕,而另加嚴飭,期於必捕矣。豹一口,捉得於崇陵主峯後近處,已爲進納,而得接捉虎將官手本,則一豹捉得之後,更無他虎跡云。當此極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涉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祿試射日次,故試官昨已擬望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今十八日退行,而望單中,日字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朴鳳彩,當爲嚴刑,而因其妻尹氏上言,啓下本府矣。未及回啓之前,不得施刑,已有前例,今此朴鳳彩稟處,有姑爲停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虞侯朴敏信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敏信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李義壁,以平安道點馬事出去矣。今以復命,假內乘趙榮恒,依例減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備局坐起,近甚曠焉,金吾開坐,亦不逐日,飭勵之意焉在?更加申飭各司,回啓遲滯者,亦爲另飭,而違牌之弊,猶若前焉,事甚未安,竝與呈告而各別嚴飭。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疋立之。 ○備忘記。見卿久矣,方當飭勵,欲問治道,豈忘頃日書進數條之故哉?兼欲見卿,卿於明朝入來,用副予意事,遣史官傳諭于李奉朝賀。 ○備忘記。來住江郊,今已多日,尙未一見,缺然曷諭。深冬嚴沍,雖難起動,豈無三寒之隙哉?卿須俟日少解,扶以入來,則慰缺然而聞老成,卿宜諒此至意事,遣史官傳諭于崔奉朝賀。 ○假注書李光躋啓曰,臣承命馳往于西小門內奉朝賀李光佐所住處,則爲行先祀,往在其宗家,故追到傳諭,則以爲千萬意外,史官夜降奉宣恩諭,感激流滯gg流涕g,不知所達。臣宿病轉添,神識耗盡,實無以對揚明旨,而第當謹依下敎,待朝入闕,以竢進退之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情跡兢危,衰病沈綿,前後起居之班,一未趨參,吉月朝服之朝,久已曠廢,杜門屛伏,省衍養痾,飾巾待盡,世念都灰矣。乃者,伏聞殿下,誕發德音,播告中外,深陳旣往之悔,以開來諫之路,虛心二字,尤是好消息,臣伏讀驚喜,再三玩繹,此殆國家轉危爲安之一大機會也。瞻望欽仰,只誦太平萬歲而已。繼而近侍之臣,來宣聖諭,令臣作爲冊子書進所懷,臣尤不勝感泣激昻之至。臣雖庸陋,若其惓惓願忠之誠,自謂不後於人,雖不命其承,況復聖意勤摯,導之使言,豈不欲竭其愚衷,畢陳狂妄之說,而自念臣之負犯至重,尙未蒙勘處,長在席藁待命之中,其何敢徒恃寵眷,刺口論事,自陷於放肆無嚴之科乎?矧又素患痰病,轉輾深痼,胸膈痞悶,呼吸急促,戶庭之間,須人起動,寢食之節,漸覺減少,實無以收拾精神,指陳時宜。反復思量,經營屢日,而卒不得構成文字,臣罪至此,萬殞難贖。只望殿下,於聽言發號之際,堅持此悔悟之心,推而廣之,無事不然,自治日新,改過必勇,使世道丕變,是非不淆,則垂死賤臣,亦將與有榮矣。然其不應明命之罪,終不可倖逭,乞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彰其慢,以整新化,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箚中日新必勇之句,辭簡切實,深用感歎,可不體念焉?所患若此,予用念焉,而明朝,召休致諸大臣,問議國事,卿恙若此,尤用缺然。卿須安心善攝,其勿引咎,待差追詣,以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人臣事君,身非己有,而惟上所命,雖蹈赴湯火,亦所不辭,則有召輒承,恪供職事,卽其常分,苟或不然,而敢有托疾自便,惟事偃逋者,此其罪宜如何?若論臣向來負犯,誠萬死不足以贖其罪矣。而特荷天地父母,過加涵覆,畢竟勘罷,乃用末減之典,而曾未浹旬,旋復收敍,又豈千萬夢寐之所嘗及者哉?臣於除旨之下,驚惶震惕,愈益感激,卽擬起身床席,扣謝天陛,而在臣私心,餘悚未已,有不敢自同無故,晏然出脚者。如臣無狀,蒙被殿下罔極之bb恩b,致位至此,了無塵露之酬,而不幸嬰疾,惟筋力奔走之願,亦與心違,前後恩除之乞解,所以爲辭者,一則病也,二則病也。每一拜章,自訟猥屑,及奉批諭,彌增惶蹙,如欲捨病不言,出而陳力也,則又豈有一分可强之勢也哉?蓋臣此疾,與衰俱甚,而及至今年,則倍傷於喪慘與暑濕,輾轉反復,益成廢物之狀。頃已略暴於秋官辭章,則今不敢復事覼縷,而只以數年以前入侍時言之,左攲右歪,蹣跚隨衆,扶戶捫壁,顚頓就列,龍光咫尺,全沒敬謹,目視手指,莫不代愕,如此而尙可以追逐班行乎哉,如此而尙可以出入殿陛乎哉?似此籧篨之形,歲殊月甚,回視往歲,不啻倍矣。雖欲匍匐進身,如昔之爲,其路罔由,啓覆旣迫,寒感又重,尋單請急,夫豈不已於可已也?顧以大臣、近臣,前後據實之言,而獨未蒙天日之垂燭,荐被不忍聞之嚴敎。噫,臣於年來,固無別般情勢,而亦嘗怵分畏義,間間力疾供職,則固未可謂一例廢仕也,而乃者違命,特以癃廢之劇,萬無一强故耳,臣又何心,故復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臣誠平日事君父不誠,有以致然,只自慙惶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有不可得。俯仰跼蹐,生不如死,爲臣今日之願,惟有追勘積逋之罪,仍許歸身舊廬,自靖而已,尙安敢飄纓結綬,更復抗顔於朝列,以益無嚴之罪也。且臣積感彌留之際,新添下血之症,似痢非痢,注瀉無算,不省人事。設令臣,無此新症,原來癃廢,其不能自力供仕則決矣。敢暴肝膈之懇,仰溷黈纊之聽,儻聖慈曲賜哀憐,亟賜鐫削,俾得隨分飮喙,以盡餘生,則死日生年,惟隕結之是期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以病爲辭,其涉太過,卿其勿辭行公。 ○十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克綏齋。召待入侍,參贊官柳儼,侍講官李潝,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潝讀,興元解姜公輔狀五板訖。上曰,下番讀之。兪㝡基讀,自又答姜公輔狀第七板訖。上曰,承旨讀之。柳儼讀,自興元論請優奬曲環所領將士狀,止第九板訖。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又答論蕭復狀十板訖。潝曰,第一板,朕本拔擢,將爲腹心,今却如此云者,恨姜公輔之不爲奉順也。德宗,以英明之資,私意未祛,終不可有爲者如此,故以陸贄之忠諒,亦不得孚感格非,此誠千古之鑑戒處也。上曰,所達然矣,而腹心者,卽股肱之意也。柳儼曰,輔相爲股肱,出納之職爲喉舌,諫諍之官爲耳目,其元體則係於君上,而以人之一身喩之,股肱不仁,喉舌不通,耳目不明,則此是病人,其受病之源,則在於臟腑。由此觀之,股肱耳目便利開明之本,只在於殿下之一心矣。上曰,其言切實。潝曰,第六板,心不虛則物或見阻,意不誠則人皆可疑云者,誠格言也。虛心然後,可以通物情矣,誠意然後,可以祛疑私矣。伏願殿下,此等文義,玩味而體驗,則可以心虛而意誠,達物而祛疑矣。上曰,所達甚好,各別體念矣。儼曰,第三板涓涓之變桑田,燄燄之燎原野者,涓涓之水,豈非至小,而積流不絶,則能至於變桑田,燄燄之火,豈非至微,而燒而不滅,則以至於燎原野,自微至大者,有如此矣。不以小善爲無益,不以小惡爲無害,省察於一動一靜之間,小善之事,積而躬行,則優於天下,小惡之事,斷然不萌,則惡自祛矣。上曰,然。儼曰,我國朝臣,從古無面諛者,皆以輔導君德上納諫,而自上,亦每以加意猛省等語賜答矣。此亦便同文具,採納其切實直諒之言,殿下所不得不切己至私處指陳者,殿下容受而痛改,則有進德爲治之益矣。上曰,當各別猛省矣。上曰,謀呑衆略,有過愼之防,明炤群情,有先事之察等語,此與向來指陳六弊相同矣。儼曰,作事發言,諒始終而爲之,庶無言行各殊之弊矣。殿下因陸贄《奏議》,乃有興慨奮發之事,而以書六弊於屛簇,左右觀省,此實盛德事也。毋與同歸於向來十四句詩之書壁而無效也。上曰,言甚剴切,而亦覺歉然,當各別猛省矣。儼曰,我國不如中華,仕於朝者,皆是喬木世臣,故爲國之誠自別,而其不得志,則怨國之心,亦倍切矣。以此之故,向來逆變,皆出於世家失志之類,而其中干犯餘孽,終不可以恩革其心矣。如思孝、圻、垓之輩,雖屢用寬赦之典,渠等豈有感激之事乎?我國規模,與中原不同,一有罪犯,則宜用極律鋤治可也不能以恩惠感化矣。上曰,承宣所達有弊。若一切用極律,則其流之弊,亦將至於如鏡黨之事,而以戊申逆言之,皆出於世家,以其患得患失,無所不至而然,初非出於怨懟君父而然也。壬寅殺戮後,予以爲以小工夫,不可制其時象,故前後處分,極甚要略,而弼夢之所以爲逆者,渠豈有怨懟於予之事乎?以患得失無所不至之心,貽禍於君父,其本則在於私相鬪鬨矣。卽今入侍諸臣,不過六人,而必各自有務勝之弊,而自小至大,則其弊無窮矣。儼曰,自小至大,其禍將至於殺戮,故不軌之輩,圖免其死,以至謀逆,其旣痼之禍心,猝難變革矣。時方蕩平,毋論彼此,多有攻之者,而臣則以爲莫如蕩平矣。前日之睢盱相視者,今日則合席好談,使無彼此已甚之患者,視古可謂蕩平矣。上曰,雖合席好談,而其中則相遠矣。儼曰,如權瑩、閔亨洙、申處洙之類,殿下之用罰太峻,故渠等亦不無咈鬱怨望之心,而衆心亦難鎭定矣。是非則不可不明,而今則以至於渾圇無別之域,蕩平初定之時,爲國者不過數三人,豈有其黨與乎?近來前後之攻斥蕩平者,毋論彼此,欲專勝專取之故也。伏願殿下,勿撓於此等議論,而惟患蕩平黨之不多也。上曰,黨字有弊矣,蕩平則豈有黨乎?以爲是非者,非予今日之臣子,而以多聚蕩平爲主,則亦有渾淪之弊,有心之事,以無心之事,自然革去可矣。所謂物格而知止,豈非此乎?儼曰,卽今時勢,與當初有異,假令殿下,春秋晼晩,志氣向衰之後,所以維持世道者,苟不如今日,而有中塗潰缺之歎,則日後之憂,有甚於已往矣。上曰,予之志氣,雖向衰,而維持世道之心,終不衰矣。潝曰,承旨所達我國與中國有異云者,事有然矣。我國則世祿之臣,形勢盤據,雖有不軌之事,而未易知得禍階潛滋,以已然之事觀之,如思孝者有之矣。儼曰,元八之亡命,臣則不以爲關係,以其根本之不得究覈爲慮矣。戊申討逆,多有不嚴之事,脅從者,雖用寬典不妨,而魁首則一切嚴覈究治,可也。上曰,承旨若究得,則予不用寬典矣。漢武征胡,以至漠南無庭,而五胡亂華,秦皇焚《詩》、《書》,而吾道復明,豈可以王者之威嚴,其能禁之乎?當治其本而已矣。儼曰,如是撓貸gg饒貸g,則亂逆之徒,何可以懲戢乎?嚴討之典,不當如此矣。上曰,予非爲撓貸gg饒貸g,以爲戊申處分不嚴云,故下敎者如此矣。㝡基曰,承旨所達,大體似然,與臣之迷見,多有不同者,敢此仰達。我國士大夫之黨論,爲百年痼弊,此是必亡之兆,而昔之所爭,不過斯文是非,今則是非轉爲忠逆,彼此互相稱逆,國是不定,逆者是何等罪目耶?春秋曰,人臣將則必誅,又曰,先治其黨與。今若不辨忠逆而渾淪不問,則豈非大變,而何可爲國乎?其中朝臣之黨論,識者憂之,況於武弁乎?卽今天災時變,罔有紀極,武弁各自分朋,則他日之憂,有不可勝言矣。上曰,非予使然,此由於朝臣之互相黨伐故也。㝡基曰,殿下俄以戊申之逆及弼夢輩爲逆,此非嫉怨君上,由於偏論患得患失之敎,臣愚死罪,恐不然矣。毋論其嫉怨與否,爲逆則一也。以此亘古所無之凶逆,而謂之由於黨論,其可以緩懲討耶?今有一獄事,則老論惟恐其不嚴,少論惟恐其不緩,殿下,亦每務行寬典爲心,殿下雖欲以仁惠,使自感服,而梟獍之類,豈有革面改圖之理乎?至於承宣所達,盛稱蕩平之效,而惟恐蕩平黨之不多等說,進之於君上者,柳儼甚非矣。旣曰蕩平,則寧有黨之可論,而勸君上以惟恐蕩黨之不多者,道理未安矣。上曰,十九下敎,已諭大綱,予則執此而已。柳儼曰,臣得聞有一人,來到禁府門外,以秘密事,有所告請現禁府堂上云,而禁府羅將,以往告捕廳之意爲言,終不告於判金吾,故厥漢,自金吾門外,不往捕廳,仍爲逃走。自捕廳今方譏捕,而終無形影云,所謂秘密事者,必是告變,而羅將之不卽告於判金吾,使莫重可疑之人,因致中間逃走之弊者,誠甚可駭。其羅將則令攸司科治,而各別申飭于左右捕廳,以爲譏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廳注書,所任緊重,不可不極擇,卽今實注書,只有一人,堂后薦,使之趁速擧行之意,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備局,自是大臣衙門,故雖以回啓事言之,自政院不能催促,而申飭院吏,自備局不得招去事,曾有所陳達,而近來則備局招去院吏,且百各司,政院無不申飭,而至於備局,則不敢申飭者,蓋以衙門之尊重故也。而政院旣以喉司,號令百司,則備局書吏,雖不得囚治,或有趁不擧行之事,則備局書吏,以爲懸罰,而本院書吏不得招去事,以爲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執義、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敎,有復觀數日入診宜矣之命,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奉朝賀李光佐來詣賓廳矣。傳曰,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備邊司江華留守薦望,金東弼、趙尙絅、李廷濟。 ○吏批啓曰,甲山府使金泳遞付京職事,命下,而本曹時無相當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行韓陽令楹,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事,曾有定奪,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依例封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徐宗伋爲大司憲,梁得中爲執義,李著爲司諫,金光世、尹得徵爲持平,尹心衡爲應敎,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義壁爲草溪郡守,金東弼爲江華留守,漢恩君趙廷翊,慶陵副守榞,靈城君朴文秀,甲山府使李匡德,今降通政。 ○吏曹口傳政事,注書單成範錫。 ○兵批,判書尹游祿陞降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鄭亨益、徐命彬爲副護軍,宋敎明爲副司直,鄭東游、金始熺爲副司果,曺允濟爲副司正,金相璧、金世元爲僉知。 ○兵批啓曰,五衛將崔昌敏呈狀內,素有宿病,當寒添重,症勢危篤,時月之內,斷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旣難供職,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群小鎭僉使金世鼎,以禁令雖緩盡心修擧爲目,而置諸上考,金甲島萬戶柳壽彭,以雖乏可稱,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松禁雖緩修擧舟楫爲目,而置諸上考,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中,丑山萬戶朴枝雄,以雖乏才能,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當該帥臣,喉院旣已請推,不必更論,而金世鼎、柳壽彭、朴世純、朴枝雄等,竝以中考施行,北兵使具樹勳啓本中,在德萬戶林潤夏,以職事雖勤,老病爲害爲目,置諸中考,致勤點下,而喉院不爲擧論,具樹勳推考警責,林潤夏以下考施行,更詳貶題,則具侙啓本中,薪智島萬戶鄭震輝,以禁令頗緩,宜可警責爲目,而置諸中考矣。梨津萬戶金兌運,以雖無顯疵,松禁頗緩爲目,置諸中考,而因承旨請推,以下考施行事傳敎,則鄭震輝貶題,比諸金兌運,殆有浮焉,似當以下考施行,黃海兵使韓範錫啓本中,虞侯韓緖,以處事率爾,失體宜警爲目,而置諸中考,統制使金潗啓本中,天城萬戶林大樹,以松禁邊務俱爲平平爲目,而置諸中考,韓緖、林大樹等題目,全是貶意,宜置下考,而强置中考,韓範錫、金潗推考警責,韓緖、林大樹,似當依例直請下考施行,而纔有飭勵,不敢擅便,竝此仰稟。傳曰,竝依爲之。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爾元,素患疝症,久處冷地,挾感復發,食飮全廢,晝夜苦痛之中,添得泄痢之症,度數無算,眞元大脫,不省人事,死生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假注書曺允濟啓曰,臣承命馳往于龍山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戀主之心,犬馬亦然,臣雖無狀,旣近京輦,豈無一瞻威顔之意哉?只以疾痛雖減,四肢不得運動,呼吸亦復喘促,不得離身跬步之故,不敢生意於起動,不意聖明,俯念垂死之臣,至遣近侍,諭以缺然之意,臣誠回徨罔措,不知所以爲對,若待春和之節,或有復起爲人之望,則何敢不爲承命,而但恐老人之事,朝暮俟盡,不得如意,瞻望雲天,臨紙隕涕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左右史入侍,則預備翰林,例爲來待,而今日藥房入診時,預備翰林趙榮國,不卽入來,政廳傳啓之際,致令史官不備,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預備翰林趙榮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日昨褒貶開拆時,北兵使具樹勳啓本中,左德堡萬戶林潤夏,題目點下之後,卽爲請推,而擧條書出之際,注書落漏不書,致令該曹,謂以喉院不爲擧論,而復煩請推,事甚未安,擧條追後書入,而當該注書,難免疎忽之失,推考警責,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允。 ○辰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光躋,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奉朝賀李光佐,同爲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柳徵瑞,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寒事尤劇,聖體若何?眩氣更不發作乎?上曰,眩氣雖有往來,而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卽今聖體,似有帶感之氣,其或調攝失宜而然乎?上曰,每當日寒,則不無些少感氣,非有失攝而然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頃日有口味不好之敎矣,近日則比前差勝乎?上曰,所食別無加損,而諸症則隨時或勝或否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諸症候,猶未快差,而湯劑三十貼進御之後,當觀有效與否,更議繼進之劑矣。命均曰,醫官使之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可也。權聖徵入診退伏曰,卽今脈度沈靜,左右平順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平均,不至帶活,未知保護之劑停止後,有所應效而然乎?上曰,未可的知也。命均曰,調理之劑,進御已久,苦口湯劑,不可一向連進,詳承下敎之後,可以更定當否矣。上曰,自秋欲停服藥,而猶未有顯效,故訖未果焉,更觀前頭而議定宜矣。聖徵曰,湯劑若連進御,則非但苦口而已。抑恐致傷於胃氣,亦似有害於水剌之節矣。上曰,諸症之苦歇無常,藥力亦非一二日,所可責效矣。聖徵曰,凡藥適中爲難,不無過不及之弊,以卽今症候觀之,下脘之氣不足,水剌厭進,未必不由於胃氣,所售湯劑,今姑停止,丸藥連進似宜矣。崔龜慶曰,以臣所見,卽今聖候,雖曰比前頗有減歇,本來胃氣不足,不可連進苦口之劑矣。應三曰,聖體本虛,諸症往來無常,連進湯劑,恐有所損,諸醫所達,不無意見,姑停湯劑,連進丸劑似宜矣。命均曰,更令未入診醫官,診脈,何如?上曰,金應三所達好矣。不必更問,姑觀前頭爲之,可也。命均曰,丸藥進御幾日乎?上曰,試之有日矣。諸醫診察訖,上曰,今日使奉朝賀入侍者,蓋欲從容論治道矣。光佐進伏曰,小臣雖在輦下,罕與人接,故聖候加減,朝紙所出外,未能詳聞,今日入侍,伏聞諸節頗勝,伏切喜幸。上曰,歇劇無常,而近日則別無所加矣。光佐曰,腹部不平之候,最是可悶之症,而日寒後無所加,甚可幸也。上曰,猶有餘氣,而不至大段矣。光佐曰,聖上平日不畏寒,比年以來,不如前日矣。今冬則何如?上曰,今冬則視昨年稍勝,似是藥效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間進湯劑,近無大段不安節乎?上曰,本來有麻痺之候,而別無他症候矣。光佐曰,小臣形殼雖存,其中則空空,氣血焦枯,神精消亡,全無生人樣子,盛狀之時,尙不能猶人,況今衰耗之後,豈有可論,然而憂國一念,雖死歸九泉,亦無消鑠之理矣。顧今民窮極矣,財竭甚矣。國家形勢,日日不及於前,微忱耿耿,隱憂永歎,有時乎自然流悌矣。今聖上有奮發之志,德音渙降,辭旨切至,飭礪求助之意甚盛,實有庶幾之望,如臣濱死殘喘,亦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此際聖上,又命諸大臣書進冊子,臣亦預焉,而小臣則自是已試之人,待罪政府,前後幾二十朔,若有所蘊,則其時豈不展布,而空空然實無毫髮裨益,況今衰耗已極,昏憒益甚,豈復有發謀出慮,開導聖意之望也。然聖敎旣勤,亦不敢默然而已。欲隨諸大臣之後,或進箚或求對,少伸微悃,而姑未果矣。千萬意外,史官臨諭,命臣入侍,玆敢强疾赴命,而以臣昏劣,安能副求助之聖心乎?上曰,頃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欲聞大臣心上彌綸,有書進冊子之命,而前日卿所書上之條件,予未忘矣。爲治之要,豈有過於此者?而見卿久矣,思想之心切矣。欲見卿而一聞治道,使之來詣矣,日寒如此,其無疾恙乎?光佐曰,狗馬賤疾,何足仰聞,而十數年來,荐遭公私喪禍,氣血耗損,精神消亡,自在廟堂之時,遺忘之病特甚。向者戊申年,挾輦下問之時,不得仰對,惶恐之心,迄今未已,年齡差少之日,猶常如此,卽今精力,視諸其時,又不可同年而語矣。上曰,其外身上,無他症患乎?光佐曰,臣一番動作,輒有所損,秋間江郊迎送之時,觸冒風寒,仍得咳嗽之病,至今未已,夜半以後,不能交睫,達曙辛苦,此爲難堪矣。臣之前日所書進數條目,實爲殿下病根,而五六字之間,不能明白敷陳,此豈足爲聖上省察裨益之資乎?今日聖上,特命入侍,問以治道,虛佇之意甚至,而顧臣魯莽蔑劣,無所知識,實無以稱塞其萬一,且臣精神昏耗,雖平日所知之事,亦無以攄陳其一二,只自惶悚矣。上曰,治道固大,而其本則在於《小學》灑掃應對之節,向卿所進之語,正中予病痛,可謂略而盡矣。推而廣之,則於爲國乎何有?而但予旣多病痛,且無學問工夫,不得眞實體行,此可愧也。近看《陸宣公奏議》,其言懃懇切直,實有感動激發之端,向者三大臣,勸予以講此書,到今思之,是三大臣,起來陸贄,使親告讜言於予也。古人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乃變化氣質之道也。又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予知其然,而未能行焉,則豈不歉然乎?向者李匡德以爲,雖天開地闢,若非大奮發,無以爲治,其言似迂闊,而予亦曰,天地改闢而後,朝鮮可爲也。以今之世道人心,紀綱規模,豈有一分可爲之勢乎?昨聞柳儼之言曰,西漢之外戚,東漢之黨錮,唐之藩臣,宋之夷狄,皇明之宦官,皆爲亡國之基云,我國則規模蓋少,初無權臣外戚之禍,予雖否德,亦必無東京、明末之弊,而所可悶者,人皆外面做事,惟務姑息,卽今國勢,比如元氣已虛,只存形殼之人矣。惟是祖宗舊澤,入人者深,民無異意,世家巨族,亦不忍負其乃祖乃父之心,故僅能支撑,而恬嬉日甚,實無同寅之義,故庚辛以後,變故百出,馴致戊申之亂矣。昔者,齊烹阿大夫而國治,其時齊國尙强,故能如此矣。今日我國,豈有可恃之道耶?三代以後,無不亡之國,古人有曆數之說,所謂曆數,固不可知,而我國形勢,至於此極,若不大警動大振作,而規模紀綱,只如此而已,則其能久乎?設或予身,幸而得免,使繼我之人不過如予,則無復可爲矣。己酉冬趙顯命延祥詩,至今付諸壁間,常目在之,其時又有半夜下敎之事矣。予志固大,非無願治之心,而累經變故,方寸已傷,而事與心違者,十常八九,亦豈無退沮之端也?然一向因循,不復振起,則將若之何?卿必有蘊抱彌綸之事,悉陳無隱,可也。光佐曰,聖敎及此,臣心之欣悅感祝,何可形達?前者豈無此等下敎,而未有若今之勤摯切實矣。上曰,凡削弱之國,一有外寇,鮮不覆亡,譬如裏空之樹,風雨至則仆矣。昔者皇明,每憂李自成,豈以淸爲憂哉?我國則雖無緊急外憂,弱已甚矣,危已極矣。惟彼老人元氣已削,則一夜之間,奄忽不起,如藁火之自滅者有之,今日國勢,何以異於元氣已削之老人乎?光佐曰,平日聖上之審察國勢,豈或泛然。而今則尤極深切,下敎辭意,大異於前,實爲感歎,曆數之說,雖非臣子所敢開口處,而旣有下敎,臣請陳之,惟聖人,能知未來之事,故周公治洛邑,占之曰,卜年八百,傳世四十云,而大抵國祚長短,惟在功德之厚薄矣。中國則自堯、舜之世,人文已開,而我國則雖有箕子之敎,後屬猶不免貿貿,及至高麗統一之後,稍成貌樣,而猶是無人倫之國也。至於聖朝,則賢聖之君繼作,世宗大王,興禮樂之治,至今人文大備,燦然可觀,使長夜魯莽之俗,得此明備,列聖功德,豈不盛耶?繼之若不善,則猶不無覆亡之慮,而不然則歷年可期其永久矣。且我國地理,與中原有異,三面阻海,只一面通中國,可謂險固矣。今日國勢雖如此,若能振作,則豈不能保守也?大抵自古創業之君,其上下,無非等輩人也。契分已厚,情志相孚,言議謨猷,密勿綢繆,故能成大業,而中興之主,則必皆備嘗艱難,人情物態,無不周知,故能成其興衰之業,至於守成之主,則生長深宮,不曾經歷事變,只知其身位之極其尊貴,臣下之無不服從,君臣間情志,漠然相阻,忠詐誠僞,不能詳辨,故守成之世,中興最難矣。以此言之,卽今國勢,雖甚可悶,殿下若能奮發振作,則豈不能延得曆年乎?上曰,漢宣及光武,皆自民間入來,卿所謂生長深宮,中興最難之說是矣。然宋高宗,用秦檜殺岳飛,而猶稱中興之主,此不可知也。天必助宋而然矣,高宗豈能中興也?寅明曰,高宗亦不無長處矣。上曰,有長處者殺岳飛乎?且忘其父與兄,豈有如此人乎?後世以予爲中興賢主,非予所期也。而《孟子》曰,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若能振作奮發,則其於扶持之道,豈無所勝乎?我國似無外憂,而我國人心,最難爲治,卽今大誥之後,群心雖曰警飭,其中亦必有生心於時象者矣。曆年之說,《國朝寶鑑》亦有之,朝鮮雖曰歷年八百,比人氣稟雖盛,戕賊不已,則享百之人,止於五十矣。唐玄宗一人之身,開元、天寶之治亂懸殊,不過天理人欲之分也。此予所以有天地開闢,草衣草食之敎也。光佐曰,黨論今日之痼弊,而近因聖上之飭勵,不至於目前橫肆,頃者鄕曲科儒,有來見者,故問之則外方偏論,近頗止息,儒疏不發,彼此相待之道,亦勝於前日云矣。上曰,日者柳儼以爲,年齡多則志氣衰云,而予之去朋黨之心,雖老必不衰矣。光佐曰,臣見朝著之上,外似寅協,而其中則黨心猶未已矣。如此則其效必難及遠,君上握造命之權,明白建極,使人變化,而不從命者,以法齊之,則百年痼弊,雖不可一朝丕變,期以十年,必有其效矣,何必待天地之開闢乎?上曰,予非謂天地開闢,如混沌之時也。凡百事爲,宜如開闢之初也。命均曰,何必言曆年之說乎?李泌,亦不言天命矣。寅明曰,今日召致元老大臣,一堂從容,訪落之意甚盛,先問下手之要處好矣。光佐曰,爲治之道,只在於保民,蓋天生烝民,無統領則必亂,故又使之作之君作之師,畀之以統領之責矣。聖人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又曰,民嵒此言,其甚可畏也。爲人君者,能盡救民之策,使百姓無怨,則斯過半矣。《尙書》十卷,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一句語,卽斷案也。卽今百姓,疾苦甚矣,愁怨極矣。臣於昨年下鄕時見之,則民間赤立,鄕隣死者,不可勝數,臣之墓奴餓死者,亦至五名,相臣之奴如此,則其他可知矣。臣近居江村,籬下居生者,七十戶之中,死者二十餘人,則民事豈不急乎?三南沿海,死者尤多,而至於興陽,則物故之數,二萬云,其言雖或過張,必不下五千矣。一邑死者五千,則豈不驚心乎?夫任牧民之責,而不能救死,至於此極,則曆年之數,雖至億萬之多,又何足恃乎?竊念救此之術,在於節用,節用之本,莫如量入而爲出,節用而有餘,則當行蠲減之政,此豈非活窮民之道也?漢文帝之時,雖非凶年,或給民田粗之半,或專給,國用有裕故也。近以興陽等邑,貢稅之不盡納,拿治其守令,豈不慨然乎?亦必擇人而任之而後,方可行節財之政,而卽今官守,全不擇人矣。節財擇人兩條目,實是方今之緊務,而其本則又在於聖上之立志,今聖上非不立志,而亦不可謂十分篤實矣。人苟飢渴,則其所以求飮食,必篤矣。聖上求治之志,若如飢餐渴飮,則雖私意之纏繞不可解者,必能勝之,其餘百弊,孰不可勝乎?聖上之立志,終不如飢餐渴飮之篤,故不能救民矣,旣不能救民,則國何以支乎?顧今財竭到極,民窮到極,黨禍到極,私意之橫流到極,國勢之衰亂到極,欲救此者,豈可以從容假豫而做得乎?殿下之心,不爲從容假豫,臣亦知之,而以今番大誥觀之,雖有藹然感發之意,亦不無厚薄深淺之別,惟彼成湯之德,可謂至矣。猶以六事責己,此於成湯,豈或近似,而其所爲言,痛入骨髓,故能得千里之雨。今此大誥之語,視諸六責,猶似泛忽,若其痛入骨髓,眞實做去,則救民一分,國亦一分支矣,救民二分,國亦二分支矣,此非臣創言也。考諸方冊,可知矣,殿下之知民間疾苦,群下情僞,亦已深切矣,而猶有不盡者,故其弊至此,而是在殿下及今奮勵,則豈無庶幾之望乎?民之死亡如此,而戶曹以下百司,皆已匱竭,譬之於人,財用之如此,是胃氣之虛敗也。百姓之如此,是腎氣之耗竭也。胃虛腎竭,則人可以生乎?昔者衛文公,大布大帛,而能致騋牝之三千,今聖上草衣草食之敎,誠亦盛矣。若能實心做事,則豈不有效乎?丙子南漢,壬辰龍灣,可謂危急,而以今日國勢比之其時,則猶有不及者,蓋壬丙之時,如人之元氣尙盛,一時感疾者也。卽今則如元氣大敗,四肢百體,無不受病者然,在龍灣、南漢則興復易矣,在今日則難矣,君上立志,必如奉燭,常常警飭而後可矣,不然則難立易傾矣。至於疏章,雖無嘉言,亦不無一二所助,而一覽而下之曰,當勉戒留意爲敎,此豈有益乎。上曰,聞卿所達,無不切實,今予若以切實留意答之,則亦不免文具矣。其中不及成湯六責之語,尤爲切實矣。乙巳以後,予實有欲爲未爲,欲治未治之恨,今番大誥,豈不欲極言,而言善而行不逮,則亦非誠實底道理,故所言止此矣。然不及六責之語,初聞於卿,實覺感動于心矣。節財救民,其本在予,豈獨在於得人乎?若其用人之道,取舍最難,卿以爲聰明敏達者勝乎?寬厚通達者勝乎?光佐曰,人稟有萬不同,而畢竟成就則一也。古來賢相,規模雖異,皆能了一時事業,何可一槪論乎? ○上曰,標紙監劑,不過微細之事,而向者前提擧,以兩首醫輪回之意,至於煩達,此必由於渠輩之有所稱冤而然,事體殊涉未安,當該內局提調,推考,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每當入診罷退時,自上有問藥之事,則醫官雖或落留,而惟當隨上敎仰達而已。宜不敢攙及他意,而日前首醫權聖徵,臣等罷出後,有落留稟定者,而事係變通,初不關由於臣等而爲之,殊甚猥越,亦關後弊,宜有警責之道。此後則此等事,各別嚴加禁飭,何如?都提調徐命均曰,聖徵事,似出於老妄,而初不關由於臣等,敢有所陳稟者,其在禁飭之道,不可置之矣。上曰,所達是矣,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凡事只在其人之能否,不在於生熟,醫官崔周慶,前後入診無多,似不免生疎,而診察奏達之際,言語擧止,頗能詳敏,秋間未寧時,受灸一節,請必待提調入來後爲之,蒼黃急遽之中,少無恇怯失措之事,誠亦不易矣。命均曰,其爲人也,極其精詳矣。上曰,如此之類,宜有論賞之典,而其時未果矣。 ○上曰,近來堂后記事,頗欠詳悉,日昨擧條中,金斗南事,當初下敎,蓋欲問于大臣處之,而誤以問於大臣,施以贈職之典書入,以致付標改下,殊涉未安,當該注書,推考,可也。{{*|出擧條}} ○春躋曰,今日政新除授兩司,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 ○光佐曰,日已晩矣,殿下水剌,尙未進御,雖未畢辭,臣當退去矣。上曰,欲與卿罄竭素蘊,姑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竝退出閤門外。 ○巳時少退,未時復入侍。光佐曰,日寒如此,終日引接,恐有傷損之節。上曰,不關係矣。仍下詢曰,人或云良役不變通,則國必亡,此言如何?光佐曰,良役事,前已仰達矣。或云戶布,或云口錢,或云結錢,其說不一,必如壬辰丙子之後,大段蕩施,則未知如何,而不然而徒欲創行新法,則必不可行也。今世所謂西班坐食,無利殖之糴穀,亦不肯納之,則前日所無之役,必不順納,勢將有囚禁鞭扑之事矣。如此之際,其將生出何許事乎?以臣之宗族親黨言之,當納者少,不可納者多,朝家若不得準捧,則不可闕之用度,無以推移,必將狼狽矣。況一生閑游之黑笠,猝難負柴,其何以備納乎?戶布口錢之弊,如此矣,至於結布,則其弊尤甚,若値大凶,何以責捧乎?故臣則曰,良役之弊,實難變通,國家若量入爲出,使用度有裕而後,良役亦減半,而只捧一疋,則民必感悅,而爲祈天永命之道矣。大抵二疋之役,有錢木參半之規,故臣於景廟朝,爲減其一兩之議,有司之臣,以爲不可而止之矣。雖減一兩,民必鼓動,而乙巳以後,亦必以小臣所爲罷之矣。如是之際,怨必歸國,以此言之,則臣計之不行,亦幸也。上曰,此等之政,不過爲一時之惠也。人心巧詐,減至一疋,則又必望半疋矣。隣族侵徵之弊,何以救得乎?光佐曰,此在守令之能否,守令不擇,則雖不捧一尺,民必不堪,蓋自己身役而已,則民之受困,豈至此極,而隣族橫徵,或至三四,以若干農作之穀,何以當之乎?此窮民之所以不能自保者也。命均曰,民無産業,則雖一疋,從何出乎?上曰,王者雖制民産,豈能使無逃故乎?命均曰,物故則無可奈何,而逃亡則可無矣。上曰,戶布之弊,誠如奉朝賀之言,以卽今入侍諸臣言之,亦豈無難備者乎?予每以爲諸議之中,戶布稍勝,及聞奉朝賀黑笠之說而大悟矣。 ○寅明曰,良役之大段變通,臣謂在今日,非惟不可爲,亦必不能辦,第外方民多處,良丁搜得,不甚爲難。而畿湖殘邑,民少軍多處,逃故代定,實無其路,湖西邑中,或有累百名,自前虛額,而身布徵出無處者,以此殘邑之民,尤不能聊生,逃故日增,勢將空虛,西南、畿湖如此軍多民少,有虛額之弊邑,廟堂往復道臣,每道別抄尤甚三四邑,以侍從中有才諝者,勿拘常格,差送軍丁一事,使得以便宜變通,要令逃故,盡充,軍民俱便,一如齊、魯五月期年報政之爲,他各邑,漸次輪回施行,則目前之效,必無過於此,而行之亦無難矣。上曰,事似便好,自廟堂爲先抄出弊邑,依此爲之。{{*|出擧條}} ○光佐曰,諸葛亮,當漢室板蕩之餘,猶能治蜀禦魏,以今大同法言之,故名臣李元翼,始行於京畿,古相臣金堉,繼行於五道,凡事必能持之堅固,行之永久而後可爲,而殿下卽祚以來,所頒令甲,其能一二年遵行者絶少,向於閤外,聞宋寅明之言,則戊申年間魚箭,自戶曹次知事定式矣。今則盡罷各宮家各衙門免稅者,亦幾盡出稅云,如此之事,必堅守勿撓,雖有陳請之語,一切不許然後,方可做事矣。臣自在鄕時,伏聞國家,雖有定式申飭之事,自下元無奉行之實,試以一事言之,白衣赴公府,前日明有禁令,而聞全不擧行,赴上直者,以便服直至上直房,或至衙門外,欲換着公服,則下吏,輒引便服入去之謬例云,臣適於日昨,有的實聞之者,此小事也。臣非以此事行不行,爲大關係。大抵命令之不行如此,則安有做事之道乎?上曰,所達是矣。白衣,自先朝亦嘗申飭,而文臣之傔從,或有白衣入闕者,予曾目見而爲駭矣。至於便報赴衙,尤極寒心,政院知悉,另加禁斷,政府摠百官,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 ○光佐曰,國家若有設法施令之事,則必皆商確博詢而爲之,旣定之後,則雖有外方狀啓及諸臣章奏,似若當理者,切勿撓改然後,方可爲矣。初旣泛然爲之,旋又輕易罷之,則事豈能就緖乎?上曰,所達是矣。日者欲爲飭勵,使諸承旨,持《大典》入侍,則院中初無冊子,鳩聚於他司而持入,事事如此,何事可做乎?大臣之初必着實爲之,勿復撓改云者,誠切實矣。魚箭事,若自戶曹爲之,則戶曹便作差人,故罷之,非諸宮家還推,而戶曹見奪也,至於免稅之弊,予所詳知者也。憑藉假托,名曰某所折受,而當所則所入至小,於公於私,徒有弊端,予所以定其結數者,厭聞循私折受之言故也。於義宮,信川折受,卽孝廟時事也。其後延齡君房,亦有若干所賜,此外則幾盡出給,東朝所知之處,亦皆減去,而予有善忘之病,故各司草記,或有許之者,此方寸之所傷也。 ○寅明曰,臣入地部後見之,內司之以折受手本,不可勝數,而本曹循例行移於外方,外方絶無回報,雖或報來,而擧皆有頉,內司又手本,或請催促,或請更査,以此文移紛紜,自外方觀之,必將騷然,其能無頉而成冊報來者,不過十分之一二,在內司無實,而徒妨外方聽聞,當此荐饑之時,其成冊無頉報來備局覆啓折受者外,竝令外方,姑勿擧行,內司望呈,亦姑令停止,俾有振作之實,何如?上曰,所達得宜,各邑成冊上來外,今姑置之事,申飭內司,可也。{{*|出擧條}} ○寅明又曰,戊申變通各處折受出稅事,今則幾旣還免稅,漁鹽船稅,專屬地部事,當初固未及爲可久之定式,而今則又皆還屬各處,朝家事,每每無實矣。上曰,各司前後草記復舊之當該官,推考。太學、四學養士處外,竝還出稅,漁鹽船稅,亦自地部,善爲區處,可也。{{*|出擧條}} ○光佐曰,臣於小退時,與左相,有所酬酢矣。自上若能別樣立志,十分堅篤,則臣下之才識,亦必高得數層矣。且版築垂釣之中,豈無如傅說者流,出而佐之乎?卽今百隷之怠弛,私意之橫流,莫非聖上立志未盡之害也。且一日二日萬機,豈能一時變通,民瘼訟獄,亦豈能一日盡得其平乎?聖上若能眞實立志,金石可透,則在下之人,其所感發者,亦必以實矣,其所振作者,亦必以實矣。寅明曰,大臣之言,切實矣。自上若能割斷私意,眞實做事,則爲臣下者,孰不觀感而變化乎?且君上,當以天地包容爲貴,而群下之長短能否,亦不可不辨矣,以人事君,大臣之職也。六卿以下能否,必告之而後,國家亦可以辨別矣。不然則設有奸濫之徒,君上何從以知之乎?言人之短,固非美事,亦不可以私好惡取捨,而必有擇善取長之道然後,可免上下相蒙之患矣。上曰,所達是矣。時任大臣,正宜自勉處也。然以今經幄之臣言之,有朴野者,有聰敏者,有通達者,各有長處矣。向者下敎于趙顯命曰,李宗城不在,故時聞遜耳之言,其時玉堂尹東衡,至以此引嫌矣。大抵用人之道,可使各當其才,豈能隨處皆合,有合於銓衡者,有合於度支者,其長各異,而今則居卿列者,勿論吏兵戶,無處不擬,此豈古道耶?今日亦有慨然者,當此艱虞之時,三重臣,擬於居留之望,殊未可知也。命均曰,趙尙絅有病,金東弼亦有病,故李廷濟有老母,故首相以此備擬矣。上曰,趙尙絅,雖有一時之病,豈至難於在京乎?金東弼則近來頗有衰相,甚可悶也。今番徐宗玉之疏,雖似文具,亦有玉成卿等之意,以心上經綸,書進冊子,則豈不好耶?今番大誥之後,民必懸望,若將有生,此猶久病之人,得良醫而望其當劑矣,終若無效,則是實罔民也。豈不切迫?時任大臣,正宜惕念處也。命均曰,救民之策,人皆曰良役最急,而或云當減軍門,或云減其布數,或以漁箭鹽盆等事,議論不一,而終無就緖者,斯可悶也。寅明曰,鹽盆漁箭事,其時設施,無統領條理,故不得就緖矣。上曰,戶判旣曰無統領,可能試更爲之乎?對曰,小臣謹當爲之矣。上曰,罷軍門事,奉朝賀之意,如何?光佐曰,我國軍門,似爲過多,故戊申變亂前,則臣亦欲罷去其一矣。變亂時見之,則各軍門皆效其力,多有所益,始知其不可罷矣。命均曰,守禦摠戎廳,爲弊不少,罷其京營,使廣州及開城府兼之,則豈不好乎?光佐曰,此亦難矣。國家每以得人爲難,在京則雖爲吏戶判者,皆可兼之,若使廣州、開城府兼之,則此兩窠,又當別擇,其視在京兼察之時,尤豈不難乎?寅明曰,臣見三南諸邑,雖不無良丁有裕處,而忠淸道六七邑,民丁至少,軍額甚多,將不得支撑,勿論名士,必須另擇差送,以其一境軍役任之,使之便宜行事,則豈不好乎?命均曰,寅明之言極是矣。光佐曰,其言切實,如此之言,宜卽行之矣。上曰,向者欲送三南御使,而難得其一,卿以李道謙薦之矣。今此十數州良吏,何處得來乎?寅明曰,今日人材雖眇然,豈難得此乎?玉堂諸人中,亦必有聰敏可用者矣。光佐曰,皇明宣宗時,擇送十知府,或十年或九年,專任不遷,皆能大治,豈不盛乎?明時宰相,猶能如此,實非後世之所及也。又曰,聖志之堅立,莫如學力,雖以陸贄奏議言之,使玉堂一番讀之而已,則豈有其效,必於燕閑之中,紬繹不已,方有實得矣。上曰,然矣。置全帙於座側,常常披閱矣。光佐曰,納諫又是要務,而不但言官,勿論庶僚,必使盡言然後,有效矣。至於承旨、玉堂、臺諫,最是親切,不可不各別擇差矣。上曰,所言切實,可不各別留意。寅明曰,大誥之後,人心鼓動,章奏必多矣。光佐曰,不必以鼓動爲貴,務爲質慤,使人人知其以誠求言,則進言者,亦必感而不諱矣。上曰,其言極是矣。光佐曰,臣本無才能,昏瞀且甚,今當進見之時,不能效一言,俄者時任大臣,亦以臣無的實語責之,臣實惶愧,然聖上求治之志,如飢餐渴飮之篤,則群下饗應,良策善謀,亦必自進矣。且念臣疾病沈劇,精神昏耗,此後頻頻登對未易,臣請又進一言,臣謂殿下己私之難克處,必有之矣。臣與年少臺臣有異,固不可許以爲直,而第念帝王家人,必無財物不足無以爲家之理,爲彼新生之兒,營大第廣折受,至於召聚外方丘史,則豈不過乎?且福祿,未必偏厚於天王家所生之人,此非惜福之道,國若難支,則雖有好邸第好田園,亦豈能獨享其富貴乎?今若欲感動人心,則如此之事,亦宜一倂姑徐矣。宣廟朝駙馬甚多,而其所給之家資極儉,故諸駙馬之子孫,至今隆赫,孝廟朝五宮則其視宣廟朝駙馬,未免過侈,故其所受福,不及於前,子孫甚少,奢儉之效害,此可見矣。宮中府中,俱爲一體,表裏豁如,無少疵瑕,則垂之靑史,豈不美哉?殿下將有高世主之明矣。上曰,卿於戊申年,以此陳達,亦有惜福之說,予心至今未忘矣。昔者故相南九萬建議,自戶曹有王子女家給銀之規,而甲辰嗣服之初,使之折半給之矣。頃聞予同甲之人,有二十二歲之子,赴擧發解矣。予則纔得月城,所望只在外孫,且元良之同腹,只有一人,予雖於月城,私意或過,固非異事,而若是苟艱者,前所未有也。壯洞城隅家舍,體樣至少,卽予初宮也。方營小第於其處,欲給月城,而以戶曹所給折半之銀爲之,戶曹給銀之意,蓋爲買田畓,而今以此作舍,人必有以予爲手小者矣。而今日國勢,豈顧是乎?月城今已壯成,可以出閤,而有第而後,方可出閤,故爲此矣。至於新生者,則豈有名號家舍,而闕中規例,亦有不得不然者,所謂待接等事,自是應行之例也。此亦究其本,則出於奢侈,而亦難猝罷,此予所以有天地開闢草衣草食之敎也。人皆知草衣草食之爲好,則如此之事,亦何難罷去也?予必着木綿道袍木綿袴而後,始可爲開闢之政,向者李匡德,亦有所達矣。東朝儉德,非不極盛,而猶有行不得者,予若衣木綿,則王子王女,豈敢不看乎?故必行開闢之政然後,予亦快免私字矣。戊申年,幾乎爲之,而有掣肘之端,不能如意,是可恨也。光佐曰,聖敎至此,誠爲感歎矣。憂治世危明主,國之福也。向者尹淳、趙顯命,爲此言,遽承好名之嚴敎,聖心翕受,則其高可勝言哉?上曰,予之方寸已傷,故辭旨之過者多矣。蓋好察之病,予亦不免,而心常惡之,故見人之好察,則每有情外之敎矣。光佐曰,卽今良役,未必爲第一弊端,臣謂守令之不擇,最是百姓難堪事也。大抵以我國之人民,分而爲十,則軍兵不過爲三,兩班以下,各色名目,當爲其七,若其良守令,則豈不能使居其三之軍兵,不得其安乎?還上之漸減,又爲巨弊,前日萬石,今不過爲一二千石,還穀旣少,民何所賴,其所顚連,蓋以此也。逃故不充,又爲其次,如上年則許多闕額,固難盡充,然亦當隨力爲之,朝家之使勿充定非矣。闕額不充,則隣族之受困益甚,其弊當如何也?錢亦窮民難支之弊也。錢不去,則民無以支保矣。大抵殿下擇守令之意,終不如初頭,故銓曹之不善擇亦甚,人人豈皆有治民之才也?亦不可以不合守令而盡棄之,如此者,任之京官可矣,此聖上最可留意處也。寅明曰,手小之敎,固是好處,勿以此爲悶,是所望也。上曰,此則予所知也。未能爲開闢之政,而卒爲南漢、龍灣之事,則今方入侍之中官與諸臣,亦必有泄泄者矣。寅明曰,其泄泄,不須顧也。光佐曰,日已向曛,臣請告退,特召微臣,問以時弊,而臣本無識,重以昏耗,終日所達,極其泛忽,無所裨益,臣實愧悚,臨罷之際,重有獻焉。聖上立志之如飢餐渴飮,財用之量入爲出,守令之必得其人,言雖陳陋,亦足爲祈天永命之道,勸學納言,又爲其本,伏願聖上加意焉。上曰,予豈不銘肺而服膺焉。光佐,仍先爲退出。 ○春躋曰,凡筵說,必有上敎可以擧行者然後,方出擧條,而金斗南事,自上未有處分,本不當出擧條,而右承旨李匡輔所達李顯謨事,有處分出擧條,而上敎中,有語勢相連,故果同入其擧條中,而當該注書,旣命推考,臣在院中,有不能致察之失,不勝惶恐,而堂后任重,新入生疎者,記事未易詳悉,堂后實官,不宜曠闕,故同副承旨柳儼,昨以斯速新薦定奪,自上昨又申飭違牌之弊,大臣重臣,方又以紀綱之不立,命令之不行,縷縷陳達,而注書成範錫,昨日違牌,事甚未安矣。上曰,當此飭勵之日,堂后實官,不可曠闕,注書成範錫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牌招,可也。{{*|出榻敎}}春躋曰,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乎?上曰,依爲之。 ○寅明曰,如金斗南,自是古人,其淸白亦有名,筵白固宜矣,而其他稍涉干恩者,則不宜續續陳達,自上處分,亦不可不審愼也。命均曰,金斗南淸白則古今之所罕有,擧世之所共知,筵臣陳白,固無不可矣。上曰,金斗南淸白則予亦知其然矣。諸臣仍皆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判尹張鵬翼,頃日承牌之後,近又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地,不容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春躋啓曰,靈城君朴文秀,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召對同爲入侍。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渭原前郡守李景喆,吾老梁前萬戶李震柱等,照律公事,判下矣。所當卽爲放送,而李景喆、李震柱等,又以犯越事,未及勘處,姑爲仍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鍾城前府使李重述拿來事,傳旨,啓下矣。李重述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行刑,事體至重,不可暫時稽遲,自前罪人出獄,押赴刑所時,獄官居前,刑官居後者,卽流來古規,今番罪人明月出獄時,獄官主簿李眞實,違拒古例,不卽居前,使行刑罪人久立街上,以致時刻之差遲,事極可駭。紀綱所在,不可置之,當該典獄主簿李眞實,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春躋曰,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傳于洪景輔曰,今觀金尙星疏本,以自經幄職在外邑,應旨不諱,首陳勉戒,深嘉其誠,兒馬一疋壐書賜給,以表予意。 ○傳于李匡輔曰,表忠奬節,王者之大政,豈可忽哉?奮武元勳,三年過久,當錄其子,而年幼雖未果,追惟戊申,不覺感愴,況歲律將暮,其令該曹,題給食物于其家,以表予意,而忠愍忠壯之家,亦爲題給食物,示予追思殉臣之意。 ○傳于洪好人曰,昨因戶判所達,已爲下敎,故今日金尙星批旨,諭已處分,而擧條似有未詳,今後則諸宮家,更勿折受事,申飭,而雖已啓下者,未擧行者,竝爲寢之事,分付。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身名汚衊,罪戾層積,恩深而報蔑,犯重而罰輕,特以聖度含容,不錄前愆,抆拭之恩,尙置於臺省之籍,傷國體而汚官方,固已多矣。而向者憲職之違罷,實蒙聖慈之曲諒,杜門頌恩,少靖私義,不料恩敍遽降,除命又辱,至畀以諫諍之任,有若無故出入之人,朝遞夕除者然,聞命驚惶,莫省所以。念臣才疎識闇,本無比數,十年通籍,無裨絲毫,一心之所自勉者,只欲飭躬養拙,不至爲累於聖化,而一朝受晻昧之謗,蒙謬辱之醜,居常忽忽,不敢自齒於平人,有不可付之於一時之橫逆,而抑臣之矢心自廢者,不獨爲此,方今聖明憂勞,治理畢擧,外內之臣,咸有以自效,而臣以侍從之班,忝百里之寄,上不能守法,下不能活民,辜負聖恩,死有餘罪。雖微人言,猶當沒齒省愆,況今釁孼畢露,罪名狼藉,而持臣者,方自以爲平恕宛轉,則臣之恧蹙不安,必加一層,而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矣。且臣目今情理,有萬分煎迫者,臣之父母,年俱篤老,素多疾病,衰耄氣力,近益澌毁,奄奄如下山之日,而老父,自月前重傷風寒,浹旬委頓,轉成二便不通之症,積熱下壅,寒痰上升,糜飮不下,氣息如縷,臣日夜扶將,焦遑罔措,雖非平日難冒之情,實無一刻離捨之勢,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暫詣闕下,拜章徑歸,伏乞天地父母,察臣踪地之危蹙,憐臣情私之悶迫,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安私分,以便救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見戶曹關文,不意周急之命,復加於微臣,此是曾前定式之事,該曹想必有擧行文書,而今乃如此,臣誠愕怡gg愕眙g,不得不略陳顚末焉。臣以負國逋臣,獲罪先朝,朝廷雖不加罪,臣之處義,豈敢自同無辜,比列恒人,枯槁窮山,乃分之宜,非敢有毫分戀祿之意,而甲辰赴哀之日,得蒙聖上罔極之恩,待遇之隆,夐絶千古,至有便服入朝之命,臣不勝感激,欲開自進之路,猥有休致之請,而聖明夬賜允許,臣旣自請,且又肅命,以國典所載一半常祿,似無可辭之意,故受食而不辭,至於周急,臣之疏陳筵對,畢暴不可受之意,得蒙聖明俯燭,問于大臣,有參酌題給之命,臣瀆擾爲懼,不敢更辭,此是當初辭受曲折,及其下鄕之後,月廩周急之命,交下於縣邑,臣一切不敢秪受,五載撕捱,以至戊申,己酉春初,臣入對前席,又暴懇迫之情,佐罷其周急,而以四品之祿,定爲月廩之數,行之已及五年矣。今以近京之故,復有周急之命,臣之廉義,豈有冒受之理?而聖上當初體下之仁,亦豈不歸於虛套哉?臣之離次,蓋欲歸死於親屬所會之處,而至今不生不死,進退無據,蹤跡狼狽,而所達者,上則依仰君父,頻承起居,下則父子兄弟,叔姪孫曾,相守度日,此爲三十餘年所未得之事,而寓室亦復岑寂,宜於調病,前頭若無難便事勢,則亦欲仍留此地,以終危喘矣。今此近京之後,乃有此等節拍,旣罷之典,還又復舊,臣之此來,適足爲終南捷徑之歸,逃遁不得,欲死無地,伏乞聖明,察臣哀懇,卽賜還收,以慰垂死之身,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辭若此,已有前許,豈不安于卿心?其令該曹,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卿須安心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李匡輔曰,大誥讒下,上下雖勵,目今先務,莫若生民,而上下猶尙恬愒,以湖南沿海事言之,上自寡躬,下至廊廟,猶不若道臣,以興陽事陳聞之時。噫,歲籥將改,萬品斯蘇,吁嗟元元,猶在愁苦,此王者所忍哉?每念南湖,食息奚安,沿海尤甚邑,其後生民死亡,民間疾苦,各別詢問,而詢問之未詳者,則自古雖帝王之尊,亦有躬行審察疾苦者,而況受命按道之臣乎?簡騶率躬慰問,據實馳啓,可以釐革者,則不循舊套,確廟堂而處之,而不煩聞而自可革者,惟在道臣。雖値常歲,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況此等之邑乎?莫曰殿最之已封,不保民而擾民者,亦卽馳聞,予當嚴懲,飭銓曹而擇代,其須知悉事,下諭三南方伯處,而博施濟衆,堯、舜雖病諸,王者視民,豈可偏哉?他道尤甚邑處,亦倣此意擧行事,下諭于諸道方伯處。答富平府使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惓惓于心,而應旨勉戒,上補闕遺,下慨世道,條陳明白,勉戒切實,其中指予病痛,尤甚洞曉,心用嘉之,可不猛省焉。所陳中昨已處分者,不必更諭,自古不能釐革者,亦由於事勢之不得不已,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稟處,原疏付諸史官,書諸靑史,使後君知予之過,作可戒之鑑,仍入留中,昕夕省覽而自勉焉。{{*|原疏留中}} ○十二月十九日辰時,上御別儲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朴文秀進伏曰,臣之屢擬諫職,前後不一,而伏蒙聖上曲軫之恩,未嘗一番除拜,今者意外,得除憲職,臣罔知所措,坐違三牌,罪戾彌增,大誥遽下,而拘於見職,亦不敢入來仰達一言,心甚悶菀,幸蒙恩遞,玆敢入來請對矣。上曰,卿之求對,予亦有所斟酌矣,所懷盡達,可也。文秀對曰,臣固妄揣上心之早晩間,奮發振作,而伏覩今番大誥,則卽祚以後,未有如今日之大奮發矣。未知殿下,赫然感動於何處而然耶。因陸贄奏議,撫古念今,而有此感動耶。抑亦殿下之一心上,憧憧往來,而惕然大奮發耶。臣極知惶恐,而旣有區區所懷,故敢此仰質矣。上曰,昨日李奉朝賀引見時,已爲下敎矣。予之病痛,亦爲盡言於大誥中,而欲治未治,事與心違者,實由於方寸之已傷,而古之先賢之變化氣質者,只以數句語,惕然感悟,則予雖不學,心之所自期者,亦不在於古人之下,而俄者下批于金尙星,實有歉愧處矣。予之精神,近不如前,昨日酬酢,纔聞旋忘,故施爲之間,自然遺忘,且懈怠,事不如心,故有所惕然警動,而朝鮮開闢草衣草食然後,可以爲治云者,予之入得,似是太高,至於陸贄奏議感動者,非以其文,其所奏議,予若親聞陳戒之言,而此外無他可言之事矣。文秀曰,臣等事殿下十年,終未效陸贄之陳戒,以至於今日,臣罪大矣。今已入對,當以平昔所蘊盡達,而若有聖問,則亦當不諱仰對矣。上曰,予當復告心腹矣。朝鮮開闢草衣草食之敎,實有意矣。辛丑、壬寅以前,國事猶不至此之極,而辛壬以後,至於國事,一任抛棄,君臣上下,時象之外,無他做去之事,故民國之弊瘼,皆由於此矣。自有人國以來,未有不亡之國,堯、舜之世,無容議爲,而自夏禹氏家,天下相傳,若殷湯,若周武,皆爲世承,而後王,有如桀、紂、幽、厲等王,中興之難,難於上天,終至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創業易,守成難者也。蓋前古守成之主,徒恃祖宗積德,謂如是足以王矣。而恬然未嘗勤惕,其中無狀之君,又重以放僻,以致國亡之禍,不然則仁愛之天,何不全安而故使之覆亡乎?夏殷若無桀、紂,而皆是繼世賢君,則湯、文,不過爲臯陶之輩矣。或謂之天與人歸,而皆由於自抛自棄,此所以從古未有不亡之國也。恃祖宗積德,可能支吾云者,此是諱亡之君也。而徒在於自修之如何矣。聖人所謂祈天永命者,豈欺我哉?我國與中原有異,以漢武、唐宗之威强,亦不能奪地而易君,朝鮮之中,自相革代,以至於今日,而漢之東西之所以亡者,以外戚宦寺,唐則以藩鎭削亡,而我國則自前亦無此等弊端,然以今日之勢言之,若好衣服而飢餒者,其外則例樣,而其中則空虛矣。思之及此,其憂當如何也?不過循例飭勵,而亦無實效,如此因循,則卽今入侍諸臣,雖或不見其亡,繼我者亦如我,則決不可中興矣。俄者金尙星疏批,有所下敎,而予之前日所恃者,只是元良,今則無一分可信之地,三百年宗社之托,在予一身,豈可以循例挽回此世乎?自前所事,皆是文具,減省之節,亦無益於國,一邊減省,一邊冗費,則自如也。有何實效乎?爲今之道,上下皆以三皇復生之世知之然後,事可爲矣。事與心違云者,予志太高,而治道則日卑,故有所云云,而今日之勢,若飢人之中,下大黃附子等藥矣,何可支撑乎?下大誥飭勵奮發者,良以此也。而終不能振作,則朝鮮終於此矣。吳瑗曰,近來災異頻數,而未有甚於今年,至於太白晝見,天人一理,本不相遠,未知將有何變故,而災異至此也。以今朝綱國政,世道民事觀之,無一可恃,禍亂之作,不知在於何時,殿下敎以予與卿等之時,或可支延者,實太緩,臣則謂禍變之端,朝夕不可測矣。上曰,予亦設使之言也。瑗曰,自上每以必若天地開闢草衣草食,可以爲國爲敎,此乃抑奢反朴之意,而崇儉此是盛節,然以今日國事言之,此亦細務,雖以崇儉一事言之,凡事固有漸次,草衣草食,殿下必不能爲之矣。上曰,國亡之本,專由於奢侈,而亦在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趙武靈王,爲胡服,國人皆胡服,上行下效,此是固然。予好阿諛而惡忠直,則人必以予之所好者逞之,予若着綿衣而惡錦衣,則人必皆着綿衣,而至於做事,則當漸次爲之,其進銳者,其退速,量力漸進,可也。瑗曰,量力之敎,誠好矣。至於崇儉,大布大帛,豈非美事,而徒爲空言,則實無益於國事,須今日祛一奢,明日祛一奢然後,可以見實效矣。先正臣李珥曰,志量不可不大,工夫當以漸進,誠格言也。殿下每以予志太高爲敎,而終無絲毫之效者,以其無漸進之工夫也。伏望殿下,必須留意於此也。上曰,所達好矣。瑗曰,革奢侈則誠好,而治國有道焉,不可以奢侈一節,看作大事矣。上曰,無奢靡之風,則人心可以樸實,而今日之時弊,專在於奢侈成風矣。文秀曰,語脈一貫然後,自上聽納之道,亦曉然矣。臣請以所懷一通,仰達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古今治亂,下敎明白,更無仰達之辭,而臣之前後入侍,民憂國計,知無不達,想或聖明記有之,而臣於國事可用力處,臣竭力奉行,此亦聖明,或爲俯燭矣。以今日事言之,四方之民弊,不一而足,殿下深居九重,何可盡知乎?此不過言路之不開,而以八道事勢,就而論之,則關西、關北,別無疲弊之事,物力依舊矣。五六年來,凋弊特甚,無復昔日模樣,其餘他道,受病已久,荐之以飢饉,加之以隣族侵徵,又重之以守令貪贓,民皆顚連于道路,以至於父子不相保,兄弟妻子相離之境,而數年大歉,民死過半,京師賑恤,豈不愈於外方,而飢死者,至於六千餘名之多,以此推知,則外方之餓死者,亦不知其幾何,國依於民,而民如是死亡,國隨以亡,其勢固然。今日之國勢,危於累卵,而以其爲國事觀之,則恬憘成習,若天下太平春,如是而不亡國者,末之有也。脫有事變,則其何可支撑乎?四肢百體,無不受病,必投以良方妙劑然後,可以醫之,不有大奮發,則莫可爲也。大凡爲國之道,創業之君,守成之主,時若朝日之升,而午雖或悠泛,可以爲治,創業守成之後,則如日之自午而未,若或因循,以守成爲期,則決難挽回矣。方今聖心,如彼其奮發,此誠丕變之一大機會,而苟無下手處,則治道無以成矣。必有一付gg副g當規模然後,可以爲之,而以工師之作舍言之,先有規模,故大舍小舍,惟意作成,則殿下之奮發,至矣大矣。其於下手處,臣以爲不得矣。燕昭王,築臺而下士,湔强齊之讐恥,越王句踐,臥薪而嘗膽,滅夫差而成伯,此則燕昭、越王之下手處,而孟子之言仁義,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爲其節目,不有本而能成其末者,未之有也。殿下之今此奮發,大異於前日,而下手處,殿下果能着得乎?殿下如是惕然大奮發,則臣以與共休戚之臣,何不盡言不諱,而臣以直言,亦不必被罪,臣心常慷慨,若以大司憲出仕,則雖無風采,似當效絲毫之報,若鷹之遇風,而上敎中,革去奢侈一節,亦風斯下矣。然臣旣不得出仕,故不能言矣。卽今殿下之所下手處,不過曰,眞實立志,眞實求治,眞實用人,眞實節財,以一定之工夫,做一定之事業,則治可以從欲矣。今日善心,雖如是藹然發見,有此飭勵奮發之事,而方寸上一私字,若不能盡祛,則或因觸激處,善心之牿喪可慮,殿下之立志,必須先祛一私字,則何事不可做也?雖以翁主第宅言之,一從先王朝法制,從簡爲之,而下令毁宰臣侈大之家,則孰敢不毁其宅乎?至於用人,則以至公之道,飭銓官,而銓官用私,則以其罪罪之,其他目前小小切己之私,斷然絶去,躬率以公道,明年之內,治規飜成,殿下因爲堯、舜之治,則臣等亦可作名人矣。言路之壅閉,莫如今日,殿下之下敎求言,已過累日而嘉言善謨,誰有進者乎?大臣及承旨臺閣,終無一言,言路如是壅蔽,國何爲也?殿下以實心開言路而納言事,則切直之言,日聞於朝廷,上自大臣重臣,下至外方守令之過失,殿下皆可以得聞,開言路之道,亦在殿下,殿下亦何憚而不爲也。洞開言路,而若無善言,則臣當伏誅,而古人曰,求節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人才亦當從此而可得矣。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故近來,自上好陸宣奏議及《大典》云,故人家間或有開卷處,以此推之,則上好直言,人必好爲直言,苟如是,則殿下必爲明主,臣等敢不驅馳耶?且爲治,惟在得人,故周宣、漢宣,得尹吉甫、中山甫、魏相、丙吉之輩,以了一代之治,如劉禪主之闇弱,扶持蜀漢四十年,賴有諸葛孔明,以唐明皇之放僻,能致開元少康之治者,以得姚崇、宋璟故也。得人,是爲治之本,則不修基本,而治其枝葉,治未食效也固矣,卽今在廷之臣,皆是悠泛而無擔閣國事者,故至如回啓等細事,亦不能趁卽擧行,以致稽延,各道回啓,臣雖獨當,豈不容易處之乎?廟堂之責,專在經邦,而徒事期會於文簿之末,六曹長官,亦如此,終無一事可言之實效,臣實慨歎。以大明宣宗朝觀之,差出一守令,輒問其賢否而賞罰焉,故皇明之治,於斯爲盛,而殿下則終有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祛之病,故有罪者,亦無以懲戢矣。群下之若有欺罔者,則使之査實科罪,懲一人可懲十人矣。作姦之弊,亦可杜絶矣,而曾前則以其有偏論,彼此相言過失矣。近日則以蕩平之故,一世含默不言,雖有群下之罪過,殿下何從以得聞乎?言路大開,而直言嘉納,則人才,當蔚然輩出於其中矣。今日紀綱之墜落,已無餘地,國法不得行焉,只憑祖宗朝舊例,下吏輩,任意操縱,便是無法之國,如是而國之治者,臣未之聞也。紀綱之振肅,亦在夫殿下立志之如何,以今日用人之道言之,則有蕩平之名而無蕩平之實矣。銓曹用人,如衡之公平,無論彼此,收用一寸才,是爲東西南北之蕩平,而今則不然,只爲老少論蕩平矣。蕩平之道,有天地之蕩平,有天下之蕩平,有朝鮮之蕩平,有東西南北之蕩平,豈有老少論蕩平之理乎?殿下亦何嘗見蕩平之實效也。以其有蕩平之故,大小朝臣,相掩過失,直言無聞,假使國家,雖至危亡,臣以爲必無伏節死義之士矣。或有一人之直言者,則衆楚人咻之,互相非斥,故人皆以不言爲得計,如此而國不亡者鮮矣。言路之開閉,亦在於殿下,若有一人之直言者,則殿下必須嘉納,從聽如流然後,群臣,亦當有盡言不諱者矣。不如是則孰肯爲直言,而見非於世乎?來諫之道,用人之公,其本則徒在於殿下之立志,而俄以老少論蕩平,有所仰達矣。以吳光運言之,光運之文翰坐地,不負於趙顯命、宋寅明諸人,而光運之見用於世者,以其處地之適不善得故也。洪景輔,亦被斥,而不能去全羅監司,此亦冤矣。如臣之無似,曾忝嶺伯,而如李匡德、閔應洙、李壽沆、柳儼、李聖龍諸人,皆經湖伯矣。洪景輔,旣經玉堂大司諫,而其資歷人物,不下於此諸人,則何爲以獨不去全羅監司乎?騎郞鄭玉,亦以名相鄭琢之玄孫,且兼文翰而亦不爲通淸,殿下之用人,其可謂公平乎?連抱尺朽之木,良工不棄,而殿下之用才,不如良工之取木,此是老少論之國,非殿下之國也。金若魯曰,朴文秀之所達非矣。鄭玉則纔已出六,何暇通淸,而吳光運之拔去於知申之望者,亦由見非於公議,而況當飭勵之日,何敢以老少論三字,發於榻前乎?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今日入來戇言矣。大誥求言之下,若爲推考,則草野之人,孰肯來言乎?儒臣之請推誤矣。申飭時象之後,老少之目,不可仰達云者,雖有所執,時方則諸黨,已諭於十九日,下敎矣。今以老少論三字,不可以說道者,亦若諱疾忌醫矣。吳瑗曰,吳光運,臣以爲小人也。今夏之疏,上款有君無臣以下,專是諂諛,下款威福云云者,亦是讒慝之甚者矣。文秀曰,此則光運之疏,切逼於己,故瑗之所以指光運爲小人矣。瑗曰,光運之疏,於臣有何逼切乎?臣不以私好惡言之也。臣觀其爲人,終是傾危不吉,而其疏亦然,臣之所見則斷然以小人知之矣。文秀曰,光運決非小人也。上曰,靈城之言吳瑗之知以吳光運小人者,蓋其所見之不同,光運豈是小人哉?原其心則慼矣。其爲人也,不得時矣。使光運,若有求於時,則其疏豈其然乎?斷無他意,而非出於諂諛也。大臣斥之以已甚,儒臣目之以小人,光運慼矣。光運之疏,亦與向時趙迪命疏有異,而迪命所謂主威下行者何也?瑗曰,謂之主威下移,此直是讒構之語也。若疑金取魯之避其政事,則就事論之,亦何不可,而以此等語,加之於人乎?文秀曰,趙迪命之言,誠過矣。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云者,亦然矣。上笑。瑗曰,迪命,常時未嘗干涉議論,而今忽如此,誠可異矣。上曰,其人近於狹隘矣。瑗曰,此則異於隘狹,有關心術矣。李匡輔曰,儒臣以爲,觀吳光運擧動,則傾危不吉云者過矣。觀其擧動而何以知其傾危乎?瑗曰,臣謂觀其爲人與上疏,則傾危不吉矣。上曰,儒臣亦曾上疏,使吳光運、趙迪命論其疏,則亦必如儒臣之斥光運、迪命矣。瑗曰,臣疏,豈可比於光運迪命之疏乎?上曰,彼則必以儒臣爲非矣。何由分別乎?瑗曰,臣之疏,所據者理,察其理而辨其邪正,則在殿下耳。文秀曰,偏論則任之於時象,而擢其最賢者用之,則偏論自可祛矣。上曰,吳瑗以光運爲之小人,彼亦對辨之際,自然豈不爲偏論乎?因下敎曰,少退。諸臣退出。申時復入。文秀曰,大同之法,用舊蓄新,次次儲置然後,若値歉歲,則以爲災減,而今無留儲者,以貢物之故也。今之見存者,若爲十萬石,則大同雖半減,可以支當,而卽今所儲枵然,故參判臣金錫衍之爲禦將也,節節省用,十年之間,錢有十萬餘兩,木爲一千餘同,而今則各軍門亦枵然,戶曹宣惠廳三軍門,旣如是蕩盡,則脫有事變,將何以處之乎?國有裕儲然後,可能制民之産,而國不足,故民亦不足,經費之如是匱竭者,只由於不務根本而然矣。量入爲出,是爲節財之根本,摠計一年歲入之數,磨鍊經用,餘儲竝記錄留置,豈有尾閭之失乎?以司僕寺言之,古則多有儲積,繼用有裕矣。今則以惠廳所儲,推移用之,言其捧之數,則不下於前,而用度之如是苟簡者,其必有由而然矣。節財之道,臣謂宜自殿下先試始焉。節節省費,在廷之臣,孰敢不節財乎?此則殿下之所自勉處也。至於良役變通,則一疋二疋之間,皆有弊端者,由於士大夫及常漢之有形勢者,皆是閑游故也。此等之類,其數不億,欲爲汰定,則民心大爲騷動,不爲充定,則難得軍丁,此其弊之難救者也。臣在嶺南時,搜括軍丁,充定逃故,餘數至於萬餘名之多,此在任事者,措置之如何,而卽今廟堂之所區劃者,不知以何道處之,然剝割之弊,若不止焉,則大慮存矣。李匡輔曰,臣待罪醴泉郡守時,搜得閑丁七百餘名,充定逃故後,餘數爲三百餘名,豈有不得良丁之理乎?只以古法之不行,弊如是生矣。上曰,雖減一疋,隣族侵徵之弊,必自如矣。匡輔曰,數年前,臣與宋眞明,鑄錢不當之弊,有所仰達,而其後鑄錢之利,果不多焉。良役之變通,亦必如此,若爲減一疋,則臣則當爭之以決不可減矣。文秀曰,卽今軍役,堂上差出,故八路生民,皆擁立爭望其變通,而如彼遲延,若無實效,則民必失望,必有變通之道然後,可以信孚於民矣。匡輔曰,軍役謂之變通,而終無變通之實效,則喁望之人心,必將缺望而反歸於怨望之科矣。取以冊子言之,落張處,必有紙然後,可以補缺,無紙則雖欲補亡,其可得乎?今之軍額逃故之不得其代,若冊子落丈之無紙不充,不先有措畫料量,而徑設良役堂上,臣以爲悶然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良役之弊,生民之苦,如在水火中,廟堂方爲經始變通,而未知畢竟有何成效,大臣旣如是主管,則非小臣之所可輕議者,故不敢仰達。上曰,以所見陳達,則當問議於後日次對,而方設句管堂上,卿意何以爲之則好也?文秀對曰,二疋之役,元非苦役,而以其有逃故侵徵之弊,故民之不堪,至此之甚矣。閑丁若隨得隨補,則二疋之役,非民之所不堪者,而閑丁易得之路,臣有取證者矣。臣頃見定山縣監申思觀,則逃故五十名,無充定之路,故邀路場市,搜得五十餘名,容易充定云,以定山至小之邑,猶尙如此,況大州之多有良民乎?惟在任事者能否而臣意,則良布一二年姑減,以裕民力,沿海各鎭浦之不緊關者,竝爲革罷,以補軍丁宜矣。一鎭之所屬軍兵,多至數千,則革罷不緊諸鎭,得良丁幾許數也。亦可當變通一面,而軍丁雖無逃故,其本在於國家之經用,自國家若不節用,則亦何可支當乎?戶曹若節用,則有支過之路,而至於兵曹,則料布受食者,各有名色,實難盈縮,而若値歲歉,又有大變,則其可更徵於民間乎,此誠悶迫處也。自國家撙節財用,令銓曹擇送守令,內外交修,則民國庶可支當矣。每以守令之難得其人爲慮,而三南不過百八十州,通文武南行,豈不得百八十善治之人乎?另擇差遣之後,善治者,擢用而褒賞之,不善者,論罪而懲勵之,淸朝廷而明賞罰,則善者勸,惡者懲矣。苟如是,則何患守令之不得其人乎?以朝廷做事觀之,凡事一委臣下,而無束勵之道,故以悠泛爲恒式,而事不得就成矣。每事以其先後次第擧行,頻頻責成,則奉行之人,亦當操心而爲之,事豈有不可成之理乎?至於良布減一疋之論,臣以爲決不可成矣。不務其本而徒欲減其末,以爲民國維持之計,烏可以成乎?民衆地方,不減於古,而國事之如是罔涯者,此不過殿下不如祖宗朝,臣下不及於古人而然矣。天下之事,只由一貫來,無他別般這道理,而卽今上下恬憘,風俗大變,紀綱壞了,名分甚紊,治理之衰下者固也,無足怪矣。自今宜爲擇執祖宗朝良法美制,一定行之,則法綱可以立矣。以今番三千事論之,揆以法典,豈是容貸之罪,而遽然減死,其可謂國有法乎?大抵今日之弊,宰相不用私意,則庶乎可矣。以幺麼宣薦言之,宰相招致主薦之人,勤勤請囑,以爲越薦,則雖爲部將,以宣傳官履歷用之,此等事,不一而足,抑僥倖然後,可以定民志,其要則在於立紀綱,紀綱乃立,則百事,乃可爲也。上曰,卽今句管堂上之所管者,何事也?文秀曰,臣不知主管何事,而該堂亦不知云,堂上徑設,亦涉率爾。康節詩曰,施爲欲似千勻弩,磨勵當如百鍊金,古人之立言行事,從可知矣。凡諸事爲,當如百鍊金然後,可收成效,如是卒創爲之,而事何由得成乎?上曰,前者句管堂上之設置,予以爲怪,而今復如此,此亦因循之弊,不如先畫而後爲之也。文秀曰,每以臣言爲荒雜,而有懷,仰達矣。遇一事則責其成效然後,做去他事,事事而責成,其中細鎖gg細瑣g之事,雖抛置無妨,至於大事之欺罔者,以其罪罪之,有功者,以其功賞之,則人皆見有功者蒙賞而勸之,有罪者獲罪而懲之,皆畏罪而務功,則事務自當修擧矣。豈可一任臣下之賞罰,無懲勸之道乎?至於節財事,臣果縷縷仰達,而浚民之膏血,失之無用之地,此何事理也?民役財物,此是一貫之事,而今則分作兩件,知入而不知出,量入爲出之道,果不行矣。財用之匱竭,職此之由,而今日之世道,亦甚無謂矣。古之宰相,若遇時變,則入告于君,上下戒懼,以爲修省弭災之道,而今則不然,逆變接迹而起,至有子弑父之變,朝廷猶不知恐懼,此所以怨國之輩,桀驁者出於其中,則謀逆之凶,從而起焉,人心之媮靡,亦無餘地,故以戊申言之,誰有爲國家殉其身者乎?世道如此,人心如此,紀綱如此,民窮財竭,無半分可恃之勢,三百年宗社,豈至殿下而覆亡乎?殿下若能大奮發大振作,則國事可修而人才可得於其中矣。第殿下,英明太過,宏識不足,小事則察察,而大事則或有遺失處,必須御群下以誠心,除却不緊文書,做得緊切工夫,毋如前日之媮墮恬憘然後,國家可以扶持矣。臣之所懷,雖竟日連啓,而猶不可盡達,臣以都憲,不得入來,故愚忠自激,所懷鬱抑,心欲發狂矣。上曰,靈城如此氣習,人以爲麤率,而予則以爲戇直矣。三度呈遞,以都憲之不得行公,欲狂云者,人必以爲麤率矣。文秀對曰,臣非以都憲之不得行公,爲欲發狂,以都憲之職未解之前,臣不可入對,故心欲發狂者此也。文秀繼達曰,臣往嶺南時,櫛風沐雨,躬入島中煮鹽,其利不些,臣之不憚勞而如是者,只出於爲國之誠,而臣自嶺歸,臥病在家,其間臣之所區劃者,一倂錯誤,臣實痛之,世之惡臣者,皆以爲鹽商,而苟有利國家之事,雖賤於鹽商者,何可不爲乎?方令煮鹽爲二萬餘石矣。上曰,主管者誰也。文秀對曰,臣方主管,而人皆有謗言矣。上曰,前後諸臣之所達,皆以切實留念等語賜答,此亦便是文具,故今日卿之奏達也。不用此語,然卿之縷縷陳達,誠甚切實矣。堯、舜之世,亦有曰可曰否,而如成湯之於伊尹,高宗之於傅說然後,專任責成之說,尤爲切實矣。卿之戇直,前後知之已久,而予於近來,方寸已傷,事多遺忘,且不如意者甚多,而公私之分不明,滿腔徒是私意之敎,非謙抑之辭,果是實狀,而朝臣之性品過度者,予素有固執,故以外面觀之,似是疎待,而中心則不然矣。李宗城,昨年嚴敎之後,渠無引嫌,予亦不言,聊無纖芥之間其間者,君臣之間,固當如此矣。自夫乙巳以後,諸臣之向予陳奏,豈皆樂聞之事,而其中直言不諱者,李秉泰、趙顯命、李宗城如干人矣。補闕拾遺則李秉泰也。犯顔敢諫則趙顯命也。隨事無隱,從答開導,李宗城也。予性雖狹,人品之廓然者,亦好之,故當國事廣辦者,許之於卿,而趙顯命,今方在外,雖不爲要官顯職,豈可負予乎?少米頒科之時,以減膳事,顯命有所爭執,故予以爲顯命,終是不負,而以卿言之,卿之工夫,雖不及於先正臣趙靜庵,用諸京外,使百姓知有君者,非卿而誰也。授卿都憲者,非忘前日之言也。欲爲一番試用,而卿之所辭懇切,故旋卽許遞,然予亦知卿雖不爲都憲,可言也。爲都憲,亦可言也。以有君無臣四字,吳光運得小人之目,而大抵有君有臣然後,國事可爲矣。卿爲世所疑,使卿不能展布其才,而此後,予豈撓於三至之讒乎?要官顯職,從今不以卿縻之,而卿之死生,當爲靈城,此後若有可言之事,則卿以靈城,求對來言,可也。文秀曰,臣旣許身,則殿下雖薄待,豈不盡節,而況復曲保至此之境,則在臣分義,尤當如何?臣以狂童,素無所學,偶登科第,名位到此地頭,臣何不竭心盡力,而若有寵權,則人皆影從,君上雖許以遇事求對,而此易得罪於當世,臣不可續續求對矣。上曰,卿猶未盡聞下敎之意也。無承史而卿獨求對,則事甚怪異,而卿以靈城,遇事來言,此所謂得君行道時,方以入侍諸臣事言之,擧其短處,而卿若求對訐訴,則是開諂諛之門,不可使卿爲之,而予之身上闕遺處,求對盡言,可也。文秀曰,臣於前者,以李鳳祥家孥,周給月廩之意,有所仰達。而張譚、李述遠、金天章等諸人,亦皆爲殿下殉身,則其在奬節之道,以示軫恤之意,顧恤其妻孥,以報之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承旨,書三人名字,可也。文秀曰,戊申逆亂時,諸路原從參勳之類,有兩班焉,有將士焉,有官吏焉,有常漢焉。勳府兵曹,一倂充定於忠衛有廳等軍,竝與其子孫而督徵番布,至若兩班將士,視常漢自有分等,而猝然納布,無異軍保,出入鄕黨,羞愧欲死,所受錄券,非爲榮身之資,反作呼冤之端,兩班子枝,勿令納布者,明有事目,而當納各邑,混同抄報,該府該曹,又不區別,此非但招怨於目前,亦何以示勸於他日乎?臣曾爲知申時,仰達筵席,分付勳府,卽令分揀停布,而尙未擧行,請令備局,分付諸道,受券人中,前役軍保及應爲良役而因其錄券,倖免軍保者外,兩班子枝將士及官吏,應其役而納布者,一一成冊査報,憑準於當初諸道報來監司狀啓,永爲頉給,且持來勳府捧布案,永頉二字,書於各人名下,俾無後來更侵之弊,似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自上因戶判所達,有災減物件謄入之敎,至於本廳貢物災減,則當待收租案入來而處之,如尙房內弓房姑減者,先爲別單書入之意,敢此仰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兩南沿海尤甚邑,別爲措語,使道臣親自巡檢,使之區處,以爲接濟之道,而形止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當下敎矣。文秀曰,自朝家軫恤民隱,而守令之不善奉行者,宜令斥罷,無論侍從臣,擇送宜矣。上曰,然。金若魯曰,民事有所料量然後,可以使道臣巡察,而生民休戚,守令臧否,此是道臣之責,則道臣自當爲之,使道臣別巡狀聞者,恐非朝體之當然者矣。文秀曰,宣廟朝,有人獻文書者,其時臣下,以睿覽之未安,有所爭執,則自上以爲,若係民事,則豈不看察爲敎,卽今沿海民事,有同救焚拯溺之勢,不可以常例時規模論之矣。上曰,使道臣別巡狀聞者,雖似苟且,而國之所重,莫如民事,則令道臣,各別問其民間疾苦,民弊之可除者除之,守令之不治者罷之,則爲民飭勵之意,在其中矣。文秀曰,日昨折受等事,使之還收,卽此一事,臣下之警戢,百姓之聳喜,亦當如何,而雖以翁主第宅言之,須勿張大,不過使之居處足矣。駙馬在時,雖大家,可以鎭安,而其子則不過一書生,高樓傑閣,何可以支守乎?上曰,人情無貴賤一也。父母爲子之心無窮。而第宅不必高大之說是矣。外孫無可論,而雖親王子,五代後,豈不爲書生乎?文秀曰,以事理言之,第宅之宏大,實非好道理,古有鬼瞰高明之語矣。第宅規模,限其要略,以爲永久支守者,實是爲駙馬錫福之道也。至以折受事言之,蒼茫大海,磽确山田,處處折受,今則以駙馬之威令,可以收拾,而其子與孫則決難推尋,徒貽民弊而無益矣。膏腴田地,定數買給,以爲足用之地宜矣。臣生子如人,而得此封勳之後,遽見夭折之慘,以左議政徐命均家言之,如是多福,由其先世儉約之德云矣。造物之理,本來如此,凡係爲駙馬第宅田民等節,一從儉約,俾受多福好矣。上曰,所達切實,而予亦有所思矣。東平尉之家,如是支守者,由於儉素,而海昌尉,亦效東平,今不泯滅矣。文秀曰,殿下卽祚以來,凡係聲色土木奢靡之事,一切屛去,而殿下之不得不私,殿下之不得不欲,只在於爲駙馬營産業一事矣。此等切緊關頭,斷然割祛,則其餘國事,思過半矣。雖以閭閻家言之,女子之請得器物,父母之慈愛辦給,人家皆然而橫財之多得,終非享福之道,臣言,亦爲翁主藥石矣。上笑曰,閭家雖然,而帝王家則不然,且無求得者,而卿言則切實矣。李匡輔曰,臣曾任判決事時,因請對入侍以各宮房賜牌奴婢事,有所陳達,而自上以當,申飭內司之意,下敎矣。臣其時,卽爲出宰嶺邑,奴婢弊端,尤爲詳知,各宮房賜牌奴婢丘史,竝一百五十口,盡數受出,則例下王牌,王牌旣下之後,則雖有逃故丐乞之屬,不能更爲受出,故各宮房,必以一百四十九口啓下,而餘存一口,故不受出,宮差輩,無數侵徵於奴婢,奴婢蕩殘之後,輒還本役,更呈掌隷院,以富實奴婢,依舊啓下,以此之故,各寺奴婢,不但疲殘,名雖還本役,皆是逃故指徵無處之類,此弊不祛,則誠爲可悶,久遠各宮房,竝下王牌,俾無如前之弊,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承旨所達是矣。其弊予亦知之,王牌未下之各宮房,各別申飭,使卽啓下,而此後則出閤之日,王牌依法啓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奏事訖。朴文秀,先爲退出。吳瑗讀興元賀吐蕃尙結贊第六編,上命下番及承旨,以次進讀,止八板。瑗曰,此等狀,不過隨事論列,而極其詳備,別無可以推演仰達者,吐蕃之歸德宗,以爲失圖,而陸贄所陳戎虜情形,可謂切中機宜矣。上曰,然。上因下敎曰,言見重則君道尊,托以誠則人心感一節,尤有味矣。瑗曰,臣頃以王言,宜簡重陳達,而殿下敎以誠信不足,欲人盡曉,故自至於繁蔓爲敎,故臣以誠之感人,不在言語,上志所嚮,臣民不言而喩,爲達矣。蓋誠意不足孚人,則言愈多而民愈不信,王言支繁,徒失簡重之體,此實聖上留意處也。上曰,予亦自知其病,故以此一節,爲有味矣。瑗曰,此下惟不自用,乃能用人,尤宜體念,蓋人君,當以天下爲度,自用則不過一人之聰明也。視聽有限,何由遍及,若能用人,則天下之信,皆集於我矣。故仲虺告湯曰,自用則小,伊尹告太甲曰,無自廣以狹人,人君當存戒處也。上曰,所陳切實,當留念矣。瑗曰,李楚琳,固是叛者,而初不能討,置之藩閫,則當搶攘之時,不可以猜阻致患,故陸贄,出於權宜不得已之計矣。蓋唐之藩鎭,馴習旣久,臣節多愆,故寇亂之際,勢難猝革,故贄言如此,而非以此爲常經也。上曰,然矣。掩卷後,金若魯曰,李匡德,以江留之不爲應命,至於遠補甲山,匡德前旣撕捱,則到今陞資之職,固不當承膺,而聖上之斥補,終未免過中矣。瑗曰,殿下敎以君父旣命明日辭朝,則便同外補,臣以爲此等下敎,終不誠實矣。江留,旣是陞擢之職,則豈可以督迫之嚴,便同外補乎?上曰,李匡德補外事,非惡匡德也。意在其中,而過中之言,所達是矣。開釋而不聽,則補外,可也。而初則弛緩,末又促迫,至於補外甲山者,以外面觀之,似是過中,而意有在矣。然大誥之後,又有此擧措,予之心上工夫,終難矣。上曰,承旨,書備忘。匡輔書之,{{*|在日記}}上曰,又書備忘,匡輔書之,{{*|在日記}}上曰,堤堰司堂上,誰也?匡輔對曰,金在魯,方主管矣。上曰,堤堰司堂上,有名無實矣。近來擧行之事,明日次對,使之陳達,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鼓矣。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自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兩司將無入侍之員,大司憲徐宗伋,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俱不得入侍,事體未安,獻納李重震,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判尹張鵬翼,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詞訟劇地,不宜久曠。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備局堂上進不進單子中,稱病不進人員,更爲牌招,單子改爲書入事,命下已久,而尙無去來,政院別爲申飭。 ○傳于洪尙賓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而來詣賓廳人員,先爲入侍。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如是飭勵之時,懸病者尙多,領敦寧外,竝卽牌招,單子更爲書入。 ○傳于柳儼曰,飭勵之後,始爲次對,不但爲簿書期會而已。金尙星有疏陳之事,朴文秀以良役事,亦有所陳達。大臣似未及詳知,問于朴文秀,消詳後入來。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諫金鎭商,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獻納李重震,持平金光世、尹得徵,正言申宅夏俱在外,司諫未差,正言李錫杓未署經,只有大司憲徐宗伋,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而當此飭勵之日,兩司不可不備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潝爲司諫,沈宅賢爲判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賓廳次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同副承旨柳儼進。 ○柳儼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月二十一日,祿都目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參奉所報,則陵上甲方引石下邊生隙處,又爲缺落,長一尺二寸許,廣四寸許,厚不過二寸許,一旬之內,連次有頉,事極驚惶云。今此有頉處,頃日大臣奉審時,執頉,書啓,而卽今缺落,又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漢城府坐不坐單子,則五日內,次堂開坐,只是二次,而首堂則一不進參,當此卯仕酉罷飭勵之日,長官之許久曠務,事甚未安,判尹張鵬翼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申昉疏曰,伏以臣,得伏見擧條下者,以臣殿最啓本中,李漢弼置之下考,聖敎甚嚴,至有重推之命,臣於是誠不勝慙惶悚恧之至。夫驪州,素稱難治,已成弊邑,若非諳練勤敏之人,無以救得,漢弼除拜以後,在官日少,事務弛廢,奸吏因緣恣橫,邑民亦隨以受害,雖特敎促還,復理官事,其能革祛積弊,果有收拾之效,臣固不敢保焉,則雖欲强置高第,有不可得者,此豈出於曲遂其願,亦安有爲其地,而乃以吏橫民怨,直加句斷者耶。國朝考課之政,惟有殿最一道,而前後申飭之敎,極其嚴截,則區區之意,第欲策勵昏懦,爲萬一奉承之計,一從所見,不少饒假,招惹怨隙,固所自期,而今玆得罪,乃又相反,有若內護漢弼,上瞞朝廷者然,實非臣心有所萌也。然苟使臣,平日行事,有可一分見信者,則似此情外之事,豈至受疑於君父,而只緣樹立無素,不足比數,歷備任使底蘊莫逃,末乃以曲副私願,壞亂考法,獲辜事於聖世,是卽始終本末,一無可者,而不但一時一事而已。此臣所以自訟有靦,繼以自悼者也。今臣所坐,與聞見不的,等第差誤者有異,其用意欺瞞之罪,合被重辟,決非問備薄罰所可勘當,臣何敢以苟逭大僇爲幸,而擧此面目,復對吏民,不思所以自處也耶?冒昧僭猥,控暴危悃,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嚴加譴責,使方面重寄,不至久汚於匪才,一路幸甚,微分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十二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修撰金若魯,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日寒猝劇,逐日臨筵,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眩氣更無往來之候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亦復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若何?上曰,安寧矣。上曰,飭勵之下,備堂之懸病者亦多,殊極未安,卿等當先爲引見,而聞靈城入來,故使之消詳入侍矣。果爲消詳入來乎?命均曰,當隨事仰達,而言雖好矣。至於做事,則窒礙難行,以再昨奉朝賀李光佐所達觀之,良役則終無下手變通之計,外議則戶布結布,終不可行之云。結布則其名不正,雖不可行之,至於戶布口錢,則或爲可行之道,而此亦議論擕貳,以今日紀綱,卒無可成之事矣。一疋之役,行之雖好,而卽今用度,比國初,極甚張大,揆以形勢,萬無可行之路,若用龍灣、南漢時規模,則或可支過,而不然則一疋,不可爲也。朴文秀所見,捧布之路減省,而節用儲積,若逢凶歲,則減給一疋云。此則臣之所見亦然矣。首揆遭喪慼後,以病不得入來,曾有所料量之事云。後日次對,當爲入來仰達,而金尙星疏中所陳,則大旨不過於量入爲出,此則人人之恒日常談,而至於良役,二疋者之減給一疋,以結戶役雜費代,一結三兩,一戶一兩,代捧充數,減給一疋之代者,亦有窒礙難行之事,他邑不可一時猝然變通,而富平良軍,只是九百餘名,或可有以此變通之事矣。富平一邑則專委尙星,使之先試不妨,而至於良役大變通,則無善計策矣。金興慶曰,生民之疾苦,無過於良役,而自古不能變通者,蓋無善計而然矣。曾在先朝,亦有此議,或曰戶布,或曰口錢,或曰結布,而議論不一,利害相牽,終不能變通矣。臣之所見則無過於口錢,而此亦窒礙難行,省減捧布之路爲宜,而金尙星疏中,一結捧三緡錢,一戶捧一緡錢,充數一疋之代云者,亦涉偏重,捧布之軍,雖爲善政,而不納布之民,豈不冤乎?此亦非均一之政,似難施行矣。上曰,今日良役變通之說,便作上下之好閑談矣。先朝時,欲爲變通,而未果焉。猶能支過,至今日則視先朝時,若漢唐之仰三代,不可以先朝時不能變通爲言矣。良役若不變通,則朝鮮亡之之外,無他道理,戶布結布口錢,皆有弊端,不可行之云,而若有賢君喆辟,則亦豈無變通之事乎?然以今日之廟堂紀綱,決不得猝然行之,而今日之使之次對者,軍役堂上,旣爲差出,則有效驗然後,庶免罔民之科,其末終事,何以了當也?欲問此事故也。興慶曰,軍堂差出之事,則首揆建白差出,而臣以節目便否講定然後,設立軍堂爲宜云,則首揆以爲,有所料量之事云矣。上曰,若有可行之事,則入侍諸臣,莫非軍堂,何必別立名色乎?以卯酉之法,諸宰會議於備局,亦可勝於二堂上,而終無變通之善策,則設立軍堂,而以何事答民也?軍役堂上則以誰某差出耶?徐命均曰,尹淳、金東弼也。良役之不能變通,曾自先朝,因循至今,故領相,曾有所料量者,而亦不得施行,心常慨然矣。到今句管,更爲講確爲宜,故定奪差出,而堂上雖多,豈必盡爲句管乎?使一二人,主管區畫然後,設施爲好,而以領相料量之事言之,議論之歸一,必難矣。今日則堂上一人,旣不在京,領相又不入侍,姑不得稟達矣。上曰,以先朝時北漢事言之,議論不一,而故相臣李濡,擔當爲之矣。其便否,今未可知,而事之是非間,有擔當者然後,事可成矣。近日則每事因循,無一可成之事,今聞沿海邑則鷄犬之聲不聞云,如是而何可徵布乎?命均曰,沿海尤甚邑身布,使之勿捧矣。上曰,沿邑之軍丁充代之道,爲之可矣。命均曰,使之次次移定充代矣。上曰,其擧行形止,問之,可也。柳儼曰,八道民情,廟堂不能盡知,故八道臣之報狀,每以欺罔疑之,以年前六邑事言之,無萬分可捧之路,故爲慰民之道,臣與御史李匡德,相議狀聞,而廟堂不爲聽施,號令該邑守令,故守令鞭扑飢民,而終不能收捧,只招民冤而已。國家德意,亦不及於民矣。徐命均曰,柳儼所達是矣。而可捧之邑,李匡德使之勿捧,不可以一箇論之矣。上曰,守令初則不捧於民,終則稱托於監賑使之令者,亦不無其弊矣。朴文秀曰,守令之自初勤捧者,聞此下敎,則豈不冤乎?尹游曰,良役若能變通,則豈不好矣?而無善策,故不得變通矣。戶布結布口錢等議論,自古相臣柳成龍時,流來至今,而皆有弊端,故尙不能指一試可,卽今要道,則三南尤甚邑逃故,使道臣抄出額數,次次移定充額,而或減給好矣。卽今軍額,比古漸廣,以此養兵之多,終無善處之策,制民産然後,有可爲之道矣。民産不制,則雖一疋,貧民何可納乎?爲先急務,莫如勸農,講定條目,行會八道,無田畓之民,則使多田者分給,自官亦給種子,着實作農,則可以支過,桑政亦當爲之,而又令務耕木花,處處種植,皆爲織布,則納布之路,亦當裕易,此二者外,無他便好之事,備局頒行節目,使守令着念擧行,則可以見效矣。宋寅明曰,制民之産及勸農之政,乃其根本,而其本則又在於輕裕民力然後,可以行之矣。我國之人,自前多議大同之法,當初制定時,議論多端,而斷然行之,故至今民以爲便,量田時論議,亦擕貳,而行量之後,至今亦無弊端,若俟議論之歸一而做事,則無可成之事矣。上曰,以今日紀綱,北漢決不可築城矣。寅明曰,臣亦有所料量於心者,當仰達矣。上曰,仰達,可也。寅明曰,結布則今之結役甚重,不可添出結布,而大同二三斗,減給其代,若捧結錢,而八道,皆作六斗大同,則宣惠廳可以依舊,慶尙道餘三斗米,全羅道餘二斗米,以此餘數及外方軍官除番錢,皆爲抄出,隨州府郡縣,定給軍官幾名,其餘皆爲充數一疋之代,則庶可爲矣。尹游曰,兵曹惠廳兩衙門,雖減一疋,或可支當,而三軍門經費甚多,減一疋後,其代充入甚難矣。口錢其中爲可行之事,而亦有弊端矣。上曰,口錢之弊,何弊也?游曰,貧殘兩班,食口則甚多,而一一徵錢,則豈非難堪之事乎?侵徵之弊,亦出於其中矣。金在魯曰,領相之所料量者,其大綱則以一疋爲之之意,而亦有窒礙處矣。雖以先朝時事言之,良役之弊,不可於此時,故上下之憂慮,臣亦稔聞之矣。辛卯年間,以良役事,上疏者甚多,而皆有難便之事,故無一事試可,而其時亦有口錢可行之議,故相臣趙相愚,以不可行之意,上疏臚列,仍寢不行,又有人上疏,以爲若人之有病,而下不當之藥,則爲促亡之道,無無益於病云矣。今之民弊,視前日無加,而紀綱世道,則比先朝時,下幾分也。黑笠充定,亦重難,不能制民之産,則口錢亦不可行矣。貧民若食口多,而徵出數兩錢,則渠雖終歲經營,必不可捧,因爲逃避,則亦豈無逃故之弊乎?今之人心世道,無一可爲之善策,朴文秀所達之事,亦似有速效,而各鎭可罷之處,亦難盡知,雖或罷之,聚散之際,亦爲撓民之一道矣。尹游曰,萬戶八千窠,僉使七十窠,而若罷鎭浦,則舊勤接濟之道甚難,以其所罷之鎭卒,不可當一疋之役矣。朴文秀曰,減給一疋,而雖罷四十餘鎭浦,計其納布數,則其數甚多,雖得百名閑丁,充其百名逃故,則其效豈不大乎?上曰,靈城百名有效之說,切實矣。徐命均曰,三軍門軍額減數,則充定之,亦易得矣。上曰,朴文秀所達罷鎭浦之說,爲沿民姑緩侵徵之弊,四十鎭浦,罷之何難云,而以褒貶言之,冗官多矣。若罷鎭浦,則閱官案,自朝廷冗官,盡減,可也。申思喆曰,爲罷鎭浦云,而成器之減罷,重難矣。上曰,北道御史冊子有之矣,雖罷旋復矣。金在魯曰,京司則無冗官矣。上曰,豈無冗官乎?今以耳目之官言之,亦不入於次對,此是冗官也。徐命均曰,不稱其職,則皆是冗官也。以廟堂言之,如臣之無似,忝居廟堂,不能任輔相之責,亦是冗官也。下敎,以文臣差出州牧爲好,而亦豈知其文臣之善治乎?上曰,侍從之人則太無形者外,皆惜其身名矣。李廷濟曰,以一疋之役通行,則豈非好政,而其代猝難充數矣。曾自先朝時,如李濡、李寅燁等,講究善策,而終不得,故事寢不成,因循至今矣。大抵二疋之役,元非太重者,而臣觀諸外方,則納二疋者,皆是無依殘民,監兵營各官一疋之役,皆是富實良戶,防塞其歇役投入之路然後,二疋之役,一齊均役,則此非難堪之役,故今八月,以荐歉之餘,均役爲宜,故今年逃故充定則以監兵營各官一疋之類,盡爲充定之意,仰達,而言不見用矣。至於一疋變通之事,則終無善策矣。上曰,如此則事難成矣。飭勵之下,軍堂設立,而無其實,則豈不見笑於民乎?金尙星疏辭,卿等似不得詳看而一結三緡之過重云者,卿等之議是矣。然此亦各在其人矣。差送新進於一小邑,使渠獨試其邑之說,亦豈非少規模乎?予爲一國之父母,而猶不能救民,則史冊是非,姑捨勿論,豈不有愧於善治之一守令乎?予不能以微服往問於大臣,而卿等講問於領相,究其利害,今日講究,明日講究,商確,可也。而思侍講院少退之時,今雖日暮,大臣先爲往問於領相宜矣。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列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宋寅明曰,臣於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則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共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良役事,臣當往問於領相,而其大綱則臣亦聞之,減罷京軍外,方軍則減一疋,其代以他推移充數,今雖問議,諸議之歸一,甚難,不可猝然擧行,而口錢則戶口數考出然後,可知,然一疋之說,不預播於民間矣。上曰,予所下敎者,非爲猝然行之,而至於做事,則古豈無甲乙之論乎?惟在在上者裁斷處之如何耳。宋眞明曰,問議於領相,使之決末者,上敎至當矣。變通綱領,姑無相議於僚相之事云,依下敎更爲問議,事之成否間,決定宜矣。徐命均曰,臣當往問之矣。上曰,往問其節目,取來廟堂,與諸宰相確,可也。金在魯曰,尹淳催促入來,則似好矣。上曰,尹淳,兼惠廳堂上,而逬出城外,殊涉過矣。以兼管緊任之意,催促入來,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在外重臣,皆以世祿之臣,方當飭勵之日,前後催促之下,終不上來,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宜晩,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備局堂上,以尹淳、沈宅賢、朴師益、李廷濟、趙尙絅、李瑜,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湖南分等狀啓覆奏時,以其當初監司疏請,許其新大同中停退之故,以辛壬兩年條畢捧邑,明春停退三斗,而尤甚七邑,則特命舊未捧蕩減或停退,更無可論,而至於湖西、嶺南,則依湖南例,覆啓,分付。而兩道則尤甚邑中,必有辛壬兩年條未捧者,若因此未捧,而不許減斗停退,則殊非一視之意,兩道尤甚邑,亦依湖南例,雖有辛壬兩年條未捧,明年大同中三斗,一體停退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歲除不遠,而捧糴之政,姑不令停止矣,何以爲之?上曰,還上之節,視大同未捧,尤爲悶然矣。歲除不遠,則還上停捧,何如?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朴文秀曰,還上停捧之令,姑置不妨矣。歲飜後,未捧者,自然停之矣。金興慶曰,還上,歲前若不及盡捧,則雖歲後,亦爲督捧矣。申思喆曰,今月已盡,則無及時變通之事,而其中稍實邑,則何不督捧乎?金在魯曰,法令不能參酌行之,而臨時爲之,則未免苟且之科,不能見信於民矣。限歲末停捧,事未妥當,只令歲後勿捧,似宜矣。宋寅明曰,至今停捧,則只爲守令免罪之資矣。張鵬翼曰,今若停捧,則中間似不無弄奸之弊矣。尹游曰,今月已盡,似不可使之停捧,而大同則例捧於春間矣。上曰,停捧之令,姑爲置之宜矣。徐命均曰,頃因承旨所達,廉謹人,使大臣,各薦二人矣。旣以廉謹爲目,則後當爲淸白吏,題目極重難矣。若論朝士之曾任守令者,守法約己,善於治民者,則世不無其人,而不可以廉謹爲目,若改其題目,則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抄出其中最優者,拔薦,可也。雖以廉謹見抄,若復貪墨,則是不過貪吏也。終若持守,則是乃廉謹之人也。金在魯曰,生者謂之廉謹,死者謂之淸白,廉謹二字,不可輕議於人也,明矣。依大臣所達,改其題目,而使之薦人宜矣。上曰,然則改以廉吏,抄薦,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此卽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營下無親兵,以本道牙bb兵b抄出一千名,以爲團束,自十一月至正月排朔,以三百名立蕃gg立番g,以作緩急之兵,而千名牙兵,本身役二千兩,有辦備措置之道云。而立番軍放糧,則以廟堂所劃給六百名,親兵之所納木二疋,草作米三斗代,以小米十二斗收捧,可作番軍之糧云。道臣旣如是區劃拮据,則似當許施,而近來諸道監兵營,設置料窠漸繁,不無難繼之慮,更令消詳處之,何如?上曰,雖云自本道放給軍料,然莫非國家之財物,而卽今京軍,欲爲減額,則鄕軍尤何可新設乎?其狀啓,今姑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以全州築城事,判官具聖弼,賞加停寢之意狀請,而自政院已爲推考矣。城堞修築之役,不必以賞加爲拘,使之專委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其狀請之事,則固當勿施,而城役着實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平安都事鄭熙普狀啓也。以爲理山府時囚罪人金星智、金處玄等,臧殺gg戕殺g金民乞等五口之狀,明白直招,而爲避殺人之罪,中間逃躱,越走彼邊,及其還來之際現捉,而其犯越之狀,亦爲直告,殺獄犯越,俱是極律,而犯越之罪反重,依例梟示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此則犯越之罪,旣已現發,不當爲考覆結案,使之依法梟示,似爲得宜矣。上曰,從重律梟示,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卽伏見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則對馬島主兒名圖書,自前屢爭請還,終不得力矣。今番譯舌輩,委曲切責以利害,則圖書果已革去云矣。兒名圖書,一番出來,則其弊至於萬金虛費,今此譯官之得力,誠爲可嘉,論請賞典矣。上曰,此則自備局問於本院,考例處之,可也。命均曰,廣州府尹曺命敎上疏請,得空名帖,而自卜上出給爲敎矣。問于賑廳則皆已盡用無餘云,何以爲之?上曰,賑廳若有餘存,則許其出給矣。旣爲盡用,則分付吏兵曹,更爲成出重難,置之,可也。命均曰,寧邊府使李日躋,方築鐵甕山城,而今已移拜江界,爲城役,仍任則重難,然空名帖,亦爲請得矣。宋眞明曰,鐵甕山城,爲西路之要衡,而城址頹圮無餘,日躋今方改修,物力凋乏云。故臣在箕營時,以四五百石穀劃給,日躋亦辦得五六千兩,以爲始役,而卽今報請備局者,似是盡力而然也。經始之人,移拜他邑,事易瓦解,而若仍任重難,則以會內外付耗穀,加給物力,以爲完畢宜矣。上曰,似是力竭而然也。依宰臣所達,令廟堂參酌劃給,可也。朴文秀曰,李日躋,旣成七八分修築,則新莅者,豈不繼其前功修築乎?至於李日躋,則素有材局,不可臥治於江界一隅,如東萊、義州等地任之,可當一面,而至於穀物,則似不可別樣劃給矣。命均曰,然則新倅處,分付完役之意,何如?上曰,寧邊新守令處,以此意,申飭,可也。徐命均曰,此則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以海島設邑便否,有所論列,而海中諸島,多是各宮折受,且有屯場,此等折受屯場,盡爲革罷然後,可以設邑,而守令之擇送,亦難其人矣。若每以文臣之出入玉堂者,武臣之曾經閫帥人擇送,則可以爲鎭安之道,而如是擇差,必難永久,若以疲軟無勢力之人差送,則其害反甚。且折受屯場之革罷,亦甚難處,設邑一節,終多窒礙爲言,事勢似然,猝難設邑則諸議皆以爲,特設僉使於其中,以曾經閫帥之人差送,仍兼監牧,宮莊牧場,皆使屬之,依前收稅上納後,餘數竝令本鎭次知,其他各邑所屬諸島田民,一倂統領,則可作大鎭,無異於邑治,則足以鎭撫諸島云,此似便好,未如何如。上曰,若設邑便好,則折受屯場革罷等節,固無暇論,而予之爲難者,以守令之難得其人矣。若設僉使而或與羅牧,有所相較之事,則亦爲島民難堪之端矣。柳儼曰,設置僉使,實有掣肘之端,僉使雖領鎭卒,板籍則屬諸地方官,以一僉使,決無兼摠之道,如以海防爲慮,則莫如設置官倅,而前後羅牧,曾無盡見諸島形勢者,獨前縣監李衡坤,七年居官,頻以官事入島中,盡覽諸島,詳知形便,而其言以爲設邑便好云矣。上曰,李衡坤蒙放後,使之區劃形便,書進冊子,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祈穀祭,卜日不遠,日寒又劇,人有凍死云,其間和解,有未可知,爲民祈穀,雖是重事,保護聖躬爲大,冒寒將事,必致傷損,觀勢攝行宜矣。宋寅明曰,保護之節,不容少忽,祈神之道,亦在其中,日氣如是寒慄,則決不可親行矣。上曰,爲民之道,豈惜予之一身乎?精誠淺薄,孚格未易,而展吾此心,則雖致微感,抑何妨耶?一夜將事,亦非難矣。卿等勿慮也。上曰,今聞大臣所達,人有凍死者云,此由於陰陽乖戾,寒煖不適,使窮民以至於凍死之境矣。分付京兆,訪問凍死者幾名,而若是無依,鄕民之死於道者則使之收瘞,若有都民之凍死者,亦令顧恤其家屬,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京兆長官,殊甚緊重,而判尹張鵬翼,兼任訓局捕廳,不能盡察,判尹張鵬翼,今姑許遞,以年人差出,久任責成宜矣。上曰,方當飭勵之時,久任責成,而初頭次對,先遞京兆堂上,則豈有飭勵之意乎?置之可也。宋寅明曰,保護聖躬然後,可以慰神人之心矣。冒寒將事,或致傷損,臣民之憂慮,亦當如何,允從群下之請,使之攝行宜矣。上曰,卿等之力請是矣。而有民而有國矣。其在爲民之道,豈以日寒而不能展吾之微誠乎?柳儼曰,天高聽卑矣。殿下之精誠,如彼其至矣,而天必降監矣。若齋居默禱,則可以孚感神明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而今此欲爲親行祈穀者,非爲觀瞻而然也。欲盡吾之誠也。攝行則近於文具,事天之道,豈可以文具爲之乎?若有不安之節,則當下敎矣。上曰,吏判兼堤堰司堂上耶?金在魯曰,前年以堤堰修築之意,別關分付,道臣亦惕念擧行,故不無效驗,而其中長廣尺數,與舊案不無相左之端,至於西路則視之尋常,別無擧行之事,而近因承宣、儒臣,連有所達措語,行關分付,而有效與否,亦未可知矣。上曰,承旨見湖南矣,堤堰形址,何如?柳儼曰,南中則堤堰之蒙利者甚多,故民以爲重之矣。金在魯曰,堤堰之未蒙利年久者,許耕可也。而似不無相蒙之弊,明春使之摘奸,一切禁斷之意,申飭宜矣。上曰,摘奸則有弊,依當初所達,各別飭勵,可也。金在魯曰,江原監司魚有龍,以原城降號稱冤事狀啓,而此非本曹泛然回啓者,故敢此仰達。狀啓以爲,當初降號,以戊申逆賊熀、世弘胎生之地,而此賊等,元非本縣胎生,故其時一鄕諸人呈議送題辭,據流來帳籍相考,則逆熀本不入籍,世弘則其父,雖爲科擧之計,冒錄入籍,而非世弘胎生之地者,衆所共知,捉來世弘之庶祖母可梅捧招,則招內,其嫡子宗岱,癸亥年,與其夫柱相,來寓此土,甲子年,宗岱移居于堤川白夜味妻父金麟至家,乙丑七月二十四日,世弘胎生於其地云,而及臣按道後,民人等屢次呈訴,世弘之非此土胎生,如是明白,則本縣降號,極爲冤枉云云。又以爲本州,乃仁烈王后誕降之地,而事實昭載於國舅記文中,遽然降號,事體未安云云。下款事,在前海州,以仁祖大王誕降之地,不爲降號,而至於王后誕降之地,元無不得降號之規,雖以王后姓貫言之,例以郡縣陞府,降號之時,不以爲拘也,如西原、光山是也。此則非所可論,而逆弘胎生一款,可梅之招,雖似可據,民人等稱冤,又如此,而終無明白可據之文跡,邑號陞降,事體不輕,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以爲何如?徐命均曰,若非逆賊胎生之地,則降號似無義矣。朴文秀曰,當初降號時,必自金吾,捧根脚之招,知其胎生邑而降之,則到今道臣之如是狀請陞號者,必出於陞牧之意,此事旣無利害於本州民事,則必欲以縣監陞牧,使有此狀聞,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當初降號時,自金吾,必捧根脚之招而降號,若有民弊,則道臣之狀聞,猶或可也。旣無民弊,則招致可梅捧招,又如是狀聞者,事體未安,當該縣監,從重推考,道臣推考,其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地部,全無銀貨出處,自前以萊館收稅補用矣。近來年年減縮,今年尤不成樣,如其置之,則非久將絶種,收稅算員,自本曹旣已罪汰,而此莫非萊府不能盡心收納之致,且商譯被執,例於皇曆冬至使兩節行時出來,此係累百年定信如四時,無或愆期矣。今年節行銀,無端過限不出,一番過限,便是失一年利,許多商譯之失業,姑舍勿論,亦不無經用公貨之狼狽者,風傳雖難盡信,而似聞節行銀,趁限出來,而訓別館倭,稱以不出,符同掩置,從間道直送灣上,故灣上則銀貨多數待令,自南來者,或有目見其銀駄之上來者云。如此則關係尤重,臣謂東萊府使,宜有警責,訓別,各別嚴處,有不可已矣。上曰,東萊府使從重推考,訓別拿處,可也。末端所達事,雖是傳聞,旣達於筵席,則不可置之,以此添入問目,嚴問之意,分付金吾,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大誥纔下,奮發飭勵,比前日如何?而終日次對,終無一事之可成者,臣實慨然,況兩司,亦不備員入侍,如此悠泛,則國事無可成之日矣。伏願殿下,益須勉勵焉。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大誥之下,耳目之臣,無一應旨,終日次對,亦不免前日之因循,此則廟堂平日,無經紀之致故也。予之大誥,不能見信而然也。何尤於諸臣?予所自反處也。宋眞明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私書問於臣曰,平安道江邊潛商罪人五名,到配白翎鎭,未數朔,而其中一人,忽然見放同罪之中,一人獨放,旣甚可怪,此必關由於廟堂者,而秋曹直放,廟堂何不致察云云。故臣取見刑曹公事,則理山囚推罪人吳德興,以潛商窩主崔萬金同黨,累次刑訊不服,及萬金梟示之後,德興等,參酌減死而定配矣。所坐旣重,到配屬耳。因其妻之上言,輕易許放,該曹堂上,誠非矣。同罪者,皆尙在配,則仍令勿放,何如?上曰,此事予不能覺察,而循例啓下,不可獨咎該堂,而秋曹當該堂上,推考,其上言,勿施,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庠製設行事,曾有申飭之敎,而西學校授gg西學敎授g沈聖希,中學校授gg中學敎授g朴弼載,一向撕捱,終不設行,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事極未安,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設行,可也。{{*|出擧條}}眞明曰,陞補通讀,今年前,萬無畢試之路,未畢者,果爲蕩滌乎?上曰,年前畢試,可也。柳儼曰,日字不及矣。因爲蕩滌則士子輩,必以爲冤矣。上曰,不然。法令信如四時矣。年年設行陞補,爲士子勸奬,而蕩滌雖悶,過今月則蕩滌,可也。眞明曰,陞補雖或蕩滌,通讀則鄕中士子輩之仰望,甚切矣。使之設行,則似好矣。上曰,蕩滌今年,則此後則必準限過行,法不可撓矣。上曰,戊申死節人金天章、李述原、張譚三人家孥,令本道,每歲以四時顧恤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昨以表忠奬節,有所下敎矣。戊申年,以軍功奉承傳者,使吏兵曹,別單書入,而其後已經職者,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聞,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聞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求人於犯顔直諫之中,得以用之則好矣。卽今言路不開,故上下失政,不得聞知,其弊可悶,耳目之官,得其人然後,聖躬闕失及大小官員,可以聞之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未署經外,獻納李重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心衡爲司諫,兪㝡基爲校理,尹淳爲左參贊,金有慶爲工曹參判,南漢明爲永平縣令,宋時涵爲黃海都事。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入來未肅拜,右承旨李匡輔進,以徐宗敏爲忠壯將,姜璠爲忠翊將,尹得商爲三陟營將,金錫基爲中樞都事,姜碩厚、閔景夏爲僉知,權興駿、尹興大、權㝡爲同知,權儆爲五衛將,李明坤爲曹司衛將,金聖應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內乘,金泳爲副護軍。 ○李春躋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獻納李重震,今方詣臺,新除授司諫尹心衡,卽爲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例兼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進去,而勢將經宿,故所授水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假注書徐命臣啓曰,臣承命馳往于忠淸道忠原縣樓岩村領中樞府事鄭澔所往處,傳宣聖旨,則以爲臣年迫九耋,老誖益甚,人理殆盡,鬼事不遠,匪意玆者,史官遠臨,傳宣聖諭,蓋因吏曹參議臣徐宗玉之疏,許令諸大臣,各陳所見,作爲冊子,仰備省覽之資,庶裨彌綸之道者,以臣亦曾忝在大臣之列,一例宣旨,臣奉讀未半,蹶然而起,竊歎我聖上圖治之意甚盛,而太平萬世,可庶幾也。第臣少不如人,今焉耄矣。況又疾病沈淹,神識全昧,雖欲綴屬文字,論列得失,其勢末由,撫膺自悼,尙復何言,然念今日大臣之在於中外者,不爲不多,絲綸之下,計必有崇論劇議,日臻於朝廷之上者,果能以聖鑑之明,會群言而用其中,則其於救民活國之道,豈曰無少補哉?此垂死老臣,所拱而俟者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請令該曹,各別嚴刑,得情正法,以夬人心,以戢奸凶。請監司尹陽來改差。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新除授正言申宅夏,時在全羅道益山地,司憲府執義梁得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持平金光世,時在京畿永平縣任所,持平尹得徵,時在黃海道都事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遭慘慼,病勢添劇,昏昏委倒,生意殆泯,頃承史官臨傳聖旨之後,尙不能以一言仰對,不勝惶恐之至。顧今國體日卑,恬憘日甚,殆至於莫可收拾,靜言思之,皆臣妨賢尸素之罪,惟有日夜憂懼而已。何幸聖明,深念國事,赫然圖治,降旨求助,亶出至誠,此誠國家大有爲之機也。垂死老臣欽仰祈祝之情,顧何可涯量哉?至於書進冊子之命,益仰導言之盛德。而第伏念聖上接下之際,誠意藹然,有若家人父子之間,群僚奏事,言無不盡,只患如臣愚下,本無所謂心上彌綸之具而已。如有思慮所及處,則咫尺前席,自足以敷奏稟裁,畢陳愚忠,不待形諸文字而後,方可盡其一得之見也。且臣拙於文墨,老益短澁,悲撓摧剝之餘,精神一倍昏塞,誠無以運意綴辭,粗成議論,而自愧椎魯,倩手點改,厭然投進,有若應文備數之爲,則尤非人臣以實事君之道,故明旨之下,不得祗承,尤切慙惶兢懼焉。臣於平日,嘗欲以一言,謦咳於紸纊之下,而每於登對之時,輒緣神昏氣促,言不成說,未免泯默而退矣。今者聖敎,適及於此,臣請以區區底蘊,爲殿下一陳之,臣伏聞爲治之法,莫如得其要道而力行之,所謂要道者,先定出治之規模而已。若不能定其規模,徒區區於事爲之末,則其弊終歸文具而已。殿下必欲勵精求治,則臣以爲莫如先立其制治之規模也。臣聞長老之言,我朝人文,極盛于明、宣兩朝,而遂生文弊,文弊之極,朋黨出焉,惟我仁廟,以質而矯其弊,不尙浮文,不尙言語,一以質慤眞實之道,臨御臣民,故當時上下之間,至誠交孚,同朝之臣,情義沕合,體統不期立而自立,朋黨不期破而自破,民志自定,國勢自重,此乃得其要道之致也。故相臣翼憲公鄭太和,嘗曰,我朝君上,不必遠法堯、舜,惟法我仁廟足矣。臣嘗以爲名言,而以今日世道觀之,亦可謂文弊之極矣。救此之道,必用仁廟爲治規模然後,國勢方可嚴重,朋黨方可消散,臣切願殿下,加意於此也。雖然,今去仁廟之世,已百年矣。舊臣遺老之傳聞當日治規故事者,已盡凋亡矣。殿下雖欲聞其治體之本末,顧何從而得之乎?臣意則《政院日記》,非如秘史之比,從前自上有考閱事,則每令取入進覽後,還下本院,例也。若於燕閒之中,取進《仁廟朝日記》,潛心究觀,則想必犂然有當於聖心矣。得其事實之所載,精神之所寓於辭令批敎之間,深體而景行之,則必有切實裨益之效,而今日世道之藥石,爲治根本之要道,無過於此矣。然而必得聖祖之心然後,方可行聖祖之治,若不深味而熟察之,則何以得聖祖之心乎哉?惟我聖祖,天資極其沈重嚴毅,制心極其高明公正,發號出令,批旨訓諭,極其簡質典重,圖政制事,撫馭臣工,極其靜愼周密,故群下兆庶,莫不心誠悅服,盡力服勤,以成中興之治,今欲法祖爲治,則一言一動,一事一政,無不詳玩而深察之,眞切遵效然後,方得聖祖之心矣。惟聖明之懋哉,以宋朝言之,編進三朝聖政錄及取進藝祖朝中書故紙者,皆出於法祖爲治之意,前代遺事,足以爲據,故臣敢藉手而僭進焉。至於目今,政弊民隱,殆難毛擧,而良役一瘼,尤爲窮民罔極之冤,國家必亡之患,矧此荐飢之餘,許多軍籍,太半流亡,闕額無限,簽代益難,其勢必將至於侵徵隣族而不足,黃口白骨,竝罹其患,哀痛慘怛之狀,足以上干和氣,是則朝家雖有懷保如傷之念,而蔀屋愁歎之聲,終無窮已也。臣頃與僚相,反復相議,仍請差出句管之任,專管其事,稍待諸道査案之來到,從長講究,隨便釐正,惟以均役便民爲主,則庶或有一分半分救得之望,而句管兩臣,其識慮才猷,亦可謂極一時之選矣。欲望殿下,專以此事,責勉兩臣,俾有成效,而亦必定爲幾日之規,今日做某事,明日做某事,一日有一日之事,二日有二日之事,毋爲空談度日,上bb不b負聖上奮發淬勵之志,下bb不b失窮民跂待仰望之心,則國家庶有賴矣。且如尹淳,雖無緊劇職事,不可使之一日不在朝廷,況其卽今所管之任,其重如何,而一向屛處江外,不思變動,此豈人臣憂國忘身之義哉?伏乞聖明,亟降指揮,速令還朝,俾得以盡心職事焉。臣屢日悲傷之餘,澌頓益甚,床褥之間,末由運動,昨日次對,亦不得入參,而神思昏瞀,不能締成文字,草草陳聞,語無倫次,尤不任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達若此,深用慮念,書進冊子之命,蓋時原任大臣,以恒日經略所薀,而言語未詳者,開錄以進,可者用之,掣肘者商確,以助治道之意,書進筵達,其何妨也?箚中所陳,正合予意,可不留意而仰法焉?良役事,飭勉句管之臣,予豈忽哉?而若不孜孜講究,漸次下手,則今日此名,將又歸於文具,卿亦勉哉,重臣,已命催促還朝,其令備局,更加申飭,卿須安心,其勿引咎,益加善攝,俟間造朝,濟此艱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李重震疏曰,伏以臣,半生孱迂,特一無用者耳。淸朝言議之責,太不相稱,前後忝竊,報蔑絲毫,而夏間憲職之除,適及於遘癘濱死之中,恩旨之辱而臣旣不省,牌召之降而臣亦不知,自速違逋,惟俟誅殛,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追惟至今,惶隕曷已?自頃以來,屛伏田廬,臣旣自甘於廢散,人亦不備於記識,而千萬夢寐之外,忽承新命,不知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昨聞母病猝劇,急歸私次,而臣於見職,自有難冒之一大端,不得不仰暴衷懇,臣尤死罪,夫納言之職,地望自別,當初政曹之以臣充擬者,固可謂苟且承乏,而銓堂之疏,至以郞僚之不復來問爲言,同時通擬之人,旣以此引義遞免,則今於事久之後,雖不欲更事煩複,然在臣去就之義,亦豈有異同之別乎?只此一事,固爲臣必遞之端,而且今區區情理,亦有萬萬切悶者,臣之老母,年踰八耋,元來氣息凜凜,而素患泄痢之症,每値冬節而復發,近因日寒之嚴酷,症情轉益添劇,登溷無算,元氣下陷,乘虛氣升,口焦味苦,食飮全却,精神不能收拾,臣方煎遑罔措,扶護醫治,以此情勢,決不可一刻離捨,而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曲賜矜諒,亟命鐫削,以靖私義,以便救護,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以癃朽殘喘,近又重患阿堵疾,閉視昏昏,人事都絶,忽於朝紙上,伏見聖上責躬求助,辭意諄懇,臣奉讀未了,感涕自逬。噫,有君如此,吾國其將庶幾,欽聳贊歎,實倍常品,繼而史官,來宣聖旨,以心上彌綸,民間疾苦,俯詢甚切,此尤非愚賤微分,所敢奉承,然明命旣勤,亦不容昧然無對,顧臣半入鬼門,其心已死,上一款,固不能言,廟堂諸臣,算無遺策,下一款,亦不敢言。且念名微跡釁,不比人數,唐突陳列,義所靡安,徊徨累日,竟未得仰復,辜恩負國,罪合萬殞,伏乞聖明,亟令有司,勘以重律,大厲臣工,而殿下,亦須乘此悔悟之幾,發號施令,必循當然之則,無或有反盭過越之端,則將見天心協龢,災沴不降,人情畏服,亂萌永杜,而民生樂業,國勢鞏固,自底太平泰無虞之域矣,臣不勝大願焉。臣久困二豎,引罪稽遲,尾進釐祝,又涉猥剩,罙增戰恐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達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能應旨,其何所傷?箚末勉戒,辭簡意切,可不體念焉?卿須安心,其勿引咎而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傳于柳儼曰,頃以奢侈之弊,有追後下敎之敎,而尙未果矣,今始諭焉。噫,粵自上古,燔黍捭豚,汙樽杯飮之時,亦可以致敬鬼神,茹毛羽皮之時,亦行乎尊卑貴賤,而後聖繼作,雖有臺榭宮室炮燔烹灸麻絲布帛,其亦不剪茅茨,數等土階,三代以後,人文漸繁,儀節詳備,未有若近世之侈者也。吁,爲人父母,有子有孫,子婚女嫁,禮之大者,情之當然,而或年過而未嫁,至老而未婚,其弊之由,卽奢侈之所致也。爲人子爲人孫,於其父於其祖,喪祭等事,或踰月而未葬,或未能以禮祭者,此亦無他。侈之所由,豈不惑哉?略以婚娶,成人倫之大者,豈亦拘於侈大,以絶其後者,而於喪於祭,各有等級,亦各有貧富,從禮無越,稱家有無,使其父祖,無踰月而安厝,亦不輟其饋奠,乃人子之常情,何拘繁文浮侈,而未能盡其道乎?此所以惑之甚者也。蓋風行草偃,影隨表準,匹庶之奢侈,乃效朝士,朝士之奢侈,乃效貴戚,貴戚之奢侈,本自王宮。噫,予雖涼德,所惡者奢也。而其偃若此,其影若此,豈復曰素惡奢,此亦予益加自勉,躬率敎導者,亦不在乎言敎,而其惑之之由,不得不先諭,吁嗟士庶,其從便乎,從難乎,其從理乎,從私乎?其便與理者何,卽儉也。難與私者何,其奢也。莫曰寡躬之未躬率而忽諸,昔漢文之寒不可衣,饑不可食之語,誠切實也。自曰躬率,而其不下手,亦豈信哉?尙方每年織造之品,近皆命寢,庶近於古之織錦坊,其令該院,撤其機,勿復稟焉。嗚呼,此風不悛,國將奚爲,其須猛惕,毋替此諭。 ○傳于柳儼曰,今之朝臣引接之處,卽昔年裁決萬機之所,而流來稱名,雖微不正,況今接臣僚講治道之時,不可以此名,書諸靑史,其令玉堂,效武王盤盂几杖之銘,名閣書進。 ○十二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輪對官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校書校理裵晉明,平市署直長金相良,義盈庫直長李普祥,典獄奉事李尙白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達職姓名。姜杭進伏,達職姓名。上曰,職掌,杭擧職掌仰達。上曰,所懷,杭曰,不無所懷,而猥越不敢達矣。上曰,旣已詢問,則若有所懷,仰達可也。杭曰,本院空省記之弊,已是通朝所共知之謬規,故敢達矣。他司則未陞實前,無受祿之規,而本院權知,則與實官,一體受祿,國家之本意,蓋欲其不使任意在外也。而權知官,無呈辭受由之規,故或有因親病而下鄕者,或有以子息成婚而下鄕者,任意下鄕之弊,空省記之謬規,蓋由於無呈辭之例故也。臣家在嶺外,亦於向來,聞父病而下鄕,勢難離側,經年未歸職次矣。適値摘奸時闕直,兩度罷職,殊極惶悚矣。此後則雖權知官,一依實官呈辭之規,使不得任意下鄕,以革空省記因循之謬規,似或得宜,故惶恐敢達。柳儼曰,權知下鄕人呈辭事,旣無古規,則似不可創開,而在鄕空省記之謬規,不可不申飭,以承文院在京官員省記之意,申飭宜矣。上曰,權知呈辭,似涉屑越,而省記事,依承旨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杭曰,文臣分館後,京華有勢之人,元無免新之事,只是在鄕之人免新,而鄕人亦不多,故回公時,或有校檢回公之事,事甚未安。而京人之不爲免新者,以其有橫出六品之路故也。此後則本院免新後,使之出六,而橫出之路,防塞宜矣。上曰,分館事體甚重,而其弊則實如姜杭所達矣。柳儼曰,未回刺者,或有實病,或有情勢難安者,則未免新前橫出之事,不可防塞矣。李鼎輔曰,係是職掌所關,故敢達,翰苑爲四館之首,故參下出身,自翰苑擇其可堪翰薦者,承文院及國子芸閣,次次分館,而其中或有以注書出六者,或有以察訪出六者,自是古規,若槐院,未免新前,不得橫出云,則翰薦及注書薦,亦不可爲之乎?姜杭所達,殊甚非矣。柳儼曰,旣非史事則李鼎輔之煩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以職掌爲達,則勿推,可也。儼曰,新及第之人,分館後,始爲文臣,故察訪望,亦爲擬入,而注書說書之薦,亦爲之,故因此出六,而翰薦則雖未分館,亦爲薦擧矣。姜杭之以未免新前橫出之路防塞云者,未成說矣。姜杭曰,臣之所達,非以橫出爲永塞也。未免新者,使之盡爲免新似宜,故有所仰達矣。柳儼曰,姜杭所達,殊極煩屑,推考,何如?上曰,未免新橫出之規,不可防塞,而分館後,爲文臣則分館事體,甚重矣。近來京華之人,士子則以入太學,爲羞恥事,文臣則以承文院免新,爲羞恥事,豈有如許道理乎?殊極非矣。姜杭旣以職掌仰達,則承旨之請推誤矣。儼曰,姜杭,旣以本院弊端陳達,而至於免新前,不得橫出六品云者,係是變通則殊涉猥越,推考警責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大體是矣,推考,可也。姜杭退伏。校書校理裵晉明進伏。上曰,職姓名,晉明,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晉明擧履歷仰達。上曰,職掌,晉明擧職掌仰達。上曰,所懷仰達,可也。晉明曰,經書諺解音吐,有今古諺解不同處,故治經擧子,莫適所從,以是多有見屈於應講時,誠甚冤矣。分付芸館,釐正今舊諺解,以爲刊布之地,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使該房承旨,校正新舊板,後日登對時,以爲稟達,可也。而姜杭,旣以猥越請推,則裵晉明之直請刊布者,亦涉猥越,而獨不請推,未免班駁gg斑駁g,裵晉明推考,承旨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晉明退伏。平市直長金相良進伏。上曰,予已知之,職姓名不須問,職掌及所懷,仰達,可也。相良,以職掌擧達,而所懷則本署或有事,則稟於提調變通,無可達之辭矣。柳儼曰,平市署官員,今方入對,而臣以平市事,有所懷,故敢達矣。近來市廛之弊亦多,而至於平市署及他上司如禁府等諸司,多有勒貿之弊,或給歇價,或勒取各物,而仍不給價,故市民之呼冤匪經gg輕g,此後則各別申飭,俾無如此之弊宜矣。上曰,該署官員,亦聞承旨所達乎?出擧條,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相良退伏。義盈直長李普祥進伏。上曰,曾於典祀官時,見之矣,職姓名不須問,而職掌仰達,可也。普祥曰,次知,燈油進排矣。上曰,遺在?普祥曰,無遺在,每每加用矣。上曰,加用於何處耶?普祥曰,各司進排燈油眞法油,一朔應用,合爲三石餘斗,而本庫實遺在,常患不足,故年年加用矣。雖以政院言之,應進排眞法油,一朔所用,合爲一斗一升則加用,至於二斗矣。加用之弊,誠難變通,殊甚可悶矣。上曰,加用之弊,亦自政院始矣,一斗一升進排之數,加用二斗者,必有中間滲漏之弊而然矣。諸承旨,先爲推考,自政院,各別申飭于各司,可也。{{*|出擧條}}普祥退伏。典獄奉事李尙白進伏。上曰,以忠義衛,爲參奉者耶。職姓名,已知之,職掌仰達,可也。尙白,擧職掌仰達。上曰,罪人之時囚者幾名?尙白曰,爲九十名矣。上曰,輕囚放釋之後,又有輕囚耶?尙白曰,卽今各司所囚,略干有之矣。上曰,幾名?尙白曰,六名矣。上曰,所懷仰達,可也。尙白曰,別無所懷仰達之事矣。上曰,李尙白,何如人也?柳儼曰,海興君橿之四寸也。輪對官,先爲退出後,柳儼曰,各司進排雜物,加用遺在,所掌之臣,若能節節善處,則豈有加用遺在之理乎?所謂加用者,各處緊用處甚多,故用度亦多,由是有加用之事,至於遺在,則以冬節所用柴炭言之,柴多用而炭少用,則當於貢物價上下之時,多用之物,多給其價,小用之物,小給其價,可也。而不此之爲,毋論多小用度,一體上下價本,而國家所用者,小則是爲遺在,轉轉不捧則是爲舊遺在,若或盡捧,則市井之類,亦爲怨望,此甚可悶之事,而各司貢物之難支,實如倒懸之勢,至於尙衣院進排,比前尤甚難支云,不知緣何事致此,而似聞自大內,或過大事,則賞典之道,倍蓰於前,故用度難繼云,未詳其信否,然酬勞之典,豈不好矣?而若無限節,則受賞者之心欲無窮,經用之有限如此,其不可濫費也,明矣。此等事,亦爲下詢於戶曹惠廳堂上,各司加用遺在之數,使之精覈抄出,自內過用者則以爲節省,自外滲漏者則當該前後官員,各別警飭,覈出其某處某事某物,加用遺在之數,以爲定限節用,則豈有加用遺在之弊乎?上曰,所達是矣。而自內亦無濫用之事,至於賞典則比前爲多,此則所不可已者,而頃者,戶判已爲刊錄冊子入之矣。在內則無復可問之事,至於遺在,其弊甚悶,此則當爲飭勵矣。儼曰,貢物之弊,誠難變通,而其中無狀者,多般請囑,以作遺在,其餘多用之物,以作加用,以支勅之需言之,十勅所支之物,一時盡爲受食,而支應者,不過數三勅行,其餘爲遺在,若爲督捧,必有怨望,終歸於尾閭之泄,財物安得不匱竭乎?臣於戊申年待罪禁衛郞廳時見之,則重記所付,不過錢二千餘兩,木五百同,而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爲兵判,節節省用,盡誠爲之,故多用於經費,而一年之內羡餘,至於木爲五百餘同,錢爲三萬餘兩,節用之效,可見於此矣。各司該掌之節用如此,則可以足財而民安矣。上曰,所達是矣。儼曰,大同上納本意,以其貢物,當下幾石,摠計一年應入數上納,其餘竝留置本道,名曰,儲置,以備水旱救民之資,而近來惠廳,直以某邑儲置,某石劃給,其餘則竝爲上納,故各道儲置,極爲零星苟簡。大抵用財之道,就其中應用者,各別撙節,以爲用餘儲積之地則好矣。而亦不可初置羡餘,以啓濫用耗財之弊矣。今後則計一年所用上納,其餘則盡爲留置本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出擧條,令廟堂相議於惠廳堂上,後日次對,稟處,可也。{{*|出擧條}}儼曰,各邑夫馬,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則自儲置米,劃給刷價,中間徑遞之人,則元無劃給之事,以有大同四道言之,一年所上下,其數甚多,中原則元無夫馬送迎之事,只給告身,路引則爲其官者,自備而往,自備而歸,我國則雖與中原有異,以徑遞之官,自備還歸者見之,新赴瓜遞官,雖無大同除給之事,亦可往來,臣意則大同中,除給刷價之規,今姑除減,則似好矣。當今民窮財竭,國事罔措之時,凡係節省之道,靡不用極,故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令廟堂確議於惠廳堂上,次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儼曰,貢物價之以大同上下者,此非出於結役,乃是戶役,而以戶役添結役,故大同爲十二斗,各道物産之進上者,亦自大同儲置米中,劃給一二次進上之物價,其數夥然矣。臣意則還耗之戶曹及各營與守令之所用者,盡屬道臣,以其耗穀,支用一年進上,則無儲置米濫用之弊,而可爲裕財之一道矣。上曰,月膳皆貿進,則儲置米,必多入於進上矣。儼曰,昨日次對,八堂上濟濟入侍,此是近來所未見之事,而臣以爲必將有爲之事矣。諸臣之所建白,終無醒人心目者,臣竊爲之慨然,以良役變通言之,終不出於昨日諸臣所達五件事,廷議歸一然後,以爲設施,則終無了當之日矣。自上宜爲詢問其戶結等利害,以爲永久遵行事定式,而俾定節目以入,些少掣肘之端,不必盡顧矣。諸議相難,終無指一了當之事,仍爲姑罷,臣實慨歎。而金尙星疏中,所陳結錢事,決不可行之矣。以卽今應用之結役,民猶不堪,則一結加徵三兩錢,豈非太重乎?至於口錢,則似或輕便,而此亦民心信服然後,可以爲之,不可猝然定行也,明矣。戶布不可行之議,亦出於儒者之論矣。不能徵之於朝士,獨爲徵捧於士民,則此是不得行之一大窒礙處,李廷濟所達閑丁漏入處,盡爲防塞云者,似是便好,而監兵使,若無財物,則脫有緩急,何以措手足乎?不可盡奪充定,而其中朴文秀所達隨弊救弊之說是矣。擇其可行之事,斷然行之爲好,不可左右牽掣,架漏因循也,明矣。上曰,良役變通,屢年經度,而終無善策矣。戶布則上自王子大君,下至庶民,一切行之然後,此可爲大同之役,而予之所見,以戶布爲可行之法矣。及聞李奉朝賀所達黑笠之說然後,欲爲救民者,反爲促亂之階,故自聞其說,戶布一款,予不留意矣。大抵二疋之布,元非苦民之役,而只由於不能擇差道臣及守令,故致有此隣族之弊矣。若擇一守令,則一邑可無弊端矣。若皆擇人,而隨闕隨充,無隣族之徵,則前之獨納十疋布者,只納二疋布,其效豈不大乎?此不可一時變通,上下積工,道臣守令別擇然後,可以責效矣。若如昨日次對之弛緩,則道臣守令,亦何可擇送乎?若如此,則雖爲一疋之役,隣族之弊,當自在如也。朝鮮開闢草衣草食之敎,蓋由於良役矣,祖宗朝,一洗高麗侈風,專尙儉約,而視箕子八條敎之時,猶可謂之富汰矣。今日之民窮財竭,專由於國無紀綱,奢侈成風故也。若如箕子時爲之,則雖一疋,亦可有餘裕也。朴文秀所達,承旨不能詳聞耶。文秀之言則三南尤甚邑,限一二年,減給一匹云矣。其他邑民之不得蒙惠者,豈不稱冤乎?儼曰,當初以二匹之役爲定者,亦有本意而然也。上曰,列聖朝名臣碩輔,當初講定也。似以裕如爲之,而慮後弊之意,存於其中矣。儼曰,一疋之役,豈不倍歇於二疋之役,而若過十餘年後,則復有如前之弊矣。軍堂之徑出,亦豈非可悶乎?上曰,所達,實如予意矣。雖減一疋,數年之後,民必希望減給半疋矣。儼曰,臣待罪南藩時,巡觀其下道,則地甚遐遠,王化不及,民俗甚惡矣。臣意則以爲,光州、錦城等地,設置一行營,使道臣,或留於其處,以爲宣布王化之地爲宜,故敢達。上曰,設置行營則又生一監營,必有弊端,而以忠淸道之不能眷率觀之,其不可變通,可知矣。儼曰,卽今守令之未署經者,甚多。而以兩司不備,故不得爲之矣。憲府則都憲外,諸臺皆在外,故不得請牌,殊甚可悶,在外諸臺,申飭上來宜矣。上曰,梁得中、申宅夏,皆在外耶?儼曰,然矣。不但此也。諫院只有在京官員三員,而憲府則俱在外矣。上曰,昨已下敎,而次對時,耳目之官,亦不備,極爲寒心。守令則過一司署經後發送,而都憲之撕捱,殊涉太過,事體未安。雖不可以署經牌招,更勿撕捱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承旨,書領相箚批。柳儼書之,{{*|原疏批答,在日記}}儼曰,批旨切至,而以無則否矣爲敎者,其於待大臣之道,恐或未安矣。上曰,所達是矣。刪改,可也。上曰,近來藥房入診之所,素無堂號。外間何以稱之?李鼎輔曰,堂號則不知,而自下稱之曰,別儲廂矣。上曰,頃者大臣,語次有此稱,故予有下問矣。此堂下廊舍,宦寺輩,稱之曰庫房,蓋光海時,財物所藏之處也。而別儲廂,在其傍,故仍有別儲廂之稱,而旣無其義,且無文籍矣。自先朝,間或臨御,今則予常常居處,公事酬應之時,藥房入診之日,御此室者居多,便是裁決萬機之所,則名之以別儲廂,實爲未安。玉堂與政院相議,定其堂號,仍爲書入,可也。政院諸人中,誰能善書乎?柳儼曰,政院無善書之人,皆能成便,而別無善書見稱者矣。上曰,向者陸贄奏議中,六弊書進者,誰也?李鼎輔曰,修撰尹得和之所書入也。上曰,如是足矣,何必求善書者乎?使尹得和書進,可也。而堂號,以勉戒之義揭號,滌去別儲廂無義之謬號宜矣。柳儼曰,卽今爲國要道,莫如節用,節用則財物自裕,而以國家觀之,果無侈大之事,而聖躬之尙儉,無以加矣。凡係王宮貴戚之屬,侈風果盛,各別嚴飭宜矣,持守此心,毋或間焉。上曰,然。人主一念之間,治亂係焉。予若不能守今日之心,視唐玄宗如何,惟在近密之匡救耳。儼曰,聖敎如此,臣實感動,在庭臣僚,皆以私房事,雖或有欲爲陳戒,而未果者多矣。聖心如是無毫髮之私,則皆當得言之秋,來諫之前,舊弊自然可祛矣。復何憂乎?大抵氣有盛衰之殊,事難終始如一,必以學問培養之然後,可無間斷之患矣。殿下之學問工夫,猶有未盡處,伏願力行而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加意也。上曰,承旨,書備忘,柳儼書之,{{*|備忘,在日記}}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不進未肅拜,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監察茶時,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守令之除拜旣久,而兩司皆未署經者,至於四員之多,此時曠官之弊,誠甚可慮,而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憲府則只有大司憲徐宗伋,諫院則只有獻納李重震,無以備員署經,司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獻納李重震,一體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義禁沈宅賢,除拜多日,尙不出肅,凍獄滯囚,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草溪郡守李義壁呈狀內,與本道監司,有娚妹間應避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旣是監司相避,則不可仍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左承旨洪好人進。吏批啓曰,鍾城府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趙明澤爲司諫,尹汲爲副修撰,宋寅明爲知經筵,李榕爲鍾城府使,安相徽爲司成,朴致文爲禮曹正郞,李敬臣爲廣興主簿,金養正爲橫城縣監,魚必遂爲草溪郡守。 ○洪好人啓曰,新除授鍾城府使李榕,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司諫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武臣賓廳講書時,武臣兼宣傳官金弘魯,將鑑初卷不通,部將李聖望,將鑑初卷不通,守門將桂仁基,《通鑑》初卷不通,御營廳哨官趙載煥,《通鑑》初卷不通,竝請推考。傳曰,允。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哨官手本,則入直把摠李行相,數日重痛之餘,今朝曳疾入直,而卽今症勢,萬分危重。且其病情,實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於闕內,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目今字牧之任,不宜久曠,況歲律將暮,另飭赴任之時,許多守令,拘署經而尙未下去,豈不寒心?新除臺官,竝牌招,都憲疏批已下,亦爲牌招,使之卽爲署經。 ○備忘記,頃者大誥中,旣曰吁嗟三相,冥冥奚聞云,則今玆致祭,宜不參差,而製述官啓下之中,尙不製進者,事甚稽緩,當該知製敎推考。 ○備忘記,大司成批旨中,當示未安之意,而飭勵之下,不卽擧行,若是煩稟,已涉未安,而以私故列書章牘,事體亦涉屑越,大司成宋眞明,從重推考。 ○獻納李重震啓曰,臣以萬萬無似,猥叨新除,匪不知此時言責,固非如臣巽軟者所可叨,而近伏見聖心奮勵,至有藹然求助之敎,臣之情地,實無唐突承膺之勢,而牌召臨門,分義是懼,不得不祗謝恩命,謄傳故紙矣。卽伏聞日昨筵敎,誨責備至,至以大誥之下,臺閣默無一言,特下未安之敎云,筵語至秘,雖未得詳,而當此警飭之日,職忝耳目之列,曾無片言隻辭,有可以少補衮闕,而伈伈詣臺,不過行呼唱於道路,則不待聖敎,臣實愧訟之不暇,顧臣志氣消頹,言議巽懦,噤烏之誚,正爲如臣者道,則堂堂聖朝,顧安用此等諫官爲哉?且見叨之職,自有向來難冒之端,初旣疎率,未能詳審於去就之際,末又泯默,更承誨責於筵席之間,此已臣不善自處之一大端,而且於昨日傳啓之時,亦有率爾之失,黃晸之以繡衣時事,追後請罷者,事涉已甚,宜停不停,致速物議,臣之一番冒出,致此無限嗤點者,莫非臣迂疎不商量之致,以此以彼,其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柳儼啓曰,獻納李重震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兼中學敎授朴弼載,兼西學敎授沈聖希,從重推考,庠製斯速設行事,榻前下敎,已至多日,而累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朴弼載、沈聖希,竝推考警責,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bb死b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爲人愚騃,行己鄙陋,向者賊人天栽之假稱御史,橫行西邊也。徵瑞,以龍川府使,望風趨附,不識羞恥,坐此罪廢,多年見枳,而頃者邊邑之除,又以贓汚,重被臺言,則循例檢擧,亦不可輕議,而擢授閫任,已駭物情,莅任以後,全不省事,譏謗層生,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雖涉太過,旣啓旋避,未免苟簡,請獻納李重震遞差。答曰,不允。李徵瑞事,只論卽事可矣。何必追提已久龍川時事乎?先祛過中之意,其須虛心,而復更詳察,處置事依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於今朝,伏奉備忘十行,痛切開示,聖意導民籲俗,抑奢崇儉之旨,出尋常萬萬,特命先罷尙方織造,仍令撤其機,而勿復稟焉。臣於此不覺蹶然而起,繼之以感歎曰,此漢唐明主所不能爲者,而殿下乃能之,臣於此益知聖意卓然,不苟安於漢唐少康之治,而在於三代也決矣。有君如此,爲今日臣子者,不卽趨命,頓變其前日豪奢之風,則是殆無人心者也。臣適待罪尙方提擧,撤去織機,不過一郞吏事耳。臣不當躬之,而實感曠古之盛節,率郞吏來,撤器械,束之空廊,示不復用,仍卽走伏闕下,敢將責難之忱,略效執藝之義,惟聖明察納焉,竊惟帝王之出治,有大體焉,有節目焉。卽今抑奢,不過救弊中一段,而一段中之大者也。然抑奢崇儉,亦有本末,擧其本則末自隨之,此固事理,而但擧本而遺末,使本末不相須,則治不成焉,夫聖躬,一國之本也。宮闈也。朝廷也。閭巷也。鄕邑也。卽其末耳。聖敎所謂王家貴戚,朝士匹庶之等,誠不易之訓也。惟我殿下,洞察奢儉之知,亟明抑崇之道,先罷尙方之織造,則其本,不可謂不正矣。凡我一國之內,孰不警動而飭勵之耶?但臣之所憂慮者,殿下不知之中,宮中貿取紗綾、紋錦、珠貝、金玉、飭首、文身,與昔無異則宮闈是四方之極也。宮闈不變,雖日撻四方而責其變,終不可變矣。今旣始自聖躬,至罷織造,又必使宮闈化之,貴戚朝士效之,閭巷鄕邑則其朴素之風,流行於一國,然後始可謂本末之相須矣。不然而宮闈之飭首、文身,不能一變,則是必遠貿於燕市,近取於京肆,譯舌言之,市民知之,貴戚朝士閭巷鄕邑,又莫不知之,仍又竊議而歸譏曰,罷織何事,撤機何爲,此其實耶文耶?如此而警動者還怠,豪侈者不服,然則不惟不悛,必更甚矣。此臣所以日夜憂慮者也。昔晉武帝,焚雉頭裘,唐玄宗,焚錦鏽、珠玉於殿前,其警動一時之聽聞,豈不美哉?然而民俗終不得丕變,侈習終不得禁抑者,特坐於宮闈之間,奢靡猶前,貴戚以下,不復心服而從令故耳。惟漢之文帝,外則身衣弋綈,集上書囊爲帷,內則所幸愼夫人,衣不曳地,故恭儉之化,不令而行,庶人壁繡,倡優后飾,終能噲然一變,卒致家給人足,紅腐相仍,其符驗之見於史策者,如此矣。殿下今日此擧,若出於警動一時之聽聞而已,而宮闈之間,無去奢之實事,則是徒與晉武、唐宗,一般歸矣。豈不大可憂哉?大可懼哉?誠願殿下,自今爲始,洞諭宮闈之間,凡係紗綾、紋錦、珠貝、金玉之屬,勿令求取於市廛,不但不爲求取而已。竝與前日之所已具者,一切不用,至於貴戚以下,亦令洞諭其家內,妻妾婦女之紗綾、紋錦、珠貝、金玉之屬,亦一切棄去,如有犯者,其犯雖絲毫,一以法繩之,行一勵百,然後奢侈可斷也。噫,殿下旣自身而家,以正表準,仍又行法勿饒,上下交修,本末竝擧,則四方聞風,不言而化,數月之間,可期丕變矣,顧何患乎耗財,亦何憂乎民窮哉?唐之楊綰,不過一相臣耳。當爰立之日,郭子儀方宴,減其聲樂,京兆尹黎幹,騶徒甚盛,卽日省之,中承崔寬,弟舍宏侈,亦卽毁撤。噫,彼一相之得人,猶尙如此,況以人主之威,握大權,摠億兆,風行草偃,捷於影響者哉?臣又有眷眷之誠,爲明主慮其終焉。夫天下之事,進銳退速,人主之心,始勤終怠,自古明戒,英君爲甚,殿下今日大奮發之志,固無事之不可做矣。然恐時日稍久,導颺無人,事不如意,治不從令,則於是乎聖心,恍然而不樂,廢然而自弛,今日之確然者,或不能固守,今日之赫然者,或歸於遷就,紛然百邪,投間而抵隙,則安知(安知))革罷之折受,不仍存於後日,撤去之織具,不復設於他年乎?若是則傳笑四方,貽譏後世,不如初不爲之爲愈也。更願聖明,加意而猛省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當留念焉。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此時,何等時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則誠有坐而待亡之憂,何幸天誘我宸衷,大誥一頒,八域聳豎。噫,首革宮庄,聖志已大決矣。交章公車,嘉言罔攸伏矣。此政殿下轉移之一大機會,太平萬世,其自此基矣。第念爲治,自有大體要道,作事亦有綱領條理,苟不審其體而制其要,統其綱而尋其理,以爲行政出治之方,而徒以撤皮膜無歸宿之言,各自騁辯於廈氈之上,衆議氄亂,有若聚訟,畢竟不免爲一場說話而止,若是而其何望着衷做事,期有實效乎?夫求治之太銳,先聲而後實,固昔人之所戒,爲今之道,但當君臣上下,實用心大着力,次第做去,而殿下則堅持降綸之初心,始終如一日,廟堂則聚會精神,朝晝講磨,謀之在衆而必取其善,斷之在獨而毋或少撓,今日做一事,明日做一事,國弊民疵,取次釐革,則如良役變通等事,特是擧措中一事,顧何必忙迫騷擾,全沒統緖,以致徒言無益之歸哉。區區管蠡之見,亦豈無一二可言者,而昨登筵席,泯默退伏,初不發口者,愚意有在故耳。更願殿下,常留意於向所稱要道大體者,而必以鄒孟氏勿忘勿助長之訓爲心,亦以此責勵群下,使之謀事則徹頭徹尾,做事則慮始慮終,俾卒有成效焉。且泮試一事,昨有所陳,而迫曛悤擾,未及畢辭而退矣。館學課試,選補解額,雖非賓興之古制,自是勸課之要法,其有關於造士之規者,亦不少也。聖上所以過當年蕩滌之命,實出於飭勵必行之意,凡在館學之任者,亦豈不思所以奉承,而今年則事勢誠有未及周旋者,臣於十月末,始拜是職,而旋移玉署,及其再叨,連以備坐殿最及式暇成婚等,公私應頉,殆無暇日,數昨始一設製,昨又入對,而將以章陵奉審,入闕辭朝,計其復命後,歲前餘日則不過爲六七日,而陞補與通讀,雖減半而設行,非費數十日,不可了,今其勢,依定奪寢廢之外,無他道矣。竊伏念陞補之廢,猶爲京華士子輩缺望而止,至於通讀則八方窶寒之士,終年等待,今若落莫而歸,則誠亦可矜念,昔肅廟朝,大臣建請,每歲之末,禮曹,査告踰限未製者,輒令蕩滌事,定爲恒式,而臣之先父臣徵殷,適兼庠官,疏陳其弊,其後遂復如前追設矣。顧今矯弊之意,劃一之法,宜無撓改,而今年條則係是已試之事,與全不擧行有異,稍寬其期限,春前畢試,似無所妨,且有先朝已行之例,玆敢陳聞,伏乞裁量而處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首陳勉戒,可不留意,陞補通讀,自古定制,意非偶然,而今則臨科苟取,無勸奬飭勵之意,啓奔競僥倖之門,此予所以蕩滌之敎者也。法之信,當如四時,一時之落莫bb非b細,修明其盛制bb爲b重,今日解弛,豈可比於昔年,況今若以異於全不擧行撓改,後復以不踰年,其將追試,法行無日矣。不勤擧行,若是煩稟,誠爲未安矣。 ○大司憲徐宗伋疏曰,伏以臣於秋間,獲奉金吾之除,蓋於斯時,鞫事方未了矣。豈不知聞命亟謝,仍赴之坐,少效按討之義之,爲臣子之常職,而第臣之積久罪釁之外,又被沈命說疏詆,尙未得以一言更列,決不可藉手斯會,遽然進身,故略將危悃,敢控短疏,疏中蓋曰,向者沈命說遂非之疏,旨意加緊,構衊轉深,此誠搢紳間難洗之汚辱也。今於時移事過之後,一二較辯,亦覺可羞之甚,臣固付之一哂,而設令一如其言,出禁以禁屠,徵鍰以會飮,則臣之督過於該吏者,適見其禁橫挐之弊而已,於臣何有?臣之不敢自認者,只以還給等說,元無是事,故其在直諫之義,不得不焉爾,繼自今,益自歛踪,俾遠恥辱,不妨爲自處之道,斷斷苦心,實在於此,故同朝之間,亦多見諒,近於政注之際,幸不甚檢名,且以燭幽之明,不枉人性,昨年之秋,釐降設廳,則許遞儀曹之任,一夜之間,試牌四違,而止降罷職之罰,今若夤緣復進,則不惟重惹傍觀之嗤點,亦非所以奉承體下之仁之義也云。此非例讓章疏,係是對明文字,則固當一番捧入,以聽處分,而其時任惟允之責者,阻搪甚力,惟事請牌,而旋又以鞫獄頻數小心驚動之心等語,請罪於筵對,所謂欲其入而閉其門者,殆近之矣。況其勘斷,令人危怖,爲人臣而誠有是罪,則雖千誅萬戮,有不足以少償,尙賴聖度天大,曲賜寬假,始焉不加厚誅,止從薄勘,終焉恩敍混下,除旨繼降,無狀如臣,何以得此,感激之極,惟有隕結,第此僨敗之地,其爲怵然駴懼,有倍他職,誠不知置身之所也。見今情勢,旣有構之於前者矣,又有許之於後者矣。舊釁未湔,新罪橫生,支吾較挈,亦云疲惱,惟有刊名於朝籍,沒齒於窮谷,以爲自靖之圖而已。使臣雖欲貪榮戀祿,强顔呈身,人必曰是夫也,旣躓於前而復冒于是,按鞫則慢,而趨榮則勇。臣雖有喙三尺,亦恐無以自解,區區私義,雖係閒漫差遣,決不敢承當,而況於榮塗乎,而況於是職乎?噫,求言之敎,纔下矣。大有爲之幾,今其時矣。雖蒭蕘之愚,草野之賤,莫不思效一得,而臣乃以經幄之舊,猥忝風憲之長,其願忠之忱,豈後於人,而遭罹適不幸,不能以一言仰塞明旨,徒將私悃,煩縷至此,臣竊重爲之悼也。除命之後,天牌已五至,而末由轉動,惟事坐違,臣尤死死,伏乞天地父母,憐臣難强之情,治臣積逋之罪,以快人心,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脫空,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金鎭商疏曰,伏以糞土賤臣,受恩如天,而曾無絲毫報答,每於除命之下,惟以瀆擾爲事,一不能進身祗謝。此其罪,誠在罔赦之科,而乃蒙聖上大度曲恕,旣不加以誅譴,末乃擢置下大夫之列,纔除銀臺,旋移薇垣,恩遞未久,有此再授,馹召之命,下及蓬蓽,不知負罪之臣,何以叨此異數,驚惶感愧,莫省置身之所也。顧臣難進之義,旣荷聖明之俯燭,今不敢更事覶縷,而情窮勢極,又不免於疾痛之呼。伏乞聖明,俯軫哀懇,特推仁恩,亟遞臣新授職名,仍許臣優遊畎畝,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大司憲徐宗伋,陳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許多守令,久未署經,昨又以此,致勤特敎,而兩司之官,多在外,或未署經,司諫趙明澤,纔出仕,而獻納李重震,又見遞,無以備員開坐。獻納有闕之代,所當政官請牌,開政差出,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沈聖希爲獻納,趙尙絅爲同經筵,折衝李義煥,今加嘉善,鍾城府使李榕,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尹得商爲副護軍,李重震爲副司直。 ○今日政,新除授獻納,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成均館司藝南躔,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澄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當此嚴冬,素患諸症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頃者大誥中,旣曰吁嗟三相,冥冥奚聞云,則今玆致祭,宜不參差,而製述官啓下之中,尙不製進者,事甚稽緩,當該知製敎,竝推考事,命下矣。凡大臣、宰臣致祭,曾無擇日啓下之事,而祭文啓下後,以本家無故日,相議定行矣。聖敎如此,不可不同時擧行,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文催促製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摠戎使趙儐狀啓,水原府哨官等三窠,就其馬兵中可合者,取才陞定,依西北親騎衛例,設行春秋都試,每等居首一人,量宜施賞久勤。每都目調用事,傳于柳儼曰,大抵西銓之臨政苟簡者,蓋由於久勤之漸廣,京外武士之抑鬱落莫,亦由於科路之汎濫,則有者猝難革之,況新者乎?水原,以畿輔獨鎭,比京訓局,爲府使者,豈不飭勵精銳,而曾前所無之事,決意稟請,事體未安。當該府使,從重推考,摠戎使推考,而此狀啓,勿施。 ○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啓曰,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甲方引石右邊缺落處,奉審尺量,則長一尺二寸許,廣四寸許,厚二寸許。此是日前奉審時,以微微生痕,已爲書啓處,而缺落尺數,一如癸方右邊,所見殊爲未安。第卽今修補之難,與前無異,待明春,以油灰,一體塡補,恐爲便當,以此分付該曹,而癸方引石左邊,又有微拆之痕,故尺量則長一尺,厚四寸五分,似有匪久缺落之患,姑觀前頭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李匡輔曰,大臣禮判引見。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於臺地,已是累試僨敗之蹤,則今此亞諫之任,尤不宜冒沒承當,而且臣老母,面腫方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故昨於召命之下,不得祗承,恭俟譴罷。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天牌再降,嚴畏分義,黽勉出肅,而當此飭勵之日,只傳故紙,殊覺愧赧,遂陳草草一啓,欲效一日之責,而及承批旨,乃以追提久事,遽下未安之敎,臣於此竊不勝悚恧,而繼之以訝惑也。大凡臺閣論人之道,有可以卽事而言之者,有可以一事而斷其平生者,而天栽假稱御史,出沒西邊之日,其言貌之怪駭,行跡之殊常,凡有知覺者,孰不一見揣知,而惟彼李徵瑞,矇不覺得,及反倉黃恇怯,趨走獻諂,卽此一款,可斷其平日愚騃之狀,多年罪廢之餘,得受郡符,則固當惕慮自新,以贖前愆,而又肆貪黷,竟遭臺抨,其人本末,已可知矣。見今不堪重寄,昏不省事之狀,南來之人,無不傳說,則此便是卽事之著顯者若此,而豈可畀之以邊閫,爲緩急可仗之資乎?臣本言議巽軟,未嘗爲矯激之論,而惟此啓語,實採目前公共之論,無一毫故爲追提之心,而今殿下,遽加疑慮,至以先袪過中之意爲敎。噫,臣身爲言官,論一貪汚庸騃之邊帥,而猶未蒙察納,尙何望其勉策駑鈍,畢攄愚悃,以效殿下耳目之責乎?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未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夜深,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司諫趙明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大臣、禮判引見之命,下於申後,而臺諫啓辭,適入於此時,承批之際,不可無史官,故申退注書及預備翰林,各別催促入來,而未卽入來,致令承傳色,久留而不得傳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注書成範錫,預備翰林趙榮國,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大臣、禮曹判書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稍解而旋嚴,伏未知數日間,聖體若何?上曰,氣甚薾然矣。命均曰,眩氣無往來之候乎?上曰,姑不發作矣。命均曰,水剌無加進之道乎?上曰,飮食亦覺厭進矣。命均曰,湯劑停止,而改進補護之劑,何如?上曰,不過氣弱所致,而何必更服補劑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觀書啓,陵內石物之缺落處漸多,不勝悶慮矣。落處辛方耶?命均曰,癸方引石,右邊缺落矣。上曰,長廣幾許?命均,以手劃地尺許而對曰,其長如許矣。上曰,石雖推椎,豈有如此之理乎?命均曰,兩石交接處,落片矣。上曰,交處偏狹而然耶?命均曰,因交隙缺落,而詳看石品則品不堅剛矣。上曰,石之落片,撫摩見之則何如也?命均曰,落片則撫之堅剛,而釘痕有之,必是軟石,而旣爲深樹炭上,則引石無輕動之理,而挽石凍頹,故有如此之弊矣。申思喆曰,今十二日奉審後,纔滿十日之間,癸方石左右,又如是盡落,殊甚悶慮矣。上曰,向時橫落者,猶可補缺,而卽今甲方長落處,塗灰亦難矣。命均曰,非但甲方,癸方左右兩邊,俱爲缺落矣。上曰,然則尤可悶矣。如是缺落者,似無挽石之力而然矣。命均曰,石之左右邊,如是缺落,則實甚未安矣。李匡輔曰,石品雖有厚薄之殊,當初治石時,若能十分善爲之,則豈有如此缺落之理乎?命均曰,當該監造官,似當論罪矣。匡輔曰,曾於先朝,以莊陵莎草之枯死,都廳以下,皆爲拿問,則今番監造官,亦難免不謹之責矣。上曰,其時監造官論罪,而都廳亦爲論責耶?命均曰,摠護使罷職,其下監造官,皆令拿問矣。今番石物之屢次缺落,事極未安。監董諸人,不可無論責之端,而其時堂上,亦有方在相職者,似不可爲先論罪矣。上曰,莊陵事,在於戊寅春耶?以今番事言之,石物鍊磨後,難知其有罅缺處,而堂郞、工匠,亦豈有不謹之理乎?然屢次缺落,事體極爲未安矣。命均曰,臣亦以會葬官,刻石時見之,則刻字甚易,蓋是石品,不能堅剛矣。上曰,承旨,莊陵奉審日記書入,當觀前後致傷處輕重,而以爲處分矣。命均曰,大昨次對罷後,出去則時已人定,故金在魯,素有病,難於侵夜往見,翌日朝前則以開政不得往,差晩後,臣與金在魯,依下敎往問領相矣。今方聖上,以至誠飭勵,敢不盡心奉承,而至於良役,則雖欲承奉行,而猝無善策,前後以屢條,欲爲變通,而終是掣肘,故不得設施。肅廟朝,臣父亦在廟堂,自上屢次申飭,而亦不能變通,故臣父,常以爲先本,然後末可治云,而臣亦常聞人言,則每多窒礙難行云矣。結役則盡屬地部,軍兵則盡歸兵曹,而三軍門額數,減除歸一,然後民力似可輕矣,而經用若有不足之弊,則或以軍官等名目創立,捧一疋添用爲好,然我國之民,素無恒産,雖一疋,亦何可盡捧乎?節用爲根本,而有何他策乎?終不可以片言決定,臣亦默然退出,不勝惶恐,而輔相,旣不得其人,則事不可責成矣。如臣無似,斥退然後,國事可爲,而領相則後日次對,當以其所見仰達云矣。命均繼達曰,臣於日者次對時,來到閤門外,則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原城降號還陞事,有所稟達云,而臣泛然看過,及至登對,伏承下詢,臣素知世弘父居住,故以實狀如此,則降號無義爲對,右相亦略有所陳,而右相則初不見其狀啓矣。靈城君朴文秀,卒然以不韙之目,加之於臣等,有若臣等,在外參涉,故爲飭辭者然,原城降號,有何關係於臣,而乃爲此欺謾之事耶?臣與僚相,相顧愕眙,不欲與較而退出矣。廷辱大臣,其氣可尙,而臣雖不似,職忝大臣,壞損體統,已無餘地,咎實在臣,何尤於人,卽當陳章乞免,而陵寢奉審,事體緊重,不得不黽勉往來,今適入侍,敢陳事狀,必先斥退臣,然後可以存體統矣。上曰,其時靈城所謂不白直云者,予以爲指斥道臣矣。今聞卿所達,果是指斥大臣,則從重推考。{{*|出擧條}}命均曰,大司成宋眞明,特推之下,渠甚惶恐,而其私故中婚故等事,例有給由之規,陞學通讀之如是遲延者,亦非眞明之過也。自政院更爲催促,何如?上曰,惶恐則何不擧行也?各別申飭,陞補及通讀,使之趁卽擧行,{{*|榻前下敎}}命均曰,臣往交河,見民事甚急,曠官已久,而郡守吳命瑞,今始下直,催促發送宜矣。上曰,雖値齋戒,明日內,辭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命瑞。 ○成宗大王忌辰。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柳儼,諉以被斥於大司憲徐宗伋之疏,昨日投疏出去,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洪景輔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使錄事來納命召,旣有罷職之命,所當啓請密匣修納,而都監堂上罷職傳旨,時未捧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傳旨雖未捧入,旣已下敎矣。密匣修整入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吳瑗讀自興元中官及朝官賜名定難功臣狀,止論興元賜渾瑊詔書爲取散失內人等狀。上曰,下番讀之。尹得和讀還宮發日狀。上曰,少退。少退後復入。洪景輔讀李楚琳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連讀楚琳狀下請復循其下而申備之。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往以河朔,止慮禍之態復興。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京邑底寧之編。瑗曰,論功臣狀,賞以懋庸一節甚好,爲國之要,莫先於愼賞惜名矣。上曰,然矣。德宗,欲賜功臣之名,意在爲宦侍,而普及朝士,欲以功臣之名,慰藉陸贄輩,可謂不知贄之心矣。瑗曰,自古人主,欲加恩所私,則必普遍諸人,掩其偏私之跡,然而臣下,孰不知之哉?故宋仁宗,欲私張堯佐,而加恩臣僚,故其時諫臣,亦力爭矣。欲爲私人榮,覃恩於不當加之地,其害心害政,當如何哉?此人主所宜深戒者矣。上曰,然。尹得和曰,德宗,干戈甫定之初,不問民間疾痛,而先訪內人,此是失德之大者,故陸贄之陳戒者,如是切至,而亦不開納,終使中官,求得而後已,德宗之庸暗,此焉可見,豈非後世之鑑戒處乎?洪景輔曰,德宗之求宮妾以千金,而當初求陸贄也,亦以千金。是德宗之愛陸贄,不如愛宮妾,唐室之衰亡,不亦宜乎?瑗曰,當亂後,未及迎復神主,而先求內人,而以陸贄之所陳懇切,故不令撰詔,直使渾瑊求之,新經寇亂,所爲如此,更何望焉?上曰,然。得和曰,必爲將卒所私之言,及掩絶纓而飮盜馬者,豈不切至乎?上曰,恐德宗不能悟,故有此言也。瑗曰,危疑之際人情之鎭定與否,所關匪細,故陸贄之所以慮者,無不周也。上曰,趙貴先狀中原情,而安衆之危人主大權云者,非但唐德宗之可法處,此是人主不易之常道也。柳儼,頃達我國逆變,皆爲深根,與中原之猝然脅從有異,一切誅鋤爲宜云,而人之隱情,終難盡知,雖以戊申逆言之,其骨子,終是不服而正法矣。貴先之桀黠,如此彰露,而陸贄原情之戒,猶尙如此,況隱情之未盡知者乎?犯逆之人,一切據法,爲君討賊者,此是人臣之常志,然亦不可疑不當疑之人,而以戊申逆之不能嚴治,人皆爲疑,此變所以生於庚戌也。尹得和曰,如戊申之變,皆是士大夫,與趙貴先無識桀悍之輩,有異矣。其在嚴討之義,豈不爭執乎?瑗曰,貴先,不過一褊裨,不幸被脅,故贄言如此,蓋當搶攘之辰,不可一切任法,且脅從罔治,亦是聖訓故也。朝家於戊申之變,雖淸州之賊,哨官以下,悉宥之,蓋亦罔治之意,而至於立朝食祿之臣,世祿之家,干預逆謀者,豈可視同武夫悍卒,而用脅從之例乎?臺啓中無疑者,允兪好矣。上曰,臺啓中,燁、{{!|𪸸|⿰火典}}諸子之年長者,一一査出之啓,予甚悶然矣。下之人,徒傳故紙,上之人,答以勿煩,此則當有處分之道矣。洪景輔曰,臺啓中,可允者允之,收殺者收殺之,宜矣,而卽今臺啓,皆是可發之啓也。得和曰,燁、{{!|𪸸|⿰火典}}諸子事,聖敎至當矣,而臺啓中,如明彦之事,允許宜矣。一問之後,渠若白脫,則肆赦可也。若不發明,則正法宜矣。瑗曰,燁、{{!|𪸸|⿰火典}}諸子等事,聖敎然矣,而自上於臺啓,一不允從,上下相持,收結無期,此豈細憂也哉?其中情節之昭著,此豈由於疑字乎?上下商確可否,不可不從者,亟賜允兪,則臺啓之可停者,亦豈一向爭執乎?上曰,戊申後臺啓所爭,予不爲非,而臺諫連啓之日亦少,尙何論商確與否乎,南泰績、尹䆳,至今生存云,誠可異也。尹得和曰,旣謂鞫囚,則自其家傳食者其在國法,誠甚不嚴矣。景輔曰,臺諫之不爲爭執,亦甚晩然矣。上曰,然矣,而以時方道理觀之,大誥纔下,予則自以爲誠實,而牌不進之弊,猶夫前也。彼此皆知以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如是而其可爲國乎?得和曰,何獨責望乎臺閣耶?臣等亦在論思之地,未效涓埃,極爲惶恐,而此亦殿下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尹得徵,旣已入來,則可爲守令署經耶?景輔曰,臺諫備二員,然後可以開坐矣。獻納李重震則以黃晸事,旣啓旋避,而亦無一新啓,在前則入侍而無新啓者,有罰云矣。上曰,李重震事,擧措怪異矣。上曰,陸贄,實是經學之士也。入於文廟從祀耶?瑗曰,韓愈則入之,而陸贄不入矣。瑗仍陳文義曰,李楚琳替還事,陸贄所論權字之義,甚好矣。事之經者易行,而權最難行,非至難處,固不可用權,然權亦非離經而有權也。處常事而合義曰經,處變事而合義曰權,漢儒,以反經爲權,誤了天下後世,程子斥之矣。德宗所謂權,正是反經之權,而陸贄所辨,深得聖人之意矣。人主之處事,自謂用權者,終難合於義理,而牽私任數,不自覺其非,此最宜精察痛戒處也。上曰,陸贄之文,誠善矣,而近於太智矣。仍下敎曰,以漢高之僞遊雲夢,掩捕韓信事,百代流詭詐之譏云者,陸贄所以深非漢高者也。人告楚王信反,則漢祖,何以處之,而得其宜耶?瑗曰,臣意則若召韓信入朝,而入朝則不必疑也。不朝則六師移之之外,無他道矣。景輔曰,旣有反報,則當逮捕,而若或違拒,則又移六師也。得和曰,韓信之恨不用蒯徹之謀云者,決非人臣之道也。招之不來,則當討之矣。上曰,韓信所謂推食食我者,非人臣之道,而漢高之初得韓信,不如湯、文之遇伊尹、呂商gg呂尙g矣。誠不足可言,而韓信之誤處,終是自矜,故上下皆無誠心而然矣。假使漢高,誠心以待韓信,則韓信必不反矣。告者,捉送於韓信,則反者當反,不反者不當反矣。誠字之外,似無他道矣。景輔曰,聖敎至當矣。王者,固不可以利害爲詭過之道也。得和曰,當奉天之亂,唐之亡,如一髮之危,而猶得以保存者,只由於人心之未去唐室矣。上曰,人心之未去者,此由於德宗耶?景輔曰,由於唐之祖宗朝積德也。上曰,太宗貞觀之治効,以及於此時矣。瑗曰,太宗貞觀之治,足謂小康,而其本不正,故禍亂旋生,然唐室之至此扶持者,亦賴其少康之餘効矣。講訖。景輔曰,卽今南中事勢,臣竊悶之,纔經逆變,變又出焉,國家之恩威,終不能及焉,臣之所憂,無過於此矣。瑗曰,惟朝廷,擧措合理,處分得宜,則人心自服矣。元和之政,猶能使韓弘輿,疾討賊,藩鎭率服,此在朝家紀綱之振肅,政令之修明耳。上曰,前已下敎,故無答言,而《孟子》所謂四境之內不治,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今於承宣所達湖、嶺事,若齊王之顧左右,予甚愧焉,而其本則樹國元氣,然後可以爲之矣。得和曰,人人不可善得,而若擇銓長,而得監司,則守令之臧否,自可區別,此爲保民之一道,然三南姑捨勿論,此後西北,或如三南,則其憂,非三南比也。瑗曰,以嶺南言之,殿下以爵祿,欲慰嶺南之士,魯多君子,豈可以爵祿,爲慰悅之道耶?朝廷之專不收錄,固非矣,而上之待嶺士,當以禮義爲先,而朝廷之人,亦開誠心通情志,樂與共事,則收人才振淹滯,在其中矣。景輔曰,儒臣所達是矣,而近來嶺人,來到京師,則京人不肯延接,而其中議論之變舊者,如安鍊石、羅學天之類,皆肯受收用,故嶺人由此而互相誹謗,弊習尤生,此亦朝廷之使之指揮也。得和曰,此則承宣失言也。豈可區別安、羅諸人於其中乎?上曰,嶺南近來,不無其弊,非承宣之失言也。景輔曰,戊申以後,如鍊石、學天之輩,自以爲得計,因相攻斥,弊風尤大,用此等人,不可收拾嶺人,而金漢喆,亦以爲用安、羅之類,嶺南人心,不可收拾云矣。得和曰,如羅學天、安鍊石之類,初不以爲貴而用之矣。上曰,其中亦有貴之者矣。瑗曰,臣頃以嶺南事疏論,以爲不可以安反側之意,待嶺人,聖上,以欲激成嶺人之黨論責之,臣實惶恐,臣之意則以爲,朝廷之待嶺人,惟當忘其色目,誠心相與,惟才是擧矣。臣謂嶺南,素是禮義之鄕,當以禮義推接也。瑗因陳戒曰,人君之道,恩威得中好矣,而殿下則或有威怒之過中,至於慈仁處,亦過中矣。伏願自今,卽事卽物,格而致知,當威必威,當仁致仁,毋至於暴威而損德,恩竭而慢焉。上曰,所陳切實,當留念矣。得和曰,臣見如吳瑗所達矣。景輔曰,頃於筵中,儒臣,以吳光運謂之小人,而光運多年任使,其爲人長短,聖明亦必俯燭矣。小人之稱,何等題目,而儒臣猝然加之於人,臣以爲冤矣。上曰,儒臣之以光運爲小人者,所見非矣,而末稍結語層加,此則儒臣之失言過矣。瑗曰,臣之所見,則以其上疏爲異矣。上曰,有君無臣四字,非徒吳光運,近來章奏之間,多用此等文字矣。瑗曰,臣之所見如此,故有所仰達,而承宣所見則不然,雖欲救解,臣見則不當改也。上曰,終是過矣。景輔曰,光運與臣等,皆蒙殿下奬拔,而光運上疏時,臣見其草本,以不當言之意力挽,則渠謂欲效所見云,而渠亦知上疏後,觸忤於時輩矣。若有諂諛之意,則何可上疏乎?亶出於中心激發,而儒臣遽加以小人之目,甚至於傾危不吉,此則儒臣之所見,大誤矣。臣知光運心事,故敢達。上曰,光運性品,雖似偏狹,而觀其疏意,則斷無他意矣,不可以小人指之也。尹得和曰,吳瑗之以有君無臣四字,謂光運小人之說,臣亦不服,而其原疏本末,字字有情態矣。上曰,非但儒臣,左揆亦然云矣。瑗曰,臣之以光運爲小人者,非出於私好惡,所見實然矣。上曰,莊陵奉審日記,玆令入之矣。承宣及儒臣,所見,何如?景輔對曰,臣不知陵上石物,缺落淺深之如何,而先朝,旣以莊陵莎草枯死,監董諸人,竝命拿處,又以加資還收事,臺諫發啓矣。以此例論之,董役監造官諸人不可無論罪之事矣。瑗曰,致傷處,雖不大段,事體所在,宜有責罰矣。得和曰,石物缺落處,塗灰添補云,以塗灰,何可支當乎?當該監董官,不可無罪責矣。上曰,以先朝下敎觀之,奉審時堂上大臣,皆罷職矣。莊陵莎草之枯死,不是異事,而今此封陵屬耳。石物之屢次缺落,事體至爲未安。監董諸人,不可置之。承旨,書傳敎,景輔,持紙筆進伏。傳曰,今者長陵gg莊陵g石物有頉之處,雖與己卯莊陵改封之時有異,莎草或傷於嚴冬,或傷於烈乾,理勢或然,而石物則其固,非莎草之比,且封陵屬耳,而旬日之內,三次有頉,事之未安,莫此爲甚,陵寢體重,不可以非不謹飭而恕之,都監提調竝罷職,都廳及該掌郞廳監造官,竝拿處,匠手亦令攸司,從重勘處。景輔曰,當捧罷職現告,而其時提調,方在相職,現告不可直捧,何以爲之?上曰,大臣、重臣則不可捧現告,無可論矣,而方當飭勵廟堂之時,相臣之罷職,殊可悶矣。景輔曰,堂額,使玉堂書進事,命下矣。字體大小,何以爲之乎?上曰,以大字書進,可也。得和曰,罪人行刑,事體何等嚴重,而聞今番啓覆罪人,明日行刑出去時,刑郞、獄官,爭其先後,互相推諉罪人,自朝至暮,立於街上,事極可駭,而刑曹草記汰去,只及於無勢獄官,刑郞則晏然自在,豈有如許事體乎?獄官、刑郞,竝拿覈論罪爲宜,故敢達。上曰,儒臣所達是矣。竝拿處,可也。{{*|出擧條}}瑗曰,《名臣奏議》抄正事,以魯任典文衡之人及知經筵,會於玉堂爲之事,曾有所下敎,而曾任文衡之人,無在京者,何以爲之?上曰,前大提學李德壽耶?瑗曰,然矣。上曰,使知經筵,先會於玉堂,爲先抄正,而自備局,使知此意於李德壽,或有上來之事,則更爲相議,可也。{{*|出擧條}}瑗曰,校理兪㝡基,時在京畿陽智地,副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守令署經,尙不擧行,臺諫違牌,逐日開政,事體極爲未安。獻納沈聖希,持平尹得徵,竝只推,更卽牌招,都憲陳疏承批之後,一向撕捱,殊甚未安,一體更爲牌招。{{*|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右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色赤。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尹得徵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今方兼帶金吾之職矣。金吾坐起,在於今日,而堂上四員內,知義禁尹游陳疏入啓,鄭亨益未肅拜,臣乃貞,亦爲入直,他無推移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陰凝不解,伏未審,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柳儼,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員,獻納沈聖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當此飭勵之日,次對之兩司不備,實爲未安,而諫院則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陳疏入啓,或未署經無入侍之員,憲府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李萬才,旣已拿囚,而係是綱常,依法例三省推鞫,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委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領相進去。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弑主罪人李萬才,旣已拿來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兩司城上所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懸頉甚多,無以備員,事體至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大司成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洪景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永寧殿春享大祭獻官,除老病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不得已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五日,業武高旬明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治,同門守門將金大興,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東萊訓導韓纘興,別差金鼎均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韓纘興、金鼎均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省鞫,不可不趁早開坐,而憲府無城上所,大司憲徐宗伋,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長陵gg莊陵g遷陵時,山陵都監都廳徐命九、李世璡,郞廳安允中,監造官具萬喜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徐命九、李世璡、安允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具萬喜,以和順縣監,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玉堂原箚留中,答玉堂箚曰,職在經幄,條陳勉戒,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 ○同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之戇迂駭俗,動輒得謗者,本不合於近密出納之任,而前後除拜,不敢爲辭免之計者,只以筋力奔走,欲爲報效之萬一矣。前彈纔耐,後詆又至,至於憲長之疏,所謂欲入閉門,訐之後等語,其所指意,尤非尋常,臣於是不勝駭惑之至,或有設鞫之事,則獄官與臺閣之當爲進參者,不欲以情病爲言,顚倒趨命,惟恐或後者,蓋所以嚴鞫體也。近來鞫獄連仍,反同故常,一邊設鞫之命下,而一邊不進之單入,引嫌之章,告病之疏,相繼紛紜,視以應頉,故臣以平日慨然之意,略陳於筵對之時,初非以不驚動三字,專指憲長一人,則此有何大段藏怒之端,而今反盛氣侵困於時往事過之後,乃與辭疏不捧之憾,而合作一事,竝爲臣罪。苟如是,則雖有朝體之可警者,時弊之可嘅者,或恐訐目之歸己,結舌緘口循循度過而後,方可以免人咎疾,占身便宜耶?爲今日居喉舌之任者,其亦難矣。今憲長,疏已入而批又下矣。猶且一味撕捱,連日違牌,則欲入閉門之說,恐終歸於故爲詆人之科,此則爲憲長不取也。噫,臣本弱植無援,狷性寡合,而徒感君恩,冥行不止,畢竟又受此訐訴之誚,臣雖無恥,決不忍淟涊冒沒,身喪廉隅,陳章而不得登徹,違召而未蒙例勘,情勢窮蹙,益無所措。苟使臣,有一分可出之勢,則顧何敢求免於聖志奮發,飭勵臣僚之日,以重速罪戾乎?玆將前呈之疏,仰申危苦之忱,伏乞聖明,特加諒察,遞臣見職,俾人心快而私義靖,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金始烱疏曰,伏以臣,不幸而冒重任,不幸而値歲饑,又不幸而深於病矣。任重則憂責至鉅,歲饑則事務至煩,其彌綸憂責,酬應事務者,只此身心,而顧臣消中之症,已覺駸駸然日痼,病不離身,力不從心,恩深莫報,罪大難逭,每一循省,寧欲無生。然而臣於此時,適受此任,仰惟聖上分憂之意,俯念一道民事之急,不能爲調病圖便之計,秋間發巡災邑,兩朔乃還,而田政檢覈,賑資區劃,俱係目前緊務,經紀了勘之際,自然勞神者多,而邑牒民訴,又從以纏繞,未嘗一刻休暇,病情安得不添,卽今危頓之狀,非復向來形兆之發作而已。上虛下熱,焦渴不止,每日索飮者,不知幾椀水,糜粥之不能近口,亦已多矣。肌膚盡鑠,形觀頓改,守宰之往來者,無不見而危之,此殆臣匪分冥升,神理惡盈之致,臣之死生,固不足恤,而許多公務,一任曠廢,若不趁早變通,則公私實爲俱妨,伏惟殿下,天地也,父母也。至仁之下,無物不遂,今臣癃痼之實狀,必蒙矜憐,玆敢不避煩瀆,悉暴衷懇,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使重務毋至久曠,殘喘得以生還,不勝幸甚。且臣伏聞,向來筵中,以嶺儒去就之不爲狀聞,至勤問備之罰,臣不勝悚蹙之至。噫,國家用才之方,毋出於甄拔滯幽,聖王下士之禮,莫大於崇尙儒學,試以嶺南言之,一路七十州之間,何許讀書自好之士,而前後枯死巖穴者,殆亦不知其幾人,然猶以衒鬻爲治,不以屛廢爲憾,蓋其嶺俗,自古而然耳。頃者殿下,特諭按廉之臣,訪問表異之士,甚盛擧也。奉使者之仰體聖旨,歸奏筵席者,可謂能拔其尤,而殿下,又俾臣諭意,一依漢朝勸駕之例,其在奉行之道,豈敢忽也哉?臣親齎聖諭,手裁私簡,勉之以不俟駕之義,又逢道內人士,相與詢究其必致之道,而前別提成爾鴻之赴召也。臣適出巡沿邑,其承命與否,漠然未聞,臣之不卽馳聞,雖緣事勢之適然,而致令殿下禮士之至意,反歸於權輿不承之歎,此亦臣難冒之端也。仍伏念宣召三臣之擧,深得古聖王揚陋之意,惟恐禮意之疎慢,不係官職之有無,而銓曹之收用,不過成爾鴻一人而止耳。至於金聖鐸、李槾,則終無檢擬之事,用舍之地,不能奉行如此,勿論文武蔭,儒士抱才而朝家所不知者,又將幾何耶?惟願益篤誠禮,毋以一人之徑歸,而或懈於敦召遺逸,亦宜申銓曹,毋以三臣之已召,而或忽於搜訪沈滯者,是臣區區之望也。又於日昨,伏見禮曹關文,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至令遣近侍,致祭陶山故宅,又有圖進之命,綸音一播,士林興起,有足以聳動百餘年士氣,維繫數千里人心,臣亦忝在藩任,與有榮焉,而竊聞道內多士之言,則先正奉祀之孫,罷官多年,連値凶年,春秋祭祀,無以成樣云,當此尊賢崇報之日,使先賢後裔,貧不能奉祭,實爲欠典,故竝此附陳,惟殿下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藩臬重任,豈可輕遞,所陳事,當各別留意,而李槾,又爲除職,敦勸上送,文純公奉祀孫,其令該曹,卽爲調用焉。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向來積逋之罪,自甘鈇鉞,有非一時乍罷所可償塞,望外牽復,彌深兢蹙,敢暴情實,冀蒙追賜勘處,兼乞孱骸,得以畢命丘壑,而聖慈靳許,溫批反降,至敎以以病爲辭,尤涉太過,臣誠悶菀抑塞,覓死無地。噫,臣之病,不暇臣自憐,而卽同朝諸臣所共愍者,惟我聖上,亦未嘗不以臣爲無病也,而獨於數三年來,益成廢物,自阻淸光之故,天日之明,有所遺照,猶意其可强而不自强焉。前後批旨,輒以過實爲敎。噫,臣事君不誠,有以致然,正如前疏云云。竊自悼矣,尙何言哉?見方百症交劇,澌頓轉深,而擬將扶疲曳躄,入肅闕庭,以少伸臣分矣。晩始得聞,日昨筵中宰臣,以臣秋官時,請釋白翎鎭充軍罪人吳德興之事,大加非斥,至有勿施特推之命,臣不勝瞿然震悚之至,頃臣之乍出也。思效一日之責,諸上言未及回啓者,或防或許,多所稟裁,而搆成啓草,輪示僚堂,則間不無一二往復,而至於此奏,擧無異辭,故臣果不復持疑,遂至呈撤,致有判下之事矣。當初其妻之上言,喉司不以猥濫而拔之,而旣下本曹之後,取見其措語,則所謂潛商人萬金者,初雖援引,而旋自服,其因嫌誣援,論其情狀,似或可原,雖以海西道臣啓本中,所引平監移文觀之,旣謂之罪疑惟輕,而只是充軍他道而已。非如枚報廟堂,流配邊遠之類,則此在法文,本與徒配相準,存留養親,又似可以爲據,此臣所以從他例而有所稟也。如使玆事,如宰臣所言,本道初以減死重律,有所流配,而亦果關由於廟堂,則臣以一有司之臣,乃敢遽憑祈恩者之言,請釋邊上之重罪,此其妄肆,當如何耶?其所做錯,所關非細,今於追咎之言,惟當摧謝之不暇,尙安得厭然自揜也哉?推緘未勘之前,不敢一刻自安,玆冒萬死,瀝血陳懇,伏乞聖明,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爲人臣不職者之戒焉。至於籌司之任,毋論例兼與特差,均是萬萬不稱,從前濫廁,已多嗤點,到今混除,倍增恧蹙,況玆癃廢之身,尤無陳力之望,坐違嚴召,罪上添罪,當此飭勵之日,豈容任其虛帶,亟寢新命,以幸公私,亦臣之大願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過做錯,何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前縣監沈錥疏曰,伏以臣,卽一常調蔭吏,其於臺憲之職,豈有毫分近似,而忽然擸掇,一誤再誤,又叨今玆收召之命,臣之狼狽窘迫,雖不足言,豈不大有累於朝家綜核之政哉?臣自聞命以來,循省惶恧,不知所措,竊自悼恨,平日誠信,若或孚於當世,則豈忍以空疏無實之人,遽擬於銓注之際,以傷則哲之明哉?藉令臣,生長於草莽之間,屛伏於巖穴之下,世或誤認爲尙志藏修之類,則苟然擧擬,容或可也。若臣所處,則有異於鄕曲影響昧昧之人,亦嘗備塵於宮僚,叨陪於前席,愚魯不肖之實,已悉於淵鑑之下,則其本末之何如?伎倆之何如?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燭矣。臣雖欲自欺,其可欺天乎?有司之臣,決知其萬萬不似,而姑以臣應文具,聖上非不諒其不可,而姑循有司之謬擧,徒使公器之重,虛辱於匪人,臣竊惑焉,臣自承除命,亦以越月矣。雖知祈免一路,惟在於瀝血陳懇,而僭猥是懼,不敢輒以文字,煩諸縣道矣。澄汰之議,至今寂寥,窮隘之情,靡所因極,玆不得不冒死哀籲於宸嚴之下,惟聖明,少垂察焉。且臣區區私情,有不忍自阻於天地父母之慈,敢此冒瀆,死罪死罪,臣父自遭慘慼,病勢添劇,常委床席,而臣不得歸視藥餌,泯伏鄕村,日夕憂焦,臣之情事,其亦慼矣。伏乞聖明,俯賜矜憐,亟命刊汰臣名於朝籍,俾令一物之賤,不至失所於仁覆之下,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補我不逮。 ○京畿監司申昉疏曰,伏以臣情地惶蹙,理難仍冒,敢陳危懇,祈蒙譴何,而批旨靳許,職名尙在,臣誠悶迫抑菀,不知所爲也。夫考課黜陟,乃金石之典,作爲題目,嚴其褒貶,事體之重,與循例啓罷者,不啻迥別,果若急於私願之曲副,不念申飭之聖敎,任情低仰,貿亂實狀,以善治爲不治,以上考爲下考,則其用意屈曲,欺罔朝廷,實是人臣之極罪也。臣雖愚昧,過被恩造,久忝任使之列,至於爲一守令,循私瞞上,夫豈意念之所敢出,而奉職無狀,致勤嚴敎,愧悚交中,厝躬無地,若復幸其苟逭,抗顔理事,晏然若無故之人,則不幾於無忌憚之歸而誠足賤惡乎?仍伏念方面之職,責任不輕,苟非才敏識通,偉有幹局者,宜莫居之,自惟凡庸鈍劣,固非其人,加以素患渴病,已在難醫之境,入冬以後,症形倍劇,朝夕懍懍,方有危死之憂,以公則矜其不能,亟行斥去,以明黜幽之典,以私則許以退屛,及時將理,俾延歲月之命,可以兩得其宜,而合于遂物之仁矣。設無見今難安之端,其不可徒懷寵祿,一味遲廻,以致公私之俱妨也,明矣。玆敢不避凟擾之誅,更申必辭之義,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卽賜鐫免,仍命所司,勘臣負犯,以嚴公法,以安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方帶金吾之任,而與判義禁臣沈宅賢,有友壻應避之嫌,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銓部照例處置,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答獻納沈聖希疏曰,省疏具悉。疏中賜祭事,命行屬耳。豈可屑越,督運事依施,末端事,令該廳稟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該廳}}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趙榮國、鄭履儉,醫官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崔周慶、金德履,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日氣雖不至嚴酷,猶未得和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眩氣,何如?上曰,昨日乍爲發作,而今姑無更發之事矣。命均曰,此或一時往來之候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之節,一向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以齋戒公事之留滯者甚多,俄者披閱酬應,故姑未進御矣。宋寅明曰,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朝粥,本不進御矣。朝前丸藥,每以米飮服之,故足爲療饑矣。命均曰,湯劑久停矣。聖候諸節,其或有不逮之候耶?上曰,今冬則姑無大段感氣,此賴藥力而然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令首醫與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金應三診察訖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而玉體似有寒氣,其或有不逮之節而然乎?上曰,俄者文書酬應之際,露手披閱,故似有所觸寒而然矣。命均曰,套袖不着乎?上曰,日氣似暖,故纔脫之矣。壽煃,診察訖曰,脈候右三部似沈弱,而左三部則調均矣。崔周慶,診察訖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皆沈靜,且不帶數矣。壽煃曰,玉色比前,稍似瘦脫矣。命均曰,以聖意自量,玉色比前,何如?上曰,予則姑未顯知矣。命均曰,議藥,姑觀歲前爲之乎?上曰,姑觀歲前爲之,可也。應三曰,以脈候觀之,則雖沈靜均好,不至滑數,以聖意自量,其或無不逮之節乎?上曰,今姑不知矣。命均曰,水剌之節,比前何如?上曰,有時加減矣。命均曰,數日來,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氣候姑安寧,而每以痰有所不逮,痰若流注凝結,則時時牽刺,亦且有腰痛之候,而自數日,少有差減之勢矣。命均曰,臣在外,亦已聞醫女所傳之言矣。痰候每常如此,極其憫慮矣。頃日次對時,以社稷祈穀親祭,成命還寢事,有所陳達,而終未蒙允許,故臣等,不勝抑鬱而退出矣。今則日氣雖似溫暖,而其時必將極寒矣。齋所經夜,冒寒將事,必將有大段傷損之節,豈非煎迫憂慮者耶?臣等在此保護之地,聖意雖終始堅執,必欲親臨,臣等決不得承奉矣。頃者有受誓戒前更爲觀勢爲之之敎,故敢此更達。上曰,其時雖有此下敎,予旣爲民,必欲親臨,虔誠祈穀,豈可以日寒,慮有所添病,而還寢成命乎?命均曰,殿下一心對越,爲民祈穀之誠,必無間於親臨與否,何必親屈玉趾而後,方可感回天心耶?寅明曰,宗社臣民,俱係於殿下一身,萬民休戚,豈非在於殿下一身乎?今年聖候,姑無大段不逮之節,此似藥力而然,前秋旣已重經患候,今雖少有復常之節,益宜善加調補,小愈之戒,不宜蹔忽,臣等不勝憂慮悶煎,敢此煩復陳達,亟令還寢,毋復一向堅執,千萬幸甚。命均曰,昨年社壇親祭擧動後,聖候諸節,有多不逮矣。今者聖候,猶不得康健,而又欲冒寒親臨,豈非萬萬憫慮者乎?幸加三思,亟令還寢。上曰,今日次對相値,而藥房入診,久未爲之,故許令入診,不必長語矣。日氣今旣如此,其時亦似不至嚴酷矣。予旣已爲民,必欲親祭,則豈可慮其未然之病,而還寢成命乎?卿勿過慮焉。命均曰,前秋帳殿親鞫,不過暫時擧動,而猶尙觸冷,患候重發,至今諸節,尙未得復完矣。蓋凡諸病候,猝發於一時之間,聖上亦何以預料耶?宗社臣民之計,惟在於殿下一身,聖上不必如是之堅執矣。寅明曰,前春旣已親臨,今不必每年親臨,且卽今聖候諸節,猶未得康健,冒寒將事,必將有添損之節,不勝憫煎,敢此煩復不已,毋復堅執,亟收成命,不勝臣民之幸。李春躋曰,今則日氣雖似溫暖,其時則必將嚴酷,諸臣所達,實出於憂慮之誠,亟賜允可,還寢成命。上曰,在下者,如是陳達,亦出誠意,在上者,必欲如是强行,亦出誠意也。命均曰,今日次對,領相出令入來賓廳,而諸堂上,皆違牌不進矣。戶判出去則可以備員入侍,而違牌如是紛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其中如靈城則推考措語,與他有異,似或違牌矣。其餘諸堂,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日者奉朝賀崔奎瑞疏批有令該曹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之敎矣。其時李台佐,以旣減別賜與之物,只給法典所在奉朝賀常祿及月致酒肉,聖意若以爲太近薄少,則歲時別爲周急,恐似得宜之意仰達,自上以奉朝賀祿,磨鍊輸送,而月致酒肉等事,亦依例擧行,周急之意,當留念爲敎矣。崔奎瑞疏,以周急爲辭,而聖批,令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李判府事之所請,旣是周急,而崔奉朝賀之所辭,乃是周急,該曹將何以擧行耶?上曰,元老,自鄕入來,而歲時且迫矣。大臣旣以周急爲不安,自本曹以歲饌爲名,別爲輸送,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陞補、通讀,申飭擧行事,日昨榻前下敎矣。大司成宋眞明,於嚴飭之下,大惶蹙,不敢更暴,欲卽擧行,而當初陳疏,蓋以通讀、陞補,便同大小科,不可廢一,若以日字之急迫,只設陞補,而不爲通讀,則又非一視京鄕之意故也,而歲前餘日無多,陞補旣難如例設行,通讀則尤無排日成樣之望,罔知爲計,連呈辭單矣。上曰,陞補、通讀,何必區別,當初下敎,蓋出於愛禮存羊之義,而然隨其可爲者而爲之,勢不可及者則停之,亦可矣。都提調徐命均曰,宋眞明,勤於職務,本不避事,今番則事勢誠有適然者,而更加,申飭之後,尙不擧行,事體殊甚未安,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近來憲府坐起,久未爲之,故推考緘辭,久未照勘,推考傳旨,山積本府,事甚未安。臣考見《典錄通考》,則有曰近來推緘之積滯,誠爲痼弊,至於捧旨之後,憲府無行公之員,過三十日未勘,則移送刑曹照勘,恐無所妨,政院臨時啓稟,分付事,定奪矣。今亦依此擧行,何如?上曰,今以靈城君事觀之,若趁卽捧緘,則不必呈疏矣。捧緘坐起,如署經坐起例,開坐無妨耶?命均曰,本府坐起,然後勘捧其緘答,乃是前例。上曰,《典錄通考》中,旣已如此,則移送秋曹之規,廢於何年耶?政院考出後,使次對入侍,承旨,持《典錄通考》以入,可也。命均曰,首醫權聖徵,頃日所達,雖甚猥越,罰旣行矣,後日入診入侍時,使之權着紗帽,同爲入侍,何如?上曰,依所達,權着紗帽,使之同參議藥,可也。{{*|出榻前定奪}}諸臣,以次退出。 ○十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副承旨洪景輔,持平尹得徵,修撰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入侍。沈壽賢進伏曰,日寒甚緊,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備堂入侍諸員不多,何不引見於別儲廂乎?上曰,狹窄故也。壽賢曰,方當飭勵振作之日,責望專在於輔相,而如臣無似,老且有病,尸素厥職而已。亦不能筋力奔走,反顧惶愧,無仰達之辭矣。上曰,近來所患,何如?壽賢曰,狗馬賤疾,元來沈痼,且有痰病,遇寒添劇,食飮全廢,故去番次對,不得自力入侍,而以良役變通事,下詢於左、右相,而左、右相則臣之所區劃者,未及聞知,使小臣入對仰達爲宜云。故臣玆扶病入來,以常時所料量者,欲爲仰稟矣。上曰,書來耶?壽賢曰,有笏記而異於箚牘,睿覽未安矣。上曰,所見必詳於所聞,持來笏記上之,卿亦口達,可也。壽賢曰,當先以所見,大槪仰達矣。丁未年間,有良役變通之議,其時臣亦以一疋之意爲達,而所見各各不同,李光佐以爲條列箚記上之爲好,故欲爲箚上,而事終不行,箚亦不得上矣。卽今事勢則視丁未大異矣。得聞傳言則京畿、三南,軍額大縮,民皆流離,而方修軍案,故督迫之,推捉之,不少假借,處處騷擾,民皆逃走,且徵身布逃故之未代定者,不得不侵徵於隣族,故竝與隣族而逃亡,將至於無民之境,雖有良法美政,何可設施乎?臣意則四道逃故代定及捧布侵徵之路,一倂停止,有當身者,只徵其身布,而通計四道逃故之數,則視捧布之數,不及三分之一,以此數,計十二朔經用,則中間三朔繼用不足,此三朔繼用之路則以兵曹騎、步布及禁御兩營之所存舊儲節用,足可繼過三朔,而其中訓局夏等軍兵衣資,雖難變通,此則自他衙門,推移百同木,以爲備給衣資,四道軍政則一倂靜以置之,勿令侵徵,申飭該道道臣,使之安集流民,着實勸農,以待秋成,限甲寅十月以前繼用,而其間作爲色目,如閑良軍官及額外校生等名目,作以一疋之役,又有各邑所捧煙役米五斗內,收捧一斗則可得三萬餘石米,一疋之役,次次願入者漸多,則以其新色所捧一疋及雜役米,以充逃故未捧之代,自乙卯年,似有頭緖,爲先擾民之政,一倂停止,則餘民似不流散,國用亦可支撑,故臣之請差句管堂上者,蓋以此也。臣於其間,有賤疾,且遭喪慼,不得入對詳達矣。若以爲可行之道,則節目成出,然後當爲擧行矣。上曰,甲寅條則一倂停止,而自甲寅以後,欲爲一疋之意耶?壽賢曰,甲寅十月以前,以舊儲繼用,而自十月以後,捧乙卯所用,自乙卯,捧丙辰所用,次次變通,則終可爲大變通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徐命均曰,如領相所達,而果若順成,則末終似有實效,然明年之內,事之必成,有未可信矣。且議論不一,其間異議或生,則事必不成,而亦必有中間難繼之弊,至於雜役米一斗收捧之事,則終有窒礙之端,一疋之役順入,亦或難矣。然諸議皆以爲可行,而聖志斷然行之,則可以施行爲之矣。金在魯曰,雖聞其大綱,其事實曲折,未及詳聞,故末終利害,未及料量,而亦難逆覩,諸議雖不無窒礙,而一疋之役,視二疋太輕,然前頭亦安知無弊端乎?臣則旣不能解事,首相之經營已久,則依大臣知委,臣當奉行而已。末後便否則臣未可逆料矣。宋寅明曰,良役變通,此是民國之大事,首相之講究料量,已熟且審,則臣不敢妄言是非,而臣之所見則終有所難疑,以逃故言之,限明年勿令充定,則各邑守令,必束手坐觀,責成於朝家末後,將何以處之也。臣未知其便當,而雜役米一斗收捧之論,亦有弊焉。雖自國家,無歛民之政,而操節守令,然各邑之徵歛無數,則況自朝家徵捧一斗米,其流之弊,亦當如何,新設一疋之役,而閑丁之聚入與否,亦未可悟矣。張鵬翼曰,凡事始作,然後可與樂成,而事之未成之前,則意見例各不同,待其議論歸一,然後若欲做事,則事無可成之日矣。上曰,訓將之言則欲行領相議論也。鵬翼曰,事當試可乃已,自初以生弊爲慮,則事難成矣。李廷濟曰,卽今良役之弊,有同百尺竿頭,此弊不救,則民國俱亡矣。元老大臣,爲是之慮,講究變通之道,而事之一變,大成甚難,故諸議皆以爲窒礙,然大臣之意則以事不煩擾,漸次變通,爲計矣,此若變通,則豈不好矣,而逃故,一倂勿令代定,則守令,必束手坐觀,而使之抄報,則亦必濫報矣。且兵曹、三軍門,所存留儲,不知幾何,設或接濟今年,然逃故未代定之數,漸漸浩多,則一疋之役,多得充代,實是難事,至於雜役米收捧之道,抑又有難便者,一結有上納田大同,且有氷丁、柴草、雉鷄等官役,自官以米收捧,更不侵役於民矣。如或自國家收納一斗,則必又有侵民之端,此亦非純便之道矣。上曰,承旨、儒臣、憲臣,亦各陳所見,可也。洪景輔曰,係是廟謨,臣不敢妄有是非,而事之首尾,亦不得詳聞,未知其便否之如何,而宋寅明所達前頭有弊之說,似有所見矣。此是重大之事,輕易行之,未知如何矣。尹得和曰,伏聞諸臣所達,則逃故若令勿爲代定,而使之不報,則守令必束手,聊無擧行,專恃國家處分,則前頭必有難支之弊,而至於煙役米收捧之議,守令設有徵捧於民間者,自朝家當禁制矣。自國家又爲徵捧,則其弊亦當如何,臣見則終以爲不便也。尹得徵曰,臣自海幕,承召上來,而在海西時見之,則閑丁充入之難,比諸道無甚異同,而道臣,以牙兵充代,海西則無一闕額,海西如此,則他道,亦豈無充定之道乎?惟在道臣、守令奉公之如何,而至於結役米創捧一斗之令,則民怨益甚矣。上曰,海道,非三南比也。見此箚記,可知其大略矣。儒者,讀書山林,有所經綸於心者,立身事君之後,所以行其道也。苟有嘉言善謨,則雖草野韋布之士,亦有來諫之道,則況入侍諸臣乎?左右秉筆之臣,亦爲陳其所見,可也。非爲可否於廟謨,一疋二疋之間,因革便否,各以所見,陳達宜矣。趙榮國曰,臣纔釋褐,未諳時務,而良役爲百年痼弊,減以一疋則豈不美矣,而變通之道,似難矣。上曰,此則一疋之役,爲好云耶?鄭履儉曰,良役之弊,爲今日一大痼弊,而變通終難矣。猝然減以一疋,前頭又安知無弊端乎?臣意則一疋之役,不可行也,曺允濟所達亦同。臣聖檍對曰,臣以年少新進,廟堂訏謨,何敢與知,而元老大臣,爲其良役變通,多年講究,必有可行之道,宜自聖心,斷然從之,而第所可慮者,減一疋之後,無充入所減之代,則必又有別作名色,侵徵於民間之道,到此地頭,民怨有倍於前日,不如此,則國之經費,亦無出處,中間民國,必大狼狽矣。當初祖宗朝,定以二疋之役者,元非苦民,而以其逃故侵徵,致有不堪之弊矣。宜爲申飭道臣、守令,隨闕隨代,而因舊制,置之宜矣。壽賢曰,一時充入爲難,故臣亦非爲一時變通也。漸次着手,以責來效,過數年則可知其成否,故欲爲試行,此出於切迫之計,而諸議如是不一,事若不成,則臣何敢尸職而已乎?當退去矣。上曰,其心可嘉矣。卿之固執如此,國事可以成矣。予之初意則自朝廷搢紳及貴戚,以至於士庶人,一切以戶布爲之好矣,及聞李奉朝賀所達黑笠之說,然後戶布則以不可行之事,知之矣。一疋之役,豈非便民之政,而卿以元輔,如是固執,則此是好機會也。當爲斷然行之,而一疋之役,此予之素計也。戶布之以黑笠之不肯,不能施行者,此由於國無紀綱,而予亦欲以一疋行之矣。及聞靈城所達,其言亦是俄者李聖檍之所達,祖宗朝舊制遵仍之說,亦爲是焉。當初二疋之役,元非苦重,以有逃故之弊而然也。雖減一疋,隣族之弊,必自如也。況又近來,倖門大開,民亦希望其半疋,半疋以後,又何可責應乎?若爲長遠之慮,則予爲君卿爲臣,可也。繼今以後,似又無變通之善計,來頭又有民怨,則決難支當,予之常言開闢之說,可謂迂闊,而雖開闢之後,必還爲二疋矣。雖減旋復,而昔者漢文之減田租之半者,非守令、宰相之請以爲之也。以其節儉而然也。雖西、東之季,民之思漢,亦由於此仁厚之效,而靜思時方形勢,則顧念中外,無一可恃之狀,若依領相所達,減給一疋,豈不好矣,而古時則惟正之供,民莫敢不納,卽今人心,大異於古,今年雖靜以置之,明年若欲徵捧,則民必大怨,難捧之弊,必自如也。如是而國何可爲乎?以堯、舜之時,有病博施之歎,無論稍實、尤甚、之次,一倂勿捧者,似無分數,其中尤甚邑則用卿規模,逃故侵徵,一切勿論,其餘之次稍實邑,其在爲民之道,亦不可無軫恤之道,直依漢文減田租之半,減給一疋,休息民力好矣。卿意以爲如何?壽賢曰,聖敎特減,惠可及民,然査正案上來後,自廟堂詳察某道某郡幾名逃故,然後參量裁定,逃故則一例勿論,有當身者,使之徵俸,又以新入一疋之役,充其未捧之代,過甲寅後,可以收效矣。上曰,此則與下敎之意有異矣。尤甚邑逃故則置之勿徵,之次稍實邑則減給一疋,豈不好耶?壽賢曰,卽今未捧,皆在於逃故之類,無論稍實尤甚,徵捧其未捧者,而已捧者,減給一疋,則中間豈無滲漏之弊耶?臣意則已捧者使之上納,而未捧逃故之類,姑勿徵納,民名必在於還上分給之記,區別之後,自明年又爲搜括,以充其代,以新設一疋之所捧及雜役之米支用,乙卯年漸次釐正,則數年後,似可有效矣。以三百年舊制,不可猝然變通云者,不知時務之論也。國初則軍額不多,故害之及民者小,而今日則以人食人,民國之病,至此之極,不可以舊制視矣。此弊釐正,然後可以安民,無民之後,國何依乎?無論之次尤甚,無當身者,使之勿捧宜矣。只減一二年身布,亦豈不好矣,而一減之後,復捧亦難矣。上曰,減則一也。今年逃故,雖或靜置,而明年又如此,則其將奈何?壽賢曰,臣之所慮,亦及於此,而天若助宗,則必無是理矣。明年又如此,則雖有智者,無奈何焉,磨以歲月,漸次變通,則或有善其後之道,而坐觀悠汎,則明年,必甚於今年矣。上曰,減一疋者,爲重役而減之,則新設一疋之役,而百姓,亦何必其願入耶?壽賢曰,一疋之役,非爲創出別設也。以良丁保人及除番軍官等名目爲之,而願入者入之,不入者不入,過數年後則可以斟酌矣。上曰,此亦爲別軍矣。壽賢曰,徐徐釐正,以不侵民爲主,豈無次次收效之道乎?自今爲始,則限明年十月,可知頭緖,而乙卯年,亦可知盈縮,不遠之間,可見精當之效矣。上曰,朴文秀則以尤甚邑逃故減給爲宜之意,有所達矣。壽賢曰,朴文秀之所見,與臣見不同,而革罷鎭浦之論,只在於一丈朝令之下,去軍門用道之繼給爲難,然以有裕處,推移接濟,則多不過四百餘同,訓局夏等衣資劃給後,各衙門少少下用之物不多,可以支過矣。上曰,訓局有儲耶?壽賢曰,別營給料則以糧餉廳例給,而三等衣資,亦爲給之,故秋冬等,已爲辦給,而夏等衣資,今方不足,此外無他不足難繼之患矣。上曰,逃故未捧之外,軍布皆已上來耶?鵬翼曰,災減外,三南無一疋來者矣。壽賢曰,逃故必是四分之一,而抄出逃故,則見存者,豈不捧耶?上曰,然則逃故之數,益多矣。壽賢曰,十月以後,得千餘同木,則可以補不足,自乙卯以後,可以接濟矣。上曰,乙卯年後,以何物繼用耶?壽賢曰,以新入一疋及雜役米,可以繼用矣。上曰,然則無軍保徵納之民,豈不冤困乎?收捧結役米一斗,作周裨上納,則民怨必多矣。壽賢曰,如此牽礙,則轉動不得矣。上曰,以守令所捧四斗米言之,百姓之所納,必倍入,而若以一斗米,收納朝家,則其弊必又倍焉矣。壽賢曰,若行此法,則立法之初,必須嚴明科條,其中或有濫捧之邑,則當該守令,以爲禁錮,則必無犯法之人,而行之數年,則必有次第可行之道,今不變通,明年侵徵閑丁,則明農又不可作,歲饑搜括,民何所措其身乎?閑丁則無論稍實、尤甚,一倂靜置宜矣。上曰,堯、舜,其猶病諸博施,今年雖靜以置之,日後用何道繼此也。首揆之意,出於爲民之慮,而大體則以一疋行之爲難矣。然一疋二疋之間,劃一決定宜矣。壽賢曰,臣意則終以一疋行之好矣。豈無窮則變而通之道乎?上曰,定以一疋之役,然後果無侵徵之患,而亦無減縮之端乎?宋寅明曰,減除一疋則民力猶輕,豈不愈於前日耶?上曰,雖減一疋之後,旣無見存之人,則雖半疋,何可納也?徐命均曰,根本輕則弊亦輕矣。金在魯曰,一疋之役,豈非便民之政,而無論貴賤,通捧一疋,則可也。無名目而爲之,則不如戶布之名正言順,而若名謂一疋,而先自黑笠始,則此非公平之道也。上曰,戶布之不行者,以其牽礙於黑笠也。命均曰,或以爲口錢輕便云矣。上曰,戶布可行,而口錢不可行也。壽賢曰,戶布行之,亦難矣。戶有大、中、小、殘分四等,然後可以爲之,而若行戶布,則小戶漸減,未三四年之前,大大戶必多,如此則必有使之分戶之端,其弊又當如何,此其不可行之道也。上曰,俄聞領相所達,然若定一疋行之之法,則作何名目而遵行也。壽賢對曰,以州府郡縣,定其次序,如鄕軍官及額外校生免講布,作以名目,而使納一疋,無立蕃gg立番g之事,則於渠無傷,其視納二疋者,利害懸殊,爲免軍役二疋之類,必多趨入,各鎭浦可罷者,亦令隨罷,行之數年,則事必可成,初何可慮弊而不爲始作乎?上曰,末稍則爲一疋大同之役耶?壽賢曰,苟如是,則二疋者,皆可願入於一疋,終可爲大都一疋之役矣。上曰,不如戶布之名正也。壽賢曰,終至於便役均民,則可以爲王政,如是不爲,則事何由得成乎?上曰,免講布之名目,閑丁之投入,有未可必矣,而以免講納布,則亦無讀書之人矣。壽賢曰,免講布者,是額外校生也。命均曰,若以一疋,爲慮有弊,則他無變通之道,不過於廣其充定逃故之路,不然則量入爲出,撙節財用宜矣。是外無他策矣。上曰,首揆之意,逃故則非但今明年,因置勿代爲好耶?壽賢曰,新入者漸廣,逃故者漸縮,則可以下手矣。臣以望八之年,欲爲變通,以觀來效,而諸議之不一如此,停輟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庶幾聞知卿言矣。一疋之役,設或不行,逃故則使之抄報,可也。抄報然後,亦可使之充定也。金在魯曰,雖以一疋爲之,其中有三軍門上番軍,此一節難處矣。壽賢曰,上番軍、納布軍,名色各異矣。宋寅明曰,依領相議,限十年爲之,則亦可成效,而天下事,有未可知者,不知其間,生何等弊端也。上曰,逃故勿令代定,而逃故之類,日加月增,則無軍而後已矣。予意則逃故使之代定,勿令有侵徵隣族之弊,而卿言則逃故,亦爲一倂靜置云,若是渾淪,則事不可成矣。自廟堂詳定節目,可也。卿旣以良役之弊爲悶,有欲變通,故亦言其後弊,而卿之所劃之計,是自伯而之王,非自王而之伯也。如是計事之後,終若僨事,則雖首揆,不可容貸,主管堂上尹淳之代,使之差下,可也。壽賢曰,尹游可合,未知聖意,以爲何如?上曰,游之所見,與卿意同耶?壽賢所見則不同矣。上曰,予意則以戶判主管宜矣。寅明曰,臣則所見大異於首揆矣。上曰,所見不同,則豈不難於同事乎?壽賢曰,宋寅明則守其所見,必不聽從於臣,而尹游則所見雖異,人品夬闊,故聞其事之不行曲折,則似有聽施之道,而宋寅明、李廷濟則初以不可行之事知之,如此則不可同事矣。上曰,卿欲使無模捉之人耶?與卿所見雖不同,與戶判同事,可也。頃日次對後,右相亦知此事否,壽賢曰,右相則別無異議云矣。上曰,戶判、吏判,亦爲問議便否於右相及李、崔兩奉朝賀,稟處,可也。壽賢曰,日寒如此,臣老且有病,朝夕淹臥,不得頻頻入侍之意,敢此仰達。上曰,右揆意外遞罷,卿又有病,左揆獨勞國事,可悶。壽賢曰,陵內石物,頉處層生,殊極驚慮,而石品之堅剛與否,監董諸臣,何可預知乎?以此任事大臣,終至遞罷,而以大臣書出於現告者,事體亦極未安矣。上曰,已爲下敎於左揆,而備忘記,亦已諭之矣。此與莊陵時事有異,然莎草之枯死,輕於石物之缺落,以油灰纔塗而旋落者,亦甚未安。且遷陵,旣在於予,則以少無所憾爲主,而數年之內,頉處層生,陵寢事體至重,故有所處分,然非以監董諸臣,爲不謹而然也。此後則雖大臣,亦豈有難安之端乎?卽今未審者,屛風石甚薄,未知其無頉與否,以是爲慮矣。命均曰,一邊之先落處,所見未安,而改修爲難矣。上曰,改封後,可以修治,事甚重大矣。命均曰,長塗油灰,支附亦難,所見甚悶矣。命均又曰,頃者金尙星疏中,量入爲出,是臣之常時所見也。煙戶役之懲斂於民間者,倍於身布,故民尤難支矣。宜自今,魚鹽稅及土地所出,則盡屬於戶曹,各色軍兵,則盡屬兵曹,各摠計數,以爲量出入之地,似宜矣。上曰,豈不有前例耶?宜自廟堂裁處矣。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因臺言,不爲膺命矣。待道臣之道,不可强令赴任,宜速許遞矣。上曰,臺啓旣爲收殺,則寧有不去之理乎?今之用人,專尙門閥履歷,然予所以落點於副望者,實是有意,而以其人之確實,問於左揆矣。以咸監、畿伯時所曾經時見之,人品確實,故欲用之意存焉,而臺閣之發啓,體例亦是,然末後收殺者,亦可見公議矣。壽賢曰,上敎以似非大家子弟爲敎,臣亦以孤寒,有所仰達,而若其有才之人,則豈不用耶?上曰,有欲用之意,催促下送,可也。兵使張泰紹,亦爲催促發送。{{*|榻前下敎}}。壽賢曰,兵使張泰紹則訓將私心,以父子之重任兵權,爲難安矣。上曰,此則私意也。命均曰,司僕褒貶中,蔚山監牧官,當初置之中考,而自兵曹書入之際,誤以下字書之,故自歸下考矣。此與本寺等第,未免相左,而殿最事體甚重,似難撓改,以下等施行乎?上曰,拆封時,旣以下等書之,則當以下等施行,而該曹堂上則難免不察之失,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鄭彦燮,浮出碑石於藍浦地,多發各邑民丁運曳而頗有民怨云,藍浦浮石,曾有禁令,況今年湖西之民,何可動役乎?殊甚不當,監司鄭彦燮,罷職宜矣。上曰,擢授方面,意非偶然,而因私役民,殊極駭然,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敦寧都正李亨宗,因私事出牌拘人,而以士夫凌辱,爲其罪目云,若是凌辱士夫則當移法司處之,豈可自該府任意拘囚乎?近來各司之因私事,囚推都民,成一弊端,如此之類,不可置之,敦寧都正李亨宗罷職,警飭,何如?上曰,李亨宗,與他人有異,而謹愼,可也,有此駭擧,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頃日次對,以勸農勤耕木花事,有所仰達,而自上無下敎之事矣。其所達,實是爲民之根本,使之成節目,分付各道,勸飭宜矣。上曰,自廟堂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咸鏡監司,今當廟薦,當爲另擇,而難其人矣。李匡德才局,實合是任,然今方斥補,則以擬薦之意,不敢仰稟,而其才則實合是任矣。上曰,匡德,未及到任於甲山耶?爲甲民,送李匡德,而大臣所達如此,廟薦事,自廟堂知以爲之,可也。宋寅明曰,大同設立後,戶役所當全減,而三南各邑,戶役漸繁,民已不堪,且或有巧作名色,徵歛結役之事,湖南各邑尤甚云,當此軫恤民隱之時,宜申飭道臣,嚴査痛禁矣。上曰,各別嚴飭于道臣,而若有侵徵之守令,則隨現狀聞,論罪,可也。{{*|出擧條}} ○持平尹得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得徵曰,忠監鄭彦燮罷職啓辭,則申思永之發啓措語誠是,中間刪改非矣。以申思永之當初發啓者,仰達矣。{{*|措辭見上}}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上曰,此等論啓,固知過矣,而旣已處分罷職,奚異依啓。引嫌而退,當初論啓,誠得臺體,聖敎未安,何必深嫌,請司諫趙明澤出仕。上曰,依啓。因下敎曰,時世怪異矣。以鄭彦燮事言之,雖不無率爾之失,以措語之緊不緊間刪改,看作大事,終置宋敎明於落科者,殊極非矣,而臺臣之至以申思永之啓辭,傳啓云者,亦爲非矣。得徵自明之際,尹得和曰,持平尹得徵,以申思永啓辭之說,至發於傳啓之際,有損臺體,致勤聖敎,宜有責罰之道矣。上曰,尹得徵,新入臺地,處事生疎,不是異事,而其在臺體,失體則大,遞差,可也。{{*|出擧條}}得徵退出。上曰,尹得徵,年歲幾何?得和曰,小臣之一年長也。洪景輔曰,尹得徵,年歲詢問之際,以長小臣一年之說陳達,殊涉猥屑,玉堂尹得和,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以今番嶺南事觀之,父子兄弟,秉彝之同得,而有此等變怪,究其本意,則殊甚哀矜矣。復觀文案則埋時乞得一塊食,予於此甚愧焉。在上而不能救其塡壑,判付文案時,心甚不平,故姑不判付,而問之於諸臣矣。李廷躋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收議諸大臣後,詳觀文案,則其間形狀,令人錯愕,節節痛惋,而臣意則與首相之議同焉矣。上曰,諸臣不知此事耶?金在魯、宋寅明曰,臣等未及聞知矣。上曰,以十三斗米,盜出於渠之四寸家事,爲其父者,生埋其子矣。在魯曰,若生埋其子,則其父先殺可矣。洪景輔曰,其失米之四寸,先殺,可也。上曰,然。寅明曰,脅殺之罪,當殺無赦,如承旨所達矣。壽賢曰,變出骨肉,迫令脅埋者及埋子者掘土者,俱是殺無赦之罪也。上曰,然則其四父子,無可生者矣。秉彝之心,人所同得,則渠何敢掘土乎?痛哭云者實狀,而亦有切迫情境矣。壽賢曰,容貸其父之議,亦非無據也。上曰,掘土三級後,其四寸,掘土而號令云,其景像可見矣。上曰,秋判旣已入侍,訊杖輕重,自廟堂相議,依狀請,施行諸道,可也。命均曰,自明夕,當受祈穀祭誓戒,而明白下敎,使之攝行,則諸臣不勝萬幸矣。上曰,勿過慮也。命均曰,若無一分念慮,則臣等何敢堅請,而或有萬一之慮,則臣等奉承之後,臣民之慮,當復如何。寅明曰,此非以藥院循例間事仰請矣。實出於至誠悶慮矣。伏望允從焉。壽賢曰,伏聞左揆所達,則祈穀祭日迫,窮寒此酷,達曉將事,必致傷損,何不允從藥院之請耶?臣不勝沓沓之至。寅明曰,宜爲允從元老眷眷之請矣。在魯曰,諸臣所達,出於至誠,此非靳允之事也。壽賢曰,以常人言之,經夜露處,無不得感氣,況聖體乎?雖使攝行,少無妨於爲民之誠也。上曰,豈如是每寒耶?飭勵者,爲民也。以此微誠,感格神明,雖或不易,而當盡吾之誠矣。雖動駕之日,若有病故,則當令攝行,而旣無病,則何可中輟乎?命均曰,將事之後,致傷可慮矣。上曰,豈以一夜將事生病乎?景輔曰,伏願允從元老大臣及藥院諸臣之請焉。寅明曰,聖候或有不平之氣,則一夜之間,其爲傷損,亦當如何?雖出於爲民之至誠,而聖躬之康寧,此是神人之福也。上曰,入處房室,猶謂之寒,況露處乎?可知其冒寒而欲盡予之誠也。其視塡壑之民,亦當如何也?命均曰,事神恤民之道,固不必在於此矣。上曰,旣有祭祀之禮,則何不以誠行之耶?壽賢曰,當量力而行之,豈可爲民而不顧聖躬乎?爲民展誠之敎,過矣。四五日之內,和解,則可也。不然則不可動駕矣。上曰,氣若不平,則當臨時處分矣。寅明曰,戶曹、宣惠廳災減單子摠數,未及仰達矣。此際勅使,或爲出來,則罔知所措也。上曰,已爲下敎矣。金在魯曰,因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掌隷院奴婢免賤用奸事,當該官員,罷職現告,而堂郞則推考矣。近來奸僞日滋,此等弊端層生,極可駭也。上曰,此是書吏輩之弄奸耶?例多此弊矣。在魯曰,頃日次對時,戊申軍功承傳人,兩銓除拜之職,一一懸註名下書入事下敎,出於擧條,故吏曹則纔已抄出,而極其繁雜,兵曹則比吏曹尤繁,故尙未盡抄云,遲滯曲折敢達。上曰,其時以軍功別單人書入事下敎,而擧條誤出矣。其後除拜之職,懸註於各其名下,以入,可也。在魯曰,一人之名,分入於吏、兵曹單子,恐不合於睿覽,吏、兵曹所除之職,合錄於一單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有稟定事,故敢達矣。本曹郞官望,曾經者有之,而卽今乏人,當以前望入之,而其人方在罪罷中,以郞官望,所當請敍,而不可循例草記,故敢達。上曰,經幄諸人,敢藉公論沮戲,則況此銓曹通塞之地,裁量人物乎?飭勵方嚴之時,此等人,不當請敍也。洪景輔,以推緘移送刑曹文書告達。上曰,靈城頃日所達,予不知指斥大臣,而有所下敎,出於擧條矣。姑先緘辭四字拔去,可也。景輔曰,判尹久不出仕,故亦不爲回啓,委屬可悶。上曰,大臣所見,判尹終不可回啓耶?命均曰,以許遞之意,有所仰達,而上敎,以私意知之,故不敢更達,而必爲引嫌矣。上曰,委官,領相爲之矣,而見領相病狀,則難於進參,以左相爲委官,而三省推鞫,必於明日早朝開坐事,各別申飭,城上所,無臺諫則爲難矣。臺諫有闕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榻前下敎}}景輔曰,左相旣差於祈穀祭獻官,則雖受誓戒前,參鞫未安矣。上曰,所達是矣。以初委官,置之,可也。景輔,以於屯獄事,大臣獻議告達。上曰,大臣獻議,參量得中,減死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在該曹文案}}。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日入時,日色赤。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南泰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延祥詩春帖子製述官,方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省鞫之因兩司不備,未克擧行,事體未安。大司憲徐宗伋,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省鞫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知義禁尹游,以相避陳疏,時未稟處。知義禁鄭亨益,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留待。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江華留守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竝待下批牌招,以爲省鞫坐起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知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獻納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廷潤爲獻納,南泰良爲持平,崔逵泰爲兵曹正郞,兪勉基爲軍資主簿,權德載爲司藝,鄭亨益爲左參贊,洪鉉輔爲知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尹得徵爲副司直。 ○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柳儼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省鞫坐起,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臣好人,與同副承旨柳儼,伴直矣。同副承旨,省鞫坐起,下直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社稷祈穀祭親行時,許多諸執事,方以曾經侍從塡差,而當差之人,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洪尙寅、南泰慶、林光弼、柳時模、金廷潤、南泰良、宋徵啓、朴弼均、李壽海、金尙重、任{{!|𪼛|⿰王集}}、李顯望、閔瑗、李潤身爲副司果。 ○洪好人,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宗廟第十一室中,斑子第二井上,卽仰土墮落之際,仍爲穿破,而其處長三寸許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八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甲寅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七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四學今年條學製,東、南學則旣已畢製,中學則昨今兩日,連爲設行,亦可了當,而獨西學,全未擧行,本學兼敎授,作闕未差,自前亦有他學兼官代行設製之規,合三學兼敎授,合坐試取,而明日則陞補相値,再明日必爲設行,以爲趁歲前合製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七日,召對入侍時,因參贊官柳儼所啓,有一人來到禁府門外,以秘密事,有所告,請現禁府堂上,而羅將,終不告於判金吾。故厥漢,仍爲逃走云,各別,申飭于左、右捕廳,以爲譏捕事,允下矣。前此臣等,聞有此事,已爲別定軍官,使之窺捕矣。軍官等,多般跟尋,斯得於春川地,尹廷顯稱名人,今已捉來,何以爲之?敢啓。傳曰,自本廳合坐,卽爲究問以啓。 ○又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本院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京外殿最啓本,則海南縣監金夢煃,以刑杖可輕仁惠宜勉爲目,其無惠政而有濫杖,可知,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左水運判官李以泰,以衰或妨務爲目,亦難仍畀漕政,海南縣監金夢煃罷黜,左水運判官李以泰,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丁歲抄,將不得趁歲前磨勘,惶恐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都憲,雖以往事引嫌,辭疏承批之後,又當省鞫飭勵,三牌之下,亦不應命。大抵近者違牌之弊,規正他人,而執法之臣,尤先犯焉。他尙何說?極爲寒心,大司憲徐宗伋罷職。 ○備忘記,省鞫其於今日內爲之者,蓋欲行於誓戒之前,而牌不進,申飭之下,憲臣再牌應命,極爲緩緩,而以値日暮,政院,號令百司之地,而幺麼牌去來,亦不能申飭,極涉稽緩,當該承旨推考,今後則更加嚴飭。 ○備忘記,藥院醫官之有功勞者則凡干頒賜,別爲擧行,乃是古規,而醫官李廷德,以身入醫廳屬耳,而乃敢因緣謀入,冒受其賜,事之駭痛,莫此爲甚此路若開,其啓倖門,後弊難杜,針醫李廷德,汰去醫廳,更勿檢擬,令攸司從重科治。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水原府禿城山城充軍罪人洪時弼,以他罪拿囚,旣已勘律矣。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還發配所,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臣聖龍,進詣宗廟署,與本署都提調左議政徐命均,提調左參贊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一室斑子第二井上,仰土墮落,斑子仍爲穿破,長幾一尺許,廣四五寸許,而所見未安,不可不急速修改,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正月初一日卯時爲吉云。先告事由祭,當爲兼行,當室及各室祝文中,以此措辭添入撰出,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膳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修改,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省鞫姑罷,委官以下引見。 ○柳儼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江華留守李瑜,諉以情勢難安,使其褊裨替納,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江華留守金東弼敎書,王若曰,朝廷爲四方之本根,得人最急。卿宰典八座之機務,責成斯專,旣官資未可以左遷,蓋國體難許其遠出。然先後緩急之時異,或內外輕重之互殊,望之以漢庭之九卿,出守憑翊,畢公卽周室之元老,往釐東郊,矧玆沁州一區,實我海門重鎭,保障則人民倉廩,在趙晉陽,形便則湯地gg湯池g金城。若秦崤左,神京之道里密邇,急則依歸,諸路之舟楫流通,地是控扼,粵自丙丁懲毖以後,尤軫庚甲綢繆之圖,設堡築墩,關防連接於十里,添兵作隊,聚訓殆近於百年。委重有倍於他方,爲治莫難於今日,賙賑逋欠,而戎儲半歸耗消,飢饉顚連,而兵實十亡八九,苟非俱全文武,爲國柱石之人,曷堪兼摠軍民,重我鎖鑰之寄。惟卿,喬木世閥,名祖肖孫,敏給通明,而有謀王斷國之手,慈良樂易,而無傷人害物之心,臺垣抗章,人稱曲江之先見,嶺藩按節,民歌召棠之遺風,逮予臨御以來,益注委毗之意,當軍興而鎭南漢,賊膽先寒,秉公道而掌東銓,衆目皆拭,至若管金穀而長司馬,率如奏刀刃而解全牛,祿位愈隆,而望實彌著,前後歷踐,而左右俱宜,遂從崇高之班,暫行居留之命,昔雖陞擢乎是任,竟未遑於外庸,今乃優閑於分司,非獨爲夫一試,玆授卿云云。祗服明訓,益懋良圖,修城池繕甲兵,勿以時詘而廢,嚴部伍勵將士,毋或愛克厥威,敎民可使卽戎,敷化必先於庠塾,約已斯能足用,爲政莫急乎繭絲,莫謂天塹之是恃。曷若人和之爲先,轉溝壑於袵席,俾絶鴻雁之歌,課農桑於田疇,宜趁鳲鳩之節,其餘稟裁通變,自可遵依故常。於戲,予方有惕于中,宵旰求治,卿亦宣力于外,夙夜無愆,布十行於絲綸,本非文具,勉一節於夷險,庸答恩禮。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右尹李瑜疏曰,伏以臣,受恩而莫能報,有罪而尙逭譴,泯泯然悼悸之極,而忽不知一身之所措者,已歷時矣。身名則欲自愛,而反毁辱之矣。聖簡則欲稱塞,而反玷累之矣。釁隙至此,尙復何言?噫,臣姿稟愚鈍,心計常涉於迂闊,知識鄕闇,施爲必歸於卽當,持此而欲需於世宜,狼狽之必隨至矣。受任重地,日夜憂懼,妄謂人臣奉職,常件事外,沾沾以施措,自喜于人者,非愚之所敢出也。況保障非等閑之地,軍校以昇平而媮其欲,束得一段精神,效力於緩急,不負列朝{{!|𰦀|⿰目眷}}然屬意之重,則顧何道而可?錢穀甲兵,尙是第二事,惟有使一島人,俾咸知霜雪雨露之無非敎,食息動止之皆臨汝,而有以鼓舞振作之耳。思量及此,方自感奮,適奉聖旨,飭勵勤摯,平日底薀,遂遽滾瀉,殊不知善俛仰循俗轍,方是做得事,而深衷過計,終爲重得罪於當世之歸也。甚矣,臣之迂闊而鄕闇也。古人之乞留中,臣果誤讀書矣。由喉司而奏者,又不料其謂之暗密矣。然而罪臣之言一出,而臣又切切然,指明其然不然,則是不惟非臣之當初本意,亦將厚招人之怒,而增益臣之罪矣。只默然受以爲罪,或庶幾於唾面待乾之義矣,倘所謂有言亦不可宣者此耶?祇臣之所自以不幸者有之,臣跡孤而官顯矣。勢弱而恩重矣,擔負過於本分,疑怒起於白地,而臣則又俯仰信心,冥墑不止,豈謂一紙狀奏,遂至於坐博此平生之恥釁耶?疎率之責,臣固不辭,無當之云,臣亦自道,而平日自期,不至汚甚,一朝無狀,乃至於此,駴惶慙慄,更無顔面可顯於世。噫,此莫非臣之罪也。印符隨身,不敢自屛于野,蒙被聖慈,得許歸覲于家,杜門弔影,只將爲負釁之人,又不知何等危辱,復甘心隨集于後也。孤恩負心,報塞無地,瞻天望日,但有無從之淸淚而已。縮伏踰時,今始交印,而滓穢之跡,不宜冒進禁扄,所受密符,使褊裨替呈,尤不勝俟罪之至。玆不得不冒陳危苦之忱,仰瀆崇嚴之聽,伏惟聖朝,必不待臣言之畢,而頫察已無遺照矣。伏乞諒臣身之不可復備任使,察臣罪之不可苟逭王章,嚴降譴責,以勵淸朝之搢紳,以謝臺閣之言議,仍令臣得以退放於丘壑,實公私之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江華留守金東弼,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江華留守金東弼入侍。上曰,承旨是刑房耶?洪尙賓進伏曰,臣是刑房,而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事燮極爲兇慘,故不敢泛然入啓,玆以請對矣。上曰,此事可以斟酌矣。儒臣亦見之否?吳瑗曰,臣已得見其本,而以不吉云云之說觀之,其凶計,當斟酌矣。上曰,湖西則人心必誑惑矣。尹得和曰,臣聞杭之支屬,自洪州移居於稷山云矣。上曰,所謂少上典,卽杭之子,而沈建伊,似是杭之奴也。得和曰,忠監之旣不能治罪人,則捉去公州,事甚非矣。上曰,公山距京,幾日程也?金東弼曰,四日程也。上曰,建伊之自當,似有隱情,又有誑惑意思,當拿來而設鞫訊問,領、左相、判義禁,竝命招,可也。{{*|榻前下敎}}瑗曰,此非泛然訛言之比,顯有做出誑惑之情狀矣。上曰,所謂李亮濟,何如人耶?承旨,亦不知乎?尙賓曰,臣未之聞矣。上曰,江留進伏。金東弼進伏。上曰,居留,職雖優閑,而責任則甚重,且近來軍餉之耗縮,已無餘地,卿須用力爲之,可也。東弼曰,小臣,以匪才蔑識,猥蒙居留重任,實不勝憂懼之忱。十年前,冒叨是任,而移職未赴,臣於江都,足跡不及。故島中形便,未能知之,到任後,如有可以變通者,則或馳狀上請,或上來陳稟矣。上曰,卿不可出外之意,已諭於大臣矣。初欲還給望單,而觀卿不如昔時,一時調養,亦無所妨,故姑爲寢之矣。予則許卿優閑,而卿則旣受重任,益加勉勵,可也。東弼曰,聖敎及此,不勝惶感,臣敢不惕念奉行耶?第臣今將離違天陛,區區所懷,欲有仰達矣。近日以來,聖上赫然奮發,旣下大誥,而痛自責躬,飭勵臣隣,至誠求治,百行絲綸,俱是義理中流出,此實祖宗神靈,默佑於冥冥之中,致有聖心之開發,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基矣。中外拭目,佇見至治之盛,而臣則區區過慮者,有二焉。聖上於嗣報之初,奮發飭勵之政,一如今日,而其後十年之間,做得何事否乎?群下不能對揚休命,一日二日,忨愒如前,聖心又復解弛,若有有始無終之歎,則比諸嗣服後事,國勢之不可收拾,又將一倍,此臣之過慮者一也。方今聖上,銳意求治,言治之說,必將(雜))進於前,其將曰,某事可做也。某弊可革也。卽今國勢,譬如重病人之元氣垂盡,宜以滋補之劑,徐徐責效,不可妄下寒藥,反速其亡,以今時勢,不可有大變通之事,舊弊未祛,新弊又生,則徒爲變亂舊章之歸,而益不可收拾,此臣之過慮者二也。伏願聖上,堅定聖志,一意奮發,先立大體,唯以剛毅弘大爲主,今日做一事,明日行一政,誠心做去,無如前日之因循退托,而古語曰,其進銳者,其退速,亦宜留意於勿助長心不忘之義,則自然綱擧目張,丕應徯志矣。上曰,二條勉戒,俱甚切實,所陳之弊,予亦爲慮矣。上下若如此欲速,則其不幾於宋神宗,用王安石之時之弊乎?所達誠是,當各別加意也。東弼曰,做國事,必得人以後,可責成效,朝臣中,如趙顯命、李匡德,自是不易得之人,兩臣俱有向國忱誠,以匡救君上闕失,爲己任,多言人所難言之事,而近日久在外方,匡德則又以匪罪,斥補京職,撕捱之餘,冒赴陞擢之職,則人必有言,今番處義,自不得不如此,斥補邊塞之罰,豈不過重乎?賞罰得中而後,可以激勸,向日閔應洙斥補之後,未赴任而旋卽召還,聖德有光矣。兩臣宜卽召還,以備任使,而匡德則病痛在於偏處,蓋其前後受命,輒在於民事孔劇之時,故雖多專輒之事,其實爲民,此宜可恕,其人有絶才,優於出謀發慮,雖有偏處,廟堂自可裁制以用矣。上曰,所達是矣,而趙顯命則爲慮湖南,姑爲置之,而李匡德則其性品,雖有偏狹之病,其才操,誠過於人矣。斥補甲山者,非惡匡德也。出於爲甲民之意,然置之廟堂,則似或太輕銳矣。昨聞領相所達,則以匡德欲薦咸監之望,安知更不爲撕捱乎?此亦異於內職,與重臣所達有異矣。東弼曰,匡德之父眞望,今方入京,身病甚重云,以其私病,不必召還,而當初斥補,終是過中,士夫風節,亦不可不扶奬矣。匡德,曾於除職,每事撕捱,則到今陞資之職,亦豈敢晏然承命乎?其所執,終有可容恕處矣,何可責之以分義乎?尹得和曰,李匡德之補外邊倅,處分則過中,而金東弼,職在外任,則以此事煩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居留之職,旣兼備堂,便同內職,而重臣所達,出於爲國之意,則何可推考乎?東弼先爲退出。上曰,領、左相家,距闕稍遠耶?尙賓曰,領相家,在於倉谷,左相家,在於水橋,而亦不甚近矣。臣以刑房,今日請對矣。仍有召對之命,故臣與講官,同爲入侍矣。吳瑗曰,承旨當以職掌,次例入侍,而承旨之以刑房請對,兼爲入侍於召對者,事體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無難便事矣,何可推考乎?上曰,知義禁尹游,今姑許遞,其代今日政差出。{{*|榻前下敎}}領、左相,來待賓廳,故上命史官引見,臣聖檍,承命出去賓廳,傳引見之命,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沈宅賢,同爲入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酬接,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疎冷之地,殿坐可悶矣。上曰,不妨矣。命均曰,水剌之節,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壽賢曰,忠監狀聞事,臣等茫然不知入來闕中,略聞大綱,深切痛惡矣。命均曰,梟、獍之徒,終不革心,致有此妖惡之變,未知其窩窟有無,殊極可慮矣。壽賢曰,不軌之徒,日望國家之不幸,創出無根不道之說,白地騷屑,無限惹擾,豈不痛惡乎?上曰,庚戌以後,此輩無可售之計,至入於此路,可謂已甚矣。命均曰,急急發捕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如此如此等說及色動云者,殊甚乖異矣。故使建伊,煽動誑惑之計也。沈宅賢,見忠監狀啓。上曰,以其狀啓,無可知之事,別無措語矣。命均曰,罪人一倂拿來宜矣。上曰,甘德,亦拿來可耶?命均曰,一倂拿來宜矣。上曰,其中似有階梯,健伊則先謂之上候未寧,甘德之如此如此云者,必有階梯矣。壽賢曰,不知其曲折,而速速發捕宜矣。上曰,領相所達渠輩之望國之不幸者,是矣。尙賓曰,崔於折里,不爲捉囚者,監司之事,似是虛疎矣。宅賢曰,發送金吾郞二員,兼爲拿來乎?壽賢曰,發送五都事於一時者,似或驚動人心,而只送二員,兼拿五罪人,事體如何矣。上曰,實都事三員發送建伊等三罪人,各爲拿來,而假都事一員,亦爲發送,金、李兩罪人,拿來,可也,而都事三員之一時齊待,似不易矣。宅賢曰,已爲待令矣。沈宅賢,卽爲出去,招致都事於閤門外發送。壽賢曰,三省推鞫,今日內擧行之意,敢達。上曰,有城上所耶?尙賓曰,司諫牌去來,姑不來矣。上曰,都憲,屢次飭勵之下,如是撕捱,殊涉過矣。勿拘三牌,更爲牌招,持平南泰良,只推,更爲牌招。{{*|榻前下敎}}大臣先爲退出,吳瑗讀自請許臺省長官,止論淮西管內水損處。上曰,下番讀之。尹得和,讀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論嶺南請於安南置市舶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論裴宣令除裵延齡度支使狀,至論齊暎齊枕。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請減京東水運收脚價。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各得別狀條件,承旨洪尙賓,以鞫廳出去,洪好人代入。吳瑗曰,薦擧屬吏狀所論委任責成之道,言切意詳,實是今日之藥名矣。然以次序言之,聽言考失,在先矣。蓋爲政,莫先於得人,而知人之難,自古攸病,殿下每有以言取人之病,此深可悶。東陽侯、綘侯,豈不及於喋喋利口之嗇夫乎?伏願深以此爲戒焉。得和曰,人之質實者,多是可用之人,而巧言令色鮮矣仁,此等之人,人君當痛絶,可也。陸贄所以陳戒者,如是切至,而德宗之不悟,只由於見蔽小人故也。上曰,所達是矣。齊桓公,問害霸之事於管仲,仲,對以得賢不能任,任賢不能固,與賢人謀事而與小人議之者,是害伯之事也。此言伯道,而豈有王伯之殊耶?王者之道,亦如此矣。得和曰,自古人君,豈是樂用小人哉?不知其爲小人,故用之也。上曰,如王安石輩,是難知之小人,而其餘小人,亦非不知而然也。瑗曰,王安石,高談王道,動法周公,當初何以知其爲小人乎?上曰,以三不畏之說,可知其小人矣。上又下敎曰,陸贄,請以事質於臣,此固宰相之任也。人主之政,莫大於擧直措枉,而今日豈有如陸贄之無私者,可以質之乎?瑗曰,人才固不逮於古時,而今日世道則苟非開誠心布公道,如諸葛亮一流人,則固難見孚於上下矣。上曰,今日若孔聖復作,未知如何,而非聖人,則必難見孚矣。洪好人曰,材不借於異代,惟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上曰,非謂無才,下敎者,意有在焉矣。上曰,謝密旨狀,德宗,以緣有密旨言,不得盡爲言者,甚非人君之道也。陸贄奏中,無答此者乎?瑗曰,自王支之道,坦然著明,至更賜裁處一段,所以規德宗此言也。上曰,然。得和曰,十五枚,寧人負我,無我負人云者,專主於信義,蓋見其意矣。瑗曰,察臣孤貞以下,自言其不受饋遺之狀,以諷德宗之好貨也。上曰,德宗則以裵延齡,以爲有才公淸云矣。瑗曰,陸贄所以攻之者,以其妄誕小人也。瑗繼達曰,以儲蓄軍糧狀,所論觀之,此在陸贄,雖非大經綸,而亦可見其一斑矣。上曰,此亦非小事也。瑗曰,天下之大,非偏邦所敢望,而唐室,荐經禍亂,而財穀之饒如此矣。我國則雖當平時,每患枵竭至於邊上之粟,移賑內地之民,豈不寒心乎?上曰,移粟之政,雖不得已,此實寒心矣。上曰,南泰良,無肅拜之事耶?好人曰,牌去來,姑不來矣。講訖。尹得和曰,臣伏聞,頃日筵中大臣所達,則各邑逃故,姑爲置之,勿令充代之意,爲達矣。如此則守令必束手坐觀,逃故漸多,則末終何以充代乎?此亦非便宜之政,而至於柴鷄價米收斂一斗之論,尤爲難便矣。當初自民間爲供官之道,以柴鷄等物進排,而有識之守令,雖今日,猶不以米斗捧用矣。今若自國家收棒一斗,則民弊必爲三倍,終是苟簡,而額外校生,除番錢木一疋之役,雖似便好,逃故今若不爲充定,則此等名目,新爲充定時,亦無異於閑丁搜括之騷擾矣。上曰,首揆之以事之成否,欲決去就,其所執,誠甚貴矣,而大抵人之所見,元來不同,多有難便之議,而首揆之所欲變通者,亦非純王之道,故有所下敎矣。其名旣不正大,若然則當以戶布爲之矣,而收議後,當有處分矣。瑗曰,俄者重臣,以趙顯命召還事陳達,而臣有所懷,故敢達。顯命,固宜在朝廷之上,而殿下,方以湖南爲重,今雖擇人,必難得勝於顯命者矣。上曰,重臣、儒臣所達,俱有所重,可不參量焉,得和曰,以急先之務思之,則臣以南方爲重矣。上曰,湖南抛棄易矣。瑗曰,加意於了當世務,不可以憂歎於中朝也。上曰,《易》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言其不忘戒懼也。以今日狀啓觀之,豈不悶然乎?甚至於做出無其君之說而後已者,豈不已甚乎?庚申以前,諸賊亦以頻有問安,國無儲貳爲言,予每於朝廷,或有問安,則輒令停止者,實有意而然也。今日湖賊之以未寧爲言者,亦豈不怪異乎?瑗曰,聖意雖如此,凡事若有意爲之,則反易驚動,若當違和時,則如法問安,復常則停止,每以正大行之,則人心自定矣。上曰,予豈可隱諱苟且,而在朝廷愼密之道,則不可忽也。雖以戊申變亂,予旣不動念,則何可以此等事動心,而所駭異者,一種怨國之徒,無所不至故也。以湖西狀啓,該房承旨,卽爲請對,仍爲發捕,中外人心,必騷擾,而命招大臣及判金吾者,亦爲重國體也。尹得和曰,今日承旨請對時,宜以忠監狀啓事,請對之意,通于時任大臣,而自政院,無通示之事,故命招出去,而大臣漠然不知有某事,蒼黃入來云,事體未安,諸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故相臣李世白,在相職時,當辛巳國恤,賊杭,以榟宮上字書寫官,將入寫而海昌尉以預差亦在哭班,世白,於班行厲聲曰上字海昌尉當書,東平不當書,杭聞之,面色如土而出去云,未久變出,可謂折奸於未然之前也。上問于吳瑗曰,儒臣亦聞此事乎?瑗對曰,此事,臣曾聞於家庭矣。上曰,當國有事,大臣必如此,然後可以鎭服矣。瑗曰,國家有變亂,天若助之,擔當奠安,必有其人,朱子所謂能弭兵亂之人是也。惟在人君用之與否耳。上曰,然矣。得和曰,祈穀祭親幸,殊甚悶慮,日寒如此,易致傷損,宗社生靈,只在於殿下一身,殿下則爲民之意雖切,臣民之望於殿下者,亦當如何?允許群下之請,停止爲宜矣。瑗曰,保護聖躬之節,豈不爲十分愼攝乎?卽今寒煖不適,節候不佳,衝寒動駕,實多可慮,故群下之請,如是切至,伏望允從焉。上曰,爲民之事也。日若如此,則何可不行之乎?一時將事,別無所妨矣。得和曰,聖躬安寧,此是民國之福也。萬事之本,只在於聖躬,何可爲民事,而或忽於聖躬保護之節乎?伏願加念焉。上曰,予身雖康,若無民則獨爲國乎?大體不外於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二月二十六日四更四點,上御熙政堂,委官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判義禁沈宅賢,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洪鉉輔,同副承旨柳儼,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夜已深矣。不得就寢,有妨於靜攝,不勝悶慮之至。上曰,萬才,旣爲承款,當捧結案,而以致犯夜者,此由於國無紀綱而然也。必使今日內開鞫者,意有在焉。終致稽滯,以耳目之官,國將亡矣。壽賢曰,臣等亦不得趁往之致,不勝惶恐。上曰,南泰良肅謝後,可以開坐,而獄情旣如是無疑,則當爲結案正法,而今則夜深,似不可擧行,有異於必使受誓戒前爲之之意也。壽賢曰,行刑單子,明日則不可捧入矣。上曰,金吾有前例耶?洪鉉輔對曰,問於律官,則受誓戒以後,則刑殺文書不得擧行云矣。上曰,使之入侍者,欲爲問議此事處之,而前例若如此,則雖不使卿等入侍,可以處置矣。壽賢曰,受誓戒之後,則例不得行刑云矣。上曰,如今之事,似無前例矣。壽賢曰,刑官爲祭官,則不得進參於坐起,而以禁府言之,亦以不見刑殺文書故也。今番臺諫,以鞫坐進參之故,不得參於誓戒矣。上曰,臺諫見差於執事耶?趙明澤對曰,見差於大祝矣。上曰,罪人結案則過齋戒後擧行,省鞫姑罷。{{*|榻前下敎}}壽賢曰,夜已深矣。未久當曉,不得就寢,極爲悶慮,臣等卽爲退出,何如?上曰,捕廳文案,承旨見之耶?柳儼對曰,臣則見之矣。上曰,金吾堂上,使之見之,可也。禁府諸堂,同看其文書。柳儼曰,今日修撰尹得和,以承旨請對,不卽通示大臣事,請推諸承旨,蒙允矣。國有大事,大臣似宜知之,故自前本院,雖或私書相通,亦無依例書報之事矣。今番臣等之未及以私書相報者,似有疎忽之失,而若至以此煩達天聽,請推承宣,則從今以後,便成定式應行之規,事體不當若是,故惶恐敢達。上曰,大臣漠然不知有某事,蒼黃入來云,故儒臣推考之請,依允矣。承旨事體之說,誠是矣。雖推考薄罰,有關後弊,勿推,可也。{{*|出擧條}}儼曰,捕廳文案中,南格稱名人,居生於春川云矣。上曰,誰有聞知者耶?儼曰,臣亦曾聞之矣。沈宅賢曰,捕廳所問之目,亦不明白矣。上曰,別無模捉矣。柳儼曰,罪人旣有供辭,則虛實間,更推問之宜矣。上曰,別無更推之事矣。趙明澤曰,旣爲捕來,則自捕廳一番盤問,所不當已也。南泰良所達亦同。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徵瑞之除拜水使,在於何間也?沈壽賢對曰,七八月間下去矣。徵瑞,本以大族,爲武弁者,只由於徵瑞一人,渠之少年時,爲龍川府使,有此駭擧,而見棄於世上矣。近來則爲人老成,做事亦善,而其治績則未及詳聞矣。明澤曰,臣之所聞者,果是實狀,請速依允,以重閫任焉。渠以守令,見欺於一賊人,望風奔走,則其他何可論乎?上曰,追提前事,予以爲過矣。明澤曰,臺諫傳啓未訖之前,大臣之徑先陳白,事體未安矣。上曰,大臣則無不可言之事矣。壽賢曰,承問仰答故也。上曰,時方治績,多有不法之事云耶?明澤曰,不成貌樣云矣。上曰,勿煩。明澤曰,日昨臣之詣臺傳啓後,批旨下於喉院,而適値大臣引見,左、右史官,皆入侍,預備史官,所當進參於傳批之時,而預備翰林趙榮國,終不入來,以致王言不卽宣下,竟使注書獨參,事體極爲未安。新進怠慢之習,不可無警,請待敎趙榮國,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新除授獻納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城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持平南泰良啓曰,臣之區區情勢,不敢復處於從前駁正之地者,事理明甚,前後臺職,除非鞫獄方張之時,則未嘗敢一番行公,聖明亦或俯燭矣。今於新除之下,雖値省鞫之嚴重,而廉隅大防,不容毁棄,坐違天牌,祗增惶悚,而及夫特敎只推,再召臨門,則國體爲重,私義反輕,不得不冒沒一出,而緣臣家在城外,去天闕稍遠,雖蹶竭趨命,而入來之際,自爾遲滯矣。卽伏見備忘記,以再牌應命,亦極緩緩爲敎,而以牌去來不能,申飭,至有承宣特推之命,而前席下敎,亦極嚴截,臣惶霣震越,無地自容,臣之承命遲緩,雖緣情地事勢之如此,而顧使省鞫,緣臣而侵夜開坐,以致莫重罪人,不得亟行王誅,至煩聖敎之截峻,其何可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柳儼曰,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中學,時方設場耶?鄭履儉對曰,臣於外摘奸時見之,則敎授朴弼載,時方考文矣。上曰,然則學訓導闕直者,豈非異事耶?柳儼曰,若無訓導,則例以館官員,同爲考文矣。上曰,內摘奸時,東學訓導及中學、西學闕直假官,令政院現告,依例汰去,可也。{{*|榻前下敎}}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罷漏矣。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都事、守令之兩司未署經,至於七員之多,除拜旣久,將至歲改,官務曠廢,夫馬留滯之弊,俱甚可慮。以臺諫有闕,政事再明日爲之事,命下,而非但再明,適値國忌,署經一時爲急,臺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趙明翼爲大司憲,任述爲禮曹正郞,辛義立爲和順縣監,鄭錫耉爲兔山縣監,宋儒式爲典籍,鄭壽崗爲典獄主簿,吉城君權㝡,功臣子孫承襲。 ○兵批,判書尹游,知義禁減下,未肅拜,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柳儼進。 ○柳儼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晝講入侍時。上曰,因此澣帛之文,而可知古者齋潔之意矣。前者,故領相及靈城君,亦有陳白,而祭享時所着祭服,年久垢汚,殊無齋明盛服之意,蓋以紬製之,而一製之後,不可以澣濯故也。似不若代以紵布,隨汗隨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事,命下矣。發遣郞廳,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處,則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承祭之服,貴乎蠲潔,而亨官gg享官g所着,不免垢汚,其於齋明盛服之義,誠爲未安。今此聖敎,寔倣《禮經》,揆以禮意,少無所乖,而臣竊見我國享祀獻弊,亦皆以紵代帛,則至於祭服,何獨不可以紵代之乎?臣於禮家,曾所未窺,只以臆見仰對,不勝惶恐,而且祭服垢汚,不但由於一製不濯而已。亦由於典守之官,不謹收藏之致,此亦不可不另爲嚴飭也。伏惟上裁,左議政徐命均,與領議政沈壽賢議同,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祭服不精之弊,前後經享官者,言之久矣,而因循至今矣。乃者法講之日,臨文演義,有此下敎,臣於是,有以仰見我聖上內外交致之盛意也。今若依聖敎,代以紵布,隨汚隨濯,則允合於戴記澣帛之文,而亦豈不有得於《詩經》絲衣其紑之義乎?且我國祀享時禮弊,皆用紵布,則今玆祭服之以紵代紬,恐無所妨,禮服變通,事體重大,而敢以臆見,有所仰對,不勝惶恐之至,伏惟上裁,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常病夫國家祭享時,祭官所着之垢汚不精矣。今此聖敎,實合於齋明盛服之意,如是變通,恐不可已,伏惟上裁,祭酒鄭齊斗以爲,臣於朝家禮議之事,誠不敢與論,而況今病甚垂死之日乎?今此儀曹,因聖敎博詢祭享時祭官服色修改事,使之獻議,第伏惟事神之禮,弊已多矣。若從以修明之者,豈不爲大幸也?然臣方在神識昏昏迷,不能省事者久矣。於此不敢妄有所仰對,不勝惶恐俟罪之至,伏惟上裁,護軍尹東洙以爲,臣於溝壑病伏之中,不意禮官,以收議事遠臨,臣聞命驚惶,罔知所以措躬也。如臣之迷識賤分,本不敢當儒臣之名,從前詢問之下,不敢隨他獻議,今亦何敢妄爲容喙,以重犯僭越之誅乎?虛辱王人於累百里之地,尤增死罪,只席藁惶恐而已。護軍尹東源以爲,臣本不敢當儒臣之名,而禮官又以收議事來,臣不勝惶恐隕越之至。且臣雖欲越分妄對,有何知見,出於諸臣所對之外哉?虛辱詢問,秖自戰灼而已。副司果魚有鳳以爲,臣於自前詢問之下,一未仰對者,不敢强其所不知,以犯汰哉之罪也。況今疾病危苦,昏不省事,虛辱隆命,罔知所對,伏地惶汗,徒增死罪。前執義朴弼周以爲,臣以無學無識之人,猥叨末議。今此詢問之下,亦一例不得仰對,雖闕如於所不知,事理固然,而第惟螻蟻賤物,每每虛辱君命,伏地戰慄,萬死不足以贖罪,前掌令梁得中以爲,草莽賤臣,矇無識知,千萬夢寐之外,禮官遠臨,俯詢以祭享時祭官服色修改之事,驚惶震悼,罔知所以爲對。顧念臣從前,亦嘗累被此命,而賤分微識,僭越是懼,一不敢爲承命之計,惟將區區微情,血誠號籲,祈幸其聖度鑑恕,特命揀汰,獲安微分,日夜祝望,惟此而已。今又意外,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之下,臣旣逃遁不得,頑然冥然,有若晏然承當者然,罪戾山積,無路自逭,惟自恨螻蟻微誠,無以上格於穹蒼而已。伏乞速賜揀汰於儒臣問議之列,以重國體,以安微分,伏地待罪,惶恐惶恐,掌令沈錥以爲,臣方以匪分除命,日夕惶愧,忽於此際,王人遠臨,乃以祭服修改當否,有詢問之命,尤不勝驚懼之至,以臣常調蔭吏,蒙無知解,有何一得之見,仰備睿裁乎?明問之下,莫省所以仰對也。伏地惶恐云云。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領中樞府事鄭澔,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大臣及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旣知不潔,且有《禮經》,而大臣獻議,幣帛亦以紵代紬云者,所據尤明,以紵代紬,必也澣潔,而申飭典守之官事,亦依領相議施行。 ○司諫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引嫌而退,未卽承牌,事勢固然,飭勵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南泰良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洪尙賓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新除授大司憲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都事、守令署經,昨日臺諫差出之後,黃海都事宋時涵,任實縣監李山輔,寧遠郡守趙德中,利川縣監尹得載,聞慶縣監李宜益,草溪郡守魚必遂,橫城縣監金養正,兔山縣監鄭錫耉,憲府則纔已署經,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署經,只有司諫趙明澤,無以備員署經,官務久曠,夫馬濡滯之弊,俱極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一司署經,則或有變通發送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除署經發送。 ○傳于李春躋曰,凡宗簿緘答公事則無議處,而只分揀照律之間而已。頃者宗簿公事,照律判下之後,秋曹公事議處,判下中混下,乃有議處之擧,事已過矣。他皆分揀,雖以分揀,付標以下,而其所不謹,不可不飭,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傳于李春躋曰,昨者醫官李廷德事,下敎之後,甚駭本事,査問中官,則舊醫吳重卨,曾受頒賜之人,今無故未諳古例之內官,欲充其數,泛問重卨之代於藥房書員,以啓下代差人所答,矇然擧行,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罷職,旣非渠辜,不可人微而置之,李廷德勿汰勿治。 ○傳于柳儼曰,陪箋文差使員上來者,竝來待事,分付。 ○柳儼啓曰,陪箋文差使員平丘察訪趙廷俊,連源察訪鄭基安,龍安縣監金鼎臣,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順川郡守趙東濟,豐川府使柳世復,平康縣監沈銈,利城縣監李景白,依傳敎來待。開城府、江華府差使員則乃是邊將,而所住處,未卽推尋,門限則已迫,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夜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三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甲寅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答曰,勿煩。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則枚擧龍仁縣監柳謙明,充軍罪人閔次雲妻上言,據査狀而結辭,有曰冤狀如是,宜施肆赦之典,凡守令査狀之規,只當詳加覈査,據實論報而已。至於赦與不赦,宜不敢擧論,而龍仁縣監之如是論報,已涉猥越,道臣之枚擧馳啓,亦未免不察,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十二月二十八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各道箋文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箋文差使員,豐川府使柳世復,順川郡守趙東濟,平康縣監沈銈,龍安縣監金鼎臣,利城縣監李景白,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平丘察訪趙廷俊,連源察訪鄭基安,同爲入侍。上曰,差使員以次進伏,柳世復進伏。上曰,履歷。世復仰達履歷。上曰,七事。世復以七事仰達。上曰,七事中,有修擧者耶?世復對曰,無表著修擧之效矣。上曰,初不施設耶?赴任未久,故未及收效耶?世復對曰,竭力爲之,而以增戶口修軍政,爲先務矣。上曰,增戶口之道,有根本矣,知之否?世復不能對。上曰,農桑盛,爲戶口增之根本,而世復,不能仰對,雖緣入侍生疎,未及仰對之致,而其在戒日後之道,不可置之,推考,可也。上曰,戶口幾何?世復,以戶口實數仰對。上曰,年事,何如?世復對曰,田穀則登稔,而畓穀則失稔矣。上曰,入於尤甚耶?世復曰,不入於尤甚矣。上曰,民瘼有之耶?世復曰,別無大段民瘼矣。世復退出,趙東濟進伏。上問履歷七事,東濟仰達。上曰,赴任已周年矣。七事中,有修擧者耶?東濟對曰,竭力奉公,而七事中,別無表著之效矣。上曰,年事,何如?東濟曰僅免設賑矣。上曰,戶口幾何?東濟擧數仰達。上曰,逃故充定之數,定之數幾何?東濟對曰,逃故七十名中,六十名充定,而十名則未及充代矣。柳儼曰,軍丁逃故充定,例在於歲前,此所以有歲抄之名,而趙東濟,以七十名逃故中十名,未得充定,至達於筵席,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有軍器修補者耶?東濟對曰,前官皆已修補,極爲精緻矣。上曰,有何他名色軍兵耶?東濟曰,隨營牌、別馬隊兩色,有之矣。上曰,有何民瘼耶?東濟曰,順天自是峽邑,故別無大段民瘼矣。上曰,入侍諸臣,誰有見順川者耶?金若魯曰,臣於曾前,一見之矣。東濟曰,越殷山四十里開邑,故居一邊之民,以遠役於官家,爲至難之弊,前後守令,欲爲移邑而未果矣。上曰,還穀軍餉數幾何?東濟曰,合爲二萬數千餘石矣。上曰,當年條畢捧耶。東濟曰,畢捧矣。上曰,有舊未捧耶?東濟曰,壬寅以後,舊未捧有之矣。上曰,分給時,開倉於正月耶?東濟曰,自二月始開倉矣。上曰,今年分給幾何?東濟曰,軍餉一萬石分給矣。上曰,然則軍餉,盡分給矣。柳儼曰,必以軍餉,從便盡給,而以還穀餘存一萬石,分載於折半樣矣。上曰,然耶?東濟曰,然矣。東濟退伏,沈銈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銈,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新到平康耶?銈對曰,九月到任矣。上曰,七事。銈仰達七事。上曰,七事中,修擧何事耶?銈曰,到任未久,故不得修擧一事矣。上曰,年事,何如?銈曰,年事則聞土着人之言,則不及於前年云矣。上曰,逃故已爲充代耶?銈對曰,未及充代矣。上曰,逃故幾名也?銈對曰,六十名爲都數,而三十名,不得代定矣。上曰,還上幾石也?銈曰,九千餘石,而今年盡爲分給矣。上曰,嶺東年事,元非三南之比,而平康縣監沈銈,軍丁逃故六十名內充定,纔得三十名云。且爲守令之道,固當詳知民事年事,而今此詢問之下,亦不能擧實詳對,殊涉未信,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還穀之折半留庫者,出於爲民之意,而朝家之申飭,不啻嚴明,則平康,旣入於昨年稍實邑,而前官之傾庫分給,極爲非矣。平康前縣監,拿處,可也。{{*|出擧條}}吳瑗曰,還穀折半留庫之令,每每申飭,而外邑多不遵行矣。柳儼曰,還穀雖使折半留庫,畢竟利歸於本邑,而在國家,反爲見失矣。上曰,旣有折半之法,而今方引見守令飭勵,則或謂之不行,或謂之見失者,事甚不可,承旨、玉堂,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沈銈退出,金鼎臣進伏。上曰,七事。鼎臣仰達七事。上曰,七事中,有修擧者耶?鼎臣對曰,方欲爲修擧矣。上曰,年事,何如?鼎臣曰,未免凶年,而入於之次邑矣。上曰,比上年,何如?鼎臣曰,比上年稍勝矣。上曰,戶數幾何?鼎臣曰,一千一百九十餘戶矣。上曰,軍摠幾何?鼎臣曰,一千九十四名矣。上曰,無闕額耶?鼎臣曰,束伍則無闕,而良丁之搜得極難,未代定者,付標送於兼官矣。上曰,逃故,無侵徵隣族之弊耶?鼎臣曰,物故則已爲充代修整,而逃亡之類,今或還集,故姑不得修正矣。上曰,還上數及舊逋,仰達,可也。鼎臣曰,還穀爲二千餘石,而今年條及壬子條,皆已畢捧,辛亥條米租,合爲六十餘石,而米五十餘石,已令捧之矣。還租則未捧者折半,方今督捧矣。金若魯曰,辛亥條舊還上,旣有折半收捧之朝令,則龍安縣監,以折半之數,猶不盡捧,至達於筵席者,事體未安,宜有警責矣。上曰,龍安連歲荐歉,而新舊還上,刻期盡捧,則民不堪當,其在爲民之道,似當容恕。然縣監之上來,在於望後,而不能盡捧,亦不爲封倉,則還上之收捧,爲民也,非爲國也,而限歲暮徵捧之際,鞭扑亦必狼藉,誠非爲民之道也。以此推考,可也。{{*|出擧條}}金鼎臣退出,李景白進伏。上曰,吳瑗之交代耶?履歷仰達,可也。景白仰達履歷。上曰,何地人也?景白對曰,居生於宣川矣。上曰,赴任屬耳,而七事中,或有修擧者耶?景白對曰,纔已赴任,而何敢以七事修擧,仰達耶?上曰,其言質實矣。上曰,戶數幾何?景白曰,一千七百餘戶矣。上曰,逃故幾何?景白曰,逃故之數,爲七十三名,而二十三名,未及充定矣。柳儼曰,北道則閑丁優多,不如三南之難得,且年事,亦不告歉,則李景白,逃故七十三名內,二十三名未及充定云者,事極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利城去年水災,被傷處幾許耶?景白曰,永無田形沙石之地,爲三百餘石落矣。上曰,還穀及捧未捧數,幾何?景白曰,都數一萬九千六十石內,各年未捧者,五千八百餘石也。前年未捧,一百七十餘石也。當年條一萬三千餘石分給之數,皆已畢捧矣。上曰,罄庫分給耶?柳儼曰,伏聞李景白所達,則還穀糶糴,罄庫分給矣。當該守令,亦當論罪矣。上曰,平康前官,旣以此拿處,則不可事同罰異,利城當該前官,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有何民瘼耶?景白曰,小小民弊,論報道臣變通,而別無大段民弊矣。景白退出,申{{!|𣷯|⿰氵近}}進伏。上曰,履歷。{{!|𣷯|⿰氵近}}仰達履歷。上曰,幽谷,在於何地也?{{!|𣷯|⿰氵近}}曰,爲聞慶地方矣。上曰,其處年事,何如?{{!|𣷯|⿰氵近}}對曰,聞慶、咸昌,僅僅免凶,而尙州、沿江等地,未免凶年。上曰,驛卒驛馬馬位田,幾許耶?{{!|𣷯|⿰氵近}}曰,驛卒二千餘名,大馬十九匹,中等馬二十五匹,卜馬四十九匹,位田則本驛所耕,不過四十餘結矣。上曰,驛馬無未立之闕耶?{{!|𣷯|⿰氵近}}曰,隨闕隨立,而價無出處,是甚悶慮矣。上曰,本驛無濫騎之弊耶?{{!|𣷯|⿰氵近}}曰,另加申飭,故姑無濫騎之事現發者矣。上曰,乘馹者,無加把越站之事耶?{{!|𣷯|⿰氵近}}曰,皆有定式擧行,故一切不饒矣。上曰,申{{!|𣷯|⿰氵近}}所達,不爲誠實矣。駕轎馬,亦濫騎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𣷯|⿰氵近}}曰,臣之祖湙,爲承文正字,祖得洪,爲都事矣。上曰,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問其父祖名則以某字某字,告達於君父主前者,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申{{!|𣷯|⿰氵近}}退出,趙廷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廷俊,達職姓名。上曰,平丘屬驛等地,年事何如云也?廷俊曰,僅免慘凶矣。上曰,驛馬幾何?廷俊曰,合三等爲九十八疋矣。上曰,本驛有濫騎耶?廷俊曰,無之矣。上曰,本驛有何弊端?廷俊曰,每於史官中,使陵內摘奸時驛馬,每有不及之患,兵曹所屬,因徵貰價,故不得不給價,此爲巨弊,自今以兵曹所騎馬,仍爲回還,則似可除一弊矣。上曰,其外無他弊端耶?廷俊曰,喂馬之太,方令督捧,故是爲驛人之弊矣。廷俊退出,鄭基安進伏。上曰,似是熟面之人也。柳儼曰,曾以假注書,出入筵中矣。上曰,履歷不須問,本驛有濫騎耶?基安曰,無之矣。上曰,無加把越站耶?基安曰,不及於彼站之馬則或有越站之弊矣。上曰,其處年事,何如?基安曰,僅免大歉矣。吳瑗曰,或有越站之弊,則察訪當爲禁斷,而鄭基安之所達,或有越站之弊者,殊極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事勢似然,此非察訪之所知也。基安,以事勢更達。柳儼曰,鄭基安,儒臣請推之際,乃敢分疏,極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三道察訪,各別嚴飭下送,宜矣。上曰,末梢當下敎,而守令進伏。柳世復等,一齊進伏。上曰,下邑守令,如是引見者,蓋爲飭勵之意,而今聞諸守令所達,則雖免無形,亦不能明白且善,今番則雖容恕下送,此後或有不治之狀,則當直遞論罪,而雖遞來之後,追聞不善治之狀,則亦當重責,各別惕念擧行,可也,而此意,亦爲申飭于隣邑,宜矣。以百里之民地,旣付汝等,則自國家,雖無責望之事,豈不愧於汝心乎?另念奉公,可也。上曰,察訪亦爲進伏。申{{!|𣷯|⿰氵近}}等進伏。上曰,戊申以後,驛馬之凋弊特甚,而三驛之無一濫騎者,亦無是理矣。當拿處,而今番則容恕下送,還任之後,或有濫騎者,則如幽谷察訪,直爲狀聞,可也。若無狀聞之事,則當爲論罪矣。{{!|𣷯|⿰氵近}}曰,請以下敎辭意,{{*|出擧條}},申飭,何如?臣等,亦當竭力奉行矣。柳儼曰,以驛馬事,前席下敎,旣出於飭勵之盛意,則察訪,惟當敬奉擧行,且出擧條,亦非察訪之所敢仰請,而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至以飭勵之敎,{{*|出擧條}}頒布爲請,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趙廷俊所達事,俄無下敎,而此等弊端,論報道臣變通,可也。上曰,營將旣管束伍,且兼討捕之任,則其責不輕矣。此後營將辭朝時,若有守令之留待者,則同爲留待之意,定式,可也。{{*|出擧條}}各道差使員等,先爲退出後,吳瑗進讀緣邊守備事狀。上命下番玉堂及承旨,以次讀各三四板。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臣愚謂宜罷諸道將士,止所省擇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商量處置竇參事狀,止俯諒愚誠謹奏。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自《奏議》竇參官等狀,止竇參莊宅狀。瑗曰,沿邊事宜狀,雖論邊務,而非但其言,綜練切實,深中機宜,亦足以反隅於治道矣。上曰,然。瑗曰,狀首,便以鎭撫四夷自任,如陸贄,可謂不負宰相之職矣。瑗又曰,第三板以上,歷數前代御戎之得失,而至此,以時勢論之矣。程子曰,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聖王措天下事,亦惟曰,知時識勢而已,故治道,必以時措之宜爲貴,欲爲治者,惟當講求義理之所在,隨事應之而得其宜也。上曰,三代損益,亦時措之宜也。瑗曰,忠質文之更尙,亦莫非時宜,而夫子論《中庸》,必曰時中,蓋隨事隨處,各有至當底道理,所謂萬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中者,本無定所,而子莫之執中,所以爲賊道也。殿下苟欲爲做得至治,講求至極之道,知之行之而無疑焉,則人心自可誠服矣。上曰,然。瑗曰,第五板,論中國夷狄所長,其言本於晁錯之策,蓋用兵之道,莫先於審察彼我之長短而應之而已。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所論攻討之兵,鎭守之兵,所用各異者,深得備邊之策矣。至於我國邊兵,疎虞莫甚,若有外寇,必不能扞格,固已寒心,而至於輦下軍兵,徒費廩養,安逸成習,近地從駕,亦有顚踣之患,尙何望其暴風露冒鏠刃乎?我國攻討鎭守之兵,皆謂之無有,可也。此實可慮矣。若魯曰,溫飽安逸者,決不堪於戰場暴露馳突之役矣,反不如外方之束伍軍也。瑗曰,若謂材無足取以下一節,深得委任責成之要,不特切於任朝,人主任人,固當如此,今日委任之失宜,責成之無術,賞罰之乖當,一切與此相反,如此而豈有一毫成效乎?天下之事,無其實則亦無成效,日趨於潰敗,今日國事之莫可收拾,實由於此矣。殿下果能深察此言,委任責成,一用此道,則必有實效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上曰,竇參以何事抵罪耶?瑗曰,處置竇參狀,陸贄救參之死如此,而其時或疑陸贄,陽救陰擠,蓋參,嘗有隙於贄矣。然陸贄,豈是陽救陰擠之人乎?上曰,陸贄匪挾私之人,而終是由於德宗之多疑也。柳儼曰,講論文義,不爲泛然看過,而以日日見諸行事者,參驗於古今賢庸之君所行之事,可師者師之,可法者法之,可祛者祛之,事事省察,則有講論之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一日萬機,莫非窮格,而工夫則在於方冊上矣。上曰,然。金若魯曰,日昨筵中大臣,以李匡德咸監廟薦事,有所達云,當初處分,終雖過度,而補外屬耳,而移拜本道監司,則國家處分,豈不顚倒乎?匡德之才,雖合於方嶽之任,若又不應命,則尤有傷於國體而已。從當召還,飭勵似宜矣。上曰,李匡德、趙顯命欲用之故,有所下敎,而咸監陞拜事,若不應命,則徒傷國體,故有所下詢者矣。掩卷將退出。上曰,少留之,因命饋饌。上曰,諸臣有差祭者乎?金若魯曰,臣與吳瑗,見差於大祝矣。上曰,誓戒之後,不宜饋酒,故不爲宣醞矣。柳儼曰,堂額製進矣,何以擇定乎?上曰,以克綏齋揭號,而正始閤則慶德宮有之矣。上,下御製詩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今余爲歲祝,寅協遠近同。仍令諸臣和進。柳儼詩曰,宸翰垂深戒,天心本至公,小臣雙奉出,相勉滿庭同。吳瑗詩曰,報國惟微悃,殫心勉大公,願言策愚鈍,尊主唐虞同。金若魯詩曰,泰運三陽屆,天心本大公,微臣憂愛悃,治化聖王同。臣聖檍詩曰,私意橫流日,吾王勉以公,願自朝廷始,無私萬姓同。李鼎輔詩曰,聖德如天大,存心一箇公,宸章三復讀,魚水一堂同。鄭履儉詩曰,異渥將何報,微忱在秉公,新春祝聖意,一德與陽同。諸臣各以寸紙書進。上,下敎于吳瑗曰,先朝時,下宸章于都尉甚多,凡幾篇乎?瑗曰,近百篇矣。上曰,都尉和章,皆有之乎?瑗曰,間有散秩,而多有存者矣。上曰,藏於家乎?有刊布者乎?瑗曰,先父雅志謙約,常以此等事爲戒,故不爲刊行矣。柳儼曰,御製勉戒,極爲切至,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欽仰,而伏願聖上,益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儼曰,此是一初之政,而克綏齋堂銘,使之製進,以備觀省之資焉。上曰,克綏齋三字足矣,而予果有命作箴之意,然似近於文具,故不爲下敎矣。承宣所達亦是,令儒臣製進,可也。儼曰,以吳瑗製箴以進,何如?上曰,依爲之。瑗曰,今日上下,以一公字交勉,而欲勉公字,必先求義理之所在,心體明正,無所蔽惑,然後可矣。不如此而徒欲用工於公字,則自以爲公者,未必盡公,其爲治道之害,可勝言哉。若魯曰,逢此盛際,臣等不勝感激,而一公字之上下交勉,實是千古所無之事也。臣等若有一毫之私,則安所逃罪,而伏望聖上,益勉於大公之道,毋有一毫私意之間其間,則治道可以成矣。上曰,所達俱甚切實,當各別留意也。柳儼曰,公之一字,不得行於今世矣。殿下以恢公祛私之意,飭勵群工,宸章煥爛,群下孰不感動惕慮耶?瑗曰,聖學工夫,益加勉焉。上曰,所達然矣。以國事言之,予之感慨,發於《陸書》,讀書之工,豈不有益乎?瑗曰,生民之福也。上曰,齋明盛服之意,甚重矣。問儒臣,以見差於執事,而不爲宣醞者,意有在焉。今番祈穀祭,專出於爲民之意,故予則自受誓戒之後,一心如在壇所矣。諸執事受誓戒之後,遵守六條,各別齋戒之意,分付政府,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近來祭官,受戒肄儀之後,多有改易,殊非受戒肄儀之意,此後切勿臨時改易事,臨時申飭宜矣。上曰,分付吏曹,各別申飭,可也。上頒賜諸臣筆墨,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罷漏矣。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鄭壽松。 ○李春躋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匡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時,預備翰林,當爲進去,而待敎趙榮國,稱以纔遭臺言,連呈辭疏,而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正朝望闕禮習儀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預備翰林趙榮國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今日望闕禮習儀,史官不可不備員,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以戊申軍功別單,傳于洪景輔曰,旣已謄置一件,此則出給該曹,依此施行事,分付。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李亮濟、沈建伊、甘德、李瑍、金晉贊等,旣已拿來,卽爲設鞫嚴問,何如?傳曰,允。 ○以義禁府設鞫,取稟草記,傳于洪景輔曰,過齋後開坐。 ○柳儼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禮房承旨,以望闕禮習儀進去,故臣以代房,進詣香室,宗廟修改祝貼代押,則第一室祝貼,以修改之意措辭矣。卽者,吏曹獻官單子來呈,而修改當室,乃十一室,事極驚訝。更考藝文館分排文書及祭文啓下單子,香室代押單子,則皆以第一室塡書,此乃藝文館當初誤書之致,莫重祭文分排文書,如是錯誤,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當該翰林,從重推考,祝貼,卽令改書,而已代押誤書祝貼,令香室精潔處,燒火似宜,臣亦有初未詳審之失,惶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筵席,以原城陞牧事,竊有慨然於大臣之所對,而暴發不中,又是臣言語之本病,壞損事面,臣亦自訟,伏聞大臣,因此不安,至於引咎,猶不直請臣罪,若不屑焉。臣於是,始知爲大臣所色容久矣。慙悔之極,不知所喩,雖然,臣固狂妄,而亦豈有廷辱大臣之意哉?特以平日所望於大臣者不淺,故常謂其律身之淸,可以勵俗,宅心之公,可以警衆,而忽於伊日之事,過疑其牽私,倉卒妄發,實出於責備之意,今聞大臣,初旣無心,不過偶然而對,則臣於是,又自悔其淺之爲相知,而駟不及舌也。顧此負犯,宜被重譴,而乃伏蒙聖恩曲貸,只加以問備之罰,臣聞命惶感,莫省其所以自措也。然論其罪則甚重,顧其罰則反輕,將何以尊廟堂之體,亦何以謝公議之嚴乎?乞被妄言之誅,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之奏達之間或不擇,予亦病之,而今觀卿疏,亦由於卿之病痛,事體所關,旣已特推,復何爲嫌?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二十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景輔進伏曰,此乃平安都事鄭熙普,古城僉使辛斗翊,罷黜狀啓也。以道臣在拿命中,故有此代封,而以不得已使都事臣鄭熙普,代爲狀聞爲辭,有若道臣之自爲封啓者然,莫重狀啓,殊涉矇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吳瑗讀自請還田緖所奇撰碑文馬絹狀,止議汴州狀。金若魯讀,自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止臣請受敗撓之罪。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稅市草事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狀。止奏量移官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進量移官狀,止伏聽進止。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論邊城貯備米粟狀,止謹冒昧以聞。瑗曰,陸贄,論李楚琳、趙貴先,似近太寬,而以請還田緖絹馬狀觀之,其褒貶之不苟,如此矣。上曰,然。瑗曰,京兆折納狀,所論雖細事,而必以損上益下爲務,可謂識爲國之體矣。近來有司之臣,惟務恤費,至於與小民爭錐刀之利,所得無幾而所失大也。上曰,所達是矣。瑗曰,論李萬榮狀,其論付授得失,滑人情形,赴機中窽,可謂切核矣。蓋德宗,自經亂後,專以姑息爲事,藩鎭驕悍,甚於肅、代之世,故陸贄所爭如此,凡事固各有時宜,搶攘之中,可用權道,干戈少定之時,名分不可不嚴,制置不可不嚴,故贄言如此矣。若魯曰,德宗之志,專在貪財,雖經喪亂之後,猶不能悛其心,原其喪亂,皆出於私欲矣,此等處,可戒者存矣。上曰,德宗初頭則可謂稍善,而以《唐鑑》所出竇參事觀之,專是欲矣。若魯曰,藩鎭貢獻之物,德宗,盡爲收入內帑,故在奉天也,如瓊林大盈庫之類是也。陸贄之陳戒,終是切至,而德宗,蔽於物欲,終不能悟,是可歎也。至於京兆稅草事,不過分拆利害,而亦無毫髮之差矣。上曰,皆是分明矣。瑗曰,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者,垂戒切矣。若德宗,貪利之尤甚者,而其他凡主,亦皆不免於財利之私矣。須當明察於天理人慾之分,與天地同其大,然後可免於貨利之私而能浩然矣。上曰,然。景輔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誰與足?此一句,足爲萬世人主鑑法體念處也。上曰,有若之垂訓耶?此是不易之正論也。若魯曰,藏富於民者,是爲人君之道,而古所謂寧畜盜臣,不可有聚歛之臣云者,可見其義矣。瑗曰,人君之好財利,非爲自奉也,爲私嬖而聚財也。若節儉則何可拘人顔情,而聚財虐民乎?上曰,然矣。《唐鑑》所載,陸贄之事,猶不詳備矣。陸贄緣邊之策,當時果爲採用云耶。瑗曰,善其計而不能用云矣。瑗又曰,臣以邊城儲備米粟狀觀之,唐時雖屢經兵革,藩鎭不庭者多,而天下之力,可謂殷盛,邊上儲穀,若是其多,而陸贄,以匱竭爲憂矣。我國邊儲,本不多,而連年移粟,餘者無幾,雖以關西言之,臣於奉命之路聞之,則沿海要衝邑,移轉且多,監營穀物之在沿邑者,以其價高,故出賣,而移賣於小郡穀賤處,以息其利,沿邑孔路穀物,由此而耗縮特甚,此極可慮矣。金若魯曰,關西沿邑之穀物,以其買賣而盡乏云,此非細慮也。上曰,移粟,是王政之不可已者,而我國則有同割肉充腹矣。上曰,以處置竇參朋黨事觀bb之b,古亦似有朋黨矣。瑗曰,此等事,不過私黨,亦有差殊,唐之牛、李,宋之洛朔,此士大夫中,各分其朋黨,互相是非,此固所謂朋黨,而如竇參之黨,以唐時言之,李義府,擅權於高宗時,李林甫,擅權於玄宗時,元載,擅權於代宗時,盧杞,擅權於德宗時,一時無恥者,趨而附之,以賭利祿,所謂黨與者,不過此輩,亦何足謂朋黨哉?竇參之黨,不過如此而已。上曰,然矣。講訖。景輔曰,奢侈,未有甚於近來,古時則或有一二宰相奢侈者,而今則人皆奢侈,故不知有奢侈之弊,古則士夫家舍廊,大不過二間,而今則小不下三四間,人不知其奢侈矣。上曰,今之奢侈,爲大同之弊,故無懲礪之道矣。若魯曰,左相爲刑判時,酒禁甚嚴,故大酒家,不能放恣賣酒,而家家甕釀,以爲和賣,酒弊倍於前日云,奢侈之弊,人皆爲之者,亦如家家釀酒之弊矣。上曰,然。景輔曰,近來士夫之爲防納及還上料理之弊,極可寒心矣。嘗聞任叔英,窮居鄕廬,其友爲江原監司而歷見之,欲爲方便救窮,則叔英,瞋目曰,此所謂防納耶。古之士夫,律已如此,而卽今則連値凶荒,廉愧都喪,此等鄙鎖之事,毋論京外,無不爲之,其榷利耗財,姑舍勿論,風習至此,殊甚慨然,而自朝家,亦無由禁止矣。上曰,此等事,皆由於守令之無狀,有司之臣,亦多爲之,守令、道臣及有司之臣,若不許之,則豈有此弊乎?士夫之無廉恥,亦甚無據,方當飭勵之時,此等弊端,當先痛革,申飭京外,此後若有如前之事,則當該守令禁錮,有司之臣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故副提學李端相,顯廟朝,退居楊州,不免飢寒,嘗送一奴,貿米于海西,其友故判書金宇亨,適爲方伯聞之,使其奴,以防納例給穀,且戒勿言于某,其奴歸,以貿得穀物爲言,端相信之,久後聞其實,亟令還給其穀,家人已費過半,稱貸而充之云,古人制行如此矣。上曰,此由近日廉恥都喪,不以防納爲羞也。若魯曰,臣因聖敎,飭勵近來奢侈之弊,以陵幸時,目見掖隷服飾,太侈之狀仰達,而其時又有所見者,何可不爲竝陳乎?兵曹判書尹游所帶兩童傔,皆着廣織之衣,有駭觀瞻,兵判推考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凡監、兵使拿來之代,自有日限,而平安監司尹陽來,兵使張泰紹,日昨筵敎催促之後,尹陽來之不爲出肅,張泰紹之尙不辭朝,俱涉未安,竝推考警責,更加催促,以爲不多日內,赴任之地,何如?上曰,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催促,可也。{{*|出擧條}}上曰,堂額書寫,儒臣依門額書寫例,令該曹,紙筆墨磨鍊題給,可也。{{*|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申時,日有左珥。 ○李春躋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匡輔,祈穀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尹汲,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Branch2○以副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校理臣吳瑗,下番修撰臣金若魯,俱以親臨祈穀祭時大祝,今日議政府肄儀,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奉敎金漢喆,陳疏到院,蓋以預備之任,不可替下位行公,以損館規爲言,原疏則纔已還給,而預備不可一時暫曠,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此祈穀祭親祭祭文,弘文提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例有間三年造鍼之事,而明年爲當次,且諸醫所持,尖芒已鈍,更爲精造進上後,分給諸醫,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歲首勸農,王者所先,方當飭勵,尤可爲先。故都憲避辭入啓後,方思勸農之旨,亦考前後勸農之敎,命書備忘,頓忘賜答,勸農之旨畢書,堂箚之答繼命,乃覺不答,事雖異乎倦勤,亦且愧乎飭勵,方隨事自勉,而當該中官,混置他公事,亦不提稟,其宜警飭,從重推考。 ○傳于洪景輔曰,各邑歲首上來戶長,該房承旨,詣闕外闕門肅謝後,問邑民弊,瑣屑者置之,大者條列正書,登對時陳達。 ○柳儼,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癸丑條四學學製則旣已畢試,昨日合製磨勘,而近來逐日開場,通讀則僅行講製兩抄,陞補亦行初再抄,而此歲已盡,更無設行之道,依定奪竝爲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扶安所在蝟島,卽祖宗朝賜與之地,依㕑院、尙方例,發遣郞廳,使之糾檢收稅,以贍本館財力事,前大司成臣趙明翼在任時,旣已陳疏蒙允矣。漁場處收稅,節序臨迫,依所達發遣郞廳於蝟島,使之着實收稅,而節目則依前自本館成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來正月初三日,社稷祈穀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二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孝行卓異之士,令京兆,分付五部,每歲末薦擧啓達事,傳敎矣。卽接東部參奉南圖逸牒呈,則部屬崇信坊執綱趙巨源手本內,本洞居訓鍊院奉事許煌,以卓異之孝,稱於隣里遠近久矣。其奉養之節,承順之誠,出於天性,雖古之純孝者,蔑以加矣。居家盡孝之事,雖非外人所可詳知,而以耳目之所睹記言之,當其母喪,家甚貧匱,而送終之具,祭祀之道,竭誠稱制,於禮無憾。三年哭泣之哀,終始如一,洞中諸人,莫不稱歎。煌之老父,年近九十,曾患重疾,思食魚鮮,時當冬節,川氷已塞,而煌,裸衣叩氷,得魚以進,此則比諸王祥之孝,亦無愧矣。其父又得毒痢,累朔沈篤,至於出入死生之境,而煌,晝夜侍病,衣不解帶,目不着睡,子夜汲水,沐浴禱天,每自嘗糞,驗其苦歇,至誠感天,竟得回甦,非平日誠孝之篤,何以致此哉?煌以正科出身,身帶西班正職,則自異於閭里下賤,而至於爲親之事,負米負薪,不計遠近,不以爲憚,或於上下親知之家,若逢甘毳之味,則必懷來而進,其他孝養之道,節節可尙。且煌之父,素以純孝,已稱於一洞,而有子若是,可謂世濟其美矣。本洞之人,以煌之實效,欲爲呈文該司,以得旌褒之典,而無路登聞,今聞自朝家,有擧孝之命,隣里上下,莫不以煌爲首,衆口一談者,如右略陳,必以從速登徹,使卓異之行,俾蒙嘉賞之褒,得免泯滅之地云矣。令該曹照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趙明翼啓曰,臣於候班罷歸之路,得接小報,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諭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上不補衮職,下不飭搢紳,反已循省之意,詳溢乎句語之外,求助來諫之意,藹然乎辭旨之間,臣於是乎不勝聳感興歎曰,我聖上至仁盛德如此,而有君無臣,不能發一言論一事,仰答前後眷眷之聖意,此莫非臣僚之罪也。況臣方帶都御史之職,責任之重,視他臺,尤有倍焉,而除拜已滿三月,束帶紛忙,逐逐靡暇,便同該司庶僚而止而已。旣不能論列時弊,披籲囊封,以格天心,又不能借玉階方寸之地,刺口盡言,以補闕失,甘作臺省之噤烏,論其寂寥之失,臣實爲首,今殿下於臣,若不先勘以溺職之失,恐無以振頹而激懦矣。臣因知待宗玉原疏之得見而來避,不害於義,而仰惟我聖上飭勵之敎,愈往愈勤,不敢一刻虛帶臺銜,晏然歸家,旋卽詣臺自列,伏乞聖明,彰臣不言之罪,亟命遞臣之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省疏具悉。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上不補衮職,下不飭搢紳,違牌厭避,比前反加,草野韋布之間,亦無應旨,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豈曰尤人,寔予不誠,方自反求,尤加猛省,職該司之佐貳,戒君父乎慻慻,深嘉爾誠而亦覺惕念矣。留諸座傍,逐條加意,而其中防納等事,纔已飭勵,前後減革冗官不多,今何爲一惠局如干同僉,以傷忠信之道乎?姑無稟處者,故只留中而不下焉。{{*|原疏留中}} ○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湖西罪人,昨已拿來,而有過齋戒後設鞫之敎,固知殿下,爲民祈年,一心處穆,不欲於其前,行刑獄之事,而竊伏念鞫逆事體,至重且急。凡於大小享祀,未嘗以齋戒停輟,近日雖或有因國忌間停之時,此則特以旣治之獄,端緖已著,故觀其緩急,或用一時權道,而今此罪人,初未推覈,姑不知事端輕重之如何。而屢日淹延,一不究問,其於嚴鞫體之道,豈不舛也?大抵獄情,固難預度,若其情節緊急,而以按治之稽遲,或致後日之悔,則其所關係,至爲重大。此路一開,後弊之無窮,有不可勝言者,臣等區區憂慮,不能自已。玆進短箚,仰瀆宸嚴,伏乞深加睿念,亟命設鞫究問,以重鞫體焉。答曰,喉院之請,爾等之箚,大意則是,而噫爲民祈年,所重若何?自夫警戒,心若詣于齋所,凡事有頃刻不可忽者,而此則不過向上不道,初以命招大臣,乃所以重國體,今者過齋擧行,亦所以重享事,夫子所愼,不亦齋乎?三復沈思,終難命行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正朝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正朝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十二月三十日,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曰,歲除日,使之持公事入侍者,出於飭勵之意,食前入侍事,旣爲下敎,則座首單子,入於午時,殊甚稽緩,諸承旨推考,可也。宋寅明進伏曰,藥房入診,已過屢日,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亦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寅明曰,以良役變通事,問議於大臣,而後日次對,當仰稟矣。上曰,大體,何如?寅明對曰,諸議大綱,皆以不可變通爲言矣。上曰,奉朝賀之意,以爲何如?寅明曰,奉朝賀以爲,柴鷄價米各色,不一其規,則不可一例收米,而一疋之役,新作名目,以爲充入之道,亦不可成云矣。上曰,大體然矣。寅明曰,享祀時祭服,以紵布代紬事,命下,故有時急稟定事,故玆以入對矣。上曰,日昨收議批答中,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以紵布爲代紬者,蓋取其精潔,而竝與舊件可用者而皆以紵布新製,則亦非省費之道也。隨其破毁改製時,以紵布代紬,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曾以災減單子召對時持入事稟定,而今日有難煩稟,其中細木紙地降品一款,仍減復舊間,自明日當爲擧行,故先欲仰稟矣。上曰,降品事,自明日當爲擧行,故欲下敎而未果矣。限明年,降品仍施,可也。{{*|出擧條}}柳儼曰,今日使之入侍者,實出於飭勵聳動之意,而上番翰林李鼎輔,進去議政府習儀,史官不備,則不得入侍,故催其還來,史官備員後入侍,以致日晩,致勤特推,不勝惶恐,而事勢則如此,故敢達。上曰,今聞所達,事勢然矣。諸承宣,勿推,可也。都承旨,何不入侍也?儼對曰,承旨出闕門後,無牌招之事,則不敢復入闕門,故不得入侍矣。上曰,規例然耶?宋寅明,先爲退出,各房承旨,各以職掌文書草記,以次仰達。{{*|在日記}}景輔曰,鞫坐,有過齋後擧行之命,而鞫廳則雖齋戒,元無停止之例者,誠不容一日緩忽故也。何可等待過齋後擧行乎?上曰,已爲思量下敎矣。今此齋戒,專出於爲民之意,此豈小事耶?誓戒中條件明白,齋戒前設鞫,終是未安,故使之姑停矣。儼曰,鞫事不可緩也。參鞫諸臣,不參於享典,則何妨之有也?上曰,文書出納酬應之際,豈非未安乎?好人、尙賓,齊達曰,顯有凶獰之狀,不可以例治矣。卽爲鞫問而不當遲延也。景輔曰,陞學,必於當年內畢試之命,旣在於冬初,宋眞明之除拜大司成,亦且未久,事勢則容有未及者,而通讀、陞補,終至於蕩滌之境,事體所在,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上疏告達。上曰,備局諸堂,皆必以此疏引嫌矣。蓋其疏中,指以冗官故也。上賜批答,原疏留中。{{*|批答,在日記}}景輔曰,今日與常時有異,使之持公事入侍者,實出於勤勤勉强之盛意,故臣等初則欲爲頉稟矣。終爲入侍者,以光殿下勤勵之盛德也。伏望持此心,毋少間斷焉。上曰,當加勉矣。儼曰,驅馳太急,則心境躁撓,事爲之際,自不勝煩瑣之弊矣。伏願循序漸進,而無或馳驟焉。上曰,其進銳則其退速者,正謂此也。儼曰,利城縣監拿處現告,分付刑曹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尙賓曰,柳儼,以進銳退速之意陳戒,而《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體天之意也。伏願體念不息之道焉。上曰,當留意也。柳儼曰,鞫事嚴重且緊,終不可等待過齋也決矣,分付金吾,亟令設鞫宜矣。上曰,若是緊賊則予何不嚴?而當初命招大臣者,爲重鞫體也。時方姑停者,爲重祀典也。好人曰,聖敎如此,則獄情之解弛,可慮矣。諸議爭執,上以享祀之重,終不允從。上曰,承旨書備忘,柳儼書之。傳曰,曾子大賢也,而猶日三省,治國學問,本非二道,始勤終怠,恬憘因循,俱由於不反省□□□能大誥警□云心□際否予若□□隨事□勉諸□懈□予當相□新舊歲換,只隔此晨,咨爾大小臣僚,體曾聖之三省,念寡躬之眷眷,滌瑕蕩垢,與歲俱新,使我元元,載囿於春臺之中。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jwg7ayv7naebw3y5z23lcf66xvhhl9c 2173377 2173376 2022-08-21T13:35:01Z Blahhmosh 79595 /* 12月16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啓覆時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啓覆時,兩司不備,終涉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纔已出仕,更卽牌招,臺諫有闕之代,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有時急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洪景輔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初覆時,禮曹堂上,不可不入侍,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bb都b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朴文秀爲大司憲,金龍慶爲大司諫,宋眞明爲大司成,崔命相爲司諫,洪昌漢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申思永爲持平,趙尙絅爲右參贊,李縡爲吏曹參判,黃瑞河爲掌樂正,申兼濟爲軍資正,李潝爲司成,鄭胤獻爲濟用判官,李炫爲司䆃主簿,宋翼輝爲泰陵參奉,金遠祚爲懿陵參奉,洪啓白爲童蒙敎官,尹得載爲利川縣監,尹陽來爲平安監司,張泰紹爲平安兵使,海春君栐、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單付,以李權,承文博士單付,朴成玉、姜杭,承文副正字單付,韓濟,成均博士單付,邊是重、康弘濟,學錄單付,李寅賓,學諭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去十一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bb都b承旨李春躋進,以金有慶、韓德全、柳復明、金希魯、徐命彬、李匡世、崔道章、韓啓朝、李龍臣、趙由恒、金厚昌、韓範錫、許樑、趙鎭禧、李玄輔、金次鼎、宋奎弼副護軍單付。以洪鉉輔、徐宗伋、金尙奎、柳綏、李濟、柳儼、朴師正、金龍慶、徐宗燮副司直單付。以柳萬樞、李光溭副司正單付,李鳳翼副司直單付 ○洪景輔啓曰,刑曹參判,禮曹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待明朝牌招,以爲啓覆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禮曹參判,趙最壽爲刑曹參判。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於見職,有決不可仍因盤礴者,執義臣趙明澤,於臣爲從弟,兩司異於閑司漫職,自是言議可否之地,而同堂兄弟,參錯冒據者,非但私義有難安,揆以公體,終涉苟艱,凡有處置合啓等事,兩司不可不相議參涉,其在遠嫌之道,實有所難便者,則諉之以目前姑無是事,而淟涊僥冒者,此在公體,爲苟艱之端,且言責之任,不輕而重,任言責者,惟是三司,而隨事論啓之責,尤在於憲、諫兩司,或可或否一是一非之際,從兄弟,分據其二者,豈無掣肘相礙之端乎?此在私義,爲難安之甚,前例亦多以此等親嫌,必遞乃已,臣於日昨除命之下,亦援此控辭,而見阻喉司,適値諫院無行公之員,鞫坐累日遷就,臣迫於嚴命,黽勉出膺,而其在廉隅,終不可晏然仍冒,則決矣。臣於平日,惟以分義爲重,揆諸私義,將非大段可嫌者,則不作文具飾讓之態,此則業已聖明之所照燭也。何必於此諫職,必欲力辭而止乎?蓋以姿性之鈍滯,言議之拙訥,猶是第二事,而自有應避之嫌故耳。君之使臣,如天地之賦萬物,使各得其宜,各安其所,飢飽冷暖,毋枉其性而後,是爲禮使之義也。此則聖明之所當體下而矜恕者也。日月之明,何獨於臣漏照乎?今因闕啓多日,召牌降臨,而反復思惟,情勢如右,萬無承膺之路,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所辭,非出例讓,亟許遞臣職名,因治臣瀆擾之罪,以存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於疏末,有區區愚見,玆敢附陳焉。向來鞫事收殺時,高萬齡、二梅二人,旣於本事落空,則斯速放送者,實有光於霈然好生之德,而憲臣,旣有所見,旋卽發啓,則金吾不可以放送,亦欲移囚明査,則臺啓未得準請,金吾無可以奉行,姑爲仍囚,臣謂勿論其有罪無罪,不可不一番明覈,而憲啓蒙允,然後始爲出場之端也,伏願殿下裁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二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初覆,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左參贊尹淳,刑曹判書李廷濟,禮曹參判朴文秀,兵曹參判趙錫命,戶曹參判李普爀,左尹朴乃貞,洛豐君㮊,花原君權喜學,同知趙國彬,吏曹參議徐宗玉,刑曹參議李衡佐,工曹參議李承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正言趙明謙,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時。壽賢進伏曰,日氣寒暖,比甚不適,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進伏曰,眩氣往來之候,昨今,復何如?上曰,比來頗歇,昨今酬應稍多,故不如數昨,而猶不至大段矣。又曰,寢睡水剌等節,亦何如?上曰,秋曹啓覆文案,昨日晩後始入,故一一披覽之際,自然東方欲明,以此不能就寢矣。命均曰,今日兩司,不能備員,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持平李載厚罷職傳旨,批下之後,政院所當卽請開政差出,而尙不稟啓,殊可異也。仍命注書,出問李載厚傳旨下不下。範錫還奏曰,傳旨已下,而中間書吏,遲滯云矣。上曰,啓覆時臺官不備,古亦有之否?春躋曰,昨年啓覆時,臺諫亦不備矣,景輔進伏曰,今此啓覆文案奏陳,其將先京囚而後鄕囚耶?敢稟。上曰,先奏京囚,可也。春躋抱文案而前曰,此乃京囚明月事也。上命讀屍帳,又命讀韓德良招辭,又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小無疑晦,更無可白。命均曰,不惟文案如此,外間傳說狼藉。淳曰,情狀殊甚切痛,十二歲兒,何故必欲殺耶?壽賢曰,明月招辭,有云以其淫行之狀,告其父,故殺之,此言近似矣。廷濟曰,臣待罪秋曹未久,當初檢屍時,事雖未詳知,而其所發明,殊欠明白。上曰,文案有未盡處矣。壽賢曰,以獄體言之,則文案有所未盡,而勘律,則不在於此矣。諸臣皆曰,無疑晦。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尙賓,抱朴云得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云得機捕時文案,又命讀云得承服文案。又命讀李榘問目文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世豈無殺獄,而亦豈有如李榘之無形者乎?道臣之言,亦旣盡之,朴云得,固不足言,而李榘之忘其息之讐,欲害至親,尤爲切痛。壽賢曰,李榘常有欲殺鳳徵之心,不可以人倫責之,然而不可用一律,若用一律,則有關後弊。上曰,杖流於渠甚輕,予亦不欲用極律,而李榘之隱云得,人理都喪,豈不痛乎?然而可用死外之律,不可用一律矣。文秀曰,杖百亦重,若以嚴杖,杖百,則豈不至死乎?此漢,宜用嚴杖。壽賢曰,杖不可高下,豈可於此漢,獨用嚴杖?廷濟曰,李鳳徵事,殊甚慘酷。上曰,其所注目云者,可謂善形容。宗玉曰,臣待罪海西,已知鳳徵之非元犯,而其所打殺少女,亦甚可疑,問于覆檢官,則答以不然矣。上曰,於此案,亦已言之,云得初招,有云李榘之子,奸其妻。宗玉曰,其所隱云得之罪,雖不可殺,流三千則輕矣。上曰,當初之事,不甚怪異,而其中無狀者,李榘之在獄中,其用心,尤爲無據,此於李榘爲妻姪矣。瑗曰,此亦宜用杖流,一朝加律,後弊亦關,且有受敎《大典》,不可廢也。上曰,近來減死律爲絶島定配,玉堂之言,是矣。得和曰,杖流之法,以本法用之,而減一律,似好。上曰,年過六十矣。廷濟曰,玉堂之言,雖有意見,而此則李榘情狀切痛,若依玉堂言施律,則杖流亦輕矣,情理尤害者殺,此乃先朝立法也。雖不可用極律,自上特用嚴律,宜矣。上曰,贖與不贖間,當用杖律。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法者,不可隨時所惡而增加也。今李榘,忘其息之讐,陷嫌人於死,人理絶矣,用心兇矣。當世道陷溺之時,此等之類,決不可以杖流而止兺不喩,其所凶慘,非一時誣告之比,則宜當嚴刑島配,而旣施四次之刑,又加杖流之律,今無可添,仍其杖,島配爲良如敎。命均進伏曰,水剌之時,已晩,請小退。匡輔曰,親臨慮囚,筵席至嚴,大臣、六曹、三司,次第陳達,事體當然,而靈城君朴文秀,輕gg徑g先奏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啓覆事體已重,應參諸司,不可不參,而儀賓府,今日獨不入侍,錦平尉朴弼成,以老病陳疏,還給,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事體所在,宜有警責,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匡輔曰,凡入侍時,戶外小退,則不爲曲拜,而閤門外小退,則曲拜出入事,因爲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大臣以下,以次退出。上命諸臣更入。景輔進伏曰,政官牌招開政事,敢稟。上曰,吏判牌招,而以啓辭允下之意,出牌事,注書出傳此意,可也。範錫還奏曰,傳旨始下,故使之催促牌招矣。彦通抱信川罪人崔俊弼文案而前。上命讀己酉三月二十二日以下文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蹴打要害處,以至於死。命均曰,當初屍帳,明白更無可論。興慶以下諸臣皆曰,臣意亦然。宗玉曰,臣待罪海西時,亦已詳知矣。不惟文案明白,實因亦旣分明,更無可論。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京兆郞官山訟摘奸文書,混置於啓覆文書中,不卽啓下,當該中官,推考,可也。春躋曰,開政之時已晩,小臣請先出預政。上曰,唯。好人抱平壤罪人金海發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上曰,檢屍時尺量,用何尺?壽賢曰,以周尺用之。上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傷處甚多,初招旣已承款,更無可問。上曰,毆打之不足,又從而懸於馬索,以至四日而死,此亦異矣。廷濟曰,勘律之外,更無它道,諸臣所達皆同。上曰,此亦酒之所致。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出而還奏曰,吏判送言,願與參議同政。命均曰,啓覆入侍,事體重大,且吏判,自可獨政,而都承旨李春躋,以入侍參議,出去同參,至於煩稟,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匡輔抱黃州罪人朴成才文案而前,上命讀再次考覆文案,又命讀招辭。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朴成才與趙江忠、金重九等三人,同謀僞造,今姑囚置朴成才,而機捕其在逃之人,爲宜,此與久獄有異,所當詳審處之。命均曰,前後印信僞造,何限,而此則非尋常僞造之比,其情切痛,依法處之爲宜。興慶曰,旣已分明承服,正法爲宜。淳曰,渠旣以與知承款,可斷以法。上曰,此非通引,乃隨從也。普爀曰,旣自承款,隨從與否,何可區別?宗玉曰,僞造之法至嚴,官屬尤可痛治,左參贊所達,是矣。壽賢曰,在逃之人捉得,似好,而亦何可輕議乎?匡輔進玉化疑事。上曰,雖與江忠、重九等同謀,而末梢之言,似是直招隨從者,宜減一等,欲依領相所陳而爲之,左右相之意,亦何如?命均曰,印信手刻,渠旣自服,則此非隨從矣。上曰,此則不然,所刻之物,乃瓢片,而刻之者,江忠也。以再次承款,見之,似有區別之道矣。仍命刑議出去,考出律文而來。衡佐,持《大典》還入。上命讀之。衡佐讀畢,進言曰,此文中,亦有書與刻兩人皆處之事。上取覽其律文曰,雖以《大明律》見之,亦爲區別其隨從矣。壽賢曰,捉其兩人,究問處之爲宜,故敢達。上曰,當初謀議時,此亦分明知情,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首謀者,固勿論,而助謀者,亦不可不論。又命書曰,雖强盜承款鎭營後,有考覆之例,則可見其審愼,而黃州印信僞造罪人朴成才,機察被捉,則鎭營推問時,施以治盜之刑,固非異也。而本牧推問時,亦施此刑,雖快取服,非所以分官之意,當該牧使鄭錫範,從重推考。上命注書出問吏判急時請對之由。範錫出而與吏判偕入。吏判進伏曰,近來臺望,極爲苟簡,本曹堂上,今日政,亦當差出,而參議徐宗玉,未曾與之相議,故以出參政事之意,使都承旨敢稟矣。上曰,此非堅執之事,參議出去開政後,卽爲入侍,可也。春躋進曰,臣亦將往參政席,所掌文書,何以處之?上曰,移付他承旨,可也。好人抱晉州罪人劉漢石文案而前。上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印信僞造,情節分明,此無可論。命均曰,印信雖未刻成,而其議則已成。興慶曰,其所設心,殊甚痛惡。有龜曰,印信雖未成,設計則已著,豈可低昻其律文耶?普爀曰,以苽刻印之事,雖不足責,而今旣成獄,斷不可饒貸。上曰,以鐵造印,將何用乎?見其刻苽造印之說而深笑之。本事雖疎迂,而旣入於機察,則不可容貸。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錫命進曰,臣方入直兵曹,亦將出參政席,敢請。上曰,唯。匡輔抱尙州罪人鄭道信文案而前,俯而讀之。讀訖。上曰,此事於心,深有所歉然,王者,誰不恤民,而此甚殘忍,不忍見矣。壽賢曰,臣亦不欲仰請照律。命均曰,旣犯死罪,律則無可論而得,其情則可哀,此與他罪人有異,其罪容有可恕之端矣。壽賢曰,苽印與鐵印有異。上曰,我國豈有以鐵造印者耶?大明典,亦與此有異矣。有龜曰,官穀偸出,豈曰無罪,而其情則可恕,惟在聖上處分。淳曰,臣等在外庭亦與之相論,諸囚中惟此有可恕之情,惟在聖上特恩容貸而已。乃貞曰,臣意則不然,僞造印信,偸食倉穀,豈可恕乎?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命均曰,未勘處之文案,今有五軸,夕水剌進御後議處否,則分兩日爲之亦好,敢稟。上曰,文案所餘者不多,當觀勢爲之。彦通抱信川罪人田雀金文案而前,讀數斯復起進言曰,臣素有眼病,屢陳乞免之章,而啓覆前未及得遞,不得不黽勉入侍,而日昏眼暗,不能看字,請命左右明燭。上曰,旣有眼病,則燭下看書,亦必難矣。他承旨代讀,可也。景輔入而彦通退,差備官,乃設燭火。上命讀屍帳。讀訖。上曰,石貴擧頭,渠則擧足云,而石貴今已物故,更無可問處,此雖常漢事,而石貴之從往安岳,何也?今若更爲捧招,則必將變辭矣。廷濟曰,雀金失妻,專由於石貴矣。上曰,雖以文案見之,其辭三變矣。壽賢曰,朴靈金、金石貴已死,今無可問處,照律外無他道矣。宗玉曰,石貴乃信川土豪也。石貴已死,故雀金,始乃承服,此甚痛惡,大抵黃海道風俗,類多如此。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命均進曰,去夜旣失寢睡,今又夜深,待明日更爲考覆,何如?上曰,啓覆,分兩日爲之,亦有前例否?命均曰,有之。上曰,大臣旣已屢陳,且此獄事十二條中,鄭道信事,容有可恕,而其餘皆難免重律,然而不可無審愼之道,餘獄,明日爲之,可也。景輔進曰,然則啓覆,以姑罷書出耶?上曰,唯。景輔乃書曰,啓覆姑罷,明日時刻,以辰正初刻入之事,{{*|榻前下敎}}。上曰,崔德松事,無隱晦處,而同推時,以誣人自服,此實由於監司之抑勒,是乃朴師洙病痛處也。上曰,鄭重萬山訟,大體何如云耶?廷濟曰,臣之子景元,以漢城判官,摘奸山訟而來,故臣亦略聞其槪。上曰,鄭重萬,諉之以祖山而入葬,兩隻所爭,何者爲非耶?命均曰,臣亦聞知,朝臣無非其子孫云矣。壽賢曰,鄭重萬以形勢用山云。上曰,十步之內,用二墳,此豈理耶?且鄭重萬,本不能養山云。景輔進曰,近來朝報,全沒擧條,日昨朴文秀所陳事,亦不出朝報,朝報書寫人收治之意敢告。上曰,依爲之。又曰,出納文書,率多遲滯,此固政院書吏不善擧行之致,而別監亦爲申飭,何如?上曰,當爲申飭。明謙進啓曰,請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挐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瑗啓曰,啓覆罪人私婢明月,旣已承款,更無可論,而其結案中,只以不從敎意爲言,其間情節,猶未詳盡,刑曹當該堂上,難免不察之失,推考警飭,何如?上曰,明月文案,甚多疏漏,儒臣所達是矣,該曹堂上,從重推考。又啓曰,持平李載厚牌不進之後,憲府旣無進參之員,且多窠闕,則政院所當以開政差出,使卽入侍之意,啓稟,而終不擧行,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啓曰,校理吳瑗奏事退去之際,失其坐次,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大臣以下,以次退出,夜已二鼓矣。 ==12月2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日暈。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啓覆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卽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補中益氣湯,人蔘減五分,依元方加入,依前加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洪昌漢、申思永,竝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啓覆時,憲府無入侍之員,大司憲朴文秀,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申思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洪昌漢、申思永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隷院久無堂上,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決事金後衍,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判決事金後衍牌不進,持平洪昌漢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以不書不得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今十一月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二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左參贊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戶曹參判李普爀,左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明翼,洛豐君楙,花原君權喜學,同知趙國彬,刑曹參議李衡佐,工曹參議李承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正言趙明謙,持平申思永,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時。壽賢進伏曰,昨日終日酬接,夜來聖候,不瑕有損?上曰,眩氣少愈。命均進伏曰,今朝眩氣,亦不發耶?上曰,今朝微有眩氣,而猶減於前矣。命均曰,然則今日啓覆文書,可以卒業耶?上曰,諸御醫以爲如何?命均曰,諸醫皆以爲補中益氣湯加進五貼,爲宜云。上曰,依本方劑入,可也。匡輔進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來到,而狀啓中,以爲全州府城,方欲修築,使判官具聖弼,句管董役,而聖弼,以善賑事,自朝家將有加資之典,若果加資而遞其職,則築城之役,誠爲可慮,加資之典,今姑寢止何如云云。聖弼加資與否,姑未回啓之前,道臣之如是狀請,其在事體,殊甚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曰,都承旨藥院進去,而注書成範錫,亦爲隨往,都承旨入來時,又將隨入矣,敢告。彦通抱甕津罪人崔德松文案而前。上曰,啓覆文書,未有如此案之爲多者矣。上命讀屍帳。又命讀再檢文案曰,金百中之妻,其逃亡,在初檢後耶?廷濟曰,再檢後逃走矣。上命讀三檢結案,又命讀李卜良招辭曰,此事,誰爲監司時耶?廷濟曰,此乃徐宗玉時事也。上曰,李卜良刑推,亦徐宗玉時事耶?廷濟曰,然矣。上曰,九月十八日李卜良刑推時,有黃水之說,甚可怪也。若或腸胃潰裂,則黃水吐出,不足怪也,而此則必是爲德松緩獄之意也。其所遲晩,儘有條理,而李卜良,略有追聞之說,亦必有曲折,渠之自入來之事,亦涉可疑,此是徐宗玉爲監司時啓罷初檢官者耶?廷濟曰,然矣。上又命讀屍帳曰,凡物消瀜之時,此豈獨不腐耶?又命讀三檢官結辭,又命讀四檢屍帳。讀訖。上曰,黑紫色,尙今有之,此亦異事。廷濟曰,色之久而不變,本來然矣。普爀曰,如此不變之色,臣亦見之。上曰,四檢時則時已久矣,必無柔軟之事,且被打而死,則豈有此柔軟耶?上又命讀趙儼爲同推時文案。讀訖。上曰,推檢時,腸子已乾,此等事,古亦有之否?壽賢曰,臣亦曾爲外任,而此事今始見之矣。上曰,秋判所持周尙文文案,上之。仍命秋判讀其文案。讀訖。上曰,此乃營門初招耶?又命讀下款語,至似爲世充、建德報仇之辭。上曰,此則辭意過矣。在魯曰,臣爲監司時,亦已聞知。上曰,此問目非矣。朴師洙有所長,亦有所短,此等處,爲弊矣。予亦以爲,今此承款,殆涉抑勒,以手搏,以足蹴,此其梗槪也。仍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此非常時有欲殺之心也。上曰,此毆殺也。昨日趙明謙,以金海發事爲是,然則此亦是耶?壽賢曰,此非德松事,乃毛老事也。今雖殺德松,而毛老,亦可以重罪,罪之矣。命均曰,其所究覈此罪人者,甚奇,旣有正律,斷不可容貸。淳曰,雖他人不可搏,況搏其母之甥乎?在魯曰,毛老所爲,有同綱常,必期捉得,而其罪亦不可容貸。瑗曰,盧召史情節甚惡,周尙文所爲,亦極痛惡,雖以李贊萬招,見之,似無疑端矣。上曰,其所上營承款,必有異情矣。壽賢曰,道臣若得違端,例必自斷矣。上曰,不下杖卽服,此甚可疑。仍命書曰,崔德松段,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此獄所由,專由毛老,而以其家饒,行賂䌤縫,幾乎不成,錢可通神,於此可見,其他造意之叵測,亦不可以循例減死而止兺不喩,此不嚴懲,國之三尺,惟將施於貧殘無告之民,毛老,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定配。噫,三綱之中,夫妻在焉,豈可以嫁之遠近而親疎哉?見人殺死,雖他人,其將驚心慘目,爲其妻而視若尋常,發告新反已死之其夫,聽誘湯潑,是可忍也,何事不做?此等無倫凶慘之類,若不繩以重律,何以勵末世?其令本道,各別機捕啓聞,而此等世道,敎誘湯潑,用意叵測,而以渠之不服,只數次刑訊而放送者,失之太緩,營吏周尙文,亦令本道嚴刑遠配爲良如敎。上又命書曰,法豈低仰,而近來京外律官,惟意輕重,重者反輕,輕者反重,此予所以尋常痛駭者也。黃海道律官張瀷,則不貪百金,告官成獄,末世稀有,宜有激勵他人之道,其令該曹論賞。命均進曰,朝水剌進御後,更爲入侍,何如?敢稟。上曰,唯。上曰,禮判、刑判亦來云,更入時同爲入侍,可也。景輔進曰,臺官竝爲不進,敢告。上曰,臺諫雖有難安情勢,入參啓覆後引嫌,道理當然,都憲之再牌不進,尤無義意,雖一日三牌,牌招使之入參,可也。彦通進啓曰,筵席奏事,事體嚴重,而大臣奏達未畢,諸臣有勦說者,又僉議時,當爲以次陳達,而亦有失次紛紜之弊,臣方前奏推案,故未詳其爲誰某,未得指名,請推申飭,何如?上曰,此與他筵有異,事甚未安,竝推考。匡輔曰,刑參,以雜科試官出牌,入侍事,將何以爲之耶?上曰,然矣。今日若未及開場,則入侍,否則只令禮參入侍,可也。明謙進曰,承宣請推,當爲指摘以達,而混同請推,臺臣元無帶推而行公者,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領相奏陳時,有誰迭言者,故有竝推之命,而今此引嫌,過矣,勿辭,亦勿退待。上命彦通書曰,殺獄事體重大,故同推考覆,三覆慮囚,雖道臣親問之時,其所問目,不宜抑勒,而今者黃海監司朴師洙,親問崔德松,遲晩取招問目中,子當正犯,以活父命等說,未免抑勒,亦非對其子而問目者。且關後弊,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大臣以下,以次退出。上命諸臣更入。匡輔進曰,新除授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學敎授亦連爲催促耶?上曰,明日,前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上曰,明日開政事,分付。匡輔曰,明日大提學圈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三公六卿,齊會後,乃爲圈點,明日大臣及政府西壁、六卿、判尹,待開門依例命招圈點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尙賓抱平壤罪人金龍治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李春成招辭。上曰,初檢之辭,與覆檢之辭,相違矣。又命廷濟,讀其初、三檢相違處文案。上曰,此甚糢糊,一曰舌縮,一曰舌出,其所相左如許。且渠初招,有云與呂連奪衣,而末乃諱之。廷濟曰,宋眞明亦言此獄無疑云。上曰,奪衣之人,其所搏擊,必尤重矣。壽賢曰,此事,其時道臣,必詳知之矣。上命讀李春城招辭。上曰,或云吐出非飯非淸之水一椀,或云吐黃水,亦甚可疑。上又命讀朴召史招辭。上曰,此則渠必不能目見,而以臆度對也。又命讀結案。上曰,三人中,必有尤爲重打之人,而其中重打者,莫知其誰某也。且以朴云得事見之,外方獄體之疎闊,可知,今此文案中,龍治則獨爲遲晩,而自云踢脅云中,呂連則不爲遲晩,而只云打腮,何以別其首犯耶?命均曰,三人,雖不可盡殺,龍治則不可得生矣。上曰,執杖者與使之打者,其罪孰重?壽賢曰,使之打者,罪尤重矣。若論其三人之罪,則龍治,似爲尤重矣。上曰,以足踢脅之說,似有飾詐之跡矣。廷濟曰,臣亦疑此獄,問于宋眞明,則眞明亦曰,龍治爲首矣。在魯曰,龍治,旣知此獄之必成,而猶且承服,其爲正犯,於此可知。上曰,方其鬪鬨時,豈有長幼尊卑之體耶?有龜曰,龍治,乃獄使令,則此與平民有異,豈不識獄體耶?其不冤,可知於此矣。明謙曰,龍治有大段違格,其如所牢,諱於初招者,難掩其情跡矣。上曰,趙明謙所陳,是矣。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匡輔抱海州罪人柳泰明文案而前,俯而讀之。上曰,其女,何以知柳泰明、柳鳳眞耶?此則渠必未諳律文而承服矣,觀其招辭,自知和奸非死罪,故有此直招。且其和奸之際,鳳儀事,亦甚殊常。讀至毛段唐只之語。上曰,此乃獄事肯綮處也。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和奸旣甚明白,我國之法,士族則和奸者,論以死罪,渠豈可得生乎?淳曰,旣是士族和奸,則用律宜矣。上曰,柳泰明,旣無可論,而鳳儀事,亦何如?壽賢曰,鳳儀,已竄配矣。上曰,泰明所爲無狀,避而逃走者,再令若以和奸律處絞,則其居間者,亦豈可置而不論耶?仍命書曰,泰明段,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鳳儀,雖忍杖不服,以文案觀之,不可循例定配而止,邊遠定配。景輔抱定平罪人李贊進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監司親問文案。上曰,以屍帳文案見之,旣曰,以黑毛笠遮面,又曰,持煙竹而俯死,屍帳中此言已極殊常。且此文案中,尤有可異者,一番打下,何以致死耶?壽賢曰,此與鬪毆殺,有異,此則有欲殺之心矣。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旣自承服,宜用加功律。有龜曰,松枝亦有大小,旣以此打殺,則豈不用加功律耶?在魯引肅廟朝時事以陳之。廷濟曰,元犯旣死,仙色亦物故,用法之外,更無他道。上命書曰,殺獄,非施治盜刑者,而李贊進文案中,輕施足杖,其所初檢,亦爲殊常,其時府使,從重推考。又命書曰,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贖,其所審愼,非刑而何?卿於到任本道後,發疑獄而快得其眞,其他文案,亦多詳備,予甚嘉之,而亦於卿,有勉勵者,何一人之聰明有限,智者之慮,亦有其失。今此朴云得等招辭,雖若是分明,如或恃其所詳,偏主己意,豈不知鳳徵,爲云得乎?且外方殺獄同推,極爲虛疎,卿之銳意親問,可得飭勵之道,而同推考覆,法典所載,以其親問時承款,直行考覆而無持難,則事雖快焉,隳金石之法,啓後日之弊源,莫大於此,此予所以取卿所長,戒卿所短者也。故玆下諭,卿須着念事,下諭黃海監司朴師洙。廷濟進伏曰,臣有慨然者,敢達,啓覆,何等重大,自前未有兩司、秋官或不備之啓覆,而今者刑曹參判,雜科進去,不爲入參,事甚未安矣。上曰,秋判所陳,是矣。雜科雖退行,而刑官則當爲備員矣。思永進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上曰,勿煩。仍命此下啓辭,只擧結語,可也。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勿煩。思永復起曰,此事,臣於問郞時,亦已稔知,此雖落空於本事,而臺啓未準請之前,金吾,不可放送,一番明覈,斷不可已也。上曰,初啓已諭,而若是相持,滯囚可慮,依啓。明謙進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上曰,律名誤傳矣。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明謙復起曰,今於逆坦啓辭奏達之際,自上雖勅令只擧律名,而臣則自有所見,敢改啓辭。蓋自湖南掛書之變出,而尙未斯得者,亶由於治逆之不嚴,至如海正、夏宅之尤宜允從者,亦不俯許,臣實慨然。上曰,然則今可以設鞫耶?若以此啓,爲尤宜允從,則其餘他啓,皆不可從耶?可謂失言。蓋明謙爲人,質實而猶爲浮,故傳啓之際,欲誦傳,乃有此誤傳律名矣。明謙又啓曰,請新除授司諫崔命相,時在京畿果川地,正言李錫杓,時在忠淸道鎭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今此陳啓,實循一國之公議,罔非輿情之所激,而殿下,一向靳允,臺臣謄傳故紙,故臣不勝抑鬱,敢有準請乃已之啓,其中有情節彰露,而不得一番嚴訊者,則如此等啓,尤不可不急速允從者,而致勤聖敎,已爲惶蹙之端,又有誤傳律名之失,以此以彼,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景輔曰,正言趙明謙,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瑗進曰,以正言之誤傳律名,謂之失言,上敎則誠是矣,而每以勿煩二字,爲例題,臣實慨然。得和進曰,臺啓事體重大,傳啓之際,雖誤傳律名,畢啓之後,自當引避,而未畢啓之前,都承旨李春躋,以避嫌之意,輕gg徑g先發說,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匡輔進曰,禁推玉堂公事,入啓,今已屢日,而尙不下,敢稟。上曰,此非予忘之也。匡輔曰,臣雖愚迷,聖意所在,非不妄度,而三儒臣之冷獄滯囚,已至多日,故如是,仰達矣。上曰,古語云,君命召,不竢駕而行,今者儒臣之違牌,則不非,而凍獄之滯囚,則可念耶?承旨所達,非矣,推考,可也。淳曰,前前大提學牌招事,命下,而前大提學李德壽,所當先爲牌招矣。上曰,松留,其可牌招耶?淳曰,松留,本不以外職待之矣。上曰,事體不然,卿之思,過矣。文衡薦望事,明日擧行,可也。大臣以下,以次退出。 ==12月3日== 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執義趙明澤,持平申思永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洪昌漢未肅拜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在外外,獻納閔珽,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閔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以大提學圈點事,前前大提學尹淳出牌矣。違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文衡圈點時,不可無主薦之人,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宋眞明,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以大提學圈點事,纔已違牌,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以大提學圈點事,政府西壁及六卿判尹,出牌矣。吏曹判書金在魯,禮曹判書申思喆,刑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判書金取魯,右參贊趙尙絅,判尹張鵬翼,竝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圈點命下之後,將不得備員擧行,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匡輔啓曰,前前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召對同爲入侍。 ○賓廳啓曰,前前大提學尹淳入侍退出之後,不爲薦望,直自出去,旣承榻前下敎,而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請尹淳,從重推考,今日不得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判決事金後衍,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改差,代以許鈺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bb右b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江界府使,今當以文官擇差,而擬望之人乏少,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興陽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以沿海地大之邑,荐遭大凶,將成棄邑,道臣啓罷時任縣監,至請除尋常十分揀擇,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以金鎭商爲大司諫,趙最壽爲江原監司,李行敏爲宗簿正,李廷濟爲濟用提調,趙尙絅爲宗廟提調,趙尙絅爲兼同春秋,徐命彬爲副提學,鄭亨益爲知敦寧,金夏明爲司饔僉正,鄭玉爲兵曹佐郞,申思建爲戶曹正郞,李日躋爲江界府使,白守一爲興陽縣監,趙尙圭爲愍懷墓守衛官,韓德咸爲順懷墓守衛官,邊是重兼養賢奉事單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bb右b承旨李匡輔進。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薛昌垕,本以抱病之人,扶病肅命之後,諸症添劇,實無供職之勢,僉知中樞府事趙錫悌,老病在鄕,末由上來肅謝,俱爲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以李世澄同知單付,咸弘績、沈若淳、鄭義山僉知單付,以鄭壽松爲都摠管,申德夏爲副摠管,金希魯爲五衛將,閔應洙爲同知,金養正爲都摠經歷,金聖運爲僉知,權{{!|𢢜|⿰忄業}}副司直單付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則保放罪人李日馨,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卽接明年燔造郞廳所報,則磁器燔造之法,隨其樹木茂盛處,移來移去,自是前例,而數十年來,柴山濯濯,無一木可斫處,不得已辛丑年,移設燔所於牛川江邊,一以爲貿木,一以爲收稅燔器之計,而來此之後,因釜基之不好,燔事不順,每年進上,僅僅封進矣。今年終至於闕封之境,此乃前古所無之事,明年則移占他處之外,更無奈何,廣覓移占處,則時燔所不遠之地,有釜基可合處,急急移設,俾得無弊,燔器進上之地事,累百燔民,一齊呼訴,民情到此,不可抑遏,敢此枚報云。移設一事,旣是燔民之苦役,而渠等所願若此,燔造郞廳,給馬發送,移占處基址,摘奸後更爲稟處,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李興萬名字,誤以李次興疊書,惶恐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尙賓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左參贊尹淳,旣無可引之嫌,徑出,且涉未安矣。雖重臣辭疏,豈可捧入乎? ○江華留守李匡德疏曰,伏以臣,向叨銓地,旋得恩罷,退歸舊廬,父子相對,感祝聖恩,河海莫量,意或其區區寸諒,已入於尊穹之俯監矣。乃於日昨,忽承恩旨,擢臣以貳卿之秩,畀臣以居留之任,聞命以來,五內若崩,神魂盡蕩矣。貳卿之秩,尊於舊班,居留之任,重於宿趼,以其卑且輕而向也猶不敢受,尊且重而今也忽焉受之,在臣固無是理,抑在朝廷之體,已知輕卑之不敢受,而復以尊重者而强與之,臣竊不識廟堂之意,何居也。尊卑輕重之姑且勿論,臣數年以來,區區自靖之義,庶幾可以蒙同朝之諒,受聖上之憐,而非常之命,猶復迫至,此無乃臣身命不平,厄數將至,又將如戊申陞秩之後耶?驚駭之不足,不勝其憂危,憂危之不足,忽至於涕淚之無從,臣非木石,粗具心腸,豈不知天地恩渥?不可以不報,積年偃蹇,又非臣子之分義也。惟此一段悲苦之衷臆,終始有强抑不得者,輒復不避瀆撓,仰首哀鳴,伏乞天地父母,細賜監諒焉。嗚呼,臣本非薄功名而不欲者,實欲策勵駑鈍,少效當世之用。況又早與一二同志之臣,侍殿下於東宮,天地之大,雖非管蠡可測,而聰明天縱之聖,實不能無心醉而誠服,堯、舜太平,朝夕可睹,忽不自知其身之不肖,癡心妄想,疑或可以乘籍風雲,攀附揚名。若夫中道狼狽,讒口橫生,身名汚辱,蹤跡畸危如今日者,此豈臣夢寐所期者哉?自古爲人臣而遭罔極之誣者,或因交親之連染,或因形跡之疑似,是數者,臣皆無之,半世閉門,口不及時事,所願爲堯、舜之治者,惟吾君,而所願爲堯、舜之民者,惟吾君之民耳。不審此心,何負於黨人也耶?禍福殃慶,皆非臣之所恤,惟是受性狷躁,實不能容消惡言,每一惡言之來,肝腑輒裂,今此遁逃深伏者,實無他腸,只欲惡言之不聞而已,蓋臣出身未久,本不齒數,不幸丁戊之間,因緣事會,寵擢光爀,自是而有亮臣之疏焉,琢之變書焉。不數年而相踵,然自辛亥退歸之後,于今三年,尙未有人,復以惡言相加者,而回視同時待命之諸臣,則其間橫逆,非止一二,朝廷爲之屢哄,臣於是益悟向之見惡者,非惡臣身也,實惡臣之進取榮寵也。然則所被誣者,亦進取榮寵也。若其身則似未嘗見誣,臣是以尤知,進則必獲於凶誣,退則當免於惡言,恩榮位秩,莫非招讒之階,而田廬荒野,自有辨謗之地,抑臣又聞之,古人辨謗者,以爲以言辨,不若以身辨,辨之以言者,爭愈疾而詬益甚,辨之以身者,行冞彰而謗自止,何則?我曰是,彼曰非,是非鬨然,人孰能辨之?若使退而自修,終能得爲淸忠知廉恥之人,則世豈有淸忠知廉恥,而爲不道者乎?誣之虛實,誣者之賢邪,千百世以下,必有能爲之代辨者,臣又何憂?臣是以,自初至今,於見誣者,實未暇費氣爭辨,而所懼者,惟恐或得罪於君子,而不幸實讒者之口耳。是以,於進退辭受廉恥義利之際,尤不敢不盡心焉。伏惟聖明,臨御以來,仁恕爲治,環東土數千里,匹夫匹婦之賤,各獲其志,咸得其所,草木昆蟲,肖翹蝡動之物,莫不涵濡於雨露之澤,鼓舞於生成之化,臣雖無狀,亦一造化中物,獨使之情不得暴,志不得遂,亦豈非仁天之一憾耶?臣今日之言,皆出肝血,一字半辭,實無矯飾。伏乞聖上,悲之哀之,憐之惜之,收臣爵秩,放臣田野,使臣終始獲免於惡言之復來,無使讒臣者,得實其言,是臣日夜泣血瞻祝之願也。臣於月前,治此疏付之縣道,意外見格於喉司,旋自本道,又以病重實狀馳聞,而又爲喉司之退送,臣情不得達,病不得聞,進退無地,徘徊抑鬱,此際所患宿症,又復遇寒觸感,一倍添重,頑痰橫亘半身,自背引胸,連肩通臂,痛如亂刺,呼吸不通,俯仰皆難,非不知分義所在,當卽竭蹶入城,恭請處分,而病情危劇,末由運動,數昨,始艱得擔舁,來伏私次,而稽延偃慢之罪,萬死難逃,敢此附陳實狀,仰請嚴勘,更伏乞亟命有司,又治臣積日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於頃日晝講時,詣閤門外,適伏聞春曹草記,有陶山書院致祭時,遣近侍之請,其時承旨,顧謂臣等曰,此無前例,若以儒臣差遣,則將自吏曹啓下耶?抑或本館稟定耶?臣私竊以爲,祭官差定,雖非己之所知,但該曹,不知曲折,直以些少行公中人啓下,則當此晝講召對鎭日開筵之時,必多苟簡,顧今引嫌不出之人,尙多,就其中差遣之意,稟旨後使之擧行,事甚便宜,故果於前席,略以此仰達,伊日說話,伏想聖明,必記有之矣。蓋臣之所達之意,不在於祭官差定,只由於行公者之不宜遠出而已。不意日昨判義禁金東弼之入對也,不究臣之本意,乃以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或謂之失體,或謂之未安,以當初陳達之人,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承宣之臣,替被臣罰,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毋論本事之翻傳與否,若令重臣,直請臣之推考,則帶推行公,例也。臣何必强爲之辨,而移乙之責,至及於承宣,則是使臣身,尙在置而不論之中,而未勘之罰,固自存也。臣何敢諉之於事之微瑣,而晏然復據於職次乎?伏乞聖慈,諒臣忱悃,亟遞臣職名,因治其瀆擾之罪,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方竢勘之不暇,而適有區區愚見,今不可遽然復登於前席,故敢此冒陳焉。鞫廳都事之發捕罪囚,何等嚴祕,而時囚罪人李㢸,以都事奉命之行,不由本郡,徑到罪囚之家,相與款語,潛泄獄情,羅卒,以事體責之,然後始爲捉來,其爲情狀,萬萬切痛,試以其供辭觀之,半吐半呑,有難自掩,渠之隱情之發覺現告者,初旣由於帶去羅卒之納招,則到今自明之辭,欲令羅卒,歸之於迷劣儱侗者,自不覺其言之窘遁,顧今跟捕未究竟之日,此若緩治,實有關於後弊無窮,其在嚴獄體之道,決不可以循例拿處而止,請令王府,嚴鞫得情,以定其罪,斷不可已也。又況金吾郞之當初分遣也,㢸以越次之人,自請行甚力,闕中公會,目睹而傳說者多,此固極涉可疑,而及見罪囚,致有宣泄之擧,首尾情跡,昭不可諱,以此添入問目,實合事宜,伏惟聖明,竝加裁處焉。次對之必令兩司入參者,意有所在,伏況啓覆入侍,則與尋常次對,尤爲較重,日昨兩司,紛紜違牌,致令莫重朝儀,不得備員,事之寒心,孰甚於此?每當臨急變通之時,通擬三司,不爲不多,銓曹不能以無故行公之人,見差,纔令變通,又復違慢,烏在其臨急變通之意也?臣謂今後則警飭銓官,審量擧擬,俾無如前苟簡之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二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前前大提學尹淳,同爲入侍時。淳進曰,昨日以文衡薦望事,略陳其不敢當之意,而退出後,取考古事,則國朝三百年來,文衡薦望之規,頗似翰薦,而尤爲較重,若或前任在罪籍中,則前前任,可以替當,今則前任前前任俱在,而使臣替行,古無此等規例矣。上曰,曾經文衡者,誰某耶?淳曰,李眞望卽其人且開留,朝家元不以外官待之,備局之坐,亦或來參,則其所不以外官待之,於此可見,人皆以臣言爲然矣。近來紀綱不振,雖以科擧言之,或有不能設行於當日,此等事,臣實慨然,而此則旣無古例,且開留,今日若命上來,則明日當到,臣何可替當耶?前日臣藝文提學之任,亦旣以規例許遞,今此四過之前前任,何可必使違例替當耶?上曰,何以謂之四過?淳曰,臣之後豐陵,豐陵之後李眞望,李眞望之後李德壽,合而爲四也。今日臣欲趁早入來,而連日親臨慮囚之餘,早來請對,有所不敢,今始來告矣。上曰,大臣皆已來會否?命注書出傳入侍之意。萬樞出而引三大臣偕入。領議政沈壽賢進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左議政徐命均進曰,連日酬接之餘,聖候不瑕有損?上曰,今日眩氣少減矣。又曰,湯劑,今日亦爲進御乎?丸劑加劑以入之意,敢稟。上曰,依爲之。上曰,左參贊之言,予已聞之,謂無古行之例,必欲招李德壽矣。壽賢曰,左相,謂有家庭已行之規例云矣。上謂左相曰,先卿爲文衡時,有此等事耶?前例告之,可也。命均曰,其時前大提學在外,臣父亦在原任,故李畬,以前前任,乃主薦望,今尹淳所謂李德壽非外任之言,誠不成說矣。李德壽,今若在內,則尹淳之如是爭執,恐或無妨,而大臣重臣,今皆來會,文衡薦望,此時若不得爲之,則豈有如許道理耶?尹淳,元無情勢之難安,而只欲守區區規例,其所執,誠可謂曲矣。左議政金興慶曰,臣則以尹淳請對,謂非矣。凡所請對,倘非係關於君德廟謨等事,則不可敢請,而今淳,乃以私煩請,豈有如許事體耶?淳曰,左相所達家庭之言,亦不襯合,古相臣李畬,雖有薦望之事,而與此事有異,一時薦望之事,臣豈可固執,而但古例,今不可廢,故敢達。上曰,左相之引先卿事奏達之言,正與此相符,開留,便同外職,雖使上來,必不自當,且爲此事,使之上來,亦傷事體,今此薦望,卿必當之。淳曰,開留,與內職無異,而大臣奏達之言如此,臣何敢更煩?惟當退而待罪矣。上曰,松都與沁都,當可謂之衙門矣。淳曰,大臣,雖以開留爲外職,而提學公事,李德壽,見方自爲之,今豈可不待德壽之言,而臣自替行耶?上曰,此則不然,卿之所欲守者,不過規例,而以圈點事,招在外之開留,其於事體何?卿之所辭,過矣,退而行薦,可也。上曰,連日以覆檢事,未能暇及於引見,有何所陳事耶?壽賢曰,災邑流亡逃故,修整事甚急,三南尤甚,而備局無主管之人,今若別定一二人,使之專責軍役,恐爲得宜。諸大臣皆以爲,尹淳、金在魯,可以稱其任矣。上曰,善。壽賢曰,然則使此二人,軍役句管堂上差下耶?上曰,依爲之。壽賢曰,還上事,尤爲悶急,上年亦於臈月停捧矣。上曰,今幾何而歲盡乎?壽賢曰,折半事,雖未申飭,而姑不出停捧之令者,蓋欲使各其邑,必捧其可捧者故耳。命均曰,上年亦以停捧令早出之故,未能盡捧,今年則停捧令,姑止之,何如?上曰,民事甚悶,當年條,今旣盡捧耶?上年則當年條,亦爲停捧耶?大凡停捧,例於何時爲之耶?興慶曰,歲後例爲停捧矣。壽賢曰,必待其磨勘文書上來後,處之爲宜。上曰,京畿則當年條,亦難盡捧,姑將觀勢爲之。淳進曰,大臣所達,雖旣如許,而翰薦,亦有規例,則文衡薦望,臣豈可創開無前之規,而妄自替當耶?上曰,事體不然,大臣之言,旣擧前例,而尹淳,堅執不回,殊甚未安,從重推考。命均曰,淳於榻前,旣如是爭執,退而薦望之事,其豈可肯從臣言耶?上曰,予旣以事理不然之意,言之矣。三大臣及淳,退出。瑗讀《國朝寶鑑》,自世宗七年,止珍玩之物無所好。上命下番讀之。得和讀自咸吉道河敬復,止上謙讓不允。上命承旨讀之。景輔讀自十一年,止以盡友于之道。上命注書讀之。萬樞讀自敎曰刑者,止朝祭之樂始備。上命翰林讀之。鼎輔讀自奉安位版,止庶臻於變之風。上命下番讀之。履儉讀自召黃喜、孟思誠,止以示老老之仁。上命注書,出問文衡圈點爲不爲。萬樞還奏曰,問于大臣,則以爲尹淳退出後,直自出去,不爲薦望,以此意,今方論啓請推云矣。瑗曰,首板傳敎,可見好生之盛德,而卷中恤刑愼獄之敎,殆比歲有之,欽恤之念,溢於言表,誠後嗣王,所宜服膺處也。景輔曰,京獄輕囚放釋,每歲爲之,而今則尙未擧行,敢告。上曰,予當下敎矣。得和曰,大凡人君,必欲聞逆耳之言而後,言路乃開,而近日言路之不開,甚矣。景輔曰,世宗朝文治之盛,何如?黃喜,亦何等相臣耶?今之任言責者,則擧昧官師相規之義,雖於折受等事,容或有言之者,而至如一守令之失,亦不敢論劾,今日風節,可謂蔑如矣。大扺,風節有二,而爲朋黨立節,亦其一也。此等風節,斷不可崇奬,今日臺諫,無逆耳之言者,此實蕩平之致也。上曰,十九日下敎之後,諸臣猶不變前習,是諸臣不信,不信者,非我臣也。臣擇君三字,亦其時下敎中語,而近日朋黨之弊,猶痼矣。景輔曰,世豈有以蕩平爲非者,而今日蕩平,有其效,亦有其害,今日朝廷,殆無臺臣矣。瑗曰,言路一節,臣前後縷縷陳白,而蓋蕩平,自是王道,豈曰不可?但今之蕩平,非洪範無偏無黨之道,不稽義理,惟以䌤縫gg彌縫g爲事,無是無非,無可無否,不揣其本,欲齊其末,論罪則必竝擧,用人則必互對,專以私意計較安排,如此而豈能去偏黨而服人心乎?必須建皇極,然後可以致蕩平之治,皇極非他道,只是義理之極盡處,豈有如今日混圇䌤縫gg彌縫g,而可以建皇極致蕩平乎?景輔曰,殿下今日之治,臣則以爲,心王而跡伯也。上曰,承宣之言,切矣。皇極之道,予雖不能行,而十九下敎,似無媿於孔子所謂擧直措枉之道也。瑗曰,擧直措諸枉,則民心服,擧枉措諸直,則民不服,枉直之辨,必深究義理,然後可以精察。得和曰,蕩平之道,紀綱爲先,而雖以啓覆時言之,大司憲朴文秀,違牌至三,而殿下猶加恩禮,今日紀綱,可謂立乎?上曰,予之用人,必欲由淺入深,所以有小者略之之事耳。景輔曰,齊桓任管仲而伯,如使齊桓得任,如周公之人,則豈不做唐、虞之治耶?然則今日朝廷,若得其人,亦何患不做王道耶?瑗曰,世宗下敎,以大臣無挽裾切諫者爲慨矣,良弼之責,在於大臣,而近來大臣,殊無繩愆弼違之風,此殿下自反處,而亦宜勉勵大臣,俾盡匡弼之職矣。上曰,今日大臣,殊無古大臣之風,此意,亦將飭勵大臣。瑗曰,管仲事,承宣亦已陳達,而立紀綱之道,惟在得人而已。上曰,柑製入格試券中,有忠豈忘於進退之句,予甚嘉之,此誠反隅處也。景輔曰,鄭蘊之節義,何如?朴泰輔之樹立,何如?此等伏節死義之士,恐難復見於臨難之日也。上曰,朴堧,何許人,而今有其子孫否?景輔曰,臣亦未知爲某之祖先,而蓋亦應時出之人也。得和曰,昨年已是大凶,今年雖曰稍勝,而猶不能免凶,還上停捧之令,宜可下也。又曰,世宗朝下敎戒酒之意,甚盛,宜今日有遵行之道矣。上曰,戒酒之令,豈可逐年下耶?然而禁令,必有解弛之弊。仍命景輔書曰,昨年冬末,已下戒酒之文,而當此紀綱,不無解弛之弊,今因文義,尤有所感。噫,傷人害人,無過酒色,酒之流害,尤有甚焉。此聖祖所以擧往牒之鑑戒,而眷眷訓于臣庶者也。歲將暮矣,來春不遠,其令有司之臣,將此前諭,另飭中外。又命書曰,輕囚放釋,隆寒例命,小寒已過,該掌承旨,明朝馳往典獄,輕囚放釋,而今因文義,深有感焉,其時下敎秋曹者,至矣盡矣。予何敢更諭?咨爾承宣,謄此敎勅該曹,囹圄之淨掃,囚人之凍餒者,審察以聞。書畢。上曰,聖祖之命罷掌鼓者之職,蓋慮下情之或未上達也。今講《寶鑑》,心竊感焉,近日擊鼓者間,雖有猥屑之事,而守門者,或不無謂之闌入,而驅而逐之之弊,遐方抱冤之類,何以伸訴耶?景輔曰,門卒及近仗軍士,例皆受賂後,始許入,故貧殘之民,則無由擊鼓矣。得和曰,不但軍卒,兵曹書吏輩,皆受賂而許入矣。上曰,事甚駭然,其令該曹,各別申飭,可也。景輔曰,臣因文義,敢此仰達矣。孝者,百行之源,祖宗朝所以敦尙表奬者,如此,而近來中外之以孝褒聞者,或不無過實之事,故有難輒施恩典,而以臣所聞而詳知者,故正言鄭光殷,去冬喪其父,將其母移寓江村,其母患癘頻危,光殷再次斷指,得延數十日之命,及其不救,光殷身方繼痛,指瘡亦重,不能起而强啖飯,自力克盡送終之節,成服日,仍大叫而絶,可謂死於孝矣。曾經侍從之人,與凡庶有間,而孝行如是表著,旌表之典,雖不敢仰請,而有不可泯沒者,故敢達。上曰,其事可嘉,令該曹考例褒奬。得和曰,昨日承宣,以禁推玉堂事,陳達,旣有特推之命,今日小臣,又陳牌不進之弊,則如是仰達,極爲惶悚,而尹心衡,則纔經草土,初有除命,未能一番陳疏,其所違召,不是異事,韓顯謩,則有衆所共知之實病,當此輕囚放釋之日,宜有處分,故敢達。上曰,尹心衡雖是服闋後初除,何必違牌?至於韓顯謩之病,亦甚支離,而儒臣旣以立紀綱爲勉,反有如許陳達,此所以紀綱之不立也。玉堂禁推人員,竝付過放送,而修撰尹得和,推考,可也。 ==12月4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閔珽,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以統制使狀啓,進上初等生靑魚腐傷改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本府前渭源郡守gg渭原郡守g李景喆議啓,毛前倉,旣在江界地方,則地方內官穀,彼人,掠去而終不能覺察,其在重邊禁之道,當該地方官,不可不從重科罪,以懲後日,令本道行査狀聞後,稟處事,允下矣。該道狀聞中,旣以前府使李行儉,馳啓現告,李行儉,拿問處之,何如?傳曰,允。 ==12月5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李春躋啓曰,卽者下番翰林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上番翰林李鼎輔,又以墜落館規,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皆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李鼎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依允。 ○李匡輔啓曰,翰林上下番徑出,故兼春秋差出事。入啓,蒙允矣。分付吏曹,則以兵曹入直郞廳望單子,書呈,而以兼春秋入直,則兵曹入直。又將變通於省記,故以無故人改望來呈之意,縷縷申飭以送,屢度催促,終不來呈,門限已過,省記不得不書塡空字,微稟以入,兼春秋至於留門入來,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該吏,自本院囚治,而吏曹當該堂上,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再覆時,刑曹堂上不可不備員,開政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判校李檥受由在外,兵曹兼春秋未差。禮曹兼春秋洪曙,與左副承旨洪尙賓相避,洪曙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與兵曹兼春秋,一體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宗延、朴致文單付。 ○洪景輔,書啓,臣親承前席欽恤之聖敎,今朝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罪囚,則承傳罪人三十四名,刑曹罪人五十六名,咀呪罪人七名,來關罪人二十五名,各司罪人八名內,崔永輝段,無面米徵出事也。朴好徵、金大載、朴順弼等段,船稅錢徵出事也。金厚明段,他矣錢文取用後,逃避不現事也。京主人卞是貴段,燔造之需,中間偸食事也。沙工私奴貴男、崔貴金等段,士夫家穀物,假托致敗偸食事也。吏曹庫直金守郁段,使令朔布,中間偸食事也。高時亨正妻李召史、朴胄漢正妻鄭召史等段,貢物年條放賣還退後,價錢終不還給事也。天安色吏吳聖泰段,西學所納貢錢,偸食不納事也。朴召史段,其夫金世澄,騎兵布偸食逃走事也。格軍鄭再尙段,偸食役價米,徵納間囚禁事也。金時同私婢四分等段,私屠發賣事也。卞善得母李召史段,其子落訟後,隱避不現事也。刑吏金兌起正妻李召史、使令吳唜金次知玉貞等段,其矣夫,身爲刑吏,應囚之人,不爲捉來事也。朴命徵、永梅等段,別肉被捉事也。臨陂京主人姜尙渭正妻全召史段,其矣夫,敦寧府所納稅錢,偸食不納事也。典僕崔雲瑞正妻白召史,其矣夫,忠勳府所納稅錢,偸食不納事也。申墨石正妻順分段,其矣夫,他矣朔下,中間偸食事也。足今段,別肉贖錢,中間偸食事也。以上罪人二十五名,罪名,俱不大段,故臣,仰體聖意,竝卽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囹圄之內,不至於大段汚穢,而另加淨掃之意,申飭本署官員,罪囚之凍餒者,一一審察,則年久滯囚之類,所見矜慘,而其中九名,尤甚凍餒,似當有別樣顧恤之擧,且聞獄官之言,則一月之內,死亡之數,或至二三云。朝家之設置月令,意非偶然,使之各別療治,而近因秋曹首堂之久不行公,罪囚之多,至於過百,此後則逐日開坐,劃卽斷決,俾無滯獄之意,申飭該曹典獄,囚徒外,各衙門拘留罪人,則亦爲分付各衙門,斯速放送,何如?傳曰,依啓。各別嚴飭療治,而凍餒尤甚者,則令該廳顧恤,另飭該曹,無故日逐日開坐,俾無積滯之弊。 ○又啓曰,刑曹參判,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而參判李眞淳入省記,都摠府入直,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申思永啓曰,引嫌而退,致勤筵敎,雖匪可嫌,誤傳律名,有欠詳審,請正言趙明謙遞差。答曰,依啓。 ==12月6日== 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刑曹參判再覆坐起事,本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陳疏入啓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帶職蒙宥,校理趙尙命,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以備邊司言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已極未安,重地曠務,尤涉可慮,卽爲牌招,使之趁速辭朝,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三日召對入侍時,因承宣陳達,故正言鄭光殷,令該曹考例褒奬事,命下矣。自前孝子之不勝喪自盡者,婦人之自決下從者,皆許旌閭之典,而今此鄭光殷,以曾經侍從之人,去冬,喪其父,將其母移寓江村,其母,患癘頻危,則再次斷指,能延數十日之命,及其不救,强起自力,克盡送終之節,自盡于成服之日,其卓爾之孝,誠極嘉尙。依他例特施旌閭之典,以示褒奬之意,恐爲得宜,而莫重恩典,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旌閭。 ○又以禮曹言啓曰,中宮殿平復慶科文武庭試吉日,旣已推擇,啓下矣。庭試處所,例設於時御所殿庭,而近年以來,每設於春塘臺,科次於仁政殿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不進,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興陽縣監白守一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以前任朔州時江邊犯越人事,今方行査於本道,公體私義,俱難冒赴云。聞其事端不輕,本道,今方狀聞,强令赴任,旋卽被拿而來,則其於官事,萬分可慮,道臣,旣以給馬星夜下送,爲請,亦難等待其結末,興陽縣監白守一,依例罷黜,其代,未準朔禁軍將竝擬,口傳差出,明日內給馬發送,何如?傳曰,允。以申晩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金徵慶爲監察,鄭亨益爲知義禁,鄭觀河爲永禧殿令,趙重稷爲典籍,鄭壽松爲寧邊府使。 ○兵批,判書尹游,禁軍祿試射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承旨洪尙賓進,以魚有龍僉知單付,趙明謙副司果單付。 ○吏曹口傳政事,以沈瑎爲興陽縣監。 ○事變假注書許鈺在外,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瀷,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大興前前郡守趙隆、張以綱等,依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隆,旣已身故云,勿論,張以綱,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啓辭內,江界前府使李行儉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李行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原初三十年潔已自靖之言,禍心已萌,而逆賊獜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也。且其女壻三人,皆入賊招,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重經,又出於逆招,其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猝然暴死,其自怯自斃,路人之所知也。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自若,王章屈而不伸,輿情久而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新除授大司諫金鎭商,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措辭見上}}。 ○持平申思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大丘判官朴師順,以就商之姪壻,爲賊夢之腹心,卽一世之所共知,當夢賊自海出陸也。躬待候風之所,與之偕還,家在錦城,與其謫所相近,密地往來,情跡綢繆,衆言共喧,萬手均指,見枳仕路,今至屢年,公議未泯,此猶可見,自昨歲以來,初除郞署,闖擬臺職,末乃畀之以嶺南雄邑,物情駭憤,久而愈激,如此之類,不可置諸冠紳之列。請大丘判官朴師順,削去仕版,忠淸監司鄭彦燮,曾莅邊邑,初無可紀之實績,且淺資歷,輕授方岳之重任,物情固已未允,而頃當世胤之遭其父喪也,不顧鞫啓之方張,汲汲狀聞。請其奔赴,已極肆然,至於尹㝚之緊出賊河宜璉之招,情節狼藉,而遽施竄配,輿情憤鬱,則彦燮,亦豈無痛惋之心?而今因赦典,置諸稟秩,不少留難者,抑何意也?其在嚴堤防之道,決不可置而不論。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朴師順事,依啓。{{*|措辭見上}}。 ○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獲侍淸燕之暇,親聆討論之音,愚衷所激,言不知裁,敢以心王跡伯等說,仰效規戒之忱,臣誠狂僭,無所逃罪。伏蒙聖明,嘉其無隱,酬答如響,臣不勝莊誦感激之至,時夜向深,御燭屢跋,未畢所蘊,罷對而出,餘懷耿耿,不能自已,玆敢推演前說,反復而陳之,夫王伯之辨,如苖莠朱紫之不同,心跡之符,如印文喎正之無差,心王則跡王,心伯則跡伯,向臣所謂心王而跡伯者,不幾悖於古人之論,而然臣於殿下本源心術之微,事爲運用之間。竊有所私自隱度,而妄有指議者,故創爲此古人所未道之語,欲贊其善推已發見之端,其心良苦,而其愚亦甚矣。伏惟殿下,痛百年黨痼之弊,慕三代蕩平之治,其欲打破淫朋,偕之大猷之意,眞出於至誠惻怛,實合於天德王道,殿下是心,雖謂之王,未爲過也。第王者之道,無計較,無安排,無係着,無將迎,惟視一箇是與公而已。今殿下則不然,於用人則必欲互對而雙擧,於聽言則必先逆詐而致疑,扶抑有意,而無物各付物之美,處分無定,而有頻復則厲之悔,故雖以十九下敎之明白痛快,昭揭日星,而猶未能孚感衆心,洗滌舊習,循是道也。姑可以調停同異,鎭定一時,而律之以皇建有極,立賢無方之治,則恐未可以輕議也。上之所以導之者如此,故下之所以應之者亦然,廟堂則以䌤縫姑息爲良謀,而無向前擔當之意,銓曹則以排比物色爲善策,而無惟才是擧之實,臺閣則以巧避形跡爲能事,而無官師相規之風,馴致於國事泮渙,人才沈屈,士風委靡,莫可收拾之境,其視一進一退之世,曾未見其大有勝焉,而其弊則殆有甚者,噫,漢唐以後,王道之不復,只坐於時君之無是心耳。今殿下則旣有是心,而其所以用之也。未免出於雜伯之術,玆豈非千古之可慨也耶?噫,世道如水而益下,日月愈邁而不與,今日,卽殿下之盛時,而殿下之所自期而自安者,止於是而已,則臣復何望哉?伏願殿下,益自奮發,以實心而行實政,凡上所陳,計較、安排係着、將迎等種種病痛,一切掃去,使表裏本末,粹然一出於純王之道,則不必區區於蕩平之目,而自底於無黨無偏之域矣。臣雖愚妄,豈敢以心王跡伯之說,復陳於前哉?臣才本空疎,病又沈痼,夙夜之任,非其所堪,而感激恩造,黽勉奔走,恰滿三箇月矣。宿患痰癖之症,遇寒復發,羸瘁益甚,眠食頓減,若不及時調治,則實有廢疾之慮。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憐,亟命鐫遞臣職,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因其餘意,若是眷眷,予用嘉之。大抵,今之所見,雖似混淪,爾觀其效,決不若此,爾勿辭疾察職。 ○李春躋疏曰,伏以喉舌之職,本自不輕,而一院之長,其責尤重,決非藐爾孤踪空疎謭劣者,所可每每僥冒,而除命之下,適在常參之日,他不暇顧,黽勉趨承,兼帶保護之任,連有議藥之節,分義情禮,不敢言私,卯申供劇,洽滿八旬,非但久防賢路之爲可愧,積瘁所祟,百病交作,失今不治,無望從仕。且臣於初覆時,以開政稟旨之事,儘有多少委折,終不容泯默者,蓋變通差臺,祗爲其及時入參,而銓長,以其僚臺之不竝請牌,不得同參,引嫌,而無意赴政,臣旣承催促開政之命,而纔出閤門,知其終無以開政,則入而陳達,勢不亶已,畢竟銓長,至於求對陳請,而參議亦許出參,則銓長之引此爲嫌,初不開政之實狀,可推而知也。臣之陳稟,則只慮兩司之不備,開政之遷就而已。未嘗請參議之出參,而乃反以煩稟,被大僚之請推,臣誠瞿然,久而不釋,以病以情,俱難仍據,而適値齋戒,今始短章號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便調息,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之名位,濫越極矣,風憲隆命,顧何爲而又及臣身哉?臣稟質則愚劣,口氣則荒雜,居官任職,殆若無用,發言行事,亦涉無當,閑司漫局,亦云過分,淸列華貫,本非所期,只幸生逢聖世,得與萬物,咸囿於造化之中,歌詠聖澤,以畢餘生,分願足矣,復有何望?諺曰,友德功臣,臣果偶然從征,倖參勳籍,聖恩,因此而愈隆,臣秩,因此而益高,昨年受錢穀之任,今日爲風憲之長,在臣非不爲至榮,而於國家誠不幸矣。然錢穀之事,則有首堂主管,臣則不過見簿書已勘者而已。辭而不得,則從容圖免,容或可也,而至若風憲之責,則上而匡拂一人,下而綱紀百僚,其地望之峻,職任之重,如非忠直素著,風裁夙稱者,決不可以半刻僥冒矣。如臣之愚劣荒雜,實不近於是職,雖隷賤之流,亦必知之,而未知銓官,何所擇而擧以謬擬,聖上,何所取而加以誤恩?除目之下,聽聞想已駭笑,物議亦必喧騰,其於朝體之不尊,淸路之大淆,何哉?此臣所謂國家之不幸者也。仍竊念自古所謂勳臣,居權要主言議者,小則見罪士類,大則立敗身名,千古覆轍,頂背相望,此趙顯命所以苦口力懇,永辭淸華言議之地者也。記在戊申之秋,臣與顯命,初參勳錄,同登筵席,惟我聖上之至仁盛德,俯軫顯命之微諒,曲遂顯命之至懇,臣在顯命之後,竊自念于心曰,顯命之若是力辭,固賢矣。聖上之快從其請,亦專出於保終始之至恩,臣心於此,自然感激,從傍而陳曰,聖上,旣允顯命之請,於臣,寧有獨不許之理?此若終未蒙一視之恩,則臣實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矣。臣敢以此費聲氣仰聒,則其時聖上,聞臣言而天笑如新矣。臣自其後,每於公朝之會,儕友之坐,必傳伊日之筵話,仍詑不世之恩寵,聞者之莫不感頌,姑置勿論,臣之中心仰恃,其何如哉?而今忽焉置臣於言責之地,臣惝怳驚惑,愕然{{!|𢥠|⿰忄雙}}然,誠莫知其所以也。噫,殿下,自東宮時,任使臣,十年于玆矣。臣之望殿下,有若稚子之於慈父,而殿下之前後曲庇,亦如河海無極,臣常感祝,不知死所,伏況所以保全功臣者,實係從古明王之盛節,又不但爲臣一身之地而已,則今忽畀此萬不堪之任,以之抑其性而災其身,何哉?噫,臣受國恩最厚,而無他才能,涓埃圖報之道,惟在於有懷無隱,故或登筵而奏,或綴疏而陳,自念不如此,則終負臣心故耳。然世道險巇,人心齷齪,睚眦於片言,讐敵於一事,百般拘掣,終不得以盡言,臣方自愧自悚,而傍觀者,猶憂臣之多言矣。念臣旣忝宰列,凡有所懷,略貢一二,自是分內事,而人猶且憂之不已,矧惟臺閣,責任忒重,是非決於口吻,生死判於筆端,朝廷所以敬憚,四方所以肅勵者也。今遽以一勳臣,處之,使淸朝言議之重,乃出於酬功養閑之坊,此何擧也?況臣麤率,不善持盈,萬一於朝政之得失,人物之臧否,或拘偏見,多所噴薄,則許多病敗,其將在於何等地頭乎?一身利害,固不自恤,而國之受病,有不可勝言,此臣所以守株限死,不敢變其從前自劃之意者也。臣自聞命以來,心魂俱喪,寢食靡安,莫省措躬於何地,日昨親臨慮囚,事體至重,特敎荐召,誨責截嚴,臣於此惶隕抑塞,直欲求死而不能得矣。臣於立身之後,非有大難堪之情勢,大難强之疾病,則未嘗敢爲違命之計,雖以近日言之,非無情病之可言,荐奉召命,則不敢不趨承,而今於見職,則半日之內,一召再召,至於三召,臣猶頑然冥然,木石不動,有若全昧分義者然。臣雖萬戮,實無以贖此,而詣闕陳章,旣阻喉司,席藁竢勘,尙逭嚴誅,臣情窮勢蹙,敢復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賜鑑諒。且垂矜憐,亟削臣風憲之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嚴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蹙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辭,豈不知也?而若是自劃,其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副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志氣厭厭,學識昧昧,處論思之地而甘爲瘖默,實由胸中涇渭,不能辦一辭,而論是非,故黨議偏言,誓不參涉,榮路名場,惟思歛避,伈伈逐隊,十年于玆,倫輩皆笑以無口瓢,聖上猶憐其無他腸,今因論一金取魯,忽作覘相時機,規奪銓地之人,臣竊慙悚,無以擧顔,蓋銓席一尺地,久已爲爭奪場矣。若於此苟有一分語及,則人輒疑其生事抵巇,故雖平日好言論之人,亦皆杜口遠嫌,況臣之發喙第一言,豈樂爲此哉?夫取魯似從似違,左右免罪之態,誠前史所無之事,然此不過一官邪耳。於國家,胡大關係,而惟我殿下之自注銓筆,六入前望,實爲聖世之過擧,漸降之主威,國體將益壞損,莫可收拾,是孰使之然哉?臣用是懼,敢以憂治世、危明主之心,不裁之言,衝口忽發,奈何疏封未徹?疑謗已騰,右相之誤達其槪,亦由中間翻做之說,雖以聖鑑之至明,猶未免疑惑,幸而旣退之疏,旋荷取覽,所貢之忱,略蒙鑑悉,前後筵敎,猶有照於小臣平日之心素,知臣罪臣,惟我聖上,仍風逖聽,感淚自濕,然而以歛避之初心,作傾軋之淫朋,二字罩頭,沒身難解,俯仰乾坤,慙懼交竝,至於左揆之斥,尤於臣爲不安,惟思遠屛自廢,不再汚於朝端,而不意未一月而收敍,越千里而宣召,是何誤恩之至於此哉?無怪乎承宣之謂有外間物議也。縣道封疏,旣有朝禁,一向泯默,亦甚惶懼,昨始來伏城外,而如臣屛廢之蹤,不敢復議於出處之間,違牌撕捱,姑無論,陳章自暴,亦不敢,而猶有此文字之入誠,以金取魯自明之疏,有不得不略辨者,夫取魯自明,惟在於承宣望一事,而前後政席之未參,皆諉以公私有故,私故則臣不敢知,而至於公故,則問政之行,果在於是日耶?此則臣雖不言,萬目難掩,噫,臣於初疏,猶不斥言此事者,竊自附於忠厚論人之道矣。今殿下,於勉出取魯之敎,反以一訐字,疑臣,臣不亦冤乎?聖敎中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亦將若何等敎?亦有所不然者,取魯再出之政,人方屬目,而銀臺或有窠,銓席輒無長,當其日而每每有故,終不一番參政,如許情跡,其可謂之取魯未及參,而臣徑訐訴於其間耶?至於兪最基之疏,誠有所不可曉者,臣與最基聯箚中,國體主威等語,不過論時弊勉君德而已。此等泛然說過之語,豈是藏精神包機關,以爲後日緊用之張本者?而今其言以爲,當初下語,豫爲之現兆,今始實之。噫嘻,此何言也?臣之箚疏具在,有可以覆按,臣不欲多辨,此不過最基,急於救彼而無其辭,故乃就自己所聯箚中語,而弄出一案,直驅臣於設機禍人之科,吁可怕矣。至若事與言異等說,尤極可異,臣於最基,非但交淺,伴直之日又少,臣之言論所見,初無相對說道之事,況自許以言議寬平,不涉傾奪乎?噫,同廳對番,聯署陳箚,自是士大夫好事,而不料辱人誣人之駴機,忽發於此中,爲時宰雖重,待僚寀,固若是乎?誠可爲世道長歎也。臣於宋眞明,見其爲取魯艱難{{!|𦇯|⿰糹彌}}縫之跡,不勝慨惋,略有所攙及論列矣。彼乃不知自反,反以萬萬題外之說,詆辱如此,誠可駭歎,雖然臣何足與之較辨,以傷私門之舊好也哉?臣於校理李喆輔之疏,又有所不自安者,其所謂前後言者,於義理大關,看作芭蘺云者,似指臣初疏而發也。噫,玆事之可言,臣豈不知?亦嘗於昨年榻前,面斥取魯之失言,而第於今日,則以論卽事之急,未暇泝本而言之,致有此譏斥之說,臣竊慙赧,臣之情跡,豈敢更近於脩門?而一番陳暴,非上來則莫可,故玆敢抗顔歸洛,瀝血封章,備申危悃,仰請嚴誅。伏乞聖上,曲加矜察,勘臣負犯,以懲他餘,削臣仕籍,以勵風節,俾得以優遊畎畝,歌詠聖德,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已是屢試僨敗之地,則今玆中丞之任,固不宜抗顔冒出,而適當鞫獄方張,召牌再降,分義是懼,黽勉趨承,而繼値雜科當前,兩司不備之時,旋復撕捱,有所不敢。且事同往役,比諸詣臺傳啓,稍有間焉,故姑且放倒曾前自劃之義,同堂應避之嫌,冒沒參試,挨過屢日,而反顧廉隅,終涉淟涊,私心不安,如坐針氈,今則試事已了,私義可伸,宜卽陳懇,冀蒙恩遞,而逐日奔走之餘,素患痰病,一倍添劇,落席涔涔,晝夜叫痛,數行文字,亦不得趁時搆成,今纔强疾冒陳,本來情勢之難强,目今病狀之危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俾尋生路,不勝幸甚。臣方辭免之不暇,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慨然者,略此附陳,惟聖明裁察焉。近來國綱解弛,筵體不嚴,朝臣之引嫌乞免於前席者,比比有之,殊欠敬謹,有違舊例,而至於請對,事體尤重。若非有公家緊急底事,則雖大臣,固有所不敢輕易爲之者,而日昨文衡會圈命下後,左參贊尹淳之求對,自外觀之,有若許大事在,而及得其實,則不過不欲當薦而已。若使重臣,眞有可嫌之端,則封章陳籲,未爲不可,而今乃不然,旣已承牌。又復請對,擧措顚倒,已涉猥越,而及夫罷對之後,不顧事面,遽爾徑出,遂使大臣諸宰,旣會而旋罷,聽聞驚惑,莫不爲異,其在警飭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臣謂特罷其職,以嚴朝體,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以存事體,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臣兄振威縣令臣尙鼎任所,自遭昨今年喪慼以來,日夜悲泣,哀毁疚心,精神筋力,頓覺日異而月不同矣。臣之情理,豈可有一分離側之勢?分義所在,不敢以私情,每每仰瀆,抑情供仕,今已累朔矣。昨夕官伻,專人來報,臣母自數昨,重添傷寒,症情漸益危篤,病裏昏昏,日望臣來,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不能自定,方欲治疏徑歸之際,以本館草記,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不得不冒死陳情,仍尋鄕路,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遞臣職,特許旬望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千萬企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成範錫{{*|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宮殿誕日。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李匡輔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臈享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洪尙賓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三員之多,不可不趁速署經,使之赴任,兩司除在外行公外,大司憲朴文秀,執義趙明澤,獻納申晩,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備員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假注書柳萬樞出使,代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匡輔啓曰,今初十日三覆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由限尙遠,同副承旨兪彦通,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雖齋戒,有開政之例,明朝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備擬。 ○備忘記,呈告紛紜,曾以飭礪,而吏曹參議,批旨已諭之後,連事違牌,因尋辭單,其涉過矣。則喉院捧入,未免曲循,付過放送之儒臣辭單,亦爲捧入,極涉未安,入啓者若此,奚能飭礪?當該承旨推考,都承旨承批之後,旋又尋單,殊無義意,初欲給之而未果,以待再度,啓覆不遠。又當飭礪,宜自喉院,吏曹參議、儒臣辭單,竝給之,都承旨呈辭,亦以給之,分付。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奉常寺所報,則今十二月初八日,行司寒祭,祭物,例於今日曉頭封進,而典祀官,日勢已晩,終不來到云。今朝祭官,旣已受香,而典祀官之尙不陪進祭物,事極駭然,令奉常寺,祭物急速陪進之意,分付,而當該典祀官,從重推考,下人,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臈享大祭亞獻官實差議政府右參贊趙尙絅,以病陳疏,預差刑曹判書李廷濟,啓覆相値,明日肄儀時,俱無進參之勢,不得不變通,而當品中老病公故外,他無推移之員,行副司直金東弼,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實預差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相箕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見上}}答曰,勿煩。持平申思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措辭見上}}答曰,勿煩。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鹵莽儱侗,無一可取,藩臬隆寄,本不相稱,頃年猥忝畿輔重任,迺於辭陛之日,勉諭丁寧,若慈父之敎子,臣親承玉音,感泣銘心,必欲殫竭思慮,圖報聖恩之萬一,而精神衰耗,才力不逮,尸職幾一朞,終未效絲毫之益,尙今愧恧,如負大何,不意今者,東藩新命。又及於己試蔑效之賤身,臣聞命驚惶,罔知攸措,夫關東一路,土瘠民貧,弊疵孔多,窮山僻奧,嘯聚頻頻,素以難治稱焉。加以今年,嶺東、西諸邑,多被風水之災,黍粟失稔,民將顚連,苟非材局之素著者,實難祛弊政而救民困也。臣何敢不自揣量,猥當不可堪之責,以孤國家委畀之盛意也哉?抑臣且於私義,有萬萬難安者,臣之堂姪兩人,見方待罪藩任,臣又忝叨新除,一門三藩,世所罕有,濫蒙殊私,榮耀太過,踰涯溢分,懍惕實深,才器之不稱,旣如彼,私分之難冒,又如此,豈宜冒沒承膺,以自取僨事之科,而又自犯於盛滿之戒哉?玆敢瀝血仰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才具之不合重寄,諒臣情勢之不可冒赴,亟賜遞改,移授無故可合之人,以重官方,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正言趙明履疏曰,伏以臣於昨日,伏奉除旨,以臣爲司諫院正言,臣聞命震惶,莫省攸處,夫臺閣者,明是非,別賢愚,直言讜論之地,而人主所寄以耳目之責者,爲任,誠至重也。古者蓋難其選,須得見識通透,心志公正,氣力强勁者,然後可循其職故也。今之爲臺閣者,雖未必盡如古人,亦未有如臣不似苟充者,臣本愚芚懦拙,雖嘗有意於矯揉之方,而畢竟了無成就,其於所謂通透强勁,蓋不啻不近,至於公正二字,尋常所勉勵,固在於斯,而見識旣未通透,則公正,亦未可遽議也。夫如是,將何以作諫官乎哉?朝家用人之法,惟在度器而授官,人臣事君之義,亦須量材而居職,如臣伎倆,左右較絜,決非臺閣之器,而僬僥勻石,猿狙衣冠,不足以喩其不稱,雖聖度洪大,以臣曾經史局,而循例差除,不復其可否,然在臣自處之道,誠不宜唐突承命,以取僨誤之辜也。且況臣,向以翰薦事,重遭人詬辱,其爲言,槪以爲用私不公,而恩罰之目,有曰違拒公言,則是聖明,似亦以臣爲有私也。夫人之千非萬差,皆由於私,而其爲國家之害,有不可勝言,持此一字,無以復廁於名塗,矧夫臺閣,公道之所在,而乃以不公之名者,處之,則四方聽聞,豈不爲之駭歎?而區區廉隅,亦豈有抗顔出脚之理哉?卽此尤爲其必遞之端,蓋非若日前郞任之可以黽勉而受之也。不特此爾,臣之從兄臣明澤,方帶中丞之任,同堂昆弟之一時竝居於兩司,在公體,旣極苟簡,在私義,亦甚難安,此又臣之却步而不前者也。伏惟殿下,日月之明,無幽不照,倘蒙燭臣難進之情,察臣必辭之志,特許遞改,則公私萬幸,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守令署經,召牌降臨,不敢坐違,謹玆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迹涉慢蹇,死有餘罪,乞命重加究勘,以振頹綱,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頃叨郡寄,四經年籥,才疎政拙,效蔑分憂,自速愆尤,特蒙寬假,循省感惕,銜戴無涯,及至遞歸,病淹鄕廬,擔還私次,一味沈頓,自秋徂冬,出入鬼關,今至四朔餘矣。中間試牌之累犯違傲,除命之未克趨承,雖出於病勢添劇,萬不獲已之致,分義虧盡,公法至嚴,日夕悚懍,伏俟譴何,聖度天大,恩顧不置,薄罰未幾,甄敍繼下,館職新命。又及於意想之外,臣誠感惶宸駴,繼之以愧蹙,不省所以自措也。噫,輓近以來,人材寢降,膺是任者,雖或不及於前輩,要皆文學名論,極一時之選,亦豈有千不似萬不近,如臣之濫竽者哉?臣本癈疾無用之一物耳。庸闇蹇拙,資望素淺,顓蒙謏陋,魚魯莫辨,不惟臣自量已審,同朝之間,毋論識與不識,未嘗以此等職事,擬議於臣,今乃遽爾通擬,不少難愼,臣之憂窘狼狽,固不足恤,而政理之乖舛,名器之玷汚,至臣身而殆無餘地,亦豈細故也哉?伏況我聖上典學之勤,度越百王,雖當嚴冱之候,靜攝之中,逐日開筵,晉接講臣,此時經幄之長,其選罙艱,誠宜另揀經術之士,以資啓沃之責,今忽苟然塡充,假之虛銜,以致溷官方,駴聽聞,而莫之恤,抑何故哉?臣誠爲政地,惜此擧措,竊不勝其慨恨也。臣於見識,義在必遞,區區情病,固不暇言,而第臣頃年,忝叨諫職,重被趙明澤因事疏詆,雖不欲費辭追理於時移事往之後,而在臣自靖之道,亦何可諉以日月之稍遠,而弁髦廉隅,厭然抗顔於言議之地乎?卽此一事,其不可冒沒於周行,亦已明甚,除旨之下,惶恧縮伏,彌日虛帶,爲罪益深,不得不露章自劾,若其仕宦家據例冀免之語,引譬張皇,亦甚慙愧,臣不敢猥陳支辭,以慁宸聽,只就臣賤分私義之決不宜承當者,略暴情實,仰煩籲號。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許鐫改,以重極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尹心衡疏曰,伏以臣,罪逆不天,奄罹凶禍,冥頑苟活,喪制已畢,號呼上下,求死無由,杜門窮閻,萬念俱灰,館職新命,出於意外,銜恩畏義,宜卽趨承,而只緣私義之難進。且値疾病之沈苦,坐違嚴召,自速置對,泥首犴狴,恭俟鈇鉞,曾未幾何,恩宥特降,天牌繼臨,臣誠感激惝怳,不省攸處,臣以至愚,猥通榮籍,至於見職,亦嘗隨隊列而備驅使矣。豈敢有飾讓慢命之意?而只是苫塊餘喘,纔除憂服,獸視禽息,縱不能滅死,亦何忍剽纓束帶,馳驟於仕宦之道乎?昔朱子,免喪數月,猶辭職命,以情旣不忍,義亦難安爲言,由此觀之,臣之不敢冒進,雖係私情之難强,亦不可謂全然無義矣。臣受氣最薄,早嬰奇疾,半生呻囈,無日愉健,重以酷禍震剝,生意無幾,而殃戾未艾,長子繼夭,冤苦悲傷,舊病轉劇,特以賦性頑甚,保有軀命,而人之見之者,亦莫不相傳,以爲異事矣。精爽旣爍,外內俱病,居常惴惴,固有朝夕之慮,而宿患疝癖近添寒感胸腹痞塞,客火上炎,四肢牽疼,頭目搖眩,旬日之間,萬無自力趨承之望,雖欲强起承命,其路末由,荐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九閽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噫,臣之從前違逋,亦已屢矣。孤畸之蹤,不敢自同於人,咫尺之守,亦有難進之義,而情理抑塞,疾病困篤,俱不暇縷陳。伏惟聖明在上,無微不照,惟願俯賜諒察,亟許鐫遞,以安私分,仍治臣前後違命之罪,以肅憲章,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初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李匡輔,記事官成範錫,編修官李行敏,記事官朴致文,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近來時氣乖常,溫暖如春,聖候一向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日昨入侍時,以眩氣時時往來,爲敎矣,今復如何?上曰,數日前頗甚,昨今似有少減之勢,而猶不快愈,往來無常矣。補中益氣湯,前後所進貼數,不小而無顯效,將若之何?命均曰,凡眩氣,朝前則稍歇,午後則必似有加矣,未知聖候眩暈,亦有朝前午後之相殊耶?上曰,朝前午後,互相往來,發作無常矣。命均曰,眉稜疼重之候,亦復如何?上曰,此則不復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或無至不逮耶?上曰,寢睡水剌,一樣矣。命均曰,前劑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三貼姑未及進服,而前者不進,亦爲二貼,前後所劑入補中益氣湯,不服之數,合以爲五貼矣。命均曰,補中益氣湯前後劑入,爲三十貼,而卽今進御貼數,則爲二十五貼矣。腹部往來之氣,亦復如何?上曰,自經前秋重病之後,若久坐則腰腹牽痛,舒體蹔休而後,少差,然時時牽痛,終不如常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及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湯劑繼進當否,則診察後,使諸醫官商議陳達,可也。權聖徵診察訖曰,脈度,左三部則沈靜調均,而右三部,蹔帶滑數,此必痰候礙滯而然,補中益氣湯,前後劑入,爲三十貼矣。連進補劑,亦似爲悶,小臣淺慮,謂宜姑停,今承下敎,其中五貼,不爲進御矣。加進五貼,以滿三十貼數,恐似得宜矣,金應三診察。上曰,昨冬服六君子湯,頗似有效矣。今則姑無顯效,此必是長服而然,以此觀之,藥不可長服也。今冬,尙不經一番大段感氣,其似藥力而然矣。應三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而右三部,微似滑數矣,以脈度觀之,聖候諸節,終未得復完,調補之劑,姑不宜徑停矣。今者聖候眩氣之發作,臣在外未及入診時,以爲因有微感而然矣。詳察脈候,眞元旣似不逮於前日,而且又近來,萬機酬接,比前繁多,不知之中,自然勞損,致令眩氣,乘虛而作矣,近日膈痰往來,更復何如?上曰,膈痰則不至大段矣。命均曰,感氣往來,專由於衣襨脫着之失宜,此甚悶矣。益加愼攝。權守經診察。上曰,卽今日候,雖不至極寒,衣襨所着,比前冬稍厚矣。聖徵曰,無痰不成眩云者,古人方書,有之矣。卽今聖候眩暈之發作,雖由於元氣稍弱,痰又爲祟而然矣,調補之劑,決不宜徑先停止也。上曰,近日眩氣,蓋由於氣弱之致,而亦不無勞攘而然矣。去晦日啓覆文案,晩後始入,至夜深看檢,有似煩熱,故開戶蹔納涼矣。玄起鵬曰,權聖徵所達,無痰不成眩云者,果是矣,而蓋眩暈,或感風寒而作,或乘氣弱而然矣,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然矣。金壽煃曰,眞元常不逮,故眩氣亦常隨發矣。痰候往來,亦由於正氣虛弱,不能制勝而然矣。雖然蔘劑進御,已至多數矣,蓋蔘補之劑,不宜連進,不知之中,或不無蔘熱藏蓄之患而然矣。卽今蔘劑之連爲進御,極爲憂悶,小臣淺慮,則丸劑一向連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似宜矣。命均曰,金壽煃之言,以爲蔘劑,不宜長服,雖兩許重,以一時茶飮進御,以補虛弱,旋卽停止,則好矣,而不宜支離進御云矣。守經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比前不逮時言之,稍不浮滑而且有力,然微弱之氣,則猶復有之,姑未得復常之節矣。補中益氣湯,雖是調補中氣之劑,而猶不如前日所進御滋陰健脾湯之爲緊竗矣,人蔘,若又加入,則尤合於調治眩氣之道矣。上曰,眩氣,姑觀數日,則可以知之,而近來中氣,或小飢乏,則隨卽眩發矣。今年湯劑所進之數,甚多,停日常小,服日常多,以其長服之故,六君子湯,則進服時,口味如常,便若冷水,補中益氣湯,則如生脈散味,無漱齒之事矣。今冬感氣之不作,蓋此功效,而滋陰健脾湯與補中益氣湯,俱入地黃,似爲遲緩矣,欲停藥三四日,觀其症形,更當下敎矣。宋寅明曰,眩氣,雖挾痰而往來,然今番復發,未必不由於啓覆文案之終夜披覽,寢睡失穩勞損爲祟而然也。以常人言之,若連日有事,勞動酬接,則必發憊病,數日安靜,專意調息,然後氣乃愉健,凡人而猶常如此,況帝王之至尊至貴者乎?惟願聖明,益加節愼調養,此後夜深文書,切勿酬應,毋令心力,勞費於向晦宴息之時,幸甚幸甚。李匡輔曰,以閭閻之人言之,凡有眩病者,若或因事而終夜失睡,則輒必添發矣。眩暈之症,最有妨於失睡,此後則夜深後凡干文書,一絶勿爲留意經覽,爲宜。上曰,近來精神甚不逮前,雖三字批答,每患遺忘,呼書之際,不能連繹矣。寅明曰,顯廟朝時,文書判下,每常遲滯,而無爲之治,洽于邦內,雖街兒市童,亦莫不至于今稱說,以此觀之,文書遲滯,無小gg所g關係於治政得失,諸臣,雖欲責難於君父,每以公事判下之遲滯,前後陳達,而其所遲滯,實小無妨矣。命均曰,寅明所達,實出於憂愛之誠,另加留意,不勝幸甚。上曰,先朝末年,雖有病患,凡於政謨文書,無或倦勤,予嘗親承矣,豈可以妨於眩症而遲滯公事乎?湯劑,姑欲停止,問議於醫官以達。寅明曰,藥豈可責效於一時?若悠久連服,則不知不覺之中,自然漸有功效,不可以時無顯效而徑先停藥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旣非輕危之劑,且前後所進御,又不滿三十貼矣。姑以三十貼爲限,進御爲宜,徑先停止,恐似不然矣。聖敎,雖欲停止萬機勞攘之餘,因又眞元脫弱,諸般症候,種種如此,趁今調補之劑,有不可徑先停止者矣。寅明曰,感氣無或往來耶?上曰,感氣則姑無,此似賴藥力,而膈痰之無復大段,亦似有藥效而然矣。首醫所達,且如此,補中益氣湯,依前方加劑五貼以入。{{*|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近來痰候,雖比前少弛,而若或流注凝結,則時時刺痛,以是爲悶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進御湯藥,提調,監劑封入,事體當然,而昨日標紙,下於夜深之後,故有難留門啓請,提調未得入來監劑,只使醫官,監劑以入,雖有前例,極爲惶恐矣。上曰,莫重進御之藥,未卽分付,日暮後乃傳,則事極稽緩,此由於當該中官遲滯之致,不可置之,拿推,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趙遠命狀啓中,禾穀失稔,無以准捧,請以代穀收捧矣。今雖晩後,依他例,以精實穀代捧之意,卽爲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待罪藥院,今已周年矣,考覧本院前後謄錄,則醫官有功勞者,分付吏曹,使之收用,此是舊例矣。醫官之差除守令者,亦非一二,而御醫金壽煃,曾於庚寅年,以功勞除授守令事,捧承傳,而銓曹,久不施行,于今數十餘年,尙未蒙恩典,其令該曹,各別收用,何如?昨年,以針醫事,分付吏曹,而其時本曹,終不施行故不得已請推矣。此外卽今針醫中,無一人帶職者,本院久勤應遷者,都政,亦不收用,更加申飭,使之備擬事,分付,何如?上曰,醫官之差除守令,若謂之濫,則然矣,而旣有先朝承傳,則于今二十年之久,而銓曹尙不擧擬云。其在事體,極爲不然,依承傳擧行之意,申飭,而其他醫官有功勞者,大臣,自當嚴飭,分付,使之收用,更無如前稽緩之弊,可也。銓曹若不擧行,則請推請罷,唯在大臣矣。{{*|出擧條}}命均曰,議藥同參醫官,近多有故,玄悌綱,又爲在喪矣。金德履,事當依例還仕,而前任監牧官時居下,姑未敍用,故不得循例差下矣,使之權着紗帽,同參議藥,何如?上曰,權着常仕,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等之日夜顒祝,惟在於聖嗣之誕降,而一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悶鬱,敢此仰達。上曰,求嗣之道,雖在常人,自非偶然事也。三宗血續之存亡,惟在此焉,豈不悶抑,而其何可如意耶?命均曰,前以廣博之道,有所陳達矣,其或留念耶?上曰,所達之意,則好矣,而愼重之道,在焉。吾年不甚高,而此心已老,其亦方寸受傷之致而然矣。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予則至於飮食,亦無欲矣。命均曰,下元之氣,近復如何?上曰,別無加減之可言者矣。命均曰,臣本以無似,濫叨崇位,目今朝象,漸益不和,專尙剛克,爭鬧日起,臣旣不能調停,亦不得引罪退去,徒縻廩料,愧懼無以自居,向者幸賴洪領相致中,趙左相文命之同居鼎席,與之周旋,相議國事,而今則不幸相繼卒逝,旣失資輔之益,久冒淟涊之恥,不能做一事,以答我殿下委畀之盛意,徒將愚忠,敢效有懷必達之義,而言未有槪於聖心,臣尤自訟之不暇,而第念我聖上,聰明睿智,高出百王,而剛毅正大,漸不如初,黜陟進退,一任包容,朝廷氣像,因以日漸委靡。且卽今引用人才,爲今日第一急務,而如尹淳者,又以大提學圈點事,至於罷職矣。蓋淳之承牌入來,求對辭免,終不圈點而出去,以事體言之,雖甚失當,因此而又坐罷矣。朝廷之上,不患無人才,而才識如尹淳者,實罕有焉,卽今鄕外諸宰,又多棲遑者其中有才猷者,不謂不多,而至于權{{!|𢢜|⿰忄業}},尤有才焉。若自上各別引用,則誠好,雖在下位者,自上隨其才識言議之如何?惟才擢用,以爲共濟國事之地,千萬幸甚幸甚,且於昨日臺啓,尤切慨然,朴師順,若與夢賊爲心腹,則臣何敢陳達?而朝廷亦豈有調用之道耶?見枳云者,臺啓爽誤矣。上曰,然則見枳云者,非乎?寅明曰,當初元無見枳之事矣。上曰,其爲人,何如?命均曰,臣,當初不識此人之爲何狀,年前,適相逢着於稠人中,始得其爲人,又於鞫廳,以問郞差下,屢日同事矣,其人,極精詳且有才,臣常向人稱道其爲人矣。與夢賊,爲十三寸親,則心腹云者,豈不冤乎?臺臣之言,旣沒摸捉,每以此等題目,直驅人於逆黨,此習非矣。上曰,其人狀貌,何如?伊日,以兵曹郞官,差殿講試官入侍者乎?命均曰,然矣。上曰,外貌則貌寢,而其爲人則稍善矣。李匡輔曰,此人,當初元無見枳之事,以蔭仕登科,卽出六,中間或遭喪,或除外邑,官雖未及顯榮,而頃在兵曹郞官時,判書尹游,以其才幹,常向人稱道不已。且除井邑,蔚有治績,李匡德,以其時監司,詳知其實狀,亦常常稱善其人矣。命均曰,不但有才幹,文翰亦稍優矣。匡輔曰,師順,果是就商姪婿,而旋卽喪妻,今已有三十餘年矣。上曰,觀其臺啓措辭,則聽允之外,無他,故果卽允之矣。凡於臺啓,若不聽,則有似逆詐,若聽之則有如朴師順事,此甚難矣。上曰,鄭彦燮彈論,亦甚非矣。彦燮爲人,予已知之矣,至又權重經事,可謂已甚矣。壬寅乙丙年之間,有如此峻論,此非美風,旣故之後,如是追論,事涉過當,故予不允許矣。寅明曰,臺臣論啓,若或爽誤,則筵臣分疏,有不得不已,而若以臺啓,指爲爽誤,逐事非斥,則爲臺臣者,其何以措手足乎?上曰,曾於洪景輔批答,言之矣。寅明曰,景輔疏,亦已陳達,而臣意亦以爲小無所益矣。上曰,至於子若孫,必有效矣。寅明曰,臺臣之論師順,事雖果不是,而當此委靡之日,不必以其言之爽誤,一一苛責矣。命均曰,寅明所達,大體果好矣,而凡其論人,每以逆黨二字,容易驅人,此臣所以爲臺臣非之者也。寅明曰,權重經事,臺臣峻論,不是異事,而自上追論不可之敎,則實是大聖人寬仁大度之政矣。上曰,臺臣,似以此避嫌,而頃日啓覆時,初爲入侍,予觀其人,人品頗善矣。寅明曰,大臣,以歲稔猶聞罷上供之句語,前有陳達,臣請因此有所仰稟,昨今年,以年凶,上供及貢物,多有裁減者,臣入地部後,見之,其效甚多,賴以支保,地部上下,亦不至如前浩繁矣。歲後則仍減,或復舊間,更當稟定,而今秋穡事,比昨年,少無所勝,三南收租案,姑未上來,而觀於他道,亦可推知矣。若以今年,謂勝於上年,各樣裁減,有所復舊,經費必將蕩然,莫可收拾,自上宜知此狀,詢議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其中有當爲仍減者,有當爲復舊者,前日所減之數,自備局戶曹惠廳,別單書入,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外方錢穀之自京司取用,殆同割肉充腹,如非大不得已,則臣不欲以經費之不足,續續仰請,而今有不可不警飭催促者,敢此仰達。自前經費窘急之時,不得已有取用之事,故平安監司權以鎭下去時,前判書金在魯,同爲入侍,以貿銀事,本營木五百同上送之意,陳稟定奪,而以鎭,亦以卽當上送之意,仰對,在魯,急於作銀,以本曹流來木四百餘同,出給廛人,欲待關西木上來,還充流來之數矣。關西木,屢度催促,終不上來,流來之數,尙未充報,經費不時需用,有不可知,而本曹木同,數不滿千,豈不可悶?以鎭,親承聖敎定奪後,遷延不送,極爲未安,宜示警責,未交龜前,使之卽速上送,何如?上曰,其時,與金在魯,同爲入侍陳達,而權以鎭之終不上送,事體未安,從重推考,未交龜前,卽速上送之意,申飭,分付,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今番歲抄中,前執義南泰慶,以牌不進罷職,不得一體蒙敍,此等事,曾前亦有陳達之事,故敢達。都提調徐命均曰,守令循例罷職之中,亦有一二人之未蒙敍命者云矣。上曰,必是遺漏付籤之致,令該曹,付標以入,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守令罷職,雖是微事,前縣監曺夏望,以在官狀罷之人,應入於歲抄,而當初銓官,誤認爲棄官,而置之於準期不敍之秩云。罷職與準期不敍,亦是法典,則銓官之不能審察,未免疎忽,當該銓官,似當有推考之道矣。上曰,推考,可也。匡輔曰,然則曹夏望,令該曹以罷職書入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近來官爵,無漸,誠爲慨然,曾前則武弁,屢經閫任之後,除拜摠管矣。卽今副摠管申德夏,未經閫任,而遽授摠管,此是曾所未有之事,而至於贈職之規,亦甚太濫,常漢、中人輩,亦且贈以漢城左右尹判決事等職者,事極可駭,生時不得除拜之職,死後何可遽贈耶?上曰,前後申飭,非止一二矣。匡輔曰,《肅廟寶鑑》中,亦有以此,申飭之下敎矣。此後則當贈者之父與子,未經玉堂,則不得贈以吏曹,南武,贈以工、戶曹,中人、常漢,則只贈實同知,實僉知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曾因筵臣所達,申飭事下敎,近來若因循,則更加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惶恐敢達,前者趙顯命、尹淳,已有所陳達矣。臣雖不敢顯言,仰達,而壼內情義,若有不洽之道,則此乾坤不相和之象,惟聖明另加留意焉。上曰,所達是矣。命均曰,閭閻女人輩,爲其衣食,多有夤緣內人,出入宮掖者云,若不嚴飭,則其弊難言,各別嚴防,以絶此路,爲宜。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成範錫、李宗延、朴致文、吳瑗始讀十八年曰唐虞之際,至上卽遣中官嚴自治慰諭。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始讀二十年上嘗命制諸儀象,至二十四年諭平安監司。上曰,《明皇誡鑑gg明皇戒鑑g》,在於玉堂否?瑗曰,玉堂,元無所在矣。上曰,然則或在於侍講院否?注書出往,問其有無以達,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諸臣陳達文義而不得記。瑗曰,世宗大王嘗曰,予於經史,靡不周覽,以世宗天縱之才,其所典學之勤,猶復如此,此實祖宗朝家法也。殿下於萬機之暇,亦嘗潛心文學,而不至間斷乎?《論》、《孟》、《庸》、《學》等書,尤是聖賢之軌範,披閱講習之功,不可蹔撤於淸燕之中矣。方今殿下,連在靜攝之中,雖不得刻苦下工,以聖學之高明,若加涵泳演繹,無或作撤,則自當有心悅而自得者矣。臣之此言,非出於講官之循例陳達者矣。洪尙賓曰,臣亦以此意,前已陳達,而今此儒臣所達,俱極切實,各別留意,且以此《寶鑑》,常留置香案上,時時披閱,以爲省察體驗之地。上曰,諸臣所達,眷眷若此,當爲留念焉。金若魯曰,日寒如此,臣雖不敢以日開講筵,有所煩請於靜攝之中,而臣等,旣是經筵之官,無他職責,伴直玉署,相對同僚,點檢冊子,意謂今日或命召對,終日等待,至夜深而若無傳敎,則臣等,心甚觖然,以爲今日吾王,其或不豫耶?耿耿不能寐矣。此後須於靜攝之暇,賜對便室,討論疑晦,俾有實效,是臣區區之願也。上曰,儒臣所達的實,予豈不留念耶?尙賓曰,世宗朝,渾儀、簡儀制作之意及雅樂釐正之事,動法堯、舜,高出百王,我東之人,每稱東方聖人,而豈但東方聖人而已?將與堯、舜比隆矣,由其動合王道,聲入心通,此正後嗣之欽崇而繼述者也。近來樂官,無知音之人,雅樂,不無廢弛之歎,此正聖明之所可着念處也。上曰,承宣之言,好矣,親祭時,初獻以前,樂奏九成,其間差遲,自是以後,未闋樂章,旋告樂止,一室樂章,或至三四句,徑請樂止,事甚未安矣。此後則各室樂章,依章畢奏事,申飭爲可矣。尙賓曰,各室樂章,不無差錯,而一室樂章,或至三四句五六句,樂章畢後,仍詣次室樽所之際,不無遲延之端,故雖未畢樂章,而仍請讀祝後,仍詣次室樽所矣。自前非不知此,而慮其節次之遲延,因有怠慢之弊矣。親祭時,自三更始爲將事,將至日高數丈,上下,豈無怠慢之事乎?上曰,《論語》不云乎?魯之君臣,有怠惰之語矣。尙賓曰,孔子曰,諦,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未灌之前,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者,而自此以後,漸有懈怠矣。上曰,承宣之言,實有意見矣。成範錫,還爲入侍,奏曰,臣出閤門外,招致侍講院冊色下吏,詳考本院書冊置簿,則《明皇誡鑑gg明皇戒鑑g》,亦無載錄矣。上曰,爲人君者,擧多不免於始勤終怠之患,而豈有如明皇者乎?開元、天寶,判作二人,此實後來人君之所宜鑑戒者也。聖祖之命制《明皇戒鑑》,意有所在矣。我朝所制冊子,玉堂講院,俱無所在,事極怪矣,問于諸處,可也。瑗曰,臣退出後,當爲廣問,如有在處,則後日入對時持入乎?上曰,問而得之後,稟達以入。若魯曰,聖祖之命制《明皇戒鑑》,意非偶然,將擬垂戒於聖子聖孫而然矣。尙賓曰,死囚一百九十人云者,此似指啓覆時事也。以世宗朝治平之世,其死囚之多,猶尙如此,而今番啓覆時,死囚,只是十二人,頃日黃海監司朴師洙處下敎辭旨,實出於大聖人寬仁惻怛之意,凡在臣庶,莫不欣悅,而第近來人心不測,綱紀不嚴,賄賂公行,凡有殺獄,爲其獄官者,或慮其生事於營門,推延掩諱,使不卽成獄,正犯家,如有錢貨,則必行賂於元隻之父母妻子,末終,必相私和,卒乃無事,以此之故,殺人之成獄,什難四五,故近來啓覆死囚,若是之小矣。上曰,今番死囚之十二人,予猶以爲多矣,此亦由予涼德,曷勝歉然?頃日,以承旨之獄囚摘奸後,書啓,觀之,京囚已過百餘人矣。如以外方滯囚,合而言之,將不知其幾百矣。今番死囚之十二人,予則猶以爲多,而承旨,反以爲小,實與予意,有異矣。頃以啓覆文案中,盧召史事,觀之雖云爲十日夫妻之間,以其妻而受正犯家賄賂,甘心沮獄,錢貸之通神明,益可知矣。若魯曰,昨伏見典獄錄囚時備忘,今又仰聽聖敎,聖上好生之德,可謂至矣,如使攸司之臣,奉承德音,恪勤奉職,則寧有許多滯囚之患,而以臣就理時所見,言之,七間獄三十餘人,屢旬滯囚,殆不能相容,臣竊爲獄官慨然矣。方當隆冬,且歲翻不遠,申飭獄官,逐日開坐,似宜矣。上曰,頃已申飭,而所達得宜,更加申飭於金吾、秋曹,可也。{{*|出擧條}}瑗曰,我祖宗好生之德,浹于民心,雖取服之死囚,必會公卿三司,反復詢諮,至于再覆三覆,重惜人命,審愼若此,而外方官長,則乘其一時之忿怒,濫殺滔滔,而諉之邂逅致斃,卒亦無事,臣竊嘗慨然,此後則雖係官事,毋得濫杖,若於輕罪,以私怒,重杖致斃,則斷勿撓貸之意,申飭似好,故敢達矣。上曰,守令之濫殺,誠爲極弊,故曾在先朝,至有國無法之敎矣。予於歲抄,濫殺者,與贓吏同科而靳敍矣。儒臣所達得宜,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外方大小官用杖,自有限數,而或用圓杖或用亂杖,此則係是法外之刑,尤不可不嚴禁矣。上曰,此尤異於用蒲鞭之意,極爲無狀矣。此後則各別,申飭嚴禁,而法杖外,若用法外刑杖,則雖邂逅致斃,勿爲分揀事,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吾,有時囚殺獄,而以近來文案觀之,如朴鳳彩者,無一番加刑之事,殊甚無謂,前後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各別,申飭。{{*|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柳儼{{*|未肅拜}}。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洪好人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呈辭,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牌招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下番翰林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已至多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尙賓進。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大丘判官,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列邑被災且甚,不可不另擇,同道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承旨,李宗白爲執義,安相徽爲獻納,宋敎明爲持平,金東弼爲左參贊,洪曙爲兵曹佐郞,沈鳳儀爲工曹佐郞,尹勉敎爲大丘判官,尹敬周爲栗峯察訪,鄭廣運爲典籍,柳瑜爲順懷墓守衛官,沈澈爲昭顯墓守衛官,洪尙彦爲愍懷墓守衛官,副護軍兪彦通、申聖夏,副司正李光瀷竝單付。 ○以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好人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好人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府居陸軍安元才等囕死事,傳于洪好人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意啓曰,都監中軍鄭壽松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可合者乏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具聖益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阿耳前僉使張碩徵,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張碩徵,時在忠淸道燕岐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崔命相啓曰,臣於臺地隨除必遞者,本非出於巧避自便之計,或如疏章之間,略附憂慨之忱,則言未見槪,輒遭譴責,臣於是,自知其不合於言議之任,臺端一步地,永劃以不復冒進,去秋納言之除也。身居近郊,未承,下諭之前,旋蒙特罷,而至以毁臺閣三窟兔,爲敎,誨責辭意,有非臣子所忍聞者,臣惶汗沾背,誠不知置身之所。又忝是職,若犯違傲,則分義將虧,臣罪尤大,一身僨敗,不敢顧恤,强病束帶,黽勉趨召,到今七載之後,始乃謄傳古紙,而平日所秉之心,猶有未已,果以權重經追削之請,草草論列,昨朝藥房入診時,以追論是非,已甚,爲敎云。筵話甚秘,雖未得其詳,而臣伏聞此敎以來,竊不勝悚惶,繼之以慨歎也。夫惡逆之罪,毋論生死,自古嚴討之典,亦及於旣骨之後者,誠以振王綱礪世道之意也。重經,昔於辛巳蠱獄時,緊出彦良之招,倖因平反,得免顯戮者,於渠,可謂再生,而猶不知感德,包藏禍心,末乃與麟佐、道隆等諸賊,同參逆謀之說,屢出鞫招,綻露無餘,則變亂初生之翌日,猝然暴死,豈非恐㥘自斃而然耶?特以身死之故,未加王章,而追削之論,尙今不發,實由懲討之漸弭,此固大可寒心者。噫,生者之日登臺啓,一例靳兪,死者進削其職,責以已甚,誠如是則亂臣賊子之討正罪惡,恐無其日,臣竊爲國家憂之,臣之此啓,實循輿憤,而不惟不賜兪音。又從以致勤聖敎,此亦臣平昔言議,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其何可一刻苟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尙賓啓曰,司諫崔命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申思永啓曰,衰朽如臣,無所肖似,實不合於言責重任,而仰感恩數,黽勉承膺,初登筵席,獲近耿光,榮幸已極,愚衷倍激,臣志氣摧頹,言議巽愞,誠無以少效職分,仰答鴻私,而顧念立朝事君,餘景無多,彈竭一心,圖報涓埃,卽臣區區之忱,昨以寂寥數啓,詣臺論列,粗塞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兪或靳,臣實自愧其誠意之未格,而伏聞昨日診筵,以師順事,大臣,斥之以沒摸捉,承宣,又從以費力分疏云。筵語嚴秘,縱未得其詳,臣於此,竊不勝訝惑之至。夫師順之締結凶逆,情跡陰秘,爲世指目,蓋已久矣。渠在錦城,與夢賊密地綢繆之狀,南來之人,擧皆目覩而喧傳,其陰謀秘計之無不參涉,凶肚逆腸,同一相貫,情好之篤,有踰骨肉,族屬遠近,本非可論,則大臣之以十三寸腹心爲冤之說,不亦異乎?一自夢賊正法之後,前後政官,積年錮棄,師順之名,一未登於檢擬之間,公議之未泯,此可見矣。其所見枳之由,世所共知,則所謂沒摸捉云者,尤未可曉也。至於承宣之從傍營救,至以喪妻二字,縷縷爲證者,其亦猥越之,甚矣。其許多彰露之形,亦不須更論,而試以向年羅賊獄事,言之,此等凶說,仕宦人如朴師悌者,在近處,故自然傳聞云云之招,不啻狼藉,而所謂師悌,卽今日之師順也。其爛熳締交之形,昭不可掩,則豈大臣,不能記存此事,而有此陳達之擧耶?雖以此見之,臣之以削版勘律者,可謂失之太寬,而一言纔脫,非斥畓至,今之處臺閣者,其亦難矣。至於鄭彦燮事,近來懲討之不嚴,人心之狃安,實爲世道之憂,臣草草論列,蓋出於懲礪之言,而聖上,至以過矣,爲敎,臣竊惑焉,夫彦燮,凡於討賊之義,固嘗不後於人,而及其在藩,乃敢以臺啓請鞫之世胤,直請赴喪,失刑編配之罪人,遽置稟秩,與其平日言論,若是乖刺,其壞隄防而駭聽聞者,莫大於此,譴罷飭礪,實出相規之義,寧有毫分過中之端?而乃反致勤於聖敎,此莫非如臣無似,新入臺地,誠淺辭拙,不能上孚之致,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尙賓啓曰,持平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癸丑十二月初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入侍。好人,袖進狀啓二道曰,平安假都事李秀輔,以犯越人梟示事及齎咨官出來事,封進狀啓二道,而內外署名,點劃麤大,殊無敬謹之意,宜加警責矣。上曰,推考,可也。瑗、得和、好人、錫一、宗延、致文,遞讀《國朝寶鑑》第六第七卷,至篇終而止。瑗曰,第六篇十九板,以農事下敎,而稼穡艱難,生民疾苦,纖悉曲盡,今亦依此,申飭守令,則可使農不失時矣。得和曰,殿下卽阼以後,每以此下敎,而民不得蒙實惠者,以守令之慢也。必須擇守令,然後此等事,方可有其效矣,且不特此也。諸書所載之言,孰非合體行者,而惟不能實心體之,實心行之,故凡所講論,徒作文具,了無益於施措之間矣。上曰,所達皆然矣。瑗曰,魚孝瞻,身在經幄,力排左道,其極言竭論,能如此矣。上曰,然,有類乎韓愈論佛骨表也。瑗曰,辭氣之正,大略同,而其末段,卽召誥疾敬德祈天永命之意也。雖千百世下,可爲體念,況近在國朝,其體念之道,當尤切矣。好人曰,此時,去古未遠,而君臣上下,猶相飭勵如此,況今日乎?此書,宜勿泛看,雖畢講後,常常披閱,可矣。瑗曰,下敎議政府,以租庸調,爲敎矣,卽今法久弊生,良役若不變通,則不可以爲國,而頃者聖敎,以爲居今之世何可爲變通之擧乎?臣愚死罪,竊以爲聖慮,過矣。雖於人心世道莫可收拾之時,其挽回轉移,惟在人主立志之如何,今此退託之敎,臣則以爲非國家生民之福也。得和曰,上番所達,是矣。良役,爲今莫大之弊,自上當奮發大志,勿以爲如此人心世道,何事可做?務盡其更張變通之道,俾以濟活民生,迓讀邦命,可矣。上曰,所達,當各別留意。得和曰,自古人君,孰不欲親賢遠佞?而佞人,不自以爲佞人,似忠似信,以中人主之意,故不能辨察,此篇司憲府五條疏中,惟此一段,最爲切至,願留聖意也。瑗曰,其言,在今尤爲藥石矣。上曰,然矣。瑗曰,敬義怠慾,其間,不能容髮,非敬則怠,非義則慾,不獨慢遊傲虐,爲怠也。聲色貨利,爲慾也。纔動一念,纔行一事,非敬非義,則便是怠與慾也。故夫子,於坤之六二,以直內方外,爲訓,學者,必務敬義,夾持,毋使怠慾,或間,然後念念事事,皆得其正,聖上於此體認,則必有益於日新之德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此文爵位之說,亦可觀矣。今則官方淆雜,毋論官之緊慢,人人皆以爲可做矣。得和曰,自古愼惜名器,爲治平之世,而近來則不能然,某人之不合於某官,臣雖不指言,而淆雜則甚矣。此弊,當申飭銓曹矣。上曰,原初設官之意,則官是主,人是客也。今日則反是矣。得和曰,古者江邊諸邑及關北六鎭,或以出入三司之文臣,差遣,故頗有其效矣。今則不然,雖武弁渠所不欲赴之地,臣未見有終使往赴者矣,此亦申飭廟堂,可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得和曰,承旨地分淸切,而文官之階通政者,有或不得,則以爲深恥。且聞祖宗朝,則爲監司者,只有若干人,故其能者歷遍八道,傳以爲美譚矣。今則堂上以上,無人不爲矣。上曰,然矣,至於吏、戶、兵三長官,是大臣薦,而正卿中,殆未有不見擬者矣。得和曰,誠如聖敎,臣先祖故海原府院君臣斗壽,以宣廟朝名臣,官至首相,而只經戶判,不曾爲吏、兵判矣。瑗曰,祖宗朝薦擧之法,甚嚴,《寶鑑》中,有徇私謬擧罪之不貸之敎矣。以俄者下番所達,擇守令事,言之,守令薦法,向來申飭,非不嚴重,而近亦解弛矣。上曰,守令之犯科者,近亦有之,而久不見薦主論罪之事,其入於御史書啓者,亦不罪其薦主,何也?得和曰,入於御史書啓者,姑未勘律,故似未及論罪薦主也。上曰,待其勘律,依前定式薦主論罪事,自政院申飭,可也。又敎曰,今此《寶鑑》下敎中,國俗,嚴上下之分以下辭旨,可見聖祖重人命之至意也。奴婢有罪,不告官而毆殺,自有其律,而閭閻間謬習不悛,極爲非矣,而士夫,必尤甚矣。好人曰,世道壞敗,人心奸慝,詛呪埋凶之變,種種有之,及其發覺,則果或有不爲告官而擅殺者矣。上曰,予所言者,大者蓋指此也。近觀秋曹文案,如此之類甚多,蓋父兄爲子弟,子弟爲父兄,不忍其讐嫉之心,而若告于法司,則法司之治之也。多不如己意,故要快目前,不覺自歸於擅殺之科,向者權扶事,亦由於此矣。瑗曰,權扶,以難明之事,一日之內,殺人,至於四五,尤爲無狀矣。上曰,其有罪而擅殺,固是法外,如或無罪而枉殺,則尤爲傷惻,而此類之外,又豈無乘忿擅殺者乎?先朝於辛巳內獄時,用刑推,而予於庚戌自內究問之際,以爲非殿庭非王府而用法杖,有關後弊,不加刑訊而取服,今聞私家,或有施亂杖之刑者,此尤非矣。公私用刑,不同,而王者,猶可審愼,況凡人乎?好人曰,聖敎誠爲至當,而此等獄事,若歸秋曹,則輒致遲滯,或多倖免,故每有不告擅殺之弊,亦當有申飭秋曹之道矣。上曰,然矣。此後毋論朝士品官,如有擅殺者及用法外之刑者,法官,隨發科罪,兩司,以風聞糾正,而究其本,則是秋曹不嚴之過,亦爲各別飭勵,可也。好人曰,近來呈告紛紜,政院雖參量捧入,而昨日則未免鱗次入啓,自上下敎飭勵,臣等誠爲惶恐矣。漢城判尹張鵬翼,以洪、鄭兩家山訟事,下敎之後,惶蹙不敢出,連呈辭疏,而本院不得捧入,京兆覆啓,多爲遲滯,而姑無擧行之期,事可悶矣。上曰,牌招使之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宗白,持平宋敎明未肅拜,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而都承旨李春躋,辭單還給,特敎之後,連日不爲仕進,右承旨李匡輔,昨因臺避,陳疏出去,同副承旨柳儼,昨有只推之命,而不爲出肅,右承旨李匡輔,同副承旨柳儼,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三覆時,政府西璧,當爲入來,而左參贊金東弼,右參贊趙尙絅,時未肅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保障重地,許久曠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三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長官亦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外,兩司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諫院則有進參之員,而憲府則大司憲朴文秀,執義李宗白,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申思永、宋敎明,承牌之後,因呈辭單。明日無入侍之員,大司憲朴文秀,持平申思永、宋敎明,待開門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玉堂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子,竝引嫌而退,追討之啓,誠得臺體,一時筵敎,何必爲嫌?其所論列,亶出公議,聖敎筵達,俱非可嫌。請司諫崔命相,持平申思永,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癸丑十二月初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入侍。瑗、得和、景輔、錫一、宗延、致文,遞讀《陸宣公奏議》,自第一卷止第二卷終。上曰,今講此書,心有所興感者,有所慊然者,文義雖未及陳說,當先言之,故李左相,嘗勸講此書,其後故洪領相及豐陵府院君,亦言其宜講,先朝未嘗進講之書,必爲之勸講者,可想其意矣。今所興感者,三相皆亡,不及見予之講是書也。所慊然者,予素量狹,諸大臣,不能使之恢廣,欲借是書而感悟也。昔呂祖謙,一學者也。讀《論語》而能變化氣質,予講是書而不能變化氣質,則是負陸贄也。負已故之大臣也。瑗曰,二三大臣,深誠體國,相繼凋謝,而聖上,追念其意,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今若講是書而體認其義,推行其說,俾聖德日新,則二三大臣,雖在冥冥中,亦必有知而感祝盛美矣。得和曰,諸大臣勸講之意,殿下,旣追念如此,聖意誠至矣,而蘇軾箚中,如見贄面,如與贄言等說,極爲親切。聖上不獨追念諸大臣,常若陸贄之日在左右,而告嘉謨嘉猷,則其所裨益,豈不大哉?瑗曰,德宗,非無才能,而惟其內多猜忌之心,外信讒佞之說,故雖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終始任用,其在奉天,則置之帷幄,不令暫離,號稱內相,有言必從,途間相失,至於涕泣,及其亂定,則擯斥遐荒,卒不復用,故其治,亦前後有異,殿下用人爲治,當以德宗爲戒矣。上曰,《書》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此語誠然,人之爲桀、紂,易矣。頃日,索《明皇戒鑑》者,非謂此書之可觀也。千古人君,未有如明皇之判若二人者,故欲覽其迹而爲鑑戒耳。德宗,經奉天之難,以爲財不足而致此,復作瓊林、大盈庫,豈非可笑之甚乎?然以今日言之,過戊申纔若干年,而上下恬嬉,若不知有戊申者然,此與德宗何異?瑗曰,聖敎誠然矣。古之聖帝喆王,自恐其爲桀紂之歸者,其意好矣,而人臣,亦不嫌以此爲言,故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周公之戒成王曰,無若商王受之迷亂,後來周昌、劉毅,皆無所諱忌,殿下與德宗何異之敎,甚好,臣亦不敢謂不然也。景輔曰,此言太宗事,每以引接群臣,爲言,不特太宗,然也。以漢事言之,高帝,引接無時,其臣至有借著躡足等事,武帝,以不冠,不見汲黯稱美事,。古之人君,必簡其禮貌,如家人之相見,故群臣,數得進見,言無不盡,事無有隱。若如今之請對引見之有多般節次,則豈能如是乎?臣願殿下,留意於此,雖不能盡如古制,以便服御便殿,數招近密諸臣,講經義論治道,要令接士大夫之時多,則必有所裨補矣。上曰,所達好矣,非獨漢唐也。國朝事亦然,野史,載成廟寶臣之諭,以爲向中宮說道也。瑗曰,此書,異於經傳,固無逐段解說而陳達者,槪是格君心之非,論時措之宜也。今若取而用之,則亦足爲一代之治也。惟冀殿下之留意焉。朱子之言曰,今時,陛下之盛時也,今日,亦殿下之盛時也。殿下,若退託不爲,則後嗣何鑑焉?臣於日昨入侍,有所仰達,而今復申告如此。景輔曰,俄以戊申事下敎,臣於戊申,忝在玉堂,目覩其時事人心之汹懼,有若朝夕難支,曾未幾何,恬然忘却,誠如聖敎,若自上常存一念,戒懼不弛,則群下亦必警惕,知有所戒矣。得和曰,古人言,無忘在河北,殿下,亦無忘戊申,可矣。瑗曰,臣於戊申登第,其試題,卽安不忘危箴也。伊時聖念,或恐其忘也。揭以試士,今則不惟群下忘之也,聖念,亦不能如斯時也,上曰,累朝以來,國家無事,居安已久,猝有戊申之變,人心大煞驚懼,內侍輩,至有涕泣者,予則固不動心,厥後每寢興而後,乃知其夜之安過。心雖如此,政令擧措,則不能皆然,承宣及儒臣所達,當各別留意。上曰,承旨來前。景輔執筆前伏,上命書傳敎訖,景輔曰,臣於今日,執筆而書下敎,一字一句,至矣盡矣。自古傳記,可以感發人者何限?而前後帝王,未有如此者,欽歎之極,不知所達矣。昔張泳,勸寇準以讀霍光傳,準歸取其書而讀之,至不學無術四字,乃悟張泳諷諭之意。此非可引喩於今日者,而古人,亦有因書感悟者。殿下,今觀陸贄書,而知三相之意,以此心觀此書,則其效豈不博乎?如臣庸愚,無足以對揚,而求言之下,必有爲今日之陸贄者矣,若采其切實者而用之,則雖因此進而爲三代之治,可矣。瑗曰,下敎縷縷,責躬求助之意,臣等不勝感歎,而然感人以言,不若動人以行,毋使此敎,爲紙上之空言,念念服行,終始持守,則豈不休哉?得和曰,上番所達好矣。不特於聖躬爲然。飭勵諸臣之敎,亦當使有始有終矣。上曰,所達皆好,當留意。得和曰,關節事頃有所仰達,而近來此禁解弛,無論事之鉅細,世俗視以爲非,關節,則不成,宰相名士之自好者,循襲謬套,不以爲嫌,極爲非矣。祖宗朝則此禁甚嚴,故判書金佐明,在玉堂,爲族人營葬者,通書于畿邑守令,要給軍丁事,發至於謫配關北矣。上曰,擇守令,猶曰節目間事,況於此乎?當付諸耳目之官而已。得和曰,《明皇戒鑑》,有覓入之敎,考見玉堂及春坊冊置簿,竝無之,求諸外間,亦無所有矣。上曰,內間有諺翻者,故幼少時嘗見之,欲一更覽矣。士夫家多藏書籍處,亦無所有,則想於兵燹後亡佚矣。得和曰,諡法冊,無刊本,只有寫本一件,在玉堂,此是上下所用,事體爲重,而單卷之書,刊費無幾,分付藝閣,入榟廣印,好矣。上曰,徐議,可也。景輔曰,翰林久曠矣。上曰,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可也。景輔曰,雖付職,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乎?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傳曰,噫,自古帝王之治亂興亡,斑斑靑史,前轍滔滔,後轍可監,而三代之後,未聞三代,歷閱史牒,治世少而亂世多,何?此無他,公私義利之分故也。太宗,唐之英主,而未免十漸之倦,玄宗,開元治主,而終歸幾亂亡之域,此亦慾勝義之弊也。《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聖狂之判,在於毫忽,可不懼哉?故昔我英廟,命儒臣撰集《明皇戒鑑》,以爲垂訓者也。予之尋常慨然者,其溺於聲色遊畋之君,尤不可爲,其欲爲而未爲,欲治而未治,因循姑息,馴致亂亡之君者,此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也。以予不穀,德本涼矣學固淺矣,而粵在辛丑,承皇兄付托之重,念三宗血脈之孤,猥膺丕命逮于甲辰,予雖若右下敎,誠涼德蔑學,顧付托之至重,思元元之仰我,豈不欲挽回世道,極意拯活?上答祖宗眷顧之意,下副臣庶拭目之望,而事不如心,政不如意,卽阼九年,未見其效,加以荐遭大慼,方寸益傷銳於前而退於後,勤於始而倦於中,以紀綱言之,掃無餘地,以耳目言之,媕婀成風。若問其由,紀綱之解怠,因上所以不能振起之故,耳目之媕婀,因上所以未免詑詑之致,而其病根亦有焉。何則,雖欲飭勵,不擧其綱,只擧其末,政令施措,未得其中,過者偏過,恕者偏恕,若此而能振紀綱,自雖不曰詑詑,而應答之間,不免自是,聽納之際,未能虛心,此終歸詑詑之科者也。雖深慨乎前史,未爲未治,我實兼焉,紀綱之頹廢,臺閣之寂寥,非臣之辜,卽予之咎也。頃年以召對冊子問議也。故左相,以《陸贄奏議》,謂講學之先務,而故領相與豐陵,相繼勸予,故定其繼講,而迄今未果,今講斯書,深有感焉,而亦且慊然,感焉者,三相之借陸書而起感我也。慊然者,置宰相而未能恢弘,藉古人而戒我也。昔呂伯恭,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變化氣質,予雖不學,臨文自反,不及先儒,是書自書也。負我三相也。噫,前後已諭,已傷之方寸,雖難復也,本然之氣稟,豈可泯然?自今痛自猛省,益加勉勵,而兼示反躬自責之意,宜自政府,將此大略,曉諭中外,知寡躬之病痛,補寡躬之闕遺,言雖過中,予不爲辜,其若切實,予當採納。噫,今之廷臣,雖知予此意,吁嗟三相,冥冥奚聞?其令禮官,特爲賜祭,祭文,亦令文苑撰進,而頃者所定朔望常參,已成文具,五日次對,亦爲曠闕,故備局坐起,因此稀闊,此豈設備局定次對之盛意乎?今後則備局次對,非國忌則無敢頉啓,若不得已頉啓之日,承旨持公事入侍,備局諸堂中無故者,六曹長官之可稟者,同爲入侍事,定式擧行,而其他講筵召對,近臣引接,惟在予自勉處也。至夫飭勵諸司,無曠職任,愼擇守令,保我元元。雖曰先務,今擧其綱,亦爲節目,故不諭焉。噫,咨爾大小臣僚,體予此意,亟祛舊套,益懋乃公,予亦虛心而聽,若是而循舊習,其或飭勵,敢謂君先疑,是爾等之罪也。不能虛心觀之,執跡以責,是卽予之過也。眷眷于此,可見予意,咸聽此諭,想宜知悉。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徐命臣{{*|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啓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肅拜單子,待開門卽爲來呈,例也,而副修撰鄭亨復謝恩單子,日晩後始爲來呈,事甚未安,所當退却,而亨復,方以陶山書院致祭官,今日下直,然後可以及期進去,故單子則不得不捧入,而亦不無警飭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鎭日違召,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備忘記,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徐命臣爲假注書。 ○李匡輔啓曰,右參贊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祭受香,在於明朝,筵中特敎,亦非尋常,而如是違牌,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參奉所報,則陵上癸方引石下左邊生隙處,初八日未時缺落,長一尺四寸許,廣則合縫於駕石處,不甚厚,而石端雕刻處,厚幾至四寸許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中軍具聖益,自訓局啓稟,移差中軍矣,其代,當爲差出,而當品中可合之人乏少,自前如此之時,多有外任啓請差出之例。驪州牧使李漢弼,本廳中軍差下,使之趁速上來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幕嶺前萬戶安瑞莢,渭源郡守李景喆,吾老梁萬戶李震柱,朔州府使金養一,仇寧萬戶裵後度,高山里僉使李重輝,乫軒汨權管洪時弼等竝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安瑞莢、金養一、裵後度、李重輝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景喆、李震柱,方在囚禁中,洪時弼,前以他罪,充軍定配於京畿水原府禿城山城,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閔百福呈狀,以爲老母在於忠淸道扶餘地,宿患添劇,症情危篤,今方救護,斯速啓遞云。闕內入直,事係緊重,不可不多日給暇,假內乘閔百福,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榮恒爲假內乘。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曾已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前例兼進,以除㕑傳之弊,何如?傳曰,允。 ○以御營中軍李漢弼望單子,傳于洪景輔曰,此時守令,遞易有弊,此單子還給。 ○平安監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門族單寒,蹤跡畸孤,才識鈍劣,年紀衰邁,猥被三朝之恩,濫廁亞卿之班,點檢平生,無一可稱,投置閑散,乃分所宜,昨歲北還之後,永斷當世之念者,不但爲宿黥之思補,實出於己量之自揣,及其怵迫於嚴召之荐降,黽勉於朝行之備數則遂擬筋力所及,期死奔走,以圖萬一之報,而熱官膴仕,夢亦未到矣。不意西藩薦授之命,遽下於待罪刑部未了律科之日,臣驚惶震惕,不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何處不重?而至於關西,尤重且大,苟非才局識慮,聰明威令之見重於世,素孚於人者,莫宜居之,如臣無似,固未嘗有妄想之意,而雖親黨儕友之僻愛而過詡者,亦未嘗期待於萬一矣。況且數年之間,連接三藩,自北而畿,自畿而西,偏委重寄於資淺效蔑之一賤臣,豈不上而累則哲之明,中而貽淸朝之羞,下而駭四方之贍聆哉?對人如喑,顧影懷慙,惴惴然若墜淵谷,日愈多而懼愈甚,此殆造物者,以臣之曾前濫踐,已非眇福之所可鎭,有將促其招損之災,而故假以踰分之銜也。臣之一身顚躓,固不足恤,在聖朝器使之道,不亦傎乎?不敢控籲,恭竢劾正,而許久泯默,亦涉於若固有之者然,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臣此任之萬不近似,曲諒臣此言之實非飾讓,亟許遞臣新授職名,以重藩任,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海春君栐疏曰,伏以臣,年少蒙騃,百無肖似,猥被國恩,驟躋卿班,夐踰涯分,居常愧懼,而頃忝主管之任,因一微細之事,飜成是非,轉生藤葛,前後聖敎,極其嚴峻,諸臣章奏,語多危怖,臣於其時,宜卽上章陳暴,而悚蹙之極,亦所不敢矣。繼而臺啓峻發,處分特下,罷職薄罰,亦云末減,闔門感祝,私分粗安,乃者恩敍遽降,職名如舊,臣誠惶隕感激,不知置身之所也。所當叩謝天陛,少伸分義,而第臣情地,終有所不敢唐突者,玆敢略構短疏,少暴伊時事實,庶幾聖明之垂燭焉。當初本府掌吏之被囚也。臣與僚堂相議,以爲政府,雖與本府相等衙門,而不爲文移進來,直爲囚禁,事未前聞,亦關後弊,不容任置,乃以此意,移關政府,而捉囚其下吏,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而政府,看作大事,分付典獄,直放其囚吏,又以政府吏,不當因宗府出牌,捧囚之意,更加分付。事端轉激,景色不好,本府之當初對囚,雖出於欲存府規之意,而到此相持,便同因私事相較者然,故臣以事關家兄參涉之意,送言僚堂,而其後事,全不與聞,右堂,以政府不告直放之事,杖治獄吏,而臣則引嫌不當,政府之杖治本府被囚掌吏,又囚本府他吏也。臣又置而不聞,欲以壞損府規之罪,聯名疏列,而右堂,有拘於兄弟班資之倒置,不得聯名,獨自陳疏,臣有所嫌,故亦未果焉。臣豈有一毫懷私逞憤於其間哉?而前後章奏,專指臣身,有若臣獨出氣力,私相報復者然,雖以天日之明,恐未必盡燭其實狀也。其危怕之言,雖無所不至,臣不敢爲費辭較辨之計,而至於重臣筵奏,尤爲臣痛迫之端,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臣固自知,豈敢尤人?而至於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實是抑勒之甚者,臣在宗籍,不過修起居參朝賀而已。元無與人相干之事,則有何一事二事之可論?況驕之一字,何等題目,而一言句斷,不少留難,言之者,雖甚容易,當之者,豈不冤哉?臣自聞此言,駭怖戰悸,不知所以爲心也。此莫非臣兄弟蕃庶,金紫備堂,過福招災,不虞獲謗而然也。惟當杜門屛跡,私相戒飭,以爲贖愆補過之道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更賜譴罰,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焉。 ○癸丑十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東。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左參贊金東弼,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左尹朴乃貞,持平宋敎明,獻納安相徽。西。錦平尉朴弼成,領敦寧府事魚有龜,長溪君棅,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花原君權喜學,刑曹參判李眞淳,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工曹參議李承源,刑曹參議李衡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入侍。儼進曰,近來新進怠慢之習,誠爲痼弊,今日翰林四人,待開門出牌,則今方入來云,而尙不入肅,莫重啓覆,左右實史官不備,事極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壽賢曰,日氣嚴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仍下詢曰,左相,以淸齋不爲入侍乎?壽賢曰,然矣。上曰,長陵奉審,何大臣將行乎?壽賢曰,右相當行矣。上曰,先令中官奉審,待開門發送,今日內,似當還報矣。興慶曰,臣於其時,以堂上蕫役,石自江華浮來,沈水受風,脈理多傷,故未久而致有此弊,而亦臣等不能審愼之罪也。匡輔進曰,宗廟臈享大祭亞獻官趙尙絅,爲實差,金東弼爲預差矣。俱以政府西壁,今日一員,不可不入侍,而尙絅,以病,牌不進,東弼方入侍,旣參三覆,則不宜復入淸齋,獻官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已受誓戒乎?匡輔曰,尙絅有病,東弼是預差,故受誓戒時,初無進參者矣。上曰,事體未安矣。壽賢曰,自前往往有如此事,改付標之外,無他道矣。上曰,朝臣幾盡入侍,宗臣或可塡差矣。然不受誓戒而臨時付標,終爲未安矣。匡輔曰,初則以趙尙絅爲實差,刑曹判書李廷濟爲預差,而三覆迫近,刑判不可不入侍,故使之變通矣。上曰,趙尙絅之病,何如而然乎?壽賢曰,未知其如何,而實病則有之云矣。上曰,趙尙絅,設有情勢之難安者,祭官則異於他任,而如是違牌,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使之進去,在外獻官,若甚苟簡,則雖刑官,亦或稟啓塡差,而今則啓覆相値,秋判方主刑殺文書,而無所啓稟,直差於大祭獻官,事體極爲未安,吏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春躋曰,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旣已肅謝入侍,兼春秋,使之退出,何如?上曰,唯。尙賓曰,今此諸罪人文案,稟處之際,京囚外囚,當何先乎?上曰,如初覆次第,可也。春躋進京囚殺人罪人私婢明月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春躋讀告,上曰,僉意,何如?諸臣皆曰,情狀萬分痛惡,當以律施行。上令春躋,書依律。景輔進外囚殺人罪人朴云得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景輔讀告。上曰,此似誤殺也。壽賢曰,初欲殺人而入去,不得殺欲殺之人,而殺在傍之人,是誤殺也。然其本罪當死矣。興慶曰,於律當爲故殺矣。在魯曰,誤殺云者,初無殺人之意而誤致人死也。此罪人則毋論此人彼人,初有欲殺之意而入去,是故殺也。何可謂之誤殺乎?僉曰,死律無可容貸矣。上曰,刑官出去,問于律官,更有他律可擬者乎?衡佐出去。廷濟曰,刑官不能閒習律文,故已與律官商議入啓,今當下詢于入侍諸臣及刑官而處之矣。反使更問于律官,是則以律官爲重,未知何如。上曰,非問之也,乃使考律也。衡佐還入奏曰,《大明律》,又有故殺人而誤殺傍人者,亦以故殺論之語矣。上曰,此若爲云得準備然,明律,果爲微密矣。遂令景輔,書依律。儼,進信川殺人罪人崔俊必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儼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僉曰,初覆時旣已仰達所犯,而律文明白無疑,更無可達矣。上令儼書依律。尙賓,進外囚殺人罪人金海發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尙賓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懸髻於馬索,至於致斃,則故殺明白矣,前已仰達,更無可達矣。興慶曰,律文於本事,尤爲襯合矣。在魯曰,初覆時,臣未入侍,不能詳知,而其父被打流血,故渠爲其父反敺云。若其父被打幾死,則或可容恕,而旣未知實狀之如何,至親間有此戕殺之變,無可容議矣。上曰,趙明謙,以爲可恕,而其懸髻馬索,已甚矣。寅明曰,臣意與金在魯同,海發之父,若被打因而致死,則金丁九,當死,此與他罪人異矣。上曰,罪人勘斷,當求生於死,而兩重臣,如是疑難,不可不詳審,更各陳達,可也。壽賢曰,若如渠言,目見其父重傷,爲子之心,不計死生而救之,至於此境云,則其言似矣。然罪人,自言其敺打之委折,豈皆眞的乎?大抵,是皆醉人之事也。一時挽執爭敺,則或然,而至於懸髻馬索而致斃,則甚矣。今若以其爲父之故而容恕,則將有後弊,律外更無可論矣。興慶曰,旣非復讐而又開爲父殺人之路,則其後弊,當何以防塞乎?僉曰,是近於故殺,如大臣所達,後弊不可不慮也。寅明曰,臣意,亦非欲活之也。雖扺死,異於他罪人,當詳審云爾。上曰,若只相敺而已,無懸髻馬索之事,則或可恕也。雖懸之馬索,若直告官家,則又或可恕,而此則不然,無可疑也。承旨書之,尙賓執筆,上呼曰,究其情,則容有恕也。觀所爲,則用意凶慘,所引律文,亦且無疑,依律。匡輔進黃州印信僞造罪人朴成才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匡輔讀告,上曰,告《大典》。匡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獄當有首從之分,而趙江忠,似是首謀也。臣非欲活成才,而若問于江忠,與金重九首謀,歸於成才,則當殺成才,不然而首謀,是江忠,則其餘,當用次律,故初覆時,有所陳達,而江忠則旣未捕得,成才已爲承款,只當以律勘斷矣。上曰,旣殺成才,則雖捕江忠等,盤問之階梯,絶矣,其可嚴杖鞫問乎?興慶曰,無論其首從等死耳。況渠手自彫刻,律外又何論乎?在魯曰,設計者,江忠也,書關文者,重九也。刻僞印者,成才也,三人者,皆當死,大臣,以捕得江忠而盤問路絶,爲慮,然若活置此罪人,而窺捕江忠,則江忠等,逃匿益密,決不可得矣。若殺此罪人,示若斷置不復問者,則江忠等,或可捕得矣。且旣服之罪人,活置遲待,如有徑斃之患,則終爲失刑之歸矣,臣意,謂宜速勘也。寅明曰,臣意與在魯同矣。且刑亂國,用重典,臣曾見西路,俗習强悍,公然有奪掠人者,至爲此僞關僞印,而奪人之財,眞是用重典者也。卽爲依律,分付兩西,速捕江忠等,可矣。眞淳曰,江忠等是知印,則乃官府所屬,而在逃未捕者,由於詗譏之疎忽也。兩西監兵使,宜有推考警責之道矣,諸臣,皆言其當依律。瑗曰,此罪人,無可疑可恕者,而聖上,亦非欲容貸也。或慮江忠捕得後,盤問路絶,有此下敎,而今若活置此罪人,則小民,不知聖意之所在,而必將以國法爲不嚴矣,莫如直斷而嚴典刑也。上曰,吳瑗所達之言,精矣,今當直斷而嚴飭譏捕矣。其自秋曹,爲秘關於本道,可也。仍令匡輔,書依律,好人,進晉州印信僞造罪人劉漢錫推案。上曰,告《大典》。好人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興慶曰,此罪人,事雖不成,其情犯則欲劫掠人之財也。無可容貸,故臣等於初覆時,已陳(陳))達之矣。東弼曰,所謂僞印者,以瓜爲之,體小不似印文,事旣虛疎,而又卽見捉於泗川,不成偸竊,與朴成才事,異矣,然法則無可論矣。在魯曰,連歲大侵,民失常性,至於此極,所謂得其情則哀矜者也。然旣犯僞印,則無可論,今若活之,則民必以爲印信僞造者,亦不死矣。豈得爲禁奸之道乎?游曰,外方奸民之僞造印信者,或以菁或以瓠或以瓜,間多此類,而特未現發耳。旣知其僞印,則何可容貸乎?第印文未成,於律,又有別論者,此則似當更詳矣。廷濟曰,前泗川縣監池友翼,在喪遞來,臣招問此獄委折,則答以渠在官時,嘗以事出行,路上,有泗川人前訴云,無罪,而爲晉州將校所捉去,友翼,詰其所謂將校,則以爲此人,入於賊黨,故捉去云,而其形止,極爲殊常,友翼,欲囚禁其將校,則仍爲逃走云,以僞印奪掠人,其情節,與成才同矣。眞淳曰,欲掠富人之物,造此僞印,無論其瓜與鐵,成不成,若加容恕,則大關後弊矣。衡佐曰,爲將校而以僞印掠人財,寧復有可生之理乎?上曰,承旨書之,好人執筆。上呼曰,於僞印,則菁根靑瓜,似無異同,於所爲,則前後用意,節節叵測,當此飭勵方新之日,本律除良,尤不可不嚴,依律。仍敎曰,昨日飭勵之敎,墨猶未乾,俄者又以筵中越奏勦說,有所申飭,而卽見諸臣,不獨越奏勦說,至有爲私語者,此是紀綱不嚴之致,從重推考,入侍之必備三司,蓋取殿中御史糾檢朝儀之故事,而三司不爲糾檢。況兩儒臣,昨者親承立紀綱之下敎,而終無一言,刑房承旨,亦不警責,俱爲未安,臺諫則於例,不可問備,而兩儒臣及刑房承旨,竝從重推考,可也。春躋,進尙州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推案。上曰,告《大典》。春躋讀告。上曰,初覆時,已爲下敎,而今番十四度文案中,其情法外可恕者,只此而已。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罪人,欲活其老母,而陷此大罪,自上如或以特恩活之,則未知其何如,而於法則無可容議矣。興慶曰,臣則已以或可以特恩傅生議之說,仰達矣。諸臣皆曰,情有可恕,聖上得情哀矜之旨,臣不敢爭之矣。廷濟曰,臣是執法之官,事當以法陳之,而聖上,或以情參法,則臣不敢復執奏之意,頃已仰達矣。眞淳曰,《孟子》所謂制民之産,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者,不幸近之,雖不得已用法,當加矜惻,其地方官,亦宜有警責也。乃貞曰,僞造印信,偸食國穀,是盜也。臣則不敢以屈三尺之說,仰達矣。敎明、相徽曰,不宜屈法也。瑗、得和曰,臣等,不敢以法外特恩,仰達矣。上曰,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呼曰,以寡昧否德,値連歲飢荒,民失常性,自犯國法,觀其文案,尤涉可矜,三復此案,不覺惻傷,原其律則難以容貸,究其情則抑有可恕,特爲減死島配。諸臣少退,未時,還爲入侍。上曰,李漢弼,已遞驪州牧使乎?有龜曰,未遞故不得直爲啓下,以草記陳達矣。上曰,俄者泛看而,允下矣。李漢弼,驪州牧使仍任,御營中軍,更以它人啓下,可也。儼,進信川殺人罪人田雀金推案,上曰,止,禮房承旨來前,右參贊趙尙絅再招啓辭,纔已允下,而俄者特敎後,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仍敎儼曰,告《大明律》,儼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僉曰,無他容議,只當以律文勘斷矣。廷濟曰,其割鼻、耳。尤爲慘酷,而金碩龜已死,無可憑問處,故以加功議啓矣。游曰,加功之律,亦輕矣。上令儼書依律。景輔,進甕津殺人罪人崔德松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景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初覆旣已蒙準,復何容議?興慶曰,戕殺其外尊屬,已自承款,無可更達矣。諸臣皆曰,旣自明白納招,法外無可更達。上,使景輔書依律。尙賓,進平壤殺人罪人金龍治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尙賓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初覆時已爲仰達,而三人中渠爲首,雖區別其首從,亦當以律施行矣。諸臣皆曰,法外無他可達。上使尙賓書依律。匡輔,進海州婦女和奸罪人柳泰命推案。上曰,異於初覆,不必更達其文案,只告《續錄》。匡輔讀告,上曰,僉議,何如?壽賢曰,明是和奸也。《續錄》,士族婦女奸淫者,與奸夫竝殺,今當依《續錄》勘律矣。上曰,是士族乎?在魯曰,是文官吳命羲之族也。臣按本道時,此獄已發矣,大關風敎,當爲嚴斷。廷濟曰,國制,於士族重禮敎,故《續錄》如此,臣旣議啓,無可更達,諸臣之言,皆同。上使匡輔書依律。眞淳曰,奸女之父吳泰鎭,似不可無罪矣。壽賢曰,以其事情察之,固若陰殺其女,而朝家不必摘發矣。興慶曰,何可以其迹之似然而加罪乎?好人,進定平殺人罪人李贊進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好人讀告。上曰,僉意,何如?景輔曰,申時將至,臣出去受軍號之意,敢達。上曰,唯。景輔曰,已達之文案,持出乎?上曰,唯。諸臣皆曰,打殺情節,明白無疑,更何容議乎?廷濟曰,崔文贊、仙色,皆當死,而以先死,故不得正法,贊進,是輕者而反爲正法,是可恨也。眞淳曰,初爲文贊,誘引貴晩而同去,又與合謀而殺貴晩,加功則緊矣。律外無它可達,上使好人書依律。好人曰,三覆事體至重,入侍諸臣,雖未及遍覽其文案,如單抄文書,當詳閱以待下詢,而重臣以下,多以未見文案,爲辭,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只可以結辭斷之,勿推。尙賓,進楊州殺人罪人金三千推案。上曰,三次更査案讀之。尙賓讀奏。上曰,終異於直殺,僉意,如何?壽賢曰,此罪人,與貴永女交奸,則似的實,貴永於渠,無所惡,初非有欲殺之心,而旣以手執之刀,殺人,渠又自刺欲死,則其刺貴永,分明矣,無可容議。興慶曰,過失條,有誤殺傍人之律,無論其有意無意,其當死則無可論矣。在魯曰,其言云憤其執髻於屠漢,欲截其頭髮而拔刀,此亦不近理,頭髮可惜,豈輕易截去者乎?上曰,如此之類,寧知頭髮之可惜乎?在魯曰,其前亦屢變辭矣。大抵,白晝拔劍,至於殺人,雖云誤殺,何可容恕乎?諸臣之言,大同。眞淳曰,或可更問而究竟乎?上曰,刑參之言,似精矣。廷濟曰,揮刀之際,誤觸致死,渠旣自服,今何更問?雖使更問,階梯已絶,何以得其情乎?衡佐曰,京城咫尺,出此等獄事,臣謂宜嚴處也。壽賢曰,當初更査,非欲傅生議也。以死者傷處之多,故欲明覈而重其罪也。所謂過失者,乃思慮所不到,耳目所不及,此則在傍而致此,不可謂過失,乃誤殺也。法外無可論矣。上曰,更査時判付,秋判拈出讀之。廷濟讀告。上曰,文案則不疎漏矣。三千自刎,幾殊更甦而逃走,若是故殺,則必無自刎之理,其時更査者,以屍帳多傷處故也。更査後加刑,而無別般情節,諸訂供辭又如是,則容恕與依律間,只可直斷矣。又若更査,則外方,必笑朝廷擧措矣。容恕與正法與更査三者,將何居?諸臣皆達之。壽賢曰,此囚無生理,更何仰達?興慶曰,以其已承款者,引誤殺律而正法,可矣。思喆曰,無可更査矣,死者可哀,償命烏可已乎?東弼曰,在下執法之論,無它更達,聖上以好生之德,求生於必死之地,則或未知如何矣。在魯曰,原其情則無甚可惡,而於法則當死,聖上特爲處之,則未知如何,而在下之言,何可以法外陳之?游及寅明之言,亦同。廷濟曰,諸臣,以好生之德,仰陳,臣雖刑官,如有一分可生之道,豈欲其必殺?而此囚,終無可恕矣。壽賢曰,情雖不甚惡,而法則無可恕矣。上曰,旣不甚惡,則自有可恕矣,諸臣,皆言其不可恕。衡佐曰,古之帝王,豈不欲活人?而律有誤殺者死,蓋以其誤殺而活之,則眞殺者,必有以誤殺,獲生故也。舜之命臯陶曰,刑期于無刑,蔡氏,釋之以爲,刑而活之,期使無刑。蘇軾之言曰,堯曰宥之三,臯陶曰殺之三,夫以堯、舜好生之德,欲宥人,而臯陶不敢奉承者,蓋法不可撓也。上曰,姑置之。景輔,進平壤殺人罪人太及推案,上令讀其更査以後文案。景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罪人,雖累次變辭,而奪劍刺殺,則眞的照律外,無它矣。諸臣之言皆同,上,令景輔書依律。上曰,承旨書三千推案,尙賓執筆。上呼曰,過失條之外,誤殺戲殺,俱是極律,三査文案,亦誤殺無疑,以律繩之,於法當也,而啓覆衆囚,皆犯極律者,豈有可生之道?而三覆慮囚,審愼情法,求生於死者也。以前後文案觀之,初無有意,誤觸旁人,所供無異,旣命三査,情又可恕,則直繩以法,不少審愼,恐非三覆恤刑之意兺不喩,況彼旣誤被刺而殞命,此旣誤觸刺而償命,則一誤字而殺兩人,此亦王者宜恤處也。特爲減死定配。廷濟曰,明月正刑,例於三日後爲之,明當以此意,草記,而不可上瀆於淸齋之中,敢稟。上曰,唯。仍敎曰,頃者承宣言,古者啓覆,京外囚,至於百數十人,今年則少云,而唐太宗,中主也大理寺,至有鵲巢之異,今此十四囚,亦多矣,何可謂之少乎?廷濟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尙未究得,頭頭人,刑訊一次停刑,山直及田主,皆已刑訊三次,加刑啓目,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渠輩,若知其某人所犯,則豈有限死不告之理乎?一向加刑,亦涉重難,何以處之?敢稟。上曰,若知其人,則豈不吐實乎?以常時不能嚴禁之罪,三次刑訊,則可矣。又爲加刑,則過矣,自本曹照律,可也。廷濟曰,頭頭人,亦爲照律乎?上曰,此則無可照律,直爲放送,可也。壽賢曰,昨日召對時傳敎,辭旨懇惻,責躬求助,交相飭勵之意,藹然,若上下因此振作,則國事庶幾,臣等,伏讀欽歎,何可勝達?如此之時,如臣老昏無能,擔此重任,一向憒憒於國事,無毫分所益,病不離身,隨行逐隊,亦不能焉。入冬以後,則備局之坐,太半未進,今承飭勵之諭,尤爲惶恐。上曰,無爲惶恐而力於國事,前亦以不責卿以筋力奔走之意,諭之矣。備局之坐,雖間間未參,何傷之有?予以如此,方寸猶欲奮勵,卿雖年老,內傷則不如我矣。壽賢曰,卽今朝廷,每患乏人,尹淳、朴師益,頃日以事坐罷,語未卒。上曰,以事體一時譴罷而已。當此乏人之時,何可久置罷散中乎?尹淳、朴師益,竝敍用。壽賢曰,尹淳前日所帶良役句管堂上及惠廳堂上仍差乎?上曰,唯。壽賢曰,江華留守李匡德,以頃年成琢事,引以爲嫌,尙不膺命,其時琢招之誣罔,今無可論,而如是撕捱,已極過矣。況江留之任,受密符任保障,事體無間於將臣藩臣,何敢日以違牌爲事乎?今後則令政院勿請牌招,各別催促出肅,使卽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匡德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壽賢奏事訖。興慶、思喆曰,臣等,以長陵奉審事,明朝出去,今日當先肅拜,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唯。東弼曰,臣頃以實錄奉安事,往來嶺南,路過驪州而聞之,則牧使李漢弼,在官未幾,還京滯留,呈狀求遞,而監司不許,猶不下去,故邑事曠廢,民情愁歎云。近來名武,風習怪異,其所欲之官,百計圖之,不欲之官,百計避之,如漢弼者,尤異於他人,厚受國恩,面承天語,其何敢爲自便之圖哉?上曰,忠臣之子,爲國效力,何可擇地?李漢弼事,非矣。分付該曹,明日內催促下送後,草記啓達,可也。仍敎曰,諸承旨皆入侍,其中雖有以書判付出去者,而守禦使密符事,政院以啓辭稟達,殊涉疎忽,當該承旨,推考,守禦使申思喆密符,使之仍佩往來,可也。在魯曰,本曹事,有必須稟達後方可擧行者,日昨筵中,承宣,以前執義南泰慶牌不進罷職,而見漏於敍命,仰達。大臣繼陳守令例罷中,亦有二人未蒙敍命云。則自上,有令該曹付標以入之命,而泛言守令二人,不爲指的,臣曹無以擧行,聞大臣,則蓋指前龍潭縣令金東鉉,前公山縣監李顯弼云,而擧條旣不指名,則直以此兩人,付標以入,有所不敢,歲抄中,有朝官罷職秩,臺諫守令罷職,皆在其中,此單子還爲入啓,以備處分,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承宣,又以前宜寧縣監曺夏望,在官狀罷,而銓曹誤認爲棄官,置之於準期不敍秩,當該銓官推考,夏望歲抄單子書入事,陳達,允下矣。此事,宋眞明爲參判時,定以准期不敍,自六月歲抄,不爲書入,而擧條下後,臣取考當初此啓,則以爲夏望,一邊投狀,一邊發行,故以事極未安,斯速還官之意,題送。夏望又呈狀曰,僅離此邑之境,病不能前進,留滯中路,於此可見病重實狀。且他邑移轉出給事,旣不得開印,決不可擧行,斯速狀罷云云。監司以此枚擧罷黜,而其間,有諉以封印廢衙,終不出給移轉之語,以廢衙二字觀之,似或還官廢衙,而旣未分明。且當初發行,便是棄官,則本曹之置諸准期,亦有所據,歲抄今雖書入,而該堂推考,恐非可施者矣。上曰,曺夏望事,應爲棄官,仍置准期,勿爲書入,該曹堂上勿推,承宣,以微細之事煩達,推考,可也。敎明,前伏啓曰,俄者入侍諸臣特推時,聖上雖以重臺閣之意,區別下敎,而臣旣以執法之任,初未及規警。又未與儒臣承宣同被問備之罰,揆以臺體,勢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不過飭勵,下敎之時,亦已區別,勿辭亦勿退待。敎明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敎明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李夏宅,設鞫廳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忠淸監司鄭彦燮,曾莅邊邑,初無可紀之實績,且淺資歷,徑居方岳之重任,物情固已未允,而世胤之狀請赴喪,尹㝚之遽置稟秩,有失嚴討之義,大致公議之駭,其在懲礪之道,決不可置而不論,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敎明曰,司僕主簿李羲佐,本以闒茸,全不解文,屢次不通,六品之講,越講陞六,已極猥濫,太僕郞官,素是名蔭之窠,而夤緣幸會,遽然見差,官方淆雜,物情爲駭,請司僕主簿李羲佐汰去。上曰,依啓。敎明曰,初仕殿參,自是名下士擇差之地,而永禧殿參奉李觀鎭,本以牟利積財之人,全無士夫樣子,苟然見差,物情爲駭,淸仕路愼名器,爲今日急務,則如此之類,不可置而不論,請永禧殿參奉李觀鎭汰去。上曰,依啓。敎明曰,臣於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竊有所訝惑者,夫印信幻造,偸出國穀,何等罪狀?而聖上,雖謂凶歲爲老母,不忍深誅,傳諸生議,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三尺至嚴,倘或一撓,則王章未伸,國綱益紊,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彦信gg鄭道信g減死島配之命。上曰,不允。相徽,前伏啓曰,今日入侍,以筵臣私語,致勤聖敎,特推承宣、玉堂諸臣,而臣則以忝居臺職之故,獨爲倖免,已極惶悚,而其所不能糾正之失,於此益著,揆以臺體,不可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避辭,勿辭,亦勿退待。相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相徽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相徽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相徽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相徽曰,殺獄罪人三千前後招辭,皆以揮刀被觸,明白納招,則貴永之致死,全由於三千之刃傷,則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不可以初無欲殺之意,有所容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不允。相徽曰,我國閭井間嫁娶時納幣之規,侈濫無節,其綾羅布帛之屬,多者動費累百金,少者亦不下百金之資,競相慕效,便作應行之節,故貧不能辦此,則雖年過四五十,而莫能娶妻,以至廢絶倫常之境,誠可慨然,因按《五禮儀》,幣用紬或布,三品以下至庶人,玄纁各一,先王定制,可謂至矣,而廢閣不行,其在遵法正俗之道,宜嚴禁飭之令,請閭井間婚幣,必以玄纁兩端,永爲定式,過此者,令法司摘發其家長,治以制書有違之律,俾革侈濫踰制之習。上曰,奢侈之風,近來益甚,臺臣所達,事體固然,方以此欲爲飭勵,未久將下敎矣。相徽曰,近來人心不淑,變怪百出,詛呪埋凶,何等罪惡?而陰相指敎,構禍人家者,比比有之,此由於秋曹推治之法,不嚴,彌滿典獄者,太半詛呪罪人,而日次施刑,延過歲月,故陰兇之徒,全不畏忌,狼藉行凶,現出甚多,而人家之遭此變者,不爲告官,任自處置,蓋以告官,則只延其命,無以痛治故也。豈不寒心哉?其法嚴法痛繩之道,不可徒循其常例,請令該曹,詛呪罪人,不待日次,別造訊杖,連日嚴問,依律正法,以快人心。且令捕廳,譏捕其陰相指敎者,以爲鉏根之地。上曰,臺臣所達,蓋由痛駭,不待日次,有違常規,別造訊杖,係是法外,不亦過乎?捕廳譏捕事,依啓。相徽曰,當此邊上生梗之日,西門鎖鑰,尤宜另擇,而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素耽麯糱。且輕人望,彈壓西邊之責,不可畀之此人,請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改遞,其代,各別擇差,以示重邊之意。上曰,北藩畿伯,已有治效,今此所論,無乃太過,不允。相徽曰,臣本巽軟,不合言責之任,而前後冒當,徒切含默之愧,卽伏見昨日下政院之敎,則以近日臺閣之寂寥,深加憂歎,責已求言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王言一播,孰不聳動,而思所以策懦礪鈍耶?臣方忝居言地,恐孤聖上勤諭之至意,敢以草草數語,有所論啓,而未蒙快賜允兪,至於平安監司改差之請,不過出於重西門鎖鑰之意,不惟不賜允可,致勤聖敎,此不過人微言輕之致,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自古治世,曰可曰否,飭勵臺閣旣責寂寥數句,太過,何必過嫌?勿辭,亦勿退待。仍敎曰,尹陽來之耽麯糱與否,不可知,而其人則確實,予欲用之。壽賢曰,尹陽來,雖非世族大家,其人有才,頗以治績見稱,故當西伯薦望之時,雖非首薦,臣等果相議擬入矣。上曰,當此惟才是用之時,豈必取華門名閥乎?相徽曰,朝家之擇送繡衣,廉察外方者,極其嚴重,何可容一毫私意於貶褒之間?而韓師善之前任南平,全無善政,不治之聲,狼藉傳播,其時御史黃晸,挾私濫褒,至有特除承宣之命,朝堂之上,已多非斥之矣。儒臣之疏,亦有濫稱之論,則公議之怫鬱,於此可見,繡衣之行,旣著挾私之迹,則西邊重任,不宜仍畀,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上曰,黃晸爲人,予知久矣。挾私之目,太不襯着,況以繡衣時事,追罷灣尹,不亦已甚,以公諒之,其勿更煩。相徽曰,臣於黃晸之身爲繡衣,挾私濫褒也。不勝其慨惋,有所論啓,而不惟不賜允可,至以事在已往,不亦已甚,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惑也。親受封書,奉命廉察,何等重任,而猶不能謹愼,以不治,濫褒以善治,致降賞典,朝紳之間,莫不爲駭,則不可以事在已往而置之,亦不可仍畀以西邊重任,臣之所論,亶出公議,而反承未安之敎,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臣何可晏然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景輔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耳目之臣,方爲飭勵,而有所啓不能允從,如此,非所以飭勵者也。儼曰,臣有所懷敢達,臺諫爲許多啓辭,而俱不允從。且有無批者,事甚未安,俄者閭井婚幣事,臺啓自好,而依啓不允。間無分明發落,臺諫,當以此引避,而泛然過去,臺體亦未盡矣。景輔曰,不必以此引避,而當請其允不允。其臺,頗疎忽矣。上曰,此則予從之矣。注書傳書時,添入依啓二字,而措辭於其下,可也。儼曰,俄者大臣及禮判,以長陵奉審事,稟達,先爲出去,工曹參議李承源,固當同往,而略爲起伏於坐次,有若陳達者然,不爲明白奏達而退出,入侍事體,何等嚴重,而出入之際,如是疎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徐命臣{{*|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春躋啓曰,各司回啓,必於三日內爲之事,曾已申飭,而近來各司未回啓,甚多,累加催促,終不擧行,當此飭勵之日,不可一任其因循,各司未回啓,當該堂上竝推考,各別申飭,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臈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徐命臣,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安相徽,引避退待,今已經宿,而大司諫金鎭商,正言李錫杓俱在外,司諫崔命相呈辭,正言一員未差,除在外外,司諫崔命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今初十日朝,奉審陵上,則辛方引石下邊,春間塗灰處,又爲墮落,其厚不過一寸,其長幾至八寸云。陵上石物有頉,又至於如此,而本陵陵上癸方引石缺落處奉審事,大臣以下,昨已辭朝,一體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司諫崔命相啓曰,引嫌而退,糾正之論,旣得臺體,聖批誨諭,何必爲嫌?請獻納安相徽出仕。答曰,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於昨日筵席,敢以草草數啓,略效糾正之論,而言辭拙訥,未能上格天聽,反承未安之敎,引避退出,恭竢物論,不意今者,處置請出,就職之牌,不敢坐違,黽勉應命,而第臣等閭井婚幣之啓,天語溫諄,特示嘉命之意,臣誠感激,欽仰我聖上翕受之盛,而猶未蒙依允二字,則仰稟停當,在所固然,未卽辦此,退而自訟其不敏,追聞承宣,果以未卽仰稟,當避不避,有所非斥,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而臣之疎忽之失,於是益著矣。揆以臺體,何可晏然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輔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癸丑十二月十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瑗、得和、景輔、錫一、鼎輔、履儉,遞讀《陸宣公奏議》第三卷畢。瑗曰,初板,德宗,悉數自己病處,以言于陸贄,此似可矣。然不獨德宗如是,大抵人君,皆不難引咎責己,而難於納諫改過,其故,在第二板所謂不誠不信,聖上,亦當體念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德宗言,推誠信不疑,多被賣弄,若果盡我之誠信,豈有被人賣弄之理哉?德宗,不知於此自反,而反咎人其言甚非矣。以唐言之,如貞觀、開元之君,不爲此言矣。瑗曰,上敎誠至矣。然德宗,知陸贄之懇切盡忠,導之使言如此,亦自不易矣。上曰,以爲盡忠者,似非眞知也。安知不如所謂推誠信者乎?得和曰,馭之以智以下,蓋指德宗病痛而言也。人君之小有才者,多如此,故其應之者,然矣,此可審察矣。上曰,然矣。瑗曰,以今時言之,群下雖無狀,不能以誠信事上,殿下則不以是疑之,推誠御下,自盡君道,然後群下猶有不誠者,方可責之矣。景輔曰,儒臣所達,是矣。君臣上下,當以誠信相與,而三代以下,則專以智術相制,故所以王道之不復行也。上曰,所達皆好,當各別留意。瑗曰,人主之美,莫大於改過,故此文,以仲虺之贊成湯,爲言,人主,若聞過卽改,趨義如湍水之赴壑,則群下,孰不思所以補闕,而其聳動欽仰,反勝於無過之時矣。景輔曰,此文,又以太宗之從諫改過,爲言,蓋以法祖之意,爲時君陳之矣,三代以下,固無如貞觀之治,而然其從諫改過,皆欲利而已。非出於誠,故先儒,以粉飾譏之,今殿下,則陋視太宗,而師法成湯,可矣。上曰,所達皆好,當留意,而《貞觀政要》,亦自好矣。瑗曰,《詩》云采葑采菲,下體亦在不棄,則殿下之取《貞觀政要》,亦好矣。雖不及太宗者,苟有一善,則皆可取之,況太宗納諫愛民,治幾刑措,斯足爲後王之法矣。殿下,以《貞觀政要》爲善,是取善欲博之意也。臣等不勝欽歎,然願殿下知太宗之納諫愛民,爲可取,而又知其行之不誠,故畢竟止爲太宗也。凡從善改過,恤民求治,必以至誠行之。上曰,所達好矣。瑗曰,第八板所謂九弊,上有其六云者,言甚切實,此不獨於德宗,爲實際病痛,乃千古人君通患也。景輔曰,殿下,反觀聖躬,常以爲六弊之中,何者在我乎?深加省察,好矣。得和曰,贄,有如此之言,而德宗,不能用,宜其不免於草莽播越,宗社幾亡也。今殿下,反之聖躬,如有此等之弊,隨處矯革,期至於無過,則是若陸贄之復生於今日,而將不恨其言之所見用於當時也。上曰,承宣及儒臣所達,嘉矣。自古人君之弊,不外乎此六事,而馴至於亂亡矣。玉堂須以此六事,列書以入,俾予警省,可也。景輔曰,書入之命,誠好矣,而試使儒臣,歷論聖躬所有無而陳達,則尤好矣。上曰,其言可矣。儒臣及承宣,皆達之。得和曰,此則承宣之言,非矣。臣等,如見聖躬闕失,則日侍講筵,豈不能得間陳達,而必待承宣勸使而爲之乎?瑗曰,下番之言,臣則不知其當然矣。從容前席,備陳闕遺,雖因承宣之言而爲之,何妨之有?上曰,承宣,試先言之。景輔曰,殿下,其不有好勝人之病乎?上曰,此則承宣,非矣。若知予之有此病,則當直言之,何如是難問也?景輔曰,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四者,群下,皆疑殿下之有是也。厲威嚴,則於殿下相反矣,恣彊愎,則殿下無是矣。瑗曰,恣彊愎,則殿下,果無是,而其外五者,殿下,皆有之矣。上曰,下番儒臣,俄者,以承宣爲非,以爲予全無此病乎?得和曰,臣亦何以殿下,爲無病處乎?以日者宗臣事言之,是殿下好勝人處也。其外五弊,亦多在聖躬矣。上曰,以此觀之,亦可知君臣之際,難矣。儒臣初以承宣爲非者,蓋難於陳達也,而其言亦似大矣,及至終不盡言,則又少,非承宣之本意也。不待群臣之言,予亦自知,予非好勝人,而常日小視此世道,是心已長,事爲之間,那得無此弊乎?日者宗臣處分,末梢備忘太多,諸臣,視以好勝,而此則欲以事體曉諭也。非不重大臣也,亦非好勝也。恥聞過,則予非恥之也。人言吾過,則歉然之心,太過,愧悔交中,久而靡已,此亦病也。騁辯給,則堯、舜之世,十六字,足矣,而予則學淺誠薄,不足以動人,故言語自至於支煩,人雖謂騁辯,予不得辭矣,眩聰明,則予何有聰明之可眩乎?但識雖不明,志則欲高,故自外面見之,或涉於此病,然其明也,乃小明也,非所謂明也,厲威嚴,則以論乎予,將改厲字爲失字矣,最後一事,心常切戒,諸臣,以爲無,而予亦自謂之無也。三弊,在於臣下,諸臣,自視如何?景輔曰,諂諛則小人之事,臣等,豈忍爲此?而至於顧望畏愞,亦臣等所不免也。得和曰,殿下,深戒黨論,故廷臣亦皆曰,臣不爲黨論,惟上,指是從此,亦豈非諂諛乎?景輔曰,儒臣之言,亦是,殿下,以六事省察,臣等,以三件自反君臣上下,交修相戒,則好矣。上曰,其言甚嘉矣。瑗曰,殿下於眩聰明,有一弊,每於筵敎批旨,語及臣下,常曰予知其爲人,其人長短本末,衆所共知,而殿下之知之也。或與之相左,此是眩聰明之弊,而群下聞之矣。騁辯給一節,殿下,自謂不得辭,而辭令之太煩,臣等,亦以爲悶,多言損神,已非保嗇聖躬之道,而尋常批敎,動盈十行,其何能一一中節乎?得和曰,批旨如此,故恩數漸至屑越,諸臣,若只得勿辭察職之敎,則認爲例批,殊不滿足於心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殿下,自謂失威嚴,殿下於威嚴,誠亦有失處矣。又或有過中之時,平日深惡黨論,廷臣之進言,少異於時議,則輒疑以黨論,威罰太過,久而不宥,此臣等所慨然者也。景輔曰,此儒臣之言,非矣。殿下,當愼重其威罰,旣罰之後,則不可輕易疏釋,而殿下不如是矣。上曰,然矣。予常輕釋之矣。得和曰,此則非威也。乃怒而失平者也,故無加於威,而不足以服群下之心矣。上曰,儒臣如是陳達,安得免此窠窟乎?是必以向來補外,爲非威,而於心不服矣。瑗曰,臣旣以威罰過中,仰達,當畢其說矣,如今春權瑩事處分,此其過中處也。瑩疏,別無所論,不過言一二人釁尤顯著者,而威怒甚遽,責罰太重,將過一年,猶置瘴海,寧不過中乎?上曰,世道難平,臺閣之臣,旣難使言,亦難使不言,以日昨安相徽事,觀之,飭礪之下,自以爲敢言,而其所論者,不過易與之尹陽來、黃晸而已。尹陽來,朴實可用,而尙未經備堂,則西藩之除,臺臣之一番言之,不是異事,而黃晸,自出入春坊時,予已知之,似非挾私罔上之人也。韓師善爲人,浮而不沈,如是之故,見欺於至親之事,則有之矣,何可以此,竝與其南邑治績而廢之耶?且居官,旣不能每人悅之,則必有譽之者矣,又必有毁之者矣。今以師善,爲不治者,必聞毁者之說,與晸之聞譽言而褒啓,何異也?毁譽之間,自當有參量,故初不如擇繡衣,黃晸則予自謂擇之矣,然若於其時爲言,則可矣。到今追提於年久之後,則是有意於苛摘也。得和曰,聖上,當以事是非爲敎矣。若以年久後追提,爲非,則臣不知其當然矣。上曰,是終非平心相規之道也。今日處置,如欲見公議,則當言相徽之過中,而請出仕矣,有或扶黃晸而落相徽,則予亦當以爲過矣,而此則專墮一邊,予所慨然者也。至於權瑩事,則有大者焉,十九日下敎後,臣子,何可爲此言乎?瑩在韋布時,銜蓄者是心也。故於釋褐之初,卽寫出其心而上之矣,其時處分,予則猶以爲弱矣。一年瘴海,豈曰久乎?瑗曰,瑩疏,若及下敎之得失,或論當國之大臣,則聖上之惡之也。或然矣,而此則只論李普昱等而已。臺臣,論一普昱,而見謫海南,不亦過乎?上曰,毋論其大小,十九日下敎之後,不當爲此也。瑗曰,其言普昱事,本非構捏虛無也。普昱於辛壬間,以鏡、夢血黨,多爲慘劇之論,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爲吏判時,枳不檢擧,其得罪公議,可見矣。上曰,初則一場好議論,而終則以一權瑩事,畢之,是可慨也。景輔曰,李普昱,是臣之姨從也。臣於權瑩事,則嫌不敢言,而近來風習,多可笑,聖上,以至懇血誠,欲銷朋黨,故群下從上指用人,必互對矣。今則彈人,亦必互對,年前李裕身,將論鄭益河,而先論今承旨李匡輔矣。今安相徽之竝擧尹陽來、黃晸,亦出於互對之意。得和曰,李裕身事,巧矣。人之宅心如此,則何事不爲乎?瑗曰,聖敎之下,更爲陳達,極知惶恐,臣之亡妻,於權瑩,爲同姓近族,雖無相避,而臣之言及權瑩,似涉嫌疑矣,然臣自少,熟知權瑩之爲人,性本良善,非峻於黨論之人,而自上過疑而嚴處,故因此厲威嚴之文義而達之,非爲一權瑩而游說也。上曰,予亦知儒臣不避小嫌而言之之意也。得和曰,權瑩處分,孰不以爲過?而如欲乘間而圖其赦宥,則亦非也。今上番之言,只出於無隱,而欲使聖上,威罰得中也。瑗曰,臣今承聖敎,如家人父子,臣誠感激,不知所喩,臣雖是色目中人,非欲爲褊論也。只以知無不言,爲心,故如是,仰達矣。昨日臺論,殿下,以爲非出公議,而尹陽來西藩之除,果有物論,三覆少退時,臣與安相徽,坐處相近,臣略聞其將論陽來,以爲如許體例間事,近日無之,久矣。相徽能之,頗嘉其不諱矣。黃晸事,臣於心甚不韙矣。韓師善,是大不治,而濫褒至此,一世之人,無論彼此,皆以爲言,而及其相徽之發啓也。自上皆措辭不允。其於待臺閣之道,終涉未安矣。得和曰,晸與師善,連家親密,其爲御史也。往留師善之邑十餘日,寧有不知其不治之理乎?南來之人,傳說喧藉,而臣與晸相親,故亦嘗對渠責之矣。夏間拜灣尹之後,旣有玉堂之疏,而未久往赴,議者,亦譏其冒沒矣。景輔曰,韓師善之治否,未知如何,而黃晸,則當察其挾私與否矣。然近來臺疏,如刃之鈍,必須痛加淬磨,然後可使利也。凡有所言,勿以爲挾雜,勿以爲微瑣,每存扶植之念,可也。上曰,所達然矣。瑗曰,相徽則非挾雜而爲之也。得和曰,大誥以後,是亦殿下之一初也。君臣上下,若以此爲心,飭勵不已,則何事不做?然殿下,雖如此,諸臣無勇往擔當者,臣言似諂,而實有有君無臣之歎矣。景輔曰,儒臣之言,是也。臣等在外,言皆如此,而殿下,素有輕視群下之病,故不敢以無臣之說,達於筵席者,恐增殿下此病也。然爲今之計,當以得臣爲念也。上曰,何可謂無臣?予若盡爲君之道,則豈無盡臣道之人乎?瑗曰,大誥時,臣親承聖敎,不勝欽歎,翌日三覆,見諸臣入來闕中,相顧欣欣,聞在外之人,或有感涕者,此誠回否爲泰之幾也。聖志若玆,在下者,苟能仰體而承化輔理,則國其庶矣。然古人言,漢武,好武而衛、霍進,好文而枚、馬進,好神仙而文成、五利進。上之所惡,下必有從之者。且天生一世才,自足了一世事,雖今之世,豈無其人乎?上曰,然矣,而漢武則人品佳高,末年輪臺詔及用金日磾,皆有過人者矣。瑗曰,如是之故,其雄才大略,先儒亦許之矣。又曰,此書甚好,而乃抄刪者,其全集,亦多可觀矣。上曰,玉堂如有所藏入之,可也。瑗曰,故參判文簡公李喜朝,嘗裒輯我東從祀儒賢,自鄭夢周,至成渾疏箚,合爲十冊,名之曰《東賢奏議》,於丙申年間,具疏投進,肅廟嘉之,批旨褒諭,仍以傳示東宮,爲敎,蓋景廟,時在東宮故也。其書,未知留在內間,或經睿覽否,而繼此,講《名臣奏議》畢後,此書雖繼講,亦好,出付臣等,校正以置,好矣。上曰,曾未見之,當令搜覓出付矣。得和曰,李喜朝,頃年歿於謫所,乙巳年間,自上問其反葬與否,筵臣對以權窆,則以葬時當爲顧助,下敎,而其家窮貧,尙未完葬矣。今聞遷窆於其故居楊州豐壤地云,故敢達。上曰,令本道參酌顧助,擔軍亦爲題給,可也。諸臣遂退出。 Branch2==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事變假注書徐命臣{{*|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宗簿寺提調,本寺褒貶坐起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匡輔曰,奉審大臣,入來後,卽爲入侍。 ○又傳于李匡輔曰,大臣及禮判引見。 ○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工曹參議李承源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癸方引石下右邊缺落處及辛方引石左邊缺落處,奉審後,以周尺尺量,則癸方引石,則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厚二寸許,辛方引石,則長六寸五分,廣二寸許,厚一寸。此似由於當初釘鑿時,石理已有所暗傷,而且値嚴冬,裏土凍凝之際,輒致浮動,駕石合縫處,自然牽退,以致如此。所當隨其缺落處,趁卽修補,而當此寒節,勢難動役,待明春以油灰緊緊塡補,似爲便當。以此分付該曹,而甲方引石右邊,又微微生痕,所見姑不至大段,更觀前頭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呈辭,代以李光躋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不得開政云。判書金在魯,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陳疏,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韓顯謩爲執義,申宅夏爲正言,沈聖希爲兵曹正郞,任述爲禮曹佐郞,尹淳爲校書提調,韓顯謩爲兼西學敎授,李宜益爲聞慶縣監,李槾爲永禧殿參奉,金錫一爲黃山察訪,朴師益單付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沈若淳,忠翊衛將鄭義山呈狀內,身係軍門,宿衛輪番之職,勢難推移入直,斯速啓遞云。內將軍門,有難兼察,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沈若淳、鄭義山衛將之任,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玄起鵬,俱以身病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之勢,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以申光夏爲副摠管,趙廷翊爲同知,邊柱國爲兼司僕將,沈洸爲訓鍊僉正,金瑞龜爲文兼,李基蕃爲副護軍,尹淳爲副司直,徐命臣、申源單付。 ○傳于李匡輔曰,曉者私婢愛貞,自泰秋內墻水口,逃走被捉,故推問則雖由於恐被責於其所率者之致,其在懲後日,嚴禁中之道,不可以迷劣略之,令該曹從重勘處。 ○又傳于李匡輔曰,罪人,在於大王大妃殿差備內,該曹書吏,勿入曜金門內來待門外,則當爲出付,以此分付。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中軍具聖益移差代,以驪州牧使李漢弼差下事,啓請矣。日昨筵中,以守令遞易有弊,中軍則以他差出事,下敎矣。卽今當品中,無故可合之人,絶少。在前如此之時,多有他廳中軍移差之規,本廳中軍有闕之代,以守禦廳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六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去十一月二十八日出送矣。豹一口,僅爲捉得之後,今至一望,更無所捉。連接將校所報,則陵內外及火巢外遠近諸處,無不窮搜,而山谷間氷雪,近皆消滅之故,蹤跡亦難推尋云。又因該曹草記,思陵內捉虎事,又爲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餘名,去十一月二十九日出送矣,亦未得搜捉云。朝令申飭之下,終未捕捉,事甚可悶,而數多軍兵之曠日暴露,亦涉可慮,竝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富平居李旕先上言,據所爭田民審覈文案後,處決事,覆啓,允下矣。李旕先及訟隻羅大昌,一處推覈,詳閱文案,則彼此爭端,不啻縷縷,而積年相訟,止訟無期者也。蓋李希說,有三子一女,而長子樹,則無后,只有女,卽羅震興之妻,而震興,卽大昌之曾祖也。希說之次子植及女申復謙妻,亦俱無后。末子根,只有妾子臥龍,臥龍,卽旕先之祖也。臥龍雖曰妾子,旣是姓孫,則希說之田民,法當盡屬於旕先處。其中樹衿,則大昌,當爲傳得,而大昌,以希說孫壻之曾孫,恃其强悍,竝與希說己物執持,已極痛駭,而旕先祖子孫,自己買得田民,又從而圖占,揆以法理,萬萬不當。且其供辭中,大昌,雖稱三度得決,癸卯年,則旣無兩隻對辨納招,此非具訟體得決者,而癸酉年,則不過背題所志一張,此亦不當入於度數。己酉年,則雖有始訟捧招之事,旣無依官式,則亦不當計其度數。其所三度得決云者,無非誣罔,而旕先,雖稱五度得決,癸酉、甲辰兩度得決之外,其他,俱非具格處決之事,則五度得決之說,亦未免爽誤。故自本府,具格捧招後,希說己物中,五分之一,則參酌分給於大昌處,而所謂羅哥之前後自己買得之物,亦爲出給於大昌處,五分之四及旕先祖子孫他人處買得之物,則竝爲決給於旕先處,而李維寧田畓,則傳之于李光弼,光弼傳之于李根。由根而至旕先,則尤非大昌所干涉,故仍給於旕先處矣。大抵大昌,累次落訟之後,照律定罪者,至於四次,而不有國法,一不赴謫,今日紀綱,雖曰解弛,少有一分嚴畏之心,則幺麼土豪,安敢乃爾。如此奸惡之類,若不繩以重律,則無告殘民,無以保存,而國家典章,將盡頹矣,可勝痛哉?大昌非理不法之罪,令攸司嚴刑遠配,以懲其習,而旕先之具格得決,今至三度,一依法典,勿許更訟,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中宮殿平復慶科、文武科庭試設行事,啓下矣。武科則例有初試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正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初試試取之數,各年前例,多寡不同,或取四五百,或取二三百,今番則當取幾人乎?敢此仰稟。傳曰,取二百人。 ○洪景輔,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二日,幼學金弘勵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私奴京化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朴性原,曜金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別隊盧萬興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思永啓曰,臣於再昨,疾病適苦,無望登筵,詣闕陳章,退歸私次矣。僚臺,以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啓辭中措語刪改之意,忽然送書,臣以爲旣與僚臺,未行會禮,則不得簡通,臺體則然,私書來問,尤是意外,臣誠訝駭而旣問之後,臣若泯然無答,則有若許其刪改者然,故不得不以決不當改動之意,峻斥以送矣。及見其傳啓,則世胤及尹㝚罪狀臚列之語,全然抹去,只存傳啓之名,殊忽嚴討之義。噫,僚臺,身居執法之列,不有公議之嚴,含糊囫圇,作此苟且之擧,似此言論,臣實慨然。此莫非如臣疲劣,忝據臺地,見輕於僚席之致,其何可淟涊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好人啓曰,持平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咀呪罪人,請令該曹,各別嚴刑,得情正法,以快人心,以戢奸兇。{{*|措語竝見上}}西門鎖鑰,其任也重,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雖屢按藩臬,人望則輕,西邊重寄,不可遽畀,請平安監司尹陽來改差。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措辭見上}}獻納安相徽,引嫌而退,雖蒙開納,未及稟定,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安相徽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見召對時下敎,奮發求助之至意,藹然於十行絲綸之間,轉危爲安,將自此始,臣旣忝居近密,獲覩盛會,莊誦欽聳,有倍恒人。噫,古聖有言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又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殿下反躬之言,旣出實心,願治之意,又出至誠,則施措政令之間,益加克治,善爲推擴,必令袞闕無聞,治道有成,大哉之敎,終不爲一場空言之歸,卽臣區區之至祝也。仍念臣向上辭本,批旨靳許,情病俱苦,旋又尋單,伏蒙恩由,庶幾任便將息,不自意備忘特下,誨責嚴切,仍命還給辭單,臣於是震越抑塞,措身無地。會値齋戒,呼籲路阻,而微臣去就,至煩俯詢於前席,惶悚之極,黽勉入參於啓覆,今日,又是藥院問安,分義情禮,雖不敢不進詣,而憊劣轉甚,無望仍因供劇。且臣竊覸殿下,於臣僚之呈告紛紜,旣嘗飭勵,已徹之單,亦或還給,聖意所存,蓋欲其久任而責成也。凡人於官,無久志則率多因循苟且之弊,以爲今日姑若是,而明日可去之也,視同逆旅,無所猷爲,臣亦嘗慨然於此,屢陳於筵席,而第惟久任之道,要在得人,得人而後,可以久任,久任而後,可以責成。若初不得人,而惟久任是事,則非徒無益,反受其害矣。雖該司庶僚,亦莫不然,況銀臺之長,其責自別,除非標望風力,有可以彈壓人者,莫宜居之。如臣者,特倥侗無用之一物耳,其性則巽軟,其質則脆弱,才旣下於儕流,齒亦少於同列,持是四者,無處而可,今於見職,尤豈有稱塞之理。而殿下不知臣不肖,前後除命,旣出謬恩,辭單還給,又是常格之外。有若臣眞可堪任者然,私心之恧縮,傍指之嗤點,姑捨之,在殿下得人責成之道,不亦左乎?臣恐聖明綜核之政,緣臣而乖舛也,顧臣平日所報效者,惟在於筋力奔走,而今忽病作,不可得以自力矣。玆瀝肝血,申暴危悃,伏願聖慈,天地父母,憐臣病狀之難强,察臣巽辭之非飾,亟賜鐫改臣職名,以便調治,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首陳勉戒,可不留意?卿勿過辭察任。 ○同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實非尋常,而見叨諫職之時,適値停朝之日,辭章見阻,危懇未徹,畢竟坐罷,益增惶蹙。不意新除,又是當初僨敗之地,稍有廉愧者,夫豈有一分冒進之理?若臣則仰念慮囚之重,全抛自靖之義,冒沒出肅,兩日仕進,公議之嗤點,已不可言,而雖以臣私心言之,殆覺顔厚之如壁矣。噫,臣非以一時譴罷,敢懷難安之意,若堂箚譴責之請,非如循例警飭之比,從今以後,銀臺一步地,便是臣自劃之所,則只當縮伏無辨而已。顧不必更煩辭說於聖鑑所已洞燭之後,而只恨臣知識本儱侗,處事未周詳,猝値風雹之交下,目見仗衛之不齊,徒知昵陪駕後,旣有近行之例,反昧人心驚惑,出於常情之外,致令聯班之儒臣,遽有箚論之擧,臣則雖自附於隨事周旋,而人言之來,何敢爲自是之意,亦何敢爲抗顔朝班,仍因苟冒之計哉?今則啓覆已畢矣,決不可一日束帶,又取全沒廉隅之譏。玆敢投進短章,仰瀆宸聽,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遞臣職,俾靖私意,仍令選部,勿復檢擬於司喉之職,以謝公議,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知敦寧鄭亨益疏曰,伏以臣,自今夏以來,積困多口,身名之汚衊,無復餘地,人而無廉愧一節則已,不然,夫豈有抗顔復廁朝列之理乎?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之矣。噫,人非之極,鬼責隨至,床簀危喘,朝暮待盡,千萬不意,伏蒙聖慈,復加收錄。迺有敦府除命,雖係無故應行之職,以臣癃殘之喘,畸危之跡,萬無蠢動承膺之勢。況臣旣無敦寧,今此見任,在法應遞,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俯加照察,亟令該曹,照例稟處焉。且於數日之內,除旨荐降,金吾兼任,又有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且感且惶,罔知攸處。王府參讞,爲任緊重,亦非老病垂死之身,所可虛帶,亦願竝許鐫免,俾安微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敦寧之任,令該曹稟處,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自被趙迪命危怕之說,慄慄震懍,驚魂靡定,悠悠萬念,冷如死灰,而惟是聖眷優渥,萬出尋常,前後所以昭晣而慰諭者,委曲鄭重,臣用是感泣,間赴召命而暫出旋入,亦不敢以平人自居,憂畏之心,未曾寤寐弛也。昨又見迪命再疏,則滿紙張皇,專以蹈藉詬辱爲事,諦視其句語,默想其意態,決非事理所可測,常情所可及,此曷故焉?噫,彼之所以待臣者,旣出於事理常情之外,則今臣之道,但宜緘口藏舌,順受無辨,蟲臂鼠肝,一任之矣。然所可異者,當初所爭,特一政注間事,在彼此,自是公是非,非係私喜怒,則平說道理,就事相可否,可也。且臣一朝受此危辱,骨顫心死,未暇與彼敵,章疏之間,只陳怖懍之情而已,了無一言,挑彼之怒,則彼固勝之武矣。宜其無事於斷斷,而今其疏,至于再,而怒氣猶不息,蹈藉之,詬辱之,惟意所快,費心力,盡口氣,若治私讐,臣非見嫉於彼,必無是理,無乃臣涉世昧術,謀身不工,有甚別般得罪者,存乎?自有此事,大小薦紳,無論知臣不知臣,莫不爲之驚怪,傍觀猶尙如此,況當之者乎?從古人臣之騫地遭橫逆,孰非不幸,而臣之遭迪命,在臣尤可謂不幸,甚矣。然臣若蚤自引分而退,投身於寬閒之野,歛跡於睢盱之場,視名塗如死地,避駭機如銛鋒,則雖有十迪命,於臣身何關?究厥所繇然,博此人言,罔非自取,旣往,已矣難追,方來,猶可及圖。倘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哀之憫之,曲推終始生成之惠,特命刊名朝籍,許歸田里,俾得以全保餘喘,時奉起居,則自今至死之日,皆聖主賜也。臣情悲勢隘,刳歷肝血,顒竢矜允之命。臣無任悚惕懇迫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自明往事,言雖過中,卿何介懷?卿其勿辭行公。 ○副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之中,得見副應敎趙迪命之疏,則攙臣名字,甚費張皇,往事,臣則已忘之,而今於時月稍久之後,靳靳不已,至以救彼爲時宰等說,盛加譏詆,末又歸之於誣人辱人之科,未知臣之前疏,何事爲辱,何說爲誣,而其爲言,乃如是非常耶?迪命,雖以聯箚中,國體主威,謂出於汎然說去,元無藏精神包機關,而此則有不然者。其攻銓長之疏,有曰,惟是尊主威整國體一款,爲今日一大良藥,有足以救將亡之運,故敢復終始陳之,其所云始者,卽指堂箚中語也,終者,乃是攻銓長疏也。如是而曰,汎然說去者,其誰欺乎?大槪臣非謂銓長,初不可論,苟有可論,則曰,某政之失如此,某事之非如此,請罷請罪,何所不可,而不此之爲,必以國勢主威,下語危怕,有若大權奸顓恣者然,此果出於一時官師之相規,而無他意思耶?臣以初箚聯參之人,若無一言辨破,則是眞以聯箚中國勢主威等語,謂將攻銓長而發,故頃於辭本,略及委折,元無大段侵斥之言矣。不意今者,追理甚緊,鋒穎噴薄,餘波至及於臣,臣誠駭歎,莫曉其所以也。噫,臣與迪命,素無知分,乃於伴直之日,始識其面,何以知其人品之寬刻,持論之峻緩,而彼自以爲立朝以來,未嘗涉乎傾奪,平生亦未嘗論一邊,將相對款款,意甚慇懃,臣誠耳闊,信其言而心詡其寬平矣。及見攻銓地之疏,竊怪其旨意甚險,與前日所言者,有若別人之爲,而又況暗引聯箚中文字,粧出機括,尤爲憯刻,故臣之前疏所謂事與言異,判若二人者,實出於慨歎之意,則此在迪命,宜加自反之處,元無可怒之端,而今其疏語,全不擇發,竝與前所酬酢之語而欲諱之,或謂之交淺,或謂之初無相對說道之事,始也傾蓋之態,今作冷淡之色,昔之繞指之柔,欲學百鍊之剛,臣竊哂之,顧何足呶呶較挈?雖然,旣受其無限侵辱,則揆諸廉愧,有不可以冒沒仍據於職次。且臣猝遘危疾,不能俯仰,晝夜叫痛,以此陶院祭官,未免臨時頉下,已極惶悚。而目今疾勢,有加無減,痰癖吼哮作響,胸膈關格作痛,旬日之內,決無束帶趨奏之勢。伏乞聖慈,諒臣情勢之難冒榮次,憐臣病情之將濱危域,特許鐫遞,俾得以靖賤分而延殘喘,不勝萬幸。臣於蘄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語,而愚衷所激,玆敢陳之於疏末,惟聖明之澄省焉。臣伏奉數昨召對時,所下備忘,則聖心奮發,辭旨懇惻,十行絲綸,反覆丁寧,其所以飭廟堂而勵臺閣者,出於至誠。臣職忝經幄,倍切激感之忱,不覺蹶然起坐曰,此誠一言興邦之秋也,無乃皇天祖宗,眷顧我邦國,陰隲我聖明,有此振刷轉移一大機會也歟?嘻噫痛矣。試看今日,人心世道,可謂十分茫且棘矣。臣竊伏思念,自古及今,祥多者,其國興,災衆者,其國亡。顧今天心不享,疾威畓臻,靑臺之所書,諸路之所奏,旣經睿覽,臣不必更爲一一煩陳,而以其尤爲可愕者言之,秋間閱武之日,風雹雷震,終係非常之變。臣於伊時,目見其狀,筵對聯箚,略陳修省之意,而寂寥草草,何足以見槪聖心也?追聞其日,龍騰於沁都之煤島,風雨驟作,海波掀溢,移時鬪爭,倏焉分飛,所過東西,怪雹暴下,大如氷片,百穀隕穗,一路同災,極可異也。且於畿甸沿海之邑,秋間甲蟲遍滿田野,故老諺傳曰,非佳象。近聞惡虎肆橫,噉人如肉,加平、抱川之境,延安、白川之野,白晝恣行,毒噬狼藉,虎豹之不在山而在野,此何徵也,此何象也?臣聞勝國之末,虎患甚熾,壬辰之前,虎入社洞,以近事言之,乙亥、丙子,虎患特甚,考諸往驗,或爲兵象,或爲大殺,極可懼也。至若牛背之出脚,此是乖逆之象,白氣之橫天,又極危怖之憂,周官十煇,畢見無餘,是何聖明御極,而災咎至此耶?臣聞世之將治也,天氣自北而南,世之將亂也,天氣自南而北,近歲東南海族,皆産於西溟,有識之憂,何啻天津之聞鵑。臣嘗見先正臣趙憲封事,有曰,頑雲不解,天日常陰,蓋當穆廟辛卯年間也。又昔漢時,天久陰,夏侯勝,以爲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臣竊見入冬以來,晝常陰曀,氛霧四塞,冬暖如春,卉木呈妖,杜鵑花,至發於向南之山崖,街童折花戲玩云,此莫非天時物理,一反常道。私憂過慮,何所不至,朽木空山,其摧可待,漏船滄海,其覆必至,兇歉癘疫,大命近止,山棚禦人,嘯聚成群,力竭征稅,禍伏覬伺,不見其形,可察其影,臣恐土崩瓦解之患,不專在於外侮也。噫,三百年廟社之托,在殿下一身,八域中百萬生靈之命,亦惟在於殿下一身,臣未敢知殿下之所自期者,果何如?臣庶之所仰望者,果何如,而一向悠悠汎汎,泄泄沓沓,臣誠中夜無寐,繼之以太息流涕也。臣歷觀前史治國之道,自有大本急務。噫。言路之於國家,猶人身之有血脈,人才之於天下,猶家之有棟樑,血脈絶則人死,棟樑折則家覆,可不懼哉,可不戒哉?夫知言知人,堯、舜以爲難,苟聰明不及於堯、舜,而又以一己之私,侵削乎好惡之公,則其不至於以忠爲邪,以不肖爲賢,是其所非,非其所是者,幾希。漢武,用汲黯之直,而淮南寢謀,唐宗,任林甫之奸,而祿山階亂,以張九齡之先見,而終疎棄於曲江,以李伯紀之忠言,而枉見忤於時議,金鏡千秋,徒爲忠臣之永歎,南飛一鳳,只增志士之深惜。若使九齡之言,得行於開元之間,李綱之議,見採於政宣之際,則必無天寶、靖康之亂矣。臣竊覸殿下,志氣漸衰,便有優游玩愒之意,處分不嚴,或似衰末委靡之象,亂賊橫肆,兇書迭出,而未克鋤治其根柢,主威日下,王綱日紊,而馴致變怪之層生。善乎秦觀之言曰,唐代宗,折安、史之亂,鑑誅討之猛,而赦脅從之罪,緩汚染之誅,封豕長蛇,無所懲艾,王室凌夷,蓋基於此,臣謂秦觀此言,可爲討逆之嚴典也。臣又於宋監察御史余應求之疏,尤有感焉。其疏曰,廉恥道喪,名節不立,以全身保位爲賢,以竭忠盡節,爲愚,以奔競進取爲能,以刻核辨事爲有才,敢言謂之以狂妄,正論謂之以迂闊,禮敎凌夷,風俗大壞,莫可禁止,臣三復斯言,想像其時士大夫風習,斲喪無餘,安得無金虜之亂乎?噫,今世之風聲習氣,一何與應求之言,相似也。四維廢矣,三綱淪矣,百隷怠官,庶事叢脞,而往往以才諝自任者,不過名假綜物,害成刻薄,爲害於民,貽怨於國,文山所謂繭絲之毒,斲伐祖宗涵洪寬大之仁者,不幸而近之矣。嗚呼,殿下,非不欲得人而任之,而患其不見眞才,殿下,非不欲聽言而用之,而亦患其不聞直言。臣固知殿下,於乙夜憂勤之際,必慨然於臣隣之無助,而忠讜之杜口矣。以此曾未有一人擔當國事,只思捱過目前,頃年殿下,所以謂朝臣足踏棖閾之敎者,誠至當也。夫上之所以勅於下者,不過簿書期會之間,而備局次對,每多頉稟,下之所以告於上者,率是猥瑣煩細之末,而赤心奉公,未見其人,此誠今日諸臣之罪,而苟究其失焉,則亦莫非殿下,有以致之也。嗚呼,今日,卽殿下轉災爲祥,傾否回泰之好時節也。涸陰之下,陽復有漸,善端之發,靄若春生,殿下,誠能繼自今始,痛自懲改,大開言路,丕用人才,有以新一代之政治,聳一世之觀瞻,收拾民心,鞏固國勢,使朝廷而眞做協恭和衷之美,百姓而實蒙蘇息生養之澤,則太平萬世之業,可以翹首企足而覩矣,伏願殿下,懋之哉。臣雖以開言路進人才,爲今日捄正之策,而其要,亦惟在於紀綱之先立。然而紀綱,不能自立,立之有道,勵威武,非紀綱也,嚴刑罰,非紀綱也。上不替,下不凌,賢者上,不肖者下,是者伸,非者絀,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四面八方,均平整齊,擧措處置,咸得其宜者,此之謂紀綱也。臣不必遠引前代,當以聖考臨御時事陳之。昔在庚申年間,有亘天之彗,貫日之虹,地震、木妖等災,而我肅廟,應天以實德,求言以實心,剛大奮發,嚴討逆豎,夬正天誅,人心危而復安,乖氣化而爲祥,終成五十年治平。惟望殿下,繼聖考之志,述聖考之事,國家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滿紙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上款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之今日去就,非區區小慧,所自料,卽是先輩已處之義,擧世通知之事,臣雖無狀,姑欲蹲仍公議之地,必不見容,故連違召命,分竢重勘矣。千萬意外,有還給辭單之命,況又飭礪之敎,極其嚴切,而問備之罰,至及於喉司,臣誠震怖,仍又抑塞,不知何以措躬也。古人云,豈以呼號之故,謂無嚴威之心,今臣迫隘,不但止於呼號,則亦安得不冒死更陳,以干嚴威也哉?臣之前疏,以東一房掌議之說,引以爲證,言之猥屑,夫豈不知,而欲明其必遞之義,果如是耳。久遠之事,臣雖未解,而自臣省事以來,以廟薦得拜是職者,初則黽勉行公,以待長僚之出,而呈單獲遞,如視法例,焉敢誣也?竊伏聞頃日筵席,下詢臣引嫌之事,而入侍大僚,以判書出後,欲爲撕捱,不是異事,爲達云。此固出於愛人以德之意,而初覆入侍也,臣,從大夫之後出,聞長僚之承牌,一二儕友,向臣而賀曰,君今可遞矣,蓋其去就,自有一定之論,非臣所可得而私焉耳。求之先輩而如此,質諸同朝,則亦然,側聽於道路,莫不曰可遞,而臣獨厭然不知愧恥,揚揚於進退人物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仍念臣本無伎倆,濫蒙恩造,夷攷其平昔,實無毫分報效之圖,故唯以筋力奔走,自勉於心,凡有除命,未嘗規避,此則或被淵鑑之俯諒矣。顧玆見帶之任,初豈彷彿於賤品,而一再承命,不甚巽讓,則今於旣出之後,何苦而必欲解遞,亦何故而復事煩瀆哉?誠以仕宦去就,實關士夫之風俗,非止一人之廉隅,今若以辭單之還給,乞免之無路,夤緣冒據,無所畏憚,則人雖唾鄙,臣亦何辭?伏乞天地父母,試加諒察,如以臣言,不至於欺瞞,則快許刊遞,以全微分,不勝大幸。臣治疏未徹,衷情耿結,此際得伏見日昨召對時聖諭,數十行絲綸,誕敷心腎,噫,甚盛也。殿下卽祚以來,或當歲首,或因天災,下敎求言,亦旣勤且摯矣,而終無一人仰答明旨,又或有之而亦徒歸於文具,此何故耶?上之所以求之者,非其實,故下之所以應之者,亦然。因循荏苒,式至今日,而殿下,終不聞格言正論於有志之士也。今玆責躬之敎,卽出於殿下方寸中,而無一分膜子,臣三復玩繹,自然感涕,此皆群下之所嘗憂歎於吾君者,而惟殿下自省之不足,而求助焉。求助之不足,而及復開曉,猶恐其不言,如臣庸愚非才,亦且鼓舞振發,思所以畢忠,而況百倍於臣者乎?雖然,臣嘗觀國朝名臣應旨之疏,言非不多,亦非不切,而終未免一場空言,無益於施爲,惟彼進言之誠,豈欲如是而止哉?蓋其指陳之間,事情或舛,汗漫之中,省察亦難,一言無當,便卽置之,此其理勢然也。臣姑不能開口,以少塞盛意,而且就聖敎中數事,恢張聽納之道,可乎?賓廳次對,不過稟定公事,備局坐起,亦不過擧行文書,未聞有別般謨猷,裨益於治道,袞袞說去,如是而罷,此豈今日求助之意耶?臣謂先命諸大臣,以常日心上之䌤綸,卽今民間之疾苦,作爲冊子,書進一通,殿下,亦於燕閑之中,從容觀覽,得其要領,而覆難於他日筵對,從違取捨之間,無不盡意,則其視一番陳疏,一經判批,置之而不省者,得失較然矣。備局諸堂,六曹長官之同爲入侍,此固善矣,然都不過職掌事而已。旣不導之使言,則雖有一二可言之懷,顧何能出位妄論,以犯尙口之戒哉?況且言之善惡,不係位之高卑,平居讀書揣摩當世之務,雖幸而自列於明廷,跡疎言輕,知其必不用,而默然退處者,亦豈無其人耶?臣請曾經侍從、方伯、正三品以上,時在實職者,每當筵對之日,自政院稟定入侍,而無過二人,如晝講宗班武臣之例,其餘帶軍銜之類,政院,書啓受點,亦如輪對官之例,苟有所懷,書笏口陳。殿下,又虛心顧問,得其所存而察其爲人,則聽納之廣,用捨之宜,兩得其要矣。雖然,此不可作爲永式,特以求助之盛意,姑令擧行,人盡而罷則有何煩絮之弊哉?臣竊跡前史,非無願治之君,而終不能博採衆議,旁求人才,有意未就而止者,以其拘於常例故也。宋仁宗,開天章閣,召執政書進天下事,唐太宗,命五品以上,至仗下奏事,蓋其規模宏闊,志氣奮銳,貞觀、慶曆之治,踵美於前後者,不其然歟?嗚呼,殿下,以不世出之姿,抱大有爲之志,臣等之區區期望,實不在三代之下,而十載勤政,治效漠然,今其受病之源,殿下,旣反己而痛省矣。因其痛省之心而益加振勵,克將做去,無復有始勤終怠之患,則玆豈非轉移之一大機乎?今臣所論,可謂寂寥,無足觀也。然求治道,莫如集衆善,集衆善,莫如廣言路,恢聖聰,又其要,不出勤接二字而已。惟願聖明之裁處焉。臣方乞遞之不暇,而旣有所懷,輒此俯陳,伏不勝祈懇激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深用嘉之,而其中諸大臣冊子書進事,是矣。令政院,遣史官傳諭于諸大臣,而雖休致大臣,此何不爲同爲傳諭?實職正三品入侍之事,帶軍銜者輪視之事,意則是也,而姑令擧行,人盡不爲,此近文具矣。今後則勿論軍職實職,曾經侍從正三品以上,每於朔望常參,自政院,在京者,列書以入,待落點,使之同參,柏府、薇院之詣闕傳啓者,若値法講,則同爲入侍事,定式施行。末端勉戒,尤爲切實,可不自勉焉?上款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伏以臣等,昨登筵席,敷陳文義,至陸贄所論,上有六弊,殿下,誕宣德音,俯詢袞闕,臣等,倉卒承命,惶感無措,各陳瞽言,略效微忱,意不深切,辭又齟齬,臣等亦自知愧,尤何足啓發宸聽?而誠不意不自聖之聖心,謂諸臣之所指陳,猶有未盡者,諄諄降諭,數十百言,六弊之中,曰有曰無,丁寧開示,反復商論,臣等誠不勝躍然以喜,而戄然以懼,喜者,喜殿下諮諏之弘,省察之密也,懼者,懼臣等謏才蔑學,至庸極劣,無以答揚休光,少效職責也。至於書進之命,聖意尤切,不惟於其中所有者,必思屢省而亟改之,雖其所不襯者,亦將兢兢然致罔念作狂之戒。臣等,竊相欽歎,輒忘僭猥,謹就六條,隨成短箴,敢此竝獻焉,非敢謂有發於前人之格言,聊欲自效獻芹之微誠也。臣等,竊稽往牒,庸君昏辟,固有不暇以六弊論者,自中主以上,往往自恃材質,多被英氣害事,其於六弊,鮮有能免者焉,此皆坐於本源工夫之欠闕耳。噫,惟此六弊者,其端雖殊,究其由則不過曰,物我之互分也。曰理欲之未辨也,人徒知我之爲我,而不知天之命我,固有至善之理,苟合於此理,人亦我也,苟違於此理,我亦私也。天下之事,非一人之事,天下之理,卽一心之理,君人者,誠能絀我之欲,而唯理是從,天下之善,擧爲吾有,夫何上下物我之可論乎?祗爲不明於理欲之辨,徒蔽於人我之私,一膜之外,便隔燕、越,遂以惟其言莫予違,爲爲君之樂,而不知赫然天命之可畏而不可侮,敗政蠱邦,恒由是焉。嗚呼殆哉。殿下,天資睿哲,聖學高明,其於理欲公私之辨,非不熟下工夫,而竊覸云爲之外著者,顧不能純然天理之公,而克祛有我之私,卽此六弊之中,亦多不免蹈其失者,昨日聖敎所指數,臣等死罪,未敢以爲過也。誠願及玆大奮發之機,沈潛硏窮於經傳之奧,體認玩索於閑燕之中,其於天理昭曠之原,幾微毫忽之際,洞然默觀,暸然精察,常使燦焉降衷之性,該載充積於至虛至靜之心,存持之久,涵養之熟,必有無限活潑境界,而其聞善言見善行,將有沛然若決江、河之效,過此以往,非復區區言語所及,而向所謂六弊者,抑何異於紅爐之點雪也哉?臣等,日登講筵,前後縷陳,固不出於窮理正心四字,而今於六弊之書進,復以此爲言,似亦不新奇矣。竊念天下萬事,莫不本於此理此心,不治其本而欲從事於其末,亦苟焉而已,徒勞而已,況在於聽言取善之要,豈可舍此而他求哉?抑又伏聞邁德造道之方,本末固宜互進,精粗貴乎竝修,臣等之推本源而言者,亦非敢謂六弊之戒,在所可忽也。伏惟殿下,加察焉。取進止。答曰,所進六箴,箚中勉戒,俱甚切實,可不猛省焉? ○癸丑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連爲陰曀,不似隆冬嚴冽之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眩氣往來,如何?上曰,再昨午後有之矣,今朝亦有之,眉稜微牽之候,又作矣。命均曰,今番感氣,頗久而未解,無乃日氣不寒,故調攝之節,或未免疎忽而然乎?上曰,今冬之如此,似是氣弱之致也。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聖徵診察後,奏曰,左右脈候,度數調勻,而稍滑之氣,則尙有之矣。眩氣及眉稜微牽之候,比諸四五日前,如何?上曰,差勝矣。湯劑停繼之議,仍爲陳達,可也。聖徵曰,向日以湯劑欲爲姑停之意,下敎矣。今番進御之後,無他效害之覺得者乎?上曰,今此湯劑,進服亦多,而不覺其相當矣。聖徵曰,水剌,如何?上曰,對案則厭,與前一樣矣。應三曰,脈候異於向來,沈靜中帶滑而體高,或於聖慮,覺有痰勝氣升等候乎?上曰,似因氣弱而然,其往來之候,痰與氣間,未知其於何爲祟也。龜慶、壽煃、德履,以次入診,所達略同。命均曰,臣等久未瞻望玉色,願一瞻望焉。上曰,唯。命均曰,玉色微似凝縮矣。上曰,近以日暖之故,頗爲放過。東朝問安時,亦去頭着,引接之際,久坐外堂,日氣雖暖,不覺中或襲風寒而然耳。湯劑當何以爲之?聖徵曰,湯劑,姑不可停止,而稍加變通爲宜,萬病回春中,有名爲四君子湯者,是兼六君子湯與補中益氣湯矣。此藥似合用,而猶未敢決定,退與諸醫,十分商議而陳達矣。應三曰,頭部脫着及出御外堂,皆有以受風致感,則不可不急速和解矣。柴胡六君子湯之屬,或進二三貼,以爲扶胃治痰,而兼使之和解,好矣。上曰,醫官之言好矣,而藥路,何可又改之乎?身不放過,勝於湯劑,兩三日欲爲姑停,以觀矣。命均曰,上敎好矣。數日姑停,而雖明日,如或覺其爲害,則卽爲下敎可矣。上曰,明日豈有效害之可知者乎?命均曰,近日連爲召對,引接儒臣,顧問講論,誠好矣,而或至侵夜殿坐,風寒易襲,且水剌過時,此可悶矣。今後則小小引接,每御此處,而必於水剌前後,量時爲之,加意於節宣之道,何如?上曰,此後則當依卿所達而爲之矣。命均曰,再昨下敎,縷縷百千言,辭旨之切實,固亡論已,追念舊臣,益勵聖心,凡在臣隣,孰不聳動感泣,思所以裨補聖德之萬一,而如臣不才,忝居此任,今已踰年,本末畢見,了無一言一劃,稱塞聖意者,臣尤惶恐。今以下敎見之,則殿下天資英睿,學問高明,亦旣洞觀乎義利公私之辨,而古語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殿下旣言之矣,則其行之,亦在殿下,以義利爲肯綮,是千古帝王道不得者,繼自今,惟當一意行之,而又得人以任之,則下款節目間事,自可推行而無所礙矣。若其明義利之本,不越乎《大學》之正心誠意,臣所欲陳者多,而神精昏昧,不能盡達矣。寅明曰,近來備忘之降,非一再,而未有如再昨綸音之眞切懇惻,瘖聾跛躄,莫不懽忻蹲抃,臣於夜中,伏讀數回,喜而不寐,亦有所憂於心者。喜者,喜殿下之將大有爲也,憂者,憂殿下之或未盡行也。以日昨三覆筵中見之,臺諫之言事,不類向來寥寂之時也,此後章疏之繼至者,必多矣。殿下,若淬礪奮發,終始如一,而悉採其可用之言而用之,則興衰轉危,在此一着矣。苟或不然,則臣民皆將曰,吾王前後下敎,非不切至,而未見有踐行之實,今之下敎,亦只是虛文而已。群情必一倍愁沮,國勢必一層隳落,再而衰,三而竭,此後則將鼓之不起矣。命均曰,吾君不能,謂之賊,而臣愚死罪,固未敢保殿下之必能行此,蓋殿下病處,終在於私勝,若不能超然遠覽,高出俗套,則未可以行此也。殿下,嘗論崇禎皇帝事,今又講陸書,而觀唐德宗行事矣。是二君,皆非致亂亡之主,而惟其私勝之故,畢竟如彼矣。上曰,大臣、重臣所達,俱爲切實,而重臣憂喜之說,尤有感焉,德宗奉天之厄,崇禎萬歲之禍,緣何以致之耶?重臣皆陳之。寅明曰,德宗之私勝,誠如大臣所論,惟私勝也,故又多疑焉。非不知人,而不能信用,非不用賢,而不能久任,李泌、陸贄,皆知其賢,而初亦用之矣,及聞盧杞、裵延齡之奸讒,則遂疑而棄之,至於陸贄,則斥死荒裔。崇禎皇帝,大類於此,初年之誅客、魏,赫然可觀,將、相,如孫承宗、袁崇煥,亦皆任用,一爲小人所間,便卽斥退。厥後今日所用之人,明日逐之,今日所爲之事,明日改之,以至於憸邪盈庭,百度棼錯,遂亡其國。蓋崇禎皇帝,聰察狷潔則有之,而厚重宏毅則不足,亦欲擇人爲國,而未得其要。大凡觀人之道,不一其規,或有脫略細節,而深識大體者,或有浮沈常塗,而能建偉功者,如此之人,類不能一遵繩尺,以求名譽,而二君,自以狷潔之行,欲人之皆中一彀,此所以終至於失人而亡國也。古之人君,卓犖奇偉,其事功之軒天地,耀簡冊者,時亦有迂闊處,時亦用抑志手,如漢高祖、唐太宗,是也。降及唐武宗,得李德裕而委任之,武宗,是麤豪人也。德裕,雖有才氣智術,而貪饕權利,儒者所不取,然君臣,相與有成,百年不臣之河北賊,能制死生之命,如臂使指,於此可見用人之道矣。上曰,欲立非常之事者,不可拘細行末節,卿言,固有弊,而實則然矣。寅明曰,臣亦知臣言之有弊矣。臣常謂取人當以才識,非才則無以辦天下之事,而非識則無以見其事之當否。古今,才有餘而識不足而敗者多矣,未有識有餘而不能立事功,全身名者也。故識又在才之上,願殿下,以此觀人也。臣之俄者所達,是聖人寧得狂狷之意也。上曰,所達好矣。諸臣遂退出。 ○癸丑十二月十二日申時,上御別儲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引見入侍時,左承旨洪好人,事變假注書徐命臣,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興慶曰,聖候數日來,何如?上曰,眩氣時有之矣。興慶曰,今日入診後,停止湯劑云,未知何故而遽爲停止乎?上曰,久服不效,故止之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奉審長陵,則所傷,爲引石,而一邊缺落,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厚二寸許,一邊則長六寸,廣二寸,厚一寸矣。上曰,聞中官摘奸之言,則犯奇花云,然否?思喆曰,奇花則不犯矣。上曰,所謂尺者,爲周尺乎?興慶曰,非周尺也,以木工營造尺,計之矣。上曰,傷處深乎?興慶曰,所謂厚者,謂其深淺也,深者,爲二寸許矣。上曰,如掌厚乎?興慶曰,幾如疊掌之厚矣。上曰,所見未安乎?興慶曰,未安矣。上曰,中官入來後,又有甲方引石缺落之報,其處所傷,何如?興慶曰,蓋當初釘琢之時,石理暗傷,冬氷春解之際,又爲浮動,仍致缺落矣。甲方所傷,亦如此矣。待明春,以油灰緊緊塡補,似爲便當,而或琢治其傍,使之平然,亦似無妨矣。思喆曰,臣與大臣,有所相議矣。傷處在於石底,塗灰之時,勢將自下仰塗,付之以紙,束之以繩,雖得一時之乾固,後日水入,則必更傷矣。今日塗灰,明日缺落,所見豈不未安乎?臣意則以爲,或以刀削,或以釘琢,滅其痕迹,似好矣。上曰,琢之則似深陷矣。興慶曰,然則稍待二月晦間日氣和解之時,塗之以灰乎?上曰,爲先塗之以灰,可也。思喆曰,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當此草樹茂密之時,如有爝火剝落,則不無燎原之慮。曾有順陵陵內烽臺,移設於他處之事,而陵官,以此論報本曹矣。今亦依順陵例,移之他所,未知何如?上曰,莫重陵寢火巢內,設置烽臺,事體終涉未安矣。卽爲分付道臣,來春奉審時,親審形止,使之移設於他所,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興慶曰,頗盛矣。至如草葉之類,亦不刈取,故樹木,心當漸漸茂密矣。上曰,陵官爲金聖澤乎?興慶曰,然矣。上曰,使之仍差本陵直長,專任守護之責,已有成命,而聞前日所去橡實,盡爲饑民所食云,分付該曹,海松子,多數下送,以爲廣植之地,可也。思喆曰,舊陵檜柏,使附近民,移栽於陵內,則似好,而凶歲饑民,亦似有弊矣。上曰,此時勞民,不無其弊,申飭陵卒,使之徐徐移植,可也。興慶曰,臣伏見啓覆日所下備忘記,首尾縷縷,以反躬責己爲主,至於公私義慾之分,言之尤明,此可見深造之聖學,自反之盛德,不勝欽仰感歎之至。然古語云,說時易,做時難。又云知之非艱,行之維艱。伏願殿下,不但爲辭說之美而已,必以躬行心得爲本,一心孜孜,惟日不遑,常如下備忘之時,則豈無其言之效乎?上曰,所言儘好,當各別體念矣。興慶曰,聖明在上,而如臣無似,忝居相職,此所以有有君無臣之歎也。備局次對,日雖爲之,不過文書期會而止,爲今先務,必須斥退如臣非才者,改卜賢德,以贊政化,是區區所祈望者也。臣非爲例讓之辭,自忝據是職以來,常切憂懼之念,故敢此冒達耳。上曰,予不言於啓覆之日乎?以予方寸,尙能自勉以圖治,而若過十餘日,則在位已十年矣。不待後日之見,而以今見之,已可知其不治之,甚矣。靜念厥咎,罔不在於寡躬涼德之稱,猶是例談也。卿之拜相,屬耳矣,毋爲如此過言,上下相勉,期於有成,是爲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夜二更三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亢星,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赤色。 ○李春躋啓曰,吏曹卽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褒貶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同副承旨柳儼,陳疏承批之後,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洪景輔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入來後,六承旨,持《大典》入侍。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纔已承牌入來,臣等當爲入侍,而預備翰林趙榮國,上番翰林李鼎輔,俱以吏曹參議徐宗玉批旨,諸大臣處傳諭事,分進史官,將無以備員。李鼎輔連爲催促,而日勢漸晩,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推移入侍,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東善君炳妻崔氏堂直上言,傳于李匡輔曰,觀此言則極爲無據,令京兆,定剛明官,摘奸後,書啓。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尹心衡,陳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收租案,趁歲前磨勘,自是定式,而近來各道,稱以都會官文書,未及修正,每於節晩後上送,年來經費,新舊不能相繼,諸道實結摠數,趁早磨勘,然後量其足不足,方可有預先推移區劃之道,而等待收租之際,自爾稽滯,雖欲變通,亦已後時莫及。今年則必於歲前,趁早修正上送之意,前後別關知委矣。今將歲窮,各道收租案,全無上送,已極未安,而至於慶尙、全羅、平安三道,則竝與年分摠數,而亦不修啓,累次別爲申飭之意,果安在哉?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三道監司推考,收租案,今月內上送之意,諸道一體另加嚴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等,俱以無似,忝居近密,未效惟允之責,徒切隨行之愧,而若其憂愛之忱,自倍於疎逖之臣。迺者聖上,於日昨召對,特宣心腹之諭,丁寧反覆,殆至數百千言,而責躬引過,求助來諫之意,溢於言辭之表。臣等,奉讀再三,相顧欣然曰,此誠吾君一治之會也。惟我殿下,念典于學,靡書不講,而獨於陸贄之書,惕然興感,渙發德音,而賜祭之命,至及於勸講之三相,殿下之意,臣等,竊有所仰揣矣。殿下,自卽祚以來,求治非不誠矣,接下非不勤矣,紀綱非不振肅也,言路非不恢張也,而十年之間,治效愈邈,百度解弛,整刷無期,群情疑阻,讜諤不聞,以至於歲饑財竭,天怒人怨,馴致委靡之域者,殆無異於奉天、興元之際,則陸贄之勤勤懇懇於章奏之間者,不獨爲當日之藥石,爲今日之對證,此殿下所以臨文自反,痛加刻責,思欲振已頹之綱,開不諱之門者也。況於危微之分,聖狂之判,義慾之別,三致意焉,而結之以變化氣質之工,尤有以仰聖學之高明,出尋常萬萬也。且臣等,於下敎中,未爲未治我實歉焉八字,益知我殿下善端之自然現發,已過之不爲掩覆,洞加開說,曾未慳惜,猗歟休哉。然而一時之感悟,或易,而日後之奮發,未易,文字之說出,匪難,而實心之做去,誠難。昔宋儒周敦頤之言曰,誠無爲,幾善惡,此誠格言也。殿下,旣知其未爲矣,又知其未治矣。此固善幾之動,而又不知其爲之之爲何道,治之之爲何術,則是殿下之心不誠,而行之不力故也。是與初不知之,無異矣。大抵殿下之病痛,不在於不知,實在於知之而不能改,改之而不得其道也。今雖絲綸炳若,旨意惻然,而又且因循荏苒,無少振作,雖欲振紀綱,而紀綱之不振,猶復前也。雖欲來直言,而直言之樂聞,未有實焉。將無以仰酬聖志,下慰人望,終使今日之下敎,爲紙上之空言,一場之文具,則今雖有陸贄之賢,其將袖手卷舌,只發無可奈何之歎,未知殿下,何以爲心,何以自勉?陸贄之言曰,知過非難,改過爲難,言善非難,行善爲難。臣儼,曾於丁未秋入對之時,以知行二字,縷縷獻戒,伏想聖上,記有之矣。臣春躋昨日疏中,亦以知行爲言,蓋致知力行,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今聖上,儻因此機,無少退托,勇往直前,勉勉不已,則吾東方億萬斯年之休,其將自今日始,伏願殿下,不以臣等之人微而忽之,千萬幸甚。答曰,累累勉戒,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資性巽軟,知識矇暗,極知不合於淸朝言議之任,而三覆體重,恩召在門,不得不黽勉承命,冒沒登筵,而生澁之態,言不盡情,寂寥之啓,事近塞責,臣猶知愧,人謂斯何,畢竟顚沛,固已料矣。昨伏見僚臺避辭,則乃以臣刪改忠淸監司鄭彦燮論啓事,盛加噴薄,張皇爲辭,至以不顧公議之嚴,含糊囫圇,作此苟且等說,詬辱臣身,殆無餘地,臣於此竊不勝駭歎之至。蓋臺啓之體,固宜簡嚴,而僚臺所論列,似不免支蔓,故臣果略加刪改。以世胤之狀請赴喪,尹㝚之遽置稟秩,有失嚴討之意,爲辭,則此與僚臺初啓,詳略雖異,旨意則同。或簡或煩,固無所關,而且臣與僚臺,未行會禮,則元無簡通之規,雖直爲傳啓,揆以臺體,固無不可,而私書相通,旣有前例,故臣果以僚席相敬之意,略及刪改之由而已。元非可否停當之意,則僚臺之許與不許,非臣所知,而今僚臺,有若臣書送而問其可否,待其答辭而決之者然,亦可笑也已。噫,惟彼僚臺,遲暮之年,乃能抖擻精神,振勵風采,鋒穎可畏,而如臣疲劣,一日居臺,瘡疣百出,末乃得此臺閣上難洗之醜詆,其辱朝廷,羞當世,爲如何哉?顧此情勢,決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而昨緣賤疾適苦,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持平宋敎明,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本館,凡有大小箚,毋論當參不當參,必簡問於行公僚員,例也。在家僚員,見其簡問而當參則參,不當參則不參,亦例也。而昨日館箚之上,不先簡問,臣不得與聞,似出於事在忽遽,未及周旋,而館規則至臣身而隳矣。臣不可晏然於職次,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存館規,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館僚金若魯疏本,以昨日陳箚時,不先簡問,有隳館規爲言,臣等,不勝瞿然。昨日之箚,只爲親承面命,書進六弊,而仍成短箴,隨箚投進,故臣等,意謂此非問議可否之事,事又不可稽緩,果未先事簡通於諸僚矣。今館僚,以此引嫌,其言固有所執,臣等,臨事疎謬,隳壞館規,至使僚員,陳章求免,在臣等私義,何可晷刻冒據於直次乎?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出禁門,臣等之罪,至此尤大。伏乞聖明,亟命鐫罷,以重館規,以安私分,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答判府事李□□箚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陳,字字切實,三復感歎,至於默誘之說,感慨極而不覺涕流也。小子不敏,豈不服膺?黃耉眷眷之戒,原箚留中,朝夕省覽焉。所辭兼帶,俱是閑局,卿勿過讓,亦勿引咎,其須善養,以副予意。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原箚,留中。 ○李春躋啓曰,因大臣陳達,江華留守李匡德,勿請牌招,各別催促辭朝事,擧條啓下矣。連日催促而無意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旣不請牌,則他無催促之道,從重推考,更加申飭,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令備局催促肅拜後,今日內使之辭朝。 ○十二月十三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諸承旨持《大典》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湯劑停止後,眉稜往來之候,近復,若何?上曰,少愈而往來之候,猶未祛矣。柳儼,以吳瑗、尹得和聯名疏,讀達,上賜批答。{{*|在日記}}李匡輔曰,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因修撰金若魯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匡輔曰,副提學徐命彬,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副修撰兪㝡基,卽爲牌招,推移入直,何如?上曰,一體牌招入直,可也。{{*|榻前下敎}}李春躋曰,朝臣由暇,以遠近爲差等,自有其限。諸司庶官,受由過限,則該曹例請改差,而若侍從及堂上以上,則不爲關由於該曹,故受由下鄕者,多不上來,由限雖過,而亦不動念。《大典》給暇條,初無侍從、堂上區別之事,而雖以卽今言之,宰臣之受由下鄕,過限不來者,亦多,宜有一番定奪,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受由過限之罰,只施於該司庶官,而獨不行於從侍、堂上乎?頃者尹東源、尹鳳九等,該曹,以由限已過,啓請改差,儒者則宜不用此例,故欲還下而未果矣。此後則方帶侍從及堂上以上諸臣之由限,依法典一體擧行,可也。洪景輔曰,如是則欲遞其職者,不無故犯之弊矣。柳儼曰,前則受由過限者,或以縣道陳疏,而今則旣有禁令,故反爲無端留滯,亦極未安矣。上曰,爲臣子者,故犯國法,則將焉用此臣子乎?侍從、堂上由限已過,則直令該曹草記,而以覲親下鄕有親病者外,縣道疏不得爲之事,亦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春躋曰,奬廉,乃所以懲貪,今當飭勵之日,尤宜申明舊典。淸白吏、先賢、戰亡子孫,勿論嫡衆,擇其可合者錄用,昭載《典錄通考》,近又變改,只用嫡長,而各別錄用之敎,徒歸文具,廉者無所勸,而貪者無所懲,殊甚慨然矣。上曰,所達是矣。如勳臣之支孫,一倂錄用,似涉太濫,故曾因兪拓基陳達,雖令防塞,而每都目申飭者,便成文具,誠極寒心矣。匡輔曰,淸白吏,久未抄選,如故判書尹趾仁,自上每有嘉奬之敎矣。表表可選之人,若命抄選,則似好矣。上曰,所達則好,而淸白吏之子,未必皆淸白,觀於李復淵可知矣。其令備局,勿論淸白吏子孫與他人,以淸白聞於時者,大臣則薦二人,備堂六卿則薦一人,可也。柳儼曰,死者,謂之淸白,生存人,謂之廉謹矣。以廉謹爲目,則當薦朝士,而至於士子,似不可以廉謹薦之,或以孝廉爲薦目,則似無妨矣。上曰,同副承旨所達,是矣。曾經守令之廉謹者,大臣及備堂六卿,各擧二人,而分付八道道臣及兩都留守,以孝廉著稱者,使之各擧一人,可也。{{*|出擧條}}上曰,孔子曰,必也使無訟乎,使無訟,是王者之道,然旣有決訟之政,則亦不可怠忽。雖以《大典》所載者觀之,每節季刑曹、漢城府、開城府、掌隷院堂下官決訟道數,啓聞三朔內,漢城府、掌隷院,小事則三十道,大事則二十道,刑曹,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准者,降一階,而近來此法之不行,亦已久矣。各別飭勵,申明舊典,可也,而開城府則勿拘道數,宜矣。{{*|出擧條}}上曰,堤堰之灌漑,其利甚大,而設置堤堰司,使之專管,申飭矣,果爲申飭而有效驗否?洪好人曰,堤堰之利於民者大矣之敎,聖敎誠爲至當矣。修築貯水,則雖値旱乾之歲,堤下蒙利而農作,故以戶典所載觀之,堤堰破毁處,每歲修築與否,守令,報觀察使、都事、敬差官,覆審時,亦入於檢察條目中,而近來外方,全不致察。非但不爲修築,又不禁其堤內之割耕,旣不禁其四邊割耕,則貯水不得盈滿,堤下沓,未得廣蒙其利,雖或修築,若不禁其割耕,則與破堤堰無異。此皆由於道臣、守令、都事、敬差官不善檢飭之失,依法典各別申飭于諸道,以爲一一修築之地,堰內割耕處,更爲申嚴禁斷,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開春不遠,自備局,分付各道,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曰,臣亦以堤堰事,有欲仰達矣。堤堰尺量之內,民多起耕,故本官,至爲倍收地稅,此雖出於禁耕之意,而亦非申飭改修之本意矣。南中則有堤堰處甚多,故堰下則雖値旱乾,能免大歉,堤堰之利如此,依該房承旨所達,各別申飭,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曰,以法制言之,京外各司,多不遵行,而臣以戶房該掌,亦不能考見戶典矣。上曰,以不能考見戶典爲達者,可謂質實,而今日之使之持《大典》入侍者,非出於執頉。然當此修明舊典之日,其在飭勵之道,不可以置之,承旨推考,可也。洪景輔曰,臣等,各有該房職掌,而亦不能考見,戶房承旨,旣以此被推考之罰,則雖推考薄罰,宜無異同,同被罪罰,宜矣。李匡輔曰,臣曾以修明舊典之意,有所仰達,而其時一番覽過矣。今則茫未記得,而亦不能更攷矣。雖推考薄罰,不可異同,同爲被罰,宜矣。柳儼曰,臣聞有諸承旨持《大典》入侍之敎,始推《大典》,則皆落帙不齊,故取來玉堂冊,臨時披閱而入侍,以此言之,平日不能考見之失,臣亦不免矣。上曰,然則諸承旨,一體推考,可也。{{*|出擧條}}洪好人曰,農者,天下之大本,使民以時,不奪其時,爲帝王之政,而今此戶典第十二板中,耕種須早,除草須勤,守令勸諭,且助不給,勿差役,勿徵發等語,皆是法典所載。且守令辭朝時,或有別諭之端,而近來外方守宰,勤慢各異,或有奉行惟勤者,或有慢不擧行者,而雖以差役徵發等事,言之,每患有奪農時之弊,方農一兩日之失時,其弊,誠不少矣。卽今歲除不遠,春開在邇,飭勵諸道,申明舊典,以爲考勤慢褒貶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開春不遠,各別飭勵諸道方伯,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臣則待罪禮房,當以禮典中事,仰達矣。禮典各樣題目,如祭享、科擧、喪禮等事,皆是卽今應行之典禮,而其中儀章之紊亂,甚矣。朝服之金冠梁數,胸背之雙鶴雲鶴,皆有等品,而近來則三四品,亦皆服着一品之金冠胸背,有違典禮之本意。至於婦女服色,初無定制,故閭巷之奢侈特甚,中人、常漢輩女人紗羅綾緞,惟意服着,此所謂倡優下賤,得爲后飾者也,不可無別樣禁斷之道,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章服則人皆備置未易,品服之未有分別,不是異事,猝難定式施行,而啓覆時,有欲爲下敎之事而未果矣。曾有或不着胸背而入侍,黑團領或着白色靴事,飭勵之事矣。今番入侍,無胸背入侍者,事體未安,申飭,可也。{{*|出擧條}}匡輔曰,惠恤條,有曰,士族之女,年近三十,貧乏未嫁者,本曹啓聞,量給資財云,而近來則此法廢而不行,恐非祖宗朝制法之美意也。嫁娶,人倫之大事,處子,以家貧而終不出嫁,則誠爲感傷和氣之道,申飭該曹,如有年近三十,貧窮特甚,未得出嫁之處女,則使之陳達,量給資財,趁卽婚嫁,實合於當初法意,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頃者,申飭,而終無擧行之事,前後該曹堂上,竝推考,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孝行卓異之士,曾令京外薦擧矣。道臣則間或薦擧,而京兆,則無一人薦擧之事,自近及遠,可也,而王化之所及,反不如道臣之治矣。此予歉然處,而往事勿說,此後則自京兆,分付五部,每歲末薦擧啓達,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宣廟朝以前,專尙經學,故名公鉅卿,多出於鄕儒明經出身,而近年以來,科擧專尙製述,經科則視不如進士,故科目之擧子,爭趨倂儷之文,至於經書,多不看讀,文學之甚衰,職此之故耳。自今後,設科時,製述罕出,以明經取士,而區劃之道,專尙爲之,則文章、學術,可以竝進矣。上曰,所達好矣,而以解釋文義觀之,製述者,反勝於經工者,亦多有之,此由於文勝之弊也。柳儼曰,以《國朝榜目》觀之,從古名賢,多出於製述科擧,不必以經科專尙,而以別試設科,好矣。上曰,以別試設行,好矣,以講經浮費爲難,故每以別試爲庭試,而擧子輩,亦爲厭苦講經,不願爲別試,而願爲增廣庭試矣。此後則非大歉之年及不得已之外,以別試,勿設庭試之意,申飭該曹,可也。李春躋曰,以講經時浮費言之,十分從簡爲之,則其所虛費,豈至大段乎?景輔曰,武才之勝於古者,亦由於工匠之精造弓矢,故武科之多出,亦未必不由於此,今後則武科,規矩峻定,宜矣。儼曰,前古則以單技設科,而近來則三技取二技,故出身甚多,而亦未及收用,多有怨望抑菀之事,峻定規矩,以爲精抄,似宜矣。上曰,所達是矣,而規矩猝然峻定,則擧子輩,怨望尤甚矣。李匡輔曰,以六兩言之,雖軟弓,精緻善造,則矢能遠去,雖强弓,不爲善造,則矢不遠去。柳葉箭二中,則雖平日善射者,亦難得中,雖不善射者,亦或偶中。至於騎芻一中之科,則太歇,人皆易得,而其中片箭,尤難矣。洪景輔曰,以兵典驛馬條言之,闕下立代馬,以靑坡、蘆原兩驛馬,立之,而近因年凶,馬不喂太之故,驛馬瘦瘠,特甚,致斃之數,亦多,而自本曹馬價,不卽出給,故未得趁時買立,傳命之際,每患苟簡。臣於頃日鞫坐往來時見之,則所謂上等馬,無異卜馬,莫重立代之馬,如是虛疎,事甚可慮。申飭該曹,未立代者,卽爲給價買立,瘦瘠者,亦令添價改立,爲宜矣。上曰,驛馬如此,將至於不得傳命矣。洪好人曰,近來立代驛馬,不能成樣云者,該房所達,誠是,臣於昨年秋冬間,待罪騎曹,深知其弊矣。未立代之馬,皆是差備馬,而若値京外動駕之時,則皆入於龍大旗標旗等差備,誠不輕而重矣。差備馬之價,多至百金,或八九十兩,少不下六七十兩,則貧殘馬戶,渠何能辦立,而該曹,亦不肯給價,以致趁未備立,事甚非矣。申飭該曹,使之給價代立,竝與疲殘馬匹而各別喂養,以爲傳命時無苟簡之弊,爲宜矣。上曰,依爲之。景輔曰,驛馬濫騎,自有其律,而今則以濫騎被罪者,絶無,外方豈無濫騎之弊,而不過匿不以聞之致,亦爲申飭諸道,或有濫騎者,則這這摘發,依法科罪,何如?上曰,雖侍從人,若濫騎,則察訪,亦豈不爲直狀啓耶?李匡輔曰,參下察訪,則枚報營門,以爲轉聞,而參上察訪,則直爲啓聞,故曾有參禮察訪,以故參判李澤濫騎事狀聞,自朝家,施以徒年之律,臣亦於年前,以被拿閫帥濫騎事,陳達,崔命柱徒配矣。察訪,若以濫騎啓聞,則朝家,豈無用罰之理乎?此皆由於匿不以聞,而濫騎,無現發之事矣。上曰,竝皆申明飭勵,可也。{{*|出擧條}}景輔曰,以兵曹跟隨條言之,跟隨之法,自有人名定數,而近來此法,亦不行。諸上司及闕內諸司官員傔從,無數闌入,殊非嚴禁中之本意,分付該曹,依法典各別申飭,何如?上曰,其在嚴闕中之道,決不若是,各別申飭該曹,而或有犯禁之員,則自重臣以下該曹,直爲草記,該曹若不申飭,則政院,請推該曹堂郞,可也。柳儼曰,兵曹郞廳,元無前導之規,而近來兵郞,皆有前導,此是謬規,亦爲禁斷,何如?上曰,騎郞,有器具而然矣。申飭該曹,使之勿立前導,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臣代察刑房,故敢達矣。刑典決獄日限條,大事則限三十日,中事則限二十日,小事則限十日,隨其輕重,定以日限者,可見祖宗朝重獄囚之意,而近來舊法不行,獄囚之決,不以日限。臣頃於典獄摘奸時見之,則或有經年未決而滯囚者,殊非定日限之本意,今後則大小獄事,以日限決折,申明舊典,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飢饉癘疫,其爲民害,一也。連歲凶荒之餘,卽今癘疫,又爲熾發,誠甚可慮。此由於時氣失節,當此冬月,閭巷有染病,頗多,來春之漸熾,可知。朝家於飢民則設賑救活,而於癘疫則雖有惠民署,元無救療之事,此非《大典》中令月令醫官救療,而題給藥物之意。本署藥物,不過爲提調應求之資,自今各別申飭,依《大典》所載,窮民之不能辦藥物者,令月令醫官救療,而題給藥物,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雖有惠民署,而實無惠民之義,故前後下敎,申飭矣。更加申飭,可也,而該房承旨,亦爲知悉,自該署若無奉行之事,則提調,直爲請推,可也。柳儼曰,窮民之貧不能買藥者,自該曹盡爲備給,則決難支當,病人之在於活人署者,使之盡給藥物,救療之地,宜矣。匡輔曰,自前規例,只救療活人署出病人矣。上曰,同副承旨所達,是矣。凡事有限節,然後爲可行之道,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禁令解弛,而自憲府,亦無出禁之事者,慮或有人言,故皆以不出禁亂爲事,都民無懲戢之事,僭踰之風,大成矣。上曰,憲府之不出禁令者,有所懲戒於向來朴胤東事而然也。景輔曰,如此之故,禁令寂然,而中人以下,皆着裮衣及驄帽子,略無顧忌,殊甚可駭,以爲禁斷,宜矣。上曰,亦不可猝然行之矣。禁令一時申嚴,則都民不能支當,而先正臣趙光祖,爲都憲時,男女分路云,此豈由於禁令而然耶?聖人曰,導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其本也。正風俗,惟在於務本,如右末節,姑置,可也,而刑典中當修明,而未能修明者,亦令申明,宜矣。李匡輔曰,禁府罪人金浹,卽故兵使金洙之庶從,以洙之妾淫奸事,見囚,而一次例刑之後,更無加刑之事,殆過半年矣。渠雖曰庶孽,其本則士族也,作此淫亂之事,風敎所關,罪不容赦,而偃息獄中,豈非可駭之甚者乎?上曰,律則輕云,然否?柳儼曰,律文緦、功以上親淫奸,乃爲絞罪,而此則無服,故其罪輕云,律名則不可低仰矣。金浹事,人多傳說,而其罪犯與否,臣等,何可的知乎?但該府屢經日次,一不擧行,則似當有申飭之道矣。上曰,前後判義禁,竝推考,此後則不踰日次,嚴訊取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同律度量衡,自是聖王制治之美政矣,度者尺也,量者斗也,衡者稱子也。京中則工曹,外方則營鎭,每於秋分日,例爲烙印以置,雖私用者,亦皆收聚烙印,以爲通用之地矣。近來此法漸弛,所謂度量衡輕重長短大小,各自不同,故牟利輩,以此憑藉,以致富益富,貧益貧,民不堪遣,自今更申舊法,各別申飭,犯者繩以重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律度量衡,此是堯、舜之政,而其本則有在矣。不務本而務其末節,豈可倣聖王之治乎?向來大小衡子,使之均一,而樞中,實以炭末,苟不能務本,則弊隨生焉,莫如務其本也。柳儼曰,苟利於民,則雖末務,豈不爲之乎?上曰,旣已下敎,而以外方言之,糴糶之斗,各殊云,豈非可異之事乎?洪景輔曰,務本之敎,聖敎至當,而至於舊典所載之事,則雖末務,亦當修明也。柳儼曰,臣以勸桑之意,曾已陳達蒙允矣。此入於七事,而守令,曾無奉行者,誠甚慨然矣。大抵我國之人,不服土産,每以他國華侈之物,競務豪奢,亦由於土産之不足也。今宜更加申飭諸道,此後監司、敬差官,以擧行之善不善,爲守令勤慢,則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大典》考課條,有宗親及大小人員,凡一會,稱病不進者,司憲府、宗簿寺,檢擧啓聞論罪之文。臣嘗以諫職陳疏,請擇殿中御史,申明此法,而大小朝儀,監察,元無糾檢之擧。至於望闕禮習儀,則班列尤不成樣,來參者,不過雜職之類,誠極寒心,宜有各別飭勵之道矣。上曰,夫子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所謂位者,虛位也。望闕禮,則中官,書啓進參之員,而其他權停禮,如文武科放榜之時,或命人見之,西班則只品卑宗臣,東班則三品官爲班首,非夫子過位之意也。此後則使司憲府、宗簿寺,一依舊典,各別飭勵,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門生之登科者,多則以其師爲加資,而古法則無之矣。若行此法,則似不無冒濫之弊,京外儒生,師弟姓名,成冊置之,本曹或有科第,多出於其門生,則加資其師長,而不然則罷其法,可也。柳儼曰,以門生之登科加資者,絶少,只有故大司諫李鳳年一人,以門生之多登科第,加資,而此則有實效云矣。李春躋曰,童蒙敎官講習之規,近來亦廢而不行,此當申飭矣。上曰,無擧石而紅顔之事矣。李春躋曰,今因抄薦廉謹之敎,有可達者矣。故獻納金斗南,廉節卓爾,五典州郡,而甔石屢空,以安州牧使,在任身歿,而篋無遺衣,氷蘖之操,古今所罕。曾在先朝,有子孫錄用之命,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收用其子弘錫,官至直長,而今夏,其夫妻遘癘,醫藥粥飮,不能自資,俱不免因餓而死,支子雖存,而香火不繼,此卽擧世之所共惻傷者也。故府使李明浚,故參議李秉泰,皆以廉節,建白贈職,而金斗南則只緣無人建白,終闕褒揚之典,其子始仕,旋又夫妻俱歿,其可矜愍矣。上曰,曾無贈職之事乎?李匡輔曰,無贈職之事矣。臣亦有目見而惻傷者。故應敎李顯謨補外龍岡時,臣亦待罪西邑,而相距十餘里地,故聞其病重,馳往見之,則危劇之中,其爲言,但曰立朝以來,自以爲出入經幄,輔導君德爲心,而至於黨論,則必不欲染跡矣。以黨論得罪於君父,黜補外邑,病將垂死,而此心更難辨暴,死難瞑目云。此言誠甚矜惻,而數日後身死,故臣看檢歛襲,則身上所着之外,無一件衣袴。顯謨,卽故參判李濟之子,李濟,官至平安監司,顯謨,亦屢經郡邑,而貧窶如此,近聞其家屬窮餓,將不得保存云矣。上曰,李顯謨事,心有所殘忍者矣。聞李宗城之言,則顯謨之言,亦若此云,而黨論之世,有所爲則其跡終近黨論。自在桂坊時,予知其爲人之樸質,而至於外補而死,思之慘憐,故其後補外人輕釋,懲於顯謨而然矣。今聞承宣所達,其廉可嘉。顯謨之子,有年長者乎?匡輔曰,顯謨有三子,而長子成中,年近三十,爲小科一等矣。上曰,金斗南淸白,則予已知之,當問於大臣處之,而李顯謨則贈職,似過矣,其令該曹收用其子,以示予惻傷之意,可也。{{*|出擧條}}柳儼曰,臣有區區所懷,故敢仰達矣。臣之事殿下,亦已多年,殿下常時,薄漢唐而慕三代,故臣下之所期望者,亦不在於漢唐,而以今日政令治效觀之,亦有所不及於漢唐少康之時,故欲以愚衷,一暴矣。卽伏見下敎,則此是前所罕有之盛德事,而至治之幾,當自今日始矣。然人君治道,不在於綸綍,只在於擴充德行。若未能擴充,則徒歸於空言無實之科,而殿下今日之奮發,聖志必堅定,終不必消沮,然臣之區區所望,則益須勉勵,以至聖益聖之道矣。今以國計民事言之,無一可恃之事,而亦無擔當世務者焉,或者有人不能用而然耶?今日之事勢,泛然做去,則不可轉移矣。殿下,反求最所難行之事,斷然躬行,而以正臣僚,臣僚之不遵行者,正之以罪,則臣僚,孰敢不遵行乎?卽今國儲空虛,經費不繼,故不得督徵窮民,而民不能支堪矣。孔子曰,道千乘之國,不過節用而愛民,則是節用,爲愛民之本矣。亦願殿下之最難節損處,截然行之,則臣庶亦可以仰體,而財用自裕,氣像妥帖矣。上曰,所達如是眷眷,當各別猛省矣。洪景輔曰,臣等逢此盛際,已極榮幸,而愚夫愚婦,亦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柳儼之所達,誠甚切實,伏願殿下,體念而躬行,俾得終始之無間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未肅拜,執義韓顯謩未肅拜,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申思永、宋敎明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署經。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崔命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其所撕捱,旣無義意,則每違召牌,徒傷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都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事,亦爲申飭。 ○備忘記。人臣事君之道,設有痛迫于心,君父開釋之後,分義所在,不敢撕捱。況往事被誣,上下共知,內外職名,事體尤間,而居留,雖與方伯有異,便是外任。當日辭朝之命,若補外而處之,則終不動念,今亦日晩,亦無皂白若此,此後補外之人,亦以效此慢命,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江華留守李匡德,從重推考,使之趁卽肅謝,仍爲辭朝。 ○徐命臣出使,代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備忘記。江華留守李匡德,累次嚴敎之下,敢守固執,終不應命,事之無嚴,莫此爲甚。甲山府使除授,明日內辭朝,時任府使,遞bb付b京職。 ○沈益聖在外,代以曺允濟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李重震爲獻納,李潝爲副應敎,申晩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尹得和爲修撰,金九衍爲司僕主簿,韓陽令楹,加明義,鎭川守松,加明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趙國彬、薛昌垕、玄起鵬、田雲祥爲副護軍,以金瑞龜、金相箕爲副司果,以安相徽爲副司直,以李聖檍、李光躋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金聖運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胸膈痞塞之症,入冬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僉知中樞府事李明遇,以老病之人,方在鄕廬,末由上來肅謝云。西樞雖是閑局,不可一任其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新除授副應敎李潝,校理申晩,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江原道寧越府推考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弑主罪人李萬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應敎李潝,校理申晩,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臣於臺地,前後忝叨,已有年所,臣之本末長短,伏想殿下,俯燭無餘矣。昔者登臺之初,已招巽懦之誚,則到今志氣已頹之後,尤無足言,其所慙恧,有倍他人。頃伏見筵敎,則歷擧卽祚九載間未治之由,反覆發歎,仍及臺閣媕婀之成風,引以爲咎。噫,我殿下求諫之誠,若是勤切,而居言責者,惟以含默爲事,未嘗聞古直臣風采,此固衰世之徵,宜殿下慨歎於此者也。臣自奉此敎以來,竊不勝慙悚之至。顧今臺閣出入之人,皆是新進,則殿下臨御以後,寂寥之臺,臣實爲首,如臣疲軟無似者,忝居耳目之任,不能發一言,徒貽聖躬自責之敎,是乃臣必遞之一端。且夫臺閣處置,不敢以私好惡,容於其間者,蓋以公議至嚴而然也。數昨前獻納安相徽之初避也,臣果以旣得臺體等語,爲其請出之目,乃於筵中,以其句語不襯當爲敎,筵話甚秘,雖未得其詳,臣誠惶悚,繼之以訝惑也。彼諫臣之劾論黃晸者,旣有所據,則請其出仕,臺體則然,臣何可恐涉偏護,强置之於落科耶?臣若早聞此敎,則固不宜容議於臺臣之再避,而緣臣聾瞶,晩始得聞,縮伏自訟之際,今因憲臣處置,召牌儼臨,臣怵畏分義,不得不黽勉趨詣,而旣以處置間事,致勤聖敎,則臣之處置不公之失,益著於此,在臣廉義,又何敢復當憲臣之處置乎?旣不得處置,則其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司諫崔命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節屆大寒,凝沍頗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停進,已至多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湯劑進御當否,更爲議定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停藥之後,眩氣,於兩昨之間,姑不更作,復觀數日,入診宜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呈辭入啓外,執義韓顯謩,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褒貶持入,上前開拆,吏、兵判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甲山府使李匡德除授事,承傳。 ○以黃海監司朴師洙癘疫狀啓,傳于李匡輔曰,方當隆寒,癘疫尙未止息,心甚悶焉。各別救活,俾不至於死亡事,回諭。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爲虎囕死狀啓,傳于李匡輔曰,囕死人,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軍兵料,準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癸丑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今癸丑春夏秋冬等,司宰監、內瞻寺gg內贍寺g、五部,今癸丑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提調、都提調、漢城府堂上,有故,竝不得磨勘。至於司䆃寺,則去壬子秋冬等,今癸丑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之多遷轉,有難考績云,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訓鍊院所報,則本院官員今癸丑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其時官員,皆已遷轉,不得憑據等第,依例入啓蕩滌云。依近例勿論,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各陵、殿、四學童蒙敎官、通禮院、歸厚署、圖畫署、禮賓寺、典醫監、典牲署、司畜署、惠民署、東南關王廟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及司譯院官員等,今癸丑春夏秋冬等褒貶等第,以入,而宗廟署、社稷署、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承文院、成均館、校書館、觀象監、奉常寺、掌樂院、內醫院、東西氷庫、東西活人署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領事、提調有故,不得一時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二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軍器寺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寺提調有故,不得一體磨勘,而訓鍊院官員等癸丑春夏等褒貶等第,因本院堂上有故,不得磨勘矣。今則其時官員,已多遞易,勢難追勘,竝爲蕩滌云。依例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典獄署郞廳等矣,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金後衍,典獄署提調該房承旨洪尙賓,有故,俱不得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臣金取魯,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部郞廳、五部官員、四山監役官等今春夏等褒貶,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曾已頉啓矣。今則其時官員,已多遷轉,依前例蕩滌,而其中戶曹所磨勘五部官員褒貶,及工曹所磨勘四山監役官褒貶,亦一體蕩滌之意,分付戶曹、工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三公意啓曰,本府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臣沈壽賢,纔遭服制,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有司堂上三員內,二員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及常平廳郞廳,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臣沈壽賢,纔遭服制,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臣沈壽賢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臣命均有身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東善君炳妻崔氏當直上言。傳曰,觀此上言,則極爲無據,令京兆定剛明官摘奸後,書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蹲冒此久,疪釁百出,被廊廟之嚴斥而拜章請譴,遭管下之詆誣而露狀陳辯,此外到底抵觸,尤悔孔多,一場狼狽,特早晩間事。獨聖明,一向假借,不聽臣之早自罷去,日昨別諭辭旨,奬勉過隆,尤非賤分所當得者,臣誠惶誠感,不知死所。惟宜不計顚沛,益思盡職,以圖萬一報稱,而顧臣自入冬以來,疾病轉劇,火鬱於上,則面烘唇焦,喉舌且爛,痰滯於中,則膈煩腹脹,肢末亦痺,睡不交睫,以夜爲晝,此皆任重務煩,勞精疲神,以至於此。而臣粵自嬰弱,已罹奇疾,以孱軀爲藥裹,中經喪憂,轉成虛損,以參附,續性命。今於衰謝之際,添此勞火,補、瀉兩難,醫工却走,如非閑住靜養,殆必日就澌滅,以臣弱疾多病,五十之年,在臣雖亦上壽,惜死貪生,自是常情之所不免。且夫蘭菊荊蒺,物分姸媸,人殊愛惡,而乃若天地雨露之所以覆燾滋育,無間彼此。今臣汚賤,雖無所比數,聖明在上,卽天地雨露,獨不均施燾育之澤,而俾遂遞解之願,少延歲月之命耶?臣久欲瀝誠哀號,以冀矜聽,顧爲病情所困,不暇締構文字,屬又考績事重,忍死封啓,遂又轉添寒感,伏枕委頓,神思昏殆,語無倫次。惟聖慈哀憐,俯察微懇,亟命鐫遞臣職,俾殘喘少延,職事無曠,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病雖若此,藩臬重任,豈可輕遞?勿辭察任。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伏蒙聖上愍覆之恩,一息尙今支延,諸般痛苦之勢,雖似稍減,而只是爲年歲所壓,四肢不屬自己,喘急日以益甚,懍懍如下山之日,終無復回之理。臣之所自悲者,十載殊遇,千古無兩,而來住近京之地,將不得一瞻威顔而死,瞻望象魏,日夕涕泣。不意聖明,仍廷臣疏辭,令諸大臣,以常日心上之䌤綸,卽今民間之疾苦,作爲冊子,書進一通,而病臣,亦與於其中。臣於是,誠感激聖明奮發求治之至意,而臣稟性昏愚,本無才識,中罹奇疾,以忘之一字,爲治病之藥石,凡於一切世務,未嘗經心,此意曾於甲辰初見君父之日,旣已悉陳矣。今去甲辰,已十年,知覺亦已耗盡,私家凡百,亦不了了,而加以今年,疾疹綿延,至於今日者乎?雖欲杜撰芻蕘仰塞明旨,將無構成文字之望,臣之負國,至此益甚矣,不勝俟罪萬萬。然有一說焉,典誥謨訓,載於經,治亂興亡,著於史,從古求治之道,舍此二者而奚以哉?十年筵席,殿下之講經史者,旣已遍矣,而凡於政令施措之間,未聞有一分實效,此則殿下體行之有未至耳。臣於前後,或以除去文具,以實心行實事,或以治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爲言者,良以此也,惟願聖明,更加留意焉。今此冊子書進之命,雖新於耳目,殿下經史,旣不能得力如此,則今於諸臣所進,恐難有以補於治化,若然則此事,亦爲文具之歸,臣竊悶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觀卿疏,往者所患,已爲勿藥,心甚欣喜,而咫尺江郊,尙未一見,缺然良諭。疏中所陳,辭雖簡而勉戒切實,深用感歎,而亦覺歉然,可不惕然而服膺焉?卿須益加安心善養,副予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執義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每一除拜,輒增辜戾,此豈臣之所得已也?從前情勢,猶屬第二,目下疾病,實有難强,日前館職之冒肅,夫豈可强而然哉?三逋召命,再速吏對,繼以辭單還給,責勵甚嚴,問備之罰,至及喉司。臣於是震懍隕塞,罔知攸措,敢自以爲,寧一拚死祗謝,粗伸惶恐之忱,而退伏瘝闕之誅,則雖卽滅死,少安分義,亦可以呈暴實病於衆覩之地,乃爲萬不獲已之計,而伊日前後推挽,拜跪不成之狀,闕庭諸人,莫不爲駭,臣追思至今,慙惶未已。蓋臣風痰之疾,素有根委,轉就沈痼,劇歇靡常,自近以來,醫治乖方,流入於左右環跳之中,環跳,卽腰脚屈伸之樞也。痛苦日甚,飮啖漸減,家內動作,亦須於人,以此症狀,豈有出入邇列之望,而臣誠意淺薄,未能上孚,疾痛之呼,輒歸飾讓,臣之暴實,只待死日矣,寧不慼哉?移拜中承之命,又下於日夕俟罪之中,今以闕啓,召牌下臨,擔曳病軀,隨詣闕下,敢貢短疏,自外徑還。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許鐫改,仍命有司,重勘臣前後罪犯,以肅頹綱,不勝萬幸。臣伏見日昨召對時,所降文字,十行絲綸,誕敷心腹,懇惻切實,丁寧反復,至誠求助之意,溢於辭表。此必聖明,於淸燕突奧之上,眷顧艱虞,點檢身心,惕然興感而發者,此所謂藹然善端之萌耳。苟能擴而充之,無少間斷,則何有於爲國哉?臣誠感歎,不能自已,試就明敎中數事而略言之。噫,紀綱之頹弛,臺閣之媕婀,實爲今日危亡之兆,有識之竊歎,久矣,聖明責躬之敎,不亦至矣乎?雖然振紀綱,本不在於法令刑罰之間,而實與開言路,有本末相須之勢,以言乎《大學》中工夫,則開言路,是修身以上之事。振紀綱,是齊家以下之事,苟使言路通,而衆善咸集,治理公明,則所謂振紀綱,不過擧此而措之耳。昔我宣廟,嘗以紀綱之未振,臨筵發歎,先正臣李珥告之曰,紀綱之在國家,若浩然之氣在一身,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非一事偶合於義,而可襲取之也。須是朝行一義,莫行一義,義積乎身,仰不愧而俯不怍,然後浩然之氣,充滿流行,紀綱亦然,非一朝發憤而可立也。須以公平正大之心,施之政事,直必擧,枉必措,功必賞,罪必刑,則紀綱自立矣。先正之言如此,則於斯二者,本末之所在,可知矣。然則當今之事,莫先於開言路,而聖明,旣以前日之訑訑,自責之,以臣愚昧,固知無事於仰勉,而朱子之言曰,知得如此爲病,則便不如此是藥。誠願殿下,因此悔悟之端,乘此奮發之機,從今以往,痛祛病根,實踐力行。凡有言者,狂妄而不可用,則置之而已,毋如前日之摧折,毋如前日之詬斥,毋如前日之竄逐。言可用則雖過於切直,惟當誠心翕受,毋或面從而心厭之,毋以其人之疎賤而忽棄其言,毋以其跡之同異而先疑其心,用捨從違,惟其言之善惡,則虛己來諫,不過如斯而已,不如是則拒人之遠,奚止千里之外也?聖躬之闕遺,前後言之者,不知其幾,臣請姑擧其大者而申言之。徵討亂逆,欲其嚴正,而無容私意也,折受宮庄,欲其無廣,而以紵民用也。辭令則欲其簡嚴,而重王言之體也。恩禮則欲其愼惜而無屑越之弊也。英氣害事,沈潛不足,則欲其加意於本源之功也。聰明自恃,輕視群下,則欲其益懋於明理之學也。若言端本之治,則實亦不外乎此,而殿下,必不能聽納於前矣。今當轉移之一大機會,不必捨此,而別求新求之言,於此數者,虛受而猛省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夫萬化之源,豁然灑然,正大公平,以之施之於政,措之於事,左右前後,無不得宜,則先正所謂紀綱之自立,實在於此,而徯志從欲之治,可坐而致矣,豈不休哉?更願聖明,深留意焉。嗚呼,聖敎所謂銳於前而退於後,泛言之,不過曰始動而終怠耳。以言乎春秋,則不至晼晩矣,以言乎志氣,則不至摧頹矣,不識殿下,胡爲而然也?方寸已傷之敎,殿下之經歷,何如也?藥院問疾之批,聖候之違和,何如也?臣固知聖敎云云,似不得不然,雖然衛武之九十箴儆,實爲自强不息,致治得壽之本,則豈非聖明之所當法者乎?衛武及耄,猶尙如此,則況殿下之今日乎?臣於前冬講筵,敢以敬之說,略陳愚見,以爲治心治疾祈天永命之方,實在乎此,乞以一字,作爲丹扆之符矣,或者聖明記有之否乎。不勝眷眷,今復獻焉,更願留心焉。仍念臣,性本鈍拙,素乏言論,屢叨臺端,固不敢冒出,而若其可言而不言,則多矣。今於聖敎之下,惟當引罪之不暇,而乃敢以常談死法,迂疎不切之言,仰塞明旨,以應文具,其亦惶愧之甚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大略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褒貶開拆入侍,吏、兵判同爲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柳儼,以奉朝賀崔奎瑞上疏及黃海監司朴師洙上疏,告達。上曰,崔奉朝賀,方在城外耶?柳儼曰,時在江郊矣。上曰,承旨書批答。柳儼書之。{{*|原疏、批答,在日記}}李匡輔曰,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各房,無留院公事矣。上曰,吏、兵批褒貶,開拆,可也。李春躋曰,殿閣陰冷,終日殿坐,不勝悶慮,衣袋,從厚加進,何如?上曰,已厚進矣。柳儼曰,狀啓判下及疏批,小臣出去擧行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洪景輔,以吏、兵批各司褒貶封啓,開拆。上曰,各司草記及頉狀,先爲告達,可也。李春躋、洪景輔,以各司草記及頉狀,次第告達。{{*|在日記}}上曰,頉狀啓下者,次次入之,而吏、兵房,各以褒貶等第,互相告達,可也。李春躋、洪景輔,先以吏、兵曹褒貶等第,告達。上曰,兵曹佐郞李宗延,以査檢有詳,爲題矣。兵曹有何査檢之事耶?尹游曰,有餘丁色,而多有可以査閱之事,而該郞李宗延之査得者,頗多且詳矣。上曰,武兼守門將之題以中考者,以不參於褒貶而然耶?游曰,雖受由,不參,亦置之中考矣。上曰,漢江別將之下等,亦以不參而用下耶?游曰,以其常時不善擧職,而且士人之沈江渰死者,不能拯得,故置之下考矣。上曰,各司褒貶,以其名下懸註者,達之,可也。上曰,如典醫監官員之類,雖中,何妨乎?金在魯曰,亦有陞次之規,而居中則不得陞次矣。上曰,司譯院官員,如彼其數多,而終無可使之人,我國不善勸奬而然矣。柳儼曰,尹淳,爲本司提調時,勸奬,故其中人才,或有長進者云矣。上曰,金景文,作庶人耶?尹游曰,景文之向來被罪,因其渠輩中猜忌而然云矣。上曰,如渠之輩,不是異事矣。洪景輔曰,李㢸,方在罪囚中,則廣興倉褒貶,似不當以日淺,懸註矣。上曰,李㢸事,旣在於去月,則等第,宜以此懸註,而泛書日淺,殊極未安,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道褒貶上送書目,入於封皮中者,或有之矣。金在魯曰,以爲自政院開拆,故同入皮封者,或有之矣。洪景輔曰,忠兵褒貶營將等第,以治民爲題目者,有之,而營將之治民,似非本題也。上曰,然。上曰,如各營隊長之上中下,不必盡觀,察其名目闕遺處,可也。上曰,鄕軍門實仕懸來,則仕滿者,自該曹有錄用之道耶?尹游曰,仕滿之類,有加資之規矣。上曰,朔寧郡守宋秀良,豈非鄕文臣乎?金在魯曰,非文臣,是蔭官,故判書宋昌之子也。上曰,驪州牧使李漢弼,以曠廢官務,吏橫民怨,居下矣。漢弼,頃以上京圖遞,申飭下送,而道臣之置諸下考,未免曲循其願矣。京畿監司申昉,從重推考,漢弼則頃有忠臣子,異於他人之敎,則豈敢必爲圖遞乎?事極無據,下考未准限之前,雖軍門,勿爲檢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興郡守李道顯,飭勵下送矣。爲治剛猛云,知人甚難矣。在魯曰,道顯素以剛猛有名矣。上曰,永春縣監朴師休,誰家人也?柳儼曰,錦陵君朴弼健子也。上曰,頃者豈不催促下送乎?李匡輔曰,以其父病,不得下去云矣。上曰,報恩縣監尹敬龍題目,有坐壓獷俗之語,報恩人心,本來獰惡耶?金在魯、尹游曰,以其新有變故而云然矣。柳儼曰,忠淸監司鄭彦燮褒貶等第中,只有居下一人,而乃是受由求遞之人。且其他題目,殊欠嚴明,監司鄭彦燮,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貶目居下,遞出於圖遞之官,題目之不嚴,果如同副承旨所達,而若專責尙嚴,則此亦有弊,日後過嚴不異矣。洪景輔曰,京畿水使元弼揆,忠淸水使朴璜,全羅左水使李命祥,統制使金潗,黃海水使閔思淵等邊將褒貶啓本,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全羅監司趙顯命、江原監司魚有龍褒貶啓本中,守令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黃海道殿最中,安岳縣監趙彦彬題目,以循良之治,民口皆碑,爲目矣。頃於陵幸時,以木碑事,有所申飭,而近來立碑,作一弊風。至以民口皆碑,爲題,口碑雖有古語,碑之一字,不可書之於等第,監司朴師洙,推考,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中,楊口縣監李景琦,以吏治無疵,松禁頗疎,爲題,而置之中考,獜蹄縣監金相圭,以病雖妨務,民不爲咎,爲題,安峽縣監洪樗,以往來雖頻,事務無曠,爲題,而竝置之上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關東守令,有何多事,而病或妨務耶?至於往來之頻,尤有弊端矣。{{*|出擧條}}尹游曰,全羅右道及江原道邊將居下者,只是月松、法聖兩處,而法聖僉使,則以他事今方拿來,月松萬戶,亦方瓜遞,而只以此兩人,置諸下考,事近塞責,江原監司及全羅右水使之事,極甚不當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江原監司魚有龍、全羅右水使具侙,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全羅右水使具侙,邊將褒貶啓本中,群山鎭僉使金世鼎,以禁令雖緩,盡心修擧,爲目,而置諸上考,金甲島萬戶柳壽彭,以雖乏可稱,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松禁雖緩,修擧舟楫,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梨津萬戶金兌運,以雖無顯疵,松禁頗緩,爲目,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中,丑山浦萬戶朴技雄,以雖乏才能,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而亦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金兌運,以下考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道殿最中光陽縣監朴東亨,則以崇飮有謗,損體亦多,爲目,則此是純貶而置之中考,似是以堂上,故不用下等,然殊無嚴明之意。高敞縣監李萬興,則以病旣妨務,求遞甚懇,爲目,豈有求遞甚懇之貶目乎?事甚未安,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可也。李春躋曰,龍安縣監金鼎臣,和順縣監具萬喜題目,亦致勤點下,監司趙顯命,推考,何如?上曰,旣命特推,不必更爲推考矣。{{*|出擧條}}上曰,許晶,以善治有名耶?金在魯曰,許晶,以廉簡稱之矣。上曰,固城縣監許錫之居下題目,太近切迫矣。夏等貶題,宜遞而置之矣。其後尤爲不治,可知矣。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中,都事褒貶書題目,而不書等第,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慶尙道殿最中,機張縣監權{{!|𥛚|⿰礻啇}},以侍從作宰,邊民聳喜,爲目,侍從作宰,尤宜觀其治績,而治績則全不擧論,未免疎忽,監司金始炯,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咸鏡道褒貶中,土官如審藥檢律耶?尹游曰,北道營吏,名以土官矣。上曰,下考與罷黜之之罰,孰重?金在魯曰,下考之罰,重矣。上曰,鍾城府使之與北兵使相爭者,過矣。至於觀過知仁之題目,尤爲過焉。欲爲處分,而爲慮鍾城數遞之弊,未爲之矣。李春躋曰,前江華留守李瑜,雖已遞職,殿最旣不封進,又無頉狀,難免疎忽之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統制使金潗殿最啓本,皮封則書以一度,而內有四度,莫重啓本,如是誤書,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統制使金潗殿最啓本中,天城堡萬戶林大樹,以松禁、邊務,俱爲平平,爲目,而濫置中考,事甚未安,統制使金潗,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加德僉使,大鎭耶?金在魯、尹游齊對曰,加德,自是大鎭而時任僉使裵泰期,曾經防禦使,而年已老矣。上曰,黃海道守令褒貶啓本,上之。李春躋,以啓本奉進。上曰,鳳山郡守嚴慶遐題目,倘革來弊之倘字,似有欠矣。弊邑得重者,何意也?金在魯曰,似是得君重之意也。尹游曰,如鳳山之弊邑,以有望文臣差出,則可以鎭定矣。上曰,雖武臣如李義豐者,豈不善治耶?柳儼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受由,執義韓顯謩陳疏入啓,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退待。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上曰,知道。都憲之呈辭,已知其不爲行公,故給由,而呈辭捧入,未可知矣。李春躋曰,三牌不進,則事體不可不捧入矣。上曰,然。春躋曰,都憲呈辭,則雖已捧入,而勳臣,亦豈有不行臺諫之理乎?柳儼曰,監察茶時,出去,分付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洪景輔曰,監司有故,不得封啓,則都事頉啓,兵使有故,則虞候頉啓者,自是規例,而今番平安監、兵使,旣有拿命,則都事、虞候,所當各自頉狀,而都事則以監、兵使不得封進之意,狀聞而已。虞候則終無擧行之事,都事之兼擧兵使頉啓者,旣有侵官之失,虞候之不爲頉狀者,難免失職之責,平安都事鄭熙普,平安兵虞候朴鍵,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北道權管則皆以舊勤,因次爲之耶?游曰,然矣。上曰,南虞候朴敏信,以法外推奴,爲目,而置諸下考矣。其憑公營私之狀,極爲可駭,不可以下考而置之,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之法,甚重,而北兵使具樹勳殿最啓本,虞候、評事,旣書職名,而不爲着銜,事體未安。虞候、評事,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北兵使具樹勳殿最啓本中,在德堡萬戶林潤夏,以職事雖勤,老病爲害,爲目,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皮封,書以四度,而所入,只是三度,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今日之使之入侍者,有意矣。守令之能否,欲爲採問,而以十考十上,抄啓觀之,二人外,無作宰者,前後申飭,便成文具,而爲官擇人之道,亦無之矣,而以鄭敾之十一考觀之,可見其純褒也。金在魯曰,以十考十上,亦不可必其善治,而中間雖或有中,亦有善治者矣。尹游曰,承此面敎,敢不盡心奉行,而兵批只用舊勤,因此遷移,而卽今邊將之窠,只是十三窠,而舊勤之類,至於五十餘名,出六之類,亦二十餘人,而無虞候一窠,都目雖欲爲之,無可奈何矣。金在魯曰,窠滿絶無,出六者甚多,而無貯闕之事,故大政,雖有速行之敎,而不得爲之矣。柳儼曰,觀南中沿邊,則自前守令,文武間,無擇送之事,故治不成樣,民心極惡,便作全棄之地,誠甚可慮。自今申飭該曹,以遠薄之地而各別擇送,以鎭邊民,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是前後飭勵者,而終無實效矣。金在魯曰,今之國勢,至於莫可收拾,而一自大誥之後,殿下之奮發圖治者,如是勤摯,臣民孰不欽仰,而下敎中,過者偏過,恕者偏恕之敎,尤好矣。伏願殿下,益加反求而自得焉。至於三相致祭之典,實出於殿下至誠眞實之心,講學之益,可以見矣。而奉朝賀崔奎瑞疏意,誠甚切實,此等之言,不以實心而體念焉,則雖好言日積,而有何益乎?殿下以實心圖治,則臣下,雖無狀,亦當仰體奉行,而至於外面微文,則雖不爲,無害矣。上曰,奉朝賀疏批已諭,而重臣所達切實,當各別加意矣。尹游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而亦有進銳退速之戒矣。伏望殿下,常存此心以求治,則其於爲治何有,而章奏之間,或有嘉言善謨,則擇取省察焉,則當有益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矣。金在魯曰,江華留守李匡德,特除甲山,纔已發送矣。從前兩都陞拜之人,未赴任而遞,則還收加資,而或因陳達,移遷內職,則仍授其資,例也。此則雖是移遷,罰補外職,事異常規,何以爲之?上曰,旣以不爲應命,用罰斥補,則所謂皮之不存,加資,當還收矣。{{*|出擧條}}在魯曰,李匡德之撕捱,固然,而自上催促,太近迫急,終以不應命,遠補甲山處分,終是過中矣。上曰,李匡德之終不應命,終是非矣。渠雖有至痛之事,洞然開釋之後,宜不可撕捱,況當日內辭朝之命,便同補外,而終無動念,其固執,予已知之,故欲令拿處而未果矣。補外甲山者,不以罪之也。近聞邊方,王化不行云,故送李匡德,使不行之王化,欲行於甲山,果出爲民之意,而匡德之才,不可展布於一小邑,所謂割雞焉用牛刀者也。今此斥補,非惡匡德而然也。尹游曰,李匡德之自前撕捱者,以其見論,不合於時,故有所自劃,而其所見,則全出於爲民也。江留之不爲應命,亦有意而然也。匡德才識,宜置於廟堂,邊邑遠補,處分過中矣。上曰,匡德之短處,亦豈不知,而其才則不可以一小邑,展布矣。至於廟堂,則以其輕銳,似有弊端矣。尹游曰,近來摠管無故行公者,絶少。海興君橿,則以情勢難安,不爲行公,益興君溫,則再度呈辭給由後,旋卽出仕矣。因筵敎還爲引入。申德夏,則以承宣所達,以爲不安,而亦不行公,鄭壽期,受由下鄕,尙不上來,故摠管番次,殊甚苟簡,故宋寅明,方帶劇務,而入直摠府,事甚可悶矣。□□□則其弟海春,旣已復職而出仕,則元無難安之情勢,而至於益興君及申德夏,則其所引嫌,不是異事,竝遞差。鄭壽期,則申飭已久,尙不上來,極爲未安,而方當飭勵之日,決不當若是,罷職,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軍號已下,省記當入,而玉堂番次,互相推諉,尙無入直之員,省記姑留之意,敢達。上曰,事體未安,玉堂從重推考,承旨之以姑留省記,仰稟,事體亦甚未安,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旣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各道啓本微稟先入,似由於啓本之浩多,而有違於持公事入侍之例,退出之際,兩承宣,若對擧而出,則筵席事體,亦似未安。當追後出送,而煩稟則不可,該房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未時,有兩珥。申時,日暈。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受由,執義韓顯謩未肅拜牌不進,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豐君楙、李普赫、韓範錫爲副摠管。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李潝,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六日,元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應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李潝,副修撰兪㝡基等箚曰,竝引嫌而退,不有僚議,輕改措語,所失在彼,於我何嫌,刪改啓語,見非物議,揆以臺體,勢難仍在,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持平申思永,司諫崔命相,竝命出仕,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依啓。 ○十二月十六日未時,上御別諸廂。召對入侍,參贊官柳儼,侍講官李潝,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李潝讀自右冀寧奉宣勅旨卿及諸學士,止五板固當不俟終日不勝管窺願效之至。上曰,下番讀之,兪㝡基讀自右冀寧奉宣聖旨,止八板其餘差序遠近。上曰,承旨讀之,柳儼讀自右賊泚稽誅,止十二板右欽敍奉宣聖旨。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右欽叙齋中書,止進果瓜訖。潝曰,唐德宗,播越奉天也,其時形勢,豈不危急慘酷,而陸贄之陳戒,如是眷眷不已矣。臣以戊申事言之,凶賊之排布設施,陰秘且大,而百姓無一人從賊者,蓋由感戴於朝宗朝累仁積德,殿下之聖明,而目今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窮財匱,危亂在卽,以此世道,非大奮發大振作,則不可以挽回矣。伏願殿下,鑑古而念今,轉危而爲安焉。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加意也。潝曰,苟非凶人,則豈無誠於奉公,而職在近密者,其責尤深矣。臣等以無似,忝居近密,而誠意淺薄,未能孚格於上心,故或有陳達之事,則自上疑之以偏私,有所懷而不能仰達者甚多,私自隱歎矣,聖明亦何由俯諒乎?柳儼曰,我國與中原,規模不同,故漢唐之君,雖有暴虐之主,害民不已,而無時急之害者,以中原浩大,民物殷阜,故害之及民,不如我國之迫且急也。我朝祖宗朝積德深仁,豈可等比於漢唐,而我國,無如瓊林、大盈庫之類矣。唐之租庸稠,自戶部主管,而外方貢獻之物,皆入於內儲,故此陸贄所以驚痛者也。我朝中間創設內需司,因循至今,雖不能革罷,而各別申飭于該司,以內需司所關之事,俾無貽弊於民間宜矣,國有私儲,實非美事也。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潝曰,臣伏見備忘,求治來諫之意,溢於辭表,私自感歎,而竊惟國之存亡,係於言路之開閉,故陸贄之眷眷其君者,亦在於此矣。臣極知惶恐,而因文義有所懷,故敢此仰達。臣之頃者補外,以權瑩事獲罪,黜補遠惡之地,只有生往死歸之慮矣。意外天恩曲加,遽承召還之命,臣之感祝,容有其極,而臣之所自歎者,以臣言之不能見用,而權瑩,尙在罪謫中矣。臣言苟得見用,則設令臣,雖不得宥還,何恨之有乎?方今聖上,旣切來諫之誠,則以言獲罪者,先施恩霈,以廣開言路之道爲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如權瑩輩之甘心私黨,有干王章者,豈可謂以言獲罪乎?今此所達,未免營護,此實儒臣之自勉處也。柳儼曰,權瑩謫行時,臣相見於中路,責之以偏論,得罪於明時,則渠之所答,亦非出於護黨之心,而所見適然,以至獲罪,惶恐云矣。此等之類,以施疎滌之典,似無妨矣。上曰,如權瑩者,本性已誤,政如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不可取實,而以今番備忘辭旨,諸臣若及見,則有弊矣。予初見陸贄奏議,惕然興嘅者,實由於本心之藹然,在廷臣僚,亦當以藹然本心奉行,可也。儻或不覺初非,而挾雜私意,則此非備忘之本意。自甲辰以後,備忘皆以時象說去,而今此備忘中,不言時議二字者,出於脫略時套,實有意而然也。潝曰,承旨所達,出於原情恕罪之意,而臣之所爭執者,以摧折臺臣過中之故也。上無發落。柳儼曰,唐屈於藩鎭,宋屈於外寇,明屈於宦寺,而漢之西京則屈於外戚,東京則又屈於宦寺,歷代之衰滯gg衰替g,各有其漸。明太祖創制之初,廣置相位,操縱宦官,此法僅行二代之後,旋復相位,有嚴崇之禍,宦侍則有劉{{?|⿰金菫}}之亂,當初設法,非不好矣,而末終之弊,至此之極矣。唐德宗,亦以英明之主,不克己私,故不能用陸贄之言,奉天之亂,唐幾乎亡矣。看書之際,究其興廢之由,觀其善惡之別,可師者師之,可戒者戒之,引古而反今,則當有益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焉。儼曰,以蕭復事觀之,亦由於唐德宗,强察而然矣。此雖小事,其弊則大,人君任人之道,當勿疑而已。上曰,德宗之疑蕭復非矣,而直言于陸贄者,豈非信陸贄乎?第其不能用陸贄之言,而明則罔惑,辨則罔冤等說好矣。柳儼曰,德宗之初,得李泌、蕭復者,蓋謂知人,而不能大用者,以私意所蔽故也。如唐德宗、文宗、隋文帝之聰明强記,足以有爲,而只以私意壅蔽,未成治道,終至於國隨以亡。以此觀之,明雖有餘,私意未祛則不可以爲治。竊惟殿下之求治,可謂勤且摯,而一私字,不能淨盡於方寸之間,故政令施措之間,不能盡循於天理,治未食效,此由於學問之工夫,不能至盡而然也。大抵無根本工夫,則血氣方盛之時,聰明强察,足能做事,而及夫血氣已衰,愛欲漸長,氣不能勝欲,事不得如初,以致中塗之廢者,蓋由於學工之未立本矣。伏願殿下,當此好機會,益加勉學之工,以遂有爲之志焉。上曰,當各別猛省矣。柳儼曰,以唐德宗時言之,奉天之亂,唐室幾亡,而以有一陸贄故,賴而不亡矣。才不世出,人材何可多得,而得一人,則足以了一世,人材之渺然,未有甚於近日。以殿下備忘間觀之,臣僚之姸媸,宜莫逃於聖明之下,擇臣僚中最賢者,任之以事,則治可從欲矣。上曰,所達是矣。兪㝡基曰,臣之病狀,時未蘇完,不得已强登筵席,而文義亦未能仰達,蓋以病神昏而然矣。上番則以開言路爲達,承旨則以得人才爲言,臣亦有懷,故敢此仰達。臣於日昨,伏見備忘,辭意懇惻,無非至誠求助中出來,臣不勝感歎,欲以一言,仰答明旨,病中神思荒昧,雖未能明白敷陳,其大要則不過開言路進人才之道矣。噫,殿下特降大誥,思聞草野潛伏之言,此固出於虛受之意,而第近年以來,以言獲罪者甚多。殿下眞有至誠求言之意,則如此之類,似當首出疎釋,而其中權瑩,固如上番所達,宜在宥赦之科。不但權瑩,凡係以言獲罪者,或問議於大臣,或斟量其罪罰,可放者放之,可移者移之,如此然後,始可得廣恢言路之大助矣。至若進人才一款,俄者承旨以爲,臣下之賢否,自上可以俯燭揀用爲達,而臣意則不然。此亦當付諸在下者,使之精選而用之,恐非人君之可以主張也。近因都承旨所達,有孝廉廉謹抄選之命云,若至公抄選,則豈不好乎?取人之法,莫如薦法,另飭薦主,使之務主公嚴,各進其才,則豈無其效乎。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焉。柳儼曰,善善而不用,惡惡而不去,至於善惡同歸之境,則有妨於奬拔人才之道,使之薦人,亦近文具,聖心一悟而洞澈,則賢邪可以別矣。伏願警省焉。上曰,是矣。柳儼曰,玉堂旣已入侍,當爲處置,而箚子亦爲同入矣。上曰,箚子業已入之耶?儼曰,已入之矣。上曰,宋敎明之改刪啓語也,簡問而爲之耶?柳儼曰,不行相會禮,則無簡問之規矣。儼曰,輕爵祿之臣,勝於干進之人矣,而李匡德之不爲應命於江留者,其所執是矣。以其不應命,至補邊邑,處分過中,實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濰、沈錥在外,持平申思永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成範錫連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注書成範錫,纔已違牌坐罷。假注書李光躋,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故發遣將校、軍兵,使之搜捕,而另加嚴飭,期於必捕矣。豹一口,捉得於崇陵主峯後近處,已爲進納,而得接捉虎將官手本,則一豹捉得之後,更無他虎跡云。當此極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涉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祿試射日次,故試官昨已擬望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今十八日退行,而望單中,日字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朴鳳彩,當爲嚴刑,而因其妻尹氏上言,啓下本府矣。未及回啓之前,不得施刑,已有前例,今此朴鳳彩稟處,有姑爲停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虞侯朴敏信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敏信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李義壁,以平安道點馬事出去矣。今以復命,假內乘趙榮恒,依例減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備局坐起,近甚曠焉,金吾開坐,亦不逐日,飭勵之意焉在?更加申飭各司,回啓遲滯者,亦爲另飭,而違牌之弊,猶若前焉,事甚未安,竝與呈告而各別嚴飭。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疋立之。 ○備忘記。見卿久矣,方當飭勵,欲問治道,豈忘頃日書進數條之故哉?兼欲見卿,卿於明朝入來,用副予意事,遣史官傳諭于李奉朝賀。 ○備忘記。來住江郊,今已多日,尙未一見,缺然曷諭。深冬嚴沍,雖難起動,豈無三寒之隙哉?卿須俟日少解,扶以入來,則慰缺然而聞老成,卿宜諒此至意事,遣史官傳諭于崔奉朝賀。 ○假注書李光躋啓曰,臣承命馳往于西小門內奉朝賀李光佐所住處,則爲行先祀,往在其宗家,故追到傳諭,則以爲千萬意外,史官夜降奉宣恩諭,感激流滯gg流涕g,不知所達。臣宿病轉添,神識耗盡,實無以對揚明旨,而第當謹依下敎,待朝入闕,以竢進退之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情跡兢危,衰病沈綿,前後起居之班,一未趨參,吉月朝服之朝,久已曠廢,杜門屛伏,省衍養痾,飾巾待盡,世念都灰矣。乃者,伏聞殿下,誕發德音,播告中外,深陳旣往之悔,以開來諫之路,虛心二字,尤是好消息,臣伏讀驚喜,再三玩繹,此殆國家轉危爲安之一大機會也。瞻望欽仰,只誦太平萬歲而已。繼而近侍之臣,來宣聖諭,令臣作爲冊子書進所懷,臣尤不勝感泣激昻之至。臣雖庸陋,若其惓惓願忠之誠,自謂不後於人,雖不命其承,況復聖意勤摯,導之使言,豈不欲竭其愚衷,畢陳狂妄之說,而自念臣之負犯至重,尙未蒙勘處,長在席藁待命之中,其何敢徒恃寵眷,刺口論事,自陷於放肆無嚴之科乎?矧又素患痰病,轉輾深痼,胸膈痞悶,呼吸急促,戶庭之間,須人起動,寢食之節,漸覺減少,實無以收拾精神,指陳時宜。反復思量,經營屢日,而卒不得構成文字,臣罪至此,萬殞難贖。只望殿下,於聽言發號之際,堅持此悔悟之心,推而廣之,無事不然,自治日新,改過必勇,使世道丕變,是非不淆,則垂死賤臣,亦將與有榮矣。然其不應明命之罪,終不可倖逭,乞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彰其慢,以整新化,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箚中日新必勇之句,辭簡切實,深用感歎,可不體念焉?所患若此,予用念焉,而明朝,召休致諸大臣,問議國事,卿恙若此,尤用缺然。卿須安心善攝,其勿引咎,待差追詣,以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人臣事君,身非己有,而惟上所命,雖蹈赴湯火,亦所不辭,則有召輒承,恪供職事,卽其常分,苟或不然,而敢有托疾自便,惟事偃逋者,此其罪宜如何?若論臣向來負犯,誠萬死不足以贖其罪矣。而特荷天地父母,過加涵覆,畢竟勘罷,乃用末減之典,而曾未浹旬,旋復收敍,又豈千萬夢寐之所嘗及者哉?臣於除旨之下,驚惶震惕,愈益感激,卽擬起身床席,扣謝天陛,而在臣私心,餘悚未已,有不敢自同無故,晏然出脚者。如臣無狀,蒙被殿下罔極之bb恩b,致位至此,了無塵露之酬,而不幸嬰疾,惟筋力奔走之願,亦與心違,前後恩除之乞解,所以爲辭者,一則病也,二則病也。每一拜章,自訟猥屑,及奉批諭,彌增惶蹙,如欲捨病不言,出而陳力也,則又豈有一分可强之勢也哉?蓋臣此疾,與衰俱甚,而及至今年,則倍傷於喪慘與暑濕,輾轉反復,益成廢物之狀。頃已略暴於秋官辭章,則今不敢復事覼縷,而只以數年以前入侍時言之,左攲右歪,蹣跚隨衆,扶戶捫壁,顚頓就列,龍光咫尺,全沒敬謹,目視手指,莫不代愕,如此而尙可以追逐班行乎哉,如此而尙可以出入殿陛乎哉?似此籧篨之形,歲殊月甚,回視往歲,不啻倍矣。雖欲匍匐進身,如昔之爲,其路罔由,啓覆旣迫,寒感又重,尋單請急,夫豈不已於可已也?顧以大臣、近臣,前後據實之言,而獨未蒙天日之垂燭,荐被不忍聞之嚴敎。噫,臣於年來,固無別般情勢,而亦嘗怵分畏義,間間力疾供職,則固未可謂一例廢仕也,而乃者違命,特以癃廢之劇,萬無一强故耳,臣又何心,故復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臣誠平日事君父不誠,有以致然,只自慙惶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有不可得。俯仰跼蹐,生不如死,爲臣今日之願,惟有追勘積逋之罪,仍許歸身舊廬,自靖而已,尙安敢飄纓結綬,更復抗顔於朝列,以益無嚴之罪也。且臣積感彌留之際,新添下血之症,似痢非痢,注瀉無算,不省人事。設令臣,無此新症,原來癃廢,其不能自力供仕則決矣。敢暴肝膈之懇,仰溷黈纊之聽,儻聖慈曲賜哀憐,亟賜鐫削,俾得隨分飮喙,以盡餘生,則死日生年,惟隕結之是期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以病爲辭,其涉太過,卿其勿辭行公。 ○十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克綏齋。召待入侍,參贊官柳儼,侍講官李潝,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潝讀,興元解姜公輔狀五板訖。上曰,下番讀之。兪㝡基讀,自又答姜公輔狀第七板訖。上曰,承旨讀之。柳儼讀,自興元論請優奬曲環所領將士狀,止第九板訖。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又答論蕭復狀十板訖。潝曰,第一板,朕本拔擢,將爲腹心,今却如此云者,恨姜公輔之不爲奉順也。德宗,以英明之資,私意未祛,終不可有爲者如此,故以陸贄之忠諒,亦不得孚感格非,此誠千古之鑑戒處也。上曰,所達然矣,而腹心者,卽股肱之意也。柳儼曰,輔相爲股肱,出納之職爲喉舌,諫諍之官爲耳目,其元體則係於君上,而以人之一身喩之,股肱不仁,喉舌不通,耳目不明,則此是病人,其受病之源,則在於臟腑。由此觀之,股肱耳目便利開明之本,只在於殿下之一心矣。上曰,其言切實。潝曰,第六板,心不虛則物或見阻,意不誠則人皆可疑云者,誠格言也。虛心然後,可以通物情矣,誠意然後,可以祛疑私矣。伏願殿下,此等文義,玩味而體驗,則可以心虛而意誠,達物而祛疑矣。上曰,所達甚好,各別體念矣。儼曰,第三板涓涓之變桑田,燄燄之燎原野者,涓涓之水,豈非至小,而積流不絶,則能至於變桑田,燄燄之火,豈非至微,而燒而不滅,則以至於燎原野,自微至大者,有如此矣。不以小善爲無益,不以小惡爲無害,省察於一動一靜之間,小善之事,積而躬行,則優於天下,小惡之事,斷然不萌,則惡自祛矣。上曰,然。儼曰,我國朝臣,從古無面諛者,皆以輔導君德上納諫,而自上,亦每以加意猛省等語賜答矣。此亦便同文具,採納其切實直諒之言,殿下所不得不切己至私處指陳者,殿下容受而痛改,則有進德爲治之益矣。上曰,當各別猛省矣。上曰,謀呑衆略,有過愼之防,明炤群情,有先事之察等語,此與向來指陳六弊相同矣。儼曰,作事發言,諒始終而爲之,庶無言行各殊之弊矣。殿下因陸贄《奏議》,乃有興慨奮發之事,而以書六弊於屛簇,左右觀省,此實盛德事也。毋與同歸於向來十四句詩之書壁而無效也。上曰,言甚剴切,而亦覺歉然,當各別猛省矣。儼曰,我國不如中華,仕於朝者,皆是喬木世臣,故爲國之誠自別,而其不得志,則怨國之心,亦倍切矣。以此之故,向來逆變,皆出於世家失志之類,而其中干犯餘孽,終不可以恩革其心矣。如思孝、圻、垓之輩,雖屢用寬赦之典,渠等豈有感激之事乎?我國規模,與中原不同,一有罪犯,則宜用極律鋤治可也不能以恩惠感化矣。上曰,承宣所達有弊。若一切用極律,則其流之弊,亦將至於如鏡黨之事,而以戊申逆言之,皆出於世家,以其患得患失,無所不至而然,初非出於怨懟君父而然也。壬寅殺戮後,予以爲以小工夫,不可制其時象,故前後處分,極甚要略,而弼夢之所以爲逆者,渠豈有怨懟於予之事乎?以患得失無所不至之心,貽禍於君父,其本則在於私相鬪鬨矣。卽今入侍諸臣,不過六人,而必各自有務勝之弊,而自小至大,則其弊無窮矣。儼曰,自小至大,其禍將至於殺戮,故不軌之輩,圖免其死,以至謀逆,其旣痼之禍心,猝難變革矣。時方蕩平,毋論彼此,多有攻之者,而臣則以爲莫如蕩平矣。前日之睢盱相視者,今日則合席好談,使無彼此已甚之患者,視古可謂蕩平矣。上曰,雖合席好談,而其中則相遠矣。儼曰,如權瑩、閔亨洙、申處洙之類,殿下之用罰太峻,故渠等亦不無咈鬱怨望之心,而衆心亦難鎭定矣。是非則不可不明,而今則以至於渾圇無別之域,蕩平初定之時,爲國者不過數三人,豈有其黨與乎?近來前後之攻斥蕩平者,毋論彼此,欲專勝專取之故也。伏願殿下,勿撓於此等議論,而惟患蕩平黨之不多也。上曰,黨字有弊矣,蕩平則豈有黨乎?以爲是非者,非予今日之臣子,而以多聚蕩平爲主,則亦有渾淪之弊,有心之事,以無心之事,自然革去可矣。所謂物格而知止,豈非此乎?儼曰,卽今時勢,與當初有異,假令殿下,春秋晼晩,志氣向衰之後,所以維持世道者,苟不如今日,而有中塗潰缺之歎,則日後之憂,有甚於已往矣。上曰,予之志氣,雖向衰,而維持世道之心,終不衰矣。潝曰,承旨所達我國與中國有異云者,事有然矣。我國則世祿之臣,形勢盤據,雖有不軌之事,而未易知得禍階潛滋,以已然之事觀之,如思孝者有之矣。儼曰,元八之亡命,臣則不以爲關係,以其根本之不得究覈爲慮矣。戊申討逆,多有不嚴之事,脅從者,雖用寬典不妨,而魁首則一切嚴覈究治,可也。上曰,承旨若究得,則予不用寬典矣。漢武征胡,以至漠南無庭,而五胡亂華,秦皇焚《詩》、《書》,而吾道復明,豈可以王者之威嚴,其能禁之乎?當治其本而已矣。儼曰,如是撓貸gg饒貸g,則亂逆之徒,何可以懲戢乎?嚴討之典,不當如此矣。上曰,予非爲撓貸gg饒貸g,以爲戊申處分不嚴云,故下敎者如此矣。㝡基曰,承旨所達,大體似然,與臣之迷見,多有不同者,敢此仰達。我國士大夫之黨論,爲百年痼弊,此是必亡之兆,而昔之所爭,不過斯文是非,今則是非轉爲忠逆,彼此互相稱逆,國是不定,逆者是何等罪目耶?春秋曰,人臣將則必誅,又曰,先治其黨與。今若不辨忠逆而渾淪不問,則豈非大變,而何可爲國乎?其中朝臣之黨論,識者憂之,況於武弁乎?卽今天災時變,罔有紀極,武弁各自分朋,則他日之憂,有不可勝言矣。上曰,非予使然,此由於朝臣之互相黨伐故也。㝡基曰,殿下俄以戊申之逆及弼夢輩爲逆,此非嫉怨君上,由於偏論患得患失之敎,臣愚死罪,恐不然矣。毋論其嫉怨與否,爲逆則一也。以此亘古所無之凶逆,而謂之由於黨論,其可以緩懲討耶?今有一獄事,則老論惟恐其不嚴,少論惟恐其不緩,殿下,亦每務行寬典爲心,殿下雖欲以仁惠,使自感服,而梟獍之類,豈有革面改圖之理乎?至於承宣所達,盛稱蕩平之效,而惟恐蕩平黨之不多等說,進之於君上者,柳儼甚非矣。旣曰蕩平,則寧有黨之可論,而勸君上以惟恐蕩黨之不多者,道理未安矣。上曰,十九下敎,已諭大綱,予則執此而已。柳儼曰,臣得聞有一人,來到禁府門外,以秘密事,有所告請現禁府堂上云,而禁府羅將,以往告捕廳之意爲言,終不告於判金吾,故厥漢,自金吾門外,不往捕廳,仍爲逃走。自捕廳今方譏捕,而終無形影云,所謂秘密事者,必是告變,而羅將之不卽告於判金吾,使莫重可疑之人,因致中間逃走之弊者,誠甚可駭。其羅將則令攸司科治,而各別申飭于左右捕廳,以爲譏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廳注書,所任緊重,不可不極擇,卽今實注書,只有一人,堂后薦,使之趁速擧行之意,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備局,自是大臣衙門,故雖以回啓事言之,自政院不能催促,而申飭院吏,自備局不得招去事,曾有所陳達,而近來則備局招去院吏,且百各司,政院無不申飭,而至於備局,則不敢申飭者,蓋以衙門之尊重故也。而政院旣以喉司,號令百司,則備局書吏,雖不得囚治,或有趁不擧行之事,則備局書吏,以爲懸罰,而本院書吏不得招去事,以爲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執義、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敎,有復觀數日入診宜矣之命,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奉朝賀李光佐來詣賓廳矣。傳曰,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備邊司江華留守薦望,金東弼、趙尙絅、李廷濟。 ○吏批啓曰,甲山府使金泳遞付京職事,命下,而本曹時無相當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行韓陽令楹,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事,曾有定奪,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依例封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徐宗伋爲大司憲,梁得中爲執義,李著爲司諫,金光世、尹得徵爲持平,尹心衡爲應敎,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義壁爲草溪郡守,金東弼爲江華留守,漢恩君趙廷翊,慶陵副守榞,靈城君朴文秀,甲山府使李匡德,今降通政。 ○吏曹口傳政事,注書單成範錫。 ○兵批,判書尹游祿陞降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鄭亨益、徐命彬爲副護軍,宋敎明爲副司直,鄭東游、金始熺爲副司果,曺允濟爲副司正,金相璧、金世元爲僉知。 ○兵批啓曰,五衛將崔昌敏呈狀內,素有宿病,當寒添重,症勢危篤,時月之內,斷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旣難供職,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群小鎭僉使金世鼎,以禁令雖緩盡心修擧爲目,而置諸上考,金甲島萬戶柳壽彭,以雖乏可稱,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松禁雖緩修擧舟楫爲目,而置諸上考,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中,丑山萬戶朴枝雄,以雖乏才能,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當該帥臣,喉院旣已請推,不必更論,而金世鼎、柳壽彭、朴世純、朴枝雄等,竝以中考施行,北兵使具樹勳啓本中,在德萬戶林潤夏,以職事雖勤,老病爲害爲目,置諸中考,致勤點下,而喉院不爲擧論,具樹勳推考警責,林潤夏以下考施行,更詳貶題,則具侙啓本中,薪智島萬戶鄭震輝,以禁令頗緩,宜可警責爲目,而置諸中考矣。梨津萬戶金兌運,以雖無顯疵,松禁頗緩爲目,置諸中考,而因承旨請推,以下考施行事傳敎,則鄭震輝貶題,比諸金兌運,殆有浮焉,似當以下考施行,黃海兵使韓範錫啓本中,虞侯韓緖,以處事率爾,失體宜警爲目,而置諸中考,統制使金潗啓本中,天城萬戶林大樹,以松禁邊務俱爲平平爲目,而置諸中考,韓緖、林大樹等題目,全是貶意,宜置下考,而强置中考,韓範錫、金潗推考警責,韓緖、林大樹,似當依例直請下考施行,而纔有飭勵,不敢擅便,竝此仰稟。傳曰,竝依爲之。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爾元,素患疝症,久處冷地,挾感復發,食飮全廢,晝夜苦痛之中,添得泄痢之症,度數無算,眞元大脫,不省人事,死生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假注書曺允濟啓曰,臣承命馳往于龍山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戀主之心,犬馬亦然,臣雖無狀,旣近京輦,豈無一瞻威顔之意哉?只以疾痛雖減,四肢不得運動,呼吸亦復喘促,不得離身跬步之故,不敢生意於起動,不意聖明,俯念垂死之臣,至遣近侍,諭以缺然之意,臣誠回徨罔措,不知所以爲對,若待春和之節,或有復起爲人之望,則何敢不爲承命,而但恐老人之事,朝暮俟盡,不得如意,瞻望雲天,臨紙隕涕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左右史入侍,則預備翰林,例爲來待,而今日藥房入診時,預備翰林趙榮國,不卽入來,政廳傳啓之際,致令史官不備,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預備翰林趙榮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日昨褒貶開拆時,北兵使具樹勳啓本中,左德堡萬戶林潤夏,題目點下之後,卽爲請推,而擧條書出之際,注書落漏不書,致令該曹,謂以喉院不爲擧論,而復煩請推,事甚未安,擧條追後書入,而當該注書,難免疎忽之失,推考警責,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允。 ○辰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光躋,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奉朝賀李光佐,同爲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柳徵瑞,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寒事尤劇,聖體若何?眩氣更不發作乎?上曰,眩氣雖有往來,而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卽今聖體,似有帶感之氣,其或調攝失宜而然乎?上曰,每當日寒,則不無些少感氣,非有失攝而然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頃日有口味不好之敎矣,近日則比前差勝乎?上曰,所食別無加損,而諸症則隨時或勝或否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諸症候,猶未快差,而湯劑三十貼進御之後,當觀有效與否,更議繼進之劑矣。命均曰,醫官使之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可也。權聖徵入診退伏曰,卽今脈度沈靜,左右平順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平均,不至帶活,未知保護之劑停止後,有所應效而然乎?上曰,未可的知也。命均曰,調理之劑,進御已久,苦口湯劑,不可一向連進,詳承下敎之後,可以更定當否矣。上曰,自秋欲停服藥,而猶未有顯效,故訖未果焉,更觀前頭而議定宜矣。聖徵曰,湯劑若連進御,則非但苦口而已。抑恐致傷於胃氣,亦似有害於水剌之節矣。上曰,諸症之苦歇無常,藥力亦非一二日,所可責效矣。聖徵曰,凡藥適中爲難,不無過不及之弊,以卽今症候觀之,下脘之氣不足,水剌厭進,未必不由於胃氣,所售湯劑,今姑停止,丸藥連進似宜矣。崔龜慶曰,以臣所見,卽今聖候,雖曰比前頗有減歇,本來胃氣不足,不可連進苦口之劑矣。應三曰,聖體本虛,諸症往來無常,連進湯劑,恐有所損,諸醫所達,不無意見,姑停湯劑,連進丸劑似宜矣。命均曰,更令未入診醫官,診脈,何如?上曰,金應三所達好矣。不必更問,姑觀前頭爲之,可也。命均曰,丸藥進御幾日乎?上曰,試之有日矣。諸醫診察訖,上曰,今日使奉朝賀入侍者,蓋欲從容論治道矣。光佐進伏曰,小臣雖在輦下,罕與人接,故聖候加減,朝紙所出外,未能詳聞,今日入侍,伏聞諸節頗勝,伏切喜幸。上曰,歇劇無常,而近日則別無所加矣。光佐曰,腹部不平之候,最是可悶之症,而日寒後無所加,甚可幸也。上曰,猶有餘氣,而不至大段矣。光佐曰,聖上平日不畏寒,比年以來,不如前日矣。今冬則何如?上曰,今冬則視昨年稍勝,似是藥效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間進湯劑,近無大段不安節乎?上曰,本來有麻痺之候,而別無他症候矣。光佐曰,小臣形殼雖存,其中則空空,氣血焦枯,神精消亡,全無生人樣子,盛狀之時,尙不能猶人,況今衰耗之後,豈有可論,然而憂國一念,雖死歸九泉,亦無消鑠之理矣。顧今民窮極矣,財竭甚矣。國家形勢,日日不及於前,微忱耿耿,隱憂永歎,有時乎自然流悌矣。今聖上有奮發之志,德音渙降,辭旨切至,飭礪求助之意甚盛,實有庶幾之望,如臣濱死殘喘,亦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此際聖上,又命諸大臣書進冊子,臣亦預焉,而小臣則自是已試之人,待罪政府,前後幾二十朔,若有所蘊,則其時豈不展布,而空空然實無毫髮裨益,況今衰耗已極,昏憒益甚,豈復有發謀出慮,開導聖意之望也。然聖敎旣勤,亦不敢默然而已。欲隨諸大臣之後,或進箚或求對,少伸微悃,而姑未果矣。千萬意外,史官臨諭,命臣入侍,玆敢强疾赴命,而以臣昏劣,安能副求助之聖心乎?上曰,頃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欲聞大臣心上彌綸,有書進冊子之命,而前日卿所書上之條件,予未忘矣。爲治之要,豈有過於此者?而見卿久矣,思想之心切矣。欲見卿而一聞治道,使之來詣矣,日寒如此,其無疾恙乎?光佐曰,狗馬賤疾,何足仰聞,而十數年來,荐遭公私喪禍,氣血耗損,精神消亡,自在廟堂之時,遺忘之病特甚。向者戊申年,挾輦下問之時,不得仰對,惶恐之心,迄今未已,年齡差少之日,猶常如此,卽今精力,視諸其時,又不可同年而語矣。上曰,其外身上,無他症患乎?光佐曰,臣一番動作,輒有所損,秋間江郊迎送之時,觸冒風寒,仍得咳嗽之病,至今未已,夜半以後,不能交睫,達曙辛苦,此爲難堪矣。臣之前日所書進數條目,實爲殿下病根,而五六字之間,不能明白敷陳,此豈足爲聖上省察裨益之資乎?今日聖上,特命入侍,問以治道,虛佇之意甚至,而顧臣魯莽蔑劣,無所知識,實無以稱塞其萬一,且臣精神昏耗,雖平日所知之事,亦無以攄陳其一二,只自惶悚矣。上曰,治道固大,而其本則在於《小學》灑掃應對之節,向卿所進之語,正中予病痛,可謂略而盡矣。推而廣之,則於爲國乎何有?而但予旣多病痛,且無學問工夫,不得眞實體行,此可愧也。近看《陸宣公奏議》,其言懃懇切直,實有感動激發之端,向者三大臣,勸予以講此書,到今思之,是三大臣,起來陸贄,使親告讜言於予也。古人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乃變化氣質之道也。又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予知其然,而未能行焉,則豈不歉然乎?向者李匡德以爲,雖天開地闢,若非大奮發,無以爲治,其言似迂闊,而予亦曰,天地改闢而後,朝鮮可爲也。以今之世道人心,紀綱規模,豈有一分可爲之勢乎?昨聞柳儼之言曰,西漢之外戚,東漢之黨錮,唐之藩臣,宋之夷狄,皇明之宦官,皆爲亡國之基云,我國則規模蓋少,初無權臣外戚之禍,予雖否德,亦必無東京、明末之弊,而所可悶者,人皆外面做事,惟務姑息,卽今國勢,比如元氣已虛,只存形殼之人矣。惟是祖宗舊澤,入人者深,民無異意,世家巨族,亦不忍負其乃祖乃父之心,故僅能支撑,而恬嬉日甚,實無同寅之義,故庚辛以後,變故百出,馴致戊申之亂矣。昔者,齊烹阿大夫而國治,其時齊國尙强,故能如此矣。今日我國,豈有可恃之道耶?三代以後,無不亡之國,古人有曆數之說,所謂曆數,固不可知,而我國形勢,至於此極,若不大警動大振作,而規模紀綱,只如此而已,則其能久乎?設或予身,幸而得免,使繼我之人不過如予,則無復可爲矣。己酉冬趙顯命延祥詩,至今付諸壁間,常目在之,其時又有半夜下敎之事矣。予志固大,非無願治之心,而累經變故,方寸已傷,而事與心違者,十常八九,亦豈無退沮之端也?然一向因循,不復振起,則將若之何?卿必有蘊抱彌綸之事,悉陳無隱,可也。光佐曰,聖敎及此,臣心之欣悅感祝,何可形達?前者豈無此等下敎,而未有若今之勤摯切實矣。上曰,凡削弱之國,一有外寇,鮮不覆亡,譬如裏空之樹,風雨至則仆矣。昔者皇明,每憂李自成,豈以淸爲憂哉?我國則雖無緊急外憂,弱已甚矣,危已極矣。惟彼老人元氣已削,則一夜之間,奄忽不起,如藁火之自滅者有之,今日國勢,何以異於元氣已削之老人乎?光佐曰,平日聖上之審察國勢,豈或泛然。而今則尤極深切,下敎辭意,大異於前,實爲感歎,曆數之說,雖非臣子所敢開口處,而旣有下敎,臣請陳之,惟聖人,能知未來之事,故周公治洛邑,占之曰,卜年八百,傳世四十云,而大抵國祚長短,惟在功德之厚薄矣。中國則自堯、舜之世,人文已開,而我國則雖有箕子之敎,後屬猶不免貿貿,及至高麗統一之後,稍成貌樣,而猶是無人倫之國也。至於聖朝,則賢聖之君繼作,世宗大王,興禮樂之治,至今人文大備,燦然可觀,使長夜魯莽之俗,得此明備,列聖功德,豈不盛耶?繼之若不善,則猶不無覆亡之慮,而不然則歷年可期其永久矣。且我國地理,與中原有異,三面阻海,只一面通中國,可謂險固矣。今日國勢雖如此,若能振作,則豈不能保守也?大抵自古創業之君,其上下,無非等輩人也。契分已厚,情志相孚,言議謨猷,密勿綢繆,故能成大業,而中興之主,則必皆備嘗艱難,人情物態,無不周知,故能成其興衰之業,至於守成之主,則生長深宮,不曾經歷事變,只知其身位之極其尊貴,臣下之無不服從,君臣間情志,漠然相阻,忠詐誠僞,不能詳辨,故守成之世,中興最難矣。以此言之,卽今國勢,雖甚可悶,殿下若能奮發振作,則豈不能延得曆年乎?上曰,漢宣及光武,皆自民間入來,卿所謂生長深宮,中興最難之說是矣。然宋高宗,用秦檜殺岳飛,而猶稱中興之主,此不可知也。天必助宋而然矣,高宗豈能中興也?寅明曰,高宗亦不無長處矣。上曰,有長處者殺岳飛乎?且忘其父與兄,豈有如此人乎?後世以予爲中興賢主,非予所期也。而《孟子》曰,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若能振作奮發,則其於扶持之道,豈無所勝乎?我國似無外憂,而我國人心,最難爲治,卽今大誥之後,群心雖曰警飭,其中亦必有生心於時象者矣。曆年之說,《國朝寶鑑》亦有之,朝鮮雖曰歷年八百,比人氣稟雖盛,戕賊不已,則享百之人,止於五十矣。唐玄宗一人之身,開元、天寶之治亂懸殊,不過天理人欲之分也。此予所以有天地開闢,草衣草食之敎也。光佐曰,黨論今日之痼弊,而近因聖上之飭勵,不至於目前橫肆,頃者鄕曲科儒,有來見者,故問之則外方偏論,近頗止息,儒疏不發,彼此相待之道,亦勝於前日云矣。上曰,日者柳儼以爲,年齡多則志氣衰云,而予之去朋黨之心,雖老必不衰矣。光佐曰,臣見朝著之上,外似寅協,而其中則黨心猶未已矣。如此則其效必難及遠,君上握造命之權,明白建極,使人變化,而不從命者,以法齊之,則百年痼弊,雖不可一朝丕變,期以十年,必有其效矣,何必待天地之開闢乎?上曰,予非謂天地開闢,如混沌之時也。凡百事爲,宜如開闢之初也。命均曰,何必言曆年之說乎?李泌,亦不言天命矣。寅明曰,今日召致元老大臣,一堂從容,訪落之意甚盛,先問下手之要處好矣。光佐曰,爲治之道,只在於保民,蓋天生烝民,無統領則必亂,故又使之作之君作之師,畀之以統領之責矣。聖人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又曰,民嵒此言,其甚可畏也。爲人君者,能盡救民之策,使百姓無怨,則斯過半矣。《尙書》十卷,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一句語,卽斷案也。卽今百姓,疾苦甚矣,愁怨極矣。臣於昨年下鄕時見之,則民間赤立,鄕隣死者,不可勝數,臣之墓奴餓死者,亦至五名,相臣之奴如此,則其他可知矣。臣近居江村,籬下居生者,七十戶之中,死者二十餘人,則民事豈不急乎?三南沿海,死者尤多,而至於興陽,則物故之數,二萬云,其言雖或過張,必不下五千矣。一邑死者五千,則豈不驚心乎?夫任牧民之責,而不能救死,至於此極,則曆年之數,雖至億萬之多,又何足恃乎?竊念救此之術,在於節用,節用之本,莫如量入而爲出,節用而有餘,則當行蠲減之政,此豈非活窮民之道也?漢文帝之時,雖非凶年,或給民田粗之半,或專給,國用有裕故也。近以興陽等邑,貢稅之不盡納,拿治其守令,豈不慨然乎?亦必擇人而任之而後,方可行節財之政,而卽今官守,全不擇人矣。節財擇人兩條目,實是方今之緊務,而其本則又在於聖上之立志,今聖上非不立志,而亦不可謂十分篤實矣。人苟飢渴,則其所以求飮食,必篤矣。聖上求治之志,若如飢餐渴飮,則雖私意之纏繞不可解者,必能勝之,其餘百弊,孰不可勝乎?聖上之立志,終不如飢餐渴飮之篤,故不能救民矣,旣不能救民,則國何以支乎?顧今財竭到極,民窮到極,黨禍到極,私意之橫流到極,國勢之衰亂到極,欲救此者,豈可以從容假豫而做得乎?殿下之心,不爲從容假豫,臣亦知之,而以今番大誥觀之,雖有藹然感發之意,亦不無厚薄深淺之別,惟彼成湯之德,可謂至矣。猶以六事責己,此於成湯,豈或近似,而其所爲言,痛入骨髓,故能得千里之雨。今此大誥之語,視諸六責,猶似泛忽,若其痛入骨髓,眞實做去,則救民一分,國亦一分支矣,救民二分,國亦二分支矣,此非臣創言也。考諸方冊,可知矣,殿下之知民間疾苦,群下情僞,亦已深切矣,而猶有不盡者,故其弊至此,而是在殿下及今奮勵,則豈無庶幾之望乎?民之死亡如此,而戶曹以下百司,皆已匱竭,譬之於人,財用之如此,是胃氣之虛敗也。百姓之如此,是腎氣之耗竭也。胃虛腎竭,則人可以生乎?昔者衛文公,大布大帛,而能致騋牝之三千,今聖上草衣草食之敎,誠亦盛矣。若能實心做事,則豈不有效乎?丙子南漢,壬辰龍灣,可謂危急,而以今日國勢比之其時,則猶有不及者,蓋壬丙之時,如人之元氣尙盛,一時感疾者也。卽今則如元氣大敗,四肢百體,無不受病者然,在龍灣、南漢則興復易矣,在今日則難矣,君上立志,必如奉燭,常常警飭而後可矣,不然則難立易傾矣。至於疏章,雖無嘉言,亦不無一二所助,而一覽而下之曰,當勉戒留意爲敎,此豈有益乎。上曰,聞卿所達,無不切實,今予若以切實留意答之,則亦不免文具矣。其中不及成湯六責之語,尤爲切實矣。乙巳以後,予實有欲爲未爲,欲治未治之恨,今番大誥,豈不欲極言,而言善而行不逮,則亦非誠實底道理,故所言止此矣。然不及六責之語,初聞於卿,實覺感動于心矣。節財救民,其本在予,豈獨在於得人乎?若其用人之道,取舍最難,卿以爲聰明敏達者勝乎?寬厚通達者勝乎?光佐曰,人稟有萬不同,而畢竟成就則一也。古來賢相,規模雖異,皆能了一時事業,何可一槪論乎? ○上曰,標紙監劑,不過微細之事,而向者前提擧,以兩首醫輪回之意,至於煩達,此必由於渠輩之有所稱冤而然,事體殊涉未安,當該內局提調,推考,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每當入診罷退時,自上有問藥之事,則醫官雖或落留,而惟當隨上敎仰達而已。宜不敢攙及他意,而日前首醫權聖徵,臣等罷出後,有落留稟定者,而事係變通,初不關由於臣等而爲之,殊甚猥越,亦關後弊,宜有警責之道。此後則此等事,各別嚴加禁飭,何如?都提調徐命均曰,聖徵事,似出於老妄,而初不關由於臣等,敢有所陳稟者,其在禁飭之道,不可置之矣。上曰,所達是矣,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凡事只在其人之能否,不在於生熟,醫官崔周慶,前後入診無多,似不免生疎,而診察奏達之際,言語擧止,頗能詳敏,秋間未寧時,受灸一節,請必待提調入來後爲之,蒼黃急遽之中,少無恇怯失措之事,誠亦不易矣。命均曰,其爲人也,極其精詳矣。上曰,如此之類,宜有論賞之典,而其時未果矣。 ○上曰,近來堂后記事,頗欠詳悉,日昨擧條中,金斗南事,當初下敎,蓋欲問于大臣處之,而誤以問於大臣,施以贈職之典書入,以致付標改下,殊涉未安,當該注書,推考,可也。{{*|出擧條}} ○春躋曰,今日政新除授兩司,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 ○光佐曰,日已晩矣,殿下水剌,尙未進御,雖未畢辭,臣當退去矣。上曰,欲與卿罄竭素蘊,姑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竝退出閤門外。 ○巳時少退,未時復入侍。光佐曰,日寒如此,終日引接,恐有傷損之節。上曰,不關係矣。仍下詢曰,人或云良役不變通,則國必亡,此言如何?光佐曰,良役事,前已仰達矣。或云戶布,或云口錢,或云結錢,其說不一,必如壬辰丙子之後,大段蕩施,則未知如何,而不然而徒欲創行新法,則必不可行也。今世所謂西班坐食,無利殖之糴穀,亦不肯納之,則前日所無之役,必不順納,勢將有囚禁鞭扑之事矣。如此之際,其將生出何許事乎?以臣之宗族親黨言之,當納者少,不可納者多,朝家若不得準捧,則不可闕之用度,無以推移,必將狼狽矣。況一生閑游之黑笠,猝難負柴,其何以備納乎?戶布口錢之弊,如此矣,至於結布,則其弊尤甚,若値大凶,何以責捧乎?故臣則曰,良役之弊,實難變通,國家若量入爲出,使用度有裕而後,良役亦減半,而只捧一疋,則民必感悅,而爲祈天永命之道矣。大抵二疋之役,有錢木參半之規,故臣於景廟朝,爲減其一兩之議,有司之臣,以爲不可而止之矣。雖減一兩,民必鼓動,而乙巳以後,亦必以小臣所爲罷之矣。如是之際,怨必歸國,以此言之,則臣計之不行,亦幸也。上曰,此等之政,不過爲一時之惠也。人心巧詐,減至一疋,則又必望半疋矣。隣族侵徵之弊,何以救得乎?光佐曰,此在守令之能否,守令不擇,則雖不捧一尺,民必不堪,蓋自己身役而已,則民之受困,豈至此極,而隣族橫徵,或至三四,以若干農作之穀,何以當之乎?此窮民之所以不能自保者也。命均曰,民無産業,則雖一疋,從何出乎?上曰,王者雖制民産,豈能使無逃故乎?命均曰,物故則無可奈何,而逃亡則可無矣。上曰,戶布之弊,誠如奉朝賀之言,以卽今入侍諸臣言之,亦豈無難備者乎?予每以爲諸議之中,戶布稍勝,及聞奉朝賀黑笠之說而大悟矣。 ○寅明曰,良役之大段變通,臣謂在今日,非惟不可爲,亦必不能辦,第外方民多處,良丁搜得,不甚爲難。而畿湖殘邑,民少軍多處,逃故代定,實無其路,湖西邑中,或有累百名,自前虛額,而身布徵出無處者,以此殘邑之民,尤不能聊生,逃故日增,勢將空虛,西南、畿湖如此軍多民少,有虛額之弊邑,廟堂往復道臣,每道別抄尤甚三四邑,以侍從中有才諝者,勿拘常格,差送軍丁一事,使得以便宜變通,要令逃故,盡充,軍民俱便,一如齊、魯五月期年報政之爲,他各邑,漸次輪回施行,則目前之效,必無過於此,而行之亦無難矣。上曰,事似便好,自廟堂爲先抄出弊邑,依此爲之。{{*|出擧條}} ○光佐曰,諸葛亮,當漢室板蕩之餘,猶能治蜀禦魏,以今大同法言之,故名臣李元翼,始行於京畿,古相臣金堉,繼行於五道,凡事必能持之堅固,行之永久而後可爲,而殿下卽祚以來,所頒令甲,其能一二年遵行者絶少,向於閤外,聞宋寅明之言,則戊申年間魚箭,自戶曹次知事定式矣。今則盡罷各宮家各衙門免稅者,亦幾盡出稅云,如此之事,必堅守勿撓,雖有陳請之語,一切不許然後,方可做事矣。臣自在鄕時,伏聞國家,雖有定式申飭之事,自下元無奉行之實,試以一事言之,白衣赴公府,前日明有禁令,而聞全不擧行,赴上直者,以便服直至上直房,或至衙門外,欲換着公服,則下吏,輒引便服入去之謬例云,臣適於日昨,有的實聞之者,此小事也。臣非以此事行不行,爲大關係。大抵命令之不行如此,則安有做事之道乎?上曰,所達是矣。白衣,自先朝亦嘗申飭,而文臣之傔從,或有白衣入闕者,予曾目見而爲駭矣。至於便報赴衙,尤極寒心,政院知悉,另加禁斷,政府摠百官,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 ○光佐曰,國家若有設法施令之事,則必皆商確博詢而爲之,旣定之後,則雖有外方狀啓及諸臣章奏,似若當理者,切勿撓改然後,方可爲矣。初旣泛然爲之,旋又輕易罷之,則事豈能就緖乎?上曰,所達是矣。日者欲爲飭勵,使諸承旨,持《大典》入侍,則院中初無冊子,鳩聚於他司而持入,事事如此,何事可做乎?大臣之初必着實爲之,勿復撓改云者,誠切實矣。魚箭事,若自戶曹爲之,則戶曹便作差人,故罷之,非諸宮家還推,而戶曹見奪也,至於免稅之弊,予所詳知者也。憑藉假托,名曰某所折受,而當所則所入至小,於公於私,徒有弊端,予所以定其結數者,厭聞循私折受之言故也。於義宮,信川折受,卽孝廟時事也。其後延齡君房,亦有若干所賜,此外則幾盡出給,東朝所知之處,亦皆減去,而予有善忘之病,故各司草記,或有許之者,此方寸之所傷也。 ○寅明曰,臣入地部後見之,內司之以折受手本,不可勝數,而本曹循例行移於外方,外方絶無回報,雖或報來,而擧皆有頉,內司又手本,或請催促,或請更査,以此文移紛紜,自外方觀之,必將騷然,其能無頉而成冊報來者,不過十分之一二,在內司無實,而徒妨外方聽聞,當此荐饑之時,其成冊無頉報來備局覆啓折受者外,竝令外方,姑勿擧行,內司望呈,亦姑令停止,俾有振作之實,何如?上曰,所達得宜,各邑成冊上來外,今姑置之事,申飭內司,可也。{{*|出擧條}} ○寅明又曰,戊申變通各處折受出稅事,今則幾旣還免稅,漁鹽船稅,專屬地部事,當初固未及爲可久之定式,而今則又皆還屬各處,朝家事,每每無實矣。上曰,各司前後草記復舊之當該官,推考。太學、四學養士處外,竝還出稅,漁鹽船稅,亦自地部,善爲區處,可也。{{*|出擧條}} ○光佐曰,臣於小退時,與左相,有所酬酢矣。自上若能別樣立志,十分堅篤,則臣下之才識,亦必高得數層矣。且版築垂釣之中,豈無如傅說者流,出而佐之乎?卽今百隷之怠弛,私意之橫流,莫非聖上立志未盡之害也。且一日二日萬機,豈能一時變通,民瘼訟獄,亦豈能一日盡得其平乎?聖上若能眞實立志,金石可透,則在下之人,其所感發者,亦必以實矣,其所振作者,亦必以實矣。寅明曰,大臣之言,切實矣。自上若能割斷私意,眞實做事,則爲臣下者,孰不觀感而變化乎?且君上,當以天地包容爲貴,而群下之長短能否,亦不可不辨矣,以人事君,大臣之職也。六卿以下能否,必告之而後,國家亦可以辨別矣。不然則設有奸濫之徒,君上何從以知之乎?言人之短,固非美事,亦不可以私好惡取捨,而必有擇善取長之道然後,可免上下相蒙之患矣。上曰,所達是矣。時任大臣,正宜自勉處也。然以今經幄之臣言之,有朴野者,有聰敏者,有通達者,各有長處矣。向者下敎于趙顯命曰,李宗城不在,故時聞遜耳之言,其時玉堂尹東衡,至以此引嫌矣。大抵用人之道,可使各當其才,豈能隨處皆合,有合於銓衡者,有合於度支者,其長各異,而今則居卿列者,勿論吏兵戶,無處不擬,此豈古道耶?今日亦有慨然者,當此艱虞之時,三重臣,擬於居留之望,殊未可知也。命均曰,趙尙絅有病,金東弼亦有病,故李廷濟有老母,故首相以此備擬矣。上曰,趙尙絅,雖有一時之病,豈至難於在京乎?金東弼則近來頗有衰相,甚可悶也。今番徐宗玉之疏,雖似文具,亦有玉成卿等之意,以心上經綸,書進冊子,則豈不好耶?今番大誥之後,民必懸望,若將有生,此猶久病之人,得良醫而望其當劑矣,終若無效,則是實罔民也。豈不切迫?時任大臣,正宜惕念處也。命均曰,救民之策,人皆曰良役最急,而或云當減軍門,或云減其布數,或以漁箭鹽盆等事,議論不一,而終無就緖者,斯可悶也。寅明曰,鹽盆漁箭事,其時設施,無統領條理,故不得就緖矣。上曰,戶判旣曰無統領,可能試更爲之乎?對曰,小臣謹當爲之矣。上曰,罷軍門事,奉朝賀之意,如何?光佐曰,我國軍門,似爲過多,故戊申變亂前,則臣亦欲罷去其一矣。變亂時見之,則各軍門皆效其力,多有所益,始知其不可罷矣。命均曰,守禦摠戎廳,爲弊不少,罷其京營,使廣州及開城府兼之,則豈不好乎?光佐曰,此亦難矣。國家每以得人爲難,在京則雖爲吏戶判者,皆可兼之,若使廣州、開城府兼之,則此兩窠,又當別擇,其視在京兼察之時,尤豈不難乎?寅明曰,臣見三南諸邑,雖不無良丁有裕處,而忠淸道六七邑,民丁至少,軍額甚多,將不得支撑,勿論名士,必須另擇差送,以其一境軍役任之,使之便宜行事,則豈不好乎?命均曰,寅明之言極是矣。光佐曰,其言切實,如此之言,宜卽行之矣。上曰,向者欲送三南御使,而難得其一,卿以李道謙薦之矣。今此十數州良吏,何處得來乎?寅明曰,今日人材雖眇然,豈難得此乎?玉堂諸人中,亦必有聰敏可用者矣。光佐曰,皇明宣宗時,擇送十知府,或十年或九年,專任不遷,皆能大治,豈不盛乎?明時宰相,猶能如此,實非後世之所及也。又曰,聖志之堅立,莫如學力,雖以陸贄奏議言之,使玉堂一番讀之而已,則豈有其效,必於燕閑之中,紬繹不已,方有實得矣。上曰,然矣。置全帙於座側,常常披閱矣。光佐曰,納諫又是要務,而不但言官,勿論庶僚,必使盡言然後,有效矣。至於承旨、玉堂、臺諫,最是親切,不可不各別擇差矣。上曰,所言切實,可不各別留意。寅明曰,大誥之後,人心鼓動,章奏必多矣。光佐曰,不必以鼓動爲貴,務爲質慤,使人人知其以誠求言,則進言者,亦必感而不諱矣。上曰,其言極是矣。光佐曰,臣本無才能,昏瞀且甚,今當進見之時,不能效一言,俄者時任大臣,亦以臣無的實語責之,臣實惶愧,然聖上求治之志,如飢餐渴飮之篤,則群下饗應,良策善謀,亦必自進矣。且念臣疾病沈劇,精神昏耗,此後頻頻登對未易,臣請又進一言,臣謂殿下己私之難克處,必有之矣。臣與年少臺臣有異,固不可許以爲直,而第念帝王家人,必無財物不足無以爲家之理,爲彼新生之兒,營大第廣折受,至於召聚外方丘史,則豈不過乎?且福祿,未必偏厚於天王家所生之人,此非惜福之道,國若難支,則雖有好邸第好田園,亦豈能獨享其富貴乎?今若欲感動人心,則如此之事,亦宜一倂姑徐矣。宣廟朝駙馬甚多,而其所給之家資極儉,故諸駙馬之子孫,至今隆赫,孝廟朝五宮則其視宣廟朝駙馬,未免過侈,故其所受福,不及於前,子孫甚少,奢儉之效害,此可見矣。宮中府中,俱爲一體,表裏豁如,無少疵瑕,則垂之靑史,豈不美哉?殿下將有高世主之明矣。上曰,卿於戊申年,以此陳達,亦有惜福之說,予心至今未忘矣。昔者故相南九萬建議,自戶曹有王子女家給銀之規,而甲辰嗣服之初,使之折半給之矣。頃聞予同甲之人,有二十二歲之子,赴擧發解矣。予則纔得月城,所望只在外孫,且元良之同腹,只有一人,予雖於月城,私意或過,固非異事,而若是苟艱者,前所未有也。壯洞城隅家舍,體樣至少,卽予初宮也。方營小第於其處,欲給月城,而以戶曹所給折半之銀爲之,戶曹給銀之意,蓋爲買田畓,而今以此作舍,人必有以予爲手小者矣。而今日國勢,豈顧是乎?月城今已壯成,可以出閤,而有第而後,方可出閤,故爲此矣。至於新生者,則豈有名號家舍,而闕中規例,亦有不得不然者,所謂待接等事,自是應行之例也。此亦究其本,則出於奢侈,而亦難猝罷,此予所以有天地開闢草衣草食之敎也。人皆知草衣草食之爲好,則如此之事,亦何難罷去也?予必着木綿道袍木綿袴而後,始可爲開闢之政,向者李匡德,亦有所達矣。東朝儉德,非不極盛,而猶有行不得者,予若衣木綿,則王子王女,豈敢不看乎?故必行開闢之政然後,予亦快免私字矣。戊申年,幾乎爲之,而有掣肘之端,不能如意,是可恨也。光佐曰,聖敎至此,誠爲感歎矣。憂治世危明主,國之福也。向者尹淳、趙顯命,爲此言,遽承好名之嚴敎,聖心翕受,則其高可勝言哉?上曰,予之方寸已傷,故辭旨之過者多矣。蓋好察之病,予亦不免,而心常惡之,故見人之好察,則每有情外之敎矣。光佐曰,卽今良役,未必爲第一弊端,臣謂守令之不擇,最是百姓難堪事也。大抵以我國之人民,分而爲十,則軍兵不過爲三,兩班以下,各色名目,當爲其七,若其良守令,則豈不能使居其三之軍兵,不得其安乎?還上之漸減,又爲巨弊,前日萬石,今不過爲一二千石,還穀旣少,民何所賴,其所顚連,蓋以此也。逃故不充,又爲其次,如上年則許多闕額,固難盡充,然亦當隨力爲之,朝家之使勿充定非矣。闕額不充,則隣族之受困益甚,其弊當如何也?錢亦窮民難支之弊也。錢不去,則民無以支保矣。大抵殿下擇守令之意,終不如初頭,故銓曹之不善擇亦甚,人人豈皆有治民之才也?亦不可以不合守令而盡棄之,如此者,任之京官可矣,此聖上最可留意處也。寅明曰,手小之敎,固是好處,勿以此爲悶,是所望也。上曰,此則予所知也。未能爲開闢之政,而卒爲南漢、龍灣之事,則今方入侍之中官與諸臣,亦必有泄泄者矣。寅明曰,其泄泄,不須顧也。光佐曰,日已向曛,臣請告退,特召微臣,問以時弊,而臣本無識,重以昏耗,終日所達,極其泛忽,無所裨益,臣實愧悚,臨罷之際,重有獻焉。聖上立志之如飢餐渴飮,財用之量入爲出,守令之必得其人,言雖陳陋,亦足爲祈天永命之道,勸學納言,又爲其本,伏願聖上加意焉。上曰,予豈不銘肺而服膺焉。光佐,仍先爲退出。 ○春躋曰,凡筵說,必有上敎可以擧行者然後,方出擧條,而金斗南事,自上未有處分,本不當出擧條,而右承旨李匡輔所達李顯謨事,有處分出擧條,而上敎中,有語勢相連,故果同入其擧條中,而當該注書,旣命推考,臣在院中,有不能致察之失,不勝惶恐,而堂后任重,新入生疎者,記事未易詳悉,堂后實官,不宜曠闕,故同副承旨柳儼,昨以斯速新薦定奪,自上昨又申飭違牌之弊,大臣重臣,方又以紀綱之不立,命令之不行,縷縷陳達,而注書成範錫,昨日違牌,事甚未安矣。上曰,當此飭勵之日,堂后實官,不可曠闕,注書成範錫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牌招,可也。{{*|出榻敎}}春躋曰,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乎?上曰,依爲之。 ○寅明曰,如金斗南,自是古人,其淸白亦有名,筵白固宜矣,而其他稍涉干恩者,則不宜續續陳達,自上處分,亦不可不審愼也。命均曰,金斗南淸白則古今之所罕有,擧世之所共知,筵臣陳白,固無不可矣。上曰,金斗南淸白則予亦知其然矣。諸臣仍皆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判尹張鵬翼,頃日承牌之後,近又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地,不容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春躋啓曰,靈城君朴文秀,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召對同爲入侍。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渭原前郡守李景喆,吾老梁前萬戶李震柱等,照律公事,判下矣。所當卽爲放送,而李景喆、李震柱等,又以犯越事,未及勘處,姑爲仍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鍾城前府使李重述拿來事,傳旨,啓下矣。李重述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行刑,事體至重,不可暫時稽遲,自前罪人出獄,押赴刑所時,獄官居前,刑官居後者,卽流來古規,今番罪人明月出獄時,獄官主簿李眞實,違拒古例,不卽居前,使行刑罪人久立街上,以致時刻之差遲,事極可駭。紀綱所在,不可置之,當該典獄主簿李眞實,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春躋曰,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傳于洪景輔曰,今觀金尙星疏本,以自經幄職在外邑,應旨不諱,首陳勉戒,深嘉其誠,兒馬一疋壐書賜給,以表予意。 ○傳于李匡輔曰,表忠奬節,王者之大政,豈可忽哉?奮武元勳,三年過久,當錄其子,而年幼雖未果,追惟戊申,不覺感愴,況歲律將暮,其令該曹,題給食物于其家,以表予意,而忠愍忠壯之家,亦爲題給食物,示予追思殉臣之意。 ○傳于洪好人曰,昨因戶判所達,已爲下敎,故今日金尙星批旨,諭已處分,而擧條似有未詳,今後則諸宮家,更勿折受事,申飭,而雖已啓下者,未擧行者,竝爲寢之事,分付。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身名汚衊,罪戾層積,恩深而報蔑,犯重而罰輕,特以聖度含容,不錄前愆,抆拭之恩,尙置於臺省之籍,傷國體而汚官方,固已多矣。而向者憲職之違罷,實蒙聖慈之曲諒,杜門頌恩,少靖私義,不料恩敍遽降,除命又辱,至畀以諫諍之任,有若無故出入之人,朝遞夕除者然,聞命驚惶,莫省所以。念臣才疎識闇,本無比數,十年通籍,無裨絲毫,一心之所自勉者,只欲飭躬養拙,不至爲累於聖化,而一朝受晻昧之謗,蒙謬辱之醜,居常忽忽,不敢自齒於平人,有不可付之於一時之橫逆,而抑臣之矢心自廢者,不獨爲此,方今聖明憂勞,治理畢擧,外內之臣,咸有以自效,而臣以侍從之班,忝百里之寄,上不能守法,下不能活民,辜負聖恩,死有餘罪。雖微人言,猶當沒齒省愆,況今釁孼畢露,罪名狼藉,而持臣者,方自以爲平恕宛轉,則臣之恧蹙不安,必加一層,而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矣。且臣目今情理,有萬分煎迫者,臣之父母,年俱篤老,素多疾病,衰耄氣力,近益澌毁,奄奄如下山之日,而老父,自月前重傷風寒,浹旬委頓,轉成二便不通之症,積熱下壅,寒痰上升,糜飮不下,氣息如縷,臣日夜扶將,焦遑罔措,雖非平日難冒之情,實無一刻離捨之勢,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暫詣闕下,拜章徑歸,伏乞天地父母,察臣踪地之危蹙,憐臣情私之悶迫,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安私分,以便救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見戶曹關文,不意周急之命,復加於微臣,此是曾前定式之事,該曹想必有擧行文書,而今乃如此,臣誠愕怡gg愕眙g,不得不略陳顚末焉。臣以負國逋臣,獲罪先朝,朝廷雖不加罪,臣之處義,豈敢自同無辜,比列恒人,枯槁窮山,乃分之宜,非敢有毫分戀祿之意,而甲辰赴哀之日,得蒙聖上罔極之恩,待遇之隆,夐絶千古,至有便服入朝之命,臣不勝感激,欲開自進之路,猥有休致之請,而聖明夬賜允許,臣旣自請,且又肅命,以國典所載一半常祿,似無可辭之意,故受食而不辭,至於周急,臣之疏陳筵對,畢暴不可受之意,得蒙聖明俯燭,問于大臣,有參酌題給之命,臣瀆擾爲懼,不敢更辭,此是當初辭受曲折,及其下鄕之後,月廩周急之命,交下於縣邑,臣一切不敢秪受,五載撕捱,以至戊申,己酉春初,臣入對前席,又暴懇迫之情,佐罷其周急,而以四品之祿,定爲月廩之數,行之已及五年矣。今以近京之故,復有周急之命,臣之廉義,豈有冒受之理?而聖上當初體下之仁,亦豈不歸於虛套哉?臣之離次,蓋欲歸死於親屬所會之處,而至今不生不死,進退無據,蹤跡狼狽,而所達者,上則依仰君父,頻承起居,下則父子兄弟,叔姪孫曾,相守度日,此爲三十餘年所未得之事,而寓室亦復岑寂,宜於調病,前頭若無難便事勢,則亦欲仍留此地,以終危喘矣。今此近京之後,乃有此等節拍,旣罷之典,還又復舊,臣之此來,適足爲終南捷徑之歸,逃遁不得,欲死無地,伏乞聖明,察臣哀懇,卽賜還收,以慰垂死之身,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辭若此,已有前許,豈不安于卿心?其令該曹,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卿須安心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李匡輔曰,大誥讒下,上下雖勵,目今先務,莫若生民,而上下猶尙恬愒,以湖南沿海事言之,上自寡躬,下至廊廟,猶不若道臣,以興陽事陳聞之時。噫,歲籥將改,萬品斯蘇,吁嗟元元,猶在愁苦,此王者所忍哉?每念南湖,食息奚安,沿海尤甚邑,其後生民死亡,民間疾苦,各別詢問,而詢問之未詳者,則自古雖帝王之尊,亦有躬行審察疾苦者,而況受命按道之臣乎?簡騶率躬慰問,據實馳啓,可以釐革者,則不循舊套,確廟堂而處之,而不煩聞而自可革者,惟在道臣。雖値常歲,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況此等之邑乎?莫曰殿最之已封,不保民而擾民者,亦卽馳聞,予當嚴懲,飭銓曹而擇代,其須知悉事,下諭三南方伯處,而博施濟衆,堯、舜雖病諸,王者視民,豈可偏哉?他道尤甚邑處,亦倣此意擧行事,下諭于諸道方伯處。答富平府使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惓惓于心,而應旨勉戒,上補闕遺,下慨世道,條陳明白,勉戒切實,其中指予病痛,尤甚洞曉,心用嘉之,可不猛省焉。所陳中昨已處分者,不必更諭,自古不能釐革者,亦由於事勢之不得不已,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稟處,原疏付諸史官,書諸靑史,使後君知予之過,作可戒之鑑,仍入留中,昕夕省覽而自勉焉。{{*|原疏留中}} ○十二月十九日辰時,上御別儲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朴文秀進伏曰,臣之屢擬諫職,前後不一,而伏蒙聖上曲軫之恩,未嘗一番除拜,今者意外,得除憲職,臣罔知所措,坐違三牌,罪戾彌增,大誥遽下,而拘於見職,亦不敢入來仰達一言,心甚悶菀,幸蒙恩遞,玆敢入來請對矣。上曰,卿之求對,予亦有所斟酌矣,所懷盡達,可也。文秀對曰,臣固妄揣上心之早晩間,奮發振作,而伏覩今番大誥,則卽祚以後,未有如今日之大奮發矣。未知殿下,赫然感動於何處而然耶。因陸贄奏議,撫古念今,而有此感動耶。抑亦殿下之一心上,憧憧往來,而惕然大奮發耶。臣極知惶恐,而旣有區區所懷,故敢此仰質矣。上曰,昨日李奉朝賀引見時,已爲下敎矣。予之病痛,亦爲盡言於大誥中,而欲治未治,事與心違者,實由於方寸之已傷,而古之先賢之變化氣質者,只以數句語,惕然感悟,則予雖不學,心之所自期者,亦不在於古人之下,而俄者下批于金尙星,實有歉愧處矣。予之精神,近不如前,昨日酬酢,纔聞旋忘,故施爲之間,自然遺忘,且懈怠,事不如心,故有所惕然警動,而朝鮮開闢草衣草食然後,可以爲治云者,予之入得,似是太高,至於陸贄奏議感動者,非以其文,其所奏議,予若親聞陳戒之言,而此外無他可言之事矣。文秀曰,臣等事殿下十年,終未效陸贄之陳戒,以至於今日,臣罪大矣。今已入對,當以平昔所蘊盡達,而若有聖問,則亦當不諱仰對矣。上曰,予當復告心腹矣。朝鮮開闢草衣草食之敎,實有意矣。辛丑、壬寅以前,國事猶不至此之極,而辛壬以後,至於國事,一任抛棄,君臣上下,時象之外,無他做去之事,故民國之弊瘼,皆由於此矣。自有人國以來,未有不亡之國,堯、舜之世,無容議爲,而自夏禹氏家,天下相傳,若殷湯,若周武,皆爲世承,而後王,有如桀、紂、幽、厲等王,中興之難,難於上天,終至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創業易,守成難者也。蓋前古守成之主,徒恃祖宗積德,謂如是足以王矣。而恬然未嘗勤惕,其中無狀之君,又重以放僻,以致國亡之禍,不然則仁愛之天,何不全安而故使之覆亡乎?夏殷若無桀、紂,而皆是繼世賢君,則湯、文,不過爲臯陶之輩矣。或謂之天與人歸,而皆由於自抛自棄,此所以從古未有不亡之國也。恃祖宗積德,可能支吾云者,此是諱亡之君也。而徒在於自修之如何矣。聖人所謂祈天永命者,豈欺我哉?我國與中原有異,以漢武、唐宗之威强,亦不能奪地而易君,朝鮮之中,自相革代,以至於今日,而漢之東西之所以亡者,以外戚宦寺,唐則以藩鎭削亡,而我國則自前亦無此等弊端,然以今日之勢言之,若好衣服而飢餒者,其外則例樣,而其中則空虛矣。思之及此,其憂當如何也?不過循例飭勵,而亦無實效,如此因循,則卽今入侍諸臣,雖或不見其亡,繼我者亦如我,則決不可中興矣。俄者金尙星疏批,有所下敎,而予之前日所恃者,只是元良,今則無一分可信之地,三百年宗社之托,在予一身,豈可以循例挽回此世乎?自前所事,皆是文具,減省之節,亦無益於國,一邊減省,一邊冗費,則自如也。有何實效乎?爲今之道,上下皆以三皇復生之世知之然後,事可爲矣。事與心違云者,予志太高,而治道則日卑,故有所云云,而今日之勢,若飢人之中,下大黃附子等藥矣,何可支撑乎?下大誥飭勵奮發者,良以此也。而終不能振作,則朝鮮終於此矣。吳瑗曰,近來災異頻數,而未有甚於今年,至於太白晝見,天人一理,本不相遠,未知將有何變故,而災異至此也。以今朝綱國政,世道民事觀之,無一可恃,禍亂之作,不知在於何時,殿下敎以予與卿等之時,或可支延者,實太緩,臣則謂禍變之端,朝夕不可測矣。上曰,予亦設使之言也。瑗曰,自上每以必若天地開闢草衣草食,可以爲國爲敎,此乃抑奢反朴之意,而崇儉此是盛節,然以今日國事言之,此亦細務,雖以崇儉一事言之,凡事固有漸次,草衣草食,殿下必不能爲之矣。上曰,國亡之本,專由於奢侈,而亦在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趙武靈王,爲胡服,國人皆胡服,上行下效,此是固然。予好阿諛而惡忠直,則人必以予之所好者逞之,予若着綿衣而惡錦衣,則人必皆着綿衣,而至於做事,則當漸次爲之,其進銳者,其退速,量力漸進,可也。瑗曰,量力之敎,誠好矣。至於崇儉,大布大帛,豈非美事,而徒爲空言,則實無益於國事,須今日祛一奢,明日祛一奢然後,可以見實效矣。先正臣李珥曰,志量不可不大,工夫當以漸進,誠格言也。殿下每以予志太高爲敎,而終無絲毫之效者,以其無漸進之工夫也。伏望殿下,必須留意於此也。上曰,所達好矣。瑗曰,革奢侈則誠好,而治國有道焉,不可以奢侈一節,看作大事矣。上曰,無奢靡之風,則人心可以樸實,而今日之時弊,專在於奢侈成風矣。文秀曰,語脈一貫然後,自上聽納之道,亦曉然矣。臣請以所懷一通,仰達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古今治亂,下敎明白,更無仰達之辭,而臣之前後入侍,民憂國計,知無不達,想或聖明記有之,而臣於國事可用力處,臣竭力奉行,此亦聖明,或爲俯燭矣。以今日事言之,四方之民弊,不一而足,殿下深居九重,何可盡知乎?此不過言路之不開,而以八道事勢,就而論之,則關西、關北,別無疲弊之事,物力依舊矣。五六年來,凋弊特甚,無復昔日模樣,其餘他道,受病已久,荐之以飢饉,加之以隣族侵徵,又重之以守令貪贓,民皆顚連于道路,以至於父子不相保,兄弟妻子相離之境,而數年大歉,民死過半,京師賑恤,豈不愈於外方,而飢死者,至於六千餘名之多,以此推知,則外方之餓死者,亦不知其幾何,國依於民,而民如是死亡,國隨以亡,其勢固然。今日之國勢,危於累卵,而以其爲國事觀之,則恬憘成習,若天下太平春,如是而不亡國者,末之有也。脫有事變,則其何可支撑乎?四肢百體,無不受病,必投以良方妙劑然後,可以醫之,不有大奮發,則莫可爲也。大凡爲國之道,創業之君,守成之主,時若朝日之升,而午雖或悠泛,可以爲治,創業守成之後,則如日之自午而未,若或因循,以守成爲期,則決難挽回矣。方今聖心,如彼其奮發,此誠丕變之一大機會,而苟無下手處,則治道無以成矣。必有一付gg副g當規模然後,可以爲之,而以工師之作舍言之,先有規模,故大舍小舍,惟意作成,則殿下之奮發,至矣大矣。其於下手處,臣以爲不得矣。燕昭王,築臺而下士,湔强齊之讐恥,越王句踐,臥薪而嘗膽,滅夫差而成伯,此則燕昭、越王之下手處,而孟子之言仁義,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爲其節目,不有本而能成其末者,未之有也。殿下之今此奮發,大異於前日,而下手處,殿下果能着得乎?殿下如是惕然大奮發,則臣以與共休戚之臣,何不盡言不諱,而臣以直言,亦不必被罪,臣心常慷慨,若以大司憲出仕,則雖無風采,似當效絲毫之報,若鷹之遇風,而上敎中,革去奢侈一節,亦風斯下矣。然臣旣不得出仕,故不能言矣。卽今殿下之所下手處,不過曰,眞實立志,眞實求治,眞實用人,眞實節財,以一定之工夫,做一定之事業,則治可以從欲矣。今日善心,雖如是藹然發見,有此飭勵奮發之事,而方寸上一私字,若不能盡祛,則或因觸激處,善心之牿喪可慮,殿下之立志,必須先祛一私字,則何事不可做也?雖以翁主第宅言之,一從先王朝法制,從簡爲之,而下令毁宰臣侈大之家,則孰敢不毁其宅乎?至於用人,則以至公之道,飭銓官,而銓官用私,則以其罪罪之,其他目前小小切己之私,斷然絶去,躬率以公道,明年之內,治規飜成,殿下因爲堯、舜之治,則臣等亦可作名人矣。言路之壅閉,莫如今日,殿下之下敎求言,已過累日而嘉言善謨,誰有進者乎?大臣及承旨臺閣,終無一言,言路如是壅蔽,國何爲也?殿下以實心開言路而納言事,則切直之言,日聞於朝廷,上自大臣重臣,下至外方守令之過失,殿下皆可以得聞,開言路之道,亦在殿下,殿下亦何憚而不爲也。洞開言路,而若無善言,則臣當伏誅,而古人曰,求節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人才亦當從此而可得矣。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故近來,自上好陸宣奏議及《大典》云,故人家間或有開卷處,以此推之,則上好直言,人必好爲直言,苟如是,則殿下必爲明主,臣等敢不驅馳耶?且爲治,惟在得人,故周宣、漢宣,得尹吉甫、中山甫、魏相、丙吉之輩,以了一代之治,如劉禪主之闇弱,扶持蜀漢四十年,賴有諸葛孔明,以唐明皇之放僻,能致開元少康之治者,以得姚崇、宋璟故也。得人,是爲治之本,則不修基本,而治其枝葉,治未食效也固矣,卽今在廷之臣,皆是悠泛而無擔閣國事者,故至如回啓等細事,亦不能趁卽擧行,以致稽延,各道回啓,臣雖獨當,豈不容易處之乎?廟堂之責,專在經邦,而徒事期會於文簿之末,六曹長官,亦如此,終無一事可言之實效,臣實慨歎。以大明宣宗朝觀之,差出一守令,輒問其賢否而賞罰焉,故皇明之治,於斯爲盛,而殿下則終有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祛之病,故有罪者,亦無以懲戢矣。群下之若有欺罔者,則使之査實科罪,懲一人可懲十人矣。作姦之弊,亦可杜絶矣,而曾前則以其有偏論,彼此相言過失矣。近日則以蕩平之故,一世含默不言,雖有群下之罪過,殿下何從以得聞乎?言路大開,而直言嘉納,則人才,當蔚然輩出於其中矣。今日紀綱之墜落,已無餘地,國法不得行焉,只憑祖宗朝舊例,下吏輩,任意操縱,便是無法之國,如是而國之治者,臣未之聞也。紀綱之振肅,亦在夫殿下立志之如何,以今日用人之道言之,則有蕩平之名而無蕩平之實矣。銓曹用人,如衡之公平,無論彼此,收用一寸才,是爲東西南北之蕩平,而今則不然,只爲老少論蕩平矣。蕩平之道,有天地之蕩平,有天下之蕩平,有朝鮮之蕩平,有東西南北之蕩平,豈有老少論蕩平之理乎?殿下亦何嘗見蕩平之實效也。以其有蕩平之故,大小朝臣,相掩過失,直言無聞,假使國家,雖至危亡,臣以爲必無伏節死義之士矣。或有一人之直言者,則衆楚人咻之,互相非斥,故人皆以不言爲得計,如此而國不亡者鮮矣。言路之開閉,亦在於殿下,若有一人之直言者,則殿下必須嘉納,從聽如流然後,群臣,亦當有盡言不諱者矣。不如是則孰肯爲直言,而見非於世乎?來諫之道,用人之公,其本則徒在於殿下之立志,而俄以老少論蕩平,有所仰達矣。以吳光運言之,光運之文翰坐地,不負於趙顯命、宋寅明諸人,而光運之見用於世者,以其處地之適不善得故也。洪景輔,亦被斥,而不能去全羅監司,此亦冤矣。如臣之無似,曾忝嶺伯,而如李匡德、閔應洙、李壽沆、柳儼、李聖龍諸人,皆經湖伯矣。洪景輔,旣經玉堂大司諫,而其資歷人物,不下於此諸人,則何爲以獨不去全羅監司乎?騎郞鄭玉,亦以名相鄭琢之玄孫,且兼文翰而亦不爲通淸,殿下之用人,其可謂公平乎?連抱尺朽之木,良工不棄,而殿下之用才,不如良工之取木,此是老少論之國,非殿下之國也。金若魯曰,朴文秀之所達非矣。鄭玉則纔已出六,何暇通淸,而吳光運之拔去於知申之望者,亦由見非於公議,而況當飭勵之日,何敢以老少論三字,發於榻前乎?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今日入來戇言矣。大誥求言之下,若爲推考,則草野之人,孰肯來言乎?儒臣之請推誤矣。申飭時象之後,老少之目,不可仰達云者,雖有所執,時方則諸黨,已諭於十九日,下敎矣。今以老少論三字,不可以說道者,亦若諱疾忌醫矣。吳瑗曰,吳光運,臣以爲小人也。今夏之疏,上款有君無臣以下,專是諂諛,下款威福云云者,亦是讒慝之甚者矣。文秀曰,此則光運之疏,切逼於己,故瑗之所以指光運爲小人矣。瑗曰,光運之疏,於臣有何逼切乎?臣不以私好惡言之也。臣觀其爲人,終是傾危不吉,而其疏亦然,臣之所見則斷然以小人知之矣。文秀曰,光運決非小人也。上曰,靈城之言吳瑗之知以吳光運小人者,蓋其所見之不同,光運豈是小人哉?原其心則慼矣。其爲人也,不得時矣。使光運,若有求於時,則其疏豈其然乎?斷無他意,而非出於諂諛也。大臣斥之以已甚,儒臣目之以小人,光運慼矣。光運之疏,亦與向時趙迪命疏有異,而迪命所謂主威下行者何也?瑗曰,謂之主威下移,此直是讒構之語也。若疑金取魯之避其政事,則就事論之,亦何不可,而以此等語,加之於人乎?文秀曰,趙迪命之言,誠過矣。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云者,亦然矣。上笑。瑗曰,迪命,常時未嘗干涉議論,而今忽如此,誠可異矣。上曰,其人近於狹隘矣。瑗曰,此則異於隘狹,有關心術矣。李匡輔曰,儒臣以爲,觀吳光運擧動,則傾危不吉云者過矣。觀其擧動而何以知其傾危乎?瑗曰,臣謂觀其爲人與上疏,則傾危不吉矣。上曰,儒臣亦曾上疏,使吳光運、趙迪命論其疏,則亦必如儒臣之斥光運、迪命矣。瑗曰,臣疏,豈可比於光運迪命之疏乎?上曰,彼則必以儒臣爲非矣。何由分別乎?瑗曰,臣之疏,所據者理,察其理而辨其邪正,則在殿下耳。文秀曰,偏論則任之於時象,而擢其最賢者用之,則偏論自可祛矣。上曰,吳瑗以光運爲之小人,彼亦對辨之際,自然豈不爲偏論乎?因下敎曰,少退。諸臣退出。申時復入。文秀曰,大同之法,用舊蓄新,次次儲置然後,若値歉歲,則以爲災減,而今無留儲者,以貢物之故也。今之見存者,若爲十萬石,則大同雖半減,可以支當,而卽今所儲枵然,故參判臣金錫衍之爲禦將也,節節省用,十年之間,錢有十萬餘兩,木爲一千餘同,而今則各軍門亦枵然,戶曹宣惠廳三軍門,旣如是蕩盡,則脫有事變,將何以處之乎?國有裕儲然後,可能制民之産,而國不足,故民亦不足,經費之如是匱竭者,只由於不務根本而然矣。量入爲出,是爲節財之根本,摠計一年歲入之數,磨鍊經用,餘儲竝記錄留置,豈有尾閭之失乎?以司僕寺言之,古則多有儲積,繼用有裕矣。今則以惠廳所儲,推移用之,言其捧之數,則不下於前,而用度之如是苟簡者,其必有由而然矣。節財之道,臣謂宜自殿下先試始焉。節節省費,在廷之臣,孰敢不節財乎?此則殿下之所自勉處也。至於良役變通,則一疋二疋之間,皆有弊端者,由於士大夫及常漢之有形勢者,皆是閑游故也。此等之類,其數不億,欲爲汰定,則民心大爲騷動,不爲充定,則難得軍丁,此其弊之難救者也。臣在嶺南時,搜括軍丁,充定逃故,餘數至於萬餘名之多,此在任事者,措置之如何,而卽今廟堂之所區劃者,不知以何道處之,然剝割之弊,若不止焉,則大慮存矣。李匡輔曰,臣待罪醴泉郡守時,搜得閑丁七百餘名,充定逃故後,餘數爲三百餘名,豈有不得良丁之理乎?只以古法之不行,弊如是生矣。上曰,雖減一疋,隣族侵徵之弊,必自如矣。匡輔曰,數年前,臣與宋眞明,鑄錢不當之弊,有所仰達,而其後鑄錢之利,果不多焉。良役之變通,亦必如此,若爲減一疋,則臣則當爭之以決不可減矣。文秀曰,卽今軍役,堂上差出,故八路生民,皆擁立爭望其變通,而如彼遲延,若無實效,則民必失望,必有變通之道然後,可以信孚於民矣。匡輔曰,軍役謂之變通,而終無變通之實效,則喁望之人心,必將缺望而反歸於怨望之科矣。取以冊子言之,落張處,必有紙然後,可以補缺,無紙則雖欲補亡,其可得乎?今之軍額逃故之不得其代,若冊子落丈之無紙不充,不先有措畫料量,而徑設良役堂上,臣以爲悶然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良役之弊,生民之苦,如在水火中,廟堂方爲經始變通,而未知畢竟有何成效,大臣旣如是主管,則非小臣之所可輕議者,故不敢仰達。上曰,以所見陳達,則當問議於後日次對,而方設句管堂上,卿意何以爲之則好也?文秀對曰,二疋之役,元非苦役,而以其有逃故侵徵之弊,故民之不堪,至此之甚矣。閑丁若隨得隨補,則二疋之役,非民之所不堪者,而閑丁易得之路,臣有取證者矣。臣頃見定山縣監申思觀,則逃故五十名,無充定之路,故邀路場市,搜得五十餘名,容易充定云,以定山至小之邑,猶尙如此,況大州之多有良民乎?惟在任事者能否而臣意,則良布一二年姑減,以裕民力,沿海各鎭浦之不緊關者,竝爲革罷,以補軍丁宜矣。一鎭之所屬軍兵,多至數千,則革罷不緊諸鎭,得良丁幾許數也。亦可當變通一面,而軍丁雖無逃故,其本在於國家之經用,自國家若不節用,則亦何可支當乎?戶曹若節用,則有支過之路,而至於兵曹,則料布受食者,各有名色,實難盈縮,而若値歲歉,又有大變,則其可更徵於民間乎,此誠悶迫處也。自國家撙節財用,令銓曹擇送守令,內外交修,則民國庶可支當矣。每以守令之難得其人爲慮,而三南不過百八十州,通文武南行,豈不得百八十善治之人乎?另擇差遣之後,善治者,擢用而褒賞之,不善者,論罪而懲勵之,淸朝廷而明賞罰,則善者勸,惡者懲矣。苟如是,則何患守令之不得其人乎?以朝廷做事觀之,凡事一委臣下,而無束勵之道,故以悠泛爲恒式,而事不得就成矣。每事以其先後次第擧行,頻頻責成,則奉行之人,亦當操心而爲之,事豈有不可成之理乎?至於良布減一疋之論,臣以爲決不可成矣。不務其本而徒欲減其末,以爲民國維持之計,烏可以成乎?民衆地方,不減於古,而國事之如是罔涯者,此不過殿下不如祖宗朝,臣下不及於古人而然矣。天下之事,只由一貫來,無他別般這道理,而卽今上下恬憘,風俗大變,紀綱壞了,名分甚紊,治理之衰下者固也,無足怪矣。自今宜爲擇執祖宗朝良法美制,一定行之,則法綱可以立矣。以今番三千事論之,揆以法典,豈是容貸之罪,而遽然減死,其可謂國有法乎?大抵今日之弊,宰相不用私意,則庶乎可矣。以幺麼宣薦言之,宰相招致主薦之人,勤勤請囑,以爲越薦,則雖爲部將,以宣傳官履歷用之,此等事,不一而足,抑僥倖然後,可以定民志,其要則在於立紀綱,紀綱乃立,則百事,乃可爲也。上曰,卽今句管堂上之所管者,何事也?文秀曰,臣不知主管何事,而該堂亦不知云,堂上徑設,亦涉率爾。康節詩曰,施爲欲似千勻弩,磨勵當如百鍊金,古人之立言行事,從可知矣。凡諸事爲,當如百鍊金然後,可收成效,如是卒創爲之,而事何由得成乎?上曰,前者句管堂上之設置,予以爲怪,而今復如此,此亦因循之弊,不如先畫而後爲之也。文秀曰,每以臣言爲荒雜,而有懷,仰達矣。遇一事則責其成效然後,做去他事,事事而責成,其中細鎖gg細瑣g之事,雖抛置無妨,至於大事之欺罔者,以其罪罪之,有功者,以其功賞之,則人皆見有功者蒙賞而勸之,有罪者獲罪而懲之,皆畏罪而務功,則事務自當修擧矣。豈可一任臣下之賞罰,無懲勸之道乎?至於節財事,臣果縷縷仰達,而浚民之膏血,失之無用之地,此何事理也?民役財物,此是一貫之事,而今則分作兩件,知入而不知出,量入爲出之道,果不行矣。財用之匱竭,職此之由,而今日之世道,亦甚無謂矣。古之宰相,若遇時變,則入告于君,上下戒懼,以爲修省弭災之道,而今則不然,逆變接迹而起,至有子弑父之變,朝廷猶不知恐懼,此所以怨國之輩,桀驁者出於其中,則謀逆之凶,從而起焉,人心之媮靡,亦無餘地,故以戊申言之,誰有爲國家殉其身者乎?世道如此,人心如此,紀綱如此,民窮財竭,無半分可恃之勢,三百年宗社,豈至殿下而覆亡乎?殿下若能大奮發大振作,則國事可修而人才可得於其中矣。第殿下,英明太過,宏識不足,小事則察察,而大事則或有遺失處,必須御群下以誠心,除却不緊文書,做得緊切工夫,毋如前日之媮墮恬憘然後,國家可以扶持矣。臣之所懷,雖竟日連啓,而猶不可盡達,臣以都憲,不得入來,故愚忠自激,所懷鬱抑,心欲發狂矣。上曰,靈城如此氣習,人以爲麤率,而予則以爲戇直矣。三度呈遞,以都憲之不得行公,欲狂云者,人必以爲麤率矣。文秀對曰,臣非以都憲之不得行公,爲欲發狂,以都憲之職未解之前,臣不可入對,故心欲發狂者此也。文秀繼達曰,臣往嶺南時,櫛風沐雨,躬入島中煮鹽,其利不些,臣之不憚勞而如是者,只出於爲國之誠,而臣自嶺歸,臥病在家,其間臣之所區劃者,一倂錯誤,臣實痛之,世之惡臣者,皆以爲鹽商,而苟有利國家之事,雖賤於鹽商者,何可不爲乎?方令煮鹽爲二萬餘石矣。上曰,主管者誰也。文秀對曰,臣方主管,而人皆有謗言矣。上曰,前後諸臣之所達,皆以切實留念等語賜答,此亦便是文具,故今日卿之奏達也。不用此語,然卿之縷縷陳達,誠甚切實矣。堯、舜之世,亦有曰可曰否,而如成湯之於伊尹,高宗之於傅說然後,專任責成之說,尤爲切實矣。卿之戇直,前後知之已久,而予於近來,方寸已傷,事多遺忘,且不如意者甚多,而公私之分不明,滿腔徒是私意之敎,非謙抑之辭,果是實狀,而朝臣之性品過度者,予素有固執,故以外面觀之,似是疎待,而中心則不然矣。李宗城,昨年嚴敎之後,渠無引嫌,予亦不言,聊無纖芥之間其間者,君臣之間,固當如此矣。自夫乙巳以後,諸臣之向予陳奏,豈皆樂聞之事,而其中直言不諱者,李秉泰、趙顯命、李宗城如干人矣。補闕拾遺則李秉泰也。犯顔敢諫則趙顯命也。隨事無隱,從答開導,李宗城也。予性雖狹,人品之廓然者,亦好之,故當國事廣辦者,許之於卿,而趙顯命,今方在外,雖不爲要官顯職,豈可負予乎?少米頒科之時,以減膳事,顯命有所爭執,故予以爲顯命,終是不負,而以卿言之,卿之工夫,雖不及於先正臣趙靜庵,用諸京外,使百姓知有君者,非卿而誰也。授卿都憲者,非忘前日之言也。欲爲一番試用,而卿之所辭懇切,故旋卽許遞,然予亦知卿雖不爲都憲,可言也。爲都憲,亦可言也。以有君無臣四字,吳光運得小人之目,而大抵有君有臣然後,國事可爲矣。卿爲世所疑,使卿不能展布其才,而此後,予豈撓於三至之讒乎?要官顯職,從今不以卿縻之,而卿之死生,當爲靈城,此後若有可言之事,則卿以靈城,求對來言,可也。文秀曰,臣旣許身,則殿下雖薄待,豈不盡節,而況復曲保至此之境,則在臣分義,尤當如何?臣以狂童,素無所學,偶登科第,名位到此地頭,臣何不竭心盡力,而若有寵權,則人皆影從,君上雖許以遇事求對,而此易得罪於當世,臣不可續續求對矣。上曰,卿猶未盡聞下敎之意也。無承史而卿獨求對,則事甚怪異,而卿以靈城,遇事來言,此所謂得君行道時,方以入侍諸臣事言之,擧其短處,而卿若求對訐訴,則是開諂諛之門,不可使卿爲之,而予之身上闕遺處,求對盡言,可也。文秀曰,臣於前者,以李鳳祥家孥,周給月廩之意,有所仰達。而張譚、李述遠、金天章等諸人,亦皆爲殿下殉身,則其在奬節之道,以示軫恤之意,顧恤其妻孥,以報之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承旨,書三人名字,可也。文秀曰,戊申逆亂時,諸路原從參勳之類,有兩班焉,有將士焉,有官吏焉,有常漢焉。勳府兵曹,一倂充定於忠衛有廳等軍,竝與其子孫而督徵番布,至若兩班將士,視常漢自有分等,而猝然納布,無異軍保,出入鄕黨,羞愧欲死,所受錄券,非爲榮身之資,反作呼冤之端,兩班子枝,勿令納布者,明有事目,而當納各邑,混同抄報,該府該曹,又不區別,此非但招怨於目前,亦何以示勸於他日乎?臣曾爲知申時,仰達筵席,分付勳府,卽令分揀停布,而尙未擧行,請令備局,分付諸道,受券人中,前役軍保及應爲良役而因其錄券,倖免軍保者外,兩班子枝將士及官吏,應其役而納布者,一一成冊査報,憑準於當初諸道報來監司狀啓,永爲頉給,且持來勳府捧布案,永頉二字,書於各人名下,俾無後來更侵之弊,似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自上因戶判所達,有災減物件謄入之敎,至於本廳貢物災減,則當待收租案入來而處之,如尙房內弓房姑減者,先爲別單書入之意,敢此仰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兩南沿海尤甚邑,別爲措語,使道臣親自巡檢,使之區處,以爲接濟之道,而形止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當下敎矣。文秀曰,自朝家軫恤民隱,而守令之不善奉行者,宜令斥罷,無論侍從臣,擇送宜矣。上曰,然。金若魯曰,民事有所料量然後,可以使道臣巡察,而生民休戚,守令臧否,此是道臣之責,則道臣自當爲之,使道臣別巡狀聞者,恐非朝體之當然者矣。文秀曰,宣廟朝,有人獻文書者,其時臣下,以睿覽之未安,有所爭執,則自上以爲,若係民事,則豈不看察爲敎,卽今沿海民事,有同救焚拯溺之勢,不可以常例時規模論之矣。上曰,使道臣別巡狀聞者,雖似苟且,而國之所重,莫如民事,則令道臣,各別問其民間疾苦,民弊之可除者除之,守令之不治者罷之,則爲民飭勵之意,在其中矣。文秀曰,日昨折受等事,使之還收,卽此一事,臣下之警戢,百姓之聳喜,亦當如何,而雖以翁主第宅言之,須勿張大,不過使之居處足矣。駙馬在時,雖大家,可以鎭安,而其子則不過一書生,高樓傑閣,何可以支守乎?上曰,人情無貴賤一也。父母爲子之心無窮。而第宅不必高大之說是矣。外孫無可論,而雖親王子,五代後,豈不爲書生乎?文秀曰,以事理言之,第宅之宏大,實非好道理,古有鬼瞰高明之語矣。第宅規模,限其要略,以爲永久支守者,實是爲駙馬錫福之道也。至以折受事言之,蒼茫大海,磽确山田,處處折受,今則以駙馬之威令,可以收拾,而其子與孫則決難推尋,徒貽民弊而無益矣。膏腴田地,定數買給,以爲足用之地宜矣。臣生子如人,而得此封勳之後,遽見夭折之慘,以左議政徐命均家言之,如是多福,由其先世儉約之德云矣。造物之理,本來如此,凡係爲駙馬第宅田民等節,一從儉約,俾受多福好矣。上曰,所達切實,而予亦有所思矣。東平尉之家,如是支守者,由於儉素,而海昌尉,亦效東平,今不泯滅矣。文秀曰,殿下卽祚以來,凡係聲色土木奢靡之事,一切屛去,而殿下之不得不私,殿下之不得不欲,只在於爲駙馬營産業一事矣。此等切緊關頭,斷然割祛,則其餘國事,思過半矣。雖以閭閻家言之,女子之請得器物,父母之慈愛辦給,人家皆然而橫財之多得,終非享福之道,臣言,亦爲翁主藥石矣。上笑曰,閭家雖然,而帝王家則不然,且無求得者,而卿言則切實矣。李匡輔曰,臣曾任判決事時,因請對入侍以各宮房賜牌奴婢事,有所陳達,而自上以當,申飭內司之意,下敎矣。臣其時,卽爲出宰嶺邑,奴婢弊端,尤爲詳知,各宮房賜牌奴婢丘史,竝一百五十口,盡數受出,則例下王牌,王牌旣下之後,則雖有逃故丐乞之屬,不能更爲受出,故各宮房,必以一百四十九口啓下,而餘存一口,故不受出,宮差輩,無數侵徵於奴婢,奴婢蕩殘之後,輒還本役,更呈掌隷院,以富實奴婢,依舊啓下,以此之故,各寺奴婢,不但疲殘,名雖還本役,皆是逃故指徵無處之類,此弊不祛,則誠爲可悶,久遠各宮房,竝下王牌,俾無如前之弊,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承旨所達是矣。其弊予亦知之,王牌未下之各宮房,各別申飭,使卽啓下,而此後則出閤之日,王牌依法啓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奏事訖。朴文秀,先爲退出。吳瑗讀興元賀吐蕃尙結贊第六編,上命下番及承旨,以次進讀,止八板。瑗曰,此等狀,不過隨事論列,而極其詳備,別無可以推演仰達者,吐蕃之歸德宗,以爲失圖,而陸贄所陳戎虜情形,可謂切中機宜矣。上曰,然。上因下敎曰,言見重則君道尊,托以誠則人心感一節,尤有味矣。瑗曰,臣頃以王言,宜簡重陳達,而殿下敎以誠信不足,欲人盡曉,故自至於繁蔓爲敎,故臣以誠之感人,不在言語,上志所嚮,臣民不言而喩,爲達矣。蓋誠意不足孚人,則言愈多而民愈不信,王言支繁,徒失簡重之體,此實聖上留意處也。上曰,予亦自知其病,故以此一節,爲有味矣。瑗曰,此下惟不自用,乃能用人,尤宜體念,蓋人君,當以天下爲度,自用則不過一人之聰明也。視聽有限,何由遍及,若能用人,則天下之信,皆集於我矣。故仲虺告湯曰,自用則小,伊尹告太甲曰,無自廣以狹人,人君當存戒處也。上曰,所陳切實,當留念矣。瑗曰,李楚琳,固是叛者,而初不能討,置之藩閫,則當搶攘之時,不可以猜阻致患,故陸贄,出於權宜不得已之計矣。蓋唐之藩鎭,馴習旣久,臣節多愆,故寇亂之際,勢難猝革,故贄言如此,而非以此爲常經也。上曰,然矣。掩卷後,金若魯曰,李匡德,以江留之不爲應命,至於遠補甲山,匡德前旣撕捱,則到今陞資之職,固不當承膺,而聖上之斥補,終未免過中矣。瑗曰,殿下敎以君父旣命明日辭朝,則便同外補,臣以爲此等下敎,終不誠實矣。江留,旣是陞擢之職,則豈可以督迫之嚴,便同外補乎?上曰,李匡德補外事,非惡匡德也。意在其中,而過中之言,所達是矣。開釋而不聽,則補外,可也。而初則弛緩,末又促迫,至於補外甲山者,以外面觀之,似是過中,而意有在矣。然大誥之後,又有此擧措,予之心上工夫,終難矣。上曰,承旨,書備忘。匡輔書之,{{*|在日記}}上曰,又書備忘,匡輔書之,{{*|在日記}}上曰,堤堰司堂上,誰也?匡輔對曰,金在魯,方主管矣。上曰,堤堰司堂上,有名無實矣。近來擧行之事,明日次對,使之陳達,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鼓矣。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自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兩司將無入侍之員,大司憲徐宗伋,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俱不得入侍,事體未安,獻納李重震,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判尹張鵬翼,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詞訟劇地,不宜久曠。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備局堂上進不進單子中,稱病不進人員,更爲牌招,單子改爲書入事,命下已久,而尙無去來,政院別爲申飭。 ○傳于洪尙賓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而來詣賓廳人員,先爲入侍。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如是飭勵之時,懸病者尙多,領敦寧外,竝卽牌招,單子更爲書入。 ○傳于柳儼曰,飭勵之後,始爲次對,不但爲簿書期會而已。金尙星有疏陳之事,朴文秀以良役事,亦有所陳達。大臣似未及詳知,問于朴文秀,消詳後入來。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諫金鎭商,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獻納李重震,持平金光世、尹得徵,正言申宅夏俱在外,司諫未差,正言李錫杓未署經,只有大司憲徐宗伋,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而當此飭勵之日,兩司不可不備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潝爲司諫,沈宅賢爲判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賓廳次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同副承旨柳儼進。 ○柳儼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月二十一日,祿都目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參奉所報,則陵上甲方引石下邊生隙處,又爲缺落,長一尺二寸許,廣四寸許,厚不過二寸許,一旬之內,連次有頉,事極驚惶云。今此有頉處,頃日大臣奉審時,執頉,書啓,而卽今缺落,又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漢城府坐不坐單子,則五日內,次堂開坐,只是二次,而首堂則一不進參,當此卯仕酉罷飭勵之日,長官之許久曠務,事甚未安,判尹張鵬翼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申昉疏曰,伏以臣,得伏見擧條下者,以臣殿最啓本中,李漢弼置之下考,聖敎甚嚴,至有重推之命,臣於是誠不勝慙惶悚恧之至。夫驪州,素稱難治,已成弊邑,若非諳練勤敏之人,無以救得,漢弼除拜以後,在官日少,事務弛廢,奸吏因緣恣橫,邑民亦隨以受害,雖特敎促還,復理官事,其能革祛積弊,果有收拾之效,臣固不敢保焉,則雖欲强置高第,有不可得者,此豈出於曲遂其願,亦安有爲其地,而乃以吏橫民怨,直加句斷者耶。國朝考課之政,惟有殿最一道,而前後申飭之敎,極其嚴截,則區區之意,第欲策勵昏懦,爲萬一奉承之計,一從所見,不少饒假,招惹怨隙,固所自期,而今玆得罪,乃又相反,有若內護漢弼,上瞞朝廷者然,實非臣心有所萌也。然苟使臣,平日行事,有可一分見信者,則似此情外之事,豈至受疑於君父,而只緣樹立無素,不足比數,歷備任使底蘊莫逃,末乃以曲副私願,壞亂考法,獲辜事於聖世,是卽始終本末,一無可者,而不但一時一事而已。此臣所以自訟有靦,繼以自悼者也。今臣所坐,與聞見不的,等第差誤者有異,其用意欺瞞之罪,合被重辟,決非問備薄罰所可勘當,臣何敢以苟逭大僇爲幸,而擧此面目,復對吏民,不思所以自處也耶?冒昧僭猥,控暴危悃,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嚴加譴責,使方面重寄,不至久汚於匪才,一路幸甚,微分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十二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修撰金若魯,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日寒猝劇,逐日臨筵,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眩氣更無往來之候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亦復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若何?上曰,安寧矣。上曰,飭勵之下,備堂之懸病者亦多,殊極未安,卿等當先爲引見,而聞靈城入來,故使之消詳入侍矣。果爲消詳入來乎?命均曰,當隨事仰達,而言雖好矣。至於做事,則窒礙難行,以再昨奉朝賀李光佐所達觀之,良役則終無下手變通之計,外議則戶布結布,終不可行之云。結布則其名不正,雖不可行之,至於戶布口錢,則或爲可行之道,而此亦議論擕貳,以今日紀綱,卒無可成之事矣。一疋之役,行之雖好,而卽今用度,比國初,極甚張大,揆以形勢,萬無可行之路,若用龍灣、南漢時規模,則或可支過,而不然則一疋,不可爲也。朴文秀所見,捧布之路減省,而節用儲積,若逢凶歲,則減給一疋云。此則臣之所見亦然矣。首揆遭喪慼後,以病不得入來,曾有所料量之事云。後日次對,當爲入來仰達,而金尙星疏中所陳,則大旨不過於量入爲出,此則人人之恒日常談,而至於良役,二疋者之減給一疋,以結戶役雜費代,一結三兩,一戶一兩,代捧充數,減給一疋之代者,亦有窒礙難行之事,他邑不可一時猝然變通,而富平良軍,只是九百餘名,或可有以此變通之事矣。富平一邑則專委尙星,使之先試不妨,而至於良役大變通,則無善計策矣。金興慶曰,生民之疾苦,無過於良役,而自古不能變通者,蓋無善計而然矣。曾在先朝,亦有此議,或曰戶布,或曰口錢,或曰結布,而議論不一,利害相牽,終不能變通矣。臣之所見則無過於口錢,而此亦窒礙難行,省減捧布之路爲宜,而金尙星疏中,一結捧三緡錢,一戶捧一緡錢,充數一疋之代云者,亦涉偏重,捧布之軍,雖爲善政,而不納布之民,豈不冤乎?此亦非均一之政,似難施行矣。上曰,今日良役變通之說,便作上下之好閑談矣。先朝時,欲爲變通,而未果焉。猶能支過,至今日則視先朝時,若漢唐之仰三代,不可以先朝時不能變通爲言矣。良役若不變通,則朝鮮亡之之外,無他道理,戶布結布口錢,皆有弊端,不可行之云,而若有賢君喆辟,則亦豈無變通之事乎?然以今日之廟堂紀綱,決不得猝然行之,而今日之使之次對者,軍役堂上,旣爲差出,則有效驗然後,庶免罔民之科,其末終事,何以了當也?欲問此事故也。興慶曰,軍堂差出之事,則首揆建白差出,而臣以節目便否講定然後,設立軍堂爲宜云,則首揆以爲,有所料量之事云矣。上曰,若有可行之事,則入侍諸臣,莫非軍堂,何必別立名色乎?以卯酉之法,諸宰會議於備局,亦可勝於二堂上,而終無變通之善策,則設立軍堂,而以何事答民也?軍役堂上則以誰某差出耶?徐命均曰,尹淳、金東弼也。良役之不能變通,曾自先朝,因循至今,故領相,曾有所料量者,而亦不得施行,心常慨然矣。到今句管,更爲講確爲宜,故定奪差出,而堂上雖多,豈必盡爲句管乎?使一二人,主管區畫然後,設施爲好,而以領相料量之事言之,議論之歸一,必難矣。今日則堂上一人,旣不在京,領相又不入侍,姑不得稟達矣。上曰,以先朝時北漢事言之,議論不一,而故相臣李濡,擔當爲之矣。其便否,今未可知,而事之是非間,有擔當者然後,事可成矣。近日則每事因循,無一可成之事,今聞沿海邑則鷄犬之聲不聞云,如是而何可徵布乎?命均曰,沿海尤甚邑身布,使之勿捧矣。上曰,沿邑之軍丁充代之道,爲之可矣。命均曰,使之次次移定充代矣。上曰,其擧行形止,問之,可也。柳儼曰,八道民情,廟堂不能盡知,故八道臣之報狀,每以欺罔疑之,以年前六邑事言之,無萬分可捧之路,故爲慰民之道,臣與御史李匡德,相議狀聞,而廟堂不爲聽施,號令該邑守令,故守令鞭扑飢民,而終不能收捧,只招民冤而已。國家德意,亦不及於民矣。徐命均曰,柳儼所達是矣。而可捧之邑,李匡德使之勿捧,不可以一箇論之矣。上曰,守令初則不捧於民,終則稱托於監賑使之令者,亦不無其弊矣。朴文秀曰,守令之自初勤捧者,聞此下敎,則豈不冤乎?尹游曰,良役若能變通,則豈不好矣?而無善策,故不得變通矣。戶布結布口錢等議論,自古相臣柳成龍時,流來至今,而皆有弊端,故尙不能指一試可,卽今要道,則三南尤甚邑逃故,使道臣抄出額數,次次移定充額,而或減給好矣。卽今軍額,比古漸廣,以此養兵之多,終無善處之策,制民産然後,有可爲之道矣。民産不制,則雖一疋,貧民何可納乎?爲先急務,莫如勸農,講定條目,行會八道,無田畓之民,則使多田者分給,自官亦給種子,着實作農,則可以支過,桑政亦當爲之,而又令務耕木花,處處種植,皆爲織布,則納布之路,亦當裕易,此二者外,無他便好之事,備局頒行節目,使守令着念擧行,則可以見效矣。宋寅明曰,制民之産及勸農之政,乃其根本,而其本則又在於輕裕民力然後,可以行之矣。我國之人,自前多議大同之法,當初制定時,議論多端,而斷然行之,故至今民以爲便,量田時論議,亦擕貳,而行量之後,至今亦無弊端,若俟議論之歸一而做事,則無可成之事矣。上曰,以今日紀綱,北漢決不可築城矣。寅明曰,臣亦有所料量於心者,當仰達矣。上曰,仰達,可也。寅明曰,結布則今之結役甚重,不可添出結布,而大同二三斗,減給其代,若捧結錢,而八道,皆作六斗大同,則宣惠廳可以依舊,慶尙道餘三斗米,全羅道餘二斗米,以此餘數及外方軍官除番錢,皆爲抄出,隨州府郡縣,定給軍官幾名,其餘皆爲充數一疋之代,則庶可爲矣。尹游曰,兵曹惠廳兩衙門,雖減一疋,或可支當,而三軍門經費甚多,減一疋後,其代充入甚難矣。口錢其中爲可行之事,而亦有弊端矣。上曰,口錢之弊,何弊也?游曰,貧殘兩班,食口則甚多,而一一徵錢,則豈非難堪之事乎?侵徵之弊,亦出於其中矣。金在魯曰,領相之所料量者,其大綱則以一疋爲之之意,而亦有窒礙處矣。雖以先朝時事言之,良役之弊,不可於此時,故上下之憂慮,臣亦稔聞之矣。辛卯年間,以良役事,上疏者甚多,而皆有難便之事,故無一事試可,而其時亦有口錢可行之議,故相臣趙相愚,以不可行之意,上疏臚列,仍寢不行,又有人上疏,以爲若人之有病,而下不當之藥,則爲促亡之道,無無益於病云矣。今之民弊,視前日無加,而紀綱世道,則比先朝時,下幾分也。黑笠充定,亦重難,不能制民之産,則口錢亦不可行矣。貧民若食口多,而徵出數兩錢,則渠雖終歲經營,必不可捧,因爲逃避,則亦豈無逃故之弊乎?今之人心世道,無一可爲之善策,朴文秀所達之事,亦似有速效,而各鎭可罷之處,亦難盡知,雖或罷之,聚散之際,亦爲撓民之一道矣。尹游曰,萬戶八千窠,僉使七十窠,而若罷鎭浦,則舊勤接濟之道甚難,以其所罷之鎭卒,不可當一疋之役矣。朴文秀曰,減給一疋,而雖罷四十餘鎭浦,計其納布數,則其數甚多,雖得百名閑丁,充其百名逃故,則其效豈不大乎?上曰,靈城百名有效之說,切實矣。徐命均曰,三軍門軍額減數,則充定之,亦易得矣。上曰,朴文秀所達罷鎭浦之說,爲沿民姑緩侵徵之弊,四十鎭浦,罷之何難云,而以褒貶言之,冗官多矣。若罷鎭浦,則閱官案,自朝廷冗官,盡減,可也。申思喆曰,爲罷鎭浦云,而成器之減罷,重難矣。上曰,北道御史冊子有之矣,雖罷旋復矣。金在魯曰,京司則無冗官矣。上曰,豈無冗官乎?今以耳目之官言之,亦不入於次對,此是冗官也。徐命均曰,不稱其職,則皆是冗官也。以廟堂言之,如臣之無似,忝居廟堂,不能任輔相之責,亦是冗官也。下敎,以文臣差出州牧爲好,而亦豈知其文臣之善治乎?上曰,侍從之人則太無形者外,皆惜其身名矣。李廷濟曰,以一疋之役通行,則豈非好政,而其代猝難充數矣。曾自先朝時,如李濡、李寅燁等,講究善策,而終不得,故事寢不成,因循至今矣。大抵二疋之役,元非太重者,而臣觀諸外方,則納二疋者,皆是無依殘民,監兵營各官一疋之役,皆是富實良戶,防塞其歇役投入之路然後,二疋之役,一齊均役,則此非難堪之役,故今八月,以荐歉之餘,均役爲宜,故今年逃故充定則以監兵營各官一疋之類,盡爲充定之意,仰達,而言不見用矣。至於一疋變通之事,則終無善策矣。上曰,如此則事難成矣。飭勵之下,軍堂設立,而無其實,則豈不見笑於民乎?金尙星疏辭,卿等似不得詳看而一結三緡之過重云者,卿等之議是矣。然此亦各在其人矣。差送新進於一小邑,使渠獨試其邑之說,亦豈非少規模乎?予爲一國之父母,而猶不能救民,則史冊是非,姑捨勿論,豈不有愧於善治之一守令乎?予不能以微服往問於大臣,而卿等講問於領相,究其利害,今日講究,明日講究,商確,可也。而思侍講院少退之時,今雖日暮,大臣先爲往問於領相宜矣。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列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宋寅明曰,臣於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則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共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良役事,臣當往問於領相,而其大綱則臣亦聞之,減罷京軍外,方軍則減一疋,其代以他推移充數,今雖問議,諸議之歸一,甚難,不可猝然擧行,而口錢則戶口數考出然後,可知,然一疋之說,不預播於民間矣。上曰,予所下敎者,非爲猝然行之,而至於做事,則古豈無甲乙之論乎?惟在在上者裁斷處之如何耳。宋眞明曰,問議於領相,使之決末者,上敎至當矣。變通綱領,姑無相議於僚相之事云,依下敎更爲問議,事之成否間,決定宜矣。徐命均曰,臣當往問之矣。上曰,往問其節目,取來廟堂,與諸宰相確,可也。金在魯曰,尹淳催促入來,則似好矣。上曰,尹淳,兼惠廳堂上,而逬出城外,殊涉過矣。以兼管緊任之意,催促入來,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在外重臣,皆以世祿之臣,方當飭勵之日,前後催促之下,終不上來,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宜晩,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備局堂上,以尹淳、沈宅賢、朴師益、李廷濟、趙尙絅、李瑜,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湖南分等狀啓覆奏時,以其當初監司疏請,許其新大同中停退之故,以辛壬兩年條畢捧邑,明春停退三斗,而尤甚七邑,則特命舊未捧蕩減或停退,更無可論,而至於湖西、嶺南,則依湖南例,覆啓,分付。而兩道則尤甚邑中,必有辛壬兩年條未捧者,若因此未捧,而不許減斗停退,則殊非一視之意,兩道尤甚邑,亦依湖南例,雖有辛壬兩年條未捧,明年大同中三斗,一體停退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歲除不遠,而捧糴之政,姑不令停止矣,何以爲之?上曰,還上之節,視大同未捧,尤爲悶然矣。歲除不遠,則還上停捧,何如?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朴文秀曰,還上停捧之令,姑置不妨矣。歲飜後,未捧者,自然停之矣。金興慶曰,還上,歲前若不及盡捧,則雖歲後,亦爲督捧矣。申思喆曰,今月已盡,則無及時變通之事,而其中稍實邑,則何不督捧乎?金在魯曰,法令不能參酌行之,而臨時爲之,則未免苟且之科,不能見信於民矣。限歲末停捧,事未妥當,只令歲後勿捧,似宜矣。宋寅明曰,至今停捧,則只爲守令免罪之資矣。張鵬翼曰,今若停捧,則中間似不無弄奸之弊矣。尹游曰,今月已盡,似不可使之停捧,而大同則例捧於春間矣。上曰,停捧之令,姑爲置之宜矣。徐命均曰,頃因承旨所達,廉謹人,使大臣,各薦二人矣。旣以廉謹爲目,則後當爲淸白吏,題目極重難矣。若論朝士之曾任守令者,守法約己,善於治民者,則世不無其人,而不可以廉謹爲目,若改其題目,則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抄出其中最優者,拔薦,可也。雖以廉謹見抄,若復貪墨,則是不過貪吏也。終若持守,則是乃廉謹之人也。金在魯曰,生者謂之廉謹,死者謂之淸白,廉謹二字,不可輕議於人也,明矣。依大臣所達,改其題目,而使之薦人宜矣。上曰,然則改以廉吏,抄薦,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此卽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營下無親兵,以本道牙bb兵b抄出一千名,以爲團束,自十一月至正月排朔,以三百名立蕃gg立番g,以作緩急之兵,而千名牙兵,本身役二千兩,有辦備措置之道云。而立番軍放糧,則以廟堂所劃給六百名,親兵之所納木二疋,草作米三斗代,以小米十二斗收捧,可作番軍之糧云。道臣旣如是區劃拮据,則似當許施,而近來諸道監兵營,設置料窠漸繁,不無難繼之慮,更令消詳處之,何如?上曰,雖云自本道放給軍料,然莫非國家之財物,而卽今京軍,欲爲減額,則鄕軍尤何可新設乎?其狀啓,今姑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以全州築城事,判官具聖弼,賞加停寢之意狀請,而自政院已爲推考矣。城堞修築之役,不必以賞加爲拘,使之專委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其狀請之事,則固當勿施,而城役着實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平安都事鄭熙普狀啓也。以爲理山府時囚罪人金星智、金處玄等,臧殺gg戕殺g金民乞等五口之狀,明白直招,而爲避殺人之罪,中間逃躱,越走彼邊,及其還來之際現捉,而其犯越之狀,亦爲直告,殺獄犯越,俱是極律,而犯越之罪反重,依例梟示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此則犯越之罪,旣已現發,不當爲考覆結案,使之依法梟示,似爲得宜矣。上曰,從重律梟示,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卽伏見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則對馬島主兒名圖書,自前屢爭請還,終不得力矣。今番譯舌輩,委曲切責以利害,則圖書果已革去云矣。兒名圖書,一番出來,則其弊至於萬金虛費,今此譯官之得力,誠爲可嘉,論請賞典矣。上曰,此則自備局問於本院,考例處之,可也。命均曰,廣州府尹曺命敎上疏請,得空名帖,而自卜上出給爲敎矣。問于賑廳則皆已盡用無餘云,何以爲之?上曰,賑廳若有餘存,則許其出給矣。旣爲盡用,則分付吏兵曹,更爲成出重難,置之,可也。命均曰,寧邊府使李日躋,方築鐵甕山城,而今已移拜江界,爲城役,仍任則重難,然空名帖,亦爲請得矣。宋眞明曰,鐵甕山城,爲西路之要衡,而城址頹圮無餘,日躋今方改修,物力凋乏云。故臣在箕營時,以四五百石穀劃給,日躋亦辦得五六千兩,以爲始役,而卽今報請備局者,似是盡力而然也。經始之人,移拜他邑,事易瓦解,而若仍任重難,則以會內外付耗穀,加給物力,以爲完畢宜矣。上曰,似是力竭而然也。依宰臣所達,令廟堂參酌劃給,可也。朴文秀曰,李日躋,旣成七八分修築,則新莅者,豈不繼其前功修築乎?至於李日躋,則素有材局,不可臥治於江界一隅,如東萊、義州等地任之,可當一面,而至於穀物,則似不可別樣劃給矣。命均曰,然則新倅處,分付完役之意,何如?上曰,寧邊新守令處,以此意,申飭,可也。徐命均曰,此則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以海島設邑便否,有所論列,而海中諸島,多是各宮折受,且有屯場,此等折受屯場,盡爲革罷然後,可以設邑,而守令之擇送,亦難其人矣。若每以文臣之出入玉堂者,武臣之曾經閫帥人擇送,則可以爲鎭安之道,而如是擇差,必難永久,若以疲軟無勢力之人差送,則其害反甚。且折受屯場之革罷,亦甚難處,設邑一節,終多窒礙爲言,事勢似然,猝難設邑則諸議皆以爲,特設僉使於其中,以曾經閫帥之人差送,仍兼監牧,宮莊牧場,皆使屬之,依前收稅上納後,餘數竝令本鎭次知,其他各邑所屬諸島田民,一倂統領,則可作大鎭,無異於邑治,則足以鎭撫諸島云,此似便好,未如何如。上曰,若設邑便好,則折受屯場革罷等節,固無暇論,而予之爲難者,以守令之難得其人矣。若設僉使而或與羅牧,有所相較之事,則亦爲島民難堪之端矣。柳儼曰,設置僉使,實有掣肘之端,僉使雖領鎭卒,板籍則屬諸地方官,以一僉使,決無兼摠之道,如以海防爲慮,則莫如設置官倅,而前後羅牧,曾無盡見諸島形勢者,獨前縣監李衡坤,七年居官,頻以官事入島中,盡覽諸島,詳知形便,而其言以爲設邑便好云矣。上曰,李衡坤蒙放後,使之區劃形便,書進冊子,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祈穀祭,卜日不遠,日寒又劇,人有凍死云,其間和解,有未可知,爲民祈穀,雖是重事,保護聖躬爲大,冒寒將事,必致傷損,觀勢攝行宜矣。宋寅明曰,保護之節,不容少忽,祈神之道,亦在其中,日氣如是寒慄,則決不可親行矣。上曰,爲民之道,豈惜予之一身乎?精誠淺薄,孚格未易,而展吾此心,則雖致微感,抑何妨耶?一夜將事,亦非難矣。卿等勿慮也。上曰,今聞大臣所達,人有凍死者云,此由於陰陽乖戾,寒煖不適,使窮民以至於凍死之境矣。分付京兆,訪問凍死者幾名,而若是無依,鄕民之死於道者則使之收瘞,若有都民之凍死者,亦令顧恤其家屬,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京兆長官,殊甚緊重,而判尹張鵬翼,兼任訓局捕廳,不能盡察,判尹張鵬翼,今姑許遞,以年人差出,久任責成宜矣。上曰,方當飭勵之時,久任責成,而初頭次對,先遞京兆堂上,則豈有飭勵之意乎?置之可也。宋寅明曰,保護聖躬然後,可以慰神人之心矣。冒寒將事,或致傷損,臣民之憂慮,亦當如何,允從群下之請,使之攝行宜矣。上曰,卿等之力請是矣。而有民而有國矣。其在爲民之道,豈以日寒而不能展吾之微誠乎?柳儼曰,天高聽卑矣。殿下之精誠,如彼其至矣,而天必降監矣。若齋居默禱,則可以孚感神明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而今此欲爲親行祈穀者,非爲觀瞻而然也。欲盡吾之誠也。攝行則近於文具,事天之道,豈可以文具爲之乎?若有不安之節,則當下敎矣。上曰,吏判兼堤堰司堂上耶?金在魯曰,前年以堤堰修築之意,別關分付,道臣亦惕念擧行,故不無效驗,而其中長廣尺數,與舊案不無相左之端,至於西路則視之尋常,別無擧行之事,而近因承宣、儒臣,連有所達措語,行關分付,而有效與否,亦未可知矣。上曰,承旨見湖南矣,堤堰形址,何如?柳儼曰,南中則堤堰之蒙利者甚多,故民以爲重之矣。金在魯曰,堤堰之未蒙利年久者,許耕可也。而似不無相蒙之弊,明春使之摘奸,一切禁斷之意,申飭宜矣。上曰,摘奸則有弊,依當初所達,各別飭勵,可也。金在魯曰,江原監司魚有龍,以原城降號稱冤事狀啓,而此非本曹泛然回啓者,故敢此仰達。狀啓以爲,當初降號,以戊申逆賊熀、世弘胎生之地,而此賊等,元非本縣胎生,故其時一鄕諸人呈議送題辭,據流來帳籍相考,則逆熀本不入籍,世弘則其父,雖爲科擧之計,冒錄入籍,而非世弘胎生之地者,衆所共知,捉來世弘之庶祖母可梅捧招,則招內,其嫡子宗岱,癸亥年,與其夫柱相,來寓此土,甲子年,宗岱移居于堤川白夜味妻父金麟至家,乙丑七月二十四日,世弘胎生於其地云,而及臣按道後,民人等屢次呈訴,世弘之非此土胎生,如是明白,則本縣降號,極爲冤枉云云。又以爲本州,乃仁烈王后誕降之地,而事實昭載於國舅記文中,遽然降號,事體未安云云。下款事,在前海州,以仁祖大王誕降之地,不爲降號,而至於王后誕降之地,元無不得降號之規,雖以王后姓貫言之,例以郡縣陞府,降號之時,不以爲拘也,如西原、光山是也。此則非所可論,而逆弘胎生一款,可梅之招,雖似可據,民人等稱冤,又如此,而終無明白可據之文跡,邑號陞降,事體不輕,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以爲何如?徐命均曰,若非逆賊胎生之地,則降號似無義矣。朴文秀曰,當初降號時,必自金吾,捧根脚之招,知其胎生邑而降之,則到今道臣之如是狀請陞號者,必出於陞牧之意,此事旣無利害於本州民事,則必欲以縣監陞牧,使有此狀聞,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當初降號時,自金吾,必捧根脚之招而降號,若有民弊,則道臣之狀聞,猶或可也。旣無民弊,則招致可梅捧招,又如是狀聞者,事體未安,當該縣監,從重推考,道臣推考,其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地部,全無銀貨出處,自前以萊館收稅補用矣。近來年年減縮,今年尤不成樣,如其置之,則非久將絶種,收稅算員,自本曹旣已罪汰,而此莫非萊府不能盡心收納之致,且商譯被執,例於皇曆冬至使兩節行時出來,此係累百年定信如四時,無或愆期矣。今年節行銀,無端過限不出,一番過限,便是失一年利,許多商譯之失業,姑舍勿論,亦不無經用公貨之狼狽者,風傳雖難盡信,而似聞節行銀,趁限出來,而訓別館倭,稱以不出,符同掩置,從間道直送灣上,故灣上則銀貨多數待令,自南來者,或有目見其銀駄之上來者云。如此則關係尤重,臣謂東萊府使,宜有警責,訓別,各別嚴處,有不可已矣。上曰,東萊府使從重推考,訓別拿處,可也。末端所達事,雖是傳聞,旣達於筵席,則不可置之,以此添入問目,嚴問之意,分付金吾,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大誥纔下,奮發飭勵,比前日如何?而終日次對,終無一事之可成者,臣實慨然,況兩司,亦不備員入侍,如此悠泛,則國事無可成之日矣。伏願殿下,益須勉勵焉。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大誥之下,耳目之臣,無一應旨,終日次對,亦不免前日之因循,此則廟堂平日,無經紀之致故也。予之大誥,不能見信而然也。何尤於諸臣?予所自反處也。宋眞明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私書問於臣曰,平安道江邊潛商罪人五名,到配白翎鎭,未數朔,而其中一人,忽然見放同罪之中,一人獨放,旣甚可怪,此必關由於廟堂者,而秋曹直放,廟堂何不致察云云。故臣取見刑曹公事,則理山囚推罪人吳德興,以潛商窩主崔萬金同黨,累次刑訊不服,及萬金梟示之後,德興等,參酌減死而定配矣。所坐旣重,到配屬耳。因其妻之上言,輕易許放,該曹堂上,誠非矣。同罪者,皆尙在配,則仍令勿放,何如?上曰,此事予不能覺察,而循例啓下,不可獨咎該堂,而秋曹當該堂上,推考,其上言,勿施,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庠製設行事,曾有申飭之敎,而西學校授gg西學敎授g沈聖希,中學校授gg中學敎授g朴弼載,一向撕捱,終不設行,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事極未安,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設行,可也。{{*|出擧條}}眞明曰,陞補通讀,今年前,萬無畢試之路,未畢者,果爲蕩滌乎?上曰,年前畢試,可也。柳儼曰,日字不及矣。因爲蕩滌則士子輩,必以爲冤矣。上曰,不然。法令信如四時矣。年年設行陞補,爲士子勸奬,而蕩滌雖悶,過今月則蕩滌,可也。眞明曰,陞補雖或蕩滌,通讀則鄕中士子輩之仰望,甚切矣。使之設行,則似好矣。上曰,蕩滌今年,則此後則必準限過行,法不可撓矣。上曰,戊申死節人金天章、李述原、張譚三人家孥,令本道,每歲以四時顧恤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昨以表忠奬節,有所下敎矣。戊申年,以軍功奉承傳者,使吏兵曹,別單書入,而其後已經職者,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聞,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聞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求人於犯顔直諫之中,得以用之則好矣。卽今言路不開,故上下失政,不得聞知,其弊可悶,耳目之官,得其人然後,聖躬闕失及大小官員,可以聞之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未署經外,獻納李重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心衡爲司諫,兪㝡基爲校理,尹淳爲左參贊,金有慶爲工曹參判,南漢明爲永平縣令,宋時涵爲黃海都事。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入來未肅拜,右承旨李匡輔進,以徐宗敏爲忠壯將,姜璠爲忠翊將,尹得商爲三陟營將,金錫基爲中樞都事,姜碩厚、閔景夏爲僉知,權興駿、尹興大、權㝡爲同知,權儆爲五衛將,李明坤爲曹司衛將,金聖應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內乘,金泳爲副護軍。 ○李春躋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獻納李重震,今方詣臺,新除授司諫尹心衡,卽爲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例兼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進去,而勢將經宿,故所授水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假注書徐命臣啓曰,臣承命馳往于忠淸道忠原縣樓岩村領中樞府事鄭澔所往處,傳宣聖旨,則以爲臣年迫九耋,老誖益甚,人理殆盡,鬼事不遠,匪意玆者,史官遠臨,傳宣聖諭,蓋因吏曹參議臣徐宗玉之疏,許令諸大臣,各陳所見,作爲冊子,仰備省覽之資,庶裨彌綸之道者,以臣亦曾忝在大臣之列,一例宣旨,臣奉讀未半,蹶然而起,竊歎我聖上圖治之意甚盛,而太平萬世,可庶幾也。第臣少不如人,今焉耄矣。況又疾病沈淹,神識全昧,雖欲綴屬文字,論列得失,其勢末由,撫膺自悼,尙復何言,然念今日大臣之在於中外者,不爲不多,絲綸之下,計必有崇論劇議,日臻於朝廷之上者,果能以聖鑑之明,會群言而用其中,則其於救民活國之道,豈曰無少補哉?此垂死老臣,所拱而俟者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請令該曹,各別嚴刑,得情正法,以夬人心,以戢奸凶。請監司尹陽來改差。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新除授正言申宅夏,時在全羅道益山地,司憲府執義梁得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持平金光世,時在京畿永平縣任所,持平尹得徵,時在黃海道都事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遭慘慼,病勢添劇,昏昏委倒,生意殆泯,頃承史官臨傳聖旨之後,尙不能以一言仰對,不勝惶恐之至。顧今國體日卑,恬憘日甚,殆至於莫可收拾,靜言思之,皆臣妨賢尸素之罪,惟有日夜憂懼而已。何幸聖明,深念國事,赫然圖治,降旨求助,亶出至誠,此誠國家大有爲之機也。垂死老臣欽仰祈祝之情,顧何可涯量哉?至於書進冊子之命,益仰導言之盛德。而第伏念聖上接下之際,誠意藹然,有若家人父子之間,群僚奏事,言無不盡,只患如臣愚下,本無所謂心上彌綸之具而已。如有思慮所及處,則咫尺前席,自足以敷奏稟裁,畢陳愚忠,不待形諸文字而後,方可盡其一得之見也。且臣拙於文墨,老益短澁,悲撓摧剝之餘,精神一倍昏塞,誠無以運意綴辭,粗成議論,而自愧椎魯,倩手點改,厭然投進,有若應文備數之爲,則尤非人臣以實事君之道,故明旨之下,不得祗承,尤切慙惶兢懼焉。臣於平日,嘗欲以一言,謦咳於紸纊之下,而每於登對之時,輒緣神昏氣促,言不成說,未免泯默而退矣。今者聖敎,適及於此,臣請以區區底蘊,爲殿下一陳之,臣伏聞爲治之法,莫如得其要道而力行之,所謂要道者,先定出治之規模而已。若不能定其規模,徒區區於事爲之末,則其弊終歸文具而已。殿下必欲勵精求治,則臣以爲莫如先立其制治之規模也。臣聞長老之言,我朝人文,極盛于明、宣兩朝,而遂生文弊,文弊之極,朋黨出焉,惟我仁廟,以質而矯其弊,不尙浮文,不尙言語,一以質慤眞實之道,臨御臣民,故當時上下之間,至誠交孚,同朝之臣,情義沕合,體統不期立而自立,朋黨不期破而自破,民志自定,國勢自重,此乃得其要道之致也。故相臣翼憲公鄭太和,嘗曰,我朝君上,不必遠法堯、舜,惟法我仁廟足矣。臣嘗以爲名言,而以今日世道觀之,亦可謂文弊之極矣。救此之道,必用仁廟爲治規模然後,國勢方可嚴重,朋黨方可消散,臣切願殿下,加意於此也。雖然,今去仁廟之世,已百年矣。舊臣遺老之傳聞當日治規故事者,已盡凋亡矣。殿下雖欲聞其治體之本末,顧何從而得之乎?臣意則《政院日記》,非如秘史之比,從前自上有考閱事,則每令取入進覽後,還下本院,例也。若於燕閒之中,取進《仁廟朝日記》,潛心究觀,則想必犂然有當於聖心矣。得其事實之所載,精神之所寓於辭令批敎之間,深體而景行之,則必有切實裨益之效,而今日世道之藥石,爲治根本之要道,無過於此矣。然而必得聖祖之心然後,方可行聖祖之治,若不深味而熟察之,則何以得聖祖之心乎哉?惟我聖祖,天資極其沈重嚴毅,制心極其高明公正,發號出令,批旨訓諭,極其簡質典重,圖政制事,撫馭臣工,極其靜愼周密,故群下兆庶,莫不心誠悅服,盡力服勤,以成中興之治,今欲法祖爲治,則一言一動,一事一政,無不詳玩而深察之,眞切遵效然後,方得聖祖之心矣。惟聖明之懋哉,以宋朝言之,編進三朝聖政錄及取進藝祖朝中書故紙者,皆出於法祖爲治之意,前代遺事,足以爲據,故臣敢藉手而僭進焉。至於目今,政弊民隱,殆難毛擧,而良役一瘼,尤爲窮民罔極之冤,國家必亡之患,矧此荐飢之餘,許多軍籍,太半流亡,闕額無限,簽代益難,其勢必將至於侵徵隣族而不足,黃口白骨,竝罹其患,哀痛慘怛之狀,足以上干和氣,是則朝家雖有懷保如傷之念,而蔀屋愁歎之聲,終無窮已也。臣頃與僚相,反復相議,仍請差出句管之任,專管其事,稍待諸道査案之來到,從長講究,隨便釐正,惟以均役便民爲主,則庶或有一分半分救得之望,而句管兩臣,其識慮才猷,亦可謂極一時之選矣。欲望殿下,專以此事,責勉兩臣,俾有成效,而亦必定爲幾日之規,今日做某事,明日做某事,一日有一日之事,二日有二日之事,毋爲空談度日,上bb不b負聖上奮發淬勵之志,下bb不b失窮民跂待仰望之心,則國家庶有賴矣。且如尹淳,雖無緊劇職事,不可使之一日不在朝廷,況其卽今所管之任,其重如何,而一向屛處江外,不思變動,此豈人臣憂國忘身之義哉?伏乞聖明,亟降指揮,速令還朝,俾得以盡心職事焉。臣屢日悲傷之餘,澌頓益甚,床褥之間,末由運動,昨日次對,亦不得入參,而神思昏瞀,不能締成文字,草草陳聞,語無倫次,尤不任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達若此,深用慮念,書進冊子之命,蓋時原任大臣,以恒日經略所薀,而言語未詳者,開錄以進,可者用之,掣肘者商確,以助治道之意,書進筵達,其何妨也?箚中所陳,正合予意,可不留意而仰法焉?良役事,飭勉句管之臣,予豈忽哉?而若不孜孜講究,漸次下手,則今日此名,將又歸於文具,卿亦勉哉,重臣,已命催促還朝,其令備局,更加申飭,卿須安心,其勿引咎,益加善攝,俟間造朝,濟此艱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李重震疏曰,伏以臣,半生孱迂,特一無用者耳。淸朝言議之責,太不相稱,前後忝竊,報蔑絲毫,而夏間憲職之除,適及於遘癘濱死之中,恩旨之辱而臣旣不省,牌召之降而臣亦不知,自速違逋,惟俟誅殛,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追惟至今,惶隕曷已?自頃以來,屛伏田廬,臣旣自甘於廢散,人亦不備於記識,而千萬夢寐之外,忽承新命,不知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昨聞母病猝劇,急歸私次,而臣於見職,自有難冒之一大端,不得不仰暴衷懇,臣尤死罪,夫納言之職,地望自別,當初政曹之以臣充擬者,固可謂苟且承乏,而銓堂之疏,至以郞僚之不復來問爲言,同時通擬之人,旣以此引義遞免,則今於事久之後,雖不欲更事煩複,然在臣去就之義,亦豈有異同之別乎?只此一事,固爲臣必遞之端,而且今區區情理,亦有萬萬切悶者,臣之老母,年踰八耋,元來氣息凜凜,而素患泄痢之症,每値冬節而復發,近因日寒之嚴酷,症情轉益添劇,登溷無算,元氣下陷,乘虛氣升,口焦味苦,食飮全却,精神不能收拾,臣方煎遑罔措,扶護醫治,以此情勢,決不可一刻離捨,而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曲賜矜諒,亟命鐫削,以靖私義,以便救護,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以癃朽殘喘,近又重患阿堵疾,閉視昏昏,人事都絶,忽於朝紙上,伏見聖上責躬求助,辭意諄懇,臣奉讀未了,感涕自逬。噫,有君如此,吾國其將庶幾,欽聳贊歎,實倍常品,繼而史官,來宣聖旨,以心上彌綸,民間疾苦,俯詢甚切,此尤非愚賤微分,所敢奉承,然明命旣勤,亦不容昧然無對,顧臣半入鬼門,其心已死,上一款,固不能言,廟堂諸臣,算無遺策,下一款,亦不敢言。且念名微跡釁,不比人數,唐突陳列,義所靡安,徊徨累日,竟未得仰復,辜恩負國,罪合萬殞,伏乞聖明,亟令有司,勘以重律,大厲臣工,而殿下,亦須乘此悔悟之幾,發號施令,必循當然之則,無或有反盭過越之端,則將見天心協龢,災沴不降,人情畏服,亂萌永杜,而民生樂業,國勢鞏固,自底太平泰無虞之域矣,臣不勝大願焉。臣久困二豎,引罪稽遲,尾進釐祝,又涉猥剩,罙增戰恐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達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能應旨,其何所傷?箚末勉戒,辭簡意切,可不體念焉?卿須安心,其勿引咎而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傳于柳儼曰,頃以奢侈之弊,有追後下敎之敎,而尙未果矣,今始諭焉。噫,粵自上古,燔黍捭豚,汙樽杯飮之時,亦可以致敬鬼神,茹毛羽皮之時,亦行乎尊卑貴賤,而後聖繼作,雖有臺榭宮室炮燔烹灸麻絲布帛,其亦不剪茅茨,數等土階,三代以後,人文漸繁,儀節詳備,未有若近世之侈者也。吁,爲人父母,有子有孫,子婚女嫁,禮之大者,情之當然,而或年過而未嫁,至老而未婚,其弊之由,卽奢侈之所致也。爲人子爲人孫,於其父於其祖,喪祭等事,或踰月而未葬,或未能以禮祭者,此亦無他。侈之所由,豈不惑哉?略以婚娶,成人倫之大者,豈亦拘於侈大,以絶其後者,而於喪於祭,各有等級,亦各有貧富,從禮無越,稱家有無,使其父祖,無踰月而安厝,亦不輟其饋奠,乃人子之常情,何拘繁文浮侈,而未能盡其道乎?此所以惑之甚者也。蓋風行草偃,影隨表準,匹庶之奢侈,乃效朝士,朝士之奢侈,乃效貴戚,貴戚之奢侈,本自王宮。噫,予雖涼德,所惡者奢也。而其偃若此,其影若此,豈復曰素惡奢,此亦予益加自勉,躬率敎導者,亦不在乎言敎,而其惑之之由,不得不先諭,吁嗟士庶,其從便乎,從難乎,其從理乎,從私乎?其便與理者何,卽儉也。難與私者何,其奢也。莫曰寡躬之未躬率而忽諸,昔漢文之寒不可衣,饑不可食之語,誠切實也。自曰躬率,而其不下手,亦豈信哉?尙方每年織造之品,近皆命寢,庶近於古之織錦坊,其令該院,撤其機,勿復稟焉。嗚呼,此風不悛,國將奚爲,其須猛惕,毋替此諭。 ○傳于柳儼曰,今之朝臣引接之處,卽昔年裁決萬機之所,而流來稱名,雖微不正,況今接臣僚講治道之時,不可以此名,書諸靑史,其令玉堂,效武王盤盂几杖之銘,名閣書進。 ○十二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輪對官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校書校理裵晉明,平市署直長金相良,義盈庫直長李普祥,典獄奉事李尙白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達職姓名。姜杭進伏,達職姓名。上曰,職掌,杭擧職掌仰達。上曰,所懷,杭曰,不無所懷,而猥越不敢達矣。上曰,旣已詢問,則若有所懷,仰達可也。杭曰,本院空省記之弊,已是通朝所共知之謬規,故敢達矣。他司則未陞實前,無受祿之規,而本院權知,則與實官,一體受祿,國家之本意,蓋欲其不使任意在外也。而權知官,無呈辭受由之規,故或有因親病而下鄕者,或有以子息成婚而下鄕者,任意下鄕之弊,空省記之謬規,蓋由於無呈辭之例故也。臣家在嶺外,亦於向來,聞父病而下鄕,勢難離側,經年未歸職次矣。適値摘奸時闕直,兩度罷職,殊極惶悚矣。此後則雖權知官,一依實官呈辭之規,使不得任意下鄕,以革空省記因循之謬規,似或得宜,故惶恐敢達。柳儼曰,權知下鄕人呈辭事,旣無古規,則似不可創開,而在鄕空省記之謬規,不可不申飭,以承文院在京官員省記之意,申飭宜矣。上曰,權知呈辭,似涉屑越,而省記事,依承旨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杭曰,文臣分館後,京華有勢之人,元無免新之事,只是在鄕之人免新,而鄕人亦不多,故回公時,或有校檢回公之事,事甚未安。而京人之不爲免新者,以其有橫出六品之路故也。此後則本院免新後,使之出六,而橫出之路,防塞宜矣。上曰,分館事體甚重,而其弊則實如姜杭所達矣。柳儼曰,未回刺者,或有實病,或有情勢難安者,則未免新前橫出之事,不可防塞矣。李鼎輔曰,係是職掌所關,故敢達,翰苑爲四館之首,故參下出身,自翰苑擇其可堪翰薦者,承文院及國子芸閣,次次分館,而其中或有以注書出六者,或有以察訪出六者,自是古規,若槐院,未免新前,不得橫出云,則翰薦及注書薦,亦不可爲之乎?姜杭所達,殊甚非矣。柳儼曰,旣非史事則李鼎輔之煩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以職掌爲達,則勿推,可也。儼曰,新及第之人,分館後,始爲文臣,故察訪望,亦爲擬入,而注書說書之薦,亦爲之,故因此出六,而翰薦則雖未分館,亦爲薦擧矣。姜杭之以未免新前橫出之路防塞云者,未成說矣。姜杭曰,臣之所達,非以橫出爲永塞也。未免新者,使之盡爲免新似宜,故有所仰達矣。柳儼曰,姜杭所達,殊極煩屑,推考,何如?上曰,未免新橫出之規,不可防塞,而分館後,爲文臣則分館事體,甚重矣。近來京華之人,士子則以入太學,爲羞恥事,文臣則以承文院免新,爲羞恥事,豈有如許道理乎?殊極非矣。姜杭旣以職掌仰達,則承旨之請推誤矣。儼曰,姜杭,旣以本院弊端陳達,而至於免新前,不得橫出六品云者,係是變通則殊涉猥越,推考警責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大體是矣,推考,可也。姜杭退伏。校書校理裵晉明進伏。上曰,職姓名,晉明,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晉明擧履歷仰達。上曰,職掌,晉明擧職掌仰達。上曰,所懷仰達,可也。晉明曰,經書諺解音吐,有今古諺解不同處,故治經擧子,莫適所從,以是多有見屈於應講時,誠甚冤矣。分付芸館,釐正今舊諺解,以爲刊布之地,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使該房承旨,校正新舊板,後日登對時,以爲稟達,可也。而姜杭,旣以猥越請推,則裵晉明之直請刊布者,亦涉猥越,而獨不請推,未免班駁gg斑駁g,裵晉明推考,承旨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晉明退伏。平市直長金相良進伏。上曰,予已知之,職姓名不須問,職掌及所懷,仰達,可也。相良,以職掌擧達,而所懷則本署或有事,則稟於提調變通,無可達之辭矣。柳儼曰,平市署官員,今方入對,而臣以平市事,有所懷,故敢達矣。近來市廛之弊亦多,而至於平市署及他上司如禁府等諸司,多有勒貿之弊,或給歇價,或勒取各物,而仍不給價,故市民之呼冤匪經gg輕g,此後則各別申飭,俾無如此之弊宜矣。上曰,該署官員,亦聞承旨所達乎?出擧條,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相良退伏。義盈直長李普祥進伏。上曰,曾於典祀官時,見之矣,職姓名不須問,而職掌仰達,可也。普祥曰,次知,燈油進排矣。上曰,遺在?普祥曰,無遺在,每每加用矣。上曰,加用於何處耶?普祥曰,各司進排燈油眞法油,一朔應用,合爲三石餘斗,而本庫實遺在,常患不足,故年年加用矣。雖以政院言之,應進排眞法油,一朔所用,合爲一斗一升則加用,至於二斗矣。加用之弊,誠難變通,殊甚可悶矣。上曰,加用之弊,亦自政院始矣,一斗一升進排之數,加用二斗者,必有中間滲漏之弊而然矣。諸承旨,先爲推考,自政院,各別申飭于各司,可也。{{*|出擧條}}普祥退伏。典獄奉事李尙白進伏。上曰,以忠義衛,爲參奉者耶。職姓名,已知之,職掌仰達,可也。尙白,擧職掌仰達。上曰,罪人之時囚者幾名?尙白曰,爲九十名矣。上曰,輕囚放釋之後,又有輕囚耶?尙白曰,卽今各司所囚,略干有之矣。上曰,幾名?尙白曰,六名矣。上曰,所懷仰達,可也。尙白曰,別無所懷仰達之事矣。上曰,李尙白,何如人也?柳儼曰,海興君橿之四寸也。輪對官,先爲退出後,柳儼曰,各司進排雜物,加用遺在,所掌之臣,若能節節善處,則豈有加用遺在之理乎?所謂加用者,各處緊用處甚多,故用度亦多,由是有加用之事,至於遺在,則以冬節所用柴炭言之,柴多用而炭少用,則當於貢物價上下之時,多用之物,多給其價,小用之物,小給其價,可也。而不此之爲,毋論多小用度,一體上下價本,而國家所用者,小則是爲遺在,轉轉不捧則是爲舊遺在,若或盡捧,則市井之類,亦爲怨望,此甚可悶之事,而各司貢物之難支,實如倒懸之勢,至於尙衣院進排,比前尤甚難支云,不知緣何事致此,而似聞自大內,或過大事,則賞典之道,倍蓰於前,故用度難繼云,未詳其信否,然酬勞之典,豈不好矣?而若無限節,則受賞者之心欲無窮,經用之有限如此,其不可濫費也,明矣。此等事,亦爲下詢於戶曹惠廳堂上,各司加用遺在之數,使之精覈抄出,自內過用者則以爲節省,自外滲漏者則當該前後官員,各別警飭,覈出其某處某事某物,加用遺在之數,以爲定限節用,則豈有加用遺在之弊乎?上曰,所達是矣。而自內亦無濫用之事,至於賞典則比前爲多,此則所不可已者,而頃者,戶判已爲刊錄冊子入之矣。在內則無復可問之事,至於遺在,其弊甚悶,此則當爲飭勵矣。儼曰,貢物之弊,誠難變通,而其中無狀者,多般請囑,以作遺在,其餘多用之物,以作加用,以支勅之需言之,十勅所支之物,一時盡爲受食,而支應者,不過數三勅行,其餘爲遺在,若爲督捧,必有怨望,終歸於尾閭之泄,財物安得不匱竭乎?臣於戊申年待罪禁衛郞廳時見之,則重記所付,不過錢二千餘兩,木五百同,而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爲兵判,節節省用,盡誠爲之,故多用於經費,而一年之內羡餘,至於木爲五百餘同,錢爲三萬餘兩,節用之效,可見於此矣。各司該掌之節用如此,則可以足財而民安矣。上曰,所達是矣。儼曰,大同上納本意,以其貢物,當下幾石,摠計一年應入數上納,其餘竝留置本道,名曰,儲置,以備水旱救民之資,而近來惠廳,直以某邑儲置,某石劃給,其餘則竝爲上納,故各道儲置,極爲零星苟簡。大抵用財之道,就其中應用者,各別撙節,以爲用餘儲積之地則好矣。而亦不可初置羡餘,以啓濫用耗財之弊矣。今後則計一年所用上納,其餘則盡爲留置本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出擧條,令廟堂相議於惠廳堂上,後日次對,稟處,可也。{{*|出擧條}}儼曰,各邑夫馬,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則自儲置米,劃給刷價,中間徑遞之人,則元無劃給之事,以有大同四道言之,一年所上下,其數甚多,中原則元無夫馬送迎之事,只給告身,路引則爲其官者,自備而往,自備而歸,我國則雖與中原有異,以徑遞之官,自備還歸者見之,新赴瓜遞官,雖無大同除給之事,亦可往來,臣意則大同中,除給刷價之規,今姑除減,則似好矣。當今民窮財竭,國事罔措之時,凡係節省之道,靡不用極,故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令廟堂確議於惠廳堂上,次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儼曰,貢物價之以大同上下者,此非出於結役,乃是戶役,而以戶役添結役,故大同爲十二斗,各道物産之進上者,亦自大同儲置米中,劃給一二次進上之物價,其數夥然矣。臣意則還耗之戶曹及各營與守令之所用者,盡屬道臣,以其耗穀,支用一年進上,則無儲置米濫用之弊,而可爲裕財之一道矣。上曰,月膳皆貿進,則儲置米,必多入於進上矣。儼曰,昨日次對,八堂上濟濟入侍,此是近來所未見之事,而臣以爲必將有爲之事矣。諸臣之所建白,終無醒人心目者,臣竊爲之慨然,以良役變通言之,終不出於昨日諸臣所達五件事,廷議歸一然後,以爲設施,則終無了當之日矣。自上宜爲詢問其戶結等利害,以爲永久遵行事定式,而俾定節目以入,些少掣肘之端,不必盡顧矣。諸議相難,終無指一了當之事,仍爲姑罷,臣實慨歎。而金尙星疏中,所陳結錢事,決不可行之矣。以卽今應用之結役,民猶不堪,則一結加徵三兩錢,豈非太重乎?至於口錢,則似或輕便,而此亦民心信服然後,可以爲之,不可猝然定行也,明矣。戶布不可行之議,亦出於儒者之論矣。不能徵之於朝士,獨爲徵捧於士民,則此是不得行之一大窒礙處,李廷濟所達閑丁漏入處,盡爲防塞云者,似是便好,而監兵使,若無財物,則脫有緩急,何以措手足乎?不可盡奪充定,而其中朴文秀所達隨弊救弊之說是矣。擇其可行之事,斷然行之爲好,不可左右牽掣,架漏因循也,明矣。上曰,良役變通,屢年經度,而終無善策矣。戶布則上自王子大君,下至庶民,一切行之然後,此可爲大同之役,而予之所見,以戶布爲可行之法矣。及聞李奉朝賀所達黑笠之說然後,欲爲救民者,反爲促亂之階,故自聞其說,戶布一款,予不留意矣。大抵二疋之布,元非苦民之役,而只由於不能擇差道臣及守令,故致有此隣族之弊矣。若擇一守令,則一邑可無弊端矣。若皆擇人,而隨闕隨充,無隣族之徵,則前之獨納十疋布者,只納二疋布,其效豈不大乎?此不可一時變通,上下積工,道臣守令別擇然後,可以責效矣。若如昨日次對之弛緩,則道臣守令,亦何可擇送乎?若如此,則雖爲一疋之役,隣族之弊,當自在如也。朝鮮開闢草衣草食之敎,蓋由於良役矣,祖宗朝,一洗高麗侈風,專尙儉約,而視箕子八條敎之時,猶可謂之富汰矣。今日之民窮財竭,專由於國無紀綱,奢侈成風故也。若如箕子時爲之,則雖一疋,亦可有餘裕也。朴文秀所達,承旨不能詳聞耶。文秀之言則三南尤甚邑,限一二年,減給一匹云矣。其他邑民之不得蒙惠者,豈不稱冤乎?儼曰,當初以二匹之役爲定者,亦有本意而然也。上曰,列聖朝名臣碩輔,當初講定也。似以裕如爲之,而慮後弊之意,存於其中矣。儼曰,一疋之役,豈不倍歇於二疋之役,而若過十餘年後,則復有如前之弊矣。軍堂之徑出,亦豈非可悶乎?上曰,所達,實如予意矣。雖減一疋,數年之後,民必希望減給半疋矣。儼曰,臣待罪南藩時,巡觀其下道,則地甚遐遠,王化不及,民俗甚惡矣。臣意則以爲,光州、錦城等地,設置一行營,使道臣,或留於其處,以爲宣布王化之地爲宜,故敢達。上曰,設置行營則又生一監營,必有弊端,而以忠淸道之不能眷率觀之,其不可變通,可知矣。儼曰,卽今守令之未署經者,甚多。而以兩司不備,故不得爲之矣。憲府則都憲外,諸臺皆在外,故不得請牌,殊甚可悶,在外諸臺,申飭上來宜矣。上曰,梁得中、申宅夏,皆在外耶?儼曰,然矣。不但此也。諫院只有在京官員三員,而憲府則俱在外矣。上曰,昨已下敎,而次對時,耳目之官,亦不備,極爲寒心。守令則過一司署經後發送,而都憲之撕捱,殊涉太過,事體未安。雖不可以署經牌招,更勿撕捱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承旨,書領相箚批。柳儼書之,{{*|原疏批答,在日記}}儼曰,批旨切至,而以無則否矣爲敎者,其於待大臣之道,恐或未安矣。上曰,所達是矣。刪改,可也。上曰,近來藥房入診之所,素無堂號。外間何以稱之?李鼎輔曰,堂號則不知,而自下稱之曰,別儲廂矣。上曰,頃者大臣,語次有此稱,故予有下問矣。此堂下廊舍,宦寺輩,稱之曰庫房,蓋光海時,財物所藏之處也。而別儲廂,在其傍,故仍有別儲廂之稱,而旣無其義,且無文籍矣。自先朝,間或臨御,今則予常常居處,公事酬應之時,藥房入診之日,御此室者居多,便是裁決萬機之所,則名之以別儲廂,實爲未安。玉堂與政院相議,定其堂號,仍爲書入,可也。政院諸人中,誰能善書乎?柳儼曰,政院無善書之人,皆能成便,而別無善書見稱者矣。上曰,向者陸贄奏議中,六弊書進者,誰也?李鼎輔曰,修撰尹得和之所書入也。上曰,如是足矣,何必求善書者乎?使尹得和書進,可也。而堂號,以勉戒之義揭號,滌去別儲廂無義之謬號宜矣。柳儼曰,卽今爲國要道,莫如節用,節用則財物自裕,而以國家觀之,果無侈大之事,而聖躬之尙儉,無以加矣。凡係王宮貴戚之屬,侈風果盛,各別嚴飭宜矣,持守此心,毋或間焉。上曰,然。人主一念之間,治亂係焉。予若不能守今日之心,視唐玄宗如何,惟在近密之匡救耳。儼曰,聖敎如此,臣實感動,在庭臣僚,皆以私房事,雖或有欲爲陳戒,而未果者多矣。聖心如是無毫髮之私,則皆當得言之秋,來諫之前,舊弊自然可祛矣。復何憂乎?大抵氣有盛衰之殊,事難終始如一,必以學問培養之然後,可無間斷之患矣。殿下之學問工夫,猶有未盡處,伏願力行而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加意也。上曰,承旨,書備忘,柳儼書之,{{*|備忘,在日記}}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不進未肅拜,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監察茶時,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守令之除拜旣久,而兩司皆未署經者,至於四員之多,此時曠官之弊,誠甚可慮,而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憲府則只有大司憲徐宗伋,諫院則只有獻納李重震,無以備員署經,司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獻納李重震,一體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義禁沈宅賢,除拜多日,尙不出肅,凍獄滯囚,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草溪郡守李義壁呈狀內,與本道監司,有娚妹間應避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旣是監司相避,則不可仍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左承旨洪好人進。吏批啓曰,鍾城府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趙明澤爲司諫,尹汲爲副修撰,宋寅明爲知經筵,李榕爲鍾城府使,安相徽爲司成,朴致文爲禮曹正郞,李敬臣爲廣興主簿,金養正爲橫城縣監,魚必遂爲草溪郡守。 ○洪好人啓曰,新除授鍾城府使李榕,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司諫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武臣賓廳講書時,武臣兼宣傳官金弘魯,將鑑初卷不通,部將李聖望,將鑑初卷不通,守門將桂仁基,《通鑑》初卷不通,御營廳哨官趙載煥,《通鑑》初卷不通,竝請推考。傳曰,允。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哨官手本,則入直把摠李行相,數日重痛之餘,今朝曳疾入直,而卽今症勢,萬分危重。且其病情,實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於闕內,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目今字牧之任,不宜久曠,況歲律將暮,另飭赴任之時,許多守令,拘署經而尙未下去,豈不寒心?新除臺官,竝牌招,都憲疏批已下,亦爲牌招,使之卽爲署經。 ○備忘記,頃者大誥中,旣曰吁嗟三相,冥冥奚聞云,則今玆致祭,宜不參差,而製述官啓下之中,尙不製進者,事甚稽緩,當該知製敎推考。 ○備忘記,大司成批旨中,當示未安之意,而飭勵之下,不卽擧行,若是煩稟,已涉未安,而以私故列書章牘,事體亦涉屑越,大司成宋眞明,從重推考。 ○獻納李重震啓曰,臣以萬萬無似,猥叨新除,匪不知此時言責,固非如臣巽軟者所可叨,而近伏見聖心奮勵,至有藹然求助之敎,臣之情地,實無唐突承膺之勢,而牌召臨門,分義是懼,不得不祗謝恩命,謄傳故紙矣。卽伏聞日昨筵敎,誨責備至,至以大誥之下,臺閣默無一言,特下未安之敎云,筵語至秘,雖未得詳,而當此警飭之日,職忝耳目之列,曾無片言隻辭,有可以少補衮闕,而伈伈詣臺,不過行呼唱於道路,則不待聖敎,臣實愧訟之不暇,顧臣志氣消頹,言議巽懦,噤烏之誚,正爲如臣者道,則堂堂聖朝,顧安用此等諫官爲哉?且見叨之職,自有向來難冒之端,初旣疎率,未能詳審於去就之際,末又泯默,更承誨責於筵席之間,此已臣不善自處之一大端,而且於昨日傳啓之時,亦有率爾之失,黃晸之以繡衣時事,追後請罷者,事涉已甚,宜停不停,致速物議,臣之一番冒出,致此無限嗤點者,莫非臣迂疎不商量之致,以此以彼,其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柳儼啓曰,獻納李重震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兼中學敎授朴弼載,兼西學敎授沈聖希,從重推考,庠製斯速設行事,榻前下敎,已至多日,而累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朴弼載、沈聖希,竝推考警責,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bb死b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爲人愚騃,行己鄙陋,向者賊人天栽之假稱御史,橫行西邊也。徵瑞,以龍川府使,望風趨附,不識羞恥,坐此罪廢,多年見枳,而頃者邊邑之除,又以贓汚,重被臺言,則循例檢擧,亦不可輕議,而擢授閫任,已駭物情,莅任以後,全不省事,譏謗層生,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雖涉太過,旣啓旋避,未免苟簡,請獻納李重震遞差。答曰,不允。李徵瑞事,只論卽事可矣。何必追提已久龍川時事乎?先祛過中之意,其須虛心,而復更詳察,處置事依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於今朝,伏奉備忘十行,痛切開示,聖意導民籲俗,抑奢崇儉之旨,出尋常萬萬,特命先罷尙方織造,仍令撤其機,而勿復稟焉。臣於此不覺蹶然而起,繼之以感歎曰,此漢唐明主所不能爲者,而殿下乃能之,臣於此益知聖意卓然,不苟安於漢唐少康之治,而在於三代也決矣。有君如此,爲今日臣子者,不卽趨命,頓變其前日豪奢之風,則是殆無人心者也。臣適待罪尙方提擧,撤去織機,不過一郞吏事耳。臣不當躬之,而實感曠古之盛節,率郞吏來,撤器械,束之空廊,示不復用,仍卽走伏闕下,敢將責難之忱,略效執藝之義,惟聖明察納焉,竊惟帝王之出治,有大體焉,有節目焉。卽今抑奢,不過救弊中一段,而一段中之大者也。然抑奢崇儉,亦有本末,擧其本則末自隨之,此固事理,而但擧本而遺末,使本末不相須,則治不成焉,夫聖躬,一國之本也。宮闈也。朝廷也。閭巷也。鄕邑也。卽其末耳。聖敎所謂王家貴戚,朝士匹庶之等,誠不易之訓也。惟我殿下,洞察奢儉之知,亟明抑崇之道,先罷尙方之織造,則其本,不可謂不正矣。凡我一國之內,孰不警動而飭勵之耶?但臣之所憂慮者,殿下不知之中,宮中貿取紗綾、紋錦、珠貝、金玉、飭首、文身,與昔無異則宮闈是四方之極也。宮闈不變,雖日撻四方而責其變,終不可變矣。今旣始自聖躬,至罷織造,又必使宮闈化之,貴戚朝士效之,閭巷鄕邑則其朴素之風,流行於一國,然後始可謂本末之相須矣。不然而宮闈之飭首、文身,不能一變,則是必遠貿於燕市,近取於京肆,譯舌言之,市民知之,貴戚朝士閭巷鄕邑,又莫不知之,仍又竊議而歸譏曰,罷織何事,撤機何爲,此其實耶文耶?如此而警動者還怠,豪侈者不服,然則不惟不悛,必更甚矣。此臣所以日夜憂慮者也。昔晉武帝,焚雉頭裘,唐玄宗,焚錦鏽、珠玉於殿前,其警動一時之聽聞,豈不美哉?然而民俗終不得丕變,侈習終不得禁抑者,特坐於宮闈之間,奢靡猶前,貴戚以下,不復心服而從令故耳。惟漢之文帝,外則身衣弋綈,集上書囊爲帷,內則所幸愼夫人,衣不曳地,故恭儉之化,不令而行,庶人壁繡,倡優后飾,終能噲然一變,卒致家給人足,紅腐相仍,其符驗之見於史策者,如此矣。殿下今日此擧,若出於警動一時之聽聞而已,而宮闈之間,無去奢之實事,則是徒與晉武、唐宗,一般歸矣。豈不大可憂哉?大可懼哉?誠願殿下,自今爲始,洞諭宮闈之間,凡係紗綾、紋錦、珠貝、金玉之屬,勿令求取於市廛,不但不爲求取而已。竝與前日之所已具者,一切不用,至於貴戚以下,亦令洞諭其家內,妻妾婦女之紗綾、紋錦、珠貝、金玉之屬,亦一切棄去,如有犯者,其犯雖絲毫,一以法繩之,行一勵百,然後奢侈可斷也。噫,殿下旣自身而家,以正表準,仍又行法勿饒,上下交修,本末竝擧,則四方聞風,不言而化,數月之間,可期丕變矣,顧何患乎耗財,亦何憂乎民窮哉?唐之楊綰,不過一相臣耳。當爰立之日,郭子儀方宴,減其聲樂,京兆尹黎幹,騶徒甚盛,卽日省之,中承崔寬,弟舍宏侈,亦卽毁撤。噫,彼一相之得人,猶尙如此,況以人主之威,握大權,摠億兆,風行草偃,捷於影響者哉?臣又有眷眷之誠,爲明主慮其終焉。夫天下之事,進銳退速,人主之心,始勤終怠,自古明戒,英君爲甚,殿下今日大奮發之志,固無事之不可做矣。然恐時日稍久,導颺無人,事不如意,治不從令,則於是乎聖心,恍然而不樂,廢然而自弛,今日之確然者,或不能固守,今日之赫然者,或歸於遷就,紛然百邪,投間而抵隙,則安知(安知))革罷之折受,不仍存於後日,撤去之織具,不復設於他年乎?若是則傳笑四方,貽譏後世,不如初不爲之爲愈也。更願聖明,加意而猛省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當留念焉。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此時,何等時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則誠有坐而待亡之憂,何幸天誘我宸衷,大誥一頒,八域聳豎。噫,首革宮庄,聖志已大決矣。交章公車,嘉言罔攸伏矣。此政殿下轉移之一大機會,太平萬世,其自此基矣。第念爲治,自有大體要道,作事亦有綱領條理,苟不審其體而制其要,統其綱而尋其理,以爲行政出治之方,而徒以撤皮膜無歸宿之言,各自騁辯於廈氈之上,衆議氄亂,有若聚訟,畢竟不免爲一場說話而止,若是而其何望着衷做事,期有實效乎?夫求治之太銳,先聲而後實,固昔人之所戒,爲今之道,但當君臣上下,實用心大着力,次第做去,而殿下則堅持降綸之初心,始終如一日,廟堂則聚會精神,朝晝講磨,謀之在衆而必取其善,斷之在獨而毋或少撓,今日做一事,明日做一事,國弊民疵,取次釐革,則如良役變通等事,特是擧措中一事,顧何必忙迫騷擾,全沒統緖,以致徒言無益之歸哉。區區管蠡之見,亦豈無一二可言者,而昨登筵席,泯默退伏,初不發口者,愚意有在故耳。更願殿下,常留意於向所稱要道大體者,而必以鄒孟氏勿忘勿助長之訓爲心,亦以此責勵群下,使之謀事則徹頭徹尾,做事則慮始慮終,俾卒有成效焉。且泮試一事,昨有所陳,而迫曛悤擾,未及畢辭而退矣。館學課試,選補解額,雖非賓興之古制,自是勸課之要法,其有關於造士之規者,亦不少也。聖上所以過當年蕩滌之命,實出於飭勵必行之意,凡在館學之任者,亦豈不思所以奉承,而今年則事勢誠有未及周旋者,臣於十月末,始拜是職,而旋移玉署,及其再叨,連以備坐殿最及式暇成婚等,公私應頉,殆無暇日,數昨始一設製,昨又入對,而將以章陵奉審,入闕辭朝,計其復命後,歲前餘日則不過爲六七日,而陞補與通讀,雖減半而設行,非費數十日,不可了,今其勢,依定奪寢廢之外,無他道矣。竊伏念陞補之廢,猶爲京華士子輩缺望而止,至於通讀則八方窶寒之士,終年等待,今若落莫而歸,則誠亦可矜念,昔肅廟朝,大臣建請,每歲之末,禮曹,査告踰限未製者,輒令蕩滌事,定爲恒式,而臣之先父臣徵殷,適兼庠官,疏陳其弊,其後遂復如前追設矣。顧今矯弊之意,劃一之法,宜無撓改,而今年條則係是已試之事,與全不擧行有異,稍寬其期限,春前畢試,似無所妨,且有先朝已行之例,玆敢陳聞,伏乞裁量而處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首陳勉戒,可不留意,陞補通讀,自古定制,意非偶然,而今則臨科苟取,無勸奬飭勵之意,啓奔競僥倖之門,此予所以蕩滌之敎者也。法之信,當如四時,一時之落莫bb非b細,修明其盛制bb爲b重,今日解弛,豈可比於昔年,況今若以異於全不擧行撓改,後復以不踰年,其將追試,法行無日矣。不勤擧行,若是煩稟,誠爲未安矣。 ○大司憲徐宗伋疏曰,伏以臣於秋間,獲奉金吾之除,蓋於斯時,鞫事方未了矣。豈不知聞命亟謝,仍赴之坐,少效按討之義之,爲臣子之常職,而第臣之積久罪釁之外,又被沈命說疏詆,尙未得以一言更列,決不可藉手斯會,遽然進身,故略將危悃,敢控短疏,疏中蓋曰,向者沈命說遂非之疏,旨意加緊,構衊轉深,此誠搢紳間難洗之汚辱也。今於時移事過之後,一二較辯,亦覺可羞之甚,臣固付之一哂,而設令一如其言,出禁以禁屠,徵鍰以會飮,則臣之督過於該吏者,適見其禁橫挐之弊而已,於臣何有?臣之不敢自認者,只以還給等說,元無是事,故其在直諫之義,不得不焉爾,繼自今,益自歛踪,俾遠恥辱,不妨爲自處之道,斷斷苦心,實在於此,故同朝之間,亦多見諒,近於政注之際,幸不甚檢名,且以燭幽之明,不枉人性,昨年之秋,釐降設廳,則許遞儀曹之任,一夜之間,試牌四違,而止降罷職之罰,今若夤緣復進,則不惟重惹傍觀之嗤點,亦非所以奉承體下之仁之義也云。此非例讓章疏,係是對明文字,則固當一番捧入,以聽處分,而其時任惟允之責者,阻搪甚力,惟事請牌,而旋又以鞫獄頻數小心驚動之心等語,請罪於筵對,所謂欲其入而閉其門者,殆近之矣。況其勘斷,令人危怖,爲人臣而誠有是罪,則雖千誅萬戮,有不足以少償,尙賴聖度天大,曲賜寬假,始焉不加厚誅,止從薄勘,終焉恩敍混下,除旨繼降,無狀如臣,何以得此,感激之極,惟有隕結,第此僨敗之地,其爲怵然駴懼,有倍他職,誠不知置身之所也。見今情勢,旣有構之於前者矣,又有許之於後者矣。舊釁未湔,新罪橫生,支吾較挈,亦云疲惱,惟有刊名於朝籍,沒齒於窮谷,以爲自靖之圖而已。使臣雖欲貪榮戀祿,强顔呈身,人必曰是夫也,旣躓於前而復冒于是,按鞫則慢,而趨榮則勇。臣雖有喙三尺,亦恐無以自解,區區私義,雖係閒漫差遣,決不敢承當,而況於榮塗乎,而況於是職乎?噫,求言之敎,纔下矣。大有爲之幾,今其時矣。雖蒭蕘之愚,草野之賤,莫不思效一得,而臣乃以經幄之舊,猥忝風憲之長,其願忠之忱,豈後於人,而遭罹適不幸,不能以一言仰塞明旨,徒將私悃,煩縷至此,臣竊重爲之悼也。除命之後,天牌已五至,而末由轉動,惟事坐違,臣尤死死,伏乞天地父母,憐臣難强之情,治臣積逋之罪,以快人心,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脫空,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金鎭商疏曰,伏以糞土賤臣,受恩如天,而曾無絲毫報答,每於除命之下,惟以瀆擾爲事,一不能進身祗謝。此其罪,誠在罔赦之科,而乃蒙聖上大度曲恕,旣不加以誅譴,末乃擢置下大夫之列,纔除銀臺,旋移薇垣,恩遞未久,有此再授,馹召之命,下及蓬蓽,不知負罪之臣,何以叨此異數,驚惶感愧,莫省置身之所也。顧臣難進之義,旣荷聖明之俯燭,今不敢更事覶縷,而情窮勢極,又不免於疾痛之呼。伏乞聖明,俯軫哀懇,特推仁恩,亟遞臣新授職名,仍許臣優遊畎畝,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大司憲徐宗伋,陳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許多守令,久未署經,昨又以此,致勤特敎,而兩司之官,多在外,或未署經,司諫趙明澤,纔出仕,而獻納李重震,又見遞,無以備員開坐。獻納有闕之代,所當政官請牌,開政差出,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沈聖希爲獻納,趙尙絅爲同經筵,折衝李義煥,今加嘉善,鍾城府使李榕,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尹得商爲副護軍,李重震爲副司直。 ○今日政,新除授獻納,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成均館司藝南躔,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澄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當此嚴冬,素患諸症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頃者大誥中,旣曰吁嗟三相,冥冥奚聞云,則今玆致祭,宜不參差,而製述官啓下之中,尙不製進者,事甚稽緩,當該知製敎,竝推考事,命下矣。凡大臣、宰臣致祭,曾無擇日啓下之事,而祭文啓下後,以本家無故日,相議定行矣。聖敎如此,不可不同時擧行,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文催促製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摠戎使趙儐狀啓,水原府哨官等三窠,就其馬兵中可合者,取才陞定,依西北親騎衛例,設行春秋都試,每等居首一人,量宜施賞久勤。每都目調用事,傳于柳儼曰,大抵西銓之臨政苟簡者,蓋由於久勤之漸廣,京外武士之抑鬱落莫,亦由於科路之汎濫,則有者猝難革之,況新者乎?水原,以畿輔獨鎭,比京訓局,爲府使者,豈不飭勵精銳,而曾前所無之事,決意稟請,事體未安。當該府使,從重推考,摠戎使推考,而此狀啓,勿施。 ○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啓曰,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甲方引石右邊缺落處,奉審尺量,則長一尺二寸許,廣四寸許,厚二寸許。此是日前奉審時,以微微生痕,已爲書啓處,而缺落尺數,一如癸方右邊,所見殊爲未安。第卽今修補之難,與前無異,待明春,以油灰,一體塡補,恐爲便當,以此分付該曹,而癸方引石左邊,又有微拆之痕,故尺量則長一尺,厚四寸五分,似有匪久缺落之患,姑觀前頭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李匡輔曰,大臣禮判引見。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於臺地,已是累試僨敗之蹤,則今此亞諫之任,尤不宜冒沒承當,而且臣老母,面腫方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故昨於召命之下,不得祗承,恭俟譴罷。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天牌再降,嚴畏分義,黽勉出肅,而當此飭勵之日,只傳故紙,殊覺愧赧,遂陳草草一啓,欲效一日之責,而及承批旨,乃以追提久事,遽下未安之敎,臣於此竊不勝悚恧,而繼之以訝惑也。大凡臺閣論人之道,有可以卽事而言之者,有可以一事而斷其平生者,而天栽假稱御史,出沒西邊之日,其言貌之怪駭,行跡之殊常,凡有知覺者,孰不一見揣知,而惟彼李徵瑞,矇不覺得,及反倉黃恇怯,趨走獻諂,卽此一款,可斷其平日愚騃之狀,多年罪廢之餘,得受郡符,則固當惕慮自新,以贖前愆,而又肆貪黷,竟遭臺抨,其人本末,已可知矣。見今不堪重寄,昏不省事之狀,南來之人,無不傳說,則此便是卽事之著顯者若此,而豈可畀之以邊閫,爲緩急可仗之資乎?臣本言議巽軟,未嘗爲矯激之論,而惟此啓語,實採目前公共之論,無一毫故爲追提之心,而今殿下,遽加疑慮,至以先袪過中之意爲敎。噫,臣身爲言官,論一貪汚庸騃之邊帥,而猶未蒙察納,尙何望其勉策駑鈍,畢攄愚悃,以效殿下耳目之責乎?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未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夜深,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司諫趙明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大臣、禮判引見之命,下於申後,而臺諫啓辭,適入於此時,承批之際,不可無史官,故申退注書及預備翰林,各別催促入來,而未卽入來,致令承傳色,久留而不得傳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注書成範錫,預備翰林趙榮國,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大臣、禮曹判書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稍解而旋嚴,伏未知數日間,聖體若何?上曰,氣甚薾然矣。命均曰,眩氣無往來之候乎?上曰,姑不發作矣。命均曰,水剌無加進之道乎?上曰,飮食亦覺厭進矣。命均曰,湯劑停止,而改進補護之劑,何如?上曰,不過氣弱所致,而何必更服補劑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觀書啓,陵內石物之缺落處漸多,不勝悶慮矣。落處辛方耶?命均曰,癸方引石,右邊缺落矣。上曰,長廣幾許?命均,以手劃地尺許而對曰,其長如許矣。上曰,石雖推椎,豈有如此之理乎?命均曰,兩石交接處,落片矣。上曰,交處偏狹而然耶?命均曰,因交隙缺落,而詳看石品則品不堅剛矣。上曰,石之落片,撫摩見之則何如也?命均曰,落片則撫之堅剛,而釘痕有之,必是軟石,而旣爲深樹炭上,則引石無輕動之理,而挽石凍頹,故有如此之弊矣。申思喆曰,今十二日奉審後,纔滿十日之間,癸方石左右,又如是盡落,殊甚悶慮矣。上曰,向時橫落者,猶可補缺,而卽今甲方長落處,塗灰亦難矣。命均曰,非但甲方,癸方左右兩邊,俱爲缺落矣。上曰,然則尤可悶矣。如是缺落者,似無挽石之力而然矣。命均曰,石之左右邊,如是缺落,則實甚未安矣。李匡輔曰,石品雖有厚薄之殊,當初治石時,若能十分善爲之,則豈有如此缺落之理乎?命均曰,當該監造官,似當論罪矣。匡輔曰,曾於先朝,以莊陵莎草之枯死,都廳以下,皆爲拿問,則今番監造官,亦難免不謹之責矣。上曰,其時監造官論罪,而都廳亦爲論責耶?命均曰,摠護使罷職,其下監造官,皆令拿問矣。今番石物之屢次缺落,事極未安。監董諸人,不可無論責之端,而其時堂上,亦有方在相職者,似不可爲先論罪矣。上曰,莊陵事,在於戊寅春耶?以今番事言之,石物鍊磨後,難知其有罅缺處,而堂郞、工匠,亦豈有不謹之理乎?然屢次缺落,事體極爲未安矣。命均曰,臣亦以會葬官,刻石時見之,則刻字甚易,蓋是石品,不能堅剛矣。上曰,承旨,莊陵奉審日記書入,當觀前後致傷處輕重,而以爲處分矣。命均曰,大昨次對罷後,出去則時已人定,故金在魯,素有病,難於侵夜往見,翌日朝前則以開政不得往,差晩後,臣與金在魯,依下敎往問領相矣。今方聖上,以至誠飭勵,敢不盡心奉承,而至於良役,則雖欲承奉行,而猝無善策,前後以屢條,欲爲變通,而終是掣肘,故不得設施。肅廟朝,臣父亦在廟堂,自上屢次申飭,而亦不能變通,故臣父,常以爲先本,然後末可治云,而臣亦常聞人言,則每多窒礙難行云矣。結役則盡屬地部,軍兵則盡歸兵曹,而三軍門額數,減除歸一,然後民力似可輕矣,而經用若有不足之弊,則或以軍官等名目創立,捧一疋添用爲好,然我國之民,素無恒産,雖一疋,亦何可盡捧乎?節用爲根本,而有何他策乎?終不可以片言決定,臣亦默然退出,不勝惶恐,而輔相,旣不得其人,則事不可責成矣。如臣無似,斥退然後,國事可爲,而領相則後日次對,當以其所見仰達云矣。命均繼達曰,臣於日者次對時,來到閤門外,則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原城降號還陞事,有所稟達云,而臣泛然看過,及至登對,伏承下詢,臣素知世弘父居住,故以實狀如此,則降號無義爲對,右相亦略有所陳,而右相則初不見其狀啓矣。靈城君朴文秀,卒然以不韙之目,加之於臣等,有若臣等,在外參涉,故爲飭辭者然,原城降號,有何關係於臣,而乃爲此欺謾之事耶?臣與僚相,相顧愕眙,不欲與較而退出矣。廷辱大臣,其氣可尙,而臣雖不似,職忝大臣,壞損體統,已無餘地,咎實在臣,何尤於人,卽當陳章乞免,而陵寢奉審,事體緊重,不得不黽勉往來,今適入侍,敢陳事狀,必先斥退臣,然後可以存體統矣。上曰,其時靈城所謂不白直云者,予以爲指斥道臣矣。今聞卿所達,果是指斥大臣,則從重推考。{{*|出擧條}}命均曰,大司成宋眞明,特推之下,渠甚惶恐,而其私故中婚故等事,例有給由之規,陞學通讀之如是遲延者,亦非眞明之過也。自政院更爲催促,何如?上曰,惶恐則何不擧行也?各別申飭,陞補及通讀,使之趁卽擧行,{{*|榻前下敎}}命均曰,臣往交河,見民事甚急,曠官已久,而郡守吳命瑞,今始下直,催促發送宜矣。上曰,雖値齋戒,明日內,辭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命瑞。 ○成宗大王忌辰。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柳儼,諉以被斥於大司憲徐宗伋之疏,昨日投疏出去,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洪景輔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使錄事來納命召,旣有罷職之命,所當啓請密匣修納,而都監堂上罷職傳旨,時未捧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傳旨雖未捧入,旣已下敎矣。密匣修整入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吳瑗讀自興元中官及朝官賜名定難功臣狀,止論興元賜渾瑊詔書爲取散失內人等狀。上曰,下番讀之。尹得和讀還宮發日狀。上曰,少退。少退後復入。洪景輔讀李楚琳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連讀楚琳狀下請復循其下而申備之。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往以河朔,止慮禍之態復興。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京邑底寧之編。瑗曰,論功臣狀,賞以懋庸一節甚好,爲國之要,莫先於愼賞惜名矣。上曰,然矣。德宗,欲賜功臣之名,意在爲宦侍,而普及朝士,欲以功臣之名,慰藉陸贄輩,可謂不知贄之心矣。瑗曰,自古人主,欲加恩所私,則必普遍諸人,掩其偏私之跡,然而臣下,孰不知之哉?故宋仁宗,欲私張堯佐,而加恩臣僚,故其時諫臣,亦力爭矣。欲爲私人榮,覃恩於不當加之地,其害心害政,當如何哉?此人主所宜深戒者矣。上曰,然。尹得和曰,德宗,干戈甫定之初,不問民間疾痛,而先訪內人,此是失德之大者,故陸贄之陳戒者,如是切至,而亦不開納,終使中官,求得而後已,德宗之庸暗,此焉可見,豈非後世之鑑戒處乎?洪景輔曰,德宗之求宮妾以千金,而當初求陸贄也,亦以千金。是德宗之愛陸贄,不如愛宮妾,唐室之衰亡,不亦宜乎?瑗曰,當亂後,未及迎復神主,而先求內人,而以陸贄之所陳懇切,故不令撰詔,直使渾瑊求之,新經寇亂,所爲如此,更何望焉?上曰,然。得和曰,必爲將卒所私之言,及掩絶纓而飮盜馬者,豈不切至乎?上曰,恐德宗不能悟,故有此言也。瑗曰,危疑之際人情之鎭定與否,所關匪細,故陸贄之所以慮者,無不周也。上曰,趙貴先狀中原情,而安衆之危人主大權云者,非但唐德宗之可法處,此是人主不易之常道也。柳儼,頃達我國逆變,皆爲深根,與中原之猝然脅從有異,一切誅鋤爲宜云,而人之隱情,終難盡知,雖以戊申逆言之,其骨子,終是不服而正法矣。貴先之桀黠,如此彰露,而陸贄原情之戒,猶尙如此,況隱情之未盡知者乎?犯逆之人,一切據法,爲君討賊者,此是人臣之常志,然亦不可疑不當疑之人,而以戊申逆之不能嚴治,人皆爲疑,此變所以生於庚戌也。尹得和曰,如戊申之變,皆是士大夫,與趙貴先無識桀悍之輩,有異矣。其在嚴討之義,豈不爭執乎?瑗曰,貴先,不過一褊裨,不幸被脅,故贄言如此,蓋當搶攘之辰,不可一切任法,且脅從罔治,亦是聖訓故也。朝家於戊申之變,雖淸州之賊,哨官以下,悉宥之,蓋亦罔治之意,而至於立朝食祿之臣,世祿之家,干預逆謀者,豈可視同武夫悍卒,而用脅從之例乎?臺啓中無疑者,允兪好矣。上曰,臺啓中,燁、{{!|𪸸|⿰火典}}諸子之年長者,一一査出之啓,予甚悶然矣。下之人,徒傳故紙,上之人,答以勿煩,此則當有處分之道矣。洪景輔曰,臺啓中,可允者允之,收殺者收殺之,宜矣,而卽今臺啓,皆是可發之啓也。得和曰,燁、{{!|𪸸|⿰火典}}諸子事,聖敎至當矣,而臺啓中,如明彦之事,允許宜矣。一問之後,渠若白脫,則肆赦可也。若不發明,則正法宜矣。瑗曰,燁、{{!|𪸸|⿰火典}}諸子等事,聖敎然矣,而自上於臺啓,一不允從,上下相持,收結無期,此豈細憂也哉?其中情節之昭著,此豈由於疑字乎?上下商確可否,不可不從者,亟賜允兪,則臺啓之可停者,亦豈一向爭執乎?上曰,戊申後臺啓所爭,予不爲非,而臺諫連啓之日亦少,尙何論商確與否乎,南泰績、尹䆳,至今生存云,誠可異也。尹得和曰,旣謂鞫囚,則自其家傳食者其在國法,誠甚不嚴矣。景輔曰,臺諫之不爲爭執,亦甚晩然矣。上曰,然矣,而以時方道理觀之,大誥纔下,予則自以爲誠實,而牌不進之弊,猶夫前也。彼此皆知以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如是而其可爲國乎?得和曰,何獨責望乎臺閣耶?臣等亦在論思之地,未效涓埃,極爲惶恐,而此亦殿下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尹得徵,旣已入來,則可爲守令署經耶?景輔曰,臺諫備二員,然後可以開坐矣。獻納李重震則以黃晸事,旣啓旋避,而亦無一新啓,在前則入侍而無新啓者,有罰云矣。上曰,李重震事,擧措怪異矣。上曰,陸贄,實是經學之士也。入於文廟從祀耶?瑗曰,韓愈則入之,而陸贄不入矣。瑗仍陳文義曰,李楚琳替還事,陸贄所論權字之義,甚好矣。事之經者易行,而權最難行,非至難處,固不可用權,然權亦非離經而有權也。處常事而合義曰經,處變事而合義曰權,漢儒,以反經爲權,誤了天下後世,程子斥之矣。德宗所謂權,正是反經之權,而陸贄所辨,深得聖人之意矣。人主之處事,自謂用權者,終難合於義理,而牽私任數,不自覺其非,此最宜精察痛戒處也。上曰,陸贄之文,誠善矣,而近於太智矣。仍下敎曰,以漢高之僞遊雲夢,掩捕韓信事,百代流詭詐之譏云者,陸贄所以深非漢高者也。人告楚王信反,則漢祖,何以處之,而得其宜耶?瑗曰,臣意則若召韓信入朝,而入朝則不必疑也。不朝則六師移之之外,無他道矣。景輔曰,旣有反報,則當逮捕,而若或違拒,則又移六師也。得和曰,韓信之恨不用蒯徹之謀云者,決非人臣之道也。招之不來,則當討之矣。上曰,韓信所謂推食食我者,非人臣之道,而漢高之初得韓信,不如湯、文之遇伊尹、呂商gg呂尙g矣。誠不足可言,而韓信之誤處,終是自矜,故上下皆無誠心而然矣。假使漢高,誠心以待韓信,則韓信必不反矣。告者,捉送於韓信,則反者當反,不反者不當反矣。誠字之外,似無他道矣。景輔曰,聖敎至當矣。王者,固不可以利害爲詭過之道也。得和曰,當奉天之亂,唐之亡,如一髮之危,而猶得以保存者,只由於人心之未去唐室矣。上曰,人心之未去者,此由於德宗耶?景輔曰,由於唐之祖宗朝積德也。上曰,太宗貞觀之治効,以及於此時矣。瑗曰,太宗貞觀之治,足謂小康,而其本不正,故禍亂旋生,然唐室之至此扶持者,亦賴其少康之餘効矣。講訖。景輔曰,卽今南中事勢,臣竊悶之,纔經逆變,變又出焉,國家之恩威,終不能及焉,臣之所憂,無過於此矣。瑗曰,惟朝廷,擧措合理,處分得宜,則人心自服矣。元和之政,猶能使韓弘輿,疾討賊,藩鎭率服,此在朝家紀綱之振肅,政令之修明耳。上曰,前已下敎,故無答言,而《孟子》所謂四境之內不治,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今於承宣所達湖、嶺事,若齊王之顧左右,予甚愧焉,而其本則樹國元氣,然後可以爲之矣。得和曰,人人不可善得,而若擇銓長,而得監司,則守令之臧否,自可區別,此爲保民之一道,然三南姑捨勿論,此後西北,或如三南,則其憂,非三南比也。瑗曰,以嶺南言之,殿下以爵祿,欲慰嶺南之士,魯多君子,豈可以爵祿,爲慰悅之道耶?朝廷之專不收錄,固非矣,而上之待嶺士,當以禮義爲先,而朝廷之人,亦開誠心通情志,樂與共事,則收人才振淹滯,在其中矣。景輔曰,儒臣所達是矣,而近來嶺人,來到京師,則京人不肯延接,而其中議論之變舊者,如安鍊石、羅學天之類,皆肯受收用,故嶺人由此而互相誹謗,弊習尤生,此亦朝廷之使之指揮也。得和曰,此則承宣失言也。豈可區別安、羅諸人於其中乎?上曰,嶺南近來,不無其弊,非承宣之失言也。景輔曰,戊申以後,如鍊石、學天之輩,自以爲得計,因相攻斥,弊風尤大,用此等人,不可收拾嶺人,而金漢喆,亦以爲用安、羅之類,嶺南人心,不可收拾云矣。得和曰,如羅學天、安鍊石之類,初不以爲貴而用之矣。上曰,其中亦有貴之者矣。瑗曰,臣頃以嶺南事疏論,以爲不可以安反側之意,待嶺人,聖上,以欲激成嶺人之黨論責之,臣實惶恐,臣之意則以爲,朝廷之待嶺人,惟當忘其色目,誠心相與,惟才是擧矣。臣謂嶺南,素是禮義之鄕,當以禮義推接也。瑗因陳戒曰,人君之道,恩威得中好矣,而殿下則或有威怒之過中,至於慈仁處,亦過中矣。伏願自今,卽事卽物,格而致知,當威必威,當仁致仁,毋至於暴威而損德,恩竭而慢焉。上曰,所陳切實,當留念矣。得和曰,臣見如吳瑗所達矣。景輔曰,頃於筵中,儒臣,以吳光運謂之小人,而光運多年任使,其爲人長短,聖明亦必俯燭矣。小人之稱,何等題目,而儒臣猝然加之於人,臣以爲冤矣。上曰,儒臣之以光運爲小人者,所見非矣,而末稍結語層加,此則儒臣之失言過矣。瑗曰,臣之所見,則以其上疏爲異矣。上曰,有君無臣四字,非徒吳光運,近來章奏之間,多用此等文字矣。瑗曰,臣之所見如此,故有所仰達,而承宣所見則不然,雖欲救解,臣見則不當改也。上曰,終是過矣。景輔曰,光運與臣等,皆蒙殿下奬拔,而光運上疏時,臣見其草本,以不當言之意力挽,則渠謂欲效所見云,而渠亦知上疏後,觸忤於時輩矣。若有諂諛之意,則何可上疏乎?亶出於中心激發,而儒臣遽加以小人之目,甚至於傾危不吉,此則儒臣之所見,大誤矣。臣知光運心事,故敢達。上曰,光運性品,雖似偏狹,而觀其疏意,則斷無他意矣,不可以小人指之也。尹得和曰,吳瑗之以有君無臣四字,謂光運小人之說,臣亦不服,而其原疏本末,字字有情態矣。上曰,非但儒臣,左揆亦然云矣。瑗曰,臣之以光運爲小人者,非出於私好惡,所見實然矣。上曰,莊陵奉審日記,玆令入之矣。承宣及儒臣,所見,何如?景輔對曰,臣不知陵上石物,缺落淺深之如何,而先朝,旣以莊陵莎草枯死,監董諸人,竝命拿處,又以加資還收事,臺諫發啓矣。以此例論之,董役監造官諸人不可無論罪之事矣。瑗曰,致傷處,雖不大段,事體所在,宜有責罰矣。得和曰,石物缺落處,塗灰添補云,以塗灰,何可支當乎?當該監董官,不可無罪責矣。上曰,以先朝下敎觀之,奉審時堂上大臣,皆罷職矣。莊陵莎草之枯死,不是異事,而今此封陵屬耳。石物之屢次缺落,事體至爲未安。監董諸人,不可置之。承旨,書傳敎,景輔,持紙筆進伏。傳曰,今者長陵gg莊陵g石物有頉之處,雖與己卯莊陵改封之時有異,莎草或傷於嚴冬,或傷於烈乾,理勢或然,而石物則其固,非莎草之比,且封陵屬耳,而旬日之內,三次有頉,事之未安,莫此爲甚,陵寢體重,不可以非不謹飭而恕之,都監提調竝罷職,都廳及該掌郞廳監造官,竝拿處,匠手亦令攸司,從重勘處。景輔曰,當捧罷職現告,而其時提調,方在相職,現告不可直捧,何以爲之?上曰,大臣、重臣則不可捧現告,無可論矣,而方當飭勵廟堂之時,相臣之罷職,殊可悶矣。景輔曰,堂額,使玉堂書進事,命下矣。字體大小,何以爲之乎?上曰,以大字書進,可也。得和曰,罪人行刑,事體何等嚴重,而聞今番啓覆罪人,明日行刑出去時,刑郞、獄官,爭其先後,互相推諉罪人,自朝至暮,立於街上,事極可駭,而刑曹草記汰去,只及於無勢獄官,刑郞則晏然自在,豈有如許事體乎?獄官、刑郞,竝拿覈論罪爲宜,故敢達。上曰,儒臣所達是矣。竝拿處,可也。{{*|出擧條}}瑗曰,《名臣奏議》抄正事,以魯任典文衡之人及知經筵,會於玉堂爲之事,曾有所下敎,而曾任文衡之人,無在京者,何以爲之?上曰,前大提學李德壽耶?瑗曰,然矣。上曰,使知經筵,先會於玉堂,爲先抄正,而自備局,使知此意於李德壽,或有上來之事,則更爲相議,可也。{{*|出擧條}}瑗曰,校理兪㝡基,時在京畿陽智地,副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守令署經,尙不擧行,臺諫違牌,逐日開政,事體極爲未安。獻納沈聖希,持平尹得徵,竝只推,更卽牌招,都憲陳疏承批之後,一向撕捱,殊甚未安,一體更爲牌招。{{*|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右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色赤。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尹得徵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今方兼帶金吾之職矣。金吾坐起,在於今日,而堂上四員內,知義禁尹游陳疏入啓,鄭亨益未肅拜,臣乃貞,亦爲入直,他無推移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陰凝不解,伏未審,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柳儼,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員,獻納沈聖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當此飭勵之日,次對之兩司不備,實爲未安,而諫院則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陳疏入啓,或未署經無入侍之員,憲府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李萬才,旣已拿囚,而係是綱常,依法例三省推鞫,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委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領相進去。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弑主罪人李萬才,旣已拿來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兩司城上所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懸頉甚多,無以備員,事體至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大司成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洪景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永寧殿春享大祭獻官,除老病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不得已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五日,業武高旬明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治,同門守門將金大興,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東萊訓導韓纘興,別差金鼎均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韓纘興、金鼎均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省鞫,不可不趁早開坐,而憲府無城上所,大司憲徐宗伋,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長陵gg莊陵g遷陵時,山陵都監都廳徐命九、李世璡,郞廳安允中,監造官具萬喜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徐命九、李世璡、安允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具萬喜,以和順縣監,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玉堂原箚留中,答玉堂箚曰,職在經幄,條陳勉戒,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 ○同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之戇迂駭俗,動輒得謗者,本不合於近密出納之任,而前後除拜,不敢爲辭免之計者,只以筋力奔走,欲爲報效之萬一矣。前彈纔耐,後詆又至,至於憲長之疏,所謂欲入閉門,訐之後等語,其所指意,尤非尋常,臣於是不勝駭惑之至,或有設鞫之事,則獄官與臺閣之當爲進參者,不欲以情病爲言,顚倒趨命,惟恐或後者,蓋所以嚴鞫體也。近來鞫獄連仍,反同故常,一邊設鞫之命下,而一邊不進之單入,引嫌之章,告病之疏,相繼紛紜,視以應頉,故臣以平日慨然之意,略陳於筵對之時,初非以不驚動三字,專指憲長一人,則此有何大段藏怒之端,而今反盛氣侵困於時往事過之後,乃與辭疏不捧之憾,而合作一事,竝爲臣罪。苟如是,則雖有朝體之可警者,時弊之可嘅者,或恐訐目之歸己,結舌緘口循循度過而後,方可以免人咎疾,占身便宜耶?爲今日居喉舌之任者,其亦難矣。今憲長,疏已入而批又下矣。猶且一味撕捱,連日違牌,則欲入閉門之說,恐終歸於故爲詆人之科,此則爲憲長不取也。噫,臣本弱植無援,狷性寡合,而徒感君恩,冥行不止,畢竟又受此訐訴之誚,臣雖無恥,決不忍淟涊冒沒,身喪廉隅,陳章而不得登徹,違召而未蒙例勘,情勢窮蹙,益無所措。苟使臣,有一分可出之勢,則顧何敢求免於聖志奮發,飭勵臣僚之日,以重速罪戾乎?玆將前呈之疏,仰申危苦之忱,伏乞聖明,特加諒察,遞臣見職,俾人心快而私義靖,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金始烱疏曰,伏以臣,不幸而冒重任,不幸而値歲饑,又不幸而深於病矣。任重則憂責至鉅,歲饑則事務至煩,其彌綸憂責,酬應事務者,只此身心,而顧臣消中之症,已覺駸駸然日痼,病不離身,力不從心,恩深莫報,罪大難逭,每一循省,寧欲無生。然而臣於此時,適受此任,仰惟聖上分憂之意,俯念一道民事之急,不能爲調病圖便之計,秋間發巡災邑,兩朔乃還,而田政檢覈,賑資區劃,俱係目前緊務,經紀了勘之際,自然勞神者多,而邑牒民訴,又從以纏繞,未嘗一刻休暇,病情安得不添,卽今危頓之狀,非復向來形兆之發作而已。上虛下熱,焦渴不止,每日索飮者,不知幾椀水,糜粥之不能近口,亦已多矣。肌膚盡鑠,形觀頓改,守宰之往來者,無不見而危之,此殆臣匪分冥升,神理惡盈之致,臣之死生,固不足恤,而許多公務,一任曠廢,若不趁早變通,則公私實爲俱妨,伏惟殿下,天地也,父母也。至仁之下,無物不遂,今臣癃痼之實狀,必蒙矜憐,玆敢不避煩瀆,悉暴衷懇,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使重務毋至久曠,殘喘得以生還,不勝幸甚。且臣伏聞,向來筵中,以嶺儒去就之不爲狀聞,至勤問備之罰,臣不勝悚蹙之至。噫,國家用才之方,毋出於甄拔滯幽,聖王下士之禮,莫大於崇尙儒學,試以嶺南言之,一路七十州之間,何許讀書自好之士,而前後枯死巖穴者,殆亦不知其幾人,然猶以衒鬻爲治,不以屛廢爲憾,蓋其嶺俗,自古而然耳。頃者殿下,特諭按廉之臣,訪問表異之士,甚盛擧也。奉使者之仰體聖旨,歸奏筵席者,可謂能拔其尤,而殿下,又俾臣諭意,一依漢朝勸駕之例,其在奉行之道,豈敢忽也哉?臣親齎聖諭,手裁私簡,勉之以不俟駕之義,又逢道內人士,相與詢究其必致之道,而前別提成爾鴻之赴召也。臣適出巡沿邑,其承命與否,漠然未聞,臣之不卽馳聞,雖緣事勢之適然,而致令殿下禮士之至意,反歸於權輿不承之歎,此亦臣難冒之端也。仍伏念宣召三臣之擧,深得古聖王揚陋之意,惟恐禮意之疎慢,不係官職之有無,而銓曹之收用,不過成爾鴻一人而止耳。至於金聖鐸、李槾,則終無檢擬之事,用舍之地,不能奉行如此,勿論文武蔭,儒士抱才而朝家所不知者,又將幾何耶?惟願益篤誠禮,毋以一人之徑歸,而或懈於敦召遺逸,亦宜申銓曹,毋以三臣之已召,而或忽於搜訪沈滯者,是臣區區之望也。又於日昨,伏見禮曹關文,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至令遣近侍,致祭陶山故宅,又有圖進之命,綸音一播,士林興起,有足以聳動百餘年士氣,維繫數千里人心,臣亦忝在藩任,與有榮焉,而竊聞道內多士之言,則先正奉祀之孫,罷官多年,連値凶年,春秋祭祀,無以成樣云,當此尊賢崇報之日,使先賢後裔,貧不能奉祭,實爲欠典,故竝此附陳,惟殿下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藩臬重任,豈可輕遞,所陳事,當各別留意,而李槾,又爲除職,敦勸上送,文純公奉祀孫,其令該曹,卽爲調用焉。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向來積逋之罪,自甘鈇鉞,有非一時乍罷所可償塞,望外牽復,彌深兢蹙,敢暴情實,冀蒙追賜勘處,兼乞孱骸,得以畢命丘壑,而聖慈靳許,溫批反降,至敎以以病爲辭,尤涉太過,臣誠悶菀抑塞,覓死無地。噫,臣之病,不暇臣自憐,而卽同朝諸臣所共愍者,惟我聖上,亦未嘗不以臣爲無病也,而獨於數三年來,益成廢物,自阻淸光之故,天日之明,有所遺照,猶意其可强而不自强焉。前後批旨,輒以過實爲敎。噫,臣事君不誠,有以致然,正如前疏云云。竊自悼矣,尙何言哉?見方百症交劇,澌頓轉深,而擬將扶疲曳躄,入肅闕庭,以少伸臣分矣。晩始得聞,日昨筵中宰臣,以臣秋官時,請釋白翎鎭充軍罪人吳德興之事,大加非斥,至有勿施特推之命,臣不勝瞿然震悚之至,頃臣之乍出也。思效一日之責,諸上言未及回啓者,或防或許,多所稟裁,而搆成啓草,輪示僚堂,則間不無一二往復,而至於此奏,擧無異辭,故臣果不復持疑,遂至呈撤,致有判下之事矣。當初其妻之上言,喉司不以猥濫而拔之,而旣下本曹之後,取見其措語,則所謂潛商人萬金者,初雖援引,而旋自服,其因嫌誣援,論其情狀,似或可原,雖以海西道臣啓本中,所引平監移文觀之,旣謂之罪疑惟輕,而只是充軍他道而已。非如枚報廟堂,流配邊遠之類,則此在法文,本與徒配相準,存留養親,又似可以爲據,此臣所以從他例而有所稟也。如使玆事,如宰臣所言,本道初以減死重律,有所流配,而亦果關由於廟堂,則臣以一有司之臣,乃敢遽憑祈恩者之言,請釋邊上之重罪,此其妄肆,當如何耶?其所做錯,所關非細,今於追咎之言,惟當摧謝之不暇,尙安得厭然自揜也哉?推緘未勘之前,不敢一刻自安,玆冒萬死,瀝血陳懇,伏乞聖明,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爲人臣不職者之戒焉。至於籌司之任,毋論例兼與特差,均是萬萬不稱,從前濫廁,已多嗤點,到今混除,倍增恧蹙,況玆癃廢之身,尤無陳力之望,坐違嚴召,罪上添罪,當此飭勵之日,豈容任其虛帶,亟寢新命,以幸公私,亦臣之大願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過做錯,何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前縣監沈錥疏曰,伏以臣,卽一常調蔭吏,其於臺憲之職,豈有毫分近似,而忽然擸掇,一誤再誤,又叨今玆收召之命,臣之狼狽窘迫,雖不足言,豈不大有累於朝家綜核之政哉?臣自聞命以來,循省惶恧,不知所措,竊自悼恨,平日誠信,若或孚於當世,則豈忍以空疏無實之人,遽擬於銓注之際,以傷則哲之明哉?藉令臣,生長於草莽之間,屛伏於巖穴之下,世或誤認爲尙志藏修之類,則苟然擧擬,容或可也。若臣所處,則有異於鄕曲影響昧昧之人,亦嘗備塵於宮僚,叨陪於前席,愚魯不肖之實,已悉於淵鑑之下,則其本末之何如?伎倆之何如?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燭矣。臣雖欲自欺,其可欺天乎?有司之臣,決知其萬萬不似,而姑以臣應文具,聖上非不諒其不可,而姑循有司之謬擧,徒使公器之重,虛辱於匪人,臣竊惑焉,臣自承除命,亦以越月矣。雖知祈免一路,惟在於瀝血陳懇,而僭猥是懼,不敢輒以文字,煩諸縣道矣。澄汰之議,至今寂寥,窮隘之情,靡所因極,玆不得不冒死哀籲於宸嚴之下,惟聖明,少垂察焉。且臣區區私情,有不忍自阻於天地父母之慈,敢此冒瀆,死罪死罪,臣父自遭慘慼,病勢添劇,常委床席,而臣不得歸視藥餌,泯伏鄕村,日夕憂焦,臣之情事,其亦慼矣。伏乞聖明,俯賜矜憐,亟命刊汰臣名於朝籍,俾令一物之賤,不至失所於仁覆之下,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補我不逮。 ○京畿監司申昉疏曰,伏以臣情地惶蹙,理難仍冒,敢陳危懇,祈蒙譴何,而批旨靳許,職名尙在,臣誠悶迫抑菀,不知所爲也。夫考課黜陟,乃金石之典,作爲題目,嚴其褒貶,事體之重,與循例啓罷者,不啻迥別,果若急於私願之曲副,不念申飭之聖敎,任情低仰,貿亂實狀,以善治爲不治,以上考爲下考,則其用意屈曲,欺罔朝廷,實是人臣之極罪也。臣雖愚昧,過被恩造,久忝任使之列,至於爲一守令,循私瞞上,夫豈意念之所敢出,而奉職無狀,致勤嚴敎,愧悚交中,厝躬無地,若復幸其苟逭,抗顔理事,晏然若無故之人,則不幾於無忌憚之歸而誠足賤惡乎?仍伏念方面之職,責任不輕,苟非才敏識通,偉有幹局者,宜莫居之,自惟凡庸鈍劣,固非其人,加以素患渴病,已在難醫之境,入冬以後,症形倍劇,朝夕懍懍,方有危死之憂,以公則矜其不能,亟行斥去,以明黜幽之典,以私則許以退屛,及時將理,俾延歲月之命,可以兩得其宜,而合于遂物之仁矣。設無見今難安之端,其不可徒懷寵祿,一味遲廻,以致公私之俱妨也,明矣。玆敢不避凟擾之誅,更申必辭之義,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卽賜鐫免,仍命所司,勘臣負犯,以嚴公法,以安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方帶金吾之任,而與判義禁臣沈宅賢,有友壻應避之嫌,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銓部照例處置,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答獻納沈聖希疏曰,省疏具悉。疏中賜祭事,命行屬耳。豈可屑越,督運事依施,末端事,令該廳稟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該廳}}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趙榮國、鄭履儉,醫官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崔周慶、金德履,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日氣雖不至嚴酷,猶未得和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眩氣,何如?上曰,昨日乍爲發作,而今姑無更發之事矣。命均曰,此或一時往來之候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之節,一向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以齋戒公事之留滯者甚多,俄者披閱酬應,故姑未進御矣。宋寅明曰,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朝粥,本不進御矣。朝前丸藥,每以米飮服之,故足爲療饑矣。命均曰,湯劑久停矣。聖候諸節,其或有不逮之候耶?上曰,今冬則姑無大段感氣,此賴藥力而然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令首醫與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金應三診察訖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而玉體似有寒氣,其或有不逮之節而然乎?上曰,俄者文書酬應之際,露手披閱,故似有所觸寒而然矣。命均曰,套袖不着乎?上曰,日氣似暖,故纔脫之矣。壽煃,診察訖曰,脈候右三部似沈弱,而左三部則調均矣。崔周慶,診察訖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皆沈靜,且不帶數矣。壽煃曰,玉色比前,稍似瘦脫矣。命均曰,以聖意自量,玉色比前,何如?上曰,予則姑未顯知矣。命均曰,議藥,姑觀歲前爲之乎?上曰,姑觀歲前爲之,可也。應三曰,以脈候觀之,則雖沈靜均好,不至滑數,以聖意自量,其或無不逮之節乎?上曰,今姑不知矣。命均曰,水剌之節,比前何如?上曰,有時加減矣。命均曰,數日來,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氣候姑安寧,而每以痰有所不逮,痰若流注凝結,則時時牽刺,亦且有腰痛之候,而自數日,少有差減之勢矣。命均曰,臣在外,亦已聞醫女所傳之言矣。痰候每常如此,極其憫慮矣。頃日次對時,以社稷祈穀親祭,成命還寢事,有所陳達,而終未蒙允許,故臣等,不勝抑鬱而退出矣。今則日氣雖似溫暖,而其時必將極寒矣。齋所經夜,冒寒將事,必將有大段傷損之節,豈非煎迫憂慮者耶?臣等在此保護之地,聖意雖終始堅執,必欲親臨,臣等決不得承奉矣。頃者有受誓戒前更爲觀勢爲之之敎,故敢此更達。上曰,其時雖有此下敎,予旣爲民,必欲親臨,虔誠祈穀,豈可以日寒,慮有所添病,而還寢成命乎?命均曰,殿下一心對越,爲民祈穀之誠,必無間於親臨與否,何必親屈玉趾而後,方可感回天心耶?寅明曰,宗社臣民,俱係於殿下一身,萬民休戚,豈非在於殿下一身乎?今年聖候,姑無大段不逮之節,此似藥力而然,前秋旣已重經患候,今雖少有復常之節,益宜善加調補,小愈之戒,不宜蹔忽,臣等不勝憂慮悶煎,敢此煩復陳達,亟令還寢,毋復一向堅執,千萬幸甚。命均曰,昨年社壇親祭擧動後,聖候諸節,有多不逮矣。今者聖候,猶不得康健,而又欲冒寒親臨,豈非萬萬憫慮者乎?幸加三思,亟令還寢。上曰,今日次對相値,而藥房入診,久未爲之,故許令入診,不必長語矣。日氣今旣如此,其時亦似不至嚴酷矣。予旣已爲民,必欲親祭,則豈可慮其未然之病,而還寢成命乎?卿勿過慮焉。命均曰,前秋帳殿親鞫,不過暫時擧動,而猶尙觸冷,患候重發,至今諸節,尙未得復完矣。蓋凡諸病候,猝發於一時之間,聖上亦何以預料耶?宗社臣民之計,惟在於殿下一身,聖上不必如是之堅執矣。寅明曰,前春旣已親臨,今不必每年親臨,且卽今聖候諸節,猶未得康健,冒寒將事,必將有添損之節,不勝憫煎,敢此煩復不已,毋復堅執,亟收成命,不勝臣民之幸。李春躋曰,今則日氣雖似溫暖,其時則必將嚴酷,諸臣所達,實出於憂慮之誠,亟賜允可,還寢成命。上曰,在下者,如是陳達,亦出誠意,在上者,必欲如是强行,亦出誠意也。命均曰,今日次對,領相出令入來賓廳,而諸堂上,皆違牌不進矣。戶判出去則可以備員入侍,而違牌如是紛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其中如靈城則推考措語,與他有異,似或違牌矣。其餘諸堂,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日者奉朝賀崔奎瑞疏批有令該曹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之敎矣。其時李台佐,以旣減別賜與之物,只給法典所在奉朝賀常祿及月致酒肉,聖意若以爲太近薄少,則歲時別爲周急,恐似得宜之意仰達,自上以奉朝賀祿,磨鍊輸送,而月致酒肉等事,亦依例擧行,周急之意,當留念爲敎矣。崔奎瑞疏,以周急爲辭,而聖批,令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李判府事之所請,旣是周急,而崔奉朝賀之所辭,乃是周急,該曹將何以擧行耶?上曰,元老,自鄕入來,而歲時且迫矣。大臣旣以周急爲不安,自本曹以歲饌爲名,別爲輸送,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陞補、通讀,申飭擧行事,日昨榻前下敎矣。大司成宋眞明,於嚴飭之下,大惶蹙,不敢更暴,欲卽擧行,而當初陳疏,蓋以通讀、陞補,便同大小科,不可廢一,若以日字之急迫,只設陞補,而不爲通讀,則又非一視京鄕之意故也,而歲前餘日無多,陞補旣難如例設行,通讀則尤無排日成樣之望,罔知爲計,連呈辭單矣。上曰,陞補、通讀,何必區別,當初下敎,蓋出於愛禮存羊之義,而然隨其可爲者而爲之,勢不可及者則停之,亦可矣。都提調徐命均曰,宋眞明,勤於職務,本不避事,今番則事勢誠有適然者,而更加,申飭之後,尙不擧行,事體殊甚未安,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近來憲府坐起,久未爲之,故推考緘辭,久未照勘,推考傳旨,山積本府,事甚未安。臣考見《典錄通考》,則有曰近來推緘之積滯,誠爲痼弊,至於捧旨之後,憲府無行公之員,過三十日未勘,則移送刑曹照勘,恐無所妨,政院臨時啓稟,分付事,定奪矣。今亦依此擧行,何如?上曰,今以靈城君事觀之,若趁卽捧緘,則不必呈疏矣。捧緘坐起,如署經坐起例,開坐無妨耶?命均曰,本府坐起,然後勘捧其緘答,乃是前例。上曰,《典錄通考》中,旣已如此,則移送秋曹之規,廢於何年耶?政院考出後,使次對入侍,承旨,持《典錄通考》以入,可也。命均曰,首醫權聖徵,頃日所達,雖甚猥越,罰旣行矣,後日入診入侍時,使之權着紗帽,同爲入侍,何如?上曰,依所達,權着紗帽,使之同參議藥,可也。{{*|出榻前定奪}}諸臣,以次退出。 ○十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副承旨洪景輔,持平尹得徵,修撰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入侍。沈壽賢進伏曰,日寒甚緊,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備堂入侍諸員不多,何不引見於別儲廂乎?上曰,狹窄故也。壽賢曰,方當飭勵振作之日,責望專在於輔相,而如臣無似,老且有病,尸素厥職而已。亦不能筋力奔走,反顧惶愧,無仰達之辭矣。上曰,近來所患,何如?壽賢曰,狗馬賤疾,元來沈痼,且有痰病,遇寒添劇,食飮全廢,故去番次對,不得自力入侍,而以良役變通事,下詢於左、右相,而左、右相則臣之所區劃者,未及聞知,使小臣入對仰達爲宜云。故臣玆扶病入來,以常時所料量者,欲爲仰稟矣。上曰,書來耶?壽賢曰,有笏記而異於箚牘,睿覽未安矣。上曰,所見必詳於所聞,持來笏記上之,卿亦口達,可也。壽賢曰,當先以所見,大槪仰達矣。丁未年間,有良役變通之議,其時臣亦以一疋之意爲達,而所見各各不同,李光佐以爲條列箚記上之爲好,故欲爲箚上,而事終不行,箚亦不得上矣。卽今事勢則視丁未大異矣。得聞傳言則京畿、三南,軍額大縮,民皆流離,而方修軍案,故督迫之,推捉之,不少假借,處處騷擾,民皆逃走,且徵身布逃故之未代定者,不得不侵徵於隣族,故竝與隣族而逃亡,將至於無民之境,雖有良法美政,何可設施乎?臣意則四道逃故代定及捧布侵徵之路,一倂停止,有當身者,只徵其身布,而通計四道逃故之數,則視捧布之數,不及三分之一,以此數,計十二朔經用,則中間三朔繼用不足,此三朔繼用之路則以兵曹騎、步布及禁御兩營之所存舊儲節用,足可繼過三朔,而其中訓局夏等軍兵衣資,雖難變通,此則自他衙門,推移百同木,以爲備給衣資,四道軍政則一倂靜以置之,勿令侵徵,申飭該道道臣,使之安集流民,着實勸農,以待秋成,限甲寅十月以前繼用,而其間作爲色目,如閑良軍官及額外校生等名目,作以一疋之役,又有各邑所捧煙役米五斗內,收捧一斗則可得三萬餘石米,一疋之役,次次願入者漸多,則以其新色所捧一疋及雜役米,以充逃故未捧之代,自乙卯年,似有頭緖,爲先擾民之政,一倂停止,則餘民似不流散,國用亦可支撑,故臣之請差句管堂上者,蓋以此也。臣於其間,有賤疾,且遭喪慼,不得入對詳達矣。若以爲可行之道,則節目成出,然後當爲擧行矣。上曰,甲寅條則一倂停止,而自甲寅以後,欲爲一疋之意耶?壽賢曰,甲寅十月以前,以舊儲繼用,而自十月以後,捧乙卯所用,自乙卯,捧丙辰所用,次次變通,則終可爲大變通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徐命均曰,如領相所達,而果若順成,則末終似有實效,然明年之內,事之必成,有未可信矣。且議論不一,其間異議或生,則事必不成,而亦必有中間難繼之弊,至於雜役米一斗收捧之事,則終有窒礙之端,一疋之役順入,亦或難矣。然諸議皆以爲可行,而聖志斷然行之,則可以施行爲之矣。金在魯曰,雖聞其大綱,其事實曲折,未及詳聞,故末終利害,未及料量,而亦難逆覩,諸議雖不無窒礙,而一疋之役,視二疋太輕,然前頭亦安知無弊端乎?臣則旣不能解事,首相之經營已久,則依大臣知委,臣當奉行而已。末後便否則臣未可逆料矣。宋寅明曰,良役變通,此是民國之大事,首相之講究料量,已熟且審,則臣不敢妄言是非,而臣之所見則終有所難疑,以逃故言之,限明年勿令充定,則各邑守令,必束手坐觀,責成於朝家末後,將何以處之也。臣未知其便當,而雜役米一斗收捧之論,亦有弊焉。雖自國家,無歛民之政,而操節守令,然各邑之徵歛無數,則況自朝家徵捧一斗米,其流之弊,亦當如何,新設一疋之役,而閑丁之聚入與否,亦未可悟矣。張鵬翼曰,凡事始作,然後可與樂成,而事之未成之前,則意見例各不同,待其議論歸一,然後若欲做事,則事無可成之日矣。上曰,訓將之言則欲行領相議論也。鵬翼曰,事當試可乃已,自初以生弊爲慮,則事難成矣。李廷濟曰,卽今良役之弊,有同百尺竿頭,此弊不救,則民國俱亡矣。元老大臣,爲是之慮,講究變通之道,而事之一變,大成甚難,故諸議皆以爲窒礙,然大臣之意則以事不煩擾,漸次變通,爲計矣,此若變通,則豈不好矣,而逃故,一倂勿令代定,則守令,必束手坐觀,而使之抄報,則亦必濫報矣。且兵曹、三軍門,所存留儲,不知幾何,設或接濟今年,然逃故未代定之數,漸漸浩多,則一疋之役,多得充代,實是難事,至於雜役米收捧之道,抑又有難便者,一結有上納田大同,且有氷丁、柴草、雉鷄等官役,自官以米收捧,更不侵役於民矣。如或自國家收納一斗,則必又有侵民之端,此亦非純便之道矣。上曰,承旨、儒臣、憲臣,亦各陳所見,可也。洪景輔曰,係是廟謨,臣不敢妄有是非,而事之首尾,亦不得詳聞,未知其便否之如何,而宋寅明所達前頭有弊之說,似有所見矣。此是重大之事,輕易行之,未知如何矣。尹得和曰,伏聞諸臣所達,則逃故若令勿爲代定,而使之不報,則守令必束手,聊無擧行,專恃國家處分,則前頭必有難支之弊,而至於煙役米收捧之議,守令設有徵捧於民間者,自朝家當禁制矣。自國家又爲徵捧,則其弊亦當如何,臣見則終以爲不便也。尹得徵曰,臣自海幕,承召上來,而在海西時見之,則閑丁充入之難,比諸道無甚異同,而道臣,以牙兵充代,海西則無一闕額,海西如此,則他道,亦豈無充定之道乎?惟在道臣、守令奉公之如何,而至於結役米創捧一斗之令,則民怨益甚矣。上曰,海道,非三南比也。見此箚記,可知其大略矣。儒者,讀書山林,有所經綸於心者,立身事君之後,所以行其道也。苟有嘉言善謨,則雖草野韋布之士,亦有來諫之道,則況入侍諸臣乎?左右秉筆之臣,亦爲陳其所見,可也。非爲可否於廟謨,一疋二疋之間,因革便否,各以所見,陳達宜矣。趙榮國曰,臣纔釋褐,未諳時務,而良役爲百年痼弊,減以一疋則豈不美矣,而變通之道,似難矣。上曰,此則一疋之役,爲好云耶?鄭履儉曰,良役之弊,爲今日一大痼弊,而變通終難矣。猝然減以一疋,前頭又安知無弊端乎?臣意則一疋之役,不可行也,曺允濟所達亦同。臣聖檍對曰,臣以年少新進,廟堂訏謨,何敢與知,而元老大臣,爲其良役變通,多年講究,必有可行之道,宜自聖心,斷然從之,而第所可慮者,減一疋之後,無充入所減之代,則必又有別作名色,侵徵於民間之道,到此地頭,民怨有倍於前日,不如此,則國之經費,亦無出處,中間民國,必大狼狽矣。當初祖宗朝,定以二疋之役者,元非苦民,而以其逃故侵徵,致有不堪之弊矣。宜爲申飭道臣、守令,隨闕隨代,而因舊制,置之宜矣。壽賢曰,一時充入爲難,故臣亦非爲一時變通也。漸次着手,以責來效,過數年則可知其成否,故欲爲試行,此出於切迫之計,而諸議如是不一,事若不成,則臣何敢尸職而已乎?當退去矣。上曰,其心可嘉矣。卿之固執如此,國事可以成矣。予之初意則自朝廷搢紳及貴戚,以至於士庶人,一切以戶布爲之好矣,及聞李奉朝賀所達黑笠之說,然後戶布則以不可行之事,知之矣。一疋之役,豈非便民之政,而卿以元輔,如是固執,則此是好機會也。當爲斷然行之,而一疋之役,此予之素計也。戶布之以黑笠之不肯,不能施行者,此由於國無紀綱,而予亦欲以一疋行之矣。及聞靈城所達,其言亦是俄者李聖檍之所達,祖宗朝舊制遵仍之說,亦爲是焉。當初二疋之役,元非苦重,以有逃故之弊而然也。雖減一疋,隣族之弊,必自如也。況又近來,倖門大開,民亦希望其半疋,半疋以後,又何可責應乎?若爲長遠之慮,則予爲君卿爲臣,可也。繼今以後,似又無變通之善計,來頭又有民怨,則決難支當,予之常言開闢之說,可謂迂闊,而雖開闢之後,必還爲二疋矣。雖減旋復,而昔者漢文之減田租之半者,非守令、宰相之請以爲之也。以其節儉而然也。雖西、東之季,民之思漢,亦由於此仁厚之效,而靜思時方形勢,則顧念中外,無一可恃之狀,若依領相所達,減給一疋,豈不好矣,而古時則惟正之供,民莫敢不納,卽今人心,大異於古,今年雖靜以置之,明年若欲徵捧,則民必大怨,難捧之弊,必自如也。如是而國何可爲乎?以堯、舜之時,有病博施之歎,無論稍實、尤甚、之次,一倂勿捧者,似無分數,其中尤甚邑則用卿規模,逃故侵徵,一切勿論,其餘之次稍實邑,其在爲民之道,亦不可無軫恤之道,直依漢文減田租之半,減給一疋,休息民力好矣。卿意以爲如何?壽賢曰,聖敎特減,惠可及民,然査正案上來後,自廟堂詳察某道某郡幾名逃故,然後參量裁定,逃故則一例勿論,有當身者,使之徵俸,又以新入一疋之役,充其未捧之代,過甲寅後,可以收效矣。上曰,此則與下敎之意有異矣。尤甚邑逃故則置之勿徵,之次稍實邑則減給一疋,豈不好耶?壽賢曰,卽今未捧,皆在於逃故之類,無論稍實尤甚,徵捧其未捧者,而已捧者,減給一疋,則中間豈無滲漏之弊耶?臣意則已捧者使之上納,而未捧逃故之類,姑勿徵納,民名必在於還上分給之記,區別之後,自明年又爲搜括,以充其代,以新設一疋之所捧及雜役之米支用,乙卯年漸次釐正,則數年後,似可有效矣。以三百年舊制,不可猝然變通云者,不知時務之論也。國初則軍額不多,故害之及民者小,而今日則以人食人,民國之病,至此之極,不可以舊制視矣。此弊釐正,然後可以安民,無民之後,國何依乎?無論之次尤甚,無當身者,使之勿捧宜矣。只減一二年身布,亦豈不好矣,而一減之後,復捧亦難矣。上曰,減則一也。今年逃故,雖或靜置,而明年又如此,則其將奈何?壽賢曰,臣之所慮,亦及於此,而天若助宗,則必無是理矣。明年又如此,則雖有智者,無奈何焉,磨以歲月,漸次變通,則或有善其後之道,而坐觀悠汎,則明年,必甚於今年矣。上曰,減一疋者,爲重役而減之,則新設一疋之役,而百姓,亦何必其願入耶?壽賢曰,一疋之役,非爲創出別設也。以良丁保人及除番軍官等名目爲之,而願入者入之,不入者不入,過數年後則可以斟酌矣。上曰,此亦爲別軍矣。壽賢曰,徐徐釐正,以不侵民爲主,豈無次次收效之道乎?自今爲始,則限明年十月,可知頭緖,而乙卯年,亦可知盈縮,不遠之間,可見精當之效矣。上曰,朴文秀則以尤甚邑逃故減給爲宜之意,有所達矣。壽賢曰,朴文秀之所見,與臣見不同,而革罷鎭浦之論,只在於一丈朝令之下,去軍門用道之繼給爲難,然以有裕處,推移接濟,則多不過四百餘同,訓局夏等衣資劃給後,各衙門少少下用之物不多,可以支過矣。上曰,訓局有儲耶?壽賢曰,別營給料則以糧餉廳例給,而三等衣資,亦爲給之,故秋冬等,已爲辦給,而夏等衣資,今方不足,此外無他不足難繼之患矣。上曰,逃故未捧之外,軍布皆已上來耶?鵬翼曰,災減外,三南無一疋來者矣。壽賢曰,逃故必是四分之一,而抄出逃故,則見存者,豈不捧耶?上曰,然則逃故之數,益多矣。壽賢曰,十月以後,得千餘同木,則可以補不足,自乙卯以後,可以接濟矣。上曰,乙卯年後,以何物繼用耶?壽賢曰,以新入一疋及雜役米,可以繼用矣。上曰,然則無軍保徵納之民,豈不冤困乎?收捧結役米一斗,作周裨上納,則民怨必多矣。壽賢曰,如此牽礙,則轉動不得矣。上曰,以守令所捧四斗米言之,百姓之所納,必倍入,而若以一斗米,收納朝家,則其弊必又倍焉矣。壽賢曰,若行此法,則立法之初,必須嚴明科條,其中或有濫捧之邑,則當該守令,以爲禁錮,則必無犯法之人,而行之數年,則必有次第可行之道,今不變通,明年侵徵閑丁,則明農又不可作,歲饑搜括,民何所措其身乎?閑丁則無論稍實、尤甚,一倂靜置宜矣。上曰,堯、舜,其猶病諸博施,今年雖靜以置之,日後用何道繼此也。首揆之意,出於爲民之慮,而大體則以一疋行之爲難矣。然一疋二疋之間,劃一決定宜矣。壽賢曰,臣意則終以一疋行之好矣。豈無窮則變而通之道乎?上曰,定以一疋之役,然後果無侵徵之患,而亦無減縮之端乎?宋寅明曰,減除一疋則民力猶輕,豈不愈於前日耶?上曰,雖減一疋之後,旣無見存之人,則雖半疋,何可納也?徐命均曰,根本輕則弊亦輕矣。金在魯曰,一疋之役,豈非便民之政,而無論貴賤,通捧一疋,則可也。無名目而爲之,則不如戶布之名正言順,而若名謂一疋,而先自黑笠始,則此非公平之道也。上曰,戶布之不行者,以其牽礙於黑笠也。命均曰,或以爲口錢輕便云矣。上曰,戶布可行,而口錢不可行也。壽賢曰,戶布行之,亦難矣。戶有大、中、小、殘分四等,然後可以爲之,而若行戶布,則小戶漸減,未三四年之前,大大戶必多,如此則必有使之分戶之端,其弊又當如何,此其不可行之道也。上曰,俄聞領相所達,然若定一疋行之之法,則作何名目而遵行也。壽賢對曰,以州府郡縣,定其次序,如鄕軍官及額外校生免講布,作以名目,而使納一疋,無立蕃gg立番g之事,則於渠無傷,其視納二疋者,利害懸殊,爲免軍役二疋之類,必多趨入,各鎭浦可罷者,亦令隨罷,行之數年,則事必可成,初何可慮弊而不爲始作乎?上曰,末稍則爲一疋大同之役耶?壽賢曰,苟如是,則二疋者,皆可願入於一疋,終可爲大都一疋之役矣。上曰,不如戶布之名正也。壽賢曰,終至於便役均民,則可以爲王政,如是不爲,則事何由得成乎?上曰,免講布之名目,閑丁之投入,有未可必矣,而以免講納布,則亦無讀書之人矣。壽賢曰,免講布者,是額外校生也。命均曰,若以一疋,爲慮有弊,則他無變通之道,不過於廣其充定逃故之路,不然則量入爲出,撙節財用宜矣。是外無他策矣。上曰,首揆之意,逃故則非但今明年,因置勿代爲好耶?壽賢曰,新入者漸廣,逃故者漸縮,則可以下手矣。臣以望八之年,欲爲變通,以觀來效,而諸議之不一如此,停輟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庶幾聞知卿言矣。一疋之役,設或不行,逃故則使之抄報,可也。抄報然後,亦可使之充定也。金在魯曰,雖以一疋爲之,其中有三軍門上番軍,此一節難處矣。壽賢曰,上番軍、納布軍,名色各異矣。宋寅明曰,依領相議,限十年爲之,則亦可成效,而天下事,有未可知者,不知其間,生何等弊端也。上曰,逃故勿令代定,而逃故之類,日加月增,則無軍而後已矣。予意則逃故使之代定,勿令有侵徵隣族之弊,而卿言則逃故,亦爲一倂靜置云,若是渾淪,則事不可成矣。自廟堂詳定節目,可也。卿旣以良役之弊爲悶,有欲變通,故亦言其後弊,而卿之所劃之計,是自伯而之王,非自王而之伯也。如是計事之後,終若僨事,則雖首揆,不可容貸,主管堂上尹淳之代,使之差下,可也。壽賢曰,尹游可合,未知聖意,以爲何如?上曰,游之所見,與卿意同耶?壽賢所見則不同矣。上曰,予意則以戶判主管宜矣。寅明曰,臣則所見大異於首揆矣。上曰,所見不同,則豈不難於同事乎?壽賢曰,宋寅明則守其所見,必不聽從於臣,而尹游則所見雖異,人品夬闊,故聞其事之不行曲折,則似有聽施之道,而宋寅明、李廷濟則初以不可行之事知之,如此則不可同事矣。上曰,卿欲使無模捉之人耶?與卿所見雖不同,與戶判同事,可也。頃日次對後,右相亦知此事否,壽賢曰,右相則別無異議云矣。上曰,戶判、吏判,亦爲問議便否於右相及李、崔兩奉朝賀,稟處,可也。壽賢曰,日寒如此,臣老且有病,朝夕淹臥,不得頻頻入侍之意,敢此仰達。上曰,右揆意外遞罷,卿又有病,左揆獨勞國事,可悶。壽賢曰,陵內石物,頉處層生,殊極驚慮,而石品之堅剛與否,監董諸臣,何可預知乎?以此任事大臣,終至遞罷,而以大臣書出於現告者,事體亦極未安矣。上曰,已爲下敎於左揆,而備忘記,亦已諭之矣。此與莊陵時事有異,然莎草之枯死,輕於石物之缺落,以油灰纔塗而旋落者,亦甚未安。且遷陵,旣在於予,則以少無所憾爲主,而數年之內,頉處層生,陵寢事體至重,故有所處分,然非以監董諸臣,爲不謹而然也。此後則雖大臣,亦豈有難安之端乎?卽今未審者,屛風石甚薄,未知其無頉與否,以是爲慮矣。命均曰,一邊之先落處,所見未安,而改修爲難矣。上曰,改封後,可以修治,事甚重大矣。命均曰,長塗油灰,支附亦難,所見甚悶矣。命均又曰,頃者金尙星疏中,量入爲出,是臣之常時所見也。煙戶役之懲斂於民間者,倍於身布,故民尤難支矣。宜自今,魚鹽稅及土地所出,則盡屬於戶曹,各色軍兵,則盡屬兵曹,各摠計數,以爲量出入之地,似宜矣。上曰,豈不有前例耶?宜自廟堂裁處矣。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因臺言,不爲膺命矣。待道臣之道,不可强令赴任,宜速許遞矣。上曰,臺啓旣爲收殺,則寧有不去之理乎?今之用人,專尙門閥履歷,然予所以落點於副望者,實是有意,而以其人之確實,問於左揆矣。以咸監、畿伯時所曾經時見之,人品確實,故欲用之意存焉,而臺閣之發啓,體例亦是,然末後收殺者,亦可見公議矣。壽賢曰,上敎以似非大家子弟爲敎,臣亦以孤寒,有所仰達,而若其有才之人,則豈不用耶?上曰,有欲用之意,催促下送,可也。兵使張泰紹,亦爲催促發送。{{*|榻前下敎}}。壽賢曰,兵使張泰紹則訓將私心,以父子之重任兵權,爲難安矣。上曰,此則私意也。命均曰,司僕褒貶中,蔚山監牧官,當初置之中考,而自兵曹書入之際,誤以下字書之,故自歸下考矣。此與本寺等第,未免相左,而殿最事體甚重,似難撓改,以下等施行乎?上曰,拆封時,旣以下等書之,則當以下等施行,而該曹堂上則難免不察之失,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鄭彦燮,浮出碑石於藍浦地,多發各邑民丁運曳而頗有民怨云,藍浦浮石,曾有禁令,況今年湖西之民,何可動役乎?殊甚不當,監司鄭彦燮,罷職宜矣。上曰,擢授方面,意非偶然,而因私役民,殊極駭然,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敦寧都正李亨宗,因私事出牌拘人,而以士夫凌辱,爲其罪目云,若是凌辱士夫則當移法司處之,豈可自該府任意拘囚乎?近來各司之因私事,囚推都民,成一弊端,如此之類,不可置之,敦寧都正李亨宗罷職,警飭,何如?上曰,李亨宗,與他人有異,而謹愼,可也,有此駭擧,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頃日次對,以勸農勤耕木花事,有所仰達,而自上無下敎之事矣。其所達,實是爲民之根本,使之成節目,分付各道,勸飭宜矣。上曰,自廟堂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咸鏡監司,今當廟薦,當爲另擇,而難其人矣。李匡德才局,實合是任,然今方斥補,則以擬薦之意,不敢仰稟,而其才則實合是任矣。上曰,匡德,未及到任於甲山耶?爲甲民,送李匡德,而大臣所達如此,廟薦事,自廟堂知以爲之,可也。宋寅明曰,大同設立後,戶役所當全減,而三南各邑,戶役漸繁,民已不堪,且或有巧作名色,徵歛結役之事,湖南各邑尤甚云,當此軫恤民隱之時,宜申飭道臣,嚴査痛禁矣。上曰,各別嚴飭于道臣,而若有侵徵之守令,則隨現狀聞,論罪,可也。{{*|出擧條}} ○持平尹得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得徵曰,忠監鄭彦燮罷職啓辭,則申思永之發啓措語誠是,中間刪改非矣。以申思永之當初發啓者,仰達矣。{{*|措辭見上}}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上曰,此等論啓,固知過矣,而旣已處分罷職,奚異依啓。引嫌而退,當初論啓,誠得臺體,聖敎未安,何必深嫌,請司諫趙明澤出仕。上曰,依啓。因下敎曰,時世怪異矣。以鄭彦燮事言之,雖不無率爾之失,以措語之緊不緊間刪改,看作大事,終置宋敎明於落科者,殊極非矣,而臺臣之至以申思永之啓辭,傳啓云者,亦爲非矣。得徵自明之際,尹得和曰,持平尹得徵,以申思永啓辭之說,至發於傳啓之際,有損臺體,致勤聖敎,宜有責罰之道矣。上曰,尹得徵,新入臺地,處事生疎,不是異事,而其在臺體,失體則大,遞差,可也。{{*|出擧條}}得徵退出。上曰,尹得徵,年歲幾何?得和曰,小臣之一年長也。洪景輔曰,尹得徵,年歲詢問之際,以長小臣一年之說陳達,殊涉猥屑,玉堂尹得和,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以今番嶺南事觀之,父子兄弟,秉彝之同得,而有此等變怪,究其本意,則殊甚哀矜矣。復觀文案則埋時乞得一塊食,予於此甚愧焉。在上而不能救其塡壑,判付文案時,心甚不平,故姑不判付,而問之於諸臣矣。李廷躋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收議諸大臣後,詳觀文案,則其間形狀,令人錯愕,節節痛惋,而臣意則與首相之議同焉矣。上曰,諸臣不知此事耶?金在魯、宋寅明曰,臣等未及聞知矣。上曰,以十三斗米,盜出於渠之四寸家事,爲其父者,生埋其子矣。在魯曰,若生埋其子,則其父先殺可矣。洪景輔曰,其失米之四寸,先殺,可也。上曰,然。寅明曰,脅殺之罪,當殺無赦,如承旨所達矣。壽賢曰,變出骨肉,迫令脅埋者及埋子者掘土者,俱是殺無赦之罪也。上曰,然則其四父子,無可生者矣。秉彝之心,人所同得,則渠何敢掘土乎?痛哭云者實狀,而亦有切迫情境矣。壽賢曰,容貸其父之議,亦非無據也。上曰,掘土三級後,其四寸,掘土而號令云,其景像可見矣。上曰,秋判旣已入侍,訊杖輕重,自廟堂相議,依狀請,施行諸道,可也。命均曰,自明夕,當受祈穀祭誓戒,而明白下敎,使之攝行,則諸臣不勝萬幸矣。上曰,勿過慮也。命均曰,若無一分念慮,則臣等何敢堅請,而或有萬一之慮,則臣等奉承之後,臣民之慮,當復如何。寅明曰,此非以藥院循例間事仰請矣。實出於至誠悶慮矣。伏望允從焉。壽賢曰,伏聞左揆所達,則祈穀祭日迫,窮寒此酷,達曉將事,必致傷損,何不允從藥院之請耶?臣不勝沓沓之至。寅明曰,宜爲允從元老眷眷之請矣。在魯曰,諸臣所達,出於至誠,此非靳允之事也。壽賢曰,以常人言之,經夜露處,無不得感氣,況聖體乎?雖使攝行,少無妨於爲民之誠也。上曰,豈如是每寒耶?飭勵者,爲民也。以此微誠,感格神明,雖或不易,而當盡吾之誠矣。雖動駕之日,若有病故,則當令攝行,而旣無病,則何可中輟乎?命均曰,將事之後,致傷可慮矣。上曰,豈以一夜將事生病乎?景輔曰,伏願允從元老大臣及藥院諸臣之請焉。寅明曰,聖候或有不平之氣,則一夜之間,其爲傷損,亦當如何?雖出於爲民之至誠,而聖躬之康寧,此是神人之福也。上曰,入處房室,猶謂之寒,況露處乎?可知其冒寒而欲盡予之誠也。其視塡壑之民,亦當如何也?命均曰,事神恤民之道,固不必在於此矣。上曰,旣有祭祀之禮,則何不以誠行之耶?壽賢曰,當量力而行之,豈可爲民而不顧聖躬乎?爲民展誠之敎,過矣。四五日之內,和解,則可也。不然則不可動駕矣。上曰,氣若不平,則當臨時處分矣。寅明曰,戶曹、宣惠廳災減單子摠數,未及仰達矣。此際勅使,或爲出來,則罔知所措也。上曰,已爲下敎矣。金在魯曰,因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掌隷院奴婢免賤用奸事,當該官員,罷職現告,而堂郞則推考矣。近來奸僞日滋,此等弊端層生,極可駭也。上曰,此是書吏輩之弄奸耶?例多此弊矣。在魯曰,頃日次對時,戊申軍功承傳人,兩銓除拜之職,一一懸註名下書入事下敎,出於擧條,故吏曹則纔已抄出,而極其繁雜,兵曹則比吏曹尤繁,故尙未盡抄云,遲滯曲折敢達。上曰,其時以軍功別單人書入事下敎,而擧條誤出矣。其後除拜之職,懸註於各其名下,以入,可也。在魯曰,一人之名,分入於吏、兵曹單子,恐不合於睿覽,吏、兵曹所除之職,合錄於一單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有稟定事,故敢達矣。本曹郞官望,曾經者有之,而卽今乏人,當以前望入之,而其人方在罪罷中,以郞官望,所當請敍,而不可循例草記,故敢達。上曰,經幄諸人,敢藉公論沮戲,則況此銓曹通塞之地,裁量人物乎?飭勵方嚴之時,此等人,不當請敍也。洪景輔,以推緘移送刑曹文書告達。上曰,靈城頃日所達,予不知指斥大臣,而有所下敎,出於擧條矣。姑先緘辭四字拔去,可也。景輔曰,判尹久不出仕,故亦不爲回啓,委屬可悶。上曰,大臣所見,判尹終不可回啓耶?命均曰,以許遞之意,有所仰達,而上敎,以私意知之,故不敢更達,而必爲引嫌矣。上曰,委官,領相爲之矣,而見領相病狀,則難於進參,以左相爲委官,而三省推鞫,必於明日早朝開坐事,各別申飭,城上所,無臺諫則爲難矣。臺諫有闕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榻前下敎}}景輔曰,左相旣差於祈穀祭獻官,則雖受誓戒前,參鞫未安矣。上曰,所達是矣。以初委官,置之,可也。景輔,以於屯獄事,大臣獻議告達。上曰,大臣獻議,參量得中,減死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在該曹文案}}。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日入時,日色赤。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南泰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延祥詩春帖子製述官,方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省鞫之因兩司不備,未克擧行,事體未安。大司憲徐宗伋,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省鞫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知義禁尹游,以相避陳疏,時未稟處。知義禁鄭亨益,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留待。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江華留守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竝待下批牌招,以爲省鞫坐起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知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獻納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廷潤爲獻納,南泰良爲持平,崔逵泰爲兵曹正郞,兪勉基爲軍資主簿,權德載爲司藝,鄭亨益爲左參贊,洪鉉輔爲知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尹得徵爲副司直。 ○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柳儼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省鞫坐起,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臣好人,與同副承旨柳儼,伴直矣。同副承旨,省鞫坐起,下直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社稷祈穀祭親行時,許多諸執事,方以曾經侍從塡差,而當差之人,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洪尙寅、南泰慶、林光弼、柳時模、金廷潤、南泰良、宋徵啓、朴弼均、李壽海、金尙重、任{{!|𪼛|⿰王集}}、李顯望、閔瑗、李潤身爲副司果。 ○洪好人,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宗廟第十一室中,斑子第二井上,卽仰土墮落之際,仍爲穿破,而其處長三寸許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八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甲寅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七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四學今年條學製,東、南學則旣已畢製,中學則昨今兩日,連爲設行,亦可了當,而獨西學,全未擧行,本學兼敎授,作闕未差,自前亦有他學兼官代行設製之規,合三學兼敎授,合坐試取,而明日則陞補相値,再明日必爲設行,以爲趁歲前合製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七日,召對入侍時,因參贊官柳儼所啓,有一人來到禁府門外,以秘密事,有所告,請現禁府堂上,而羅將,終不告於判金吾。故厥漢,仍爲逃走云,各別,申飭于左、右捕廳,以爲譏捕事,允下矣。前此臣等,聞有此事,已爲別定軍官,使之窺捕矣。軍官等,多般跟尋,斯得於春川地,尹廷顯稱名人,今已捉來,何以爲之?敢啓。傳曰,自本廳合坐,卽爲究問以啓。 ○又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本院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京外殿最啓本,則海南縣監金夢煃,以刑杖可輕仁惠宜勉爲目,其無惠政而有濫杖,可知,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左水運判官李以泰,以衰或妨務爲目,亦難仍畀漕政,海南縣監金夢煃罷黜,左水運判官李以泰,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丁歲抄,將不得趁歲前磨勘,惶恐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都憲,雖以往事引嫌,辭疏承批之後,又當省鞫飭勵,三牌之下,亦不應命。大抵近者違牌之弊,規正他人,而執法之臣,尤先犯焉。他尙何說?極爲寒心,大司憲徐宗伋罷職。 ○備忘記,省鞫其於今日內爲之者,蓋欲行於誓戒之前,而牌不進,申飭之下,憲臣再牌應命,極爲緩緩,而以値日暮,政院,號令百司之地,而幺麼牌去來,亦不能申飭,極涉稽緩,當該承旨推考,今後則更加嚴飭。 ○備忘記,藥院醫官之有功勞者則凡干頒賜,別爲擧行,乃是古規,而醫官李廷德,以身入醫廳屬耳,而乃敢因緣謀入,冒受其賜,事之駭痛,莫此爲甚此路若開,其啓倖門,後弊難杜,針醫李廷德,汰去醫廳,更勿檢擬,令攸司從重科治。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水原府禿城山城充軍罪人洪時弼,以他罪拿囚,旣已勘律矣。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還發配所,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臣聖龍,進詣宗廟署,與本署都提調左議政徐命均,提調左參贊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一室斑子第二井上,仰土墮落,斑子仍爲穿破,長幾一尺許,廣四五寸許,而所見未安,不可不急速修改,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正月初一日卯時爲吉云。先告事由祭,當爲兼行,當室及各室祝文中,以此措辭添入撰出,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膳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修改,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省鞫姑罷,委官以下引見。 ○柳儼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江華留守李瑜,諉以情勢難安,使其褊裨替納,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江華留守金東弼敎書,王若曰,朝廷爲四方之本根,得人最急。卿宰典八座之機務,責成斯專,旣官資未可以左遷,蓋國體難許其遠出。然先後緩急之時異,或內外輕重之互殊,望之以漢庭之九卿,出守憑翊,畢公卽周室之元老,往釐東郊,矧玆沁州一區,實我海門重鎭,保障則人民倉廩,在趙晉陽,形便則湯地gg湯池g金城。若秦崤左,神京之道里密邇,急則依歸,諸路之舟楫流通,地是控扼,粵自丙丁懲毖以後,尤軫庚甲綢繆之圖,設堡築墩,關防連接於十里,添兵作隊,聚訓殆近於百年。委重有倍於他方,爲治莫難於今日,賙賑逋欠,而戎儲半歸耗消,飢饉顚連,而兵實十亡八九,苟非俱全文武,爲國柱石之人,曷堪兼摠軍民,重我鎖鑰之寄。惟卿,喬木世閥,名祖肖孫,敏給通明,而有謀王斷國之手,慈良樂易,而無傷人害物之心,臺垣抗章,人稱曲江之先見,嶺藩按節,民歌召棠之遺風,逮予臨御以來,益注委毗之意,當軍興而鎭南漢,賊膽先寒,秉公道而掌東銓,衆目皆拭,至若管金穀而長司馬,率如奏刀刃而解全牛,祿位愈隆,而望實彌著,前後歷踐,而左右俱宜,遂從崇高之班,暫行居留之命,昔雖陞擢乎是任,竟未遑於外庸,今乃優閑於分司,非獨爲夫一試,玆授卿云云。祗服明訓,益懋良圖,修城池繕甲兵,勿以時詘而廢,嚴部伍勵將士,毋或愛克厥威,敎民可使卽戎,敷化必先於庠塾,約已斯能足用,爲政莫急乎繭絲,莫謂天塹之是恃。曷若人和之爲先,轉溝壑於袵席,俾絶鴻雁之歌,課農桑於田疇,宜趁鳲鳩之節,其餘稟裁通變,自可遵依故常。於戲,予方有惕于中,宵旰求治,卿亦宣力于外,夙夜無愆,布十行於絲綸,本非文具,勉一節於夷險,庸答恩禮。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右尹李瑜疏曰,伏以臣,受恩而莫能報,有罪而尙逭譴,泯泯然悼悸之極,而忽不知一身之所措者,已歷時矣。身名則欲自愛,而反毁辱之矣。聖簡則欲稱塞,而反玷累之矣。釁隙至此,尙復何言?噫,臣姿稟愚鈍,心計常涉於迂闊,知識鄕闇,施爲必歸於卽當,持此而欲需於世宜,狼狽之必隨至矣。受任重地,日夜憂懼,妄謂人臣奉職,常件事外,沾沾以施措,自喜于人者,非愚之所敢出也。況保障非等閑之地,軍校以昇平而媮其欲,束得一段精神,效力於緩急,不負列朝{{!|𰦀|⿰目眷}}然屬意之重,則顧何道而可?錢穀甲兵,尙是第二事,惟有使一島人,俾咸知霜雪雨露之無非敎,食息動止之皆臨汝,而有以鼓舞振作之耳。思量及此,方自感奮,適奉聖旨,飭勵勤摯,平日底薀,遂遽滾瀉,殊不知善俛仰循俗轍,方是做得事,而深衷過計,終爲重得罪於當世之歸也。甚矣,臣之迂闊而鄕闇也。古人之乞留中,臣果誤讀書矣。由喉司而奏者,又不料其謂之暗密矣。然而罪臣之言一出,而臣又切切然,指明其然不然,則是不惟非臣之當初本意,亦將厚招人之怒,而增益臣之罪矣。只默然受以爲罪,或庶幾於唾面待乾之義矣,倘所謂有言亦不可宣者此耶?祇臣之所自以不幸者有之,臣跡孤而官顯矣。勢弱而恩重矣,擔負過於本分,疑怒起於白地,而臣則又俯仰信心,冥墑不止,豈謂一紙狀奏,遂至於坐博此平生之恥釁耶?疎率之責,臣固不辭,無當之云,臣亦自道,而平日自期,不至汚甚,一朝無狀,乃至於此,駴惶慙慄,更無顔面可顯於世。噫,此莫非臣之罪也。印符隨身,不敢自屛于野,蒙被聖慈,得許歸覲于家,杜門弔影,只將爲負釁之人,又不知何等危辱,復甘心隨集于後也。孤恩負心,報塞無地,瞻天望日,但有無從之淸淚而已。縮伏踰時,今始交印,而滓穢之跡,不宜冒進禁扄,所受密符,使褊裨替呈,尤不勝俟罪之至。玆不得不冒陳危苦之忱,仰瀆崇嚴之聽,伏惟聖朝,必不待臣言之畢,而頫察已無遺照矣。伏乞諒臣身之不可復備任使,察臣罪之不可苟逭王章,嚴降譴責,以勵淸朝之搢紳,以謝臺閣之言議,仍令臣得以退放於丘壑,實公私之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江華留守金東弼,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江華留守金東弼入侍。上曰,承旨是刑房耶?洪尙賓進伏曰,臣是刑房,而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事燮極爲兇慘,故不敢泛然入啓,玆以請對矣。上曰,此事可以斟酌矣。儒臣亦見之否?吳瑗曰,臣已得見其本,而以不吉云云之說觀之,其凶計,當斟酌矣。上曰,湖西則人心必誑惑矣。尹得和曰,臣聞杭之支屬,自洪州移居於稷山云矣。上曰,所謂少上典,卽杭之子,而沈建伊,似是杭之奴也。得和曰,忠監之旣不能治罪人,則捉去公州,事甚非矣。上曰,公山距京,幾日程也?金東弼曰,四日程也。上曰,建伊之自當,似有隱情,又有誑惑意思,當拿來而設鞫訊問,領、左相、判義禁,竝命招,可也。{{*|榻前下敎}}瑗曰,此非泛然訛言之比,顯有做出誑惑之情狀矣。上曰,所謂李亮濟,何如人耶?承旨,亦不知乎?尙賓曰,臣未之聞矣。上曰,江留進伏。金東弼進伏。上曰,居留,職雖優閑,而責任則甚重,且近來軍餉之耗縮,已無餘地,卿須用力爲之,可也。東弼曰,小臣,以匪才蔑識,猥蒙居留重任,實不勝憂懼之忱。十年前,冒叨是任,而移職未赴,臣於江都,足跡不及。故島中形便,未能知之,到任後,如有可以變通者,則或馳狀上請,或上來陳稟矣。上曰,卿不可出外之意,已諭於大臣矣。初欲還給望單,而觀卿不如昔時,一時調養,亦無所妨,故姑爲寢之矣。予則許卿優閑,而卿則旣受重任,益加勉勵,可也。東弼曰,聖敎及此,不勝惶感,臣敢不惕念奉行耶?第臣今將離違天陛,區區所懷,欲有仰達矣。近日以來,聖上赫然奮發,旣下大誥,而痛自責躬,飭勵臣隣,至誠求治,百行絲綸,俱是義理中流出,此實祖宗神靈,默佑於冥冥之中,致有聖心之開發,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基矣。中外拭目,佇見至治之盛,而臣則區區過慮者,有二焉。聖上於嗣報之初,奮發飭勵之政,一如今日,而其後十年之間,做得何事否乎?群下不能對揚休命,一日二日,忨愒如前,聖心又復解弛,若有有始無終之歎,則比諸嗣服後事,國勢之不可收拾,又將一倍,此臣之過慮者一也。方今聖上,銳意求治,言治之說,必將(雜))進於前,其將曰,某事可做也。某弊可革也。卽今國勢,譬如重病人之元氣垂盡,宜以滋補之劑,徐徐責效,不可妄下寒藥,反速其亡,以今時勢,不可有大變通之事,舊弊未祛,新弊又生,則徒爲變亂舊章之歸,而益不可收拾,此臣之過慮者二也。伏願聖上,堅定聖志,一意奮發,先立大體,唯以剛毅弘大爲主,今日做一事,明日行一政,誠心做去,無如前日之因循退托,而古語曰,其進銳者,其退速,亦宜留意於勿助長心不忘之義,則自然綱擧目張,丕應徯志矣。上曰,二條勉戒,俱甚切實,所陳之弊,予亦爲慮矣。上下若如此欲速,則其不幾於宋神宗,用王安石之時之弊乎?所達誠是,當各別加意也。東弼曰,做國事,必得人以後,可責成效,朝臣中,如趙顯命、李匡德,自是不易得之人,兩臣俱有向國忱誠,以匡救君上闕失,爲己任,多言人所難言之事,而近日久在外方,匡德則又以匪罪,斥補京職,撕捱之餘,冒赴陞擢之職,則人必有言,今番處義,自不得不如此,斥補邊塞之罰,豈不過重乎?賞罰得中而後,可以激勸,向日閔應洙斥補之後,未赴任而旋卽召還,聖德有光矣。兩臣宜卽召還,以備任使,而匡德則病痛在於偏處,蓋其前後受命,輒在於民事孔劇之時,故雖多專輒之事,其實爲民,此宜可恕,其人有絶才,優於出謀發慮,雖有偏處,廟堂自可裁制以用矣。上曰,所達是矣,而趙顯命則爲慮湖南,姑爲置之,而李匡德則其性品,雖有偏狹之病,其才操,誠過於人矣。斥補甲山者,非惡匡德也。出於爲甲民之意,然置之廟堂,則似或太輕銳矣。昨聞領相所達,則以匡德欲薦咸監之望,安知更不爲撕捱乎?此亦異於內職,與重臣所達有異矣。東弼曰,匡德之父眞望,今方入京,身病甚重云,以其私病,不必召還,而當初斥補,終是過中,士夫風節,亦不可不扶奬矣。匡德,曾於除職,每事撕捱,則到今陞資之職,亦豈敢晏然承命乎?其所執,終有可容恕處矣,何可責之以分義乎?尹得和曰,李匡德之補外邊倅,處分則過中,而金東弼,職在外任,則以此事煩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居留之職,旣兼備堂,便同內職,而重臣所達,出於爲國之意,則何可推考乎?東弼先爲退出。上曰,領、左相家,距闕稍遠耶?尙賓曰,領相家,在於倉谷,左相家,在於水橋,而亦不甚近矣。臣以刑房,今日請對矣。仍有召對之命,故臣與講官,同爲入侍矣。吳瑗曰,承旨當以職掌,次例入侍,而承旨之以刑房請對,兼爲入侍於召對者,事體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無難便事矣,何可推考乎?上曰,知義禁尹游,今姑許遞,其代今日政差出。{{*|榻前下敎}}領、左相,來待賓廳,故上命史官引見,臣聖檍,承命出去賓廳,傳引見之命,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沈宅賢,同爲入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酬接,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疎冷之地,殿坐可悶矣。上曰,不妨矣。命均曰,水剌之節,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壽賢曰,忠監狀聞事,臣等茫然不知入來闕中,略聞大綱,深切痛惡矣。命均曰,梟、獍之徒,終不革心,致有此妖惡之變,未知其窩窟有無,殊極可慮矣。壽賢曰,不軌之徒,日望國家之不幸,創出無根不道之說,白地騷屑,無限惹擾,豈不痛惡乎?上曰,庚戌以後,此輩無可售之計,至入於此路,可謂已甚矣。命均曰,急急發捕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如此如此等說及色動云者,殊甚乖異矣。故使建伊,煽動誑惑之計也。沈宅賢,見忠監狀啓。上曰,以其狀啓,無可知之事,別無措語矣。命均曰,罪人一倂拿來宜矣。上曰,甘德,亦拿來可耶?命均曰,一倂拿來宜矣。上曰,其中似有階梯,健伊則先謂之上候未寧,甘德之如此如此云者,必有階梯矣。壽賢曰,不知其曲折,而速速發捕宜矣。上曰,領相所達渠輩之望國之不幸者,是矣。尙賓曰,崔於折里,不爲捉囚者,監司之事,似是虛疎矣。宅賢曰,發送金吾郞二員,兼爲拿來乎?壽賢曰,發送五都事於一時者,似或驚動人心,而只送二員,兼拿五罪人,事體如何矣。上曰,實都事三員發送建伊等三罪人,各爲拿來,而假都事一員,亦爲發送,金、李兩罪人,拿來,可也,而都事三員之一時齊待,似不易矣。宅賢曰,已爲待令矣。沈宅賢,卽爲出去,招致都事於閤門外發送。壽賢曰,三省推鞫,今日內擧行之意,敢達。上曰,有城上所耶?尙賓曰,司諫牌去來,姑不來矣。上曰,都憲,屢次飭勵之下,如是撕捱,殊涉過矣。勿拘三牌,更爲牌招,持平南泰良,只推,更爲牌招。{{*|榻前下敎}}大臣先爲退出,吳瑗讀自請許臺省長官,止論淮西管內水損處。上曰,下番讀之。尹得和,讀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論嶺南請於安南置市舶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論裴宣令除裵延齡度支使狀,至論齊暎齊枕。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請減京東水運收脚價。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各得別狀條件,承旨洪尙賓,以鞫廳出去,洪好人代入。吳瑗曰,薦擧屬吏狀所論委任責成之道,言切意詳,實是今日之藥名矣。然以次序言之,聽言考失,在先矣。蓋爲政,莫先於得人,而知人之難,自古攸病,殿下每有以言取人之病,此深可悶。東陽侯、綘侯,豈不及於喋喋利口之嗇夫乎?伏願深以此爲戒焉。得和曰,人之質實者,多是可用之人,而巧言令色鮮矣仁,此等之人,人君當痛絶,可也。陸贄所以陳戒者,如是切至,而德宗之不悟,只由於見蔽小人故也。上曰,所達是矣。齊桓公,問害霸之事於管仲,仲,對以得賢不能任,任賢不能固,與賢人謀事而與小人議之者,是害伯之事也。此言伯道,而豈有王伯之殊耶?王者之道,亦如此矣。得和曰,自古人君,豈是樂用小人哉?不知其爲小人,故用之也。上曰,如王安石輩,是難知之小人,而其餘小人,亦非不知而然也。瑗曰,王安石,高談王道,動法周公,當初何以知其爲小人乎?上曰,以三不畏之說,可知其小人矣。上又下敎曰,陸贄,請以事質於臣,此固宰相之任也。人主之政,莫大於擧直措枉,而今日豈有如陸贄之無私者,可以質之乎?瑗曰,人才固不逮於古時,而今日世道則苟非開誠心布公道,如諸葛亮一流人,則固難見孚於上下矣。上曰,今日若孔聖復作,未知如何,而非聖人,則必難見孚矣。洪好人曰,材不借於異代,惟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上曰,非謂無才,下敎者,意有在焉矣。上曰,謝密旨狀,德宗,以緣有密旨言,不得盡爲言者,甚非人君之道也。陸贄奏中,無答此者乎?瑗曰,自王支之道,坦然著明,至更賜裁處一段,所以規德宗此言也。上曰,然。得和曰,十五枚,寧人負我,無我負人云者,專主於信義,蓋見其意矣。瑗曰,察臣孤貞以下,自言其不受饋遺之狀,以諷德宗之好貨也。上曰,德宗則以裵延齡,以爲有才公淸云矣。瑗曰,陸贄所以攻之者,以其妄誕小人也。瑗繼達曰,以儲蓄軍糧狀,所論觀之,此在陸贄,雖非大經綸,而亦可見其一斑矣。上曰,此亦非小事也。瑗曰,天下之大,非偏邦所敢望,而唐室,荐經禍亂,而財穀之饒如此矣。我國則雖當平時,每患枵竭至於邊上之粟,移賑內地之民,豈不寒心乎?上曰,移粟之政,雖不得已,此實寒心矣。上曰,南泰良,無肅拜之事耶?好人曰,牌去來,姑不來矣。講訖。尹得和曰,臣伏聞,頃日筵中大臣所達,則各邑逃故,姑爲置之,勿令充代之意,爲達矣。如此則守令必束手坐觀,逃故漸多,則末終何以充代乎?此亦非便宜之政,而至於柴鷄價米收斂一斗之論,尤爲難便矣。當初自民間爲供官之道,以柴鷄等物進排,而有識之守令,雖今日,猶不以米斗捧用矣。今若自國家收棒一斗,則民弊必爲三倍,終是苟簡,而額外校生,除番錢木一疋之役,雖似便好,逃故今若不爲充定,則此等名目,新爲充定時,亦無異於閑丁搜括之騷擾矣。上曰,首揆之以事之成否,欲決去就,其所執,誠甚貴矣,而大抵人之所見,元來不同,多有難便之議,而首揆之所欲變通者,亦非純王之道,故有所下敎矣。其名旣不正大,若然則當以戶布爲之矣,而收議後,當有處分矣。瑗曰,俄者重臣,以趙顯命召還事陳達,而臣有所懷,故敢達。顯命,固宜在朝廷之上,而殿下,方以湖南爲重,今雖擇人,必難得勝於顯命者矣。上曰,重臣、儒臣所達,俱有所重,可不參量焉,得和曰,以急先之務思之,則臣以南方爲重矣。上曰,湖南抛棄易矣。瑗曰,加意於了當世務,不可以憂歎於中朝也。上曰,《易》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言其不忘戒懼也。以今日狀啓觀之,豈不悶然乎?甚至於做出無其君之說而後已者,豈不已甚乎?庚申以前,諸賊亦以頻有問安,國無儲貳爲言,予每於朝廷,或有問安,則輒令停止者,實有意而然也。今日湖賊之以未寧爲言者,亦豈不怪異乎?瑗曰,聖意雖如此,凡事若有意爲之,則反易驚動,若當違和時,則如法問安,復常則停止,每以正大行之,則人心自定矣。上曰,予豈可隱諱苟且,而在朝廷愼密之道,則不可忽也。雖以戊申變亂,予旣不動念,則何可以此等事動心,而所駭異者,一種怨國之徒,無所不至故也。以湖西狀啓,該房承旨,卽爲請對,仍爲發捕,中外人心,必騷擾,而命招大臣及判金吾者,亦爲重國體也。尹得和曰,今日承旨請對時,宜以忠監狀啓事,請對之意,通于時任大臣,而自政院,無通示之事,故命招出去,而大臣漠然不知有某事,蒼黃入來云,事體未安,諸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故相臣李世白,在相職時,當辛巳國恤,賊杭,以榟宮上字書寫官,將入寫而海昌尉以預差亦在哭班,世白,於班行厲聲曰上字海昌尉當書,東平不當書,杭聞之,面色如土而出去云,未久變出,可謂折奸於未然之前也。上問于吳瑗曰,儒臣亦聞此事乎?瑗對曰,此事,臣曾聞於家庭矣。上曰,當國有事,大臣必如此,然後可以鎭服矣。瑗曰,國家有變亂,天若助之,擔當奠安,必有其人,朱子所謂能弭兵亂之人是也。惟在人君用之與否耳。上曰,然矣。得和曰,祈穀祭親幸,殊甚悶慮,日寒如此,易致傷損,宗社生靈,只在於殿下一身,殿下則爲民之意雖切,臣民之望於殿下者,亦當如何?允許群下之請,停止爲宜矣。瑗曰,保護聖躬之節,豈不爲十分愼攝乎?卽今寒煖不適,節候不佳,衝寒動駕,實多可慮,故群下之請,如是切至,伏望允從焉。上曰,爲民之事也。日若如此,則何可不行之乎?一時將事,別無所妨矣。得和曰,聖躬安寧,此是民國之福也。萬事之本,只在於聖躬,何可爲民事,而或忽於聖躬保護之節乎?伏願加念焉。上曰,予身雖康,若無民則獨爲國乎?大體不外於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二月二十六日四更四點,上御熙政堂,委官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判義禁沈宅賢,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洪鉉輔,同副承旨柳儼,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夜已深矣。不得就寢,有妨於靜攝,不勝悶慮之至。上曰,萬才,旣爲承款,當捧結案,而以致犯夜者,此由於國無紀綱而然也。必使今日內開鞫者,意有在焉。終致稽滯,以耳目之官,國將亡矣。壽賢曰,臣等亦不得趁往之致,不勝惶恐。上曰,南泰良肅謝後,可以開坐,而獄情旣如是無疑,則當爲結案正法,而今則夜深,似不可擧行,有異於必使受誓戒前爲之之意也。壽賢曰,行刑單子,明日則不可捧入矣。上曰,金吾有前例耶?洪鉉輔對曰,問於律官,則受誓戒以後,則刑殺文書不得擧行云矣。上曰,使之入侍者,欲爲問議此事處之,而前例若如此,則雖不使卿等入侍,可以處置矣。壽賢曰,受誓戒之後,則例不得行刑云矣。上曰,如今之事,似無前例矣。壽賢曰,刑官爲祭官,則不得進參於坐起,而以禁府言之,亦以不見刑殺文書故也。今番臺諫,以鞫坐進參之故,不得參於誓戒矣。上曰,臺諫見差於執事耶?趙明澤對曰,見差於大祝矣。上曰,罪人結案則過齋戒後擧行,省鞫姑罷。{{*|榻前下敎}}壽賢曰,夜已深矣。未久當曉,不得就寢,極爲悶慮,臣等卽爲退出,何如?上曰,捕廳文案,承旨見之耶?柳儼對曰,臣則見之矣。上曰,金吾堂上,使之見之,可也。禁府諸堂,同看其文書。柳儼曰,今日修撰尹得和,以承旨請對,不卽通示大臣事,請推諸承旨,蒙允矣。國有大事,大臣似宜知之,故自前本院,雖或私書相通,亦無依例書報之事矣。今番臣等之未及以私書相報者,似有疎忽之失,而若至以此煩達天聽,請推承宣,則從今以後,便成定式應行之規,事體不當若是,故惶恐敢達。上曰,大臣漠然不知有某事,蒼黃入來云,故儒臣推考之請,依允矣。承旨事體之說,誠是矣。雖推考薄罰,有關後弊,勿推,可也。{{*|出擧條}}儼曰,捕廳文案中,南格稱名人,居生於春川云矣。上曰,誰有聞知者耶?儼曰,臣亦曾聞之矣。沈宅賢曰,捕廳所問之目,亦不明白矣。上曰,別無模捉矣。柳儼曰,罪人旣有供辭,則虛實間,更推問之宜矣。上曰,別無更推之事矣。趙明澤曰,旣爲捕來,則自捕廳一番盤問,所不當已也。南泰良所達亦同。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徵瑞之除拜水使,在於何間也?沈壽賢對曰,七八月間下去矣。徵瑞,本以大族,爲武弁者,只由於徵瑞一人,渠之少年時,爲龍川府使,有此駭擧,而見棄於世上矣。近來則爲人老成,做事亦善,而其治績則未及詳聞矣。明澤曰,臣之所聞者,果是實狀,請速依允,以重閫任焉。渠以守令,見欺於一賊人,望風奔走,則其他何可論乎?上曰,追提前事,予以爲過矣。明澤曰,臺諫傳啓未訖之前,大臣之徑先陳白,事體未安矣。上曰,大臣則無不可言之事矣。壽賢曰,承問仰答故也。上曰,時方治績,多有不法之事云耶?明澤曰,不成貌樣云矣。上曰,勿煩。明澤曰,日昨臣之詣臺傳啓後,批旨下於喉院,而適値大臣引見,左、右史官,皆入侍,預備史官,所當進參於傳批之時,而預備翰林趙榮國,終不入來,以致王言不卽宣下,竟使注書獨參,事體極爲未安。新進怠慢之習,不可無警,請待敎趙榮國,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新除授獻納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城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持平南泰良啓曰,臣之區區情勢,不敢復處於從前駁正之地者,事理明甚,前後臺職,除非鞫獄方張之時,則未嘗敢一番行公,聖明亦或俯燭矣。今於新除之下,雖値省鞫之嚴重,而廉隅大防,不容毁棄,坐違天牌,祗增惶悚,而及夫特敎只推,再召臨門,則國體爲重,私義反輕,不得不冒沒一出,而緣臣家在城外,去天闕稍遠,雖蹶竭趨命,而入來之際,自爾遲滯矣。卽伏見備忘記,以再牌應命,亦極緩緩爲敎,而以牌去來不能,申飭,至有承宣特推之命,而前席下敎,亦極嚴截,臣惶霣震越,無地自容,臣之承命遲緩,雖緣情地事勢之如此,而顧使省鞫,緣臣而侵夜開坐,以致莫重罪人,不得亟行王誅,至煩聖敎之截峻,其何可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柳儼曰,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中學,時方設場耶?鄭履儉對曰,臣於外摘奸時見之,則敎授朴弼載,時方考文矣。上曰,然則學訓導闕直者,豈非異事耶?柳儼曰,若無訓導,則例以館官員,同爲考文矣。上曰,內摘奸時,東學訓導及中學、西學闕直假官,令政院現告,依例汰去,可也。{{*|榻前下敎}}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罷漏矣。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都事、守令之兩司未署經,至於七員之多,除拜旣久,將至歲改,官務曠廢,夫馬留滯之弊,俱甚可慮。以臺諫有闕,政事再明日爲之事,命下,而非但再明,適値國忌,署經一時爲急,臺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趙明翼爲大司憲,任述爲禮曹正郞,辛義立爲和順縣監,鄭錫耉爲兔山縣監,宋儒式爲典籍,鄭壽崗爲典獄主簿,吉城君權㝡,功臣子孫承襲。 ○兵批,判書尹游,知義禁減下,未肅拜,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柳儼進。 ○柳儼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晝講入侍時。上曰,因此澣帛之文,而可知古者齋潔之意矣。前者,故領相及靈城君,亦有陳白,而祭享時所着祭服,年久垢汚,殊無齋明盛服之意,蓋以紬製之,而一製之後,不可以澣濯故也。似不若代以紵布,隨汗隨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事,命下矣。發遣郞廳,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處,則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承祭之服,貴乎蠲潔,而亨官gg享官g所着,不免垢汚,其於齋明盛服之義,誠爲未安。今此聖敎,寔倣《禮經》,揆以禮意,少無所乖,而臣竊見我國享祀獻弊,亦皆以紵代帛,則至於祭服,何獨不可以紵代之乎?臣於禮家,曾所未窺,只以臆見仰對,不勝惶恐,而且祭服垢汚,不但由於一製不濯而已。亦由於典守之官,不謹收藏之致,此亦不可不另爲嚴飭也。伏惟上裁,左議政徐命均,與領議政沈壽賢議同,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祭服不精之弊,前後經享官者,言之久矣,而因循至今矣。乃者法講之日,臨文演義,有此下敎,臣於是,有以仰見我聖上內外交致之盛意也。今若依聖敎,代以紵布,隨汚隨濯,則允合於戴記澣帛之文,而亦豈不有得於《詩經》絲衣其紑之義乎?且我國祀享時禮弊,皆用紵布,則今玆祭服之以紵代紬,恐無所妨,禮服變通,事體重大,而敢以臆見,有所仰對,不勝惶恐之至,伏惟上裁,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常病夫國家祭享時,祭官所着之垢汚不精矣。今此聖敎,實合於齋明盛服之意,如是變通,恐不可已,伏惟上裁,祭酒鄭齊斗以爲,臣於朝家禮議之事,誠不敢與論,而況今病甚垂死之日乎?今此儀曹,因聖敎博詢祭享時祭官服色修改事,使之獻議,第伏惟事神之禮,弊已多矣。若從以修明之者,豈不爲大幸也?然臣方在神識昏昏迷,不能省事者久矣。於此不敢妄有所仰對,不勝惶恐俟罪之至,伏惟上裁,護軍尹東洙以爲,臣於溝壑病伏之中,不意禮官,以收議事遠臨,臣聞命驚惶,罔知所以措躬也。如臣之迷識賤分,本不敢當儒臣之名,從前詢問之下,不敢隨他獻議,今亦何敢妄爲容喙,以重犯僭越之誅乎?虛辱王人於累百里之地,尤增死罪,只席藁惶恐而已。護軍尹東源以爲,臣本不敢當儒臣之名,而禮官又以收議事來,臣不勝惶恐隕越之至。且臣雖欲越分妄對,有何知見,出於諸臣所對之外哉?虛辱詢問,秖自戰灼而已。副司果魚有鳳以爲,臣於自前詢問之下,一未仰對者,不敢强其所不知,以犯汰哉之罪也。況今疾病危苦,昏不省事,虛辱隆命,罔知所對,伏地惶汗,徒增死罪。前執義朴弼周以爲,臣以無學無識之人,猥叨末議。今此詢問之下,亦一例不得仰對,雖闕如於所不知,事理固然,而第惟螻蟻賤物,每每虛辱君命,伏地戰慄,萬死不足以贖罪,前掌令梁得中以爲,草莽賤臣,矇無識知,千萬夢寐之外,禮官遠臨,俯詢以祭享時祭官服色修改之事,驚惶震悼,罔知所以爲對。顧念臣從前,亦嘗累被此命,而賤分微識,僭越是懼,一不敢爲承命之計,惟將區區微情,血誠號籲,祈幸其聖度鑑恕,特命揀汰,獲安微分,日夜祝望,惟此而已。今又意外,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之下,臣旣逃遁不得,頑然冥然,有若晏然承當者然,罪戾山積,無路自逭,惟自恨螻蟻微誠,無以上格於穹蒼而已。伏乞速賜揀汰於儒臣問議之列,以重國體,以安微分,伏地待罪,惶恐惶恐,掌令沈錥以爲,臣方以匪分除命,日夕惶愧,忽於此際,王人遠臨,乃以祭服修改當否,有詢問之命,尤不勝驚懼之至,以臣常調蔭吏,蒙無知解,有何一得之見,仰備睿裁乎?明問之下,莫省所以仰對也。伏地惶恐云云。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領中樞府事鄭澔,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大臣及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旣知不潔,且有《禮經》,而大臣獻議,幣帛亦以紵代紬云者,所據尤明,以紵代紬,必也澣潔,而申飭典守之官事,亦依領相議施行。 ○司諫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引嫌而退,未卽承牌,事勢固然,飭勵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南泰良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洪尙賓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新除授大司憲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都事、守令署經,昨日臺諫差出之後,黃海都事宋時涵,任實縣監李山輔,寧遠郡守趙德中,利川縣監尹得載,聞慶縣監李宜益,草溪郡守魚必遂,橫城縣監金養正,兔山縣監鄭錫耉,憲府則纔已署經,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署經,只有司諫趙明澤,無以備員署經,官務久曠,夫馬濡滯之弊,俱極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一司署經,則或有變通發送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除署經發送。 ○傳于李春躋曰,凡宗簿緘答公事則無議處,而只分揀照律之間而已。頃者宗簿公事,照律判下之後,秋曹公事議處,判下中混下,乃有議處之擧,事已過矣。他皆分揀,雖以分揀,付標以下,而其所不謹,不可不飭,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傳于李春躋曰,昨者醫官李廷德事,下敎之後,甚駭本事,査問中官,則舊醫吳重卨,曾受頒賜之人,今無故未諳古例之內官,欲充其數,泛問重卨之代於藥房書員,以啓下代差人所答,矇然擧行,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罷職,旣非渠辜,不可人微而置之,李廷德勿汰勿治。 ○傳于柳儼曰,陪箋文差使員上來者,竝來待事,分付。 ○柳儼啓曰,陪箋文差使員平丘察訪趙廷俊,連源察訪鄭基安,龍安縣監金鼎臣,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順川郡守趙東濟,豐川府使柳世復,平康縣監沈銈,利城縣監李景白,依傳敎來待。開城府、江華府差使員則乃是邊將,而所住處,未卽推尋,門限則已迫,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夜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三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甲寅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答曰,勿煩。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則枚擧龍仁縣監柳謙明,充軍罪人閔次雲妻上言,據査狀而結辭,有曰冤狀如是,宜施肆赦之典,凡守令査狀之規,只當詳加覈査,據實論報而已。至於赦與不赦,宜不敢擧論,而龍仁縣監之如是論報,已涉猥越,道臣之枚擧馳啓,亦未免不察,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十二月二十八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各道箋文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箋文差使員,豐川府使柳世復,順川郡守趙東濟,平康縣監沈銈,龍安縣監金鼎臣,利城縣監李景白,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平丘察訪趙廷俊,連源察訪鄭基安,同爲入侍。上曰,差使員以次進伏,柳世復進伏。上曰,履歷。世復仰達履歷。上曰,七事。世復以七事仰達。上曰,七事中,有修擧者耶?世復對曰,無表著修擧之效矣。上曰,初不施設耶?赴任未久,故未及收效耶?世復對曰,竭力爲之,而以增戶口修軍政,爲先務矣。上曰,增戶口之道,有根本矣,知之否?世復不能對。上曰,農桑盛,爲戶口增之根本,而世復,不能仰對,雖緣入侍生疎,未及仰對之致,而其在戒日後之道,不可置之,推考,可也。上曰,戶口幾何?世復,以戶口實數仰對。上曰,年事,何如?世復對曰,田穀則登稔,而畓穀則失稔矣。上曰,入於尤甚耶?世復曰,不入於尤甚矣。上曰,民瘼有之耶?世復曰,別無大段民瘼矣。世復退出,趙東濟進伏。上問履歷七事,東濟仰達。上曰,赴任已周年矣。七事中,有修擧者耶?東濟對曰,竭力奉公,而七事中,別無表著之效矣。上曰,年事,何如?東濟曰僅免設賑矣。上曰,戶口幾何?東濟擧數仰達。上曰,逃故充定之數,定之數幾何?東濟對曰,逃故七十名中,六十名充定,而十名則未及充代矣。柳儼曰,軍丁逃故充定,例在於歲前,此所以有歲抄之名,而趙東濟,以七十名逃故中十名,未得充定,至達於筵席,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有軍器修補者耶?東濟對曰,前官皆已修補,極爲精緻矣。上曰,有何他名色軍兵耶?東濟曰,隨營牌、別馬隊兩色,有之矣。上曰,有何民瘼耶?東濟曰,順天自是峽邑,故別無大段民瘼矣。上曰,入侍諸臣,誰有見順川者耶?金若魯曰,臣於曾前,一見之矣。東濟曰,越殷山四十里開邑,故居一邊之民,以遠役於官家,爲至難之弊,前後守令,欲爲移邑而未果矣。上曰,還穀軍餉數幾何?東濟曰,合爲二萬數千餘石矣。上曰,當年條畢捧耶。東濟曰,畢捧矣。上曰,有舊未捧耶?東濟曰,壬寅以後,舊未捧有之矣。上曰,分給時,開倉於正月耶?東濟曰,自二月始開倉矣。上曰,今年分給幾何?東濟曰,軍餉一萬石分給矣。上曰,然則軍餉,盡分給矣。柳儼曰,必以軍餉,從便盡給,而以還穀餘存一萬石,分載於折半樣矣。上曰,然耶?東濟曰,然矣。東濟退伏,沈銈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銈,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新到平康耶?銈對曰,九月到任矣。上曰,七事。銈仰達七事。上曰,七事中,修擧何事耶?銈曰,到任未久,故不得修擧一事矣。上曰,年事,何如?銈曰,年事則聞土着人之言,則不及於前年云矣。上曰,逃故已爲充代耶?銈對曰,未及充代矣。上曰,逃故幾名也?銈對曰,六十名爲都數,而三十名,不得代定矣。上曰,還上幾石也?銈曰,九千餘石,而今年盡爲分給矣。上曰,嶺東年事,元非三南之比,而平康縣監沈銈,軍丁逃故六十名內充定,纔得三十名云。且爲守令之道,固當詳知民事年事,而今此詢問之下,亦不能擧實詳對,殊涉未信,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還穀之折半留庫者,出於爲民之意,而朝家之申飭,不啻嚴明,則平康,旣入於昨年稍實邑,而前官之傾庫分給,極爲非矣。平康前縣監,拿處,可也。{{*|出擧條}}吳瑗曰,還穀折半留庫之令,每每申飭,而外邑多不遵行矣。柳儼曰,還穀雖使折半留庫,畢竟利歸於本邑,而在國家,反爲見失矣。上曰,旣有折半之法,而今方引見守令飭勵,則或謂之不行,或謂之見失者,事甚不可,承旨、玉堂,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沈銈退出,金鼎臣進伏。上曰,七事。鼎臣仰達七事。上曰,七事中,有修擧者耶?鼎臣對曰,方欲爲修擧矣。上曰,年事,何如?鼎臣曰,未免凶年,而入於之次邑矣。上曰,比上年,何如?鼎臣曰,比上年稍勝矣。上曰,戶數幾何?鼎臣曰,一千一百九十餘戶矣。上曰,軍摠幾何?鼎臣曰,一千九十四名矣。上曰,無闕額耶?鼎臣曰,束伍則無闕,而良丁之搜得極難,未代定者,付標送於兼官矣。上曰,逃故,無侵徵隣族之弊耶?鼎臣曰,物故則已爲充代修整,而逃亡之類,今或還集,故姑不得修正矣。上曰,還上數及舊逋,仰達,可也。鼎臣曰,還穀爲二千餘石,而今年條及壬子條,皆已畢捧,辛亥條米租,合爲六十餘石,而米五十餘石,已令捧之矣。還租則未捧者折半,方今督捧矣。金若魯曰,辛亥條舊還上,旣有折半收捧之朝令,則龍安縣監,以折半之數,猶不盡捧,至達於筵席者,事體未安,宜有警責矣。上曰,龍安連歲荐歉,而新舊還上,刻期盡捧,則民不堪當,其在爲民之道,似當容恕。然縣監之上來,在於望後,而不能盡捧,亦不爲封倉,則還上之收捧,爲民也,非爲國也,而限歲暮徵捧之際,鞭扑亦必狼藉,誠非爲民之道也。以此推考,可也。{{*|出擧條}}金鼎臣退出,李景白進伏。上曰,吳瑗之交代耶?履歷仰達,可也。景白仰達履歷。上曰,何地人也?景白對曰,居生於宣川矣。上曰,赴任屬耳,而七事中,或有修擧者耶?景白對曰,纔已赴任,而何敢以七事修擧,仰達耶?上曰,其言質實矣。上曰,戶數幾何?景白曰,一千七百餘戶矣。上曰,逃故幾何?景白曰,逃故之數,爲七十三名,而二十三名,未及充定矣。柳儼曰,北道則閑丁優多,不如三南之難得,且年事,亦不告歉,則李景白,逃故七十三名內,二十三名未及充定云者,事極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利城去年水災,被傷處幾許耶?景白曰,永無田形沙石之地,爲三百餘石落矣。上曰,還穀及捧未捧數,幾何?景白曰,都數一萬九千六十石內,各年未捧者,五千八百餘石也。前年未捧,一百七十餘石也。當年條一萬三千餘石分給之數,皆已畢捧矣。上曰,罄庫分給耶?柳儼曰,伏聞李景白所達,則還穀糶糴,罄庫分給矣。當該守令,亦當論罪矣。上曰,平康前官,旣以此拿處,則不可事同罰異,利城當該前官,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有何民瘼耶?景白曰,小小民弊,論報道臣變通,而別無大段民弊矣。景白退出,申{{!|𣷯|⿰氵近}}進伏。上曰,履歷。{{!|𣷯|⿰氵近}}仰達履歷。上曰,幽谷,在於何地也?{{!|𣷯|⿰氵近}}曰,爲聞慶地方矣。上曰,其處年事,何如?{{!|𣷯|⿰氵近}}對曰,聞慶、咸昌,僅僅免凶,而尙州、沿江等地,未免凶年。上曰,驛卒驛馬馬位田,幾許耶?{{!|𣷯|⿰氵近}}曰,驛卒二千餘名,大馬十九匹,中等馬二十五匹,卜馬四十九匹,位田則本驛所耕,不過四十餘結矣。上曰,驛馬無未立之闕耶?{{!|𣷯|⿰氵近}}曰,隨闕隨立,而價無出處,是甚悶慮矣。上曰,本驛無濫騎之弊耶?{{!|𣷯|⿰氵近}}曰,另加申飭,故姑無濫騎之事現發者矣。上曰,乘馹者,無加把越站之事耶?{{!|𣷯|⿰氵近}}曰,皆有定式擧行,故一切不饒矣。上曰,申{{!|𣷯|⿰氵近}}所達,不爲誠實矣。駕轎馬,亦濫騎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𣷯|⿰氵近}}曰,臣之祖湙,爲承文正字,祖得洪,爲都事矣。上曰,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問其父祖名則以某字某字,告達於君父主前者,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申{{!|𣷯|⿰氵近}}退出,趙廷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廷俊,達職姓名。上曰,平丘屬驛等地,年事何如云也?廷俊曰,僅免慘凶矣。上曰,驛馬幾何?廷俊曰,合三等爲九十八疋矣。上曰,本驛有濫騎耶?廷俊曰,無之矣。上曰,本驛有何弊端?廷俊曰,每於史官中,使陵內摘奸時驛馬,每有不及之患,兵曹所屬,因徵貰價,故不得不給價,此爲巨弊,自今以兵曹所騎馬,仍爲回還,則似可除一弊矣。上曰,其外無他弊端耶?廷俊曰,喂馬之太,方令督捧,故是爲驛人之弊矣。廷俊退出,鄭基安進伏。上曰,似是熟面之人也。柳儼曰,曾以假注書,出入筵中矣。上曰,履歷不須問,本驛有濫騎耶?基安曰,無之矣。上曰,無加把越站耶?基安曰,不及於彼站之馬則或有越站之弊矣。上曰,其處年事,何如?基安曰,僅免大歉矣。吳瑗曰,或有越站之弊,則察訪當爲禁斷,而鄭基安之所達,或有越站之弊者,殊極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事勢似然,此非察訪之所知也。基安,以事勢更達。柳儼曰,鄭基安,儒臣請推之際,乃敢分疏,極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三道察訪,各別嚴飭下送,宜矣。上曰,末梢當下敎,而守令進伏。柳世復等,一齊進伏。上曰,下邑守令,如是引見者,蓋爲飭勵之意,而今聞諸守令所達,則雖免無形,亦不能明白且善,今番則雖容恕下送,此後或有不治之狀,則當直遞論罪,而雖遞來之後,追聞不善治之狀,則亦當重責,各別惕念擧行,可也,而此意,亦爲申飭于隣邑,宜矣。以百里之民地,旣付汝等,則自國家,雖無責望之事,豈不愧於汝心乎?另念奉公,可也。上曰,察訪亦爲進伏。申{{!|𣷯|⿰氵近}}等進伏。上曰,戊申以後,驛馬之凋弊特甚,而三驛之無一濫騎者,亦無是理矣。當拿處,而今番則容恕下送,還任之後,或有濫騎者,則如幽谷察訪,直爲狀聞,可也。若無狀聞之事,則當爲論罪矣。{{!|𣷯|⿰氵近}}曰,請以下敎辭意,{{*|出擧條}},申飭,何如?臣等,亦當竭力奉行矣。柳儼曰,以驛馬事,前席下敎,旣出於飭勵之盛意,則察訪,惟當敬奉擧行,且出擧條,亦非察訪之所敢仰請,而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至以飭勵之敎,{{*|出擧條}}頒布爲請,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趙廷俊所達事,俄無下敎,而此等弊端,論報道臣變通,可也。上曰,營將旣管束伍,且兼討捕之任,則其責不輕矣。此後營將辭朝時,若有守令之留待者,則同爲留待之意,定式,可也。{{*|出擧條}}各道差使員等,先爲退出後,吳瑗進讀緣邊守備事狀。上命下番玉堂及承旨,以次讀各三四板。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臣愚謂宜罷諸道將士,止所省擇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商量處置竇參事狀,止俯諒愚誠謹奏。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自《奏議》竇參官等狀,止竇參莊宅狀。瑗曰,沿邊事宜狀,雖論邊務,而非但其言,綜練切實,深中機宜,亦足以反隅於治道矣。上曰,然。瑗曰,狀首,便以鎭撫四夷自任,如陸贄,可謂不負宰相之職矣。瑗又曰,第三板以上,歷數前代御戎之得失,而至此,以時勢論之矣。程子曰,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聖王措天下事,亦惟曰,知時識勢而已,故治道,必以時措之宜爲貴,欲爲治者,惟當講求義理之所在,隨事應之而得其宜也。上曰,三代損益,亦時措之宜也。瑗曰,忠質文之更尙,亦莫非時宜,而夫子論《中庸》,必曰時中,蓋隨事隨處,各有至當底道理,所謂萬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中者,本無定所,而子莫之執中,所以爲賊道也。殿下苟欲爲做得至治,講求至極之道,知之行之而無疑焉,則人心自可誠服矣。上曰,然。瑗曰,第五板,論中國夷狄所長,其言本於晁錯之策,蓋用兵之道,莫先於審察彼我之長短而應之而已。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所論攻討之兵,鎭守之兵,所用各異者,深得備邊之策矣。至於我國邊兵,疎虞莫甚,若有外寇,必不能扞格,固已寒心,而至於輦下軍兵,徒費廩養,安逸成習,近地從駕,亦有顚踣之患,尙何望其暴風露冒鏠刃乎?我國攻討鎭守之兵,皆謂之無有,可也。此實可慮矣。若魯曰,溫飽安逸者,決不堪於戰場暴露馳突之役矣,反不如外方之束伍軍也。瑗曰,若謂材無足取以下一節,深得委任責成之要,不特切於任朝,人主任人,固當如此,今日委任之失宜,責成之無術,賞罰之乖當,一切與此相反,如此而豈有一毫成效乎?天下之事,無其實則亦無成效,日趨於潰敗,今日國事之莫可收拾,實由於此矣。殿下果能深察此言,委任責成,一用此道,則必有實效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上曰,竇參以何事抵罪耶?瑗曰,處置竇參狀,陸贄救參之死如此,而其時或疑陸贄,陽救陰擠,蓋參,嘗有隙於贄矣。然陸贄,豈是陽救陰擠之人乎?上曰,陸贄匪挾私之人,而終是由於德宗之多疑也。柳儼曰,講論文義,不爲泛然看過,而以日日見諸行事者,參驗於古今賢庸之君所行之事,可師者師之,可法者法之,可祛者祛之,事事省察,則有講論之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一日萬機,莫非窮格,而工夫則在於方冊上矣。上曰,然。金若魯曰,日昨筵中大臣,以李匡德咸監廟薦事,有所達云,當初處分,終雖過度,而補外屬耳,而移拜本道監司,則國家處分,豈不顚倒乎?匡德之才,雖合於方嶽之任,若又不應命,則尤有傷於國體而已。從當召還,飭勵似宜矣。上曰,李匡德、趙顯命欲用之故,有所下敎,而咸監陞拜事,若不應命,則徒傷國體,故有所下詢者矣。掩卷將退出。上曰,少留之,因命饋饌。上曰,諸臣有差祭者乎?金若魯曰,臣與吳瑗,見差於大祝矣。上曰,誓戒之後,不宜饋酒,故不爲宣醞矣。柳儼曰,堂額製進矣,何以擇定乎?上曰,以克綏齋揭號,而正始閤則慶德宮有之矣。上,下御製詩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今余爲歲祝,寅協遠近同。仍令諸臣和進。柳儼詩曰,宸翰垂深戒,天心本至公,小臣雙奉出,相勉滿庭同。吳瑗詩曰,報國惟微悃,殫心勉大公,願言策愚鈍,尊主唐虞同。金若魯詩曰,泰運三陽屆,天心本大公,微臣憂愛悃,治化聖王同。臣聖檍詩曰,私意橫流日,吾王勉以公,願自朝廷始,無私萬姓同。李鼎輔詩曰,聖德如天大,存心一箇公,宸章三復讀,魚水一堂同。鄭履儉詩曰,異渥將何報,微忱在秉公,新春祝聖意,一德與陽同。諸臣各以寸紙書進。上,下敎于吳瑗曰,先朝時,下宸章于都尉甚多,凡幾篇乎?瑗曰,近百篇矣。上曰,都尉和章,皆有之乎?瑗曰,間有散秩,而多有存者矣。上曰,藏於家乎?有刊布者乎?瑗曰,先父雅志謙約,常以此等事爲戒,故不爲刊行矣。柳儼曰,御製勉戒,極爲切至,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欽仰,而伏願聖上,益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儼曰,此是一初之政,而克綏齋堂銘,使之製進,以備觀省之資焉。上曰,克綏齋三字足矣,而予果有命作箴之意,然似近於文具,故不爲下敎矣。承宣所達亦是,令儒臣製進,可也。儼曰,以吳瑗製箴以進,何如?上曰,依爲之。瑗曰,今日上下,以一公字交勉,而欲勉公字,必先求義理之所在,心體明正,無所蔽惑,然後可矣。不如此而徒欲用工於公字,則自以爲公者,未必盡公,其爲治道之害,可勝言哉。若魯曰,逢此盛際,臣等不勝感激,而一公字之上下交勉,實是千古所無之事也。臣等若有一毫之私,則安所逃罪,而伏望聖上,益勉於大公之道,毋有一毫私意之間其間,則治道可以成矣。上曰,所達俱甚切實,當各別留意也。柳儼曰,公之一字,不得行於今世矣。殿下以恢公祛私之意,飭勵群工,宸章煥爛,群下孰不感動惕慮耶?瑗曰,聖學工夫,益加勉焉。上曰,所達然矣。以國事言之,予之感慨,發於《陸書》,讀書之工,豈不有益乎?瑗曰,生民之福也。上曰,齋明盛服之意,甚重矣。問儒臣,以見差於執事,而不爲宣醞者,意有在焉。今番祈穀祭,專出於爲民之意,故予則自受誓戒之後,一心如在壇所矣。諸執事受誓戒之後,遵守六條,各別齋戒之意,分付政府,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近來祭官,受戒肄儀之後,多有改易,殊非受戒肄儀之意,此後切勿臨時改易事,臨時申飭宜矣。上曰,分付吏曹,各別申飭,可也。上頒賜諸臣筆墨,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罷漏矣。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鄭壽松。 ○李春躋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匡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時,預備翰林,當爲進去,而待敎趙榮國,稱以纔遭臺言,連呈辭疏,而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正朝望闕禮習儀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預備翰林趙榮國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今日望闕禮習儀,史官不可不備員,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以戊申軍功別單,傳于洪景輔曰,旣已謄置一件,此則出給該曹,依此施行事,分付。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李亮濟、沈建伊、甘德、李瑍、金晉贊等,旣已拿來,卽爲設鞫嚴問,何如?傳曰,允。 ○以義禁府設鞫,取稟草記,傳于洪景輔曰,過齋後開坐。 ○柳儼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禮房承旨,以望闕禮習儀進去,故臣以代房,進詣香室,宗廟修改祝貼代押,則第一室祝貼,以修改之意措辭矣。卽者,吏曹獻官單子來呈,而修改當室,乃十一室,事極驚訝。更考藝文館分排文書及祭文啓下單子,香室代押單子,則皆以第一室塡書,此乃藝文館當初誤書之致,莫重祭文分排文書,如是錯誤,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當該翰林,從重推考,祝貼,卽令改書,而已代押誤書祝貼,令香室精潔處,燒火似宜,臣亦有初未詳審之失,惶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筵席,以原城陞牧事,竊有慨然於大臣之所對,而暴發不中,又是臣言語之本病,壞損事面,臣亦自訟,伏聞大臣,因此不安,至於引咎,猶不直請臣罪,若不屑焉。臣於是,始知爲大臣所色容久矣。慙悔之極,不知所喩,雖然,臣固狂妄,而亦豈有廷辱大臣之意哉?特以平日所望於大臣者不淺,故常謂其律身之淸,可以勵俗,宅心之公,可以警衆,而忽於伊日之事,過疑其牽私,倉卒妄發,實出於責備之意,今聞大臣,初旣無心,不過偶然而對,則臣於是,又自悔其淺之爲相知,而駟不及舌也。顧此負犯,宜被重譴,而乃伏蒙聖恩曲貸,只加以問備之罰,臣聞命惶感,莫省其所以自措也。然論其罪則甚重,顧其罰則反輕,將何以尊廟堂之體,亦何以謝公議之嚴乎?乞被妄言之誅,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之奏達之間或不擇,予亦病之,而今觀卿疏,亦由於卿之病痛,事體所關,旣已特推,復何爲嫌?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二十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景輔進伏曰,此乃平安都事鄭熙普,古城僉使辛斗翊,罷黜狀啓也。以道臣在拿命中,故有此代封,而以不得已使都事臣鄭熙普,代爲狀聞爲辭,有若道臣之自爲封啓者然,莫重狀啓,殊涉矇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吳瑗讀自請還田緖所奇撰碑文馬絹狀,止議汴州狀。金若魯讀,自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止臣請受敗撓之罪。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稅市草事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狀。止奏量移官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進量移官狀,止伏聽進止。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論邊城貯備米粟狀,止謹冒昧以聞。瑗曰,陸贄,論李楚琳、趙貴先,似近太寬,而以請還田緖絹馬狀觀之,其褒貶之不苟,如此矣。上曰,然。瑗曰,京兆折納狀,所論雖細事,而必以損上益下爲務,可謂識爲國之體矣。近來有司之臣,惟務恤費,至於與小民爭錐刀之利,所得無幾而所失大也。上曰,所達是矣。瑗曰,論李萬榮狀,其論付授得失,滑人情形,赴機中窽,可謂切核矣。蓋德宗,自經亂後,專以姑息爲事,藩鎭驕悍,甚於肅、代之世,故陸贄所爭如此,凡事固各有時宜,搶攘之中,可用權道,干戈少定之時,名分不可不嚴,制置不可不嚴,故贄言如此矣。若魯曰,德宗之志,專在貪財,雖經喪亂之後,猶不能悛其心,原其喪亂,皆出於私欲矣,此等處,可戒者存矣。上曰,德宗初頭則可謂稍善,而以《唐鑑》所出竇參事觀之,專是欲矣。若魯曰,藩鎭貢獻之物,德宗,盡爲收入內帑,故在奉天也,如瓊林大盈庫之類是也。陸贄之陳戒,終是切至,而德宗,蔽於物欲,終不能悟,是可歎也。至於京兆稅草事,不過分拆利害,而亦無毫髮之差矣。上曰,皆是分明矣。瑗曰,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者,垂戒切矣。若德宗,貪利之尤甚者,而其他凡主,亦皆不免於財利之私矣。須當明察於天理人慾之分,與天地同其大,然後可免於貨利之私而能浩然矣。上曰,然。景輔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誰與足?此一句,足爲萬世人主鑑法體念處也。上曰,有若之垂訓耶?此是不易之正論也。若魯曰,藏富於民者,是爲人君之道,而古所謂寧畜盜臣,不可有聚歛之臣云者,可見其義矣。瑗曰,人君之好財利,非爲自奉也,爲私嬖而聚財也。若節儉則何可拘人顔情,而聚財虐民乎?上曰,然矣。《唐鑑》所載,陸贄之事,猶不詳備矣。陸贄緣邊之策,當時果爲採用云耶。瑗曰,善其計而不能用云矣。瑗又曰,臣以邊城儲備米粟狀觀之,唐時雖屢經兵革,藩鎭不庭者多,而天下之力,可謂殷盛,邊上儲穀,若是其多,而陸贄,以匱竭爲憂矣。我國邊儲,本不多,而連年移粟,餘者無幾,雖以關西言之,臣於奉命之路聞之,則沿海要衝邑,移轉且多,監營穀物之在沿邑者,以其價高,故出賣,而移賣於小郡穀賤處,以息其利,沿邑孔路穀物,由此而耗縮特甚,此極可慮矣。金若魯曰,關西沿邑之穀物,以其買賣而盡乏云,此非細慮也。上曰,移粟,是王政之不可已者,而我國則有同割肉充腹矣。上曰,以處置竇參朋黨事觀bb之b,古亦似有朋黨矣。瑗曰,此等事,不過私黨,亦有差殊,唐之牛、李,宋之洛朔,此士大夫中,各分其朋黨,互相是非,此固所謂朋黨,而如竇參之黨,以唐時言之,李義府,擅權於高宗時,李林甫,擅權於玄宗時,元載,擅權於代宗時,盧杞,擅權於德宗時,一時無恥者,趨而附之,以賭利祿,所謂黨與者,不過此輩,亦何足謂朋黨哉?竇參之黨,不過如此而已。上曰,然矣。講訖。景輔曰,奢侈,未有甚於近來,古時則或有一二宰相奢侈者,而今則人皆奢侈,故不知有奢侈之弊,古則士夫家舍廊,大不過二間,而今則小不下三四間,人不知其奢侈矣。上曰,今之奢侈,爲大同之弊,故無懲礪之道矣。若魯曰,左相爲刑判時,酒禁甚嚴,故大酒家,不能放恣賣酒,而家家甕釀,以爲和賣,酒弊倍於前日云,奢侈之弊,人皆爲之者,亦如家家釀酒之弊矣。上曰,然。景輔曰,近來士夫之爲防納及還上料理之弊,極可寒心矣。嘗聞任叔英,窮居鄕廬,其友爲江原監司而歷見之,欲爲方便救窮,則叔英,瞋目曰,此所謂防納耶。古之士夫,律已如此,而卽今則連値凶荒,廉愧都喪,此等鄙鎖之事,毋論京外,無不爲之,其榷利耗財,姑舍勿論,風習至此,殊甚慨然,而自朝家,亦無由禁止矣。上曰,此等事,皆由於守令之無狀,有司之臣,亦多爲之,守令、道臣及有司之臣,若不許之,則豈有此弊乎?士夫之無廉恥,亦甚無據,方當飭勵之時,此等弊端,當先痛革,申飭京外,此後若有如前之事,則當該守令禁錮,有司之臣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故副提學李端相,顯廟朝,退居楊州,不免飢寒,嘗送一奴,貿米于海西,其友故判書金宇亨,適爲方伯聞之,使其奴,以防納例給穀,且戒勿言于某,其奴歸,以貿得穀物爲言,端相信之,久後聞其實,亟令還給其穀,家人已費過半,稱貸而充之云,古人制行如此矣。上曰,此由近日廉恥都喪,不以防納爲羞也。若魯曰,臣因聖敎,飭勵近來奢侈之弊,以陵幸時,目見掖隷服飾,太侈之狀仰達,而其時又有所見者,何可不爲竝陳乎?兵曹判書尹游所帶兩童傔,皆着廣織之衣,有駭觀瞻,兵判推考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凡監、兵使拿來之代,自有日限,而平安監司尹陽來,兵使張泰紹,日昨筵敎催促之後,尹陽來之不爲出肅,張泰紹之尙不辭朝,俱涉未安,竝推考警責,更加催促,以爲不多日內,赴任之地,何如?上曰,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催促,可也。{{*|出擧條}}上曰,堂額書寫,儒臣依門額書寫例,令該曹,紙筆墨磨鍊題給,可也。{{*|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申時,日有左珥。 ○李春躋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匡輔,祈穀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尹汲,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Branch2○以副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校理臣吳瑗,下番修撰臣金若魯,俱以親臨祈穀祭時大祝,今日議政府肄儀,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奉敎金漢喆,陳疏到院,蓋以預備之任,不可替下位行公,以損館規爲言,原疏則纔已還給,而預備不可一時暫曠,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此祈穀祭親祭祭文,弘文提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例有間三年造鍼之事,而明年爲當次,且諸醫所持,尖芒已鈍,更爲精造進上後,分給諸醫,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歲首勸農,王者所先,方當飭勵,尤可爲先。故都憲避辭入啓後,方思勸農之旨,亦考前後勸農之敎,命書備忘,頓忘賜答,勸農之旨畢書,堂箚之答繼命,乃覺不答,事雖異乎倦勤,亦且愧乎飭勵,方隨事自勉,而當該中官,混置他公事,亦不提稟,其宜警飭,從重推考。 ○傳于洪景輔曰,各邑歲首上來戶長,該房承旨,詣闕外闕門肅謝後,問邑民弊,瑣屑者置之,大者條列正書,登對時陳達。 ○柳儼,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癸丑條四學學製則旣已畢試,昨日合製磨勘,而近來逐日開場,通讀則僅行講製兩抄,陞補亦行初再抄,而此歲已盡,更無設行之道,依定奪竝爲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扶安所在蝟島,卽祖宗朝賜與之地,依㕑院、尙方例,發遣郞廳,使之糾檢收稅,以贍本館財力事,前大司成臣趙明翼在任時,旣已陳疏蒙允矣。漁場處收稅,節序臨迫,依所達發遣郞廳於蝟島,使之着實收稅,而節目則依前自本館成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來正月初三日,社稷祈穀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二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孝行卓異之士,令京兆,分付五部,每歲末薦擧啓達事,傳敎矣。卽接東部參奉南圖逸牒呈,則部屬崇信坊執綱趙巨源手本內,本洞居訓鍊院奉事許煌,以卓異之孝,稱於隣里遠近久矣。其奉養之節,承順之誠,出於天性,雖古之純孝者,蔑以加矣。居家盡孝之事,雖非外人所可詳知,而以耳目之所睹記言之,當其母喪,家甚貧匱,而送終之具,祭祀之道,竭誠稱制,於禮無憾。三年哭泣之哀,終始如一,洞中諸人,莫不稱歎。煌之老父,年近九十,曾患重疾,思食魚鮮,時當冬節,川氷已塞,而煌,裸衣叩氷,得魚以進,此則比諸王祥之孝,亦無愧矣。其父又得毒痢,累朔沈篤,至於出入死生之境,而煌,晝夜侍病,衣不解帶,目不着睡,子夜汲水,沐浴禱天,每自嘗糞,驗其苦歇,至誠感天,竟得回甦,非平日誠孝之篤,何以致此哉?煌以正科出身,身帶西班正職,則自異於閭里下賤,而至於爲親之事,負米負薪,不計遠近,不以爲憚,或於上下親知之家,若逢甘毳之味,則必懷來而進,其他孝養之道,節節可尙。且煌之父,素以純孝,已稱於一洞,而有子若是,可謂世濟其美矣。本洞之人,以煌之實效,欲爲呈文該司,以得旌褒之典,而無路登聞,今聞自朝家,有擧孝之命,隣里上下,莫不以煌爲首,衆口一談者,如右略陳,必以從速登徹,使卓異之行,俾蒙嘉賞之褒,得免泯滅之地云矣。令該曹照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趙明翼啓曰,臣於候班罷歸之路,得接小報,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諭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上不補衮職,下不飭搢紳,反已循省之意,詳溢乎句語之外,求助來諫之意,藹然乎辭旨之間,臣於是乎不勝聳感興歎曰,我聖上至仁盛德如此,而有君無臣,不能發一言論一事,仰答前後眷眷之聖意,此莫非臣僚之罪也。況臣方帶都御史之職,責任之重,視他臺,尤有倍焉,而除拜已滿三月,束帶紛忙,逐逐靡暇,便同該司庶僚而止而已。旣不能論列時弊,披籲囊封,以格天心,又不能借玉階方寸之地,刺口盡言,以補闕失,甘作臺省之噤烏,論其寂寥之失,臣實爲首,今殿下於臣,若不先勘以溺職之失,恐無以振頹而激懦矣。臣因知待宗玉原疏之得見而來避,不害於義,而仰惟我聖上飭勵之敎,愈往愈勤,不敢一刻虛帶臺銜,晏然歸家,旋卽詣臺自列,伏乞聖明,彰臣不言之罪,亟命遞臣之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省疏具悉。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上不補衮職,下不飭搢紳,違牌厭避,比前反加,草野韋布之間,亦無應旨,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豈曰尤人,寔予不誠,方自反求,尤加猛省,職該司之佐貳,戒君父乎慻慻,深嘉爾誠而亦覺惕念矣。留諸座傍,逐條加意,而其中防納等事,纔已飭勵,前後減革冗官不多,今何爲一惠局如干同僉,以傷忠信之道乎?姑無稟處者,故只留中而不下焉。{{*|原疏留中}} ○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湖西罪人,昨已拿來,而有過齋戒後設鞫之敎,固知殿下,爲民祈年,一心處穆,不欲於其前,行刑獄之事,而竊伏念鞫逆事體,至重且急。凡於大小享祀,未嘗以齋戒停輟,近日雖或有因國忌間停之時,此則特以旣治之獄,端緖已著,故觀其緩急,或用一時權道,而今此罪人,初未推覈,姑不知事端輕重之如何。而屢日淹延,一不究問,其於嚴鞫體之道,豈不舛也?大抵獄情,固難預度,若其情節緊急,而以按治之稽遲,或致後日之悔,則其所關係,至爲重大。此路一開,後弊之無窮,有不可勝言者,臣等區區憂慮,不能自已。玆進短箚,仰瀆宸嚴,伏乞深加睿念,亟命設鞫究問,以重鞫體焉。答曰,喉院之請,爾等之箚,大意則是,而噫爲民祈年,所重若何?自夫警戒,心若詣于齋所,凡事有頃刻不可忽者,而此則不過向上不道,初以命招大臣,乃所以重國體,今者過齋擧行,亦所以重享事,夫子所愼,不亦齋乎?三復沈思,終難命行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正朝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正朝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十二月三十日,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曰,歲除日,使之持公事入侍者,出於飭勵之意,食前入侍事,旣爲下敎,則座首單子,入於午時,殊甚稽緩,諸承旨推考,可也。宋寅明進伏曰,藥房入診,已過屢日,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亦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寅明曰,以良役變通事,問議於大臣,而後日次對,當仰稟矣。上曰,大體,何如?寅明對曰,諸議大綱,皆以不可變通爲言矣。上曰,奉朝賀之意,以爲何如?寅明曰,奉朝賀以爲,柴鷄價米各色,不一其規,則不可一例收米,而一疋之役,新作名目,以爲充入之道,亦不可成云矣。上曰,大體然矣。寅明曰,享祀時祭服,以紵布代紬事,命下,故有時急稟定事,故玆以入對矣。上曰,日昨收議批答中,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以紵布爲代紬者,蓋取其精潔,而竝與舊件可用者而皆以紵布新製,則亦非省費之道也。隨其破毁改製時,以紵布代紬,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曾以災減單子召對時持入事稟定,而今日有難煩稟,其中細木紙地降品一款,仍減復舊間,自明日當爲擧行,故先欲仰稟矣。上曰,降品事,自明日當爲擧行,故欲下敎而未果矣。限明年,降品仍施,可也。{{*|出擧條}}柳儼曰,今日使之入侍者,實出於飭勵聳動之意,而上番翰林李鼎輔,進去議政府習儀,史官不備,則不得入侍,故催其還來,史官備員後入侍,以致日晩,致勤特推,不勝惶恐,而事勢則如此,故敢達。上曰,今聞所達,事勢然矣。諸承宣,勿推,可也。都承旨,何不入侍也?儼對曰,承旨出闕門後,無牌招之事,則不敢復入闕門,故不得入侍矣。上曰,規例然耶?宋寅明,先爲退出,各房承旨,各以職掌文書草記,以次仰達。{{*|在日記}}景輔曰,鞫坐,有過齋後擧行之命,而鞫廳則雖齋戒,元無停止之例者,誠不容一日緩忽故也。何可等待過齋後擧行乎?上曰,已爲思量下敎矣。今此齋戒,專出於爲民之意,此豈小事耶?誓戒中條件明白,齋戒前設鞫,終是未安,故使之姑停矣。儼曰,鞫事不可緩也。參鞫諸臣,不參於享典,則何妨之有也?上曰,文書出納酬應之際,豈非未安乎?好人、尙賓,齊達曰,顯有凶獰之狀,不可以例治矣。卽爲鞫問而不當遲延也。景輔曰,陞學,必於當年內畢試之命,旣在於冬初,宋眞明之除拜大司成,亦且未久,事勢則容有未及者,而通讀、陞補,終至於蕩滌之境,事體所在,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上疏告達。上曰,備局諸堂,皆必以此疏引嫌矣。蓋其疏中,指以冗官故也。上賜批答,原疏留中。{{*|批答,在日記}}景輔曰,今日與常時有異,使之持公事入侍者,實出於勤勤勉强之盛意,故臣等初則欲爲頉稟矣。終爲入侍者,以光殿下勤勵之盛德也。伏望持此心,毋少間斷焉。上曰,當加勉矣。儼曰,驅馳太急,則心境躁撓,事爲之際,自不勝煩瑣之弊矣。伏願循序漸進,而無或馳驟焉。上曰,其進銳則其退速者,正謂此也。儼曰,利城縣監拿處現告,分付刑曹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尙賓曰,柳儼,以進銳退速之意陳戒,而《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體天之意也。伏願體念不息之道焉。上曰,當留意也。柳儼曰,鞫事嚴重且緊,終不可等待過齋也決矣,分付金吾,亟令設鞫宜矣。上曰,若是緊賊則予何不嚴?而當初命招大臣者,爲重鞫體也。時方姑停者,爲重祀典也。好人曰,聖敎如此,則獄情之解弛,可慮矣。諸議爭執,上以享祀之重,終不允從。上曰,承旨書備忘,柳儼書之。傳曰,曾子大賢也,而猶日三省,治國學問,本非二道,始勤終怠,恬憘因循,俱由於不反省□□□能大誥警□云心□際否予若□□隨事□勉諸□懈□予當相□新舊歲換,只隔此晨,咨爾大小臣僚,體曾聖之三省,念寡躬之眷眷,滌瑕蕩垢,與歲俱新,使我元元,載囿於春臺之中。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az4n02ivy748uckv587jfuo8ve1ouig 2173380 2173377 2022-08-21T13:39:1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啓覆時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今日啓覆時,兩司不備,終涉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纔已出仕,更卽牌招,臺諫有闕之代,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有時急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洪景輔啓曰,禮曹參判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初覆時,禮曹堂上,不可不入侍,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bb都b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朴文秀爲大司憲,金龍慶爲大司諫,宋眞明爲大司成,崔命相爲司諫,洪昌漢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申思永爲持平,趙尙絅爲右參贊,李縡爲吏曹參判,黃瑞河爲掌樂正,申兼濟爲軍資正,李潝爲司成,鄭胤獻爲濟用判官,李炫爲司䆃主簿,宋翼輝爲泰陵參奉,金遠祚爲懿陵參奉,洪啓白爲童蒙敎官,尹得載爲利川縣監,尹陽來爲平安監司,張泰紹爲平安兵使,海春君栐、光興君橏、月林副守櫓、光陽副守榟單付,以李權,承文博士單付,朴成玉、姜杭,承文副正字單付,韓濟,成均博士單付,邊是重、康弘濟,學錄單付,李寅賓,學諭單付。 ○洪景輔啓曰,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去十一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bb都b承旨李春躋進,以金有慶、韓德全、柳復明、金希魯、徐命彬、李匡世、崔道章、韓啓朝、李龍臣、趙由恒、金厚昌、韓範錫、許樑、趙鎭禧、李玄輔、金次鼎、宋奎弼副護軍單付。以洪鉉輔、徐宗伋、金尙奎、柳綏、李濟、柳儼、朴師正、金龍慶、徐宗燮副司直單付。以柳萬樞、李光溭副司正單付,李鳳翼副司直單付 ○洪景輔啓曰,刑曹參判,禮曹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待明朝牌招,以爲啓覆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禮曹參判,趙最壽爲刑曹參判。 ○正言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於見職,有決不可仍因盤礴者,執義臣趙明澤,於臣爲從弟,兩司異於閑司漫職,自是言議可否之地,而同堂兄弟,參錯冒據者,非但私義有難安,揆以公體,終涉苟艱,凡有處置合啓等事,兩司不可不相議參涉,其在遠嫌之道,實有所難便者,則諉之以目前姑無是事,而淟涊僥冒者,此在公體,爲苟艱之端,且言責之任,不輕而重,任言責者,惟是三司,而隨事論啓之責,尤在於憲、諫兩司,或可或否一是一非之際,從兄弟,分據其二者,豈無掣肘相礙之端乎?此在私義,爲難安之甚,前例亦多以此等親嫌,必遞乃已,臣於日昨除命之下,亦援此控辭,而見阻喉司,適値諫院無行公之員,鞫坐累日遷就,臣迫於嚴命,黽勉出膺,而其在廉隅,終不可晏然仍冒,則決矣。臣於平日,惟以分義爲重,揆諸私義,將非大段可嫌者,則不作文具飾讓之態,此則業已聖明之所照燭也。何必於此諫職,必欲力辭而止乎?蓋以姿性之鈍滯,言議之拙訥,猶是第二事,而自有應避之嫌故耳。君之使臣,如天地之賦萬物,使各得其宜,各安其所,飢飽冷暖,毋枉其性而後,是爲禮使之義也。此則聖明之所當體下而矜恕者也。日月之明,何獨於臣漏照乎?今因闕啓多日,召牌降臨,而反復思惟,情勢如右,萬無承膺之路,玆不得不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所辭,非出例讓,亟許遞臣職名,因治臣瀆擾之罪,以存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於疏末,有區區愚見,玆敢附陳焉。向來鞫事收殺時,高萬齡、二梅二人,旣於本事落空,則斯速放送者,實有光於霈然好生之德,而憲臣,旣有所見,旋卽發啓,則金吾不可以放送,亦欲移囚明査,則臺啓未得準請,金吾無可以奉行,姑爲仍囚,臣謂勿論其有罪無罪,不可不一番明覈,而憲啓蒙允,然後始爲出場之端也,伏願殿下裁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二月初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初覆,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左參贊尹淳,刑曹判書李廷濟,禮曹參判朴文秀,兵曹參判趙錫命,戶曹參判李普爀,左尹朴乃貞,洛豐君㮊,花原君權喜學,同知趙國彬,吏曹參議徐宗玉,刑曹參議李衡佐,工曹參議李承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正言趙明謙,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時。壽賢進伏曰,日氣寒暖,比甚不適,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進伏曰,眩氣往來之候,昨今,復何如?上曰,比來頗歇,昨今酬應稍多,故不如數昨,而猶不至大段矣。又曰,寢睡水剌等節,亦何如?上曰,秋曹啓覆文案,昨日晩後始入,故一一披覽之際,自然東方欲明,以此不能就寢矣。命均曰,今日兩司,不能備員,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持平李載厚罷職傳旨,批下之後,政院所當卽請開政差出,而尙不稟啓,殊可異也。仍命注書,出問李載厚傳旨下不下。範錫還奏曰,傳旨已下,而中間書吏,遲滯云矣。上曰,啓覆時臺官不備,古亦有之否?春躋曰,昨年啓覆時,臺諫亦不備矣,景輔進伏曰,今此啓覆文案奏陳,其將先京囚而後鄕囚耶?敢稟。上曰,先奏京囚,可也。春躋抱文案而前曰,此乃京囚明月事也。上命讀屍帳,又命讀韓德良招辭,又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小無疑晦,更無可白。命均曰,不惟文案如此,外間傳說狼藉。淳曰,情狀殊甚切痛,十二歲兒,何故必欲殺耶?壽賢曰,明月招辭,有云以其淫行之狀,告其父,故殺之,此言近似矣。廷濟曰,臣待罪秋曹未久,當初檢屍時,事雖未詳知,而其所發明,殊欠明白。上曰,文案有未盡處矣。壽賢曰,以獄體言之,則文案有所未盡,而勘律,則不在於此矣。諸臣皆曰,無疑晦。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尙賓,抱朴云得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云得機捕時文案,又命讀云得承服文案。又命讀李榘問目文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世豈無殺獄,而亦豈有如李榘之無形者乎?道臣之言,亦旣盡之,朴云得,固不足言,而李榘之忘其息之讐,欲害至親,尤爲切痛。壽賢曰,李榘常有欲殺鳳徵之心,不可以人倫責之,然而不可用一律,若用一律,則有關後弊。上曰,杖流於渠甚輕,予亦不欲用極律,而李榘之隱云得,人理都喪,豈不痛乎?然而可用死外之律,不可用一律矣。文秀曰,杖百亦重,若以嚴杖,杖百,則豈不至死乎?此漢,宜用嚴杖。壽賢曰,杖不可高下,豈可於此漢,獨用嚴杖?廷濟曰,李鳳徵事,殊甚慘酷。上曰,其所注目云者,可謂善形容。宗玉曰,臣待罪海西,已知鳳徵之非元犯,而其所打殺少女,亦甚可疑,問于覆檢官,則答以不然矣。上曰,於此案,亦已言之,云得初招,有云李榘之子,奸其妻。宗玉曰,其所隱云得之罪,雖不可殺,流三千則輕矣。上曰,當初之事,不甚怪異,而其中無狀者,李榘之在獄中,其用心,尤爲無據,此於李榘爲妻姪矣。瑗曰,此亦宜用杖流,一朝加律,後弊亦關,且有受敎《大典》,不可廢也。上曰,近來減死律爲絶島定配,玉堂之言,是矣。得和曰,杖流之法,以本法用之,而減一律,似好。上曰,年過六十矣。廷濟曰,玉堂之言,雖有意見,而此則李榘情狀切痛,若依玉堂言施律,則杖流亦輕矣,情理尤害者殺,此乃先朝立法也。雖不可用極律,自上特用嚴律,宜矣。上曰,贖與不贖間,當用杖律。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法者,不可隨時所惡而增加也。今李榘,忘其息之讐,陷嫌人於死,人理絶矣,用心兇矣。當世道陷溺之時,此等之類,決不可以杖流而止兺不喩,其所凶慘,非一時誣告之比,則宜當嚴刑島配,而旣施四次之刑,又加杖流之律,今無可添,仍其杖,島配爲良如敎。命均進伏曰,水剌之時,已晩,請小退。匡輔曰,親臨慮囚,筵席至嚴,大臣、六曹、三司,次第陳達,事體當然,而靈城君朴文秀,輕gg徑g先奏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啓覆事體已重,應參諸司,不可不參,而儀賓府,今日獨不入侍,錦平尉朴弼成,以老病陳疏,還給,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事體所在,宜有警責,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匡輔曰,凡入侍時,戶外小退,則不爲曲拜,而閤門外小退,則曲拜出入事,因爲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大臣以下,以次退出。上命諸臣更入。景輔進伏曰,政官牌招開政事,敢稟。上曰,吏判牌招,而以啓辭允下之意,出牌事,注書出傳此意,可也。範錫還奏曰,傳旨始下,故使之催促牌招矣。彦通抱信川罪人崔俊弼文案而前。上命讀己酉三月二十二日以下文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蹴打要害處,以至於死。命均曰,當初屍帳,明白更無可論。興慶以下諸臣皆曰,臣意亦然。宗玉曰,臣待罪海西時,亦已詳知矣。不惟文案明白,實因亦旣分明,更無可論。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京兆郞官山訟摘奸文書,混置於啓覆文書中,不卽啓下,當該中官,推考,可也。春躋曰,開政之時已晩,小臣請先出預政。上曰,唯。好人抱平壤罪人金海發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上曰,檢屍時尺量,用何尺?壽賢曰,以周尺用之。上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傷處甚多,初招旣已承款,更無可問。上曰,毆打之不足,又從而懸於馬索,以至四日而死,此亦異矣。廷濟曰,勘律之外,更無它道,諸臣所達皆同。上曰,此亦酒之所致。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出而還奏曰,吏判送言,願與參議同政。命均曰,啓覆入侍,事體重大,且吏判,自可獨政,而都承旨李春躋,以入侍參議,出去同參,至於煩稟,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匡輔抱黃州罪人朴成才文案而前,上命讀再次考覆文案,又命讀招辭。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朴成才與趙江忠、金重九等三人,同謀僞造,今姑囚置朴成才,而機捕其在逃之人,爲宜,此與久獄有異,所當詳審處之。命均曰,前後印信僞造,何限,而此則非尋常僞造之比,其情切痛,依法處之爲宜。興慶曰,旣已分明承服,正法爲宜。淳曰,渠旣以與知承款,可斷以法。上曰,此非通引,乃隨從也。普爀曰,旣自承款,隨從與否,何可區別?宗玉曰,僞造之法至嚴,官屬尤可痛治,左參贊所達,是矣。壽賢曰,在逃之人捉得,似好,而亦何可輕議乎?匡輔進玉化疑事。上曰,雖與江忠、重九等同謀,而末梢之言,似是直招隨從者,宜減一等,欲依領相所陳而爲之,左右相之意,亦何如?命均曰,印信手刻,渠旣自服,則此非隨從矣。上曰,此則不然,所刻之物,乃瓢片,而刻之者,江忠也。以再次承款,見之,似有區別之道矣。仍命刑議出去,考出律文而來。衡佐,持《大典》還入。上命讀之。衡佐讀畢,進言曰,此文中,亦有書與刻兩人皆處之事。上取覽其律文曰,雖以《大明律》見之,亦爲區別其隨從矣。壽賢曰,捉其兩人,究問處之爲宜,故敢達。上曰,當初謀議時,此亦分明知情,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首謀者,固勿論,而助謀者,亦不可不論。又命書曰,雖强盜承款鎭營後,有考覆之例,則可見其審愼,而黃州印信僞造罪人朴成才,機察被捉,則鎭營推問時,施以治盜之刑,固非異也。而本牧推問時,亦施此刑,雖快取服,非所以分官之意,當該牧使鄭錫範,從重推考。上命注書出問吏判急時請對之由。範錫出而與吏判偕入。吏判進伏曰,近來臺望,極爲苟簡,本曹堂上,今日政,亦當差出,而參議徐宗玉,未曾與之相議,故以出參政事之意,使都承旨敢稟矣。上曰,此非堅執之事,參議出去開政後,卽爲入侍,可也。春躋進曰,臣亦將往參政席,所掌文書,何以處之?上曰,移付他承旨,可也。好人抱晉州罪人劉漢石文案而前。上命讀結案。讀訖,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印信僞造,情節分明,此無可論。命均曰,印信雖未刻成,而其議則已成。興慶曰,其所設心,殊甚痛惡。有龜曰,印信雖未成,設計則已著,豈可低昻其律文耶?普爀曰,以苽刻印之事,雖不足責,而今旣成獄,斷不可饒貸。上曰,以鐵造印,將何用乎?見其刻苽造印之說而深笑之。本事雖疎迂,而旣入於機察,則不可容貸。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錫命進曰,臣方入直兵曹,亦將出參政席,敢請。上曰,唯。匡輔抱尙州罪人鄭道信文案而前,俯而讀之。讀訖。上曰,此事於心,深有所歉然,王者,誰不恤民,而此甚殘忍,不忍見矣。壽賢曰,臣亦不欲仰請照律。命均曰,旣犯死罪,律則無可論而得,其情則可哀,此與他罪人有異,其罪容有可恕之端矣。壽賢曰,苽印與鐵印有異。上曰,我國豈有以鐵造印者耶?大明典,亦與此有異矣。有龜曰,官穀偸出,豈曰無罪,而其情則可恕,惟在聖上處分。淳曰,臣等在外庭亦與之相論,諸囚中惟此有可恕之情,惟在聖上特恩容貸而已。乃貞曰,臣意則不然,僞造印信,偸食倉穀,豈可恕乎?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命均曰,未勘處之文案,今有五軸,夕水剌進御後議處否,則分兩日爲之亦好,敢稟。上曰,文案所餘者不多,當觀勢爲之。彦通抱信川罪人田雀金文案而前,讀數斯復起進言曰,臣素有眼病,屢陳乞免之章,而啓覆前未及得遞,不得不黽勉入侍,而日昏眼暗,不能看字,請命左右明燭。上曰,旣有眼病,則燭下看書,亦必難矣。他承旨代讀,可也。景輔入而彦通退,差備官,乃設燭火。上命讀屍帳。讀訖。上曰,石貴擧頭,渠則擧足云,而石貴今已物故,更無可問處,此雖常漢事,而石貴之從往安岳,何也?今若更爲捧招,則必將變辭矣。廷濟曰,雀金失妻,專由於石貴矣。上曰,雖以文案見之,其辭三變矣。壽賢曰,朴靈金、金石貴已死,今無可問處,照律外無他道矣。宗玉曰,石貴乃信川土豪也。石貴已死,故雀金,始乃承服,此甚痛惡,大抵黃海道風俗,類多如此。上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命均進曰,去夜旣失寢睡,今又夜深,待明日更爲考覆,何如?上曰,啓覆,分兩日爲之,亦有前例否?命均曰,有之。上曰,大臣旣已屢陳,且此獄事十二條中,鄭道信事,容有可恕,而其餘皆難免重律,然而不可無審愼之道,餘獄,明日爲之,可也。景輔進曰,然則啓覆,以姑罷書出耶?上曰,唯。景輔乃書曰,啓覆姑罷,明日時刻,以辰正初刻入之事,{{*|榻前下敎}}。上曰,崔德松事,無隱晦處,而同推時,以誣人自服,此實由於監司之抑勒,是乃朴師洙病痛處也。上曰,鄭重萬山訟,大體何如云耶?廷濟曰,臣之子景元,以漢城判官,摘奸山訟而來,故臣亦略聞其槪。上曰,鄭重萬,諉之以祖山而入葬,兩隻所爭,何者爲非耶?命均曰,臣亦聞知,朝臣無非其子孫云矣。壽賢曰,鄭重萬以形勢用山云。上曰,十步之內,用二墳,此豈理耶?且鄭重萬,本不能養山云。景輔進曰,近來朝報,全沒擧條,日昨朴文秀所陳事,亦不出朝報,朝報書寫人收治之意敢告。上曰,依爲之。又曰,出納文書,率多遲滯,此固政院書吏不善擧行之致,而別監亦爲申飭,何如?上曰,當爲申飭。明謙進啓曰,請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挐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瑗啓曰,啓覆罪人私婢明月,旣已承款,更無可論,而其結案中,只以不從敎意爲言,其間情節,猶未詳盡,刑曹當該堂上,難免不察之失,推考警飭,何如?上曰,明月文案,甚多疏漏,儒臣所達是矣,該曹堂上,從重推考。又啓曰,持平李載厚牌不進之後,憲府旣無進參之員,且多窠闕,則政院所當以開政差出,使卽入侍之意,啓稟,而終不擧行,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啓曰,校理吳瑗奏事退去之際,失其坐次,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大臣以下,以次退出,夜已二鼓矣。 ==12月2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溭{{*|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日暈。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啓覆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議定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再啓曰,臣等依下敎,卽與諸御醫商議湯劑繼進當否,則皆以爲補中益氣湯,人蔘減五分,依元方加入,依前加進五貼,宜當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洪昌漢、申思永,竝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啓覆時,憲府無入侍之員,大司憲朴文秀,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洪昌漢、申思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持平洪昌漢、申思永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隷院久無堂上,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決事金後衍,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判決事金後衍牌不進,持平洪昌漢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以不書不得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今十一月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癸丑十二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左參贊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戶曹參判李普爀,左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明翼,洛豐君楙,花原君權喜學,同知趙國彬,刑曹參議李衡佐,工曹參議李承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正言趙明謙,持平申思永,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兪彦通,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時。壽賢進伏曰,昨日終日酬接,夜來聖候,不瑕有損?上曰,眩氣少愈。命均進伏曰,今朝眩氣,亦不發耶?上曰,今朝微有眩氣,而猶減於前矣。命均曰,然則今日啓覆文書,可以卒業耶?上曰,諸御醫以爲如何?命均曰,諸醫皆以爲補中益氣湯加進五貼,爲宜云。上曰,依本方劑入,可也。匡輔進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來到,而狀啓中,以爲全州府城,方欲修築,使判官具聖弼,句管董役,而聖弼,以善賑事,自朝家將有加資之典,若果加資而遞其職,則築城之役,誠爲可慮,加資之典,今姑寢止何如云云。聖弼加資與否,姑未回啓之前,道臣之如是狀請,其在事體,殊甚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曰,都承旨藥院進去,而注書成範錫,亦爲隨往,都承旨入來時,又將隨入矣,敢告。彦通抱甕津罪人崔德松文案而前。上曰,啓覆文書,未有如此案之爲多者矣。上命讀屍帳。又命讀再檢文案曰,金百中之妻,其逃亡,在初檢後耶?廷濟曰,再檢後逃走矣。上命讀三檢結案,又命讀李卜良招辭曰,此事,誰爲監司時耶?廷濟曰,此乃徐宗玉時事也。上曰,李卜良刑推,亦徐宗玉時事耶?廷濟曰,然矣。上曰,九月十八日李卜良刑推時,有黃水之說,甚可怪也。若或腸胃潰裂,則黃水吐出,不足怪也,而此則必是爲德松緩獄之意也。其所遲晩,儘有條理,而李卜良,略有追聞之說,亦必有曲折,渠之自入來之事,亦涉可疑,此是徐宗玉爲監司時啓罷初檢官者耶?廷濟曰,然矣。上又命讀屍帳曰,凡物消瀜之時,此豈獨不腐耶?又命讀三檢官結辭,又命讀四檢屍帳。讀訖。上曰,黑紫色,尙今有之,此亦異事。廷濟曰,色之久而不變,本來然矣。普爀曰,如此不變之色,臣亦見之。上曰,四檢時則時已久矣,必無柔軟之事,且被打而死,則豈有此柔軟耶?上又命讀趙儼爲同推時文案。讀訖。上曰,推檢時,腸子已乾,此等事,古亦有之否?壽賢曰,臣亦曾爲外任,而此事今始見之矣。上曰,秋判所持周尙文文案,上之。仍命秋判讀其文案。讀訖。上曰,此乃營門初招耶?又命讀下款語,至似爲世充、建德報仇之辭。上曰,此則辭意過矣。在魯曰,臣爲監司時,亦已聞知。上曰,此問目非矣。朴師洙有所長,亦有所短,此等處,爲弊矣。予亦以爲,今此承款,殆涉抑勒,以手搏,以足蹴,此其梗槪也。仍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此非常時有欲殺之心也。上曰,此毆殺也。昨日趙明謙,以金海發事爲是,然則此亦是耶?壽賢曰,此非德松事,乃毛老事也。今雖殺德松,而毛老,亦可以重罪,罪之矣。命均曰,其所究覈此罪人者,甚奇,旣有正律,斷不可容貸。淳曰,雖他人不可搏,況搏其母之甥乎?在魯曰,毛老所爲,有同綱常,必期捉得,而其罪亦不可容貸。瑗曰,盧召史情節甚惡,周尙文所爲,亦極痛惡,雖以李贊萬招,見之,似無疑端矣。上曰,其所上營承款,必有異情矣。壽賢曰,道臣若得違端,例必自斷矣。上曰,不下杖卽服,此甚可疑。仍命書曰,崔德松段,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此獄所由,專由毛老,而以其家饒,行賂䌤縫,幾乎不成,錢可通神,於此可見,其他造意之叵測,亦不可以循例減死而止兺不喩,此不嚴懲,國之三尺,惟將施於貧殘無告之民,毛老,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定配。噫,三綱之中,夫妻在焉,豈可以嫁之遠近而親疎哉?見人殺死,雖他人,其將驚心慘目,爲其妻而視若尋常,發告新反已死之其夫,聽誘湯潑,是可忍也,何事不做?此等無倫凶慘之類,若不繩以重律,何以勵末世?其令本道,各別機捕啓聞,而此等世道,敎誘湯潑,用意叵測,而以渠之不服,只數次刑訊而放送者,失之太緩,營吏周尙文,亦令本道嚴刑遠配爲良如敎。上又命書曰,法豈低仰,而近來京外律官,惟意輕重,重者反輕,輕者反重,此予所以尋常痛駭者也。黃海道律官張瀷,則不貪百金,告官成獄,末世稀有,宜有激勵他人之道,其令該曹論賞。命均進曰,朝水剌進御後,更爲入侍,何如?敢稟。上曰,唯。上曰,禮判、刑判亦來云,更入時同爲入侍,可也。景輔進曰,臺官竝爲不進,敢告。上曰,臺諫雖有難安情勢,入參啓覆後引嫌,道理當然,都憲之再牌不進,尤無義意,雖一日三牌,牌招使之入參,可也。彦通進啓曰,筵席奏事,事體嚴重,而大臣奏達未畢,諸臣有勦說者,又僉議時,當爲以次陳達,而亦有失次紛紜之弊,臣方前奏推案,故未詳其爲誰某,未得指名,請推申飭,何如?上曰,此與他筵有異,事甚未安,竝推考。匡輔曰,刑參,以雜科試官出牌,入侍事,將何以爲之耶?上曰,然矣。今日若未及開場,則入侍,否則只令禮參入侍,可也。明謙進曰,承宣請推,當爲指摘以達,而混同請推,臺臣元無帶推而行公者,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領相奏陳時,有誰迭言者,故有竝推之命,而今此引嫌,過矣,勿辭,亦勿退待。上命彦通書曰,殺獄事體重大,故同推考覆,三覆慮囚,雖道臣親問之時,其所問目,不宜抑勒,而今者黃海監司朴師洙,親問崔德松,遲晩取招問目中,子當正犯,以活父命等說,未免抑勒,亦非對其子而問目者。且關後弊,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大臣以下,以次退出。上命諸臣更入。匡輔進曰,新除授大司成宋眞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學敎授亦連爲催促耶?上曰,明日,前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上曰,明日開政事,分付。匡輔曰,明日大提學圈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三公六卿,齊會後,乃爲圈點,明日大臣及政府西壁、六卿、判尹,待開門依例命招圈點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尙賓抱平壤罪人金龍治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李春成招辭。上曰,初檢之辭,與覆檢之辭,相違矣。又命廷濟,讀其初、三檢相違處文案。上曰,此甚糢糊,一曰舌縮,一曰舌出,其所相左如許。且渠初招,有云與呂連奪衣,而末乃諱之。廷濟曰,宋眞明亦言此獄無疑云。上曰,奪衣之人,其所搏擊,必尤重矣。壽賢曰,此事,其時道臣,必詳知之矣。上命讀李春城招辭。上曰,或云吐出非飯非淸之水一椀,或云吐黃水,亦甚可疑。上又命讀朴召史招辭。上曰,此則渠必不能目見,而以臆度對也。又命讀結案。上曰,三人中,必有尤爲重打之人,而其中重打者,莫知其誰某也。且以朴云得事見之,外方獄體之疎闊,可知,今此文案中,龍治則獨爲遲晩,而自云踢脅云中,呂連則不爲遲晩,而只云打腮,何以別其首犯耶?命均曰,三人,雖不可盡殺,龍治則不可得生矣。上曰,執杖者與使之打者,其罪孰重?壽賢曰,使之打者,罪尤重矣。若論其三人之罪,則龍治,似爲尤重矣。上曰,以足踢脅之說,似有飾詐之跡矣。廷濟曰,臣亦疑此獄,問于宋眞明,則眞明亦曰,龍治爲首矣。在魯曰,龍治,旣知此獄之必成,而猶且承服,其爲正犯,於此可知。上曰,方其鬪鬨時,豈有長幼尊卑之體耶?有龜曰,龍治,乃獄使令,則此與平民有異,豈不識獄體耶?其不冤,可知於此矣。明謙曰,龍治有大段違格,其如所牢,諱於初招者,難掩其情跡矣。上曰,趙明謙所陳,是矣。仍命書曰,姑待三覆,更議處之。匡輔抱海州罪人柳泰明文案而前,俯而讀之。上曰,其女,何以知柳泰明、柳鳳眞耶?此則渠必未諳律文而承服矣,觀其招辭,自知和奸非死罪,故有此直招。且其和奸之際,鳳儀事,亦甚殊常。讀至毛段唐只之語。上曰,此乃獄事肯綮處也。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和奸旣甚明白,我國之法,士族則和奸者,論以死罪,渠豈可得生乎?淳曰,旣是士族和奸,則用律宜矣。上曰,柳泰明,旣無可論,而鳳儀事,亦何如?壽賢曰,鳳儀,已竄配矣。上曰,泰明所爲無狀,避而逃走者,再令若以和奸律處絞,則其居間者,亦豈可置而不論耶?仍命書曰,泰明段,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爲乎矣。鳳儀,雖忍杖不服,以文案觀之,不可循例定配而止,邊遠定配。景輔抱定平罪人李贊進文案而前。上命讀屍帳,又命讀監司親問文案。上曰,以屍帳文案見之,旣曰,以黑毛笠遮面,又曰,持煙竹而俯死,屍帳中此言已極殊常。且此文案中,尤有可異者,一番打下,何以致死耶?壽賢曰,此與鬪毆殺,有異,此則有欲殺之心矣。上問僉議,何如?壽賢曰,旣自承服,宜用加功律。有龜曰,松枝亦有大小,旣以此打殺,則豈不用加功律耶?在魯引肅廟朝時事以陳之。廷濟曰,元犯旣死,仙色亦物故,用法之外,更無他道。上命書曰,殺獄,非施治盜刑者,而李贊進文案中,輕施足杖,其所初檢,亦爲殊常,其時府使,從重推考。又命書曰,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贖,其所審愼,非刑而何?卿於到任本道後,發疑獄而快得其眞,其他文案,亦多詳備,予甚嘉之,而亦於卿,有勉勵者,何一人之聰明有限,智者之慮,亦有其失。今此朴云得等招辭,雖若是分明,如或恃其所詳,偏主己意,豈不知鳳徵,爲云得乎?且外方殺獄同推,極爲虛疎,卿之銳意親問,可得飭勵之道,而同推考覆,法典所載,以其親問時承款,直行考覆而無持難,則事雖快焉,隳金石之法,啓後日之弊源,莫大於此,此予所以取卿所長,戒卿所短者也。故玆下諭,卿須着念事,下諭黃海監司朴師洙。廷濟進伏曰,臣有慨然者,敢達,啓覆,何等重大,自前未有兩司、秋官或不備之啓覆,而今者刑曹參判,雜科進去,不爲入參,事甚未安矣。上曰,秋判所陳,是矣。雜科雖退行,而刑官則當爲備員矣。思永進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上曰,勿煩。仍命此下啓辭,只擧結語,可也。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罪人高萬齡、二梅放送之命,更令移囚金吾,各別究問。上曰,勿煩。思永復起曰,此事,臣於問郞時,亦已稔知,此雖落空於本事,而臺啓未準請之前,金吾,不可放送,一番明覈,斷不可已也。上曰,初啓已諭,而若是相持,滯囚可慮,依啓。明謙進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上曰,律名誤傳矣。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明謙復起曰,今於逆坦啓辭奏達之際,自上雖勅令只擧律名,而臣則自有所見,敢改啓辭。蓋自湖南掛書之變出,而尙未斯得者,亶由於治逆之不嚴,至如海正、夏宅之尤宜允從者,亦不俯許,臣實慨然。上曰,然則今可以設鞫耶?若以此啓,爲尤宜允從,則其餘他啓,皆不可從耶?可謂失言。蓋明謙爲人,質實而猶爲浮,故傳啓之際,欲誦傳,乃有此誤傳律名矣。明謙又啓曰,請新除授司諫崔命相,時在京畿果川地,正言李錫杓,時在忠淸道鎭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今此陳啓,實循一國之公議,罔非輿情之所激,而殿下,一向靳允,臺臣謄傳故紙,故臣不勝抑鬱,敢有準請乃已之啓,其中有情節彰露,而不得一番嚴訊者,則如此等啓,尤不可不急速允從者,而致勤聖敎,已爲惶蹙之端,又有誤傳律名之失,以此以彼,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景輔曰,正言趙明謙,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瑗進曰,以正言之誤傳律名,謂之失言,上敎則誠是矣,而每以勿煩二字,爲例題,臣實慨然。得和進曰,臺啓事體重大,傳啓之際,雖誤傳律名,畢啓之後,自當引避,而未畢啓之前,都承旨李春躋,以避嫌之意,輕gg徑g先發說,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匡輔進曰,禁推玉堂公事,入啓,今已屢日,而尙不下,敢稟。上曰,此非予忘之也。匡輔曰,臣雖愚迷,聖意所在,非不妄度,而三儒臣之冷獄滯囚,已至多日,故如是,仰達矣。上曰,古語云,君命召,不竢駕而行,今者儒臣之違牌,則不非,而凍獄之滯囚,則可念耶?承旨所達,非矣,推考,可也。淳曰,前前大提學牌招事,命下,而前大提學李德壽,所當先爲牌招矣。上曰,松留,其可牌招耶?淳曰,松留,本不以外職待之矣。上曰,事體不然,卿之思,過矣。文衡薦望事,明日擧行,可也。大臣以下,以次退出。 ==12月3日== 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執義趙明澤,持平申思永呈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洪昌漢未肅拜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引避退待,已至經宿,除在外外,獻納閔珽,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閔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以大提學圈點事,前前大提學尹淳出牌矣。違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文衡圈點時,不可無主薦之人,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成宋眞明,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以大提學圈點事,纔已違牌,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以大提學圈點事,政府西壁及六卿判尹,出牌矣。吏曹判書金在魯,禮曹判書申思喆,刑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判書金取魯,右參贊趙尙絅,判尹張鵬翼,竝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圈點命下之後,將不得備員擧行,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匡輔啓曰,前前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召對同爲入侍。 ○賓廳啓曰,前前大提學尹淳入侍退出之後,不爲薦望,直自出去,旣承榻前下敎,而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涉未安,請尹淳,從重推考,今日不得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判決事金後衍,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李光溭改差,代以許鈺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bb右b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江界府使,今當以文官擇差,而擬望之人乏少,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興陽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以沿海地大之邑,荐遭大凶,將成棄邑,道臣啓罷時任縣監,至請除尋常十分揀擇,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吏批,以金鎭商爲大司諫,趙最壽爲江原監司,李行敏爲宗簿正,李廷濟爲濟用提調,趙尙絅爲宗廟提調,趙尙絅爲兼同春秋,徐命彬爲副提學,鄭亨益爲知敦寧,金夏明爲司饔僉正,鄭玉爲兵曹佐郞,申思建爲戶曹正郞,李日躋爲江界府使,白守一爲興陽縣監,趙尙圭爲愍懷墓守衛官,韓德咸爲順懷墓守衛官,邊是重兼養賢奉事單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bb右b承旨李匡輔進。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薛昌垕,本以抱病之人,扶病肅命之後,諸症添劇,實無供職之勢,僉知中樞府事趙錫悌,老病在鄕,末由上來肅謝,俱爲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以李世澄同知單付,咸弘績、沈若淳、鄭義山僉知單付,以鄭壽松爲都摠管,申德夏爲副摠管,金希魯爲五衛將,閔應洙爲同知,金養正爲都摠經歷,金聖運爲僉知,權{{!|𢢜|⿰忄業}}副司直單付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盛澤手本,則保放罪人李日馨,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卽接明年燔造郞廳所報,則磁器燔造之法,隨其樹木茂盛處,移來移去,自是前例,而數十年來,柴山濯濯,無一木可斫處,不得已辛丑年,移設燔所於牛川江邊,一以爲貿木,一以爲收稅燔器之計,而來此之後,因釜基之不好,燔事不順,每年進上,僅僅封進矣。今年終至於闕封之境,此乃前古所無之事,明年則移占他處之外,更無奈何,廣覓移占處,則時燔所不遠之地,有釜基可合處,急急移設,俾得無弊,燔器進上之地事,累百燔民,一齊呼訴,民情到此,不可抑遏,敢此枚報云。移設一事,旣是燔民之苦役,而渠等所願若此,燔造郞廳,給馬發送,移占處基址,摘奸後更爲稟處,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狀啓,李興萬名字,誤以李次興疊書,惶恐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尙賓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左參贊尹淳,旣無可引之嫌,徑出,且涉未安矣。雖重臣辭疏,豈可捧入乎? ○江華留守李匡德疏曰,伏以臣,向叨銓地,旋得恩罷,退歸舊廬,父子相對,感祝聖恩,河海莫量,意或其區區寸諒,已入於尊穹之俯監矣。乃於日昨,忽承恩旨,擢臣以貳卿之秩,畀臣以居留之任,聞命以來,五內若崩,神魂盡蕩矣。貳卿之秩,尊於舊班,居留之任,重於宿趼,以其卑且輕而向也猶不敢受,尊且重而今也忽焉受之,在臣固無是理,抑在朝廷之體,已知輕卑之不敢受,而復以尊重者而强與之,臣竊不識廟堂之意,何居也。尊卑輕重之姑且勿論,臣數年以來,區區自靖之義,庶幾可以蒙同朝之諒,受聖上之憐,而非常之命,猶復迫至,此無乃臣身命不平,厄數將至,又將如戊申陞秩之後耶?驚駭之不足,不勝其憂危,憂危之不足,忽至於涕淚之無從,臣非木石,粗具心腸,豈不知天地恩渥?不可以不報,積年偃蹇,又非臣子之分義也。惟此一段悲苦之衷臆,終始有强抑不得者,輒復不避瀆撓,仰首哀鳴,伏乞天地父母,細賜監諒焉。嗚呼,臣本非薄功名而不欲者,實欲策勵駑鈍,少效當世之用。況又早與一二同志之臣,侍殿下於東宮,天地之大,雖非管蠡可測,而聰明天縱之聖,實不能無心醉而誠服,堯、舜太平,朝夕可睹,忽不自知其身之不肖,癡心妄想,疑或可以乘籍風雲,攀附揚名。若夫中道狼狽,讒口橫生,身名汚辱,蹤跡畸危如今日者,此豈臣夢寐所期者哉?自古爲人臣而遭罔極之誣者,或因交親之連染,或因形跡之疑似,是數者,臣皆無之,半世閉門,口不及時事,所願爲堯、舜之治者,惟吾君,而所願爲堯、舜之民者,惟吾君之民耳。不審此心,何負於黨人也耶?禍福殃慶,皆非臣之所恤,惟是受性狷躁,實不能容消惡言,每一惡言之來,肝腑輒裂,今此遁逃深伏者,實無他腸,只欲惡言之不聞而已,蓋臣出身未久,本不齒數,不幸丁戊之間,因緣事會,寵擢光爀,自是而有亮臣之疏焉,琢之變書焉。不數年而相踵,然自辛亥退歸之後,于今三年,尙未有人,復以惡言相加者,而回視同時待命之諸臣,則其間橫逆,非止一二,朝廷爲之屢哄,臣於是益悟向之見惡者,非惡臣身也,實惡臣之進取榮寵也。然則所被誣者,亦進取榮寵也。若其身則似未嘗見誣,臣是以尤知,進則必獲於凶誣,退則當免於惡言,恩榮位秩,莫非招讒之階,而田廬荒野,自有辨謗之地,抑臣又聞之,古人辨謗者,以爲以言辨,不若以身辨,辨之以言者,爭愈疾而詬益甚,辨之以身者,行冞彰而謗自止,何則?我曰是,彼曰非,是非鬨然,人孰能辨之?若使退而自修,終能得爲淸忠知廉恥之人,則世豈有淸忠知廉恥,而爲不道者乎?誣之虛實,誣者之賢邪,千百世以下,必有能爲之代辨者,臣又何憂?臣是以,自初至今,於見誣者,實未暇費氣爭辨,而所懼者,惟恐或得罪於君子,而不幸實讒者之口耳。是以,於進退辭受廉恥義利之際,尤不敢不盡心焉。伏惟聖明,臨御以來,仁恕爲治,環東土數千里,匹夫匹婦之賤,各獲其志,咸得其所,草木昆蟲,肖翹蝡動之物,莫不涵濡於雨露之澤,鼓舞於生成之化,臣雖無狀,亦一造化中物,獨使之情不得暴,志不得遂,亦豈非仁天之一憾耶?臣今日之言,皆出肝血,一字半辭,實無矯飾。伏乞聖上,悲之哀之,憐之惜之,收臣爵秩,放臣田野,使臣終始獲免於惡言之復來,無使讒臣者,得實其言,是臣日夜泣血瞻祝之願也。臣於月前,治此疏付之縣道,意外見格於喉司,旋自本道,又以病重實狀馳聞,而又爲喉司之退送,臣情不得達,病不得聞,進退無地,徘徊抑鬱,此際所患宿症,又復遇寒觸感,一倍添重,頑痰橫亘半身,自背引胸,連肩通臂,痛如亂刺,呼吸不通,俯仰皆難,非不知分義所在,當卽竭蹶入城,恭請處分,而病情危劇,末由運動,數昨,始艱得擔舁,來伏私次,而稽延偃慢之罪,萬死難逃,敢此附陳實狀,仰請嚴勘,更伏乞亟命有司,又治臣積日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於頃日晝講時,詣閤門外,適伏聞春曹草記,有陶山書院致祭時,遣近侍之請,其時承旨,顧謂臣等曰,此無前例,若以儒臣差遣,則將自吏曹啓下耶?抑或本館稟定耶?臣私竊以爲,祭官差定,雖非己之所知,但該曹,不知曲折,直以些少行公中人啓下,則當此晝講召對鎭日開筵之時,必多苟簡,顧今引嫌不出之人,尙多,就其中差遣之意,稟旨後使之擧行,事甚便宜,故果於前席,略以此仰達,伊日說話,伏想聖明,必記有之矣。蓋臣之所達之意,不在於祭官差定,只由於行公者之不宜遠出而已。不意日昨判義禁金東弼之入對也,不究臣之本意,乃以一祭官差送,本非上煩天聽,或謂之失體,或謂之未安,以當初陳達之人,宜請推考,而置而不論,承宣之臣,替被臣罰,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毋論本事之翻傳與否,若令重臣,直請臣之推考,則帶推行公,例也。臣何必强爲之辨,而移乙之責,至及於承宣,則是使臣身,尙在置而不論之中,而未勘之罰,固自存也。臣何敢諉之於事之微瑣,而晏然復據於職次乎?伏乞聖慈,諒臣忱悃,亟遞臣職名,因治其瀆擾之罪,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方竢勘之不暇,而適有區區愚見,今不可遽然復登於前席,故敢此冒陳焉。鞫廳都事之發捕罪囚,何等嚴祕,而時囚罪人李㢸,以都事奉命之行,不由本郡,徑到罪囚之家,相與款語,潛泄獄情,羅卒,以事體責之,然後始爲捉來,其爲情狀,萬萬切痛,試以其供辭觀之,半吐半呑,有難自掩,渠之隱情之發覺現告者,初旣由於帶去羅卒之納招,則到今自明之辭,欲令羅卒,歸之於迷劣儱侗者,自不覺其言之窘遁,顧今跟捕未究竟之日,此若緩治,實有關於後弊無窮,其在嚴獄體之道,決不可以循例拿處而止,請令王府,嚴鞫得情,以定其罪,斷不可已也。又況金吾郞之當初分遣也,㢸以越次之人,自請行甚力,闕中公會,目睹而傳說者多,此固極涉可疑,而及見罪囚,致有宣泄之擧,首尾情跡,昭不可諱,以此添入問目,實合事宜,伏惟聖明,竝加裁處焉。次對之必令兩司入參者,意有所在,伏況啓覆入侍,則與尋常次對,尤爲較重,日昨兩司,紛紜違牌,致令莫重朝儀,不得備員,事之寒心,孰甚於此?每當臨急變通之時,通擬三司,不爲不多,銓曹不能以無故行公之人,見差,纔令變通,又復違慢,烏在其臨急變通之意也?臣謂今後則警飭銓官,審量擧擬,俾無如前苟簡之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癸丑十二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柳萬樞,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前前大提學尹淳,同爲入侍時。淳進曰,昨日以文衡薦望事,略陳其不敢當之意,而退出後,取考古事,則國朝三百年來,文衡薦望之規,頗似翰薦,而尤爲較重,若或前任在罪籍中,則前前任,可以替當,今則前任前前任俱在,而使臣替行,古無此等規例矣。上曰,曾經文衡者,誰某耶?淳曰,李眞望卽其人且開留,朝家元不以外官待之,備局之坐,亦或來參,則其所不以外官待之,於此可見,人皆以臣言爲然矣。近來紀綱不振,雖以科擧言之,或有不能設行於當日,此等事,臣實慨然,而此則旣無古例,且開留,今日若命上來,則明日當到,臣何可替當耶?前日臣藝文提學之任,亦旣以規例許遞,今此四過之前前任,何可必使違例替當耶?上曰,何以謂之四過?淳曰,臣之後豐陵,豐陵之後李眞望,李眞望之後李德壽,合而爲四也。今日臣欲趁早入來,而連日親臨慮囚之餘,早來請對,有所不敢,今始來告矣。上曰,大臣皆已來會否?命注書出傳入侍之意。萬樞出而引三大臣偕入。領議政沈壽賢進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左議政徐命均進曰,連日酬接之餘,聖候不瑕有損?上曰,今日眩氣少減矣。又曰,湯劑,今日亦爲進御乎?丸劑加劑以入之意,敢稟。上曰,依爲之。上曰,左參贊之言,予已聞之,謂無古行之例,必欲招李德壽矣。壽賢曰,左相,謂有家庭已行之規例云矣。上謂左相曰,先卿爲文衡時,有此等事耶?前例告之,可也。命均曰,其時前大提學在外,臣父亦在原任,故李畬,以前前任,乃主薦望,今尹淳所謂李德壽非外任之言,誠不成說矣。李德壽,今若在內,則尹淳之如是爭執,恐或無妨,而大臣重臣,今皆來會,文衡薦望,此時若不得爲之,則豈有如許道理耶?尹淳,元無情勢之難安,而只欲守區區規例,其所執,誠可謂曲矣。左議政金興慶曰,臣則以尹淳請對,謂非矣。凡所請對,倘非係關於君德廟謨等事,則不可敢請,而今淳,乃以私煩請,豈有如許事體耶?淳曰,左相所達家庭之言,亦不襯合,古相臣李畬,雖有薦望之事,而與此事有異,一時薦望之事,臣豈可固執,而但古例,今不可廢,故敢達。上曰,左相之引先卿事奏達之言,正與此相符,開留,便同外職,雖使上來,必不自當,且爲此事,使之上來,亦傷事體,今此薦望,卿必當之。淳曰,開留,與內職無異,而大臣奏達之言如此,臣何敢更煩?惟當退而待罪矣。上曰,松都與沁都,當可謂之衙門矣。淳曰,大臣,雖以開留爲外職,而提學公事,李德壽,見方自爲之,今豈可不待德壽之言,而臣自替行耶?上曰,此則不然,卿之所欲守者,不過規例,而以圈點事,招在外之開留,其於事體何?卿之所辭,過矣,退而行薦,可也。上曰,連日以覆檢事,未能暇及於引見,有何所陳事耶?壽賢曰,災邑流亡逃故,修整事甚急,三南尤甚,而備局無主管之人,今若別定一二人,使之專責軍役,恐爲得宜。諸大臣皆以爲,尹淳、金在魯,可以稱其任矣。上曰,善。壽賢曰,然則使此二人,軍役句管堂上差下耶?上曰,依爲之。壽賢曰,還上事,尤爲悶急,上年亦於臈月停捧矣。上曰,今幾何而歲盡乎?壽賢曰,折半事,雖未申飭,而姑不出停捧之令者,蓋欲使各其邑,必捧其可捧者故耳。命均曰,上年亦以停捧令早出之故,未能盡捧,今年則停捧令,姑止之,何如?上曰,民事甚悶,當年條,今旣盡捧耶?上年則當年條,亦爲停捧耶?大凡停捧,例於何時爲之耶?興慶曰,歲後例爲停捧矣。壽賢曰,必待其磨勘文書上來後,處之爲宜。上曰,京畿則當年條,亦難盡捧,姑將觀勢爲之。淳進曰,大臣所達,雖旣如許,而翰薦,亦有規例,則文衡薦望,臣豈可創開無前之規,而妄自替當耶?上曰,事體不然,大臣之言,旣擧前例,而尹淳,堅執不回,殊甚未安,從重推考。命均曰,淳於榻前,旣如是爭執,退而薦望之事,其豈可肯從臣言耶?上曰,予旣以事理不然之意,言之矣。三大臣及淳,退出。瑗讀《國朝寶鑑》,自世宗七年,止珍玩之物無所好。上命下番讀之。得和讀自咸吉道河敬復,止上謙讓不允。上命承旨讀之。景輔讀自十一年,止以盡友于之道。上命注書讀之。萬樞讀自敎曰刑者,止朝祭之樂始備。上命翰林讀之。鼎輔讀自奉安位版,止庶臻於變之風。上命下番讀之。履儉讀自召黃喜、孟思誠,止以示老老之仁。上命注書,出問文衡圈點爲不爲。萬樞還奏曰,問于大臣,則以爲尹淳退出後,直自出去,不爲薦望,以此意,今方論啓請推云矣。瑗曰,首板傳敎,可見好生之盛德,而卷中恤刑愼獄之敎,殆比歲有之,欽恤之念,溢於言表,誠後嗣王,所宜服膺處也。景輔曰,京獄輕囚放釋,每歲爲之,而今則尙未擧行,敢告。上曰,予當下敎矣。得和曰,大凡人君,必欲聞逆耳之言而後,言路乃開,而近日言路之不開,甚矣。景輔曰,世宗朝文治之盛,何如?黃喜,亦何等相臣耶?今之任言責者,則擧昧官師相規之義,雖於折受等事,容或有言之者,而至如一守令之失,亦不敢論劾,今日風節,可謂蔑如矣。大扺,風節有二,而爲朋黨立節,亦其一也。此等風節,斷不可崇奬,今日臺諫,無逆耳之言者,此實蕩平之致也。上曰,十九日下敎之後,諸臣猶不變前習,是諸臣不信,不信者,非我臣也。臣擇君三字,亦其時下敎中語,而近日朋黨之弊,猶痼矣。景輔曰,世豈有以蕩平爲非者,而今日蕩平,有其效,亦有其害,今日朝廷,殆無臺臣矣。瑗曰,言路一節,臣前後縷縷陳白,而蓋蕩平,自是王道,豈曰不可?但今之蕩平,非洪範無偏無黨之道,不稽義理,惟以䌤縫gg彌縫g爲事,無是無非,無可無否,不揣其本,欲齊其末,論罪則必竝擧,用人則必互對,專以私意計較安排,如此而豈能去偏黨而服人心乎?必須建皇極,然後可以致蕩平之治,皇極非他道,只是義理之極盡處,豈有如今日混圇䌤縫gg彌縫g,而可以建皇極致蕩平乎?景輔曰,殿下今日之治,臣則以爲,心王而跡伯也。上曰,承宣之言,切矣。皇極之道,予雖不能行,而十九下敎,似無媿於孔子所謂擧直措枉之道也。瑗曰,擧直措諸枉,則民心服,擧枉措諸直,則民不服,枉直之辨,必深究義理,然後可以精察。得和曰,蕩平之道,紀綱爲先,而雖以啓覆時言之,大司憲朴文秀,違牌至三,而殿下猶加恩禮,今日紀綱,可謂立乎?上曰,予之用人,必欲由淺入深,所以有小者略之之事耳。景輔曰,齊桓任管仲而伯,如使齊桓得任,如周公之人,則豈不做唐、虞之治耶?然則今日朝廷,若得其人,亦何患不做王道耶?瑗曰,世宗下敎,以大臣無挽裾切諫者爲慨矣,良弼之責,在於大臣,而近來大臣,殊無繩愆弼違之風,此殿下自反處,而亦宜勉勵大臣,俾盡匡弼之職矣。上曰,今日大臣,殊無古大臣之風,此意,亦將飭勵大臣。瑗曰,管仲事,承宣亦已陳達,而立紀綱之道,惟在得人而已。上曰,柑製入格試券中,有忠豈忘於進退之句,予甚嘉之,此誠反隅處也。景輔曰,鄭蘊之節義,何如?朴泰輔之樹立,何如?此等伏節死義之士,恐難復見於臨難之日也。上曰,朴堧,何許人,而今有其子孫否?景輔曰,臣亦未知爲某之祖先,而蓋亦應時出之人也。得和曰,昨年已是大凶,今年雖曰稍勝,而猶不能免凶,還上停捧之令,宜可下也。又曰,世宗朝下敎戒酒之意,甚盛,宜今日有遵行之道矣。上曰,戒酒之令,豈可逐年下耶?然而禁令,必有解弛之弊。仍命景輔書曰,昨年冬末,已下戒酒之文,而當此紀綱,不無解弛之弊,今因文義,尤有所感。噫,傷人害人,無過酒色,酒之流害,尤有甚焉。此聖祖所以擧往牒之鑑戒,而眷眷訓于臣庶者也。歲將暮矣,來春不遠,其令有司之臣,將此前諭,另飭中外。又命書曰,輕囚放釋,隆寒例命,小寒已過,該掌承旨,明朝馳往典獄,輕囚放釋,而今因文義,深有感焉,其時下敎秋曹者,至矣盡矣。予何敢更諭?咨爾承宣,謄此敎勅該曹,囹圄之淨掃,囚人之凍餒者,審察以聞。書畢。上曰,聖祖之命罷掌鼓者之職,蓋慮下情之或未上達也。今講《寶鑑》,心竊感焉,近日擊鼓者間,雖有猥屑之事,而守門者,或不無謂之闌入,而驅而逐之之弊,遐方抱冤之類,何以伸訴耶?景輔曰,門卒及近仗軍士,例皆受賂後,始許入,故貧殘之民,則無由擊鼓矣。得和曰,不但軍卒,兵曹書吏輩,皆受賂而許入矣。上曰,事甚駭然,其令該曹,各別申飭,可也。景輔曰,臣因文義,敢此仰達矣。孝者,百行之源,祖宗朝所以敦尙表奬者,如此,而近來中外之以孝褒聞者,或不無過實之事,故有難輒施恩典,而以臣所聞而詳知者,故正言鄭光殷,去冬喪其父,將其母移寓江村,其母患癘頻危,光殷再次斷指,得延數十日之命,及其不救,光殷身方繼痛,指瘡亦重,不能起而强啖飯,自力克盡送終之節,成服日,仍大叫而絶,可謂死於孝矣。曾經侍從之人,與凡庶有間,而孝行如是表著,旌表之典,雖不敢仰請,而有不可泯沒者,故敢達。上曰,其事可嘉,令該曹考例褒奬。得和曰,昨日承宣,以禁推玉堂事,陳達,旣有特推之命,今日小臣,又陳牌不進之弊,則如是仰達,極爲惶悚,而尹心衡,則纔經草土,初有除命,未能一番陳疏,其所違召,不是異事,韓顯謩,則有衆所共知之實病,當此輕囚放釋之日,宜有處分,故敢達。上曰,尹心衡雖是服闋後初除,何必違牌?至於韓顯謩之病,亦甚支離,而儒臣旣以立紀綱爲勉,反有如許陳達,此所以紀綱之不立也。玉堂禁推人員,竝付過放送,而修撰尹得和,推考,可也。 ==12月4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啓曰,正言趙明謙,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閔珽,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以統制使狀啓,進上初等生靑魚腐傷改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本府前渭源郡守gg渭原郡守g李景喆議啓,毛前倉,旣在江界地方,則地方內官穀,彼人,掠去而終不能覺察,其在重邊禁之道,當該地方官,不可不從重科罪,以懲後日,令本道行査狀聞後,稟處事,允下矣。該道狀聞中,旣以前府使李行儉,馳啓現告,李行儉,拿問處之,何如?傳曰,允。 ==12月5日== 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李春躋啓曰,卽者下番翰林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上番翰林李鼎輔,又以墜落館規,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皆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李鼎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依允。 ○李匡輔啓曰,翰林上下番徑出,故兼春秋差出事。入啓,蒙允矣。分付吏曹,則以兵曹入直郞廳望單子,書呈,而以兼春秋入直,則兵曹入直。又將變通於省記,故以無故人改望來呈之意,縷縷申飭以送,屢度催促,終不來呈,門限已過,省記不得不書塡空字,微稟以入,兼春秋至於留門入來,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該吏,自本院囚治,而吏曹當該堂上,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明日再覆時,刑曹堂上不可不備員,開政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兼春秋,近甚苟簡,判校李檥受由在外,兵曹兼春秋未差。禮曹兼春秋洪曙,與左副承旨洪尙賓相避,洪曙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與兵曹兼春秋,一體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宗延、朴致文單付。 ○洪景輔,書啓,臣親承前席欽恤之聖敎,今朝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罪囚,則承傳罪人三十四名,刑曹罪人五十六名,咀呪罪人七名,來關罪人二十五名,各司罪人八名內,崔永輝段,無面米徵出事也。朴好徵、金大載、朴順弼等段,船稅錢徵出事也。金厚明段,他矣錢文取用後,逃避不現事也。京主人卞是貴段,燔造之需,中間偸食事也。沙工私奴貴男、崔貴金等段,士夫家穀物,假托致敗偸食事也。吏曹庫直金守郁段,使令朔布,中間偸食事也。高時亨正妻李召史、朴胄漢正妻鄭召史等段,貢物年條放賣還退後,價錢終不還給事也。天安色吏吳聖泰段,西學所納貢錢,偸食不納事也。朴召史段,其夫金世澄,騎兵布偸食逃走事也。格軍鄭再尙段,偸食役價米,徵納間囚禁事也。金時同私婢四分等段,私屠發賣事也。卞善得母李召史段,其子落訟後,隱避不現事也。刑吏金兌起正妻李召史、使令吳唜金次知玉貞等段,其矣夫,身爲刑吏,應囚之人,不爲捉來事也。朴命徵、永梅等段,別肉被捉事也。臨陂京主人姜尙渭正妻全召史段,其矣夫,敦寧府所納稅錢,偸食不納事也。典僕崔雲瑞正妻白召史,其矣夫,忠勳府所納稅錢,偸食不納事也。申墨石正妻順分段,其矣夫,他矣朔下,中間偸食事也。足今段,別肉贖錢,中間偸食事也。以上罪人二十五名,罪名,俱不大段,故臣,仰體聖意,竝卽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囹圄之內,不至於大段汚穢,而另加淨掃之意,申飭本署官員,罪囚之凍餒者,一一審察,則年久滯囚之類,所見矜慘,而其中九名,尤甚凍餒,似當有別樣顧恤之擧,且聞獄官之言,則一月之內,死亡之數,或至二三云。朝家之設置月令,意非偶然,使之各別療治,而近因秋曹首堂之久不行公,罪囚之多,至於過百,此後則逐日開坐,劃卽斷決,俾無滯獄之意,申飭該曹典獄,囚徒外,各衙門拘留罪人,則亦爲分付各衙門,斯速放送,何如?傳曰,依啓。各別嚴飭療治,而凍餒尤甚者,則令該廳顧恤,另飭該曹,無故日逐日開坐,俾無積滯之弊。 ○又啓曰,刑曹參判,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事,允下,而參判李眞淳入省記,都摠府入直,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申思永啓曰,引嫌而退,致勤筵敎,雖匪可嫌,誤傳律名,有欠詳審,請正言趙明謙遞差。答曰,依啓。 ==12月6日== 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萬樞{{*|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刑曹參判再覆坐起事,本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除陳疏入啓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校理尹心衡,副修撰鄭亨復,帶職蒙宥,校理趙尙命,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修撰鄭亨復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以備邊司言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其在事體,已極未安,重地曠務,尤涉可慮,卽爲牌招,使之趁速辭朝,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三日召對入侍時,因承宣陳達,故正言鄭光殷,令該曹考例褒奬事,命下矣。自前孝子之不勝喪自盡者,婦人之自決下從者,皆許旌閭之典,而今此鄭光殷,以曾經侍從之人,去冬,喪其父,將其母移寓江村,其母,患癘頻危,則再次斷指,能延數十日之命,及其不救,强起自力,克盡送終之節,自盡于成服之日,其卓爾之孝,誠極嘉尙。依他例特施旌閭之典,以示褒奬之意,恐爲得宜,而莫重恩典,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旌閭。 ○又以禮曹言啓曰,中宮殿平復慶科文武庭試吉日,旣已推擇,啓下矣。庭試處所,例設於時御所殿庭,而近年以來,每設於春塘臺,科次於仁政殿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不進,承旨李匡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興陽縣監白守一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以前任朔州時江邊犯越人事,今方行査於本道,公體私義,俱難冒赴云。聞其事端不輕,本道,今方狀聞,强令赴任,旋卽被拿而來,則其於官事,萬分可慮,道臣,旣以給馬星夜下送,爲請,亦難等待其結末,興陽縣監白守一,依例罷黜,其代,未準朔禁軍將竝擬,口傳差出,明日內給馬發送,何如?傳曰,允。以申晩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金徵慶爲監察,鄭亨益爲知義禁,鄭觀河爲永禧殿令,趙重稷爲典籍,鄭壽松爲寧邊府使。 ○兵批,判書尹游,禁軍祿試射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承旨洪尙賓進,以魚有龍僉知單付,趙明謙副司果單付。 ○吏曹口傳政事,以沈瑎爲興陽縣監。 ○事變假注書許鈺在外,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瀷,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大興前前郡守趙隆、張以綱等,依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隆,旣已身故云,勿論,張以綱,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啓辭內,江界前府使李行儉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李行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原初三十年潔已自靖之言,禍心已萌,而逆賊獜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也。且其女壻三人,皆入賊招,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重經,又出於逆招,其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猝然暴死,其自怯自斃,路人之所知也。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自若,王章屈而不伸,輿情久而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新除授大司諫金鎭商,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措辭見上}}。 ○持平申思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大丘判官朴師順,以就商之姪壻,爲賊夢之腹心,卽一世之所共知,當夢賊自海出陸也。躬待候風之所,與之偕還,家在錦城,與其謫所相近,密地往來,情跡綢繆,衆言共喧,萬手均指,見枳仕路,今至屢年,公議未泯,此猶可見,自昨歲以來,初除郞署,闖擬臺職,末乃畀之以嶺南雄邑,物情駭憤,久而愈激,如此之類,不可置諸冠紳之列。請大丘判官朴師順,削去仕版,忠淸監司鄭彦燮,曾莅邊邑,初無可紀之實績,且淺資歷,輕授方岳之重任,物情固已未允,而頃當世胤之遭其父喪也,不顧鞫啓之方張,汲汲狀聞。請其奔赴,已極肆然,至於尹㝚之緊出賊河宜璉之招,情節狼藉,而遽施竄配,輿情憤鬱,則彦燮,亦豈無痛惋之心?而今因赦典,置諸稟秩,不少留難者,抑何意也?其在嚴堤防之道,決不可置而不論。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朴師順事,依啓。{{*|措辭見上}}。 ○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獲侍淸燕之暇,親聆討論之音,愚衷所激,言不知裁,敢以心王跡伯等說,仰效規戒之忱,臣誠狂僭,無所逃罪。伏蒙聖明,嘉其無隱,酬答如響,臣不勝莊誦感激之至,時夜向深,御燭屢跋,未畢所蘊,罷對而出,餘懷耿耿,不能自已,玆敢推演前說,反復而陳之,夫王伯之辨,如苖莠朱紫之不同,心跡之符,如印文喎正之無差,心王則跡王,心伯則跡伯,向臣所謂心王而跡伯者,不幾悖於古人之論,而然臣於殿下本源心術之微,事爲運用之間。竊有所私自隱度,而妄有指議者,故創爲此古人所未道之語,欲贊其善推已發見之端,其心良苦,而其愚亦甚矣。伏惟殿下,痛百年黨痼之弊,慕三代蕩平之治,其欲打破淫朋,偕之大猷之意,眞出於至誠惻怛,實合於天德王道,殿下是心,雖謂之王,未爲過也。第王者之道,無計較,無安排,無係着,無將迎,惟視一箇是與公而已。今殿下則不然,於用人則必欲互對而雙擧,於聽言則必先逆詐而致疑,扶抑有意,而無物各付物之美,處分無定,而有頻復則厲之悔,故雖以十九下敎之明白痛快,昭揭日星,而猶未能孚感衆心,洗滌舊習,循是道也。姑可以調停同異,鎭定一時,而律之以皇建有極,立賢無方之治,則恐未可以輕議也。上之所以導之者如此,故下之所以應之者亦然,廟堂則以䌤縫姑息爲良謀,而無向前擔當之意,銓曹則以排比物色爲善策,而無惟才是擧之實,臺閣則以巧避形跡爲能事,而無官師相規之風,馴致於國事泮渙,人才沈屈,士風委靡,莫可收拾之境,其視一進一退之世,曾未見其大有勝焉,而其弊則殆有甚者,噫,漢唐以後,王道之不復,只坐於時君之無是心耳。今殿下則旣有是心,而其所以用之也。未免出於雜伯之術,玆豈非千古之可慨也耶?噫,世道如水而益下,日月愈邁而不與,今日,卽殿下之盛時,而殿下之所自期而自安者,止於是而已,則臣復何望哉?伏願殿下,益自奮發,以實心而行實政,凡上所陳,計較、安排係着、將迎等種種病痛,一切掃去,使表裏本末,粹然一出於純王之道,則不必區區於蕩平之目,而自底於無黨無偏之域矣。臣雖愚妄,豈敢以心王跡伯之說,復陳於前哉?臣才本空疎,病又沈痼,夙夜之任,非其所堪,而感激恩造,黽勉奔走,恰滿三箇月矣。宿患痰癖之症,遇寒復發,羸瘁益甚,眠食頓減,若不及時調治,則實有廢疾之慮。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憐,亟命鐫遞臣職,以卒生成之澤,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因其餘意,若是眷眷,予用嘉之。大抵,今之所見,雖似混淪,爾觀其效,決不若此,爾勿辭疾察職。 ○李春躋疏曰,伏以喉舌之職,本自不輕,而一院之長,其責尤重,決非藐爾孤踪空疎謭劣者,所可每每僥冒,而除命之下,適在常參之日,他不暇顧,黽勉趨承,兼帶保護之任,連有議藥之節,分義情禮,不敢言私,卯申供劇,洽滿八旬,非但久防賢路之爲可愧,積瘁所祟,百病交作,失今不治,無望從仕。且臣於初覆時,以開政稟旨之事,儘有多少委折,終不容泯默者,蓋變通差臺,祗爲其及時入參,而銓長,以其僚臺之不竝請牌,不得同參,引嫌,而無意赴政,臣旣承催促開政之命,而纔出閤門,知其終無以開政,則入而陳達,勢不亶已,畢竟銓長,至於求對陳請,而參議亦許出參,則銓長之引此爲嫌,初不開政之實狀,可推而知也。臣之陳稟,則只慮兩司之不備,開政之遷就而已。未嘗請參議之出參,而乃反以煩稟,被大僚之請推,臣誠瞿然,久而不釋,以病以情,俱難仍據,而適値齋戒,今始短章號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便調息,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之名位,濫越極矣,風憲隆命,顧何爲而又及臣身哉?臣稟質則愚劣,口氣則荒雜,居官任職,殆若無用,發言行事,亦涉無當,閑司漫局,亦云過分,淸列華貫,本非所期,只幸生逢聖世,得與萬物,咸囿於造化之中,歌詠聖澤,以畢餘生,分願足矣,復有何望?諺曰,友德功臣,臣果偶然從征,倖參勳籍,聖恩,因此而愈隆,臣秩,因此而益高,昨年受錢穀之任,今日爲風憲之長,在臣非不爲至榮,而於國家誠不幸矣。然錢穀之事,則有首堂主管,臣則不過見簿書已勘者而已。辭而不得,則從容圖免,容或可也,而至若風憲之責,則上而匡拂一人,下而綱紀百僚,其地望之峻,職任之重,如非忠直素著,風裁夙稱者,決不可以半刻僥冒矣。如臣之愚劣荒雜,實不近於是職,雖隷賤之流,亦必知之,而未知銓官,何所擇而擧以謬擬,聖上,何所取而加以誤恩?除目之下,聽聞想已駭笑,物議亦必喧騰,其於朝體之不尊,淸路之大淆,何哉?此臣所謂國家之不幸者也。仍竊念自古所謂勳臣,居權要主言議者,小則見罪士類,大則立敗身名,千古覆轍,頂背相望,此趙顯命所以苦口力懇,永辭淸華言議之地者也。記在戊申之秋,臣與顯命,初參勳錄,同登筵席,惟我聖上之至仁盛德,俯軫顯命之微諒,曲遂顯命之至懇,臣在顯命之後,竊自念于心曰,顯命之若是力辭,固賢矣。聖上之快從其請,亦專出於保終始之至恩,臣心於此,自然感激,從傍而陳曰,聖上,旣允顯命之請,於臣,寧有獨不許之理?此若終未蒙一視之恩,則臣實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矣。臣敢以此費聲氣仰聒,則其時聖上,聞臣言而天笑如新矣。臣自其後,每於公朝之會,儕友之坐,必傳伊日之筵話,仍詑不世之恩寵,聞者之莫不感頌,姑置勿論,臣之中心仰恃,其何如哉?而今忽焉置臣於言責之地,臣惝怳驚惑,愕然{{!|𢥠|⿰忄雙}}然,誠莫知其所以也。噫,殿下,自東宮時,任使臣,十年于玆矣。臣之望殿下,有若稚子之於慈父,而殿下之前後曲庇,亦如河海無極,臣常感祝,不知死所,伏況所以保全功臣者,實係從古明王之盛節,又不但爲臣一身之地而已,則今忽畀此萬不堪之任,以之抑其性而災其身,何哉?噫,臣受國恩最厚,而無他才能,涓埃圖報之道,惟在於有懷無隱,故或登筵而奏,或綴疏而陳,自念不如此,則終負臣心故耳。然世道險巇,人心齷齪,睚眦於片言,讐敵於一事,百般拘掣,終不得以盡言,臣方自愧自悚,而傍觀者,猶憂臣之多言矣。念臣旣忝宰列,凡有所懷,略貢一二,自是分內事,而人猶且憂之不已,矧惟臺閣,責任忒重,是非決於口吻,生死判於筆端,朝廷所以敬憚,四方所以肅勵者也。今遽以一勳臣,處之,使淸朝言議之重,乃出於酬功養閑之坊,此何擧也?況臣麤率,不善持盈,萬一於朝政之得失,人物之臧否,或拘偏見,多所噴薄,則許多病敗,其將在於何等地頭乎?一身利害,固不自恤,而國之受病,有不可勝言,此臣所以守株限死,不敢變其從前自劃之意者也。臣自聞命以來,心魂俱喪,寢食靡安,莫省措躬於何地,日昨親臨慮囚,事體至重,特敎荐召,誨責截嚴,臣於此惶隕抑塞,直欲求死而不能得矣。臣於立身之後,非有大難堪之情勢,大難强之疾病,則未嘗敢爲違命之計,雖以近日言之,非無情病之可言,荐奉召命,則不敢不趨承,而今於見職,則半日之內,一召再召,至於三召,臣猶頑然冥然,木石不動,有若全昧分義者然。臣雖萬戮,實無以贖此,而詣闕陳章,旣阻喉司,席藁竢勘,尙逭嚴誅,臣情窮勢蹙,敢復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賜鑑諒。且垂矜憐,亟削臣風憲之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嚴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蹙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辭,豈不知也?而若是自劃,其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副應敎趙迪命疏曰,伏以臣,志氣厭厭,學識昧昧,處論思之地而甘爲瘖默,實由胸中涇渭,不能辦一辭,而論是非,故黨議偏言,誓不參涉,榮路名場,惟思歛避,伈伈逐隊,十年于玆,倫輩皆笑以無口瓢,聖上猶憐其無他腸,今因論一金取魯,忽作覘相時機,規奪銓地之人,臣竊慙悚,無以擧顔,蓋銓席一尺地,久已爲爭奪場矣。若於此苟有一分語及,則人輒疑其生事抵巇,故雖平日好言論之人,亦皆杜口遠嫌,況臣之發喙第一言,豈樂爲此哉?夫取魯似從似違,左右免罪之態,誠前史所無之事,然此不過一官邪耳。於國家,胡大關係,而惟我殿下之自注銓筆,六入前望,實爲聖世之過擧,漸降之主威,國體將益壞損,莫可收拾,是孰使之然哉?臣用是懼,敢以憂治世、危明主之心,不裁之言,衝口忽發,奈何疏封未徹?疑謗已騰,右相之誤達其槪,亦由中間翻做之說,雖以聖鑑之至明,猶未免疑惑,幸而旣退之疏,旋荷取覽,所貢之忱,略蒙鑑悉,前後筵敎,猶有照於小臣平日之心素,知臣罪臣,惟我聖上,仍風逖聽,感淚自濕,然而以歛避之初心,作傾軋之淫朋,二字罩頭,沒身難解,俯仰乾坤,慙懼交竝,至於左揆之斥,尤於臣爲不安,惟思遠屛自廢,不再汚於朝端,而不意未一月而收敍,越千里而宣召,是何誤恩之至於此哉?無怪乎承宣之謂有外間物議也。縣道封疏,旣有朝禁,一向泯默,亦甚惶懼,昨始來伏城外,而如臣屛廢之蹤,不敢復議於出處之間,違牌撕捱,姑無論,陳章自暴,亦不敢,而猶有此文字之入誠,以金取魯自明之疏,有不得不略辨者,夫取魯自明,惟在於承宣望一事,而前後政席之未參,皆諉以公私有故,私故則臣不敢知,而至於公故,則問政之行,果在於是日耶?此則臣雖不言,萬目難掩,噫,臣於初疏,猶不斥言此事者,竊自附於忠厚論人之道矣。今殿下,於勉出取魯之敎,反以一訐字,疑臣,臣不亦冤乎?聖敎中其時落點,已非其人,他日擬望,亦將若何等敎?亦有所不然者,取魯再出之政,人方屬目,而銀臺或有窠,銓席輒無長,當其日而每每有故,終不一番參政,如許情跡,其可謂之取魯未及參,而臣徑訐訴於其間耶?至於兪最基之疏,誠有所不可曉者,臣與最基聯箚中,國體主威等語,不過論時弊勉君德而已。此等泛然說過之語,豈是藏精神包機關,以爲後日緊用之張本者?而今其言以爲,當初下語,豫爲之現兆,今始實之。噫嘻,此何言也?臣之箚疏具在,有可以覆按,臣不欲多辨,此不過最基,急於救彼而無其辭,故乃就自己所聯箚中語,而弄出一案,直驅臣於設機禍人之科,吁可怕矣。至若事與言異等說,尤極可異,臣於最基,非但交淺,伴直之日又少,臣之言論所見,初無相對說道之事,況自許以言議寬平,不涉傾奪乎?噫,同廳對番,聯署陳箚,自是士大夫好事,而不料辱人誣人之駴機,忽發於此中,爲時宰雖重,待僚寀,固若是乎?誠可爲世道長歎也。臣於宋眞明,見其爲取魯艱難{{!|𦇯|⿰糹彌}}縫之跡,不勝慨惋,略有所攙及論列矣。彼乃不知自反,反以萬萬題外之說,詆辱如此,誠可駭歎,雖然臣何足與之較辨,以傷私門之舊好也哉?臣於校理李喆輔之疏,又有所不自安者,其所謂前後言者,於義理大關,看作芭蘺云者,似指臣初疏而發也。噫,玆事之可言,臣豈不知?亦嘗於昨年榻前,面斥取魯之失言,而第於今日,則以論卽事之急,未暇泝本而言之,致有此譏斥之說,臣竊慙赧,臣之情跡,豈敢更近於脩門?而一番陳暴,非上來則莫可,故玆敢抗顔歸洛,瀝血封章,備申危悃,仰請嚴誅。伏乞聖上,曲加矜察,勘臣負犯,以懲他餘,削臣仕籍,以勵風節,俾得以優遊畎畝,歌詠聖德,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已是屢試僨敗之地,則今玆中丞之任,固不宜抗顔冒出,而適當鞫獄方張,召牌再降,分義是懼,黽勉趨承,而繼値雜科當前,兩司不備之時,旋復撕捱,有所不敢。且事同往役,比諸詣臺傳啓,稍有間焉,故姑且放倒曾前自劃之義,同堂應避之嫌,冒沒參試,挨過屢日,而反顧廉隅,終涉淟涊,私心不安,如坐針氈,今則試事已了,私義可伸,宜卽陳懇,冀蒙恩遞,而逐日奔走之餘,素患痰病,一倍添劇,落席涔涔,晝夜叫痛,數行文字,亦不得趁時搆成,今纔强疾冒陳,本來情勢之難强,目今病狀之危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命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俾尋生路,不勝幸甚。臣方辭免之不暇,不宜贅及他說,而於目前事,竊有所慨然者,略此附陳,惟聖明裁察焉。近來國綱解弛,筵體不嚴,朝臣之引嫌乞免於前席者,比比有之,殊欠敬謹,有違舊例,而至於請對,事體尤重。若非有公家緊急底事,則雖大臣,固有所不敢輕易爲之者,而日昨文衡會圈命下後,左參贊尹淳之求對,自外觀之,有若許大事在,而及得其實,則不過不欲當薦而已。若使重臣,眞有可嫌之端,則封章陳籲,未爲不可,而今乃不然,旣已承牌。又復請對,擧措顚倒,已涉猥越,而及夫罷對之後,不顧事面,遽爾徑出,遂使大臣諸宰,旣會而旋罷,聽聞驚惑,莫不爲異,其在警飭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臣謂特罷其職,以嚴朝體,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以存事體,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臣兄振威縣令臣尙鼎任所,自遭昨今年喪慼以來,日夜悲泣,哀毁疚心,精神筋力,頓覺日異而月不同矣。臣之情理,豈可有一分離側之勢?分義所在,不敢以私情,每每仰瀆,抑情供仕,今已累朔矣。昨夕官伻,專人來報,臣母自數昨,重添傷寒,症情漸益危篤,病裏昏昏,日望臣來,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不能自定,方欲治疏徑歸之際,以本館草記,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不得不冒死陳情,仍尋鄕路,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遞臣職,特許旬望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千萬企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成範錫{{*|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病}}。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宮殿誕日。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李匡輔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臈享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洪尙賓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三員之多,不可不趁速署經,使之赴任,兩司除在外行公外,大司憲朴文秀,執義趙明澤,獻納申晩,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備員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假注書柳萬樞出使,代以金錫一爲假注書。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匡輔啓曰,今初十日三覆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受由,同副承旨兪彦通受由在外,由限尙遠,同副承旨兪彦通,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雖齋戒,有開政之例,明朝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備擬。 ○備忘記,呈告紛紜,曾以飭礪,而吏曹參議,批旨已諭之後,連事違牌,因尋辭單,其涉過矣。則喉院捧入,未免曲循,付過放送之儒臣辭單,亦爲捧入,極涉未安,入啓者若此,奚能飭礪?當該承旨推考,都承旨承批之後,旋又尋單,殊無義意,初欲給之而未果,以待再度,啓覆不遠。又當飭礪,宜自喉院,吏曹參議、儒臣辭單,竝給之,都承旨呈辭,亦以給之,分付。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奉常寺所報,則今十二月初八日,行司寒祭,祭物,例於今日曉頭封進,而典祀官,日勢已晩,終不來到云。今朝祭官,旣已受香,而典祀官之尙不陪進祭物,事極駭然,令奉常寺,祭物急速陪進之意,分付,而當該典祀官,從重推考,下人,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臈享大祭亞獻官實差議政府右參贊趙尙絅,以病陳疏,預差刑曹判書李廷濟,啓覆相値,明日肄儀時,俱無進參之勢,不得不變通,而當品中老病公故外,他無推移之員,行副司直金東弼,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實預差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相箕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見上}}答曰,勿煩。持平申思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措辭見上}}答曰,勿煩。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鹵莽儱侗,無一可取,藩臬隆寄,本不相稱,頃年猥忝畿輔重任,迺於辭陛之日,勉諭丁寧,若慈父之敎子,臣親承玉音,感泣銘心,必欲殫竭思慮,圖報聖恩之萬一,而精神衰耗,才力不逮,尸職幾一朞,終未效絲毫之益,尙今愧恧,如負大何,不意今者,東藩新命。又及於己試蔑效之賤身,臣聞命驚惶,罔知攸措,夫關東一路,土瘠民貧,弊疵孔多,窮山僻奧,嘯聚頻頻,素以難治稱焉。加以今年,嶺東、西諸邑,多被風水之災,黍粟失稔,民將顚連,苟非材局之素著者,實難祛弊政而救民困也。臣何敢不自揣量,猥當不可堪之責,以孤國家委畀之盛意也哉?抑臣且於私義,有萬萬難安者,臣之堂姪兩人,見方待罪藩任,臣又忝叨新除,一門三藩,世所罕有,濫蒙殊私,榮耀太過,踰涯溢分,懍惕實深,才器之不稱,旣如彼,私分之難冒,又如此,豈宜冒沒承膺,以自取僨事之科,而又自犯於盛滿之戒哉?玆敢瀝血仰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才具之不合重寄,諒臣情勢之不可冒赴,亟賜遞改,移授無故可合之人,以重官方,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正言趙明履疏曰,伏以臣於昨日,伏奉除旨,以臣爲司諫院正言,臣聞命震惶,莫省攸處,夫臺閣者,明是非,別賢愚,直言讜論之地,而人主所寄以耳目之責者,爲任,誠至重也。古者蓋難其選,須得見識通透,心志公正,氣力强勁者,然後可循其職故也。今之爲臺閣者,雖未必盡如古人,亦未有如臣不似苟充者,臣本愚芚懦拙,雖嘗有意於矯揉之方,而畢竟了無成就,其於所謂通透强勁,蓋不啻不近,至於公正二字,尋常所勉勵,固在於斯,而見識旣未通透,則公正,亦未可遽議也。夫如是,將何以作諫官乎哉?朝家用人之法,惟在度器而授官,人臣事君之義,亦須量材而居職,如臣伎倆,左右較絜,決非臺閣之器,而僬僥勻石,猿狙衣冠,不足以喩其不稱,雖聖度洪大,以臣曾經史局,而循例差除,不復其可否,然在臣自處之道,誠不宜唐突承命,以取僨誤之辜也。且況臣,向以翰薦事,重遭人詬辱,其爲言,槪以爲用私不公,而恩罰之目,有曰違拒公言,則是聖明,似亦以臣爲有私也。夫人之千非萬差,皆由於私,而其爲國家之害,有不可勝言,持此一字,無以復廁於名塗,矧夫臺閣,公道之所在,而乃以不公之名者,處之,則四方聽聞,豈不爲之駭歎?而區區廉隅,亦豈有抗顔出脚之理哉?卽此尤爲其必遞之端,蓋非若日前郞任之可以黽勉而受之也。不特此爾,臣之從兄臣明澤,方帶中丞之任,同堂昆弟之一時竝居於兩司,在公體,旣極苟簡,在私義,亦甚難安,此又臣之却步而不前者也。伏惟殿下,日月之明,無幽不照,倘蒙燭臣難進之情,察臣必辭之志,特許遞改,則公私萬幸,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守令署經,召牌降臨,不敢坐違,謹玆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迹涉慢蹇,死有餘罪,乞命重加究勘,以振頹綱,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頃叨郡寄,四經年籥,才疎政拙,效蔑分憂,自速愆尤,特蒙寬假,循省感惕,銜戴無涯,及至遞歸,病淹鄕廬,擔還私次,一味沈頓,自秋徂冬,出入鬼關,今至四朔餘矣。中間試牌之累犯違傲,除命之未克趨承,雖出於病勢添劇,萬不獲已之致,分義虧盡,公法至嚴,日夕悚懍,伏俟譴何,聖度天大,恩顧不置,薄罰未幾,甄敍繼下,館職新命。又及於意想之外,臣誠感惶宸駴,繼之以愧蹙,不省所以自措也。噫,輓近以來,人材寢降,膺是任者,雖或不及於前輩,要皆文學名論,極一時之選,亦豈有千不似萬不近,如臣之濫竽者哉?臣本癈疾無用之一物耳。庸闇蹇拙,資望素淺,顓蒙謏陋,魚魯莫辨,不惟臣自量已審,同朝之間,毋論識與不識,未嘗以此等職事,擬議於臣,今乃遽爾通擬,不少難愼,臣之憂窘狼狽,固不足恤,而政理之乖舛,名器之玷汚,至臣身而殆無餘地,亦豈細故也哉?伏況我聖上典學之勤,度越百王,雖當嚴冱之候,靜攝之中,逐日開筵,晉接講臣,此時經幄之長,其選罙艱,誠宜另揀經術之士,以資啓沃之責,今忽苟然塡充,假之虛銜,以致溷官方,駴聽聞,而莫之恤,抑何故哉?臣誠爲政地,惜此擧措,竊不勝其慨恨也。臣於見識,義在必遞,區區情病,固不暇言,而第臣頃年,忝叨諫職,重被趙明澤因事疏詆,雖不欲費辭追理於時移事往之後,而在臣自靖之道,亦何可諉以日月之稍遠,而弁髦廉隅,厭然抗顔於言議之地乎?卽此一事,其不可冒沒於周行,亦已明甚,除旨之下,惶恧縮伏,彌日虛帶,爲罪益深,不得不露章自劾,若其仕宦家據例冀免之語,引譬張皇,亦甚慙愧,臣不敢猥陳支辭,以慁宸聽,只就臣賤分私義之決不宜承當者,略暴情實,仰煩籲號。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許鐫改,以重極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尹心衡疏曰,伏以臣,罪逆不天,奄罹凶禍,冥頑苟活,喪制已畢,號呼上下,求死無由,杜門窮閻,萬念俱灰,館職新命,出於意外,銜恩畏義,宜卽趨承,而只緣私義之難進。且値疾病之沈苦,坐違嚴召,自速置對,泥首犴狴,恭俟鈇鉞,曾未幾何,恩宥特降,天牌繼臨,臣誠感激惝怳,不省攸處,臣以至愚,猥通榮籍,至於見職,亦嘗隨隊列而備驅使矣。豈敢有飾讓慢命之意?而只是苫塊餘喘,纔除憂服,獸視禽息,縱不能滅死,亦何忍剽纓束帶,馳驟於仕宦之道乎?昔朱子,免喪數月,猶辭職命,以情旣不忍,義亦難安爲言,由此觀之,臣之不敢冒進,雖係私情之難强,亦不可謂全然無義矣。臣受氣最薄,早嬰奇疾,半生呻囈,無日愉健,重以酷禍震剝,生意無幾,而殃戾未艾,長子繼夭,冤苦悲傷,舊病轉劇,特以賦性頑甚,保有軀命,而人之見之者,亦莫不相傳,以爲異事矣。精爽旣爍,外內俱病,居常惴惴,固有朝夕之慮,而宿患疝癖近添寒感胸腹痞塞,客火上炎,四肢牽疼,頭目搖眩,旬日之間,萬無自力趨承之望,雖欲强起承命,其路末由,荐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九閽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噫,臣之從前違逋,亦已屢矣。孤畸之蹤,不敢自同於人,咫尺之守,亦有難進之義,而情理抑塞,疾病困篤,俱不暇縷陳。伏惟聖明在上,無微不照,惟願俯賜諒察,亟許鐫遞,以安私分,仍治臣前後違命之罪,以肅憲章,不勝幸甚,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初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承旨李匡輔,記事官成範錫,編修官李行敏,記事官朴致文,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權守經,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曰,近來時氣乖常,溫暖如春,聖候一向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日昨入侍時,以眩氣時時往來,爲敎矣,今復如何?上曰,數日前頗甚,昨今似有少減之勢,而猶不快愈,往來無常矣。補中益氣湯,前後所進貼數,不小而無顯效,將若之何?命均曰,凡眩氣,朝前則稍歇,午後則必似有加矣,未知聖候眩暈,亦有朝前午後之相殊耶?上曰,朝前午後,互相往來,發作無常矣。命均曰,眉稜疼重之候,亦復如何?上曰,此則不復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或無至不逮耶?上曰,寢睡水剌,一樣矣。命均曰,前劑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三貼姑未及進服,而前者不進,亦爲二貼,前後所劑入補中益氣湯,不服之數,合以爲五貼矣。命均曰,補中益氣湯前後劑入,爲三十貼,而卽今進御貼數,則爲二十五貼矣。腹部往來之氣,亦復如何?上曰,自經前秋重病之後,若久坐則腰腹牽痛,舒體蹔休而後,少差,然時時牽痛,終不如常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及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湯劑繼進當否,則診察後,使諸醫官商議陳達,可也。權聖徵診察訖曰,脈度,左三部則沈靜調均,而右三部,蹔帶滑數,此必痰候礙滯而然,補中益氣湯,前後劑入,爲三十貼矣。連進補劑,亦似爲悶,小臣淺慮,謂宜姑停,今承下敎,其中五貼,不爲進御矣。加進五貼,以滿三十貼數,恐似得宜矣,金應三診察。上曰,昨冬服六君子湯,頗似有效矣。今則姑無顯效,此必是長服而然,以此觀之,藥不可長服也。今冬,尙不經一番大段感氣,其似藥力而然矣。應三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調均,而右三部,微似滑數矣,以脈度觀之,聖候諸節,終未得復完,調補之劑,姑不宜徑停矣。今者聖候眩氣之發作,臣在外未及入診時,以爲因有微感而然矣。詳察脈候,眞元旣似不逮於前日,而且又近來,萬機酬接,比前繁多,不知之中,自然勞損,致令眩氣,乘虛而作矣,近日膈痰往來,更復何如?上曰,膈痰則不至大段矣。命均曰,感氣往來,專由於衣襨脫着之失宜,此甚悶矣。益加愼攝。權守經診察。上曰,卽今日候,雖不至極寒,衣襨所着,比前冬稍厚矣。聖徵曰,無痰不成眩云者,古人方書,有之矣。卽今聖候眩暈之發作,雖由於元氣稍弱,痰又爲祟而然矣,調補之劑,決不宜徑先停止也。上曰,近日眩氣,蓋由於氣弱之致,而亦不無勞攘而然矣。去晦日啓覆文案,晩後始入,至夜深看檢,有似煩熱,故開戶蹔納涼矣。玄起鵬曰,權聖徵所達,無痰不成眩云者,果是矣,而蓋眩暈,或感風寒而作,或乘氣弱而然矣,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然矣。金壽煃曰,眞元常不逮,故眩氣亦常隨發矣。痰候往來,亦由於正氣虛弱,不能制勝而然矣。雖然蔘劑進御,已至多數矣,蓋蔘補之劑,不宜連進,不知之中,或不無蔘熱藏蓄之患而然矣。卽今蔘劑之連爲進御,極爲憂悶,小臣淺慮,則丸劑一向連進,湯劑則姑爲停止,似宜矣。命均曰,金壽煃之言,以爲蔘劑,不宜長服,雖兩許重,以一時茶飮進御,以補虛弱,旋卽停止,則好矣,而不宜支離進御云矣。守經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比前不逮時言之,稍不浮滑而且有力,然微弱之氣,則猶復有之,姑未得復常之節矣。補中益氣湯,雖是調補中氣之劑,而猶不如前日所進御滋陰健脾湯之爲緊竗矣,人蔘,若又加入,則尤合於調治眩氣之道矣。上曰,眩氣,姑觀數日,則可以知之,而近來中氣,或小飢乏,則隨卽眩發矣。今年湯劑所進之數,甚多,停日常小,服日常多,以其長服之故,六君子湯,則進服時,口味如常,便若冷水,補中益氣湯,則如生脈散味,無漱齒之事矣。今冬感氣之不作,蓋此功效,而滋陰健脾湯與補中益氣湯,俱入地黃,似爲遲緩矣,欲停藥三四日,觀其症形,更當下敎矣。宋寅明曰,眩氣,雖挾痰而往來,然今番復發,未必不由於啓覆文案之終夜披覽,寢睡失穩勞損爲祟而然也。以常人言之,若連日有事,勞動酬接,則必發憊病,數日安靜,專意調息,然後氣乃愉健,凡人而猶常如此,況帝王之至尊至貴者乎?惟願聖明,益加節愼調養,此後夜深文書,切勿酬應,毋令心力,勞費於向晦宴息之時,幸甚幸甚。李匡輔曰,以閭閻之人言之,凡有眩病者,若或因事而終夜失睡,則輒必添發矣。眩暈之症,最有妨於失睡,此後則夜深後凡干文書,一絶勿爲留意經覽,爲宜。上曰,近來精神甚不逮前,雖三字批答,每患遺忘,呼書之際,不能連繹矣。寅明曰,顯廟朝時,文書判下,每常遲滯,而無爲之治,洽于邦內,雖街兒市童,亦莫不至于今稱說,以此觀之,文書遲滯,無小gg所g關係於治政得失,諸臣,雖欲責難於君父,每以公事判下之遲滯,前後陳達,而其所遲滯,實小無妨矣。命均曰,寅明所達,實出於憂愛之誠,另加留意,不勝幸甚。上曰,先朝末年,雖有病患,凡於政謨文書,無或倦勤,予嘗親承矣,豈可以妨於眩症而遲滯公事乎?湯劑,姑欲停止,問議於醫官以達。寅明曰,藥豈可責效於一時?若悠久連服,則不知不覺之中,自然漸有功效,不可以時無顯效而徑先停藥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旣非輕危之劑,且前後所進御,又不滿三十貼矣。姑以三十貼爲限,進御爲宜,徑先停止,恐似不然矣。聖敎,雖欲停止萬機勞攘之餘,因又眞元脫弱,諸般症候,種種如此,趁今調補之劑,有不可徑先停止者矣。寅明曰,感氣無或往來耶?上曰,感氣則姑無,此似賴藥力,而膈痰之無復大段,亦似有藥效而然矣。首醫所達,且如此,補中益氣湯,依前方加劑五貼以入。{{*|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近來痰候,雖比前少弛,而若或流注凝結,則時時刺痛,以是爲悶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進御湯藥,提調,監劑封入,事體當然,而昨日標紙,下於夜深之後,故有難留門啓請,提調未得入來監劑,只使醫官,監劑以入,雖有前例,極爲惶恐矣。上曰,莫重進御之藥,未卽分付,日暮後乃傳,則事極稽緩,此由於當該中官遲滯之致,不可置之,拿推,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咸鏡監司趙遠命狀啓中,禾穀失稔,無以准捧,請以代穀收捧矣。今雖晩後,依他例,以精實穀代捧之意,卽爲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待罪藥院,今已周年矣,考覧本院前後謄錄,則醫官有功勞者,分付吏曹,使之收用,此是舊例矣。醫官之差除守令者,亦非一二,而御醫金壽煃,曾於庚寅年,以功勞除授守令事,捧承傳,而銓曹,久不施行,于今數十餘年,尙未蒙恩典,其令該曹,各別收用,何如?昨年,以針醫事,分付吏曹,而其時本曹,終不施行故不得已請推矣。此外卽今針醫中,無一人帶職者,本院久勤應遷者,都政,亦不收用,更加申飭,使之備擬事,分付,何如?上曰,醫官之差除守令,若謂之濫,則然矣,而旣有先朝承傳,則于今二十年之久,而銓曹尙不擧擬云。其在事體,極爲不然,依承傳擧行之意,申飭,而其他醫官有功勞者,大臣,自當嚴飭,分付,使之收用,更無如前稽緩之弊,可也。銓曹若不擧行,則請推請罷,唯在大臣矣。{{*|出擧條}}命均曰,議藥同參醫官,近多有故,玄悌綱,又爲在喪矣。金德履,事當依例還仕,而前任監牧官時居下,姑未敍用,故不得循例差下矣,使之權着紗帽,同參議藥,何如?上曰,權着常仕,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等之日夜顒祝,惟在於聖嗣之誕降,而一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悶鬱,敢此仰達。上曰,求嗣之道,雖在常人,自非偶然事也。三宗血續之存亡,惟在此焉,豈不悶抑,而其何可如意耶?命均曰,前以廣博之道,有所陳達矣,其或留念耶?上曰,所達之意,則好矣,而愼重之道,在焉。吾年不甚高,而此心已老,其亦方寸受傷之致而然矣。飮食男女,人之大欲,而予則至於飮食,亦無欲矣。命均曰,下元之氣,近復如何?上曰,別無加減之可言者矣。命均曰,臣本以無似,濫叨崇位,目今朝象,漸益不和,專尙剛克,爭鬧日起,臣旣不能調停,亦不得引罪退去,徒縻廩料,愧懼無以自居,向者幸賴洪領相致中,趙左相文命之同居鼎席,與之周旋,相議國事,而今則不幸相繼卒逝,旣失資輔之益,久冒淟涊之恥,不能做一事,以答我殿下委畀之盛意,徒將愚忠,敢效有懷必達之義,而言未有槪於聖心,臣尤自訟之不暇,而第念我聖上,聰明睿智,高出百王,而剛毅正大,漸不如初,黜陟進退,一任包容,朝廷氣像,因以日漸委靡。且卽今引用人才,爲今日第一急務,而如尹淳者,又以大提學圈點事,至於罷職矣。蓋淳之承牌入來,求對辭免,終不圈點而出去,以事體言之,雖甚失當,因此而又坐罷矣。朝廷之上,不患無人才,而才識如尹淳者,實罕有焉,卽今鄕外諸宰,又多棲遑者其中有才猷者,不謂不多,而至于權{{!|𢢜|⿰忄業}},尤有才焉。若自上各別引用,則誠好,雖在下位者,自上隨其才識言議之如何?惟才擢用,以爲共濟國事之地,千萬幸甚幸甚,且於昨日臺啓,尤切慨然,朴師順,若與夢賊爲心腹,則臣何敢陳達?而朝廷亦豈有調用之道耶?見枳云者,臺啓爽誤矣。上曰,然則見枳云者,非乎?寅明曰,當初元無見枳之事矣。上曰,其爲人,何如?命均曰,臣,當初不識此人之爲何狀,年前,適相逢着於稠人中,始得其爲人,又於鞫廳,以問郞差下,屢日同事矣,其人,極精詳且有才,臣常向人稱道其爲人矣。與夢賊,爲十三寸親,則心腹云者,豈不冤乎?臺臣之言,旣沒摸捉,每以此等題目,直驅人於逆黨,此習非矣。上曰,其人狀貌,何如?伊日,以兵曹郞官,差殿講試官入侍者乎?命均曰,然矣。上曰,外貌則貌寢,而其爲人則稍善矣。李匡輔曰,此人,當初元無見枳之事,以蔭仕登科,卽出六,中間或遭喪,或除外邑,官雖未及顯榮,而頃在兵曹郞官時,判書尹游,以其才幹,常向人稱道不已。且除井邑,蔚有治績,李匡德,以其時監司,詳知其實狀,亦常常稱善其人矣。命均曰,不但有才幹,文翰亦稍優矣。匡輔曰,師順,果是就商姪婿,而旋卽喪妻,今已有三十餘年矣。上曰,觀其臺啓措辭,則聽允之外,無他,故果卽允之矣。凡於臺啓,若不聽,則有似逆詐,若聽之則有如朴師順事,此甚難矣。上曰,鄭彦燮彈論,亦甚非矣。彦燮爲人,予已知之矣,至又權重經事,可謂已甚矣。壬寅乙丙年之間,有如此峻論,此非美風,旣故之後,如是追論,事涉過當,故予不允許矣。寅明曰,臺臣論啓,若或爽誤,則筵臣分疏,有不得不已,而若以臺啓,指爲爽誤,逐事非斥,則爲臺臣者,其何以措手足乎?上曰,曾於洪景輔批答,言之矣。寅明曰,景輔疏,亦已陳達,而臣意亦以爲小無所益矣。上曰,至於子若孫,必有效矣。寅明曰,臺臣之論師順,事雖果不是,而當此委靡之日,不必以其言之爽誤,一一苛責矣。命均曰,寅明所達,大體果好矣,而凡其論人,每以逆黨二字,容易驅人,此臣所以爲臺臣非之者也。寅明曰,權重經事,臺臣峻論,不是異事,而自上追論不可之敎,則實是大聖人寬仁大度之政矣。上曰,臺臣,似以此避嫌,而頃日啓覆時,初爲入侍,予觀其人,人品頗善矣。寅明曰,大臣,以歲稔猶聞罷上供之句語,前有陳達,臣請因此有所仰稟,昨今年,以年凶,上供及貢物,多有裁減者,臣入地部後,見之,其效甚多,賴以支保,地部上下,亦不至如前浩繁矣。歲後則仍減,或復舊間,更當稟定,而今秋穡事,比昨年,少無所勝,三南收租案,姑未上來,而觀於他道,亦可推知矣。若以今年,謂勝於上年,各樣裁減,有所復舊,經費必將蕩然,莫可收拾,自上宜知此狀,詢議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其中有當爲仍減者,有當爲復舊者,前日所減之數,自備局戶曹惠廳,別單書入,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外方錢穀之自京司取用,殆同割肉充腹,如非大不得已,則臣不欲以經費之不足,續續仰請,而今有不可不警飭催促者,敢此仰達。自前經費窘急之時,不得已有取用之事,故平安監司權以鎭下去時,前判書金在魯,同爲入侍,以貿銀事,本營木五百同上送之意,陳稟定奪,而以鎭,亦以卽當上送之意,仰對,在魯,急於作銀,以本曹流來木四百餘同,出給廛人,欲待關西木上來,還充流來之數矣。關西木,屢度催促,終不上來,流來之數,尙未充報,經費不時需用,有不可知,而本曹木同,數不滿千,豈不可悶?以鎭,親承聖敎定奪後,遷延不送,極爲未安,宜示警責,未交龜前,使之卽速上送,何如?上曰,其時,與金在魯,同爲入侍陳達,而權以鎭之終不上送,事體未安,從重推考,未交龜前,卽速上送之意,申飭,分付,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今番歲抄中,前執義南泰慶,以牌不進罷職,不得一體蒙敍,此等事,曾前亦有陳達之事,故敢達。都提調徐命均曰,守令循例罷職之中,亦有一二人之未蒙敍命者云矣。上曰,必是遺漏付籤之致,令該曹,付標以入,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守令罷職,雖是微事,前縣監曺夏望,以在官狀罷之人,應入於歲抄,而當初銓官,誤認爲棄官,而置之於準期不敍之秩云。罷職與準期不敍,亦是法典,則銓官之不能審察,未免疎忽,當該銓官,似當有推考之道矣。上曰,推考,可也。匡輔曰,然則曹夏望,令該曹以罷職書入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近來官爵,無漸,誠爲慨然,曾前則武弁,屢經閫任之後,除拜摠管矣。卽今副摠管申德夏,未經閫任,而遽授摠管,此是曾所未有之事,而至於贈職之規,亦甚太濫,常漢、中人輩,亦且贈以漢城左右尹判決事等職者,事極可駭,生時不得除拜之職,死後何可遽贈耶?上曰,前後申飭,非止一二矣。匡輔曰,《肅廟寶鑑》中,亦有以此,申飭之下敎矣。此後則當贈者之父與子,未經玉堂,則不得贈以吏曹,南武,贈以工、戶曹,中人、常漢,則只贈實同知,實僉知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曾因筵臣所達,申飭事下敎,近來若因循,則更加申飭銓曹,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惶恐敢達,前者趙顯命、尹淳,已有所陳達矣。臣雖不敢顯言,仰達,而壼內情義,若有不洽之道,則此乾坤不相和之象,惟聖明另加留意焉。上曰,所達是矣。命均曰,閭閻女人輩,爲其衣食,多有夤緣內人,出入宮掖者云,若不嚴飭,則其弊難言,各別嚴防,以絶此路,爲宜。上曰,所陳好矣,當留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成範錫、李宗延、朴致文、吳瑗始讀十八年曰唐虞之際,至上卽遣中官嚴自治慰諭。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始讀二十年上嘗命制諸儀象,至二十四年諭平安監司。上曰,《明皇誡鑑gg明皇戒鑑g》,在於玉堂否?瑗曰,玉堂,元無所在矣。上曰,然則或在於侍講院否?注書出往,問其有無以達,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諸臣陳達文義而不得記。瑗曰,世宗大王嘗曰,予於經史,靡不周覽,以世宗天縱之才,其所典學之勤,猶復如此,此實祖宗朝家法也。殿下於萬機之暇,亦嘗潛心文學,而不至間斷乎?《論》、《孟》、《庸》、《學》等書,尤是聖賢之軌範,披閱講習之功,不可蹔撤於淸燕之中矣。方今殿下,連在靜攝之中,雖不得刻苦下工,以聖學之高明,若加涵泳演繹,無或作撤,則自當有心悅而自得者矣。臣之此言,非出於講官之循例陳達者矣。洪尙賓曰,臣亦以此意,前已陳達,而今此儒臣所達,俱極切實,各別留意,且以此《寶鑑》,常留置香案上,時時披閱,以爲省察體驗之地。上曰,諸臣所達,眷眷若此,當爲留念焉。金若魯曰,日寒如此,臣雖不敢以日開講筵,有所煩請於靜攝之中,而臣等,旣是經筵之官,無他職責,伴直玉署,相對同僚,點檢冊子,意謂今日或命召對,終日等待,至夜深而若無傳敎,則臣等,心甚觖然,以爲今日吾王,其或不豫耶?耿耿不能寐矣。此後須於靜攝之暇,賜對便室,討論疑晦,俾有實效,是臣區區之願也。上曰,儒臣所達的實,予豈不留念耶?尙賓曰,世宗朝,渾儀、簡儀制作之意及雅樂釐正之事,動法堯、舜,高出百王,我東之人,每稱東方聖人,而豈但東方聖人而已?將與堯、舜比隆矣,由其動合王道,聲入心通,此正後嗣之欽崇而繼述者也。近來樂官,無知音之人,雅樂,不無廢弛之歎,此正聖明之所可着念處也。上曰,承宣之言,好矣,親祭時,初獻以前,樂奏九成,其間差遲,自是以後,未闋樂章,旋告樂止,一室樂章,或至三四句,徑請樂止,事甚未安矣。此後則各室樂章,依章畢奏事,申飭爲可矣。尙賓曰,各室樂章,不無差錯,而一室樂章,或至三四句五六句,樂章畢後,仍詣次室樽所之際,不無遲延之端,故雖未畢樂章,而仍請讀祝後,仍詣次室樽所矣。自前非不知此,而慮其節次之遲延,因有怠慢之弊矣。親祭時,自三更始爲將事,將至日高數丈,上下,豈無怠慢之事乎?上曰,《論語》不云乎?魯之君臣,有怠惰之語矣。尙賓曰,孔子曰,諦,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未灌之前,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者,而自此以後,漸有懈怠矣。上曰,承宣之言,實有意見矣。成範錫,還爲入侍,奏曰,臣出閤門外,招致侍講院冊色下吏,詳考本院書冊置簿,則《明皇誡鑑gg明皇戒鑑g》,亦無載錄矣。上曰,爲人君者,擧多不免於始勤終怠之患,而豈有如明皇者乎?開元、天寶,判作二人,此實後來人君之所宜鑑戒者也。聖祖之命制《明皇戒鑑》,意有所在矣。我朝所制冊子,玉堂講院,俱無所在,事極怪矣,問于諸處,可也。瑗曰,臣退出後,當爲廣問,如有在處,則後日入對時持入乎?上曰,問而得之後,稟達以入。若魯曰,聖祖之命制《明皇戒鑑》,意非偶然,將擬垂戒於聖子聖孫而然矣。尙賓曰,死囚一百九十人云者,此似指啓覆時事也。以世宗朝治平之世,其死囚之多,猶尙如此,而今番啓覆時,死囚,只是十二人,頃日黃海監司朴師洙處下敎辭旨,實出於大聖人寬仁惻怛之意,凡在臣庶,莫不欣悅,而第近來人心不測,綱紀不嚴,賄賂公行,凡有殺獄,爲其獄官者,或慮其生事於營門,推延掩諱,使不卽成獄,正犯家,如有錢貨,則必行賂於元隻之父母妻子,末終,必相私和,卒乃無事,以此之故,殺人之成獄,什難四五,故近來啓覆死囚,若是之小矣。上曰,今番死囚之十二人,予猶以爲多矣,此亦由予涼德,曷勝歉然?頃日,以承旨之獄囚摘奸後,書啓,觀之,京囚已過百餘人矣。如以外方滯囚,合而言之,將不知其幾百矣。今番死囚之十二人,予則猶以爲多,而承旨,反以爲小,實與予意,有異矣。頃以啓覆文案中,盧召史事,觀之雖云爲十日夫妻之間,以其妻而受正犯家賄賂,甘心沮獄,錢貸之通神明,益可知矣。若魯曰,昨伏見典獄錄囚時備忘,今又仰聽聖敎,聖上好生之德,可謂至矣,如使攸司之臣,奉承德音,恪勤奉職,則寧有許多滯囚之患,而以臣就理時所見,言之,七間獄三十餘人,屢旬滯囚,殆不能相容,臣竊爲獄官慨然矣。方當隆冬,且歲翻不遠,申飭獄官,逐日開坐,似宜矣。上曰,頃已申飭,而所達得宜,更加申飭於金吾、秋曹,可也。{{*|出擧條}}瑗曰,我祖宗好生之德,浹于民心,雖取服之死囚,必會公卿三司,反復詢諮,至于再覆三覆,重惜人命,審愼若此,而外方官長,則乘其一時之忿怒,濫殺滔滔,而諉之邂逅致斃,卒亦無事,臣竊嘗慨然,此後則雖係官事,毋得濫杖,若於輕罪,以私怒,重杖致斃,則斷勿撓貸之意,申飭似好,故敢達矣。上曰,守令之濫殺,誠爲極弊,故曾在先朝,至有國無法之敎矣。予於歲抄,濫殺者,與贓吏同科而靳敍矣。儒臣所達得宜,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外方大小官用杖,自有限數,而或用圓杖或用亂杖,此則係是法外之刑,尤不可不嚴禁矣。上曰,此尤異於用蒲鞭之意,極爲無狀矣。此後則各別,申飭嚴禁,而法杖外,若用法外刑杖,則雖邂逅致斃,勿爲分揀事,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吾,有時囚殺獄,而以近來文案觀之,如朴鳳彩者,無一番加刑之事,殊甚無謂,前後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各別,申飭。{{*|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柳儼{{*|未肅拜}}。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洪好人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呈辭,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牌招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下番翰林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已至多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洪尙賓進。 ○李匡輔,以吏批言啓曰,大丘判官,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列邑被災且甚,不可不另擇,同道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承旨,李宗白爲執義,安相徽爲獻納,宋敎明爲持平,金東弼爲左參贊,洪曙爲兵曹佐郞,沈鳳儀爲工曹佐郞,尹勉敎爲大丘判官,尹敬周爲栗峯察訪,鄭廣運爲典籍,柳瑜爲順懷墓守衛官,沈澈爲昭顯墓守衛官,洪尙彦爲愍懷墓守衛官,副護軍兪彦通、申聖夏,副司正李光瀷竝單付。 ○以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好人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好人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府居陸軍安元才等囕死事,傳于洪好人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意啓曰,都監中軍鄭壽松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可合者乏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具聖益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阿耳前僉使張碩徵,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張碩徵,時在忠淸道燕岐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崔命相啓曰,臣於臺地隨除必遞者,本非出於巧避自便之計,或如疏章之間,略附憂慨之忱,則言未見槪,輒遭譴責,臣於是,自知其不合於言議之任,臺端一步地,永劃以不復冒進,去秋納言之除也。身居近郊,未承,下諭之前,旋蒙特罷,而至以毁臺閣三窟兔,爲敎,誨責辭意,有非臣子所忍聞者,臣惶汗沾背,誠不知置身之所。又忝是職,若犯違傲,則分義將虧,臣罪尤大,一身僨敗,不敢顧恤,强病束帶,黽勉趨召,到今七載之後,始乃謄傳古紙,而平日所秉之心,猶有未已,果以權重經追削之請,草草論列,昨朝藥房入診時,以追論是非,已甚,爲敎云。筵話甚秘,雖未得其詳,而臣伏聞此敎以來,竊不勝悚惶,繼之以慨歎也。夫惡逆之罪,毋論生死,自古嚴討之典,亦及於旣骨之後者,誠以振王綱礪世道之意也。重經,昔於辛巳蠱獄時,緊出彦良之招,倖因平反,得免顯戮者,於渠,可謂再生,而猶不知感德,包藏禍心,末乃與麟佐、道隆等諸賊,同參逆謀之說,屢出鞫招,綻露無餘,則變亂初生之翌日,猝然暴死,豈非恐㥘自斃而然耶?特以身死之故,未加王章,而追削之論,尙今不發,實由懲討之漸弭,此固大可寒心者。噫,生者之日登臺啓,一例靳兪,死者進削其職,責以已甚,誠如是則亂臣賊子之討正罪惡,恐無其日,臣竊爲國家憂之,臣之此啓,實循輿憤,而不惟不賜兪音。又從以致勤聖敎,此亦臣平昔言議,不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其何可一刻苟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尙賓啓曰,司諫崔命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申思永啓曰,衰朽如臣,無所肖似,實不合於言責重任,而仰感恩數,黽勉承膺,初登筵席,獲近耿光,榮幸已極,愚衷倍激,臣志氣摧頹,言議巽愞,誠無以少效職分,仰答鴻私,而顧念立朝事君,餘景無多,彈竭一心,圖報涓埃,卽臣區區之忱,昨以寂寥數啓,詣臺論列,粗塞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兪或靳,臣實自愧其誠意之未格,而伏聞昨日診筵,以師順事,大臣,斥之以沒摸捉,承宣,又從以費力分疏云。筵語嚴秘,縱未得其詳,臣於此,竊不勝訝惑之至。夫師順之締結凶逆,情跡陰秘,爲世指目,蓋已久矣。渠在錦城,與夢賊密地綢繆之狀,南來之人,擧皆目覩而喧傳,其陰謀秘計之無不參涉,凶肚逆腸,同一相貫,情好之篤,有踰骨肉,族屬遠近,本非可論,則大臣之以十三寸腹心爲冤之說,不亦異乎?一自夢賊正法之後,前後政官,積年錮棄,師順之名,一未登於檢擬之間,公議之未泯,此可見矣。其所見枳之由,世所共知,則所謂沒摸捉云者,尤未可曉也。至於承宣之從傍營救,至以喪妻二字,縷縷爲證者,其亦猥越之,甚矣。其許多彰露之形,亦不須更論,而試以向年羅賊獄事,言之,此等凶說,仕宦人如朴師悌者,在近處,故自然傳聞云云之招,不啻狼藉,而所謂師悌,卽今日之師順也。其爛熳締交之形,昭不可掩,則豈大臣,不能記存此事,而有此陳達之擧耶?雖以此見之,臣之以削版勘律者,可謂失之太寬,而一言纔脫,非斥畓至,今之處臺閣者,其亦難矣。至於鄭彦燮事,近來懲討之不嚴,人心之狃安,實爲世道之憂,臣草草論列,蓋出於懲礪之言,而聖上,至以過矣,爲敎,臣竊惑焉,夫彦燮,凡於討賊之義,固嘗不後於人,而及其在藩,乃敢以臺啓請鞫之世胤,直請赴喪,失刑編配之罪人,遽置稟秩,與其平日言論,若是乖刺,其壞隄防而駭聽聞者,莫大於此,譴罷飭礪,實出相規之義,寧有毫分過中之端?而乃反致勤於聖敎,此莫非如臣無似,新入臺地,誠淺辭拙,不能上孚之致,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尙賓啓曰,持平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癸丑十二月初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好人,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入侍。好人,袖進狀啓二道曰,平安假都事李秀輔,以犯越人梟示事及齎咨官出來事,封進狀啓二道,而內外署名,點劃麤大,殊無敬謹之意,宜加警責矣。上曰,推考,可也。瑗、得和、好人、錫一、宗延、致文,遞讀《國朝寶鑑》第六第七卷,至篇終而止。瑗曰,第六篇十九板,以農事下敎,而稼穡艱難,生民疾苦,纖悉曲盡,今亦依此,申飭守令,則可使農不失時矣。得和曰,殿下卽阼以後,每以此下敎,而民不得蒙實惠者,以守令之慢也。必須擇守令,然後此等事,方可有其效矣,且不特此也。諸書所載之言,孰非合體行者,而惟不能實心體之,實心行之,故凡所講論,徒作文具,了無益於施措之間矣。上曰,所達皆然矣。瑗曰,魚孝瞻,身在經幄,力排左道,其極言竭論,能如此矣。上曰,然,有類乎韓愈論佛骨表也。瑗曰,辭氣之正,大略同,而其末段,卽召誥疾敬德祈天永命之意也。雖千百世下,可爲體念,況近在國朝,其體念之道,當尤切矣。好人曰,此時,去古未遠,而君臣上下,猶相飭勵如此,況今日乎?此書,宜勿泛看,雖畢講後,常常披閱,可矣。瑗曰,下敎議政府,以租庸調,爲敎矣,卽今法久弊生,良役若不變通,則不可以爲國,而頃者聖敎,以爲居今之世何可爲變通之擧乎?臣愚死罪,竊以爲聖慮,過矣。雖於人心世道莫可收拾之時,其挽回轉移,惟在人主立志之如何,今此退託之敎,臣則以爲非國家生民之福也。得和曰,上番所達,是矣。良役,爲今莫大之弊,自上當奮發大志,勿以爲如此人心世道,何事可做?務盡其更張變通之道,俾以濟活民生,迓讀邦命,可矣。上曰,所達,當各別留意。得和曰,自古人君,孰不欲親賢遠佞?而佞人,不自以爲佞人,似忠似信,以中人主之意,故不能辨察,此篇司憲府五條疏中,惟此一段,最爲切至,願留聖意也。瑗曰,其言,在今尤爲藥石矣。上曰,然矣。瑗曰,敬義怠慾,其間,不能容髮,非敬則怠,非義則慾,不獨慢遊傲虐,爲怠也。聲色貨利,爲慾也。纔動一念,纔行一事,非敬非義,則便是怠與慾也。故夫子,於坤之六二,以直內方外,爲訓,學者,必務敬義,夾持,毋使怠慾,或間,然後念念事事,皆得其正,聖上於此體認,則必有益於日新之德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此文爵位之說,亦可觀矣。今則官方淆雜,毋論官之緊慢,人人皆以爲可做矣。得和曰,自古愼惜名器,爲治平之世,而近來則不能然,某人之不合於某官,臣雖不指言,而淆雜則甚矣。此弊,當申飭銓曹矣。上曰,原初設官之意,則官是主,人是客也。今日則反是矣。得和曰,古者江邊諸邑及關北六鎭,或以出入三司之文臣,差遣,故頗有其效矣。今則不然,雖武弁渠所不欲赴之地,臣未見有終使往赴者矣,此亦申飭廟堂,可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得和曰,承旨地分淸切,而文官之階通政者,有或不得,則以爲深恥。且聞祖宗朝,則爲監司者,只有若干人,故其能者歷遍八道,傳以爲美譚矣。今則堂上以上,無人不爲矣。上曰,然矣,至於吏、戶、兵三長官,是大臣薦,而正卿中,殆未有不見擬者矣。得和曰,誠如聖敎,臣先祖故海原府院君臣斗壽,以宣廟朝名臣,官至首相,而只經戶判,不曾爲吏、兵判矣。瑗曰,祖宗朝薦擧之法,甚嚴,《寶鑑》中,有徇私謬擧罪之不貸之敎矣。以俄者下番所達,擇守令事,言之,守令薦法,向來申飭,非不嚴重,而近亦解弛矣。上曰,守令之犯科者,近亦有之,而久不見薦主論罪之事,其入於御史書啓者,亦不罪其薦主,何也?得和曰,入於御史書啓者,姑未勘律,故似未及論罪薦主也。上曰,待其勘律,依前定式薦主論罪事,自政院申飭,可也。又敎曰,今此《寶鑑》下敎中,國俗,嚴上下之分以下辭旨,可見聖祖重人命之至意也。奴婢有罪,不告官而毆殺,自有其律,而閭閻間謬習不悛,極爲非矣,而士夫,必尤甚矣。好人曰,世道壞敗,人心奸慝,詛呪埋凶之變,種種有之,及其發覺,則果或有不爲告官而擅殺者矣。上曰,予所言者,大者蓋指此也。近觀秋曹文案,如此之類甚多,蓋父兄爲子弟,子弟爲父兄,不忍其讐嫉之心,而若告于法司,則法司之治之也。多不如己意,故要快目前,不覺自歸於擅殺之科,向者權扶事,亦由於此矣。瑗曰,權扶,以難明之事,一日之內,殺人,至於四五,尤爲無狀矣。上曰,其有罪而擅殺,固是法外,如或無罪而枉殺,則尤爲傷惻,而此類之外,又豈無乘忿擅殺者乎?先朝於辛巳內獄時,用刑推,而予於庚戌自內究問之際,以爲非殿庭非王府而用法杖,有關後弊,不加刑訊而取服,今聞私家,或有施亂杖之刑者,此尤非矣。公私用刑,不同,而王者,猶可審愼,況凡人乎?好人曰,聖敎誠爲至當,而此等獄事,若歸秋曹,則輒致遲滯,或多倖免,故每有不告擅殺之弊,亦當有申飭秋曹之道矣。上曰,然矣。此後毋論朝士品官,如有擅殺者及用法外之刑者,法官,隨發科罪,兩司,以風聞糾正,而究其本,則是秋曹不嚴之過,亦爲各別飭勵,可也。好人曰,近來呈告紛紜,政院雖參量捧入,而昨日則未免鱗次入啓,自上下敎飭勵,臣等誠爲惶恐矣。漢城判尹張鵬翼,以洪、鄭兩家山訟事,下敎之後,惶蹙不敢出,連呈辭疏,而本院不得捧入,京兆覆啓,多爲遲滯,而姑無擧行之期,事可悶矣。上曰,牌招使之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宗白,持平宋敎明未肅拜,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而都承旨李春躋,辭單還給,特敎之後,連日不爲仕進,右承旨李匡輔,昨因臺避,陳疏出去,同副承旨柳儼,昨有只推之命,而不爲出肅,右承旨李匡輔,同副承旨柳儼,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三覆時,政府西璧,當爲入來,而左參贊金東弼,右參贊趙尙絅,時未肅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保障重地,許久曠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三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長官亦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外,兩司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諫院則有進參之員,而憲府則大司憲朴文秀,執義李宗白,牌不進,推考傳旨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申思永、宋敎明,承牌之後,因呈辭單。明日無入侍之員,大司憲朴文秀,持平申思永、宋敎明,待開門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玉堂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子,竝引嫌而退,追討之啓,誠得臺體,一時筵敎,何必爲嫌?其所論列,亶出公議,聖敎筵達,俱非可嫌。請司諫崔命相,持平申思永,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癸丑十二月初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入侍。瑗、得和、景輔、錫一、宗延、致文,遞讀《陸宣公奏議》,自第一卷止第二卷終。上曰,今講此書,心有所興感者,有所慊然者,文義雖未及陳說,當先言之,故李左相,嘗勸講此書,其後故洪領相及豐陵府院君,亦言其宜講,先朝未嘗進講之書,必爲之勸講者,可想其意矣。今所興感者,三相皆亡,不及見予之講是書也。所慊然者,予素量狹,諸大臣,不能使之恢廣,欲借是書而感悟也。昔呂祖謙,一學者也。讀《論語》而能變化氣質,予講是書而不能變化氣質,則是負陸贄也。負已故之大臣也。瑗曰,二三大臣,深誠體國,相繼凋謝,而聖上,追念其意,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今若講是書而體認其義,推行其說,俾聖德日新,則二三大臣,雖在冥冥中,亦必有知而感祝盛美矣。得和曰,諸大臣勸講之意,殿下,旣追念如此,聖意誠至矣,而蘇軾箚中,如見贄面,如與贄言等說,極爲親切。聖上不獨追念諸大臣,常若陸贄之日在左右,而告嘉謨嘉猷,則其所裨益,豈不大哉?瑗曰,德宗,非無才能,而惟其內多猜忌之心,外信讒佞之說,故雖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終始任用,其在奉天,則置之帷幄,不令暫離,號稱內相,有言必從,途間相失,至於涕泣,及其亂定,則擯斥遐荒,卒不復用,故其治,亦前後有異,殿下用人爲治,當以德宗爲戒矣。上曰,《書》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此語誠然,人之爲桀、紂,易矣。頃日,索《明皇戒鑑》者,非謂此書之可觀也。千古人君,未有如明皇之判若二人者,故欲覽其迹而爲鑑戒耳。德宗,經奉天之難,以爲財不足而致此,復作瓊林、大盈庫,豈非可笑之甚乎?然以今日言之,過戊申纔若干年,而上下恬嬉,若不知有戊申者然,此與德宗何異?瑗曰,聖敎誠然矣。古之聖帝喆王,自恐其爲桀紂之歸者,其意好矣,而人臣,亦不嫌以此爲言,故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周公之戒成王曰,無若商王受之迷亂,後來周昌、劉毅,皆無所諱忌,殿下與德宗何異之敎,甚好,臣亦不敢謂不然也。景輔曰,此言太宗事,每以引接群臣,爲言,不特太宗,然也。以漢事言之,高帝,引接無時,其臣至有借著躡足等事,武帝,以不冠,不見汲黯稱美事,。古之人君,必簡其禮貌,如家人之相見,故群臣,數得進見,言無不盡,事無有隱。若如今之請對引見之有多般節次,則豈能如是乎?臣願殿下,留意於此,雖不能盡如古制,以便服御便殿,數招近密諸臣,講經義論治道,要令接士大夫之時多,則必有所裨補矣。上曰,所達好矣,非獨漢唐也。國朝事亦然,野史,載成廟寶臣之諭,以爲向中宮說道也。瑗曰,此書,異於經傳,固無逐段解說而陳達者,槪是格君心之非,論時措之宜也。今若取而用之,則亦足爲一代之治也。惟冀殿下之留意焉。朱子之言曰,今時,陛下之盛時也,今日,亦殿下之盛時也。殿下,若退託不爲,則後嗣何鑑焉?臣於日昨入侍,有所仰達,而今復申告如此。景輔曰,俄以戊申事下敎,臣於戊申,忝在玉堂,目覩其時事人心之汹懼,有若朝夕難支,曾未幾何,恬然忘却,誠如聖敎,若自上常存一念,戒懼不弛,則群下亦必警惕,知有所戒矣。得和曰,古人言,無忘在河北,殿下,亦無忘戊申,可矣。瑗曰,臣於戊申登第,其試題,卽安不忘危箴也。伊時聖念,或恐其忘也。揭以試士,今則不惟群下忘之也,聖念,亦不能如斯時也,上曰,累朝以來,國家無事,居安已久,猝有戊申之變,人心大煞驚懼,內侍輩,至有涕泣者,予則固不動心,厥後每寢興而後,乃知其夜之安過。心雖如此,政令擧措,則不能皆然,承宣及儒臣所達,當各別留意。上曰,承旨來前。景輔執筆前伏,上命書傳敎訖,景輔曰,臣於今日,執筆而書下敎,一字一句,至矣盡矣。自古傳記,可以感發人者何限?而前後帝王,未有如此者,欽歎之極,不知所達矣。昔張泳,勸寇準以讀霍光傳,準歸取其書而讀之,至不學無術四字,乃悟張泳諷諭之意。此非可引喩於今日者,而古人,亦有因書感悟者。殿下,今觀陸贄書,而知三相之意,以此心觀此書,則其效豈不博乎?如臣庸愚,無足以對揚,而求言之下,必有爲今日之陸贄者矣,若采其切實者而用之,則雖因此進而爲三代之治,可矣。瑗曰,下敎縷縷,責躬求助之意,臣等不勝感歎,而然感人以言,不若動人以行,毋使此敎,爲紙上之空言,念念服行,終始持守,則豈不休哉?得和曰,上番所達好矣。不特於聖躬爲然。飭勵諸臣之敎,亦當使有始有終矣。上曰,所達皆好,當留意。得和曰,關節事頃有所仰達,而近來此禁解弛,無論事之鉅細,世俗視以爲非,關節,則不成,宰相名士之自好者,循襲謬套,不以爲嫌,極爲非矣。祖宗朝則此禁甚嚴,故判書金佐明,在玉堂,爲族人營葬者,通書于畿邑守令,要給軍丁事,發至於謫配關北矣。上曰,擇守令,猶曰節目間事,況於此乎?當付諸耳目之官而已。得和曰,《明皇戒鑑》,有覓入之敎,考見玉堂及春坊冊置簿,竝無之,求諸外間,亦無所有矣。上曰,內間有諺翻者,故幼少時嘗見之,欲一更覽矣。士夫家多藏書籍處,亦無所有,則想於兵燹後亡佚矣。得和曰,諡法冊,無刊本,只有寫本一件,在玉堂,此是上下所用,事體爲重,而單卷之書,刊費無幾,分付藝閣,入榟廣印,好矣。上曰,徐議,可也。景輔曰,翰林久曠矣。上曰,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口傳付職,可也。景輔曰,雖付職,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乎?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傳曰,噫,自古帝王之治亂興亡,斑斑靑史,前轍滔滔,後轍可監,而三代之後,未聞三代,歷閱史牒,治世少而亂世多,何?此無他,公私義利之分故也。太宗,唐之英主,而未免十漸之倦,玄宗,開元治主,而終歸幾亂亡之域,此亦慾勝義之弊也。《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又云克念作聖,罔念作狂,聖狂之判,在於毫忽,可不懼哉?故昔我英廟,命儒臣撰集《明皇戒鑑》,以爲垂訓者也。予之尋常慨然者,其溺於聲色遊畋之君,尤不可爲,其欲爲而未爲,欲治而未治,因循姑息,馴致亂亡之君者,此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也。以予不穀,德本涼矣學固淺矣,而粵在辛丑,承皇兄付托之重,念三宗血脈之孤,猥膺丕命逮于甲辰,予雖若右下敎,誠涼德蔑學,顧付托之至重,思元元之仰我,豈不欲挽回世道,極意拯活?上答祖宗眷顧之意,下副臣庶拭目之望,而事不如心,政不如意,卽阼九年,未見其效,加以荐遭大慼,方寸益傷銳於前而退於後,勤於始而倦於中,以紀綱言之,掃無餘地,以耳目言之,媕婀成風。若問其由,紀綱之解怠,因上所以不能振起之故,耳目之媕婀,因上所以未免詑詑之致,而其病根亦有焉。何則,雖欲飭勵,不擧其綱,只擧其末,政令施措,未得其中,過者偏過,恕者偏恕,若此而能振紀綱,自雖不曰詑詑,而應答之間,不免自是,聽納之際,未能虛心,此終歸詑詑之科者也。雖深慨乎前史,未爲未治,我實兼焉,紀綱之頹廢,臺閣之寂寥,非臣之辜,卽予之咎也。頃年以召對冊子問議也。故左相,以《陸贄奏議》,謂講學之先務,而故領相與豐陵,相繼勸予,故定其繼講,而迄今未果,今講斯書,深有感焉,而亦且慊然,感焉者,三相之借陸書而起感我也。慊然者,置宰相而未能恢弘,藉古人而戒我也。昔呂伯恭,以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變化氣質,予雖不學,臨文自反,不及先儒,是書自書也。負我三相也。噫,前後已諭,已傷之方寸,雖難復也,本然之氣稟,豈可泯然?自今痛自猛省,益加勉勵,而兼示反躬自責之意,宜自政府,將此大略,曉諭中外,知寡躬之病痛,補寡躬之闕遺,言雖過中,予不爲辜,其若切實,予當採納。噫,今之廷臣,雖知予此意,吁嗟三相,冥冥奚聞?其令禮官,特爲賜祭,祭文,亦令文苑撰進,而頃者所定朔望常參,已成文具,五日次對,亦爲曠闕,故備局坐起,因此稀闊,此豈設備局定次對之盛意乎?今後則備局次對,非國忌則無敢頉啓,若不得已頉啓之日,承旨持公事入侍,備局諸堂中無故者,六曹長官之可稟者,同爲入侍事,定式擧行,而其他講筵召對,近臣引接,惟在予自勉處也。至夫飭勵諸司,無曠職任,愼擇守令,保我元元。雖曰先務,今擧其綱,亦爲節目,故不諭焉。噫,咨爾大小臣僚,體予此意,亟祛舊套,益懋乃公,予亦虛心而聽,若是而循舊習,其或飭勵,敢謂君先疑,是爾等之罪也。不能虛心觀之,執跡以責,是卽予之過也。眷眷于此,可見予意,咸聽此諭,想宜知悉。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徐命臣{{*|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啓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肅拜單子,待開門卽爲來呈,例也,而副修撰鄭亨復謝恩單子,日晩後始爲來呈,事甚未安,所當退却,而亨復,方以陶山書院致祭官,今日下直,然後可以及期進去,故單子則不得不捧入,而亦不無警飭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華留守李匡德,鎭日違召,無意應命,事體分義,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備忘記,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徐命臣爲假注書。 ○李匡輔啓曰,右參贊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祭受香,在於明朝,筵中特敎,亦非尋常,而如是違牌,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參奉所報,則陵上癸方引石下左邊生隙處,初八日未時缺落,長一尺四寸許,廣則合縫於駕石處,不甚厚,而石端雕刻處,厚幾至四寸許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中軍具聖益,自訓局啓稟,移差中軍矣,其代,當爲差出,而當品中可合之人乏少,自前如此之時,多有外任啓請差出之例。驪州牧使李漢弼,本廳中軍差下,使之趁速上來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幕嶺前萬戶安瑞莢,渭源郡守李景喆,吾老梁萬戶李震柱,朔州府使金養一,仇寧萬戶裵後度,高山里僉使李重輝,乫軒汨權管洪時弼等竝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安瑞莢、金養一、裵後度、李重輝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景喆、李震柱,方在囚禁中,洪時弼,前以他罪,充軍定配於京畿水原府禿城山城,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假內乘閔百福呈狀,以爲老母在於忠淸道扶餘地,宿患添劇,症情危篤,今方救護,斯速啓遞云。闕內入直,事係緊重,不可不多日給暇,假內乘閔百福,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榮恒爲假內乘。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曾已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前例兼進,以除㕑傳之弊,何如?傳曰,允。 ○以御營中軍李漢弼望單子,傳于洪景輔曰,此時守令,遞易有弊,此單子還給。 ○平安監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門族單寒,蹤跡畸孤,才識鈍劣,年紀衰邁,猥被三朝之恩,濫廁亞卿之班,點檢平生,無一可稱,投置閑散,乃分所宜,昨歲北還之後,永斷當世之念者,不但爲宿黥之思補,實出於己量之自揣,及其怵迫於嚴召之荐降,黽勉於朝行之備數則遂擬筋力所及,期死奔走,以圖萬一之報,而熱官膴仕,夢亦未到矣。不意西藩薦授之命,遽下於待罪刑部未了律科之日,臣驚惶震惕,不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何處不重?而至於關西,尤重且大,苟非才局識慮,聰明威令之見重於世,素孚於人者,莫宜居之,如臣無似,固未嘗有妄想之意,而雖親黨儕友之僻愛而過詡者,亦未嘗期待於萬一矣。況且數年之間,連接三藩,自北而畿,自畿而西,偏委重寄於資淺效蔑之一賤臣,豈不上而累則哲之明,中而貽淸朝之羞,下而駭四方之贍聆哉?對人如喑,顧影懷慙,惴惴然若墜淵谷,日愈多而懼愈甚,此殆造物者,以臣之曾前濫踐,已非眇福之所可鎭,有將促其招損之災,而故假以踰分之銜也。臣之一身顚躓,固不足恤,在聖朝器使之道,不亦傎乎?不敢控籲,恭竢劾正,而許久泯默,亦涉於若固有之者然,玆敢披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臣此任之萬不近似,曲諒臣此言之實非飾讓,亟許遞臣新授職名,以重藩任,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海春君栐疏曰,伏以臣,年少蒙騃,百無肖似,猥被國恩,驟躋卿班,夐踰涯分,居常愧懼,而頃忝主管之任,因一微細之事,飜成是非,轉生藤葛,前後聖敎,極其嚴峻,諸臣章奏,語多危怖,臣於其時,宜卽上章陳暴,而悚蹙之極,亦所不敢矣。繼而臺啓峻發,處分特下,罷職薄罰,亦云末減,闔門感祝,私分粗安,乃者恩敍遽降,職名如舊,臣誠惶隕感激,不知置身之所也。所當叩謝天陛,少伸分義,而第臣情地,終有所不敢唐突者,玆敢略構短疏,少暴伊時事實,庶幾聖明之垂燭焉。當初本府掌吏之被囚也。臣與僚堂相議,以爲政府,雖與本府相等衙門,而不爲文移進來,直爲囚禁,事未前聞,亦關後弊,不容任置,乃以此意,移關政府,而捉囚其下吏,此不過一時體例間事,而政府,看作大事,分付典獄,直放其囚吏,又以政府吏,不當因宗府出牌,捧囚之意,更加分付。事端轉激,景色不好,本府之當初對囚,雖出於欲存府規之意,而到此相持,便同因私事相較者然,故臣以事關家兄參涉之意,送言僚堂,而其後事,全不與聞,右堂,以政府不告直放之事,杖治獄吏,而臣則引嫌不當,政府之杖治本府被囚掌吏,又囚本府他吏也。臣又置而不聞,欲以壞損府規之罪,聯名疏列,而右堂,有拘於兄弟班資之倒置,不得聯名,獨自陳疏,臣有所嫌,故亦未果焉。臣豈有一毫懷私逞憤於其間哉?而前後章奏,專指臣身,有若臣獨出氣力,私相報復者然,雖以天日之明,恐未必盡燭其實狀也。其危怕之言,雖無所不至,臣不敢爲費辭較辨之計,而至於重臣筵奏,尤爲臣痛迫之端,其所謂不能遵守家訓云者,臣固自知,豈敢尤人?而至於每遇一事,兄弟竝出等語,實是抑勒之甚者,臣在宗籍,不過修起居參朝賀而已。元無與人相干之事,則有何一事二事之可論?況驕之一字,何等題目,而一言句斷,不少留難,言之者,雖甚容易,當之者,豈不冤哉?臣自聞此言,駭怖戰悸,不知所以爲心也。此莫非臣兄弟蕃庶,金紫備堂,過福招災,不虞獲謗而然也。惟當杜門屛跡,私相戒飭,以爲贖愆補過之道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更賜譴罰,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焉。 ○癸丑十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宗延、朴致文,東。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左參贊金東弼,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左尹朴乃貞,持平宋敎明,獻納安相徽。西。錦平尉朴弼成,領敦寧府事魚有龜,長溪君棅,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花原君權喜學,刑曹參判李眞淳,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工曹參議李承源,刑曹參議李衡佐,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入侍。儼進曰,近來新進怠慢之習,誠爲痼弊,今日翰林四人,待開門出牌,則今方入來云,而尙不入肅,莫重啓覆,左右實史官不備,事極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壽賢曰,日氣嚴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仍下詢曰,左相,以淸齋不爲入侍乎?壽賢曰,然矣。上曰,長陵奉審,何大臣將行乎?壽賢曰,右相當行矣。上曰,先令中官奉審,待開門發送,今日內,似當還報矣。興慶曰,臣於其時,以堂上蕫役,石自江華浮來,沈水受風,脈理多傷,故未久而致有此弊,而亦臣等不能審愼之罪也。匡輔進曰,宗廟臈享大祭亞獻官趙尙絅,爲實差,金東弼爲預差矣。俱以政府西壁,今日一員,不可不入侍,而尙絅,以病,牌不進,東弼方入侍,旣參三覆,則不宜復入淸齋,獻官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已受誓戒乎?匡輔曰,尙絅有病,東弼是預差,故受誓戒時,初無進參者矣。上曰,事體未安矣。壽賢曰,自前往往有如此事,改付標之外,無他道矣。上曰,朝臣幾盡入侍,宗臣或可塡差矣。然不受誓戒而臨時付標,終爲未安矣。匡輔曰,初則以趙尙絅爲實差,刑曹判書李廷濟爲預差,而三覆迫近,刑判不可不入侍,故使之變通矣。上曰,趙尙絅之病,何如而然乎?壽賢曰,未知其如何,而實病則有之云矣。上曰,趙尙絅,設有情勢之難安者,祭官則異於他任,而如是違牌,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使之進去,在外獻官,若甚苟簡,則雖刑官,亦或稟啓塡差,而今則啓覆相値,秋判方主刑殺文書,而無所啓稟,直差於大祭獻官,事體極爲未安,吏曹當該堂上,推考,可也。春躋曰,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旣已肅謝入侍,兼春秋,使之退出,何如?上曰,唯。尙賓曰,今此諸罪人文案,稟處之際,京囚外囚,當何先乎?上曰,如初覆次第,可也。春躋進京囚殺人罪人私婢明月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春躋讀告,上曰,僉意,何如?諸臣皆曰,情狀萬分痛惡,當以律施行。上令春躋,書依律。景輔進外囚殺人罪人朴云得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景輔讀告。上曰,此似誤殺也。壽賢曰,初欲殺人而入去,不得殺欲殺之人,而殺在傍之人,是誤殺也。然其本罪當死矣。興慶曰,於律當爲故殺矣。在魯曰,誤殺云者,初無殺人之意而誤致人死也。此罪人則毋論此人彼人,初有欲殺之意而入去,是故殺也。何可謂之誤殺乎?僉曰,死律無可容貸矣。上曰,刑官出去,問于律官,更有他律可擬者乎?衡佐出去。廷濟曰,刑官不能閒習律文,故已與律官商議入啓,今當下詢于入侍諸臣及刑官而處之矣。反使更問于律官,是則以律官爲重,未知何如。上曰,非問之也,乃使考律也。衡佐還入奏曰,《大明律》,又有故殺人而誤殺傍人者,亦以故殺論之語矣。上曰,此若爲云得準備然,明律,果爲微密矣。遂令景輔,書依律。儼,進信川殺人罪人崔俊必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儼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僉曰,初覆時旣已仰達所犯,而律文明白無疑,更無可達矣。上令儼書依律。尙賓,進外囚殺人罪人金海發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尙賓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懸髻於馬索,至於致斃,則故殺明白矣,前已仰達,更無可達矣。興慶曰,律文於本事,尤爲襯合矣。在魯曰,初覆時,臣未入侍,不能詳知,而其父被打流血,故渠爲其父反敺云。若其父被打幾死,則或可容恕,而旣未知實狀之如何,至親間有此戕殺之變,無可容議矣。上曰,趙明謙,以爲可恕,而其懸髻馬索,已甚矣。寅明曰,臣意與金在魯同,海發之父,若被打因而致死,則金丁九,當死,此與他罪人異矣。上曰,罪人勘斷,當求生於死,而兩重臣,如是疑難,不可不詳審,更各陳達,可也。壽賢曰,若如渠言,目見其父重傷,爲子之心,不計死生而救之,至於此境云,則其言似矣。然罪人,自言其敺打之委折,豈皆眞的乎?大抵,是皆醉人之事也。一時挽執爭敺,則或然,而至於懸髻馬索而致斃,則甚矣。今若以其爲父之故而容恕,則將有後弊,律外更無可論矣。興慶曰,旣非復讐而又開爲父殺人之路,則其後弊,當何以防塞乎?僉曰,是近於故殺,如大臣所達,後弊不可不慮也。寅明曰,臣意,亦非欲活之也。雖扺死,異於他罪人,當詳審云爾。上曰,若只相敺而已,無懸髻馬索之事,則或可恕也。雖懸之馬索,若直告官家,則又或可恕,而此則不然,無可疑也。承旨書之,尙賓執筆,上呼曰,究其情,則容有恕也。觀所爲,則用意凶慘,所引律文,亦且無疑,依律。匡輔進黃州印信僞造罪人朴成才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匡輔讀告,上曰,告《大典》。匡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獄當有首從之分,而趙江忠,似是首謀也。臣非欲活成才,而若問于江忠,與金重九首謀,歸於成才,則當殺成才,不然而首謀,是江忠,則其餘,當用次律,故初覆時,有所陳達,而江忠則旣未捕得,成才已爲承款,只當以律勘斷矣。上曰,旣殺成才,則雖捕江忠等,盤問之階梯,絶矣,其可嚴杖鞫問乎?興慶曰,無論其首從等死耳。況渠手自彫刻,律外又何論乎?在魯曰,設計者,江忠也,書關文者,重九也。刻僞印者,成才也,三人者,皆當死,大臣,以捕得江忠而盤問路絶,爲慮,然若活置此罪人,而窺捕江忠,則江忠等,逃匿益密,決不可得矣。若殺此罪人,示若斷置不復問者,則江忠等,或可捕得矣。且旣服之罪人,活置遲待,如有徑斃之患,則終爲失刑之歸矣,臣意,謂宜速勘也。寅明曰,臣意與在魯同矣。且刑亂國,用重典,臣曾見西路,俗習强悍,公然有奪掠人者,至爲此僞關僞印,而奪人之財,眞是用重典者也。卽爲依律,分付兩西,速捕江忠等,可矣。眞淳曰,江忠等是知印,則乃官府所屬,而在逃未捕者,由於詗譏之疎忽也。兩西監兵使,宜有推考警責之道矣,諸臣,皆言其當依律。瑗曰,此罪人,無可疑可恕者,而聖上,亦非欲容貸也。或慮江忠捕得後,盤問路絶,有此下敎,而今若活置此罪人,則小民,不知聖意之所在,而必將以國法爲不嚴矣,莫如直斷而嚴典刑也。上曰,吳瑗所達之言,精矣,今當直斷而嚴飭譏捕矣。其自秋曹,爲秘關於本道,可也。仍令匡輔,書依律,好人,進晉州印信僞造罪人劉漢錫推案。上曰,告《大典》。好人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興慶曰,此罪人,事雖不成,其情犯則欲劫掠人之財也。無可容貸,故臣等於初覆時,已陳(陳))達之矣。東弼曰,所謂僞印者,以瓜爲之,體小不似印文,事旣虛疎,而又卽見捉於泗川,不成偸竊,與朴成才事,異矣,然法則無可論矣。在魯曰,連歲大侵,民失常性,至於此極,所謂得其情則哀矜者也。然旣犯僞印,則無可論,今若活之,則民必以爲印信僞造者,亦不死矣。豈得爲禁奸之道乎?游曰,外方奸民之僞造印信者,或以菁或以瓠或以瓜,間多此類,而特未現發耳。旣知其僞印,則何可容貸乎?第印文未成,於律,又有別論者,此則似當更詳矣。廷濟曰,前泗川縣監池友翼,在喪遞來,臣招問此獄委折,則答以渠在官時,嘗以事出行,路上,有泗川人前訴云,無罪,而爲晉州將校所捉去,友翼,詰其所謂將校,則以爲此人,入於賊黨,故捉去云,而其形止,極爲殊常,友翼,欲囚禁其將校,則仍爲逃走云,以僞印奪掠人,其情節,與成才同矣。眞淳曰,欲掠富人之物,造此僞印,無論其瓜與鐵,成不成,若加容恕,則大關後弊矣。衡佐曰,爲將校而以僞印掠人財,寧復有可生之理乎?上曰,承旨書之,好人執筆。上呼曰,於僞印,則菁根靑瓜,似無異同,於所爲,則前後用意,節節叵測,當此飭勵方新之日,本律除良,尤不可不嚴,依律。仍敎曰,昨日飭勵之敎,墨猶未乾,俄者又以筵中越奏勦說,有所申飭,而卽見諸臣,不獨越奏勦說,至有爲私語者,此是紀綱不嚴之致,從重推考,入侍之必備三司,蓋取殿中御史糾檢朝儀之故事,而三司不爲糾檢。況兩儒臣,昨者親承立紀綱之下敎,而終無一言,刑房承旨,亦不警責,俱爲未安,臺諫則於例,不可問備,而兩儒臣及刑房承旨,竝從重推考,可也。春躋,進尙州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推案。上曰,告《大典》。春躋讀告。上曰,初覆時,已爲下敎,而今番十四度文案中,其情法外可恕者,只此而已。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罪人,欲活其老母,而陷此大罪,自上如或以特恩活之,則未知其何如,而於法則無可容議矣。興慶曰,臣則已以或可以特恩傅生議之說,仰達矣。諸臣皆曰,情有可恕,聖上得情哀矜之旨,臣不敢爭之矣。廷濟曰,臣是執法之官,事當以法陳之,而聖上,或以情參法,則臣不敢復執奏之意,頃已仰達矣。眞淳曰,《孟子》所謂制民之産,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者,不幸近之,雖不得已用法,當加矜惻,其地方官,亦宜有警責也。乃貞曰,僞造印信,偸食國穀,是盜也。臣則不敢以屈三尺之說,仰達矣。敎明、相徽曰,不宜屈法也。瑗、得和曰,臣等,不敢以法外特恩,仰達矣。上曰,承旨書之。春躋執筆,上呼曰,以寡昧否德,値連歲飢荒,民失常性,自犯國法,觀其文案,尤涉可矜,三復此案,不覺惻傷,原其律則難以容貸,究其情則抑有可恕,特爲減死島配。諸臣少退,未時,還爲入侍。上曰,李漢弼,已遞驪州牧使乎?有龜曰,未遞故不得直爲啓下,以草記陳達矣。上曰,俄者泛看而,允下矣。李漢弼,驪州牧使仍任,御營中軍,更以它人啓下,可也。儼,進信川殺人罪人田雀金推案,上曰,止,禮房承旨來前,右參贊趙尙絅再招啓辭,纔已允下,而俄者特敎後,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仍敎儼曰,告《大明律》,儼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僉曰,無他容議,只當以律文勘斷矣。廷濟曰,其割鼻、耳。尤爲慘酷,而金碩龜已死,無可憑問處,故以加功議啓矣。游曰,加功之律,亦輕矣。上令儼書依律。景輔,進甕津殺人罪人崔德松推案。上曰,告《大明律》。景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初覆旣已蒙準,復何容議?興慶曰,戕殺其外尊屬,已自承款,無可更達矣。諸臣皆曰,旣自明白納招,法外無可更達。上,使景輔書依律。尙賓,進平壤殺人罪人金龍治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尙賓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初覆時已爲仰達,而三人中渠爲首,雖區別其首從,亦當以律施行矣。諸臣皆曰,法外無他可達。上使尙賓書依律。匡輔,進海州婦女和奸罪人柳泰命推案。上曰,異於初覆,不必更達其文案,只告《續錄》。匡輔讀告,上曰,僉議,何如?壽賢曰,明是和奸也。《續錄》,士族婦女奸淫者,與奸夫竝殺,今當依《續錄》勘律矣。上曰,是士族乎?在魯曰,是文官吳命羲之族也。臣按本道時,此獄已發矣,大關風敎,當爲嚴斷。廷濟曰,國制,於士族重禮敎,故《續錄》如此,臣旣議啓,無可更達,諸臣之言,皆同。上使匡輔書依律。眞淳曰,奸女之父吳泰鎭,似不可無罪矣。壽賢曰,以其事情察之,固若陰殺其女,而朝家不必摘發矣。興慶曰,何可以其迹之似然而加罪乎?好人,進定平殺人罪人李贊進推案。上曰,告《大明律》。好人讀告。上曰,僉意,何如?景輔曰,申時將至,臣出去受軍號之意,敢達。上曰,唯。景輔曰,已達之文案,持出乎?上曰,唯。諸臣皆曰,打殺情節,明白無疑,更何容議乎?廷濟曰,崔文贊、仙色,皆當死,而以先死,故不得正法,贊進,是輕者而反爲正法,是可恨也。眞淳曰,初爲文贊,誘引貴晩而同去,又與合謀而殺貴晩,加功則緊矣。律外無它可達,上使好人書依律。好人曰,三覆事體至重,入侍諸臣,雖未及遍覽其文案,如單抄文書,當詳閱以待下詢,而重臣以下,多以未見文案,爲辭,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只可以結辭斷之,勿推。尙賓,進楊州殺人罪人金三千推案。上曰,三次更査案讀之。尙賓讀奏。上曰,終異於直殺,僉意,如何?壽賢曰,此罪人,與貴永女交奸,則似的實,貴永於渠,無所惡,初非有欲殺之心,而旣以手執之刀,殺人,渠又自刺欲死,則其刺貴永,分明矣,無可容議。興慶曰,過失條,有誤殺傍人之律,無論其有意無意,其當死則無可論矣。在魯曰,其言云憤其執髻於屠漢,欲截其頭髮而拔刀,此亦不近理,頭髮可惜,豈輕易截去者乎?上曰,如此之類,寧知頭髮之可惜乎?在魯曰,其前亦屢變辭矣。大抵,白晝拔劍,至於殺人,雖云誤殺,何可容恕乎?諸臣之言,大同。眞淳曰,或可更問而究竟乎?上曰,刑參之言,似精矣。廷濟曰,揮刀之際,誤觸致死,渠旣自服,今何更問?雖使更問,階梯已絶,何以得其情乎?衡佐曰,京城咫尺,出此等獄事,臣謂宜嚴處也。壽賢曰,當初更査,非欲傅生議也。以死者傷處之多,故欲明覈而重其罪也。所謂過失者,乃思慮所不到,耳目所不及,此則在傍而致此,不可謂過失,乃誤殺也。法外無可論矣。上曰,更査時判付,秋判拈出讀之。廷濟讀告。上曰,文案則不疎漏矣。三千自刎,幾殊更甦而逃走,若是故殺,則必無自刎之理,其時更査者,以屍帳多傷處故也。更査後加刑,而無別般情節,諸訂供辭又如是,則容恕與依律間,只可直斷矣。又若更査,則外方,必笑朝廷擧措矣。容恕與正法與更査三者,將何居?諸臣皆達之。壽賢曰,此囚無生理,更何仰達?興慶曰,以其已承款者,引誤殺律而正法,可矣。思喆曰,無可更査矣,死者可哀,償命烏可已乎?東弼曰,在下執法之論,無它更達,聖上以好生之德,求生於必死之地,則或未知如何矣。在魯曰,原其情則無甚可惡,而於法則當死,聖上特爲處之,則未知如何,而在下之言,何可以法外陳之?游及寅明之言,亦同。廷濟曰,諸臣,以好生之德,仰陳,臣雖刑官,如有一分可生之道,豈欲其必殺?而此囚,終無可恕矣。壽賢曰,情雖不甚惡,而法則無可恕矣。上曰,旣不甚惡,則自有可恕矣,諸臣,皆言其不可恕。衡佐曰,古之帝王,豈不欲活人?而律有誤殺者死,蓋以其誤殺而活之,則眞殺者,必有以誤殺,獲生故也。舜之命臯陶曰,刑期于無刑,蔡氏,釋之以爲,刑而活之,期使無刑。蘇軾之言曰,堯曰宥之三,臯陶曰殺之三,夫以堯、舜好生之德,欲宥人,而臯陶不敢奉承者,蓋法不可撓也。上曰,姑置之。景輔,進平壤殺人罪人太及推案,上令讀其更査以後文案。景輔讀告,上曰,僉意,何如?壽賢曰,此罪人,雖累次變辭,而奪劍刺殺,則眞的照律外,無它矣。諸臣之言皆同,上,令景輔書依律。上曰,承旨書三千推案,尙賓執筆。上呼曰,過失條之外,誤殺戲殺,俱是極律,三査文案,亦誤殺無疑,以律繩之,於法當也,而啓覆衆囚,皆犯極律者,豈有可生之道?而三覆慮囚,審愼情法,求生於死者也。以前後文案觀之,初無有意,誤觸旁人,所供無異,旣命三査,情又可恕,則直繩以法,不少審愼,恐非三覆恤刑之意兺不喩,況彼旣誤被刺而殞命,此旣誤觸刺而償命,則一誤字而殺兩人,此亦王者宜恤處也。特爲減死定配。廷濟曰,明月正刑,例於三日後爲之,明當以此意,草記,而不可上瀆於淸齋之中,敢稟。上曰,唯。仍敎曰,頃者承宣言,古者啓覆,京外囚,至於百數十人,今年則少云,而唐太宗,中主也大理寺,至有鵲巢之異,今此十四囚,亦多矣,何可謂之少乎?廷濟曰,貞陵,外靑龍外偸葬者,尙未究得,頭頭人,刑訊一次停刑,山直及田主,皆已刑訊三次,加刑啓目,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渠輩,若知其某人所犯,則豈有限死不告之理乎?一向加刑,亦涉重難,何以處之?敢稟。上曰,若知其人,則豈不吐實乎?以常時不能嚴禁之罪,三次刑訊,則可矣。又爲加刑,則過矣,自本曹照律,可也。廷濟曰,頭頭人,亦爲照律乎?上曰,此則無可照律,直爲放送,可也。壽賢曰,昨日召對時傳敎,辭旨懇惻,責躬求助,交相飭勵之意,藹然,若上下因此振作,則國事庶幾,臣等,伏讀欽歎,何可勝達?如此之時,如臣老昏無能,擔此重任,一向憒憒於國事,無毫分所益,病不離身,隨行逐隊,亦不能焉。入冬以後,則備局之坐,太半未進,今承飭勵之諭,尤爲惶恐。上曰,無爲惶恐而力於國事,前亦以不責卿以筋力奔走之意,諭之矣。備局之坐,雖間間未參,何傷之有?予以如此,方寸猶欲奮勵,卿雖年老,內傷則不如我矣。壽賢曰,卽今朝廷,每患乏人,尹淳、朴師益,頃日以事坐罷,語未卒。上曰,以事體一時譴罷而已。當此乏人之時,何可久置罷散中乎?尹淳、朴師益,竝敍用。壽賢曰,尹淳前日所帶良役句管堂上及惠廳堂上仍差乎?上曰,唯。壽賢曰,江華留守李匡德,以頃年成琢事,引以爲嫌,尙不膺命,其時琢招之誣罔,今無可論,而如是撕捱,已極過矣。況江留之任,受密符任保障,事體無間於將臣藩臣,何敢日以違牌爲事乎?今後則令政院勿請牌招,各別催促出肅,使卽辭朝,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匡德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壽賢奏事訖。興慶、思喆曰,臣等,以長陵奉審事,明朝出去,今日當先肅拜,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唯。東弼曰,臣頃以實錄奉安事,往來嶺南,路過驪州而聞之,則牧使李漢弼,在官未幾,還京滯留,呈狀求遞,而監司不許,猶不下去,故邑事曠廢,民情愁歎云。近來名武,風習怪異,其所欲之官,百計圖之,不欲之官,百計避之,如漢弼者,尤異於他人,厚受國恩,面承天語,其何敢爲自便之圖哉?上曰,忠臣之子,爲國效力,何可擇地?李漢弼事,非矣。分付該曹,明日內催促下送後,草記啓達,可也。仍敎曰,諸承旨皆入侍,其中雖有以書判付出去者,而守禦使密符事,政院以啓辭稟達,殊涉疎忽,當該承旨,推考,守禦使申思喆密符,使之仍佩往來,可也。在魯曰,本曹事,有必須稟達後方可擧行者,日昨筵中,承宣,以前執義南泰慶牌不進罷職,而見漏於敍命,仰達。大臣繼陳守令例罷中,亦有二人未蒙敍命云。則自上,有令該曹付標以入之命,而泛言守令二人,不爲指的,臣曹無以擧行,聞大臣,則蓋指前龍潭縣令金東鉉,前公山縣監李顯弼云,而擧條旣不指名,則直以此兩人,付標以入,有所不敢,歲抄中,有朝官罷職秩,臺諫守令罷職,皆在其中,此單子還爲入啓,以備處分,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承宣,又以前宜寧縣監曺夏望,在官狀罷,而銓曹誤認爲棄官,置之於準期不敍秩,當該銓官推考,夏望歲抄單子書入事,陳達,允下矣。此事,宋眞明爲參判時,定以准期不敍,自六月歲抄,不爲書入,而擧條下後,臣取考當初此啓,則以爲夏望,一邊投狀,一邊發行,故以事極未安,斯速還官之意,題送。夏望又呈狀曰,僅離此邑之境,病不能前進,留滯中路,於此可見病重實狀。且他邑移轉出給事,旣不得開印,決不可擧行,斯速狀罷云云。監司以此枚擧罷黜,而其間,有諉以封印廢衙,終不出給移轉之語,以廢衙二字觀之,似或還官廢衙,而旣未分明。且當初發行,便是棄官,則本曹之置諸准期,亦有所據,歲抄今雖書入,而該堂推考,恐非可施者矣。上曰,曺夏望事,應爲棄官,仍置准期,勿爲書入,該曹堂上勿推,承宣,以微細之事煩達,推考,可也。敎明,前伏啓曰,俄者入侍諸臣特推時,聖上雖以重臺閣之意,區別下敎,而臣旣以執法之任,初未及規警。又未與儒臣承宣同被問備之罰,揆以臺體,勢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俄者下敎,不過飭勵,下敎之時,亦已區別,勿辭亦勿退待。敎明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敎明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敎明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敎明曰,請李夏宅,設鞫廳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敎明曰,忠淸監司鄭彦燮,曾莅邊邑,初無可紀之實績,且淺資歷,徑居方岳之重任,物情固已未允,而世胤之狀請赴喪,尹㝚之遽置稟秩,有失嚴討之義,大致公議之駭,其在懲礪之道,決不可置而不論,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敎明曰,司僕主簿李羲佐,本以闒茸,全不解文,屢次不通,六品之講,越講陞六,已極猥濫,太僕郞官,素是名蔭之窠,而夤緣幸會,遽然見差,官方淆雜,物情爲駭,請司僕主簿李羲佐汰去。上曰,依啓。敎明曰,初仕殿參,自是名下士擇差之地,而永禧殿參奉李觀鎭,本以牟利積財之人,全無士夫樣子,苟然見差,物情爲駭,淸仕路愼名器,爲今日急務,則如此之類,不可置而不論,請永禧殿參奉李觀鎭汰去。上曰,依啓。敎明曰,臣於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竊有所訝惑者,夫印信幻造,偸出國穀,何等罪狀?而聖上,雖謂凶歲爲老母,不忍深誅,傳諸生議,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三尺至嚴,倘或一撓,則王章未伸,國綱益紊,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彦信gg鄭道信g減死島配之命。上曰,不允。相徽,前伏啓曰,今日入侍,以筵臣私語,致勤聖敎,特推承宣、玉堂諸臣,而臣則以忝居臺職之故,獨爲倖免,已極惶悚,而其所不能糾正之失,於此益著,揆以臺體,不可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避辭,勿辭,亦勿退待。相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相徽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徽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相徽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相徽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相徽曰,殺獄罪人三千前後招辭,皆以揮刀被觸,明白納招,則貴永之致死,全由於三千之刃傷,則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不可以初無欲殺之意,有所容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不允。相徽曰,我國閭井間嫁娶時納幣之規,侈濫無節,其綾羅布帛之屬,多者動費累百金,少者亦不下百金之資,競相慕效,便作應行之節,故貧不能辦此,則雖年過四五十,而莫能娶妻,以至廢絶倫常之境,誠可慨然,因按《五禮儀》,幣用紬或布,三品以下至庶人,玄纁各一,先王定制,可謂至矣,而廢閣不行,其在遵法正俗之道,宜嚴禁飭之令,請閭井間婚幣,必以玄纁兩端,永爲定式,過此者,令法司摘發其家長,治以制書有違之律,俾革侈濫踰制之習。上曰,奢侈之風,近來益甚,臺臣所達,事體固然,方以此欲爲飭勵,未久將下敎矣。相徽曰,近來人心不淑,變怪百出,詛呪埋凶,何等罪惡?而陰相指敎,構禍人家者,比比有之,此由於秋曹推治之法,不嚴,彌滿典獄者,太半詛呪罪人,而日次施刑,延過歲月,故陰兇之徒,全不畏忌,狼藉行凶,現出甚多,而人家之遭此變者,不爲告官,任自處置,蓋以告官,則只延其命,無以痛治故也。豈不寒心哉?其法嚴法痛繩之道,不可徒循其常例,請令該曹,詛呪罪人,不待日次,別造訊杖,連日嚴問,依律正法,以快人心。且令捕廳,譏捕其陰相指敎者,以爲鉏根之地。上曰,臺臣所達,蓋由痛駭,不待日次,有違常規,別造訊杖,係是法外,不亦過乎?捕廳譏捕事,依啓。相徽曰,當此邊上生梗之日,西門鎖鑰,尤宜另擇,而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素耽麯糱。且輕人望,彈壓西邊之責,不可畀之此人,請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改遞,其代,各別擇差,以示重邊之意。上曰,北藩畿伯,已有治效,今此所論,無乃太過,不允。相徽曰,臣本巽軟,不合言責之任,而前後冒當,徒切含默之愧,卽伏見昨日下政院之敎,則以近日臺閣之寂寥,深加憂歎,責已求言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王言一播,孰不聳動,而思所以策懦礪鈍耶?臣方忝居言地,恐孤聖上勤諭之至意,敢以草草數語,有所論啓,而未蒙快賜允兪,至於平安監司改差之請,不過出於重西門鎖鑰之意,不惟不賜允可,致勤聖敎,此不過人微言輕之致,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自古治世,曰可曰否,飭勵臺閣旣責寂寥數句,太過,何必過嫌?勿辭,亦勿退待。仍敎曰,尹陽來之耽麯糱與否,不可知,而其人則確實,予欲用之。壽賢曰,尹陽來,雖非世族大家,其人有才,頗以治績見稱,故當西伯薦望之時,雖非首薦,臣等果相議擬入矣。上曰,當此惟才是用之時,豈必取華門名閥乎?相徽曰,朝家之擇送繡衣,廉察外方者,極其嚴重,何可容一毫私意於貶褒之間?而韓師善之前任南平,全無善政,不治之聲,狼藉傳播,其時御史黃晸,挾私濫褒,至有特除承宣之命,朝堂之上,已多非斥之矣。儒臣之疏,亦有濫稱之論,則公議之怫鬱,於此可見,繡衣之行,旣著挾私之迹,則西邊重任,不宜仍畀,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上曰,黃晸爲人,予知久矣。挾私之目,太不襯着,況以繡衣時事,追罷灣尹,不亦已甚,以公諒之,其勿更煩。相徽曰,臣於黃晸之身爲繡衣,挾私濫褒也。不勝其慨惋,有所論啓,而不惟不賜允可,至以事在已往,不亦已甚,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惑也。親受封書,奉命廉察,何等重任,而猶不能謹愼,以不治,濫褒以善治,致降賞典,朝紳之間,莫不爲駭,則不可以事在已往而置之,亦不可仍畀以西邊重任,臣之所論,亶出公議,而反承未安之敎,此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臣何可晏然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景輔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耳目之臣,方爲飭勵,而有所啓不能允從,如此,非所以飭勵者也。儼曰,臣有所懷敢達,臺諫爲許多啓辭,而俱不允從。且有無批者,事甚未安,俄者閭井婚幣事,臺啓自好,而依啓不允。間無分明發落,臺諫,當以此引避,而泛然過去,臺體亦未盡矣。景輔曰,不必以此引避,而當請其允不允。其臺,頗疎忽矣。上曰,此則予從之矣。注書傳書時,添入依啓二字,而措辭於其下,可也。儼曰,俄者大臣及禮判,以長陵奉審事,稟達,先爲出去,工曹參議李承源,固當同往,而略爲起伏於坐次,有若陳達者然,不爲明白奏達而退出,入侍事體,何等嚴重,而出入之際,如是疎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病}}。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徐命臣{{*|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三更,月暈。 ○李匡輔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春躋啓曰,各司回啓,必於三日內爲之事,曾已申飭,而近來各司未回啓,甚多,累加催促,終不擧行,當此飭勵之日,不可一任其因循,各司未回啓,當該堂上竝推考,各別申飭,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臈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徐命臣,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獻納安相徽,引避退待,今已經宿,而大司諫金鎭商,正言李錫杓俱在外,司諫崔命相呈辭,正言一員未差,除在外外,司諫崔命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今初十日朝,奉審陵上,則辛方引石下邊,春間塗灰處,又爲墮落,其厚不過一寸,其長幾至八寸云。陵上石物有頉,又至於如此,而本陵陵上癸方引石缺落處奉審事,大臣以下,昨已辭朝,一體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司諫崔命相啓曰,引嫌而退,糾正之論,旣得臺體,聖批誨諭,何必爲嫌?請獻納安相徽出仕。答曰,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於昨日筵席,敢以草草數啓,略效糾正之論,而言辭拙訥,未能上格天聽,反承未安之敎,引避退出,恭竢物論,不意今者,處置請出,就職之牌,不敢坐違,黽勉應命,而第臣等閭井婚幣之啓,天語溫諄,特示嘉命之意,臣誠感激,欽仰我聖上翕受之盛,而猶未蒙依允二字,則仰稟停當,在所固然,未卽辦此,退而自訟其不敏,追聞承宣,果以未卽仰稟,當避不避,有所非斥,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而臣之疎忽之失,於是益著矣。揆以臺體,何可晏然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輔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癸丑十二月十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瑗、得和、景輔、錫一、鼎輔、履儉,遞讀《陸宣公奏議》第三卷畢。瑗曰,初板,德宗,悉數自己病處,以言于陸贄,此似可矣。然不獨德宗如是,大抵人君,皆不難引咎責己,而難於納諫改過,其故,在第二板所謂不誠不信,聖上,亦當體念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德宗言,推誠信不疑,多被賣弄,若果盡我之誠信,豈有被人賣弄之理哉?德宗,不知於此自反,而反咎人其言甚非矣。以唐言之,如貞觀、開元之君,不爲此言矣。瑗曰,上敎誠至矣。然德宗,知陸贄之懇切盡忠,導之使言如此,亦自不易矣。上曰,以爲盡忠者,似非眞知也。安知不如所謂推誠信者乎?得和曰,馭之以智以下,蓋指德宗病痛而言也。人君之小有才者,多如此,故其應之者,然矣,此可審察矣。上曰,然矣。瑗曰,以今時言之,群下雖無狀,不能以誠信事上,殿下則不以是疑之,推誠御下,自盡君道,然後群下猶有不誠者,方可責之矣。景輔曰,儒臣所達,是矣。君臣上下,當以誠信相與,而三代以下,則專以智術相制,故所以王道之不復行也。上曰,所達皆好,當各別留意。瑗曰,人主之美,莫大於改過,故此文,以仲虺之贊成湯,爲言,人主,若聞過卽改,趨義如湍水之赴壑,則群下,孰不思所以補闕,而其聳動欽仰,反勝於無過之時矣。景輔曰,此文,又以太宗之從諫改過,爲言,蓋以法祖之意,爲時君陳之矣,三代以下,固無如貞觀之治,而然其從諫改過,皆欲利而已。非出於誠,故先儒,以粉飾譏之,今殿下,則陋視太宗,而師法成湯,可矣。上曰,所達皆好,當留意,而《貞觀政要》,亦自好矣。瑗曰,《詩》云采葑采菲,下體亦在不棄,則殿下之取《貞觀政要》,亦好矣。雖不及太宗者,苟有一善,則皆可取之,況太宗納諫愛民,治幾刑措,斯足爲後王之法矣。殿下,以《貞觀政要》爲善,是取善欲博之意也。臣等不勝欽歎,然願殿下知太宗之納諫愛民,爲可取,而又知其行之不誠,故畢竟止爲太宗也。凡從善改過,恤民求治,必以至誠行之。上曰,所達好矣。瑗曰,第八板所謂九弊,上有其六云者,言甚切實,此不獨於德宗,爲實際病痛,乃千古人君通患也。景輔曰,殿下,反觀聖躬,常以爲六弊之中,何者在我乎?深加省察,好矣。得和曰,贄,有如此之言,而德宗,不能用,宜其不免於草莽播越,宗社幾亡也。今殿下,反之聖躬,如有此等之弊,隨處矯革,期至於無過,則是若陸贄之復生於今日,而將不恨其言之所見用於當時也。上曰,承宣及儒臣所達,嘉矣。自古人君之弊,不外乎此六事,而馴至於亂亡矣。玉堂須以此六事,列書以入,俾予警省,可也。景輔曰,書入之命,誠好矣,而試使儒臣,歷論聖躬所有無而陳達,則尤好矣。上曰,其言可矣。儒臣及承宣,皆達之。得和曰,此則承宣之言,非矣。臣等,如見聖躬闕失,則日侍講筵,豈不能得間陳達,而必待承宣勸使而爲之乎?瑗曰,下番之言,臣則不知其當然矣。從容前席,備陳闕遺,雖因承宣之言而爲之,何妨之有?上曰,承宣,試先言之。景輔曰,殿下,其不有好勝人之病乎?上曰,此則承宣,非矣。若知予之有此病,則當直言之,何如是難問也?景輔曰,好勝人,恥聞過,騁辯給,眩聰明四者,群下,皆疑殿下之有是也。厲威嚴,則於殿下相反矣,恣彊愎,則殿下無是矣。瑗曰,恣彊愎,則殿下,果無是,而其外五者,殿下,皆有之矣。上曰,下番儒臣,俄者,以承宣爲非,以爲予全無此病乎?得和曰,臣亦何以殿下,爲無病處乎?以日者宗臣事言之,是殿下好勝人處也。其外五弊,亦多在聖躬矣。上曰,以此觀之,亦可知君臣之際,難矣。儒臣初以承宣爲非者,蓋難於陳達也,而其言亦似大矣,及至終不盡言,則又少,非承宣之本意也。不待群臣之言,予亦自知,予非好勝人,而常日小視此世道,是心已長,事爲之間,那得無此弊乎?日者宗臣處分,末梢備忘太多,諸臣,視以好勝,而此則欲以事體曉諭也。非不重大臣也,亦非好勝也。恥聞過,則予非恥之也。人言吾過,則歉然之心,太過,愧悔交中,久而靡已,此亦病也。騁辯給,則堯、舜之世,十六字,足矣,而予則學淺誠薄,不足以動人,故言語自至於支煩,人雖謂騁辯,予不得辭矣,眩聰明,則予何有聰明之可眩乎?但識雖不明,志則欲高,故自外面見之,或涉於此病,然其明也,乃小明也,非所謂明也,厲威嚴,則以論乎予,將改厲字爲失字矣,最後一事,心常切戒,諸臣,以爲無,而予亦自謂之無也。三弊,在於臣下,諸臣,自視如何?景輔曰,諂諛則小人之事,臣等,豈忍爲此?而至於顧望畏愞,亦臣等所不免也。得和曰,殿下,深戒黨論,故廷臣亦皆曰,臣不爲黨論,惟上,指是從此,亦豈非諂諛乎?景輔曰,儒臣之言,亦是,殿下,以六事省察,臣等,以三件自反君臣上下,交修相戒,則好矣。上曰,其言甚嘉矣。瑗曰,殿下於眩聰明,有一弊,每於筵敎批旨,語及臣下,常曰予知其爲人,其人長短本末,衆所共知,而殿下之知之也。或與之相左,此是眩聰明之弊,而群下聞之矣。騁辯給一節,殿下,自謂不得辭,而辭令之太煩,臣等,亦以爲悶,多言損神,已非保嗇聖躬之道,而尋常批敎,動盈十行,其何能一一中節乎?得和曰,批旨如此,故恩數漸至屑越,諸臣,若只得勿辭察職之敎,則認爲例批,殊不滿足於心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殿下,自謂失威嚴,殿下於威嚴,誠亦有失處矣。又或有過中之時,平日深惡黨論,廷臣之進言,少異於時議,則輒疑以黨論,威罰太過,久而不宥,此臣等所慨然者也。景輔曰,此儒臣之言,非矣。殿下,當愼重其威罰,旣罰之後,則不可輕易疏釋,而殿下不如是矣。上曰,然矣。予常輕釋之矣。得和曰,此則非威也。乃怒而失平者也,故無加於威,而不足以服群下之心矣。上曰,儒臣如是陳達,安得免此窠窟乎?是必以向來補外,爲非威,而於心不服矣。瑗曰,臣旣以威罰過中,仰達,當畢其說矣,如今春權瑩事處分,此其過中處也。瑩疏,別無所論,不過言一二人釁尤顯著者,而威怒甚遽,責罰太重,將過一年,猶置瘴海,寧不過中乎?上曰,世道難平,臺閣之臣,旣難使言,亦難使不言,以日昨安相徽事,觀之,飭礪之下,自以爲敢言,而其所論者,不過易與之尹陽來、黃晸而已。尹陽來,朴實可用,而尙未經備堂,則西藩之除,臺臣之一番言之,不是異事,而黃晸,自出入春坊時,予已知之,似非挾私罔上之人也。韓師善爲人,浮而不沈,如是之故,見欺於至親之事,則有之矣,何可以此,竝與其南邑治績而廢之耶?且居官,旣不能每人悅之,則必有譽之者矣,又必有毁之者矣。今以師善,爲不治者,必聞毁者之說,與晸之聞譽言而褒啓,何異也?毁譽之間,自當有參量,故初不如擇繡衣,黃晸則予自謂擇之矣,然若於其時爲言,則可矣。到今追提於年久之後,則是有意於苛摘也。得和曰,聖上,當以事是非爲敎矣。若以年久後追提,爲非,則臣不知其當然矣。上曰,是終非平心相規之道也。今日處置,如欲見公議,則當言相徽之過中,而請出仕矣,有或扶黃晸而落相徽,則予亦當以爲過矣,而此則專墮一邊,予所慨然者也。至於權瑩事,則有大者焉,十九日下敎後,臣子,何可爲此言乎?瑩在韋布時,銜蓄者是心也。故於釋褐之初,卽寫出其心而上之矣,其時處分,予則猶以爲弱矣。一年瘴海,豈曰久乎?瑗曰,瑩疏,若及下敎之得失,或論當國之大臣,則聖上之惡之也。或然矣,而此則只論李普昱等而已。臺臣,論一普昱,而見謫海南,不亦過乎?上曰,毋論其大小,十九日下敎之後,不當爲此也。瑗曰,其言普昱事,本非構捏虛無也。普昱於辛壬間,以鏡、夢血黨,多爲慘劇之論,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爲吏判時,枳不檢擧,其得罪公議,可見矣。上曰,初則一場好議論,而終則以一權瑩事,畢之,是可慨也。景輔曰,李普昱,是臣之姨從也。臣於權瑩事,則嫌不敢言,而近來風習,多可笑,聖上,以至懇血誠,欲銷朋黨,故群下從上指用人,必互對矣。今則彈人,亦必互對,年前李裕身,將論鄭益河,而先論今承旨李匡輔矣。今安相徽之竝擧尹陽來、黃晸,亦出於互對之意。得和曰,李裕身事,巧矣。人之宅心如此,則何事不爲乎?瑗曰,聖敎之下,更爲陳達,極知惶恐,臣之亡妻,於權瑩,爲同姓近族,雖無相避,而臣之言及權瑩,似涉嫌疑矣,然臣自少,熟知權瑩之爲人,性本良善,非峻於黨論之人,而自上過疑而嚴處,故因此厲威嚴之文義而達之,非爲一權瑩而游說也。上曰,予亦知儒臣不避小嫌而言之之意也。得和曰,權瑩處分,孰不以爲過?而如欲乘間而圖其赦宥,則亦非也。今上番之言,只出於無隱,而欲使聖上,威罰得中也。瑗曰,臣今承聖敎,如家人父子,臣誠感激,不知所喩,臣雖是色目中人,非欲爲褊論也。只以知無不言,爲心,故如是,仰達矣。昨日臺論,殿下,以爲非出公議,而尹陽來西藩之除,果有物論,三覆少退時,臣與安相徽,坐處相近,臣略聞其將論陽來,以爲如許體例間事,近日無之,久矣。相徽能之,頗嘉其不諱矣。黃晸事,臣於心甚不韙矣。韓師善,是大不治,而濫褒至此,一世之人,無論彼此,皆以爲言,而及其相徽之發啓也。自上皆措辭不允。其於待臺閣之道,終涉未安矣。得和曰,晸與師善,連家親密,其爲御史也。往留師善之邑十餘日,寧有不知其不治之理乎?南來之人,傳說喧藉,而臣與晸相親,故亦嘗對渠責之矣。夏間拜灣尹之後,旣有玉堂之疏,而未久往赴,議者,亦譏其冒沒矣。景輔曰,韓師善之治否,未知如何,而黃晸,則當察其挾私與否矣。然近來臺疏,如刃之鈍,必須痛加淬磨,然後可使利也。凡有所言,勿以爲挾雜,勿以爲微瑣,每存扶植之念,可也。上曰,所達然矣。瑗曰,相徽則非挾雜而爲之也。得和曰,大誥以後,是亦殿下之一初也。君臣上下,若以此爲心,飭勵不已,則何事不做?然殿下,雖如此,諸臣無勇往擔當者,臣言似諂,而實有有君無臣之歎矣。景輔曰,儒臣之言,是也。臣等在外,言皆如此,而殿下,素有輕視群下之病,故不敢以無臣之說,達於筵席者,恐增殿下此病也。然爲今之計,當以得臣爲念也。上曰,何可謂無臣?予若盡爲君之道,則豈無盡臣道之人乎?瑗曰,大誥時,臣親承聖敎,不勝欽歎,翌日三覆,見諸臣入來闕中,相顧欣欣,聞在外之人,或有感涕者,此誠回否爲泰之幾也。聖志若玆,在下者,苟能仰體而承化輔理,則國其庶矣。然古人言,漢武,好武而衛、霍進,好文而枚、馬進,好神仙而文成、五利進。上之所惡,下必有從之者。且天生一世才,自足了一世事,雖今之世,豈無其人乎?上曰,然矣,而漢武則人品佳高,末年輪臺詔及用金日磾,皆有過人者矣。瑗曰,如是之故,其雄才大略,先儒亦許之矣。又曰,此書甚好,而乃抄刪者,其全集,亦多可觀矣。上曰,玉堂如有所藏入之,可也。瑗曰,故參判文簡公李喜朝,嘗裒輯我東從祀儒賢,自鄭夢周,至成渾疏箚,合爲十冊,名之曰《東賢奏議》,於丙申年間,具疏投進,肅廟嘉之,批旨褒諭,仍以傳示東宮,爲敎,蓋景廟,時在東宮故也。其書,未知留在內間,或經睿覽否,而繼此,講《名臣奏議》畢後,此書雖繼講,亦好,出付臣等,校正以置,好矣。上曰,曾未見之,當令搜覓出付矣。得和曰,李喜朝,頃年歿於謫所,乙巳年間,自上問其反葬與否,筵臣對以權窆,則以葬時當爲顧助,下敎,而其家窮貧,尙未完葬矣。今聞遷窆於其故居楊州豐壤地云,故敢達。上曰,令本道參酌顧助,擔軍亦爲題給,可也。諸臣遂退出。 ==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事變假注書徐命臣{{*|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宗簿寺提調,本寺褒貶坐起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匡輔曰,奉審大臣,入來後,卽爲入侍。 ○又傳于李匡輔曰,大臣及禮判引見。 ○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工曹參議李承源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癸方引石下右邊缺落處及辛方引石左邊缺落處,奉審後,以周尺尺量,則癸方引石,則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厚二寸許,辛方引石,則長六寸五分,廣二寸許,厚一寸。此似由於當初釘鑿時,石理已有所暗傷,而且値嚴冬,裏土凍凝之際,輒致浮動,駕石合縫處,自然牽退,以致如此。所當隨其缺落處,趁卽修補,而當此寒節,勢難動役,待明春以油灰緊緊塡補,似爲便當。以此分付該曹,而甲方引石右邊,又微微生痕,所見姑不至大段,更觀前頭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注書成範錫呈辭,代以李光躋爲假注書。 ○洪景輔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不得開政云。判書金在魯,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陳疏,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韓顯謩爲執義,申宅夏爲正言,沈聖希爲兵曹正郞,任述爲禮曹佐郞,尹淳爲校書提調,韓顯謩爲兼西學敎授,李宜益爲聞慶縣監,李槾爲永禧殿參奉,金錫一爲黃山察訪,朴師益單付錦原君。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沈若淳,忠翊衛將鄭義山呈狀內,身係軍門,宿衛輪番之職,勢難推移入直,斯速啓遞云。內將軍門,有難兼察,則不可無變通之道,沈若淳、鄭義山衛將之任,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趙國彬、玄起鵬,俱以身病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之勢,呈狀乞遞。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可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以申光夏爲副摠管,趙廷翊爲同知,邊柱國爲兼司僕將,沈洸爲訓鍊僉正,金瑞龜爲文兼,李基蕃爲副護軍,尹淳爲副司直,徐命臣、申源單付。 ○傳于李匡輔曰,曉者私婢愛貞,自泰秋內墻水口,逃走被捉,故推問則雖由於恐被責於其所率者之致,其在懲後日,嚴禁中之道,不可以迷劣略之,令該曹從重勘處。 ○又傳于李匡輔曰,罪人,在於大王大妃殿差備內,該曹書吏,勿入曜金門內來待門外,則當爲出付,以此分付。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中軍具聖益移差代,以驪州牧使李漢弼差下事,啓請矣。日昨筵中,以守令遞易有弊,中軍則以他差出事,下敎矣。卽今當品中,無故可合之人,絶少。在前如此之時,多有他廳中軍移差之規,本廳中軍有闕之代,以守禦廳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六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去十一月二十八日出送矣。豹一口,僅爲捉得之後,今至一望,更無所捉。連接將校所報,則陵內外及火巢外遠近諸處,無不窮搜,而山谷間氷雪,近皆消滅之故,蹤跡亦難推尋云。又因該曹草記,思陵內捉虎事,又爲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餘名,去十一月二十九日出送矣,亦未得搜捉云。朝令申飭之下,終未捕捉,事甚可悶,而數多軍兵之曠日暴露,亦涉可慮,竝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富平居李旕先上言,據所爭田民審覈文案後,處決事,覆啓,允下矣。李旕先及訟隻羅大昌,一處推覈,詳閱文案,則彼此爭端,不啻縷縷,而積年相訟,止訟無期者也。蓋李希說,有三子一女,而長子樹,則無后,只有女,卽羅震興之妻,而震興,卽大昌之曾祖也。希說之次子植及女申復謙妻,亦俱無后。末子根,只有妾子臥龍,臥龍,卽旕先之祖也。臥龍雖曰妾子,旣是姓孫,則希說之田民,法當盡屬於旕先處。其中樹衿,則大昌,當爲傳得,而大昌,以希說孫壻之曾孫,恃其强悍,竝與希說己物執持,已極痛駭,而旕先祖子孫,自己買得田民,又從而圖占,揆以法理,萬萬不當。且其供辭中,大昌,雖稱三度得決,癸卯年,則旣無兩隻對辨納招,此非具訟體得決者,而癸酉年,則不過背題所志一張,此亦不當入於度數。己酉年,則雖有始訟捧招之事,旣無依官式,則亦不當計其度數。其所三度得決云者,無非誣罔,而旕先,雖稱五度得決,癸酉、甲辰兩度得決之外,其他,俱非具格處決之事,則五度得決之說,亦未免爽誤。故自本府,具格捧招後,希說己物中,五分之一,則參酌分給於大昌處,而所謂羅哥之前後自己買得之物,亦爲出給於大昌處,五分之四及旕先祖子孫他人處買得之物,則竝爲決給於旕先處,而李維寧田畓,則傳之于李光弼,光弼傳之于李根。由根而至旕先,則尤非大昌所干涉,故仍給於旕先處矣。大抵大昌,累次落訟之後,照律定罪者,至於四次,而不有國法,一不赴謫,今日紀綱,雖曰解弛,少有一分嚴畏之心,則幺麼土豪,安敢乃爾。如此奸惡之類,若不繩以重律,則無告殘民,無以保存,而國家典章,將盡頹矣,可勝痛哉?大昌非理不法之罪,令攸司嚴刑遠配,以懲其習,而旕先之具格得決,今至三度,一依法典,勿許更訟,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此中宮殿平復慶科、文武科庭試設行事,啓下矣。武科則例有初試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正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初試試取之數,各年前例,多寡不同,或取四五百,或取二三百,今番則當取幾人乎?敢此仰稟。傳曰,取二百人。 ○洪景輔,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二日,幼學金弘勵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私奴京化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朴性原,曜金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別隊盧萬興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思永啓曰,臣於再昨,疾病適苦,無望登筵,詣闕陳章,退歸私次矣。僚臺,以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啓辭中措語刪改之意,忽然送書,臣以爲旣與僚臺,未行會禮,則不得簡通,臺體則然,私書來問,尤是意外,臣誠訝駭而旣問之後,臣若泯然無答,則有若許其刪改者然,故不得不以決不當改動之意,峻斥以送矣。及見其傳啓,則世胤及尹㝚罪狀臚列之語,全然抹去,只存傳啓之名,殊忽嚴討之義。噫,僚臺,身居執法之列,不有公議之嚴,含糊囫圇,作此苟且之擧,似此言論,臣實慨然。此莫非如臣疲劣,忝據臺地,見輕於僚席之致,其何可淟涊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洪好人啓曰,持平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咀呪罪人,請令該曹,各別嚴刑,得情正法,以快人心,以戢奸兇。{{*|措語竝見上}}西門鎖鑰,其任也重,新除授平安監司尹陽來,雖屢按藩臬,人望則輕,西邊重寄,不可遽畀,請平安監司尹陽來改差。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措辭見上}}獻納安相徽,引嫌而退,雖蒙開納,未及稟定,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安相徽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見召對時下敎,奮發求助之至意,藹然於十行絲綸之間,轉危爲安,將自此始,臣旣忝居近密,獲覩盛會,莊誦欽聳,有倍恒人。噫,古聖有言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又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殿下反躬之言,旣出實心,願治之意,又出至誠,則施措政令之間,益加克治,善爲推擴,必令袞闕無聞,治道有成,大哉之敎,終不爲一場空言之歸,卽臣區區之至祝也。仍念臣向上辭本,批旨靳許,情病俱苦,旋又尋單,伏蒙恩由,庶幾任便將息,不自意備忘特下,誨責嚴切,仍命還給辭單,臣於是震越抑塞,措身無地。會値齋戒,呼籲路阻,而微臣去就,至煩俯詢於前席,惶悚之極,黽勉入參於啓覆,今日,又是藥院問安,分義情禮,雖不敢不進詣,而憊劣轉甚,無望仍因供劇。且臣竊覸殿下,於臣僚之呈告紛紜,旣嘗飭勵,已徹之單,亦或還給,聖意所存,蓋欲其久任而責成也。凡人於官,無久志則率多因循苟且之弊,以爲今日姑若是,而明日可去之也,視同逆旅,無所猷爲,臣亦嘗慨然於此,屢陳於筵席,而第惟久任之道,要在得人,得人而後,可以久任,久任而後,可以責成。若初不得人,而惟久任是事,則非徒無益,反受其害矣。雖該司庶僚,亦莫不然,況銀臺之長,其責自別,除非標望風力,有可以彈壓人者,莫宜居之。如臣者,特倥侗無用之一物耳,其性則巽軟,其質則脆弱,才旣下於儕流,齒亦少於同列,持是四者,無處而可,今於見職,尤豈有稱塞之理。而殿下不知臣不肖,前後除命,旣出謬恩,辭單還給,又是常格之外。有若臣眞可堪任者然,私心之恧縮,傍指之嗤點,姑捨之,在殿下得人責成之道,不亦左乎?臣恐聖明綜核之政,緣臣而乖舛也,顧臣平日所報效者,惟在於筋力奔走,而今忽病作,不可得以自力矣。玆瀝肝血,申暴危悃,伏願聖慈,天地父母,憐臣病狀之難强,察臣巽辭之非飾,亟賜鐫改臣職名,以便調治,以安微分,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首陳勉戒,可不留意?卿勿過辭察任。 ○同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之向來所遭,實非尋常,而見叨諫職之時,適値停朝之日,辭章見阻,危懇未徹,畢竟坐罷,益增惶蹙。不意新除,又是當初僨敗之地,稍有廉愧者,夫豈有一分冒進之理?若臣則仰念慮囚之重,全抛自靖之義,冒沒出肅,兩日仕進,公議之嗤點,已不可言,而雖以臣私心言之,殆覺顔厚之如壁矣。噫,臣非以一時譴罷,敢懷難安之意,若堂箚譴責之請,非如循例警飭之比,從今以後,銀臺一步地,便是臣自劃之所,則只當縮伏無辨而已。顧不必更煩辭說於聖鑑所已洞燭之後,而只恨臣知識本儱侗,處事未周詳,猝値風雹之交下,目見仗衛之不齊,徒知昵陪駕後,旣有近行之例,反昧人心驚惑,出於常情之外,致令聯班之儒臣,遽有箚論之擧,臣則雖自附於隨事周旋,而人言之來,何敢爲自是之意,亦何敢爲抗顔朝班,仍因苟冒之計哉?今則啓覆已畢矣,決不可一日束帶,又取全沒廉隅之譏。玆敢投進短章,仰瀆宸聽,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遞臣職,俾靖私意,仍令選部,勿復檢擬於司喉之職,以謝公議,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知敦寧鄭亨益疏曰,伏以臣,自今夏以來,積困多口,身名之汚衊,無復餘地,人而無廉愧一節則已,不然,夫豈有抗顔復廁朝列之理乎?此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之矣。噫,人非之極,鬼責隨至,床簀危喘,朝暮待盡,千萬不意,伏蒙聖慈,復加收錄。迺有敦府除命,雖係無故應行之職,以臣癃殘之喘,畸危之跡,萬無蠢動承膺之勢。況臣旣無敦寧,今此見任,在法應遞,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俯加照察,亟令該曹,照例稟處焉。且於數日之內,除旨荐降,金吾兼任,又有新命,釁尤如臣,何以得此,且感且惶,罔知攸處。王府參讞,爲任緊重,亦非老病垂死之身,所可虛帶,亦願竝許鐫免,俾安微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敦寧之任,令該曹稟處,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自被趙迪命危怕之說,慄慄震懍,驚魂靡定,悠悠萬念,冷如死灰,而惟是聖眷優渥,萬出尋常,前後所以昭晣而慰諭者,委曲鄭重,臣用是感泣,間赴召命而暫出旋入,亦不敢以平人自居,憂畏之心,未曾寤寐弛也。昨又見迪命再疏,則滿紙張皇,專以蹈藉詬辱爲事,諦視其句語,默想其意態,決非事理所可測,常情所可及,此曷故焉?噫,彼之所以待臣者,旣出於事理常情之外,則今臣之道,但宜緘口藏舌,順受無辨,蟲臂鼠肝,一任之矣。然所可異者,當初所爭,特一政注間事,在彼此,自是公是非,非係私喜怒,則平說道理,就事相可否,可也。且臣一朝受此危辱,骨顫心死,未暇與彼敵,章疏之間,只陳怖懍之情而已,了無一言,挑彼之怒,則彼固勝之武矣。宜其無事於斷斷,而今其疏,至于再,而怒氣猶不息,蹈藉之,詬辱之,惟意所快,費心力,盡口氣,若治私讐,臣非見嫉於彼,必無是理,無乃臣涉世昧術,謀身不工,有甚別般得罪者,存乎?自有此事,大小薦紳,無論知臣不知臣,莫不爲之驚怪,傍觀猶尙如此,況當之者乎?從古人臣之騫地遭橫逆,孰非不幸,而臣之遭迪命,在臣尤可謂不幸,甚矣。然臣若蚤自引分而退,投身於寬閒之野,歛跡於睢盱之場,視名塗如死地,避駭機如銛鋒,則雖有十迪命,於臣身何關?究厥所繇然,博此人言,罔非自取,旣往,已矣難追,方來,猶可及圖。倘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哀之憫之,曲推終始生成之惠,特命刊名朝籍,許歸田里,俾得以全保餘喘,時奉起居,則自今至死之日,皆聖主賜也。臣情悲勢隘,刳歷肝血,顒竢矜允之命。臣無任悚惕懇迫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自明往事,言雖過中,卿何介懷?卿其勿辭行公。 ○副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之中,得見副應敎趙迪命之疏,則攙臣名字,甚費張皇,往事,臣則已忘之,而今於時月稍久之後,靳靳不已,至以救彼爲時宰等說,盛加譏詆,末又歸之於誣人辱人之科,未知臣之前疏,何事爲辱,何說爲誣,而其爲言,乃如是非常耶?迪命,雖以聯箚中,國體主威,謂出於汎然說去,元無藏精神包機關,而此則有不然者。其攻銓長之疏,有曰,惟是尊主威整國體一款,爲今日一大良藥,有足以救將亡之運,故敢復終始陳之,其所云始者,卽指堂箚中語也,終者,乃是攻銓長疏也。如是而曰,汎然說去者,其誰欺乎?大槪臣非謂銓長,初不可論,苟有可論,則曰,某政之失如此,某事之非如此,請罷請罪,何所不可,而不此之爲,必以國勢主威,下語危怕,有若大權奸顓恣者然,此果出於一時官師之相規,而無他意思耶?臣以初箚聯參之人,若無一言辨破,則是眞以聯箚中國勢主威等語,謂將攻銓長而發,故頃於辭本,略及委折,元無大段侵斥之言矣。不意今者,追理甚緊,鋒穎噴薄,餘波至及於臣,臣誠駭歎,莫曉其所以也。噫,臣與迪命,素無知分,乃於伴直之日,始識其面,何以知其人品之寬刻,持論之峻緩,而彼自以爲立朝以來,未嘗涉乎傾奪,平生亦未嘗論一邊,將相對款款,意甚慇懃,臣誠耳闊,信其言而心詡其寬平矣。及見攻銓地之疏,竊怪其旨意甚險,與前日所言者,有若別人之爲,而又況暗引聯箚中文字,粧出機括,尤爲憯刻,故臣之前疏所謂事與言異,判若二人者,實出於慨歎之意,則此在迪命,宜加自反之處,元無可怒之端,而今其疏語,全不擇發,竝與前所酬酢之語而欲諱之,或謂之交淺,或謂之初無相對說道之事,始也傾蓋之態,今作冷淡之色,昔之繞指之柔,欲學百鍊之剛,臣竊哂之,顧何足呶呶較挈?雖然,旣受其無限侵辱,則揆諸廉愧,有不可以冒沒仍據於職次。且臣猝遘危疾,不能俯仰,晝夜叫痛,以此陶院祭官,未免臨時頉下,已極惶悚。而目今疾勢,有加無減,痰癖吼哮作響,胸膈關格作痛,旬日之內,決無束帶趨奏之勢。伏乞聖慈,諒臣情勢之難冒榮次,憐臣病情之將濱危域,特許鐫遞,俾得以靖賤分而延殘喘,不勝萬幸。臣於蘄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語,而愚衷所激,玆敢陳之於疏末,惟聖明之澄省焉。臣伏奉數昨召對時,所下備忘,則聖心奮發,辭旨懇惻,十行絲綸,反覆丁寧,其所以飭廟堂而勵臺閣者,出於至誠。臣職忝經幄,倍切激感之忱,不覺蹶然起坐曰,此誠一言興邦之秋也,無乃皇天祖宗,眷顧我邦國,陰隲我聖明,有此振刷轉移一大機會也歟?嘻噫痛矣。試看今日,人心世道,可謂十分茫且棘矣。臣竊伏思念,自古及今,祥多者,其國興,災衆者,其國亡。顧今天心不享,疾威畓臻,靑臺之所書,諸路之所奏,旣經睿覽,臣不必更爲一一煩陳,而以其尤爲可愕者言之,秋間閱武之日,風雹雷震,終係非常之變。臣於伊時,目見其狀,筵對聯箚,略陳修省之意,而寂寥草草,何足以見槪聖心也?追聞其日,龍騰於沁都之煤島,風雨驟作,海波掀溢,移時鬪爭,倏焉分飛,所過東西,怪雹暴下,大如氷片,百穀隕穗,一路同災,極可異也。且於畿甸沿海之邑,秋間甲蟲遍滿田野,故老諺傳曰,非佳象。近聞惡虎肆橫,噉人如肉,加平、抱川之境,延安、白川之野,白晝恣行,毒噬狼藉,虎豹之不在山而在野,此何徵也,此何象也?臣聞勝國之末,虎患甚熾,壬辰之前,虎入社洞,以近事言之,乙亥、丙子,虎患特甚,考諸往驗,或爲兵象,或爲大殺,極可懼也。至若牛背之出脚,此是乖逆之象,白氣之橫天,又極危怖之憂,周官十煇,畢見無餘,是何聖明御極,而災咎至此耶?臣聞世之將治也,天氣自北而南,世之將亂也,天氣自南而北,近歲東南海族,皆産於西溟,有識之憂,何啻天津之聞鵑。臣嘗見先正臣趙憲封事,有曰,頑雲不解,天日常陰,蓋當穆廟辛卯年間也。又昔漢時,天久陰,夏侯勝,以爲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臣竊見入冬以來,晝常陰曀,氛霧四塞,冬暖如春,卉木呈妖,杜鵑花,至發於向南之山崖,街童折花戲玩云,此莫非天時物理,一反常道。私憂過慮,何所不至,朽木空山,其摧可待,漏船滄海,其覆必至,兇歉癘疫,大命近止,山棚禦人,嘯聚成群,力竭征稅,禍伏覬伺,不見其形,可察其影,臣恐土崩瓦解之患,不專在於外侮也。噫,三百年廟社之托,在殿下一身,八域中百萬生靈之命,亦惟在於殿下一身,臣未敢知殿下之所自期者,果何如?臣庶之所仰望者,果何如,而一向悠悠汎汎,泄泄沓沓,臣誠中夜無寐,繼之以太息流涕也。臣歷觀前史治國之道,自有大本急務。噫。言路之於國家,猶人身之有血脈,人才之於天下,猶家之有棟樑,血脈絶則人死,棟樑折則家覆,可不懼哉,可不戒哉?夫知言知人,堯、舜以爲難,苟聰明不及於堯、舜,而又以一己之私,侵削乎好惡之公,則其不至於以忠爲邪,以不肖爲賢,是其所非,非其所是者,幾希。漢武,用汲黯之直,而淮南寢謀,唐宗,任林甫之奸,而祿山階亂,以張九齡之先見,而終疎棄於曲江,以李伯紀之忠言,而枉見忤於時議,金鏡千秋,徒爲忠臣之永歎,南飛一鳳,只增志士之深惜。若使九齡之言,得行於開元之間,李綱之議,見採於政宣之際,則必無天寶、靖康之亂矣。臣竊覸殿下,志氣漸衰,便有優游玩愒之意,處分不嚴,或似衰末委靡之象,亂賊橫肆,兇書迭出,而未克鋤治其根柢,主威日下,王綱日紊,而馴致變怪之層生。善乎秦觀之言曰,唐代宗,折安、史之亂,鑑誅討之猛,而赦脅從之罪,緩汚染之誅,封豕長蛇,無所懲艾,王室凌夷,蓋基於此,臣謂秦觀此言,可爲討逆之嚴典也。臣又於宋監察御史余應求之疏,尤有感焉。其疏曰,廉恥道喪,名節不立,以全身保位爲賢,以竭忠盡節,爲愚,以奔競進取爲能,以刻核辨事爲有才,敢言謂之以狂妄,正論謂之以迂闊,禮敎凌夷,風俗大壞,莫可禁止,臣三復斯言,想像其時士大夫風習,斲喪無餘,安得無金虜之亂乎?噫,今世之風聲習氣,一何與應求之言,相似也。四維廢矣,三綱淪矣,百隷怠官,庶事叢脞,而往往以才諝自任者,不過名假綜物,害成刻薄,爲害於民,貽怨於國,文山所謂繭絲之毒,斲伐祖宗涵洪寬大之仁者,不幸而近之矣。嗚呼,殿下,非不欲得人而任之,而患其不見眞才,殿下,非不欲聽言而用之,而亦患其不聞直言。臣固知殿下,於乙夜憂勤之際,必慨然於臣隣之無助,而忠讜之杜口矣。以此曾未有一人擔當國事,只思捱過目前,頃年殿下,所以謂朝臣足踏棖閾之敎者,誠至當也。夫上之所以勅於下者,不過簿書期會之間,而備局次對,每多頉稟,下之所以告於上者,率是猥瑣煩細之末,而赤心奉公,未見其人,此誠今日諸臣之罪,而苟究其失焉,則亦莫非殿下,有以致之也。嗚呼,今日,卽殿下轉災爲祥,傾否回泰之好時節也。涸陰之下,陽復有漸,善端之發,靄若春生,殿下,誠能繼自今始,痛自懲改,大開言路,丕用人才,有以新一代之政治,聳一世之觀瞻,收拾民心,鞏固國勢,使朝廷而眞做協恭和衷之美,百姓而實蒙蘇息生養之澤,則太平萬世之業,可以翹首企足而覩矣,伏願殿下,懋之哉。臣雖以開言路進人才,爲今日捄正之策,而其要,亦惟在於紀綱之先立。然而紀綱,不能自立,立之有道,勵威武,非紀綱也,嚴刑罰,非紀綱也。上不替,下不凌,賢者上,不肖者下,是者伸,非者絀,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罰,四面八方,均平整齊,擧措處置,咸得其宜者,此之謂紀綱也。臣不必遠引前代,當以聖考臨御時事陳之。昔在庚申年間,有亘天之彗,貫日之虹,地震、木妖等災,而我肅廟,應天以實德,求言以實心,剛大奮發,嚴討逆豎,夬正天誅,人心危而復安,乖氣化而爲祥,終成五十年治平。惟望殿下,繼聖考之志,述聖考之事,國家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滿紙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上款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之今日去就,非區區小慧,所自料,卽是先輩已處之義,擧世通知之事,臣雖無狀,姑欲蹲仍公議之地,必不見容,故連違召命,分竢重勘矣。千萬意外,有還給辭單之命,況又飭礪之敎,極其嚴切,而問備之罰,至及於喉司,臣誠震怖,仍又抑塞,不知何以措躬也。古人云,豈以呼號之故,謂無嚴威之心,今臣迫隘,不但止於呼號,則亦安得不冒死更陳,以干嚴威也哉?臣之前疏,以東一房掌議之說,引以爲證,言之猥屑,夫豈不知,而欲明其必遞之義,果如是耳。久遠之事,臣雖未解,而自臣省事以來,以廟薦得拜是職者,初則黽勉行公,以待長僚之出,而呈單獲遞,如視法例,焉敢誣也?竊伏聞頃日筵席,下詢臣引嫌之事,而入侍大僚,以判書出後,欲爲撕捱,不是異事,爲達云。此固出於愛人以德之意,而初覆入侍也,臣,從大夫之後出,聞長僚之承牌,一二儕友,向臣而賀曰,君今可遞矣,蓋其去就,自有一定之論,非臣所可得而私焉耳。求之先輩而如此,質諸同朝,則亦然,側聽於道路,莫不曰可遞,而臣獨厭然不知愧恥,揚揚於進退人物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仍念臣本無伎倆,濫蒙恩造,夷攷其平昔,實無毫分報效之圖,故唯以筋力奔走,自勉於心,凡有除命,未嘗規避,此則或被淵鑑之俯諒矣。顧玆見帶之任,初豈彷彿於賤品,而一再承命,不甚巽讓,則今於旣出之後,何苦而必欲解遞,亦何故而復事煩瀆哉?誠以仕宦去就,實關士夫之風俗,非止一人之廉隅,今若以辭單之還給,乞免之無路,夤緣冒據,無所畏憚,則人雖唾鄙,臣亦何辭?伏乞天地父母,試加諒察,如以臣言,不至於欺瞞,則快許刊遞,以全微分,不勝大幸。臣治疏未徹,衷情耿結,此際得伏見日昨召對時聖諭,數十行絲綸,誕敷心腎,噫,甚盛也。殿下卽祚以來,或當歲首,或因天災,下敎求言,亦旣勤且摯矣,而終無一人仰答明旨,又或有之而亦徒歸於文具,此何故耶?上之所以求之者,非其實,故下之所以應之者,亦然。因循荏苒,式至今日,而殿下,終不聞格言正論於有志之士也。今玆責躬之敎,卽出於殿下方寸中,而無一分膜子,臣三復玩繹,自然感涕,此皆群下之所嘗憂歎於吾君者,而惟殿下自省之不足,而求助焉。求助之不足,而及復開曉,猶恐其不言,如臣庸愚非才,亦且鼓舞振發,思所以畢忠,而況百倍於臣者乎?雖然,臣嘗觀國朝名臣應旨之疏,言非不多,亦非不切,而終未免一場空言,無益於施爲,惟彼進言之誠,豈欲如是而止哉?蓋其指陳之間,事情或舛,汗漫之中,省察亦難,一言無當,便卽置之,此其理勢然也。臣姑不能開口,以少塞盛意,而且就聖敎中數事,恢張聽納之道,可乎?賓廳次對,不過稟定公事,備局坐起,亦不過擧行文書,未聞有別般謨猷,裨益於治道,袞袞說去,如是而罷,此豈今日求助之意耶?臣謂先命諸大臣,以常日心上之䌤綸,卽今民間之疾苦,作爲冊子,書進一通,殿下,亦於燕閑之中,從容觀覽,得其要領,而覆難於他日筵對,從違取捨之間,無不盡意,則其視一番陳疏,一經判批,置之而不省者,得失較然矣。備局諸堂,六曹長官之同爲入侍,此固善矣,然都不過職掌事而已。旣不導之使言,則雖有一二可言之懷,顧何能出位妄論,以犯尙口之戒哉?況且言之善惡,不係位之高卑,平居讀書揣摩當世之務,雖幸而自列於明廷,跡疎言輕,知其必不用,而默然退處者,亦豈無其人耶?臣請曾經侍從、方伯、正三品以上,時在實職者,每當筵對之日,自政院稟定入侍,而無過二人,如晝講宗班武臣之例,其餘帶軍銜之類,政院,書啓受點,亦如輪對官之例,苟有所懷,書笏口陳。殿下,又虛心顧問,得其所存而察其爲人,則聽納之廣,用捨之宜,兩得其要矣。雖然,此不可作爲永式,特以求助之盛意,姑令擧行,人盡而罷則有何煩絮之弊哉?臣竊跡前史,非無願治之君,而終不能博採衆議,旁求人才,有意未就而止者,以其拘於常例故也。宋仁宗,開天章閣,召執政書進天下事,唐太宗,命五品以上,至仗下奏事,蓋其規模宏闊,志氣奮銳,貞觀、慶曆之治,踵美於前後者,不其然歟?嗚呼,殿下,以不世出之姿,抱大有爲之志,臣等之區區期望,實不在三代之下,而十載勤政,治效漠然,今其受病之源,殿下,旣反己而痛省矣。因其痛省之心而益加振勵,克將做去,無復有始勤終怠之患,則玆豈非轉移之一大機乎?今臣所論,可謂寂寥,無足觀也。然求治道,莫如集衆善,集衆善,莫如廣言路,恢聖聰,又其要,不出勤接二字而已。惟願聖明之裁處焉。臣方乞遞之不暇,而旣有所懷,輒此俯陳,伏不勝祈懇激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深用嘉之,而其中諸大臣冊子書進事,是矣。令政院,遣史官傳諭于諸大臣,而雖休致大臣,此何不爲同爲傳諭?實職正三品入侍之事,帶軍銜者輪視之事,意則是也,而姑令擧行,人盡不爲,此近文具矣。今後則勿論軍職實職,曾經侍從正三品以上,每於朔望常參,自政院,在京者,列書以入,待落點,使之同參,柏府、薇院之詣闕傳啓者,若値法講,則同爲入侍事,定式施行。末端勉戒,尤爲切實,可不自勉焉?上款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伏以臣等,昨登筵席,敷陳文義,至陸贄所論,上有六弊,殿下,誕宣德音,俯詢袞闕,臣等,倉卒承命,惶感無措,各陳瞽言,略效微忱,意不深切,辭又齟齬,臣等亦自知愧,尤何足啓發宸聽?而誠不意不自聖之聖心,謂諸臣之所指陳,猶有未盡者,諄諄降諭,數十百言,六弊之中,曰有曰無,丁寧開示,反復商論,臣等誠不勝躍然以喜,而戄然以懼,喜者,喜殿下諮諏之弘,省察之密也,懼者,懼臣等謏才蔑學,至庸極劣,無以答揚休光,少效職責也。至於書進之命,聖意尤切,不惟於其中所有者,必思屢省而亟改之,雖其所不襯者,亦將兢兢然致罔念作狂之戒。臣等,竊相欽歎,輒忘僭猥,謹就六條,隨成短箴,敢此竝獻焉,非敢謂有發於前人之格言,聊欲自效獻芹之微誠也。臣等,竊稽往牒,庸君昏辟,固有不暇以六弊論者,自中主以上,往往自恃材質,多被英氣害事,其於六弊,鮮有能免者焉,此皆坐於本源工夫之欠闕耳。噫,惟此六弊者,其端雖殊,究其由則不過曰,物我之互分也。曰理欲之未辨也,人徒知我之爲我,而不知天之命我,固有至善之理,苟合於此理,人亦我也,苟違於此理,我亦私也。天下之事,非一人之事,天下之理,卽一心之理,君人者,誠能絀我之欲,而唯理是從,天下之善,擧爲吾有,夫何上下物我之可論乎?祗爲不明於理欲之辨,徒蔽於人我之私,一膜之外,便隔燕、越,遂以惟其言莫予違,爲爲君之樂,而不知赫然天命之可畏而不可侮,敗政蠱邦,恒由是焉。嗚呼殆哉。殿下,天資睿哲,聖學高明,其於理欲公私之辨,非不熟下工夫,而竊覸云爲之外著者,顧不能純然天理之公,而克祛有我之私,卽此六弊之中,亦多不免蹈其失者,昨日聖敎所指數,臣等死罪,未敢以爲過也。誠願及玆大奮發之機,沈潛硏窮於經傳之奧,體認玩索於閑燕之中,其於天理昭曠之原,幾微毫忽之際,洞然默觀,暸然精察,常使燦焉降衷之性,該載充積於至虛至靜之心,存持之久,涵養之熟,必有無限活潑境界,而其聞善言見善行,將有沛然若決江、河之效,過此以往,非復區區言語所及,而向所謂六弊者,抑何異於紅爐之點雪也哉?臣等,日登講筵,前後縷陳,固不出於窮理正心四字,而今於六弊之書進,復以此爲言,似亦不新奇矣。竊念天下萬事,莫不本於此理此心,不治其本而欲從事於其末,亦苟焉而已,徒勞而已,況在於聽言取善之要,豈可舍此而他求哉?抑又伏聞邁德造道之方,本末固宜互進,精粗貴乎竝修,臣等之推本源而言者,亦非敢謂六弊之戒,在所可忽也。伏惟殿下,加察焉。取進止。答曰,所進六箴,箚中勉戒,俱甚切實,可不猛省焉? ○癸丑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別諸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金錫一,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連爲陰曀,不似隆冬嚴冽之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眩氣往來,如何?上曰,再昨午後有之矣,今朝亦有之,眉稜微牽之候,又作矣。命均曰,今番感氣,頗久而未解,無乃日氣不寒,故調攝之節,或未免疎忽而然乎?上曰,今冬之如此,似是氣弱之致也。命均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聖徵診察後,奏曰,左右脈候,度數調勻,而稍滑之氣,則尙有之矣。眩氣及眉稜微牽之候,比諸四五日前,如何?上曰,差勝矣。湯劑停繼之議,仍爲陳達,可也。聖徵曰,向日以湯劑欲爲姑停之意,下敎矣。今番進御之後,無他效害之覺得者乎?上曰,今此湯劑,進服亦多,而不覺其相當矣。聖徵曰,水剌,如何?上曰,對案則厭,與前一樣矣。應三曰,脈候異於向來,沈靜中帶滑而體高,或於聖慮,覺有痰勝氣升等候乎?上曰,似因氣弱而然,其往來之候,痰與氣間,未知其於何爲祟也。龜慶、壽煃、德履,以次入診,所達略同。命均曰,臣等久未瞻望玉色,願一瞻望焉。上曰,唯。命均曰,玉色微似凝縮矣。上曰,近以日暖之故,頗爲放過。東朝問安時,亦去頭着,引接之際,久坐外堂,日氣雖暖,不覺中或襲風寒而然耳。湯劑當何以爲之?聖徵曰,湯劑,姑不可停止,而稍加變通爲宜,萬病回春中,有名爲四君子湯者,是兼六君子湯與補中益氣湯矣。此藥似合用,而猶未敢決定,退與諸醫,十分商議而陳達矣。應三曰,頭部脫着及出御外堂,皆有以受風致感,則不可不急速和解矣。柴胡六君子湯之屬,或進二三貼,以爲扶胃治痰,而兼使之和解,好矣。上曰,醫官之言好矣,而藥路,何可又改之乎?身不放過,勝於湯劑,兩三日欲爲姑停,以觀矣。命均曰,上敎好矣。數日姑停,而雖明日,如或覺其爲害,則卽爲下敎可矣。上曰,明日豈有效害之可知者乎?命均曰,近日連爲召對,引接儒臣,顧問講論,誠好矣,而或至侵夜殿坐,風寒易襲,且水剌過時,此可悶矣。今後則小小引接,每御此處,而必於水剌前後,量時爲之,加意於節宣之道,何如?上曰,此後則當依卿所達而爲之矣。命均曰,再昨下敎,縷縷百千言,辭旨之切實,固亡論已,追念舊臣,益勵聖心,凡在臣隣,孰不聳動感泣,思所以裨補聖德之萬一,而如臣不才,忝居此任,今已踰年,本末畢見,了無一言一劃,稱塞聖意者,臣尤惶恐。今以下敎見之,則殿下天資英睿,學問高明,亦旣洞觀乎義利公私之辨,而古語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殿下旣言之矣,則其行之,亦在殿下,以義利爲肯綮,是千古帝王道不得者,繼自今,惟當一意行之,而又得人以任之,則下款節目間事,自可推行而無所礙矣。若其明義利之本,不越乎《大學》之正心誠意,臣所欲陳者多,而神精昏昧,不能盡達矣。寅明曰,近來備忘之降,非一再,而未有如再昨綸音之眞切懇惻,瘖聾跛躄,莫不懽忻蹲抃,臣於夜中,伏讀數回,喜而不寐,亦有所憂於心者。喜者,喜殿下之將大有爲也,憂者,憂殿下之或未盡行也。以日昨三覆筵中見之,臺諫之言事,不類向來寥寂之時也,此後章疏之繼至者,必多矣。殿下,若淬礪奮發,終始如一,而悉採其可用之言而用之,則興衰轉危,在此一着矣。苟或不然,則臣民皆將曰,吾王前後下敎,非不切至,而未見有踐行之實,今之下敎,亦只是虛文而已。群情必一倍愁沮,國勢必一層隳落,再而衰,三而竭,此後則將鼓之不起矣。命均曰,吾君不能,謂之賊,而臣愚死罪,固未敢保殿下之必能行此,蓋殿下病處,終在於私勝,若不能超然遠覽,高出俗套,則未可以行此也。殿下,嘗論崇禎皇帝事,今又講陸書,而觀唐德宗行事矣。是二君,皆非致亂亡之主,而惟其私勝之故,畢竟如彼矣。上曰,大臣、重臣所達,俱爲切實,而重臣憂喜之說,尤有感焉,德宗奉天之厄,崇禎萬歲之禍,緣何以致之耶?重臣皆陳之。寅明曰,德宗之私勝,誠如大臣所論,惟私勝也,故又多疑焉。非不知人,而不能信用,非不用賢,而不能久任,李泌、陸贄,皆知其賢,而初亦用之矣,及聞盧杞、裵延齡之奸讒,則遂疑而棄之,至於陸贄,則斥死荒裔。崇禎皇帝,大類於此,初年之誅客、魏,赫然可觀,將、相,如孫承宗、袁崇煥,亦皆任用,一爲小人所間,便卽斥退。厥後今日所用之人,明日逐之,今日所爲之事,明日改之,以至於憸邪盈庭,百度棼錯,遂亡其國。蓋崇禎皇帝,聰察狷潔則有之,而厚重宏毅則不足,亦欲擇人爲國,而未得其要。大凡觀人之道,不一其規,或有脫略細節,而深識大體者,或有浮沈常塗,而能建偉功者,如此之人,類不能一遵繩尺,以求名譽,而二君,自以狷潔之行,欲人之皆中一彀,此所以終至於失人而亡國也。古之人君,卓犖奇偉,其事功之軒天地,耀簡冊者,時亦有迂闊處,時亦用抑志手,如漢高祖、唐太宗,是也。降及唐武宗,得李德裕而委任之,武宗,是麤豪人也。德裕,雖有才氣智術,而貪饕權利,儒者所不取,然君臣,相與有成,百年不臣之河北賊,能制死生之命,如臂使指,於此可見用人之道矣。上曰,欲立非常之事者,不可拘細行末節,卿言,固有弊,而實則然矣。寅明曰,臣亦知臣言之有弊矣。臣常謂取人當以才識,非才則無以辦天下之事,而非識則無以見其事之當否。古今,才有餘而識不足而敗者多矣,未有識有餘而不能立事功,全身名者也。故識又在才之上,願殿下,以此觀人也。臣之俄者所達,是聖人寧得狂狷之意也。上曰,所達好矣。諸臣遂退出。 ○癸丑十二月十二日申時,上御別儲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引見入侍時,左承旨洪好人,事變假注書徐命臣,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興慶曰,聖候數日來,何如?上曰,眩氣時有之矣。興慶曰,今日入診後,停止湯劑云,未知何故而遽爲停止乎?上曰,久服不效,故止之矣。興慶曰,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奉審長陵,則所傷,爲引石,而一邊缺落,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厚二寸許,一邊則長六寸,廣二寸,厚一寸矣。上曰,聞中官摘奸之言,則犯奇花云,然否?思喆曰,奇花則不犯矣。上曰,所謂尺者,爲周尺乎?興慶曰,非周尺也,以木工營造尺,計之矣。上曰,傷處深乎?興慶曰,所謂厚者,謂其深淺也,深者,爲二寸許矣。上曰,如掌厚乎?興慶曰,幾如疊掌之厚矣。上曰,所見未安乎?興慶曰,未安矣。上曰,中官入來後,又有甲方引石缺落之報,其處所傷,何如?興慶曰,蓋當初釘琢之時,石理暗傷,冬氷春解之際,又爲浮動,仍致缺落矣。甲方所傷,亦如此矣。待明春,以油灰緊緊塡補,似爲便當,而或琢治其傍,使之平然,亦似無妨矣。思喆曰,臣與大臣,有所相議矣。傷處在於石底,塗灰之時,勢將自下仰塗,付之以紙,束之以繩,雖得一時之乾固,後日水入,則必更傷矣。今日塗灰,明日缺落,所見豈不未安乎?臣意則以爲,或以刀削,或以釘琢,滅其痕迹,似好矣。上曰,琢之則似深陷矣。興慶曰,然則稍待二月晦間日氣和解之時,塗之以灰乎?上曰,爲先塗之以灰,可也。思喆曰,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當此草樹茂密之時,如有爝火剝落,則不無燎原之慮。曾有順陵陵內烽臺,移設於他處之事,而陵官,以此論報本曹矣。今亦依順陵例,移之他所,未知何如?上曰,莫重陵寢火巢內,設置烽臺,事體終涉未安矣。卽爲分付道臣,來春奉審時,親審形止,使之移設於他所,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興慶曰,頗盛矣。至如草葉之類,亦不刈取,故樹木,心當漸漸茂密矣。上曰,陵官爲金聖澤乎?興慶曰,然矣。上曰,使之仍差本陵直長,專任守護之責,已有成命,而聞前日所去橡實,盡爲饑民所食云,分付該曹,海松子,多數下送,以爲廣植之地,可也。思喆曰,舊陵檜柏,使附近民,移栽於陵內,則似好,而凶歲饑民,亦似有弊矣。上曰,此時勞民,不無其弊,申飭陵卒,使之徐徐移植,可也。興慶曰,臣伏見啓覆日所下備忘記,首尾縷縷,以反躬責己爲主,至於公私義慾之分,言之尤明,此可見深造之聖學,自反之盛德,不勝欽仰感歎之至。然古語云,說時易,做時難。又云知之非艱,行之維艱。伏願殿下,不但爲辭說之美而已,必以躬行心得爲本,一心孜孜,惟日不遑,常如下備忘之時,則豈無其言之效乎?上曰,所言儘好,當各別體念矣。興慶曰,聖明在上,而如臣無似,忝居相職,此所以有有君無臣之歎也。備局次對,日雖爲之,不過文書期會而止,爲今先務,必須斥退如臣非才者,改卜賢德,以贊政化,是區區所祈望者也。臣非爲例讓之辭,自忝據是職以來,常切憂懼之念,故敢此冒達耳。上曰,予不言於啓覆之日乎?以予方寸,尙能自勉以圖治,而若過十餘日,則在位已十年矣。不待後日之見,而以今見之,已可知其不治之,甚矣。靜念厥咎,罔不在於寡躬涼德之稱,猶是例談也。卿之拜相,屬耳矣,毋爲如此過言,上下相勉,期於有成,是爲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夜二更三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亢星,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赤色。 ○李春躋啓曰,吏曹卽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匡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褒貶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同副承旨柳儼,陳疏承批之後,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洪景輔罷職傳旨,傳于李匡輔曰,只推,更爲牌招入來後,六承旨,持《大典》入侍。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纔已承牌入來,臣等當爲入侍,而預備翰林趙榮國,上番翰林李鼎輔,俱以吏曹參議徐宗玉批旨,諸大臣處傳諭事,分進史官,將無以備員。李鼎輔連爲催促,而日勢漸晩,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推移入侍,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假注書李光躋,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李聖檍,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東善君炳妻崔氏堂直上言,傳于李匡輔曰,觀此言則極爲無據,令京兆,定剛明官,摘奸後,書啓。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尹心衡,陳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收租案,趁歲前磨勘,自是定式,而近來各道,稱以都會官文書,未及修正,每於節晩後上送,年來經費,新舊不能相繼,諸道實結摠數,趁早磨勘,然後量其足不足,方可有預先推移區劃之道,而等待收租之際,自爾稽滯,雖欲變通,亦已後時莫及。今年則必於歲前,趁早修正上送之意,前後別關知委矣。今將歲窮,各道收租案,全無上送,已極未安,而至於慶尙、全羅、平安三道,則竝與年分摠數,而亦不修啓,累次別爲申飭之意,果安在哉?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三道監司推考,收租案,今月內上送之意,諸道一體另加嚴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等,俱以無似,忝居近密,未效惟允之責,徒切隨行之愧,而若其憂愛之忱,自倍於疎逖之臣。迺者聖上,於日昨召對,特宣心腹之諭,丁寧反覆,殆至數百千言,而責躬引過,求助來諫之意,溢於言辭之表。臣等,奉讀再三,相顧欣然曰,此誠吾君一治之會也。惟我殿下,念典于學,靡書不講,而獨於陸贄之書,惕然興感,渙發德音,而賜祭之命,至及於勸講之三相,殿下之意,臣等,竊有所仰揣矣。殿下,自卽祚以來,求治非不誠矣,接下非不勤矣,紀綱非不振肅也,言路非不恢張也,而十年之間,治效愈邈,百度解弛,整刷無期,群情疑阻,讜諤不聞,以至於歲饑財竭,天怒人怨,馴致委靡之域者,殆無異於奉天、興元之際,則陸贄之勤勤懇懇於章奏之間者,不獨爲當日之藥石,爲今日之對證,此殿下所以臨文自反,痛加刻責,思欲振已頹之綱,開不諱之門者也。況於危微之分,聖狂之判,義慾之別,三致意焉,而結之以變化氣質之工,尤有以仰聖學之高明,出尋常萬萬也。且臣等,於下敎中,未爲未治我實歉焉八字,益知我殿下善端之自然現發,已過之不爲掩覆,洞加開說,曾未慳惜,猗歟休哉。然而一時之感悟,或易,而日後之奮發,未易,文字之說出,匪難,而實心之做去,誠難。昔宋儒周敦頤之言曰,誠無爲,幾善惡,此誠格言也。殿下,旣知其未爲矣,又知其未治矣。此固善幾之動,而又不知其爲之之爲何道,治之之爲何術,則是殿下之心不誠,而行之不力故也。是與初不知之,無異矣。大抵殿下之病痛,不在於不知,實在於知之而不能改,改之而不得其道也。今雖絲綸炳若,旨意惻然,而又且因循荏苒,無少振作,雖欲振紀綱,而紀綱之不振,猶復前也。雖欲來直言,而直言之樂聞,未有實焉。將無以仰酬聖志,下慰人望,終使今日之下敎,爲紙上之空言,一場之文具,則今雖有陸贄之賢,其將袖手卷舌,只發無可奈何之歎,未知殿下,何以爲心,何以自勉?陸贄之言曰,知過非難,改過爲難,言善非難,行善爲難。臣儼,曾於丁未秋入對之時,以知行二字,縷縷獻戒,伏想聖上,記有之矣。臣春躋昨日疏中,亦以知行爲言,蓋致知力行,不可廢一,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今聖上,儻因此機,無少退托,勇往直前,勉勉不已,則吾東方億萬斯年之休,其將自今日始,伏願殿下,不以臣等之人微而忽之,千萬幸甚。答曰,累累勉戒,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資性巽軟,知識矇暗,極知不合於淸朝言議之任,而三覆體重,恩召在門,不得不黽勉承命,冒沒登筵,而生澁之態,言不盡情,寂寥之啓,事近塞責,臣猶知愧,人謂斯何,畢竟顚沛,固已料矣。昨伏見僚臺避辭,則乃以臣刪改忠淸監司鄭彦燮論啓事,盛加噴薄,張皇爲辭,至以不顧公議之嚴,含糊囫圇,作此苟且等說,詬辱臣身,殆無餘地,臣於此竊不勝駭歎之至。蓋臺啓之體,固宜簡嚴,而僚臺所論列,似不免支蔓,故臣果略加刪改。以世胤之狀請赴喪,尹㝚之遽置稟秩,有失嚴討之意,爲辭,則此與僚臺初啓,詳略雖異,旨意則同。或簡或煩,固無所關,而且臣與僚臺,未行會禮,則元無簡通之規,雖直爲傳啓,揆以臺體,固無不可,而私書相通,旣有前例,故臣果以僚席相敬之意,略及刪改之由而已。元非可否停當之意,則僚臺之許與不許,非臣所知,而今僚臺,有若臣書送而問其可否,待其答辭而決之者然,亦可笑也已。噫,惟彼僚臺,遲暮之年,乃能抖擻精神,振勵風采,鋒穎可畏,而如臣疲劣,一日居臺,瘡疣百出,末乃得此臺閣上難洗之醜詆,其辱朝廷,羞當世,爲如何哉?顧此情勢,決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而昨緣賤疾適苦,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持平宋敎明,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本館,凡有大小箚,毋論當參不當參,必簡問於行公僚員,例也。在家僚員,見其簡問而當參則參,不當參則不參,亦例也。而昨日館箚之上,不先簡問,臣不得與聞,似出於事在忽遽,未及周旋,而館規則至臣身而隳矣。臣不可晏然於職次,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存館規,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館僚金若魯疏本,以昨日陳箚時,不先簡問,有隳館規爲言,臣等,不勝瞿然。昨日之箚,只爲親承面命,書進六弊,而仍成短箴,隨箚投進,故臣等,意謂此非問議可否之事,事又不可稽緩,果未先事簡通於諸僚矣。今館僚,以此引嫌,其言固有所執,臣等,臨事疎謬,隳壞館規,至使僚員,陳章求免,在臣等私義,何可晷刻冒據於直次乎?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出禁門,臣等之罪,至此尤大。伏乞聖明,亟命鐫罷,以重館規,以安私分,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答判府事李□□箚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陳,字字切實,三復感歎,至於默誘之說,感慨極而不覺涕流也。小子不敏,豈不服膺?黃耉眷眷之戒,原箚留中,朝夕省覽焉。所辭兼帶,俱是閑局,卿勿過讓,亦勿引咎,其須善養,以副予意。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原箚,留中。 ○李春躋啓曰,因大臣陳達,江華留守李匡德,勿請牌招,各別催促辭朝事,擧條啓下矣。連日催促而無意出肅,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旣不請牌,則他無催促之道,從重推考,更加申飭,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令備局催促肅拜後,今日內使之辭朝。 ○十二月十三日未時,上御別諸廂。諸承旨持《大典》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湯劑停止後,眉稜往來之候,近復,若何?上曰,少愈而往來之候,猶未祛矣。柳儼,以吳瑗、尹得和聯名疏,讀達,上賜批答。{{*|在日記}}李匡輔曰,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因修撰金若魯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匡輔曰,副提學徐命彬,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副修撰兪㝡基,卽爲牌招,推移入直,何如?上曰,一體牌招入直,可也。{{*|榻前下敎}}李春躋曰,朝臣由暇,以遠近爲差等,自有其限。諸司庶官,受由過限,則該曹例請改差,而若侍從及堂上以上,則不爲關由於該曹,故受由下鄕者,多不上來,由限雖過,而亦不動念。《大典》給暇條,初無侍從、堂上區別之事,而雖以卽今言之,宰臣之受由下鄕,過限不來者,亦多,宜有一番定奪,各別申飭之道矣。上曰,受由過限之罰,只施於該司庶官,而獨不行於從侍、堂上乎?頃者尹東源、尹鳳九等,該曹,以由限已過,啓請改差,儒者則宜不用此例,故欲還下而未果矣。此後則方帶侍從及堂上以上諸臣之由限,依法典一體擧行,可也。洪景輔曰,如是則欲遞其職者,不無故犯之弊矣。柳儼曰,前則受由過限者,或以縣道陳疏,而今則旣有禁令,故反爲無端留滯,亦極未安矣。上曰,爲臣子者,故犯國法,則將焉用此臣子乎?侍從、堂上由限已過,則直令該曹草記,而以覲親下鄕有親病者外,縣道疏不得爲之事,亦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春躋曰,奬廉,乃所以懲貪,今當飭勵之日,尤宜申明舊典。淸白吏、先賢、戰亡子孫,勿論嫡衆,擇其可合者錄用,昭載《典錄通考》,近又變改,只用嫡長,而各別錄用之敎,徒歸文具,廉者無所勸,而貪者無所懲,殊甚慨然矣。上曰,所達是矣。如勳臣之支孫,一倂錄用,似涉太濫,故曾因兪拓基陳達,雖令防塞,而每都目申飭者,便成文具,誠極寒心矣。匡輔曰,淸白吏,久未抄選,如故判書尹趾仁,自上每有嘉奬之敎矣。表表可選之人,若命抄選,則似好矣。上曰,所達則好,而淸白吏之子,未必皆淸白,觀於李復淵可知矣。其令備局,勿論淸白吏子孫與他人,以淸白聞於時者,大臣則薦二人,備堂六卿則薦一人,可也。柳儼曰,死者,謂之淸白,生存人,謂之廉謹矣。以廉謹爲目,則當薦朝士,而至於士子,似不可以廉謹薦之,或以孝廉爲薦目,則似無妨矣。上曰,同副承旨所達,是矣。曾經守令之廉謹者,大臣及備堂六卿,各擧二人,而分付八道道臣及兩都留守,以孝廉著稱者,使之各擧一人,可也。{{*|出擧條}}上曰,孔子曰,必也使無訟乎,使無訟,是王者之道,然旣有決訟之政,則亦不可怠忽。雖以《大典》所載者觀之,每節季刑曹、漢城府、開城府、掌隷院堂下官決訟道數,啓聞三朔內,漢城府、掌隷院,小事則三十道,大事則二十道,刑曹,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准者,降一階,而近來此法之不行,亦已久矣。各別飭勵,申明舊典,可也,而開城府則勿拘道數,宜矣。{{*|出擧條}}上曰,堤堰之灌漑,其利甚大,而設置堤堰司,使之專管,申飭矣,果爲申飭而有效驗否?洪好人曰,堤堰之利於民者大矣之敎,聖敎誠爲至當矣。修築貯水,則雖値旱乾之歲,堤下蒙利而農作,故以戶典所載觀之,堤堰破毁處,每歲修築與否,守令,報觀察使、都事、敬差官,覆審時,亦入於檢察條目中,而近來外方,全不致察。非但不爲修築,又不禁其堤內之割耕,旣不禁其四邊割耕,則貯水不得盈滿,堤下沓,未得廣蒙其利,雖或修築,若不禁其割耕,則與破堤堰無異。此皆由於道臣、守令、都事、敬差官不善檢飭之失,依法典各別申飭于諸道,以爲一一修築之地,堰內割耕處,更爲申嚴禁斷,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開春不遠,自備局,分付各道,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曰,臣亦以堤堰事,有欲仰達矣。堤堰尺量之內,民多起耕,故本官,至爲倍收地稅,此雖出於禁耕之意,而亦非申飭改修之本意矣。南中則有堤堰處甚多,故堰下則雖値旱乾,能免大歉,堤堰之利如此,依該房承旨所達,各別申飭,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曰,以法制言之,京外各司,多不遵行,而臣以戶房該掌,亦不能考見戶典矣。上曰,以不能考見戶典爲達者,可謂質實,而今日之使之持《大典》入侍者,非出於執頉。然當此修明舊典之日,其在飭勵之道,不可以置之,承旨推考,可也。洪景輔曰,臣等,各有該房職掌,而亦不能考見,戶房承旨,旣以此被推考之罰,則雖推考薄罰,宜無異同,同被罪罰,宜矣。李匡輔曰,臣曾以修明舊典之意,有所仰達,而其時一番覽過矣。今則茫未記得,而亦不能更攷矣。雖推考薄罰,不可異同,同爲被罰,宜矣。柳儼曰,臣聞有諸承旨持《大典》入侍之敎,始推《大典》,則皆落帙不齊,故取來玉堂冊,臨時披閱而入侍,以此言之,平日不能考見之失,臣亦不免矣。上曰,然則諸承旨,一體推考,可也。{{*|出擧條}}洪好人曰,農者,天下之大本,使民以時,不奪其時,爲帝王之政,而今此戶典第十二板中,耕種須早,除草須勤,守令勸諭,且助不給,勿差役,勿徵發等語,皆是法典所載。且守令辭朝時,或有別諭之端,而近來外方守宰,勤慢各異,或有奉行惟勤者,或有慢不擧行者,而雖以差役徵發等事,言之,每患有奪農時之弊,方農一兩日之失時,其弊,誠不少矣。卽今歲除不遠,春開在邇,飭勵諸道,申明舊典,以爲考勤慢褒貶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開春不遠,各別飭勵諸道方伯,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臣則待罪禮房,當以禮典中事,仰達矣。禮典各樣題目,如祭享、科擧、喪禮等事,皆是卽今應行之典禮,而其中儀章之紊亂,甚矣。朝服之金冠梁數,胸背之雙鶴雲鶴,皆有等品,而近來則三四品,亦皆服着一品之金冠胸背,有違典禮之本意。至於婦女服色,初無定制,故閭巷之奢侈特甚,中人、常漢輩女人紗羅綾緞,惟意服着,此所謂倡優下賤,得爲后飾者也,不可無別樣禁斷之道,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章服則人皆備置未易,品服之未有分別,不是異事,猝難定式施行,而啓覆時,有欲爲下敎之事而未果矣。曾有或不着胸背而入侍,黑團領或着白色靴事,飭勵之事矣。今番入侍,無胸背入侍者,事體未安,申飭,可也。{{*|出擧條}}匡輔曰,惠恤條,有曰,士族之女,年近三十,貧乏未嫁者,本曹啓聞,量給資財云,而近來則此法廢而不行,恐非祖宗朝制法之美意也。嫁娶,人倫之大事,處子,以家貧而終不出嫁,則誠爲感傷和氣之道,申飭該曹,如有年近三十,貧窮特甚,未得出嫁之處女,則使之陳達,量給資財,趁卽婚嫁,實合於當初法意,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頃者,申飭,而終無擧行之事,前後該曹堂上,竝推考,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孝行卓異之士,曾令京外薦擧矣。道臣則間或薦擧,而京兆,則無一人薦擧之事,自近及遠,可也,而王化之所及,反不如道臣之治矣。此予歉然處,而往事勿說,此後則自京兆,分付五部,每歲末薦擧啓達,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宣廟朝以前,專尙經學,故名公鉅卿,多出於鄕儒明經出身,而近年以來,科擧專尙製述,經科則視不如進士,故科目之擧子,爭趨倂儷之文,至於經書,多不看讀,文學之甚衰,職此之故耳。自今後,設科時,製述罕出,以明經取士,而區劃之道,專尙爲之,則文章、學術,可以竝進矣。上曰,所達好矣,而以解釋文義觀之,製述者,反勝於經工者,亦多有之,此由於文勝之弊也。柳儼曰,以《國朝榜目》觀之,從古名賢,多出於製述科擧,不必以經科專尙,而以別試設科,好矣。上曰,以別試設行,好矣,以講經浮費爲難,故每以別試爲庭試,而擧子輩,亦爲厭苦講經,不願爲別試,而願爲增廣庭試矣。此後則非大歉之年及不得已之外,以別試,勿設庭試之意,申飭該曹,可也。李春躋曰,以講經時浮費言之,十分從簡爲之,則其所虛費,豈至大段乎?景輔曰,武才之勝於古者,亦由於工匠之精造弓矢,故武科之多出,亦未必不由於此,今後則武科,規矩峻定,宜矣。儼曰,前古則以單技設科,而近來則三技取二技,故出身甚多,而亦未及收用,多有怨望抑菀之事,峻定規矩,以爲精抄,似宜矣。上曰,所達是矣,而規矩猝然峻定,則擧子輩,怨望尤甚矣。李匡輔曰,以六兩言之,雖軟弓,精緻善造,則矢能遠去,雖强弓,不爲善造,則矢不遠去。柳葉箭二中,則雖平日善射者,亦難得中,雖不善射者,亦或偶中。至於騎芻一中之科,則太歇,人皆易得,而其中片箭,尤難矣。洪景輔曰,以兵典驛馬條言之,闕下立代馬,以靑坡、蘆原兩驛馬,立之,而近因年凶,馬不喂太之故,驛馬瘦瘠,特甚,致斃之數,亦多,而自本曹馬價,不卽出給,故未得趁時買立,傳命之際,每患苟簡。臣於頃日鞫坐往來時見之,則所謂上等馬,無異卜馬,莫重立代之馬,如是虛疎,事甚可慮。申飭該曹,未立代者,卽爲給價買立,瘦瘠者,亦令添價改立,爲宜矣。上曰,驛馬如此,將至於不得傳命矣。洪好人曰,近來立代驛馬,不能成樣云者,該房所達,誠是,臣於昨年秋冬間,待罪騎曹,深知其弊矣。未立代之馬,皆是差備馬,而若値京外動駕之時,則皆入於龍大旗標旗等差備,誠不輕而重矣。差備馬之價,多至百金,或八九十兩,少不下六七十兩,則貧殘馬戶,渠何能辦立,而該曹,亦不肯給價,以致趁未備立,事甚非矣。申飭該曹,使之給價代立,竝與疲殘馬匹而各別喂養,以爲傳命時無苟簡之弊,爲宜矣。上曰,依爲之。景輔曰,驛馬濫騎,自有其律,而今則以濫騎被罪者,絶無,外方豈無濫騎之弊,而不過匿不以聞之致,亦爲申飭諸道,或有濫騎者,則這這摘發,依法科罪,何如?上曰,雖侍從人,若濫騎,則察訪,亦豈不爲直狀啓耶?李匡輔曰,參下察訪,則枚報營門,以爲轉聞,而參上察訪,則直爲啓聞,故曾有參禮察訪,以故參判李澤濫騎事狀聞,自朝家,施以徒年之律,臣亦於年前,以被拿閫帥濫騎事,陳達,崔命柱徒配矣。察訪,若以濫騎啓聞,則朝家,豈無用罰之理乎?此皆由於匿不以聞,而濫騎,無現發之事矣。上曰,竝皆申明飭勵,可也。{{*|出擧條}}景輔曰,以兵曹跟隨條言之,跟隨之法,自有人名定數,而近來此法,亦不行。諸上司及闕內諸司官員傔從,無數闌入,殊非嚴禁中之本意,分付該曹,依法典各別申飭,何如?上曰,其在嚴闕中之道,決不若是,各別申飭該曹,而或有犯禁之員,則自重臣以下該曹,直爲草記,該曹若不申飭,則政院,請推該曹堂郞,可也。柳儼曰,兵曹郞廳,元無前導之規,而近來兵郞,皆有前導,此是謬規,亦爲禁斷,何如?上曰,騎郞,有器具而然矣。申飭該曹,使之勿立前導,可也。{{*|出擧條}}景輔曰,臣代察刑房,故敢達矣。刑典決獄日限條,大事則限三十日,中事則限二十日,小事則限十日,隨其輕重,定以日限者,可見祖宗朝重獄囚之意,而近來舊法不行,獄囚之決,不以日限。臣頃於典獄摘奸時見之,則或有經年未決而滯囚者,殊非定日限之本意,今後則大小獄事,以日限決折,申明舊典,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匡輔曰,飢饉癘疫,其爲民害,一也。連歲凶荒之餘,卽今癘疫,又爲熾發,誠甚可慮。此由於時氣失節,當此冬月,閭巷有染病,頗多,來春之漸熾,可知。朝家於飢民則設賑救活,而於癘疫則雖有惠民署,元無救療之事,此非《大典》中令月令醫官救療,而題給藥物之意。本署藥物,不過爲提調應求之資,自今各別申飭,依《大典》所載,窮民之不能辦藥物者,令月令醫官救療,而題給藥物,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雖有惠民署,而實無惠民之義,故前後下敎,申飭矣。更加申飭,可也,而該房承旨,亦爲知悉,自該署若無奉行之事,則提調,直爲請推,可也。柳儼曰,窮民之貧不能買藥者,自該曹盡爲備給,則決難支當,病人之在於活人署者,使之盡給藥物,救療之地,宜矣。匡輔曰,自前規例,只救療活人署出病人矣。上曰,同副承旨所達,是矣。凡事有限節,然後爲可行之道,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近來禁令解弛,而自憲府,亦無出禁之事者,慮或有人言,故皆以不出禁亂爲事,都民無懲戢之事,僭踰之風,大成矣。上曰,憲府之不出禁令者,有所懲戒於向來朴胤東事而然也。景輔曰,如此之故,禁令寂然,而中人以下,皆着裮衣及驄帽子,略無顧忌,殊甚可駭,以爲禁斷,宜矣。上曰,亦不可猝然行之矣。禁令一時申嚴,則都民不能支當,而先正臣趙光祖,爲都憲時,男女分路云,此豈由於禁令而然耶?聖人曰,導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其本也。正風俗,惟在於務本,如右末節,姑置,可也,而刑典中當修明,而未能修明者,亦令申明,宜矣。李匡輔曰,禁府罪人金浹,卽故兵使金洙之庶從,以洙之妾淫奸事,見囚,而一次例刑之後,更無加刑之事,殆過半年矣。渠雖曰庶孽,其本則士族也,作此淫亂之事,風敎所關,罪不容赦,而偃息獄中,豈非可駭之甚者乎?上曰,律則輕云,然否?柳儼曰,律文緦、功以上親淫奸,乃爲絞罪,而此則無服,故其罪輕云,律名則不可低仰矣。金浹事,人多傳說,而其罪犯與否,臣等,何可的知乎?但該府屢經日次,一不擧行,則似當有申飭之道矣。上曰,前後判義禁,竝推考,此後則不踰日次,嚴訊取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同律度量衡,自是聖王制治之美政矣,度者尺也,量者斗也,衡者稱子也。京中則工曹,外方則營鎭,每於秋分日,例爲烙印以置,雖私用者,亦皆收聚烙印,以爲通用之地矣。近來此法漸弛,所謂度量衡輕重長短大小,各自不同,故牟利輩,以此憑藉,以致富益富,貧益貧,民不堪遣,自今更申舊法,各別申飭,犯者繩以重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律度量衡,此是堯、舜之政,而其本則有在矣。不務本而務其末節,豈可倣聖王之治乎?向來大小衡子,使之均一,而樞中,實以炭末,苟不能務本,則弊隨生焉,莫如務其本也。柳儼曰,苟利於民,則雖末務,豈不爲之乎?上曰,旣已下敎,而以外方言之,糴糶之斗,各殊云,豈非可異之事乎?洪景輔曰,務本之敎,聖敎至當,而至於舊典所載之事,則雖末務,亦當修明也。柳儼曰,臣以勸桑之意,曾已陳達蒙允矣。此入於七事,而守令,曾無奉行者,誠甚慨然矣。大抵我國之人,不服土産,每以他國華侈之物,競務豪奢,亦由於土産之不足也。今宜更加申飭諸道,此後監司、敬差官,以擧行之善不善,爲守令勤慢,則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大典》考課條,有宗親及大小人員,凡一會,稱病不進者,司憲府、宗簿寺,檢擧啓聞論罪之文。臣嘗以諫職陳疏,請擇殿中御史,申明此法,而大小朝儀,監察,元無糾檢之擧。至於望闕禮習儀,則班列尤不成樣,來參者,不過雜職之類,誠極寒心,宜有各別飭勵之道矣。上曰,夫子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所謂位者,虛位也。望闕禮,則中官,書啓進參之員,而其他權停禮,如文武科放榜之時,或命人見之,西班則只品卑宗臣,東班則三品官爲班首,非夫子過位之意也。此後則使司憲府、宗簿寺,一依舊典,各別飭勵,可也。{{*|出擧條}}李匡輔曰,門生之登科者,多則以其師爲加資,而古法則無之矣。若行此法,則似不無冒濫之弊,京外儒生,師弟姓名,成冊置之,本曹或有科第,多出於其門生,則加資其師長,而不然則罷其法,可也。柳儼曰,以門生之登科加資者,絶少,只有故大司諫李鳳年一人,以門生之多登科第,加資,而此則有實效云矣。李春躋曰,童蒙敎官講習之規,近來亦廢而不行,此當申飭矣。上曰,無擧石而紅顔之事矣。李春躋曰,今因抄薦廉謹之敎,有可達者矣。故獻納金斗南,廉節卓爾,五典州郡,而甔石屢空,以安州牧使,在任身歿,而篋無遺衣,氷蘖之操,古今所罕。曾在先朝,有子孫錄用之命,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收用其子弘錫,官至直長,而今夏,其夫妻遘癘,醫藥粥飮,不能自資,俱不免因餓而死,支子雖存,而香火不繼,此卽擧世之所共惻傷者也。故府使李明浚,故參議李秉泰,皆以廉節,建白贈職,而金斗南則只緣無人建白,終闕褒揚之典,其子始仕,旋又夫妻俱歿,其可矜愍矣。上曰,曾無贈職之事乎?李匡輔曰,無贈職之事矣。臣亦有目見而惻傷者。故應敎李顯謨補外龍岡時,臣亦待罪西邑,而相距十餘里地,故聞其病重,馳往見之,則危劇之中,其爲言,但曰立朝以來,自以爲出入經幄,輔導君德爲心,而至於黨論,則必不欲染跡矣。以黨論得罪於君父,黜補外邑,病將垂死,而此心更難辨暴,死難瞑目云。此言誠甚矜惻,而數日後身死,故臣看檢歛襲,則身上所着之外,無一件衣袴。顯謨,卽故參判李濟之子,李濟,官至平安監司,顯謨,亦屢經郡邑,而貧窶如此,近聞其家屬窮餓,將不得保存云矣。上曰,李顯謨事,心有所殘忍者矣。聞李宗城之言,則顯謨之言,亦若此云,而黨論之世,有所爲則其跡終近黨論。自在桂坊時,予知其爲人之樸質,而至於外補而死,思之慘憐,故其後補外人輕釋,懲於顯謨而然矣。今聞承宣所達,其廉可嘉。顯謨之子,有年長者乎?匡輔曰,顯謨有三子,而長子成中,年近三十,爲小科一等矣。上曰,金斗南淸白,則予已知之,當問於大臣處之,而李顯謨則贈職,似過矣,其令該曹收用其子,以示予惻傷之意,可也。{{*|出擧條}}柳儼曰,臣有區區所懷,故敢仰達矣。臣之事殿下,亦已多年,殿下常時,薄漢唐而慕三代,故臣下之所期望者,亦不在於漢唐,而以今日政令治效觀之,亦有所不及於漢唐少康之時,故欲以愚衷,一暴矣。卽伏見下敎,則此是前所罕有之盛德事,而至治之幾,當自今日始矣。然人君治道,不在於綸綍,只在於擴充德行。若未能擴充,則徒歸於空言無實之科,而殿下今日之奮發,聖志必堅定,終不必消沮,然臣之區區所望,則益須勉勵,以至聖益聖之道矣。今以國計民事言之,無一可恃之事,而亦無擔當世務者焉,或者有人不能用而然耶?今日之事勢,泛然做去,則不可轉移矣。殿下,反求最所難行之事,斷然躬行,而以正臣僚,臣僚之不遵行者,正之以罪,則臣僚,孰敢不遵行乎?卽今國儲空虛,經費不繼,故不得督徵窮民,而民不能支堪矣。孔子曰,道千乘之國,不過節用而愛民,則是節用,爲愛民之本矣。亦願殿下之最難節損處,截然行之,則臣庶亦可以仰體,而財用自裕,氣像妥帖矣。上曰,所達如是眷眷,當各別猛省矣。洪景輔曰,臣等逢此盛際,已極榮幸,而愚夫愚婦,亦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柳儼之所達,誠甚切實,伏願殿下,體念而躬行,俾得終始之無間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未肅拜,執義韓顯謩未肅拜,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申思永、宋敎明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署經。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崔命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其所撕捱,旣無義意,則每違召牌,徒傷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都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事,亦爲申飭。 ○備忘記。人臣事君之道,設有痛迫于心,君父開釋之後,分義所在,不敢撕捱。況往事被誣,上下共知,內外職名,事體尤間,而居留,雖與方伯有異,便是外任。當日辭朝之命,若補外而處之,則終不動念,今亦日晩,亦無皂白若此,此後補外之人,亦以效此慢命,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江華留守李匡德,從重推考,使之趁卽肅謝,仍爲辭朝。 ○徐命臣出使,代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備忘記。江華留守李匡德,累次嚴敎之下,敢守固執,終不應命,事之無嚴,莫此爲甚。甲山府使除授,明日內辭朝,時任府使,遞bb付b京職。 ○沈益聖在外,代以曺允濟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李重震爲獻納,李潝爲副應敎,申晩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金若魯爲修撰,尹得和爲修撰,金九衍爲司僕主簿,韓陽令楹,加明義,鎭川守松,加明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病,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趙國彬、薛昌垕、玄起鵬、田雲祥爲副護軍,以金瑞龜、金相箕爲副司果,以安相徽爲副司直,以李聖檍、李光躋爲副司正。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金聖運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胸膈痞塞之症,入冬添劇,萬無供職之望云。僉知中樞府事李明遇,以老病之人,方在鄕廬,末由上來肅謝云。西樞雖是閑局,不可一任其虛帶,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事體未安。新除授副應敎李潝,校理申晩,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江原道寧越府推考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弑主罪人李萬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應敎李潝,校理申晩,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崔命相啓曰,臣於臺地,前後忝叨,已有年所,臣之本末長短,伏想殿下,俯燭無餘矣。昔者登臺之初,已招巽懦之誚,則到今志氣已頹之後,尤無足言,其所慙恧,有倍他人。頃伏見筵敎,則歷擧卽祚九載間未治之由,反覆發歎,仍及臺閣媕婀之成風,引以爲咎。噫,我殿下求諫之誠,若是勤切,而居言責者,惟以含默爲事,未嘗聞古直臣風采,此固衰世之徵,宜殿下慨歎於此者也。臣自奉此敎以來,竊不勝慙悚之至。顧今臺閣出入之人,皆是新進,則殿下臨御以後,寂寥之臺,臣實爲首,如臣疲軟無似者,忝居耳目之任,不能發一言,徒貽聖躬自責之敎,是乃臣必遞之一端。且夫臺閣處置,不敢以私好惡,容於其間者,蓋以公議至嚴而然也。數昨前獻納安相徽之初避也,臣果以旣得臺體等語,爲其請出之目,乃於筵中,以其句語不襯當爲敎,筵話甚秘,雖未得其詳,臣誠惶悚,繼之以訝惑也。彼諫臣之劾論黃晸者,旣有所據,則請其出仕,臺體則然,臣何可恐涉偏護,强置之於落科耶?臣若早聞此敎,則固不宜容議於臺臣之再避,而緣臣聾瞶,晩始得聞,縮伏自訟之際,今因憲臣處置,召牌儼臨,臣怵畏分義,不得不黽勉趨詣,而旣以處置間事,致勤聖敎,則臣之處置不公之失,益著於此,在臣廉義,又何敢復當憲臣之處置乎?旣不得處置,則其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司諫崔命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自二更至五更,月暈。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節屆大寒,凝沍頗劇,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停進,已至多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湯劑進御當否,更爲議定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停藥之後,眩氣,於兩昨之間,姑不更作,復觀數日,入診宜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呈辭入啓外,執義韓顯謩,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褒貶持入,上前開拆,吏、兵判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甲山府使李匡德除授事,承傳。 ○以黃海監司朴師洙癘疫狀啓,傳于李匡輔曰,方當隆寒,癘疫尙未止息,心甚悶焉。各別救活,俾不至於死亡事,回諭。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爲虎囕死狀啓,傳于李匡輔曰,囕死人,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軍兵料,準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癸丑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今癸丑春夏秋冬等,司宰監、內瞻寺gg內贍寺g、五部,今癸丑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提調、都提調、漢城府堂上,有故,竝不得磨勘。至於司䆃寺,則去壬子秋冬等,今癸丑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之多遷轉,有難考績云,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訓鍊院所報,則本院官員今癸丑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其時官員,皆已遷轉,不得憑據等第,依例入啓蕩滌云。依近例勿論,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各陵、殿、四學童蒙敎官、通禮院、歸厚署、圖畫署、禮賓寺、典醫監、典牲署、司畜署、惠民署、東南關王廟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及司譯院官員等,今癸丑春夏秋冬等褒貶等第,以入,而宗廟署、社稷署、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承文院、成均館、校書館、觀象監、奉常寺、掌樂院、內醫院、東西氷庫、東西活人署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領事、提調有故,不得一時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二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軍器寺官員等,今癸丑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寺提調有故,不得一體磨勘,而訓鍊院官員等癸丑春夏等褒貶等第,因本院堂上有故,不得磨勘矣。今則其時官員,已多遞易,勢難追勘,竝爲蕩滌云。依例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典獄署郞廳等矣,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金後衍,典獄署提調該房承旨洪尙賓,有故,俱不得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臣金取魯,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本部郞廳、五部官員、四山監役官等今春夏等褒貶,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曾已頉啓矣。今則其時官員,已多遷轉,依前例蕩滌,而其中戶曹所磨勘五部官員褒貶,及工曹所磨勘四山監役官褒貶,亦一體蕩滌之意,分付戶曹、工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三公意啓曰,本府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臣沈壽賢,纔遭服制,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有司堂上三員內,二員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及常平廳郞廳,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臣沈壽賢,纔遭服制,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臣沈壽賢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臣命均有身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東善君炳妻崔氏當直上言。傳曰,觀此上言,則極爲無據,令京兆定剛明官摘奸後,書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黃海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蹲冒此久,疪釁百出,被廊廟之嚴斥而拜章請譴,遭管下之詆誣而露狀陳辯,此外到底抵觸,尤悔孔多,一場狼狽,特早晩間事。獨聖明,一向假借,不聽臣之早自罷去,日昨別諭辭旨,奬勉過隆,尤非賤分所當得者,臣誠惶誠感,不知死所。惟宜不計顚沛,益思盡職,以圖萬一報稱,而顧臣自入冬以來,疾病轉劇,火鬱於上,則面烘唇焦,喉舌且爛,痰滯於中,則膈煩腹脹,肢末亦痺,睡不交睫,以夜爲晝,此皆任重務煩,勞精疲神,以至於此。而臣粵自嬰弱,已罹奇疾,以孱軀爲藥裹,中經喪憂,轉成虛損,以參附,續性命。今於衰謝之際,添此勞火,補、瀉兩難,醫工却走,如非閑住靜養,殆必日就澌滅,以臣弱疾多病,五十之年,在臣雖亦上壽,惜死貪生,自是常情之所不免。且夫蘭菊荊蒺,物分姸媸,人殊愛惡,而乃若天地雨露之所以覆燾滋育,無間彼此。今臣汚賤,雖無所比數,聖明在上,卽天地雨露,獨不均施燾育之澤,而俾遂遞解之願,少延歲月之命耶?臣久欲瀝誠哀號,以冀矜聽,顧爲病情所困,不暇締構文字,屬又考績事重,忍死封啓,遂又轉添寒感,伏枕委頓,神思昏殆,語無倫次。惟聖慈哀憐,俯察微懇,亟命鐫遞臣職,俾殘喘少延,職事無曠,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病雖若此,藩臬重任,豈可輕遞?勿辭察任。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伏蒙聖上愍覆之恩,一息尙今支延,諸般痛苦之勢,雖似稍減,而只是爲年歲所壓,四肢不屬自己,喘急日以益甚,懍懍如下山之日,終無復回之理。臣之所自悲者,十載殊遇,千古無兩,而來住近京之地,將不得一瞻威顔而死,瞻望象魏,日夕涕泣。不意聖明,仍廷臣疏辭,令諸大臣,以常日心上之䌤綸,卽今民間之疾苦,作爲冊子,書進一通,而病臣,亦與於其中。臣於是,誠感激聖明奮發求治之至意,而臣稟性昏愚,本無才識,中罹奇疾,以忘之一字,爲治病之藥石,凡於一切世務,未嘗經心,此意曾於甲辰初見君父之日,旣已悉陳矣。今去甲辰,已十年,知覺亦已耗盡,私家凡百,亦不了了,而加以今年,疾疹綿延,至於今日者乎?雖欲杜撰芻蕘仰塞明旨,將無構成文字之望,臣之負國,至此益甚矣,不勝俟罪萬萬。然有一說焉,典誥謨訓,載於經,治亂興亡,著於史,從古求治之道,舍此二者而奚以哉?十年筵席,殿下之講經史者,旣已遍矣,而凡於政令施措之間,未聞有一分實效,此則殿下體行之有未至耳。臣於前後,或以除去文具,以實心行實事,或以治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爲言者,良以此也,惟願聖明,更加留意焉。今此冊子書進之命,雖新於耳目,殿下經史,旣不能得力如此,則今於諸臣所進,恐難有以補於治化,若然則此事,亦爲文具之歸,臣竊悶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觀卿疏,往者所患,已爲勿藥,心甚欣喜,而咫尺江郊,尙未一見,缺然良諭。疏中所陳,辭雖簡而勉戒切實,深用感歎,而亦覺歉然,可不惕然而服膺焉?卿須益加安心善養,副予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執義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每一除拜,輒增辜戾,此豈臣之所得已也?從前情勢,猶屬第二,目下疾病,實有難强,日前館職之冒肅,夫豈可强而然哉?三逋召命,再速吏對,繼以辭單還給,責勵甚嚴,問備之罰,至及喉司。臣於是震懍隕塞,罔知攸措,敢自以爲,寧一拚死祗謝,粗伸惶恐之忱,而退伏瘝闕之誅,則雖卽滅死,少安分義,亦可以呈暴實病於衆覩之地,乃爲萬不獲已之計,而伊日前後推挽,拜跪不成之狀,闕庭諸人,莫不爲駭,臣追思至今,慙惶未已。蓋臣風痰之疾,素有根委,轉就沈痼,劇歇靡常,自近以來,醫治乖方,流入於左右環跳之中,環跳,卽腰脚屈伸之樞也。痛苦日甚,飮啖漸減,家內動作,亦須於人,以此症狀,豈有出入邇列之望,而臣誠意淺薄,未能上孚,疾痛之呼,輒歸飾讓,臣之暴實,只待死日矣,寧不慼哉?移拜中承之命,又下於日夕俟罪之中,今以闕啓,召牌下臨,擔曳病軀,隨詣闕下,敢貢短疏,自外徑還。伏乞聖慈,俯垂憐察,亟許鐫改,仍命有司,重勘臣前後罪犯,以肅頹綱,不勝萬幸。臣伏見日昨召對時,所降文字,十行絲綸,誕敷心腹,懇惻切實,丁寧反復,至誠求助之意,溢於辭表。此必聖明,於淸燕突奧之上,眷顧艱虞,點檢身心,惕然興感而發者,此所謂藹然善端之萌耳。苟能擴而充之,無少間斷,則何有於爲國哉?臣誠感歎,不能自已,試就明敎中數事而略言之。噫,紀綱之頹弛,臺閣之媕婀,實爲今日危亡之兆,有識之竊歎,久矣,聖明責躬之敎,不亦至矣乎?雖然振紀綱,本不在於法令刑罰之間,而實與開言路,有本末相須之勢,以言乎《大學》中工夫,則開言路,是修身以上之事。振紀綱,是齊家以下之事,苟使言路通,而衆善咸集,治理公明,則所謂振紀綱,不過擧此而措之耳。昔我宣廟,嘗以紀綱之未振,臨筵發歎,先正臣李珥告之曰,紀綱之在國家,若浩然之氣在一身,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非一事偶合於義,而可襲取之也。須是朝行一義,莫行一義,義積乎身,仰不愧而俯不怍,然後浩然之氣,充滿流行,紀綱亦然,非一朝發憤而可立也。須以公平正大之心,施之政事,直必擧,枉必措,功必賞,罪必刑,則紀綱自立矣。先正之言如此,則於斯二者,本末之所在,可知矣。然則當今之事,莫先於開言路,而聖明,旣以前日之訑訑,自責之,以臣愚昧,固知無事於仰勉,而朱子之言曰,知得如此爲病,則便不如此是藥。誠願殿下,因此悔悟之端,乘此奮發之機,從今以往,痛祛病根,實踐力行。凡有言者,狂妄而不可用,則置之而已,毋如前日之摧折,毋如前日之詬斥,毋如前日之竄逐。言可用則雖過於切直,惟當誠心翕受,毋或面從而心厭之,毋以其人之疎賤而忽棄其言,毋以其跡之同異而先疑其心,用捨從違,惟其言之善惡,則虛己來諫,不過如斯而已,不如是則拒人之遠,奚止千里之外也?聖躬之闕遺,前後言之者,不知其幾,臣請姑擧其大者而申言之。徵討亂逆,欲其嚴正,而無容私意也,折受宮庄,欲其無廣,而以紵民用也。辭令則欲其簡嚴,而重王言之體也。恩禮則欲其愼惜而無屑越之弊也。英氣害事,沈潛不足,則欲其加意於本源之功也。聰明自恃,輕視群下,則欲其益懋於明理之學也。若言端本之治,則實亦不外乎此,而殿下,必不能聽納於前矣。今當轉移之一大機會,不必捨此,而別求新求之言,於此數者,虛受而猛省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使夫萬化之源,豁然灑然,正大公平,以之施之於政,措之於事,左右前後,無不得宜,則先正所謂紀綱之自立,實在於此,而徯志從欲之治,可坐而致矣,豈不休哉?更願聖明,深留意焉。嗚呼,聖敎所謂銳於前而退於後,泛言之,不過曰始動而終怠耳。以言乎春秋,則不至晼晩矣,以言乎志氣,則不至摧頹矣,不識殿下,胡爲而然也?方寸已傷之敎,殿下之經歷,何如也?藥院問疾之批,聖候之違和,何如也?臣固知聖敎云云,似不得不然,雖然衛武之九十箴儆,實爲自强不息,致治得壽之本,則豈非聖明之所當法者乎?衛武及耄,猶尙如此,則況殿下之今日乎?臣於前冬講筵,敢以敬之說,略陳愚見,以爲治心治疾祈天永命之方,實在乎此,乞以一字,作爲丹扆之符矣,或者聖明記有之否乎。不勝眷眷,今復獻焉,更願留心焉。仍念臣,性本鈍拙,素乏言論,屢叨臺端,固不敢冒出,而若其可言而不言,則多矣。今於聖敎之下,惟當引罪之不暇,而乃敢以常談死法,迂疎不切之言,仰塞明旨,以應文具,其亦惶愧之甚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大略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褒貶開拆入侍,吏、兵判同爲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柳儼,以奉朝賀崔奎瑞上疏及黃海監司朴師洙上疏,告達。上曰,崔奉朝賀,方在城外耶?柳儼曰,時在江郊矣。上曰,承旨書批答。柳儼書之。{{*|原疏、批答,在日記}}李匡輔曰,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各房,無留院公事矣。上曰,吏、兵批褒貶,開拆,可也。李春躋曰,殿閣陰冷,終日殿坐,不勝悶慮,衣袋,從厚加進,何如?上曰,已厚進矣。柳儼曰,狀啓判下及疏批,小臣出去擧行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洪景輔,以吏、兵批各司褒貶封啓,開拆。上曰,各司草記及頉狀,先爲告達,可也。李春躋、洪景輔,以各司草記及頉狀,次第告達。{{*|在日記}}上曰,頉狀啓下者,次次入之,而吏、兵房,各以褒貶等第,互相告達,可也。李春躋、洪景輔,先以吏、兵曹褒貶等第,告達。上曰,兵曹佐郞李宗延,以査檢有詳,爲題矣。兵曹有何査檢之事耶?尹游曰,有餘丁色,而多有可以査閱之事,而該郞李宗延之査得者,頗多且詳矣。上曰,武兼守門將之題以中考者,以不參於褒貶而然耶?游曰,雖受由,不參,亦置之中考矣。上曰,漢江別將之下等,亦以不參而用下耶?游曰,以其常時不善擧職,而且士人之沈江渰死者,不能拯得,故置之下考矣。上曰,各司褒貶,以其名下懸註者,達之,可也。上曰,如典醫監官員之類,雖中,何妨乎?金在魯曰,亦有陞次之規,而居中則不得陞次矣。上曰,司譯院官員,如彼其數多,而終無可使之人,我國不善勸奬而然矣。柳儼曰,尹淳,爲本司提調時,勸奬,故其中人才,或有長進者云矣。上曰,金景文,作庶人耶?尹游曰,景文之向來被罪,因其渠輩中猜忌而然云矣。上曰,如渠之輩,不是異事矣。洪景輔曰,李㢸,方在罪囚中,則廣興倉褒貶,似不當以日淺,懸註矣。上曰,李㢸事,旣在於去月,則等第,宜以此懸註,而泛書日淺,殊極未安,當該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道褒貶上送書目,入於封皮中者,或有之矣。金在魯曰,以爲自政院開拆,故同入皮封者,或有之矣。洪景輔曰,忠兵褒貶營將等第,以治民爲題目者,有之,而營將之治民,似非本題也。上曰,然。上曰,如各營隊長之上中下,不必盡觀,察其名目闕遺處,可也。上曰,鄕軍門實仕懸來,則仕滿者,自該曹有錄用之道耶?尹游曰,仕滿之類,有加資之規矣。上曰,朔寧郡守宋秀良,豈非鄕文臣乎?金在魯曰,非文臣,是蔭官,故判書宋昌之子也。上曰,驪州牧使李漢弼,以曠廢官務,吏橫民怨,居下矣。漢弼,頃以上京圖遞,申飭下送,而道臣之置諸下考,未免曲循其願矣。京畿監司申昉,從重推考,漢弼則頃有忠臣子,異於他人之敎,則豈敢必爲圖遞乎?事極無據,下考未准限之前,雖軍門,勿爲檢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興郡守李道顯,飭勵下送矣。爲治剛猛云,知人甚難矣。在魯曰,道顯素以剛猛有名矣。上曰,永春縣監朴師休,誰家人也?柳儼曰,錦陵君朴弼健子也。上曰,頃者豈不催促下送乎?李匡輔曰,以其父病,不得下去云矣。上曰,報恩縣監尹敬龍題目,有坐壓獷俗之語,報恩人心,本來獰惡耶?金在魯、尹游曰,以其新有變故而云然矣。柳儼曰,忠淸監司鄭彦燮褒貶等第中,只有居下一人,而乃是受由求遞之人。且其他題目,殊欠嚴明,監司鄭彦燮,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貶目居下,遞出於圖遞之官,題目之不嚴,果如同副承旨所達,而若專責尙嚴,則此亦有弊,日後過嚴不異矣。洪景輔曰,京畿水使元弼揆,忠淸水使朴璜,全羅左水使李命祥,統制使金潗,黃海水使閔思淵等邊將褒貶啓本,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全羅監司趙顯命、江原監司魚有龍褒貶啓本中,守令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黃海道殿最中,安岳縣監趙彦彬題目,以循良之治,民口皆碑,爲目矣。頃於陵幸時,以木碑事,有所申飭,而近來立碑,作一弊風。至以民口皆碑,爲題,口碑雖有古語,碑之一字,不可書之於等第,監司朴師洙,推考,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中,楊口縣監李景琦,以吏治無疵,松禁頗疎,爲題,而置之中考,獜蹄縣監金相圭,以病雖妨務,民不爲咎,爲題,安峽縣監洪樗,以往來雖頻,事務無曠,爲題,而竝置之上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關東守令,有何多事,而病或妨務耶?至於往來之頻,尤有弊端矣。{{*|出擧條}}尹游曰,全羅右道及江原道邊將居下者,只是月松、法聖兩處,而法聖僉使,則以他事今方拿來,月松萬戶,亦方瓜遞,而只以此兩人,置諸下考,事近塞責,江原監司及全羅右水使之事,極甚不當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江原監司魚有龍、全羅右水使具侙,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全羅右水使具侙,邊將褒貶啓本中,群山鎭僉使金世鼎,以禁令雖緩,盡心修擧,爲目,而置諸上考,金甲島萬戶柳壽彭,以雖乏可稱,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松禁雖緩,修擧舟楫,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梨津萬戶金兌運,以雖無顯疵,松禁頗緩,爲目,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中,丑山浦萬戶朴技雄,以雖乏才能,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而亦無一人居下者,殊非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金兌運,以下考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道殿最中光陽縣監朴東亨,則以崇飮有謗,損體亦多,爲目,則此是純貶而置之中考,似是以堂上,故不用下等,然殊無嚴明之意。高敞縣監李萬興,則以病旣妨務,求遞甚懇,爲目,豈有求遞甚懇之貶目乎?事甚未安,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可也。李春躋曰,龍安縣監金鼎臣,和順縣監具萬喜題目,亦致勤點下,監司趙顯命,推考,何如?上曰,旣命特推,不必更爲推考矣。{{*|出擧條}}上曰,許晶,以善治有名耶?金在魯曰,許晶,以廉簡稱之矣。上曰,固城縣監許錫之居下題目,太近切迫矣。夏等貶題,宜遞而置之矣。其後尤爲不治,可知矣。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中,都事褒貶書題目,而不書等第,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慶尙道殿最中,機張縣監權{{!|𥛚|⿰礻啇}},以侍從作宰,邊民聳喜,爲目,侍從作宰,尤宜觀其治績,而治績則全不擧論,未免疎忽,監司金始炯,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咸鏡道褒貶中,土官如審藥檢律耶?尹游曰,北道營吏,名以土官矣。上曰,下考與罷黜之之罰,孰重?金在魯曰,下考之罰,重矣。上曰,鍾城府使之與北兵使相爭者,過矣。至於觀過知仁之題目,尤爲過焉。欲爲處分,而爲慮鍾城數遞之弊,未爲之矣。李春躋曰,前江華留守李瑜,雖已遞職,殿最旣不封進,又無頉狀,難免疎忽之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景輔曰,統制使金潗殿最啓本,皮封則書以一度,而內有四度,莫重啓本,如是誤書,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統制使金潗殿最啓本中,天城堡萬戶林大樹,以松禁、邊務,俱爲平平,爲目,而濫置中考,事甚未安,統制使金潗,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加德僉使,大鎭耶?金在魯、尹游齊對曰,加德,自是大鎭而時任僉使裵泰期,曾經防禦使,而年已老矣。上曰,黃海道守令褒貶啓本,上之。李春躋,以啓本奉進。上曰,鳳山郡守嚴慶遐題目,倘革來弊之倘字,似有欠矣。弊邑得重者,何意也?金在魯曰,似是得君重之意也。尹游曰,如鳳山之弊邑,以有望文臣差出,則可以鎭定矣。上曰,雖武臣如李義豐者,豈不善治耶?柳儼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受由,執義韓顯謩陳疏入啓,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退待。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上曰,知道。都憲之呈辭,已知其不爲行公,故給由,而呈辭捧入,未可知矣。李春躋曰,三牌不進,則事體不可不捧入矣。上曰,然。春躋曰,都憲呈辭,則雖已捧入,而勳臣,亦豈有不行臺諫之理乎?柳儼曰,監察茶時,出去,分付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洪景輔曰,監司有故,不得封啓,則都事頉啓,兵使有故,則虞候頉啓者,自是規例,而今番平安監、兵使,旣有拿命,則都事、虞候,所當各自頉狀,而都事則以監、兵使不得封進之意,狀聞而已。虞候則終無擧行之事,都事之兼擧兵使頉啓者,旣有侵官之失,虞候之不爲頉狀者,難免失職之責,平安都事鄭熙普,平安兵虞候朴鍵,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北道權管則皆以舊勤,因次爲之耶?游曰,然矣。上曰,南虞候朴敏信,以法外推奴,爲目,而置諸下考矣。其憑公營私之狀,極爲可駭,不可以下考而置之,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之法,甚重,而北兵使具樹勳殿最啓本,虞候、評事,旣書職名,而不爲着銜,事體未安。虞候、評事,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北兵使具樹勳殿最啓本中,在德堡萬戶林潤夏,以職事雖勤,老病爲害,爲目,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忠淸監司鄭彦燮啓本,皮封,書以四度,而所入,只是三度,難免不察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今日之使之入侍者,有意矣。守令之能否,欲爲採問,而以十考十上,抄啓觀之,二人外,無作宰者,前後申飭,便成文具,而爲官擇人之道,亦無之矣,而以鄭敾之十一考觀之,可見其純褒也。金在魯曰,以十考十上,亦不可必其善治,而中間雖或有中,亦有善治者矣。尹游曰,承此面敎,敢不盡心奉行,而兵批只用舊勤,因此遷移,而卽今邊將之窠,只是十三窠,而舊勤之類,至於五十餘名,出六之類,亦二十餘人,而無虞候一窠,都目雖欲爲之,無可奈何矣。金在魯曰,窠滿絶無,出六者甚多,而無貯闕之事,故大政,雖有速行之敎,而不得爲之矣。柳儼曰,觀南中沿邊,則自前守令,文武間,無擇送之事,故治不成樣,民心極惡,便作全棄之地,誠甚可慮。自今申飭該曹,以遠薄之地而各別擇送,以鎭邊民,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是前後飭勵者,而終無實效矣。金在魯曰,今之國勢,至於莫可收拾,而一自大誥之後,殿下之奮發圖治者,如是勤摯,臣民孰不欽仰,而下敎中,過者偏過,恕者偏恕之敎,尤好矣。伏願殿下,益加反求而自得焉。至於三相致祭之典,實出於殿下至誠眞實之心,講學之益,可以見矣。而奉朝賀崔奎瑞疏意,誠甚切實,此等之言,不以實心而體念焉,則雖好言日積,而有何益乎?殿下以實心圖治,則臣下,雖無狀,亦當仰體奉行,而至於外面微文,則雖不爲,無害矣。上曰,奉朝賀疏批已諭,而重臣所達切實,當各別加意矣。尹游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而亦有進銳退速之戒矣。伏望殿下,常存此心以求治,則其於爲治何有,而章奏之間,或有嘉言善謨,則擇取省察焉,則當有益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矣。金在魯曰,江華留守李匡德,特除甲山,纔已發送矣。從前兩都陞拜之人,未赴任而遞,則還收加資,而或因陳達,移遷內職,則仍授其資,例也。此則雖是移遷,罰補外職,事異常規,何以爲之?上曰,旣以不爲應命,用罰斥補,則所謂皮之不存,加資,當還收矣。{{*|出擧條}}在魯曰,李匡德之撕捱,固然,而自上催促,太近迫急,終以不應命,遠補甲山處分,終是過中矣。上曰,李匡德之終不應命,終是非矣。渠雖有至痛之事,洞然開釋之後,宜不可撕捱,況當日內辭朝之命,便同補外,而終無動念,其固執,予已知之,故欲令拿處而未果矣。補外甲山者,不以罪之也。近聞邊方,王化不行云,故送李匡德,使不行之王化,欲行於甲山,果出爲民之意,而匡德之才,不可展布於一小邑,所謂割雞焉用牛刀者也。今此斥補,非惡匡德而然也。尹游曰,李匡德之自前撕捱者,以其見論,不合於時,故有所自劃,而其所見,則全出於爲民也。江留之不爲應命,亦有意而然也。匡德才識,宜置於廟堂,邊邑遠補,處分過中矣。上曰,匡德之短處,亦豈不知,而其才則不可以一小邑,展布矣。至於廟堂,則以其輕銳,似有弊端矣。尹游曰,近來摠管無故行公者,絶少。海興君橿,則以情勢難安,不爲行公,益興君溫,則再度呈辭給由後,旋卽出仕矣。因筵敎還爲引入。申德夏,則以承宣所達,以爲不安,而亦不行公,鄭壽期,受由下鄕,尙不上來,故摠管番次,殊甚苟簡,故宋寅明,方帶劇務,而入直摠府,事甚可悶矣。□□□則其弟海春,旣已復職而出仕,則元無難安之情勢,而至於益興君及申德夏,則其所引嫌,不是異事,竝遞差。鄭壽期,則申飭已久,尙不上來,極爲未安,而方當飭勵之日,決不當若是,罷職,可也。{{*|出擧條}}洪景輔曰,軍號已下,省記當入,而玉堂番次,互相推諉,尙無入直之員,省記姑留之意,敢達。上曰,事體未安,玉堂從重推考,承旨之以姑留省記,仰稟,事體亦甚未安,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旣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各道啓本微稟先入,似由於啓本之浩多,而有違於持公事入侍之例,退出之際,兩承宣,若對擧而出,則筵席事體,亦似未安。當追後出送,而煩稟則不可,該房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呈辭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未時,有兩珥。申時,日暈。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朴文秀呈辭受由,執義韓顯謩未肅拜牌不進,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申思永、宋敎明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好人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引避退待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豐君楙、李普赫、韓範錫爲副摠管。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李潝,今日翰林取才時,以執冊官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六日,元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應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李潝,副修撰兪㝡基等箚曰,竝引嫌而退,不有僚議,輕改措語,所失在彼,於我何嫌,刪改啓語,見非物議,揆以臺體,勢難仍在,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持平申思永,司諫崔命相,竝命出仕,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依啓。 ○十二月十六日未時,上御別諸廂。召對入侍,參贊官柳儼,侍講官李潝,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李潝讀自右冀寧奉宣勅旨卿及諸學士,止五板固當不俟終日不勝管窺願效之至。上曰,下番讀之,兪㝡基讀自右冀寧奉宣聖旨,止八板其餘差序遠近。上曰,承旨讀之,柳儼讀自右賊泚稽誅,止十二板右欽敍奉宣聖旨。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右欽叙齋中書,止進果瓜訖。潝曰,唐德宗,播越奉天也,其時形勢,豈不危急慘酷,而陸贄之陳戒,如是眷眷不已矣。臣以戊申事言之,凶賊之排布設施,陰秘且大,而百姓無一人從賊者,蓋由感戴於朝宗朝累仁積德,殿下之聖明,而目今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民窮財匱,危亂在卽,以此世道,非大奮發大振作,則不可以挽回矣。伏願殿下,鑑古而念今,轉危而爲安焉。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加意也。潝曰,苟非凶人,則豈無誠於奉公,而職在近密者,其責尤深矣。臣等以無似,忝居近密,而誠意淺薄,未能孚格於上心,故或有陳達之事,則自上疑之以偏私,有所懷而不能仰達者甚多,私自隱歎矣,聖明亦何由俯諒乎?柳儼曰,我國與中原,規模不同,故漢唐之君,雖有暴虐之主,害民不已,而無時急之害者,以中原浩大,民物殷阜,故害之及民,不如我國之迫且急也。我朝祖宗朝積德深仁,豈可等比於漢唐,而我國,無如瓊林、大盈庫之類矣。唐之租庸稠,自戶部主管,而外方貢獻之物,皆入於內儲,故此陸贄所以驚痛者也。我朝中間創設內需司,因循至今,雖不能革罷,而各別申飭于該司,以內需司所關之事,俾無貽弊於民間宜矣,國有私儲,實非美事也。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體念矣。潝曰,臣伏見備忘,求治來諫之意,溢於辭表,私自感歎,而竊惟國之存亡,係於言路之開閉,故陸贄之眷眷其君者,亦在於此矣。臣極知惶恐,而因文義有所懷,故敢此仰達。臣之頃者補外,以權瑩事獲罪,黜補遠惡之地,只有生往死歸之慮矣。意外天恩曲加,遽承召還之命,臣之感祝,容有其極,而臣之所自歎者,以臣言之不能見用,而權瑩,尙在罪謫中矣。臣言苟得見用,則設令臣,雖不得宥還,何恨之有乎?方今聖上,旣切來諫之誠,則以言獲罪者,先施恩霈,以廣開言路之道爲宜,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如權瑩輩之甘心私黨,有干王章者,豈可謂以言獲罪乎?今此所達,未免營護,此實儒臣之自勉處也。柳儼曰,權瑩謫行時,臣相見於中路,責之以偏論,得罪於明時,則渠之所答,亦非出於護黨之心,而所見適然,以至獲罪,惶恐云矣。此等之類,以施疎滌之典,似無妨矣。上曰,如權瑩者,本性已誤,政如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不可取實,而以今番備忘辭旨,諸臣若及見,則有弊矣。予初見陸贄奏議,惕然興嘅者,實由於本心之藹然,在廷臣僚,亦當以藹然本心奉行,可也。儻或不覺初非,而挾雜私意,則此非備忘之本意。自甲辰以後,備忘皆以時象說去,而今此備忘中,不言時議二字者,出於脫略時套,實有意而然也。潝曰,承旨所達,出於原情恕罪之意,而臣之所爭執者,以摧折臺臣過中之故也。上無發落。柳儼曰,唐屈於藩鎭,宋屈於外寇,明屈於宦寺,而漢之西京則屈於外戚,東京則又屈於宦寺,歷代之衰滯gg衰替g,各有其漸。明太祖創制之初,廣置相位,操縱宦官,此法僅行二代之後,旋復相位,有嚴崇之禍,宦侍則有劉{{?|⿰金菫}}之亂,當初設法,非不好矣,而末終之弊,至此之極矣。唐德宗,亦以英明之主,不克己私,故不能用陸贄之言,奉天之亂,唐幾乎亡矣。看書之際,究其興廢之由,觀其善惡之別,可師者師之,可戒者戒之,引古而反今,則當有益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焉。儼曰,以蕭復事觀之,亦由於唐德宗,强察而然矣。此雖小事,其弊則大,人君任人之道,當勿疑而已。上曰,德宗之疑蕭復非矣,而直言于陸贄者,豈非信陸贄乎?第其不能用陸贄之言,而明則罔惑,辨則罔冤等說好矣。柳儼曰,德宗之初,得李泌、蕭復者,蓋謂知人,而不能大用者,以私意所蔽故也。如唐德宗、文宗、隋文帝之聰明强記,足以有爲,而只以私意壅蔽,未成治道,終至於國隨以亡。以此觀之,明雖有餘,私意未祛則不可以爲治。竊惟殿下之求治,可謂勤且摯,而一私字,不能淨盡於方寸之間,故政令施措之間,不能盡循於天理,治未食效,此由於學問之工夫,不能至盡而然也。大抵無根本工夫,則血氣方盛之時,聰明强察,足能做事,而及夫血氣已衰,愛欲漸長,氣不能勝欲,事不得如初,以致中塗之廢者,蓋由於學工之未立本矣。伏願殿下,當此好機會,益加勉學之工,以遂有爲之志焉。上曰,當各別猛省矣。柳儼曰,以唐德宗時言之,奉天之亂,唐室幾亡,而以有一陸贄故,賴而不亡矣。才不世出,人材何可多得,而得一人,則足以了一世,人材之渺然,未有甚於近日。以殿下備忘間觀之,臣僚之姸媸,宜莫逃於聖明之下,擇臣僚中最賢者,任之以事,則治可從欲矣。上曰,所達是矣。兪㝡基曰,臣之病狀,時未蘇完,不得已强登筵席,而文義亦未能仰達,蓋以病神昏而然矣。上番則以開言路爲達,承旨則以得人才爲言,臣亦有懷,故敢此仰達。臣於日昨,伏見備忘,辭意懇惻,無非至誠求助中出來,臣不勝感歎,欲以一言,仰答明旨,病中神思荒昧,雖未能明白敷陳,其大要則不過開言路進人才之道矣。噫,殿下特降大誥,思聞草野潛伏之言,此固出於虛受之意,而第近年以來,以言獲罪者甚多。殿下眞有至誠求言之意,則如此之類,似當首出疎釋,而其中權瑩,固如上番所達,宜在宥赦之科。不但權瑩,凡係以言獲罪者,或問議於大臣,或斟量其罪罰,可放者放之,可移者移之,如此然後,始可得廣恢言路之大助矣。至若進人才一款,俄者承旨以爲,臣下之賢否,自上可以俯燭揀用爲達,而臣意則不然。此亦當付諸在下者,使之精選而用之,恐非人君之可以主張也。近因都承旨所達,有孝廉廉謹抄選之命云,若至公抄選,則豈不好乎?取人之法,莫如薦法,另飭薦主,使之務主公嚴,各進其才,則豈無其效乎。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焉。柳儼曰,善善而不用,惡惡而不去,至於善惡同歸之境,則有妨於奬拔人才之道,使之薦人,亦近文具,聖心一悟而洞澈,則賢邪可以別矣。伏願警省焉。上曰,是矣。柳儼曰,玉堂旣已入侍,當爲處置,而箚子亦爲同入矣。上曰,箚子業已入之耶?儼曰,已入之矣。上曰,宋敎明之改刪啓語也,簡問而爲之耶?柳儼曰,不行相會禮,則無簡問之規矣。儼曰,輕爵祿之臣,勝於干進之人矣,而李匡德之不爲應命於江留者,其所執是矣。以其不應命,至補邊邑,處分過中,實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病}}。左副承旨洪尙賓{{*|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春躋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掌令李濰、沈錥在外,持平申思永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成範錫連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注書成範錫,纔已違牌坐罷。假注書李光躋,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有虎患,故發遣將校、軍兵,使之搜捕,而另加嚴飭,期於必捕矣。豹一口,捉得於崇陵主峯後近處,已爲進納,而得接捉虎將官手本,則一豹捉得之後,更無他虎跡云。當此極寒,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涉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祿試射日次,故試官昨已擬望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今十八日退行,而望單中,日字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朴鳳彩,當爲嚴刑,而因其妻尹氏上言,啓下本府矣。未及回啓之前,不得施刑,已有前例,今此朴鳳彩稟處,有姑爲停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虞侯朴敏信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朴敏信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內乘李義壁,以平安道點馬事出去矣。今以復命,假內乘趙榮恒,依例減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備局坐起,近甚曠焉,金吾開坐,亦不逐日,飭勵之意焉在?更加申飭各司,回啓遲滯者,亦爲另飭,而違牌之弊,猶若前焉,事甚未安,竝與呈告而各別嚴飭。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疋立之。 ○備忘記。見卿久矣,方當飭勵,欲問治道,豈忘頃日書進數條之故哉?兼欲見卿,卿於明朝入來,用副予意事,遣史官傳諭于李奉朝賀。 ○備忘記。來住江郊,今已多日,尙未一見,缺然曷諭。深冬嚴沍,雖難起動,豈無三寒之隙哉?卿須俟日少解,扶以入來,則慰缺然而聞老成,卿宜諒此至意事,遣史官傳諭于崔奉朝賀。 ○假注書李光躋啓曰,臣承命馳往于西小門內奉朝賀李光佐所住處,則爲行先祀,往在其宗家,故追到傳諭,則以爲千萬意外,史官夜降奉宣恩諭,感激流滯gg流涕g,不知所達。臣宿病轉添,神識耗盡,實無以對揚明旨,而第當謹依下敎,待朝入闕,以竢進退之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情跡兢危,衰病沈綿,前後起居之班,一未趨參,吉月朝服之朝,久已曠廢,杜門屛伏,省衍養痾,飾巾待盡,世念都灰矣。乃者,伏聞殿下,誕發德音,播告中外,深陳旣往之悔,以開來諫之路,虛心二字,尤是好消息,臣伏讀驚喜,再三玩繹,此殆國家轉危爲安之一大機會也。瞻望欽仰,只誦太平萬歲而已。繼而近侍之臣,來宣聖諭,令臣作爲冊子書進所懷,臣尤不勝感泣激昻之至。臣雖庸陋,若其惓惓願忠之誠,自謂不後於人,雖不命其承,況復聖意勤摯,導之使言,豈不欲竭其愚衷,畢陳狂妄之說,而自念臣之負犯至重,尙未蒙勘處,長在席藁待命之中,其何敢徒恃寵眷,刺口論事,自陷於放肆無嚴之科乎?矧又素患痰病,轉輾深痼,胸膈痞悶,呼吸急促,戶庭之間,須人起動,寢食之節,漸覺減少,實無以收拾精神,指陳時宜。反復思量,經營屢日,而卒不得構成文字,臣罪至此,萬殞難贖。只望殿下,於聽言發號之際,堅持此悔悟之心,推而廣之,無事不然,自治日新,改過必勇,使世道丕變,是非不淆,則垂死賤臣,亦將與有榮矣。然其不應明命之罪,終不可倖逭,乞命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彰其慢,以整新化,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箚中日新必勇之句,辭簡切實,深用感歎,可不體念焉?所患若此,予用念焉,而明朝,召休致諸大臣,問議國事,卿恙若此,尤用缺然。卿須安心善攝,其勿引咎,待差追詣,以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人臣事君,身非己有,而惟上所命,雖蹈赴湯火,亦所不辭,則有召輒承,恪供職事,卽其常分,苟或不然,而敢有托疾自便,惟事偃逋者,此其罪宜如何?若論臣向來負犯,誠萬死不足以贖其罪矣。而特荷天地父母,過加涵覆,畢竟勘罷,乃用末減之典,而曾未浹旬,旋復收敍,又豈千萬夢寐之所嘗及者哉?臣於除旨之下,驚惶震惕,愈益感激,卽擬起身床席,扣謝天陛,而在臣私心,餘悚未已,有不敢自同無故,晏然出脚者。如臣無狀,蒙被殿下罔極之bb恩b,致位至此,了無塵露之酬,而不幸嬰疾,惟筋力奔走之願,亦與心違,前後恩除之乞解,所以爲辭者,一則病也,二則病也。每一拜章,自訟猥屑,及奉批諭,彌增惶蹙,如欲捨病不言,出而陳力也,則又豈有一分可强之勢也哉?蓋臣此疾,與衰俱甚,而及至今年,則倍傷於喪慘與暑濕,輾轉反復,益成廢物之狀。頃已略暴於秋官辭章,則今不敢復事覼縷,而只以數年以前入侍時言之,左攲右歪,蹣跚隨衆,扶戶捫壁,顚頓就列,龍光咫尺,全沒敬謹,目視手指,莫不代愕,如此而尙可以追逐班行乎哉,如此而尙可以出入殿陛乎哉?似此籧篨之形,歲殊月甚,回視往歲,不啻倍矣。雖欲匍匐進身,如昔之爲,其路罔由,啓覆旣迫,寒感又重,尋單請急,夫豈不已於可已也?顧以大臣、近臣,前後據實之言,而獨未蒙天日之垂燭,荐被不忍聞之嚴敎。噫,臣於年來,固無別般情勢,而亦嘗怵分畏義,間間力疾供職,則固未可謂一例廢仕也,而乃者違命,特以癃廢之劇,萬無一强故耳,臣又何心,故復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誅哉?臣誠平日事君父不誠,有以致然,只自慙惶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有不可得。俯仰跼蹐,生不如死,爲臣今日之願,惟有追勘積逋之罪,仍許歸身舊廬,自靖而已,尙安敢飄纓結綬,更復抗顔於朝列,以益無嚴之罪也。且臣積感彌留之際,新添下血之症,似痢非痢,注瀉無算,不省人事。設令臣,無此新症,原來癃廢,其不能自力供仕則決矣。敢暴肝膈之懇,仰溷黈纊之聽,儻聖慈曲賜哀憐,亟賜鐫削,俾得隨分飮喙,以盡餘生,則死日生年,惟隕結之是期矣。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之以病爲辭,其涉太過,卿其勿辭行公。 ○十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克綏齋。召待入侍,參贊官柳儼,侍講官李潝,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潝讀,興元解姜公輔狀五板訖。上曰,下番讀之。兪㝡基讀,自又答姜公輔狀第七板訖。上曰,承旨讀之。柳儼讀,自興元論請優奬曲環所領將士狀,止第九板訖。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又答論蕭復狀十板訖。潝曰,第一板,朕本拔擢,將爲腹心,今却如此云者,恨姜公輔之不爲奉順也。德宗,以英明之資,私意未祛,終不可有爲者如此,故以陸贄之忠諒,亦不得孚感格非,此誠千古之鑑戒處也。上曰,所達然矣,而腹心者,卽股肱之意也。柳儼曰,輔相爲股肱,出納之職爲喉舌,諫諍之官爲耳目,其元體則係於君上,而以人之一身喩之,股肱不仁,喉舌不通,耳目不明,則此是病人,其受病之源,則在於臟腑。由此觀之,股肱耳目便利開明之本,只在於殿下之一心矣。上曰,其言切實。潝曰,第六板,心不虛則物或見阻,意不誠則人皆可疑云者,誠格言也。虛心然後,可以通物情矣,誠意然後,可以祛疑私矣。伏願殿下,此等文義,玩味而體驗,則可以心虛而意誠,達物而祛疑矣。上曰,所達甚好,各別體念矣。儼曰,第三板涓涓之變桑田,燄燄之燎原野者,涓涓之水,豈非至小,而積流不絶,則能至於變桑田,燄燄之火,豈非至微,而燒而不滅,則以至於燎原野,自微至大者,有如此矣。不以小善爲無益,不以小惡爲無害,省察於一動一靜之間,小善之事,積而躬行,則優於天下,小惡之事,斷然不萌,則惡自祛矣。上曰,然。儼曰,我國朝臣,從古無面諛者,皆以輔導君德上納諫,而自上,亦每以加意猛省等語賜答矣。此亦便同文具,採納其切實直諒之言,殿下所不得不切己至私處指陳者,殿下容受而痛改,則有進德爲治之益矣。上曰,當各別猛省矣。上曰,謀呑衆略,有過愼之防,明炤群情,有先事之察等語,此與向來指陳六弊相同矣。儼曰,作事發言,諒始終而爲之,庶無言行各殊之弊矣。殿下因陸贄《奏議》,乃有興慨奮發之事,而以書六弊於屛簇,左右觀省,此實盛德事也。毋與同歸於向來十四句詩之書壁而無效也。上曰,言甚剴切,而亦覺歉然,當各別猛省矣。儼曰,我國不如中華,仕於朝者,皆是喬木世臣,故爲國之誠自別,而其不得志,則怨國之心,亦倍切矣。以此之故,向來逆變,皆出於世家失志之類,而其中干犯餘孽,終不可以恩革其心矣。如思孝、圻、垓之輩,雖屢用寬赦之典,渠等豈有感激之事乎?我國規模,與中原不同,一有罪犯,則宜用極律鋤治可也不能以恩惠感化矣。上曰,承宣所達有弊。若一切用極律,則其流之弊,亦將至於如鏡黨之事,而以戊申逆言之,皆出於世家,以其患得患失,無所不至而然,初非出於怨懟君父而然也。壬寅殺戮後,予以爲以小工夫,不可制其時象,故前後處分,極甚要略,而弼夢之所以爲逆者,渠豈有怨懟於予之事乎?以患得失無所不至之心,貽禍於君父,其本則在於私相鬪鬨矣。卽今入侍諸臣,不過六人,而必各自有務勝之弊,而自小至大,則其弊無窮矣。儼曰,自小至大,其禍將至於殺戮,故不軌之輩,圖免其死,以至謀逆,其旣痼之禍心,猝難變革矣。時方蕩平,毋論彼此,多有攻之者,而臣則以爲莫如蕩平矣。前日之睢盱相視者,今日則合席好談,使無彼此已甚之患者,視古可謂蕩平矣。上曰,雖合席好談,而其中則相遠矣。儼曰,如權瑩、閔亨洙、申處洙之類,殿下之用罰太峻,故渠等亦不無咈鬱怨望之心,而衆心亦難鎭定矣。是非則不可不明,而今則以至於渾圇無別之域,蕩平初定之時,爲國者不過數三人,豈有其黨與乎?近來前後之攻斥蕩平者,毋論彼此,欲專勝專取之故也。伏願殿下,勿撓於此等議論,而惟患蕩平黨之不多也。上曰,黨字有弊矣,蕩平則豈有黨乎?以爲是非者,非予今日之臣子,而以多聚蕩平爲主,則亦有渾淪之弊,有心之事,以無心之事,自然革去可矣。所謂物格而知止,豈非此乎?儼曰,卽今時勢,與當初有異,假令殿下,春秋晼晩,志氣向衰之後,所以維持世道者,苟不如今日,而有中塗潰缺之歎,則日後之憂,有甚於已往矣。上曰,予之志氣,雖向衰,而維持世道之心,終不衰矣。潝曰,承旨所達我國與中國有異云者,事有然矣。我國則世祿之臣,形勢盤據,雖有不軌之事,而未易知得禍階潛滋,以已然之事觀之,如思孝者有之矣。儼曰,元八之亡命,臣則不以爲關係,以其根本之不得究覈爲慮矣。戊申討逆,多有不嚴之事,脅從者,雖用寬典不妨,而魁首則一切嚴覈究治,可也。上曰,承旨若究得,則予不用寬典矣。漢武征胡,以至漠南無庭,而五胡亂華,秦皇焚《詩》、《書》,而吾道復明,豈可以王者之威嚴,其能禁之乎?當治其本而已矣。儼曰,如是撓貸gg饒貸g,則亂逆之徒,何可以懲戢乎?嚴討之典,不當如此矣。上曰,予非爲撓貸gg饒貸g,以爲戊申處分不嚴云,故下敎者如此矣。㝡基曰,承旨所達,大體似然,與臣之迷見,多有不同者,敢此仰達。我國士大夫之黨論,爲百年痼弊,此是必亡之兆,而昔之所爭,不過斯文是非,今則是非轉爲忠逆,彼此互相稱逆,國是不定,逆者是何等罪目耶?春秋曰,人臣將則必誅,又曰,先治其黨與。今若不辨忠逆而渾淪不問,則豈非大變,而何可爲國乎?其中朝臣之黨論,識者憂之,況於武弁乎?卽今天災時變,罔有紀極,武弁各自分朋,則他日之憂,有不可勝言矣。上曰,非予使然,此由於朝臣之互相黨伐故也。㝡基曰,殿下俄以戊申之逆及弼夢輩爲逆,此非嫉怨君上,由於偏論患得患失之敎,臣愚死罪,恐不然矣。毋論其嫉怨與否,爲逆則一也。以此亘古所無之凶逆,而謂之由於黨論,其可以緩懲討耶?今有一獄事,則老論惟恐其不嚴,少論惟恐其不緩,殿下,亦每務行寬典爲心,殿下雖欲以仁惠,使自感服,而梟獍之類,豈有革面改圖之理乎?至於承宣所達,盛稱蕩平之效,而惟恐蕩平黨之不多等說,進之於君上者,柳儼甚非矣。旣曰蕩平,則寧有黨之可論,而勸君上以惟恐蕩黨之不多者,道理未安矣。上曰,十九下敎,已諭大綱,予則執此而已。柳儼曰,臣得聞有一人,來到禁府門外,以秘密事,有所告請現禁府堂上云,而禁府羅將,以往告捕廳之意爲言,終不告於判金吾,故厥漢,自金吾門外,不往捕廳,仍爲逃走。自捕廳今方譏捕,而終無形影云,所謂秘密事者,必是告變,而羅將之不卽告於判金吾,使莫重可疑之人,因致中間逃走之弊者,誠甚可駭。其羅將則令攸司科治,而各別申飭于左右捕廳,以爲譏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廳注書,所任緊重,不可不極擇,卽今實注書,只有一人,堂后薦,使之趁速擧行之意,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備局,自是大臣衙門,故雖以回啓事言之,自政院不能催促,而申飭院吏,自備局不得招去事,曾有所陳達,而近來則備局招去院吏,且百各司,政院無不申飭,而至於備局,則不敢申飭者,蓋以衙門之尊重故也。而政院旣以喉司,號令百司,則備局書吏,雖不得囚治,或有趁不擧行之事,則備局書吏,以爲懸罰,而本院書吏不得招去事,以爲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光躋{{*|仕}}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執義、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敎,有復觀數日入診宜矣之命,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奉朝賀李光佐來詣賓廳矣。傳曰,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備邊司江華留守薦望,金東弼、趙尙絅、李廷濟。 ○吏批啓曰,甲山府使金泳遞付京職事,命下,而本曹時無相當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行韓陽令楹,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事,曾有定奪,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依例封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匡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徐宗伋爲大司憲,梁得中爲執義,李著爲司諫,金光世、尹得徵爲持平,尹心衡爲應敎,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義壁爲草溪郡守,金東弼爲江華留守,漢恩君趙廷翊,慶陵副守榞,靈城君朴文秀,甲山府使李匡德,今降通政。 ○吏曹口傳政事,注書單成範錫。 ○兵批,判書尹游祿陞降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鄭亨益、徐命彬爲副護軍,宋敎明爲副司直,鄭東游、金始熺爲副司果,曺允濟爲副司正,金相璧、金世元爲僉知。 ○兵批啓曰,五衛將崔昌敏呈狀內,素有宿病,當寒添重,症勢危篤,時月之內,斷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旣難供職,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群小鎭僉使金世鼎,以禁令雖緩盡心修擧爲目,而置諸上考,金甲島萬戶柳壽彭,以雖乏可稱,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松禁雖緩修擧舟楫爲目,而置諸上考,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中,丑山萬戶朴枝雄,以雖乏才能,亦無顯疵爲目,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當該帥臣,喉院旣已請推,不必更論,而金世鼎、柳壽彭、朴世純、朴枝雄等,竝以中考施行,北兵使具樹勳啓本中,在德萬戶林潤夏,以職事雖勤,老病爲害爲目,置諸中考,致勤點下,而喉院不爲擧論,具樹勳推考警責,林潤夏以下考施行,更詳貶題,則具侙啓本中,薪智島萬戶鄭震輝,以禁令頗緩,宜可警責爲目,而置諸中考矣。梨津萬戶金兌運,以雖無顯疵,松禁頗緩爲目,置諸中考,而因承旨請推,以下考施行事傳敎,則鄭震輝貶題,比諸金兌運,殆有浮焉,似當以下考施行,黃海兵使韓範錫啓本中,虞侯韓緖,以處事率爾,失體宜警爲目,而置諸中考,統制使金潗啓本中,天城萬戶林大樹,以松禁邊務俱爲平平爲目,而置諸中考,韓緖、林大樹等題目,全是貶意,宜置下考,而强置中考,韓範錫、金潗推考警責,韓緖、林大樹,似當依例直請下考施行,而纔有飭勵,不敢擅便,竝此仰稟。傳曰,竝依爲之。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爾元,素患疝症,久處冷地,挾感復發,食飮全廢,晝夜苦痛之中,添得泄痢之症,度數無算,眞元大脫,不省人事,死生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假注書曺允濟啓曰,臣承命馳往于龍山奉朝賀崔奎瑞所住處,傳宣聖諭,則以爲戀主之心,犬馬亦然,臣雖無狀,旣近京輦,豈無一瞻威顔之意哉?只以疾痛雖減,四肢不得運動,呼吸亦復喘促,不得離身跬步之故,不敢生意於起動,不意聖明,俯念垂死之臣,至遣近侍,諭以缺然之意,臣誠回徨罔措,不知所以爲對,若待春和之節,或有復起爲人之望,則何敢不爲承命,而但恐老人之事,朝暮俟盡,不得如意,瞻望雲天,臨紙隕涕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左右史入侍,則預備翰林,例爲來待,而今日藥房入診時,預備翰林趙榮國,不卽入來,政廳傳啓之際,致令史官不備,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其在事體,殊涉未安,預備翰林趙榮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日昨褒貶開拆時,北兵使具樹勳啓本中,左德堡萬戶林潤夏,題目點下之後,卽爲請推,而擧條書出之際,注書落漏不書,致令該曹,謂以喉院不爲擧論,而復煩請推,事甚未安,擧條追後書入,而當該注書,難免疎忽之失,推考警責,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允。 ○辰時,上御別第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光躋,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奉朝賀李光佐,同爲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柳徵瑞,以次進伏。命均曰,數日來,寒事尤劇,聖體若何?眩氣更不發作乎?上曰,眩氣雖有往來,而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卽今聖體,似有帶感之氣,其或調攝失宜而然乎?上曰,每當日寒,則不無些少感氣,非有失攝而然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頃日有口味不好之敎矣,近日則比前差勝乎?上曰,所食別無加損,而諸症則隨時或勝或否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諸症候,猶未快差,而湯劑三十貼進御之後,當觀有效與否,更議繼進之劑矣。命均曰,醫官使之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可也。權聖徵入診退伏曰,卽今脈度沈靜,左右平順矣。金應三入診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平均,不至帶活,未知保護之劑停止後,有所應效而然乎?上曰,未可的知也。命均曰,調理之劑,進御已久,苦口湯劑,不可一向連進,詳承下敎之後,可以更定當否矣。上曰,自秋欲停服藥,而猶未有顯效,故訖未果焉,更觀前頭而議定宜矣。聖徵曰,湯劑若連進御,則非但苦口而已。抑恐致傷於胃氣,亦似有害於水剌之節矣。上曰,諸症之苦歇無常,藥力亦非一二日,所可責效矣。聖徵曰,凡藥適中爲難,不無過不及之弊,以卽今症候觀之,下脘之氣不足,水剌厭進,未必不由於胃氣,所售湯劑,今姑停止,丸藥連進似宜矣。崔龜慶曰,以臣所見,卽今聖候,雖曰比前頗有減歇,本來胃氣不足,不可連進苦口之劑矣。應三曰,聖體本虛,諸症往來無常,連進湯劑,恐有所損,諸醫所達,不無意見,姑停湯劑,連進丸劑似宜矣。命均曰,更令未入診醫官,診脈,何如?上曰,金應三所達好矣。不必更問,姑觀前頭爲之,可也。命均曰,丸藥進御幾日乎?上曰,試之有日矣。諸醫診察訖,上曰,今日使奉朝賀入侍者,蓋欲從容論治道矣。光佐進伏曰,小臣雖在輦下,罕與人接,故聖候加減,朝紙所出外,未能詳聞,今日入侍,伏聞諸節頗勝,伏切喜幸。上曰,歇劇無常,而近日則別無所加矣。光佐曰,腹部不平之候,最是可悶之症,而日寒後無所加,甚可幸也。上曰,猶有餘氣,而不至大段矣。光佐曰,聖上平日不畏寒,比年以來,不如前日矣。今冬則何如?上曰,今冬則視昨年稍勝,似是藥效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間進湯劑,近無大段不安節乎?上曰,本來有麻痺之候,而別無他症候矣。光佐曰,小臣形殼雖存,其中則空空,氣血焦枯,神精消亡,全無生人樣子,盛狀之時,尙不能猶人,況今衰耗之後,豈有可論,然而憂國一念,雖死歸九泉,亦無消鑠之理矣。顧今民窮極矣,財竭甚矣。國家形勢,日日不及於前,微忱耿耿,隱憂永歎,有時乎自然流悌矣。今聖上有奮發之志,德音渙降,辭旨切至,飭礪求助之意甚盛,實有庶幾之望,如臣濱死殘喘,亦有少須臾無死之願矣。此際聖上,又命諸大臣書進冊子,臣亦預焉,而小臣則自是已試之人,待罪政府,前後幾二十朔,若有所蘊,則其時豈不展布,而空空然實無毫髮裨益,況今衰耗已極,昏憒益甚,豈復有發謀出慮,開導聖意之望也。然聖敎旣勤,亦不敢默然而已。欲隨諸大臣之後,或進箚或求對,少伸微悃,而姑未果矣。千萬意外,史官臨諭,命臣入侍,玆敢强疾赴命,而以臣昏劣,安能副求助之聖心乎?上曰,頃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欲聞大臣心上彌綸,有書進冊子之命,而前日卿所書上之條件,予未忘矣。爲治之要,豈有過於此者?而見卿久矣,思想之心切矣。欲見卿而一聞治道,使之來詣矣,日寒如此,其無疾恙乎?光佐曰,狗馬賤疾,何足仰聞,而十數年來,荐遭公私喪禍,氣血耗損,精神消亡,自在廟堂之時,遺忘之病特甚。向者戊申年,挾輦下問之時,不得仰對,惶恐之心,迄今未已,年齡差少之日,猶常如此,卽今精力,視諸其時,又不可同年而語矣。上曰,其外身上,無他症患乎?光佐曰,臣一番動作,輒有所損,秋間江郊迎送之時,觸冒風寒,仍得咳嗽之病,至今未已,夜半以後,不能交睫,達曙辛苦,此爲難堪矣。臣之前日所書進數條目,實爲殿下病根,而五六字之間,不能明白敷陳,此豈足爲聖上省察裨益之資乎?今日聖上,特命入侍,問以治道,虛佇之意甚至,而顧臣魯莽蔑劣,無所知識,實無以稱塞其萬一,且臣精神昏耗,雖平日所知之事,亦無以攄陳其一二,只自惶悚矣。上曰,治道固大,而其本則在於《小學》灑掃應對之節,向卿所進之語,正中予病痛,可謂略而盡矣。推而廣之,則於爲國乎何有?而但予旣多病痛,且無學問工夫,不得眞實體行,此可愧也。近看《陸宣公奏議》,其言懃懇切直,實有感動激發之端,向者三大臣,勸予以講此書,到今思之,是三大臣,起來陸贄,使親告讜言於予也。古人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乃變化氣質之道也。又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予知其然,而未能行焉,則豈不歉然乎?向者李匡德以爲,雖天開地闢,若非大奮發,無以爲治,其言似迂闊,而予亦曰,天地改闢而後,朝鮮可爲也。以今之世道人心,紀綱規模,豈有一分可爲之勢乎?昨聞柳儼之言曰,西漢之外戚,東漢之黨錮,唐之藩臣,宋之夷狄,皇明之宦官,皆爲亡國之基云,我國則規模蓋少,初無權臣外戚之禍,予雖否德,亦必無東京、明末之弊,而所可悶者,人皆外面做事,惟務姑息,卽今國勢,比如元氣已虛,只存形殼之人矣。惟是祖宗舊澤,入人者深,民無異意,世家巨族,亦不忍負其乃祖乃父之心,故僅能支撑,而恬嬉日甚,實無同寅之義,故庚辛以後,變故百出,馴致戊申之亂矣。昔者,齊烹阿大夫而國治,其時齊國尙强,故能如此矣。今日我國,豈有可恃之道耶?三代以後,無不亡之國,古人有曆數之說,所謂曆數,固不可知,而我國形勢,至於此極,若不大警動大振作,而規模紀綱,只如此而已,則其能久乎?設或予身,幸而得免,使繼我之人不過如予,則無復可爲矣。己酉冬趙顯命延祥詩,至今付諸壁間,常目在之,其時又有半夜下敎之事矣。予志固大,非無願治之心,而累經變故,方寸已傷,而事與心違者,十常八九,亦豈無退沮之端也?然一向因循,不復振起,則將若之何?卿必有蘊抱彌綸之事,悉陳無隱,可也。光佐曰,聖敎及此,臣心之欣悅感祝,何可形達?前者豈無此等下敎,而未有若今之勤摯切實矣。上曰,凡削弱之國,一有外寇,鮮不覆亡,譬如裏空之樹,風雨至則仆矣。昔者皇明,每憂李自成,豈以淸爲憂哉?我國則雖無緊急外憂,弱已甚矣,危已極矣。惟彼老人元氣已削,則一夜之間,奄忽不起,如藁火之自滅者有之,今日國勢,何以異於元氣已削之老人乎?光佐曰,平日聖上之審察國勢,豈或泛然。而今則尤極深切,下敎辭意,大異於前,實爲感歎,曆數之說,雖非臣子所敢開口處,而旣有下敎,臣請陳之,惟聖人,能知未來之事,故周公治洛邑,占之曰,卜年八百,傳世四十云,而大抵國祚長短,惟在功德之厚薄矣。中國則自堯、舜之世,人文已開,而我國則雖有箕子之敎,後屬猶不免貿貿,及至高麗統一之後,稍成貌樣,而猶是無人倫之國也。至於聖朝,則賢聖之君繼作,世宗大王,興禮樂之治,至今人文大備,燦然可觀,使長夜魯莽之俗,得此明備,列聖功德,豈不盛耶?繼之若不善,則猶不無覆亡之慮,而不然則歷年可期其永久矣。且我國地理,與中原有異,三面阻海,只一面通中國,可謂險固矣。今日國勢雖如此,若能振作,則豈不能保守也?大抵自古創業之君,其上下,無非等輩人也。契分已厚,情志相孚,言議謨猷,密勿綢繆,故能成大業,而中興之主,則必皆備嘗艱難,人情物態,無不周知,故能成其興衰之業,至於守成之主,則生長深宮,不曾經歷事變,只知其身位之極其尊貴,臣下之無不服從,君臣間情志,漠然相阻,忠詐誠僞,不能詳辨,故守成之世,中興最難矣。以此言之,卽今國勢,雖甚可悶,殿下若能奮發振作,則豈不能延得曆年乎?上曰,漢宣及光武,皆自民間入來,卿所謂生長深宮,中興最難之說是矣。然宋高宗,用秦檜殺岳飛,而猶稱中興之主,此不可知也。天必助宋而然矣,高宗豈能中興也?寅明曰,高宗亦不無長處矣。上曰,有長處者殺岳飛乎?且忘其父與兄,豈有如此人乎?後世以予爲中興賢主,非予所期也。而《孟子》曰,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若能振作奮發,則其於扶持之道,豈無所勝乎?我國似無外憂,而我國人心,最難爲治,卽今大誥之後,群心雖曰警飭,其中亦必有生心於時象者矣。曆年之說,《國朝寶鑑》亦有之,朝鮮雖曰歷年八百,比人氣稟雖盛,戕賊不已,則享百之人,止於五十矣。唐玄宗一人之身,開元、天寶之治亂懸殊,不過天理人欲之分也。此予所以有天地開闢,草衣草食之敎也。光佐曰,黨論今日之痼弊,而近因聖上之飭勵,不至於目前橫肆,頃者鄕曲科儒,有來見者,故問之則外方偏論,近頗止息,儒疏不發,彼此相待之道,亦勝於前日云矣。上曰,日者柳儼以爲,年齡多則志氣衰云,而予之去朋黨之心,雖老必不衰矣。光佐曰,臣見朝著之上,外似寅協,而其中則黨心猶未已矣。如此則其效必難及遠,君上握造命之權,明白建極,使人變化,而不從命者,以法齊之,則百年痼弊,雖不可一朝丕變,期以十年,必有其效矣,何必待天地之開闢乎?上曰,予非謂天地開闢,如混沌之時也。凡百事爲,宜如開闢之初也。命均曰,何必言曆年之說乎?李泌,亦不言天命矣。寅明曰,今日召致元老大臣,一堂從容,訪落之意甚盛,先問下手之要處好矣。光佐曰,爲治之道,只在於保民,蓋天生烝民,無統領則必亂,故又使之作之君作之師,畀之以統領之責矣。聖人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又曰,民嵒此言,其甚可畏也。爲人君者,能盡救民之策,使百姓無怨,則斯過半矣。《尙書》十卷,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一句語,卽斷案也。卽今百姓,疾苦甚矣,愁怨極矣。臣於昨年下鄕時見之,則民間赤立,鄕隣死者,不可勝數,臣之墓奴餓死者,亦至五名,相臣之奴如此,則其他可知矣。臣近居江村,籬下居生者,七十戶之中,死者二十餘人,則民事豈不急乎?三南沿海,死者尤多,而至於興陽,則物故之數,二萬云,其言雖或過張,必不下五千矣。一邑死者五千,則豈不驚心乎?夫任牧民之責,而不能救死,至於此極,則曆年之數,雖至億萬之多,又何足恃乎?竊念救此之術,在於節用,節用之本,莫如量入而爲出,節用而有餘,則當行蠲減之政,此豈非活窮民之道也?漢文帝之時,雖非凶年,或給民田粗之半,或專給,國用有裕故也。近以興陽等邑,貢稅之不盡納,拿治其守令,豈不慨然乎?亦必擇人而任之而後,方可行節財之政,而卽今官守,全不擇人矣。節財擇人兩條目,實是方今之緊務,而其本則又在於聖上之立志,今聖上非不立志,而亦不可謂十分篤實矣。人苟飢渴,則其所以求飮食,必篤矣。聖上求治之志,若如飢餐渴飮,則雖私意之纏繞不可解者,必能勝之,其餘百弊,孰不可勝乎?聖上之立志,終不如飢餐渴飮之篤,故不能救民矣,旣不能救民,則國何以支乎?顧今財竭到極,民窮到極,黨禍到極,私意之橫流到極,國勢之衰亂到極,欲救此者,豈可以從容假豫而做得乎?殿下之心,不爲從容假豫,臣亦知之,而以今番大誥觀之,雖有藹然感發之意,亦不無厚薄深淺之別,惟彼成湯之德,可謂至矣。猶以六事責己,此於成湯,豈或近似,而其所爲言,痛入骨髓,故能得千里之雨。今此大誥之語,視諸六責,猶似泛忽,若其痛入骨髓,眞實做去,則救民一分,國亦一分支矣,救民二分,國亦二分支矣,此非臣創言也。考諸方冊,可知矣,殿下之知民間疾苦,群下情僞,亦已深切矣,而猶有不盡者,故其弊至此,而是在殿下及今奮勵,則豈無庶幾之望乎?民之死亡如此,而戶曹以下百司,皆已匱竭,譬之於人,財用之如此,是胃氣之虛敗也。百姓之如此,是腎氣之耗竭也。胃虛腎竭,則人可以生乎?昔者衛文公,大布大帛,而能致騋牝之三千,今聖上草衣草食之敎,誠亦盛矣。若能實心做事,則豈不有效乎?丙子南漢,壬辰龍灣,可謂危急,而以今日國勢比之其時,則猶有不及者,蓋壬丙之時,如人之元氣尙盛,一時感疾者也。卽今則如元氣大敗,四肢百體,無不受病者然,在龍灣、南漢則興復易矣,在今日則難矣,君上立志,必如奉燭,常常警飭而後可矣,不然則難立易傾矣。至於疏章,雖無嘉言,亦不無一二所助,而一覽而下之曰,當勉戒留意爲敎,此豈有益乎。上曰,聞卿所達,無不切實,今予若以切實留意答之,則亦不免文具矣。其中不及成湯六責之語,尤爲切實矣。乙巳以後,予實有欲爲未爲,欲治未治之恨,今番大誥,豈不欲極言,而言善而行不逮,則亦非誠實底道理,故所言止此矣。然不及六責之語,初聞於卿,實覺感動于心矣。節財救民,其本在予,豈獨在於得人乎?若其用人之道,取舍最難,卿以爲聰明敏達者勝乎?寬厚通達者勝乎?光佐曰,人稟有萬不同,而畢竟成就則一也。古來賢相,規模雖異,皆能了一時事業,何可一槪論乎? ○上曰,標紙監劑,不過微細之事,而向者前提擧,以兩首醫輪回之意,至於煩達,此必由於渠輩之有所稱冤而然,事體殊涉未安,當該內局提調,推考,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每當入診罷退時,自上有問藥之事,則醫官雖或落留,而惟當隨上敎仰達而已。宜不敢攙及他意,而日前首醫權聖徵,臣等罷出後,有落留稟定者,而事係變通,初不關由於臣等而爲之,殊甚猥越,亦關後弊,宜有警責之道。此後則此等事,各別嚴加禁飭,何如?都提調徐命均曰,聖徵事,似出於老妄,而初不關由於臣等,敢有所陳稟者,其在禁飭之道,不可置之矣。上曰,所達是矣,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凡事只在其人之能否,不在於生熟,醫官崔周慶,前後入診無多,似不免生疎,而診察奏達之際,言語擧止,頗能詳敏,秋間未寧時,受灸一節,請必待提調入來後爲之,蒼黃急遽之中,少無恇怯失措之事,誠亦不易矣。命均曰,其爲人也,極其精詳矣。上曰,如此之類,宜有論賞之典,而其時未果矣。 ○上曰,近來堂后記事,頗欠詳悉,日昨擧條中,金斗南事,當初下敎,蓋欲問于大臣處之,而誤以問於大臣,施以贈職之典書入,以致付標改下,殊涉未安,當該注書,推考,可也。{{*|出擧條}} ○春躋曰,今日政新除授兩司,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 ○光佐曰,日已晩矣,殿下水剌,尙未進御,雖未畢辭,臣當退去矣。上曰,欲與卿罄竭素蘊,姑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竝退出閤門外。 ○巳時少退,未時復入侍。光佐曰,日寒如此,終日引接,恐有傷損之節。上曰,不關係矣。仍下詢曰,人或云良役不變通,則國必亡,此言如何?光佐曰,良役事,前已仰達矣。或云戶布,或云口錢,或云結錢,其說不一,必如壬辰丙子之後,大段蕩施,則未知如何,而不然而徒欲創行新法,則必不可行也。今世所謂西班坐食,無利殖之糴穀,亦不肯納之,則前日所無之役,必不順納,勢將有囚禁鞭扑之事矣。如此之際,其將生出何許事乎?以臣之宗族親黨言之,當納者少,不可納者多,朝家若不得準捧,則不可闕之用度,無以推移,必將狼狽矣。況一生閑游之黑笠,猝難負柴,其何以備納乎?戶布口錢之弊,如此矣,至於結布,則其弊尤甚,若値大凶,何以責捧乎?故臣則曰,良役之弊,實難變通,國家若量入爲出,使用度有裕而後,良役亦減半,而只捧一疋,則民必感悅,而爲祈天永命之道矣。大抵二疋之役,有錢木參半之規,故臣於景廟朝,爲減其一兩之議,有司之臣,以爲不可而止之矣。雖減一兩,民必鼓動,而乙巳以後,亦必以小臣所爲罷之矣。如是之際,怨必歸國,以此言之,則臣計之不行,亦幸也。上曰,此等之政,不過爲一時之惠也。人心巧詐,減至一疋,則又必望半疋矣。隣族侵徵之弊,何以救得乎?光佐曰,此在守令之能否,守令不擇,則雖不捧一尺,民必不堪,蓋自己身役而已,則民之受困,豈至此極,而隣族橫徵,或至三四,以若干農作之穀,何以當之乎?此窮民之所以不能自保者也。命均曰,民無産業,則雖一疋,從何出乎?上曰,王者雖制民産,豈能使無逃故乎?命均曰,物故則無可奈何,而逃亡則可無矣。上曰,戶布之弊,誠如奉朝賀之言,以卽今入侍諸臣言之,亦豈無難備者乎?予每以爲諸議之中,戶布稍勝,及聞奉朝賀黑笠之說而大悟矣。 ○寅明曰,良役之大段變通,臣謂在今日,非惟不可爲,亦必不能辦,第外方民多處,良丁搜得,不甚爲難。而畿湖殘邑,民少軍多處,逃故代定,實無其路,湖西邑中,或有累百名,自前虛額,而身布徵出無處者,以此殘邑之民,尤不能聊生,逃故日增,勢將空虛,西南、畿湖如此軍多民少,有虛額之弊邑,廟堂往復道臣,每道別抄尤甚三四邑,以侍從中有才諝者,勿拘常格,差送軍丁一事,使得以便宜變通,要令逃故,盡充,軍民俱便,一如齊、魯五月期年報政之爲,他各邑,漸次輪回施行,則目前之效,必無過於此,而行之亦無難矣。上曰,事似便好,自廟堂爲先抄出弊邑,依此爲之。{{*|出擧條}} ○光佐曰,諸葛亮,當漢室板蕩之餘,猶能治蜀禦魏,以今大同法言之,故名臣李元翼,始行於京畿,古相臣金堉,繼行於五道,凡事必能持之堅固,行之永久而後可爲,而殿下卽祚以來,所頒令甲,其能一二年遵行者絶少,向於閤外,聞宋寅明之言,則戊申年間魚箭,自戶曹次知事定式矣。今則盡罷各宮家各衙門免稅者,亦幾盡出稅云,如此之事,必堅守勿撓,雖有陳請之語,一切不許然後,方可做事矣。臣自在鄕時,伏聞國家,雖有定式申飭之事,自下元無奉行之實,試以一事言之,白衣赴公府,前日明有禁令,而聞全不擧行,赴上直者,以便服直至上直房,或至衙門外,欲換着公服,則下吏,輒引便服入去之謬例云,臣適於日昨,有的實聞之者,此小事也。臣非以此事行不行,爲大關係。大抵命令之不行如此,則安有做事之道乎?上曰,所達是矣。白衣,自先朝亦嘗申飭,而文臣之傔從,或有白衣入闕者,予曾目見而爲駭矣。至於便報赴衙,尤極寒心,政院知悉,另加禁斷,政府摠百官,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 ○光佐曰,國家若有設法施令之事,則必皆商確博詢而爲之,旣定之後,則雖有外方狀啓及諸臣章奏,似若當理者,切勿撓改然後,方可爲矣。初旣泛然爲之,旋又輕易罷之,則事豈能就緖乎?上曰,所達是矣。日者欲爲飭勵,使諸承旨,持《大典》入侍,則院中初無冊子,鳩聚於他司而持入,事事如此,何事可做乎?大臣之初必着實爲之,勿復撓改云者,誠切實矣。魚箭事,若自戶曹爲之,則戶曹便作差人,故罷之,非諸宮家還推,而戶曹見奪也,至於免稅之弊,予所詳知者也。憑藉假托,名曰某所折受,而當所則所入至小,於公於私,徒有弊端,予所以定其結數者,厭聞循私折受之言故也。於義宮,信川折受,卽孝廟時事也。其後延齡君房,亦有若干所賜,此外則幾盡出給,東朝所知之處,亦皆減去,而予有善忘之病,故各司草記,或有許之者,此方寸之所傷也。 ○寅明曰,臣入地部後見之,內司之以折受手本,不可勝數,而本曹循例行移於外方,外方絶無回報,雖或報來,而擧皆有頉,內司又手本,或請催促,或請更査,以此文移紛紜,自外方觀之,必將騷然,其能無頉而成冊報來者,不過十分之一二,在內司無實,而徒妨外方聽聞,當此荐饑之時,其成冊無頉報來備局覆啓折受者外,竝令外方,姑勿擧行,內司望呈,亦姑令停止,俾有振作之實,何如?上曰,所達得宜,各邑成冊上來外,今姑置之事,申飭內司,可也。{{*|出擧條}} ○寅明又曰,戊申變通各處折受出稅事,今則幾旣還免稅,漁鹽船稅,專屬地部事,當初固未及爲可久之定式,而今則又皆還屬各處,朝家事,每每無實矣。上曰,各司前後草記復舊之當該官,推考。太學、四學養士處外,竝還出稅,漁鹽船稅,亦自地部,善爲區處,可也。{{*|出擧條}} ○光佐曰,臣於小退時,與左相,有所酬酢矣。自上若能別樣立志,十分堅篤,則臣下之才識,亦必高得數層矣。且版築垂釣之中,豈無如傅說者流,出而佐之乎?卽今百隷之怠弛,私意之橫流,莫非聖上立志未盡之害也。且一日二日萬機,豈能一時變通,民瘼訟獄,亦豈能一日盡得其平乎?聖上若能眞實立志,金石可透,則在下之人,其所感發者,亦必以實矣,其所振作者,亦必以實矣。寅明曰,大臣之言,切實矣。自上若能割斷私意,眞實做事,則爲臣下者,孰不觀感而變化乎?且君上,當以天地包容爲貴,而群下之長短能否,亦不可不辨矣,以人事君,大臣之職也。六卿以下能否,必告之而後,國家亦可以辨別矣。不然則設有奸濫之徒,君上何從以知之乎?言人之短,固非美事,亦不可以私好惡取捨,而必有擇善取長之道然後,可免上下相蒙之患矣。上曰,所達是矣。時任大臣,正宜自勉處也。然以今經幄之臣言之,有朴野者,有聰敏者,有通達者,各有長處矣。向者下敎于趙顯命曰,李宗城不在,故時聞遜耳之言,其時玉堂尹東衡,至以此引嫌矣。大抵用人之道,可使各當其才,豈能隨處皆合,有合於銓衡者,有合於度支者,其長各異,而今則居卿列者,勿論吏兵戶,無處不擬,此豈古道耶?今日亦有慨然者,當此艱虞之時,三重臣,擬於居留之望,殊未可知也。命均曰,趙尙絅有病,金東弼亦有病,故李廷濟有老母,故首相以此備擬矣。上曰,趙尙絅,雖有一時之病,豈至難於在京乎?金東弼則近來頗有衰相,甚可悶也。今番徐宗玉之疏,雖似文具,亦有玉成卿等之意,以心上經綸,書進冊子,則豈不好耶?今番大誥之後,民必懸望,若將有生,此猶久病之人,得良醫而望其當劑矣,終若無效,則是實罔民也。豈不切迫?時任大臣,正宜惕念處也。命均曰,救民之策,人皆曰良役最急,而或云當減軍門,或云減其布數,或以漁箭鹽盆等事,議論不一,而終無就緖者,斯可悶也。寅明曰,鹽盆漁箭事,其時設施,無統領條理,故不得就緖矣。上曰,戶判旣曰無統領,可能試更爲之乎?對曰,小臣謹當爲之矣。上曰,罷軍門事,奉朝賀之意,如何?光佐曰,我國軍門,似爲過多,故戊申變亂前,則臣亦欲罷去其一矣。變亂時見之,則各軍門皆效其力,多有所益,始知其不可罷矣。命均曰,守禦摠戎廳,爲弊不少,罷其京營,使廣州及開城府兼之,則豈不好乎?光佐曰,此亦難矣。國家每以得人爲難,在京則雖爲吏戶判者,皆可兼之,若使廣州、開城府兼之,則此兩窠,又當別擇,其視在京兼察之時,尤豈不難乎?寅明曰,臣見三南諸邑,雖不無良丁有裕處,而忠淸道六七邑,民丁至少,軍額甚多,將不得支撑,勿論名士,必須另擇差送,以其一境軍役任之,使之便宜行事,則豈不好乎?命均曰,寅明之言極是矣。光佐曰,其言切實,如此之言,宜卽行之矣。上曰,向者欲送三南御使,而難得其一,卿以李道謙薦之矣。今此十數州良吏,何處得來乎?寅明曰,今日人材雖眇然,豈難得此乎?玉堂諸人中,亦必有聰敏可用者矣。光佐曰,皇明宣宗時,擇送十知府,或十年或九年,專任不遷,皆能大治,豈不盛乎?明時宰相,猶能如此,實非後世之所及也。又曰,聖志之堅立,莫如學力,雖以陸贄奏議言之,使玉堂一番讀之而已,則豈有其效,必於燕閑之中,紬繹不已,方有實得矣。上曰,然矣。置全帙於座側,常常披閱矣。光佐曰,納諫又是要務,而不但言官,勿論庶僚,必使盡言然後,有效矣。至於承旨、玉堂、臺諫,最是親切,不可不各別擇差矣。上曰,所言切實,可不各別留意。寅明曰,大誥之後,人心鼓動,章奏必多矣。光佐曰,不必以鼓動爲貴,務爲質慤,使人人知其以誠求言,則進言者,亦必感而不諱矣。上曰,其言極是矣。光佐曰,臣本無才能,昏瞀且甚,今當進見之時,不能效一言,俄者時任大臣,亦以臣無的實語責之,臣實惶愧,然聖上求治之志,如飢餐渴飮之篤,則群下饗應,良策善謀,亦必自進矣。且念臣疾病沈劇,精神昏耗,此後頻頻登對未易,臣請又進一言,臣謂殿下己私之難克處,必有之矣。臣與年少臺臣有異,固不可許以爲直,而第念帝王家人,必無財物不足無以爲家之理,爲彼新生之兒,營大第廣折受,至於召聚外方丘史,則豈不過乎?且福祿,未必偏厚於天王家所生之人,此非惜福之道,國若難支,則雖有好邸第好田園,亦豈能獨享其富貴乎?今若欲感動人心,則如此之事,亦宜一倂姑徐矣。宣廟朝駙馬甚多,而其所給之家資極儉,故諸駙馬之子孫,至今隆赫,孝廟朝五宮則其視宣廟朝駙馬,未免過侈,故其所受福,不及於前,子孫甚少,奢儉之效害,此可見矣。宮中府中,俱爲一體,表裏豁如,無少疵瑕,則垂之靑史,豈不美哉?殿下將有高世主之明矣。上曰,卿於戊申年,以此陳達,亦有惜福之說,予心至今未忘矣。昔者故相南九萬建議,自戶曹有王子女家給銀之規,而甲辰嗣服之初,使之折半給之矣。頃聞予同甲之人,有二十二歲之子,赴擧發解矣。予則纔得月城,所望只在外孫,且元良之同腹,只有一人,予雖於月城,私意或過,固非異事,而若是苟艱者,前所未有也。壯洞城隅家舍,體樣至少,卽予初宮也。方營小第於其處,欲給月城,而以戶曹所給折半之銀爲之,戶曹給銀之意,蓋爲買田畓,而今以此作舍,人必有以予爲手小者矣。而今日國勢,豈顧是乎?月城今已壯成,可以出閤,而有第而後,方可出閤,故爲此矣。至於新生者,則豈有名號家舍,而闕中規例,亦有不得不然者,所謂待接等事,自是應行之例也。此亦究其本,則出於奢侈,而亦難猝罷,此予所以有天地開闢草衣草食之敎也。人皆知草衣草食之爲好,則如此之事,亦何難罷去也?予必着木綿道袍木綿袴而後,始可爲開闢之政,向者李匡德,亦有所達矣。東朝儉德,非不極盛,而猶有行不得者,予若衣木綿,則王子王女,豈敢不看乎?故必行開闢之政然後,予亦快免私字矣。戊申年,幾乎爲之,而有掣肘之端,不能如意,是可恨也。光佐曰,聖敎至此,誠爲感歎矣。憂治世危明主,國之福也。向者尹淳、趙顯命,爲此言,遽承好名之嚴敎,聖心翕受,則其高可勝言哉?上曰,予之方寸已傷,故辭旨之過者多矣。蓋好察之病,予亦不免,而心常惡之,故見人之好察,則每有情外之敎矣。光佐曰,卽今良役,未必爲第一弊端,臣謂守令之不擇,最是百姓難堪事也。大抵以我國之人民,分而爲十,則軍兵不過爲三,兩班以下,各色名目,當爲其七,若其良守令,則豈不能使居其三之軍兵,不得其安乎?還上之漸減,又爲巨弊,前日萬石,今不過爲一二千石,還穀旣少,民何所賴,其所顚連,蓋以此也。逃故不充,又爲其次,如上年則許多闕額,固難盡充,然亦當隨力爲之,朝家之使勿充定非矣。闕額不充,則隣族之受困益甚,其弊當如何也?錢亦窮民難支之弊也。錢不去,則民無以支保矣。大抵殿下擇守令之意,終不如初頭,故銓曹之不善擇亦甚,人人豈皆有治民之才也?亦不可以不合守令而盡棄之,如此者,任之京官可矣,此聖上最可留意處也。寅明曰,手小之敎,固是好處,勿以此爲悶,是所望也。上曰,此則予所知也。未能爲開闢之政,而卒爲南漢、龍灣之事,則今方入侍之中官與諸臣,亦必有泄泄者矣。寅明曰,其泄泄,不須顧也。光佐曰,日已向曛,臣請告退,特召微臣,問以時弊,而臣本無識,重以昏耗,終日所達,極其泛忽,無所裨益,臣實愧悚,臨罷之際,重有獻焉。聖上立志之如飢餐渴飮,財用之量入爲出,守令之必得其人,言雖陳陋,亦足爲祈天永命之道,勸學納言,又爲其本,伏願聖上加意焉。上曰,予豈不銘肺而服膺焉。光佐,仍先爲退出。 ○春躋曰,凡筵說,必有上敎可以擧行者然後,方出擧條,而金斗南事,自上未有處分,本不當出擧條,而右承旨李匡輔所達李顯謨事,有處分出擧條,而上敎中,有語勢相連,故果同入其擧條中,而當該注書,旣命推考,臣在院中,有不能致察之失,不勝惶恐,而堂后任重,新入生疎者,記事未易詳悉,堂后實官,不宜曠闕,故同副承旨柳儼,昨以斯速新薦定奪,自上昨又申飭違牌之弊,大臣重臣,方又以紀綱之不立,命令之不行,縷縷陳達,而注書成範錫,昨日違牌,事甚未安矣。上曰,當此飭勵之日,堂后實官,不可曠闕,注書成範錫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牌招,可也。{{*|出榻敎}}春躋曰,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乎?上曰,依爲之。 ○寅明曰,如金斗南,自是古人,其淸白亦有名,筵白固宜矣,而其他稍涉干恩者,則不宜續續陳達,自上處分,亦不可不審愼也。命均曰,金斗南淸白則古今之所罕有,擧世之所共知,筵臣陳白,固無不可矣。上曰,金斗南淸白則予亦知其然矣。諸臣仍皆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啓曰,判尹張鵬翼,頃日承牌之後,近又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地,不容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李春躋啓曰,靈城君朴文秀,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召對同爲入侍。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渭原前郡守李景喆,吾老梁前萬戶李震柱等,照律公事,判下矣。所當卽爲放送,而李景喆、李震柱等,又以犯越事,未及勘處,姑爲仍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鍾城前府使李重述拿來事,傳旨,啓下矣。李重述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行刑,事體至重,不可暫時稽遲,自前罪人出獄,押赴刑所時,獄官居前,刑官居後者,卽流來古規,今番罪人明月出獄時,獄官主簿李眞實,違拒古例,不卽居前,使行刑罪人久立街上,以致時刻之差遲,事極可駭。紀綱所在,不可置之,當該典獄主簿李眞實,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京畿監司申昉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春躋曰,卿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傳于洪景輔曰,今觀金尙星疏本,以自經幄職在外邑,應旨不諱,首陳勉戒,深嘉其誠,兒馬一疋壐書賜給,以表予意。 ○傳于李匡輔曰,表忠奬節,王者之大政,豈可忽哉?奮武元勳,三年過久,當錄其子,而年幼雖未果,追惟戊申,不覺感愴,況歲律將暮,其令該曹,題給食物于其家,以表予意,而忠愍忠壯之家,亦爲題給食物,示予追思殉臣之意。 ○傳于洪好人曰,昨因戶判所達,已爲下敎,故今日金尙星批旨,諭已處分,而擧條似有未詳,今後則諸宮家,更勿折受事,申飭,而雖已啓下者,未擧行者,竝爲寢之事,分付。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身名汚衊,罪戾層積,恩深而報蔑,犯重而罰輕,特以聖度含容,不錄前愆,抆拭之恩,尙置於臺省之籍,傷國體而汚官方,固已多矣。而向者憲職之違罷,實蒙聖慈之曲諒,杜門頌恩,少靖私義,不料恩敍遽降,除命又辱,至畀以諫諍之任,有若無故出入之人,朝遞夕除者然,聞命驚惶,莫省所以。念臣才疎識闇,本無比數,十年通籍,無裨絲毫,一心之所自勉者,只欲飭躬養拙,不至爲累於聖化,而一朝受晻昧之謗,蒙謬辱之醜,居常忽忽,不敢自齒於平人,有不可付之於一時之橫逆,而抑臣之矢心自廢者,不獨爲此,方今聖明憂勞,治理畢擧,外內之臣,咸有以自效,而臣以侍從之班,忝百里之寄,上不能守法,下不能活民,辜負聖恩,死有餘罪。雖微人言,猶當沒齒省愆,況今釁孼畢露,罪名狼藉,而持臣者,方自以爲平恕宛轉,則臣之恧蹙不安,必加一層,而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矣。且臣目今情理,有萬分煎迫者,臣之父母,年俱篤老,素多疾病,衰耄氣力,近益澌毁,奄奄如下山之日,而老父,自月前重傷風寒,浹旬委頓,轉成二便不通之症,積熱下壅,寒痰上升,糜飮不下,氣息如縷,臣日夜扶將,焦遑罔措,雖非平日難冒之情,實無一刻離捨之勢,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暫詣闕下,拜章徑歸,伏乞天地父母,察臣踪地之危蹙,憐臣情私之悶迫,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安私分,以便救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見戶曹關文,不意周急之命,復加於微臣,此是曾前定式之事,該曹想必有擧行文書,而今乃如此,臣誠愕怡gg愕眙g,不得不略陳顚末焉。臣以負國逋臣,獲罪先朝,朝廷雖不加罪,臣之處義,豈敢自同無辜,比列恒人,枯槁窮山,乃分之宜,非敢有毫分戀祿之意,而甲辰赴哀之日,得蒙聖上罔極之恩,待遇之隆,夐絶千古,至有便服入朝之命,臣不勝感激,欲開自進之路,猥有休致之請,而聖明夬賜允許,臣旣自請,且又肅命,以國典所載一半常祿,似無可辭之意,故受食而不辭,至於周急,臣之疏陳筵對,畢暴不可受之意,得蒙聖明俯燭,問于大臣,有參酌題給之命,臣瀆擾爲懼,不敢更辭,此是當初辭受曲折,及其下鄕之後,月廩周急之命,交下於縣邑,臣一切不敢秪受,五載撕捱,以至戊申,己酉春初,臣入對前席,又暴懇迫之情,佐罷其周急,而以四品之祿,定爲月廩之數,行之已及五年矣。今以近京之故,復有周急之命,臣之廉義,豈有冒受之理?而聖上當初體下之仁,亦豈不歸於虛套哉?臣之離次,蓋欲歸死於親屬所會之處,而至今不生不死,進退無據,蹤跡狼狽,而所達者,上則依仰君父,頻承起居,下則父子兄弟,叔姪孫曾,相守度日,此爲三十餘年所未得之事,而寓室亦復岑寂,宜於調病,前頭若無難便事勢,則亦欲仍留此地,以終危喘矣。今此近京之後,乃有此等節拍,旣罷之典,還又復舊,臣之此來,適足爲終南捷徑之歸,逃遁不得,欲死無地,伏乞聖明,察臣哀懇,卽賜還收,以慰垂死之身,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辭若此,已有前許,豈不安于卿心?其令該曹,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卿須安心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傳于李匡輔曰,大誥讒下,上下雖勵,目今先務,莫若生民,而上下猶尙恬愒,以湖南沿海事言之,上自寡躬,下至廊廟,猶不若道臣,以興陽事陳聞之時。噫,歲籥將改,萬品斯蘇,吁嗟元元,猶在愁苦,此王者所忍哉?每念南湖,食息奚安,沿海尤甚邑,其後生民死亡,民間疾苦,各別詢問,而詢問之未詳者,則自古雖帝王之尊,亦有躬行審察疾苦者,而況受命按道之臣乎?簡騶率躬慰問,據實馳啓,可以釐革者,則不循舊套,確廟堂而處之,而不煩聞而自可革者,惟在道臣。雖値常歲,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況此等之邑乎?莫曰殿最之已封,不保民而擾民者,亦卽馳聞,予當嚴懲,飭銓曹而擇代,其須知悉事,下諭三南方伯處,而博施濟衆,堯、舜雖病諸,王者視民,豈可偏哉?他道尤甚邑處,亦倣此意擧行事,下諭于諸道方伯處。答富平府使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惓惓于心,而應旨勉戒,上補闕遺,下慨世道,條陳明白,勉戒切實,其中指予病痛,尤甚洞曉,心用嘉之,可不猛省焉。所陳中昨已處分者,不必更諭,自古不能釐革者,亦由於事勢之不得不已,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稟處,原疏付諸史官,書諸靑史,使後君知予之過,作可戒之鑑,仍入留中,昕夕省覽而自勉焉。{{*|原疏留中}} ○十二月十九日辰時,上御別儲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朴文秀進伏曰,臣之屢擬諫職,前後不一,而伏蒙聖上曲軫之恩,未嘗一番除拜,今者意外,得除憲職,臣罔知所措,坐違三牌,罪戾彌增,大誥遽下,而拘於見職,亦不敢入來仰達一言,心甚悶菀,幸蒙恩遞,玆敢入來請對矣。上曰,卿之求對,予亦有所斟酌矣,所懷盡達,可也。文秀對曰,臣固妄揣上心之早晩間,奮發振作,而伏覩今番大誥,則卽祚以後,未有如今日之大奮發矣。未知殿下,赫然感動於何處而然耶。因陸贄奏議,撫古念今,而有此感動耶。抑亦殿下之一心上,憧憧往來,而惕然大奮發耶。臣極知惶恐,而旣有區區所懷,故敢此仰質矣。上曰,昨日李奉朝賀引見時,已爲下敎矣。予之病痛,亦爲盡言於大誥中,而欲治未治,事與心違者,實由於方寸之已傷,而古之先賢之變化氣質者,只以數句語,惕然感悟,則予雖不學,心之所自期者,亦不在於古人之下,而俄者下批于金尙星,實有歉愧處矣。予之精神,近不如前,昨日酬酢,纔聞旋忘,故施爲之間,自然遺忘,且懈怠,事不如心,故有所惕然警動,而朝鮮開闢草衣草食然後,可以爲治云者,予之入得,似是太高,至於陸贄奏議感動者,非以其文,其所奏議,予若親聞陳戒之言,而此外無他可言之事矣。文秀曰,臣等事殿下十年,終未效陸贄之陳戒,以至於今日,臣罪大矣。今已入對,當以平昔所蘊盡達,而若有聖問,則亦當不諱仰對矣。上曰,予當復告心腹矣。朝鮮開闢草衣草食之敎,實有意矣。辛丑、壬寅以前,國事猶不至此之極,而辛壬以後,至於國事,一任抛棄,君臣上下,時象之外,無他做去之事,故民國之弊瘼,皆由於此矣。自有人國以來,未有不亡之國,堯、舜之世,無容議爲,而自夏禹氏家,天下相傳,若殷湯,若周武,皆爲世承,而後王,有如桀、紂、幽、厲等王,中興之難,難於上天,終至亡國而後已,此所謂創業易,守成難者也。蓋前古守成之主,徒恃祖宗積德,謂如是足以王矣。而恬然未嘗勤惕,其中無狀之君,又重以放僻,以致國亡之禍,不然則仁愛之天,何不全安而故使之覆亡乎?夏殷若無桀、紂,而皆是繼世賢君,則湯、文,不過爲臯陶之輩矣。或謂之天與人歸,而皆由於自抛自棄,此所以從古未有不亡之國也。恃祖宗積德,可能支吾云者,此是諱亡之君也。而徒在於自修之如何矣。聖人所謂祈天永命者,豈欺我哉?我國與中原有異,以漢武、唐宗之威强,亦不能奪地而易君,朝鮮之中,自相革代,以至於今日,而漢之東西之所以亡者,以外戚宦寺,唐則以藩鎭削亡,而我國則自前亦無此等弊端,然以今日之勢言之,若好衣服而飢餒者,其外則例樣,而其中則空虛矣。思之及此,其憂當如何也?不過循例飭勵,而亦無實效,如此因循,則卽今入侍諸臣,雖或不見其亡,繼我者亦如我,則決不可中興矣。俄者金尙星疏批,有所下敎,而予之前日所恃者,只是元良,今則無一分可信之地,三百年宗社之托,在予一身,豈可以循例挽回此世乎?自前所事,皆是文具,減省之節,亦無益於國,一邊減省,一邊冗費,則自如也。有何實效乎?爲今之道,上下皆以三皇復生之世知之然後,事可爲矣。事與心違云者,予志太高,而治道則日卑,故有所云云,而今日之勢,若飢人之中,下大黃附子等藥矣,何可支撑乎?下大誥飭勵奮發者,良以此也。而終不能振作,則朝鮮終於此矣。吳瑗曰,近來災異頻數,而未有甚於今年,至於太白晝見,天人一理,本不相遠,未知將有何變故,而災異至此也。以今朝綱國政,世道民事觀之,無一可恃,禍亂之作,不知在於何時,殿下敎以予與卿等之時,或可支延者,實太緩,臣則謂禍變之端,朝夕不可測矣。上曰,予亦設使之言也。瑗曰,自上每以必若天地開闢草衣草食,可以爲國爲敎,此乃抑奢反朴之意,而崇儉此是盛節,然以今日國事言之,此亦細務,雖以崇儉一事言之,凡事固有漸次,草衣草食,殿下必不能爲之矣。上曰,國亡之本,專由於奢侈,而亦在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趙武靈王,爲胡服,國人皆胡服,上行下效,此是固然。予好阿諛而惡忠直,則人必以予之所好者逞之,予若着綿衣而惡錦衣,則人必皆着綿衣,而至於做事,則當漸次爲之,其進銳者,其退速,量力漸進,可也。瑗曰,量力之敎,誠好矣。至於崇儉,大布大帛,豈非美事,而徒爲空言,則實無益於國事,須今日祛一奢,明日祛一奢然後,可以見實效矣。先正臣李珥曰,志量不可不大,工夫當以漸進,誠格言也。殿下每以予志太高爲敎,而終無絲毫之效者,以其無漸進之工夫也。伏望殿下,必須留意於此也。上曰,所達好矣。瑗曰,革奢侈則誠好,而治國有道焉,不可以奢侈一節,看作大事矣。上曰,無奢靡之風,則人心可以樸實,而今日之時弊,專在於奢侈成風矣。文秀曰,語脈一貫然後,自上聽納之道,亦曉然矣。臣請以所懷一通,仰達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古今治亂,下敎明白,更無仰達之辭,而臣之前後入侍,民憂國計,知無不達,想或聖明記有之,而臣於國事可用力處,臣竭力奉行,此亦聖明,或爲俯燭矣。以今日事言之,四方之民弊,不一而足,殿下深居九重,何可盡知乎?此不過言路之不開,而以八道事勢,就而論之,則關西、關北,別無疲弊之事,物力依舊矣。五六年來,凋弊特甚,無復昔日模樣,其餘他道,受病已久,荐之以飢饉,加之以隣族侵徵,又重之以守令貪贓,民皆顚連于道路,以至於父子不相保,兄弟妻子相離之境,而數年大歉,民死過半,京師賑恤,豈不愈於外方,而飢死者,至於六千餘名之多,以此推知,則外方之餓死者,亦不知其幾何,國依於民,而民如是死亡,國隨以亡,其勢固然。今日之國勢,危於累卵,而以其爲國事觀之,則恬憘成習,若天下太平春,如是而不亡國者,末之有也。脫有事變,則其何可支撑乎?四肢百體,無不受病,必投以良方妙劑然後,可以醫之,不有大奮發,則莫可爲也。大凡爲國之道,創業之君,守成之主,時若朝日之升,而午雖或悠泛,可以爲治,創業守成之後,則如日之自午而未,若或因循,以守成爲期,則決難挽回矣。方今聖心,如彼其奮發,此誠丕變之一大機會,而苟無下手處,則治道無以成矣。必有一付gg副g當規模然後,可以爲之,而以工師之作舍言之,先有規模,故大舍小舍,惟意作成,則殿下之奮發,至矣大矣。其於下手處,臣以爲不得矣。燕昭王,築臺而下士,湔强齊之讐恥,越王句踐,臥薪而嘗膽,滅夫差而成伯,此則燕昭、越王之下手處,而孟子之言仁義,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爲其節目,不有本而能成其末者,未之有也。殿下之今此奮發,大異於前日,而下手處,殿下果能着得乎?殿下如是惕然大奮發,則臣以與共休戚之臣,何不盡言不諱,而臣以直言,亦不必被罪,臣心常慷慨,若以大司憲出仕,則雖無風采,似當效絲毫之報,若鷹之遇風,而上敎中,革去奢侈一節,亦風斯下矣。然臣旣不得出仕,故不能言矣。卽今殿下之所下手處,不過曰,眞實立志,眞實求治,眞實用人,眞實節財,以一定之工夫,做一定之事業,則治可以從欲矣。今日善心,雖如是藹然發見,有此飭勵奮發之事,而方寸上一私字,若不能盡祛,則或因觸激處,善心之牿喪可慮,殿下之立志,必須先祛一私字,則何事不可做也?雖以翁主第宅言之,一從先王朝法制,從簡爲之,而下令毁宰臣侈大之家,則孰敢不毁其宅乎?至於用人,則以至公之道,飭銓官,而銓官用私,則以其罪罪之,其他目前小小切己之私,斷然絶去,躬率以公道,明年之內,治規飜成,殿下因爲堯、舜之治,則臣等亦可作名人矣。言路之壅閉,莫如今日,殿下之下敎求言,已過累日而嘉言善謨,誰有進者乎?大臣及承旨臺閣,終無一言,言路如是壅蔽,國何爲也?殿下以實心開言路而納言事,則切直之言,日聞於朝廷,上自大臣重臣,下至外方守令之過失,殿下皆可以得聞,開言路之道,亦在殿下,殿下亦何憚而不爲也。洞開言路,而若無善言,則臣當伏誅,而古人曰,求節義之士於犯顔敢諫之中,人才亦當從此而可得矣。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故近來,自上好陸宣奏議及《大典》云,故人家間或有開卷處,以此推之,則上好直言,人必好爲直言,苟如是,則殿下必爲明主,臣等敢不驅馳耶?且爲治,惟在得人,故周宣、漢宣,得尹吉甫、中山甫、魏相、丙吉之輩,以了一代之治,如劉禪主之闇弱,扶持蜀漢四十年,賴有諸葛孔明,以唐明皇之放僻,能致開元少康之治者,以得姚崇、宋璟故也。得人,是爲治之本,則不修基本,而治其枝葉,治未食效也固矣,卽今在廷之臣,皆是悠泛而無擔閣國事者,故至如回啓等細事,亦不能趁卽擧行,以致稽延,各道回啓,臣雖獨當,豈不容易處之乎?廟堂之責,專在經邦,而徒事期會於文簿之末,六曹長官,亦如此,終無一事可言之實效,臣實慨歎。以大明宣宗朝觀之,差出一守令,輒問其賢否而賞罰焉,故皇明之治,於斯爲盛,而殿下則終有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祛之病,故有罪者,亦無以懲戢矣。群下之若有欺罔者,則使之査實科罪,懲一人可懲十人矣。作姦之弊,亦可杜絶矣,而曾前則以其有偏論,彼此相言過失矣。近日則以蕩平之故,一世含默不言,雖有群下之罪過,殿下何從以得聞乎?言路大開,而直言嘉納,則人才,當蔚然輩出於其中矣。今日紀綱之墜落,已無餘地,國法不得行焉,只憑祖宗朝舊例,下吏輩,任意操縱,便是無法之國,如是而國之治者,臣未之聞也。紀綱之振肅,亦在夫殿下立志之如何,以今日用人之道言之,則有蕩平之名而無蕩平之實矣。銓曹用人,如衡之公平,無論彼此,收用一寸才,是爲東西南北之蕩平,而今則不然,只爲老少論蕩平矣。蕩平之道,有天地之蕩平,有天下之蕩平,有朝鮮之蕩平,有東西南北之蕩平,豈有老少論蕩平之理乎?殿下亦何嘗見蕩平之實效也。以其有蕩平之故,大小朝臣,相掩過失,直言無聞,假使國家,雖至危亡,臣以爲必無伏節死義之士矣。或有一人之直言者,則衆楚人咻之,互相非斥,故人皆以不言爲得計,如此而國不亡者鮮矣。言路之開閉,亦在於殿下,若有一人之直言者,則殿下必須嘉納,從聽如流然後,群臣,亦當有盡言不諱者矣。不如是則孰肯爲直言,而見非於世乎?來諫之道,用人之公,其本則徒在於殿下之立志,而俄以老少論蕩平,有所仰達矣。以吳光運言之,光運之文翰坐地,不負於趙顯命、宋寅明諸人,而光運之見用於世者,以其處地之適不善得故也。洪景輔,亦被斥,而不能去全羅監司,此亦冤矣。如臣之無似,曾忝嶺伯,而如李匡德、閔應洙、李壽沆、柳儼、李聖龍諸人,皆經湖伯矣。洪景輔,旣經玉堂大司諫,而其資歷人物,不下於此諸人,則何爲以獨不去全羅監司乎?騎郞鄭玉,亦以名相鄭琢之玄孫,且兼文翰而亦不爲通淸,殿下之用人,其可謂公平乎?連抱尺朽之木,良工不棄,而殿下之用才,不如良工之取木,此是老少論之國,非殿下之國也。金若魯曰,朴文秀之所達非矣。鄭玉則纔已出六,何暇通淸,而吳光運之拔去於知申之望者,亦由見非於公議,而況當飭勵之日,何敢以老少論三字,發於榻前乎?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今日入來戇言矣。大誥求言之下,若爲推考,則草野之人,孰肯來言乎?儒臣之請推誤矣。申飭時象之後,老少之目,不可仰達云者,雖有所執,時方則諸黨,已諭於十九日,下敎矣。今以老少論三字,不可以說道者,亦若諱疾忌醫矣。吳瑗曰,吳光運,臣以爲小人也。今夏之疏,上款有君無臣以下,專是諂諛,下款威福云云者,亦是讒慝之甚者矣。文秀曰,此則光運之疏,切逼於己,故瑗之所以指光運爲小人矣。瑗曰,光運之疏,於臣有何逼切乎?臣不以私好惡言之也。臣觀其爲人,終是傾危不吉,而其疏亦然,臣之所見則斷然以小人知之矣。文秀曰,光運決非小人也。上曰,靈城之言吳瑗之知以吳光運小人者,蓋其所見之不同,光運豈是小人哉?原其心則慼矣。其爲人也,不得時矣。使光運,若有求於時,則其疏豈其然乎?斷無他意,而非出於諂諛也。大臣斥之以已甚,儒臣目之以小人,光運慼矣。光運之疏,亦與向時趙迪命疏有異,而迪命所謂主威下行者何也?瑗曰,謂之主威下移,此直是讒構之語也。若疑金取魯之避其政事,則就事論之,亦何不可,而以此等語,加之於人乎?文秀曰,趙迪命之言,誠過矣。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云者,亦然矣。上笑。瑗曰,迪命,常時未嘗干涉議論,而今忽如此,誠可異矣。上曰,其人近於狹隘矣。瑗曰,此則異於隘狹,有關心術矣。李匡輔曰,儒臣以爲,觀吳光運擧動,則傾危不吉云者過矣。觀其擧動而何以知其傾危乎?瑗曰,臣謂觀其爲人與上疏,則傾危不吉矣。上曰,儒臣亦曾上疏,使吳光運、趙迪命論其疏,則亦必如儒臣之斥光運、迪命矣。瑗曰,臣疏,豈可比於光運迪命之疏乎?上曰,彼則必以儒臣爲非矣。何由分別乎?瑗曰,臣之疏,所據者理,察其理而辨其邪正,則在殿下耳。文秀曰,偏論則任之於時象,而擢其最賢者用之,則偏論自可祛矣。上曰,吳瑗以光運爲之小人,彼亦對辨之際,自然豈不爲偏論乎?因下敎曰,少退。諸臣退出。申時復入。文秀曰,大同之法,用舊蓄新,次次儲置然後,若値歉歲,則以爲災減,而今無留儲者,以貢物之故也。今之見存者,若爲十萬石,則大同雖半減,可以支當,而卽今所儲枵然,故參判臣金錫衍之爲禦將也,節節省用,十年之間,錢有十萬餘兩,木爲一千餘同,而今則各軍門亦枵然,戶曹宣惠廳三軍門,旣如是蕩盡,則脫有事變,將何以處之乎?國有裕儲然後,可能制民之産,而國不足,故民亦不足,經費之如是匱竭者,只由於不務根本而然矣。量入爲出,是爲節財之根本,摠計一年歲入之數,磨鍊經用,餘儲竝記錄留置,豈有尾閭之失乎?以司僕寺言之,古則多有儲積,繼用有裕矣。今則以惠廳所儲,推移用之,言其捧之數,則不下於前,而用度之如是苟簡者,其必有由而然矣。節財之道,臣謂宜自殿下先試始焉。節節省費,在廷之臣,孰敢不節財乎?此則殿下之所自勉處也。至於良役變通,則一疋二疋之間,皆有弊端者,由於士大夫及常漢之有形勢者,皆是閑游故也。此等之類,其數不億,欲爲汰定,則民心大爲騷動,不爲充定,則難得軍丁,此其弊之難救者也。臣在嶺南時,搜括軍丁,充定逃故,餘數至於萬餘名之多,此在任事者,措置之如何,而卽今廟堂之所區劃者,不知以何道處之,然剝割之弊,若不止焉,則大慮存矣。李匡輔曰,臣待罪醴泉郡守時,搜得閑丁七百餘名,充定逃故後,餘數爲三百餘名,豈有不得良丁之理乎?只以古法之不行,弊如是生矣。上曰,雖減一疋,隣族侵徵之弊,必自如矣。匡輔曰,數年前,臣與宋眞明,鑄錢不當之弊,有所仰達,而其後鑄錢之利,果不多焉。良役之變通,亦必如此,若爲減一疋,則臣則當爭之以決不可減矣。文秀曰,卽今軍役,堂上差出,故八路生民,皆擁立爭望其變通,而如彼遲延,若無實效,則民必失望,必有變通之道然後,可以信孚於民矣。匡輔曰,軍役謂之變通,而終無變通之實效,則喁望之人心,必將缺望而反歸於怨望之科矣。取以冊子言之,落張處,必有紙然後,可以補缺,無紙則雖欲補亡,其可得乎?今之軍額逃故之不得其代,若冊子落丈之無紙不充,不先有措畫料量,而徑設良役堂上,臣以爲悶然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良役之弊,生民之苦,如在水火中,廟堂方爲經始變通,而未知畢竟有何成效,大臣旣如是主管,則非小臣之所可輕議者,故不敢仰達。上曰,以所見陳達,則當問議於後日次對,而方設句管堂上,卿意何以爲之則好也?文秀對曰,二疋之役,元非苦役,而以其有逃故侵徵之弊,故民之不堪,至此之甚矣。閑丁若隨得隨補,則二疋之役,非民之所不堪者,而閑丁易得之路,臣有取證者矣。臣頃見定山縣監申思觀,則逃故五十名,無充定之路,故邀路場市,搜得五十餘名,容易充定云,以定山至小之邑,猶尙如此,況大州之多有良民乎?惟在任事者能否而臣意,則良布一二年姑減,以裕民力,沿海各鎭浦之不緊關者,竝爲革罷,以補軍丁宜矣。一鎭之所屬軍兵,多至數千,則革罷不緊諸鎭,得良丁幾許數也。亦可當變通一面,而軍丁雖無逃故,其本在於國家之經用,自國家若不節用,則亦何可支當乎?戶曹若節用,則有支過之路,而至於兵曹,則料布受食者,各有名色,實難盈縮,而若値歲歉,又有大變,則其可更徵於民間乎,此誠悶迫處也。自國家撙節財用,令銓曹擇送守令,內外交修,則民國庶可支當矣。每以守令之難得其人爲慮,而三南不過百八十州,通文武南行,豈不得百八十善治之人乎?另擇差遣之後,善治者,擢用而褒賞之,不善者,論罪而懲勵之,淸朝廷而明賞罰,則善者勸,惡者懲矣。苟如是,則何患守令之不得其人乎?以朝廷做事觀之,凡事一委臣下,而無束勵之道,故以悠泛爲恒式,而事不得就成矣。每事以其先後次第擧行,頻頻責成,則奉行之人,亦當操心而爲之,事豈有不可成之理乎?至於良布減一疋之論,臣以爲決不可成矣。不務其本而徒欲減其末,以爲民國維持之計,烏可以成乎?民衆地方,不減於古,而國事之如是罔涯者,此不過殿下不如祖宗朝,臣下不及於古人而然矣。天下之事,只由一貫來,無他別般這道理,而卽今上下恬憘,風俗大變,紀綱壞了,名分甚紊,治理之衰下者固也,無足怪矣。自今宜爲擇執祖宗朝良法美制,一定行之,則法綱可以立矣。以今番三千事論之,揆以法典,豈是容貸之罪,而遽然減死,其可謂國有法乎?大抵今日之弊,宰相不用私意,則庶乎可矣。以幺麼宣薦言之,宰相招致主薦之人,勤勤請囑,以爲越薦,則雖爲部將,以宣傳官履歷用之,此等事,不一而足,抑僥倖然後,可以定民志,其要則在於立紀綱,紀綱乃立,則百事,乃可爲也。上曰,卽今句管堂上之所管者,何事也?文秀曰,臣不知主管何事,而該堂亦不知云,堂上徑設,亦涉率爾。康節詩曰,施爲欲似千勻弩,磨勵當如百鍊金,古人之立言行事,從可知矣。凡諸事爲,當如百鍊金然後,可收成效,如是卒創爲之,而事何由得成乎?上曰,前者句管堂上之設置,予以爲怪,而今復如此,此亦因循之弊,不如先畫而後爲之也。文秀曰,每以臣言爲荒雜,而有懷,仰達矣。遇一事則責其成效然後,做去他事,事事而責成,其中細鎖gg細瑣g之事,雖抛置無妨,至於大事之欺罔者,以其罪罪之,有功者,以其功賞之,則人皆見有功者蒙賞而勸之,有罪者獲罪而懲之,皆畏罪而務功,則事務自當修擧矣。豈可一任臣下之賞罰,無懲勸之道乎?至於節財事,臣果縷縷仰達,而浚民之膏血,失之無用之地,此何事理也?民役財物,此是一貫之事,而今則分作兩件,知入而不知出,量入爲出之道,果不行矣。財用之匱竭,職此之由,而今日之世道,亦甚無謂矣。古之宰相,若遇時變,則入告于君,上下戒懼,以爲修省弭災之道,而今則不然,逆變接迹而起,至有子弑父之變,朝廷猶不知恐懼,此所以怨國之輩,桀驁者出於其中,則謀逆之凶,從而起焉,人心之媮靡,亦無餘地,故以戊申言之,誰有爲國家殉其身者乎?世道如此,人心如此,紀綱如此,民窮財竭,無半分可恃之勢,三百年宗社,豈至殿下而覆亡乎?殿下若能大奮發大振作,則國事可修而人才可得於其中矣。第殿下,英明太過,宏識不足,小事則察察,而大事則或有遺失處,必須御群下以誠心,除却不緊文書,做得緊切工夫,毋如前日之媮墮恬憘然後,國家可以扶持矣。臣之所懷,雖竟日連啓,而猶不可盡達,臣以都憲,不得入來,故愚忠自激,所懷鬱抑,心欲發狂矣。上曰,靈城如此氣習,人以爲麤率,而予則以爲戇直矣。三度呈遞,以都憲之不得行公,欲狂云者,人必以爲麤率矣。文秀對曰,臣非以都憲之不得行公,爲欲發狂,以都憲之職未解之前,臣不可入對,故心欲發狂者此也。文秀繼達曰,臣往嶺南時,櫛風沐雨,躬入島中煮鹽,其利不些,臣之不憚勞而如是者,只出於爲國之誠,而臣自嶺歸,臥病在家,其間臣之所區劃者,一倂錯誤,臣實痛之,世之惡臣者,皆以爲鹽商,而苟有利國家之事,雖賤於鹽商者,何可不爲乎?方令煮鹽爲二萬餘石矣。上曰,主管者誰也。文秀對曰,臣方主管,而人皆有謗言矣。上曰,前後諸臣之所達,皆以切實留念等語賜答,此亦便是文具,故今日卿之奏達也。不用此語,然卿之縷縷陳達,誠甚切實矣。堯、舜之世,亦有曰可曰否,而如成湯之於伊尹,高宗之於傅說然後,專任責成之說,尤爲切實矣。卿之戇直,前後知之已久,而予於近來,方寸已傷,事多遺忘,且不如意者甚多,而公私之分不明,滿腔徒是私意之敎,非謙抑之辭,果是實狀,而朝臣之性品過度者,予素有固執,故以外面觀之,似是疎待,而中心則不然矣。李宗城,昨年嚴敎之後,渠無引嫌,予亦不言,聊無纖芥之間其間者,君臣之間,固當如此矣。自夫乙巳以後,諸臣之向予陳奏,豈皆樂聞之事,而其中直言不諱者,李秉泰、趙顯命、李宗城如干人矣。補闕拾遺則李秉泰也。犯顔敢諫則趙顯命也。隨事無隱,從答開導,李宗城也。予性雖狹,人品之廓然者,亦好之,故當國事廣辦者,許之於卿,而趙顯命,今方在外,雖不爲要官顯職,豈可負予乎?少米頒科之時,以減膳事,顯命有所爭執,故予以爲顯命,終是不負,而以卿言之,卿之工夫,雖不及於先正臣趙靜庵,用諸京外,使百姓知有君者,非卿而誰也。授卿都憲者,非忘前日之言也。欲爲一番試用,而卿之所辭懇切,故旋卽許遞,然予亦知卿雖不爲都憲,可言也。爲都憲,亦可言也。以有君無臣四字,吳光運得小人之目,而大抵有君有臣然後,國事可爲矣。卿爲世所疑,使卿不能展布其才,而此後,予豈撓於三至之讒乎?要官顯職,從今不以卿縻之,而卿之死生,當爲靈城,此後若有可言之事,則卿以靈城,求對來言,可也。文秀曰,臣旣許身,則殿下雖薄待,豈不盡節,而況復曲保至此之境,則在臣分義,尤當如何?臣以狂童,素無所學,偶登科第,名位到此地頭,臣何不竭心盡力,而若有寵權,則人皆影從,君上雖許以遇事求對,而此易得罪於當世,臣不可續續求對矣。上曰,卿猶未盡聞下敎之意也。無承史而卿獨求對,則事甚怪異,而卿以靈城,遇事來言,此所謂得君行道時,方以入侍諸臣事言之,擧其短處,而卿若求對訐訴,則是開諂諛之門,不可使卿爲之,而予之身上闕遺處,求對盡言,可也。文秀曰,臣於前者,以李鳳祥家孥,周給月廩之意,有所仰達。而張譚、李述遠、金天章等諸人,亦皆爲殿下殉身,則其在奬節之道,以示軫恤之意,顧恤其妻孥,以報之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承旨,書三人名字,可也。文秀曰,戊申逆亂時,諸路原從參勳之類,有兩班焉,有將士焉,有官吏焉,有常漢焉。勳府兵曹,一倂充定於忠衛有廳等軍,竝與其子孫而督徵番布,至若兩班將士,視常漢自有分等,而猝然納布,無異軍保,出入鄕黨,羞愧欲死,所受錄券,非爲榮身之資,反作呼冤之端,兩班子枝,勿令納布者,明有事目,而當納各邑,混同抄報,該府該曹,又不區別,此非但招怨於目前,亦何以示勸於他日乎?臣曾爲知申時,仰達筵席,分付勳府,卽令分揀停布,而尙未擧行,請令備局,分付諸道,受券人中,前役軍保及應爲良役而因其錄券,倖免軍保者外,兩班子枝將士及官吏,應其役而納布者,一一成冊査報,憑準於當初諸道報來監司狀啓,永爲頉給,且持來勳府捧布案,永頉二字,書於各人名下,俾無後來更侵之弊,似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自上因戶判所達,有災減物件謄入之敎,至於本廳貢物災減,則當待收租案入來而處之,如尙房內弓房姑減者,先爲別單書入之意,敢此仰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兩南沿海尤甚邑,別爲措語,使道臣親自巡檢,使之區處,以爲接濟之道,而形止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當下敎矣。文秀曰,自朝家軫恤民隱,而守令之不善奉行者,宜令斥罷,無論侍從臣,擇送宜矣。上曰,然。金若魯曰,民事有所料量然後,可以使道臣巡察,而生民休戚,守令臧否,此是道臣之責,則道臣自當爲之,使道臣別巡狀聞者,恐非朝體之當然者矣。文秀曰,宣廟朝,有人獻文書者,其時臣下,以睿覽之未安,有所爭執,則自上以爲,若係民事,則豈不看察爲敎,卽今沿海民事,有同救焚拯溺之勢,不可以常例時規模論之矣。上曰,使道臣別巡狀聞者,雖似苟且,而國之所重,莫如民事,則令道臣,各別問其民間疾苦,民弊之可除者除之,守令之不治者罷之,則爲民飭勵之意,在其中矣。文秀曰,日昨折受等事,使之還收,卽此一事,臣下之警戢,百姓之聳喜,亦當如何,而雖以翁主第宅言之,須勿張大,不過使之居處足矣。駙馬在時,雖大家,可以鎭安,而其子則不過一書生,高樓傑閣,何可以支守乎?上曰,人情無貴賤一也。父母爲子之心無窮。而第宅不必高大之說是矣。外孫無可論,而雖親王子,五代後,豈不爲書生乎?文秀曰,以事理言之,第宅之宏大,實非好道理,古有鬼瞰高明之語矣。第宅規模,限其要略,以爲永久支守者,實是爲駙馬錫福之道也。至以折受事言之,蒼茫大海,磽确山田,處處折受,今則以駙馬之威令,可以收拾,而其子與孫則決難推尋,徒貽民弊而無益矣。膏腴田地,定數買給,以爲足用之地宜矣。臣生子如人,而得此封勳之後,遽見夭折之慘,以左議政徐命均家言之,如是多福,由其先世儉約之德云矣。造物之理,本來如此,凡係爲駙馬第宅田民等節,一從儉約,俾受多福好矣。上曰,所達切實,而予亦有所思矣。東平尉之家,如是支守者,由於儉素,而海昌尉,亦效東平,今不泯滅矣。文秀曰,殿下卽祚以來,凡係聲色土木奢靡之事,一切屛去,而殿下之不得不私,殿下之不得不欲,只在於爲駙馬營産業一事矣。此等切緊關頭,斷然割祛,則其餘國事,思過半矣。雖以閭閻家言之,女子之請得器物,父母之慈愛辦給,人家皆然而橫財之多得,終非享福之道,臣言,亦爲翁主藥石矣。上笑曰,閭家雖然,而帝王家則不然,且無求得者,而卿言則切實矣。李匡輔曰,臣曾任判決事時,因請對入侍以各宮房賜牌奴婢事,有所陳達,而自上以當,申飭內司之意,下敎矣。臣其時,卽爲出宰嶺邑,奴婢弊端,尤爲詳知,各宮房賜牌奴婢丘史,竝一百五十口,盡數受出,則例下王牌,王牌旣下之後,則雖有逃故丐乞之屬,不能更爲受出,故各宮房,必以一百四十九口啓下,而餘存一口,故不受出,宮差輩,無數侵徵於奴婢,奴婢蕩殘之後,輒還本役,更呈掌隷院,以富實奴婢,依舊啓下,以此之故,各寺奴婢,不但疲殘,名雖還本役,皆是逃故指徵無處之類,此弊不祛,則誠爲可悶,久遠各宮房,竝下王牌,俾無如前之弊,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承旨所達是矣。其弊予亦知之,王牌未下之各宮房,各別申飭,使卽啓下,而此後則出閤之日,王牌依法啓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奏事訖。朴文秀,先爲退出。吳瑗讀興元賀吐蕃尙結贊第六編,上命下番及承旨,以次進讀,止八板。瑗曰,此等狀,不過隨事論列,而極其詳備,別無可以推演仰達者,吐蕃之歸德宗,以爲失圖,而陸贄所陳戎虜情形,可謂切中機宜矣。上曰,然。上因下敎曰,言見重則君道尊,托以誠則人心感一節,尤有味矣。瑗曰,臣頃以王言,宜簡重陳達,而殿下敎以誠信不足,欲人盡曉,故自至於繁蔓爲敎,故臣以誠之感人,不在言語,上志所嚮,臣民不言而喩,爲達矣。蓋誠意不足孚人,則言愈多而民愈不信,王言支繁,徒失簡重之體,此實聖上留意處也。上曰,予亦自知其病,故以此一節,爲有味矣。瑗曰,此下惟不自用,乃能用人,尤宜體念,蓋人君,當以天下爲度,自用則不過一人之聰明也。視聽有限,何由遍及,若能用人,則天下之信,皆集於我矣。故仲虺告湯曰,自用則小,伊尹告太甲曰,無自廣以狹人,人君當存戒處也。上曰,所陳切實,當留念矣。瑗曰,李楚琳,固是叛者,而初不能討,置之藩閫,則當搶攘之時,不可以猜阻致患,故陸贄,出於權宜不得已之計矣。蓋唐之藩鎭,馴習旣久,臣節多愆,故寇亂之際,勢難猝革,故贄言如此,而非以此爲常經也。上曰,然矣。掩卷後,金若魯曰,李匡德,以江留之不爲應命,至於遠補甲山,匡德前旣撕捱,則到今陞資之職,固不當承膺,而聖上之斥補,終未免過中矣。瑗曰,殿下敎以君父旣命明日辭朝,則便同外補,臣以爲此等下敎,終不誠實矣。江留,旣是陞擢之職,則豈可以督迫之嚴,便同外補乎?上曰,李匡德補外事,非惡匡德也。意在其中,而過中之言,所達是矣。開釋而不聽,則補外,可也。而初則弛緩,末又促迫,至於補外甲山者,以外面觀之,似是過中,而意有在矣。然大誥之後,又有此擧措,予之心上工夫,終難矣。上曰,承旨,書備忘。匡輔書之,{{*|在日記}}上曰,又書備忘,匡輔書之,{{*|在日記}}上曰,堤堰司堂上,誰也?匡輔對曰,金在魯,方主管矣。上曰,堤堰司堂上,有名無實矣。近來擧行之事,明日次對,使之陳達,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鼓矣。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式暇}}。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自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今日次對,兩司將無入侍之員,大司憲徐宗伋,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俱不得入侍,事體未安,獻納李重震,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判尹張鵬翼,昨日違牌,不爲行公,詞訟劇地,不宜久曠。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備局堂上進不進單子中,稱病不進人員,更爲牌招,單子改爲書入事,命下已久,而尙無去來,政院別爲申飭。 ○傳于洪尙賓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而來詣賓廳人員,先爲入侍。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如是飭勵之時,懸病者尙多,領敦寧外,竝卽牌招,單子更爲書入。 ○傳于柳儼曰,飭勵之後,始爲次對,不但爲簿書期會而已。金尙星有疏陳之事,朴文秀以良役事,亦有所陳達。大臣似未及詳知,問于朴文秀,消詳後入來。 ○洪尙賓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諫金鎭商,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獻納李重震,持平金光世、尹得徵,正言申宅夏俱在外,司諫未差,正言李錫杓未署經,只有大司憲徐宗伋,無他推移入侍之員,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而當此飭勵之日,兩司不可不備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潝爲司諫,沈宅賢爲判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賓廳次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受由在外,同副承旨柳儼進。 ○柳儼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月二十一日,祿都目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參奉所報,則陵上甲方引石下邊生隙處,又爲缺落,長一尺二寸許,廣四寸許,厚不過二寸許,一旬之內,連次有頉,事極驚惶云。今此有頉處,頃日大臣奉審時,執頉,書啓,而卽今缺落,又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漢城府坐不坐單子,則五日內,次堂開坐,只是二次,而首堂則一不進參,當此卯仕酉罷飭勵之日,長官之許久曠務,事甚未安,判尹張鵬翼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申昉疏曰,伏以臣,得伏見擧條下者,以臣殿最啓本中,李漢弼置之下考,聖敎甚嚴,至有重推之命,臣於是誠不勝慙惶悚恧之至。夫驪州,素稱難治,已成弊邑,若非諳練勤敏之人,無以救得,漢弼除拜以後,在官日少,事務弛廢,奸吏因緣恣橫,邑民亦隨以受害,雖特敎促還,復理官事,其能革祛積弊,果有收拾之效,臣固不敢保焉,則雖欲强置高第,有不可得者,此豈出於曲遂其願,亦安有爲其地,而乃以吏橫民怨,直加句斷者耶。國朝考課之政,惟有殿最一道,而前後申飭之敎,極其嚴截,則區區之意,第欲策勵昏懦,爲萬一奉承之計,一從所見,不少饒假,招惹怨隙,固所自期,而今玆得罪,乃又相反,有若內護漢弼,上瞞朝廷者然,實非臣心有所萌也。然苟使臣,平日行事,有可一分見信者,則似此情外之事,豈至受疑於君父,而只緣樹立無素,不足比數,歷備任使底蘊莫逃,末乃以曲副私願,壞亂考法,獲辜事於聖世,是卽始終本末,一無可者,而不但一時一事而已。此臣所以自訟有靦,繼以自悼者也。今臣所坐,與聞見不的,等第差誤者有異,其用意欺瞞之罪,合被重辟,決非問備薄罰所可勘當,臣何敢以苟逭大僇爲幸,而擧此面目,復對吏民,不思所以自處也耶?冒昧僭猥,控暴危悃,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嚴加譴責,使方面重寄,不至久汚於匪才,一路幸甚,微分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十二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大司成宋眞明,靈城君朴文秀,修撰金若魯,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日寒猝劇,逐日臨筵,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眩氣更無往來之候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亦復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復若何?上曰,安寧矣。上曰,飭勵之下,備堂之懸病者亦多,殊極未安,卿等當先爲引見,而聞靈城入來,故使之消詳入侍矣。果爲消詳入來乎?命均曰,當隨事仰達,而言雖好矣。至於做事,則窒礙難行,以再昨奉朝賀李光佐所達觀之,良役則終無下手變通之計,外議則戶布結布,終不可行之云。結布則其名不正,雖不可行之,至於戶布口錢,則或爲可行之道,而此亦議論擕貳,以今日紀綱,卒無可成之事矣。一疋之役,行之雖好,而卽今用度,比國初,極甚張大,揆以形勢,萬無可行之路,若用龍灣、南漢時規模,則或可支過,而不然則一疋,不可爲也。朴文秀所見,捧布之路減省,而節用儲積,若逢凶歲,則減給一疋云。此則臣之所見亦然矣。首揆遭喪慼後,以病不得入來,曾有所料量之事云。後日次對,當爲入來仰達,而金尙星疏中所陳,則大旨不過於量入爲出,此則人人之恒日常談,而至於良役,二疋者之減給一疋,以結戶役雜費代,一結三兩,一戶一兩,代捧充數,減給一疋之代者,亦有窒礙難行之事,他邑不可一時猝然變通,而富平良軍,只是九百餘名,或可有以此變通之事矣。富平一邑則專委尙星,使之先試不妨,而至於良役大變通,則無善計策矣。金興慶曰,生民之疾苦,無過於良役,而自古不能變通者,蓋無善計而然矣。曾在先朝,亦有此議,或曰戶布,或曰口錢,或曰結布,而議論不一,利害相牽,終不能變通矣。臣之所見則無過於口錢,而此亦窒礙難行,省減捧布之路爲宜,而金尙星疏中,一結捧三緡錢,一戶捧一緡錢,充數一疋之代云者,亦涉偏重,捧布之軍,雖爲善政,而不納布之民,豈不冤乎?此亦非均一之政,似難施行矣。上曰,今日良役變通之說,便作上下之好閑談矣。先朝時,欲爲變通,而未果焉。猶能支過,至今日則視先朝時,若漢唐之仰三代,不可以先朝時不能變通爲言矣。良役若不變通,則朝鮮亡之之外,無他道理,戶布結布口錢,皆有弊端,不可行之云,而若有賢君喆辟,則亦豈無變通之事乎?然以今日之廟堂紀綱,決不得猝然行之,而今日之使之次對者,軍役堂上,旣爲差出,則有效驗然後,庶免罔民之科,其末終事,何以了當也?欲問此事故也。興慶曰,軍堂差出之事,則首揆建白差出,而臣以節目便否講定然後,設立軍堂爲宜云,則首揆以爲,有所料量之事云矣。上曰,若有可行之事,則入侍諸臣,莫非軍堂,何必別立名色乎?以卯酉之法,諸宰會議於備局,亦可勝於二堂上,而終無變通之善策,則設立軍堂,而以何事答民也?軍役堂上則以誰某差出耶?徐命均曰,尹淳、金東弼也。良役之不能變通,曾自先朝,因循至今,故領相,曾有所料量者,而亦不得施行,心常慨然矣。到今句管,更爲講確爲宜,故定奪差出,而堂上雖多,豈必盡爲句管乎?使一二人,主管區畫然後,設施爲好,而以領相料量之事言之,議論之歸一,必難矣。今日則堂上一人,旣不在京,領相又不入侍,姑不得稟達矣。上曰,以先朝時北漢事言之,議論不一,而故相臣李濡,擔當爲之矣。其便否,今未可知,而事之是非間,有擔當者然後,事可成矣。近日則每事因循,無一可成之事,今聞沿海邑則鷄犬之聲不聞云,如是而何可徵布乎?命均曰,沿海尤甚邑身布,使之勿捧矣。上曰,沿邑之軍丁充代之道,爲之可矣。命均曰,使之次次移定充代矣。上曰,其擧行形止,問之,可也。柳儼曰,八道民情,廟堂不能盡知,故八道臣之報狀,每以欺罔疑之,以年前六邑事言之,無萬分可捧之路,故爲慰民之道,臣與御史李匡德,相議狀聞,而廟堂不爲聽施,號令該邑守令,故守令鞭扑飢民,而終不能收捧,只招民冤而已。國家德意,亦不及於民矣。徐命均曰,柳儼所達是矣。而可捧之邑,李匡德使之勿捧,不可以一箇論之矣。上曰,守令初則不捧於民,終則稱托於監賑使之令者,亦不無其弊矣。朴文秀曰,守令之自初勤捧者,聞此下敎,則豈不冤乎?尹游曰,良役若能變通,則豈不好矣?而無善策,故不得變通矣。戶布結布口錢等議論,自古相臣柳成龍時,流來至今,而皆有弊端,故尙不能指一試可,卽今要道,則三南尤甚邑逃故,使道臣抄出額數,次次移定充額,而或減給好矣。卽今軍額,比古漸廣,以此養兵之多,終無善處之策,制民産然後,有可爲之道矣。民産不制,則雖一疋,貧民何可納乎?爲先急務,莫如勸農,講定條目,行會八道,無田畓之民,則使多田者分給,自官亦給種子,着實作農,則可以支過,桑政亦當爲之,而又令務耕木花,處處種植,皆爲織布,則納布之路,亦當裕易,此二者外,無他便好之事,備局頒行節目,使守令着念擧行,則可以見效矣。宋寅明曰,制民之産及勸農之政,乃其根本,而其本則又在於輕裕民力然後,可以行之矣。我國之人,自前多議大同之法,當初制定時,議論多端,而斷然行之,故至今民以爲便,量田時論議,亦擕貳,而行量之後,至今亦無弊端,若俟議論之歸一而做事,則無可成之事矣。上曰,以今日紀綱,北漢決不可築城矣。寅明曰,臣亦有所料量於心者,當仰達矣。上曰,仰達,可也。寅明曰,結布則今之結役甚重,不可添出結布,而大同二三斗,減給其代,若捧結錢,而八道,皆作六斗大同,則宣惠廳可以依舊,慶尙道餘三斗米,全羅道餘二斗米,以此餘數及外方軍官除番錢,皆爲抄出,隨州府郡縣,定給軍官幾名,其餘皆爲充數一疋之代,則庶可爲矣。尹游曰,兵曹惠廳兩衙門,雖減一疋,或可支當,而三軍門經費甚多,減一疋後,其代充入甚難矣。口錢其中爲可行之事,而亦有弊端矣。上曰,口錢之弊,何弊也?游曰,貧殘兩班,食口則甚多,而一一徵錢,則豈非難堪之事乎?侵徵之弊,亦出於其中矣。金在魯曰,領相之所料量者,其大綱則以一疋爲之之意,而亦有窒礙處矣。雖以先朝時事言之,良役之弊,不可於此時,故上下之憂慮,臣亦稔聞之矣。辛卯年間,以良役事,上疏者甚多,而皆有難便之事,故無一事試可,而其時亦有口錢可行之議,故相臣趙相愚,以不可行之意,上疏臚列,仍寢不行,又有人上疏,以爲若人之有病,而下不當之藥,則爲促亡之道,無無益於病云矣。今之民弊,視前日無加,而紀綱世道,則比先朝時,下幾分也。黑笠充定,亦重難,不能制民之産,則口錢亦不可行矣。貧民若食口多,而徵出數兩錢,則渠雖終歲經營,必不可捧,因爲逃避,則亦豈無逃故之弊乎?今之人心世道,無一可爲之善策,朴文秀所達之事,亦似有速效,而各鎭可罷之處,亦難盡知,雖或罷之,聚散之際,亦爲撓民之一道矣。尹游曰,萬戶八千窠,僉使七十窠,而若罷鎭浦,則舊勤接濟之道甚難,以其所罷之鎭卒,不可當一疋之役矣。朴文秀曰,減給一疋,而雖罷四十餘鎭浦,計其納布數,則其數甚多,雖得百名閑丁,充其百名逃故,則其效豈不大乎?上曰,靈城百名有效之說,切實矣。徐命均曰,三軍門軍額減數,則充定之,亦易得矣。上曰,朴文秀所達罷鎭浦之說,爲沿民姑緩侵徵之弊,四十鎭浦,罷之何難云,而以褒貶言之,冗官多矣。若罷鎭浦,則閱官案,自朝廷冗官,盡減,可也。申思喆曰,爲罷鎭浦云,而成器之減罷,重難矣。上曰,北道御史冊子有之矣,雖罷旋復矣。金在魯曰,京司則無冗官矣。上曰,豈無冗官乎?今以耳目之官言之,亦不入於次對,此是冗官也。徐命均曰,不稱其職,則皆是冗官也。以廟堂言之,如臣之無似,忝居廟堂,不能任輔相之責,亦是冗官也。下敎,以文臣差出州牧爲好,而亦豈知其文臣之善治乎?上曰,侍從之人則太無形者外,皆惜其身名矣。李廷濟曰,以一疋之役通行,則豈非好政,而其代猝難充數矣。曾自先朝時,如李濡、李寅燁等,講究善策,而終不得,故事寢不成,因循至今矣。大抵二疋之役,元非太重者,而臣觀諸外方,則納二疋者,皆是無依殘民,監兵營各官一疋之役,皆是富實良戶,防塞其歇役投入之路然後,二疋之役,一齊均役,則此非難堪之役,故今八月,以荐歉之餘,均役爲宜,故今年逃故充定則以監兵營各官一疋之類,盡爲充定之意,仰達,而言不見用矣。至於一疋變通之事,則終無善策矣。上曰,如此則事難成矣。飭勵之下,軍堂設立,而無其實,則豈不見笑於民乎?金尙星疏辭,卿等似不得詳看而一結三緡之過重云者,卿等之議是矣。然此亦各在其人矣。差送新進於一小邑,使渠獨試其邑之說,亦豈非少規模乎?予爲一國之父母,而猶不能救民,則史冊是非,姑捨勿論,豈不有愧於善治之一守令乎?予不能以微服往問於大臣,而卿等講問於領相,究其利害,今日講究,明日講究,商確,可也。而思侍講院少退之時,今雖日暮,大臣先爲往問於領相宜矣。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列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宋寅明曰,臣於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則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共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良役事,臣當往問於領相,而其大綱則臣亦聞之,減罷京軍外,方軍則減一疋,其代以他推移充數,今雖問議,諸議之歸一,甚難,不可猝然擧行,而口錢則戶口數考出然後,可知,然一疋之說,不預播於民間矣。上曰,予所下敎者,非爲猝然行之,而至於做事,則古豈無甲乙之論乎?惟在在上者裁斷處之如何耳。宋眞明曰,問議於領相,使之決末者,上敎至當矣。變通綱領,姑無相議於僚相之事云,依下敎更爲問議,事之成否間,決定宜矣。徐命均曰,臣當往問之矣。上曰,往問其節目,取來廟堂,與諸宰相確,可也。金在魯曰,尹淳催促入來,則似好矣。上曰,尹淳,兼惠廳堂上,而逬出城外,殊涉過矣。以兼管緊任之意,催促入來,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在外重臣,皆以世祿之臣,方當飭勵之日,前後催促之下,終不上來,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宜晩,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備局堂上,以尹淳、沈宅賢、朴師益、李廷濟、趙尙絅、李瑜,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命均曰,湖南分等狀啓覆奏時,以其當初監司疏請,許其新大同中停退之故,以辛壬兩年條畢捧邑,明春停退三斗,而尤甚七邑,則特命舊未捧蕩減或停退,更無可論,而至於湖西、嶺南,則依湖南例,覆啓,分付。而兩道則尤甚邑中,必有辛壬兩年條未捧者,若因此未捧,而不許減斗停退,則殊非一視之意,兩道尤甚邑,亦依湖南例,雖有辛壬兩年條未捧,明年大同中三斗,一體停退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歲除不遠,而捧糴之政,姑不令停止矣,何以爲之?上曰,還上之節,視大同未捧,尤爲悶然矣。歲除不遠,則還上停捧,何如?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朴文秀曰,還上停捧之令,姑置不妨矣。歲飜後,未捧者,自然停之矣。金興慶曰,還上,歲前若不及盡捧,則雖歲後,亦爲督捧矣。申思喆曰,今月已盡,則無及時變通之事,而其中稍實邑,則何不督捧乎?金在魯曰,法令不能參酌行之,而臨時爲之,則未免苟且之科,不能見信於民矣。限歲末停捧,事未妥當,只令歲後勿捧,似宜矣。宋寅明曰,至今停捧,則只爲守令免罪之資矣。張鵬翼曰,今若停捧,則中間似不無弄奸之弊矣。尹游曰,今月已盡,似不可使之停捧,而大同則例捧於春間矣。上曰,停捧之令,姑爲置之宜矣。徐命均曰,頃因承旨所達,廉謹人,使大臣,各薦二人矣。旣以廉謹爲目,則後當爲淸白吏,題目極重難矣。若論朝士之曾任守令者,守法約己,善於治民者,則世不無其人,而不可以廉謹爲目,若改其題目,則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抄出其中最優者,拔薦,可也。雖以廉謹見抄,若復貪墨,則是不過貪吏也。終若持守,則是乃廉謹之人也。金在魯曰,生者謂之廉謹,死者謂之淸白,廉謹二字,不可輕議於人也,明矣。依大臣所達,改其題目,而使之薦人宜矣。上曰,然則改以廉吏,抄薦,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此卽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營下無親兵,以本道牙bb兵b抄出一千名,以爲團束,自十一月至正月排朔,以三百名立蕃gg立番g,以作緩急之兵,而千名牙兵,本身役二千兩,有辦備措置之道云。而立番軍放糧,則以廟堂所劃給六百名,親兵之所納木二疋,草作米三斗代,以小米十二斗收捧,可作番軍之糧云。道臣旣如是區劃拮据,則似當許施,而近來諸道監兵營,設置料窠漸繁,不無難繼之慮,更令消詳處之,何如?上曰,雖云自本道放給軍料,然莫非國家之財物,而卽今京軍,欲爲減額,則鄕軍尤何可新設乎?其狀啓,今姑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以全州築城事,判官具聖弼,賞加停寢之意狀請,而自政院已爲推考矣。城堞修築之役,不必以賞加爲拘,使之專委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其狀請之事,則固當勿施,而城役着實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此卽平安都事鄭熙普狀啓也。以爲理山府時囚罪人金星智、金處玄等,臧殺gg戕殺g金民乞等五口之狀,明白直招,而爲避殺人之罪,中間逃躱,越走彼邊,及其還來之際現捉,而其犯越之狀,亦爲直告,殺獄犯越,俱是極律,而犯越之罪反重,依例梟示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此則犯越之罪,旣已現發,不當爲考覆結案,使之依法梟示,似爲得宜矣。上曰,從重律梟示,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卽伏見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則對馬島主兒名圖書,自前屢爭請還,終不得力矣。今番譯舌輩,委曲切責以利害,則圖書果已革去云矣。兒名圖書,一番出來,則其弊至於萬金虛費,今此譯官之得力,誠爲可嘉,論請賞典矣。上曰,此則自備局問於本院,考例處之,可也。命均曰,廣州府尹曺命敎上疏請,得空名帖,而自卜上出給爲敎矣。問于賑廳則皆已盡用無餘云,何以爲之?上曰,賑廳若有餘存,則許其出給矣。旣爲盡用,則分付吏兵曹,更爲成出重難,置之,可也。命均曰,寧邊府使李日躋,方築鐵甕山城,而今已移拜江界,爲城役,仍任則重難,然空名帖,亦爲請得矣。宋眞明曰,鐵甕山城,爲西路之要衡,而城址頹圮無餘,日躋今方改修,物力凋乏云。故臣在箕營時,以四五百石穀劃給,日躋亦辦得五六千兩,以爲始役,而卽今報請備局者,似是盡力而然也。經始之人,移拜他邑,事易瓦解,而若仍任重難,則以會內外付耗穀,加給物力,以爲完畢宜矣。上曰,似是力竭而然也。依宰臣所達,令廟堂參酌劃給,可也。朴文秀曰,李日躋,旣成七八分修築,則新莅者,豈不繼其前功修築乎?至於李日躋,則素有材局,不可臥治於江界一隅,如東萊、義州等地任之,可當一面,而至於穀物,則似不可別樣劃給矣。命均曰,然則新倅處,分付完役之意,何如?上曰,寧邊新守令處,以此意,申飭,可也。徐命均曰,此則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以海島設邑便否,有所論列,而海中諸島,多是各宮折受,且有屯場,此等折受屯場,盡爲革罷然後,可以設邑,而守令之擇送,亦難其人矣。若每以文臣之出入玉堂者,武臣之曾經閫帥人擇送,則可以爲鎭安之道,而如是擇差,必難永久,若以疲軟無勢力之人差送,則其害反甚。且折受屯場之革罷,亦甚難處,設邑一節,終多窒礙爲言,事勢似然,猝難設邑則諸議皆以爲,特設僉使於其中,以曾經閫帥之人差送,仍兼監牧,宮莊牧場,皆使屬之,依前收稅上納後,餘數竝令本鎭次知,其他各邑所屬諸島田民,一倂統領,則可作大鎭,無異於邑治,則足以鎭撫諸島云,此似便好,未如何如。上曰,若設邑便好,則折受屯場革罷等節,固無暇論,而予之爲難者,以守令之難得其人矣。若設僉使而或與羅牧,有所相較之事,則亦爲島民難堪之端矣。柳儼曰,設置僉使,實有掣肘之端,僉使雖領鎭卒,板籍則屬諸地方官,以一僉使,決無兼摠之道,如以海防爲慮,則莫如設置官倅,而前後羅牧,曾無盡見諸島形勢者,獨前縣監李衡坤,七年居官,頻以官事入島中,盡覽諸島,詳知形便,而其言以爲設邑便好云矣。上曰,李衡坤蒙放後,使之區劃形便,書進冊子,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祈穀祭,卜日不遠,日寒又劇,人有凍死云,其間和解,有未可知,爲民祈穀,雖是重事,保護聖躬爲大,冒寒將事,必致傷損,觀勢攝行宜矣。宋寅明曰,保護之節,不容少忽,祈神之道,亦在其中,日氣如是寒慄,則決不可親行矣。上曰,爲民之道,豈惜予之一身乎?精誠淺薄,孚格未易,而展吾此心,則雖致微感,抑何妨耶?一夜將事,亦非難矣。卿等勿慮也。上曰,今聞大臣所達,人有凍死者云,此由於陰陽乖戾,寒煖不適,使窮民以至於凍死之境矣。分付京兆,訪問凍死者幾名,而若是無依,鄕民之死於道者則使之收瘞,若有都民之凍死者,亦令顧恤其家屬,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京兆長官,殊甚緊重,而判尹張鵬翼,兼任訓局捕廳,不能盡察,判尹張鵬翼,今姑許遞,以年人差出,久任責成宜矣。上曰,方當飭勵之時,久任責成,而初頭次對,先遞京兆堂上,則豈有飭勵之意乎?置之可也。宋寅明曰,保護聖躬然後,可以慰神人之心矣。冒寒將事,或致傷損,臣民之憂慮,亦當如何,允從群下之請,使之攝行宜矣。上曰,卿等之力請是矣。而有民而有國矣。其在爲民之道,豈以日寒而不能展吾之微誠乎?柳儼曰,天高聽卑矣。殿下之精誠,如彼其至矣,而天必降監矣。若齋居默禱,則可以孚感神明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而今此欲爲親行祈穀者,非爲觀瞻而然也。欲盡吾之誠也。攝行則近於文具,事天之道,豈可以文具爲之乎?若有不安之節,則當下敎矣。上曰,吏判兼堤堰司堂上耶?金在魯曰,前年以堤堰修築之意,別關分付,道臣亦惕念擧行,故不無效驗,而其中長廣尺數,與舊案不無相左之端,至於西路則視之尋常,別無擧行之事,而近因承宣、儒臣,連有所達措語,行關分付,而有效與否,亦未可知矣。上曰,承旨見湖南矣,堤堰形址,何如?柳儼曰,南中則堤堰之蒙利者甚多,故民以爲重之矣。金在魯曰,堤堰之未蒙利年久者,許耕可也。而似不無相蒙之弊,明春使之摘奸,一切禁斷之意,申飭宜矣。上曰,摘奸則有弊,依當初所達,各別飭勵,可也。金在魯曰,江原監司魚有龍,以原城降號稱冤事狀啓,而此非本曹泛然回啓者,故敢此仰達。狀啓以爲,當初降號,以戊申逆賊熀、世弘胎生之地,而此賊等,元非本縣胎生,故其時一鄕諸人呈議送題辭,據流來帳籍相考,則逆熀本不入籍,世弘則其父,雖爲科擧之計,冒錄入籍,而非世弘胎生之地者,衆所共知,捉來世弘之庶祖母可梅捧招,則招內,其嫡子宗岱,癸亥年,與其夫柱相,來寓此土,甲子年,宗岱移居于堤川白夜味妻父金麟至家,乙丑七月二十四日,世弘胎生於其地云,而及臣按道後,民人等屢次呈訴,世弘之非此土胎生,如是明白,則本縣降號,極爲冤枉云云。又以爲本州,乃仁烈王后誕降之地,而事實昭載於國舅記文中,遽然降號,事體未安云云。下款事,在前海州,以仁祖大王誕降之地,不爲降號,而至於王后誕降之地,元無不得降號之規,雖以王后姓貫言之,例以郡縣陞府,降號之時,不以爲拘也,如西原、光山是也。此則非所可論,而逆弘胎生一款,可梅之招,雖似可據,民人等稱冤,又如此,而終無明白可據之文跡,邑號陞降,事體不輕,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以爲何如?徐命均曰,若非逆賊胎生之地,則降號似無義矣。朴文秀曰,當初降號時,必自金吾,捧根脚之招,知其胎生邑而降之,則到今道臣之如是狀請陞號者,必出於陞牧之意,此事旣無利害於本州民事,則必欲以縣監陞牧,使有此狀聞,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當初降號時,自金吾,必捧根脚之招而降號,若有民弊,則道臣之狀聞,猶或可也。旣無民弊,則招致可梅捧招,又如是狀聞者,事體未安,當該縣監,從重推考,道臣推考,其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地部,全無銀貨出處,自前以萊館收稅補用矣。近來年年減縮,今年尤不成樣,如其置之,則非久將絶種,收稅算員,自本曹旣已罪汰,而此莫非萊府不能盡心收納之致,且商譯被執,例於皇曆冬至使兩節行時出來,此係累百年定信如四時,無或愆期矣。今年節行銀,無端過限不出,一番過限,便是失一年利,許多商譯之失業,姑舍勿論,亦不無經用公貨之狼狽者,風傳雖難盡信,而似聞節行銀,趁限出來,而訓別館倭,稱以不出,符同掩置,從間道直送灣上,故灣上則銀貨多數待令,自南來者,或有目見其銀駄之上來者云。如此則關係尤重,臣謂東萊府使,宜有警責,訓別,各別嚴處,有不可已矣。上曰,東萊府使從重推考,訓別拿處,可也。末端所達事,雖是傳聞,旣達於筵席,則不可置之,以此添入問目,嚴問之意,分付金吾,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大誥纔下,奮發飭勵,比前日如何?而終日次對,終無一事之可成者,臣實慨然,況兩司,亦不備員入侍,如此悠泛,則國事無可成之日矣。伏願殿下,益須勉勵焉。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大誥之下,耳目之臣,無一應旨,終日次對,亦不免前日之因循,此則廟堂平日,無經紀之致故也。予之大誥,不能見信而然也。何尤於諸臣?予所自反處也。宋眞明曰,黃海監司朴師洙,以私書問於臣曰,平安道江邊潛商罪人五名,到配白翎鎭,未數朔,而其中一人,忽然見放同罪之中,一人獨放,旣甚可怪,此必關由於廟堂者,而秋曹直放,廟堂何不致察云云。故臣取見刑曹公事,則理山囚推罪人吳德興,以潛商窩主崔萬金同黨,累次刑訊不服,及萬金梟示之後,德興等,參酌減死而定配矣。所坐旣重,到配屬耳。因其妻之上言,輕易許放,該曹堂上,誠非矣。同罪者,皆尙在配,則仍令勿放,何如?上曰,此事予不能覺察,而循例啓下,不可獨咎該堂,而秋曹當該堂上,推考,其上言,勿施,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庠製設行事,曾有申飭之敎,而西學校授gg西學敎授g沈聖希,中學校授gg中學敎授g朴弼載,一向撕捱,終不設行,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事極未安,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設行,可也。{{*|出擧條}}眞明曰,陞補通讀,今年前,萬無畢試之路,未畢者,果爲蕩滌乎?上曰,年前畢試,可也。柳儼曰,日字不及矣。因爲蕩滌則士子輩,必以爲冤矣。上曰,不然。法令信如四時矣。年年設行陞補,爲士子勸奬,而蕩滌雖悶,過今月則蕩滌,可也。眞明曰,陞補雖或蕩滌,通讀則鄕中士子輩之仰望,甚切矣。使之設行,則似好矣。上曰,蕩滌今年,則此後則必準限過行,法不可撓矣。上曰,戊申死節人金天章、李述原、張譚三人家孥,令本道,每歲以四時顧恤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昨以表忠奬節,有所下敎矣。戊申年,以軍功奉承傳者,使吏兵曹,別單書入,而其後已經職者,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聞,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聞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求人於犯顔直諫之中,得以用之則好矣。卽今言路不開,故上下失政,不得聞知,其弊可悶,耳目之官,得其人然後,聖躬闕失及大小官員,可以聞之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病}}。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服制,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未署經外,獻納李重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心衡爲司諫,兪㝡基爲校理,尹淳爲左參贊,金有慶爲工曹參判,南漢明爲永平縣令,宋時涵爲黃海都事。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進,參知金浩入來未肅拜,右承旨李匡輔進,以徐宗敏爲忠壯將,姜璠爲忠翊將,尹得商爲三陟營將,金錫基爲中樞都事,姜碩厚、閔景夏爲僉知,權興駿、尹興大、權㝡爲同知,權儆爲五衛將,李明坤爲曹司衛將,金聖應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內乘,金泳爲副護軍。 ○李春躋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獻納李重震,今方詣臺,新除授司諫尹心衡,卽爲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例兼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長陵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進去,而勢將經宿,故所授水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假注書徐命臣啓曰,臣承命馳往于忠淸道忠原縣樓岩村領中樞府事鄭澔所往處,傳宣聖旨,則以爲臣年迫九耋,老誖益甚,人理殆盡,鬼事不遠,匪意玆者,史官遠臨,傳宣聖諭,蓋因吏曹參議臣徐宗玉之疏,許令諸大臣,各陳所見,作爲冊子,仰備省覽之資,庶裨彌綸之道者,以臣亦曾忝在大臣之列,一例宣旨,臣奉讀未半,蹶然而起,竊歎我聖上圖治之意甚盛,而太平萬世,可庶幾也。第臣少不如人,今焉耄矣。況又疾病沈淹,神識全昧,雖欲綴屬文字,論列得失,其勢末由,撫膺自悼,尙復何言,然念今日大臣之在於中外者,不爲不多,絲綸之下,計必有崇論劇議,日臻於朝廷之上者,果能以聖鑑之明,會群言而用其中,則其於救民活國之道,豈曰無少補哉?此垂死老臣,所拱而俟者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重震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請令該曹,各別嚴刑,得情正法,以夬人心,以戢奸凶。請監司尹陽來改差。請義州府尹黃晸罷職,新除授正言申宅夏,時在全羅道益山地,司憲府執義梁得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持平金光世,時在京畿永平縣任所,持平尹得徵,時在黃海道都事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遭慘慼,病勢添劇,昏昏委倒,生意殆泯,頃承史官臨傳聖旨之後,尙不能以一言仰對,不勝惶恐之至。顧今國體日卑,恬憘日甚,殆至於莫可收拾,靜言思之,皆臣妨賢尸素之罪,惟有日夜憂懼而已。何幸聖明,深念國事,赫然圖治,降旨求助,亶出至誠,此誠國家大有爲之機也。垂死老臣欽仰祈祝之情,顧何可涯量哉?至於書進冊子之命,益仰導言之盛德。而第伏念聖上接下之際,誠意藹然,有若家人父子之間,群僚奏事,言無不盡,只患如臣愚下,本無所謂心上彌綸之具而已。如有思慮所及處,則咫尺前席,自足以敷奏稟裁,畢陳愚忠,不待形諸文字而後,方可盡其一得之見也。且臣拙於文墨,老益短澁,悲撓摧剝之餘,精神一倍昏塞,誠無以運意綴辭,粗成議論,而自愧椎魯,倩手點改,厭然投進,有若應文備數之爲,則尤非人臣以實事君之道,故明旨之下,不得祗承,尤切慙惶兢懼焉。臣於平日,嘗欲以一言,謦咳於紸纊之下,而每於登對之時,輒緣神昏氣促,言不成說,未免泯默而退矣。今者聖敎,適及於此,臣請以區區底蘊,爲殿下一陳之,臣伏聞爲治之法,莫如得其要道而力行之,所謂要道者,先定出治之規模而已。若不能定其規模,徒區區於事爲之末,則其弊終歸文具而已。殿下必欲勵精求治,則臣以爲莫如先立其制治之規模也。臣聞長老之言,我朝人文,極盛于明、宣兩朝,而遂生文弊,文弊之極,朋黨出焉,惟我仁廟,以質而矯其弊,不尙浮文,不尙言語,一以質慤眞實之道,臨御臣民,故當時上下之間,至誠交孚,同朝之臣,情義沕合,體統不期立而自立,朋黨不期破而自破,民志自定,國勢自重,此乃得其要道之致也。故相臣翼憲公鄭太和,嘗曰,我朝君上,不必遠法堯、舜,惟法我仁廟足矣。臣嘗以爲名言,而以今日世道觀之,亦可謂文弊之極矣。救此之道,必用仁廟爲治規模然後,國勢方可嚴重,朋黨方可消散,臣切願殿下,加意於此也。雖然,今去仁廟之世,已百年矣。舊臣遺老之傳聞當日治規故事者,已盡凋亡矣。殿下雖欲聞其治體之本末,顧何從而得之乎?臣意則《政院日記》,非如秘史之比,從前自上有考閱事,則每令取入進覽後,還下本院,例也。若於燕閒之中,取進《仁廟朝日記》,潛心究觀,則想必犂然有當於聖心矣。得其事實之所載,精神之所寓於辭令批敎之間,深體而景行之,則必有切實裨益之效,而今日世道之藥石,爲治根本之要道,無過於此矣。然而必得聖祖之心然後,方可行聖祖之治,若不深味而熟察之,則何以得聖祖之心乎哉?惟我聖祖,天資極其沈重嚴毅,制心極其高明公正,發號出令,批旨訓諭,極其簡質典重,圖政制事,撫馭臣工,極其靜愼周密,故群下兆庶,莫不心誠悅服,盡力服勤,以成中興之治,今欲法祖爲治,則一言一動,一事一政,無不詳玩而深察之,眞切遵效然後,方得聖祖之心矣。惟聖明之懋哉,以宋朝言之,編進三朝聖政錄及取進藝祖朝中書故紙者,皆出於法祖爲治之意,前代遺事,足以爲據,故臣敢藉手而僭進焉。至於目今,政弊民隱,殆難毛擧,而良役一瘼,尤爲窮民罔極之冤,國家必亡之患,矧此荐飢之餘,許多軍籍,太半流亡,闕額無限,簽代益難,其勢必將至於侵徵隣族而不足,黃口白骨,竝罹其患,哀痛慘怛之狀,足以上干和氣,是則朝家雖有懷保如傷之念,而蔀屋愁歎之聲,終無窮已也。臣頃與僚相,反復相議,仍請差出句管之任,專管其事,稍待諸道査案之來到,從長講究,隨便釐正,惟以均役便民爲主,則庶或有一分半分救得之望,而句管兩臣,其識慮才猷,亦可謂極一時之選矣。欲望殿下,專以此事,責勉兩臣,俾有成效,而亦必定爲幾日之規,今日做某事,明日做某事,一日有一日之事,二日有二日之事,毋爲空談度日,上bb不b負聖上奮發淬勵之志,下bb不b失窮民跂待仰望之心,則國家庶有賴矣。且如尹淳,雖無緊劇職事,不可使之一日不在朝廷,況其卽今所管之任,其重如何,而一向屛處江外,不思變動,此豈人臣憂國忘身之義哉?伏乞聖明,亟降指揮,速令還朝,俾得以盡心職事焉。臣屢日悲傷之餘,澌頓益甚,床褥之間,末由運動,昨日次對,亦不得入參,而神思昏瞀,不能締成文字,草草陳聞,語無倫次,尤不任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達若此,深用慮念,書進冊子之命,蓋時原任大臣,以恒日經略所薀,而言語未詳者,開錄以進,可者用之,掣肘者商確,以助治道之意,書進筵達,其何妨也?箚中所陳,正合予意,可不留意而仰法焉?良役事,飭勉句管之臣,予豈忽哉?而若不孜孜講究,漸次下手,則今日此名,將又歸於文具,卿亦勉哉,重臣,已命催促還朝,其令備局,更加申飭,卿須安心,其勿引咎,益加善攝,俟間造朝,濟此艱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李重震疏曰,伏以臣,半生孱迂,特一無用者耳。淸朝言議之責,太不相稱,前後忝竊,報蔑絲毫,而夏間憲職之除,適及於遘癘濱死之中,恩旨之辱而臣旣不省,牌召之降而臣亦不知,自速違逋,惟俟誅殛,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追惟至今,惶隕曷已?自頃以來,屛伏田廬,臣旣自甘於廢散,人亦不備於記識,而千萬夢寐之外,忽承新命,不知蟣蝨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昨聞母病猝劇,急歸私次,而臣於見職,自有難冒之一大端,不得不仰暴衷懇,臣尤死罪,夫納言之職,地望自別,當初政曹之以臣充擬者,固可謂苟且承乏,而銓堂之疏,至以郞僚之不復來問爲言,同時通擬之人,旣以此引義遞免,則今於事久之後,雖不欲更事煩複,然在臣去就之義,亦豈有異同之別乎?只此一事,固爲臣必遞之端,而且今區區情理,亦有萬萬切悶者,臣之老母,年踰八耋,元來氣息凜凜,而素患泄痢之症,每値冬節而復發,近因日寒之嚴酷,症情轉益添劇,登溷無算,元氣下陷,乘虛氣升,口焦味苦,食飮全却,精神不能收拾,臣方煎遑罔措,扶護醫治,以此情勢,決不可一刻離捨,而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曲賜矜諒,亟命鐫削,以靖私義,以便救護,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以癃朽殘喘,近又重患阿堵疾,閉視昏昏,人事都絶,忽於朝紙上,伏見聖上責躬求助,辭意諄懇,臣奉讀未了,感涕自逬。噫,有君如此,吾國其將庶幾,欽聳贊歎,實倍常品,繼而史官,來宣聖旨,以心上彌綸,民間疾苦,俯詢甚切,此尤非愚賤微分,所敢奉承,然明命旣勤,亦不容昧然無對,顧臣半入鬼門,其心已死,上一款,固不能言,廟堂諸臣,算無遺策,下一款,亦不敢言。且念名微跡釁,不比人數,唐突陳列,義所靡安,徊徨累日,竟未得仰復,辜恩負國,罪合萬殞,伏乞聖明,亟令有司,勘以重律,大厲臣工,而殿下,亦須乘此悔悟之幾,發號施令,必循當然之則,無或有反盭過越之端,則將見天心協龢,災沴不降,人情畏服,亂萌永杜,而民生樂業,國勢鞏固,自底太平泰無虞之域矣,臣不勝大願焉。臣久困二豎,引罪稽遲,尾進釐祝,又涉猥剩,罙增戰恐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達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能應旨,其何所傷?箚末勉戒,辭簡意切,可不體念焉?卿須安心,其勿引咎而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傳于柳儼曰,頃以奢侈之弊,有追後下敎之敎,而尙未果矣,今始諭焉。噫,粵自上古,燔黍捭豚,汙樽杯飮之時,亦可以致敬鬼神,茹毛羽皮之時,亦行乎尊卑貴賤,而後聖繼作,雖有臺榭宮室炮燔烹灸麻絲布帛,其亦不剪茅茨,數等土階,三代以後,人文漸繁,儀節詳備,未有若近世之侈者也。吁,爲人父母,有子有孫,子婚女嫁,禮之大者,情之當然,而或年過而未嫁,至老而未婚,其弊之由,卽奢侈之所致也。爲人子爲人孫,於其父於其祖,喪祭等事,或踰月而未葬,或未能以禮祭者,此亦無他。侈之所由,豈不惑哉?略以婚娶,成人倫之大者,豈亦拘於侈大,以絶其後者,而於喪於祭,各有等級,亦各有貧富,從禮無越,稱家有無,使其父祖,無踰月而安厝,亦不輟其饋奠,乃人子之常情,何拘繁文浮侈,而未能盡其道乎?此所以惑之甚者也。蓋風行草偃,影隨表準,匹庶之奢侈,乃效朝士,朝士之奢侈,乃效貴戚,貴戚之奢侈,本自王宮。噫,予雖涼德,所惡者奢也。而其偃若此,其影若此,豈復曰素惡奢,此亦予益加自勉,躬率敎導者,亦不在乎言敎,而其惑之之由,不得不先諭,吁嗟士庶,其從便乎,從難乎,其從理乎,從私乎?其便與理者何,卽儉也。難與私者何,其奢也。莫曰寡躬之未躬率而忽諸,昔漢文之寒不可衣,饑不可食之語,誠切實也。自曰躬率,而其不下手,亦豈信哉?尙方每年織造之品,近皆命寢,庶近於古之織錦坊,其令該院,撤其機,勿復稟焉。嗚呼,此風不悛,國將奚爲,其須猛惕,毋替此諭。 ○傳于柳儼曰,今之朝臣引接之處,卽昔年裁決萬機之所,而流來稱名,雖微不正,況今接臣僚講治道之時,不可以此名,書諸靑史,其令玉堂,效武王盤盂几杖之銘,名閣書進。 ○十二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輪對官承文院副正字姜杭,校書校理裵晉明,平市署直長金相良,義盈庫直長李普祥,典獄奉事李尙白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達職姓名。姜杭進伏,達職姓名。上曰,職掌,杭擧職掌仰達。上曰,所懷,杭曰,不無所懷,而猥越不敢達矣。上曰,旣已詢問,則若有所懷,仰達可也。杭曰,本院空省記之弊,已是通朝所共知之謬規,故敢達矣。他司則未陞實前,無受祿之規,而本院權知,則與實官,一體受祿,國家之本意,蓋欲其不使任意在外也。而權知官,無呈辭受由之規,故或有因親病而下鄕者,或有以子息成婚而下鄕者,任意下鄕之弊,空省記之謬規,蓋由於無呈辭之例故也。臣家在嶺外,亦於向來,聞父病而下鄕,勢難離側,經年未歸職次矣。適値摘奸時闕直,兩度罷職,殊極惶悚矣。此後則雖權知官,一依實官呈辭之規,使不得任意下鄕,以革空省記因循之謬規,似或得宜,故惶恐敢達。柳儼曰,權知下鄕人呈辭事,旣無古規,則似不可創開,而在鄕空省記之謬規,不可不申飭,以承文院在京官員省記之意,申飭宜矣。上曰,權知呈辭,似涉屑越,而省記事,依承旨所達,申飭,可也。{{*|出擧條}}杭曰,文臣分館後,京華有勢之人,元無免新之事,只是在鄕之人免新,而鄕人亦不多,故回公時,或有校檢回公之事,事甚未安。而京人之不爲免新者,以其有橫出六品之路故也。此後則本院免新後,使之出六,而橫出之路,防塞宜矣。上曰,分館事體甚重,而其弊則實如姜杭所達矣。柳儼曰,未回刺者,或有實病,或有情勢難安者,則未免新前橫出之事,不可防塞矣。李鼎輔曰,係是職掌所關,故敢達,翰苑爲四館之首,故參下出身,自翰苑擇其可堪翰薦者,承文院及國子芸閣,次次分館,而其中或有以注書出六者,或有以察訪出六者,自是古規,若槐院,未免新前,不得橫出云,則翰薦及注書薦,亦不可爲之乎?姜杭所達,殊甚非矣。柳儼曰,旣非史事則李鼎輔之煩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以職掌爲達,則勿推,可也。儼曰,新及第之人,分館後,始爲文臣,故察訪望,亦爲擬入,而注書說書之薦,亦爲之,故因此出六,而翰薦則雖未分館,亦爲薦擧矣。姜杭之以未免新前橫出之路防塞云者,未成說矣。姜杭曰,臣之所達,非以橫出爲永塞也。未免新者,使之盡爲免新似宜,故有所仰達矣。柳儼曰,姜杭所達,殊極煩屑,推考,何如?上曰,未免新橫出之規,不可防塞,而分館後,爲文臣則分館事體,甚重矣。近來京華之人,士子則以入太學,爲羞恥事,文臣則以承文院免新,爲羞恥事,豈有如許道理乎?殊極非矣。姜杭旣以職掌仰達,則承旨之請推誤矣。儼曰,姜杭,旣以本院弊端陳達,而至於免新前,不得橫出六品云者,係是變通則殊涉猥越,推考警責宜矣。上曰,承旨所達,大體是矣,推考,可也。姜杭退伏。校書校理裵晉明進伏。上曰,職姓名,晉明,仰達職姓名。上曰,履歷,晉明擧履歷仰達。上曰,職掌,晉明擧職掌仰達。上曰,所懷仰達,可也。晉明曰,經書諺解音吐,有今古諺解不同處,故治經擧子,莫適所從,以是多有見屈於應講時,誠甚冤矣。分付芸館,釐正今舊諺解,以爲刊布之地,似爲得宜,故敢達。上曰,使該房承旨,校正新舊板,後日登對時,以爲稟達,可也。而姜杭,旣以猥越請推,則裵晉明之直請刊布者,亦涉猥越,而獨不請推,未免班駁gg斑駁g,裵晉明推考,承旨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晉明退伏。平市直長金相良進伏。上曰,予已知之,職姓名不須問,職掌及所懷,仰達,可也。相良,以職掌擧達,而所懷則本署或有事,則稟於提調變通,無可達之辭矣。柳儼曰,平市署官員,今方入對,而臣以平市事,有所懷,故敢達矣。近來市廛之弊亦多,而至於平市署及他上司如禁府等諸司,多有勒貿之弊,或給歇價,或勒取各物,而仍不給價,故市民之呼冤匪經gg輕g,此後則各別申飭,俾無如此之弊宜矣。上曰,該署官員,亦聞承旨所達乎?出擧條,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相良退伏。義盈直長李普祥進伏。上曰,曾於典祀官時,見之矣,職姓名不須問,而職掌仰達,可也。普祥曰,次知,燈油進排矣。上曰,遺在?普祥曰,無遺在,每每加用矣。上曰,加用於何處耶?普祥曰,各司進排燈油眞法油,一朔應用,合爲三石餘斗,而本庫實遺在,常患不足,故年年加用矣。雖以政院言之,應進排眞法油,一朔所用,合爲一斗一升則加用,至於二斗矣。加用之弊,誠難變通,殊甚可悶矣。上曰,加用之弊,亦自政院始矣,一斗一升進排之數,加用二斗者,必有中間滲漏之弊而然矣。諸承旨,先爲推考,自政院,各別申飭于各司,可也。{{*|出擧條}}普祥退伏。典獄奉事李尙白進伏。上曰,以忠義衛,爲參奉者耶。職姓名,已知之,職掌仰達,可也。尙白,擧職掌仰達。上曰,罪人之時囚者幾名?尙白曰,爲九十名矣。上曰,輕囚放釋之後,又有輕囚耶?尙白曰,卽今各司所囚,略干有之矣。上曰,幾名?尙白曰,六名矣。上曰,所懷仰達,可也。尙白曰,別無所懷仰達之事矣。上曰,李尙白,何如人也?柳儼曰,海興君橿之四寸也。輪對官,先爲退出後,柳儼曰,各司進排雜物,加用遺在,所掌之臣,若能節節善處,則豈有加用遺在之理乎?所謂加用者,各處緊用處甚多,故用度亦多,由是有加用之事,至於遺在,則以冬節所用柴炭言之,柴多用而炭少用,則當於貢物價上下之時,多用之物,多給其價,小用之物,小給其價,可也。而不此之爲,毋論多小用度,一體上下價本,而國家所用者,小則是爲遺在,轉轉不捧則是爲舊遺在,若或盡捧,則市井之類,亦爲怨望,此甚可悶之事,而各司貢物之難支,實如倒懸之勢,至於尙衣院進排,比前尤甚難支云,不知緣何事致此,而似聞自大內,或過大事,則賞典之道,倍蓰於前,故用度難繼云,未詳其信否,然酬勞之典,豈不好矣?而若無限節,則受賞者之心欲無窮,經用之有限如此,其不可濫費也,明矣。此等事,亦爲下詢於戶曹惠廳堂上,各司加用遺在之數,使之精覈抄出,自內過用者則以爲節省,自外滲漏者則當該前後官員,各別警飭,覈出其某處某事某物,加用遺在之數,以爲定限節用,則豈有加用遺在之弊乎?上曰,所達是矣。而自內亦無濫用之事,至於賞典則比前爲多,此則所不可已者,而頃者,戶判已爲刊錄冊子入之矣。在內則無復可問之事,至於遺在,其弊甚悶,此則當爲飭勵矣。儼曰,貢物之弊,誠難變通,而其中無狀者,多般請囑,以作遺在,其餘多用之物,以作加用,以支勅之需言之,十勅所支之物,一時盡爲受食,而支應者,不過數三勅行,其餘爲遺在,若爲督捧,必有怨望,終歸於尾閭之泄,財物安得不匱竭乎?臣於戊申年待罪禁衛郞廳時見之,則重記所付,不過錢二千餘兩,木五百同,而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爲兵判,節節省用,盡誠爲之,故多用於經費,而一年之內羡餘,至於木爲五百餘同,錢爲三萬餘兩,節用之效,可見於此矣。各司該掌之節用如此,則可以足財而民安矣。上曰,所達是矣。儼曰,大同上納本意,以其貢物,當下幾石,摠計一年應入數上納,其餘竝留置本道,名曰,儲置,以備水旱救民之資,而近來惠廳,直以某邑儲置,某石劃給,其餘則竝爲上納,故各道儲置,極爲零星苟簡。大抵用財之道,就其中應用者,各別撙節,以爲用餘儲積之地則好矣。而亦不可初置羡餘,以啓濫用耗財之弊矣。今後則計一年所用上納,其餘則盡爲留置本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出擧條,令廟堂相議於惠廳堂上,後日次對,稟處,可也。{{*|出擧條}}儼曰,各邑夫馬,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則自儲置米,劃給刷價,中間徑遞之人,則元無劃給之事,以有大同四道言之,一年所上下,其數甚多,中原則元無夫馬送迎之事,只給告身,路引則爲其官者,自備而往,自備而歸,我國則雖與中原有異,以徑遞之官,自備還歸者見之,新赴瓜遞官,雖無大同除給之事,亦可往來,臣意則大同中,除給刷價之規,今姑除減,則似好矣。當今民窮財竭,國事罔措之時,凡係節省之道,靡不用極,故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令廟堂確議於惠廳堂上,次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儼曰,貢物價之以大同上下者,此非出於結役,乃是戶役,而以戶役添結役,故大同爲十二斗,各道物産之進上者,亦自大同儲置米中,劃給一二次進上之物價,其數夥然矣。臣意則還耗之戶曹及各營與守令之所用者,盡屬道臣,以其耗穀,支用一年進上,則無儲置米濫用之弊,而可爲裕財之一道矣。上曰,月膳皆貿進,則儲置米,必多入於進上矣。儼曰,昨日次對,八堂上濟濟入侍,此是近來所未見之事,而臣以爲必將有爲之事矣。諸臣之所建白,終無醒人心目者,臣竊爲之慨然,以良役變通言之,終不出於昨日諸臣所達五件事,廷議歸一然後,以爲設施,則終無了當之日矣。自上宜爲詢問其戶結等利害,以爲永久遵行事定式,而俾定節目以入,些少掣肘之端,不必盡顧矣。諸議相難,終無指一了當之事,仍爲姑罷,臣實慨歎。而金尙星疏中,所陳結錢事,決不可行之矣。以卽今應用之結役,民猶不堪,則一結加徵三兩錢,豈非太重乎?至於口錢,則似或輕便,而此亦民心信服然後,可以爲之,不可猝然定行也,明矣。戶布不可行之議,亦出於儒者之論矣。不能徵之於朝士,獨爲徵捧於士民,則此是不得行之一大窒礙處,李廷濟所達閑丁漏入處,盡爲防塞云者,似是便好,而監兵使,若無財物,則脫有緩急,何以措手足乎?不可盡奪充定,而其中朴文秀所達隨弊救弊之說是矣。擇其可行之事,斷然行之爲好,不可左右牽掣,架漏因循也,明矣。上曰,良役變通,屢年經度,而終無善策矣。戶布則上自王子大君,下至庶民,一切行之然後,此可爲大同之役,而予之所見,以戶布爲可行之法矣。及聞李奉朝賀所達黑笠之說然後,欲爲救民者,反爲促亂之階,故自聞其說,戶布一款,予不留意矣。大抵二疋之布,元非苦民之役,而只由於不能擇差道臣及守令,故致有此隣族之弊矣。若擇一守令,則一邑可無弊端矣。若皆擇人,而隨闕隨充,無隣族之徵,則前之獨納十疋布者,只納二疋布,其效豈不大乎?此不可一時變通,上下積工,道臣守令別擇然後,可以責效矣。若如昨日次對之弛緩,則道臣守令,亦何可擇送乎?若如此,則雖爲一疋之役,隣族之弊,當自在如也。朝鮮開闢草衣草食之敎,蓋由於良役矣,祖宗朝,一洗高麗侈風,專尙儉約,而視箕子八條敎之時,猶可謂之富汰矣。今日之民窮財竭,專由於國無紀綱,奢侈成風故也。若如箕子時爲之,則雖一疋,亦可有餘裕也。朴文秀所達,承旨不能詳聞耶。文秀之言則三南尤甚邑,限一二年,減給一匹云矣。其他邑民之不得蒙惠者,豈不稱冤乎?儼曰,當初以二匹之役爲定者,亦有本意而然也。上曰,列聖朝名臣碩輔,當初講定也。似以裕如爲之,而慮後弊之意,存於其中矣。儼曰,一疋之役,豈不倍歇於二疋之役,而若過十餘年後,則復有如前之弊矣。軍堂之徑出,亦豈非可悶乎?上曰,所達,實如予意矣。雖減一疋,數年之後,民必希望減給半疋矣。儼曰,臣待罪南藩時,巡觀其下道,則地甚遐遠,王化不及,民俗甚惡矣。臣意則以爲,光州、錦城等地,設置一行營,使道臣,或留於其處,以爲宣布王化之地爲宜,故敢達。上曰,設置行營則又生一監營,必有弊端,而以忠淸道之不能眷率觀之,其不可變通,可知矣。儼曰,卽今守令之未署經者,甚多。而以兩司不備,故不得爲之矣。憲府則都憲外,諸臺皆在外,故不得請牌,殊甚可悶,在外諸臺,申飭上來宜矣。上曰,梁得中、申宅夏,皆在外耶?儼曰,然矣。不但此也。諫院只有在京官員三員,而憲府則俱在外矣。上曰,昨已下敎,而次對時,耳目之官,亦不備,極爲寒心。守令則過一司署經後發送,而都憲之撕捱,殊涉太過,事體未安。雖不可以署經牌招,更勿撕捱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承旨,書領相箚批。柳儼書之,{{*|原疏批答,在日記}}儼曰,批旨切至,而以無則否矣爲敎者,其於待大臣之道,恐或未安矣。上曰,所達是矣。刪改,可也。上曰,近來藥房入診之所,素無堂號。外間何以稱之?李鼎輔曰,堂號則不知,而自下稱之曰,別儲廂矣。上曰,頃者大臣,語次有此稱,故予有下問矣。此堂下廊舍,宦寺輩,稱之曰庫房,蓋光海時,財物所藏之處也。而別儲廂,在其傍,故仍有別儲廂之稱,而旣無其義,且無文籍矣。自先朝,間或臨御,今則予常常居處,公事酬應之時,藥房入診之日,御此室者居多,便是裁決萬機之所,則名之以別儲廂,實爲未安。玉堂與政院相議,定其堂號,仍爲書入,可也。政院諸人中,誰能善書乎?柳儼曰,政院無善書之人,皆能成便,而別無善書見稱者矣。上曰,向者陸贄奏議中,六弊書進者,誰也?李鼎輔曰,修撰尹得和之所書入也。上曰,如是足矣,何必求善書者乎?使尹得和書進,可也。而堂號,以勉戒之義揭號,滌去別儲廂無義之謬號宜矣。柳儼曰,卽今爲國要道,莫如節用,節用則財物自裕,而以國家觀之,果無侈大之事,而聖躬之尙儉,無以加矣。凡係王宮貴戚之屬,侈風果盛,各別嚴飭宜矣,持守此心,毋或間焉。上曰,然。人主一念之間,治亂係焉。予若不能守今日之心,視唐玄宗如何,惟在近密之匡救耳。儼曰,聖敎如此,臣實感動,在庭臣僚,皆以私房事,雖或有欲爲陳戒,而未果者多矣。聖心如是無毫髮之私,則皆當得言之秋,來諫之前,舊弊自然可祛矣。復何憂乎?大抵氣有盛衰之殊,事難終始如一,必以學問培養之然後,可無間斷之患矣。殿下之學問工夫,猶有未盡處,伏願力行而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加意也。上曰,承旨,書備忘,柳儼書之,{{*|備忘,在日記}}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不進未肅拜,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李匡輔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監察茶時,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守令之除拜旣久,而兩司皆未署經者,至於四員之多,此時曠官之弊,誠甚可慮,而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憲府則只有大司憲徐宗伋,諫院則只有獻納李重震,無以備員署經,司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獻納李重震,一體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義禁沈宅賢,除拜多日,尙不出肅,凍獄滯囚,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草溪郡守李義壁呈狀內,與本道監司,有娚妹間應避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旣是監司相避,則不可仍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左承旨洪好人進。吏批啓曰,鍾城府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趙明澤爲司諫,尹汲爲副修撰,宋寅明爲知經筵,李榕爲鍾城府使,安相徽爲司成,朴致文爲禮曹正郞,李敬臣爲廣興主簿,金養正爲橫城縣監,魚必遂爲草溪郡守。 ○洪好人啓曰,新除授鍾城府使李榕,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司諫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武臣賓廳講書時,武臣兼宣傳官金弘魯,將鑑初卷不通,部將李聖望,將鑑初卷不通,守門將桂仁基,《通鑑》初卷不通,御營廳哨官趙載煥,《通鑑》初卷不通,竝請推考。傳曰,允。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哨官手本,則入直把摠李行相,數日重痛之餘,今朝曳疾入直,而卽今症勢,萬分危重。且其病情,實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於闕內,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目今字牧之任,不宜久曠,況歲律將暮,另飭赴任之時,許多守令,拘署經而尙未下去,豈不寒心?新除臺官,竝牌招,都憲疏批已下,亦爲牌招,使之卽爲署經。 ○備忘記,頃者大誥中,旣曰吁嗟三相,冥冥奚聞云,則今玆致祭,宜不參差,而製述官啓下之中,尙不製進者,事甚稽緩,當該知製敎推考。 ○備忘記,大司成批旨中,當示未安之意,而飭勵之下,不卽擧行,若是煩稟,已涉未安,而以私故列書章牘,事體亦涉屑越,大司成宋眞明,從重推考。 ○獻納李重震啓曰,臣以萬萬無似,猥叨新除,匪不知此時言責,固非如臣巽軟者所可叨,而近伏見聖心奮勵,至有藹然求助之敎,臣之情地,實無唐突承膺之勢,而牌召臨門,分義是懼,不得不祗謝恩命,謄傳故紙矣。卽伏聞日昨筵敎,誨責備至,至以大誥之下,臺閣默無一言,特下未安之敎云,筵語至秘,雖未得詳,而當此警飭之日,職忝耳目之列,曾無片言隻辭,有可以少補衮闕,而伈伈詣臺,不過行呼唱於道路,則不待聖敎,臣實愧訟之不暇,顧臣志氣消頹,言議巽懦,噤烏之誚,正爲如臣者道,則堂堂聖朝,顧安用此等諫官爲哉?且見叨之職,自有向來難冒之端,初旣疎率,未能詳審於去就之際,末又泯默,更承誨責於筵席之間,此已臣不善自處之一大端,而且於昨日傳啓之時,亦有率爾之失,黃晸之以繡衣時事,追後請罷者,事涉已甚,宜停不停,致速物議,臣之一番冒出,致此無限嗤點者,莫非臣迂疎不商量之致,以此以彼,其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柳儼啓曰,獻納李重震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兼中學敎授朴弼載,兼西學敎授沈聖希,從重推考,庠製斯速設行事,榻前下敎,已至多日,而累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朴弼載、沈聖希,竝推考警責,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bb死b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爲人愚騃,行己鄙陋,向者賊人天栽之假稱御史,橫行西邊也。徵瑞,以龍川府使,望風趨附,不識羞恥,坐此罪廢,多年見枳,而頃者邊邑之除,又以贓汚,重被臺言,則循例檢擧,亦不可輕議,而擢授閫任,已駭物情,莅任以後,全不省事,譏謗層生,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雖涉太過,旣啓旋避,未免苟簡,請獻納李重震遞差。答曰,不允。李徵瑞事,只論卽事可矣。何必追提已久龍川時事乎?先祛過中之意,其須虛心,而復更詳察,處置事依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於今朝,伏奉備忘十行,痛切開示,聖意導民籲俗,抑奢崇儉之旨,出尋常萬萬,特命先罷尙方織造,仍令撤其機,而勿復稟焉。臣於此不覺蹶然而起,繼之以感歎曰,此漢唐明主所不能爲者,而殿下乃能之,臣於此益知聖意卓然,不苟安於漢唐少康之治,而在於三代也決矣。有君如此,爲今日臣子者,不卽趨命,頓變其前日豪奢之風,則是殆無人心者也。臣適待罪尙方提擧,撤去織機,不過一郞吏事耳。臣不當躬之,而實感曠古之盛節,率郞吏來,撤器械,束之空廊,示不復用,仍卽走伏闕下,敢將責難之忱,略效執藝之義,惟聖明察納焉,竊惟帝王之出治,有大體焉,有節目焉。卽今抑奢,不過救弊中一段,而一段中之大者也。然抑奢崇儉,亦有本末,擧其本則末自隨之,此固事理,而但擧本而遺末,使本末不相須,則治不成焉,夫聖躬,一國之本也。宮闈也。朝廷也。閭巷也。鄕邑也。卽其末耳。聖敎所謂王家貴戚,朝士匹庶之等,誠不易之訓也。惟我殿下,洞察奢儉之知,亟明抑崇之道,先罷尙方之織造,則其本,不可謂不正矣。凡我一國之內,孰不警動而飭勵之耶?但臣之所憂慮者,殿下不知之中,宮中貿取紗綾、紋錦、珠貝、金玉、飭首、文身,與昔無異則宮闈是四方之極也。宮闈不變,雖日撻四方而責其變,終不可變矣。今旣始自聖躬,至罷織造,又必使宮闈化之,貴戚朝士效之,閭巷鄕邑則其朴素之風,流行於一國,然後始可謂本末之相須矣。不然而宮闈之飭首、文身,不能一變,則是必遠貿於燕市,近取於京肆,譯舌言之,市民知之,貴戚朝士閭巷鄕邑,又莫不知之,仍又竊議而歸譏曰,罷織何事,撤機何爲,此其實耶文耶?如此而警動者還怠,豪侈者不服,然則不惟不悛,必更甚矣。此臣所以日夜憂慮者也。昔晉武帝,焚雉頭裘,唐玄宗,焚錦鏽、珠玉於殿前,其警動一時之聽聞,豈不美哉?然而民俗終不得丕變,侈習終不得禁抑者,特坐於宮闈之間,奢靡猶前,貴戚以下,不復心服而從令故耳。惟漢之文帝,外則身衣弋綈,集上書囊爲帷,內則所幸愼夫人,衣不曳地,故恭儉之化,不令而行,庶人壁繡,倡優后飾,終能噲然一變,卒致家給人足,紅腐相仍,其符驗之見於史策者,如此矣。殿下今日此擧,若出於警動一時之聽聞而已,而宮闈之間,無去奢之實事,則是徒與晉武、唐宗,一般歸矣。豈不大可憂哉?大可懼哉?誠願殿下,自今爲始,洞諭宮闈之間,凡係紗綾、紋錦、珠貝、金玉之屬,勿令求取於市廛,不但不爲求取而已。竝與前日之所已具者,一切不用,至於貴戚以下,亦令洞諭其家內,妻妾婦女之紗綾、紋錦、珠貝、金玉之屬,亦一切棄去,如有犯者,其犯雖絲毫,一以法繩之,行一勵百,然後奢侈可斷也。噫,殿下旣自身而家,以正表準,仍又行法勿饒,上下交修,本末竝擧,則四方聞風,不言而化,數月之間,可期丕變矣,顧何患乎耗財,亦何憂乎民窮哉?唐之楊綰,不過一相臣耳。當爰立之日,郭子儀方宴,減其聲樂,京兆尹黎幹,騶徒甚盛,卽日省之,中承崔寬,弟舍宏侈,亦卽毁撤。噫,彼一相之得人,猶尙如此,況以人主之威,握大權,摠億兆,風行草偃,捷於影響者哉?臣又有眷眷之誠,爲明主慮其終焉。夫天下之事,進銳退速,人主之心,始勤終怠,自古明戒,英君爲甚,殿下今日大奮發之志,固無事之不可做矣。然恐時日稍久,導颺無人,事不如意,治不從令,則於是乎聖心,恍然而不樂,廢然而自弛,今日之確然者,或不能固守,今日之赫然者,或歸於遷就,紛然百邪,投間而抵隙,則安知(安知))革罷之折受,不仍存於後日,撤去之織具,不復設於他年乎?若是則傳笑四方,貽譏後世,不如初不爲之爲愈也。更願聖明,加意而猛省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當留念焉。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此時,何等時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則誠有坐而待亡之憂,何幸天誘我宸衷,大誥一頒,八域聳豎。噫,首革宮庄,聖志已大決矣。交章公車,嘉言罔攸伏矣。此政殿下轉移之一大機會,太平萬世,其自此基矣。第念爲治,自有大體要道,作事亦有綱領條理,苟不審其體而制其要,統其綱而尋其理,以爲行政出治之方,而徒以撤皮膜無歸宿之言,各自騁辯於廈氈之上,衆議氄亂,有若聚訟,畢竟不免爲一場說話而止,若是而其何望着衷做事,期有實效乎?夫求治之太銳,先聲而後實,固昔人之所戒,爲今之道,但當君臣上下,實用心大着力,次第做去,而殿下則堅持降綸之初心,始終如一日,廟堂則聚會精神,朝晝講磨,謀之在衆而必取其善,斷之在獨而毋或少撓,今日做一事,明日做一事,國弊民疵,取次釐革,則如良役變通等事,特是擧措中一事,顧何必忙迫騷擾,全沒統緖,以致徒言無益之歸哉。區區管蠡之見,亦豈無一二可言者,而昨登筵席,泯默退伏,初不發口者,愚意有在故耳。更願殿下,常留意於向所稱要道大體者,而必以鄒孟氏勿忘勿助長之訓爲心,亦以此責勵群下,使之謀事則徹頭徹尾,做事則慮始慮終,俾卒有成效焉。且泮試一事,昨有所陳,而迫曛悤擾,未及畢辭而退矣。館學課試,選補解額,雖非賓興之古制,自是勸課之要法,其有關於造士之規者,亦不少也。聖上所以過當年蕩滌之命,實出於飭勵必行之意,凡在館學之任者,亦豈不思所以奉承,而今年則事勢誠有未及周旋者,臣於十月末,始拜是職,而旋移玉署,及其再叨,連以備坐殿最及式暇成婚等,公私應頉,殆無暇日,數昨始一設製,昨又入對,而將以章陵奉審,入闕辭朝,計其復命後,歲前餘日則不過爲六七日,而陞補與通讀,雖減半而設行,非費數十日,不可了,今其勢,依定奪寢廢之外,無他道矣。竊伏念陞補之廢,猶爲京華士子輩缺望而止,至於通讀則八方窶寒之士,終年等待,今若落莫而歸,則誠亦可矜念,昔肅廟朝,大臣建請,每歲之末,禮曹,査告踰限未製者,輒令蕩滌事,定爲恒式,而臣之先父臣徵殷,適兼庠官,疏陳其弊,其後遂復如前追設矣。顧今矯弊之意,劃一之法,宜無撓改,而今年條則係是已試之事,與全不擧行有異,稍寬其期限,春前畢試,似無所妨,且有先朝已行之例,玆敢陳聞,伏乞裁量而處分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首陳勉戒,可不留意,陞補通讀,自古定制,意非偶然,而今則臨科苟取,無勸奬飭勵之意,啓奔競僥倖之門,此予所以蕩滌之敎者也。法之信,當如四時,一時之落莫bb非b細,修明其盛制bb爲b重,今日解弛,豈可比於昔年,況今若以異於全不擧行撓改,後復以不踰年,其將追試,法行無日矣。不勤擧行,若是煩稟,誠爲未安矣。 ○大司憲徐宗伋疏曰,伏以臣於秋間,獲奉金吾之除,蓋於斯時,鞫事方未了矣。豈不知聞命亟謝,仍赴之坐,少效按討之義之,爲臣子之常職,而第臣之積久罪釁之外,又被沈命說疏詆,尙未得以一言更列,決不可藉手斯會,遽然進身,故略將危悃,敢控短疏,疏中蓋曰,向者沈命說遂非之疏,旨意加緊,構衊轉深,此誠搢紳間難洗之汚辱也。今於時移事過之後,一二較辯,亦覺可羞之甚,臣固付之一哂,而設令一如其言,出禁以禁屠,徵鍰以會飮,則臣之督過於該吏者,適見其禁橫挐之弊而已,於臣何有?臣之不敢自認者,只以還給等說,元無是事,故其在直諫之義,不得不焉爾,繼自今,益自歛踪,俾遠恥辱,不妨爲自處之道,斷斷苦心,實在於此,故同朝之間,亦多見諒,近於政注之際,幸不甚檢名,且以燭幽之明,不枉人性,昨年之秋,釐降設廳,則許遞儀曹之任,一夜之間,試牌四違,而止降罷職之罰,今若夤緣復進,則不惟重惹傍觀之嗤點,亦非所以奉承體下之仁之義也云。此非例讓章疏,係是對明文字,則固當一番捧入,以聽處分,而其時任惟允之責者,阻搪甚力,惟事請牌,而旋又以鞫獄頻數小心驚動之心等語,請罪於筵對,所謂欲其入而閉其門者,殆近之矣。況其勘斷,令人危怖,爲人臣而誠有是罪,則雖千誅萬戮,有不足以少償,尙賴聖度天大,曲賜寬假,始焉不加厚誅,止從薄勘,終焉恩敍混下,除旨繼降,無狀如臣,何以得此,感激之極,惟有隕結,第此僨敗之地,其爲怵然駴懼,有倍他職,誠不知置身之所也。見今情勢,旣有構之於前者矣,又有許之於後者矣。舊釁未湔,新罪橫生,支吾較挈,亦云疲惱,惟有刊名於朝籍,沒齒於窮谷,以爲自靖之圖而已。使臣雖欲貪榮戀祿,强顔呈身,人必曰是夫也,旣躓於前而復冒于是,按鞫則慢,而趨榮則勇。臣雖有喙三尺,亦恐無以自解,區區私義,雖係閒漫差遣,決不敢承當,而況於榮塗乎,而況於是職乎?噫,求言之敎,纔下矣。大有爲之幾,今其時矣。雖蒭蕘之愚,草野之賤,莫不思效一得,而臣乃以經幄之舊,猥忝風憲之長,其願忠之忱,豈後於人,而遭罹適不幸,不能以一言仰塞明旨,徒將私悃,煩縷至此,臣竊重爲之悼也。除命之後,天牌已五至,而末由轉動,惟事坐違,臣尤死死,伏乞天地父母,憐臣難强之情,治臣積逋之罪,以快人心,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脫空,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金鎭商疏曰,伏以糞土賤臣,受恩如天,而曾無絲毫報答,每於除命之下,惟以瀆擾爲事,一不能進身祗謝。此其罪,誠在罔赦之科,而乃蒙聖上大度曲恕,旣不加以誅譴,末乃擢置下大夫之列,纔除銀臺,旋移薇垣,恩遞未久,有此再授,馹召之命,下及蓬蓽,不知負罪之臣,何以叨此異數,驚惶感愧,莫省置身之所也。顧臣難進之義,旣荷聖明之俯燭,今不敢更事覶縷,而情窮勢極,又不免於疾痛之呼。伏乞聖明,俯軫哀懇,特推仁恩,亟遞臣新授職名,仍許臣優遊畎畝,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尹得徵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大司憲徐宗伋,陳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許多守令,久未署經,昨又以此,致勤特敎,而兩司之官,多在外,或未署經,司諫趙明澤,纔出仕,而獻納李重震,又見遞,無以備員開坐。獻納有闕之代,所當政官請牌,開政差出,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沈聖希爲獻納,趙尙絅爲同經筵,折衝李義煥,今加嘉善,鍾城府使李榕,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尹得商爲副護軍,李重震爲副司直。 ○今日政,新除授獻納,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成均館司藝南躔,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澄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當此嚴冬,素患諸症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備忘記,頃者大誥中,旣曰吁嗟三相,冥冥奚聞云,則今玆致祭,宜不參差,而製述官啓下之中,尙不製進者,事甚稽緩,當該知製敎,竝推考事,命下矣。凡大臣、宰臣致祭,曾無擇日啓下之事,而祭文啓下後,以本家無故日,相議定行矣。聖敎如此,不可不同時擧行,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文催促製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摠戎使趙儐狀啓,水原府哨官等三窠,就其馬兵中可合者,取才陞定,依西北親騎衛例,設行春秋都試,每等居首一人,量宜施賞久勤。每都目調用事,傳于柳儼曰,大抵西銓之臨政苟簡者,蓋由於久勤之漸廣,京外武士之抑鬱落莫,亦由於科路之汎濫,則有者猝難革之,況新者乎?水原,以畿輔獨鎭,比京訓局,爲府使者,豈不飭勵精銳,而曾前所無之事,決意稟請,事體未安。當該府使,從重推考,摠戎使推考,而此狀啓,勿施。 ○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啓曰,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甲方引石右邊缺落處,奉審尺量,則長一尺二寸許,廣四寸許,厚二寸許。此是日前奉審時,以微微生痕,已爲書啓處,而缺落尺數,一如癸方右邊,所見殊爲未安。第卽今修補之難,與前無異,待明春,以油灰,一體塡補,恐爲便當,以此分付該曹,而癸方引石左邊,又有微拆之痕,故尺量則長一尺,厚四寸五分,似有匪久缺落之患,姑觀前頭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李匡輔曰,大臣禮判引見。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於臺地,已是累試僨敗之蹤,則今此亞諫之任,尤不宜冒沒承當,而且臣老母,面腫方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故昨於召命之下,不得祗承,恭俟譴罷。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天牌再降,嚴畏分義,黽勉出肅,而當此飭勵之日,只傳故紙,殊覺愧赧,遂陳草草一啓,欲效一日之責,而及承批旨,乃以追提久事,遽下未安之敎,臣於此竊不勝悚恧,而繼之以訝惑也。大凡臺閣論人之道,有可以卽事而言之者,有可以一事而斷其平生者,而天栽假稱御史,出沒西邊之日,其言貌之怪駭,行跡之殊常,凡有知覺者,孰不一見揣知,而惟彼李徵瑞,矇不覺得,及反倉黃恇怯,趨走獻諂,卽此一款,可斷其平日愚騃之狀,多年罪廢之餘,得受郡符,則固當惕慮自新,以贖前愆,而又肆貪黷,竟遭臺抨,其人本末,已可知矣。見今不堪重寄,昏不省事之狀,南來之人,無不傳說,則此便是卽事之著顯者若此,而豈可畀之以邊閫,爲緩急可仗之資乎?臣本言議巽軟,未嘗爲矯激之論,而惟此啓語,實採目前公共之論,無一毫故爲追提之心,而今殿下,遽加疑慮,至以先袪過中之意爲敎。噫,臣身爲言官,論一貪汚庸騃之邊帥,而猶未蒙察納,尙何望其勉策駑鈍,畢攄愚悃,以效殿下耳目之責乎?臣竊爲之嘅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未能見信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夜深,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司諫趙明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大臣、禮判引見之命,下於申後,而臺諫啓辭,適入於此時,承批之際,不可無史官,故申退注書及預備翰林,各別催促入來,而未卽入來,致令承傳色,久留而不得傳批,其在事體,殊涉未安。注書成範錫,預備翰林趙榮國,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大臣、禮曹判書引見入侍時,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記事官鄭履儉入侍。徐命均進伏曰,日氣稍解而旋嚴,伏未知數日間,聖體若何?上曰,氣甚薾然矣。命均曰,眩氣無往來之候乎?上曰,姑不發作矣。命均曰,水剌無加進之道乎?上曰,飮食亦覺厭進矣。命均曰,湯劑停止,而改進補護之劑,何如?上曰,不過氣弱所致,而何必更服補劑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觀書啓,陵內石物之缺落處漸多,不勝悶慮矣。落處辛方耶?命均曰,癸方引石,右邊缺落矣。上曰,長廣幾許?命均,以手劃地尺許而對曰,其長如許矣。上曰,石雖推椎,豈有如此之理乎?命均曰,兩石交接處,落片矣。上曰,交處偏狹而然耶?命均曰,因交隙缺落,而詳看石品則品不堅剛矣。上曰,石之落片,撫摩見之則何如也?命均曰,落片則撫之堅剛,而釘痕有之,必是軟石,而旣爲深樹炭上,則引石無輕動之理,而挽石凍頹,故有如此之弊矣。申思喆曰,今十二日奉審後,纔滿十日之間,癸方石左右,又如是盡落,殊甚悶慮矣。上曰,向時橫落者,猶可補缺,而卽今甲方長落處,塗灰亦難矣。命均曰,非但甲方,癸方左右兩邊,俱爲缺落矣。上曰,然則尤可悶矣。如是缺落者,似無挽石之力而然矣。命均曰,石之左右邊,如是缺落,則實甚未安矣。李匡輔曰,石品雖有厚薄之殊,當初治石時,若能十分善爲之,則豈有如此缺落之理乎?命均曰,當該監造官,似當論罪矣。匡輔曰,曾於先朝,以莊陵莎草之枯死,都廳以下,皆爲拿問,則今番監造官,亦難免不謹之責矣。上曰,其時監造官論罪,而都廳亦爲論責耶?命均曰,摠護使罷職,其下監造官,皆令拿問矣。今番石物之屢次缺落,事極未安。監董諸人,不可無論責之端,而其時堂上,亦有方在相職者,似不可爲先論罪矣。上曰,莊陵事,在於戊寅春耶?以今番事言之,石物鍊磨後,難知其有罅缺處,而堂郞、工匠,亦豈有不謹之理乎?然屢次缺落,事體極爲未安矣。命均曰,臣亦以會葬官,刻石時見之,則刻字甚易,蓋是石品,不能堅剛矣。上曰,承旨,莊陵奉審日記書入,當觀前後致傷處輕重,而以爲處分矣。命均曰,大昨次對罷後,出去則時已人定,故金在魯,素有病,難於侵夜往見,翌日朝前則以開政不得往,差晩後,臣與金在魯,依下敎往問領相矣。今方聖上,以至誠飭勵,敢不盡心奉承,而至於良役,則雖欲承奉行,而猝無善策,前後以屢條,欲爲變通,而終是掣肘,故不得設施。肅廟朝,臣父亦在廟堂,自上屢次申飭,而亦不能變通,故臣父,常以爲先本,然後末可治云,而臣亦常聞人言,則每多窒礙難行云矣。結役則盡屬地部,軍兵則盡歸兵曹,而三軍門額數,減除歸一,然後民力似可輕矣,而經用若有不足之弊,則或以軍官等名目創立,捧一疋添用爲好,然我國之民,素無恒産,雖一疋,亦何可盡捧乎?節用爲根本,而有何他策乎?終不可以片言決定,臣亦默然退出,不勝惶恐,而輔相,旣不得其人,則事不可責成矣。如臣無似,斥退然後,國事可爲,而領相則後日次對,當以其所見仰達云矣。命均繼達曰,臣於日者次對時,來到閤門外,則吏曹判書金在魯,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原城降號還陞事,有所稟達云,而臣泛然看過,及至登對,伏承下詢,臣素知世弘父居住,故以實狀如此,則降號無義爲對,右相亦略有所陳,而右相則初不見其狀啓矣。靈城君朴文秀,卒然以不韙之目,加之於臣等,有若臣等,在外參涉,故爲飭辭者然,原城降號,有何關係於臣,而乃爲此欺謾之事耶?臣與僚相,相顧愕眙,不欲與較而退出矣。廷辱大臣,其氣可尙,而臣雖不似,職忝大臣,壞損體統,已無餘地,咎實在臣,何尤於人,卽當陳章乞免,而陵寢奉審,事體緊重,不得不黽勉往來,今適入侍,敢陳事狀,必先斥退臣,然後可以存體統矣。上曰,其時靈城所謂不白直云者,予以爲指斥道臣矣。今聞卿所達,果是指斥大臣,則從重推考。{{*|出擧條}}命均曰,大司成宋眞明,特推之下,渠甚惶恐,而其私故中婚故等事,例有給由之規,陞學通讀之如是遲延者,亦非眞明之過也。自政院更爲催促,何如?上曰,惶恐則何不擧行也?各別申飭,陞補及通讀,使之趁卽擧行,{{*|榻前下敎}}命均曰,臣往交河,見民事甚急,曠官已久,而郡守吳命瑞,今始下直,催促發送宜矣。上曰,雖値齋戒,明日內,辭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病}}。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命瑞。 ○成宗大王忌辰。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柳儼,諉以被斥於大司憲徐宗伋之疏,昨日投疏出去,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 ○洪景輔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使錄事來納命召,旣有罷職之命,所當啓請密匣修納,而都監堂上罷職傳旨,時未捧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傳旨雖未捧入,旣已下敎矣。密匣修整入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吳瑗讀自興元中官及朝官賜名定難功臣狀,止論興元賜渾瑊詔書爲取散失內人等狀。上曰,下番讀之。尹得和讀還宮發日狀。上曰,少退。少退後復入。洪景輔讀李楚琳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連讀楚琳狀下請復循其下而申備之。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往以河朔,止慮禍之態復興。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京邑底寧之編。瑗曰,論功臣狀,賞以懋庸一節甚好,爲國之要,莫先於愼賞惜名矣。上曰,然矣。德宗,欲賜功臣之名,意在爲宦侍,而普及朝士,欲以功臣之名,慰藉陸贄輩,可謂不知贄之心矣。瑗曰,自古人主,欲加恩所私,則必普遍諸人,掩其偏私之跡,然而臣下,孰不知之哉?故宋仁宗,欲私張堯佐,而加恩臣僚,故其時諫臣,亦力爭矣。欲爲私人榮,覃恩於不當加之地,其害心害政,當如何哉?此人主所宜深戒者矣。上曰,然。尹得和曰,德宗,干戈甫定之初,不問民間疾痛,而先訪內人,此是失德之大者,故陸贄之陳戒者,如是切至,而亦不開納,終使中官,求得而後已,德宗之庸暗,此焉可見,豈非後世之鑑戒處乎?洪景輔曰,德宗之求宮妾以千金,而當初求陸贄也,亦以千金。是德宗之愛陸贄,不如愛宮妾,唐室之衰亡,不亦宜乎?瑗曰,當亂後,未及迎復神主,而先求內人,而以陸贄之所陳懇切,故不令撰詔,直使渾瑊求之,新經寇亂,所爲如此,更何望焉?上曰,然。得和曰,必爲將卒所私之言,及掩絶纓而飮盜馬者,豈不切至乎?上曰,恐德宗不能悟,故有此言也。瑗曰,危疑之際人情之鎭定與否,所關匪細,故陸贄之所以慮者,無不周也。上曰,趙貴先狀中原情,而安衆之危人主大權云者,非但唐德宗之可法處,此是人主不易之常道也。柳儼,頃達我國逆變,皆爲深根,與中原之猝然脅從有異,一切誅鋤爲宜云,而人之隱情,終難盡知,雖以戊申逆言之,其骨子,終是不服而正法矣。貴先之桀黠,如此彰露,而陸贄原情之戒,猶尙如此,況隱情之未盡知者乎?犯逆之人,一切據法,爲君討賊者,此是人臣之常志,然亦不可疑不當疑之人,而以戊申逆之不能嚴治,人皆爲疑,此變所以生於庚戌也。尹得和曰,如戊申之變,皆是士大夫,與趙貴先無識桀悍之輩,有異矣。其在嚴討之義,豈不爭執乎?瑗曰,貴先,不過一褊裨,不幸被脅,故贄言如此,蓋當搶攘之辰,不可一切任法,且脅從罔治,亦是聖訓故也。朝家於戊申之變,雖淸州之賊,哨官以下,悉宥之,蓋亦罔治之意,而至於立朝食祿之臣,世祿之家,干預逆謀者,豈可視同武夫悍卒,而用脅從之例乎?臺啓中無疑者,允兪好矣。上曰,臺啓中,燁、{{!|𪸸|⿰火典}}諸子之年長者,一一査出之啓,予甚悶然矣。下之人,徒傳故紙,上之人,答以勿煩,此則當有處分之道矣。洪景輔曰,臺啓中,可允者允之,收殺者收殺之,宜矣,而卽今臺啓,皆是可發之啓也。得和曰,燁、{{!|𪸸|⿰火典}}諸子事,聖敎至當矣,而臺啓中,如明彦之事,允許宜矣。一問之後,渠若白脫,則肆赦可也。若不發明,則正法宜矣。瑗曰,燁、{{!|𪸸|⿰火典}}諸子等事,聖敎然矣,而自上於臺啓,一不允從,上下相持,收結無期,此豈細憂也哉?其中情節之昭著,此豈由於疑字乎?上下商確可否,不可不從者,亟賜允兪,則臺啓之可停者,亦豈一向爭執乎?上曰,戊申後臺啓所爭,予不爲非,而臺諫連啓之日亦少,尙何論商確與否乎,南泰績、尹䆳,至今生存云,誠可異也。尹得和曰,旣謂鞫囚,則自其家傳食者其在國法,誠甚不嚴矣。景輔曰,臺諫之不爲爭執,亦甚晩然矣。上曰,然矣,而以時方道理觀之,大誥纔下,予則自以爲誠實,而牌不進之弊,猶夫前也。彼此皆知以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如是而其可爲國乎?得和曰,何獨責望乎臺閣耶?臣等亦在論思之地,未效涓埃,極爲惶恐,而此亦殿下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尹得徵,旣已入來,則可爲守令署經耶?景輔曰,臺諫備二員,然後可以開坐矣。獻納李重震則以黃晸事,旣啓旋避,而亦無一新啓,在前則入侍而無新啓者,有罰云矣。上曰,李重震事,擧措怪異矣。上曰,陸贄,實是經學之士也。入於文廟從祀耶?瑗曰,韓愈則入之,而陸贄不入矣。瑗仍陳文義曰,李楚琳替還事,陸贄所論權字之義,甚好矣。事之經者易行,而權最難行,非至難處,固不可用權,然權亦非離經而有權也。處常事而合義曰經,處變事而合義曰權,漢儒,以反經爲權,誤了天下後世,程子斥之矣。德宗所謂權,正是反經之權,而陸贄所辨,深得聖人之意矣。人主之處事,自謂用權者,終難合於義理,而牽私任數,不自覺其非,此最宜精察痛戒處也。上曰,陸贄之文,誠善矣,而近於太智矣。仍下敎曰,以漢高之僞遊雲夢,掩捕韓信事,百代流詭詐之譏云者,陸贄所以深非漢高者也。人告楚王信反,則漢祖,何以處之,而得其宜耶?瑗曰,臣意則若召韓信入朝,而入朝則不必疑也。不朝則六師移之之外,無他道矣。景輔曰,旣有反報,則當逮捕,而若或違拒,則又移六師也。得和曰,韓信之恨不用蒯徹之謀云者,決非人臣之道也。招之不來,則當討之矣。上曰,韓信所謂推食食我者,非人臣之道,而漢高之初得韓信,不如湯、文之遇伊尹、呂商gg呂尙g矣。誠不足可言,而韓信之誤處,終是自矜,故上下皆無誠心而然矣。假使漢高,誠心以待韓信,則韓信必不反矣。告者,捉送於韓信,則反者當反,不反者不當反矣。誠字之外,似無他道矣。景輔曰,聖敎至當矣。王者,固不可以利害爲詭過之道也。得和曰,當奉天之亂,唐之亡,如一髮之危,而猶得以保存者,只由於人心之未去唐室矣。上曰,人心之未去者,此由於德宗耶?景輔曰,由於唐之祖宗朝積德也。上曰,太宗貞觀之治効,以及於此時矣。瑗曰,太宗貞觀之治,足謂小康,而其本不正,故禍亂旋生,然唐室之至此扶持者,亦賴其少康之餘効矣。講訖。景輔曰,卽今南中事勢,臣竊悶之,纔經逆變,變又出焉,國家之恩威,終不能及焉,臣之所憂,無過於此矣。瑗曰,惟朝廷,擧措合理,處分得宜,則人心自服矣。元和之政,猶能使韓弘輿,疾討賊,藩鎭率服,此在朝家紀綱之振肅,政令之修明耳。上曰,前已下敎,故無答言,而《孟子》所謂四境之內不治,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今於承宣所達湖、嶺事,若齊王之顧左右,予甚愧焉,而其本則樹國元氣,然後可以爲之矣。得和曰,人人不可善得,而若擇銓長,而得監司,則守令之臧否,自可區別,此爲保民之一道,然三南姑捨勿論,此後西北,或如三南,則其憂,非三南比也。瑗曰,以嶺南言之,殿下以爵祿,欲慰嶺南之士,魯多君子,豈可以爵祿,爲慰悅之道耶?朝廷之專不收錄,固非矣,而上之待嶺士,當以禮義爲先,而朝廷之人,亦開誠心通情志,樂與共事,則收人才振淹滯,在其中矣。景輔曰,儒臣所達是矣,而近來嶺人,來到京師,則京人不肯延接,而其中議論之變舊者,如安鍊石、羅學天之類,皆肯受收用,故嶺人由此而互相誹謗,弊習尤生,此亦朝廷之使之指揮也。得和曰,此則承宣失言也。豈可區別安、羅諸人於其中乎?上曰,嶺南近來,不無其弊,非承宣之失言也。景輔曰,戊申以後,如鍊石、學天之輩,自以爲得計,因相攻斥,弊風尤大,用此等人,不可收拾嶺人,而金漢喆,亦以爲用安、羅之類,嶺南人心,不可收拾云矣。得和曰,如羅學天、安鍊石之類,初不以爲貴而用之矣。上曰,其中亦有貴之者矣。瑗曰,臣頃以嶺南事疏論,以爲不可以安反側之意,待嶺人,聖上,以欲激成嶺人之黨論責之,臣實惶恐,臣之意則以爲,朝廷之待嶺人,惟當忘其色目,誠心相與,惟才是擧矣。臣謂嶺南,素是禮義之鄕,當以禮義推接也。瑗因陳戒曰,人君之道,恩威得中好矣,而殿下則或有威怒之過中,至於慈仁處,亦過中矣。伏願自今,卽事卽物,格而致知,當威必威,當仁致仁,毋至於暴威而損德,恩竭而慢焉。上曰,所陳切實,當留念矣。得和曰,臣見如吳瑗所達矣。景輔曰,頃於筵中,儒臣,以吳光運謂之小人,而光運多年任使,其爲人長短,聖明亦必俯燭矣。小人之稱,何等題目,而儒臣猝然加之於人,臣以爲冤矣。上曰,儒臣之以光運爲小人者,所見非矣,而末稍結語層加,此則儒臣之失言過矣。瑗曰,臣之所見,則以其上疏爲異矣。上曰,有君無臣四字,非徒吳光運,近來章奏之間,多用此等文字矣。瑗曰,臣之所見如此,故有所仰達,而承宣所見則不然,雖欲救解,臣見則不當改也。上曰,終是過矣。景輔曰,光運與臣等,皆蒙殿下奬拔,而光運上疏時,臣見其草本,以不當言之意力挽,則渠謂欲效所見云,而渠亦知上疏後,觸忤於時輩矣。若有諂諛之意,則何可上疏乎?亶出於中心激發,而儒臣遽加以小人之目,甚至於傾危不吉,此則儒臣之所見,大誤矣。臣知光運心事,故敢達。上曰,光運性品,雖似偏狹,而觀其疏意,則斷無他意矣,不可以小人指之也。尹得和曰,吳瑗之以有君無臣四字,謂光運小人之說,臣亦不服,而其原疏本末,字字有情態矣。上曰,非但儒臣,左揆亦然云矣。瑗曰,臣之以光運爲小人者,非出於私好惡,所見實然矣。上曰,莊陵奉審日記,玆令入之矣。承宣及儒臣,所見,何如?景輔對曰,臣不知陵上石物,缺落淺深之如何,而先朝,旣以莊陵莎草枯死,監董諸人,竝命拿處,又以加資還收事,臺諫發啓矣。以此例論之,董役監造官諸人不可無論罪之事矣。瑗曰,致傷處,雖不大段,事體所在,宜有責罰矣。得和曰,石物缺落處,塗灰添補云,以塗灰,何可支當乎?當該監董官,不可無罪責矣。上曰,以先朝下敎觀之,奉審時堂上大臣,皆罷職矣。莊陵莎草之枯死,不是異事,而今此封陵屬耳。石物之屢次缺落,事體至爲未安。監董諸人,不可置之。承旨,書傳敎,景輔,持紙筆進伏。傳曰,今者長陵gg莊陵g石物有頉之處,雖與己卯莊陵改封之時有異,莎草或傷於嚴冬,或傷於烈乾,理勢或然,而石物則其固,非莎草之比,且封陵屬耳,而旬日之內,三次有頉,事之未安,莫此爲甚,陵寢體重,不可以非不謹飭而恕之,都監提調竝罷職,都廳及該掌郞廳監造官,竝拿處,匠手亦令攸司,從重勘處。景輔曰,當捧罷職現告,而其時提調,方在相職,現告不可直捧,何以爲之?上曰,大臣、重臣則不可捧現告,無可論矣,而方當飭勵廟堂之時,相臣之罷職,殊可悶矣。景輔曰,堂額,使玉堂書進事,命下矣。字體大小,何以爲之乎?上曰,以大字書進,可也。得和曰,罪人行刑,事體何等嚴重,而聞今番啓覆罪人,明日行刑出去時,刑郞、獄官,爭其先後,互相推諉罪人,自朝至暮,立於街上,事極可駭,而刑曹草記汰去,只及於無勢獄官,刑郞則晏然自在,豈有如許事體乎?獄官、刑郞,竝拿覈論罪爲宜,故敢達。上曰,儒臣所達是矣。竝拿處,可也。{{*|出擧條}}瑗曰,《名臣奏議》抄正事,以魯任典文衡之人及知經筵,會於玉堂爲之事,曾有所下敎,而曾任文衡之人,無在京者,何以爲之?上曰,前大提學李德壽耶?瑗曰,然矣。上曰,使知經筵,先會於玉堂,爲先抄正,而自備局,使知此意於李德壽,或有上來之事,則更爲相議,可也。{{*|出擧條}}瑗曰,校理兪㝡基,時在京畿陽智地,副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守令署經,尙不擧行,臺諫違牌,逐日開政,事體極爲未安。獻納沈聖希,持平尹得徵,竝只推,更卽牌招,都憲陳疏承批之後,一向撕捱,殊甚未安,一體更爲牌招。{{*|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右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色赤。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尹得徵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朴乃貞,今方兼帶金吾之職矣。金吾坐起,在於今日,而堂上四員內,知義禁尹游陳疏入啓,鄭亨益未肅拜,臣乃貞,亦爲入直,他無推移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陰凝不解,伏未審,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柳儼,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次對時,諫院無入侍之員,獻納沈聖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當此飭勵之日,次對之兩司不備,實爲未安,而諫院則或在外,或引避退待,或陳疏入啓,或未署經無入侍之員,憲府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尹得徵,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李萬才,旣已拿囚,而係是綱常,依法例三省推鞫,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委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領相進去。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弑主罪人李萬才,旣已拿來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兩司城上所牌招言送,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懸頉甚多,無以備員,事體至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大司成宋眞明,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洪景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永寧殿春享大祭獻官,除老病公故外,實無推移之路,不得已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五日,業武高旬明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治,同門守門將金大興,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東萊訓導韓纘興,別差金鼎均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韓纘興、金鼎均等,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省鞫,不可不趁早開坐,而憲府無城上所,大司憲徐宗伋,待明朝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長陵gg莊陵g遷陵時,山陵都監都廳徐命九、李世璡,郞廳安允中,監造官具萬喜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徐命九、李世璡、安允中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具萬喜,以和順縣監,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輔曰,玉堂原箚留中,答玉堂箚曰,職在經幄,條陳勉戒,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 ○同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之戇迂駭俗,動輒得謗者,本不合於近密出納之任,而前後除拜,不敢爲辭免之計者,只以筋力奔走,欲爲報效之萬一矣。前彈纔耐,後詆又至,至於憲長之疏,所謂欲入閉門,訐之後等語,其所指意,尤非尋常,臣於是不勝駭惑之至,或有設鞫之事,則獄官與臺閣之當爲進參者,不欲以情病爲言,顚倒趨命,惟恐或後者,蓋所以嚴鞫體也。近來鞫獄連仍,反同故常,一邊設鞫之命下,而一邊不進之單入,引嫌之章,告病之疏,相繼紛紜,視以應頉,故臣以平日慨然之意,略陳於筵對之時,初非以不驚動三字,專指憲長一人,則此有何大段藏怒之端,而今反盛氣侵困於時往事過之後,乃與辭疏不捧之憾,而合作一事,竝爲臣罪。苟如是,則雖有朝體之可警者,時弊之可嘅者,或恐訐目之歸己,結舌緘口循循度過而後,方可以免人咎疾,占身便宜耶?爲今日居喉舌之任者,其亦難矣。今憲長,疏已入而批又下矣。猶且一味撕捱,連日違牌,則欲入閉門之說,恐終歸於故爲詆人之科,此則爲憲長不取也。噫,臣本弱植無援,狷性寡合,而徒感君恩,冥行不止,畢竟又受此訐訴之誚,臣雖無恥,決不忍淟涊冒沒,身喪廉隅,陳章而不得登徹,違召而未蒙例勘,情勢窮蹙,益無所措。苟使臣,有一分可出之勢,則顧何敢求免於聖志奮發,飭勵臣僚之日,以重速罪戾乎?玆將前呈之疏,仰申危苦之忱,伏乞聖明,特加諒察,遞臣見職,俾人心快而私義靖,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金始烱疏曰,伏以臣,不幸而冒重任,不幸而値歲饑,又不幸而深於病矣。任重則憂責至鉅,歲饑則事務至煩,其彌綸憂責,酬應事務者,只此身心,而顧臣消中之症,已覺駸駸然日痼,病不離身,力不從心,恩深莫報,罪大難逭,每一循省,寧欲無生。然而臣於此時,適受此任,仰惟聖上分憂之意,俯念一道民事之急,不能爲調病圖便之計,秋間發巡災邑,兩朔乃還,而田政檢覈,賑資區劃,俱係目前緊務,經紀了勘之際,自然勞神者多,而邑牒民訴,又從以纏繞,未嘗一刻休暇,病情安得不添,卽今危頓之狀,非復向來形兆之發作而已。上虛下熱,焦渴不止,每日索飮者,不知幾椀水,糜粥之不能近口,亦已多矣。肌膚盡鑠,形觀頓改,守宰之往來者,無不見而危之,此殆臣匪分冥升,神理惡盈之致,臣之死生,固不足恤,而許多公務,一任曠廢,若不趁早變通,則公私實爲俱妨,伏惟殿下,天地也,父母也。至仁之下,無物不遂,今臣癃痼之實狀,必蒙矜憐,玆敢不避煩瀆,悉暴衷懇,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使重務毋至久曠,殘喘得以生還,不勝幸甚。且臣伏聞,向來筵中,以嶺儒去就之不爲狀聞,至勤問備之罰,臣不勝悚蹙之至。噫,國家用才之方,毋出於甄拔滯幽,聖王下士之禮,莫大於崇尙儒學,試以嶺南言之,一路七十州之間,何許讀書自好之士,而前後枯死巖穴者,殆亦不知其幾人,然猶以衒鬻爲治,不以屛廢爲憾,蓋其嶺俗,自古而然耳。頃者殿下,特諭按廉之臣,訪問表異之士,甚盛擧也。奉使者之仰體聖旨,歸奏筵席者,可謂能拔其尤,而殿下,又俾臣諭意,一依漢朝勸駕之例,其在奉行之道,豈敢忽也哉?臣親齎聖諭,手裁私簡,勉之以不俟駕之義,又逢道內人士,相與詢究其必致之道,而前別提成爾鴻之赴召也。臣適出巡沿邑,其承命與否,漠然未聞,臣之不卽馳聞,雖緣事勢之適然,而致令殿下禮士之至意,反歸於權輿不承之歎,此亦臣難冒之端也。仍伏念宣召三臣之擧,深得古聖王揚陋之意,惟恐禮意之疎慢,不係官職之有無,而銓曹之收用,不過成爾鴻一人而止耳。至於金聖鐸、李槾,則終無檢擬之事,用舍之地,不能奉行如此,勿論文武蔭,儒士抱才而朝家所不知者,又將幾何耶?惟願益篤誠禮,毋以一人之徑歸,而或懈於敦召遺逸,亦宜申銓曹,毋以三臣之已召,而或忽於搜訪沈滯者,是臣區區之望也。又於日昨,伏見禮曹關文,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至令遣近侍,致祭陶山故宅,又有圖進之命,綸音一播,士林興起,有足以聳動百餘年士氣,維繫數千里人心,臣亦忝在藩任,與有榮焉,而竊聞道內多士之言,則先正奉祀之孫,罷官多年,連値凶年,春秋祭祀,無以成樣云,當此尊賢崇報之日,使先賢後裔,貧不能奉祭,實爲欠典,故竝此附陳,惟殿下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藩臬重任,豈可輕遞,所陳事,當各別留意,而李槾,又爲除職,敦勸上送,文純公奉祀孫,其令該曹,卽爲調用焉。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向來積逋之罪,自甘鈇鉞,有非一時乍罷所可償塞,望外牽復,彌深兢蹙,敢暴情實,冀蒙追賜勘處,兼乞孱骸,得以畢命丘壑,而聖慈靳許,溫批反降,至敎以以病爲辭,尤涉太過,臣誠悶菀抑塞,覓死無地。噫,臣之病,不暇臣自憐,而卽同朝諸臣所共愍者,惟我聖上,亦未嘗不以臣爲無病也,而獨於數三年來,益成廢物,自阻淸光之故,天日之明,有所遺照,猶意其可强而不自强焉。前後批旨,輒以過實爲敎。噫,臣事君不誠,有以致然,正如前疏云云。竊自悼矣,尙何言哉?見方百症交劇,澌頓轉深,而擬將扶疲曳躄,入肅闕庭,以少伸臣分矣。晩始得聞,日昨筵中宰臣,以臣秋官時,請釋白翎鎭充軍罪人吳德興之事,大加非斥,至有勿施特推之命,臣不勝瞿然震悚之至,頃臣之乍出也。思效一日之責,諸上言未及回啓者,或防或許,多所稟裁,而搆成啓草,輪示僚堂,則間不無一二往復,而至於此奏,擧無異辭,故臣果不復持疑,遂至呈撤,致有判下之事矣。當初其妻之上言,喉司不以猥濫而拔之,而旣下本曹之後,取見其措語,則所謂潛商人萬金者,初雖援引,而旋自服,其因嫌誣援,論其情狀,似或可原,雖以海西道臣啓本中,所引平監移文觀之,旣謂之罪疑惟輕,而只是充軍他道而已。非如枚報廟堂,流配邊遠之類,則此在法文,本與徒配相準,存留養親,又似可以爲據,此臣所以從他例而有所稟也。如使玆事,如宰臣所言,本道初以減死重律,有所流配,而亦果關由於廟堂,則臣以一有司之臣,乃敢遽憑祈恩者之言,請釋邊上之重罪,此其妄肆,當如何耶?其所做錯,所關非細,今於追咎之言,惟當摧謝之不暇,尙安得厭然自揜也哉?推緘未勘之前,不敢一刻自安,玆冒萬死,瀝血陳懇,伏乞聖明,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爲人臣不職者之戒焉。至於籌司之任,毋論例兼與特差,均是萬萬不稱,從前濫廁,已多嗤點,到今混除,倍增恧蹙,況玆癃廢之身,尤無陳力之望,坐違嚴召,罪上添罪,當此飭勵之日,豈容任其虛帶,亟寢新命,以幸公私,亦臣之大願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過做錯,何必深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前縣監沈錥疏曰,伏以臣,卽一常調蔭吏,其於臺憲之職,豈有毫分近似,而忽然擸掇,一誤再誤,又叨今玆收召之命,臣之狼狽窘迫,雖不足言,豈不大有累於朝家綜核之政哉?臣自聞命以來,循省惶恧,不知所措,竊自悼恨,平日誠信,若或孚於當世,則豈忍以空疏無實之人,遽擬於銓注之際,以傷則哲之明哉?藉令臣,生長於草莽之間,屛伏於巖穴之下,世或誤認爲尙志藏修之類,則苟然擧擬,容或可也。若臣所處,則有異於鄕曲影響昧昧之人,亦嘗備塵於宮僚,叨陪於前席,愚魯不肖之實,已悉於淵鑑之下,則其本末之何如?伎倆之何如?伏惟日月之明,固已俯燭矣。臣雖欲自欺,其可欺天乎?有司之臣,決知其萬萬不似,而姑以臣應文具,聖上非不諒其不可,而姑循有司之謬擧,徒使公器之重,虛辱於匪人,臣竊惑焉,臣自承除命,亦以越月矣。雖知祈免一路,惟在於瀝血陳懇,而僭猥是懼,不敢輒以文字,煩諸縣道矣。澄汰之議,至今寂寥,窮隘之情,靡所因極,玆不得不冒死哀籲於宸嚴之下,惟聖明,少垂察焉。且臣區區私情,有不忍自阻於天地父母之慈,敢此冒瀆,死罪死罪,臣父自遭慘慼,病勢添劇,常委床席,而臣不得歸視藥餌,泯伏鄕村,日夕憂焦,臣之情事,其亦慼矣。伏乞聖明,俯賜矜憐,亟命刊汰臣名於朝籍,俾令一物之賤,不至失所於仁覆之下,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補我不逮。 ○京畿監司申昉疏曰,伏以臣情地惶蹙,理難仍冒,敢陳危懇,祈蒙譴何,而批旨靳許,職名尙在,臣誠悶迫抑菀,不知所爲也。夫考課黜陟,乃金石之典,作爲題目,嚴其褒貶,事體之重,與循例啓罷者,不啻迥別,果若急於私願之曲副,不念申飭之聖敎,任情低仰,貿亂實狀,以善治爲不治,以上考爲下考,則其用意屈曲,欺罔朝廷,實是人臣之極罪也。臣雖愚昧,過被恩造,久忝任使之列,至於爲一守令,循私瞞上,夫豈意念之所敢出,而奉職無狀,致勤嚴敎,愧悚交中,厝躬無地,若復幸其苟逭,抗顔理事,晏然若無故之人,則不幾於無忌憚之歸而誠足賤惡乎?仍伏念方面之職,責任不輕,苟非才敏識通,偉有幹局者,宜莫居之,自惟凡庸鈍劣,固非其人,加以素患渴病,已在難醫之境,入冬以後,症形倍劇,朝夕懍懍,方有危死之憂,以公則矜其不能,亟行斥去,以明黜幽之典,以私則許以退屛,及時將理,俾延歲月之命,可以兩得其宜,而合于遂物之仁矣。設無見今難安之端,其不可徒懷寵祿,一味遲廻,以致公私之俱妨也,明矣。玆敢不避凟擾之誅,更申必辭之義,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卽賜鐫免,仍命所司,勘臣負犯,以嚴公法,以安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方帶金吾之任,而與判義禁臣沈宅賢,有友壻應避之嫌,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銓部照例處置,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答獻納沈聖希疏曰,省疏具悉。疏中賜祭事,命行屬耳。豈可屑越,督運事依施,末端事,令該廳稟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該廳}} ○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趙榮國、鄭履儉,醫官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崔周慶、金德履,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日氣雖不至嚴酷,猶未得和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眩氣,何如?上曰,昨日乍爲發作,而今姑無更發之事矣。命均曰,此或一時往來之候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之節,一向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以齋戒公事之留滯者甚多,俄者披閱酬應,故姑未進御矣。宋寅明曰,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朝粥,本不進御矣。朝前丸藥,每以米飮服之,故足爲療饑矣。命均曰,湯劑久停矣。聖候諸節,其或有不逮之候耶?上曰,今冬則姑無大段感氣,此賴藥力而然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令首醫與久未入侍醫官,診察,可也。金應三診察訖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而玉體似有寒氣,其或有不逮之節而然乎?上曰,俄者文書酬應之際,露手披閱,故似有所觸寒而然矣。命均曰,套袖不着乎?上曰,日氣似暖,故纔脫之矣。壽煃,診察訖曰,脈候右三部似沈弱,而左三部則調均矣。崔周慶,診察訖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皆沈靜,且不帶數矣。壽煃曰,玉色比前,稍似瘦脫矣。命均曰,以聖意自量,玉色比前,何如?上曰,予則姑未顯知矣。命均曰,議藥,姑觀歲前爲之乎?上曰,姑觀歲前爲之,可也。應三曰,以脈候觀之,則雖沈靜均好,不至滑數,以聖意自量,其或無不逮之節乎?上曰,今姑不知矣。命均曰,水剌之節,比前何如?上曰,有時加減矣。命均曰,數日來,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氣候姑安寧,而每以痰有所不逮,痰若流注凝結,則時時牽刺,亦且有腰痛之候,而自數日,少有差減之勢矣。命均曰,臣在外,亦已聞醫女所傳之言矣。痰候每常如此,極其憫慮矣。頃日次對時,以社稷祈穀親祭,成命還寢事,有所陳達,而終未蒙允許,故臣等,不勝抑鬱而退出矣。今則日氣雖似溫暖,而其時必將極寒矣。齋所經夜,冒寒將事,必將有大段傷損之節,豈非煎迫憂慮者耶?臣等在此保護之地,聖意雖終始堅執,必欲親臨,臣等決不得承奉矣。頃者有受誓戒前更爲觀勢爲之之敎,故敢此更達。上曰,其時雖有此下敎,予旣爲民,必欲親臨,虔誠祈穀,豈可以日寒,慮有所添病,而還寢成命乎?命均曰,殿下一心對越,爲民祈穀之誠,必無間於親臨與否,何必親屈玉趾而後,方可感回天心耶?寅明曰,宗社臣民,俱係於殿下一身,萬民休戚,豈非在於殿下一身乎?今年聖候,姑無大段不逮之節,此似藥力而然,前秋旣已重經患候,今雖少有復常之節,益宜善加調補,小愈之戒,不宜蹔忽,臣等不勝憂慮悶煎,敢此煩復陳達,亟令還寢,毋復一向堅執,千萬幸甚。命均曰,昨年社壇親祭擧動後,聖候諸節,有多不逮矣。今者聖候,猶不得康健,而又欲冒寒親臨,豈非萬萬憫慮者乎?幸加三思,亟令還寢。上曰,今日次對相値,而藥房入診,久未爲之,故許令入診,不必長語矣。日氣今旣如此,其時亦似不至嚴酷矣。予旣已爲民,必欲親祭,則豈可慮其未然之病,而還寢成命乎?卿勿過慮焉。命均曰,前秋帳殿親鞫,不過暫時擧動,而猶尙觸冷,患候重發,至今諸節,尙未得復完矣。蓋凡諸病候,猝發於一時之間,聖上亦何以預料耶?宗社臣民之計,惟在於殿下一身,聖上不必如是之堅執矣。寅明曰,前春旣已親臨,今不必每年親臨,且卽今聖候諸節,猶未得康健,冒寒將事,必將有添損之節,不勝憫煎,敢此煩復不已,毋復堅執,亟收成命,不勝臣民之幸。李春躋曰,今則日氣雖似溫暖,其時則必將嚴酷,諸臣所達,實出於憂慮之誠,亟賜允可,還寢成命。上曰,在下者,如是陳達,亦出誠意,在上者,必欲如是强行,亦出誠意也。命均曰,今日次對,領相出令入來賓廳,而諸堂上,皆違牌不進矣。戶判出去則可以備員入侍,而違牌如是紛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其中如靈城則推考措語,與他有異,似或違牌矣。其餘諸堂,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日者奉朝賀崔奎瑞疏批有令該曹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之敎矣。其時李台佐,以旣減別賜與之物,只給法典所在奉朝賀常祿及月致酒肉,聖意若以爲太近薄少,則歲時別爲周急,恐似得宜之意仰達,自上以奉朝賀祿,磨鍊輸送,而月致酒肉等事,亦依例擧行,周急之意,當留念爲敎矣。崔奎瑞疏,以周急爲辭,而聖批,令依李判府事所達擧行,李判府事之所請,旣是周急,而崔奉朝賀之所辭,乃是周急,該曹將何以擧行耶?上曰,元老,自鄕入來,而歲時且迫矣。大臣旣以周急爲不安,自本曹以歲饌爲名,別爲輸送,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陞補、通讀,申飭擧行事,日昨榻前下敎矣。大司成宋眞明,於嚴飭之下,大惶蹙,不敢更暴,欲卽擧行,而當初陳疏,蓋以通讀、陞補,便同大小科,不可廢一,若以日字之急迫,只設陞補,而不爲通讀,則又非一視京鄕之意故也,而歲前餘日無多,陞補旣難如例設行,通讀則尤無排日成樣之望,罔知爲計,連呈辭單矣。上曰,陞補、通讀,何必區別,當初下敎,蓋出於愛禮存羊之義,而然隨其可爲者而爲之,勢不可及者則停之,亦可矣。都提調徐命均曰,宋眞明,勤於職務,本不避事,今番則事勢誠有適然者,而更加,申飭之後,尙不擧行,事體殊甚未安,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近來憲府坐起,久未爲之,故推考緘辭,久未照勘,推考傳旨,山積本府,事甚未安。臣考見《典錄通考》,則有曰近來推緘之積滯,誠爲痼弊,至於捧旨之後,憲府無行公之員,過三十日未勘,則移送刑曹照勘,恐無所妨,政院臨時啓稟,分付事,定奪矣。今亦依此擧行,何如?上曰,今以靈城君事觀之,若趁卽捧緘,則不必呈疏矣。捧緘坐起,如署經坐起例,開坐無妨耶?命均曰,本府坐起,然後勘捧其緘答,乃是前例。上曰,《典錄通考》中,旣已如此,則移送秋曹之規,廢於何年耶?政院考出後,使次對入侍,承旨,持《典錄通考》以入,可也。命均曰,首醫權聖徵,頃日所達,雖甚猥越,罰旣行矣,後日入診入侍時,使之權着紗帽,同爲入侍,何如?上曰,依所達,權着紗帽,使之同參議藥,可也。{{*|出榻前定奪}}諸臣,以次退出。 ○十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副承旨洪景輔,持平尹得徵,修撰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趙榮國、鄭履儉入侍。沈壽賢進伏曰,日寒甚緊,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備堂入侍諸員不多,何不引見於別儲廂乎?上曰,狹窄故也。壽賢曰,方當飭勵振作之日,責望專在於輔相,而如臣無似,老且有病,尸素厥職而已。亦不能筋力奔走,反顧惶愧,無仰達之辭矣。上曰,近來所患,何如?壽賢曰,狗馬賤疾,元來沈痼,且有痰病,遇寒添劇,食飮全廢,故去番次對,不得自力入侍,而以良役變通事,下詢於左、右相,而左、右相則臣之所區劃者,未及聞知,使小臣入對仰達爲宜云。故臣玆扶病入來,以常時所料量者,欲爲仰稟矣。上曰,書來耶?壽賢曰,有笏記而異於箚牘,睿覽未安矣。上曰,所見必詳於所聞,持來笏記上之,卿亦口達,可也。壽賢曰,當先以所見,大槪仰達矣。丁未年間,有良役變通之議,其時臣亦以一疋之意爲達,而所見各各不同,李光佐以爲條列箚記上之爲好,故欲爲箚上,而事終不行,箚亦不得上矣。卽今事勢則視丁未大異矣。得聞傳言則京畿、三南,軍額大縮,民皆流離,而方修軍案,故督迫之,推捉之,不少假借,處處騷擾,民皆逃走,且徵身布逃故之未代定者,不得不侵徵於隣族,故竝與隣族而逃亡,將至於無民之境,雖有良法美政,何可設施乎?臣意則四道逃故代定及捧布侵徵之路,一倂停止,有當身者,只徵其身布,而通計四道逃故之數,則視捧布之數,不及三分之一,以此數,計十二朔經用,則中間三朔繼用不足,此三朔繼用之路則以兵曹騎、步布及禁御兩營之所存舊儲節用,足可繼過三朔,而其中訓局夏等軍兵衣資,雖難變通,此則自他衙門,推移百同木,以爲備給衣資,四道軍政則一倂靜以置之,勿令侵徵,申飭該道道臣,使之安集流民,着實勸農,以待秋成,限甲寅十月以前繼用,而其間作爲色目,如閑良軍官及額外校生等名目,作以一疋之役,又有各邑所捧煙役米五斗內,收捧一斗則可得三萬餘石米,一疋之役,次次願入者漸多,則以其新色所捧一疋及雜役米,以充逃故未捧之代,自乙卯年,似有頭緖,爲先擾民之政,一倂停止,則餘民似不流散,國用亦可支撑,故臣之請差句管堂上者,蓋以此也。臣於其間,有賤疾,且遭喪慼,不得入對詳達矣。若以爲可行之道,則節目成出,然後當爲擧行矣。上曰,甲寅條則一倂停止,而自甲寅以後,欲爲一疋之意耶?壽賢曰,甲寅十月以前,以舊儲繼用,而自十月以後,捧乙卯所用,自乙卯,捧丙辰所用,次次變通,則終可爲大變通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徐命均曰,如領相所達,而果若順成,則末終似有實效,然明年之內,事之必成,有未可信矣。且議論不一,其間異議或生,則事必不成,而亦必有中間難繼之弊,至於雜役米一斗收捧之事,則終有窒礙之端,一疋之役順入,亦或難矣。然諸議皆以爲可行,而聖志斷然行之,則可以施行爲之矣。金在魯曰,雖聞其大綱,其事實曲折,未及詳聞,故末終利害,未及料量,而亦難逆覩,諸議雖不無窒礙,而一疋之役,視二疋太輕,然前頭亦安知無弊端乎?臣則旣不能解事,首相之經營已久,則依大臣知委,臣當奉行而已。末後便否則臣未可逆料矣。宋寅明曰,良役變通,此是民國之大事,首相之講究料量,已熟且審,則臣不敢妄言是非,而臣之所見則終有所難疑,以逃故言之,限明年勿令充定,則各邑守令,必束手坐觀,責成於朝家末後,將何以處之也。臣未知其便當,而雜役米一斗收捧之論,亦有弊焉。雖自國家,無歛民之政,而操節守令,然各邑之徵歛無數,則況自朝家徵捧一斗米,其流之弊,亦當如何,新設一疋之役,而閑丁之聚入與否,亦未可悟矣。張鵬翼曰,凡事始作,然後可與樂成,而事之未成之前,則意見例各不同,待其議論歸一,然後若欲做事,則事無可成之日矣。上曰,訓將之言則欲行領相議論也。鵬翼曰,事當試可乃已,自初以生弊爲慮,則事難成矣。李廷濟曰,卽今良役之弊,有同百尺竿頭,此弊不救,則民國俱亡矣。元老大臣,爲是之慮,講究變通之道,而事之一變,大成甚難,故諸議皆以爲窒礙,然大臣之意則以事不煩擾,漸次變通,爲計矣,此若變通,則豈不好矣,而逃故,一倂勿令代定,則守令,必束手坐觀,而使之抄報,則亦必濫報矣。且兵曹、三軍門,所存留儲,不知幾何,設或接濟今年,然逃故未代定之數,漸漸浩多,則一疋之役,多得充代,實是難事,至於雜役米收捧之道,抑又有難便者,一結有上納田大同,且有氷丁、柴草、雉鷄等官役,自官以米收捧,更不侵役於民矣。如或自國家收納一斗,則必又有侵民之端,此亦非純便之道矣。上曰,承旨、儒臣、憲臣,亦各陳所見,可也。洪景輔曰,係是廟謨,臣不敢妄有是非,而事之首尾,亦不得詳聞,未知其便否之如何,而宋寅明所達前頭有弊之說,似有所見矣。此是重大之事,輕易行之,未知如何矣。尹得和曰,伏聞諸臣所達,則逃故若令勿爲代定,而使之不報,則守令必束手,聊無擧行,專恃國家處分,則前頭必有難支之弊,而至於煙役米收捧之議,守令設有徵捧於民間者,自朝家當禁制矣。自國家又爲徵捧,則其弊亦當如何,臣見則終以爲不便也。尹得徵曰,臣自海幕,承召上來,而在海西時見之,則閑丁充入之難,比諸道無甚異同,而道臣,以牙兵充代,海西則無一闕額,海西如此,則他道,亦豈無充定之道乎?惟在道臣、守令奉公之如何,而至於結役米創捧一斗之令,則民怨益甚矣。上曰,海道,非三南比也。見此箚記,可知其大略矣。儒者,讀書山林,有所經綸於心者,立身事君之後,所以行其道也。苟有嘉言善謨,則雖草野韋布之士,亦有來諫之道,則況入侍諸臣乎?左右秉筆之臣,亦爲陳其所見,可也。非爲可否於廟謨,一疋二疋之間,因革便否,各以所見,陳達宜矣。趙榮國曰,臣纔釋褐,未諳時務,而良役爲百年痼弊,減以一疋則豈不美矣,而變通之道,似難矣。上曰,此則一疋之役,爲好云耶?鄭履儉曰,良役之弊,爲今日一大痼弊,而變通終難矣。猝然減以一疋,前頭又安知無弊端乎?臣意則一疋之役,不可行也,曺允濟所達亦同。臣聖檍對曰,臣以年少新進,廟堂訏謨,何敢與知,而元老大臣,爲其良役變通,多年講究,必有可行之道,宜自聖心,斷然從之,而第所可慮者,減一疋之後,無充入所減之代,則必又有別作名色,侵徵於民間之道,到此地頭,民怨有倍於前日,不如此,則國之經費,亦無出處,中間民國,必大狼狽矣。當初祖宗朝,定以二疋之役者,元非苦民,而以其逃故侵徵,致有不堪之弊矣。宜爲申飭道臣、守令,隨闕隨代,而因舊制,置之宜矣。壽賢曰,一時充入爲難,故臣亦非爲一時變通也。漸次着手,以責來效,過數年則可知其成否,故欲爲試行,此出於切迫之計,而諸議如是不一,事若不成,則臣何敢尸職而已乎?當退去矣。上曰,其心可嘉矣。卿之固執如此,國事可以成矣。予之初意則自朝廷搢紳及貴戚,以至於士庶人,一切以戶布爲之好矣,及聞李奉朝賀所達黑笠之說,然後戶布則以不可行之事,知之矣。一疋之役,豈非便民之政,而卿以元輔,如是固執,則此是好機會也。當爲斷然行之,而一疋之役,此予之素計也。戶布之以黑笠之不肯,不能施行者,此由於國無紀綱,而予亦欲以一疋行之矣。及聞靈城所達,其言亦是俄者李聖檍之所達,祖宗朝舊制遵仍之說,亦爲是焉。當初二疋之役,元非苦重,以有逃故之弊而然也。雖減一疋,隣族之弊,必自如也。況又近來,倖門大開,民亦希望其半疋,半疋以後,又何可責應乎?若爲長遠之慮,則予爲君卿爲臣,可也。繼今以後,似又無變通之善計,來頭又有民怨,則決難支當,予之常言開闢之說,可謂迂闊,而雖開闢之後,必還爲二疋矣。雖減旋復,而昔者漢文之減田租之半者,非守令、宰相之請以爲之也。以其節儉而然也。雖西、東之季,民之思漢,亦由於此仁厚之效,而靜思時方形勢,則顧念中外,無一可恃之狀,若依領相所達,減給一疋,豈不好矣,而古時則惟正之供,民莫敢不納,卽今人心,大異於古,今年雖靜以置之,明年若欲徵捧,則民必大怨,難捧之弊,必自如也。如是而國何可爲乎?以堯、舜之時,有病博施之歎,無論稍實、尤甚、之次,一倂勿捧者,似無分數,其中尤甚邑則用卿規模,逃故侵徵,一切勿論,其餘之次稍實邑,其在爲民之道,亦不可無軫恤之道,直依漢文減田租之半,減給一疋,休息民力好矣。卿意以爲如何?壽賢曰,聖敎特減,惠可及民,然査正案上來後,自廟堂詳察某道某郡幾名逃故,然後參量裁定,逃故則一例勿論,有當身者,使之徵俸,又以新入一疋之役,充其未捧之代,過甲寅後,可以收效矣。上曰,此則與下敎之意有異矣。尤甚邑逃故則置之勿徵,之次稍實邑則減給一疋,豈不好耶?壽賢曰,卽今未捧,皆在於逃故之類,無論稍實尤甚,徵捧其未捧者,而已捧者,減給一疋,則中間豈無滲漏之弊耶?臣意則已捧者使之上納,而未捧逃故之類,姑勿徵納,民名必在於還上分給之記,區別之後,自明年又爲搜括,以充其代,以新設一疋之所捧及雜役之米支用,乙卯年漸次釐正,則數年後,似可有效矣。以三百年舊制,不可猝然變通云者,不知時務之論也。國初則軍額不多,故害之及民者小,而今日則以人食人,民國之病,至此之極,不可以舊制視矣。此弊釐正,然後可以安民,無民之後,國何依乎?無論之次尤甚,無當身者,使之勿捧宜矣。只減一二年身布,亦豈不好矣,而一減之後,復捧亦難矣。上曰,減則一也。今年逃故,雖或靜置,而明年又如此,則其將奈何?壽賢曰,臣之所慮,亦及於此,而天若助宗,則必無是理矣。明年又如此,則雖有智者,無奈何焉,磨以歲月,漸次變通,則或有善其後之道,而坐觀悠汎,則明年,必甚於今年矣。上曰,減一疋者,爲重役而減之,則新設一疋之役,而百姓,亦何必其願入耶?壽賢曰,一疋之役,非爲創出別設也。以良丁保人及除番軍官等名目爲之,而願入者入之,不入者不入,過數年後則可以斟酌矣。上曰,此亦爲別軍矣。壽賢曰,徐徐釐正,以不侵民爲主,豈無次次收效之道乎?自今爲始,則限明年十月,可知頭緖,而乙卯年,亦可知盈縮,不遠之間,可見精當之效矣。上曰,朴文秀則以尤甚邑逃故減給爲宜之意,有所達矣。壽賢曰,朴文秀之所見,與臣見不同,而革罷鎭浦之論,只在於一丈朝令之下,去軍門用道之繼給爲難,然以有裕處,推移接濟,則多不過四百餘同,訓局夏等衣資劃給後,各衙門少少下用之物不多,可以支過矣。上曰,訓局有儲耶?壽賢曰,別營給料則以糧餉廳例給,而三等衣資,亦爲給之,故秋冬等,已爲辦給,而夏等衣資,今方不足,此外無他不足難繼之患矣。上曰,逃故未捧之外,軍布皆已上來耶?鵬翼曰,災減外,三南無一疋來者矣。壽賢曰,逃故必是四分之一,而抄出逃故,則見存者,豈不捧耶?上曰,然則逃故之數,益多矣。壽賢曰,十月以後,得千餘同木,則可以補不足,自乙卯以後,可以接濟矣。上曰,乙卯年後,以何物繼用耶?壽賢曰,以新入一疋及雜役米,可以繼用矣。上曰,然則無軍保徵納之民,豈不冤困乎?收捧結役米一斗,作周裨上納,則民怨必多矣。壽賢曰,如此牽礙,則轉動不得矣。上曰,以守令所捧四斗米言之,百姓之所納,必倍入,而若以一斗米,收納朝家,則其弊必又倍焉矣。壽賢曰,若行此法,則立法之初,必須嚴明科條,其中或有濫捧之邑,則當該守令,以爲禁錮,則必無犯法之人,而行之數年,則必有次第可行之道,今不變通,明年侵徵閑丁,則明農又不可作,歲饑搜括,民何所措其身乎?閑丁則無論稍實、尤甚,一倂靜置宜矣。上曰,堯、舜,其猶病諸博施,今年雖靜以置之,日後用何道繼此也。首揆之意,出於爲民之慮,而大體則以一疋行之爲難矣。然一疋二疋之間,劃一決定宜矣。壽賢曰,臣意則終以一疋行之好矣。豈無窮則變而通之道乎?上曰,定以一疋之役,然後果無侵徵之患,而亦無減縮之端乎?宋寅明曰,減除一疋則民力猶輕,豈不愈於前日耶?上曰,雖減一疋之後,旣無見存之人,則雖半疋,何可納也?徐命均曰,根本輕則弊亦輕矣。金在魯曰,一疋之役,豈非便民之政,而無論貴賤,通捧一疋,則可也。無名目而爲之,則不如戶布之名正言順,而若名謂一疋,而先自黑笠始,則此非公平之道也。上曰,戶布之不行者,以其牽礙於黑笠也。命均曰,或以爲口錢輕便云矣。上曰,戶布可行,而口錢不可行也。壽賢曰,戶布行之,亦難矣。戶有大、中、小、殘分四等,然後可以爲之,而若行戶布,則小戶漸減,未三四年之前,大大戶必多,如此則必有使之分戶之端,其弊又當如何,此其不可行之道也。上曰,俄聞領相所達,然若定一疋行之之法,則作何名目而遵行也。壽賢對曰,以州府郡縣,定其次序,如鄕軍官及額外校生免講布,作以名目,而使納一疋,無立蕃gg立番g之事,則於渠無傷,其視納二疋者,利害懸殊,爲免軍役二疋之類,必多趨入,各鎭浦可罷者,亦令隨罷,行之數年,則事必可成,初何可慮弊而不爲始作乎?上曰,末稍則爲一疋大同之役耶?壽賢曰,苟如是,則二疋者,皆可願入於一疋,終可爲大都一疋之役矣。上曰,不如戶布之名正也。壽賢曰,終至於便役均民,則可以爲王政,如是不爲,則事何由得成乎?上曰,免講布之名目,閑丁之投入,有未可必矣,而以免講納布,則亦無讀書之人矣。壽賢曰,免講布者,是額外校生也。命均曰,若以一疋,爲慮有弊,則他無變通之道,不過於廣其充定逃故之路,不然則量入爲出,撙節財用宜矣。是外無他策矣。上曰,首揆之意,逃故則非但今明年,因置勿代爲好耶?壽賢曰,新入者漸廣,逃故者漸縮,則可以下手矣。臣以望八之年,欲爲變通,以觀來效,而諸議之不一如此,停輟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庶幾聞知卿言矣。一疋之役,設或不行,逃故則使之抄報,可也。抄報然後,亦可使之充定也。金在魯曰,雖以一疋爲之,其中有三軍門上番軍,此一節難處矣。壽賢曰,上番軍、納布軍,名色各異矣。宋寅明曰,依領相議,限十年爲之,則亦可成效,而天下事,有未可知者,不知其間,生何等弊端也。上曰,逃故勿令代定,而逃故之類,日加月增,則無軍而後已矣。予意則逃故使之代定,勿令有侵徵隣族之弊,而卿言則逃故,亦爲一倂靜置云,若是渾淪,則事不可成矣。自廟堂詳定節目,可也。卿旣以良役之弊爲悶,有欲變通,故亦言其後弊,而卿之所劃之計,是自伯而之王,非自王而之伯也。如是計事之後,終若僨事,則雖首揆,不可容貸,主管堂上尹淳之代,使之差下,可也。壽賢曰,尹游可合,未知聖意,以爲何如?上曰,游之所見,與卿意同耶?壽賢所見則不同矣。上曰,予意則以戶判主管宜矣。寅明曰,臣則所見大異於首揆矣。上曰,所見不同,則豈不難於同事乎?壽賢曰,宋寅明則守其所見,必不聽從於臣,而尹游則所見雖異,人品夬闊,故聞其事之不行曲折,則似有聽施之道,而宋寅明、李廷濟則初以不可行之事知之,如此則不可同事矣。上曰,卿欲使無模捉之人耶?與卿所見雖不同,與戶判同事,可也。頃日次對後,右相亦知此事否,壽賢曰,右相則別無異議云矣。上曰,戶判、吏判,亦爲問議便否於右相及李、崔兩奉朝賀,稟處,可也。壽賢曰,日寒如此,臣老且有病,朝夕淹臥,不得頻頻入侍之意,敢此仰達。上曰,右揆意外遞罷,卿又有病,左揆獨勞國事,可悶。壽賢曰,陵內石物,頉處層生,殊極驚慮,而石品之堅剛與否,監董諸臣,何可預知乎?以此任事大臣,終至遞罷,而以大臣書出於現告者,事體亦極未安矣。上曰,已爲下敎於左揆,而備忘記,亦已諭之矣。此與莊陵時事有異,然莎草之枯死,輕於石物之缺落,以油灰纔塗而旋落者,亦甚未安。且遷陵,旣在於予,則以少無所憾爲主,而數年之內,頉處層生,陵寢事體至重,故有所處分,然非以監董諸臣,爲不謹而然也。此後則雖大臣,亦豈有難安之端乎?卽今未審者,屛風石甚薄,未知其無頉與否,以是爲慮矣。命均曰,一邊之先落處,所見未安,而改修爲難矣。上曰,改封後,可以修治,事甚重大矣。命均曰,長塗油灰,支附亦難,所見甚悶矣。命均又曰,頃者金尙星疏中,量入爲出,是臣之常時所見也。煙戶役之懲斂於民間者,倍於身布,故民尤難支矣。宜自今,魚鹽稅及土地所出,則盡屬於戶曹,各色軍兵,則盡屬兵曹,各摠計數,以爲量出入之地,似宜矣。上曰,豈不有前例耶?宜自廟堂裁處矣。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因臺言,不爲膺命矣。待道臣之道,不可强令赴任,宜速許遞矣。上曰,臺啓旣爲收殺,則寧有不去之理乎?今之用人,專尙門閥履歷,然予所以落點於副望者,實是有意,而以其人之確實,問於左揆矣。以咸監、畿伯時所曾經時見之,人品確實,故欲用之意存焉,而臺閣之發啓,體例亦是,然末後收殺者,亦可見公議矣。壽賢曰,上敎以似非大家子弟爲敎,臣亦以孤寒,有所仰達,而若其有才之人,則豈不用耶?上曰,有欲用之意,催促下送,可也。兵使張泰紹,亦爲催促發送。{{*|榻前下敎}}。壽賢曰,兵使張泰紹則訓將私心,以父子之重任兵權,爲難安矣。上曰,此則私意也。命均曰,司僕褒貶中,蔚山監牧官,當初置之中考,而自兵曹書入之際,誤以下字書之,故自歸下考矣。此與本寺等第,未免相左,而殿最事體甚重,似難撓改,以下等施行乎?上曰,拆封時,旣以下等書之,則當以下等施行,而該曹堂上則難免不察之失,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忠淸監司鄭彦燮,浮出碑石於藍浦地,多發各邑民丁運曳而頗有民怨云,藍浦浮石,曾有禁令,況今年湖西之民,何可動役乎?殊甚不當,監司鄭彦燮,罷職宜矣。上曰,擢授方面,意非偶然,而因私役民,殊極駭然,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敦寧都正李亨宗,因私事出牌拘人,而以士夫凌辱,爲其罪目云,若是凌辱士夫則當移法司處之,豈可自該府任意拘囚乎?近來各司之因私事,囚推都民,成一弊端,如此之類,不可置之,敦寧都正李亨宗罷職,警飭,何如?上曰,李亨宗,與他人有異,而謹愼,可也,有此駭擧,罷職,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兵曹判書尹游,頃日次對,以勸農勤耕木花事,有所仰達,而自上無下敎之事矣。其所達,實是爲民之根本,使之成節目,分付各道,勸飭宜矣。上曰,自廟堂申飭,可也。{{*|出擧條}}壽賢曰,咸鏡監司,今當廟薦,當爲另擇,而難其人矣。李匡德才局,實合是任,然今方斥補,則以擬薦之意,不敢仰稟,而其才則實合是任矣。上曰,匡德,未及到任於甲山耶?爲甲民,送李匡德,而大臣所達如此,廟薦事,自廟堂知以爲之,可也。宋寅明曰,大同設立後,戶役所當全減,而三南各邑,戶役漸繁,民已不堪,且或有巧作名色,徵歛結役之事,湖南各邑尤甚云,當此軫恤民隱之時,宜申飭道臣,嚴査痛禁矣。上曰,各別嚴飭于道臣,而若有侵徵之守令,則隨現狀聞,論罪,可也。{{*|出擧條}} ○持平尹得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得徵曰,忠監鄭彦燮罷職啓辭,則申思永之發啓措語誠是,中間刪改非矣。以申思永之當初發啓者,仰達矣。{{*|措辭見上}}請忠淸監司鄭彦燮,罷職不敍。上曰,此等論啓,固知過矣,而旣已處分罷職,奚異依啓。引嫌而退,當初論啓,誠得臺體,聖敎未安,何必深嫌,請司諫趙明澤出仕。上曰,依啓。因下敎曰,時世怪異矣。以鄭彦燮事言之,雖不無率爾之失,以措語之緊不緊間刪改,看作大事,終置宋敎明於落科者,殊極非矣,而臺臣之至以申思永之啓辭,傳啓云者,亦爲非矣。得徵自明之際,尹得和曰,持平尹得徵,以申思永啓辭之說,至發於傳啓之際,有損臺體,致勤聖敎,宜有責罰之道矣。上曰,尹得徵,新入臺地,處事生疎,不是異事,而其在臺體,失體則大,遞差,可也。{{*|出擧條}}得徵退出。上曰,尹得徵,年歲幾何?得和曰,小臣之一年長也。洪景輔曰,尹得徵,年歲詢問之際,以長小臣一年之說陳達,殊涉猥屑,玉堂尹得和,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以今番嶺南事觀之,父子兄弟,秉彝之同得,而有此等變怪,究其本意,則殊甚哀矜矣。復觀文案則埋時乞得一塊食,予於此甚愧焉。在上而不能救其塡壑,判付文案時,心甚不平,故姑不判付,而問之於諸臣矣。李廷躋曰,事之可駭,莫此爲甚,收議諸大臣後,詳觀文案,則其間形狀,令人錯愕,節節痛惋,而臣意則與首相之議同焉矣。上曰,諸臣不知此事耶?金在魯、宋寅明曰,臣等未及聞知矣。上曰,以十三斗米,盜出於渠之四寸家事,爲其父者,生埋其子矣。在魯曰,若生埋其子,則其父先殺可矣。洪景輔曰,其失米之四寸,先殺,可也。上曰,然。寅明曰,脅殺之罪,當殺無赦,如承旨所達矣。壽賢曰,變出骨肉,迫令脅埋者及埋子者掘土者,俱是殺無赦之罪也。上曰,然則其四父子,無可生者矣。秉彝之心,人所同得,則渠何敢掘土乎?痛哭云者實狀,而亦有切迫情境矣。壽賢曰,容貸其父之議,亦非無據也。上曰,掘土三級後,其四寸,掘土而號令云,其景像可見矣。上曰,秋判旣已入侍,訊杖輕重,自廟堂相議,依狀請,施行諸道,可也。命均曰,自明夕,當受祈穀祭誓戒,而明白下敎,使之攝行,則諸臣不勝萬幸矣。上曰,勿過慮也。命均曰,若無一分念慮,則臣等何敢堅請,而或有萬一之慮,則臣等奉承之後,臣民之慮,當復如何。寅明曰,此非以藥院循例間事仰請矣。實出於至誠悶慮矣。伏望允從焉。壽賢曰,伏聞左揆所達,則祈穀祭日迫,窮寒此酷,達曉將事,必致傷損,何不允從藥院之請耶?臣不勝沓沓之至。寅明曰,宜爲允從元老眷眷之請矣。在魯曰,諸臣所達,出於至誠,此非靳允之事也。壽賢曰,以常人言之,經夜露處,無不得感氣,況聖體乎?雖使攝行,少無妨於爲民之誠也。上曰,豈如是每寒耶?飭勵者,爲民也。以此微誠,感格神明,雖或不易,而當盡吾之誠矣。雖動駕之日,若有病故,則當令攝行,而旣無病,則何可中輟乎?命均曰,將事之後,致傷可慮矣。上曰,豈以一夜將事生病乎?景輔曰,伏願允從元老大臣及藥院諸臣之請焉。寅明曰,聖候或有不平之氣,則一夜之間,其爲傷損,亦當如何?雖出於爲民之至誠,而聖躬之康寧,此是神人之福也。上曰,入處房室,猶謂之寒,況露處乎?可知其冒寒而欲盡予之誠也。其視塡壑之民,亦當如何也?命均曰,事神恤民之道,固不必在於此矣。上曰,旣有祭祀之禮,則何不以誠行之耶?壽賢曰,當量力而行之,豈可爲民而不顧聖躬乎?爲民展誠之敎,過矣。四五日之內,和解,則可也。不然則不可動駕矣。上曰,氣若不平,則當臨時處分矣。寅明曰,戶曹、宣惠廳災減單子摠數,未及仰達矣。此際勅使,或爲出來,則罔知所措也。上曰,已爲下敎矣。金在魯曰,因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掌隷院奴婢免賤用奸事,當該官員,罷職現告,而堂郞則推考矣。近來奸僞日滋,此等弊端層生,極可駭也。上曰,此是書吏輩之弄奸耶?例多此弊矣。在魯曰,頃日次對時,戊申軍功承傳人,兩銓除拜之職,一一懸註名下書入事下敎,出於擧條,故吏曹則纔已抄出,而極其繁雜,兵曹則比吏曹尤繁,故尙未盡抄云,遲滯曲折敢達。上曰,其時以軍功別單人書入事下敎,而擧條誤出矣。其後除拜之職,懸註於各其名下,以入,可也。在魯曰,一人之名,分入於吏、兵曹單子,恐不合於睿覽,吏、兵曹所除之職,合錄於一單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有稟定事,故敢達矣。本曹郞官望,曾經者有之,而卽今乏人,當以前望入之,而其人方在罪罷中,以郞官望,所當請敍,而不可循例草記,故敢達。上曰,經幄諸人,敢藉公論沮戲,則況此銓曹通塞之地,裁量人物乎?飭勵方嚴之時,此等人,不當請敍也。洪景輔,以推緘移送刑曹文書告達。上曰,靈城頃日所達,予不知指斥大臣,而有所下敎,出於擧條矣。姑先緘辭四字拔去,可也。景輔曰,判尹久不出仕,故亦不爲回啓,委屬可悶。上曰,大臣所見,判尹終不可回啓耶?命均曰,以許遞之意,有所仰達,而上敎,以私意知之,故不敢更達,而必爲引嫌矣。上曰,委官,領相爲之矣,而見領相病狀,則難於進參,以左相爲委官,而三省推鞫,必於明日早朝開坐事,各別申飭,城上所,無臺諫則爲難矣。臺諫有闕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榻前下敎}}景輔曰,左相旣差於祈穀祭獻官,則雖受誓戒前,參鞫未安矣。上曰,所達是矣。以初委官,置之,可也。景輔,以於屯獄事,大臣獻議告達。上曰,大臣獻議,參量得中,減死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在該曹文案}}。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日入時,日色赤。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南泰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延祥詩春帖子製述官,方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徐宗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省鞫之因兩司不備,未克擧行,事體未安。大司憲徐宗伋,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省鞫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知義禁尹游,以相避陳疏,時未稟處。知義禁鄭亨益,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留待。 ○傳于李匡輔曰,召對爲之,江華留守同爲入侍。 ○洪景輔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竝待下批牌招,以爲省鞫坐起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知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獻納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廷潤爲獻納,南泰良爲持平,崔逵泰爲兵曹正郞,兪勉基爲軍資主簿,權德載爲司藝,鄭亨益爲左參贊,洪鉉輔爲知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右副承旨洪景輔進。以尹得徵爲副司直。 ○傳于李匡輔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柳儼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省鞫坐起,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臣好人,與同副承旨柳儼,伴直矣。同副承旨,省鞫坐起,下直進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社稷祈穀祭親行時,許多諸執事,方以曾經侍從塡差,而當差之人,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洪尙寅、南泰慶、林光弼、柳時模、金廷潤、南泰良、宋徵啓、朴弼均、李壽海、金尙重、任{{!|𪼛|⿰王集}}、李顯望、閔瑗、李潤身爲副司果。 ○洪好人,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宗廟第十一室中,斑子第二井上,卽仰土墮落之際,仍爲穿破,而其處長三寸許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八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甲寅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七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四學今年條學製,東、南學則旣已畢製,中學則昨今兩日,連爲設行,亦可了當,而獨西學,全未擧行,本學兼敎授,作闕未差,自前亦有他學兼官代行設製之規,合三學兼敎授,合坐試取,而明日則陞補相値,再明日必爲設行,以爲趁歲前合製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七日,召對入侍時,因參贊官柳儼所啓,有一人來到禁府門外,以秘密事,有所告,請現禁府堂上,而羅將,終不告於判金吾。故厥漢,仍爲逃走云,各別,申飭于左、右捕廳,以爲譏捕事,允下矣。前此臣等,聞有此事,已爲別定軍官,使之窺捕矣。軍官等,多般跟尋,斯得於春川地,尹廷顯稱名人,今已捉來,何以爲之?敢啓。傳曰,自本廳合坐,卽爲究問以啓。 ○又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今癸丑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本院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京外殿最啓本,則海南縣監金夢煃,以刑杖可輕仁惠宜勉爲目,其無惠政而有濫杖,可知,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左水運判官李以泰,以衰或妨務爲目,亦難仍畀漕政,海南縣監金夢煃罷黜,左水運判官李以泰,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丁歲抄,將不得趁歲前磨勘,惶恐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都憲,雖以往事引嫌,辭疏承批之後,又當省鞫飭勵,三牌之下,亦不應命。大抵近者違牌之弊,規正他人,而執法之臣,尤先犯焉。他尙何說?極爲寒心,大司憲徐宗伋罷職。 ○備忘記,省鞫其於今日內爲之者,蓋欲行於誓戒之前,而牌不進,申飭之下,憲臣再牌應命,極爲緩緩,而以値日暮,政院,號令百司之地,而幺麼牌去來,亦不能申飭,極涉稽緩,當該承旨推考,今後則更加嚴飭。 ○備忘記,藥院醫官之有功勞者則凡干頒賜,別爲擧行,乃是古規,而醫官李廷德,以身入醫廳屬耳,而乃敢因緣謀入,冒受其賜,事之駭痛,莫此爲甚此路若開,其啓倖門,後弊難杜,針醫李廷德,汰去醫廳,更勿檢擬,令攸司從重科治。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水原府禿城山城充軍罪人洪時弼,以他罪拿囚,旣已勘律矣。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還發配所,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臣聖龍,進詣宗廟署,與本署都提調左議政徐命均,提調左參贊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一室斑子第二井上,仰土墮落,斑子仍爲穿破,長幾一尺許,廣四五寸許,而所見未安,不可不急速修改,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正月初一日卯時爲吉云。先告事由祭,當爲兼行,當室及各室祝文中,以此措辭添入撰出,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膳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修改,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省鞫姑罷,委官以下引見。 ○柳儼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江華留守李瑜,諉以情勢難安,使其褊裨替納,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江華留守金東弼敎書,王若曰,朝廷爲四方之本根,得人最急。卿宰典八座之機務,責成斯專,旣官資未可以左遷,蓋國體難許其遠出。然先後緩急之時異,或內外輕重之互殊,望之以漢庭之九卿,出守憑翊,畢公卽周室之元老,往釐東郊,矧玆沁州一區,實我海門重鎭,保障則人民倉廩,在趙晉陽,形便則湯地gg湯池g金城。若秦崤左,神京之道里密邇,急則依歸,諸路之舟楫流通,地是控扼,粵自丙丁懲毖以後,尤軫庚甲綢繆之圖,設堡築墩,關防連接於十里,添兵作隊,聚訓殆近於百年。委重有倍於他方,爲治莫難於今日,賙賑逋欠,而戎儲半歸耗消,飢饉顚連,而兵實十亡八九,苟非俱全文武,爲國柱石之人,曷堪兼摠軍民,重我鎖鑰之寄。惟卿,喬木世閥,名祖肖孫,敏給通明,而有謀王斷國之手,慈良樂易,而無傷人害物之心,臺垣抗章,人稱曲江之先見,嶺藩按節,民歌召棠之遺風,逮予臨御以來,益注委毗之意,當軍興而鎭南漢,賊膽先寒,秉公道而掌東銓,衆目皆拭,至若管金穀而長司馬,率如奏刀刃而解全牛,祿位愈隆,而望實彌著,前後歷踐,而左右俱宜,遂從崇高之班,暫行居留之命,昔雖陞擢乎是任,竟未遑於外庸,今乃優閑於分司,非獨爲夫一試,玆授卿云云。祗服明訓,益懋良圖,修城池繕甲兵,勿以時詘而廢,嚴部伍勵將士,毋或愛克厥威,敎民可使卽戎,敷化必先於庠塾,約已斯能足用,爲政莫急乎繭絲,莫謂天塹之是恃。曷若人和之爲先,轉溝壑於袵席,俾絶鴻雁之歌,課農桑於田疇,宜趁鳲鳩之節,其餘稟裁通變,自可遵依故常。於戲,予方有惕于中,宵旰求治,卿亦宣力于外,夙夜無愆,布十行於絲綸,本非文具,勉一節於夷險,庸答恩禮。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右尹李瑜疏曰,伏以臣,受恩而莫能報,有罪而尙逭譴,泯泯然悼悸之極,而忽不知一身之所措者,已歷時矣。身名則欲自愛,而反毁辱之矣。聖簡則欲稱塞,而反玷累之矣。釁隙至此,尙復何言?噫,臣姿稟愚鈍,心計常涉於迂闊,知識鄕闇,施爲必歸於卽當,持此而欲需於世宜,狼狽之必隨至矣。受任重地,日夜憂懼,妄謂人臣奉職,常件事外,沾沾以施措,自喜于人者,非愚之所敢出也。況保障非等閑之地,軍校以昇平而媮其欲,束得一段精神,效力於緩急,不負列朝{{!|𰦀|⿰目眷}}然屬意之重,則顧何道而可?錢穀甲兵,尙是第二事,惟有使一島人,俾咸知霜雪雨露之無非敎,食息動止之皆臨汝,而有以鼓舞振作之耳。思量及此,方自感奮,適奉聖旨,飭勵勤摯,平日底薀,遂遽滾瀉,殊不知善俛仰循俗轍,方是做得事,而深衷過計,終爲重得罪於當世之歸也。甚矣,臣之迂闊而鄕闇也。古人之乞留中,臣果誤讀書矣。由喉司而奏者,又不料其謂之暗密矣。然而罪臣之言一出,而臣又切切然,指明其然不然,則是不惟非臣之當初本意,亦將厚招人之怒,而增益臣之罪矣。只默然受以爲罪,或庶幾於唾面待乾之義矣,倘所謂有言亦不可宣者此耶?祇臣之所自以不幸者有之,臣跡孤而官顯矣。勢弱而恩重矣,擔負過於本分,疑怒起於白地,而臣則又俯仰信心,冥墑不止,豈謂一紙狀奏,遂至於坐博此平生之恥釁耶?疎率之責,臣固不辭,無當之云,臣亦自道,而平日自期,不至汚甚,一朝無狀,乃至於此,駴惶慙慄,更無顔面可顯於世。噫,此莫非臣之罪也。印符隨身,不敢自屛于野,蒙被聖慈,得許歸覲于家,杜門弔影,只將爲負釁之人,又不知何等危辱,復甘心隨集于後也。孤恩負心,報塞無地,瞻天望日,但有無從之淸淚而已。縮伏踰時,今始交印,而滓穢之跡,不宜冒進禁扄,所受密符,使褊裨替呈,尤不勝俟罪之至。玆不得不冒陳危苦之忱,仰瀆崇嚴之聽,伏惟聖朝,必不待臣言之畢,而頫察已無遺照矣。伏乞諒臣身之不可復備任使,察臣罪之不可苟逭王章,嚴降譴責,以勵淸朝之搢紳,以謝臺閣之言議,仍令臣得以退放於丘壑,實公私之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知矣。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江華留守金東弼,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得和,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江華留守金東弼入侍。上曰,承旨是刑房耶?洪尙賓進伏曰,臣是刑房,而伏見忠淸監司鄭彦燮狀啓,則事燮極爲兇慘,故不敢泛然入啓,玆以請對矣。上曰,此事可以斟酌矣。儒臣亦見之否?吳瑗曰,臣已得見其本,而以不吉云云之說觀之,其凶計,當斟酌矣。上曰,湖西則人心必誑惑矣。尹得和曰,臣聞杭之支屬,自洪州移居於稷山云矣。上曰,所謂少上典,卽杭之子,而沈建伊,似是杭之奴也。得和曰,忠監之旣不能治罪人,則捉去公州,事甚非矣。上曰,公山距京,幾日程也?金東弼曰,四日程也。上曰,建伊之自當,似有隱情,又有誑惑意思,當拿來而設鞫訊問,領、左相、判義禁,竝命招,可也。{{*|榻前下敎}}瑗曰,此非泛然訛言之比,顯有做出誑惑之情狀矣。上曰,所謂李亮濟,何如人耶?承旨,亦不知乎?尙賓曰,臣未之聞矣。上曰,江留進伏。金東弼進伏。上曰,居留,職雖優閑,而責任則甚重,且近來軍餉之耗縮,已無餘地,卿須用力爲之,可也。東弼曰,小臣,以匪才蔑識,猥蒙居留重任,實不勝憂懼之忱。十年前,冒叨是任,而移職未赴,臣於江都,足跡不及。故島中形便,未能知之,到任後,如有可以變通者,則或馳狀上請,或上來陳稟矣。上曰,卿不可出外之意,已諭於大臣矣。初欲還給望單,而觀卿不如昔時,一時調養,亦無所妨,故姑爲寢之矣。予則許卿優閑,而卿則旣受重任,益加勉勵,可也。東弼曰,聖敎及此,不勝惶感,臣敢不惕念奉行耶?第臣今將離違天陛,區區所懷,欲有仰達矣。近日以來,聖上赫然奮發,旣下大誥,而痛自責躬,飭勵臣隣,至誠求治,百行絲綸,俱是義理中流出,此實祖宗神靈,默佑於冥冥之中,致有聖心之開發,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基矣。中外拭目,佇見至治之盛,而臣則區區過慮者,有二焉。聖上於嗣報之初,奮發飭勵之政,一如今日,而其後十年之間,做得何事否乎?群下不能對揚休命,一日二日,忨愒如前,聖心又復解弛,若有有始無終之歎,則比諸嗣服後事,國勢之不可收拾,又將一倍,此臣之過慮者一也。方今聖上,銳意求治,言治之說,必將(雜))進於前,其將曰,某事可做也。某弊可革也。卽今國勢,譬如重病人之元氣垂盡,宜以滋補之劑,徐徐責效,不可妄下寒藥,反速其亡,以今時勢,不可有大變通之事,舊弊未祛,新弊又生,則徒爲變亂舊章之歸,而益不可收拾,此臣之過慮者二也。伏願聖上,堅定聖志,一意奮發,先立大體,唯以剛毅弘大爲主,今日做一事,明日行一政,誠心做去,無如前日之因循退托,而古語曰,其進銳者,其退速,亦宜留意於勿助長心不忘之義,則自然綱擧目張,丕應徯志矣。上曰,二條勉戒,俱甚切實,所陳之弊,予亦爲慮矣。上下若如此欲速,則其不幾於宋神宗,用王安石之時之弊乎?所達誠是,當各別加意也。東弼曰,做國事,必得人以後,可責成效,朝臣中,如趙顯命、李匡德,自是不易得之人,兩臣俱有向國忱誠,以匡救君上闕失,爲己任,多言人所難言之事,而近日久在外方,匡德則又以匪罪,斥補京職,撕捱之餘,冒赴陞擢之職,則人必有言,今番處義,自不得不如此,斥補邊塞之罰,豈不過重乎?賞罰得中而後,可以激勸,向日閔應洙斥補之後,未赴任而旋卽召還,聖德有光矣。兩臣宜卽召還,以備任使,而匡德則病痛在於偏處,蓋其前後受命,輒在於民事孔劇之時,故雖多專輒之事,其實爲民,此宜可恕,其人有絶才,優於出謀發慮,雖有偏處,廟堂自可裁制以用矣。上曰,所達是矣,而趙顯命則爲慮湖南,姑爲置之,而李匡德則其性品,雖有偏狹之病,其才操,誠過於人矣。斥補甲山者,非惡匡德也。出於爲甲民之意,然置之廟堂,則似或太輕銳矣。昨聞領相所達,則以匡德欲薦咸監之望,安知更不爲撕捱乎?此亦異於內職,與重臣所達有異矣。東弼曰,匡德之父眞望,今方入京,身病甚重云,以其私病,不必召還,而當初斥補,終是過中,士夫風節,亦不可不扶奬矣。匡德,曾於除職,每事撕捱,則到今陞資之職,亦豈敢晏然承命乎?其所執,終有可容恕處矣,何可責之以分義乎?尹得和曰,李匡德之補外邊倅,處分則過中,而金東弼,職在外任,則以此事煩達,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居留之職,旣兼備堂,便同內職,而重臣所達,出於爲國之意,則何可推考乎?東弼先爲退出。上曰,領、左相家,距闕稍遠耶?尙賓曰,領相家,在於倉谷,左相家,在於水橋,而亦不甚近矣。臣以刑房,今日請對矣。仍有召對之命,故臣與講官,同爲入侍矣。吳瑗曰,承旨當以職掌,次例入侍,而承旨之以刑房請對,兼爲入侍於召對者,事體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無難便事矣,何可推考乎?上曰,知義禁尹游,今姑許遞,其代今日政差出。{{*|榻前下敎}}領、左相,來待賓廳,故上命史官引見,臣聖檍,承命出去賓廳,傳引見之命,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沈宅賢,同爲入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酬接,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疎冷之地,殿坐可悶矣。上曰,不妨矣。命均曰,水剌之節,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壽賢曰,忠監狀聞事,臣等茫然不知入來闕中,略聞大綱,深切痛惡矣。命均曰,梟、獍之徒,終不革心,致有此妖惡之變,未知其窩窟有無,殊極可慮矣。壽賢曰,不軌之徒,日望國家之不幸,創出無根不道之說,白地騷屑,無限惹擾,豈不痛惡乎?上曰,庚戌以後,此輩無可售之計,至入於此路,可謂已甚矣。命均曰,急急發捕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如此如此等說及色動云者,殊甚乖異矣。故使建伊,煽動誑惑之計也。沈宅賢,見忠監狀啓。上曰,以其狀啓,無可知之事,別無措語矣。命均曰,罪人一倂拿來宜矣。上曰,甘德,亦拿來可耶?命均曰,一倂拿來宜矣。上曰,其中似有階梯,健伊則先謂之上候未寧,甘德之如此如此云者,必有階梯矣。壽賢曰,不知其曲折,而速速發捕宜矣。上曰,領相所達渠輩之望國之不幸者,是矣。尙賓曰,崔於折里,不爲捉囚者,監司之事,似是虛疎矣。宅賢曰,發送金吾郞二員,兼爲拿來乎?壽賢曰,發送五都事於一時者,似或驚動人心,而只送二員,兼拿五罪人,事體如何矣。上曰,實都事三員發送建伊等三罪人,各爲拿來,而假都事一員,亦爲發送,金、李兩罪人,拿來,可也,而都事三員之一時齊待,似不易矣。宅賢曰,已爲待令矣。沈宅賢,卽爲出去,招致都事於閤門外發送。壽賢曰,三省推鞫,今日內擧行之意,敢達。上曰,有城上所耶?尙賓曰,司諫牌去來,姑不來矣。上曰,都憲,屢次飭勵之下,如是撕捱,殊涉過矣。勿拘三牌,更爲牌招,持平南泰良,只推,更爲牌招。{{*|榻前下敎}}大臣先爲退出,吳瑗讀自請許臺省長官,止論淮西管內水損處。上曰,下番讀之。尹得和,讀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論嶺南請於安南置市舶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論裴宣令除裵延齡度支使狀,至論齊暎齊枕。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請減京東水運收脚價。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各得別狀條件,承旨洪尙賓,以鞫廳出去,洪好人代入。吳瑗曰,薦擧屬吏狀所論委任責成之道,言切意詳,實是今日之藥名矣。然以次序言之,聽言考失,在先矣。蓋爲政,莫先於得人,而知人之難,自古攸病,殿下每有以言取人之病,此深可悶。東陽侯、綘侯,豈不及於喋喋利口之嗇夫乎?伏願深以此爲戒焉。得和曰,人之質實者,多是可用之人,而巧言令色鮮矣仁,此等之人,人君當痛絶,可也。陸贄所以陳戒者,如是切至,而德宗之不悟,只由於見蔽小人故也。上曰,所達是矣。齊桓公,問害霸之事於管仲,仲,對以得賢不能任,任賢不能固,與賢人謀事而與小人議之者,是害伯之事也。此言伯道,而豈有王伯之殊耶?王者之道,亦如此矣。得和曰,自古人君,豈是樂用小人哉?不知其爲小人,故用之也。上曰,如王安石輩,是難知之小人,而其餘小人,亦非不知而然也。瑗曰,王安石,高談王道,動法周公,當初何以知其爲小人乎?上曰,以三不畏之說,可知其小人矣。上又下敎曰,陸贄,請以事質於臣,此固宰相之任也。人主之政,莫大於擧直措枉,而今日豈有如陸贄之無私者,可以質之乎?瑗曰,人才固不逮於古時,而今日世道則苟非開誠心布公道,如諸葛亮一流人,則固難見孚於上下矣。上曰,今日若孔聖復作,未知如何,而非聖人,則必難見孚矣。洪好人曰,材不借於異代,惟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上曰,非謂無才,下敎者,意有在焉矣。上曰,謝密旨狀,德宗,以緣有密旨言,不得盡爲言者,甚非人君之道也。陸贄奏中,無答此者乎?瑗曰,自王支之道,坦然著明,至更賜裁處一段,所以規德宗此言也。上曰,然。得和曰,十五枚,寧人負我,無我負人云者,專主於信義,蓋見其意矣。瑗曰,察臣孤貞以下,自言其不受饋遺之狀,以諷德宗之好貨也。上曰,德宗則以裵延齡,以爲有才公淸云矣。瑗曰,陸贄所以攻之者,以其妄誕小人也。瑗繼達曰,以儲蓄軍糧狀,所論觀之,此在陸贄,雖非大經綸,而亦可見其一斑矣。上曰,此亦非小事也。瑗曰,天下之大,非偏邦所敢望,而唐室,荐經禍亂,而財穀之饒如此矣。我國則雖當平時,每患枵竭至於邊上之粟,移賑內地之民,豈不寒心乎?上曰,移粟之政,雖不得已,此實寒心矣。上曰,南泰良,無肅拜之事耶?好人曰,牌去來,姑不來矣。講訖。尹得和曰,臣伏聞,頃日筵中大臣所達,則各邑逃故,姑爲置之,勿令充代之意,爲達矣。如此則守令必束手坐觀,逃故漸多,則末終何以充代乎?此亦非便宜之政,而至於柴鷄價米收斂一斗之論,尤爲難便矣。當初自民間爲供官之道,以柴鷄等物進排,而有識之守令,雖今日,猶不以米斗捧用矣。今若自國家收棒一斗,則民弊必爲三倍,終是苟簡,而額外校生,除番錢木一疋之役,雖似便好,逃故今若不爲充定,則此等名目,新爲充定時,亦無異於閑丁搜括之騷擾矣。上曰,首揆之以事之成否,欲決去就,其所執,誠甚貴矣,而大抵人之所見,元來不同,多有難便之議,而首揆之所欲變通者,亦非純王之道,故有所下敎矣。其名旣不正大,若然則當以戶布爲之矣,而收議後,當有處分矣。瑗曰,俄者重臣,以趙顯命召還事陳達,而臣有所懷,故敢達。顯命,固宜在朝廷之上,而殿下,方以湖南爲重,今雖擇人,必難得勝於顯命者矣。上曰,重臣、儒臣所達,俱有所重,可不參量焉,得和曰,以急先之務思之,則臣以南方爲重矣。上曰,湖南抛棄易矣。瑗曰,加意於了當世務,不可以憂歎於中朝也。上曰,《易》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言其不忘戒懼也。以今日狀啓觀之,豈不悶然乎?甚至於做出無其君之說而後已者,豈不已甚乎?庚申以前,諸賊亦以頻有問安,國無儲貳爲言,予每於朝廷,或有問安,則輒令停止者,實有意而然也。今日湖賊之以未寧爲言者,亦豈不怪異乎?瑗曰,聖意雖如此,凡事若有意爲之,則反易驚動,若當違和時,則如法問安,復常則停止,每以正大行之,則人心自定矣。上曰,予豈可隱諱苟且,而在朝廷愼密之道,則不可忽也。雖以戊申變亂,予旣不動念,則何可以此等事動心,而所駭異者,一種怨國之徒,無所不至故也。以湖西狀啓,該房承旨,卽爲請對,仍爲發捕,中外人心,必騷擾,而命招大臣及判金吾者,亦爲重國體也。尹得和曰,今日承旨請對時,宜以忠監狀啓事,請對之意,通于時任大臣,而自政院,無通示之事,故命招出去,而大臣漠然不知有某事,蒼黃入來云,事體未安,諸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故相臣李世白,在相職時,當辛巳國恤,賊杭,以榟宮上字書寫官,將入寫而海昌尉以預差亦在哭班,世白,於班行厲聲曰上字海昌尉當書,東平不當書,杭聞之,面色如土而出去云,未久變出,可謂折奸於未然之前也。上問于吳瑗曰,儒臣亦聞此事乎?瑗對曰,此事,臣曾聞於家庭矣。上曰,當國有事,大臣必如此,然後可以鎭服矣。瑗曰,國家有變亂,天若助之,擔當奠安,必有其人,朱子所謂能弭兵亂之人是也。惟在人君用之與否耳。上曰,然矣。得和曰,祈穀祭親幸,殊甚悶慮,日寒如此,易致傷損,宗社生靈,只在於殿下一身,殿下則爲民之意雖切,臣民之望於殿下者,亦當如何?允許群下之請,停止爲宜矣。瑗曰,保護聖躬之節,豈不爲十分愼攝乎?卽今寒煖不適,節候不佳,衝寒動駕,實多可慮,故群下之請,如是切至,伏望允從焉。上曰,爲民之事也。日若如此,則何可不行之乎?一時將事,別無所妨矣。得和曰,聖躬安寧,此是民國之福也。萬事之本,只在於聖躬,何可爲民事,而或忽於聖躬保護之節乎?伏願加念焉。上曰,予身雖康,若無民則獨爲國乎?大體不外於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十二月二十六日四更四點,上御熙政堂,委官以下,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判義禁沈宅賢,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洪鉉輔,同副承旨柳儼,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夜已深矣。不得就寢,有妨於靜攝,不勝悶慮之至。上曰,萬才,旣爲承款,當捧結案,而以致犯夜者,此由於國無紀綱而然也。必使今日內開鞫者,意有在焉。終致稽滯,以耳目之官,國將亡矣。壽賢曰,臣等亦不得趁往之致,不勝惶恐。上曰,南泰良肅謝後,可以開坐,而獄情旣如是無疑,則當爲結案正法,而今則夜深,似不可擧行,有異於必使受誓戒前爲之之意也。壽賢曰,行刑單子,明日則不可捧入矣。上曰,金吾有前例耶?洪鉉輔對曰,問於律官,則受誓戒以後,則刑殺文書不得擧行云矣。上曰,使之入侍者,欲爲問議此事處之,而前例若如此,則雖不使卿等入侍,可以處置矣。壽賢曰,受誓戒之後,則例不得行刑云矣。上曰,如今之事,似無前例矣。壽賢曰,刑官爲祭官,則不得進參於坐起,而以禁府言之,亦以不見刑殺文書故也。今番臺諫,以鞫坐進參之故,不得參於誓戒矣。上曰,臺諫見差於執事耶?趙明澤對曰,見差於大祝矣。上曰,罪人結案則過齋戒後擧行,省鞫姑罷。{{*|榻前下敎}}壽賢曰,夜已深矣。未久當曉,不得就寢,極爲悶慮,臣等卽爲退出,何如?上曰,捕廳文案,承旨見之耶?柳儼對曰,臣則見之矣。上曰,金吾堂上,使之見之,可也。禁府諸堂,同看其文書。柳儼曰,今日修撰尹得和,以承旨請對,不卽通示大臣事,請推諸承旨,蒙允矣。國有大事,大臣似宜知之,故自前本院,雖或私書相通,亦無依例書報之事矣。今番臣等之未及以私書相報者,似有疎忽之失,而若至以此煩達天聽,請推承宣,則從今以後,便成定式應行之規,事體不當若是,故惶恐敢達。上曰,大臣漠然不知有某事,蒼黃入來云,故儒臣推考之請,依允矣。承旨事體之說,誠是矣。雖推考薄罰,有關後弊,勿推,可也。{{*|出擧條}}儼曰,捕廳文案中,南格稱名人,居生於春川云矣。上曰,誰有聞知者耶?儼曰,臣亦曾聞之矣。沈宅賢曰,捕廳所問之目,亦不明白矣。上曰,別無模捉矣。柳儼曰,罪人旣有供辭,則虛實間,更推問之宜矣。上曰,別無更推之事矣。趙明澤曰,旣爲捕來,則自捕廳一番盤問,所不當已也。南泰良所達亦同。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徵瑞之除拜水使,在於何間也?沈壽賢對曰,七八月間下去矣。徵瑞,本以大族,爲武弁者,只由於徵瑞一人,渠之少年時,爲龍川府使,有此駭擧,而見棄於世上矣。近來則爲人老成,做事亦善,而其治績則未及詳聞矣。明澤曰,臣之所聞者,果是實狀,請速依允,以重閫任焉。渠以守令,見欺於一賊人,望風奔走,則其他何可論乎?上曰,追提前事,予以爲過矣。明澤曰,臺諫傳啓未訖之前,大臣之徑先陳白,事體未安矣。上曰,大臣則無不可言之事矣。壽賢曰,承問仰答故也。上曰,時方治績,多有不法之事云耶?明澤曰,不成貌樣云矣。上曰,勿煩。明澤曰,日昨臣之詣臺傳啓後,批旨下於喉院,而適値大臣引見,左、右史官,皆入侍,預備史官,所當進參於傳批之時,而預備翰林趙榮國,終不入來,以致王言不卽宣下,竟使注書獨參,事體極爲未安。新進怠慢之習,不可無警,請待敎趙榮國,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新除授獻納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城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持平南泰良啓曰,臣之區區情勢,不敢復處於從前駁正之地者,事理明甚,前後臺職,除非鞫獄方張之時,則未嘗敢一番行公,聖明亦或俯燭矣。今於新除之下,雖値省鞫之嚴重,而廉隅大防,不容毁棄,坐違天牌,祗增惶悚,而及夫特敎只推,再召臨門,則國體爲重,私義反輕,不得不冒沒一出,而緣臣家在城外,去天闕稍遠,雖蹶竭趨命,而入來之際,自爾遲滯矣。卽伏見備忘記,以再牌應命,亦極緩緩爲敎,而以牌去來不能,申飭,至有承宣特推之命,而前席下敎,亦極嚴截,臣惶霣震越,無地自容,臣之承命遲緩,雖緣情地事勢之如此,而顧使省鞫,緣臣而侵夜開坐,以致莫重罪人,不得亟行王誅,至煩聖敎之截峻,其何可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柳儼曰,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中學,時方設場耶?鄭履儉對曰,臣於外摘奸時見之,則敎授朴弼載,時方考文矣。上曰,然則學訓導闕直者,豈非異事耶?柳儼曰,若無訓導,則例以館官員,同爲考文矣。上曰,內摘奸時,東學訓導及中學、西學闕直假官,令政院現告,依例汰去,可也。{{*|榻前下敎}}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罷漏矣。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都事、守令之兩司未署經,至於七員之多,除拜旣久,將至歲改,官務曠廢,夫馬留滯之弊,俱甚可慮。以臺諫有闕,政事再明日爲之事,命下,而非但再明,適値國忌,署經一時爲急,臺諫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趙明翼爲大司憲,任述爲禮曹正郞,辛義立爲和順縣監,鄭錫耉爲兔山縣監,宋儒式爲典籍,鄭壽崗爲典獄主簿,吉城君權㝡,功臣子孫承襲。 ○兵批,判書尹游,知義禁減下,未肅拜,參判趙錫命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進,同副承旨柳儼進。 ○柳儼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晝講入侍時。上曰,因此澣帛之文,而可知古者齋潔之意矣。前者,故領相及靈城君,亦有陳白,而祭享時所着祭服,年久垢汚,殊無齋明盛服之意,蓋以紬製之,而一製之後,不可以澣濯故也。似不若代以紵布,隨汗隨濯,以倣《禮經》澣帛之義矣。其令該曹,問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定,可也事,命下矣。發遣郞廳,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處,則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承祭之服,貴乎蠲潔,而亨官gg享官g所着,不免垢汚,其於齋明盛服之義,誠爲未安。今此聖敎,寔倣《禮經》,揆以禮意,少無所乖,而臣竊見我國享祀獻弊,亦皆以紵代帛,則至於祭服,何獨不可以紵代之乎?臣於禮家,曾所未窺,只以臆見仰對,不勝惶恐,而且祭服垢汚,不但由於一製不濯而已。亦由於典守之官,不謹收藏之致,此亦不可不另爲嚴飭也。伏惟上裁,左議政徐命均,與領議政沈壽賢議同,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祭服不精之弊,前後經享官者,言之久矣,而因循至今矣。乃者法講之日,臨文演義,有此下敎,臣於是,有以仰見我聖上內外交致之盛意也。今若依聖敎,代以紵布,隨汚隨濯,則允合於戴記澣帛之文,而亦豈不有得於《詩經》絲衣其紑之義乎?且我國祀享時禮弊,皆用紵布,則今玆祭服之以紵代紬,恐無所妨,禮服變通,事體重大,而敢以臆見,有所仰對,不勝惶恐之至,伏惟上裁,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常病夫國家祭享時,祭官所着之垢汚不精矣。今此聖敎,實合於齋明盛服之意,如是變通,恐不可已,伏惟上裁,祭酒鄭齊斗以爲,臣於朝家禮議之事,誠不敢與論,而況今病甚垂死之日乎?今此儀曹,因聖敎博詢祭享時祭官服色修改事,使之獻議,第伏惟事神之禮,弊已多矣。若從以修明之者,豈不爲大幸也?然臣方在神識昏昏迷,不能省事者久矣。於此不敢妄有所仰對,不勝惶恐俟罪之至,伏惟上裁,護軍尹東洙以爲,臣於溝壑病伏之中,不意禮官,以收議事遠臨,臣聞命驚惶,罔知所以措躬也。如臣之迷識賤分,本不敢當儒臣之名,從前詢問之下,不敢隨他獻議,今亦何敢妄爲容喙,以重犯僭越之誅乎?虛辱王人於累百里之地,尤增死罪,只席藁惶恐而已。護軍尹東源以爲,臣本不敢當儒臣之名,而禮官又以收議事來,臣不勝惶恐隕越之至。且臣雖欲越分妄對,有何知見,出於諸臣所對之外哉?虛辱詢問,秖自戰灼而已。副司果魚有鳳以爲,臣於自前詢問之下,一未仰對者,不敢强其所不知,以犯汰哉之罪也。況今疾病危苦,昏不省事,虛辱隆命,罔知所對,伏地惶汗,徒增死罪。前執義朴弼周以爲,臣以無學無識之人,猥叨末議。今此詢問之下,亦一例不得仰對,雖闕如於所不知,事理固然,而第惟螻蟻賤物,每每虛辱君命,伏地戰慄,萬死不足以贖罪,前掌令梁得中以爲,草莽賤臣,矇無識知,千萬夢寐之外,禮官遠臨,俯詢以祭享時祭官服色修改之事,驚惶震悼,罔知所以爲對。顧念臣從前,亦嘗累被此命,而賤分微識,僭越是懼,一不敢爲承命之計,惟將區區微情,血誠號籲,祈幸其聖度鑑恕,特命揀汰,獲安微分,日夜祝望,惟此而已。今又意外,王人儼然辱臨於蓽門之下,臣旣逃遁不得,頑然冥然,有若晏然承當者然,罪戾山積,無路自逭,惟自恨螻蟻微誠,無以上格於穹蒼而已。伏乞速賜揀汰於儒臣問議之列,以重國體,以安微分,伏地待罪,惶恐惶恐,掌令沈錥以爲,臣方以匪分除命,日夕惶愧,忽於此際,王人遠臨,乃以祭服修改當否,有詢問之命,尤不勝驚懼之至,以臣常調蔭吏,蒙無知解,有何一得之見,仰備睿裁乎?明問之下,莫省所以仰對也。伏地惶恐云云。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領中樞府事鄭澔,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大臣及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旣知不潔,且有《禮經》,而大臣獻議,幣帛亦以紵代紬云者,所據尤明,以紵代紬,必也澣潔,而申飭典守之官事,亦依領相議施行。 ○司諫趙明澤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引嫌而退,未卽承牌,事勢固然,飭勵之敎,何必爲嫌?請持平南泰良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洪尙賓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新除授大司憲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式暇}}。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洪景輔,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都事、守令署經,昨日臺諫差出之後,黃海都事宋時涵,任實縣監李山輔,寧遠郡守趙德中,利川縣監尹得載,聞慶縣監李宜益,草溪郡守魚必遂,橫城縣監金養正,兔山縣監鄭錫耉,憲府則纔已署經,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署經,只有司諫趙明澤,無以備員署經,官務久曠,夫馬濡滯之弊,俱極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一司署經,則或有變通發送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除署經發送。 ○傳于李春躋曰,凡宗簿緘答公事則無議處,而只分揀照律之間而已。頃者宗簿公事,照律判下之後,秋曹公事議處,判下中混下,乃有議處之擧,事已過矣。他皆分揀,雖以分揀,付標以下,而其所不謹,不可不飭,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傳于李春躋曰,昨者醫官李廷德事,下敎之後,甚駭本事,査問中官,則舊醫吳重卨,曾受頒賜之人,今無故未諳古例之內官,欲充其數,泛問重卨之代於藥房書員,以啓下代差人所答,矇然擧行,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罷職,旣非渠辜,不可人微而置之,李廷德勿汰勿治。 ○傳于柳儼曰,陪箋文差使員上來者,竝來待事,分付。 ○柳儼啓曰,陪箋文差使員平丘察訪趙廷俊,連源察訪鄭基安,龍安縣監金鼎臣,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順川郡守趙東濟,豐川府使柳世復,平康縣監沈銈,利城縣監李景白,依傳敎來待。開城府、江華府差使員則乃是邊將,而所住處,未卽推尋,門限則已迫,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夜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洪景輔,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三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甲寅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答曰,勿煩。 ○洪景輔啓曰,卽伏見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則枚擧龍仁縣監柳謙明,充軍罪人閔次雲妻上言,據査狀而結辭,有曰冤狀如是,宜施肆赦之典,凡守令査狀之規,只當詳加覈査,據實論報而已。至於赦與不赦,宜不敢擧論,而龍仁縣監之如是論報,已涉猥越,道臣之枚擧馳啓,亦未免不察,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十二月二十八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各道箋文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箋文差使員,豐川府使柳世復,順川郡守趙東濟,平康縣監沈銈,龍安縣監金鼎臣,利城縣監李景白,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平丘察訪趙廷俊,連源察訪鄭基安,同爲入侍。上曰,差使員以次進伏,柳世復進伏。上曰,履歷。世復仰達履歷。上曰,七事。世復以七事仰達。上曰,七事中,有修擧者耶?世復對曰,無表著修擧之效矣。上曰,初不施設耶?赴任未久,故未及收效耶?世復對曰,竭力爲之,而以增戶口修軍政,爲先務矣。上曰,增戶口之道,有根本矣,知之否?世復不能對。上曰,農桑盛,爲戶口增之根本,而世復,不能仰對,雖緣入侍生疎,未及仰對之致,而其在戒日後之道,不可置之,推考,可也。上曰,戶口幾何?世復,以戶口實數仰對。上曰,年事,何如?世復對曰,田穀則登稔,而畓穀則失稔矣。上曰,入於尤甚耶?世復曰,不入於尤甚矣。上曰,民瘼有之耶?世復曰,別無大段民瘼矣。世復退出,趙東濟進伏。上問履歷七事,東濟仰達。上曰,赴任已周年矣。七事中,有修擧者耶?東濟對曰,竭力奉公,而七事中,別無表著之效矣。上曰,年事,何如?東濟曰僅免設賑矣。上曰,戶口幾何?東濟擧數仰達。上曰,逃故充定之數,定之數幾何?東濟對曰,逃故七十名中,六十名充定,而十名則未及充代矣。柳儼曰,軍丁逃故充定,例在於歲前,此所以有歲抄之名,而趙東濟,以七十名逃故中十名,未得充定,至達於筵席,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有軍器修補者耶?東濟對曰,前官皆已修補,極爲精緻矣。上曰,有何他名色軍兵耶?東濟曰,隨營牌、別馬隊兩色,有之矣。上曰,有何民瘼耶?東濟曰,順天自是峽邑,故別無大段民瘼矣。上曰,入侍諸臣,誰有見順川者耶?金若魯曰,臣於曾前,一見之矣。東濟曰,越殷山四十里開邑,故居一邊之民,以遠役於官家,爲至難之弊,前後守令,欲爲移邑而未果矣。上曰,還穀軍餉數幾何?東濟曰,合爲二萬數千餘石矣。上曰,當年條畢捧耶。東濟曰,畢捧矣。上曰,有舊未捧耶?東濟曰,壬寅以後,舊未捧有之矣。上曰,分給時,開倉於正月耶?東濟曰,自二月始開倉矣。上曰,今年分給幾何?東濟曰,軍餉一萬石分給矣。上曰,然則軍餉,盡分給矣。柳儼曰,必以軍餉,從便盡給,而以還穀餘存一萬石,分載於折半樣矣。上曰,然耶?東濟曰,然矣。東濟退伏,沈銈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銈,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新到平康耶?銈對曰,九月到任矣。上曰,七事。銈仰達七事。上曰,七事中,修擧何事耶?銈曰,到任未久,故不得修擧一事矣。上曰,年事,何如?銈曰,年事則聞土着人之言,則不及於前年云矣。上曰,逃故已爲充代耶?銈對曰,未及充代矣。上曰,逃故幾名也?銈對曰,六十名爲都數,而三十名,不得代定矣。上曰,還上幾石也?銈曰,九千餘石,而今年盡爲分給矣。上曰,嶺東年事,元非三南之比,而平康縣監沈銈,軍丁逃故六十名內充定,纔得三十名云。且爲守令之道,固當詳知民事年事,而今此詢問之下,亦不能擧實詳對,殊涉未信,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還穀之折半留庫者,出於爲民之意,而朝家之申飭,不啻嚴明,則平康,旣入於昨年稍實邑,而前官之傾庫分給,極爲非矣。平康前縣監,拿處,可也。{{*|出擧條}}吳瑗曰,還穀折半留庫之令,每每申飭,而外邑多不遵行矣。柳儼曰,還穀雖使折半留庫,畢竟利歸於本邑,而在國家,反爲見失矣。上曰,旣有折半之法,而今方引見守令飭勵,則或謂之不行,或謂之見失者,事甚不可,承旨、玉堂,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沈銈退出,金鼎臣進伏。上曰,七事。鼎臣仰達七事。上曰,七事中,有修擧者耶?鼎臣對曰,方欲爲修擧矣。上曰,年事,何如?鼎臣曰,未免凶年,而入於之次邑矣。上曰,比上年,何如?鼎臣曰,比上年稍勝矣。上曰,戶數幾何?鼎臣曰,一千一百九十餘戶矣。上曰,軍摠幾何?鼎臣曰,一千九十四名矣。上曰,無闕額耶?鼎臣曰,束伍則無闕,而良丁之搜得極難,未代定者,付標送於兼官矣。上曰,逃故,無侵徵隣族之弊耶?鼎臣曰,物故則已爲充代修整,而逃亡之類,今或還集,故姑不得修正矣。上曰,還上數及舊逋,仰達,可也。鼎臣曰,還穀爲二千餘石,而今年條及壬子條,皆已畢捧,辛亥條米租,合爲六十餘石,而米五十餘石,已令捧之矣。還租則未捧者折半,方今督捧矣。金若魯曰,辛亥條舊還上,旣有折半收捧之朝令,則龍安縣監,以折半之數,猶不盡捧,至達於筵席者,事體未安,宜有警責矣。上曰,龍安連歲荐歉,而新舊還上,刻期盡捧,則民不堪當,其在爲民之道,似當容恕。然縣監之上來,在於望後,而不能盡捧,亦不爲封倉,則還上之收捧,爲民也,非爲國也,而限歲暮徵捧之際,鞭扑亦必狼藉,誠非爲民之道也。以此推考,可也。{{*|出擧條}}金鼎臣退出,李景白進伏。上曰,吳瑗之交代耶?履歷仰達,可也。景白仰達履歷。上曰,何地人也?景白對曰,居生於宣川矣。上曰,赴任屬耳,而七事中,或有修擧者耶?景白對曰,纔已赴任,而何敢以七事修擧,仰達耶?上曰,其言質實矣。上曰,戶數幾何?景白曰,一千七百餘戶矣。上曰,逃故幾何?景白曰,逃故之數,爲七十三名,而二十三名,未及充定矣。柳儼曰,北道則閑丁優多,不如三南之難得,且年事,亦不告歉,則李景白,逃故七十三名內,二十三名未及充定云者,事極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利城去年水災,被傷處幾許耶?景白曰,永無田形沙石之地,爲三百餘石落矣。上曰,還穀及捧未捧數,幾何?景白曰,都數一萬九千六十石內,各年未捧者,五千八百餘石也。前年未捧,一百七十餘石也。當年條一萬三千餘石分給之數,皆已畢捧矣。上曰,罄庫分給耶?柳儼曰,伏聞李景白所達,則還穀糶糴,罄庫分給矣。當該守令,亦當論罪矣。上曰,平康前官,旣以此拿處,則不可事同罰異,利城當該前官,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有何民瘼耶?景白曰,小小民弊,論報道臣變通,而別無大段民弊矣。景白退出,申{{!|𣷯|⿰氵近}}進伏。上曰,履歷。{{!|𣷯|⿰氵近}}仰達履歷。上曰,幽谷,在於何地也?{{!|𣷯|⿰氵近}}曰,爲聞慶地方矣。上曰,其處年事,何如?{{!|𣷯|⿰氵近}}對曰,聞慶、咸昌,僅僅免凶,而尙州、沿江等地,未免凶年。上曰,驛卒驛馬馬位田,幾許耶?{{!|𣷯|⿰氵近}}曰,驛卒二千餘名,大馬十九匹,中等馬二十五匹,卜馬四十九匹,位田則本驛所耕,不過四十餘結矣。上曰,驛馬無未立之闕耶?{{!|𣷯|⿰氵近}}曰,隨闕隨立,而價無出處,是甚悶慮矣。上曰,本驛無濫騎之弊耶?{{!|𣷯|⿰氵近}}曰,另加申飭,故姑無濫騎之事現發者矣。上曰,乘馹者,無加把越站之事耶?{{!|𣷯|⿰氵近}}曰,皆有定式擧行,故一切不饒矣。上曰,申{{!|𣷯|⿰氵近}}所達,不爲誠實矣。駕轎馬,亦濫騎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𣷯|⿰氵近}}曰,臣之祖湙,爲承文正字,祖得洪,爲都事矣。上曰,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問其父祖名則以某字某字,告達於君父主前者,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申{{!|𣷯|⿰氵近}}退出,趙廷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廷俊,達職姓名。上曰,平丘屬驛等地,年事何如云也?廷俊曰,僅免慘凶矣。上曰,驛馬幾何?廷俊曰,合三等爲九十八疋矣。上曰,本驛有濫騎耶?廷俊曰,無之矣。上曰,本驛有何弊端?廷俊曰,每於史官中,使陵內摘奸時驛馬,每有不及之患,兵曹所屬,因徵貰價,故不得不給價,此爲巨弊,自今以兵曹所騎馬,仍爲回還,則似可除一弊矣。上曰,其外無他弊端耶?廷俊曰,喂馬之太,方令督捧,故是爲驛人之弊矣。廷俊退出,鄭基安進伏。上曰,似是熟面之人也。柳儼曰,曾以假注書,出入筵中矣。上曰,履歷不須問,本驛有濫騎耶?基安曰,無之矣。上曰,無加把越站耶?基安曰,不及於彼站之馬則或有越站之弊矣。上曰,其處年事,何如?基安曰,僅免大歉矣。吳瑗曰,或有越站之弊,則察訪當爲禁斷,而鄭基安之所達,或有越站之弊者,殊極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事勢似然,此非察訪之所知也。基安,以事勢更達。柳儼曰,鄭基安,儒臣請推之際,乃敢分疏,極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儼曰,三道察訪,各別嚴飭下送,宜矣。上曰,末梢當下敎,而守令進伏。柳世復等,一齊進伏。上曰,下邑守令,如是引見者,蓋爲飭勵之意,而今聞諸守令所達,則雖免無形,亦不能明白且善,今番則雖容恕下送,此後或有不治之狀,則當直遞論罪,而雖遞來之後,追聞不善治之狀,則亦當重責,各別惕念擧行,可也,而此意,亦爲申飭于隣邑,宜矣。以百里之民地,旣付汝等,則自國家,雖無責望之事,豈不愧於汝心乎?另念奉公,可也。上曰,察訪亦爲進伏。申{{!|𣷯|⿰氵近}}等進伏。上曰,戊申以後,驛馬之凋弊特甚,而三驛之無一濫騎者,亦無是理矣。當拿處,而今番則容恕下送,還任之後,或有濫騎者,則如幽谷察訪,直爲狀聞,可也。若無狀聞之事,則當爲論罪矣。{{!|𣷯|⿰氵近}}曰,請以下敎辭意,{{*|出擧條}},申飭,何如?臣等,亦當竭力奉行矣。柳儼曰,以驛馬事,前席下敎,旣出於飭勵之盛意,則察訪,惟當敬奉擧行,且出擧條,亦非察訪之所敢仰請,而幽谷察訪申{{!|𣷯|⿰氵近}},至以飭勵之敎,{{*|出擧條}}頒布爲請,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趙廷俊所達事,俄無下敎,而此等弊端,論報道臣變通,可也。上曰,營將旣管束伍,且兼討捕之任,則其責不輕矣。此後營將辭朝時,若有守令之留待者,則同爲留待之意,定式,可也。{{*|出擧條}}各道差使員等,先爲退出後,吳瑗進讀緣邊守備事狀。上命下番玉堂及承旨,以次讀各三四板。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臣愚謂宜罷諸道將士,止所省擇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商量處置竇參事狀,止俯諒愚誠謹奏。上曰,下番讀之。鄭履儉讀,自《奏議》竇參官等狀,止竇參莊宅狀。瑗曰,沿邊事宜狀,雖論邊務,而非但其言,綜練切實,深中機宜,亦足以反隅於治道矣。上曰,然。瑗曰,狀首,便以鎭撫四夷自任,如陸贄,可謂不負宰相之職矣。瑗又曰,第三板以上,歷數前代御戎之得失,而至此,以時勢論之矣。程子曰,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聖王措天下事,亦惟曰,知時識勢而已,故治道,必以時措之宜爲貴,欲爲治者,惟當講求義理之所在,隨事應之而得其宜也。上曰,三代損益,亦時措之宜也。瑗曰,忠質文之更尙,亦莫非時宜,而夫子論《中庸》,必曰時中,蓋隨事隨處,各有至當底道理,所謂萬物各具一太極也。所謂中者,本無定所,而子莫之執中,所以爲賊道也。殿下苟欲爲做得至治,講求至極之道,知之行之而無疑焉,則人心自可誠服矣。上曰,然。瑗曰,第五板,論中國夷狄所長,其言本於晁錯之策,蓋用兵之道,莫先於審察彼我之長短而應之而已。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所論攻討之兵,鎭守之兵,所用各異者,深得備邊之策矣。至於我國邊兵,疎虞莫甚,若有外寇,必不能扞格,固已寒心,而至於輦下軍兵,徒費廩養,安逸成習,近地從駕,亦有顚踣之患,尙何望其暴風露冒鏠刃乎?我國攻討鎭守之兵,皆謂之無有,可也。此實可慮矣。若魯曰,溫飽安逸者,決不堪於戰場暴露馳突之役矣,反不如外方之束伍軍也。瑗曰,若謂材無足取以下一節,深得委任責成之要,不特切於任朝,人主任人,固當如此,今日委任之失宜,責成之無術,賞罰之乖當,一切與此相反,如此而豈有一毫成效乎?天下之事,無其實則亦無成效,日趨於潰敗,今日國事之莫可收拾,實由於此矣。殿下果能深察此言,委任責成,一用此道,則必有實效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焉。上曰,竇參以何事抵罪耶?瑗曰,處置竇參狀,陸贄救參之死如此,而其時或疑陸贄,陽救陰擠,蓋參,嘗有隙於贄矣。然陸贄,豈是陽救陰擠之人乎?上曰,陸贄匪挾私之人,而終是由於德宗之多疑也。柳儼曰,講論文義,不爲泛然看過,而以日日見諸行事者,參驗於古今賢庸之君所行之事,可師者師之,可法者法之,可祛者祛之,事事省察,則有講論之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一日萬機,莫非窮格,而工夫則在於方冊上矣。上曰,然。金若魯曰,日昨筵中大臣,以李匡德咸監廟薦事,有所達云,當初處分,終雖過度,而補外屬耳,而移拜本道監司,則國家處分,豈不顚倒乎?匡德之才,雖合於方嶽之任,若又不應命,則尤有傷於國體而已。從當召還,飭勵似宜矣。上曰,李匡德、趙顯命欲用之故,有所下敎,而咸監陞拜事,若不應命,則徒傷國體,故有所下詢者矣。掩卷將退出。上曰,少留之,因命饋饌。上曰,諸臣有差祭者乎?金若魯曰,臣與吳瑗,見差於大祝矣。上曰,誓戒之後,不宜饋酒,故不爲宣醞矣。柳儼曰,堂額製進矣,何以擇定乎?上曰,以克綏齋揭號,而正始閤則慶德宮有之矣。上,下御製詩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今余爲歲祝,寅協遠近同。仍令諸臣和進。柳儼詩曰,宸翰垂深戒,天心本至公,小臣雙奉出,相勉滿庭同。吳瑗詩曰,報國惟微悃,殫心勉大公,願言策愚鈍,尊主唐虞同。金若魯詩曰,泰運三陽屆,天心本大公,微臣憂愛悃,治化聖王同。臣聖檍詩曰,私意橫流日,吾王勉以公,願自朝廷始,無私萬姓同。李鼎輔詩曰,聖德如天大,存心一箇公,宸章三復讀,魚水一堂同。鄭履儉詩曰,異渥將何報,微忱在秉公,新春祝聖意,一德與陽同。諸臣各以寸紙書進。上,下敎于吳瑗曰,先朝時,下宸章于都尉甚多,凡幾篇乎?瑗曰,近百篇矣。上曰,都尉和章,皆有之乎?瑗曰,間有散秩,而多有存者矣。上曰,藏於家乎?有刊布者乎?瑗曰,先父雅志謙約,常以此等事爲戒,故不爲刊行矣。柳儼曰,御製勉戒,極爲切至,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欽仰,而伏願聖上,益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儼曰,此是一初之政,而克綏齋堂銘,使之製進,以備觀省之資焉。上曰,克綏齋三字足矣,而予果有命作箴之意,然似近於文具,故不爲下敎矣。承宣所達亦是,令儒臣製進,可也。儼曰,以吳瑗製箴以進,何如?上曰,依爲之。瑗曰,今日上下,以一公字交勉,而欲勉公字,必先求義理之所在,心體明正,無所蔽惑,然後可矣。不如此而徒欲用工於公字,則自以爲公者,未必盡公,其爲治道之害,可勝言哉。若魯曰,逢此盛際,臣等不勝感激,而一公字之上下交勉,實是千古所無之事也。臣等若有一毫之私,則安所逃罪,而伏望聖上,益勉於大公之道,毋有一毫私意之間其間,則治道可以成矣。上曰,所達俱甚切實,當各別留意也。柳儼曰,公之一字,不得行於今世矣。殿下以恢公祛私之意,飭勵群工,宸章煥爛,群下孰不感動惕慮耶?瑗曰,聖學工夫,益加勉焉。上曰,所達然矣。以國事言之,予之感慨,發於《陸書》,讀書之工,豈不有益乎?瑗曰,生民之福也。上曰,齋明盛服之意,甚重矣。問儒臣,以見差於執事,而不爲宣醞者,意有在焉。今番祈穀祭,專出於爲民之意,故予則自受誓戒之後,一心如在壇所矣。諸執事受誓戒之後,遵守六條,各別齋戒之意,分付政府,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近來祭官,受戒肄儀之後,多有改易,殊非受戒肄儀之意,此後切勿臨時改易事,臨時申飭宜矣。上曰,分付吏曹,各別申飭,可也。上頒賜諸臣筆墨,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夜已罷漏矣。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式暇}}。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鄭壽松。 ○李春躋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匡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時,預備翰林,當爲進去,而待敎趙榮國,稱以纔遭臺言,連呈辭疏,而終不入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推考警責,卽爲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正朝望闕禮習儀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預備翰林趙榮國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今日望闕禮習儀,史官不可不備員,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召對爲之 ○以戊申軍功別單,傳于洪景輔曰,旣已謄置一件,此則出給該曹,依此施行事,分付。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李亮濟、沈建伊、甘德、李瑍、金晉贊等,旣已拿來,卽爲設鞫嚴問,何如?傳曰,允。 ○以義禁府設鞫,取稟草記,傳于洪景輔曰,過齋後開坐。 ○柳儼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禮房承旨,以望闕禮習儀進去,故臣以代房,進詣香室,宗廟修改祝貼代押,則第一室祝貼,以修改之意措辭矣。卽者,吏曹獻官單子來呈,而修改當室,乃十一室,事極驚訝。更考藝文館分排文書及祭文啓下單子,香室代押單子,則皆以第一室塡書,此乃藝文館當初誤書之致,莫重祭文分排文書,如是錯誤,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當該翰林,從重推考,祝貼,卽令改書,而已代押誤書祝貼,令香室精潔處,燒火似宜,臣亦有初未詳審之失,惶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靈城君朴文秀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筵席,以原城陞牧事,竊有慨然於大臣之所對,而暴發不中,又是臣言語之本病,壞損事面,臣亦自訟,伏聞大臣,因此不安,至於引咎,猶不直請臣罪,若不屑焉。臣於是,始知爲大臣所色容久矣。慙悔之極,不知所喩,雖然,臣固狂妄,而亦豈有廷辱大臣之意哉?特以平日所望於大臣者不淺,故常謂其律身之淸,可以勵俗,宅心之公,可以警衆,而忽於伊日之事,過疑其牽私,倉卒妄發,實出於責備之意,今聞大臣,初旣無心,不過偶然而對,則臣於是,又自悔其淺之爲相知,而駟不及舌也。顧此負犯,宜被重譴,而乃伏蒙聖恩曲貸,只加以問備之罰,臣聞命惶感,莫省其所以自措也。然論其罪則甚重,顧其罰則反輕,將何以尊廟堂之體,亦何以謝公議之嚴乎?乞被妄言之誅,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之奏達之間或不擇,予亦病之,而今觀卿疏,亦由於卿之病痛,事體所關,旣已特推,復何爲嫌?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十二月二十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景輔,侍讀官吳瑗,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景輔進伏曰,此乃平安都事鄭熙普,古城僉使辛斗翊,罷黜狀啓也。以道臣在拿命中,故有此代封,而以不得已使都事臣鄭熙普,代爲狀聞爲辭,有若道臣之自爲封啓者然,莫重狀啓,殊涉矇然,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吳瑗讀自請還田緖所奇撰碑文馬絹狀,止議汴州狀。金若魯讀,自議汴州逐劉士寧事狀,止臣請受敗撓之罪。上曰,承旨讀之。洪景輔讀,自論度支令京兆府折稅市草事狀。上曰,注書讀之。臣聖檍讀,自論左降官准赦合量移狀。止奏量移官狀。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鼎輔讀,自進量移官狀,止伏聽進止。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論邊城貯備米粟狀,止謹冒昧以聞。瑗曰,陸贄,論李楚琳、趙貴先,似近太寬,而以請還田緖絹馬狀觀之,其褒貶之不苟,如此矣。上曰,然。瑗曰,京兆折納狀,所論雖細事,而必以損上益下爲務,可謂識爲國之體矣。近來有司之臣,惟務恤費,至於與小民爭錐刀之利,所得無幾而所失大也。上曰,所達是矣。瑗曰,論李萬榮狀,其論付授得失,滑人情形,赴機中窽,可謂切核矣。蓋德宗,自經亂後,專以姑息爲事,藩鎭驕悍,甚於肅、代之世,故陸贄所爭如此,凡事固各有時宜,搶攘之中,可用權道,干戈少定之時,名分不可不嚴,制置不可不嚴,故贄言如此矣。若魯曰,德宗之志,專在貪財,雖經喪亂之後,猶不能悛其心,原其喪亂,皆出於私欲矣,此等處,可戒者存矣。上曰,德宗初頭則可謂稍善,而以《唐鑑》所出竇參事觀之,專是欲矣。若魯曰,藩鎭貢獻之物,德宗,盡爲收入內帑,故在奉天也,如瓊林大盈庫之類是也。陸贄之陳戒,終是切至,而德宗,蔽於物欲,終不能悟,是可歎也。至於京兆稅草事,不過分拆利害,而亦無毫髮之差矣。上曰,皆是分明矣。瑗曰,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者,垂戒切矣。若德宗,貪利之尤甚者,而其他凡主,亦皆不免於財利之私矣。須當明察於天理人慾之分,與天地同其大,然後可免於貨利之私而能浩然矣。上曰,然。景輔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誰與足?此一句,足爲萬世人主鑑法體念處也。上曰,有若之垂訓耶?此是不易之正論也。若魯曰,藏富於民者,是爲人君之道,而古所謂寧畜盜臣,不可有聚歛之臣云者,可見其義矣。瑗曰,人君之好財利,非爲自奉也,爲私嬖而聚財也。若節儉則何可拘人顔情,而聚財虐民乎?上曰,然矣。《唐鑑》所載,陸贄之事,猶不詳備矣。陸贄緣邊之策,當時果爲採用云耶。瑗曰,善其計而不能用云矣。瑗又曰,臣以邊城儲備米粟狀觀之,唐時雖屢經兵革,藩鎭不庭者多,而天下之力,可謂殷盛,邊上儲穀,若是其多,而陸贄,以匱竭爲憂矣。我國邊儲,本不多,而連年移粟,餘者無幾,雖以關西言之,臣於奉命之路聞之,則沿海要衝邑,移轉且多,監營穀物之在沿邑者,以其價高,故出賣,而移賣於小郡穀賤處,以息其利,沿邑孔路穀物,由此而耗縮特甚,此極可慮矣。金若魯曰,關西沿邑之穀物,以其買賣而盡乏云,此非細慮也。上曰,移粟,是王政之不可已者,而我國則有同割肉充腹矣。上曰,以處置竇參朋黨事觀bb之b,古亦似有朋黨矣。瑗曰,此等事,不過私黨,亦有差殊,唐之牛、李,宋之洛朔,此士大夫中,各分其朋黨,互相是非,此固所謂朋黨,而如竇參之黨,以唐時言之,李義府,擅權於高宗時,李林甫,擅權於玄宗時,元載,擅權於代宗時,盧杞,擅權於德宗時,一時無恥者,趨而附之,以賭利祿,所謂黨與者,不過此輩,亦何足謂朋黨哉?竇參之黨,不過如此而已。上曰,然矣。講訖。景輔曰,奢侈,未有甚於近來,古時則或有一二宰相奢侈者,而今則人皆奢侈,故不知有奢侈之弊,古則士夫家舍廊,大不過二間,而今則小不下三四間,人不知其奢侈矣。上曰,今之奢侈,爲大同之弊,故無懲礪之道矣。若魯曰,左相爲刑判時,酒禁甚嚴,故大酒家,不能放恣賣酒,而家家甕釀,以爲和賣,酒弊倍於前日云,奢侈之弊,人皆爲之者,亦如家家釀酒之弊矣。上曰,然。景輔曰,近來士夫之爲防納及還上料理之弊,極可寒心矣。嘗聞任叔英,窮居鄕廬,其友爲江原監司而歷見之,欲爲方便救窮,則叔英,瞋目曰,此所謂防納耶。古之士夫,律已如此,而卽今則連値凶荒,廉愧都喪,此等鄙鎖之事,毋論京外,無不爲之,其榷利耗財,姑舍勿論,風習至此,殊甚慨然,而自朝家,亦無由禁止矣。上曰,此等事,皆由於守令之無狀,有司之臣,亦多爲之,守令、道臣及有司之臣,若不許之,則豈有此弊乎?士夫之無廉恥,亦甚無據,方當飭勵之時,此等弊端,當先痛革,申飭京外,此後若有如前之事,則當該守令禁錮,有司之臣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故副提學李端相,顯廟朝,退居楊州,不免飢寒,嘗送一奴,貿米于海西,其友故判書金宇亨,適爲方伯聞之,使其奴,以防納例給穀,且戒勿言于某,其奴歸,以貿得穀物爲言,端相信之,久後聞其實,亟令還給其穀,家人已費過半,稱貸而充之云,古人制行如此矣。上曰,此由近日廉恥都喪,不以防納爲羞也。若魯曰,臣因聖敎,飭勵近來奢侈之弊,以陵幸時,目見掖隷服飾,太侈之狀仰達,而其時又有所見者,何可不爲竝陳乎?兵曹判書尹游所帶兩童傔,皆着廣織之衣,有駭觀瞻,兵判推考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凡監、兵使拿來之代,自有日限,而平安監司尹陽來,兵使張泰紹,日昨筵敎催促之後,尹陽來之不爲出肅,張泰紹之尙不辭朝,俱涉未安,竝推考警責,更加催促,以爲不多日內,赴任之地,何如?上曰,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催促,可也。{{*|出擧條}}上曰,堂額書寫,儒臣依門額書寫例,令該曹,紙筆墨磨鍊題給,可也。{{*|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直}}。右承旨李匡輔{{*|坐}}。左副承旨洪尙賓{{*|坐}}。右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申時,日有左珥。 ○李春躋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匡輔,祈穀祭肄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尹汲,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校理臣吳瑗,下番修撰臣金若魯,俱以親臨祈穀祭時大祝,今日議政府肄儀,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奉敎金漢喆,陳疏到院,蓋以預備之任,不可替下位行公,以損館規爲言,原疏則纔已還給,而預備不可一時暫曠,奉敎金漢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匡輔啓曰,今此祈穀祭親祭祭文,弘文提學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例有間三年造鍼之事,而明年爲當次,且諸醫所持,尖芒已鈍,更爲精造進上後,分給諸醫,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歲首勸農,王者所先,方當飭勵,尤可爲先。故都憲避辭入啓後,方思勸農之旨,亦考前後勸農之敎,命書備忘,頓忘賜答,勸農之旨畢書,堂箚之答繼命,乃覺不答,事雖異乎倦勤,亦且愧乎飭勵,方隨事自勉,而當該中官,混置他公事,亦不提稟,其宜警飭,從重推考。 ○傳于洪景輔曰,各邑歲首上來戶長,該房承旨,詣闕外闕門肅謝後,問邑民弊,瑣屑者置之,大者條列正書,登對時陳達。 ○柳儼,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癸丑條四學學製則旣已畢試,昨日合製磨勘,而近來逐日開場,通讀則僅行講製兩抄,陞補亦行初再抄,而此歲已盡,更無設行之道,依定奪竝爲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扶安所在蝟島,卽祖宗朝賜與之地,依㕑院、尙方例,發遣郞廳,使之糾檢收稅,以贍本館財力事,前大司成臣趙明翼在任時,旣已陳疏蒙允矣。漁場處收稅,節序臨迫,依所達發遣郞廳於蝟島,使之着實收稅,而節目則依前自本館成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來正月初三日,社稷祈穀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二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好人,以漢城府言啓曰,孝行卓異之士,令京兆,分付五部,每歲末薦擧啓達事,傳敎矣。卽接東部參奉南圖逸牒呈,則部屬崇信坊執綱趙巨源手本內,本洞居訓鍊院奉事許煌,以卓異之孝,稱於隣里遠近久矣。其奉養之節,承順之誠,出於天性,雖古之純孝者,蔑以加矣。居家盡孝之事,雖非外人所可詳知,而以耳目之所睹記言之,當其母喪,家甚貧匱,而送終之具,祭祀之道,竭誠稱制,於禮無憾。三年哭泣之哀,終始如一,洞中諸人,莫不稱歎。煌之老父,年近九十,曾患重疾,思食魚鮮,時當冬節,川氷已塞,而煌,裸衣叩氷,得魚以進,此則比諸王祥之孝,亦無愧矣。其父又得毒痢,累朔沈篤,至於出入死生之境,而煌,晝夜侍病,衣不解帶,目不着睡,子夜汲水,沐浴禱天,每自嘗糞,驗其苦歇,至誠感天,竟得回甦,非平日誠孝之篤,何以致此哉?煌以正科出身,身帶西班正職,則自異於閭里下賤,而至於爲親之事,負米負薪,不計遠近,不以爲憚,或於上下親知之家,若逢甘毳之味,則必懷來而進,其他孝養之道,節節可尙。且煌之父,素以純孝,已稱於一洞,而有子若是,可謂世濟其美矣。本洞之人,以煌之實效,欲爲呈文該司,以得旌褒之典,而無路登聞,今聞自朝家,有擧孝之命,隣里上下,莫不以煌爲首,衆口一談者,如右略陳,必以從速登徹,使卓異之行,俾蒙嘉賞之褒,得免泯滅之地云矣。令該曹照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趙明翼啓曰,臣於候班罷歸之路,得接小報,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諭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上不補衮職,下不飭搢紳,反已循省之意,詳溢乎句語之外,求助來諫之意,藹然乎辭旨之間,臣於是乎不勝聳感興歎曰,我聖上至仁盛德如此,而有君無臣,不能發一言論一事,仰答前後眷眷之聖意,此莫非臣僚之罪也。況臣方帶都御史之職,責任之重,視他臺,尤有倍焉,而除拜已滿三月,束帶紛忙,逐逐靡暇,便同該司庶僚而止而已。旣不能論列時弊,披籲囊封,以格天心,又不能借玉階方寸之地,刺口盡言,以補闕失,甘作臺省之噤烏,論其寂寥之失,臣實爲首,今殿下於臣,若不先勘以溺職之失,恐無以振頹而激懦矣。臣因知待宗玉原疏之得見而來避,不害於義,而仰惟我聖上飭勵之敎,愈往愈勤,不敢一刻虛帶臺銜,晏然歸家,旋卽詣臺自列,伏乞聖明,彰臣不言之罪,亟命遞臣之職。答曰,勿辭。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省疏具悉。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上不補衮職,下不飭搢紳,違牌厭避,比前反加,草野韋布之間,亦無應旨,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豈曰尤人,寔予不誠,方自反求,尤加猛省,職該司之佐貳,戒君父乎慻慻,深嘉爾誠而亦覺惕念矣。留諸座傍,逐條加意,而其中防納等事,纔已飭勵,前後減革冗官不多,今何爲一惠局如干同僉,以傷忠信之道乎?姑無稟處者,故只留中而不下焉。{{*|原疏留中}} ○副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湖西罪人,昨已拿來,而有過齋戒後設鞫之敎,固知殿下,爲民祈年,一心處穆,不欲於其前,行刑獄之事,而竊伏念鞫逆事體,至重且急。凡於大小享祀,未嘗以齋戒停輟,近日雖或有因國忌間停之時,此則特以旣治之獄,端緖已著,故觀其緩急,或用一時權道,而今此罪人,初未推覈,姑不知事端輕重之如何。而屢日淹延,一不究問,其於嚴鞫體之道,豈不舛也?大抵獄情,固難預度,若其情節緊急,而以按治之稽遲,或致後日之悔,則其所關係,至爲重大。此路一開,後弊之無窮,有不可勝言者,臣等區區憂慮,不能自已。玆進短箚,仰瀆宸嚴,伏乞深加睿念,亟命設鞫究問,以重鞫體焉。答曰,喉院之請,爾等之箚,大意則是,而噫爲民祈年,所重若何?自夫警戒,心若詣于齋所,凡事有頃刻不可忽者,而此則不過向上不道,初以命招大臣,乃所以重國體,今者過齋擧行,亦所以重享事,夫子所愼,不亦齋乎?三復沈思,終難命行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正朝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正朝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十二月三十日,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曰,歲除日,使之持公事入侍者,出於飭勵之意,食前入侍事,旣爲下敎,則座首單子,入於午時,殊甚稽緩,諸承旨推考,可也。宋寅明進伏曰,藥房入診,已過屢日,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亦復若何?上曰,差勝矣。寅明曰,以良役變通事,問議於大臣,而後日次對,當仰稟矣。上曰,大體,何如?寅明對曰,諸議大綱,皆以不可變通爲言矣。上曰,奉朝賀之意,以爲何如?寅明曰,奉朝賀以爲,柴鷄價米各色,不一其規,則不可一例收米,而一疋之役,新作名目,以爲充入之道,亦不可成云矣。上曰,大體然矣。寅明曰,享祀時祭服,以紵布代紬事,命下,故有時急稟定事,故玆以入對矣。上曰,日昨收議批答中,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以紵布爲代紬者,蓋取其精潔,而竝與舊件可用者而皆以紵布新製,則亦非省費之道也。隨其破毁改製時,以紵布代紬,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曾以災減單子召對時持入事稟定,而今日有難煩稟,其中細木紙地降品一款,仍減復舊間,自明日當爲擧行,故先欲仰稟矣。上曰,降品事,自明日當爲擧行,故欲下敎而未果矣。限明年,降品仍施,可也。{{*|出擧條}}柳儼曰,今日使之入侍者,實出於飭勵聳動之意,而上番翰林李鼎輔,進去議政府習儀,史官不備,則不得入侍,故催其還來,史官備員後入侍,以致日晩,致勤特推,不勝惶恐,而事勢則如此,故敢達。上曰,今聞所達,事勢然矣。諸承宣,勿推,可也。都承旨,何不入侍也?儼對曰,承旨出闕門後,無牌招之事,則不敢復入闕門,故不得入侍矣。上曰,規例然耶?宋寅明,先爲退出,各房承旨,各以職掌文書草記,以次仰達。{{*|在日記}}景輔曰,鞫坐,有過齋後擧行之命,而鞫廳則雖齋戒,元無停止之例者,誠不容一日緩忽故也。何可等待過齋後擧行乎?上曰,已爲思量下敎矣。今此齋戒,專出於爲民之意,此豈小事耶?誓戒中條件明白,齋戒前設鞫,終是未安,故使之姑停矣。儼曰,鞫事不可緩也。參鞫諸臣,不參於享典,則何妨之有也?上曰,文書出納酬應之際,豈非未安乎?好人、尙賓,齊達曰,顯有凶獰之狀,不可以例治矣。卽爲鞫問而不當遲延也。景輔曰,陞學,必於當年內畢試之命,旣在於冬初,宋眞明之除拜大司成,亦且未久,事勢則容有未及者,而通讀、陞補,終至於蕩滌之境,事體所在,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上疏告達。上曰,備局諸堂,皆必以此疏引嫌矣。蓋其疏中,指以冗官故也。上賜批答,原疏留中。{{*|批答,在日記}}景輔曰,今日與常時有異,使之持公事入侍者,實出於勤勤勉强之盛意,故臣等初則欲爲頉稟矣。終爲入侍者,以光殿下勤勵之盛德也。伏望持此心,毋少間斷焉。上曰,當加勉矣。儼曰,驅馳太急,則心境躁撓,事爲之際,自不勝煩瑣之弊矣。伏願循序漸進,而無或馳驟焉。上曰,其進銳則其退速者,正謂此也。儼曰,利城縣監拿處現告,分付刑曹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尙賓曰,柳儼,以進銳退速之意陳戒,而《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體天之意也。伏願體念不息之道焉。上曰,當留意也。柳儼曰,鞫事嚴重且緊,終不可等待過齋也決矣,分付金吾,亟令設鞫宜矣。上曰,若是緊賊則予何不嚴?而當初命招大臣者,爲重鞫體也。時方姑停者,爲重祀典也。好人曰,聖敎如此,則獄情之解弛,可慮矣。諸議爭執,上以享祀之重,終不允從。上曰,承旨書備忘,柳儼書之。傳曰,曾子大賢也,而猶日三省,治國學問,本非二道,始勤終怠,恬憘因循,俱由於不反省□□□能大誥警□云心□際否予若□□隨事□勉諸□懈□予當相□新舊歲換,只隔此晨,咨爾大小臣僚,體曾聖之三省,念寡躬之眷眷,滌瑕蕩垢,與歲俱新,使我元元,載囿於春臺之中。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d5rqbgg3837qxj9obo7h86aplrhqd6m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正月 0 1109913 2173378 2022-08-21T13:35:4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 wikitext text/x-wiki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過歲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備忘記,國之所重,莫先於民安,民之所安,亦莫先於農,故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每於歲首,先下勸農之敎,而方伯守令,視若文具,猶不惕念,意嘗慨然者,而況今飭勵之時,尤豈循常?噫,連歲大歉,生民困乏,雖以稍實之處,勸農之政,亦忽,故民無恒産,其無恒心,久矣。以嶺南至親不相恤事,觀之,□□□有只□□□使民奠居也。顧助種糧也。備給犁牛也,堤堰灌漑也,□懶惰也。昔英廟勸農之文,至矣盡矣,今何敢架疊?今誦聖祖勸農之文,另飭方伯守臣焉,宜體着念,其須勉哉。自始耕之時,爲守令者,親審閭里,各別勸農。噫,爲將率軍,親執版揷者,蓋所以勵三軍飭其效者也?況爲民城主,情若同胞,豈可忽哉?且民之安否,繫農勤慢,亦豈一時師旅之比乎?凡事不飭,則慢,飭則勤,滌舊日之因循,倍用力於今日,若飭勵而無其效,是予言之不信,若因循而復前,寔守令之怠忽。以此曉諭列邑,爲道臣者,考其勤慢,察其荒闢,奚待夏冬之殿最?撮其怠者,條列狀聞,予當重繩,決不假借。雖然其道,亦有二,曰誠曰公,非誠,勸農奚效,非公,考績奚服。咨爾方伯、守令,體寡躬之至意,益礪無怠事,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處,而民之農桑,如車兩輪。耕而食,蠶而衣,不耕則飢,不蠶則寒,故孟子所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者也。我國勸農之政,旣甚緩忽,蠶桑之道,尤亦弁髦,故頃以重臣所達,雖已飭勵,今因勸農,更爲竝諭,亦體此意,各別勸飭事,同爲下諭,而《農事集成》,乃聖祖之命撰,而卽農家之要書矣。歲月旣久,遍有其難,該房承旨,問板本所在,印其書而廣布,使聖祖爲民眷眷之盛意,無替焉。 ○李春躋啓曰,闕內之雜亂不嚴,未有甚於近日,自本院每爲申飭,而該吏及守門將,慢不擧行。今日臣等仕進之時,有數百人,如蜂擁蟻屯,從後亂入,喧嘩之聲,奔突之狀,所見極爲可驚。今日,雖曰與常日有異,該曹之申飭,則亦宜倍於常日,而其所雜亂,大駭瞻觀,若不警飭,將無以嚴禁門而防闌入也。該曹當該堂上,推考,郞廳,從重推考,該門守門將,則似當從重科治,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傳曰,依啓。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前奉敎金漢喆,副修撰尹汲,無緣不書,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展謁,取稟草記。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自初九日至十六日,連有拘忌,十七日十八日平吉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十七日定行。 ○傳于李匡輔曰,昨日備忘,各邑戶長,招問邑弊,登對時陳達事,下敎矣。其已問之,該房承旨入侍。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昨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歎,其反躬自省之語,求言來諫之意,皆從腔子裏流出,眞有可以策懦而磨鈍者,臣於是不勝欽聳感歎,而繼之以惶悚慙恧也。臣之所叨之職,旣以諫爲名,則雖無飭勵之敎,固宜振刷風稜,指陳得失。而矧當播誥求助之日,其所以彈竭心慮,盡言不諱者,尤當加勉於前,而惟是見識魯鈍,文辭短拙,冒居臺地,今幾一旬,只是隨行逐隊,憒憒度日,了無一事之建白,一言之敷奏,罪積尸素,噤如飢烏,以負我殿下虛佇之盛意,若論不言之誅,臣實爲首。縱殿下,過加容貸,不卽斥退,臣亦何顔,一刻晏然仍冒於言議之地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南泰良啓曰,臣於昨夕,得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仍又反躬,詞旨嚴截。臣於是實不勝慙汗震越之至,臣之入臺,亦數日耳。擔閣一身廉隅,勉承恩命於十辭之餘者,其意,亦欲效一日之責,而應課塞白之擧,不免近於苟逃譴責,陳腐熟爛之說,又非所以仰承明旨,日夕思惟,未知所處,而咎責之敎,已下矣。噫,殿下,自卽位以來,盛德大業,固已有日新之效,而所患者,特言路壅塞耳。今幸聖心悔悟,絲綸渙發,深戒訑訑之色,洞開直言之路,此社稷之福也。然而改繹容受,新工未孚,而疑阻譴怒,積畏已多,群臣之不敢盡言,未必不由於此。而殿下方且望治於旬月之內,責人於一日之間,暫時志氣,不能無難繼之憂,一言評斷,依舊有輕視之病。臣恐耳目之地,轉相促迫,爭先鬪捷,苟焉爲塞責之計,而忠言至計,卒無以進於殿下之前也。雖然違牌者,臣也,不言者,臣也。方當飭勵之時,自速暗默之責,他日書諸史策,爲臺閣羞者,臣也。更何顔面,一刻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尙賓啓曰,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三陽肇始,萬品萌發,仰惟殿下,對天懋德,輝光日新。臣等,區區不任瞻望顒祝,昨伏見聖敎下者,援曾氏日省之訓,飭聖躬而勵臣工,辭旨至切,群下莊誦,一倍感聳,孰不思精白厥心,以欽承休命也哉?竊惟《易》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聖人之窮理正身,敷敎修政。其緝熙之工,兢業之心,固無瞬息間斷,而當天運推敓,歲序更易之際,則必因是而大警厥志,有以奮發作興焉,所以敬天時而重自新也。故《夏書》,每歲孟春,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周禮》,正月布法象魏,皆此道也。況今國勢岌嶪,世道艱否,實是剝陰來陽之運。殿下,方新聖德,纔頒大誥,而及今日,則臨御恰滿十載,正値天道一變之期,春秋雖屬鼎盛,亦踰古聖不惑之年矣。今玆三元之會,尤是殿下一初之機也。殿下,夙興負扆,撫天時而念人事,其可不怵然警省,圖愼厥終乎?日者臣等,不揆僭越,條陳勉戒之語,幸蒙聖明嘉納,至命留中。是殿下,不以人廢言,而欲時加省察於淸燕之閒也。臣等,感激惶隕,不知死所,拳拳憂愛之私。更願殿下,日新厥德,以體天運,夙夜寅畏,以謹天戒,發號施令,必當天心,擧直措枉,必無違天,則明愼刑罰。以奉天討,敷求賢能,以共天爵,益勉儉德,節約財用,以愛惜天物,亟修廢政,釐革弊瘼,以保活天之蒸民,則召公所謂祈天永命之休,實自今日始矣。於戲,殿下毋忽焉。竊聞乾道之運行,無停,正四時而成歲功,惟誠而已。聖人之日乾夕惕,修天德而達王道,亦惟誠而已。惟誠,故不息,惟不息,故能悠久而無彊也。大雅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所以與天合德也。殿下,苟能明善而思誠,閑邪以存誠,日漸月積,克造眞實無妄至誠不息之域,則文王,亦何人也?惟殿下勉焉。臣等前箚,旣以誠實,爲第一目,而聖人法天修德,施政孚民之基,不越乎一誠字,玆於元朝之祝,重致意焉。臣等昨陳愚見,亟請設鞫,而伏奉批旨,開諭諄至,臣等愚迷,亦知殿下一念默禱,顒若有孚,豈敢徒以臣子憂慮之心,累瀆不已哉?第伏念重民祈農,固爲國也,而鞫逆訊凶,亦爲國也。軫恤黎元,固所以承天惠,而亟治不道,亦所以行天討,國體固不可緩,事理又不容已。神祗赫臨,亦必憤其偃息,有司治獄出納文書,何至有妨於齋敬事神之道也?記所云事竝行而不謬,此之謂也。聖敎雖謂此不過向上不道,而卽此罪狀,不宜晷刻稽討。況其妖惡情節,又安可測度,而多日淹延,不卽究問乎?此不特目前之慮,實大關日後之弊,伏乞聖明,卽允前請,速命擧行。答曰,歲首勉戒切實,可不留意,所請事,昨已諭,況致齋之日乎?勿煩。 ○正月初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該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匡輔進伏曰,昨者備忘,有令該房招致各邑戶長,訪問民弊之敎,故臣待罪該房,而招問民弊矣。其中兩邑,則自是至殘之邑,元無弊瘼,而江陵、西原,則雖或有些少弊端,隨報監營,轉爲變通於備局,亦無大段之弊云。故臣反覆詳問,而亦問西原經變後,有何弊端,則以爲自經變亂後,舊弊亦祛云。蓋是朝家別樣變通軫恤之致也。臣以所聞者,欲爲稟達於登對時矣。承有引見之命,入侍,而他各邑戶長,則自前元無上來之規,以禮木,納於該曹云矣。上曰,戶長不爲上來,則例以代木,納於該曹耶?匡輔曰,然矣。上曰,然則各邑戶長,皆以不爲上京,爲便好矣。匡輔曰,此亦由於無申飭之道故也。匡輔,因繼達曰,凡親祭時,奉俎官,以各曹郞官及該司僉正以上,差定者,蓋所以重事體,而臣等,昨日習儀時見之,則社稷親祭時,奉俎官,以未出六直長、監役,差定矣。親祭事體,何等重大,而雖與春享大祭相値,塡差執事,似甚苟艱,該曹之不擇,殊涉未安。旣過隷儀,則今不可變通改差,而此後則各別申飭,該曹堂上則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此後各別申飭,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匡輔曰,頃者輪對時,因校書校理裵晉明所達,七書諺吐釋音之訛誤處,使該房承旨,有校正稟達之命,故廣問於四學及太學,成出冊子矣。蓋諺解,有新舊兩本,而傳謄之際,有此新舊之差殊,此後則一從舊解受講事,定式施行,則似無稱冤之事矣。上曰,此後講經時,從舊解爲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農家集成》,有處聞知耶?匡輔對曰,廣求之意,已爲,分付矣。匡輔因陳所懷曰,大凡獄體,初頭則固當嚴急,而以今番鞫獄言之,有過齋戒後擧行之命,而終有壞於嚴鞫事之道矣。昨日本院之啓,無批還下,玉堂之箚,亦不允從,聖意所存,臣等,豈不仰揣?然究思罪人情跡,則其心所在,極爲叵測,不可一日偃息於覆載之間矣。參鞫諸臣,使之不參於享事,而鞫廳,亟令設行,宜矣。上曰,予心雖爲弛緩,豈不知事機緊緩?而今此變怪,究其心跡,不過出於辱國,無所不至而然也。若有如戊申之事機,則雖攝行享事,何不急急鞫問耶?此則不道之輩,不過爲怨國侮辱之事也。其所究問,亦豈有早晩之殊耶?諸臣之爭執,事體是矣,然予之不爲允從,意亦有在矣。以陸贄奏議觀之,上下有處之之殊云者,政謂此也。今日堂箚,似涉煩瀆,然事體亦是矣。今此之擧,專出於爲民之意,去夜思勸農備忘記,自然夜深,都憲避嫌,批答不能卽下者,蓋由於未及覺察,故夜下備忘,有所處分,而夜因達曉,晝則又侍東朝奉歡,故今日公事,亦爲遲滯,予心歉然。今日之引見者,亦由於自勉之意也。匡輔曰,臣等,豈不知至誠重農之意,而鞫事不容暫緩,故欲爲請對,而未果矣。上曰,政院之道理,已盡爲之矣。匡輔曰,歲首備忘,實出於爲民眷眷之盛念,至於《農家集成》,使之刊布之敎,尤極切實。臣等,不勝感歎,而三南則大歉之餘,公私赤立,種糧必無繼給之道矣。周變生穀之道,然後可以勸農矣。上曰,若爲生穀之計,則有牟利之弊矣。匡輔曰,日昨召對時,承宣,以近來士大夫,還上料理牟利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事下敎矣。稱以士夫而牟利者,間或有之,若以此擧一世之士夫,皆歸之於牟利之科,則豈不冤甚乎?其中牟利者則誠甚痛駭,雖以關西言之,每年稅米,會錄於還上,則關西儲蓄,必多矣,而牟利之輩,百般圖囑於地部,以廉價發賣關西各邑稅米太,每年如是,地部之所得,則一石之價,不過三分之一矣。牟利者之所得,則乃是三分之二,已極無據。且以平安監營言之,山邑穀賤,則貿積於山邑,而發賣海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海邑穀賤,則貿積於海邑,而發賣山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此亦牟利之歸,以此之故,關西還上之儲蓄,反不如三南各邑,殆至枵然。此路各別嚴防,然後關西之儲蓄,必多,而可以爲緩急之需矣。上曰,此事,曾已有,申飭之事,而事體殊極無據,料理之弊,各別痛禁,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齋宿}}。左承旨洪好人{{*|齋宿}}。右承旨李匡輔{{*|齋宿}}。左副承旨洪尙賓{{*|齋宿}}。右副承旨洪景輔{{*|齋宿}}。同副承旨柳儼{{*|齋宿}}。注書成範錫{{*|齋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及再明日祭罷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洛昌君樘,差終獻官宋寅明以薦俎官,皆將先詣享所,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趙儆,以禁軍別將,軍門進,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導駕進,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變通,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似當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副摠管。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本府留司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都事辛義立,和順縣監遷轉,姑未出代,無以推移備數,辛義立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延德爲禁府都事。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答本院啓辭曰,將因飭勵之敎,勉戒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原本留中,以爲盤盂之銘。 ○傳于李春躋曰,政院啓辭原本,留中。 ○洪尙賓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烔狀啓,其褊裨朴師伋,旣已齎來,則所當卽爲親呈於本院,而早朝入城,日晩後,始令軍牢來納,渠則多盤推尋,而終無去處,事極可駭。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箭竹,軍器最緊者,而近來竹品,極無據,故嶺南曾已飭勵,而今者湖南兵營所封三鄕竹,自古所稱,而品極無狀,決難造箭。其中尤甚者,雖已下送,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無飭,當該兵使,推考,錦城縣監,姑先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小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催促辭朝事,命下已久,而屢度催促,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殊涉未安。自本院他無催促之道,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令備局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擧動時,憲府,當爲導駕侍臣,而亦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待開門,牌招,何如?傳曰,允。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曰,竝引嫌而退,批敎飭勵,意切求助,宜思自勉,何至引避?請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命出仕。答曰,依啓。 ○正月初二日初昏,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得凶書送于備局,大臣拆見後,令備局郞廳送來本院,諸僚相聚拆見,則語多兇悖,不忍見不忍聞,不可一時置諸外間,而遭此凶變,汎然捧入,事體未安,故臣爲請對矣。上曰,其書上之。尙賓,拆封奉進。上曰,此則浮於戊申之賊,而渠亦有心腸,何可爲此兇惡之事乎?以此觀之,湖、嶺之間,五倫斁絶而然矣。尙賓曰,惡逆之事,踵發,人倫之斁滅至此,不勝哀痛之至。上曰,此賊之指的,專在於權裨矣。史官亦爲見此兇書,可也。李鼎輔曰,凡間文書,史官未及見之,則何可捧入乎?此等兇書,臣子之所不忍見,而承旨旣爲拆見,則宜令臣等見之,而直爲持入,故臣欲仰達矣。先承下敎,不勝惶恐之至。尙賓曰,以廟堂言之,旣爲見此兇書,則大臣當動念請對,而不此之爲,使郞廳,汎送于本院,事甚未安,不勝嘅然之至。上曰,此等兇書,當初不見則已,旣爲拆見之後,則事體似或然矣,承旨所達,是矣。尙賓曰,窮兇極惡之變,出於營下咫尺之地,而馳聞之路,亦爲差遲,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其遲速,不必責於道臣,而此等之變,雖出於惡權裨而爲之。然作此匿名書,而誣上不道,如是之尋常,湖、嶺之間,五倫已爲斁絶矣。渠亦有父有兄,何爲此等兇說乎?湖南掛書之賊,尙不捕得,變又踵出於嶺南,此則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如是而國何爲乎?此兇書,則不可一時留置,自政院投火,可也。尙賓曰,此後或爲捕得罪人,而投火之後,無憑閱可據之跡,何以究得乎?投火則斷不可爲也。上曰,渠之匿名兇書,國家之留置,豈不怪異耶?直爲投火,可也。尙賓曰,聖敎如此,而若徑先燒火則雖得罪人,無考據究覈之路,投火之敎,臣等,不敢奉承也。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二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春躋請對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陰雨終夕,風氣甚惡,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春躋曰,人理斁絶,變故層生,今日嶺營所上兇書,極爲兇慘,該房承旨請對矣。自上有投火之命,臣等,亦不欲一時留置,而今聞自嶺營,密密譏捕云。罪人,雖或斯得,若無憑據之路,則何以究得情狀乎?諸承旨,今方齋宿,而諸議皆以爲,雖存數行,可爲日後究問之路,而倘或自內投火,則事體如何?故臣更bb爲b持入請對矣。上曰,世道怪異,人心陷溺,自甲辰戊申以後,至于今日,凡幾有變故乎?輒遭此等凶變,則心甚痛惡,此則亦有異於向來兇檄,爲臣子者,亦何不痛傷乎?然此不過匿名書,必出於欲陷權裨而然也。因誣陷權裨,以至辱國者,此則不知嚴畏國家而然也。湖南之賊,尙不斯得,上下憤痛,而變又踵出,如此之處,當從容處之,而嶺營,旣使裨將,按送馳聞,則所來裨將,事當親呈于政院,而使一軍牢。呈于備局者,亦不知嚴畏國家,大臣,亦不宜拆見,徑先拆封,事體如何?政院則宜爲拆見,故初欲使政院,直爲投火矣。猶不知事機之如何,故玆有過齋戒後入之之命,而該房之固請求對者,事體亦然,故許其請對矣。今此更爲請對者,以投火一節爲難,有此求對,然此則微稟之矣。半夜再對,亦涉動念,大臣則近於緩,承旨則近於躁,方當致齋之日,不欲酬應,而至此之紛擾,兇書之使之更入者,非爲徑自投火也。以其爲不可一時留置外間之故也。此等事,當初旣不拆封,而投火,則可也。旣拆之後,則當會大臣,問議後投火,豈可自闕內,暗然投火乎?大體則朝廷,當重以處之,爲一權裨,兇人之匿名書,入之於密匣者,事體豈不怪異耶?承旨旣爲持入,則燒火可也。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中,以兇書,全歸之於誣陷權順成者,大段失着。六承旨、玉堂,皆欲一齊請對,而當此淸齋之日,半夜相率求對,事涉未安。故臣獨入侍,而嶺營裨將,則尙無去處,事極怪異矣。至於備局,則一大臣齋所進詣,而緩緩之敎,誠甚至當,宜爲一邊,分付捕廳,發送譏捕也。此蓋由於前後討逆之不嚴故也。臣以此意,前後仰達,不止一再,治逆之法,必如農夫之去草根,然後可矣。許多逆族,不爲盡鋤,故無倫怨國之輩,布諸京外,做出此等不道之事矣。臺啓所存及其他干連逆獄者,宜爲一倂嚴法,而譏捕之道,亦當使該廳,嚴密跟捕,以爲斯得罪人之地,宜矣。上曰,捕廳譏捕之效,亦未見有實效矣。卽今湖南則若秦皇偶語族誅之時云,徒亂人心而已矣。春躋曰,兇書則不可投諸火中,數行文字,存之,以爲罪人捕得後憑考究問之地,宜矣。上曰,雖得罪人,問渠而豈可直招耶?魚網鴻罹之弊,亦有之矣。春躋曰,不忍聞不忍見之句,斷使之投火,而末端則置之,宜矣。上曰,兇賊之文跡,何可置之耶?春躋曰,大臣之不爲請對者,或慮有騷擾之弊,且値淸齋,故似不求對矣。兇書雖爲投火,數行筆蹟,存之爲宜矣。上曰,卿意如此,而投火則盡爲投火,可也。凡事,有緊歇,李亮濟之謂無君者,意思深沈,而此則直是匿名書也。兇頑之輩,素是慣聞而然也。如此兇書,聚入密匣,則密匣必盈溢矣。此後或有此等變故,則不拆封而直爲投火,可也。戊申餘孽無聊之輩,隨朝廷趨向而爲此不道之事,今當投火,而旣爲拆封,則姑爲置之,數日後,當會大臣處分矣。春躋曰,左右捕廳,分付發送,譏捕,何如?上曰,大臣或坐備局,招致捕將,分付發送,可也。今日之變怪,何緣而至此也?由於朝廷之不相和協故也。倘使朝廷寅協,則此等事自然消滅矣。不思治其根本,而徒欲爲譏捕之道,特以南中言之,不得偶語云,末後弊端,不知至於何境也。假使有此等變故,朝廷不爲動念,直爲投火,而修明政令,則兇孽自可熄矣。春躋曰,朝廷雖寅協,一種怨國之輩,終難感化矣。上曰,此則承旨所見迂闊矣。仁廟反正後,一種怨國,豈如今日,而當時政令修明,朝廷調和,故一種之輩,雖能作孽於中國,而不敢惹鬧於我國矣。遡諸近古,朝廷之妥帖,亦由於紀綱之所存。治國治身,元無二致,元氣固則百邪不能入矣。春躋曰,日寒甚嚴,動駕時,進御暖毛,別加愼攝,何如?上曰,予心則以爲,若臥龍之久立昭烈於雪中,以試噄緊gg喫緊g誠意,今此寒慄,亦天所以飭勵寡躬之意也,然當進揮項矣。上曰,兇書封入耶?春躋曰,不封而裹入矣。春躋,手封兇書,入密匣中。上曰,如彼兇漢,則必多矣。上曰,親祭諸執事,各別齋潔之意,令備局吏曹更加飭勵,諸執事之今日致齋與否,令備局摘奸,各別申飭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隨駕}}。左承旨洪好人{{*|隨駕}}。右承旨李匡輔{{*|隨駕}}。左副承旨洪尙賓{{*|隨駕}}。右副承旨洪景輔{{*|隨駕}}。同副承旨柳儼{{*|隨駕}}。注書成範錫{{*|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隨駕}}。事變假注書曺允濟{{*|守宮}}。 ○上在社壇。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憲府無導駕之員,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陪從之員,事體未安。大司憲趙明翼,再招不進,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待明朝牌招,而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在外未上來之代,纔已變通差出矣。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日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擧動時,摠府堂上,不可不侍衛,而或差祭先詣享所,或軍門進,或以本職導駕,或守宮,寶劍差備四員外,只有副摠管李瑜,而纔爲違bb◆b,無他推移侍衛之員,李瑜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朝者出宮時,暖帽,終不進御。臣等已極悶慮,卽今風勢,比朝益烈,入夜則必爲倍劇,將事時暖帽進御,少無所妨於禮敬之道。自前如此之時,則輒許進御之請,行祭時及還宮時,暖帽必須進御,惶恐伏達。傳曰,前已不着,將事時,亦何可進御乎?勿爲過慮。 ○洪好人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三日巳時,上幸社稷壇親臨祈穀祭時,大駕出仁政門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暖帽進御之意,昨已陳達,則以揮項進御之意下敎矣。今日風寒如此,而揮項亦不進御,誠極悶慮,而毛裘則果已進御乎?上曰,毛裘則已着,而揮項,則乘輦後當進御矣。洪景輔曰,摠府堂上,皆有故,無導駕之員,故副摠管李瑜,已請牌招,而再牌不進,事體極爲未安。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以爲備員導駕之地,何如?上曰,江留遞來後,始爲復職,則撕捱亦然,其本職遞差,以摠管,更卽牌招。李匡輔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員導駕之人,事體至爲未安矣。上乘輦。春躋曰,揮項進御,何如?上進御揮項,上駐輦夜晝峴,命禮房承旨入侍,李匡輔入侍。上曰,昨年祈穀祭擧動時,承旨陳達,以陪從百官,自夜晝峴步從,有前例云,故伊時命百官步從矣。承旨考問前例,取稟可也。匡輔承命退出,考問昨年例,則無記知者,日記亦不曾考見,故不卽據實仰對。上曰,使該房承旨,考稟前例,而昨年之事,日記亦未曾考閱以來,不卽以實仰對,難免疎忽之責。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陪從百官,皆自夜晝峴,下馬步從,該房承旨,使禮都監書吏,分付導駕,侍臣使之下馬,而侍臣輩,不卽聞知下馬之令,皆不下馬,躊躇駕前,自相喧譁,大駕不得進。上曰,君父動駕,旣命下馬,而不卽下馬,喧譁於駕前,豈有如許事體乎?我國文臣,驕蹇而然,侍臣以下,還宮後當令金吾處之矣,喧嘩之聲,各別嚴禁,導駕侍臣等,亦皆下馬。大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柳儼曰,以侍臣之不卽下馬,有還宮後令金吾處之之命矣。侍臣中亦有祭享時執事人員,拿處命下之後,便同罪囚,則仍爲將事,事體未安,似當有參量處分之道矣。上曰,旣命下馬,則不卽下馬,而揚呼禮都監書吏,喧鬧於駕前者,事體駭然,故有所處分矣。承旨所達,亦有意見,拿命則還寢,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校理吳瑗、金若魯,修撰兪㝡基、尹得和等,以有下馬之命,而政院之不卽分付,終勤嚴敎,事體未安之意,相率請對。柳儼曰,今日處分,玉堂必未及聞知,故有此請對,而至以政院之不卽分付等說煩達者,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不知其已命末勘,而若是煩達,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儼曰,禁喧郞廳,當陪駕後,以爲禁喧,而亦不無不能嚴飭之失,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之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親祭時齋所跟隨之法,尤不可不嚴,雖大臣所率一二人外,不可闌入,曾於永禧殿行祭時,已有禁令矣。各別嚴禁之意,申飭于禁郞,可也。{{*|駕前下敎}}上,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親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擧動時,摠府堂上,所當盡數進參,而副摠管李瑜,昨日三招不進,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還宮時,又將無憲府導駕,事甚未安。大司憲趙明翼,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校理兪㝡基,副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以昨日事陳疏徑出,而侵斥本院諸僚,不遺餘力。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俱以此引嫌出去,明日朝參,承旨將不得備員,出去諸承旨,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卽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該房承旨遞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命下矣。以在京無故人擬入,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朝參時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聞已入來,尹汲時未出肅,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一體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式矣。今亦依此,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忠淸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李宗白爲司諫,李壽海爲持平,李瑜爲禮曹參判,趙正萬爲漢城右尹,任崇元爲甑山縣令,李泰祥爲臨陂縣令,韓師喆爲刑曹佐郞,金極齡爲監察,盧以亨爲禮曹佐郞,金聖垕爲禮曹佐郞,李壽沆爲忠淸監司,金尙奎爲承旨,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修撰,趙錫命爲同義禁,李德重爲檢閱,朴萬徵加嘉善,前司成尹就履,前判校都永夏,前郡守洪禹錫,僉正金夏明,以八十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都承旨李春躋進,李瑜爲副司直。 ○以司諫李宗白,持平李壽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延德,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四日四更一點。上,登社稷壇。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却乘輿,將步詣社壇。李春躋進伏曰,相距稍遠,乘輿而行,何如?上曰,不至甚遠,步詣何難乎?上詣壇所,行初獻禮於社稷各位。上曰,親祭事體,何等嚴重,而奉俎官中,有着風遮而入者,殊甚不敬,當該奉俎官,推考,使卽脫去,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夜氣甚冷,暫入小次,何如?上曰,將事未訖,何可取便乎?上曰,文武舞之間樂曲,是何樂章也?該房承旨,問之于典樂,可也。匡輔,問于典樂而回奏曰,文武兩曲,始終之餘音云矣。上曰,然。柳儼曰,獻酌之時,奉酌執事,當起跪奉獻,可矣,而執事跪坐,不爲起動,仍爲進酌,極爲未安,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祭享事體,何等嚴重,而國稷壇祝史,行步緩緩,全不趨蹌,事甚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諸執事之上壇時,則所重有在,當由正路升壇,而下來時,宜由夾路降壇,可也。柳儼對曰,執事之降壇時,還由正路,事體未安。故臣亦有疑,問前例於守僕,則以爲升降時,皆由正路之意,曾有所下敎云矣。上曰,似不然矣。自今諸執事,上壇時則由正路,下壇時則由夾路事,定式,可也。藝文館依幕失火,火勢延及於近處松木,火焰甚壯,諸臣請入幕次。上不許。仍下敎曰,火焰,使之不及於壇所近處之意,分付申飭,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失火緣由及人物致傷與否,詳問,可也。臣聖檍出去,以失火形止及人無致傷之意,還爲回奏。祭罷後,上步出壇門。春躋曰,今已行事,且意外失火,火焰擁路,不可衝冒步還,乘輿還行,何如?上曰,暫時行過,何妨之有?上行到齋室門外。上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親祭時,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下敎}}上還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卯時,上還宮時,大駕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今已罷齋,朝寒甚緊,進御暖帽,何如?上曰,當着揮項矣。兵曹判書尹游進伏曰,以依幕失火事,本曹郞官,有決棍之命,臣亦不勝惶恐,而自前或有如此之事,則各其本司下人,例自本曹,有推治之規矣。此亦過齋戒後,本館下人推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洪尙賓曰,還宮時導駕侍臣,自宗沈橋還爲上馬乎?侍衛則亦何以爲之?敢稟。上曰,侍臣則自宗,沈橋上馬,侍衛將士,則有異於侍臣,元無下馬之規,侍衛則依前乘馬,可也。尙賓曰,古規則雖侍衛諸將,亦皆步從云矣。上曰,祈雨祭則以步輦擧動,故百官皆步從,而乘馬者,亦權道也。祈穀祭則古無步從之例矣。因昨年承旨所達,使之步從矣。李匡輔曰,自今後祈穀祭擧動時,自夜晝介,依昨日百官皆爲下馬步從。還宮時則百官步從到宗沈橋乘馬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出社壇門外,乘輦。駕到宗沈橋。上曰,自此侍臣上馬,可也。侍臣皆上馬。大駕,到仁政門外下輦時,李春躋曰,屢次飭勵之下,違牌之弊,猶夫前日,出還宮時,兩司無一員進參,事體固已未安。而明日朝參,臺諫又將不備,大司憲趙明翼,纔已再招不進,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參,司諫、持平罷職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吏議疏批之後,一番引避,固也,而處置請出之後,不可一向撕捱,而且爲民祈穀,君父動駕,則如是違牌,極涉未安。都憲罷職,趙明澤、南泰良,不可例罷而止,罷職不敍,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朝參,每近文具,當此飭勵之日,不可循例爲之,各別申飭于政府,無歸文具。{{*|駕前下敎}}上曰,鞫廳,旣有過齋後開坐之命,鞫坐,本府爲之。今日內擧行,而臺諫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駕前下敎}}上還宮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伏見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則掛書罪人斯得,爲先形止狀馳啓矣。罪人則方使其巡營將校,押送云,故臣玆以請對矣。上曰,啓本上之,罪人招辭,則不爲上送耶?尙賓曰,罪人供辭與各其名數,則不爲狀聞矣。上曰,必是忙迫,故未及狀聞矣。尙賓曰,招問狀啓持來下人,則罪人,捉囚營獄云矣。尙賓,以玉堂聯名上疏,告達。上曰,玉堂,極爲非矣。當初旣命下馬,而相距稍遠,則倉卒間,未及聞知傳敎,不卽下馬者,事或不異,然命下之後,下馬者旣多,玉堂追後聞命,則追後下馬,亦可也。而不此之爲,揚呼禮都監書吏於駕前至近之地,聲撤gg徹g御輦,事極未安。故有所下敎,則在玉堂之道,以未及聞命,引咎則可也,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多費聲氣,侵斥喉院,殊涉不當,承旨書備忘,可也。尙賓書之。上呼備忘記。傳曰,爲民祈穀,事體至重,夾道下馬,已有古例。昨日駕到夜晝介,問于該房則未諳前例,路上駐輦,亦涉未安。故仍命下馬,駕至半途,塞前難進,繼有招吏之聲,聲撤gg徹g御輦,極爲寒心,而其所由,卽侍臣班也。初命拿處,因承宣之陳達,爲享事而特推,則當初擧措,雖由於未聞下敎之致,遮路招吏,已涉未安,而其後求對,雖亦由於未聞處分之故,命拿處之侍從臣,忽然請對,則喉院之據理言之,顧何憾也?而其所問備之命,亦特敎則在儒臣之道,引嫌徑出,固可也,而因君父之嚴敎,斥不當之喉院,少者事長,亦不敢若此,況臣之於君乎?此等務勝之習,不可以長,陳疏徑出儒臣,竝罷職。當初駐輦,旣由於未詳古例,末稍駭擧,亦由於不善,分付,該房承旨,亦難辭責,遞差。上曰,嶺營罪人入來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金吾臣聖檍,承命出來,問于當直都事,以未及入來之意還奏。尙賓曰,自禁府發送都事,嶺營上送罪人,使之押來,宜矣。上曰,分付判金吾,都事一員,卽爲發送。{{*|榻前下敎}}上曰,玉堂聯名疏,則旣已處分,還爲出給。{{*|榻前下敎}}尙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右承旨旣已遞差,則他承旨,無引嫌之端,竝卽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月暈廻土星、金星。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親臨社壇,徹曉將事,仍又早朝還宮。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起居諸節,不瑕有傷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卽者肅章門邊傳漏一小幕自幕內失火,火勢元不延及於他處,故雖卽撲滅,而軍士一名,不及跳出,烟焰內鑠之中,未免致斃,事極驚慘。兵曹,初不着實,申飭,闕內至近之地,有此失火致死之境,該曹堂郞,難免其責,從重推考。該吏及近仗軍士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依啓。飭勵未久,極爲可駭,郞廳不可推考而止,汰去,軍士極爲慘焉,令該曹恤典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有下敎事,禮房承旨引見。 ○傳于金尙奎曰,入侍承旨退出後,初嚴入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時,侍衛禁軍,已爲聚待于敦化門外矣。朝參處所,移定於明政門,禁軍等,亦爲移待於宣仁門外,以爲侍衛之地,而入直禁軍,則依例守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罷漏後,肅章門傳漏軍所住之處,失火,草窠盡燒,軍士一名,以致燒死,不勝驚駭。尸體段,卽爲轝置於南小門內,而旣是罷漏之後,故傳漏軍士,留置火具而還歸,本處更無事。軍士崔文先,止宿失火,常時闕內禁火,則四所部將,分更申飭。當該部將,決棍警飭,當該衛將,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之因臺諫不備,不得開坐,事體極爲未安。且今日朝參,兩司亦當備員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司諫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絶少,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違牌坐罷人員,或有啓稟變通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望違牌人員,竝敍用。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著爲司諫,以趙明謙爲副修撰,金浩爲慶州府尹。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推鞫坐起進,參議徐命彬病,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申聖夏、成瑍、尹就履、都永夏、洪禹錫、金夏明爲副護軍,李匡輔爲副司直。 ○傳于洪尙賓曰,若待新除授人員入來,則必致差晩,先爲來待,新除授人員,待其入來,追後入侍事,分付。 ○金尙奎,以禦營廳言啓曰,兵曹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往來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事,允下矣。本廳東營入直步軍一哨內一旗軍三十四名除出,該哨官,率領把守於弘化門右邊,防禁雜人,而事畢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延德,掌樂主簿金光遇相換,以朴乃貞爲兵曹參判,徐命彬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參知,朴文秀爲同義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社壇門外下輦入侍時。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還宮後,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事,命下矣。當該祗迎都事李廷楫、李埉、崔昌愈、申晙等,今方待命於本府,竝卽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入侍退出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洪尙賓申退,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左承旨未差,院中只有臣尙奎,伴直無人,右承旨洪尙賓,所當請牌,而拘於院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洪尙賓啓曰,臣,承牌入來,與右副承旨金尙奎伴直矣。金尙奎,以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疏批已下,而同副承旨柳儼,以親病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事,允下矣。都監集春營入直軍兵五十名內,十五名除出,使之把守於弘化門左邊路上,防禁雜人矣。今已事畢還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左議政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外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臣等,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先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事,命下矣。三南量陳降續,節目磨鍊,別單書入啓下後,知委三南道臣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以懿陵守陵官,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朔寧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四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吳瑗,身病甚重,不得仕進,今姑改差,其代,以司成安相徽差下,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申晩,俱在罷散中,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擧動時,不能禁火,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當該禁喧郞廳洪曙,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金虎門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同門守門將金仁權,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在院時,伏見玉堂聯名之疏,則侵辱喉司,語極悖謬,令人駭怖,有不敢一刻仍在,與諸僚蒼黃徑出矣。旋因本院啓辭,天牌狎臨,而情地危蹙,未免坐違。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仍又有牌召之命,嚴畏分義,不得不隨詣闕外,略暴事實,仰冀天日之照察焉。再昨陪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忽見侍臣班中,一隊玉堂,群進前伏,臣等以爲,未知所欲達者何事,而玉堂,以經筵班隨駕後,則固當隨事陳白,以侍臣在駕前。且是多員合辭,則不可不請對也。臣等之言,體例則然,故自中亦或曰,當請對,或曰不必請對,互相爭詰,此則聖鑑,亦已俯燭矣。及聞陳達之言,則不過以下馬之敎,不卽頒布,請推喉院事也。玆事委折,已有該房之陳達,而勿論所失之在誰,此是撤侍臣之班,而遮道求對於乘輿將發之際,有不容暫時遲緩者耶?中間嚴命,末後處分,揆以事勢,容有未及知者,而旣知其未卽下馬之爲未安。辦此請推之擧,帶得自明之意,則誠有不可諱者,此臣所以有從容疏辨則可也,而忙急請對則不可云者也。臣之爲言,平說道理,只論其處義之失當,事體之不然而已,有何一毫可憾,而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伸之憤,必欲追快,或謂之周遮彌縫,或謂之抑勒操切。擧一院而斷之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其亦可笑之甚也。伊時擧措,殿下之所親監也。所謂閃弄者,何事,無顧忌者,爲誰也?多見儒臣之不自反也。知其被罰,自來分疏,臣亦謂其無是理,而以旣命拿處之儒臣,撥忙求對於纔從末減之餘,而其所陳達,又是此事,則驟而見之者,安得不怪且駭?而初欲請推而入,末又被推而出,則其不堪無聊,胡詬亂罵,論以好勝之常情,亦不足怪也。臣不欲與之呶呶也。臣以齟齬之蹤,處逼側之地,宜卽引分早解,而仰感聖上飭勵之盛意,遲回不去,竟遭此無限橫逆,臣實自取,尙誰尤哉?臣方治此疏,自外欲歸之際,朝參時刻已迫,以諸承旨之陳疏,不卽承牌。致勤筵敎,拚棄廉隅,冒沒入參,輒復投進已成之疏,徑出禁門。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昨被儒臣聯疏之斥,與諸僚相率逬出。不意本院,啓達微悃,卽有牌召之擧,情勢臲卼,未免坐違,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再召之命,又是特敎。況歲正朝參,百僚駿奔,輦路下敎,聖意藹然,則豈不欲卽爲承命,以無犯違逋之罪乎?第儒臣疏中,汲汲請推一款,卽指臣身,而末終咫尺輦下,閃弄手脚,混擧侵斥,指意非常。彼儒臣之當初請對,實出於未聞處分之致,而旣已處分,則勿論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事體則未安,故臣果以未及知今日處分,故有此請對,而煩達則未安,請推之意,仰達矣。此於儒臣,有何可怒之端,而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耶?然而自明事實之言,易致磯激,則臣雖不弘,何必深憾,而昨日特罷儒臣之敎,實爲難安之端。彼儒臣四人,一時譴罷,而臣獨晏然行公,則曲直是非,姑不暇論,而在臣自處之道,誠可謂無據矣。況該房特遞,而臣猶蹲冒,求諸事理,尤萬萬不可,雖被誅譴,實難冒出。玆敢隨詣闕外,投進短章,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人言。臣於今朝,書此呈院,則本院,因筵中下敎,至爲退却,於是乎疏籲無路,而朝參時刻,奄已迫臨,不敢以賤臣去就,致朝家盛禮之稽遲,不得不冒沒入來,而廉恥則喪盡無餘矣。入對君父,愧汗沾背,出見他人,鄙唾交集,如是而其可仍冒職次,以辱我殿下近密之班乎?玆敢更進前呈之疏,仍出禁門之外,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且臣有懇迫至情,臣母宿病沈淹之中,又得重感,眉上痰核,一倍肆毒,夜未交睫,宛轉牀席,重以泄痢無算,腹痛苦重,實有目前澟澟之憂,似此情理,尤無離側從仕之望。懇乞聖上,察臣蹤地之危蹙,諒臣情理之難强,特許遞改,使私義自靖,至情少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救護焉。 ○修撰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上年臘月初十日,奉命南下,十五日到禮安縣境,十七日致祭于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此建院後未有之盛典也。隣近士子,聞風爭集,其數殆四百有餘,簇立於院庭內外,祗拜香祝,擧皆聳忭,祭訖。臣與諸生,相揖於庭中,仍行旅酬之儀。院長前掌令權相一以下諸生,一辭交頌曰,今日此擧,實是斯文稀慶,凡我嶺南章甫,孰不奔走鼓舞,快覩盛儀云云。臣以聖朝尙賢重道之意,答諭諸生,竟曛而罷。是日觀者,無不感奮興起,欣欣有喜,臣於此,竊有所默揣者矣。今此賜祭之命,特出一時追念先賢之意,而禮行之日,風動如此,推是以往,亦可驗夫聖王導齊訓化之方。苟有善敎善政,動協于人心,無反其所好,則其激勵觀感之速,何適而不如是乎?此固爲反隅之一端,而抑臣又念殿下,緬懷先正道學,旣祭其院,又畫其居,尊尙之意,可謂至矣。而時世不同,典刑已邈,今不可得以置諸左右,納誨朝夕,則想興中朝之累歎矣。然而其人雖亡,其道則存,載是道者,卽其遺文,是耳。蓋先正敬信受用,最在《朱書》,德行事業,一以考亭爲準的,格言至訓,布在文集,隻字半辭,皆可傳後,而若言大致,則闡聖學闢異端,爲其綱領,觀於《聖學十圖》,《心經後論》,槪可知矣。其發揮義理,羽翼斯文之功,允爲百王之師範,倘於淸燕之中,取覽遺集,潛心玩味,隨事體驗,使明理盡性之說,衛道拒詖之言,常若啓沃於經席,密勿於廈氊,則聞正言見正事,不越文字之間,讀其書想其人,便如朝暮之遇,此實爲眞箇尊慕,亦可責聖學成就矣。夫豈若院宇牲牢,溪山畫圖,赫然觀美,反近文具也哉?伏願聖明留神焉。臣在禮安日,本縣多士,一齊呈文。有曰,先正言行錄,故修撰權斗經,主張編錄,開刊於安東府。而先正之所手筆,門人之所記述,任自增刪,使本旨晦盲,語勢顚倒,不可以此傳後,士林駭歎,公議大發,遂就眞本,改刊于陶山書院。今者聖上,有兩邑刊本印上之命,乞以所懷,奏達天聽,辨別眞僞,燒毁安東錯本云云。臣臨當復路,未能一一考校,而試取先正手筆之見存於其後孫家者,參互於安東印本,則果有一二語句刪節處。手筆之見存者,猶此如此,則其他亦可推知。今當兩本印進之日,不可無一番釐正之擧,臣意以爲,分付道臣,搜取禮安所在先正手筆及門人手錄可據文蹟,一竝上送。使館閣諸臣,校勘兩本,定其眞贗,以備睿覽,恐似得宜,惟聖明裁處焉。臣見先正遺居,澗谷幽邃之處,數間屋子,宛然獨存,而先正之嫡孫前縣監李守謙,築室其傍,以奉香火,聞其家計旁落,無以供祭,宜令銓曹,隨窠甄錄,以示念先之聖意焉。臣於館職,本有界限之自畫,元無去就之可論,而前後事會,巧値迫隘,抗顔冒肅,旣已再誤。今番差祭陶山,亦出於臨急變通,日期窘促,推諉無地。又不免黽勉承膺,顧此矢心必辭之職,反爲有除輒出之歸,擧措顚倒,聽聞該惑,矧臣之反省靦汗,當復如何?噫,量已受任,古人有言,雖如管庫以下冗鎖之任,揣度才分,不能者止,道理然矣。況此論思之職,極是儒者之選,其所以盛瀛館而備顧問者,必須聰敏淹博之才,若臣病痼形衰,識蔑聞謏,筋力奔走,已難自效。而至於講讀之任,太不襯着,如許實狀,不獨朝紳之所共矜諒,亦嘗出入前席,伏想日月之明,俯燭無餘矣。臣家世簪纓,義共休戚,本無退巽之計,亦有宦達之念,而況淸銜華貫,尤是人情之所同欲,臣又何心,苦爲此撕捱哉?不幸少失問學,坐成倥侗,夙嬰奇疾,奄至凋謝,齒登經筵,實無藉手之資,冒塵邇班,徒貽濫吹之譏。不惟自喪其一身廉義,亦將重累於聖朝名器,區區微志,已定於見忝謬錄之日,最初一疏,瀝陳死不敢承命之懇,平居對人,每道汚不至冒沒之意,旣敢質言於君父矣,亦已誓告於朋類矣。如是而猶復萌一毫僥冒之心,則眞是無忌憚沒廉恥之人,臣雖奊詬,決不忍爲此。伏惟仁天覆燾,大化陶鎔,豈不容一物之自遂乎?使事竣還,虛銜尙在,以此情勢,不敢循例復命。方欲陳懇之際,因喉院啓辭,召牌狎臨,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明,察臣肝膈之懇,亟命刊汰臣匪分之職,仍令攸司,治臣不反命之罪,以彰其慢,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首陳事,誠是,可不留意。其言行錄事,陶山眞本,無則固當釐整。而旣有眞本,眞僞辨別,惟在士林,非在上之裁處,亦非館閣之機勘。李守謙,其令該曹調用,下款撕推,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昨者,有憲長新命,繼以鞫事,召牌辱臨。臣於此任,旣是宿趼之地,且無難安之端,則在臣分義,宜卽承命。仍參鞫坐,而顧臣足部素患,乃通朝之所共知,前冬復發,數旬苦劇,僅得差可,餘症尙存,行步不健矣。日昨太廟享官,社壇祭班,不敢言病,黽勉進參,連日處冷之餘,自去夜,前病忽有更發之漸,流痰凝聚,隱隱作痛,猶不至大段,故乃敢堪忍經過矣。陪從罷歸之後,症情越添,痛若刺鍼,委頓牀席,不能起動,臣非不知鞫坐之嚴急,朝參之體重,卽今病情,如上所陳,萬無束帶趨走之望,昨今荐犯違慢之科,論其罪辜,合被誅戮,以此陳章,見阻喉司,其爲惶悶,尤當如何?臣方以病控辭,則不當以他辭贅及,而第於四儒臣之特罷,竊不勝憂慨之忱,敢此尾陳之。儒臣等,初若知下馬之敎,則豈敢爲駐馬遲滯之擧?又若聞有拿命旋寢之事,則亦豈敢爲相率求對之計乎?此實由於本院之未卽頒布上敎於侍臣之班,致令儒臣,漠然不知,則倉卒之間,其勢自當如此。不如此,彼儒臣,亦非病風之人,決不作此等駭擧,求之事理,其果近之乎?今殿下,不少恕究,特下譴罷之命,四儒臣一時倂出,氣像不佳,不知聖上,有何激惱,而使鏡明水止之地,增加斤兩,爲此過中之擧耶?大凡論人,當觀有情無情而已。今儒臣所坐,可謂無情之甚,而不但特罷之不足,至以驕蹇妄恣之目,容易加之於經幄之臣,亦豈不有歉於平日待儒臣之道乎?噫,殿下,方懋聖學開法筵,親近儒臣,顧問講討,其所以禮接之寵遇之者,果如何?而今因意外無妄之事,輕視蔑待,殆無餘地。此蓋殿下涵養之功,有所未盡,觸處過激之擧,有時輒發。今臣所言,非爲儒臣地,竊爲殿下惜之。惟聖上,益加勉勵,勿以小事而忽之。亟收四儒臣罷職之命,仍又改下嚴旨中四字,俾聖德益光,處分得宜焉。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儒臣之擧措,極可駭也。處分固當若此,儒臣若不知而有此擧,其當陳疏引嫌而已。當初處分末稍從重推考之命,皆因特敎,則政院,雖不先,分付之事,不思惶畏,反斥喉院,辭氣未穩,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昨者處分,烏可已乎?大誥之後,無他勉戒,力護儒臣,良可嘅然,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老母,以宿病長時沈頓之狀,前後屢煩控籲,而自昨年十一月,諸症十分添劇,胸腹絞痛,晝夜叫苦之聲,傍人亦不忍聞,勿論藥餌,飮食近口,則輒嘔逆,今已三箇月矣。神氣如縷,日就消耗,自十餘日來,叫痛之聲,亦不能作,而稍有知覺,則宛轉號呼。醫者亦不能執症,束手待變四字,此是人子所不忍言,而目今情勢,實是萬分崩迫矣。同朝之人,亦知此間迫急之情,近來政目,不忍檢擧矣。今緣館僚坐罷者多,無以推移擬望受點,以直次之空,天牌踵臨,顧今臣之情境,萬無一刻離親之勢,而亦不敢坐違嚴召。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明,天地父母,於此螻蟻之微,亦必聽卑而垂憐矣。仍伏念臣,忝叨館職以來,惟以分義爲嚴,母病不至於危劇,則抑情就職。情勢不至於大段,則不敢飾讓,此亦日月之明,想或照察矣。今玆情理,旬月之內,決無離捨供職之勢,伏乞聖上,特許遞罷臣職。使方寸無撓,得以專意救護,則豈獨垂恩於臣之一身,抑亦有光於孝理之政,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龍仁地,臣之赴任,期日不遠,趁今未辭陛之前,冀蒙恩暇,獲遂榮掃之願。玆不避僭猥之誅,陳章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往來,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來焉。 ○答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首陳事,下別單禁府,嚴劾處之其所引嫌,已涉過中,所陳情懇,方伯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六條勉戒,可見愛君之忱,而深嘉不諱之意,可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焉。其中秋、漢二府擇差事,大臣六卿錄薦事,當留意而飭勵,紓民力以下,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正月初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禮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入侍。上曰,使之引見者,肅章門軍士之燒死,極爲驚慘。軍士雖微,人命亦重,事當動念,今日朝參,設行於仁政門,心甚未便,以明政門移設,時刻隨時入之。{{*|榻前下敎}}尙賓曰,兩司姑不備員,玉堂亦爲不備,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諸承旨皆已入來耶?尙賓曰,姑不入來,故方令催促矣。尙賓曰,弘文館修撰朴弼均,時在京畿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五日辰時,上御明政門。朝參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上殿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冒寒將事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藥房問安批答,每以無事下批,而將事之際,煖帽亦不爲進御,或無感氣乎?上曰,無感氣矣。命均曰,日又陰寒,寢睡諸節,亦復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煖帽雖欲進御,過於熱,故不得進御矣。命均曰,數日來當爲入侍承候矣。上曰,依爲之。壽賢曰,嶺營獄事,極爲兇慘,故欲爲請對,而便是匿名書,淸齋之中,大臣之急急請對,恐涉騷擾。故罷齋後,欲爲陳白擧行,使備局郞廳,傳送于政院稟定後,自下燒火,可也。而政院之半夜請對,亦涉騷動,以兇書終至親監,豈有如許道理乎?至以大臣之不爲動念,仰達,此莫非臣頑鈍不敏之罪也。上曰,政院,以大臣之不卽請對,嘅然之意,有所仰達,故下敎。以大臣旣爲拆見則似當持入,而汎使郞廳,送于政院者,緩緩之意,有所下敎矣。今聞大臣所達,大體是矣。政院之半夜再次求對,亦涉怪異,而罪人則斯得云矣。其時幺麽匿名書之留置,亦豈不怪異乎?壽賢曰,皆臣之罪也。上曰,卿何有引咎之端乎?近來人心罔測,因其私嫌,誣上不道,如是容易,此皆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極爲寒心。以指擧營裨者,觀之,此非逆黨餘孽,不過其官屬輩誣陷之致也,如此者,已作無倫之國矣。徐命均曰,一種兇獰之輩,多見近來以此等事,橫罹致死者,故欲殺人者,至犯不道,亦或有此弊矣。上曰,朝廷之上,忠逆之是非,無常,外方,安得不如此乎?端本正始,在於朝廷矣。壽賢曰,爲拿罪人發送金吾郞,則當爲命招判金吾,而自政院,分付當直發送者,事體亦涉顚倒矣。上曰,命招判義禁,則亦涉騷擾,故分付當直,使之發送,而今番事本,自初失當矣。壽賢曰,下敎至當,而事體則終不當若是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是一初之政,而當端本正始矣。外方一營裨誣陷之賊,則設鞫嚴問,朝廷之上,以非逆爲逆之類,置以不治,則是三尺之典,只行於鄕谷幺麽之賊,而不行於朝廷之上矣。豈是制法治人之本意乎?凡事,當自朝廷始矣。壽賢曰,親臨將事,專出於爲民之至意,而歲首下勸農之敎,亦爲申飭于諸道道臣,而卽今三南、京畿,連歲荐饑之餘,人心渙散,民戶流亡,無復農作之望矣。必須保民之政,急速變通,擾民之節,一倂除去,然後餘民可以保存而作農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爲體念,而新年後,君臣初對,大誥纔下,如是飭勵者好矣。實惠及於民,然後可以保民爲國,而卽今耳目之臣,便成聾聵,廟堂之上,日事泄泄,以此規模,難爲國事,而今日之悠悠萬事,都不出於保元元矣。卿等,宜自廟堂先始,與歲俱新,可也。命均曰,爲國通變之道,不可猝然變通,日行一事,今日行一政,明日做一事,日日如是,然後可以變通。而卽今廟堂之上,無堪事之人,故日復悠汎,自上飭勵,不啻切至,而臣等雖相策勵,亦無實效,此則以其不得人故也。以漢、唐少康時言之,得一世人才,以了一世之事,未有不得人而爲治者也。苟得其人,君上雖不勤勞,亦可爲治。故臣之前後,以得人之意,有所仰達,而前者聖敎中革去奢侈一節,爲今日急務,宮房折受之特罷者,此實盛德事,此後凡係民弊者,隨讀罷去,則亦可爲實效矣。上曰,所達是矣,而以學問工夫言之,有漸進之效,豈必成一事,然後復行一事乎?每以見速效爲期,則有進銳退速之患,而以唐明皇事觀之,開元、天寶,聖狂斯判者,都在於一心操捨之間,今日之道,上下飭勵,勿忘勿助長而已。壽賢曰,爲治莫如得人,而如臣不才,病且昏耄,以此精神筋力,末由奔走於國事,必先斥退小臣,進用賢才,然後可以裨補治道矣。上曰,得人則爲好,而予之知人亦難。且以漢霍光言之,不學無識而爲漢碩輔,只在於誠實而已矣,豈有賢愚之分乎?及其成功則一也,而我國用人規模,則亦各以其才隨用矣。命均曰,在上之人,豈不知在下之人之長短乎?知臣莫如君,惟在聖上拔擢用之之如何矣。命均又曰,大王大妃殿問候之節,當爲仰稟,而雖或欠和,以有勿傳於提調之慈敎,故臣等不敢仰請,而近伏聞有不安節云。臣等不勝悶慮,近復若何?若或一向欠和,則議藥之道,當急速擧行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議藥之節,不可草草爲之,令諸醫官消詳議入,宜矣。上曰,頃以輪感,有不安節候,大昨之夕,有煩悶之候,故連爲進御蘇薑茶,自昨日少愈,今日亦不夬復,而自藥房有問候,則慈心益爲不安,故不敢下敎于藥院矣。旣有所達,令諸醫官更議繼進,可也。命均曰,似無他樣症候矣。上曰,素有痰患故膈間每每煩悶,是用焦慮。命均曰,或有微恙,則問候議藥之意,前已屢次陳達,而慈敎一向靳許,臣等不勝悶鬱之至。上曰,或以此意陳達,則每每靳允,極悶極悶。宋寅明曰,藥房規矩,則有問候之時,然後齊會醫官議藥矣。上曰,蔘蘇飮爲好云,則連爲進御,可也。奉朝賀李光佐曰,伏聞下敎于藥院諸臣之敎,則大王大妃殿氣候未寧云,臣不勝驚惶之至。上曰,近來有感氣,殊甚悶憂。徐命均曰,當此首春,親臨帳殿,接見百僚,此盛擧也。朝臣中,多有拘礙時議而罪廢者,滌瑕蕩垢,咸與自新,實爲疏滯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以良役事,後日稟定之意,有所仰達矣,辭未畢。上曰,不可草草於帳殿矣。命均曰,湖南尤甚邑,無論諸般名色,盡爲充定之意,前秋知委,分付,而不入於尤甚之邑,似皆盡爲充定,而以京畿言之,如通津等邑,皆已充定云,惟在守令奉公之如何矣。逃故,代定後捧布,而未代定前,勿徵隣族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無論之次尤甚邑,盡爲勿徵逃故之代云耶?命均曰,物故之類,則無論之次尤甚,一倂勿徵,宜矣。上曰,尤甚邑則勿爲代定,爲好,而亦勿徵布於隣族,可也。然代定之道,守令,亦必遲緩,自廟堂申飭,可也。逃故,盡爲代定,則豈有侵徵之患乎?奉朝賀之意,以爲如何?李光佐對曰,身布逃故之代,雖使代定捧布,而代定之規,只徵新年布而已,癸丑條,不可徵於代定者矣。卽今兩南沿海邑,荐歉之餘,田畓之陳荒,處處皆然云。沿海一帶尤甚之邑,因循徵捧,則餘民不堪支當,而身布亦不捧矣。臣近年以來,精力耗損,故凡事未及料量於心上。領相所達一例捧布之政,亦不爲純便之道。大抵做事之道,三分好則做得三分,五分好則做得五分,可矣。卽今三南沿海邑凶歉,挽古所無,辛亥乙亥之饑荒,至今傳說,而以臣之所聞見推度,則無如此辛壬兩年之饑饉。以興陽言之,一面饑死之民,將至於二萬餘名云,其慘凶,亦可推知,而七邑之尤甚,元無異同,以守令之不捧軍布,一邊拿囚決杖,則卽此一款,豈可以慰民心乎?此等尤甚邑,則勿拘循例,別樣軫恤,宜矣。兵曹判書尹游曰,物故之代定,則自初年半分徵納,逃亡之代定,則自後年身布徵納,而自國家元無隣族侵徵之規,而逃故代充定,定限以十年者,蓋慮中間奸僞之弊,而近來法制,蕩然,各邑元無遵行之事,視以一例,不爲動念,以十年定限,難矣。不爲定限,亦難矣。以三南言之,亦多有軍丁磨勘之邑,而尤甚邑未代定者,使之移定於他邑云。此則自廟堂速賜裁處,可矣。然惠政,難於博施,三南沿海邑物故當年身布,則減給,似宜矣。宋寅明曰,物故當年條,雖命蕩滌,而代定之道,當令急速擧行矣。徐命均曰,雖上年條,已代定者,徵布宜矣。上曰,左相所達則無論之次尤甚稍實,姑爲勿徵云,此則有病博施之歎矣。京畿、三南尤甚邑物故身布,則使之蕩滌,代定之政,急急擧行事,申飭道臣,可也。宋寅明曰,逃故代定,例爲磨勘於歲末,而今毋不及,以三月前逃故代定案,修整上送之意,分付宜矣。尹游曰,歲抄,限以二月,則守令亦當及期擧行,一切以二月定限,可矣。沈壽賢曰,以李匡德咸監薦望事,曾有所仰達矣。其後因儒臣所達,有所下敎矣。李匡德,旣以江留之不爲膺命,特補甲山,則自下不敢循例擬薦之意,臣爲仰稟,而儒臣則慮以匡德之又不膺命,仰達。自上,亦令廟堂,使之知以擧行事,下敎矣。匡德,旣有才局,實合藩任,故臣之稟達者,此也。旣自其道,陞拜監司,則渠何敢不爲膺命乎?況廟薦,事體至重,一儒臣,何敢稟請當否,而亦何論其去不去乎?臣竊慨之。上曰,頃因江留所達,有所下敎,匡德,豈可使之久置於外方之人耶?匡德,旣不膺於陞資之職,故因儒臣陳達,有所下敎矣。大臣所達亦是矣。自廟堂議薦,則亦豈不在於落點乎?徐命均曰,廟薦若不合當,則儒臣論斥,可也,事體所在,不當若是輕議也。上曰,大臣,守處固守,可也。吏曹判書金在魯曰,臣以良役變通便否,問議於奉朝賀崔奎瑞、閔鎭遠,則大略皆以爲難便云矣。上曰,以爲難便者,如何?在魯曰,崔奎瑞以兩件事,皆以爲難便,而閔鎭遠則一疋之議以爲便好,結役米則不可徵捧云矣。在魯又曰,臣於備局已啓下之公事,自初所見有異,惶恐敢達。去十月間統制使金潗狀啓,以錦城縣監具宅奎,捽曳統營將校,推促公兄,而亦不起送,管下一哨官,輕侮主將,請拿致臣營決棍,而備局,以曾經侍從之人,不可決棍,拿問處之之意,回啓出草矣。大臣,以具宅奎從重推考,統制使推考,改之。備局諸宰之議,皆以爲體統所關,錦城縣監,終不可推考而止,議于大臣,以拿問,改出草矣。領相以爲,曾以沿海邑守令拿問有弊,陳達,決不可請拿,復改以重推,如是往復爭難之際,已至歲翻矣。沿邑守令拿問,雖曰有弊,應爲拿問之事,猶不拿問,宜無是理,況今冬務已過,暫時拿問,以存體統,有何不可乎?凌蔑主將,至捽營校,而統制使與守令,一體推考,終不成國體事理,覆啓未行會之前,宜有改命拿問之擧矣。上曰,所達是矣。判下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焉,廟堂覆啓,誤矣。每每如是,則侍從作宰之邑,雖當緩急,爲主將者,將不得行號令乎?決棍則雖不聽許,統制使推考,則有若以胥失竝罪者然,事體不然矣。錦城縣監具宅奎,則拿處,統制使推考,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守令或不從令,則在統帥之道,狀啓罷黜,可也。直請以侍從臣決棍者,金潗之事,殊甚不當矣。上曰,然。李光佐曰,常參,便是常仕,以致仕之臣,參於常仕,則便是行公,事體不當,故臣於前後常參,不得入侍,而朝參則是朝賀,故旣以奉朝賀爲名,則事當入參,臣玆扶病入來,而有所懷,故敢達矣。臣竊瞯聖躬完養之工夫不足,聖躬完保,然後聖志可以堅定,而憂勤太過,將攝失宜,臣子之憂慮,當復如何?使殿下怠荒,則此實莫大之憂,爲臣子者,所當竭誠仰勉,而旣過於勤勞,則亦何不仰慮乎?宜爲斟量氣力,以之應事接物,而一切愼攝,完養氣血,可矣。以臣僚引接之節言之,頃伏聞半夜引見領相,以至徹曉云。此非大段緊急之事,而猶尙如此,豈不可悶乎?係國家安危,不容時刻之事,則可也。以汎然間事,貽勞聖躬,寢食失宜,元氣從此耗損矣。養氣之道,寢時卽寢,食時卽食,然後可免困餒之患,雖引接臣僚之時,水剌亦豈不進御乎?夜寐息力,所以發施於明日,達夜勞瘁,若冬行夏之令,而親臨祈穀,出於爲民至誠,今又朝參,不瑕有勞傷乎?朝參豈不行於某日,而當寒帳殿,終日接見,似非愼攝之道,臣竊憂之。今當大朝會,瞻望之意,不敢仰請,而或聞入侍諸臣所傳之言,則玉色,或紅或白,且近於瘦敗云。此由於氣血不足,亦爲向衰之漸。伏願自今,務盡完養之工焉。宋寅明曰,日寒如此,進御毛物,亦何妨於觀瞻,而不爲進御乎?帳殿觸感,殊甚悶慮矣。上曰,勉戒切實,而早寢則氣甚和平,亦知有益,而自幼時早夜,不爲就寢,故自然爲習常而然矣。此後當各別加意於保護也,煖帽進御,則頭疼,故不爲進御,而如揮項之屬,纔已飭勵之下,在上之人,何可着乎?光佐曰,臣於頃日入對時,煩達屢條言事,而其要,以聖志堅行,如飢餐渴飮,用財則量入爲出,爲民則擇差守令之意,有所仰達矣。臣於中夜無寐時思之,則聖志之如飢餐渴飮之工,甚難做得,朝夕雖有激揚啓沃之言,契合於聖心,亦難。雖或有時開法筵,講論經史之益,而亦若十寒之一曝,聖志之日新無間,亦或不易做去矣。聖心之求治,果如飢餐渴飮之時,則雖有難祛之私,亦將廓然大公,而其餘用人節財等事,次第修擧,然日月流邁,聖心易間,以往事言之,聖志之感奮飭勵,非止一再,而旋卽因循,無復有奮發之氣,忠臣志士,莫不憂惜,況今年歲荐歉,癘疫肆行,今冬又無積雪,麥苗之凍死,在處皆然,前頭麥農之失稔,又可辦斷矣。飢民又不得麥農,則將何以生活乎?及是時不能救焚拯溺,則終有何嗟及矣之歎。伏願自今,樹立萬仞之地,以爲挽回之道焉。上曰,前後陳戒眷眷,當各別體念矣。光佐曰,不可以空言,謂之感動奮勵,有奮勵之實效,然後可矣,而卽今沿海濱死之民,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必大爲民地,然後民心可答矣。上曰,大爲民地者,何事也?光佐曰,以物故身布蕩滌之典,言之,亦一大爲民地也。宋寅明曰,今日之勢,實甚罔涯,以朝報所出觀之,災變之層生,未有甚於近來,驚心懍然,而今番嶺南之變,尤極凶慘,環顧國勢,無一可恃之狀,新年大朝會求言,亦勤摯,而忠言至計,一無聞焉。此則殿下之大信,有未孚於臣僚而然矣。有實政著實效,然後人心自然孚感,而以軍布蕩減事言之,減令一下,百姓,欣欣然有喜色,而一邊蕩減,以慰民心,一邊節用,以繼經費,此爲實政實效矣。蕩減而無節用之道,則事何由得成乎?其大要,則不過於量入爲出矣。上曰,所達是矣。雖蕩減身布,不爲節省經用,則是捨本而務末,豈有實效乎?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聖人豈欺我哉?光佐曰,救民之政,其本在於量入爲出,而我國雖當大凶,常時規模,不能節損,故不過那移於江都、南、北漢所儲,推移繼用,而今則江都、南、北漢所儲,亦枵然無着手之地,今雖節省,有何益於前日之費乎?爲後之計,不可不早爲之所,而守令不擇,則惠難及民,抄送御史於各道,以爲廉察,則雖不治之守令,亦當畏戢,而近來御史,亦不擇送,故貽笑於外方者,亦多矣。使道臣採察民瘼,廣搜草野嘉言,亦令搜薦人才,而自廟堂,亦隨,申飭道臣,似宜矣。上曰,所達皆好,而戶判所達大信未孚之說,是矣。商鞅,以三丈之木,能信於民,而今則不然,故大誥求言之下,亦無來諫之人,以薦人才事言之,嶺南所薦之人,尙不及收用,是欺士人也。使道臣,各薦孝廉一人,予則爲慮歸於文具矣。御史事,卿之所達,亦然矣。光佐曰,伏聞殿下,臨事辭令之間,每以堯、舜之病博施,爲敎,其本文則言其成效也,不可以藉此爲法矣。王者,當以一夫之不獲其所,爲深恥也。上曰,或有汎濫之事,則有所下敎以病博施之意,而所達,大體誠是,當加意也。光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自天地神祇宗廟、社稷,以至于山川鬼神,皆享祀,鬼神不歆享,則可謂人國乎?時方祭物不潔,神必不享矣。以宗廟祭酒言之,自奉常寺進排,而釀酒之時,官員漫不知爲何事。元無致祭之擧,故釀不精潔,味甚不好,食醢亦爲預沈,臭味不佳,此豈爲精潔享祀之道乎?方外山川之祀,其所不潔亦可推知矣。另飭該寺,祭物,必須十分蠲潔,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當飭勵也。沈壽賢曰,臣方爲本寺都提擧,而祭酒,味與色,果不好,故屢次申飭,而終不得美烈,蓋由於麯子之不好故也。當夏小麥時,精捧精洗磨出後,合眞末,其火,六月造成麯子,繼一年所用,而以其麯子釀酒,則酒色白,味且好。近來則酒米,亦爲精捧精洗,使之釀酒,故看品時,祭酒味色俱好,不知比前日如何,而脯板,亦令改之,別樣申飭,而亦何必其勝於前日乎?上曰,卿亦飭勵,而貢物進排時,似或有不精之慮,卿須各別申飭,可也。李春躋曰,朝參陪班,何等嚴重,而東西班行,甚不整齊,出入往來頻數,而亦或不爲趨蹌,東班則或着煖帽,西班則或看朝紙。此是監察不能糾檢之致,東西押班監察,從重推考,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不可推考而止,押班監察,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各色員額,視前漸廣,太倉之穀,安得不減乎?以大內言之,中官及承傳等各色,名目漸多云。此等事,亦令除減,宜矣。上曰,宮府當爲一體,所達好矣,而此路漸廣,然時方,中官數亦多,而承傳色,只是六員,倣出六承旨故也。此則無別設之事,而事勢之不可減者,多矣。尹游曰,大臣,以量入爲出之意仰勉,臣於此亦有所懷矣。兵曹專管經費,量入爲出之道,宜先留意,而京畿、三南沿海尤甚邑物故軍布,旣以特命蕩減,則兵曹及各軍門歲入,必將大縮矣。各軍門則不過自其處需用,各自爲節省之道,而至於兵曹,則本曹員役外,諸各司上下者,甚多,有難任意爲之。臣待罪本曹,取考故相臣南九萬爲兵判時朔下魚鱗,則只是二十餘同木,而今則殆倍之,一朔上下者,至於五十五同零,此皆中間次次增加者。今若考出其時魚鱗比較,卽今魚鱗,雖不得一例減損,其不緊可減者,稟議大臣,竝皆釐正,則實爲省費節用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戶判,今皆入侍,故下敎矣。北道內奴婢貢,捧留本道,其代,自戶、兵曹,以米布分半輸送于內司,而近來,以內奴婢而加增貢布,漸多,戶、兵曹,不卽輸送云,此亦有乖於前規矣。庚子以前,則似不如近來之數多,依庚子以前例,輸送事定式,可也,而餘數則別爲會付本道,以爲年凶補賑之資,可也。{{*|出擧條}}尹游曰,本曹內司入直,殊甚苟簡,參判趙錫命,則除拜同義禁,參知金浩除外任,參議朴聖輅則受由在外,由限已過,而參知外任之代,斯速差出,何如?上曰,參議亦爲遞差,有闕之代,竝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榻前下敎}}。游曰,曾因承旨所達,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令本曹草記遞差,而二品以上,旣是卿宰,則如軍職受由過限者,遞差軍職,事體未安。堂上以上,若遞職則例爲卽付軍職,今雖以由限已過遞差,又當更付軍職矣。纔遞旋付,不成道理,自本曹有難擧行,故敢達。上曰,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纔遞旋付,則此無飭勵之意矣。從二品以上之過由限者,自該曹請推,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凡諸無後之喪,自壽進宮,例奉享祀,而自戶曹亦有祭需備送之規矣。以禮曹言之,代數已過,且有該宮折受,則自本曹所送祭需,除減無妨,故敢達。上曰,此是流來古例,而自本曹考見前規,可也。雖問於該宮,可以知之矣。寅明曰,三南漁鹽船稅,自本曹句管事,前有成命矣。今將磨鍊,成節目啓下,而本道諸道別將差人等,不可不一倂革罷,旣罷諸道別將,則各宮房各衙門別將,亦當一體禁斷,稟定後方可,分付矣。上曰,先自湖南爲始,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兵判入侍,可也。金在魯、尹游進伏。上曰,都政,今月內必是過行,而近來都政,一不行於當月之內,事極寒心,吏判之今番勉出者,非爲卿也。實有深意,前後銓地,爲一敗局,當此之時,任銓衡之重者,捨卿誰先?卿不可挾私意,以負國家矣。予所期待於卿者,深矣,而以卿之出仕後用人之道,觀之,大異予之初拜卿之意矣。犯逆之人,雖不當擧擬,若其無故而拘於時象者,則何不錄用乎?天者,是至公無私之謂也。以落點謂之天點,以銓曹謂之天官者,蓋言其公也。爲銓官之道,要不出於公之一字,而卿之短處,雖不言某事某事,此則卿所自反處也。卿須益爲勉之哉。兵判則旣任西銓,今日以武弁之繁多,未及調用,且有武弁之偏論,故國將亡矣。武弁,皆以投筆推案之類,何不隨朝廷取捨而爲之偏論哉?故豐陵生時,以打破武弁之朋黨,自任矣。卿亦以此自任,調和,可也。仁廟反正後,親政時下敎曰,何不用大北乎?朝廷,若不聽從調用,當斬勳臣,爲敎。反正之初,大北,猶可調用,今日朝廷,無如大北矣。在魯曰,伏聞勉敎,臣不勝惶恐,臣則以公之一字爲心,而亦安知其合於公議也?上曰,他事不可歷數,而以昨日忠監之望,觀之,有所嘅然矣。卽今在京人中,豈無可合之人?而首末望,終有未協於心者,方伯重任,則不當如是備擬,吏判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徐宗燮則曾經吏議,人望可合,嚴慶遐則地望人物,亦合是任,故臣果備擬矣。聖敎如此,臣實惶恐矣。上曰,地望雖合,豈必盡是人才乎?若有材局,則雖通禮堂上,可以擬望,何可以曾經吏曹參議,謂合於方伯耶?嚴慶遐則今莅一郡,而貶題中,倘革來弊之倘字,未洽矣。況可謂之合於方嶽耶?然故落點於副望矣。游曰,臣以不才,久當重任,點檢前後,豈不用私乎?反顧惶悚,當自改圖,而私意終難禁抑矣。上曰,以公道而僨敗,則事當容恕矣。在魯曰,大誥誕敷,臣隣相勉,況當首春,尤有望焉,而近日處分辭令之間,驅馳太速,氣像促迫,實有進銳退速之慮矣。持平南泰良之避嫌,言甚切至,此等諫言,亦爲體念,立志須堅固,作事必偉如,毋親細事也。上曰,因爲勉戒,當體念也。在魯曰,曾在先朝引接臣僚,不使少退,寢睡、水剌諸節,不爲失時,近來則朝接臣僚,水剌進於午時,諸臣少退復入,則每致犯夜矣。有妨於聖躬保養之道矣,引接亦以時焉。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也。 ○司諫李著啓曰,臣之踪地,本不可復玷於邇列,前後臺職之命,一未敢承膺,杜門竢罪,悚蹙度日。而敍命遽下,除旨又降,而朝參已迫,天牌復臨,嚴畏分義,他不暇顧,冒沒出肅,而第臣從前情勢之外,又有不可晏然者。近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前後諸臺,相繼引避,至於追罷。臣之向日諫職之除,亦在於大誥飭勵之後,臣未能效一日之責,而只以私情仰瀆,終至遞罷,則不職之罪,臣實爲首,難安之情,與已遞諸臺,少無異同,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金尙奎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今日爲鞫坐,則憲臣當爲處置矣。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宮城內巡警禁火,兵曹與衛將,所同爲主管,而肅章門內小幕失火,軍卒致斃,實是無前之變,雖免延燒之患,幸止一名之斃,事之驚慘,莫此爲甚。而兵曹與衛所,矇不檢察,常時怠忽若此,則顧何足以責其嚴宿衛備非常之道乎?燒死軍人,旣是守門之卒,則待其報更旣畢之後,守門將,宜卽照數管領,使守信地,而任其投宿於他所,以至致死而不知,亦極駭然。兵曹郞官,雖因喉院啓辭,已有汰去之命,而堂上,亦不可問備而止,請當該兵曹堂上及衛將,罷職。部將及守門將,拿問處之。上曰,依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旣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司諫李著出仕。上曰,依啓。上曰,毋論大小官,東西陪班中,上自衮職闕遺,下至民間疾苦,有欲仰達者,入侍陳達之意,禮房承旨,詳言于東西班,可也。南原君卨,入侍仰達曰,卽今國無儲嗣,中外臣民,莫不憂歎,伏願擇揀循良之姿,以爲廣儲嗣之道焉。上曰,大臣亦曾以廣儲嗣之意,有所陳達,而予豈不思耶?吏曹參議徐宗玉曰,富平府使金尙星,當初出補者,不過以撕捱玉堂之故,而無他罪過,今則許久矣。且李宗白,以同時出補之人,先已內遷,當此三司乏人之時,尙星之淹滯外邑,誠爲可惜,而初旣外補,則銓曹不敢備擬於三司之望,敢此仰稟,而長官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大誥後應旨進言,金尙星一人,而賜馬褒美矣,不可久置於外邑,今此所達好矣。此後則備擬三司,可也。{{*|出擧條}}刑曹參議李衡佐,出班奏曰,臣以職掌,有所仰達矣。德敎,守一道而無變,刑政,隨時俗而損益矣。《大典》,有《前》、《後續錄》,《續錄》後有《受敎輯錄》,而與《大典》,或不無牴牾者,故復撰《典錄通考》,此則《大典》、《受敎》,分類而成者也。頒布遵用,今已三十餘年,而厥後新受敎,亦幾至數三卷。此皆成典外,一時裁斷者,本曹則多有新受敎,外方則全用成典,京外用法,大相不同,實有乖於畫一之義。臣已與僚席相議,兵判尹游,爲刑曹判書時,亦欲稟定而未及矣。今宜損益刊布,使中外無異同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各司久任郞廳入侍。李春躋曰,各司,例有久任啓下之事,則兵曹之不爲啓下久任,殊甚非矣。上曰,當該堂上推考,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可也。{{*|出擧條}}戶曹佐郞李夏徵入侍,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夏徵以次仰對。上曰,遺在幾何?夏徵對曰,臣除拜未久,故不得詳審矣。上曰,戶曹佐郞李夏徵,問其所掌遺在,則托以除拜未久,不能仰對,殊涉泛忽,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惠廳郞廳及五部官員,竝令入侍,可也。宣惠郞廳柳鳳齡進伏,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鳳齡以次仰達。上曰,遺在幾何?鳳齡曰,米二萬二千三百餘石矣,木三百七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矣。上曰,惠廳郞廳之持笏記入侍者,可謂周密,而咫尺前席,偃然展看,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司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竝推考,可也。中部參奉鄭允迪入侍。上曰,爾之私賑者幾何?允迪對曰,一千三百石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允迪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民戶幾何,而本部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類耶?允迪曰,無癘疫,且無奪入閭家之弊矣。上曰,部內無他弊端耶?允迪曰,或有些少弊端,則枚報上司變通矣。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頃者輪對時入侍矣。他事不須問,而當部無閭家奪入者耶?圖逸曰,無此弊矣。南部參奉梁夏吉入侍。上曰,私賑幾何?夏吉曰,一千石也。上曰,無顯官耶?夏吉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有何民弊也?夏吉曰,無大段弊端矣。上曰,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弊耶?夏吉曰,無之矣。西部參奉羅敬道入侍。上曰,私賑幾何。敬道曰,以一千石私賑矣。上問民弊,當部癘疫及閭家奪入之弊。敬道曰,無之矣。北部主簿李東翰入侍。上曰,履歷達之。東翰,以履歷仰達。上問弊瘼與他部同。東翰曰,無此弊而以還上之督捧,戶口之流亡日多,至今未捧,爲三百六十石,而此若盡捧,餘民不堪矣。上曰,外方之守令,京中之部官,爲任不輕,民之休戚係焉。宜爲難愼,而今此部官等所達,不甚明白,當罪之,而予甚斟酌矣。各別惕念擧行,而私賑者,初旣出於爲民之意,則到今得官之後,亦勿懈念,可也。南圖逸曰,坊役中坐更,最是苦役,而各衙門軍卒,不知何限於各契,而皆懷自便之計,每輒呼訴於本衙門大將,則或許嚴題而分揀,或招部吏而,分付。故各牙門gg衙門g軍卒,則一倂減給,坐更則皆是無勢坊民及略干有役丁,鰥寡孤獨,偏受其苦。此實坊役不均之甚者,如無變通之道,無告殘民,將不可扶支矣。且各部,皆係於京兆,而京兆外諸上司,有推捉部吏之事,則必關由於京兆,然後以爲推治者,明有定式。而今則京兆外諸各司,直爲發差,推捉部吏,故凡係坊民出役等事,部官不能措手,每致不均之歎,故惶恐仰達。上曰,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郞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其任重矣,有何齋郞部官之殊乎?部任亦重矣。卽今私賑之類,以爲部官,然此後則卿等,亦須別擇,可也。如南圖逸者,爲人亦頗善矣。金在魯曰,私賑人之拜官,旣有傳敎,故爲之,而卽今文成公李珥之孫,亦爲部官,敢不擇差,而或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如鄭允迪,則臣爲接話,其人,稍可鄕人,而失措於筵中,不是異事矣。右通禮文德麟,以所懷陳弊曰,臣受由下鄕,往見扶餘、長興等地,而湖右則各色催科之政,萬分緊急,諸般新舊還上,盡數督納,故民皆以農事所出,納還。今春田三稅,則萬無收納之路。且其有鄕所色吏之弄奸,無比,民皆離散,今年農作,亦不可辦得,村閭殆空,聖上如彼其至誠憂民,而實惠則無一及民。湖右稍實邑之民,皆願入於湖南沿海之民,其間疾苦,何可盡達?而聖上,雖以至誠爲民祈穀,民無種糧,不能奠居,則不作農而穀何生乎?申飭于道臣守令,備給種糧,使民作農之地,宜矣。上曰,文德麟所達,亦朝家所未聞知之事也。其所達是矣。陳弊切實,深用嘉之之意,承旨傳諭,可也。洪景輔曰,兵曹郞廳來言,參判因臺啓罷職,參議參知未差,本曹堂上,無推移入直之員,頉省記爲之云,故敢達。上曰,兵曹郞廳,極爲非矣。旣有判書,何可爲頉省記乎?當該郞廳,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興君橿,佩短劍,故欲爲推考警飭矣。兵判,以本兵之長,亦佩短劍,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奉朝賀李光佐,俄者欲有所陳達而未果云矣。當此聖上節損之日,諸道方伯、閫帥、守令,尤宜仰體聖意。且卽今麥事可慮,申飭諸道監、兵使及守令,使之凡間需用,另加撙節,以待麥農云,此言爲好,故敢達。添入於勸農節目中,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進伏曰,臣等於日昨,因儒臣疏斥,蒼黃逬出矣。譴罰只及於該房,不勝惶恐,而當初侍臣之不卽下馬者,只由於未聞傳敎之致,則驕蹇妄恣之敎,豈非過中(中)),儒臣之疏斥本院,本院之知以玉堂,而已聞傳敎,互相疑阻。乃至有自相陳疏對辨之擧,而因此竝罷四儒臣,尤豈非處分之過中乎?況妄恣之目,實爲人臣之極罪,辭令太迫,處分乖當,臣實有嘅然底懷,故惶恐敢達。上曰,政院之請推,事體固然,而儒臣之侵斥喉院,此是移乙之怒也。移乙之怒,豈可移君父乎?爲君父者,斥罷三儒臣,何所不可爲之事,而必於巽軟,然後可謂處分之得中耶?若是其費辭營護,殊極未安。左承旨洪好人,遞差,可也。{{*|榻前下敎}}上呼備忘記,洪景輔書之。傳曰,方當春陽,萬品向蘇,哀我元元,獨在愁苦,念及于此,食息奚安?而況畿湖與兩南沿海尤甚邑生民,尤爲矜慘,頃以興陽事觀之,其他尤甚之邑,亦可推知。物故之類,雖有斯速代定之命,其人旣故,族無徵處,催督身布,豈王政之所忍?京畿、湖西、湖南、嶺南沿海尤甚邑癸丑條物故未捧身布,特爲蕩滌,而申飭列邑,卽速代丁,良丁不足之邑,推移代定,在道臣有便宜。以此,下諭于四道方伯處,其他代定者,無論稍實之次,必於三月內盡數代定,而如或不然,有侵徵隣族之弊,而現發於繡衣廉問之時,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以此另飭列邑事,亦爲下諭。上曰,閔奉朝賀處,明日食後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榻前下敎}}禮畢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入啓,同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副承旨金尙奎,鞫坐當爲進去,伴直無人。承旨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今至三日,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而闕員未差之代,亦爲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兵使朴纘新留待。 ○洪尙賓啓曰,奉朝賀閔鎭遠,依傳敎來待賓廳矣。傳曰,同爲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鄭必寧爲承旨,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相奭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吳彦胄爲修撰,吳光運爲左尹,宋敎明爲兵曹正郞,金始㷜爲咸鏡監司。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洪好人、朴聖輅爲副司直。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兵曹口傳政事,以任{{!|𪼛|⿰王集}}、申晩爲副司果。 ○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春川等官居良人崔儀鶴妻朴召史,爲虎囕死,旌善郡居驛婢莫今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林川居私奴金信中等,四人燒死事,長鬐等,官居良人鄭士善等,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前參奉金聖鐸等,三儒臣勸起事,傳于金尙奎曰,今者所召,由於求士之意,則若是過辭,無乃因予待士不誠之故也。各別勸起上送事,回諭。 ○傳于洪尙賓曰,問事郞廳吳瑗,設有不安者,問郞,卽郞官,爲君討逆,事體嚴重,則焉敢懸病於進不進之單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拿處。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省鞫爲之,而開坐差晩,今日亦將夜深,必是問事郞廳稽書之致,分付堂直,使之催促。 ○傳于金尙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紵gg紓g民力以下,謄出後,原疏留中。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富平任所,校理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大司成宋眞明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六日,武學池碩才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鄭亨復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曰,伏以臣於諸儒臣之反攻喉司也,旣不可以自謂無失,幸其獨免,該房承旨之特遞也,亦不可以諉諸當該,晏然苟冒,而適値朝參,不敢言私,徑出之諸僚,紛然引嫌,而往復勸起,黽勉同參者,本非仍因盤礴之意,祗爲俟過盛禮之計,而又於前承旨洪好人之特遞也,非但有憂慨之忱,亦添臣不安之端。蓋諸儒臣之請對也,臣誠拙訥,雖未曾出一言,其所反攻,旣不明白指的,則忝居一院之長,安得自安,該房特遞,旣由於未詳古例,不善分付,則忝居一院之長,亦安得自安。洪好人之始呈所懷疏也,臣移書而還之曰,苟有所懷,筵白亦可,殿坐時迫,宜速承牌云云,彼果勉從臣言,屈意入來?及至前席,臣固欲合辭陳達,而彼先發端,遽被譴遞,旋又告禮畢,而撤御案,顧以玉體之觸冒風寒,終夕帳殿,方切區區之慮,則臨罷瀆擾,亦甚惶悶,趑趄囁嚅,泯默而退。上不能匡君上之過擧,下不得伸微臣之愚衷,孤負僚席,有愧初心,卽此一事,尤爲難安,玆具文字,悉暴危悃。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安私分。仍竊伏念,日昨諸儒臣之特罷,雖以其疏之太不稱停,而驕蹇妄恣之敎,終涉過中,承宣之有懷無隱,不宜輒加摧折,而旣責之以營護,又從之以特遞,咫尺天陛,蒼黃逬出,大聖人辭令,恐不當若是迫切也。終宵耿耿,略此尾陳,惟聖明,澄省而加勉焉。答曰,省疏具悉。昨者批旨,無他意,乃飭勵,則君父下敎,必也巽軟而後,可曰禮使,而承宣之遜謝不已,挺身力護,此等之習,決不售於今日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右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情勢,萬無冒出之理,而昨者朝參盛禮,時刻已迫,筵敎下詢,又極惶悚。緣臣等去就,致令法座稽時,實是分義之所不敢出,故包羞忍恥,冒瀆入侍,而廉隅之放倒,則無餘地矣。投疏徑出,恩批纔下,而深夜之中,再辱天牌,荐犯違慢之科,恭竢鈇鉞之誅,不意今者,又有只推牌招之命,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之前哉?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路,敢不蹶竭趨承,而人之論臣者,方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爲目,而猶且不恤,晏然自居,則是眞所謂無所顧忌者。臣雖十喙,何以自解?況今聯疏論斥之儒臣,竝被譴罷,同時徑出之兩僚,已皆特遞,彼罰我仍,物情不平,或進或否,聽聞亦駭,臣之卽今道理,惟有遞罷而後,可安私分,可謝人言,朝家之所以待臣僚者,亦當視其所遭之如何而進退之,寧有以督出爲事,而一切縛束而馳驟之爲哉?且臣於積月供劇之餘,筋力澌盡,日昨陪祭之時,經宿露處,舊患脅痰,觸冷添劇,呼吸不通,飮啖全廢,叫苦刺痛,實有頃刻昏窒之慮,雖微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決難復備驅策於夙夜之役,玆於嚴召之下,扶舁趨詣於禁扃之外,疾聲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延殘喘,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傳于洪尙賓曰,此爲煩瀆,還給。 ○同知李翊漢疏曰,伏以臣,經年廢蟄,宿疴沈綿,世念都灰,死期將迫,朝政之得失,時務之可否,漠然無聞,而若其憂愛一念,猶自耿耿於垂死之中矣。乃者得伏見前後備忘,十行絲綸,辭旨懇惻,臣於病中,蹶然而起,奉讀未半,感涕自零。噫,挽近以來,朝綱大壞,國體日卑,百隷怠官,恬嬉成風,甚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惟我殿下,奮發聖志,赫然圖治,諄諄責躬,孜孜求助,此誠大振作大有爲之機也。臣豈敢以濱死之喘,自阻於聖上求助之日,不進其一言,以負我聖明憂勤之心哉?玆將愚淺之見,敢瀆宸嚴之聽,伏願聖上,試垂察焉。臣竊伏念殿下,十載臨御,一念圖治,凡於民間之疾苦,政事之得失,無不燭照而洞察,憂勤之念,恒切於丙枕,願治之誠,每發於筵席,王言一播,遠邇咸聳。噫,有君如此,至治可期,而國家不幸,逆亂之餘,荐遭大慼,連歲飢荒,民生盡劉,世道一變,人心不古,以言乎紀綱,則頹弛無餘,以言乎國事,則委靡不擧。五日次對,每有頉稟,廟堂之上,無所猷爲,卯酉定式,亦歸文具,各司之坐,乍開旋罷,而臺閣言論之地,便成媕婀容默之風,無端違牌,强爲引嫌,惟以圖遞爲事,如是而何事可做,若此而直言奚聞乎?夫紀綱之振肅,雖在殿下,而亦由於廟堂之鎭壓,且係於臺閣之風稜。惟願殿下,勅勵廟堂,恢廓言路,俾革舊套,以贊新化焉。噫,黨錮之弊,已成難醫之疾,而一自戊申之後,殿下,意在蕩平,政懋通用,近日朝著,彼此俱進,此誠五六十年來所未有之擧,而或不無表裏之各殊,言議之相反,此蓋數百年深痼之弊,實難一朝而痛革故也。惟當益加飭勵,毋或懈怠,庶幾漸至於消融渙散,做得蕩平之實效,而第念其中,自有是非之不可不明,公私之不可不辨者,儻或混圇無別,苟且彌縫,則實有乖於會極歸極之道矣。伏願殿下,深加睿智,特垂明鑑,凡於進退黜陟之間,務本大公之心,俾歸至當之地,則寅協之美,自可致矣。噫,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曾前則雖有情勢之難安,而至於三牌之繼降,則不得不黽勉冒出,以伸分義矣。近來廉隅太勝,分義都缺,朝臣之違牌,或至於三四十次,乖損體統,漸成慢蹇,此則臣恐殿下,假借太過,以啓其違傲之習也。自今以後,除非情勢之衆所共知,廉義之大段關係者外,若因些少嫌端,敢有累度違傲者,嚴加責罰,以懲弊習焉。噫,聖學高明,講筵頻開,孜孜不已,惓惓不怠,孰不欽仰聖上之勤學?而況彼職在經筵者,惟當日進延英,討論典謨,資補君德,啓沃聖心,而臣伏見朝紙,則多有以無講官而停經筵之時,臣竊自歎曰,聖上之勤學若此,而講官不備,至有停講,豈不慨然?顧今新選館僚,不爲不多,而俱引一時起鬧之言,强作大端難進之嫌,經年撕捱,無意膺命,致令論思之地,或至曠廢,開導之責,無所報效,此何道理,此何事體乎?當初雖有暗地沮戲之言,大臣六卿,齊會圈點,以今無可嫌之端。惟願聖明,各別敦勉,俾卽承膺,以爲備員侍講之地。噫,今日國勢,君臣上下,惟當聚精會神,以圖國事,而臣竊見大小臣僚,惟以求外安便,自謂得計,誰肯爲殿下擔當國事者乎?內外輕重,自有隨時而不同者,臣謂從今以後,籌司之臣,勿爲輕出,參謀機宜焉。傳曰,人惟求舊,又曰,無遺壽考,見今奉朝賀三臣,俱以三朝老成之臣,素負一世之望。崔奎瑞則早自恬退,晩著大勳,殿下之褒以一絲扶鼎,任其休致者,實有光於奬勵之道,而閔鎭遠則親同元舅,義共休戚,向國之誠,必倍他人。李光佐則旣負朝野之重望,而殿下亦嘗褒以貫日之忠,則當今際遇,迥出尋常,而年猶未耄,遽許休退,殿下旣知其賢而當此渴賢之日,任其閑廢者,抑何故也?臣以爲,馮唐所謂雖有頗、牧,陛下不能用者,政爲今日道也。伏願聖明,置此兩臣於左右,參謀國事,而亦令崔奎瑞,留住城裏,有事必問,則其所以有補於國者,當如何哉?且伏念良役變通,自先朝以來,至于今日,多盤gg多般g講究,終無良策。頃在丁戊年間,自朝家,申飭三南道臣,別樣搜括,多得良丁,久遠逃故之代,一一充定,故數年之間,隣族之弊,少紵gg紓g矣。卽今荐飢之餘,逃故頗多,徒存虛簿,救弊之策,一時爲急,而議者或有結出三緡,戶覓一緡,以爲推移變通之計,臣未知得失之果,如何,而第此與戶布口錢等法,不甚懸殊,而亦出於料量一邑之言,諸道之規模,各殊,列邑之形勢,不同。旣不得通行,則此非大變通之意,而且其所謂結戶出錢之計,自是年例雜役之價,以此捧代於兩疋之役,而其所餘數,不能盡了雜役,更加侵徵於民間,則必有紛紜稱冤之端。賤臣愚意,莫如依丁戊已驗之例,申飭諸道,搜出京外,各營門各邑投屬歇役之輩及額外軍官、校院生之類,一一試才考講,汰定軍役,而冒屬忠義之類,一體査汰,以補闕額,則庶救目前之急,而第念玆事,講磨已久,而成效未見,實由於不得斷而行之之故也。如不能大警動大設施,別樣飭勵,勇決亟行,則恐不免如前因循寢格之患也。臣謂宜於諸道,各遣御史,專管此事,從速査實,一如辛亥三南賑恤句管堂上之例,以責其效,則庶有得於救弊之道矣。兵曹騎步布乃三年二次之役,及其當番,雖侵徵隣族,不得不徵納,元無未收之事,而中間各邑該吏頭目輩,任自私用,稱以未收,誠可痛駭。頃年因臣疏陳其弊,自上特令定差員領來上納,自其後,未收頗寡,不無其效矣。臣聞近來此法,漸至廢弛,所謂差員,有形勢守令,率皆厭避,只以殘弊察訪、邊將,苟然充遣,在其本道,不能畢捧,獨自上來,侵責於京主人,留連數朔,其弊亦多,而吏輩之換木換錢,一如舊套云。伏願聖上,更加嚴徵,差員亦令道臣,擇其有風力守令,必於本道收捧領來,俾無解弛之弊焉。三南田結,己亥改量之後,頗得裕剩,而未過一年,旋卽太縮,此實由於書員輩弄奸懸頉之致。臣謂卽今收稅之外,川反覆沙等雜頉處,使各其守令,未及農作之時,親自踏驗,論報道臣,道臣使都事,抽栍摘奸,則事不煩擾,而其所隱漏之結,必多究得矣。臣於戊子年間,按廉湖右時,論列於書啓中,其時大臣,以爲簡便欲試,而至今未果,臣實慨然。昨年農事,雖或有間間失稔之處,而若其力修人功之地,則稍得成實,而臣聞各邑未付種懸災處,居多云,此則守令,慢不檢飭,另加補助之致也,豈不痛哉?噫,自先朝式至今日,每於歲首,特下勸農之音,親行祈穀之祭,其爲民務本之道,可謂至矣。爲道臣守令者,所當仰體聖意,各別着念,當其耕作之時,躬行田疇之間,察其形勢,覓給種糧,俾無荒廢之歎,而今者未付種之災名,如是夥然,臣謂宜令道臣,按其災實成冊,未付種災名最多守令,査出論罪,以徵來後,斷不可已,竝令該曹稟處焉。且臣伏見近日數三處分,折受之還寢,織機之永撤,革罷宮家奴婢疊出等事,出尋常萬萬,擧國欣聳,人皆拭目,此誠我東方無彊之福,孰不欽歎哉?第念善始善終,古人之所難,此政殿下,繼自今益加飭勵之處,而奢侈之弊,實爲今日亡國之端,則殿下之撤去尙方織機者,儘出於永杜後弊之意,而尙方之織機,雖撤,燕市之綵段,不禁,則惡在今日飭勵之意乎?臣聞年年使行時,自闕內綵段貿來之數,其價甚多云。殿下今日之擧,若有大布大帛之意,則宮中弋綈,宮人之衣不曳地之美風,今可見矣,又安用燕中錦綺之爲哉?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實爲從古名言,殿下,若欲痛禁閭巷奢侈之習,而燕貨之貿取,如舊不已,則恐難免古人徒言之譏也。臣謂燕中使行時,綵段貿來一款,不可不嚴加防絶,以興草上必偃之化也。臣聞各殿宮人料,自司䆃寺供給,而宮人身死之後,又出其代,加給料米,而死者之料,亦依舊因捧云。前後之死亡,幾何?代入亦復幾何?臣未敢知宮中所用之處,如何?而若是緊切之用,則宜令攸司,參酌磨鍊,以備其需,事體當然,而何可因其鬼錄,受其料米乎?當此節財之日,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伏願聖明裁處焉。噫,殿下嗣位以來,廣求直言者,非止今日,朝臣之章疏,草野倨傲之言,非無可採之端,而終歸無用之故紙。臣謂今番,則收聚章疏,令廟堂各別詳覽,點抄可用之策,稟處採施,毋如前日之棄置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陳章,深加gg嘉g其誠,當留意,而良役事,方自廟堂講究,而各遣御史事,未免有弊矣。差員事,更加嚴飭,請令該曹稟處者,令喉院分付,稟處,末端兩件事,其所痛禁,豈不爲今先務,而但衮衣章服,不無掣肘之端矣。料米事,自有定數,本無加減矣。 ○掌令李濰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五日,伏奉前月二十九日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令臣斯速乘馹上來事。臣北向稽首,伏地祗受,慶溢蓬戶,輝動窮閻,臣是何人,敢當斯恩,榮過而憂,感極而懼,隕越震悚,罔知攸措。臣家本寒素,質又庸賤,粗習口讀,濫竊科名,四守郵職,再忝春郞,於臣涯分,千萬滿足。蒲柳易衰,疾病又痼,僵伏窮廬,與死爲隣,甘與草木而同腐,銓曹不審人當否,而謬擬淸選。殿下,未知臣何樣而遠降恩旨,臣若諱實而貪榮冒進,若可以眞當此任者然,上欺君父,下欺私心,從他笑罵,靦然無恥,此眞賤丈夫龍斷gg隴斷g之所爲。臣雖愚昧,亦不忍爲此,臣請詳陳其不敢當之實焉。臣竊聞之,國家官爵人,有五,太上德選,其次地望,其次文藝,其次幹局,其次勞績。德之一字,非所可議於臣身,落南以久,科第稀闊,累世不顯,僅守儒業,以地則微矣。所讀經書,殆同瞽誦,文辭短拙,不能達意,以文則蕪矣。賦性至拙,觸事迷惘,一個身心,不能句管,臣無幹局,病伏累年,履歷不多,郵官禮郞,效蔑絲毫,臣無勞績。於斯五者,無一近似,雖尋常百執事之任,猶懼其不能堪當,況此臺閣之職,何等重地,受人主耳目之寄,任百僚糾正之責,自非德望風裁,爲一時所推重者,莫宜居之,豈可使如臣賤品,濫廁其間,汚朝廷名器哉?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又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當仕任職,急趨君命,固臣子之恭,而於臣子所不能之地,亦不敢進,亦臣子之恭也。君臣,以義合者也,義之所在,皆所以爲恭,此聖人所以許虞人之不往也。雖然在臣分義,走伏近郊,仰陳不敢當之義,承批退歸,是臣心之所安,而不幸狗馬之疾,自秋增劇,頹伏痛楚,于今五朔。頃日恩旨祗受之後,又復昏倒,不省四到時節,數日而定,卽今氣息如縷,若將澌盡,萬無自力登途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恭修短疏,猥以螢爝之微,仰干日月之明,極知僭踰,罪合萬死。因竊伏念天地之於庶物,不以微小而廢其生成之澤,父母之於子,不以不肖而絶其慈撫之恩,今臣雖至微至愚,不敢自比於人,亦聖化涵育中一物也。儻蒙聖慈,曲加陶鎔,察納忱辭,亟命刊去匪分之職名,俾令濱死之微臣,得以安分待盡於溝壑,則是亦天地父母生成慈撫之德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猥叨匪據,固辭不獲,蒙被曠絶之恩,冒沒一出,則惟以袪私意愼官方,爲一分稱塞之道矣。昨以湖伯望事,親承聖敎,咫尺前席,開示誨責,亶出推誠勉後之至意,臣雖愚微,寧不感激?第此兩臣,或聲望幹局,見推公議,已擬於廟薦陞擢之職,或淸素敦重,郡治有聲,亦可以優於是任,旣與僚席議合,議於大臣,亦以爲好,故遂至備擬矣,今其不能當上心,如此。噫,知人之難,自古而然,如臣鑑識素蔑,安敢自保無誤,而方伯之職,非比庶官,一經差擬,瑕釁已出,孤職責而負簡寄,大矣。尙可以已被薄勘,而晏然仍冒於銓衡之地乎?臣昨於庭班退出之後,猝患風寒,頭疼膈煩,肢體如搗,達夜叫楚,委頓床席,此際召牌下降,而情病俱苦,竟犯違慢,尤切悚懍。且臣得見本曹參議徐宗玉應旨之疏,其中一款,論及籌司堂上員數太多,有害無益,至以將焉用彼堂爲言,可謂切中時病,而若論其無所裨益,徒貽回公之弊者,則臣實爲最,刊正之擧,宜自臣始。又於日昨政注之間,有不察之失,典籍朴聖龍,由國子陞六,一見其人,亦似精明,故擧擬於春曹之望,今聞聖龍,明是秩卑之人云。當初濫占國子,已極可駭,而臣之從而選擬,未免失着,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也。玆敢略控微懇,恭俟重譴,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本職及籌司兼帶,以嚴飭勵,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昨者特推,期卿深故也。政注做錯,其何傷焉?朴聖龍,汰去,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正月初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黃海兵使朴纘新引見入侍,奉朝賀閔鎭遠,同爲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黃海兵使朴纘新,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洪尙賓進伏曰,諸承旨牌不進傳旨,姑未下焉。院中只有右副承旨及臣,而金尙奎則方往政廳,臣今入侍,故推案,不得啓請矣。上曰,然。大臣以下,亦爲來會本府云耶?尙賓曰,今方來會云矣。閔鎭遠進伏曰,臣有賤疾,朝賀之班,一切廢禮,不得進參,偃然在家,恭俟罪罰矣,意外引見之命遽下,故玆敢入來矣。上曰,府夫人無他病患耶?鎭遠對曰,臣之老母,自少多病,以藥飮支保,而歲前,有微恙呻苦矣,自數日來,稍得差可矣。上曰,有下敎事,不可草草下直,帥臣,今方入侍,先爲引見後,當與卿酬酢矣。大臣姑爲就坐,帥臣進伏。洪尙賓曰,黃海兵使朴纘新,大臣未及入侍之前,徑先就席,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朴纘新進伏。上曰,往者統營時事,事實則不然,而朝廷之警飭,太過,追思至今,此亦不知卿而然矣。今授藩閫,意實非偶,着意奉公,可也。纘新,起伏而對曰,臣不才無狀,且牽礙事勢,至犯罪戾,而旋蒙寬宥之恩,惶悚且感矣。千萬意外,除命又下,面敎復如是勤摯,臣惶恐不知所達矣。以本營軍丁事,有稟達事敢達,本道道臣朴師洙,爲慮良役侵徵之弊,今方竭誠沿革,誠是一道生民之幸,而兵營軍官擺定之數,至於一千七百四十八名之多,而餘存只是七百名云。軍官之役,祗爲營中使役,則此數猶且夥然,而本營,與他營門有異,本城素無守堞軍卒,故以戊申年言之,兵使,防守洞仙嶺,本城則以此諸色軍官,把守城堞云。其所爲任,與等閑軍校自別,而額數之減縮,若是其多,關防待變之地,城壘備守之策,誠甚疎迂,而旣罷難復。臣到營後,隨便募入,徐徐充數,而至於隨營牌別馬隊,則技藝之精鍊,無負於京軍門,所謂隨營牌者,昔在姜弘立之亂,防守之卒也。以其子壻弟姪,自作己保,待其戶首之有闕而陞實,故此類認以爲世傳之役,童習長鍊,自成一隊强兵,技藝之精熟,不下於輦下親兵,而所謂別馬隊,與禁、御兩營別驍衛,一體壯健,且習弓馬者也。臣詳聞於海州前判官李明坤,則戊申變亂洞仙嶺罷陣後,略爲犒饋,觀其技藝,則精銳鍊熟,可謂一能敵百,而今皆擺定閑雜之役,誠甚可惜云。如此精兵强卒,積久習藝鍊技,以須緩急之用,而一朝分隊破伍,換之以生手,則不但有苟然充數,徒存名目之歎,換定擺定之間,軍心不固,只懷換役之憂,以至解體之境,則以此心不固之卒,脫有緩急,將安用哉?臣於歷辭時,與大臣宰臣,有所論及此事,而積年團束精銳之卒,率皆換罷,寧不可惜乎?道臣之仰體聖上憂民之至意,有此更張變通之擧,而至於重關防備不虞之道,不無掣肘之端,故臣於到營後,欲與道臣,從長講究爲計,而旣有所懷,故敢此仰達。上曰,若是其精鍊,則與雜色軍兵,有異,換定捧布之軍,誠甚可惜。當令廟堂,更爲詢問於道臣處之,而兵使到營後,亦與道臣商議善處,可也。{{*|出擧條}}纘新曰,臣曾以全羅兵使辭陛時,所經各邑軍器摘奸事,陳達蒙允矣。今又濫叨重閫,方當赴任之時,沿路諸邑軍器什物,依前全羅兵使下去時例,點閱,而且各色軍器之不能精利,比來尤甚,臣嘗嘅歎,此蓋由於春秋一次巡檢而已。各邑,趁其出巡,一時取色逢點,故戎政之疎虞,莫此爲甚。至於西關,則備禦之策,比三南尤甚,臣則赴任後春秋例巡之後,別爲廉察,其中軍器尤甚疎虞之邑,則臣簡其騶率,抽栍摘奸之意,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纘新曰,各邑守令殿最時,道臣與兵使,相議軍政勤慢後,封啓,自是古例,而兵、水使,往來監營,亦涉有弊,故書送勤慢單子,爛熳同議之後,始爲封啓,而近來則兵、水使,元不敢可否於其間,故殿最封啓皮封,只書相議二字,而初無可否之事,雖以貶目觀之,未見有以戎政褒貶者,如此,而豈有懲勵之道乎?今後則帥臣同議勤慢,措辭可否,然後封啓似宜,故敢達。上曰,曾因閔昌基所達,有所下敎,而廟議,不無携貳矣。然旣有同議之規,則只書名字以送,而無等第之事者,殊涉異矣。使兵使隨軍政勤慢,書送等第,則取捨在於道臣,而同議單子書送題目,未爲不可,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西,方築棘城,而議論岐異矣,帥曾已見之否。纘新曰,距大路爲曲逕,故不得歷見,而聞吏判所言,則其形止,不過爲一字城云,決不可築城矣。上曰,此城,欲爲遮賊直入之路也。纘新曰,以此一字城,何可防賊乎?賊在前,則必走於後云矣。上曰,元百揆爲兵使時,圖形便以來,而水邊尤難築城云矣。閔鎭遠曰,臣亦見棘城,而雖欲築城,以爲防賊,然以些少物力,決難築城,而築城之後,防守之道,亦甚難,以棘荊環周密樹,以爲隱軍制賊之地,則似好云。纘新曰,武臣諸議,皆非築城之處,所築形地,亦低陷,雖爲築城,不可支保,以棘樹之爲城,甚好云矣。上曰,古築而未成云矣。纘新曰,自古未築者,以其難築故也。回啓,以磨以歲月,漸次修築云,而此則似不然矣。何可延拖乎?上曰,彼此無的見,故以磨以歲月彌縫,而旋或中輟,則前功可惜,到營後,與道臣相議,築城及樹棘與否間,指一狀聞,可也。纘新曰,臣以統營事,有所懷,故敢此仰達矣。統營之右,越海二十里許,有閑山島,其形址,與統營相似,而忠武公臣李舜臣,當倭寇衝突之時,據此島形便,以爲制勝矣。所謂見乃梁,在於海中隘口,而水勢且急,故李舜臣勝戰時,以若干誘船,見形於見乃梁之下,而隱伏戰船於閑山島,誘致前洋,襲擊取勝,則忠武公將略,果雖出常,而亦賴於地利矣。以此觀之,脫有緩急,則爲統帥者,不可不防留於閑山島,而必無隱身之所,且無軍餉,則臨急必不免窘迫之歎,其在預備之道,不可不念,故臣在統營時,欲以此具由狀聞矣,遽承拿命,故未及遂計矣。臣意則以統營虞侯,給其所屬船與左右別船,移置於閑山島,糶糴軍餉,以備不虞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廟堂確議稟處,可也。{{*|出擧條}}纘新將退出。上曰,分閫之意甚重,着意爲之而好往來,可也。纘新稽首而退出。閔鎭遠進伏。上曰,歲籥已新,而生民國勢,無一可恃之狀,爲國先務,有何道也。鎭遠曰,未及思量,而臣之爲人輕率,誠意淺薄,故從前或有懷必達,而未槪於聖心,況當衰耗之境,智慮淺短,無計仰答明問,而大誥纔下,一言可以興邦,臣民莫不欽頌。然大誥已久,上下之因循,猶夫前日,至誠求治之言,亦歸文具,臣竊嘅然,而偶見崔奎瑞上疏及持平南泰良避嫌,則言甚切至。伏願此等章奏留念,而勿爲汎看也。上曰,所達,略而盡矣。以良役事,吏判往問於卿耶?領相之所區劃,卿以爲如何?鎭遠曰,臣待罪相職時,晝思夜度而無好道理,故未及變通矣。往見鄕邑,則中庶輩之空游者太半,以古法言之,則皆是軍保,而今不可猝然一時汰定軍役。或稱以備局軍官,試才沒技則賜第,或以額外校生,納布免講,則人必樂入,故臣欲以此變通矣。領相之計,與臣見大同,至於雜役米收捧一斗事,其名不正,似是難便之政,而此亦周咨於大臣及識時務之臣,自上虛心講究,採取可用之計,先試一二邑,好矣。上曰,雖爲一疋之役,而隣族之弊,必自如矣。鎭遠曰,雖有侵徵之弊,而亦不必如此之甚矣。鎭遠,因以私情仰達曰,臣負犯至重,情跡窮隘,不能隨參於朝賀之班,惶恐蹙伏,靜處俟罪之意,敢達。上曰,予豈不知卿,而卿亦自知其病痛矣。然予所以取卿者,卿之爲國之誠,斷斷無他,而用卿與不用卿,只在於予,爲卿致仕者,爲卿之留在京城,不可以中樞虛銜,致卿不安故也。卿之斷斷無他之意,曾已下敎,以向來時事,卿爲不安,則予不當假借,而以亨洙事,爲不安,則以其子之事,爲自劃,人以爲如何?此後須勿介滯,頻入闕中,可也。鎭遠曰,聖敎如此,不勝惶感,而子息之罪,旣下大辟一等,則罪人之父,何敢抗顔入來乎?上曰,前後下敎,雖或過矣,而其在事君之道,事關父兄,不敢引嫌,卿何可以子之事,而不爲入來乎?假使亨洙犯逆,卿當泰然行之,而況大異於此乎?卿尤何嫌之有也?諭卿肝膈,謂卿所見之過入,而卿須渙然開釋,坦然忘却,可也。鎭遠曰,開釋備至,感泣而已。前頭班行,當間間入來矣。上曰,何可間間入來乎?時時入來,可也。鎭遠曰,筋力如此,自不能振作,是可悶也。上曰,甲寅年,聖考卽祚之元年,而感舊之懷,倍切,然忍而不爲悲慼之色,只以國事之挽回,爲心慮。卿勿以奉朝賀自處,而須時時入來,予有倦勤之處,則隨事勉戒,可也。鎭遠曰,草野之人,雖或上疏言事,政院捧入,宜矣,有若先從隗始之意也,自喉院勿爲阻搪,宜矣。尙賓曰,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屢度到院,而以猥屑退却矣。上曰,旣是言事之疏,則政院之不捧,非矣。豈是來諫之意乎?諸承旨推考,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木星與火星相犯。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洪景輔辭疏還給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親鞫事,命下矣。原任大臣,亦爲命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親鞫事,有分付金吾之命矣。時任大臣,禁府堂上,兩司,方在金吾鞫坐,當承命入來,而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未署經在外外,獻納金廷潤,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嶺南罪人,當爲親鞫,以此分付金吾。 ○傳于金尙奎曰,親鞫時刻,整齊排設後,入之。 ○洪尙賓啓曰,親鞫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而該房承旨柳儼,由限雖未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當初處分,不過重事體,今已歲飜,陵都監堂上,竝敍用。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事,命下矣。前差問事郞廳安相徽、朴弼載、任{{!|𪼛|⿰王集}}、申晩,仍爲差下,前司諫崔命相,兵曹正郞宋敎明,前修撰尹汲,前正言趙明履,竝差下,使之察任,而崔命相、尹汲、趙明履,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尹汲、趙明履爲副司果,以李潝爲副司果。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罪人往來時,例有軍兵排圍之事,令訓鍊都監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政院啓辭,據刑曹啓目內,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齎來褊裨前僉使朴師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時,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營罪人拿來都事,今日到西氷庫,津路氷泮,罪人二名及領來本道將校與羅將,僅僅先渡,而都事、書吏及罪人一名,則所騎溺水,艱辛拯出,勢難更涉,不得已還向銅雀津云,而罪人徐武弼、金遠聲,則旣已入來,爲先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校理兪㝡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掛書於鎭營門外,極其兇悖,痛隕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吏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旣已敍用,今當處置,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社稷署所報,則本署安香廳,今番親祭時,旣爲御齋室,則郞廳之如前直宿,事體未安云。似當依前例使之入處,而臣曹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依前入處事,分付。 ○兵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敍用,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近例從座目判中樞加設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萬才,旣已承服正刑,依法文,破家瀦澤,降其邑號,子女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觀此文案,本非稽滯者,而半日修正,終致犯夜,使省囚不卽正法,極爲稽忽,諸問郞,竝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徐命彬爲副提學,鄭厚一爲富平府使,咸鏡監司金始爀,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判中樞府事,尹淳、趙遠命爲副司直,兪㝡基爲副司果。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獻歲發春,萬品昭蘇,聖體日康,聖化日新,區區犬馬之誠,益切頌祝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床席危喘,轉益沈頓,禮廢覲見,情懸班聯。此際又伏聞嶺南凶賊,纔已就拿,神人之憤,庶可少洩,親鞫有命,天召儼臨,其在輿疾致討之義,固宜不計死生,承命趨簉,而近日以來,又添新感,精神愈益昏瞀,言語愈益蹇澁,尸居餘氣,拭巾待盡,欲起還仆,竟犯坐違,病裏惶悚,尤增死罪,乞命重勘,以安微分。仍伏念祈穀親祭,朝參延訪,曉夕勞動,殆不遑暇,固已有傷損之慮,而當此風寒,又復親臨訊囚,聖人愼疾之訓,政宜深念,下情憂慮,不能自已,輒敢陳聞,伏乞竝垂留意焉。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又復若此,深用慮念,有疾未參,其何引咎?卿須安心,其宜善攝。噫,人理斁滅,窮兇極惡之言,疊出湖、嶺,旣得其賊,親臨鞫問,焉可已乎?氣固無事,卿勿過慮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竊伏覩殿下臨御以來,敦孝爲治,凡有行誼之表著者,一皆褒樹而旌奬之,錫類之化,無間邇遐,窮閻蔀屋,綽楔相望,瞻聆所及,孰不感聳。至如宗臣之有修行者,許令宗簿,從實聞啓,而臣適忝提擧本寺,故敢採宗戚中共公之論,爲殿下誦之。故礪城君臣楫,孝性根天,自在襁褓,已有至行,以幼失所恃,爲平生戚,每遇忌日,如在初喪,攀擗叫絶,哀動傍人。壬辰遭其父瀛昌君臣沈艱,執喪踰制,未葬而病劇,澌削骨立,見者危之。或勸離廬調攝,則楫,輒據禮絶之,及靷,人扶轎載,往返葬所,病遂陡加,幾殊而幸甦,人皆謂誠孝之天則相之,其奉所後母四十餘年,洞洞屬屬,志事之養,一出至誠,晨起必靜攝冠帶,警欬於寢門,入而侍側,危坐竟朝,昏又如之,夜分還次,日以爲常,凡日用事爲之間,曲循母旨,一無所違,母或不假以色辭,楫輒和顔怡聲,起敬起孝,務盡愉悅。母常患陰腫甚篤,起居須人,則楫左右扶持,至於躬自背負,以安適其動止,奏廁便旋之際,母得以忘其勞苦,夜必彷徨庭墀,呼天祈祝,如是凡五朔而如一日。往在己酉,母又患毒痢,楫時已年踰六十,晝夜傍侍,衣不解帶,食飮必親檢,藥餌必先嘗,未嘗委諸卑幼,將護之節,視壯歲無少懈。及其身歿前一日,夢囈諄複,問母寢飯,何如?對人輒曰,吾受國厚恩,年位俱極,吾死無餘憾,上有八袠偏慈,而未克終養,死目將不瞑,聞者莫不泫然悲之。旣喪,上自公卿大夫,下至輿儓下賤,咸曰孝子亡矣。蓋其家居躬行,而著稱於世者,此大略也。況於乙巳奉使時,楫以母老辭,聖批,至曰銜君命往役,爲人親必喜,正是卿入則孝,出則忠之義也。及還,又下手書,諭以復命還家,可解卿母倚門之望,其殷勤慰勉,特出體諒,則知楫之誠孝,卽莫如我聖上之深也。頃者賜諡之恩,實推崇終之至意,而獨此懿美之行,未聞表異之擧,豈不有歉於厚倫彰善之政哉?曾在肅廟朝,故朗原君臣偘疏陳,淸川君臣濂,瀛萊都正臣洬孝行,俱蒙旌閭之典,逮至當宁,宗臣之以孝聞者,輒皆援此蒙恩,則如楫行誼之卓異,詎宜湮滅而無稱乎?儻蒙聖明,昭賜照察,卽命擧行,則實有光於存樹風化之盛德矣。且伏念勞勩必錄,王政所先,事有典例,久近奚論?昔在己未,宗臣朗原君偘,撰進璿譜一冊,逮至庚辰,東善君炳等,又進續錄一冊,皆蒙陞資之典。頃於癸巳年,肅宗大王尊崇後,宗臣洛昌君樘與韓山君臣澳,撰進續譜一冊,陽平君臣檣,夏原君臣杞等,又進續譜二冊,而洛昌君等,所進一冊,只錄徽號,而陽平君等,撰進二冊,非但詳載徽號之事實,至於庚辰以後,諸宗之增蕃者,悉皆添錄。己亥年重刊譜略,此爲根據,其所效勞,視前數臣,不無輕重之差殊,而俱未蒙褒賞之典矣。乙巳春,韓山君子行昌溪副守臣櫟,爲其父上言,乞依己未庚辰前例,得蒙天恩,而該寺覆啓之時,只以上言所錄兩人,請施加資之典,若以修譜之勞,旣有論賞之典,則加資之恩,只及於洛昌君等,不被於同功之人者,實未免班駁gg斑駁g之歸,而係是恩賞,不敢直請,旣有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裁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末端事,豈可事同而賞異?亦令吏曹一體擧行焉。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今冬,衰疾轉甚,每夜喘嗽達朝,若不能自持,然有動駕之事,則不敢偃息在室,力疾往伏路次,瞻望羽旄之餘光,而一觸寒氣,輒致倍添,添得屢日辛苦矣。日昨朝參時,失汗尤多,觸冒尤重,歸卽渾體麻木,神精迷瞀,有似病風之候,加以嘔痰特甚,腸胃如捲出,委席昏沈,全不省事,已三日矣。此際伏聞有親鞫之擧,而雖欲蠢動趨伏於闕下,亦有不自力者,分義虧缺,伏竢大何。仍伏念罪人斯得,神人之憤,庶得少洩,而如此嚴風甚寒,出臨帳殿,易致大段損傷,區區憂慮,有不可以言喩。今日萬事,孰有大於仰護聖躬者,而將攝之節,完養之方,每不能盡其道,臣誠爲悶迫,昨者敢有所仰勉矣。此意至切,今復臨箚瀆陳,伏乞深念盛寒之不可觸,亟賜變通停止,千萬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須勿引咎,其宜善攝。噫,世道陷溺,人心斁滅,不忍聞不忍見窮凶極惡之言,出於湖、嶺之間,旣得元犯,其所親鞫,焉可已乎?卿箚請停,可見其誠,而旣臨帳殿,雖難中掇,夜未深而姑罷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於病伏鄕廬之中,忽叨薇垣新除,而繼有馹召之命,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擔曳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始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辭旨嚴截,在京諸臺,一竝引避,仍至譴罷。臣雖適爲在鄕,除拜諫職,已過一旬,若論不言之罪,則臣實爲首,其所去就,與已遞多臺,少無異同,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金尙奎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金必衍,陽智縣監許信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昨日微雪後,寒氣稍緊,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以社壇親祭與朝參之禮,連日擧動,起居諸節,其無勞損之候耶?上曰,然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近來連服湯劑,雖不知顯效,亦不無藥力之有賴矣。在前藥若小停,則凡節有似不逮,而今則不然。雖在將事後翌日,別無疲惱,接應文書,亦不知有妨矣。命均曰,朝參殿坐之日,臣敢瞻望,似有鼻涕之候矣,其或有感氣而然。上曰,伊日日氣稍寒而然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東朝進御湯劑,先爲議定後,使首醫診察,可也。命均曰,今日聞醫女所傳之言,則頭疼諸節,今已少差,不必議藥爲敎云矣。上曰,當初感候,頗不輕,予於社壇擧動時,拜辭,瞻望玉色,比前不逮,聲音亦又重濁,而常時不欲進藥,故未卽分付藥院矣。然而自內連以金銀花茶,調進安神丸,且進參蘇飮三貼,始有汗氣,症候,仍以小減,而膈間煩惱之候,猶復一樣矣。醫官意見,未知如何,而若以參蘇飮之類,商議劑入,則似復進御矣。命均曰,常時厭進湯藥,臣等尤以爲憫。上曰,常時有膈間痰候,故小若挾感,則諸症候,輒復有加矣。宋寅明曰,卽聞醫女所傳之言,則卽今症候,快差爲敎,而在前間有不逮之候,未嘗以實下敎,臣等在此保護之地,未卽詳聞,尤切憂悶。命均曰,臣與金九衍,近常頻頻相見,而慈殿今番不平之候,九衍,亦未得聞知,而不爲相傳矣。上曰,常時間有患候,而每不欲進藥,故不卽下敎,以此九衍,亦未聞知矣。今番感候,比前稍重,卽今諸節,尙未得復常矣。使入侍醫官,議藥陳達,可也。權聖徵曰,卽今頭疼,雖以快差爲敎,參蘇飮數三帖加入,更爲進御,似宜矣。上曰,前已取汗,更進發散之劑,無或峻乎?聖徵曰,冷劑則決不可進御,更以一二貼和解之劑,繼進調和,以防彌留之漸,恐不可已矣。金應三曰,權聖徵所達,極其宜當,限以二三貼加進和解,爲好矣。玄起鵬、金壽煃等曰,權聖徵、金應三所達,正合臣意矣。參蘇飮加入,更爲進御,誠甚得宜矣。金必衍曰,卽今症候,大勢雖幸少減,輕輕和解之劑,不可停止,參蘇飮加入進御,爲好矣。上曰,更加商議劑入,可也。聖徵診察。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一樣若何?上曰,宿患往來之外,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嬪宮殿氣候,何如?上曰,常多疾患,極以爲憫矣。聖徵診訖曰,脈度左右三部,比之昔年,有似不逮,而大凡調均矣。命均曰,湯劑近久停止,當劑更爲商議繼進,何如?上曰,今不必無端更進他藥,若或更進,則補中益氣湯,似宜矣。應三曰,聖上脈度,本來微弱,而且又連行擧動,諸節勞損,對今調護之劑,不可停止。雖以閭閻之人言之,連服補劑,乍或停止,則顯有虛損不逮之道矣。命均曰,眩氣近無往來耶?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劑入丸劑,一向進御,而餘存幾何耶?上曰,餘存尙多矣。今無顯言之病,而一向進藥,事旣不然,且今東朝患候如此,而猶不得對時進藥,予何以無病而服藥乎?予若氣似不逮,而欲服藥,則都承旨在院,以標紙書下劑入,無妨矣。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有親臨鞫囚之敎矣。今此罪人,極其凶獰,而不過營屬一下賤,不必親臨按問,且前秋,亦以親鞫,帳殿觸冷,重發患候,屢日未寧矣。卽今日氣嚴酷,易致觸冒,臣等憂慮,將復如何?親鞫之命,卽令還寢,分付本府,各別嚴鞫,使之究得情節,何如?上曰,予之嗣服,今已十年,而無一做治,自甲辰以來,親鞫之年居多,予亦厭苦矣。昔在世宗朝,有一弑父之獄,世宗反躬自責矣。近來則人理斁滅無餘,五倫間變怪,種種有之,此何世道?今此嶺賊凶書,當初如已投火則已,道臣旣已狀啓上送,大臣及承旨,開見以入,而其所凶書,有不忍見者,則今此親鞫,烏可已乎?渠雖以謀害營裨爲言,此等凶言,其何忍萌乎心而筆之書乎?予自庚子、甲辰以後,無樂人世,悲痛常結于中矣。今者凶書如此,而若以親鞫有難,付諸委官,不爲親問,則予何顔面,歸拜景廟於九泉耶?忠淸方伯上送之賊,其所凶言,不過向予不吉之說,而至若嶺賊,其所誣上不道,有不忍聞者,予雖有疾,在古人輿疾討賊之義,一番親鞫,決不可已也。寅明曰,今此嶺賊,急於營裨之誣陷,乃敢以不忍言不忍聞之說,誣及上躬,此實千古所無之凶逆,嚴覈窮討,有不可時刻暫緩,而卽今日氣極寒,且聞閭閻之間,多有輪感,帳殿親鞫,必不無傷損之節,分付本府,各別嚴鞫,未知如何?上曰,予之所以必欲親問者,使中外臣民,知有君父,懲戢嚴畏而然也。伊日知申之夜半再次請對,極爲非矣。若使中外聞之,似必騷擾,此其不思之甚者矣。御幕小次,極爲疏冷,以月廊房排設爲之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親鞫入侍諸臣,着暖帽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朝參之日,吏曹判書金在魯,亦已陳達矣。此後水剌,必於早朝進御,無或失時,如何?上曰,晩食已成常習,若或早進,則膈痰擁滯gg壅滯g,不能善食,故不得不差晩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姑不進御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若是不寧,臣恐奮勵之政,或將漸弛也。上曰,予豈不念此耶?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以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不爲捧入事,當該承旨,有推考之命云。臣取見其疏本,則辭意極其猥越,以討復治平等語,贊頌聖德,末端亦有東朝尊號之請矣。上曰,贊頌云者,予可知之也。命均曰,東朝尊號一款,惟在聖明詢議而爲之,渠以微末武臣,何敢猥陳此請乎?近來人心怪駭,擧懷希覬之心,一啓此路,後弊將不勝其紛紜,臣謂嚴加防杜,以絶此路也。上曰,求言之下,罪之則不可矣。仁植上疏,勿爲捧入,此後凡疏章之語涉贊頌者,一切勿捧事定式,可也。承旨亦勿推考。{{*|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諉以被彈,無意肅謝,亦不陳疏,自備局他無催促之道,近來雖有方伯,勿爲牌招之令,而此則宜有牌招之擧矣。上曰,監司牌招,已爲申飭,何可開路?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肅謝,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政院,以平安監司,令備局申飭稟旨,分付矣。令備局申飭,或自上下敎,而直自政院啓達,曾無前例,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徑出後,屢日闕直,事甚未安,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副校理鄭亨復,只推,卽爲牌招,玉堂闕員,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嶺南罪人三名,勿入上闕單子,直爲上闕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五月初七日午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罪人徐武弼上鞫。問郞,書問目。安相徽,持紙筆上殿書問目。上曰,以此問目,回見于大臣,可也。李春躋進伏曰,日寒如此,揮項加進,何如?上曰,已着煖帽,揮項不必加進矣。罪人武弼拿鞫。上曰,問郞一員,讀問目聞之,然後不道之說,所聞之處,盤問,可也。如此凶說,出於其心耶?聞之於人耶?一一究問,宜矣。柳儼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來到矣。上曰,姑爲置之。儼曰,奉朝賀崔奎瑞,一體牌招乎?上曰,勿招。問郞崔命相,讀問目,問于罪人,武弼所告內,營裨有私嫌於矣身,故誣陷以掛凶書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其凶獰爲說耶?在嶺營時,旣已無辭遲晩,到此變辭,極爲奸惡,直擧器具,嚴刑,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已承服於監營,變辭於殿庭,極爲痛惡,嚴刑鞫問之意,言于罪人也。柳儼曰,臣等之所痛心者,不在於彼漢之愚頑,而當初之作俑凶計者,節節痛惡矣。上曰,然。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而不爲直招。上曰,如是頑忍,極爲凶獰,一杖斷股嚴刑,而若爲直招,則姑勿勸杖,可也。柳儼曰,勸杖之聲,禁府堂上,未及傳呼,而都事徑先勸杖,事體未安。當該堂上及都事,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如彼其凶頑,而無供辭耶?當初承款於本道者,何也?承旨勸杖。上曰,問郞進來。渠雖忍杖不服,以枝斃gg杖斃g爲期,而雖不承款於此,以當初承服,直爲正刑,無隱直招事,究問,可也。朴文秀曰,罪人盤問之道,不可迫逐,渠亦以杖斃爲期,徐徐究問,可以得情矣。上曰,所達是矣。上曰,罪人若開端直招,則當爲緩縛,而不必爲誣陷營裨,作此不道之說,受人指嗾而爲之耶?此等凶說,慣聞於他人而爲之耶?以此數條盤問,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陷人之事,不止一二,則何可誣上不道,而欲陷權裨,則指權裨爲逆,可也,而辱國者,何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招辭內,誰作而誰書之云也?罪人所供內,遠聲作之,斗柄書之,金壽同議云。上曰,尤爲凶獰矣。各別嚴刑,可也。凶書作之書之之時,豈無酬酢之辭耶?其間曲折,直招毋隱,罪人所供內,無酬酢說話云矣。朴文秀曰,旣有他罪人,則不可急急杖問,盤問他罪人,徐緩究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罪人,姑爲下幕。申斗柄上鞫。左議政徐命均,持一丈文書,上殿仰達曰,此文書,以爲罪人之所寫者,而監司,以其字體之同於凶書所寫者,致疑殊常,故上送云矣。仍以凶書中所寫字,比較,則字體頗似矣。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擧行之節,屢次申飭,而事多錯違,不善擧行,殊涉未安。禁府堂上推考,當該都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申斗柄問目書之。問郞安相徽書之。上曰,聞大臣所達,其字體,與凶書中所寫者,頗似矣。諸臣所見,皆以爲然。上曰,判義禁進來。問于罪人,以此筆蹟,誰之所寫也,其手訣,亦與他所着,彷彿與否,比較詳察,而亦問於罪人,可也。沈宅賢回奏曰,以其筆蹟盤問,則終是不知云矣。上曰,得之於渠之囊中,則何爲此不知云也?以此究問,罪人,久無所供之辭。上曰,罪人有何所思,而無供辭耶?罪人供辭內,當思之供辭云。上曰,渠有何所思,卽爲嚴問。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日已暮矣。水剌過時,伏望早罷,毋至失時焉。上曰,此罪人究問後,當進水剌矣。上曰,罪人所供如何?凶書果是申斗柄所作,而金遠聲之所書耶?其文蹟,旣是凶書之所裂出者,則渠豈有不知之理乎?罪人供辭內,申斗柄之所書云。上曰,然則初何不直告也。大營二字,書於頭耶?書於末耶?以此問之,罪人供辭內,精神昏迷,不能記知云。宋寅明曰,訊囚之道,當令徐徐究得,不可急迫,鞫問此罪人後,早罷宜矣。上曰,三罪人皆鞫問後,當命庭鞫矣。徐命均曰,三罪人皆爲親鞫,則必致夜深矣。宋寅明曰,不可侵夜親臨帳殿矣。上曰,不必致令深夜矣。寅明曰,次次鞫問罪囚之際,自不覺夜深矣。上曰,此罪人下之,申斗柄上鞫。徐命均曰,問事郞廳李顯望,已爲差下,而往省其丘墓云。前應敎李潝,卽爲差下,冠帶常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罪人申斗柄拿鞫。上曰,問其鄕谷何如漢也?罪人所供內,鄕吏子孫,而其身役則旗牌官也。上曰,問郞讀問目,使罪人聞之,而無隱直招事,分付,若爲遲延,則當卽爲刑訊矣。崔命相讀問目,究問罪人。上曰,此凶書則使都事燒火於殿庭。上曰,渠若飾辭,則直爲嚴刑,可也。罪人所供內,以所懷仰告云。上曰,渠旣承服於嶺營,則何爲此多費辭說乎?直招事分付,罪人一向不服。上曰,加刑。如不直告,則一杖折股,可也。上曰,渠不但直招於監營,與金遠聲面質後,不服於殿庭者,尤極痛駭。節節盤問,可也。上曰,加刑幾何?判義禁沈宅賢曰,加刑十六度矣。上曰,渠與徐武弼面質時,旣爲承款,而及gg乃g敢變辭於殿庭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宅賢曰,金遠聲,旣不爲承服於監營,則不必承服於此矣。上曰,當一番鞫問矣,而兇獰者,徐武弼也。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安相徽,持紙筆進伏。上親呼罪人金遠聲問目,相徽書之。罪人金遠聲拿鞫,解枷杻刑推考音,捧之。安相徽,以嶺營罪人所供招辭,告達。上曰,申斗柄招辭,亦爲告達。相徽讀告。上曰,罪人處,毋隱宜直招事,分付。罪人不服。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上曰,旣有脈絡,無可諱之端,直招之意,究問宜矣。上曰,武弼囊中文書,有申彦英、許益、申斗柄諸名,皆出於渠云。有脈絡,抵於渠矣,何可隱諱乎?罪人不服。上曰,公然之人名,書入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罪人,與武弼有酬酢說話云。上曰,酬酢於何處耶?罪人所供內,昨夕酬酢於禁府庭云。沈宅賢曰,着枷時,不知其或有所言,而相距亦遠,不知其眞的也。上曰,極爲駭愕。武弼上鞫,若然則獄情之不嚴如此,殊極無據矣。柳儼曰,罪人拿來後,着枷時,同坐着枷,然後各送於他間矣。上曰,堂上若未及來,則都事獨監具枷杻耶?柳儼曰,然矣,而若果罪人,有所酬酢的實,則其在嚴鞫體之道,極爲駭然,當嚴飭矣。罪人徐武弼拿鞫,上曰,與遠聲,有酬酌之言耶?問之。{{*|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何時有所酬酢,而言於禁府外耶?禁府內耶,問之,罪人供辭內,夕時未着枷之前,禁府大門外,有所言云。上曰,無人獨留之說,極爲奸詐。此亦欺罔,當爲違端,直告無隱。上曰,使兩罪人,高聲面質,可也。{{*|罪人面質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亦以其囊中文書,面質,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供辭中,廳任所爭者,何事也?問之於武弼,罪人供辭內,營軍官廳,有所任,而渠不得爲之,故欲遞監司云云。上曰,監司欲遞之說,何以得聞於武弼也?以此問之於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渠所斟酌,亦如此云矣。上曰,不可以斟酌爲此言也。罪人等,以所任等事相爭。{{*|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之際,必生違端,而武弼之匿名書,某處某處爲之耶?問之於金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欲遞監司之匿名書出,則人皆指武弼云矣。上曰,武弼則以其囊中文書,面質於遠聲,遠聲則爲殺渠做此文書事,面質於武弼,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武弼之原情,易易爲之,俄者欲爲隱諱矣。以其文書,置之于武弼之前,逐條問之,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權順性,何如人耶?金尙奎曰,前監司趙顯命,帶去任事,而遞來時,因授今監司,使之任事云矣。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端緖卒難究得,而夜已漸深,殊極悶慮矣。徐命均曰,人定已久,而以渠等之面質,難得端緖,而大槪則皆出於惡陷權裨之事也。領議政沈壽賢曰,寒夜已深,殊極悶慮之至。同義禁朴文秀,上殿奏曰,以罪人言語之鈍捷,亦難明辨其情狀,不可猝然究得於半夜之間,臣等痛泣沬血,覈得其情節,而雖達宵親問,情節未易究覈,徒咈然心氣而已。親鞫姑停,則臣等雖無狀,多般究問,則語次間,或有究覈之端,當與大臣究問矣。不可侵夜親臨帳殿,伏願早罷焉。徐命均曰,朴文秀所達,是矣。以渠之面質,不可究得矣。李春躋曰,後日雖更爲親鞫,不妨,何可侵夜爲之乎?沈壽賢曰,伏望三思,允從諸臣之請焉。上曰,今日下敎於藥院諸臣,而一自嗣服以後,所聞者,皆此等凶說,故人皆慣於聞見。誣上不道,知以常事,以作無人理之國,如彼兇徒,將信將疑,作此兇惡之事矣。朴文秀曰,斗柄,是申彦英之子也,遠聲,是金元益之子也,武弼則素稱以虛悖之漢矣。上曰,卿在嶺營時,聞知耶?遠聲所爲,極涉殊常矣。欲陷權裨之狀,的實,則其罪難逃矣。上曰,武弼下幕,遠聲勸杖,可也。柳儼勸杖,罪人所供內,旣無所犯,死無所達云云。{{*|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從容盤問,然後可得情節,如是急迫,決難究得矣。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以朴聖龍事,已命汰去矣。聖龍,雖是卑微之人,典籍則無論中庶,皆得爲之。春曹郞官,不可濫叨,而竝與典籍而汰去,則似爲冤矣。上曰,汰去二字,刪去,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罪人處凶書,誰爲之也?渠有所知耶?究問,可也。罪人所供內,渠不的知,而見武弼情跡,則武弼,似爲之矣。上曰,極爲奸詐矣。上曰,判義禁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更爲庭鞫面質之意,分付下幕。上曰,親鞫姑罷,庭鞫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庭鞫設行,斗柄、武弼,使之面質。兵曹當移設於南所,勿爲單子,取稟,待標信擧行。{{*|榻前下敎}}柳儼曰,帳殿咫尺之前,邏卒輩,多着耳掩,事甚未安。當該禁府郞廳,推考,首羅將自本府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有足病,連違嚴召,誠極惶蹙,方構短疏,仰請譴罰之際,得見四儒臣特罷之報,病裏不勝憂慨之忱,略陳愚見,以附於辭本之末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可,誨責備至,辭旨嚴峻,臣於此,益切懍惕,無地自容。臣之疏論四儒臣事,非出於爲儒臣分疏,儒臣等之未及下馬,相率求對,俱出於不知前後聖敎之致,則一時竝罷,已非恕諒之道。驕蹇妄恣之目,亦是情外之敎,其爲處分之過重,嚴旨之非常,終有欠於禮待儒臣者。臣敢以草草數語,竊附匡救之義,顧安有一毫彷彿於曲爲儒臣之地,而今殿下,乃以力護短之,慨然責之,此莫非臣誠未上孚,言不見槪而然。自顧惶恧,無面可顯,而至若大誥後,無勉戒之敎,尤有所瞿然自愧者。惟我聖上,誕降明旨,求助臣隣,其所以勵精圖治,革弊釐政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爲今日臣子者,孰不欲思攄一得之愚,以贊我聖上維新之化?況臣雖甚庸愚,旣忝臺職,則豈無君德闕遺,時政得失之可言者,而急於陳病,治上短章,四儒臣事,適在目下卽景,亦關聖德,故此所以略有提論者也。然飭勵之下,旣不以一言仰副盛意,則職居耳目,辜負多矣。慨然之敎,臣無以自解,嚴旨之下,宜卽引避,而臣之所患,尙無顯減,不得不以疏替控,見阻喉司,一倍惶悶。今者親臨鞫囚,特下召牌之命,分義所在,不敢坐違,强策病軀,蹣跚來詣,始敢自列,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嘅然之敎,無他深意,方當設鞫之日,豈可過嫌?勿辭亦勿退待。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獻納金廷潤,以向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引避退待,今當處置,而其所爲嫌,卽臣前日之所引嫌者,則有不可可否立落於其間,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柳儼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洪鉉輔啓曰,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引嫌而退,其所引嫌,元無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柳儼曰,安東營將,以强盜處斷及捕捉人論賞事,令廟堂稟處之意,狀請矣。此等狀啓,當下刑曹,使之回啓,而以其有令廟堂,稟處之語,故判下時誤下備局,臣等,亦難免疎忽,極知惶恐,而當初營將之以令廟堂稟處,爲請者,未諳事例,殊涉泛忽。當該營將,從重推考,此狀啓,改下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嶺伯狀啓,下金吾,而勿待命事,回諭。上呼奉朝賀李光佐,判府事李台佐箚批及揚平君疏批。奉朝賀閔鎭遠曰,臣老且有病,不得頻頻出入於闕中,而罪人斯得,親臨鞫囚,至有命招,故義不敢偃臥,蹶{{!|𨃃|⿰足曷}}gg竭蹶g趨承,而顧臣病狀,難於自力,無計承膺於國家有事之時,臣罪大矣。上曰,卿何可續續參與乎?退歸可也。鎭遠曰,臣旣致仕,不得隨參於朝班,而進不進單子,每書以懸病,似近文具矣。上曰,雖書何妨乎?上曰,領、左相入侍。沈壽賢、徐命均進伏。上曰,罪人等,旣皆承款於嶺營,而到此隱諱,殊極痛駭。遠成gg遠聲g則有條理,似是魁首,而獄情,終有不可知者矣。若不承服而徑斃則可慮,使之更爲面質,以各別究得端緖爲期,可也。壽賢曰,引以問之,則發明之際,不得違端矣。上曰,卿等亦勞悴矣。不無暇隙,而雖達曉,因以訊鞫,可也。命均曰,文書出納之際,必致夜深,臣等當奉行矣,伏望卽爲就寢焉。上曰,當就寢矣。壽賢曰,罪人方留幕,而推案,該房承旨,旣已捧置,則更不啓稟,而自此當捧出矣。上曰,依爲之。柳儼曰,文書合爲四度矣。上曰,嶺監狀啓,下金吾,可也。上曰,湖西罪人,一體庭鞫,而李亮濟、甘德,更推。建伊則施威嚴問,而不服則刑訊,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右相旣下敍命,置處政事,經宿未安。大臣之意,以爲如何?壽賢曰,政官牌招入來時,留門難便矣。上曰,其在敬大臣之道,不可經宿,今夜政官牌招,大臣置處政事,爲之。{{*|榻前下敎}}柳儼曰,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待明朝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帳殿排設,則姑勿輟去。柳儼曰,近來凡事,雖節省,而帳殿親鞫,何等重大,義盈庫進排燭,旣不趁卽擧行,而其所進排之燭,體制尖小,光焰遇風明滅,事體極爲未安。當該進排官,從重推考,下吏,令攸司科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親鞫罷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庭鞫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尙奎,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修撰朴弼載,以問郞在闕中,旣已肅謝之後,又以本職引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此是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他無入直之員,副提學徐命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縣監具宅奎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具宅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副校理鄭亨復陳疏到院,而觀其措語,則以不敢以本職自處,罷鞫還御,未參起居之班,帶職在闕,亦廢省記之規爲言,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旣帶館職,以問郞經宿闕中,而不爲省記,以空字書塡,已涉未安。今又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元無可引之嫌,而前後館職,若是撕捱,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待開門牌招。 ○以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辛亥、壬子兩年還穀停捧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井邑等官居幼學柳泂,雇工奴纛起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春躋啓曰,日昨朝參時,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事,擧條啓下矣。宣惠廳、戶曹、司僕寺、掌樂院,則久任,曾已啓下矣,兵曹、刑曹、漢城府、掌隷院、廣興倉、軍資監、成均館,則不爲啓下。兵曹堂上,則旣命特推矣,其餘未啓下各衙門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更加申飭,使之卽爲啓下,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嶺南罪人三名,勿爲稟啓,趁明日殿坐gg殿座g時刻前,上闕。 ○傳于柳儼曰,嶺營將校,姑爲待令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使之明日肅謝事,昨有榻前下敎矣。屢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道放未放啓本中,許承堅,則當此邊禁申嚴之日,旣曰切隣,亦且不限年,則俱置稟秩,該曹覆啓,雖置之,不可無警飭,當該道臣推考。 ○傳于金尙奎曰,今觀湖南放未放啓本,權瑩、李萬維,俱是特敎投畀者,則混置稟秩,事體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日昨朝參,長僚之入對也,以湖西伯擬望事,上敎諄復,至加問備之罰,而臣班次稍遠,初未能仰聽,罷出之後,始得其一二矣。此蓋出於飭勵之聖意,則凡在銓選之任,惟思奉體之道,而第臣有不敢自安者。當初擬議也,臣與長僚,同坐一席,按簿歷數,所見適合,故仍問于廟堂而備望矣,長僚疏,旣已備陳,臣之一家,亦在其中,則今何敢容喙,而若言政注得失,初無長貳之別,況臣則又有內擧之嫌,其罪大矣,而畢竟咎責,獨歸於長僚,臣乃厭然若不相干者然,私心惶愧,姑置不論,揆以處分,恐不當如是之班駁也。且臣於前疏,略陳備堂事,此不過汎論耳。曷嘗有指摘之意,而重宰諸臣,相繼爲嫌,此又臣之罪也。大抵應旨論事,許以不諱,則言雖謬妄,理宜容受,況不當嫌而强嫌者乎?雖然以備堂而謂之冗官,則其謂謬妄,甚矣。言若出於草野,顧何所裁量,而臣旣從大夫之後,朝體所在,豈敢若是耶?苟不亟勘其失言之罪,則公議之咈然,無以自謝也。臣於本職,義在必遞,初旣遜避不得,末又迫於嚴命,冒沒出脚,至今蹲據,人必嗤點,臣實靦然,而顧此兩件事,實非尋常薄過,則尤何可一日仍冒於職次乎?連有時急之政,顧無推移之路,黽勉行公,廉愧都喪,今始略暴情實,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先行刊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礪群工,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兩件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愚拙訥,一無可取,鈍澁迂緩,百不猶人,寧有毫分彷彿於言責之職也?直緣飾讓成風,眞情莫暴,循例調遷,逃免無策,遂乃冒沒出肅,一當處置,果然顚沛立至,左右受困,諫臺勘律,詆辱層踏,儒臣追論,譏斥深切,大爲搢紳之極恥,臺閣之深羞,而臣則反幸其只自露醜,不至大獲戾而止耳。豈敢曰,初心之亶出平恕鎭鬧,而人言之或出挾雜,或由不諒,有所自解也哉?僨敗之地,不惟臣自畫,抑公議,亦豈許其再玷?而況今聖上大誥飭勵,責躬求助之日,耳目之任,最宜遴選。如臣庸陋,雖無向日事,固合澄汰之必先,誠不料銓部,拂衆議而檢擧之,聖明,循望次而下點,致使萬不襯之職名,再辱必不堪之賤臣,一身狼狽,雖未敢恤,在聖朝激揚之政,非少失也,臣竊惶愧而亦不勝慨然也。世道一壞,變怪層出,鞫獄荐起,按治方急,深夜特召,不敢違逋,抛却廉隅,黽勉承命,臣雖自附於徵討大義,傍觀之嗤點,亦已多矣。今則長僚旣出,鞫坐備員,臣固當急解匪分之忝叨,少補已虧之廉義,若又寅緣倖會,蹲冒不去,則人孰不唾臣之面而曰鄙夫也?其必遞之義,難冒之情,聖明在上,無微不燭,何待臣言之畢而矜許也?伏乞亟削臣職,以謝物議焉。臣旣不以言官自處,則於其丐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若其事在目前,關係鞫體者,亦不容泯默,敢此附陳焉。鞫囚拿來,何等嚴重,而今番嶺南罪人之拿致也,罪人二名,先爲入來,都事及罪人一名,落後經宿追到,事未前有,聽聞甚駭。其在嚴鞫事,杜後弊之道,不可置而不問,當該金吾郞,宜命拿處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都事及斗柄之追到,該府草記已陳,今無可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年來,周行關塞,風土不竝,以南脆骨,隨處觸傷,豆滿之北,閱旬巡邊,而得左臂不仁之症,浿水之上,終日鍊兵,而得腹痛泄瀉之病,不仁之甚,時或刺痛而不能運用,痛泄之久,輒必便血而損脫眞元,每當冬月,如期發作,轉成癃痼,便是終身之疾,而近又冒寒奔走,兩病俱發,乍歇旋劇,憊悴欲死。除非解職居閑,積久調將,則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怵迫於備忘特推之命,入泮五日,夜以繼晝,且聖上爲民祈年,親幸社壇,臣子分義,不敢偃便休告,力疾陪扈,諸症越添,雜試湯焫,僅僅入參於陪祭,歸則昏倒,大發寒戰,百骸碎淅,肚腹澎悶,登溷無算,落席叫苦,日昨朝參,不能自力趨簉,病裏惶悚,罪無所逃。仍念臣之求解本職,不但情勢之宜於一遞,蓋亦相妨於兼務,擬於卸免之後,俟病少間,欲專意籌司之任矣。仄聞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中,以備局諸堂,謂之冗官之大者,請行刊汰,而至曰階二品者,率皆得參云,原疏留中,雖未得見,其所指斥,可謂非常。噫,臣本無他技能,區區所勉,惟在於夙夜勤瘁,拚死效勞而已。顧其職責,豈亶在是,若行汰冗之政,宜莫先於臣。況嘉善備堂,從古最稱簡選,而如臣者流,亦得濫竽,人言之來,其亦晩矣。始旣不量而徑入,終又遭言而不退,則殆近於全無廉愧,玆將瀝血之辭,敢陳循墻之悃。伏乞聖慈,察臣病狀之難强,諒臣情地之靡安,特命鐫改臣本職及籌司兼任,以安微分,以重公器,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過矣。卿其勿辭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梟心不悛,變故層生,鞫獄之設,無月無之,驚駴憤痛,尙復何言?日間風寒陡緊,聖候調攝,倍當加愼,而昨伏聞有親臨鞫囚之命,下情憂慮,尤不可狀。親鞫事體,至嚴且重,聖躬冒寒,出御帳殿,是豈臣子圖便之時,而顧臣自經前秋死病,仍成癃廢,宛轉床簀,作一未冷之屍,又因歲時候班,忍死趨參,祈年駕出,舁至路左,遂致症情越劇,危惡萬端,若將頃刻隕絶,此際召牌下降,末由承命,竟犯違慢之科,分義掃地,惶懍靡定,寧欲速就溘滅,而不可得也。玆敢席藁私次,恭俟鈇鉞之誅。伏乞亟命有司,依律勘斷,以嚴國綱,以礪臣節,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答左尹吳光運疏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燭,卿何自劃,眷眷餘意,又陳良役,深嘉其誠。當更詳覽後,下廟堂而確處,卿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答獻納金廷潤疏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加勉?其中良役事,令備局稟處,文官陞遷事,亦令該曹稟處,蔭支調用事,頃年定式屬耳。豈可輕改?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獻納金廷潤疏曰,伏以臣,賦性疎迂,言議拙訥,本不合於耳目之任,而過蒙聖明之殊眷,前後居臺,殆近十數次,徒恃寵靈,有旨輒膺,而曾無出一言論一事,仰裨聖治者,尋常愧懼于中矣。當此大誥之日,不但含默之斥,左右畓gg沓g至,聖敎誨責,至爲嚴截,反躬自省,惶悚無地。引避縮伏,恭竢物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仍因盤礴,非臣本意,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削臣職名,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臣之踪地,不敢以言官自處,則不宜贅及他說,而在鄕時,旣有一二隱度者,則亦不可自阻於聖明之下,故敢此附陳焉。伏見日昨備忘,則十行絲綸,勤勤懇懇,求助之意,責躬之言,溢於文辭,此政我殿下大振作之一大機會,而繼又伏見諸臣批旨及前後下敎,則諸宮之折受,已罷矣,尙方之織造,又停矣。惟玆數者,爲今日革弊節省之先務,而我殿下已知之,吾東方億萬年無彊之基,其自此益鞏固矣,豈不盛哉?亦不休哉?王言一播,萬口傳誦,瞽躄癃疾,莫不鼓舞而聳動,則如臣忝在耳目之任者,可無一言以揚我殿下至誠圖治之盛德哉?嗚呼,生民之最甚怨苦者,軍役也。此聖上所以軫念于此,設廳而差出句管堂上者也。臣未知廟堂區劃之果如何?而軍役之偏苦,三南爲最。臣曾任湖邑,其時亦有設廳之擧,故與過去使客及隣近守令,反復相議,終無善策,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差可者,欲一仰陳於黈纊之下,而因循未果矣。今當設廳之時,或冀有萬一之補,玆敢不避煩瀆,仰干宸聽焉,良役變通之說,粵自先朝,至于今日,而尙未能執一長策,而斷然行之,此所謂作舍道傍,三年不成者也,甚矣,良役之弊也。此弊,若不及時變通,則民不可支,民不可支,則國不可保,豈不大可懼哉?前後以良役獻議者,不一其端,或曰,戶布口錢可行也,或曰,遊布結布可行也,或曰,軍門可以革罷也,或曰,雜色可以汰定也,其說紛紜,而臣則以爲皆不可爲也。何者,戶布口錢,乃勝國末年之弊,而至我太宗朝,始廢其法,則當此聖明之世,復行前朝之末弊,大有所不可者,至於游布結布,則顧此流民渙散之時,何處括得許多遊戶,而目今結役偏苦之日,亦何以更添一役乎?至若革罷軍門,汰定雜色之說,只爲十餘年計,而其所罷定者,若又逃故,則將何以繼之乎?此事之不可永久遵行者,先正文集中,亦多有論之者矣。臣以向上數條,皆以爲決不可行,而獨有一策,可以行之無弊者,曰戶大同是已。昔者,任土作貢之弊滋甚,而以結大同一法,濟之,至今賴之,今日良役之弊,反有甚於任土之貢,則戶大同一法,獨不可以濟之乎?我國軍摠及民戶之數,臣雖未能詳知,而槪聞之,軍額似不過一百二十餘萬名,民戶似至於一百三十餘萬戶,一年軍布之數,亦爲三十萬同零云,此必歲爲增損,未能詳的,而大略則如是耳。今若計較一國民戶之數,勿論貴賤上下,分大中小戶,各捧三四斗米,通計照合於軍布之數,而若可以相當,則全減二疋之役,此乃第一上策,而若其民戶所捧之米,不及於軍布之數,則輕其斗數,以除一疋,亦足爲救弊之一道也。臣待罪下邑時,採取民情,則皆以爲,以一疋底役,則雖死無怨云云。今若依民願,減爲一疋,則環東土億萬生靈,欣欣然若更生而無抵死避役之患矣。守令歲抄之政,朝家收布之道,必不如今日之甚艱矣。凡干變通之初,節目煩碎gg煩瑣g,名目不好,則人不樂從,事亦難行,而今此戶大同,則與結役同其名目,人不爲訝,而軍門有軍籍,地部有民簿,京外各司,亦有五家統,以民戶比較於軍摠,以戶米計合於軍布,參酌分定,一以五家統收捧,則此特一有司事耳。有何煩碎gg煩瑣g難行之端乎?議之者,或以兩班之厭苦難捧爲言,而此有不然者,此法講定之後,自上特降十行懇惻之敎,播告中外,以喩其不得已變通之意,則彼身爲兩班者,異於凡民,豈以秋間數斗米辦納,爲難乎?設有難捧之弊,亦豈如隣族椎剝之慘乎?今若上自大夫世族之家,而各以統戶出米,則其下士庶閑散之曾不應役者,亦必無辭而出米,與其汰定此輩於軍役,取其無限怨謗,曷若依他均捧,使之無怨於納米,有補於軍需乎?此法若行,則京城別設一倉,與惠廳對峙,而海邑則以米船運,山郡則從市直作錢上納,一如田稅、大同之規,而及其給料之時,亦依禁禦保六斗作米之例,一疋之價,計給六斗米,而勿論豐凶,定爲常規,則受食者,亦不爲怨,此豈非便民之政乎?每當凶荒之歲,我殿下哀傷惻怛之敎,播告中外,有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而凡干節損裁減之惠,靡不用極,則殿下軫恤民隱之政,可謂至矣盡矣。而惟彼窮山僻壤,號呼瑣尾之民,豈能盡知德意之至此哉?必有大變通大德澤,然後八路含生之類,咸知聖德之出常,而歡欣鼓舞,有如少須臾無死之願矣。如欲大變通,則捨此而無他,故敢陳一得之愚。伏願聖明,亟令廟堂稟處焉。噫,今日章奏之間,有以民事爲言者,則謂近於無益之常談,蓋以言之者衆,而無一事之見施故也。然而目今民生之困瘁,實爲亡國之根抵,則不言民事,而更將何說,以報我殿下求助之盛意哉?荐經飢荒之餘,民之得免塡壑者,僅十之一二,則昨年穡事,雖曰免凶,民間形勢,正如大病之後,元氣未蘇,而只存枵然軀殼而已。醫家病後之戒,眞謂今日對症之良劑也。爲今之計,所當急爲保養之政,以蘇其元氣,然後可以徐議軍政,而不徒不能保養,又從而侵虐之,推剝之,居者,無樂生之心,逃者,絶還集之望。今已歲飜,農節不遠,而良田美疇,將無作力起耕之民,今年雨暘,雖爲適中,必將陳廢,尙何望其蘇殘而復舊乎?今我殿下,當此歲首,旣已躬禱社壇,又爲申飭八路,六條勉諭,俱是勸農之要道,而其中安集一款,最是今日急先務。有民而後,可以作耕,作耕而後,可以裕國,苟使方伯、守令,體聖上如傷之仁,雖是應捧之物,必方便懲納,俾不至刻迫騷擾,如烹小鮮之戒,若保赤子之心,執以爲今日之第一義,務爲安集,及時耕作,則庶不少補枵然之元氣,更接將絶之命脈,而至於種糧,連歲設賑,官庫蕩然,爲守令者,雖欲助給,其於無糆之不託,何哉?必須自廟堂,預先區劃,從長指揮,然後可無後時之歎矣。大抵民生之倒懸,實由於官吏之侵虐也。腴閫雄藩之物力豐薄,臣未詳知,而至於各道列郡,則一年應捧之數,自有限定,若使守法之人當之,則奉祭祀接賓客之需,衙眷衣食之資,尙患不足,顧何有餘剩而爲肥己之物耶?竊看近日貪風大振,勿論大小之官,一經藩閫守宰,則或有廣其田園者,或有潤其第宅者,此豈有別般才諝而然哉?不過剝割軍民,科外徵斂之致也,哀我民生,安得不窮且飢也。噫噫痛哉。殿下登極之初,稍嚴贓法,如尹植、沈世俊之負犯,不至甚重者,屢年竄配,至今廢痼,廷臣聳懼,庶有懲礪之道,而殿下此法,亦漸解緩,犯贓法之徒,雖有十倍於尹植輩,而一經査事,擧皆淸脫,亦何以懲貪吏而保小民乎?亦卽殿下,隨其現發,益加嚴懲,毋使呑舟漏網焉。臣於今行,歷過畿內五六邑,則村落空虛,人煙蕭條,如經兵火,所見慘然,而及到富平,民皆安堵,臣試問之,則皆曰太守慈良,至誠憮恤,故雖經昨年凶荒,一無捐瘠云。臣於是益知守令之爲重於民也。廉簡愷悌,如金尙星,固難多得,而若以名官之有才望者,間間差遣,則彼顧惜身名之人,必不多行不法,豈不有勝於不知事理而專事貪虐之類也耶?親民之官,莫如守令,而方伯爲尤重焉。守令不得其人,則不過流毒於一邑而已,方伯不得其人,則一道之內,咸被其害。玆故古者,重其方伯之選,必以老成重厚之人擇差,政令之間,務存大體,施措之際,克祛苛政,道內列邑,自至晏然,守令以之而措手,生民以之而蒙福,按道之體,大抵然矣。臣曾在北郵也,詳聞尹陽來爲北伯時治績,則其所爲政,誠得方岳之體,北民,至今賴而爲安,西藩鎖鑰,固無不可,而向者臺啓,出於意外,臣竊慨惜也。仍竊念我國取人之道,不過文南武三歧,而世必以文科爲重者,以重經學才識,或有可觀,故窮經讀書,至於決科者,其期待之深,志業之勤,爲如何?而今之以文科出身而積滯者,將至三四百人之多云,此前所未有之事也。以古例言之,內而各司,皆有文科,外而列邑,多差文吏,故自無積滯之患矣,今則不然,除三司出入者外,文官陞遷之路,只是泮官,監察、兵禮曹若干窠而已。其外各司多窠,皆爲蔭仕,外方列邑,率多蔭吏,而文官絶少,朝家旣以科目取人,而其所收用之道,反不如蔭仕,何哉?此莫非蔭路太廣,亦多積滯之致,而文科出身之積滯,尤不有甚於此,則亦豈無疏通之道乎?武弁則雖無實職,而內而有各軍門,外而有各鎭堡,而文臣則旣無實職,又無付料之處,循例陞六之後,仍爲作散,無故廣棄,終未牽復,而甚至於抱紅牌而餓死者,亦多有之云,朝家設科取人之意,果安在哉?銓曹,雖欲漸次調用,其於窠窄何?臣意則三曹及各司之曾有文窠者,皆復舊規,以廣陞遷調用之路,外方之郵官守令,必以文南武交差,則此不但爲疏通滯鬱之方,其在重科目取人才之道,庶乎得矣。至於初仕,乃是守令階梯,尤不可不愼擇,故雖是有蔭子孫,勿拘支嫡,擇而用之,昭載於《典錄通考》,且有先朝受敎,而近因新規,只取嫡長,所謂嫡長,未必皆賢,則仕路之淆雜,亦未必不有於此乎?向者知申筵達,誠有意見,而只言戰亡淸白吏子孫,不論其冤死人及功臣子支,奏達之際,或者遺亡而然耶。抑未知自在其中而然耶。臣愚以爲,勿論戰亡、淸白、冤死、功臣,擇其支嫡中有才行者,一體調用,則實合於惟才是用之道矣。噫,人主一心,萬化之源,操舍之間,興喪判焉,勤怠之際,治亂係焉,可不戒哉,可不懼哉?苟我殿下,操存此心,始終如一,則向所陳數件,不過施措間一事耳。竊瞯我殿下,臨御以後,勵精圖治,夙夜孜孜,以此心而行是政,則三五可期,而近年以來,求治之念,漸不如初,昔之勤孜者,今焉怠惰,昔之奮勵者,今焉解弛,百事委靡,無振刷之期,萬機叢脞,有骫骳之歎,群下之憂慮,固已久矣。何幸淵衷悔悟,聖志奮發,渙降綸音,辭旨懇惻,先責聖躬,後及群工,而尤惓惓於言路之杜塞,臣於此,有以見我殿下導使言之盛意也。第念來諫之道,不可言語而敎諭之,亦不可以威令而督迫之,苟使人君,有翕受之量,轉圜之美,則忠言讜論,庶幾日進於前,而若或不然,則雖撻之使言,人將緘口結舌,必以言爲戒,是知言路之開閉,亶係於人主之虛受之如何耳。今我殿下好諫之誠,可謂迥出百王,而容直之量,終欠不足,一言忤旨,摧折太過,以言獲罪者,前後相繼,而至於韋布之陳章,一例退却,少無開納之意,則嘉言,何由而上聞乎?此所以爲攸服之歎也。雖以卽目gg節目g事言之,四儒臣之譴罷,實爲聖上過中之擧,則都憲之陳疏匡救,承宣之筵達所懷,俱出憂慨之忱,而聖上,不少恕察,或下未安之批,或降特遞之命,此等微細之事,尙示訑訑之色,則其孰肯極言竭論,以犯雷霆之威哉。以此觀之,則殿下大誥求言之敎,亦未免爲文具之歸矣。伏願殿下,益礪初志,無所間斷,聽言之際,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優容寬假,無如前日之摧折,則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守宰之貪汚,風俗之乖敗,爲言官者,亦將盡言而不諱,何憂乎百隷之怠惰,紀綱之頹靡乎?今臣所陳,皆是陳腐之說,無足可取,而愚忠所激,略效微見。伏乞聖上,勿以爲迂遠而試垂察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聞慶縣監李宜益,利川縣監尹得載。 ○金尙奎啓曰,再昨親鞫時,以軍兵扈衛之意,有所稟啓,而啓辭,無批答還下矣。今日又當親鞫,而軍兵扈衛,乃是應行之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軍兵犒饋,自前仁政殿庭爲之矣,今則親鞫排設之時,軍兵聚會,未安。以明政殿庭祗受爲之事,分付,而親鞫時刻,雖已啓下,軍兵犒饋罷後,隨時入之。 ○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金夢翼,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上年歲末,蓮城守槿,以其四寸弟斗慶,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本寺,而取考《璿錄》,則斗慶,元無載錄處,故退其單子,則其同生兄花城令橰所志內,庚戌式年,則其弟斗慶,年幼,未及入錄於《璿源錄》,而其後則居在鄕曲,《璿錄》修正時,果未能的知,不得入錄矣。帳籍相考,則可知其實狀云,而且夏川君椅,其五寸姪㸁,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據,相考《璿源錄》,則㸁,年壬寅入錄,故其事知奴子,捉來推問則以爲,當初世系單子書納時,其上典前昌恩正權,適以下鄕借書之際,庚子誤以壬寅書塡矣。帳籍相考,則明知其實狀云,故移文京兆,帳籍相考則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內,花城令橰,率弟斗慶,年庚子云矣。應爲授職之人,落漏於《璿錄》,其門長蓮城守槿,不能檢察之失,在所難免。而又京兆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中,前昌恩正權,率子㸁,年庚子云,與《璿源錄》,如是相應左或書以壬寅,或書以庚子,事之矇矓,莫此爲甚。其門長夏川君椅及蓮城守槿,竝從重推考,斗慶則不入於《璿錄》,㸁則年歲相左,其付職一款,臣等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啓。兩人帳籍中,旣皆年滿的實,則依例,付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惡逆不道罪人茂弼gg武弼g,旣已承服正刑,其父母、妻妾、子女、祖孫、兄弟、娣妹gg姊妹g,子之妻妾、伯叔父、兄弟之子,年歲姓名居住存沒,令漢城府考出帳籍,分付五部及該道應坐諸人,一一査出成冊,修正牒報後,依律文擧行,而籍沒家産,破家瀦澤,降邑號罷守令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閔珽爲副司果。 ○傳于柳儼曰,遠聲、斗柄,凶賊武弼之招,旣以誣人惡逆,自服,而所犯窮兇極惡,故不可添入誣告,雖以命拔,旣已白脫,竝放送,雖遐方微賤之人,橫被刑訊,有欠恤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救療下送。 ○傳于柳儼曰,凶賊武弼,援引崔台望,以捕納軍官方在裕之舅甥間乘嫌,誣告,旣已自服,武弼所犯兇慘,故誣告細事,不可添入,命雖拔之,台望,旣已白脫,則同誣諸人,自歸脫空,不可不明示,以此出朝報,使京外知。 ○傳于柳儼曰,金遠聲、申斗柄,自該署救療下送後,該署官員,來告政院。政院,卽爲稟啓。 ○親鞫罷後,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昨緣母病之危毒,冒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如天,圖報無地。今則由限已過,館直不備,如使臣,少有一刻離側之勢,當此親臨鞫囚之日,豈敢爲陳章瀆籲之計?第今老母病情,日漸添劇,方在萬分茫急之中,食飮全不下咽,氣息轉益澌綴,日夕昏沈,不省傍人,危兆敗症,疊現層出,醫者束手,亦不得執症下藥,臣方煎泣焦遑,罔知攸措,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爲之悶憐者也。玆敢復伸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危迫之懇,特推錫類之仁,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至情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月初九日巳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金尙奎進伏曰,判府事金興慶,當爲命招,而時未肅謝,旣無前規,何以爲之?上曰,問于大臣,然後當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進伏曰,日氣連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進伏曰,再昨侵夜親臨帳殿,深夜乃罷,還宮後,無他諸節乎?上曰,然。命均曰,和解之散,連爲進御,何如?上曰,進御矣。命均曰,明日更令醫官議入,何如?上曰,觀夜間更議爲宜矣。沈壽賢曰,推案捧入,而武弼之前後變辭,各異,情節叵測。渠犯大罪,而欲使獄情疑亂,所爲誠甚絶痛矣。上曰,觀渠招辭,則與當初致疑者,頗爲彷彿矣,而嶺營之所處置者,終涉輕遽矣。沈壽賢曰,急於上達,捕得之後,未及盤究,卽爲上送矣。上曰,捕得之後,人疑皆歸云,此亦未審處也。徐命均曰,其情狀,終是兇獰矣。上曰,判府事,俄請命招,而旣未肅謝,命招如何?沈壽賢曰,罰已行矣,而未陳疏前命招,事體如何矣?上曰,今日則命招,姑徐可也。上曰,判金吾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嶺營將校,招入殿庭,詳問罪人譏捕曲折,可也。沈宅賢退去,招入嶺營將校。上曰,捕捉首末,詳問之,可也。嶺營將校所告內,徐武弼,自前多爲匿名之書,故及夫兇書之出,大丘一邑之人,莫不致疑於武弼。武弼,因還上未納逃走,還爲入來,而掛書之變,出後,人皆痛駭,而武弼則恬不爲駭,故將校等,與渠酬酢譏捕之道,則武弼,忽然生怒,以理喩之,則渠反爲喜,而其他殊常之幾,甚多,故捉入鎭營,則渠請于營將辟左右,而營將不聽,渠又請紙筆,故出給紙筆,則以申斗柄等掛書之意,書入,其後鞫問,則渠終自服矣云云。徐命均曰,問事郞廳,以李潝差下矣,今方在外云,以洪啓裕差下,問郞鄭亨復、朴弼載,今方禁推,其代,亦爲差下,何如?上曰,竝付過放送,卽爲入參事,分付。{{*|榻前下敎}}洪景輔曰,副提學徐命彬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遠聲、斗柄等,常時行止,何如人也?問之於嶺校,可也。該營將校所告內,金遠聲,粗知文字,自其祖先,以有德自處,而斗柄則年少,不知其行身之如何矣。上曰,金遠聲,謂有恩於權裨云,以其曲折問之,可也。將校所告內,罪人等,在營時招辭如此,故將帥,似以其所供之辭,馳聞矣。上曰,道臣雖不知,而渠輩豈有不知之理乎?問之。將校所告內,遠聲之蒙恩於權順成,則的實云。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營門外斗柄、武弼之私相問答說話,將校輩聞之否?欲爲盡知曲折,詳達之意,分付,可也。嶺校所告內,未及聞知矣。上曰,初頭出鎭營時,所酬說話,何如?問之。將校所告內,初頭亦未及聞知云矣。上曰,末稍斗柄、武弼等,呼天痛泣云,哭聲聞而見之否?以此問之。將校所告內,亦未及聞其哭聲矣。上曰,王者,殺一不辜,不爲也。雖凶逆,訊問之際,豈不審愼乎?今此兇賊,人皆思得,將校輩捕納,實是當然之道,若是眞的,則當爲正法,或有毫分未盡之端,則在渠之道,亦當盡達無隱,而渠之押來罪人時,酬酢說話,終不仰告,似是出㤼而然也。如此平問之下,終若隱諱,則當有罪矣。斗柄則猶云武弼,亦痛泣,而將校輩之未聞云者,以其武弼,若白脫,則恐有後患之故耳。然旣已詢問於殿庭,則不可如是囁嚅,直爲盡達之意,分付,可也。上因入幕次,少頃殿坐。洪景輔曰,雖入御幕次之時,內侍一二人,當輪侍於寶座左右,而俄者入御幕次之時,守寶內侍外,無他侍衛中官,事甚未安,申飭,何如?上曰,推考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入御幕次之時,與殿坐時無異,而西邊侍衛,殆空,禁府堂上,亦皆撤班,無一員陪衛,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將校等,有若騎虎難下,勒歸之凶逆,則誠極誤矣,而當初捕納,則可也,若或冤抑,則國家之寬赦,亦可矣。如是平問曲折,而渠等不爲詳達,則武弼白脫後,渠等,不免誣人惡逆之律,詳細仰告事,分付,可也。將校等所告內,當初掛書時,旣不得執跡,則不可勒驅人於兇逆,而渠自承服,故押來矣。上曰,於渠等無害,而親問之下,何不歷歷直告耶?如彼依違,而武弼,若或白脫,則渠等,當坐陷人之律,雖或以作隻於武弼,爲慮,然誣人惡逆之律,豈不大於作隻乎?將校等,以其時事狀歷告。上曰,武弼,見惡於鄕中之人乎?將校等所告內,武弼之爲人,素是虛妄,故鄕人皆棄之矣。上曰,人雖無狀,豈必爲逆乎?道臣,懸重賞構捕,故聳動而致疑於武弼,因爲捉納乎?或執可疑之端捉納乎?以此問之。將校等所告內,一自變出之後,道臣發奮,而人人皆謂雖其同生,當爲捕納云,人言狼藉,或有迫逐之言,則武弼,或發怒,或以爲然,情狀,節節可疑,故因爲捕納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一自變出之後,皆爲感憤,或得罪人査閱,而有縱送之變,故或爲捕得,則不時上送,而亦不免於屑越之科矣。近來陷人之類,以此等事爲妙方,則捕得一罪人,辭證具備,然後上送爲宜,此等處,亦不可不堤防也。上曰,所達大體是矣。今此罪人之卽卽上送者,爲其痛駭,而古人云,何不忙後錯了云者,誠是矣。上曰,掛書於何處?問之。將校曰,掛之於鎭營前侯竹矣。上曰,展掛耶?將校所告內,展若旗足矣。上曰,誰爲先見之也?將校所告內,丁壯柴軍,見之,給兇書于其同生營軍牢,因軍官廳,納於鎭營矣。上曰,渠等掛書字樣,見之耶?將校所告內,未及見之云。上曰,武弼字體,知之耶?將校所告內,見武弼所書,則可知云。以掛書中大營二字,見之於將校,則將校曰,頗似武弼所書云云。上曰,爲權順成,幾掛匿名書也?將校等所告內,匿名書則姑無之云。上曰,道臣狀啓中,權順成,多有謗言云,武弼之外,亦有何謗言也?將校所告內,謗言則甚多,而匿名書則不見矣。柳儼曰,雖聞之於渠等,無肯綮加知之道,將校輩出送,宜矣。上曰,禁府文書判下時,次知中官,有換書誤着者,其文書,改付標入之,當該中官,推考。上曰,問郞一員,持草紙進來。任{{!|𪼛|⿰王集}},持紙筆上殿。上,親呼罪人徐武弼更推問目。上曰,嶺營將校出送罪人徐武弼,上鞫。武弼拿鞫後,問郞以更推問目,究問罪人,使之直招,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揚惡,安敢乃爾?直爲擧刑。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禁府堂上及郞廳去來,殊甚生疎,竝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下敎于判義禁曰,彼罪人,則元無可惜,而斗柄、遠聲則在於可生可殺之間,各別救療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渠在監營時,自稱以告者,至請辟左右而言,到今自當,極爲奸詐,若渠自爲,則掛書措語,誦達,可也。罪人所供內,不忍杖誣服,而掛書則元不見云。上曰,極爲凶獰,勸杖。罪人請得紙筆書達。上曰,兇言不必書,口招,可也。徐命均曰,觀其字體,亦不妨矣。上曰,解縛。因使罪人書字,其字體,頗彷彿於兇書所寫者矣。柳儼曰,飭勵之下,玉堂之閉門,已久。鄭亨復、朴弼載,則旣肅之後,終不入直,事體所在,極爲未安矣。上曰,事體寒心。柳儼曰,獻納金廷潤就職之後,又爲上疏於闕外云,豈有如許道理也?上曰,罪人初頭,以何字書之也?申晩對曰,書權字矣。徐命均曰,自食後,風日甚寒,煖帽進御,何如?上曰,向着煖帽,殊甚苦煩矣。命均曰,頃以四儒臣事,備忘中驕蹇妄恣四字,殊甚過中之敎,而吳瑗則方在拿推中矣。瑗則視他玉堂,稍優開釋,宜矣。柳儼曰,四儒臣之初未下馬,末又請對,實出於不知前後下敎之致,陳疏徑出,亦出於務勝之致,而豈有移乙之事乎?上曰,有不然者,其時事,非喪性,則何不下馬,何可請對,而駕前尺地,乘馬揚呼書吏者,已極怪異,求對時,亦爲下敎,則何必自訟,而多費聲氣,侵斥喉院,事體所在,安敢若是?以陳疏不捧,侵斥喉司,成一弊風,此甚非矣。一時之特罷四儒臣,何其大事,而洪好人之隨事力救,豈不異乎?使好人,不救四玉堂,則亦豈不謂朝官乎?此等之風,予所不取,而爲君父,必巽軟而後,可耶?彼儒臣等之以伊日事,徑出違牌,可也。侵斥喉司,則不可也。李春躋曰,以洪好人事,臣亦上疏,而以決不售於今日,爲敎,臣不勝惶恐之至。儒臣之疏斥本院,不忍一時之憤,或多措語之不擇,而驕蹇妄恣之目,誠是過矣。上曰,予不太昏。玉堂,非喪性,則予豈不知當初事狀,而雖出於務勝之致,然洪好人隨事力救之習,予以爲非也。上曰,掛書之賊,書名而着名耶?極爲兇獰矣。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曾作匿名書,又作童謠云,此則非可諱之言,誦達事問之。罪人不告。上曰,小事,問之而不告,則大事之隱諱,可知。直招無隱事,嚴問罪人吐兇言。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李春躋曰,風寒如此,進御煖物,何如。上曰,當進御矣。罪人連爲加刑,罪人猶不直招。上曰,監營則請辟左右言之,而到此地頭,何如是隱諱耶?究問,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之自爲掛書云者,極爲奸詐,而遠聲、斗柄事,眞耶?虛耶?到此以告者自處者,隱然有希功望賞之意矣。其本事實狀及告者自處之狀,盤問,可也。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自服。上曰,然則國家之德,渠獨不蒙,冤痛之說,何爲而發也?罪人高聲所供內,房哥掛書,而渠獨被刑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何敢如是揚惡耶?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申晩進伏。上曰,親鞫事體,何等嚴重,而同義禁外,禁堂無一員,禁府堂上竝推考。上曰,罪人解縛下幕。斗柄上鞫。柳儼曰,禁府都事新入,多有生疎之事,推考,何如?上曰,勿推。上親呼申斗柄更推問目,罪人斗柄拿鞫後,使問郞,讀問目取招。罪人,請供冤痛情狀。上曰,使之供辭。上曰,以面質言之,渠之稱冤,不異,而武弼,旣爲陷渠,則渠於武弼,豈有慰藉之端乎?且武弼,與房再裕,素有嫌怨否?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再裕、武弼,亦知汝,多有無面之事乎?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洪景輔曰,副校理鄭亨復,付過放送,以問郞,入參親鞫事,下敎之後,亨復,以館職撕捱,陳疏徑歸云,事體未安。推考,卽爲催促入參,何如?上曰,初以問郞出肅,終以館職徑出,而今又以本職撕捱,不爲入來,事體極爲未安,拿處,可也。{{*|出擧條}}司諫李著,以所懷仰達曰,罪人云掛書者,在於柒谷云,而紛挐未及盡告,旋卽呑舌不言。此後,罪人未計較之前,可疑之端,急問,宜矣。上曰,此則武弼之所告,非此罪人之供辭也,臺臣錯聞矣。沈壽賢曰,問事郞廳鄭亨復拿處,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使卽入參,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任{{!|𪼛|⿰王集}}進伏。上呼金遠聲更推問目,使之取招。上曰,使罪人,書營字殺字以來。上曰,斗柄姑爲下府,觀其杖處太傷,着實救療,可也。柳儼曰,玉堂,當以修撰朴弼載省記,而朴弼載,以館職撕捱,故不當省記云矣。上曰,豈有如許事體?各別申飭,催促書入。{{*|榻前下敎}}柳儼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云矣。上曰,引見。宋寅明曰,卽今日氣陰冷,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當爲進御矣。上曰,金遠聲,姑爲下幕,武弼更爲上鞫。武弼拿鞫後,究問,則吐兇言於殿庭,故因捧結案。柳儼曰,此賊,當用弼夢、弘彦之例矣。上曰,如順觀之類也。罪人遲晩侤音,捧之。{{*|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其兇辭根本,問之宜矣。上曰,以戊申賊,謂之忠雄者,尤極兇慘。上曰,問郞及同義禁,問之以如彼兇說,聞之於何處乎?渠旣爲正法之賊,則不爲直告,以受加刑,無據直招事,分付。罪人所供內,聞之於崔台望云。上曰,崔台望爲兇言,必有苗脈,問其曲折,可也。柳儼曰,玉堂,終始撕捱,不納省記,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從重推考,卽令書納省記,可也。罪人所供,在《事變日記》。上曰,邊山之說,尤爲兇獰矣。上曰,掛書中,以戊申逆賊,謂是耶?非耶?罪人所供內,謂是矣。上曰,謂忠臣耶?謂逆賊耶?罪人所供內,謂忠臣矣。沈壽賢曰,渠旣承服,而無加問之事矣。如此兇賊,或爲援引無故之人,則末端事,豈不難處乎?罪人所供,多有援引。在《事變日記》上曰,援引崔台望,必是誣告,方當正法之賊,何可誣人而死乎?朴文秀曰,崔台望,往來於仁同張哥,而張大裕,則自是兩班矣。柳儼曰,帳殿之前,羅卒之聲低微,禁府當該郞廳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大臣、禁堂、兩司,皆進來。當以惡逆不道正法,而承旨則以爲,失刑則不大,根脚得之,爲大云,諸臣所見,以爲如何?沈壽賢曰,兇賊亂招,不可取信,而仁同張哥,南中大族,一時發捕,則極爲騷擾,終爲虛妄,則至於大段難處之境矣。徐命均曰,兇言實根,當初出於逆賊,而罪人之招辭,不知其必爲實狀。然崔台望,先爲發捕,宜矣。上曰,然則此賊,姑爲生置耶?命均曰,獄體所在,旣捧結案之後,則元無生置之規,而正法此賊,則此後,無憑問處,此甚難處矣。朴文秀曰,斷自聖衷,宜矣。柳儼曰,殺此賊,則後來者,皆發明矣。上曰,問郞,皆達所見,可也。朴弼載曰,如此兇賊,不可一刻容息矣。申晩曰,承旨所達,是矣,姑留發捕,宜矣。宋敎明曰,旣捧結案,則卽爲正法,宜矣。上曰,此事決斷後,可以定法,罪人所供崔台望,出入於李宜顯家云,以此致疑於李相耶。以此事破疑,可也。上曰,如渠鄕軍官麽麻gg幺麽g兇賊,敢稱南人、西人等說於殿庭耶?八路之人,莫非王臣,則如渠兇逆之外,人皆犯逆耶?欲誣一世,尤極兇獰,直告事,分付,罪人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崔台望、方在裕同謀,則豈可以渠發告耶?卽爲勸杖。結案兇賊,欲爲生存面質耶?罪人招辭內,以誣告諸人,自服。上曰,奸狀綻露矣。誣人之意,直招,可也。罪人招辭,還爲變辭。上曰,旣以誣告自服,而旋卽變辭耶?各別嚴刑。上曰,以別杖擇執。以初招實狀承服,然後當停刑矣。罪人招辭內,以私嫌誣人,的實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此罪人下府,斗柄、遠聲,上之。朴文秀曰,兇賊之當初所援引,終以誣招自服,則宜有下敎開釋之道矣。上曰,當爲下敎矣。上,使承旨書傳敎,以橫被刑訊,慰諭之意,承旨讀聞於遠聲、斗柄等。上曰,金遠聲、申斗柄,自政院,招致該署官員,各別救療之意,分付。{{*|榻前下敎}}沈壽賢曰,嶺南獄事,旣已收殺,湖西罪人推鞫,何以爲之?上曰,明日爲之,以本府擧行。{{*|榻前下敎}}上曰,旣已下敎,罪人之誣引招辭,不可置之,投火於殿庭,可也。宋寅明曰,罪人,得情正法,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矣。又以所懷仰達曰,臣方待罪度支,而本曹各倉米儲,自歲前乏絶,各朔料祿,艱辛推移,而正月以後,更無推移之路,京畿癸丑條稅米,陸運自納邑,則例於歲前上納,故欲以此添補矣,歲前,全無上納,今月,已近旬望,頒祿放糧,只隔十數日,其前若不上納,則勢將大段狼狽,道臣宜推考,使之各別催促,宜矣。上曰,道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可也。寅明曰,本曹前判書金在魯,以料祿之不能支繼,請得京畿各邑所在海西詳定江都移轉米,幾盡取用,猶有略干未捧各邑,故臣於入曹後,亦屢次催促各邑,多少間皆有輸納,而若干邑,終不動念,無意輸納。畿邑監色推論之意,曾在惠廳時,有稟定事,故又復發關推論,其後各邑,或輸納移轉,或捉送監色,而一二邑,則無輸納之事,亦不起送監色,今已過歲,聽若不聞,如此則上司命令,將無以行於外方,宜令營門,別爲論責,以懲後日矣。上曰,令營門決杖,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各司久任未啓下之衙門,自本院,旣已察推,申飭,而刑曹則尹游爲刑判時,以本曹郞廳,旣有準六之規,不必別出久任之意,陳達蒙允,而準六之法,則非但刑曹、漢城府、掌隷院、監察,亦有此規,今此申飭之下,刑曹久任,亦不可不差出,以此意,分付似好,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曰,刑房承旨,以刑曹久任復舊事,陳達蒙允矣。昨以不爲啓下久任,混被問備,而中間旣有定奪之事,出於擧條,則雖推考薄罰,似不宜混施矣。上曰,秋曹堂上,勿推可也,而飭勵之下,朝參大朝會,各司久任之絶少者,誠極未安,不可循例推考而止,從重推考,可也。春躋曰,軍資監則昨以都提調衙門,微稟付標,今亦不爲擧論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尙奎曰,平安兵使張泰紹,除拜多日,尙不辭朝,催促赴任之意,敢達。上曰,將任閫帥,一體則不可如是撕捱,而事體所關,極爲寒心。張泰紹,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 ○洪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徒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臣於前席奏對時,罪人茂弼gg武弼g所告,以斗柄之招,誤達,有聽瑩做錯之失,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著,不爲退待,因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新啓臺閣之於時政,無一事之不可言,則亦無一事之不當知也。今之爲臺官者,類多疎逖措大,其平居杜戶,或終月不接人,而猝然置之於言事之職,則其生疎未諳,勢所然也,而所得見者,只是朝報所出閑漫事及疏章政目而已。至於軍國刑獄之政,諸道狀聞之事,凡係緊重者,皆不得預聞,旣稱耳目之官,而聞見之不廣,如此是猶塞耳而求其聽,掩目而責其視也。唐太宗時,宴遊寢息,諫官,未嘗不在左右,凡議大政,必令諫官,參其得失,故天下國家之政,諫官,皆得聞而論之。今次對、朝參等時,兩司,亦有持啓事入侍之規,而只是臨罷陳啓,卽爲退出,廟堂之議,則不得參論,此外詣臺時,不過謄傳故紙,或略擧一二風聞,塞責而止,朝家之待臺閣,固視以疎遠外臣,而臺官之所以自視者,亦如此,其亦無怪乎?情意之不相孚,而言議之無可觀也。唐時諫官之規,雖難盡行參聞國政之道,不可不廣請。自今,凡政院逐日啓下文書及擧行條件之不出朝報者,啓下後,悉爲移送臺廳,使其日詣臺兩司之官,得以見之,雖已下備局該曹者,亦令隨意取見,如有未便者,則逐事論執,以爲廣視聽資言議之道。上曰,當此飭勵之日,所達誠是,而政院文書,備局雖重,亦不皆得見,則送之於每空臺廳,有關後弊,所論雖是,不可創開無前之規,不允。又啓曰,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隳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先訴憲府,不受憲府退狀,而直爲擊鼓上言者,一切勿施,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上曰,方當修明《大典》之日,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而無退狀者,一切勿施,則有關後弊,只令申飭憲府。又啓曰,日昨諸大臣書進冊子之命,誠有得於天章閣給札之意,詢玆黃髮之意,可謂至矣。竊念芹曝之誠,人皆有之,芻蕘之言,聖人擇焉。才猷規畫,固不在於官位之尊卑,日積公車之章,豈無可擧而措之者,而終不免爲備局之一休紙?誠可慨然。請略倣朱子所請後院看詳封事之例,令政院,竝取臨御以後言事疏章,撮其有關於君德治道者,分房類抄,作爲冊子,今後章疏,亦續續抄附入啓,置諸香案,以爲執衆言用長策之道。上曰,所啓誠是,依啓。又啓曰,王府判付文書,何等重大,而中官誤傳聖批,致有換書之擧,事雖微細,有關後弊,當該中官,不可推考而止,請命拿處。上曰,依啓。李著退出。上曰,今日始觀臺閣上風采矣。上曰,大臣進來。湖西獄事,幾乎忘矣。以今番武弼獄事,觀之,昨日則多有疑端,初不欲刑訊矣。知義禁,終聞不道之說,已爲收殺,而以沈建伊招事,觀之,罔涯等說,爲其違端,建伊,旣爲訊問,則以亮濟之爲杭之妻姪,不必致疑,訊問姑徐之。次問甘德,又問建伊,如何?沈壽賢曰,言根出於亮濟、甘德,傳於建伊,傳播者建伊,則一二罪人,一體鞫問,宜矣。徐命均曰,建伊,一向鞫問加刑,則徑斃可慮,故不爲加刑矣。上曰,亮濟、甘德,有何可惜,而以杭之連坐致疑,亮濟鞫問,則終非恤刑之意也。命均曰,非惡亮濟也。疑有他根,而建伊,終有疑端,甘德,若欲傳播凶言,則暗說而勿傳云者,亦爲疑端矣。上曰,沈建伊加刑,李亮濟、甘德,觀其結末,處之,可也。上曰,禁軍將入直房,勿拘仍處事。{{*|榻前下敎}}親鞫罷後,上還宮。諸臣以次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鞫囚,侵夜乃罷,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右承旨洪景輔初度呈辭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原單還給,卽爲牌招,持公事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在京文臣,問于禮曹書入。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雖在百司之首,而以吏隷甚少之故,百餘宗班,公會出入差祭請坐之時,疲弊特甚,不成貌樣之狀,業已聖上之所洞燭矣。粵在丙午,典簿臣金後衍,輪對入侍時,以書吏、使令加出使役事,陳達,則自上下敎曰,宗班正二品,視外朝則正卿矣。先朝,軫念本府,有再次申飭之事,本府名號,蓋與中原宗人府同,而疲弊則特甚,書吏使令額數,雖未能依《大典》所定之數,而令該府參酌加出,可也事,命下,故書吏六名,使令六名,加出使役矣。上年六月,自兵曹不緊色目裁減之時,本府加出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朔布,混入於雜色裁減中,他衙門之加出者,元不擧論,則本府吏隷之獨爲裁減,論以事體,決不當若是,故伊時卽欲草記變通,先以此意,文移該曹,則回移內,以爲今年正月爲始,當爲復舊云云,故本府,姑爲停寢以待矣。卽接該曹文移,則備局,旣已入啓裁減,則自下有難擅斷,姑不得復舊云。蓋本府事體,與他自別,而先朝特敎,不啻丁寧。聖上又有軫念下敎之事,則該曹之前後異說,如是防塞者,果何意哉?本府吏隷,元來數少,常患不足,而又此除減,則尤不成衙門貌樣,依前復舊,朔布上下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本府事勢,雖若此,方當節損,似難復舊矣。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據礪恩君梅單子,則以爲不佞,以去冬冬至祭官,差寧陵歸路,有忠原地歷入事,除先文。又去郵騎,以私行進去時,有驪州吏之私通于忠原縣,本官,雖不以別星例待之,已知某行之留在某地,歷路,聞靑龍寺有勝槪,携與二三士友,登覽疏暢之際,不覺日色已暮,仍爲止宿於寺中,寺僧,頗有惡視之色,此時人心之不淑,於此亦可見矣。冬夜向深,行餘身疲,方牢睡之際,猝有無賴輩十餘人,明火突入,先爲結縛下輩,狼藉毆打,仍爲犯入不佞宿所,至有結縛毆脅之境,困睡矇矓之餘,莫知其由,徐欲詰問其曲折,則不問是非,更加叱打,束縛待曉,捉曳官門,其間毆脅縛打,有若捉盜者然,不可勝紀。一行上下,俱爲面縛入官,則不佞之到此逢變,已無足言,而至於道路觀者,亦皆駭愕相顧,憤慲gg憤懣g不已,則彼縣官與營將,抑獨何心,多發軍牢,縛致宗宰,恬然不爲之驚動,泛稱以軍官輩之不能檢察,略無痛懲之意,故不佞,雖殘劣無似,身忝宗親,位在二品之列,則自家逢辱,已不足云,而忝宗辱名,至於此極,則不可無引咎訟罪之意,欲爲上章自列,則本官與營將,始有自慊之意,略施笞罰於僧徒及軍官輩,托以鄕邑,無上疏紙云,而善辭慰諭,有若阻搪,此亦人心之叵測,還有甚於官軍緇徒輩也。不佞,勢無奈何,扶曳還家,身病添劇,出入死生,幾至月餘,尙未能登門於九重,且未得請辜於諸宗,自知頑忍不振。今則身病少可,有難終爲泯默,玆以臚列若此,還自羞愧欲死,伏望轉聞於上,以正不佞持身不謹之罪,以肅朝綱,莫大之分云矣。此蓋出於惡僧輩,誣訏官門,致此變怪,而礪恩君梅,旣居宗宰之列,則彼幺麽一營將,發軍捕捉縛束之,毆打之,足不履地,曳致官門,其間詬辱脅迫之狀,罔有紀極。人皆代憤,近來宗臣,雖甚疲孱,其在忌器之道,寧有如許人心,如許道理乎?夫以王室之親屬,反爲下邑軍校之束縛毆打,此實古今所未聞之變,則梅之逢辱,固不足恤,而其貽羞國家,遺辱諸宗,非細故也。當初營將,雖或誤知,有此混錯之擧,而旣知之後,所當痛懲其軍校及僧徒,而恬不驚怪,略施棍罰而止,此而不懲,國體之虧損,莫此爲甚,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請忠原營將鄭恒賓,拿問定罪,縣監鄭羽良,旣是地方官,則亦無不知之理,似有責罰之道,而其時首犯將校與謀首僧人,自本寺,亦爲捉致査問後,繩以重律,以懲後弊,礪恩君梅,身爲宗臣,見差祭官,不卽還朝,轉越他境,留連山寺,致有此無前變怪,其行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請礪恩君梅,罷職不敍,何如?傳曰,依啓。營將之當初駭擧,雖或由於未詳某人之致,旣知宗臣,則事當動心,而略治軍校,阻搪陳疏,紀綱雖曰解弛,幺麽營將,陵蔑宗臣,豈敢若是?先罷後拿處,而該縣有此駭擧,則爲守令者,視若尋常,不卽報營,亦極寒心。忠原縣監鄭羽良罷黜,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 ○吏批啓曰,副提學及應敎,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長湍府使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畿輔重地,且多邑弊,不可不擇差,未准朔禁軍將及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申思喆爲判義禁,李瑜爲副提學,韓顯謩爲應敎,李匡輔爲工曹參議,李玄輔爲兵曹參議,尹光莘爲長湍府使,朴弼謨爲忠原縣監,刑曹正郞朴聖輯、李龜齡、辛道東,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刑曹佐郞黃旻,已上通訓,今降中直,佐郞吳遂采中直,今降中訓,佐郞鄭錫耉奉正,今降奉列,已上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竝降資事承傳,司儀林象鼎,司評李希逸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南弼明中直,今降中訓,已上大訟道數未准,依《大典》降資。 ○傳于鄭必寧曰,判金吾卽爲牌招,使之開坐。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不可遲延,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啓本,刑曹粘目,長淵前府使李玗,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玗,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弘文館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金遠聲物故微稟,傳于鄭必寧曰,事極矜慘,各別顧恤事,分付。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因驪川君增上疏,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事,批下矣。故礪城君楫孝子旌門,依靈原君例,卽爲豎立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放,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訊,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今番嶺南罪人之自本道按問也,不能明白取招,詳愼區別,致令元犯及橫罹者,混同上送,儻非聖上親臨鞫問,則遠聲、斗柄等,將不免有俱焚之歎,其疎漏之失,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特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性本猜忍,政務殘虐,到任以後,濫殺人命,至於十數名之多,以其最所冤酷者言之,營妓之贖出年久,方孕滿朔者,欲爲逼奸,而恚其不從,酷施淫刑,立斃目前,南來之人,莫不傳說而駭憤。請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推考事,閔昌基事,依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纔已出肅,而知義禁閔亨益,同義禁朴乃貞,俱以病不來,本府堂上無以備員,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添重,仰陳至懇,得蒙恩暇,而老人氣力,日漸澌敗,最是泄候無算,眞元大脫,委頓床笫,轉側須人,臣方煎迫罔措之際,得聞有親臨鞫囚之命,區區私情,有不敢顧,違捨病側,顚倒入來,而方寸交亂,無以自定,今則親鞫旣停矣。決無因仍在直之望,不得不更申血懇,仰籲於孝理之下,至於踪地之兢危,廉隅之難强,亦未暇覶縷矣。昨者書此,欲呈於罷鞫之後,而番次未得推移,省記亦已入啓,不得已黽勉持被矣,夜來母病,無一分減勢,藥餌救護,一時爲急,玆呈已治之疏,仍復未申而退。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卽今情理,決不可仍居於夙夜之任,亟加鐫改臣職名,俾得救視病母,少伸人子之情,不勝至祝。仍伏念親鞫雖罷,而本府獄事,猶未收殺,則臣方身帶該房之任,宜不敢更事煩瀆,且持公事入侍之時,亦當隨諸臣之後,祗緣至情所迫,又未免鳴呼,臣尤死罪,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判中樞府事金興慶疏曰,伏以臣癃殘,謬膺奬任,待罪三事,恰滿一朞,絲毫蔑效,徒妨賢路,宿愆重發,罪在罔赦,而聖恩曲貸,罰止遞罷,臣誠惶懼靡容,縮伏度日矣,乃者恩敍特下,繼而有西樞之命,臣於是惝怳驚惑,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伏惟,國陵事體,至爲嚴重,爲人臣而受命敦匠者,豈敢不殫竭心力?十分審愼,而土石之理,未能辨察,封陵之歲月無幾,象設之缺傷,相續,則罷職薄勘,固不足以塞其罪,而纔逾旬日,遄加收錄,眚災肆赦,雖出大度之寬恕,處分太遽,必致朝野之竊議,其不宜徒憑宥過之寵命,晏然進據於班聯也,決矣。況同事郞廳,騈首牢狴,竝皆至於奪牒,而亦且有未及就拿者,則揆以廉義,尤難冒突,情勢如右,未敢轉動,昨日親臨鞫囚之時,竟不得趨造於末班,分義虧缺,罪上添罪,玆敢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收還臣職秩,更勘臣罪名,以重事體,以安賤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處分,不過重事體,卿何過爲不安乎?卿其安心勿辭,卽爲肅謝,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昨日終日,御臨帳殿之餘,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湯劑加進後,諸節已愈,喉乾之症,乃是本症,勿爲議藥爲敎,故今日更奉下敎,以爲議定矣。上曰,當爲下敎於醫官,而此後依慈敎擧行,可也。宋寅明曰,今年諸道收租實結,比辛壬無甚異同,一年支繼,萬無其路,誠爲罔措。上年則賑廳、經理廳、江都、海西、關西取用,數多,艱辛繼用,而卽今,則各處皆罄竭,推移無路,雖以銀貨言之,前頭或有勅行,則接應無計,種種可慮,關西稅收米,卽本曹所管,以本道言之,年年轉輸,非不可悶,而旣是本曹所管,捨此又無着手處。稅收米都數每年不過三萬餘石,限折半,江邊各邑及直路支放次,參酌計留後,折米,則自本曹取用,添補經費,何如?上曰,旣是本曹所管,則雖盡數取用,何妨,而運載船所時,每爲民弊,以是爲慮,勿令多費民力,從便取用,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今日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臣以式暇,不得仕進,來參於藥房問安,而旣有入侍之命,故事體甚重,不得已入侍,而洪景輔則纔已承牌入來,柳儼則陳疏出去,不爲入來,故不得備員入侍,惶恐敢達。宋寅明曰,頃以宮家無後喪祭需,自本曹輸送,有違禮典,故有所仰達,而有問前例於本曹及該宮之敎,故問之於本曹及該宮,別無傳敎之事及可據前例,而龍城大君、淑愼公主,皆是追贈,二位祭祀,自該宮有次知奉祀之規,自戶曹又爲輸送祭需矣。經費,固不足惜,而旣有代數,則久遠之祀奉行,終涉未安於禮典,故更此仰達,問議於知禮儒臣處之,未知何如。上曰,更問古事釐正後,當爲下敎矣。寅明曰,臣方帶經筵之任,故以經幄事,有所仰達矣。方當奮發飭勵之時,啓沃成就,專在於經幄,而以肅廟朝觀之,當時文學之士,如林泳、趙祉謙、崔錫鼎等諸臣,蔚然輩出,故四十年文治之效,亦在於此,傳爲盛事,而卽今則玉堂,間或闕直,殊極可悶。諸儒臣,使之勉出,日資顧問之益爲好,而其中如金尙星,素有才學,吳瑗則以疏章觀之,亦有學識,南泰良則以文學優長,見稱於世,此等數三儒臣,置諸經幄,以爲臨筵講問,則必有補益,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抄出數三人,則其餘皆以剩官自處,見選者亦必不以文學自居,是爲難處,朝廷復古,然後玉堂,可以復古矣。寅明曰,宣廟朝,使先正臣李珥,選出文學之臣,置之經幄,此實盛德事也。臣之所達,亦出於此意,瀛館諸臣,亦何可以剩官自處乎?上曰,其流之弊,見選者入直外,他人必不行公,而卽今翰薦,公矣。選才時善擇,則可也,不善擇,則奈何?寅明曰,此則自上當辨其能否而處之矣。上曰,金尙星,勝於凡流,而吳瑗則以其外貌,不可知其人,而有文學。且質實,雖是不易得之人,然重臣,以吳瑗,謂之有識,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之所見則誤入,予不以爲有識矣。南泰良則注書時,見其人,而亦不能詳知矣。寅明曰,以文學有名於世,而兪健基爲人,外貌質實,文學則有餘矣。上曰,其人滯矣。寅明曰,棄短取長,可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罪人斯得,不勝萬幸,而臣雖不參鞫,得聞所傳之言,則罪人之所告,當初不實,終以誣告自服云。此則元無可論之事,而人心雖曰陷溺,人莫不惜其身,則急於陷人,不必犯不道,而如此濫犯者,必信其窩窟而然矣。臣則終有所隱憂,一向如此,則殊極悶慮矣。上曰,予以遠聲、斗柄,初以爲曖昧矣,忽然思之,亦有可疑之端,故使之加刑,武弼之不爲加刑者,爲惜階梯矣。終發凶言於殿庭,予則只聞無狀之說,承旨得聞上端,知義禁得聞末端凶言,渠終雖變辭不一,而此賊則終無疑端,昨日之正法,不以爲過矣。已諭於十九下敎,而凶獰之輩,本皆知有如此凶事,維賢,嗾出凶說,戊申逆賊未出之前,如天海者,肆爲凶言於輦轂之下矣。當此治化未行之時,梟獍之徒,又安得不如此乎?渠輩,或信之,或不信之,及夫戊申後,覺悟者悟之,不悟者疑之,以一部勘亂錄,固不足解其惑矣。若朝廷妥帖,則可以丕變,而以獄情言之,如麟賊之魁首者,猶不服骨子,況如武弼者乎?雖日設鞫而究其根本,有不可得,其所親鞫,予亦爲持難,然旣聞凶說而不爲動念,則是無秉彝之心也。自戊申至于今,殺戮幾何,猶不之禁,正朝廷,爲除亂之根本,不然則日殺人而不可禁矣。寅明曰,聖敎至當,而一種不得志之類,皆爲思亂,此皆爲逆之類,終有所深慮者矣。上曰,朝體旣得,而得人用之,則其餘,自可妥帖矣。寅明退伏。金尙奎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以宗簿寺草記告達。上問于宋寅明曰,草記辭意,卿已知之否。寅明曰,臣亦聞知,而本事曲折,有難明知,故令本道査覈後,草記之意,送言矣。呂川君,以爲的知,無更査之事,故直爲草記云矣。上曰,書批答,春躋書之。{{*|在日記}}春躋,以吏曹決等單子告達。上曰,決等道數,定式幾何?春躋曰,大事二十道,小事三十道矣。上曰,承旨書傳敎。傳曰,頃已飭勵,決等單子,令該曹計其道數,依《大典》擧行,而秋曹,以劇務,當申飭之時,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者,該曹諸郞,竝降階,堂上,從重推考。春躋曰,正言李錫杓,除拜數月,時未署經,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竝卽牌招,備員開坐,以爲臺諫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副提學及應敎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洪尙賓曰,戶房則無他公事,故不得持入,而全羅監司年分狀啓上來,故玆以持入矣。上曰,上之。尙賓奉進。上曰,今日鞫坐爲之耶?金尙奎曰,以判金吾有病,不得開坐云矣。上曰,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榻前下敎}}諸承旨,以各房公事,以次上達,上賜批。{{*|在日記}}。鄭必寧曰,江界標信宣傳官,去十二月十二日,自此離官,而到寧邊形止狀啓,今始來到,寧邊,不過八九日程,則過數十日後,始爲啓聞者,殊極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書備忘,春躋書之。傳曰,噫,人理晦塞,世道陷溺,粵自壬寅,脩節,洽發凶說於前,賊鏡,肆凶說於敎文,而戊申,有翼、弼顯、世弘賊夢之輩,挾維賢而釀成窮凶極惡之逆,其條理脈絡,若串貫來,諸賊取服,勘錄已頒,則凡有秉彝之心者,豈敢萌此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而敢肆掛書,或敢誣人,此正義理晦塞,人理斁滅者,爲人臣者。見此凶書,則痛心陳聞,雖曰秉彝之所不已,吁痛矣。此等惡逆,此等凶言,本出於患得失之窠中,何累於在上,何誣於君父,而昨年有湖南掛書之事,其冬。又有嶺營兇書之出,此無他,在上之人,不能治其本而求其末故也。修明治化,使陷溺之人理,曉闢,則此等兇言,不加刑而自熄。朝廷妥帖,國勢鞏固,則設有不逞之徒,自可垂首而革心,不此之爲,此等凶書,日聞朝廷,使君父,日見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其輕重痛心,若何乎?噫,鄭、衛之音,君子猶不可近,況此等窮兇極惡之言乎?今後則,分付諸道,勿論巨細,凡諸匿名書,卽付水火,以折奸萌。上曰,又書之。春躋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罰已行矣。經幄乏人,前校理兪㝡基,前副校理吳瑗,前修撰尹得和、金若魯,竝敍用。金尙奎曰,今此處分,如是正大,打破怪鬼輩心肝。凡此戴天履地之人,孰不惕然興感,而宋寅明,俄者亦有所達矣。以昨日獄事言之,顯有求生於死中之跡,而審愼之意,至矣盡矣。然殿下,春恩則有餘,秋威則不足。宋臣司馬光,以仁明武三字,陳戒於時君矣。臣亦願殿下,於武字工夫不足處,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矣。上曰,明日文臣殿講,停,輪對爲之。{{*|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織女星上,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昨日鞫坐,因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朴乃貞身病,不得開坐,事甚未安。鄭亨益、朴乃貞,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以遠聲事,雖已別諭,旣脫鞫獄,終未還鄕,使孤兒寡妻,痛泣蔀屋,思之及此,不覺慘焉。分付該曹,運屍下送,使之歸埋故土,亦令道臣,於其妻孥,各別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玄悌綱有頉,代前議藥同參許錭差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忠原營將鄭恒賓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鄭恒賓,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宗簿寺草記,據批旨內,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事,批下矣。梅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時加出郞廳中,崔命相、宋敎明、閔珽,今姑減下,本府推鞫問事郞廳朴弼載禁推,代洪啓裕仍爲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尙方內弓房,癸丑春別造,停止,物種價米數,依頃日筵中定奪,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尙方秋別造,停之,內弓房秋別造,減半擧行。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本館供士飯米及饌價米,例自戶曹,每日以七十五員磨鍊,都下於養賢庫,以爲支過一年之地,而近年以來,遠近儒生,日漸坌集,至百餘員,該曹定式一月磨鍊之米,可繼半月之用。上上年冬至,有絶乏之患,本館,以別爲加下,或引下繼用之意,草記蒙允之後,大臣及備局堂上,筵中定奪,以宣惠廳米四百石,別爲變通,劃給供士矣。上年條飯米,自戶曹劃給之時,前日惠廳米四百石內一百石,則以本曹劃給云,而計減不給。又六十石零,則以曾前引用代,計減,元定五百六十七石之米,雖無欠准受,上年春秋,連有親臨視學與謁聖等盛擧,儒生居泮之數,比前倍蓰,則飯米不足之患,勢所必至矣。自上年十月以後,飯米乏絶,故移牒戶曹,米五十石,以來頭應給中,引貸,今已盡用無餘,差過三四日,則多士闕供,必矣。更牒戶曹,則回移以爲,每年應劃給米外,不足之數,自惠廳別爲劃送事,前旣有筵中定奪之例,則以此變通爲宜云云,此亦不無所執,今若又爲引下,則一年條,將至疊下矣。依前定奪,自惠廳,卽速移送戶曹,以爲繼給供士之地,而新稅上來,每在六七月間,限五百石上下,俾無更爲乏絶,續續煩請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明日鞫坐,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使之同參云。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瀛館之門,閉已久矣。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而副提學李瑜,頃者特遞,可謂曲盡,廉隅亦以伸矣,則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分義所在,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在外儒臣,雖請下諭,家在近地,各別催促,使之卽爲上來。 ○以京畿監司申昉,以司諫院大司諫金鎭商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傳于洪景輔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之見帶京兆之職,官貧務劇,雖爲厭避之地,任重責大,自是愼擇之所,雖在文宰,亦宜妙選,本非武臣所可濫冒,而臣之承乏苟充,前後非一,不待人言,臣自知愧,因仍蹲居,非其素心,必辭乃已。是臣本情,而連單屢牘,終不獲請,筵席面敎,聖眷愈摯,含恩怵義,黽勉至今,間嘗按事,面每發騂,乃者勘劾之論,果發於藩臣應旨之疏,首之以苟差之弊,繼之以簡擇之方。臣讀之未半,不覺愧汗之遍體也。噫,其疏所謂厭貧避劇,苟充輪差等說,蓋亦戒廷臣燥濕之趨避,責政官注措之苟且,而武臣之苟充輪差者,自在於劾正之科,則此爲臣必遞之端,而若夫一任猾胥之舞弄,以致刑法之頹弛,立落未公,而關節是循,枉直不分,而桁楊多冤,遂至於不厭都下之人心,貽羞四方之聽聞,則病國害民,其亦大矣。論其罪犯,不止苟充而已。如非道臣,乃心王室之誠,夫孰能居外進言,備陳時弊,乃如是耶?臣之三年尸素,一味悚悶者,得有引罪獲免之路,臣實私爲之感幸,而於是乎簡授其人,平允刑獄,厭服衆心,聳動群聽,則其有補於振刷之政者,庸有極哉。若臣情地,終不可一刻淟涊,以益其罪戾,玆敢瀝盡肝血,瀆冒聰聽。伏願聖上,亟加斥罷,以幸公私。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戶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魯鈍無能,百不猶人,出納之任,本非可堪,而過蒙洪造,不敢爲辭避之計,惟以恪謹職事,爲圖報之地,日昨陪從之際,忽承前例之俯詢,倉卒承問,不能詳悉仰對,致令聖駕,久住路次,莫非臣未諳故事之罪,重推之下,惶恐無地。翌日四儒臣之疏,忽地混斥,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豈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可駭之擧哉?稟達百官之下馬者,臣也,分付傳敎於禮吏者,臣也。禮吏之不能遍通於前後之班,雖非臣所料,彼四儒臣,旣以不知傳敎爲言,則聖上之特遞臣職,實出於末勘之薄罰,臣悚蹙之餘,繼以惶感,不意地部佐貳之命,忽及於縮伏省愆之中,譴遞未幾,新除旋降,臣是何人,蒙恩至此哉?顧今四儒臣,旣皆收敍,玆事便已了當,臣不欲呶呶較辨,復惹鬧端,而當初所被橫逆,旣非尋常規警之比。到今思之,餘怕尙在,則其不可以聖鑑之悉燭,新命之復加,冒沒廉隅,晏然承膺也。決矣。玆陳短章,仰請嚴誅,伏乞聖明,亟遞臣職名,以夬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渺末gg眇末g宗戚,庸愚譾劣,濫蒙洪造,忝叨崇列,前後恩私,踵頂皆天,心常感激,思所以竭力報德之誠,不後於人,而旣與外朝臣僚有異,凡於國家政令得失,雖不敢發口,至若事關聖孝,禮在應行,則臣何可默然而已乎?竊謂帝王爲治之道,莫先於孝,爲孝之方,惟在顯親,此乃聖人之言,豈敢以臆料之說,以欺殿下哉?惟我慈殿,陰化徽德,庇覆一國,固非言語間所可形容,而若擧其彰明較著,大有功於宗社者而論之,則求諸史牒,實所罕有,以令淑之姿,柔嘉之性,夙配寧考,陰贊聖化,以致二十年太平之治。又爲輔佑景廟,功德益茂,式至今日,敎導我殿下,仁孝爲理,民物遂而國家安,億萬載無疆之休,實基於此矣。凡在含生之類,莫不欽仰誦祝,則功之大也,德之至也。其所以闡德顯烈之道,烏可已也?況伏念母儀一國,歷至三朝,聖算彌昌,倏躋五旬,此實邦家莫大之慶也。仰惟我殿下,洞洞屬屬,靡不用極之大孝,必有以念及於此,而尙無儀節擧行之事,此臣所未曉者也。況且今年,卽我寧考登極之初年也。舊甲重回,盛儀如昨,一國臣民追慕之誠,尤倍於常年,而惟我慈殿,巍然獨臨於東朝,又當斯年,則以殿下敦孝之誠,其於尊顯之道,顧何可一日少緩乎?凡事合於情而當於義,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昔我寧考,上奉莊烈王后,以母臨年甲之久,創行加上尊號之儀,此乃列聖朝所未遑之事,出自聖孝,斷然行之,簡冊增光,擧國咸頌,此豈非聖人之達孝,而其不拘前例之如何?於此可驗,而尤豈非今日之可法者耶?尊親之誠,上下攸同,報暉之情,貴賤無間,自殿下臨御以來,凡於臣僚之推恩恤老之典,或自下仰請,或出自特恩,靡有所憾,殿下以孝爲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今於慈殿進號一節,尤有大焉,於情於理,斷不可已,而初無誇大導逸之嫌,則其不可趑趄遲延也,明矣。盛禮終不可闕,群情終不可咈。伏願殿下,下詢大臣,亟擧盛儀,使慈德益彰,聖孝益光,幸甚。臣於此,又有餘懷,敢此尾陳,國制,三年後則卽爲稱觴,自是應行之節,而適緣東朝私慼,雖未卽擧行,今則私服已盡,歲色且新,其在事體,不容少緩,而該曹之尙不稟行,抑何故也?伏願聖明,亦令該曹,趁速擧行,而至若豐約之得宜,惟在有司之稟定也。臣當此歲首,益切華封祝聖之誠,敢此仰瀆,惟殿下,不以人微而廢言也。答曰,省疏具悉。愛日之忱,貴賤攸同,尊揚之誠,稱觴之心,曷嘗少弛,而第慈聖撝謙之德,爲民之意,至矣懇矣。而況私服甫盡,慈心猶慼,蘊於中而未敢達矣。卿章適上此際,可爲導達微忱之階,而其中舊甲重回之說,不覺追慕深而涕交頤也。噫,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也?頃以此諭於筵中矣。今觀所陳,冞增愴慕,推此感慕之心,以伸未盡之誠,雖曰節文,惟此兩事,故將此章縷縷陳請,而慈懷增慼,不賜允可,感懷倍而抑鬱深矣。 ○知中樞府事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母亡日,在於十二月二十日,臣新免於喪,惟此爲一年一日,少洩至哀之地,而去年是日,過諸燕路,前月則家祠在京,而臣身在鄕,情理所迫,誠不忍又闕一哭,不暇念事義之所不敢,疾病之所難强,私自擔舁,趁祀入城,其日適値無前之風寒,觸傷甚重,當祭之夕,猝然胸膈結塞,痰聲如鍛,呼吸閼絶,旣不得與祭,達宵辛苦,僅通一縷,自此喘喘昏昏,不睡不食,旬有餘日,始得稍省,此際有人傳說,向者有在外諸臣催促上來之命,而臣名亦在其中云,雖非出於朝紙及文字頒下之事,旣有所聞,不勝驚惶悚慄之至。臣旣入城,又有召旨,亟欲起身趨造,一近耿光,而氣喘而不得動身,脚弱而不能移步,緘在心髓,只自耿耿,竟無自力之望。近又春寒料峭,旅邸疎冷,諸般症勢,艱得少損,旋輒越添,若此不已,終必至於生行死歸,晝夜經營,惟有歸盡故壑,爲私計之稍便,故不得已遮擁擔載,尺寸作行,回瞻象魏,心如懸旌。伏念臣罪至此,誠有不可數者,犯義越例,私自入城,罪一也。旣承召旨,終闕一覲,罪二也。自惜軀命,任意徑還,罪三也。有一於此,宜服常憲,況此兼有而輒犯之者乎?有罪如此,不敢厭然自掩,敢玆枚數以陳。伏惟聖慈寬大,如不直加誅殛,亟命有司,勘以當律,庶使賤分少安,具僚知警焉。且臣本職知樞,雖曰閑局,經年閱歲,一任虛縻,已是事理之大不可者,而至於經筵之任,本不宜一日遙帶,而每當僚員多故,推移不得之際,朝體益以隳損,臣罪益以層加,況今聖志奮發,典學益懋之日。又當春日漸和,法筵日開,尤宜先鐫臣名,使無罣礙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行公。 ○答前參奉白奎昌疏曰,省覽疏辭,嘉爾應旨條陳之誠,其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鄭必寧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外空闕摘奸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前中部參奉白奎昌疏曰,伏以臣聞,古人有言曰,憂明主怨治世,此蓋愛君責難之意也。臣嘗有漆室之憂,欲以一得之見,仰暴於天陛者,久矣。跡在遐鄕,不能自達,瞻望象魏,只切獻芹之忱而已。去季秋,適以科事上洛,連有疾病,未及下去,而此際得伏見求言聖旨,播告中外,上以勉聖德之終始,下以責群工之交修,克恢虛受之量,庸示博採之路,十行絲綸,誠意藹然。凡我八域生靈,苟有秉彝之天者,孰無刳肝瀝血,以補聖躬之萬一也哉?如臣蟣蝨愚微之蹤,亦不勝其歡聳激勵之心,而第以末學膚淺,素無誠正之工,有不敢妄議於大人格君之事者,只擧數三時瘼,以思塵露之裨焉。伏惟聖明裁察焉。其一曰,精貢擧,何也?夫國家取士之道,專以科目爲主,生民之休戚,治道之汚隆,亶係於此,其所關,若是其重且大矣,而不幸十數年來,儒風日頹,科道漸變,已至十分極處,若不更張,以新取士之路,則臣恐掄選之道,不得其精,而危亂之風,職此而生矣。臣請言其弊,今之號爲士者,不思實地之着工,惟求捷徑之倖得,新學之士,粗知述作向方,卽隨前輩入場,或依樣而模形,或追武而效步,掠人之英,竊人之華,汲汲惟以早呈爲務。甚者,或移東易西,幻貌變色,取其甲者之上段,以續乙者之中段,取其乙者之後段,以續甲者之前段,偸纂成章,戕賊就篇。不然則句句而竊引,章章而裒緝。不然則沒謄全篇,裁斷强半,換容gg客g爲主,欲掩主司之目,亦以早呈爲務,早呈,非工書不可,故或得吏胥之中,或購鄕谷之間,竭心窮力,而甚者,又募得善製善寫者,養畜其家,以爲羽翼,彼羽翼者,非窮則賤。一則爲濟活之策。一則爲夤緣之計,視其氣勢而附麗之,商、胥之子,譯、醫之胤,尤趨炎焉。由是一人之門,多者十餘人,小者七八人,分群取類,結主作賓,當其臨試之日,或合製以全其力,或分作以別其意,拔其最尤,而使善寫者,數處分書,擇其工且速者以呈,察其所學,則魚魯莫辨,而見其製作者,無非鴻匠鉅工,考其所隷,則側勒不知,而觀其試券,則盡是奇畫妙體,其稍能文字者,莫當其鋒,以其力弱不得手書,則又起而爲之換手,換手者,以文易書之謂也。以文易書,實非所欲,而非此,無以早呈也。凡爲士者,必欲工書早呈,何哉?自夫榮塗闢而冒進之慾愈熾,倖門開而無恥之心益滋,竊取爲能,變幻爲美,一場雷同,眞贗莫辨,影響似則取其呈之早晩,叩推均則分其書之工拙,故爲主者,患其客之先着,爲客者,欲其主之後步,不計篇之破裂全完,紛紛然惟以工且早,爲得選之機括焉,甚矣,工早之禍也。由是冒擧,紛紜一場之內,自製者,什之一二,摹依者,什之三四,剽竊者,什之五六,代製者,亦不可摟指,而及其出榜,平日無名稱者多中,人皆慕而效之,以爲吾乃一朝,可以得此,至於遐裔,積粟田翁,亦馱人於千里之外,視科如探囊物,而學語小子,亦以經傳爲弁髦,以鉛槧爲筌蹄,口不讀半行書,手不寫一字體,而惟知募寫購製之爲急務,其爲壞傷風敎,可勝言哉?若此者,爲慮覆試之際,無以藉手,則已券呈納之後,又使羽翼,皆各書呈,以爲賓主俱得之地,其爲日後之計,可謂巧矣。以此篇秩倍蓰,考者亦爲病眼,惟取其工書早呈,工早之路,又何以防之哉?噫,不出於上項數者手段,必欲範其驅馳,則雖以賈、董宏傑,曺、劉贍富,亦必讓頭而退步矣。此誠賢者之不幸,愚者之幸也。今之爲士者,不亦難乎?臣猶觀數十年前事矣。昔者稱其早呈者,乃在日暮之後,而今也,號爲晩呈者,乃在未晡之前,昔之入格者,多出於晩呈之軸,而文藻猶典麗可觀,今之被擇者,皆出於早呈之募,而文體破碎,了無全篇。昔者,非宏博之手,不能製策,而今也,豪家稚兒,皆得而製之。昔者,非超逸之才,不能構表,而今也,富室傖夫,皆得以構之。古之士何拙,而今之士何工也。古之決科也何難,而今之決科也何易也。此亦足以觀世變矣,可勝歎哉?有覆試之科,猶尙如此,至於庭、謁兩科,元無初試,又有時刻之限,其爲弊,比諸科,不啻尋丈,而此外又有看簾之高下,察書之誤字者,撮其文學而來者,探其命意而至者,一人入之,十餘人隨之,一人製之,十餘人助之,其孰能爭衡哉?諺曰,懦夫,持戟成林,賁、育,徒手脅息,儁僥,跨駟疾走,夸夫,弊屣而不追,所恨者,寒門無上品也。加以急急製呈,草草看考,雖以倚馬之才,不能展其意,雖以空群之眼,不能取其良,淄、澠相混,駑驥竝皂,取士之道,豈亶使然哉?噫,古人,有遇宿構而不呈者,請貫封而不許者,其志,豈不欲得科哉?固知吾君不可欺,而吾志不可變也。今之出脚之初,其樹立如此,則他日事君,其志固可知也。嗚呼,其殆哉,自殿下卽祚以來,稍寬時刻,迭出命題,方外之士,稍稍得中,而榜眼之出,亦有得人之稱,庶幾挽回古道,而其弊猶前,豈非昭代之欠事耶?無論大小科,其弊若不禁,則末流之禍,何可勝道哉?非徒此也。大小之場,爲其輸致諸具,多率隨從,或以奴僕,或以傔人,擔負亂入,恐其相失,張旗揭標,有若赴敵之卒,以致蹴踏傷死,及其入場,競展幕席,互相歐擊,禮讓之地,便成鬪鬨之場,可勝歎哉?朝家,常置禁亂官,以禁此弊,數萬多士,爭先竝入,一禁官,何以禁之哉?以今番觀之,朝家申飭,非不嚴也。犯禁猶前,此士,卽日後敷敎施令之人也。身先犯禁,則何以禁人,朝家,只虧損威令而已,可勝惜哉?今若欲一袪此弊,永淸科路,不必別立程式,因其國家設試之法,而稍加其目,自式年大小科,至庭、謁兩科,皆設初試,其法,如鄕之公都會,京之陞庠之例,紙與式,皆如之,京鄕,各定其數,而但行三抄,鄕則如白日場例,所居官,行初抄,以其所抄,送于長官而行再抄,末則又送于監營三抄,以爲入格,京則四學,各設初抄,以其所抄,送于泮宮,合行再抄三抄,以爲入格,以其京鄕入格,合觀覆試,則僥倖之路塞,而冒進之患絶,隨從無所入,書手無所率,而多士蔚興之美,可以翹足而待,豈不休哉?但庭謁,則不必行三抄,一抄,可也。再抄,亦可也,而聖駕行泮宮前一日,設行覆試,盡日製呈,留士不出,其翌日,徐考出榜,則鑑別甚易,而抄擇亦精,豈如前造次考選,而高下莫分哉?今之所難者,必曰,式年諸科,三度設抄,則擧子,稍有所費,至於庭謁,則臨時卒定,難行初試云,而此則不然,每於春間,預抄兩科初試,以待覆試,而當年若無,則拖過明年,明年若無,則第三年,更爲選置,亦無所妨。此若難行,則亦依式科例,臨時抄選,亦便,而至若式年他科,則自所居官,送于長官,送于監營,近不離一日程,遠不過二三日程,所費日字通計,則不過七八日。鄕士前行初試之際,往返及留住試所日字,不下旬望間,而況其試紙價不少,今則如陞學例用正草,比前,其費又減半,名雖三抄,其便則倍過於前行初試之例矣。且庭、謁兩科,則入抄者,只觀覆試,豈如前八域皆動,數萬多士,咸聚京師之費哉?況國家設場,每以應辦縻費爲難,而若此則不過陞庠之設,何費之有哉?此誠公私省費之一道,亦甚簡便。武科初試,亦依此例,以鄕觀武才之規,抄擇以上,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二曰,貪汚何也?今日所急者,莫非裕用之道,而貪汚者,誠耗財之蠹賊也。今之爲政者,只計一身之利害,而不知生民之苦樂,徒思一家之便否,而莫念國家之理亂,椎剝痼瘵之民而營立門戶,輦輸府庫之財而布置田宅,其貪汚之路,不可枚擧,而試取一二事觀之,凶年饑歲,殿下,爲民給災,而貪吏,則以爲潤屋之資。凶年饑歲,殿下,爲民設賑,而貪吏,則以爲肥己之物。殿下則減稅,而貪吏則利其取耗,隱其令而始乃頒之於其稅幾收之後。殿下則停捧,而貪吏,則利其捧餘,諱其令而始乃布之於其捧幾畢之後,其征利如此,猶以爲不足。又別設倉廩,名之曰保民補役之廳,低䀚畜販,隨時取嬴,當其春夏之交,米貴錢賤,則始乃貿錢,而頒民長利幾許,至秋則捧之,及其秋冬之交,錢貴米賤,則始乃貿米,而頒民長利幾許,至夏則捧之,春初一斗之米,秋爲十斗之穀,夏間半緡之銅,冬作數貫之錢,民不聊生,流散相繼,上貢難充,而橫斂之法,於是乎起焉。今年兩夫之所當,明年責之於一夫,去歲十畝之所稅,來歲徵之於五畝,荒疇蕪田,前後相望,敗村空舍,殆同兵燹,此可謂歎息處,如以臣言爲不信,胡不引土價而觀之也。今之土價,其賤如弊屣,昔者十金之田,今不過一金,往日百緡之宅,今不過十緡,此豈有他哉?只以民不安生之致也。加以大夫之家,與民爭利,錐刀之利,無所不征,毫毛之財,無所不括,怨讟日興,訕詈不絶。臣請以微細數事,以明其大者,海運船隻,夤緣得帖,以受蒿工之賂,新舊刷馬,攀引圖得,以奪色吏之利,緊司之書吏,富倉之庫子,圖差而緘價gg減價g,雇立之軍,傳奇之卒,代奴而受布,小民資活之路,無所不取,小者如此,大者又何所不至哉?由是凡事,非勢力不行,非圖囑不遂,賄賂恣行,公法廢墜,惟正之供,和水者免罪,軍國之需,逋欠者無事,公家之物,歸於私貨,府庫之財,入於防納,州縣賙賑之時,主吏弄巧,當賑者,無賂而不賑,不當賑者,有賂而受賑,鄕里歡分之際,該監低仰,當分者,有貨而不分,不當分者,無貨而入分,白給之物,稍實者始得,乞糧之惠,至殘者未蒙,小民怨咨,上下未保,此莫非貪饕之致,大而割剝之政如此,小而爭利之風如彼,愁歎之氣積於下,災異之變應於上,旱蝗連仍,餓莩盈道,主上爲之惻怛悲傷,雖損捧減供,而殆同奉漏而沃焦,至使各司應納之物,日至退縮,天倉貢獻之稅,歲加減折,百官月錄,不能頒給,軍兵朔料,或爲推移,寧不爲痛心哉?傳曰,國無三年之儲亡。又曰,外本內末,予民施奪。凡此數者,莫非施奪之道,而州縣所置保民補役廳者,誠是貪吏弄利之私莊也。名雖保民,實爲厲民,號稱補役,實爲添役。伏乞殿下,深察耗財之方,益思懲貪之道,偸竊剝割之罪,一切嚴課gg嚴科g,而補民gg保民g補役之廳,竝皆革罷,以其穀付之於會付元案,以杜總貨之源,幸甚。伏乞殿下,留神焉。其三曰,均良役,何也。夫良役偏重之禍,自祖宗朝以來,莫不以是爲憂,而尙今未正者,何哉?只在於游丁之未括,蓋今之遊丁,其姦竇,非一也。號爲儒者,託跡於校院,號爲武者,藉名於軍校,此外或有冒稱忠義者,或有假託門蔭者,其爲謀避之計,百竅千孔,此則朝家,已知其狀,欲爲釐正者,久矣。而軍門所屬,則爲官長者,利其米布之納,而專思庇護,校院生徒,則爲守宰者,慮其怨咨之興,而不爲降定。冒稱忠義之徒,則牽補世代,而眞僞難辨。假托門蔭之類,則旁引族派,而虛實莫分,朝家前後禁令,徒爲紙上之空言,其弊可勝道哉?此外又有非文非武之輩,或稱以幼學,或稱以業武,閑遊爲事,無所屬籍,而非豪强品官之子若孫,卽富商猾吏之弟與姪,此輩,其粧撰名目,足以塗官長之耳目,其屬托貨賂,足以絆官長之手足,其興怨,足以擾惑羣庶,其造謗,足以圖罷守令,故剛明之宰,眩於考實,而莫鉤其實跡,懦柔之守,牽於干囑,而莫破其陰套,實爲逃役之淵藪,而哀我良民,偏受其役,竭廬之入而不能充,殫地之出而不能當,離其田里而遠避,謝絶親戚而潛匿,爲官長者,欲充其代,則遊丁難得,不欲充代,則已有定額,上司,責之以不爲磨勘,京司,督之以不卽上納,勢不獲已,雖襁褓之兒,而以充其代,雖旣骨之人,而以徵其布,爲官長者,非欲厲民,而其勢固然也。由是,禍延於其族,害蔓於其隣,無族而定之,則侵之於其族之族,無隣而徵之,則責之於其隣之隣,以一人之故,而遂至於一村皆空,寧不大可哀痛哉?今欲一祛此弊,莫若更立科條,咸括遊丁,誠能先設試藝之文於儒生,則以詩、賦、論、表、策中一首,爲製述,四書三經中一書,爲講誦,而兩藝,不必專責於一人,從其自願而試之,卽通一藝以上,始乃付之於儒籍,以備校院之生,其不通者,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儒布,定爲三年之式,而復試其才,前之不通者,後來卽通,免其布而付之儒籍,若前之通者,後來不通,卽徵其半,而又隨式試藝,輪環不息,武藝則以六兩幾步、柳葉箭、片箭、騎騶gg騎芻g幾中,爲定數,而四技,不必專責於一人,卽爲一技以上,卽付之於武籍,以備軍校之列,而其不能者,又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武布,限三年,周而復試,一如儒生之式焉,則其能者,慮後而加勉,其不能者,羞前而益勵,大小咸奮,能否自別,非有混淆之弊,而其所罰之布,又足以救偏重之禍,此誠遊丁,不期括而自括,良役,不期紓而自紓矣,豈不美哉?若其觀儒武所罰之布,而上下其良役之數,隨良役所應之數,而低仰其儒武之布,則在有司者,潤色之道也。且玆法之行,非徒利其良役,別有所便者存焉。近來謀避軍役之類,皆托於校院及軍門,故自謂能文淸流者,恥遊於庠序,自號能武班派者,羞屬於軍校,由是,闒葺gg闒茸g相雜於生徒,譾劣皆廁於軍校,今若以試藝,而配屬於兩處,則首選之地,致彬彬之美,禦侮之門,有赳赳之風,此誠一擧而兩美俱全,寧不好哉?況且今日所急者,莫如賦役之不均,軍伍之不整,而其源,皆由於良役之偏重,若得其便,則賦役可均,軍伍可整,而自得次第釐正之序矣。如不欲釐正則已,如欲釐正,則莫如先治其源,而捨此兩條,不可以他求矣。今之議者,或曰,玆法誠美矣,而抑有所難者,彼校院軍校,及非文非武閑散之類,其謀免久矣。若以試藝,荊bb?b行新令,一朝汰定,則必有怨聲,以是爲難,而此則不然,大凡講試之法,國家創設已久,而但科條漸弛,今若因其舊條,而稍爲嚴密,則非新創之法也。且人之謀免軍保者,恧其名之賤也。而其所生怨者,自上抑以行之,今若因其舊條,則非新令之不便也。名以儒武之布,則非軍伍之名也。試以文武之藝,則能否係於己也。定以三年之式,則冀其自新之意也。布之徵與不徵,罰之免與不免,皆自己由之實,非在上者勒行之道也。何怨之有哉?設有之,非在上者之憂也。昔周家,有夫里之布,其條目次第,今不可考,而旣曰,不毛而征,則警其怠惰也。其若勤則不征,可知也。此與周家所征之布,其事雖異,而其歸則同也。未聞周家,以人之有怨而不征也。況地不毛者,與一藝之不通者,輕重果何如哉?且唐太宗,雖非三代之君,亦季世之英主也。定爲租、庸、稠gg調g三法,而有身則有布,宋之諸君子,亦許其便,不以爲非,今之罰布,其視唐家之身布,又有便焉,更何論其怨之有無哉?但今此儒武之布,特搜其大者,而其小者,又隱於各軍門及諸校院,差奴保奴官門吏胥之屬,又爲嚴立朝令,定其額數,以爲搜出之路,則大小無可隱伏,而輕重咸得之,此又不可不申飭處也。伏願聖明,留神焉。其四曰,禁侈靡何也?夫蠹財之事非一,而華奢爲首,亂國之道多端,而僭逾最大,古人所以土硎藿食者,非以玉杯錦羹,爲不美,防其奢淫也。麤葛疎纊爲服者,非以輕裘纖絺爲不好,恐其僭逾也。故爲之器用,以定其名,爲之文章,以定其分,而今也。室宇服用,僭于上,紀綱名分,凌於下,粉壁彩帳,此妃嬪之居,而庶人賤妾,處之而不忌,狐貉、羊貂,此大夫之服,而商庶士女,御之而無憚,華轎朱簾,用之於閭里之婚,寶器綺饍,行之於衆庶之會,此其紊舛已久,而上自大夫,下至士庶,霧縠霜縑,視以葛布,文錦彩繡,視以弊縕,一葛足於夏,而非綺紈羞以爲服,一裘足於冬,而非罽帛則恥以爲衣,衾非十襲,綵非重文,雖寒士,不以嫁女,器非珍怪,羞非牲牢。雖冷族,不以迎婦,故淫邪以之而生,逸欲由是而起,淫邪生則小人多妄求,逸欲生則君子亦犯法,大夫,皆欲稱其心而枉道速禍,士庶,未免效其尤而放僻罹禁,以至物力匱竭而上下窘乏,獄訟不止而桁楊狼藉,此而不禁,實未知其稅駕之所也。臣誠痛之,臣聞大禹菲衣服而夏國興,衛武爲布bb?b而下民化。伏乞聖明,以道德爲麗,以仁義爲華,節以制度,眎以儉約。凡在豪奢之物,僭逾之器,一切禁之,令於譯商,每當使价之行,開市之交,錦繡綵繒,無所貿來,犯者論以重罪,先塞其源,而鬻於市肆,服於街路者,一如其法,以爲節用愛民之資,則國家幸甚。臣臨疏方書此條之際,伏聞禁奢之令已下云,此誠盛德事也。固知大聖人作爲,出尋常萬萬,而今此架疊者,未知其所頒節目之如何,玆以贅陳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五曰,bb罷b無益,何也?今之南草是已,夫南草,本島夷之一妖草,自龍蛇之變,始流入東方,本草,所未嘗有也。其味甚烈,其性甚毒,飢不能食,療病,不能治,困人之顙,眩人之氣,雖在衆草中,固當鋤而去也。其可滋而蔓之,嗜而服之耶?今其爲害已久,一國之田無不種,一國之人無不食,縻gg靡g其財穀也大,傷其物力也重,下之人不知止,而上之人不能禁者,何哉?豈不以片草之熱甚微,勺煙之吸甚細,大何至於靡財穀,重何至於傷物力也哉?然而其所以爲害,則大夫喫玆草者,一人,多則一日五六文之銅,寡則一日三四文之銅,豐歲米聳,則一文至六七合,歉歲米縮,則一文至二三合,聳則爲朝夕鼓腹之物,縮則爲朝夕糊口之資,此則一人,兼兩人之食也。其具,則以錫質銀飾爲竹,以文木鏤鍮爲榼,以綵繒文錦爲囊,其價,不下於盤上什物之價,此則一人,兼兩人之器也。噫,一家之內,老少莫不有是器,一國之中,上下莫不喫是物,計一人,則其費雖少,擧一家,則其費幾何?計一日則其靡雖少,積一年則其糜幾何?是一家兼兩家之食,十年縮五年之積,財安得不耗,民安得不窮哉?昔先王,禁末技游食之民,以務其本,爲衣服飮食之制,以厚其生,然而或慮稼之不勤,穡之不力,征其夫布里布之稅以勸之,或慮費之太過,用之太豐,限其衣帛食肉之制以防之,然而三年所餘者bb爲b一年之積,九年所餘者,爲三年之積,以爲冠婚喪祭之需,以爲風霜水旱之備,其制産如是其密,其愛物,如是其重,而今也,非徒太過而已。又從以兼其器,此又何哉?夫民,春稼秋穡,終歲勤動,以望其飽,而其糜如此,欲其無飢,胡可得也。朝繰暮織,晝夜勞苦,以望其暖,而其糜如此,欲其無寒,胡可得也?飢寒交至,轉頓丘壑,則殿下雖宵金旰玉,抑何補於殿屎之民也。夫賣爵,權道也。所補,不過賑穀,勸分,少惠也。所沾,不過隣里,而殿下,爲民而行之,若設此禁,則其利,豈止於賣爵勸分哉?且聞玆草之始來,倭人誑之,而此則三山靈草也。吸之長生,尤良於治痰,名曰痰破塊,其時東人,有一病痰者,家素富,以多方治之,病欲已,聞其名服之遂愈,人不知然也。有痰者,爭服之,其後,皆無靈,特以久習而宜於口不止,稍稍成風,其時有學道人而憂之曰,南賊,我讎也。以其毒,遺我,欲病民,此非痰破塊也。乃膽破鬼也。若不禁,自此以後,久服者,膽漸消,萎弱小氣,夭者多。且南屬火,東屬木,木入火,則質燋,生火則氣泄,此物,自南來,專以火吸,而無水以制之,夫茶,烹之而飮,藥煎之而服,皆有制也。今火吸而空噓,旣無水制南氣而東氣泄,其象爲耗財,奚特膽破而止?惜乎。世無知者,人皆美而爲迂,而其初不禁者,所服者鮮少,又無所種,特於階圮空隙之地,而無病於農也。今則以其所種之利,倍菽粟禾黍,故民皆廢棄稼穡,專治玆草,沃土良田,無不種植,其禍偏gg徧g於一國,當時道者,膽破之說,雖未知其如何?而糜財害人則劇矣。水火之說,專涉數學,識者所不道,而第論以常理,則夫飮食,節適則致養,過中則生疾,今以毒烈之氣,不別晝夜寒暑,旋止旋吸,薰鼻焦脣,無時可止,則必致凋傷眞元之道,且聞服而中止者之言,則皆云,眼昏漸明,脚力頓健,眩症夬止,以此論之,其潛自銷鑠,生疾之害,不可勝言,慈父愛子,惟疾之憂,聖后愛民,若瘝之恫,不爲堤防,致多疢疾,亦非若保赤子之道也。嗚呼,惡狼莠,爲其害穀也。惡蟊賊,爲其食苗也。百畝之田,雖有是物,農夫必思袪之之道,今擧國,有狼莠、蟊賊,而不爲之禁,臣不勝其惑也。伏聞殿下,頃下酒禁,令民勿釀,民雖業而爲生者,少無怨恨,皆曰是一朝之悶,而終身之樂也。欣欣若更生,穀價之不甚下,人皆謂禁酒之效,而其不見之功,不知之利,抑有所不可量者,甚盛德事也。然而至於南草,則只以沃瘠之田爲區別,而不下一切之禁,抑又何哉?就知其有害,則嚴法峻令,固當痛禁之不可及,又何沃瘠之別哉?民之趨利已甚,雖鞭扑日至,固不可禁,寧以溫諭而感化之也。徒爲小吏操縱之囊橐,而秪益致撓矣。伏乞嚴勅州縣,無論土之肥瘠,地之大小,種之者,皆以重律論罪,販於市肆,吸於街巷者,與種者同罪,守令不禁者,亦爲斥罷,以嚴其堤防,則不出數年之內,野無遺種,自有補於生財之道矣,豈不美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bb六b曰,罷無用,何也?凡物,不利于國者,雖細物,其害則大矣。若爾則必思袪之之道,況害于國家者,所關最重者乎?今之北漢城,備不虞之所者也。先王之所創,碩輔之所劃,其敢曰無用,而以臣管窺之見,竊有所不然者。夫據山爲城者,必外而嶺巒險阻,敵無階升之路,內而地勢衍夷,我有整頓之所,溪流不竭,泉源不絶,然後可以爲守,亦可以爲禦,而今之北漢則不然。以言其勢,則雖謂之一夫當關,可也。而以觀其形,則如蓑笠之仰置者然,其外闊而廣,其內狹以塞,崖岸崎嶇,石壁磽确,實無百步平地,可以安排軍馬,夏之暑,烈日曝壁,巖嶂沸烘,中之者,多溫屯嘔泄之病,冬之寒,陰風凍烈,石氣相射,居之者,有皺裂凍坼之苦,重以水源短淺,皆巖罅滴溜,居僧數百,接民十餘家,尙患不繼,若衆軍住此,其能支過旬月耶?所恃者,有城外十餘里南澗,而非但汲路隔遠,賊若圍絶澗流,則疏勒笮汁之患,不待智者而可知,此誠兵家之所忌也。自數年以來,廟堂亦以爲慮,修築門樓雉堞於此,欲爲竝守之計,此亦備禦之長策,而自城下至南澗,內外隔遠,實非竝守之地,脫有不幸,而有警急之報,國家所恃者,非南漢則沁都,捨彼取此,非計之得,未知當日設施,其意安在,而若謂都城闊大,非守禦之所,欲移士女於此,堅守而勿交鋒,淸野而俟其退,則其中如是其峽,汲道如是其遠,固不能容衆,而亦非久守之所。若欲一則守北漢,一則守都城,以爲首尾相連之計,則軍卒小而不能周。考之以地勢,論之以兵算,進退固無兩據矣。今之議者曰,其勢則然矣,其事則如此矣。自先朝創設,而規畫已久,糜費之多,不可一朝而罷,成事勿說,可也。臣竊以爲不知言者,誠其事固計利害而已。若所謂成事者,非今日所道也。國家數百年積貯,已盡築斯鑿斯之日,而至今未振,往事已不可追,而若知其爲無益,莫如速罷之爲愈,胡乃因循不改,逾往逾費,運府庫之財穀,以養不使之游僧,役輪番之軍校,以衛不守之空壕,終至於罄竭而後已耶?況其守城之道,在積貯之多寡而已。石城千仞,湯池百尋,委而去之者,豈有他哉?只以軍無見糧,士不宿飽,而今自近歲以來,旱蝗連因,府庫空虛,南漢保障之地,江都天塹之固,餽餉累歲之積,掃地無餘,布木貢稅之道,亦絶其策,卒然邊境,有意外之患,則數萬之衆,實無相餽之路,一心講究,積貯於此者,誠爲今日第一務。至於北漢,徒爲煩費之資,顧何與於守備之道,臣聞北漢僧徒及軍校一月給料,不下六七十石云,竝其雜費,則通計一年,猶爲近千之穀,以此賑民,當活幾人,以此給軍,亦養幾人?伏願殿下,深察備禦之道,預講衣袽之策,亟罷此城,專意江廣,以其粟,付於南漢之餽,以其軍,付於南漢之卒,以爲緩急之用,則國家幸甚,伏願聖明,留神焉。其七曰,寬坊民,何也?夫外方偏重之患,莫如良役,京司偏重之害,莫如坊役,坊役之民,實有所難支之端矣。今自公卿以下,至於生進武科醫譯雜科及有廳有屬之人,皆無所役,只有閑良商胥工匠之類,以應斯役矣。一自扈衛設廳之後,閑良,多托屬於此,應役,惟商胥工匠,而其中稍優者,或托跡於士夫廊下,或行賂於所主部吏,百般謀免,其所應役者,皆殘弱無依之民,以爲治道通溝,以爲坐更譏察,以爲掃雪除草,或守直宮墻,或立役各司,其他種種雜役酬應之道,不一而足,一月之內,餘日無幾,奚假gg暇g治産業,以保其生哉?由是稍稍散亡,各部破契,殆居四之一焉,破契者,卽無民應役之謂也。此豈優恤根本之道哉?若此不已,其餘存者,必將相繼而散亡矣。臣實痛之,臣實悶之。臣在部時,目擊玆事,其立役者,皆呼寒啼飢之民也。衣不掩骸,面有飢色,而昨日所役者,今日又至,去夜守更者,今夜復來,無時得休,臣怪其重復而問其故,則皆太息而對曰,强者得免,弱者不脫,臣雖査其太甚而弛張之,破契已多,餘民已少,其勢不得不然也。豈意天地之大,猶有所憾之歎也?昔先王役民,歲不過三日者,豈有他哉?誠欲使民,有其餘力,而以安其生也。先王使民之道,今雖未能盡行,夫民寬一分,則餘一分之力,緩一日,則安一日之生,臣竊以爲,從其輕重,量其緊歇,有廳之當罷者罷之,有屬之當減者減之,卽與小民分勞,而坐更之役,雖士夫家,依事目皆爲立役,亦分小民一分之力。此外,又復特爲講究輕徭之道,以便民力,則國家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臣旣以數條,仰陳於前,而猶有未盡者存焉。今日裕用之道,不可少緩,而國用之如是罄竭,實由於生民之困瘁也。生民之困悴,莫大於良役之偏重,亦莫大於賦役之不均,今之不均者,非國家之過也。其弊,實由於在下之人。蓋國家征稅之法,一依周制,什一而稅,誠可爲百王柯則,雖謂之得其中正,可也。而不幸輓近以來,豪民武斷,姦民弄巧,皆爲養戶者,捧於民者,倍過於國家之常正,常正之法,隨其山野,布木米穀,雖爲不同,兩稅所出,不過十二年穀,計守宰衙祿及其他雜費,亦不過兩稅之數。以此計之,則一結所納,多不過二十五斗之穀,而養戶戶首所捧之穀,則多者四十五六斗,少者不減四十斗,小民,不知其然也。皆云國家重斂之致也。痛矣,養戶之害也。歸怨於國家,而總利於一身者,莫非養戶之所爲,養戶者何也?合小民之結,以爲己橐,其實,國家行周文王之化,而養戶造重斂之名也。寧不痛哉?今欲一革此弊,莫如罷其八夫作結之法,一以散戶行之,爲便也。今令之於民,一結所納,無過二十五斗,行之於官,一結所捧,無過二十五斗,令官無犯,令民易知,則民之所減者,已過三分之一,以一結通計,則不下十五斗之穀,國無毫分之費,而實惠降于下民,皆德上而知其所頌矣。不煩其令,而豪民,自破其奸套矣,寧不便哉?以此爲常定之後,計其守令衙祿及雜費,則一結所捧,又不下二斗之穀,臣雖未詳知其八路總結之幾何?而亦不下八十餘萬之結,雖除復戶他結,大數似不下四十餘萬之結,以一結二斗計之,則二四爲八,八十餘萬斗之穀,國家,可坐而得也。以此減給舊陳之稅,可也。減給白骨之布,可也。國無所預,而付之於守令雜費之數,亦可也。此則在朝家斟酌之道,而亦爲變通之一端也。雖然良役不均,則田賦終不得其便矣。不可不先從良役而釐正矣。臣仍伏念,田賦則大略雖如是,而國家上納之貢,每多敗沒,致令國用日縮,而莫知其然也。寧不悲哉?今其敗沒,實由於專用京船之禍也。專用京船,其弊多端,一則其舟,多大而長者,一則多圖囑而下去者,一則多違法而添載者,舟大而多載,故遇風未易進退,歷險未易上下,其舟多敗,圖囑之際,不無所費,故爲充其費,而多所弄巧,且不實者相雜,而地方之官,一任其下來,更不考實與不實,而只爲裝載而已。由是,覆沒之患,前後相望,其禍可勝道哉?今若委之於所載之官,無論京船與鄕船,令其自擇載送,而如有敗沒之患,斥罷論罪,則必用地土之船,地土之船,比京舟稍少而堅完,便利倍過,其於京船遇風歷險,長大而難運者,相去遠甚,雖或募得京船,審擇之道,過於前日,必無不實之雜bb?b焉,其間許多弄巧之患,亦可以絶,此與前日下送京船之道,利害不可同日而語,此二段,尤宜詳察而行之也。噫,玆前所陳數條,雖是空疎淺見,而儻或俯採芻蕘,非但貢擧可精,貪汚可徵,八路設場之費,省矣。上下征利之風,絶矣。良役均而民有餘力,奢侈除而國有餘財,無益之物祛而三農勤,無用之作罷而二城固,坊民安矣,賦斂輕矣,而亦爲厚生利用之一道,未知有槪於聖心耶?嗚呼,令之而不行,則國綱弛,禁之而不止,則民心玩。伏願殿下,不令則已,令之則必期於行,不禁則已,禁之則必期於止,嚴立紀綱,無少忽焉。臣幸生聖際,親逢堯、舜,默無一言,老死丘壑,長逝魂魄,餘恨無窮,不諒狂僭,妄進瞽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咫尺閶闔,餘懷耿耿,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右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掌樂正黃瑞河,典牲直長柳鼎茂,活人署別提金斗剛,歸厚別提李梅,北部參奉鄭最寧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黃瑞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及職掌,以次仰達。瑞河以職姓名履歷,仰達,而職掌則以本院長官之故,無別般職掌矣。上曰,所懷達之。瑞河曰,本院樂工樂生等,俱以外方之人,立役於京師,殘弊特甚,一朔單布之料,無以資生,而自辛、壬大歉之後,外邑所納災減之數,亦多。其代,自惠廳當爲出給,而惠廳,尙不盡數上下,故工生輩,一匹料布,亦不得受食,以至於不能保存之境,誠甚矜悶,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自本院不得給布者,自該廳依數上下,使朔布受食者,勿令間斷事,分付該廳,可也。{{*|出擧條}}瑞河退伏。柳鼎茂進伏。上曰,職姓名。鼎茂達職姓名。上曰,今番登科者耶?鼎茂對曰,去年七夕別製,得蒙親擢矣。洪景輔曰,以風雨半日,未盡所蘊,經筵他日,更達餘懷等語,自上,以雖露有好氣像,行褒擢第矣。上曰,今始記知矣。上曰,職掌?鼎茂曰,次知羊羔色矣。上曰,遺在?鼎茂曰,爲四十九首矣。上曰,所懷?鼎茂曰,別無所懷矣。上曰,旣有經筵他日更竭餘懷之語,擢第有意,以所懷盡達,可也。鼎茂曰,大誥之後,職在微官,而大臣以下疏箚,陳戒切至,臣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何處人也?鼎茂曰,居在竹山矣。上曰,有顯官耶?鼎茂曰,無顯官矣。洪景輔曰,故承旨柳道三之一家人也。鼎茂曰,卽今自朝家,變通良役,而雖周思之,無善策,民不悅而猶爲之,在上古,雖是可行之道,在今日,則是不可勒行之道也。卽今欲爲變通者,或曰游布,或曰結布戶布,而此亦皆是不可行之政也。捨此則有一道焉,通計京外文武科擧擧子,則其數幾至十萬,咸聚京師,則行資路費,此是不億之費,令各其道試才,而禮木及禮錢捧之,則渠等,亦以爲便,當以其錄名數,計之,則可當良役之半,民無困瘁之弊。儒科亦然,遐方士子之上京觀科,其所浮費,亦多。令各其四長官,依都會例,試取,亦捧禮木及禮錢,則擧子,必樂從。又無難捧之弊,可以當良役不足之數,以此足爲變通,故敢達。上曰,其外亦有何所懷?鼎茂曰,自上,頃禁奢侈,而近來奢侈太濫,不可以一禁令,革去矣,如北京物貨貿易之路,一切防禁,而商賈輩所販錦繡之物,亦爲禁抑,則似有尙儉之效矣。上曰,又有何所懷也?鼎茂曰,此外無他仰達之事矣。上曰,年歲幾何?鼎茂曰,五十六歲矣。鼎茂退伏。金斗剛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斗剛,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斗剛曰,救活病人矣。上曰,有方痛者耶?斗剛曰,二人痛病矣,皆得差可,入去矣。上曰,所懷達之。斗剛曰,凡有事則稟議於提調,隨事變通,故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居鄕耶?斗剛曰,居在海州矣。斗剛退伏。李梅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梅以職姓名仰達。上曰,履歷?梅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梅曰,次知棺槨矣。上曰,有何所懷?梅曰,別無所懷矣。梅退伏。鄭最寧進伏。上曰,職姓名?最寧,以職姓名仰達。上曰,職掌達之。最寧曰,次知部所屬坊民,頒布朝令矣。上曰,民戶幾數?最寧曰,四千八百餘戶矣。上曰,本部有何弊端?最寧曰,頃日朝參時,東部參奉南圖逸,以坐更不均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京兆之意,下敎矣。方自京兆,申飭各部,使之均役,民情莫不歡悅,而坊役不均之弊,非但坐更一事,近來坊民,擧皆冒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前日百餘戶應役之洞內,今不過十餘戶,只是無勢殘民,偏應苦役,而實爲難支之痼弊,故惶恐敢達。上曰,良丁民弊,京外無異矣,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最寧曰,從前申飭,非止一再,而亦無實效矣。自上別爲下敎,使諸上司各軍門元額外冒屬者,一倂釐正,出付京兆,均一出役,俾除民弊,似好,故更此仰達矣。上曰,曾以汰定事,有所申飭,而如軍門所屬,猶有名目,至於傔從輩,亦皆無端免役,殊甚無義矣。各司冒屬者,使之汰定,而如有爲傔從圖免坊役者,部官,論報京兆事,出于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掌樂正,誰家人也?景輔曰,故判書黃欽之子也。上曰,鄭最寧何如人也?景輔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之一家,似其庶孽也。輪對官,先爲退出。上曰,承旨書疏批。景輔,書前參奉白奎昌疏批。{{*|在日記}}上曰,又書洛昌疏批。景輔書之。{{*|在日記}}上曰,洛昌疏中舊甲重回之語,予深感焉矣。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而時方追慕之誠,未盡之懷,當展於東朝,而慈聖撝謙之德,至矣盡矣。故予不敢仰請矣。洛昌之疏,及於此,予實有歉於愛日之誠也。景輔曰,伏聞下敎,不覺感涕自零,方外之有此議,亦已久矣。若以舊甲重回等說,陳達,則慈聖,豈不賜允可乎?上曰,洛昌疏批中,感懷倍而抑菀深者,寫予心曲矣。若得回聽,則豈不分付耶?以李仁植疏辭及洛昌疏意,反覆陳達,則慈敎以爲,當此歲,心尤慼感,爲敎,而終不賜允,極爲悶悶。景輔曰,殿下奉東朝之至誠及臣子爲殿下之誠,固是無間,事關聖躬者,一切嚴斥,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感服,而至於舊甲重回,洛昌之疏,誠是今年,不可空度也。上曰,所達是矣。上曰,承旨書備忘。景輔書之。傳曰,殺不辜而得天下,亦不爲,亞聖所訓,世道陷溺,義理晦塞,比年以來,凶逆凶書,無歲無之,其所致討,豈可忽也?而但難測者獄事,故前後親鞫,其重則窮凶極惡之徒,當宜嚴懲,次則慮恐皂白之俱傷矣。今番親鞫時,意雖審愼,而憤痛在前,故亦未周量,元無干涉之人,徑施刑訊,翌朝乃悟,雖命停刑,下敎之際,遠聲又受刑,深悔率着,帳殿特放,繼命救療,其中遠聲,終至客斃,其所矜慘,逾日未解,旣命恤典擧行,今無可諭。噫,遠聲,卽遐方蠢民,刑殺在上所爲,而猶且不已者,卽殺不辜也。其不審愼也。古語,刑不復續云者,政切至也。以此書諸簡策,使後世人君,鑑予而愼刑焉,而此外,有因此戒飭者,以人主之尊,枉殺蠢民,猶尙若此,況按道之方伯,治邑之守宰乎?其所濫刑,曾已申飭,其令備局,更將此意,另飭諸道。書訖。景輔奏曰,伏覩備忘,欽恤之意勤摯,以作垂後之戒,欽仰我殿下盛德,而遠聲之白脫後,終至於客斃,不勝慘愕,報其孤兒寡妻,呼痛於蔀屋之狀,尤爲慘切,自上已命恤典,可謂至矣,而使之返瘞其故土,則可以慰其窮民無告之冤矣。上曰,承旨所達,可謂善矣。書備忘。景輔書之。{{*|此在日記}}景輔曰,下敎中,戒飭方伯、守宰之濫刑,實仰欽恤之盛意,而近來外方,多有濫刑之弊,以昨日臺啓閔昌基事,觀之,其所濫殺,至於此酷,則罷職不敍,未免輕律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斗柄,各別救療事,分付,遠聲救療該署官員,令攸司科治。{{*|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二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修撰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受由,由限已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今日鞫坐,兩司多不備員,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違牌不進,持平李壽海,承牌詣臺,今方引避,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大司憲洪鉉輔,更卽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廢坐,今過旬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尹張鵬翼,陳疏承批,尙不行公,左尹吳光運,右尹趙正萬,除拜已久,皆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政事,命下後,待開門爲之。自是古規,政官上疏呈辭入啓受由外,毋得頉啓事,亦有先朝定式,而行公堂上之以病頉稟,近成謬例,卽者吏曹郞廳。又以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之意,來言。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今後則申明先朝定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安相徽爲獻納,以李箕鎭爲禮曹參判,沈鳳儀爲工曹正郞,鄭希先爲司宰僉正,尹得莘爲司饔僉正,權世隆爲氷庫別提,李梅爲典設別提,金光遇爲敦寧判官,金遇慶爲監察,李廷善爲引儀,金興慶爲禦營都提調,金興慶爲司譯都提調,朴師益爲尙衣提調,尹淳爲校書提調,趙尙絅爲長興提調,李瑜爲平市提調,宋眞明爲司譯提調,李景元爲安峽縣監,沈稷爲雲山郡守,朴壽台、朴時泰、柳鼎茂爲典籍,洪曙爲江原都事,陽平君檣,今加嘉德,夏原君杞,今加中義,崇仁殿監單,鮮于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 ○兵批啓曰,南虞候,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權{{!|𢢜|⿰忄業}}爲知中樞,申聖夏爲同知,成瑍、李思周爲副摠管,柳萬增爲兼司僕將,韓啓朝爲羽林衛將,金必祐爲宣傳官,崔慶老爲訓鍊主簿,權儆爲忠原營將,尹任世爲忠壯衛將,申德夏爲慶尙右兵使,安允文爲南虞候,河德休爲五衛將,李聖魯爲都摠經歷,朴弼垕、徐命彬爲副護軍,許錭爲司果,江華中軍單,金垕。 ○金尙奎啓曰,新除授南虞候安允文,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啓曰,慶尙左兵虞候金來慶,於蘭浦萬戶林大材,軍官邊得泰,或軍器別備,或拯活人命,或御寶僞造罪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來慶、林大材,雖已資窮,未經准職,邊得泰,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朴來章、姜碩厚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俱以老病之人,氣力日漸澌綴,萬無供職之勢,斯速啓遞云。老病旣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宗簿寺草記,批旨,梅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梅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當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金光遇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崔守約爲禁府都事。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鄭亨益,身病苦重,連日違牌,同義禁朴乃貞,强疾進參,症勢添劇,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普赫爲同義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纔移臺職,其代,以前司諫崔命相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爲副司果。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閔昌基,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摠戎使狀啓,刑曹粘目,長湍前府使成德潤,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成德潤,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瑜,旣已批下,卽爲牌招入直。 ○持平李壽海啓曰,臣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事,論啓蒙允矣。卽伏見擧條之出於小報者,承宣,以未免律輕陳達。至有閔昌基拿處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夫昌基慘刻濫殺之罪,孰不駭惋?臣亦非不知罷職之罰,不足嚴懲,而第伏念邊帥之任,托重閫外,儻以濫刑,輕施重勘,則其弊或至於將兵之臣,無以威鎭,而如昌基所犯,眞所謂情雖重而律宜輕者也。且臣所聞,旣甚眞的,無容査問而更知,故遂以不敍之律,勘論矣。今者律輕之論,旣發筵奏,則臣何敢自是己見而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李壽海,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以釁辠之蹤,犯逋慢之誅,罪在無赦,日夕俟命,不意邦憲旣逭,官銜又移,選部之檢擬,恩點之降辱,輒相隨續,未嘗有旬日曠,有若無故供職之人,臨急充調者然,是豈可施於負罪省愆之一賤臣者哉?怵然戄然,爲之心不寧而寢亦廢,不知所以自安也。噫,今臣之三遷官而無變動,屢違命而不知畏者,豈樂爲哉?槪其窮隘之甚,雖欲自爲之恕,而求可以一分趨承之圖者,實未有得其說焉,此非臣之言也,卽擧世之公評也。噫,終古薦紳,所以蹈危穽而觸衆怒者,顧何限哉?今臣雖褊量狹心,亦何至一遭言,則悻悻以自負於恩顧之重,而誠以其遭罹,則實不幸耳。雖其勘之也輕,而指意則非常矣,發之也晩,而疑怒則久積矣,其羞辱當世,無復餘地,傍觀代愧,至今未已,臣又視如細故,欲以一撕捱而塞謝之,則廉恥之壞,縱恣之罪,又將何以自贖,而自立於世哉?臣本非不欲仕者也。又豈無眷係榮遇之念,而顧乃一朝狼狽,志願剌謬,更無顔面可列簪紳,辭受去就,初無職任大小之可論矣。緊急如動駕時侍衛,而猶不能趨造,閑漫如春曹之亞席,而尙無路承命,況玆所叨之職乎?前日之必辭乃已,其意甚苦,而猶不敢援而言之,況今大誥纔下,求助甚懇,官列論思之職,宜效一得之見,然而今臣,旣以文字意見間事,幾陷大謬,玷辱聖簡,懲熱驚曲,憂悸在中,實無以出一膚淺,以自效於職思,則其不可以頃刻僥倖者,又較然明甚矣。至於所兼籌司之任,且不可虛帶,竊聞以冗員之多,深爲病治之一端,夙夜諸賢,相繼遜辭云,如臣積逋者,無容於別爲之辭,然而至今無一言求遞,其將添一罪矣。凡所謂冗者,不事事而剩贅之謂也。假使臣束帶而朝朝赴衙,其漫不識事,已是冗員之最者,又其身,不曾一日行公,只使騎驛之郞,踵門而返而已。則其爲冗,孰有甚於臣乎?此不可不亟行刊汰,以助敦實之政,而俾光於新化之治矣。嚴召屢辱,祗承無路,席藁抑塞,只願速滅,玆不得不趨詣闕外,而天陛咫尺,若隔鐵限,瀝血爲疏,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亟垂鑑察,罷臣所帶兩職,俾得自靖,而無重辱於朝紳,仍令勿復檢擧臣姓名於政紙,得一分自全於危途,實天地生成之澤矣。臣昨封此疏,見格喉司,微衷莫籲,遂成違傲,罪戾層積,方俟重誅,夜中伏奉備忘,辭敎嚴重,指諭丁寧,殆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惝怳,感泣無地,積罪如臣,何所得此。噫,臣之向來冒出,秪爲分義之重也,陳力,亦秪爲分義之重也。豈可今日,獨昧然於是,而不知嚴乎?誠以不如是,則將必傷則哲之明,而累淸朝之化故也。苦心在此,匪敢崇gg祟g於一己之讓而已。玆又竭蹶隨召,輒露危悃,仰瀆宸嚴,以請處分,懇冀天地父母之垂諒而哀憐之。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於卿,無毫分不安之端,卿之若是自劃,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省爾六條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令備局,確議稟處,而以七實字勉戒者,尤爲切實,其令政院,抄出以入,以爲省覽之地焉。{{*|原疏下備局}}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近以親病,再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罔極,隕結難報,緣臣誠孝淺薄,卽今老母病勢,益臻萬分危急之境,臣方束手在傍,焦遑煎泣,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喉司之臣,亦必聞知,而旣阻長bb?b使不得登徹。又不爲之一番陳達於黈纊之下,循例請牌,致勤嚴召,臣誠惶隕抑塞,罔知攸措,玆不得不投疏徑歸,復伸疾痛之呼,仰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崩迫之懇,卽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人子至情焉。{{*|踏啓字下}} ○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伏以臣,身卑韋布,跡在海濱,雖其學識愚鹵,智慮淺短,若夫區區憂時之忱,則固不敢自後於恤緯之婦,而伏況向日,聖上特下備忘,辭旨諄複,善端藹然,凡所以克責聖躬,飭勵群工,慨念世道,軫恤民隱者,靡有遺蘊,而至許遠邇之進言,亟求治化之有裨。噫,王言一播,四方欣聳,如臣疎逖之賤,亦不勝激仰感泣於聖旨之下,乃敢裹足西上,擬將進伏禁扃之外,庶竭芻蕘之說,以效一得之愚,而惟其煩猥是懼,望闕懷疏,徊徨踧踖者,蓋亦累日,而又伏見日者,下廷臣之批,深歎諸臣之一味寥寂,至慨草野之無言,反示自反之意,臣於此,尤切戚戚然有動于中,終不敢自阻於殿下之庭,敢冒萬死,略貢愚忱。伏願聖明,裁擇焉,自殿下卽祚以後,一念圖治,治具畢張,凡諸禮樂刑政之屬,無不修明,而尤致意於子視黎元,宣布德政,其所以撫摩之方,隱恤之道,靡不用極,而不幸近年以來,亂賊橫生,災荒荐臻,無一歲寧妥之時,是豈聖明世,所宜有也。況今聖上之奮勵振作,銳意求治之誠,有倍於前,而朝家之實惠未孚,民生之困瘁日甚,其愁苦之狀,鎖尾之情,顧無由盡徹於黈纊之下,則亦豈不哀痛之甚乎?臣是湖南人,請以耳所聞目所覩者,先自湖南事陳之,蓋近來湖南一路,視他道被災尤甚,而沿海十數邑,則尤甚之尤甚也。屢經大殺之後,全村盡廢,闔戶而俱沒者,滔滔皆是,海防七八百里之間,人烟殆空,而道傍之餓殍,枕藉相續,官令收瘞之餘,白骨殘骼,尙此狼藉於行路之上,景色凄楚,如經兵燹,至於經者學者,亦皆裂巾毁卷曰,讀書何爲,讀書者果餓死乎?淮海一帶,將絶讀書種子,眞所謂奚暇治禮義者也。士而有恒心者,猶尙如此,況彼無恒心者乎?哀我民斯,亦孔之酷也。這間愁痛之狀,雖道臣、守宰,亦不能細知,況惟九重之內,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盡燭其如許也。臣恨無工畫之手,不得效鄭俠圖上之忱也。噫,良民善氓,化爲强盜於飢餒之中,膏壤,棄爲荒野於殿屎之餘,人無安業之意,徒懷無聊之心,全沒廉恥,喪失常性,末乃倫彝滅絶,義理晦塞,父子不相保,窮徒相殺食,雖其粗能保安者,亦無久安居土之意,則不待草動風起之患,已有土崩瓦解之勢,若此不已,則民無荷鋤,士無讀書,武不習藝,工商無以賴焉,終必滅倫晦義,乖亂無餘地而後已,其爲慮,豈不凜然而寒心哉?噫,東海之一婦呼冤,而猶致三年之旱,則顧此一路之大,在國家,誠爲根本之地,而根本之地,受病若此,無藥可救,則其所以召災貽害之道,亦豈少哉?未知天地父母之聖,將何所爲計也?如臣愚昧,非曰敢知,而敢以六條說,爲今日救湖南之急先務,何者,其一曰,修學政,夫自古帝王之治,每以待士爲重,必盡培養導迪之方者,蓋以其維持世道,聳動風化,爲國家元氣者,亶在於此,則是乃有國之所不可忽者也。試以我朝言之,內有國子之官,外置訓導之任,規率多士,囿於風敎者,於休盛矣,而惟此訓導之法,則漸此廢弛,式至近日,而內則雖有太學庠序之敎,全廢導養作成之議,此所以有識之竊歎,久矣。而以殿下求治之誠,事無大小,罔不修擧,則此乃王政之所先務者,而前後絲綸之間,一不及於興學校扶士氣之政,顧今環東土八域之中,士氣之摧沮不振,安得不然也。抑臣區區以爲,目今湖南之日就喪亡,亦未必不由於此。噫,凶荒之荐酷,人心之不固,莫湖南若也。而從又敎迪導養之道,蔑蔑焉廢閣,故雖其平日粗識砥行之士,亦且自抛其身,不知讀書,則其方來後生,將何所講磨義理,觀感砥礪哉?旣曰,士爲國家之元氣,則湖南之士,亦湖南一道之元氣,其關緊於國家者,顧亦不省,而今乃澆漓蔑裂,無足可覩,以至人心,漸益壞亂,莫可收拾之境,則不可以荐飢之餘,困悴方深,法廢之久,猝難復行,一任其因循玩愒也。爲今之計,莫若修擧學政,復置訓導之任,以爲敎諭振作之方,而第古者訓導之任,當初設置之規,非不善矣,而其不久廢弛者,蓋亦有由矣。是其必得貧困無資之類,畀之此任,以爲免得飢寒之一窠,故爲訓導者,亦徒知侵漁學者,以自肥而已。夫豈知訓導之爲何術耶?是以,儒生,亦無就受其敎諭者,則其所廢弛不行,勢固然矣。今則宜選其鄕人之能通經史,而稍知自飭可爲人師者,畀以訓導之責,而饋以官廩,錄其姓名,牒報于監司,使訓導,持身自重,而每年監司巡到時,考其成績,能使儒生,知尙道學,而勤業飭行者,爲上績,曉解文義,能善製述者。又次之,上績者,馳啓論賞,施以調用之典,其次績者,亦啓其勞,別施褒典,若其無績可考,庸鄙自輕者,或課以殿,或治以律,使訓導之職,爲任甚重,則不屑就之士,亦有肯爲者矣。儒生與選之人,則隨其多少,或居于鄕校,或處于書院,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受敎于訓導,而若其課學之道,則秋冬讀書,春夏製述,窮理飭行,爲上,解義善述,次之,逐月會講,每朔都試。而如其學行文藝中,或有卓異者,聞于監司,亦卽馳啓褒賞,則儒生,亦有樂爲受敎者矣。如是則爲訓導者,以飭修敎誨爲事,爲儒生者,以攻學勤述爲業,交相勖勵,自成美習,不過數年,風俗,有丕變之效,才文,有蔚興之休。向者自抛者,還復砥礪,後來向學者,知所趨向,人心,自有依着之所,而不至於壞亂,士氣,保無摧沮之慮,而自就於修飭,將見八域之章甫,亦且觀感而興起矣,豈不美哉?是所謂修學政,在湖南,爲急先務也。其二曰,立坊約,蓋沿民風俗,其志不固,其習易撓,少遇飢歲,則每有渙散之象,而不難於姦宄之作矣。近日經亂經凶之後,人心潰裂,尤無支保之望,其所以隨事導喩,俾曉四維之義,而交相戒飭,安集一方之道,莫如立坊約以鎭之也。所謂坊約者,卽《呂氏鄕約》之遺例也。其立約之規,綱則有四,目則甚衆,其綱,則曰德業相勸,曰過失相規,曰禮俗相交,曰患難相恤,若其衆目,則可於朱子遺書考知,其隨時損益,惟在量勢而推之爾。今若於湖南沿海各邑,先施此法,隨坊而立約,擇士而爲長,無論老少,不分尊卑,籍其同坊之人,總於約條之內,選置直月直日之員,而嚴其軫gg幹g掌軫gg幹g告之責,節其出入,無違講信之期,隨事勸懲,不越繩墨之中,而又自官總之,分其善惡而規之,隨其勤慢而警之,則不出數年,士無踰制脫馽之患,民無作姦犯法之徒,渙散之人心,可以維持,澆漓之風習,可以變革,自此以往,民皆知事親悌長之道,人自有親上死長之意,名分,不足正也,義理,不足明也。夫何患乎其志之不固,其習之易撓也?此法,視諸修學政一條,尤爲最要,雖八路之廣,可以施行者矣。伏願殿下,分付道臣,使之商量擧行焉,是所謂立坊約,在今日湖南,尤爲沿民之最先急務也。其三曰,設里倉,蓋南土小民之俗,其慮無遠,其習不儉,若遇小豐,則不惜浮費之濫,好作無益之事,目前歡樂之狀,無所不至,備後積貯之道,全不爲慮,及遭凶荒,惟知流散,而無復有保全圖活之意,此所以近者大凶,値其顚連流亡之慘,比他道尤甚者也。今欲節其財用,以備災荒,則其策,無過於設里倉,以限之也。所謂設里倉,卽朱子社倉之遺義也。其法有四,大要可以齊豐歉也,可以均貧富也,可以謹賦稅也,可以勤農作也。若其可行之許多條例,則自可推古義而用之爾。今於湖南列邑,逐一里設一倉,擇人爲保正,不分貧富,每趁其收穫之畢,都輸於里倉之中,又選隊副甲倉之任,而嚴其出入文簿之事掌,先納其當世惟正之供,又除其後歲播種之數,然後始除其家人口之多寡,以爲月晦分給之定制,而若其富而嬴餘者,則算其年量廩之外,又貯後不虞之備,始除出剩數,以作息貨之需,而亦不許其主之任意出給,若其貧而不足者,則每於月晦之分,始受後一月息貨之穀,必料理商市,食其奇羨之資,而亦不違其秋之准數還納,又自官申之,分其能否而飭之,隨其從違而繩之而已,此其大略也。若行此法,則荒年,不能爲殺人之菑,貧戶,自靠其濟活之門,官無逋欠之憂,農無愆期之歎矣。此乃所以禁節其浮費之濫,預爲其積貯之道,而連年飢饉,可以救也,顚連窮民,可以保也。自此以往,富戶,知撙節之方,而有備後之策,殘氓,無流散之心,而有安居之樂,又何患夫其慮之無遠,其習之不儉也?伏願亦爲分付道臣,急先施之於湖南沿海被災尤甚之地,以觀其損益焉,是所謂設里倉,爲湖南備荒歲之最急務也。其四曰,給田災,夫生民之本在食,足食之道在農,務農之具在田,田不闢而徒欲其務農,則是無異於止聲而求響,潛形而覓影,是豈理也哉?是以,前後勸農之敎,每當歲首,非不勤摯,而事近文具,未見實效,臣以爲厥有由矣。蓋旱田水田,若値荒廢,則許給災傷,宜無異同,而朝家事目,水田則隨分給災,旱田則責以一年再耕之利,而不惟其播種未收者,不許給災,雖其陳棄蕪沒者,亦不許頉,雖或有許陳事目,而計數十年一下,則其間被災之歲,不啻屢次,荒廢之處,亦難勝數矣。就以湖南事言之,旱田土性,素稱磽确,而己亥均田之後,已過十數年,故旱田之還復陳廢者甚多,而尙不一番許頉,是以,其間殘民之白地納稅,無異年年耕食之地,是可謂逐年均撫,隨災停稅,而保無民怨乎哉?噫,殘民一夫之所耕作,其數幾何?而就輸其墾田應賦之外,又貢其陳疇未頉之稅,則有何餘嬴,爲其糊口之資耶?此所以未及三冬,甁罍俱罄,柠軸盡空,入無所食,出無所賴,指其陳田,顰蹙而歎曰,初何墾彼之爲哉?如許殘民哀矜之狀,固已甚矣。而雖其稍富之民,如逢旱田之災,則公然納稅之際,其所呼冤之言,無異貧戶,所以交相懲畏,以起耕陳田,爲禁戒之一端,而雖有好新土在前,無意始墾,顧安有田野闢而庶穀蕃之理哉?種子不贍,則雖有良田美疇,是同閑地,農期若失,則雖有壯夫健婦,無所下手,如是而課農之政,又安所施哉?今殿下,若欲勸農之敎,不歸文具,則亟命攸司,旱田給災,依水田之例,隨陳許頉,除農民一分之弊,開新土就墾之路,且營耗之散在列邑者,不過爲私需之用,無關於經費之需,亦宜分付道臣,令各邑抄出有土無種之類,而除其所在之耗,以補其不足,則農無愆期之歎,而地亦無曠廢之慮矣。是所謂給田災,在湖南,爲祛弊之急務也。其五曰,改櫓軍,夫海防戰船之設,蓋備水賊之具,而其軍則是謂水軍也。水軍之外,又有能櫓軍,所謂能櫓軍者,是生長海邊,出入風濤,習於操舟,能於搖櫓之稱也。若無此能櫓之手,則雖有巨艦千軸,與無船,何異哉?湖南左沿一帶,近自監營,設一募軍都廳,而其軍也。價布則半於水軍,身役則閑於能櫓,故浦漢海夫,率比投入,無復餘丁,其後能櫓闕額,自本邑,不能以海民充定,只簽得峽氓野夫,塡其額數而謂之曰能櫓軍,是豈爲能櫓軍哉?自古必以海民,充定能櫓之額者,蓋亦有意,而今者峽氓野夫,平生不識操舟之術,猝當事變,其何能進退捩柁於海濤港洋之中耶?所謂募軍,旣非五衛騎步正兵之比,則所當及時革罷,以抒能櫓之弊,而但營門自募之軍,有若手下牙兵,今若旣設而旋罷,則其間,必有祛一瘼生一弊之歎,而亦非所以待方面,膺重寄之道也。抑有一道,無損於彼此,有益於交濟,甚是便宜,何者,若使監營,汰其海民之入於募軍者,換充於能櫓之役,以其峽氓之充於能櫓者,改錄於募軍之額,則海鑑,自無疎虞之慮,而監營,亦無失募之歎矣。仍用此意,永爲定式,分付該道,急速擧行,則海坊簽軍,庶無名實之相反,而戰艦運用,實賴應變之具,是所謂改櫓軍,在湖南,爲備海坊之急務也。其六曰,收人才,蓋人才之作成,亶在人主之培養,而第培養失宜,收拾不均,則才俊所聚之地,其愁沮冤鬱之歎,勢所必至,試以兩南言之,在昔列聖朝培養收拾之日,賢才輩出,文武蔚興,做事做功者,凡幾人矣。而及至近來,寥寥無稱者,此非人才之全然無可用者,實由於收拾作成之道,不古若也。其有才而不見用者,宜乎抑菀之甚,而伏況經亂經凶以後,南土人心,尤爲渙散,有莫可底定之象,在朝家,尤宜收用人才,以爲撫悅激勵之地,而惟彼嶺南,則近年以來,猶被朝家之申飭收用,獨於湖南,則全然抛棄,未蒙一視之恩,人才亦安得bb無b遺廢之歎哉?臣愚之意,則自今兩南,一依西北例,各別收用,以盡撫摩之方,亦有合於慰拊作成之道也。伏願留神焉,是所謂收人才,在湖南,亦爲一急務也。臣旣以鄙俚之淺見,敢效條進之忱,而竊伏惟人主出治之本,端在於建極而立志,去僞而務實,則向上所陳,抑是區區之末務,臣又以一實字,敢此仰勉,而其目有七,實敬天,以省圖治之幾,實典學,以端趨治之道,實勤政,以盡講治之術,實納諫,以開嚮治之門,實破黨,以藥病治之源,實崇儉,以祛蠹治之根,實愛民,以鞏保治之基也。天雖敬而不以實,則圖治之幾,無以省矣。學雖典而不以實,則趨治之道,無以端矣。政雖勤而不以實,則講治之術,無以盡矣。諫雖納而不以實,則嚮治之門,無以開矣。黨雖破而不以實,則病治之源,無以藥矣。儉雖崇而不以實,則蠹治之根,無以祛矣。民雖愛而不以實,則保治之基,無以鞏矣。殿下於斯七者,蓋嘗有志矣,非徒有志,亦有其名矣,非徒有名,臨御十載,治化著明,遠邇咸聳,皆謂唐虞三代之隆,庶幾可覩,而第伏念殿下,每當災異之作,避殿減膳,以盡責躬之道,則其於敬天,可謂實矣。而天之降災,去而益甚,每當機務之暇,講習不停,以盡自修之道,則其於典學,可謂實矣。而士之趨向,猶未底正,每當臣僚之接,反覆論究,以盡爲邦之道,則其於勤政,可謂實矣。而修擧之典,尙未盡行,每當規戒之進,虛心開受,以盡弗咈之道,則其於納諫,可謂實矣。而讜言之路,猶未恢張,每當傾軋之際,務歸同寅,以盡蕩平之道,則其於破黨,可謂實矣。而朋比之習,猶有前套,每當奢費之害,務遵減約,以盡節省之道,則其於崇儉,可謂實矣。而俗尙侈靡,猶未知變,每當施措之間,愍念病苦,以盡如傷之道,則其於愛民,可謂實矣。而衆弊蝟起,猶未釐祛,顧此七者,殿下,皆以爲實,而實效尙未下究者,其於固立志,建出治之工,或有所一毫未實而然歟?臣又以實立志三字,爲出治之本,伏願殿下,益加猛省焉。噫,臣之私心蘊結,雖非止此,而若其關係時政之大者,則顧以幺麼之賤蹤,固不敢覼縷,而六條所陳,七事仰勉,只出於爲君父貢愚忱而已。則此實感殿下求助之盛意,出尋常萬萬,有不得終始泯默,而其干冒宸嚴,不避僭妄之罪,自知難逭,臣尤不勝主臣之忱,伏乞聖明,察其愚忠而恕其狂僭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五更,月暈。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普赫,於直中除拜同義禁,以禁堂不備,進參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副提學李瑜,陳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事體道理,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之俱空,洽滿一旬,事體誠極寒心,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引避退待,處置已至經宿,兩司連日闕啓,亦甚未安。除鞫坐進去、在外、未署經外,獻納安相徽,持平金光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留待。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曺允濟改差,代以許逅爲事變假注書。 ○金尙奎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參議李衡佐,連呈辭疏,不爲行公,詞訟重地,積滯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矣,詞訟重地,長官之久不行公,委屬可慮,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亦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吏曹言啓曰,去夜政院,以知義禁、同義禁身病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事,鞫廳草記來到,預爲備望書單,待批下卽呈之意,分付本曹,而因中間誤傳,以同義禁朴文秀改差之代,書塡矣。今朝始伏見草記措語,則乃是朴乃貞見遞,而誤以朴文秀代書入,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一員,餘皆懸頉,當此飭勵之日,强引不當引之嫌,一倂不進,其在事體,誠極寒心。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癸丑冬三朔,能麼兒試講時,武兼李源,一次講不通,一次陣不通,依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歲翻後,賓廳次對,尙未爲之,飭勵之意,焉在,明日來會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頃忝是職,適値三覆,迫於嚴命,黽勉承膺,纔到閤門,獲奉大誥,我聖上奮發悔悟之意,洋溢於字句之間,來諫求助之心,發見於辭旨之間,雖在韋布,亦莫不聳動而思效進言之誠。況臣,忝在言地,又叨入侍,不可泯默而退,故敢以一二事,草草論啓,而言辭拙訥,未蒙開納,一避再避,徒露醜拙,終坐疎忽,以至遞免,則僨敗之蹤,不宜復玷於臺端,而掌銓之臣,不少難愼,苟然充擬,至有恩點之誤下,臣誠惝怳,莫省攸處,而臣於是職,有必遞之義者三,頃臣之引避也。當其處置之而諫臣,以筵敎未安,援以爲嫌,終至坐罷,則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一也。其後連啓之納言,以臣所發之論,歸之已甚,而旣啓旋避,深加譏斥,則未知其果得臺體,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二也。近日應旨之臺臣,又以臣所發之啓,謂之意外,而反加稱譽,顯示譏斥,則亦未知果有臺風,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三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冒沒承當,況此三必遞之義,兼而有之,則其在廉隅,何可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尙奎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敎江原道觀察使趙最壽書。王若曰,方嶽爲任,則乃一路萬務之所係而不比于他,敎書諭意,則蓋三公六卿之所無而特宣於此。故盤錯必須利器,況絲綸豈爲虛文?顧江襄最近於左畿,而疲弊尤甚於諸道。列郡數十邑里,摠是蕭條,分嶺東西山谿,太半險阻。其民則林茇崖宿,饒戶甚稀,厥田則火耕斫畬,量案無定。兼以弊瘼之日痼,加之災荒之歲仍。蔘朮魚脩之所供,誅求益急,風雹水旱之所被,蓋藏俱空。溝壑顚連,哀哉鴻雁之詠,淵藪逋匿,凜然龍蛇之憂。思之則固爲寒心,若何以付之能手。惟卿,本以蟬㷜華胄,早已羽儀明庭。不衒其才能而性若周絳侯之重厚,自持以廉潔而家似杜祈公之淸貧。丹轂盈門,恒存滿盈之戒,靑雲當路,獨恥躁競之風。蓋本末予所稔知,亦前後曾已屢試。分符湖邑,百姓播袴襦之謠,按節畿藩,三輔頌棠茇之澤。今撤二品之卿月,復作東路之福星。玆授卿云云。益懋良圖,祗服明訓。惟寬裕足以御衆,卿固有餘,非剛明無以立威,亦宜加勉。登車攬轡,必如范孟博之澄淸,竹屑木頭,必如陶士行之綜理。若其稟裁區劃,自可遵依故常。於戲,大誥敷心腹之辭,此正上下飭勵之日,人臣竭股肱之力,豈有內外燥濕之殊?陽春載回,宜及時而布化,江山雖美,毋曠務而耽遊。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得伏聞向日筵中宰臣,以臣狀請原城陞號事。大加非斥,致有問備之罰,臣於此誠不勝驚惶悚蹙之至也。玆事顚末,已悉於春間狀聞中,今不必更爲煩縷,而宰臣所謂圖陞牧使之說,有未能深察其前後委折,疑人於不當疑之地,故不得不復此陳暴,以備省覽焉。原城降號,蓋因戊申逆賊熀、世弘等胎生,而當其降號之初,一邑上下士民等,呈訴官庭及營門,謂以熀本無籍於本縣,而胎生於靑坡,弘雖冒籍於本縣,而胎生於堤川,則橫被降號,極爲冤枉。至以世弘庶祖母,本縣富論面居,可梅稱名者,爲證,故其時監司臣李衡佐,令時任牧使柳鳳齡,査問可梅,則可梅招辭中,世弘之父宗岱,來寓此土,在於癸亥,而翌年甲子,遭其父柱相之喪,卽爲贅居于忠淸道堤川地其妻父金鳳趾家,戊子,轉寓於忠州河所,後復移接於本縣富論面,而逆弘之生,乃在乙丑七月云爾,則其非原城胎生,明白無疑也。臣到任之初,本縣士民等,以此事來呈議送,臣取考其粘連文狀,則前後監司到任時,呼訴者,非特數三次,故臣意妄以爲,邑號陞降。雖無利害於士民,而無瑕之鄕,公然汚衊,則其所憤冤,人情同然,臣未暇斟量其事體之如何?至據當初可梅招辭及前後士民所訴,率爾狀聞矣。今宰臣,疑人太過,謂臣此請,出於陞牧之計,有若臣挾雜私意,煩達天聽者然,何其言之不相諒,乃至於此耶?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宰臣旣以事體未安,爲臣罪案,則臣之徒循民願,妄請陞號之失,於是乎著矣。臣承聞旣晩,請譴亦遲,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明,重勘臣妄率之罪,以重事體,以謝人言,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焉。 ○答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省爾應旨之疏。亦察諸條之陳矣,其令備局稟處。{{*|原疏下備局}} ○答韓山幼學李涏疏曰,省爾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中可以留意者,留意,而可以議處者,令備局確處焉。{{*|原疏下備局}} ○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伏以臣本螻蟻之微,濫陞匪分之職,感戴天恩,曷有其極,縮伏私次,攢祝天神,冀報國恩之萬一,而以臣犬馬之微誠,不能自由,尋常痛泣者,久矣。今我聖上,軫念民憂國計,特下勸民農桑之敎,諭旨懇惻,飭勵臣人,靡不用極,其在方伯守令者,孰敢不祗承聖敎,務盡其力哉?臣雖愚昧,目擊時艱,口誦明旨,不勝感涕自零,玆敢不避三刖之忠,條陳一得之見,仰瀆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勿以人微而廢言,俯垂察納焉。一,今我國家,地不寡於昔年,民不加於今日,而國無一年之積,民無隔宿之糧,供上之物,頒祿之數,減之又減,無望復舊,此皆錢使之然也。一自行錢之後,懶農尙侈之習,耗財靡穀之害,日復日甚,其故何哉?夫所謂懶農者,貪其末利也,尙侈者,麗其服飾也,耗財者,務種南草也,靡穀者,濫觴酒肉也。夫如是則民食之寡乏,國儲之不敷,推此可想,而且今昇平已久,軍額多端,百役鱗萃,萬民星散,朝東暮西,不奠厥居,故國不知民數,民欲避國役,勞逸不均,未有若玆,夫如是則一身兩役之弊,骨布徵族之患,將何以紓哉?蓋軍政積瘼,錢貨痼弊,罔有限量,已無可言者,而夫懶農之習,則晩時付種,不芸田者,這這摘發,一一論罪,則不貪其末利也。尙侈之風,則使臣往來時,嚴禁其綵段貿來,則豪奢可祛矣,耗財之弊,則痛禁其南草種田與市肆,可也。糜穀之害,則重治其眞麥付種者,與作麪買賣者,可也。凡此救弊之道,惟在於守令之擇人,而近來俗習不敦,人情歸詐,少不如意,則必以吹覓爲事,守令數遞,殆同五日京兆,非但迎送之有弊,公務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民焉得不困,國焉得不窘哉?爲今之道,莫若擇其人而任之,任其人而不疑,俾責久任之效,恐不可已也。一,良役變通之議,紛紛朋興,指意之不同,如人面之不同,身役之謀避,處處雷同,眞僞之難辨,若烏鳥之雌雄也。今年雖或搜括,塡充其闕額,明年必逃,藏蹤祕跡於他鄕,一年二年,聚散無常,或接居島嶼,或投屬私賤,或投托驛役,或圖入歇役,或以爲僧居士,或以爲校院生,食粟富民,皆稱品官軍官,餘存良役者,便若九牛之一毛,而疊徵隣族者,一人名下,或兼三四身役,貧寒隣族,不堪其役,鱗次逃散,將作指徵無處,故上納軍布,年年減縮,軍需罄竭,武備不完,今以都監砲手言之,中旬久廢,賞賜無階,故春秋衣資,預先斥賣,居無斗屋,朝不謀夕者,太多,可不寒心哉?且今一自戊申以後,諸般軍役逃故未代定者,不知其數,今若塡充爲期,則一名代定,十室恐動,民間騷擾之弊,有不可勝言,而以存爲逃,以生爲死,虛實相雜之弊,亦不可妨奸矣。臣愚以爲,若就島嶼與陸邑之民,勿論良賤流民,隨其所居處,一從家産次第,十五歲以上無遺,限一疋徵布,區處條理,酬應如一,則旣無隨闕代定之弊,又無白骨徵布之患,而國有富利之實,民無疊役之患矣。然則百弊盡祛,國泰民安,庶可期矣。一,農者,天下之大本,而爲守令者,徒慮一時勞民之取怨,不思萬民沒世之蒙惠,堤堰之水溢潰缺處,新創之力綿未塞者,全不致意,視之尋常,使不得蒙利,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臣意則如許等地,以其有風力解事者,擇差其檢督官,調發烟軍,期於完築,考勤慢論賞罰,則事可諧矣,而若其舊堤之土薄,不得瀦水處,則民旣無蒙利,地不當空棄,使其地方官,從實摘奸,許民耕食,一以爲均蒙其惠於作者,一以爲隨起納稅於國家,恐或得宜也。且夫樵童牧豎之放火於山林者,及山下居民之不卽滅火者,一倂重治,以杜後弊,則山不童、澤不枯,而折草糞田,與水田蒙利,俱極便宜矣。一,近年以來,掛書妖惡之變,無歲無之,此皆由於死中求生之計也。如此之徒,罪當隨現正法,而第伏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無虞之世,不可緩者,軍威約束之嚴也。凡興妖作孽,擧兵犯逆者,必非衆人之所同惡,而誠是一人之所不善也。臣愚以爲,使其脅從之類,隨其行兇情跡之發覺,先斬其賊魁,而獻馘者,各別論功重賞之意,常與京外軍民,牢定約束,斷不撓貸gg饒貸g,則雖窮兇極惡之徒,必有畏戢之心,而初不生兇計也,的矣。若如是,則一髮重於千匀,累卵安於盤石矣。此豈非先發制人,防微杜漸之道,而亦豈非臣民之大幸哉?臣不勝秉彝之忠,附陳愚見焉。一,上納田稅大同,不待其收租案頒布,而一從其本道磨勘實數,趁歲前收捧,待明春船運,則船無風高致敗之患,民無窮春難備之弊矣。且夫公私穀物船運之際,假稱大洋致敗,或不欲遠赴,潛賣之弊,自朝家行會於諸道沿邑,無公文船卜貿錢者,考其戶牌,這這搜捕,明覈其所自來所由然,則必無其借稱敗船之弊矣。一,諸處戰船,恐其風浪,深藏浦口,掛置岸上,決非急亂應變之具,而雖有火砲之具,亦非逆風就戰之器也。今以東萊釜山浦言之,如絶影島、五六島等地,若有火砲藏置之事,而及其賊船來犯之際,我之火砲,迭相發放,則賊莫敢輕犯下陸,而我亦無器械未及之弊矣。一,南北邊方,賊路取程要衝處,元無關防器械設置之事,故曾在壬丙之亂,寇兵犯境之際,略無所忌,如入無人之地,乃至於深入近京,殺害bb人b命,如刈草管然,豈非痛心裂眥者乎?如右等地,多設火砲器械而防之,多鋪菱鐵諸具而禦之,則賊不敢恣意犯境,而必有躊躇難進矣,我亦無慌忙失措之弊矣。一,海西蒜山鎭,乃賊陣易犯處也。而古稱棘城,今無尺木,與諸處嶺隘養林,大不相同,誠可寒心也。今若棘城數里之間,外爲植松而匿形潛影,內爲種桑而養生禦敵,恐或得宜也。若其種桑之道,則及其解凍後,桑木叢生,多數刈取埋植,逐年除去枝葉,則未滿三載,可以爲成林茂密,其在養兵禦敵之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一,漢江下流通津接界,海關之憂,誠非細慮,而恬嬉成風,置之度外,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今若設置其海防器械於要衝處,而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則水陸關防,可以控制,而南有南漢,北有北漢,西有文殊,恰如鼎足之分峙,無異肢體之相隨,其於守都城禦寇敵之道,不亦宜哉。一,都內五部坊民,竝令家口作隊,各定境界,分授城堞,而若其軍器,則當其有事之日,受出於軍門,使之同心竝力,與之守城,而雖無事之時,行止荒唐,跡涉可疑者,自其里中,指名現告於捕廳,以爲發奸摘伏,則庶無容隱作賊之弊矣。一,江都地吉祥牧場,乃土沃田良,民多蒙利處,而亦可謂海賊要衝關防之所也。而以其牧馬,民不得蒙利,鎭不得成就,可不惜哉?今若分置牧馬於附近長峯、信島、無衣島、龍流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則馬有成群孶長之道,民無地狹艱食之歎,而亦有益於海賊關防之道矣。一,南、北漢軍餉米,各邑,徒慮一時輸運之勞,每以捧留邑倉爲事,誠可慨也。自今爲始,使不得捧留各邑,其於緩急有事之日,俾免藉寇之資,幸甚。一,都內四山濯濯,盡墾山腰以下,若當驟雨,則流沙成陸,渠溝漲溢,人家漂沒之患,間多有之,可不寒心哉,今若革罷山直後,以其有風力,山底所居士夫,差定監役,使之逐日巡山,一年草及落葉,竝爲嚴禁,則數三年之內,山不童溝不塡矣。一,當此寸土如金,民皆艱食之日,廢四郡之沃野,空棄不闢,鬱陵島之名區,大小靑之勝地,設鎭無期,誠可惜也。臣意則如右等地,若爲許民耕食,則民必樂從矣。一以保貧民,一以固關防,幸甚。一,凡此十三條救弊之策,多有荒雜,語無倫脊,煩瀆崇嚴之聽,極知猥越,而今臣年迫七十,餘日不多,區區願忠之懷,如不伸於今日,則更無攄忠報國之望,此臣所以尋常抆淚於中宵者也。愚忠耿耿,終不能自已,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迂陋之見,僭濫之極,無所逃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或加採納,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不勝戰慄云云。{{*|批答見上}} ○忠淸道韓山居幼學李涏疏曰,伏以臣,竊惟主上殿下,有神聖文武之德,英睿明哲之姿,臨御已十一年于玆矣。其憂國恤民之旨,求助望治之誠,懇懇於前後備忘,凡於政令施措之際,無非飭勵之意,聖作千載,卓越百王,覆載之間,血氣之屬,莫不延頸擧踵,欲觀太平之治化者,久矣。然而實效未究,治象莫著,饑荒荐至,災異疊生,其國勢之汲汲,民生之嗷嗷,不待識者,已極寒心。噫,國家治化之本,在於君心,君心一正,則天下莫不正焉,以殿下圖治之誠,勅下之意,以致太平,可易示掌,而太平之業,不能致之,衰亡之風,日以甚焉,此莫非殿下自修之德,未能感孚於天人之致,臣雖一介微命,其愛君憂國之誠,常切於漆室之中,欲一仰暴於九旒之前矣。今此求言之下,敢效應旨之言,惟殿下澄察焉,今國家危亡之由,不可毛擧,而拔其大者而言之,紀綱不立,簽丁疎虞,經費太縮,侈奢日盛,是也。民間疾苦之端,亦不可盡言,而擧其甚者而言之,白骨徵布,赤地斂稅,守令侵漁,富民徵債,是也。國有四此危,民有四此瘼,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古語曰,治國如治病,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末,而國勢之岌嶪,不啻病勢之膏肓,其於攻疾之方,捨其本而治其末者,必無效矣,必也本末俱治,然後可期其蘇,所謂本者,君德是已,所謂末者,治具是已。殿下,苟能務建中之德,勉緝熙之工,先正君臣之分,以明紀綱之源,察其群工之可否,責其任用之實效,則疎虞之弊,經費之縮,可無憂矣。去其浮華,務示敦朴,則風行草偃,自無奢侈之習,變通徵布,用寬斂稅,則下民之愁苦,自可無矣。守令得人,徵斂有節,責逋減利,禁斷牟利,則窮民之疾痛,自可除矣。殿下,非不知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非不欲去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而都兪之際,敎詔之間,莫不以此爲第一殷憂,飭勵群工,丙枕靡安,而卽祚十年,未見一分之效,竊爲殿下惜之,竊爲殿下慨之。古語曰,主聖臣良,上下相須,以殿下卓越之聖,不能致熙皞之治,臣恐殿下之朝,無良臣之佐矣。臣伏聞殿下,與大小臣隣,講究良役變通,將有儒布、戶布之擧云,草野疎迹,未能的知,而誰爲殿下劃此者耶?蓋儒者,國之元氣,國方危亡,而有此擧措,臣恐自削元氣,以促其亡,吁可怕矣,可勝歎哉?麗末所爲,豈可復行於今日殿下之淸朝也?凡兩班之無才德,漏選擧者,與良民無異,固當納布應役,而國朝三百年所革之事,一朝行之,則彼兩班,本以世祿家胄裔,以士子名自處者,不諒自己之無才,徒羞良役之應行,其怨國疾上之心,將有所無窮矣。當此斁倫敗紀之日,豈可復起此咈鬱之事乎?且如或爲之,則八方儒布,非不多矣。可以補國用,而侈靡之風,若不痛革,節用之戒,若不自守,則徒爲侈夸之資,而未見經費之益矣。設有經費之益,有若割肉而充腹,是豈忍爲者哉?鑄錢之利,非不多矣,而鑄銅之後,國無加裕之效,民無多得之道,雖有儒布之億萬,恐同歸新銅之無益於民矣,其儒布之決不可bb行b也,明矣。至於戶布,則如不得已,猶或可也。自公卿至士庶,皆隨戶納布,則便是平均,無彼此之役也。亦當有大小戶分等之規,孰敢有怨於其間哉?殿下大小臣僚,莫不周詳於治理之謨,則必有各進所見,講究良策,而愚臣一得以爲,雖無儒戶布,猶有利國去瘼之策,敢冒鈇鉞而進之,凡八道大小州縣,皆有多少軍官,多至三四百名,少至數百名,雖至少處,亦不下百餘名,所謂軍官,卽良民中有根着有食根,謀避賤役,圖入軍官之案,各隨州縣之規,有錢布備納官家之事,八道三百六十餘州軍官所納之布,自其本郡使之移納於朝家,則厥數,足當白骨之徵,可敍黃壤之冤矣。蓋徵骨之規,初緣朝家,慮有生出物故之弊,雖分明已死之人,以待十年,出其物故,出物故之際,例有該吏中間受捧情債之規,窮民之類,雖過限年,不卽出物故,故白骨之徵,其弊,實由於此也。臣愚以爲,革其限十年出物故之規,以各邑中非文非武無才無識之輩及校院生,額外投托驛吏寺奴之流,一一査出,隨闕隨充,逐歲徵布,則民無白骨之徵,國無侵族之弊,然而守令,如非其人,徒爲紛紜之端,未見創革之效矣。伏願殿下,先察用人之方,任賢之道,擇其賢者,任其方伯,明其黜陟褒貶之方,使守令之人,律己自飭,秉公行政,小無私意於充軍徵布之際,則自有去瘼利國之道矣。且方伯者,一道之摠管者也。其所爲任,豈不重且大也?然而方伯,不得其人,則褒貶隨其好惡,黜陟任其私意,賢愚莫辨,貪廉相雜,可勝歎哉?且方伯,例有啓請帶去軍官,軍官之任,卽監司之耳目,各邑廉問,凡物出納,皆在其手,所當擇人率去,而近來監司軍官,兩班名武,則不肯隨去,其所願去者,皆是爲口腹求利益之流,故凡於廉問之時,不無受賂爽實之弊,出納之際,亦不無行私肥己之事,而諸軍官,皆是同浴,互相周旋,淆亂其方伯之政令者,多矣。臣以爲,方伯之軍官,其任甚重,爲方伯者,以宣薦中堂上堂下有才藝者,依其定數,啓下帶去,使之從公廉問,祛私出納,則列邑畏戢,風化賴行,其所佐理,豈小小哉?其所賢否,則自本道都事,使之褒貶,直爲啓達,有才能諒直者,依京軍門遷轉例,自兵曹,卽付當窠,憑公營私,欺瞞主將者,付諸有司,各別科罪,永廢前程,則爲軍官者,亦當自飭,監司之政化,亦當有賴於軍官,而列邑,亦皆憚壓,小民,亦當自在安堵之中矣。至於兵、水使軍官,亦依此例,擇人率去,則軍政戎務,自當整頓矣。至於軍政之疎虞,尤爲寒心。殘氓之黃口乳種,皆入軍籍,而有形勢家墓下居民,士夫家籬底奴僕,則各邑面任,初不敢擧論於軍役,雖或充定,爲其上典者,周旋頉下,故其所閑遊者,一邑之中,不知其幾,士夫家仰役之外,一竝入屬於軍案,隨闕隨充,則自無乳種充數而已之患矣。且各邑良賤應役者,有根着重遷者外,擧皆逃避,故各邑軍丁,每年逃亡之浩多者,此也。乳種之充隊塡伍,太半有之,如或臨亂,則彼口鼻之兒丁稚卒,將安用之?臣愚以爲,此後則各別申飭於各道各邑,一切嚴防軍民之移去他邑者,而其中有不得已移去者,則成給移居公文,使其所居之官,檢其公文,然後可以許接,而如無公文,則論以一罪,且其所到之處,里任輩,拘於顔情,無論公文之有無,不卽告官,亦以一罪,論治里任,則各邑良賤應役者,必無數數逃避之患矣。至於田制,尤是王政之所重也。耕則有稅,陳則無稅,乃法之常也。而爲守令者,曾不施行,雖黃茅白葦,不耔不耨之地,亦徵其稅,當三稅饑饉之餘,田野之陳荒,到處皆然,至於常賦常繇,猶不能自給,則況陳棄田稅,從何出乎?伏願殿下,飭勵有司,痛革其弊,則生民庶可保矣,而永蒙聖德,然而此皆治病之末耳。伏願殿下,澄察而留意於本。伏聞殿下,講陸贄奏議而有感發云,夫陸贄之書,固善矣,而豈若聖經訓謨,可法可師之文乎?伏願殿下,留心聖訓,加意學問,自勵日新之功,使本源無一塵所蔽,浻然洞澈,則用人之際,行政之間,自有克明日躋之美矣。夫紀綱者,治國之本,故國之將亡,紀綱必頹,歷觀前古,未有立紀綱而國亡者也。其立紀綱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在於作人才,作人才之本,在於改選法,故自古聖帝明王,莫不以得人爲本也。昔,召康公奭之勉成王以用賢,《詩》云愷悌君子,四方爲綱,由此觀之,則國有良臣,是爲萬化之所先,愷悌君子,實爲四方之綱,王者之道,捨是何求,今國家貢擧之法,雖有次序,而其選者,不過詩、賦、策、論四六之類,工於是而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至於公卿,不能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詘死於草野,夫詩、賦、策、論四六者,雖不可無,其實則無用也。積以千篇,不足以補一藝,中于百試,不足以等小行,雖以詩、賦、論、策四六,成進士及第,豈復以詩、賦、論、策四六,爲國家治謨乎?此人材之所以難得也。是以,古昔賢良之選,一循於德行道藝,而未嘗取他術也。今若採程顥、朱熹貢擧之議,立德行之科,至於他試,則雖存而不數數設焉,士之慕進士及第者,必皆嚮於德行,治詩、賦、論、策四六者,亦將自習於道藝,雖初有所不便,終見其翕然之化也。議者或云,所選者,未必皆出於大公,而人主,臨之以誠信,則其弊自祛,風聲所及,猶足以厚風俗而振綱維bb?b世敎,故曰成取之方,無過於改選法矣。今者士氣之靡弱而不振者,甚矣。處於臺閣而不聞其有言,登于廊廟而不見其有爲,偸惰姑息,回互苟且,無恥無義,上下相漫,推是而往也。雖國家有難,臣恐無一人爲殿下死者,豈不大可寒心哉?雖然,此在殿下倡率之如何耳。伏願殿下,赫然自發,導之以至誠,持之以久遠,磨其文而琢其質,理其維而張其目,則人才之盛,國事之做,烏可量也耶?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入侍時,江原監司趙最壽,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關東伯進來。趙最壽進伏。上曰,擢授非偶,而本道閑辟,懈怠或易矣。着意爲之,可也。最壽曰,庶竭愚鈍,而伏聞嶺東風雹之災酷被,其中尤甚邑,則今方設賑云,而賑資不足,故舊方伯,狀請賑資於備局,未知其回啓之如何?而雖不能盡數請得,折半請得,然後可以接濟,故敢達。上曰,王者之政,當一視八道,而嶺東皆爲凶年,則雖自他道推移,而略干邑,旣爲被災設賑,則自道內推移接濟,可矣。皆以請得於朝廷爲事,則豈是按道之意乎?最壽曰,自道內或有推移之道,則何必請得於朝廷乎?臣到營後,觀形勢當更爲狀聞矣。上曰,自道內若無推移之路,則狀聞,可也。而不可自當初,欲爲請得矣。何必以舊伯之狀請,劃一施行乎?最壽曰,良役,今方變通,關東軍額三萬餘名內,納布軍,爲一萬八千餘名,凶年,雖比三南,不爲尤甚,而纔經荐歉,民皆流散,如原城等邑,已得盡爲充定云。然他各邑之未得充定者,其數甚多。臣到營後,當申飭守宰,搜括冒錄,俾得充定伏計矣。上無發落。最壽曰,原州聖殿,頹圮已久,而昨今年,連値凶荒,物力無出處,修改之節,尙不得經始,故前監司魚有龍,以原州耗穀,請得修改之意,狀聞下戶曹,而戶曹,以常賑兩廳耗穀,非本曹所可擅許,令廟堂稟處之意,覆啓蒙允云,未知備局覆啓之如何?而曾前有嶺南聖殿修改時,以其該邑三年耗穀劃給,俾得完役之事,而三年耗,雖不盡得,若以兩年耗穀劃給,則聖殿頹圮之處,可以修改,而原州沿江諸面,慘被雹災,今方設賑云,以其羨餘,添補賑資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備局稟處,可也。{{*|出擧條}}鄭必寧,宣諭,諸臣以次退出。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臨陂縣令李泰祥。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一更至五更,月暈。三更,右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金光世,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李壽海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李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司諫李著,陳疏入啓。今日次對,兩司無一入侍之員,大司憲洪鉉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持平金光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之地,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依下敎來會賓廳,而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漢城府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議政府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行弘文館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曰,當此飭勵之時,不當如是,牌招備員後,更爲書入。 ○以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飭勵之下,特命次對,則其所懸病,若是夥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外,竝從重推考,實病外更卽牌招。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金尙奎曰,如是飭勵之下,備局如此,它尙何說,極爲寒心,更爲牌招,單子改書以入,而牌去來,俾勿如前,各別申飭。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昨日再招不進,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盡數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將鬼薦坐起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以徐命彬爲承旨,吳瑗爲修撰,尹得和爲副修撰,朴致文爲兵曹佐郞,李希逸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漢城判官,李碩華爲司圃別提,李益熙爲典牲直長,金鎭億爲慶安察訪,金錫一爲注書,副司直柳儼,副司果趙明謙,副司正許逅,同知洪禹鼎單付。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注書金錫一,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長湍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次對,若不爲之,則當爲持公事入侍矣,今日已爲次對,明日則不必持公事入侍矣。 ○金尙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引見退出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領、左相,命招卜相。 ○又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四日,幼學朴洙源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國家經費,專出三南,而三南田摠,皆已上來,故相考比年,則比壬子所加,皆不免塞責,誠涉未便。而至於嶺南,則土地最廣,人物最殷,上年沿海若干邑,雖或被災,上道山野各邑,別無失稔之事,而今年所報,實結比加,反不及於兩湖,此必由於疎於檢覈而然,磨勘。今已節晩,雖欲論退往復,而亦無所及,其在警飭之道,不可置之,慶尙監司金始炯,宜施推考之罰,卽今各倉罄竭,頒祿放糧,實無支繼之路,諸道漕轉,或又遲滯過時,則勢將大段狼狽。今年則一依事目,海西、湖西二月裝發,湖南、嶺南三月裝發事,各別申飭,而各邑稅穀,不過每結四五斗,民力甚輕,初豈有未捧之可言?而近來各邑未捧之數多,莫非守令慢忽之致。今年則先期準捧出浦,一齊裝發,俾無未捧之意,亦爲嚴飭,前頭漕轉後時之處,稅穀未捧之邑,當該都事、守令,別爲從重科罪,斷不容貸,宜當,預先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之近日一出,豈敢欲以臺官自居哉?特以朝參方設,鞫事當前,天臨帳殿,庚牌催召,欲作一時副急之用,無他推移進參之員,則當此時而膠守偃伏,有非臣分之所敢出,故包羞抗顔,冒昧出肅者,只欲一登前席,暴前後危苦之情,而不意處置請出,訊囚旋急,黽勉趨參,奄至一旬,進退終無據,而廉隅益掃地矣。內愧初心,外慙物議,因此蹲冒,斷無其理,鞫獄乍停之日,卽臣當退之期,故今日之尋單請急,誠出於不獲已,卽以賓廳引接,召命遽降,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反復思惟,決無一日仍冒之勢,玆敢拜章徑歸,冀被重誅。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伏聞憲長,以鞫事有所疏論云。臣亦連日參坐,備見獄情,玆敢附陳焉,建伊前後之招,牴牾違錯,不一其端,而四次嚴刑,終不吐實,甘德、亮濟,所供之辭,亦有可疑,而屢度面質,俱未有屈,互相抵賴,憑覈無路,誠有所難處者。第按獄之道,貴在詳愼,苟有一分可問之端,靡不用極,然後死囚無憾,王法得平,所謂崔於自里妻,兩囚皆以爲看證,所謂芿相者,建伊,亦以爲傳書之奴,則當此獄情難辨之日,不可不竝拿而究覈之也。伏願下詢于鞫廳大臣而處之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末所陳,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連參湖西罪人鞫問之坐,而竊有區區愚見,敢此仰陳焉。此獄肯綮,專在於究得言根,夬正王法,而屢日訊鞫,尙未得端緖,神人之憤痛,當如何哉?建伊,旣以不忍聞之言,傳之,晉贊前後招辭,亦多違端,則論其罪狀,當施顯戮,聖上之特命訊問,實出於痛奸情嚴鞫體之意。而第連施四次之刑,終無異辭,則其在按覈之道,似不可一向加刑,以至徑斃。而且以亮濟、甘德之招,觀之,又多有情迹之可疑者,若使甘德、亮濟,初無發說之言,則彼建伊,何必做出此等凶言?假令建伊,雖有構害兩囚之心,何患無辭,而必以萬萬罔測之言,公然傳播乎?且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有非愚蠢常漢所可辦出,況亮濟招中,補中益氣湯之說,甘德所謂名卜靈驗之言,語意脈絡,明有奸情,此當初鞫廳所以竝爲請刑者也。揆諸獄體,不可不問,臣謂亮濟、甘德,一體嚴訊,使鞫事毋至疎漏焉。臣治此疏將上之際,因次對有牌召之命,其在分義,宜卽趨詣,臣前患足病,大勢雖減,餘症尙在,行步蹣跚,觀瞻爲駭,而鞫體嚴重,不敢言病,强起參坐,連日處冷之餘,症情添劇,嚴召之下,終未免坐違,惶懍之極,無地自容,尾陳病狀,仰請譴罰。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遞臣職,且治臣罪,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建伊所爲,雖極痛駭,旣有違端,則不可不訊問,亮濟、甘德之招,設有殊常者,本非不道,不可以此輕加訊問矣。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右副承旨金尙奎,記事官成範錫,事變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曰,連日視事,聖體不瑕有勞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曰,連日引接臣僚,眩氣其無發作乎?上曰,姑無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一樣,何如?上曰,頃日少差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頃日感候,差復後諸節,一樣,若何?上曰,感氣則快復,而痰候猶常往來矣。命均曰,備坐,去十日則以鞫坐相値,不得爲之,昨日始爲開坐,而諸堂上,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之疏,過爲引嫌,終不來會,今日自上又有一齊來待之命,而猶不齊會,事甚未安,宗玉之疏,只是泛論,而若是引嫌,此後則因此疏撕捱章牘,分付政院,勿爲捧入,何如?上曰,今日備局堂上,特敎來會,而終不濟濟,再次牌招後,承命入來者,只工判一人而已。豈不寒心?徐命均曰,朴師益,則有脚病,難於登對云,而趙尙絅則無他端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疾,此後bb則b其將一不入侍乎?趙尙絅,昨赴鞫坐,則今日之終不入來,何耶?雖已推考,而特敎申飭之下,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頃者儒生輩,疏陳民弊,而其中有曰,外方尙不封倉,催科日急云。凡捧糴,必在歲前,而當此始農之節,使民騷擾,將不得安業,事甚驚駭。壽賢曰,以京畿觀之,必於歲前,停糴封倉,春後開倉分給,而大同則歲後每常收捧矣。命均曰,外方守令,每於十二月晦間,例爲封倉,而如或多數未捧,則間有收捧者矣。壽賢曰,大抵催科之政,必於身布,尤爲騷擾,至若隣族侵徵而極矣。隣族之弊,頃日次對時,略已仰達,而若無自朝家變通善處之道,則其中,雖有稍實之民,亦將不得安保矣。所謂稍實之民,渠所當納之物,則已盡輸納,而每以不干之隣族,橫被侵困,此又可矜之甚者也。上曰,隣族侵徵之弊,予亦知其慘毒,已令廟堂及道臣,量宜變通,而至若歲後捧糴,此係守令之慢忽,不善奉行朝令之致,極爲無據矣。宋寅明曰,軍餉則例於歲後收捧,而至若還上,歲前例皆畢捧封倉,豈有追捧之道乎?尹游曰,一邊分給,一邊收捧,雖異於反秩,而歲後捧糴,未免懈緩之歸矣。軍餉,雖與還上無異,而未解凍前,捧置船所,慮或有盜失之弊,不得不始捧於春後,大同田稅,則文書磨勘之後,始爲出令收捧,故自然犯夏矣。上曰,全數未捧,責在守令,極爲無據。然當此農節,一向催督,使耕民騷擾,極甚矜憫,軍餉一款,參酌停退,其或如何耶?壽賢曰,民事雖如此,今若許令停捧,則其間,必不無虛實混同之弊矣。命均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特牌之下,不敢屢違,舁疾詣闕,而實病甚重,不得入侍云矣。上曰,實病果重云,還爲出去之意,使史官出往傳敎,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分付,還卽入侍。沈壽賢曰,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以爲,鬱陵島搜討,明年當次,而其往來之際,各種浮費,極爲浩多,昨年嶺東諸邑,凶歉尤甚,勢難擧行,姑爲停止,爲宜云,本道事狀,誠然矣,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壽賢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兩道舟師合操事,有所狀稟,而荐飢之餘,合設春操,貽弊不貲,姑爲停止,恐合事宜。開城留守李德壽,亦以今春習操姑停事,狀請矣。松都,素乏物力,且値連凶,犒饋施賞,無路措辦,誠如其言,此亦許令姑停,何如?上曰,松都操練久廢,軍卒,將不知坐作進退之節,此甚可憫,而旣無物力,則與京畿水營,一例姑停,可也。{{*|出擧條}}上曰,江原監司魚有龍,曾以劃得三年條還耗,以爲聖廟修改之用,兼補賑資事,狀請,而昨者新監司趙最壽辭陛時,又以三年條,雖未盡得,或以一半劃得之意,陳請矣。廟堂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本道物力不贍,有此耗穀請得之事,似當考出前例,參量回啓矣。靈城君朴文秀曰,外方,請得還耗於京司,京司多許之,故耗穀,仍此幾盡,此是還上漸縮之道也。上曰,耗穀,外面則似歇後,而靈城所達,爲是,此乃還上漸縮之道也。江原監司所請,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良役變通事,每常講究,而諸議携貳,終未得好道理矣。上曰,大略已聞知,而所謂結役,終有所難便者,予亦已言于前日筵中矣。守令,各別擇差,使之隨闕趁卽代定,則隣族之弊,漸可救得矣。頃日大誥之下,外方士庶之疏陳民弊者多,而其中魏世鳳疏語,稍有條理矣。右副承旨金尙奎曰,世鳳之呈疏也,臣與諸僚廳坐,招致院中,使之讀疏,則音韻通暢,爲人亦佳矣。命均曰,守令如盡擇送,隨闕充額,則隣族之弊,漸可少紓,而第知人,自古爲難,許多三百六十州之守令,有難一一擇差,如其得人,當此荐飢之餘,生民擧多散亡,搜括代定之路,亦甚難矣。又況守令之貪虐不法者,往往有之,雖自朝家,有一二便宜更張之道,旣不得其人,則徒使國家法令煩瑣,民將不得均被實惠矣。頃者李翊漢疏中,有擇送御使,使之廉察守令賢否,仍令詢訪民瘼之請,此或一道也。上曰,御使亦多有弊矣。御使若下去,則人心先擾。頃者儒疏中,游布之游字,以儒字書疏之類者,必將生㤼而騷動矣。與其抄送御使,莫若抄置句管堂上於備局,使之分道主管,如其有事,時或下送,與道臣商議措畫之爲愈矣。結役,終有所重難者,一匹之役,亦將有弊,且今若許減一匹,則日後民心,又將復望半匹之役矣。以曾經各道監司,慣諳物情者,抄出八人,分管八道,事甚便當,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使句管堂上,分往各道,與道臣消詳講確,隨便區畫,則似無窒礙之擧,是則便好,而前頭利害得失,猝難料量,自廟堂更加講究,更稟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不難知矣。廟堂、方伯,互相疑阻,道臣之凡有所請於廟堂,廟堂,先生疑心,不以爲信,然若此而事可成乎?夫如是則外方之物情民弊,稼穡豐歉,從何而領得乎?凡弊端,道各不同,邑各不同,嶺南所施之法,有不可一例施之於西北各道,此蓋事情,有不同故而然也。人必曰,旣有道臣,則今此句管堂上之分按各道,事不緊當云,而此則有所不然者矣。句管堂上,如或有事下往,則必將風動一道,且與其道臣,曰可曰否,隨事相議而爲之,則必無疑阻相礙之道矣。壽賢曰,該道,各出堂上,使之專致句管,則似必無如前悠泛之歎,事將有益矣。命均曰,各道堂上,使之專掌區畫,而如有事,與道臣相議,而可爲者,則時時下往,如巡撫使而爲之,則未必無助矣。申思喆曰,臣聞時任守令與遞歸守令之言,則爲先守令,不可不擇差,而第小殘之邑,則搜括代定,實有難焉,而若以品官及軍官子弟,汰定闕額,則不患不多,此則有不可一時創開者,卽今軍丁搜括之難,實有如此者矣。今此堂上抄出之命,聖意有所在焉,而第堂上之頻頻下往,亦多有弊,郞廳一員又爲□出,替差往來,使之詳察便否而議處之,未知何如?上曰,郞廳替送,則事體似不重矣。思喆曰,以一堂上,有難遍巡照檢一道事而然,如己亥均田使之例,右道則使監司主之,而左道則使堂上主之,未知如何?壽賢曰,雖使堂上下往,不必遍巡坊曲,只可審察大體後,與道臣相議指揮,不至有疑阻掣肘之患而已,一堂上猶可足矣。上曰,領相所達,然矣。金在魯曰,臣於三南、京畿,未經守令,事情便否,雖未能詳知,而第其各道,旣置監司,使之委任,而又出堂上,替令句管,則是不信方伯,事體旣涉如何?而且堂上往來之際,必多有廚傳之弊,此亦不可不念也。西北各道,則軍政,與三南、京畿有異,今聖上,必欲分置堂上於八道,至若西北、關東,堂上別無設施之事,此四道,則不必差出堂上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良役句管堂上差出之本意,臣雖未能詳知,而旣置該道方伯,今又差出堂上於各道,使之分按句管,事體,如何?卽今逃故之數,雖若是顆然gg夥然g,守令,如可得人,良丁,不患不得,自可漸次充額,且各軍門不緊軍額,亦多有之,若令減下,則闕額充定,亦將不難矣。朝家旣已擇送道臣,又出堂上,使之句管,終有所不然者矣。宋寅明曰,以事體言之,誠如吏判金在魯之所達,而以功效言之,不無有助者矣。大抵備局堂上,摠管八路事,而不能無悠泛之嘆,終莫若專精之爲愈,且監司雖欲誠心弛張,事多窒礙於廟堂,每未免因循之歸,今若差出堂上,時或下往,與道臣商確便否,且又詢訪事情而爲之,則功必倍矣。尹游曰,臣於昨年,已有所仰達,而我國之人,因循爲事,而尙歸一,臣常慨然。上曰,此言是矣。游曰,備局堂上,本雖摠管八路,而遠外事情,猶不能周詳,終莫若差出該道堂上,使之專心致力之爲愈耳。堂上雖在京,猶可與道臣往復而爲之,不必下往,亦豈有往來廚傳之弊耶?上曰,予之必欲差出堂上者,非徒爲良役一事而已,第當下敎之耳。李廷濟曰,惟以此良役一款,堂上不必下往耳。如以良役變通,專任責效,則似有功效,而亦當與道臣,往復消詳而爲之,如或往來,則雖欲簡其騶率,軍官似將帶去,豈能無貽弊之道耶?朴文秀曰,大抵國家事,法立而令行後,百事可做,而卽今朝綱不立,廟堂號令,不出戶外,如是而何事可做耶?若使朝綱立而堂堂井井,則凡於事爲弛張,無處不行,夫然後,雖專責於道臣,猶可,雖令備堂分道句管,亦無不可矣。良役變通之說,始出於昨年十月,而今日明日,猶復因循,不得歸一,臣實慨然,雖今日,斷然行之,則事猶可成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三南一百八十州之守令,雖未能盡得其人,先自朝家,修明典憲,使紀綱立而命令行,則爲其守令者,必將畏憚,各盡誠忠矣。大司成宋眞明曰,凡事,終莫如專致之爲愈,須領會首尾,然後方可爲之。且分道句管,旣有古例,而顧今民生散亡,良役變通之政,爲今第一件務,有不可時日暫緩,而悠泛因循,尙無實效,西北軍政,則與他道有易gg異g,而至若三南、京畿諸道,不可無別般弛張之道,自朝家益加軫念,差出堂上,與道臣使之往復消詳,不無成效之可言者矣。上曰,工判之差備堂,久矣。良役句管堂上之事,豈有不知之理?而咫尺前席,游辭陳達,事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戶判,旣是良役句管堂上也。若視如至親事爲之,則何事不可做乎?竭誠區畫,有所思,則隨事稟達,如無可爲之勢,則雖請遞免,亦可矣。而尙無一事做得之效,予甚慨然,予不能飭礪,固不可尤人,而予於兩重臣,亦不無責備之意,竝推考,可也。{{*|出擧條}}金取魯曰,臣於備局有司堂上下詢事,竊有區區情懇,仰達矣。臣情勢危蹙,疾病沈痼,本兼職務,曠廢許久,以才者,良役堂上事言之,其差出時委折,臣實全然不知,故敢以實狀仰對矣。特推之命,不勝惶悚,而有事之任,緊管備局事,臣兩年危疾,跡又不安,專廢職務,事多可憫,若蒙許遞有司之任,公私幸矣。金尙奎曰,特推之下,有此請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重臣有前席請遞之規,而飭礪之下,求遞未安,推考宜矣。取魯曰,如臣無似,不足備數於崇宰之列,而從前職在崇秩者,朝家,許令筵席乞免,故臣極知猥越,而當此飭礪備局之日,情病俱苦,一任其曠瘝,譏議之來,臣安得免乎?陳章自劾,見阻喉司,冒入筵席,適因言端,略暴區區情懇者,實出於萬不獲已,而又被承宣之請推,臣誠惶愧,不敢畢辭,而臣之情病,終有所萬萬難强者,惟望亟賜遞解。上曰,以領相之病,猶且入來矣。當此飭礪之日,重臣之求遞不已,事體尤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以今日事言之,次對有命,特敎屢召,而終不濟濟,殆同募人,苟簡莫甚,三司亦又不入矣。堂堂千乘之國,如是而何事可爲耶?以此紀綱觀之,三百六十州,雖盡出堂上,必將因循,無一可爲之事,而徒歸於欺民之地矣。一匹之役,終有所難便者,戶布游布,擧國雖曰儘好,而予意則決不可許之也。夫法者,可以垂後,豈可粉飾於一時,不思其貽害於後世耶?今此句管堂上之差出,不但爲民役而已。古之王者,春省耕秋省斂,常有春秋巡狩之事,雖以帝王之尊,猶尙如此,備局堂上之下往該道,有何重難乎?巡狩古制,在今雖不可復,替令大臣,減其騶率,下往民間,審訪蔀屋疾苦,抑又不可耶?堂上時或下往,則與道臣、守令,講究可否,可存者存之,可革者革之,可無內外疎逖,窒礙不諧之端,且道臣,如有政令間所失,則或請譴責,豈不有助耶?又於其往來沿路,所見豐歉水旱,民物風俗,一一領略,而歸對君前,亦豈非好事耶?仍下敎曰,承旨書傳敎。傳曰,夫子云,民無信不立。噫,爲民父母,其可欺乎?曾前良役,設廳未久中止,欺民者已多矣,而況今番句管堂上之名,名雖大矣。若無其末,則將未免乎欺民之科矣。不若務實之爲愈,且九重蔀屋,如隔天壤,廟堂道臣,各相疑阻,若是而民情何以導達,良役何以均齊,備堂句管八道之議,自前有之,尙未行焉,于今筵席之上,議多矛盾,而此則非特疑者,或曰,旣有道臣,又何句管,此則不然者,諸道方伯,旣無舊制,外方民瘼,漠然備局,每於回啓,京外相持,蓋由於此,導率民情,商確講定,莫如分管,或曰,事體苟簡,此亦不然,中朝古制,有十三科道,此豈無按察之人故哉?中朝亦然,況爲民欲行實政乎?其令廟堂稟裁前席,分差八道,有軍役之道,則其主管堂上,相議方伯,採取民情,無隱代定,久久不已,則侵族之弊,庶可除矣。民之倒懸,略可救矣。以此分付。而噫,名雖實矣,而事若不實,則徒反文具,亦歸欺民,此則其所勅勵,雖在寡躬,勤之勉之,唯在主管之臣,竝示礪勅之意焉。仍曰,備局堂上中,曾經八道方伯者,某某耶?以曾經本道監司,習知事情者,抄出八人,可也。全羅道,李瑜曾經監司者也。命均曰,平安道則尹游、金取魯,曾經方伯,慶尙道則朴文秀,北道則宋眞明,京畿則李廷濟,忠淸道則宋寅明,黃海道金在魯,全羅道李瑜,皆是曾經者也。上曰,以此人差出於榻前,可也。向者鄭益河、李宗白等爲翰林時,以外方兼《春秋日記》,申飭事,有所陳達矣。近來則《外方日記》,果如何?記事官鄭履儉曰,外方兼《春秋日記》,極爲虛疎,陰晴之外,全無所錄,京各司,亦有月終文書修送史局之規,而亦甚無實,只以無事二字,書來,又有過限不報者矣。上曰,事極無據矣。今日入侍翰林,則皆是新進,雖有可恕之端,而亦不無不能檢飭之失,推考,此後外方日記及各司月終文書,不爲詳細錄送者,自本館種種請罪,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回啓,有司,亦爲主張耶?文秀曰,曾前大臣,必親自回啓矣。近因洪領相、趙豐原,以病不得及時議啓之故,有司不得不替當,自此以後,備局規模,漸爾壞損矣。上曰,已故之大臣,與在世者有異,而靈城君朴文秀,以備局規模壞損事,陳達之際,語有不擇,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老且病昏,凡於廟事,不得擧行,而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敢言病,黽勉赴坐,昨日鞫坐,亦又夜深始罷,氣息昏塞,以此疾勢,決不可冒據,而且於問郞特推之敎,尤有所惶悚者矣。上曰,予於卿,旣不以簿書期會,責之,有何不安之端乎?昨日事,問郞極非矣。日晡時啓請推案,夜深後留門入啓,此則必是問郞稽緩書役而然也。壽賢曰,罪人捧招之際,自昨遲滯,此非問郞稽緩而然矣。文秀曰,凡國事,節次甚多,故自昨遲滯矣。上曰,斗柄死生,如何?文秀曰,卽今則似可快生云矣。壽賢曰,沈建,極凶頑,忍杖不服,未有甚於此漢,或稱老昏,或言甘德傳之,而終不吐實矣。上曰,如昨日極寒,而連施刑訊,終不直招,極其獰頑矣。判金吾入侍,則當有下敎之事矣。命均曰,京畿則若不罷摠、禦兩廳,良役變通,實無道理矣。上曰,予聞戊申之變,雖有此兩軍門,而尙猶不足云矣。命均曰,卽今生民之難保者,外方則軍役,都城則坊役,沿海則魚鹽收稅也。此役,其中尤爲偏重,呼冤甚多矣。坊役之法,近漸解弛,士夫家,專不應役,閑遊之民,皆有役名,擧皆托屬於掖庭及各軍門,圖便避苦,以此之故,應役者甚少,其中役民,偏苦難支云。此不可不變通,而最是扈衛廳額外軍官,元無定數,故投屬者甚多,稱以待變軍卒,不爲應役,此甚無謂。取魯曰,臣於前日待罪京兆,習知此弊,故敢此仰達。其中扈衛額外軍官之不爲應役,尤極不可,雖私賤之屬,若能免賤,則擧皆入屬,專不應役,此甚痼弊。上曰,扈衛軍官,額數幾何耶?命均曰,一廳元額,三百五十名矣。壽賢曰,其中兩班子弟,希望別科,入屬者居多,而亦多有善射者矣。取魯曰,臣於庚戌在京兆時,爲慮此弊,謀避坊役,冒錄軍門者,査出,而未及了當矣。近來坊役,日漸偏重,不可不査正變通矣。文秀曰,坊役偏苦之弊,果如左相所達,而第漢城判尹,如可得人,則自當漸次釐正矣。命均曰,勿論軍門掖庭所屬,使之一例坊役,似好矣。上曰,此則似爲掣肘矣。京兆尹,如可得人,自當釐正之言,儘有所見矣。命均曰,近來情債之禁令,極嚴,而民不畏法,賄賂公行,至於陵寢奉審,而亦有情債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上曰,大臣奉審之行,亦有情債耶?命均曰,然矣。此豈大臣,不爲痛禁而然哉?守護軍輩,自下收錢,便同前例,而受授云矣。肅廟朝情債之禁,極其申嚴,故臣於待罪安岳時,凡有營門上納之物,自官家,例下情債,不爲出給,不但該吏輩,自期必死,且又生事種種矣。上曰,昔在先朝,申飭洞禁,非一二,至有梟示可矣之敎矣,而猶不止息,此錢通神明而然也。命均曰,殿下,近以奢侈爲今危亡之兆,前後下敎,非止一二,而末終,終無節文禁抑之事矣,都憲卽令出仕,節文申飭,何如?上曰,禁亂非不好也。而便是末節,先自朝廷,尙儉戒飭,則自當有上行下效之道矣。文秀曰,不必節目而爲之,若自朝廷,大臣諸宰,盡着綿衣,凡係奢侈之物,一切不爲,則下民,自當觀感效化,可無如前窮奢誇競之風矣。聞常漢之言,則譯官之子,擧皆將欲換着綿衣云,移風易俗之道,可謂今時則易然者矣。上曰,民間奢侈日甚,渠亦非不爲悶,而誇耀成風,故亦多不得已爲之耳。李廷濟曰,今因情債事,臣有所懷,敢達矣。向者戶曹,爲貿銀,出給正木四百四十同於白木廛,中路,有一常漢,稱以周旋戶曹,廉價受出,自捧賂錢七百兩於白木廛人,發覺見捉於戶曹,自戶曹移送本曹,今當照律,而不可以常律處之,何以爲之乎?宋寅明曰,臣當詳陳其始末矣。金在魯爲戶判時,以本曹銀貨之絶乏,關西伯辭陛時,同爲入侍,劃得關西木五百同,而作銀之道甚難,多般講究之際,郞廳安允中,請出給記付木四百餘同於白木廛,換銀以用,其代,以關西木上來者,充上,在魯初甚持難,末乃聽許,伊時,有盧啓漢者,往來允中家,而知其事狀,揚言于廛人,有若渠自周旋者然,果捧賂物,其後白木廛失火,未卽備納,故允中,以此得謗,傳說藉藉,允中,爲自明之計,呈狀戶曹,啓漢罪狀,始爲發覺,自戶曹捉致査究,得其實狀,移送秋曹矣。上曰,此其情債耶?若是情債,則有先朝受敎而爲極律矣。寅明曰,此非情債也,乃受賂也,比情債尤重矣。上曰,當用何律耶?諸臣,各陳所見。沈壽賢曰,其情狀則比情債,尤爲絶痛,而極律則過矣。上曰,宋太祖,仁厚立國,而猶以爭功一事,戮軍卒十數人,於此等事,豈可以輕典施之耶?雖以犯越人事,言之,一邊梟示,而又有從梟首之下而犯越者,利竇之難防,如是,領相所達,似太寬矣。然一番下敎,仍爲受敎,不可不詳審處之。廷濟曰,考諸律文,則此不過杖一百流三千里,此律則太輕,極律則似過矣。徐命均曰,嚴刑三次後,島配似宜矣。金在魯曰,此是臣在戶曹時事,而非獨聽該郞一人之言,廣加詢議,知其完實而爲之矣。思慮所不及處,有此萬萬可駭絶痛之事,此漢何可以常律論,而臣則有所瞿然,不敢仰達矣。上曰,郞廳旣曖昧,則況卿,有何瞿然乎?畢陳所見,可也。在魯曰,如此之類,當懲一勵百,雖用一律,少無所過矣。寅明曰,此不可以常律施之,雖用一律,可也。申思喆曰,法律一定之後,則仍爲後日遵用之法,不可不詳審,一律則過矣。金取魯曰,近來人心姦僞,如此之弊,種種有之,此先朝所以有用一律之受敎者也。然秋曹,若考據律文,參以情犯而處之,則容或可矣。而旣已陳稟於筵席,則事當從重嚴處,防其奸竇,不可只用杖流之常律而已。而一律處斷,終涉過重,臣意則各別嚴刑,遠惡絶島,全家定配,以爲懲勵他人之地,似宜矣。尹游曰,此事萬萬絶痛,若不從重嚴處,則無以懲畏,論以一律,未知如何?而亦不可以常律勘斷,各別嚴刑,遠配絶島,似宜矣。朴文秀曰,若論受賂之罪,則不可以物之多少,有所輕重,而至於七百兩受賂,尤極萬萬絶痛,若不嚴加痛治,則都下之民,無以懲畏,以次律之重者,處斷爲宜矣。宋眞明曰,情債,猶有所求於人,而此則從中幻弄,七百重貨,白地受食,可謂萬萬絶痛,如此之類,不可不別樣懲勵,若以特敎,施以一律,則不必自下爭執,而第國家用法,宜加審愼,衆議又同然,以次律之重者,嚴斷,無妨矣。在魯曰,與受同罪,累百廛人,鳩合以給者,雖不可一一治罪,而其中行首所任之屬,宜有嚴刑痛治之道矣。上曰,昔年批旨中下語之間,亦有重人命之意,極律則雖過,而常律則不可用,嚴刑三次後,勿限年絶島定配,廛人則自秋曹從重科罪,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分館事,申飭催促,累次開坐,而其中一人起鬧,尙未完圈,事甚不當,當該行首掌務官,及起鬧人,竝從重推考,使之卽速完圈,如何?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徐命均曰,頃以慶尙右兵營所囚罪人林宇棟査報事,稟旨,分付矣。報狀今始來到,以爲林宇棟,初出於曺永河之指告,渠以全不識處雄,亦未聞其姓名,爲辭,而宇棟同接處推問,則或以爲與處雄,同入場中,或以爲評論處雄之文,其所爲言,未免欺隱。且戊申逆賊希亮,同里居生,相與往來,書札綢繆,出於賊奴之招,而相與面質,則元無識面之事,此則不可取信,而與希亮親密之說,頗多傳播,方使永河輩,更加譏察云云,兵使閔昌基,旣已拿問,分付本道監營,使之詳覈以聞,而譏察等事,似有弊,禁止爲宜矣。上曰,閔昌基所爲,極爲駭然矣。不可置人於疑信之間,宇棟則移送監營,令道臣査覈以啓,譏察事,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長陵靑龍邊看審處,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何如?上曰,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關西事,誠甚可憫,舊監司權以鎭,旣有拿問之命,而新監司尹陽來,諉以遭彈,日事撕捱,無意辭朝,其在使臣以禮之道,不可一向督迫矣。聖上,雖以昔年重臣事,援據下敎,而今者陽來所遭,則旣出臺啓,若比之重臣前事,似或有異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若比之於重臣往事,似或有異,不可督令往赴,平安監司尹陽來,今姑改遞。{{*|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陽來才器,允合於刑漢城府長官之任,前頭超擢委任,爲宜矣。上曰,第當留意矣。此後備堂之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引嫌之疏,勿爲捧入。{{*|出榻前下敎}}宋眞明曰,臣頃往長陵奉審,則白虎邊山勢頗低,障空補缺,不無其道,前頭國力稍裕,民困少紓,則徐議處之無妨,而至於陵上相望處,白石甚不好,曾亦始役鑿去而中撤,更費十許日工夫,則足以盡鑿云,其處物議皆然,故敢此仰達。今番水道改築時,同爲擧行,何如?上曰,所見果爲未安乎?依所達爲之。{{*|出擧條}}朴文秀曰,昨年地部穀物匱竭,百官頒祿,軍兵放料,貸用於他司,故至於成均館養士之需,無路推移,以此大臣陳白,以惠廳米五百石,貸于戶曹,輸送成均館,而其時堂上爭執,只送二百石米於地部矣。今者成均館,以飯米饌價不足,依昨年例,使惠廳送米之意,草記蒙允矣。大抵地部惠廳,所管各異,養士之需,當責於地部,而反責於惠廳,有若每年爲式者然,此若不永爲防塞,則前頭必成謬例,此後則使成均館,專責於地部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武科出身之必令赴防,不許納米事,纔有申飭矣。西北出身,皆令赴防,而其他京外之人,應赴,不過七十餘人,一例使之赴防,亦涉有弊,依例從願許施,未知如何?上曰,從便爲之,而當初赴防之意,蓋欲使新進武弁,習知邊上事情也。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臣久在呈告中,不能預察,日昨聞太學養賢庫供士飯米,頓絶,與同知館事,聯名草記矣。允下之後,移牒惠廳,則惠廳堂上朴文秀以爲,雖有昨年已行之事,若自惠廳,直送太學,則恐爲後弊,戶曹,果爲乏儲,而請報惠廳,則可以推移上下云,故敢達。上曰,養士之需,不可闕,而惠堂所達,是矣。宜自戶曹,受來移給矣。眞明曰,每月飯米,例於十三日上下,而今已過時,戶曹,雖貸得於惠廳,明日內依數上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曰,四民安業,王者之政也。一自白木廛燒燼之後,廛人,不得開廛買賣,故亂廛之弊,日以益滋,廛人,因此專失其利,一依《大典》,申飭刑、漢城府,亂廛之弊,各別嚴禁,其中尤甚者,勿爲捧贖,依例嚴刑以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仍下敎曰,白木廛燒燼之後,久未復設,往者動駕時觀之,所見甚不好,旣已目覩,不可無各別顧恤之道,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二年貢米,雖已從貴上下,此不足以示其優恤之意,其所當納之物,固不可全數蕩減,若用給災之規,參酌蠲除,則好矣。自備局,商量稟處,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賑廳,與湖南相換關西錢二萬兩,初欲貿穀於關西矣。得聞關西米價甚高云,且本廳,全無銀貨,此錢,勿爲貿穀,盡數換銀上納之意,分付道臣,趁速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申思喆曰,臣於日昨,得見宗臣疏本,則以東朝進宴之尙不稟行,非斥該曹,臣於此固已惶悚,而國制,三年後稱觴東朝,情禮當然,而遽緣東朝私服未盡,且無自該曹直爲稟行之前例,故尙今遷就矣。今宗臣之言,如此,姑觀前頭年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已諭於宗臣疏批,而慈敎落落,予不敢開口陳達,故今日諸臣入侍時,亦無所下敎,而抑鬱則深矣。禮判之待年事稍登云者,殊非禮官之所宜言也。終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頃者宗臣陳疏,有東朝尊號之請矣。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鬱之敎,此固出於我殿下顯揚之至意,而第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願聖上,惟思將順之道,益光慈聖之德焉。徐命均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矣,而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執謙靳允,此足垂耀於簡冊,有辭於後世,在聖上養志之孝,固宜仰體而承順之耳。願殿下,益留聖意也。金尙奎曰,前日下敎《農家集成》印出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農家集成》,此非頒賜內入gg八g件,啓下之事,故單子之不下,蓋由於此,只令本館,以木板印出八件,送于八道,使其道傳印廣布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左珥。巳時午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時gg巳地g。夜二更,月暈。 ○下直,富平府使鄭厚一,橫城縣監金養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廳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退待已久,尙未處置,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洪鉉輔,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再違召命,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朴乃貞同義禁減下未肅拜,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右議政,金若魯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宋敎明爲持平,李錫祿爲禮曹正郞,金時敏爲司評,金光岳爲黃山察訪,鄭述先爲司僕僉正。外方兼春秋,九,兪健基、崔成大、許沃、尹光毅、鄭重器、宋時涵、任鏡觀、鄭熙普、宋瓆。奉常副奉事康弘濟,學錄洪聖源單付,以趙儆爲平安兵使。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金尙奎啓曰,憲府闕啓,已至多日,新除授持平宋敎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太廟展謁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曹參議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五日,旗牌官林大賢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梅原情公事判付內,縣監鄭羽良拿處事,判下矣。鄭羽良,時在忠原縣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外,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因臺諫不備,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十四日,本陵西邊洞口外,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多發善放砲手,期於捕捉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於鞫囚,不無隱情之可問者,昨陳短疏,仰請處分矣。及承批旨,乃以本非不道,不可輕施訊問,爲敎,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亮濟、甘德等,語脈情狀,有不可不嚴問者,當初鞫廳之請刑,亦以此也。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豈非不道?又豈非訊問之端乎?此非建伊,猝然辦出傳播者,若使兩囚,果有自明者,則以聖上好生之德,不欲刑訊,不害爲審愼之道,而旣無可據之明證,顯有情跡之可疑者。今以□獄,謂非不道,而不設鞫,則已旣設之後,其在獄體,一番嚴訊,斷不可已,故臣果略有所論者,實出於嚴鞫事之意,而今殿下,終不允可,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已難晏然,而且念臺諫之必參鞫者,蓋使之參量鞫情,隨事爭執,而今臣疏論鞫事,未蒙採納,苟然參坐,徒爲充位而已,則區區廉隅之乖喪,有不足恤,而完議可否之際,必將牴牾不相合,反有妨於獄事。如是而其可以憲臣自居,而冒赴鞫坐乎?玆敢隨牌來詣,據實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金始炯疏曰,伏以臣,自遭凶書之變,心驚骨顫,直欲溘滅無知,而亦不可得矣。噫,嶺南者,乃祖宗培養之地,卽先賢文物之鄕,彝倫明於斯,禮敎興於斯,則至今七十州人,咸戴聖化,每及戊申逆亂,無不有臠肉寢皮之意,而宣朝廷之德惠,布國家之仁恩者,是藩臣責耳。臣受命按任,今且歲二周矣,而明不能折奸,威不能戢凶,苟且牽補,冀幸無事,日夜祗懼,如履淵氷,而亦豈意天壤之間,乃有此千古所未有之凶賊哉?臣猝見兇書,殆至於半日隕塞,此賊而不能得,則寧欲無生。今幸天日高揭,鬼神昭布,罪人斯得,兇節畢露,宗社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然臣而不被誅殛,則亦何以少贖臣罪乎?假使此賊,出於他道之內,爲今日臣子者,豈忍一日俱生?而今則不忍聞不忍道之變,遽發於臣營咫尺之地,此臣罪也。況又究其本,則不過逞怨營裨之計,而反爲此窮凶極惡之擧,此臣罪也。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雖以臣一身處義言之,事關營裨,不知措意之何在,則臣之移次席藁,恭俟朝命者,乃當然之理也。似此凶變,前古所無,則只以凶書上送之外,固不當蔓及他辭,臣則逬出俟勘,直令假都事替行者,亦當然之理也。臣初非不思,而妄謂今日之世道,人心日漸危險,渠雖藏形匿影,其設計造意則可知。臣雖無似,忝按藩寄,擧措言動,俱係觀瞻,臣若蒼黃出次,張大其事,則必致一路之驚擾,此臣所以寧失自處之義,專以鎭定□□□言之,則此等凶書,固何忍上達天聽,而遠外傳說,易致□□凶書,則直送廟堂狀本,則只陳此意者,蓋出於斯,而臣於措語中,若不及營裨事狀,則此不但驚動天聽而已,中外訛擾,必以爲嶺南儒生事變。此臣所以未暇較量於狀聞體段之嚴重,而有所攙及者也,若令昔人易臣所處,則畢竟措置,未知果何如,而在臣處義,眞可謂放倒無餘。今則凶賊就捕,顯戮將行,於是乎臣可以自處,臣雖萬被誅戮,決不欲因仍蹲冒,抗顔更對於一道人民,而且伏聞狀本上送之後,公議至嚴,或以爲不卽出次,大失藩臣之體。臣固已萬萬惶懍,而承宣之入對也,至以分疏營裨,大段不可,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請之罰爲言,筵席語祕,雖未得詳,而語意甚緊,不但在於一時規警。雖蒙聖慈諒燭,不賜允許,□所操持臣者,將置於何等地耶?近密之議,可見法論之所在,則今臣去就之無可論者,特一餘事,而若臣日夜所祈祝者,惟在於速被重譴,俾{{*|bb以下缺b。}}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右珥。二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連因憲府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坐,事體已極未安。兩司多官,引避退待,至於累日,而亦不處置,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長官,久不行公,詞訟積滯,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亦不出肅,事甚未安,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應敎韓顯謩,自鄕上來云,一體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所進湯劑,不過調補之劑,入診時欲下敎而未果,只繼進日問安事,分付藥院。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長湍地,勢難及期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兼帶未肅拜,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金尙奎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龍爲承旨,申晩爲修撰,吳瑗爲副修撰,李宗延爲兵曹正郞,魚錫胤爲繕工奉事,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兼春秋任述單付。繕工奉事魚錫胤,司饔奉事吳命觀相換。副護軍徐命彬。 ○洪景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上下番不可不備員陪從。新除授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宗廟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擧動時,禁軍別將,當爲領軍侍衛,而新除授別將張泰紹,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兼濟李福京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受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西邊洞口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五十名,將校率領,今日早朝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秋曹公事,三度俱以箇箇承款於捕廳者,而若是抵賴,此不過循例擧行之故,已涉解弛,而其中有勿拘日次之命者,而其忽若此,更加申飭,而竝除尋常,各別嚴訊,期於取服。當此飭勵之時,日次訊問者,或行或否,亦爲申飭該曹。 ○傳于洪景輔曰,禮曹參議李聖龍原疏留中。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昨於乞免之章,略附一語,敢論鞫事,而及承聖批,以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爲敎,臣實未曉聖意之所在也。此獄之互相爭詰,終始抵賴者,只由於無證左,而建伊、甘德之立落,惟在附耳語一節,兩囚皆以於自里妻,爲相語時參證,則其在獄體,不可不一番究問。至於芿尙,則建伊以爲,亮濟之奴,持京書來云,而亮濟則以爲,芿尙外無他奴,而其時出送洪州爲言,則傳書與否,一問於芿尙,在所不已。此兩款,皆涉緊證,豈可謂俱不關係,而置之而已乎?臣妄陳微見,不蒙採納,已深愧恧,而況同參鞫坐,一時陳疏之憲長,旣以聖批靳兪,至於引避,則臣之所論,雖與憲長差異,其不見摡則同矣,獨何可晏然參鞫,冒居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gg㙉g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太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近來牌不進之弊,鎭日紛紜,聖上屢有申飭,而愈往愈甚。前持平金光世,出身之初,新除憲官,似無情勢之可言,而無端三違,終至坐罷,新進慢蹇之習,不可例勘而止。請前持平金光世罷職。徽陵參奉張至大,本以嗜酒狂悖之人,全沒衣冠模樣,自授初仕之後,全不赴番,或圖出假官,或不出假官,而偃然在家,致令陵寢守直,鎭日空虛,隣陵官員,莫不代悶,而傳說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請徽陵參奉張至大汰去。竝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有斟酌,筵白加律,在我何損?其所爲嫌,俱係旣往,追提引避,無已太過,有懷疏論,欲嚴鞫體,聖批靳允,何必過嫌?請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大司憲洪鉉輔,竝命出仕。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墮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令先訴憲府之意,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中人輩濫職追贈,已有先朝申飭,而冒濫之弊,近來尤甚,東西郊纍纍之塚,立石以表者,率多判書參判之贈,名器由是而沾汚,等威自此而紊亂,事極寒心,宜加禁飭。請令該曹,嚴塞中人輩濫職追贈之弊。生民之源,在於農,農之成,在於牛,此國典所以重牛禁也。近來法綱解弛,禁屠不禁,外方則各邑屠肆,便作應行之規,京中則閭巷間無賴之輩,處處私屠,見捉法司,則納贖免罪,全不懲畏。一邊被捉,一邊復屠,故荐飢之際,易以售價者,莫如牛隻。貧民之牛,固已盡賣,而稍實農家之專意喂養者,率多見失於偸兒,以至數十家大村,能保有一二牛者亦鮮,如是而其可能起土作農乎?當此農節將屆之時,尤宜申嚴屠禁。請飭諸道,嚴禁各邑屠肆,京外犯屠者,勿爲徵贖,一切依法典,刑推定配,俾爲農民保牛之道。引嫌而退,其所疏論,亦有意見,聖批靳兪,何必爲嫌?請司諫李著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禮曹參議李聖龍疏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眷眷進箴,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原箴留中,□座右之銘。 ○應敎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早歲治業,登科通籍,利祿其志也,宦達是願也。自非高蹈,何辭榮進,而但於玉堂之職,自知其萬萬不稱,故矢心撕捱,積以歲年,殆有九死靡悔之意矣。間者怵迫於雷霆之威,不免乍出,而亦非敢自爽迷守也?只爲粗伸分義也,亦欲呈暴陋拙也。人非鬼責,理所必然,幾何持被,飽受醜辱,承明之席未煖,而薦紳之羞難洗,狼狽顚頓,俯仰慙悔,自是金華一步,鐵關之外,又有鐵壁矣。重以昨歲以來,痰濕作祟,再嬰奇疾,幾不得生,見苦諸症,雖不敢輒錄醜陋,瀆塵淸覽,而若言其最關於不可從官者,則頑痰結聚於環跳,姑幸不濃,濃則必死,醫家之所忌也。又以右足之掌,痰疔痛刺,踏履尤艱,一病如此,不生不死,遭値聖世,報蔑塵露,叨玷匪據,動速辜戾,險釁孤露,又不得保有一妹,目見其子母俱喪於數日之內,垂白偏母,涕淚無晞日,心魂隕喪,一倍沈委。有時忽忽茫茫,生意消索,在家無一好事,在官無一好事,世味闌珊,萬念灰冷,雖靡痛恙苦急之時,神氣昏餒,愛戀枕席而已,蓋喪威震薄,疾病銷鑠,心隨而病也。使臣雖無情迹之危隘,以此疾病心神,萬無出入邇列之望,而只緣不見諒於銓地,輒蒙誤恩,新命又下於在鄕之日,繼而有催促之聖敎,臣驚惶罔措,拚死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嚴召之下,末由祗承,冒死坐逋,恭俟威罰,恩罷不下,庚召荐降,臣於是,倍悶倍恐,覓死不得,玆敢擔舁病軀,祗詣九閽之外,盡將危懇,仰干仁覆。伏乞聖慈,俯垂憫察,亟賜罷削,俾得以安私分而延殘喘。仍令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爲慢命者之戒,不勝萬幸,抑臣於向日四儒臣之罷職,竊以爲聖上處分,未免過中也。蓋聖上親禱社壇之擧,寔出爲民之至意,凡所以致敬致誠之道,靡不用極,則彼駿奔在列之臣,孰不欽承警飭,敢有怠忽於其間?而況侍臣下馬,旣有傳敎,則彼爲侍臣者,何憚而不爲奉承耶?其紛擾倉卒之際,不卽聞知,可知矣。且此由於承宣之不善周旋,則求對請罪,亦非異事,而聖明於此,不少恕究,初旣命拿於輦路造次之間,末又特罷於陳疏自辨之後,辭旨嚴峻,非比尋常,使無故在直,日侍講筵之諸臣,一時逬出,景色蒼黃,聖明此擧,不亦過乎?先儒云,整其衣冠,尊其瞻視,心便齊一,當祀事隔夜之日,齊明盛服,對越神明,則此時殿下之心,亦幾齊一矣。心正則所發宜中節,而殿下辭氣之發,未免暴露,或欠省察,此時如此□蠖濩,燕閑之時可知矣,接待臣僚之時可知矣。臣竊憂之,事雖微細,有關聖學之得失,故不以聖心之旣悔,諸臣之已敍,而敢效勉戒之忱,惟聖明,加意於本源涵養之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儒臣事,不過事體,本不關於治道之緊要矣。飭礪之下,以病爲辭,事體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宋敎明疏曰,伏以臣,向叨憲職,冒沒一出,適會三覆當前,倉卒登對,前啓措語,略有不愜於心者,刪改語句,仍因謄傳,自謂出於斟酌得宜,而僚臺避辭,譏切狼藉,臣之受困,殆無餘地。及其引避,處置見落,杜門蟄伏,聊爲自靖之圖,親鞫問郞,義不敢辭,騎郞之除,隨分供仕,而至於臺省一步,便欲自畫,迺者銓曹承乏,誤檢天點,循例遽下,臣誠驚惶狼狽,罔知攸措。噫,臣之巽軟,全沒稜角,言議之地,本不近似,初出世路,齟齬寡陋,一入臺地,醜拙旋露,含糊苟且之斥,實爲臺閣之厚羞,更無顔面可以復入於宿趼之地,而伏況聖上,奮發爲治,大誥一頒,百僚欽聳。臣於是時,數日在臺,未能進一言論一事,以裨我殿下至誠求治之盛意,追念愧負,若無所容,而銓堂疏批,至以耳目之官,媕婀成風,深致慨然。其後繼入之諸臺,竝皆引避,遞罷乃已,則如臣之身處臺地,目睹盛擧,而泯默無言。因事徑遞者,孤負職責,罪實爲首,今乃踵入於多臺引免之後,獨自晏然,揚揚冒進,則揆以廉隅,決無是理。今以闕啓,召牌儼臨,分義是懼,趨詣闕外,而咫尺禁扃,無路入肅,玆陳短章,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俯垂鑑燭,亟命鐫改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Branch2○甲寅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卽別儲廂也}}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猶峭寒,聖體,若何?上曰,朝者啓批,已言之,而無他節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與日前一樣乎?上曰,差勝後,更無所加減矣。命均曰,湯劑停止已久,比諸進御之時,氣候或有所差異乎?上曰,姑未覺其然矣。頃因東朝症候,有望後更爲問安之敎矣,故今日許令入診,先爲東朝問候,可也。命均曰,大王大妃殿症候,向者以痰流注往來爲敎矣。今日聞醫女來傳之言,自前有此症候,天麻湯進御後稍解矣。今復如此,天麻湯又欲加進爲敎矣。上曰,昨日則比數日前少減,蓋其流注之時,雖不平,猶勝於凝結一處,凝結時,則必入裏,膈間甚不平,故欲進疏散之劑,使無凝結之患耳。命均曰,天麻湯三十貼,更爲製進事,下敎于醫女矣。上曰,下敎以爲,庚戌所進,則無加入,以此更進當好矣。諸醫之見如何?去加入可乎?聖徵曰,庚戌則症候只是手指麻痺而已,故以本方劑入,因其有效,漸次加進,遂至五十貼。其後則以臂部凝結,似將成腫爲敎,故欲散其風熱,加入威靈仙、羌活等材。卽今症候,不特膈間爲然,臂部等處,間多流注,加減天麻湯,似爲完備,而猶有力微之慮。外議皆欲詳探症候,而議定其加入矣。上曰,今番進御有效,而猶不如初,故以庚戌所進之劑爲敎矣。聖徵曰,白芥子、烏藥等材加入,則似好矣。應三曰,此藥分數旣輕,且累次進御,其力漸不如初,只以元方用之,似歇,治痰之材數三種,加入爲宜矣。諸醫皆以加入爲言。上曰,藥方書進,則當以票紙下敎,而俄者東朝,亦以提調監劑爲悶矣。然如此之時,何可不監劑乎?命均曰,湯劑雖或進御,而如丸劑治本之藥,不得進用,此可悶也。上曰,然矣。命均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只令首醫爲之。聖徵診察後奏曰,脈候度數則調匀,而左邊頗似沈弱,少欠和暢矣。應三診察後奏曰,脈候往來度數則好,而比向時,則不能調匀矣。命均曰,得無有感氣乎?聖徵、應三曰,不知其爲感氣也。上曰,脈度微妙不可知,而向者連日殿坐仁政門,而日氣頗寒,故咳嗽連作,今雖減歇,脈度似因此而然矣。且自念近者中氣,不如服藥時,故今日雖不入診,欲下票紙,使劑入補中益氣湯矣。命均曰,然則諸醫皆令診察,可矣。上曰,不須如此,第於退出後,劑藥以入,可也。命均曰,當依前加入,劑進五貼乎?上曰,唯。命均曰,自向日祈穀時,勞損已多,繼以親鞫,引接頻數,無日不殿坐於受風處,少愈之戒寢解,凡節那得不然?明日太廟擧動,未知何以過行,而此後則節宣之道,一倍加意,臣等之望也。上曰,明日則日氣漸和,往來至近,何必爲慮乎?命均曰,朝水剌已進乎?上曰,姑不進矣。近來食治稍勝矣,一兩日間,又不如前,是似由於痰也。命均曰,水剌饌物,甚難適宜,其無所思之物,使自外備進者乎?上曰,無可思者,近來所喫,皆恬淡,非厚味也。命均曰,廚院所進各種魚卵,皆非佳品,松鰱卵外,如明太卵之屬,或使別定乎?上曰,素所不嗜,何必別定乎?魚膳漸覺味腥,東朝亦敎以如此矣。命均曰,辛甘菜,例於立春日入之,而常時亦有所入乎?上曰,入之而亦不嗜矣。人或言芥沈菜之好,而予喫之,則其味非葱非蒜,不知其好矣。命均曰,京裏所種之芥,自是常品,而峽邑如淮陽、金城等處所産,沈之木瓮者,絶佳矣。寅明曰,丸劑劑入已久,想已盡御矣。上曰,中間作輟,故尙有所餘矣。命均曰,上候猶如此,明日擧動時,輦簾勿爲捲三面,以愼風氣,何如?上曰,當晝而行咫尺之地,何至作此乎?仍敎曰,以副學事,欲有所下敎矣。副學之撕捱已過矣,不徒撕捱本職,凡干職名,皆欲辭避,極涉未安。況此句管堂上,爲任緊重,而尙不膺命,何可如是乎?命均曰,因一時臺言,撕捱至此,誠過矣。況今湖南事,比諸道尤急矣。上曰,事極未安,副學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韓顯謩又爲違牌,其言病太多,亦爲怪異,只推,更爲牌招。吳瑗等頃者處分,旣以非有深意爲敎,則此乃開釋,而一番例罷,亦使伸其廉隅,則尤無可嫌,此後則勿復撕捱之意,申飭,可也。春躋曰,今日將開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擧動時,備員之地,好矣。上曰,唯。又敎曰,諸玉堂皆就職備員後,視事卽爲取稟,可也。命均曰,翰林二人罷職,已至多日矣。上曰,竝敍用,可也。又敎曰,徐命彬事亦異矣。其在玉堂時,撕捱太過,近來又如是,是何故也?命均曰,臣弟命彬,素有疾,以從宦爲難,頃者副學,則臣旣在領事,法應避嫌,故不爲應命,而今番承宣,則適往墓下,未及上來矣。上曰,雖云有疾,何至如此乎?春躋曰,頃因司諫李著所啓,臨御以後,諸臣章疏之有關於君德治道者,令政院分房類抄,作爲冊子入啓事,依允矣。十年之間,言事疏章,今方付標,而極爲浩多,且其抄選之節,書寫之役,合有稟裁,故敢達。上曰,此是玉堂之任也。令玉堂十分精抄,令寫字官細書冊子,而進之,可也。春躋曰,疏章抄選,當以政院日記,而政院日記,例不得移送他司,此爲難便矣。上曰,政院日記,雖玉堂,不可移送,玉堂來政院,抄出,可也。近日疏章,則魏世鵬疏稍勝矣。命均曰,如保寧儒疏,下備局而無可回啓矣。上曰,然矣。白奎昌疏,固無奇異,而應旨進言則可尙,猶勝於媕婀不言之臺官。頃日駁遞奎昌而,臺官可以反省矣。又敎曰,今月已過半矣。都目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之意,申飭兩銓。各司未回啓者幾何?其度數使之抄啓,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還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北兵使具樹勳,以其母病,屢狀請遞,而使之抑情察任矣。今又呈狀,以爲母病,委廢床簀,氣息奄奄,一息未泯之前,得以相逢,庶可瞑目爲言。閫任遞易,雖甚重難,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察任,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臣李錫杓,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金鎭商,正言臣申宅夏,俱在外,只有司諫臣李著,獻納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朴師洙、李箕鎭、兪拓基。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甲寅正月十七日巳時,上將展謁太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出仁和門。藥房提調宋寅明進曰,今日風氣甚峭,請御煖帽。上曰,相距是咫尺,何至着煖帽乎?上至太廟,入齋殿,少選,具衮冕、齋服、秉圭,出次。將入東門,顧承旨曰,殿內事體至嚴,而通禮一人不執笏,殊爲未安,覓笏以給,可也。遂就階下板位,西向四拜訖,升自西階,入殿內。諸承旨、史官,皆立殿外。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李聖龍,下注書金錫一,檢閱李德重,從入殿內。上奉審各室後,還出東門。李春躋進曰,通禮初不執笏,致勤聖敎,啓請儀節,亦多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將展謁永寧殿,藥房三提調徐命均、宋寅明、李春躋,請對奏曰,自此御小輿,好矣。上曰,於心有所不安,何可爲之?命均曰,在前臣等,每以愼護之意仰達,而輒靳開納,實甚憂悶矣。今日展拜奉審,玉體已勞矣。且御毛裘,必有汗氣,若仍爲步進,則汗出益多矣。汗後受風,非愼疾之道也。上曰,間不過數十步,卿等毋爲過慮。命均曰,若是非禮,則臣等亦豈敢煩請?而帝王之孝,莫大於自愛,今雖御小輿而行,何害於禮乎?況近來聖躬,多在靜攝中,不可不十分節愼矣。上曰,卿等之意,予豈不知?前者亦有乘輿之時,而終有不安於心矣。況今體氣之平和如此,而猶乘輿可乎?今日雖厚衣襨,而無汗氣,予固量力而行矣。上,過正門外,藥房三提調,又請對奏曰,前年亦自此御小輿矣。上曰,纔過彼曲墻,則乃降輿所也。其間乘輿,何益之有?上,從東門入,展拜如初,入殿內奉審各室,至東挾第四室,見寶欌鎖鑰半開,遂命開鑰審視,出立戶外,謂諸臣曰,欌中只有狀如敎命櫃者二件而已,無冊寶。元廟雖追崇,必有冊寶矣。史官出去,令殿司取入寶置簿,可也。春躋曰,久立可悶,不必於此處取覽,還小次後覓入,好矣。上曰,奉審有意,何憚其暫立乎?上注書成範錫,與殿司,持寶置簿入來。李聖龍展看。上曰,勿置地上,持而進來。聖龍進納。上受而覽之曰,大王、王后寶各一,俄者所見,是寶匣也。史官出去,都提調使之入來。聖龍曰,冊寶置簿,列錄於一紙,殊涉草率,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當如儀軌而櫃藏矣。殿司曰,有櫃藏尊閣之件,而今因猝遽,以官員所看者進納矣。上曰,彼殿司誰也?春躋曰,宗廟令具鼎勳也。上曰,是具聖任之族乎?聖龍曰,今北兵使具樹勳之兄也。範錫,引宗廟署都提調徐命均入侍。上曰,第十二室冊寶,則俄已奉審矣。其外十一室冊寶,都提調與殿司,同爲奉審,而開鎖之際,不可無守僕,亦令入去,可也。春躋曰,冊寶置簿,自上命入,則當以櫃藏之件進納,而今以官員所看草紙,仰備請覽,事極未安。殿司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由忙急,置之,可也。仍問于諸臣曰,此殿,以昭穆之義爲之耶?聖龍曰,蓋序以昭穆,而聞初作正殿,其後次次造成,凡三次而就此規制云矣。上曰,先朝亦嘗欲奉審冊寶,而以開閉爲重難,卒未果矣。今適鎖鑰半開,故奉審一室矣。此後展謁時,前後殿冊寶,當竝爲奉審矣。禮房承旨,以此意,分付殿司,令於其時稟達,可也。又敎曰,殿司則未必久在其職,今雖分付,其時若他殿司當之,則似不得知而擧行,直爲分付於守僕,可也。春躋曰,事體當言于殿司,使之分付守僕矣。上曰,然矣。命均奉審後奏曰,各室金寶玉冊,皆如數奉安,而此置簿中,西挾第二室寶,書以恭毅,而寶匣標紙,則書以恭懿矣。上曰,詳考《璿源譜略》,還小次後啓達。遂出東門。命均等請御小輿。上曰,過正門後,當乘輿矣。及過正門,命均等令進小輿。上遂御而還,問曰,彼假通禮年老者誰也?聖龍曰,廣興守洪禹齊也。上還入齋室,少選,改視事服出次。聖龍進曰,俄者有《璿源譜略》考啓之敎,而太廟無本冊藏置之事,取諸政院而考見,則寶冊置簿中,恭毅之毅字爲是,大臣所達標紙之懿字,或似誤矣。第標紙,初自都監書來云,然則似無誤書之理矣。莫重冊寶置簿,與標紙,如是相左,終係未審,早晩一次奉審後,正其誤書處,宜矣。上曰,俄以此後展謁時,奉審之意下敎矣。上,還入大內。諸侍衛及承旨、史官,至仁政殿東階下,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月犯右角星。 ○李聖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平安監司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屢次違牌,不爲行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召對爲之。 ○李聖龍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校理趙尙命,身病方重,纔已陳疏入啓,無由自力入侍云。屢次催促,終不詣閤,雖緣身病,旣在直中,召對命下之後,不爲入侍,事體極涉未安,推考警責。卽今玉堂入直,只是趙尙命一人,他無推移入侍之員,召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此飭勵,久未開講,而再昨儒臣就直,而入診及動駕相値,今日欲行矣,辭章又上,故留其批而,命下矣。君父方調補,而猶欲開講,爲臣子,設有身病,其在事體,不當若是,極涉未安。校理趙尙命遞差,召對停。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獨爲入直矣。疏批旣有調理之命,故纔已出去,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應敎韓顯謩,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晩,副授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一體牌招。 ○李聖龍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大小橘等薦新進上闕封,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京畿監司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聖龍曰,卿辭至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狀啓,濟州牧場會付牛隻,劃給千餘頭事,傳于洪景輔曰,今狀請者,耕之最緊者。今方勸農,而其所許施,不宜遲滯,其令備局,依狀請卽爲許施事,分付。 ○洪景輔,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朴文秀,連參鞫坐之餘,瘡病添加,有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尹陽來爲兼同義禁。 ○李聖龍,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全羅道扶安縣蝟島田畓監打,漁場收稅等事,今方發遣郞廳,依近例給馬事,該曹良中,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問,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問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事,命下矣。今此下敎,曾無分付本府之事,本府亦無發關各道之事,則到今不卽査聞道臣,自本府有難指的査出,令政院査出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未蒙恩許,撫然失圖,抑塞罔措,連値朝家多事,不敢更申私懇,因循盤礴,以迄于今,徒然尸素,畢露醜拙,臣猶自愧,人謂斯何?噫,銀臺,卽古所謂喉舌之司,上而違覆闕失,下而號令百司,綱紀之擧,體統之立,莫不關係於此,而至於長席,其任較重,苟非其人,爲害不貲,矧今朝著,群彦林立,則不宜使空疏如臣,孤陋如臣者,苟然充位,許久羈縻也決矣。臣雖蒙迷,豈不知此?而徒感聖上奮發振刷之至意,愚衷激仰,未敢圖便,强策駑鈍,夙夜以之,而才識淺短,觸事憒憒。出納惟允之道,固非臣所可幾及,而尋常應行之事,亦每患不得其宜,六房之責,都萃一身,而凡所云爲,動輒得咎,如是而猶且冥行CChar埴,遲徊不去,則其能得免於大何,而不至於顚沛也難矣。且臣積瘁之餘,百疾交侵,失今不治,後必難醫,非但當遞之義,如上所陳。只此病狀,難以供劇,筋力報效,亦無其望。曾見前輩之久於知申者,或乞由,或呈病者,間亦有之,而今則至尊,憂勤於上,宵旰不自暇逸,有非臣子所敢告勞之時,況此院中,一日無長官,則有一日之害,以臣之故,而貽害一院,揆諸道理,決知其不可。惟有引分求退,隨意將攝之爲公私兩得,而頃者辭單之特敎還下,尙覺私心之惶蹙靡容,則每每徹單,極涉猥越。玆不得不復入文字,疾聲呼籲,當此勵精飭下,大小率職之日,絲毫無補,煩聒是事,臣罪尤萬萬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昨秋以來,敢將疾病難强,精力不逮之狀,筵奏箚陳,前後不啻數十遭矣。苦心至懇,非出於一時例讓,日月之明,亦有以俯燭之矣。間雖迫於嚴命,冒昧復出,凡於籌坐賓對,懸病之日多,而供職之日少,議政一窠,便同虛銜,臣心之悚蹙不安,姑不暇言,其有損於國體,爲何如哉?近以鞫事相仍,按治方急,人臣之義,不敢言病,連日開坐,忍死趨參,絲毫氣力,尤無餘地,孱喘懍懍,不保朝夕,而昨自陪班退歸,感傷忒重,症形越添,達宵昏窒,殆不省事。顧此沈年痼疾,生意已盡,加以危兆敗症,又復疊出,勢將不日殞斃,而及此一縷未絶之前,終不獲卸解重擔,得遂至願,則是臣雖死之日,永爲不瞑之鬼。玆敢不避煩瀆,涕泣而陳之,伏乞天地父母,少垂憐焉。念臣狗馬之齒,在《禮經》謝事之年,又加二矣。藉令謨猷識慮,有可以裨國事,精神筋力,尙足以服官政,猶不可冒進於鍾鳴漏盡之後,矧此耄昏之極,全無一分省覺者乎?卽今休致諸臣,其年固皆下於臣矣,諸臣之齒,與臣相上下者,亦皆優游散秩,而臣獨遲徊顧戀,不能便訣,委蛇於班行之中,匍匐於省闥之間,此臣所以矍然而懼,靦然而慙,有不能頃刻自安者也。且臣屢奉批旨,輒以臥閤視事爲諭,此實出於我聖上曲軫賤臣之盛意,而臣之私分惶蹙,尤萬萬矣。夫輔相之任,百責所萃,當此艱棘之會,雖夙夜憂瘁,焦心竭慮,有若捄焚拯溺之爲,猶恐其不及。顧以臣之病昏癃殘,忝叨匪據,筋力奔走,亦不如人,簿書期會,尙且後時,徒使丞弼之地,反爲養病之坊,而聖上特以驅使已久,不加譴斥,一任其充位備員,虛縻重寄,是則殿下所以憫念臣,而欲其全安之者,祗增臣之罪戾而已。噫,聖心赫然,大誥誕宣,圖治之勤,求助之盛,眞足以貫徹神明,臣於此際,忝居首輔,曾不能出一言劃一策,少效其對揚之誠,伈伈泄泄,無所猷爲。尸素之罪,已不可勝贖,而疾病危苦,輾轉至此,人理殆泯,鬼事將迫,徒以哀苦之懇,仰瀆宸嚴之下,臣情雖慼,而罪則難赦。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命鐫遞臣相職,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屢日勞悴之餘,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箚中所辭,業已前諭,卿何不諒?尤況引年,誠是料外。卿其須體前日慇懃之諭,勿復此讓,安心善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臣,自承北藩新命,不知何爲致此,而殿下旣奮勵庶政,朝家方綜核人物,則愼惜公器,宜自八路方伯始,況地則北藩,在國而爲鎖鑰,秩是亞卿,在臣而爲陞擢,廟擬已是失注,聖鑑又奚爲而遺照也。噫,臣之本末長短,臣自知之,當官而無赫赫之譽,在家而有肫肫之譏,平生守愚,眞是魯鈍無能者耳。立朝三十年,與世齟齬,臣旣自甘於散廢,人亦不備於齒數,從前歷試,無一可稱,則以臣地望,無以彈壓守宰,以臣才識,無以宣揚聖化。且國家昇平,已百年矣,悠悠域外事,非所可恃,則政須收拾邊情,綜理邊務,朝中屬望,自有其人,而臣之代斲,已乖物情然,此猶餘事耳。念臣門戶孤冷,宗族鮮少,而不幸履盛之戒,常切招損之憂,兄弟叔姪,日夜相勉,惟以斂避榮要,作爲三字符,而年來倖第過多,皆繫朝籍,一念憂懼,如在針氊。矧此藩翰之寄,係國重任,臣弟始炯,方待罪嶺臬,而弟按于南,兄按于北,公體私義,寧有是理?臣於頃歲,猥叨海藩,臣弟又承湖伯之命,不得不黽勉往赴,則臣之連章乞免,不避瀆擾者,蓋以前輩之一時竝據。雖曰有例,此皆才望俱著之人,有非如臣等輩比,則夫以堂堂聖朝,豈患乏人,而致令莫重揀選之地,反有此苟簡之譏耶?臣之靜竢公議,不敢爲疏籲之計者,今且許多日,而一味泯伏,尤切㦖蹙。此宜速賜改正,以重名器,則淸朝司直之論,亦必早晩不捨,而且臣狗馬之疾,源委已痼,素善風痰,常有懍懍之憂,一自昨夏以來,偶阽死域,出沒鬼關,殆至五六朔。賴天之靈,少得差完,而神形換鑠,精力消頹,細加點檢,非復舊日樣子,則奔走供宦,已無其望,雖承寵擢之命,末由祗謝,私心惶悚,尤當如何?玆敢略陳短疏,仰瀆宸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改,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執義梁得中疏曰,伏以三陽回泰,萬品迎熙,竊伏惟聖學日進,聖德日新,舜日堯天,廓然重明,群黎百姓,罔不欽仰鴻休,蹈舞康莊,糞土微臣,亦得與村翁野叟,擊壤鼓腹,拱北而頌南山之祝矣。不料柏府除命,遽下於此際,召旨遠降,促令上來,臣驚惶震掉,罔知所以爲計也。臣之昔年赴召,敢據古人致仕之限,猥陳悃愊於前席,乞其骸骨而歸,歸伏畎畝,自分永作閑散之民,而至於今年,則犬馬之齒,亦已恰滿七十之限矣,今日之有此新命,實是萬萬夢寐之所不圖也。又況所叨職名,地望自別,尤豈如臣陋劣,所堪承當者哉?臣於是,徊徨悶蹙,怵分畏義,終不敢爲應命之計,臣之逋慢之罪,萬殞難贖矣,跼天蹐地,誠不知措躬之所也。伏乞聖慈,曲垂矜憐,所授職名,亟許鐫免,仍命攸司,永刊臣名於朝籍,使臣永伏田里,以盡餘喘,實天地生成之大德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懇。見爾久矣,思其深矣,量爾力,其何辭乎?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實事求是,方當飭勵,心尤味焉,況陳其言之人乎?宜體此意 ○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空疎譾劣,百不猶人,重之以疾病沈痼,少不讀書,晩益自廢,環顧其中,茫無所識,雖尋常百執事,無一可堪,此不但臣之自知者明,實爲一世公論,況此經幄論思,是何等職任,而上旣誤授,下又冒據,不恤其羞當世而辱朝廷也哉?畿邑顚沛之狀,館職自畫之義,前後疏供,旣已備陳,臣固不敢更提,而昨秋敬差變通之事,公議所在,卽可見矣。筵話祕嚴,雖不得其詳,而竊聞大臣,以臣之甚善爲言云,噫,大臣過於忠厚,不欲斥言,故直爲此假借之辭,而如臣不肖實狀,於此而愈益彰露。夫以奉命審田之行,視玆所叨之職,其難易輕重,不啻相懸,而於其輕且易者,則慮其不能勘而遞改之,於其重且難者,則旋遞旋授,不復難愼,朝家綜核之治,豈容如是?今於事過之後,誠不敢多費辭語,以溷聖聽,而若臣必遞之端,則亦不待臣言之畢,而聖明無不洞燭矣。臣久在鄕廬,病蟄如蟲,除命之下,亦不敢一向淹留,舁疾作行,來伏私次,而以臣情病,萬無冒進之路,玆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天地父母,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仍令選部,永勿檢擬,以幸公私焉。臣旣不以見職自處,則其於國家大小政令,固不敢有所容喙,而至若爲君父沐浴請討之誠,亦自不後於人,玆敢不避僭妄之誅,略及於辭疏之末,惟聖明,勿以人微而忽之。臣在鄕時,得見朝紙則,有諸道凶書卽付水火之敎。噫,殿下何不深思遠慮,而遽爲此中外失望之擧耶?惟彼凶書,苟以投火而可熄,則丁未以後諸處凶書,非不投火,何其愈出愈凶,而不少止耶?據此而亦可知其爲無驗矣。若使尋常匿名書,落之屛處,則如是處分,固不害爲絶其紛紜,而今玆諸賊,則敢以罔上不道之言,肆諸凶筆,處處張掛,使人皆見,若此者,豈以投火,而自底熄滅乎?果如聖敎,凶言寢熄,鞫獄不作,則固萬萬幸甚,如其不然,則殿下深居九重,雖不聞不忍聞之凶言,彼賊之肆爲凶說,豈不益狼藉猖獗,無少嚴畏乎?昔在肅廟朝,有笆子廛懸書之變,其所指斥,只在於群下,而肅廟猶赫然,命之逮捕,必得乃已,況此凶賊所言,果爲何事,而不捕其賊,但焚其書乎?殿下於前後訊鞫之際,苟窮覈情節,使言根做作之賊,一一現出,則罪人斯得,天討克擧,不待於投火,而凶言早已泯絶,國勢庶可奠安,殿下不此之爲,徒爲此屈曲假借,了無所益,而只增賊氣,臣竊不勝其憂嘆也。殿下豈不以此等仁恩,謂可以革其獸心,改其鴞音,而以臣觀之,正如揖讓,而解平城之圍,聖算所及,不亦疎乎?君人之德,固以寬仁爲貴,然或過焉,則亦墮於委靡姑息,政刑不擧,亂逆益滋,殿下曷不遠鑑於唐末藩鎭,近以戊申後已事之驗,爲觀乎?譬如除草,必竝其根拔去之,然後草不復生,若置其根,而獨去其葉,則雖千鋤萬鋤,亦必隨鋤而隨生,將不勝其勞矣,治賊之法,何異於此?目今湖南之賊,尙未就捕,伏願殿下,亟加睿思,還寢十日傳敎,嚴飭捕廳及道臣,期於捕得之後,申命獄官,凶言始出之處,覈之又覈,毋或徑先處斷,如前之爲,國家幸甚。大抵聖敎之失,關係甚大,有不可不應時救正者,而喉司旣未有繳還,大小臣僚,訖無一言,以明其不然,臣竊慨焉。噫,殿下纔下大誥,誕布八方,其責躬求言,振刷奮發之意,溢於十行之外,推此心以往,則可以傾否回泰,爲億萬年無疆之基業矣。如臣垂斃之物,亦願須臾無死,得見治化之成,而第若凶言未息,逆賊未得,則頭腦旣錯,枝葉徒繁,雖日講唐虞,動法三代,皆爲無益之空言,故敢以是說進焉,而不暇他及,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王者御世,只存大體,戊申以後,命諸道勿聞,故五年之間,未聞此事,昨春儒臣,聞訛言陳聞之後,先有湖南,又有嶺南,而其訛言則在初無事之前,此乃先唱訛言,探朝廷之動靜,末又掛書,以售其計者也。朝廷動靜,固可審愼,益可見矣。誣營裨,而乃敢不道上王庭,而鞫匿名之賊,其事體何?頃者處分,正正方方,若爾之言,勿設禁而待之乎?其末流之弊難言,非逆折奸萌之意思,何迂而反非他人?當此飭勵之時,執前不當爲之撕捱,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蹤地之兢危矣,疾病之沈痼矣,一味縮蟄,復豈有一分世念?而臣身旣在輦下,元朝起居,擧動侍衛,義不敢不趨,黽勉進參,少伸區區忱誠,而夤緣期會,因仍供職,萬無其理。水部之除,已浹累朔,而一未赴衙,兼館諸務,亦任其一切曠廢,至於樞筦之地,旣帶有司之任,而有坐則以病辭,有事而不敢涉,凡百廟議,漫不知其如何。冗官之誚,臣實爲首,刊汰之典,宜自臣始,陳章自劾,誠非隨衆例讓之比,而見阻喉司,情懇莫伸,賓對之召,未免祗赴,致勤嚴敎,再招有命。臣竊自惟念,情勢病勢,雖極難强,與其徒犯逋慢之誅,自阻仁覆之天,毋寧一登文陛,悉暴衷悃,獲遂譴免之請,臣遂强顔力疾,冒沒入侍,一言纔及於陳情,承宣隨後而請推,狼狽悚愧,不得畢辭而退,此亦臣初不自量之罪也。臣於諸道分管之命,亦有不容冒當者,筵席詢問之下,大臣必以曾經方伯人,仰對而分差者,蓋以其熟諳道內事情故也。獨於關東,謂無曾經者,以臣苟然取充之,而第今備堂中,曾經該道方伯,自有其人,伊日罷對後,大臣亦始覺得,而言其未及照管矣。旣有當管之人,則捨其人,而仍使臣替管者,不亦斑駁之甚乎?其在朝體私義,可辭不可當,明矣。臣固欲以此,卽陳於前席,而荐被問備,惶恐未敢發,今始略具文字,仰瀆宸聽。伏願聖明,亟命廟堂,移授當授之人,仍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開釋之下,若是撕捱,已涉太過,而句管之任,尤不宜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同赴鞫坐,詳審獄情,則罪人建伊,六次嚴訊之下,終無異辭,只曰聞諸甘德而已。若或徑斃,則亮濟、甘德,更無憑覈之道,其將何以處之耶?前日兩臺臣疏陳,亶出於覈言根重獄體之意,而殿下俱不允許,臣等誠未曉聖意之攸在也。甘德、亮濟,皆有可疑之端,則建伊,不可一向嚴訊,以絶其究問之階,臣等竊以爲建伊,姑爲停刑,甘德、亮濟,依前鞫廳請刑,嚴覈處斷,宜矣。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業已處分矣。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昨於陪班罷後,忽然大寒戰昏倒,達夜叫痛,人鬼莫分,頃刻之間,實有汚穢淸禁之慮,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病重實狀,特許數日恩暇,及時調治,以尋生路,千萬企祝。臣仍竊伏念,頃日社壇動駕時,四儒臣事,雖出於紛鬧倉卒之際,亦可謂不善周旋矣。當初旣罰而旋敍,飭勵固行矣,伊後復除而特罷,廉隅又伸矣。在諸臣自處之道,豈敢以一時責罰,遽懷不安?而第其驕蹇妄恣四字,實是萬萬情外之目,豈不有歉於辭不迫切之訓乎?臣於前後筵席,敢以辭氣失中,有所仰勉者,伏想聖明,或記有之矣。況當天和方屆,法筵頻開之辰,無故行公之多僚,不宜一向引入。伏乞亟加三思,特賜四字之反汗,仍令催促應命,以絶其撕捱之端,則豈不合於淸朝禮使之道乎?臣於病蟄方劇之中,不宜暇及他說,而事有關於本館,不得不略此仰陳,神氣昏短,語又不能次序,臣尤死罪,伏願聖慈,恕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四儒臣事,當初下敎,不過事體,豈有撕捱之端?而以此過嫌,則當此經幄無人,久未開講之時,宜有參酌,原備忘,令政院入之。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匹士至微也,而一爲知已感,則雖敵以下,亦且死之,以臣蟣蝨,而受恩君父此極,則臣實不知其死所,然無實而賭其名,無功而竊其賞,則鄕黨自賤者,皆恥之。臣疏尙在,今可按覩,其荒腐無足觀,甚矣,而殿下之命書諸史,殿下之璽馬以褒之者,不幾於不當施而施之乎?臣誠刻感在肝,銜愧在心,而此特我殿下,以來諫四方之意,先臣而優借之耳。臣祗受璽書,訖望闕謝恩,繼又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應敎,斯速乘馹上來者,臣始焉驚惶,終焉隕蹙,益自信其非分之榮,終爲臣過福之災也。噫,臣於瀛館一步地,自有素畫,向來積費違遨,死不知悔者,天鑑至明,業已俯燭,故名之曰黜補,而假以近地一麾,則是殿下之曲遂臣也。前後筵臣,有以臣爲言,而殿下輒敎之以某於館職,必又撕捱,則是殿下之曲諒臣也。噫,人臣事君,自有一定之義,榮辱得喪之際,此心不可變,而假臣而暫被威譴,都喪素守,則前後二截,判若別人,殿下亦安用此等臣爲哉?今臣分外恩召,適在於妄陳蕘說之初,中外士大夫,皆以爲是失也。居外鬱悒,以言媒榮云,則今世干進之恥,未必非自臣而啓之也。臣雖無狀,汚豈爲此,而前以館職違逋而獲譴,後以館職召還而承命者,斷無是理,然此皆餘事耳。念臣以眇然新進,積被隆恩,爲殿下一死之願,銘在寸心,則殿下雖捨臣,臣不忍自阻殿下。凡有懷抱,不當以官職去就而自間,凡有緩急,不當以仕宦進退而自疎,則區區願忠之誠,亦豈無一伸之日,而臣之所自悼者,自頃以來,便訣經幄,身圖濩落,蹤跡崎嶇,而猥以一介措大,叨專百里之寄,誠不無勉策駑鈍,稍欲自效之意,然才疎志迂,政拙心勞,於內於外,眞所謂無適而可者。今者馹召之寵,何翅若古人登仙之行,而在臣則愕然失圖,殆不知自措,抑豈臣犴狴嶺海之厄,無以自逃而然耶?使臣徒懷進取之念,復萌冒戀之計,則向日臣疏所謂百念闌珊,無復有一分當世意云者,是其自欺而欺天,罪又如何?一隔天顔,三換星霜,犬馬猶知戀主,臣豈無之,而只從道路之左,瞻望淸光,從前已畫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則咫尺宸陛,無由一謝,衷情耿結,略陳短疏。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勿復檢擬,仍治臣辜恩之罪,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幸甚。治疏將上之際,天牌儼臨,扶畀病軀,不得不隨詣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復引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曰,明日訓將家,遣御醫看病。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韓億增{{*|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草溪郡守魚必遂。 ○李聖龍啓曰,司饔奉事魚錫胤,旣呈肅拜單子之後,趁不入來,未參於肅拜,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受由下直在外外,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司諫李著,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飭勵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等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以應敎韓顯謩,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今無撕捱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韓億增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黃海監司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李玄輔病,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金有慶爲吏曹參判,申晩爲佐郞,魚有龍爲禮曹參議,金若魯爲校理,金徵慶爲兵曹佐郞,崔命相爲司成,洪鏡輔爲懿陵參奉,李顯崇爲徽陵參奉,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具鼎勳爲白川郡守,尹淳爲知春秋,吳瑗爲兼南學敎授,朴師洙爲平安監司,徐命彬爲黃海監司。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權興駿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痰病,挾感添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韓範錫爲副摠管,崔星瑞爲五衛將,趙東夏爲都摠經歷,金聖應爲訓鍊副正,洪禹錫、都永夏爲僉知,徐幹世爲同知,副護軍李縡,副司直趙尙命,僉知金達魯單付。 ○李聖龍啓曰,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疏批已下,更爲牌招。 ○又傳于鄭必寧曰,飭勵之時,承旨若苟簡則已,不然則承旨上疏,勿爲稟啓。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往日之事,頃者備忘之後,其在分義,豈敢較辨,而承宣疏中,設有不擇者,只爭本事,可也。顯有彼此之心,已涉未安,況此一流之說,尤非今日飭勵之意。細事若此,大者奚道?且指人爲小人,其所擧對,豈可無也?而旣有疏辨,在我待之,亦非異事。其中廉恥自守,難進易退等說,於十九日以前則,可也,十九以後,則所守者何,難進者何?非特曲盡下敎於以吳光運事陳達之時,前後聽諭,非他臣比。大誥飭勵,公字御韻,旣參其對,且自賡進,不捨扶抑,或恐脫俗,其所懲勵,宜先他人。副修撰吳瑗,罷職不敍。 ○傳于李聖龍曰,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而吏曹戶籍相考者,則勿爲持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二月令宗廟薦新乳柑、洞庭橘,今始上來,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來十九日薦進,而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宗廟薦新洞庭橘二百五十二箇,當爲封進,而公私果園,沒數摘取,則只是八十二箇,不得已盡數監封上送,該曹以爲看品後,稟旨封進之地云。在前本州薦新果物,或因腐傷之時,擇其可合,有推移薦進之規,今亦以此數,推移薦進,而果物不實,雖緣事勢之固然,莫重薦新,減數封進,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凡各道定配罪人等,因年凶,不得已移配,則自本道,條陳各邑之形勢,罪人之無依狀請,令該曹、該府稟處,待其覆啓,行會擧行,乃是規例。今觀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則慶尙道星州牧遠配罪人韓師億,移配于本道高山縣云,故取考當初慶尙道沿海邑徒流罪人等,請移啓本之下秋曹者,則只稱令該曹稟旨云,而元無令本府稟處之語矣。今此本府罪人韓師億之移配高山縣,必因秋曹許移,而混同移配之致,揆以法例,未免疎漏。慶尙監司金始炯推考,罪人韓師億,旣已移配,則更爲還配,亦涉有弊,今姑置之。此外本府罪人移配一款,安徐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拏籍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東萊府使鄭來周,屢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雖無貪虐之政,實多昏謬之擧,前遺後忘,觸事憒憒,官吏之拿入者,循階匍匐,而不知其逃,民人之抱冤者,叩門呼訴,而莫察其狀。崔姓幕裨,專管田政,多出加卜,厚招民謗,邊上重地,旣非養閑之地,從前治績,難掩病昏之失。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日昨因諫啓,有訴冤者,經由憲府之令,自是之後,紛紜來訴者,皆是擊錚上言,久未回啓,而稱冤之類也。前頭未及上聞,而先訴本府者,自當依舊典施行,而若其已上聞,未及覆啓者,稽緩之責,在於該司。請擊錚上言公事,經年未覆奏者,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仍令趁卽回啓,以紓冤鬱之弊。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司諫李著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縣道章疏,旣有勿捧之令,則政院擧行之際,不宜斑駁,而日昨掌令李濰之疏,旣非親病,且無言事,則獨爲捧入,未免不察。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當此大誥求言之日,雖草野韋布之章,皆得上徹,而朝臣之縣道陳疏,則有親病外勿捧之命,此雖欲飭勵在外之弊,臣則以爲不廣也。在外之臣,或以由暇,或以疾病,未及上來者,豈無聞見之及時附陳者?而亦拘於禁令,無以自達,豈不有妨於言路耶?若不緊辭疏之退送,惟在喉院之參酌,初非設禁令之事。請寢縣道疏章勿捧之命。答曰,不允。末段兩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半生抱疾,不比人數,點檢一朔,殆無十日不病之時者,蓋臣宿患胸痛,已成膏肓,遇冷則必發,傷勞則輒劇,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歲供宦者,正坐此耳。日昨銀臺之命,忽下杜門置散之中,當此至誠奮勵之日,不敢以向來情勢爲言,勉策孱骸,奔走夙夜之役,而晨夜赴鞫,偶致傷感。昨於太廟陪還之後,寒氣衝激,微形於肢足之間,遍亘於胸膈之內,神迷氣縮,殆不能霎時按住,故急歸私次,多試針熨,而轉輾添苦,少無減勢,每値冬春換節之際,雖或如期復發,而今番則有昇無降,昏倒悶塞,渾體厥冷,觀者代懍。似此症形,旣無旬日差蘇之望,則出納重地,決不容曠日虛縻,莫重鞫坐之亦以代房替行者,病裏惶悶,如添一病,此固僚席之所共悉,則宜有趁時變通之擧,而臣若不早陳籲,聖明,亦何以俯燭實狀乎?至於區區私義之難安,則有未暇及,病勢此劇,不得不疾聲仰號。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俾令安意調理,少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之老母,近因日氣之不適,宿患之中,又添寒感,淹凜一倍矣,昨夜更深之後,忽覺中氣暴虛,急用蔘補之劑,而少無省覺,昏昏綴綴,若難支過,臣扶護灌藥,方寸煎灼。此際因備局啓辭,召牌下降,而未免違傲,方切悚蹙之中,又有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之敎。臣曹固無久遠未回啓文書,只有新下六七度,而臣之卽今情理,萬萬無暫刻違離之勢,末由承命,以贊聖上勤勵之政,惶懍之極,莫省所措。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賜遞改臣本職,仍治臣罪,以伸私情,以嚴公法,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叨是職,已一旬矣,前後違逋,亦已逾十餘矣。嚴召日再降辱,而臣乃冥然,莫或蠢動,在於常憲,誅絶亦輕,而乃蒙聖慈,曲庇善貸,重勘尙靳,飭諭屢降。又伏聞昨日筵中,天語丁寧,敎之以太過,仍降重推之命,其所以開曉之者,委曲備至,迥出常倫。顧臣釁尤無狀,何以得此?感激涕泣之餘,繼之以悵鬱抑塞,不知所以自措也。噫,今臣情已窮矣,勢亦極矣。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恒情,安得不更瀝肝血,自投於君父,以冀其萬一體諒也哉?夫居斯世也,供斯職也,被斥於人者,雖有淺深輕重之不齊,槪亦何限?而然而其能因是而自畫者,或之鮮矣。顧臣亦何敢自別於人?而只以所被人言,前所罕有,其辱搢紳而累聖簡,莫此爲甚,每一自顧,誠無顔面可顯於世故耳。況臣之平日所自以爲報效之圖者,惟在於筋力奔走,其於言議之職,不惟萬萬不似,亦有所不敢冒沒者,故向在無故供仕之日,尙且力辭不止,至於獲罪乃已,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見今彈墨未乾,蹤地轉隘,而顧乃揚揚於曾所懇避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儻蒙聖慈,曲賜鑑諒,俾全微尙,則廉隅分義,互有時而輕重,臣雖迷頑如土石,亦豈敢每每自阻於恩顧之下哉?昨値動駕之日,臣以近侍之列,祗伏路左,仰瞻羽旄而已,不得陪扈屬車之後塵,耿耿愚衷,益覺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刊汰,仍加重律,以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每日違牌爲事,分義未安。法講久停,句管事緊,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事君亡狀,處事不審,一遭陪扈,不善周旋於班行之間,粗暴危悃,乃反自干於罔赦之誅,嚴旨荐下,至承不敢聞之敎,薄勘不足以當其辜,震薄不足以喩其情,席藁囚首,容身無地。反詈之言,危險之說,左右迭出,而猶不知爲可愕可怕,日夕所願,惟在遄伏鈇鉞,以贖愆尤,而聖度天大,不欲終棄,乍罷旋敍,除命屢辱,此非負罪賤臣所敢得也。向臣聯疏之語及喉司者,只言其擧措之非常,以明臣等受侮之狀而已,初非有他意於其間,而辭未達意,轉速嚴敎,此固臣等之罪也。臣雖不肖,亦嘗聞事君之道矣,縱以非罪而受罪,至死而無所恨,卽人臣之常分耳。今臣之所被誨責,特事體也,問備非大罪也,顧何憾於雨露霜雪之敎,而乃以不可行於敵以下者,肆然施之於君父之尊乎?至截者分義,莫嚴者邦憲,以此勘罪,死有餘誅,而今殿下,以納汚之量,包荒之德,曲成善貸,特加薰沐,伊日備忘,至命刪下,諒臣等忠悃,開臣等進路者,乃至於此,臣尤惶惕感泣,不知死所。顧臣崩迫之情,設有未盡暴者,更何敢仰首求辨?而惟彼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扳援聖敎,容易說去,旨意巧憯,無所顧憚,彼亦人臣,言之無嚴,何其甚矣?臣誠駭怖,莫曉其故也。臣本無似,濫叨經幄,厚蒙恩遇,耿耿一心,只欲殫竭駑鈍,少酬涓埃,而螢爝之微,旣無以仰裨聖德,樸愚之性,又不能工於涉世,一朝狼狽,志願乖謬,孤負多矣,愧恧極矣。臣以何顔,戴罪包羞,厭然復齒於諸學士之列哉?玆隨荐牌,進伏闕外,瀝血拜章,恭俟威譴。伏乞聖明,悶臣危苦之懇,察臣難貰之罪,亟命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使振朝綱,而勵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迷鈍疎率,自速釁戾,所被嚴敎,無非人臣之極罪,而徒荷天地包容之德,獲逭於重辟,臣誠惶隕感祝。竊自念臣,叨廁邇列,積有歲年,如使臣常日,少識事君之禮,周旋進止,粗能謹畏,豈至今日,因一微事,得此臣子所不敢聞之敎於聖明之下哉?靜言自訟,莫非臣罪,杜門席藁,惟俟鈇鉞之加,不意恩敍旋下,除命絡續,荐違嚴召,亦貸常憲,以至刪下傳敎,曲賜開釋。嗚呼,此豈螻蟻微臣,所宜獲於君父者也?惝怳震越,罔知措身,瞻天九頓,惟有涕淚,豈不欲趨造文陛,少伸叨謝之忱?而第惟負犯至重,而刑憲不加,聖恩愈渥,而臣罪益彰,內訟愆尤,外怵法綱,終不敢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之計,跼天蹐地,窮隘極矣。噫,臣本無似,備員侍從,顧惟庸蠢,無所裨補,惟兢兢焉恪守事體,可幸無罪,區區此心,不敢以造次放過,儻於其時,旣知考例之有命,而佯若不聞,因仍前行,則安用此侍臣也。不知上敎之何如,而徑自下馬,苟幸免辜,則亦安用此侍臣哉?政院之偶未知委,固非異事,臣等之徊徨路次,亦有何關係?而法駕之緣此遲滯,則事體誠極未安。臣等之請推政院,只欲效職責,而存事體也。政院設以臣等之求對,爲大赧駭異之擧,一日帶職,則猶是三司之言也。徐待臣等之畢辭,聖上之發落,斥臣等之失,夫誰曰不可,而諸承宣之迭起,沮斥於一邊請推之際者,此何事體也?臣誠拙弱,不喜較爭,而誠爲公朝惜事體,故辨斥之疏,不得不嚴,實非敢有好己勝之意也。噫,三司之臣,受君父之嚴敎者何限?而政院之先加操切,實是創聞。伊時景象,實天鑑之所燭,臣等若以末梢,有重推之命,隱默自阻,終不論政院之失,是臣等不以實心事聖明也,其何敢爲此哉?竊伏聞朝參時,聖旨至嚴,至下移怒之敎,爲人臣子,戴履高厚,而萬一毫分萌此念,則神明必遄殛之,仰首自暴,祗益其無嚴,直欲鑽地下入,而不可得矣。惟願速被刑憲,以安臣分而已。臣伏見諸承旨對疏,實多駭怖,李匡輔之詬罵麤悖,固無倫理,而洪景輔之反詆,極巧至譖,旨意叵測,後乃游移其說,陽若救解,尤可見其情態,臣始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追思愧恧之不暇,復何辨哉?抑臣於吳光運之疏,尤有所萬萬危怖者,臣固愚妄,犯此鐕鋒,亦豈無疾之已甚之戒?而顧臣嘗謂人臣之事其君,責難陳善,格非弼違,務欲納君於無過,而不爲身謀者,必愛其君者也。竊覘迎合,導諛承奉,以君爲玩戲,而圖濟其私者,眞無禮於君者也。臣雖不佞,早聞斯義,立朝以來,矢心靡悔,不惟臣身必欲以陳善弼違自勵,欲擧朝之臣,皆以此自勵,不惟不忍爲迎合承奉之態,一見爲此情態者,寧欲以身擊之而不避,炳炳愚衷,神祗監之,臣有何私好惡哉?噫,小人情態,豈其性然哉?顧其伎倆,惟諂與讒,而欲售己之計,則必阿上之旨,欲擠人於禍,則必因上之怒,故諂者必讒,讒者必諂,其端似殊,實則相因,此不難睹也,臣何足多言哉?光運所自謂不忍爲谷永者,其意難測,古人之非谷永,爲其時王鳳輩,擅國竊柄,方危漢室,而永前後論事,不一言及之,所以有專攻上身之譏也。今光運,引此爲言者,果謂今日朝廷之上,有擅國竊柄,如鳳輩者耶?夫光運,信知如此,旣自謂盡忠事君,而何不明言顯斥,以扶國家?大誥之下,上封言事,而亦漠然不及此耶?至於廉恥自守,易退難進之士,固嘗積忤聖心,前後訶責之嚴,譴罰之峻,蓋已屢矣,而光運,乃以罔測之語,構以陷之,豈非乘上之怒,而欲售其禍心者耶?非殿下至仁,恕一隊士流,其能免於網打乎?且光運,誠謂其中眞有作威福者,何不擧名直陳,冀正刑章?而藏頭沒尾,䵝昧其辭,使下無以自辨,上無以明察耶?此固從古讒人之傳法,而陸贄所謂利於中傷,懼於公辨,傷善售奸,莫斯爲甚者也。臣陳力趨列,固非不仕之人,職卑位微,又遠權勢之塗,則光運之言,何與於臣?而只以平日讀書,嘗慨然發憤於邪正淑慝之分,咫尺前席,衝口妄發,在臣自謀,誠可謂至愚,彼之必欲甘心,何足怪也?第其輒引古人以自擬,要以僇辱臣身,而光運之不以此加臣,足爲臣羞,臣之受此詆於彼者,亦庶幾有辭於後矣。噫,莫非人也,臣豈欲其陷於非哉?人自陷於非,而臣無以拯之,則雖爲國家慮菑害,不忍無言,臣誠仁弱,竊所矜悶。若令光運,果能萬一近似於馬、尹、眞、蔡,則此非但光運之榮,實國家之福也。臣將欣喜之不足,雖失知人之明,亦何嫌哉?所慮者,一得之見,或恐不幸而中耳。至於惟恐威福不在上一節,雖不成說,危怕則極矣。彼以齟齬難合二三在野之人,指擬於此,則必擧世之人,皆是拔蒙振落之輩而後,方可謂威福不在下耶?臣實深惑焉。無論其他,臣之悚駭,固不可言,惟當斂跡引退,以避危鏑,榮塗去就,尙何暇言哉?玆於天牌之下,冒陳血懇,自闕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燭微臣許多情勢,亟許黜退,仍命司敗,勘臣前後負犯,使朝綱無墜,臣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正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右承旨李聖龍,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進伏。上曰,俄者閤外所稟之言,更爲陳達,可也。聖龍曰,戶、工曹無可回啓者,刑曹則有數三度,而判書李廷濟母病甚重,不得入來,方陳疏云,但此三曹長官入侍矣。上曰,以次進奏,可也。在魯曰,何以爲次乎?上曰,以曹次進奏,可也。在魯曰,臣曹所餘者,只是如干上言,方欲回啓之際,有持入之命,故謹此持入,而此外又有文籍憑考後,可以覆奏,而未及憑考者,姑置之矣。北部居李壽大上言以爲,其父得尙,以事知莎土匠邊首,戊戌、庚子、甲辰、戊申山陵役事,勤勞奉行,辛亥遷陵時,竭誠完役。在前莎土匠白益,以山陵役事之勞,特蒙賞加之典,其父得尙,乞依白益例蒙恩矣。前後陵役,白益,輒以邊首,得蒙賞典,至於加資,得尙,雖自謂邊首,似是隨從也。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李守身上言以爲,其父寫字官寅亮,於《肅廟實錄》印出時,以補字官,二年待令,戊申討逆後,御覽會盟錄繕寫,而御諱亦爲書塡。在前寫字官洪處疇,會盟軸書寫,得蒙加資之典,乞依洪處疇例,蒙恩事仰請,而考諸庚申謄錄,則會盟軸書寫人,無加資之事,癸卯年則自錄勳都監,元不關由本曹,直爲草記加資,事甚不當,此非可援之例。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近來恩賞太濫,金玉殆遍國中,故人皆有希望之心,其弊不可言。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庾太實上言以爲,其父太石,以矢人,入屬尙方,多年勤勞,依例乞蒙加資之典矣。考見本曹謄錄,則矢人或有服役二三十年而加資者,今此太石入屬之年,移文問于該院,則乙亥正月入屬云。服役已至四十年,論以前例,似不爲濫,成給通政帖,何如?上曰,尙方弓矢人,則自先朝,有許施恩典之事矣。此上言依施。今後則當定其年限,而二十年則太近,以三十年爲限,未滿此限,而有干恩者,直爲勿施,可也。在魯曰,西部居馬弼漢上言以爲,其叔父贊龍,以禮曹稽制執吏,立仕積有年所,國家前後大小吉凶之禮,凡百儀節,盡心擧行。同任書吏張漢翼,則已蒙加資之典,贊龍則其後,又多獨當擧行之事,而未蒙恩典,願被朝家一視之政云矣。近來國家吉凶大禮連仍,故如張漢翼及通禮院書員鄭好平,皆得陞資,太廟、文廟守僕,亦有着金玉圈者矣。張漢翼則以七次大禮擧行,蒙加資之典,贊龍則以其獨當之數言之,亦至十三度,此類加資,雖涉猥屑,前例如此,似當許施矣。上曰,此屬之加資,乃實加乎?在魯曰,只以通政帖成給之意,將爲回啓矣。思喆曰,雖加資,書吏之役,例爲仍行矣。上曰,依例許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金弘鳴上言以爲,其父裕門,以譯官,七次赴燕,丙午陳奏使之行,同參於公幹,仍察人情掌務之任。在前陳奏準請,則人情掌務官,例蒙恩資,故其時同行寫字官李日芳,隨參此任,因其子上言,亦蒙加資,而其父則獨未蒙恩。人有主客之殊,任有實兼之別,而其父以其時主任之人,尙有向隅之歎云矣。裕門之其時爲人情掌務與否及加資前例,當詳考而處之,故方問于司譯院,待其回移,將爲覆啓矣。上曰,使行譯官賞典,或有漏落者,則使臣輒陳達,而此則其時無使臣所達,到今旣久之後,如是煩請,殊涉猥濫。置之,可也。在魯曰,西部前縣監李汝益上言以爲,其先祖和義君,坐端宗時事,與漢南君,同被罪罰,中廟朝,俱爲伸理,復官錄裔,其後漢南君,則子孫上言陳籲,肅廟特許賜諡禮葬之典,而和義君,則尙未蒙一視之恩。庚戌春宗簿提調尹淳,以和義君伸雪已久,而猶以貶死,載之《璿源譜》,誠爲冤愍,陳達筵中,至有改正之命,而第未蒙贈諡封墓之典。乞依漢南君例蒙恩事,仰請矣。其所謂禮葬者,似欲蒙封飾墓道之恩也。至於賜諡,果已復爵,則例當許施,而考諸《璿譜》,和義君,猶以貶死載錄,復官若在於中廟朝,則何至今以貶死載錄乎?當初被罪事跡,復官虛實,不可不詳考而處之。且上言中,又以爲其時數行短疏,忠義可竝六臣云云,故凡係可據文籍及所謂數行疏,使之現納,而尙不納,故覆啓因此遲延矣。上曰,若已伸復,則贈諡自是應行之典,不然則不宜擧論。考見《璿譜》,漢南君則書爵號,而和義君則不書,其時尹淳之陳達,似由此也,而其後《璿譜》,姑未改刊,則其不得釐正固也。且永豐君,亦書以貶死,似與和義事同,而不可旁因和義子孫之上言,竝伸永豐,令宗簿寺,和義、永豐事實,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可也。在魯曰,水原居李恒上言以爲,其四代祖元仁,當壬辰倭變,倡義擊賊,竟以身殉,朝家別遣御史,特除其家二十結雜役,以施優恤之典,而當時死國之人,悉皆贈職,元仁,獨未蒙旌表之恩,乞令該曹,照例贈職事,仰請矣。壬辰表表死節之人,世皆傳誦,而元仁不在其中,其他則臣聞見謏寡,無以盡知,故行關本邑,使渠現納可考文籍,而今幾一月,尙不上送,待其文籍之上送,若其戰死明白,則不可使之泯沒,似當有參酌褒贈之道矣。上曰,贈職事體爲重,分付本道,詳問于其鄕里門族,得其事實而,狀聞後處之,可也。思喆曰,臣曹無他合爲回啓者,如節孝上言,則例於歲末,聚送政府,自政府抄啓矣。有書院事若干,而下曹已久,故纔爲回啓,送于政院矣。此諺狀,卽故參判洪受疇妻上言,而以爲養子與孫,皆身死,其夫有妾孫,而事己有誠孝,願以承嫡矣。厥後其門中諸人以爲,年老婦人,誤爲上言,從當聚會宗族而相議,更呈禮曹云,姑將竢之矣。上曰,其家有門長乎?思喆曰,未知門長有誰,而今廣興守洪禹齊,是其五寸姪也,前郡守洪啓章,是其從孫云矣。上曰,洪禹齊,是日昨太廟展謁時,差假通禮者耶?聖龍曰,然矣。上曰,是婦人不知事理而爲之耶,抑有慫慂而爲之者耶?思喆曰,未知其間事情之如何,而聞其婦人,方依庶孫以居云矣。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後事也。(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后事也。))此是人倫大變,而彼此俱不無違端,累年相訟,爭端終未止息,外議皆以爲,自廟堂稟決,然後可無紛紜之患云矣。上曰,倫常所關,殊爲重大,該曹堂上,持其文書,就議于廟堂,採取公議,後日稟處,可也。游曰,臣曹之所當回啓者,只是賜第、加資二件事,而加資則如外方拯活料辦,類多冒濫,臣以難愼之意,更問于本道,則其所論報,與前無異,眞僞虛實,終難辨覈。至如軍門監造物件,滿千數,則例爲加資,敎鍊官輩之食軍門之料,董軍門之役,有何功勞之可紀,而如欲防塞,則又有前例,不宜異同,此殊難處矣。守禦廳草記,敎鍊官折衝車復運,監造環刀一千柄。訓局草記,知彀官任尙謙,監造黑角長弓一千張。折衝金聲達,監造長片箭各一千一百二十部,筒兒五百六十箇。摠戎使趙儐狀啓,敎鍊官趙得命,兩年經紀,多般殖利,軍器什物,多數新備修補。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官前司果洪大成,前後料辦取剩,殆至三千兩錢,別備修補之軍器,數目夥然,又皆精利云。此皆前例應爲加資者也。上曰,飭勵之時,愼賞爲先,而旣有舊例,依施,可也。游曰,拯活之類,則漢城府査覈草記,出身金元胄,拯活三十七名。慶尙前左水使柳萬增査狀,包伊萬戶徐尙雲,拯活十六名。京畿前監司尹陽來査本,延萬成,拯活十七名,延弼命,拯活十六名。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閑良劉胄漢,拯活十七名,扈衛軍官尹廷琓,拯活十八名,幼學趙翊世,拯活六名。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熊川縣監崔寬,拯活二十名,三千權管金麗澤,拯活二十三名。京畿水使元弼揆査狀,閑良元敍揆,拯活二十名。開城留守李德壽査狀,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拯活三十七名。忠淸水使朴鐄査本,馬梁僉使李宜恪,拯活十七名。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軍官李溍,拯活十七名。前例拯活十五名以上,爲加資,今以狀啓觀之,趙翊世外,皆是應爲加資者也。上曰,時任守令與邊將,其拯活,是分內事也,與他人,似當有間隔,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若非其土民與鎭卒,而是過去舡之敗溺者,則拯活之功,似無異矣。思喆曰,加資則或過矣,而其心可尙,相當職除授,未爲不可矣。上曰,拯活人命爲重,旣有前例,竝依例施行,其不滿十五名者,米布間,參酌題給,時任守令、邊將,則相當職除授。游曰,穀物料辦之類,則前開城留守朴師益査狀,軍官折衝池百源,料辦穀一千五百七十四石,前司果金時逵,殖利錢六千七十三兩。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前縣監金鼎熙,前僉使邊夏徵,前司果韓箕燦,料辦穀二千四百二十二石,錢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九兩。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嘉善朴師伋,司果李東橒,料辦米三百七十石,租三千石,太二百石,醬二十五石,藿二千斤,倉舍十三間新造。義州府尹黃晸査狀,運餉庫別監折衝李㙾,司果張世維、河漢明等,料理夫馬,策立三百九十九匹及殖利折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六兩云矣。上曰,前例料辦,亦爲加資乎?游曰,然矣。上曰,金遇兌事以後,禁殖利矣,旣不殖利,則何從而料辦乎?思喆曰,此皆設賑時事,若一切禁之,則監司、守令亦難矣。在魯曰,松都則本以料辦支過,嶺南、海西所料辦,皆是米穀,似緣賑民而爲之也。義州卽是使行時所入,如此之類,亦不可無賞也。上曰,其所報者,槪多軍官之屬,此屬以何物料辦乎?游曰,此不過營門出給物力,而使之料辦矣。或有營門,別爲料理,而嫌其自居,歸之於軍官者矣,軍官,有何自爲料辦之事乎?臣在西營,絶不爲此事,臨歸時,有帶率軍官一二人,願得賞典者,臣亦許之矣。上曰,傳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亦聚斂之類也。爲民設賑,固不可無料辦,而營裨之如此者,其間豈無憑公營私之事乎?此非申禁殖利之道。此文書竝送于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俄者拯活,亦多營裨,海村之間,豈無拯活之人,而必皆營裨之所爲耶?此後營裨之拯活者,非多活人命,事狀明白者,則無得以上聞,營裨之料辦者,一切禁斷事,申飭各道,而如或有以營裨,料辦上聞者,直爲勿施,可也。游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別武、選武癸丑春秋都試,居首金重熙、崔元俊,直赴殿試。黃海水使閔思淵啓本,別武士癸丑都試,居首閑良金光郁,直赴殿試,之次閑良文壽萬,邊將除授事也。當依他例施行矣。上曰,依爲之。游曰,麻浦民人等上言,折衝盧益明,今春設賑時,爲饋粥監官,以功,賑恤堂上稟啓加資,而私賑米百餘石,且煙戶坊錢三百餘兩,糟糠價五十餘兩,洞民家垡稅米百餘斗,傾財獨當,坊民蒙惠,乞施褒善之恩事啓下,而臣以習操出去,則洞民亦爲齊訴,而不知其虛實,故姑未回啓,此則勿施乎?上曰,其所受賞典,加資而邊將除授耶?游曰,此則未詳矣。上曰,數月之間,疊受過濫,置之,而若前賞只是加資而已,則更爲草記陳達,可也。游曰,南部居李枝賢上言,其父秀衡,當戊申之變,以無屬處出身,自願出征,擒賊魁二名,而論功行賞之際,獨爲見漏,未蒙一命之恩。乞令該曹,取考文案,依他例加資矣。事之虛實,有不可知,且其所謂賊魁之名,亦無分明現出處,勿施,何如?上曰,若是應爲之事,則其時當卽爲之,而軍功冊已下之後,如是上言,是猥濫也。初宜拔去,而混同啓下,勿施,可也。游曰,西部居柳穟上言,其父挺泰,爲古今島僉使,辛亥年拯活十六名,黃腸板四十五立,亦爲拯出。其時同入於道臣査啓之二人,加資,而其父則前以別件事加資之故,不得同被賞典爲言矣。旣往之事,虛實難知,且其時該曹,不許加資,而有半熟馬賜給之命。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吏曹戶籍相考次,上言三百餘丈,皆是壽職事乎?在魯曰,然矣。上曰,人子愛日之心,貴賤奚殊?其冒年者,固不足論,若親年至八九十者,其情寧不急乎?分付京兆,從速考出而,稟處,可也。聖龍曰,玉堂連空,趙尙命一人,近始入直,昨又出去,召對之命,至於還寢,今日亦無一人承牌者,前頭日氣漸暖,講筵當開,而似難備員入侍,誠可悶矣。趙尙命則再昨太廟陪還後,仍疾作,闕中諸人,皆目覩而知之,昨朝陳疏到院,旣是實病,且有尾陳之語,故臣等遂相議捧入,而召對之命旋下,渠以爲若限死扶曳,則或可進詣閤外,而萬無入侍開講之勢云。故不得已啓稟,而自上至有特遞之命,恐未俯燭其實狀而然矣,故敢仰達。上曰,近來玉堂,不可謂不備,而但不肯就直,故召對亦停廢許久。趙尙命入直後,連有事故,昨日始得閑隙,欲爲召對,而其疏入之,故留批而命入侍,則政院又稟啓矣。予亦知其病勢之難强而然也,豈謂其偃蹇而然乎?只以召對命下而旋停,事體未安,故特遞矣。且將出之玉堂,錯移吏曹,可惜。今日申晩,到闕外云矣。聖龍曰,雖到闕外,而將陳疏云,其意似非欲出矣。上曰,申晩之撕捱已支離,此何意耶?在魯曰,臣亦屢責其太過矣,渠豈終不出乎?上曰,其不欲仕,誠無義矣。吳瑗疏纔入之,承宣或未及見,而誠可慨然矣。其時諸承旨所達,豈以玉堂,爲知有下馬之敎,而故不下乎?今其疏中所云,極怪異,如李匡輔之麤悖等說,固已不擇,而至於洪景輔,則直斷以情態,此何有情態之可論乎?渠等旣有言矣,那得禁人對辨乎?況此一流之說,是何言耶?渠以吳光運爲小人,自處以君子,驅人於小人,言不可若是容易,而又以此一流三字,加諸人,當之者豈甘心受之乎?所謂一二在野之臣,未知指誰,而其意,似以此爲淸流之高致耳。向者趙明翼言,自聞臣擇君三字之後,翻然覺悟云,其心寧不是乎,事當如此矣,豈待十九日下敎,而方始覺悟乎?況有猶不覺悟者,其所云自守者何事,難進者何義耶?以今日世道言之,則更無難進之端矣。此等說,雖在他人,猶不可,況吳瑗乎?瑗之坐地有異焉,海昌都尉,以父兄子弟,亦豈能免此世科臼,而一生謙愼?昔年予在廚院,故判書閔鎭厚爲提調,以事體上,予與之相較,都尉言於予,彼方齟齬於朝廷,不可因一微事,又使之不安矣。予聞而卽止,以都尉此心推之,則旣勸予以不校矣,況其繼後之吳瑗乎?頃日因講《陸書》,而下敎飭礪之時,渠旣入侍,公字賡韻,墨猶未乾,而所見之誤入處,如是不悟,予爲之慨然也。聖龍曰,臣之聞此下敎,已至于再矣。渠之心,非誠不足於國,而只欲爲偏論者矣。上曰,予亦知其本心之不如此,且重臣與承宣,前日有所陳達,故今又如是下敎矣。在魯曰,吳瑗疏,臣未及見之,無以仰達,而蓋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瑗之儕輩,以爲痛冤矣。聖龍曰,洪景輔則以爲移乙字,謂其初發怒於該房承旨,而轉及他人,故指此爲言云矣。上曰,今日使卿等入侍,此亦不過簿書期會,而近者接士大夫之時少,故有此擧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三度以下,皆於一兩日內,回啓之意,申飭,各道狀啓積滯者,明日次對,悉令持入,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李壽德{{*|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昨日受點之後,聞其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日勢已暮,今日鞫坐,未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昨日臣尹游,持回啓入侍時,私賑人折衝盧益明,幕所監官時,賞典疊受與否,相考稟啓事,親承下敎矣。取考當初文書,則加資後僉知除授事判下,而因賑廳啓辭,僉知除授,旋卽還收矣。賞典旣無疊受之事,則今此私賑之功,不可全然置而不論,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何如?傳曰,允。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尹廷顯,施威嚴問事草記,批旨內,其所供極其虛疎,更爲各別嚴問事,命下矣。事當依傳旨,卽爲合坐嚴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方劇,勢難參坐云。待其差病後,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宿愆至重,情地危悚,有不宜自諉罪名之已勘,晏然進據於班聯,西樞之職,雖係冗散,恩批之下,亦未敢趨謝,蟄伏訟尤,惶縮度日矣。台司重卜之命,遽及意想之外,官秩如舊,除旨維新,臣始也惝怳,終焉怵惕,誠不料聖明之世,有此擧措之顚倒也。試可乃已,自有經訓,一之已誤,豈可再乎?念臣譾劣,毫無可取,而猥辱簡拔,待罪中書,伴食一年,無所猷爲,徒積尸素之辜,莫效格正之義,而頃當大誥特頒之日,終不能出一言進一策,以贊我聖上飭勵之新化,傳所謂將焉用者,正爲臣今日道也。醜拙之形,畢露難掩,固宜因事斥退,不復甄錄,今玆謬恩,實是夢寐之所不到,矧惟綱紀日紊,體統日壞,廟堂之不尊,莫此時爲甚,是職由於如臣無似,忝據匪據之致,靜言思之,慙惶交中,其何敢抗顔更進,重貽四方之嗤笑也哉?抑臣譴罷無幾,寵命遄加,而問事郞屬,竝在罪籍,則職忝百僚之首,尤不當捐棄廉義,冒突承膺也決矣。日昨太廟展謁時,竟不得肅命而參班,且臣宿患痰癖之症,添劇於交節之辰,陳章控籲,亦此稽遲,臣罪於是,益無所逃,玆敢略暴血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改卜賢德,以尊國體,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辭原任之批,已諭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疏中所讓,尤涉過矣。況今首揆,旣許調理,左揆獨勞,當飭勵之時,廟務多滯,此豈輔相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重卜之義,安心勿辭,卽起視事,共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昨瀝肝血,猥瀆宸嚴,不惟不賜允許,諭以從速察職,臣誠狼狽失圖,罔知攸處也。噫,人臣事君,雖以鞫躬盡瘁爲義,不能者止,亦有古訓,才分不逮則可止矣,疾病難强則可止矣,而屢伸疾聲之呼,終靳鞶帶之褫,一味苟蹲,徒愧尸素,譏斥之言,果發於論思之地,臣於此,益不勝瞿然之至。始嶺南凶書之登聞也,卽有令本院投火之敎,臣於其時,求對得寢,及至凶賊斯得,王章快伸,而十日筵中,命書備忘,有此後設有凶書,卽付水火之敎,臣與諸僚,以此等凶書不可謂之,設有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可,而凶書之凶字,遂命改以匿名,聖意所在,蓋出鎭定,而群下之不爲違覆,亦由於此,則彼自外驟聞而言之者,顧何足多辨也?夫司喉之任,專掌出納,旣曰聖敎之失,未有繳還,則臣何可自以爲是,而晏然而已乎?且於諫院之啓,以憲臣縣道疏之捧入,至請重推該房,玆事雖在臣申退之後,臣旣忝長一院,則亦何以諉諸當該,而有所自恕乎?疾病難强之外,只此數事,尤不容冒據。伏願聖明,俯諒臣情病之俱苦,亟賜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謝人言,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疏單還斥,違牌靳罷,累入旋出,不成去就,而玉堂之群怒未解,一身之應接不暇,業已料之矣。昨者吳瑗之疏出,而醜辱備至,其言善惡,不足喜怒,臣固付之一笑,而繼以金若魯之疏,特拈臣疏中一句語,旨意巧憯,令人駭怖,玆不得不略陳焉。向臣疏中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申之憤,必欲追快云者,蓋指其初則起怒於該房,末乃移鋒於諸僚,未申其憤於請對,必欲追快於疏論而言也。上下文勢,自可易曉,不料經幄博識之士,看文字鹵莽至此也。且臣疏,若成於聖敎之後,則猶或謂之不避於嫌文,而臣疏,旣寫於朝參未入之前,聖敎乃下於朝參垂畢之際,及至罷對,投進已具之疏而出來,卽一院之所共知也。臣雖欲扳援聖敎,何以預知,而使用此語耶?伊日聖敎,固是過中,而在君上,猶可以此爲敎,爲臣子者,何敢以甲乙二字,擬議於君臣截嚴之地耶?稍識人臣分義者,宜不敢以此疑人,而今乃不顧文理,捏合爲說,豈其急於反詈,知之而故爲是言耶?抑過於疑阻,而眞以爲如此耶?果如其疏,則臣爲無嚴,如其不然,則渠實無嚴,必有辨之者矣。玆事本至微,而怒目環視,拳踢交加,吳瑗所謂臣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云者,正是臣今日語,而臣則羞爲此言,效其口業也。召牌之下,隨詣闕外,而承命與否,非所可論,敢此投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妄觸儒臣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罪罷之餘,猥膺重卜之命,已試蔑效之地,更不可冒進,瀝血之懇,實非飾讓,而微誠未格,天聽漠然,恩批鄭重,開釋備至,特命史官,與之偕來,此非負罪賤臣,所當得於聖明者,臣雙擎跪讀,五情殞越,至於所讓,尤涉過矣之敎,誠恐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燭也。臣之待罪台司,恰滿一年,徒然尸位,但事伴食,其在綜核之政,決不宜復畀重任,而今玆新命,實是夢想之外,何敢以恕罪垂寵,自以爲幸,而晏然爲承膺之計哉?況都監郞屬之竝在罪籍,是爲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挾感添劇,束帶趨命,未易爲期,異恩之下,不得祗承,惶悚踧踖,罪合萬殞,謹當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湖南句管堂上李瑜牌招事,命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同副承旨鄭必寧,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記事官金錫一,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歲飜已久,而寒氣猶未解,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它矣。命均曰,頃間以時有不足之氣爲敎矣,近日則,何如?上曰,數日來則無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比日前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不復發作乎?上曰,咳嗽則差愈,而時見血痰,似因日寒而然也。命均曰,湯劑停餘復進,覺其有效乎?上曰,俄者下敎矣,近日不覺其有不足之氣,想是其效也。蓋湯劑之間服,似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諸症候,今日稍加云,似緣不得發表而然矣。勿令藥院知之,故臣等不敢爲問安,此甚悶切矣。上曰,未卽解表,而日氣且如此,故雖有往來之症,不至大段,何必爲問安乎?第當使醫女入診矣。命均曰,今日當爲次對,而領相沈壽賢,太廟展謁時陪從後病憊,不能振起,右相金興慶,姑未肅拜,故臣獨入來矣。上曰,領相近來,多勞瘁矣。仍敎曰,纔爲申飭,而今見進不進單子,懸病猶多何也?命均曰,金取魯、沈宅賢,有實病云矣。上曰,錦原、靈城,何以不進乎?命均曰,朴師益,以病難入侍爲言,朴文秀,連赴鞫坐,且參陪從,瘡處觸風加重,以此解金吾之任,昨日備坐,亦違牌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病,豈至於不得行步?然則此後,將不一登對耶?在魯曰,以至敬之地,蹣跚出入爲難矣。上曰,飭勵未數日,而已如此,不可無警責。備堂之不進者,衆所共知實病及親病外,竝推考。朴師益,則君臣雖以義合,於分義,不當若是,從重推考,可也。命均曰,近來災異非常,太白雖云遍見天下,而其應之在於何國,未能的知,所見之處,皆當警畏,而經月晝見,光芒太盛,白氣之亘天,亦變之尤者。顧今艱虞溢目,而災異又如此,不知將有何等禍機,而甚可憂慮矣。上曰,太白遍見天下乎?僉曰,然矣。上曰,雖然,安知其不爲吾國而見乎?近來災異之作,恬不知畏,畢竟將有所驗矣。命均曰,臣連赴鞫坐,初則甚可驚駭,而迄無端緖之可得者。建則旣傳播其說,罪當死,今將限死刑訊,甘德、亮濟等二人,欲次第請刑矣。昨者臺疏旣允許,故甘德則已始刑訊,而建,旣多違端,甘德之限死加刑,期使輸情,亦涉重難。亮濟則甘德取服後,方可訊問,故姑置之矣。上曰,其言似因怨國而發矣。仍敎曰,有於事體,極爲寒心者。朴師順之子,爲其父訟冤宜也,而庚戌弘彦文案一通,謄諸供辭,以鞫體之道,使問于渠矣,對云承旨謄給,此豈謄出於外者乎?命均曰,其時朴師悌之名,則無直出之事矣。上曰,出則出矣。仍下朴洙源供辭,令必寧讀之。命均曰,事極驚駭,其承旨當從重論罪矣。上曰,《庚戌親鞫日記》,注書出去,持入,可也。逅,承命出去。命均曰,此是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也。上曰,昨見臺官論鄭來周之語,殊怪異,豈有拿入者,循階而走,不能省覺之人乎?然旣已遞職,則臺啓不須相持,故允之耳。大臣其有所聞耶?命均曰,臣則未聞其不治之狀矣。尙絅曰,其人素有治郡之聲,聞近來,多遭喪慼,仍有疾病云矣。在魯曰,自寧海移除,而赴任之後,連爲呈病求遞矣。上曰,然則欲遞而解心耶?寅明曰,欲遞之意則有之矣。命均曰,其狀啓,言撥路稽滯之弊,而其所請凡狀聞書目,自政院題出後,一一粘付,待月終,計其丈數成公文,付撥以送,爲憑信之道。凡狀聞上去後,計其日子,如或過限,自政院,直爲發關於沿路各道,使之行査,其稽傳之撥將、撥軍,令地方官重究,地方官、鄕所色吏,令本道重究,撥軍之老弱充定邑,則當該守令,一依軍丁老弱充定律,隨現論斷,作爲事目,申明知委等事,俱無窒礙,可以施行。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此條陳見之,則是非不欲做者也。命均曰,常時爲人,則非儱侗之類,此狀亦好矣。又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農牛之缺乏,請得濟州牛,而特敎許施矣。所謂濟州牛,未知指何而言也。問諸太僕,元無濟州牛畜置簿者,似指禮曹所管祭享犧牲也。以此許給,則於事體未安,且元數只是一千數百頭,何以爲之乎?眞明曰,濟州牛不過千餘首,而每年二十首,以純黑色者,擇取上送,以供犧牲,旣不贍足,事體亦不當移給,而湖南民事,誠爲悶急。平安監營,有屯牛數千首,乃管餉牛也,則猶是監司之私物,而北道有稱爲國牛者,其數亦不少,此則自朝家亦可取用也。上曰,國家雖勸農,無牛則其何以耕作乎?且今旣許給,不可欺民。北道則太遠,牛畜驅來爲難,關西牛,自備局參酌許給後,草記啓達,可也。道臣初未經紀,及當農節,至以牛畜事,煩諸廟朝,事體殊甚未安。此後則諸道雖有所請,勿施,可也。逅持《庚戌八月親鞫日記》而入來。上曰,承旨拈出朴洙源供辭中所謄載之語,而陳達之。必寧拈出讀奏。上聽訖曰,當初使之更問,意有在焉。從當處分矣。命均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因本道水使牒報,以爲點馬別監,打量瓮津昌麟島,而移放牧馬,請治別監之罪,昌麟島,依定奪還屬水營事狀聞矣。蓋此昌麟島,本以司僕屯,乙卯年間所江設鎭之初,爲慮新鎭之未成模樣,限年許借矣。及其陞爲水營,則規模視前差勝,故丁未間,本寺草記,還推爲牧場,而未及爲之。中間翁主房折受,還寢之事,非本寺所知,今此點馬別監下去時,以其久假不歸之爲無義,使之打量,而收稅本寺,且其島中,水草甚好,故移放近島之馬,仍爲牧場事,分付以送。道臣蓋不知委折,而請罪別監矣。然水營近甚凋弊,若失此島,則尤難支過矣。限蘇復間,姑令水營收稅,而馬匹則旣已移放,仍置之,以觀前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啓本,道內各邑所囚敗船罪人,皆已準十次加刑,自各該邑,多般廉察,俱未得可疑之實,自本道亦爲廉問,而事在十年之前,生存與否,敗船眞僞,無憑可知。雖更多年囚繫,色吏、沙格等形勢,萬無徵捧之路。文化、瓮津、金川三邑在囚色吏、沙格等,竝放送,各衙門敗船穀物,一倂蕩滌事,爲請矣。當初旣以一邊加刑,俾準十次,一邊密密廉問,果無生存者,則馳啓放送未晩,覆啓行關矣。今旣皆準十次,而事狀如此,則依施之外,無他道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言,忠翊、贊順衛冒屬及疊役之弊,請其一番査正之後,勳府、兵曹吏,復於代數之外,圖出口傳及行關外方,使之頉下軍役者,令諸道摘發狀聞,論以極律。官員之署押者,亦爲從重勘罪事,定式施行爲請,而其前狀請忠順衛事,因諸議不一,姑未覆奏,待其回啓之後,當一體許施矣。上曰,依爲之,而其狀啓辭語多不擇,韓範錫則目之以强梁,此等口氣筆勢,是其本來病痛,殊可悶也。眞明曰,有可一體稟定者,功臣忠義及名賢後裔,勿侵軍役,自有已定之代數,謄出一通,竝爲行會於諸道,好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請以各邑吏奴作隊,屬之巡營,蓋各道吏奴隊,兵使巡點,有節目,而昨年因江華留守李瑜所達,延白吏奴隊,屬之江華,旋因靈城君朴文秀所達,自上下敎,屬其守令,而罷兵使巡點,故監司有此狀請。然諸道皆令兵使句管,則海西不可獨令監司主之矣。眞明曰,依當初節目,仍令兵使巡點,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旣是八道通行之規,則只當申明舊制矣。此狀啓勿施,兵使巡點事,申飭,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道內水陸軍逃、老故査正,而其代以三營屬濫額汰定,今已了當,道內三營屬,勿論軍官、各色軍,一倂成案,送置于各其所在邑,自各邑收布上送,逃、故隨闕代定,卽今見額外,毋得直定給帖,而此後監、兵、水使,如或違越定式,則每於繡衣廉問時,刺擧論罪事,及守禦、摠戎等各屯牙兵,名額亦濫,與本道營屬無異,亦自廟堂,收聚其軍門所在案,定其額數,謄送本營,分置各邑,自今以後,依本道營屬代定例,施行事爲請矣。臣前已陳達,而營屬之弊,八道同然,而今此朴師洙所請得宜,以此通行於八道,然後各邑可得以措手簽丁矣。此狀啓依施,竝以行會於八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北兵使具樹勳,以春巡事狀稟矣。北路慘被風水之災,年事凶歉,故秋巡旣令停止,春巡則其勢尤難,依他道例,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春秋巡操,竝爲廢閣,則戎政亦可慮也。命均曰,春巡,政當農作之節,此時民弊,不可不顧,且具樹勳,旣遞其職,若欲待新兵使到任後擧行,則自當未及矣。上曰,然則停止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統制使金潗啓本,言三秩事矣。各邑三秩陞定一款革罷,以營下元居人抄定者,因朴文秀狀請,許施,而其後廟堂,聽鄭壽松之言,依舊例,以各其邑塡充矣。其後趙顯命,又陳其弊,備局覆啓,令依朴文秀之法施行矣。今者金潗,又以此仰請三秩之役,雖未知其如何,而前後監司、統制使,互相爭請,廟堂輒隨而許之,仍革紛然,事涉顚倒。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薪島煮鹽事,頃因宋寅明陳達,而定奪矣。其後李宗城以爲,必不無潛商之弊,請令道臣,更加詳察,狀聞處之矣。宋眞明則以爲可行,而權以鎭則頗爲持難,今者新方伯,又當於匪久下去,使之詳審便否後,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國初重鹽政,作鹽倉於內,而外方納月課鹽,國用常足,而外方亦不以爲病,不知此法,自何時停罷,而今則戶曹無收鹽之事,近年纔爲定奪。三南魚鹽稅,自戶曹主管,劃給各衙門,而兩西魚鹽,則屬於管餉屯,故每年差遣私人,盡爲中間消融之物,若委諸戶曹,使之收稅劃給,如三南之爲,則管餉自有所獲,戶曹亦不乏用,何至別煮於薪島乎?如議政府魚箭,亦然,徒爲差人之利而已,我國之事無實效,類如是矣。命均曰,頃者漢城判尹張鵬翼,陳達懸房筋角捧用事,而入侍大臣,請考見謄錄後處之矣。懸房之爲都監更設,元無文籍之載錄者,則都監無不可貿用之義,依當初趙明翼疏,施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承旨柳儼,以各邑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夫馬刷價,以儲置米劃給之規,今姑除減事陳達,自上令廟堂確議,稟處矣。各邑新舊官刷價,例以儲置米劃給,而其中未及瓜限遞罷者,則收捧於民結,而間有儲置劃給之外,加徵民結之守令,故如是陳達,而朝家事體,當以儲置米劃給,如有科外收捧民結之守令,則各別嚴禁,以此分付有大同諸道,宜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儼又請諸道大同,計一年所用而上納,其餘則盡留本道,以爲儲置米,其意則好,而大同,豐年則雖有餘,凶年則常不足,有難定式施行,只可使惠廳主管堂上,量宜爲之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江邊把守,冬月則輟罷矣,宋眞明爲監司時,仍聖敎創設。頃者權以鎭,狀請還罷,自上令廟堂,詳考古例而處之,問于眞明,則以爲旣有所措置,不宜遽罷云。今下詢于眞明,何如?眞明曰,臣於辭陛西出時,以把守變通事,親承下敎,巡審列邑,問其便否,則烽燧、把撥、把守三役,爲最苦,故民之稍饒者,皆爲謀免,只以疾殘者立役,常時亦多空虛,不特冬月爲然。臣令諸邑抄擇其富實之民立之,而無料長番,實爲可矜,臣適有江邊各邑,軍餉八千餘石備置之事,以其耗剩,計給烽、把將卒立番之糧,而各其烽、把地境起耕處火粟,亦添給,使之着實守直矣。區劃就緖,啓聞施行,今旣周年,不當遽議寢罷。且道臣狀啓,以滿浦鎭卒呼冤爲言,此有曲折。他鎭堡則火粟見失,多不過五六石,而滿浦鎭割給者,幾四五十石,本鎭以此爲悶,不無恐動之弊矣。雖以無前例爲言,義州則冬月不曾輟罷,亦自營、本府給料,此亦前例也。因一鎭卒所訴,遽罷已成之事,則朝令亦豈不顚倒乎?上曰,予嘗見狀啓,則合氷之後,輟罷把守云,心以爲怪,其後又聞李宗城之言,有所下敎矣。宋眞明所區劃,旣如是,則勿罷,可也。又敎曰,西邊事爲悶,黃海監司徐命彬,數日內催促辭朝。朴師洙,除朝辭赴任事,分付。命均曰,監司之未卽赴任,固可悶也。兵使亦難處,頃日張泰紹,則欲於數日內下去云,而徑先遞差。語未卒,上曰,張泰紹其時欲下去云耶?尙絅曰,來見臣而言,行期已迫,故歷辭云矣。命均曰,見今兵使當次之人不少,而多拘於親年。具聖任、趙儆,俱有老母,而聖任之母,其年不如儆母之篤老,故以聖任爲首擬,而以儆爲副矣。儆受點,而其母年今八十三,情理決難往赴云矣。在魯曰,孝理之下,何可强令往赴乎?上曰,儆,嘗爲湖南兵使,有能稱,故特授矣,親年如此,則何可使往乎?許遞,可也。命均曰,金潝在關西時,變通軍制而未畢,其後李遂良代之,老倦全無所爲云,諸議皆以爲,事當復送金潝而了當矣。上曰,金潝則年少矣。命均曰,年纔四十餘矣。上曰,此在廟堂議薦,而數年間再遣,亦難矣。命均曰,頃因下敎,使備堂,分掌諸道,其中有曾經監司者,則以爲熟知本道事情,俾管其道,而此是適然耳,豈必盡經監司然後,方可爲其道之事乎?金取魯之以此辭免關東句管之任,誠非矣。副學李瑜,則湖南句管堂上差下之後,日事違牌,尙不膺命,其只辭本職,與竝辭備堂,雖未可知,而事甚非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纔於其疏批言之,而一次特遞,俾伸廉義,則以旣往之事,每欲辭免,誠過矣。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命均曰,今番李匡德事處分,群下皆以過重矣。渠於近年,屛處不仕,以猝膺陞資之命,爲如何?終始力辭,雖由於固執,亦不爲無義。上曰,其不仕何義耶?眞明曰,自被成琢誣陷之後,以爲人臣得此名,而何面復見君父乎?自畫以不仕矣。上曰,此託辭耳。自古人臣,被罔極之誣者何限?而及其昭晳,則依舊從仕矣。琢誣今何可復言乎?命均曰,頃歲閔應洙,特補鍾城,中途旋召矣。匡德雖有病痛,終是可用之人,若置之廟堂,則不無所裨益矣。上曰,其授甲山,亦有意焉。聞本府,近來弊瘼益多,中間文倅如韓師得者雖爲之,未見有異績,匡德之必遣此地,不獨爲施罰也。纔遣旋召,則未免太遽,早晩當召之矣。命均曰,咸鏡道穀物,北關則頗裕,而南關則不足,故頃者奉朝賀閔鎭遠,以立倉於南關安邊地,輸來北關穀物,而儲置事,陳達蒙允,分付于監司趙遠命,使之看審形止,作倉聚穀矣。其後以難行之意,報于備局,自備局回關,更令營度,而終不報聞,朝廷命令,外方之不爲擧行,槪多如是矣。今年南、北關,俱被災,遠命亦已遞,新方伯下去時,以此,申飭兩西,聚穀之道,亦不可不經紀,而關西則營穀優足,海西詳定米,常有用餘,兩道新方伯下去時,竝爲分付,使之區劃,設倉於海邊而積貯,好矣。上曰,外方之不從命令,是廟堂過爲假借之故也。北伯從重推考,所達竝依爲之。眞明曰,北路關防,城、津爲最,而餉穀旣少,皮穀居多,故曾以秋捧時,作米儲置事,稟請,分付矣,迄無擧行形止報來之事,一體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南漢、江都軍餉之有出無入,誠爲可慮,故臣於昨年,以嶺南監、統營,關西管餉營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上納南漢、江都事,定奪矣。嶺南監營,則以年凶狀請,限來秋姑停,海西今方上送成冊,報備局,而其他營門,無擧行形止,朝令之無實,每如此矣。上曰,無擧行形止之道臣推考,更爲申飭,可也。仍敎曰,守禦使亦入侍矣。江都、南漢軍餉,漸至疎虞,殊可悶也。思喆曰,臣於今番江都奉安之行,詳問本府軍餉留儲,則果爲哀痛,而南漢則當初元數,旣不及於江都,而其所耗縮,與江都無異。蓋以年事飢饉,一二年未捧,則終至於蕩滌之歸故也。雖以昨年事言之,二千餘石留庫之米,因備局定奪,種租代出給於畿邑矣,尙未有一石還納山城之事。又有嶺南穀及大同上納米,劃給山城之成命,而遷延至今,亦無輸送之擧,旣不得添補,又從而蕩減,元數安得不耗縮乎?此事一番變通後,可免疎虞之端矣。上曰,南漢、江都,皆如此,畢竟將棄之矣。國家無着手處,則自不免取用,而且地多士大夫,故糶糴之際,或不無虛實之相蒙,守禦使備局之人,府尹亦有地望,故舊逋蕩滌,輒先於他邑,其耗竭之弊,實由於此矣。今後則南漢、江都軍餉與還上,無敢蕩滌,而徵捧之道,各別嚴飭,可也。命均曰,因宗簿寺草記,有忠原縣監鄭羽良罷職之命矣。伏見下敎,以其不卽報聞爲罪,若別無他事,而只此一款,則羽良爲營將下官,似非其罪也。思喆曰,其後又有拿處之命矣。命均曰,此則臣未及聞知矣。上曰,此事甚怪異,梅之爲人,固沒采矣。營將雖曰誤認,發差縛致,則是無前之事也。又其供辭中,有怪異之說,營將與縣監,携酒來說云,營將則未知如何,而鄭羽良人物,必不如此,故欲一問之耳。思喆曰,此事臣所議啓,無一陳達者也。梅之其時所遭,實是橫逆,而當初發軍捉捕,旣是營將所爲,非本官之所知,則營將雖爲此無據之事,在下官之道,不爲報聞,事勢固然。以此拿罷本官,決知其非罪矣。及其知爲梅也,則在主人之道,持酒致慰,不是異事。至於說之,而使無後弊,羽良豈爲此者乎?尙絅曰,有和應之跡云,而營與縣,所住處異,羽良有何爲營將和應之事乎?思喆曰,今雖拿問,其供辭,則似不出於臣所達之外,合有量處之道矣。上曰,予初以爲不似羽良之事,今聞判金吾所達,事勢然矣。饋酒致慰,則或似爲之,姑爲拿問,而忠原之失羽良,爲可惜,罷職則還寢,徐觀其供辭而處之,可也。命均曰,宗廟祭官,《大典》初獻官,則議政云,故以大臣,或一品宗臣差定,亞獻官則正二品云,蓋指正卿也。近來正卿中,從一品多,而正二品少,必以正二品差定,故常患乏少,吏曹每爲煩稟,以刑官差出,事甚苟簡。今後則勿論從一品正二品,職在正卿者,通融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禁衛大將,以兵判例兼,而兵判常數遞,不如兩軍門大將之久任,故顧念重記,重惜費用,軍器不能以時修補,卽今軍器執頉,亦多有乖於陰雨之政。今後一年一度修補之意,申飭,分付,何如?上曰,在前禁衛營,亦有鳥銃進上之事,若不造備,則何由以進上乎?今以重記爲念,節省浮費可矣。至於軍器,則不可一向抛棄,所達,依爲之。命均曰,頃日以刑、漢城府事仰達,而判尹張鵬翼,有病久未行公,詞訟積滯,殊可悶慮。今姑改差,擇其代而久任之,好矣。上曰,頃日陳達而不許,其間屬耳,遽爲變通似如何,而今則又有情勢之可言者,姑爲許遞,其代則正二品乏人,問于大臣,通融擬望,可也。命均曰,聖上於近日,雖加飭勵,而未見有超然遠覽,脫出俗規之事。臣等固已有始勤終怠之慮,而臣僚亦不免因循恬嬉,以此迄未成一定之規模,況如臣者,忝在輔相之列,才品鹵莽,雖欲飭勵,末由振作,惶恧之至,不知所喩。曾見先朝,大臣有辠,則譴罰斥退,不少假借,而若其任用之時,則信之不疑,雖在天怒震疊之中,大臣有言,則必爲之開納。近來則群下之言,無有槪於聖心者,是由於今之人,不如古之人,不足倚任故然矣,而於大聖人翕受之美,則終有歉矣。此政上下相勉處也。上曰,所達甚是,當加意焉。命均曰,頃因記事官金漢喆所達,太白山史庫移建便否,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史庫基地,旣甚傾仄,後有氷崖,年前大石頹轉,至於衝決墻垣,撲破樓壁,事甚驚駭。前頭之慮,有不可勝言,而左傍百許步,有地勢平衍,可合移建處,則移建之擧,不容少緩,而事體重大,不可不詳審爲之。道臣春巡時,更加詳細奉審以聞之意,分付本道監司,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記事官趙榮國,以《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赤裳、太白、江華等處所藏,皆缺落。此後五臺山曝曬時,史官草謄一本,到本館,書出正本,分奉於各處之意仰達,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實錄之缺落,事甚未安。依史官所達,日後五臺山曝曬時,使之謄出以來,正書各本,奉安於諸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俄者所云之事,極爲寒心。向來有人言,弘彦冊子,有某語云,所謂冊子,其時卽爲投火,孰見而知之耶?予心以爲怪矣。近來鞫獄甚多,人視之尋常,故不知鞫案之祕諱,曾經承史而目見者,必相傳如古談,以致喧播於外間矣。今此朴洙源,則猶是發明之事也。如或有憑藉而陷人者,則其弊不可言,惡在其嚴祕不洩之意也?其時承旨李匡輔罷職不敍,《政院日記》之係于鞫廳者,承旨監封櫃藏,可也。在魯曰,昨日未回啓公事,竝爲持入,而一張有漏落者。再昨年京畿御史李周鎭書啓,啓下本曹,自本曹,當以各邑守令賞罰當否及貢賦納未納,令該曹考啓後,稟處之意覆奏,而其時禁府,爲李悟事憑考而取去,仍以留置不還。臣於近日,因事覓見,始爲推來,則尙在未回啓中,中間三年掩置,殊甚可駭。該掌書吏,旣已治罪,今將回啓以入,而昨日漏落,事極惶恐,故敢達。命均曰,其間該曹之不爲推還,殊涉疎漏,前後長官,不可無警責矣。上曰,金吾亦有遲滯之失,前後銓曹長官及其時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可也。在魯曰,南陽府使兪拓基,壬子冬特敎罰補矣。其後廟堂,則連擬於方伯,而銓曹則罰補之人,不敢直擬他職,故昨日政方伯之窠,亦欲擬望而未果矣。三年罰補,迄可移遷,今後則內外職間,勿拘擬望,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其外亦有黜補經年者,次第收召,似好矣。上曰,誰也?在魯曰,李秉常之補光州,亦在壬子冬,權{{!|𥛚|⿰礻啇}}則昨年夏間斥補矣。上曰,卿勿復達。朝廷事體,因李秉常,而多損矣。如是之故,昨日吳瑗疏,亦以二三在野之臣,爲誇高矣。乙巳以後,自大臣以下,予過於優容,世道之降,由此矣,上下之不相合,亦由此矣。況彼權{{!|𥛚|⿰礻啇}}若放還,則武弼必以爲冤矣。指非逆而爲逆者,其律何異?而如武弼之鄕漢,親鞫而誅之,如{{!|𥛚|⿰礻啇}}之名官,斥補未幾而復用,則其於刑法,何如哉?在魯曰,臣於其時,以朴文秀是朝廷不可無之人,而{{!|𥛚|⿰礻啇}}之處分,亦過重,仰達矣。渠以爲本意不然,而遠投瘴海,今旣經年,聖朝無棄物,故臣有所陳達,而聖敎至此,侍從之臣,比擬於如此之漢,誠爲未安矣。上曰,及其窘遁之後,乃以漁色宣淫爲對,其果成說乎?非特{{!|𥛚|⿰礻啇}}也。雖彼入侍之大臣,若以非逆之人爲逆,則與武弼奚擇哉?在魯曰,濬源殿參奉一員變通事,前日本曹判書陳達,自上敎以姑徐矣。本殿官之選擇,終不如京,陵、殿,雖以京人差送,猶或有見輕者,況本道人乎?兩窠皆以土人差出,殊非重本殿之道,故敢達。寅明曰,此事臣以禮曹參判,奉審四陵而還奏,遂有改定式之擧。蓋臣意則四陵參奉,冠帶從仕,限滿自退,殊可憫憐,故欲拔其尤者,移差本殿,漸陞王朝,而至於兩窠之皆以土人差出,則誠過矣。尙絅曰,臣待罪銓曹時,嘗以此仰達矣。蓋本殿凡事,永興以地方官,皆爲主管,至如祭需等物亦措備,故參奉,例多檢飭之事,雖使京華士當之,或不無疎忽之責,況以其土人,爲殿官,何能責其盡職乎?一窠若以京華士子差送,則似有得於守護之道矣。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過矣。雖欲收拾其人材,一窠足矣。在魯曰,自變通以後,移拜京參奉者,已數人,今適本殿參奉一人病遞,將出代矣。北路之人,入仕偏多,兩西、關東不然,此亦豈不爲不均乎?上曰,北路人入仕,卿等視以爲太多,而其間猶必有沈屈者矣。左參贊所達爲是,爲本殿事體之重,一窠則自京差送,而此後該曹所送,如不及本道所差,則不特與處分逕庭,朝廷必爲外方所笑,無雜以他道人,必以京華子弟差送事,定式,可也。在魯曰,四陵皆在南關,故聞參奉,皆以南關人差除,北關亦多有生、進可用之人,而未嘗差除云。今後則通融南、北關,極擇差除事,申飭道臣,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近來初仕之路太廣,其中墓所守衛官,尤爲可悶。卽今仕滿三十朔,捧承傳而退坐者,已七八人,畢竟皆將入仕矣。雖多表表名家之人,終不如生、進中極選,殊非淸仕路之道,若又置而不用,則將不免失信之歸,此殊難處矣。臣於當初創設時,已慮此弊,强爭而不得,到今雖不可還罷,更爲定式,退定朔數,使仕滿之人,不至太多,則猶勝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此非擇人之道,適足以開幼學仕路耳。無寧退定其朔數也。上曰,生、進則不爲差除乎?在魯曰,不用生、進,皆用幼學,而國制,生、進則三十入仕,幼學則四十入仕,此則無年限,故幼學之未滿三十者,亦或有之矣。上曰,此亦當有定限,參酌於三十四十之間,以三十五歲以上爲定,以五十朔,爲仕滿之限,可也。在魯曰,旣退仕滿之限,則似不可不趁卽收用矣。上曰,所達誠是,每都目,一人必爲陞遷事,申明定式,可也。在魯曰,守衛官,亦係初仕,必令長官差出,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年冬間,內司因於義宮手本,金剛山楡岾寺,以內願堂,定屬之故,禁標處打量事啓下後,牒報本曹,故循例行關矣。今者高城郡守粘移內,曹關未下來前,宮差韓世瑜,持該宮牌子下來,以出入御前之說,揚言恐動,作弊多端云,其矯誣王言,損傷國體,誠非細故也。如此之類,必須嚴懲,然後可服外方民心,故敢達。上曰,此亦不道也,事極絶痛,不可循例治之。令秋曹各別嚴訊究問,當該呈手本之所任,令攸司科治,可也。寅明曰,去春設賑時,埋葬監官,有篤病監官等役,實是人所不忍爲之事,故皆爲厭避,諸堂上,多般誘說而使之,賑畢後,酬勞之典,斷不可已。昨年都政,雖有一二人邊將差送者,而功勞最多,得蒙承傳之流,尙多積滯,若至久遠,則易致忘棄。前頭大政,連以一二人,考其承傳收用事,申飭,何如?上曰,當於大政時,申飭,而爲先,分付,可也。著進啓,李時蕃事,逆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海正、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喬桐松家島,爲江都咽喉之地,初爲太僕句管,中屬水營,今則自戶曹收稅。戶曹詳定,則例不過一卜一斗租,而水營稱以太僕時gg太僕寺g舊例,濫徵一斗五升之稅,島民無處呼訴,擧將流散,事極駭然。請令本道詳覈實狀,今年所捧加數,還爲給民,戶曹出稅後,最初加捧京畿水使,摘發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監、兵使、守令拿處代十五日,罷職代三十日內,必令辭朝,明有先朝定式,而近來全不遵行,無端遲滯之類,亦多有之。許久曠官之害,夫馬濡滯之弊,有不可勝言。請自今監、兵使、守令,拿處、罷職之代,申明舊式,毋過其限,其他外任,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必令及期辭朝,如過其限,亦隨卽稟啓變通。上曰,依啓。將何以變通,其欲遞者,以變通爲幸矣。著曰,催促或論罪可矣。又啓曰,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楡岾寺,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捉致之命,而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上曰,依啓。敎明進啓,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gg㙉g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刑獄,國之大政,而不可緩忽也,明矣。犯倫罪人金浹,二次訊問之後,今已經年,而尙未究覈情節,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今後乘其鞫坐姑停之日,嚴加訊問,期於得情。上曰,依啓。又啓曰,近來大小文武之臣,若得一邑宰,則輒有率妾之計,今年或爲方伯、守令,則率畜一妓,明年又往他處,則又畜一妓,甚者,一室之內,至於二三人之多。擧世轉相倣效,以成痼弊,奢侈之風,咀呪之變,未必不由於此也,而且各道官婢,幸而餘存者,只是老弱,列邑不成模樣。自前刷還之令,非止一再,而不過數月,依前率還,朝家屢屢申飭之意,果何在哉?無論代口納粟之類,當爲一倂還屬,而從前監司、守令,每違拘於顔情,稍有形勢者,則無一辭載送。請自今以後,著爲令甲,一切刷還,而不有朝令,依前率來者,罪其家長,道臣、守令,亦爲各別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宮房打量文書,地部例爲反帖以送,必令關由地部者,其意有在,而今此於義宮差人,作弊下邑,該宮所任,亦有科治之擧,則伊時地部該堂之不察,亦不可無警。請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次對已畢,諸臣退出,承旨來前。必寧進伏。上曰,濟州事欲一問之而未果矣,島中形勢,何如?必寧曰,甲子以後,連値凶荒,民生艱苦,戶口凋殘,而上年則尤甚,若非朝家特加軫恤,則生民將多顚連之慘矣。流來弊瘼亦多,故臣與御史相議矣,聞御史皆載之書啓,而廟堂竝許施行云。此後守令,若善爲遵行,則自可少弊矣。上曰,文武才技,何如?必寧曰,土俗喜獵,故頗習弓馬,而以儒爲業者則絶少,書院選入二十人,而亦不能充其數矣。上曰,承旨曾倅幾邑耶?必寧曰,嘗經四邑矣。上曰,然則嶺南、關西,皆所稔知,本州則土俗,比兩道,何如?必寧曰,其人氣骨,愚蠢强悍,習俗嗜利無恥,至親間相訟,視以爲例事。蓋因歲飢民困而然,而大抵山川風俗,終是異域矣。上曰,氣候亦異乎?必寧曰,異矣。臣經兩年冬,最寒之日,只如陸地十月間矣。上曰,熱則甚乎?必寧曰,七月最熱,而亦不覺其大異矣。上曰,雪候如陸地乎?必寧曰,無異,而州城近處,則卽消,未嘗經宿,而惟漢拏山,五月亦有雪矣。上曰,漢拏山氣淸乎?必寧曰,重濁而不秀麗矣。上曰,田地則何邊爲多乎?必寧曰,田多畓少,而依山附海,皆有之,別無多寡矣。上曰,其俗爲蠶桑乎?必寧曰,産布,故民皆衣布,不事蠶桑矣。上曰,無桑故然乎?必寧曰,桑則有之矣。上曰,男女孰多乎?必寧曰,以帳籍考之,則女口爲多矣。上曰,禮俗如何?貿貿乎?婚喪簡薄乎,奢侈乎?必寧曰,禮俗無可言,民貧而常衣皮,其何能奢侈乎?上曰,無房堗云,然乎?必寧曰,然矣。問柴足而曷不爲堗乎云,則以爲自幼習以爲常。若處煖堗,則必生病,故不爲矣。上曰,猶有穴居之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有酒乎?必寧曰,有之,而稻米絶貴,故以粟米釀成,其味薄劣矣。上曰,水田幾何?必寧曰,上年稻種乏絶,朝家自陸地輸送,使三邑爲成冊受去,則播種之數,不滿三百石矣。上曰,何如是少也?必寧曰,地底皆石,而無水故然矣。上曰,然則無葬埋之節乎?必寧曰,於野中,掩土爲塚矣。上曰,人才有沈屈者乎?必寧曰,有之。文官三人,而二人則方來京從官,一人則出倅湖南,以下考遞去矣,武科亦多矣。上曰,非文武出身,而有沈屈於鄕里者乎?必寧曰,亦有之,故御史聞而載之書啓矣。上曰,有殺獄乎?必寧曰,無之。久囚乃破文廟位版者,而姑未決矣。上曰,其俗雖貿貿,亦似樸直矣。必寧曰,然矣。昨年御史入去宣諭,民無不感泣,居常說及先朝恩德,則多流涕云矣。承、史遂退出。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辭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以句管堂上,纔已出牌,而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校理金若魯,辭疏旣有還給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洪曕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任{{!|𪼛|⿰王集}},身病俱重,竝改差,其代以前修撰尹得和,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副司果閔珽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往日之事,不過事體,旣命特敍,又改備忘,則其在分義,不可若是至煩,吳瑗處分,大意旣異,則幺麽細事,甘心同歸,甚矣。熟習,且玆事若此,不過務勝之風,而今日儒臣,明日承宣,當飭勵之日,若是消日,其事體乎,紀綱乎?捧入承旨從重推考,此後以此引嫌之疏,切勿捧入。 ○以校理金若魯上疏,傳于李聖龍曰,本非深重之事,而承批之後,又爲如是,承旨、玉堂,只爭此事而已乎?事體極爲寒心,此疏還給,今後則此等疏,絶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人臣之道,廉隅雖重,事體豈輕?況業已洞知,且旣已開釋,而廉隅亦已伸,則特招、特推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副提學李瑜,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入直。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控血懇,未蒙矜兪,嚴召荐下,促臣應命,臣雖愚迷,豈不識聖恩之可感?撕捱之爲罪,而自顧負犯至重,蹤地至危,今若以薄勘之旋宥,威命之難拒,唐突復進於承明一步之地,則本罪之外,添得無忌憚之罪,臣之萬萬不可出,無待臣畢辭也,且前修撰吳瑗譴罷備忘中,上款罪狀,卽臣同罪之事也。臣之昨疏,亦辨向日事,語及洪景輔者,與瑗疏一般,而瑗獨受罪,臣卒無事,此有幸不幸之殊耳,其較辨之罪則均也,罪同而罰異,在邦憲,舛謬大矣。臣方悚懍震惕,屛息竢譴之不暇,尙何去就之可論哉?況景輔之疏又出,而臣之駴怖,又一倍矣。彼旣以甲乙互對之說,肆然擬議者,誠可謂無人臣禮,則臣安得不言之,而發怒於臣疏之覰破?專事胡叫,惟意所快,多見其可笑而不足怒也。向臣聯疏,若捨該房,而斥景輔,則今之爲說,猶或可也,渠之初疏,亦云擧一院而齗齗,則該房非院外,別般人移怒與否,非所可言。至於成疏早晩,不須問,渠是朝參入侍人,亦必聞聖敎矣,呈疏果在聖敎之前耶,後耶?辨此,則人臣分義之識不識,自可判,而猶且曰,稍識分義者,不敢疑人,欲人之鹵莽而不能曉,其爲計亦齟齬矣。今雖藉反詈之目,借疑阻之說,游辭而掩其迹,詬詈而拄臣口,獨不畏孔昭之天,赫然臨下乎?然毋論其言之成說不成說,必欲自明,則臣何必强責以無嚴?若又由臣言,而稍識人臣分義,則於彼,亦不爲無助也,說去說來,徒汚臣唇吻,而在臣困且阨則極矣。又況同罪之人,方在罪籍,則晏然冒進,萬無是理,屢犯逋慢,尙逭嚴誅,情窮理隘,不知所出,玆隨天牌,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賜諒察,削臣之職,勘臣之罪,使刑章不偏,臣分粗安,不勝幸甚。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孤根弱植,顧影無伴,以勢言之,則天下之可㑄者,莫臣若也。吳瑗之筵席醜辱,專出凌藉,氣豪口快,一語句斷人,不少顧難,人有血氣,莫不爲臣代憤,而臣於對章,付之一笑,誠以士大夫處世,事關國家安危,則怒,事關一世大是非,千古大義理,則怒,至於街童口氣,橫逆相加,則不足怒,而況彼沈溺黨論,迷昧義理之狀,臣見其可憐而可哀,則彼瑗,何足以怒臣也?臣則處之以不足怒,而彼謂臣不敢怒,於是,氣益豪口益快,對疏之辱,又倍於前,以其得失場中,傾巧機變之心,自畫出窺覘迎合導諛承奉讒諂等鄙夫之態,被之於斂迹守分之身,足令人齒冷,臣雖不自重,旣以不足怒,處之於前,則今豈可復與之較挈也?第其所謂以君爲玩戲者,是誠何等罪惡,果如瑗言,則臣當伏不道之誅,言出誣臣,則瑗當受反坐之律,此豈可置之䵝昧,而頃刻容息於人世乎?設有不道之臣,玩戲君父,則其謂吾君之聖明,而受玩戲於臣子耶?噫,綱常,至嚴也,三尺童子之至愚,而未聞有自辱其親以誣人者,彼雖急於誣人,而其敢以玩戲二字,用之於不敢言之地乎?噫,世道壞敗,彝倫不明,閭巷之間,苟有怨嫉於人,則輒加以犯上不道之目,有如常茶飯,此亂亡之兆也。夫朝廷者,四方之表,儒臣者,風化之本,而不意陷人罔測之言,出於淸朝論思之列,其何以示四方,而正風化乎?臣身僇辱,姑置勿論,其爲世道,憂也深矣。噫,彼之禍心,如此,而乃反以禍心,目臣,噫,臣之孤蹤,能禍瑗耶,瑗之氣勢,能禍臣耶?其必有能辨之者,至於皆是發蒙振落之輩一句語,突然攙入於上下文勢不相屬之際,而若究其文字出處,則便一急書,未知欲驅何等輩於何等地,而第令讀之者,不覺骨靑而肉顫也。彼旣看人文字甚深,則其自用文字時,皆非無心,可知也,然此則謎語隱意,不必迫索,而惟此玩戲之說,直斥臣身,臣誠不忠無狀,橫遭千古人臣所無之誣,臣誠崩心飮泣,直欲溘滅,而不可得也。人臣負此罪名,不洗則不可爲人,玆將痛迫之情,仰干閔覆之天。伏乞聖明,先削臣職名,下臣司敗,與瑗對質,以辨玩戲之虛實,以嚴倫綱,以正風化,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等語脈,本其人之病源,予亦闊看,卿何過嫌?雖無知人之鑑,決不以曰小人而用卿,卿勿復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僥倖科名,誤犯古人不幸之戒,居常自念,固已慙汗溢背,釋褐未幾,旋入臺地,恩牌臨門,光榮被身,自顧駑下之賤,何以得此過福之災?愈益惶懼,今臣藐然,一新進耳,君臣分義,粗知其嚴重,召命之下,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第念臣難安情勢,實非尋常。若其資性之疲劣,言論之巽軟,猶是第二件事也,玆敢走伏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恭竢譴罰,惟聖明恕察焉。臣早喪嚴父,因以失學問,雖窺得若干書卷,而都歸於口耳句讀之習,無一編熟讀之書,無半月硬着之工,譬如無源之水,其流易涸,無根之木,其葉易枯,一自應擧以來,每當急速之限,倍覺馳驟之難,自不免爲剽竊文句,沾丐膏馥之歸,傍觀之嗤點,姑舍勿論,私心之慙愧,固已深矣。及夫決科之日,試官雷同掄次之際,主客倒置,伊時考官,已有言者,其後譏議,又復紛然,夫士子之欲,莫大於科第,臣亦急於趁限呈券,殊不知蹈襲他文之爲羞恥事。到今思之,其爲慙恧,實無異於攘人之物,而私有之者,人雖不言,臣固自歉,況又人言如此,臣豈可潛利其倖占,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士夫廉恥,一身大防,今臣出身之初,得此科名不正之誚,而恬不知愧,若固有之,揚揚冒沒於仕宦之路,則先已自喪其廉恥矣,失此一節,便同失身,更執何物,可以事君乎?昔晏殊,一童子也,應試之日,猶辭以預構,能盡其勿欺之義,而今臣則倉卒之間,不自省察,旣不能自首於唱臚之日,又不卽陳辨於入仕之後,上以欺君,下以欺心,千古之下,未免爲晏殊之罪人,惟此一事,尤愧死無地。顧今區區微懇,只在於早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臣退伏田廬,杜門省悔,稍自奮勵,屈首讀書,以少變其鹵莽之質,則在聖朝,爲栽培之惠,在微臣,爲息補之圖,公法私分,誠爲兩幸。臣昨呈此疏,見阻喉院,竟違嚴召,罪積慢蹇,論以常憲,誅絶猶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且惶且感,以汗以涕。噫,臣之此疏,豈樂爲哉?誠以情勢之萬萬難安,如上所陳,苟不一番陳暴,退守本分,則將無以更廁於士夫之列故也。彼喉司之臣,未知有何所見,而但曰,此疏不必爲,此疏不可呈,非但不捧,反欲使臣而中撤,是誠待臣以一無恥之人耳。臣之見蔑於人,又復如此,本來情勢之外,此事尤爲臣難冒之一端,玆將未徹之疏,更瀆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素守之不可變改,察臣至懇之實出肝膈,亟賜處分,俾靖私義,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陳章引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李鼎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玄載觀入侍。命均曰,朝氣猶寒,聖體與昨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已爲進御,而亦一樣乎?上曰,姑未進之矣。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臂部不平之氣,則差勝矣。命均曰,今日乃進藥日次,仍爲劑入乎?上曰,厥藥雖至十餘貼,其無害乎?聖徵曰,藥甚輕微,不必慮其峻矣。上曰,然。故五貼已使加進,票紙當下矣。命均曰,中宮殿症候,今日亦不加勝,荊防敗毒散,纔又劑入。醫女方入診,退出後可以詳知,而誠甚憂悶。上曰,本來挾感,則未易差矣。命均曰,今已累日,而不得問安,其在事體,亦可悶也。上曰,東朝氣候如此,而猶不使問安,況於內殿乎?命均曰,請令醫官診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今日則稍和緩,而左右不足之氣,猶有之矣。應三曰,右脈候稍帶滑,而體則和緩矣。諸醫之言,略同。命均曰,臣歲後不得瞻望天顔矣,向日擧動時,始得昵侍仰瞻,比前似瘦減矣。上曰,予則不知其然矣。命均曰,昨日以覺其有效,爲敎,然則加劑五貼以進乎?上曰,唯。命均曰,昨欲陳達而未及矣。義州府尹黃晸,遭臺啓以後,連呈辭狀,諸議以爲,出入侍從之人,旣被臺彈,至於請罷,豈容仍居其職云?其在待遇之道,當許遞,而見今西邊事,爲悶,其代卽速差出,催促下送,可矣。上曰,依爲之。臺諫之久後論啓,誠過矣。韓師善之爲一道最,未可知,而謂之大不治,則必不然矣。命均曰,師善治績,雖未的知其如何,而蓋非不能爲吏之人也。黃晸所聞然耳,豈私於師善,而故爲濫褒乎?上曰,黃晸,自在春坊,予知之,頃年舊長陵,一夜爲御史,而亦善爲廉察,三司中御史之才,甚難得。李宗城陞資後,欲任使黃晸矣,晸又陞資,其後將遣御史,輒思之矣。寅明曰,黃晸吏才,亦可觀矣。命均曰,今居灣上,亦廉約善治云矣。上曰,韓師善之論韓珩、白守一,是不善爲之事,而其爲人,則予始見於春坊,見以爲不沈靜,而亦頗軒軒,非用心巧密,爲怪異之事者,只是信聽其從兄師億之言而誤著也。辛亥親鞫時,於柳鳳輝合啓事,臺諫所爲,殊駭觀瞻,師善亦有所言,予之處分,有若勸而爲之,以此見之,可知其人之耐住不得矣,旣自以能吏,見擢,故欲抑貪吏,而爲此擧,不覺其誤耳。寅明曰,凡爲吏者,不能每人悅之,故有譽者,亦必有毁者,且名士?出宰,其擧措稍可,則人以爲譽,故黃晸聞其譽,而褒啓之,朝家之擢秩,過矣,特除承宣,又過矣。末梢恩數之過隆,則豈黃晸之所預料哉?人之吏績,與師善等,比者多矣,又豈無踰於師善者,而獨於師善,以爲善治,而驟加奬擢,故人心不服。且間得其毁言而信之,以致此紛紜耳,今若以師善,謂之治如龔黃,則非其實也,謂之大不治,則亦非其實也。臣則以朝家處分,爲始終,俱不得其平,始之奬擢,過矣,終之譴罰,過矣。師善之論兩武弁、韓珩事,未知如何,而白守一,則果送藥蔘於諸宰,師善所聞,雖或稍過,諫長論劾,如白守一等者,而國家罪之深,如此,誠所未曉也。上曰,人之長短各異,師善長處,予旣知之矣,姑欲裁抑耳。豈以此終棄乎?大抵烹阿,封卽墨,甚難適宜,烹則猶可爲,封則尤難,故近來則御史,書啓中,非無褒譽者,而惟河必圖,僅除右職矣。寅明曰,罰不可偏行,賞不可偏廢,若是則殆近於因噎而廢食矣。上曰,侍從中惟柳綎善治,其在黃州,爲韓德全所褒啓,此豈非公言乎?命均曰,御史之任,爲難,奸民之言,有萬不同,安保其不見欺乎?上曰,在上者只當擇御史,而信其言矣。命均曰,守令論勘,亦難適中,如宋堯卿、金麟慶,非貪而以貪論矣。上曰,居內者,何以知之?只憑御史,書啓而爲之耳。命均曰,宋堯卿則李匡德以爲那移也,非貪也,嘗陳疏言之矣。上曰,不法守令薦主論罪,自是國典也。故判府事趙道彬,曾不以此罷職耶?命均曰,臣亦以誤薦,獲罪矣。上曰,然矣。近來則久不見此事,心以爲怪,頃於召對時問之,則儒臣對以守令姑未勘斷,故似然云,年前御史,書啓中,守令,何至今不爲勘斷乎?三南監賑御史,京畿及北道御史,書啓中,令金吾處之文書,後日登對時,判金吾持入事,分付。又敎曰,李錫杓辭疏所云云,卿等知之乎?予於其時,微聞今吏判語,卿以直書雷字,爲當云矣。錫杓自當此事而言耶?命均曰,其日合考時,試文相類,而就其中,揀彼善於此,而爲陞黜者,有二張,其一則金光世也,其一則李錫杓也。與錫杓之文,相類者,文字病處頗緊,諸議皆以爲,當黜而黜之,乃曺允成也。蓋聞近來士子輩,文體相近者,結爲同接於分考之科,則互取其句作之稍勝者,書之,故全篇幾於相類,莫辨其主客之爲誰,錫杓事,亦由於此也。然前後如此,而得第者甚多,何可以爲引嫌之端乎?其疏所云,乃兒輩生疎之言也。春躋曰,昨因諫臣所啓,監、兵使、守令拿罷代,辭朝日限,申明舊式,其他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如過其限,隨卽稟處事,蒙允矣。考見院中故事,曾在先朝,有監、兵使拿推代,三日內辭朝之命,因筵臣陳達,以三日太促迫,故拿處代則十五日,罷職代則二十日,邊倅拿罷代,亦依監、兵使例定式矣。身死之代,則似當如拿推代,而其他循例除拜守令辭朝,則以道里遠近,差等定限乎?上曰,拿罷代則一依先朝定式施行,而其外則日限有難的定,只自政院,量宜隨時申飭,俾無久滯之弊,而守令赴任之遲滯,多由於署經之遷就,此則在於臺諫,竝爲申飭,可也。命均曰,日者戶判,以京畿移轉未收之各邑監色,推論,而其中不卽上送之數邑守令請罪事,陳達,而自上令營門決杖矣,曾經侍從及二品之人,例不得營門決杖,而罷職矣。畿伯論報備局,而以豐德府使申思冏,曾經防禦使,是二品職也,應爲罷職云,此時守令,遞易爲難,似當有參酌之道矣。寅明曰,決杖不過兩邑,追聞振威,亦皆已捧云,而成命之下,不可區別矣。上曰,申思冏,爲先從重推考,振威亦不宜斑駁,一體從重推考,可也。又敎曰,向時以事體爲之耳,首醫權聖徵敍用。寅明曰,右相,以山陵都監郞廳事,方爲難進之端。語未卒,上曰,予幾忘之,提調善達矣。其所謂未勘律者,誰也?春躋曰,具萬喜纔來囚矣。上曰,其時事,或石品不如古,或匠手不能善而然矣。豈是堂郞之罪耶?特以重事體之意,論罰耳,待未勘律者,勘律,當有所處分矣。命均曰,臣於向日入侍,伏聞聖敎,以請之一字,爲可厭,臣心竊以爲未安,而其時適卒遽,未及仰達矣。上曰,卿始聞而怪之矣,曾與李宗城,屢言之,亦嘗論此,幾至竟夜矣。命均曰,此敎必有爲而發也。然淸者是士流,而國家元氣所存也,聖敎終是失言也。上曰,仁字寧不大哉,而亦有末流之弊,淸字獨豈能無弊乎?如東京淸議,終爲晉人之放達,而近來所謂淸者,乃察而隘也,予未知其終之將如何也。寅明曰,東京淸議,是乃激濁揚淸,何可無之乎?近來則無此等淸議,殊甚慨然。昔在仁廟末、孝廟初,沈器遠、金自點,濁亂之餘,俗習委靡,士趨卑汚,先正臣宋浚吉等,應召赴朝,正色昌言,力持淸議,談者謂國脈,多賴是矣。上曰,然矣。激濁之淸,律己之淸,予豈厭之乎?但厭其似是而非者矣。命均曰,向者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一段言,近來崇用儒者,不如古,其言誠然矣。古之儒者,如宋浚吉、宋時烈及朴世采諸人,皆立於朝,而近來則終無一人就職,豈聖上緇衣之誠,不如古而bb然b耶?願毋以職名强之,以禮招致,置諸閑司、漫局,而時令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予之誠禮,豈及於古?而乙巳後,亦嘗試爲之矣。世道不幸,朝廷之弊,及於山林,如向來尹鳳九之疏出,豈不慨然乎?恐其言之不用而不來,他人又見其不來,以獨來爲嫌,而不來矣。寅明曰,聖意所在,臣等可以仰揣,果有如此事,而先慮其如此,亦聖慮過處也。命均曰,沈錥方帶掌令,故不敢入城,領相之病,如此,而不得來護矣。上曰,沈錥、梁得中,皆忠樸可取,今於得中疏批言之,而予意不偶然也。諸臣遂退出。 ==1月22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四更、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鄭必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旣已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京兆長官,豈可久曠?常參旣定,承旨亦不可不備員,政官牌招開政。 ○傳于李聖龍曰,儒臣備員後,有開講之命,視事,循例應爲者,而玉堂未備,竝與視事久停,豈飭勵之意哉?明日常參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事,命下矣。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晩,本職未肅拜,且有身病,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正言金尙重,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今觀前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以兵使朴纘新所達滿紙陳列者,觀此狀啓,則事實固然,而大抵兵使所達,非也,只奏事狀,可也。其詐誕等說,已傷忠厚之風,此則雖不足深責,其入其欺弊,三虎十椎之說,非藩臣狀聞之體。朴師洙此等病痛,常知,故曾以此飭勵,則氣質雖難化,君父飭勵,決不若此,事體所關,宜有警飭。又當西藩,當加勉飭,前黃海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今觀林大賢回啓,則乃旌褒義烈事也,且軍功冊,廟堂旣已置之,且係禮曹,而非秋曹回啓,則措辭稟處,未免越職,當該堂上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中未回啓有長官處,長官皆來待,惠廳亦有未回啓公事,則堂上亦來待事,分付。 ○副司果金尙重單付。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申宅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前戶曹正郞安允中,苦請堂上所持難之五百同木綿,預授於白木廛人,閭市之間,醜聲狼藉,臺閣之上,彈論將發,允中先自知幾,必欲掩跡,近百廛人,連日推治,刻捧於失火呼冤之中,大臣痛其情狀,招致曹吏,使之自處,則允中乃於辭狀中,有曰,推治市人之際,其中一漢,自稱後宮至親,不欲受杖,故一體嚴治矣。乃有此大臣,分付云云,果如其言,則市民之敢爲藉重於官庭者,固已萬萬可駭,而允中則又敢藉此一事,張皇投狀,要爲巧掩己醜,深持大體之計,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其日市民中,自稱後宮之至親者,令該曹各別嚴治,前正郞安允中,削去仕版。安允中汰去之後,自地部捉致居間請囑人盧啓漢者,査問其行賂情節,則啓漢之招,稱以自食者銀子三百兩云,渠以一時往來之勞,其所自食,若是之多,固已可疑。且收斂錢二千餘兩於一廛之說,不啻狼藉,而三百兩銀之外,反爲隱諱,終不吐實。噫,圖得五百同官木,潛聚累千貫錢貨,恣意行賂,略無顧忌,萬口喧傳,千手指點,人孰不聞知,而日昨筵中,以啓漢勘罪事,下詢也?入侍諸臣,無一人痛陳事狀,請加嚴究,畢竟歸罪啓漢,免死流配而止,都城市井之間,千金用賂,旣已發端,而尙不能嚴査正罪,則顧何以懲日後,而飭外方也?請秋曹罪人盧啓漢,令捕廳各別嚴覈,査實正罪。慶尙監司金始炯,以本道之連歲荐饑,被災邑竄配之類,狀請移配,而只以令該曹稟處,爲辭,該府二字,初不擧論,只憑該曹覆啓,竝與禁府罪人韓師億,而混移湖南,金吾雖已請推,事甚疎漏,有關後弊,決不可問備而止,請慶尙監司金始炯罷職。法筵出入,自有常節,而頃當啓覆之日,都承旨李春躋,以進去政廳,下直出去,旋以吏議參政事,還入筵席,替達吏判之言,自不覺大損事體,請都承旨李春躋罷職。昨年十九日處分,義理正當,倫綱增重,垂後世而有光,竢聖人而不惑,而金有慶,以狠愎之性,肆怨懟之筆,敢以義理晦塞,倫綱斁敗之說,登諸章牘,此聖上所以削名朝籍,至降三字之敎,存堤防而嚴懲勵也。雖以天地之量,姑施收敍之恩,而檢擬該司,尙云太遽,冒玷銓地,尤駭公議,請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臨陂縣令李泰祥,屢典縣邑,素稱不治,及授本職,物議未允,且臣赴召之際,逢著路中,則不有朝令,偃然乘轎,當此申明法禁之日,肆然冒犯,尤極可駭,請臨陂縣令李泰祥罷職。近年以來,官方無漸,倖門大開,新除授白川郡守具鼎勳,曾未經縣,直拜名郡,旣損政例,有駭物情,請白川郡守具鼎勳改差。伏聞日昨,前宣傳官李仁植,呈進一疏,盛稱聖上功烈,方殿下誕降大誥,執謙求直之日,人有以媚悅夸大之辭,進之者,何也?臣竊死罪,殿下雖好謙德,而燕閑之中,或不無一毫自滿之心,雖求直言,而聽納之際,或不無遜逆從違之偏,故幺麽仁植之輩,敢以窺測之心,爲此嘗試之計。曾在戊申冬間,湖南鄕儒,投進頌功之章,其時臺臣,疏請付黃永削,聖批特賜允可,今於仁植,亦宜一體嚴斥,益昭謙光,請前宣傳官李仁植,刋去仕籍。答曰,不允。末端九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以難强之痼疾,兼難冒之情勢,黽勉一出者,非爲毫分盤礴於隨行計耳。只以朝參隔宵,迫於承命,鞫事方張,急於赴坐,自來蹤地,有不敢唐突邇列,而默無一言,視若恬然,其貪榮耐恥,亦已甚矣。不幸宿病重發,症情危苦,倩疏陳懇,冀蒙恩遞,其宛轉匍匐,痛不堪忍之狀,皆院僚之所共知,而微誠未格,聖批靳許,有若臣卽今病狀,數日調理,可以仕進,豈不萬萬迫隘耶?臣之所患胸痛,此是四十年膏肓,旣發之後,動浹旬朔,非如一時微恙,乍稱乍止,則出納多事之地,有難等待其差復,當初本院之稟啓,亦出於迫不得已。緣臣賤疾之仰溷,致勤,申飭之下敎,此固臣病裏惶蹙,求死不得者,而雖以臣目前所遭,言之,其尸位碌碌,觸事憒憒,昏謬疎率之失,不止一二事而已。催促赴任,蓋循舊例,而敷奏未詳,卜日將赴之帥臣,徑被譴罷,筵席請推,略尊事體,而語意未孚,崇秩祈免之備堂,過自爲嫌,醜拙百出,咎責四至,而況又諫啓堂疏,迭相論斥,至以日昨聖旨之不爲徼還,在外臺疏之不當捧入,或謂之嘅然,或謂之不察,論思駁正之地。公議若是其至嚴,則其不從重請勘者,似不過容臣自處,此固臣不可仍冒之一端,而在臣便是餘事。顧今痛勢轉苦,有加無減,一日之內,關格輒四五次,升降無常,轉側俱妨,床席起居,亦不得隨意,其何以束帶驅策,周旋於禁近之列乎?臣雖無狀,職忝邇班,前後登筵,親承勉勵之敎,豈以奔走之微勞,敢圖一身之自便,連章瀆擾,可已而不已耶?只恨病入孱骸,力不從心,區區自效之意,每爲此一切所沮奪,有臣如此,生不如死,情窮勢蹙,玆又冒死更籲。伏乞聖慈,亟許鐫罷,以延殘喘,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踏啓字。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於頃日,往省先墓,跧伏鄕廬,間有除命,而未克祗承,私心悚惕,若隕淵谷,乃於千萬意想之外,忽叨海臬新除,臣於是,震惶惝惑,莫省置身之所。噫,國家官爵,夫孰可輕畀,而至於旬宣之職,其任至重,其選至艱,仰惟則哲之明,照臨百官,如臣不肖,本末長短,宜莫逃於淵鑑之下,而猝加謬恩,不少難愼,其爲玷睿簡,而駭聽聞,誠非細故,豈但臣一己之憂蹙狼狽而止哉?臣於見職,有必可遞者,不止一二,玆敢冒死而歷陳之,冀聖明之矜許焉。方今聖志,赫然奮發,至誠求治,必欲掃去積弊,拯濟生靈,所以憂勞宵旰,講究補敝之策,靡不用極,此時方伯之任,尤難其人,必得明練彈壓之才,然後方可望其導颺德意,竚有成效,而乃以迂疎未經事,萬不一近似之賤臣,苟然塡充,其與朝家綜核之政,擇人之意,豈不乖盭之甚?此一當遞也。臣本闇劣儱侗,凡於一切世務,都不通曉,至於外方利害,民間情弊,尤所矇昧。臣於年前,獲叨郡寄,不過一峽邑,而觸事憒憒,蔑效職分,矧玆一路委寄之重,決非臣所可堪承,僬僥千匀,必見顚踣而後已,此二當遞也。顧臣狗馬賤疾,前已悉暴,不敢每擧,以溷崇聽,而蓋其目疾,已成廢痼,痰癖關格,又是危死之證,常時精爽迷罔,若墜烟霧,日用酬物,九顚十錯,似此病狀,實無陳力之望,雖簿書期會,原隰驅馳,亦何能自力照察,以效職責之萬一乎?此三當遞也。量己受任,古人有言,臣嘗竊附於斯義,從前忝竊,有踰賤分,輒敢懇扣辭遜,必遂微尙而後已,曾以此累形於章牘之間,非敢有一毫矯飾,神明實鑑之矣。顧此所叨之職,人器不稱,又非向前之比,而徒貪榮寵,冒沒承受,則人必嗤鄙之曰,是夫也,辭小而受大,讓卑而居尊,眞爲龍斷,無復廉恥,臣雖有百喙,亦何以自解乎?此四當遞也。臣蒙被渥恩,河海莫量,而曾無尺寸報效,乃以一箇之微,仰累聖朝愼簡之政,終必至於僨誤職事,貽笑官民,則此其罪,尤當如何?此五當遞也。有一於此,義在必遞,況兼有此五者乎?此臣所以反復揣量,矢心自劃,寧伏違傲之誅,而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除旨之下,宜卽仰暴情懇,冀蒙早賜處分,而素患痰證,挾冷暴發,膈塞而勺糜不下,痛劇而氣息若絶,欲起還仆,無以自振。伏聞筵中,有催促辭朝之命,臣於此,益切惶隕,無地自容,昨始扶舁作行,來伏私次,瀝血控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以罪名則宜在罔赦,以才分則更難叨冒,敢陳瀝血之懇,冀解匪據之職,而批旨靳允,慰勉隆摯,臣益復愧蹙,莫省攸處。至於史官偕來之命,係是敦召之異數,此豈可以輕加於如臣癃賤者耶?顧臣不合輔相之狀,畢露於朞月尸位之日,言議樸拙,未能格正,藝識空乏,無所猷爲,驢技已殫,蚊力難堪,日月之明,庶可照燭。伏惟我聖上,方事飭勵,務行實政,旣知臣之實無可用,而何乃强施以虛假之禮哉?如使臣,進而有少補於國事,則當此至尊憂勤,廟務方殷之時,決不敢爲飾辭遜讓,逡巡厭避之計,而今雖戴罪貪榮,抗顔更進,不過伴食中書,又復如曩日之爲而已,此臣所以憂恐悶蹙,未敢冒承者也。爲臣今日之道,惟當一味退伏,不復忝竊,無添從前妨賢之罪,冀免方來覆餗之患,區區血願,惟在於此,逋命之誅,亦安敢辭?若夫廉義之不宜冒突,賤疾之有難强起,恐涉煩瀆,更未覶縷,而只將已試蔑效之實,仰瀆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則哲之明鑑,收臣不稱之職秩,以尊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別諭,業已洞知,更何過讓?方今國勢生民,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哉?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卽起視事,用副至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禮曹參議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待罪東藩,觸事昏憒,得免罪郵,實荷聖恩,而納符翌日,旋蒙儀曹佐貳之除命,惶感之極,不計疾病之在身,黽勉出肅,冀效一分職責,而念臣有懇迫情理,曾於在藩時,屢度陳暴,伏惟聖鑑,亦或俯燭之矣。臣之老母,方在臣弟有成德山縣任所,臣離違親側,歲已周矣,歸覲之心,日夕憧憧,而上京之後,連接音耗,老母宿病之外,近又添得感寒,氣息綿綴之中,思見臣甚切至,臣聞此報,心神靡定,歸侍病側,一日爲急,玆敢不避煩猥,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曲加矜察,特許恩暇,俾得歸見病母,以伸情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所請,往省焉。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泗川縣監朴端錫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朴端錫,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古城僉使申斗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申斗益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鞫廳罪人亮濟、甘德遠配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二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引見,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尙賓曰,靈城君朴文秀,方到閤外,而欲待文書持來,故不得同入矣。上曰,有故不來者,承旨陳達,可也。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金在魯,以吏判,牌不進。李瑜,亦以副提學,牌不進,而各司長官、禮判申思喆,以方帶金吾兼任,鞫坐進去。漢城府、掌隷院,皆無堂上,故不爲來詣矣。上曰,回啓公事姑置之,皆進來。諸臣皆進前,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頃已分排,其間有何經紀乎?卿等以次陳達,可也。取魯曰,臣於日昨,以病不進,上辭疏,未蒙允許。故今日則有難偃伏,敢此來詣,而他道堂上,則自是曾經本道之人,皆知形便,而臣於關東,則足跡不到之地,實難詳知,而以大略言之,民戶不過七萬餘戶,軍摠數,方令謄出而未及矣。然本道則兩班鮮少,應免軍役者,似不甚多,而逃故充定,自京有難善爲變通,故使本道,成冊上送,而閑丁有限,若急迫催促,則恐必騷擾列邑,姑以三月,爲限,待其徐徐充定,以爲得宜矣,且凡事貴緩,不可急急督促。況此嶺東,道遠雪塞,實難趁速定限矣。寅明曰,此事大槪,頃已陳達,湖西地方,則比嶺南甚小,而軍額則多於嶺南,定制外,又多有加役者,臣爲道臣時,已熟知之矣。至於戶籍,金取魯已謄嶺東戶數,臣亦方謄出湖西戶籍,而移來移去,未及憑準,則其未代定,已代定,自京亦何以詳知乎?且若使各邑代定,則雖有逃故,必不報知,若自京代定,則逃故亦必濫報,此弊彼弊,此最難處矣。游曰,關西良役,自朝家知之者,甚少,其軍役之係屬於京營者,元無之,而本道之名色,甚多,雖黃口小兒,一疋之役,則皆應之矣。上曰,關西亦有隣族侵徵之弊乎?游曰,雖一疋之類,豈無此弊,而不至大段矣。廷濟曰,雖一匹之役,額數甚多,故閑丁尤難矣。游曰,故相臣柳尙運、李濡,爲方伯時,創設轉餉軍官之名目,其數一萬名,而常時則納布,立兼濟馬以養之,用於使行時,脫有不幸,則以此爲輸運軍糧器械之道矣。至于今日,額數漸多,幾爲三萬名,以此軍額,自然有隣族之弊矣。新方伯下去後,當相議,定其額數後陳達矣。廷濟曰,臣家近於畿營,京畿各邑文書,皆謄來見之,則無非逃故難代之報狀矣。上曰,秋判家在城外乎?游曰,在新門外矣。廷濟曰,代定雖難,若詳考戶籍名色,則可以覈得充定,而至於隣族侵徵,一身兩役之弊,實難査定善處矣。大抵擇守令爲上,試以通津事,敢達。通津,原戶二千二百七十七戶,而太半冒屬於江華,故良丁最難矣。李義翼見任此邑後,五百餘名代定,而猶有餘軍,少無民怨,此槪汰定校生及其官屬,而又如中樞府錄事、尙衣院保人之屬,一切詳覈定數,而其餘則汰定軍額,故無一逃故侵徵之事矣。臣亦曾任守令,而爲守令者,例拘於顔情,不忍出眼前使令而充軍丁,各邑守令,若盡如義翼之爲,則臣於句管之任,盡心摠察而已,亦何有所難乎?通津疤定文書及成冊,今方持入,欲以此,申飭諸邑矣。上曰,中樞府旣是大臣衙門,則其錄事必難充定軍額矣。廷濟曰,樞府錄事,冒錄無數,有籍重處,故守令之類,例多顧藉,不爲塡代軍丁,而義翼則能充定矣。文秀曰,居通津者,田畓或在於江華,則每多投屬於江華,要爲巧免於軍役,渠輩若知畏憚本倅,則必不爲此等冒屬之擧,而平日有輕易本倅之心,故家雖在通津,而假託懸籍於江華,江華則作一逋逃藪,軍丁之難得,實由於此矣。樞府錄事,爲免軍役,投托無數,此則汰定軍額,固無妨,而至於尙衣院匠人,其數甚多,其匠人之保人,自然倍加,而匠人之私自徵捧之保人,又不知其幾何,匠人若定數,而保人數少,則閑丁無不足之事矣。廷濟曰,此則只見其一處而論之。大抵一疋之役,投屬極易,各邑軍丁之難代,實由於避苦投歇之弊,且雖稱錄事者,亦無納布於樞府之事,如此盡爲充定,好矣。游曰,臣於大誥飭勵之後,敢不竭力加意,以效職責之萬一,而顧今軍政,實難釐正,試以前事言之。故相臣徐文重,曾任本兵時,詳覈軍制,定爲都案,軍國總目,頗有考閱要益之道,臣今稱善矣。卽今軍額,比其時騎保兵gg步兵g外,良人兼司僕雜色額數,未知緣何添出,而駸駸數多,亦非由是,而益其本軍之數矣。臣方欲問議大臣而査正,査正則可以擧大綱,參今比古,而通津一邑事,則不可爲準。通津則有江華冒屬,故盡爲査正,其勢似易,他處則旣無江華,何處得許多良丁乎?文秀曰,臣有惟患,連未參備局之坐,故凡於軍政事,未及詳量領會,而第以事勢言之,纔經壬、癸慘凶,民戶太半流亡,又常人之稱幼學者,頗多,故實難詳査。且在京而料嶺南事,爲難,在嶺營而料南海沿邊等邑之事,必難,舊伯已遞,待新伯之出,當詳議可否,而自此遙度,豈可以做事乎?如中樞錄事及各營冒屬,古所無之名目,無數,至如守堞軍官,其數甚多,而一疋木,一兩錢受之,故監、兵營,受布則多,而不爲國用,故一道之貧匱則轉甚,國家豈可以一民,私奉其臣乎?大本已乖,欲救其末,誠難矣。臣謂自廟堂酌定,罷其雜色名目,然後方可以得軍額矣。上曰,靈城言,是矣。文秀曰,法立然後,事定,事定然後,紀綱正而民心服,今之閑丁,猶古之閑丁,而古之時,容易代定而無弊,今之時,苟艱搜得而騷擾,此非今日民戶,減於古昔而然,亦非法久弊生而然,而挽近以來,各其營衙門所屬雜色名目,漸繁,此等之類,若盡爲革罷,則閑丁自無不足之患,而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亦可自然減除矣。豈必戶布、結布,苟且彌縫,爲破東補西之計乎?堂堂千乘之國,作此寒乞兒貌樣,臣竊慨然也。上曰,靈城言,大體好矣。眞明曰,臣曾按北道,略知大體,槪異於他道矣。上曰,北道不難矣。軍兵未知何如,而其土之民,樂赴軍役云,然否,眞明曰,北道軍制,南關營將所屬,則如他道,北關則有五衛之法,無納物之規,故不如束伍之虛疎,而充定亦不難矣。原戶十萬內,軍摠二萬七千,竝監營所屬數千名,其保人合爲四萬餘名矣。上曰,北道亦有騎步兵乎?游曰,北道亦有之矣。眞明曰,大槪,北道軍布,納于兵營,而所納或米或布,布不過一疋,米不過四斗,而其中偏枯者,吉州、明川、咸興、永興,進上偏重。頃者李宗城,爲御史時,頗爲變通,而不能盡變矣,其他隣族之弊則無之,而至於軍制,亦別無可言者矣。文秀曰,凡事貴緩,不必急速爲之。湖南則李匡德,纔已隨事變通,雖未盡善,其所施爲規模,行之於其道內,一二邊邑如咸平、海南,則似便好,而使之遍行於三南,則或便,或不便,作事之難,槪如是矣。臣於見任,當徐徐商量稟定者稟定,變通者變通,而宜自三南緊急之道,而先爲矣。取魯曰,關東軍額,名目亦多,逃故充定,亦不可專責守令,而自廟堂參酌照應,然後可無騷擾之弊矣。上曰,頃日筵中,新定句管堂上,其日日暮,未及下敎矣。今日招來,別有可諭事矣。所謂句管之任,非特爲良役軍丁而已,大抵京外,聞見不相及,此後則本道之人,必輻輳於句管堂上之家,如水旱豐歉,道內守令之治否,亦必詳聞,非如歇後道聽道說之比,而且凡便民利國之政,亦必有從長稟行者,卿等亦終始難愼,體予飭礪之本意焉。設置句堂,意非偶然,若不能善爲了當,則未免爲欺民之歸,卿等亦竝知之也。取魯曰,今日先務,乃良役,除民怨苦,莫過於此,此異於他役矣。上曰,良役,靈城俄所言詳考戶籍而汰定者,是矣,而監、兵使,別有大力量而後,可以釐革。李義翼之於通津,能善了當軍役,居廟堂者,反不能如此,則豈不有愧乎?若盡心惕念,則豈無好樣善處之道乎?至於關西、嶺東,意非有異,西北則王化頗遠,兵判曾任西藩,今又委之以句管之任,收拾人心之道,異於他道,尤宜各別飭礪矣。上曰,頃聞李宗白之言,則西路穀多云矣。游曰,關西則營門及各邑,以有除番錢、布,稍得成樣,我國常談,踰沙峴,則無非好倅云者,以其有錢、布出處故也。蓋其所捧錢、布,旣不爲國用,故私用之多少,惟在守令之廉貪,而雖多用民,不爲過矣。俄者朴文秀,以各營所屬名色,一切革罷,爲言,此固有激而言。然臣意則不然,當初設立之監、兵使,豈皆貪而然乎?初欲爲國,而其流之弊,如此,凡事去其爲弊者而已,何可盡革乎?且其流來已久,今若自朝家,一朝革罷,則此不但爲營邑之不成貌樣,亦非收拾人心之道矣。文秀曰,此不過爲監、兵使、守令者,爲其私用,而不能革罷,雖以尹游言之,拘礙於爲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而難於革罷而已,若知其弊,則宜速革罷,有何所難乎?游曰,然則文秀之爲嶺伯時,何不稟報革罷,而今乃以帖給至親之說,抑勒面斥乎?文秀曰,臣曾按藩時,屢請革罷,而其時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防塞,故不得準請,臣雖無狀,初豈不請革罷,而今於筵席,猝發此言乎?游之言非矣?游曰,文秀每每好高陵轢,故臣不欲與言,而此等口氣,宜可警飭,渠以宰臣,何敢高聲,而面斥重臣乎?文秀曰,公然懲捧於小民,豈可作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乎?游曰,渠則不給同生四寸乎?尙賓曰,筵席事體至嚴,各陳所見而已,兵曹判書尹游,靈城君朴文秀,言辭之際,互相爭聒,辭氣太露,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兵判欲持廟堂事體,靈城則所達雖是,而辭氣太過,且重臣、宰臣,宜有區別,靈城君朴文秀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文秀竝罷之請,元非未達之言矣,監、兵營諸般名目,載於《大典》者,亦可一竝革罷乎?上曰,靈城之言,大體是矣。而盡罷之論,非矣。文秀曰,自天皇氏以後,所定之法,至于今而皆可行之乎?隨時變通,未爲不可,雖載於《大典》,當革者革之,若盡革,而監、兵無可食之物,則臣請受其罪,臣下則設爲一疋之役,只收一疋,而取其美名,君上則以無良丁,獨憂勞於上者,自開國以後,無如此之國矣。上曰,此乃靈城病痛,其言何至鬧爭之境乎?文秀曰,臣爲嶺伯時,統營募入軍官名目,多有革罷者矣。上曰,爲方伯而力罷,則容或可也,今日筵席,不爲從容商確,而必欲角勝,多費辭氣則過矣。文秀曰,統營募入軍官三萬八千名,自臣營力請罷之,臣營所屬三千四百名,臣與李匡德,相議罷之矣。游曰,此則事體,似然矣。上曰,俄者兵判所言載於《大典》之軍額,一竝請罷云者,靈城之言,非矣。游曰,釐正廳,爲變通良役,數十年前創設,而雖或有好處,其所以捄弊,反多貽弊之端矣。上曰,釐正廳創設堂上,誰耶?游曰,李濡、兪集一、閔鎭厚,而癸巳定額時,各司報帖紛紜,眞僞莫辨,而猶且不顧人言而爲之,至今見之,頗有其效矣。寅明曰,釐正廳多有實利矣。上曰,靈城所達嶺南軍額減罷事,正如釐正廳之變通,雖似是矣,而一從釐正廳,亦不無弊矣。游與廷濟皆曰,上敎,是矣。上曰,故判書閔鎭厚,其爲國忠誠,盡心奉公,他人不及,而至於蠲罷國用,減之又減,亦不無其弊矣。寅明曰,天下似是而非者,最難矣。游曰,俄者朴文秀所達帖給至親云者,亦不無其事,臣亦忝居藩任,私用常多於公用。大抵爲方伯、守令者,凡干公用外,自然有私自酬應之道,而亦有將校輩施賞激勸之事,如此等事,亦不可廢,盡爲革罷之言,決知其不可爲矣。文秀曰,今之藩閫,猶古之藩閫,古有以其道內之軍,征倭者,而今日豈有如古之藩閫之征倭者乎?古之藩閫,兵足而財裕,今之藩閫,財匱而兵少,臣亦非不知一疋之役,盡罷爲難,而凡事易於上行而下效,凡干不緊軍額,難於革罷,務爲姑息而仍存,則其流之弊,漸至擾民受布之歸,監司爲之,則兵使爲之,兵使爲之,則水使爲之,水使爲之,則守令爲之,以至鄕所、里約,而必爲之矣。上曰,此不宜如是支離言之矣。方有下敎事,承旨進來。尙賓,進前,上仍下傳敎曰,今者句管諸道之命,意固深矣。或曰,以良役句管之名,繼此名,若專爲良役,則非予本意,以大者言之,諸道年分之時,外方豐歉,京聞未實,每於當年,京外相持,而小民因此,而未蒙實惠,內而句管堂上,外而諸道方伯,誠心預確,隨事善處,庶無此弊,其他備禦水旱,荒歲賑政,惟在臨時節目間事,而雖然,目今生民倒懸,專由良役,豈不先務?或曰,二疋一疋,予則不然,今日生民之疾苦,非特二疋,實係侵族,朝無紀綱,今日雖減一疋,明日豈無侵族哉?大抵京外軍額,自有定制,而漸繁色目,已過其數,此外冒濫,亦未知幾數矣。良丁因此大縮,虛僞隨而成習,欲救良役,先可祛此,諸道句管中,良役尤甚處,爲先從舊制査革,而其中閼而難行者,商議廟堂而處之者,而欲行此道,其目有二,査革之際,祛私務公而後,可無虛實相蒙之弊,汰定之時,先行上司而後,小民可服,其須體此,著意擧行事,申飭。尙賓書訖,上曰,八道年分,皆有之乎?眞明曰,三南則有之,而諸道不必皆有之矣。上曰,備忘中祛私之私字,非天理人欲之私,而拘於物我之私也。閼而難行者,非謂小者,而只謂大者也。卿等須體務公祛私之意,毋或各私其道,各別飭礪,留意於共濟國事,而大抵今此句管,不特爲良役,而其中良役爲大,此則下敎,已言之矣。若夫某道之豐,某道之歉,以至水旱之災,尤宜互相知報,公聽竝觀,而頃者筵中,有所下敎於兵判者,非但獨指其所管之道也。大意常謂河內凶,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毋分彼此,共相勉飭焉耳。取魯曰,聖敎如此,姑未顚仆之前,敢不竭力奉承,仰體聖意,而各私其道之弊,則必有之矣。眞明曰,聖敎如此,臣等敢不至誠奉行乎?上曰,良丁事,極其有弊,須各飭礪,善爲汰定而句管,如此則外方體行,易辨眞僞矣。廷濟曰,凡事之善否,俱係公私之分矣。上曰,俄所謂私字,非人欲之私矣。王者一視之道,於諸道,無彼此緩急之別,而京畿根本之地,尤難,秋判,尤宜勉之。廷濟曰,聖敎縷縷,臣豈不仰認,而盡心體行乎?上曰,頃日句管分排之後,或慮卿等,各私其道,欲有所勉勵而未及,故今日召見言之,而又有一事,予近來精神不好,今日雖以李義翼事,爲是,而今後各司,若以所屬汰定事,有所陳請,則亦難保其不許,此後事關軍政,皆關由備局而後上聞,而不得直爲草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來關罪人滯囚之弊,極其紛紜,或有罪名至歇,而五六日囚繫者,事甚不當,此後則自本曹,觀其罪名之輕重,參酌治罪以放,似宜矣。寅明曰,闕外諸上司,如政院、玉堂,每以一邊言,取信,容易囚禁,雖一時囚禁,必有情債,各司貢人之難支,由於此矣。上曰,秋判所達,固是,而亦有不可行者,然出牌移關,滯囚累日之弊,不可不嚴防,此後大臣,分付外,不得如前濫雜事,自政院爲始,各別申飭,而若有憑公營私者,則自該曹草記請罪,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刑判李廷濟,以政院發牌捉囚事,陳達,臣亦有所懷,敢達。政院,乃號令百司之地,若無出牌之事,則凡於各司不善擧行之時,何以推治乎?且如掖隷之被打於人者,皆告於政院,則政院啓請囚禁,例也。日者軍資監頒料時,本監庫子,以小斗出給,掖隷爭詰,故臺監推得行用之斗而較正,則減入一升云,以此推之,一次頒料時,其所偸食之數,將至幾何?如此弄奸之類,所當分付該曹推治,而發牌之事,何可廢却乎?寅明曰,掖隷輩橫恣外間之弊,慮之,可也,而至於爲掖隷受打而分疏,誠是意外,尙賓之言,妄發矣。游曰,臣方帶經筵,尙賓所達,極爲瑣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惠廳公事之輕者,臣盡爲回啓,而今日所持賑廳公事,乃各道畢賑狀啓,而盡是守令褒貶,則不可不愼重,臣以次堂,似難獨爲回啓,姑竢首堂之出,相議回啓,何如?上曰,今日召卿等,不但爲簿書期會,而亦欲疏通積滯之公事矣。所達,大體則是。然卿亦堂上,有何不可爲之事,而必欲待未啓下之一堂上耶?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觀備局上言回啓,則多有猥濫者,至如金吾回啓中,朴鳳采妻上言,尤極猥濫,此後上言四件外,猥濫者,承旨拔去,如有未拔去者,備局回啓時,請推當該承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於上言事,有惶恐敢達者。李巨源爲康津縣監時,所取用商賈之米,都合殆過千餘石,米商輩到處請囑,欲以京廳受出,此等事不可曲從其願,故以外方會付穀,或儲置米上下事,稟定筵中,依米商所願,發關江原道劃給,兩班庄穀,亦入取用中,此爲永安尉宮及今副提學李瑜家也,亦其家所志,以畿邑發關矣。兩家聞已受出,而米商輩初不下去江原道,必欲爲自京受出之計,則不欲以米受出,而必欲以康津所定價錢受出,其習絶痛。今又上言,構辱賑廳,而以兩班家受出,而若本廳觀其家形勢,而上下者然,自上必不俯燭其實狀,故敢達矣。文秀曰,臣初以全羅道穀,劃給,而不爲受出,以江原道穀,劃給,而又不受出,多般請囑,必欲得惠廳所在錢,此若許施,大關後弊,不可聽施矣。上曰,惡其請囑,而事若當給,京外一也。小民之物,不可公然用之,依願劃給,使無怨言,而猥濫登聞之罪,則令該曹科治,可也。文秀曰,渠輩不欲受於外方,而必欲受於京廳,或呈狀,或私囑,或上言,萬般周旋,必欲行渠計而乃已,此甚可惡。外方則雖計其利數,加數劃給,亦無不可,而至於京廳錢,則終不可出給矣,今若聽施,則渠輩必以爲我輩之所欲爲,雖宰相,不能勝之云矣,此路一開,後弊無窮,上敎雖如此,決不可出給矣。上曰,大體則是,依爲之。{{*|出擧條。}}政官待明朝,牌招開政,常參姑待後日,擧行,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二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尹陽來、李普赫,司諫李著,持平李壽海,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未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而中宮殿感氣,亦已和解乎?上曰,慈殿氣候安寧,內殿感氣,姑未和解矣。命均曰,夜氣甚冷,玉體勞動,不瑕傷損乎?上曰,不必過慮矣。命均曰,罪人建伊,累次受刑,今日物故矣。上曰,建伊旣死,今欲收殺,故引見矣。命均曰,建伊多違端,加刑致斃,由渠傳言之致,其死,宜矣。上曰,渠爲不道矣。命均曰,甘德以渠原情,見之,亮濟,以其依託於主家,而主人在謫所之故,不無怨國之心,互相酬酢,至有此言,此外別無可捉之端矣。臣頃有所達,聞諸往來湖中之人,則月初有此言云云,而甘德之言,出於十六日,若謂甘德,空中做言,則建伊聞之於何處,而甘德往牙山之時,建伊聞其言云者,亦不分明矣。上曰,牙山距稷山,相近乎?命均曰,接界矣。甘德與建相傳之言,唜禮在傍而傳聞云,則建伊所言,必聞之甘德,而甘德之知與不知,限死加刑,有所不可。故與禁府堂上,相議酌處,而亮濟則以建招見之,非甘德之比,見書色變之說,與初相異,且其見書之際,方讀書云者,與亮濟自洛出來之說,落空,甘德之招,補中益氣湯之說,則亮濟往呂原君家時,見朝報而有所言云,以常情例談,言之,上候未寧之言,亦無足怪,建伊所以驅亮濟者,元非可殺之罪,酌處未知,何如?上曰,過矣。當初建伊,聞甘德之言,而有所傳說,甘德則元無容護建伊之事,凡干違端,皆已知之,別無可問之端,直放,似宜矣。命均曰,建招所云亮濟見書色動之言,與上候未寧,終日閉戶之說,此極違端矣。唜禮則似不緊,而與聞甘德、建伊相傳之言,又於叱伊妻給餠之說,雖非大違端,然似極奸詐,酌處似宜矣。上曰,俄已言之,酌處,似過,以予思之,甘德、亮濟之違端,元非大段,直放無妨矣。命均曰,渠之與建伊酬酢,亦極違端,決難直放矣。上曰,於渠不相干涉,故此固不足怪矣。命均曰,東晩,卽亮濟之子,而甘德名卜之說,亦極矇矓矣。上曰,名卜之說,不足致怪矣。命均曰,方外之人,未詳獄事之顚末,或疑以有裏面事者,有之矣。甘德有可問之端,故加刑,亮濟比甘德,未免越一層,故無加罪之請,而亮濟本居於堤川,移來依託於炤家矣。其父名則{{!|𢜫|⿰忄省}},祖名則世發,而其外祖,掌令朴世長云,亦是兩班矣。上曰,兩班故爲杬之同壻矣。命均曰,甘德,加刑後酌處,亮濟則酌處,似好矣。上曰,金吾堂上,以次陳所見,可也。思喆曰,大臣旣已陳達,下款語,決非建伊所做出之言,觀其一款,似亮濟之言矣。小臣非以其爲杬之友壻之子,而別有所疑也。湯劑等說,極其殊常,臣意則謂甘德,別無可刑之端,亮濟,加刑後酌處,似爲得宜矣。尙絅曰,甘德、亮濟,皆有違端,數三次加刑,直爲放送,恐獄體疎漏矣。上曰,甘德爲人,何如,而非常漢乎?陽來曰,甘德雖不大段,能解諺文,若其形狀,蠢蠢如村婦,不解諺文,則直爲放送,亦無不可,而觀其獄情,似多殊常之擧。臣謂甘德、亮濟,當加刑,而加刑則限死而已,加刑數次後,酌處,似好矣。命均曰,未的知言根之出於某處,而累次加刑,似涉重難,而但亮濟,結連於廢族,似異於他人矣。著曰,觀前後獄情,面質相左,建伊八次受刑,幾至致斃,終不變辭,歸之於甘德。甘德、亮濟雖云曖昧,似難免殊常之端矣。上曰,每指甘德乎?普爀曰,指甘德矣。甘德雖曰曖昧,建伊八次受刑無變辭,輕易酌處,似有乖於獄體,而但又旣非可殺之罪,而欲付之生意,則此後加刑,末終必至於杖斃,此亦審愼處矣。著曰,六次加刑後,臣旣發甘德之啓矣。凡獄體有可問之端,則所當加刑,而李普赫,以末終致斃,爲慮,此非預所致慮者矣,大臣則以廢族,爲言,而雖非廢族,二句不道之說,極其殊常矣。上曰,果爲其說,而其說云何?著曰,渠所云云,非發諸口之言矣,出於爭財而有言,則指斥他事,可也。其閉戶之說,極涉可疑,臣謂甘德、亮濟,皆有隱情矣。上曰,所達二句語,月初湖中傳說云,旣有言根,則厥漢聞之,何足怪乎?壽海曰,建伊之言,決非常漢做出之言,似必出於亮濟輩矣。上曰,如此等說,謂盡出於亮濟,則掛書亦當謂亮濟爲之乎?我國之人,好爲浮言,當此世道淆薄之時,無近宗不定儲之說,雖非渠所言,此必有言根所出矣。思喆曰,此決非常漢之言矣。上曰,此獄事有階梯,建伊聞之於甘德,而甘德承款之前,歸之於亮濟,元不的實。承旨洪景輔持公事入侍時,以爲若如戊申事,則一二人殺之,無惜云云,而予意則不然,雖一人,不宜死而死,則心有所矜憐。頃於遠聲事,至今惻傷,今於亮濟,旣無可殺之罪,則雖炤之姨從,不宜以其結連而致疑,直放,可也,若酌處而島配,則島配之人,今方數多,其中添一人,亦難矣。命均曰,半國gg叛國g之人,與國爲讎,臣等之所慮矣。上曰,建伊所言,非但出於湖中,想應嶺南亦然,未的言根之出於何處,而只罪此等之類,則此乃軟地揷木,國體決不當如是矣。建伊則多違端,而爲餠等說,元非大違端矣,怨國云云者,此亦甘德之言,而非亮濟之言也。以廢族怨國云爾,則建伊卽炤之奴,其亦怨國耶?此等之類,以其言根出處,而必皆窮治,則禁偶語之法,亦當爲之矣。命均曰,此非死罪,渠雖不足數,而若少或曖昧,則渠之妻子,亦豈不可矜乎?然其獄情,多違端而可疑矣。上曰,其違端,不過幸國有事之言,而見書色動,見朝報後云云之說,元非大段可疑者矣。普赫曰,大臣可疑之言,誠然矣。上曰,予謂疑亦有弊,予初疑遠聲,而至今悔之矣。謂其人多可疑,則猶或可罪,而謂本事可疑,則罪疑惟輕,豈不當從惟輕之律乎?亮濟之爲人,何如?命均曰,極其虛疎矣。上曰,大體誣人爲之事脫空,亮濟、甘德島配,可也。普赫曰,直爲放送乎?上曰,如此等說措語,然後可無日後之弊矣。承旨進來,必寧進前。上仍下傳敎曰,鞫廳罪人李亮濟、甘德所謂不道之說,建伊前後招辭及面質之招,多違端,故建伊亦已訊問杖斃,則似當脫空,而建伊終不以誣人自服,前後文案,不無可疑,階梯旣無所疑,俱非大段,宜施惟輕之典,竝特爲參酌遠配,李瑍、金晉贊、唜禮,竝放送,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本道。必寧書訖,思喆曰,島配有弊,亮濟,北道定配,甘德,關東定配乎?上曰,關東尤難矣。然如甘德之類,雖生亦不足憂者矣,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必寧曰,啓下文書,使注書,書出傳旨,然後可以放送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他注書,書傳旨以入,可也。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命均曰,玉署長官,自劃不爲行公云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聞大臣所達,行副提學李瑜,其所固辭,在於本職云,以曾經經幄之臣,辭今長席,其涉過矣。豈可曲循,而句管事緊?宜有處分,姑遞本職,牌招察任。必寧書訖,上曰,今日臺啓,都承旨李春躋事,事在旣往,論之過矣,而白川郡守具鼎勳之直拜郡守,有違政格。今觀臺啓,事體得宜,纔已依啓,而方當飭礪之時,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政官特推,可也,旣已特推,銓官必引嫌,政院知悉,使之勿久撕捱,可也。壽海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前啓擧末端,可也。壽海啓曰,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亟令擧行事。{{*|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軍威縣監黃宅河,威欠束濕,謗騰不廉,吏欲久任,民願速去,昨秋田政,報災太濫,巡營之摘奸還實者,其數多至二百餘結,嚴刑監色,着枷回示於列邑,則不治之狀,旣著,難安之勢,又甚,宜卽自處,而恬不知愧,傳說藉藉,莫不唾鄙,如此不法無恥之人,不可仍置字牧之任,請軍威縣監黃宅河,罷職不敍。上曰,莅任已久乎?壽海曰,三年矣。上曰,在京之人乎?壽海曰,在京云矣。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暈上有冠。申時,日暈左珥,暈上有冠。夜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正言申宅夏所啓,貞陵近處偸葬塚,令該府卽爲掘去事,命下矣。今日發遣本府郞廳掘出後,分付部官,使之移埋于禁標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昌恩正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下去平安道成川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日昨筵中,湖南沿海邑農牛,以平安道管餉牛,參酌移給事,定奪矣。似聞關西監營所管屯牛,其數爲三千餘頭,其中擇取壯實可以使役者,限三百頭,以附近邑所在分定,趁春耕,刻日上送事,發關,分付平安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bb何如b?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批下後牌招。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去壬子年十一月戶曹移文內,辛亥條順天三手米三百十四石零,凍泊通津地云,發遣使令,與船主李時雄,同往看審,則終無三手米船隻,而時雄仍爲逃躱,事極驚駭。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沙工金戒敏等,各別嚴囚,以待時雄捉得,一處究覈,穀物徵捧後,各人等罪狀,依律勘斷事據,監色、沙工等,嚴囚推問,其穀物去處,則推諉於在外船主李時雄,故時雄妻捉來,亦爲囚禁,推問其夫去處,則招內,其夫去處,不得知之,常聞其夫之言,則米二百餘石,錢二百餘兩,散給於順天民人等處,爲言,而仍納件記,故令順天府,一依件記數爻,米、錢徵捧上送之意,論移本官者,已過累月,尙無皁白,沙工戒敏,徑斃獄中,監色亦以遠地之人,牢囚京獄,非但徑斃可慮,許多穀物,自京萬無徵捧之路,下送原籍官,散給各人米、錢,一一徵捧,而如有未準之數,則監色處,亦爲徵出,準數上納後,其罪狀報本道,依律勘處,則公私便當,故此意與戶曹,亦爲往復停當矣。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等,下送本官,何如?傳曰,允。 ○正言申宅夏啓曰,臣資性巽軟,本不合於諫諍之任,情跡臲卼,久自劃於言議之地,而薇垣新命,忽降於鄕廬病伏之中,千里赴召,數啓塞責者,實有感於至誠求言之聖旨耳。卽伏聞昨日筵中,聖上,以前都承旨李春躋,有追後提論爲過之敎,又以前白川郡守具鼎勳事,有特bb?b銓堂之敎,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夫春躋所坐,不過擧措之做錯,而臣之所論,蓋惜其居宰列,而不自重耳,當時臺閣,若有論列,則追後之論,因何由而發也?事在目前,人旣不言,事在過境,臣又不言,則一時規警之事,又將仍廢之矣。春躋事,論之固可也,不論亦可也,萬一事有關係,罪不輕歇,而臺臣有追論之者,則殿下亦將以追提爲非耶?人君聽言之道,只當觀其事之是非,而從違之耳,亦何必計較於時日之早晩耶?至於銓曹事,具鼎勳之驟陞,金有慶之冒擬,見非公議,俱宜請推,而臣之所以不發者,實有許多思量耳。今以鼎勳事,推考之命,旣出於特敎,則不論之失,卽在於臣,以此以彼,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正言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循省罪愆,揣量才分,匪據之地,決無抗顔再入之望,玆敢申暴血懇,庶幾因此,而得蒙遞改之命矣。伏奉批旨,責勉愈隆,至以國勢生民,爲敎,臣雖愚頑,豈不知今日國勢之岌嶪,生民之困悴,而以臣譾薄之才,誠無以救得一分?假令臣怵畏嚴命,冒昧復進,在國事,了無絲毫之益,而在臣身,徒切負乘之懼,此臣所以徊徨悶迫,不敢爲承膺之計,而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添劇於交節之際,胸腹牽痛,喘息哮吼,擁衾呻楚,轉動無階,玆於隆旨之下,荐犯違慢之罪,益增惶隕,求死不得,謹當更申疾痛之呼,仰請鈇鉞之誅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當遞之職,至今蹲仍,隨行逐隊,無所裨益,居常愧懼,若隕淵谷,昨日柱後之論,其三則銓選事也,而特推之敎,又勤於前席,臣誠震怖,靡所容措。凡係政注,長官主之,而佐貳同參,則雖在筮仕之微,亦且可否,臣於前後政席,固已同參而可否矣,郵罰之來,宜無異同,而至於知申事,尤爲臣萬萬不安之端,雖涉煩猥,請略陳之。伊日啓覆,臣在入侍之列,知申自外而來,私議於臣曰,吏判送言,以臺諫新通,必欲與君同政,要我陳達,此果如何?臣答曰,可矣。知申趑趄更問,而臣又對之如前,蓋知申之意,初頗持疑,得臣言而乃決,然則非知申之誤,而誤知申者,臣也。諫啓所謂,進去政廳等語,似未詳委折,而只以臣勸成之言,終至於狼狽之境,私心愧恧,若受評彈,尙可以抗顔於周行乎?由前由後,情勢之難冒,實不可自恕。昨犯違傲,誠不獲已,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排悶抑塞,甚失所圖,荐召之下,祗詣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鑑諒,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削,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俱非深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李著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勉戒,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各別留意而猛省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鄭必寧曰,司諫李著上疏,原疏留中。 ==1月2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病}}。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鎭日違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如是撕捱,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六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親行磨鍊。又啓曰,卽接明陵奉事所報,則本陵主山後入葬處,巡審摘奸,則孝敬谷一塚,岡麓雖似稍高,距垓子爲二十步强,而旣在山腰以下谷中,則似不必禁斷,葛古岡上,又有三塚,中間一塚,則入葬不久,所見未安,似當掘移云。依前例本曹郞廳,率地師進去,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堂上李瑜,以未付軍職,不參今日之坐,句管事緊,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李瑜單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臣二品,或在外,或未付軍職,或篤老,或罷散,無以備三望,不得已以二望,備擬入啓,今承特推之命,不勝惶悚,卽當依下敎,以三望備擬,而實無推移之勢。前判尹張鵬翼,前兵使趙儆,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當品猶患不足,堂上中曾經閫帥人,依前例通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試官二望事,曾已飭勵,則今之二品文、武,堂下文、武,豈患其少,而又以草記煩稟,二望備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該曹堂上,從重推考,更以三望備入,而政院之循例捧入,亦涉矇然,當該承旨,亦爲推考。 ○副司直張鵬翼、趙儆單付。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恕己則昏,經傳所載,頃者以吳光運之章,目之小人,今者憲臣之章,非彼之比,以斥宰臣之儒臣,見之,斥乎,奬乎?況大小之官,未聞規正之事,予嘗慨然者,當今鼎席之人,果有其過,隨事規正,乃耳目之責,而噫,左揆爲國之誠,循實之心,上下共知,而救gg求g刺不得,以踵武豐陵之敎,先以起頭,許多不襯著之目,傾之軋之,憲臣於今世道,査滓未盡淨者,只見左揆而然乎?果若是,其昏,甚矣。不然,豈免傾軋之科乎?揷入宗臣、勳臣之事,顯示其意,末乃有俾自飭勵之請,此等之態,雖同朝,不能欺,況君父乎?申宅夏之知申、嶺伯之啓,雖欠得中,設有互對之心,何關兩伯,而餘意筆端,混擧南北之伯,尤亦憯矣。且尤可駭者,十九半夜,秉筆入侍,咫尺前席,聽心曲之敎,則欲護本事,竝指三字敎而過中,伊日入侍之臣,猶若此,他尙何說?此等之類,恐傷應旨之路,不能明示嚴懲之意,則夫子所謂擧直措枉之意,焉在?持平李壽海,爲先遞差。又傳于鄭必寧曰,前持平李壽海,鏡城判官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判官李河述,遞付京職。 ○鏡城判官李壽海單付。 ○備邊司薦,北兵使洪好人、金洸、李義豐。平安兵使金潝、鄭壽松、元弼揆。東萊府使黃梓、尹心衡、李潝。義州府尹李匡世、鄭必寧、李日躋。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兩司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憲府則大司憲洪鉉輔,承牌詣臺,今方引避,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俱在外,持平一員未差,只有持平宋敎明,諫院則大司諫金鏡商,獻納安相徽在外,正言申宅夏,引避退待,李錫杓牌不進,只有司諫李著,無推移分進之勢。憲府所當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諫院他無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梁得中外,在外人竝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痛矣,自古讒人、誣人,何代無之,而豈有若卿之所遭乎?外托應旨,內懷傾軋,其所臚列,指意巧密,首末其態,業已下敎,而此等讒人之態,雖輿儓難欺,況君父乎,朝廷乎?先以專攻寡躬,爲非,作其階梯,架虛說空,末乃添入宗臣、勳臣之事,惟恐讒計之未遂,其亦巧矣,下中,書俾自飭勵之請,欲爲巧飾首尾,而不覺自綻矣。大臣設有過者,明正說道,可也,何敢意實駁斥,糢糊其端,幻弄首尾,陰陽其態乎?予雖不明,決不中計,以卿恒日之心,當付其哂,何足掛齒,而遽有此擧?此皆由於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之故,尤切恧焉。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爲偕入,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國事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遣史官,傳諭于左相,與之偕來。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因持平李壽海上疏,逬出城外,仍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因一二所監試官不備,試官望筒,尙不入啓,事體誠極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開政,差出兩司闕員,以爲監試官備員,及期開場,而一日四牌,非但有傷事體,自下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極爲寒心,卽爲牌招開政。 ○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驛保惡只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久阽言地,未效一日之責,向陳數事,輒靳允兪之音,自顧慙恧,無地自容。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更以言官,自居,有所論列,而日昨諫啓中,於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事,竊有慨然之懷,略陳辭疏之末,及承批旨,不惟不賜,開納,反下未安之敎,臣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夫有慶當初一疏,專出憂慨,斷斷無他,今諫臣急於構罪,乃以狠愎、怨懟等說,一筆句斷,辭意至深,至於攙入三字之敎,必欲眩亂天聽,以爲脅持擠陷之計者,萬萬危怖。且知申、嶺伯,不樂追論,而强提已冷沒緊之事,互擧竝對,外示公平,內藏機關,其爲計,噫亦甚矣。究其指意,的然可知,身居臺地,譴責之請,烏可已乎?聖批中旣以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爲敎,可謂洞照其情狀,而反敎,以改正之請,大體是矣,臣實愚迷,誠不知聖意所在也。凡改正之云,初授濫職者,刋汰之謂也,今宰臣之於銓地,旣是宿趼,則改正之請,其果當乎?假如諫臣之言,使有慶,眞有怨懟之心,則勘之以重律,何所不可,而今乃只以改正,爲請者,其意不專在於醜辱一有慶而已,而聖批所敎,恐未能深燭而然矣。臣之所論,臺體卽然,而殿下疑之以太扶,責之以未曉,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更何顔面,復冒於臺次乎?玆於召牌之下,詣臺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正言李錫杓,日昨辭疏,以科名爲嫌,已不成說,而試官雖有情勢,不許違牌,新有定式,則再召之下,一向慢蹇,事極未安,請正言李錫杓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申宅夏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納言之職,乃是臺閣選窠,不可人人而濫授也,決矣。前獻納金廷潤,爲人庸懦,持身賤汚,已不合於淸朝掄揀之職,況其向來一疏,論其全篇,元無可觀,中間論列,不過一監司、一守令治績而已。臺諫言事,有毁而無譽,則其所爲說,已極卑陋,而旣已承牌就職,旋又出去陳疏,顯有規避前啓之跡,貽羞臺閣,見非公議,請前獻納金廷潤,罷職不敍,引嫌而退。臺閣之寂寥委靡,未有甚於近日,諫臣之日昨數啓,頗有敢言之風,則設或其言不中,惟當奬勵,以養其直氣,而汲汲疏斥,直驅之於傾陷之科,一時未安之批。雖不必爲嫌,而黨套未改,公議甚非,請大司憲洪鉉輔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答左承旨洪尙賓疏曰,省疏具悉。末端勉戒,切實,可不留意?軍政今方釐整,下廟堂參互焉。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肅,仍以蹲據,亦旣多日,而迷闇之見識,有難驟進,巽軟之言議,不能有加,大誥之下,名爲憲長,而終不得出一言,論一事,以副聖上翕受之意,以效微臣一日之責,臣實自愧,人謂斯何?日昨四儒臣之乞賜優容,兩鞫囚之請加嚴訊,不過目下微細事,而或降嚴敎,或靳兪音,臣於此,固不勝其惶悚,而幸因儒臣、臺臣之陳請,竝賜允許,是臣疏雖不見槪,而臣說,實則得行也。其爲感幸之忱,實無異於身親見之矣。然而同一事也,而在他人則採之,在微臣則揮之,或者聖上,非以所言爲非也,特以所言之人,無足比數故耶?噫,臣樹立無素,言論無取,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是,尙何顔面,更廁於臺端乎?請急之章連上,而喉司不諒,惟事退却,臣尤狼狽罔措。懇乞聖慈,亟許鐫遞,俾言責重地,無或有瘝曠之弊焉。臣旣不敢以言官,自處,固不宜剩及他說,而適於昨日諫啓,有慨然者,略此附陳之。夫人臣之進退去就,譬如寒暖饑飽,要亦各從其志而已,雖以人主之威尊,固不可抑而使之,强而同之也。向者金有慶之疏語,不過自陳其不可冒進之義,而伊時處分,終未免過中,收敍之後,牽復舊踐,自是政例之當然,而諫臣以何意思,一筆句斷,至以狠愎、怨懟等說,極意醜辱,肆口噴薄,直驅人於罔測之科耶?噫嘻痛矣,有慶,廉介剛直,其論忼慨,而今謂之狠愎,凡有所懷,畢陳無隱,而反謂之怨懟,誠如諫啓所論,其人果爲狠愎,其疏出於怨懟,則流放竄殛,何所不可,而今乃以改正,爲請?宰臣非小官之流,亞銓非漫職之比,而必勘之以是者,其意豈但在於有慶而已乎?況以三字之敎,攀扳援爲說,以爲脅制之計,如許臺風,尤令人代羞。且念殿下於有慶,初雖有一時嚴敎,旣敍之,又官之,殿下之不欲疎棄,槪可知之矣,而今於臺啓,不少留難,卽賜允可,臣竊爲之慨然也。至若知申、嶺伯之啓,尤爲可異,兩臣事,只是做錯,則罰止於重推,足矣,而至於論罷,何也?蓋其意,方論有慶事,故,故拾零瑣不關之事,要作對待互擧之資,外以假公直之名,內以售傾陷之私,費盡其無限機關,似此情狀,臣實痛之。臣謂諫臣,亟施譴責,以懲其習,斷不可已也。答曰,省疏具悉。近來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在上者當觀其事之是非,豈可以此,立疑人之的乎?改正之請,大體是矣。無乃太扶耶?予實未曉,卿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輔相之任,如有一分可堪之望,則今玆旬月前宿趼之地,更何必飾辭牢讓,上以犯違逋之誅,下以招詐僞之譏乎?蓋臣受命之初,不能量而後入,歲月一周,醜拙百出,曾無絲髮之裨益,謾貽朝野之嗤點,每自追惟,祗切惶愧。再煩祈扣,一出至懇,而前後批旨之下,輒以過讓,爲敎,豈以日月之明,遺照若此?只緣廷臣之辭職名者,率多有過謙之語,故聖明於臣,亦視以一例,而今臣則已試蔑效之狀,彰明較著,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之不暇,何可以原初譴罷,匪係相職,曲施優假,更有此重任之虛授也哉?目今國勢之扤隉,臣非不憂,生民之凋瘵,臣非不念,而顧臣短乏之才,有難强揠,終無以建治安之勢,進拯濟之策,惟當揆分斂退,以讓賢路,毋使臣身,更增忝竊之罪而已。矧玆同事郞屬,俱在罪削之中,而臣以大僚,徑被甄敍,徒恃寵靈,晏然冒進,則廉愧之防,壞盡無餘,職忝三事,寧忍爲此?且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少失將攝,轉變無常,而數日以來,重感風寒,胸膈痞塞,呼吸喘急,頭疼面烘,喉門如刺,寢啖全廢,藥餌靡效,宛轉床席,無計起動,史官相守,而末由趨命,伏枕惶隕,無地自容,玆敢更申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悉諭再批,而巽章三上,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往事今無可嫌,相職尤非過讓,前後開釋,非亦初卜,則今卿此讓,由予誠淺,只增恧焉。況今首揆調理,左揆被讒,顧今廊廟,其所無故,惟卿一人,胡不諒此?雖日上三章,決不許副,卿其顧國事之艱虞,體小子之至意,其卽偕入,鎭此泮渙。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迂而不適時韻,懦頑而全沒風稜,遍擬百執事,而一無可堪,眞所謂樗櫟之散,而無當乎欂櫨椳臬者也。臣嘗忝記注之班,昵侍耿光,殆將首尾十載矣,其本末長短,宜莫遁於日月之明,雖欲慕一時之榮,强自廁於豸冠之列,殿下其亦假借之,使得苟容乎?夫如是也,故一出而遭壞損臺體之彈,再出而犯擬律乖當之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斯可以不能則止也。處置請出,出於物論之外,而太廟展謁,只隔一宵,天牌儼臨,不敢坐違,黽勉就職,顚倒趨班,分義雖伸,廉隅都喪,始因鞫事而乍出,欲待長僚而卽退,及至一籲靳兪,仍復苟冒,則本情無以自暴,而初心已多有愧矣。人見其當朝參則進,有鞫坐則赴,動駕而必陪,出牌而輒承,將認爲無故行公之人,此莫非緣臣之操守未確而然也。巽軟若此,尙何望立殿陛爭是非,使人主動色,百僚畏憚也哉?是宜刋汰而無所疑也。今則鞫獄,已盡收殺,其不可因仍盤礴於已試僨敗之地,決矣。伏願聖明,亟命鐫削,以嚴黜陟焉。臣固萬萬不襯於見職,而旣有一日之責,則顧安可默然而已,以杜我殿下言路也?殿下向者,特頒絲綸,罪己求言,罷宮房折受,停尙方織造,分命備堂,各管諸道,首講良役之弊,欲試救拯之策,赫然奮發,有同一初,此誠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在廷群僚,中外臣庶,莫不歡欣鼓舞,至治之成,謂將朝暮可期,而獨臣愚死罪,以爲未也?何則?臣中歲居鄕,習知民情,軍役一事,未必不爲亡國之本,而間或有守宰良,則一邑免隣族之侵,方伯能,則一道無逃故之闕,乃覺得人之效,愈於良法,而雖有美制,不得其人,則亦必弊生,可推而知耳。一邑一道,尙且如此,何況擧一國而聽之者乎?從古國家之治亂,必係輔相之賢否,三代尙矣,雖不敢論,降以漢、唐,歷歷可驗。武帝,英明之君,而公孫當國,幾續亡秦,文皇,詐僞之主,而房、杜繼相,號稱治世,至於玄宗一人之身,而姚、宋爲政,則能做開元之治,楊、李弄權,則馴致天寶之亂,雖有明主,不得良臣,則未曾有致治者也。今殿下十年憂勤,一念圖治,而事不徯志,治未從欲者,亦無他,臨御以後,尙未得一救時之相耳。殿下之敬天,非不誠矣,而陰陽不理,災異疊生,殿下之愛民,非不至矣,而懷保失道,黎庶倒懸,殿下欲勤政,而大小之恬嬉,依舊,殿下欲去黨,而戈戟之相尋,轉甚,此豈但殿下,失治道之要也?抑群臣,不肯竭忠盡力,多有以負殿下也。古之君臣,君逸而臣勞,今之君臣,君勞而臣反逸,古之君臣,主憂而臣辱,今之君臣,主憂而臣反榮,此今日志士之所以興歎於有君無臣者也。竊覵近來應旨進言者,日滿公車,而千言萬語,無非專攻上身,一字半句,不敢侵及宰輔,豈夔、龍居三台,元凱列八座,初無一疵之可摘,而獨殿下,不免有許多闕失耶?無或事關聖躬,則言雖過,而輒蒙嘉奬,語觸時宰,則事雖微,而立見顚沛而然耶?此未可曉也。臣亦豈不欲補拾闕遺,效一得於拜昌之辰,第諸臣,先已言之,盡矣。殿下倘能省察而體驗,苟有一毫之近似,則毋憚改之,又就古聖王已跡而按之,與治同道,是臣區區之願,更何費齟齬陳腐之談爲哉?若乃赫赫巖廊之崇,人不曾議到者,臣請一言,自附箴規之義,可乎?伏聞殿下,以踵武豐陵之事,勉諭倚毗之大臣,不識有諸?殿下夫旣動法堯、舜,則盍使大臣,遠追稷、契,而必曰近效豐陵耶?聖上此諭,亶出苦心,則大臣雖有査滓之未盡淨者,亦必感泣而自勉矣。豐陵爲國之誠,誠有過人者,未知大臣,奉諭以後,果能一遵約束,守而勿失耶?大臣亦少日淸愼自好者,及今名位漸高,而諂附之類,日進,血氣向衰,而砥礪之志,漸懈,前後勸誘者,莫非伐異之言,左右慫慂者,皆是黨同之計,內主先入,而是非每多不辨,外撓浮議,而名義或未暇顧。急於引進,則罪累之至重者,率皆湔拂而吹噓,病於營護,則守令之被劾者,亦復費辭而伸白。廟堂議薦,屢引姻婭,而不避嫌忌,郡邑差除,自諉揀掄,而每沮異己,至於豫先陳白,隨後薦擬之擧,人雖謂之市恩樹黨,恐難以自解也。八路藩閫,兩都居留,凡係廟薦之職,幾乎純然一色,惟才是用之道,固如是乎?儻殿下,或以臣言,爲過,請就搢紳案而按覽也。至若宗臣之替囚政府吏,勳宰之面斥不白直,無論其言其事得失之如何,以具瞻之地,摠百之尊,受此無前之恥辱,大臣休休之量,雖不悻悻,而朝廷之體統,由是而盡壞,士夫之風節,職此而益衰,臣竊爲之慨然也。殿下每於聽言之道,輒先形跡之疑,故同色者知之而不欲言,異色者畏之而不敢言,徒長含默之習,未見謇諤之風,近年以來,孰有以宰相之過失,陳於殿下之前者乎?宜殿下日下求言之敎,而不聞直截之論也。大臣本心,亦豈欲循私蔑公,而不念我殿下勉諭之勤也?惟其權柄所在,挾雜之說,多岐而誤之,習熟見聞,輾轉沈痼,不自知其如此,豈不惜哉?諸葛亮,三代上人物,書其門曰,勤政闕失者,入吾門,黃喜,國朝名相,頻遭臺諫劾罷。今之大臣,比古兩人者,果何如也,而闕失未聞有勤攻,臺諫又不能頻劾,則常人之情,無怪乎私不勝公,亦何足深責也?過而能改,聖人所貴,從今以往,若能祛私恢公,盡心國事,則臣之此言,適足爲他山之石,而殿下求治之意,亦庶幾可成,幸殿下,下臣此疏于中書,俾自飭勵焉。目今可言者,指不勝屈,而獨眷眷於良相之思者,誠以得人,爲爲治之本也。大誥之下,諫臣之詣臺者,艱覓彼此無礙之事,而濫贈牛禁之啓,不過已陳之芻狗,儒臣之隨牌者,只爲疏不見却之計,而尾陳數行之語,亦是舌弊之陳談,則其苟且不誠實,甚矣。寂寥之譏,烏可免乎?一發九啓之諫官,驟聞風采,雖似可觀,細究指意,足供一哂。强索零瑣,虛張聲勢,外沽公直之譽,內售傾軋之計,精神所注,只在引黨,卽其避辭,可驗一證,曾謂如許小機關,將瞞過一世眼目耶?嶺伯所坐,不過做錯,則問備亦足駁罷,奚爲兄弟?方按南北,不無物議,故,故爲此擧,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之意,雖自謂巧,人孰不知?亞銓改正,尤極駭然。設有可論之事,旣是曾經之職,則改正之請,已乖論事之體,而況三字之敎,此豈人臣所可提論者?在殿下,亦爲失言之大者,則居臺閣者,宜盡匡救之策,而乃反稱揚之不足,又從而論罪,似此風習,臣實恥之。其不言者旣如彼,言之者又如此,殿下之耳目,其可謂得人乎?臣謂不可不竝施責罰,而警飭之也。臣本以孤危之蹤,只恃聖明之眷,愚忠所激,言不知裁,惟聖明,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 ○左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如臣衰鈍,久叨近密,蔑效涓埃,恒切慙悚。惟我聖上,一念圖治,十年于玆,運當三統之會,益勵一初之政,渙發綸音,大誥邦內,此正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繼以良役變通,周咨是先,所見各異,論說多端,或言結布,或言口錢,或言革罷軍門,或言均定一疋之役,而臣則皆以爲未然也。結布、口錢、戶布,決不可行於今之世道,一疋之役,似出均役之意,而若以二疋之役,分作一疋之役,則良役倍於前日,旣難其半之充定,又何倍數而責立乎?此固知其難行,而至於罷軍門之說,此亦不察其所由矣。一自軒皇丘賦作兵之後,三代頗存其制,秦、漢之際,已無其法,唐之府兵,略有藏兵於農之意,國初五衛之規,亦倣古制,當初規畫非不善矣,而壬亂之時,衛兵瓦解,宿衛單弱,故故相臣柳成龍,因時革罷,設立訓局,以爲輦下宿衛之軍者,亦由於不得已之計者也。其後歷朝,又設御、摠兩廳,最後又設禁衛、守禦兩營,合爲五軍門,經營鳩聚,已多年所,未立新制之萬全,先破見在之營門,更何依靠於緩急之際乎?竊觀今之事勢,有如破屋弊衣,破屋之年久腐傷,支吾土石者,若欲撤毁而改立,則必無構成之理,弊衣之表裏消毁,僅存形樣者,若欲澣濯而更製,則亦無縫合之勢,莫如仍舊而修葺,依樣而補綴,不害於安處而襯身矣。前後進言者,皆不知此道,互有論列,而其不諒今之事勢,則一般矣。今則衆論矛盾,道謀不成,舊套常存,救弊無策,自上特命差出八道句管堂上,申飭各道,以爲充定逃故,俾無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則此正如臣所謂支破屋補弊衣之說也。臣於此,不無經緯於平素者,故敢此仰陳焉。臣九年居泮,讀書之暇,每與八方之士,討論田、軍兩政,又於出身之後,以公差,周流各道,亦嘗待罪下邑,其於民瘼,固已稔聞而知之矣。爲守令者,不敢下手於富豪避役之民,亦不敢搜括各營門不緊名目,以充實役,而其他各樣名色,額外避役者,其數夥然。爲守令者於此等名色,若欲擺定,則大生紛鬧,因循苟度,徒擁虛簿,終無實效,惟彼窮殘無依之民,一家四五人身役之外,又有侵徵隣族之弊,怨毒之狀,不一而足,此豈朝家均役之意哉?昔蕭何入秦丞相府,先取版籍,前後調兵,皆由此取辦,以創漢業,簽丁調兵,有版籍,則自可取辦,民口之多少,役名之緊歇,閑遊避役之情僞,因此可知。今則八路旣出句管堂上,分付各道各邑,各色名目,修整成冊,無遺上送,則必不以實報來,而其中名目之不緊者,額數之過多者,或減或削。且考京兆累式帳籍,則其中亦多幻弄,以各樣役名,冒錄於帳籍,而不在成冊者,其數必倍於逃老故雜頉及一家四五疊役之類,而亦多有餘丁之數矣。句管堂上,自辟文、武間詳明幹事郞廳一二員,鎭日搜出,則時月之間,必有成效。且使各邑逃老故老除疊役,一家四五軍役之類,一一抄報後,自備局隨闕塡充,成案踏印,下送各道各邑,則不但闕額之盡充,亦多良丁之所餘,推移塡充於良小額多之邑,移錄案付,則可爲八路均平之政,而小弭九重宵旰之憂矣。臣謹按《經國大典》,田分六等,災分九等者,實倣古聖王十一之稅,而古典不得遵行,元帳漸次縮數,今之收稅者,不滿帳付三分之一,國家經用,何不匱乏乎?今當百度修擧之日,不可不斯速釐正,而軍政尙未得其端緖,亦當次第擧行矣。臣於頃日筵席,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之義,有所仰勉,王者體天行道之要,無過於此,誠能終始無間,馴致於穆不已之域,玆豈非區區顒望於聖明者哉?且於初五日朝參時,有民無信不立之下敎,而大臣以得人,爲今日急先務,有所陳達,臣於此,又有一說焉。《羲經》大有之象曰,君子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上九之繇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夫子系之以辭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象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誠能體大有明照之象,遏惡而揚善,履信思順,得賢而共國,則凡此數者之弊,不期祛而自祛,何患乎民役之不均,經用之不足乎?至於紀綱之頹弛,體統之壞損,黨習之沈痼者,自然驅除,而同歸會極之域矣,豈不猗歟休哉?臣本疎迂,年且衰遲,其於時務,何敢出意見論利害,而忝在邇列?每登筵席,伏承至誠求助之聖敎。且聞諸臣敷陳之緖餘,敢效一得之愚,仰塵四聰之聽。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無任拜手祈懇之至。 ==1月25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月犯立星。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試所初試開場,亦不能設行於當日,事體寒心,待牌去來,至今不得寢睡,牌去來,何其遲滯耶?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正言申宅夏罷職之代,待下批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入直進,參議李玄輔式暇,參知韓師得式暇,右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啓。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宋眞明爲大司憲,金尙奎爲大司諫,李光湜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重爲持平,沈聖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尹陽來爲都承旨,趙命臣爲左承旨,李匡世爲右副承旨,兪健基爲修撰,兪㝡基爲修撰,黃梓爲應敎,尹心衡爲副應敎,尹得和爲校理,趙尙命爲正言,魚有鳳爲戶曹參議,林象鼎爲白川郡守,安錞爲臨陂縣令,李潤身爲軍威縣監,高處亮爲鎭海縣監,李炫爲司饔主簿,李潝爲東萊府使,李日躋爲義州府尹,洪好人爲北兵使,金潝爲平安兵使。副護軍金有慶、金鎭商、沈錥、李濰、具樹勳、權興駿、朴來章、姜碩厚,副司直洪鉉輔、金尙奎、黃晸、鄭來周、安相徽,副司正李壽德、洪曕、花陽副令榷、安平守㸁單付。洪尙賓啓曰,新除授東萊府使李潝,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又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修撰兪健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副應敎尹心衡,時在京畿高陽地,校理尹得和,時在京畿長湍地,修撰兪㝡基,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鄭商佑,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二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南大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逬出城外,故祿牌不得出給云,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校理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先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砲手五十名,今正月十六日出送,而近來陵寢之內,虎患頗多,事甚驚悶,故另飭將校,各別搜捕矣。虎二口捉得之後,又過數日,而蹤迹更未尋得云,數多軍卒之暴露,已至多日,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堪,廉義難冒,蔑效之地,未可再玷。且自日前,重觸風寒,疾勢猝劇,無計趨命,再三呼籲,萬不獲已,而批旨開釋,迥越尋常,至以情志不孚,爲敎,臣奉讀未半,益增隕越,感極涕隕,不知所出。顧今廊廟之有故,國事之艱虞,臣雖愚頑,豈不憂念,而第臣病狀,方阽危篤之境,火熱上升,頭腦疼痛,頑痰塞胸,咳喘苦劇,達宵失睡,竟日廢食,宛轉叫苦,無望起動,隆旨荐降,而又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稍竢神氣之少定,更暴危苦之懇云,而大臣所患寒疾,見方苦重,數日之內,有難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又傳曰,布帛案新造以入事,分付兵曹。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事君無狀,重被臺言,罪名狼藉,惶怖之極,逬伏城外,以竢鈇鉞之加,千萬意外,史官儼臨,傳宣特諭,其所以慰藉之者,迥出尋常,臣捧讀未半,不自覺感涕之被面也。至於偕入之命,是何等恩數,而濫施於釁累之賤臣,大傷國體,臣席藁震越,不知所達云矣,城門已閉,今始書啓,不勝惶悚,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之往,開釋無餘,卿之爲國之誠,讒人巧誣之狀,業已洞悉,卿何不安?尤可痛者,讒誣無故之大臣,使國事泮渙,使君父痛世道,若添恙焉。是非特誤國事,實乎病君父,於卿,其無毫分不安之端,若是自輕,反中其計,予尤痛焉。卿須體予慇懃開釋之意,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鄭必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書啓批答及命召傳諭事,命下,而城門垂閉,待明朝傳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於昨夕,以監試承牌,留宿闕中,方待落點,以爲去就之計矣,卽伏見政目,新除大司憲宋眞明,卽臣之從兄也。同堂兄弟之竝據一府,自有應避之法,而相避之規,在下當遞,臣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史官洪曕送言,以爲,書啓中末端,書啓二字,誤書以傳諭云。莫重書啓,如是誤書,殊涉不察,推考警責,原書啓啓下後,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所授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諭。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引嫌而退,相避之規,在下當遞,揆以法例,勢難仍在,請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情危而當權衡之職,迹畸而處睢盱之地,出脚之日,已自分其顚沛,日昨諫啓九件,太半臣罪,驚懍愧蹙,無所措躬,荐違嚴召,誅譴不降,不得不略暴情實,以俟處分焉。金有慶之前夏一疏,只是自列其難進之情,而未嘗一言及於十九日下敎義理。倫綱等語,亦不過歷論世道之百變,以申頃年陳疏之本意,而聖敎之非常,實出意外,在下者縱不能匡救,反汗恩敍之後,從而枳塞,寧有是理,而臺臣反以宿趼例擬,爲駭,甚矣,人見之相遼也。噫,亞銓改正,前所未聞,苟有深惡,何不直請重律,而必以改正,爲目,多見其用意之勞矣。李泰祥,臣元不識面,但聞其爲節死臣李時稷之孫,而曾典三邑,皆有治效,故擬差矣,臺臣以素稱不治,爲辭,此亦臣不安之一端。具鼎勳,以觀津世閥,兼有才局,世期以州牧之選,蔭仕殆近二十年,郡擬已至一朞,而間阻親嫌,今始得除,亦云晩矣。以前例言之,直除外四品者,極其夥然,指不勝屈,雖只擧其最近,如尹慶一、李蓍明、金始炡、李秀輔、鄭欽先、林世諿諸人,歷歷可數,而獨於鼎勳,不可用此例,非臣意慮之所及也。且於知申之被劾,竊有所難安者,臣於初覆之日,承牌出仕而退,歷過一處,曹吏忽來言,方有牌招開政之擧,臣問參議一體牌招乎?對曰,參議則否,臣卽送言諸承旨曰,旣出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且今政,多有相議新通窠,幸於前席,稟達此意,以爲暫出同參之地也,俄而召牌下臨,卽隨而入闕,則其間知申,因事出來,聞此傳言,還入陳達,至被問備,不許出參云。臣不得已自爲求對,稟請伊時曲折,不過如斯,臣旣未及詣闕,則承旨之初無請來,可知,而今其爲言,有若臣已赴政廳,知申亦來到,而勸囑入送者然,苟如其言,此不但知申之損體,臣之損體誤人,尤當如何?事過兩朔,必有此追罷,而其罪則不過曰,替達吏判之言,是知申之罷,由臣而致之,臣何敢幸其獨免,晏然若無所交涉乎?至於安允中事,實在臣待罪地部時,蓋地部見儲銀貨至少,脫有勅行之疊到,則必將立見狼狽,臣爲是之憂。昨年春,與新西伯權以鎭,相議,辭陛之日,同爲入侍,請劃得關西木五百同,作銀儲置,則以鎭,以木則卽當輸送,而作銀則甚難,自本道決難擔當之意,陳達,及其下去之後,累有往復,而以鎭,輒稱本道實無許多換銀之道,燕譯之逢授,萊館之被執,所利無多,反有年久難推之慮,不如自京換貿之爲愈,臣亦與郞吏,多般磨鍊,則南北兩條路,誠如以鎭之言,此外又無他善策。遷延半歲,未之區處,心甚悶鬱,每飭該掌,某條思度矣。及至秋初,郞廳始以出給白木廛作銀事,面稟曰,本廛於諸廛中,最爲富實,四百餘廛人,各授一同木,則所負至輕,不患其難捧,且有渠輩應受之歲幣價,亦可備萬一之不虞也。臣反復商確,又詢他郞,知其最完,遂許其所稟,而五百同內七十同,則以貿蔘,入送江界,故只以四百三十同,出給,又以折價之重於時直,少寬其捧納之月限矣。此事若謂臣全不思量,率爾聽許,則固非其實,而謂之堂上持難,而郞廳苦請,則亦是傳聞之誤也。不料何狀奸惡之輩,瞯知此狀,從中欺幻,密地聚斂,有此萬萬絶痛可駭可愕之事,論其罪犯,誅斬無惜。捕廳嚴覈之下,自可畢露其情節,而臣之所痛恨者,苟使臣威足以戢奸,則初豈有市井狐鼠,萌心於此等奸濫,使臣明足以察微,則後豈不能早發其迹狀,窮覈而正法耶?虎出龜毁,責有所歸,其不可諉以耳目思慮之所不及,而倖逭罪責,厭然自在也,明矣。噫,臣以不肖無能,謬蒙簡知,畀之以此時銓任,赦積逋之罪,紆曠絶之恩,奬諭之勤摯,責勉之隆重,萬出尋常,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受命以來,慄慄祗懼,卽以祛私恢公,愼官方惜名器,屛干請抑躁競等語,書于壁而銘于心,必欲少效職責,毋負聖明者,卽臣之所自矢也。況守令之當擇,自前聖敎之申飭,諸臣之陳奏,廟堂、臺閣之糾劾操切,專在於此,尤豈敢一毫放忽,自速重戾?是以,每當大小政注,臣心旣自審度僚議,無少違異,然後始敢書出,而今之論臣之罪者,一則以銓地極選,謂之冒擬,一則以郡窠例除,謂之驟升,至有駭公議駭物情,損政例開倖門之斥,心事剌謬,罪釁層疊,撫躬慙悼,無面可顯。且臣才短性拙,平生畏愼,不敢用活法,掌財多年,如貸債防納料理營販等事,一切防塞,未嘗開路,惟是堂堂地部,銀貨殆竭,妄欲另爲添補,以備緩急,敢有此請木作銀之擧,而不付諸燕譯、萊館,付之廛人,責其近效者,亦可見臣之謹拙規模,而不幸因此一着,生出變怪,以致國言喧騰,臺章重發,當時該郞,至被慘劾,莫非臣過憂國計,有所作爲之罪,自訟不暇,尙誰尤哉?臣於銓任,初豈有一分承當之念,而畢竟勢到窮隘,黽勉暫出,則惟以挨過大政,力辭必遞,爲期,世道愈艱,物情難平,誚責之言,固已左右當至,而及其諫啓一出,而罪叢于臣身矣。臣之今日情地,惟有早自斂退,守分省愆,庶不至於益陷大僇,忘廉冒恥,抗顔復進,決無是理,而臺避層加,至以當論不論,自咎,則亦不敢徑先陳疏,泯默恭竢,徒積逋慢,臣尤死罪,今始不得不瀝血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危懇,亟命鐫臣職名,勘臣罪罰,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九啓之中,都承旨之事,予亦知過矣,而寂寥之中,不過事體,撕捱喉院,不若早允,故於當之者,猶知過中,況卿乎?吏曹參判之望,旣敍其人,復擬舊望,本無他意,卽允其啓,只嚴處分,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自古彈人,不無過中,豈可以此?若是爲嫌,直擬郡守,近者謬例,請遞之啓,特推之命,欲存舊制,只宜自勉,尤何嫌焉?戶曹事,曾已下敎,於卿,豈有可嫌者?冢宰之職,不宜暫曠,大政不遠,卿勿過辭,安意行公。 ==1月26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峽縣監李景元。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寒嚴未解,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本院問安,都提調徐命均,出在門外,副提調尹陽來,新除未肅拜,只有臣一人,副提調尹陽來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代以柳萬樞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十員,未署經一員,未差二員。來二月初一日,行宗廟朔祭,穆陵忌辰祭,大成殿、啓聖祠釋奠祭,纛所,南關王廟、東關王廟祭,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量箭官及百官頒祿時,本府入直,各一員分進,而勢難推移,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昨日啓下賈成彬公事,秋判持來,藥房入診,同爲入侍事,分付。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所被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尙逭誅殛,已荷聖度之涵廣,而恩諭荐降,曲賜開釋,史官賚宣,促令偕入,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不省措躬之所。此等恩數,本不當濫施,而況於負罪竢譴之賤臣乎?其無一分祗承之勢,伏惟聖鑑,必加俯燭,而徒使國體傷損,觀聽俱駭,臣尤增悶蹙抑塞,謹當仄竢物議,敢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傳授。 ○以刑曹啓目,賊人老味,罪人洪夢海,加刑得情事,傳于鄭必寧曰,依前判付,各別嚴刑事,分付。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九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八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當海西十一番、十二番別馬隊,逐朔分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備忘記,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gg不謹g,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本府元無指名現告之規,令政院,當該內官,卽捧傳旨啓下後,以爲拿問,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卽接慶尙監司粘移及該邑所報成冊,則惡逆不道罪人武弼應坐諸人,列錄以來矣。長子師允,年二十五,次子師望,年十七,捉囚大丘府,而旣已年滿,依例發遣府都事,與地方官,眼同,依律文,不待時緣坐處絞,妻朴女及女戒希,全羅道茂朱府,竝緣坐爲婢,同生弟敬弼,江原道平海郡爲奴,同生弟得弼,襄陽府爲奴,同姓姪子師悅、淡伊,平海郡流三千里安置,同姓姪子重來,蔚珍縣流三千里安置,而右罪人等,時囚大丘府,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八番中部後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當爲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一朔立番,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則四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五月一朔立番,一番、二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三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依傳敎,令倉官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情勢危蹙,逬伏俟譴之中,不敢冒受常廩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唐柚子來到,而奉常寺提調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則唐柚子六十五箇內,腐傷甚多,擇其可合薦進者二十三箇矣。在前如此之時,或有減數薦進之例,今亦不得已推移,來二十七日薦進,而腐傷之數,如是過多,莫重薦新,未免苟艱,事體極爲未安。當該封進官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忝重藩,自知不稱,果速臺評,幸蒙恩遞,如濯執熱,少安私心,庶幾沒齒閑秩,永守賤分矣。不料金吾之命,遽下於鞫事方張之時,嚴召繼降,不敢坐違,包羞冒出,黽勉參坐,昨者見擬於試官之望,科場體重,又不免隨牌入闕,呼唱庭衢,愧汗沾背,與人酬酢,亦覺面赤,此際忽叨知申之除,臣驚惶慙恧,尤倍於前,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從前踐歷之稍涉華顯者,罔非人望之外,而昧世冥行,暗受嗤點,想已久矣,況此喉舌之長,地望尤別,責任不輕,則雖是宿趼,豈可晏然冒據於彈墨未乾之日乎?左右思量,決難承當,不得已徑出禁門,恭竢處分,今因藥院稟啓,天牌辱臨,而顧臣踪地,萬無冒進之勢,自犯違慢,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遞罷臣職,處以冗散,俾免望輕任重之譏,仍治臣違召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得接本月十九日除目,以臣爲平安道觀察使,續又伏聞有旨,令臣除朝辭,疾速赴任者,臣誠惶惑悶蹙,殆不知置身之所。夫屛翰之寄,旬宣之責,其在諸路,孰非重任,而自祖宗朝以來,最愼西藩之簡者,亶以疆圉鎖鑰,隨其人而輕重故耳,況於近年,邊界無防,奸軌不勝,威以刑誅,犯者愈衆,須得如山岳如虎豹者,臨之以威,鎭之以重,然後庶或可以禁奸弭釁,則殿下視臣輕弱淺妄,夫豈有一分可以堪承是任者哉?國家任人,用捨黜陟,又當較長絜短,課功程能,前乎臣而受任膺除者,威望聲績,皆出臣上萬萬,而或拿罷之,或駁遞之,顧乃承乏,而以臣苟充,臣之姿性淺劣,固不暇論,卽此蕞爾道二十三邑兵、刑、田三政,尙且疵釁百出,悔吝孔多,旣被刑官之駁奏,廊廟之嚴斥,又荐遭帥臣之譖訐,則移授之職,任寄尤重,其不能勝而顚沛,必不旋踵,臣非身計之敢恤,竊怪夫朝廷,用捨黜陟,乖舛若此,將以重誤國事於方來耳。臣自少勞瘵,諄諄視蔭,偸度五十光陰,目昏而視幾盲,齒搖而食無味,種種衰相,日加月甚,老母之年,又復恰滿八耋,篤疾奄奄,朝不及夕,海西幅圓狹少,坐營四方,無四五日程,猶以母病身疾,往往有輟巡徑返之時。況今受任,重在邊疆,巡審之行,又將跋履險阻,經涉累朔,則筋力情理,俱非可堪,而尙屬私情,猶不如才不勝任之爲可懼。然惟天地之慈覆,實兼日月之光照,所應竝揆公私,俯循懇誠,至若臣日昨狀聞中,以軍政事,乞蒙先賜遞罷,而後行査按者。蓋臣平生心性,甚惡誕僞交亂之言,如營屬存罷之額,軍伍罷換之事,臣言是實,則帥臣有欺罔之罪,帥臣言是實,則臣有欺罔之罪,二者之間,不容不明辨,而臣所狀請,旣下廟堂,未及稟處,則臣以待罪竢勘之身,亦無移節按道之理,抑臣之不能爲渾厚氣象,方便規模,不但朝議病之,亦聖明所嘗深戒,而臣之不能體承矯揉,乃至於此,臣誠知罪戾之難贖,任使之不稱,此尤日夕兢惶,不知所出者也。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新授職名,無誤重寄,仍聽臣歸身司敗,獲遂所請,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西藩之任,不宜過辭,末端引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庸碌鈍滯,最居人下,而晩年一第,亦云倖矣。半生場屋,呻吟紙上者,不過功令家文字,而今則亦已作兔魚之筌蹄矣。其於經傳之奧旨,史乘之治亂,略無一斑之窺,此固臣之本來實狀,而非敢爲一毫飾讓之例套也。加以年齡晼晩,志氣摧頹,眼花眩於魚魯之辨,言辭澁於應對之際,雖冗官散局,尙有陳力不堪之嘆。況金華侍講之席,何等淸華,而夫豈臣夢寐之所到者哉?今我聖上,勤學好問之誠,卓越千古,頻接儒臣,日御經筵,苟得鴻儒、碩學,置諸法筵龍象之列,俾責啓沃成就之效,則太平萬世之休,庶將根基於斯矣。此時何等好機會,此任何等重職責,此日登筵,又何等儒者之極榮也。豈可使如臣等輩,苟然充數於其間,上爲虛授,下亦濫受哉?且臣猥荷鴻造,累塵臺垣,泯默隨行,了無一言一事之可觀,則其長短伎倆,固已莫逃於淵鑑之下。況且前後言地,被人反詈,受人凌蹴,亦不少矣,固已矢心自劃於三司言議之地,則瀛館一步,其亦鐵壁在前矣。且於月前,重觸寒感,浹旬彌留,素患痰火之症,仍以添發,咳喘苦劇,音聲嘶澁,尋常酬酢,亦難如意,晝夜叫痛,委頓床笫,以此病情,尤無作氣强進之勢,故昨違嚴召,恭竢譴何矣。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今又天牌下臨,臣嚴畏分義,玆敢擔曳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賜遞免,使名器毋玷,私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頃陳一箚,未蒙允兪之恩,反承調理之旨,益切憂窘,不知所措。臣病非係他症,只是老病已極,決難支撑而已,眞所謂百病皆可治,老病不可爲者,是也。此豈有調治復蘇之望哉?且臣得見臺諫疏本,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噫,此誠至論也。臣之老昏,尙玷元輔,不能早辦一退,人言之來,眞足愧死,且於廟薦一事,至請取覽官案,以臣昏識,謬當薦擬,其不厭人心,固也,無足怪也。第其所謂八路藩閫,純然一色之言,甚足傷嘆,只論臣所進人才之堪不堪,則可也,色目二字,顧何足留置胸中,又何足計數,比較其多寡乎?方伯、居留,猶不可較量色目。況於閫帥,尤豈有色目之可言,而今其言如此,臣竊傷世道之日薄,乃至於此也。雖然,臣之至願,惟在於速解匪據,瞑目入地而已,豈可與臺諫,較論曲折乎?第其侵攻左揆,旨意深緊,不但止於就事論事,臣以無似,忝居首席,左揆之所建白尉薦,罔不可否而消商,苟使左揆而有失,卽臣之罪也,去就進退,義難獨殊,只有席藁竢命而已。夫以僚相淸愼忠厚之德,純誠體國,不忮不偏,素孚國人之望,而猶且不見容於世,國事泮渙,尤無一分凝定,粗成朝著貌樣之勢,病裏憂嘆,寧欲速就冥然無聞,而不可得也。顧今時事之艱棘,國勢之扤隉,至於此極,惟有亟罷老朽垂死之賤臣,改卜賢德,然後猶或有扶顚持危之道。伏乞聖明,俯諒血懇,亟許罷斥,以謝人言,以幸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讒誣之言,業已洞燭,於卿,尤gg有g何毫分不安之端,而其中藩閫等說,尤爲無據,方當飭勵武弁之時,渠有嚴畏君父之心,添閫於藩字乎?欲誣人而自犯無嚴之科,何足掛齒?目今艱虞,廊無輔相,顧念國事,若添恙焉。卿其須體此言,安心勿辭,其須益加調攝,竢間造朝,臥閤視事,鎭此囂世,仍傳曰,遣史官傳諭,更遣御醫看病。 ○甲寅正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刑曹堂上同爲入侍,提調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右承旨洪尙賓,刑曹參議李衡佐,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進伏。寅明曰,日氣之寒冷,一向不解,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如何?上曰,寢睡一樣,而水剌則昨今稍減矣。寅明曰,湯劑進御後,以覺其有效,爲敎矣,其後復如何?上曰,診脈後,當下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中宮殿感氣,申飭醫女輩,使勿言于提調,故不得詳知,而似未快復矣。上曰,比向時則快愈矣。寅明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度數調匀,而未快之候,則與前無異矣。應三曰,左脈重按,似帶數,右脈體稍高,而有沈氣,向時則舒暢矣,今日則差不及向時,未知於聖慮,有所察識乎?龜慶、壽煃之言,略同。寅明曰。日候猶寒,故然耶?上曰,春寒比冬寒,尤不好,而昨日以試官事,達宵不寐,至於日晏,酬應猶不已,以致納風,頗有腹痛,如廁而不泄,後重,則甚矣。自午後始泄,至夜通爲三四次,此似害氣矣。聖徵曰,當進一二貼湯劑,以解風寒矣。上曰,何藥耶?聖徵曰,當與諸醫,商議,而如藿香正氣散之屬,似好矣。上曰,問于諸醫而陳達。聖徵問于諸醫後,奏曰,金應三則以藿香正氣散,爲宜,崔龜慶則以倉廩散,爲宜,金壽煃則以異功散,爲宜,而卽今當先溫解,藿香正氣散,加白芍藥酒炒一錢,姑進二三貼,似可矣。上曰,首醫之言,爲完備,此藥三貼劑入,可也。寅明曰,臣有時急稟定之事,戶曹所儲米,自去年冬間,絶乏,艱辛鳩聚,僅支今朔頒料,此後則無可繼之道,上游可興倉米,事將急速取來,俾趁來朔頒料,水運判官,例當率站船,上去運致,而見今水運判官,見遞於殿最。吏判方引入,參議則以非緊任,不得差出,而此則事勢急迫,或令口傳差出,使之不多日內,下去,何如?上曰,今日內口傳差出,卽速下送,可也。寅明曰,人蔘以潛通倭館之故,爲國之禁物,蔘商之往來者,必納稅本曹,得成貼公文,然後方爲被執,而本曹則收其稅,而得蔘五六十斤,以爲倭館禮單蔘及凡他支用矣。近來人蔘絶種,京局之間,殆至掃如,許令被執之後,亦絶無本曹納稅者,禮單蔘種種貿用,實爲難繼矣。近聞潛商日滋,而松都商賈,素多爲潛貨者,故不時搜檢于松都旅客主人家,則果得用蔘文書,而極其狼藉,方自本曹査問,未知其果皆潛商否,而如得其犯禁之狀,則本曹非用刑衙門,當移送秋曹,使之依律定罪,而此係國法,不可不嚴禁者,而推捉行査之際,怨謗必多,不得不先此仰達矣。上曰,行査後,移刑曹處之,可也。廷濟曰,此有可知者,倭館入蔘之路,間嘗防塞,而倭人無切迫底意,而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相續,我國人蔘絶種者,已久,其間情節,甚可疑,此後則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當重繩之矣。寅明曰,備局事,近多商確者,將欲稟定之際,左相遭意外臺言而引入,事皆泮渙,誠爲悶慮矣。上曰,人之爲言,當就其近似者而論之,何可以此等說,加諸左相乎?寅明曰,其中如八道藩閫之說,尤是求罪不得而爲之也。上曰,俄者於領相疏批,已諭矣。其用意甚密,先以踵武豐陵之敎,起頭,豐陵,是左右周旋之人,而左相則自其先相,頗與世齟齬,但豐陵逝後,無可屬託者,故以此下敎於左相與吏判矣。今藉此爲言,而其下疏中書,而飭勵之說,尤不成矣。寅明曰,今世之不滿於左相者,不特李壽海也,壽海則以爲黨論,不滿于心,而又有以不爲黨論,不滿者矣。上曰,賈成彬文案,秋曹堂上,見以爲如何?泰彬、成彬,同氣之不睦,已是係關風敎,而古語曰,男子剛腸者幾人,能不爲婦人言所惑,張公藝之忍字,牛弘之讀書不輟,固不可望於此屬,而蓋想泰彬,與成彬不和,亦必由於其妻矣。況其舅犯此,而泰彬妻,敢爲呈官,此不有害於倫常乎?王者正風俗之道,似不宜置之也。廷濟曰,文案昨日始下,臣略綽看過,未及詳閱,而其情絶痛,泰彬若死,則其妻痛怨次骨,而鄕曲愚婦,未暇念及於挨逼其舅,告官起獄,亦或不異。此則泰彬旣不死,而其妻如是,未知於律如何,而烏得無罪乎?衡佐曰。此是臣所狀聞者,而三綱爲重,故律,父殺子不償命,此則又非殺之也。臣初不欲狀聞矣,其時御史金尙翼以爲,旣是人倫大變,斷不可自本道勘處,臣依其言上聞。蓋泰彬不得爲孝子,其父不得爲慈父,平日離柝各居,至有此訟獄,使泰彬而在,則罪不可赦,而泰彬旣嗾其妻,訴官而逃走,其妻發狀,不擧其舅,只擧其叔,士夫間,或有此等事,則必不能無議論,而此則其人無可說矣。朝家視以爲蟲,而置之可矣。廷濟曰,雖不必以一罪論斷,風敎所關,豈容但已?且法不可擇人而行之,只當嚴之,而昭揭如日月,使民莫敢犯也。上曰,承旨書傳敎。尙賓執筆前伏,上親呼曰,世道陷溺,倫常大壞,數年之間,子之於父,弟之於兄,妻之於夫,奴之於主,俱犯倫常之大律,此無他,敎化不行,仍歲荐飢,倫常掃盡,民無恒心之故,自責寡躬,方愧涼德,今觀湖西啓本,則頃者狀聞賈成彬等事也。大抵此事,雖關係倫常,事近未成,治百里之官,或治或敎,自可妥帖者,雖不然,道臣,職在宣化承流,自道處決者,而旣已上聞,亦關倫紀,其所處分,不可不嚴,賈成彬事,雖若往者夢才事,而彼則已殺,此則未殺,雖有輕重之別,彼夢才事,本哀矜而當恕者,此成彬事,乃痛惡而難恕者,旣有律文,惟在該曹之按律勘斷而已。豈容別議,而但時彬、處彬,以弟毆兄,係關倫紀,而本道初無擬律之事,而該曹之依道臣所引《大明律》云者,未免糢糊,更令本道考律勘處,成彬之欲害泰彬者,若成陽之指揮,則泰彬雖被害,成陽,卽泰彬之父,乃其妻之舅,似難發狀,況不被害者乎?告其夫之同生,自不覺其及於其舅,亦係風敎,泰彬之妻,亦令本道從重勘處,以礪風化,成彬手犯其事,則指揮等節,本不甚關,而以子證父,有傷法典,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履儉曰,臣以史局事,有所仰達矣。曾經翰林中,時政記未修納者,朴文秀、鄭益河、閔亨洙、李周鎭等四人也。閔亨洙則方在罪籍,姑無可論,鄭益河則頃者修正以來,謂有漏落處,還爲持去,厥後又已一朔,而更不來納,朴文秀則果有實病,難於書役,曾以此陳疏,有待差修納之命,而病之差復,未易爲期,莫重時政記,一任其遷就不納,實爲未安。李周鎭則未及修納,而遽遭父喪,故有過葬後修納之敎矣。渠以爲,時政記修納,則例爲着署於皮封,則身在草土,不可着署云,而尙不修納,其所執誠,過矣。鄭益河、朴文秀、李周鎭等,合有催促之道,故敢達。上曰,鄭益河則旣已修納而還持去,必卽還納,不必催促,而李周鎭則雖在喪中,豈以着署爲嫌,而不爲修納乎?自本館各別申飭,使之從速修納,朴文秀亦一體申飭,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坐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甑山縣令任崇元,和順縣監辛義立。 ○洪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腹部不平之氣,其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腹部之候差愈,湯劑進御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當此問安之時,副提調尹陽來,疏批已下,尙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修撰兪健基,昨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趁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傳授。 ○傳于洪尙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納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設置能麽兒,講習陣法,意非偶然,而近來怠慢成習,日漸懈弛,故常加申飭矣。卽接該廳牒報,則今朔內,連因堂上身病,一不擧行,事之稽緩,莫此爲甚,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警責之擧。除呈辭下鄕外,當該稱病堂上,竝從重推考。此後則毋踵前套,必準每朔六次之講事,嚴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恩命之下,不勝惶感,而罪名深重,方此縮伏,累次煩瀆,極知其悚懍,而揆以公體,終不敢祗受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自五六日前,已覺病意形顯,渾體如束,頭疼難堪。而適會僚位久空,替直無人,遂十分强耐,因仍淹直,多觸外寒,積失將攝,三昨始得退歸。而諸症一倍加劇,寒熱交作,精神迷瞀,背引而艱於轉動,膈悶而妨於呼吸,終晝僵臥,殆不省事。夜來又添關格之症,胸肚之間,有氣上升,升則輒致昏窒,實有頃刻凜凜之憂,多灌藥物,少無其效。素患疝氣,又復乘此而發,方其迭斥之時,膈下臍上,痛楚難忍,必用嵈劑,然後方得以艱辛少降。一日之內,如是者數,衰朽筋力,無以枝梧,見者莫不危之。顧玆病形,誠萬萬非常,供劇一節,固無可論,倩人構疏,擬伸哀籲,呈至政院,殆過三四。院僚亦豈不知臣病之如此,而諉以僚席之不齊,一例退却,至有牌召之混請,遂使病昏中人,坐犯違傲,臣實排悶抑塞,不知所出。夫難免者疾病,宜諒者僚寀。而以臣危病,猶不見諒,疾聲之籲,終未一徹,則無端違召,何等慢蹇,而只推之命,特下意外,此尤臣大不安者也。卽今症節,視日前,尤有加焉。雖未敢輒復細陳,以益猥屑之罪,而惟須亟卸官務,廣加醫治,或可以更覓生路耳。玆伸未徹之前懇,敢冀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將臣所帶職名,亟行刊削,俾殘喘少延,以卒生成之澤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西北按察,是何等職任也。才望之宜於斯,地歷之宜於斯者,今可歷數。而一誤於廟剡,再誤於天點。以臣半世畸孤,庸鈍無能者,卒然畀之於人望之外,則安得不大駭小怪也?雖然,平生無寸長,粗欲量己知足,而門衰族冷,盈滿又可懼。則位卑者,雖不能止,高者當止,年少者,雖不能休,老者當休。而猶不能決於止,而勇於休,故只以毋競榮要,作爲三字符。而陞秩至榮也,擢藩至要也。濫則招忌,盈則招損。而秩視亞卿,在一身而爲濫,官居兩藩,在一門而爲盈。臣之聞命增惕,瀝懇陳籲者,斷斷苦心,神實鑑之。而及承聖批,猶靳允許,諭之以卿勿過辭,敎之以速往欽哉。誠不知糞土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然素戒不可變,私義不可强,則必欲連章乞免,自處乃已。而見阻喉司,方切悶蹙。日昨憲臣之疏出,而公議可見,則於是乎臣可無事於瀆擾,而朝家自當刊改之矣。噫,憲臣以同朝忠厚之意,乃反宛轉其辭,以嶺伯一啓,揷入行語間。而其所謂兄弟竝據南北,不無物議,故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有若臣冒戀新寵,必欲往赴,而諫臣之請罷臣弟,曲爲臣家,北赴南還,各遂其願者然。甚矣,人之爲言也。毋或慮臣之冒沒承膺而然歟。假臣而苦不自足,巧於進取,則豈不能扳援於勢利之途,挽汲乎交游之場?立朝三十年,自甘於杜門守拙,而今此分外薦擬,非臣所料,格外恩點,又非臣所料,則物情之招猜,理所必至。臣若戒不在得,唯以貪戀爲意,則設有一時竝據之嫌,此係年前已經之例。旣不得力辭於前,又何必飾懇於後,而誠以心之所不安,乃是義之所不可,故特被譴罰,不得遞則不知止者,耿耿此心,已有定算。果如憲臣之言,而費力經營,則如臣之拙於謀身者,從此而可得巧宦之術矣。其疏中,又曰,八路藩閫,幾乎純然一色云,則憲臣之意,於此可見。臣之所愧恧者,緣臣不肖,猥擢潘任,一則移罪於諫臣,二則移罪於廟堂。在臣處義,更無去就之可論,而此在國體,誠不無聖朝偏任之譏,南北重藩,非臣一家之私物,則臣弟旣已得罷,臣又次第得遞,自此人言,庶可以休矣。臣雖無狀,亦有廉愧,粗聞士夫辭受之節,關係廉恥,而藩任寵擢,與他尤別。若曰憲臣之疏,只以竝據爲言,而耐詬包愧,貪榮冒赴,則豈不爲言者之竊羞乎?靜俟累日,尙無變通之擧,情窮勢迫,不得不更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臺言,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洞燭,不足爲嫌。卿其勿辭,宜速往赴。 ○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匡世,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伏讀《陸宣公奏議》,自論裴延齡姦蠹書章首,至章末。上曰,承旨讀之。匡世伏讀,論朝官闕員狀,自章首臣聞於經,至不擇可否七也。上曰,注書讀之。壽德伏讀,自夫多少相謬,至章末惟陛下圖之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第一條全篇。上曰,小退,諸臣皆退出。初更更爲入侍,上命下番翰林繼讀。德重伏讀,均節賦稅第二條,至第六條卷末訖。健基曰,裴延齡之情態如彼,而德宗終不覺悟者,此無他,德宗本源之地不明,與君子不合,與小人相近之致。以此觀之,人君本源之學,不可不勉礪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痛快悲切,有足感發處。其所謂朝廷尊攘等語,此非俗儒之所可言,中間就事論事,不容更議矣。匡世曰,打破延齡之奸狀,其言痛切。先儒云,陸贄之言,筆端有舌,此論誠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皆本於經傳中,學識亦可謂不淺鮮矣。上曰,然矣。陸贄之言,過於厚重,而至於可言處,則極爲猛緊,亦不至迫切野俗,學力誠有之矣。健基曰,其言眞實的當,深得告君之體,此不可以尋常章奏看過,而所當深味者也。匡世曰,形出小人,情狀如畫,而動引經傳,條理分明,人人皆可易知。而德宗終始不悟,豈不可惜乎?深括嫉怨爲孤貞,此非但德宗爲其所賣,抑亦世之人君,不能深察,則終難免此患矣。健基曰,此豈但德宗爲然?大凡爲人君者,其心非必欲用小人,而小人常易以欺蔽,故其君終不覺悟,以奸爲忠,而任之不疑矣。上曰,比如王安石之欺宋神宗,神宗銳於求治,非必樂用小人,而爲安石所欺矣。匡世曰,此亦神宗本源之地不明,無異於德宗矣。上曰,爲盧杞所欺,前鑑不遠,而復見誤於延齡,此實由於心志蠱惑而然。建瓊林、大盈庫,所以盧、裴之繼用也。健基曰,嘗聞宋臣李杭之言曰,君子以無心爲計,故常易見疏,小人以固寵爲心,故每必得志,此誠切論也。上卷第二十板興王之佐,季世之棄才云者,亦可見末世人才之眇然者,實非難得而然,專由於不能擇用。以此觀之,才不借於異代之言,非虛語也。槪非人才之難得,知人才實難而然也。此不可不惕念處也,上曰,嫉惡太甚,此德宗之病痛,循故事而不擇可否云者,此陸贄之所以深知德宗之病處,觀今之弊,亦如是者多矣。健基曰,以此知陸贄之非俗儒矣。長吏累遷,固非理道,其官過久,亦有弊生云者,此實詳知時弊之言也。近觀善治守令,初頭或孜孜勤礪,而及其久也,則每必因循怠惰,故終或顚沛者,多有之矣。上曰,時俗樂新厭舊,始勤終怠,誠如陸疏所言矣。健基曰,中人以上,居官之弊,如是者多矣。遞易頻數,雖非理道,而莅職太久,則竟招咎愆,甚速甚遲,其弊一也之言,切於時弊矣。上曰,所達是矣。匡世曰,陸贄之言,無非切於事情,皆可留心玩味處也。上曰,其言非但爲其時之救弊,切中今日之弊矣。健基曰,陸贄才具,足可爲伯王之輔矣。匡世曰,其章奏懇切,觀此兩疏及六條所列,則治國規模,皆在其中。而德宗終不省納,豈不可惜耶?上曰,往者納絹一疋,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疋,當錢一千五六百文,此何義耶?健基曰,此唐之法制,而以絹代錢之謂也。上曰,今過於二,何謂耶?所謂絹一疋之直,初爲三千三百文,而後爲一千五六百文,何耶?匡世曰,小臣新入院中,未及考閱此書,此等文義,有未詳者,而過於二,似是謂絹也。健基曰,小臣失音,已月餘,上卷付自至處,雖或看過,至於下卷,未及經意。曾前爲科業時,亦嘗泛看此書,而未得領會矣。輸其一過於二,以文勢觀之,似以絹而言也。上曰,翰注中,有知其義者乎?履儉曰,臣亦未詳其義,而當錢三千一千云者,此蓋隨錢之賤與貴而定之。而官非增賦,私己倍輸,則其法制之有弊,可知矣。上曰,此非但唐時法制,正如今日之弊矣。租庸調法,我國但有租法,而無庸調法矣。健基曰,外方有戶役身役,以此觀之,我國亦有唐之三役之法矣。上曰,榷酒法,漢時有之,而此疏云云,唐亦用之矣。天子之貴,寧憂乏財等語,不能無疑矣。健基曰,假欲云者,皆設辭也。如此文勢,多有之矣。上曰,佛骨表所云,宣政一見者,亦是設令之謂也,其義正類是矣。匡世曰,別循營求等語,不能無弊。古昔聖賢告君之辭,則不爲是矣。上曰,陸疏中,多游辭玩語處。其君乃德宗,故欲委曲開導,此乃納約自牖之義也。聖賢亦有此等納約處,如孟子論好貨好色之類是也。匡世曰,其言出於納約之義者,誠如聖敎矣。上曰,陸書之言,切於時弊者居多,誠宜着意處也。二十倍於官稅之言,此深知其弊,而法貴必行,不在深刻之言,豈不好耶?健基曰,初尙寬大,而終至於深刻,裕其制之言,誠切論也。匡世曰,以絹代錢,近來亦有此議。三南各邑身布之上納於各衙門者,率多以錢而代納矣。上曰,當有申飭之意,亦謂此等事也。方今錢貨之權,不在國,而在於家。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云者,此言誠的當。唐之月俸,計錢爲數,而今亦然矣。再昨年鑄錢,而錢益聚於富民矣。健基曰,非但錢貨爲然,富家兼竝之弊,誠難矣。匡世曰,各邑之以錢代布者,實因上司分付而爲之矣。健基曰,受錢而民不願,則誠爲弊端,而以錢代布,則民皆樂從矣。上曰,此非但身布爲然,至於田稅,亦將用此規矣。健基曰,民之樂從者,其情可矜,渠輩操縱,專在於官吏,捧以二兩,則猶以爲差勝矣。上曰,受錢亦豈無情債耶?當初錢賤布貴,故以錢代布,似由於損上益下之政矣。今則不然。布賤而錢貴,以錢代布,反爲損下益上之道焉。莫若申明舊典,嚴飭以錢代布之爲愈也。匡世曰,申明舊典,從民願而爲之,則似宜。而自京司受布,不無人情,反非損上益下之政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人主講學,本非尋章,始講陸書,已自興慨,今日畢卷,尤有味焉。十有二編,字字的當,句句切實。豈曰唐書?實中時弊,于今所講中,錢貨弛張,兼竝斂重,尤有覺得。頃因筵臣陳達,身布代錢之事,雖已嚴飭,陸贄書中,先王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財之大柄,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穀帛者,人所爲,錢貨者,官所爲。人所爲,故租稅取焉。官所爲,故賦斂捨焉云者,事理甚明。而至於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而限令供稅等說,尤爲的確。大抵以錢代布,初則由於錢賤布貴,損上益下之意。而今則布賤錢貴,損下益上,亦甚無謂。懶農輕蠶之弊,率皆由於此。莫若去其姑息,亟循舊章,另加嚴飭京外,而兼竝斂重,生民痼弊。陸書已詳,雖不煩諭,浮奢之習,虛糜之風,俱由於此。欲革侈習,舍本奚他?其令備局謄此條,諭于諸道。而法貴行不在刻,裕其制嚴其令十二字,乃祛弊之要務,亦令諸道方伯,體此而行焉。匡世書訖,內官持橘盤而詣前。上曰,諸臣皆取橘懷袖,可也。諸臣皆進前取橘,以次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 ○下直,慶尙右兵使申德夏。 ○李匡世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已累日。除在外試所進去外,掌令李光湜,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 ○李匡世啓曰,判決事金後衍,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陽來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累日,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祿俸累承輸送之命,而蹙伏俟譴之中,決不敢冒受。從當以文字仰暴,同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批輸送。 ○李匡世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還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方在俟罪之中,命召萬無領受之理,而日煩王人之傳授,反極惶悚,不得不敢此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機張等官居幼學丁希悅妻金氏等囕死事,傳于趙命臣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世,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文廟釋采初獻官,例以春曹長官塡差。而判書臣申思喆,乃是輔國階,則揆以事體,不當擧擬。當品中則除公頉外,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多有從二品塡差之例,不得已依此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大典》考課條,刑曹等決訟衙門堂下官,三朔內每決等道數,刑曹則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準者降一階,而受敎內,詞訟衙門決等,本日有故,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云云矣。本曹之規,必於晦日首堂之坐,決等書入。而晦日首堂,若不開坐,則循例以決等不得之意入啓,此乃謬例也。當此《大典》申明之日,不可襲用謬例,依受敎,本月晦日,首堂有故不坐,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以爲滿三朔會計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全盛佑,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答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後,諭書密符修正之際,因有臺啓,諉以情勢,不肯祗受,累度催促,終不回聽,旋卽出去,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密匣不得已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新除授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平生伎倆,外佞內貪,曾任豐德,專事掊克,及守南陽,手闊轉甚,科外之斂,法外之刑,毒害生民之端,不一而足。漁戶之流散,尙未還集,境民之怨謗,今猶載路。畢竟遭其母喪還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米錢及魚鹽雜物,此乃一境人之所共目見,而至今唾罵者也。推此一事,可知其他。豈可移此手段,置諸一路戎閫之重任,以貽軍民無限之害乎?除目之下,物議喧藉,而佯若不知,遽乃辭陛,尤極駭痛,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 ○龍仁縣令柳謙明,以曾經侍從之人,出宰百里,所當隨遇盡職,而全不惕念,肆行不法,民田結卜,公然加執,其所刻捧,不啻夥然,而稱以補役,半歸私橐。軍政歲抄,一委奸吏,賂門大開,闔境騷擾,加以捧糴紛濫,役民苛酷,種種瑣屑侵暴之事,難以毛擧。畿邑之人,若論道內尤甚不治之邑,則必以龍仁爲首,而尙逭譴罰,誠是異事。請龍仁縣令柳謙明,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正言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朝臣之日再違召,固已萬萬未安,而至於三牌,事體尤爲重難,或當臨急不得之事。若無自上特命,則決非在下者所可稟請,而近來則便成常規,恬不爲怪,三牌尙然,況四牌乎?日昨政院之請招銓官也,雖曰試事之迫急,三招不進,旣在於夜深之後,則待翌朝請牌,事理當然。而乃敢以一日四牌,有傷事體等語,有若循例稟旨者然,實有乖於惟允之責,物情俱駭,且關後弊,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其日當該承旨,從重推考。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之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直赴人之身故者,勿論文武,不付殿試,事體固然。昨冬式年殿試時,固城擧子尹迎來,其身已故。而因該曹稟達,至有書名榜尾之擧,所引丙申謄錄,雖未知其時事實之如何,而此等事,一經擧行,便爲後日定式。旣骨之人名塡金榜,事體所關,終涉苟簡。其在重科體杜後弊之道,不可以事往而置之。請兵曹當該堂上推考,物故擧子,卽令拔去榜中。答曰,不允。推考事及末端事依啓。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冒陳肝膈之懇,冀蒙矜許之恩,及承聖批,不賜允可。臣誠悶蹙抑塞,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明主用人之道,必量材而器使,大小輕重,各適其宜。苟或不量人器之稱否,而遽爾濫授,不揣才分之難堪,而苟然冒受,上而累核實之政,下而速僨職之辜,則其凶于身,而害于國,孰甚於此?顧臣孱庸迂闇,伎倆盡露,疾病奇痼,殆天所廢,誠不足以備數於任使之末。至於一路旬宣之責,尤豈有萬分一可堪之理,而今忽加以謬恩,强之以所不能,是猶責駑步以騁遠,試僬僥以重擔,其必至於顚頓覆跌也,審矣。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言,而其於負職責而累睿簡,何哉?臣雖不肖無狀,區區咫尺之守,亶在於量受一節。而今若含恩怵分,輒復承受,則殆有甚於辭十萬而受萬。從前所以引分懇扣,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盡爲矯情飾辭,厚誣聽聰之歸,眞是饕榮餂利之一鄙夫耳,臣何忍爲此乎?然此在臣,猶爲第二件事,抑臣有情勢之大段危臲者。日昨臺疏之捏辱臣兄命均,語意極其深憯,其臚列中一段,卽八路藩閫事也。如臣無似,亦忝藩任之一,其爲乖物情,而駭聽聞,固已甚矣。宜有駁正之論,而尙未有聞,誠一怪事。今臺言果發,至以八路爲言,則臣身亦在混斥之中,諉以獨非廟薦,而厭然自掩,冒沒承膺,揆以廉義,寧有是理?噫,人方持臣兄甚力,權柄等說,無非危怕。而臣則受屛翰之重寄,不恤人言,唐突冒赴。人雖加之以放肆無忌憚之目,臣亦無辭以自解矣。不惟臣矢心自畫,有死而不敢爲承命之計,同朝之人,毋論親與不親,對臣而言者,皆以爲必可遞,一世公議之嚴,居可見矣。臣之決不可僥冒之義,於是乎益皦然明甚,尙何論去就也哉?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必有以亟賜處分,不待臣辭之畢矣。不日催促,旣有特命,而日呈辭疏,見阻喉司,一向虛縻,爲罪滋大,玆不得不疾聲申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曲垂矜憐,卽命鐫改臣職名,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業已洞知,於卿,尤何所嫌?卿其勿辭,宜卽往赴。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君命至嚴,不可違逋,天陛至高,不可瀆撓。而然臣違逋,而未敢承瀆撓而不自知止者,是雖出於情病之萬分難强,而其爲犯分之罪,則固已大矣。每一拜章,惶汗浹背,而及奉聖批,輒加恩貸,不惟不罪,辭旨愈益隆摯。狗馬之疾,至煩睿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眷顧之殊絶,實非賤分之所當得。臣誠感悚,無以容措。念臣空疎之狀,畢露無餘,人雖不言,自知已明。而日昨憲臣之疏,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如臣無似,忝居是任,則此固今日之格言,只自愧服之不暇,而在臣難進之義,則尤覺明甚。臣之量己分,而讓賢路者,庶可免於慢命之辜,而聖明之許臣斥退,恐不待臣辭之畢矣。見今左揆逬出,國事泮渙,責勉之聖意,臣非不仰認,而臣亦被論於臺疏之人也,其何敢自諉無故,而晏然爲徑進之計哉?若夫都監郞屬之俱被重勘,係是臣不宜冒出之一大端也。前後控籲,輒引斯義,淵鑑之下,寧不照燭?同事諸人,尙在罪籍,則徒藉抆拭之寵命,揚揚復入於政堂,揆以廉義,斷無是理。臣於是,惶蹙悶塞,誠不知所出也。且臣所患寒疾,非一時輪行之症。內傷旣痼,外感不細,頑痰痞塞,胸脅牽痛,氣逆而頭疼,火升而面烘,輾轉沈頓,一向無減。醜穢之形,不敢煩陳,而束帶趨命,未易爲期。虛辱隆眷,益增罪戾,玆敢更申肝膈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改卜賢德,以重國事,以安愚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已悉予意。只緣誠淺,巽讓若此,只自恧焉,夫復何諭?但今者引嫌,尤涉過中。往事郞官之勘律差重,不過事體,於卿,尤何嫌焉?所患,其神明所相,自可勿藥。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企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不肖賤臣,猥膺拔擢,待罪中書,今已三考矣。憒憒尸素,釁尤百出,上而孤盛眷,下而負重任,外慙內爛,食息靡安。臺言今果峻發,臚列狼藉,臣之前後罪狀,益著明而無餘矣。危怖萬萬,不敢偃息,蒼黃逬出,泥首俟譴。不意恩諭續降,史官臨宣,十行絲綸,辭旨勤摯。臣是何人,獲此異數於君父之前哉?惶隕感激,涕泗逬集。念臣所遭,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旣以市恩樹黨,加臣極罪,風節益衰,斷臣平生,論以王憲,竄殛猶輕。唯有速被刑章,刊名朝籍,而後物情可平,國事可幸矣。去就輕重,非所可論,勿復過讓之敎。竊恐聖鑑,猶有未盡下燭者也。至於偕入之命,自前或施於一時情病,猶可勉承者。而今臣則負犯至重,此路永絶,尤何可一例優假之乎?累日相守,國體徒損,臣何敢一刻自安,而釁累賤蹤,遽以文字煩聞,亦有所不敢。今姑略陳罪狀,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降威罰,以伸臺議,而幸國事,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被誣,洞悉無餘,前後備忘,開釋備盡,今何多諭?其唯痛駭者,以卿循實之誠,廉介之志,豈世所惡,而乃反若此?是無他,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任卿不誠。此等俟隙之輩,敢生誣詆之意者也。噫,粵自嗣服之以後,前後用卿,不過漫職,故未知長短矣。自夫入閣以後,於是乎熟知卿。不墜先卿向國之忠,事君誠心,調世實協,勤勤乎國事,眷眷乎君父。追惟豐陵昔日所達,心竊興感,豈意讒誣之若此?此等巧讒,非特君父洞知,抑亦國人共知。處分旣嚴,若魑魅之莫逃,開釋洞悉,曉群臣無疑,以卿體國之誠,愷悌之心,何足掛齒,而若是過讓,自中讒計?予志堅定,決不捨卿,徒使國事泮渙,困我添恙而已。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卿其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副護軍李楷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所陳,俱是爲民,予嘉爾誠,其令廟堂確議。 ○護軍李楷疏曰,伏以臣,以草野疎賤之蹤,猥隨末班之後,而本無學術之能,未達當世之務。其於保民裕國之策,實所昧昧,而然而憂愛之心,區區之誠,有不能自已。王室之每念,而袁安之流涕同之,方今之事勢,而賈誼之太息如之,噫嘻,若是者何哉?臣聞,民惟邦本。今日民生困矣,邦本傷矣。臣旣目擊而耳熟,則安得不流涕而太息也哉?伏聞殿下,念國家之艱難,憫黎元之死亡,特下明旨,責己求言之敎,此誠微臣效愚之日也。玆敢冒萬死,復申乙巳前疏之餘意,戊申朝參陳達未盡之辭,欲效卞和三獻璞玉之誠。伏望殿下,淸心徐究,恕愚而垂察焉。古語曰,安其民而富其國者,其國興隆,殘其民而窮其國者,其國衰弱。國家之興亡盛衰,在於安民富國而已。論之於今,則殘民之政,莫如白骨之徵布。窮國之令,亦莫如白骨之徵布。念之寒心,言之殘忍,自古以來,未有若此之虐政也,奈何?堯、舜聖世,行此不忍之政,而使聞於天下後世乎?臣之所以不避猥越,再三冒死仰達者,良由此也。夫生民之道,有土然後有財,有恒産然後有恒心。故三代之治,必先井田之制,方里而畫爲九區。各授民百畝,以爲恒産之本,而六十四井爲一甸,而甸土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以爲兵。故三代之民,恒其産,而無無土之民,三代之兵,藏於農,而有土着之固,家給人足,而無流散之患,化行俗美,而知死上之義矣。今我東方,則不然。田無境界之限,而私開買賣之路,富者多至千斛之土,貧者元無立錐之地。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而懸各軍案者,率是無土之民也。身役軍布,不能支保,離鄕去土,擧皆散亡。而軍案之虛名徒錄,則白骨之徵,勢將未已,以及於隣之隣,族之族。故今年其兄流,則明年其弟流,今年一族流,則明年九族流。十室之村,殆無一家之保,而冤聲不絶於道路,餓莩相繼於丘壑。哀我殿下之赤子,于何從祿而生活耶?國家經費,每患不足,故勢不免徵責於各邑守令,守令督徵於已死白骨之民,而如或未捧,則守令拿問定罪。故各邑守令,欲免己罪,刻徵於旣骨之隣族,而隣族逃散,末如之何矣。雖有龔、黃之仁慈,張、杜之暴酷,其何以畢捧?故今之太守者雖賢,勢難免國之罪人,民之仇讎,爲守令者,豈不難哉?徒有徵骨之名,元無富國之實,萬民倒懸於白骨徵布之際,國用蕩竭於未捧之中,軍門府庫,歲漸空虛。加以昨今連凶之歲,八路百姓,散而之四方,而死亡者,不知其幾千人矣。逃故若此,而爲守令者,不得已拘囚隣族,鞭扑狼藉,殘虐生民,莫此爲甚,此乃國家莫大之憂,而殿下旰宵惕念。而亟欲變革者,惟在此也。臣竊以爲均民之法,莫如井地,而我國則山川,偏陂不均,井地不可爲也。限田之說,亦似有理,而奪此與彼,不悅者衆,則限田亦不可爲也。其於制田之道,已無奈何,而惟於軍政,則有兼用井田之規焉。臣竊以爲各邑束伍之軍,雖曰不精,整鍊之外,京鄕白骨徵布之兵,一切變通,略倣古一井出一卒之規,其於一字之內,選置一長者之兵,以爲結長,使結內之民,各田其境,樹之以桑,各畜其家,畜之以五雌,無失其時。各使結長,相其地之宜,種其地宜土之穀,而不奪其時。民或有病不能農者,使結內之民,出其力助其農,而無失其節,或有閑游懶農,其結長,報官治罪,勸其農桑,而不失其成。或無種糧而廢耕者,告官給其種糧,而無使民空游懶農廢耕之患,則擧東土之內,地闢而人民給矣。及其秋成,各使結長,災實報官,則結民不敢欺瞞結長,而結長亦不敢欺其官家。雖小一步之地,不敢以起爲陳,奸吏不能舞巧於其間,則戶曹、宣惠大同倍多,而國用自可豐足也。人民孜孜務農,菽粟如水火之用,以至黎民,不飢不寒,而老者衣帛食肉矣。此乃民殷國富之策,豈非王者之政乎?各使八結之內,減其稅十分之二,竝力助糧,以資結兵之用,春秋操鍊,以習騎射,或分隷本道,或上番京都,則無土之兵,便爲有土之兵,無用之士,便爲有用之士。而除番納布,則布可當白骨之納布,除番納米,則米可當白骨之納米,百姓結兵,都無寸布合米之費,各道州縣,一無煩督之事,而各軍門米布,自可豐足矣。每當式年,京外鄕邑,從其結兵,成冊示科,則武夫、閑良,爭入結兵,而出身矣。從其才擇用,則鄕谷抱才之類,盡歸結長,而有風力者也,國家安而休之,則爲天下上農夫也。國有寇而擧以用之,則爲天下强兵武夫,所向無敵,何憂乎南蠻北狄也?或曰結兵有弊云,而臣獨不然者。孟子曰,逸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此結兵者,生産發身之本,富貴安樂之道也。且一字之地,多不過三四家作農之地,而結長者,結民之父兄中人也。率其子弟,敎其孝悌,而勸課農桑,講其兵書,而習其騎射,富其家産,而成其功績,樂其職業,而悅其法矣,何憂乎有弊也?選之以武,賞之以功,化之以孝,而激之以忠,則爲國殉身,一可當百。兵皆有土,而士皆出財,國無用道不足之憂,民無隣族白骨之徵,則民便於役,兵便於用,國便於政,而兵不期精而自精,民不期安而自安,國不期富而自富矣。富國强兵之策,豈可捨此而他求哉?惟此結長務農之策,雖未盡純乎三代之法,然而結兵之規,亦倣井田之賦也。擧而措之,潤而行之,則兵民可安也。昔呂尙,以三寶之策,獻周文王,而文王用之,天下宗周。三寶者,農商工也。農一則五穀足,商一則寶貨足,工一則器用足,三寶全,則國富民安,此太公《六韜》之宗旨也。殿下若以臣言爲不信,則先試於一小邑而行之。若無其效,則治臣之罪,以爲方來妄言者之戒。且伏念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人皆以孝悌爲心,則以堯、舜之心爲心也。孝悌卽堯、舜之道也,亦可行於今日。而國無《呂氏》設約之規,民無定學時習之道,故天理晦塞,倫彛斁敗,甚至於子弑其父,妻殺其夫,奴殺其主者,不一而足,綱常大變,可謂至此而極矣。此必是孝悌之道,不能大行之致也。伏願殿下,下諭於諸道道臣,一一知委於鄕學村塾。苟有以文字爲業者,先以朱文公《小學》爲講習之首,亦令時時試藝,取其入格者,陞補於學庠上舍,則人人皆有觀感興起之方,豈不爲風化之大助也哉?伏乞聖明,不以人廢言,引以伸之,觸類而長之。凡於政令之際,必以孝悌爲本,則國家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正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兵使進來,德夏進前。上曰,制閫之職,責任甚重,他件事已諭於諭書,今此面諭,意非偶然,須各別飭礪,體念予意,可也。德夏曰,敢不竭力奉行,以副前席下敎耶?上曰,有所懷乎?德夏曰,臣於戊申,待罪礪山兼營將時,見其所屬束伍軍容,頻頻練習,則足爲可用之兵。而以其年凶停操之故,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其坐作進退之狀,極其疎忽,嶺南束伍,則臣未及見,而年凶停操已久,則其疎虞可知。兵使、營將,雖巡審操練,不過一次而過。臣意則以爲,雖値升平,安不忘危,軍兵操練,不容但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練,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而事係新創,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德夏曰,軍器申飭,豈不着念,而卽今連經凶歲,物力枯竭,未知何以修整矣。上曰,此則戎事,頃者帥臣下直時,有所下敎矣。近來別備路開,爲弊日甚,日後下去後,管下守令處,申飭別備,可也。德夏曰,軍器等事,臣之職責,敢不別樣申飭,而物力難辨,是甚可慮矣。命臣曰,申德夏已陳器械難辦,臣亦有所達。臣待罪東邑時,觀其營閫器械,極爲疎忽。如此而何以爲陰雨不虞之備耶?此專由於儲蓄罄竭而然,申德夏下去之後,廣儲蓄之意,另爲下敎似宜矣。上曰,承旨所達誠是,糧餉有裕,然後器械方可以修整,兵使下去後,營下廣儲蓄之意,着念,可也。德夏曰,親承聖敎,敢不竭力奉行乎?命臣曰,自上方以軍政軍器等事,戒飭於閫帥辭陛之時,臣亦因此有所懷敢達矣。近來外方儲蓄,不但各邑,至於營閫,到底匱竭,脫有軍興之時,何所資而有所爲乎?軍政等事,固宜飭勵,而廣儲蓄之道,不可不另加申飭也。上曰,所達儘好,不獨嶺閫爲然,申飭諸閫,使之廣儲蓄,可也。{{*|出擧條}}命臣曰,兩南沿邊土下田良,所謂凶年不能入者此也。夫何數年,饑荒孔慘,便成赤地,未知天之降災,胡至此極,而逐年設賑,官儲枵然。雖以臣所經邑言之,靈光,號爲巨郡,而臣於去年冬末赴任,則所謂賑資,無一石見儲,艱辛生穀,僅了賑事,而後復逢凶,則無穀可賑矣。近來各邑,雖甚匱乏,官用凡百,不無羨餘,守令若預先留意於儲蓄,則水旱之備,豈不能辦乎?宜自朝家,各別勸飭矣。上曰,所達是矣。昨因陸書,欲下敎而未果,水旱之備,該邑該道,各自留意,實合事宜,而近來則不然。若遇凶年,則專靠於廟堂,事甚非矣。自今預儲蓄備水旱之意,各別申飭道臣,可也。{{*|出擧條}}命臣向德夏讀諭書訖。上曰,承襲封君,誰苗裔乎?德夏曰,臣之高祖靖社功臣東平君臣申景裕,而高祖三兄弟,其一卽平城府院君申景禛,其一卽東城君申景仁矣。上曰,平城、東城皆有子孫乎?德夏曰,卽今京畿監司申昉,卽平城之孫,綾州牧使申弼夏,卽東城之孫也。德夏退出,命臣曰,西南沿邊海中,島嶼甚多。雖以臣所聞見處言之,錦城爲七十餘處,靈光爲二十餘處,而島民之掛籍者,爲十之一,有罪亡人及逃避軍役者,作爲淵藪,地方官慮有貽弊,亦不頻送官人,其深僻處,殆同別界,雖是海島,王化不可不宣。臣謂,分付道臣,令各其地方官,春秋巡審,不憚深僻,訪問疾苦,聽斷號訴,勸課農桑,彰善癉惡,一以爲審察民情,一以爲宣布王化,報知道臣,遂以爲例,似合事宜也。臣頃自南來,有所懷仰達矣。上曰,所達極是,令廟堂分付道臣,另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命臣曰,軍役事,自廟堂今方講究,非筵臣所可預知,而臣纔經外邑,凡係民弊之大者,不容不仰陳矣。目今良役之弊,實爲難救。然祖宗之制,定爲二疋者,本非苦重,生齒日繁,則良丁亦非不足,而特以隱匿於歇役,故閑丁貴焉。蓋避苦趨歇,乃人之情,而京外衙門及各邑,廣開私募,名色多般,則富民之逃隱,烏可以勝防乎?臣於昔年,待罪嶺南郵官,其時御史徐宗燮痛惡其弊,搜出營衙門所屬歇役之實者,充代於隣族、白骨之徵。故頗有實效,隣邑稱便。若令各邑,果能爲此,則豈有簽丁之難,而守令畏其營門,不敢下手矣。今可變通者有三焉。正軍外,悉罷京外衙門一疋之類,防其投歇之路,則富民無所隱矣。統戶保甲之法,無公文移來去之禁,各別申嚴,則良丁無所逃矣。雖入役於十五之前,而準實役四十五年之限者,必爲老除,則民無所稱冤矣。然後令各邑,隨闕充定,必取富實,而時遣繡衣,從實廉問,如有隣族、白骨之侵者,五名以上,當該守令,永不收敍事,定式施行,似合事宜矣。上曰,此弊則予亦稔知。此非一疋之役過重,良丁之數,不足而然,只以民多隱匿於一疋之故也。凡京外各邑一疋之役,皆罷之,則良丁豈有不足之理乎?所達中統戶保甲法,無公文移去移來嚴禁之請,誠爲緊要,白骨、隣族侵徵之類,五名以上守令禁錮事,亦是矣。而何必五人?必期於無一人,可也。以此,申飭道臣、守令,而至於準定役年限,不待五六十老除之請,則有不然者。當初十五歲前定役,旣是法外,則朝家以此頒令,有關後弊,此後則十五歲以下,勿爲充定事,分付道臣、守令,嚴加防禁,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昨因陸書,下敎之時,有夜深未果者,其中以茶、鹽兩稅,以備水旱等說,誠爲切實,方今諸道煮鹽者,亦以此意也。近來朝無紀綱,虛實相蒙,今雖煮鹽,若不儲穀,實有功虧之歎,其令煮鹽諸道,或鹽或穀,別爲儲置,句管備局,只備水旱,切勿用他事,自備局各別嚴飭。諸臣方皆進詣榻前,有鵲來啄注書坐處毛方席。上曰,彼微物,爲口腹而來啄,況我赤子乎?命臣起而拜曰,殿下見微物,而念及生民,擴充是心,則此實宗社臣民之福也。上仍命書傳敎曰,方當三陽,萬品皆春,而惟我元元,獨在愁苦,言念及此,食息奚安?昔程子因折柳而勉君,齊宣見觳觫而萌善,今於前席,寓物觸感者。噫,吁嗟微物,亦知其時營棲之物,哀我赤子,無衣無食,且無依所,顚連道路者乎?今當勸農,安集先務,更飭諸道,去擾民之政,令安土而耕。而鰥寡孤獨,文王之所先,而壯而無妻,老而無夫者,雖由於侈風之所致,艱窘未能者,將什居過半,曾以此下敎者。今當春陽,尤宜飭礪,內而京兆,外而方伯,將於下敎,各別訪問,隨問顧助事,更爲分付,擧行形止,亦令登聞。上曰,吏判今日又爲牌不進乎?命承旨書傳敎曰,頃者被彈,俱非大段,疏批開釋,已盡無餘,則開政命下,大政不遠,而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判從重推考,更卽牌招開政。又傳曰,往者過中之被彈,業已知矣。以外藩之事,撕捱曾仕之京職,旣涉過矣。辭疏承批,今又尋單,事體亦不若此,原單給之,牌招察任。命臣書傳敎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被論}}。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李匡世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又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及社稷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三貼,旣已進御,更觀數日,欲爲加進補中益氣湯矣,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尹陽來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李匡世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三招,不進。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所當牌招開政,而今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行大政。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可再玷,私義有難冒進。而日昨臺言,重添必遞之端,玆冒瀆擾之誅,申暴丐免之悃,而聖批愈隆,開釋備至,至以誠淺爲敎。臣奉讀以還,不覺感涕之沾襟也。惟臣情病,如有可强之路,則復何敢爲遜讓之計,而顧念臺言,旣難抗顔,自量疾勢,無望起身。隆旨之下,重犯違逋慢命之罪,萬殞何辭?謹當更瀝血懇,仰請威譴云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祗奉別諭,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前後控籲,實出於自量已熟,情地極危。而況於日昨臺言,尤增慙悚,蔑效之地,更難抗顔。且臣狗馬之疾,症情危篤,累日呻痛,貼身床席,無計起動,恩旨屢宣,一味違逋,日夕惶隕,求死不得。乃者千萬意想之外,別諭特降,十行絲綸,辭旨隆重,責勉備至。臣雙擎奉讀,五情隕越,誠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臣於是,他不暇顧,宜卽祗承,而第臣見今病狀,尙此委頓,實無自力之望。謹當姑觀數日,竢得少間,冒昧趨命,幸卽先收史官偕來之命,俾臣安意調息,以奉明旨,是臣區區之願云矣。大臣數日後,有膺命之意,而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大臣旣有造朝之意,爾先入來。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俟譴累日,情地迫隘,冒死陳牘,冀蒙處分,及承批旨,不賜開許,諭敎諄諄,益復隆摯,至擧先臣而勉勵,此豈愚賤之臣,所敢承者?臣於是,心膽悸慄,繼以感激涕零也。凡廟堂有失,則臺官論之,臺官論之,則大臣去職,而朝家許副,乃淸朝之美事,道理之當然也。今臣所遭,非特有失而已,其當遞而當許者,尤皦然明甚,聖上之尙全優假者,實出萬萬夢寐之外,臣抑塞煎灼,寧欲溘然無知,而不可得矣。心神迷慌,不能悉心以對,尤增死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者,史官儼臨,傳宣聖諭,備示開釋,繼以誨責,辭敎旣溫而嚴。又令促臣偕入,臣於是,膽慄魂{{!|𢥠|⿰忄雙}},涕汗交集,實不知措躬之所。臣受恩丘山,身非己有,徒懷過謙欲解之心,不思古人盡瘁之義,則天必殛之矣。惟其所被罪名,傍人代怖,至今偃息,亦荷聖賜,只有速被誅譴而已,尙何敢以進身一步爲念哉?威命之下,無路祗承,尤增死罪,不知所對,謹當以文字,仰暴衷情云矣。臣以批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終無承命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記事官金錫一書啓,臣祗奉聖諭,傳宣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目今病篤沈困之狀,非如一時勞悴調治差復之症,日深一日,有進無退,宛轉床席,拭巾待盡。只祝慈覆之天,有以哀憐,早賜解免,俾得以安意就盡,此外誠無毫髮餘念。而不意近侍臨門,特宣聖諭,至有量力造朝,臥閤視事之敎。臣於垂死中,驚懼震惕,撫躬自悼,只恨疾痛之呼,未能仰格而然也。狗馬之疾,雖不敢一一煩達,而自分不能復起爲人,非但情勢之危怖而已。一疾至此,氣息垂盡,少竢精神之稍定,謹當締成文字,仰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吏曹言啓曰,吏曹佐郞申晩,除拜已至累日,尙不出肅,事極未安。都政迫頭,不可無實郞官,佐郞申晩推考,使之明日內出肅,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仍行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命下矣。所當依下敎擧行,而前日稟定之後,卽遭難安之端,連在引入之中,故猶有應行未行之事。且當有問政諸大臣之擧,一日之內,勢未及周旋,當與兵曹相議,以無故日退定,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儀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前敦寧都正李亨宗敍用。 ○正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聖學輯要》及《心經》,欲考見其自至所付處,注書出去持入,可也。壽德退出,持《聖學輯要》十卷,《心經》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健基伏讀《近思錄》,自集解序皇宋受命,至進《近思錄》表臣采實惶實恐頓首謹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繼伏讀,自濂溪先生曰無極而太極,至萬事出矣。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自聖人定之,至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訖。上曰,《聖學輯要》、《心經》自至所付處,皆落空未詳,注書更出,兩書自至付標冊持入,可也。壽德又出持兩書,自持付標冊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上曰,務精不務多,誠好,而今所進講,自至似少矣。健基曰,《近思錄》異於他書,故自至從略爲之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千載之下,所當體行焉者,莫如此《近思錄》。朱子學問,有非末學後生,所敢議論,而以其訓釋文義,開牖後學,常謂道問學工夫,尤有過於尊德性工夫矣。今於《近思錄》見之,先之以無極太極性命之原,繼之以爲學之要,可以知尊德性工夫,與道問學工夫,無小差等。而所以接千載之正脈,集群儒之大成者,此一書,足可以見矣。初篇槪論精微,有非始學者,所易探索,而餘卷所載講學之方,躬行之實,具有科級,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實爲學者之病痛。故此書名之以近思者,其義有所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臣平生尋摘章句,至於聖賢之書,素所矇眛,濂溪太極圖說,固非俗儒所達。如臣者雖有謏見淺識,豈敢容易說去乎?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此等處,尤宜致力矣。無極而太極,此一而字,爲後來陸學之根本,而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與彼而字,不得放過,不可作兩折看了,以此知陸學之誤處,在無極而而字矣。上曰,彼以爲太極之上,別有無極矣。健基曰,無極而太極云者,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而陸學,則無極之極字下作句,更以而太極三字爲句,故漸至訛謬矣。上曰,太極之上,無極而三字,濂溪始創,而其義微妙無窮矣。健基曰,黃帝始作一卦,伏羲畫八卦,至文王爲六十四卦,古昔聖賢之推演如是矣。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當輕捷說去,與無極而而字,釋義似有間,究陸學之與濂、洛學,辦異者,只在毫釐之差矣。上曰,陸學與濂、洛學相反者,其初雖微,末終之弊,豈曰毫釐乎?陸學之於吾道,正如晝夜黑白之辦殊,王陽明之學,亦本於陸學矣。健基曰,孔子言太極,而濂溪慮後之如陸九淵者出,故太極動而生陽之下,所以有太極,本無極之言也。上曰,爲無極者,所以爲太極濂溪之言,非謂太極之上,別有一物而發之也。健基曰,無極之眞,二五之精,精之一字,不從精者,以氣而言不二之名也。人物之始,以氣化生者,故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矣。上曰,人稟二五之秀氣而生,本體湛然。故或有以虛無寂滅爲性,其流之弊,至於禪學矣。健基曰,誠無僞,幾善惡,不可分作兩件事,而性焉復焉,以誠言,安焉執焉,以幾言,此乃葉采所傅會之見也。近來文學之士,亦以葉註,謂之訛誤者,有之矣。上曰,葉註,多有可疑處矣。健基曰,性者,渾然一理,純善無雜,性焉復焉,以誠言,此似誤處矣。誠者,天之道也。復焉者,豈可以誠而言耶?上曰,復焉者,以誠言者,有所疑矣。無極而太極,誠也。復焉者,謂存誠而後,克己復禮,存誠之誠字,與誠無僞之誠字,有間矣。健基曰,性焉安焉之謂聖,卽《中庸》所謂生知安行也。復焉執焉之謂賢,卽《中庸》所謂學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則一也。聖人無爲,而賢人有爲,聖人全其本性,賢人復其本性,豈可以復焉而謂之誠,安焉而謂之幾也?尙賓曰,以思誠而言誠者,天之道也。此謂誠無僞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此謂幾善惡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卽性焉安焉之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此卽復焉執焉之謂也。上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性之者,卽性焉之謂也,反之者,卽復焉之謂也。及其至之,一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典謨所載,堯、舜已知其幾微而言之矣。健基曰,陰陽發動之機,謂之人心也。上曰,道心者,何也?健基曰,天理渾然,謂之道心。道心,是人所稟受於天者。而人心,則發於形氣之私,非人之所固有者也。上曰,凡此厥初,無有不善,是誠無僞也。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是幾善惡也。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則非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不得其中者,爲人心。荀卿所謂人性本惡者,正見得此等處而發也。五行未發之前,皆天理也。旣發之後,則爲人心,人心,非本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猶有所疑,五行旣發之後爲人心,則五行是性分之內所固有者也。人心,豈人之所無者耶?健基曰,道心惟微,故君子修之吉。人心惟危,故小人悖之凶。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固未嘗有欲焉,則喜怒哀樂之不得其中者,是人心中所出來,人心豈稟性之初所固有者乎?尙賓曰,人心道心字,《中庸》篇題,詳言矣。其曰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出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故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者,此皆發明其義。而又曰,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者,有以見。夫人心,固人之所本有者也。上曰,人心道心,雜於方寸之間,本未嘗無也。儒臣言,七情未動之前,謂之天理,旣發之後,謂之人心。蓋七情生於理焉。理者,卽人所賦於天之理也,則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終有所疑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之未發,所謂中也,是性也,及其發而中節,所謂和也。其不中節者,則是情也,非性也。故俄者所達,專爲未發已發之性情而言之。而又以爲人心道心之際,不可不分異而精察,故專以道心,謂人之所稟受者,而至於人心之危者,則乃是人欲之萌處。故欲有所扶抑發明,而辭不達意,本非謂人心,非人之所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今則爲是,所謂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也。尙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孔子繫《易》之辭,而周子太極圖說,實有取於繫辭之意。此圖說,以造化而言,《易》則以卦爻而言。太極之理,本具於一物之中,而無不在於六十四卦之內矣。上曰,非但六十四卦而已,天地間萬物,無不有太極之理矣。尙賓曰,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天地而觀之,則天地一太極也。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一太極也。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無極之妙,二五之所合也。二謂二儀,五謂五行也。上曰,承旨有經書之工,故語多枝蔓矣。大凡人各有一太極,誠能致力於所固有太極之理,則性焉安焉之域,不難至矣。尙賓曰,君子反身修德,故全其本然之性,小人反道悖德,故汩於人欲之私矣。上曰,此篇首載濂溪太極圖,猶《尙書》先言人心道心,《小學》起頭以元亨利貞,聖賢纂次之意,槪可見矣。健基曰,學問工夫,自灑掃應對之節,以至於修齊治平之域,誠有次第,而經傳首篇,則每言大頭腦矣。上曰,《大學》先言明明德,是其綱領矣。《心經》自至見之則甚少,此則其時因山不遠,故進講無隙而然。《聖學輯要》自至,則乃十二張,此後《近思錄》自至,依此爲之。健基曰,當依下敎矣。尙賓曰,政事,取稟,有大政兼行之敎,而其前多臺闕員,不可不差出,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大政兼行,亦甚不遠,而若不行於前稟之日,則當更下敎矣。歷代名臣奏議,有抄上之敎矣,儒臣其知之乎?健基曰,臣入直後,始聞之矣。知事、同知事,皆當同會抄上,而尙未擧行矣。上曰,《近思錄》張數不多,畢講後,欲繼講名臣奏議,抄選事不可遲延,知事諸人處,斯速會議抄上之意,自政院催促,可也。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不備,在外玉堂,下諭之後,尙不上來,似當更爲催促矣。上曰,在外玉堂,下諭已久,尙不上來,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上來,而縣道封章,勿爲捧入。{{*|榻前下敎}}健基退出。上命尙賓□□傳敎□□□處偕來史官□啓曰,昨者批旨,罄悉心曲,而今觀書啓,巽讓□篤,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噫,卿之爲國之心,業已洞知。讒人傾軋之言,開釋無餘。卿雖經年處外,日上十章,決無勉副之理,胡不諒此,而若是過嫌?況今首揆,方在調理中,右揆尙未造朝,環顧國事,岌嶪艱難,瞻此廊廟,鼎席久曠。古先哲王朝,無輔相,則雖堯、舜之世,何爲國乎?眇予小子,當國家極艱之會,處朝象泮渙之時,顧瞻中外,無一可恃。自愧涼德,惟望輔相,當大誥飭礪之時,見廊廟殆空之象,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以喬木世臣,義共休戚,而不思寡躬抑鬱之心,徒懷過嫌欲解之意,則只切愧恧□□□□體股肱之大義,效古人之盡瘁,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又傳曰,□□,書啓之批,而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朝象?讒人傾軋之言於被讒之相,已不足掛齒,況卿乎?頃箚引嫌,已涉過矣。靜養累日,自可勿藥,而予之望卿,前後已諭,不在筋力,量力造朝,視事□□更稟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又傳曰,今日國事,已諭左揆之批,而卿之往嫌,今無更謂引嫌之事,尤涉意外。若是撕捱,如是巽讓,鼎席殆空,此何景像?終欠古人鞠躬盡瘁之義,心竊慨然。古往今來,豈有無輔相,而能爲國者乎?今日爲君,可謂難矣。卿須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巽章,卽日偕入,鎭此朝象,慰此抑鬱事,使偕來史官,傳諭于右相。又傳曰,往事俱非深嫌者,批旨開釋,筵席特敎之後,屢違命召,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雖曰固執,予志堅定,決不以此許解職,無終始,徒使分義虧缺而已。且大政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因行都政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9ddrhjikld9ljlzmdh2w05u9vjmihpl 2173379 2173378 2022-08-21T13:36:57Z Blahhmosh 79595 /* 1月18日 */ wikitext text/x-wiki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過歲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備忘記,國之所重,莫先於民安,民之所安,亦莫先於農,故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每於歲首,先下勸農之敎,而方伯守令,視若文具,猶不惕念,意嘗慨然者,而況今飭勵之時,尤豈循常?噫,連歲大歉,生民困乏,雖以稍實之處,勸農之政,亦忽,故民無恒産,其無恒心,久矣。以嶺南至親不相恤事,觀之,□□□有只□□□使民奠居也。顧助種糧也。備給犁牛也,堤堰灌漑也,□懶惰也。昔英廟勸農之文,至矣盡矣,今何敢架疊?今誦聖祖勸農之文,另飭方伯守臣焉,宜體着念,其須勉哉。自始耕之時,爲守令者,親審閭里,各別勸農。噫,爲將率軍,親執版揷者,蓋所以勵三軍飭其效者也?況爲民城主,情若同胞,豈可忽哉?且民之安否,繫農勤慢,亦豈一時師旅之比乎?凡事不飭,則慢,飭則勤,滌舊日之因循,倍用力於今日,若飭勵而無其效,是予言之不信,若因循而復前,寔守令之怠忽。以此曉諭列邑,爲道臣者,考其勤慢,察其荒闢,奚待夏冬之殿最?撮其怠者,條列狀聞,予當重繩,決不假借。雖然其道,亦有二,曰誠曰公,非誠,勸農奚效,非公,考績奚服。咨爾方伯、守令,體寡躬之至意,益礪無怠事,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處,而民之農桑,如車兩輪。耕而食,蠶而衣,不耕則飢,不蠶則寒,故孟子所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者也。我國勸農之政,旣甚緩忽,蠶桑之道,尤亦弁髦,故頃以重臣所達,雖已飭勵,今因勸農,更爲竝諭,亦體此意,各別勸飭事,同爲下諭,而《農事集成》,乃聖祖之命撰,而卽農家之要書矣。歲月旣久,遍有其難,該房承旨,問板本所在,印其書而廣布,使聖祖爲民眷眷之盛意,無替焉。 ○李春躋啓曰,闕內之雜亂不嚴,未有甚於近日,自本院每爲申飭,而該吏及守門將,慢不擧行。今日臣等仕進之時,有數百人,如蜂擁蟻屯,從後亂入,喧嘩之聲,奔突之狀,所見極爲可驚。今日,雖曰與常日有異,該曹之申飭,則亦宜倍於常日,而其所雜亂,大駭瞻觀,若不警飭,將無以嚴禁門而防闌入也。該曹當該堂上,推考,郞廳,從重推考,該門守門將,則似當從重科治,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傳曰,依啓。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前奉敎金漢喆,副修撰尹汲,無緣不書,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展謁,取稟草記。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自初九日至十六日,連有拘忌,十七日十八日平吉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十七日定行。 ○傳于李匡輔曰,昨日備忘,各邑戶長,招問邑弊,登對時陳達事,下敎矣。其已問之,該房承旨入侍。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昨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歎,其反躬自省之語,求言來諫之意,皆從腔子裏流出,眞有可以策懦而磨鈍者,臣於是不勝欽聳感歎,而繼之以惶悚慙恧也。臣之所叨之職,旣以諫爲名,則雖無飭勵之敎,固宜振刷風稜,指陳得失。而矧當播誥求助之日,其所以彈竭心慮,盡言不諱者,尤當加勉於前,而惟是見識魯鈍,文辭短拙,冒居臺地,今幾一旬,只是隨行逐隊,憒憒度日,了無一事之建白,一言之敷奏,罪積尸素,噤如飢烏,以負我殿下虛佇之盛意,若論不言之誅,臣實爲首。縱殿下,過加容貸,不卽斥退,臣亦何顔,一刻晏然仍冒於言議之地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南泰良啓曰,臣於昨夕,得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仍又反躬,詞旨嚴截。臣於是實不勝慙汗震越之至,臣之入臺,亦數日耳。擔閣一身廉隅,勉承恩命於十辭之餘者,其意,亦欲效一日之責,而應課塞白之擧,不免近於苟逃譴責,陳腐熟爛之說,又非所以仰承明旨,日夕思惟,未知所處,而咎責之敎,已下矣。噫,殿下,自卽位以來,盛德大業,固已有日新之效,而所患者,特言路壅塞耳。今幸聖心悔悟,絲綸渙發,深戒訑訑之色,洞開直言之路,此社稷之福也。然而改繹容受,新工未孚,而疑阻譴怒,積畏已多,群臣之不敢盡言,未必不由於此。而殿下方且望治於旬月之內,責人於一日之間,暫時志氣,不能無難繼之憂,一言評斷,依舊有輕視之病。臣恐耳目之地,轉相促迫,爭先鬪捷,苟焉爲塞責之計,而忠言至計,卒無以進於殿下之前也。雖然違牌者,臣也,不言者,臣也。方當飭勵之時,自速暗默之責,他日書諸史策,爲臺閣羞者,臣也。更何顔面,一刻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尙賓啓曰,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三陽肇始,萬品萌發,仰惟殿下,對天懋德,輝光日新。臣等,區區不任瞻望顒祝,昨伏見聖敎下者,援曾氏日省之訓,飭聖躬而勵臣工,辭旨至切,群下莊誦,一倍感聳,孰不思精白厥心,以欽承休命也哉?竊惟《易》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聖人之窮理正身,敷敎修政。其緝熙之工,兢業之心,固無瞬息間斷,而當天運推敓,歲序更易之際,則必因是而大警厥志,有以奮發作興焉,所以敬天時而重自新也。故《夏書》,每歲孟春,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周禮》,正月布法象魏,皆此道也。況今國勢岌嶪,世道艱否,實是剝陰來陽之運。殿下,方新聖德,纔頒大誥,而及今日,則臨御恰滿十載,正値天道一變之期,春秋雖屬鼎盛,亦踰古聖不惑之年矣。今玆三元之會,尤是殿下一初之機也。殿下,夙興負扆,撫天時而念人事,其可不怵然警省,圖愼厥終乎?日者臣等,不揆僭越,條陳勉戒之語,幸蒙聖明嘉納,至命留中。是殿下,不以人廢言,而欲時加省察於淸燕之閒也。臣等,感激惶隕,不知死所,拳拳憂愛之私。更願殿下,日新厥德,以體天運,夙夜寅畏,以謹天戒,發號施令,必當天心,擧直措枉,必無違天,則明愼刑罰。以奉天討,敷求賢能,以共天爵,益勉儉德,節約財用,以愛惜天物,亟修廢政,釐革弊瘼,以保活天之蒸民,則召公所謂祈天永命之休,實自今日始矣。於戲,殿下毋忽焉。竊聞乾道之運行,無停,正四時而成歲功,惟誠而已。聖人之日乾夕惕,修天德而達王道,亦惟誠而已。惟誠,故不息,惟不息,故能悠久而無彊也。大雅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所以與天合德也。殿下,苟能明善而思誠,閑邪以存誠,日漸月積,克造眞實無妄至誠不息之域,則文王,亦何人也?惟殿下勉焉。臣等前箚,旣以誠實,爲第一目,而聖人法天修德,施政孚民之基,不越乎一誠字,玆於元朝之祝,重致意焉。臣等昨陳愚見,亟請設鞫,而伏奉批旨,開諭諄至,臣等愚迷,亦知殿下一念默禱,顒若有孚,豈敢徒以臣子憂慮之心,累瀆不已哉?第伏念重民祈農,固爲國也,而鞫逆訊凶,亦爲國也。軫恤黎元,固所以承天惠,而亟治不道,亦所以行天討,國體固不可緩,事理又不容已。神祗赫臨,亦必憤其偃息,有司治獄出納文書,何至有妨於齋敬事神之道也?記所云事竝行而不謬,此之謂也。聖敎雖謂此不過向上不道,而卽此罪狀,不宜晷刻稽討。況其妖惡情節,又安可測度,而多日淹延,不卽究問乎?此不特目前之慮,實大關日後之弊,伏乞聖明,卽允前請,速命擧行。答曰,歲首勉戒切實,可不留意,所請事,昨已諭,況致齋之日乎?勿煩。 ○正月初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該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匡輔進伏曰,昨者備忘,有令該房招致各邑戶長,訪問民弊之敎,故臣待罪該房,而招問民弊矣。其中兩邑,則自是至殘之邑,元無弊瘼,而江陵、西原,則雖或有些少弊端,隨報監營,轉爲變通於備局,亦無大段之弊云。故臣反覆詳問,而亦問西原經變後,有何弊端,則以爲自經變亂後,舊弊亦祛云。蓋是朝家別樣變通軫恤之致也。臣以所聞者,欲爲稟達於登對時矣。承有引見之命,入侍,而他各邑戶長,則自前元無上來之規,以禮木,納於該曹云矣。上曰,戶長不爲上來,則例以代木,納於該曹耶?匡輔曰,然矣。上曰,然則各邑戶長,皆以不爲上京,爲便好矣。匡輔曰,此亦由於無申飭之道故也。匡輔,因繼達曰,凡親祭時,奉俎官,以各曹郞官及該司僉正以上,差定者,蓋所以重事體,而臣等,昨日習儀時見之,則社稷親祭時,奉俎官,以未出六直長、監役,差定矣。親祭事體,何等重大,而雖與春享大祭相値,塡差執事,似甚苟艱,該曹之不擇,殊涉未安。旣過隷儀,則今不可變通改差,而此後則各別申飭,該曹堂上則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此後各別申飭,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匡輔曰,頃者輪對時,因校書校理裵晉明所達,七書諺吐釋音之訛誤處,使該房承旨,有校正稟達之命,故廣問於四學及太學,成出冊子矣。蓋諺解,有新舊兩本,而傳謄之際,有此新舊之差殊,此後則一從舊解受講事,定式施行,則似無稱冤之事矣。上曰,此後講經時,從舊解爲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農家集成》,有處聞知耶?匡輔對曰,廣求之意,已爲,分付矣。匡輔因陳所懷曰,大凡獄體,初頭則固當嚴急,而以今番鞫獄言之,有過齋戒後擧行之命,而終有壞於嚴鞫事之道矣。昨日本院之啓,無批還下,玉堂之箚,亦不允從,聖意所存,臣等,豈不仰揣?然究思罪人情跡,則其心所在,極爲叵測,不可一日偃息於覆載之間矣。參鞫諸臣,使之不參於享事,而鞫廳,亟令設行,宜矣。上曰,予心雖爲弛緩,豈不知事機緊緩?而今此變怪,究其心跡,不過出於辱國,無所不至而然也。若有如戊申之事機,則雖攝行享事,何不急急鞫問耶?此則不道之輩,不過爲怨國侮辱之事也。其所究問,亦豈有早晩之殊耶?諸臣之爭執,事體是矣,然予之不爲允從,意亦有在矣。以陸贄奏議觀之,上下有處之之殊云者,政謂此也。今日堂箚,似涉煩瀆,然事體亦是矣。今此之擧,專出於爲民之意,去夜思勸農備忘記,自然夜深,都憲避嫌,批答不能卽下者,蓋由於未及覺察,故夜下備忘,有所處分,而夜因達曉,晝則又侍東朝奉歡,故今日公事,亦爲遲滯,予心歉然。今日之引見者,亦由於自勉之意也。匡輔曰,臣等,豈不知至誠重農之意,而鞫事不容暫緩,故欲爲請對,而未果矣。上曰,政院之道理,已盡爲之矣。匡輔曰,歲首備忘,實出於爲民眷眷之盛念,至於《農家集成》,使之刊布之敎,尤極切實。臣等,不勝感歎,而三南則大歉之餘,公私赤立,種糧必無繼給之道矣。周變生穀之道,然後可以勸農矣。上曰,若爲生穀之計,則有牟利之弊矣。匡輔曰,日昨召對時,承宣,以近來士大夫,還上料理牟利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事下敎矣。稱以士夫而牟利者,間或有之,若以此擧一世之士夫,皆歸之於牟利之科,則豈不冤甚乎?其中牟利者則誠甚痛駭,雖以關西言之,每年稅米,會錄於還上,則關西儲蓄,必多矣,而牟利之輩,百般圖囑於地部,以廉價發賣關西各邑稅米太,每年如是,地部之所得,則一石之價,不過三分之一矣。牟利者之所得,則乃是三分之二,已極無據。且以平安監營言之,山邑穀賤,則貿積於山邑,而發賣海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海邑穀賤,則貿積於海邑,而發賣山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此亦牟利之歸,以此之故,關西還上之儲蓄,反不如三南各邑,殆至枵然。此路各別嚴防,然後關西之儲蓄,必多,而可以爲緩急之需矣。上曰,此事,曾已有,申飭之事,而事體殊極無據,料理之弊,各別痛禁,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齋宿}}。左承旨洪好人{{*|齋宿}}。右承旨李匡輔{{*|齋宿}}。左副承旨洪尙賓{{*|齋宿}}。右副承旨洪景輔{{*|齋宿}}。同副承旨柳儼{{*|齋宿}}。注書成範錫{{*|齋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及再明日祭罷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洛昌君樘,差終獻官宋寅明以薦俎官,皆將先詣享所,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趙儆,以禁軍別將,軍門進,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導駕進,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變通,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似當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副摠管。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本府留司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都事辛義立,和順縣監遷轉,姑未出代,無以推移備數,辛義立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延德爲禁府都事。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答本院啓辭曰,將因飭勵之敎,勉戒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原本留中,以爲盤盂之銘。 ○傳于李春躋曰,政院啓辭原本,留中。 ○洪尙賓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烔狀啓,其褊裨朴師伋,旣已齎來,則所當卽爲親呈於本院,而早朝入城,日晩後,始令軍牢來納,渠則多盤推尋,而終無去處,事極可駭。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箭竹,軍器最緊者,而近來竹品,極無據,故嶺南曾已飭勵,而今者湖南兵營所封三鄕竹,自古所稱,而品極無狀,決難造箭。其中尤甚者,雖已下送,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無飭,當該兵使,推考,錦城縣監,姑先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小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催促辭朝事,命下已久,而屢度催促,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殊涉未安。自本院他無催促之道,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令備局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擧動時,憲府,當爲導駕侍臣,而亦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待開門,牌招,何如?傳曰,允。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曰,竝引嫌而退,批敎飭勵,意切求助,宜思自勉,何至引避?請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命出仕。答曰,依啓。 ○正月初二日初昏,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得凶書送于備局,大臣拆見後,令備局郞廳送來本院,諸僚相聚拆見,則語多兇悖,不忍見不忍聞,不可一時置諸外間,而遭此凶變,汎然捧入,事體未安,故臣爲請對矣。上曰,其書上之。尙賓,拆封奉進。上曰,此則浮於戊申之賊,而渠亦有心腸,何可爲此兇惡之事乎?以此觀之,湖、嶺之間,五倫斁絶而然矣。尙賓曰,惡逆之事,踵發,人倫之斁滅至此,不勝哀痛之至。上曰,此賊之指的,專在於權裨矣。史官亦爲見此兇書,可也。李鼎輔曰,凡間文書,史官未及見之,則何可捧入乎?此等兇書,臣子之所不忍見,而承旨旣爲拆見,則宜令臣等見之,而直爲持入,故臣欲仰達矣。先承下敎,不勝惶恐之至。尙賓曰,以廟堂言之,旣爲見此兇書,則大臣當動念請對,而不此之爲,使郞廳,汎送于本院,事甚未安,不勝嘅然之至。上曰,此等兇書,當初不見則已,旣爲拆見之後,則事體似或然矣,承旨所達,是矣。尙賓曰,窮兇極惡之變,出於營下咫尺之地,而馳聞之路,亦爲差遲,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其遲速,不必責於道臣,而此等之變,雖出於惡權裨而爲之。然作此匿名書,而誣上不道,如是之尋常,湖、嶺之間,五倫已爲斁絶矣。渠亦有父有兄,何爲此等兇說乎?湖南掛書之賊,尙不捕得,變又踵出於嶺南,此則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如是而國何爲乎?此兇書,則不可一時留置,自政院投火,可也。尙賓曰,此後或爲捕得罪人,而投火之後,無憑閱可據之跡,何以究得乎?投火則斷不可爲也。上曰,渠之匿名兇書,國家之留置,豈不怪異耶?直爲投火,可也。尙賓曰,聖敎如此,而若徑先燒火則雖得罪人,無考據究覈之路,投火之敎,臣等,不敢奉承也。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二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春躋請對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陰雨終夕,風氣甚惡,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春躋曰,人理斁絶,變故層生,今日嶺營所上兇書,極爲兇慘,該房承旨請對矣。自上有投火之命,臣等,亦不欲一時留置,而今聞自嶺營,密密譏捕云。罪人,雖或斯得,若無憑據之路,則何以究得情狀乎?諸承旨,今方齋宿,而諸議皆以爲,雖存數行,可爲日後究問之路,而倘或自內投火,則事體如何?故臣更bb爲b持入請對矣。上曰,世道怪異,人心陷溺,自甲辰戊申以後,至于今日,凡幾有變故乎?輒遭此等凶變,則心甚痛惡,此則亦有異於向來兇檄,爲臣子者,亦何不痛傷乎?然此不過匿名書,必出於欲陷權裨而然也。因誣陷權裨,以至辱國者,此則不知嚴畏國家而然也。湖南之賊,尙不斯得,上下憤痛,而變又踵出,如此之處,當從容處之,而嶺營,旣使裨將,按送馳聞,則所來裨將,事當親呈于政院,而使一軍牢。呈于備局者,亦不知嚴畏國家,大臣,亦不宜拆見,徑先拆封,事體如何?政院則宜爲拆見,故初欲使政院,直爲投火矣。猶不知事機之如何,故玆有過齋戒後入之之命,而該房之固請求對者,事體亦然,故許其請對矣。今此更爲請對者,以投火一節爲難,有此求對,然此則微稟之矣。半夜再對,亦涉動念,大臣則近於緩,承旨則近於躁,方當致齋之日,不欲酬應,而至此之紛擾,兇書之使之更入者,非爲徑自投火也。以其爲不可一時留置外間之故也。此等事,當初旣不拆封,而投火,則可也。旣拆之後,則當會大臣,問議後投火,豈可自闕內,暗然投火乎?大體則朝廷,當重以處之,爲一權裨,兇人之匿名書,入之於密匣者,事體豈不怪異耶?承旨旣爲持入,則燒火可也。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中,以兇書,全歸之於誣陷權順成者,大段失着。六承旨、玉堂,皆欲一齊請對,而當此淸齋之日,半夜相率求對,事涉未安。故臣獨入侍,而嶺營裨將,則尙無去處,事極怪異矣。至於備局,則一大臣齋所進詣,而緩緩之敎,誠甚至當,宜爲一邊,分付捕廳,發送譏捕也。此蓋由於前後討逆之不嚴故也。臣以此意,前後仰達,不止一再,治逆之法,必如農夫之去草根,然後可矣。許多逆族,不爲盡鋤,故無倫怨國之輩,布諸京外,做出此等不道之事矣。臺啓所存及其他干連逆獄者,宜爲一倂嚴法,而譏捕之道,亦當使該廳,嚴密跟捕,以爲斯得罪人之地,宜矣。上曰,捕廳譏捕之效,亦未見有實效矣。卽今湖南則若秦皇偶語族誅之時云,徒亂人心而已矣。春躋曰,兇書則不可投諸火中,數行文字,存之,以爲罪人捕得後憑考究問之地,宜矣。上曰,雖得罪人,問渠而豈可直招耶?魚網鴻罹之弊,亦有之矣。春躋曰,不忍聞不忍見之句,斷使之投火,而末端則置之,宜矣。上曰,兇賊之文跡,何可置之耶?春躋曰,大臣之不爲請對者,或慮有騷擾之弊,且値淸齋,故似不求對矣。兇書雖爲投火,數行筆蹟,存之爲宜矣。上曰,卿意如此,而投火則盡爲投火,可也。凡事,有緊歇,李亮濟之謂無君者,意思深沈,而此則直是匿名書也。兇頑之輩,素是慣聞而然也。如此兇書,聚入密匣,則密匣必盈溢矣。此後或有此等變故,則不拆封而直爲投火,可也。戊申餘孽無聊之輩,隨朝廷趨向而爲此不道之事,今當投火,而旣爲拆封,則姑爲置之,數日後,當會大臣處分矣。春躋曰,左右捕廳,分付發送,譏捕,何如?上曰,大臣或坐備局,招致捕將,分付發送,可也。今日之變怪,何緣而至此也?由於朝廷之不相和協故也。倘使朝廷寅協,則此等事自然消滅矣。不思治其根本,而徒欲爲譏捕之道,特以南中言之,不得偶語云,末後弊端,不知至於何境也。假使有此等變故,朝廷不爲動念,直爲投火,而修明政令,則兇孽自可熄矣。春躋曰,朝廷雖寅協,一種怨國之輩,終難感化矣。上曰,此則承旨所見迂闊矣。仁廟反正後,一種怨國,豈如今日,而當時政令修明,朝廷調和,故一種之輩,雖能作孽於中國,而不敢惹鬧於我國矣。遡諸近古,朝廷之妥帖,亦由於紀綱之所存。治國治身,元無二致,元氣固則百邪不能入矣。春躋曰,日寒甚嚴,動駕時,進御暖毛,別加愼攝,何如?上曰,予心則以爲,若臥龍之久立昭烈於雪中,以試噄緊gg喫緊g誠意,今此寒慄,亦天所以飭勵寡躬之意也,然當進揮項矣。上曰,兇書封入耶?春躋曰,不封而裹入矣。春躋,手封兇書,入密匣中。上曰,如彼兇漢,則必多矣。上曰,親祭諸執事,各別齋潔之意,令備局吏曹更加飭勵,諸執事之今日致齋與否,令備局摘奸,各別申飭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隨駕}}。左承旨洪好人{{*|隨駕}}。右承旨李匡輔{{*|隨駕}}。左副承旨洪尙賓{{*|隨駕}}。右副承旨洪景輔{{*|隨駕}}。同副承旨柳儼{{*|隨駕}}。注書成範錫{{*|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隨駕}}。事變假注書曺允濟{{*|守宮}}。 ○上在社壇。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憲府無導駕之員,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陪從之員,事體未安。大司憲趙明翼,再招不進,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待明朝牌招,而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在外未上來之代,纔已變通差出矣。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日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擧動時,摠府堂上,不可不侍衛,而或差祭先詣享所,或軍門進,或以本職導駕,或守宮,寶劍差備四員外,只有副摠管李瑜,而纔爲違bb◆b,無他推移侍衛之員,李瑜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朝者出宮時,暖帽,終不進御。臣等已極悶慮,卽今風勢,比朝益烈,入夜則必爲倍劇,將事時暖帽進御,少無所妨於禮敬之道。自前如此之時,則輒許進御之請,行祭時及還宮時,暖帽必須進御,惶恐伏達。傳曰,前已不着,將事時,亦何可進御乎?勿爲過慮。 ○洪好人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三日巳時,上幸社稷壇親臨祈穀祭時,大駕出仁政門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暖帽進御之意,昨已陳達,則以揮項進御之意下敎矣。今日風寒如此,而揮項亦不進御,誠極悶慮,而毛裘則果已進御乎?上曰,毛裘則已着,而揮項,則乘輦後當進御矣。洪景輔曰,摠府堂上,皆有故,無導駕之員,故副摠管李瑜,已請牌招,而再牌不進,事體極爲未安。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以爲備員導駕之地,何如?上曰,江留遞來後,始爲復職,則撕捱亦然,其本職遞差,以摠管,更卽牌招。李匡輔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員導駕之人,事體至爲未安矣。上乘輦。春躋曰,揮項進御,何如?上進御揮項,上駐輦夜晝峴,命禮房承旨入侍,李匡輔入侍。上曰,昨年祈穀祭擧動時,承旨陳達,以陪從百官,自夜晝峴步從,有前例云,故伊時命百官步從矣。承旨考問前例,取稟可也。匡輔承命退出,考問昨年例,則無記知者,日記亦不曾考見,故不卽據實仰對。上曰,使該房承旨,考稟前例,而昨年之事,日記亦未曾考閱以來,不卽以實仰對,難免疎忽之責。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陪從百官,皆自夜晝峴,下馬步從,該房承旨,使禮都監書吏,分付導駕,侍臣使之下馬,而侍臣輩,不卽聞知下馬之令,皆不下馬,躊躇駕前,自相喧譁,大駕不得進。上曰,君父動駕,旣命下馬,而不卽下馬,喧譁於駕前,豈有如許事體乎?我國文臣,驕蹇而然,侍臣以下,還宮後當令金吾處之矣,喧嘩之聲,各別嚴禁,導駕侍臣等,亦皆下馬。大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柳儼曰,以侍臣之不卽下馬,有還宮後令金吾處之之命矣。侍臣中亦有祭享時執事人員,拿處命下之後,便同罪囚,則仍爲將事,事體未安,似當有參量處分之道矣。上曰,旣命下馬,則不卽下馬,而揚呼禮都監書吏,喧鬧於駕前者,事體駭然,故有所處分矣。承旨所達,亦有意見,拿命則還寢,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校理吳瑗、金若魯,修撰兪㝡基、尹得和等,以有下馬之命,而政院之不卽分付,終勤嚴敎,事體未安之意,相率請對。柳儼曰,今日處分,玉堂必未及聞知,故有此請對,而至以政院之不卽分付等說煩達者,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不知其已命末勘,而若是煩達,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儼曰,禁喧郞廳,當陪駕後,以爲禁喧,而亦不無不能嚴飭之失,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之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親祭時齋所跟隨之法,尤不可不嚴,雖大臣所率一二人外,不可闌入,曾於永禧殿行祭時,已有禁令矣。各別嚴禁之意,申飭于禁郞,可也。{{*|駕前下敎}}上,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親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擧動時,摠府堂上,所當盡數進參,而副摠管李瑜,昨日三招不進,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還宮時,又將無憲府導駕,事甚未安。大司憲趙明翼,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校理兪㝡基,副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以昨日事陳疏徑出,而侵斥本院諸僚,不遺餘力。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俱以此引嫌出去,明日朝參,承旨將不得備員,出去諸承旨,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卽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該房承旨遞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命下矣。以在京無故人擬入,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朝參時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聞已入來,尹汲時未出肅,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一體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式矣。今亦依此,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忠淸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李宗白爲司諫,李壽海爲持平,李瑜爲禮曹參判,趙正萬爲漢城右尹,任崇元爲甑山縣令,李泰祥爲臨陂縣令,韓師喆爲刑曹佐郞,金極齡爲監察,盧以亨爲禮曹佐郞,金聖垕爲禮曹佐郞,李壽沆爲忠淸監司,金尙奎爲承旨,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修撰,趙錫命爲同義禁,李德重爲檢閱,朴萬徵加嘉善,前司成尹就履,前判校都永夏,前郡守洪禹錫,僉正金夏明,以八十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都承旨李春躋進,李瑜爲副司直。 ○以司諫李宗白,持平李壽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延德,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四日四更一點。上,登社稷壇。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却乘輿,將步詣社壇。李春躋進伏曰,相距稍遠,乘輿而行,何如?上曰,不至甚遠,步詣何難乎?上詣壇所,行初獻禮於社稷各位。上曰,親祭事體,何等嚴重,而奉俎官中,有着風遮而入者,殊甚不敬,當該奉俎官,推考,使卽脫去,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夜氣甚冷,暫入小次,何如?上曰,將事未訖,何可取便乎?上曰,文武舞之間樂曲,是何樂章也?該房承旨,問之于典樂,可也。匡輔,問于典樂而回奏曰,文武兩曲,始終之餘音云矣。上曰,然。柳儼曰,獻酌之時,奉酌執事,當起跪奉獻,可矣,而執事跪坐,不爲起動,仍爲進酌,極爲未安,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祭享事體,何等嚴重,而國稷壇祝史,行步緩緩,全不趨蹌,事甚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諸執事之上壇時,則所重有在,當由正路升壇,而下來時,宜由夾路降壇,可也。柳儼對曰,執事之降壇時,還由正路,事體未安。故臣亦有疑,問前例於守僕,則以爲升降時,皆由正路之意,曾有所下敎云矣。上曰,似不然矣。自今諸執事,上壇時則由正路,下壇時則由夾路事,定式,可也。藝文館依幕失火,火勢延及於近處松木,火焰甚壯,諸臣請入幕次。上不許。仍下敎曰,火焰,使之不及於壇所近處之意,分付申飭,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失火緣由及人物致傷與否,詳問,可也。臣聖檍出去,以失火形止及人無致傷之意,還爲回奏。祭罷後,上步出壇門。春躋曰,今已行事,且意外失火,火焰擁路,不可衝冒步還,乘輿還行,何如?上曰,暫時行過,何妨之有?上行到齋室門外。上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親祭時,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下敎}}上還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卯時,上還宮時,大駕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今已罷齋,朝寒甚緊,進御暖帽,何如?上曰,當着揮項矣。兵曹判書尹游進伏曰,以依幕失火事,本曹郞官,有決棍之命,臣亦不勝惶恐,而自前或有如此之事,則各其本司下人,例自本曹,有推治之規矣。此亦過齋戒後,本館下人推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洪尙賓曰,還宮時導駕侍臣,自宗沈橋還爲上馬乎?侍衛則亦何以爲之?敢稟。上曰,侍臣則自宗,沈橋上馬,侍衛將士,則有異於侍臣,元無下馬之規,侍衛則依前乘馬,可也。尙賓曰,古規則雖侍衛諸將,亦皆步從云矣。上曰,祈雨祭則以步輦擧動,故百官皆步從,而乘馬者,亦權道也。祈穀祭則古無步從之例矣。因昨年承旨所達,使之步從矣。李匡輔曰,自今後祈穀祭擧動時,自夜晝介,依昨日百官皆爲下馬步從。還宮時則百官步從到宗沈橋乘馬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出社壇門外,乘輦。駕到宗沈橋。上曰,自此侍臣上馬,可也。侍臣皆上馬。大駕,到仁政門外下輦時,李春躋曰,屢次飭勵之下,違牌之弊,猶夫前日,出還宮時,兩司無一員進參,事體固已未安。而明日朝參,臺諫又將不備,大司憲趙明翼,纔已再招不進,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參,司諫、持平罷職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吏議疏批之後,一番引避,固也,而處置請出之後,不可一向撕捱,而且爲民祈穀,君父動駕,則如是違牌,極涉未安。都憲罷職,趙明澤、南泰良,不可例罷而止,罷職不敍,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朝參,每近文具,當此飭勵之日,不可循例爲之,各別申飭于政府,無歸文具。{{*|駕前下敎}}上曰,鞫廳,旣有過齋後開坐之命,鞫坐,本府爲之。今日內擧行,而臺諫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駕前下敎}}上還宮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伏見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則掛書罪人斯得,爲先形止狀馳啓矣。罪人則方使其巡營將校,押送云,故臣玆以請對矣。上曰,啓本上之,罪人招辭,則不爲上送耶?尙賓曰,罪人供辭與各其名數,則不爲狀聞矣。上曰,必是忙迫,故未及狀聞矣。尙賓曰,招問狀啓持來下人,則罪人,捉囚營獄云矣。尙賓,以玉堂聯名上疏,告達。上曰,玉堂,極爲非矣。當初旣命下馬,而相距稍遠,則倉卒間,未及聞知傳敎,不卽下馬者,事或不異,然命下之後,下馬者旣多,玉堂追後聞命,則追後下馬,亦可也。而不此之爲,揚呼禮都監書吏於駕前至近之地,聲撤gg徹g御輦,事極未安。故有所下敎,則在玉堂之道,以未及聞命,引咎則可也,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多費聲氣,侵斥喉院,殊涉不當,承旨書備忘,可也。尙賓書之。上呼備忘記。傳曰,爲民祈穀,事體至重,夾道下馬,已有古例。昨日駕到夜晝介,問于該房則未諳前例,路上駐輦,亦涉未安。故仍命下馬,駕至半途,塞前難進,繼有招吏之聲,聲撤gg徹g御輦,極爲寒心,而其所由,卽侍臣班也。初命拿處,因承宣之陳達,爲享事而特推,則當初擧措,雖由於未聞下敎之致,遮路招吏,已涉未安,而其後求對,雖亦由於未聞處分之故,命拿處之侍從臣,忽然請對,則喉院之據理言之,顧何憾也?而其所問備之命,亦特敎則在儒臣之道,引嫌徑出,固可也,而因君父之嚴敎,斥不當之喉院,少者事長,亦不敢若此,況臣之於君乎?此等務勝之習,不可以長,陳疏徑出儒臣,竝罷職。當初駐輦,旣由於未詳古例,末稍駭擧,亦由於不善,分付,該房承旨,亦難辭責,遞差。上曰,嶺營罪人入來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金吾臣聖檍,承命出來,問于當直都事,以未及入來之意還奏。尙賓曰,自禁府發送都事,嶺營上送罪人,使之押來,宜矣。上曰,分付判金吾,都事一員,卽爲發送。{{*|榻前下敎}}上曰,玉堂聯名疏,則旣已處分,還爲出給。{{*|榻前下敎}}尙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右承旨旣已遞差,則他承旨,無引嫌之端,竝卽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月暈廻土星、金星。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親臨社壇,徹曉將事,仍又早朝還宮。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起居諸節,不瑕有傷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卽者肅章門邊傳漏一小幕自幕內失火,火勢元不延及於他處,故雖卽撲滅,而軍士一名,不及跳出,烟焰內鑠之中,未免致斃,事極驚慘。兵曹,初不着實,申飭,闕內至近之地,有此失火致死之境,該曹堂郞,難免其責,從重推考。該吏及近仗軍士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依啓。飭勵未久,極爲可駭,郞廳不可推考而止,汰去,軍士極爲慘焉,令該曹恤典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有下敎事,禮房承旨引見。 ○傳于金尙奎曰,入侍承旨退出後,初嚴入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時,侍衛禁軍,已爲聚待于敦化門外矣。朝參處所,移定於明政門,禁軍等,亦爲移待於宣仁門外,以爲侍衛之地,而入直禁軍,則依例守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罷漏後,肅章門傳漏軍所住之處,失火,草窠盡燒,軍士一名,以致燒死,不勝驚駭。尸體段,卽爲轝置於南小門內,而旣是罷漏之後,故傳漏軍士,留置火具而還歸,本處更無事。軍士崔文先,止宿失火,常時闕內禁火,則四所部將,分更申飭。當該部將,決棍警飭,當該衛將,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之因臺諫不備,不得開坐,事體極爲未安。且今日朝參,兩司亦當備員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司諫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絶少,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違牌坐罷人員,或有啓稟變通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望違牌人員,竝敍用。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著爲司諫,以趙明謙爲副修撰,金浩爲慶州府尹。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推鞫坐起進,參議徐命彬病,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申聖夏、成瑍、尹就履、都永夏、洪禹錫、金夏明爲副護軍,李匡輔爲副司直。 ○傳于洪尙賓曰,若待新除授人員入來,則必致差晩,先爲來待,新除授人員,待其入來,追後入侍事,分付。 ○金尙奎,以禦營廳言啓曰,兵曹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往來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事,允下矣。本廳東營入直步軍一哨內一旗軍三十四名除出,該哨官,率領把守於弘化門右邊,防禁雜人,而事畢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延德,掌樂主簿金光遇相換,以朴乃貞爲兵曹參判,徐命彬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參知,朴文秀爲同義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社壇門外下輦入侍時。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還宮後,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事,命下矣。當該祗迎都事李廷楫、李埉、崔昌愈、申晙等,今方待命於本府,竝卽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入侍退出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洪尙賓申退,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左承旨未差,院中只有臣尙奎,伴直無人,右承旨洪尙賓,所當請牌,而拘於院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洪尙賓啓曰,臣,承牌入來,與右副承旨金尙奎伴直矣。金尙奎,以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疏批已下,而同副承旨柳儼,以親病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事,允下矣。都監集春營入直軍兵五十名內,十五名除出,使之把守於弘化門左邊路上,防禁雜人矣。今已事畢還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左議政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外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臣等,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先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事,命下矣。三南量陳降續,節目磨鍊,別單書入啓下後,知委三南道臣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以懿陵守陵官,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朔寧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四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吳瑗,身病甚重,不得仕進,今姑改差,其代,以司成安相徽差下,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申晩,俱在罷散中,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擧動時,不能禁火,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當該禁喧郞廳洪曙,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金虎門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同門守門將金仁權,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在院時,伏見玉堂聯名之疏,則侵辱喉司,語極悖謬,令人駭怖,有不敢一刻仍在,與諸僚蒼黃徑出矣。旋因本院啓辭,天牌狎臨,而情地危蹙,未免坐違。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仍又有牌召之命,嚴畏分義,不得不隨詣闕外,略暴事實,仰冀天日之照察焉。再昨陪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忽見侍臣班中,一隊玉堂,群進前伏,臣等以爲,未知所欲達者何事,而玉堂,以經筵班隨駕後,則固當隨事陳白,以侍臣在駕前。且是多員合辭,則不可不請對也。臣等之言,體例則然,故自中亦或曰,當請對,或曰不必請對,互相爭詰,此則聖鑑,亦已俯燭矣。及聞陳達之言,則不過以下馬之敎,不卽頒布,請推喉院事也。玆事委折,已有該房之陳達,而勿論所失之在誰,此是撤侍臣之班,而遮道求對於乘輿將發之際,有不容暫時遲緩者耶?中間嚴命,末後處分,揆以事勢,容有未及知者,而旣知其未卽下馬之爲未安。辦此請推之擧,帶得自明之意,則誠有不可諱者,此臣所以有從容疏辨則可也,而忙急請對則不可云者也。臣之爲言,平說道理,只論其處義之失當,事體之不然而已,有何一毫可憾,而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伸之憤,必欲追快,或謂之周遮彌縫,或謂之抑勒操切。擧一院而斷之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其亦可笑之甚也。伊時擧措,殿下之所親監也。所謂閃弄者,何事,無顧忌者,爲誰也?多見儒臣之不自反也。知其被罰,自來分疏,臣亦謂其無是理,而以旣命拿處之儒臣,撥忙求對於纔從末減之餘,而其所陳達,又是此事,則驟而見之者,安得不怪且駭?而初欲請推而入,末又被推而出,則其不堪無聊,胡詬亂罵,論以好勝之常情,亦不足怪也。臣不欲與之呶呶也。臣以齟齬之蹤,處逼側之地,宜卽引分早解,而仰感聖上飭勵之盛意,遲回不去,竟遭此無限橫逆,臣實自取,尙誰尤哉?臣方治此疏,自外欲歸之際,朝參時刻已迫,以諸承旨之陳疏,不卽承牌。致勤筵敎,拚棄廉隅,冒沒入參,輒復投進已成之疏,徑出禁門。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昨被儒臣聯疏之斥,與諸僚相率逬出。不意本院,啓達微悃,卽有牌召之擧,情勢臲卼,未免坐違,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再召之命,又是特敎。況歲正朝參,百僚駿奔,輦路下敎,聖意藹然,則豈不欲卽爲承命,以無犯違逋之罪乎?第儒臣疏中,汲汲請推一款,卽指臣身,而末終咫尺輦下,閃弄手脚,混擧侵斥,指意非常。彼儒臣之當初請對,實出於未聞處分之致,而旣已處分,則勿論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事體則未安,故臣果以未及知今日處分,故有此請對,而煩達則未安,請推之意,仰達矣。此於儒臣,有何可怒之端,而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耶?然而自明事實之言,易致磯激,則臣雖不弘,何必深憾,而昨日特罷儒臣之敎,實爲難安之端。彼儒臣四人,一時譴罷,而臣獨晏然行公,則曲直是非,姑不暇論,而在臣自處之道,誠可謂無據矣。況該房特遞,而臣猶蹲冒,求諸事理,尤萬萬不可,雖被誅譴,實難冒出。玆敢隨詣闕外,投進短章,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人言。臣於今朝,書此呈院,則本院,因筵中下敎,至爲退却,於是乎疏籲無路,而朝參時刻,奄已迫臨,不敢以賤臣去就,致朝家盛禮之稽遲,不得不冒沒入來,而廉恥則喪盡無餘矣。入對君父,愧汗沾背,出見他人,鄙唾交集,如是而其可仍冒職次,以辱我殿下近密之班乎?玆敢更進前呈之疏,仍出禁門之外,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且臣有懇迫至情,臣母宿病沈淹之中,又得重感,眉上痰核,一倍肆毒,夜未交睫,宛轉牀席,重以泄痢無算,腹痛苦重,實有目前澟澟之憂,似此情理,尤無離側從仕之望。懇乞聖上,察臣蹤地之危蹙,諒臣情理之難强,特許遞改,使私義自靖,至情少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救護焉。 ○修撰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上年臘月初十日,奉命南下,十五日到禮安縣境,十七日致祭于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此建院後未有之盛典也。隣近士子,聞風爭集,其數殆四百有餘,簇立於院庭內外,祗拜香祝,擧皆聳忭,祭訖。臣與諸生,相揖於庭中,仍行旅酬之儀。院長前掌令權相一以下諸生,一辭交頌曰,今日此擧,實是斯文稀慶,凡我嶺南章甫,孰不奔走鼓舞,快覩盛儀云云。臣以聖朝尙賢重道之意,答諭諸生,竟曛而罷。是日觀者,無不感奮興起,欣欣有喜,臣於此,竊有所默揣者矣。今此賜祭之命,特出一時追念先賢之意,而禮行之日,風動如此,推是以往,亦可驗夫聖王導齊訓化之方。苟有善敎善政,動協于人心,無反其所好,則其激勵觀感之速,何適而不如是乎?此固爲反隅之一端,而抑臣又念殿下,緬懷先正道學,旣祭其院,又畫其居,尊尙之意,可謂至矣。而時世不同,典刑已邈,今不可得以置諸左右,納誨朝夕,則想興中朝之累歎矣。然而其人雖亡,其道則存,載是道者,卽其遺文,是耳。蓋先正敬信受用,最在《朱書》,德行事業,一以考亭爲準的,格言至訓,布在文集,隻字半辭,皆可傳後,而若言大致,則闡聖學闢異端,爲其綱領,觀於《聖學十圖》,《心經後論》,槪可知矣。其發揮義理,羽翼斯文之功,允爲百王之師範,倘於淸燕之中,取覽遺集,潛心玩味,隨事體驗,使明理盡性之說,衛道拒詖之言,常若啓沃於經席,密勿於廈氊,則聞正言見正事,不越文字之間,讀其書想其人,便如朝暮之遇,此實爲眞箇尊慕,亦可責聖學成就矣。夫豈若院宇牲牢,溪山畫圖,赫然觀美,反近文具也哉?伏願聖明留神焉。臣在禮安日,本縣多士,一齊呈文。有曰,先正言行錄,故修撰權斗經,主張編錄,開刊於安東府。而先正之所手筆,門人之所記述,任自增刪,使本旨晦盲,語勢顚倒,不可以此傳後,士林駭歎,公議大發,遂就眞本,改刊于陶山書院。今者聖上,有兩邑刊本印上之命,乞以所懷,奏達天聽,辨別眞僞,燒毁安東錯本云云。臣臨當復路,未能一一考校,而試取先正手筆之見存於其後孫家者,參互於安東印本,則果有一二語句刪節處。手筆之見存者,猶此如此,則其他亦可推知。今當兩本印進之日,不可無一番釐正之擧,臣意以爲,分付道臣,搜取禮安所在先正手筆及門人手錄可據文蹟,一竝上送。使館閣諸臣,校勘兩本,定其眞贗,以備睿覽,恐似得宜,惟聖明裁處焉。臣見先正遺居,澗谷幽邃之處,數間屋子,宛然獨存,而先正之嫡孫前縣監李守謙,築室其傍,以奉香火,聞其家計旁落,無以供祭,宜令銓曹,隨窠甄錄,以示念先之聖意焉。臣於館職,本有界限之自畫,元無去就之可論,而前後事會,巧値迫隘,抗顔冒肅,旣已再誤。今番差祭陶山,亦出於臨急變通,日期窘促,推諉無地。又不免黽勉承膺,顧此矢心必辭之職,反爲有除輒出之歸,擧措顚倒,聽聞該惑,矧臣之反省靦汗,當復如何?噫,量已受任,古人有言,雖如管庫以下冗鎖之任,揣度才分,不能者止,道理然矣。況此論思之職,極是儒者之選,其所以盛瀛館而備顧問者,必須聰敏淹博之才,若臣病痼形衰,識蔑聞謏,筋力奔走,已難自效。而至於講讀之任,太不襯着,如許實狀,不獨朝紳之所共矜諒,亦嘗出入前席,伏想日月之明,俯燭無餘矣。臣家世簪纓,義共休戚,本無退巽之計,亦有宦達之念,而況淸銜華貫,尤是人情之所同欲,臣又何心,苦爲此撕捱哉?不幸少失問學,坐成倥侗,夙嬰奇疾,奄至凋謝,齒登經筵,實無藉手之資,冒塵邇班,徒貽濫吹之譏。不惟自喪其一身廉義,亦將重累於聖朝名器,區區微志,已定於見忝謬錄之日,最初一疏,瀝陳死不敢承命之懇,平居對人,每道汚不至冒沒之意,旣敢質言於君父矣,亦已誓告於朋類矣。如是而猶復萌一毫僥冒之心,則眞是無忌憚沒廉恥之人,臣雖奊詬,決不忍爲此。伏惟仁天覆燾,大化陶鎔,豈不容一物之自遂乎?使事竣還,虛銜尙在,以此情勢,不敢循例復命。方欲陳懇之際,因喉院啓辭,召牌狎臨,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明,察臣肝膈之懇,亟命刊汰臣匪分之職,仍令攸司,治臣不反命之罪,以彰其慢,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首陳事,誠是,可不留意。其言行錄事,陶山眞本,無則固當釐整。而旣有眞本,眞僞辨別,惟在士林,非在上之裁處,亦非館閣之機勘。李守謙,其令該曹調用,下款撕推,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昨者,有憲長新命,繼以鞫事,召牌辱臨。臣於此任,旣是宿趼之地,且無難安之端,則在臣分義,宜卽承命。仍參鞫坐,而顧臣足部素患,乃通朝之所共知,前冬復發,數旬苦劇,僅得差可,餘症尙存,行步不健矣。日昨太廟享官,社壇祭班,不敢言病,黽勉進參,連日處冷之餘,自去夜,前病忽有更發之漸,流痰凝聚,隱隱作痛,猶不至大段,故乃敢堪忍經過矣。陪從罷歸之後,症情越添,痛若刺鍼,委頓牀席,不能起動,臣非不知鞫坐之嚴急,朝參之體重,卽今病情,如上所陳,萬無束帶趨走之望,昨今荐犯違慢之科,論其罪辜,合被誅戮,以此陳章,見阻喉司,其爲惶悶,尤當如何?臣方以病控辭,則不當以他辭贅及,而第於四儒臣之特罷,竊不勝憂慨之忱,敢此尾陳之。儒臣等,初若知下馬之敎,則豈敢爲駐馬遲滯之擧?又若聞有拿命旋寢之事,則亦豈敢爲相率求對之計乎?此實由於本院之未卽頒布上敎於侍臣之班,致令儒臣,漠然不知,則倉卒之間,其勢自當如此。不如此,彼儒臣,亦非病風之人,決不作此等駭擧,求之事理,其果近之乎?今殿下,不少恕究,特下譴罷之命,四儒臣一時倂出,氣像不佳,不知聖上,有何激惱,而使鏡明水止之地,增加斤兩,爲此過中之擧耶?大凡論人,當觀有情無情而已。今儒臣所坐,可謂無情之甚,而不但特罷之不足,至以驕蹇妄恣之目,容易加之於經幄之臣,亦豈不有歉於平日待儒臣之道乎?噫,殿下,方懋聖學開法筵,親近儒臣,顧問講討,其所以禮接之寵遇之者,果如何?而今因意外無妄之事,輕視蔑待,殆無餘地。此蓋殿下涵養之功,有所未盡,觸處過激之擧,有時輒發。今臣所言,非爲儒臣地,竊爲殿下惜之。惟聖上,益加勉勵,勿以小事而忽之。亟收四儒臣罷職之命,仍又改下嚴旨中四字,俾聖德益光,處分得宜焉。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儒臣之擧措,極可駭也。處分固當若此,儒臣若不知而有此擧,其當陳疏引嫌而已。當初處分末稍從重推考之命,皆因特敎,則政院,雖不先,分付之事,不思惶畏,反斥喉院,辭氣未穩,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昨者處分,烏可已乎?大誥之後,無他勉戒,力護儒臣,良可嘅然,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老母,以宿病長時沈頓之狀,前後屢煩控籲,而自昨年十一月,諸症十分添劇,胸腹絞痛,晝夜叫苦之聲,傍人亦不忍聞,勿論藥餌,飮食近口,則輒嘔逆,今已三箇月矣。神氣如縷,日就消耗,自十餘日來,叫痛之聲,亦不能作,而稍有知覺,則宛轉號呼。醫者亦不能執症,束手待變四字,此是人子所不忍言,而目今情勢,實是萬分崩迫矣。同朝之人,亦知此間迫急之情,近來政目,不忍檢擧矣。今緣館僚坐罷者多,無以推移擬望受點,以直次之空,天牌踵臨,顧今臣之情境,萬無一刻離親之勢,而亦不敢坐違嚴召。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明,天地父母,於此螻蟻之微,亦必聽卑而垂憐矣。仍伏念臣,忝叨館職以來,惟以分義爲嚴,母病不至於危劇,則抑情就職。情勢不至於大段,則不敢飾讓,此亦日月之明,想或照察矣。今玆情理,旬月之內,決無離捨供職之勢,伏乞聖上,特許遞罷臣職。使方寸無撓,得以專意救護,則豈獨垂恩於臣之一身,抑亦有光於孝理之政,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龍仁地,臣之赴任,期日不遠,趁今未辭陛之前,冀蒙恩暇,獲遂榮掃之願。玆不避僭猥之誅,陳章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往來,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來焉。 ○答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首陳事,下別單禁府,嚴劾處之其所引嫌,已涉過中,所陳情懇,方伯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六條勉戒,可見愛君之忱,而深嘉不諱之意,可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焉。其中秋、漢二府擇差事,大臣六卿錄薦事,當留意而飭勵,紓民力以下,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正月初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禮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入侍。上曰,使之引見者,肅章門軍士之燒死,極爲驚慘。軍士雖微,人命亦重,事當動念,今日朝參,設行於仁政門,心甚未便,以明政門移設,時刻隨時入之。{{*|榻前下敎}}尙賓曰,兩司姑不備員,玉堂亦爲不備,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諸承旨皆已入來耶?尙賓曰,姑不入來,故方令催促矣。尙賓曰,弘文館修撰朴弼均,時在京畿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五日辰時,上御明政門。朝參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上殿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冒寒將事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藥房問安批答,每以無事下批,而將事之際,煖帽亦不爲進御,或無感氣乎?上曰,無感氣矣。命均曰,日又陰寒,寢睡諸節,亦復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煖帽雖欲進御,過於熱,故不得進御矣。命均曰,數日來當爲入侍承候矣。上曰,依爲之。壽賢曰,嶺營獄事,極爲兇慘,故欲爲請對,而便是匿名書,淸齋之中,大臣之急急請對,恐涉騷擾。故罷齋後,欲爲陳白擧行,使備局郞廳,傳送于政院稟定後,自下燒火,可也。而政院之半夜請對,亦涉騷動,以兇書終至親監,豈有如許道理乎?至以大臣之不爲動念,仰達,此莫非臣頑鈍不敏之罪也。上曰,政院,以大臣之不卽請對,嘅然之意,有所仰達,故下敎。以大臣旣爲拆見則似當持入,而汎使郞廳,送于政院者,緩緩之意,有所下敎矣。今聞大臣所達,大體是矣。政院之半夜再次求對,亦涉怪異,而罪人則斯得云矣。其時幺麽匿名書之留置,亦豈不怪異乎?壽賢曰,皆臣之罪也。上曰,卿何有引咎之端乎?近來人心罔測,因其私嫌,誣上不道,如是容易,此皆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極爲寒心。以指擧營裨者,觀之,此非逆黨餘孽,不過其官屬輩誣陷之致也,如此者,已作無倫之國矣。徐命均曰,一種兇獰之輩,多見近來以此等事,橫罹致死者,故欲殺人者,至犯不道,亦或有此弊矣。上曰,朝廷之上,忠逆之是非,無常,外方,安得不如此乎?端本正始,在於朝廷矣。壽賢曰,爲拿罪人發送金吾郞,則當爲命招判金吾,而自政院,分付當直發送者,事體亦涉顚倒矣。上曰,命招判義禁,則亦涉騷擾,故分付當直,使之發送,而今番事本,自初失當矣。壽賢曰,下敎至當,而事體則終不當若是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是一初之政,而當端本正始矣。外方一營裨誣陷之賊,則設鞫嚴問,朝廷之上,以非逆爲逆之類,置以不治,則是三尺之典,只行於鄕谷幺麽之賊,而不行於朝廷之上矣。豈是制法治人之本意乎?凡事,當自朝廷始矣。壽賢曰,親臨將事,專出於爲民之至意,而歲首下勸農之敎,亦爲申飭于諸道道臣,而卽今三南、京畿,連歲荐饑之餘,人心渙散,民戶流亡,無復農作之望矣。必須保民之政,急速變通,擾民之節,一倂除去,然後餘民可以保存而作農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爲體念,而新年後,君臣初對,大誥纔下,如是飭勵者好矣。實惠及於民,然後可以保民爲國,而卽今耳目之臣,便成聾聵,廟堂之上,日事泄泄,以此規模,難爲國事,而今日之悠悠萬事,都不出於保元元矣。卿等,宜自廟堂先始,與歲俱新,可也。命均曰,爲國通變之道,不可猝然變通,日行一事,今日行一政,明日做一事,日日如是,然後可以變通。而卽今廟堂之上,無堪事之人,故日復悠汎,自上飭勵,不啻切至,而臣等雖相策勵,亦無實效,此則以其不得人故也。以漢、唐少康時言之,得一世人才,以了一世之事,未有不得人而爲治者也。苟得其人,君上雖不勤勞,亦可爲治。故臣之前後,以得人之意,有所仰達,而前者聖敎中革去奢侈一節,爲今日急務,宮房折受之特罷者,此實盛德事,此後凡係民弊者,隨讀罷去,則亦可爲實效矣。上曰,所達是矣,而以學問工夫言之,有漸進之效,豈必成一事,然後復行一事乎?每以見速效爲期,則有進銳退速之患,而以唐明皇事觀之,開元、天寶,聖狂斯判者,都在於一心操捨之間,今日之道,上下飭勵,勿忘勿助長而已。壽賢曰,爲治莫如得人,而如臣不才,病且昏耄,以此精神筋力,末由奔走於國事,必先斥退小臣,進用賢才,然後可以裨補治道矣。上曰,得人則爲好,而予之知人亦難。且以漢霍光言之,不學無識而爲漢碩輔,只在於誠實而已矣,豈有賢愚之分乎?及其成功則一也,而我國用人規模,則亦各以其才隨用矣。命均曰,在上之人,豈不知在下之人之長短乎?知臣莫如君,惟在聖上拔擢用之之如何矣。命均又曰,大王大妃殿問候之節,當爲仰稟,而雖或欠和,以有勿傳於提調之慈敎,故臣等不敢仰請,而近伏聞有不安節云。臣等不勝悶慮,近復若何?若或一向欠和,則議藥之道,當急速擧行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議藥之節,不可草草爲之,令諸醫官消詳議入,宜矣。上曰,頃以輪感,有不安節候,大昨之夕,有煩悶之候,故連爲進御蘇薑茶,自昨日少愈,今日亦不夬復,而自藥房有問候,則慈心益爲不安,故不敢下敎于藥院矣。旣有所達,令諸醫官更議繼進,可也。命均曰,似無他樣症候矣。上曰,素有痰患故膈間每每煩悶,是用焦慮。命均曰,或有微恙,則問候議藥之意,前已屢次陳達,而慈敎一向靳許,臣等不勝悶鬱之至。上曰,或以此意陳達,則每每靳允,極悶極悶。宋寅明曰,藥房規矩,則有問候之時,然後齊會醫官議藥矣。上曰,蔘蘇飮爲好云,則連爲進御,可也。奉朝賀李光佐曰,伏聞下敎于藥院諸臣之敎,則大王大妃殿氣候未寧云,臣不勝驚惶之至。上曰,近來有感氣,殊甚悶憂。徐命均曰,當此首春,親臨帳殿,接見百僚,此盛擧也。朝臣中,多有拘礙時議而罪廢者,滌瑕蕩垢,咸與自新,實爲疏滯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以良役事,後日稟定之意,有所仰達矣,辭未畢。上曰,不可草草於帳殿矣。命均曰,湖南尤甚邑,無論諸般名色,盡爲充定之意,前秋知委,分付,而不入於尤甚之邑,似皆盡爲充定,而以京畿言之,如通津等邑,皆已充定云,惟在守令奉公之如何矣。逃故,代定後捧布,而未代定前,勿徵隣族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無論之次尤甚邑,盡爲勿徵逃故之代云耶?命均曰,物故之類,則無論之次尤甚,一倂勿徵,宜矣。上曰,尤甚邑則勿爲代定,爲好,而亦勿徵布於隣族,可也。然代定之道,守令,亦必遲緩,自廟堂申飭,可也。逃故,盡爲代定,則豈有侵徵之患乎?奉朝賀之意,以爲如何?李光佐對曰,身布逃故之代,雖使代定捧布,而代定之規,只徵新年布而已,癸丑條,不可徵於代定者矣。卽今兩南沿海邑,荐歉之餘,田畓之陳荒,處處皆然云。沿海一帶尤甚之邑,因循徵捧,則餘民不堪支當,而身布亦不捧矣。臣近年以來,精力耗損,故凡事未及料量於心上。領相所達一例捧布之政,亦不爲純便之道。大抵做事之道,三分好則做得三分,五分好則做得五分,可矣。卽今三南沿海邑凶歉,挽古所無,辛亥乙亥之饑荒,至今傳說,而以臣之所聞見推度,則無如此辛壬兩年之饑饉。以興陽言之,一面饑死之民,將至於二萬餘名云,其慘凶,亦可推知,而七邑之尤甚,元無異同,以守令之不捧軍布,一邊拿囚決杖,則卽此一款,豈可以慰民心乎?此等尤甚邑,則勿拘循例,別樣軫恤,宜矣。兵曹判書尹游曰,物故之代定,則自初年半分徵納,逃亡之代定,則自後年身布徵納,而自國家元無隣族侵徵之規,而逃故代充定,定限以十年者,蓋慮中間奸僞之弊,而近來法制,蕩然,各邑元無遵行之事,視以一例,不爲動念,以十年定限,難矣。不爲定限,亦難矣。以三南言之,亦多有軍丁磨勘之邑,而尤甚邑未代定者,使之移定於他邑云。此則自廟堂速賜裁處,可矣。然惠政,難於博施,三南沿海邑物故當年身布,則減給,似宜矣。宋寅明曰,物故當年條,雖命蕩滌,而代定之道,當令急速擧行矣。徐命均曰,雖上年條,已代定者,徵布宜矣。上曰,左相所達則無論之次尤甚稍實,姑爲勿徵云,此則有病博施之歎矣。京畿、三南尤甚邑物故身布,則使之蕩滌,代定之政,急急擧行事,申飭道臣,可也。宋寅明曰,逃故代定,例爲磨勘於歲末,而今毋不及,以三月前逃故代定案,修整上送之意,分付宜矣。尹游曰,歲抄,限以二月,則守令亦當及期擧行,一切以二月定限,可矣。沈壽賢曰,以李匡德咸監薦望事,曾有所仰達矣。其後因儒臣所達,有所下敎矣。李匡德,旣以江留之不爲膺命,特補甲山,則自下不敢循例擬薦之意,臣爲仰稟,而儒臣則慮以匡德之又不膺命,仰達。自上,亦令廟堂,使之知以擧行事,下敎矣。匡德,旣有才局,實合藩任,故臣之稟達者,此也。旣自其道,陞拜監司,則渠何敢不爲膺命乎?況廟薦,事體至重,一儒臣,何敢稟請當否,而亦何論其去不去乎?臣竊慨之。上曰,頃因江留所達,有所下敎,匡德,豈可使之久置於外方之人耶?匡德,旣不膺於陞資之職,故因儒臣陳達,有所下敎矣。大臣所達亦是矣。自廟堂議薦,則亦豈不在於落點乎?徐命均曰,廟薦若不合當,則儒臣論斥,可也,事體所在,不當若是輕議也。上曰,大臣,守處固守,可也。吏曹判書金在魯曰,臣以良役變通便否,問議於奉朝賀崔奎瑞、閔鎭遠,則大略皆以爲難便云矣。上曰,以爲難便者,如何?在魯曰,崔奎瑞以兩件事,皆以爲難便,而閔鎭遠則一疋之議以爲便好,結役米則不可徵捧云矣。在魯又曰,臣於備局已啓下之公事,自初所見有異,惶恐敢達。去十月間統制使金潗狀啓,以錦城縣監具宅奎,捽曳統營將校,推促公兄,而亦不起送,管下一哨官,輕侮主將,請拿致臣營決棍,而備局,以曾經侍從之人,不可決棍,拿問處之之意,回啓出草矣。大臣,以具宅奎從重推考,統制使推考,改之。備局諸宰之議,皆以爲體統所關,錦城縣監,終不可推考而止,議于大臣,以拿問,改出草矣。領相以爲,曾以沿海邑守令拿問有弊,陳達,決不可請拿,復改以重推,如是往復爭難之際,已至歲翻矣。沿邑守令拿問,雖曰有弊,應爲拿問之事,猶不拿問,宜無是理,況今冬務已過,暫時拿問,以存體統,有何不可乎?凌蔑主將,至捽營校,而統制使與守令,一體推考,終不成國體事理,覆啓未行會之前,宜有改命拿問之擧矣。上曰,所達是矣。判下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焉,廟堂覆啓,誤矣。每每如是,則侍從作宰之邑,雖當緩急,爲主將者,將不得行號令乎?決棍則雖不聽許,統制使推考,則有若以胥失竝罪者然,事體不然矣。錦城縣監具宅奎,則拿處,統制使推考,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守令或不從令,則在統帥之道,狀啓罷黜,可也。直請以侍從臣決棍者,金潗之事,殊甚不當矣。上曰,然。李光佐曰,常參,便是常仕,以致仕之臣,參於常仕,則便是行公,事體不當,故臣於前後常參,不得入侍,而朝參則是朝賀,故旣以奉朝賀爲名,則事當入參,臣玆扶病入來,而有所懷,故敢達矣。臣竊瞯聖躬完養之工夫不足,聖躬完保,然後聖志可以堅定,而憂勤太過,將攝失宜,臣子之憂慮,當復如何?使殿下怠荒,則此實莫大之憂,爲臣子者,所當竭誠仰勉,而旣過於勤勞,則亦何不仰慮乎?宜爲斟量氣力,以之應事接物,而一切愼攝,完養氣血,可矣。以臣僚引接之節言之,頃伏聞半夜引見領相,以至徹曉云。此非大段緊急之事,而猶尙如此,豈不可悶乎?係國家安危,不容時刻之事,則可也。以汎然間事,貽勞聖躬,寢食失宜,元氣從此耗損矣。養氣之道,寢時卽寢,食時卽食,然後可免困餒之患,雖引接臣僚之時,水剌亦豈不進御乎?夜寐息力,所以發施於明日,達夜勞瘁,若冬行夏之令,而親臨祈穀,出於爲民至誠,今又朝參,不瑕有勞傷乎?朝參豈不行於某日,而當寒帳殿,終日接見,似非愼攝之道,臣竊憂之。今當大朝會,瞻望之意,不敢仰請,而或聞入侍諸臣所傳之言,則玉色,或紅或白,且近於瘦敗云。此由於氣血不足,亦爲向衰之漸。伏願自今,務盡完養之工焉。宋寅明曰,日寒如此,進御毛物,亦何妨於觀瞻,而不爲進御乎?帳殿觸感,殊甚悶慮矣。上曰,勉戒切實,而早寢則氣甚和平,亦知有益,而自幼時早夜,不爲就寢,故自然爲習常而然矣。此後當各別加意於保護也,煖帽進御,則頭疼,故不爲進御,而如揮項之屬,纔已飭勵之下,在上之人,何可着乎?光佐曰,臣於頃日入對時,煩達屢條言事,而其要,以聖志堅行,如飢餐渴飮,用財則量入爲出,爲民則擇差守令之意,有所仰達矣。臣於中夜無寐時思之,則聖志之如飢餐渴飮之工,甚難做得,朝夕雖有激揚啓沃之言,契合於聖心,亦難。雖或有時開法筵,講論經史之益,而亦若十寒之一曝,聖志之日新無間,亦或不易做去矣。聖心之求治,果如飢餐渴飮之時,則雖有難祛之私,亦將廓然大公,而其餘用人節財等事,次第修擧,然日月流邁,聖心易間,以往事言之,聖志之感奮飭勵,非止一再,而旋卽因循,無復有奮發之氣,忠臣志士,莫不憂惜,況今年歲荐歉,癘疫肆行,今冬又無積雪,麥苗之凍死,在處皆然,前頭麥農之失稔,又可辦斷矣。飢民又不得麥農,則將何以生活乎?及是時不能救焚拯溺,則終有何嗟及矣之歎。伏願自今,樹立萬仞之地,以爲挽回之道焉。上曰,前後陳戒眷眷,當各別體念矣。光佐曰,不可以空言,謂之感動奮勵,有奮勵之實效,然後可矣,而卽今沿海濱死之民,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必大爲民地,然後民心可答矣。上曰,大爲民地者,何事也?光佐曰,以物故身布蕩滌之典,言之,亦一大爲民地也。宋寅明曰,今日之勢,實甚罔涯,以朝報所出觀之,災變之層生,未有甚於近來,驚心懍然,而今番嶺南之變,尤極凶慘,環顧國勢,無一可恃之狀,新年大朝會求言,亦勤摯,而忠言至計,一無聞焉。此則殿下之大信,有未孚於臣僚而然矣。有實政著實效,然後人心自然孚感,而以軍布蕩減事言之,減令一下,百姓,欣欣然有喜色,而一邊蕩減,以慰民心,一邊節用,以繼經費,此爲實政實效矣。蕩減而無節用之道,則事何由得成乎?其大要,則不過於量入爲出矣。上曰,所達是矣。雖蕩減身布,不爲節省經用,則是捨本而務末,豈有實效乎?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聖人豈欺我哉?光佐曰,救民之政,其本在於量入爲出,而我國雖當大凶,常時規模,不能節損,故不過那移於江都、南、北漢所儲,推移繼用,而今則江都、南、北漢所儲,亦枵然無着手之地,今雖節省,有何益於前日之費乎?爲後之計,不可不早爲之所,而守令不擇,則惠難及民,抄送御史於各道,以爲廉察,則雖不治之守令,亦當畏戢,而近來御史,亦不擇送,故貽笑於外方者,亦多矣。使道臣採察民瘼,廣搜草野嘉言,亦令搜薦人才,而自廟堂,亦隨,申飭道臣,似宜矣。上曰,所達皆好,而戶判所達大信未孚之說,是矣。商鞅,以三丈之木,能信於民,而今則不然,故大誥求言之下,亦無來諫之人,以薦人才事言之,嶺南所薦之人,尙不及收用,是欺士人也。使道臣,各薦孝廉一人,予則爲慮歸於文具矣。御史事,卿之所達,亦然矣。光佐曰,伏聞殿下,臨事辭令之間,每以堯、舜之病博施,爲敎,其本文則言其成效也,不可以藉此爲法矣。王者,當以一夫之不獲其所,爲深恥也。上曰,或有汎濫之事,則有所下敎以病博施之意,而所達,大體誠是,當加意也。光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自天地神祇宗廟、社稷,以至于山川鬼神,皆享祀,鬼神不歆享,則可謂人國乎?時方祭物不潔,神必不享矣。以宗廟祭酒言之,自奉常寺進排,而釀酒之時,官員漫不知爲何事。元無致祭之擧,故釀不精潔,味甚不好,食醢亦爲預沈,臭味不佳,此豈爲精潔享祀之道乎?方外山川之祀,其所不潔亦可推知矣。另飭該寺,祭物,必須十分蠲潔,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當飭勵也。沈壽賢曰,臣方爲本寺都提擧,而祭酒,味與色,果不好,故屢次申飭,而終不得美烈,蓋由於麯子之不好故也。當夏小麥時,精捧精洗磨出後,合眞末,其火,六月造成麯子,繼一年所用,而以其麯子釀酒,則酒色白,味且好。近來則酒米,亦爲精捧精洗,使之釀酒,故看品時,祭酒味色俱好,不知比前日如何,而脯板,亦令改之,別樣申飭,而亦何必其勝於前日乎?上曰,卿亦飭勵,而貢物進排時,似或有不精之慮,卿須各別申飭,可也。李春躋曰,朝參陪班,何等嚴重,而東西班行,甚不整齊,出入往來頻數,而亦或不爲趨蹌,東班則或着煖帽,西班則或看朝紙。此是監察不能糾檢之致,東西押班監察,從重推考,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不可推考而止,押班監察,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各色員額,視前漸廣,太倉之穀,安得不減乎?以大內言之,中官及承傳等各色,名目漸多云。此等事,亦令除減,宜矣。上曰,宮府當爲一體,所達好矣,而此路漸廣,然時方,中官數亦多,而承傳色,只是六員,倣出六承旨故也。此則無別設之事,而事勢之不可減者,多矣。尹游曰,大臣,以量入爲出之意仰勉,臣於此亦有所懷矣。兵曹專管經費,量入爲出之道,宜先留意,而京畿、三南沿海尤甚邑物故軍布,旣以特命蕩減,則兵曹及各軍門歲入,必將大縮矣。各軍門則不過自其處需用,各自爲節省之道,而至於兵曹,則本曹員役外,諸各司上下者,甚多,有難任意爲之。臣待罪本曹,取考故相臣南九萬爲兵判時朔下魚鱗,則只是二十餘同木,而今則殆倍之,一朔上下者,至於五十五同零,此皆中間次次增加者。今若考出其時魚鱗比較,卽今魚鱗,雖不得一例減損,其不緊可減者,稟議大臣,竝皆釐正,則實爲省費節用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戶判,今皆入侍,故下敎矣。北道內奴婢貢,捧留本道,其代,自戶、兵曹,以米布分半輸送于內司,而近來,以內奴婢而加增貢布,漸多,戶、兵曹,不卽輸送云,此亦有乖於前規矣。庚子以前,則似不如近來之數多,依庚子以前例,輸送事定式,可也,而餘數則別爲會付本道,以爲年凶補賑之資,可也。{{*|出擧條}}尹游曰,本曹內司入直,殊甚苟簡,參判趙錫命,則除拜同義禁,參知金浩除外任,參議朴聖輅則受由在外,由限已過,而參知外任之代,斯速差出,何如?上曰,參議亦爲遞差,有闕之代,竝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榻前下敎}}。游曰,曾因承旨所達,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令本曹草記遞差,而二品以上,旣是卿宰,則如軍職受由過限者,遞差軍職,事體未安。堂上以上,若遞職則例爲卽付軍職,今雖以由限已過遞差,又當更付軍職矣。纔遞旋付,不成道理,自本曹有難擧行,故敢達。上曰,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纔遞旋付,則此無飭勵之意矣。從二品以上之過由限者,自該曹請推,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凡諸無後之喪,自壽進宮,例奉享祀,而自戶曹亦有祭需備送之規矣。以禮曹言之,代數已過,且有該宮折受,則自本曹所送祭需,除減無妨,故敢達。上曰,此是流來古例,而自本曹考見前規,可也。雖問於該宮,可以知之矣。寅明曰,三南漁鹽船稅,自本曹句管事,前有成命矣。今將磨鍊,成節目啓下,而本道諸道別將差人等,不可不一倂革罷,旣罷諸道別將,則各宮房各衙門別將,亦當一體禁斷,稟定後方可,分付矣。上曰,先自湖南爲始,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兵判入侍,可也。金在魯、尹游進伏。上曰,都政,今月內必是過行,而近來都政,一不行於當月之內,事極寒心,吏判之今番勉出者,非爲卿也。實有深意,前後銓地,爲一敗局,當此之時,任銓衡之重者,捨卿誰先?卿不可挾私意,以負國家矣。予所期待於卿者,深矣,而以卿之出仕後用人之道,觀之,大異予之初拜卿之意矣。犯逆之人,雖不當擧擬,若其無故而拘於時象者,則何不錄用乎?天者,是至公無私之謂也。以落點謂之天點,以銓曹謂之天官者,蓋言其公也。爲銓官之道,要不出於公之一字,而卿之短處,雖不言某事某事,此則卿所自反處也。卿須益爲勉之哉。兵判則旣任西銓,今日以武弁之繁多,未及調用,且有武弁之偏論,故國將亡矣。武弁,皆以投筆推案之類,何不隨朝廷取捨而爲之偏論哉?故豐陵生時,以打破武弁之朋黨,自任矣。卿亦以此自任,調和,可也。仁廟反正後,親政時下敎曰,何不用大北乎?朝廷,若不聽從調用,當斬勳臣,爲敎。反正之初,大北,猶可調用,今日朝廷,無如大北矣。在魯曰,伏聞勉敎,臣不勝惶恐,臣則以公之一字爲心,而亦安知其合於公議也?上曰,他事不可歷數,而以昨日忠監之望,觀之,有所嘅然矣。卽今在京人中,豈無可合之人?而首末望,終有未協於心者,方伯重任,則不當如是備擬,吏判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徐宗燮則曾經吏議,人望可合,嚴慶遐則地望人物,亦合是任,故臣果備擬矣。聖敎如此,臣實惶恐矣。上曰,地望雖合,豈必盡是人才乎?若有材局,則雖通禮堂上,可以擬望,何可以曾經吏曹參議,謂合於方伯耶?嚴慶遐則今莅一郡,而貶題中,倘革來弊之倘字,未洽矣。況可謂之合於方嶽耶?然故落點於副望矣。游曰,臣以不才,久當重任,點檢前後,豈不用私乎?反顧惶悚,當自改圖,而私意終難禁抑矣。上曰,以公道而僨敗,則事當容恕矣。在魯曰,大誥誕敷,臣隣相勉,況當首春,尤有望焉,而近日處分辭令之間,驅馳太速,氣像促迫,實有進銳退速之慮矣。持平南泰良之避嫌,言甚切至,此等諫言,亦爲體念,立志須堅固,作事必偉如,毋親細事也。上曰,因爲勉戒,當體念也。在魯曰,曾在先朝引接臣僚,不使少退,寢睡、水剌諸節,不爲失時,近來則朝接臣僚,水剌進於午時,諸臣少退復入,則每致犯夜矣。有妨於聖躬保養之道矣,引接亦以時焉。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也。 ○司諫李著啓曰,臣之踪地,本不可復玷於邇列,前後臺職之命,一未敢承膺,杜門竢罪,悚蹙度日。而敍命遽下,除旨又降,而朝參已迫,天牌復臨,嚴畏分義,他不暇顧,冒沒出肅,而第臣從前情勢之外,又有不可晏然者。近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前後諸臺,相繼引避,至於追罷。臣之向日諫職之除,亦在於大誥飭勵之後,臣未能效一日之責,而只以私情仰瀆,終至遞罷,則不職之罪,臣實爲首,難安之情,與已遞諸臺,少無異同,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金尙奎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今日爲鞫坐,則憲臣當爲處置矣。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宮城內巡警禁火,兵曹與衛將,所同爲主管,而肅章門內小幕失火,軍卒致斃,實是無前之變,雖免延燒之患,幸止一名之斃,事之驚慘,莫此爲甚。而兵曹與衛所,矇不檢察,常時怠忽若此,則顧何足以責其嚴宿衛備非常之道乎?燒死軍人,旣是守門之卒,則待其報更旣畢之後,守門將,宜卽照數管領,使守信地,而任其投宿於他所,以至致死而不知,亦極駭然。兵曹郞官,雖因喉院啓辭,已有汰去之命,而堂上,亦不可問備而止,請當該兵曹堂上及衛將,罷職。部將及守門將,拿問處之。上曰,依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旣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司諫李著出仕。上曰,依啓。上曰,毋論大小官,東西陪班中,上自衮職闕遺,下至民間疾苦,有欲仰達者,入侍陳達之意,禮房承旨,詳言于東西班,可也。南原君卨,入侍仰達曰,卽今國無儲嗣,中外臣民,莫不憂歎,伏願擇揀循良之姿,以爲廣儲嗣之道焉。上曰,大臣亦曾以廣儲嗣之意,有所陳達,而予豈不思耶?吏曹參議徐宗玉曰,富平府使金尙星,當初出補者,不過以撕捱玉堂之故,而無他罪過,今則許久矣。且李宗白,以同時出補之人,先已內遷,當此三司乏人之時,尙星之淹滯外邑,誠爲可惜,而初旣外補,則銓曹不敢備擬於三司之望,敢此仰稟,而長官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大誥後應旨進言,金尙星一人,而賜馬褒美矣,不可久置於外邑,今此所達好矣。此後則備擬三司,可也。{{*|出擧條}}刑曹參議李衡佐,出班奏曰,臣以職掌,有所仰達矣。德敎,守一道而無變,刑政,隨時俗而損益矣。《大典》,有《前》、《後續錄》,《續錄》後有《受敎輯錄》,而與《大典》,或不無牴牾者,故復撰《典錄通考》,此則《大典》、《受敎》,分類而成者也。頒布遵用,今已三十餘年,而厥後新受敎,亦幾至數三卷。此皆成典外,一時裁斷者,本曹則多有新受敎,外方則全用成典,京外用法,大相不同,實有乖於畫一之義。臣已與僚席相議,兵判尹游,爲刑曹判書時,亦欲稟定而未及矣。今宜損益刊布,使中外無異同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各司久任郞廳入侍。李春躋曰,各司,例有久任啓下之事,則兵曹之不爲啓下久任,殊甚非矣。上曰,當該堂上推考,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可也。{{*|出擧條}}戶曹佐郞李夏徵入侍,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夏徵以次仰對。上曰,遺在幾何?夏徵對曰,臣除拜未久,故不得詳審矣。上曰,戶曹佐郞李夏徵,問其所掌遺在,則托以除拜未久,不能仰對,殊涉泛忽,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惠廳郞廳及五部官員,竝令入侍,可也。宣惠郞廳柳鳳齡進伏,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鳳齡以次仰達。上曰,遺在幾何?鳳齡曰,米二萬二千三百餘石矣,木三百七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矣。上曰,惠廳郞廳之持笏記入侍者,可謂周密,而咫尺前席,偃然展看,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司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竝推考,可也。中部參奉鄭允迪入侍。上曰,爾之私賑者幾何?允迪對曰,一千三百石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允迪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民戶幾何,而本部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類耶?允迪曰,無癘疫,且無奪入閭家之弊矣。上曰,部內無他弊端耶?允迪曰,或有些少弊端,則枚報上司變通矣。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頃者輪對時入侍矣。他事不須問,而當部無閭家奪入者耶?圖逸曰,無此弊矣。南部參奉梁夏吉入侍。上曰,私賑幾何?夏吉曰,一千石也。上曰,無顯官耶?夏吉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有何民弊也?夏吉曰,無大段弊端矣。上曰,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弊耶?夏吉曰,無之矣。西部參奉羅敬道入侍。上曰,私賑幾何。敬道曰,以一千石私賑矣。上問民弊,當部癘疫及閭家奪入之弊。敬道曰,無之矣。北部主簿李東翰入侍。上曰,履歷達之。東翰,以履歷仰達。上問弊瘼與他部同。東翰曰,無此弊而以還上之督捧,戶口之流亡日多,至今未捧,爲三百六十石,而此若盡捧,餘民不堪矣。上曰,外方之守令,京中之部官,爲任不輕,民之休戚係焉。宜爲難愼,而今此部官等所達,不甚明白,當罪之,而予甚斟酌矣。各別惕念擧行,而私賑者,初旣出於爲民之意,則到今得官之後,亦勿懈念,可也。南圖逸曰,坊役中坐更,最是苦役,而各衙門軍卒,不知何限於各契,而皆懷自便之計,每輒呼訴於本衙門大將,則或許嚴題而分揀,或招部吏而,分付。故各牙門gg衙門g軍卒,則一倂減給,坐更則皆是無勢坊民及略干有役丁,鰥寡孤獨,偏受其苦。此實坊役不均之甚者,如無變通之道,無告殘民,將不可扶支矣。且各部,皆係於京兆,而京兆外諸上司,有推捉部吏之事,則必關由於京兆,然後以爲推治者,明有定式。而今則京兆外諸各司,直爲發差,推捉部吏,故凡係坊民出役等事,部官不能措手,每致不均之歎,故惶恐仰達。上曰,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郞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其任重矣,有何齋郞部官之殊乎?部任亦重矣。卽今私賑之類,以爲部官,然此後則卿等,亦須別擇,可也。如南圖逸者,爲人亦頗善矣。金在魯曰,私賑人之拜官,旣有傳敎,故爲之,而卽今文成公李珥之孫,亦爲部官,敢不擇差,而或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如鄭允迪,則臣爲接話,其人,稍可鄕人,而失措於筵中,不是異事矣。右通禮文德麟,以所懷陳弊曰,臣受由下鄕,往見扶餘、長興等地,而湖右則各色催科之政,萬分緊急,諸般新舊還上,盡數督納,故民皆以農事所出,納還。今春田三稅,則萬無收納之路。且其有鄕所色吏之弄奸,無比,民皆離散,今年農作,亦不可辦得,村閭殆空,聖上如彼其至誠憂民,而實惠則無一及民。湖右稍實邑之民,皆願入於湖南沿海之民,其間疾苦,何可盡達?而聖上,雖以至誠爲民祈穀,民無種糧,不能奠居,則不作農而穀何生乎?申飭于道臣守令,備給種糧,使民作農之地,宜矣。上曰,文德麟所達,亦朝家所未聞知之事也。其所達是矣。陳弊切實,深用嘉之之意,承旨傳諭,可也。洪景輔曰,兵曹郞廳來言,參判因臺啓罷職,參議參知未差,本曹堂上,無推移入直之員,頉省記爲之云,故敢達。上曰,兵曹郞廳,極爲非矣。旣有判書,何可爲頉省記乎?當該郞廳,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興君橿,佩短劍,故欲爲推考警飭矣。兵判,以本兵之長,亦佩短劍,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奉朝賀李光佐,俄者欲有所陳達而未果云矣。當此聖上節損之日,諸道方伯、閫帥、守令,尤宜仰體聖意。且卽今麥事可慮,申飭諸道監、兵使及守令,使之凡間需用,另加撙節,以待麥農云,此言爲好,故敢達。添入於勸農節目中,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進伏曰,臣等於日昨,因儒臣疏斥,蒼黃逬出矣。譴罰只及於該房,不勝惶恐,而當初侍臣之不卽下馬者,只由於未聞傳敎之致,則驕蹇妄恣之敎,豈非過中(中)),儒臣之疏斥本院,本院之知以玉堂,而已聞傳敎,互相疑阻。乃至有自相陳疏對辨之擧,而因此竝罷四儒臣,尤豈非處分之過中乎?況妄恣之目,實爲人臣之極罪,辭令太迫,處分乖當,臣實有嘅然底懷,故惶恐敢達。上曰,政院之請推,事體固然,而儒臣之侵斥喉院,此是移乙之怒也。移乙之怒,豈可移君父乎?爲君父者,斥罷三儒臣,何所不可爲之事,而必於巽軟,然後可謂處分之得中耶?若是其費辭營護,殊極未安。左承旨洪好人,遞差,可也。{{*|榻前下敎}}上呼備忘記,洪景輔書之。傳曰,方當春陽,萬品向蘇,哀我元元,獨在愁苦,念及于此,食息奚安?而況畿湖與兩南沿海尤甚邑生民,尤爲矜慘,頃以興陽事觀之,其他尤甚之邑,亦可推知。物故之類,雖有斯速代定之命,其人旣故,族無徵處,催督身布,豈王政之所忍?京畿、湖西、湖南、嶺南沿海尤甚邑癸丑條物故未捧身布,特爲蕩滌,而申飭列邑,卽速代丁,良丁不足之邑,推移代定,在道臣有便宜。以此,下諭于四道方伯處,其他代定者,無論稍實之次,必於三月內盡數代定,而如或不然,有侵徵隣族之弊,而現發於繡衣廉問之時,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以此另飭列邑事,亦爲下諭。上曰,閔奉朝賀處,明日食後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榻前下敎}}禮畢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入啓,同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副承旨金尙奎,鞫坐當爲進去,伴直無人。承旨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今至三日,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而闕員未差之代,亦爲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兵使朴纘新留待。 ○洪尙賓啓曰,奉朝賀閔鎭遠,依傳敎來待賓廳矣。傳曰,同爲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鄭必寧爲承旨,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相奭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吳彦胄爲修撰,吳光運爲左尹,宋敎明爲兵曹正郞,金始㷜爲咸鏡監司。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洪好人、朴聖輅爲副司直。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兵曹口傳政事,以任{{!|𪼛|⿰王集}}、申晩爲副司果。 ○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春川等官居良人崔儀鶴妻朴召史,爲虎囕死,旌善郡居驛婢莫今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林川居私奴金信中等,四人燒死事,長鬐等,官居良人鄭士善等,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前參奉金聖鐸等,三儒臣勸起事,傳于金尙奎曰,今者所召,由於求士之意,則若是過辭,無乃因予待士不誠之故也。各別勸起上送事,回諭。 ○傳于洪尙賓曰,問事郞廳吳瑗,設有不安者,問郞,卽郞官,爲君討逆,事體嚴重,則焉敢懸病於進不進之單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拿處。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省鞫爲之,而開坐差晩,今日亦將夜深,必是問事郞廳稽書之致,分付堂直,使之催促。 ○傳于金尙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紵gg紓g民力以下,謄出後,原疏留中。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富平任所,校理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大司成宋眞明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六日,武學池碩才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鄭亨復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曰,伏以臣於諸儒臣之反攻喉司也,旣不可以自謂無失,幸其獨免,該房承旨之特遞也,亦不可以諉諸當該,晏然苟冒,而適値朝參,不敢言私,徑出之諸僚,紛然引嫌,而往復勸起,黽勉同參者,本非仍因盤礴之意,祗爲俟過盛禮之計,而又於前承旨洪好人之特遞也,非但有憂慨之忱,亦添臣不安之端。蓋諸儒臣之請對也,臣誠拙訥,雖未曾出一言,其所反攻,旣不明白指的,則忝居一院之長,安得自安,該房特遞,旣由於未詳古例,不善分付,則忝居一院之長,亦安得自安。洪好人之始呈所懷疏也,臣移書而還之曰,苟有所懷,筵白亦可,殿坐時迫,宜速承牌云云,彼果勉從臣言,屈意入來?及至前席,臣固欲合辭陳達,而彼先發端,遽被譴遞,旋又告禮畢,而撤御案,顧以玉體之觸冒風寒,終夕帳殿,方切區區之慮,則臨罷瀆擾,亦甚惶悶,趑趄囁嚅,泯默而退。上不能匡君上之過擧,下不得伸微臣之愚衷,孤負僚席,有愧初心,卽此一事,尤爲難安,玆具文字,悉暴危悃。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安私分。仍竊伏念,日昨諸儒臣之特罷,雖以其疏之太不稱停,而驕蹇妄恣之敎,終涉過中,承宣之有懷無隱,不宜輒加摧折,而旣責之以營護,又從之以特遞,咫尺天陛,蒼黃逬出,大聖人辭令,恐不當若是迫切也。終宵耿耿,略此尾陳,惟聖明,澄省而加勉焉。答曰,省疏具悉。昨者批旨,無他意,乃飭勵,則君父下敎,必也巽軟而後,可曰禮使,而承宣之遜謝不已,挺身力護,此等之習,決不售於今日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右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情勢,萬無冒出之理,而昨者朝參盛禮,時刻已迫,筵敎下詢,又極惶悚。緣臣等去就,致令法座稽時,實是分義之所不敢出,故包羞忍恥,冒瀆入侍,而廉隅之放倒,則無餘地矣。投疏徑出,恩批纔下,而深夜之中,再辱天牌,荐犯違慢之科,恭竢鈇鉞之誅,不意今者,又有只推牌招之命,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之前哉?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路,敢不蹶竭趨承,而人之論臣者,方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爲目,而猶且不恤,晏然自居,則是眞所謂無所顧忌者。臣雖十喙,何以自解?況今聯疏論斥之儒臣,竝被譴罷,同時徑出之兩僚,已皆特遞,彼罰我仍,物情不平,或進或否,聽聞亦駭,臣之卽今道理,惟有遞罷而後,可安私分,可謝人言,朝家之所以待臣僚者,亦當視其所遭之如何而進退之,寧有以督出爲事,而一切縛束而馳驟之爲哉?且臣於積月供劇之餘,筋力澌盡,日昨陪祭之時,經宿露處,舊患脅痰,觸冷添劇,呼吸不通,飮啖全廢,叫苦刺痛,實有頃刻昏窒之慮,雖微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決難復備驅策於夙夜之役,玆於嚴召之下,扶舁趨詣於禁扃之外,疾聲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延殘喘,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傳于洪尙賓曰,此爲煩瀆,還給。 ○同知李翊漢疏曰,伏以臣,經年廢蟄,宿疴沈綿,世念都灰,死期將迫,朝政之得失,時務之可否,漠然無聞,而若其憂愛一念,猶自耿耿於垂死之中矣。乃者得伏見前後備忘,十行絲綸,辭旨懇惻,臣於病中,蹶然而起,奉讀未半,感涕自零。噫,挽近以來,朝綱大壞,國體日卑,百隷怠官,恬嬉成風,甚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惟我殿下,奮發聖志,赫然圖治,諄諄責躬,孜孜求助,此誠大振作大有爲之機也。臣豈敢以濱死之喘,自阻於聖上求助之日,不進其一言,以負我聖明憂勤之心哉?玆將愚淺之見,敢瀆宸嚴之聽,伏願聖上,試垂察焉。臣竊伏念殿下,十載臨御,一念圖治,凡於民間之疾苦,政事之得失,無不燭照而洞察,憂勤之念,恒切於丙枕,願治之誠,每發於筵席,王言一播,遠邇咸聳。噫,有君如此,至治可期,而國家不幸,逆亂之餘,荐遭大慼,連歲飢荒,民生盡劉,世道一變,人心不古,以言乎紀綱,則頹弛無餘,以言乎國事,則委靡不擧。五日次對,每有頉稟,廟堂之上,無所猷爲,卯酉定式,亦歸文具,各司之坐,乍開旋罷,而臺閣言論之地,便成媕婀容默之風,無端違牌,强爲引嫌,惟以圖遞爲事,如是而何事可做,若此而直言奚聞乎?夫紀綱之振肅,雖在殿下,而亦由於廟堂之鎭壓,且係於臺閣之風稜。惟願殿下,勅勵廟堂,恢廓言路,俾革舊套,以贊新化焉。噫,黨錮之弊,已成難醫之疾,而一自戊申之後,殿下,意在蕩平,政懋通用,近日朝著,彼此俱進,此誠五六十年來所未有之擧,而或不無表裏之各殊,言議之相反,此蓋數百年深痼之弊,實難一朝而痛革故也。惟當益加飭勵,毋或懈怠,庶幾漸至於消融渙散,做得蕩平之實效,而第念其中,自有是非之不可不明,公私之不可不辨者,儻或混圇無別,苟且彌縫,則實有乖於會極歸極之道矣。伏願殿下,深加睿智,特垂明鑑,凡於進退黜陟之間,務本大公之心,俾歸至當之地,則寅協之美,自可致矣。噫,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曾前則雖有情勢之難安,而至於三牌之繼降,則不得不黽勉冒出,以伸分義矣。近來廉隅太勝,分義都缺,朝臣之違牌,或至於三四十次,乖損體統,漸成慢蹇,此則臣恐殿下,假借太過,以啓其違傲之習也。自今以後,除非情勢之衆所共知,廉義之大段關係者外,若因些少嫌端,敢有累度違傲者,嚴加責罰,以懲弊習焉。噫,聖學高明,講筵頻開,孜孜不已,惓惓不怠,孰不欽仰聖上之勤學?而況彼職在經筵者,惟當日進延英,討論典謨,資補君德,啓沃聖心,而臣伏見朝紙,則多有以無講官而停經筵之時,臣竊自歎曰,聖上之勤學若此,而講官不備,至有停講,豈不慨然?顧今新選館僚,不爲不多,而俱引一時起鬧之言,强作大端難進之嫌,經年撕捱,無意膺命,致令論思之地,或至曠廢,開導之責,無所報效,此何道理,此何事體乎?當初雖有暗地沮戲之言,大臣六卿,齊會圈點,以今無可嫌之端。惟願聖明,各別敦勉,俾卽承膺,以爲備員侍講之地。噫,今日國勢,君臣上下,惟當聚精會神,以圖國事,而臣竊見大小臣僚,惟以求外安便,自謂得計,誰肯爲殿下擔當國事者乎?內外輕重,自有隨時而不同者,臣謂從今以後,籌司之臣,勿爲輕出,參謀機宜焉。傳曰,人惟求舊,又曰,無遺壽考,見今奉朝賀三臣,俱以三朝老成之臣,素負一世之望。崔奎瑞則早自恬退,晩著大勳,殿下之褒以一絲扶鼎,任其休致者,實有光於奬勵之道,而閔鎭遠則親同元舅,義共休戚,向國之誠,必倍他人。李光佐則旣負朝野之重望,而殿下亦嘗褒以貫日之忠,則當今際遇,迥出尋常,而年猶未耄,遽許休退,殿下旣知其賢而當此渴賢之日,任其閑廢者,抑何故也?臣以爲,馮唐所謂雖有頗、牧,陛下不能用者,政爲今日道也。伏願聖明,置此兩臣於左右,參謀國事,而亦令崔奎瑞,留住城裏,有事必問,則其所以有補於國者,當如何哉?且伏念良役變通,自先朝以來,至于今日,多盤gg多般g講究,終無良策。頃在丁戊年間,自朝家,申飭三南道臣,別樣搜括,多得良丁,久遠逃故之代,一一充定,故數年之間,隣族之弊,少紵gg紓g矣。卽今荐飢之餘,逃故頗多,徒存虛簿,救弊之策,一時爲急,而議者或有結出三緡,戶覓一緡,以爲推移變通之計,臣未知得失之果,如何,而第此與戶布口錢等法,不甚懸殊,而亦出於料量一邑之言,諸道之規模,各殊,列邑之形勢,不同。旣不得通行,則此非大變通之意,而且其所謂結戶出錢之計,自是年例雜役之價,以此捧代於兩疋之役,而其所餘數,不能盡了雜役,更加侵徵於民間,則必有紛紜稱冤之端。賤臣愚意,莫如依丁戊已驗之例,申飭諸道,搜出京外,各營門各邑投屬歇役之輩及額外軍官、校院生之類,一一試才考講,汰定軍役,而冒屬忠義之類,一體査汰,以補闕額,則庶救目前之急,而第念玆事,講磨已久,而成效未見,實由於不得斷而行之之故也。如不能大警動大設施,別樣飭勵,勇決亟行,則恐不免如前因循寢格之患也。臣謂宜於諸道,各遣御史,專管此事,從速査實,一如辛亥三南賑恤句管堂上之例,以責其效,則庶有得於救弊之道矣。兵曹騎步布乃三年二次之役,及其當番,雖侵徵隣族,不得不徵納,元無未收之事,而中間各邑該吏頭目輩,任自私用,稱以未收,誠可痛駭。頃年因臣疏陳其弊,自上特令定差員領來上納,自其後,未收頗寡,不無其效矣。臣聞近來此法,漸至廢弛,所謂差員,有形勢守令,率皆厭避,只以殘弊察訪、邊將,苟然充遣,在其本道,不能畢捧,獨自上來,侵責於京主人,留連數朔,其弊亦多,而吏輩之換木換錢,一如舊套云。伏願聖上,更加嚴徵,差員亦令道臣,擇其有風力守令,必於本道收捧領來,俾無解弛之弊焉。三南田結,己亥改量之後,頗得裕剩,而未過一年,旋卽太縮,此實由於書員輩弄奸懸頉之致。臣謂卽今收稅之外,川反覆沙等雜頉處,使各其守令,未及農作之時,親自踏驗,論報道臣,道臣使都事,抽栍摘奸,則事不煩擾,而其所隱漏之結,必多究得矣。臣於戊子年間,按廉湖右時,論列於書啓中,其時大臣,以爲簡便欲試,而至今未果,臣實慨然。昨年農事,雖或有間間失稔之處,而若其力修人功之地,則稍得成實,而臣聞各邑未付種懸災處,居多云,此則守令,慢不檢飭,另加補助之致也,豈不痛哉?噫,自先朝式至今日,每於歲首,特下勸農之音,親行祈穀之祭,其爲民務本之道,可謂至矣。爲道臣守令者,所當仰體聖意,各別着念,當其耕作之時,躬行田疇之間,察其形勢,覓給種糧,俾無荒廢之歎,而今者未付種之災名,如是夥然,臣謂宜令道臣,按其災實成冊,未付種災名最多守令,査出論罪,以徵來後,斷不可已,竝令該曹稟處焉。且臣伏見近日數三處分,折受之還寢,織機之永撤,革罷宮家奴婢疊出等事,出尋常萬萬,擧國欣聳,人皆拭目,此誠我東方無彊之福,孰不欽歎哉?第念善始善終,古人之所難,此政殿下,繼自今益加飭勵之處,而奢侈之弊,實爲今日亡國之端,則殿下之撤去尙方織機者,儘出於永杜後弊之意,而尙方之織機,雖撤,燕市之綵段,不禁,則惡在今日飭勵之意乎?臣聞年年使行時,自闕內綵段貿來之數,其價甚多云。殿下今日之擧,若有大布大帛之意,則宮中弋綈,宮人之衣不曳地之美風,今可見矣,又安用燕中錦綺之爲哉?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實爲從古名言,殿下,若欲痛禁閭巷奢侈之習,而燕貨之貿取,如舊不已,則恐難免古人徒言之譏也。臣謂燕中使行時,綵段貿來一款,不可不嚴加防絶,以興草上必偃之化也。臣聞各殿宮人料,自司䆃寺供給,而宮人身死之後,又出其代,加給料米,而死者之料,亦依舊因捧云。前後之死亡,幾何?代入亦復幾何?臣未敢知宮中所用之處,如何?而若是緊切之用,則宜令攸司,參酌磨鍊,以備其需,事體當然,而何可因其鬼錄,受其料米乎?當此節財之日,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伏願聖明裁處焉。噫,殿下嗣位以來,廣求直言者,非止今日,朝臣之章疏,草野倨傲之言,非無可採之端,而終歸無用之故紙。臣謂今番,則收聚章疏,令廟堂各別詳覽,點抄可用之策,稟處採施,毋如前日之棄置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陳章,深加gg嘉g其誠,當留意,而良役事,方自廟堂講究,而各遣御史事,未免有弊矣。差員事,更加嚴飭,請令該曹稟處者,令喉院分付,稟處,末端兩件事,其所痛禁,豈不爲今先務,而但衮衣章服,不無掣肘之端矣。料米事,自有定數,本無加減矣。 ○掌令李濰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五日,伏奉前月二十九日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令臣斯速乘馹上來事。臣北向稽首,伏地祗受,慶溢蓬戶,輝動窮閻,臣是何人,敢當斯恩,榮過而憂,感極而懼,隕越震悚,罔知攸措。臣家本寒素,質又庸賤,粗習口讀,濫竊科名,四守郵職,再忝春郞,於臣涯分,千萬滿足。蒲柳易衰,疾病又痼,僵伏窮廬,與死爲隣,甘與草木而同腐,銓曹不審人當否,而謬擬淸選。殿下,未知臣何樣而遠降恩旨,臣若諱實而貪榮冒進,若可以眞當此任者然,上欺君父,下欺私心,從他笑罵,靦然無恥,此眞賤丈夫龍斷gg隴斷g之所爲。臣雖愚昧,亦不忍爲此,臣請詳陳其不敢當之實焉。臣竊聞之,國家官爵人,有五,太上德選,其次地望,其次文藝,其次幹局,其次勞績。德之一字,非所可議於臣身,落南以久,科第稀闊,累世不顯,僅守儒業,以地則微矣。所讀經書,殆同瞽誦,文辭短拙,不能達意,以文則蕪矣。賦性至拙,觸事迷惘,一個身心,不能句管,臣無幹局,病伏累年,履歷不多,郵官禮郞,效蔑絲毫,臣無勞績。於斯五者,無一近似,雖尋常百執事之任,猶懼其不能堪當,況此臺閣之職,何等重地,受人主耳目之寄,任百僚糾正之責,自非德望風裁,爲一時所推重者,莫宜居之,豈可使如臣賤品,濫廁其間,汚朝廷名器哉?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又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當仕任職,急趨君命,固臣子之恭,而於臣子所不能之地,亦不敢進,亦臣子之恭也。君臣,以義合者也,義之所在,皆所以爲恭,此聖人所以許虞人之不往也。雖然在臣分義,走伏近郊,仰陳不敢當之義,承批退歸,是臣心之所安,而不幸狗馬之疾,自秋增劇,頹伏痛楚,于今五朔。頃日恩旨祗受之後,又復昏倒,不省四到時節,數日而定,卽今氣息如縷,若將澌盡,萬無自力登途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恭修短疏,猥以螢爝之微,仰干日月之明,極知僭踰,罪合萬死。因竊伏念天地之於庶物,不以微小而廢其生成之澤,父母之於子,不以不肖而絶其慈撫之恩,今臣雖至微至愚,不敢自比於人,亦聖化涵育中一物也。儻蒙聖慈,曲加陶鎔,察納忱辭,亟命刊去匪分之職名,俾令濱死之微臣,得以安分待盡於溝壑,則是亦天地父母生成慈撫之德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猥叨匪據,固辭不獲,蒙被曠絶之恩,冒沒一出,則惟以袪私意愼官方,爲一分稱塞之道矣。昨以湖伯望事,親承聖敎,咫尺前席,開示誨責,亶出推誠勉後之至意,臣雖愚微,寧不感激?第此兩臣,或聲望幹局,見推公議,已擬於廟薦陞擢之職,或淸素敦重,郡治有聲,亦可以優於是任,旣與僚席議合,議於大臣,亦以爲好,故遂至備擬矣,今其不能當上心,如此。噫,知人之難,自古而然,如臣鑑識素蔑,安敢自保無誤,而方伯之職,非比庶官,一經差擬,瑕釁已出,孤職責而負簡寄,大矣。尙可以已被薄勘,而晏然仍冒於銓衡之地乎?臣昨於庭班退出之後,猝患風寒,頭疼膈煩,肢體如搗,達夜叫楚,委頓床席,此際召牌下降,而情病俱苦,竟犯違慢,尤切悚懍。且臣得見本曹參議徐宗玉應旨之疏,其中一款,論及籌司堂上員數太多,有害無益,至以將焉用彼堂爲言,可謂切中時病,而若論其無所裨益,徒貽回公之弊者,則臣實爲最,刊正之擧,宜自臣始。又於日昨政注之間,有不察之失,典籍朴聖龍,由國子陞六,一見其人,亦似精明,故擧擬於春曹之望,今聞聖龍,明是秩卑之人云。當初濫占國子,已極可駭,而臣之從而選擬,未免失着,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也。玆敢略控微懇,恭俟重譴,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本職及籌司兼帶,以嚴飭勵,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昨者特推,期卿深故也。政注做錯,其何傷焉?朴聖龍,汰去,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正月初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黃海兵使朴纘新引見入侍,奉朝賀閔鎭遠,同爲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黃海兵使朴纘新,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洪尙賓進伏曰,諸承旨牌不進傳旨,姑未下焉。院中只有右副承旨及臣,而金尙奎則方往政廳,臣今入侍,故推案,不得啓請矣。上曰,然。大臣以下,亦爲來會本府云耶?尙賓曰,今方來會云矣。閔鎭遠進伏曰,臣有賤疾,朝賀之班,一切廢禮,不得進參,偃然在家,恭俟罪罰矣,意外引見之命遽下,故玆敢入來矣。上曰,府夫人無他病患耶?鎭遠對曰,臣之老母,自少多病,以藥飮支保,而歲前,有微恙呻苦矣,自數日來,稍得差可矣。上曰,有下敎事,不可草草下直,帥臣,今方入侍,先爲引見後,當與卿酬酢矣。大臣姑爲就坐,帥臣進伏。洪尙賓曰,黃海兵使朴纘新,大臣未及入侍之前,徑先就席,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朴纘新進伏。上曰,往者統營時事,事實則不然,而朝廷之警飭,太過,追思至今,此亦不知卿而然矣。今授藩閫,意實非偶,着意奉公,可也。纘新,起伏而對曰,臣不才無狀,且牽礙事勢,至犯罪戾,而旋蒙寬宥之恩,惶悚且感矣。千萬意外,除命又下,面敎復如是勤摯,臣惶恐不知所達矣。以本營軍丁事,有稟達事敢達,本道道臣朴師洙,爲慮良役侵徵之弊,今方竭誠沿革,誠是一道生民之幸,而兵營軍官擺定之數,至於一千七百四十八名之多,而餘存只是七百名云。軍官之役,祗爲營中使役,則此數猶且夥然,而本營,與他營門有異,本城素無守堞軍卒,故以戊申年言之,兵使,防守洞仙嶺,本城則以此諸色軍官,把守城堞云。其所爲任,與等閑軍校自別,而額數之減縮,若是其多,關防待變之地,城壘備守之策,誠甚疎迂,而旣罷難復。臣到營後,隨便募入,徐徐充數,而至於隨營牌別馬隊,則技藝之精鍊,無負於京軍門,所謂隨營牌者,昔在姜弘立之亂,防守之卒也。以其子壻弟姪,自作己保,待其戶首之有闕而陞實,故此類認以爲世傳之役,童習長鍊,自成一隊强兵,技藝之精熟,不下於輦下親兵,而所謂別馬隊,與禁、御兩營別驍衛,一體壯健,且習弓馬者也。臣詳聞於海州前判官李明坤,則戊申變亂洞仙嶺罷陣後,略爲犒饋,觀其技藝,則精銳鍊熟,可謂一能敵百,而今皆擺定閑雜之役,誠甚可惜云。如此精兵强卒,積久習藝鍊技,以須緩急之用,而一朝分隊破伍,換之以生手,則不但有苟然充數,徒存名目之歎,換定擺定之間,軍心不固,只懷換役之憂,以至解體之境,則以此心不固之卒,脫有緩急,將安用哉?臣於歷辭時,與大臣宰臣,有所論及此事,而積年團束精銳之卒,率皆換罷,寧不可惜乎?道臣之仰體聖上憂民之至意,有此更張變通之擧,而至於重關防備不虞之道,不無掣肘之端,故臣於到營後,欲與道臣,從長講究爲計,而旣有所懷,故敢此仰達。上曰,若是其精鍊,則與雜色軍兵,有異,換定捧布之軍,誠甚可惜。當令廟堂,更爲詢問於道臣處之,而兵使到營後,亦與道臣商議善處,可也。{{*|出擧條}}纘新曰,臣曾以全羅兵使辭陛時,所經各邑軍器摘奸事,陳達蒙允矣。今又濫叨重閫,方當赴任之時,沿路諸邑軍器什物,依前全羅兵使下去時例,點閱,而且各色軍器之不能精利,比來尤甚,臣嘗嘅歎,此蓋由於春秋一次巡檢而已。各邑,趁其出巡,一時取色逢點,故戎政之疎虞,莫此爲甚。至於西關,則備禦之策,比三南尤甚,臣則赴任後春秋例巡之後,別爲廉察,其中軍器尤甚疎虞之邑,則臣簡其騶率,抽栍摘奸之意,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纘新曰,各邑守令殿最時,道臣與兵使,相議軍政勤慢後,封啓,自是古例,而兵、水使,往來監營,亦涉有弊,故書送勤慢單子,爛熳同議之後,始爲封啓,而近來則兵、水使,元不敢可否於其間,故殿最封啓皮封,只書相議二字,而初無可否之事,雖以貶目觀之,未見有以戎政褒貶者,如此,而豈有懲勵之道乎?今後則帥臣同議勤慢,措辭可否,然後封啓似宜,故敢達。上曰,曾因閔昌基所達,有所下敎,而廟議,不無携貳矣。然旣有同議之規,則只書名字以送,而無等第之事者,殊涉異矣。使兵使隨軍政勤慢,書送等第,則取捨在於道臣,而同議單子書送題目,未爲不可,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西,方築棘城,而議論岐異矣,帥曾已見之否。纘新曰,距大路爲曲逕,故不得歷見,而聞吏判所言,則其形止,不過爲一字城云,決不可築城矣。上曰,此城,欲爲遮賊直入之路也。纘新曰,以此一字城,何可防賊乎?賊在前,則必走於後云矣。上曰,元百揆爲兵使時,圖形便以來,而水邊尤難築城云矣。閔鎭遠曰,臣亦見棘城,而雖欲築城,以爲防賊,然以些少物力,決難築城,而築城之後,防守之道,亦甚難,以棘荊環周密樹,以爲隱軍制賊之地,則似好云。纘新曰,武臣諸議,皆非築城之處,所築形地,亦低陷,雖爲築城,不可支保,以棘樹之爲城,甚好云矣。上曰,古築而未成云矣。纘新曰,自古未築者,以其難築故也。回啓,以磨以歲月,漸次修築云,而此則似不然矣。何可延拖乎?上曰,彼此無的見,故以磨以歲月彌縫,而旋或中輟,則前功可惜,到營後,與道臣相議,築城及樹棘與否間,指一狀聞,可也。纘新曰,臣以統營事,有所懷,故敢此仰達矣。統營之右,越海二十里許,有閑山島,其形址,與統營相似,而忠武公臣李舜臣,當倭寇衝突之時,據此島形便,以爲制勝矣。所謂見乃梁,在於海中隘口,而水勢且急,故李舜臣勝戰時,以若干誘船,見形於見乃梁之下,而隱伏戰船於閑山島,誘致前洋,襲擊取勝,則忠武公將略,果雖出常,而亦賴於地利矣。以此觀之,脫有緩急,則爲統帥者,不可不防留於閑山島,而必無隱身之所,且無軍餉,則臨急必不免窘迫之歎,其在預備之道,不可不念,故臣在統營時,欲以此具由狀聞矣,遽承拿命,故未及遂計矣。臣意則以統營虞侯,給其所屬船與左右別船,移置於閑山島,糶糴軍餉,以備不虞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廟堂確議稟處,可也。{{*|出擧條}}纘新將退出。上曰,分閫之意甚重,着意爲之而好往來,可也。纘新稽首而退出。閔鎭遠進伏。上曰,歲籥已新,而生民國勢,無一可恃之狀,爲國先務,有何道也。鎭遠曰,未及思量,而臣之爲人輕率,誠意淺薄,故從前或有懷必達,而未槪於聖心,況當衰耗之境,智慮淺短,無計仰答明問,而大誥纔下,一言可以興邦,臣民莫不欽頌。然大誥已久,上下之因循,猶夫前日,至誠求治之言,亦歸文具,臣竊嘅然,而偶見崔奎瑞上疏及持平南泰良避嫌,則言甚切至。伏願此等章奏留念,而勿爲汎看也。上曰,所達,略而盡矣。以良役事,吏判往問於卿耶?領相之所區劃,卿以爲如何?鎭遠曰,臣待罪相職時,晝思夜度而無好道理,故未及變通矣。往見鄕邑,則中庶輩之空游者太半,以古法言之,則皆是軍保,而今不可猝然一時汰定軍役。或稱以備局軍官,試才沒技則賜第,或以額外校生,納布免講,則人必樂入,故臣欲以此變通矣。領相之計,與臣見大同,至於雜役米收捧一斗事,其名不正,似是難便之政,而此亦周咨於大臣及識時務之臣,自上虛心講究,採取可用之計,先試一二邑,好矣。上曰,雖爲一疋之役,而隣族之弊,必自如矣。鎭遠曰,雖有侵徵之弊,而亦不必如此之甚矣。鎭遠,因以私情仰達曰,臣負犯至重,情跡窮隘,不能隨參於朝賀之班,惶恐蹙伏,靜處俟罪之意,敢達。上曰,予豈不知卿,而卿亦自知其病痛矣。然予所以取卿者,卿之爲國之誠,斷斷無他,而用卿與不用卿,只在於予,爲卿致仕者,爲卿之留在京城,不可以中樞虛銜,致卿不安故也。卿之斷斷無他之意,曾已下敎,以向來時事,卿爲不安,則予不當假借,而以亨洙事,爲不安,則以其子之事,爲自劃,人以爲如何?此後須勿介滯,頻入闕中,可也。鎭遠曰,聖敎如此,不勝惶感,而子息之罪,旣下大辟一等,則罪人之父,何敢抗顔入來乎?上曰,前後下敎,雖或過矣,而其在事君之道,事關父兄,不敢引嫌,卿何可以子之事,而不爲入來乎?假使亨洙犯逆,卿當泰然行之,而況大異於此乎?卿尤何嫌之有也?諭卿肝膈,謂卿所見之過入,而卿須渙然開釋,坦然忘却,可也。鎭遠曰,開釋備至,感泣而已。前頭班行,當間間入來矣。上曰,何可間間入來乎?時時入來,可也。鎭遠曰,筋力如此,自不能振作,是可悶也。上曰,甲寅年,聖考卽祚之元年,而感舊之懷,倍切,然忍而不爲悲慼之色,只以國事之挽回,爲心慮。卿勿以奉朝賀自處,而須時時入來,予有倦勤之處,則隨事勉戒,可也。鎭遠曰,草野之人,雖或上疏言事,政院捧入,宜矣,有若先從隗始之意也,自喉院勿爲阻搪,宜矣。尙賓曰,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屢度到院,而以猥屑退却矣。上曰,旣是言事之疏,則政院之不捧,非矣。豈是來諫之意乎?諸承旨推考,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木星與火星相犯。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洪景輔辭疏還給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親鞫事,命下矣。原任大臣,亦爲命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親鞫事,有分付金吾之命矣。時任大臣,禁府堂上,兩司,方在金吾鞫坐,當承命入來,而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未署經在外外,獻納金廷潤,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嶺南罪人,當爲親鞫,以此分付金吾。 ○傳于金尙奎曰,親鞫時刻,整齊排設後,入之。 ○洪尙賓啓曰,親鞫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而該房承旨柳儼,由限雖未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當初處分,不過重事體,今已歲飜,陵都監堂上,竝敍用。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事,命下矣。前差問事郞廳安相徽、朴弼載、任{{!|𪼛|⿰王集}}、申晩,仍爲差下,前司諫崔命相,兵曹正郞宋敎明,前修撰尹汲,前正言趙明履,竝差下,使之察任,而崔命相、尹汲、趙明履,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尹汲、趙明履爲副司果,以李潝爲副司果。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罪人往來時,例有軍兵排圍之事,令訓鍊都監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政院啓辭,據刑曹啓目內,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齎來褊裨前僉使朴師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時,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營罪人拿來都事,今日到西氷庫,津路氷泮,罪人二名及領來本道將校與羅將,僅僅先渡,而都事、書吏及罪人一名,則所騎溺水,艱辛拯出,勢難更涉,不得已還向銅雀津云,而罪人徐武弼、金遠聲,則旣已入來,爲先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校理兪㝡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掛書於鎭營門外,極其兇悖,痛隕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吏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旣已敍用,今當處置,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社稷署所報,則本署安香廳,今番親祭時,旣爲御齋室,則郞廳之如前直宿,事體未安云。似當依前例使之入處,而臣曹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依前入處事,分付。 ○兵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敍用,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近例從座目判中樞加設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萬才,旣已承服正刑,依法文,破家瀦澤,降其邑號,子女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觀此文案,本非稽滯者,而半日修正,終致犯夜,使省囚不卽正法,極爲稽忽,諸問郞,竝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徐命彬爲副提學,鄭厚一爲富平府使,咸鏡監司金始爀,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判中樞府事,尹淳、趙遠命爲副司直,兪㝡基爲副司果。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獻歲發春,萬品昭蘇,聖體日康,聖化日新,區區犬馬之誠,益切頌祝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床席危喘,轉益沈頓,禮廢覲見,情懸班聯。此際又伏聞嶺南凶賊,纔已就拿,神人之憤,庶可少洩,親鞫有命,天召儼臨,其在輿疾致討之義,固宜不計死生,承命趨簉,而近日以來,又添新感,精神愈益昏瞀,言語愈益蹇澁,尸居餘氣,拭巾待盡,欲起還仆,竟犯坐違,病裏惶悚,尤增死罪,乞命重勘,以安微分。仍伏念祈穀親祭,朝參延訪,曉夕勞動,殆不遑暇,固已有傷損之慮,而當此風寒,又復親臨訊囚,聖人愼疾之訓,政宜深念,下情憂慮,不能自已,輒敢陳聞,伏乞竝垂留意焉。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又復若此,深用慮念,有疾未參,其何引咎?卿須安心,其宜善攝。噫,人理斁滅,窮兇極惡之言,疊出湖、嶺,旣得其賊,親臨鞫問,焉可已乎?氣固無事,卿勿過慮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竊伏覩殿下臨御以來,敦孝爲治,凡有行誼之表著者,一皆褒樹而旌奬之,錫類之化,無間邇遐,窮閻蔀屋,綽楔相望,瞻聆所及,孰不感聳。至如宗臣之有修行者,許令宗簿,從實聞啓,而臣適忝提擧本寺,故敢採宗戚中共公之論,爲殿下誦之。故礪城君臣楫,孝性根天,自在襁褓,已有至行,以幼失所恃,爲平生戚,每遇忌日,如在初喪,攀擗叫絶,哀動傍人。壬辰遭其父瀛昌君臣沈艱,執喪踰制,未葬而病劇,澌削骨立,見者危之。或勸離廬調攝,則楫,輒據禮絶之,及靷,人扶轎載,往返葬所,病遂陡加,幾殊而幸甦,人皆謂誠孝之天則相之,其奉所後母四十餘年,洞洞屬屬,志事之養,一出至誠,晨起必靜攝冠帶,警欬於寢門,入而侍側,危坐竟朝,昏又如之,夜分還次,日以爲常,凡日用事爲之間,曲循母旨,一無所違,母或不假以色辭,楫輒和顔怡聲,起敬起孝,務盡愉悅。母常患陰腫甚篤,起居須人,則楫左右扶持,至於躬自背負,以安適其動止,奏廁便旋之際,母得以忘其勞苦,夜必彷徨庭墀,呼天祈祝,如是凡五朔而如一日。往在己酉,母又患毒痢,楫時已年踰六十,晝夜傍侍,衣不解帶,食飮必親檢,藥餌必先嘗,未嘗委諸卑幼,將護之節,視壯歲無少懈。及其身歿前一日,夢囈諄複,問母寢飯,何如?對人輒曰,吾受國厚恩,年位俱極,吾死無餘憾,上有八袠偏慈,而未克終養,死目將不瞑,聞者莫不泫然悲之。旣喪,上自公卿大夫,下至輿儓下賤,咸曰孝子亡矣。蓋其家居躬行,而著稱於世者,此大略也。況於乙巳奉使時,楫以母老辭,聖批,至曰銜君命往役,爲人親必喜,正是卿入則孝,出則忠之義也。及還,又下手書,諭以復命還家,可解卿母倚門之望,其殷勤慰勉,特出體諒,則知楫之誠孝,卽莫如我聖上之深也。頃者賜諡之恩,實推崇終之至意,而獨此懿美之行,未聞表異之擧,豈不有歉於厚倫彰善之政哉?曾在肅廟朝,故朗原君臣偘疏陳,淸川君臣濂,瀛萊都正臣洬孝行,俱蒙旌閭之典,逮至當宁,宗臣之以孝聞者,輒皆援此蒙恩,則如楫行誼之卓異,詎宜湮滅而無稱乎?儻蒙聖明,昭賜照察,卽命擧行,則實有光於存樹風化之盛德矣。且伏念勞勩必錄,王政所先,事有典例,久近奚論?昔在己未,宗臣朗原君偘,撰進璿譜一冊,逮至庚辰,東善君炳等,又進續錄一冊,皆蒙陞資之典。頃於癸巳年,肅宗大王尊崇後,宗臣洛昌君樘與韓山君臣澳,撰進續譜一冊,陽平君臣檣,夏原君臣杞等,又進續譜二冊,而洛昌君等,所進一冊,只錄徽號,而陽平君等,撰進二冊,非但詳載徽號之事實,至於庚辰以後,諸宗之增蕃者,悉皆添錄。己亥年重刊譜略,此爲根據,其所效勞,視前數臣,不無輕重之差殊,而俱未蒙褒賞之典矣。乙巳春,韓山君子行昌溪副守臣櫟,爲其父上言,乞依己未庚辰前例,得蒙天恩,而該寺覆啓之時,只以上言所錄兩人,請施加資之典,若以修譜之勞,旣有論賞之典,則加資之恩,只及於洛昌君等,不被於同功之人者,實未免班駁gg斑駁g之歸,而係是恩賞,不敢直請,旣有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裁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末端事,豈可事同而賞異?亦令吏曹一體擧行焉。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今冬,衰疾轉甚,每夜喘嗽達朝,若不能自持,然有動駕之事,則不敢偃息在室,力疾往伏路次,瞻望羽旄之餘光,而一觸寒氣,輒致倍添,添得屢日辛苦矣。日昨朝參時,失汗尤多,觸冒尤重,歸卽渾體麻木,神精迷瞀,有似病風之候,加以嘔痰特甚,腸胃如捲出,委席昏沈,全不省事,已三日矣。此際伏聞有親鞫之擧,而雖欲蠢動趨伏於闕下,亦有不自力者,分義虧缺,伏竢大何。仍伏念罪人斯得,神人之憤,庶得少洩,而如此嚴風甚寒,出臨帳殿,易致大段損傷,區區憂慮,有不可以言喩。今日萬事,孰有大於仰護聖躬者,而將攝之節,完養之方,每不能盡其道,臣誠爲悶迫,昨者敢有所仰勉矣。此意至切,今復臨箚瀆陳,伏乞深念盛寒之不可觸,亟賜變通停止,千萬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須勿引咎,其宜善攝。噫,世道陷溺,人心斁滅,不忍聞不忍見窮凶極惡之言,出於湖、嶺之間,旣得元犯,其所親鞫,焉可已乎?卿箚請停,可見其誠,而旣臨帳殿,雖難中掇,夜未深而姑罷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於病伏鄕廬之中,忽叨薇垣新除,而繼有馹召之命,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擔曳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始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辭旨嚴截,在京諸臺,一竝引避,仍至譴罷。臣雖適爲在鄕,除拜諫職,已過一旬,若論不言之罪,則臣實爲首,其所去就,與已遞多臺,少無異同,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金尙奎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金必衍,陽智縣監許信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昨日微雪後,寒氣稍緊,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以社壇親祭與朝參之禮,連日擧動,起居諸節,其無勞損之候耶?上曰,然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近來連服湯劑,雖不知顯效,亦不無藥力之有賴矣。在前藥若小停,則凡節有似不逮,而今則不然。雖在將事後翌日,別無疲惱,接應文書,亦不知有妨矣。命均曰,朝參殿坐之日,臣敢瞻望,似有鼻涕之候矣,其或有感氣而然。上曰,伊日日氣稍寒而然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東朝進御湯劑,先爲議定後,使首醫診察,可也。命均曰,今日聞醫女所傳之言,則頭疼諸節,今已少差,不必議藥爲敎云矣。上曰,當初感候,頗不輕,予於社壇擧動時,拜辭,瞻望玉色,比前不逮,聲音亦又重濁,而常時不欲進藥,故未卽分付藥院矣。然而自內連以金銀花茶,調進安神丸,且進參蘇飮三貼,始有汗氣,症候,仍以小減,而膈間煩惱之候,猶復一樣矣。醫官意見,未知如何,而若以參蘇飮之類,商議劑入,則似復進御矣。命均曰,常時厭進湯藥,臣等尤以爲憫。上曰,常時有膈間痰候,故小若挾感,則諸症候,輒復有加矣。宋寅明曰,卽聞醫女所傳之言,則卽今症候,快差爲敎,而在前間有不逮之候,未嘗以實下敎,臣等在此保護之地,未卽詳聞,尤切憂悶。命均曰,臣與金九衍,近常頻頻相見,而慈殿今番不平之候,九衍,亦未得聞知,而不爲相傳矣。上曰,常時間有患候,而每不欲進藥,故不卽下敎,以此九衍,亦未聞知矣。今番感候,比前稍重,卽今諸節,尙未得復常矣。使入侍醫官,議藥陳達,可也。權聖徵曰,卽今頭疼,雖以快差爲敎,參蘇飮數三帖加入,更爲進御,似宜矣。上曰,前已取汗,更進發散之劑,無或峻乎?聖徵曰,冷劑則決不可進御,更以一二貼和解之劑,繼進調和,以防彌留之漸,恐不可已矣。金應三曰,權聖徵所達,極其宜當,限以二三貼加進和解,爲好矣。玄起鵬、金壽煃等曰,權聖徵、金應三所達,正合臣意矣。參蘇飮加入,更爲進御,誠甚得宜矣。金必衍曰,卽今症候,大勢雖幸少減,輕輕和解之劑,不可停止,參蘇飮加入進御,爲好矣。上曰,更加商議劑入,可也。聖徵診察。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一樣若何?上曰,宿患往來之外,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嬪宮殿氣候,何如?上曰,常多疾患,極以爲憫矣。聖徵診訖曰,脈度左右三部,比之昔年,有似不逮,而大凡調均矣。命均曰,湯劑近久停止,當劑更爲商議繼進,何如?上曰,今不必無端更進他藥,若或更進,則補中益氣湯,似宜矣。應三曰,聖上脈度,本來微弱,而且又連行擧動,諸節勞損,對今調護之劑,不可停止。雖以閭閻之人言之,連服補劑,乍或停止,則顯有虛損不逮之道矣。命均曰,眩氣近無往來耶?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劑入丸劑,一向進御,而餘存幾何耶?上曰,餘存尙多矣。今無顯言之病,而一向進藥,事旣不然,且今東朝患候如此,而猶不得對時進藥,予何以無病而服藥乎?予若氣似不逮,而欲服藥,則都承旨在院,以標紙書下劑入,無妨矣。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有親臨鞫囚之敎矣。今此罪人,極其凶獰,而不過營屬一下賤,不必親臨按問,且前秋,亦以親鞫,帳殿觸冷,重發患候,屢日未寧矣。卽今日氣嚴酷,易致觸冒,臣等憂慮,將復如何?親鞫之命,卽令還寢,分付本府,各別嚴鞫,使之究得情節,何如?上曰,予之嗣服,今已十年,而無一做治,自甲辰以來,親鞫之年居多,予亦厭苦矣。昔在世宗朝,有一弑父之獄,世宗反躬自責矣。近來則人理斁滅無餘,五倫間變怪,種種有之,此何世道?今此嶺賊凶書,當初如已投火則已,道臣旣已狀啓上送,大臣及承旨,開見以入,而其所凶書,有不忍見者,則今此親鞫,烏可已乎?渠雖以謀害營裨爲言,此等凶言,其何忍萌乎心而筆之書乎?予自庚子、甲辰以後,無樂人世,悲痛常結于中矣。今者凶書如此,而若以親鞫有難,付諸委官,不爲親問,則予何顔面,歸拜景廟於九泉耶?忠淸方伯上送之賊,其所凶言,不過向予不吉之說,而至若嶺賊,其所誣上不道,有不忍聞者,予雖有疾,在古人輿疾討賊之義,一番親鞫,決不可已也。寅明曰,今此嶺賊,急於營裨之誣陷,乃敢以不忍言不忍聞之說,誣及上躬,此實千古所無之凶逆,嚴覈窮討,有不可時刻暫緩,而卽今日氣極寒,且聞閭閻之間,多有輪感,帳殿親鞫,必不無傷損之節,分付本府,各別嚴鞫,未知如何?上曰,予之所以必欲親問者,使中外臣民,知有君父,懲戢嚴畏而然也。伊日知申之夜半再次請對,極爲非矣。若使中外聞之,似必騷擾,此其不思之甚者矣。御幕小次,極爲疏冷,以月廊房排設爲之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親鞫入侍諸臣,着暖帽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朝參之日,吏曹判書金在魯,亦已陳達矣。此後水剌,必於早朝進御,無或失時,如何?上曰,晩食已成常習,若或早進,則膈痰擁滯gg壅滯g,不能善食,故不得不差晩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姑不進御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若是不寧,臣恐奮勵之政,或將漸弛也。上曰,予豈不念此耶?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以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不爲捧入事,當該承旨,有推考之命云。臣取見其疏本,則辭意極其猥越,以討復治平等語,贊頌聖德,末端亦有東朝尊號之請矣。上曰,贊頌云者,予可知之也。命均曰,東朝尊號一款,惟在聖明詢議而爲之,渠以微末武臣,何敢猥陳此請乎?近來人心怪駭,擧懷希覬之心,一啓此路,後弊將不勝其紛紜,臣謂嚴加防杜,以絶此路也。上曰,求言之下,罪之則不可矣。仁植上疏,勿爲捧入,此後凡疏章之語涉贊頌者,一切勿捧事定式,可也。承旨亦勿推考。{{*|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諉以被彈,無意肅謝,亦不陳疏,自備局他無催促之道,近來雖有方伯,勿爲牌招之令,而此則宜有牌招之擧矣。上曰,監司牌招,已爲申飭,何可開路?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肅謝,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政院,以平安監司,令備局申飭稟旨,分付矣。令備局申飭,或自上下敎,而直自政院啓達,曾無前例,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徑出後,屢日闕直,事甚未安,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副校理鄭亨復,只推,卽爲牌招,玉堂闕員,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嶺南罪人三名,勿入上闕單子,直爲上闕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五月初七日午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罪人徐武弼上鞫。問郞,書問目。安相徽,持紙筆上殿書問目。上曰,以此問目,回見于大臣,可也。李春躋進伏曰,日寒如此,揮項加進,何如?上曰,已着煖帽,揮項不必加進矣。罪人武弼拿鞫。上曰,問郞一員,讀問目聞之,然後不道之說,所聞之處,盤問,可也。如此凶說,出於其心耶?聞之於人耶?一一究問,宜矣。柳儼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來到矣。上曰,姑爲置之。儼曰,奉朝賀崔奎瑞,一體牌招乎?上曰,勿招。問郞崔命相,讀問目,問于罪人,武弼所告內,營裨有私嫌於矣身,故誣陷以掛凶書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其凶獰爲說耶?在嶺營時,旣已無辭遲晩,到此變辭,極爲奸惡,直擧器具,嚴刑,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已承服於監營,變辭於殿庭,極爲痛惡,嚴刑鞫問之意,言于罪人也。柳儼曰,臣等之所痛心者,不在於彼漢之愚頑,而當初之作俑凶計者,節節痛惡矣。上曰,然。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而不爲直招。上曰,如是頑忍,極爲凶獰,一杖斷股嚴刑,而若爲直招,則姑勿勸杖,可也。柳儼曰,勸杖之聲,禁府堂上,未及傳呼,而都事徑先勸杖,事體未安。當該堂上及都事,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如彼其凶頑,而無供辭耶?當初承款於本道者,何也?承旨勸杖。上曰,問郞進來。渠雖忍杖不服,以枝斃gg杖斃g爲期,而雖不承款於此,以當初承服,直爲正刑,無隱直招事,究問,可也。朴文秀曰,罪人盤問之道,不可迫逐,渠亦以杖斃爲期,徐徐究問,可以得情矣。上曰,所達是矣。上曰,罪人若開端直招,則當爲緩縛,而不必爲誣陷營裨,作此不道之說,受人指嗾而爲之耶?此等凶說,慣聞於他人而爲之耶?以此數條盤問,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陷人之事,不止一二,則何可誣上不道,而欲陷權裨,則指權裨爲逆,可也,而辱國者,何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招辭內,誰作而誰書之云也?罪人所供內,遠聲作之,斗柄書之,金壽同議云。上曰,尤爲凶獰矣。各別嚴刑,可也。凶書作之書之之時,豈無酬酢之辭耶?其間曲折,直招毋隱,罪人所供內,無酬酢說話云矣。朴文秀曰,旣有他罪人,則不可急急杖問,盤問他罪人,徐緩究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罪人,姑爲下幕。申斗柄上鞫。左議政徐命均,持一丈文書,上殿仰達曰,此文書,以爲罪人之所寫者,而監司,以其字體之同於凶書所寫者,致疑殊常,故上送云矣。仍以凶書中所寫字,比較,則字體頗似矣。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擧行之節,屢次申飭,而事多錯違,不善擧行,殊涉未安。禁府堂上推考,當該都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申斗柄問目書之。問郞安相徽書之。上曰,聞大臣所達,其字體,與凶書中所寫者,頗似矣。諸臣所見,皆以爲然。上曰,判義禁進來。問于罪人,以此筆蹟,誰之所寫也,其手訣,亦與他所着,彷彿與否,比較詳察,而亦問於罪人,可也。沈宅賢回奏曰,以其筆蹟盤問,則終是不知云矣。上曰,得之於渠之囊中,則何爲此不知云也?以此究問,罪人,久無所供之辭。上曰,罪人有何所思,而無供辭耶?罪人供辭內,當思之供辭云。上曰,渠有何所思,卽爲嚴問。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日已暮矣。水剌過時,伏望早罷,毋至失時焉。上曰,此罪人究問後,當進水剌矣。上曰,罪人所供如何?凶書果是申斗柄所作,而金遠聲之所書耶?其文蹟,旣是凶書之所裂出者,則渠豈有不知之理乎?罪人供辭內,申斗柄之所書云。上曰,然則初何不直告也。大營二字,書於頭耶?書於末耶?以此問之,罪人供辭內,精神昏迷,不能記知云。宋寅明曰,訊囚之道,當令徐徐究得,不可急迫,鞫問此罪人後,早罷宜矣。上曰,三罪人皆鞫問後,當命庭鞫矣。徐命均曰,三罪人皆爲親鞫,則必致夜深矣。宋寅明曰,不可侵夜親臨帳殿矣。上曰,不必致令深夜矣。寅明曰,次次鞫問罪囚之際,自不覺夜深矣。上曰,此罪人下之,申斗柄上鞫。徐命均曰,問事郞廳李顯望,已爲差下,而往省其丘墓云。前應敎李潝,卽爲差下,冠帶常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罪人申斗柄拿鞫。上曰,問其鄕谷何如漢也?罪人所供內,鄕吏子孫,而其身役則旗牌官也。上曰,問郞讀問目,使罪人聞之,而無隱直招事,分付,若爲遲延,則當卽爲刑訊矣。崔命相讀問目,究問罪人。上曰,此凶書則使都事燒火於殿庭。上曰,渠若飾辭,則直爲嚴刑,可也。罪人所供內,以所懷仰告云。上曰,渠旣承服於嶺營,則何爲此多費辭說乎?直招事分付,罪人一向不服。上曰,加刑。如不直告,則一杖折股,可也。上曰,渠不但直招於監營,與金遠聲面質後,不服於殿庭者,尤極痛駭。節節盤問,可也。上曰,加刑幾何?判義禁沈宅賢曰,加刑十六度矣。上曰,渠與徐武弼面質時,旣爲承款,而及gg乃g敢變辭於殿庭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宅賢曰,金遠聲,旣不爲承服於監營,則不必承服於此矣。上曰,當一番鞫問矣,而兇獰者,徐武弼也。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安相徽,持紙筆進伏。上親呼罪人金遠聲問目,相徽書之。罪人金遠聲拿鞫,解枷杻刑推考音,捧之。安相徽,以嶺營罪人所供招辭,告達。上曰,申斗柄招辭,亦爲告達。相徽讀告。上曰,罪人處,毋隱宜直招事,分付。罪人不服。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上曰,旣有脈絡,無可諱之端,直招之意,究問宜矣。上曰,武弼囊中文書,有申彦英、許益、申斗柄諸名,皆出於渠云。有脈絡,抵於渠矣,何可隱諱乎?罪人不服。上曰,公然之人名,書入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罪人,與武弼有酬酢說話云。上曰,酬酢於何處耶?罪人所供內,昨夕酬酢於禁府庭云。沈宅賢曰,着枷時,不知其或有所言,而相距亦遠,不知其眞的也。上曰,極爲駭愕。武弼上鞫,若然則獄情之不嚴如此,殊極無據矣。柳儼曰,罪人拿來後,着枷時,同坐着枷,然後各送於他間矣。上曰,堂上若未及來,則都事獨監具枷杻耶?柳儼曰,然矣,而若果罪人,有所酬酢的實,則其在嚴鞫體之道,極爲駭然,當嚴飭矣。罪人徐武弼拿鞫,上曰,與遠聲,有酬酌之言耶?問之。{{*|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何時有所酬酢,而言於禁府外耶?禁府內耶,問之,罪人供辭內,夕時未着枷之前,禁府大門外,有所言云。上曰,無人獨留之說,極爲奸詐。此亦欺罔,當爲違端,直告無隱。上曰,使兩罪人,高聲面質,可也。{{*|罪人面質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亦以其囊中文書,面質,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供辭中,廳任所爭者,何事也?問之於武弼,罪人供辭內,營軍官廳,有所任,而渠不得爲之,故欲遞監司云云。上曰,監司欲遞之說,何以得聞於武弼也?以此問之於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渠所斟酌,亦如此云矣。上曰,不可以斟酌爲此言也。罪人等,以所任等事相爭。{{*|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之際,必生違端,而武弼之匿名書,某處某處爲之耶?問之於金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欲遞監司之匿名書出,則人皆指武弼云矣。上曰,武弼則以其囊中文書,面質於遠聲,遠聲則爲殺渠做此文書事,面質於武弼,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武弼之原情,易易爲之,俄者欲爲隱諱矣。以其文書,置之于武弼之前,逐條問之,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權順性,何如人耶?金尙奎曰,前監司趙顯命,帶去任事,而遞來時,因授今監司,使之任事云矣。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端緖卒難究得,而夜已漸深,殊極悶慮矣。徐命均曰,人定已久,而以渠等之面質,難得端緖,而大槪則皆出於惡陷權裨之事也。領議政沈壽賢曰,寒夜已深,殊極悶慮之至。同義禁朴文秀,上殿奏曰,以罪人言語之鈍捷,亦難明辨其情狀,不可猝然究得於半夜之間,臣等痛泣沬血,覈得其情節,而雖達宵親問,情節未易究覈,徒咈然心氣而已。親鞫姑停,則臣等雖無狀,多般究問,則語次間,或有究覈之端,當與大臣究問矣。不可侵夜親臨帳殿,伏願早罷焉。徐命均曰,朴文秀所達,是矣。以渠之面質,不可究得矣。李春躋曰,後日雖更爲親鞫,不妨,何可侵夜爲之乎?沈壽賢曰,伏望三思,允從諸臣之請焉。上曰,今日下敎於藥院諸臣,而一自嗣服以後,所聞者,皆此等凶說,故人皆慣於聞見。誣上不道,知以常事,以作無人理之國,如彼兇徒,將信將疑,作此兇惡之事矣。朴文秀曰,斗柄,是申彦英之子也,遠聲,是金元益之子也,武弼則素稱以虛悖之漢矣。上曰,卿在嶺營時,聞知耶?遠聲所爲,極涉殊常矣。欲陷權裨之狀,的實,則其罪難逃矣。上曰,武弼下幕,遠聲勸杖,可也。柳儼勸杖,罪人所供內,旣無所犯,死無所達云云。{{*|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從容盤問,然後可得情節,如是急迫,決難究得矣。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以朴聖龍事,已命汰去矣。聖龍,雖是卑微之人,典籍則無論中庶,皆得爲之。春曹郞官,不可濫叨,而竝與典籍而汰去,則似爲冤矣。上曰,汰去二字,刪去,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罪人處凶書,誰爲之也?渠有所知耶?究問,可也。罪人所供內,渠不的知,而見武弼情跡,則武弼,似爲之矣。上曰,極爲奸詐矣。上曰,判義禁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更爲庭鞫面質之意,分付下幕。上曰,親鞫姑罷,庭鞫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庭鞫設行,斗柄、武弼,使之面質。兵曹當移設於南所,勿爲單子,取稟,待標信擧行。{{*|榻前下敎}}柳儼曰,帳殿咫尺之前,邏卒輩,多着耳掩,事甚未安。當該禁府郞廳,推考,首羅將自本府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有足病,連違嚴召,誠極惶蹙,方構短疏,仰請譴罰之際,得見四儒臣特罷之報,病裏不勝憂慨之忱,略陳愚見,以附於辭本之末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可,誨責備至,辭旨嚴峻,臣於此,益切懍惕,無地自容。臣之疏論四儒臣事,非出於爲儒臣分疏,儒臣等之未及下馬,相率求對,俱出於不知前後聖敎之致,則一時竝罷,已非恕諒之道。驕蹇妄恣之目,亦是情外之敎,其爲處分之過重,嚴旨之非常,終有欠於禮待儒臣者。臣敢以草草數語,竊附匡救之義,顧安有一毫彷彿於曲爲儒臣之地,而今殿下,乃以力護短之,慨然責之,此莫非臣誠未上孚,言不見槪而然。自顧惶恧,無面可顯,而至若大誥後,無勉戒之敎,尤有所瞿然自愧者。惟我聖上,誕降明旨,求助臣隣,其所以勵精圖治,革弊釐政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爲今日臣子者,孰不欲思攄一得之愚,以贊我聖上維新之化?況臣雖甚庸愚,旣忝臺職,則豈無君德闕遺,時政得失之可言者,而急於陳病,治上短章,四儒臣事,適在目下卽景,亦關聖德,故此所以略有提論者也。然飭勵之下,旣不以一言仰副盛意,則職居耳目,辜負多矣。慨然之敎,臣無以自解,嚴旨之下,宜卽引避,而臣之所患,尙無顯減,不得不以疏替控,見阻喉司,一倍惶悶。今者親臨鞫囚,特下召牌之命,分義所在,不敢坐違,强策病軀,蹣跚來詣,始敢自列,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嘅然之敎,無他深意,方當設鞫之日,豈可過嫌?勿辭亦勿退待。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獻納金廷潤,以向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引避退待,今當處置,而其所爲嫌,卽臣前日之所引嫌者,則有不可可否立落於其間,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柳儼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洪鉉輔啓曰,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引嫌而退,其所引嫌,元無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柳儼曰,安東營將,以强盜處斷及捕捉人論賞事,令廟堂稟處之意,狀請矣。此等狀啓,當下刑曹,使之回啓,而以其有令廟堂,稟處之語,故判下時誤下備局,臣等,亦難免疎忽,極知惶恐,而當初營將之以令廟堂稟處,爲請者,未諳事例,殊涉泛忽。當該營將,從重推考,此狀啓,改下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嶺伯狀啓,下金吾,而勿待命事,回諭。上呼奉朝賀李光佐,判府事李台佐箚批及揚平君疏批。奉朝賀閔鎭遠曰,臣老且有病,不得頻頻出入於闕中,而罪人斯得,親臨鞫囚,至有命招,故義不敢偃臥,蹶{{!|𨃃|⿰足曷}}gg竭蹶g趨承,而顧臣病狀,難於自力,無計承膺於國家有事之時,臣罪大矣。上曰,卿何可續續參與乎?退歸可也。鎭遠曰,臣旣致仕,不得隨參於朝班,而進不進單子,每書以懸病,似近文具矣。上曰,雖書何妨乎?上曰,領、左相入侍。沈壽賢、徐命均進伏。上曰,罪人等,旣皆承款於嶺營,而到此隱諱,殊極痛駭。遠成gg遠聲g則有條理,似是魁首,而獄情,終有不可知者矣。若不承服而徑斃則可慮,使之更爲面質,以各別究得端緖爲期,可也。壽賢曰,引以問之,則發明之際,不得違端矣。上曰,卿等亦勞悴矣。不無暇隙,而雖達曉,因以訊鞫,可也。命均曰,文書出納之際,必致夜深,臣等當奉行矣,伏望卽爲就寢焉。上曰,當就寢矣。壽賢曰,罪人方留幕,而推案,該房承旨,旣已捧置,則更不啓稟,而自此當捧出矣。上曰,依爲之。柳儼曰,文書合爲四度矣。上曰,嶺監狀啓,下金吾,可也。上曰,湖西罪人,一體庭鞫,而李亮濟、甘德,更推。建伊則施威嚴問,而不服則刑訊,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右相旣下敍命,置處政事,經宿未安。大臣之意,以爲如何?壽賢曰,政官牌招入來時,留門難便矣。上曰,其在敬大臣之道,不可經宿,今夜政官牌招,大臣置處政事,爲之。{{*|榻前下敎}}柳儼曰,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待明朝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帳殿排設,則姑勿輟去。柳儼曰,近來凡事,雖節省,而帳殿親鞫,何等重大,義盈庫進排燭,旣不趁卽擧行,而其所進排之燭,體制尖小,光焰遇風明滅,事體極爲未安。當該進排官,從重推考,下吏,令攸司科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親鞫罷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庭鞫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尙奎,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修撰朴弼載,以問郞在闕中,旣已肅謝之後,又以本職引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此是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他無入直之員,副提學徐命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縣監具宅奎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具宅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副校理鄭亨復陳疏到院,而觀其措語,則以不敢以本職自處,罷鞫還御,未參起居之班,帶職在闕,亦廢省記之規爲言,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旣帶館職,以問郞經宿闕中,而不爲省記,以空字書塡,已涉未安。今又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元無可引之嫌,而前後館職,若是撕捱,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待開門牌招。 ○以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辛亥、壬子兩年還穀停捧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井邑等官居幼學柳泂,雇工奴纛起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春躋啓曰,日昨朝參時,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事,擧條啓下矣。宣惠廳、戶曹、司僕寺、掌樂院,則久任,曾已啓下矣,兵曹、刑曹、漢城府、掌隷院、廣興倉、軍資監、成均館,則不爲啓下。兵曹堂上,則旣命特推矣,其餘未啓下各衙門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更加申飭,使之卽爲啓下,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嶺南罪人三名,勿爲稟啓,趁明日殿坐gg殿座g時刻前,上闕。 ○傳于柳儼曰,嶺營將校,姑爲待令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使之明日肅謝事,昨有榻前下敎矣。屢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道放未放啓本中,許承堅,則當此邊禁申嚴之日,旣曰切隣,亦且不限年,則俱置稟秩,該曹覆啓,雖置之,不可無警飭,當該道臣推考。 ○傳于金尙奎曰,今觀湖南放未放啓本,權瑩、李萬維,俱是特敎投畀者,則混置稟秩,事體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日昨朝參,長僚之入對也,以湖西伯擬望事,上敎諄復,至加問備之罰,而臣班次稍遠,初未能仰聽,罷出之後,始得其一二矣。此蓋出於飭勵之聖意,則凡在銓選之任,惟思奉體之道,而第臣有不敢自安者。當初擬議也,臣與長僚,同坐一席,按簿歷數,所見適合,故仍問于廟堂而備望矣,長僚疏,旣已備陳,臣之一家,亦在其中,則今何敢容喙,而若言政注得失,初無長貳之別,況臣則又有內擧之嫌,其罪大矣,而畢竟咎責,獨歸於長僚,臣乃厭然若不相干者然,私心惶愧,姑置不論,揆以處分,恐不當如是之班駁也。且臣於前疏,略陳備堂事,此不過汎論耳。曷嘗有指摘之意,而重宰諸臣,相繼爲嫌,此又臣之罪也。大抵應旨論事,許以不諱,則言雖謬妄,理宜容受,況不當嫌而强嫌者乎?雖然以備堂而謂之冗官,則其謂謬妄,甚矣。言若出於草野,顧何所裁量,而臣旣從大夫之後,朝體所在,豈敢若是耶?苟不亟勘其失言之罪,則公議之咈然,無以自謝也。臣於本職,義在必遞,初旣遜避不得,末又迫於嚴命,冒沒出脚,至今蹲據,人必嗤點,臣實靦然,而顧此兩件事,實非尋常薄過,則尤何可一日仍冒於職次乎?連有時急之政,顧無推移之路,黽勉行公,廉愧都喪,今始略暴情實,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先行刊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礪群工,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兩件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愚拙訥,一無可取,鈍澁迂緩,百不猶人,寧有毫分彷彿於言責之職也?直緣飾讓成風,眞情莫暴,循例調遷,逃免無策,遂乃冒沒出肅,一當處置,果然顚沛立至,左右受困,諫臺勘律,詆辱層踏,儒臣追論,譏斥深切,大爲搢紳之極恥,臺閣之深羞,而臣則反幸其只自露醜,不至大獲戾而止耳。豈敢曰,初心之亶出平恕鎭鬧,而人言之或出挾雜,或由不諒,有所自解也哉?僨敗之地,不惟臣自畫,抑公議,亦豈許其再玷?而況今聖上大誥飭勵,責躬求助之日,耳目之任,最宜遴選。如臣庸陋,雖無向日事,固合澄汰之必先,誠不料銓部,拂衆議而檢擧之,聖明,循望次而下點,致使萬不襯之職名,再辱必不堪之賤臣,一身狼狽,雖未敢恤,在聖朝激揚之政,非少失也,臣竊惶愧而亦不勝慨然也。世道一壞,變怪層出,鞫獄荐起,按治方急,深夜特召,不敢違逋,抛却廉隅,黽勉承命,臣雖自附於徵討大義,傍觀之嗤點,亦已多矣。今則長僚旣出,鞫坐備員,臣固當急解匪分之忝叨,少補已虧之廉義,若又寅緣倖會,蹲冒不去,則人孰不唾臣之面而曰鄙夫也?其必遞之義,難冒之情,聖明在上,無微不燭,何待臣言之畢而矜許也?伏乞亟削臣職,以謝物議焉。臣旣不以言官自處,則於其丐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若其事在目前,關係鞫體者,亦不容泯默,敢此附陳焉。鞫囚拿來,何等嚴重,而今番嶺南罪人之拿致也,罪人二名,先爲入來,都事及罪人一名,落後經宿追到,事未前有,聽聞甚駭。其在嚴鞫事,杜後弊之道,不可置而不問,當該金吾郞,宜命拿處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都事及斗柄之追到,該府草記已陳,今無可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年來,周行關塞,風土不竝,以南脆骨,隨處觸傷,豆滿之北,閱旬巡邊,而得左臂不仁之症,浿水之上,終日鍊兵,而得腹痛泄瀉之病,不仁之甚,時或刺痛而不能運用,痛泄之久,輒必便血而損脫眞元,每當冬月,如期發作,轉成癃痼,便是終身之疾,而近又冒寒奔走,兩病俱發,乍歇旋劇,憊悴欲死。除非解職居閑,積久調將,則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怵迫於備忘特推之命,入泮五日,夜以繼晝,且聖上爲民祈年,親幸社壇,臣子分義,不敢偃便休告,力疾陪扈,諸症越添,雜試湯焫,僅僅入參於陪祭,歸則昏倒,大發寒戰,百骸碎淅,肚腹澎悶,登溷無算,落席叫苦,日昨朝參,不能自力趨簉,病裏惶悚,罪無所逃。仍念臣之求解本職,不但情勢之宜於一遞,蓋亦相妨於兼務,擬於卸免之後,俟病少間,欲專意籌司之任矣。仄聞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中,以備局諸堂,謂之冗官之大者,請行刊汰,而至曰階二品者,率皆得參云,原疏留中,雖未得見,其所指斥,可謂非常。噫,臣本無他技能,區區所勉,惟在於夙夜勤瘁,拚死效勞而已。顧其職責,豈亶在是,若行汰冗之政,宜莫先於臣。況嘉善備堂,從古最稱簡選,而如臣者流,亦得濫竽,人言之來,其亦晩矣。始旣不量而徑入,終又遭言而不退,則殆近於全無廉愧,玆將瀝血之辭,敢陳循墻之悃。伏乞聖慈,察臣病狀之難强,諒臣情地之靡安,特命鐫改臣本職及籌司兼任,以安微分,以重公器,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過矣。卿其勿辭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梟心不悛,變故層生,鞫獄之設,無月無之,驚駴憤痛,尙復何言?日間風寒陡緊,聖候調攝,倍當加愼,而昨伏聞有親臨鞫囚之命,下情憂慮,尤不可狀。親鞫事體,至嚴且重,聖躬冒寒,出御帳殿,是豈臣子圖便之時,而顧臣自經前秋死病,仍成癃廢,宛轉床簀,作一未冷之屍,又因歲時候班,忍死趨參,祈年駕出,舁至路左,遂致症情越劇,危惡萬端,若將頃刻隕絶,此際召牌下降,末由承命,竟犯違慢之科,分義掃地,惶懍靡定,寧欲速就溘滅,而不可得也。玆敢席藁私次,恭俟鈇鉞之誅。伏乞亟命有司,依律勘斷,以嚴國綱,以礪臣節,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答左尹吳光運疏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燭,卿何自劃,眷眷餘意,又陳良役,深嘉其誠。當更詳覽後,下廟堂而確處,卿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答獻納金廷潤疏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加勉?其中良役事,令備局稟處,文官陞遷事,亦令該曹稟處,蔭支調用事,頃年定式屬耳。豈可輕改?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獻納金廷潤疏曰,伏以臣,賦性疎迂,言議拙訥,本不合於耳目之任,而過蒙聖明之殊眷,前後居臺,殆近十數次,徒恃寵靈,有旨輒膺,而曾無出一言論一事,仰裨聖治者,尋常愧懼于中矣。當此大誥之日,不但含默之斥,左右畓gg沓g至,聖敎誨責,至爲嚴截,反躬自省,惶悚無地。引避縮伏,恭竢物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仍因盤礴,非臣本意,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削臣職名,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臣之踪地,不敢以言官自處,則不宜贅及他說,而在鄕時,旣有一二隱度者,則亦不可自阻於聖明之下,故敢此附陳焉。伏見日昨備忘,則十行絲綸,勤勤懇懇,求助之意,責躬之言,溢於文辭,此政我殿下大振作之一大機會,而繼又伏見諸臣批旨及前後下敎,則諸宮之折受,已罷矣,尙方之織造,又停矣。惟玆數者,爲今日革弊節省之先務,而我殿下已知之,吾東方億萬年無彊之基,其自此益鞏固矣,豈不盛哉?亦不休哉?王言一播,萬口傳誦,瞽躄癃疾,莫不鼓舞而聳動,則如臣忝在耳目之任者,可無一言以揚我殿下至誠圖治之盛德哉?嗚呼,生民之最甚怨苦者,軍役也。此聖上所以軫念于此,設廳而差出句管堂上者也。臣未知廟堂區劃之果如何?而軍役之偏苦,三南爲最。臣曾任湖邑,其時亦有設廳之擧,故與過去使客及隣近守令,反復相議,終無善策,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差可者,欲一仰陳於黈纊之下,而因循未果矣。今當設廳之時,或冀有萬一之補,玆敢不避煩瀆,仰干宸聽焉,良役變通之說,粵自先朝,至于今日,而尙未能執一長策,而斷然行之,此所謂作舍道傍,三年不成者也,甚矣,良役之弊也。此弊,若不及時變通,則民不可支,民不可支,則國不可保,豈不大可懼哉?前後以良役獻議者,不一其端,或曰,戶布口錢可行也,或曰,遊布結布可行也,或曰,軍門可以革罷也,或曰,雜色可以汰定也,其說紛紜,而臣則以爲皆不可爲也。何者,戶布口錢,乃勝國末年之弊,而至我太宗朝,始廢其法,則當此聖明之世,復行前朝之末弊,大有所不可者,至於游布結布,則顧此流民渙散之時,何處括得許多遊戶,而目今結役偏苦之日,亦何以更添一役乎?至若革罷軍門,汰定雜色之說,只爲十餘年計,而其所罷定者,若又逃故,則將何以繼之乎?此事之不可永久遵行者,先正文集中,亦多有論之者矣。臣以向上數條,皆以爲決不可行,而獨有一策,可以行之無弊者,曰戶大同是已。昔者,任土作貢之弊滋甚,而以結大同一法,濟之,至今賴之,今日良役之弊,反有甚於任土之貢,則戶大同一法,獨不可以濟之乎?我國軍摠及民戶之數,臣雖未能詳知,而槪聞之,軍額似不過一百二十餘萬名,民戶似至於一百三十餘萬戶,一年軍布之數,亦爲三十萬同零云,此必歲爲增損,未能詳的,而大略則如是耳。今若計較一國民戶之數,勿論貴賤上下,分大中小戶,各捧三四斗米,通計照合於軍布之數,而若可以相當,則全減二疋之役,此乃第一上策,而若其民戶所捧之米,不及於軍布之數,則輕其斗數,以除一疋,亦足爲救弊之一道也。臣待罪下邑時,採取民情,則皆以爲,以一疋底役,則雖死無怨云云。今若依民願,減爲一疋,則環東土億萬生靈,欣欣然若更生而無抵死避役之患矣。守令歲抄之政,朝家收布之道,必不如今日之甚艱矣。凡干變通之初,節目煩碎gg煩瑣g,名目不好,則人不樂從,事亦難行,而今此戶大同,則與結役同其名目,人不爲訝,而軍門有軍籍,地部有民簿,京外各司,亦有五家統,以民戶比較於軍摠,以戶米計合於軍布,參酌分定,一以五家統收捧,則此特一有司事耳。有何煩碎gg煩瑣g難行之端乎?議之者,或以兩班之厭苦難捧爲言,而此有不然者,此法講定之後,自上特降十行懇惻之敎,播告中外,以喩其不得已變通之意,則彼身爲兩班者,異於凡民,豈以秋間數斗米辦納,爲難乎?設有難捧之弊,亦豈如隣族椎剝之慘乎?今若上自大夫世族之家,而各以統戶出米,則其下士庶閑散之曾不應役者,亦必無辭而出米,與其汰定此輩於軍役,取其無限怨謗,曷若依他均捧,使之無怨於納米,有補於軍需乎?此法若行,則京城別設一倉,與惠廳對峙,而海邑則以米船運,山郡則從市直作錢上納,一如田稅、大同之規,而及其給料之時,亦依禁禦保六斗作米之例,一疋之價,計給六斗米,而勿論豐凶,定爲常規,則受食者,亦不爲怨,此豈非便民之政乎?每當凶荒之歲,我殿下哀傷惻怛之敎,播告中外,有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而凡干節損裁減之惠,靡不用極,則殿下軫恤民隱之政,可謂至矣盡矣。而惟彼窮山僻壤,號呼瑣尾之民,豈能盡知德意之至此哉?必有大變通大德澤,然後八路含生之類,咸知聖德之出常,而歡欣鼓舞,有如少須臾無死之願矣。如欲大變通,則捨此而無他,故敢陳一得之愚。伏願聖明,亟令廟堂稟處焉。噫,今日章奏之間,有以民事爲言者,則謂近於無益之常談,蓋以言之者衆,而無一事之見施故也。然而目今民生之困瘁,實爲亡國之根抵,則不言民事,而更將何說,以報我殿下求助之盛意哉?荐經飢荒之餘,民之得免塡壑者,僅十之一二,則昨年穡事,雖曰免凶,民間形勢,正如大病之後,元氣未蘇,而只存枵然軀殼而已。醫家病後之戒,眞謂今日對症之良劑也。爲今之計,所當急爲保養之政,以蘇其元氣,然後可以徐議軍政,而不徒不能保養,又從而侵虐之,推剝之,居者,無樂生之心,逃者,絶還集之望。今已歲飜,農節不遠,而良田美疇,將無作力起耕之民,今年雨暘,雖爲適中,必將陳廢,尙何望其蘇殘而復舊乎?今我殿下,當此歲首,旣已躬禱社壇,又爲申飭八路,六條勉諭,俱是勸農之要道,而其中安集一款,最是今日急先務。有民而後,可以作耕,作耕而後,可以裕國,苟使方伯、守令,體聖上如傷之仁,雖是應捧之物,必方便懲納,俾不至刻迫騷擾,如烹小鮮之戒,若保赤子之心,執以爲今日之第一義,務爲安集,及時耕作,則庶不少補枵然之元氣,更接將絶之命脈,而至於種糧,連歲設賑,官庫蕩然,爲守令者,雖欲助給,其於無糆之不託,何哉?必須自廟堂,預先區劃,從長指揮,然後可無後時之歎矣。大抵民生之倒懸,實由於官吏之侵虐也。腴閫雄藩之物力豐薄,臣未詳知,而至於各道列郡,則一年應捧之數,自有限定,若使守法之人當之,則奉祭祀接賓客之需,衙眷衣食之資,尙患不足,顧何有餘剩而爲肥己之物耶?竊看近日貪風大振,勿論大小之官,一經藩閫守宰,則或有廣其田園者,或有潤其第宅者,此豈有別般才諝而然哉?不過剝割軍民,科外徵斂之致也,哀我民生,安得不窮且飢也。噫噫痛哉。殿下登極之初,稍嚴贓法,如尹植、沈世俊之負犯,不至甚重者,屢年竄配,至今廢痼,廷臣聳懼,庶有懲礪之道,而殿下此法,亦漸解緩,犯贓法之徒,雖有十倍於尹植輩,而一經査事,擧皆淸脫,亦何以懲貪吏而保小民乎?亦卽殿下,隨其現發,益加嚴懲,毋使呑舟漏網焉。臣於今行,歷過畿內五六邑,則村落空虛,人煙蕭條,如經兵火,所見慘然,而及到富平,民皆安堵,臣試問之,則皆曰太守慈良,至誠憮恤,故雖經昨年凶荒,一無捐瘠云。臣於是益知守令之爲重於民也。廉簡愷悌,如金尙星,固難多得,而若以名官之有才望者,間間差遣,則彼顧惜身名之人,必不多行不法,豈不有勝於不知事理而專事貪虐之類也耶?親民之官,莫如守令,而方伯爲尤重焉。守令不得其人,則不過流毒於一邑而已,方伯不得其人,則一道之內,咸被其害。玆故古者,重其方伯之選,必以老成重厚之人擇差,政令之間,務存大體,施措之際,克祛苛政,道內列邑,自至晏然,守令以之而措手,生民以之而蒙福,按道之體,大抵然矣。臣曾在北郵也,詳聞尹陽來爲北伯時治績,則其所爲政,誠得方岳之體,北民,至今賴而爲安,西藩鎖鑰,固無不可,而向者臺啓,出於意外,臣竊慨惜也。仍竊念我國取人之道,不過文南武三歧,而世必以文科爲重者,以重經學才識,或有可觀,故窮經讀書,至於決科者,其期待之深,志業之勤,爲如何?而今之以文科出身而積滯者,將至三四百人之多云,此前所未有之事也。以古例言之,內而各司,皆有文科,外而列邑,多差文吏,故自無積滯之患矣,今則不然,除三司出入者外,文官陞遷之路,只是泮官,監察、兵禮曹若干窠而已。其外各司多窠,皆爲蔭仕,外方列邑,率多蔭吏,而文官絶少,朝家旣以科目取人,而其所收用之道,反不如蔭仕,何哉?此莫非蔭路太廣,亦多積滯之致,而文科出身之積滯,尤不有甚於此,則亦豈無疏通之道乎?武弁則雖無實職,而內而有各軍門,外而有各鎭堡,而文臣則旣無實職,又無付料之處,循例陞六之後,仍爲作散,無故廣棄,終未牽復,而甚至於抱紅牌而餓死者,亦多有之云,朝家設科取人之意,果安在哉?銓曹,雖欲漸次調用,其於窠窄何?臣意則三曹及各司之曾有文窠者,皆復舊規,以廣陞遷調用之路,外方之郵官守令,必以文南武交差,則此不但爲疏通滯鬱之方,其在重科目取人才之道,庶乎得矣。至於初仕,乃是守令階梯,尤不可不愼擇,故雖是有蔭子孫,勿拘支嫡,擇而用之,昭載於《典錄通考》,且有先朝受敎,而近因新規,只取嫡長,所謂嫡長,未必皆賢,則仕路之淆雜,亦未必不有於此乎?向者知申筵達,誠有意見,而只言戰亡淸白吏子孫,不論其冤死人及功臣子支,奏達之際,或者遺亡而然耶。抑未知自在其中而然耶。臣愚以爲,勿論戰亡、淸白、冤死、功臣,擇其支嫡中有才行者,一體調用,則實合於惟才是用之道矣。噫,人主一心,萬化之源,操舍之間,興喪判焉,勤怠之際,治亂係焉,可不戒哉,可不懼哉?苟我殿下,操存此心,始終如一,則向所陳數件,不過施措間一事耳。竊瞯我殿下,臨御以後,勵精圖治,夙夜孜孜,以此心而行是政,則三五可期,而近年以來,求治之念,漸不如初,昔之勤孜者,今焉怠惰,昔之奮勵者,今焉解弛,百事委靡,無振刷之期,萬機叢脞,有骫骳之歎,群下之憂慮,固已久矣。何幸淵衷悔悟,聖志奮發,渙降綸音,辭旨懇惻,先責聖躬,後及群工,而尤惓惓於言路之杜塞,臣於此,有以見我殿下導使言之盛意也。第念來諫之道,不可言語而敎諭之,亦不可以威令而督迫之,苟使人君,有翕受之量,轉圜之美,則忠言讜論,庶幾日進於前,而若或不然,則雖撻之使言,人將緘口結舌,必以言爲戒,是知言路之開閉,亶係於人主之虛受之如何耳。今我殿下好諫之誠,可謂迥出百王,而容直之量,終欠不足,一言忤旨,摧折太過,以言獲罪者,前後相繼,而至於韋布之陳章,一例退却,少無開納之意,則嘉言,何由而上聞乎?此所以爲攸服之歎也。雖以卽目gg節目g事言之,四儒臣之譴罷,實爲聖上過中之擧,則都憲之陳疏匡救,承宣之筵達所懷,俱出憂慨之忱,而聖上,不少恕察,或下未安之批,或降特遞之命,此等微細之事,尙示訑訑之色,則其孰肯極言竭論,以犯雷霆之威哉。以此觀之,則殿下大誥求言之敎,亦未免爲文具之歸矣。伏願殿下,益礪初志,無所間斷,聽言之際,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優容寬假,無如前日之摧折,則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守宰之貪汚,風俗之乖敗,爲言官者,亦將盡言而不諱,何憂乎百隷之怠惰,紀綱之頹靡乎?今臣所陳,皆是陳腐之說,無足可取,而愚忠所激,略效微見。伏乞聖上,勿以爲迂遠而試垂察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聞慶縣監李宜益,利川縣監尹得載。 ○金尙奎啓曰,再昨親鞫時,以軍兵扈衛之意,有所稟啓,而啓辭,無批答還下矣。今日又當親鞫,而軍兵扈衛,乃是應行之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軍兵犒饋,自前仁政殿庭爲之矣,今則親鞫排設之時,軍兵聚會,未安。以明政殿庭祗受爲之事,分付,而親鞫時刻,雖已啓下,軍兵犒饋罷後,隨時入之。 ○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金夢翼,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上年歲末,蓮城守槿,以其四寸弟斗慶,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本寺,而取考《璿錄》,則斗慶,元無載錄處,故退其單子,則其同生兄花城令橰所志內,庚戌式年,則其弟斗慶,年幼,未及入錄於《璿源錄》,而其後則居在鄕曲,《璿錄》修正時,果未能的知,不得入錄矣。帳籍相考,則可知其實狀云,而且夏川君椅,其五寸姪㸁,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據,相考《璿源錄》,則㸁,年壬寅入錄,故其事知奴子,捉來推問則以爲,當初世系單子書納時,其上典前昌恩正權,適以下鄕借書之際,庚子誤以壬寅書塡矣。帳籍相考,則明知其實狀云,故移文京兆,帳籍相考則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內,花城令橰,率弟斗慶,年庚子云矣。應爲授職之人,落漏於《璿錄》,其門長蓮城守槿,不能檢察之失,在所難免。而又京兆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中,前昌恩正權,率子㸁,年庚子云,與《璿源錄》,如是相應左或書以壬寅,或書以庚子,事之矇矓,莫此爲甚。其門長夏川君椅及蓮城守槿,竝從重推考,斗慶則不入於《璿錄》,㸁則年歲相左,其付職一款,臣等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啓。兩人帳籍中,旣皆年滿的實,則依例,付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惡逆不道罪人茂弼gg武弼g,旣已承服正刑,其父母、妻妾、子女、祖孫、兄弟、娣妹gg姊妹g,子之妻妾、伯叔父、兄弟之子,年歲姓名居住存沒,令漢城府考出帳籍,分付五部及該道應坐諸人,一一査出成冊,修正牒報後,依律文擧行,而籍沒家産,破家瀦澤,降邑號罷守令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閔珽爲副司果。 ○傳于柳儼曰,遠聲、斗柄,凶賊武弼之招,旣以誣人惡逆,自服,而所犯窮兇極惡,故不可添入誣告,雖以命拔,旣已白脫,竝放送,雖遐方微賤之人,橫被刑訊,有欠恤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救療下送。 ○傳于柳儼曰,凶賊武弼,援引崔台望,以捕納軍官方在裕之舅甥間乘嫌,誣告,旣已自服,武弼所犯兇慘,故誣告細事,不可添入,命雖拔之,台望,旣已白脫,則同誣諸人,自歸脫空,不可不明示,以此出朝報,使京外知。 ○傳于柳儼曰,金遠聲、申斗柄,自該署救療下送後,該署官員,來告政院。政院,卽爲稟啓。 ○親鞫罷後,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昨緣母病之危毒,冒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如天,圖報無地。今則由限已過,館直不備,如使臣,少有一刻離側之勢,當此親臨鞫囚之日,豈敢爲陳章瀆籲之計?第今老母病情,日漸添劇,方在萬分茫急之中,食飮全不下咽,氣息轉益澌綴,日夕昏沈,不省傍人,危兆敗症,疊現層出,醫者束手,亦不得執症下藥,臣方煎泣焦遑,罔知攸措,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爲之悶憐者也。玆敢復伸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危迫之懇,特推錫類之仁,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至情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月初九日巳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金尙奎進伏曰,判府事金興慶,當爲命招,而時未肅謝,旣無前規,何以爲之?上曰,問于大臣,然後當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進伏曰,日氣連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進伏曰,再昨侵夜親臨帳殿,深夜乃罷,還宮後,無他諸節乎?上曰,然。命均曰,和解之散,連爲進御,何如?上曰,進御矣。命均曰,明日更令醫官議入,何如?上曰,觀夜間更議爲宜矣。沈壽賢曰,推案捧入,而武弼之前後變辭,各異,情節叵測。渠犯大罪,而欲使獄情疑亂,所爲誠甚絶痛矣。上曰,觀渠招辭,則與當初致疑者,頗爲彷彿矣,而嶺營之所處置者,終涉輕遽矣。沈壽賢曰,急於上達,捕得之後,未及盤究,卽爲上送矣。上曰,捕得之後,人疑皆歸云,此亦未審處也。徐命均曰,其情狀,終是兇獰矣。上曰,判府事,俄請命招,而旣未肅謝,命招如何?沈壽賢曰,罰已行矣,而未陳疏前命招,事體如何矣?上曰,今日則命招,姑徐可也。上曰,判金吾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嶺營將校,招入殿庭,詳問罪人譏捕曲折,可也。沈宅賢退去,招入嶺營將校。上曰,捕捉首末,詳問之,可也。嶺營將校所告內,徐武弼,自前多爲匿名之書,故及夫兇書之出,大丘一邑之人,莫不致疑於武弼。武弼,因還上未納逃走,還爲入來,而掛書之變,出後,人皆痛駭,而武弼則恬不爲駭,故將校等,與渠酬酢譏捕之道,則武弼,忽然生怒,以理喩之,則渠反爲喜,而其他殊常之幾,甚多,故捉入鎭營,則渠請于營將辟左右,而營將不聽,渠又請紙筆,故出給紙筆,則以申斗柄等掛書之意,書入,其後鞫問,則渠終自服矣云云。徐命均曰,問事郞廳,以李潝差下矣,今方在外云,以洪啓裕差下,問郞鄭亨復、朴弼載,今方禁推,其代,亦爲差下,何如?上曰,竝付過放送,卽爲入參事,分付。{{*|榻前下敎}}洪景輔曰,副提學徐命彬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遠聲、斗柄等,常時行止,何如人也?問之於嶺校,可也。該營將校所告內,金遠聲,粗知文字,自其祖先,以有德自處,而斗柄則年少,不知其行身之如何矣。上曰,金遠聲,謂有恩於權裨云,以其曲折問之,可也。將校所告內,罪人等,在營時招辭如此,故將帥,似以其所供之辭,馳聞矣。上曰,道臣雖不知,而渠輩豈有不知之理乎?問之。將校所告內,遠聲之蒙恩於權順成,則的實云。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營門外斗柄、武弼之私相問答說話,將校輩聞之否?欲爲盡知曲折,詳達之意,分付,可也。嶺校所告內,未及聞知矣。上曰,初頭出鎭營時,所酬說話,何如?問之。將校所告內,初頭亦未及聞知云矣。上曰,末稍斗柄、武弼等,呼天痛泣云,哭聲聞而見之否?以此問之。將校所告內,亦未及聞其哭聲矣。上曰,王者,殺一不辜,不爲也。雖凶逆,訊問之際,豈不審愼乎?今此兇賊,人皆思得,將校輩捕納,實是當然之道,若是眞的,則當爲正法,或有毫分未盡之端,則在渠之道,亦當盡達無隱,而渠之押來罪人時,酬酢說話,終不仰告,似是出㤼而然也。如此平問之下,終若隱諱,則當有罪矣。斗柄則猶云武弼,亦痛泣,而將校輩之未聞云者,以其武弼,若白脫,則恐有後患之故耳。然旣已詢問於殿庭,則不可如是囁嚅,直爲盡達之意,分付,可也。上因入幕次,少頃殿坐。洪景輔曰,雖入御幕次之時,內侍一二人,當輪侍於寶座左右,而俄者入御幕次之時,守寶內侍外,無他侍衛中官,事甚未安,申飭,何如?上曰,推考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入御幕次之時,與殿坐時無異,而西邊侍衛,殆空,禁府堂上,亦皆撤班,無一員陪衛,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將校等,有若騎虎難下,勒歸之凶逆,則誠極誤矣,而當初捕納,則可也,若或冤抑,則國家之寬赦,亦可矣。如是平問曲折,而渠等不爲詳達,則武弼白脫後,渠等,不免誣人惡逆之律,詳細仰告事,分付,可也。將校等所告內,當初掛書時,旣不得執跡,則不可勒驅人於兇逆,而渠自承服,故押來矣。上曰,於渠等無害,而親問之下,何不歷歷直告耶?如彼依違,而武弼,若或白脫,則渠等,當坐陷人之律,雖或以作隻於武弼,爲慮,然誣人惡逆之律,豈不大於作隻乎?將校等,以其時事狀歷告。上曰,武弼,見惡於鄕中之人乎?將校等所告內,武弼之爲人,素是虛妄,故鄕人皆棄之矣。上曰,人雖無狀,豈必爲逆乎?道臣,懸重賞構捕,故聳動而致疑於武弼,因爲捉納乎?或執可疑之端捉納乎?以此問之。將校等所告內,一自變出之後,道臣發奮,而人人皆謂雖其同生,當爲捕納云,人言狼藉,或有迫逐之言,則武弼,或發怒,或以爲然,情狀,節節可疑,故因爲捕納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一自變出之後,皆爲感憤,或得罪人査閱,而有縱送之變,故或爲捕得,則不時上送,而亦不免於屑越之科矣。近來陷人之類,以此等事爲妙方,則捕得一罪人,辭證具備,然後上送爲宜,此等處,亦不可不堤防也。上曰,所達大體是矣。今此罪人之卽卽上送者,爲其痛駭,而古人云,何不忙後錯了云者,誠是矣。上曰,掛書於何處?問之。將校曰,掛之於鎭營前侯竹矣。上曰,展掛耶?將校所告內,展若旗足矣。上曰,誰爲先見之也?將校所告內,丁壯柴軍,見之,給兇書于其同生營軍牢,因軍官廳,納於鎭營矣。上曰,渠等掛書字樣,見之耶?將校所告內,未及見之云。上曰,武弼字體,知之耶?將校所告內,見武弼所書,則可知云。以掛書中大營二字,見之於將校,則將校曰,頗似武弼所書云云。上曰,爲權順成,幾掛匿名書也?將校等所告內,匿名書則姑無之云。上曰,道臣狀啓中,權順成,多有謗言云,武弼之外,亦有何謗言也?將校所告內,謗言則甚多,而匿名書則不見矣。柳儼曰,雖聞之於渠等,無肯綮加知之道,將校輩出送,宜矣。上曰,禁府文書判下時,次知中官,有換書誤着者,其文書,改付標入之,當該中官,推考。上曰,問郞一員,持草紙進來。任{{!|𪼛|⿰王集}},持紙筆上殿。上,親呼罪人徐武弼更推問目。上曰,嶺營將校出送罪人徐武弼,上鞫。武弼拿鞫後,問郞以更推問目,究問罪人,使之直招,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揚惡,安敢乃爾?直爲擧刑。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禁府堂上及郞廳去來,殊甚生疎,竝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下敎于判義禁曰,彼罪人,則元無可惜,而斗柄、遠聲則在於可生可殺之間,各別救療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渠在監營時,自稱以告者,至請辟左右而言,到今自當,極爲奸詐,若渠自爲,則掛書措語,誦達,可也。罪人所供內,不忍杖誣服,而掛書則元不見云。上曰,極爲凶獰,勸杖。罪人請得紙筆書達。上曰,兇言不必書,口招,可也。徐命均曰,觀其字體,亦不妨矣。上曰,解縛。因使罪人書字,其字體,頗彷彿於兇書所寫者矣。柳儼曰,飭勵之下,玉堂之閉門,已久。鄭亨復、朴弼載,則旣肅之後,終不入直,事體所在,極爲未安矣。上曰,事體寒心。柳儼曰,獻納金廷潤就職之後,又爲上疏於闕外云,豈有如許道理也?上曰,罪人初頭,以何字書之也?申晩對曰,書權字矣。徐命均曰,自食後,風日甚寒,煖帽進御,何如?上曰,向着煖帽,殊甚苦煩矣。命均曰,頃以四儒臣事,備忘中驕蹇妄恣四字,殊甚過中之敎,而吳瑗則方在拿推中矣。瑗則視他玉堂,稍優開釋,宜矣。柳儼曰,四儒臣之初未下馬,末又請對,實出於不知前後下敎之致,陳疏徑出,亦出於務勝之致,而豈有移乙之事乎?上曰,有不然者,其時事,非喪性,則何不下馬,何可請對,而駕前尺地,乘馬揚呼書吏者,已極怪異,求對時,亦爲下敎,則何必自訟,而多費聲氣,侵斥喉院,事體所在,安敢若是?以陳疏不捧,侵斥喉司,成一弊風,此甚非矣。一時之特罷四儒臣,何其大事,而洪好人之隨事力救,豈不異乎?使好人,不救四玉堂,則亦豈不謂朝官乎?此等之風,予所不取,而爲君父,必巽軟而後,可耶?彼儒臣等之以伊日事,徑出違牌,可也。侵斥喉司,則不可也。李春躋曰,以洪好人事,臣亦上疏,而以決不售於今日,爲敎,臣不勝惶恐之至。儒臣之疏斥本院,不忍一時之憤,或多措語之不擇,而驕蹇妄恣之目,誠是過矣。上曰,予不太昏。玉堂,非喪性,則予豈不知當初事狀,而雖出於務勝之致,然洪好人隨事力救之習,予以爲非也。上曰,掛書之賊,書名而着名耶?極爲兇獰矣。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曾作匿名書,又作童謠云,此則非可諱之言,誦達事問之。罪人不告。上曰,小事,問之而不告,則大事之隱諱,可知。直招無隱事,嚴問罪人吐兇言。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李春躋曰,風寒如此,進御煖物,何如。上曰,當進御矣。罪人連爲加刑,罪人猶不直招。上曰,監營則請辟左右言之,而到此地頭,何如是隱諱耶?究問,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之自爲掛書云者,極爲奸詐,而遠聲、斗柄事,眞耶?虛耶?到此以告者自處者,隱然有希功望賞之意矣。其本事實狀及告者自處之狀,盤問,可也。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自服。上曰,然則國家之德,渠獨不蒙,冤痛之說,何爲而發也?罪人高聲所供內,房哥掛書,而渠獨被刑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何敢如是揚惡耶?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申晩進伏。上曰,親鞫事體,何等嚴重,而同義禁外,禁堂無一員,禁府堂上竝推考。上曰,罪人解縛下幕。斗柄上鞫。柳儼曰,禁府都事新入,多有生疎之事,推考,何如?上曰,勿推。上親呼申斗柄更推問目,罪人斗柄拿鞫後,使問郞,讀問目取招。罪人,請供冤痛情狀。上曰,使之供辭。上曰,以面質言之,渠之稱冤,不異,而武弼,旣爲陷渠,則渠於武弼,豈有慰藉之端乎?且武弼,與房再裕,素有嫌怨否?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再裕、武弼,亦知汝,多有無面之事乎?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洪景輔曰,副校理鄭亨復,付過放送,以問郞,入參親鞫事,下敎之後,亨復,以館職撕捱,陳疏徑歸云,事體未安。推考,卽爲催促入參,何如?上曰,初以問郞出肅,終以館職徑出,而今又以本職撕捱,不爲入來,事體極爲未安,拿處,可也。{{*|出擧條}}司諫李著,以所懷仰達曰,罪人云掛書者,在於柒谷云,而紛挐未及盡告,旋卽呑舌不言。此後,罪人未計較之前,可疑之端,急問,宜矣。上曰,此則武弼之所告,非此罪人之供辭也,臺臣錯聞矣。沈壽賢曰,問事郞廳鄭亨復拿處,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使卽入參,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任{{!|𪼛|⿰王集}}進伏。上呼金遠聲更推問目,使之取招。上曰,使罪人,書營字殺字以來。上曰,斗柄姑爲下府,觀其杖處太傷,着實救療,可也。柳儼曰,玉堂,當以修撰朴弼載省記,而朴弼載,以館職撕捱,故不當省記云矣。上曰,豈有如許事體?各別申飭,催促書入。{{*|榻前下敎}}柳儼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云矣。上曰,引見。宋寅明曰,卽今日氣陰冷,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當爲進御矣。上曰,金遠聲,姑爲下幕,武弼更爲上鞫。武弼拿鞫後,究問,則吐兇言於殿庭,故因捧結案。柳儼曰,此賊,當用弼夢、弘彦之例矣。上曰,如順觀之類也。罪人遲晩侤音,捧之。{{*|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其兇辭根本,問之宜矣。上曰,以戊申賊,謂之忠雄者,尤極兇慘。上曰,問郞及同義禁,問之以如彼兇說,聞之於何處乎?渠旣爲正法之賊,則不爲直告,以受加刑,無據直招事,分付。罪人所供內,聞之於崔台望云。上曰,崔台望爲兇言,必有苗脈,問其曲折,可也。柳儼曰,玉堂,終始撕捱,不納省記,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從重推考,卽令書納省記,可也。罪人所供,在《事變日記》。上曰,邊山之說,尤爲兇獰矣。上曰,掛書中,以戊申逆賊,謂是耶?非耶?罪人所供內,謂是矣。上曰,謂忠臣耶?謂逆賊耶?罪人所供內,謂忠臣矣。沈壽賢曰,渠旣承服,而無加問之事矣。如此兇賊,或爲援引無故之人,則末端事,豈不難處乎?罪人所供,多有援引。在《事變日記》上曰,援引崔台望,必是誣告,方當正法之賊,何可誣人而死乎?朴文秀曰,崔台望,往來於仁同張哥,而張大裕,則自是兩班矣。柳儼曰,帳殿之前,羅卒之聲低微,禁府當該郞廳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大臣、禁堂、兩司,皆進來。當以惡逆不道正法,而承旨則以爲,失刑則不大,根脚得之,爲大云,諸臣所見,以爲如何?沈壽賢曰,兇賊亂招,不可取信,而仁同張哥,南中大族,一時發捕,則極爲騷擾,終爲虛妄,則至於大段難處之境矣。徐命均曰,兇言實根,當初出於逆賊,而罪人之招辭,不知其必爲實狀。然崔台望,先爲發捕,宜矣。上曰,然則此賊,姑爲生置耶?命均曰,獄體所在,旣捧結案之後,則元無生置之規,而正法此賊,則此後,無憑問處,此甚難處矣。朴文秀曰,斷自聖衷,宜矣。柳儼曰,殺此賊,則後來者,皆發明矣。上曰,問郞,皆達所見,可也。朴弼載曰,如此兇賊,不可一刻容息矣。申晩曰,承旨所達,是矣,姑留發捕,宜矣。宋敎明曰,旣捧結案,則卽爲正法,宜矣。上曰,此事決斷後,可以定法,罪人所供崔台望,出入於李宜顯家云,以此致疑於李相耶。以此事破疑,可也。上曰,如渠鄕軍官麽麻gg幺麽g兇賊,敢稱南人、西人等說於殿庭耶?八路之人,莫非王臣,則如渠兇逆之外,人皆犯逆耶?欲誣一世,尤極兇獰,直告事,分付,罪人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崔台望、方在裕同謀,則豈可以渠發告耶?卽爲勸杖。結案兇賊,欲爲生存面質耶?罪人招辭內,以誣告諸人,自服。上曰,奸狀綻露矣。誣人之意,直招,可也。罪人招辭,還爲變辭。上曰,旣以誣告自服,而旋卽變辭耶?各別嚴刑。上曰,以別杖擇執。以初招實狀承服,然後當停刑矣。罪人招辭內,以私嫌誣人,的實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此罪人下府,斗柄、遠聲,上之。朴文秀曰,兇賊之當初所援引,終以誣招自服,則宜有下敎開釋之道矣。上曰,當爲下敎矣。上,使承旨書傳敎,以橫被刑訊,慰諭之意,承旨讀聞於遠聲、斗柄等。上曰,金遠聲、申斗柄,自政院,招致該署官員,各別救療之意,分付。{{*|榻前下敎}}沈壽賢曰,嶺南獄事,旣已收殺,湖西罪人推鞫,何以爲之?上曰,明日爲之,以本府擧行。{{*|榻前下敎}}上曰,旣已下敎,罪人之誣引招辭,不可置之,投火於殿庭,可也。宋寅明曰,罪人,得情正法,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矣。又以所懷仰達曰,臣方待罪度支,而本曹各倉米儲,自歲前乏絶,各朔料祿,艱辛推移,而正月以後,更無推移之路,京畿癸丑條稅米,陸運自納邑,則例於歲前上納,故欲以此添補矣,歲前,全無上納,今月,已近旬望,頒祿放糧,只隔十數日,其前若不上納,則勢將大段狼狽,道臣宜推考,使之各別催促,宜矣。上曰,道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可也。寅明曰,本曹前判書金在魯,以料祿之不能支繼,請得京畿各邑所在海西詳定江都移轉米,幾盡取用,猶有略干未捧各邑,故臣於入曹後,亦屢次催促各邑,多少間皆有輸納,而若干邑,終不動念,無意輸納。畿邑監色推論之意,曾在惠廳時,有稟定事,故又復發關推論,其後各邑,或輸納移轉,或捉送監色,而一二邑,則無輸納之事,亦不起送監色,今已過歲,聽若不聞,如此則上司命令,將無以行於外方,宜令營門,別爲論責,以懲後日矣。上曰,令營門決杖,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各司久任未啓下之衙門,自本院,旣已察推,申飭,而刑曹則尹游爲刑判時,以本曹郞廳,旣有準六之規,不必別出久任之意,陳達蒙允,而準六之法,則非但刑曹、漢城府、掌隷院、監察,亦有此規,今此申飭之下,刑曹久任,亦不可不差出,以此意,分付似好,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曰,刑房承旨,以刑曹久任復舊事,陳達蒙允矣。昨以不爲啓下久任,混被問備,而中間旣有定奪之事,出於擧條,則雖推考薄罰,似不宜混施矣。上曰,秋曹堂上,勿推可也,而飭勵之下,朝參大朝會,各司久任之絶少者,誠極未安,不可循例推考而止,從重推考,可也。春躋曰,軍資監則昨以都提調衙門,微稟付標,今亦不爲擧論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尙奎曰,平安兵使張泰紹,除拜多日,尙不辭朝,催促赴任之意,敢達。上曰,將任閫帥,一體則不可如是撕捱,而事體所關,極爲寒心。張泰紹,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 ○洪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徒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臣於前席奏對時,罪人茂弼gg武弼g所告,以斗柄之招,誤達,有聽瑩做錯之失,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著,不爲退待,因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新啓臺閣之於時政,無一事之不可言,則亦無一事之不當知也。今之爲臺官者,類多疎逖措大,其平居杜戶,或終月不接人,而猝然置之於言事之職,則其生疎未諳,勢所然也,而所得見者,只是朝報所出閑漫事及疏章政目而已。至於軍國刑獄之政,諸道狀聞之事,凡係緊重者,皆不得預聞,旣稱耳目之官,而聞見之不廣,如此是猶塞耳而求其聽,掩目而責其視也。唐太宗時,宴遊寢息,諫官,未嘗不在左右,凡議大政,必令諫官,參其得失,故天下國家之政,諫官,皆得聞而論之。今次對、朝參等時,兩司,亦有持啓事入侍之規,而只是臨罷陳啓,卽爲退出,廟堂之議,則不得參論,此外詣臺時,不過謄傳故紙,或略擧一二風聞,塞責而止,朝家之待臺閣,固視以疎遠外臣,而臺官之所以自視者,亦如此,其亦無怪乎?情意之不相孚,而言議之無可觀也。唐時諫官之規,雖難盡行參聞國政之道,不可不廣請。自今,凡政院逐日啓下文書及擧行條件之不出朝報者,啓下後,悉爲移送臺廳,使其日詣臺兩司之官,得以見之,雖已下備局該曹者,亦令隨意取見,如有未便者,則逐事論執,以爲廣視聽資言議之道。上曰,當此飭勵之日,所達誠是,而政院文書,備局雖重,亦不皆得見,則送之於每空臺廳,有關後弊,所論雖是,不可創開無前之規,不允。又啓曰,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隳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先訴憲府,不受憲府退狀,而直爲擊鼓上言者,一切勿施,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上曰,方當修明《大典》之日,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而無退狀者,一切勿施,則有關後弊,只令申飭憲府。又啓曰,日昨諸大臣書進冊子之命,誠有得於天章閣給札之意,詢玆黃髮之意,可謂至矣。竊念芹曝之誠,人皆有之,芻蕘之言,聖人擇焉。才猷規畫,固不在於官位之尊卑,日積公車之章,豈無可擧而措之者,而終不免爲備局之一休紙?誠可慨然。請略倣朱子所請後院看詳封事之例,令政院,竝取臨御以後言事疏章,撮其有關於君德治道者,分房類抄,作爲冊子,今後章疏,亦續續抄附入啓,置諸香案,以爲執衆言用長策之道。上曰,所啓誠是,依啓。又啓曰,王府判付文書,何等重大,而中官誤傳聖批,致有換書之擧,事雖微細,有關後弊,當該中官,不可推考而止,請命拿處。上曰,依啓。李著退出。上曰,今日始觀臺閣上風采矣。上曰,大臣進來。湖西獄事,幾乎忘矣。以今番武弼獄事,觀之,昨日則多有疑端,初不欲刑訊矣。知義禁,終聞不道之說,已爲收殺,而以沈建伊招事,觀之,罔涯等說,爲其違端,建伊,旣爲訊問,則以亮濟之爲杭之妻姪,不必致疑,訊問姑徐之。次問甘德,又問建伊,如何?沈壽賢曰,言根出於亮濟、甘德,傳於建伊,傳播者建伊,則一二罪人,一體鞫問,宜矣。徐命均曰,建伊,一向鞫問加刑,則徑斃可慮,故不爲加刑矣。上曰,亮濟、甘德,有何可惜,而以杭之連坐致疑,亮濟鞫問,則終非恤刑之意也。命均曰,非惡亮濟也。疑有他根,而建伊,終有疑端,甘德,若欲傳播凶言,則暗說而勿傳云者,亦爲疑端矣。上曰,沈建伊加刑,李亮濟、甘德,觀其結末,處之,可也。上曰,禁軍將入直房,勿拘仍處事。{{*|榻前下敎}}親鞫罷後,上還宮。諸臣以次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鞫囚,侵夜乃罷,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右承旨洪景輔初度呈辭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原單還給,卽爲牌招,持公事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在京文臣,問于禮曹書入。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雖在百司之首,而以吏隷甚少之故,百餘宗班,公會出入差祭請坐之時,疲弊特甚,不成貌樣之狀,業已聖上之所洞燭矣。粵在丙午,典簿臣金後衍,輪對入侍時,以書吏、使令加出使役事,陳達,則自上下敎曰,宗班正二品,視外朝則正卿矣。先朝,軫念本府,有再次申飭之事,本府名號,蓋與中原宗人府同,而疲弊則特甚,書吏使令額數,雖未能依《大典》所定之數,而令該府參酌加出,可也事,命下,故書吏六名,使令六名,加出使役矣。上年六月,自兵曹不緊色目裁減之時,本府加出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朔布,混入於雜色裁減中,他衙門之加出者,元不擧論,則本府吏隷之獨爲裁減,論以事體,決不當若是,故伊時卽欲草記變通,先以此意,文移該曹,則回移內,以爲今年正月爲始,當爲復舊云云,故本府,姑爲停寢以待矣。卽接該曹文移,則備局,旣已入啓裁減,則自下有難擅斷,姑不得復舊云。蓋本府事體,與他自別,而先朝特敎,不啻丁寧。聖上又有軫念下敎之事,則該曹之前後異說,如是防塞者,果何意哉?本府吏隷,元來數少,常患不足,而又此除減,則尤不成衙門貌樣,依前復舊,朔布上下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本府事勢,雖若此,方當節損,似難復舊矣。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據礪恩君梅單子,則以爲不佞,以去冬冬至祭官,差寧陵歸路,有忠原地歷入事,除先文。又去郵騎,以私行進去時,有驪州吏之私通于忠原縣,本官,雖不以別星例待之,已知某行之留在某地,歷路,聞靑龍寺有勝槪,携與二三士友,登覽疏暢之際,不覺日色已暮,仍爲止宿於寺中,寺僧,頗有惡視之色,此時人心之不淑,於此亦可見矣。冬夜向深,行餘身疲,方牢睡之際,猝有無賴輩十餘人,明火突入,先爲結縛下輩,狼藉毆打,仍爲犯入不佞宿所,至有結縛毆脅之境,困睡矇矓之餘,莫知其由,徐欲詰問其曲折,則不問是非,更加叱打,束縛待曉,捉曳官門,其間毆脅縛打,有若捉盜者然,不可勝紀。一行上下,俱爲面縛入官,則不佞之到此逢變,已無足言,而至於道路觀者,亦皆駭愕相顧,憤慲gg憤懣g不已,則彼縣官與營將,抑獨何心,多發軍牢,縛致宗宰,恬然不爲之驚動,泛稱以軍官輩之不能檢察,略無痛懲之意,故不佞,雖殘劣無似,身忝宗親,位在二品之列,則自家逢辱,已不足云,而忝宗辱名,至於此極,則不可無引咎訟罪之意,欲爲上章自列,則本官與營將,始有自慊之意,略施笞罰於僧徒及軍官輩,托以鄕邑,無上疏紙云,而善辭慰諭,有若阻搪,此亦人心之叵測,還有甚於官軍緇徒輩也。不佞,勢無奈何,扶曳還家,身病添劇,出入死生,幾至月餘,尙未能登門於九重,且未得請辜於諸宗,自知頑忍不振。今則身病少可,有難終爲泯默,玆以臚列若此,還自羞愧欲死,伏望轉聞於上,以正不佞持身不謹之罪,以肅朝綱,莫大之分云矣。此蓋出於惡僧輩,誣訏官門,致此變怪,而礪恩君梅,旣居宗宰之列,則彼幺麽一營將,發軍捕捉縛束之,毆打之,足不履地,曳致官門,其間詬辱脅迫之狀,罔有紀極。人皆代憤,近來宗臣,雖甚疲孱,其在忌器之道,寧有如許人心,如許道理乎?夫以王室之親屬,反爲下邑軍校之束縛毆打,此實古今所未聞之變,則梅之逢辱,固不足恤,而其貽羞國家,遺辱諸宗,非細故也。當初營將,雖或誤知,有此混錯之擧,而旣知之後,所當痛懲其軍校及僧徒,而恬不驚怪,略施棍罰而止,此而不懲,國體之虧損,莫此爲甚,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請忠原營將鄭恒賓,拿問定罪,縣監鄭羽良,旣是地方官,則亦無不知之理,似有責罰之道,而其時首犯將校與謀首僧人,自本寺,亦爲捉致査問後,繩以重律,以懲後弊,礪恩君梅,身爲宗臣,見差祭官,不卽還朝,轉越他境,留連山寺,致有此無前變怪,其行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請礪恩君梅,罷職不敍,何如?傳曰,依啓。營將之當初駭擧,雖或由於未詳某人之致,旣知宗臣,則事當動心,而略治軍校,阻搪陳疏,紀綱雖曰解弛,幺麽營將,陵蔑宗臣,豈敢若是?先罷後拿處,而該縣有此駭擧,則爲守令者,視若尋常,不卽報營,亦極寒心。忠原縣監鄭羽良罷黜,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 ○吏批啓曰,副提學及應敎,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長湍府使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畿輔重地,且多邑弊,不可不擇差,未准朔禁軍將及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申思喆爲判義禁,李瑜爲副提學,韓顯謩爲應敎,李匡輔爲工曹參議,李玄輔爲兵曹參議,尹光莘爲長湍府使,朴弼謨爲忠原縣監,刑曹正郞朴聖輯、李龜齡、辛道東,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刑曹佐郞黃旻,已上通訓,今降中直,佐郞吳遂采中直,今降中訓,佐郞鄭錫耉奉正,今降奉列,已上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竝降資事承傳,司儀林象鼎,司評李希逸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南弼明中直,今降中訓,已上大訟道數未准,依《大典》降資。 ○傳于鄭必寧曰,判金吾卽爲牌招,使之開坐。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不可遲延,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啓本,刑曹粘目,長淵前府使李玗,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玗,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弘文館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金遠聲物故微稟,傳于鄭必寧曰,事極矜慘,各別顧恤事,分付。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因驪川君增上疏,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事,批下矣。故礪城君楫孝子旌門,依靈原君例,卽爲豎立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放,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訊,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今番嶺南罪人之自本道按問也,不能明白取招,詳愼區別,致令元犯及橫罹者,混同上送,儻非聖上親臨鞫問,則遠聲、斗柄等,將不免有俱焚之歎,其疎漏之失,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特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性本猜忍,政務殘虐,到任以後,濫殺人命,至於十數名之多,以其最所冤酷者言之,營妓之贖出年久,方孕滿朔者,欲爲逼奸,而恚其不從,酷施淫刑,立斃目前,南來之人,莫不傳說而駭憤。請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推考事,閔昌基事,依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纔已出肅,而知義禁閔亨益,同義禁朴乃貞,俱以病不來,本府堂上無以備員,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添重,仰陳至懇,得蒙恩暇,而老人氣力,日漸澌敗,最是泄候無算,眞元大脫,委頓床笫,轉側須人,臣方煎迫罔措之際,得聞有親臨鞫囚之命,區區私情,有不敢顧,違捨病側,顚倒入來,而方寸交亂,無以自定,今則親鞫旣停矣。決無因仍在直之望,不得不更申血懇,仰籲於孝理之下,至於踪地之兢危,廉隅之難强,亦未暇覶縷矣。昨者書此,欲呈於罷鞫之後,而番次未得推移,省記亦已入啓,不得已黽勉持被矣,夜來母病,無一分減勢,藥餌救護,一時爲急,玆呈已治之疏,仍復未申而退。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卽今情理,決不可仍居於夙夜之任,亟加鐫改臣職名,俾得救視病母,少伸人子之情,不勝至祝。仍伏念親鞫雖罷,而本府獄事,猶未收殺,則臣方身帶該房之任,宜不敢更事煩瀆,且持公事入侍之時,亦當隨諸臣之後,祗緣至情所迫,又未免鳴呼,臣尤死罪,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判中樞府事金興慶疏曰,伏以臣癃殘,謬膺奬任,待罪三事,恰滿一朞,絲毫蔑效,徒妨賢路,宿愆重發,罪在罔赦,而聖恩曲貸,罰止遞罷,臣誠惶懼靡容,縮伏度日矣,乃者恩敍特下,繼而有西樞之命,臣於是惝怳驚惑,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伏惟,國陵事體,至爲嚴重,爲人臣而受命敦匠者,豈敢不殫竭心力?十分審愼,而土石之理,未能辨察,封陵之歲月無幾,象設之缺傷,相續,則罷職薄勘,固不足以塞其罪,而纔逾旬日,遄加收錄,眚災肆赦,雖出大度之寬恕,處分太遽,必致朝野之竊議,其不宜徒憑宥過之寵命,晏然進據於班聯也,決矣。況同事郞廳,騈首牢狴,竝皆至於奪牒,而亦且有未及就拿者,則揆以廉義,尤難冒突,情勢如右,未敢轉動,昨日親臨鞫囚之時,竟不得趨造於末班,分義虧缺,罪上添罪,玆敢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收還臣職秩,更勘臣罪名,以重事體,以安賤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處分,不過重事體,卿何過爲不安乎?卿其安心勿辭,卽爲肅謝,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昨日終日,御臨帳殿之餘,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湯劑加進後,諸節已愈,喉乾之症,乃是本症,勿爲議藥爲敎,故今日更奉下敎,以爲議定矣。上曰,當爲下敎於醫官,而此後依慈敎擧行,可也。宋寅明曰,今年諸道收租實結,比辛壬無甚異同,一年支繼,萬無其路,誠爲罔措。上年則賑廳、經理廳、江都、海西、關西取用,數多,艱辛繼用,而卽今,則各處皆罄竭,推移無路,雖以銀貨言之,前頭或有勅行,則接應無計,種種可慮,關西稅收米,卽本曹所管,以本道言之,年年轉輸,非不可悶,而旣是本曹所管,捨此又無着手處。稅收米都數每年不過三萬餘石,限折半,江邊各邑及直路支放次,參酌計留後,折米,則自本曹取用,添補經費,何如?上曰,旣是本曹所管,則雖盡數取用,何妨,而運載船所時,每爲民弊,以是爲慮,勿令多費民力,從便取用,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今日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臣以式暇,不得仕進,來參於藥房問安,而旣有入侍之命,故事體甚重,不得已入侍,而洪景輔則纔已承牌入來,柳儼則陳疏出去,不爲入來,故不得備員入侍,惶恐敢達。宋寅明曰,頃以宮家無後喪祭需,自本曹輸送,有違禮典,故有所仰達,而有問前例於本曹及該宮之敎,故問之於本曹及該宮,別無傳敎之事及可據前例,而龍城大君、淑愼公主,皆是追贈,二位祭祀,自該宮有次知奉祀之規,自戶曹又爲輸送祭需矣。經費,固不足惜,而旣有代數,則久遠之祀奉行,終涉未安於禮典,故更此仰達,問議於知禮儒臣處之,未知何如。上曰,更問古事釐正後,當爲下敎矣。寅明曰,臣方帶經筵之任,故以經幄事,有所仰達矣。方當奮發飭勵之時,啓沃成就,專在於經幄,而以肅廟朝觀之,當時文學之士,如林泳、趙祉謙、崔錫鼎等諸臣,蔚然輩出,故四十年文治之效,亦在於此,傳爲盛事,而卽今則玉堂,間或闕直,殊極可悶。諸儒臣,使之勉出,日資顧問之益爲好,而其中如金尙星,素有才學,吳瑗則以疏章觀之,亦有學識,南泰良則以文學優長,見稱於世,此等數三儒臣,置諸經幄,以爲臨筵講問,則必有補益,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抄出數三人,則其餘皆以剩官自處,見選者亦必不以文學自居,是爲難處,朝廷復古,然後玉堂,可以復古矣。寅明曰,宣廟朝,使先正臣李珥,選出文學之臣,置之經幄,此實盛德事也。臣之所達,亦出於此意,瀛館諸臣,亦何可以剩官自處乎?上曰,其流之弊,見選者入直外,他人必不行公,而卽今翰薦,公矣。選才時善擇,則可也,不善擇,則奈何?寅明曰,此則自上當辨其能否而處之矣。上曰,金尙星,勝於凡流,而吳瑗則以其外貌,不可知其人,而有文學。且質實,雖是不易得之人,然重臣,以吳瑗,謂之有識,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之所見則誤入,予不以爲有識矣。南泰良則注書時,見其人,而亦不能詳知矣。寅明曰,以文學有名於世,而兪健基爲人,外貌質實,文學則有餘矣。上曰,其人滯矣。寅明曰,棄短取長,可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罪人斯得,不勝萬幸,而臣雖不參鞫,得聞所傳之言,則罪人之所告,當初不實,終以誣告自服云。此則元無可論之事,而人心雖曰陷溺,人莫不惜其身,則急於陷人,不必犯不道,而如此濫犯者,必信其窩窟而然矣。臣則終有所隱憂,一向如此,則殊極悶慮矣。上曰,予以遠聲、斗柄,初以爲曖昧矣,忽然思之,亦有可疑之端,故使之加刑,武弼之不爲加刑者,爲惜階梯矣。終發凶言於殿庭,予則只聞無狀之說,承旨得聞上端,知義禁得聞末端凶言,渠終雖變辭不一,而此賊則終無疑端,昨日之正法,不以爲過矣。已諭於十九下敎,而凶獰之輩,本皆知有如此凶事,維賢,嗾出凶說,戊申逆賊未出之前,如天海者,肆爲凶言於輦轂之下矣。當此治化未行之時,梟獍之徒,又安得不如此乎?渠輩,或信之,或不信之,及夫戊申後,覺悟者悟之,不悟者疑之,以一部勘亂錄,固不足解其惑矣。若朝廷妥帖,則可以丕變,而以獄情言之,如麟賊之魁首者,猶不服骨子,況如武弼者乎?雖日設鞫而究其根本,有不可得,其所親鞫,予亦爲持難,然旣聞凶說而不爲動念,則是無秉彝之心也。自戊申至于今,殺戮幾何,猶不之禁,正朝廷,爲除亂之根本,不然則日殺人而不可禁矣。寅明曰,聖敎至當,而一種不得志之類,皆爲思亂,此皆爲逆之類,終有所深慮者矣。上曰,朝體旣得,而得人用之,則其餘,自可妥帖矣。寅明退伏。金尙奎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以宗簿寺草記告達。上問于宋寅明曰,草記辭意,卿已知之否。寅明曰,臣亦聞知,而本事曲折,有難明知,故令本道査覈後,草記之意,送言矣。呂川君,以爲的知,無更査之事,故直爲草記云矣。上曰,書批答,春躋書之。{{*|在日記}}春躋,以吏曹決等單子告達。上曰,決等道數,定式幾何?春躋曰,大事二十道,小事三十道矣。上曰,承旨書傳敎。傳曰,頃已飭勵,決等單子,令該曹計其道數,依《大典》擧行,而秋曹,以劇務,當申飭之時,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者,該曹諸郞,竝降階,堂上,從重推考。春躋曰,正言李錫杓,除拜數月,時未署經,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竝卽牌招,備員開坐,以爲臺諫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副提學及應敎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洪尙賓曰,戶房則無他公事,故不得持入,而全羅監司年分狀啓上來,故玆以持入矣。上曰,上之。尙賓奉進。上曰,今日鞫坐爲之耶?金尙奎曰,以判金吾有病,不得開坐云矣。上曰,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榻前下敎}}諸承旨,以各房公事,以次上達,上賜批。{{*|在日記}}。鄭必寧曰,江界標信宣傳官,去十二月十二日,自此離官,而到寧邊形止狀啓,今始來到,寧邊,不過八九日程,則過數十日後,始爲啓聞者,殊極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書備忘,春躋書之。傳曰,噫,人理晦塞,世道陷溺,粵自壬寅,脩節,洽發凶說於前,賊鏡,肆凶說於敎文,而戊申,有翼、弼顯、世弘賊夢之輩,挾維賢而釀成窮凶極惡之逆,其條理脈絡,若串貫來,諸賊取服,勘錄已頒,則凡有秉彝之心者,豈敢萌此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而敢肆掛書,或敢誣人,此正義理晦塞,人理斁滅者,爲人臣者。見此凶書,則痛心陳聞,雖曰秉彝之所不已,吁痛矣。此等惡逆,此等凶言,本出於患得失之窠中,何累於在上,何誣於君父,而昨年有湖南掛書之事,其冬。又有嶺營兇書之出,此無他,在上之人,不能治其本而求其末故也。修明治化,使陷溺之人理,曉闢,則此等兇言,不加刑而自熄。朝廷妥帖,國勢鞏固,則設有不逞之徒,自可垂首而革心,不此之爲,此等凶書,日聞朝廷,使君父,日見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其輕重痛心,若何乎?噫,鄭、衛之音,君子猶不可近,況此等窮兇極惡之言乎?今後則,分付諸道,勿論巨細,凡諸匿名書,卽付水火,以折奸萌。上曰,又書之。春躋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罰已行矣。經幄乏人,前校理兪㝡基,前副校理吳瑗,前修撰尹得和、金若魯,竝敍用。金尙奎曰,今此處分,如是正大,打破怪鬼輩心肝。凡此戴天履地之人,孰不惕然興感,而宋寅明,俄者亦有所達矣。以昨日獄事言之,顯有求生於死中之跡,而審愼之意,至矣盡矣。然殿下,春恩則有餘,秋威則不足。宋臣司馬光,以仁明武三字,陳戒於時君矣。臣亦願殿下,於武字工夫不足處,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矣。上曰,明日文臣殿講,停,輪對爲之。{{*|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織女星上,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昨日鞫坐,因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朴乃貞身病,不得開坐,事甚未安。鄭亨益、朴乃貞,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以遠聲事,雖已別諭,旣脫鞫獄,終未還鄕,使孤兒寡妻,痛泣蔀屋,思之及此,不覺慘焉。分付該曹,運屍下送,使之歸埋故土,亦令道臣,於其妻孥,各別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玄悌綱有頉,代前議藥同參許錭差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忠原營將鄭恒賓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鄭恒賓,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宗簿寺草記,據批旨內,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事,批下矣。梅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時加出郞廳中,崔命相、宋敎明、閔珽,今姑減下,本府推鞫問事郞廳朴弼載禁推,代洪啓裕仍爲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尙方內弓房,癸丑春別造,停止,物種價米數,依頃日筵中定奪,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尙方秋別造,停之,內弓房秋別造,減半擧行。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本館供士飯米及饌價米,例自戶曹,每日以七十五員磨鍊,都下於養賢庫,以爲支過一年之地,而近年以來,遠近儒生,日漸坌集,至百餘員,該曹定式一月磨鍊之米,可繼半月之用。上上年冬至,有絶乏之患,本館,以別爲加下,或引下繼用之意,草記蒙允之後,大臣及備局堂上,筵中定奪,以宣惠廳米四百石,別爲變通,劃給供士矣。上年條飯米,自戶曹劃給之時,前日惠廳米四百石內一百石,則以本曹劃給云,而計減不給。又六十石零,則以曾前引用代,計減,元定五百六十七石之米,雖無欠准受,上年春秋,連有親臨視學與謁聖等盛擧,儒生居泮之數,比前倍蓰,則飯米不足之患,勢所必至矣。自上年十月以後,飯米乏絶,故移牒戶曹,米五十石,以來頭應給中,引貸,今已盡用無餘,差過三四日,則多士闕供,必矣。更牒戶曹,則回移以爲,每年應劃給米外,不足之數,自惠廳別爲劃送事,前旣有筵中定奪之例,則以此變通爲宜云云,此亦不無所執,今若又爲引下,則一年條,將至疊下矣。依前定奪,自惠廳,卽速移送戶曹,以爲繼給供士之地,而新稅上來,每在六七月間,限五百石上下,俾無更爲乏絶,續續煩請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明日鞫坐,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使之同參云。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瀛館之門,閉已久矣。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而副提學李瑜,頃者特遞,可謂曲盡,廉隅亦以伸矣,則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分義所在,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在外儒臣,雖請下諭,家在近地,各別催促,使之卽爲上來。 ○以京畿監司申昉,以司諫院大司諫金鎭商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傳于洪景輔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之見帶京兆之職,官貧務劇,雖爲厭避之地,任重責大,自是愼擇之所,雖在文宰,亦宜妙選,本非武臣所可濫冒,而臣之承乏苟充,前後非一,不待人言,臣自知愧,因仍蹲居,非其素心,必辭乃已。是臣本情,而連單屢牘,終不獲請,筵席面敎,聖眷愈摯,含恩怵義,黽勉至今,間嘗按事,面每發騂,乃者勘劾之論,果發於藩臣應旨之疏,首之以苟差之弊,繼之以簡擇之方。臣讀之未半,不覺愧汗之遍體也。噫,其疏所謂厭貧避劇,苟充輪差等說,蓋亦戒廷臣燥濕之趨避,責政官注措之苟且,而武臣之苟充輪差者,自在於劾正之科,則此爲臣必遞之端,而若夫一任猾胥之舞弄,以致刑法之頹弛,立落未公,而關節是循,枉直不分,而桁楊多冤,遂至於不厭都下之人心,貽羞四方之聽聞,則病國害民,其亦大矣。論其罪犯,不止苟充而已。如非道臣,乃心王室之誠,夫孰能居外進言,備陳時弊,乃如是耶?臣之三年尸素,一味悚悶者,得有引罪獲免之路,臣實私爲之感幸,而於是乎簡授其人,平允刑獄,厭服衆心,聳動群聽,則其有補於振刷之政者,庸有極哉。若臣情地,終不可一刻淟涊,以益其罪戾,玆敢瀝盡肝血,瀆冒聰聽。伏願聖上,亟加斥罷,以幸公私。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戶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魯鈍無能,百不猶人,出納之任,本非可堪,而過蒙洪造,不敢爲辭避之計,惟以恪謹職事,爲圖報之地,日昨陪從之際,忽承前例之俯詢,倉卒承問,不能詳悉仰對,致令聖駕,久住路次,莫非臣未諳故事之罪,重推之下,惶恐無地。翌日四儒臣之疏,忽地混斥,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豈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可駭之擧哉?稟達百官之下馬者,臣也,分付傳敎於禮吏者,臣也。禮吏之不能遍通於前後之班,雖非臣所料,彼四儒臣,旣以不知傳敎爲言,則聖上之特遞臣職,實出於末勘之薄罰,臣悚蹙之餘,繼以惶感,不意地部佐貳之命,忽及於縮伏省愆之中,譴遞未幾,新除旋降,臣是何人,蒙恩至此哉?顧今四儒臣,旣皆收敍,玆事便已了當,臣不欲呶呶較辨,復惹鬧端,而當初所被橫逆,旣非尋常規警之比。到今思之,餘怕尙在,則其不可以聖鑑之悉燭,新命之復加,冒沒廉隅,晏然承膺也。決矣。玆陳短章,仰請嚴誅,伏乞聖明,亟遞臣職名,以夬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渺末gg眇末g宗戚,庸愚譾劣,濫蒙洪造,忝叨崇列,前後恩私,踵頂皆天,心常感激,思所以竭力報德之誠,不後於人,而旣與外朝臣僚有異,凡於國家政令得失,雖不敢發口,至若事關聖孝,禮在應行,則臣何可默然而已乎?竊謂帝王爲治之道,莫先於孝,爲孝之方,惟在顯親,此乃聖人之言,豈敢以臆料之說,以欺殿下哉?惟我慈殿,陰化徽德,庇覆一國,固非言語間所可形容,而若擧其彰明較著,大有功於宗社者而論之,則求諸史牒,實所罕有,以令淑之姿,柔嘉之性,夙配寧考,陰贊聖化,以致二十年太平之治。又爲輔佑景廟,功德益茂,式至今日,敎導我殿下,仁孝爲理,民物遂而國家安,億萬載無疆之休,實基於此矣。凡在含生之類,莫不欽仰誦祝,則功之大也,德之至也。其所以闡德顯烈之道,烏可已也?況伏念母儀一國,歷至三朝,聖算彌昌,倏躋五旬,此實邦家莫大之慶也。仰惟我殿下,洞洞屬屬,靡不用極之大孝,必有以念及於此,而尙無儀節擧行之事,此臣所未曉者也。況且今年,卽我寧考登極之初年也。舊甲重回,盛儀如昨,一國臣民追慕之誠,尤倍於常年,而惟我慈殿,巍然獨臨於東朝,又當斯年,則以殿下敦孝之誠,其於尊顯之道,顧何可一日少緩乎?凡事合於情而當於義,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昔我寧考,上奉莊烈王后,以母臨年甲之久,創行加上尊號之儀,此乃列聖朝所未遑之事,出自聖孝,斷然行之,簡冊增光,擧國咸頌,此豈非聖人之達孝,而其不拘前例之如何?於此可驗,而尤豈非今日之可法者耶?尊親之誠,上下攸同,報暉之情,貴賤無間,自殿下臨御以來,凡於臣僚之推恩恤老之典,或自下仰請,或出自特恩,靡有所憾,殿下以孝爲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今於慈殿進號一節,尤有大焉,於情於理,斷不可已,而初無誇大導逸之嫌,則其不可趑趄遲延也,明矣。盛禮終不可闕,群情終不可咈。伏願殿下,下詢大臣,亟擧盛儀,使慈德益彰,聖孝益光,幸甚。臣於此,又有餘懷,敢此尾陳,國制,三年後則卽爲稱觴,自是應行之節,而適緣東朝私慼,雖未卽擧行,今則私服已盡,歲色且新,其在事體,不容少緩,而該曹之尙不稟行,抑何故也?伏願聖明,亦令該曹,趁速擧行,而至若豐約之得宜,惟在有司之稟定也。臣當此歲首,益切華封祝聖之誠,敢此仰瀆,惟殿下,不以人微而廢言也。答曰,省疏具悉。愛日之忱,貴賤攸同,尊揚之誠,稱觴之心,曷嘗少弛,而第慈聖撝謙之德,爲民之意,至矣懇矣。而況私服甫盡,慈心猶慼,蘊於中而未敢達矣。卿章適上此際,可爲導達微忱之階,而其中舊甲重回之說,不覺追慕深而涕交頤也。噫,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也?頃以此諭於筵中矣。今觀所陳,冞增愴慕,推此感慕之心,以伸未盡之誠,雖曰節文,惟此兩事,故將此章縷縷陳請,而慈懷增慼,不賜允可,感懷倍而抑鬱深矣。 ○知中樞府事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母亡日,在於十二月二十日,臣新免於喪,惟此爲一年一日,少洩至哀之地,而去年是日,過諸燕路,前月則家祠在京,而臣身在鄕,情理所迫,誠不忍又闕一哭,不暇念事義之所不敢,疾病之所難强,私自擔舁,趁祀入城,其日適値無前之風寒,觸傷甚重,當祭之夕,猝然胸膈結塞,痰聲如鍛,呼吸閼絶,旣不得與祭,達宵辛苦,僅通一縷,自此喘喘昏昏,不睡不食,旬有餘日,始得稍省,此際有人傳說,向者有在外諸臣催促上來之命,而臣名亦在其中云,雖非出於朝紙及文字頒下之事,旣有所聞,不勝驚惶悚慄之至。臣旣入城,又有召旨,亟欲起身趨造,一近耿光,而氣喘而不得動身,脚弱而不能移步,緘在心髓,只自耿耿,竟無自力之望。近又春寒料峭,旅邸疎冷,諸般症勢,艱得少損,旋輒越添,若此不已,終必至於生行死歸,晝夜經營,惟有歸盡故壑,爲私計之稍便,故不得已遮擁擔載,尺寸作行,回瞻象魏,心如懸旌。伏念臣罪至此,誠有不可數者,犯義越例,私自入城,罪一也。旣承召旨,終闕一覲,罪二也。自惜軀命,任意徑還,罪三也。有一於此,宜服常憲,況此兼有而輒犯之者乎?有罪如此,不敢厭然自掩,敢玆枚數以陳。伏惟聖慈寬大,如不直加誅殛,亟命有司,勘以當律,庶使賤分少安,具僚知警焉。且臣本職知樞,雖曰閑局,經年閱歲,一任虛縻,已是事理之大不可者,而至於經筵之任,本不宜一日遙帶,而每當僚員多故,推移不得之際,朝體益以隳損,臣罪益以層加,況今聖志奮發,典學益懋之日。又當春日漸和,法筵日開,尤宜先鐫臣名,使無罣礙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行公。 ○答前參奉白奎昌疏曰,省覽疏辭,嘉爾應旨條陳之誠,其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鄭必寧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外空闕摘奸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前中部參奉白奎昌疏曰,伏以臣聞,古人有言曰,憂明主怨治世,此蓋愛君責難之意也。臣嘗有漆室之憂,欲以一得之見,仰暴於天陛者,久矣。跡在遐鄕,不能自達,瞻望象魏,只切獻芹之忱而已。去季秋,適以科事上洛,連有疾病,未及下去,而此際得伏見求言聖旨,播告中外,上以勉聖德之終始,下以責群工之交修,克恢虛受之量,庸示博採之路,十行絲綸,誠意藹然。凡我八域生靈,苟有秉彝之天者,孰無刳肝瀝血,以補聖躬之萬一也哉?如臣蟣蝨愚微之蹤,亦不勝其歡聳激勵之心,而第以末學膚淺,素無誠正之工,有不敢妄議於大人格君之事者,只擧數三時瘼,以思塵露之裨焉。伏惟聖明裁察焉。其一曰,精貢擧,何也?夫國家取士之道,專以科目爲主,生民之休戚,治道之汚隆,亶係於此,其所關,若是其重且大矣,而不幸十數年來,儒風日頹,科道漸變,已至十分極處,若不更張,以新取士之路,則臣恐掄選之道,不得其精,而危亂之風,職此而生矣。臣請言其弊,今之號爲士者,不思實地之着工,惟求捷徑之倖得,新學之士,粗知述作向方,卽隨前輩入場,或依樣而模形,或追武而效步,掠人之英,竊人之華,汲汲惟以早呈爲務。甚者,或移東易西,幻貌變色,取其甲者之上段,以續乙者之中段,取其乙者之後段,以續甲者之前段,偸纂成章,戕賊就篇。不然則句句而竊引,章章而裒緝。不然則沒謄全篇,裁斷强半,換容gg客g爲主,欲掩主司之目,亦以早呈爲務,早呈,非工書不可,故或得吏胥之中,或購鄕谷之間,竭心窮力,而甚者,又募得善製善寫者,養畜其家,以爲羽翼,彼羽翼者,非窮則賤。一則爲濟活之策。一則爲夤緣之計,視其氣勢而附麗之,商、胥之子,譯、醫之胤,尤趨炎焉。由是一人之門,多者十餘人,小者七八人,分群取類,結主作賓,當其臨試之日,或合製以全其力,或分作以別其意,拔其最尤,而使善寫者,數處分書,擇其工且速者以呈,察其所學,則魚魯莫辨,而見其製作者,無非鴻匠鉅工,考其所隷,則側勒不知,而觀其試券,則盡是奇畫妙體,其稍能文字者,莫當其鋒,以其力弱不得手書,則又起而爲之換手,換手者,以文易書之謂也。以文易書,實非所欲,而非此,無以早呈也。凡爲士者,必欲工書早呈,何哉?自夫榮塗闢而冒進之慾愈熾,倖門開而無恥之心益滋,竊取爲能,變幻爲美,一場雷同,眞贗莫辨,影響似則取其呈之早晩,叩推均則分其書之工拙,故爲主者,患其客之先着,爲客者,欲其主之後步,不計篇之破裂全完,紛紛然惟以工且早,爲得選之機括焉,甚矣,工早之禍也。由是冒擧,紛紜一場之內,自製者,什之一二,摹依者,什之三四,剽竊者,什之五六,代製者,亦不可摟指,而及其出榜,平日無名稱者多中,人皆慕而效之,以爲吾乃一朝,可以得此,至於遐裔,積粟田翁,亦馱人於千里之外,視科如探囊物,而學語小子,亦以經傳爲弁髦,以鉛槧爲筌蹄,口不讀半行書,手不寫一字體,而惟知募寫購製之爲急務,其爲壞傷風敎,可勝言哉?若此者,爲慮覆試之際,無以藉手,則已券呈納之後,又使羽翼,皆各書呈,以爲賓主俱得之地,其爲日後之計,可謂巧矣。以此篇秩倍蓰,考者亦爲病眼,惟取其工書早呈,工早之路,又何以防之哉?噫,不出於上項數者手段,必欲範其驅馳,則雖以賈、董宏傑,曺、劉贍富,亦必讓頭而退步矣。此誠賢者之不幸,愚者之幸也。今之爲士者,不亦難乎?臣猶觀數十年前事矣。昔者稱其早呈者,乃在日暮之後,而今也,號爲晩呈者,乃在未晡之前,昔之入格者,多出於晩呈之軸,而文藻猶典麗可觀,今之被擇者,皆出於早呈之募,而文體破碎,了無全篇。昔者,非宏博之手,不能製策,而今也,豪家稚兒,皆得而製之。昔者,非超逸之才,不能構表,而今也,富室傖夫,皆得以構之。古之士何拙,而今之士何工也。古之決科也何難,而今之決科也何易也。此亦足以觀世變矣,可勝歎哉?有覆試之科,猶尙如此,至於庭、謁兩科,元無初試,又有時刻之限,其爲弊,比諸科,不啻尋丈,而此外又有看簾之高下,察書之誤字者,撮其文學而來者,探其命意而至者,一人入之,十餘人隨之,一人製之,十餘人助之,其孰能爭衡哉?諺曰,懦夫,持戟成林,賁、育,徒手脅息,儁僥,跨駟疾走,夸夫,弊屣而不追,所恨者,寒門無上品也。加以急急製呈,草草看考,雖以倚馬之才,不能展其意,雖以空群之眼,不能取其良,淄、澠相混,駑驥竝皂,取士之道,豈亶使然哉?噫,古人,有遇宿構而不呈者,請貫封而不許者,其志,豈不欲得科哉?固知吾君不可欺,而吾志不可變也。今之出脚之初,其樹立如此,則他日事君,其志固可知也。嗚呼,其殆哉,自殿下卽祚以來,稍寬時刻,迭出命題,方外之士,稍稍得中,而榜眼之出,亦有得人之稱,庶幾挽回古道,而其弊猶前,豈非昭代之欠事耶?無論大小科,其弊若不禁,則末流之禍,何可勝道哉?非徒此也。大小之場,爲其輸致諸具,多率隨從,或以奴僕,或以傔人,擔負亂入,恐其相失,張旗揭標,有若赴敵之卒,以致蹴踏傷死,及其入場,競展幕席,互相歐擊,禮讓之地,便成鬪鬨之場,可勝歎哉?朝家,常置禁亂官,以禁此弊,數萬多士,爭先竝入,一禁官,何以禁之哉?以今番觀之,朝家申飭,非不嚴也。犯禁猶前,此士,卽日後敷敎施令之人也。身先犯禁,則何以禁人,朝家,只虧損威令而已,可勝惜哉?今若欲一袪此弊,永淸科路,不必別立程式,因其國家設試之法,而稍加其目,自式年大小科,至庭、謁兩科,皆設初試,其法,如鄕之公都會,京之陞庠之例,紙與式,皆如之,京鄕,各定其數,而但行三抄,鄕則如白日場例,所居官,行初抄,以其所抄,送于長官而行再抄,末則又送于監營三抄,以爲入格,京則四學,各設初抄,以其所抄,送于泮宮,合行再抄三抄,以爲入格,以其京鄕入格,合觀覆試,則僥倖之路塞,而冒進之患絶,隨從無所入,書手無所率,而多士蔚興之美,可以翹足而待,豈不休哉?但庭謁,則不必行三抄,一抄,可也。再抄,亦可也,而聖駕行泮宮前一日,設行覆試,盡日製呈,留士不出,其翌日,徐考出榜,則鑑別甚易,而抄擇亦精,豈如前造次考選,而高下莫分哉?今之所難者,必曰,式年諸科,三度設抄,則擧子,稍有所費,至於庭謁,則臨時卒定,難行初試云,而此則不然,每於春間,預抄兩科初試,以待覆試,而當年若無,則拖過明年,明年若無,則第三年,更爲選置,亦無所妨。此若難行,則亦依式科例,臨時抄選,亦便,而至若式年他科,則自所居官,送于長官,送于監營,近不離一日程,遠不過二三日程,所費日字通計,則不過七八日。鄕士前行初試之際,往返及留住試所日字,不下旬望間,而況其試紙價不少,今則如陞學例用正草,比前,其費又減半,名雖三抄,其便則倍過於前行初試之例矣。且庭、謁兩科,則入抄者,只觀覆試,豈如前八域皆動,數萬多士,咸聚京師之費哉?況國家設場,每以應辦縻費爲難,而若此則不過陞庠之設,何費之有哉?此誠公私省費之一道,亦甚簡便。武科初試,亦依此例,以鄕觀武才之規,抄擇以上,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二曰,貪汚何也?今日所急者,莫非裕用之道,而貪汚者,誠耗財之蠹賊也。今之爲政者,只計一身之利害,而不知生民之苦樂,徒思一家之便否,而莫念國家之理亂,椎剝痼瘵之民而營立門戶,輦輸府庫之財而布置田宅,其貪汚之路,不可枚擧,而試取一二事觀之,凶年饑歲,殿下,爲民給災,而貪吏,則以爲潤屋之資。凶年饑歲,殿下,爲民設賑,而貪吏,則以爲肥己之物。殿下則減稅,而貪吏則利其取耗,隱其令而始乃頒之於其稅幾收之後。殿下則停捧,而貪吏,則利其捧餘,諱其令而始乃布之於其捧幾畢之後,其征利如此,猶以爲不足。又別設倉廩,名之曰保民補役之廳,低䀚畜販,隨時取嬴,當其春夏之交,米貴錢賤,則始乃貿錢,而頒民長利幾許,至秋則捧之,及其秋冬之交,錢貴米賤,則始乃貿米,而頒民長利幾許,至夏則捧之,春初一斗之米,秋爲十斗之穀,夏間半緡之銅,冬作數貫之錢,民不聊生,流散相繼,上貢難充,而橫斂之法,於是乎起焉。今年兩夫之所當,明年責之於一夫,去歲十畝之所稅,來歲徵之於五畝,荒疇蕪田,前後相望,敗村空舍,殆同兵燹,此可謂歎息處,如以臣言爲不信,胡不引土價而觀之也。今之土價,其賤如弊屣,昔者十金之田,今不過一金,往日百緡之宅,今不過十緡,此豈有他哉?只以民不安生之致也。加以大夫之家,與民爭利,錐刀之利,無所不征,毫毛之財,無所不括,怨讟日興,訕詈不絶。臣請以微細數事,以明其大者,海運船隻,夤緣得帖,以受蒿工之賂,新舊刷馬,攀引圖得,以奪色吏之利,緊司之書吏,富倉之庫子,圖差而緘價gg減價g,雇立之軍,傳奇之卒,代奴而受布,小民資活之路,無所不取,小者如此,大者又何所不至哉?由是凡事,非勢力不行,非圖囑不遂,賄賂恣行,公法廢墜,惟正之供,和水者免罪,軍國之需,逋欠者無事,公家之物,歸於私貨,府庫之財,入於防納,州縣賙賑之時,主吏弄巧,當賑者,無賂而不賑,不當賑者,有賂而受賑,鄕里歡分之際,該監低仰,當分者,有貨而不分,不當分者,無貨而入分,白給之物,稍實者始得,乞糧之惠,至殘者未蒙,小民怨咨,上下未保,此莫非貪饕之致,大而割剝之政如此,小而爭利之風如彼,愁歎之氣積於下,災異之變應於上,旱蝗連仍,餓莩盈道,主上爲之惻怛悲傷,雖損捧減供,而殆同奉漏而沃焦,至使各司應納之物,日至退縮,天倉貢獻之稅,歲加減折,百官月錄,不能頒給,軍兵朔料,或爲推移,寧不爲痛心哉?傳曰,國無三年之儲亡。又曰,外本內末,予民施奪。凡此數者,莫非施奪之道,而州縣所置保民補役廳者,誠是貪吏弄利之私莊也。名雖保民,實爲厲民,號稱補役,實爲添役。伏乞殿下,深察耗財之方,益思懲貪之道,偸竊剝割之罪,一切嚴課gg嚴科g,而補民gg保民g補役之廳,竝皆革罷,以其穀付之於會付元案,以杜總貨之源,幸甚。伏乞殿下,留神焉。其三曰,均良役,何也。夫良役偏重之禍,自祖宗朝以來,莫不以是爲憂,而尙今未正者,何哉?只在於游丁之未括,蓋今之遊丁,其姦竇,非一也。號爲儒者,託跡於校院,號爲武者,藉名於軍校,此外或有冒稱忠義者,或有假託門蔭者,其爲謀避之計,百竅千孔,此則朝家,已知其狀,欲爲釐正者,久矣。而軍門所屬,則爲官長者,利其米布之納,而專思庇護,校院生徒,則爲守宰者,慮其怨咨之興,而不爲降定。冒稱忠義之徒,則牽補世代,而眞僞難辨。假托門蔭之類,則旁引族派,而虛實莫分,朝家前後禁令,徒爲紙上之空言,其弊可勝道哉?此外又有非文非武之輩,或稱以幼學,或稱以業武,閑遊爲事,無所屬籍,而非豪强品官之子若孫,卽富商猾吏之弟與姪,此輩,其粧撰名目,足以塗官長之耳目,其屬托貨賂,足以絆官長之手足,其興怨,足以擾惑羣庶,其造謗,足以圖罷守令,故剛明之宰,眩於考實,而莫鉤其實跡,懦柔之守,牽於干囑,而莫破其陰套,實爲逃役之淵藪,而哀我良民,偏受其役,竭廬之入而不能充,殫地之出而不能當,離其田里而遠避,謝絶親戚而潛匿,爲官長者,欲充其代,則遊丁難得,不欲充代,則已有定額,上司,責之以不爲磨勘,京司,督之以不卽上納,勢不獲已,雖襁褓之兒,而以充其代,雖旣骨之人,而以徵其布,爲官長者,非欲厲民,而其勢固然也。由是,禍延於其族,害蔓於其隣,無族而定之,則侵之於其族之族,無隣而徵之,則責之於其隣之隣,以一人之故,而遂至於一村皆空,寧不大可哀痛哉?今欲一祛此弊,莫若更立科條,咸括遊丁,誠能先設試藝之文於儒生,則以詩、賦、論、表、策中一首,爲製述,四書三經中一書,爲講誦,而兩藝,不必專責於一人,從其自願而試之,卽通一藝以上,始乃付之於儒籍,以備校院之生,其不通者,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儒布,定爲三年之式,而復試其才,前之不通者,後來卽通,免其布而付之儒籍,若前之通者,後來不通,卽徵其半,而又隨式試藝,輪環不息,武藝則以六兩幾步、柳葉箭、片箭、騎騶gg騎芻g幾中,爲定數,而四技,不必專責於一人,卽爲一技以上,卽付之於武籍,以備軍校之列,而其不能者,又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武布,限三年,周而復試,一如儒生之式焉,則其能者,慮後而加勉,其不能者,羞前而益勵,大小咸奮,能否自別,非有混淆之弊,而其所罰之布,又足以救偏重之禍,此誠遊丁,不期括而自括,良役,不期紓而自紓矣,豈不美哉?若其觀儒武所罰之布,而上下其良役之數,隨良役所應之數,而低仰其儒武之布,則在有司者,潤色之道也。且玆法之行,非徒利其良役,別有所便者存焉。近來謀避軍役之類,皆托於校院及軍門,故自謂能文淸流者,恥遊於庠序,自號能武班派者,羞屬於軍校,由是,闒葺gg闒茸g相雜於生徒,譾劣皆廁於軍校,今若以試藝,而配屬於兩處,則首選之地,致彬彬之美,禦侮之門,有赳赳之風,此誠一擧而兩美俱全,寧不好哉?況且今日所急者,莫如賦役之不均,軍伍之不整,而其源,皆由於良役之偏重,若得其便,則賦役可均,軍伍可整,而自得次第釐正之序矣。如不欲釐正則已,如欲釐正,則莫如先治其源,而捨此兩條,不可以他求矣。今之議者,或曰,玆法誠美矣,而抑有所難者,彼校院軍校,及非文非武閑散之類,其謀免久矣。若以試藝,荊bb?b行新令,一朝汰定,則必有怨聲,以是爲難,而此則不然,大凡講試之法,國家創設已久,而但科條漸弛,今若因其舊條,而稍爲嚴密,則非新創之法也。且人之謀免軍保者,恧其名之賤也。而其所生怨者,自上抑以行之,今若因其舊條,則非新令之不便也。名以儒武之布,則非軍伍之名也。試以文武之藝,則能否係於己也。定以三年之式,則冀其自新之意也。布之徵與不徵,罰之免與不免,皆自己由之實,非在上者勒行之道也。何怨之有哉?設有之,非在上者之憂也。昔周家,有夫里之布,其條目次第,今不可考,而旣曰,不毛而征,則警其怠惰也。其若勤則不征,可知也。此與周家所征之布,其事雖異,而其歸則同也。未聞周家,以人之有怨而不征也。況地不毛者,與一藝之不通者,輕重果何如哉?且唐太宗,雖非三代之君,亦季世之英主也。定爲租、庸、稠gg調g三法,而有身則有布,宋之諸君子,亦許其便,不以爲非,今之罰布,其視唐家之身布,又有便焉,更何論其怨之有無哉?但今此儒武之布,特搜其大者,而其小者,又隱於各軍門及諸校院,差奴保奴官門吏胥之屬,又爲嚴立朝令,定其額數,以爲搜出之路,則大小無可隱伏,而輕重咸得之,此又不可不申飭處也。伏願聖明,留神焉。其四曰,禁侈靡何也?夫蠹財之事非一,而華奢爲首,亂國之道多端,而僭逾最大,古人所以土硎藿食者,非以玉杯錦羹,爲不美,防其奢淫也。麤葛疎纊爲服者,非以輕裘纖絺爲不好,恐其僭逾也。故爲之器用,以定其名,爲之文章,以定其分,而今也。室宇服用,僭于上,紀綱名分,凌於下,粉壁彩帳,此妃嬪之居,而庶人賤妾,處之而不忌,狐貉、羊貂,此大夫之服,而商庶士女,御之而無憚,華轎朱簾,用之於閭里之婚,寶器綺饍,行之於衆庶之會,此其紊舛已久,而上自大夫,下至士庶,霧縠霜縑,視以葛布,文錦彩繡,視以弊縕,一葛足於夏,而非綺紈羞以爲服,一裘足於冬,而非罽帛則恥以爲衣,衾非十襲,綵非重文,雖寒士,不以嫁女,器非珍怪,羞非牲牢。雖冷族,不以迎婦,故淫邪以之而生,逸欲由是而起,淫邪生則小人多妄求,逸欲生則君子亦犯法,大夫,皆欲稱其心而枉道速禍,士庶,未免效其尤而放僻罹禁,以至物力匱竭而上下窘乏,獄訟不止而桁楊狼藉,此而不禁,實未知其稅駕之所也。臣誠痛之,臣聞大禹菲衣服而夏國興,衛武爲布bb?b而下民化。伏乞聖明,以道德爲麗,以仁義爲華,節以制度,眎以儉約。凡在豪奢之物,僭逾之器,一切禁之,令於譯商,每當使价之行,開市之交,錦繡綵繒,無所貿來,犯者論以重罪,先塞其源,而鬻於市肆,服於街路者,一如其法,以爲節用愛民之資,則國家幸甚。臣臨疏方書此條之際,伏聞禁奢之令已下云,此誠盛德事也。固知大聖人作爲,出尋常萬萬,而今此架疊者,未知其所頒節目之如何,玆以贅陳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五曰,bb罷b無益,何也?今之南草是已,夫南草,本島夷之一妖草,自龍蛇之變,始流入東方,本草,所未嘗有也。其味甚烈,其性甚毒,飢不能食,療病,不能治,困人之顙,眩人之氣,雖在衆草中,固當鋤而去也。其可滋而蔓之,嗜而服之耶?今其爲害已久,一國之田無不種,一國之人無不食,縻gg靡g其財穀也大,傷其物力也重,下之人不知止,而上之人不能禁者,何哉?豈不以片草之熱甚微,勺煙之吸甚細,大何至於靡財穀,重何至於傷物力也哉?然而其所以爲害,則大夫喫玆草者,一人,多則一日五六文之銅,寡則一日三四文之銅,豐歲米聳,則一文至六七合,歉歲米縮,則一文至二三合,聳則爲朝夕鼓腹之物,縮則爲朝夕糊口之資,此則一人,兼兩人之食也。其具,則以錫質銀飾爲竹,以文木鏤鍮爲榼,以綵繒文錦爲囊,其價,不下於盤上什物之價,此則一人,兼兩人之器也。噫,一家之內,老少莫不有是器,一國之中,上下莫不喫是物,計一人,則其費雖少,擧一家,則其費幾何?計一日則其靡雖少,積一年則其糜幾何?是一家兼兩家之食,十年縮五年之積,財安得不耗,民安得不窮哉?昔先王,禁末技游食之民,以務其本,爲衣服飮食之制,以厚其生,然而或慮稼之不勤,穡之不力,征其夫布里布之稅以勸之,或慮費之太過,用之太豐,限其衣帛食肉之制以防之,然而三年所餘者bb爲b一年之積,九年所餘者,爲三年之積,以爲冠婚喪祭之需,以爲風霜水旱之備,其制産如是其密,其愛物,如是其重,而今也,非徒太過而已。又從以兼其器,此又何哉?夫民,春稼秋穡,終歲勤動,以望其飽,而其糜如此,欲其無飢,胡可得也。朝繰暮織,晝夜勞苦,以望其暖,而其糜如此,欲其無寒,胡可得也?飢寒交至,轉頓丘壑,則殿下雖宵金旰玉,抑何補於殿屎之民也。夫賣爵,權道也。所補,不過賑穀,勸分,少惠也。所沾,不過隣里,而殿下,爲民而行之,若設此禁,則其利,豈止於賣爵勸分哉?且聞玆草之始來,倭人誑之,而此則三山靈草也。吸之長生,尤良於治痰,名曰痰破塊,其時東人,有一病痰者,家素富,以多方治之,病欲已,聞其名服之遂愈,人不知然也。有痰者,爭服之,其後,皆無靈,特以久習而宜於口不止,稍稍成風,其時有學道人而憂之曰,南賊,我讎也。以其毒,遺我,欲病民,此非痰破塊也。乃膽破鬼也。若不禁,自此以後,久服者,膽漸消,萎弱小氣,夭者多。且南屬火,東屬木,木入火,則質燋,生火則氣泄,此物,自南來,專以火吸,而無水以制之,夫茶,烹之而飮,藥煎之而服,皆有制也。今火吸而空噓,旣無水制南氣而東氣泄,其象爲耗財,奚特膽破而止?惜乎。世無知者,人皆美而爲迂,而其初不禁者,所服者鮮少,又無所種,特於階圮空隙之地,而無病於農也。今則以其所種之利,倍菽粟禾黍,故民皆廢棄稼穡,專治玆草,沃土良田,無不種植,其禍偏gg徧g於一國,當時道者,膽破之說,雖未知其如何?而糜財害人則劇矣。水火之說,專涉數學,識者所不道,而第論以常理,則夫飮食,節適則致養,過中則生疾,今以毒烈之氣,不別晝夜寒暑,旋止旋吸,薰鼻焦脣,無時可止,則必致凋傷眞元之道,且聞服而中止者之言,則皆云,眼昏漸明,脚力頓健,眩症夬止,以此論之,其潛自銷鑠,生疾之害,不可勝言,慈父愛子,惟疾之憂,聖后愛民,若瘝之恫,不爲堤防,致多疢疾,亦非若保赤子之道也。嗚呼,惡狼莠,爲其害穀也。惡蟊賊,爲其食苗也。百畝之田,雖有是物,農夫必思袪之之道,今擧國,有狼莠、蟊賊,而不爲之禁,臣不勝其惑也。伏聞殿下,頃下酒禁,令民勿釀,民雖業而爲生者,少無怨恨,皆曰是一朝之悶,而終身之樂也。欣欣若更生,穀價之不甚下,人皆謂禁酒之效,而其不見之功,不知之利,抑有所不可量者,甚盛德事也。然而至於南草,則只以沃瘠之田爲區別,而不下一切之禁,抑又何哉?就知其有害,則嚴法峻令,固當痛禁之不可及,又何沃瘠之別哉?民之趨利已甚,雖鞭扑日至,固不可禁,寧以溫諭而感化之也。徒爲小吏操縱之囊橐,而秪益致撓矣。伏乞嚴勅州縣,無論土之肥瘠,地之大小,種之者,皆以重律論罪,販於市肆,吸於街巷者,與種者同罪,守令不禁者,亦爲斥罷,以嚴其堤防,則不出數年之內,野無遺種,自有補於生財之道矣,豈不美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bb六b曰,罷無用,何也?凡物,不利于國者,雖細物,其害則大矣。若爾則必思袪之之道,況害于國家者,所關最重者乎?今之北漢城,備不虞之所者也。先王之所創,碩輔之所劃,其敢曰無用,而以臣管窺之見,竊有所不然者。夫據山爲城者,必外而嶺巒險阻,敵無階升之路,內而地勢衍夷,我有整頓之所,溪流不竭,泉源不絶,然後可以爲守,亦可以爲禦,而今之北漢則不然。以言其勢,則雖謂之一夫當關,可也。而以觀其形,則如蓑笠之仰置者然,其外闊而廣,其內狹以塞,崖岸崎嶇,石壁磽确,實無百步平地,可以安排軍馬,夏之暑,烈日曝壁,巖嶂沸烘,中之者,多溫屯嘔泄之病,冬之寒,陰風凍烈,石氣相射,居之者,有皺裂凍坼之苦,重以水源短淺,皆巖罅滴溜,居僧數百,接民十餘家,尙患不繼,若衆軍住此,其能支過旬月耶?所恃者,有城外十餘里南澗,而非但汲路隔遠,賊若圍絶澗流,則疏勒笮汁之患,不待智者而可知,此誠兵家之所忌也。自數年以來,廟堂亦以爲慮,修築門樓雉堞於此,欲爲竝守之計,此亦備禦之長策,而自城下至南澗,內外隔遠,實非竝守之地,脫有不幸,而有警急之報,國家所恃者,非南漢則沁都,捨彼取此,非計之得,未知當日設施,其意安在,而若謂都城闊大,非守禦之所,欲移士女於此,堅守而勿交鋒,淸野而俟其退,則其中如是其峽,汲道如是其遠,固不能容衆,而亦非久守之所。若欲一則守北漢,一則守都城,以爲首尾相連之計,則軍卒小而不能周。考之以地勢,論之以兵算,進退固無兩據矣。今之議者曰,其勢則然矣,其事則如此矣。自先朝創設,而規畫已久,糜費之多,不可一朝而罷,成事勿說,可也。臣竊以爲不知言者,誠其事固計利害而已。若所謂成事者,非今日所道也。國家數百年積貯,已盡築斯鑿斯之日,而至今未振,往事已不可追,而若知其爲無益,莫如速罷之爲愈,胡乃因循不改,逾往逾費,運府庫之財穀,以養不使之游僧,役輪番之軍校,以衛不守之空壕,終至於罄竭而後已耶?況其守城之道,在積貯之多寡而已。石城千仞,湯池百尋,委而去之者,豈有他哉?只以軍無見糧,士不宿飽,而今自近歲以來,旱蝗連因,府庫空虛,南漢保障之地,江都天塹之固,餽餉累歲之積,掃地無餘,布木貢稅之道,亦絶其策,卒然邊境,有意外之患,則數萬之衆,實無相餽之路,一心講究,積貯於此者,誠爲今日第一務。至於北漢,徒爲煩費之資,顧何與於守備之道,臣聞北漢僧徒及軍校一月給料,不下六七十石云,竝其雜費,則通計一年,猶爲近千之穀,以此賑民,當活幾人,以此給軍,亦養幾人?伏願殿下,深察備禦之道,預講衣袽之策,亟罷此城,專意江廣,以其粟,付於南漢之餽,以其軍,付於南漢之卒,以爲緩急之用,則國家幸甚,伏願聖明,留神焉。其七曰,寬坊民,何也?夫外方偏重之患,莫如良役,京司偏重之害,莫如坊役,坊役之民,實有所難支之端矣。今自公卿以下,至於生進武科醫譯雜科及有廳有屬之人,皆無所役,只有閑良商胥工匠之類,以應斯役矣。一自扈衛設廳之後,閑良,多托屬於此,應役,惟商胥工匠,而其中稍優者,或托跡於士夫廊下,或行賂於所主部吏,百般謀免,其所應役者,皆殘弱無依之民,以爲治道通溝,以爲坐更譏察,以爲掃雪除草,或守直宮墻,或立役各司,其他種種雜役酬應之道,不一而足,一月之內,餘日無幾,奚假gg暇g治産業,以保其生哉?由是稍稍散亡,各部破契,殆居四之一焉,破契者,卽無民應役之謂也。此豈優恤根本之道哉?若此不已,其餘存者,必將相繼而散亡矣。臣實痛之,臣實悶之。臣在部時,目擊玆事,其立役者,皆呼寒啼飢之民也。衣不掩骸,面有飢色,而昨日所役者,今日又至,去夜守更者,今夜復來,無時得休,臣怪其重復而問其故,則皆太息而對曰,强者得免,弱者不脫,臣雖査其太甚而弛張之,破契已多,餘民已少,其勢不得不然也。豈意天地之大,猶有所憾之歎也?昔先王役民,歲不過三日者,豈有他哉?誠欲使民,有其餘力,而以安其生也。先王使民之道,今雖未能盡行,夫民寬一分,則餘一分之力,緩一日,則安一日之生,臣竊以爲,從其輕重,量其緊歇,有廳之當罷者罷之,有屬之當減者減之,卽與小民分勞,而坐更之役,雖士夫家,依事目皆爲立役,亦分小民一分之力。此外,又復特爲講究輕徭之道,以便民力,則國家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臣旣以數條,仰陳於前,而猶有未盡者存焉。今日裕用之道,不可少緩,而國用之如是罄竭,實由於生民之困瘁也。生民之困悴,莫大於良役之偏重,亦莫大於賦役之不均,今之不均者,非國家之過也。其弊,實由於在下之人。蓋國家征稅之法,一依周制,什一而稅,誠可爲百王柯則,雖謂之得其中正,可也。而不幸輓近以來,豪民武斷,姦民弄巧,皆爲養戶者,捧於民者,倍過於國家之常正,常正之法,隨其山野,布木米穀,雖爲不同,兩稅所出,不過十二年穀,計守宰衙祿及其他雜費,亦不過兩稅之數。以此計之,則一結所納,多不過二十五斗之穀,而養戶戶首所捧之穀,則多者四十五六斗,少者不減四十斗,小民,不知其然也。皆云國家重斂之致也。痛矣,養戶之害也。歸怨於國家,而總利於一身者,莫非養戶之所爲,養戶者何也?合小民之結,以爲己橐,其實,國家行周文王之化,而養戶造重斂之名也。寧不痛哉?今欲一革此弊,莫如罷其八夫作結之法,一以散戶行之,爲便也。今令之於民,一結所納,無過二十五斗,行之於官,一結所捧,無過二十五斗,令官無犯,令民易知,則民之所減者,已過三分之一,以一結通計,則不下十五斗之穀,國無毫分之費,而實惠降于下民,皆德上而知其所頌矣。不煩其令,而豪民,自破其奸套矣,寧不便哉?以此爲常定之後,計其守令衙祿及雜費,則一結所捧,又不下二斗之穀,臣雖未詳知其八路總結之幾何?而亦不下八十餘萬之結,雖除復戶他結,大數似不下四十餘萬之結,以一結二斗計之,則二四爲八,八十餘萬斗之穀,國家,可坐而得也。以此減給舊陳之稅,可也。減給白骨之布,可也。國無所預,而付之於守令雜費之數,亦可也。此則在朝家斟酌之道,而亦爲變通之一端也。雖然良役不均,則田賦終不得其便矣。不可不先從良役而釐正矣。臣仍伏念,田賦則大略雖如是,而國家上納之貢,每多敗沒,致令國用日縮,而莫知其然也。寧不悲哉?今其敗沒,實由於專用京船之禍也。專用京船,其弊多端,一則其舟,多大而長者,一則多圖囑而下去者,一則多違法而添載者,舟大而多載,故遇風未易進退,歷險未易上下,其舟多敗,圖囑之際,不無所費,故爲充其費,而多所弄巧,且不實者相雜,而地方之官,一任其下來,更不考實與不實,而只爲裝載而已。由是,覆沒之患,前後相望,其禍可勝道哉?今若委之於所載之官,無論京船與鄕船,令其自擇載送,而如有敗沒之患,斥罷論罪,則必用地土之船,地土之船,比京舟稍少而堅完,便利倍過,其於京船遇風歷險,長大而難運者,相去遠甚,雖或募得京船,審擇之道,過於前日,必無不實之雜bb?b焉,其間許多弄巧之患,亦可以絶,此與前日下送京船之道,利害不可同日而語,此二段,尤宜詳察而行之也。噫,玆前所陳數條,雖是空疎淺見,而儻或俯採芻蕘,非但貢擧可精,貪汚可徵,八路設場之費,省矣。上下征利之風,絶矣。良役均而民有餘力,奢侈除而國有餘財,無益之物祛而三農勤,無用之作罷而二城固,坊民安矣,賦斂輕矣,而亦爲厚生利用之一道,未知有槪於聖心耶?嗚呼,令之而不行,則國綱弛,禁之而不止,則民心玩。伏願殿下,不令則已,令之則必期於行,不禁則已,禁之則必期於止,嚴立紀綱,無少忽焉。臣幸生聖際,親逢堯、舜,默無一言,老死丘壑,長逝魂魄,餘恨無窮,不諒狂僭,妄進瞽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咫尺閶闔,餘懷耿耿,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右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掌樂正黃瑞河,典牲直長柳鼎茂,活人署別提金斗剛,歸厚別提李梅,北部參奉鄭最寧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黃瑞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及職掌,以次仰達。瑞河以職姓名履歷,仰達,而職掌則以本院長官之故,無別般職掌矣。上曰,所懷達之。瑞河曰,本院樂工樂生等,俱以外方之人,立役於京師,殘弊特甚,一朔單布之料,無以資生,而自辛、壬大歉之後,外邑所納災減之數,亦多。其代,自惠廳當爲出給,而惠廳,尙不盡數上下,故工生輩,一匹料布,亦不得受食,以至於不能保存之境,誠甚矜悶,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自本院不得給布者,自該廳依數上下,使朔布受食者,勿令間斷事,分付該廳,可也。{{*|出擧條}}瑞河退伏。柳鼎茂進伏。上曰,職姓名。鼎茂達職姓名。上曰,今番登科者耶?鼎茂對曰,去年七夕別製,得蒙親擢矣。洪景輔曰,以風雨半日,未盡所蘊,經筵他日,更達餘懷等語,自上,以雖露有好氣像,行褒擢第矣。上曰,今始記知矣。上曰,職掌?鼎茂曰,次知羊羔色矣。上曰,遺在?鼎茂曰,爲四十九首矣。上曰,所懷?鼎茂曰,別無所懷矣。上曰,旣有經筵他日更竭餘懷之語,擢第有意,以所懷盡達,可也。鼎茂曰,大誥之後,職在微官,而大臣以下疏箚,陳戒切至,臣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何處人也?鼎茂曰,居在竹山矣。上曰,有顯官耶?鼎茂曰,無顯官矣。洪景輔曰,故承旨柳道三之一家人也。鼎茂曰,卽今自朝家,變通良役,而雖周思之,無善策,民不悅而猶爲之,在上古,雖是可行之道,在今日,則是不可勒行之道也。卽今欲爲變通者,或曰游布,或曰結布戶布,而此亦皆是不可行之政也。捨此則有一道焉,通計京外文武科擧擧子,則其數幾至十萬,咸聚京師,則行資路費,此是不億之費,令各其道試才,而禮木及禮錢捧之,則渠等,亦以爲便,當以其錄名數,計之,則可當良役之半,民無困瘁之弊。儒科亦然,遐方士子之上京觀科,其所浮費,亦多。令各其四長官,依都會例,試取,亦捧禮木及禮錢,則擧子,必樂從。又無難捧之弊,可以當良役不足之數,以此足爲變通,故敢達。上曰,其外亦有何所懷?鼎茂曰,自上,頃禁奢侈,而近來奢侈太濫,不可以一禁令,革去矣,如北京物貨貿易之路,一切防禁,而商賈輩所販錦繡之物,亦爲禁抑,則似有尙儉之效矣。上曰,又有何所懷也?鼎茂曰,此外無他仰達之事矣。上曰,年歲幾何?鼎茂曰,五十六歲矣。鼎茂退伏。金斗剛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斗剛,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斗剛曰,救活病人矣。上曰,有方痛者耶?斗剛曰,二人痛病矣,皆得差可,入去矣。上曰,所懷達之。斗剛曰,凡有事則稟議於提調,隨事變通,故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居鄕耶?斗剛曰,居在海州矣。斗剛退伏。李梅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梅以職姓名仰達。上曰,履歷?梅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梅曰,次知棺槨矣。上曰,有何所懷?梅曰,別無所懷矣。梅退伏。鄭最寧進伏。上曰,職姓名?最寧,以職姓名仰達。上曰,職掌達之。最寧曰,次知部所屬坊民,頒布朝令矣。上曰,民戶幾數?最寧曰,四千八百餘戶矣。上曰,本部有何弊端?最寧曰,頃日朝參時,東部參奉南圖逸,以坐更不均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京兆之意,下敎矣。方自京兆,申飭各部,使之均役,民情莫不歡悅,而坊役不均之弊,非但坐更一事,近來坊民,擧皆冒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前日百餘戶應役之洞內,今不過十餘戶,只是無勢殘民,偏應苦役,而實爲難支之痼弊,故惶恐敢達。上曰,良丁民弊,京外無異矣,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最寧曰,從前申飭,非止一再,而亦無實效矣。自上別爲下敎,使諸上司各軍門元額外冒屬者,一倂釐正,出付京兆,均一出役,俾除民弊,似好,故更此仰達矣。上曰,曾以汰定事,有所申飭,而如軍門所屬,猶有名目,至於傔從輩,亦皆無端免役,殊甚無義矣。各司冒屬者,使之汰定,而如有爲傔從圖免坊役者,部官,論報京兆事,出于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掌樂正,誰家人也?景輔曰,故判書黃欽之子也。上曰,鄭最寧何如人也?景輔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之一家,似其庶孽也。輪對官,先爲退出。上曰,承旨書疏批。景輔,書前參奉白奎昌疏批。{{*|在日記}}上曰,又書洛昌疏批。景輔書之。{{*|在日記}}上曰,洛昌疏中舊甲重回之語,予深感焉矣。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而時方追慕之誠,未盡之懷,當展於東朝,而慈聖撝謙之德,至矣盡矣。故予不敢仰請矣。洛昌之疏,及於此,予實有歉於愛日之誠也。景輔曰,伏聞下敎,不覺感涕自零,方外之有此議,亦已久矣。若以舊甲重回等說,陳達,則慈聖,豈不賜允可乎?上曰,洛昌疏批中,感懷倍而抑菀深者,寫予心曲矣。若得回聽,則豈不分付耶?以李仁植疏辭及洛昌疏意,反覆陳達,則慈敎以爲,當此歲,心尤慼感,爲敎,而終不賜允,極爲悶悶。景輔曰,殿下奉東朝之至誠及臣子爲殿下之誠,固是無間,事關聖躬者,一切嚴斥,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感服,而至於舊甲重回,洛昌之疏,誠是今年,不可空度也。上曰,所達是矣。上曰,承旨書備忘。景輔書之。傳曰,殺不辜而得天下,亦不爲,亞聖所訓,世道陷溺,義理晦塞,比年以來,凶逆凶書,無歲無之,其所致討,豈可忽也?而但難測者獄事,故前後親鞫,其重則窮凶極惡之徒,當宜嚴懲,次則慮恐皂白之俱傷矣。今番親鞫時,意雖審愼,而憤痛在前,故亦未周量,元無干涉之人,徑施刑訊,翌朝乃悟,雖命停刑,下敎之際,遠聲又受刑,深悔率着,帳殿特放,繼命救療,其中遠聲,終至客斃,其所矜慘,逾日未解,旣命恤典擧行,今無可諭。噫,遠聲,卽遐方蠢民,刑殺在上所爲,而猶且不已者,卽殺不辜也。其不審愼也。古語,刑不復續云者,政切至也。以此書諸簡策,使後世人君,鑑予而愼刑焉,而此外,有因此戒飭者,以人主之尊,枉殺蠢民,猶尙若此,況按道之方伯,治邑之守宰乎?其所濫刑,曾已申飭,其令備局,更將此意,另飭諸道。書訖。景輔奏曰,伏覩備忘,欽恤之意勤摯,以作垂後之戒,欽仰我殿下盛德,而遠聲之白脫後,終至於客斃,不勝慘愕,報其孤兒寡妻,呼痛於蔀屋之狀,尤爲慘切,自上已命恤典,可謂至矣,而使之返瘞其故土,則可以慰其窮民無告之冤矣。上曰,承旨所達,可謂善矣。書備忘。景輔書之。{{*|此在日記}}景輔曰,下敎中,戒飭方伯、守宰之濫刑,實仰欽恤之盛意,而近來外方,多有濫刑之弊,以昨日臺啓閔昌基事,觀之,其所濫殺,至於此酷,則罷職不敍,未免輕律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斗柄,各別救療事,分付,遠聲救療該署官員,令攸司科治。{{*|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二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修撰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受由,由限已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今日鞫坐,兩司多不備員,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違牌不進,持平李壽海,承牌詣臺,今方引避,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大司憲洪鉉輔,更卽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廢坐,今過旬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尹張鵬翼,陳疏承批,尙不行公,左尹吳光運,右尹趙正萬,除拜已久,皆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政事,命下後,待開門爲之。自是古規,政官上疏呈辭入啓受由外,毋得頉啓事,亦有先朝定式,而行公堂上之以病頉稟,近成謬例,卽者吏曹郞廳。又以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之意,來言。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今後則申明先朝定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安相徽爲獻納,以李箕鎭爲禮曹參判,沈鳳儀爲工曹正郞,鄭希先爲司宰僉正,尹得莘爲司饔僉正,權世隆爲氷庫別提,李梅爲典設別提,金光遇爲敦寧判官,金遇慶爲監察,李廷善爲引儀,金興慶爲禦營都提調,金興慶爲司譯都提調,朴師益爲尙衣提調,尹淳爲校書提調,趙尙絅爲長興提調,李瑜爲平市提調,宋眞明爲司譯提調,李景元爲安峽縣監,沈稷爲雲山郡守,朴壽台、朴時泰、柳鼎茂爲典籍,洪曙爲江原都事,陽平君檣,今加嘉德,夏原君杞,今加中義,崇仁殿監單,鮮于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 ○兵批啓曰,南虞候,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權{{!|𢢜|⿰忄業}}爲知中樞,申聖夏爲同知,成瑍、李思周爲副摠管,柳萬增爲兼司僕將,韓啓朝爲羽林衛將,金必祐爲宣傳官,崔慶老爲訓鍊主簿,權儆爲忠原營將,尹任世爲忠壯衛將,申德夏爲慶尙右兵使,安允文爲南虞候,河德休爲五衛將,李聖魯爲都摠經歷,朴弼垕、徐命彬爲副護軍,許錭爲司果,江華中軍單,金垕。 ○金尙奎啓曰,新除授南虞候安允文,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啓曰,慶尙左兵虞候金來慶,於蘭浦萬戶林大材,軍官邊得泰,或軍器別備,或拯活人命,或御寶僞造罪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來慶、林大材,雖已資窮,未經准職,邊得泰,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朴來章、姜碩厚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俱以老病之人,氣力日漸澌綴,萬無供職之勢,斯速啓遞云。老病旣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宗簿寺草記,批旨,梅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梅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當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金光遇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崔守約爲禁府都事。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鄭亨益,身病苦重,連日違牌,同義禁朴乃貞,强疾進參,症勢添劇,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普赫爲同義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纔移臺職,其代,以前司諫崔命相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爲副司果。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閔昌基,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摠戎使狀啓,刑曹粘目,長湍前府使成德潤,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成德潤,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瑜,旣已批下,卽爲牌招入直。 ○持平李壽海啓曰,臣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事,論啓蒙允矣。卽伏見擧條之出於小報者,承宣,以未免律輕陳達。至有閔昌基拿處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夫昌基慘刻濫殺之罪,孰不駭惋?臣亦非不知罷職之罰,不足嚴懲,而第伏念邊帥之任,托重閫外,儻以濫刑,輕施重勘,則其弊或至於將兵之臣,無以威鎭,而如昌基所犯,眞所謂情雖重而律宜輕者也。且臣所聞,旣甚眞的,無容査問而更知,故遂以不敍之律,勘論矣。今者律輕之論,旣發筵奏,則臣何敢自是己見而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李壽海,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以釁辠之蹤,犯逋慢之誅,罪在無赦,日夕俟命,不意邦憲旣逭,官銜又移,選部之檢擬,恩點之降辱,輒相隨續,未嘗有旬日曠,有若無故供職之人,臨急充調者然,是豈可施於負罪省愆之一賤臣者哉?怵然戄然,爲之心不寧而寢亦廢,不知所以自安也。噫,今臣之三遷官而無變動,屢違命而不知畏者,豈樂爲哉?槪其窮隘之甚,雖欲自爲之恕,而求可以一分趨承之圖者,實未有得其說焉,此非臣之言也,卽擧世之公評也。噫,終古薦紳,所以蹈危穽而觸衆怒者,顧何限哉?今臣雖褊量狹心,亦何至一遭言,則悻悻以自負於恩顧之重,而誠以其遭罹,則實不幸耳。雖其勘之也輕,而指意則非常矣,發之也晩,而疑怒則久積矣,其羞辱當世,無復餘地,傍觀代愧,至今未已,臣又視如細故,欲以一撕捱而塞謝之,則廉恥之壞,縱恣之罪,又將何以自贖,而自立於世哉?臣本非不欲仕者也。又豈無眷係榮遇之念,而顧乃一朝狼狽,志願剌謬,更無顔面可列簪紳,辭受去就,初無職任大小之可論矣。緊急如動駕時侍衛,而猶不能趨造,閑漫如春曹之亞席,而尙無路承命,況玆所叨之職乎?前日之必辭乃已,其意甚苦,而猶不敢援而言之,況今大誥纔下,求助甚懇,官列論思之職,宜效一得之見,然而今臣,旣以文字意見間事,幾陷大謬,玷辱聖簡,懲熱驚曲,憂悸在中,實無以出一膚淺,以自效於職思,則其不可以頃刻僥倖者,又較然明甚矣。至於所兼籌司之任,且不可虛帶,竊聞以冗員之多,深爲病治之一端,夙夜諸賢,相繼遜辭云,如臣積逋者,無容於別爲之辭,然而至今無一言求遞,其將添一罪矣。凡所謂冗者,不事事而剩贅之謂也。假使臣束帶而朝朝赴衙,其漫不識事,已是冗員之最者,又其身,不曾一日行公,只使騎驛之郞,踵門而返而已。則其爲冗,孰有甚於臣乎?此不可不亟行刊汰,以助敦實之政,而俾光於新化之治矣。嚴召屢辱,祗承無路,席藁抑塞,只願速滅,玆不得不趨詣闕外,而天陛咫尺,若隔鐵限,瀝血爲疏,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亟垂鑑察,罷臣所帶兩職,俾得自靖,而無重辱於朝紳,仍令勿復檢擧臣姓名於政紙,得一分自全於危途,實天地生成之澤矣。臣昨封此疏,見格喉司,微衷莫籲,遂成違傲,罪戾層積,方俟重誅,夜中伏奉備忘,辭敎嚴重,指諭丁寧,殆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惝怳,感泣無地,積罪如臣,何所得此。噫,臣之向來冒出,秪爲分義之重也,陳力,亦秪爲分義之重也。豈可今日,獨昧然於是,而不知嚴乎?誠以不如是,則將必傷則哲之明,而累淸朝之化故也。苦心在此,匪敢崇gg祟g於一己之讓而已。玆又竭蹶隨召,輒露危悃,仰瀆宸嚴,以請處分,懇冀天地父母之垂諒而哀憐之。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於卿,無毫分不安之端,卿之若是自劃,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省爾六條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令備局,確議稟處,而以七實字勉戒者,尤爲切實,其令政院,抄出以入,以爲省覽之地焉。{{*|原疏下備局}}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近以親病,再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罔極,隕結難報,緣臣誠孝淺薄,卽今老母病勢,益臻萬分危急之境,臣方束手在傍,焦遑煎泣,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喉司之臣,亦必聞知,而旣阻長bb?b使不得登徹。又不爲之一番陳達於黈纊之下,循例請牌,致勤嚴召,臣誠惶隕抑塞,罔知攸措,玆不得不投疏徑歸,復伸疾痛之呼,仰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崩迫之懇,卽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人子至情焉。{{*|踏啓字下}} ○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伏以臣,身卑韋布,跡在海濱,雖其學識愚鹵,智慮淺短,若夫區區憂時之忱,則固不敢自後於恤緯之婦,而伏況向日,聖上特下備忘,辭旨諄複,善端藹然,凡所以克責聖躬,飭勵群工,慨念世道,軫恤民隱者,靡有遺蘊,而至許遠邇之進言,亟求治化之有裨。噫,王言一播,四方欣聳,如臣疎逖之賤,亦不勝激仰感泣於聖旨之下,乃敢裹足西上,擬將進伏禁扃之外,庶竭芻蕘之說,以效一得之愚,而惟其煩猥是懼,望闕懷疏,徊徨踧踖者,蓋亦累日,而又伏見日者,下廷臣之批,深歎諸臣之一味寥寂,至慨草野之無言,反示自反之意,臣於此,尤切戚戚然有動于中,終不敢自阻於殿下之庭,敢冒萬死,略貢愚忱。伏願聖明,裁擇焉,自殿下卽祚以後,一念圖治,治具畢張,凡諸禮樂刑政之屬,無不修明,而尤致意於子視黎元,宣布德政,其所以撫摩之方,隱恤之道,靡不用極,而不幸近年以來,亂賊橫生,災荒荐臻,無一歲寧妥之時,是豈聖明世,所宜有也。況今聖上之奮勵振作,銳意求治之誠,有倍於前,而朝家之實惠未孚,民生之困瘁日甚,其愁苦之狀,鎖尾之情,顧無由盡徹於黈纊之下,則亦豈不哀痛之甚乎?臣是湖南人,請以耳所聞目所覩者,先自湖南事陳之,蓋近來湖南一路,視他道被災尤甚,而沿海十數邑,則尤甚之尤甚也。屢經大殺之後,全村盡廢,闔戶而俱沒者,滔滔皆是,海防七八百里之間,人烟殆空,而道傍之餓殍,枕藉相續,官令收瘞之餘,白骨殘骼,尙此狼藉於行路之上,景色凄楚,如經兵燹,至於經者學者,亦皆裂巾毁卷曰,讀書何爲,讀書者果餓死乎?淮海一帶,將絶讀書種子,眞所謂奚暇治禮義者也。士而有恒心者,猶尙如此,況彼無恒心者乎?哀我民斯,亦孔之酷也。這間愁痛之狀,雖道臣、守宰,亦不能細知,況惟九重之內,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盡燭其如許也。臣恨無工畫之手,不得效鄭俠圖上之忱也。噫,良民善氓,化爲强盜於飢餒之中,膏壤,棄爲荒野於殿屎之餘,人無安業之意,徒懷無聊之心,全沒廉恥,喪失常性,末乃倫彝滅絶,義理晦塞,父子不相保,窮徒相殺食,雖其粗能保安者,亦無久安居土之意,則不待草動風起之患,已有土崩瓦解之勢,若此不已,則民無荷鋤,士無讀書,武不習藝,工商無以賴焉,終必滅倫晦義,乖亂無餘地而後已,其爲慮,豈不凜然而寒心哉?噫,東海之一婦呼冤,而猶致三年之旱,則顧此一路之大,在國家,誠爲根本之地,而根本之地,受病若此,無藥可救,則其所以召災貽害之道,亦豈少哉?未知天地父母之聖,將何所爲計也?如臣愚昧,非曰敢知,而敢以六條說,爲今日救湖南之急先務,何者,其一曰,修學政,夫自古帝王之治,每以待士爲重,必盡培養導迪之方者,蓋以其維持世道,聳動風化,爲國家元氣者,亶在於此,則是乃有國之所不可忽者也。試以我朝言之,內有國子之官,外置訓導之任,規率多士,囿於風敎者,於休盛矣,而惟此訓導之法,則漸此廢弛,式至近日,而內則雖有太學庠序之敎,全廢導養作成之議,此所以有識之竊歎,久矣。而以殿下求治之誠,事無大小,罔不修擧,則此乃王政之所先務者,而前後絲綸之間,一不及於興學校扶士氣之政,顧今環東土八域之中,士氣之摧沮不振,安得不然也。抑臣區區以爲,目今湖南之日就喪亡,亦未必不由於此。噫,凶荒之荐酷,人心之不固,莫湖南若也。而從又敎迪導養之道,蔑蔑焉廢閣,故雖其平日粗識砥行之士,亦且自抛其身,不知讀書,則其方來後生,將何所講磨義理,觀感砥礪哉?旣曰,士爲國家之元氣,則湖南之士,亦湖南一道之元氣,其關緊於國家者,顧亦不省,而今乃澆漓蔑裂,無足可覩,以至人心,漸益壞亂,莫可收拾之境,則不可以荐飢之餘,困悴方深,法廢之久,猝難復行,一任其因循玩愒也。爲今之計,莫若修擧學政,復置訓導之任,以爲敎諭振作之方,而第古者訓導之任,當初設置之規,非不善矣,而其不久廢弛者,蓋亦有由矣。是其必得貧困無資之類,畀之此任,以爲免得飢寒之一窠,故爲訓導者,亦徒知侵漁學者,以自肥而已。夫豈知訓導之爲何術耶?是以,儒生,亦無就受其敎諭者,則其所廢弛不行,勢固然矣。今則宜選其鄕人之能通經史,而稍知自飭可爲人師者,畀以訓導之責,而饋以官廩,錄其姓名,牒報于監司,使訓導,持身自重,而每年監司巡到時,考其成績,能使儒生,知尙道學,而勤業飭行者,爲上績,曉解文義,能善製述者。又次之,上績者,馳啓論賞,施以調用之典,其次績者,亦啓其勞,別施褒典,若其無績可考,庸鄙自輕者,或課以殿,或治以律,使訓導之職,爲任甚重,則不屑就之士,亦有肯爲者矣。儒生與選之人,則隨其多少,或居于鄕校,或處于書院,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受敎于訓導,而若其課學之道,則秋冬讀書,春夏製述,窮理飭行,爲上,解義善述,次之,逐月會講,每朔都試。而如其學行文藝中,或有卓異者,聞于監司,亦卽馳啓褒賞,則儒生,亦有樂爲受敎者矣。如是則爲訓導者,以飭修敎誨爲事,爲儒生者,以攻學勤述爲業,交相勖勵,自成美習,不過數年,風俗,有丕變之效,才文,有蔚興之休。向者自抛者,還復砥礪,後來向學者,知所趨向,人心,自有依着之所,而不至於壞亂,士氣,保無摧沮之慮,而自就於修飭,將見八域之章甫,亦且觀感而興起矣,豈不美哉?是所謂修學政,在湖南,爲急先務也。其二曰,立坊約,蓋沿民風俗,其志不固,其習易撓,少遇飢歲,則每有渙散之象,而不難於姦宄之作矣。近日經亂經凶之後,人心潰裂,尤無支保之望,其所以隨事導喩,俾曉四維之義,而交相戒飭,安集一方之道,莫如立坊約以鎭之也。所謂坊約者,卽《呂氏鄕約》之遺例也。其立約之規,綱則有四,目則甚衆,其綱,則曰德業相勸,曰過失相規,曰禮俗相交,曰患難相恤,若其衆目,則可於朱子遺書考知,其隨時損益,惟在量勢而推之爾。今若於湖南沿海各邑,先施此法,隨坊而立約,擇士而爲長,無論老少,不分尊卑,籍其同坊之人,總於約條之內,選置直月直日之員,而嚴其軫gg幹g掌軫gg幹g告之責,節其出入,無違講信之期,隨事勸懲,不越繩墨之中,而又自官總之,分其善惡而規之,隨其勤慢而警之,則不出數年,士無踰制脫馽之患,民無作姦犯法之徒,渙散之人心,可以維持,澆漓之風習,可以變革,自此以往,民皆知事親悌長之道,人自有親上死長之意,名分,不足正也,義理,不足明也。夫何患乎其志之不固,其習之易撓也?此法,視諸修學政一條,尤爲最要,雖八路之廣,可以施行者矣。伏願殿下,分付道臣,使之商量擧行焉,是所謂立坊約,在今日湖南,尤爲沿民之最先急務也。其三曰,設里倉,蓋南土小民之俗,其慮無遠,其習不儉,若遇小豐,則不惜浮費之濫,好作無益之事,目前歡樂之狀,無所不至,備後積貯之道,全不爲慮,及遭凶荒,惟知流散,而無復有保全圖活之意,此所以近者大凶,値其顚連流亡之慘,比他道尤甚者也。今欲節其財用,以備災荒,則其策,無過於設里倉,以限之也。所謂設里倉,卽朱子社倉之遺義也。其法有四,大要可以齊豐歉也,可以均貧富也,可以謹賦稅也,可以勤農作也。若其可行之許多條例,則自可推古義而用之爾。今於湖南列邑,逐一里設一倉,擇人爲保正,不分貧富,每趁其收穫之畢,都輸於里倉之中,又選隊副甲倉之任,而嚴其出入文簿之事掌,先納其當世惟正之供,又除其後歲播種之數,然後始除其家人口之多寡,以爲月晦分給之定制,而若其富而嬴餘者,則算其年量廩之外,又貯後不虞之備,始除出剩數,以作息貨之需,而亦不許其主之任意出給,若其貧而不足者,則每於月晦之分,始受後一月息貨之穀,必料理商市,食其奇羨之資,而亦不違其秋之准數還納,又自官申之,分其能否而飭之,隨其從違而繩之而已,此其大略也。若行此法,則荒年,不能爲殺人之菑,貧戶,自靠其濟活之門,官無逋欠之憂,農無愆期之歎矣。此乃所以禁節其浮費之濫,預爲其積貯之道,而連年飢饉,可以救也,顚連窮民,可以保也。自此以往,富戶,知撙節之方,而有備後之策,殘氓,無流散之心,而有安居之樂,又何患夫其慮之無遠,其習之不儉也?伏願亦爲分付道臣,急先施之於湖南沿海被災尤甚之地,以觀其損益焉,是所謂設里倉,爲湖南備荒歲之最急務也。其四曰,給田災,夫生民之本在食,足食之道在農,務農之具在田,田不闢而徒欲其務農,則是無異於止聲而求響,潛形而覓影,是豈理也哉?是以,前後勸農之敎,每當歲首,非不勤摯,而事近文具,未見實效,臣以爲厥有由矣。蓋旱田水田,若値荒廢,則許給災傷,宜無異同,而朝家事目,水田則隨分給災,旱田則責以一年再耕之利,而不惟其播種未收者,不許給災,雖其陳棄蕪沒者,亦不許頉,雖或有許陳事目,而計數十年一下,則其間被災之歲,不啻屢次,荒廢之處,亦難勝數矣。就以湖南事言之,旱田土性,素稱磽确,而己亥均田之後,已過十數年,故旱田之還復陳廢者甚多,而尙不一番許頉,是以,其間殘民之白地納稅,無異年年耕食之地,是可謂逐年均撫,隨災停稅,而保無民怨乎哉?噫,殘民一夫之所耕作,其數幾何?而就輸其墾田應賦之外,又貢其陳疇未頉之稅,則有何餘嬴,爲其糊口之資耶?此所以未及三冬,甁罍俱罄,柠軸盡空,入無所食,出無所賴,指其陳田,顰蹙而歎曰,初何墾彼之爲哉?如許殘民哀矜之狀,固已甚矣。而雖其稍富之民,如逢旱田之災,則公然納稅之際,其所呼冤之言,無異貧戶,所以交相懲畏,以起耕陳田,爲禁戒之一端,而雖有好新土在前,無意始墾,顧安有田野闢而庶穀蕃之理哉?種子不贍,則雖有良田美疇,是同閑地,農期若失,則雖有壯夫健婦,無所下手,如是而課農之政,又安所施哉?今殿下,若欲勸農之敎,不歸文具,則亟命攸司,旱田給災,依水田之例,隨陳許頉,除農民一分之弊,開新土就墾之路,且營耗之散在列邑者,不過爲私需之用,無關於經費之需,亦宜分付道臣,令各邑抄出有土無種之類,而除其所在之耗,以補其不足,則農無愆期之歎,而地亦無曠廢之慮矣。是所謂給田災,在湖南,爲祛弊之急務也。其五曰,改櫓軍,夫海防戰船之設,蓋備水賊之具,而其軍則是謂水軍也。水軍之外,又有能櫓軍,所謂能櫓軍者,是生長海邊,出入風濤,習於操舟,能於搖櫓之稱也。若無此能櫓之手,則雖有巨艦千軸,與無船,何異哉?湖南左沿一帶,近自監營,設一募軍都廳,而其軍也。價布則半於水軍,身役則閑於能櫓,故浦漢海夫,率比投入,無復餘丁,其後能櫓闕額,自本邑,不能以海民充定,只簽得峽氓野夫,塡其額數而謂之曰能櫓軍,是豈爲能櫓軍哉?自古必以海民,充定能櫓之額者,蓋亦有意,而今者峽氓野夫,平生不識操舟之術,猝當事變,其何能進退捩柁於海濤港洋之中耶?所謂募軍,旣非五衛騎步正兵之比,則所當及時革罷,以抒能櫓之弊,而但營門自募之軍,有若手下牙兵,今若旣設而旋罷,則其間,必有祛一瘼生一弊之歎,而亦非所以待方面,膺重寄之道也。抑有一道,無損於彼此,有益於交濟,甚是便宜,何者,若使監營,汰其海民之入於募軍者,換充於能櫓之役,以其峽氓之充於能櫓者,改錄於募軍之額,則海鑑,自無疎虞之慮,而監營,亦無失募之歎矣。仍用此意,永爲定式,分付該道,急速擧行,則海坊簽軍,庶無名實之相反,而戰艦運用,實賴應變之具,是所謂改櫓軍,在湖南,爲備海坊之急務也。其六曰,收人才,蓋人才之作成,亶在人主之培養,而第培養失宜,收拾不均,則才俊所聚之地,其愁沮冤鬱之歎,勢所必至,試以兩南言之,在昔列聖朝培養收拾之日,賢才輩出,文武蔚興,做事做功者,凡幾人矣。而及至近來,寥寥無稱者,此非人才之全然無可用者,實由於收拾作成之道,不古若也。其有才而不見用者,宜乎抑菀之甚,而伏況經亂經凶以後,南土人心,尤爲渙散,有莫可底定之象,在朝家,尤宜收用人才,以爲撫悅激勵之地,而惟彼嶺南,則近年以來,猶被朝家之申飭收用,獨於湖南,則全然抛棄,未蒙一視之恩,人才亦安得bb無b遺廢之歎哉?臣愚之意,則自今兩南,一依西北例,各別收用,以盡撫摩之方,亦有合於慰拊作成之道也。伏願留神焉,是所謂收人才,在湖南,亦爲一急務也。臣旣以鄙俚之淺見,敢效條進之忱,而竊伏惟人主出治之本,端在於建極而立志,去僞而務實,則向上所陳,抑是區區之末務,臣又以一實字,敢此仰勉,而其目有七,實敬天,以省圖治之幾,實典學,以端趨治之道,實勤政,以盡講治之術,實納諫,以開嚮治之門,實破黨,以藥病治之源,實崇儉,以祛蠹治之根,實愛民,以鞏保治之基也。天雖敬而不以實,則圖治之幾,無以省矣。學雖典而不以實,則趨治之道,無以端矣。政雖勤而不以實,則講治之術,無以盡矣。諫雖納而不以實,則嚮治之門,無以開矣。黨雖破而不以實,則病治之源,無以藥矣。儉雖崇而不以實,則蠹治之根,無以祛矣。民雖愛而不以實,則保治之基,無以鞏矣。殿下於斯七者,蓋嘗有志矣,非徒有志,亦有其名矣,非徒有名,臨御十載,治化著明,遠邇咸聳,皆謂唐虞三代之隆,庶幾可覩,而第伏念殿下,每當災異之作,避殿減膳,以盡責躬之道,則其於敬天,可謂實矣。而天之降災,去而益甚,每當機務之暇,講習不停,以盡自修之道,則其於典學,可謂實矣。而士之趨向,猶未底正,每當臣僚之接,反覆論究,以盡爲邦之道,則其於勤政,可謂實矣。而修擧之典,尙未盡行,每當規戒之進,虛心開受,以盡弗咈之道,則其於納諫,可謂實矣。而讜言之路,猶未恢張,每當傾軋之際,務歸同寅,以盡蕩平之道,則其於破黨,可謂實矣。而朋比之習,猶有前套,每當奢費之害,務遵減約,以盡節省之道,則其於崇儉,可謂實矣。而俗尙侈靡,猶未知變,每當施措之間,愍念病苦,以盡如傷之道,則其於愛民,可謂實矣。而衆弊蝟起,猶未釐祛,顧此七者,殿下,皆以爲實,而實效尙未下究者,其於固立志,建出治之工,或有所一毫未實而然歟?臣又以實立志三字,爲出治之本,伏願殿下,益加猛省焉。噫,臣之私心蘊結,雖非止此,而若其關係時政之大者,則顧以幺麼之賤蹤,固不敢覼縷,而六條所陳,七事仰勉,只出於爲君父貢愚忱而已。則此實感殿下求助之盛意,出尋常萬萬,有不得終始泯默,而其干冒宸嚴,不避僭妄之罪,自知難逭,臣尤不勝主臣之忱,伏乞聖明,察其愚忠而恕其狂僭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五更,月暈。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普赫,於直中除拜同義禁,以禁堂不備,進參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副提學李瑜,陳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事體道理,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之俱空,洽滿一旬,事體誠極寒心,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引避退待,處置已至經宿,兩司連日闕啓,亦甚未安。除鞫坐進去、在外、未署經外,獻納安相徽,持平金光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留待。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曺允濟改差,代以許逅爲事變假注書。 ○金尙奎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參議李衡佐,連呈辭疏,不爲行公,詞訟重地,積滯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矣,詞訟重地,長官之久不行公,委屬可慮,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亦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吏曹言啓曰,去夜政院,以知義禁、同義禁身病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事,鞫廳草記來到,預爲備望書單,待批下卽呈之意,分付本曹,而因中間誤傳,以同義禁朴文秀改差之代,書塡矣。今朝始伏見草記措語,則乃是朴乃貞見遞,而誤以朴文秀代書入,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一員,餘皆懸頉,當此飭勵之日,强引不當引之嫌,一倂不進,其在事體,誠極寒心。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癸丑冬三朔,能麼兒試講時,武兼李源,一次講不通,一次陣不通,依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歲翻後,賓廳次對,尙未爲之,飭勵之意,焉在,明日來會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頃忝是職,適値三覆,迫於嚴命,黽勉承膺,纔到閤門,獲奉大誥,我聖上奮發悔悟之意,洋溢於字句之間,來諫求助之心,發見於辭旨之間,雖在韋布,亦莫不聳動而思效進言之誠。況臣,忝在言地,又叨入侍,不可泯默而退,故敢以一二事,草草論啓,而言辭拙訥,未蒙開納,一避再避,徒露醜拙,終坐疎忽,以至遞免,則僨敗之蹤,不宜復玷於臺端,而掌銓之臣,不少難愼,苟然充擬,至有恩點之誤下,臣誠惝怳,莫省攸處,而臣於是職,有必遞之義者三,頃臣之引避也。當其處置之而諫臣,以筵敎未安,援以爲嫌,終至坐罷,則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一也。其後連啓之納言,以臣所發之論,歸之已甚,而旣啓旋避,深加譏斥,則未知其果得臺體,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二也。近日應旨之臺臣,又以臣所發之啓,謂之意外,而反加稱譽,顯示譏斥,則亦未知果有臺風,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三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冒沒承當,況此三必遞之義,兼而有之,則其在廉隅,何可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尙奎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敎江原道觀察使趙最壽書。王若曰,方嶽爲任,則乃一路萬務之所係而不比于他,敎書諭意,則蓋三公六卿之所無而特宣於此。故盤錯必須利器,況絲綸豈爲虛文?顧江襄最近於左畿,而疲弊尤甚於諸道。列郡數十邑里,摠是蕭條,分嶺東西山谿,太半險阻。其民則林茇崖宿,饒戶甚稀,厥田則火耕斫畬,量案無定。兼以弊瘼之日痼,加之災荒之歲仍。蔘朮魚脩之所供,誅求益急,風雹水旱之所被,蓋藏俱空。溝壑顚連,哀哉鴻雁之詠,淵藪逋匿,凜然龍蛇之憂。思之則固爲寒心,若何以付之能手。惟卿,本以蟬㷜華胄,早已羽儀明庭。不衒其才能而性若周絳侯之重厚,自持以廉潔而家似杜祈公之淸貧。丹轂盈門,恒存滿盈之戒,靑雲當路,獨恥躁競之風。蓋本末予所稔知,亦前後曾已屢試。分符湖邑,百姓播袴襦之謠,按節畿藩,三輔頌棠茇之澤。今撤二品之卿月,復作東路之福星。玆授卿云云。益懋良圖,祗服明訓。惟寬裕足以御衆,卿固有餘,非剛明無以立威,亦宜加勉。登車攬轡,必如范孟博之澄淸,竹屑木頭,必如陶士行之綜理。若其稟裁區劃,自可遵依故常。於戲,大誥敷心腹之辭,此正上下飭勵之日,人臣竭股肱之力,豈有內外燥濕之殊?陽春載回,宜及時而布化,江山雖美,毋曠務而耽遊。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得伏聞向日筵中宰臣,以臣狀請原城陞號事。大加非斥,致有問備之罰,臣於此誠不勝驚惶悚蹙之至也。玆事顚末,已悉於春間狀聞中,今不必更爲煩縷,而宰臣所謂圖陞牧使之說,有未能深察其前後委折,疑人於不當疑之地,故不得不復此陳暴,以備省覽焉。原城降號,蓋因戊申逆賊熀、世弘等胎生,而當其降號之初,一邑上下士民等,呈訴官庭及營門,謂以熀本無籍於本縣,而胎生於靑坡,弘雖冒籍於本縣,而胎生於堤川,則橫被降號,極爲冤枉。至以世弘庶祖母,本縣富論面居,可梅稱名者,爲證,故其時監司臣李衡佐,令時任牧使柳鳳齡,査問可梅,則可梅招辭中,世弘之父宗岱,來寓此土,在於癸亥,而翌年甲子,遭其父柱相之喪,卽爲贅居于忠淸道堤川地其妻父金鳳趾家,戊子,轉寓於忠州河所,後復移接於本縣富論面,而逆弘之生,乃在乙丑七月云爾,則其非原城胎生,明白無疑也。臣到任之初,本縣士民等,以此事來呈議送,臣取考其粘連文狀,則前後監司到任時,呼訴者,非特數三次,故臣意妄以爲,邑號陞降。雖無利害於士民,而無瑕之鄕,公然汚衊,則其所憤冤,人情同然,臣未暇斟量其事體之如何?至據當初可梅招辭及前後士民所訴,率爾狀聞矣。今宰臣,疑人太過,謂臣此請,出於陞牧之計,有若臣挾雜私意,煩達天聽者然,何其言之不相諒,乃至於此耶?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宰臣旣以事體未安,爲臣罪案,則臣之徒循民願,妄請陞號之失,於是乎著矣。臣承聞旣晩,請譴亦遲,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明,重勘臣妄率之罪,以重事體,以謝人言,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焉。 ○答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省爾應旨之疏。亦察諸條之陳矣,其令備局稟處。{{*|原疏下備局}} ○答韓山幼學李涏疏曰,省爾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中可以留意者,留意,而可以議處者,令備局確處焉。{{*|原疏下備局}} ○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伏以臣本螻蟻之微,濫陞匪分之職,感戴天恩,曷有其極,縮伏私次,攢祝天神,冀報國恩之萬一,而以臣犬馬之微誠,不能自由,尋常痛泣者,久矣。今我聖上,軫念民憂國計,特下勸民農桑之敎,諭旨懇惻,飭勵臣人,靡不用極,其在方伯守令者,孰敢不祗承聖敎,務盡其力哉?臣雖愚昧,目擊時艱,口誦明旨,不勝感涕自零,玆敢不避三刖之忠,條陳一得之見,仰瀆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勿以人微而廢言,俯垂察納焉。一,今我國家,地不寡於昔年,民不加於今日,而國無一年之積,民無隔宿之糧,供上之物,頒祿之數,減之又減,無望復舊,此皆錢使之然也。一自行錢之後,懶農尙侈之習,耗財靡穀之害,日復日甚,其故何哉?夫所謂懶農者,貪其末利也,尙侈者,麗其服飾也,耗財者,務種南草也,靡穀者,濫觴酒肉也。夫如是則民食之寡乏,國儲之不敷,推此可想,而且今昇平已久,軍額多端,百役鱗萃,萬民星散,朝東暮西,不奠厥居,故國不知民數,民欲避國役,勞逸不均,未有若玆,夫如是則一身兩役之弊,骨布徵族之患,將何以紓哉?蓋軍政積瘼,錢貨痼弊,罔有限量,已無可言者,而夫懶農之習,則晩時付種,不芸田者,這這摘發,一一論罪,則不貪其末利也。尙侈之風,則使臣往來時,嚴禁其綵段貿來,則豪奢可祛矣,耗財之弊,則痛禁其南草種田與市肆,可也。糜穀之害,則重治其眞麥付種者,與作麪買賣者,可也。凡此救弊之道,惟在於守令之擇人,而近來俗習不敦,人情歸詐,少不如意,則必以吹覓爲事,守令數遞,殆同五日京兆,非但迎送之有弊,公務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民焉得不困,國焉得不窘哉?爲今之道,莫若擇其人而任之,任其人而不疑,俾責久任之效,恐不可已也。一,良役變通之議,紛紛朋興,指意之不同,如人面之不同,身役之謀避,處處雷同,眞僞之難辨,若烏鳥之雌雄也。今年雖或搜括,塡充其闕額,明年必逃,藏蹤祕跡於他鄕,一年二年,聚散無常,或接居島嶼,或投屬私賤,或投托驛役,或圖入歇役,或以爲僧居士,或以爲校院生,食粟富民,皆稱品官軍官,餘存良役者,便若九牛之一毛,而疊徵隣族者,一人名下,或兼三四身役,貧寒隣族,不堪其役,鱗次逃散,將作指徵無處,故上納軍布,年年減縮,軍需罄竭,武備不完,今以都監砲手言之,中旬久廢,賞賜無階,故春秋衣資,預先斥賣,居無斗屋,朝不謀夕者,太多,可不寒心哉?且今一自戊申以後,諸般軍役逃故未代定者,不知其數,今若塡充爲期,則一名代定,十室恐動,民間騷擾之弊,有不可勝言,而以存爲逃,以生爲死,虛實相雜之弊,亦不可妨奸矣。臣愚以爲,若就島嶼與陸邑之民,勿論良賤流民,隨其所居處,一從家産次第,十五歲以上無遺,限一疋徵布,區處條理,酬應如一,則旣無隨闕代定之弊,又無白骨徵布之患,而國有富利之實,民無疊役之患矣。然則百弊盡祛,國泰民安,庶可期矣。一,農者,天下之大本,而爲守令者,徒慮一時勞民之取怨,不思萬民沒世之蒙惠,堤堰之水溢潰缺處,新創之力綿未塞者,全不致意,視之尋常,使不得蒙利,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臣意則如許等地,以其有風力解事者,擇差其檢督官,調發烟軍,期於完築,考勤慢論賞罰,則事可諧矣,而若其舊堤之土薄,不得瀦水處,則民旣無蒙利,地不當空棄,使其地方官,從實摘奸,許民耕食,一以爲均蒙其惠於作者,一以爲隨起納稅於國家,恐或得宜也。且夫樵童牧豎之放火於山林者,及山下居民之不卽滅火者,一倂重治,以杜後弊,則山不童、澤不枯,而折草糞田,與水田蒙利,俱極便宜矣。一,近年以來,掛書妖惡之變,無歲無之,此皆由於死中求生之計也。如此之徒,罪當隨現正法,而第伏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無虞之世,不可緩者,軍威約束之嚴也。凡興妖作孽,擧兵犯逆者,必非衆人之所同惡,而誠是一人之所不善也。臣愚以爲,使其脅從之類,隨其行兇情跡之發覺,先斬其賊魁,而獻馘者,各別論功重賞之意,常與京外軍民,牢定約束,斷不撓貸gg饒貸g,則雖窮兇極惡之徒,必有畏戢之心,而初不生兇計也,的矣。若如是,則一髮重於千匀,累卵安於盤石矣。此豈非先發制人,防微杜漸之道,而亦豈非臣民之大幸哉?臣不勝秉彝之忠,附陳愚見焉。一,上納田稅大同,不待其收租案頒布,而一從其本道磨勘實數,趁歲前收捧,待明春船運,則船無風高致敗之患,民無窮春難備之弊矣。且夫公私穀物船運之際,假稱大洋致敗,或不欲遠赴,潛賣之弊,自朝家行會於諸道沿邑,無公文船卜貿錢者,考其戶牌,這這搜捕,明覈其所自來所由然,則必無其借稱敗船之弊矣。一,諸處戰船,恐其風浪,深藏浦口,掛置岸上,決非急亂應變之具,而雖有火砲之具,亦非逆風就戰之器也。今以東萊釜山浦言之,如絶影島、五六島等地,若有火砲藏置之事,而及其賊船來犯之際,我之火砲,迭相發放,則賊莫敢輕犯下陸,而我亦無器械未及之弊矣。一,南北邊方,賊路取程要衝處,元無關防器械設置之事,故曾在壬丙之亂,寇兵犯境之際,略無所忌,如入無人之地,乃至於深入近京,殺害bb人b命,如刈草管然,豈非痛心裂眥者乎?如右等地,多設火砲器械而防之,多鋪菱鐵諸具而禦之,則賊不敢恣意犯境,而必有躊躇難進矣,我亦無慌忙失措之弊矣。一,海西蒜山鎭,乃賊陣易犯處也。而古稱棘城,今無尺木,與諸處嶺隘養林,大不相同,誠可寒心也。今若棘城數里之間,外爲植松而匿形潛影,內爲種桑而養生禦敵,恐或得宜也。若其種桑之道,則及其解凍後,桑木叢生,多數刈取埋植,逐年除去枝葉,則未滿三載,可以爲成林茂密,其在養兵禦敵之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一,漢江下流通津接界,海關之憂,誠非細慮,而恬嬉成風,置之度外,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今若設置其海防器械於要衝處,而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則水陸關防,可以控制,而南有南漢,北有北漢,西有文殊,恰如鼎足之分峙,無異肢體之相隨,其於守都城禦寇敵之道,不亦宜哉。一,都內五部坊民,竝令家口作隊,各定境界,分授城堞,而若其軍器,則當其有事之日,受出於軍門,使之同心竝力,與之守城,而雖無事之時,行止荒唐,跡涉可疑者,自其里中,指名現告於捕廳,以爲發奸摘伏,則庶無容隱作賊之弊矣。一,江都地吉祥牧場,乃土沃田良,民多蒙利處,而亦可謂海賊要衝關防之所也。而以其牧馬,民不得蒙利,鎭不得成就,可不惜哉?今若分置牧馬於附近長峯、信島、無衣島、龍流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則馬有成群孶長之道,民無地狹艱食之歎,而亦有益於海賊關防之道矣。一,南、北漢軍餉米,各邑,徒慮一時輸運之勞,每以捧留邑倉爲事,誠可慨也。自今爲始,使不得捧留各邑,其於緩急有事之日,俾免藉寇之資,幸甚。一,都內四山濯濯,盡墾山腰以下,若當驟雨,則流沙成陸,渠溝漲溢,人家漂沒之患,間多有之,可不寒心哉,今若革罷山直後,以其有風力,山底所居士夫,差定監役,使之逐日巡山,一年草及落葉,竝爲嚴禁,則數三年之內,山不童溝不塡矣。一,當此寸土如金,民皆艱食之日,廢四郡之沃野,空棄不闢,鬱陵島之名區,大小靑之勝地,設鎭無期,誠可惜也。臣意則如右等地,若爲許民耕食,則民必樂從矣。一以保貧民,一以固關防,幸甚。一,凡此十三條救弊之策,多有荒雜,語無倫脊,煩瀆崇嚴之聽,極知猥越,而今臣年迫七十,餘日不多,區區願忠之懷,如不伸於今日,則更無攄忠報國之望,此臣所以尋常抆淚於中宵者也。愚忠耿耿,終不能自已,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迂陋之見,僭濫之極,無所逃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或加採納,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不勝戰慄云云。{{*|批答見上}} ○忠淸道韓山居幼學李涏疏曰,伏以臣,竊惟主上殿下,有神聖文武之德,英睿明哲之姿,臨御已十一年于玆矣。其憂國恤民之旨,求助望治之誠,懇懇於前後備忘,凡於政令施措之際,無非飭勵之意,聖作千載,卓越百王,覆載之間,血氣之屬,莫不延頸擧踵,欲觀太平之治化者,久矣。然而實效未究,治象莫著,饑荒荐至,災異疊生,其國勢之汲汲,民生之嗷嗷,不待識者,已極寒心。噫,國家治化之本,在於君心,君心一正,則天下莫不正焉,以殿下圖治之誠,勅下之意,以致太平,可易示掌,而太平之業,不能致之,衰亡之風,日以甚焉,此莫非殿下自修之德,未能感孚於天人之致,臣雖一介微命,其愛君憂國之誠,常切於漆室之中,欲一仰暴於九旒之前矣。今此求言之下,敢效應旨之言,惟殿下澄察焉,今國家危亡之由,不可毛擧,而拔其大者而言之,紀綱不立,簽丁疎虞,經費太縮,侈奢日盛,是也。民間疾苦之端,亦不可盡言,而擧其甚者而言之,白骨徵布,赤地斂稅,守令侵漁,富民徵債,是也。國有四此危,民有四此瘼,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古語曰,治國如治病,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末,而國勢之岌嶪,不啻病勢之膏肓,其於攻疾之方,捨其本而治其末者,必無效矣,必也本末俱治,然後可期其蘇,所謂本者,君德是已,所謂末者,治具是已。殿下,苟能務建中之德,勉緝熙之工,先正君臣之分,以明紀綱之源,察其群工之可否,責其任用之實效,則疎虞之弊,經費之縮,可無憂矣。去其浮華,務示敦朴,則風行草偃,自無奢侈之習,變通徵布,用寬斂稅,則下民之愁苦,自可無矣。守令得人,徵斂有節,責逋減利,禁斷牟利,則窮民之疾痛,自可除矣。殿下,非不知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非不欲去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而都兪之際,敎詔之間,莫不以此爲第一殷憂,飭勵群工,丙枕靡安,而卽祚十年,未見一分之效,竊爲殿下惜之,竊爲殿下慨之。古語曰,主聖臣良,上下相須,以殿下卓越之聖,不能致熙皞之治,臣恐殿下之朝,無良臣之佐矣。臣伏聞殿下,與大小臣隣,講究良役變通,將有儒布、戶布之擧云,草野疎迹,未能的知,而誰爲殿下劃此者耶?蓋儒者,國之元氣,國方危亡,而有此擧措,臣恐自削元氣,以促其亡,吁可怕矣,可勝歎哉?麗末所爲,豈可復行於今日殿下之淸朝也?凡兩班之無才德,漏選擧者,與良民無異,固當納布應役,而國朝三百年所革之事,一朝行之,則彼兩班,本以世祿家胄裔,以士子名自處者,不諒自己之無才,徒羞良役之應行,其怨國疾上之心,將有所無窮矣。當此斁倫敗紀之日,豈可復起此咈鬱之事乎?且如或爲之,則八方儒布,非不多矣。可以補國用,而侈靡之風,若不痛革,節用之戒,若不自守,則徒爲侈夸之資,而未見經費之益矣。設有經費之益,有若割肉而充腹,是豈忍爲者哉?鑄錢之利,非不多矣,而鑄銅之後,國無加裕之效,民無多得之道,雖有儒布之億萬,恐同歸新銅之無益於民矣,其儒布之決不可bb行b也,明矣。至於戶布,則如不得已,猶或可也。自公卿至士庶,皆隨戶納布,則便是平均,無彼此之役也。亦當有大小戶分等之規,孰敢有怨於其間哉?殿下大小臣僚,莫不周詳於治理之謨,則必有各進所見,講究良策,而愚臣一得以爲,雖無儒戶布,猶有利國去瘼之策,敢冒鈇鉞而進之,凡八道大小州縣,皆有多少軍官,多至三四百名,少至數百名,雖至少處,亦不下百餘名,所謂軍官,卽良民中有根着有食根,謀避賤役,圖入軍官之案,各隨州縣之規,有錢布備納官家之事,八道三百六十餘州軍官所納之布,自其本郡使之移納於朝家,則厥數,足當白骨之徵,可敍黃壤之冤矣。蓋徵骨之規,初緣朝家,慮有生出物故之弊,雖分明已死之人,以待十年,出其物故,出物故之際,例有該吏中間受捧情債之規,窮民之類,雖過限年,不卽出物故,故白骨之徵,其弊,實由於此也。臣愚以爲,革其限十年出物故之規,以各邑中非文非武無才無識之輩及校院生,額外投托驛吏寺奴之流,一一査出,隨闕隨充,逐歲徵布,則民無白骨之徵,國無侵族之弊,然而守令,如非其人,徒爲紛紜之端,未見創革之效矣。伏願殿下,先察用人之方,任賢之道,擇其賢者,任其方伯,明其黜陟褒貶之方,使守令之人,律己自飭,秉公行政,小無私意於充軍徵布之際,則自有去瘼利國之道矣。且方伯者,一道之摠管者也。其所爲任,豈不重且大也?然而方伯,不得其人,則褒貶隨其好惡,黜陟任其私意,賢愚莫辨,貪廉相雜,可勝歎哉?且方伯,例有啓請帶去軍官,軍官之任,卽監司之耳目,各邑廉問,凡物出納,皆在其手,所當擇人率去,而近來監司軍官,兩班名武,則不肯隨去,其所願去者,皆是爲口腹求利益之流,故凡於廉問之時,不無受賂爽實之弊,出納之際,亦不無行私肥己之事,而諸軍官,皆是同浴,互相周旋,淆亂其方伯之政令者,多矣。臣以爲,方伯之軍官,其任甚重,爲方伯者,以宣薦中堂上堂下有才藝者,依其定數,啓下帶去,使之從公廉問,祛私出納,則列邑畏戢,風化賴行,其所佐理,豈小小哉?其所賢否,則自本道都事,使之褒貶,直爲啓達,有才能諒直者,依京軍門遷轉例,自兵曹,卽付當窠,憑公營私,欺瞞主將者,付諸有司,各別科罪,永廢前程,則爲軍官者,亦當自飭,監司之政化,亦當有賴於軍官,而列邑,亦皆憚壓,小民,亦當自在安堵之中矣。至於兵、水使軍官,亦依此例,擇人率去,則軍政戎務,自當整頓矣。至於軍政之疎虞,尤爲寒心。殘氓之黃口乳種,皆入軍籍,而有形勢家墓下居民,士夫家籬底奴僕,則各邑面任,初不敢擧論於軍役,雖或充定,爲其上典者,周旋頉下,故其所閑遊者,一邑之中,不知其幾,士夫家仰役之外,一竝入屬於軍案,隨闕隨充,則自無乳種充數而已之患矣。且各邑良賤應役者,有根着重遷者外,擧皆逃避,故各邑軍丁,每年逃亡之浩多者,此也。乳種之充隊塡伍,太半有之,如或臨亂,則彼口鼻之兒丁稚卒,將安用之?臣愚以爲,此後則各別申飭於各道各邑,一切嚴防軍民之移去他邑者,而其中有不得已移去者,則成給移居公文,使其所居之官,檢其公文,然後可以許接,而如無公文,則論以一罪,且其所到之處,里任輩,拘於顔情,無論公文之有無,不卽告官,亦以一罪,論治里任,則各邑良賤應役者,必無數數逃避之患矣。至於田制,尤是王政之所重也。耕則有稅,陳則無稅,乃法之常也。而爲守令者,曾不施行,雖黃茅白葦,不耔不耨之地,亦徵其稅,當三稅饑饉之餘,田野之陳荒,到處皆然,至於常賦常繇,猶不能自給,則況陳棄田稅,從何出乎?伏願殿下,飭勵有司,痛革其弊,則生民庶可保矣,而永蒙聖德,然而此皆治病之末耳。伏願殿下,澄察而留意於本。伏聞殿下,講陸贄奏議而有感發云,夫陸贄之書,固善矣,而豈若聖經訓謨,可法可師之文乎?伏願殿下,留心聖訓,加意學問,自勵日新之功,使本源無一塵所蔽,浻然洞澈,則用人之際,行政之間,自有克明日躋之美矣。夫紀綱者,治國之本,故國之將亡,紀綱必頹,歷觀前古,未有立紀綱而國亡者也。其立紀綱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在於作人才,作人才之本,在於改選法,故自古聖帝明王,莫不以得人爲本也。昔,召康公奭之勉成王以用賢,《詩》云愷悌君子,四方爲綱,由此觀之,則國有良臣,是爲萬化之所先,愷悌君子,實爲四方之綱,王者之道,捨是何求,今國家貢擧之法,雖有次序,而其選者,不過詩、賦、策、論四六之類,工於是而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至於公卿,不能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詘死於草野,夫詩、賦、策、論四六者,雖不可無,其實則無用也。積以千篇,不足以補一藝,中于百試,不足以等小行,雖以詩、賦、論、策四六,成進士及第,豈復以詩、賦、論、策四六,爲國家治謨乎?此人材之所以難得也。是以,古昔賢良之選,一循於德行道藝,而未嘗取他術也。今若採程顥、朱熹貢擧之議,立德行之科,至於他試,則雖存而不數數設焉,士之慕進士及第者,必皆嚮於德行,治詩、賦、論、策四六者,亦將自習於道藝,雖初有所不便,終見其翕然之化也。議者或云,所選者,未必皆出於大公,而人主,臨之以誠信,則其弊自祛,風聲所及,猶足以厚風俗而振綱維bb?b世敎,故曰成取之方,無過於改選法矣。今者士氣之靡弱而不振者,甚矣。處於臺閣而不聞其有言,登于廊廟而不見其有爲,偸惰姑息,回互苟且,無恥無義,上下相漫,推是而往也。雖國家有難,臣恐無一人爲殿下死者,豈不大可寒心哉?雖然,此在殿下倡率之如何耳。伏願殿下,赫然自發,導之以至誠,持之以久遠,磨其文而琢其質,理其維而張其目,則人才之盛,國事之做,烏可量也耶?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入侍時,江原監司趙最壽,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關東伯進來。趙最壽進伏。上曰,擢授非偶,而本道閑辟,懈怠或易矣。着意爲之,可也。最壽曰,庶竭愚鈍,而伏聞嶺東風雹之災酷被,其中尤甚邑,則今方設賑云,而賑資不足,故舊方伯,狀請賑資於備局,未知其回啓之如何?而雖不能盡數請得,折半請得,然後可以接濟,故敢達。上曰,王者之政,當一視八道,而嶺東皆爲凶年,則雖自他道推移,而略干邑,旣爲被災設賑,則自道內推移接濟,可矣。皆以請得於朝廷爲事,則豈是按道之意乎?最壽曰,自道內或有推移之道,則何必請得於朝廷乎?臣到營後,觀形勢當更爲狀聞矣。上曰,自道內若無推移之路,則狀聞,可也。而不可自當初,欲爲請得矣。何必以舊伯之狀請,劃一施行乎?最壽曰,良役,今方變通,關東軍額三萬餘名內,納布軍,爲一萬八千餘名,凶年,雖比三南,不爲尤甚,而纔經荐歉,民皆流散,如原城等邑,已得盡爲充定云。然他各邑之未得充定者,其數甚多。臣到營後,當申飭守宰,搜括冒錄,俾得充定伏計矣。上無發落。最壽曰,原州聖殿,頹圮已久,而昨今年,連値凶荒,物力無出處,修改之節,尙不得經始,故前監司魚有龍,以原州耗穀,請得修改之意,狀聞下戶曹,而戶曹,以常賑兩廳耗穀,非本曹所可擅許,令廟堂稟處之意,覆啓蒙允云,未知備局覆啓之如何?而曾前有嶺南聖殿修改時,以其該邑三年耗穀劃給,俾得完役之事,而三年耗,雖不盡得,若以兩年耗穀劃給,則聖殿頹圮之處,可以修改,而原州沿江諸面,慘被雹災,今方設賑云,以其羨餘,添補賑資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備局稟處,可也。{{*|出擧條}}鄭必寧,宣諭,諸臣以次退出。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臨陂縣令李泰祥。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一更至五更,月暈。三更,右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金光世,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李壽海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李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司諫李著,陳疏入啓。今日次對,兩司無一入侍之員,大司憲洪鉉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持平金光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之地,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依下敎來會賓廳,而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漢城府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議政府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行弘文館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曰,當此飭勵之時,不當如是,牌招備員後,更爲書入。 ○以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飭勵之下,特命次對,則其所懸病,若是夥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外,竝從重推考,實病外更卽牌招。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金尙奎曰,如是飭勵之下,備局如此,它尙何說,極爲寒心,更爲牌招,單子改書以入,而牌去來,俾勿如前,各別申飭。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昨日再招不進,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盡數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將鬼薦坐起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以徐命彬爲承旨,吳瑗爲修撰,尹得和爲副修撰,朴致文爲兵曹佐郞,李希逸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漢城判官,李碩華爲司圃別提,李益熙爲典牲直長,金鎭億爲慶安察訪,金錫一爲注書,副司直柳儼,副司果趙明謙,副司正許逅,同知洪禹鼎單付。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注書金錫一,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長湍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次對,若不爲之,則當爲持公事入侍矣,今日已爲次對,明日則不必持公事入侍矣。 ○金尙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引見退出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領、左相,命招卜相。 ○又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四日,幼學朴洙源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國家經費,專出三南,而三南田摠,皆已上來,故相考比年,則比壬子所加,皆不免塞責,誠涉未便。而至於嶺南,則土地最廣,人物最殷,上年沿海若干邑,雖或被災,上道山野各邑,別無失稔之事,而今年所報,實結比加,反不及於兩湖,此必由於疎於檢覈而然,磨勘。今已節晩,雖欲論退往復,而亦無所及,其在警飭之道,不可置之,慶尙監司金始炯,宜施推考之罰,卽今各倉罄竭,頒祿放糧,實無支繼之路,諸道漕轉,或又遲滯過時,則勢將大段狼狽。今年則一依事目,海西、湖西二月裝發,湖南、嶺南三月裝發事,各別申飭,而各邑稅穀,不過每結四五斗,民力甚輕,初豈有未捧之可言?而近來各邑未捧之數多,莫非守令慢忽之致。今年則先期準捧出浦,一齊裝發,俾無未捧之意,亦爲嚴飭,前頭漕轉後時之處,稅穀未捧之邑,當該都事、守令,別爲從重科罪,斷不容貸,宜當,預先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之近日一出,豈敢欲以臺官自居哉?特以朝參方設,鞫事當前,天臨帳殿,庚牌催召,欲作一時副急之用,無他推移進參之員,則當此時而膠守偃伏,有非臣分之所敢出,故包羞抗顔,冒昧出肅者,只欲一登前席,暴前後危苦之情,而不意處置請出,訊囚旋急,黽勉趨參,奄至一旬,進退終無據,而廉隅益掃地矣。內愧初心,外慙物議,因此蹲冒,斷無其理,鞫獄乍停之日,卽臣當退之期,故今日之尋單請急,誠出於不獲已,卽以賓廳引接,召命遽降,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反復思惟,決無一日仍冒之勢,玆敢拜章徑歸,冀被重誅。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伏聞憲長,以鞫事有所疏論云。臣亦連日參坐,備見獄情,玆敢附陳焉,建伊前後之招,牴牾違錯,不一其端,而四次嚴刑,終不吐實,甘德、亮濟,所供之辭,亦有可疑,而屢度面質,俱未有屈,互相抵賴,憑覈無路,誠有所難處者。第按獄之道,貴在詳愼,苟有一分可問之端,靡不用極,然後死囚無憾,王法得平,所謂崔於自里妻,兩囚皆以爲看證,所謂芿相者,建伊,亦以爲傳書之奴,則當此獄情難辨之日,不可不竝拿而究覈之也。伏願下詢于鞫廳大臣而處之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末所陳,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連參湖西罪人鞫問之坐,而竊有區區愚見,敢此仰陳焉。此獄肯綮,專在於究得言根,夬正王法,而屢日訊鞫,尙未得端緖,神人之憤痛,當如何哉?建伊,旣以不忍聞之言,傳之,晉贊前後招辭,亦多違端,則論其罪狀,當施顯戮,聖上之特命訊問,實出於痛奸情嚴鞫體之意。而第連施四次之刑,終無異辭,則其在按覈之道,似不可一向加刑,以至徑斃。而且以亮濟、甘德之招,觀之,又多有情迹之可疑者,若使甘德、亮濟,初無發說之言,則彼建伊,何必做出此等凶言?假令建伊,雖有構害兩囚之心,何患無辭,而必以萬萬罔測之言,公然傳播乎?且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有非愚蠢常漢所可辦出,況亮濟招中,補中益氣湯之說,甘德所謂名卜靈驗之言,語意脈絡,明有奸情,此當初鞫廳所以竝爲請刑者也。揆諸獄體,不可不問,臣謂亮濟、甘德,一體嚴訊,使鞫事毋至疎漏焉。臣治此疏將上之際,因次對有牌召之命,其在分義,宜卽趨詣,臣前患足病,大勢雖減,餘症尙在,行步蹣跚,觀瞻爲駭,而鞫體嚴重,不敢言病,强起參坐,連日處冷之餘,症情添劇,嚴召之下,終未免坐違,惶懍之極,無地自容,尾陳病狀,仰請譴罰。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遞臣職,且治臣罪,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建伊所爲,雖極痛駭,旣有違端,則不可不訊問,亮濟、甘德之招,設有殊常者,本非不道,不可以此輕加訊問矣。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右副承旨金尙奎,記事官成範錫,事變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曰,連日視事,聖體不瑕有勞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曰,連日引接臣僚,眩氣其無發作乎?上曰,姑無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一樣,何如?上曰,頃日少差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頃日感候,差復後諸節,一樣,若何?上曰,感氣則快復,而痰候猶常往來矣。命均曰,備坐,去十日則以鞫坐相値,不得爲之,昨日始爲開坐,而諸堂上,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之疏,過爲引嫌,終不來會,今日自上又有一齊來待之命,而猶不齊會,事甚未安,宗玉之疏,只是泛論,而若是引嫌,此後則因此疏撕捱章牘,分付政院,勿爲捧入,何如?上曰,今日備局堂上,特敎來會,而終不濟濟,再次牌招後,承命入來者,只工判一人而已。豈不寒心?徐命均曰,朴師益,則有脚病,難於登對云,而趙尙絅則無他端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疾,此後bb則b其將一不入侍乎?趙尙絅,昨赴鞫坐,則今日之終不入來,何耶?雖已推考,而特敎申飭之下,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頃者儒生輩,疏陳民弊,而其中有曰,外方尙不封倉,催科日急云。凡捧糴,必在歲前,而當此始農之節,使民騷擾,將不得安業,事甚驚駭。壽賢曰,以京畿觀之,必於歲前,停糴封倉,春後開倉分給,而大同則歲後每常收捧矣。命均曰,外方守令,每於十二月晦間,例爲封倉,而如或多數未捧,則間有收捧者矣。壽賢曰,大抵催科之政,必於身布,尤爲騷擾,至若隣族侵徵而極矣。隣族之弊,頃日次對時,略已仰達,而若無自朝家變通善處之道,則其中,雖有稍實之民,亦將不得安保矣。所謂稍實之民,渠所當納之物,則已盡輸納,而每以不干之隣族,橫被侵困,此又可矜之甚者也。上曰,隣族侵徵之弊,予亦知其慘毒,已令廟堂及道臣,量宜變通,而至若歲後捧糴,此係守令之慢忽,不善奉行朝令之致,極爲無據矣。宋寅明曰,軍餉則例於歲後收捧,而至若還上,歲前例皆畢捧封倉,豈有追捧之道乎?尹游曰,一邊分給,一邊收捧,雖異於反秩,而歲後捧糴,未免懈緩之歸矣。軍餉,雖與還上無異,而未解凍前,捧置船所,慮或有盜失之弊,不得不始捧於春後,大同田稅,則文書磨勘之後,始爲出令收捧,故自然犯夏矣。上曰,全數未捧,責在守令,極爲無據。然當此農節,一向催督,使耕民騷擾,極甚矜憫,軍餉一款,參酌停退,其或如何耶?壽賢曰,民事雖如此,今若許令停捧,則其間,必不無虛實混同之弊矣。命均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特牌之下,不敢屢違,舁疾詣闕,而實病甚重,不得入侍云矣。上曰,實病果重云,還爲出去之意,使史官出往傳敎,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分付,還卽入侍。沈壽賢曰,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以爲,鬱陵島搜討,明年當次,而其往來之際,各種浮費,極爲浩多,昨年嶺東諸邑,凶歉尤甚,勢難擧行,姑爲停止,爲宜云,本道事狀,誠然矣,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壽賢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兩道舟師合操事,有所狀稟,而荐飢之餘,合設春操,貽弊不貲,姑爲停止,恐合事宜。開城留守李德壽,亦以今春習操姑停事,狀請矣。松都,素乏物力,且値連凶,犒饋施賞,無路措辦,誠如其言,此亦許令姑停,何如?上曰,松都操練久廢,軍卒,將不知坐作進退之節,此甚可憫,而旣無物力,則與京畿水營,一例姑停,可也。{{*|出擧條}}上曰,江原監司魚有龍,曾以劃得三年條還耗,以爲聖廟修改之用,兼補賑資事,狀請,而昨者新監司趙最壽辭陛時,又以三年條,雖未盡得,或以一半劃得之意,陳請矣。廟堂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本道物力不贍,有此耗穀請得之事,似當考出前例,參量回啓矣。靈城君朴文秀曰,外方,請得還耗於京司,京司多許之,故耗穀,仍此幾盡,此是還上漸縮之道也。上曰,耗穀,外面則似歇後,而靈城所達,爲是,此乃還上漸縮之道也。江原監司所請,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良役變通事,每常講究,而諸議携貳,終未得好道理矣。上曰,大略已聞知,而所謂結役,終有所難便者,予亦已言于前日筵中矣。守令,各別擇差,使之隨闕趁卽代定,則隣族之弊,漸可救得矣。頃日大誥之下,外方士庶之疏陳民弊者多,而其中魏世鳳疏語,稍有條理矣。右副承旨金尙奎曰,世鳳之呈疏也,臣與諸僚廳坐,招致院中,使之讀疏,則音韻通暢,爲人亦佳矣。命均曰,守令如盡擇送,隨闕充額,則隣族之弊,漸可少紓,而第知人,自古爲難,許多三百六十州之守令,有難一一擇差,如其得人,當此荐飢之餘,生民擧多散亡,搜括代定之路,亦甚難矣。又況守令之貪虐不法者,往往有之,雖自朝家,有一二便宜更張之道,旣不得其人,則徒使國家法令煩瑣,民將不得均被實惠矣。頃者李翊漢疏中,有擇送御使,使之廉察守令賢否,仍令詢訪民瘼之請,此或一道也。上曰,御使亦多有弊矣。御使若下去,則人心先擾。頃者儒疏中,游布之游字,以儒字書疏之類者,必將生㤼而騷動矣。與其抄送御使,莫若抄置句管堂上於備局,使之分道主管,如其有事,時或下送,與道臣商議措畫之爲愈矣。結役,終有所重難者,一匹之役,亦將有弊,且今若許減一匹,則日後民心,又將復望半匹之役矣。以曾經各道監司,慣諳物情者,抄出八人,分管八道,事甚便當,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使句管堂上,分往各道,與道臣消詳講確,隨便區畫,則似無窒礙之擧,是則便好,而前頭利害得失,猝難料量,自廟堂更加講究,更稟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不難知矣。廟堂、方伯,互相疑阻,道臣之凡有所請於廟堂,廟堂,先生疑心,不以爲信,然若此而事可成乎?夫如是則外方之物情民弊,稼穡豐歉,從何而領得乎?凡弊端,道各不同,邑各不同,嶺南所施之法,有不可一例施之於西北各道,此蓋事情,有不同故而然也。人必曰,旣有道臣,則今此句管堂上之分按各道,事不緊當云,而此則有所不然者矣。句管堂上,如或有事下往,則必將風動一道,且與其道臣,曰可曰否,隨事相議而爲之,則必無疑阻相礙之道矣。壽賢曰,該道,各出堂上,使之專致句管,則似必無如前悠泛之歎,事將有益矣。命均曰,各道堂上,使之專掌區畫,而如有事,與道臣相議,而可爲者,則時時下往,如巡撫使而爲之,則未必無助矣。申思喆曰,臣聞時任守令與遞歸守令之言,則爲先守令,不可不擇差,而第小殘之邑,則搜括代定,實有難焉,而若以品官及軍官子弟,汰定闕額,則不患不多,此則有不可一時創開者,卽今軍丁搜括之難,實有如此者矣。今此堂上抄出之命,聖意有所在焉,而第堂上之頻頻下往,亦多有弊,郞廳一員又爲□出,替差往來,使之詳察便否而議處之,未知何如?上曰,郞廳替送,則事體似不重矣。思喆曰,以一堂上,有難遍巡照檢一道事而然,如己亥均田使之例,右道則使監司主之,而左道則使堂上主之,未知如何?壽賢曰,雖使堂上下往,不必遍巡坊曲,只可審察大體後,與道臣相議指揮,不至有疑阻掣肘之患而已,一堂上猶可足矣。上曰,領相所達,然矣。金在魯曰,臣於三南、京畿,未經守令,事情便否,雖未能詳知,而第其各道,旣置監司,使之委任,而又出堂上,替令句管,則是不信方伯,事體旣涉如何?而且堂上往來之際,必多有廚傳之弊,此亦不可不念也。西北各道,則軍政,與三南、京畿有異,今聖上,必欲分置堂上於八道,至若西北、關東,堂上別無設施之事,此四道,則不必差出堂上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良役句管堂上差出之本意,臣雖未能詳知,而旣置該道方伯,今又差出堂上於各道,使之分按句管,事體,如何?卽今逃故之數,雖若是顆然gg夥然g,守令,如可得人,良丁,不患不得,自可漸次充額,且各軍門不緊軍額,亦多有之,若令減下,則闕額充定,亦將不難矣。朝家旣已擇送道臣,又出堂上,使之句管,終有所不然者矣。宋寅明曰,以事體言之,誠如吏判金在魯之所達,而以功效言之,不無有助者矣。大抵備局堂上,摠管八路事,而不能無悠泛之嘆,終莫若專精之爲愈,且監司雖欲誠心弛張,事多窒礙於廟堂,每未免因循之歸,今若差出堂上,時或下往,與道臣商確便否,且又詢訪事情而爲之,則功必倍矣。尹游曰,臣於昨年,已有所仰達,而我國之人,因循爲事,而尙歸一,臣常慨然。上曰,此言是矣。游曰,備局堂上,本雖摠管八路,而遠外事情,猶不能周詳,終莫若差出該道堂上,使之專心致力之爲愈耳。堂上雖在京,猶可與道臣往復而爲之,不必下往,亦豈有往來廚傳之弊耶?上曰,予之必欲差出堂上者,非徒爲良役一事而已,第當下敎之耳。李廷濟曰,惟以此良役一款,堂上不必下往耳。如以良役變通,專任責效,則似有功效,而亦當與道臣,往復消詳而爲之,如或往來,則雖欲簡其騶率,軍官似將帶去,豈能無貽弊之道耶?朴文秀曰,大抵國家事,法立而令行後,百事可做,而卽今朝綱不立,廟堂號令,不出戶外,如是而何事可做耶?若使朝綱立而堂堂井井,則凡於事爲弛張,無處不行,夫然後,雖專責於道臣,猶可,雖令備堂分道句管,亦無不可矣。良役變通之說,始出於昨年十月,而今日明日,猶復因循,不得歸一,臣實慨然,雖今日,斷然行之,則事猶可成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三南一百八十州之守令,雖未能盡得其人,先自朝家,修明典憲,使紀綱立而命令行,則爲其守令者,必將畏憚,各盡誠忠矣。大司成宋眞明曰,凡事,終莫如專致之爲愈,須領會首尾,然後方可爲之。且分道句管,旣有古例,而顧今民生散亡,良役變通之政,爲今第一件務,有不可時日暫緩,而悠泛因循,尙無實效,西北軍政,則與他道有易gg異g,而至若三南、京畿諸道,不可無別般弛張之道,自朝家益加軫念,差出堂上,與道臣使之往復消詳,不無成效之可言者矣。上曰,工判之差備堂,久矣。良役句管堂上之事,豈有不知之理?而咫尺前席,游辭陳達,事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戶判,旣是良役句管堂上也。若視如至親事爲之,則何事不可做乎?竭誠區畫,有所思,則隨事稟達,如無可爲之勢,則雖請遞免,亦可矣。而尙無一事做得之效,予甚慨然,予不能飭礪,固不可尤人,而予於兩重臣,亦不無責備之意,竝推考,可也。{{*|出擧條}}金取魯曰,臣於備局有司堂上下詢事,竊有區區情懇,仰達矣。臣情勢危蹙,疾病沈痼,本兼職務,曠廢許久,以才者,良役堂上事言之,其差出時委折,臣實全然不知,故敢以實狀仰對矣。特推之命,不勝惶悚,而有事之任,緊管備局事,臣兩年危疾,跡又不安,專廢職務,事多可憫,若蒙許遞有司之任,公私幸矣。金尙奎曰,特推之下,有此請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重臣有前席請遞之規,而飭礪之下,求遞未安,推考宜矣。取魯曰,如臣無似,不足備數於崇宰之列,而從前職在崇秩者,朝家,許令筵席乞免,故臣極知猥越,而當此飭礪備局之日,情病俱苦,一任其曠瘝,譏議之來,臣安得免乎?陳章自劾,見阻喉司,冒入筵席,適因言端,略暴區區情懇者,實出於萬不獲已,而又被承宣之請推,臣誠惶愧,不敢畢辭,而臣之情病,終有所萬萬難强者,惟望亟賜遞解。上曰,以領相之病,猶且入來矣。當此飭礪之日,重臣之求遞不已,事體尤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以今日事言之,次對有命,特敎屢召,而終不濟濟,殆同募人,苟簡莫甚,三司亦又不入矣。堂堂千乘之國,如是而何事可爲耶?以此紀綱觀之,三百六十州,雖盡出堂上,必將因循,無一可爲之事,而徒歸於欺民之地矣。一匹之役,終有所難便者,戶布游布,擧國雖曰儘好,而予意則決不可許之也。夫法者,可以垂後,豈可粉飾於一時,不思其貽害於後世耶?今此句管堂上之差出,不但爲民役而已。古之王者,春省耕秋省斂,常有春秋巡狩之事,雖以帝王之尊,猶尙如此,備局堂上之下往該道,有何重難乎?巡狩古制,在今雖不可復,替令大臣,減其騶率,下往民間,審訪蔀屋疾苦,抑又不可耶?堂上時或下往,則與道臣、守令,講究可否,可存者存之,可革者革之,可無內外疎逖,窒礙不諧之端,且道臣,如有政令間所失,則或請譴責,豈不有助耶?又於其往來沿路,所見豐歉水旱,民物風俗,一一領略,而歸對君前,亦豈非好事耶?仍下敎曰,承旨書傳敎。傳曰,夫子云,民無信不立。噫,爲民父母,其可欺乎?曾前良役,設廳未久中止,欺民者已多矣,而況今番句管堂上之名,名雖大矣。若無其末,則將未免乎欺民之科矣。不若務實之爲愈,且九重蔀屋,如隔天壤,廟堂道臣,各相疑阻,若是而民情何以導達,良役何以均齊,備堂句管八道之議,自前有之,尙未行焉,于今筵席之上,議多矛盾,而此則非特疑者,或曰,旣有道臣,又何句管,此則不然者,諸道方伯,旣無舊制,外方民瘼,漠然備局,每於回啓,京外相持,蓋由於此,導率民情,商確講定,莫如分管,或曰,事體苟簡,此亦不然,中朝古制,有十三科道,此豈無按察之人故哉?中朝亦然,況爲民欲行實政乎?其令廟堂稟裁前席,分差八道,有軍役之道,則其主管堂上,相議方伯,採取民情,無隱代定,久久不已,則侵族之弊,庶可除矣。民之倒懸,略可救矣。以此分付。而噫,名雖實矣,而事若不實,則徒反文具,亦歸欺民,此則其所勅勵,雖在寡躬,勤之勉之,唯在主管之臣,竝示礪勅之意焉。仍曰,備局堂上中,曾經八道方伯者,某某耶?以曾經本道監司,習知事情者,抄出八人,可也。全羅道,李瑜曾經監司者也。命均曰,平安道則尹游、金取魯,曾經方伯,慶尙道則朴文秀,北道則宋眞明,京畿則李廷濟,忠淸道則宋寅明,黃海道金在魯,全羅道李瑜,皆是曾經者也。上曰,以此人差出於榻前,可也。向者鄭益河、李宗白等爲翰林時,以外方兼《春秋日記》,申飭事,有所陳達矣。近來則《外方日記》,果如何?記事官鄭履儉曰,外方兼《春秋日記》,極爲虛疎,陰晴之外,全無所錄,京各司,亦有月終文書修送史局之規,而亦甚無實,只以無事二字,書來,又有過限不報者矣。上曰,事極無據矣。今日入侍翰林,則皆是新進,雖有可恕之端,而亦不無不能檢飭之失,推考,此後外方日記及各司月終文書,不爲詳細錄送者,自本館種種請罪,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回啓,有司,亦爲主張耶?文秀曰,曾前大臣,必親自回啓矣。近因洪領相、趙豐原,以病不得及時議啓之故,有司不得不替當,自此以後,備局規模,漸爾壞損矣。上曰,已故之大臣,與在世者有異,而靈城君朴文秀,以備局規模壞損事,陳達之際,語有不擇,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老且病昏,凡於廟事,不得擧行,而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敢言病,黽勉赴坐,昨日鞫坐,亦又夜深始罷,氣息昏塞,以此疾勢,決不可冒據,而且於問郞特推之敎,尤有所惶悚者矣。上曰,予於卿,旣不以簿書期會,責之,有何不安之端乎?昨日事,問郞極非矣。日晡時啓請推案,夜深後留門入啓,此則必是問郞稽緩書役而然也。壽賢曰,罪人捧招之際,自昨遲滯,此非問郞稽緩而然矣。文秀曰,凡國事,節次甚多,故自昨遲滯矣。上曰,斗柄死生,如何?文秀曰,卽今則似可快生云矣。壽賢曰,沈建,極凶頑,忍杖不服,未有甚於此漢,或稱老昏,或言甘德傳之,而終不吐實矣。上曰,如昨日極寒,而連施刑訊,終不直招,極其獰頑矣。判金吾入侍,則當有下敎之事矣。命均曰,京畿則若不罷摠、禦兩廳,良役變通,實無道理矣。上曰,予聞戊申之變,雖有此兩軍門,而尙猶不足云矣。命均曰,卽今生民之難保者,外方則軍役,都城則坊役,沿海則魚鹽收稅也。此役,其中尤爲偏重,呼冤甚多矣。坊役之法,近漸解弛,士夫家,專不應役,閑遊之民,皆有役名,擧皆托屬於掖庭及各軍門,圖便避苦,以此之故,應役者甚少,其中役民,偏苦難支云。此不可不變通,而最是扈衛廳額外軍官,元無定數,故投屬者甚多,稱以待變軍卒,不爲應役,此甚無謂。取魯曰,臣於前日待罪京兆,習知此弊,故敢此仰達。其中扈衛額外軍官之不爲應役,尤極不可,雖私賤之屬,若能免賤,則擧皆入屬,專不應役,此甚痼弊。上曰,扈衛軍官,額數幾何耶?命均曰,一廳元額,三百五十名矣。壽賢曰,其中兩班子弟,希望別科,入屬者居多,而亦多有善射者矣。取魯曰,臣於庚戌在京兆時,爲慮此弊,謀避坊役,冒錄軍門者,査出,而未及了當矣。近來坊役,日漸偏重,不可不査正變通矣。文秀曰,坊役偏苦之弊,果如左相所達,而第漢城判尹,如可得人,則自當漸次釐正矣。命均曰,勿論軍門掖庭所屬,使之一例坊役,似好矣。上曰,此則似爲掣肘矣。京兆尹,如可得人,自當釐正之言,儘有所見矣。命均曰,近來情債之禁令,極嚴,而民不畏法,賄賂公行,至於陵寢奉審,而亦有情債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上曰,大臣奉審之行,亦有情債耶?命均曰,然矣。此豈大臣,不爲痛禁而然哉?守護軍輩,自下收錢,便同前例,而受授云矣。肅廟朝情債之禁,極其申嚴,故臣於待罪安岳時,凡有營門上納之物,自官家,例下情債,不爲出給,不但該吏輩,自期必死,且又生事種種矣。上曰,昔在先朝,申飭洞禁,非一二,至有梟示可矣之敎矣,而猶不止息,此錢通神明而然也。命均曰,殿下,近以奢侈爲今危亡之兆,前後下敎,非止一二,而末終,終無節文禁抑之事矣,都憲卽令出仕,節文申飭,何如?上曰,禁亂非不好也。而便是末節,先自朝廷,尙儉戒飭,則自當有上行下效之道矣。文秀曰,不必節目而爲之,若自朝廷,大臣諸宰,盡着綿衣,凡係奢侈之物,一切不爲,則下民,自當觀感效化,可無如前窮奢誇競之風矣。聞常漢之言,則譯官之子,擧皆將欲換着綿衣云,移風易俗之道,可謂今時則易然者矣。上曰,民間奢侈日甚,渠亦非不爲悶,而誇耀成風,故亦多不得已爲之耳。李廷濟曰,今因情債事,臣有所懷,敢達矣。向者戶曹,爲貿銀,出給正木四百四十同於白木廛,中路,有一常漢,稱以周旋戶曹,廉價受出,自捧賂錢七百兩於白木廛人,發覺見捉於戶曹,自戶曹移送本曹,今當照律,而不可以常律處之,何以爲之乎?宋寅明曰,臣當詳陳其始末矣。金在魯爲戶判時,以本曹銀貨之絶乏,關西伯辭陛時,同爲入侍,劃得關西木五百同,而作銀之道甚難,多般講究之際,郞廳安允中,請出給記付木四百餘同於白木廛,換銀以用,其代,以關西木上來者,充上,在魯初甚持難,末乃聽許,伊時,有盧啓漢者,往來允中家,而知其事狀,揚言于廛人,有若渠自周旋者然,果捧賂物,其後白木廛失火,未卽備納,故允中,以此得謗,傳說藉藉,允中,爲自明之計,呈狀戶曹,啓漢罪狀,始爲發覺,自戶曹捉致査究,得其實狀,移送秋曹矣。上曰,此其情債耶?若是情債,則有先朝受敎而爲極律矣。寅明曰,此非情債也,乃受賂也,比情債尤重矣。上曰,當用何律耶?諸臣,各陳所見。沈壽賢曰,其情狀則比情債,尤爲絶痛,而極律則過矣。上曰,宋太祖,仁厚立國,而猶以爭功一事,戮軍卒十數人,於此等事,豈可以輕典施之耶?雖以犯越人事,言之,一邊梟示,而又有從梟首之下而犯越者,利竇之難防,如是,領相所達,似太寬矣。然一番下敎,仍爲受敎,不可不詳審處之。廷濟曰,考諸律文,則此不過杖一百流三千里,此律則太輕,極律則似過矣。徐命均曰,嚴刑三次後,島配似宜矣。金在魯曰,此是臣在戶曹時事,而非獨聽該郞一人之言,廣加詢議,知其完實而爲之矣。思慮所不及處,有此萬萬可駭絶痛之事,此漢何可以常律論,而臣則有所瞿然,不敢仰達矣。上曰,郞廳旣曖昧,則況卿,有何瞿然乎?畢陳所見,可也。在魯曰,如此之類,當懲一勵百,雖用一律,少無所過矣。寅明曰,此不可以常律施之,雖用一律,可也。申思喆曰,法律一定之後,則仍爲後日遵用之法,不可不詳審,一律則過矣。金取魯曰,近來人心姦僞,如此之弊,種種有之,此先朝所以有用一律之受敎者也。然秋曹,若考據律文,參以情犯而處之,則容或可矣。而旣已陳稟於筵席,則事當從重嚴處,防其奸竇,不可只用杖流之常律而已。而一律處斷,終涉過重,臣意則各別嚴刑,遠惡絶島,全家定配,以爲懲勵他人之地,似宜矣。尹游曰,此事萬萬絶痛,若不從重嚴處,則無以懲畏,論以一律,未知如何?而亦不可以常律勘斷,各別嚴刑,遠配絶島,似宜矣。朴文秀曰,若論受賂之罪,則不可以物之多少,有所輕重,而至於七百兩受賂,尤極萬萬絶痛,若不嚴加痛治,則都下之民,無以懲畏,以次律之重者,處斷爲宜矣。宋眞明曰,情債,猶有所求於人,而此則從中幻弄,七百重貨,白地受食,可謂萬萬絶痛,如此之類,不可不別樣懲勵,若以特敎,施以一律,則不必自下爭執,而第國家用法,宜加審愼,衆議又同然,以次律之重者,嚴斷,無妨矣。在魯曰,與受同罪,累百廛人,鳩合以給者,雖不可一一治罪,而其中行首所任之屬,宜有嚴刑痛治之道矣。上曰,昔年批旨中下語之間,亦有重人命之意,極律則雖過,而常律則不可用,嚴刑三次後,勿限年絶島定配,廛人則自秋曹從重科罪,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分館事,申飭催促,累次開坐,而其中一人起鬧,尙未完圈,事甚不當,當該行首掌務官,及起鬧人,竝從重推考,使之卽速完圈,如何?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徐命均曰,頃以慶尙右兵營所囚罪人林宇棟査報事,稟旨,分付矣。報狀今始來到,以爲林宇棟,初出於曺永河之指告,渠以全不識處雄,亦未聞其姓名,爲辭,而宇棟同接處推問,則或以爲與處雄,同入場中,或以爲評論處雄之文,其所爲言,未免欺隱。且戊申逆賊希亮,同里居生,相與往來,書札綢繆,出於賊奴之招,而相與面質,則元無識面之事,此則不可取信,而與希亮親密之說,頗多傳播,方使永河輩,更加譏察云云,兵使閔昌基,旣已拿問,分付本道監營,使之詳覈以聞,而譏察等事,似有弊,禁止爲宜矣。上曰,閔昌基所爲,極爲駭然矣。不可置人於疑信之間,宇棟則移送監營,令道臣査覈以啓,譏察事,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長陵靑龍邊看審處,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何如?上曰,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關西事,誠甚可憫,舊監司權以鎭,旣有拿問之命,而新監司尹陽來,諉以遭彈,日事撕捱,無意辭朝,其在使臣以禮之道,不可一向督迫矣。聖上,雖以昔年重臣事,援據下敎,而今者陽來所遭,則旣出臺啓,若比之重臣前事,似或有異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若比之於重臣往事,似或有異,不可督令往赴,平安監司尹陽來,今姑改遞。{{*|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陽來才器,允合於刑漢城府長官之任,前頭超擢委任,爲宜矣。上曰,第當留意矣。此後備堂之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引嫌之疏,勿爲捧入。{{*|出榻前下敎}}宋眞明曰,臣頃往長陵奉審,則白虎邊山勢頗低,障空補缺,不無其道,前頭國力稍裕,民困少紓,則徐議處之無妨,而至於陵上相望處,白石甚不好,曾亦始役鑿去而中撤,更費十許日工夫,則足以盡鑿云,其處物議皆然,故敢此仰達。今番水道改築時,同爲擧行,何如?上曰,所見果爲未安乎?依所達爲之。{{*|出擧條}}朴文秀曰,昨年地部穀物匱竭,百官頒祿,軍兵放料,貸用於他司,故至於成均館養士之需,無路推移,以此大臣陳白,以惠廳米五百石,貸于戶曹,輸送成均館,而其時堂上爭執,只送二百石米於地部矣。今者成均館,以飯米饌價不足,依昨年例,使惠廳送米之意,草記蒙允矣。大抵地部惠廳,所管各異,養士之需,當責於地部,而反責於惠廳,有若每年爲式者然,此若不永爲防塞,則前頭必成謬例,此後則使成均館,專責於地部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武科出身之必令赴防,不許納米事,纔有申飭矣。西北出身,皆令赴防,而其他京外之人,應赴,不過七十餘人,一例使之赴防,亦涉有弊,依例從願許施,未知如何?上曰,從便爲之,而當初赴防之意,蓋欲使新進武弁,習知邊上事情也。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臣久在呈告中,不能預察,日昨聞太學養賢庫供士飯米,頓絶,與同知館事,聯名草記矣。允下之後,移牒惠廳,則惠廳堂上朴文秀以爲,雖有昨年已行之事,若自惠廳,直送太學,則恐爲後弊,戶曹,果爲乏儲,而請報惠廳,則可以推移上下云,故敢達。上曰,養士之需,不可闕,而惠堂所達,是矣。宜自戶曹,受來移給矣。眞明曰,每月飯米,例於十三日上下,而今已過時,戶曹,雖貸得於惠廳,明日內依數上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曰,四民安業,王者之政也。一自白木廛燒燼之後,廛人,不得開廛買賣,故亂廛之弊,日以益滋,廛人,因此專失其利,一依《大典》,申飭刑、漢城府,亂廛之弊,各別嚴禁,其中尤甚者,勿爲捧贖,依例嚴刑以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仍下敎曰,白木廛燒燼之後,久未復設,往者動駕時觀之,所見甚不好,旣已目覩,不可無各別顧恤之道,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二年貢米,雖已從貴上下,此不足以示其優恤之意,其所當納之物,固不可全數蕩減,若用給災之規,參酌蠲除,則好矣。自備局,商量稟處,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賑廳,與湖南相換關西錢二萬兩,初欲貿穀於關西矣。得聞關西米價甚高云,且本廳,全無銀貨,此錢,勿爲貿穀,盡數換銀上納之意,分付道臣,趁速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申思喆曰,臣於日昨,得見宗臣疏本,則以東朝進宴之尙不稟行,非斥該曹,臣於此固已惶悚,而國制,三年後稱觴東朝,情禮當然,而遽緣東朝私服未盡,且無自該曹直爲稟行之前例,故尙今遷就矣。今宗臣之言,如此,姑觀前頭年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已諭於宗臣疏批,而慈敎落落,予不敢開口陳達,故今日諸臣入侍時,亦無所下敎,而抑鬱則深矣。禮判之待年事稍登云者,殊非禮官之所宜言也。終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頃者宗臣陳疏,有東朝尊號之請矣。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鬱之敎,此固出於我殿下顯揚之至意,而第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願聖上,惟思將順之道,益光慈聖之德焉。徐命均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矣,而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執謙靳允,此足垂耀於簡冊,有辭於後世,在聖上養志之孝,固宜仰體而承順之耳。願殿下,益留聖意也。金尙奎曰,前日下敎《農家集成》印出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農家集成》,此非頒賜內入gg八g件,啓下之事,故單子之不下,蓋由於此,只令本館,以木板印出八件,送于八道,使其道傳印廣布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左珥。巳時午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時gg巳地g。夜二更,月暈。 ○下直,富平府使鄭厚一,橫城縣監金養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廳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退待已久,尙未處置,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洪鉉輔,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再違召命,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朴乃貞同義禁減下未肅拜,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右議政,金若魯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宋敎明爲持平,李錫祿爲禮曹正郞,金時敏爲司評,金光岳爲黃山察訪,鄭述先爲司僕僉正。外方兼春秋,九,兪健基、崔成大、許沃、尹光毅、鄭重器、宋時涵、任鏡觀、鄭熙普、宋瓆。奉常副奉事康弘濟,學錄洪聖源單付,以趙儆爲平安兵使。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金尙奎啓曰,憲府闕啓,已至多日,新除授持平宋敎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太廟展謁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曹參議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五日,旗牌官林大賢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梅原情公事判付內,縣監鄭羽良拿處事,判下矣。鄭羽良,時在忠原縣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外,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因臺諫不備,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十四日,本陵西邊洞口外,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多發善放砲手,期於捕捉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於鞫囚,不無隱情之可問者,昨陳短疏,仰請處分矣。及承批旨,乃以本非不道,不可輕施訊問,爲敎,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亮濟、甘德等,語脈情狀,有不可不嚴問者,當初鞫廳之請刑,亦以此也。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豈非不道?又豈非訊問之端乎?此非建伊,猝然辦出傳播者,若使兩囚,果有自明者,則以聖上好生之德,不欲刑訊,不害爲審愼之道,而旣無可據之明證,顯有情跡之可疑者。今以□獄,謂非不道,而不設鞫,則已旣設之後,其在獄體,一番嚴訊,斷不可已,故臣果略有所論者,實出於嚴鞫事之意,而今殿下,終不允可,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已難晏然,而且念臺諫之必參鞫者,蓋使之參量鞫情,隨事爭執,而今臣疏論鞫事,未蒙採納,苟然參坐,徒爲充位而已,則區區廉隅之乖喪,有不足恤,而完議可否之際,必將牴牾不相合,反有妨於獄事。如是而其可以憲臣自居,而冒赴鞫坐乎?玆敢隨牌來詣,據實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金始炯疏曰,伏以臣,自遭凶書之變,心驚骨顫,直欲溘滅無知,而亦不可得矣。噫,嶺南者,乃祖宗培養之地,卽先賢文物之鄕,彝倫明於斯,禮敎興於斯,則至今七十州人,咸戴聖化,每及戊申逆亂,無不有臠肉寢皮之意,而宣朝廷之德惠,布國家之仁恩者,是藩臣責耳。臣受命按任,今且歲二周矣,而明不能折奸,威不能戢凶,苟且牽補,冀幸無事,日夜祗懼,如履淵氷,而亦豈意天壤之間,乃有此千古所未有之凶賊哉?臣猝見兇書,殆至於半日隕塞,此賊而不能得,則寧欲無生。今幸天日高揭,鬼神昭布,罪人斯得,兇節畢露,宗社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然臣而不被誅殛,則亦何以少贖臣罪乎?假使此賊,出於他道之內,爲今日臣子者,豈忍一日俱生?而今則不忍聞不忍道之變,遽發於臣營咫尺之地,此臣罪也。況又究其本,則不過逞怨營裨之計,而反爲此窮凶極惡之擧,此臣罪也。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雖以臣一身處義言之,事關營裨,不知措意之何在,則臣之移次席藁,恭俟朝命者,乃當然之理也。似此凶變,前古所無,則只以凶書上送之外,固不當蔓及他辭,臣則逬出俟勘,直令假都事替行者,亦當然之理也。臣初非不思,而妄謂今日之世道,人心日漸危險,渠雖藏形匿影,其設計造意則可知。臣雖無似,忝按藩寄,擧措言動,俱係觀瞻,臣若蒼黃出次,張大其事,則必致一路之驚擾,此臣所以寧失自處之義,專以鎭定□□□言之,則此等凶書,固何忍上達天聽,而遠外傳說,易致□□凶書,則直送廟堂狀本,則只陳此意者,蓋出於斯,而臣於措語中,若不及營裨事狀,則此不但驚動天聽而已,中外訛擾,必以爲嶺南儒生事變。此臣所以未暇較量於狀聞體段之嚴重,而有所攙及者也,若令昔人易臣所處,則畢竟措置,未知果何如,而在臣處義,眞可謂放倒無餘。今則凶賊就捕,顯戮將行,於是乎臣可以自處,臣雖萬被誅戮,決不欲因仍蹲冒,抗顔更對於一道人民,而且伏聞狀本上送之後,公議至嚴,或以爲不卽出次,大失藩臣之體。臣固已萬萬惶懍,而承宣之入對也,至以分疏營裨,大段不可,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請之罰爲言,筵席語祕,雖未得詳,而語意甚緊,不但在於一時規警。雖蒙聖慈諒燭,不賜允許,□所操持臣者,將置於何等地耶?近密之議,可見法論之所在,則今臣去就之無可論者,特一餘事,而若臣日夜所祈祝者,惟在於速被重譴,俾{{*|bb以下缺b。}}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右珥。二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連因憲府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坐,事體已極未安。兩司多官,引避退待,至於累日,而亦不處置,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長官,久不行公,詞訟積滯,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亦不出肅,事甚未安,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應敎韓顯謩,自鄕上來云,一體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所進湯劑,不過調補之劑,入診時欲下敎而未果,只繼進日問安事,分付藥院。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長湍地,勢難及期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兼帶未肅拜,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金尙奎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龍爲承旨,申晩爲修撰,吳瑗爲副修撰,李宗延爲兵曹正郞,魚錫胤爲繕工奉事,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兼春秋任述單付。繕工奉事魚錫胤,司饔奉事吳命觀相換。副護軍徐命彬。 ○洪景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上下番不可不備員陪從。新除授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宗廟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擧動時,禁軍別將,當爲領軍侍衛,而新除授別將張泰紹,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兼濟李福京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受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西邊洞口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五十名,將校率領,今日早朝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秋曹公事,三度俱以箇箇承款於捕廳者,而若是抵賴,此不過循例擧行之故,已涉解弛,而其中有勿拘日次之命者,而其忽若此,更加申飭,而竝除尋常,各別嚴訊,期於取服。當此飭勵之時,日次訊問者,或行或否,亦爲申飭該曹。 ○傳于洪景輔曰,禮曹參議李聖龍原疏留中。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昨於乞免之章,略附一語,敢論鞫事,而及承聖批,以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爲敎,臣實未曉聖意之所在也。此獄之互相爭詰,終始抵賴者,只由於無證左,而建伊、甘德之立落,惟在附耳語一節,兩囚皆以於自里妻,爲相語時參證,則其在獄體,不可不一番究問。至於芿尙,則建伊以爲,亮濟之奴,持京書來云,而亮濟則以爲,芿尙外無他奴,而其時出送洪州爲言,則傳書與否,一問於芿尙,在所不已。此兩款,皆涉緊證,豈可謂俱不關係,而置之而已乎?臣妄陳微見,不蒙採納,已深愧恧,而況同參鞫坐,一時陳疏之憲長,旣以聖批靳兪,至於引避,則臣之所論,雖與憲長差異,其不見摡則同矣,獨何可晏然參鞫,冒居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gg㙉g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太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近來牌不進之弊,鎭日紛紜,聖上屢有申飭,而愈往愈甚。前持平金光世,出身之初,新除憲官,似無情勢之可言,而無端三違,終至坐罷,新進慢蹇之習,不可例勘而止。請前持平金光世罷職。徽陵參奉張至大,本以嗜酒狂悖之人,全沒衣冠模樣,自授初仕之後,全不赴番,或圖出假官,或不出假官,而偃然在家,致令陵寢守直,鎭日空虛,隣陵官員,莫不代悶,而傳說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請徽陵參奉張至大汰去。竝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有斟酌,筵白加律,在我何損?其所爲嫌,俱係旣往,追提引避,無已太過,有懷疏論,欲嚴鞫體,聖批靳允,何必過嫌?請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大司憲洪鉉輔,竝命出仕。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墮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令先訴憲府之意,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中人輩濫職追贈,已有先朝申飭,而冒濫之弊,近來尤甚,東西郊纍纍之塚,立石以表者,率多判書參判之贈,名器由是而沾汚,等威自此而紊亂,事極寒心,宜加禁飭。請令該曹,嚴塞中人輩濫職追贈之弊。生民之源,在於農,農之成,在於牛,此國典所以重牛禁也。近來法綱解弛,禁屠不禁,外方則各邑屠肆,便作應行之規,京中則閭巷間無賴之輩,處處私屠,見捉法司,則納贖免罪,全不懲畏。一邊被捉,一邊復屠,故荐飢之際,易以售價者,莫如牛隻。貧民之牛,固已盡賣,而稍實農家之專意喂養者,率多見失於偸兒,以至數十家大村,能保有一二牛者亦鮮,如是而其可能起土作農乎?當此農節將屆之時,尤宜申嚴屠禁。請飭諸道,嚴禁各邑屠肆,京外犯屠者,勿爲徵贖,一切依法典,刑推定配,俾爲農民保牛之道。引嫌而退,其所疏論,亦有意見,聖批靳兪,何必爲嫌?請司諫李著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禮曹參議李聖龍疏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眷眷進箴,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原箴留中,□座右之銘。 ○應敎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早歲治業,登科通籍,利祿其志也,宦達是願也。自非高蹈,何辭榮進,而但於玉堂之職,自知其萬萬不稱,故矢心撕捱,積以歲年,殆有九死靡悔之意矣。間者怵迫於雷霆之威,不免乍出,而亦非敢自爽迷守也?只爲粗伸分義也,亦欲呈暴陋拙也。人非鬼責,理所必然,幾何持被,飽受醜辱,承明之席未煖,而薦紳之羞難洗,狼狽顚頓,俯仰慙悔,自是金華一步,鐵關之外,又有鐵壁矣。重以昨歲以來,痰濕作祟,再嬰奇疾,幾不得生,見苦諸症,雖不敢輒錄醜陋,瀆塵淸覽,而若言其最關於不可從官者,則頑痰結聚於環跳,姑幸不濃,濃則必死,醫家之所忌也。又以右足之掌,痰疔痛刺,踏履尤艱,一病如此,不生不死,遭値聖世,報蔑塵露,叨玷匪據,動速辜戾,險釁孤露,又不得保有一妹,目見其子母俱喪於數日之內,垂白偏母,涕淚無晞日,心魂隕喪,一倍沈委。有時忽忽茫茫,生意消索,在家無一好事,在官無一好事,世味闌珊,萬念灰冷,雖靡痛恙苦急之時,神氣昏餒,愛戀枕席而已,蓋喪威震薄,疾病銷鑠,心隨而病也。使臣雖無情迹之危隘,以此疾病心神,萬無出入邇列之望,而只緣不見諒於銓地,輒蒙誤恩,新命又下於在鄕之日,繼而有催促之聖敎,臣驚惶罔措,拚死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嚴召之下,末由祗承,冒死坐逋,恭俟威罰,恩罷不下,庚召荐降,臣於是,倍悶倍恐,覓死不得,玆敢擔舁病軀,祗詣九閽之外,盡將危懇,仰干仁覆。伏乞聖慈,俯垂憫察,亟賜罷削,俾得以安私分而延殘喘。仍令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爲慢命者之戒,不勝萬幸,抑臣於向日四儒臣之罷職,竊以爲聖上處分,未免過中也。蓋聖上親禱社壇之擧,寔出爲民之至意,凡所以致敬致誠之道,靡不用極,則彼駿奔在列之臣,孰不欽承警飭,敢有怠忽於其間?而況侍臣下馬,旣有傳敎,則彼爲侍臣者,何憚而不爲奉承耶?其紛擾倉卒之際,不卽聞知,可知矣。且此由於承宣之不善周旋,則求對請罪,亦非異事,而聖明於此,不少恕究,初旣命拿於輦路造次之間,末又特罷於陳疏自辨之後,辭旨嚴峻,非比尋常,使無故在直,日侍講筵之諸臣,一時逬出,景色蒼黃,聖明此擧,不亦過乎?先儒云,整其衣冠,尊其瞻視,心便齊一,當祀事隔夜之日,齊明盛服,對越神明,則此時殿下之心,亦幾齊一矣。心正則所發宜中節,而殿下辭氣之發,未免暴露,或欠省察,此時如此□蠖濩,燕閑之時可知矣,接待臣僚之時可知矣。臣竊憂之,事雖微細,有關聖學之得失,故不以聖心之旣悔,諸臣之已敍,而敢效勉戒之忱,惟聖明,加意於本源涵養之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儒臣事,不過事體,本不關於治道之緊要矣。飭礪之下,以病爲辭,事體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宋敎明疏曰,伏以臣,向叨憲職,冒沒一出,適會三覆當前,倉卒登對,前啓措語,略有不愜於心者,刪改語句,仍因謄傳,自謂出於斟酌得宜,而僚臺避辭,譏切狼藉,臣之受困,殆無餘地。及其引避,處置見落,杜門蟄伏,聊爲自靖之圖,親鞫問郞,義不敢辭,騎郞之除,隨分供仕,而至於臺省一步,便欲自畫,迺者銓曹承乏,誤檢天點,循例遽下,臣誠驚惶狼狽,罔知攸措。噫,臣之巽軟,全沒稜角,言議之地,本不近似,初出世路,齟齬寡陋,一入臺地,醜拙旋露,含糊苟且之斥,實爲臺閣之厚羞,更無顔面可以復入於宿趼之地,而伏況聖上,奮發爲治,大誥一頒,百僚欽聳。臣於是時,數日在臺,未能進一言論一事,以裨我殿下至誠求治之盛意,追念愧負,若無所容,而銓堂疏批,至以耳目之官,媕婀成風,深致慨然。其後繼入之諸臺,竝皆引避,遞罷乃已,則如臣之身處臺地,目睹盛擧,而泯默無言。因事徑遞者,孤負職責,罪實爲首,今乃踵入於多臺引免之後,獨自晏然,揚揚冒進,則揆以廉隅,決無是理。今以闕啓,召牌儼臨,分義是懼,趨詣闕外,而咫尺禁扃,無路入肅,玆陳短章,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俯垂鑑燭,亟命鐫改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Branch2○甲寅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卽別儲廂也}}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猶峭寒,聖體,若何?上曰,朝者啓批,已言之,而無他節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與日前一樣乎?上曰,差勝後,更無所加減矣。命均曰,湯劑停止已久,比諸進御之時,氣候或有所差異乎?上曰,姑未覺其然矣。頃因東朝症候,有望後更爲問安之敎矣,故今日許令入診,先爲東朝問候,可也。命均曰,大王大妃殿症候,向者以痰流注往來爲敎矣。今日聞醫女來傳之言,自前有此症候,天麻湯進御後稍解矣。今復如此,天麻湯又欲加進爲敎矣。上曰,昨日則比數日前少減,蓋其流注之時,雖不平,猶勝於凝結一處,凝結時,則必入裏,膈間甚不平,故欲進疏散之劑,使無凝結之患耳。命均曰,天麻湯三十貼,更爲製進事,下敎于醫女矣。上曰,下敎以爲,庚戌所進,則無加入,以此更進當好矣。諸醫之見如何?去加入可乎?聖徵曰,庚戌則症候只是手指麻痺而已,故以本方劑入,因其有效,漸次加進,遂至五十貼。其後則以臂部凝結,似將成腫爲敎,故欲散其風熱,加入威靈仙、羌活等材。卽今症候,不特膈間爲然,臂部等處,間多流注,加減天麻湯,似爲完備,而猶有力微之慮。外議皆欲詳探症候,而議定其加入矣。上曰,今番進御有效,而猶不如初,故以庚戌所進之劑爲敎矣。聖徵曰,白芥子、烏藥等材加入,則似好矣。應三曰,此藥分數旣輕,且累次進御,其力漸不如初,只以元方用之,似歇,治痰之材數三種,加入爲宜矣。諸醫皆以加入爲言。上曰,藥方書進,則當以票紙下敎,而俄者東朝,亦以提調監劑爲悶矣。然如此之時,何可不監劑乎?命均曰,湯劑雖或進御,而如丸劑治本之藥,不得進用,此可悶也。上曰,然矣。命均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只令首醫爲之。聖徵診察後奏曰,脈候度數則調匀,而左邊頗似沈弱,少欠和暢矣。應三診察後奏曰,脈候往來度數則好,而比向時,則不能調匀矣。命均曰,得無有感氣乎?聖徵、應三曰,不知其爲感氣也。上曰,脈度微妙不可知,而向者連日殿坐仁政門,而日氣頗寒,故咳嗽連作,今雖減歇,脈度似因此而然矣。且自念近者中氣,不如服藥時,故今日雖不入診,欲下票紙,使劑入補中益氣湯矣。命均曰,然則諸醫皆令診察,可矣。上曰,不須如此,第於退出後,劑藥以入,可也。命均曰,當依前加入,劑進五貼乎?上曰,唯。命均曰,自向日祈穀時,勞損已多,繼以親鞫,引接頻數,無日不殿坐於受風處,少愈之戒寢解,凡節那得不然?明日太廟擧動,未知何以過行,而此後則節宣之道,一倍加意,臣等之望也。上曰,明日則日氣漸和,往來至近,何必爲慮乎?命均曰,朝水剌已進乎?上曰,姑不進矣。近來食治稍勝矣,一兩日間,又不如前,是似由於痰也。命均曰,水剌饌物,甚難適宜,其無所思之物,使自外備進者乎?上曰,無可思者,近來所喫,皆恬淡,非厚味也。命均曰,廚院所進各種魚卵,皆非佳品,松鰱卵外,如明太卵之屬,或使別定乎?上曰,素所不嗜,何必別定乎?魚膳漸覺味腥,東朝亦敎以如此矣。命均曰,辛甘菜,例於立春日入之,而常時亦有所入乎?上曰,入之而亦不嗜矣。人或言芥沈菜之好,而予喫之,則其味非葱非蒜,不知其好矣。命均曰,京裏所種之芥,自是常品,而峽邑如淮陽、金城等處所産,沈之木瓮者,絶佳矣。寅明曰,丸劑劑入已久,想已盡御矣。上曰,中間作輟,故尙有所餘矣。命均曰,上候猶如此,明日擧動時,輦簾勿爲捲三面,以愼風氣,何如?上曰,當晝而行咫尺之地,何至作此乎?仍敎曰,以副學事,欲有所下敎矣。副學之撕捱已過矣,不徒撕捱本職,凡干職名,皆欲辭避,極涉未安。況此句管堂上,爲任緊重,而尙不膺命,何可如是乎?命均曰,因一時臺言,撕捱至此,誠過矣。況今湖南事,比諸道尤急矣。上曰,事極未安,副學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韓顯謩又爲違牌,其言病太多,亦爲怪異,只推,更爲牌招。吳瑗等頃者處分,旣以非有深意爲敎,則此乃開釋,而一番例罷,亦使伸其廉隅,則尤無可嫌,此後則勿復撕捱之意,申飭,可也。春躋曰,今日將開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擧動時,備員之地,好矣。上曰,唯。又敎曰,諸玉堂皆就職備員後,視事卽爲取稟,可也。命均曰,翰林二人罷職,已至多日矣。上曰,竝敍用,可也。又敎曰,徐命彬事亦異矣。其在玉堂時,撕捱太過,近來又如是,是何故也?命均曰,臣弟命彬,素有疾,以從宦爲難,頃者副學,則臣旣在領事,法應避嫌,故不爲應命,而今番承宣,則適往墓下,未及上來矣。上曰,雖云有疾,何至如此乎?春躋曰,頃因司諫李著所啓,臨御以後,諸臣章疏之有關於君德治道者,令政院分房類抄,作爲冊子入啓事,依允矣。十年之間,言事疏章,今方付標,而極爲浩多,且其抄選之節,書寫之役,合有稟裁,故敢達。上曰,此是玉堂之任也。令玉堂十分精抄,令寫字官細書冊子,而進之,可也。春躋曰,疏章抄選,當以政院日記,而政院日記,例不得移送他司,此爲難便矣。上曰,政院日記,雖玉堂,不可移送,玉堂來政院,抄出,可也。近日疏章,則魏世鵬疏稍勝矣。命均曰,如保寧儒疏,下備局而無可回啓矣。上曰,然矣。白奎昌疏,固無奇異,而應旨進言則可尙,猶勝於媕婀不言之臺官。頃日駁遞奎昌而,臺官可以反省矣。又敎曰,今月已過半矣。都目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之意,申飭兩銓。各司未回啓者幾何?其度數使之抄啓,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還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北兵使具樹勳,以其母病,屢狀請遞,而使之抑情察任矣。今又呈狀,以爲母病,委廢床簀,氣息奄奄,一息未泯之前,得以相逢,庶可瞑目爲言。閫任遞易,雖甚重難,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察任,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臣李錫杓,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金鎭商,正言臣申宅夏,俱在外,只有司諫臣李著,獻納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朴師洙、李箕鎭、兪拓基。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甲寅正月十七日巳時,上將展謁太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出仁和門。藥房提調宋寅明進曰,今日風氣甚峭,請御煖帽。上曰,相距是咫尺,何至着煖帽乎?上至太廟,入齋殿,少選,具衮冕、齋服、秉圭,出次。將入東門,顧承旨曰,殿內事體至嚴,而通禮一人不執笏,殊爲未安,覓笏以給,可也。遂就階下板位,西向四拜訖,升自西階,入殿內。諸承旨、史官,皆立殿外。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李聖龍,下注書金錫一,檢閱李德重,從入殿內。上奉審各室後,還出東門。李春躋進曰,通禮初不執笏,致勤聖敎,啓請儀節,亦多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將展謁永寧殿,藥房三提調徐命均、宋寅明、李春躋,請對奏曰,自此御小輿,好矣。上曰,於心有所不安,何可爲之?命均曰,在前臣等,每以愼護之意仰達,而輒靳開納,實甚憂悶矣。今日展拜奉審,玉體已勞矣。且御毛裘,必有汗氣,若仍爲步進,則汗出益多矣。汗後受風,非愼疾之道也。上曰,間不過數十步,卿等毋爲過慮。命均曰,若是非禮,則臣等亦豈敢煩請?而帝王之孝,莫大於自愛,今雖御小輿而行,何害於禮乎?況近來聖躬,多在靜攝中,不可不十分節愼矣。上曰,卿等之意,予豈不知?前者亦有乘輿之時,而終有不安於心矣。況今體氣之平和如此,而猶乘輿可乎?今日雖厚衣襨,而無汗氣,予固量力而行矣。上,過正門外,藥房三提調,又請對奏曰,前年亦自此御小輿矣。上曰,纔過彼曲墻,則乃降輿所也。其間乘輿,何益之有?上,從東門入,展拜如初,入殿內奉審各室,至東挾第四室,見寶欌鎖鑰半開,遂命開鑰審視,出立戶外,謂諸臣曰,欌中只有狀如敎命櫃者二件而已,無冊寶。元廟雖追崇,必有冊寶矣。史官出去,令殿司取入寶置簿,可也。春躋曰,久立可悶,不必於此處取覽,還小次後覓入,好矣。上曰,奉審有意,何憚其暫立乎?上注書成範錫,與殿司,持寶置簿入來。李聖龍展看。上曰,勿置地上,持而進來。聖龍進納。上受而覽之曰,大王、王后寶各一,俄者所見,是寶匣也。史官出去,都提調使之入來。聖龍曰,冊寶置簿,列錄於一紙,殊涉草率,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當如儀軌而櫃藏矣。殿司曰,有櫃藏尊閣之件,而今因猝遽,以官員所看者進納矣。上曰,彼殿司誰也?春躋曰,宗廟令具鼎勳也。上曰,是具聖任之族乎?聖龍曰,今北兵使具樹勳之兄也。範錫,引宗廟署都提調徐命均入侍。上曰,第十二室冊寶,則俄已奉審矣。其外十一室冊寶,都提調與殿司,同爲奉審,而開鎖之際,不可無守僕,亦令入去,可也。春躋曰,冊寶置簿,自上命入,則當以櫃藏之件進納,而今以官員所看草紙,仰備請覽,事極未安。殿司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由忙急,置之,可也。仍問于諸臣曰,此殿,以昭穆之義爲之耶?聖龍曰,蓋序以昭穆,而聞初作正殿,其後次次造成,凡三次而就此規制云矣。上曰,先朝亦嘗欲奉審冊寶,而以開閉爲重難,卒未果矣。今適鎖鑰半開,故奉審一室矣。此後展謁時,前後殿冊寶,當竝爲奉審矣。禮房承旨,以此意,分付殿司,令於其時稟達,可也。又敎曰,殿司則未必久在其職,今雖分付,其時若他殿司當之,則似不得知而擧行,直爲分付於守僕,可也。春躋曰,事體當言于殿司,使之分付守僕矣。上曰,然矣。命均奉審後奏曰,各室金寶玉冊,皆如數奉安,而此置簿中,西挾第二室寶,書以恭毅,而寶匣標紙,則書以恭懿矣。上曰,詳考《璿源譜略》,還小次後啓達。遂出東門。命均等請御小輿。上曰,過正門後,當乘輿矣。及過正門,命均等令進小輿。上遂御而還,問曰,彼假通禮年老者誰也?聖龍曰,廣興守洪禹齊也。上還入齋室,少選,改視事服出次。聖龍進曰,俄者有《璿源譜略》考啓之敎,而太廟無本冊藏置之事,取諸政院而考見,則寶冊置簿中,恭毅之毅字爲是,大臣所達標紙之懿字,或似誤矣。第標紙,初自都監書來云,然則似無誤書之理矣。莫重冊寶置簿,與標紙,如是相左,終係未審,早晩一次奉審後,正其誤書處,宜矣。上曰,俄以此後展謁時,奉審之意下敎矣。上,還入大內。諸侍衛及承旨、史官,至仁政殿東階下,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月犯右角星。 ○李聖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平安監司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屢次違牌,不爲行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召對爲之。 ○李聖龍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校理趙尙命,身病方重,纔已陳疏入啓,無由自力入侍云。屢次催促,終不詣閤,雖緣身病,旣在直中,召對命下之後,不爲入侍,事體極涉未安,推考警責。卽今玉堂入直,只是趙尙命一人,他無推移入侍之員,召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此飭勵,久未開講,而再昨儒臣就直,而入診及動駕相値,今日欲行矣,辭章又上,故留其批而,命下矣。君父方調補,而猶欲開講,爲臣子,設有身病,其在事體,不當若是,極涉未安。校理趙尙命遞差,召對停。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獨爲入直矣。疏批旣有調理之命,故纔已出去,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應敎韓顯謩,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晩,副授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一體牌招。 ○李聖龍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大小橘等薦新進上闕封,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京畿監司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聖龍曰,卿辭至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狀啓,濟州牧場會付牛隻,劃給千餘頭事,傳于洪景輔曰,今狀請者,耕之最緊者。今方勸農,而其所許施,不宜遲滯,其令備局,依狀請卽爲許施事,分付。 ○洪景輔,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朴文秀,連參鞫坐之餘,瘡病添加,有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尹陽來爲兼同義禁。 ○李聖龍,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全羅道扶安縣蝟島田畓監打,漁場收稅等事,今方發遣郞廳,依近例給馬事,該曹良中,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問,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問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事,命下矣。今此下敎,曾無分付本府之事,本府亦無發關各道之事,則到今不卽査聞道臣,自本府有難指的査出,令政院査出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未蒙恩許,撫然失圖,抑塞罔措,連値朝家多事,不敢更申私懇,因循盤礴,以迄于今,徒然尸素,畢露醜拙,臣猶自愧,人謂斯何?噫,銀臺,卽古所謂喉舌之司,上而違覆闕失,下而號令百司,綱紀之擧,體統之立,莫不關係於此,而至於長席,其任較重,苟非其人,爲害不貲,矧今朝著,群彦林立,則不宜使空疏如臣,孤陋如臣者,苟然充位,許久羈縻也決矣。臣雖蒙迷,豈不知此?而徒感聖上奮發振刷之至意,愚衷激仰,未敢圖便,强策駑鈍,夙夜以之,而才識淺短,觸事憒憒。出納惟允之道,固非臣所可幾及,而尋常應行之事,亦每患不得其宜,六房之責,都萃一身,而凡所云爲,動輒得咎,如是而猶且冥行{{?|⿰土適}埴,遲徊不去,則其能得免於大何,而不至於顚沛也難矣。且臣積瘁之餘,百疾交侵,失今不治,後必難醫,非但當遞之義,如上所陳。只此病狀,難以供劇,筋力報效,亦無其望。曾見前輩之久於知申者,或乞由,或呈病者,間亦有之,而今則至尊,憂勤於上,宵旰不自暇逸,有非臣子所敢告勞之時,況此院中,一日無長官,則有一日之害,以臣之故,而貽害一院,揆諸道理,決知其不可。惟有引分求退,隨意將攝之爲公私兩得,而頃者辭單之特敎還下,尙覺私心之惶蹙靡容,則每每徹單,極涉猥越。玆不得不復入文字,疾聲呼籲,當此勵精飭下,大小率職之日,絲毫無補,煩聒是事,臣罪尤萬萬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昨秋以來,敢將疾病難强,精力不逮之狀,筵奏箚陳,前後不啻數十遭矣。苦心至懇,非出於一時例讓,日月之明,亦有以俯燭之矣。間雖迫於嚴命,冒昧復出,凡於籌坐賓對,懸病之日多,而供職之日少,議政一窠,便同虛銜,臣心之悚蹙不安,姑不暇言,其有損於國體,爲何如哉?近以鞫事相仍,按治方急,人臣之義,不敢言病,連日開坐,忍死趨參,絲毫氣力,尤無餘地,孱喘懍懍,不保朝夕,而昨自陪班退歸,感傷忒重,症形越添,達宵昏窒,殆不省事。顧此沈年痼疾,生意已盡,加以危兆敗症,又復疊出,勢將不日殞斃,而及此一縷未絶之前,終不獲卸解重擔,得遂至願,則是臣雖死之日,永爲不瞑之鬼。玆敢不避煩瀆,涕泣而陳之,伏乞天地父母,少垂憐焉。念臣狗馬之齒,在《禮經》謝事之年,又加二矣。藉令謨猷識慮,有可以裨國事,精神筋力,尙足以服官政,猶不可冒進於鍾鳴漏盡之後,矧此耄昏之極,全無一分省覺者乎?卽今休致諸臣,其年固皆下於臣矣,諸臣之齒,與臣相上下者,亦皆優游散秩,而臣獨遲徊顧戀,不能便訣,委蛇於班行之中,匍匐於省闥之間,此臣所以矍然而懼,靦然而慙,有不能頃刻自安者也。且臣屢奉批旨,輒以臥閤視事爲諭,此實出於我聖上曲軫賤臣之盛意,而臣之私分惶蹙,尤萬萬矣。夫輔相之任,百責所萃,當此艱棘之會,雖夙夜憂瘁,焦心竭慮,有若捄焚拯溺之爲,猶恐其不及。顧以臣之病昏癃殘,忝叨匪據,筋力奔走,亦不如人,簿書期會,尙且後時,徒使丞弼之地,反爲養病之坊,而聖上特以驅使已久,不加譴斥,一任其充位備員,虛縻重寄,是則殿下所以憫念臣,而欲其全安之者,祗增臣之罪戾而已。噫,聖心赫然,大誥誕宣,圖治之勤,求助之盛,眞足以貫徹神明,臣於此際,忝居首輔,曾不能出一言劃一策,少效其對揚之誠,伈伈泄泄,無所猷爲。尸素之罪,已不可勝贖,而疾病危苦,輾轉至此,人理殆泯,鬼事將迫,徒以哀苦之懇,仰瀆宸嚴之下,臣情雖慼,而罪則難赦。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命鐫遞臣相職,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屢日勞悴之餘,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箚中所辭,業已前諭,卿何不諒?尤況引年,誠是料外。卿其須體前日慇懃之諭,勿復此讓,安心善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臣,自承北藩新命,不知何爲致此,而殿下旣奮勵庶政,朝家方綜核人物,則愼惜公器,宜自八路方伯始,況地則北藩,在國而爲鎖鑰,秩是亞卿,在臣而爲陞擢,廟擬已是失注,聖鑑又奚爲而遺照也。噫,臣之本末長短,臣自知之,當官而無赫赫之譽,在家而有肫肫之譏,平生守愚,眞是魯鈍無能者耳。立朝三十年,與世齟齬,臣旣自甘於散廢,人亦不備於齒數,從前歷試,無一可稱,則以臣地望,無以彈壓守宰,以臣才識,無以宣揚聖化。且國家昇平,已百年矣,悠悠域外事,非所可恃,則政須收拾邊情,綜理邊務,朝中屬望,自有其人,而臣之代斲,已乖物情然,此猶餘事耳。念臣門戶孤冷,宗族鮮少,而不幸履盛之戒,常切招損之憂,兄弟叔姪,日夜相勉,惟以斂避榮要,作爲三字符,而年來倖第過多,皆繫朝籍,一念憂懼,如在針氊。矧此藩翰之寄,係國重任,臣弟始炯,方待罪嶺臬,而弟按于南,兄按于北,公體私義,寧有是理?臣於頃歲,猥叨海藩,臣弟又承湖伯之命,不得不黽勉往赴,則臣之連章乞免,不避瀆擾者,蓋以前輩之一時竝據。雖曰有例,此皆才望俱著之人,有非如臣等輩比,則夫以堂堂聖朝,豈患乏人,而致令莫重揀選之地,反有此苟簡之譏耶?臣之靜竢公議,不敢爲疏籲之計者,今且許多日,而一味泯伏,尤切㦖蹙。此宜速賜改正,以重名器,則淸朝司直之論,亦必早晩不捨,而且臣狗馬之疾,源委已痼,素善風痰,常有懍懍之憂,一自昨夏以來,偶阽死域,出沒鬼關,殆至五六朔。賴天之靈,少得差完,而神形換鑠,精力消頹,細加點檢,非復舊日樣子,則奔走供宦,已無其望,雖承寵擢之命,末由祗謝,私心惶悚,尤當如何?玆敢略陳短疏,仰瀆宸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改,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執義梁得中疏曰,伏以三陽回泰,萬品迎熙,竊伏惟聖學日進,聖德日新,舜日堯天,廓然重明,群黎百姓,罔不欽仰鴻休,蹈舞康莊,糞土微臣,亦得與村翁野叟,擊壤鼓腹,拱北而頌南山之祝矣。不料柏府除命,遽下於此際,召旨遠降,促令上來,臣驚惶震掉,罔知所以爲計也。臣之昔年赴召,敢據古人致仕之限,猥陳悃愊於前席,乞其骸骨而歸,歸伏畎畝,自分永作閑散之民,而至於今年,則犬馬之齒,亦已恰滿七十之限矣,今日之有此新命,實是萬萬夢寐之所不圖也。又況所叨職名,地望自別,尤豈如臣陋劣,所堪承當者哉?臣於是,徊徨悶蹙,怵分畏義,終不敢爲應命之計,臣之逋慢之罪,萬殞難贖矣,跼天蹐地,誠不知措躬之所也。伏乞聖慈,曲垂矜憐,所授職名,亟許鐫免,仍命攸司,永刊臣名於朝籍,使臣永伏田里,以盡餘喘,實天地生成之大德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懇。見爾久矣,思其深矣,量爾力,其何辭乎?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實事求是,方當飭勵,心尤味焉,況陳其言之人乎?宜體此意 ○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空疎譾劣,百不猶人,重之以疾病沈痼,少不讀書,晩益自廢,環顧其中,茫無所識,雖尋常百執事,無一可堪,此不但臣之自知者明,實爲一世公論,況此經幄論思,是何等職任,而上旣誤授,下又冒據,不恤其羞當世而辱朝廷也哉?畿邑顚沛之狀,館職自畫之義,前後疏供,旣已備陳,臣固不敢更提,而昨秋敬差變通之事,公議所在,卽可見矣。筵話祕嚴,雖不得其詳,而竊聞大臣,以臣之甚善爲言云,噫,大臣過於忠厚,不欲斥言,故直爲此假借之辭,而如臣不肖實狀,於此而愈益彰露。夫以奉命審田之行,視玆所叨之職,其難易輕重,不啻相懸,而於其輕且易者,則慮其不能勘而遞改之,於其重且難者,則旋遞旋授,不復難愼,朝家綜核之治,豈容如是?今於事過之後,誠不敢多費辭語,以溷聖聽,而若臣必遞之端,則亦不待臣言之畢,而聖明無不洞燭矣。臣久在鄕廬,病蟄如蟲,除命之下,亦不敢一向淹留,舁疾作行,來伏私次,而以臣情病,萬無冒進之路,玆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天地父母,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仍令選部,永勿檢擬,以幸公私焉。臣旣不以見職自處,則其於國家大小政令,固不敢有所容喙,而至若爲君父沐浴請討之誠,亦自不後於人,玆敢不避僭妄之誅,略及於辭疏之末,惟聖明,勿以人微而忽之。臣在鄕時,得見朝紙則,有諸道凶書卽付水火之敎。噫,殿下何不深思遠慮,而遽爲此中外失望之擧耶?惟彼凶書,苟以投火而可熄,則丁未以後諸處凶書,非不投火,何其愈出愈凶,而不少止耶?據此而亦可知其爲無驗矣。若使尋常匿名書,落之屛處,則如是處分,固不害爲絶其紛紜,而今玆諸賊,則敢以罔上不道之言,肆諸凶筆,處處張掛,使人皆見,若此者,豈以投火,而自底熄滅乎?果如聖敎,凶言寢熄,鞫獄不作,則固萬萬幸甚,如其不然,則殿下深居九重,雖不聞不忍聞之凶言,彼賊之肆爲凶說,豈不益狼藉猖獗,無少嚴畏乎?昔在肅廟朝,有笆子廛懸書之變,其所指斥,只在於群下,而肅廟猶赫然,命之逮捕,必得乃已,況此凶賊所言,果爲何事,而不捕其賊,但焚其書乎?殿下於前後訊鞫之際,苟窮覈情節,使言根做作之賊,一一現出,則罪人斯得,天討克擧,不待於投火,而凶言早已泯絶,國勢庶可奠安,殿下不此之爲,徒爲此屈曲假借,了無所益,而只增賊氣,臣竊不勝其憂嘆也。殿下豈不以此等仁恩,謂可以革其獸心,改其鴞音,而以臣觀之,正如揖讓,而解平城之圍,聖算所及,不亦疎乎?君人之德,固以寬仁爲貴,然或過焉,則亦墮於委靡姑息,政刑不擧,亂逆益滋,殿下曷不遠鑑於唐末藩鎭,近以戊申後已事之驗,爲觀乎?譬如除草,必竝其根拔去之,然後草不復生,若置其根,而獨去其葉,則雖千鋤萬鋤,亦必隨鋤而隨生,將不勝其勞矣,治賊之法,何異於此?目今湖南之賊,尙未就捕,伏願殿下,亟加睿思,還寢十日傳敎,嚴飭捕廳及道臣,期於捕得之後,申命獄官,凶言始出之處,覈之又覈,毋或徑先處斷,如前之爲,國家幸甚。大抵聖敎之失,關係甚大,有不可不應時救正者,而喉司旣未有繳還,大小臣僚,訖無一言,以明其不然,臣竊慨焉。噫,殿下纔下大誥,誕布八方,其責躬求言,振刷奮發之意,溢於十行之外,推此心以往,則可以傾否回泰,爲億萬年無疆之基業矣。如臣垂斃之物,亦願須臾無死,得見治化之成,而第若凶言未息,逆賊未得,則頭腦旣錯,枝葉徒繁,雖日講唐虞,動法三代,皆爲無益之空言,故敢以是說進焉,而不暇他及,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王者御世,只存大體,戊申以後,命諸道勿聞,故五年之間,未聞此事,昨春儒臣,聞訛言陳聞之後,先有湖南,又有嶺南,而其訛言則在初無事之前,此乃先唱訛言,探朝廷之動靜,末又掛書,以售其計者也。朝廷動靜,固可審愼,益可見矣。誣營裨,而乃敢不道上王庭,而鞫匿名之賊,其事體何?頃者處分,正正方方,若爾之言,勿設禁而待之乎?其末流之弊難言,非逆折奸萌之意思,何迂而反非他人?當此飭勵之時,執前不當爲之撕捱,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蹤地之兢危矣,疾病之沈痼矣,一味縮蟄,復豈有一分世念?而臣身旣在輦下,元朝起居,擧動侍衛,義不敢不趨,黽勉進參,少伸區區忱誠,而夤緣期會,因仍供職,萬無其理。水部之除,已浹累朔,而一未赴衙,兼館諸務,亦任其一切曠廢,至於樞筦之地,旣帶有司之任,而有坐則以病辭,有事而不敢涉,凡百廟議,漫不知其如何。冗官之誚,臣實爲首,刊汰之典,宜自臣始,陳章自劾,誠非隨衆例讓之比,而見阻喉司,情懇莫伸,賓對之召,未免祗赴,致勤嚴敎,再招有命。臣竊自惟念,情勢病勢,雖極難强,與其徒犯逋慢之誅,自阻仁覆之天,毋寧一登文陛,悉暴衷悃,獲遂譴免之請,臣遂强顔力疾,冒沒入侍,一言纔及於陳情,承宣隨後而請推,狼狽悚愧,不得畢辭而退,此亦臣初不自量之罪也。臣於諸道分管之命,亦有不容冒當者,筵席詢問之下,大臣必以曾經方伯人,仰對而分差者,蓋以其熟諳道內事情故也。獨於關東,謂無曾經者,以臣苟然取充之,而第今備堂中,曾經該道方伯,自有其人,伊日罷對後,大臣亦始覺得,而言其未及照管矣。旣有當管之人,則捨其人,而仍使臣替管者,不亦斑駁之甚乎?其在朝體私義,可辭不可當,明矣。臣固欲以此,卽陳於前席,而荐被問備,惶恐未敢發,今始略具文字,仰瀆宸聽。伏願聖明,亟命廟堂,移授當授之人,仍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開釋之下,若是撕捱,已涉太過,而句管之任,尤不宜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同赴鞫坐,詳審獄情,則罪人建伊,六次嚴訊之下,終無異辭,只曰聞諸甘德而已。若或徑斃,則亮濟、甘德,更無憑覈之道,其將何以處之耶?前日兩臺臣疏陳,亶出於覈言根重獄體之意,而殿下俱不允許,臣等誠未曉聖意之攸在也。甘德、亮濟,皆有可疑之端,則建伊,不可一向嚴訊,以絶其究問之階,臣等竊以爲建伊,姑爲停刑,甘德、亮濟,依前鞫廳請刑,嚴覈處斷,宜矣。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業已處分矣。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昨於陪班罷後,忽然大寒戰昏倒,達夜叫痛,人鬼莫分,頃刻之間,實有汚穢淸禁之慮,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病重實狀,特許數日恩暇,及時調治,以尋生路,千萬企祝。臣仍竊伏念,頃日社壇動駕時,四儒臣事,雖出於紛鬧倉卒之際,亦可謂不善周旋矣。當初旣罰而旋敍,飭勵固行矣,伊後復除而特罷,廉隅又伸矣。在諸臣自處之道,豈敢以一時責罰,遽懷不安?而第其驕蹇妄恣四字,實是萬萬情外之目,豈不有歉於辭不迫切之訓乎?臣於前後筵席,敢以辭氣失中,有所仰勉者,伏想聖明,或記有之矣。況當天和方屆,法筵頻開之辰,無故行公之多僚,不宜一向引入。伏乞亟加三思,特賜四字之反汗,仍令催促應命,以絶其撕捱之端,則豈不合於淸朝禮使之道乎?臣於病蟄方劇之中,不宜暇及他說,而事有關於本館,不得不略此仰陳,神氣昏短,語又不能次序,臣尤死罪,伏願聖慈,恕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四儒臣事,當初下敎,不過事體,豈有撕捱之端?而以此過嫌,則當此經幄無人,久未開講之時,宜有參酌,原備忘,令政院入之。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匹士至微也,而一爲知已感,則雖敵以下,亦且死之,以臣蟣蝨,而受恩君父此極,則臣實不知其死所,然無實而賭其名,無功而竊其賞,則鄕黨自賤者,皆恥之。臣疏尙在,今可按覩,其荒腐無足觀,甚矣,而殿下之命書諸史,殿下之璽馬以褒之者,不幾於不當施而施之乎?臣誠刻感在肝,銜愧在心,而此特我殿下,以來諫四方之意,先臣而優借之耳。臣祗受璽書,訖望闕謝恩,繼又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應敎,斯速乘馹上來者,臣始焉驚惶,終焉隕蹙,益自信其非分之榮,終爲臣過福之災也。噫,臣於瀛館一步地,自有素畫,向來積費違遨,死不知悔者,天鑑至明,業已俯燭,故名之曰黜補,而假以近地一麾,則是殿下之曲遂臣也。前後筵臣,有以臣爲言,而殿下輒敎之以某於館職,必又撕捱,則是殿下之曲諒臣也。噫,人臣事君,自有一定之義,榮辱得喪之際,此心不可變,而假臣而暫被威譴,都喪素守,則前後二截,判若別人,殿下亦安用此等臣爲哉?今臣分外恩召,適在於妄陳蕘說之初,中外士大夫,皆以爲是失也。居外鬱悒,以言媒榮云,則今世干進之恥,未必非自臣而啓之也。臣雖無狀,汚豈爲此,而前以館職違逋而獲譴,後以館職召還而承命者,斷無是理,然此皆餘事耳。念臣以眇然新進,積被隆恩,爲殿下一死之願,銘在寸心,則殿下雖捨臣,臣不忍自阻殿下。凡有懷抱,不當以官職去就而自間,凡有緩急,不當以仕宦進退而自疎,則區區願忠之誠,亦豈無一伸之日,而臣之所自悼者,自頃以來,便訣經幄,身圖濩落,蹤跡崎嶇,而猥以一介措大,叨專百里之寄,誠不無勉策駑鈍,稍欲自效之意,然才疎志迂,政拙心勞,於內於外,眞所謂無適而可者。今者馹召之寵,何翅若古人登仙之行,而在臣則愕然失圖,殆不知自措,抑豈臣犴狴嶺海之厄,無以自逃而然耶?使臣徒懷進取之念,復萌冒戀之計,則向日臣疏所謂百念闌珊,無復有一分當世意云者,是其自欺而欺天,罪又如何?一隔天顔,三換星霜,犬馬猶知戀主,臣豈無之,而只從道路之左,瞻望淸光,從前已畫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則咫尺宸陛,無由一謝,衷情耿結,略陳短疏。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勿復檢擬,仍治臣辜恩之罪,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幸甚。治疏將上之際,天牌儼臨,扶畀病軀,不得不隨詣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復引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曰,明日訓將家,遣御醫看病。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韓億增{{*|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草溪郡守魚必遂。 ○李聖龍啓曰,司饔奉事魚錫胤,旣呈肅拜單子之後,趁不入來,未參於肅拜,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受由下直在外外,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司諫李著,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飭勵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等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以應敎韓顯謩,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今無撕捱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韓億增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黃海監司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李玄輔病,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金有慶爲吏曹參判,申晩爲佐郞,魚有龍爲禮曹參議,金若魯爲校理,金徵慶爲兵曹佐郞,崔命相爲司成,洪鏡輔爲懿陵參奉,李顯崇爲徽陵參奉,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具鼎勳爲白川郡守,尹淳爲知春秋,吳瑗爲兼南學敎授,朴師洙爲平安監司,徐命彬爲黃海監司。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權興駿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痰病,挾感添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韓範錫爲副摠管,崔星瑞爲五衛將,趙東夏爲都摠經歷,金聖應爲訓鍊副正,洪禹錫、都永夏爲僉知,徐幹世爲同知,副護軍李縡,副司直趙尙命,僉知金達魯單付。 ○李聖龍啓曰,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疏批已下,更爲牌招。 ○又傳于鄭必寧曰,飭勵之時,承旨若苟簡則已,不然則承旨上疏,勿爲稟啓。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往日之事,頃者備忘之後,其在分義,豈敢較辨,而承宣疏中,設有不擇者,只爭本事,可也。顯有彼此之心,已涉未安,況此一流之說,尤非今日飭勵之意。細事若此,大者奚道?且指人爲小人,其所擧對,豈可無也?而旣有疏辨,在我待之,亦非異事。其中廉恥自守,難進易退等說,於十九日以前則,可也,十九以後,則所守者何,難進者何?非特曲盡下敎於以吳光運事陳達之時,前後聽諭,非他臣比。大誥飭勵,公字御韻,旣參其對,且自賡進,不捨扶抑,或恐脫俗,其所懲勵,宜先他人。副修撰吳瑗,罷職不敍。 ○傳于李聖龍曰,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而吏曹戶籍相考者,則勿爲持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二月令宗廟薦新乳柑、洞庭橘,今始上來,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來十九日薦進,而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宗廟薦新洞庭橘二百五十二箇,當爲封進,而公私果園,沒數摘取,則只是八十二箇,不得已盡數監封上送,該曹以爲看品後,稟旨封進之地云。在前本州薦新果物,或因腐傷之時,擇其可合,有推移薦進之規,今亦以此數,推移薦進,而果物不實,雖緣事勢之固然,莫重薦新,減數封進,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凡各道定配罪人等,因年凶,不得已移配,則自本道,條陳各邑之形勢,罪人之無依狀請,令該曹、該府稟處,待其覆啓,行會擧行,乃是規例。今觀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則慶尙道星州牧遠配罪人韓師億,移配于本道高山縣云,故取考當初慶尙道沿海邑徒流罪人等,請移啓本之下秋曹者,則只稱令該曹稟旨云,而元無令本府稟處之語矣。今此本府罪人韓師億之移配高山縣,必因秋曹許移,而混同移配之致,揆以法例,未免疎漏。慶尙監司金始炯推考,罪人韓師億,旣已移配,則更爲還配,亦涉有弊,今姑置之。此外本府罪人移配一款,安徐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拏籍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東萊府使鄭來周,屢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雖無貪虐之政,實多昏謬之擧,前遺後忘,觸事憒憒,官吏之拿入者,循階匍匐,而不知其逃,民人之抱冤者,叩門呼訴,而莫察其狀。崔姓幕裨,專管田政,多出加卜,厚招民謗,邊上重地,旣非養閑之地,從前治績,難掩病昏之失。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日昨因諫啓,有訴冤者,經由憲府之令,自是之後,紛紜來訴者,皆是擊錚上言,久未回啓,而稱冤之類也。前頭未及上聞,而先訴本府者,自當依舊典施行,而若其已上聞,未及覆啓者,稽緩之責,在於該司。請擊錚上言公事,經年未覆奏者,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仍令趁卽回啓,以紓冤鬱之弊。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司諫李著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縣道章疏,旣有勿捧之令,則政院擧行之際,不宜斑駁,而日昨掌令李濰之疏,旣非親病,且無言事,則獨爲捧入,未免不察。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當此大誥求言之日,雖草野韋布之章,皆得上徹,而朝臣之縣道陳疏,則有親病外勿捧之命,此雖欲飭勵在外之弊,臣則以爲不廣也。在外之臣,或以由暇,或以疾病,未及上來者,豈無聞見之及時附陳者?而亦拘於禁令,無以自達,豈不有妨於言路耶?若不緊辭疏之退送,惟在喉院之參酌,初非設禁令之事。請寢縣道疏章勿捧之命。答曰,不允。末段兩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半生抱疾,不比人數,點檢一朔,殆無十日不病之時者,蓋臣宿患胸痛,已成膏肓,遇冷則必發,傷勞則輒劇,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歲供宦者,正坐此耳。日昨銀臺之命,忽下杜門置散之中,當此至誠奮勵之日,不敢以向來情勢爲言,勉策孱骸,奔走夙夜之役,而晨夜赴鞫,偶致傷感。昨於太廟陪還之後,寒氣衝激,微形於肢足之間,遍亘於胸膈之內,神迷氣縮,殆不能霎時按住,故急歸私次,多試針熨,而轉輾添苦,少無減勢,每値冬春換節之際,雖或如期復發,而今番則有昇無降,昏倒悶塞,渾體厥冷,觀者代懍。似此症形,旣無旬日差蘇之望,則出納重地,決不容曠日虛縻,莫重鞫坐之亦以代房替行者,病裏惶悶,如添一病,此固僚席之所共悉,則宜有趁時變通之擧,而臣若不早陳籲,聖明,亦何以俯燭實狀乎?至於區區私義之難安,則有未暇及,病勢此劇,不得不疾聲仰號。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俾令安意調理,少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之老母,近因日氣之不適,宿患之中,又添寒感,淹凜一倍矣,昨夜更深之後,忽覺中氣暴虛,急用蔘補之劑,而少無省覺,昏昏綴綴,若難支過,臣扶護灌藥,方寸煎灼。此際因備局啓辭,召牌下降,而未免違傲,方切悚蹙之中,又有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之敎。臣曹固無久遠未回啓文書,只有新下六七度,而臣之卽今情理,萬萬無暫刻違離之勢,末由承命,以贊聖上勤勵之政,惶懍之極,莫省所措。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賜遞改臣本職,仍治臣罪,以伸私情,以嚴公法,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叨是職,已一旬矣,前後違逋,亦已逾十餘矣。嚴召日再降辱,而臣乃冥然,莫或蠢動,在於常憲,誅絶亦輕,而乃蒙聖慈,曲庇善貸,重勘尙靳,飭諭屢降。又伏聞昨日筵中,天語丁寧,敎之以太過,仍降重推之命,其所以開曉之者,委曲備至,迥出常倫。顧臣釁尤無狀,何以得此?感激涕泣之餘,繼之以悵鬱抑塞,不知所以自措也。噫,今臣情已窮矣,勢亦極矣。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恒情,安得不更瀝肝血,自投於君父,以冀其萬一體諒也哉?夫居斯世也,供斯職也,被斥於人者,雖有淺深輕重之不齊,槪亦何限?而然而其能因是而自畫者,或之鮮矣。顧臣亦何敢自別於人?而只以所被人言,前所罕有,其辱搢紳而累聖簡,莫此爲甚,每一自顧,誠無顔面可顯於世故耳。況臣之平日所自以爲報效之圖者,惟在於筋力奔走,其於言議之職,不惟萬萬不似,亦有所不敢冒沒者,故向在無故供仕之日,尙且力辭不止,至於獲罪乃已,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見今彈墨未乾,蹤地轉隘,而顧乃揚揚於曾所懇避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儻蒙聖慈,曲賜鑑諒,俾全微尙,則廉隅分義,互有時而輕重,臣雖迷頑如土石,亦豈敢每每自阻於恩顧之下哉?昨値動駕之日,臣以近侍之列,祗伏路左,仰瞻羽旄而已,不得陪扈屬車之後塵,耿耿愚衷,益覺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刊汰,仍加重律,以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每日違牌爲事,分義未安。法講久停,句管事緊,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事君亡狀,處事不審,一遭陪扈,不善周旋於班行之間,粗暴危悃,乃反自干於罔赦之誅,嚴旨荐下,至承不敢聞之敎,薄勘不足以當其辜,震薄不足以喩其情,席藁囚首,容身無地。反詈之言,危險之說,左右迭出,而猶不知爲可愕可怕,日夕所願,惟在遄伏鈇鉞,以贖愆尤,而聖度天大,不欲終棄,乍罷旋敍,除命屢辱,此非負罪賤臣所敢得也。向臣聯疏之語及喉司者,只言其擧措之非常,以明臣等受侮之狀而已,初非有他意於其間,而辭未達意,轉速嚴敎,此固臣等之罪也。臣雖不肖,亦嘗聞事君之道矣,縱以非罪而受罪,至死而無所恨,卽人臣之常分耳。今臣之所被誨責,特事體也,問備非大罪也,顧何憾於雨露霜雪之敎,而乃以不可行於敵以下者,肆然施之於君父之尊乎?至截者分義,莫嚴者邦憲,以此勘罪,死有餘誅,而今殿下,以納汚之量,包荒之德,曲成善貸,特加薰沐,伊日備忘,至命刪下,諒臣等忠悃,開臣等進路者,乃至於此,臣尤惶惕感泣,不知死所。顧臣崩迫之情,設有未盡暴者,更何敢仰首求辨?而惟彼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扳援聖敎,容易說去,旨意巧憯,無所顧憚,彼亦人臣,言之無嚴,何其甚矣?臣誠駭怖,莫曉其故也。臣本無似,濫叨經幄,厚蒙恩遇,耿耿一心,只欲殫竭駑鈍,少酬涓埃,而螢爝之微,旣無以仰裨聖德,樸愚之性,又不能工於涉世,一朝狼狽,志願乖謬,孤負多矣,愧恧極矣。臣以何顔,戴罪包羞,厭然復齒於諸學士之列哉?玆隨荐牌,進伏闕外,瀝血拜章,恭俟威譴。伏乞聖明,悶臣危苦之懇,察臣難貰之罪,亟命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使振朝綱,而勵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迷鈍疎率,自速釁戾,所被嚴敎,無非人臣之極罪,而徒荷天地包容之德,獲逭於重辟,臣誠惶隕感祝。竊自念臣,叨廁邇列,積有歲年,如使臣常日,少識事君之禮,周旋進止,粗能謹畏,豈至今日,因一微事,得此臣子所不敢聞之敎於聖明之下哉?靜言自訟,莫非臣罪,杜門席藁,惟俟鈇鉞之加,不意恩敍旋下,除命絡續,荐違嚴召,亦貸常憲,以至刪下傳敎,曲賜開釋。嗚呼,此豈螻蟻微臣,所宜獲於君父者也?惝怳震越,罔知措身,瞻天九頓,惟有涕淚,豈不欲趨造文陛,少伸叨謝之忱?而第惟負犯至重,而刑憲不加,聖恩愈渥,而臣罪益彰,內訟愆尤,外怵法綱,終不敢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之計,跼天蹐地,窮隘極矣。噫,臣本無似,備員侍從,顧惟庸蠢,無所裨補,惟兢兢焉恪守事體,可幸無罪,區區此心,不敢以造次放過,儻於其時,旣知考例之有命,而佯若不聞,因仍前行,則安用此侍臣也。不知上敎之何如,而徑自下馬,苟幸免辜,則亦安用此侍臣哉?政院之偶未知委,固非異事,臣等之徊徨路次,亦有何關係?而法駕之緣此遲滯,則事體誠極未安。臣等之請推政院,只欲效職責,而存事體也。政院設以臣等之求對,爲大赧駭異之擧,一日帶職,則猶是三司之言也。徐待臣等之畢辭,聖上之發落,斥臣等之失,夫誰曰不可,而諸承宣之迭起,沮斥於一邊請推之際者,此何事體也?臣誠拙弱,不喜較爭,而誠爲公朝惜事體,故辨斥之疏,不得不嚴,實非敢有好己勝之意也。噫,三司之臣,受君父之嚴敎者何限?而政院之先加操切,實是創聞。伊時景象,實天鑑之所燭,臣等若以末梢,有重推之命,隱默自阻,終不論政院之失,是臣等不以實心事聖明也,其何敢爲此哉?竊伏聞朝參時,聖旨至嚴,至下移怒之敎,爲人臣子,戴履高厚,而萬一毫分萌此念,則神明必遄殛之,仰首自暴,祗益其無嚴,直欲鑽地下入,而不可得矣。惟願速被刑憲,以安臣分而已。臣伏見諸承旨對疏,實多駭怖,李匡輔之詬罵麤悖,固無倫理,而洪景輔之反詆,極巧至譖,旨意叵測,後乃游移其說,陽若救解,尤可見其情態,臣始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追思愧恧之不暇,復何辨哉?抑臣於吳光運之疏,尤有所萬萬危怖者,臣固愚妄,犯此鐕鋒,亦豈無疾之已甚之戒?而顧臣嘗謂人臣之事其君,責難陳善,格非弼違,務欲納君於無過,而不爲身謀者,必愛其君者也。竊覘迎合,導諛承奉,以君爲玩戲,而圖濟其私者,眞無禮於君者也。臣雖不佞,早聞斯義,立朝以來,矢心靡悔,不惟臣身必欲以陳善弼違自勵,欲擧朝之臣,皆以此自勵,不惟不忍爲迎合承奉之態,一見爲此情態者,寧欲以身擊之而不避,炳炳愚衷,神祗監之,臣有何私好惡哉?噫,小人情態,豈其性然哉?顧其伎倆,惟諂與讒,而欲售己之計,則必阿上之旨,欲擠人於禍,則必因上之怒,故諂者必讒,讒者必諂,其端似殊,實則相因,此不難睹也,臣何足多言哉?光運所自謂不忍爲谷永者,其意難測,古人之非谷永,爲其時王鳳輩,擅國竊柄,方危漢室,而永前後論事,不一言及之,所以有專攻上身之譏也。今光運,引此爲言者,果謂今日朝廷之上,有擅國竊柄,如鳳輩者耶?夫光運,信知如此,旣自謂盡忠事君,而何不明言顯斥,以扶國家?大誥之下,上封言事,而亦漠然不及此耶?至於廉恥自守,易退難進之士,固嘗積忤聖心,前後訶責之嚴,譴罰之峻,蓋已屢矣,而光運,乃以罔測之語,構以陷之,豈非乘上之怒,而欲售其禍心者耶?非殿下至仁,恕一隊士流,其能免於網打乎?且光運,誠謂其中眞有作威福者,何不擧名直陳,冀正刑章?而藏頭沒尾,䵝昧其辭,使下無以自辨,上無以明察耶?此固從古讒人之傳法,而陸贄所謂利於中傷,懼於公辨,傷善售奸,莫斯爲甚者也。臣陳力趨列,固非不仕之人,職卑位微,又遠權勢之塗,則光運之言,何與於臣?而只以平日讀書,嘗慨然發憤於邪正淑慝之分,咫尺前席,衝口妄發,在臣自謀,誠可謂至愚,彼之必欲甘心,何足怪也?第其輒引古人以自擬,要以僇辱臣身,而光運之不以此加臣,足爲臣羞,臣之受此詆於彼者,亦庶幾有辭於後矣。噫,莫非人也,臣豈欲其陷於非哉?人自陷於非,而臣無以拯之,則雖爲國家慮菑害,不忍無言,臣誠仁弱,竊所矜悶。若令光運,果能萬一近似於馬、尹、眞、蔡,則此非但光運之榮,實國家之福也。臣將欣喜之不足,雖失知人之明,亦何嫌哉?所慮者,一得之見,或恐不幸而中耳。至於惟恐威福不在上一節,雖不成說,危怕則極矣。彼以齟齬難合二三在野之人,指擬於此,則必擧世之人,皆是拔蒙振落之輩而後,方可謂威福不在下耶?臣實深惑焉。無論其他,臣之悚駭,固不可言,惟當斂跡引退,以避危鏑,榮塗去就,尙何暇言哉?玆於天牌之下,冒陳血懇,自闕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燭微臣許多情勢,亟許黜退,仍命司敗,勘臣前後負犯,使朝綱無墜,臣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正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右承旨李聖龍,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進伏。上曰,俄者閤外所稟之言,更爲陳達,可也。聖龍曰,戶、工曹無可回啓者,刑曹則有數三度,而判書李廷濟母病甚重,不得入來,方陳疏云,但此三曹長官入侍矣。上曰,以次進奏,可也。在魯曰,何以爲次乎?上曰,以曹次進奏,可也。在魯曰,臣曹所餘者,只是如干上言,方欲回啓之際,有持入之命,故謹此持入,而此外又有文籍憑考後,可以覆奏,而未及憑考者,姑置之矣。北部居李壽大上言以爲,其父得尙,以事知莎土匠邊首,戊戌、庚子、甲辰、戊申山陵役事,勤勞奉行,辛亥遷陵時,竭誠完役。在前莎土匠白益,以山陵役事之勞,特蒙賞加之典,其父得尙,乞依白益例蒙恩矣。前後陵役,白益,輒以邊首,得蒙賞典,至於加資,得尙,雖自謂邊首,似是隨從也。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李守身上言以爲,其父寫字官寅亮,於《肅廟實錄》印出時,以補字官,二年待令,戊申討逆後,御覽會盟錄繕寫,而御諱亦爲書塡。在前寫字官洪處疇,會盟軸書寫,得蒙加資之典,乞依洪處疇例,蒙恩事仰請,而考諸庚申謄錄,則會盟軸書寫人,無加資之事,癸卯年則自錄勳都監,元不關由本曹,直爲草記加資,事甚不當,此非可援之例。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近來恩賞太濫,金玉殆遍國中,故人皆有希望之心,其弊不可言。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庾太實上言以爲,其父太石,以矢人,入屬尙方,多年勤勞,依例乞蒙加資之典矣。考見本曹謄錄,則矢人或有服役二三十年而加資者,今此太石入屬之年,移文問于該院,則乙亥正月入屬云。服役已至四十年,論以前例,似不爲濫,成給通政帖,何如?上曰,尙方弓矢人,則自先朝,有許施恩典之事矣。此上言依施。今後則當定其年限,而二十年則太近,以三十年爲限,未滿此限,而有干恩者,直爲勿施,可也。在魯曰,西部居馬弼漢上言以爲,其叔父贊龍,以禮曹稽制執吏,立仕積有年所,國家前後大小吉凶之禮,凡百儀節,盡心擧行。同任書吏張漢翼,則已蒙加資之典,贊龍則其後,又多獨當擧行之事,而未蒙恩典,願被朝家一視之政云矣。近來國家吉凶大禮連仍,故如張漢翼及通禮院書員鄭好平,皆得陞資,太廟、文廟守僕,亦有着金玉圈者矣。張漢翼則以七次大禮擧行,蒙加資之典,贊龍則以其獨當之數言之,亦至十三度,此類加資,雖涉猥屑,前例如此,似當許施矣。上曰,此屬之加資,乃實加乎?在魯曰,只以通政帖成給之意,將爲回啓矣。思喆曰,雖加資,書吏之役,例爲仍行矣。上曰,依例許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金弘鳴上言以爲,其父裕門,以譯官,七次赴燕,丙午陳奏使之行,同參於公幹,仍察人情掌務之任。在前陳奏準請,則人情掌務官,例蒙恩資,故其時同行寫字官李日芳,隨參此任,因其子上言,亦蒙加資,而其父則獨未蒙恩。人有主客之殊,任有實兼之別,而其父以其時主任之人,尙有向隅之歎云矣。裕門之其時爲人情掌務與否及加資前例,當詳考而處之,故方問于司譯院,待其回移,將爲覆啓矣。上曰,使行譯官賞典,或有漏落者,則使臣輒陳達,而此則其時無使臣所達,到今旣久之後,如是煩請,殊涉猥濫。置之,可也。在魯曰,西部前縣監李汝益上言以爲,其先祖和義君,坐端宗時事,與漢南君,同被罪罰,中廟朝,俱爲伸理,復官錄裔,其後漢南君,則子孫上言陳籲,肅廟特許賜諡禮葬之典,而和義君,則尙未蒙一視之恩。庚戌春宗簿提調尹淳,以和義君伸雪已久,而猶以貶死,載之《璿源譜》,誠爲冤愍,陳達筵中,至有改正之命,而第未蒙贈諡封墓之典。乞依漢南君例蒙恩事,仰請矣。其所謂禮葬者,似欲蒙封飾墓道之恩也。至於賜諡,果已復爵,則例當許施,而考諸《璿譜》,和義君,猶以貶死載錄,復官若在於中廟朝,則何至今以貶死載錄乎?當初被罪事跡,復官虛實,不可不詳考而處之。且上言中,又以爲其時數行短疏,忠義可竝六臣云云,故凡係可據文籍及所謂數行疏,使之現納,而尙不納,故覆啓因此遲延矣。上曰,若已伸復,則贈諡自是應行之典,不然則不宜擧論。考見《璿譜》,漢南君則書爵號,而和義君則不書,其時尹淳之陳達,似由此也,而其後《璿譜》,姑未改刊,則其不得釐正固也。且永豐君,亦書以貶死,似與和義事同,而不可旁因和義子孫之上言,竝伸永豐,令宗簿寺,和義、永豐事實,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可也。在魯曰,水原居李恒上言以爲,其四代祖元仁,當壬辰倭變,倡義擊賊,竟以身殉,朝家別遣御史,特除其家二十結雜役,以施優恤之典,而當時死國之人,悉皆贈職,元仁,獨未蒙旌表之恩,乞令該曹,照例贈職事,仰請矣。壬辰表表死節之人,世皆傳誦,而元仁不在其中,其他則臣聞見謏寡,無以盡知,故行關本邑,使渠現納可考文籍,而今幾一月,尙不上送,待其文籍之上送,若其戰死明白,則不可使之泯沒,似當有參酌褒贈之道矣。上曰,贈職事體爲重,分付本道,詳問于其鄕里門族,得其事實而,狀聞後處之,可也。思喆曰,臣曹無他合爲回啓者,如節孝上言,則例於歲末,聚送政府,自政府抄啓矣。有書院事若干,而下曹已久,故纔爲回啓,送于政院矣。此諺狀,卽故參判洪受疇妻上言,而以爲養子與孫,皆身死,其夫有妾孫,而事己有誠孝,願以承嫡矣。厥後其門中諸人以爲,年老婦人,誤爲上言,從當聚會宗族而相議,更呈禮曹云,姑將竢之矣。上曰,其家有門長乎?思喆曰,未知門長有誰,而今廣興守洪禹齊,是其五寸姪也,前郡守洪啓章,是其從孫云矣。上曰,洪禹齊,是日昨太廟展謁時,差假通禮者耶?聖龍曰,然矣。上曰,是婦人不知事理而爲之耶,抑有慫慂而爲之者耶?思喆曰,未知其間事情之如何,而聞其婦人,方依庶孫以居云矣。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後事也。(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后事也。))此是人倫大變,而彼此俱不無違端,累年相訟,爭端終未止息,外議皆以爲,自廟堂稟決,然後可無紛紜之患云矣。上曰,倫常所關,殊爲重大,該曹堂上,持其文書,就議于廟堂,採取公議,後日稟處,可也。游曰,臣曹之所當回啓者,只是賜第、加資二件事,而加資則如外方拯活料辦,類多冒濫,臣以難愼之意,更問于本道,則其所論報,與前無異,眞僞虛實,終難辨覈。至如軍門監造物件,滿千數,則例爲加資,敎鍊官輩之食軍門之料,董軍門之役,有何功勞之可紀,而如欲防塞,則又有前例,不宜異同,此殊難處矣。守禦廳草記,敎鍊官折衝車復運,監造環刀一千柄。訓局草記,知彀官任尙謙,監造黑角長弓一千張。折衝金聲達,監造長片箭各一千一百二十部,筒兒五百六十箇。摠戎使趙儐狀啓,敎鍊官趙得命,兩年經紀,多般殖利,軍器什物,多數新備修補。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官前司果洪大成,前後料辦取剩,殆至三千兩錢,別備修補之軍器,數目夥然,又皆精利云。此皆前例應爲加資者也。上曰,飭勵之時,愼賞爲先,而旣有舊例,依施,可也。游曰,拯活之類,則漢城府査覈草記,出身金元胄,拯活三十七名。慶尙前左水使柳萬增査狀,包伊萬戶徐尙雲,拯活十六名。京畿前監司尹陽來査本,延萬成,拯活十七名,延弼命,拯活十六名。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閑良劉胄漢,拯活十七名,扈衛軍官尹廷琓,拯活十八名,幼學趙翊世,拯活六名。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熊川縣監崔寬,拯活二十名,三千權管金麗澤,拯活二十三名。京畿水使元弼揆査狀,閑良元敍揆,拯活二十名。開城留守李德壽査狀,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拯活三十七名。忠淸水使朴鐄査本,馬梁僉使李宜恪,拯活十七名。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軍官李溍,拯活十七名。前例拯活十五名以上,爲加資,今以狀啓觀之,趙翊世外,皆是應爲加資者也。上曰,時任守令與邊將,其拯活,是分內事也,與他人,似當有間隔,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若非其土民與鎭卒,而是過去舡之敗溺者,則拯活之功,似無異矣。思喆曰,加資則或過矣,而其心可尙,相當職除授,未爲不可矣。上曰,拯活人命爲重,旣有前例,竝依例施行,其不滿十五名者,米布間,參酌題給,時任守令、邊將,則相當職除授。游曰,穀物料辦之類,則前開城留守朴師益査狀,軍官折衝池百源,料辦穀一千五百七十四石,前司果金時逵,殖利錢六千七十三兩。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前縣監金鼎熙,前僉使邊夏徵,前司果韓箕燦,料辦穀二千四百二十二石,錢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九兩。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嘉善朴師伋,司果李東橒,料辦米三百七十石,租三千石,太二百石,醬二十五石,藿二千斤,倉舍十三間新造。義州府尹黃晸査狀,運餉庫別監折衝李㙾,司果張世維、河漢明等,料理夫馬,策立三百九十九匹及殖利折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六兩云矣。上曰,前例料辦,亦爲加資乎?游曰,然矣。上曰,金遇兌事以後,禁殖利矣,旣不殖利,則何從而料辦乎?思喆曰,此皆設賑時事,若一切禁之,則監司、守令亦難矣。在魯曰,松都則本以料辦支過,嶺南、海西所料辦,皆是米穀,似緣賑民而爲之也。義州卽是使行時所入,如此之類,亦不可無賞也。上曰,其所報者,槪多軍官之屬,此屬以何物料辦乎?游曰,此不過營門出給物力,而使之料辦矣。或有營門,別爲料理,而嫌其自居,歸之於軍官者矣,軍官,有何自爲料辦之事乎?臣在西營,絶不爲此事,臨歸時,有帶率軍官一二人,願得賞典者,臣亦許之矣。上曰,傳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亦聚斂之類也。爲民設賑,固不可無料辦,而營裨之如此者,其間豈無憑公營私之事乎?此非申禁殖利之道。此文書竝送于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俄者拯活,亦多營裨,海村之間,豈無拯活之人,而必皆營裨之所爲耶?此後營裨之拯活者,非多活人命,事狀明白者,則無得以上聞,營裨之料辦者,一切禁斷事,申飭各道,而如或有以營裨,料辦上聞者,直爲勿施,可也。游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別武、選武癸丑春秋都試,居首金重熙、崔元俊,直赴殿試。黃海水使閔思淵啓本,別武士癸丑都試,居首閑良金光郁,直赴殿試,之次閑良文壽萬,邊將除授事也。當依他例施行矣。上曰,依爲之。游曰,麻浦民人等上言,折衝盧益明,今春設賑時,爲饋粥監官,以功,賑恤堂上稟啓加資,而私賑米百餘石,且煙戶坊錢三百餘兩,糟糠價五十餘兩,洞民家垡稅米百餘斗,傾財獨當,坊民蒙惠,乞施褒善之恩事啓下,而臣以習操出去,則洞民亦爲齊訴,而不知其虛實,故姑未回啓,此則勿施乎?上曰,其所受賞典,加資而邊將除授耶?游曰,此則未詳矣。上曰,數月之間,疊受過濫,置之,而若前賞只是加資而已,則更爲草記陳達,可也。游曰,南部居李枝賢上言,其父秀衡,當戊申之變,以無屬處出身,自願出征,擒賊魁二名,而論功行賞之際,獨爲見漏,未蒙一命之恩。乞令該曹,取考文案,依他例加資矣。事之虛實,有不可知,且其所謂賊魁之名,亦無分明現出處,勿施,何如?上曰,若是應爲之事,則其時當卽爲之,而軍功冊已下之後,如是上言,是猥濫也。初宜拔去,而混同啓下,勿施,可也。游曰,西部居柳穟上言,其父挺泰,爲古今島僉使,辛亥年拯活十六名,黃腸板四十五立,亦爲拯出。其時同入於道臣査啓之二人,加資,而其父則前以別件事加資之故,不得同被賞典爲言矣。旣往之事,虛實難知,且其時該曹,不許加資,而有半熟馬賜給之命。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吏曹戶籍相考次,上言三百餘丈,皆是壽職事乎?在魯曰,然矣。上曰,人子愛日之心,貴賤奚殊?其冒年者,固不足論,若親年至八九十者,其情寧不急乎?分付京兆,從速考出而,稟處,可也。聖龍曰,玉堂連空,趙尙命一人,近始入直,昨又出去,召對之命,至於還寢,今日亦無一人承牌者,前頭日氣漸暖,講筵當開,而似難備員入侍,誠可悶矣。趙尙命則再昨太廟陪還後,仍疾作,闕中諸人,皆目覩而知之,昨朝陳疏到院,旣是實病,且有尾陳之語,故臣等遂相議捧入,而召對之命旋下,渠以爲若限死扶曳,則或可進詣閤外,而萬無入侍開講之勢云。故不得已啓稟,而自上至有特遞之命,恐未俯燭其實狀而然矣,故敢仰達。上曰,近來玉堂,不可謂不備,而但不肯就直,故召對亦停廢許久。趙尙命入直後,連有事故,昨日始得閑隙,欲爲召對,而其疏入之,故留批而命入侍,則政院又稟啓矣。予亦知其病勢之難强而然也,豈謂其偃蹇而然乎?只以召對命下而旋停,事體未安,故特遞矣。且將出之玉堂,錯移吏曹,可惜。今日申晩,到闕外云矣。聖龍曰,雖到闕外,而將陳疏云,其意似非欲出矣。上曰,申晩之撕捱已支離,此何意耶?在魯曰,臣亦屢責其太過矣,渠豈終不出乎?上曰,其不欲仕,誠無義矣。吳瑗疏纔入之,承宣或未及見,而誠可慨然矣。其時諸承旨所達,豈以玉堂,爲知有下馬之敎,而故不下乎?今其疏中所云,極怪異,如李匡輔之麤悖等說,固已不擇,而至於洪景輔,則直斷以情態,此何有情態之可論乎?渠等旣有言矣,那得禁人對辨乎?況此一流之說,是何言耶?渠以吳光運爲小人,自處以君子,驅人於小人,言不可若是容易,而又以此一流三字,加諸人,當之者豈甘心受之乎?所謂一二在野之臣,未知指誰,而其意,似以此爲淸流之高致耳。向者趙明翼言,自聞臣擇君三字之後,翻然覺悟云,其心寧不是乎,事當如此矣,豈待十九日下敎,而方始覺悟乎?況有猶不覺悟者,其所云自守者何事,難進者何義耶?以今日世道言之,則更無難進之端矣。此等說,雖在他人,猶不可,況吳瑗乎?瑗之坐地有異焉,海昌都尉,以父兄子弟,亦豈能免此世科臼,而一生謙愼?昔年予在廚院,故判書閔鎭厚爲提調,以事體上,予與之相較,都尉言於予,彼方齟齬於朝廷,不可因一微事,又使之不安矣。予聞而卽止,以都尉此心推之,則旣勸予以不校矣,況其繼後之吳瑗乎?頃日因講《陸書》,而下敎飭礪之時,渠旣入侍,公字賡韻,墨猶未乾,而所見之誤入處,如是不悟,予爲之慨然也。聖龍曰,臣之聞此下敎,已至于再矣。渠之心,非誠不足於國,而只欲爲偏論者矣。上曰,予亦知其本心之不如此,且重臣與承宣,前日有所陳達,故今又如是下敎矣。在魯曰,吳瑗疏,臣未及見之,無以仰達,而蓋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瑗之儕輩,以爲痛冤矣。聖龍曰,洪景輔則以爲移乙字,謂其初發怒於該房承旨,而轉及他人,故指此爲言云矣。上曰,今日使卿等入侍,此亦不過簿書期會,而近者接士大夫之時少,故有此擧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三度以下,皆於一兩日內,回啓之意,申飭,各道狀啓積滯者,明日次對,悉令持入,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李壽德{{*|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昨日受點之後,聞其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日勢已暮,今日鞫坐,未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昨日臣尹游,持回啓入侍時,私賑人折衝盧益明,幕所監官時,賞典疊受與否,相考稟啓事,親承下敎矣。取考當初文書,則加資後僉知除授事判下,而因賑廳啓辭,僉知除授,旋卽還收矣。賞典旣無疊受之事,則今此私賑之功,不可全然置而不論,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何如?傳曰,允。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尹廷顯,施威嚴問事草記,批旨內,其所供極其虛疎,更爲各別嚴問事,命下矣。事當依傳旨,卽爲合坐嚴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方劇,勢難參坐云。待其差病後,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宿愆至重,情地危悚,有不宜自諉罪名之已勘,晏然進據於班聯,西樞之職,雖係冗散,恩批之下,亦未敢趨謝,蟄伏訟尤,惶縮度日矣。台司重卜之命,遽及意想之外,官秩如舊,除旨維新,臣始也惝怳,終焉怵惕,誠不料聖明之世,有此擧措之顚倒也。試可乃已,自有經訓,一之已誤,豈可再乎?念臣譾劣,毫無可取,而猥辱簡拔,待罪中書,伴食一年,無所猷爲,徒積尸素之辜,莫效格正之義,而頃當大誥特頒之日,終不能出一言進一策,以贊我聖上飭勵之新化,傳所謂將焉用者,正爲臣今日道也。醜拙之形,畢露難掩,固宜因事斥退,不復甄錄,今玆謬恩,實是夢寐之所不到,矧惟綱紀日紊,體統日壞,廟堂之不尊,莫此時爲甚,是職由於如臣無似,忝據匪據之致,靜言思之,慙惶交中,其何敢抗顔更進,重貽四方之嗤笑也哉?抑臣譴罷無幾,寵命遄加,而問事郞屬,竝在罪籍,則職忝百僚之首,尤不當捐棄廉義,冒突承膺也決矣。日昨太廟展謁時,竟不得肅命而參班,且臣宿患痰癖之症,添劇於交節之辰,陳章控籲,亦此稽遲,臣罪於是,益無所逃,玆敢略暴血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改卜賢德,以尊國體,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辭原任之批,已諭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疏中所讓,尤涉過矣。況今首揆,旣許調理,左揆獨勞,當飭勵之時,廟務多滯,此豈輔相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重卜之義,安心勿辭,卽起視事,共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昨瀝肝血,猥瀆宸嚴,不惟不賜允許,諭以從速察職,臣誠狼狽失圖,罔知攸處也。噫,人臣事君,雖以鞫躬盡瘁爲義,不能者止,亦有古訓,才分不逮則可止矣,疾病難强則可止矣,而屢伸疾聲之呼,終靳鞶帶之褫,一味苟蹲,徒愧尸素,譏斥之言,果發於論思之地,臣於此,益不勝瞿然之至。始嶺南凶書之登聞也,卽有令本院投火之敎,臣於其時,求對得寢,及至凶賊斯得,王章快伸,而十日筵中,命書備忘,有此後設有凶書,卽付水火之敎,臣與諸僚,以此等凶書不可謂之,設有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可,而凶書之凶字,遂命改以匿名,聖意所在,蓋出鎭定,而群下之不爲違覆,亦由於此,則彼自外驟聞而言之者,顧何足多辨也?夫司喉之任,專掌出納,旣曰聖敎之失,未有繳還,則臣何可自以爲是,而晏然而已乎?且於諫院之啓,以憲臣縣道疏之捧入,至請重推該房,玆事雖在臣申退之後,臣旣忝長一院,則亦何以諉諸當該,而有所自恕乎?疾病難强之外,只此數事,尤不容冒據。伏願聖明,俯諒臣情病之俱苦,亟賜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謝人言,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疏單還斥,違牌靳罷,累入旋出,不成去就,而玉堂之群怒未解,一身之應接不暇,業已料之矣。昨者吳瑗之疏出,而醜辱備至,其言善惡,不足喜怒,臣固付之一笑,而繼以金若魯之疏,特拈臣疏中一句語,旨意巧憯,令人駭怖,玆不得不略陳焉。向臣疏中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申之憤,必欲追快云者,蓋指其初則起怒於該房,末乃移鋒於諸僚,未申其憤於請對,必欲追快於疏論而言也。上下文勢,自可易曉,不料經幄博識之士,看文字鹵莽至此也。且臣疏,若成於聖敎之後,則猶或謂之不避於嫌文,而臣疏,旣寫於朝參未入之前,聖敎乃下於朝參垂畢之際,及至罷對,投進已具之疏而出來,卽一院之所共知也。臣雖欲扳援聖敎,何以預知,而使用此語耶?伊日聖敎,固是過中,而在君上,猶可以此爲敎,爲臣子者,何敢以甲乙二字,擬議於君臣截嚴之地耶?稍識人臣分義者,宜不敢以此疑人,而今乃不顧文理,捏合爲說,豈其急於反詈,知之而故爲是言耶?抑過於疑阻,而眞以爲如此耶?果如其疏,則臣爲無嚴,如其不然,則渠實無嚴,必有辨之者矣。玆事本至微,而怒目環視,拳踢交加,吳瑗所謂臣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云者,正是臣今日語,而臣則羞爲此言,效其口業也。召牌之下,隨詣闕外,而承命與否,非所可論,敢此投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妄觸儒臣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罪罷之餘,猥膺重卜之命,已試蔑效之地,更不可冒進,瀝血之懇,實非飾讓,而微誠未格,天聽漠然,恩批鄭重,開釋備至,特命史官,與之偕來,此非負罪賤臣,所當得於聖明者,臣雙擎跪讀,五情殞越,至於所讓,尤涉過矣之敎,誠恐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燭也。臣之待罪台司,恰滿一年,徒然尸位,但事伴食,其在綜核之政,決不宜復畀重任,而今玆新命,實是夢想之外,何敢以恕罪垂寵,自以爲幸,而晏然爲承膺之計哉?況都監郞屬之竝在罪籍,是爲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挾感添劇,束帶趨命,未易爲期,異恩之下,不得祗承,惶悚踧踖,罪合萬殞,謹當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湖南句管堂上李瑜牌招事,命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同副承旨鄭必寧,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記事官金錫一,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歲飜已久,而寒氣猶未解,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它矣。命均曰,頃間以時有不足之氣爲敎矣,近日則,何如?上曰,數日來則無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比日前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不復發作乎?上曰,咳嗽則差愈,而時見血痰,似因日寒而然也。命均曰,湯劑停餘復進,覺其有效乎?上曰,俄者下敎矣,近日不覺其有不足之氣,想是其效也。蓋湯劑之間服,似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諸症候,今日稍加云,似緣不得發表而然矣。勿令藥院知之,故臣等不敢爲問安,此甚悶切矣。上曰,未卽解表,而日氣且如此,故雖有往來之症,不至大段,何必爲問安乎?第當使醫女入診矣。命均曰,今日當爲次對,而領相沈壽賢,太廟展謁時陪從後病憊,不能振起,右相金興慶,姑未肅拜,故臣獨入來矣。上曰,領相近來,多勞瘁矣。仍敎曰,纔爲申飭,而今見進不進單子,懸病猶多何也?命均曰,金取魯、沈宅賢,有實病云矣。上曰,錦原、靈城,何以不進乎?命均曰,朴師益,以病難入侍爲言,朴文秀,連赴鞫坐,且參陪從,瘡處觸風加重,以此解金吾之任,昨日備坐,亦違牌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病,豈至於不得行步?然則此後,將不一登對耶?在魯曰,以至敬之地,蹣跚出入爲難矣。上曰,飭勵未數日,而已如此,不可無警責。備堂之不進者,衆所共知實病及親病外,竝推考。朴師益,則君臣雖以義合,於分義,不當若是,從重推考,可也。命均曰,近來災異非常,太白雖云遍見天下,而其應之在於何國,未能的知,所見之處,皆當警畏,而經月晝見,光芒太盛,白氣之亘天,亦變之尤者。顧今艱虞溢目,而災異又如此,不知將有何等禍機,而甚可憂慮矣。上曰,太白遍見天下乎?僉曰,然矣。上曰,雖然,安知其不爲吾國而見乎?近來災異之作,恬不知畏,畢竟將有所驗矣。命均曰,臣連赴鞫坐,初則甚可驚駭,而迄無端緖之可得者。建則旣傳播其說,罪當死,今將限死刑訊,甘德、亮濟等二人,欲次第請刑矣。昨者臺疏旣允許,故甘德則已始刑訊,而建,旣多違端,甘德之限死加刑,期使輸情,亦涉重難。亮濟則甘德取服後,方可訊問,故姑置之矣。上曰,其言似因怨國而發矣。仍敎曰,有於事體,極爲寒心者。朴師順之子,爲其父訟冤宜也,而庚戌弘彦文案一通,謄諸供辭,以鞫體之道,使問于渠矣,對云承旨謄給,此豈謄出於外者乎?命均曰,其時朴師悌之名,則無直出之事矣。上曰,出則出矣。仍下朴洙源供辭,令必寧讀之。命均曰,事極驚駭,其承旨當從重論罪矣。上曰,《庚戌親鞫日記》,注書出去,持入,可也。逅,承命出去。命均曰,此是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也。上曰,昨見臺官論鄭來周之語,殊怪異,豈有拿入者,循階而走,不能省覺之人乎?然旣已遞職,則臺啓不須相持,故允之耳。大臣其有所聞耶?命均曰,臣則未聞其不治之狀矣。尙絅曰,其人素有治郡之聲,聞近來,多遭喪慼,仍有疾病云矣。在魯曰,自寧海移除,而赴任之後,連爲呈病求遞矣。上曰,然則欲遞而解心耶?寅明曰,欲遞之意則有之矣。命均曰,其狀啓,言撥路稽滯之弊,而其所請凡狀聞書目,自政院題出後,一一粘付,待月終,計其丈數成公文,付撥以送,爲憑信之道。凡狀聞上去後,計其日子,如或過限,自政院,直爲發關於沿路各道,使之行査,其稽傳之撥將、撥軍,令地方官重究,地方官、鄕所色吏,令本道重究,撥軍之老弱充定邑,則當該守令,一依軍丁老弱充定律,隨現論斷,作爲事目,申明知委等事,俱無窒礙,可以施行。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此條陳見之,則是非不欲做者也。命均曰,常時爲人,則非儱侗之類,此狀亦好矣。又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農牛之缺乏,請得濟州牛,而特敎許施矣。所謂濟州牛,未知指何而言也。問諸太僕,元無濟州牛畜置簿者,似指禮曹所管祭享犧牲也。以此許給,則於事體未安,且元數只是一千數百頭,何以爲之乎?眞明曰,濟州牛不過千餘首,而每年二十首,以純黑色者,擇取上送,以供犧牲,旣不贍足,事體亦不當移給,而湖南民事,誠爲悶急。平安監營,有屯牛數千首,乃管餉牛也,則猶是監司之私物,而北道有稱爲國牛者,其數亦不少,此則自朝家亦可取用也。上曰,國家雖勸農,無牛則其何以耕作乎?且今旣許給,不可欺民。北道則太遠,牛畜驅來爲難,關西牛,自備局參酌許給後,草記啓達,可也。道臣初未經紀,及當農節,至以牛畜事,煩諸廟朝,事體殊甚未安。此後則諸道雖有所請,勿施,可也。逅持《庚戌八月親鞫日記》而入來。上曰,承旨拈出朴洙源供辭中所謄載之語,而陳達之。必寧拈出讀奏。上聽訖曰,當初使之更問,意有在焉。從當處分矣。命均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因本道水使牒報,以爲點馬別監,打量瓮津昌麟島,而移放牧馬,請治別監之罪,昌麟島,依定奪還屬水營事狀聞矣。蓋此昌麟島,本以司僕屯,乙卯年間所江設鎭之初,爲慮新鎭之未成模樣,限年許借矣。及其陞爲水營,則規模視前差勝,故丁未間,本寺草記,還推爲牧場,而未及爲之。中間翁主房折受,還寢之事,非本寺所知,今此點馬別監下去時,以其久假不歸之爲無義,使之打量,而收稅本寺,且其島中,水草甚好,故移放近島之馬,仍爲牧場事,分付以送。道臣蓋不知委折,而請罪別監矣。然水營近甚凋弊,若失此島,則尤難支過矣。限蘇復間,姑令水營收稅,而馬匹則旣已移放,仍置之,以觀前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啓本,道內各邑所囚敗船罪人,皆已準十次加刑,自各該邑,多般廉察,俱未得可疑之實,自本道亦爲廉問,而事在十年之前,生存與否,敗船眞僞,無憑可知。雖更多年囚繫,色吏、沙格等形勢,萬無徵捧之路。文化、瓮津、金川三邑在囚色吏、沙格等,竝放送,各衙門敗船穀物,一倂蕩滌事,爲請矣。當初旣以一邊加刑,俾準十次,一邊密密廉問,果無生存者,則馳啓放送未晩,覆啓行關矣。今旣皆準十次,而事狀如此,則依施之外,無他道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言,忠翊、贊順衛冒屬及疊役之弊,請其一番査正之後,勳府、兵曹吏,復於代數之外,圖出口傳及行關外方,使之頉下軍役者,令諸道摘發狀聞,論以極律。官員之署押者,亦爲從重勘罪事,定式施行爲請,而其前狀請忠順衛事,因諸議不一,姑未覆奏,待其回啓之後,當一體許施矣。上曰,依爲之,而其狀啓辭語多不擇,韓範錫則目之以强梁,此等口氣筆勢,是其本來病痛,殊可悶也。眞明曰,有可一體稟定者,功臣忠義及名賢後裔,勿侵軍役,自有已定之代數,謄出一通,竝爲行會於諸道,好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請以各邑吏奴作隊,屬之巡營,蓋各道吏奴隊,兵使巡點,有節目,而昨年因江華留守李瑜所達,延白吏奴隊,屬之江華,旋因靈城君朴文秀所達,自上下敎,屬其守令,而罷兵使巡點,故監司有此狀請。然諸道皆令兵使句管,則海西不可獨令監司主之矣。眞明曰,依當初節目,仍令兵使巡點,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旣是八道通行之規,則只當申明舊制矣。此狀啓勿施,兵使巡點事,申飭,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道內水陸軍逃、老故査正,而其代以三營屬濫額汰定,今已了當,道內三營屬,勿論軍官、各色軍,一倂成案,送置于各其所在邑,自各邑收布上送,逃、故隨闕代定,卽今見額外,毋得直定給帖,而此後監、兵、水使,如或違越定式,則每於繡衣廉問時,刺擧論罪事,及守禦、摠戎等各屯牙兵,名額亦濫,與本道營屬無異,亦自廟堂,收聚其軍門所在案,定其額數,謄送本營,分置各邑,自今以後,依本道營屬代定例,施行事爲請矣。臣前已陳達,而營屬之弊,八道同然,而今此朴師洙所請得宜,以此通行於八道,然後各邑可得以措手簽丁矣。此狀啓依施,竝以行會於八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北兵使具樹勳,以春巡事狀稟矣。北路慘被風水之災,年事凶歉,故秋巡旣令停止,春巡則其勢尤難,依他道例,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春秋巡操,竝爲廢閣,則戎政亦可慮也。命均曰,春巡,政當農作之節,此時民弊,不可不顧,且具樹勳,旣遞其職,若欲待新兵使到任後擧行,則自當未及矣。上曰,然則停止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統制使金潗啓本,言三秩事矣。各邑三秩陞定一款革罷,以營下元居人抄定者,因朴文秀狀請,許施,而其後廟堂,聽鄭壽松之言,依舊例,以各其邑塡充矣。其後趙顯命,又陳其弊,備局覆啓,令依朴文秀之法施行矣。今者金潗,又以此仰請三秩之役,雖未知其如何,而前後監司、統制使,互相爭請,廟堂輒隨而許之,仍革紛然,事涉顚倒。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薪島煮鹽事,頃因宋寅明陳達,而定奪矣。其後李宗城以爲,必不無潛商之弊,請令道臣,更加詳察,狀聞處之矣。宋眞明則以爲可行,而權以鎭則頗爲持難,今者新方伯,又當於匪久下去,使之詳審便否後,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國初重鹽政,作鹽倉於內,而外方納月課鹽,國用常足,而外方亦不以爲病,不知此法,自何時停罷,而今則戶曹無收鹽之事,近年纔爲定奪。三南魚鹽稅,自戶曹主管,劃給各衙門,而兩西魚鹽,則屬於管餉屯,故每年差遣私人,盡爲中間消融之物,若委諸戶曹,使之收稅劃給,如三南之爲,則管餉自有所獲,戶曹亦不乏用,何至別煮於薪島乎?如議政府魚箭,亦然,徒爲差人之利而已,我國之事無實效,類如是矣。命均曰,頃者漢城判尹張鵬翼,陳達懸房筋角捧用事,而入侍大臣,請考見謄錄後處之矣。懸房之爲都監更設,元無文籍之載錄者,則都監無不可貿用之義,依當初趙明翼疏,施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承旨柳儼,以各邑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夫馬刷價,以儲置米劃給之規,今姑除減事陳達,自上令廟堂確議,稟處矣。各邑新舊官刷價,例以儲置米劃給,而其中未及瓜限遞罷者,則收捧於民結,而間有儲置劃給之外,加徵民結之守令,故如是陳達,而朝家事體,當以儲置米劃給,如有科外收捧民結之守令,則各別嚴禁,以此分付有大同諸道,宜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儼又請諸道大同,計一年所用而上納,其餘則盡留本道,以爲儲置米,其意則好,而大同,豐年則雖有餘,凶年則常不足,有難定式施行,只可使惠廳主管堂上,量宜爲之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江邊把守,冬月則輟罷矣,宋眞明爲監司時,仍聖敎創設。頃者權以鎭,狀請還罷,自上令廟堂,詳考古例而處之,問于眞明,則以爲旣有所措置,不宜遽罷云。今下詢于眞明,何如?眞明曰,臣於辭陛西出時,以把守變通事,親承下敎,巡審列邑,問其便否,則烽燧、把撥、把守三役,爲最苦,故民之稍饒者,皆爲謀免,只以疾殘者立役,常時亦多空虛,不特冬月爲然。臣令諸邑抄擇其富實之民立之,而無料長番,實爲可矜,臣適有江邊各邑,軍餉八千餘石備置之事,以其耗剩,計給烽、把將卒立番之糧,而各其烽、把地境起耕處火粟,亦添給,使之着實守直矣。區劃就緖,啓聞施行,今旣周年,不當遽議寢罷。且道臣狀啓,以滿浦鎭卒呼冤爲言,此有曲折。他鎭堡則火粟見失,多不過五六石,而滿浦鎭割給者,幾四五十石,本鎭以此爲悶,不無恐動之弊矣。雖以無前例爲言,義州則冬月不曾輟罷,亦自營、本府給料,此亦前例也。因一鎭卒所訴,遽罷已成之事,則朝令亦豈不顚倒乎?上曰,予嘗見狀啓,則合氷之後,輟罷把守云,心以爲怪,其後又聞李宗城之言,有所下敎矣。宋眞明所區劃,旣如是,則勿罷,可也。又敎曰,西邊事爲悶,黃海監司徐命彬,數日內催促辭朝。朴師洙,除朝辭赴任事,分付。命均曰,監司之未卽赴任,固可悶也。兵使亦難處,頃日張泰紹,則欲於數日內下去云,而徑先遞差。語未卒,上曰,張泰紹其時欲下去云耶?尙絅曰,來見臣而言,行期已迫,故歷辭云矣。命均曰,見今兵使當次之人不少,而多拘於親年。具聖任、趙儆,俱有老母,而聖任之母,其年不如儆母之篤老,故以聖任爲首擬,而以儆爲副矣。儆受點,而其母年今八十三,情理決難往赴云矣。在魯曰,孝理之下,何可强令往赴乎?上曰,儆,嘗爲湖南兵使,有能稱,故特授矣,親年如此,則何可使往乎?許遞,可也。命均曰,金潝在關西時,變通軍制而未畢,其後李遂良代之,老倦全無所爲云,諸議皆以爲,事當復送金潝而了當矣。上曰,金潝則年少矣。命均曰,年纔四十餘矣。上曰,此在廟堂議薦,而數年間再遣,亦難矣。命均曰,頃因下敎,使備堂,分掌諸道,其中有曾經監司者,則以爲熟知本道事情,俾管其道,而此是適然耳,豈必盡經監司然後,方可爲其道之事乎?金取魯之以此辭免關東句管之任,誠非矣。副學李瑜,則湖南句管堂上差下之後,日事違牌,尙不膺命,其只辭本職,與竝辭備堂,雖未可知,而事甚非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纔於其疏批言之,而一次特遞,俾伸廉義,則以旣往之事,每欲辭免,誠過矣。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命均曰,今番李匡德事處分,群下皆以過重矣。渠於近年,屛處不仕,以猝膺陞資之命,爲如何?終始力辭,雖由於固執,亦不爲無義。上曰,其不仕何義耶?眞明曰,自被成琢誣陷之後,以爲人臣得此名,而何面復見君父乎?自畫以不仕矣。上曰,此託辭耳。自古人臣,被罔極之誣者何限?而及其昭晳,則依舊從仕矣。琢誣今何可復言乎?命均曰,頃歲閔應洙,特補鍾城,中途旋召矣。匡德雖有病痛,終是可用之人,若置之廟堂,則不無所裨益矣。上曰,其授甲山,亦有意焉。聞本府,近來弊瘼益多,中間文倅如韓師得者雖爲之,未見有異績,匡德之必遣此地,不獨爲施罰也。纔遣旋召,則未免太遽,早晩當召之矣。命均曰,咸鏡道穀物,北關則頗裕,而南關則不足,故頃者奉朝賀閔鎭遠,以立倉於南關安邊地,輸來北關穀物,而儲置事,陳達蒙允,分付于監司趙遠命,使之看審形止,作倉聚穀矣。其後以難行之意,報于備局,自備局回關,更令營度,而終不報聞,朝廷命令,外方之不爲擧行,槪多如是矣。今年南、北關,俱被災,遠命亦已遞,新方伯下去時,以此,申飭兩西,聚穀之道,亦不可不經紀,而關西則營穀優足,海西詳定米,常有用餘,兩道新方伯下去時,竝爲分付,使之區劃,設倉於海邊而積貯,好矣。上曰,外方之不從命令,是廟堂過爲假借之故也。北伯從重推考,所達竝依爲之。眞明曰,北路關防,城、津爲最,而餉穀旣少,皮穀居多,故曾以秋捧時,作米儲置事,稟請,分付矣,迄無擧行形止報來之事,一體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南漢、江都軍餉之有出無入,誠爲可慮,故臣於昨年,以嶺南監、統營,關西管餉營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上納南漢、江都事,定奪矣。嶺南監營,則以年凶狀請,限來秋姑停,海西今方上送成冊,報備局,而其他營門,無擧行形止,朝令之無實,每如此矣。上曰,無擧行形止之道臣推考,更爲申飭,可也。仍敎曰,守禦使亦入侍矣。江都、南漢軍餉,漸至疎虞,殊可悶也。思喆曰,臣於今番江都奉安之行,詳問本府軍餉留儲,則果爲哀痛,而南漢則當初元數,旣不及於江都,而其所耗縮,與江都無異。蓋以年事飢饉,一二年未捧,則終至於蕩滌之歸故也。雖以昨年事言之,二千餘石留庫之米,因備局定奪,種租代出給於畿邑矣,尙未有一石還納山城之事。又有嶺南穀及大同上納米,劃給山城之成命,而遷延至今,亦無輸送之擧,旣不得添補,又從而蕩減,元數安得不耗縮乎?此事一番變通後,可免疎虞之端矣。上曰,南漢、江都,皆如此,畢竟將棄之矣。國家無着手處,則自不免取用,而且地多士大夫,故糶糴之際,或不無虛實之相蒙,守禦使備局之人,府尹亦有地望,故舊逋蕩滌,輒先於他邑,其耗竭之弊,實由於此矣。今後則南漢、江都軍餉與還上,無敢蕩滌,而徵捧之道,各別嚴飭,可也。命均曰,因宗簿寺草記,有忠原縣監鄭羽良罷職之命矣。伏見下敎,以其不卽報聞爲罪,若別無他事,而只此一款,則羽良爲營將下官,似非其罪也。思喆曰,其後又有拿處之命矣。命均曰,此則臣未及聞知矣。上曰,此事甚怪異,梅之爲人,固沒采矣。營將雖曰誤認,發差縛致,則是無前之事也。又其供辭中,有怪異之說,營將與縣監,携酒來說云,營將則未知如何,而鄭羽良人物,必不如此,故欲一問之耳。思喆曰,此事臣所議啓,無一陳達者也。梅之其時所遭,實是橫逆,而當初發軍捉捕,旣是營將所爲,非本官之所知,則營將雖爲此無據之事,在下官之道,不爲報聞,事勢固然。以此拿罷本官,決知其非罪矣。及其知爲梅也,則在主人之道,持酒致慰,不是異事。至於說之,而使無後弊,羽良豈爲此者乎?尙絅曰,有和應之跡云,而營與縣,所住處異,羽良有何爲營將和應之事乎?思喆曰,今雖拿問,其供辭,則似不出於臣所達之外,合有量處之道矣。上曰,予初以爲不似羽良之事,今聞判金吾所達,事勢然矣。饋酒致慰,則或似爲之,姑爲拿問,而忠原之失羽良,爲可惜,罷職則還寢,徐觀其供辭而處之,可也。命均曰,宗廟祭官,《大典》初獻官,則議政云,故以大臣,或一品宗臣差定,亞獻官則正二品云,蓋指正卿也。近來正卿中,從一品多,而正二品少,必以正二品差定,故常患乏少,吏曹每爲煩稟,以刑官差出,事甚苟簡。今後則勿論從一品正二品,職在正卿者,通融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禁衛大將,以兵判例兼,而兵判常數遞,不如兩軍門大將之久任,故顧念重記,重惜費用,軍器不能以時修補,卽今軍器執頉,亦多有乖於陰雨之政。今後一年一度修補之意,申飭,分付,何如?上曰,在前禁衛營,亦有鳥銃進上之事,若不造備,則何由以進上乎?今以重記爲念,節省浮費可矣。至於軍器,則不可一向抛棄,所達,依爲之。命均曰,頃日以刑、漢城府事仰達,而判尹張鵬翼,有病久未行公,詞訟積滯,殊可悶慮。今姑改差,擇其代而久任之,好矣。上曰,頃日陳達而不許,其間屬耳,遽爲變通似如何,而今則又有情勢之可言者,姑爲許遞,其代則正二品乏人,問于大臣,通融擬望,可也。命均曰,聖上於近日,雖加飭勵,而未見有超然遠覽,脫出俗規之事。臣等固已有始勤終怠之慮,而臣僚亦不免因循恬嬉,以此迄未成一定之規模,況如臣者,忝在輔相之列,才品鹵莽,雖欲飭勵,末由振作,惶恧之至,不知所喩。曾見先朝,大臣有辠,則譴罰斥退,不少假借,而若其任用之時,則信之不疑,雖在天怒震疊之中,大臣有言,則必爲之開納。近來則群下之言,無有槪於聖心者,是由於今之人,不如古之人,不足倚任故然矣,而於大聖人翕受之美,則終有歉矣。此政上下相勉處也。上曰,所達甚是,當加意焉。命均曰,頃因記事官金漢喆所達,太白山史庫移建便否,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史庫基地,旣甚傾仄,後有氷崖,年前大石頹轉,至於衝決墻垣,撲破樓壁,事甚驚駭。前頭之慮,有不可勝言,而左傍百許步,有地勢平衍,可合移建處,則移建之擧,不容少緩,而事體重大,不可不詳審爲之。道臣春巡時,更加詳細奉審以聞之意,分付本道監司,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記事官趙榮國,以《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赤裳、太白、江華等處所藏,皆缺落。此後五臺山曝曬時,史官草謄一本,到本館,書出正本,分奉於各處之意仰達,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實錄之缺落,事甚未安。依史官所達,日後五臺山曝曬時,使之謄出以來,正書各本,奉安於諸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俄者所云之事,極爲寒心。向來有人言,弘彦冊子,有某語云,所謂冊子,其時卽爲投火,孰見而知之耶?予心以爲怪矣。近來鞫獄甚多,人視之尋常,故不知鞫案之祕諱,曾經承史而目見者,必相傳如古談,以致喧播於外間矣。今此朴洙源,則猶是發明之事也。如或有憑藉而陷人者,則其弊不可言,惡在其嚴祕不洩之意也?其時承旨李匡輔罷職不敍,《政院日記》之係于鞫廳者,承旨監封櫃藏,可也。在魯曰,昨日未回啓公事,竝爲持入,而一張有漏落者。再昨年京畿御史李周鎭書啓,啓下本曹,自本曹,當以各邑守令賞罰當否及貢賦納未納,令該曹考啓後,稟處之意覆奏,而其時禁府,爲李悟事憑考而取去,仍以留置不還。臣於近日,因事覓見,始爲推來,則尙在未回啓中,中間三年掩置,殊甚可駭。該掌書吏,旣已治罪,今將回啓以入,而昨日漏落,事極惶恐,故敢達。命均曰,其間該曹之不爲推還,殊涉疎漏,前後長官,不可無警責矣。上曰,金吾亦有遲滯之失,前後銓曹長官及其時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可也。在魯曰,南陽府使兪拓基,壬子冬特敎罰補矣。其後廟堂,則連擬於方伯,而銓曹則罰補之人,不敢直擬他職,故昨日政方伯之窠,亦欲擬望而未果矣。三年罰補,迄可移遷,今後則內外職間,勿拘擬望,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其外亦有黜補經年者,次第收召,似好矣。上曰,誰也?在魯曰,李秉常之補光州,亦在壬子冬,權{{!|𥛚|⿰礻啇}}則昨年夏間斥補矣。上曰,卿勿復達。朝廷事體,因李秉常,而多損矣。如是之故,昨日吳瑗疏,亦以二三在野之臣,爲誇高矣。乙巳以後,自大臣以下,予過於優容,世道之降,由此矣,上下之不相合,亦由此矣。況彼權{{!|𥛚|⿰礻啇}}若放還,則武弼必以爲冤矣。指非逆而爲逆者,其律何異?而如武弼之鄕漢,親鞫而誅之,如{{!|𥛚|⿰礻啇}}之名官,斥補未幾而復用,則其於刑法,何如哉?在魯曰,臣於其時,以朴文秀是朝廷不可無之人,而{{!|𥛚|⿰礻啇}}之處分,亦過重,仰達矣。渠以爲本意不然,而遠投瘴海,今旣經年,聖朝無棄物,故臣有所陳達,而聖敎至此,侍從之臣,比擬於如此之漢,誠爲未安矣。上曰,及其窘遁之後,乃以漁色宣淫爲對,其果成說乎?非特{{!|𥛚|⿰礻啇}}也。雖彼入侍之大臣,若以非逆之人爲逆,則與武弼奚擇哉?在魯曰,濬源殿參奉一員變通事,前日本曹判書陳達,自上敎以姑徐矣。本殿官之選擇,終不如京,陵、殿,雖以京人差送,猶或有見輕者,況本道人乎?兩窠皆以土人差出,殊非重本殿之道,故敢達。寅明曰,此事臣以禮曹參判,奉審四陵而還奏,遂有改定式之擧。蓋臣意則四陵參奉,冠帶從仕,限滿自退,殊可憫憐,故欲拔其尤者,移差本殿,漸陞王朝,而至於兩窠之皆以土人差出,則誠過矣。尙絅曰,臣待罪銓曹時,嘗以此仰達矣。蓋本殿凡事,永興以地方官,皆爲主管,至如祭需等物亦措備,故參奉,例多檢飭之事,雖使京華士當之,或不無疎忽之責,況以其土人,爲殿官,何能責其盡職乎?一窠若以京華士子差送,則似有得於守護之道矣。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過矣。雖欲收拾其人材,一窠足矣。在魯曰,自變通以後,移拜京參奉者,已數人,今適本殿參奉一人病遞,將出代矣。北路之人,入仕偏多,兩西、關東不然,此亦豈不爲不均乎?上曰,北路人入仕,卿等視以爲太多,而其間猶必有沈屈者矣。左參贊所達爲是,爲本殿事體之重,一窠則自京差送,而此後該曹所送,如不及本道所差,則不特與處分逕庭,朝廷必爲外方所笑,無雜以他道人,必以京華子弟差送事,定式,可也。在魯曰,四陵皆在南關,故聞參奉,皆以南關人差除,北關亦多有生、進可用之人,而未嘗差除云。今後則通融南、北關,極擇差除事,申飭道臣,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近來初仕之路太廣,其中墓所守衛官,尤爲可悶。卽今仕滿三十朔,捧承傳而退坐者,已七八人,畢竟皆將入仕矣。雖多表表名家之人,終不如生、進中極選,殊非淸仕路之道,若又置而不用,則將不免失信之歸,此殊難處矣。臣於當初創設時,已慮此弊,强爭而不得,到今雖不可還罷,更爲定式,退定朔數,使仕滿之人,不至太多,則猶勝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此非擇人之道,適足以開幼學仕路耳。無寧退定其朔數也。上曰,生、進則不爲差除乎?在魯曰,不用生、進,皆用幼學,而國制,生、進則三十入仕,幼學則四十入仕,此則無年限,故幼學之未滿三十者,亦或有之矣。上曰,此亦當有定限,參酌於三十四十之間,以三十五歲以上爲定,以五十朔,爲仕滿之限,可也。在魯曰,旣退仕滿之限,則似不可不趁卽收用矣。上曰,所達誠是,每都目,一人必爲陞遷事,申明定式,可也。在魯曰,守衛官,亦係初仕,必令長官差出,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年冬間,內司因於義宮手本,金剛山楡岾寺,以內願堂,定屬之故,禁標處打量事啓下後,牒報本曹,故循例行關矣。今者高城郡守粘移內,曹關未下來前,宮差韓世瑜,持該宮牌子下來,以出入御前之說,揚言恐動,作弊多端云,其矯誣王言,損傷國體,誠非細故也。如此之類,必須嚴懲,然後可服外方民心,故敢達。上曰,此亦不道也,事極絶痛,不可循例治之。令秋曹各別嚴訊究問,當該呈手本之所任,令攸司科治,可也。寅明曰,去春設賑時,埋葬監官,有篤病監官等役,實是人所不忍爲之事,故皆爲厭避,諸堂上,多般誘說而使之,賑畢後,酬勞之典,斷不可已。昨年都政,雖有一二人邊將差送者,而功勞最多,得蒙承傳之流,尙多積滯,若至久遠,則易致忘棄。前頭大政,連以一二人,考其承傳收用事,申飭,何如?上曰,當於大政時,申飭,而爲先,分付,可也。著進啓,李時蕃事,逆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海正、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喬桐松家島,爲江都咽喉之地,初爲太僕句管,中屬水營,今則自戶曹收稅。戶曹詳定,則例不過一卜一斗租,而水營稱以太僕時gg太僕寺g舊例,濫徵一斗五升之稅,島民無處呼訴,擧將流散,事極駭然。請令本道詳覈實狀,今年所捧加數,還爲給民,戶曹出稅後,最初加捧京畿水使,摘發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監、兵使、守令拿處代十五日,罷職代三十日內,必令辭朝,明有先朝定式,而近來全不遵行,無端遲滯之類,亦多有之。許久曠官之害,夫馬濡滯之弊,有不可勝言。請自今監、兵使、守令,拿處、罷職之代,申明舊式,毋過其限,其他外任,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必令及期辭朝,如過其限,亦隨卽稟啓變通。上曰,依啓。將何以變通,其欲遞者,以變通爲幸矣。著曰,催促或論罪可矣。又啓曰,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楡岾寺,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捉致之命,而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上曰,依啓。敎明進啓,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gg㙉g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刑獄,國之大政,而不可緩忽也,明矣。犯倫罪人金浹,二次訊問之後,今已經年,而尙未究覈情節,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今後乘其鞫坐姑停之日,嚴加訊問,期於得情。上曰,依啓。又啓曰,近來大小文武之臣,若得一邑宰,則輒有率妾之計,今年或爲方伯、守令,則率畜一妓,明年又往他處,則又畜一妓,甚者,一室之內,至於二三人之多。擧世轉相倣效,以成痼弊,奢侈之風,咀呪之變,未必不由於此也,而且各道官婢,幸而餘存者,只是老弱,列邑不成模樣。自前刷還之令,非止一再,而不過數月,依前率還,朝家屢屢申飭之意,果何在哉?無論代口納粟之類,當爲一倂還屬,而從前監司、守令,每違拘於顔情,稍有形勢者,則無一辭載送。請自今以後,著爲令甲,一切刷還,而不有朝令,依前率來者,罪其家長,道臣、守令,亦爲各別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宮房打量文書,地部例爲反帖以送,必令關由地部者,其意有在,而今此於義宮差人,作弊下邑,該宮所任,亦有科治之擧,則伊時地部該堂之不察,亦不可無警。請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次對已畢,諸臣退出,承旨來前。必寧進伏。上曰,濟州事欲一問之而未果矣,島中形勢,何如?必寧曰,甲子以後,連値凶荒,民生艱苦,戶口凋殘,而上年則尤甚,若非朝家特加軫恤,則生民將多顚連之慘矣。流來弊瘼亦多,故臣與御史相議矣,聞御史皆載之書啓,而廟堂竝許施行云。此後守令,若善爲遵行,則自可少弊矣。上曰,文武才技,何如?必寧曰,土俗喜獵,故頗習弓馬,而以儒爲業者則絶少,書院選入二十人,而亦不能充其數矣。上曰,承旨曾倅幾邑耶?必寧曰,嘗經四邑矣。上曰,然則嶺南、關西,皆所稔知,本州則土俗,比兩道,何如?必寧曰,其人氣骨,愚蠢强悍,習俗嗜利無恥,至親間相訟,視以爲例事。蓋因歲飢民困而然,而大抵山川風俗,終是異域矣。上曰,氣候亦異乎?必寧曰,異矣。臣經兩年冬,最寒之日,只如陸地十月間矣。上曰,熱則甚乎?必寧曰,七月最熱,而亦不覺其大異矣。上曰,雪候如陸地乎?必寧曰,無異,而州城近處,則卽消,未嘗經宿,而惟漢拏山,五月亦有雪矣。上曰,漢拏山氣淸乎?必寧曰,重濁而不秀麗矣。上曰,田地則何邊爲多乎?必寧曰,田多畓少,而依山附海,皆有之,別無多寡矣。上曰,其俗爲蠶桑乎?必寧曰,産布,故民皆衣布,不事蠶桑矣。上曰,無桑故然乎?必寧曰,桑則有之矣。上曰,男女孰多乎?必寧曰,以帳籍考之,則女口爲多矣。上曰,禮俗如何?貿貿乎?婚喪簡薄乎,奢侈乎?必寧曰,禮俗無可言,民貧而常衣皮,其何能奢侈乎?上曰,無房堗云,然乎?必寧曰,然矣。問柴足而曷不爲堗乎云,則以爲自幼習以爲常。若處煖堗,則必生病,故不爲矣。上曰,猶有穴居之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有酒乎?必寧曰,有之,而稻米絶貴,故以粟米釀成,其味薄劣矣。上曰,水田幾何?必寧曰,上年稻種乏絶,朝家自陸地輸送,使三邑爲成冊受去,則播種之數,不滿三百石矣。上曰,何如是少也?必寧曰,地底皆石,而無水故然矣。上曰,然則無葬埋之節乎?必寧曰,於野中,掩土爲塚矣。上曰,人才有沈屈者乎?必寧曰,有之。文官三人,而二人則方來京從官,一人則出倅湖南,以下考遞去矣,武科亦多矣。上曰,非文武出身,而有沈屈於鄕里者乎?必寧曰,亦有之,故御史聞而載之書啓矣。上曰,有殺獄乎?必寧曰,無之。久囚乃破文廟位版者,而姑未決矣。上曰,其俗雖貿貿,亦似樸直矣。必寧曰,然矣。昨年御史入去宣諭,民無不感泣,居常說及先朝恩德,則多流涕云矣。承、史遂退出。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辭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以句管堂上,纔已出牌,而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校理金若魯,辭疏旣有還給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洪曕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任{{!|𪼛|⿰王集}},身病俱重,竝改差,其代以前修撰尹得和,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副司果閔珽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往日之事,不過事體,旣命特敍,又改備忘,則其在分義,不可若是至煩,吳瑗處分,大意旣異,則幺麽細事,甘心同歸,甚矣。熟習,且玆事若此,不過務勝之風,而今日儒臣,明日承宣,當飭勵之日,若是消日,其事體乎,紀綱乎?捧入承旨從重推考,此後以此引嫌之疏,切勿捧入。 ○以校理金若魯上疏,傳于李聖龍曰,本非深重之事,而承批之後,又爲如是,承旨、玉堂,只爭此事而已乎?事體極爲寒心,此疏還給,今後則此等疏,絶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人臣之道,廉隅雖重,事體豈輕?況業已洞知,且旣已開釋,而廉隅亦已伸,則特招、特推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副提學李瑜,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入直。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控血懇,未蒙矜兪,嚴召荐下,促臣應命,臣雖愚迷,豈不識聖恩之可感?撕捱之爲罪,而自顧負犯至重,蹤地至危,今若以薄勘之旋宥,威命之難拒,唐突復進於承明一步之地,則本罪之外,添得無忌憚之罪,臣之萬萬不可出,無待臣畢辭也,且前修撰吳瑗譴罷備忘中,上款罪狀,卽臣同罪之事也。臣之昨疏,亦辨向日事,語及洪景輔者,與瑗疏一般,而瑗獨受罪,臣卒無事,此有幸不幸之殊耳,其較辨之罪則均也,罪同而罰異,在邦憲,舛謬大矣。臣方悚懍震惕,屛息竢譴之不暇,尙何去就之可論哉?況景輔之疏又出,而臣之駴怖,又一倍矣。彼旣以甲乙互對之說,肆然擬議者,誠可謂無人臣禮,則臣安得不言之,而發怒於臣疏之覰破?專事胡叫,惟意所快,多見其可笑而不足怒也。向臣聯疏,若捨該房,而斥景輔,則今之爲說,猶或可也,渠之初疏,亦云擧一院而齗齗,則該房非院外,別般人移怒與否,非所可言。至於成疏早晩,不須問,渠是朝參入侍人,亦必聞聖敎矣,呈疏果在聖敎之前耶,後耶?辨此,則人臣分義之識不識,自可判,而猶且曰,稍識分義者,不敢疑人,欲人之鹵莽而不能曉,其爲計亦齟齬矣。今雖藉反詈之目,借疑阻之說,游辭而掩其迹,詬詈而拄臣口,獨不畏孔昭之天,赫然臨下乎?然毋論其言之成說不成說,必欲自明,則臣何必强責以無嚴?若又由臣言,而稍識人臣分義,則於彼,亦不爲無助也,說去說來,徒汚臣唇吻,而在臣困且阨則極矣。又況同罪之人,方在罪籍,則晏然冒進,萬無是理,屢犯逋慢,尙逭嚴誅,情窮理隘,不知所出,玆隨天牌,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賜諒察,削臣之職,勘臣之罪,使刑章不偏,臣分粗安,不勝幸甚。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孤根弱植,顧影無伴,以勢言之,則天下之可㑄者,莫臣若也。吳瑗之筵席醜辱,專出凌藉,氣豪口快,一語句斷人,不少顧難,人有血氣,莫不爲臣代憤,而臣於對章,付之一笑,誠以士大夫處世,事關國家安危,則怒,事關一世大是非,千古大義理,則怒,至於街童口氣,橫逆相加,則不足怒,而況彼沈溺黨論,迷昧義理之狀,臣見其可憐而可哀,則彼瑗,何足以怒臣也?臣則處之以不足怒,而彼謂臣不敢怒,於是,氣益豪口益快,對疏之辱,又倍於前,以其得失場中,傾巧機變之心,自畫出窺覘迎合導諛承奉讒諂等鄙夫之態,被之於斂迹守分之身,足令人齒冷,臣雖不自重,旣以不足怒,處之於前,則今豈可復與之較挈也?第其所謂以君爲玩戲者,是誠何等罪惡,果如瑗言,則臣當伏不道之誅,言出誣臣,則瑗當受反坐之律,此豈可置之䵝昧,而頃刻容息於人世乎?設有不道之臣,玩戲君父,則其謂吾君之聖明,而受玩戲於臣子耶?噫,綱常,至嚴也,三尺童子之至愚,而未聞有自辱其親以誣人者,彼雖急於誣人,而其敢以玩戲二字,用之於不敢言之地乎?噫,世道壞敗,彝倫不明,閭巷之間,苟有怨嫉於人,則輒加以犯上不道之目,有如常茶飯,此亂亡之兆也。夫朝廷者,四方之表,儒臣者,風化之本,而不意陷人罔測之言,出於淸朝論思之列,其何以示四方,而正風化乎?臣身僇辱,姑置勿論,其爲世道,憂也深矣。噫,彼之禍心,如此,而乃反以禍心,目臣,噫,臣之孤蹤,能禍瑗耶,瑗之氣勢,能禍臣耶?其必有能辨之者,至於皆是發蒙振落之輩一句語,突然攙入於上下文勢不相屬之際,而若究其文字出處,則便一急書,未知欲驅何等輩於何等地,而第令讀之者,不覺骨靑而肉顫也。彼旣看人文字甚深,則其自用文字時,皆非無心,可知也,然此則謎語隱意,不必迫索,而惟此玩戲之說,直斥臣身,臣誠不忠無狀,橫遭千古人臣所無之誣,臣誠崩心飮泣,直欲溘滅,而不可得也。人臣負此罪名,不洗則不可爲人,玆將痛迫之情,仰干閔覆之天。伏乞聖明,先削臣職名,下臣司敗,與瑗對質,以辨玩戲之虛實,以嚴倫綱,以正風化,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等語脈,本其人之病源,予亦闊看,卿何過嫌?雖無知人之鑑,決不以曰小人而用卿,卿勿復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僥倖科名,誤犯古人不幸之戒,居常自念,固已慙汗溢背,釋褐未幾,旋入臺地,恩牌臨門,光榮被身,自顧駑下之賤,何以得此過福之災?愈益惶懼,今臣藐然,一新進耳,君臣分義,粗知其嚴重,召命之下,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第念臣難安情勢,實非尋常。若其資性之疲劣,言論之巽軟,猶是第二件事也,玆敢走伏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恭竢譴罰,惟聖明恕察焉。臣早喪嚴父,因以失學問,雖窺得若干書卷,而都歸於口耳句讀之習,無一編熟讀之書,無半月硬着之工,譬如無源之水,其流易涸,無根之木,其葉易枯,一自應擧以來,每當急速之限,倍覺馳驟之難,自不免爲剽竊文句,沾丐膏馥之歸,傍觀之嗤點,姑舍勿論,私心之慙愧,固已深矣。及夫決科之日,試官雷同掄次之際,主客倒置,伊時考官,已有言者,其後譏議,又復紛然,夫士子之欲,莫大於科第,臣亦急於趁限呈券,殊不知蹈襲他文之爲羞恥事。到今思之,其爲慙恧,實無異於攘人之物,而私有之者,人雖不言,臣固自歉,況又人言如此,臣豈可潛利其倖占,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士夫廉恥,一身大防,今臣出身之初,得此科名不正之誚,而恬不知愧,若固有之,揚揚冒沒於仕宦之路,則先已自喪其廉恥矣,失此一節,便同失身,更執何物,可以事君乎?昔晏殊,一童子也,應試之日,猶辭以預構,能盡其勿欺之義,而今臣則倉卒之間,不自省察,旣不能自首於唱臚之日,又不卽陳辨於入仕之後,上以欺君,下以欺心,千古之下,未免爲晏殊之罪人,惟此一事,尤愧死無地。顧今區區微懇,只在於早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臣退伏田廬,杜門省悔,稍自奮勵,屈首讀書,以少變其鹵莽之質,則在聖朝,爲栽培之惠,在微臣,爲息補之圖,公法私分,誠爲兩幸。臣昨呈此疏,見阻喉院,竟違嚴召,罪積慢蹇,論以常憲,誅絶猶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且惶且感,以汗以涕。噫,臣之此疏,豈樂爲哉?誠以情勢之萬萬難安,如上所陳,苟不一番陳暴,退守本分,則將無以更廁於士夫之列故也。彼喉司之臣,未知有何所見,而但曰,此疏不必爲,此疏不可呈,非但不捧,反欲使臣而中撤,是誠待臣以一無恥之人耳。臣之見蔑於人,又復如此,本來情勢之外,此事尤爲臣難冒之一端,玆將未徹之疏,更瀆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素守之不可變改,察臣至懇之實出肝膈,亟賜處分,俾靖私義,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陳章引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李鼎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玄載觀入侍。命均曰,朝氣猶寒,聖體與昨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已爲進御,而亦一樣乎?上曰,姑未進之矣。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臂部不平之氣,則差勝矣。命均曰,今日乃進藥日次,仍爲劑入乎?上曰,厥藥雖至十餘貼,其無害乎?聖徵曰,藥甚輕微,不必慮其峻矣。上曰,然。故五貼已使加進,票紙當下矣。命均曰,中宮殿症候,今日亦不加勝,荊防敗毒散,纔又劑入。醫女方入診,退出後可以詳知,而誠甚憂悶。上曰,本來挾感,則未易差矣。命均曰,今已累日,而不得問安,其在事體,亦可悶也。上曰,東朝氣候如此,而猶不使問安,況於內殿乎?命均曰,請令醫官診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今日則稍和緩,而左右不足之氣,猶有之矣。應三曰,右脈候稍帶滑,而體則和緩矣。諸醫之言,略同。命均曰,臣歲後不得瞻望天顔矣,向日擧動時,始得昵侍仰瞻,比前似瘦減矣。上曰,予則不知其然矣。命均曰,昨日以覺其有效,爲敎,然則加劑五貼以進乎?上曰,唯。命均曰,昨欲陳達而未及矣。義州府尹黃晸,遭臺啓以後,連呈辭狀,諸議以爲,出入侍從之人,旣被臺彈,至於請罷,豈容仍居其職云?其在待遇之道,當許遞,而見今西邊事,爲悶,其代卽速差出,催促下送,可矣。上曰,依爲之。臺諫之久後論啓,誠過矣。韓師善之爲一道最,未可知,而謂之大不治,則必不然矣。命均曰,師善治績,雖未的知其如何,而蓋非不能爲吏之人也。黃晸所聞然耳,豈私於師善,而故爲濫褒乎?上曰,黃晸,自在春坊,予知之,頃年舊長陵,一夜爲御史,而亦善爲廉察,三司中御史之才,甚難得。李宗城陞資後,欲任使黃晸矣,晸又陞資,其後將遣御史,輒思之矣。寅明曰,黃晸吏才,亦可觀矣。命均曰,今居灣上,亦廉約善治云矣。上曰,韓師善之論韓珩、白守一,是不善爲之事,而其爲人,則予始見於春坊,見以爲不沈靜,而亦頗軒軒,非用心巧密,爲怪異之事者,只是信聽其從兄師億之言而誤著也。辛亥親鞫時,於柳鳳輝合啓事,臺諫所爲,殊駭觀瞻,師善亦有所言,予之處分,有若勸而爲之,以此見之,可知其人之耐住不得矣,旣自以能吏,見擢,故欲抑貪吏,而爲此擧,不覺其誤耳。寅明曰,凡爲吏者,不能每人悅之,故有譽者,亦必有毁者,且名士?出宰,其擧措稍可,則人以爲譽,故黃晸聞其譽,而褒啓之,朝家之擢秩,過矣,特除承宣,又過矣。末梢恩數之過隆,則豈黃晸之所預料哉?人之吏績,與師善等,比者多矣,又豈無踰於師善者,而獨於師善,以爲善治,而驟加奬擢,故人心不服。且間得其毁言而信之,以致此紛紜耳,今若以師善,謂之治如龔黃,則非其實也,謂之大不治,則亦非其實也。臣則以朝家處分,爲始終,俱不得其平,始之奬擢,過矣,終之譴罰,過矣。師善之論兩武弁、韓珩事,未知如何,而白守一,則果送藥蔘於諸宰,師善所聞,雖或稍過,諫長論劾,如白守一等者,而國家罪之深,如此,誠所未曉也。上曰,人之長短各異,師善長處,予旣知之矣,姑欲裁抑耳。豈以此終棄乎?大抵烹阿,封卽墨,甚難適宜,烹則猶可爲,封則尤難,故近來則御史,書啓中,非無褒譽者,而惟河必圖,僅除右職矣。寅明曰,罰不可偏行,賞不可偏廢,若是則殆近於因噎而廢食矣。上曰,侍從中惟柳綎善治,其在黃州,爲韓德全所褒啓,此豈非公言乎?命均曰,御史之任,爲難,奸民之言,有萬不同,安保其不見欺乎?上曰,在上者只當擇御史,而信其言矣。命均曰,守令論勘,亦難適中,如宋堯卿、金麟慶,非貪而以貪論矣。上曰,居內者,何以知之?只憑御史,書啓而爲之耳。命均曰,宋堯卿則李匡德以爲那移也,非貪也,嘗陳疏言之矣。上曰,不法守令薦主論罪,自是國典也。故判府事趙道彬,曾不以此罷職耶?命均曰,臣亦以誤薦,獲罪矣。上曰,然矣。近來則久不見此事,心以爲怪,頃於召對時問之,則儒臣對以守令姑未勘斷,故似然云,年前御史,書啓中,守令,何至今不爲勘斷乎?三南監賑御史,京畿及北道御史,書啓中,令金吾處之文書,後日登對時,判金吾持入事,分付。又敎曰,李錫杓辭疏所云云,卿等知之乎?予於其時,微聞今吏判語,卿以直書雷字,爲當云矣。錫杓自當此事而言耶?命均曰,其日合考時,試文相類,而就其中,揀彼善於此,而爲陞黜者,有二張,其一則金光世也,其一則李錫杓也。與錫杓之文,相類者,文字病處頗緊,諸議皆以爲,當黜而黜之,乃曺允成也。蓋聞近來士子輩,文體相近者,結爲同接於分考之科,則互取其句作之稍勝者,書之,故全篇幾於相類,莫辨其主客之爲誰,錫杓事,亦由於此也。然前後如此,而得第者甚多,何可以爲引嫌之端乎?其疏所云,乃兒輩生疎之言也。春躋曰,昨因諫臣所啓,監、兵使、守令拿罷代,辭朝日限,申明舊式,其他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如過其限,隨卽稟處事,蒙允矣。考見院中故事,曾在先朝,有監、兵使拿推代,三日內辭朝之命,因筵臣陳達,以三日太促迫,故拿處代則十五日,罷職代則二十日,邊倅拿罷代,亦依監、兵使例定式矣。身死之代,則似當如拿推代,而其他循例除拜守令辭朝,則以道里遠近,差等定限乎?上曰,拿罷代則一依先朝定式施行,而其外則日限有難的定,只自政院,量宜隨時申飭,俾無久滯之弊,而守令赴任之遲滯,多由於署經之遷就,此則在於臺諫,竝爲申飭,可也。命均曰,日者戶判,以京畿移轉未收之各邑監色,推論,而其中不卽上送之數邑守令請罪事,陳達,而自上令營門決杖矣,曾經侍從及二品之人,例不得營門決杖,而罷職矣。畿伯論報備局,而以豐德府使申思冏,曾經防禦使,是二品職也,應爲罷職云,此時守令,遞易爲難,似當有參酌之道矣。寅明曰,決杖不過兩邑,追聞振威,亦皆已捧云,而成命之下,不可區別矣。上曰,申思冏,爲先從重推考,振威亦不宜斑駁,一體從重推考,可也。又敎曰,向時以事體爲之耳,首醫權聖徵敍用。寅明曰,右相,以山陵都監郞廳事,方爲難進之端。語未卒,上曰,予幾忘之,提調善達矣。其所謂未勘律者,誰也?春躋曰,具萬喜纔來囚矣。上曰,其時事,或石品不如古,或匠手不能善而然矣。豈是堂郞之罪耶?特以重事體之意,論罰耳,待未勘律者,勘律,當有所處分矣。命均曰,臣於向日入侍,伏聞聖敎,以請之一字,爲可厭,臣心竊以爲未安,而其時適卒遽,未及仰達矣。上曰,卿始聞而怪之矣,曾與李宗城,屢言之,亦嘗論此,幾至竟夜矣。命均曰,此敎必有爲而發也。然淸者是士流,而國家元氣所存也,聖敎終是失言也。上曰,仁字寧不大哉,而亦有末流之弊,淸字獨豈能無弊乎?如東京淸議,終爲晉人之放達,而近來所謂淸者,乃察而隘也,予未知其終之將如何也。寅明曰,東京淸議,是乃激濁揚淸,何可無之乎?近來則無此等淸議,殊甚慨然。昔在仁廟末、孝廟初,沈器遠、金自點,濁亂之餘,俗習委靡,士趨卑汚,先正臣宋浚吉等,應召赴朝,正色昌言,力持淸議,談者謂國脈,多賴是矣。上曰,然矣。激濁之淸,律己之淸,予豈厭之乎?但厭其似是而非者矣。命均曰,向者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一段言,近來崇用儒者,不如古,其言誠然矣。古之儒者,如宋浚吉、宋時烈及朴世采諸人,皆立於朝,而近來則終無一人就職,豈聖上緇衣之誠,不如古而bb然b耶?願毋以職名强之,以禮招致,置諸閑司、漫局,而時令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予之誠禮,豈及於古?而乙巳後,亦嘗試爲之矣。世道不幸,朝廷之弊,及於山林,如向來尹鳳九之疏出,豈不慨然乎?恐其言之不用而不來,他人又見其不來,以獨來爲嫌,而不來矣。寅明曰,聖意所在,臣等可以仰揣,果有如此事,而先慮其如此,亦聖慮過處也。命均曰,沈錥方帶掌令,故不敢入城,領相之病,如此,而不得來護矣。上曰,沈錥、梁得中,皆忠樸可取,今於得中疏批言之,而予意不偶然也。諸臣遂退出。 ==1月22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四更、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鄭必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旣已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京兆長官,豈可久曠?常參旣定,承旨亦不可不備員,政官牌招開政。 ○傳于李聖龍曰,儒臣備員後,有開講之命,視事,循例應爲者,而玉堂未備,竝與視事久停,豈飭勵之意哉?明日常參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事,命下矣。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晩,本職未肅拜,且有身病,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正言金尙重,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今觀前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以兵使朴纘新所達滿紙陳列者,觀此狀啓,則事實固然,而大抵兵使所達,非也,只奏事狀,可也。其詐誕等說,已傷忠厚之風,此則雖不足深責,其入其欺弊,三虎十椎之說,非藩臣狀聞之體。朴師洙此等病痛,常知,故曾以此飭勵,則氣質雖難化,君父飭勵,決不若此,事體所關,宜有警飭。又當西藩,當加勉飭,前黃海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今觀林大賢回啓,則乃旌褒義烈事也,且軍功冊,廟堂旣已置之,且係禮曹,而非秋曹回啓,則措辭稟處,未免越職,當該堂上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中未回啓有長官處,長官皆來待,惠廳亦有未回啓公事,則堂上亦來待事,分付。 ○副司果金尙重單付。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申宅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前戶曹正郞安允中,苦請堂上所持難之五百同木綿,預授於白木廛人,閭市之間,醜聲狼藉,臺閣之上,彈論將發,允中先自知幾,必欲掩跡,近百廛人,連日推治,刻捧於失火呼冤之中,大臣痛其情狀,招致曹吏,使之自處,則允中乃於辭狀中,有曰,推治市人之際,其中一漢,自稱後宮至親,不欲受杖,故一體嚴治矣。乃有此大臣,分付云云,果如其言,則市民之敢爲藉重於官庭者,固已萬萬可駭,而允中則又敢藉此一事,張皇投狀,要爲巧掩己醜,深持大體之計,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其日市民中,自稱後宮之至親者,令該曹各別嚴治,前正郞安允中,削去仕版。安允中汰去之後,自地部捉致居間請囑人盧啓漢者,査問其行賂情節,則啓漢之招,稱以自食者銀子三百兩云,渠以一時往來之勞,其所自食,若是之多,固已可疑。且收斂錢二千餘兩於一廛之說,不啻狼藉,而三百兩銀之外,反爲隱諱,終不吐實。噫,圖得五百同官木,潛聚累千貫錢貨,恣意行賂,略無顧忌,萬口喧傳,千手指點,人孰不聞知,而日昨筵中,以啓漢勘罪事,下詢也?入侍諸臣,無一人痛陳事狀,請加嚴究,畢竟歸罪啓漢,免死流配而止,都城市井之間,千金用賂,旣已發端,而尙不能嚴査正罪,則顧何以懲日後,而飭外方也?請秋曹罪人盧啓漢,令捕廳各別嚴覈,査實正罪。慶尙監司金始炯,以本道之連歲荐饑,被災邑竄配之類,狀請移配,而只以令該曹稟處,爲辭,該府二字,初不擧論,只憑該曹覆啓,竝與禁府罪人韓師億,而混移湖南,金吾雖已請推,事甚疎漏,有關後弊,決不可問備而止,請慶尙監司金始炯罷職。法筵出入,自有常節,而頃當啓覆之日,都承旨李春躋,以進去政廳,下直出去,旋以吏議參政事,還入筵席,替達吏判之言,自不覺大損事體,請都承旨李春躋罷職。昨年十九日處分,義理正當,倫綱增重,垂後世而有光,竢聖人而不惑,而金有慶,以狠愎之性,肆怨懟之筆,敢以義理晦塞,倫綱斁敗之說,登諸章牘,此聖上所以削名朝籍,至降三字之敎,存堤防而嚴懲勵也。雖以天地之量,姑施收敍之恩,而檢擬該司,尙云太遽,冒玷銓地,尤駭公議,請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臨陂縣令李泰祥,屢典縣邑,素稱不治,及授本職,物議未允,且臣赴召之際,逢著路中,則不有朝令,偃然乘轎,當此申明法禁之日,肆然冒犯,尤極可駭,請臨陂縣令李泰祥罷職。近年以來,官方無漸,倖門大開,新除授白川郡守具鼎勳,曾未經縣,直拜名郡,旣損政例,有駭物情,請白川郡守具鼎勳改差。伏聞日昨,前宣傳官李仁植,呈進一疏,盛稱聖上功烈,方殿下誕降大誥,執謙求直之日,人有以媚悅夸大之辭,進之者,何也?臣竊死罪,殿下雖好謙德,而燕閑之中,或不無一毫自滿之心,雖求直言,而聽納之際,或不無遜逆從違之偏,故幺麽仁植之輩,敢以窺測之心,爲此嘗試之計。曾在戊申冬間,湖南鄕儒,投進頌功之章,其時臺臣,疏請付黃永削,聖批特賜允可,今於仁植,亦宜一體嚴斥,益昭謙光,請前宣傳官李仁植,刋去仕籍。答曰,不允。末端九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以難强之痼疾,兼難冒之情勢,黽勉一出者,非爲毫分盤礴於隨行計耳。只以朝參隔宵,迫於承命,鞫事方張,急於赴坐,自來蹤地,有不敢唐突邇列,而默無一言,視若恬然,其貪榮耐恥,亦已甚矣。不幸宿病重發,症情危苦,倩疏陳懇,冀蒙恩遞,其宛轉匍匐,痛不堪忍之狀,皆院僚之所共知,而微誠未格,聖批靳許,有若臣卽今病狀,數日調理,可以仕進,豈不萬萬迫隘耶?臣之所患胸痛,此是四十年膏肓,旣發之後,動浹旬朔,非如一時微恙,乍稱乍止,則出納多事之地,有難等待其差復,當初本院之稟啓,亦出於迫不得已。緣臣賤疾之仰溷,致勤,申飭之下敎,此固臣病裏惶蹙,求死不得者,而雖以臣目前所遭,言之,其尸位碌碌,觸事憒憒,昏謬疎率之失,不止一二事而已。催促赴任,蓋循舊例,而敷奏未詳,卜日將赴之帥臣,徑被譴罷,筵席請推,略尊事體,而語意未孚,崇秩祈免之備堂,過自爲嫌,醜拙百出,咎責四至,而況又諫啓堂疏,迭相論斥,至以日昨聖旨之不爲徼還,在外臺疏之不當捧入,或謂之嘅然,或謂之不察,論思駁正之地。公議若是其至嚴,則其不從重請勘者,似不過容臣自處,此固臣不可仍冒之一端,而在臣便是餘事。顧今痛勢轉苦,有加無減,一日之內,關格輒四五次,升降無常,轉側俱妨,床席起居,亦不得隨意,其何以束帶驅策,周旋於禁近之列乎?臣雖無狀,職忝邇班,前後登筵,親承勉勵之敎,豈以奔走之微勞,敢圖一身之自便,連章瀆擾,可已而不已耶?只恨病入孱骸,力不從心,區區自效之意,每爲此一切所沮奪,有臣如此,生不如死,情窮勢蹙,玆又冒死更籲。伏乞聖慈,亟許鐫罷,以延殘喘,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踏啓字。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於頃日,往省先墓,跧伏鄕廬,間有除命,而未克祗承,私心悚惕,若隕淵谷,乃於千萬意想之外,忽叨海臬新除,臣於是,震惶惝惑,莫省置身之所。噫,國家官爵,夫孰可輕畀,而至於旬宣之職,其任至重,其選至艱,仰惟則哲之明,照臨百官,如臣不肖,本末長短,宜莫逃於淵鑑之下,而猝加謬恩,不少難愼,其爲玷睿簡,而駭聽聞,誠非細故,豈但臣一己之憂蹙狼狽而止哉?臣於見職,有必可遞者,不止一二,玆敢冒死而歷陳之,冀聖明之矜許焉。方今聖志,赫然奮發,至誠求治,必欲掃去積弊,拯濟生靈,所以憂勞宵旰,講究補敝之策,靡不用極,此時方伯之任,尤難其人,必得明練彈壓之才,然後方可望其導颺德意,竚有成效,而乃以迂疎未經事,萬不一近似之賤臣,苟然塡充,其與朝家綜核之政,擇人之意,豈不乖盭之甚?此一當遞也。臣本闇劣儱侗,凡於一切世務,都不通曉,至於外方利害,民間情弊,尤所矇昧。臣於年前,獲叨郡寄,不過一峽邑,而觸事憒憒,蔑效職分,矧玆一路委寄之重,決非臣所可堪承,僬僥千匀,必見顚踣而後已,此二當遞也。顧臣狗馬賤疾,前已悉暴,不敢每擧,以溷崇聽,而蓋其目疾,已成廢痼,痰癖關格,又是危死之證,常時精爽迷罔,若墜烟霧,日用酬物,九顚十錯,似此病狀,實無陳力之望,雖簿書期會,原隰驅馳,亦何能自力照察,以效職責之萬一乎?此三當遞也。量己受任,古人有言,臣嘗竊附於斯義,從前忝竊,有踰賤分,輒敢懇扣辭遜,必遂微尙而後已,曾以此累形於章牘之間,非敢有一毫矯飾,神明實鑑之矣。顧此所叨之職,人器不稱,又非向前之比,而徒貪榮寵,冒沒承受,則人必嗤鄙之曰,是夫也,辭小而受大,讓卑而居尊,眞爲龍斷,無復廉恥,臣雖有百喙,亦何以自解乎?此四當遞也。臣蒙被渥恩,河海莫量,而曾無尺寸報效,乃以一箇之微,仰累聖朝愼簡之政,終必至於僨誤職事,貽笑官民,則此其罪,尤當如何?此五當遞也。有一於此,義在必遞,況兼有此五者乎?此臣所以反復揣量,矢心自劃,寧伏違傲之誅,而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除旨之下,宜卽仰暴情懇,冀蒙早賜處分,而素患痰證,挾冷暴發,膈塞而勺糜不下,痛劇而氣息若絶,欲起還仆,無以自振。伏聞筵中,有催促辭朝之命,臣於此,益切惶隕,無地自容,昨始扶舁作行,來伏私次,瀝血控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以罪名則宜在罔赦,以才分則更難叨冒,敢陳瀝血之懇,冀解匪據之職,而批旨靳允,慰勉隆摯,臣益復愧蹙,莫省攸處。至於史官偕來之命,係是敦召之異數,此豈可以輕加於如臣癃賤者耶?顧臣不合輔相之狀,畢露於朞月尸位之日,言議樸拙,未能格正,藝識空乏,無所猷爲,驢技已殫,蚊力難堪,日月之明,庶可照燭。伏惟我聖上,方事飭勵,務行實政,旣知臣之實無可用,而何乃强施以虛假之禮哉?如使臣,進而有少補於國事,則當此至尊憂勤,廟務方殷之時,決不敢爲飾辭遜讓,逡巡厭避之計,而今雖戴罪貪榮,抗顔更進,不過伴食中書,又復如曩日之爲而已,此臣所以憂恐悶蹙,未敢冒承者也。爲臣今日之道,惟當一味退伏,不復忝竊,無添從前妨賢之罪,冀免方來覆餗之患,區區血願,惟在於此,逋命之誅,亦安敢辭?若夫廉義之不宜冒突,賤疾之有難强起,恐涉煩瀆,更未覶縷,而只將已試蔑效之實,仰瀆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則哲之明鑑,收臣不稱之職秩,以尊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別諭,業已洞知,更何過讓?方今國勢生民,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哉?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卽起視事,用副至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禮曹參議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待罪東藩,觸事昏憒,得免罪郵,實荷聖恩,而納符翌日,旋蒙儀曹佐貳之除命,惶感之極,不計疾病之在身,黽勉出肅,冀效一分職責,而念臣有懇迫情理,曾於在藩時,屢度陳暴,伏惟聖鑑,亦或俯燭之矣。臣之老母,方在臣弟有成德山縣任所,臣離違親側,歲已周矣,歸覲之心,日夕憧憧,而上京之後,連接音耗,老母宿病之外,近又添得感寒,氣息綿綴之中,思見臣甚切至,臣聞此報,心神靡定,歸侍病側,一日爲急,玆敢不避煩猥,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曲加矜察,特許恩暇,俾得歸見病母,以伸情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所請,往省焉。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泗川縣監朴端錫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朴端錫,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古城僉使申斗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申斗益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鞫廳罪人亮濟、甘德遠配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二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引見,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尙賓曰,靈城君朴文秀,方到閤外,而欲待文書持來,故不得同入矣。上曰,有故不來者,承旨陳達,可也。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金在魯,以吏判,牌不進。李瑜,亦以副提學,牌不進,而各司長官、禮判申思喆,以方帶金吾兼任,鞫坐進去。漢城府、掌隷院,皆無堂上,故不爲來詣矣。上曰,回啓公事姑置之,皆進來。諸臣皆進前,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頃已分排,其間有何經紀乎?卿等以次陳達,可也。取魯曰,臣於日昨,以病不進,上辭疏,未蒙允許。故今日則有難偃伏,敢此來詣,而他道堂上,則自是曾經本道之人,皆知形便,而臣於關東,則足跡不到之地,實難詳知,而以大略言之,民戶不過七萬餘戶,軍摠數,方令謄出而未及矣。然本道則兩班鮮少,應免軍役者,似不甚多,而逃故充定,自京有難善爲變通,故使本道,成冊上送,而閑丁有限,若急迫催促,則恐必騷擾列邑,姑以三月,爲限,待其徐徐充定,以爲得宜矣,且凡事貴緩,不可急急督促。況此嶺東,道遠雪塞,實難趁速定限矣。寅明曰,此事大槪,頃已陳達,湖西地方,則比嶺南甚小,而軍額則多於嶺南,定制外,又多有加役者,臣爲道臣時,已熟知之矣。至於戶籍,金取魯已謄嶺東戶數,臣亦方謄出湖西戶籍,而移來移去,未及憑準,則其未代定,已代定,自京亦何以詳知乎?且若使各邑代定,則雖有逃故,必不報知,若自京代定,則逃故亦必濫報,此弊彼弊,此最難處矣。游曰,關西良役,自朝家知之者,甚少,其軍役之係屬於京營者,元無之,而本道之名色,甚多,雖黃口小兒,一疋之役,則皆應之矣。上曰,關西亦有隣族侵徵之弊乎?游曰,雖一疋之類,豈無此弊,而不至大段矣。廷濟曰,雖一匹之役,額數甚多,故閑丁尤難矣。游曰,故相臣柳尙運、李濡,爲方伯時,創設轉餉軍官之名目,其數一萬名,而常時則納布,立兼濟馬以養之,用於使行時,脫有不幸,則以此爲輸運軍糧器械之道矣。至于今日,額數漸多,幾爲三萬名,以此軍額,自然有隣族之弊矣。新方伯下去後,當相議,定其額數後陳達矣。廷濟曰,臣家近於畿營,京畿各邑文書,皆謄來見之,則無非逃故難代之報狀矣。上曰,秋判家在城外乎?游曰,在新門外矣。廷濟曰,代定雖難,若詳考戶籍名色,則可以覈得充定,而至於隣族侵徵,一身兩役之弊,實難査定善處矣。大抵擇守令爲上,試以通津事,敢達。通津,原戶二千二百七十七戶,而太半冒屬於江華,故良丁最難矣。李義翼見任此邑後,五百餘名代定,而猶有餘軍,少無民怨,此槪汰定校生及其官屬,而又如中樞府錄事、尙衣院保人之屬,一切詳覈定數,而其餘則汰定軍額,故無一逃故侵徵之事矣。臣亦曾任守令,而爲守令者,例拘於顔情,不忍出眼前使令而充軍丁,各邑守令,若盡如義翼之爲,則臣於句管之任,盡心摠察而已,亦何有所難乎?通津疤定文書及成冊,今方持入,欲以此,申飭諸邑矣。上曰,中樞府旣是大臣衙門,則其錄事必難充定軍額矣。廷濟曰,樞府錄事,冒錄無數,有籍重處,故守令之類,例多顧藉,不爲塡代軍丁,而義翼則能充定矣。文秀曰,居通津者,田畓或在於江華,則每多投屬於江華,要爲巧免於軍役,渠輩若知畏憚本倅,則必不爲此等冒屬之擧,而平日有輕易本倅之心,故家雖在通津,而假託懸籍於江華,江華則作一逋逃藪,軍丁之難得,實由於此矣。樞府錄事,爲免軍役,投托無數,此則汰定軍額,固無妨,而至於尙衣院匠人,其數甚多,其匠人之保人,自然倍加,而匠人之私自徵捧之保人,又不知其幾何,匠人若定數,而保人數少,則閑丁無不足之事矣。廷濟曰,此則只見其一處而論之。大抵一疋之役,投屬極易,各邑軍丁之難代,實由於避苦投歇之弊,且雖稱錄事者,亦無納布於樞府之事,如此盡爲充定,好矣。游曰,臣於大誥飭勵之後,敢不竭力加意,以效職責之萬一,而顧今軍政,實難釐正,試以前事言之。故相臣徐文重,曾任本兵時,詳覈軍制,定爲都案,軍國總目,頗有考閱要益之道,臣今稱善矣。卽今軍額,比其時騎保兵gg步兵g外,良人兼司僕雜色額數,未知緣何添出,而駸駸數多,亦非由是,而益其本軍之數矣。臣方欲問議大臣而査正,査正則可以擧大綱,參今比古,而通津一邑事,則不可爲準。通津則有江華冒屬,故盡爲査正,其勢似易,他處則旣無江華,何處得許多良丁乎?文秀曰,臣有惟患,連未參備局之坐,故凡於軍政事,未及詳量領會,而第以事勢言之,纔經壬、癸慘凶,民戶太半流亡,又常人之稱幼學者,頗多,故實難詳査。且在京而料嶺南事,爲難,在嶺營而料南海沿邊等邑之事,必難,舊伯已遞,待新伯之出,當詳議可否,而自此遙度,豈可以做事乎?如中樞錄事及各營冒屬,古所無之名目,無數,至如守堞軍官,其數甚多,而一疋木,一兩錢受之,故監、兵營,受布則多,而不爲國用,故一道之貧匱則轉甚,國家豈可以一民,私奉其臣乎?大本已乖,欲救其末,誠難矣。臣謂自廟堂酌定,罷其雜色名目,然後方可以得軍額矣。上曰,靈城言,是矣。文秀曰,法立然後,事定,事定然後,紀綱正而民心服,今之閑丁,猶古之閑丁,而古之時,容易代定而無弊,今之時,苟艱搜得而騷擾,此非今日民戶,減於古昔而然,亦非法久弊生而然,而挽近以來,各其營衙門所屬雜色名目,漸繁,此等之類,若盡爲革罷,則閑丁自無不足之患,而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亦可自然減除矣。豈必戶布、結布,苟且彌縫,爲破東補西之計乎?堂堂千乘之國,作此寒乞兒貌樣,臣竊慨然也。上曰,靈城言,大體好矣。眞明曰,臣曾按北道,略知大體,槪異於他道矣。上曰,北道不難矣。軍兵未知何如,而其土之民,樂赴軍役云,然否,眞明曰,北道軍制,南關營將所屬,則如他道,北關則有五衛之法,無納物之規,故不如束伍之虛疎,而充定亦不難矣。原戶十萬內,軍摠二萬七千,竝監營所屬數千名,其保人合爲四萬餘名矣。上曰,北道亦有騎步兵乎?游曰,北道亦有之矣。眞明曰,大槪,北道軍布,納于兵營,而所納或米或布,布不過一疋,米不過四斗,而其中偏枯者,吉州、明川、咸興、永興,進上偏重。頃者李宗城,爲御史時,頗爲變通,而不能盡變矣,其他隣族之弊則無之,而至於軍制,亦別無可言者矣。文秀曰,凡事貴緩,不必急速爲之。湖南則李匡德,纔已隨事變通,雖未盡善,其所施爲規模,行之於其道內,一二邊邑如咸平、海南,則似便好,而使之遍行於三南,則或便,或不便,作事之難,槪如是矣。臣於見任,當徐徐商量稟定者稟定,變通者變通,而宜自三南緊急之道,而先爲矣。取魯曰,關東軍額,名目亦多,逃故充定,亦不可專責守令,而自廟堂參酌照應,然後可無騷擾之弊矣。上曰,頃日筵中,新定句管堂上,其日日暮,未及下敎矣。今日招來,別有可諭事矣。所謂句管之任,非特爲良役軍丁而已,大抵京外,聞見不相及,此後則本道之人,必輻輳於句管堂上之家,如水旱豐歉,道內守令之治否,亦必詳聞,非如歇後道聽道說之比,而且凡便民利國之政,亦必有從長稟行者,卿等亦終始難愼,體予飭礪之本意焉。設置句堂,意非偶然,若不能善爲了當,則未免爲欺民之歸,卿等亦竝知之也。取魯曰,今日先務,乃良役,除民怨苦,莫過於此,此異於他役矣。上曰,良役,靈城俄所言詳考戶籍而汰定者,是矣,而監、兵使,別有大力量而後,可以釐革。李義翼之於通津,能善了當軍役,居廟堂者,反不能如此,則豈不有愧乎?若盡心惕念,則豈無好樣善處之道乎?至於關西、嶺東,意非有異,西北則王化頗遠,兵判曾任西藩,今又委之以句管之任,收拾人心之道,異於他道,尤宜各別飭礪矣。上曰,頃聞李宗白之言,則西路穀多云矣。游曰,關西則營門及各邑,以有除番錢、布,稍得成樣,我國常談,踰沙峴,則無非好倅云者,以其有錢、布出處故也。蓋其所捧錢、布,旣不爲國用,故私用之多少,惟在守令之廉貪,而雖多用民,不爲過矣。俄者朴文秀,以各營所屬名色,一切革罷,爲言,此固有激而言。然臣意則不然,當初設立之監、兵使,豈皆貪而然乎?初欲爲國,而其流之弊,如此,凡事去其爲弊者而已,何可盡革乎?且其流來已久,今若自朝家,一朝革罷,則此不但爲營邑之不成貌樣,亦非收拾人心之道矣。文秀曰,此不過爲監、兵使、守令者,爲其私用,而不能革罷,雖以尹游言之,拘礙於爲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而難於革罷而已,若知其弊,則宜速革罷,有何所難乎?游曰,然則文秀之爲嶺伯時,何不稟報革罷,而今乃以帖給至親之說,抑勒面斥乎?文秀曰,臣曾按藩時,屢請革罷,而其時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防塞,故不得準請,臣雖無狀,初豈不請革罷,而今於筵席,猝發此言乎?游之言非矣?游曰,文秀每每好高陵轢,故臣不欲與言,而此等口氣,宜可警飭,渠以宰臣,何敢高聲,而面斥重臣乎?文秀曰,公然懲捧於小民,豈可作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乎?游曰,渠則不給同生四寸乎?尙賓曰,筵席事體至嚴,各陳所見而已,兵曹判書尹游,靈城君朴文秀,言辭之際,互相爭聒,辭氣太露,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兵判欲持廟堂事體,靈城則所達雖是,而辭氣太過,且重臣、宰臣,宜有區別,靈城君朴文秀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文秀竝罷之請,元非未達之言矣,監、兵營諸般名目,載於《大典》者,亦可一竝革罷乎?上曰,靈城之言,大體是矣。而盡罷之論,非矣。文秀曰,自天皇氏以後,所定之法,至于今而皆可行之乎?隨時變通,未爲不可,雖載於《大典》,當革者革之,若盡革,而監、兵無可食之物,則臣請受其罪,臣下則設爲一疋之役,只收一疋,而取其美名,君上則以無良丁,獨憂勞於上者,自開國以後,無如此之國矣。上曰,此乃靈城病痛,其言何至鬧爭之境乎?文秀曰,臣爲嶺伯時,統營募入軍官名目,多有革罷者矣。上曰,爲方伯而力罷,則容或可也,今日筵席,不爲從容商確,而必欲角勝,多費辭氣則過矣。文秀曰,統營募入軍官三萬八千名,自臣營力請罷之,臣營所屬三千四百名,臣與李匡德,相議罷之矣。游曰,此則事體,似然矣。上曰,俄者兵判所言載於《大典》之軍額,一竝請罷云者,靈城之言,非矣。游曰,釐正廳,爲變通良役,數十年前創設,而雖或有好處,其所以捄弊,反多貽弊之端矣。上曰,釐正廳創設堂上,誰耶?游曰,李濡、兪集一、閔鎭厚,而癸巳定額時,各司報帖紛紜,眞僞莫辨,而猶且不顧人言而爲之,至今見之,頗有其效矣。寅明曰,釐正廳多有實利矣。上曰,靈城所達嶺南軍額減罷事,正如釐正廳之變通,雖似是矣,而一從釐正廳,亦不無弊矣。游與廷濟皆曰,上敎,是矣。上曰,故判書閔鎭厚,其爲國忠誠,盡心奉公,他人不及,而至於蠲罷國用,減之又減,亦不無其弊矣。寅明曰,天下似是而非者,最難矣。游曰,俄者朴文秀所達帖給至親云者,亦不無其事,臣亦忝居藩任,私用常多於公用。大抵爲方伯、守令者,凡干公用外,自然有私自酬應之道,而亦有將校輩施賞激勸之事,如此等事,亦不可廢,盡爲革罷之言,決知其不可爲矣。文秀曰,今之藩閫,猶古之藩閫,古有以其道內之軍,征倭者,而今日豈有如古之藩閫之征倭者乎?古之藩閫,兵足而財裕,今之藩閫,財匱而兵少,臣亦非不知一疋之役,盡罷爲難,而凡事易於上行而下效,凡干不緊軍額,難於革罷,務爲姑息而仍存,則其流之弊,漸至擾民受布之歸,監司爲之,則兵使爲之,兵使爲之,則水使爲之,水使爲之,則守令爲之,以至鄕所、里約,而必爲之矣。上曰,此不宜如是支離言之矣。方有下敎事,承旨進來。尙賓,進前,上仍下傳敎曰,今者句管諸道之命,意固深矣。或曰,以良役句管之名,繼此名,若專爲良役,則非予本意,以大者言之,諸道年分之時,外方豐歉,京聞未實,每於當年,京外相持,而小民因此,而未蒙實惠,內而句管堂上,外而諸道方伯,誠心預確,隨事善處,庶無此弊,其他備禦水旱,荒歲賑政,惟在臨時節目間事,而雖然,目今生民倒懸,專由良役,豈不先務?或曰,二疋一疋,予則不然,今日生民之疾苦,非特二疋,實係侵族,朝無紀綱,今日雖減一疋,明日豈無侵族哉?大抵京外軍額,自有定制,而漸繁色目,已過其數,此外冒濫,亦未知幾數矣。良丁因此大縮,虛僞隨而成習,欲救良役,先可祛此,諸道句管中,良役尤甚處,爲先從舊制査革,而其中閼而難行者,商議廟堂而處之者,而欲行此道,其目有二,査革之際,祛私務公而後,可無虛實相蒙之弊,汰定之時,先行上司而後,小民可服,其須體此,著意擧行事,申飭。尙賓書訖,上曰,八道年分,皆有之乎?眞明曰,三南則有之,而諸道不必皆有之矣。上曰,備忘中祛私之私字,非天理人欲之私,而拘於物我之私也。閼而難行者,非謂小者,而只謂大者也。卿等須體務公祛私之意,毋或各私其道,各別飭礪,留意於共濟國事,而大抵今此句管,不特爲良役,而其中良役爲大,此則下敎,已言之矣。若夫某道之豐,某道之歉,以至水旱之災,尤宜互相知報,公聽竝觀,而頃者筵中,有所下敎於兵判者,非但獨指其所管之道也。大意常謂河內凶,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毋分彼此,共相勉飭焉耳。取魯曰,聖敎如此,姑未顚仆之前,敢不竭力奉承,仰體聖意,而各私其道之弊,則必有之矣。眞明曰,聖敎如此,臣等敢不至誠奉行乎?上曰,良丁事,極其有弊,須各飭礪,善爲汰定而句管,如此則外方體行,易辨眞僞矣。廷濟曰,凡事之善否,俱係公私之分矣。上曰,俄所謂私字,非人欲之私矣。王者一視之道,於諸道,無彼此緩急之別,而京畿根本之地,尤難,秋判,尤宜勉之。廷濟曰,聖敎縷縷,臣豈不仰認,而盡心體行乎?上曰,頃日句管分排之後,或慮卿等,各私其道,欲有所勉勵而未及,故今日召見言之,而又有一事,予近來精神不好,今日雖以李義翼事,爲是,而今後各司,若以所屬汰定事,有所陳請,則亦難保其不許,此後事關軍政,皆關由備局而後上聞,而不得直爲草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來關罪人滯囚之弊,極其紛紜,或有罪名至歇,而五六日囚繫者,事甚不當,此後則自本曹,觀其罪名之輕重,參酌治罪以放,似宜矣。寅明曰,闕外諸上司,如政院、玉堂,每以一邊言,取信,容易囚禁,雖一時囚禁,必有情債,各司貢人之難支,由於此矣。上曰,秋判所達,固是,而亦有不可行者,然出牌移關,滯囚累日之弊,不可不嚴防,此後大臣,分付外,不得如前濫雜事,自政院爲始,各別申飭,而若有憑公營私者,則自該曹草記請罪,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刑判李廷濟,以政院發牌捉囚事,陳達,臣亦有所懷,敢達。政院,乃號令百司之地,若無出牌之事,則凡於各司不善擧行之時,何以推治乎?且如掖隷之被打於人者,皆告於政院,則政院啓請囚禁,例也。日者軍資監頒料時,本監庫子,以小斗出給,掖隷爭詰,故臺監推得行用之斗而較正,則減入一升云,以此推之,一次頒料時,其所偸食之數,將至幾何?如此弄奸之類,所當分付該曹推治,而發牌之事,何可廢却乎?寅明曰,掖隷輩橫恣外間之弊,慮之,可也,而至於爲掖隷受打而分疏,誠是意外,尙賓之言,妄發矣。游曰,臣方帶經筵,尙賓所達,極爲瑣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惠廳公事之輕者,臣盡爲回啓,而今日所持賑廳公事,乃各道畢賑狀啓,而盡是守令褒貶,則不可不愼重,臣以次堂,似難獨爲回啓,姑竢首堂之出,相議回啓,何如?上曰,今日召卿等,不但爲簿書期會,而亦欲疏通積滯之公事矣。所達,大體則是。然卿亦堂上,有何不可爲之事,而必欲待未啓下之一堂上耶?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觀備局上言回啓,則多有猥濫者,至如金吾回啓中,朴鳳采妻上言,尤極猥濫,此後上言四件外,猥濫者,承旨拔去,如有未拔去者,備局回啓時,請推當該承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於上言事,有惶恐敢達者。李巨源爲康津縣監時,所取用商賈之米,都合殆過千餘石,米商輩到處請囑,欲以京廳受出,此等事不可曲從其願,故以外方會付穀,或儲置米上下事,稟定筵中,依米商所願,發關江原道劃給,兩班庄穀,亦入取用中,此爲永安尉宮及今副提學李瑜家也,亦其家所志,以畿邑發關矣。兩家聞已受出,而米商輩初不下去江原道,必欲爲自京受出之計,則不欲以米受出,而必欲以康津所定價錢受出,其習絶痛。今又上言,構辱賑廳,而以兩班家受出,而若本廳觀其家形勢,而上下者然,自上必不俯燭其實狀,故敢達矣。文秀曰,臣初以全羅道穀,劃給,而不爲受出,以江原道穀,劃給,而又不受出,多般請囑,必欲得惠廳所在錢,此若許施,大關後弊,不可聽施矣。上曰,惡其請囑,而事若當給,京外一也。小民之物,不可公然用之,依願劃給,使無怨言,而猥濫登聞之罪,則令該曹科治,可也。文秀曰,渠輩不欲受於外方,而必欲受於京廳,或呈狀,或私囑,或上言,萬般周旋,必欲行渠計而乃已,此甚可惡。外方則雖計其利數,加數劃給,亦無不可,而至於京廳錢,則終不可出給矣,今若聽施,則渠輩必以爲我輩之所欲爲,雖宰相,不能勝之云矣,此路一開,後弊無窮,上敎雖如此,決不可出給矣。上曰,大體則是,依爲之。{{*|出擧條。}}政官待明朝,牌招開政,常參姑待後日,擧行,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二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尹陽來、李普赫,司諫李著,持平李壽海,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未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而中宮殿感氣,亦已和解乎?上曰,慈殿氣候安寧,內殿感氣,姑未和解矣。命均曰,夜氣甚冷,玉體勞動,不瑕傷損乎?上曰,不必過慮矣。命均曰,罪人建伊,累次受刑,今日物故矣。上曰,建伊旣死,今欲收殺,故引見矣。命均曰,建伊多違端,加刑致斃,由渠傳言之致,其死,宜矣。上曰,渠爲不道矣。命均曰,甘德以渠原情,見之,亮濟,以其依託於主家,而主人在謫所之故,不無怨國之心,互相酬酢,至有此言,此外別無可捉之端矣。臣頃有所達,聞諸往來湖中之人,則月初有此言云云,而甘德之言,出於十六日,若謂甘德,空中做言,則建伊聞之於何處,而甘德往牙山之時,建伊聞其言云者,亦不分明矣。上曰,牙山距稷山,相近乎?命均曰,接界矣。甘德與建相傳之言,唜禮在傍而傳聞云,則建伊所言,必聞之甘德,而甘德之知與不知,限死加刑,有所不可。故與禁府堂上,相議酌處,而亮濟則以建招見之,非甘德之比,見書色變之說,與初相異,且其見書之際,方讀書云者,與亮濟自洛出來之說,落空,甘德之招,補中益氣湯之說,則亮濟往呂原君家時,見朝報而有所言云,以常情例談,言之,上候未寧之言,亦無足怪,建伊所以驅亮濟者,元非可殺之罪,酌處未知,何如?上曰,過矣。當初建伊,聞甘德之言,而有所傳說,甘德則元無容護建伊之事,凡干違端,皆已知之,別無可問之端,直放,似宜矣。命均曰,建招所云亮濟見書色動之言,與上候未寧,終日閉戶之說,此極違端矣。唜禮則似不緊,而與聞甘德、建伊相傳之言,又於叱伊妻給餠之說,雖非大違端,然似極奸詐,酌處似宜矣。上曰,俄已言之,酌處,似過,以予思之,甘德、亮濟之違端,元非大段,直放無妨矣。命均曰,渠之與建伊酬酢,亦極違端,決難直放矣。上曰,於渠不相干涉,故此固不足怪矣。命均曰,東晩,卽亮濟之子,而甘德名卜之說,亦極矇矓矣。上曰,名卜之說,不足致怪矣。命均曰,方外之人,未詳獄事之顚末,或疑以有裏面事者,有之矣。甘德有可問之端,故加刑,亮濟比甘德,未免越一層,故無加罪之請,而亮濟本居於堤川,移來依託於炤家矣。其父名則{{!|𢜫|⿰忄省}},祖名則世發,而其外祖,掌令朴世長云,亦是兩班矣。上曰,兩班故爲杬之同壻矣。命均曰,甘德,加刑後酌處,亮濟則酌處,似好矣。上曰,金吾堂上,以次陳所見,可也。思喆曰,大臣旣已陳達,下款語,決非建伊所做出之言,觀其一款,似亮濟之言矣。小臣非以其爲杬之友壻之子,而別有所疑也。湯劑等說,極其殊常,臣意則謂甘德,別無可刑之端,亮濟,加刑後酌處,似爲得宜矣。尙絅曰,甘德、亮濟,皆有違端,數三次加刑,直爲放送,恐獄體疎漏矣。上曰,甘德爲人,何如,而非常漢乎?陽來曰,甘德雖不大段,能解諺文,若其形狀,蠢蠢如村婦,不解諺文,則直爲放送,亦無不可,而觀其獄情,似多殊常之擧。臣謂甘德、亮濟,當加刑,而加刑則限死而已,加刑數次後,酌處,似好矣。命均曰,未的知言根之出於某處,而累次加刑,似涉重難,而但亮濟,結連於廢族,似異於他人矣。著曰,觀前後獄情,面質相左,建伊八次受刑,幾至致斃,終不變辭,歸之於甘德。甘德、亮濟雖云曖昧,似難免殊常之端矣。上曰,每指甘德乎?普爀曰,指甘德矣。甘德雖曰曖昧,建伊八次受刑無變辭,輕易酌處,似有乖於獄體,而但又旣非可殺之罪,而欲付之生意,則此後加刑,末終必至於杖斃,此亦審愼處矣。著曰,六次加刑後,臣旣發甘德之啓矣。凡獄體有可問之端,則所當加刑,而李普赫,以末終致斃,爲慮,此非預所致慮者矣,大臣則以廢族,爲言,而雖非廢族,二句不道之說,極其殊常矣。上曰,果爲其說,而其說云何?著曰,渠所云云,非發諸口之言矣,出於爭財而有言,則指斥他事,可也。其閉戶之說,極涉可疑,臣謂甘德、亮濟,皆有隱情矣。上曰,所達二句語,月初湖中傳說云,旣有言根,則厥漢聞之,何足怪乎?壽海曰,建伊之言,決非常漢做出之言,似必出於亮濟輩矣。上曰,如此等說,謂盡出於亮濟,則掛書亦當謂亮濟爲之乎?我國之人,好爲浮言,當此世道淆薄之時,無近宗不定儲之說,雖非渠所言,此必有言根所出矣。思喆曰,此決非常漢之言矣。上曰,此獄事有階梯,建伊聞之於甘德,而甘德承款之前,歸之於亮濟,元不的實。承旨洪景輔持公事入侍時,以爲若如戊申事,則一二人殺之,無惜云云,而予意則不然,雖一人,不宜死而死,則心有所矜憐。頃於遠聲事,至今惻傷,今於亮濟,旣無可殺之罪,則雖炤之姨從,不宜以其結連而致疑,直放,可也,若酌處而島配,則島配之人,今方數多,其中添一人,亦難矣。命均曰,半國gg叛國g之人,與國爲讎,臣等之所慮矣。上曰,建伊所言,非但出於湖中,想應嶺南亦然,未的言根之出於何處,而只罪此等之類,則此乃軟地揷木,國體決不當如是矣。建伊則多違端,而爲餠等說,元非大違端矣,怨國云云者,此亦甘德之言,而非亮濟之言也。以廢族怨國云爾,則建伊卽炤之奴,其亦怨國耶?此等之類,以其言根出處,而必皆窮治,則禁偶語之法,亦當爲之矣。命均曰,此非死罪,渠雖不足數,而若少或曖昧,則渠之妻子,亦豈不可矜乎?然其獄情,多違端而可疑矣。上曰,其違端,不過幸國有事之言,而見書色動,見朝報後云云之說,元非大段可疑者矣。普赫曰,大臣可疑之言,誠然矣。上曰,予謂疑亦有弊,予初疑遠聲,而至今悔之矣。謂其人多可疑,則猶或可罪,而謂本事可疑,則罪疑惟輕,豈不當從惟輕之律乎?亮濟之爲人,何如?命均曰,極其虛疎矣。上曰,大體誣人爲之事脫空,亮濟、甘德島配,可也。普赫曰,直爲放送乎?上曰,如此等說措語,然後可無日後之弊矣。承旨進來,必寧進前。上仍下傳敎曰,鞫廳罪人李亮濟、甘德所謂不道之說,建伊前後招辭及面質之招,多違端,故建伊亦已訊問杖斃,則似當脫空,而建伊終不以誣人自服,前後文案,不無可疑,階梯旣無所疑,俱非大段,宜施惟輕之典,竝特爲參酌遠配,李瑍、金晉贊、唜禮,竝放送,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本道。必寧書訖,思喆曰,島配有弊,亮濟,北道定配,甘德,關東定配乎?上曰,關東尤難矣。然如甘德之類,雖生亦不足憂者矣,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必寧曰,啓下文書,使注書,書出傳旨,然後可以放送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他注書,書傳旨以入,可也。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命均曰,玉署長官,自劃不爲行公云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聞大臣所達,行副提學李瑜,其所固辭,在於本職云,以曾經經幄之臣,辭今長席,其涉過矣。豈可曲循,而句管事緊?宜有處分,姑遞本職,牌招察任。必寧書訖,上曰,今日臺啓,都承旨李春躋事,事在旣往,論之過矣,而白川郡守具鼎勳之直拜郡守,有違政格。今觀臺啓,事體得宜,纔已依啓,而方當飭礪之時,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政官特推,可也,旣已特推,銓官必引嫌,政院知悉,使之勿久撕捱,可也。壽海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前啓擧末端,可也。壽海啓曰,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亟令擧行事。{{*|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軍威縣監黃宅河,威欠束濕,謗騰不廉,吏欲久任,民願速去,昨秋田政,報災太濫,巡營之摘奸還實者,其數多至二百餘結,嚴刑監色,着枷回示於列邑,則不治之狀,旣著,難安之勢,又甚,宜卽自處,而恬不知愧,傳說藉藉,莫不唾鄙,如此不法無恥之人,不可仍置字牧之任,請軍威縣監黃宅河,罷職不敍。上曰,莅任已久乎?壽海曰,三年矣。上曰,在京之人乎?壽海曰,在京云矣。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暈上有冠。申時,日暈左珥,暈上有冠。夜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正言申宅夏所啓,貞陵近處偸葬塚,令該府卽爲掘去事,命下矣。今日發遣本府郞廳掘出後,分付部官,使之移埋于禁標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昌恩正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下去平安道成川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日昨筵中,湖南沿海邑農牛,以平安道管餉牛,參酌移給事,定奪矣。似聞關西監營所管屯牛,其數爲三千餘頭,其中擇取壯實可以使役者,限三百頭,以附近邑所在分定,趁春耕,刻日上送事,發關,分付平安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bb何如b?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批下後牌招。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去壬子年十一月戶曹移文內,辛亥條順天三手米三百十四石零,凍泊通津地云,發遣使令,與船主李時雄,同往看審,則終無三手米船隻,而時雄仍爲逃躱,事極驚駭。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沙工金戒敏等,各別嚴囚,以待時雄捉得,一處究覈,穀物徵捧後,各人等罪狀,依律勘斷事據,監色、沙工等,嚴囚推問,其穀物去處,則推諉於在外船主李時雄,故時雄妻捉來,亦爲囚禁,推問其夫去處,則招內,其夫去處,不得知之,常聞其夫之言,則米二百餘石,錢二百餘兩,散給於順天民人等處,爲言,而仍納件記,故令順天府,一依件記數爻,米、錢徵捧上送之意,論移本官者,已過累月,尙無皁白,沙工戒敏,徑斃獄中,監色亦以遠地之人,牢囚京獄,非但徑斃可慮,許多穀物,自京萬無徵捧之路,下送原籍官,散給各人米、錢,一一徵捧,而如有未準之數,則監色處,亦爲徵出,準數上納後,其罪狀報本道,依律勘處,則公私便當,故此意與戶曹,亦爲往復停當矣。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等,下送本官,何如?傳曰,允。 ○正言申宅夏啓曰,臣資性巽軟,本不合於諫諍之任,情跡臲卼,久自劃於言議之地,而薇垣新命,忽降於鄕廬病伏之中,千里赴召,數啓塞責者,實有感於至誠求言之聖旨耳。卽伏聞昨日筵中,聖上,以前都承旨李春躋,有追後提論爲過之敎,又以前白川郡守具鼎勳事,有特bb?b銓堂之敎,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夫春躋所坐,不過擧措之做錯,而臣之所論,蓋惜其居宰列,而不自重耳,當時臺閣,若有論列,則追後之論,因何由而發也?事在目前,人旣不言,事在過境,臣又不言,則一時規警之事,又將仍廢之矣。春躋事,論之固可也,不論亦可也,萬一事有關係,罪不輕歇,而臺臣有追論之者,則殿下亦將以追提爲非耶?人君聽言之道,只當觀其事之是非,而從違之耳,亦何必計較於時日之早晩耶?至於銓曹事,具鼎勳之驟陞,金有慶之冒擬,見非公議,俱宜請推,而臣之所以不發者,實有許多思量耳。今以鼎勳事,推考之命,旣出於特敎,則不論之失,卽在於臣,以此以彼,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正言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循省罪愆,揣量才分,匪據之地,決無抗顔再入之望,玆敢申暴血懇,庶幾因此,而得蒙遞改之命矣。伏奉批旨,責勉愈隆,至以國勢生民,爲敎,臣雖愚頑,豈不知今日國勢之岌嶪,生民之困悴,而以臣譾薄之才,誠無以救得一分?假令臣怵畏嚴命,冒昧復進,在國事,了無絲毫之益,而在臣身,徒切負乘之懼,此臣所以徊徨悶迫,不敢爲承膺之計,而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添劇於交節之際,胸腹牽痛,喘息哮吼,擁衾呻楚,轉動無階,玆於隆旨之下,荐犯違慢之罪,益增惶隕,求死不得,謹當更申疾痛之呼,仰請鈇鉞之誅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當遞之職,至今蹲仍,隨行逐隊,無所裨益,居常愧懼,若隕淵谷,昨日柱後之論,其三則銓選事也,而特推之敎,又勤於前席,臣誠震怖,靡所容措。凡係政注,長官主之,而佐貳同參,則雖在筮仕之微,亦且可否,臣於前後政席,固已同參而可否矣,郵罰之來,宜無異同,而至於知申事,尤爲臣萬萬不安之端,雖涉煩猥,請略陳之。伊日啓覆,臣在入侍之列,知申自外而來,私議於臣曰,吏判送言,以臺諫新通,必欲與君同政,要我陳達,此果如何?臣答曰,可矣。知申趑趄更問,而臣又對之如前,蓋知申之意,初頗持疑,得臣言而乃決,然則非知申之誤,而誤知申者,臣也。諫啓所謂,進去政廳等語,似未詳委折,而只以臣勸成之言,終至於狼狽之境,私心愧恧,若受評彈,尙可以抗顔於周行乎?由前由後,情勢之難冒,實不可自恕。昨犯違傲,誠不獲已,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排悶抑塞,甚失所圖,荐召之下,祗詣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鑑諒,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削,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俱非深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李著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勉戒,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各別留意而猛省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鄭必寧曰,司諫李著上疏,原疏留中。 ==1月2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病}}。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鎭日違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如是撕捱,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六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親行磨鍊。又啓曰,卽接明陵奉事所報,則本陵主山後入葬處,巡審摘奸,則孝敬谷一塚,岡麓雖似稍高,距垓子爲二十步强,而旣在山腰以下谷中,則似不必禁斷,葛古岡上,又有三塚,中間一塚,則入葬不久,所見未安,似當掘移云。依前例本曹郞廳,率地師進去,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堂上李瑜,以未付軍職,不參今日之坐,句管事緊,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李瑜單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臣二品,或在外,或未付軍職,或篤老,或罷散,無以備三望,不得已以二望,備擬入啓,今承特推之命,不勝惶悚,卽當依下敎,以三望備擬,而實無推移之勢。前判尹張鵬翼,前兵使趙儆,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當品猶患不足,堂上中曾經閫帥人,依前例通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試官二望事,曾已飭勵,則今之二品文、武,堂下文、武,豈患其少,而又以草記煩稟,二望備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該曹堂上,從重推考,更以三望備入,而政院之循例捧入,亦涉矇然,當該承旨,亦爲推考。 ○副司直張鵬翼、趙儆單付。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恕己則昏,經傳所載,頃者以吳光運之章,目之小人,今者憲臣之章,非彼之比,以斥宰臣之儒臣,見之,斥乎,奬乎?況大小之官,未聞規正之事,予嘗慨然者,當今鼎席之人,果有其過,隨事規正,乃耳目之責,而噫,左揆爲國之誠,循實之心,上下共知,而救gg求g刺不得,以踵武豐陵之敎,先以起頭,許多不襯著之目,傾之軋之,憲臣於今世道,査滓未盡淨者,只見左揆而然乎?果若是,其昏,甚矣。不然,豈免傾軋之科乎?揷入宗臣、勳臣之事,顯示其意,末乃有俾自飭勵之請,此等之態,雖同朝,不能欺,況君父乎?申宅夏之知申、嶺伯之啓,雖欠得中,設有互對之心,何關兩伯,而餘意筆端,混擧南北之伯,尤亦憯矣。且尤可駭者,十九半夜,秉筆入侍,咫尺前席,聽心曲之敎,則欲護本事,竝指三字敎而過中,伊日入侍之臣,猶若此,他尙何說?此等之類,恐傷應旨之路,不能明示嚴懲之意,則夫子所謂擧直措枉之意,焉在?持平李壽海,爲先遞差。又傳于鄭必寧曰,前持平李壽海,鏡城判官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判官李河述,遞付京職。 ○鏡城判官李壽海單付。 ○備邊司薦,北兵使洪好人、金洸、李義豐。平安兵使金潝、鄭壽松、元弼揆。東萊府使黃梓、尹心衡、李潝。義州府尹李匡世、鄭必寧、李日躋。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兩司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憲府則大司憲洪鉉輔,承牌詣臺,今方引避,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俱在外,持平一員未差,只有持平宋敎明,諫院則大司諫金鏡商,獻納安相徽在外,正言申宅夏,引避退待,李錫杓牌不進,只有司諫李著,無推移分進之勢。憲府所當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諫院他無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梁得中外,在外人竝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痛矣,自古讒人、誣人,何代無之,而豈有若卿之所遭乎?外托應旨,內懷傾軋,其所臚列,指意巧密,首末其態,業已下敎,而此等讒人之態,雖輿儓難欺,況君父乎,朝廷乎?先以專攻寡躬,爲非,作其階梯,架虛說空,末乃添入宗臣、勳臣之事,惟恐讒計之未遂,其亦巧矣,下中,書俾自飭勵之請,欲爲巧飾首尾,而不覺自綻矣。大臣設有過者,明正說道,可也,何敢意實駁斥,糢糊其端,幻弄首尾,陰陽其態乎?予雖不明,決不中計,以卿恒日之心,當付其哂,何足掛齒,而遽有此擧?此皆由於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之故,尤切恧焉。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爲偕入,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國事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遣史官,傳諭于左相,與之偕來。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因持平李壽海上疏,逬出城外,仍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因一二所監試官不備,試官望筒,尙不入啓,事體誠極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開政,差出兩司闕員,以爲監試官備員,及期開場,而一日四牌,非但有傷事體,自下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極爲寒心,卽爲牌招開政。 ○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驛保惡只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久阽言地,未效一日之責,向陳數事,輒靳允兪之音,自顧慙恧,無地自容。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更以言官,自居,有所論列,而日昨諫啓中,於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事,竊有慨然之懷,略陳辭疏之末,及承批旨,不惟不賜,開納,反下未安之敎,臣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夫有慶當初一疏,專出憂慨,斷斷無他,今諫臣急於構罪,乃以狠愎、怨懟等說,一筆句斷,辭意至深,至於攙入三字之敎,必欲眩亂天聽,以爲脅持擠陷之計者,萬萬危怖。且知申、嶺伯,不樂追論,而强提已冷沒緊之事,互擧竝對,外示公平,內藏機關,其爲計,噫亦甚矣。究其指意,的然可知,身居臺地,譴責之請,烏可已乎?聖批中旣以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爲敎,可謂洞照其情狀,而反敎,以改正之請,大體是矣,臣實愚迷,誠不知聖意所在也。凡改正之云,初授濫職者,刋汰之謂也,今宰臣之於銓地,旣是宿趼,則改正之請,其果當乎?假如諫臣之言,使有慶,眞有怨懟之心,則勘之以重律,何所不可,而今乃只以改正,爲請者,其意不專在於醜辱一有慶而已,而聖批所敎,恐未能深燭而然矣。臣之所論,臺體卽然,而殿下疑之以太扶,責之以未曉,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更何顔面,復冒於臺次乎?玆於召牌之下,詣臺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正言李錫杓,日昨辭疏,以科名爲嫌,已不成說,而試官雖有情勢,不許違牌,新有定式,則再召之下,一向慢蹇,事極未安,請正言李錫杓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申宅夏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納言之職,乃是臺閣選窠,不可人人而濫授也,決矣。前獻納金廷潤,爲人庸懦,持身賤汚,已不合於淸朝掄揀之職,況其向來一疏,論其全篇,元無可觀,中間論列,不過一監司、一守令治績而已。臺諫言事,有毁而無譽,則其所爲說,已極卑陋,而旣已承牌就職,旋又出去陳疏,顯有規避前啓之跡,貽羞臺閣,見非公議,請前獻納金廷潤,罷職不敍,引嫌而退。臺閣之寂寥委靡,未有甚於近日,諫臣之日昨數啓,頗有敢言之風,則設或其言不中,惟當奬勵,以養其直氣,而汲汲疏斥,直驅之於傾陷之科,一時未安之批。雖不必爲嫌,而黨套未改,公議甚非,請大司憲洪鉉輔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答左承旨洪尙賓疏曰,省疏具悉。末端勉戒,切實,可不留意?軍政今方釐整,下廟堂參互焉。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肅,仍以蹲據,亦旣多日,而迷闇之見識,有難驟進,巽軟之言議,不能有加,大誥之下,名爲憲長,而終不得出一言,論一事,以副聖上翕受之意,以效微臣一日之責,臣實自愧,人謂斯何?日昨四儒臣之乞賜優容,兩鞫囚之請加嚴訊,不過目下微細事,而或降嚴敎,或靳兪音,臣於此,固不勝其惶悚,而幸因儒臣、臺臣之陳請,竝賜允許,是臣疏雖不見槪,而臣說,實則得行也。其爲感幸之忱,實無異於身親見之矣。然而同一事也,而在他人則採之,在微臣則揮之,或者聖上,非以所言爲非也,特以所言之人,無足比數故耶?噫,臣樹立無素,言論無取,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是,尙何顔面,更廁於臺端乎?請急之章連上,而喉司不諒,惟事退却,臣尤狼狽罔措。懇乞聖慈,亟許鐫遞,俾言責重地,無或有瘝曠之弊焉。臣旣不敢以言官,自處,固不宜剩及他說,而適於昨日諫啓,有慨然者,略此附陳之。夫人臣之進退去就,譬如寒暖饑飽,要亦各從其志而已,雖以人主之威尊,固不可抑而使之,强而同之也。向者金有慶之疏語,不過自陳其不可冒進之義,而伊時處分,終未免過中,收敍之後,牽復舊踐,自是政例之當然,而諫臣以何意思,一筆句斷,至以狠愎、怨懟等說,極意醜辱,肆口噴薄,直驅人於罔測之科耶?噫嘻痛矣,有慶,廉介剛直,其論忼慨,而今謂之狠愎,凡有所懷,畢陳無隱,而反謂之怨懟,誠如諫啓所論,其人果爲狠愎,其疏出於怨懟,則流放竄殛,何所不可,而今乃以改正,爲請?宰臣非小官之流,亞銓非漫職之比,而必勘之以是者,其意豈但在於有慶而已乎?況以三字之敎,攀扳援爲說,以爲脅制之計,如許臺風,尤令人代羞。且念殿下於有慶,初雖有一時嚴敎,旣敍之,又官之,殿下之不欲疎棄,槪可知之矣,而今於臺啓,不少留難,卽賜允可,臣竊爲之慨然也。至若知申、嶺伯之啓,尤爲可異,兩臣事,只是做錯,則罰止於重推,足矣,而至於論罷,何也?蓋其意,方論有慶事,故,故拾零瑣不關之事,要作對待互擧之資,外以假公直之名,內以售傾陷之私,費盡其無限機關,似此情狀,臣實痛之。臣謂諫臣,亟施譴責,以懲其習,斷不可已也。答曰,省疏具悉。近來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在上者當觀其事之是非,豈可以此,立疑人之的乎?改正之請,大體是矣。無乃太扶耶?予實未曉,卿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輔相之任,如有一分可堪之望,則今玆旬月前宿趼之地,更何必飾辭牢讓,上以犯違逋之誅,下以招詐僞之譏乎?蓋臣受命之初,不能量而後入,歲月一周,醜拙百出,曾無絲髮之裨益,謾貽朝野之嗤點,每自追惟,祗切惶愧。再煩祈扣,一出至懇,而前後批旨之下,輒以過讓,爲敎,豈以日月之明,遺照若此?只緣廷臣之辭職名者,率多有過謙之語,故聖明於臣,亦視以一例,而今臣則已試蔑效之狀,彰明較著,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之不暇,何可以原初譴罷,匪係相職,曲施優假,更有此重任之虛授也哉?目今國勢之扤隉,臣非不憂,生民之凋瘵,臣非不念,而顧臣短乏之才,有難强揠,終無以建治安之勢,進拯濟之策,惟當揆分斂退,以讓賢路,毋使臣身,更增忝竊之罪而已。矧玆同事郞屬,俱在罪削之中,而臣以大僚,徑被甄敍,徒恃寵靈,晏然冒進,則廉愧之防,壞盡無餘,職忝三事,寧忍爲此?且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少失將攝,轉變無常,而數日以來,重感風寒,胸膈痞塞,呼吸喘急,頭疼面烘,喉門如刺,寢啖全廢,藥餌靡效,宛轉床席,無計起動,史官相守,而末由趨命,伏枕惶隕,無地自容,玆敢更申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悉諭再批,而巽章三上,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往事今無可嫌,相職尤非過讓,前後開釋,非亦初卜,則今卿此讓,由予誠淺,只增恧焉。況今首揆調理,左揆被讒,顧今廊廟,其所無故,惟卿一人,胡不諒此?雖日上三章,決不許副,卿其顧國事之艱虞,體小子之至意,其卽偕入,鎭此泮渙。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迂而不適時韻,懦頑而全沒風稜,遍擬百執事,而一無可堪,眞所謂樗櫟之散,而無當乎欂櫨椳臬者也。臣嘗忝記注之班,昵侍耿光,殆將首尾十載矣,其本末長短,宜莫遁於日月之明,雖欲慕一時之榮,强自廁於豸冠之列,殿下其亦假借之,使得苟容乎?夫如是也,故一出而遭壞損臺體之彈,再出而犯擬律乖當之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斯可以不能則止也。處置請出,出於物論之外,而太廟展謁,只隔一宵,天牌儼臨,不敢坐違,黽勉就職,顚倒趨班,分義雖伸,廉隅都喪,始因鞫事而乍出,欲待長僚而卽退,及至一籲靳兪,仍復苟冒,則本情無以自暴,而初心已多有愧矣。人見其當朝參則進,有鞫坐則赴,動駕而必陪,出牌而輒承,將認爲無故行公之人,此莫非緣臣之操守未確而然也。巽軟若此,尙何望立殿陛爭是非,使人主動色,百僚畏憚也哉?是宜刋汰而無所疑也。今則鞫獄,已盡收殺,其不可因仍盤礴於已試僨敗之地,決矣。伏願聖明,亟命鐫削,以嚴黜陟焉。臣固萬萬不襯於見職,而旣有一日之責,則顧安可默然而已,以杜我殿下言路也?殿下向者,特頒絲綸,罪己求言,罷宮房折受,停尙方織造,分命備堂,各管諸道,首講良役之弊,欲試救拯之策,赫然奮發,有同一初,此誠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在廷群僚,中外臣庶,莫不歡欣鼓舞,至治之成,謂將朝暮可期,而獨臣愚死罪,以爲未也?何則?臣中歲居鄕,習知民情,軍役一事,未必不爲亡國之本,而間或有守宰良,則一邑免隣族之侵,方伯能,則一道無逃故之闕,乃覺得人之效,愈於良法,而雖有美制,不得其人,則亦必弊生,可推而知耳。一邑一道,尙且如此,何況擧一國而聽之者乎?從古國家之治亂,必係輔相之賢否,三代尙矣,雖不敢論,降以漢、唐,歷歷可驗。武帝,英明之君,而公孫當國,幾續亡秦,文皇,詐僞之主,而房、杜繼相,號稱治世,至於玄宗一人之身,而姚、宋爲政,則能做開元之治,楊、李弄權,則馴致天寶之亂,雖有明主,不得良臣,則未曾有致治者也。今殿下十年憂勤,一念圖治,而事不徯志,治未從欲者,亦無他,臨御以後,尙未得一救時之相耳。殿下之敬天,非不誠矣,而陰陽不理,災異疊生,殿下之愛民,非不至矣,而懷保失道,黎庶倒懸,殿下欲勤政,而大小之恬嬉,依舊,殿下欲去黨,而戈戟之相尋,轉甚,此豈但殿下,失治道之要也?抑群臣,不肯竭忠盡力,多有以負殿下也。古之君臣,君逸而臣勞,今之君臣,君勞而臣反逸,古之君臣,主憂而臣辱,今之君臣,主憂而臣反榮,此今日志士之所以興歎於有君無臣者也。竊覵近來應旨進言者,日滿公車,而千言萬語,無非專攻上身,一字半句,不敢侵及宰輔,豈夔、龍居三台,元凱列八座,初無一疵之可摘,而獨殿下,不免有許多闕失耶?無或事關聖躬,則言雖過,而輒蒙嘉奬,語觸時宰,則事雖微,而立見顚沛而然耶?此未可曉也。臣亦豈不欲補拾闕遺,效一得於拜昌之辰,第諸臣,先已言之,盡矣。殿下倘能省察而體驗,苟有一毫之近似,則毋憚改之,又就古聖王已跡而按之,與治同道,是臣區區之願,更何費齟齬陳腐之談爲哉?若乃赫赫巖廊之崇,人不曾議到者,臣請一言,自附箴規之義,可乎?伏聞殿下,以踵武豐陵之事,勉諭倚毗之大臣,不識有諸?殿下夫旣動法堯、舜,則盍使大臣,遠追稷、契,而必曰近效豐陵耶?聖上此諭,亶出苦心,則大臣雖有査滓之未盡淨者,亦必感泣而自勉矣。豐陵爲國之誠,誠有過人者,未知大臣,奉諭以後,果能一遵約束,守而勿失耶?大臣亦少日淸愼自好者,及今名位漸高,而諂附之類,日進,血氣向衰,而砥礪之志,漸懈,前後勸誘者,莫非伐異之言,左右慫慂者,皆是黨同之計,內主先入,而是非每多不辨,外撓浮議,而名義或未暇顧。急於引進,則罪累之至重者,率皆湔拂而吹噓,病於營護,則守令之被劾者,亦復費辭而伸白。廟堂議薦,屢引姻婭,而不避嫌忌,郡邑差除,自諉揀掄,而每沮異己,至於豫先陳白,隨後薦擬之擧,人雖謂之市恩樹黨,恐難以自解也。八路藩閫,兩都居留,凡係廟薦之職,幾乎純然一色,惟才是用之道,固如是乎?儻殿下,或以臣言,爲過,請就搢紳案而按覽也。至若宗臣之替囚政府吏,勳宰之面斥不白直,無論其言其事得失之如何,以具瞻之地,摠百之尊,受此無前之恥辱,大臣休休之量,雖不悻悻,而朝廷之體統,由是而盡壞,士夫之風節,職此而益衰,臣竊爲之慨然也。殿下每於聽言之道,輒先形跡之疑,故同色者知之而不欲言,異色者畏之而不敢言,徒長含默之習,未見謇諤之風,近年以來,孰有以宰相之過失,陳於殿下之前者乎?宜殿下日下求言之敎,而不聞直截之論也。大臣本心,亦豈欲循私蔑公,而不念我殿下勉諭之勤也?惟其權柄所在,挾雜之說,多岐而誤之,習熟見聞,輾轉沈痼,不自知其如此,豈不惜哉?諸葛亮,三代上人物,書其門曰,勤政闕失者,入吾門,黃喜,國朝名相,頻遭臺諫劾罷。今之大臣,比古兩人者,果何如也,而闕失未聞有勤攻,臺諫又不能頻劾,則常人之情,無怪乎私不勝公,亦何足深責也?過而能改,聖人所貴,從今以往,若能祛私恢公,盡心國事,則臣之此言,適足爲他山之石,而殿下求治之意,亦庶幾可成,幸殿下,下臣此疏于中書,俾自飭勵焉。目今可言者,指不勝屈,而獨眷眷於良相之思者,誠以得人,爲爲治之本也。大誥之下,諫臣之詣臺者,艱覓彼此無礙之事,而濫贈牛禁之啓,不過已陳之芻狗,儒臣之隨牌者,只爲疏不見却之計,而尾陳數行之語,亦是舌弊之陳談,則其苟且不誠實,甚矣。寂寥之譏,烏可免乎?一發九啓之諫官,驟聞風采,雖似可觀,細究指意,足供一哂。强索零瑣,虛張聲勢,外沽公直之譽,內售傾軋之計,精神所注,只在引黨,卽其避辭,可驗一證,曾謂如許小機關,將瞞過一世眼目耶?嶺伯所坐,不過做錯,則問備亦足駁罷,奚爲兄弟?方按南北,不無物議,故,故爲此擧,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之意,雖自謂巧,人孰不知?亞銓改正,尤極駭然。設有可論之事,旣是曾經之職,則改正之請,已乖論事之體,而況三字之敎,此豈人臣所可提論者?在殿下,亦爲失言之大者,則居臺閣者,宜盡匡救之策,而乃反稱揚之不足,又從而論罪,似此風習,臣實恥之。其不言者旣如彼,言之者又如此,殿下之耳目,其可謂得人乎?臣謂不可不竝施責罰,而警飭之也。臣本以孤危之蹤,只恃聖明之眷,愚忠所激,言不知裁,惟聖明,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 ○左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如臣衰鈍,久叨近密,蔑效涓埃,恒切慙悚。惟我聖上,一念圖治,十年于玆,運當三統之會,益勵一初之政,渙發綸音,大誥邦內,此正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繼以良役變通,周咨是先,所見各異,論說多端,或言結布,或言口錢,或言革罷軍門,或言均定一疋之役,而臣則皆以爲未然也。結布、口錢、戶布,決不可行於今之世道,一疋之役,似出均役之意,而若以二疋之役,分作一疋之役,則良役倍於前日,旣難其半之充定,又何倍數而責立乎?此固知其難行,而至於罷軍門之說,此亦不察其所由矣。一自軒皇丘賦作兵之後,三代頗存其制,秦、漢之際,已無其法,唐之府兵,略有藏兵於農之意,國初五衛之規,亦倣古制,當初規畫非不善矣,而壬亂之時,衛兵瓦解,宿衛單弱,故故相臣柳成龍,因時革罷,設立訓局,以爲輦下宿衛之軍者,亦由於不得已之計者也。其後歷朝,又設御、摠兩廳,最後又設禁衛、守禦兩營,合爲五軍門,經營鳩聚,已多年所,未立新制之萬全,先破見在之營門,更何依靠於緩急之際乎?竊觀今之事勢,有如破屋弊衣,破屋之年久腐傷,支吾土石者,若欲撤毁而改立,則必無構成之理,弊衣之表裏消毁,僅存形樣者,若欲澣濯而更製,則亦無縫合之勢,莫如仍舊而修葺,依樣而補綴,不害於安處而襯身矣。前後進言者,皆不知此道,互有論列,而其不諒今之事勢,則一般矣。今則衆論矛盾,道謀不成,舊套常存,救弊無策,自上特命差出八道句管堂上,申飭各道,以爲充定逃故,俾無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則此正如臣所謂支破屋補弊衣之說也。臣於此,不無經緯於平素者,故敢此仰陳焉。臣九年居泮,讀書之暇,每與八方之士,討論田、軍兩政,又於出身之後,以公差,周流各道,亦嘗待罪下邑,其於民瘼,固已稔聞而知之矣。爲守令者,不敢下手於富豪避役之民,亦不敢搜括各營門不緊名目,以充實役,而其他各樣名色,額外避役者,其數夥然。爲守令者於此等名色,若欲擺定,則大生紛鬧,因循苟度,徒擁虛簿,終無實效,惟彼窮殘無依之民,一家四五人身役之外,又有侵徵隣族之弊,怨毒之狀,不一而足,此豈朝家均役之意哉?昔蕭何入秦丞相府,先取版籍,前後調兵,皆由此取辦,以創漢業,簽丁調兵,有版籍,則自可取辦,民口之多少,役名之緊歇,閑遊避役之情僞,因此可知。今則八路旣出句管堂上,分付各道各邑,各色名目,修整成冊,無遺上送,則必不以實報來,而其中名目之不緊者,額數之過多者,或減或削。且考京兆累式帳籍,則其中亦多幻弄,以各樣役名,冒錄於帳籍,而不在成冊者,其數必倍於逃老故雜頉及一家四五疊役之類,而亦多有餘丁之數矣。句管堂上,自辟文、武間詳明幹事郞廳一二員,鎭日搜出,則時月之間,必有成效。且使各邑逃老故老除疊役,一家四五軍役之類,一一抄報後,自備局隨闕塡充,成案踏印,下送各道各邑,則不但闕額之盡充,亦多良丁之所餘,推移塡充於良小額多之邑,移錄案付,則可爲八路均平之政,而小弭九重宵旰之憂矣。臣謹按《經國大典》,田分六等,災分九等者,實倣古聖王十一之稅,而古典不得遵行,元帳漸次縮數,今之收稅者,不滿帳付三分之一,國家經用,何不匱乏乎?今當百度修擧之日,不可不斯速釐正,而軍政尙未得其端緖,亦當次第擧行矣。臣於頃日筵席,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之義,有所仰勉,王者體天行道之要,無過於此,誠能終始無間,馴致於穆不已之域,玆豈非區區顒望於聖明者哉?且於初五日朝參時,有民無信不立之下敎,而大臣以得人,爲今日急先務,有所陳達,臣於此,又有一說焉。《羲經》大有之象曰,君子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上九之繇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夫子系之以辭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象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誠能體大有明照之象,遏惡而揚善,履信思順,得賢而共國,則凡此數者之弊,不期祛而自祛,何患乎民役之不均,經用之不足乎?至於紀綱之頹弛,體統之壞損,黨習之沈痼者,自然驅除,而同歸會極之域矣,豈不猗歟休哉?臣本疎迂,年且衰遲,其於時務,何敢出意見論利害,而忝在邇列?每登筵席,伏承至誠求助之聖敎。且聞諸臣敷陳之緖餘,敢效一得之愚,仰塵四聰之聽。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無任拜手祈懇之至。 ==1月25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月犯立星。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試所初試開場,亦不能設行於當日,事體寒心,待牌去來,至今不得寢睡,牌去來,何其遲滯耶?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正言申宅夏罷職之代,待下批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入直進,參議李玄輔式暇,參知韓師得式暇,右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啓。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宋眞明爲大司憲,金尙奎爲大司諫,李光湜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重爲持平,沈聖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尹陽來爲都承旨,趙命臣爲左承旨,李匡世爲右副承旨,兪健基爲修撰,兪㝡基爲修撰,黃梓爲應敎,尹心衡爲副應敎,尹得和爲校理,趙尙命爲正言,魚有鳳爲戶曹參議,林象鼎爲白川郡守,安錞爲臨陂縣令,李潤身爲軍威縣監,高處亮爲鎭海縣監,李炫爲司饔主簿,李潝爲東萊府使,李日躋爲義州府尹,洪好人爲北兵使,金潝爲平安兵使。副護軍金有慶、金鎭商、沈錥、李濰、具樹勳、權興駿、朴來章、姜碩厚,副司直洪鉉輔、金尙奎、黃晸、鄭來周、安相徽,副司正李壽德、洪曕、花陽副令榷、安平守㸁單付。洪尙賓啓曰,新除授東萊府使李潝,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又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修撰兪健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副應敎尹心衡,時在京畿高陽地,校理尹得和,時在京畿長湍地,修撰兪㝡基,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鄭商佑,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二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南大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逬出城外,故祿牌不得出給云,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校理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先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砲手五十名,今正月十六日出送,而近來陵寢之內,虎患頗多,事甚驚悶,故另飭將校,各別搜捕矣。虎二口捉得之後,又過數日,而蹤迹更未尋得云,數多軍卒之暴露,已至多日,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堪,廉義難冒,蔑效之地,未可再玷。且自日前,重觸風寒,疾勢猝劇,無計趨命,再三呼籲,萬不獲已,而批旨開釋,迥越尋常,至以情志不孚,爲敎,臣奉讀未半,益增隕越,感極涕隕,不知所出。顧今廊廟之有故,國事之艱虞,臣雖愚頑,豈不憂念,而第臣病狀,方阽危篤之境,火熱上升,頭腦疼痛,頑痰塞胸,咳喘苦劇,達宵失睡,竟日廢食,宛轉叫苦,無望起動,隆旨荐降,而又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稍竢神氣之少定,更暴危苦之懇云,而大臣所患寒疾,見方苦重,數日之內,有難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又傳曰,布帛案新造以入事,分付兵曹。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事君無狀,重被臺言,罪名狼藉,惶怖之極,逬伏城外,以竢鈇鉞之加,千萬意外,史官儼臨,傳宣特諭,其所以慰藉之者,迥出尋常,臣捧讀未半,不自覺感涕之被面也。至於偕入之命,是何等恩數,而濫施於釁累之賤臣,大傷國體,臣席藁震越,不知所達云矣,城門已閉,今始書啓,不勝惶悚,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之往,開釋無餘,卿之爲國之誠,讒人巧誣之狀,業已洞悉,卿何不安?尤可痛者,讒誣無故之大臣,使國事泮渙,使君父痛世道,若添恙焉。是非特誤國事,實乎病君父,於卿,其無毫分不安之端,若是自輕,反中其計,予尤痛焉。卿須體予慇懃開釋之意,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鄭必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書啓批答及命召傳諭事,命下,而城門垂閉,待明朝傳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於昨夕,以監試承牌,留宿闕中,方待落點,以爲去就之計矣,卽伏見政目,新除大司憲宋眞明,卽臣之從兄也。同堂兄弟之竝據一府,自有應避之法,而相避之規,在下當遞,臣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史官洪曕送言,以爲,書啓中末端,書啓二字,誤書以傳諭云。莫重書啓,如是誤書,殊涉不察,推考警責,原書啓啓下後,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所授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諭。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引嫌而退,相避之規,在下當遞,揆以法例,勢難仍在,請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情危而當權衡之職,迹畸而處睢盱之地,出脚之日,已自分其顚沛,日昨諫啓九件,太半臣罪,驚懍愧蹙,無所措躬,荐違嚴召,誅譴不降,不得不略暴情實,以俟處分焉。金有慶之前夏一疏,只是自列其難進之情,而未嘗一言及於十九日下敎義理。倫綱等語,亦不過歷論世道之百變,以申頃年陳疏之本意,而聖敎之非常,實出意外,在下者縱不能匡救,反汗恩敍之後,從而枳塞,寧有是理,而臺臣反以宿趼例擬,爲駭,甚矣,人見之相遼也。噫,亞銓改正,前所未聞,苟有深惡,何不直請重律,而必以改正,爲目,多見其用意之勞矣。李泰祥,臣元不識面,但聞其爲節死臣李時稷之孫,而曾典三邑,皆有治效,故擬差矣,臺臣以素稱不治,爲辭,此亦臣不安之一端。具鼎勳,以觀津世閥,兼有才局,世期以州牧之選,蔭仕殆近二十年,郡擬已至一朞,而間阻親嫌,今始得除,亦云晩矣。以前例言之,直除外四品者,極其夥然,指不勝屈,雖只擧其最近,如尹慶一、李蓍明、金始炡、李秀輔、鄭欽先、林世諿諸人,歷歷可數,而獨於鼎勳,不可用此例,非臣意慮之所及也。且於知申之被劾,竊有所難安者,臣於初覆之日,承牌出仕而退,歷過一處,曹吏忽來言,方有牌招開政之擧,臣問參議一體牌招乎?對曰,參議則否,臣卽送言諸承旨曰,旣出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且今政,多有相議新通窠,幸於前席,稟達此意,以爲暫出同參之地也,俄而召牌下臨,卽隨而入闕,則其間知申,因事出來,聞此傳言,還入陳達,至被問備,不許出參云。臣不得已自爲求對,稟請伊時曲折,不過如斯,臣旣未及詣闕,則承旨之初無請來,可知,而今其爲言,有若臣已赴政廳,知申亦來到,而勸囑入送者然,苟如其言,此不但知申之損體,臣之損體誤人,尤當如何?事過兩朔,必有此追罷,而其罪則不過曰,替達吏判之言,是知申之罷,由臣而致之,臣何敢幸其獨免,晏然若無所交涉乎?至於安允中事,實在臣待罪地部時,蓋地部見儲銀貨至少,脫有勅行之疊到,則必將立見狼狽,臣爲是之憂。昨年春,與新西伯權以鎭,相議,辭陛之日,同爲入侍,請劃得關西木五百同,作銀儲置,則以鎭,以木則卽當輸送,而作銀則甚難,自本道決難擔當之意,陳達,及其下去之後,累有往復,而以鎭,輒稱本道實無許多換銀之道,燕譯之逢授,萊館之被執,所利無多,反有年久難推之慮,不如自京換貿之爲愈,臣亦與郞吏,多般磨鍊,則南北兩條路,誠如以鎭之言,此外又無他善策。遷延半歲,未之區處,心甚悶鬱,每飭該掌,某條思度矣。及至秋初,郞廳始以出給白木廛作銀事,面稟曰,本廛於諸廛中,最爲富實,四百餘廛人,各授一同木,則所負至輕,不患其難捧,且有渠輩應受之歲幣價,亦可備萬一之不虞也。臣反復商確,又詢他郞,知其最完,遂許其所稟,而五百同內七十同,則以貿蔘,入送江界,故只以四百三十同,出給,又以折價之重於時直,少寬其捧納之月限矣。此事若謂臣全不思量,率爾聽許,則固非其實,而謂之堂上持難,而郞廳苦請,則亦是傳聞之誤也。不料何狀奸惡之輩,瞯知此狀,從中欺幻,密地聚斂,有此萬萬絶痛可駭可愕之事,論其罪犯,誅斬無惜。捕廳嚴覈之下,自可畢露其情節,而臣之所痛恨者,苟使臣威足以戢奸,則初豈有市井狐鼠,萌心於此等奸濫,使臣明足以察微,則後豈不能早發其迹狀,窮覈而正法耶?虎出龜毁,責有所歸,其不可諉以耳目思慮之所不及,而倖逭罪責,厭然自在也,明矣。噫,臣以不肖無能,謬蒙簡知,畀之以此時銓任,赦積逋之罪,紆曠絶之恩,奬諭之勤摯,責勉之隆重,萬出尋常,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受命以來,慄慄祗懼,卽以祛私恢公,愼官方惜名器,屛干請抑躁競等語,書于壁而銘于心,必欲少效職責,毋負聖明者,卽臣之所自矢也。況守令之當擇,自前聖敎之申飭,諸臣之陳奏,廟堂、臺閣之糾劾操切,專在於此,尤豈敢一毫放忽,自速重戾?是以,每當大小政注,臣心旣自審度僚議,無少違異,然後始敢書出,而今之論臣之罪者,一則以銓地極選,謂之冒擬,一則以郡窠例除,謂之驟升,至有駭公議駭物情,損政例開倖門之斥,心事剌謬,罪釁層疊,撫躬慙悼,無面可顯。且臣才短性拙,平生畏愼,不敢用活法,掌財多年,如貸債防納料理營販等事,一切防塞,未嘗開路,惟是堂堂地部,銀貨殆竭,妄欲另爲添補,以備緩急,敢有此請木作銀之擧,而不付諸燕譯、萊館,付之廛人,責其近效者,亦可見臣之謹拙規模,而不幸因此一着,生出變怪,以致國言喧騰,臺章重發,當時該郞,至被慘劾,莫非臣過憂國計,有所作爲之罪,自訟不暇,尙誰尤哉?臣於銓任,初豈有一分承當之念,而畢竟勢到窮隘,黽勉暫出,則惟以挨過大政,力辭必遞,爲期,世道愈艱,物情難平,誚責之言,固已左右當至,而及其諫啓一出,而罪叢于臣身矣。臣之今日情地,惟有早自斂退,守分省愆,庶不至於益陷大僇,忘廉冒恥,抗顔復進,決無是理,而臺避層加,至以當論不論,自咎,則亦不敢徑先陳疏,泯默恭竢,徒積逋慢,臣尤死罪,今始不得不瀝血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危懇,亟命鐫臣職名,勘臣罪罰,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九啓之中,都承旨之事,予亦知過矣,而寂寥之中,不過事體,撕捱喉院,不若早允,故於當之者,猶知過中,況卿乎?吏曹參判之望,旣敍其人,復擬舊望,本無他意,卽允其啓,只嚴處分,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自古彈人,不無過中,豈可以此?若是爲嫌,直擬郡守,近者謬例,請遞之啓,特推之命,欲存舊制,只宜自勉,尤何嫌焉?戶曹事,曾已下敎,於卿,豈有可嫌者?冢宰之職,不宜暫曠,大政不遠,卿勿過辭,安意行公。 ==1月26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峽縣監李景元。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寒嚴未解,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本院問安,都提調徐命均,出在門外,副提調尹陽來,新除未肅拜,只有臣一人,副提調尹陽來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代以柳萬樞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十員,未署經一員,未差二員。來二月初一日,行宗廟朔祭,穆陵忌辰祭,大成殿、啓聖祠釋奠祭,纛所,南關王廟、東關王廟祭,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量箭官及百官頒祿時,本府入直,各一員分進,而勢難推移,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昨日啓下賈成彬公事,秋判持來,藥房入診,同爲入侍事,分付。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所被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尙逭誅殛,已荷聖度之涵廣,而恩諭荐降,曲賜開釋,史官賚宣,促令偕入,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不省措躬之所。此等恩數,本不當濫施,而況於負罪竢譴之賤臣乎?其無一分祗承之勢,伏惟聖鑑,必加俯燭,而徒使國體傷損,觀聽俱駭,臣尤增悶蹙抑塞,謹當仄竢物議,敢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傳授。 ○以刑曹啓目,賊人老味,罪人洪夢海,加刑得情事,傳于鄭必寧曰,依前判付,各別嚴刑事,分付。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九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八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當海西十一番、十二番別馬隊,逐朔分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備忘記,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gg不謹g,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本府元無指名現告之規,令政院,當該內官,卽捧傳旨啓下後,以爲拿問,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卽接慶尙監司粘移及該邑所報成冊,則惡逆不道罪人武弼應坐諸人,列錄以來矣。長子師允,年二十五,次子師望,年十七,捉囚大丘府,而旣已年滿,依例發遣府都事,與地方官,眼同,依律文,不待時緣坐處絞,妻朴女及女戒希,全羅道茂朱府,竝緣坐爲婢,同生弟敬弼,江原道平海郡爲奴,同生弟得弼,襄陽府爲奴,同姓姪子師悅、淡伊,平海郡流三千里安置,同姓姪子重來,蔚珍縣流三千里安置,而右罪人等,時囚大丘府,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八番中部後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當爲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一朔立番,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則四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五月一朔立番,一番、二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三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依傳敎,令倉官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情勢危蹙,逬伏俟譴之中,不敢冒受常廩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唐柚子來到,而奉常寺提調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則唐柚子六十五箇內,腐傷甚多,擇其可合薦進者二十三箇矣。在前如此之時,或有減數薦進之例,今亦不得已推移,來二十七日薦進,而腐傷之數,如是過多,莫重薦新,未免苟艱,事體極爲未安。當該封進官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忝重藩,自知不稱,果速臺評,幸蒙恩遞,如濯執熱,少安私心,庶幾沒齒閑秩,永守賤分矣。不料金吾之命,遽下於鞫事方張之時,嚴召繼降,不敢坐違,包羞冒出,黽勉參坐,昨者見擬於試官之望,科場體重,又不免隨牌入闕,呼唱庭衢,愧汗沾背,與人酬酢,亦覺面赤,此際忽叨知申之除,臣驚惶慙恧,尤倍於前,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從前踐歷之稍涉華顯者,罔非人望之外,而昧世冥行,暗受嗤點,想已久矣,況此喉舌之長,地望尤別,責任不輕,則雖是宿趼,豈可晏然冒據於彈墨未乾之日乎?左右思量,決難承當,不得已徑出禁門,恭竢處分,今因藥院稟啓,天牌辱臨,而顧臣踪地,萬無冒進之勢,自犯違慢,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遞罷臣職,處以冗散,俾免望輕任重之譏,仍治臣違召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得接本月十九日除目,以臣爲平安道觀察使,續又伏聞有旨,令臣除朝辭,疾速赴任者,臣誠惶惑悶蹙,殆不知置身之所。夫屛翰之寄,旬宣之責,其在諸路,孰非重任,而自祖宗朝以來,最愼西藩之簡者,亶以疆圉鎖鑰,隨其人而輕重故耳,況於近年,邊界無防,奸軌不勝,威以刑誅,犯者愈衆,須得如山岳如虎豹者,臨之以威,鎭之以重,然後庶或可以禁奸弭釁,則殿下視臣輕弱淺妄,夫豈有一分可以堪承是任者哉?國家任人,用捨黜陟,又當較長絜短,課功程能,前乎臣而受任膺除者,威望聲績,皆出臣上萬萬,而或拿罷之,或駁遞之,顧乃承乏,而以臣苟充,臣之姿性淺劣,固不暇論,卽此蕞爾道二十三邑兵、刑、田三政,尙且疵釁百出,悔吝孔多,旣被刑官之駁奏,廊廟之嚴斥,又荐遭帥臣之譖訐,則移授之職,任寄尤重,其不能勝而顚沛,必不旋踵,臣非身計之敢恤,竊怪夫朝廷,用捨黜陟,乖舛若此,將以重誤國事於方來耳。臣自少勞瘵,諄諄視蔭,偸度五十光陰,目昏而視幾盲,齒搖而食無味,種種衰相,日加月甚,老母之年,又復恰滿八耋,篤疾奄奄,朝不及夕,海西幅圓狹少,坐營四方,無四五日程,猶以母病身疾,往往有輟巡徑返之時。況今受任,重在邊疆,巡審之行,又將跋履險阻,經涉累朔,則筋力情理,俱非可堪,而尙屬私情,猶不如才不勝任之爲可懼。然惟天地之慈覆,實兼日月之光照,所應竝揆公私,俯循懇誠,至若臣日昨狀聞中,以軍政事,乞蒙先賜遞罷,而後行査按者。蓋臣平生心性,甚惡誕僞交亂之言,如營屬存罷之額,軍伍罷換之事,臣言是實,則帥臣有欺罔之罪,帥臣言是實,則臣有欺罔之罪,二者之間,不容不明辨,而臣所狀請,旣下廟堂,未及稟處,則臣以待罪竢勘之身,亦無移節按道之理,抑臣之不能爲渾厚氣象,方便規模,不但朝議病之,亦聖明所嘗深戒,而臣之不能體承矯揉,乃至於此,臣誠知罪戾之難贖,任使之不稱,此尤日夕兢惶,不知所出者也。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新授職名,無誤重寄,仍聽臣歸身司敗,獲遂所請,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西藩之任,不宜過辭,末端引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庸碌鈍滯,最居人下,而晩年一第,亦云倖矣。半生場屋,呻吟紙上者,不過功令家文字,而今則亦已作兔魚之筌蹄矣。其於經傳之奧旨,史乘之治亂,略無一斑之窺,此固臣之本來實狀,而非敢爲一毫飾讓之例套也。加以年齡晼晩,志氣摧頹,眼花眩於魚魯之辨,言辭澁於應對之際,雖冗官散局,尙有陳力不堪之嘆。況金華侍講之席,何等淸華,而夫豈臣夢寐之所到者哉?今我聖上,勤學好問之誠,卓越千古,頻接儒臣,日御經筵,苟得鴻儒、碩學,置諸法筵龍象之列,俾責啓沃成就之效,則太平萬世之休,庶將根基於斯矣。此時何等好機會,此任何等重職責,此日登筵,又何等儒者之極榮也。豈可使如臣等輩,苟然充數於其間,上爲虛授,下亦濫受哉?且臣猥荷鴻造,累塵臺垣,泯默隨行,了無一言一事之可觀,則其長短伎倆,固已莫逃於淵鑑之下。況且前後言地,被人反詈,受人凌蹴,亦不少矣,固已矢心自劃於三司言議之地,則瀛館一步,其亦鐵壁在前矣。且於月前,重觸寒感,浹旬彌留,素患痰火之症,仍以添發,咳喘苦劇,音聲嘶澁,尋常酬酢,亦難如意,晝夜叫痛,委頓床笫,以此病情,尤無作氣强進之勢,故昨違嚴召,恭竢譴何矣。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今又天牌下臨,臣嚴畏分義,玆敢擔曳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賜遞免,使名器毋玷,私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頃陳一箚,未蒙允兪之恩,反承調理之旨,益切憂窘,不知所措。臣病非係他症,只是老病已極,決難支撑而已,眞所謂百病皆可治,老病不可爲者,是也。此豈有調治復蘇之望哉?且臣得見臺諫疏本,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噫,此誠至論也。臣之老昏,尙玷元輔,不能早辦一退,人言之來,眞足愧死,且於廟薦一事,至請取覽官案,以臣昏識,謬當薦擬,其不厭人心,固也,無足怪也。第其所謂八路藩閫,純然一色之言,甚足傷嘆,只論臣所進人才之堪不堪,則可也,色目二字,顧何足留置胸中,又何足計數,比較其多寡乎?方伯、居留,猶不可較量色目。況於閫帥,尤豈有色目之可言,而今其言如此,臣竊傷世道之日薄,乃至於此也。雖然,臣之至願,惟在於速解匪據,瞑目入地而已,豈可與臺諫,較論曲折乎?第其侵攻左揆,旨意深緊,不但止於就事論事,臣以無似,忝居首席,左揆之所建白尉薦,罔不可否而消商,苟使左揆而有失,卽臣之罪也,去就進退,義難獨殊,只有席藁竢命而已。夫以僚相淸愼忠厚之德,純誠體國,不忮不偏,素孚國人之望,而猶且不見容於世,國事泮渙,尤無一分凝定,粗成朝著貌樣之勢,病裏憂嘆,寧欲速就冥然無聞,而不可得也。顧今時事之艱棘,國勢之扤隉,至於此極,惟有亟罷老朽垂死之賤臣,改卜賢德,然後猶或有扶顚持危之道。伏乞聖明,俯諒血懇,亟許罷斥,以謝人言,以幸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讒誣之言,業已洞燭,於卿,尤gg有g何毫分不安之端,而其中藩閫等說,尤爲無據,方當飭勵武弁之時,渠有嚴畏君父之心,添閫於藩字乎?欲誣人而自犯無嚴之科,何足掛齒?目今艱虞,廊無輔相,顧念國事,若添恙焉。卿其須體此言,安心勿辭,其須益加調攝,竢間造朝,臥閤視事,鎭此囂世,仍傳曰,遣史官傳諭,更遣御醫看病。 ○甲寅正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刑曹堂上同爲入侍,提調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右承旨洪尙賓,刑曹參議李衡佐,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進伏。寅明曰,日氣之寒冷,一向不解,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如何?上曰,寢睡一樣,而水剌則昨今稍減矣。寅明曰,湯劑進御後,以覺其有效,爲敎矣,其後復如何?上曰,診脈後,當下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中宮殿感氣,申飭醫女輩,使勿言于提調,故不得詳知,而似未快復矣。上曰,比向時則快愈矣。寅明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度數調匀,而未快之候,則與前無異矣。應三曰,左脈重按,似帶數,右脈體稍高,而有沈氣,向時則舒暢矣,今日則差不及向時,未知於聖慮,有所察識乎?龜慶、壽煃之言,略同。寅明曰。日候猶寒,故然耶?上曰,春寒比冬寒,尤不好,而昨日以試官事,達宵不寐,至於日晏,酬應猶不已,以致納風,頗有腹痛,如廁而不泄,後重,則甚矣。自午後始泄,至夜通爲三四次,此似害氣矣。聖徵曰,當進一二貼湯劑,以解風寒矣。上曰,何藥耶?聖徵曰,當與諸醫,商議,而如藿香正氣散之屬,似好矣。上曰,問于諸醫而陳達。聖徵問于諸醫後,奏曰,金應三則以藿香正氣散,爲宜,崔龜慶則以倉廩散,爲宜,金壽煃則以異功散,爲宜,而卽今當先溫解,藿香正氣散,加白芍藥酒炒一錢,姑進二三貼,似可矣。上曰,首醫之言,爲完備,此藥三貼劑入,可也。寅明曰,臣有時急稟定之事,戶曹所儲米,自去年冬間,絶乏,艱辛鳩聚,僅支今朔頒料,此後則無可繼之道,上游可興倉米,事將急速取來,俾趁來朔頒料,水運判官,例當率站船,上去運致,而見今水運判官,見遞於殿最。吏判方引入,參議則以非緊任,不得差出,而此則事勢急迫,或令口傳差出,使之不多日內,下去,何如?上曰,今日內口傳差出,卽速下送,可也。寅明曰,人蔘以潛通倭館之故,爲國之禁物,蔘商之往來者,必納稅本曹,得成貼公文,然後方爲被執,而本曹則收其稅,而得蔘五六十斤,以爲倭館禮單蔘及凡他支用矣。近來人蔘絶種,京局之間,殆至掃如,許令被執之後,亦絶無本曹納稅者,禮單蔘種種貿用,實爲難繼矣。近聞潛商日滋,而松都商賈,素多爲潛貨者,故不時搜檢于松都旅客主人家,則果得用蔘文書,而極其狼藉,方自本曹査問,未知其果皆潛商否,而如得其犯禁之狀,則本曹非用刑衙門,當移送秋曹,使之依律定罪,而此係國法,不可不嚴禁者,而推捉行査之際,怨謗必多,不得不先此仰達矣。上曰,行査後,移刑曹處之,可也。廷濟曰,此有可知者,倭館入蔘之路,間嘗防塞,而倭人無切迫底意,而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相續,我國人蔘絶種者,已久,其間情節,甚可疑,此後則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當重繩之矣。寅明曰,備局事,近多商確者,將欲稟定之際,左相遭意外臺言而引入,事皆泮渙,誠爲悶慮矣。上曰,人之爲言,當就其近似者而論之,何可以此等說,加諸左相乎?寅明曰,其中如八道藩閫之說,尤是求罪不得而爲之也。上曰,俄者於領相疏批,已諭矣。其用意甚密,先以踵武豐陵之敎,起頭,豐陵,是左右周旋之人,而左相則自其先相,頗與世齟齬,但豐陵逝後,無可屬託者,故以此下敎於左相與吏判矣。今藉此爲言,而其下疏中書,而飭勵之說,尤不成矣。寅明曰,今世之不滿於左相者,不特李壽海也,壽海則以爲黨論,不滿于心,而又有以不爲黨論,不滿者矣。上曰,賈成彬文案,秋曹堂上,見以爲如何?泰彬、成彬,同氣之不睦,已是係關風敎,而古語曰,男子剛腸者幾人,能不爲婦人言所惑,張公藝之忍字,牛弘之讀書不輟,固不可望於此屬,而蓋想泰彬,與成彬不和,亦必由於其妻矣。況其舅犯此,而泰彬妻,敢爲呈官,此不有害於倫常乎?王者正風俗之道,似不宜置之也。廷濟曰,文案昨日始下,臣略綽看過,未及詳閱,而其情絶痛,泰彬若死,則其妻痛怨次骨,而鄕曲愚婦,未暇念及於挨逼其舅,告官起獄,亦或不異。此則泰彬旣不死,而其妻如是,未知於律如何,而烏得無罪乎?衡佐曰。此是臣所狀聞者,而三綱爲重,故律,父殺子不償命,此則又非殺之也。臣初不欲狀聞矣,其時御史金尙翼以爲,旣是人倫大變,斷不可自本道勘處,臣依其言上聞。蓋泰彬不得爲孝子,其父不得爲慈父,平日離柝各居,至有此訟獄,使泰彬而在,則罪不可赦,而泰彬旣嗾其妻,訴官而逃走,其妻發狀,不擧其舅,只擧其叔,士夫間,或有此等事,則必不能無議論,而此則其人無可說矣。朝家視以爲蟲,而置之可矣。廷濟曰,雖不必以一罪論斷,風敎所關,豈容但已?且法不可擇人而行之,只當嚴之,而昭揭如日月,使民莫敢犯也。上曰,承旨書傳敎。尙賓執筆前伏,上親呼曰,世道陷溺,倫常大壞,數年之間,子之於父,弟之於兄,妻之於夫,奴之於主,俱犯倫常之大律,此無他,敎化不行,仍歲荐飢,倫常掃盡,民無恒心之故,自責寡躬,方愧涼德,今觀湖西啓本,則頃者狀聞賈成彬等事也。大抵此事,雖關係倫常,事近未成,治百里之官,或治或敎,自可妥帖者,雖不然,道臣,職在宣化承流,自道處決者,而旣已上聞,亦關倫紀,其所處分,不可不嚴,賈成彬事,雖若往者夢才事,而彼則已殺,此則未殺,雖有輕重之別,彼夢才事,本哀矜而當恕者,此成彬事,乃痛惡而難恕者,旣有律文,惟在該曹之按律勘斷而已。豈容別議,而但時彬、處彬,以弟毆兄,係關倫紀,而本道初無擬律之事,而該曹之依道臣所引《大明律》云者,未免糢糊,更令本道考律勘處,成彬之欲害泰彬者,若成陽之指揮,則泰彬雖被害,成陽,卽泰彬之父,乃其妻之舅,似難發狀,況不被害者乎?告其夫之同生,自不覺其及於其舅,亦係風敎,泰彬之妻,亦令本道從重勘處,以礪風化,成彬手犯其事,則指揮等節,本不甚關,而以子證父,有傷法典,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履儉曰,臣以史局事,有所仰達矣。曾經翰林中,時政記未修納者,朴文秀、鄭益河、閔亨洙、李周鎭等四人也。閔亨洙則方在罪籍,姑無可論,鄭益河則頃者修正以來,謂有漏落處,還爲持去,厥後又已一朔,而更不來納,朴文秀則果有實病,難於書役,曾以此陳疏,有待差修納之命,而病之差復,未易爲期,莫重時政記,一任其遷就不納,實爲未安。李周鎭則未及修納,而遽遭父喪,故有過葬後修納之敎矣。渠以爲,時政記修納,則例爲着署於皮封,則身在草土,不可着署云,而尙不修納,其所執誠,過矣。鄭益河、朴文秀、李周鎭等,合有催促之道,故敢達。上曰,鄭益河則旣已修納而還持去,必卽還納,不必催促,而李周鎭則雖在喪中,豈以着署爲嫌,而不爲修納乎?自本館各別申飭,使之從速修納,朴文秀亦一體申飭,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坐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甑山縣令任崇元,和順縣監辛義立。 ○洪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腹部不平之氣,其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腹部之候差愈,湯劑進御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當此問安之時,副提調尹陽來,疏批已下,尙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修撰兪健基,昨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趁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傳授。 ○傳于洪尙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納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設置能麽兒,講習陣法,意非偶然,而近來怠慢成習,日漸懈弛,故常加申飭矣。卽接該廳牒報,則今朔內,連因堂上身病,一不擧行,事之稽緩,莫此爲甚,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警責之擧。除呈辭下鄕外,當該稱病堂上,竝從重推考。此後則毋踵前套,必準每朔六次之講事,嚴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恩命之下,不勝惶感,而罪名深重,方此縮伏,累次煩瀆,極知其悚懍,而揆以公體,終不敢祗受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自五六日前,已覺病意形顯,渾體如束,頭疼難堪。而適會僚位久空,替直無人,遂十分强耐,因仍淹直,多觸外寒,積失將攝,三昨始得退歸。而諸症一倍加劇,寒熱交作,精神迷瞀,背引而艱於轉動,膈悶而妨於呼吸,終晝僵臥,殆不省事。夜來又添關格之症,胸肚之間,有氣上升,升則輒致昏窒,實有頃刻凜凜之憂,多灌藥物,少無其效。素患疝氣,又復乘此而發,方其迭斥之時,膈下臍上,痛楚難忍,必用嵈劑,然後方得以艱辛少降。一日之內,如是者數,衰朽筋力,無以枝梧,見者莫不危之。顧玆病形,誠萬萬非常,供劇一節,固無可論,倩人構疏,擬伸哀籲,呈至政院,殆過三四。院僚亦豈不知臣病之如此,而諉以僚席之不齊,一例退却,至有牌召之混請,遂使病昏中人,坐犯違傲,臣實排悶抑塞,不知所出。夫難免者疾病,宜諒者僚寀。而以臣危病,猶不見諒,疾聲之籲,終未一徹,則無端違召,何等慢蹇,而只推之命,特下意外,此尤臣大不安者也。卽今症節,視日前,尤有加焉。雖未敢輒復細陳,以益猥屑之罪,而惟須亟卸官務,廣加醫治,或可以更覓生路耳。玆伸未徹之前懇,敢冀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將臣所帶職名,亟行刊削,俾殘喘少延,以卒生成之澤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西北按察,是何等職任也。才望之宜於斯,地歷之宜於斯者,今可歷數。而一誤於廟剡,再誤於天點。以臣半世畸孤,庸鈍無能者,卒然畀之於人望之外,則安得不大駭小怪也?雖然,平生無寸長,粗欲量己知足,而門衰族冷,盈滿又可懼。則位卑者,雖不能止,高者當止,年少者,雖不能休,老者當休。而猶不能決於止,而勇於休,故只以毋競榮要,作爲三字符。而陞秩至榮也,擢藩至要也。濫則招忌,盈則招損。而秩視亞卿,在一身而爲濫,官居兩藩,在一門而爲盈。臣之聞命增惕,瀝懇陳籲者,斷斷苦心,神實鑑之。而及承聖批,猶靳允許,諭之以卿勿過辭,敎之以速往欽哉。誠不知糞土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然素戒不可變,私義不可强,則必欲連章乞免,自處乃已。而見阻喉司,方切悶蹙。日昨憲臣之疏出,而公議可見,則於是乎臣可無事於瀆擾,而朝家自當刊改之矣。噫,憲臣以同朝忠厚之意,乃反宛轉其辭,以嶺伯一啓,揷入行語間。而其所謂兄弟竝據南北,不無物議,故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有若臣冒戀新寵,必欲往赴,而諫臣之請罷臣弟,曲爲臣家,北赴南還,各遂其願者然。甚矣,人之爲言也。毋或慮臣之冒沒承膺而然歟。假臣而苦不自足,巧於進取,則豈不能扳援於勢利之途,挽汲乎交游之場?立朝三十年,自甘於杜門守拙,而今此分外薦擬,非臣所料,格外恩點,又非臣所料,則物情之招猜,理所必至。臣若戒不在得,唯以貪戀爲意,則設有一時竝據之嫌,此係年前已經之例。旣不得力辭於前,又何必飾懇於後,而誠以心之所不安,乃是義之所不可,故特被譴罰,不得遞則不知止者,耿耿此心,已有定算。果如憲臣之言,而費力經營,則如臣之拙於謀身者,從此而可得巧宦之術矣。其疏中,又曰,八路藩閫,幾乎純然一色云,則憲臣之意,於此可見。臣之所愧恧者,緣臣不肖,猥擢潘任,一則移罪於諫臣,二則移罪於廟堂。在臣處義,更無去就之可論,而此在國體,誠不無聖朝偏任之譏,南北重藩,非臣一家之私物,則臣弟旣已得罷,臣又次第得遞,自此人言,庶可以休矣。臣雖無狀,亦有廉愧,粗聞士夫辭受之節,關係廉恥,而藩任寵擢,與他尤別。若曰憲臣之疏,只以竝據爲言,而耐詬包愧,貪榮冒赴,則豈不爲言者之竊羞乎?靜俟累日,尙無變通之擧,情窮勢迫,不得不更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臺言,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洞燭,不足爲嫌。卿其勿辭,宜速往赴。 ○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匡世,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伏讀《陸宣公奏議》,自論裴延齡姦蠹書章首,至章末。上曰,承旨讀之。匡世伏讀,論朝官闕員狀,自章首臣聞於經,至不擇可否七也。上曰,注書讀之。壽德伏讀,自夫多少相謬,至章末惟陛下圖之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第一條全篇。上曰,小退,諸臣皆退出。初更更爲入侍,上命下番翰林繼讀。德重伏讀,均節賦稅第二條,至第六條卷末訖。健基曰,裴延齡之情態如彼,而德宗終不覺悟者,此無他,德宗本源之地不明,與君子不合,與小人相近之致。以此觀之,人君本源之學,不可不勉礪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痛快悲切,有足感發處。其所謂朝廷尊攘等語,此非俗儒之所可言,中間就事論事,不容更議矣。匡世曰,打破延齡之奸狀,其言痛切。先儒云,陸贄之言,筆端有舌,此論誠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皆本於經傳中,學識亦可謂不淺鮮矣。上曰,然矣。陸贄之言,過於厚重,而至於可言處,則極爲猛緊,亦不至迫切野俗,學力誠有之矣。健基曰,其言眞實的當,深得告君之體,此不可以尋常章奏看過,而所當深味者也。匡世曰,形出小人,情狀如畫,而動引經傳,條理分明,人人皆可易知。而德宗終始不悟,豈不可惜乎?深括嫉怨爲孤貞,此非但德宗爲其所賣,抑亦世之人君,不能深察,則終難免此患矣。健基曰,此豈但德宗爲然?大凡爲人君者,其心非必欲用小人,而小人常易以欺蔽,故其君終不覺悟,以奸爲忠,而任之不疑矣。上曰,比如王安石之欺宋神宗,神宗銳於求治,非必樂用小人,而爲安石所欺矣。匡世曰,此亦神宗本源之地不明,無異於德宗矣。上曰,爲盧杞所欺,前鑑不遠,而復見誤於延齡,此實由於心志蠱惑而然。建瓊林、大盈庫,所以盧、裴之繼用也。健基曰,嘗聞宋臣李杭之言曰,君子以無心爲計,故常易見疏,小人以固寵爲心,故每必得志,此誠切論也。上卷第二十板興王之佐,季世之棄才云者,亦可見末世人才之眇然者,實非難得而然,專由於不能擇用。以此觀之,才不借於異代之言,非虛語也。槪非人才之難得,知人才實難而然也。此不可不惕念處也,上曰,嫉惡太甚,此德宗之病痛,循故事而不擇可否云者,此陸贄之所以深知德宗之病處,觀今之弊,亦如是者多矣。健基曰,以此知陸贄之非俗儒矣。長吏累遷,固非理道,其官過久,亦有弊生云者,此實詳知時弊之言也。近觀善治守令,初頭或孜孜勤礪,而及其久也,則每必因循怠惰,故終或顚沛者,多有之矣。上曰,時俗樂新厭舊,始勤終怠,誠如陸疏所言矣。健基曰,中人以上,居官之弊,如是者多矣。遞易頻數,雖非理道,而莅職太久,則竟招咎愆,甚速甚遲,其弊一也之言,切於時弊矣。上曰,所達是矣。匡世曰,陸贄之言,無非切於事情,皆可留心玩味處也。上曰,其言非但爲其時之救弊,切中今日之弊矣。健基曰,陸贄才具,足可爲伯王之輔矣。匡世曰,其章奏懇切,觀此兩疏及六條所列,則治國規模,皆在其中。而德宗終不省納,豈不可惜耶?上曰,往者納絹一疋,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疋,當錢一千五六百文,此何義耶?健基曰,此唐之法制,而以絹代錢之謂也。上曰,今過於二,何謂耶?所謂絹一疋之直,初爲三千三百文,而後爲一千五六百文,何耶?匡世曰,小臣新入院中,未及考閱此書,此等文義,有未詳者,而過於二,似是謂絹也。健基曰,小臣失音,已月餘,上卷付自至處,雖或看過,至於下卷,未及經意。曾前爲科業時,亦嘗泛看此書,而未得領會矣。輸其一過於二,以文勢觀之,似以絹而言也。上曰,翰注中,有知其義者乎?履儉曰,臣亦未詳其義,而當錢三千一千云者,此蓋隨錢之賤與貴而定之。而官非增賦,私己倍輸,則其法制之有弊,可知矣。上曰,此非但唐時法制,正如今日之弊矣。租庸調法,我國但有租法,而無庸調法矣。健基曰,外方有戶役身役,以此觀之,我國亦有唐之三役之法矣。上曰,榷酒法,漢時有之,而此疏云云,唐亦用之矣。天子之貴,寧憂乏財等語,不能無疑矣。健基曰,假欲云者,皆設辭也。如此文勢,多有之矣。上曰,佛骨表所云,宣政一見者,亦是設令之謂也,其義正類是矣。匡世曰,別循營求等語,不能無弊。古昔聖賢告君之辭,則不爲是矣。上曰,陸疏中,多游辭玩語處。其君乃德宗,故欲委曲開導,此乃納約自牖之義也。聖賢亦有此等納約處,如孟子論好貨好色之類是也。匡世曰,其言出於納約之義者,誠如聖敎矣。上曰,陸書之言,切於時弊者居多,誠宜着意處也。二十倍於官稅之言,此深知其弊,而法貴必行,不在深刻之言,豈不好耶?健基曰,初尙寬大,而終至於深刻,裕其制之言,誠切論也。匡世曰,以絹代錢,近來亦有此議。三南各邑身布之上納於各衙門者,率多以錢而代納矣。上曰,當有申飭之意,亦謂此等事也。方今錢貨之權,不在國,而在於家。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云者,此言誠的當。唐之月俸,計錢爲數,而今亦然矣。再昨年鑄錢,而錢益聚於富民矣。健基曰,非但錢貨爲然,富家兼竝之弊,誠難矣。匡世曰,各邑之以錢代布者,實因上司分付而爲之矣。健基曰,受錢而民不願,則誠爲弊端,而以錢代布,則民皆樂從矣。上曰,此非但身布爲然,至於田稅,亦將用此規矣。健基曰,民之樂從者,其情可矜,渠輩操縱,專在於官吏,捧以二兩,則猶以爲差勝矣。上曰,受錢亦豈無情債耶?當初錢賤布貴,故以錢代布,似由於損上益下之政矣。今則不然。布賤而錢貴,以錢代布,反爲損下益上之道焉。莫若申明舊典,嚴飭以錢代布之爲愈也。匡世曰,申明舊典,從民願而爲之,則似宜。而自京司受布,不無人情,反非損上益下之政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人主講學,本非尋章,始講陸書,已自興慨,今日畢卷,尤有味焉。十有二編,字字的當,句句切實。豈曰唐書?實中時弊,于今所講中,錢貨弛張,兼竝斂重,尤有覺得。頃因筵臣陳達,身布代錢之事,雖已嚴飭,陸贄書中,先王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財之大柄,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穀帛者,人所爲,錢貨者,官所爲。人所爲,故租稅取焉。官所爲,故賦斂捨焉云者,事理甚明。而至於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而限令供稅等說,尤爲的確。大抵以錢代布,初則由於錢賤布貴,損上益下之意。而今則布賤錢貴,損下益上,亦甚無謂。懶農輕蠶之弊,率皆由於此。莫若去其姑息,亟循舊章,另加嚴飭京外,而兼竝斂重,生民痼弊。陸書已詳,雖不煩諭,浮奢之習,虛糜之風,俱由於此。欲革侈習,舍本奚他?其令備局謄此條,諭于諸道。而法貴行不在刻,裕其制嚴其令十二字,乃祛弊之要務,亦令諸道方伯,體此而行焉。匡世書訖,內官持橘盤而詣前。上曰,諸臣皆取橘懷袖,可也。諸臣皆進前取橘,以次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 ○下直,慶尙右兵使申德夏。 ○李匡世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已累日。除在外試所進去外,掌令李光湜,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 ○李匡世啓曰,判決事金後衍,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陽來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累日,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祿俸累承輸送之命,而蹙伏俟譴之中,決不敢冒受。從當以文字仰暴,同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批輸送。 ○李匡世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還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方在俟罪之中,命召萬無領受之理,而日煩王人之傳授,反極惶悚,不得不敢此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機張等官居幼學丁希悅妻金氏等囕死事,傳于趙命臣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世,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文廟釋采初獻官,例以春曹長官塡差。而判書臣申思喆,乃是輔國階,則揆以事體,不當擧擬。當品中則除公頉外,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多有從二品塡差之例,不得已依此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大典》考課條,刑曹等決訟衙門堂下官,三朔內每決等道數,刑曹則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準者降一階,而受敎內,詞訟衙門決等,本日有故,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云云矣。本曹之規,必於晦日首堂之坐,決等書入。而晦日首堂,若不開坐,則循例以決等不得之意入啓,此乃謬例也。當此《大典》申明之日,不可襲用謬例,依受敎,本月晦日,首堂有故不坐,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以爲滿三朔會計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全盛佑,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答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後,諭書密符修正之際,因有臺啓,諉以情勢,不肯祗受,累度催促,終不回聽,旋卽出去,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密匣不得已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新除授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平生伎倆,外佞內貪,曾任豐德,專事掊克,及守南陽,手闊轉甚,科外之斂,法外之刑,毒害生民之端,不一而足。漁戶之流散,尙未還集,境民之怨謗,今猶載路。畢竟遭其母喪還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米錢及魚鹽雜物,此乃一境人之所共目見,而至今唾罵者也。推此一事,可知其他。豈可移此手段,置諸一路戎閫之重任,以貽軍民無限之害乎?除目之下,物議喧藉,而佯若不知,遽乃辭陛,尤極駭痛,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 ○龍仁縣令柳謙明,以曾經侍從之人,出宰百里,所當隨遇盡職,而全不惕念,肆行不法,民田結卜,公然加執,其所刻捧,不啻夥然,而稱以補役,半歸私橐。軍政歲抄,一委奸吏,賂門大開,闔境騷擾,加以捧糴紛濫,役民苛酷,種種瑣屑侵暴之事,難以毛擧。畿邑之人,若論道內尤甚不治之邑,則必以龍仁爲首,而尙逭譴罰,誠是異事。請龍仁縣令柳謙明,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正言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朝臣之日再違召,固已萬萬未安,而至於三牌,事體尤爲重難,或當臨急不得之事。若無自上特命,則決非在下者所可稟請,而近來則便成常規,恬不爲怪,三牌尙然,況四牌乎?日昨政院之請招銓官也,雖曰試事之迫急,三招不進,旣在於夜深之後,則待翌朝請牌,事理當然。而乃敢以一日四牌,有傷事體等語,有若循例稟旨者然,實有乖於惟允之責,物情俱駭,且關後弊,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其日當該承旨,從重推考。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之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直赴人之身故者,勿論文武,不付殿試,事體固然。昨冬式年殿試時,固城擧子尹迎來,其身已故。而因該曹稟達,至有書名榜尾之擧,所引丙申謄錄,雖未知其時事實之如何,而此等事,一經擧行,便爲後日定式。旣骨之人名塡金榜,事體所關,終涉苟簡。其在重科體杜後弊之道,不可以事往而置之。請兵曹當該堂上推考,物故擧子,卽令拔去榜中。答曰,不允。推考事及末端事依啓。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冒陳肝膈之懇,冀蒙矜許之恩,及承聖批,不賜允可。臣誠悶蹙抑塞,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明主用人之道,必量材而器使,大小輕重,各適其宜。苟或不量人器之稱否,而遽爾濫授,不揣才分之難堪,而苟然冒受,上而累核實之政,下而速僨職之辜,則其凶于身,而害于國,孰甚於此?顧臣孱庸迂闇,伎倆盡露,疾病奇痼,殆天所廢,誠不足以備數於任使之末。至於一路旬宣之責,尤豈有萬分一可堪之理,而今忽加以謬恩,强之以所不能,是猶責駑步以騁遠,試僬僥以重擔,其必至於顚頓覆跌也,審矣。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言,而其於負職責而累睿簡,何哉?臣雖不肖無狀,區區咫尺之守,亶在於量受一節。而今若含恩怵分,輒復承受,則殆有甚於辭十萬而受萬。從前所以引分懇扣,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盡爲矯情飾辭,厚誣聽聰之歸,眞是饕榮餂利之一鄙夫耳,臣何忍爲此乎?然此在臣,猶爲第二件事,抑臣有情勢之大段危臲者。日昨臺疏之捏辱臣兄命均,語意極其深憯,其臚列中一段,卽八路藩閫事也。如臣無似,亦忝藩任之一,其爲乖物情,而駭聽聞,固已甚矣。宜有駁正之論,而尙未有聞,誠一怪事。今臺言果發,至以八路爲言,則臣身亦在混斥之中,諉以獨非廟薦,而厭然自掩,冒沒承膺,揆以廉義,寧有是理?噫,人方持臣兄甚力,權柄等說,無非危怕。而臣則受屛翰之重寄,不恤人言,唐突冒赴。人雖加之以放肆無忌憚之目,臣亦無辭以自解矣。不惟臣矢心自畫,有死而不敢爲承命之計,同朝之人,毋論親與不親,對臣而言者,皆以爲必可遞,一世公議之嚴,居可見矣。臣之決不可僥冒之義,於是乎益皦然明甚,尙何論去就也哉?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必有以亟賜處分,不待臣辭之畢矣。不日催促,旣有特命,而日呈辭疏,見阻喉司,一向虛縻,爲罪滋大,玆不得不疾聲申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曲垂矜憐,卽命鐫改臣職名,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業已洞知,於卿,尤何所嫌?卿其勿辭,宜卽往赴。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君命至嚴,不可違逋,天陛至高,不可瀆撓。而然臣違逋,而未敢承瀆撓而不自知止者,是雖出於情病之萬分難强,而其爲犯分之罪,則固已大矣。每一拜章,惶汗浹背,而及奉聖批,輒加恩貸,不惟不罪,辭旨愈益隆摯。狗馬之疾,至煩睿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眷顧之殊絶,實非賤分之所當得。臣誠感悚,無以容措。念臣空疎之狀,畢露無餘,人雖不言,自知已明。而日昨憲臣之疏,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如臣無似,忝居是任,則此固今日之格言,只自愧服之不暇,而在臣難進之義,則尤覺明甚。臣之量己分,而讓賢路者,庶可免於慢命之辜,而聖明之許臣斥退,恐不待臣辭之畢矣。見今左揆逬出,國事泮渙,責勉之聖意,臣非不仰認,而臣亦被論於臺疏之人也,其何敢自諉無故,而晏然爲徑進之計哉?若夫都監郞屬之俱被重勘,係是臣不宜冒出之一大端也。前後控籲,輒引斯義,淵鑑之下,寧不照燭?同事諸人,尙在罪籍,則徒藉抆拭之寵命,揚揚復入於政堂,揆以廉義,斷無是理。臣於是,惶蹙悶塞,誠不知所出也。且臣所患寒疾,非一時輪行之症。內傷旣痼,外感不細,頑痰痞塞,胸脅牽痛,氣逆而頭疼,火升而面烘,輾轉沈頓,一向無減。醜穢之形,不敢煩陳,而束帶趨命,未易爲期。虛辱隆眷,益增罪戾,玆敢更申肝膈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改卜賢德,以重國事,以安愚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已悉予意。只緣誠淺,巽讓若此,只自恧焉,夫復何諭?但今者引嫌,尤涉過中。往事郞官之勘律差重,不過事體,於卿,尤何嫌焉?所患,其神明所相,自可勿藥。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企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不肖賤臣,猥膺拔擢,待罪中書,今已三考矣。憒憒尸素,釁尤百出,上而孤盛眷,下而負重任,外慙內爛,食息靡安。臺言今果峻發,臚列狼藉,臣之前後罪狀,益著明而無餘矣。危怖萬萬,不敢偃息,蒼黃逬出,泥首俟譴。不意恩諭續降,史官臨宣,十行絲綸,辭旨勤摯。臣是何人,獲此異數於君父之前哉?惶隕感激,涕泗逬集。念臣所遭,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旣以市恩樹黨,加臣極罪,風節益衰,斷臣平生,論以王憲,竄殛猶輕。唯有速被刑章,刊名朝籍,而後物情可平,國事可幸矣。去就輕重,非所可論,勿復過讓之敎。竊恐聖鑑,猶有未盡下燭者也。至於偕入之命,自前或施於一時情病,猶可勉承者。而今臣則負犯至重,此路永絶,尤何可一例優假之乎?累日相守,國體徒損,臣何敢一刻自安,而釁累賤蹤,遽以文字煩聞,亦有所不敢。今姑略陳罪狀,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降威罰,以伸臺議,而幸國事,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被誣,洞悉無餘,前後備忘,開釋備盡,今何多諭?其唯痛駭者,以卿循實之誠,廉介之志,豈世所惡,而乃反若此?是無他,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任卿不誠。此等俟隙之輩,敢生誣詆之意者也。噫,粵自嗣服之以後,前後用卿,不過漫職,故未知長短矣。自夫入閣以後,於是乎熟知卿。不墜先卿向國之忠,事君誠心,調世實協,勤勤乎國事,眷眷乎君父。追惟豐陵昔日所達,心竊興感,豈意讒誣之若此?此等巧讒,非特君父洞知,抑亦國人共知。處分旣嚴,若魑魅之莫逃,開釋洞悉,曉群臣無疑,以卿體國之誠,愷悌之心,何足掛齒,而若是過讓,自中讒計?予志堅定,決不捨卿,徒使國事泮渙,困我添恙而已。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卿其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副護軍李楷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所陳,俱是爲民,予嘉爾誠,其令廟堂確議。 ○護軍李楷疏曰,伏以臣,以草野疎賤之蹤,猥隨末班之後,而本無學術之能,未達當世之務。其於保民裕國之策,實所昧昧,而然而憂愛之心,區區之誠,有不能自已。王室之每念,而袁安之流涕同之,方今之事勢,而賈誼之太息如之,噫嘻,若是者何哉?臣聞,民惟邦本。今日民生困矣,邦本傷矣。臣旣目擊而耳熟,則安得不流涕而太息也哉?伏聞殿下,念國家之艱難,憫黎元之死亡,特下明旨,責己求言之敎,此誠微臣效愚之日也。玆敢冒萬死,復申乙巳前疏之餘意,戊申朝參陳達未盡之辭,欲效卞和三獻璞玉之誠。伏望殿下,淸心徐究,恕愚而垂察焉。古語曰,安其民而富其國者,其國興隆,殘其民而窮其國者,其國衰弱。國家之興亡盛衰,在於安民富國而已。論之於今,則殘民之政,莫如白骨之徵布。窮國之令,亦莫如白骨之徵布。念之寒心,言之殘忍,自古以來,未有若此之虐政也,奈何?堯、舜聖世,行此不忍之政,而使聞於天下後世乎?臣之所以不避猥越,再三冒死仰達者,良由此也。夫生民之道,有土然後有財,有恒産然後有恒心。故三代之治,必先井田之制,方里而畫爲九區。各授民百畝,以爲恒産之本,而六十四井爲一甸,而甸土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以爲兵。故三代之民,恒其産,而無無土之民,三代之兵,藏於農,而有土着之固,家給人足,而無流散之患,化行俗美,而知死上之義矣。今我東方,則不然。田無境界之限,而私開買賣之路,富者多至千斛之土,貧者元無立錐之地。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而懸各軍案者,率是無土之民也。身役軍布,不能支保,離鄕去土,擧皆散亡。而軍案之虛名徒錄,則白骨之徵,勢將未已,以及於隣之隣,族之族。故今年其兄流,則明年其弟流,今年一族流,則明年九族流。十室之村,殆無一家之保,而冤聲不絶於道路,餓莩相繼於丘壑。哀我殿下之赤子,于何從祿而生活耶?國家經費,每患不足,故勢不免徵責於各邑守令,守令督徵於已死白骨之民,而如或未捧,則守令拿問定罪。故各邑守令,欲免己罪,刻徵於旣骨之隣族,而隣族逃散,末如之何矣。雖有龔、黃之仁慈,張、杜之暴酷,其何以畢捧?故今之太守者雖賢,勢難免國之罪人,民之仇讎,爲守令者,豈不難哉?徒有徵骨之名,元無富國之實,萬民倒懸於白骨徵布之際,國用蕩竭於未捧之中,軍門府庫,歲漸空虛。加以昨今連凶之歲,八路百姓,散而之四方,而死亡者,不知其幾千人矣。逃故若此,而爲守令者,不得已拘囚隣族,鞭扑狼藉,殘虐生民,莫此爲甚,此乃國家莫大之憂,而殿下旰宵惕念。而亟欲變革者,惟在此也。臣竊以爲均民之法,莫如井地,而我國則山川,偏陂不均,井地不可爲也。限田之說,亦似有理,而奪此與彼,不悅者衆,則限田亦不可爲也。其於制田之道,已無奈何,而惟於軍政,則有兼用井田之規焉。臣竊以爲各邑束伍之軍,雖曰不精,整鍊之外,京鄕白骨徵布之兵,一切變通,略倣古一井出一卒之規,其於一字之內,選置一長者之兵,以爲結長,使結內之民,各田其境,樹之以桑,各畜其家,畜之以五雌,無失其時。各使結長,相其地之宜,種其地宜土之穀,而不奪其時。民或有病不能農者,使結內之民,出其力助其農,而無失其節,或有閑游懶農,其結長,報官治罪,勸其農桑,而不失其成。或無種糧而廢耕者,告官給其種糧,而無使民空游懶農廢耕之患,則擧東土之內,地闢而人民給矣。及其秋成,各使結長,災實報官,則結民不敢欺瞞結長,而結長亦不敢欺其官家。雖小一步之地,不敢以起爲陳,奸吏不能舞巧於其間,則戶曹、宣惠大同倍多,而國用自可豐足也。人民孜孜務農,菽粟如水火之用,以至黎民,不飢不寒,而老者衣帛食肉矣。此乃民殷國富之策,豈非王者之政乎?各使八結之內,減其稅十分之二,竝力助糧,以資結兵之用,春秋操鍊,以習騎射,或分隷本道,或上番京都,則無土之兵,便爲有土之兵,無用之士,便爲有用之士。而除番納布,則布可當白骨之納布,除番納米,則米可當白骨之納米,百姓結兵,都無寸布合米之費,各道州縣,一無煩督之事,而各軍門米布,自可豐足矣。每當式年,京外鄕邑,從其結兵,成冊示科,則武夫、閑良,爭入結兵,而出身矣。從其才擇用,則鄕谷抱才之類,盡歸結長,而有風力者也,國家安而休之,則爲天下上農夫也。國有寇而擧以用之,則爲天下强兵武夫,所向無敵,何憂乎南蠻北狄也?或曰結兵有弊云,而臣獨不然者。孟子曰,逸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此結兵者,生産發身之本,富貴安樂之道也。且一字之地,多不過三四家作農之地,而結長者,結民之父兄中人也。率其子弟,敎其孝悌,而勸課農桑,講其兵書,而習其騎射,富其家産,而成其功績,樂其職業,而悅其法矣,何憂乎有弊也?選之以武,賞之以功,化之以孝,而激之以忠,則爲國殉身,一可當百。兵皆有土,而士皆出財,國無用道不足之憂,民無隣族白骨之徵,則民便於役,兵便於用,國便於政,而兵不期精而自精,民不期安而自安,國不期富而自富矣。富國强兵之策,豈可捨此而他求哉?惟此結長務農之策,雖未盡純乎三代之法,然而結兵之規,亦倣井田之賦也。擧而措之,潤而行之,則兵民可安也。昔呂尙,以三寶之策,獻周文王,而文王用之,天下宗周。三寶者,農商工也。農一則五穀足,商一則寶貨足,工一則器用足,三寶全,則國富民安,此太公《六韜》之宗旨也。殿下若以臣言爲不信,則先試於一小邑而行之。若無其效,則治臣之罪,以爲方來妄言者之戒。且伏念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人皆以孝悌爲心,則以堯、舜之心爲心也。孝悌卽堯、舜之道也,亦可行於今日。而國無《呂氏》設約之規,民無定學時習之道,故天理晦塞,倫彛斁敗,甚至於子弑其父,妻殺其夫,奴殺其主者,不一而足,綱常大變,可謂至此而極矣。此必是孝悌之道,不能大行之致也。伏願殿下,下諭於諸道道臣,一一知委於鄕學村塾。苟有以文字爲業者,先以朱文公《小學》爲講習之首,亦令時時試藝,取其入格者,陞補於學庠上舍,則人人皆有觀感興起之方,豈不爲風化之大助也哉?伏乞聖明,不以人廢言,引以伸之,觸類而長之。凡於政令之際,必以孝悌爲本,則國家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正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兵使進來,德夏進前。上曰,制閫之職,責任甚重,他件事已諭於諭書,今此面諭,意非偶然,須各別飭礪,體念予意,可也。德夏曰,敢不竭力奉行,以副前席下敎耶?上曰,有所懷乎?德夏曰,臣於戊申,待罪礪山兼營將時,見其所屬束伍軍容,頻頻練習,則足爲可用之兵。而以其年凶停操之故,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其坐作進退之狀,極其疎忽,嶺南束伍,則臣未及見,而年凶停操已久,則其疎虞可知。兵使、營將,雖巡審操練,不過一次而過。臣意則以爲,雖値升平,安不忘危,軍兵操練,不容但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練,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而事係新創,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德夏曰,軍器申飭,豈不着念,而卽今連經凶歲,物力枯竭,未知何以修整矣。上曰,此則戎事,頃者帥臣下直時,有所下敎矣。近來別備路開,爲弊日甚,日後下去後,管下守令處,申飭別備,可也。德夏曰,軍器等事,臣之職責,敢不別樣申飭,而物力難辨,是甚可慮矣。命臣曰,申德夏已陳器械難辦,臣亦有所達。臣待罪東邑時,觀其營閫器械,極爲疎忽。如此而何以爲陰雨不虞之備耶?此專由於儲蓄罄竭而然,申德夏下去之後,廣儲蓄之意,另爲下敎似宜矣。上曰,承旨所達誠是,糧餉有裕,然後器械方可以修整,兵使下去後,營下廣儲蓄之意,着念,可也。德夏曰,親承聖敎,敢不竭力奉行乎?命臣曰,自上方以軍政軍器等事,戒飭於閫帥辭陛之時,臣亦因此有所懷敢達矣。近來外方儲蓄,不但各邑,至於營閫,到底匱竭,脫有軍興之時,何所資而有所爲乎?軍政等事,固宜飭勵,而廣儲蓄之道,不可不另加申飭也。上曰,所達儘好,不獨嶺閫爲然,申飭諸閫,使之廣儲蓄,可也。{{*|出擧條}}命臣曰,兩南沿邊土下田良,所謂凶年不能入者此也。夫何數年,饑荒孔慘,便成赤地,未知天之降災,胡至此極,而逐年設賑,官儲枵然。雖以臣所經邑言之,靈光,號爲巨郡,而臣於去年冬末赴任,則所謂賑資,無一石見儲,艱辛生穀,僅了賑事,而後復逢凶,則無穀可賑矣。近來各邑,雖甚匱乏,官用凡百,不無羨餘,守令若預先留意於儲蓄,則水旱之備,豈不能辦乎?宜自朝家,各別勸飭矣。上曰,所達是矣。昨因陸書,欲下敎而未果,水旱之備,該邑該道,各自留意,實合事宜,而近來則不然。若遇凶年,則專靠於廟堂,事甚非矣。自今預儲蓄備水旱之意,各別申飭道臣,可也。{{*|出擧條}}命臣向德夏讀諭書訖。上曰,承襲封君,誰苗裔乎?德夏曰,臣之高祖靖社功臣東平君臣申景裕,而高祖三兄弟,其一卽平城府院君申景禛,其一卽東城君申景仁矣。上曰,平城、東城皆有子孫乎?德夏曰,卽今京畿監司申昉,卽平城之孫,綾州牧使申弼夏,卽東城之孫也。德夏退出,命臣曰,西南沿邊海中,島嶼甚多。雖以臣所聞見處言之,錦城爲七十餘處,靈光爲二十餘處,而島民之掛籍者,爲十之一,有罪亡人及逃避軍役者,作爲淵藪,地方官慮有貽弊,亦不頻送官人,其深僻處,殆同別界,雖是海島,王化不可不宣。臣謂,分付道臣,令各其地方官,春秋巡審,不憚深僻,訪問疾苦,聽斷號訴,勸課農桑,彰善癉惡,一以爲審察民情,一以爲宣布王化,報知道臣,遂以爲例,似合事宜也。臣頃自南來,有所懷仰達矣。上曰,所達極是,令廟堂分付道臣,另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命臣曰,軍役事,自廟堂今方講究,非筵臣所可預知,而臣纔經外邑,凡係民弊之大者,不容不仰陳矣。目今良役之弊,實爲難救。然祖宗之制,定爲二疋者,本非苦重,生齒日繁,則良丁亦非不足,而特以隱匿於歇役,故閑丁貴焉。蓋避苦趨歇,乃人之情,而京外衙門及各邑,廣開私募,名色多般,則富民之逃隱,烏可以勝防乎?臣於昔年,待罪嶺南郵官,其時御史徐宗燮痛惡其弊,搜出營衙門所屬歇役之實者,充代於隣族、白骨之徵。故頗有實效,隣邑稱便。若令各邑,果能爲此,則豈有簽丁之難,而守令畏其營門,不敢下手矣。今可變通者有三焉。正軍外,悉罷京外衙門一疋之類,防其投歇之路,則富民無所隱矣。統戶保甲之法,無公文移來去之禁,各別申嚴,則良丁無所逃矣。雖入役於十五之前,而準實役四十五年之限者,必爲老除,則民無所稱冤矣。然後令各邑,隨闕充定,必取富實,而時遣繡衣,從實廉問,如有隣族、白骨之侵者,五名以上,當該守令,永不收敍事,定式施行,似合事宜矣。上曰,此弊則予亦稔知。此非一疋之役過重,良丁之數,不足而然,只以民多隱匿於一疋之故也。凡京外各邑一疋之役,皆罷之,則良丁豈有不足之理乎?所達中統戶保甲法,無公文移去移來嚴禁之請,誠爲緊要,白骨、隣族侵徵之類,五名以上守令禁錮事,亦是矣。而何必五人?必期於無一人,可也。以此,申飭道臣、守令,而至於準定役年限,不待五六十老除之請,則有不然者。當初十五歲前定役,旣是法外,則朝家以此頒令,有關後弊,此後則十五歲以下,勿爲充定事,分付道臣、守令,嚴加防禁,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昨因陸書,下敎之時,有夜深未果者,其中以茶、鹽兩稅,以備水旱等說,誠爲切實,方今諸道煮鹽者,亦以此意也。近來朝無紀綱,虛實相蒙,今雖煮鹽,若不儲穀,實有功虧之歎,其令煮鹽諸道,或鹽或穀,別爲儲置,句管備局,只備水旱,切勿用他事,自備局各別嚴飭。諸臣方皆進詣榻前,有鵲來啄注書坐處毛方席。上曰,彼微物,爲口腹而來啄,況我赤子乎?命臣起而拜曰,殿下見微物,而念及生民,擴充是心,則此實宗社臣民之福也。上仍命書傳敎曰,方當三陽,萬品皆春,而惟我元元,獨在愁苦,言念及此,食息奚安?昔程子因折柳而勉君,齊宣見觳觫而萌善,今於前席,寓物觸感者。噫,吁嗟微物,亦知其時營棲之物,哀我赤子,無衣無食,且無依所,顚連道路者乎?今當勸農,安集先務,更飭諸道,去擾民之政,令安土而耕。而鰥寡孤獨,文王之所先,而壯而無妻,老而無夫者,雖由於侈風之所致,艱窘未能者,將什居過半,曾以此下敎者。今當春陽,尤宜飭礪,內而京兆,外而方伯,將於下敎,各別訪問,隨問顧助事,更爲分付,擧行形止,亦令登聞。上曰,吏判今日又爲牌不進乎?命承旨書傳敎曰,頃者被彈,俱非大段,疏批開釋,已盡無餘,則開政命下,大政不遠,而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判從重推考,更卽牌招開政。又傳曰,往者過中之被彈,業已知矣。以外藩之事,撕捱曾仕之京職,旣涉過矣。辭疏承批,今又尋單,事體亦不若此,原單給之,牌招察任。命臣書傳敎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被論}}。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李匡世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又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及社稷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三貼,旣已進御,更觀數日,欲爲加進補中益氣湯矣,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尹陽來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李匡世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三招,不進。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所當牌招開政,而今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行大政。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可再玷,私義有難冒進。而日昨臺言,重添必遞之端,玆冒瀆擾之誅,申暴丐免之悃,而聖批愈隆,開釋備至,至以誠淺爲敎。臣奉讀以還,不覺感涕之沾襟也。惟臣情病,如有可强之路,則復何敢爲遜讓之計,而顧念臺言,旣難抗顔,自量疾勢,無望起身。隆旨之下,重犯違逋慢命之罪,萬殞何辭?謹當更瀝血懇,仰請威譴云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祗奉別諭,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前後控籲,實出於自量已熟,情地極危。而況於日昨臺言,尤增慙悚,蔑效之地,更難抗顔。且臣狗馬之疾,症情危篤,累日呻痛,貼身床席,無計起動,恩旨屢宣,一味違逋,日夕惶隕,求死不得。乃者千萬意想之外,別諭特降,十行絲綸,辭旨隆重,責勉備至。臣雙擎奉讀,五情隕越,誠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臣於是,他不暇顧,宜卽祗承,而第臣見今病狀,尙此委頓,實無自力之望。謹當姑觀數日,竢得少間,冒昧趨命,幸卽先收史官偕來之命,俾臣安意調息,以奉明旨,是臣區區之願云矣。大臣數日後,有膺命之意,而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大臣旣有造朝之意,爾先入來。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俟譴累日,情地迫隘,冒死陳牘,冀蒙處分,及承批旨,不賜開許,諭敎諄諄,益復隆摯,至擧先臣而勉勵,此豈愚賤之臣,所敢承者?臣於是,心膽悸慄,繼以感激涕零也。凡廟堂有失,則臺官論之,臺官論之,則大臣去職,而朝家許副,乃淸朝之美事,道理之當然也。今臣所遭,非特有失而已,其當遞而當許者,尤皦然明甚,聖上之尙全優假者,實出萬萬夢寐之外,臣抑塞煎灼,寧欲溘然無知,而不可得矣。心神迷慌,不能悉心以對,尤增死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者,史官儼臨,傳宣聖諭,備示開釋,繼以誨責,辭敎旣溫而嚴。又令促臣偕入,臣於是,膽慄魂{{!|𢥠|⿰忄雙}},涕汗交集,實不知措躬之所。臣受恩丘山,身非己有,徒懷過謙欲解之心,不思古人盡瘁之義,則天必殛之矣。惟其所被罪名,傍人代怖,至今偃息,亦荷聖賜,只有速被誅譴而已,尙何敢以進身一步爲念哉?威命之下,無路祗承,尤增死罪,不知所對,謹當以文字,仰暴衷情云矣。臣以批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終無承命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記事官金錫一書啓,臣祗奉聖諭,傳宣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目今病篤沈困之狀,非如一時勞悴調治差復之症,日深一日,有進無退,宛轉床席,拭巾待盡。只祝慈覆之天,有以哀憐,早賜解免,俾得以安意就盡,此外誠無毫髮餘念。而不意近侍臨門,特宣聖諭,至有量力造朝,臥閤視事之敎。臣於垂死中,驚懼震惕,撫躬自悼,只恨疾痛之呼,未能仰格而然也。狗馬之疾,雖不敢一一煩達,而自分不能復起爲人,非但情勢之危怖而已。一疾至此,氣息垂盡,少竢精神之稍定,謹當締成文字,仰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吏曹言啓曰,吏曹佐郞申晩,除拜已至累日,尙不出肅,事極未安。都政迫頭,不可無實郞官,佐郞申晩推考,使之明日內出肅,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仍行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命下矣。所當依下敎擧行,而前日稟定之後,卽遭難安之端,連在引入之中,故猶有應行未行之事。且當有問政諸大臣之擧,一日之內,勢未及周旋,當與兵曹相議,以無故日退定,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儀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前敦寧都正李亨宗敍用。 ○正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聖學輯要》及《心經》,欲考見其自至所付處,注書出去持入,可也。壽德退出,持《聖學輯要》十卷,《心經》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健基伏讀《近思錄》,自集解序皇宋受命,至進《近思錄》表臣采實惶實恐頓首謹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繼伏讀,自濂溪先生曰無極而太極,至萬事出矣。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自聖人定之,至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訖。上曰,《聖學輯要》、《心經》自至所付處,皆落空未詳,注書更出,兩書自至付標冊持入,可也。壽德又出持兩書,自持付標冊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上曰,務精不務多,誠好,而今所進講,自至似少矣。健基曰,《近思錄》異於他書,故自至從略爲之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千載之下,所當體行焉者,莫如此《近思錄》。朱子學問,有非末學後生,所敢議論,而以其訓釋文義,開牖後學,常謂道問學工夫,尤有過於尊德性工夫矣。今於《近思錄》見之,先之以無極太極性命之原,繼之以爲學之要,可以知尊德性工夫,與道問學工夫,無小差等。而所以接千載之正脈,集群儒之大成者,此一書,足可以見矣。初篇槪論精微,有非始學者,所易探索,而餘卷所載講學之方,躬行之實,具有科級,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實爲學者之病痛。故此書名之以近思者,其義有所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臣平生尋摘章句,至於聖賢之書,素所矇眛,濂溪太極圖說,固非俗儒所達。如臣者雖有謏見淺識,豈敢容易說去乎?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此等處,尤宜致力矣。無極而太極,此一而字,爲後來陸學之根本,而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與彼而字,不得放過,不可作兩折看了,以此知陸學之誤處,在無極而而字矣。上曰,彼以爲太極之上,別有無極矣。健基曰,無極而太極云者,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而陸學,則無極之極字下作句,更以而太極三字爲句,故漸至訛謬矣。上曰,太極之上,無極而三字,濂溪始創,而其義微妙無窮矣。健基曰,黃帝始作一卦,伏羲畫八卦,至文王爲六十四卦,古昔聖賢之推演如是矣。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當輕捷說去,與無極而而字,釋義似有間,究陸學之與濂、洛學,辦異者,只在毫釐之差矣。上曰,陸學與濂、洛學相反者,其初雖微,末終之弊,豈曰毫釐乎?陸學之於吾道,正如晝夜黑白之辦殊,王陽明之學,亦本於陸學矣。健基曰,孔子言太極,而濂溪慮後之如陸九淵者出,故太極動而生陽之下,所以有太極,本無極之言也。上曰,爲無極者,所以爲太極濂溪之言,非謂太極之上,別有一物而發之也。健基曰,無極之眞,二五之精,精之一字,不從精者,以氣而言不二之名也。人物之始,以氣化生者,故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矣。上曰,人稟二五之秀氣而生,本體湛然。故或有以虛無寂滅爲性,其流之弊,至於禪學矣。健基曰,誠無僞,幾善惡,不可分作兩件事,而性焉復焉,以誠言,安焉執焉,以幾言,此乃葉采所傅會之見也。近來文學之士,亦以葉註,謂之訛誤者,有之矣。上曰,葉註,多有可疑處矣。健基曰,性者,渾然一理,純善無雜,性焉復焉,以誠言,此似誤處矣。誠者,天之道也。復焉者,豈可以誠而言耶?上曰,復焉者,以誠言者,有所疑矣。無極而太極,誠也。復焉者,謂存誠而後,克己復禮,存誠之誠字,與誠無僞之誠字,有間矣。健基曰,性焉安焉之謂聖,卽《中庸》所謂生知安行也。復焉執焉之謂賢,卽《中庸》所謂學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則一也。聖人無爲,而賢人有爲,聖人全其本性,賢人復其本性,豈可以復焉而謂之誠,安焉而謂之幾也?尙賓曰,以思誠而言誠者,天之道也。此謂誠無僞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此謂幾善惡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卽性焉安焉之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此卽復焉執焉之謂也。上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性之者,卽性焉之謂也,反之者,卽復焉之謂也。及其至之,一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典謨所載,堯、舜已知其幾微而言之矣。健基曰,陰陽發動之機,謂之人心也。上曰,道心者,何也?健基曰,天理渾然,謂之道心。道心,是人所稟受於天者。而人心,則發於形氣之私,非人之所固有者也。上曰,凡此厥初,無有不善,是誠無僞也。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是幾善惡也。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則非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不得其中者,爲人心。荀卿所謂人性本惡者,正見得此等處而發也。五行未發之前,皆天理也。旣發之後,則爲人心,人心,非本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猶有所疑,五行旣發之後爲人心,則五行是性分之內所固有者也。人心,豈人之所無者耶?健基曰,道心惟微,故君子修之吉。人心惟危,故小人悖之凶。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固未嘗有欲焉,則喜怒哀樂之不得其中者,是人心中所出來,人心豈稟性之初所固有者乎?尙賓曰,人心道心字,《中庸》篇題,詳言矣。其曰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出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故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者,此皆發明其義。而又曰,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者,有以見。夫人心,固人之所本有者也。上曰,人心道心,雜於方寸之間,本未嘗無也。儒臣言,七情未動之前,謂之天理,旣發之後,謂之人心。蓋七情生於理焉。理者,卽人所賦於天之理也,則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終有所疑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之未發,所謂中也,是性也,及其發而中節,所謂和也。其不中節者,則是情也,非性也。故俄者所達,專爲未發已發之性情而言之。而又以爲人心道心之際,不可不分異而精察,故專以道心,謂人之所稟受者,而至於人心之危者,則乃是人欲之萌處。故欲有所扶抑發明,而辭不達意,本非謂人心,非人之所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今則爲是,所謂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也。尙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孔子繫《易》之辭,而周子太極圖說,實有取於繫辭之意。此圖說,以造化而言,《易》則以卦爻而言。太極之理,本具於一物之中,而無不在於六十四卦之內矣。上曰,非但六十四卦而已,天地間萬物,無不有太極之理矣。尙賓曰,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天地而觀之,則天地一太極也。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一太極也。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無極之妙,二五之所合也。二謂二儀,五謂五行也。上曰,承旨有經書之工,故語多枝蔓矣。大凡人各有一太極,誠能致力於所固有太極之理,則性焉安焉之域,不難至矣。尙賓曰,君子反身修德,故全其本然之性,小人反道悖德,故汩於人欲之私矣。上曰,此篇首載濂溪太極圖,猶《尙書》先言人心道心,《小學》起頭以元亨利貞,聖賢纂次之意,槪可見矣。健基曰,學問工夫,自灑掃應對之節,以至於修齊治平之域,誠有次第,而經傳首篇,則每言大頭腦矣。上曰,《大學》先言明明德,是其綱領矣。《心經》自至見之則甚少,此則其時因山不遠,故進講無隙而然。《聖學輯要》自至,則乃十二張,此後《近思錄》自至,依此爲之。健基曰,當依下敎矣。尙賓曰,政事,取稟,有大政兼行之敎,而其前多臺闕員,不可不差出,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大政兼行,亦甚不遠,而若不行於前稟之日,則當更下敎矣。歷代名臣奏議,有抄上之敎矣,儒臣其知之乎?健基曰,臣入直後,始聞之矣。知事、同知事,皆當同會抄上,而尙未擧行矣。上曰,《近思錄》張數不多,畢講後,欲繼講名臣奏議,抄選事不可遲延,知事諸人處,斯速會議抄上之意,自政院催促,可也。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不備,在外玉堂,下諭之後,尙不上來,似當更爲催促矣。上曰,在外玉堂,下諭已久,尙不上來,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上來,而縣道封章,勿爲捧入。{{*|榻前下敎}}健基退出。上命尙賓□□傳敎□□□處偕來史官□啓曰,昨者批旨,罄悉心曲,而今觀書啓,巽讓□篤,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噫,卿之爲國之心,業已洞知。讒人傾軋之言,開釋無餘。卿雖經年處外,日上十章,決無勉副之理,胡不諒此,而若是過嫌?況今首揆,方在調理中,右揆尙未造朝,環顧國事,岌嶪艱難,瞻此廊廟,鼎席久曠。古先哲王朝,無輔相,則雖堯、舜之世,何爲國乎?眇予小子,當國家極艱之會,處朝象泮渙之時,顧瞻中外,無一可恃。自愧涼德,惟望輔相,當大誥飭礪之時,見廊廟殆空之象,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以喬木世臣,義共休戚,而不思寡躬抑鬱之心,徒懷過嫌欲解之意,則只切愧恧□□□□體股肱之大義,效古人之盡瘁,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又傳曰,□□,書啓之批,而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朝象?讒人傾軋之言於被讒之相,已不足掛齒,況卿乎?頃箚引嫌,已涉過矣。靜養累日,自可勿藥,而予之望卿,前後已諭,不在筋力,量力造朝,視事□□更稟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又傳曰,今日國事,已諭左揆之批,而卿之往嫌,今無更謂引嫌之事,尤涉意外。若是撕捱,如是巽讓,鼎席殆空,此何景像?終欠古人鞠躬盡瘁之義,心竊慨然。古往今來,豈有無輔相,而能爲國者乎?今日爲君,可謂難矣。卿須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巽章,卽日偕入,鎭此朝象,慰此抑鬱事,使偕來史官,傳諭于右相。又傳曰,往事俱非深嫌者,批旨開釋,筵席特敎之後,屢違命召,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雖曰固執,予志堅定,決不以此許解職,無終始,徒使分義虧缺而已。且大政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因行都政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kojfranvi0h5vk0og272bxi39aszglg 2173381 2173379 2022-08-21T13:39:48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過歲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備忘記,國之所重,莫先於民安,民之所安,亦莫先於農,故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每於歲首,先下勸農之敎,而方伯守令,視若文具,猶不惕念,意嘗慨然者,而況今飭勵之時,尤豈循常?噫,連歲大歉,生民困乏,雖以稍實之處,勸農之政,亦忽,故民無恒産,其無恒心,久矣。以嶺南至親不相恤事,觀之,□□□有只□□□使民奠居也。顧助種糧也。備給犁牛也,堤堰灌漑也,□懶惰也。昔英廟勸農之文,至矣盡矣,今何敢架疊?今誦聖祖勸農之文,另飭方伯守臣焉,宜體着念,其須勉哉。自始耕之時,爲守令者,親審閭里,各別勸農。噫,爲將率軍,親執版揷者,蓋所以勵三軍飭其效者也?況爲民城主,情若同胞,豈可忽哉?且民之安否,繫農勤慢,亦豈一時師旅之比乎?凡事不飭,則慢,飭則勤,滌舊日之因循,倍用力於今日,若飭勵而無其效,是予言之不信,若因循而復前,寔守令之怠忽。以此曉諭列邑,爲道臣者,考其勤慢,察其荒闢,奚待夏冬之殿最?撮其怠者,條列狀聞,予當重繩,決不假借。雖然其道,亦有二,曰誠曰公,非誠,勸農奚效,非公,考績奚服。咨爾方伯、守令,體寡躬之至意,益礪無怠事,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處,而民之農桑,如車兩輪。耕而食,蠶而衣,不耕則飢,不蠶則寒,故孟子所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者也。我國勸農之政,旣甚緩忽,蠶桑之道,尤亦弁髦,故頃以重臣所達,雖已飭勵,今因勸農,更爲竝諭,亦體此意,各別勸飭事,同爲下諭,而《農事集成》,乃聖祖之命撰,而卽農家之要書矣。歲月旣久,遍有其難,該房承旨,問板本所在,印其書而廣布,使聖祖爲民眷眷之盛意,無替焉。 ○李春躋啓曰,闕內之雜亂不嚴,未有甚於近日,自本院每爲申飭,而該吏及守門將,慢不擧行。今日臣等仕進之時,有數百人,如蜂擁蟻屯,從後亂入,喧嘩之聲,奔突之狀,所見極爲可驚。今日,雖曰與常日有異,該曹之申飭,則亦宜倍於常日,而其所雜亂,大駭瞻觀,若不警飭,將無以嚴禁門而防闌入也。該曹當該堂上,推考,郞廳,從重推考,該門守門將,則似當從重科治,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傳曰,依啓。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前奉敎金漢喆,副修撰尹汲,無緣不書,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展謁,取稟草記。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自初九日至十六日,連有拘忌,十七日十八日平吉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十七日定行。 ○傳于李匡輔曰,昨日備忘,各邑戶長,招問邑弊,登對時陳達事,下敎矣。其已問之,該房承旨入侍。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昨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歎,其反躬自省之語,求言來諫之意,皆從腔子裏流出,眞有可以策懦而磨鈍者,臣於是不勝欽聳感歎,而繼之以惶悚慙恧也。臣之所叨之職,旣以諫爲名,則雖無飭勵之敎,固宜振刷風稜,指陳得失。而矧當播誥求助之日,其所以彈竭心慮,盡言不諱者,尤當加勉於前,而惟是見識魯鈍,文辭短拙,冒居臺地,今幾一旬,只是隨行逐隊,憒憒度日,了無一事之建白,一言之敷奏,罪積尸素,噤如飢烏,以負我殿下虛佇之盛意,若論不言之誅,臣實爲首。縱殿下,過加容貸,不卽斥退,臣亦何顔,一刻晏然仍冒於言議之地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南泰良啓曰,臣於昨夕,得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仍又反躬,詞旨嚴截。臣於是實不勝慙汗震越之至,臣之入臺,亦數日耳。擔閣一身廉隅,勉承恩命於十辭之餘者,其意,亦欲效一日之責,而應課塞白之擧,不免近於苟逃譴責,陳腐熟爛之說,又非所以仰承明旨,日夕思惟,未知所處,而咎責之敎,已下矣。噫,殿下,自卽位以來,盛德大業,固已有日新之效,而所患者,特言路壅塞耳。今幸聖心悔悟,絲綸渙發,深戒訑訑之色,洞開直言之路,此社稷之福也。然而改繹容受,新工未孚,而疑阻譴怒,積畏已多,群臣之不敢盡言,未必不由於此。而殿下方且望治於旬月之內,責人於一日之間,暫時志氣,不能無難繼之憂,一言評斷,依舊有輕視之病。臣恐耳目之地,轉相促迫,爭先鬪捷,苟焉爲塞責之計,而忠言至計,卒無以進於殿下之前也。雖然違牌者,臣也,不言者,臣也。方當飭勵之時,自速暗默之責,他日書諸史策,爲臺閣羞者,臣也。更何顔面,一刻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尙賓啓曰,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三陽肇始,萬品萌發,仰惟殿下,對天懋德,輝光日新。臣等,區區不任瞻望顒祝,昨伏見聖敎下者,援曾氏日省之訓,飭聖躬而勵臣工,辭旨至切,群下莊誦,一倍感聳,孰不思精白厥心,以欽承休命也哉?竊惟《易》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聖人之窮理正身,敷敎修政。其緝熙之工,兢業之心,固無瞬息間斷,而當天運推敓,歲序更易之際,則必因是而大警厥志,有以奮發作興焉,所以敬天時而重自新也。故《夏書》,每歲孟春,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周禮》,正月布法象魏,皆此道也。況今國勢岌嶪,世道艱否,實是剝陰來陽之運。殿下,方新聖德,纔頒大誥,而及今日,則臨御恰滿十載,正値天道一變之期,春秋雖屬鼎盛,亦踰古聖不惑之年矣。今玆三元之會,尤是殿下一初之機也。殿下,夙興負扆,撫天時而念人事,其可不怵然警省,圖愼厥終乎?日者臣等,不揆僭越,條陳勉戒之語,幸蒙聖明嘉納,至命留中。是殿下,不以人廢言,而欲時加省察於淸燕之閒也。臣等,感激惶隕,不知死所,拳拳憂愛之私。更願殿下,日新厥德,以體天運,夙夜寅畏,以謹天戒,發號施令,必當天心,擧直措枉,必無違天,則明愼刑罰。以奉天討,敷求賢能,以共天爵,益勉儉德,節約財用,以愛惜天物,亟修廢政,釐革弊瘼,以保活天之蒸民,則召公所謂祈天永命之休,實自今日始矣。於戲,殿下毋忽焉。竊聞乾道之運行,無停,正四時而成歲功,惟誠而已。聖人之日乾夕惕,修天德而達王道,亦惟誠而已。惟誠,故不息,惟不息,故能悠久而無彊也。大雅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所以與天合德也。殿下,苟能明善而思誠,閑邪以存誠,日漸月積,克造眞實無妄至誠不息之域,則文王,亦何人也?惟殿下勉焉。臣等前箚,旣以誠實,爲第一目,而聖人法天修德,施政孚民之基,不越乎一誠字,玆於元朝之祝,重致意焉。臣等昨陳愚見,亟請設鞫,而伏奉批旨,開諭諄至,臣等愚迷,亦知殿下一念默禱,顒若有孚,豈敢徒以臣子憂慮之心,累瀆不已哉?第伏念重民祈農,固爲國也,而鞫逆訊凶,亦爲國也。軫恤黎元,固所以承天惠,而亟治不道,亦所以行天討,國體固不可緩,事理又不容已。神祗赫臨,亦必憤其偃息,有司治獄出納文書,何至有妨於齋敬事神之道也?記所云事竝行而不謬,此之謂也。聖敎雖謂此不過向上不道,而卽此罪狀,不宜晷刻稽討。況其妖惡情節,又安可測度,而多日淹延,不卽究問乎?此不特目前之慮,實大關日後之弊,伏乞聖明,卽允前請,速命擧行。答曰,歲首勉戒切實,可不留意,所請事,昨已諭,況致齋之日乎?勿煩。 ○正月初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該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匡輔進伏曰,昨者備忘,有令該房招致各邑戶長,訪問民弊之敎,故臣待罪該房,而招問民弊矣。其中兩邑,則自是至殘之邑,元無弊瘼,而江陵、西原,則雖或有些少弊端,隨報監營,轉爲變通於備局,亦無大段之弊云。故臣反覆詳問,而亦問西原經變後,有何弊端,則以爲自經變亂後,舊弊亦祛云。蓋是朝家別樣變通軫恤之致也。臣以所聞者,欲爲稟達於登對時矣。承有引見之命,入侍,而他各邑戶長,則自前元無上來之規,以禮木,納於該曹云矣。上曰,戶長不爲上來,則例以代木,納於該曹耶?匡輔曰,然矣。上曰,然則各邑戶長,皆以不爲上京,爲便好矣。匡輔曰,此亦由於無申飭之道故也。匡輔,因繼達曰,凡親祭時,奉俎官,以各曹郞官及該司僉正以上,差定者,蓋所以重事體,而臣等,昨日習儀時見之,則社稷親祭時,奉俎官,以未出六直長、監役,差定矣。親祭事體,何等重大,而雖與春享大祭相値,塡差執事,似甚苟艱,該曹之不擇,殊涉未安。旣過隷儀,則今不可變通改差,而此後則各別申飭,該曹堂上則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此後各別申飭,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匡輔曰,頃者輪對時,因校書校理裵晉明所達,七書諺吐釋音之訛誤處,使該房承旨,有校正稟達之命,故廣問於四學及太學,成出冊子矣。蓋諺解,有新舊兩本,而傳謄之際,有此新舊之差殊,此後則一從舊解受講事,定式施行,則似無稱冤之事矣。上曰,此後講經時,從舊解爲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農家集成》,有處聞知耶?匡輔對曰,廣求之意,已爲,分付矣。匡輔因陳所懷曰,大凡獄體,初頭則固當嚴急,而以今番鞫獄言之,有過齋戒後擧行之命,而終有壞於嚴鞫事之道矣。昨日本院之啓,無批還下,玉堂之箚,亦不允從,聖意所存,臣等,豈不仰揣?然究思罪人情跡,則其心所在,極爲叵測,不可一日偃息於覆載之間矣。參鞫諸臣,使之不參於享事,而鞫廳,亟令設行,宜矣。上曰,予心雖爲弛緩,豈不知事機緊緩?而今此變怪,究其心跡,不過出於辱國,無所不至而然也。若有如戊申之事機,則雖攝行享事,何不急急鞫問耶?此則不道之輩,不過爲怨國侮辱之事也。其所究問,亦豈有早晩之殊耶?諸臣之爭執,事體是矣,然予之不爲允從,意亦有在矣。以陸贄奏議觀之,上下有處之之殊云者,政謂此也。今日堂箚,似涉煩瀆,然事體亦是矣。今此之擧,專出於爲民之意,去夜思勸農備忘記,自然夜深,都憲避嫌,批答不能卽下者,蓋由於未及覺察,故夜下備忘,有所處分,而夜因達曉,晝則又侍東朝奉歡,故今日公事,亦爲遲滯,予心歉然。今日之引見者,亦由於自勉之意也。匡輔曰,臣等,豈不知至誠重農之意,而鞫事不容暫緩,故欲爲請對,而未果矣。上曰,政院之道理,已盡爲之矣。匡輔曰,歲首備忘,實出於爲民眷眷之盛念,至於《農家集成》,使之刊布之敎,尤極切實。臣等,不勝感歎,而三南則大歉之餘,公私赤立,種糧必無繼給之道矣。周變生穀之道,然後可以勸農矣。上曰,若爲生穀之計,則有牟利之弊矣。匡輔曰,日昨召對時,承宣,以近來士大夫,還上料理牟利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事下敎矣。稱以士夫而牟利者,間或有之,若以此擧一世之士夫,皆歸之於牟利之科,則豈不冤甚乎?其中牟利者則誠甚痛駭,雖以關西言之,每年稅米,會錄於還上,則關西儲蓄,必多矣,而牟利之輩,百般圖囑於地部,以廉價發賣關西各邑稅米太,每年如是,地部之所得,則一石之價,不過三分之一矣。牟利者之所得,則乃是三分之二,已極無據。且以平安監營言之,山邑穀賤,則貿積於山邑,而發賣海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海邑穀賤,則貿積於海邑,而發賣山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此亦牟利之歸,以此之故,關西還上之儲蓄,反不如三南各邑,殆至枵然。此路各別嚴防,然後關西之儲蓄,必多,而可以爲緩急之需矣。上曰,此事,曾已有,申飭之事,而事體殊極無據,料理之弊,各別痛禁,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齋宿}}。左承旨洪好人{{*|齋宿}}。右承旨李匡輔{{*|齋宿}}。左副承旨洪尙賓{{*|齋宿}}。右副承旨洪景輔{{*|齋宿}}。同副承旨柳儼{{*|齋宿}}。注書成範錫{{*|齋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及再明日祭罷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洛昌君樘,差終獻官宋寅明以薦俎官,皆將先詣享所,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趙儆,以禁軍別將,軍門進,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導駕進,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變通,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似當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副摠管。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本府留司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都事辛義立,和順縣監遷轉,姑未出代,無以推移備數,辛義立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延德爲禁府都事。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答本院啓辭曰,將因飭勵之敎,勉戒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原本留中,以爲盤盂之銘。 ○傳于李春躋曰,政院啓辭原本,留中。 ○洪尙賓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烔狀啓,其褊裨朴師伋,旣已齎來,則所當卽爲親呈於本院,而早朝入城,日晩後,始令軍牢來納,渠則多盤推尋,而終無去處,事極可駭。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箭竹,軍器最緊者,而近來竹品,極無據,故嶺南曾已飭勵,而今者湖南兵營所封三鄕竹,自古所稱,而品極無狀,決難造箭。其中尤甚者,雖已下送,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無飭,當該兵使,推考,錦城縣監,姑先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小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催促辭朝事,命下已久,而屢度催促,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殊涉未安。自本院他無催促之道,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令備局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擧動時,憲府,當爲導駕侍臣,而亦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待開門,牌招,何如?傳曰,允。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曰,竝引嫌而退,批敎飭勵,意切求助,宜思自勉,何至引避?請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命出仕。答曰,依啓。 ○正月初二日初昏,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得凶書送于備局,大臣拆見後,令備局郞廳送來本院,諸僚相聚拆見,則語多兇悖,不忍見不忍聞,不可一時置諸外間,而遭此凶變,汎然捧入,事體未安,故臣爲請對矣。上曰,其書上之。尙賓,拆封奉進。上曰,此則浮於戊申之賊,而渠亦有心腸,何可爲此兇惡之事乎?以此觀之,湖、嶺之間,五倫斁絶而然矣。尙賓曰,惡逆之事,踵發,人倫之斁滅至此,不勝哀痛之至。上曰,此賊之指的,專在於權裨矣。史官亦爲見此兇書,可也。李鼎輔曰,凡間文書,史官未及見之,則何可捧入乎?此等兇書,臣子之所不忍見,而承旨旣爲拆見,則宜令臣等見之,而直爲持入,故臣欲仰達矣。先承下敎,不勝惶恐之至。尙賓曰,以廟堂言之,旣爲見此兇書,則大臣當動念請對,而不此之爲,使郞廳,汎送于本院,事甚未安,不勝嘅然之至。上曰,此等兇書,當初不見則已,旣爲拆見之後,則事體似或然矣,承旨所達,是矣。尙賓曰,窮兇極惡之變,出於營下咫尺之地,而馳聞之路,亦爲差遲,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其遲速,不必責於道臣,而此等之變,雖出於惡權裨而爲之。然作此匿名書,而誣上不道,如是之尋常,湖、嶺之間,五倫已爲斁絶矣。渠亦有父有兄,何爲此等兇說乎?湖南掛書之賊,尙不捕得,變又踵出於嶺南,此則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如是而國何爲乎?此兇書,則不可一時留置,自政院投火,可也。尙賓曰,此後或爲捕得罪人,而投火之後,無憑閱可據之跡,何以究得乎?投火則斷不可爲也。上曰,渠之匿名兇書,國家之留置,豈不怪異耶?直爲投火,可也。尙賓曰,聖敎如此,而若徑先燒火則雖得罪人,無考據究覈之路,投火之敎,臣等,不敢奉承也。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二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春躋請對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陰雨終夕,風氣甚惡,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春躋曰,人理斁絶,變故層生,今日嶺營所上兇書,極爲兇慘,該房承旨請對矣。自上有投火之命,臣等,亦不欲一時留置,而今聞自嶺營,密密譏捕云。罪人,雖或斯得,若無憑據之路,則何以究得情狀乎?諸承旨,今方齋宿,而諸議皆以爲,雖存數行,可爲日後究問之路,而倘或自內投火,則事體如何?故臣更bb爲b持入請對矣。上曰,世道怪異,人心陷溺,自甲辰戊申以後,至于今日,凡幾有變故乎?輒遭此等凶變,則心甚痛惡,此則亦有異於向來兇檄,爲臣子者,亦何不痛傷乎?然此不過匿名書,必出於欲陷權裨而然也。因誣陷權裨,以至辱國者,此則不知嚴畏國家而然也。湖南之賊,尙不斯得,上下憤痛,而變又踵出,如此之處,當從容處之,而嶺營,旣使裨將,按送馳聞,則所來裨將,事當親呈于政院,而使一軍牢。呈于備局者,亦不知嚴畏國家,大臣,亦不宜拆見,徑先拆封,事體如何?政院則宜爲拆見,故初欲使政院,直爲投火矣。猶不知事機之如何,故玆有過齋戒後入之之命,而該房之固請求對者,事體亦然,故許其請對矣。今此更爲請對者,以投火一節爲難,有此求對,然此則微稟之矣。半夜再對,亦涉動念,大臣則近於緩,承旨則近於躁,方當致齋之日,不欲酬應,而至此之紛擾,兇書之使之更入者,非爲徑自投火也。以其爲不可一時留置外間之故也。此等事,當初旣不拆封,而投火,則可也。旣拆之後,則當會大臣,問議後投火,豈可自闕內,暗然投火乎?大體則朝廷,當重以處之,爲一權裨,兇人之匿名書,入之於密匣者,事體豈不怪異耶?承旨旣爲持入,則燒火可也。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中,以兇書,全歸之於誣陷權順成者,大段失着。六承旨、玉堂,皆欲一齊請對,而當此淸齋之日,半夜相率求對,事涉未安。故臣獨入侍,而嶺營裨將,則尙無去處,事極怪異矣。至於備局,則一大臣齋所進詣,而緩緩之敎,誠甚至當,宜爲一邊,分付捕廳,發送譏捕也。此蓋由於前後討逆之不嚴故也。臣以此意,前後仰達,不止一再,治逆之法,必如農夫之去草根,然後可矣。許多逆族,不爲盡鋤,故無倫怨國之輩,布諸京外,做出此等不道之事矣。臺啓所存及其他干連逆獄者,宜爲一倂嚴法,而譏捕之道,亦當使該廳,嚴密跟捕,以爲斯得罪人之地,宜矣。上曰,捕廳譏捕之效,亦未見有實效矣。卽今湖南則若秦皇偶語族誅之時云,徒亂人心而已矣。春躋曰,兇書則不可投諸火中,數行文字,存之,以爲罪人捕得後憑考究問之地,宜矣。上曰,雖得罪人,問渠而豈可直招耶?魚網鴻罹之弊,亦有之矣。春躋曰,不忍聞不忍見之句,斷使之投火,而末端則置之,宜矣。上曰,兇賊之文跡,何可置之耶?春躋曰,大臣之不爲請對者,或慮有騷擾之弊,且値淸齋,故似不求對矣。兇書雖爲投火,數行筆蹟,存之爲宜矣。上曰,卿意如此,而投火則盡爲投火,可也。凡事,有緊歇,李亮濟之謂無君者,意思深沈,而此則直是匿名書也。兇頑之輩,素是慣聞而然也。如此兇書,聚入密匣,則密匣必盈溢矣。此後或有此等變故,則不拆封而直爲投火,可也。戊申餘孽無聊之輩,隨朝廷趨向而爲此不道之事,今當投火,而旣爲拆封,則姑爲置之,數日後,當會大臣處分矣。春躋曰,左右捕廳,分付發送,譏捕,何如?上曰,大臣或坐備局,招致捕將,分付發送,可也。今日之變怪,何緣而至此也?由於朝廷之不相和協故也。倘使朝廷寅協,則此等事自然消滅矣。不思治其根本,而徒欲爲譏捕之道,特以南中言之,不得偶語云,末後弊端,不知至於何境也。假使有此等變故,朝廷不爲動念,直爲投火,而修明政令,則兇孽自可熄矣。春躋曰,朝廷雖寅協,一種怨國之輩,終難感化矣。上曰,此則承旨所見迂闊矣。仁廟反正後,一種怨國,豈如今日,而當時政令修明,朝廷調和,故一種之輩,雖能作孽於中國,而不敢惹鬧於我國矣。遡諸近古,朝廷之妥帖,亦由於紀綱之所存。治國治身,元無二致,元氣固則百邪不能入矣。春躋曰,日寒甚嚴,動駕時,進御暖毛,別加愼攝,何如?上曰,予心則以爲,若臥龍之久立昭烈於雪中,以試噄緊gg喫緊g誠意,今此寒慄,亦天所以飭勵寡躬之意也,然當進揮項矣。上曰,兇書封入耶?春躋曰,不封而裹入矣。春躋,手封兇書,入密匣中。上曰,如彼兇漢,則必多矣。上曰,親祭諸執事,各別齋潔之意,令備局吏曹更加飭勵,諸執事之今日致齋與否,令備局摘奸,各別申飭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隨駕}}。左承旨洪好人{{*|隨駕}}。右承旨李匡輔{{*|隨駕}}。左副承旨洪尙賓{{*|隨駕}}。右副承旨洪景輔{{*|隨駕}}。同副承旨柳儼{{*|隨駕}}。注書成範錫{{*|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隨駕}}。事變假注書曺允濟{{*|守宮}}。 ○上在社壇。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憲府無導駕之員,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陪從之員,事體未安。大司憲趙明翼,再招不進,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待明朝牌招,而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在外未上來之代,纔已變通差出矣。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日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擧動時,摠府堂上,不可不侍衛,而或差祭先詣享所,或軍門進,或以本職導駕,或守宮,寶劍差備四員外,只有副摠管李瑜,而纔爲違bb◆b,無他推移侍衛之員,李瑜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朝者出宮時,暖帽,終不進御。臣等已極悶慮,卽今風勢,比朝益烈,入夜則必爲倍劇,將事時暖帽進御,少無所妨於禮敬之道。自前如此之時,則輒許進御之請,行祭時及還宮時,暖帽必須進御,惶恐伏達。傳曰,前已不着,將事時,亦何可進御乎?勿爲過慮。 ○洪好人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三日巳時,上幸社稷壇親臨祈穀祭時,大駕出仁政門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暖帽進御之意,昨已陳達,則以揮項進御之意下敎矣。今日風寒如此,而揮項亦不進御,誠極悶慮,而毛裘則果已進御乎?上曰,毛裘則已着,而揮項,則乘輦後當進御矣。洪景輔曰,摠府堂上,皆有故,無導駕之員,故副摠管李瑜,已請牌招,而再牌不進,事體極爲未安。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以爲備員導駕之地,何如?上曰,江留遞來後,始爲復職,則撕捱亦然,其本職遞差,以摠管,更卽牌招。李匡輔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員導駕之人,事體至爲未安矣。上乘輦。春躋曰,揮項進御,何如?上進御揮項,上駐輦夜晝峴,命禮房承旨入侍,李匡輔入侍。上曰,昨年祈穀祭擧動時,承旨陳達,以陪從百官,自夜晝峴步從,有前例云,故伊時命百官步從矣。承旨考問前例,取稟可也。匡輔承命退出,考問昨年例,則無記知者,日記亦不曾考見,故不卽據實仰對。上曰,使該房承旨,考稟前例,而昨年之事,日記亦未曾考閱以來,不卽以實仰對,難免疎忽之責。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陪從百官,皆自夜晝峴,下馬步從,該房承旨,使禮都監書吏,分付導駕,侍臣使之下馬,而侍臣輩,不卽聞知下馬之令,皆不下馬,躊躇駕前,自相喧譁,大駕不得進。上曰,君父動駕,旣命下馬,而不卽下馬,喧譁於駕前,豈有如許事體乎?我國文臣,驕蹇而然,侍臣以下,還宮後當令金吾處之矣,喧嘩之聲,各別嚴禁,導駕侍臣等,亦皆下馬。大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柳儼曰,以侍臣之不卽下馬,有還宮後令金吾處之之命矣。侍臣中亦有祭享時執事人員,拿處命下之後,便同罪囚,則仍爲將事,事體未安,似當有參量處分之道矣。上曰,旣命下馬,則不卽下馬,而揚呼禮都監書吏,喧鬧於駕前者,事體駭然,故有所處分矣。承旨所達,亦有意見,拿命則還寢,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校理吳瑗、金若魯,修撰兪㝡基、尹得和等,以有下馬之命,而政院之不卽分付,終勤嚴敎,事體未安之意,相率請對。柳儼曰,今日處分,玉堂必未及聞知,故有此請對,而至以政院之不卽分付等說煩達者,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不知其已命末勘,而若是煩達,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儼曰,禁喧郞廳,當陪駕後,以爲禁喧,而亦不無不能嚴飭之失,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之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親祭時齋所跟隨之法,尤不可不嚴,雖大臣所率一二人外,不可闌入,曾於永禧殿行祭時,已有禁令矣。各別嚴禁之意,申飭于禁郞,可也。{{*|駕前下敎}}上,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親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擧動時,摠府堂上,所當盡數進參,而副摠管李瑜,昨日三招不進,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還宮時,又將無憲府導駕,事甚未安。大司憲趙明翼,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校理兪㝡基,副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以昨日事陳疏徑出,而侵斥本院諸僚,不遺餘力。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俱以此引嫌出去,明日朝參,承旨將不得備員,出去諸承旨,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卽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該房承旨遞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命下矣。以在京無故人擬入,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朝參時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聞已入來,尹汲時未出肅,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一體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式矣。今亦依此,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忠淸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李宗白爲司諫,李壽海爲持平,李瑜爲禮曹參判,趙正萬爲漢城右尹,任崇元爲甑山縣令,李泰祥爲臨陂縣令,韓師喆爲刑曹佐郞,金極齡爲監察,盧以亨爲禮曹佐郞,金聖垕爲禮曹佐郞,李壽沆爲忠淸監司,金尙奎爲承旨,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修撰,趙錫命爲同義禁,李德重爲檢閱,朴萬徵加嘉善,前司成尹就履,前判校都永夏,前郡守洪禹錫,僉正金夏明,以八十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都承旨李春躋進,李瑜爲副司直。 ○以司諫李宗白,持平李壽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延德,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四日四更一點。上,登社稷壇。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却乘輿,將步詣社壇。李春躋進伏曰,相距稍遠,乘輿而行,何如?上曰,不至甚遠,步詣何難乎?上詣壇所,行初獻禮於社稷各位。上曰,親祭事體,何等嚴重,而奉俎官中,有着風遮而入者,殊甚不敬,當該奉俎官,推考,使卽脫去,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夜氣甚冷,暫入小次,何如?上曰,將事未訖,何可取便乎?上曰,文武舞之間樂曲,是何樂章也?該房承旨,問之于典樂,可也。匡輔,問于典樂而回奏曰,文武兩曲,始終之餘音云矣。上曰,然。柳儼曰,獻酌之時,奉酌執事,當起跪奉獻,可矣,而執事跪坐,不爲起動,仍爲進酌,極爲未安,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祭享事體,何等嚴重,而國稷壇祝史,行步緩緩,全不趨蹌,事甚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諸執事之上壇時,則所重有在,當由正路升壇,而下來時,宜由夾路降壇,可也。柳儼對曰,執事之降壇時,還由正路,事體未安。故臣亦有疑,問前例於守僕,則以爲升降時,皆由正路之意,曾有所下敎云矣。上曰,似不然矣。自今諸執事,上壇時則由正路,下壇時則由夾路事,定式,可也。藝文館依幕失火,火勢延及於近處松木,火焰甚壯,諸臣請入幕次。上不許。仍下敎曰,火焰,使之不及於壇所近處之意,分付申飭,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失火緣由及人物致傷與否,詳問,可也。臣聖檍出去,以失火形止及人無致傷之意,還爲回奏。祭罷後,上步出壇門。春躋曰,今已行事,且意外失火,火焰擁路,不可衝冒步還,乘輿還行,何如?上曰,暫時行過,何妨之有?上行到齋室門外。上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親祭時,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下敎}}上還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卯時,上還宮時,大駕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今已罷齋,朝寒甚緊,進御暖帽,何如?上曰,當着揮項矣。兵曹判書尹游進伏曰,以依幕失火事,本曹郞官,有決棍之命,臣亦不勝惶恐,而自前或有如此之事,則各其本司下人,例自本曹,有推治之規矣。此亦過齋戒後,本館下人推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洪尙賓曰,還宮時導駕侍臣,自宗沈橋還爲上馬乎?侍衛則亦何以爲之?敢稟。上曰,侍臣則自宗,沈橋上馬,侍衛將士,則有異於侍臣,元無下馬之規,侍衛則依前乘馬,可也。尙賓曰,古規則雖侍衛諸將,亦皆步從云矣。上曰,祈雨祭則以步輦擧動,故百官皆步從,而乘馬者,亦權道也。祈穀祭則古無步從之例矣。因昨年承旨所達,使之步從矣。李匡輔曰,自今後祈穀祭擧動時,自夜晝介,依昨日百官皆爲下馬步從。還宮時則百官步從到宗沈橋乘馬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出社壇門外,乘輦。駕到宗沈橋。上曰,自此侍臣上馬,可也。侍臣皆上馬。大駕,到仁政門外下輦時,李春躋曰,屢次飭勵之下,違牌之弊,猶夫前日,出還宮時,兩司無一員進參,事體固已未安。而明日朝參,臺諫又將不備,大司憲趙明翼,纔已再招不進,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參,司諫、持平罷職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吏議疏批之後,一番引避,固也,而處置請出之後,不可一向撕捱,而且爲民祈穀,君父動駕,則如是違牌,極涉未安。都憲罷職,趙明澤、南泰良,不可例罷而止,罷職不敍,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朝參,每近文具,當此飭勵之日,不可循例爲之,各別申飭于政府,無歸文具。{{*|駕前下敎}}上曰,鞫廳,旣有過齋後開坐之命,鞫坐,本府爲之。今日內擧行,而臺諫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駕前下敎}}上還宮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伏見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則掛書罪人斯得,爲先形止狀馳啓矣。罪人則方使其巡營將校,押送云,故臣玆以請對矣。上曰,啓本上之,罪人招辭,則不爲上送耶?尙賓曰,罪人供辭與各其名數,則不爲狀聞矣。上曰,必是忙迫,故未及狀聞矣。尙賓曰,招問狀啓持來下人,則罪人,捉囚營獄云矣。尙賓,以玉堂聯名上疏,告達。上曰,玉堂,極爲非矣。當初旣命下馬,而相距稍遠,則倉卒間,未及聞知傳敎,不卽下馬者,事或不異,然命下之後,下馬者旣多,玉堂追後聞命,則追後下馬,亦可也。而不此之爲,揚呼禮都監書吏於駕前至近之地,聲撤gg徹g御輦,事極未安。故有所下敎,則在玉堂之道,以未及聞命,引咎則可也,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多費聲氣,侵斥喉院,殊涉不當,承旨書備忘,可也。尙賓書之。上呼備忘記。傳曰,爲民祈穀,事體至重,夾道下馬,已有古例。昨日駕到夜晝介,問于該房則未諳前例,路上駐輦,亦涉未安。故仍命下馬,駕至半途,塞前難進,繼有招吏之聲,聲撤gg徹g御輦,極爲寒心,而其所由,卽侍臣班也。初命拿處,因承宣之陳達,爲享事而特推,則當初擧措,雖由於未聞下敎之致,遮路招吏,已涉未安,而其後求對,雖亦由於未聞處分之故,命拿處之侍從臣,忽然請對,則喉院之據理言之,顧何憾也?而其所問備之命,亦特敎則在儒臣之道,引嫌徑出,固可也,而因君父之嚴敎,斥不當之喉院,少者事長,亦不敢若此,況臣之於君乎?此等務勝之習,不可以長,陳疏徑出儒臣,竝罷職。當初駐輦,旣由於未詳古例,末稍駭擧,亦由於不善,分付,該房承旨,亦難辭責,遞差。上曰,嶺營罪人入來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金吾臣聖檍,承命出來,問于當直都事,以未及入來之意還奏。尙賓曰,自禁府發送都事,嶺營上送罪人,使之押來,宜矣。上曰,分付判金吾,都事一員,卽爲發送。{{*|榻前下敎}}上曰,玉堂聯名疏,則旣已處分,還爲出給。{{*|榻前下敎}}尙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右承旨旣已遞差,則他承旨,無引嫌之端,竝卽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月暈廻土星、金星。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親臨社壇,徹曉將事,仍又早朝還宮。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起居諸節,不瑕有傷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卽者肅章門邊傳漏一小幕自幕內失火,火勢元不延及於他處,故雖卽撲滅,而軍士一名,不及跳出,烟焰內鑠之中,未免致斃,事極驚慘。兵曹,初不着實,申飭,闕內至近之地,有此失火致死之境,該曹堂郞,難免其責,從重推考。該吏及近仗軍士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依啓。飭勵未久,極爲可駭,郞廳不可推考而止,汰去,軍士極爲慘焉,令該曹恤典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有下敎事,禮房承旨引見。 ○傳于金尙奎曰,入侍承旨退出後,初嚴入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時,侍衛禁軍,已爲聚待于敦化門外矣。朝參處所,移定於明政門,禁軍等,亦爲移待於宣仁門外,以爲侍衛之地,而入直禁軍,則依例守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罷漏後,肅章門傳漏軍所住之處,失火,草窠盡燒,軍士一名,以致燒死,不勝驚駭。尸體段,卽爲轝置於南小門內,而旣是罷漏之後,故傳漏軍士,留置火具而還歸,本處更無事。軍士崔文先,止宿失火,常時闕內禁火,則四所部將,分更申飭。當該部將,決棍警飭,當該衛將,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之因臺諫不備,不得開坐,事體極爲未安。且今日朝參,兩司亦當備員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司諫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絶少,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違牌坐罷人員,或有啓稟變通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望違牌人員,竝敍用。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著爲司諫,以趙明謙爲副修撰,金浩爲慶州府尹。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推鞫坐起進,參議徐命彬病,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申聖夏、成瑍、尹就履、都永夏、洪禹錫、金夏明爲副護軍,李匡輔爲副司直。 ○傳于洪尙賓曰,若待新除授人員入來,則必致差晩,先爲來待,新除授人員,待其入來,追後入侍事,分付。 ○金尙奎,以禦營廳言啓曰,兵曹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往來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事,允下矣。本廳東營入直步軍一哨內一旗軍三十四名除出,該哨官,率領把守於弘化門右邊,防禁雜人,而事畢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延德,掌樂主簿金光遇相換,以朴乃貞爲兵曹參判,徐命彬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參知,朴文秀爲同義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社壇門外下輦入侍時。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還宮後,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事,命下矣。當該祗迎都事李廷楫、李埉、崔昌愈、申晙等,今方待命於本府,竝卽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入侍退出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洪尙賓申退,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左承旨未差,院中只有臣尙奎,伴直無人,右承旨洪尙賓,所當請牌,而拘於院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洪尙賓啓曰,臣,承牌入來,與右副承旨金尙奎伴直矣。金尙奎,以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疏批已下,而同副承旨柳儼,以親病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事,允下矣。都監集春營入直軍兵五十名內,十五名除出,使之把守於弘化門左邊路上,防禁雜人矣。今已事畢還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左議政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外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臣等,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先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事,命下矣。三南量陳降續,節目磨鍊,別單書入啓下後,知委三南道臣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以懿陵守陵官,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朔寧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四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吳瑗,身病甚重,不得仕進,今姑改差,其代,以司成安相徽差下,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申晩,俱在罷散中,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擧動時,不能禁火,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當該禁喧郞廳洪曙,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金虎門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同門守門將金仁權,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在院時,伏見玉堂聯名之疏,則侵辱喉司,語極悖謬,令人駭怖,有不敢一刻仍在,與諸僚蒼黃徑出矣。旋因本院啓辭,天牌狎臨,而情地危蹙,未免坐違。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仍又有牌召之命,嚴畏分義,不得不隨詣闕外,略暴事實,仰冀天日之照察焉。再昨陪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忽見侍臣班中,一隊玉堂,群進前伏,臣等以爲,未知所欲達者何事,而玉堂,以經筵班隨駕後,則固當隨事陳白,以侍臣在駕前。且是多員合辭,則不可不請對也。臣等之言,體例則然,故自中亦或曰,當請對,或曰不必請對,互相爭詰,此則聖鑑,亦已俯燭矣。及聞陳達之言,則不過以下馬之敎,不卽頒布,請推喉院事也。玆事委折,已有該房之陳達,而勿論所失之在誰,此是撤侍臣之班,而遮道求對於乘輿將發之際,有不容暫時遲緩者耶?中間嚴命,末後處分,揆以事勢,容有未及知者,而旣知其未卽下馬之爲未安。辦此請推之擧,帶得自明之意,則誠有不可諱者,此臣所以有從容疏辨則可也,而忙急請對則不可云者也。臣之爲言,平說道理,只論其處義之失當,事體之不然而已,有何一毫可憾,而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伸之憤,必欲追快,或謂之周遮彌縫,或謂之抑勒操切。擧一院而斷之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其亦可笑之甚也。伊時擧措,殿下之所親監也。所謂閃弄者,何事,無顧忌者,爲誰也?多見儒臣之不自反也。知其被罰,自來分疏,臣亦謂其無是理,而以旣命拿處之儒臣,撥忙求對於纔從末減之餘,而其所陳達,又是此事,則驟而見之者,安得不怪且駭?而初欲請推而入,末又被推而出,則其不堪無聊,胡詬亂罵,論以好勝之常情,亦不足怪也。臣不欲與之呶呶也。臣以齟齬之蹤,處逼側之地,宜卽引分早解,而仰感聖上飭勵之盛意,遲回不去,竟遭此無限橫逆,臣實自取,尙誰尤哉?臣方治此疏,自外欲歸之際,朝參時刻已迫,以諸承旨之陳疏,不卽承牌。致勤筵敎,拚棄廉隅,冒沒入參,輒復投進已成之疏,徑出禁門。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昨被儒臣聯疏之斥,與諸僚相率逬出。不意本院,啓達微悃,卽有牌召之擧,情勢臲卼,未免坐違,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再召之命,又是特敎。況歲正朝參,百僚駿奔,輦路下敎,聖意藹然,則豈不欲卽爲承命,以無犯違逋之罪乎?第儒臣疏中,汲汲請推一款,卽指臣身,而末終咫尺輦下,閃弄手脚,混擧侵斥,指意非常。彼儒臣之當初請對,實出於未聞處分之致,而旣已處分,則勿論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事體則未安,故臣果以未及知今日處分,故有此請對,而煩達則未安,請推之意,仰達矣。此於儒臣,有何可怒之端,而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耶?然而自明事實之言,易致磯激,則臣雖不弘,何必深憾,而昨日特罷儒臣之敎,實爲難安之端。彼儒臣四人,一時譴罷,而臣獨晏然行公,則曲直是非,姑不暇論,而在臣自處之道,誠可謂無據矣。況該房特遞,而臣猶蹲冒,求諸事理,尤萬萬不可,雖被誅譴,實難冒出。玆敢隨詣闕外,投進短章,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人言。臣於今朝,書此呈院,則本院,因筵中下敎,至爲退却,於是乎疏籲無路,而朝參時刻,奄已迫臨,不敢以賤臣去就,致朝家盛禮之稽遲,不得不冒沒入來,而廉恥則喪盡無餘矣。入對君父,愧汗沾背,出見他人,鄙唾交集,如是而其可仍冒職次,以辱我殿下近密之班乎?玆敢更進前呈之疏,仍出禁門之外,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且臣有懇迫至情,臣母宿病沈淹之中,又得重感,眉上痰核,一倍肆毒,夜未交睫,宛轉牀席,重以泄痢無算,腹痛苦重,實有目前澟澟之憂,似此情理,尤無離側從仕之望。懇乞聖上,察臣蹤地之危蹙,諒臣情理之難强,特許遞改,使私義自靖,至情少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救護焉。 ○修撰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上年臘月初十日,奉命南下,十五日到禮安縣境,十七日致祭于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此建院後未有之盛典也。隣近士子,聞風爭集,其數殆四百有餘,簇立於院庭內外,祗拜香祝,擧皆聳忭,祭訖。臣與諸生,相揖於庭中,仍行旅酬之儀。院長前掌令權相一以下諸生,一辭交頌曰,今日此擧,實是斯文稀慶,凡我嶺南章甫,孰不奔走鼓舞,快覩盛儀云云。臣以聖朝尙賢重道之意,答諭諸生,竟曛而罷。是日觀者,無不感奮興起,欣欣有喜,臣於此,竊有所默揣者矣。今此賜祭之命,特出一時追念先賢之意,而禮行之日,風動如此,推是以往,亦可驗夫聖王導齊訓化之方。苟有善敎善政,動協于人心,無反其所好,則其激勵觀感之速,何適而不如是乎?此固爲反隅之一端,而抑臣又念殿下,緬懷先正道學,旣祭其院,又畫其居,尊尙之意,可謂至矣。而時世不同,典刑已邈,今不可得以置諸左右,納誨朝夕,則想興中朝之累歎矣。然而其人雖亡,其道則存,載是道者,卽其遺文,是耳。蓋先正敬信受用,最在《朱書》,德行事業,一以考亭爲準的,格言至訓,布在文集,隻字半辭,皆可傳後,而若言大致,則闡聖學闢異端,爲其綱領,觀於《聖學十圖》,《心經後論》,槪可知矣。其發揮義理,羽翼斯文之功,允爲百王之師範,倘於淸燕之中,取覽遺集,潛心玩味,隨事體驗,使明理盡性之說,衛道拒詖之言,常若啓沃於經席,密勿於廈氊,則聞正言見正事,不越文字之間,讀其書想其人,便如朝暮之遇,此實爲眞箇尊慕,亦可責聖學成就矣。夫豈若院宇牲牢,溪山畫圖,赫然觀美,反近文具也哉?伏願聖明留神焉。臣在禮安日,本縣多士,一齊呈文。有曰,先正言行錄,故修撰權斗經,主張編錄,開刊於安東府。而先正之所手筆,門人之所記述,任自增刪,使本旨晦盲,語勢顚倒,不可以此傳後,士林駭歎,公議大發,遂就眞本,改刊于陶山書院。今者聖上,有兩邑刊本印上之命,乞以所懷,奏達天聽,辨別眞僞,燒毁安東錯本云云。臣臨當復路,未能一一考校,而試取先正手筆之見存於其後孫家者,參互於安東印本,則果有一二語句刪節處。手筆之見存者,猶此如此,則其他亦可推知。今當兩本印進之日,不可無一番釐正之擧,臣意以爲,分付道臣,搜取禮安所在先正手筆及門人手錄可據文蹟,一竝上送。使館閣諸臣,校勘兩本,定其眞贗,以備睿覽,恐似得宜,惟聖明裁處焉。臣見先正遺居,澗谷幽邃之處,數間屋子,宛然獨存,而先正之嫡孫前縣監李守謙,築室其傍,以奉香火,聞其家計旁落,無以供祭,宜令銓曹,隨窠甄錄,以示念先之聖意焉。臣於館職,本有界限之自畫,元無去就之可論,而前後事會,巧値迫隘,抗顔冒肅,旣已再誤。今番差祭陶山,亦出於臨急變通,日期窘促,推諉無地。又不免黽勉承膺,顧此矢心必辭之職,反爲有除輒出之歸,擧措顚倒,聽聞該惑,矧臣之反省靦汗,當復如何?噫,量已受任,古人有言,雖如管庫以下冗鎖之任,揣度才分,不能者止,道理然矣。況此論思之職,極是儒者之選,其所以盛瀛館而備顧問者,必須聰敏淹博之才,若臣病痼形衰,識蔑聞謏,筋力奔走,已難自效。而至於講讀之任,太不襯着,如許實狀,不獨朝紳之所共矜諒,亦嘗出入前席,伏想日月之明,俯燭無餘矣。臣家世簪纓,義共休戚,本無退巽之計,亦有宦達之念,而況淸銜華貫,尤是人情之所同欲,臣又何心,苦爲此撕捱哉?不幸少失問學,坐成倥侗,夙嬰奇疾,奄至凋謝,齒登經筵,實無藉手之資,冒塵邇班,徒貽濫吹之譏。不惟自喪其一身廉義,亦將重累於聖朝名器,區區微志,已定於見忝謬錄之日,最初一疏,瀝陳死不敢承命之懇,平居對人,每道汚不至冒沒之意,旣敢質言於君父矣,亦已誓告於朋類矣。如是而猶復萌一毫僥冒之心,則眞是無忌憚沒廉恥之人,臣雖奊詬,決不忍爲此。伏惟仁天覆燾,大化陶鎔,豈不容一物之自遂乎?使事竣還,虛銜尙在,以此情勢,不敢循例復命。方欲陳懇之際,因喉院啓辭,召牌狎臨,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明,察臣肝膈之懇,亟命刊汰臣匪分之職,仍令攸司,治臣不反命之罪,以彰其慢,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首陳事,誠是,可不留意。其言行錄事,陶山眞本,無則固當釐整。而旣有眞本,眞僞辨別,惟在士林,非在上之裁處,亦非館閣之機勘。李守謙,其令該曹調用,下款撕推,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昨者,有憲長新命,繼以鞫事,召牌辱臨。臣於此任,旣是宿趼之地,且無難安之端,則在臣分義,宜卽承命。仍參鞫坐,而顧臣足部素患,乃通朝之所共知,前冬復發,數旬苦劇,僅得差可,餘症尙存,行步不健矣。日昨太廟享官,社壇祭班,不敢言病,黽勉進參,連日處冷之餘,自去夜,前病忽有更發之漸,流痰凝聚,隱隱作痛,猶不至大段,故乃敢堪忍經過矣。陪從罷歸之後,症情越添,痛若刺鍼,委頓牀席,不能起動,臣非不知鞫坐之嚴急,朝參之體重,卽今病情,如上所陳,萬無束帶趨走之望,昨今荐犯違慢之科,論其罪辜,合被誅戮,以此陳章,見阻喉司,其爲惶悶,尤當如何?臣方以病控辭,則不當以他辭贅及,而第於四儒臣之特罷,竊不勝憂慨之忱,敢此尾陳之。儒臣等,初若知下馬之敎,則豈敢爲駐馬遲滯之擧?又若聞有拿命旋寢之事,則亦豈敢爲相率求對之計乎?此實由於本院之未卽頒布上敎於侍臣之班,致令儒臣,漠然不知,則倉卒之間,其勢自當如此。不如此,彼儒臣,亦非病風之人,決不作此等駭擧,求之事理,其果近之乎?今殿下,不少恕究,特下譴罷之命,四儒臣一時倂出,氣像不佳,不知聖上,有何激惱,而使鏡明水止之地,增加斤兩,爲此過中之擧耶?大凡論人,當觀有情無情而已。今儒臣所坐,可謂無情之甚,而不但特罷之不足,至以驕蹇妄恣之目,容易加之於經幄之臣,亦豈不有歉於平日待儒臣之道乎?噫,殿下,方懋聖學開法筵,親近儒臣,顧問講討,其所以禮接之寵遇之者,果如何?而今因意外無妄之事,輕視蔑待,殆無餘地。此蓋殿下涵養之功,有所未盡,觸處過激之擧,有時輒發。今臣所言,非爲儒臣地,竊爲殿下惜之。惟聖上,益加勉勵,勿以小事而忽之。亟收四儒臣罷職之命,仍又改下嚴旨中四字,俾聖德益光,處分得宜焉。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儒臣之擧措,極可駭也。處分固當若此,儒臣若不知而有此擧,其當陳疏引嫌而已。當初處分末稍從重推考之命,皆因特敎,則政院,雖不先,分付之事,不思惶畏,反斥喉院,辭氣未穩,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昨者處分,烏可已乎?大誥之後,無他勉戒,力護儒臣,良可嘅然,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老母,以宿病長時沈頓之狀,前後屢煩控籲,而自昨年十一月,諸症十分添劇,胸腹絞痛,晝夜叫苦之聲,傍人亦不忍聞,勿論藥餌,飮食近口,則輒嘔逆,今已三箇月矣。神氣如縷,日就消耗,自十餘日來,叫痛之聲,亦不能作,而稍有知覺,則宛轉號呼。醫者亦不能執症,束手待變四字,此是人子所不忍言,而目今情勢,實是萬分崩迫矣。同朝之人,亦知此間迫急之情,近來政目,不忍檢擧矣。今緣館僚坐罷者多,無以推移擬望受點,以直次之空,天牌踵臨,顧今臣之情境,萬無一刻離親之勢,而亦不敢坐違嚴召。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明,天地父母,於此螻蟻之微,亦必聽卑而垂憐矣。仍伏念臣,忝叨館職以來,惟以分義爲嚴,母病不至於危劇,則抑情就職。情勢不至於大段,則不敢飾讓,此亦日月之明,想或照察矣。今玆情理,旬月之內,決無離捨供職之勢,伏乞聖上,特許遞罷臣職。使方寸無撓,得以專意救護,則豈獨垂恩於臣之一身,抑亦有光於孝理之政,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龍仁地,臣之赴任,期日不遠,趁今未辭陛之前,冀蒙恩暇,獲遂榮掃之願。玆不避僭猥之誅,陳章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往來,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來焉。 ○答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首陳事,下別單禁府,嚴劾處之其所引嫌,已涉過中,所陳情懇,方伯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六條勉戒,可見愛君之忱,而深嘉不諱之意,可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焉。其中秋、漢二府擇差事,大臣六卿錄薦事,當留意而飭勵,紓民力以下,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正月初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禮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入侍。上曰,使之引見者,肅章門軍士之燒死,極爲驚慘。軍士雖微,人命亦重,事當動念,今日朝參,設行於仁政門,心甚未便,以明政門移設,時刻隨時入之。{{*|榻前下敎}}尙賓曰,兩司姑不備員,玉堂亦爲不備,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諸承旨皆已入來耶?尙賓曰,姑不入來,故方令催促矣。尙賓曰,弘文館修撰朴弼均,時在京畿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五日辰時,上御明政門。朝參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上殿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冒寒將事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藥房問安批答,每以無事下批,而將事之際,煖帽亦不爲進御,或無感氣乎?上曰,無感氣矣。命均曰,日又陰寒,寢睡諸節,亦復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煖帽雖欲進御,過於熱,故不得進御矣。命均曰,數日來當爲入侍承候矣。上曰,依爲之。壽賢曰,嶺營獄事,極爲兇慘,故欲爲請對,而便是匿名書,淸齋之中,大臣之急急請對,恐涉騷擾。故罷齋後,欲爲陳白擧行,使備局郞廳,傳送于政院稟定後,自下燒火,可也。而政院之半夜請對,亦涉騷動,以兇書終至親監,豈有如許道理乎?至以大臣之不爲動念,仰達,此莫非臣頑鈍不敏之罪也。上曰,政院,以大臣之不卽請對,嘅然之意,有所仰達,故下敎。以大臣旣爲拆見則似當持入,而汎使郞廳,送于政院者,緩緩之意,有所下敎矣。今聞大臣所達,大體是矣。政院之半夜再次求對,亦涉怪異,而罪人則斯得云矣。其時幺麽匿名書之留置,亦豈不怪異乎?壽賢曰,皆臣之罪也。上曰,卿何有引咎之端乎?近來人心罔測,因其私嫌,誣上不道,如是容易,此皆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極爲寒心。以指擧營裨者,觀之,此非逆黨餘孽,不過其官屬輩誣陷之致也,如此者,已作無倫之國矣。徐命均曰,一種兇獰之輩,多見近來以此等事,橫罹致死者,故欲殺人者,至犯不道,亦或有此弊矣。上曰,朝廷之上,忠逆之是非,無常,外方,安得不如此乎?端本正始,在於朝廷矣。壽賢曰,爲拿罪人發送金吾郞,則當爲命招判金吾,而自政院,分付當直發送者,事體亦涉顚倒矣。上曰,命招判義禁,則亦涉騷擾,故分付當直,使之發送,而今番事本,自初失當矣。壽賢曰,下敎至當,而事體則終不當若是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是一初之政,而當端本正始矣。外方一營裨誣陷之賊,則設鞫嚴問,朝廷之上,以非逆爲逆之類,置以不治,則是三尺之典,只行於鄕谷幺麽之賊,而不行於朝廷之上矣。豈是制法治人之本意乎?凡事,當自朝廷始矣。壽賢曰,親臨將事,專出於爲民之至意,而歲首下勸農之敎,亦爲申飭于諸道道臣,而卽今三南、京畿,連歲荐饑之餘,人心渙散,民戶流亡,無復農作之望矣。必須保民之政,急速變通,擾民之節,一倂除去,然後餘民可以保存而作農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爲體念,而新年後,君臣初對,大誥纔下,如是飭勵者好矣。實惠及於民,然後可以保民爲國,而卽今耳目之臣,便成聾聵,廟堂之上,日事泄泄,以此規模,難爲國事,而今日之悠悠萬事,都不出於保元元矣。卿等,宜自廟堂先始,與歲俱新,可也。命均曰,爲國通變之道,不可猝然變通,日行一事,今日行一政,明日做一事,日日如是,然後可以變通。而卽今廟堂之上,無堪事之人,故日復悠汎,自上飭勵,不啻切至,而臣等雖相策勵,亦無實效,此則以其不得人故也。以漢、唐少康時言之,得一世人才,以了一世之事,未有不得人而爲治者也。苟得其人,君上雖不勤勞,亦可爲治。故臣之前後,以得人之意,有所仰達,而前者聖敎中革去奢侈一節,爲今日急務,宮房折受之特罷者,此實盛德事,此後凡係民弊者,隨讀罷去,則亦可爲實效矣。上曰,所達是矣,而以學問工夫言之,有漸進之效,豈必成一事,然後復行一事乎?每以見速效爲期,則有進銳退速之患,而以唐明皇事觀之,開元、天寶,聖狂斯判者,都在於一心操捨之間,今日之道,上下飭勵,勿忘勿助長而已。壽賢曰,爲治莫如得人,而如臣不才,病且昏耄,以此精神筋力,末由奔走於國事,必先斥退小臣,進用賢才,然後可以裨補治道矣。上曰,得人則爲好,而予之知人亦難。且以漢霍光言之,不學無識而爲漢碩輔,只在於誠實而已矣,豈有賢愚之分乎?及其成功則一也,而我國用人規模,則亦各以其才隨用矣。命均曰,在上之人,豈不知在下之人之長短乎?知臣莫如君,惟在聖上拔擢用之之如何矣。命均又曰,大王大妃殿問候之節,當爲仰稟,而雖或欠和,以有勿傳於提調之慈敎,故臣等不敢仰請,而近伏聞有不安節云。臣等不勝悶慮,近復若何?若或一向欠和,則議藥之道,當急速擧行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議藥之節,不可草草爲之,令諸醫官消詳議入,宜矣。上曰,頃以輪感,有不安節候,大昨之夕,有煩悶之候,故連爲進御蘇薑茶,自昨日少愈,今日亦不夬復,而自藥房有問候,則慈心益爲不安,故不敢下敎于藥院矣。旣有所達,令諸醫官更議繼進,可也。命均曰,似無他樣症候矣。上曰,素有痰患故膈間每每煩悶,是用焦慮。命均曰,或有微恙,則問候議藥之意,前已屢次陳達,而慈敎一向靳許,臣等不勝悶鬱之至。上曰,或以此意陳達,則每每靳允,極悶極悶。宋寅明曰,藥房規矩,則有問候之時,然後齊會醫官議藥矣。上曰,蔘蘇飮爲好云,則連爲進御,可也。奉朝賀李光佐曰,伏聞下敎于藥院諸臣之敎,則大王大妃殿氣候未寧云,臣不勝驚惶之至。上曰,近來有感氣,殊甚悶憂。徐命均曰,當此首春,親臨帳殿,接見百僚,此盛擧也。朝臣中,多有拘礙時議而罪廢者,滌瑕蕩垢,咸與自新,實爲疏滯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以良役事,後日稟定之意,有所仰達矣,辭未畢。上曰,不可草草於帳殿矣。命均曰,湖南尤甚邑,無論諸般名色,盡爲充定之意,前秋知委,分付,而不入於尤甚之邑,似皆盡爲充定,而以京畿言之,如通津等邑,皆已充定云,惟在守令奉公之如何矣。逃故,代定後捧布,而未代定前,勿徵隣族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無論之次尤甚邑,盡爲勿徵逃故之代云耶?命均曰,物故之類,則無論之次尤甚,一倂勿徵,宜矣。上曰,尤甚邑則勿爲代定,爲好,而亦勿徵布於隣族,可也。然代定之道,守令,亦必遲緩,自廟堂申飭,可也。逃故,盡爲代定,則豈有侵徵之患乎?奉朝賀之意,以爲如何?李光佐對曰,身布逃故之代,雖使代定捧布,而代定之規,只徵新年布而已,癸丑條,不可徵於代定者矣。卽今兩南沿海邑,荐歉之餘,田畓之陳荒,處處皆然云。沿海一帶尤甚之邑,因循徵捧,則餘民不堪支當,而身布亦不捧矣。臣近年以來,精力耗損,故凡事未及料量於心上。領相所達一例捧布之政,亦不爲純便之道。大抵做事之道,三分好則做得三分,五分好則做得五分,可矣。卽今三南沿海邑凶歉,挽古所無,辛亥乙亥之饑荒,至今傳說,而以臣之所聞見推度,則無如此辛壬兩年之饑饉。以興陽言之,一面饑死之民,將至於二萬餘名云,其慘凶,亦可推知,而七邑之尤甚,元無異同,以守令之不捧軍布,一邊拿囚決杖,則卽此一款,豈可以慰民心乎?此等尤甚邑,則勿拘循例,別樣軫恤,宜矣。兵曹判書尹游曰,物故之代定,則自初年半分徵納,逃亡之代定,則自後年身布徵納,而自國家元無隣族侵徵之規,而逃故代充定,定限以十年者,蓋慮中間奸僞之弊,而近來法制,蕩然,各邑元無遵行之事,視以一例,不爲動念,以十年定限,難矣。不爲定限,亦難矣。以三南言之,亦多有軍丁磨勘之邑,而尤甚邑未代定者,使之移定於他邑云。此則自廟堂速賜裁處,可矣。然惠政,難於博施,三南沿海邑物故當年身布,則減給,似宜矣。宋寅明曰,物故當年條,雖命蕩滌,而代定之道,當令急速擧行矣。徐命均曰,雖上年條,已代定者,徵布宜矣。上曰,左相所達則無論之次尤甚稍實,姑爲勿徵云,此則有病博施之歎矣。京畿、三南尤甚邑物故身布,則使之蕩滌,代定之政,急急擧行事,申飭道臣,可也。宋寅明曰,逃故代定,例爲磨勘於歲末,而今毋不及,以三月前逃故代定案,修整上送之意,分付宜矣。尹游曰,歲抄,限以二月,則守令亦當及期擧行,一切以二月定限,可矣。沈壽賢曰,以李匡德咸監薦望事,曾有所仰達矣。其後因儒臣所達,有所下敎矣。李匡德,旣以江留之不爲膺命,特補甲山,則自下不敢循例擬薦之意,臣爲仰稟,而儒臣則慮以匡德之又不膺命,仰達。自上,亦令廟堂,使之知以擧行事,下敎矣。匡德,旣有才局,實合藩任,故臣之稟達者,此也。旣自其道,陞拜監司,則渠何敢不爲膺命乎?況廟薦,事體至重,一儒臣,何敢稟請當否,而亦何論其去不去乎?臣竊慨之。上曰,頃因江留所達,有所下敎,匡德,豈可使之久置於外方之人耶?匡德,旣不膺於陞資之職,故因儒臣陳達,有所下敎矣。大臣所達亦是矣。自廟堂議薦,則亦豈不在於落點乎?徐命均曰,廟薦若不合當,則儒臣論斥,可也,事體所在,不當若是輕議也。上曰,大臣,守處固守,可也。吏曹判書金在魯曰,臣以良役變通便否,問議於奉朝賀崔奎瑞、閔鎭遠,則大略皆以爲難便云矣。上曰,以爲難便者,如何?在魯曰,崔奎瑞以兩件事,皆以爲難便,而閔鎭遠則一疋之議以爲便好,結役米則不可徵捧云矣。在魯又曰,臣於備局已啓下之公事,自初所見有異,惶恐敢達。去十月間統制使金潗狀啓,以錦城縣監具宅奎,捽曳統營將校,推促公兄,而亦不起送,管下一哨官,輕侮主將,請拿致臣營決棍,而備局,以曾經侍從之人,不可決棍,拿問處之之意,回啓出草矣。大臣,以具宅奎從重推考,統制使推考,改之。備局諸宰之議,皆以爲體統所關,錦城縣監,終不可推考而止,議于大臣,以拿問,改出草矣。領相以爲,曾以沿海邑守令拿問有弊,陳達,決不可請拿,復改以重推,如是往復爭難之際,已至歲翻矣。沿邑守令拿問,雖曰有弊,應爲拿問之事,猶不拿問,宜無是理,況今冬務已過,暫時拿問,以存體統,有何不可乎?凌蔑主將,至捽營校,而統制使與守令,一體推考,終不成國體事理,覆啓未行會之前,宜有改命拿問之擧矣。上曰,所達是矣。判下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焉,廟堂覆啓,誤矣。每每如是,則侍從作宰之邑,雖當緩急,爲主將者,將不得行號令乎?決棍則雖不聽許,統制使推考,則有若以胥失竝罪者然,事體不然矣。錦城縣監具宅奎,則拿處,統制使推考,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守令或不從令,則在統帥之道,狀啓罷黜,可也。直請以侍從臣決棍者,金潗之事,殊甚不當矣。上曰,然。李光佐曰,常參,便是常仕,以致仕之臣,參於常仕,則便是行公,事體不當,故臣於前後常參,不得入侍,而朝參則是朝賀,故旣以奉朝賀爲名,則事當入參,臣玆扶病入來,而有所懷,故敢達矣。臣竊瞯聖躬完養之工夫不足,聖躬完保,然後聖志可以堅定,而憂勤太過,將攝失宜,臣子之憂慮,當復如何?使殿下怠荒,則此實莫大之憂,爲臣子者,所當竭誠仰勉,而旣過於勤勞,則亦何不仰慮乎?宜爲斟量氣力,以之應事接物,而一切愼攝,完養氣血,可矣。以臣僚引接之節言之,頃伏聞半夜引見領相,以至徹曉云。此非大段緊急之事,而猶尙如此,豈不可悶乎?係國家安危,不容時刻之事,則可也。以汎然間事,貽勞聖躬,寢食失宜,元氣從此耗損矣。養氣之道,寢時卽寢,食時卽食,然後可免困餒之患,雖引接臣僚之時,水剌亦豈不進御乎?夜寐息力,所以發施於明日,達夜勞瘁,若冬行夏之令,而親臨祈穀,出於爲民至誠,今又朝參,不瑕有勞傷乎?朝參豈不行於某日,而當寒帳殿,終日接見,似非愼攝之道,臣竊憂之。今當大朝會,瞻望之意,不敢仰請,而或聞入侍諸臣所傳之言,則玉色,或紅或白,且近於瘦敗云。此由於氣血不足,亦爲向衰之漸。伏願自今,務盡完養之工焉。宋寅明曰,日寒如此,進御毛物,亦何妨於觀瞻,而不爲進御乎?帳殿觸感,殊甚悶慮矣。上曰,勉戒切實,而早寢則氣甚和平,亦知有益,而自幼時早夜,不爲就寢,故自然爲習常而然矣。此後當各別加意於保護也,煖帽進御,則頭疼,故不爲進御,而如揮項之屬,纔已飭勵之下,在上之人,何可着乎?光佐曰,臣於頃日入對時,煩達屢條言事,而其要,以聖志堅行,如飢餐渴飮,用財則量入爲出,爲民則擇差守令之意,有所仰達矣。臣於中夜無寐時思之,則聖志之如飢餐渴飮之工,甚難做得,朝夕雖有激揚啓沃之言,契合於聖心,亦難。雖或有時開法筵,講論經史之益,而亦若十寒之一曝,聖志之日新無間,亦或不易做去矣。聖心之求治,果如飢餐渴飮之時,則雖有難祛之私,亦將廓然大公,而其餘用人節財等事,次第修擧,然日月流邁,聖心易間,以往事言之,聖志之感奮飭勵,非止一再,而旋卽因循,無復有奮發之氣,忠臣志士,莫不憂惜,況今年歲荐歉,癘疫肆行,今冬又無積雪,麥苗之凍死,在處皆然,前頭麥農之失稔,又可辦斷矣。飢民又不得麥農,則將何以生活乎?及是時不能救焚拯溺,則終有何嗟及矣之歎。伏願自今,樹立萬仞之地,以爲挽回之道焉。上曰,前後陳戒眷眷,當各別體念矣。光佐曰,不可以空言,謂之感動奮勵,有奮勵之實效,然後可矣,而卽今沿海濱死之民,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必大爲民地,然後民心可答矣。上曰,大爲民地者,何事也?光佐曰,以物故身布蕩滌之典,言之,亦一大爲民地也。宋寅明曰,今日之勢,實甚罔涯,以朝報所出觀之,災變之層生,未有甚於近來,驚心懍然,而今番嶺南之變,尤極凶慘,環顧國勢,無一可恃之狀,新年大朝會求言,亦勤摯,而忠言至計,一無聞焉。此則殿下之大信,有未孚於臣僚而然矣。有實政著實效,然後人心自然孚感,而以軍布蕩減事言之,減令一下,百姓,欣欣然有喜色,而一邊蕩減,以慰民心,一邊節用,以繼經費,此爲實政實效矣。蕩減而無節用之道,則事何由得成乎?其大要,則不過於量入爲出矣。上曰,所達是矣。雖蕩減身布,不爲節省經用,則是捨本而務末,豈有實效乎?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聖人豈欺我哉?光佐曰,救民之政,其本在於量入爲出,而我國雖當大凶,常時規模,不能節損,故不過那移於江都、南、北漢所儲,推移繼用,而今則江都、南、北漢所儲,亦枵然無着手之地,今雖節省,有何益於前日之費乎?爲後之計,不可不早爲之所,而守令不擇,則惠難及民,抄送御史於各道,以爲廉察,則雖不治之守令,亦當畏戢,而近來御史,亦不擇送,故貽笑於外方者,亦多矣。使道臣採察民瘼,廣搜草野嘉言,亦令搜薦人才,而自廟堂,亦隨,申飭道臣,似宜矣。上曰,所達皆好,而戶判所達大信未孚之說,是矣。商鞅,以三丈之木,能信於民,而今則不然,故大誥求言之下,亦無來諫之人,以薦人才事言之,嶺南所薦之人,尙不及收用,是欺士人也。使道臣,各薦孝廉一人,予則爲慮歸於文具矣。御史事,卿之所達,亦然矣。光佐曰,伏聞殿下,臨事辭令之間,每以堯、舜之病博施,爲敎,其本文則言其成效也,不可以藉此爲法矣。王者,當以一夫之不獲其所,爲深恥也。上曰,或有汎濫之事,則有所下敎以病博施之意,而所達,大體誠是,當加意也。光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自天地神祇宗廟、社稷,以至于山川鬼神,皆享祀,鬼神不歆享,則可謂人國乎?時方祭物不潔,神必不享矣。以宗廟祭酒言之,自奉常寺進排,而釀酒之時,官員漫不知爲何事。元無致祭之擧,故釀不精潔,味甚不好,食醢亦爲預沈,臭味不佳,此豈爲精潔享祀之道乎?方外山川之祀,其所不潔亦可推知矣。另飭該寺,祭物,必須十分蠲潔,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當飭勵也。沈壽賢曰,臣方爲本寺都提擧,而祭酒,味與色,果不好,故屢次申飭,而終不得美烈,蓋由於麯子之不好故也。當夏小麥時,精捧精洗磨出後,合眞末,其火,六月造成麯子,繼一年所用,而以其麯子釀酒,則酒色白,味且好。近來則酒米,亦爲精捧精洗,使之釀酒,故看品時,祭酒味色俱好,不知比前日如何,而脯板,亦令改之,別樣申飭,而亦何必其勝於前日乎?上曰,卿亦飭勵,而貢物進排時,似或有不精之慮,卿須各別申飭,可也。李春躋曰,朝參陪班,何等嚴重,而東西班行,甚不整齊,出入往來頻數,而亦或不爲趨蹌,東班則或着煖帽,西班則或看朝紙。此是監察不能糾檢之致,東西押班監察,從重推考,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不可推考而止,押班監察,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各色員額,視前漸廣,太倉之穀,安得不減乎?以大內言之,中官及承傳等各色,名目漸多云。此等事,亦令除減,宜矣。上曰,宮府當爲一體,所達好矣,而此路漸廣,然時方,中官數亦多,而承傳色,只是六員,倣出六承旨故也。此則無別設之事,而事勢之不可減者,多矣。尹游曰,大臣,以量入爲出之意仰勉,臣於此亦有所懷矣。兵曹專管經費,量入爲出之道,宜先留意,而京畿、三南沿海尤甚邑物故軍布,旣以特命蕩減,則兵曹及各軍門歲入,必將大縮矣。各軍門則不過自其處需用,各自爲節省之道,而至於兵曹,則本曹員役外,諸各司上下者,甚多,有難任意爲之。臣待罪本曹,取考故相臣南九萬爲兵判時朔下魚鱗,則只是二十餘同木,而今則殆倍之,一朔上下者,至於五十五同零,此皆中間次次增加者。今若考出其時魚鱗比較,卽今魚鱗,雖不得一例減損,其不緊可減者,稟議大臣,竝皆釐正,則實爲省費節用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戶判,今皆入侍,故下敎矣。北道內奴婢貢,捧留本道,其代,自戶、兵曹,以米布分半輸送于內司,而近來,以內奴婢而加增貢布,漸多,戶、兵曹,不卽輸送云,此亦有乖於前規矣。庚子以前,則似不如近來之數多,依庚子以前例,輸送事定式,可也,而餘數則別爲會付本道,以爲年凶補賑之資,可也。{{*|出擧條}}尹游曰,本曹內司入直,殊甚苟簡,參判趙錫命,則除拜同義禁,參知金浩除外任,參議朴聖輅則受由在外,由限已過,而參知外任之代,斯速差出,何如?上曰,參議亦爲遞差,有闕之代,竝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榻前下敎}}。游曰,曾因承旨所達,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令本曹草記遞差,而二品以上,旣是卿宰,則如軍職受由過限者,遞差軍職,事體未安。堂上以上,若遞職則例爲卽付軍職,今雖以由限已過遞差,又當更付軍職矣。纔遞旋付,不成道理,自本曹有難擧行,故敢達。上曰,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纔遞旋付,則此無飭勵之意矣。從二品以上之過由限者,自該曹請推,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凡諸無後之喪,自壽進宮,例奉享祀,而自戶曹亦有祭需備送之規矣。以禮曹言之,代數已過,且有該宮折受,則自本曹所送祭需,除減無妨,故敢達。上曰,此是流來古例,而自本曹考見前規,可也。雖問於該宮,可以知之矣。寅明曰,三南漁鹽船稅,自本曹句管事,前有成命矣。今將磨鍊,成節目啓下,而本道諸道別將差人等,不可不一倂革罷,旣罷諸道別將,則各宮房各衙門別將,亦當一體禁斷,稟定後方可,分付矣。上曰,先自湖南爲始,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兵判入侍,可也。金在魯、尹游進伏。上曰,都政,今月內必是過行,而近來都政,一不行於當月之內,事極寒心,吏判之今番勉出者,非爲卿也。實有深意,前後銓地,爲一敗局,當此之時,任銓衡之重者,捨卿誰先?卿不可挾私意,以負國家矣。予所期待於卿者,深矣,而以卿之出仕後用人之道,觀之,大異予之初拜卿之意矣。犯逆之人,雖不當擧擬,若其無故而拘於時象者,則何不錄用乎?天者,是至公無私之謂也。以落點謂之天點,以銓曹謂之天官者,蓋言其公也。爲銓官之道,要不出於公之一字,而卿之短處,雖不言某事某事,此則卿所自反處也。卿須益爲勉之哉。兵判則旣任西銓,今日以武弁之繁多,未及調用,且有武弁之偏論,故國將亡矣。武弁,皆以投筆推案之類,何不隨朝廷取捨而爲之偏論哉?故豐陵生時,以打破武弁之朋黨,自任矣。卿亦以此自任,調和,可也。仁廟反正後,親政時下敎曰,何不用大北乎?朝廷,若不聽從調用,當斬勳臣,爲敎。反正之初,大北,猶可調用,今日朝廷,無如大北矣。在魯曰,伏聞勉敎,臣不勝惶恐,臣則以公之一字爲心,而亦安知其合於公議也?上曰,他事不可歷數,而以昨日忠監之望,觀之,有所嘅然矣。卽今在京人中,豈無可合之人?而首末望,終有未協於心者,方伯重任,則不當如是備擬,吏判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徐宗燮則曾經吏議,人望可合,嚴慶遐則地望人物,亦合是任,故臣果備擬矣。聖敎如此,臣實惶恐矣。上曰,地望雖合,豈必盡是人才乎?若有材局,則雖通禮堂上,可以擬望,何可以曾經吏曹參議,謂合於方伯耶?嚴慶遐則今莅一郡,而貶題中,倘革來弊之倘字,未洽矣。況可謂之合於方嶽耶?然故落點於副望矣。游曰,臣以不才,久當重任,點檢前後,豈不用私乎?反顧惶悚,當自改圖,而私意終難禁抑矣。上曰,以公道而僨敗,則事當容恕矣。在魯曰,大誥誕敷,臣隣相勉,況當首春,尤有望焉,而近日處分辭令之間,驅馳太速,氣像促迫,實有進銳退速之慮矣。持平南泰良之避嫌,言甚切至,此等諫言,亦爲體念,立志須堅固,作事必偉如,毋親細事也。上曰,因爲勉戒,當體念也。在魯曰,曾在先朝引接臣僚,不使少退,寢睡、水剌諸節,不爲失時,近來則朝接臣僚,水剌進於午時,諸臣少退復入,則每致犯夜矣。有妨於聖躬保養之道矣,引接亦以時焉。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也。 ○司諫李著啓曰,臣之踪地,本不可復玷於邇列,前後臺職之命,一未敢承膺,杜門竢罪,悚蹙度日。而敍命遽下,除旨又降,而朝參已迫,天牌復臨,嚴畏分義,他不暇顧,冒沒出肅,而第臣從前情勢之外,又有不可晏然者。近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前後諸臺,相繼引避,至於追罷。臣之向日諫職之除,亦在於大誥飭勵之後,臣未能效一日之責,而只以私情仰瀆,終至遞罷,則不職之罪,臣實爲首,難安之情,與已遞諸臺,少無異同,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金尙奎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今日爲鞫坐,則憲臣當爲處置矣。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宮城內巡警禁火,兵曹與衛將,所同爲主管,而肅章門內小幕失火,軍卒致斃,實是無前之變,雖免延燒之患,幸止一名之斃,事之驚慘,莫此爲甚。而兵曹與衛所,矇不檢察,常時怠忽若此,則顧何足以責其嚴宿衛備非常之道乎?燒死軍人,旣是守門之卒,則待其報更旣畢之後,守門將,宜卽照數管領,使守信地,而任其投宿於他所,以至致死而不知,亦極駭然。兵曹郞官,雖因喉院啓辭,已有汰去之命,而堂上,亦不可問備而止,請當該兵曹堂上及衛將,罷職。部將及守門將,拿問處之。上曰,依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旣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司諫李著出仕。上曰,依啓。上曰,毋論大小官,東西陪班中,上自衮職闕遺,下至民間疾苦,有欲仰達者,入侍陳達之意,禮房承旨,詳言于東西班,可也。南原君卨,入侍仰達曰,卽今國無儲嗣,中外臣民,莫不憂歎,伏願擇揀循良之姿,以爲廣儲嗣之道焉。上曰,大臣亦曾以廣儲嗣之意,有所陳達,而予豈不思耶?吏曹參議徐宗玉曰,富平府使金尙星,當初出補者,不過以撕捱玉堂之故,而無他罪過,今則許久矣。且李宗白,以同時出補之人,先已內遷,當此三司乏人之時,尙星之淹滯外邑,誠爲可惜,而初旣外補,則銓曹不敢備擬於三司之望,敢此仰稟,而長官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大誥後應旨進言,金尙星一人,而賜馬褒美矣,不可久置於外邑,今此所達好矣。此後則備擬三司,可也。{{*|出擧條}}刑曹參議李衡佐,出班奏曰,臣以職掌,有所仰達矣。德敎,守一道而無變,刑政,隨時俗而損益矣。《大典》,有《前》、《後續錄》,《續錄》後有《受敎輯錄》,而與《大典》,或不無牴牾者,故復撰《典錄通考》,此則《大典》、《受敎》,分類而成者也。頒布遵用,今已三十餘年,而厥後新受敎,亦幾至數三卷。此皆成典外,一時裁斷者,本曹則多有新受敎,外方則全用成典,京外用法,大相不同,實有乖於畫一之義。臣已與僚席相議,兵判尹游,爲刑曹判書時,亦欲稟定而未及矣。今宜損益刊布,使中外無異同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各司久任郞廳入侍。李春躋曰,各司,例有久任啓下之事,則兵曹之不爲啓下久任,殊甚非矣。上曰,當該堂上推考,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可也。{{*|出擧條}}戶曹佐郞李夏徵入侍,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夏徵以次仰對。上曰,遺在幾何?夏徵對曰,臣除拜未久,故不得詳審矣。上曰,戶曹佐郞李夏徵,問其所掌遺在,則托以除拜未久,不能仰對,殊涉泛忽,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惠廳郞廳及五部官員,竝令入侍,可也。宣惠郞廳柳鳳齡進伏,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鳳齡以次仰達。上曰,遺在幾何?鳳齡曰,米二萬二千三百餘石矣,木三百七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矣。上曰,惠廳郞廳之持笏記入侍者,可謂周密,而咫尺前席,偃然展看,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司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竝推考,可也。中部參奉鄭允迪入侍。上曰,爾之私賑者幾何?允迪對曰,一千三百石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允迪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民戶幾何,而本部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類耶?允迪曰,無癘疫,且無奪入閭家之弊矣。上曰,部內無他弊端耶?允迪曰,或有些少弊端,則枚報上司變通矣。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頃者輪對時入侍矣。他事不須問,而當部無閭家奪入者耶?圖逸曰,無此弊矣。南部參奉梁夏吉入侍。上曰,私賑幾何?夏吉曰,一千石也。上曰,無顯官耶?夏吉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有何民弊也?夏吉曰,無大段弊端矣。上曰,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弊耶?夏吉曰,無之矣。西部參奉羅敬道入侍。上曰,私賑幾何。敬道曰,以一千石私賑矣。上問民弊,當部癘疫及閭家奪入之弊。敬道曰,無之矣。北部主簿李東翰入侍。上曰,履歷達之。東翰,以履歷仰達。上問弊瘼與他部同。東翰曰,無此弊而以還上之督捧,戶口之流亡日多,至今未捧,爲三百六十石,而此若盡捧,餘民不堪矣。上曰,外方之守令,京中之部官,爲任不輕,民之休戚係焉。宜爲難愼,而今此部官等所達,不甚明白,當罪之,而予甚斟酌矣。各別惕念擧行,而私賑者,初旣出於爲民之意,則到今得官之後,亦勿懈念,可也。南圖逸曰,坊役中坐更,最是苦役,而各衙門軍卒,不知何限於各契,而皆懷自便之計,每輒呼訴於本衙門大將,則或許嚴題而分揀,或招部吏而,分付。故各牙門gg衙門g軍卒,則一倂減給,坐更則皆是無勢坊民及略干有役丁,鰥寡孤獨,偏受其苦。此實坊役不均之甚者,如無變通之道,無告殘民,將不可扶支矣。且各部,皆係於京兆,而京兆外諸上司,有推捉部吏之事,則必關由於京兆,然後以爲推治者,明有定式。而今則京兆外諸各司,直爲發差,推捉部吏,故凡係坊民出役等事,部官不能措手,每致不均之歎,故惶恐仰達。上曰,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郞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其任重矣,有何齋郞部官之殊乎?部任亦重矣。卽今私賑之類,以爲部官,然此後則卿等,亦須別擇,可也。如南圖逸者,爲人亦頗善矣。金在魯曰,私賑人之拜官,旣有傳敎,故爲之,而卽今文成公李珥之孫,亦爲部官,敢不擇差,而或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如鄭允迪,則臣爲接話,其人,稍可鄕人,而失措於筵中,不是異事矣。右通禮文德麟,以所懷陳弊曰,臣受由下鄕,往見扶餘、長興等地,而湖右則各色催科之政,萬分緊急,諸般新舊還上,盡數督納,故民皆以農事所出,納還。今春田三稅,則萬無收納之路。且其有鄕所色吏之弄奸,無比,民皆離散,今年農作,亦不可辦得,村閭殆空,聖上如彼其至誠憂民,而實惠則無一及民。湖右稍實邑之民,皆願入於湖南沿海之民,其間疾苦,何可盡達?而聖上,雖以至誠爲民祈穀,民無種糧,不能奠居,則不作農而穀何生乎?申飭于道臣守令,備給種糧,使民作農之地,宜矣。上曰,文德麟所達,亦朝家所未聞知之事也。其所達是矣。陳弊切實,深用嘉之之意,承旨傳諭,可也。洪景輔曰,兵曹郞廳來言,參判因臺啓罷職,參議參知未差,本曹堂上,無推移入直之員,頉省記爲之云,故敢達。上曰,兵曹郞廳,極爲非矣。旣有判書,何可爲頉省記乎?當該郞廳,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興君橿,佩短劍,故欲爲推考警飭矣。兵判,以本兵之長,亦佩短劍,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奉朝賀李光佐,俄者欲有所陳達而未果云矣。當此聖上節損之日,諸道方伯、閫帥、守令,尤宜仰體聖意。且卽今麥事可慮,申飭諸道監、兵使及守令,使之凡間需用,另加撙節,以待麥農云,此言爲好,故敢達。添入於勸農節目中,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進伏曰,臣等於日昨,因儒臣疏斥,蒼黃逬出矣。譴罰只及於該房,不勝惶恐,而當初侍臣之不卽下馬者,只由於未聞傳敎之致,則驕蹇妄恣之敎,豈非過中(中)),儒臣之疏斥本院,本院之知以玉堂,而已聞傳敎,互相疑阻。乃至有自相陳疏對辨之擧,而因此竝罷四儒臣,尤豈非處分之過中乎?況妄恣之目,實爲人臣之極罪,辭令太迫,處分乖當,臣實有嘅然底懷,故惶恐敢達。上曰,政院之請推,事體固然,而儒臣之侵斥喉院,此是移乙之怒也。移乙之怒,豈可移君父乎?爲君父者,斥罷三儒臣,何所不可爲之事,而必於巽軟,然後可謂處分之得中耶?若是其費辭營護,殊極未安。左承旨洪好人,遞差,可也。{{*|榻前下敎}}上呼備忘記,洪景輔書之。傳曰,方當春陽,萬品向蘇,哀我元元,獨在愁苦,念及于此,食息奚安?而況畿湖與兩南沿海尤甚邑生民,尤爲矜慘,頃以興陽事觀之,其他尤甚之邑,亦可推知。物故之類,雖有斯速代定之命,其人旣故,族無徵處,催督身布,豈王政之所忍?京畿、湖西、湖南、嶺南沿海尤甚邑癸丑條物故未捧身布,特爲蕩滌,而申飭列邑,卽速代丁,良丁不足之邑,推移代定,在道臣有便宜。以此,下諭于四道方伯處,其他代定者,無論稍實之次,必於三月內盡數代定,而如或不然,有侵徵隣族之弊,而現發於繡衣廉問之時,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以此另飭列邑事,亦爲下諭。上曰,閔奉朝賀處,明日食後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榻前下敎}}禮畢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入啓,同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副承旨金尙奎,鞫坐當爲進去,伴直無人。承旨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今至三日,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而闕員未差之代,亦爲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兵使朴纘新留待。 ○洪尙賓啓曰,奉朝賀閔鎭遠,依傳敎來待賓廳矣。傳曰,同爲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鄭必寧爲承旨,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相奭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吳彦胄爲修撰,吳光運爲左尹,宋敎明爲兵曹正郞,金始㷜爲咸鏡監司。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洪好人、朴聖輅爲副司直。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兵曹口傳政事,以任{{!|𪼛|⿰王集}}、申晩爲副司果。 ○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春川等官居良人崔儀鶴妻朴召史,爲虎囕死,旌善郡居驛婢莫今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林川居私奴金信中等,四人燒死事,長鬐等,官居良人鄭士善等,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前參奉金聖鐸等,三儒臣勸起事,傳于金尙奎曰,今者所召,由於求士之意,則若是過辭,無乃因予待士不誠之故也。各別勸起上送事,回諭。 ○傳于洪尙賓曰,問事郞廳吳瑗,設有不安者,問郞,卽郞官,爲君討逆,事體嚴重,則焉敢懸病於進不進之單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拿處。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省鞫爲之,而開坐差晩,今日亦將夜深,必是問事郞廳稽書之致,分付堂直,使之催促。 ○傳于金尙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紵gg紓g民力以下,謄出後,原疏留中。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富平任所,校理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大司成宋眞明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六日,武學池碩才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鄭亨復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曰,伏以臣於諸儒臣之反攻喉司也,旣不可以自謂無失,幸其獨免,該房承旨之特遞也,亦不可以諉諸當該,晏然苟冒,而適値朝參,不敢言私,徑出之諸僚,紛然引嫌,而往復勸起,黽勉同參者,本非仍因盤礴之意,祗爲俟過盛禮之計,而又於前承旨洪好人之特遞也,非但有憂慨之忱,亦添臣不安之端。蓋諸儒臣之請對也,臣誠拙訥,雖未曾出一言,其所反攻,旣不明白指的,則忝居一院之長,安得自安,該房特遞,旣由於未詳古例,不善分付,則忝居一院之長,亦安得自安。洪好人之始呈所懷疏也,臣移書而還之曰,苟有所懷,筵白亦可,殿坐時迫,宜速承牌云云,彼果勉從臣言,屈意入來?及至前席,臣固欲合辭陳達,而彼先發端,遽被譴遞,旋又告禮畢,而撤御案,顧以玉體之觸冒風寒,終夕帳殿,方切區區之慮,則臨罷瀆擾,亦甚惶悶,趑趄囁嚅,泯默而退。上不能匡君上之過擧,下不得伸微臣之愚衷,孤負僚席,有愧初心,卽此一事,尤爲難安,玆具文字,悉暴危悃。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安私分。仍竊伏念,日昨諸儒臣之特罷,雖以其疏之太不稱停,而驕蹇妄恣之敎,終涉過中,承宣之有懷無隱,不宜輒加摧折,而旣責之以營護,又從之以特遞,咫尺天陛,蒼黃逬出,大聖人辭令,恐不當若是迫切也。終宵耿耿,略此尾陳,惟聖明,澄省而加勉焉。答曰,省疏具悉。昨者批旨,無他意,乃飭勵,則君父下敎,必也巽軟而後,可曰禮使,而承宣之遜謝不已,挺身力護,此等之習,決不售於今日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右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情勢,萬無冒出之理,而昨者朝參盛禮,時刻已迫,筵敎下詢,又極惶悚。緣臣等去就,致令法座稽時,實是分義之所不敢出,故包羞忍恥,冒瀆入侍,而廉隅之放倒,則無餘地矣。投疏徑出,恩批纔下,而深夜之中,再辱天牌,荐犯違慢之科,恭竢鈇鉞之誅,不意今者,又有只推牌招之命,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之前哉?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路,敢不蹶竭趨承,而人之論臣者,方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爲目,而猶且不恤,晏然自居,則是眞所謂無所顧忌者。臣雖十喙,何以自解?況今聯疏論斥之儒臣,竝被譴罷,同時徑出之兩僚,已皆特遞,彼罰我仍,物情不平,或進或否,聽聞亦駭,臣之卽今道理,惟有遞罷而後,可安私分,可謝人言,朝家之所以待臣僚者,亦當視其所遭之如何而進退之,寧有以督出爲事,而一切縛束而馳驟之爲哉?且臣於積月供劇之餘,筋力澌盡,日昨陪祭之時,經宿露處,舊患脅痰,觸冷添劇,呼吸不通,飮啖全廢,叫苦刺痛,實有頃刻昏窒之慮,雖微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決難復備驅策於夙夜之役,玆於嚴召之下,扶舁趨詣於禁扃之外,疾聲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延殘喘,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傳于洪尙賓曰,此爲煩瀆,還給。 ○同知李翊漢疏曰,伏以臣,經年廢蟄,宿疴沈綿,世念都灰,死期將迫,朝政之得失,時務之可否,漠然無聞,而若其憂愛一念,猶自耿耿於垂死之中矣。乃者得伏見前後備忘,十行絲綸,辭旨懇惻,臣於病中,蹶然而起,奉讀未半,感涕自零。噫,挽近以來,朝綱大壞,國體日卑,百隷怠官,恬嬉成風,甚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惟我殿下,奮發聖志,赫然圖治,諄諄責躬,孜孜求助,此誠大振作大有爲之機也。臣豈敢以濱死之喘,自阻於聖上求助之日,不進其一言,以負我聖明憂勤之心哉?玆將愚淺之見,敢瀆宸嚴之聽,伏願聖上,試垂察焉。臣竊伏念殿下,十載臨御,一念圖治,凡於民間之疾苦,政事之得失,無不燭照而洞察,憂勤之念,恒切於丙枕,願治之誠,每發於筵席,王言一播,遠邇咸聳。噫,有君如此,至治可期,而國家不幸,逆亂之餘,荐遭大慼,連歲飢荒,民生盡劉,世道一變,人心不古,以言乎紀綱,則頹弛無餘,以言乎國事,則委靡不擧。五日次對,每有頉稟,廟堂之上,無所猷爲,卯酉定式,亦歸文具,各司之坐,乍開旋罷,而臺閣言論之地,便成媕婀容默之風,無端違牌,强爲引嫌,惟以圖遞爲事,如是而何事可做,若此而直言奚聞乎?夫紀綱之振肅,雖在殿下,而亦由於廟堂之鎭壓,且係於臺閣之風稜。惟願殿下,勅勵廟堂,恢廓言路,俾革舊套,以贊新化焉。噫,黨錮之弊,已成難醫之疾,而一自戊申之後,殿下,意在蕩平,政懋通用,近日朝著,彼此俱進,此誠五六十年來所未有之擧,而或不無表裏之各殊,言議之相反,此蓋數百年深痼之弊,實難一朝而痛革故也。惟當益加飭勵,毋或懈怠,庶幾漸至於消融渙散,做得蕩平之實效,而第念其中,自有是非之不可不明,公私之不可不辨者,儻或混圇無別,苟且彌縫,則實有乖於會極歸極之道矣。伏願殿下,深加睿智,特垂明鑑,凡於進退黜陟之間,務本大公之心,俾歸至當之地,則寅協之美,自可致矣。噫,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曾前則雖有情勢之難安,而至於三牌之繼降,則不得不黽勉冒出,以伸分義矣。近來廉隅太勝,分義都缺,朝臣之違牌,或至於三四十次,乖損體統,漸成慢蹇,此則臣恐殿下,假借太過,以啓其違傲之習也。自今以後,除非情勢之衆所共知,廉義之大段關係者外,若因些少嫌端,敢有累度違傲者,嚴加責罰,以懲弊習焉。噫,聖學高明,講筵頻開,孜孜不已,惓惓不怠,孰不欽仰聖上之勤學?而況彼職在經筵者,惟當日進延英,討論典謨,資補君德,啓沃聖心,而臣伏見朝紙,則多有以無講官而停經筵之時,臣竊自歎曰,聖上之勤學若此,而講官不備,至有停講,豈不慨然?顧今新選館僚,不爲不多,而俱引一時起鬧之言,强作大端難進之嫌,經年撕捱,無意膺命,致令論思之地,或至曠廢,開導之責,無所報效,此何道理,此何事體乎?當初雖有暗地沮戲之言,大臣六卿,齊會圈點,以今無可嫌之端。惟願聖明,各別敦勉,俾卽承膺,以爲備員侍講之地。噫,今日國勢,君臣上下,惟當聚精會神,以圖國事,而臣竊見大小臣僚,惟以求外安便,自謂得計,誰肯爲殿下擔當國事者乎?內外輕重,自有隨時而不同者,臣謂從今以後,籌司之臣,勿爲輕出,參謀機宜焉。傳曰,人惟求舊,又曰,無遺壽考,見今奉朝賀三臣,俱以三朝老成之臣,素負一世之望。崔奎瑞則早自恬退,晩著大勳,殿下之褒以一絲扶鼎,任其休致者,實有光於奬勵之道,而閔鎭遠則親同元舅,義共休戚,向國之誠,必倍他人。李光佐則旣負朝野之重望,而殿下亦嘗褒以貫日之忠,則當今際遇,迥出尋常,而年猶未耄,遽許休退,殿下旣知其賢而當此渴賢之日,任其閑廢者,抑何故也?臣以爲,馮唐所謂雖有頗、牧,陛下不能用者,政爲今日道也。伏願聖明,置此兩臣於左右,參謀國事,而亦令崔奎瑞,留住城裏,有事必問,則其所以有補於國者,當如何哉?且伏念良役變通,自先朝以來,至于今日,多盤gg多般g講究,終無良策。頃在丁戊年間,自朝家,申飭三南道臣,別樣搜括,多得良丁,久遠逃故之代,一一充定,故數年之間,隣族之弊,少紵gg紓g矣。卽今荐飢之餘,逃故頗多,徒存虛簿,救弊之策,一時爲急,而議者或有結出三緡,戶覓一緡,以爲推移變通之計,臣未知得失之果,如何,而第此與戶布口錢等法,不甚懸殊,而亦出於料量一邑之言,諸道之規模,各殊,列邑之形勢,不同。旣不得通行,則此非大變通之意,而且其所謂結戶出錢之計,自是年例雜役之價,以此捧代於兩疋之役,而其所餘數,不能盡了雜役,更加侵徵於民間,則必有紛紜稱冤之端。賤臣愚意,莫如依丁戊已驗之例,申飭諸道,搜出京外,各營門各邑投屬歇役之輩及額外軍官、校院生之類,一一試才考講,汰定軍役,而冒屬忠義之類,一體査汰,以補闕額,則庶救目前之急,而第念玆事,講磨已久,而成效未見,實由於不得斷而行之之故也。如不能大警動大設施,別樣飭勵,勇決亟行,則恐不免如前因循寢格之患也。臣謂宜於諸道,各遣御史,專管此事,從速査實,一如辛亥三南賑恤句管堂上之例,以責其效,則庶有得於救弊之道矣。兵曹騎步布乃三年二次之役,及其當番,雖侵徵隣族,不得不徵納,元無未收之事,而中間各邑該吏頭目輩,任自私用,稱以未收,誠可痛駭。頃年因臣疏陳其弊,自上特令定差員領來上納,自其後,未收頗寡,不無其效矣。臣聞近來此法,漸至廢弛,所謂差員,有形勢守令,率皆厭避,只以殘弊察訪、邊將,苟然充遣,在其本道,不能畢捧,獨自上來,侵責於京主人,留連數朔,其弊亦多,而吏輩之換木換錢,一如舊套云。伏願聖上,更加嚴徵,差員亦令道臣,擇其有風力守令,必於本道收捧領來,俾無解弛之弊焉。三南田結,己亥改量之後,頗得裕剩,而未過一年,旋卽太縮,此實由於書員輩弄奸懸頉之致。臣謂卽今收稅之外,川反覆沙等雜頉處,使各其守令,未及農作之時,親自踏驗,論報道臣,道臣使都事,抽栍摘奸,則事不煩擾,而其所隱漏之結,必多究得矣。臣於戊子年間,按廉湖右時,論列於書啓中,其時大臣,以爲簡便欲試,而至今未果,臣實慨然。昨年農事,雖或有間間失稔之處,而若其力修人功之地,則稍得成實,而臣聞各邑未付種懸災處,居多云,此則守令,慢不檢飭,另加補助之致也,豈不痛哉?噫,自先朝式至今日,每於歲首,特下勸農之音,親行祈穀之祭,其爲民務本之道,可謂至矣。爲道臣守令者,所當仰體聖意,各別着念,當其耕作之時,躬行田疇之間,察其形勢,覓給種糧,俾無荒廢之歎,而今者未付種之災名,如是夥然,臣謂宜令道臣,按其災實成冊,未付種災名最多守令,査出論罪,以徵來後,斷不可已,竝令該曹稟處焉。且臣伏見近日數三處分,折受之還寢,織機之永撤,革罷宮家奴婢疊出等事,出尋常萬萬,擧國欣聳,人皆拭目,此誠我東方無彊之福,孰不欽歎哉?第念善始善終,古人之所難,此政殿下,繼自今益加飭勵之處,而奢侈之弊,實爲今日亡國之端,則殿下之撤去尙方織機者,儘出於永杜後弊之意,而尙方之織機,雖撤,燕市之綵段,不禁,則惡在今日飭勵之意乎?臣聞年年使行時,自闕內綵段貿來之數,其價甚多云。殿下今日之擧,若有大布大帛之意,則宮中弋綈,宮人之衣不曳地之美風,今可見矣,又安用燕中錦綺之爲哉?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實爲從古名言,殿下,若欲痛禁閭巷奢侈之習,而燕貨之貿取,如舊不已,則恐難免古人徒言之譏也。臣謂燕中使行時,綵段貿來一款,不可不嚴加防絶,以興草上必偃之化也。臣聞各殿宮人料,自司䆃寺供給,而宮人身死之後,又出其代,加給料米,而死者之料,亦依舊因捧云。前後之死亡,幾何?代入亦復幾何?臣未敢知宮中所用之處,如何?而若是緊切之用,則宜令攸司,參酌磨鍊,以備其需,事體當然,而何可因其鬼錄,受其料米乎?當此節財之日,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伏願聖明裁處焉。噫,殿下嗣位以來,廣求直言者,非止今日,朝臣之章疏,草野倨傲之言,非無可採之端,而終歸無用之故紙。臣謂今番,則收聚章疏,令廟堂各別詳覽,點抄可用之策,稟處採施,毋如前日之棄置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陳章,深加gg嘉g其誠,當留意,而良役事,方自廟堂講究,而各遣御史事,未免有弊矣。差員事,更加嚴飭,請令該曹稟處者,令喉院分付,稟處,末端兩件事,其所痛禁,豈不爲今先務,而但衮衣章服,不無掣肘之端矣。料米事,自有定數,本無加減矣。 ○掌令李濰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五日,伏奉前月二十九日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令臣斯速乘馹上來事。臣北向稽首,伏地祗受,慶溢蓬戶,輝動窮閻,臣是何人,敢當斯恩,榮過而憂,感極而懼,隕越震悚,罔知攸措。臣家本寒素,質又庸賤,粗習口讀,濫竊科名,四守郵職,再忝春郞,於臣涯分,千萬滿足。蒲柳易衰,疾病又痼,僵伏窮廬,與死爲隣,甘與草木而同腐,銓曹不審人當否,而謬擬淸選。殿下,未知臣何樣而遠降恩旨,臣若諱實而貪榮冒進,若可以眞當此任者然,上欺君父,下欺私心,從他笑罵,靦然無恥,此眞賤丈夫龍斷gg隴斷g之所爲。臣雖愚昧,亦不忍爲此,臣請詳陳其不敢當之實焉。臣竊聞之,國家官爵人,有五,太上德選,其次地望,其次文藝,其次幹局,其次勞績。德之一字,非所可議於臣身,落南以久,科第稀闊,累世不顯,僅守儒業,以地則微矣。所讀經書,殆同瞽誦,文辭短拙,不能達意,以文則蕪矣。賦性至拙,觸事迷惘,一個身心,不能句管,臣無幹局,病伏累年,履歷不多,郵官禮郞,效蔑絲毫,臣無勞績。於斯五者,無一近似,雖尋常百執事之任,猶懼其不能堪當,況此臺閣之職,何等重地,受人主耳目之寄,任百僚糾正之責,自非德望風裁,爲一時所推重者,莫宜居之,豈可使如臣賤品,濫廁其間,汚朝廷名器哉?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又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當仕任職,急趨君命,固臣子之恭,而於臣子所不能之地,亦不敢進,亦臣子之恭也。君臣,以義合者也,義之所在,皆所以爲恭,此聖人所以許虞人之不往也。雖然在臣分義,走伏近郊,仰陳不敢當之義,承批退歸,是臣心之所安,而不幸狗馬之疾,自秋增劇,頹伏痛楚,于今五朔。頃日恩旨祗受之後,又復昏倒,不省四到時節,數日而定,卽今氣息如縷,若將澌盡,萬無自力登途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恭修短疏,猥以螢爝之微,仰干日月之明,極知僭踰,罪合萬死。因竊伏念天地之於庶物,不以微小而廢其生成之澤,父母之於子,不以不肖而絶其慈撫之恩,今臣雖至微至愚,不敢自比於人,亦聖化涵育中一物也。儻蒙聖慈,曲加陶鎔,察納忱辭,亟命刊去匪分之職名,俾令濱死之微臣,得以安分待盡於溝壑,則是亦天地父母生成慈撫之德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猥叨匪據,固辭不獲,蒙被曠絶之恩,冒沒一出,則惟以袪私意愼官方,爲一分稱塞之道矣。昨以湖伯望事,親承聖敎,咫尺前席,開示誨責,亶出推誠勉後之至意,臣雖愚微,寧不感激?第此兩臣,或聲望幹局,見推公議,已擬於廟薦陞擢之職,或淸素敦重,郡治有聲,亦可以優於是任,旣與僚席議合,議於大臣,亦以爲好,故遂至備擬矣,今其不能當上心,如此。噫,知人之難,自古而然,如臣鑑識素蔑,安敢自保無誤,而方伯之職,非比庶官,一經差擬,瑕釁已出,孤職責而負簡寄,大矣。尙可以已被薄勘,而晏然仍冒於銓衡之地乎?臣昨於庭班退出之後,猝患風寒,頭疼膈煩,肢體如搗,達夜叫楚,委頓床席,此際召牌下降,而情病俱苦,竟犯違慢,尤切悚懍。且臣得見本曹參議徐宗玉應旨之疏,其中一款,論及籌司堂上員數太多,有害無益,至以將焉用彼堂爲言,可謂切中時病,而若論其無所裨益,徒貽回公之弊者,則臣實爲最,刊正之擧,宜自臣始。又於日昨政注之間,有不察之失,典籍朴聖龍,由國子陞六,一見其人,亦似精明,故擧擬於春曹之望,今聞聖龍,明是秩卑之人云。當初濫占國子,已極可駭,而臣之從而選擬,未免失着,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也。玆敢略控微懇,恭俟重譴,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本職及籌司兼帶,以嚴飭勵,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昨者特推,期卿深故也。政注做錯,其何傷焉?朴聖龍,汰去,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正月初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黃海兵使朴纘新引見入侍,奉朝賀閔鎭遠,同爲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黃海兵使朴纘新,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洪尙賓進伏曰,諸承旨牌不進傳旨,姑未下焉。院中只有右副承旨及臣,而金尙奎則方往政廳,臣今入侍,故推案,不得啓請矣。上曰,然。大臣以下,亦爲來會本府云耶?尙賓曰,今方來會云矣。閔鎭遠進伏曰,臣有賤疾,朝賀之班,一切廢禮,不得進參,偃然在家,恭俟罪罰矣,意外引見之命遽下,故玆敢入來矣。上曰,府夫人無他病患耶?鎭遠對曰,臣之老母,自少多病,以藥飮支保,而歲前,有微恙呻苦矣,自數日來,稍得差可矣。上曰,有下敎事,不可草草下直,帥臣,今方入侍,先爲引見後,當與卿酬酢矣。大臣姑爲就坐,帥臣進伏。洪尙賓曰,黃海兵使朴纘新,大臣未及入侍之前,徑先就席,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朴纘新進伏。上曰,往者統營時事,事實則不然,而朝廷之警飭,太過,追思至今,此亦不知卿而然矣。今授藩閫,意實非偶,着意奉公,可也。纘新,起伏而對曰,臣不才無狀,且牽礙事勢,至犯罪戾,而旋蒙寬宥之恩,惶悚且感矣。千萬意外,除命又下,面敎復如是勤摯,臣惶恐不知所達矣。以本營軍丁事,有稟達事敢達,本道道臣朴師洙,爲慮良役侵徵之弊,今方竭誠沿革,誠是一道生民之幸,而兵營軍官擺定之數,至於一千七百四十八名之多,而餘存只是七百名云。軍官之役,祗爲營中使役,則此數猶且夥然,而本營,與他營門有異,本城素無守堞軍卒,故以戊申年言之,兵使,防守洞仙嶺,本城則以此諸色軍官,把守城堞云。其所爲任,與等閑軍校自別,而額數之減縮,若是其多,關防待變之地,城壘備守之策,誠甚疎迂,而旣罷難復。臣到營後,隨便募入,徐徐充數,而至於隨營牌別馬隊,則技藝之精鍊,無負於京軍門,所謂隨營牌者,昔在姜弘立之亂,防守之卒也。以其子壻弟姪,自作己保,待其戶首之有闕而陞實,故此類認以爲世傳之役,童習長鍊,自成一隊强兵,技藝之精熟,不下於輦下親兵,而所謂別馬隊,與禁、御兩營別驍衛,一體壯健,且習弓馬者也。臣詳聞於海州前判官李明坤,則戊申變亂洞仙嶺罷陣後,略爲犒饋,觀其技藝,則精銳鍊熟,可謂一能敵百,而今皆擺定閑雜之役,誠甚可惜云。如此精兵强卒,積久習藝鍊技,以須緩急之用,而一朝分隊破伍,換之以生手,則不但有苟然充數,徒存名目之歎,換定擺定之間,軍心不固,只懷換役之憂,以至解體之境,則以此心不固之卒,脫有緩急,將安用哉?臣於歷辭時,與大臣宰臣,有所論及此事,而積年團束精銳之卒,率皆換罷,寧不可惜乎?道臣之仰體聖上憂民之至意,有此更張變通之擧,而至於重關防備不虞之道,不無掣肘之端,故臣於到營後,欲與道臣,從長講究爲計,而旣有所懷,故敢此仰達。上曰,若是其精鍊,則與雜色軍兵,有異,換定捧布之軍,誠甚可惜。當令廟堂,更爲詢問於道臣處之,而兵使到營後,亦與道臣商議善處,可也。{{*|出擧條}}纘新曰,臣曾以全羅兵使辭陛時,所經各邑軍器摘奸事,陳達蒙允矣。今又濫叨重閫,方當赴任之時,沿路諸邑軍器什物,依前全羅兵使下去時例,點閱,而且各色軍器之不能精利,比來尤甚,臣嘗嘅歎,此蓋由於春秋一次巡檢而已。各邑,趁其出巡,一時取色逢點,故戎政之疎虞,莫此爲甚。至於西關,則備禦之策,比三南尤甚,臣則赴任後春秋例巡之後,別爲廉察,其中軍器尤甚疎虞之邑,則臣簡其騶率,抽栍摘奸之意,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纘新曰,各邑守令殿最時,道臣與兵使,相議軍政勤慢後,封啓,自是古例,而兵、水使,往來監營,亦涉有弊,故書送勤慢單子,爛熳同議之後,始爲封啓,而近來則兵、水使,元不敢可否於其間,故殿最封啓皮封,只書相議二字,而初無可否之事,雖以貶目觀之,未見有以戎政褒貶者,如此,而豈有懲勵之道乎?今後則帥臣同議勤慢,措辭可否,然後封啓似宜,故敢達。上曰,曾因閔昌基所達,有所下敎,而廟議,不無携貳矣。然旣有同議之規,則只書名字以送,而無等第之事者,殊涉異矣。使兵使隨軍政勤慢,書送等第,則取捨在於道臣,而同議單子書送題目,未爲不可,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西,方築棘城,而議論岐異矣,帥曾已見之否。纘新曰,距大路爲曲逕,故不得歷見,而聞吏判所言,則其形止,不過爲一字城云,決不可築城矣。上曰,此城,欲爲遮賊直入之路也。纘新曰,以此一字城,何可防賊乎?賊在前,則必走於後云矣。上曰,元百揆爲兵使時,圖形便以來,而水邊尤難築城云矣。閔鎭遠曰,臣亦見棘城,而雖欲築城,以爲防賊,然以些少物力,決難築城,而築城之後,防守之道,亦甚難,以棘荊環周密樹,以爲隱軍制賊之地,則似好云。纘新曰,武臣諸議,皆非築城之處,所築形地,亦低陷,雖爲築城,不可支保,以棘樹之爲城,甚好云矣。上曰,古築而未成云矣。纘新曰,自古未築者,以其難築故也。回啓,以磨以歲月,漸次修築云,而此則似不然矣。何可延拖乎?上曰,彼此無的見,故以磨以歲月彌縫,而旋或中輟,則前功可惜,到營後,與道臣相議,築城及樹棘與否間,指一狀聞,可也。纘新曰,臣以統營事,有所懷,故敢此仰達矣。統營之右,越海二十里許,有閑山島,其形址,與統營相似,而忠武公臣李舜臣,當倭寇衝突之時,據此島形便,以爲制勝矣。所謂見乃梁,在於海中隘口,而水勢且急,故李舜臣勝戰時,以若干誘船,見形於見乃梁之下,而隱伏戰船於閑山島,誘致前洋,襲擊取勝,則忠武公將略,果雖出常,而亦賴於地利矣。以此觀之,脫有緩急,則爲統帥者,不可不防留於閑山島,而必無隱身之所,且無軍餉,則臨急必不免窘迫之歎,其在預備之道,不可不念,故臣在統營時,欲以此具由狀聞矣,遽承拿命,故未及遂計矣。臣意則以統營虞侯,給其所屬船與左右別船,移置於閑山島,糶糴軍餉,以備不虞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廟堂確議稟處,可也。{{*|出擧條}}纘新將退出。上曰,分閫之意甚重,着意爲之而好往來,可也。纘新稽首而退出。閔鎭遠進伏。上曰,歲籥已新,而生民國勢,無一可恃之狀,爲國先務,有何道也。鎭遠曰,未及思量,而臣之爲人輕率,誠意淺薄,故從前或有懷必達,而未槪於聖心,況當衰耗之境,智慮淺短,無計仰答明問,而大誥纔下,一言可以興邦,臣民莫不欽頌。然大誥已久,上下之因循,猶夫前日,至誠求治之言,亦歸文具,臣竊嘅然,而偶見崔奎瑞上疏及持平南泰良避嫌,則言甚切至。伏願此等章奏留念,而勿爲汎看也。上曰,所達,略而盡矣。以良役事,吏判往問於卿耶?領相之所區劃,卿以爲如何?鎭遠曰,臣待罪相職時,晝思夜度而無好道理,故未及變通矣。往見鄕邑,則中庶輩之空游者太半,以古法言之,則皆是軍保,而今不可猝然一時汰定軍役。或稱以備局軍官,試才沒技則賜第,或以額外校生,納布免講,則人必樂入,故臣欲以此變通矣。領相之計,與臣見大同,至於雜役米收捧一斗事,其名不正,似是難便之政,而此亦周咨於大臣及識時務之臣,自上虛心講究,採取可用之計,先試一二邑,好矣。上曰,雖爲一疋之役,而隣族之弊,必自如矣。鎭遠曰,雖有侵徵之弊,而亦不必如此之甚矣。鎭遠,因以私情仰達曰,臣負犯至重,情跡窮隘,不能隨參於朝賀之班,惶恐蹙伏,靜處俟罪之意,敢達。上曰,予豈不知卿,而卿亦自知其病痛矣。然予所以取卿者,卿之爲國之誠,斷斷無他,而用卿與不用卿,只在於予,爲卿致仕者,爲卿之留在京城,不可以中樞虛銜,致卿不安故也。卿之斷斷無他之意,曾已下敎,以向來時事,卿爲不安,則予不當假借,而以亨洙事,爲不安,則以其子之事,爲自劃,人以爲如何?此後須勿介滯,頻入闕中,可也。鎭遠曰,聖敎如此,不勝惶感,而子息之罪,旣下大辟一等,則罪人之父,何敢抗顔入來乎?上曰,前後下敎,雖或過矣,而其在事君之道,事關父兄,不敢引嫌,卿何可以子之事,而不爲入來乎?假使亨洙犯逆,卿當泰然行之,而況大異於此乎?卿尤何嫌之有也?諭卿肝膈,謂卿所見之過入,而卿須渙然開釋,坦然忘却,可也。鎭遠曰,開釋備至,感泣而已。前頭班行,當間間入來矣。上曰,何可間間入來乎?時時入來,可也。鎭遠曰,筋力如此,自不能振作,是可悶也。上曰,甲寅年,聖考卽祚之元年,而感舊之懷,倍切,然忍而不爲悲慼之色,只以國事之挽回,爲心慮。卿勿以奉朝賀自處,而須時時入來,予有倦勤之處,則隨事勉戒,可也。鎭遠曰,草野之人,雖或上疏言事,政院捧入,宜矣,有若先從隗始之意也,自喉院勿爲阻搪,宜矣。尙賓曰,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屢度到院,而以猥屑退却矣。上曰,旣是言事之疏,則政院之不捧,非矣。豈是來諫之意乎?諸承旨推考,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木星與火星相犯。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洪景輔辭疏還給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親鞫事,命下矣。原任大臣,亦爲命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親鞫事,有分付金吾之命矣。時任大臣,禁府堂上,兩司,方在金吾鞫坐,當承命入來,而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未署經在外外,獻納金廷潤,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嶺南罪人,當爲親鞫,以此分付金吾。 ○傳于金尙奎曰,親鞫時刻,整齊排設後,入之。 ○洪尙賓啓曰,親鞫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而該房承旨柳儼,由限雖未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當初處分,不過重事體,今已歲飜,陵都監堂上,竝敍用。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事,命下矣。前差問事郞廳安相徽、朴弼載、任{{!|𪼛|⿰王集}}、申晩,仍爲差下,前司諫崔命相,兵曹正郞宋敎明,前修撰尹汲,前正言趙明履,竝差下,使之察任,而崔命相、尹汲、趙明履,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尹汲、趙明履爲副司果,以李潝爲副司果。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罪人往來時,例有軍兵排圍之事,令訓鍊都監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政院啓辭,據刑曹啓目內,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齎來褊裨前僉使朴師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時,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營罪人拿來都事,今日到西氷庫,津路氷泮,罪人二名及領來本道將校與羅將,僅僅先渡,而都事、書吏及罪人一名,則所騎溺水,艱辛拯出,勢難更涉,不得已還向銅雀津云,而罪人徐武弼、金遠聲,則旣已入來,爲先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校理兪㝡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掛書於鎭營門外,極其兇悖,痛隕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吏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旣已敍用,今當處置,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社稷署所報,則本署安香廳,今番親祭時,旣爲御齋室,則郞廳之如前直宿,事體未安云。似當依前例使之入處,而臣曹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依前入處事,分付。 ○兵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敍用,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近例從座目判中樞加設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萬才,旣已承服正刑,依法文,破家瀦澤,降其邑號,子女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觀此文案,本非稽滯者,而半日修正,終致犯夜,使省囚不卽正法,極爲稽忽,諸問郞,竝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徐命彬爲副提學,鄭厚一爲富平府使,咸鏡監司金始爀,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判中樞府事,尹淳、趙遠命爲副司直,兪㝡基爲副司果。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獻歲發春,萬品昭蘇,聖體日康,聖化日新,區區犬馬之誠,益切頌祝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床席危喘,轉益沈頓,禮廢覲見,情懸班聯。此際又伏聞嶺南凶賊,纔已就拿,神人之憤,庶可少洩,親鞫有命,天召儼臨,其在輿疾致討之義,固宜不計死生,承命趨簉,而近日以來,又添新感,精神愈益昏瞀,言語愈益蹇澁,尸居餘氣,拭巾待盡,欲起還仆,竟犯坐違,病裏惶悚,尤增死罪,乞命重勘,以安微分。仍伏念祈穀親祭,朝參延訪,曉夕勞動,殆不遑暇,固已有傷損之慮,而當此風寒,又復親臨訊囚,聖人愼疾之訓,政宜深念,下情憂慮,不能自已,輒敢陳聞,伏乞竝垂留意焉。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又復若此,深用慮念,有疾未參,其何引咎?卿須安心,其宜善攝。噫,人理斁滅,窮兇極惡之言,疊出湖、嶺,旣得其賊,親臨鞫問,焉可已乎?氣固無事,卿勿過慮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竊伏覩殿下臨御以來,敦孝爲治,凡有行誼之表著者,一皆褒樹而旌奬之,錫類之化,無間邇遐,窮閻蔀屋,綽楔相望,瞻聆所及,孰不感聳。至如宗臣之有修行者,許令宗簿,從實聞啓,而臣適忝提擧本寺,故敢採宗戚中共公之論,爲殿下誦之。故礪城君臣楫,孝性根天,自在襁褓,已有至行,以幼失所恃,爲平生戚,每遇忌日,如在初喪,攀擗叫絶,哀動傍人。壬辰遭其父瀛昌君臣沈艱,執喪踰制,未葬而病劇,澌削骨立,見者危之。或勸離廬調攝,則楫,輒據禮絶之,及靷,人扶轎載,往返葬所,病遂陡加,幾殊而幸甦,人皆謂誠孝之天則相之,其奉所後母四十餘年,洞洞屬屬,志事之養,一出至誠,晨起必靜攝冠帶,警欬於寢門,入而侍側,危坐竟朝,昏又如之,夜分還次,日以爲常,凡日用事爲之間,曲循母旨,一無所違,母或不假以色辭,楫輒和顔怡聲,起敬起孝,務盡愉悅。母常患陰腫甚篤,起居須人,則楫左右扶持,至於躬自背負,以安適其動止,奏廁便旋之際,母得以忘其勞苦,夜必彷徨庭墀,呼天祈祝,如是凡五朔而如一日。往在己酉,母又患毒痢,楫時已年踰六十,晝夜傍侍,衣不解帶,食飮必親檢,藥餌必先嘗,未嘗委諸卑幼,將護之節,視壯歲無少懈。及其身歿前一日,夢囈諄複,問母寢飯,何如?對人輒曰,吾受國厚恩,年位俱極,吾死無餘憾,上有八袠偏慈,而未克終養,死目將不瞑,聞者莫不泫然悲之。旣喪,上自公卿大夫,下至輿儓下賤,咸曰孝子亡矣。蓋其家居躬行,而著稱於世者,此大略也。況於乙巳奉使時,楫以母老辭,聖批,至曰銜君命往役,爲人親必喜,正是卿入則孝,出則忠之義也。及還,又下手書,諭以復命還家,可解卿母倚門之望,其殷勤慰勉,特出體諒,則知楫之誠孝,卽莫如我聖上之深也。頃者賜諡之恩,實推崇終之至意,而獨此懿美之行,未聞表異之擧,豈不有歉於厚倫彰善之政哉?曾在肅廟朝,故朗原君臣偘疏陳,淸川君臣濂,瀛萊都正臣洬孝行,俱蒙旌閭之典,逮至當宁,宗臣之以孝聞者,輒皆援此蒙恩,則如楫行誼之卓異,詎宜湮滅而無稱乎?儻蒙聖明,昭賜照察,卽命擧行,則實有光於存樹風化之盛德矣。且伏念勞勩必錄,王政所先,事有典例,久近奚論?昔在己未,宗臣朗原君偘,撰進璿譜一冊,逮至庚辰,東善君炳等,又進續錄一冊,皆蒙陞資之典。頃於癸巳年,肅宗大王尊崇後,宗臣洛昌君樘與韓山君臣澳,撰進續譜一冊,陽平君臣檣,夏原君臣杞等,又進續譜二冊,而洛昌君等,所進一冊,只錄徽號,而陽平君等,撰進二冊,非但詳載徽號之事實,至於庚辰以後,諸宗之增蕃者,悉皆添錄。己亥年重刊譜略,此爲根據,其所效勞,視前數臣,不無輕重之差殊,而俱未蒙褒賞之典矣。乙巳春,韓山君子行昌溪副守臣櫟,爲其父上言,乞依己未庚辰前例,得蒙天恩,而該寺覆啓之時,只以上言所錄兩人,請施加資之典,若以修譜之勞,旣有論賞之典,則加資之恩,只及於洛昌君等,不被於同功之人者,實未免班駁gg斑駁g之歸,而係是恩賞,不敢直請,旣有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裁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末端事,豈可事同而賞異?亦令吏曹一體擧行焉。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今冬,衰疾轉甚,每夜喘嗽達朝,若不能自持,然有動駕之事,則不敢偃息在室,力疾往伏路次,瞻望羽旄之餘光,而一觸寒氣,輒致倍添,添得屢日辛苦矣。日昨朝參時,失汗尤多,觸冒尤重,歸卽渾體麻木,神精迷瞀,有似病風之候,加以嘔痰特甚,腸胃如捲出,委席昏沈,全不省事,已三日矣。此際伏聞有親鞫之擧,而雖欲蠢動趨伏於闕下,亦有不自力者,分義虧缺,伏竢大何。仍伏念罪人斯得,神人之憤,庶得少洩,而如此嚴風甚寒,出臨帳殿,易致大段損傷,區區憂慮,有不可以言喩。今日萬事,孰有大於仰護聖躬者,而將攝之節,完養之方,每不能盡其道,臣誠爲悶迫,昨者敢有所仰勉矣。此意至切,今復臨箚瀆陳,伏乞深念盛寒之不可觸,亟賜變通停止,千萬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須勿引咎,其宜善攝。噫,世道陷溺,人心斁滅,不忍聞不忍見窮凶極惡之言,出於湖、嶺之間,旣得元犯,其所親鞫,焉可已乎?卿箚請停,可見其誠,而旣臨帳殿,雖難中掇,夜未深而姑罷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於病伏鄕廬之中,忽叨薇垣新除,而繼有馹召之命,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擔曳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始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辭旨嚴截,在京諸臺,一竝引避,仍至譴罷。臣雖適爲在鄕,除拜諫職,已過一旬,若論不言之罪,則臣實爲首,其所去就,與已遞多臺,少無異同,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金尙奎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金必衍,陽智縣監許信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昨日微雪後,寒氣稍緊,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以社壇親祭與朝參之禮,連日擧動,起居諸節,其無勞損之候耶?上曰,然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近來連服湯劑,雖不知顯效,亦不無藥力之有賴矣。在前藥若小停,則凡節有似不逮,而今則不然。雖在將事後翌日,別無疲惱,接應文書,亦不知有妨矣。命均曰,朝參殿坐之日,臣敢瞻望,似有鼻涕之候矣,其或有感氣而然。上曰,伊日日氣稍寒而然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東朝進御湯劑,先爲議定後,使首醫診察,可也。命均曰,今日聞醫女所傳之言,則頭疼諸節,今已少差,不必議藥爲敎云矣。上曰,當初感候,頗不輕,予於社壇擧動時,拜辭,瞻望玉色,比前不逮,聲音亦又重濁,而常時不欲進藥,故未卽分付藥院矣。然而自內連以金銀花茶,調進安神丸,且進參蘇飮三貼,始有汗氣,症候,仍以小減,而膈間煩惱之候,猶復一樣矣。醫官意見,未知如何,而若以參蘇飮之類,商議劑入,則似復進御矣。命均曰,常時厭進湯藥,臣等尤以爲憫。上曰,常時有膈間痰候,故小若挾感,則諸症候,輒復有加矣。宋寅明曰,卽聞醫女所傳之言,則卽今症候,快差爲敎,而在前間有不逮之候,未嘗以實下敎,臣等在此保護之地,未卽詳聞,尤切憂悶。命均曰,臣與金九衍,近常頻頻相見,而慈殿今番不平之候,九衍,亦未得聞知,而不爲相傳矣。上曰,常時間有患候,而每不欲進藥,故不卽下敎,以此九衍,亦未聞知矣。今番感候,比前稍重,卽今諸節,尙未得復常矣。使入侍醫官,議藥陳達,可也。權聖徵曰,卽今頭疼,雖以快差爲敎,參蘇飮數三帖加入,更爲進御,似宜矣。上曰,前已取汗,更進發散之劑,無或峻乎?聖徵曰,冷劑則決不可進御,更以一二貼和解之劑,繼進調和,以防彌留之漸,恐不可已矣。金應三曰,權聖徵所達,極其宜當,限以二三貼加進和解,爲好矣。玄起鵬、金壽煃等曰,權聖徵、金應三所達,正合臣意矣。參蘇飮加入,更爲進御,誠甚得宜矣。金必衍曰,卽今症候,大勢雖幸少減,輕輕和解之劑,不可停止,參蘇飮加入進御,爲好矣。上曰,更加商議劑入,可也。聖徵診察。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一樣若何?上曰,宿患往來之外,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嬪宮殿氣候,何如?上曰,常多疾患,極以爲憫矣。聖徵診訖曰,脈度左右三部,比之昔年,有似不逮,而大凡調均矣。命均曰,湯劑近久停止,當劑更爲商議繼進,何如?上曰,今不必無端更進他藥,若或更進,則補中益氣湯,似宜矣。應三曰,聖上脈度,本來微弱,而且又連行擧動,諸節勞損,對今調護之劑,不可停止。雖以閭閻之人言之,連服補劑,乍或停止,則顯有虛損不逮之道矣。命均曰,眩氣近無往來耶?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劑入丸劑,一向進御,而餘存幾何耶?上曰,餘存尙多矣。今無顯言之病,而一向進藥,事旣不然,且今東朝患候如此,而猶不得對時進藥,予何以無病而服藥乎?予若氣似不逮,而欲服藥,則都承旨在院,以標紙書下劑入,無妨矣。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有親臨鞫囚之敎矣。今此罪人,極其凶獰,而不過營屬一下賤,不必親臨按問,且前秋,亦以親鞫,帳殿觸冷,重發患候,屢日未寧矣。卽今日氣嚴酷,易致觸冒,臣等憂慮,將復如何?親鞫之命,卽令還寢,分付本府,各別嚴鞫,使之究得情節,何如?上曰,予之嗣服,今已十年,而無一做治,自甲辰以來,親鞫之年居多,予亦厭苦矣。昔在世宗朝,有一弑父之獄,世宗反躬自責矣。近來則人理斁滅無餘,五倫間變怪,種種有之,此何世道?今此嶺賊凶書,當初如已投火則已,道臣旣已狀啓上送,大臣及承旨,開見以入,而其所凶書,有不忍見者,則今此親鞫,烏可已乎?渠雖以謀害營裨爲言,此等凶言,其何忍萌乎心而筆之書乎?予自庚子、甲辰以後,無樂人世,悲痛常結于中矣。今者凶書如此,而若以親鞫有難,付諸委官,不爲親問,則予何顔面,歸拜景廟於九泉耶?忠淸方伯上送之賊,其所凶言,不過向予不吉之說,而至若嶺賊,其所誣上不道,有不忍聞者,予雖有疾,在古人輿疾討賊之義,一番親鞫,決不可已也。寅明曰,今此嶺賊,急於營裨之誣陷,乃敢以不忍言不忍聞之說,誣及上躬,此實千古所無之凶逆,嚴覈窮討,有不可時刻暫緩,而卽今日氣極寒,且聞閭閻之間,多有輪感,帳殿親鞫,必不無傷損之節,分付本府,各別嚴鞫,未知如何?上曰,予之所以必欲親問者,使中外臣民,知有君父,懲戢嚴畏而然也。伊日知申之夜半再次請對,極爲非矣。若使中外聞之,似必騷擾,此其不思之甚者矣。御幕小次,極爲疏冷,以月廊房排設爲之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親鞫入侍諸臣,着暖帽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朝參之日,吏曹判書金在魯,亦已陳達矣。此後水剌,必於早朝進御,無或失時,如何?上曰,晩食已成常習,若或早進,則膈痰擁滯gg壅滯g,不能善食,故不得不差晩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姑不進御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若是不寧,臣恐奮勵之政,或將漸弛也。上曰,予豈不念此耶?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以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不爲捧入事,當該承旨,有推考之命云。臣取見其疏本,則辭意極其猥越,以討復治平等語,贊頌聖德,末端亦有東朝尊號之請矣。上曰,贊頌云者,予可知之也。命均曰,東朝尊號一款,惟在聖明詢議而爲之,渠以微末武臣,何敢猥陳此請乎?近來人心怪駭,擧懷希覬之心,一啓此路,後弊將不勝其紛紜,臣謂嚴加防杜,以絶此路也。上曰,求言之下,罪之則不可矣。仁植上疏,勿爲捧入,此後凡疏章之語涉贊頌者,一切勿捧事定式,可也。承旨亦勿推考。{{*|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諉以被彈,無意肅謝,亦不陳疏,自備局他無催促之道,近來雖有方伯,勿爲牌招之令,而此則宜有牌招之擧矣。上曰,監司牌招,已爲申飭,何可開路?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肅謝,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政院,以平安監司,令備局申飭稟旨,分付矣。令備局申飭,或自上下敎,而直自政院啓達,曾無前例,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徑出後,屢日闕直,事甚未安,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副校理鄭亨復,只推,卽爲牌招,玉堂闕員,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嶺南罪人三名,勿入上闕單子,直爲上闕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五月初七日午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罪人徐武弼上鞫。問郞,書問目。安相徽,持紙筆上殿書問目。上曰,以此問目,回見于大臣,可也。李春躋進伏曰,日寒如此,揮項加進,何如?上曰,已着煖帽,揮項不必加進矣。罪人武弼拿鞫。上曰,問郞一員,讀問目聞之,然後不道之說,所聞之處,盤問,可也。如此凶說,出於其心耶?聞之於人耶?一一究問,宜矣。柳儼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來到矣。上曰,姑爲置之。儼曰,奉朝賀崔奎瑞,一體牌招乎?上曰,勿招。問郞崔命相,讀問目,問于罪人,武弼所告內,營裨有私嫌於矣身,故誣陷以掛凶書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其凶獰爲說耶?在嶺營時,旣已無辭遲晩,到此變辭,極爲奸惡,直擧器具,嚴刑,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已承服於監營,變辭於殿庭,極爲痛惡,嚴刑鞫問之意,言于罪人也。柳儼曰,臣等之所痛心者,不在於彼漢之愚頑,而當初之作俑凶計者,節節痛惡矣。上曰,然。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而不爲直招。上曰,如是頑忍,極爲凶獰,一杖斷股嚴刑,而若爲直招,則姑勿勸杖,可也。柳儼曰,勸杖之聲,禁府堂上,未及傳呼,而都事徑先勸杖,事體未安。當該堂上及都事,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如彼其凶頑,而無供辭耶?當初承款於本道者,何也?承旨勸杖。上曰,問郞進來。渠雖忍杖不服,以枝斃gg杖斃g爲期,而雖不承款於此,以當初承服,直爲正刑,無隱直招事,究問,可也。朴文秀曰,罪人盤問之道,不可迫逐,渠亦以杖斃爲期,徐徐究問,可以得情矣。上曰,所達是矣。上曰,罪人若開端直招,則當爲緩縛,而不必爲誣陷營裨,作此不道之說,受人指嗾而爲之耶?此等凶說,慣聞於他人而爲之耶?以此數條盤問,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陷人之事,不止一二,則何可誣上不道,而欲陷權裨,則指權裨爲逆,可也,而辱國者,何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招辭內,誰作而誰書之云也?罪人所供內,遠聲作之,斗柄書之,金壽同議云。上曰,尤爲凶獰矣。各別嚴刑,可也。凶書作之書之之時,豈無酬酢之辭耶?其間曲折,直招毋隱,罪人所供內,無酬酢說話云矣。朴文秀曰,旣有他罪人,則不可急急杖問,盤問他罪人,徐緩究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罪人,姑爲下幕。申斗柄上鞫。左議政徐命均,持一丈文書,上殿仰達曰,此文書,以爲罪人之所寫者,而監司,以其字體之同於凶書所寫者,致疑殊常,故上送云矣。仍以凶書中所寫字,比較,則字體頗似矣。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擧行之節,屢次申飭,而事多錯違,不善擧行,殊涉未安。禁府堂上推考,當該都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申斗柄問目書之。問郞安相徽書之。上曰,聞大臣所達,其字體,與凶書中所寫者,頗似矣。諸臣所見,皆以爲然。上曰,判義禁進來。問于罪人,以此筆蹟,誰之所寫也,其手訣,亦與他所着,彷彿與否,比較詳察,而亦問於罪人,可也。沈宅賢回奏曰,以其筆蹟盤問,則終是不知云矣。上曰,得之於渠之囊中,則何爲此不知云也?以此究問,罪人,久無所供之辭。上曰,罪人有何所思,而無供辭耶?罪人供辭內,當思之供辭云。上曰,渠有何所思,卽爲嚴問。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日已暮矣。水剌過時,伏望早罷,毋至失時焉。上曰,此罪人究問後,當進水剌矣。上曰,罪人所供如何?凶書果是申斗柄所作,而金遠聲之所書耶?其文蹟,旣是凶書之所裂出者,則渠豈有不知之理乎?罪人供辭內,申斗柄之所書云。上曰,然則初何不直告也。大營二字,書於頭耶?書於末耶?以此問之,罪人供辭內,精神昏迷,不能記知云。宋寅明曰,訊囚之道,當令徐徐究得,不可急迫,鞫問此罪人後,早罷宜矣。上曰,三罪人皆鞫問後,當命庭鞫矣。徐命均曰,三罪人皆爲親鞫,則必致夜深矣。宋寅明曰,不可侵夜親臨帳殿矣。上曰,不必致令深夜矣。寅明曰,次次鞫問罪囚之際,自不覺夜深矣。上曰,此罪人下之,申斗柄上鞫。徐命均曰,問事郞廳李顯望,已爲差下,而往省其丘墓云。前應敎李潝,卽爲差下,冠帶常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罪人申斗柄拿鞫。上曰,問其鄕谷何如漢也?罪人所供內,鄕吏子孫,而其身役則旗牌官也。上曰,問郞讀問目,使罪人聞之,而無隱直招事,分付,若爲遲延,則當卽爲刑訊矣。崔命相讀問目,究問罪人。上曰,此凶書則使都事燒火於殿庭。上曰,渠若飾辭,則直爲嚴刑,可也。罪人所供內,以所懷仰告云。上曰,渠旣承服於嶺營,則何爲此多費辭說乎?直招事分付,罪人一向不服。上曰,加刑。如不直告,則一杖折股,可也。上曰,渠不但直招於監營,與金遠聲面質後,不服於殿庭者,尤極痛駭。節節盤問,可也。上曰,加刑幾何?判義禁沈宅賢曰,加刑十六度矣。上曰,渠與徐武弼面質時,旣爲承款,而及gg乃g敢變辭於殿庭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宅賢曰,金遠聲,旣不爲承服於監營,則不必承服於此矣。上曰,當一番鞫問矣,而兇獰者,徐武弼也。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安相徽,持紙筆進伏。上親呼罪人金遠聲問目,相徽書之。罪人金遠聲拿鞫,解枷杻刑推考音,捧之。安相徽,以嶺營罪人所供招辭,告達。上曰,申斗柄招辭,亦爲告達。相徽讀告。上曰,罪人處,毋隱宜直招事,分付。罪人不服。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上曰,旣有脈絡,無可諱之端,直招之意,究問宜矣。上曰,武弼囊中文書,有申彦英、許益、申斗柄諸名,皆出於渠云。有脈絡,抵於渠矣,何可隱諱乎?罪人不服。上曰,公然之人名,書入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罪人,與武弼有酬酢說話云。上曰,酬酢於何處耶?罪人所供內,昨夕酬酢於禁府庭云。沈宅賢曰,着枷時,不知其或有所言,而相距亦遠,不知其眞的也。上曰,極爲駭愕。武弼上鞫,若然則獄情之不嚴如此,殊極無據矣。柳儼曰,罪人拿來後,着枷時,同坐着枷,然後各送於他間矣。上曰,堂上若未及來,則都事獨監具枷杻耶?柳儼曰,然矣,而若果罪人,有所酬酢的實,則其在嚴鞫體之道,極爲駭然,當嚴飭矣。罪人徐武弼拿鞫,上曰,與遠聲,有酬酌之言耶?問之。{{*|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何時有所酬酢,而言於禁府外耶?禁府內耶,問之,罪人供辭內,夕時未着枷之前,禁府大門外,有所言云。上曰,無人獨留之說,極爲奸詐。此亦欺罔,當爲違端,直告無隱。上曰,使兩罪人,高聲面質,可也。{{*|罪人面質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亦以其囊中文書,面質,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供辭中,廳任所爭者,何事也?問之於武弼,罪人供辭內,營軍官廳,有所任,而渠不得爲之,故欲遞監司云云。上曰,監司欲遞之說,何以得聞於武弼也?以此問之於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渠所斟酌,亦如此云矣。上曰,不可以斟酌爲此言也。罪人等,以所任等事相爭。{{*|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之際,必生違端,而武弼之匿名書,某處某處爲之耶?問之於金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欲遞監司之匿名書出,則人皆指武弼云矣。上曰,武弼則以其囊中文書,面質於遠聲,遠聲則爲殺渠做此文書事,面質於武弼,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武弼之原情,易易爲之,俄者欲爲隱諱矣。以其文書,置之于武弼之前,逐條問之,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權順性,何如人耶?金尙奎曰,前監司趙顯命,帶去任事,而遞來時,因授今監司,使之任事云矣。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端緖卒難究得,而夜已漸深,殊極悶慮矣。徐命均曰,人定已久,而以渠等之面質,難得端緖,而大槪則皆出於惡陷權裨之事也。領議政沈壽賢曰,寒夜已深,殊極悶慮之至。同義禁朴文秀,上殿奏曰,以罪人言語之鈍捷,亦難明辨其情狀,不可猝然究得於半夜之間,臣等痛泣沬血,覈得其情節,而雖達宵親問,情節未易究覈,徒咈然心氣而已。親鞫姑停,則臣等雖無狀,多般究問,則語次間,或有究覈之端,當與大臣究問矣。不可侵夜親臨帳殿,伏願早罷焉。徐命均曰,朴文秀所達,是矣。以渠之面質,不可究得矣。李春躋曰,後日雖更爲親鞫,不妨,何可侵夜爲之乎?沈壽賢曰,伏望三思,允從諸臣之請焉。上曰,今日下敎於藥院諸臣,而一自嗣服以後,所聞者,皆此等凶說,故人皆慣於聞見。誣上不道,知以常事,以作無人理之國,如彼兇徒,將信將疑,作此兇惡之事矣。朴文秀曰,斗柄,是申彦英之子也,遠聲,是金元益之子也,武弼則素稱以虛悖之漢矣。上曰,卿在嶺營時,聞知耶?遠聲所爲,極涉殊常矣。欲陷權裨之狀,的實,則其罪難逃矣。上曰,武弼下幕,遠聲勸杖,可也。柳儼勸杖,罪人所供內,旣無所犯,死無所達云云。{{*|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從容盤問,然後可得情節,如是急迫,決難究得矣。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以朴聖龍事,已命汰去矣。聖龍,雖是卑微之人,典籍則無論中庶,皆得爲之。春曹郞官,不可濫叨,而竝與典籍而汰去,則似爲冤矣。上曰,汰去二字,刪去,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罪人處凶書,誰爲之也?渠有所知耶?究問,可也。罪人所供內,渠不的知,而見武弼情跡,則武弼,似爲之矣。上曰,極爲奸詐矣。上曰,判義禁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更爲庭鞫面質之意,分付下幕。上曰,親鞫姑罷,庭鞫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庭鞫設行,斗柄、武弼,使之面質。兵曹當移設於南所,勿爲單子,取稟,待標信擧行。{{*|榻前下敎}}柳儼曰,帳殿咫尺之前,邏卒輩,多着耳掩,事甚未安。當該禁府郞廳,推考,首羅將自本府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有足病,連違嚴召,誠極惶蹙,方構短疏,仰請譴罰之際,得見四儒臣特罷之報,病裏不勝憂慨之忱,略陳愚見,以附於辭本之末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可,誨責備至,辭旨嚴峻,臣於此,益切懍惕,無地自容。臣之疏論四儒臣事,非出於爲儒臣分疏,儒臣等之未及下馬,相率求對,俱出於不知前後聖敎之致,則一時竝罷,已非恕諒之道。驕蹇妄恣之目,亦是情外之敎,其爲處分之過重,嚴旨之非常,終有欠於禮待儒臣者。臣敢以草草數語,竊附匡救之義,顧安有一毫彷彿於曲爲儒臣之地,而今殿下,乃以力護短之,慨然責之,此莫非臣誠未上孚,言不見槪而然。自顧惶恧,無面可顯,而至若大誥後,無勉戒之敎,尤有所瞿然自愧者。惟我聖上,誕降明旨,求助臣隣,其所以勵精圖治,革弊釐政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爲今日臣子者,孰不欲思攄一得之愚,以贊我聖上維新之化?況臣雖甚庸愚,旣忝臺職,則豈無君德闕遺,時政得失之可言者,而急於陳病,治上短章,四儒臣事,適在目下卽景,亦關聖德,故此所以略有提論者也。然飭勵之下,旣不以一言仰副盛意,則職居耳目,辜負多矣。慨然之敎,臣無以自解,嚴旨之下,宜卽引避,而臣之所患,尙無顯減,不得不以疏替控,見阻喉司,一倍惶悶。今者親臨鞫囚,特下召牌之命,分義所在,不敢坐違,强策病軀,蹣跚來詣,始敢自列,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嘅然之敎,無他深意,方當設鞫之日,豈可過嫌?勿辭亦勿退待。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獻納金廷潤,以向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引避退待,今當處置,而其所爲嫌,卽臣前日之所引嫌者,則有不可可否立落於其間,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柳儼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洪鉉輔啓曰,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引嫌而退,其所引嫌,元無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柳儼曰,安東營將,以强盜處斷及捕捉人論賞事,令廟堂稟處之意,狀請矣。此等狀啓,當下刑曹,使之回啓,而以其有令廟堂,稟處之語,故判下時誤下備局,臣等,亦難免疎忽,極知惶恐,而當初營將之以令廟堂稟處,爲請者,未諳事例,殊涉泛忽。當該營將,從重推考,此狀啓,改下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嶺伯狀啓,下金吾,而勿待命事,回諭。上呼奉朝賀李光佐,判府事李台佐箚批及揚平君疏批。奉朝賀閔鎭遠曰,臣老且有病,不得頻頻出入於闕中,而罪人斯得,親臨鞫囚,至有命招,故義不敢偃臥,蹶{{!|𨃃|⿰足曷}}gg竭蹶g趨承,而顧臣病狀,難於自力,無計承膺於國家有事之時,臣罪大矣。上曰,卿何可續續參與乎?退歸可也。鎭遠曰,臣旣致仕,不得隨參於朝班,而進不進單子,每書以懸病,似近文具矣。上曰,雖書何妨乎?上曰,領、左相入侍。沈壽賢、徐命均進伏。上曰,罪人等,旣皆承款於嶺營,而到此隱諱,殊極痛駭。遠成gg遠聲g則有條理,似是魁首,而獄情,終有不可知者矣。若不承服而徑斃則可慮,使之更爲面質,以各別究得端緖爲期,可也。壽賢曰,引以問之,則發明之際,不得違端矣。上曰,卿等亦勞悴矣。不無暇隙,而雖達曉,因以訊鞫,可也。命均曰,文書出納之際,必致夜深,臣等當奉行矣,伏望卽爲就寢焉。上曰,當就寢矣。壽賢曰,罪人方留幕,而推案,該房承旨,旣已捧置,則更不啓稟,而自此當捧出矣。上曰,依爲之。柳儼曰,文書合爲四度矣。上曰,嶺監狀啓,下金吾,可也。上曰,湖西罪人,一體庭鞫,而李亮濟、甘德,更推。建伊則施威嚴問,而不服則刑訊,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右相旣下敍命,置處政事,經宿未安。大臣之意,以爲如何?壽賢曰,政官牌招入來時,留門難便矣。上曰,其在敬大臣之道,不可經宿,今夜政官牌招,大臣置處政事,爲之。{{*|榻前下敎}}柳儼曰,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待明朝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帳殿排設,則姑勿輟去。柳儼曰,近來凡事,雖節省,而帳殿親鞫,何等重大,義盈庫進排燭,旣不趁卽擧行,而其所進排之燭,體制尖小,光焰遇風明滅,事體極爲未安。當該進排官,從重推考,下吏,令攸司科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親鞫罷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庭鞫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尙奎,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修撰朴弼載,以問郞在闕中,旣已肅謝之後,又以本職引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此是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他無入直之員,副提學徐命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縣監具宅奎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具宅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副校理鄭亨復陳疏到院,而觀其措語,則以不敢以本職自處,罷鞫還御,未參起居之班,帶職在闕,亦廢省記之規爲言,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旣帶館職,以問郞經宿闕中,而不爲省記,以空字書塡,已涉未安。今又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元無可引之嫌,而前後館職,若是撕捱,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待開門牌招。 ○以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辛亥、壬子兩年還穀停捧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井邑等官居幼學柳泂,雇工奴纛起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春躋啓曰,日昨朝參時,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事,擧條啓下矣。宣惠廳、戶曹、司僕寺、掌樂院,則久任,曾已啓下矣,兵曹、刑曹、漢城府、掌隷院、廣興倉、軍資監、成均館,則不爲啓下。兵曹堂上,則旣命特推矣,其餘未啓下各衙門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更加申飭,使之卽爲啓下,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嶺南罪人三名,勿爲稟啓,趁明日殿坐gg殿座g時刻前,上闕。 ○傳于柳儼曰,嶺營將校,姑爲待令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使之明日肅謝事,昨有榻前下敎矣。屢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道放未放啓本中,許承堅,則當此邊禁申嚴之日,旣曰切隣,亦且不限年,則俱置稟秩,該曹覆啓,雖置之,不可無警飭,當該道臣推考。 ○傳于金尙奎曰,今觀湖南放未放啓本,權瑩、李萬維,俱是特敎投畀者,則混置稟秩,事體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日昨朝參,長僚之入對也,以湖西伯擬望事,上敎諄復,至加問備之罰,而臣班次稍遠,初未能仰聽,罷出之後,始得其一二矣。此蓋出於飭勵之聖意,則凡在銓選之任,惟思奉體之道,而第臣有不敢自安者。當初擬議也,臣與長僚,同坐一席,按簿歷數,所見適合,故仍問于廟堂而備望矣,長僚疏,旣已備陳,臣之一家,亦在其中,則今何敢容喙,而若言政注得失,初無長貳之別,況臣則又有內擧之嫌,其罪大矣,而畢竟咎責,獨歸於長僚,臣乃厭然若不相干者然,私心惶愧,姑置不論,揆以處分,恐不當如是之班駁也。且臣於前疏,略陳備堂事,此不過汎論耳。曷嘗有指摘之意,而重宰諸臣,相繼爲嫌,此又臣之罪也。大抵應旨論事,許以不諱,則言雖謬妄,理宜容受,況不當嫌而强嫌者乎?雖然以備堂而謂之冗官,則其謂謬妄,甚矣。言若出於草野,顧何所裁量,而臣旣從大夫之後,朝體所在,豈敢若是耶?苟不亟勘其失言之罪,則公議之咈然,無以自謝也。臣於本職,義在必遞,初旣遜避不得,末又迫於嚴命,冒沒出脚,至今蹲據,人必嗤點,臣實靦然,而顧此兩件事,實非尋常薄過,則尤何可一日仍冒於職次乎?連有時急之政,顧無推移之路,黽勉行公,廉愧都喪,今始略暴情實,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先行刊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礪群工,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兩件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愚拙訥,一無可取,鈍澁迂緩,百不猶人,寧有毫分彷彿於言責之職也?直緣飾讓成風,眞情莫暴,循例調遷,逃免無策,遂乃冒沒出肅,一當處置,果然顚沛立至,左右受困,諫臺勘律,詆辱層踏,儒臣追論,譏斥深切,大爲搢紳之極恥,臺閣之深羞,而臣則反幸其只自露醜,不至大獲戾而止耳。豈敢曰,初心之亶出平恕鎭鬧,而人言之或出挾雜,或由不諒,有所自解也哉?僨敗之地,不惟臣自畫,抑公議,亦豈許其再玷?而況今聖上大誥飭勵,責躬求助之日,耳目之任,最宜遴選。如臣庸陋,雖無向日事,固合澄汰之必先,誠不料銓部,拂衆議而檢擧之,聖明,循望次而下點,致使萬不襯之職名,再辱必不堪之賤臣,一身狼狽,雖未敢恤,在聖朝激揚之政,非少失也,臣竊惶愧而亦不勝慨然也。世道一壞,變怪層出,鞫獄荐起,按治方急,深夜特召,不敢違逋,抛却廉隅,黽勉承命,臣雖自附於徵討大義,傍觀之嗤點,亦已多矣。今則長僚旣出,鞫坐備員,臣固當急解匪分之忝叨,少補已虧之廉義,若又寅緣倖會,蹲冒不去,則人孰不唾臣之面而曰鄙夫也?其必遞之義,難冒之情,聖明在上,無微不燭,何待臣言之畢而矜許也?伏乞亟削臣職,以謝物議焉。臣旣不以言官自處,則於其丐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若其事在目前,關係鞫體者,亦不容泯默,敢此附陳焉。鞫囚拿來,何等嚴重,而今番嶺南罪人之拿致也,罪人二名,先爲入來,都事及罪人一名,落後經宿追到,事未前有,聽聞甚駭。其在嚴鞫事,杜後弊之道,不可置而不問,當該金吾郞,宜命拿處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都事及斗柄之追到,該府草記已陳,今無可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年來,周行關塞,風土不竝,以南脆骨,隨處觸傷,豆滿之北,閱旬巡邊,而得左臂不仁之症,浿水之上,終日鍊兵,而得腹痛泄瀉之病,不仁之甚,時或刺痛而不能運用,痛泄之久,輒必便血而損脫眞元,每當冬月,如期發作,轉成癃痼,便是終身之疾,而近又冒寒奔走,兩病俱發,乍歇旋劇,憊悴欲死。除非解職居閑,積久調將,則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怵迫於備忘特推之命,入泮五日,夜以繼晝,且聖上爲民祈年,親幸社壇,臣子分義,不敢偃便休告,力疾陪扈,諸症越添,雜試湯焫,僅僅入參於陪祭,歸則昏倒,大發寒戰,百骸碎淅,肚腹澎悶,登溷無算,落席叫苦,日昨朝參,不能自力趨簉,病裏惶悚,罪無所逃。仍念臣之求解本職,不但情勢之宜於一遞,蓋亦相妨於兼務,擬於卸免之後,俟病少間,欲專意籌司之任矣。仄聞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中,以備局諸堂,謂之冗官之大者,請行刊汰,而至曰階二品者,率皆得參云,原疏留中,雖未得見,其所指斥,可謂非常。噫,臣本無他技能,區區所勉,惟在於夙夜勤瘁,拚死效勞而已。顧其職責,豈亶在是,若行汰冗之政,宜莫先於臣。況嘉善備堂,從古最稱簡選,而如臣者流,亦得濫竽,人言之來,其亦晩矣。始旣不量而徑入,終又遭言而不退,則殆近於全無廉愧,玆將瀝血之辭,敢陳循墻之悃。伏乞聖慈,察臣病狀之難强,諒臣情地之靡安,特命鐫改臣本職及籌司兼任,以安微分,以重公器,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過矣。卿其勿辭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梟心不悛,變故層生,鞫獄之設,無月無之,驚駴憤痛,尙復何言?日間風寒陡緊,聖候調攝,倍當加愼,而昨伏聞有親臨鞫囚之命,下情憂慮,尤不可狀。親鞫事體,至嚴且重,聖躬冒寒,出御帳殿,是豈臣子圖便之時,而顧臣自經前秋死病,仍成癃廢,宛轉床簀,作一未冷之屍,又因歲時候班,忍死趨參,祈年駕出,舁至路左,遂致症情越劇,危惡萬端,若將頃刻隕絶,此際召牌下降,末由承命,竟犯違慢之科,分義掃地,惶懍靡定,寧欲速就溘滅,而不可得也。玆敢席藁私次,恭俟鈇鉞之誅。伏乞亟命有司,依律勘斷,以嚴國綱,以礪臣節,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答左尹吳光運疏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燭,卿何自劃,眷眷餘意,又陳良役,深嘉其誠。當更詳覽後,下廟堂而確處,卿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答獻納金廷潤疏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加勉?其中良役事,令備局稟處,文官陞遷事,亦令該曹稟處,蔭支調用事,頃年定式屬耳。豈可輕改?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獻納金廷潤疏曰,伏以臣,賦性疎迂,言議拙訥,本不合於耳目之任,而過蒙聖明之殊眷,前後居臺,殆近十數次,徒恃寵靈,有旨輒膺,而曾無出一言論一事,仰裨聖治者,尋常愧懼于中矣。當此大誥之日,不但含默之斥,左右畓gg沓g至,聖敎誨責,至爲嚴截,反躬自省,惶悚無地。引避縮伏,恭竢物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仍因盤礴,非臣本意,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削臣職名,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臣之踪地,不敢以言官自處,則不宜贅及他說,而在鄕時,旣有一二隱度者,則亦不可自阻於聖明之下,故敢此附陳焉。伏見日昨備忘,則十行絲綸,勤勤懇懇,求助之意,責躬之言,溢於文辭,此政我殿下大振作之一大機會,而繼又伏見諸臣批旨及前後下敎,則諸宮之折受,已罷矣,尙方之織造,又停矣。惟玆數者,爲今日革弊節省之先務,而我殿下已知之,吾東方億萬年無彊之基,其自此益鞏固矣,豈不盛哉?亦不休哉?王言一播,萬口傳誦,瞽躄癃疾,莫不鼓舞而聳動,則如臣忝在耳目之任者,可無一言以揚我殿下至誠圖治之盛德哉?嗚呼,生民之最甚怨苦者,軍役也。此聖上所以軫念于此,設廳而差出句管堂上者也。臣未知廟堂區劃之果如何?而軍役之偏苦,三南爲最。臣曾任湖邑,其時亦有設廳之擧,故與過去使客及隣近守令,反復相議,終無善策,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差可者,欲一仰陳於黈纊之下,而因循未果矣。今當設廳之時,或冀有萬一之補,玆敢不避煩瀆,仰干宸聽焉,良役變通之說,粵自先朝,至于今日,而尙未能執一長策,而斷然行之,此所謂作舍道傍,三年不成者也,甚矣,良役之弊也。此弊,若不及時變通,則民不可支,民不可支,則國不可保,豈不大可懼哉?前後以良役獻議者,不一其端,或曰,戶布口錢可行也,或曰,遊布結布可行也,或曰,軍門可以革罷也,或曰,雜色可以汰定也,其說紛紜,而臣則以爲皆不可爲也。何者,戶布口錢,乃勝國末年之弊,而至我太宗朝,始廢其法,則當此聖明之世,復行前朝之末弊,大有所不可者,至於游布結布,則顧此流民渙散之時,何處括得許多遊戶,而目今結役偏苦之日,亦何以更添一役乎?至若革罷軍門,汰定雜色之說,只爲十餘年計,而其所罷定者,若又逃故,則將何以繼之乎?此事之不可永久遵行者,先正文集中,亦多有論之者矣。臣以向上數條,皆以爲決不可行,而獨有一策,可以行之無弊者,曰戶大同是已。昔者,任土作貢之弊滋甚,而以結大同一法,濟之,至今賴之,今日良役之弊,反有甚於任土之貢,則戶大同一法,獨不可以濟之乎?我國軍摠及民戶之數,臣雖未能詳知,而槪聞之,軍額似不過一百二十餘萬名,民戶似至於一百三十餘萬戶,一年軍布之數,亦爲三十萬同零云,此必歲爲增損,未能詳的,而大略則如是耳。今若計較一國民戶之數,勿論貴賤上下,分大中小戶,各捧三四斗米,通計照合於軍布之數,而若可以相當,則全減二疋之役,此乃第一上策,而若其民戶所捧之米,不及於軍布之數,則輕其斗數,以除一疋,亦足爲救弊之一道也。臣待罪下邑時,採取民情,則皆以爲,以一疋底役,則雖死無怨云云。今若依民願,減爲一疋,則環東土億萬生靈,欣欣然若更生而無抵死避役之患矣。守令歲抄之政,朝家收布之道,必不如今日之甚艱矣。凡干變通之初,節目煩碎gg煩瑣g,名目不好,則人不樂從,事亦難行,而今此戶大同,則與結役同其名目,人不爲訝,而軍門有軍籍,地部有民簿,京外各司,亦有五家統,以民戶比較於軍摠,以戶米計合於軍布,參酌分定,一以五家統收捧,則此特一有司事耳。有何煩碎gg煩瑣g難行之端乎?議之者,或以兩班之厭苦難捧爲言,而此有不然者,此法講定之後,自上特降十行懇惻之敎,播告中外,以喩其不得已變通之意,則彼身爲兩班者,異於凡民,豈以秋間數斗米辦納,爲難乎?設有難捧之弊,亦豈如隣族椎剝之慘乎?今若上自大夫世族之家,而各以統戶出米,則其下士庶閑散之曾不應役者,亦必無辭而出米,與其汰定此輩於軍役,取其無限怨謗,曷若依他均捧,使之無怨於納米,有補於軍需乎?此法若行,則京城別設一倉,與惠廳對峙,而海邑則以米船運,山郡則從市直作錢上納,一如田稅、大同之規,而及其給料之時,亦依禁禦保六斗作米之例,一疋之價,計給六斗米,而勿論豐凶,定爲常規,則受食者,亦不爲怨,此豈非便民之政乎?每當凶荒之歲,我殿下哀傷惻怛之敎,播告中外,有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而凡干節損裁減之惠,靡不用極,則殿下軫恤民隱之政,可謂至矣盡矣。而惟彼窮山僻壤,號呼瑣尾之民,豈能盡知德意之至此哉?必有大變通大德澤,然後八路含生之類,咸知聖德之出常,而歡欣鼓舞,有如少須臾無死之願矣。如欲大變通,則捨此而無他,故敢陳一得之愚。伏願聖明,亟令廟堂稟處焉。噫,今日章奏之間,有以民事爲言者,則謂近於無益之常談,蓋以言之者衆,而無一事之見施故也。然而目今民生之困瘁,實爲亡國之根抵,則不言民事,而更將何說,以報我殿下求助之盛意哉?荐經飢荒之餘,民之得免塡壑者,僅十之一二,則昨年穡事,雖曰免凶,民間形勢,正如大病之後,元氣未蘇,而只存枵然軀殼而已。醫家病後之戒,眞謂今日對症之良劑也。爲今之計,所當急爲保養之政,以蘇其元氣,然後可以徐議軍政,而不徒不能保養,又從而侵虐之,推剝之,居者,無樂生之心,逃者,絶還集之望。今已歲飜,農節不遠,而良田美疇,將無作力起耕之民,今年雨暘,雖爲適中,必將陳廢,尙何望其蘇殘而復舊乎?今我殿下,當此歲首,旣已躬禱社壇,又爲申飭八路,六條勉諭,俱是勸農之要道,而其中安集一款,最是今日急先務。有民而後,可以作耕,作耕而後,可以裕國,苟使方伯、守令,體聖上如傷之仁,雖是應捧之物,必方便懲納,俾不至刻迫騷擾,如烹小鮮之戒,若保赤子之心,執以爲今日之第一義,務爲安集,及時耕作,則庶不少補枵然之元氣,更接將絶之命脈,而至於種糧,連歲設賑,官庫蕩然,爲守令者,雖欲助給,其於無糆之不託,何哉?必須自廟堂,預先區劃,從長指揮,然後可無後時之歎矣。大抵民生之倒懸,實由於官吏之侵虐也。腴閫雄藩之物力豐薄,臣未詳知,而至於各道列郡,則一年應捧之數,自有限定,若使守法之人當之,則奉祭祀接賓客之需,衙眷衣食之資,尙患不足,顧何有餘剩而爲肥己之物耶?竊看近日貪風大振,勿論大小之官,一經藩閫守宰,則或有廣其田園者,或有潤其第宅者,此豈有別般才諝而然哉?不過剝割軍民,科外徵斂之致也,哀我民生,安得不窮且飢也。噫噫痛哉。殿下登極之初,稍嚴贓法,如尹植、沈世俊之負犯,不至甚重者,屢年竄配,至今廢痼,廷臣聳懼,庶有懲礪之道,而殿下此法,亦漸解緩,犯贓法之徒,雖有十倍於尹植輩,而一經査事,擧皆淸脫,亦何以懲貪吏而保小民乎?亦卽殿下,隨其現發,益加嚴懲,毋使呑舟漏網焉。臣於今行,歷過畿內五六邑,則村落空虛,人煙蕭條,如經兵火,所見慘然,而及到富平,民皆安堵,臣試問之,則皆曰太守慈良,至誠憮恤,故雖經昨年凶荒,一無捐瘠云。臣於是益知守令之爲重於民也。廉簡愷悌,如金尙星,固難多得,而若以名官之有才望者,間間差遣,則彼顧惜身名之人,必不多行不法,豈不有勝於不知事理而專事貪虐之類也耶?親民之官,莫如守令,而方伯爲尤重焉。守令不得其人,則不過流毒於一邑而已,方伯不得其人,則一道之內,咸被其害。玆故古者,重其方伯之選,必以老成重厚之人擇差,政令之間,務存大體,施措之際,克祛苛政,道內列邑,自至晏然,守令以之而措手,生民以之而蒙福,按道之體,大抵然矣。臣曾在北郵也,詳聞尹陽來爲北伯時治績,則其所爲政,誠得方岳之體,北民,至今賴而爲安,西藩鎖鑰,固無不可,而向者臺啓,出於意外,臣竊慨惜也。仍竊念我國取人之道,不過文南武三歧,而世必以文科爲重者,以重經學才識,或有可觀,故窮經讀書,至於決科者,其期待之深,志業之勤,爲如何?而今之以文科出身而積滯者,將至三四百人之多云,此前所未有之事也。以古例言之,內而各司,皆有文科,外而列邑,多差文吏,故自無積滯之患矣,今則不然,除三司出入者外,文官陞遷之路,只是泮官,監察、兵禮曹若干窠而已。其外各司多窠,皆爲蔭仕,外方列邑,率多蔭吏,而文官絶少,朝家旣以科目取人,而其所收用之道,反不如蔭仕,何哉?此莫非蔭路太廣,亦多積滯之致,而文科出身之積滯,尤不有甚於此,則亦豈無疏通之道乎?武弁則雖無實職,而內而有各軍門,外而有各鎭堡,而文臣則旣無實職,又無付料之處,循例陞六之後,仍爲作散,無故廣棄,終未牽復,而甚至於抱紅牌而餓死者,亦多有之云,朝家設科取人之意,果安在哉?銓曹,雖欲漸次調用,其於窠窄何?臣意則三曹及各司之曾有文窠者,皆復舊規,以廣陞遷調用之路,外方之郵官守令,必以文南武交差,則此不但爲疏通滯鬱之方,其在重科目取人才之道,庶乎得矣。至於初仕,乃是守令階梯,尤不可不愼擇,故雖是有蔭子孫,勿拘支嫡,擇而用之,昭載於《典錄通考》,且有先朝受敎,而近因新規,只取嫡長,所謂嫡長,未必皆賢,則仕路之淆雜,亦未必不有於此乎?向者知申筵達,誠有意見,而只言戰亡淸白吏子孫,不論其冤死人及功臣子支,奏達之際,或者遺亡而然耶。抑未知自在其中而然耶。臣愚以爲,勿論戰亡、淸白、冤死、功臣,擇其支嫡中有才行者,一體調用,則實合於惟才是用之道矣。噫,人主一心,萬化之源,操舍之間,興喪判焉,勤怠之際,治亂係焉,可不戒哉,可不懼哉?苟我殿下,操存此心,始終如一,則向所陳數件,不過施措間一事耳。竊瞯我殿下,臨御以後,勵精圖治,夙夜孜孜,以此心而行是政,則三五可期,而近年以來,求治之念,漸不如初,昔之勤孜者,今焉怠惰,昔之奮勵者,今焉解弛,百事委靡,無振刷之期,萬機叢脞,有骫骳之歎,群下之憂慮,固已久矣。何幸淵衷悔悟,聖志奮發,渙降綸音,辭旨懇惻,先責聖躬,後及群工,而尤惓惓於言路之杜塞,臣於此,有以見我殿下導使言之盛意也。第念來諫之道,不可言語而敎諭之,亦不可以威令而督迫之,苟使人君,有翕受之量,轉圜之美,則忠言讜論,庶幾日進於前,而若或不然,則雖撻之使言,人將緘口結舌,必以言爲戒,是知言路之開閉,亶係於人主之虛受之如何耳。今我殿下好諫之誠,可謂迥出百王,而容直之量,終欠不足,一言忤旨,摧折太過,以言獲罪者,前後相繼,而至於韋布之陳章,一例退却,少無開納之意,則嘉言,何由而上聞乎?此所以爲攸服之歎也。雖以卽目gg節目g事言之,四儒臣之譴罷,實爲聖上過中之擧,則都憲之陳疏匡救,承宣之筵達所懷,俱出憂慨之忱,而聖上,不少恕察,或下未安之批,或降特遞之命,此等微細之事,尙示訑訑之色,則其孰肯極言竭論,以犯雷霆之威哉。以此觀之,則殿下大誥求言之敎,亦未免爲文具之歸矣。伏願殿下,益礪初志,無所間斷,聽言之際,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優容寬假,無如前日之摧折,則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守宰之貪汚,風俗之乖敗,爲言官者,亦將盡言而不諱,何憂乎百隷之怠惰,紀綱之頹靡乎?今臣所陳,皆是陳腐之說,無足可取,而愚忠所激,略效微見。伏乞聖上,勿以爲迂遠而試垂察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聞慶縣監李宜益,利川縣監尹得載。 ○金尙奎啓曰,再昨親鞫時,以軍兵扈衛之意,有所稟啓,而啓辭,無批答還下矣。今日又當親鞫,而軍兵扈衛,乃是應行之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軍兵犒饋,自前仁政殿庭爲之矣,今則親鞫排設之時,軍兵聚會,未安。以明政殿庭祗受爲之事,分付,而親鞫時刻,雖已啓下,軍兵犒饋罷後,隨時入之。 ○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金夢翼,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上年歲末,蓮城守槿,以其四寸弟斗慶,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本寺,而取考《璿錄》,則斗慶,元無載錄處,故退其單子,則其同生兄花城令橰所志內,庚戌式年,則其弟斗慶,年幼,未及入錄於《璿源錄》,而其後則居在鄕曲,《璿錄》修正時,果未能的知,不得入錄矣。帳籍相考,則可知其實狀云,而且夏川君椅,其五寸姪㸁,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據,相考《璿源錄》,則㸁,年壬寅入錄,故其事知奴子,捉來推問則以爲,當初世系單子書納時,其上典前昌恩正權,適以下鄕借書之際,庚子誤以壬寅書塡矣。帳籍相考,則明知其實狀云,故移文京兆,帳籍相考則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內,花城令橰,率弟斗慶,年庚子云矣。應爲授職之人,落漏於《璿錄》,其門長蓮城守槿,不能檢察之失,在所難免。而又京兆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中,前昌恩正權,率子㸁,年庚子云,與《璿源錄》,如是相應左或書以壬寅,或書以庚子,事之矇矓,莫此爲甚。其門長夏川君椅及蓮城守槿,竝從重推考,斗慶則不入於《璿錄》,㸁則年歲相左,其付職一款,臣等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啓。兩人帳籍中,旣皆年滿的實,則依例,付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惡逆不道罪人茂弼gg武弼g,旣已承服正刑,其父母、妻妾、子女、祖孫、兄弟、娣妹gg姊妹g,子之妻妾、伯叔父、兄弟之子,年歲姓名居住存沒,令漢城府考出帳籍,分付五部及該道應坐諸人,一一査出成冊,修正牒報後,依律文擧行,而籍沒家産,破家瀦澤,降邑號罷守令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閔珽爲副司果。 ○傳于柳儼曰,遠聲、斗柄,凶賊武弼之招,旣以誣人惡逆,自服,而所犯窮兇極惡,故不可添入誣告,雖以命拔,旣已白脫,竝放送,雖遐方微賤之人,橫被刑訊,有欠恤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救療下送。 ○傳于柳儼曰,凶賊武弼,援引崔台望,以捕納軍官方在裕之舅甥間乘嫌,誣告,旣已自服,武弼所犯兇慘,故誣告細事,不可添入,命雖拔之,台望,旣已白脫,則同誣諸人,自歸脫空,不可不明示,以此出朝報,使京外知。 ○傳于柳儼曰,金遠聲、申斗柄,自該署救療下送後,該署官員,來告政院。政院,卽爲稟啓。 ○親鞫罷後,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昨緣母病之危毒,冒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如天,圖報無地。今則由限已過,館直不備,如使臣,少有一刻離側之勢,當此親臨鞫囚之日,豈敢爲陳章瀆籲之計?第今老母病情,日漸添劇,方在萬分茫急之中,食飮全不下咽,氣息轉益澌綴,日夕昏沈,不省傍人,危兆敗症,疊現層出,醫者束手,亦不得執症下藥,臣方煎泣焦遑,罔知攸措,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爲之悶憐者也。玆敢復伸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危迫之懇,特推錫類之仁,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至情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月初九日巳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金尙奎進伏曰,判府事金興慶,當爲命招,而時未肅謝,旣無前規,何以爲之?上曰,問于大臣,然後當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進伏曰,日氣連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進伏曰,再昨侵夜親臨帳殿,深夜乃罷,還宮後,無他諸節乎?上曰,然。命均曰,和解之散,連爲進御,何如?上曰,進御矣。命均曰,明日更令醫官議入,何如?上曰,觀夜間更議爲宜矣。沈壽賢曰,推案捧入,而武弼之前後變辭,各異,情節叵測。渠犯大罪,而欲使獄情疑亂,所爲誠甚絶痛矣。上曰,觀渠招辭,則與當初致疑者,頗爲彷彿矣,而嶺營之所處置者,終涉輕遽矣。沈壽賢曰,急於上達,捕得之後,未及盤究,卽爲上送矣。上曰,捕得之後,人疑皆歸云,此亦未審處也。徐命均曰,其情狀,終是兇獰矣。上曰,判府事,俄請命招,而旣未肅謝,命招如何?沈壽賢曰,罰已行矣,而未陳疏前命招,事體如何矣?上曰,今日則命招,姑徐可也。上曰,判金吾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嶺營將校,招入殿庭,詳問罪人譏捕曲折,可也。沈宅賢退去,招入嶺營將校。上曰,捕捉首末,詳問之,可也。嶺營將校所告內,徐武弼,自前多爲匿名之書,故及夫兇書之出,大丘一邑之人,莫不致疑於武弼。武弼,因還上未納逃走,還爲入來,而掛書之變,出後,人皆痛駭,而武弼則恬不爲駭,故將校等,與渠酬酢譏捕之道,則武弼,忽然生怒,以理喩之,則渠反爲喜,而其他殊常之幾,甚多,故捉入鎭營,則渠請于營將辟左右,而營將不聽,渠又請紙筆,故出給紙筆,則以申斗柄等掛書之意,書入,其後鞫問,則渠終自服矣云云。徐命均曰,問事郞廳,以李潝差下矣,今方在外云,以洪啓裕差下,問郞鄭亨復、朴弼載,今方禁推,其代,亦爲差下,何如?上曰,竝付過放送,卽爲入參事,分付。{{*|榻前下敎}}洪景輔曰,副提學徐命彬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遠聲、斗柄等,常時行止,何如人也?問之於嶺校,可也。該營將校所告內,金遠聲,粗知文字,自其祖先,以有德自處,而斗柄則年少,不知其行身之如何矣。上曰,金遠聲,謂有恩於權裨云,以其曲折問之,可也。將校所告內,罪人等,在營時招辭如此,故將帥,似以其所供之辭,馳聞矣。上曰,道臣雖不知,而渠輩豈有不知之理乎?問之。將校所告內,遠聲之蒙恩於權順成,則的實云。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營門外斗柄、武弼之私相問答說話,將校輩聞之否?欲爲盡知曲折,詳達之意,分付,可也。嶺校所告內,未及聞知矣。上曰,初頭出鎭營時,所酬說話,何如?問之。將校所告內,初頭亦未及聞知云矣。上曰,末稍斗柄、武弼等,呼天痛泣云,哭聲聞而見之否?以此問之。將校所告內,亦未及聞其哭聲矣。上曰,王者,殺一不辜,不爲也。雖凶逆,訊問之際,豈不審愼乎?今此兇賊,人皆思得,將校輩捕納,實是當然之道,若是眞的,則當爲正法,或有毫分未盡之端,則在渠之道,亦當盡達無隱,而渠之押來罪人時,酬酢說話,終不仰告,似是出㤼而然也。如此平問之下,終若隱諱,則當有罪矣。斗柄則猶云武弼,亦痛泣,而將校輩之未聞云者,以其武弼,若白脫,則恐有後患之故耳。然旣已詢問於殿庭,則不可如是囁嚅,直爲盡達之意,分付,可也。上因入幕次,少頃殿坐。洪景輔曰,雖入御幕次之時,內侍一二人,當輪侍於寶座左右,而俄者入御幕次之時,守寶內侍外,無他侍衛中官,事甚未安,申飭,何如?上曰,推考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入御幕次之時,與殿坐時無異,而西邊侍衛,殆空,禁府堂上,亦皆撤班,無一員陪衛,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將校等,有若騎虎難下,勒歸之凶逆,則誠極誤矣,而當初捕納,則可也,若或冤抑,則國家之寬赦,亦可矣。如是平問曲折,而渠等不爲詳達,則武弼白脫後,渠等,不免誣人惡逆之律,詳細仰告事,分付,可也。將校等所告內,當初掛書時,旣不得執跡,則不可勒驅人於兇逆,而渠自承服,故押來矣。上曰,於渠等無害,而親問之下,何不歷歷直告耶?如彼依違,而武弼,若或白脫,則渠等,當坐陷人之律,雖或以作隻於武弼,爲慮,然誣人惡逆之律,豈不大於作隻乎?將校等,以其時事狀歷告。上曰,武弼,見惡於鄕中之人乎?將校等所告內,武弼之爲人,素是虛妄,故鄕人皆棄之矣。上曰,人雖無狀,豈必爲逆乎?道臣,懸重賞構捕,故聳動而致疑於武弼,因爲捉納乎?或執可疑之端捉納乎?以此問之。將校等所告內,一自變出之後,道臣發奮,而人人皆謂雖其同生,當爲捕納云,人言狼藉,或有迫逐之言,則武弼,或發怒,或以爲然,情狀,節節可疑,故因爲捕納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一自變出之後,皆爲感憤,或得罪人査閱,而有縱送之變,故或爲捕得,則不時上送,而亦不免於屑越之科矣。近來陷人之類,以此等事爲妙方,則捕得一罪人,辭證具備,然後上送爲宜,此等處,亦不可不堤防也。上曰,所達大體是矣。今此罪人之卽卽上送者,爲其痛駭,而古人云,何不忙後錯了云者,誠是矣。上曰,掛書於何處?問之。將校曰,掛之於鎭營前侯竹矣。上曰,展掛耶?將校所告內,展若旗足矣。上曰,誰爲先見之也?將校所告內,丁壯柴軍,見之,給兇書于其同生營軍牢,因軍官廳,納於鎭營矣。上曰,渠等掛書字樣,見之耶?將校所告內,未及見之云。上曰,武弼字體,知之耶?將校所告內,見武弼所書,則可知云。以掛書中大營二字,見之於將校,則將校曰,頗似武弼所書云云。上曰,爲權順成,幾掛匿名書也?將校等所告內,匿名書則姑無之云。上曰,道臣狀啓中,權順成,多有謗言云,武弼之外,亦有何謗言也?將校所告內,謗言則甚多,而匿名書則不見矣。柳儼曰,雖聞之於渠等,無肯綮加知之道,將校輩出送,宜矣。上曰,禁府文書判下時,次知中官,有換書誤着者,其文書,改付標入之,當該中官,推考。上曰,問郞一員,持草紙進來。任{{!|𪼛|⿰王集}},持紙筆上殿。上,親呼罪人徐武弼更推問目。上曰,嶺營將校出送罪人徐武弼,上鞫。武弼拿鞫後,問郞以更推問目,究問罪人,使之直招,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揚惡,安敢乃爾?直爲擧刑。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禁府堂上及郞廳去來,殊甚生疎,竝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下敎于判義禁曰,彼罪人,則元無可惜,而斗柄、遠聲則在於可生可殺之間,各別救療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渠在監營時,自稱以告者,至請辟左右而言,到今自當,極爲奸詐,若渠自爲,則掛書措語,誦達,可也。罪人所供內,不忍杖誣服,而掛書則元不見云。上曰,極爲凶獰,勸杖。罪人請得紙筆書達。上曰,兇言不必書,口招,可也。徐命均曰,觀其字體,亦不妨矣。上曰,解縛。因使罪人書字,其字體,頗彷彿於兇書所寫者矣。柳儼曰,飭勵之下,玉堂之閉門,已久。鄭亨復、朴弼載,則旣肅之後,終不入直,事體所在,極爲未安矣。上曰,事體寒心。柳儼曰,獻納金廷潤就職之後,又爲上疏於闕外云,豈有如許道理也?上曰,罪人初頭,以何字書之也?申晩對曰,書權字矣。徐命均曰,自食後,風日甚寒,煖帽進御,何如?上曰,向着煖帽,殊甚苦煩矣。命均曰,頃以四儒臣事,備忘中驕蹇妄恣四字,殊甚過中之敎,而吳瑗則方在拿推中矣。瑗則視他玉堂,稍優開釋,宜矣。柳儼曰,四儒臣之初未下馬,末又請對,實出於不知前後下敎之致,陳疏徑出,亦出於務勝之致,而豈有移乙之事乎?上曰,有不然者,其時事,非喪性,則何不下馬,何可請對,而駕前尺地,乘馬揚呼書吏者,已極怪異,求對時,亦爲下敎,則何必自訟,而多費聲氣,侵斥喉院,事體所在,安敢若是?以陳疏不捧,侵斥喉司,成一弊風,此甚非矣。一時之特罷四儒臣,何其大事,而洪好人之隨事力救,豈不異乎?使好人,不救四玉堂,則亦豈不謂朝官乎?此等之風,予所不取,而爲君父,必巽軟而後,可耶?彼儒臣等之以伊日事,徑出違牌,可也。侵斥喉司,則不可也。李春躋曰,以洪好人事,臣亦上疏,而以決不售於今日,爲敎,臣不勝惶恐之至。儒臣之疏斥本院,不忍一時之憤,或多措語之不擇,而驕蹇妄恣之目,誠是過矣。上曰,予不太昏。玉堂,非喪性,則予豈不知當初事狀,而雖出於務勝之致,然洪好人隨事力救之習,予以爲非也。上曰,掛書之賊,書名而着名耶?極爲兇獰矣。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曾作匿名書,又作童謠云,此則非可諱之言,誦達事問之。罪人不告。上曰,小事,問之而不告,則大事之隱諱,可知。直招無隱事,嚴問罪人吐兇言。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李春躋曰,風寒如此,進御煖物,何如。上曰,當進御矣。罪人連爲加刑,罪人猶不直招。上曰,監營則請辟左右言之,而到此地頭,何如是隱諱耶?究問,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之自爲掛書云者,極爲奸詐,而遠聲、斗柄事,眞耶?虛耶?到此以告者自處者,隱然有希功望賞之意矣。其本事實狀及告者自處之狀,盤問,可也。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自服。上曰,然則國家之德,渠獨不蒙,冤痛之說,何爲而發也?罪人高聲所供內,房哥掛書,而渠獨被刑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何敢如是揚惡耶?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申晩進伏。上曰,親鞫事體,何等嚴重,而同義禁外,禁堂無一員,禁府堂上竝推考。上曰,罪人解縛下幕。斗柄上鞫。柳儼曰,禁府都事新入,多有生疎之事,推考,何如?上曰,勿推。上親呼申斗柄更推問目,罪人斗柄拿鞫後,使問郞,讀問目取招。罪人,請供冤痛情狀。上曰,使之供辭。上曰,以面質言之,渠之稱冤,不異,而武弼,旣爲陷渠,則渠於武弼,豈有慰藉之端乎?且武弼,與房再裕,素有嫌怨否?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再裕、武弼,亦知汝,多有無面之事乎?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洪景輔曰,副校理鄭亨復,付過放送,以問郞,入參親鞫事,下敎之後,亨復,以館職撕捱,陳疏徑歸云,事體未安。推考,卽爲催促入參,何如?上曰,初以問郞出肅,終以館職徑出,而今又以本職撕捱,不爲入來,事體極爲未安,拿處,可也。{{*|出擧條}}司諫李著,以所懷仰達曰,罪人云掛書者,在於柒谷云,而紛挐未及盡告,旋卽呑舌不言。此後,罪人未計較之前,可疑之端,急問,宜矣。上曰,此則武弼之所告,非此罪人之供辭也,臺臣錯聞矣。沈壽賢曰,問事郞廳鄭亨復拿處,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使卽入參,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任{{!|𪼛|⿰王集}}進伏。上呼金遠聲更推問目,使之取招。上曰,使罪人,書營字殺字以來。上曰,斗柄姑爲下府,觀其杖處太傷,着實救療,可也。柳儼曰,玉堂,當以修撰朴弼載省記,而朴弼載,以館職撕捱,故不當省記云矣。上曰,豈有如許事體?各別申飭,催促書入。{{*|榻前下敎}}柳儼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云矣。上曰,引見。宋寅明曰,卽今日氣陰冷,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當爲進御矣。上曰,金遠聲,姑爲下幕,武弼更爲上鞫。武弼拿鞫後,究問,則吐兇言於殿庭,故因捧結案。柳儼曰,此賊,當用弼夢、弘彦之例矣。上曰,如順觀之類也。罪人遲晩侤音,捧之。{{*|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其兇辭根本,問之宜矣。上曰,以戊申賊,謂之忠雄者,尤極兇慘。上曰,問郞及同義禁,問之以如彼兇說,聞之於何處乎?渠旣爲正法之賊,則不爲直告,以受加刑,無據直招事,分付。罪人所供內,聞之於崔台望云。上曰,崔台望爲兇言,必有苗脈,問其曲折,可也。柳儼曰,玉堂,終始撕捱,不納省記,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從重推考,卽令書納省記,可也。罪人所供,在《事變日記》。上曰,邊山之說,尤爲兇獰矣。上曰,掛書中,以戊申逆賊,謂是耶?非耶?罪人所供內,謂是矣。上曰,謂忠臣耶?謂逆賊耶?罪人所供內,謂忠臣矣。沈壽賢曰,渠旣承服,而無加問之事矣。如此兇賊,或爲援引無故之人,則末端事,豈不難處乎?罪人所供,多有援引。在《事變日記》上曰,援引崔台望,必是誣告,方當正法之賊,何可誣人而死乎?朴文秀曰,崔台望,往來於仁同張哥,而張大裕,則自是兩班矣。柳儼曰,帳殿之前,羅卒之聲低微,禁府當該郞廳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大臣、禁堂、兩司,皆進來。當以惡逆不道正法,而承旨則以爲,失刑則不大,根脚得之,爲大云,諸臣所見,以爲如何?沈壽賢曰,兇賊亂招,不可取信,而仁同張哥,南中大族,一時發捕,則極爲騷擾,終爲虛妄,則至於大段難處之境矣。徐命均曰,兇言實根,當初出於逆賊,而罪人之招辭,不知其必爲實狀。然崔台望,先爲發捕,宜矣。上曰,然則此賊,姑爲生置耶?命均曰,獄體所在,旣捧結案之後,則元無生置之規,而正法此賊,則此後,無憑問處,此甚難處矣。朴文秀曰,斷自聖衷,宜矣。柳儼曰,殺此賊,則後來者,皆發明矣。上曰,問郞,皆達所見,可也。朴弼載曰,如此兇賊,不可一刻容息矣。申晩曰,承旨所達,是矣,姑留發捕,宜矣。宋敎明曰,旣捧結案,則卽爲正法,宜矣。上曰,此事決斷後,可以定法,罪人所供崔台望,出入於李宜顯家云,以此致疑於李相耶。以此事破疑,可也。上曰,如渠鄕軍官麽麻gg幺麽g兇賊,敢稱南人、西人等說於殿庭耶?八路之人,莫非王臣,則如渠兇逆之外,人皆犯逆耶?欲誣一世,尤極兇獰,直告事,分付,罪人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崔台望、方在裕同謀,則豈可以渠發告耶?卽爲勸杖。結案兇賊,欲爲生存面質耶?罪人招辭內,以誣告諸人,自服。上曰,奸狀綻露矣。誣人之意,直招,可也。罪人招辭,還爲變辭。上曰,旣以誣告自服,而旋卽變辭耶?各別嚴刑。上曰,以別杖擇執。以初招實狀承服,然後當停刑矣。罪人招辭內,以私嫌誣人,的實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此罪人下府,斗柄、遠聲,上之。朴文秀曰,兇賊之當初所援引,終以誣招自服,則宜有下敎開釋之道矣。上曰,當爲下敎矣。上,使承旨書傳敎,以橫被刑訊,慰諭之意,承旨讀聞於遠聲、斗柄等。上曰,金遠聲、申斗柄,自政院,招致該署官員,各別救療之意,分付。{{*|榻前下敎}}沈壽賢曰,嶺南獄事,旣已收殺,湖西罪人推鞫,何以爲之?上曰,明日爲之,以本府擧行。{{*|榻前下敎}}上曰,旣已下敎,罪人之誣引招辭,不可置之,投火於殿庭,可也。宋寅明曰,罪人,得情正法,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矣。又以所懷仰達曰,臣方待罪度支,而本曹各倉米儲,自歲前乏絶,各朔料祿,艱辛推移,而正月以後,更無推移之路,京畿癸丑條稅米,陸運自納邑,則例於歲前上納,故欲以此添補矣,歲前,全無上納,今月,已近旬望,頒祿放糧,只隔十數日,其前若不上納,則勢將大段狼狽,道臣宜推考,使之各別催促,宜矣。上曰,道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可也。寅明曰,本曹前判書金在魯,以料祿之不能支繼,請得京畿各邑所在海西詳定江都移轉米,幾盡取用,猶有略干未捧各邑,故臣於入曹後,亦屢次催促各邑,多少間皆有輸納,而若干邑,終不動念,無意輸納。畿邑監色推論之意,曾在惠廳時,有稟定事,故又復發關推論,其後各邑,或輸納移轉,或捉送監色,而一二邑,則無輸納之事,亦不起送監色,今已過歲,聽若不聞,如此則上司命令,將無以行於外方,宜令營門,別爲論責,以懲後日矣。上曰,令營門決杖,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各司久任未啓下之衙門,自本院,旣已察推,申飭,而刑曹則尹游爲刑判時,以本曹郞廳,旣有準六之規,不必別出久任之意,陳達蒙允,而準六之法,則非但刑曹、漢城府、掌隷院、監察,亦有此規,今此申飭之下,刑曹久任,亦不可不差出,以此意,分付似好,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曰,刑房承旨,以刑曹久任復舊事,陳達蒙允矣。昨以不爲啓下久任,混被問備,而中間旣有定奪之事,出於擧條,則雖推考薄罰,似不宜混施矣。上曰,秋曹堂上,勿推可也,而飭勵之下,朝參大朝會,各司久任之絶少者,誠極未安,不可循例推考而止,從重推考,可也。春躋曰,軍資監則昨以都提調衙門,微稟付標,今亦不爲擧論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尙奎曰,平安兵使張泰紹,除拜多日,尙不辭朝,催促赴任之意,敢達。上曰,將任閫帥,一體則不可如是撕捱,而事體所關,極爲寒心。張泰紹,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 ○洪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徒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臣於前席奏對時,罪人茂弼gg武弼g所告,以斗柄之招,誤達,有聽瑩做錯之失,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著,不爲退待,因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新啓臺閣之於時政,無一事之不可言,則亦無一事之不當知也。今之爲臺官者,類多疎逖措大,其平居杜戶,或終月不接人,而猝然置之於言事之職,則其生疎未諳,勢所然也,而所得見者,只是朝報所出閑漫事及疏章政目而已。至於軍國刑獄之政,諸道狀聞之事,凡係緊重者,皆不得預聞,旣稱耳目之官,而聞見之不廣,如此是猶塞耳而求其聽,掩目而責其視也。唐太宗時,宴遊寢息,諫官,未嘗不在左右,凡議大政,必令諫官,參其得失,故天下國家之政,諫官,皆得聞而論之。今次對、朝參等時,兩司,亦有持啓事入侍之規,而只是臨罷陳啓,卽爲退出,廟堂之議,則不得參論,此外詣臺時,不過謄傳故紙,或略擧一二風聞,塞責而止,朝家之待臺閣,固視以疎遠外臣,而臺官之所以自視者,亦如此,其亦無怪乎?情意之不相孚,而言議之無可觀也。唐時諫官之規,雖難盡行參聞國政之道,不可不廣請。自今,凡政院逐日啓下文書及擧行條件之不出朝報者,啓下後,悉爲移送臺廳,使其日詣臺兩司之官,得以見之,雖已下備局該曹者,亦令隨意取見,如有未便者,則逐事論執,以爲廣視聽資言議之道。上曰,當此飭勵之日,所達誠是,而政院文書,備局雖重,亦不皆得見,則送之於每空臺廳,有關後弊,所論雖是,不可創開無前之規,不允。又啓曰,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隳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先訴憲府,不受憲府退狀,而直爲擊鼓上言者,一切勿施,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上曰,方當修明《大典》之日,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而無退狀者,一切勿施,則有關後弊,只令申飭憲府。又啓曰,日昨諸大臣書進冊子之命,誠有得於天章閣給札之意,詢玆黃髮之意,可謂至矣。竊念芹曝之誠,人皆有之,芻蕘之言,聖人擇焉。才猷規畫,固不在於官位之尊卑,日積公車之章,豈無可擧而措之者,而終不免爲備局之一休紙?誠可慨然。請略倣朱子所請後院看詳封事之例,令政院,竝取臨御以後言事疏章,撮其有關於君德治道者,分房類抄,作爲冊子,今後章疏,亦續續抄附入啓,置諸香案,以爲執衆言用長策之道。上曰,所啓誠是,依啓。又啓曰,王府判付文書,何等重大,而中官誤傳聖批,致有換書之擧,事雖微細,有關後弊,當該中官,不可推考而止,請命拿處。上曰,依啓。李著退出。上曰,今日始觀臺閣上風采矣。上曰,大臣進來。湖西獄事,幾乎忘矣。以今番武弼獄事,觀之,昨日則多有疑端,初不欲刑訊矣。知義禁,終聞不道之說,已爲收殺,而以沈建伊招事,觀之,罔涯等說,爲其違端,建伊,旣爲訊問,則以亮濟之爲杭之妻姪,不必致疑,訊問姑徐之。次問甘德,又問建伊,如何?沈壽賢曰,言根出於亮濟、甘德,傳於建伊,傳播者建伊,則一二罪人,一體鞫問,宜矣。徐命均曰,建伊,一向鞫問加刑,則徑斃可慮,故不爲加刑矣。上曰,亮濟、甘德,有何可惜,而以杭之連坐致疑,亮濟鞫問,則終非恤刑之意也。命均曰,非惡亮濟也。疑有他根,而建伊,終有疑端,甘德,若欲傳播凶言,則暗說而勿傳云者,亦爲疑端矣。上曰,沈建伊加刑,李亮濟、甘德,觀其結末,處之,可也。上曰,禁軍將入直房,勿拘仍處事。{{*|榻前下敎}}親鞫罷後,上還宮。諸臣以次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鞫囚,侵夜乃罷,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右承旨洪景輔初度呈辭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原單還給,卽爲牌招,持公事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在京文臣,問于禮曹書入。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雖在百司之首,而以吏隷甚少之故,百餘宗班,公會出入差祭請坐之時,疲弊特甚,不成貌樣之狀,業已聖上之所洞燭矣。粵在丙午,典簿臣金後衍,輪對入侍時,以書吏、使令加出使役事,陳達,則自上下敎曰,宗班正二品,視外朝則正卿矣。先朝,軫念本府,有再次申飭之事,本府名號,蓋與中原宗人府同,而疲弊則特甚,書吏使令額數,雖未能依《大典》所定之數,而令該府參酌加出,可也事,命下,故書吏六名,使令六名,加出使役矣。上年六月,自兵曹不緊色目裁減之時,本府加出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朔布,混入於雜色裁減中,他衙門之加出者,元不擧論,則本府吏隷之獨爲裁減,論以事體,決不當若是,故伊時卽欲草記變通,先以此意,文移該曹,則回移內,以爲今年正月爲始,當爲復舊云云,故本府,姑爲停寢以待矣。卽接該曹文移,則備局,旣已入啓裁減,則自下有難擅斷,姑不得復舊云。蓋本府事體,與他自別,而先朝特敎,不啻丁寧。聖上又有軫念下敎之事,則該曹之前後異說,如是防塞者,果何意哉?本府吏隷,元來數少,常患不足,而又此除減,則尤不成衙門貌樣,依前復舊,朔布上下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本府事勢,雖若此,方當節損,似難復舊矣。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據礪恩君梅單子,則以爲不佞,以去冬冬至祭官,差寧陵歸路,有忠原地歷入事,除先文。又去郵騎,以私行進去時,有驪州吏之私通于忠原縣,本官,雖不以別星例待之,已知某行之留在某地,歷路,聞靑龍寺有勝槪,携與二三士友,登覽疏暢之際,不覺日色已暮,仍爲止宿於寺中,寺僧,頗有惡視之色,此時人心之不淑,於此亦可見矣。冬夜向深,行餘身疲,方牢睡之際,猝有無賴輩十餘人,明火突入,先爲結縛下輩,狼藉毆打,仍爲犯入不佞宿所,至有結縛毆脅之境,困睡矇矓之餘,莫知其由,徐欲詰問其曲折,則不問是非,更加叱打,束縛待曉,捉曳官門,其間毆脅縛打,有若捉盜者然,不可勝紀。一行上下,俱爲面縛入官,則不佞之到此逢變,已無足言,而至於道路觀者,亦皆駭愕相顧,憤慲gg憤懣g不已,則彼縣官與營將,抑獨何心,多發軍牢,縛致宗宰,恬然不爲之驚動,泛稱以軍官輩之不能檢察,略無痛懲之意,故不佞,雖殘劣無似,身忝宗親,位在二品之列,則自家逢辱,已不足云,而忝宗辱名,至於此極,則不可無引咎訟罪之意,欲爲上章自列,則本官與營將,始有自慊之意,略施笞罰於僧徒及軍官輩,托以鄕邑,無上疏紙云,而善辭慰諭,有若阻搪,此亦人心之叵測,還有甚於官軍緇徒輩也。不佞,勢無奈何,扶曳還家,身病添劇,出入死生,幾至月餘,尙未能登門於九重,且未得請辜於諸宗,自知頑忍不振。今則身病少可,有難終爲泯默,玆以臚列若此,還自羞愧欲死,伏望轉聞於上,以正不佞持身不謹之罪,以肅朝綱,莫大之分云矣。此蓋出於惡僧輩,誣訏官門,致此變怪,而礪恩君梅,旣居宗宰之列,則彼幺麽一營將,發軍捕捉縛束之,毆打之,足不履地,曳致官門,其間詬辱脅迫之狀,罔有紀極。人皆代憤,近來宗臣,雖甚疲孱,其在忌器之道,寧有如許人心,如許道理乎?夫以王室之親屬,反爲下邑軍校之束縛毆打,此實古今所未聞之變,則梅之逢辱,固不足恤,而其貽羞國家,遺辱諸宗,非細故也。當初營將,雖或誤知,有此混錯之擧,而旣知之後,所當痛懲其軍校及僧徒,而恬不驚怪,略施棍罰而止,此而不懲,國體之虧損,莫此爲甚,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請忠原營將鄭恒賓,拿問定罪,縣監鄭羽良,旣是地方官,則亦無不知之理,似有責罰之道,而其時首犯將校與謀首僧人,自本寺,亦爲捉致査問後,繩以重律,以懲後弊,礪恩君梅,身爲宗臣,見差祭官,不卽還朝,轉越他境,留連山寺,致有此無前變怪,其行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請礪恩君梅,罷職不敍,何如?傳曰,依啓。營將之當初駭擧,雖或由於未詳某人之致,旣知宗臣,則事當動心,而略治軍校,阻搪陳疏,紀綱雖曰解弛,幺麽營將,陵蔑宗臣,豈敢若是?先罷後拿處,而該縣有此駭擧,則爲守令者,視若尋常,不卽報營,亦極寒心。忠原縣監鄭羽良罷黜,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 ○吏批啓曰,副提學及應敎,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長湍府使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畿輔重地,且多邑弊,不可不擇差,未准朔禁軍將及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申思喆爲判義禁,李瑜爲副提學,韓顯謩爲應敎,李匡輔爲工曹參議,李玄輔爲兵曹參議,尹光莘爲長湍府使,朴弼謨爲忠原縣監,刑曹正郞朴聖輯、李龜齡、辛道東,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刑曹佐郞黃旻,已上通訓,今降中直,佐郞吳遂采中直,今降中訓,佐郞鄭錫耉奉正,今降奉列,已上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竝降資事承傳,司儀林象鼎,司評李希逸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南弼明中直,今降中訓,已上大訟道數未准,依《大典》降資。 ○傳于鄭必寧曰,判金吾卽爲牌招,使之開坐。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不可遲延,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啓本,刑曹粘目,長淵前府使李玗,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玗,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弘文館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金遠聲物故微稟,傳于鄭必寧曰,事極矜慘,各別顧恤事,分付。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因驪川君增上疏,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事,批下矣。故礪城君楫孝子旌門,依靈原君例,卽爲豎立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放,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訊,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今番嶺南罪人之自本道按問也,不能明白取招,詳愼區別,致令元犯及橫罹者,混同上送,儻非聖上親臨鞫問,則遠聲、斗柄等,將不免有俱焚之歎,其疎漏之失,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特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性本猜忍,政務殘虐,到任以後,濫殺人命,至於十數名之多,以其最所冤酷者言之,營妓之贖出年久,方孕滿朔者,欲爲逼奸,而恚其不從,酷施淫刑,立斃目前,南來之人,莫不傳說而駭憤。請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推考事,閔昌基事,依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纔已出肅,而知義禁閔亨益,同義禁朴乃貞,俱以病不來,本府堂上無以備員,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添重,仰陳至懇,得蒙恩暇,而老人氣力,日漸澌敗,最是泄候無算,眞元大脫,委頓床笫,轉側須人,臣方煎迫罔措之際,得聞有親臨鞫囚之命,區區私情,有不敢顧,違捨病側,顚倒入來,而方寸交亂,無以自定,今則親鞫旣停矣。決無因仍在直之望,不得不更申血懇,仰籲於孝理之下,至於踪地之兢危,廉隅之難强,亦未暇覶縷矣。昨者書此,欲呈於罷鞫之後,而番次未得推移,省記亦已入啓,不得已黽勉持被矣,夜來母病,無一分減勢,藥餌救護,一時爲急,玆呈已治之疏,仍復未申而退。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卽今情理,決不可仍居於夙夜之任,亟加鐫改臣職名,俾得救視病母,少伸人子之情,不勝至祝。仍伏念親鞫雖罷,而本府獄事,猶未收殺,則臣方身帶該房之任,宜不敢更事煩瀆,且持公事入侍之時,亦當隨諸臣之後,祗緣至情所迫,又未免鳴呼,臣尤死罪,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判中樞府事金興慶疏曰,伏以臣癃殘,謬膺奬任,待罪三事,恰滿一朞,絲毫蔑效,徒妨賢路,宿愆重發,罪在罔赦,而聖恩曲貸,罰止遞罷,臣誠惶懼靡容,縮伏度日矣,乃者恩敍特下,繼而有西樞之命,臣於是惝怳驚惑,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伏惟,國陵事體,至爲嚴重,爲人臣而受命敦匠者,豈敢不殫竭心力?十分審愼,而土石之理,未能辨察,封陵之歲月無幾,象設之缺傷,相續,則罷職薄勘,固不足以塞其罪,而纔逾旬日,遄加收錄,眚災肆赦,雖出大度之寬恕,處分太遽,必致朝野之竊議,其不宜徒憑宥過之寵命,晏然進據於班聯也,決矣。況同事郞廳,騈首牢狴,竝皆至於奪牒,而亦且有未及就拿者,則揆以廉義,尤難冒突,情勢如右,未敢轉動,昨日親臨鞫囚之時,竟不得趨造於末班,分義虧缺,罪上添罪,玆敢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收還臣職秩,更勘臣罪名,以重事體,以安賤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處分,不過重事體,卿何過爲不安乎?卿其安心勿辭,卽爲肅謝,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昨日終日,御臨帳殿之餘,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湯劑加進後,諸節已愈,喉乾之症,乃是本症,勿爲議藥爲敎,故今日更奉下敎,以爲議定矣。上曰,當爲下敎於醫官,而此後依慈敎擧行,可也。宋寅明曰,今年諸道收租實結,比辛壬無甚異同,一年支繼,萬無其路,誠爲罔措。上年則賑廳、經理廳、江都、海西、關西取用,數多,艱辛繼用,而卽今,則各處皆罄竭,推移無路,雖以銀貨言之,前頭或有勅行,則接應無計,種種可慮,關西稅收米,卽本曹所管,以本道言之,年年轉輸,非不可悶,而旣是本曹所管,捨此又無着手處。稅收米都數每年不過三萬餘石,限折半,江邊各邑及直路支放次,參酌計留後,折米,則自本曹取用,添補經費,何如?上曰,旣是本曹所管,則雖盡數取用,何妨,而運載船所時,每爲民弊,以是爲慮,勿令多費民力,從便取用,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今日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臣以式暇,不得仕進,來參於藥房問安,而旣有入侍之命,故事體甚重,不得已入侍,而洪景輔則纔已承牌入來,柳儼則陳疏出去,不爲入來,故不得備員入侍,惶恐敢達。宋寅明曰,頃以宮家無後喪祭需,自本曹輸送,有違禮典,故有所仰達,而有問前例於本曹及該宮之敎,故問之於本曹及該宮,別無傳敎之事及可據前例,而龍城大君、淑愼公主,皆是追贈,二位祭祀,自該宮有次知奉祀之規,自戶曹又爲輸送祭需矣。經費,固不足惜,而旣有代數,則久遠之祀奉行,終涉未安於禮典,故更此仰達,問議於知禮儒臣處之,未知何如。上曰,更問古事釐正後,當爲下敎矣。寅明曰,臣方帶經筵之任,故以經幄事,有所仰達矣。方當奮發飭勵之時,啓沃成就,專在於經幄,而以肅廟朝觀之,當時文學之士,如林泳、趙祉謙、崔錫鼎等諸臣,蔚然輩出,故四十年文治之效,亦在於此,傳爲盛事,而卽今則玉堂,間或闕直,殊極可悶。諸儒臣,使之勉出,日資顧問之益爲好,而其中如金尙星,素有才學,吳瑗則以疏章觀之,亦有學識,南泰良則以文學優長,見稱於世,此等數三儒臣,置諸經幄,以爲臨筵講問,則必有補益,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抄出數三人,則其餘皆以剩官自處,見選者亦必不以文學自居,是爲難處,朝廷復古,然後玉堂,可以復古矣。寅明曰,宣廟朝,使先正臣李珥,選出文學之臣,置之經幄,此實盛德事也。臣之所達,亦出於此意,瀛館諸臣,亦何可以剩官自處乎?上曰,其流之弊,見選者入直外,他人必不行公,而卽今翰薦,公矣。選才時善擇,則可也,不善擇,則奈何?寅明曰,此則自上當辨其能否而處之矣。上曰,金尙星,勝於凡流,而吳瑗則以其外貌,不可知其人,而有文學。且質實,雖是不易得之人,然重臣,以吳瑗,謂之有識,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之所見則誤入,予不以爲有識矣。南泰良則注書時,見其人,而亦不能詳知矣。寅明曰,以文學有名於世,而兪健基爲人,外貌質實,文學則有餘矣。上曰,其人滯矣。寅明曰,棄短取長,可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罪人斯得,不勝萬幸,而臣雖不參鞫,得聞所傳之言,則罪人之所告,當初不實,終以誣告自服云。此則元無可論之事,而人心雖曰陷溺,人莫不惜其身,則急於陷人,不必犯不道,而如此濫犯者,必信其窩窟而然矣。臣則終有所隱憂,一向如此,則殊極悶慮矣。上曰,予以遠聲、斗柄,初以爲曖昧矣,忽然思之,亦有可疑之端,故使之加刑,武弼之不爲加刑者,爲惜階梯矣。終發凶言於殿庭,予則只聞無狀之說,承旨得聞上端,知義禁得聞末端凶言,渠終雖變辭不一,而此賊則終無疑端,昨日之正法,不以爲過矣。已諭於十九下敎,而凶獰之輩,本皆知有如此凶事,維賢,嗾出凶說,戊申逆賊未出之前,如天海者,肆爲凶言於輦轂之下矣。當此治化未行之時,梟獍之徒,又安得不如此乎?渠輩,或信之,或不信之,及夫戊申後,覺悟者悟之,不悟者疑之,以一部勘亂錄,固不足解其惑矣。若朝廷妥帖,則可以丕變,而以獄情言之,如麟賊之魁首者,猶不服骨子,況如武弼者乎?雖日設鞫而究其根本,有不可得,其所親鞫,予亦爲持難,然旣聞凶說而不爲動念,則是無秉彝之心也。自戊申至于今,殺戮幾何,猶不之禁,正朝廷,爲除亂之根本,不然則日殺人而不可禁矣。寅明曰,聖敎至當,而一種不得志之類,皆爲思亂,此皆爲逆之類,終有所深慮者矣。上曰,朝體旣得,而得人用之,則其餘,自可妥帖矣。寅明退伏。金尙奎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以宗簿寺草記告達。上問于宋寅明曰,草記辭意,卿已知之否。寅明曰,臣亦聞知,而本事曲折,有難明知,故令本道査覈後,草記之意,送言矣。呂川君,以爲的知,無更査之事,故直爲草記云矣。上曰,書批答,春躋書之。{{*|在日記}}春躋,以吏曹決等單子告達。上曰,決等道數,定式幾何?春躋曰,大事二十道,小事三十道矣。上曰,承旨書傳敎。傳曰,頃已飭勵,決等單子,令該曹計其道數,依《大典》擧行,而秋曹,以劇務,當申飭之時,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者,該曹諸郞,竝降階,堂上,從重推考。春躋曰,正言李錫杓,除拜數月,時未署經,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竝卽牌招,備員開坐,以爲臺諫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副提學及應敎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洪尙賓曰,戶房則無他公事,故不得持入,而全羅監司年分狀啓上來,故玆以持入矣。上曰,上之。尙賓奉進。上曰,今日鞫坐爲之耶?金尙奎曰,以判金吾有病,不得開坐云矣。上曰,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榻前下敎}}諸承旨,以各房公事,以次上達,上賜批。{{*|在日記}}。鄭必寧曰,江界標信宣傳官,去十二月十二日,自此離官,而到寧邊形止狀啓,今始來到,寧邊,不過八九日程,則過數十日後,始爲啓聞者,殊極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書備忘,春躋書之。傳曰,噫,人理晦塞,世道陷溺,粵自壬寅,脩節,洽發凶說於前,賊鏡,肆凶說於敎文,而戊申,有翼、弼顯、世弘賊夢之輩,挾維賢而釀成窮凶極惡之逆,其條理脈絡,若串貫來,諸賊取服,勘錄已頒,則凡有秉彝之心者,豈敢萌此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而敢肆掛書,或敢誣人,此正義理晦塞,人理斁滅者,爲人臣者。見此凶書,則痛心陳聞,雖曰秉彝之所不已,吁痛矣。此等惡逆,此等凶言,本出於患得失之窠中,何累於在上,何誣於君父,而昨年有湖南掛書之事,其冬。又有嶺營兇書之出,此無他,在上之人,不能治其本而求其末故也。修明治化,使陷溺之人理,曉闢,則此等兇言,不加刑而自熄。朝廷妥帖,國勢鞏固,則設有不逞之徒,自可垂首而革心,不此之爲,此等凶書,日聞朝廷,使君父,日見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其輕重痛心,若何乎?噫,鄭、衛之音,君子猶不可近,況此等窮兇極惡之言乎?今後則,分付諸道,勿論巨細,凡諸匿名書,卽付水火,以折奸萌。上曰,又書之。春躋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罰已行矣。經幄乏人,前校理兪㝡基,前副校理吳瑗,前修撰尹得和、金若魯,竝敍用。金尙奎曰,今此處分,如是正大,打破怪鬼輩心肝。凡此戴天履地之人,孰不惕然興感,而宋寅明,俄者亦有所達矣。以昨日獄事言之,顯有求生於死中之跡,而審愼之意,至矣盡矣。然殿下,春恩則有餘,秋威則不足。宋臣司馬光,以仁明武三字,陳戒於時君矣。臣亦願殿下,於武字工夫不足處,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矣。上曰,明日文臣殿講,停,輪對爲之。{{*|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織女星上,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昨日鞫坐,因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朴乃貞身病,不得開坐,事甚未安。鄭亨益、朴乃貞,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以遠聲事,雖已別諭,旣脫鞫獄,終未還鄕,使孤兒寡妻,痛泣蔀屋,思之及此,不覺慘焉。分付該曹,運屍下送,使之歸埋故土,亦令道臣,於其妻孥,各別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玄悌綱有頉,代前議藥同參許錭差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忠原營將鄭恒賓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鄭恒賓,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宗簿寺草記,據批旨內,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事,批下矣。梅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時加出郞廳中,崔命相、宋敎明、閔珽,今姑減下,本府推鞫問事郞廳朴弼載禁推,代洪啓裕仍爲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尙方內弓房,癸丑春別造,停止,物種價米數,依頃日筵中定奪,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尙方秋別造,停之,內弓房秋別造,減半擧行。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本館供士飯米及饌價米,例自戶曹,每日以七十五員磨鍊,都下於養賢庫,以爲支過一年之地,而近年以來,遠近儒生,日漸坌集,至百餘員,該曹定式一月磨鍊之米,可繼半月之用。上上年冬至,有絶乏之患,本館,以別爲加下,或引下繼用之意,草記蒙允之後,大臣及備局堂上,筵中定奪,以宣惠廳米四百石,別爲變通,劃給供士矣。上年條飯米,自戶曹劃給之時,前日惠廳米四百石內一百石,則以本曹劃給云,而計減不給。又六十石零,則以曾前引用代,計減,元定五百六十七石之米,雖無欠准受,上年春秋,連有親臨視學與謁聖等盛擧,儒生居泮之數,比前倍蓰,則飯米不足之患,勢所必至矣。自上年十月以後,飯米乏絶,故移牒戶曹,米五十石,以來頭應給中,引貸,今已盡用無餘,差過三四日,則多士闕供,必矣。更牒戶曹,則回移以爲,每年應劃給米外,不足之數,自惠廳別爲劃送事,前旣有筵中定奪之例,則以此變通爲宜云云,此亦不無所執,今若又爲引下,則一年條,將至疊下矣。依前定奪,自惠廳,卽速移送戶曹,以爲繼給供士之地,而新稅上來,每在六七月間,限五百石上下,俾無更爲乏絶,續續煩請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明日鞫坐,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使之同參云。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瀛館之門,閉已久矣。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而副提學李瑜,頃者特遞,可謂曲盡,廉隅亦以伸矣,則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分義所在,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在外儒臣,雖請下諭,家在近地,各別催促,使之卽爲上來。 ○以京畿監司申昉,以司諫院大司諫金鎭商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傳于洪景輔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之見帶京兆之職,官貧務劇,雖爲厭避之地,任重責大,自是愼擇之所,雖在文宰,亦宜妙選,本非武臣所可濫冒,而臣之承乏苟充,前後非一,不待人言,臣自知愧,因仍蹲居,非其素心,必辭乃已。是臣本情,而連單屢牘,終不獲請,筵席面敎,聖眷愈摯,含恩怵義,黽勉至今,間嘗按事,面每發騂,乃者勘劾之論,果發於藩臣應旨之疏,首之以苟差之弊,繼之以簡擇之方。臣讀之未半,不覺愧汗之遍體也。噫,其疏所謂厭貧避劇,苟充輪差等說,蓋亦戒廷臣燥濕之趨避,責政官注措之苟且,而武臣之苟充輪差者,自在於劾正之科,則此爲臣必遞之端,而若夫一任猾胥之舞弄,以致刑法之頹弛,立落未公,而關節是循,枉直不分,而桁楊多冤,遂至於不厭都下之人心,貽羞四方之聽聞,則病國害民,其亦大矣。論其罪犯,不止苟充而已。如非道臣,乃心王室之誠,夫孰能居外進言,備陳時弊,乃如是耶?臣之三年尸素,一味悚悶者,得有引罪獲免之路,臣實私爲之感幸,而於是乎簡授其人,平允刑獄,厭服衆心,聳動群聽,則其有補於振刷之政者,庸有極哉。若臣情地,終不可一刻淟涊,以益其罪戾,玆敢瀝盡肝血,瀆冒聰聽。伏願聖上,亟加斥罷,以幸公私。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戶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魯鈍無能,百不猶人,出納之任,本非可堪,而過蒙洪造,不敢爲辭避之計,惟以恪謹職事,爲圖報之地,日昨陪從之際,忽承前例之俯詢,倉卒承問,不能詳悉仰對,致令聖駕,久住路次,莫非臣未諳故事之罪,重推之下,惶恐無地。翌日四儒臣之疏,忽地混斥,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豈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可駭之擧哉?稟達百官之下馬者,臣也,分付傳敎於禮吏者,臣也。禮吏之不能遍通於前後之班,雖非臣所料,彼四儒臣,旣以不知傳敎爲言,則聖上之特遞臣職,實出於末勘之薄罰,臣悚蹙之餘,繼以惶感,不意地部佐貳之命,忽及於縮伏省愆之中,譴遞未幾,新除旋降,臣是何人,蒙恩至此哉?顧今四儒臣,旣皆收敍,玆事便已了當,臣不欲呶呶較辨,復惹鬧端,而當初所被橫逆,旣非尋常規警之比。到今思之,餘怕尙在,則其不可以聖鑑之悉燭,新命之復加,冒沒廉隅,晏然承膺也。決矣。玆陳短章,仰請嚴誅,伏乞聖明,亟遞臣職名,以夬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渺末gg眇末g宗戚,庸愚譾劣,濫蒙洪造,忝叨崇列,前後恩私,踵頂皆天,心常感激,思所以竭力報德之誠,不後於人,而旣與外朝臣僚有異,凡於國家政令得失,雖不敢發口,至若事關聖孝,禮在應行,則臣何可默然而已乎?竊謂帝王爲治之道,莫先於孝,爲孝之方,惟在顯親,此乃聖人之言,豈敢以臆料之說,以欺殿下哉?惟我慈殿,陰化徽德,庇覆一國,固非言語間所可形容,而若擧其彰明較著,大有功於宗社者而論之,則求諸史牒,實所罕有,以令淑之姿,柔嘉之性,夙配寧考,陰贊聖化,以致二十年太平之治。又爲輔佑景廟,功德益茂,式至今日,敎導我殿下,仁孝爲理,民物遂而國家安,億萬載無疆之休,實基於此矣。凡在含生之類,莫不欽仰誦祝,則功之大也,德之至也。其所以闡德顯烈之道,烏可已也?況伏念母儀一國,歷至三朝,聖算彌昌,倏躋五旬,此實邦家莫大之慶也。仰惟我殿下,洞洞屬屬,靡不用極之大孝,必有以念及於此,而尙無儀節擧行之事,此臣所未曉者也。況且今年,卽我寧考登極之初年也。舊甲重回,盛儀如昨,一國臣民追慕之誠,尤倍於常年,而惟我慈殿,巍然獨臨於東朝,又當斯年,則以殿下敦孝之誠,其於尊顯之道,顧何可一日少緩乎?凡事合於情而當於義,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昔我寧考,上奉莊烈王后,以母臨年甲之久,創行加上尊號之儀,此乃列聖朝所未遑之事,出自聖孝,斷然行之,簡冊增光,擧國咸頌,此豈非聖人之達孝,而其不拘前例之如何?於此可驗,而尤豈非今日之可法者耶?尊親之誠,上下攸同,報暉之情,貴賤無間,自殿下臨御以來,凡於臣僚之推恩恤老之典,或自下仰請,或出自特恩,靡有所憾,殿下以孝爲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今於慈殿進號一節,尤有大焉,於情於理,斷不可已,而初無誇大導逸之嫌,則其不可趑趄遲延也,明矣。盛禮終不可闕,群情終不可咈。伏願殿下,下詢大臣,亟擧盛儀,使慈德益彰,聖孝益光,幸甚。臣於此,又有餘懷,敢此尾陳,國制,三年後則卽爲稱觴,自是應行之節,而適緣東朝私慼,雖未卽擧行,今則私服已盡,歲色且新,其在事體,不容少緩,而該曹之尙不稟行,抑何故也?伏願聖明,亦令該曹,趁速擧行,而至若豐約之得宜,惟在有司之稟定也。臣當此歲首,益切華封祝聖之誠,敢此仰瀆,惟殿下,不以人微而廢言也。答曰,省疏具悉。愛日之忱,貴賤攸同,尊揚之誠,稱觴之心,曷嘗少弛,而第慈聖撝謙之德,爲民之意,至矣懇矣。而況私服甫盡,慈心猶慼,蘊於中而未敢達矣。卿章適上此際,可爲導達微忱之階,而其中舊甲重回之說,不覺追慕深而涕交頤也。噫,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也?頃以此諭於筵中矣。今觀所陳,冞增愴慕,推此感慕之心,以伸未盡之誠,雖曰節文,惟此兩事,故將此章縷縷陳請,而慈懷增慼,不賜允可,感懷倍而抑鬱深矣。 ○知中樞府事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母亡日,在於十二月二十日,臣新免於喪,惟此爲一年一日,少洩至哀之地,而去年是日,過諸燕路,前月則家祠在京,而臣身在鄕,情理所迫,誠不忍又闕一哭,不暇念事義之所不敢,疾病之所難强,私自擔舁,趁祀入城,其日適値無前之風寒,觸傷甚重,當祭之夕,猝然胸膈結塞,痰聲如鍛,呼吸閼絶,旣不得與祭,達宵辛苦,僅通一縷,自此喘喘昏昏,不睡不食,旬有餘日,始得稍省,此際有人傳說,向者有在外諸臣催促上來之命,而臣名亦在其中云,雖非出於朝紙及文字頒下之事,旣有所聞,不勝驚惶悚慄之至。臣旣入城,又有召旨,亟欲起身趨造,一近耿光,而氣喘而不得動身,脚弱而不能移步,緘在心髓,只自耿耿,竟無自力之望。近又春寒料峭,旅邸疎冷,諸般症勢,艱得少損,旋輒越添,若此不已,終必至於生行死歸,晝夜經營,惟有歸盡故壑,爲私計之稍便,故不得已遮擁擔載,尺寸作行,回瞻象魏,心如懸旌。伏念臣罪至此,誠有不可數者,犯義越例,私自入城,罪一也。旣承召旨,終闕一覲,罪二也。自惜軀命,任意徑還,罪三也。有一於此,宜服常憲,況此兼有而輒犯之者乎?有罪如此,不敢厭然自掩,敢玆枚數以陳。伏惟聖慈寬大,如不直加誅殛,亟命有司,勘以當律,庶使賤分少安,具僚知警焉。且臣本職知樞,雖曰閑局,經年閱歲,一任虛縻,已是事理之大不可者,而至於經筵之任,本不宜一日遙帶,而每當僚員多故,推移不得之際,朝體益以隳損,臣罪益以層加,況今聖志奮發,典學益懋之日。又當春日漸和,法筵日開,尤宜先鐫臣名,使無罣礙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行公。 ○答前參奉白奎昌疏曰,省覽疏辭,嘉爾應旨條陳之誠,其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鄭必寧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外空闕摘奸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前中部參奉白奎昌疏曰,伏以臣聞,古人有言曰,憂明主怨治世,此蓋愛君責難之意也。臣嘗有漆室之憂,欲以一得之見,仰暴於天陛者,久矣。跡在遐鄕,不能自達,瞻望象魏,只切獻芹之忱而已。去季秋,適以科事上洛,連有疾病,未及下去,而此際得伏見求言聖旨,播告中外,上以勉聖德之終始,下以責群工之交修,克恢虛受之量,庸示博採之路,十行絲綸,誠意藹然。凡我八域生靈,苟有秉彝之天者,孰無刳肝瀝血,以補聖躬之萬一也哉?如臣蟣蝨愚微之蹤,亦不勝其歡聳激勵之心,而第以末學膚淺,素無誠正之工,有不敢妄議於大人格君之事者,只擧數三時瘼,以思塵露之裨焉。伏惟聖明裁察焉。其一曰,精貢擧,何也?夫國家取士之道,專以科目爲主,生民之休戚,治道之汚隆,亶係於此,其所關,若是其重且大矣,而不幸十數年來,儒風日頹,科道漸變,已至十分極處,若不更張,以新取士之路,則臣恐掄選之道,不得其精,而危亂之風,職此而生矣。臣請言其弊,今之號爲士者,不思實地之着工,惟求捷徑之倖得,新學之士,粗知述作向方,卽隨前輩入場,或依樣而模形,或追武而效步,掠人之英,竊人之華,汲汲惟以早呈爲務。甚者,或移東易西,幻貌變色,取其甲者之上段,以續乙者之中段,取其乙者之後段,以續甲者之前段,偸纂成章,戕賊就篇。不然則句句而竊引,章章而裒緝。不然則沒謄全篇,裁斷强半,換容gg客g爲主,欲掩主司之目,亦以早呈爲務,早呈,非工書不可,故或得吏胥之中,或購鄕谷之間,竭心窮力,而甚者,又募得善製善寫者,養畜其家,以爲羽翼,彼羽翼者,非窮則賤。一則爲濟活之策。一則爲夤緣之計,視其氣勢而附麗之,商、胥之子,譯、醫之胤,尤趨炎焉。由是一人之門,多者十餘人,小者七八人,分群取類,結主作賓,當其臨試之日,或合製以全其力,或分作以別其意,拔其最尤,而使善寫者,數處分書,擇其工且速者以呈,察其所學,則魚魯莫辨,而見其製作者,無非鴻匠鉅工,考其所隷,則側勒不知,而觀其試券,則盡是奇畫妙體,其稍能文字者,莫當其鋒,以其力弱不得手書,則又起而爲之換手,換手者,以文易書之謂也。以文易書,實非所欲,而非此,無以早呈也。凡爲士者,必欲工書早呈,何哉?自夫榮塗闢而冒進之慾愈熾,倖門開而無恥之心益滋,竊取爲能,變幻爲美,一場雷同,眞贗莫辨,影響似則取其呈之早晩,叩推均則分其書之工拙,故爲主者,患其客之先着,爲客者,欲其主之後步,不計篇之破裂全完,紛紛然惟以工且早,爲得選之機括焉,甚矣,工早之禍也。由是冒擧,紛紜一場之內,自製者,什之一二,摹依者,什之三四,剽竊者,什之五六,代製者,亦不可摟指,而及其出榜,平日無名稱者多中,人皆慕而效之,以爲吾乃一朝,可以得此,至於遐裔,積粟田翁,亦馱人於千里之外,視科如探囊物,而學語小子,亦以經傳爲弁髦,以鉛槧爲筌蹄,口不讀半行書,手不寫一字體,而惟知募寫購製之爲急務,其爲壞傷風敎,可勝言哉?若此者,爲慮覆試之際,無以藉手,則已券呈納之後,又使羽翼,皆各書呈,以爲賓主俱得之地,其爲日後之計,可謂巧矣。以此篇秩倍蓰,考者亦爲病眼,惟取其工書早呈,工早之路,又何以防之哉?噫,不出於上項數者手段,必欲範其驅馳,則雖以賈、董宏傑,曺、劉贍富,亦必讓頭而退步矣。此誠賢者之不幸,愚者之幸也。今之爲士者,不亦難乎?臣猶觀數十年前事矣。昔者稱其早呈者,乃在日暮之後,而今也,號爲晩呈者,乃在未晡之前,昔之入格者,多出於晩呈之軸,而文藻猶典麗可觀,今之被擇者,皆出於早呈之募,而文體破碎,了無全篇。昔者,非宏博之手,不能製策,而今也,豪家稚兒,皆得而製之。昔者,非超逸之才,不能構表,而今也,富室傖夫,皆得以構之。古之士何拙,而今之士何工也。古之決科也何難,而今之決科也何易也。此亦足以觀世變矣,可勝歎哉?有覆試之科,猶尙如此,至於庭、謁兩科,元無初試,又有時刻之限,其爲弊,比諸科,不啻尋丈,而此外又有看簾之高下,察書之誤字者,撮其文學而來者,探其命意而至者,一人入之,十餘人隨之,一人製之,十餘人助之,其孰能爭衡哉?諺曰,懦夫,持戟成林,賁、育,徒手脅息,儁僥,跨駟疾走,夸夫,弊屣而不追,所恨者,寒門無上品也。加以急急製呈,草草看考,雖以倚馬之才,不能展其意,雖以空群之眼,不能取其良,淄、澠相混,駑驥竝皂,取士之道,豈亶使然哉?噫,古人,有遇宿構而不呈者,請貫封而不許者,其志,豈不欲得科哉?固知吾君不可欺,而吾志不可變也。今之出脚之初,其樹立如此,則他日事君,其志固可知也。嗚呼,其殆哉,自殿下卽祚以來,稍寬時刻,迭出命題,方外之士,稍稍得中,而榜眼之出,亦有得人之稱,庶幾挽回古道,而其弊猶前,豈非昭代之欠事耶?無論大小科,其弊若不禁,則末流之禍,何可勝道哉?非徒此也。大小之場,爲其輸致諸具,多率隨從,或以奴僕,或以傔人,擔負亂入,恐其相失,張旗揭標,有若赴敵之卒,以致蹴踏傷死,及其入場,競展幕席,互相歐擊,禮讓之地,便成鬪鬨之場,可勝歎哉?朝家,常置禁亂官,以禁此弊,數萬多士,爭先竝入,一禁官,何以禁之哉?以今番觀之,朝家申飭,非不嚴也。犯禁猶前,此士,卽日後敷敎施令之人也。身先犯禁,則何以禁人,朝家,只虧損威令而已,可勝惜哉?今若欲一袪此弊,永淸科路,不必別立程式,因其國家設試之法,而稍加其目,自式年大小科,至庭、謁兩科,皆設初試,其法,如鄕之公都會,京之陞庠之例,紙與式,皆如之,京鄕,各定其數,而但行三抄,鄕則如白日場例,所居官,行初抄,以其所抄,送于長官而行再抄,末則又送于監營三抄,以爲入格,京則四學,各設初抄,以其所抄,送于泮宮,合行再抄三抄,以爲入格,以其京鄕入格,合觀覆試,則僥倖之路塞,而冒進之患絶,隨從無所入,書手無所率,而多士蔚興之美,可以翹足而待,豈不休哉?但庭謁,則不必行三抄,一抄,可也。再抄,亦可也,而聖駕行泮宮前一日,設行覆試,盡日製呈,留士不出,其翌日,徐考出榜,則鑑別甚易,而抄擇亦精,豈如前造次考選,而高下莫分哉?今之所難者,必曰,式年諸科,三度設抄,則擧子,稍有所費,至於庭謁,則臨時卒定,難行初試云,而此則不然,每於春間,預抄兩科初試,以待覆試,而當年若無,則拖過明年,明年若無,則第三年,更爲選置,亦無所妨。此若難行,則亦依式科例,臨時抄選,亦便,而至若式年他科,則自所居官,送于長官,送于監營,近不離一日程,遠不過二三日程,所費日字通計,則不過七八日。鄕士前行初試之際,往返及留住試所日字,不下旬望間,而況其試紙價不少,今則如陞學例用正草,比前,其費又減半,名雖三抄,其便則倍過於前行初試之例矣。且庭、謁兩科,則入抄者,只觀覆試,豈如前八域皆動,數萬多士,咸聚京師之費哉?況國家設場,每以應辦縻費爲難,而若此則不過陞庠之設,何費之有哉?此誠公私省費之一道,亦甚簡便。武科初試,亦依此例,以鄕觀武才之規,抄擇以上,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二曰,貪汚何也?今日所急者,莫非裕用之道,而貪汚者,誠耗財之蠹賊也。今之爲政者,只計一身之利害,而不知生民之苦樂,徒思一家之便否,而莫念國家之理亂,椎剝痼瘵之民而營立門戶,輦輸府庫之財而布置田宅,其貪汚之路,不可枚擧,而試取一二事觀之,凶年饑歲,殿下,爲民給災,而貪吏,則以爲潤屋之資。凶年饑歲,殿下,爲民設賑,而貪吏,則以爲肥己之物。殿下則減稅,而貪吏則利其取耗,隱其令而始乃頒之於其稅幾收之後。殿下則停捧,而貪吏,則利其捧餘,諱其令而始乃布之於其捧幾畢之後,其征利如此,猶以爲不足。又別設倉廩,名之曰保民補役之廳,低䀚畜販,隨時取嬴,當其春夏之交,米貴錢賤,則始乃貿錢,而頒民長利幾許,至秋則捧之,及其秋冬之交,錢貴米賤,則始乃貿米,而頒民長利幾許,至夏則捧之,春初一斗之米,秋爲十斗之穀,夏間半緡之銅,冬作數貫之錢,民不聊生,流散相繼,上貢難充,而橫斂之法,於是乎起焉。今年兩夫之所當,明年責之於一夫,去歲十畝之所稅,來歲徵之於五畝,荒疇蕪田,前後相望,敗村空舍,殆同兵燹,此可謂歎息處,如以臣言爲不信,胡不引土價而觀之也。今之土價,其賤如弊屣,昔者十金之田,今不過一金,往日百緡之宅,今不過十緡,此豈有他哉?只以民不安生之致也。加以大夫之家,與民爭利,錐刀之利,無所不征,毫毛之財,無所不括,怨讟日興,訕詈不絶。臣請以微細數事,以明其大者,海運船隻,夤緣得帖,以受蒿工之賂,新舊刷馬,攀引圖得,以奪色吏之利,緊司之書吏,富倉之庫子,圖差而緘價gg減價g,雇立之軍,傳奇之卒,代奴而受布,小民資活之路,無所不取,小者如此,大者又何所不至哉?由是凡事,非勢力不行,非圖囑不遂,賄賂恣行,公法廢墜,惟正之供,和水者免罪,軍國之需,逋欠者無事,公家之物,歸於私貨,府庫之財,入於防納,州縣賙賑之時,主吏弄巧,當賑者,無賂而不賑,不當賑者,有賂而受賑,鄕里歡分之際,該監低仰,當分者,有貨而不分,不當分者,無貨而入分,白給之物,稍實者始得,乞糧之惠,至殘者未蒙,小民怨咨,上下未保,此莫非貪饕之致,大而割剝之政如此,小而爭利之風如彼,愁歎之氣積於下,災異之變應於上,旱蝗連仍,餓莩盈道,主上爲之惻怛悲傷,雖損捧減供,而殆同奉漏而沃焦,至使各司應納之物,日至退縮,天倉貢獻之稅,歲加減折,百官月錄,不能頒給,軍兵朔料,或爲推移,寧不爲痛心哉?傳曰,國無三年之儲亡。又曰,外本內末,予民施奪。凡此數者,莫非施奪之道,而州縣所置保民補役廳者,誠是貪吏弄利之私莊也。名雖保民,實爲厲民,號稱補役,實爲添役。伏乞殿下,深察耗財之方,益思懲貪之道,偸竊剝割之罪,一切嚴課gg嚴科g,而補民gg保民g補役之廳,竝皆革罷,以其穀付之於會付元案,以杜總貨之源,幸甚。伏乞殿下,留神焉。其三曰,均良役,何也。夫良役偏重之禍,自祖宗朝以來,莫不以是爲憂,而尙今未正者,何哉?只在於游丁之未括,蓋今之遊丁,其姦竇,非一也。號爲儒者,託跡於校院,號爲武者,藉名於軍校,此外或有冒稱忠義者,或有假託門蔭者,其爲謀避之計,百竅千孔,此則朝家,已知其狀,欲爲釐正者,久矣。而軍門所屬,則爲官長者,利其米布之納,而專思庇護,校院生徒,則爲守宰者,慮其怨咨之興,而不爲降定。冒稱忠義之徒,則牽補世代,而眞僞難辨。假托門蔭之類,則旁引族派,而虛實莫分,朝家前後禁令,徒爲紙上之空言,其弊可勝道哉?此外又有非文非武之輩,或稱以幼學,或稱以業武,閑遊爲事,無所屬籍,而非豪强品官之子若孫,卽富商猾吏之弟與姪,此輩,其粧撰名目,足以塗官長之耳目,其屬托貨賂,足以絆官長之手足,其興怨,足以擾惑羣庶,其造謗,足以圖罷守令,故剛明之宰,眩於考實,而莫鉤其實跡,懦柔之守,牽於干囑,而莫破其陰套,實爲逃役之淵藪,而哀我良民,偏受其役,竭廬之入而不能充,殫地之出而不能當,離其田里而遠避,謝絶親戚而潛匿,爲官長者,欲充其代,則遊丁難得,不欲充代,則已有定額,上司,責之以不爲磨勘,京司,督之以不卽上納,勢不獲已,雖襁褓之兒,而以充其代,雖旣骨之人,而以徵其布,爲官長者,非欲厲民,而其勢固然也。由是,禍延於其族,害蔓於其隣,無族而定之,則侵之於其族之族,無隣而徵之,則責之於其隣之隣,以一人之故,而遂至於一村皆空,寧不大可哀痛哉?今欲一祛此弊,莫若更立科條,咸括遊丁,誠能先設試藝之文於儒生,則以詩、賦、論、表、策中一首,爲製述,四書三經中一書,爲講誦,而兩藝,不必專責於一人,從其自願而試之,卽通一藝以上,始乃付之於儒籍,以備校院之生,其不通者,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儒布,定爲三年之式,而復試其才,前之不通者,後來卽通,免其布而付之儒籍,若前之通者,後來不通,卽徵其半,而又隨式試藝,輪環不息,武藝則以六兩幾步、柳葉箭、片箭、騎騶gg騎芻g幾中,爲定數,而四技,不必專責於一人,卽爲一技以上,卽付之於武籍,以備軍校之列,而其不能者,又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武布,限三年,周而復試,一如儒生之式焉,則其能者,慮後而加勉,其不能者,羞前而益勵,大小咸奮,能否自別,非有混淆之弊,而其所罰之布,又足以救偏重之禍,此誠遊丁,不期括而自括,良役,不期紓而自紓矣,豈不美哉?若其觀儒武所罰之布,而上下其良役之數,隨良役所應之數,而低仰其儒武之布,則在有司者,潤色之道也。且玆法之行,非徒利其良役,別有所便者存焉。近來謀避軍役之類,皆托於校院及軍門,故自謂能文淸流者,恥遊於庠序,自號能武班派者,羞屬於軍校,由是,闒葺gg闒茸g相雜於生徒,譾劣皆廁於軍校,今若以試藝,而配屬於兩處,則首選之地,致彬彬之美,禦侮之門,有赳赳之風,此誠一擧而兩美俱全,寧不好哉?況且今日所急者,莫如賦役之不均,軍伍之不整,而其源,皆由於良役之偏重,若得其便,則賦役可均,軍伍可整,而自得次第釐正之序矣。如不欲釐正則已,如欲釐正,則莫如先治其源,而捨此兩條,不可以他求矣。今之議者,或曰,玆法誠美矣,而抑有所難者,彼校院軍校,及非文非武閑散之類,其謀免久矣。若以試藝,荊bb?b行新令,一朝汰定,則必有怨聲,以是爲難,而此則不然,大凡講試之法,國家創設已久,而但科條漸弛,今若因其舊條,而稍爲嚴密,則非新創之法也。且人之謀免軍保者,恧其名之賤也。而其所生怨者,自上抑以行之,今若因其舊條,則非新令之不便也。名以儒武之布,則非軍伍之名也。試以文武之藝,則能否係於己也。定以三年之式,則冀其自新之意也。布之徵與不徵,罰之免與不免,皆自己由之實,非在上者勒行之道也。何怨之有哉?設有之,非在上者之憂也。昔周家,有夫里之布,其條目次第,今不可考,而旣曰,不毛而征,則警其怠惰也。其若勤則不征,可知也。此與周家所征之布,其事雖異,而其歸則同也。未聞周家,以人之有怨而不征也。況地不毛者,與一藝之不通者,輕重果何如哉?且唐太宗,雖非三代之君,亦季世之英主也。定爲租、庸、稠gg調g三法,而有身則有布,宋之諸君子,亦許其便,不以爲非,今之罰布,其視唐家之身布,又有便焉,更何論其怨之有無哉?但今此儒武之布,特搜其大者,而其小者,又隱於各軍門及諸校院,差奴保奴官門吏胥之屬,又爲嚴立朝令,定其額數,以爲搜出之路,則大小無可隱伏,而輕重咸得之,此又不可不申飭處也。伏願聖明,留神焉。其四曰,禁侈靡何也?夫蠹財之事非一,而華奢爲首,亂國之道多端,而僭逾最大,古人所以土硎藿食者,非以玉杯錦羹,爲不美,防其奢淫也。麤葛疎纊爲服者,非以輕裘纖絺爲不好,恐其僭逾也。故爲之器用,以定其名,爲之文章,以定其分,而今也。室宇服用,僭于上,紀綱名分,凌於下,粉壁彩帳,此妃嬪之居,而庶人賤妾,處之而不忌,狐貉、羊貂,此大夫之服,而商庶士女,御之而無憚,華轎朱簾,用之於閭里之婚,寶器綺饍,行之於衆庶之會,此其紊舛已久,而上自大夫,下至士庶,霧縠霜縑,視以葛布,文錦彩繡,視以弊縕,一葛足於夏,而非綺紈羞以爲服,一裘足於冬,而非罽帛則恥以爲衣,衾非十襲,綵非重文,雖寒士,不以嫁女,器非珍怪,羞非牲牢。雖冷族,不以迎婦,故淫邪以之而生,逸欲由是而起,淫邪生則小人多妄求,逸欲生則君子亦犯法,大夫,皆欲稱其心而枉道速禍,士庶,未免效其尤而放僻罹禁,以至物力匱竭而上下窘乏,獄訟不止而桁楊狼藉,此而不禁,實未知其稅駕之所也。臣誠痛之,臣聞大禹菲衣服而夏國興,衛武爲布bb?b而下民化。伏乞聖明,以道德爲麗,以仁義爲華,節以制度,眎以儉約。凡在豪奢之物,僭逾之器,一切禁之,令於譯商,每當使价之行,開市之交,錦繡綵繒,無所貿來,犯者論以重罪,先塞其源,而鬻於市肆,服於街路者,一如其法,以爲節用愛民之資,則國家幸甚。臣臨疏方書此條之際,伏聞禁奢之令已下云,此誠盛德事也。固知大聖人作爲,出尋常萬萬,而今此架疊者,未知其所頒節目之如何,玆以贅陳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五曰,bb罷b無益,何也?今之南草是已,夫南草,本島夷之一妖草,自龍蛇之變,始流入東方,本草,所未嘗有也。其味甚烈,其性甚毒,飢不能食,療病,不能治,困人之顙,眩人之氣,雖在衆草中,固當鋤而去也。其可滋而蔓之,嗜而服之耶?今其爲害已久,一國之田無不種,一國之人無不食,縻gg靡g其財穀也大,傷其物力也重,下之人不知止,而上之人不能禁者,何哉?豈不以片草之熱甚微,勺煙之吸甚細,大何至於靡財穀,重何至於傷物力也哉?然而其所以爲害,則大夫喫玆草者,一人,多則一日五六文之銅,寡則一日三四文之銅,豐歲米聳,則一文至六七合,歉歲米縮,則一文至二三合,聳則爲朝夕鼓腹之物,縮則爲朝夕糊口之資,此則一人,兼兩人之食也。其具,則以錫質銀飾爲竹,以文木鏤鍮爲榼,以綵繒文錦爲囊,其價,不下於盤上什物之價,此則一人,兼兩人之器也。噫,一家之內,老少莫不有是器,一國之中,上下莫不喫是物,計一人,則其費雖少,擧一家,則其費幾何?計一日則其靡雖少,積一年則其糜幾何?是一家兼兩家之食,十年縮五年之積,財安得不耗,民安得不窮哉?昔先王,禁末技游食之民,以務其本,爲衣服飮食之制,以厚其生,然而或慮稼之不勤,穡之不力,征其夫布里布之稅以勸之,或慮費之太過,用之太豐,限其衣帛食肉之制以防之,然而三年所餘者bb爲b一年之積,九年所餘者,爲三年之積,以爲冠婚喪祭之需,以爲風霜水旱之備,其制産如是其密,其愛物,如是其重,而今也,非徒太過而已。又從以兼其器,此又何哉?夫民,春稼秋穡,終歲勤動,以望其飽,而其糜如此,欲其無飢,胡可得也。朝繰暮織,晝夜勞苦,以望其暖,而其糜如此,欲其無寒,胡可得也?飢寒交至,轉頓丘壑,則殿下雖宵金旰玉,抑何補於殿屎之民也。夫賣爵,權道也。所補,不過賑穀,勸分,少惠也。所沾,不過隣里,而殿下,爲民而行之,若設此禁,則其利,豈止於賣爵勸分哉?且聞玆草之始來,倭人誑之,而此則三山靈草也。吸之長生,尤良於治痰,名曰痰破塊,其時東人,有一病痰者,家素富,以多方治之,病欲已,聞其名服之遂愈,人不知然也。有痰者,爭服之,其後,皆無靈,特以久習而宜於口不止,稍稍成風,其時有學道人而憂之曰,南賊,我讎也。以其毒,遺我,欲病民,此非痰破塊也。乃膽破鬼也。若不禁,自此以後,久服者,膽漸消,萎弱小氣,夭者多。且南屬火,東屬木,木入火,則質燋,生火則氣泄,此物,自南來,專以火吸,而無水以制之,夫茶,烹之而飮,藥煎之而服,皆有制也。今火吸而空噓,旣無水制南氣而東氣泄,其象爲耗財,奚特膽破而止?惜乎。世無知者,人皆美而爲迂,而其初不禁者,所服者鮮少,又無所種,特於階圮空隙之地,而無病於農也。今則以其所種之利,倍菽粟禾黍,故民皆廢棄稼穡,專治玆草,沃土良田,無不種植,其禍偏gg徧g於一國,當時道者,膽破之說,雖未知其如何?而糜財害人則劇矣。水火之說,專涉數學,識者所不道,而第論以常理,則夫飮食,節適則致養,過中則生疾,今以毒烈之氣,不別晝夜寒暑,旋止旋吸,薰鼻焦脣,無時可止,則必致凋傷眞元之道,且聞服而中止者之言,則皆云,眼昏漸明,脚力頓健,眩症夬止,以此論之,其潛自銷鑠,生疾之害,不可勝言,慈父愛子,惟疾之憂,聖后愛民,若瘝之恫,不爲堤防,致多疢疾,亦非若保赤子之道也。嗚呼,惡狼莠,爲其害穀也。惡蟊賊,爲其食苗也。百畝之田,雖有是物,農夫必思袪之之道,今擧國,有狼莠、蟊賊,而不爲之禁,臣不勝其惑也。伏聞殿下,頃下酒禁,令民勿釀,民雖業而爲生者,少無怨恨,皆曰是一朝之悶,而終身之樂也。欣欣若更生,穀價之不甚下,人皆謂禁酒之效,而其不見之功,不知之利,抑有所不可量者,甚盛德事也。然而至於南草,則只以沃瘠之田爲區別,而不下一切之禁,抑又何哉?就知其有害,則嚴法峻令,固當痛禁之不可及,又何沃瘠之別哉?民之趨利已甚,雖鞭扑日至,固不可禁,寧以溫諭而感化之也。徒爲小吏操縱之囊橐,而秪益致撓矣。伏乞嚴勅州縣,無論土之肥瘠,地之大小,種之者,皆以重律論罪,販於市肆,吸於街巷者,與種者同罪,守令不禁者,亦爲斥罷,以嚴其堤防,則不出數年之內,野無遺種,自有補於生財之道矣,豈不美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bb六b曰,罷無用,何也?凡物,不利于國者,雖細物,其害則大矣。若爾則必思袪之之道,況害于國家者,所關最重者乎?今之北漢城,備不虞之所者也。先王之所創,碩輔之所劃,其敢曰無用,而以臣管窺之見,竊有所不然者。夫據山爲城者,必外而嶺巒險阻,敵無階升之路,內而地勢衍夷,我有整頓之所,溪流不竭,泉源不絶,然後可以爲守,亦可以爲禦,而今之北漢則不然。以言其勢,則雖謂之一夫當關,可也。而以觀其形,則如蓑笠之仰置者然,其外闊而廣,其內狹以塞,崖岸崎嶇,石壁磽确,實無百步平地,可以安排軍馬,夏之暑,烈日曝壁,巖嶂沸烘,中之者,多溫屯嘔泄之病,冬之寒,陰風凍烈,石氣相射,居之者,有皺裂凍坼之苦,重以水源短淺,皆巖罅滴溜,居僧數百,接民十餘家,尙患不繼,若衆軍住此,其能支過旬月耶?所恃者,有城外十餘里南澗,而非但汲路隔遠,賊若圍絶澗流,則疏勒笮汁之患,不待智者而可知,此誠兵家之所忌也。自數年以來,廟堂亦以爲慮,修築門樓雉堞於此,欲爲竝守之計,此亦備禦之長策,而自城下至南澗,內外隔遠,實非竝守之地,脫有不幸,而有警急之報,國家所恃者,非南漢則沁都,捨彼取此,非計之得,未知當日設施,其意安在,而若謂都城闊大,非守禦之所,欲移士女於此,堅守而勿交鋒,淸野而俟其退,則其中如是其峽,汲道如是其遠,固不能容衆,而亦非久守之所。若欲一則守北漢,一則守都城,以爲首尾相連之計,則軍卒小而不能周。考之以地勢,論之以兵算,進退固無兩據矣。今之議者曰,其勢則然矣,其事則如此矣。自先朝創設,而規畫已久,糜費之多,不可一朝而罷,成事勿說,可也。臣竊以爲不知言者,誠其事固計利害而已。若所謂成事者,非今日所道也。國家數百年積貯,已盡築斯鑿斯之日,而至今未振,往事已不可追,而若知其爲無益,莫如速罷之爲愈,胡乃因循不改,逾往逾費,運府庫之財穀,以養不使之游僧,役輪番之軍校,以衛不守之空壕,終至於罄竭而後已耶?況其守城之道,在積貯之多寡而已。石城千仞,湯池百尋,委而去之者,豈有他哉?只以軍無見糧,士不宿飽,而今自近歲以來,旱蝗連因,府庫空虛,南漢保障之地,江都天塹之固,餽餉累歲之積,掃地無餘,布木貢稅之道,亦絶其策,卒然邊境,有意外之患,則數萬之衆,實無相餽之路,一心講究,積貯於此者,誠爲今日第一務。至於北漢,徒爲煩費之資,顧何與於守備之道,臣聞北漢僧徒及軍校一月給料,不下六七十石云,竝其雜費,則通計一年,猶爲近千之穀,以此賑民,當活幾人,以此給軍,亦養幾人?伏願殿下,深察備禦之道,預講衣袽之策,亟罷此城,專意江廣,以其粟,付於南漢之餽,以其軍,付於南漢之卒,以爲緩急之用,則國家幸甚,伏願聖明,留神焉。其七曰,寬坊民,何也?夫外方偏重之患,莫如良役,京司偏重之害,莫如坊役,坊役之民,實有所難支之端矣。今自公卿以下,至於生進武科醫譯雜科及有廳有屬之人,皆無所役,只有閑良商胥工匠之類,以應斯役矣。一自扈衛設廳之後,閑良,多托屬於此,應役,惟商胥工匠,而其中稍優者,或托跡於士夫廊下,或行賂於所主部吏,百般謀免,其所應役者,皆殘弱無依之民,以爲治道通溝,以爲坐更譏察,以爲掃雪除草,或守直宮墻,或立役各司,其他種種雜役酬應之道,不一而足,一月之內,餘日無幾,奚假gg暇g治産業,以保其生哉?由是稍稍散亡,各部破契,殆居四之一焉,破契者,卽無民應役之謂也。此豈優恤根本之道哉?若此不已,其餘存者,必將相繼而散亡矣。臣實痛之,臣實悶之。臣在部時,目擊玆事,其立役者,皆呼寒啼飢之民也。衣不掩骸,面有飢色,而昨日所役者,今日又至,去夜守更者,今夜復來,無時得休,臣怪其重復而問其故,則皆太息而對曰,强者得免,弱者不脫,臣雖査其太甚而弛張之,破契已多,餘民已少,其勢不得不然也。豈意天地之大,猶有所憾之歎也?昔先王役民,歲不過三日者,豈有他哉?誠欲使民,有其餘力,而以安其生也。先王使民之道,今雖未能盡行,夫民寬一分,則餘一分之力,緩一日,則安一日之生,臣竊以爲,從其輕重,量其緊歇,有廳之當罷者罷之,有屬之當減者減之,卽與小民分勞,而坐更之役,雖士夫家,依事目皆爲立役,亦分小民一分之力。此外,又復特爲講究輕徭之道,以便民力,則國家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臣旣以數條,仰陳於前,而猶有未盡者存焉。今日裕用之道,不可少緩,而國用之如是罄竭,實由於生民之困瘁也。生民之困悴,莫大於良役之偏重,亦莫大於賦役之不均,今之不均者,非國家之過也。其弊,實由於在下之人。蓋國家征稅之法,一依周制,什一而稅,誠可爲百王柯則,雖謂之得其中正,可也。而不幸輓近以來,豪民武斷,姦民弄巧,皆爲養戶者,捧於民者,倍過於國家之常正,常正之法,隨其山野,布木米穀,雖爲不同,兩稅所出,不過十二年穀,計守宰衙祿及其他雜費,亦不過兩稅之數。以此計之,則一結所納,多不過二十五斗之穀,而養戶戶首所捧之穀,則多者四十五六斗,少者不減四十斗,小民,不知其然也。皆云國家重斂之致也。痛矣,養戶之害也。歸怨於國家,而總利於一身者,莫非養戶之所爲,養戶者何也?合小民之結,以爲己橐,其實,國家行周文王之化,而養戶造重斂之名也。寧不痛哉?今欲一革此弊,莫如罷其八夫作結之法,一以散戶行之,爲便也。今令之於民,一結所納,無過二十五斗,行之於官,一結所捧,無過二十五斗,令官無犯,令民易知,則民之所減者,已過三分之一,以一結通計,則不下十五斗之穀,國無毫分之費,而實惠降于下民,皆德上而知其所頌矣。不煩其令,而豪民,自破其奸套矣,寧不便哉?以此爲常定之後,計其守令衙祿及雜費,則一結所捧,又不下二斗之穀,臣雖未詳知其八路總結之幾何?而亦不下八十餘萬之結,雖除復戶他結,大數似不下四十餘萬之結,以一結二斗計之,則二四爲八,八十餘萬斗之穀,國家,可坐而得也。以此減給舊陳之稅,可也。減給白骨之布,可也。國無所預,而付之於守令雜費之數,亦可也。此則在朝家斟酌之道,而亦爲變通之一端也。雖然良役不均,則田賦終不得其便矣。不可不先從良役而釐正矣。臣仍伏念,田賦則大略雖如是,而國家上納之貢,每多敗沒,致令國用日縮,而莫知其然也。寧不悲哉?今其敗沒,實由於專用京船之禍也。專用京船,其弊多端,一則其舟,多大而長者,一則多圖囑而下去者,一則多違法而添載者,舟大而多載,故遇風未易進退,歷險未易上下,其舟多敗,圖囑之際,不無所費,故爲充其費,而多所弄巧,且不實者相雜,而地方之官,一任其下來,更不考實與不實,而只爲裝載而已。由是,覆沒之患,前後相望,其禍可勝道哉?今若委之於所載之官,無論京船與鄕船,令其自擇載送,而如有敗沒之患,斥罷論罪,則必用地土之船,地土之船,比京舟稍少而堅完,便利倍過,其於京船遇風歷險,長大而難運者,相去遠甚,雖或募得京船,審擇之道,過於前日,必無不實之雜bb?b焉,其間許多弄巧之患,亦可以絶,此與前日下送京船之道,利害不可同日而語,此二段,尤宜詳察而行之也。噫,玆前所陳數條,雖是空疎淺見,而儻或俯採芻蕘,非但貢擧可精,貪汚可徵,八路設場之費,省矣。上下征利之風,絶矣。良役均而民有餘力,奢侈除而國有餘財,無益之物祛而三農勤,無用之作罷而二城固,坊民安矣,賦斂輕矣,而亦爲厚生利用之一道,未知有槪於聖心耶?嗚呼,令之而不行,則國綱弛,禁之而不止,則民心玩。伏願殿下,不令則已,令之則必期於行,不禁則已,禁之則必期於止,嚴立紀綱,無少忽焉。臣幸生聖際,親逢堯、舜,默無一言,老死丘壑,長逝魂魄,餘恨無窮,不諒狂僭,妄進瞽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咫尺閶闔,餘懷耿耿,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右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掌樂正黃瑞河,典牲直長柳鼎茂,活人署別提金斗剛,歸厚別提李梅,北部參奉鄭最寧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黃瑞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及職掌,以次仰達。瑞河以職姓名履歷,仰達,而職掌則以本院長官之故,無別般職掌矣。上曰,所懷達之。瑞河曰,本院樂工樂生等,俱以外方之人,立役於京師,殘弊特甚,一朔單布之料,無以資生,而自辛、壬大歉之後,外邑所納災減之數,亦多。其代,自惠廳當爲出給,而惠廳,尙不盡數上下,故工生輩,一匹料布,亦不得受食,以至於不能保存之境,誠甚矜悶,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自本院不得給布者,自該廳依數上下,使朔布受食者,勿令間斷事,分付該廳,可也。{{*|出擧條}}瑞河退伏。柳鼎茂進伏。上曰,職姓名。鼎茂達職姓名。上曰,今番登科者耶?鼎茂對曰,去年七夕別製,得蒙親擢矣。洪景輔曰,以風雨半日,未盡所蘊,經筵他日,更達餘懷等語,自上,以雖露有好氣像,行褒擢第矣。上曰,今始記知矣。上曰,職掌?鼎茂曰,次知羊羔色矣。上曰,遺在?鼎茂曰,爲四十九首矣。上曰,所懷?鼎茂曰,別無所懷矣。上曰,旣有經筵他日更竭餘懷之語,擢第有意,以所懷盡達,可也。鼎茂曰,大誥之後,職在微官,而大臣以下疏箚,陳戒切至,臣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何處人也?鼎茂曰,居在竹山矣。上曰,有顯官耶?鼎茂曰,無顯官矣。洪景輔曰,故承旨柳道三之一家人也。鼎茂曰,卽今自朝家,變通良役,而雖周思之,無善策,民不悅而猶爲之,在上古,雖是可行之道,在今日,則是不可勒行之道也。卽今欲爲變通者,或曰游布,或曰結布戶布,而此亦皆是不可行之政也。捨此則有一道焉,通計京外文武科擧擧子,則其數幾至十萬,咸聚京師,則行資路費,此是不億之費,令各其道試才,而禮木及禮錢捧之,則渠等,亦以爲便,當以其錄名數,計之,則可當良役之半,民無困瘁之弊。儒科亦然,遐方士子之上京觀科,其所浮費,亦多。令各其四長官,依都會例,試取,亦捧禮木及禮錢,則擧子,必樂從。又無難捧之弊,可以當良役不足之數,以此足爲變通,故敢達。上曰,其外亦有何所懷?鼎茂曰,自上,頃禁奢侈,而近來奢侈太濫,不可以一禁令,革去矣,如北京物貨貿易之路,一切防禁,而商賈輩所販錦繡之物,亦爲禁抑,則似有尙儉之效矣。上曰,又有何所懷也?鼎茂曰,此外無他仰達之事矣。上曰,年歲幾何?鼎茂曰,五十六歲矣。鼎茂退伏。金斗剛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斗剛,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斗剛曰,救活病人矣。上曰,有方痛者耶?斗剛曰,二人痛病矣,皆得差可,入去矣。上曰,所懷達之。斗剛曰,凡有事則稟議於提調,隨事變通,故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居鄕耶?斗剛曰,居在海州矣。斗剛退伏。李梅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梅以職姓名仰達。上曰,履歷?梅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梅曰,次知棺槨矣。上曰,有何所懷?梅曰,別無所懷矣。梅退伏。鄭最寧進伏。上曰,職姓名?最寧,以職姓名仰達。上曰,職掌達之。最寧曰,次知部所屬坊民,頒布朝令矣。上曰,民戶幾數?最寧曰,四千八百餘戶矣。上曰,本部有何弊端?最寧曰,頃日朝參時,東部參奉南圖逸,以坐更不均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京兆之意,下敎矣。方自京兆,申飭各部,使之均役,民情莫不歡悅,而坊役不均之弊,非但坐更一事,近來坊民,擧皆冒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前日百餘戶應役之洞內,今不過十餘戶,只是無勢殘民,偏應苦役,而實爲難支之痼弊,故惶恐敢達。上曰,良丁民弊,京外無異矣,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最寧曰,從前申飭,非止一再,而亦無實效矣。自上別爲下敎,使諸上司各軍門元額外冒屬者,一倂釐正,出付京兆,均一出役,俾除民弊,似好,故更此仰達矣。上曰,曾以汰定事,有所申飭,而如軍門所屬,猶有名目,至於傔從輩,亦皆無端免役,殊甚無義矣。各司冒屬者,使之汰定,而如有爲傔從圖免坊役者,部官,論報京兆事,出于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掌樂正,誰家人也?景輔曰,故判書黃欽之子也。上曰,鄭最寧何如人也?景輔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之一家,似其庶孽也。輪對官,先爲退出。上曰,承旨書疏批。景輔,書前參奉白奎昌疏批。{{*|在日記}}上曰,又書洛昌疏批。景輔書之。{{*|在日記}}上曰,洛昌疏中舊甲重回之語,予深感焉矣。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而時方追慕之誠,未盡之懷,當展於東朝,而慈聖撝謙之德,至矣盡矣。故予不敢仰請矣。洛昌之疏,及於此,予實有歉於愛日之誠也。景輔曰,伏聞下敎,不覺感涕自零,方外之有此議,亦已久矣。若以舊甲重回等說,陳達,則慈聖,豈不賜允可乎?上曰,洛昌疏批中,感懷倍而抑菀深者,寫予心曲矣。若得回聽,則豈不分付耶?以李仁植疏辭及洛昌疏意,反覆陳達,則慈敎以爲,當此歲,心尤慼感,爲敎,而終不賜允,極爲悶悶。景輔曰,殿下奉東朝之至誠及臣子爲殿下之誠,固是無間,事關聖躬者,一切嚴斥,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感服,而至於舊甲重回,洛昌之疏,誠是今年,不可空度也。上曰,所達是矣。上曰,承旨書備忘。景輔書之。傳曰,殺不辜而得天下,亦不爲,亞聖所訓,世道陷溺,義理晦塞,比年以來,凶逆凶書,無歲無之,其所致討,豈可忽也?而但難測者獄事,故前後親鞫,其重則窮凶極惡之徒,當宜嚴懲,次則慮恐皂白之俱傷矣。今番親鞫時,意雖審愼,而憤痛在前,故亦未周量,元無干涉之人,徑施刑訊,翌朝乃悟,雖命停刑,下敎之際,遠聲又受刑,深悔率着,帳殿特放,繼命救療,其中遠聲,終至客斃,其所矜慘,逾日未解,旣命恤典擧行,今無可諭。噫,遠聲,卽遐方蠢民,刑殺在上所爲,而猶且不已者,卽殺不辜也。其不審愼也。古語,刑不復續云者,政切至也。以此書諸簡策,使後世人君,鑑予而愼刑焉,而此外,有因此戒飭者,以人主之尊,枉殺蠢民,猶尙若此,況按道之方伯,治邑之守宰乎?其所濫刑,曾已申飭,其令備局,更將此意,另飭諸道。書訖。景輔奏曰,伏覩備忘,欽恤之意勤摯,以作垂後之戒,欽仰我殿下盛德,而遠聲之白脫後,終至於客斃,不勝慘愕,報其孤兒寡妻,呼痛於蔀屋之狀,尤爲慘切,自上已命恤典,可謂至矣,而使之返瘞其故土,則可以慰其窮民無告之冤矣。上曰,承旨所達,可謂善矣。書備忘。景輔書之。{{*|此在日記}}景輔曰,下敎中,戒飭方伯、守宰之濫刑,實仰欽恤之盛意,而近來外方,多有濫刑之弊,以昨日臺啓閔昌基事,觀之,其所濫殺,至於此酷,則罷職不敍,未免輕律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斗柄,各別救療事,分付,遠聲救療該署官員,令攸司科治。{{*|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二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修撰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受由,由限已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今日鞫坐,兩司多不備員,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違牌不進,持平李壽海,承牌詣臺,今方引避,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大司憲洪鉉輔,更卽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廢坐,今過旬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尹張鵬翼,陳疏承批,尙不行公,左尹吳光運,右尹趙正萬,除拜已久,皆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政事,命下後,待開門爲之。自是古規,政官上疏呈辭入啓受由外,毋得頉啓事,亦有先朝定式,而行公堂上之以病頉稟,近成謬例,卽者吏曹郞廳。又以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之意,來言。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今後則申明先朝定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安相徽爲獻納,以李箕鎭爲禮曹參判,沈鳳儀爲工曹正郞,鄭希先爲司宰僉正,尹得莘爲司饔僉正,權世隆爲氷庫別提,李梅爲典設別提,金光遇爲敦寧判官,金遇慶爲監察,李廷善爲引儀,金興慶爲禦營都提調,金興慶爲司譯都提調,朴師益爲尙衣提調,尹淳爲校書提調,趙尙絅爲長興提調,李瑜爲平市提調,宋眞明爲司譯提調,李景元爲安峽縣監,沈稷爲雲山郡守,朴壽台、朴時泰、柳鼎茂爲典籍,洪曙爲江原都事,陽平君檣,今加嘉德,夏原君杞,今加中義,崇仁殿監單,鮮于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 ○兵批啓曰,南虞候,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權{{!|𢢜|⿰忄業}}爲知中樞,申聖夏爲同知,成瑍、李思周爲副摠管,柳萬增爲兼司僕將,韓啓朝爲羽林衛將,金必祐爲宣傳官,崔慶老爲訓鍊主簿,權儆爲忠原營將,尹任世爲忠壯衛將,申德夏爲慶尙右兵使,安允文爲南虞候,河德休爲五衛將,李聖魯爲都摠經歷,朴弼垕、徐命彬爲副護軍,許錭爲司果,江華中軍單,金垕。 ○金尙奎啓曰,新除授南虞候安允文,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啓曰,慶尙左兵虞候金來慶,於蘭浦萬戶林大材,軍官邊得泰,或軍器別備,或拯活人命,或御寶僞造罪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來慶、林大材,雖已資窮,未經准職,邊得泰,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朴來章、姜碩厚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俱以老病之人,氣力日漸澌綴,萬無供職之勢,斯速啓遞云。老病旣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宗簿寺草記,批旨,梅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梅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當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金光遇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崔守約爲禁府都事。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鄭亨益,身病苦重,連日違牌,同義禁朴乃貞,强疾進參,症勢添劇,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普赫爲同義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纔移臺職,其代,以前司諫崔命相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爲副司果。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閔昌基,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摠戎使狀啓,刑曹粘目,長湍前府使成德潤,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成德潤,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瑜,旣已批下,卽爲牌招入直。 ○持平李壽海啓曰,臣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事,論啓蒙允矣。卽伏見擧條之出於小報者,承宣,以未免律輕陳達。至有閔昌基拿處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夫昌基慘刻濫殺之罪,孰不駭惋?臣亦非不知罷職之罰,不足嚴懲,而第伏念邊帥之任,托重閫外,儻以濫刑,輕施重勘,則其弊或至於將兵之臣,無以威鎭,而如昌基所犯,眞所謂情雖重而律宜輕者也。且臣所聞,旣甚眞的,無容査問而更知,故遂以不敍之律,勘論矣。今者律輕之論,旣發筵奏,則臣何敢自是己見而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李壽海,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以釁辠之蹤,犯逋慢之誅,罪在無赦,日夕俟命,不意邦憲旣逭,官銜又移,選部之檢擬,恩點之降辱,輒相隨續,未嘗有旬日曠,有若無故供職之人,臨急充調者然,是豈可施於負罪省愆之一賤臣者哉?怵然戄然,爲之心不寧而寢亦廢,不知所以自安也。噫,今臣之三遷官而無變動,屢違命而不知畏者,豈樂爲哉?槪其窮隘之甚,雖欲自爲之恕,而求可以一分趨承之圖者,實未有得其說焉,此非臣之言也,卽擧世之公評也。噫,終古薦紳,所以蹈危穽而觸衆怒者,顧何限哉?今臣雖褊量狹心,亦何至一遭言,則悻悻以自負於恩顧之重,而誠以其遭罹,則實不幸耳。雖其勘之也輕,而指意則非常矣,發之也晩,而疑怒則久積矣,其羞辱當世,無復餘地,傍觀代愧,至今未已,臣又視如細故,欲以一撕捱而塞謝之,則廉恥之壞,縱恣之罪,又將何以自贖,而自立於世哉?臣本非不欲仕者也。又豈無眷係榮遇之念,而顧乃一朝狼狽,志願剌謬,更無顔面可列簪紳,辭受去就,初無職任大小之可論矣。緊急如動駕時侍衛,而猶不能趨造,閑漫如春曹之亞席,而尙無路承命,況玆所叨之職乎?前日之必辭乃已,其意甚苦,而猶不敢援而言之,況今大誥纔下,求助甚懇,官列論思之職,宜效一得之見,然而今臣,旣以文字意見間事,幾陷大謬,玷辱聖簡,懲熱驚曲,憂悸在中,實無以出一膚淺,以自效於職思,則其不可以頃刻僥倖者,又較然明甚矣。至於所兼籌司之任,且不可虛帶,竊聞以冗員之多,深爲病治之一端,夙夜諸賢,相繼遜辭云,如臣積逋者,無容於別爲之辭,然而至今無一言求遞,其將添一罪矣。凡所謂冗者,不事事而剩贅之謂也。假使臣束帶而朝朝赴衙,其漫不識事,已是冗員之最者,又其身,不曾一日行公,只使騎驛之郞,踵門而返而已。則其爲冗,孰有甚於臣乎?此不可不亟行刊汰,以助敦實之政,而俾光於新化之治矣。嚴召屢辱,祗承無路,席藁抑塞,只願速滅,玆不得不趨詣闕外,而天陛咫尺,若隔鐵限,瀝血爲疏,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亟垂鑑察,罷臣所帶兩職,俾得自靖,而無重辱於朝紳,仍令勿復檢擧臣姓名於政紙,得一分自全於危途,實天地生成之澤矣。臣昨封此疏,見格喉司,微衷莫籲,遂成違傲,罪戾層積,方俟重誅,夜中伏奉備忘,辭敎嚴重,指諭丁寧,殆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惝怳,感泣無地,積罪如臣,何所得此。噫,臣之向來冒出,秪爲分義之重也,陳力,亦秪爲分義之重也。豈可今日,獨昧然於是,而不知嚴乎?誠以不如是,則將必傷則哲之明,而累淸朝之化故也。苦心在此,匪敢崇gg祟g於一己之讓而已。玆又竭蹶隨召,輒露危悃,仰瀆宸嚴,以請處分,懇冀天地父母之垂諒而哀憐之。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於卿,無毫分不安之端,卿之若是自劃,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省爾六條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令備局,確議稟處,而以七實字勉戒者,尤爲切實,其令政院,抄出以入,以爲省覽之地焉。{{*|原疏下備局}}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近以親病,再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罔極,隕結難報,緣臣誠孝淺薄,卽今老母病勢,益臻萬分危急之境,臣方束手在傍,焦遑煎泣,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喉司之臣,亦必聞知,而旣阻長bb?b使不得登徹。又不爲之一番陳達於黈纊之下,循例請牌,致勤嚴召,臣誠惶隕抑塞,罔知攸措,玆不得不投疏徑歸,復伸疾痛之呼,仰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崩迫之懇,卽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人子至情焉。{{*|踏啓字下}} ○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伏以臣,身卑韋布,跡在海濱,雖其學識愚鹵,智慮淺短,若夫區區憂時之忱,則固不敢自後於恤緯之婦,而伏況向日,聖上特下備忘,辭旨諄複,善端藹然,凡所以克責聖躬,飭勵群工,慨念世道,軫恤民隱者,靡有遺蘊,而至許遠邇之進言,亟求治化之有裨。噫,王言一播,四方欣聳,如臣疎逖之賤,亦不勝激仰感泣於聖旨之下,乃敢裹足西上,擬將進伏禁扃之外,庶竭芻蕘之說,以效一得之愚,而惟其煩猥是懼,望闕懷疏,徊徨踧踖者,蓋亦累日,而又伏見日者,下廷臣之批,深歎諸臣之一味寥寂,至慨草野之無言,反示自反之意,臣於此,尤切戚戚然有動于中,終不敢自阻於殿下之庭,敢冒萬死,略貢愚忱。伏願聖明,裁擇焉,自殿下卽祚以後,一念圖治,治具畢張,凡諸禮樂刑政之屬,無不修明,而尤致意於子視黎元,宣布德政,其所以撫摩之方,隱恤之道,靡不用極,而不幸近年以來,亂賊橫生,災荒荐臻,無一歲寧妥之時,是豈聖明世,所宜有也。況今聖上之奮勵振作,銳意求治之誠,有倍於前,而朝家之實惠未孚,民生之困瘁日甚,其愁苦之狀,鎖尾之情,顧無由盡徹於黈纊之下,則亦豈不哀痛之甚乎?臣是湖南人,請以耳所聞目所覩者,先自湖南事陳之,蓋近來湖南一路,視他道被災尤甚,而沿海十數邑,則尤甚之尤甚也。屢經大殺之後,全村盡廢,闔戶而俱沒者,滔滔皆是,海防七八百里之間,人烟殆空,而道傍之餓殍,枕藉相續,官令收瘞之餘,白骨殘骼,尙此狼藉於行路之上,景色凄楚,如經兵燹,至於經者學者,亦皆裂巾毁卷曰,讀書何爲,讀書者果餓死乎?淮海一帶,將絶讀書種子,眞所謂奚暇治禮義者也。士而有恒心者,猶尙如此,況彼無恒心者乎?哀我民斯,亦孔之酷也。這間愁痛之狀,雖道臣、守宰,亦不能細知,況惟九重之內,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盡燭其如許也。臣恨無工畫之手,不得效鄭俠圖上之忱也。噫,良民善氓,化爲强盜於飢餒之中,膏壤,棄爲荒野於殿屎之餘,人無安業之意,徒懷無聊之心,全沒廉恥,喪失常性,末乃倫彝滅絶,義理晦塞,父子不相保,窮徒相殺食,雖其粗能保安者,亦無久安居土之意,則不待草動風起之患,已有土崩瓦解之勢,若此不已,則民無荷鋤,士無讀書,武不習藝,工商無以賴焉,終必滅倫晦義,乖亂無餘地而後已,其爲慮,豈不凜然而寒心哉?噫,東海之一婦呼冤,而猶致三年之旱,則顧此一路之大,在國家,誠爲根本之地,而根本之地,受病若此,無藥可救,則其所以召災貽害之道,亦豈少哉?未知天地父母之聖,將何所爲計也?如臣愚昧,非曰敢知,而敢以六條說,爲今日救湖南之急先務,何者,其一曰,修學政,夫自古帝王之治,每以待士爲重,必盡培養導迪之方者,蓋以其維持世道,聳動風化,爲國家元氣者,亶在於此,則是乃有國之所不可忽者也。試以我朝言之,內有國子之官,外置訓導之任,規率多士,囿於風敎者,於休盛矣,而惟此訓導之法,則漸此廢弛,式至近日,而內則雖有太學庠序之敎,全廢導養作成之議,此所以有識之竊歎,久矣。而以殿下求治之誠,事無大小,罔不修擧,則此乃王政之所先務者,而前後絲綸之間,一不及於興學校扶士氣之政,顧今環東土八域之中,士氣之摧沮不振,安得不然也。抑臣區區以爲,目今湖南之日就喪亡,亦未必不由於此。噫,凶荒之荐酷,人心之不固,莫湖南若也。而從又敎迪導養之道,蔑蔑焉廢閣,故雖其平日粗識砥行之士,亦且自抛其身,不知讀書,則其方來後生,將何所講磨義理,觀感砥礪哉?旣曰,士爲國家之元氣,則湖南之士,亦湖南一道之元氣,其關緊於國家者,顧亦不省,而今乃澆漓蔑裂,無足可覩,以至人心,漸益壞亂,莫可收拾之境,則不可以荐飢之餘,困悴方深,法廢之久,猝難復行,一任其因循玩愒也。爲今之計,莫若修擧學政,復置訓導之任,以爲敎諭振作之方,而第古者訓導之任,當初設置之規,非不善矣,而其不久廢弛者,蓋亦有由矣。是其必得貧困無資之類,畀之此任,以爲免得飢寒之一窠,故爲訓導者,亦徒知侵漁學者,以自肥而已。夫豈知訓導之爲何術耶?是以,儒生,亦無就受其敎諭者,則其所廢弛不行,勢固然矣。今則宜選其鄕人之能通經史,而稍知自飭可爲人師者,畀以訓導之責,而饋以官廩,錄其姓名,牒報于監司,使訓導,持身自重,而每年監司巡到時,考其成績,能使儒生,知尙道學,而勤業飭行者,爲上績,曉解文義,能善製述者。又次之,上績者,馳啓論賞,施以調用之典,其次績者,亦啓其勞,別施褒典,若其無績可考,庸鄙自輕者,或課以殿,或治以律,使訓導之職,爲任甚重,則不屑就之士,亦有肯爲者矣。儒生與選之人,則隨其多少,或居于鄕校,或處于書院,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受敎于訓導,而若其課學之道,則秋冬讀書,春夏製述,窮理飭行,爲上,解義善述,次之,逐月會講,每朔都試。而如其學行文藝中,或有卓異者,聞于監司,亦卽馳啓褒賞,則儒生,亦有樂爲受敎者矣。如是則爲訓導者,以飭修敎誨爲事,爲儒生者,以攻學勤述爲業,交相勖勵,自成美習,不過數年,風俗,有丕變之效,才文,有蔚興之休。向者自抛者,還復砥礪,後來向學者,知所趨向,人心,自有依着之所,而不至於壞亂,士氣,保無摧沮之慮,而自就於修飭,將見八域之章甫,亦且觀感而興起矣,豈不美哉?是所謂修學政,在湖南,爲急先務也。其二曰,立坊約,蓋沿民風俗,其志不固,其習易撓,少遇飢歲,則每有渙散之象,而不難於姦宄之作矣。近日經亂經凶之後,人心潰裂,尤無支保之望,其所以隨事導喩,俾曉四維之義,而交相戒飭,安集一方之道,莫如立坊約以鎭之也。所謂坊約者,卽《呂氏鄕約》之遺例也。其立約之規,綱則有四,目則甚衆,其綱,則曰德業相勸,曰過失相規,曰禮俗相交,曰患難相恤,若其衆目,則可於朱子遺書考知,其隨時損益,惟在量勢而推之爾。今若於湖南沿海各邑,先施此法,隨坊而立約,擇士而爲長,無論老少,不分尊卑,籍其同坊之人,總於約條之內,選置直月直日之員,而嚴其軫gg幹g掌軫gg幹g告之責,節其出入,無違講信之期,隨事勸懲,不越繩墨之中,而又自官總之,分其善惡而規之,隨其勤慢而警之,則不出數年,士無踰制脫馽之患,民無作姦犯法之徒,渙散之人心,可以維持,澆漓之風習,可以變革,自此以往,民皆知事親悌長之道,人自有親上死長之意,名分,不足正也,義理,不足明也。夫何患乎其志之不固,其習之易撓也?此法,視諸修學政一條,尤爲最要,雖八路之廣,可以施行者矣。伏願殿下,分付道臣,使之商量擧行焉,是所謂立坊約,在今日湖南,尤爲沿民之最先急務也。其三曰,設里倉,蓋南土小民之俗,其慮無遠,其習不儉,若遇小豐,則不惜浮費之濫,好作無益之事,目前歡樂之狀,無所不至,備後積貯之道,全不爲慮,及遭凶荒,惟知流散,而無復有保全圖活之意,此所以近者大凶,値其顚連流亡之慘,比他道尤甚者也。今欲節其財用,以備災荒,則其策,無過於設里倉,以限之也。所謂設里倉,卽朱子社倉之遺義也。其法有四,大要可以齊豐歉也,可以均貧富也,可以謹賦稅也,可以勤農作也。若其可行之許多條例,則自可推古義而用之爾。今於湖南列邑,逐一里設一倉,擇人爲保正,不分貧富,每趁其收穫之畢,都輸於里倉之中,又選隊副甲倉之任,而嚴其出入文簿之事掌,先納其當世惟正之供,又除其後歲播種之數,然後始除其家人口之多寡,以爲月晦分給之定制,而若其富而嬴餘者,則算其年量廩之外,又貯後不虞之備,始除出剩數,以作息貨之需,而亦不許其主之任意出給,若其貧而不足者,則每於月晦之分,始受後一月息貨之穀,必料理商市,食其奇羨之資,而亦不違其秋之准數還納,又自官申之,分其能否而飭之,隨其從違而繩之而已,此其大略也。若行此法,則荒年,不能爲殺人之菑,貧戶,自靠其濟活之門,官無逋欠之憂,農無愆期之歎矣。此乃所以禁節其浮費之濫,預爲其積貯之道,而連年飢饉,可以救也,顚連窮民,可以保也。自此以往,富戶,知撙節之方,而有備後之策,殘氓,無流散之心,而有安居之樂,又何患夫其慮之無遠,其習之不儉也?伏願亦爲分付道臣,急先施之於湖南沿海被災尤甚之地,以觀其損益焉,是所謂設里倉,爲湖南備荒歲之最急務也。其四曰,給田災,夫生民之本在食,足食之道在農,務農之具在田,田不闢而徒欲其務農,則是無異於止聲而求響,潛形而覓影,是豈理也哉?是以,前後勸農之敎,每當歲首,非不勤摯,而事近文具,未見實效,臣以爲厥有由矣。蓋旱田水田,若値荒廢,則許給災傷,宜無異同,而朝家事目,水田則隨分給災,旱田則責以一年再耕之利,而不惟其播種未收者,不許給災,雖其陳棄蕪沒者,亦不許頉,雖或有許陳事目,而計數十年一下,則其間被災之歲,不啻屢次,荒廢之處,亦難勝數矣。就以湖南事言之,旱田土性,素稱磽确,而己亥均田之後,已過十數年,故旱田之還復陳廢者甚多,而尙不一番許頉,是以,其間殘民之白地納稅,無異年年耕食之地,是可謂逐年均撫,隨災停稅,而保無民怨乎哉?噫,殘民一夫之所耕作,其數幾何?而就輸其墾田應賦之外,又貢其陳疇未頉之稅,則有何餘嬴,爲其糊口之資耶?此所以未及三冬,甁罍俱罄,柠軸盡空,入無所食,出無所賴,指其陳田,顰蹙而歎曰,初何墾彼之爲哉?如許殘民哀矜之狀,固已甚矣。而雖其稍富之民,如逢旱田之災,則公然納稅之際,其所呼冤之言,無異貧戶,所以交相懲畏,以起耕陳田,爲禁戒之一端,而雖有好新土在前,無意始墾,顧安有田野闢而庶穀蕃之理哉?種子不贍,則雖有良田美疇,是同閑地,農期若失,則雖有壯夫健婦,無所下手,如是而課農之政,又安所施哉?今殿下,若欲勸農之敎,不歸文具,則亟命攸司,旱田給災,依水田之例,隨陳許頉,除農民一分之弊,開新土就墾之路,且營耗之散在列邑者,不過爲私需之用,無關於經費之需,亦宜分付道臣,令各邑抄出有土無種之類,而除其所在之耗,以補其不足,則農無愆期之歎,而地亦無曠廢之慮矣。是所謂給田災,在湖南,爲祛弊之急務也。其五曰,改櫓軍,夫海防戰船之設,蓋備水賊之具,而其軍則是謂水軍也。水軍之外,又有能櫓軍,所謂能櫓軍者,是生長海邊,出入風濤,習於操舟,能於搖櫓之稱也。若無此能櫓之手,則雖有巨艦千軸,與無船,何異哉?湖南左沿一帶,近自監營,設一募軍都廳,而其軍也。價布則半於水軍,身役則閑於能櫓,故浦漢海夫,率比投入,無復餘丁,其後能櫓闕額,自本邑,不能以海民充定,只簽得峽氓野夫,塡其額數而謂之曰能櫓軍,是豈爲能櫓軍哉?自古必以海民,充定能櫓之額者,蓋亦有意,而今者峽氓野夫,平生不識操舟之術,猝當事變,其何能進退捩柁於海濤港洋之中耶?所謂募軍,旣非五衛騎步正兵之比,則所當及時革罷,以抒能櫓之弊,而但營門自募之軍,有若手下牙兵,今若旣設而旋罷,則其間,必有祛一瘼生一弊之歎,而亦非所以待方面,膺重寄之道也。抑有一道,無損於彼此,有益於交濟,甚是便宜,何者,若使監營,汰其海民之入於募軍者,換充於能櫓之役,以其峽氓之充於能櫓者,改錄於募軍之額,則海鑑,自無疎虞之慮,而監營,亦無失募之歎矣。仍用此意,永爲定式,分付該道,急速擧行,則海坊簽軍,庶無名實之相反,而戰艦運用,實賴應變之具,是所謂改櫓軍,在湖南,爲備海坊之急務也。其六曰,收人才,蓋人才之作成,亶在人主之培養,而第培養失宜,收拾不均,則才俊所聚之地,其愁沮冤鬱之歎,勢所必至,試以兩南言之,在昔列聖朝培養收拾之日,賢才輩出,文武蔚興,做事做功者,凡幾人矣。而及至近來,寥寥無稱者,此非人才之全然無可用者,實由於收拾作成之道,不古若也。其有才而不見用者,宜乎抑菀之甚,而伏況經亂經凶以後,南土人心,尤爲渙散,有莫可底定之象,在朝家,尤宜收用人才,以爲撫悅激勵之地,而惟彼嶺南,則近年以來,猶被朝家之申飭收用,獨於湖南,則全然抛棄,未蒙一視之恩,人才亦安得bb無b遺廢之歎哉?臣愚之意,則自今兩南,一依西北例,各別收用,以盡撫摩之方,亦有合於慰拊作成之道也。伏願留神焉,是所謂收人才,在湖南,亦爲一急務也。臣旣以鄙俚之淺見,敢效條進之忱,而竊伏惟人主出治之本,端在於建極而立志,去僞而務實,則向上所陳,抑是區區之末務,臣又以一實字,敢此仰勉,而其目有七,實敬天,以省圖治之幾,實典學,以端趨治之道,實勤政,以盡講治之術,實納諫,以開嚮治之門,實破黨,以藥病治之源,實崇儉,以祛蠹治之根,實愛民,以鞏保治之基也。天雖敬而不以實,則圖治之幾,無以省矣。學雖典而不以實,則趨治之道,無以端矣。政雖勤而不以實,則講治之術,無以盡矣。諫雖納而不以實,則嚮治之門,無以開矣。黨雖破而不以實,則病治之源,無以藥矣。儉雖崇而不以實,則蠹治之根,無以祛矣。民雖愛而不以實,則保治之基,無以鞏矣。殿下於斯七者,蓋嘗有志矣,非徒有志,亦有其名矣,非徒有名,臨御十載,治化著明,遠邇咸聳,皆謂唐虞三代之隆,庶幾可覩,而第伏念殿下,每當災異之作,避殿減膳,以盡責躬之道,則其於敬天,可謂實矣。而天之降災,去而益甚,每當機務之暇,講習不停,以盡自修之道,則其於典學,可謂實矣。而士之趨向,猶未底正,每當臣僚之接,反覆論究,以盡爲邦之道,則其於勤政,可謂實矣。而修擧之典,尙未盡行,每當規戒之進,虛心開受,以盡弗咈之道,則其於納諫,可謂實矣。而讜言之路,猶未恢張,每當傾軋之際,務歸同寅,以盡蕩平之道,則其於破黨,可謂實矣。而朋比之習,猶有前套,每當奢費之害,務遵減約,以盡節省之道,則其於崇儉,可謂實矣。而俗尙侈靡,猶未知變,每當施措之間,愍念病苦,以盡如傷之道,則其於愛民,可謂實矣。而衆弊蝟起,猶未釐祛,顧此七者,殿下,皆以爲實,而實效尙未下究者,其於固立志,建出治之工,或有所一毫未實而然歟?臣又以實立志三字,爲出治之本,伏願殿下,益加猛省焉。噫,臣之私心蘊結,雖非止此,而若其關係時政之大者,則顧以幺麼之賤蹤,固不敢覼縷,而六條所陳,七事仰勉,只出於爲君父貢愚忱而已。則此實感殿下求助之盛意,出尋常萬萬,有不得終始泯默,而其干冒宸嚴,不避僭妄之罪,自知難逭,臣尤不勝主臣之忱,伏乞聖明,察其愚忠而恕其狂僭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五更,月暈。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普赫,於直中除拜同義禁,以禁堂不備,進參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副提學李瑜,陳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事體道理,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之俱空,洽滿一旬,事體誠極寒心,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引避退待,處置已至經宿,兩司連日闕啓,亦甚未安。除鞫坐進去、在外、未署經外,獻納安相徽,持平金光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留待。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曺允濟改差,代以許逅爲事變假注書。 ○金尙奎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參議李衡佐,連呈辭疏,不爲行公,詞訟重地,積滯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矣,詞訟重地,長官之久不行公,委屬可慮,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亦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吏曹言啓曰,去夜政院,以知義禁、同義禁身病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事,鞫廳草記來到,預爲備望書單,待批下卽呈之意,分付本曹,而因中間誤傳,以同義禁朴文秀改差之代,書塡矣。今朝始伏見草記措語,則乃是朴乃貞見遞,而誤以朴文秀代書入,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一員,餘皆懸頉,當此飭勵之日,强引不當引之嫌,一倂不進,其在事體,誠極寒心。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癸丑冬三朔,能麼兒試講時,武兼李源,一次講不通,一次陣不通,依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歲翻後,賓廳次對,尙未爲之,飭勵之意,焉在,明日來會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頃忝是職,適値三覆,迫於嚴命,黽勉承膺,纔到閤門,獲奉大誥,我聖上奮發悔悟之意,洋溢於字句之間,來諫求助之心,發見於辭旨之間,雖在韋布,亦莫不聳動而思效進言之誠。況臣,忝在言地,又叨入侍,不可泯默而退,故敢以一二事,草草論啓,而言辭拙訥,未蒙開納,一避再避,徒露醜拙,終坐疎忽,以至遞免,則僨敗之蹤,不宜復玷於臺端,而掌銓之臣,不少難愼,苟然充擬,至有恩點之誤下,臣誠惝怳,莫省攸處,而臣於是職,有必遞之義者三,頃臣之引避也。當其處置之而諫臣,以筵敎未安,援以爲嫌,終至坐罷,則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一也。其後連啓之納言,以臣所發之論,歸之已甚,而旣啓旋避,深加譏斥,則未知其果得臺體,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二也。近日應旨之臺臣,又以臣所發之啓,謂之意外,而反加稱譽,顯示譏斥,則亦未知果有臺風,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三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冒沒承當,況此三必遞之義,兼而有之,則其在廉隅,何可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尙奎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敎江原道觀察使趙最壽書。王若曰,方嶽爲任,則乃一路萬務之所係而不比于他,敎書諭意,則蓋三公六卿之所無而特宣於此。故盤錯必須利器,況絲綸豈爲虛文?顧江襄最近於左畿,而疲弊尤甚於諸道。列郡數十邑里,摠是蕭條,分嶺東西山谿,太半險阻。其民則林茇崖宿,饒戶甚稀,厥田則火耕斫畬,量案無定。兼以弊瘼之日痼,加之災荒之歲仍。蔘朮魚脩之所供,誅求益急,風雹水旱之所被,蓋藏俱空。溝壑顚連,哀哉鴻雁之詠,淵藪逋匿,凜然龍蛇之憂。思之則固爲寒心,若何以付之能手。惟卿,本以蟬㷜華胄,早已羽儀明庭。不衒其才能而性若周絳侯之重厚,自持以廉潔而家似杜祈公之淸貧。丹轂盈門,恒存滿盈之戒,靑雲當路,獨恥躁競之風。蓋本末予所稔知,亦前後曾已屢試。分符湖邑,百姓播袴襦之謠,按節畿藩,三輔頌棠茇之澤。今撤二品之卿月,復作東路之福星。玆授卿云云。益懋良圖,祗服明訓。惟寬裕足以御衆,卿固有餘,非剛明無以立威,亦宜加勉。登車攬轡,必如范孟博之澄淸,竹屑木頭,必如陶士行之綜理。若其稟裁區劃,自可遵依故常。於戲,大誥敷心腹之辭,此正上下飭勵之日,人臣竭股肱之力,豈有內外燥濕之殊?陽春載回,宜及時而布化,江山雖美,毋曠務而耽遊。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得伏聞向日筵中宰臣,以臣狀請原城陞號事。大加非斥,致有問備之罰,臣於此誠不勝驚惶悚蹙之至也。玆事顚末,已悉於春間狀聞中,今不必更爲煩縷,而宰臣所謂圖陞牧使之說,有未能深察其前後委折,疑人於不當疑之地,故不得不復此陳暴,以備省覽焉。原城降號,蓋因戊申逆賊熀、世弘等胎生,而當其降號之初,一邑上下士民等,呈訴官庭及營門,謂以熀本無籍於本縣,而胎生於靑坡,弘雖冒籍於本縣,而胎生於堤川,則橫被降號,極爲冤枉。至以世弘庶祖母,本縣富論面居,可梅稱名者,爲證,故其時監司臣李衡佐,令時任牧使柳鳳齡,査問可梅,則可梅招辭中,世弘之父宗岱,來寓此土,在於癸亥,而翌年甲子,遭其父柱相之喪,卽爲贅居于忠淸道堤川地其妻父金鳳趾家,戊子,轉寓於忠州河所,後復移接於本縣富論面,而逆弘之生,乃在乙丑七月云爾,則其非原城胎生,明白無疑也。臣到任之初,本縣士民等,以此事來呈議送,臣取考其粘連文狀,則前後監司到任時,呼訴者,非特數三次,故臣意妄以爲,邑號陞降。雖無利害於士民,而無瑕之鄕,公然汚衊,則其所憤冤,人情同然,臣未暇斟量其事體之如何?至據當初可梅招辭及前後士民所訴,率爾狀聞矣。今宰臣,疑人太過,謂臣此請,出於陞牧之計,有若臣挾雜私意,煩達天聽者然,何其言之不相諒,乃至於此耶?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宰臣旣以事體未安,爲臣罪案,則臣之徒循民願,妄請陞號之失,於是乎著矣。臣承聞旣晩,請譴亦遲,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明,重勘臣妄率之罪,以重事體,以謝人言,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焉。 ○答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省爾應旨之疏。亦察諸條之陳矣,其令備局稟處。{{*|原疏下備局}} ○答韓山幼學李涏疏曰,省爾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中可以留意者,留意,而可以議處者,令備局確處焉。{{*|原疏下備局}} ○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伏以臣本螻蟻之微,濫陞匪分之職,感戴天恩,曷有其極,縮伏私次,攢祝天神,冀報國恩之萬一,而以臣犬馬之微誠,不能自由,尋常痛泣者,久矣。今我聖上,軫念民憂國計,特下勸民農桑之敎,諭旨懇惻,飭勵臣人,靡不用極,其在方伯守令者,孰敢不祗承聖敎,務盡其力哉?臣雖愚昧,目擊時艱,口誦明旨,不勝感涕自零,玆敢不避三刖之忠,條陳一得之見,仰瀆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勿以人微而廢言,俯垂察納焉。一,今我國家,地不寡於昔年,民不加於今日,而國無一年之積,民無隔宿之糧,供上之物,頒祿之數,減之又減,無望復舊,此皆錢使之然也。一自行錢之後,懶農尙侈之習,耗財靡穀之害,日復日甚,其故何哉?夫所謂懶農者,貪其末利也,尙侈者,麗其服飾也,耗財者,務種南草也,靡穀者,濫觴酒肉也。夫如是則民食之寡乏,國儲之不敷,推此可想,而且今昇平已久,軍額多端,百役鱗萃,萬民星散,朝東暮西,不奠厥居,故國不知民數,民欲避國役,勞逸不均,未有若玆,夫如是則一身兩役之弊,骨布徵族之患,將何以紓哉?蓋軍政積瘼,錢貨痼弊,罔有限量,已無可言者,而夫懶農之習,則晩時付種,不芸田者,這這摘發,一一論罪,則不貪其末利也。尙侈之風,則使臣往來時,嚴禁其綵段貿來,則豪奢可祛矣,耗財之弊,則痛禁其南草種田與市肆,可也。糜穀之害,則重治其眞麥付種者,與作麪買賣者,可也。凡此救弊之道,惟在於守令之擇人,而近來俗習不敦,人情歸詐,少不如意,則必以吹覓爲事,守令數遞,殆同五日京兆,非但迎送之有弊,公務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民焉得不困,國焉得不窘哉?爲今之道,莫若擇其人而任之,任其人而不疑,俾責久任之效,恐不可已也。一,良役變通之議,紛紛朋興,指意之不同,如人面之不同,身役之謀避,處處雷同,眞僞之難辨,若烏鳥之雌雄也。今年雖或搜括,塡充其闕額,明年必逃,藏蹤祕跡於他鄕,一年二年,聚散無常,或接居島嶼,或投屬私賤,或投托驛役,或圖入歇役,或以爲僧居士,或以爲校院生,食粟富民,皆稱品官軍官,餘存良役者,便若九牛之一毛,而疊徵隣族者,一人名下,或兼三四身役,貧寒隣族,不堪其役,鱗次逃散,將作指徵無處,故上納軍布,年年減縮,軍需罄竭,武備不完,今以都監砲手言之,中旬久廢,賞賜無階,故春秋衣資,預先斥賣,居無斗屋,朝不謀夕者,太多,可不寒心哉?且今一自戊申以後,諸般軍役逃故未代定者,不知其數,今若塡充爲期,則一名代定,十室恐動,民間騷擾之弊,有不可勝言,而以存爲逃,以生爲死,虛實相雜之弊,亦不可妨奸矣。臣愚以爲,若就島嶼與陸邑之民,勿論良賤流民,隨其所居處,一從家産次第,十五歲以上無遺,限一疋徵布,區處條理,酬應如一,則旣無隨闕代定之弊,又無白骨徵布之患,而國有富利之實,民無疊役之患矣。然則百弊盡祛,國泰民安,庶可期矣。一,農者,天下之大本,而爲守令者,徒慮一時勞民之取怨,不思萬民沒世之蒙惠,堤堰之水溢潰缺處,新創之力綿未塞者,全不致意,視之尋常,使不得蒙利,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臣意則如許等地,以其有風力解事者,擇差其檢督官,調發烟軍,期於完築,考勤慢論賞罰,則事可諧矣,而若其舊堤之土薄,不得瀦水處,則民旣無蒙利,地不當空棄,使其地方官,從實摘奸,許民耕食,一以爲均蒙其惠於作者,一以爲隨起納稅於國家,恐或得宜也。且夫樵童牧豎之放火於山林者,及山下居民之不卽滅火者,一倂重治,以杜後弊,則山不童、澤不枯,而折草糞田,與水田蒙利,俱極便宜矣。一,近年以來,掛書妖惡之變,無歲無之,此皆由於死中求生之計也。如此之徒,罪當隨現正法,而第伏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無虞之世,不可緩者,軍威約束之嚴也。凡興妖作孽,擧兵犯逆者,必非衆人之所同惡,而誠是一人之所不善也。臣愚以爲,使其脅從之類,隨其行兇情跡之發覺,先斬其賊魁,而獻馘者,各別論功重賞之意,常與京外軍民,牢定約束,斷不撓貸gg饒貸g,則雖窮兇極惡之徒,必有畏戢之心,而初不生兇計也,的矣。若如是,則一髮重於千匀,累卵安於盤石矣。此豈非先發制人,防微杜漸之道,而亦豈非臣民之大幸哉?臣不勝秉彝之忠,附陳愚見焉。一,上納田稅大同,不待其收租案頒布,而一從其本道磨勘實數,趁歲前收捧,待明春船運,則船無風高致敗之患,民無窮春難備之弊矣。且夫公私穀物船運之際,假稱大洋致敗,或不欲遠赴,潛賣之弊,自朝家行會於諸道沿邑,無公文船卜貿錢者,考其戶牌,這這搜捕,明覈其所自來所由然,則必無其借稱敗船之弊矣。一,諸處戰船,恐其風浪,深藏浦口,掛置岸上,決非急亂應變之具,而雖有火砲之具,亦非逆風就戰之器也。今以東萊釜山浦言之,如絶影島、五六島等地,若有火砲藏置之事,而及其賊船來犯之際,我之火砲,迭相發放,則賊莫敢輕犯下陸,而我亦無器械未及之弊矣。一,南北邊方,賊路取程要衝處,元無關防器械設置之事,故曾在壬丙之亂,寇兵犯境之際,略無所忌,如入無人之地,乃至於深入近京,殺害bb人b命,如刈草管然,豈非痛心裂眥者乎?如右等地,多設火砲器械而防之,多鋪菱鐵諸具而禦之,則賊不敢恣意犯境,而必有躊躇難進矣,我亦無慌忙失措之弊矣。一,海西蒜山鎭,乃賊陣易犯處也。而古稱棘城,今無尺木,與諸處嶺隘養林,大不相同,誠可寒心也。今若棘城數里之間,外爲植松而匿形潛影,內爲種桑而養生禦敵,恐或得宜也。若其種桑之道,則及其解凍後,桑木叢生,多數刈取埋植,逐年除去枝葉,則未滿三載,可以爲成林茂密,其在養兵禦敵之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一,漢江下流通津接界,海關之憂,誠非細慮,而恬嬉成風,置之度外,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今若設置其海防器械於要衝處,而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則水陸關防,可以控制,而南有南漢,北有北漢,西有文殊,恰如鼎足之分峙,無異肢體之相隨,其於守都城禦寇敵之道,不亦宜哉。一,都內五部坊民,竝令家口作隊,各定境界,分授城堞,而若其軍器,則當其有事之日,受出於軍門,使之同心竝力,與之守城,而雖無事之時,行止荒唐,跡涉可疑者,自其里中,指名現告於捕廳,以爲發奸摘伏,則庶無容隱作賊之弊矣。一,江都地吉祥牧場,乃土沃田良,民多蒙利處,而亦可謂海賊要衝關防之所也。而以其牧馬,民不得蒙利,鎭不得成就,可不惜哉?今若分置牧馬於附近長峯、信島、無衣島、龍流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則馬有成群孶長之道,民無地狹艱食之歎,而亦有益於海賊關防之道矣。一,南、北漢軍餉米,各邑,徒慮一時輸運之勞,每以捧留邑倉爲事,誠可慨也。自今爲始,使不得捧留各邑,其於緩急有事之日,俾免藉寇之資,幸甚。一,都內四山濯濯,盡墾山腰以下,若當驟雨,則流沙成陸,渠溝漲溢,人家漂沒之患,間多有之,可不寒心哉,今若革罷山直後,以其有風力,山底所居士夫,差定監役,使之逐日巡山,一年草及落葉,竝爲嚴禁,則數三年之內,山不童溝不塡矣。一,當此寸土如金,民皆艱食之日,廢四郡之沃野,空棄不闢,鬱陵島之名區,大小靑之勝地,設鎭無期,誠可惜也。臣意則如右等地,若爲許民耕食,則民必樂從矣。一以保貧民,一以固關防,幸甚。一,凡此十三條救弊之策,多有荒雜,語無倫脊,煩瀆崇嚴之聽,極知猥越,而今臣年迫七十,餘日不多,區區願忠之懷,如不伸於今日,則更無攄忠報國之望,此臣所以尋常抆淚於中宵者也。愚忠耿耿,終不能自已,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迂陋之見,僭濫之極,無所逃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或加採納,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不勝戰慄云云。{{*|批答見上}} ○忠淸道韓山居幼學李涏疏曰,伏以臣,竊惟主上殿下,有神聖文武之德,英睿明哲之姿,臨御已十一年于玆矣。其憂國恤民之旨,求助望治之誠,懇懇於前後備忘,凡於政令施措之際,無非飭勵之意,聖作千載,卓越百王,覆載之間,血氣之屬,莫不延頸擧踵,欲觀太平之治化者,久矣。然而實效未究,治象莫著,饑荒荐至,災異疊生,其國勢之汲汲,民生之嗷嗷,不待識者,已極寒心。噫,國家治化之本,在於君心,君心一正,則天下莫不正焉,以殿下圖治之誠,勅下之意,以致太平,可易示掌,而太平之業,不能致之,衰亡之風,日以甚焉,此莫非殿下自修之德,未能感孚於天人之致,臣雖一介微命,其愛君憂國之誠,常切於漆室之中,欲一仰暴於九旒之前矣。今此求言之下,敢效應旨之言,惟殿下澄察焉,今國家危亡之由,不可毛擧,而拔其大者而言之,紀綱不立,簽丁疎虞,經費太縮,侈奢日盛,是也。民間疾苦之端,亦不可盡言,而擧其甚者而言之,白骨徵布,赤地斂稅,守令侵漁,富民徵債,是也。國有四此危,民有四此瘼,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古語曰,治國如治病,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末,而國勢之岌嶪,不啻病勢之膏肓,其於攻疾之方,捨其本而治其末者,必無效矣,必也本末俱治,然後可期其蘇,所謂本者,君德是已,所謂末者,治具是已。殿下,苟能務建中之德,勉緝熙之工,先正君臣之分,以明紀綱之源,察其群工之可否,責其任用之實效,則疎虞之弊,經費之縮,可無憂矣。去其浮華,務示敦朴,則風行草偃,自無奢侈之習,變通徵布,用寬斂稅,則下民之愁苦,自可無矣。守令得人,徵斂有節,責逋減利,禁斷牟利,則窮民之疾痛,自可除矣。殿下,非不知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非不欲去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而都兪之際,敎詔之間,莫不以此爲第一殷憂,飭勵群工,丙枕靡安,而卽祚十年,未見一分之效,竊爲殿下惜之,竊爲殿下慨之。古語曰,主聖臣良,上下相須,以殿下卓越之聖,不能致熙皞之治,臣恐殿下之朝,無良臣之佐矣。臣伏聞殿下,與大小臣隣,講究良役變通,將有儒布、戶布之擧云,草野疎迹,未能的知,而誰爲殿下劃此者耶?蓋儒者,國之元氣,國方危亡,而有此擧措,臣恐自削元氣,以促其亡,吁可怕矣,可勝歎哉?麗末所爲,豈可復行於今日殿下之淸朝也?凡兩班之無才德,漏選擧者,與良民無異,固當納布應役,而國朝三百年所革之事,一朝行之,則彼兩班,本以世祿家胄裔,以士子名自處者,不諒自己之無才,徒羞良役之應行,其怨國疾上之心,將有所無窮矣。當此斁倫敗紀之日,豈可復起此咈鬱之事乎?且如或爲之,則八方儒布,非不多矣。可以補國用,而侈靡之風,若不痛革,節用之戒,若不自守,則徒爲侈夸之資,而未見經費之益矣。設有經費之益,有若割肉而充腹,是豈忍爲者哉?鑄錢之利,非不多矣,而鑄銅之後,國無加裕之效,民無多得之道,雖有儒布之億萬,恐同歸新銅之無益於民矣,其儒布之決不可bb行b也,明矣。至於戶布,則如不得已,猶或可也。自公卿至士庶,皆隨戶納布,則便是平均,無彼此之役也。亦當有大小戶分等之規,孰敢有怨於其間哉?殿下大小臣僚,莫不周詳於治理之謨,則必有各進所見,講究良策,而愚臣一得以爲,雖無儒戶布,猶有利國去瘼之策,敢冒鈇鉞而進之,凡八道大小州縣,皆有多少軍官,多至三四百名,少至數百名,雖至少處,亦不下百餘名,所謂軍官,卽良民中有根着有食根,謀避賤役,圖入軍官之案,各隨州縣之規,有錢布備納官家之事,八道三百六十餘州軍官所納之布,自其本郡使之移納於朝家,則厥數,足當白骨之徵,可敍黃壤之冤矣。蓋徵骨之規,初緣朝家,慮有生出物故之弊,雖分明已死之人,以待十年,出其物故,出物故之際,例有該吏中間受捧情債之規,窮民之類,雖過限年,不卽出物故,故白骨之徵,其弊,實由於此也。臣愚以爲,革其限十年出物故之規,以各邑中非文非武無才無識之輩及校院生,額外投托驛吏寺奴之流,一一査出,隨闕隨充,逐歲徵布,則民無白骨之徵,國無侵族之弊,然而守令,如非其人,徒爲紛紜之端,未見創革之效矣。伏願殿下,先察用人之方,任賢之道,擇其賢者,任其方伯,明其黜陟褒貶之方,使守令之人,律己自飭,秉公行政,小無私意於充軍徵布之際,則自有去瘼利國之道矣。且方伯者,一道之摠管者也。其所爲任,豈不重且大也?然而方伯,不得其人,則褒貶隨其好惡,黜陟任其私意,賢愚莫辨,貪廉相雜,可勝歎哉?且方伯,例有啓請帶去軍官,軍官之任,卽監司之耳目,各邑廉問,凡物出納,皆在其手,所當擇人率去,而近來監司軍官,兩班名武,則不肯隨去,其所願去者,皆是爲口腹求利益之流,故凡於廉問之時,不無受賂爽實之弊,出納之際,亦不無行私肥己之事,而諸軍官,皆是同浴,互相周旋,淆亂其方伯之政令者,多矣。臣以爲,方伯之軍官,其任甚重,爲方伯者,以宣薦中堂上堂下有才藝者,依其定數,啓下帶去,使之從公廉問,祛私出納,則列邑畏戢,風化賴行,其所佐理,豈小小哉?其所賢否,則自本道都事,使之褒貶,直爲啓達,有才能諒直者,依京軍門遷轉例,自兵曹,卽付當窠,憑公營私,欺瞞主將者,付諸有司,各別科罪,永廢前程,則爲軍官者,亦當自飭,監司之政化,亦當有賴於軍官,而列邑,亦皆憚壓,小民,亦當自在安堵之中矣。至於兵、水使軍官,亦依此例,擇人率去,則軍政戎務,自當整頓矣。至於軍政之疎虞,尤爲寒心。殘氓之黃口乳種,皆入軍籍,而有形勢家墓下居民,士夫家籬底奴僕,則各邑面任,初不敢擧論於軍役,雖或充定,爲其上典者,周旋頉下,故其所閑遊者,一邑之中,不知其幾,士夫家仰役之外,一竝入屬於軍案,隨闕隨充,則自無乳種充數而已之患矣。且各邑良賤應役者,有根着重遷者外,擧皆逃避,故各邑軍丁,每年逃亡之浩多者,此也。乳種之充隊塡伍,太半有之,如或臨亂,則彼口鼻之兒丁稚卒,將安用之?臣愚以爲,此後則各別申飭於各道各邑,一切嚴防軍民之移去他邑者,而其中有不得已移去者,則成給移居公文,使其所居之官,檢其公文,然後可以許接,而如無公文,則論以一罪,且其所到之處,里任輩,拘於顔情,無論公文之有無,不卽告官,亦以一罪,論治里任,則各邑良賤應役者,必無數數逃避之患矣。至於田制,尤是王政之所重也。耕則有稅,陳則無稅,乃法之常也。而爲守令者,曾不施行,雖黃茅白葦,不耔不耨之地,亦徵其稅,當三稅饑饉之餘,田野之陳荒,到處皆然,至於常賦常繇,猶不能自給,則況陳棄田稅,從何出乎?伏願殿下,飭勵有司,痛革其弊,則生民庶可保矣,而永蒙聖德,然而此皆治病之末耳。伏願殿下,澄察而留意於本。伏聞殿下,講陸贄奏議而有感發云,夫陸贄之書,固善矣,而豈若聖經訓謨,可法可師之文乎?伏願殿下,留心聖訓,加意學問,自勵日新之功,使本源無一塵所蔽,浻然洞澈,則用人之際,行政之間,自有克明日躋之美矣。夫紀綱者,治國之本,故國之將亡,紀綱必頹,歷觀前古,未有立紀綱而國亡者也。其立紀綱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在於作人才,作人才之本,在於改選法,故自古聖帝明王,莫不以得人爲本也。昔,召康公奭之勉成王以用賢,《詩》云愷悌君子,四方爲綱,由此觀之,則國有良臣,是爲萬化之所先,愷悌君子,實爲四方之綱,王者之道,捨是何求,今國家貢擧之法,雖有次序,而其選者,不過詩、賦、策、論四六之類,工於是而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至於公卿,不能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詘死於草野,夫詩、賦、策、論四六者,雖不可無,其實則無用也。積以千篇,不足以補一藝,中于百試,不足以等小行,雖以詩、賦、論、策四六,成進士及第,豈復以詩、賦、論、策四六,爲國家治謨乎?此人材之所以難得也。是以,古昔賢良之選,一循於德行道藝,而未嘗取他術也。今若採程顥、朱熹貢擧之議,立德行之科,至於他試,則雖存而不數數設焉,士之慕進士及第者,必皆嚮於德行,治詩、賦、論、策四六者,亦將自習於道藝,雖初有所不便,終見其翕然之化也。議者或云,所選者,未必皆出於大公,而人主,臨之以誠信,則其弊自祛,風聲所及,猶足以厚風俗而振綱維bb?b世敎,故曰成取之方,無過於改選法矣。今者士氣之靡弱而不振者,甚矣。處於臺閣而不聞其有言,登于廊廟而不見其有爲,偸惰姑息,回互苟且,無恥無義,上下相漫,推是而往也。雖國家有難,臣恐無一人爲殿下死者,豈不大可寒心哉?雖然,此在殿下倡率之如何耳。伏願殿下,赫然自發,導之以至誠,持之以久遠,磨其文而琢其質,理其維而張其目,則人才之盛,國事之做,烏可量也耶?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入侍時,江原監司趙最壽,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關東伯進來。趙最壽進伏。上曰,擢授非偶,而本道閑辟,懈怠或易矣。着意爲之,可也。最壽曰,庶竭愚鈍,而伏聞嶺東風雹之災酷被,其中尤甚邑,則今方設賑云,而賑資不足,故舊方伯,狀請賑資於備局,未知其回啓之如何?而雖不能盡數請得,折半請得,然後可以接濟,故敢達。上曰,王者之政,當一視八道,而嶺東皆爲凶年,則雖自他道推移,而略干邑,旣爲被災設賑,則自道內推移接濟,可矣。皆以請得於朝廷爲事,則豈是按道之意乎?最壽曰,自道內或有推移之道,則何必請得於朝廷乎?臣到營後,觀形勢當更爲狀聞矣。上曰,自道內若無推移之路,則狀聞,可也。而不可自當初,欲爲請得矣。何必以舊伯之狀請,劃一施行乎?最壽曰,良役,今方變通,關東軍額三萬餘名內,納布軍,爲一萬八千餘名,凶年,雖比三南,不爲尤甚,而纔經荐歉,民皆流散,如原城等邑,已得盡爲充定云。然他各邑之未得充定者,其數甚多。臣到營後,當申飭守宰,搜括冒錄,俾得充定伏計矣。上無發落。最壽曰,原州聖殿,頹圮已久,而昨今年,連値凶荒,物力無出處,修改之節,尙不得經始,故前監司魚有龍,以原州耗穀,請得修改之意,狀聞下戶曹,而戶曹,以常賑兩廳耗穀,非本曹所可擅許,令廟堂稟處之意,覆啓蒙允云,未知備局覆啓之如何?而曾前有嶺南聖殿修改時,以其該邑三年耗穀劃給,俾得完役之事,而三年耗,雖不盡得,若以兩年耗穀劃給,則聖殿頹圮之處,可以修改,而原州沿江諸面,慘被雹災,今方設賑云,以其羨餘,添補賑資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備局稟處,可也。{{*|出擧條}}鄭必寧,宣諭,諸臣以次退出。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臨陂縣令李泰祥。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一更至五更,月暈。三更,右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金光世,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李壽海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李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司諫李著,陳疏入啓。今日次對,兩司無一入侍之員,大司憲洪鉉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持平金光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之地,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依下敎來會賓廳,而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漢城府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議政府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行弘文館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曰,當此飭勵之時,不當如是,牌招備員後,更爲書入。 ○以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飭勵之下,特命次對,則其所懸病,若是夥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外,竝從重推考,實病外更卽牌招。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金尙奎曰,如是飭勵之下,備局如此,它尙何說,極爲寒心,更爲牌招,單子改書以入,而牌去來,俾勿如前,各別申飭。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昨日再招不進,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盡數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將鬼薦坐起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以徐命彬爲承旨,吳瑗爲修撰,尹得和爲副修撰,朴致文爲兵曹佐郞,李希逸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漢城判官,李碩華爲司圃別提,李益熙爲典牲直長,金鎭億爲慶安察訪,金錫一爲注書,副司直柳儼,副司果趙明謙,副司正許逅,同知洪禹鼎單付。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注書金錫一,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長湍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次對,若不爲之,則當爲持公事入侍矣,今日已爲次對,明日則不必持公事入侍矣。 ○金尙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引見退出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領、左相,命招卜相。 ○又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四日,幼學朴洙源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國家經費,專出三南,而三南田摠,皆已上來,故相考比年,則比壬子所加,皆不免塞責,誠涉未便。而至於嶺南,則土地最廣,人物最殷,上年沿海若干邑,雖或被災,上道山野各邑,別無失稔之事,而今年所報,實結比加,反不及於兩湖,此必由於疎於檢覈而然,磨勘。今已節晩,雖欲論退往復,而亦無所及,其在警飭之道,不可置之,慶尙監司金始炯,宜施推考之罰,卽今各倉罄竭,頒祿放糧,實無支繼之路,諸道漕轉,或又遲滯過時,則勢將大段狼狽。今年則一依事目,海西、湖西二月裝發,湖南、嶺南三月裝發事,各別申飭,而各邑稅穀,不過每結四五斗,民力甚輕,初豈有未捧之可言?而近來各邑未捧之數多,莫非守令慢忽之致。今年則先期準捧出浦,一齊裝發,俾無未捧之意,亦爲嚴飭,前頭漕轉後時之處,稅穀未捧之邑,當該都事、守令,別爲從重科罪,斷不容貸,宜當,預先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之近日一出,豈敢欲以臺官自居哉?特以朝參方設,鞫事當前,天臨帳殿,庚牌催召,欲作一時副急之用,無他推移進參之員,則當此時而膠守偃伏,有非臣分之所敢出,故包羞抗顔,冒昧出肅者,只欲一登前席,暴前後危苦之情,而不意處置請出,訊囚旋急,黽勉趨參,奄至一旬,進退終無據,而廉隅益掃地矣。內愧初心,外慙物議,因此蹲冒,斷無其理,鞫獄乍停之日,卽臣當退之期,故今日之尋單請急,誠出於不獲已,卽以賓廳引接,召命遽降,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反復思惟,決無一日仍冒之勢,玆敢拜章徑歸,冀被重誅。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伏聞憲長,以鞫事有所疏論云。臣亦連日參坐,備見獄情,玆敢附陳焉,建伊前後之招,牴牾違錯,不一其端,而四次嚴刑,終不吐實,甘德、亮濟,所供之辭,亦有可疑,而屢度面質,俱未有屈,互相抵賴,憑覈無路,誠有所難處者。第按獄之道,貴在詳愼,苟有一分可問之端,靡不用極,然後死囚無憾,王法得平,所謂崔於自里妻,兩囚皆以爲看證,所謂芿相者,建伊,亦以爲傳書之奴,則當此獄情難辨之日,不可不竝拿而究覈之也。伏願下詢于鞫廳大臣而處之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末所陳,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連參湖西罪人鞫問之坐,而竊有區區愚見,敢此仰陳焉。此獄肯綮,專在於究得言根,夬正王法,而屢日訊鞫,尙未得端緖,神人之憤痛,當如何哉?建伊,旣以不忍聞之言,傳之,晉贊前後招辭,亦多違端,則論其罪狀,當施顯戮,聖上之特命訊問,實出於痛奸情嚴鞫體之意。而第連施四次之刑,終無異辭,則其在按覈之道,似不可一向加刑,以至徑斃。而且以亮濟、甘德之招,觀之,又多有情迹之可疑者,若使甘德、亮濟,初無發說之言,則彼建伊,何必做出此等凶言?假令建伊,雖有構害兩囚之心,何患無辭,而必以萬萬罔測之言,公然傳播乎?且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有非愚蠢常漢所可辦出,況亮濟招中,補中益氣湯之說,甘德所謂名卜靈驗之言,語意脈絡,明有奸情,此當初鞫廳所以竝爲請刑者也。揆諸獄體,不可不問,臣謂亮濟、甘德,一體嚴訊,使鞫事毋至疎漏焉。臣治此疏將上之際,因次對有牌召之命,其在分義,宜卽趨詣,臣前患足病,大勢雖減,餘症尙在,行步蹣跚,觀瞻爲駭,而鞫體嚴重,不敢言病,强起參坐,連日處冷之餘,症情添劇,嚴召之下,終未免坐違,惶懍之極,無地自容,尾陳病狀,仰請譴罰。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遞臣職,且治臣罪,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建伊所爲,雖極痛駭,旣有違端,則不可不訊問,亮濟、甘德之招,設有殊常者,本非不道,不可以此輕加訊問矣。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右副承旨金尙奎,記事官成範錫,事變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曰,連日視事,聖體不瑕有勞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曰,連日引接臣僚,眩氣其無發作乎?上曰,姑無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一樣,何如?上曰,頃日少差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頃日感候,差復後諸節,一樣,若何?上曰,感氣則快復,而痰候猶常往來矣。命均曰,備坐,去十日則以鞫坐相値,不得爲之,昨日始爲開坐,而諸堂上,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之疏,過爲引嫌,終不來會,今日自上又有一齊來待之命,而猶不齊會,事甚未安,宗玉之疏,只是泛論,而若是引嫌,此後則因此疏撕捱章牘,分付政院,勿爲捧入,何如?上曰,今日備局堂上,特敎來會,而終不濟濟,再次牌招後,承命入來者,只工判一人而已。豈不寒心?徐命均曰,朴師益,則有脚病,難於登對云,而趙尙絅則無他端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疾,此後bb則b其將一不入侍乎?趙尙絅,昨赴鞫坐,則今日之終不入來,何耶?雖已推考,而特敎申飭之下,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頃者儒生輩,疏陳民弊,而其中有曰,外方尙不封倉,催科日急云。凡捧糴,必在歲前,而當此始農之節,使民騷擾,將不得安業,事甚驚駭。壽賢曰,以京畿觀之,必於歲前,停糴封倉,春後開倉分給,而大同則歲後每常收捧矣。命均曰,外方守令,每於十二月晦間,例爲封倉,而如或多數未捧,則間有收捧者矣。壽賢曰,大抵催科之政,必於身布,尤爲騷擾,至若隣族侵徵而極矣。隣族之弊,頃日次對時,略已仰達,而若無自朝家變通善處之道,則其中,雖有稍實之民,亦將不得安保矣。所謂稍實之民,渠所當納之物,則已盡輸納,而每以不干之隣族,橫被侵困,此又可矜之甚者也。上曰,隣族侵徵之弊,予亦知其慘毒,已令廟堂及道臣,量宜變通,而至若歲後捧糴,此係守令之慢忽,不善奉行朝令之致,極爲無據矣。宋寅明曰,軍餉則例於歲後收捧,而至若還上,歲前例皆畢捧封倉,豈有追捧之道乎?尹游曰,一邊分給,一邊收捧,雖異於反秩,而歲後捧糴,未免懈緩之歸矣。軍餉,雖與還上無異,而未解凍前,捧置船所,慮或有盜失之弊,不得不始捧於春後,大同田稅,則文書磨勘之後,始爲出令收捧,故自然犯夏矣。上曰,全數未捧,責在守令,極爲無據。然當此農節,一向催督,使耕民騷擾,極甚矜憫,軍餉一款,參酌停退,其或如何耶?壽賢曰,民事雖如此,今若許令停捧,則其間,必不無虛實混同之弊矣。命均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特牌之下,不敢屢違,舁疾詣闕,而實病甚重,不得入侍云矣。上曰,實病果重云,還爲出去之意,使史官出往傳敎,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分付,還卽入侍。沈壽賢曰,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以爲,鬱陵島搜討,明年當次,而其往來之際,各種浮費,極爲浩多,昨年嶺東諸邑,凶歉尤甚,勢難擧行,姑爲停止,爲宜云,本道事狀,誠然矣,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壽賢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兩道舟師合操事,有所狀稟,而荐飢之餘,合設春操,貽弊不貲,姑爲停止,恐合事宜。開城留守李德壽,亦以今春習操姑停事,狀請矣。松都,素乏物力,且値連凶,犒饋施賞,無路措辦,誠如其言,此亦許令姑停,何如?上曰,松都操練久廢,軍卒,將不知坐作進退之節,此甚可憫,而旣無物力,則與京畿水營,一例姑停,可也。{{*|出擧條}}上曰,江原監司魚有龍,曾以劃得三年條還耗,以爲聖廟修改之用,兼補賑資事,狀請,而昨者新監司趙最壽辭陛時,又以三年條,雖未盡得,或以一半劃得之意,陳請矣。廟堂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本道物力不贍,有此耗穀請得之事,似當考出前例,參量回啓矣。靈城君朴文秀曰,外方,請得還耗於京司,京司多許之,故耗穀,仍此幾盡,此是還上漸縮之道也。上曰,耗穀,外面則似歇後,而靈城所達,爲是,此乃還上漸縮之道也。江原監司所請,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良役變通事,每常講究,而諸議携貳,終未得好道理矣。上曰,大略已聞知,而所謂結役,終有所難便者,予亦已言于前日筵中矣。守令,各別擇差,使之隨闕趁卽代定,則隣族之弊,漸可救得矣。頃日大誥之下,外方士庶之疏陳民弊者多,而其中魏世鳳疏語,稍有條理矣。右副承旨金尙奎曰,世鳳之呈疏也,臣與諸僚廳坐,招致院中,使之讀疏,則音韻通暢,爲人亦佳矣。命均曰,守令如盡擇送,隨闕充額,則隣族之弊,漸可少紓,而第知人,自古爲難,許多三百六十州之守令,有難一一擇差,如其得人,當此荐飢之餘,生民擧多散亡,搜括代定之路,亦甚難矣。又況守令之貪虐不法者,往往有之,雖自朝家,有一二便宜更張之道,旣不得其人,則徒使國家法令煩瑣,民將不得均被實惠矣。頃者李翊漢疏中,有擇送御使,使之廉察守令賢否,仍令詢訪民瘼之請,此或一道也。上曰,御使亦多有弊矣。御使若下去,則人心先擾。頃者儒疏中,游布之游字,以儒字書疏之類者,必將生㤼而騷動矣。與其抄送御使,莫若抄置句管堂上於備局,使之分道主管,如其有事,時或下送,與道臣商議措畫之爲愈矣。結役,終有所重難者,一匹之役,亦將有弊,且今若許減一匹,則日後民心,又將復望半匹之役矣。以曾經各道監司,慣諳物情者,抄出八人,分管八道,事甚便當,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使句管堂上,分往各道,與道臣消詳講確,隨便區畫,則似無窒礙之擧,是則便好,而前頭利害得失,猝難料量,自廟堂更加講究,更稟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不難知矣。廟堂、方伯,互相疑阻,道臣之凡有所請於廟堂,廟堂,先生疑心,不以爲信,然若此而事可成乎?夫如是則外方之物情民弊,稼穡豐歉,從何而領得乎?凡弊端,道各不同,邑各不同,嶺南所施之法,有不可一例施之於西北各道,此蓋事情,有不同故而然也。人必曰,旣有道臣,則今此句管堂上之分按各道,事不緊當云,而此則有所不然者矣。句管堂上,如或有事下往,則必將風動一道,且與其道臣,曰可曰否,隨事相議而爲之,則必無疑阻相礙之道矣。壽賢曰,該道,各出堂上,使之專致句管,則似必無如前悠泛之歎,事將有益矣。命均曰,各道堂上,使之專掌區畫,而如有事,與道臣相議,而可爲者,則時時下往,如巡撫使而爲之,則未必無助矣。申思喆曰,臣聞時任守令與遞歸守令之言,則爲先守令,不可不擇差,而第小殘之邑,則搜括代定,實有難焉,而若以品官及軍官子弟,汰定闕額,則不患不多,此則有不可一時創開者,卽今軍丁搜括之難,實有如此者矣。今此堂上抄出之命,聖意有所在焉,而第堂上之頻頻下往,亦多有弊,郞廳一員又爲□出,替差往來,使之詳察便否而議處之,未知何如?上曰,郞廳替送,則事體似不重矣。思喆曰,以一堂上,有難遍巡照檢一道事而然,如己亥均田使之例,右道則使監司主之,而左道則使堂上主之,未知如何?壽賢曰,雖使堂上下往,不必遍巡坊曲,只可審察大體後,與道臣相議指揮,不至有疑阻掣肘之患而已,一堂上猶可足矣。上曰,領相所達,然矣。金在魯曰,臣於三南、京畿,未經守令,事情便否,雖未能詳知,而第其各道,旣置監司,使之委任,而又出堂上,替令句管,則是不信方伯,事體旣涉如何?而且堂上往來之際,必多有廚傳之弊,此亦不可不念也。西北各道,則軍政,與三南、京畿有異,今聖上,必欲分置堂上於八道,至若西北、關東,堂上別無設施之事,此四道,則不必差出堂上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良役句管堂上差出之本意,臣雖未能詳知,而旣置該道方伯,今又差出堂上於各道,使之分按句管,事體,如何?卽今逃故之數,雖若是顆然gg夥然g,守令,如可得人,良丁,不患不得,自可漸次充額,且各軍門不緊軍額,亦多有之,若令減下,則闕額充定,亦將不難矣。朝家旣已擇送道臣,又出堂上,使之句管,終有所不然者矣。宋寅明曰,以事體言之,誠如吏判金在魯之所達,而以功效言之,不無有助者矣。大抵備局堂上,摠管八路事,而不能無悠泛之嘆,終莫若專精之爲愈,且監司雖欲誠心弛張,事多窒礙於廟堂,每未免因循之歸,今若差出堂上,時或下往,與道臣商確便否,且又詢訪事情而爲之,則功必倍矣。尹游曰,臣於昨年,已有所仰達,而我國之人,因循爲事,而尙歸一,臣常慨然。上曰,此言是矣。游曰,備局堂上,本雖摠管八路,而遠外事情,猶不能周詳,終莫若差出該道堂上,使之專心致力之爲愈耳。堂上雖在京,猶可與道臣往復而爲之,不必下往,亦豈有往來廚傳之弊耶?上曰,予之必欲差出堂上者,非徒爲良役一事而已,第當下敎之耳。李廷濟曰,惟以此良役一款,堂上不必下往耳。如以良役變通,專任責效,則似有功效,而亦當與道臣,往復消詳而爲之,如或往來,則雖欲簡其騶率,軍官似將帶去,豈能無貽弊之道耶?朴文秀曰,大抵國家事,法立而令行後,百事可做,而卽今朝綱不立,廟堂號令,不出戶外,如是而何事可做耶?若使朝綱立而堂堂井井,則凡於事爲弛張,無處不行,夫然後,雖專責於道臣,猶可,雖令備堂分道句管,亦無不可矣。良役變通之說,始出於昨年十月,而今日明日,猶復因循,不得歸一,臣實慨然,雖今日,斷然行之,則事猶可成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三南一百八十州之守令,雖未能盡得其人,先自朝家,修明典憲,使紀綱立而命令行,則爲其守令者,必將畏憚,各盡誠忠矣。大司成宋眞明曰,凡事,終莫如專致之爲愈,須領會首尾,然後方可爲之。且分道句管,旣有古例,而顧今民生散亡,良役變通之政,爲今第一件務,有不可時日暫緩,而悠泛因循,尙無實效,西北軍政,則與他道有易gg異g,而至若三南、京畿諸道,不可無別般弛張之道,自朝家益加軫念,差出堂上,與道臣使之往復消詳,不無成效之可言者矣。上曰,工判之差備堂,久矣。良役句管堂上之事,豈有不知之理?而咫尺前席,游辭陳達,事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戶判,旣是良役句管堂上也。若視如至親事爲之,則何事不可做乎?竭誠區畫,有所思,則隨事稟達,如無可爲之勢,則雖請遞免,亦可矣。而尙無一事做得之效,予甚慨然,予不能飭礪,固不可尤人,而予於兩重臣,亦不無責備之意,竝推考,可也。{{*|出擧條}}金取魯曰,臣於備局有司堂上下詢事,竊有區區情懇,仰達矣。臣情勢危蹙,疾病沈痼,本兼職務,曠廢許久,以才者,良役堂上事言之,其差出時委折,臣實全然不知,故敢以實狀仰對矣。特推之命,不勝惶悚,而有事之任,緊管備局事,臣兩年危疾,跡又不安,專廢職務,事多可憫,若蒙許遞有司之任,公私幸矣。金尙奎曰,特推之下,有此請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重臣有前席請遞之規,而飭礪之下,求遞未安,推考宜矣。取魯曰,如臣無似,不足備數於崇宰之列,而從前職在崇秩者,朝家,許令筵席乞免,故臣極知猥越,而當此飭礪備局之日,情病俱苦,一任其曠瘝,譏議之來,臣安得免乎?陳章自劾,見阻喉司,冒入筵席,適因言端,略暴區區情懇者,實出於萬不獲已,而又被承宣之請推,臣誠惶愧,不敢畢辭,而臣之情病,終有所萬萬難强者,惟望亟賜遞解。上曰,以領相之病,猶且入來矣。當此飭礪之日,重臣之求遞不已,事體尤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以今日事言之,次對有命,特敎屢召,而終不濟濟,殆同募人,苟簡莫甚,三司亦又不入矣。堂堂千乘之國,如是而何事可爲耶?以此紀綱觀之,三百六十州,雖盡出堂上,必將因循,無一可爲之事,而徒歸於欺民之地矣。一匹之役,終有所難便者,戶布游布,擧國雖曰儘好,而予意則決不可許之也。夫法者,可以垂後,豈可粉飾於一時,不思其貽害於後世耶?今此句管堂上之差出,不但爲民役而已。古之王者,春省耕秋省斂,常有春秋巡狩之事,雖以帝王之尊,猶尙如此,備局堂上之下往該道,有何重難乎?巡狩古制,在今雖不可復,替令大臣,減其騶率,下往民間,審訪蔀屋疾苦,抑又不可耶?堂上時或下往,則與道臣、守令,講究可否,可存者存之,可革者革之,可無內外疎逖,窒礙不諧之端,且道臣,如有政令間所失,則或請譴責,豈不有助耶?又於其往來沿路,所見豐歉水旱,民物風俗,一一領略,而歸對君前,亦豈非好事耶?仍下敎曰,承旨書傳敎。傳曰,夫子云,民無信不立。噫,爲民父母,其可欺乎?曾前良役,設廳未久中止,欺民者已多矣,而況今番句管堂上之名,名雖大矣。若無其末,則將未免乎欺民之科矣。不若務實之爲愈,且九重蔀屋,如隔天壤,廟堂道臣,各相疑阻,若是而民情何以導達,良役何以均齊,備堂句管八道之議,自前有之,尙未行焉,于今筵席之上,議多矛盾,而此則非特疑者,或曰,旣有道臣,又何句管,此則不然者,諸道方伯,旣無舊制,外方民瘼,漠然備局,每於回啓,京外相持,蓋由於此,導率民情,商確講定,莫如分管,或曰,事體苟簡,此亦不然,中朝古制,有十三科道,此豈無按察之人故哉?中朝亦然,況爲民欲行實政乎?其令廟堂稟裁前席,分差八道,有軍役之道,則其主管堂上,相議方伯,採取民情,無隱代定,久久不已,則侵族之弊,庶可除矣。民之倒懸,略可救矣。以此分付。而噫,名雖實矣,而事若不實,則徒反文具,亦歸欺民,此則其所勅勵,雖在寡躬,勤之勉之,唯在主管之臣,竝示礪勅之意焉。仍曰,備局堂上中,曾經八道方伯者,某某耶?以曾經本道監司,習知事情者,抄出八人,可也。全羅道,李瑜曾經監司者也。命均曰,平安道則尹游、金取魯,曾經方伯,慶尙道則朴文秀,北道則宋眞明,京畿則李廷濟,忠淸道則宋寅明,黃海道金在魯,全羅道李瑜,皆是曾經者也。上曰,以此人差出於榻前,可也。向者鄭益河、李宗白等爲翰林時,以外方兼《春秋日記》,申飭事,有所陳達矣。近來則《外方日記》,果如何?記事官鄭履儉曰,外方兼《春秋日記》,極爲虛疎,陰晴之外,全無所錄,京各司,亦有月終文書修送史局之規,而亦甚無實,只以無事二字,書來,又有過限不報者矣。上曰,事極無據矣。今日入侍翰林,則皆是新進,雖有可恕之端,而亦不無不能檢飭之失,推考,此後外方日記及各司月終文書,不爲詳細錄送者,自本館種種請罪,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回啓,有司,亦爲主張耶?文秀曰,曾前大臣,必親自回啓矣。近因洪領相、趙豐原,以病不得及時議啓之故,有司不得不替當,自此以後,備局規模,漸爾壞損矣。上曰,已故之大臣,與在世者有異,而靈城君朴文秀,以備局規模壞損事,陳達之際,語有不擇,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老且病昏,凡於廟事,不得擧行,而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敢言病,黽勉赴坐,昨日鞫坐,亦又夜深始罷,氣息昏塞,以此疾勢,決不可冒據,而且於問郞特推之敎,尤有所惶悚者矣。上曰,予於卿,旣不以簿書期會,責之,有何不安之端乎?昨日事,問郞極非矣。日晡時啓請推案,夜深後留門入啓,此則必是問郞稽緩書役而然也。壽賢曰,罪人捧招之際,自昨遲滯,此非問郞稽緩而然矣。文秀曰,凡國事,節次甚多,故自昨遲滯矣。上曰,斗柄死生,如何?文秀曰,卽今則似可快生云矣。壽賢曰,沈建,極凶頑,忍杖不服,未有甚於此漢,或稱老昏,或言甘德傳之,而終不吐實矣。上曰,如昨日極寒,而連施刑訊,終不直招,極其獰頑矣。判金吾入侍,則當有下敎之事矣。命均曰,京畿則若不罷摠、禦兩廳,良役變通,實無道理矣。上曰,予聞戊申之變,雖有此兩軍門,而尙猶不足云矣。命均曰,卽今生民之難保者,外方則軍役,都城則坊役,沿海則魚鹽收稅也。此役,其中尤爲偏重,呼冤甚多矣。坊役之法,近漸解弛,士夫家,專不應役,閑遊之民,皆有役名,擧皆托屬於掖庭及各軍門,圖便避苦,以此之故,應役者甚少,其中役民,偏苦難支云。此不可不變通,而最是扈衛廳額外軍官,元無定數,故投屬者甚多,稱以待變軍卒,不爲應役,此甚無謂。取魯曰,臣於前日待罪京兆,習知此弊,故敢此仰達。其中扈衛額外軍官之不爲應役,尤極不可,雖私賤之屬,若能免賤,則擧皆入屬,專不應役,此甚痼弊。上曰,扈衛軍官,額數幾何耶?命均曰,一廳元額,三百五十名矣。壽賢曰,其中兩班子弟,希望別科,入屬者居多,而亦多有善射者矣。取魯曰,臣於庚戌在京兆時,爲慮此弊,謀避坊役,冒錄軍門者,査出,而未及了當矣。近來坊役,日漸偏重,不可不査正變通矣。文秀曰,坊役偏苦之弊,果如左相所達,而第漢城判尹,如可得人,則自當漸次釐正矣。命均曰,勿論軍門掖庭所屬,使之一例坊役,似好矣。上曰,此則似爲掣肘矣。京兆尹,如可得人,自當釐正之言,儘有所見矣。命均曰,近來情債之禁令,極嚴,而民不畏法,賄賂公行,至於陵寢奉審,而亦有情債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上曰,大臣奉審之行,亦有情債耶?命均曰,然矣。此豈大臣,不爲痛禁而然哉?守護軍輩,自下收錢,便同前例,而受授云矣。肅廟朝情債之禁,極其申嚴,故臣於待罪安岳時,凡有營門上納之物,自官家,例下情債,不爲出給,不但該吏輩,自期必死,且又生事種種矣。上曰,昔在先朝,申飭洞禁,非一二,至有梟示可矣之敎矣,而猶不止息,此錢通神明而然也。命均曰,殿下,近以奢侈爲今危亡之兆,前後下敎,非止一二,而末終,終無節文禁抑之事矣,都憲卽令出仕,節文申飭,何如?上曰,禁亂非不好也。而便是末節,先自朝廷,尙儉戒飭,則自當有上行下效之道矣。文秀曰,不必節目而爲之,若自朝廷,大臣諸宰,盡着綿衣,凡係奢侈之物,一切不爲,則下民,自當觀感效化,可無如前窮奢誇競之風矣。聞常漢之言,則譯官之子,擧皆將欲換着綿衣云,移風易俗之道,可謂今時則易然者矣。上曰,民間奢侈日甚,渠亦非不爲悶,而誇耀成風,故亦多不得已爲之耳。李廷濟曰,今因情債事,臣有所懷,敢達矣。向者戶曹,爲貿銀,出給正木四百四十同於白木廛,中路,有一常漢,稱以周旋戶曹,廉價受出,自捧賂錢七百兩於白木廛人,發覺見捉於戶曹,自戶曹移送本曹,今當照律,而不可以常律處之,何以爲之乎?宋寅明曰,臣當詳陳其始末矣。金在魯爲戶判時,以本曹銀貨之絶乏,關西伯辭陛時,同爲入侍,劃得關西木五百同,而作銀之道甚難,多般講究之際,郞廳安允中,請出給記付木四百餘同於白木廛,換銀以用,其代,以關西木上來者,充上,在魯初甚持難,末乃聽許,伊時,有盧啓漢者,往來允中家,而知其事狀,揚言于廛人,有若渠自周旋者然,果捧賂物,其後白木廛失火,未卽備納,故允中,以此得謗,傳說藉藉,允中,爲自明之計,呈狀戶曹,啓漢罪狀,始爲發覺,自戶曹捉致査究,得其實狀,移送秋曹矣。上曰,此其情債耶?若是情債,則有先朝受敎而爲極律矣。寅明曰,此非情債也,乃受賂也,比情債尤重矣。上曰,當用何律耶?諸臣,各陳所見。沈壽賢曰,其情狀則比情債,尤爲絶痛,而極律則過矣。上曰,宋太祖,仁厚立國,而猶以爭功一事,戮軍卒十數人,於此等事,豈可以輕典施之耶?雖以犯越人事,言之,一邊梟示,而又有從梟首之下而犯越者,利竇之難防,如是,領相所達,似太寬矣。然一番下敎,仍爲受敎,不可不詳審處之。廷濟曰,考諸律文,則此不過杖一百流三千里,此律則太輕,極律則似過矣。徐命均曰,嚴刑三次後,島配似宜矣。金在魯曰,此是臣在戶曹時事,而非獨聽該郞一人之言,廣加詢議,知其完實而爲之矣。思慮所不及處,有此萬萬可駭絶痛之事,此漢何可以常律論,而臣則有所瞿然,不敢仰達矣。上曰,郞廳旣曖昧,則況卿,有何瞿然乎?畢陳所見,可也。在魯曰,如此之類,當懲一勵百,雖用一律,少無所過矣。寅明曰,此不可以常律施之,雖用一律,可也。申思喆曰,法律一定之後,則仍爲後日遵用之法,不可不詳審,一律則過矣。金取魯曰,近來人心姦僞,如此之弊,種種有之,此先朝所以有用一律之受敎者也。然秋曹,若考據律文,參以情犯而處之,則容或可矣。而旣已陳稟於筵席,則事當從重嚴處,防其奸竇,不可只用杖流之常律而已。而一律處斷,終涉過重,臣意則各別嚴刑,遠惡絶島,全家定配,以爲懲勵他人之地,似宜矣。尹游曰,此事萬萬絶痛,若不從重嚴處,則無以懲畏,論以一律,未知如何?而亦不可以常律勘斷,各別嚴刑,遠配絶島,似宜矣。朴文秀曰,若論受賂之罪,則不可以物之多少,有所輕重,而至於七百兩受賂,尤極萬萬絶痛,若不嚴加痛治,則都下之民,無以懲畏,以次律之重者,處斷爲宜矣。宋眞明曰,情債,猶有所求於人,而此則從中幻弄,七百重貨,白地受食,可謂萬萬絶痛,如此之類,不可不別樣懲勵,若以特敎,施以一律,則不必自下爭執,而第國家用法,宜加審愼,衆議又同然,以次律之重者,嚴斷,無妨矣。在魯曰,與受同罪,累百廛人,鳩合以給者,雖不可一一治罪,而其中行首所任之屬,宜有嚴刑痛治之道矣。上曰,昔年批旨中下語之間,亦有重人命之意,極律則雖過,而常律則不可用,嚴刑三次後,勿限年絶島定配,廛人則自秋曹從重科罪,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分館事,申飭催促,累次開坐,而其中一人起鬧,尙未完圈,事甚不當,當該行首掌務官,及起鬧人,竝從重推考,使之卽速完圈,如何?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徐命均曰,頃以慶尙右兵營所囚罪人林宇棟査報事,稟旨,分付矣。報狀今始來到,以爲林宇棟,初出於曺永河之指告,渠以全不識處雄,亦未聞其姓名,爲辭,而宇棟同接處推問,則或以爲與處雄,同入場中,或以爲評論處雄之文,其所爲言,未免欺隱。且戊申逆賊希亮,同里居生,相與往來,書札綢繆,出於賊奴之招,而相與面質,則元無識面之事,此則不可取信,而與希亮親密之說,頗多傳播,方使永河輩,更加譏察云云,兵使閔昌基,旣已拿問,分付本道監營,使之詳覈以聞,而譏察等事,似有弊,禁止爲宜矣。上曰,閔昌基所爲,極爲駭然矣。不可置人於疑信之間,宇棟則移送監營,令道臣査覈以啓,譏察事,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長陵靑龍邊看審處,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何如?上曰,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關西事,誠甚可憫,舊監司權以鎭,旣有拿問之命,而新監司尹陽來,諉以遭彈,日事撕捱,無意辭朝,其在使臣以禮之道,不可一向督迫矣。聖上,雖以昔年重臣事,援據下敎,而今者陽來所遭,則旣出臺啓,若比之重臣前事,似或有異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若比之於重臣往事,似或有異,不可督令往赴,平安監司尹陽來,今姑改遞。{{*|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陽來才器,允合於刑漢城府長官之任,前頭超擢委任,爲宜矣。上曰,第當留意矣。此後備堂之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引嫌之疏,勿爲捧入。{{*|出榻前下敎}}宋眞明曰,臣頃往長陵奉審,則白虎邊山勢頗低,障空補缺,不無其道,前頭國力稍裕,民困少紓,則徐議處之無妨,而至於陵上相望處,白石甚不好,曾亦始役鑿去而中撤,更費十許日工夫,則足以盡鑿云,其處物議皆然,故敢此仰達。今番水道改築時,同爲擧行,何如?上曰,所見果爲未安乎?依所達爲之。{{*|出擧條}}朴文秀曰,昨年地部穀物匱竭,百官頒祿,軍兵放料,貸用於他司,故至於成均館養士之需,無路推移,以此大臣陳白,以惠廳米五百石,貸于戶曹,輸送成均館,而其時堂上爭執,只送二百石米於地部矣。今者成均館,以飯米饌價不足,依昨年例,使惠廳送米之意,草記蒙允矣。大抵地部惠廳,所管各異,養士之需,當責於地部,而反責於惠廳,有若每年爲式者然,此若不永爲防塞,則前頭必成謬例,此後則使成均館,專責於地部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武科出身之必令赴防,不許納米事,纔有申飭矣。西北出身,皆令赴防,而其他京外之人,應赴,不過七十餘人,一例使之赴防,亦涉有弊,依例從願許施,未知如何?上曰,從便爲之,而當初赴防之意,蓋欲使新進武弁,習知邊上事情也。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臣久在呈告中,不能預察,日昨聞太學養賢庫供士飯米,頓絶,與同知館事,聯名草記矣。允下之後,移牒惠廳,則惠廳堂上朴文秀以爲,雖有昨年已行之事,若自惠廳,直送太學,則恐爲後弊,戶曹,果爲乏儲,而請報惠廳,則可以推移上下云,故敢達。上曰,養士之需,不可闕,而惠堂所達,是矣。宜自戶曹,受來移給矣。眞明曰,每月飯米,例於十三日上下,而今已過時,戶曹,雖貸得於惠廳,明日內依數上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曰,四民安業,王者之政也。一自白木廛燒燼之後,廛人,不得開廛買賣,故亂廛之弊,日以益滋,廛人,因此專失其利,一依《大典》,申飭刑、漢城府,亂廛之弊,各別嚴禁,其中尤甚者,勿爲捧贖,依例嚴刑以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仍下敎曰,白木廛燒燼之後,久未復設,往者動駕時觀之,所見甚不好,旣已目覩,不可無各別顧恤之道,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二年貢米,雖已從貴上下,此不足以示其優恤之意,其所當納之物,固不可全數蕩減,若用給災之規,參酌蠲除,則好矣。自備局,商量稟處,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賑廳,與湖南相換關西錢二萬兩,初欲貿穀於關西矣。得聞關西米價甚高云,且本廳,全無銀貨,此錢,勿爲貿穀,盡數換銀上納之意,分付道臣,趁速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申思喆曰,臣於日昨,得見宗臣疏本,則以東朝進宴之尙不稟行,非斥該曹,臣於此固已惶悚,而國制,三年後稱觴東朝,情禮當然,而遽緣東朝私服未盡,且無自該曹直爲稟行之前例,故尙今遷就矣。今宗臣之言,如此,姑觀前頭年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已諭於宗臣疏批,而慈敎落落,予不敢開口陳達,故今日諸臣入侍時,亦無所下敎,而抑鬱則深矣。禮判之待年事稍登云者,殊非禮官之所宜言也。終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頃者宗臣陳疏,有東朝尊號之請矣。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鬱之敎,此固出於我殿下顯揚之至意,而第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願聖上,惟思將順之道,益光慈聖之德焉。徐命均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矣,而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執謙靳允,此足垂耀於簡冊,有辭於後世,在聖上養志之孝,固宜仰體而承順之耳。願殿下,益留聖意也。金尙奎曰,前日下敎《農家集成》印出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農家集成》,此非頒賜內入gg八g件,啓下之事,故單子之不下,蓋由於此,只令本館,以木板印出八件,送于八道,使其道傳印廣布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左珥。巳時午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時gg巳地g。夜二更,月暈。 ○下直,富平府使鄭厚一,橫城縣監金養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廳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退待已久,尙未處置,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洪鉉輔,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再違召命,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朴乃貞同義禁減下未肅拜,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右議政,金若魯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宋敎明爲持平,李錫祿爲禮曹正郞,金時敏爲司評,金光岳爲黃山察訪,鄭述先爲司僕僉正。外方兼春秋,九,兪健基、崔成大、許沃、尹光毅、鄭重器、宋時涵、任鏡觀、鄭熙普、宋瓆。奉常副奉事康弘濟,學錄洪聖源單付,以趙儆爲平安兵使。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金尙奎啓曰,憲府闕啓,已至多日,新除授持平宋敎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太廟展謁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曹參議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五日,旗牌官林大賢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梅原情公事判付內,縣監鄭羽良拿處事,判下矣。鄭羽良,時在忠原縣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外,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因臺諫不備,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十四日,本陵西邊洞口外,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多發善放砲手,期於捕捉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於鞫囚,不無隱情之可問者,昨陳短疏,仰請處分矣。及承批旨,乃以本非不道,不可輕施訊問,爲敎,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亮濟、甘德等,語脈情狀,有不可不嚴問者,當初鞫廳之請刑,亦以此也。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豈非不道?又豈非訊問之端乎?此非建伊,猝然辦出傳播者,若使兩囚,果有自明者,則以聖上好生之德,不欲刑訊,不害爲審愼之道,而旣無可據之明證,顯有情跡之可疑者。今以□獄,謂非不道,而不設鞫,則已旣設之後,其在獄體,一番嚴訊,斷不可已,故臣果略有所論者,實出於嚴鞫事之意,而今殿下,終不允可,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已難晏然,而且念臺諫之必參鞫者,蓋使之參量鞫情,隨事爭執,而今臣疏論鞫事,未蒙採納,苟然參坐,徒爲充位而已,則區區廉隅之乖喪,有不足恤,而完議可否之際,必將牴牾不相合,反有妨於獄事。如是而其可以憲臣自居,而冒赴鞫坐乎?玆敢隨牌來詣,據實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金始炯疏曰,伏以臣,自遭凶書之變,心驚骨顫,直欲溘滅無知,而亦不可得矣。噫,嶺南者,乃祖宗培養之地,卽先賢文物之鄕,彝倫明於斯,禮敎興於斯,則至今七十州人,咸戴聖化,每及戊申逆亂,無不有臠肉寢皮之意,而宣朝廷之德惠,布國家之仁恩者,是藩臣責耳。臣受命按任,今且歲二周矣,而明不能折奸,威不能戢凶,苟且牽補,冀幸無事,日夜祗懼,如履淵氷,而亦豈意天壤之間,乃有此千古所未有之凶賊哉?臣猝見兇書,殆至於半日隕塞,此賊而不能得,則寧欲無生。今幸天日高揭,鬼神昭布,罪人斯得,兇節畢露,宗社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然臣而不被誅殛,則亦何以少贖臣罪乎?假使此賊,出於他道之內,爲今日臣子者,豈忍一日俱生?而今則不忍聞不忍道之變,遽發於臣營咫尺之地,此臣罪也。況又究其本,則不過逞怨營裨之計,而反爲此窮凶極惡之擧,此臣罪也。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雖以臣一身處義言之,事關營裨,不知措意之何在,則臣之移次席藁,恭俟朝命者,乃當然之理也。似此凶變,前古所無,則只以凶書上送之外,固不當蔓及他辭,臣則逬出俟勘,直令假都事替行者,亦當然之理也。臣初非不思,而妄謂今日之世道,人心日漸危險,渠雖藏形匿影,其設計造意則可知。臣雖無似,忝按藩寄,擧措言動,俱係觀瞻,臣若蒼黃出次,張大其事,則必致一路之驚擾,此臣所以寧失自處之義,專以鎭定□□□言之,則此等凶書,固何忍上達天聽,而遠外傳說,易致□□凶書,則直送廟堂狀本,則只陳此意者,蓋出於斯,而臣於措語中,若不及營裨事狀,則此不但驚動天聽而已,中外訛擾,必以爲嶺南儒生事變。此臣所以未暇較量於狀聞體段之嚴重,而有所攙及者也,若令昔人易臣所處,則畢竟措置,未知果何如,而在臣處義,眞可謂放倒無餘。今則凶賊就捕,顯戮將行,於是乎臣可以自處,臣雖萬被誅戮,決不欲因仍蹲冒,抗顔更對於一道人民,而且伏聞狀本上送之後,公議至嚴,或以爲不卽出次,大失藩臣之體。臣固已萬萬惶懍,而承宣之入對也,至以分疏營裨,大段不可,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請之罰爲言,筵席語祕,雖未得詳,而語意甚緊,不但在於一時規警。雖蒙聖慈諒燭,不賜允許,□所操持臣者,將置於何等地耶?近密之議,可見法論之所在,則今臣去就之無可論者,特一餘事,而若臣日夜所祈祝者,惟在於速被重譴,俾{{*|bb以下缺b。}}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右珥。二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連因憲府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坐,事體已極未安。兩司多官,引避退待,至於累日,而亦不處置,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長官,久不行公,詞訟積滯,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亦不出肅,事甚未安,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應敎韓顯謩,自鄕上來云,一體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所進湯劑,不過調補之劑,入診時欲下敎而未果,只繼進日問安事,分付藥院。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長湍地,勢難及期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兼帶未肅拜,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金尙奎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龍爲承旨,申晩爲修撰,吳瑗爲副修撰,李宗延爲兵曹正郞,魚錫胤爲繕工奉事,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兼春秋任述單付。繕工奉事魚錫胤,司饔奉事吳命觀相換。副護軍徐命彬。 ○洪景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上下番不可不備員陪從。新除授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宗廟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擧動時,禁軍別將,當爲領軍侍衛,而新除授別將張泰紹,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兼濟李福京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受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西邊洞口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五十名,將校率領,今日早朝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秋曹公事,三度俱以箇箇承款於捕廳者,而若是抵賴,此不過循例擧行之故,已涉解弛,而其中有勿拘日次之命者,而其忽若此,更加申飭,而竝除尋常,各別嚴訊,期於取服。當此飭勵之時,日次訊問者,或行或否,亦爲申飭該曹。 ○傳于洪景輔曰,禮曹參議李聖龍原疏留中。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昨於乞免之章,略附一語,敢論鞫事,而及承聖批,以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爲敎,臣實未曉聖意之所在也。此獄之互相爭詰,終始抵賴者,只由於無證左,而建伊、甘德之立落,惟在附耳語一節,兩囚皆以於自里妻,爲相語時參證,則其在獄體,不可不一番究問。至於芿尙,則建伊以爲,亮濟之奴,持京書來云,而亮濟則以爲,芿尙外無他奴,而其時出送洪州爲言,則傳書與否,一問於芿尙,在所不已。此兩款,皆涉緊證,豈可謂俱不關係,而置之而已乎?臣妄陳微見,不蒙採納,已深愧恧,而況同參鞫坐,一時陳疏之憲長,旣以聖批靳兪,至於引避,則臣之所論,雖與憲長差異,其不見摡則同矣,獨何可晏然參鞫,冒居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gg㙉g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太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近來牌不進之弊,鎭日紛紜,聖上屢有申飭,而愈往愈甚。前持平金光世,出身之初,新除憲官,似無情勢之可言,而無端三違,終至坐罷,新進慢蹇之習,不可例勘而止。請前持平金光世罷職。徽陵參奉張至大,本以嗜酒狂悖之人,全沒衣冠模樣,自授初仕之後,全不赴番,或圖出假官,或不出假官,而偃然在家,致令陵寢守直,鎭日空虛,隣陵官員,莫不代悶,而傳說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請徽陵參奉張至大汰去。竝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有斟酌,筵白加律,在我何損?其所爲嫌,俱係旣往,追提引避,無已太過,有懷疏論,欲嚴鞫體,聖批靳允,何必過嫌?請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大司憲洪鉉輔,竝命出仕。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墮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令先訴憲府之意,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中人輩濫職追贈,已有先朝申飭,而冒濫之弊,近來尤甚,東西郊纍纍之塚,立石以表者,率多判書參判之贈,名器由是而沾汚,等威自此而紊亂,事極寒心,宜加禁飭。請令該曹,嚴塞中人輩濫職追贈之弊。生民之源,在於農,農之成,在於牛,此國典所以重牛禁也。近來法綱解弛,禁屠不禁,外方則各邑屠肆,便作應行之規,京中則閭巷間無賴之輩,處處私屠,見捉法司,則納贖免罪,全不懲畏。一邊被捉,一邊復屠,故荐飢之際,易以售價者,莫如牛隻。貧民之牛,固已盡賣,而稍實農家之專意喂養者,率多見失於偸兒,以至數十家大村,能保有一二牛者亦鮮,如是而其可能起土作農乎?當此農節將屆之時,尤宜申嚴屠禁。請飭諸道,嚴禁各邑屠肆,京外犯屠者,勿爲徵贖,一切依法典,刑推定配,俾爲農民保牛之道。引嫌而退,其所疏論,亦有意見,聖批靳兪,何必爲嫌?請司諫李著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禮曹參議李聖龍疏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眷眷進箴,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原箴留中,□座右之銘。 ○應敎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早歲治業,登科通籍,利祿其志也,宦達是願也。自非高蹈,何辭榮進,而但於玉堂之職,自知其萬萬不稱,故矢心撕捱,積以歲年,殆有九死靡悔之意矣。間者怵迫於雷霆之威,不免乍出,而亦非敢自爽迷守也?只爲粗伸分義也,亦欲呈暴陋拙也。人非鬼責,理所必然,幾何持被,飽受醜辱,承明之席未煖,而薦紳之羞難洗,狼狽顚頓,俯仰慙悔,自是金華一步,鐵關之外,又有鐵壁矣。重以昨歲以來,痰濕作祟,再嬰奇疾,幾不得生,見苦諸症,雖不敢輒錄醜陋,瀆塵淸覽,而若言其最關於不可從官者,則頑痰結聚於環跳,姑幸不濃,濃則必死,醫家之所忌也。又以右足之掌,痰疔痛刺,踏履尤艱,一病如此,不生不死,遭値聖世,報蔑塵露,叨玷匪據,動速辜戾,險釁孤露,又不得保有一妹,目見其子母俱喪於數日之內,垂白偏母,涕淚無晞日,心魂隕喪,一倍沈委。有時忽忽茫茫,生意消索,在家無一好事,在官無一好事,世味闌珊,萬念灰冷,雖靡痛恙苦急之時,神氣昏餒,愛戀枕席而已,蓋喪威震薄,疾病銷鑠,心隨而病也。使臣雖無情迹之危隘,以此疾病心神,萬無出入邇列之望,而只緣不見諒於銓地,輒蒙誤恩,新命又下於在鄕之日,繼而有催促之聖敎,臣驚惶罔措,拚死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嚴召之下,末由祗承,冒死坐逋,恭俟威罰,恩罷不下,庚召荐降,臣於是,倍悶倍恐,覓死不得,玆敢擔舁病軀,祗詣九閽之外,盡將危懇,仰干仁覆。伏乞聖慈,俯垂憫察,亟賜罷削,俾得以安私分而延殘喘。仍令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爲慢命者之戒,不勝萬幸,抑臣於向日四儒臣之罷職,竊以爲聖上處分,未免過中也。蓋聖上親禱社壇之擧,寔出爲民之至意,凡所以致敬致誠之道,靡不用極,則彼駿奔在列之臣,孰不欽承警飭,敢有怠忽於其間?而況侍臣下馬,旣有傳敎,則彼爲侍臣者,何憚而不爲奉承耶?其紛擾倉卒之際,不卽聞知,可知矣。且此由於承宣之不善周旋,則求對請罪,亦非異事,而聖明於此,不少恕究,初旣命拿於輦路造次之間,末又特罷於陳疏自辨之後,辭旨嚴峻,非比尋常,使無故在直,日侍講筵之諸臣,一時逬出,景色蒼黃,聖明此擧,不亦過乎?先儒云,整其衣冠,尊其瞻視,心便齊一,當祀事隔夜之日,齊明盛服,對越神明,則此時殿下之心,亦幾齊一矣。心正則所發宜中節,而殿下辭氣之發,未免暴露,或欠省察,此時如此□蠖濩,燕閑之時可知矣,接待臣僚之時可知矣。臣竊憂之,事雖微細,有關聖學之得失,故不以聖心之旣悔,諸臣之已敍,而敢效勉戒之忱,惟聖明,加意於本源涵養之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儒臣事,不過事體,本不關於治道之緊要矣。飭礪之下,以病爲辭,事體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宋敎明疏曰,伏以臣,向叨憲職,冒沒一出,適會三覆當前,倉卒登對,前啓措語,略有不愜於心者,刪改語句,仍因謄傳,自謂出於斟酌得宜,而僚臺避辭,譏切狼藉,臣之受困,殆無餘地。及其引避,處置見落,杜門蟄伏,聊爲自靖之圖,親鞫問郞,義不敢辭,騎郞之除,隨分供仕,而至於臺省一步,便欲自畫,迺者銓曹承乏,誤檢天點,循例遽下,臣誠驚惶狼狽,罔知攸措。噫,臣之巽軟,全沒稜角,言議之地,本不近似,初出世路,齟齬寡陋,一入臺地,醜拙旋露,含糊苟且之斥,實爲臺閣之厚羞,更無顔面可以復入於宿趼之地,而伏況聖上,奮發爲治,大誥一頒,百僚欽聳。臣於是時,數日在臺,未能進一言論一事,以裨我殿下至誠求治之盛意,追念愧負,若無所容,而銓堂疏批,至以耳目之官,媕婀成風,深致慨然。其後繼入之諸臺,竝皆引避,遞罷乃已,則如臣之身處臺地,目睹盛擧,而泯默無言。因事徑遞者,孤負職責,罪實爲首,今乃踵入於多臺引免之後,獨自晏然,揚揚冒進,則揆以廉隅,決無是理。今以闕啓,召牌儼臨,分義是懼,趨詣闕外,而咫尺禁扃,無路入肅,玆陳短章,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俯垂鑑燭,亟命鐫改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卽別儲廂也}}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猶峭寒,聖體,若何?上曰,朝者啓批,已言之,而無他節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與日前一樣乎?上曰,差勝後,更無所加減矣。命均曰,湯劑停止已久,比諸進御之時,氣候或有所差異乎?上曰,姑未覺其然矣。頃因東朝症候,有望後更爲問安之敎矣,故今日許令入診,先爲東朝問候,可也。命均曰,大王大妃殿症候,向者以痰流注往來爲敎矣。今日聞醫女來傳之言,自前有此症候,天麻湯進御後稍解矣。今復如此,天麻湯又欲加進爲敎矣。上曰,昨日則比數日前少減,蓋其流注之時,雖不平,猶勝於凝結一處,凝結時,則必入裏,膈間甚不平,故欲進疏散之劑,使無凝結之患耳。命均曰,天麻湯三十貼,更爲製進事,下敎于醫女矣。上曰,下敎以爲,庚戌所進,則無加入,以此更進當好矣。諸醫之見如何?去加入可乎?聖徵曰,庚戌則症候只是手指麻痺而已,故以本方劑入,因其有效,漸次加進,遂至五十貼。其後則以臂部凝結,似將成腫爲敎,故欲散其風熱,加入威靈仙、羌活等材。卽今症候,不特膈間爲然,臂部等處,間多流注,加減天麻湯,似爲完備,而猶有力微之慮。外議皆欲詳探症候,而議定其加入矣。上曰,今番進御有效,而猶不如初,故以庚戌所進之劑爲敎矣。聖徵曰,白芥子、烏藥等材加入,則似好矣。應三曰,此藥分數旣輕,且累次進御,其力漸不如初,只以元方用之,似歇,治痰之材數三種,加入爲宜矣。諸醫皆以加入爲言。上曰,藥方書進,則當以票紙下敎,而俄者東朝,亦以提調監劑爲悶矣。然如此之時,何可不監劑乎?命均曰,湯劑雖或進御,而如丸劑治本之藥,不得進用,此可悶也。上曰,然矣。命均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只令首醫爲之。聖徵診察後奏曰,脈候度數則調匀,而左邊頗似沈弱,少欠和暢矣。應三診察後奏曰,脈候往來度數則好,而比向時,則不能調匀矣。命均曰,得無有感氣乎?聖徵、應三曰,不知其爲感氣也。上曰,脈度微妙不可知,而向者連日殿坐仁政門,而日氣頗寒,故咳嗽連作,今雖減歇,脈度似因此而然矣。且自念近者中氣,不如服藥時,故今日雖不入診,欲下票紙,使劑入補中益氣湯矣。命均曰,然則諸醫皆令診察,可矣。上曰,不須如此,第於退出後,劑藥以入,可也。命均曰,當依前加入,劑進五貼乎?上曰,唯。命均曰,自向日祈穀時,勞損已多,繼以親鞫,引接頻數,無日不殿坐於受風處,少愈之戒寢解,凡節那得不然?明日太廟擧動,未知何以過行,而此後則節宣之道,一倍加意,臣等之望也。上曰,明日則日氣漸和,往來至近,何必爲慮乎?命均曰,朝水剌已進乎?上曰,姑不進矣。近來食治稍勝矣,一兩日間,又不如前,是似由於痰也。命均曰,水剌饌物,甚難適宜,其無所思之物,使自外備進者乎?上曰,無可思者,近來所喫,皆恬淡,非厚味也。命均曰,廚院所進各種魚卵,皆非佳品,松鰱卵外,如明太卵之屬,或使別定乎?上曰,素所不嗜,何必別定乎?魚膳漸覺味腥,東朝亦敎以如此矣。命均曰,辛甘菜,例於立春日入之,而常時亦有所入乎?上曰,入之而亦不嗜矣。人或言芥沈菜之好,而予喫之,則其味非葱非蒜,不知其好矣。命均曰,京裏所種之芥,自是常品,而峽邑如淮陽、金城等處所産,沈之木瓮者,絶佳矣。寅明曰,丸劑劑入已久,想已盡御矣。上曰,中間作輟,故尙有所餘矣。命均曰,上候猶如此,明日擧動時,輦簾勿爲捲三面,以愼風氣,何如?上曰,當晝而行咫尺之地,何至作此乎?仍敎曰,以副學事,欲有所下敎矣。副學之撕捱已過矣,不徒撕捱本職,凡干職名,皆欲辭避,極涉未安。況此句管堂上,爲任緊重,而尙不膺命,何可如是乎?命均曰,因一時臺言,撕捱至此,誠過矣。況今湖南事,比諸道尤急矣。上曰,事極未安,副學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韓顯謩又爲違牌,其言病太多,亦爲怪異,只推,更爲牌招。吳瑗等頃者處分,旣以非有深意爲敎,則此乃開釋,而一番例罷,亦使伸其廉隅,則尤無可嫌,此後則勿復撕捱之意,申飭,可也。春躋曰,今日將開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擧動時,備員之地,好矣。上曰,唯。又敎曰,諸玉堂皆就職備員後,視事卽爲取稟,可也。命均曰,翰林二人罷職,已至多日矣。上曰,竝敍用,可也。又敎曰,徐命彬事亦異矣。其在玉堂時,撕捱太過,近來又如是,是何故也?命均曰,臣弟命彬,素有疾,以從宦爲難,頃者副學,則臣旣在領事,法應避嫌,故不爲應命,而今番承宣,則適往墓下,未及上來矣。上曰,雖云有疾,何至如此乎?春躋曰,頃因司諫李著所啓,臨御以後,諸臣章疏之有關於君德治道者,令政院分房類抄,作爲冊子入啓事,依允矣。十年之間,言事疏章,今方付標,而極爲浩多,且其抄選之節,書寫之役,合有稟裁,故敢達。上曰,此是玉堂之任也。令玉堂十分精抄,令寫字官細書冊子,而進之,可也。春躋曰,疏章抄選,當以政院日記,而政院日記,例不得移送他司,此爲難便矣。上曰,政院日記,雖玉堂,不可移送,玉堂來政院,抄出,可也。近日疏章,則魏世鵬疏稍勝矣。命均曰,如保寧儒疏,下備局而無可回啓矣。上曰,然矣。白奎昌疏,固無奇異,而應旨進言則可尙,猶勝於媕婀不言之臺官。頃日駁遞奎昌而,臺官可以反省矣。又敎曰,今月已過半矣。都目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之意,申飭兩銓。各司未回啓者幾何?其度數使之抄啓,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還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北兵使具樹勳,以其母病,屢狀請遞,而使之抑情察任矣。今又呈狀,以爲母病,委廢床簀,氣息奄奄,一息未泯之前,得以相逢,庶可瞑目爲言。閫任遞易,雖甚重難,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察任,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臣李錫杓,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金鎭商,正言臣申宅夏,俱在外,只有司諫臣李著,獻納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朴師洙、李箕鎭、兪拓基。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甲寅正月十七日巳時,上將展謁太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出仁和門。藥房提調宋寅明進曰,今日風氣甚峭,請御煖帽。上曰,相距是咫尺,何至着煖帽乎?上至太廟,入齋殿,少選,具衮冕、齋服、秉圭,出次。將入東門,顧承旨曰,殿內事體至嚴,而通禮一人不執笏,殊爲未安,覓笏以給,可也。遂就階下板位,西向四拜訖,升自西階,入殿內。諸承旨、史官,皆立殿外。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李聖龍,下注書金錫一,檢閱李德重,從入殿內。上奉審各室後,還出東門。李春躋進曰,通禮初不執笏,致勤聖敎,啓請儀節,亦多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將展謁永寧殿,藥房三提調徐命均、宋寅明、李春躋,請對奏曰,自此御小輿,好矣。上曰,於心有所不安,何可爲之?命均曰,在前臣等,每以愼護之意仰達,而輒靳開納,實甚憂悶矣。今日展拜奉審,玉體已勞矣。且御毛裘,必有汗氣,若仍爲步進,則汗出益多矣。汗後受風,非愼疾之道也。上曰,間不過數十步,卿等毋爲過慮。命均曰,若是非禮,則臣等亦豈敢煩請?而帝王之孝,莫大於自愛,今雖御小輿而行,何害於禮乎?況近來聖躬,多在靜攝中,不可不十分節愼矣。上曰,卿等之意,予豈不知?前者亦有乘輿之時,而終有不安於心矣。況今體氣之平和如此,而猶乘輿可乎?今日雖厚衣襨,而無汗氣,予固量力而行矣。上,過正門外,藥房三提調,又請對奏曰,前年亦自此御小輿矣。上曰,纔過彼曲墻,則乃降輿所也。其間乘輿,何益之有?上,從東門入,展拜如初,入殿內奉審各室,至東挾第四室,見寶欌鎖鑰半開,遂命開鑰審視,出立戶外,謂諸臣曰,欌中只有狀如敎命櫃者二件而已,無冊寶。元廟雖追崇,必有冊寶矣。史官出去,令殿司取入寶置簿,可也。春躋曰,久立可悶,不必於此處取覽,還小次後覓入,好矣。上曰,奉審有意,何憚其暫立乎?上注書成範錫,與殿司,持寶置簿入來。李聖龍展看。上曰,勿置地上,持而進來。聖龍進納。上受而覽之曰,大王、王后寶各一,俄者所見,是寶匣也。史官出去,都提調使之入來。聖龍曰,冊寶置簿,列錄於一紙,殊涉草率,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當如儀軌而櫃藏矣。殿司曰,有櫃藏尊閣之件,而今因猝遽,以官員所看者進納矣。上曰,彼殿司誰也?春躋曰,宗廟令具鼎勳也。上曰,是具聖任之族乎?聖龍曰,今北兵使具樹勳之兄也。範錫,引宗廟署都提調徐命均入侍。上曰,第十二室冊寶,則俄已奉審矣。其外十一室冊寶,都提調與殿司,同爲奉審,而開鎖之際,不可無守僕,亦令入去,可也。春躋曰,冊寶置簿,自上命入,則當以櫃藏之件進納,而今以官員所看草紙,仰備請覽,事極未安。殿司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由忙急,置之,可也。仍問于諸臣曰,此殿,以昭穆之義爲之耶?聖龍曰,蓋序以昭穆,而聞初作正殿,其後次次造成,凡三次而就此規制云矣。上曰,先朝亦嘗欲奉審冊寶,而以開閉爲重難,卒未果矣。今適鎖鑰半開,故奉審一室矣。此後展謁時,前後殿冊寶,當竝爲奉審矣。禮房承旨,以此意,分付殿司,令於其時稟達,可也。又敎曰,殿司則未必久在其職,今雖分付,其時若他殿司當之,則似不得知而擧行,直爲分付於守僕,可也。春躋曰,事體當言于殿司,使之分付守僕矣。上曰,然矣。命均奉審後奏曰,各室金寶玉冊,皆如數奉安,而此置簿中,西挾第二室寶,書以恭毅,而寶匣標紙,則書以恭懿矣。上曰,詳考《璿源譜略》,還小次後啓達。遂出東門。命均等請御小輿。上曰,過正門後,當乘輿矣。及過正門,命均等令進小輿。上遂御而還,問曰,彼假通禮年老者誰也?聖龍曰,廣興守洪禹齊也。上還入齋室,少選,改視事服出次。聖龍進曰,俄者有《璿源譜略》考啓之敎,而太廟無本冊藏置之事,取諸政院而考見,則寶冊置簿中,恭毅之毅字爲是,大臣所達標紙之懿字,或似誤矣。第標紙,初自都監書來云,然則似無誤書之理矣。莫重冊寶置簿,與標紙,如是相左,終係未審,早晩一次奉審後,正其誤書處,宜矣。上曰,俄以此後展謁時,奉審之意下敎矣。上,還入大內。諸侍衛及承旨、史官,至仁政殿東階下,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月犯右角星。 ○李聖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平安監司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屢次違牌,不爲行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召對爲之。 ○李聖龍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校理趙尙命,身病方重,纔已陳疏入啓,無由自力入侍云。屢次催促,終不詣閤,雖緣身病,旣在直中,召對命下之後,不爲入侍,事體極涉未安,推考警責。卽今玉堂入直,只是趙尙命一人,他無推移入侍之員,召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此飭勵,久未開講,而再昨儒臣就直,而入診及動駕相値,今日欲行矣,辭章又上,故留其批而,命下矣。君父方調補,而猶欲開講,爲臣子,設有身病,其在事體,不當若是,極涉未安。校理趙尙命遞差,召對停。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獨爲入直矣。疏批旣有調理之命,故纔已出去,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應敎韓顯謩,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晩,副授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一體牌招。 ○李聖龍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大小橘等薦新進上闕封,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京畿監司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聖龍曰,卿辭至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狀啓,濟州牧場會付牛隻,劃給千餘頭事,傳于洪景輔曰,今狀請者,耕之最緊者。今方勸農,而其所許施,不宜遲滯,其令備局,依狀請卽爲許施事,分付。 ○洪景輔,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朴文秀,連參鞫坐之餘,瘡病添加,有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尹陽來爲兼同義禁。 ○李聖龍,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全羅道扶安縣蝟島田畓監打,漁場收稅等事,今方發遣郞廳,依近例給馬事,該曹良中,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問,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問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事,命下矣。今此下敎,曾無分付本府之事,本府亦無發關各道之事,則到今不卽査聞道臣,自本府有難指的査出,令政院査出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未蒙恩許,撫然失圖,抑塞罔措,連値朝家多事,不敢更申私懇,因循盤礴,以迄于今,徒然尸素,畢露醜拙,臣猶自愧,人謂斯何?噫,銀臺,卽古所謂喉舌之司,上而違覆闕失,下而號令百司,綱紀之擧,體統之立,莫不關係於此,而至於長席,其任較重,苟非其人,爲害不貲,矧今朝著,群彦林立,則不宜使空疏如臣,孤陋如臣者,苟然充位,許久羈縻也決矣。臣雖蒙迷,豈不知此?而徒感聖上奮發振刷之至意,愚衷激仰,未敢圖便,强策駑鈍,夙夜以之,而才識淺短,觸事憒憒。出納惟允之道,固非臣所可幾及,而尋常應行之事,亦每患不得其宜,六房之責,都萃一身,而凡所云爲,動輒得咎,如是而猶且冥行{{?|⿰土適}埴,遲徊不去,則其能得免於大何,而不至於顚沛也難矣。且臣積瘁之餘,百疾交侵,失今不治,後必難醫,非但當遞之義,如上所陳。只此病狀,難以供劇,筋力報效,亦無其望。曾見前輩之久於知申者,或乞由,或呈病者,間亦有之,而今則至尊,憂勤於上,宵旰不自暇逸,有非臣子所敢告勞之時,況此院中,一日無長官,則有一日之害,以臣之故,而貽害一院,揆諸道理,決知其不可。惟有引分求退,隨意將攝之爲公私兩得,而頃者辭單之特敎還下,尙覺私心之惶蹙靡容,則每每徹單,極涉猥越。玆不得不復入文字,疾聲呼籲,當此勵精飭下,大小率職之日,絲毫無補,煩聒是事,臣罪尤萬萬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昨秋以來,敢將疾病難强,精力不逮之狀,筵奏箚陳,前後不啻數十遭矣。苦心至懇,非出於一時例讓,日月之明,亦有以俯燭之矣。間雖迫於嚴命,冒昧復出,凡於籌坐賓對,懸病之日多,而供職之日少,議政一窠,便同虛銜,臣心之悚蹙不安,姑不暇言,其有損於國體,爲何如哉?近以鞫事相仍,按治方急,人臣之義,不敢言病,連日開坐,忍死趨參,絲毫氣力,尤無餘地,孱喘懍懍,不保朝夕,而昨自陪班退歸,感傷忒重,症形越添,達宵昏窒,殆不省事。顧此沈年痼疾,生意已盡,加以危兆敗症,又復疊出,勢將不日殞斃,而及此一縷未絶之前,終不獲卸解重擔,得遂至願,則是臣雖死之日,永爲不瞑之鬼。玆敢不避煩瀆,涕泣而陳之,伏乞天地父母,少垂憐焉。念臣狗馬之齒,在《禮經》謝事之年,又加二矣。藉令謨猷識慮,有可以裨國事,精神筋力,尙足以服官政,猶不可冒進於鍾鳴漏盡之後,矧此耄昏之極,全無一分省覺者乎?卽今休致諸臣,其年固皆下於臣矣,諸臣之齒,與臣相上下者,亦皆優游散秩,而臣獨遲徊顧戀,不能便訣,委蛇於班行之中,匍匐於省闥之間,此臣所以矍然而懼,靦然而慙,有不能頃刻自安者也。且臣屢奉批旨,輒以臥閤視事爲諭,此實出於我聖上曲軫賤臣之盛意,而臣之私分惶蹙,尤萬萬矣。夫輔相之任,百責所萃,當此艱棘之會,雖夙夜憂瘁,焦心竭慮,有若捄焚拯溺之爲,猶恐其不及。顧以臣之病昏癃殘,忝叨匪據,筋力奔走,亦不如人,簿書期會,尙且後時,徒使丞弼之地,反爲養病之坊,而聖上特以驅使已久,不加譴斥,一任其充位備員,虛縻重寄,是則殿下所以憫念臣,而欲其全安之者,祗增臣之罪戾而已。噫,聖心赫然,大誥誕宣,圖治之勤,求助之盛,眞足以貫徹神明,臣於此際,忝居首輔,曾不能出一言劃一策,少效其對揚之誠,伈伈泄泄,無所猷爲。尸素之罪,已不可勝贖,而疾病危苦,輾轉至此,人理殆泯,鬼事將迫,徒以哀苦之懇,仰瀆宸嚴之下,臣情雖慼,而罪則難赦。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命鐫遞臣相職,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屢日勞悴之餘,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箚中所辭,業已前諭,卿何不諒?尤況引年,誠是料外。卿其須體前日慇懃之諭,勿復此讓,安心善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臣,自承北藩新命,不知何爲致此,而殿下旣奮勵庶政,朝家方綜核人物,則愼惜公器,宜自八路方伯始,況地則北藩,在國而爲鎖鑰,秩是亞卿,在臣而爲陞擢,廟擬已是失注,聖鑑又奚爲而遺照也。噫,臣之本末長短,臣自知之,當官而無赫赫之譽,在家而有肫肫之譏,平生守愚,眞是魯鈍無能者耳。立朝三十年,與世齟齬,臣旣自甘於散廢,人亦不備於齒數,從前歷試,無一可稱,則以臣地望,無以彈壓守宰,以臣才識,無以宣揚聖化。且國家昇平,已百年矣,悠悠域外事,非所可恃,則政須收拾邊情,綜理邊務,朝中屬望,自有其人,而臣之代斲,已乖物情然,此猶餘事耳。念臣門戶孤冷,宗族鮮少,而不幸履盛之戒,常切招損之憂,兄弟叔姪,日夜相勉,惟以斂避榮要,作爲三字符,而年來倖第過多,皆繫朝籍,一念憂懼,如在針氊。矧此藩翰之寄,係國重任,臣弟始炯,方待罪嶺臬,而弟按于南,兄按于北,公體私義,寧有是理?臣於頃歲,猥叨海藩,臣弟又承湖伯之命,不得不黽勉往赴,則臣之連章乞免,不避瀆擾者,蓋以前輩之一時竝據。雖曰有例,此皆才望俱著之人,有非如臣等輩比,則夫以堂堂聖朝,豈患乏人,而致令莫重揀選之地,反有此苟簡之譏耶?臣之靜竢公議,不敢爲疏籲之計者,今且許多日,而一味泯伏,尤切㦖蹙。此宜速賜改正,以重名器,則淸朝司直之論,亦必早晩不捨,而且臣狗馬之疾,源委已痼,素善風痰,常有懍懍之憂,一自昨夏以來,偶阽死域,出沒鬼關,殆至五六朔。賴天之靈,少得差完,而神形換鑠,精力消頹,細加點檢,非復舊日樣子,則奔走供宦,已無其望,雖承寵擢之命,末由祗謝,私心惶悚,尤當如何?玆敢略陳短疏,仰瀆宸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改,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執義梁得中疏曰,伏以三陽回泰,萬品迎熙,竊伏惟聖學日進,聖德日新,舜日堯天,廓然重明,群黎百姓,罔不欽仰鴻休,蹈舞康莊,糞土微臣,亦得與村翁野叟,擊壤鼓腹,拱北而頌南山之祝矣。不料柏府除命,遽下於此際,召旨遠降,促令上來,臣驚惶震掉,罔知所以爲計也。臣之昔年赴召,敢據古人致仕之限,猥陳悃愊於前席,乞其骸骨而歸,歸伏畎畝,自分永作閑散之民,而至於今年,則犬馬之齒,亦已恰滿七十之限矣,今日之有此新命,實是萬萬夢寐之所不圖也。又況所叨職名,地望自別,尤豈如臣陋劣,所堪承當者哉?臣於是,徊徨悶蹙,怵分畏義,終不敢爲應命之計,臣之逋慢之罪,萬殞難贖矣,跼天蹐地,誠不知措躬之所也。伏乞聖慈,曲垂矜憐,所授職名,亟許鐫免,仍命攸司,永刊臣名於朝籍,使臣永伏田里,以盡餘喘,實天地生成之大德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懇。見爾久矣,思其深矣,量爾力,其何辭乎?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實事求是,方當飭勵,心尤味焉,況陳其言之人乎?宜體此意 ○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空疎譾劣,百不猶人,重之以疾病沈痼,少不讀書,晩益自廢,環顧其中,茫無所識,雖尋常百執事,無一可堪,此不但臣之自知者明,實爲一世公論,況此經幄論思,是何等職任,而上旣誤授,下又冒據,不恤其羞當世而辱朝廷也哉?畿邑顚沛之狀,館職自畫之義,前後疏供,旣已備陳,臣固不敢更提,而昨秋敬差變通之事,公議所在,卽可見矣。筵話祕嚴,雖不得其詳,而竊聞大臣,以臣之甚善爲言云,噫,大臣過於忠厚,不欲斥言,故直爲此假借之辭,而如臣不肖實狀,於此而愈益彰露。夫以奉命審田之行,視玆所叨之職,其難易輕重,不啻相懸,而於其輕且易者,則慮其不能勘而遞改之,於其重且難者,則旋遞旋授,不復難愼,朝家綜核之治,豈容如是?今於事過之後,誠不敢多費辭語,以溷聖聽,而若臣必遞之端,則亦不待臣言之畢,而聖明無不洞燭矣。臣久在鄕廬,病蟄如蟲,除命之下,亦不敢一向淹留,舁疾作行,來伏私次,而以臣情病,萬無冒進之路,玆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天地父母,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仍令選部,永勿檢擬,以幸公私焉。臣旣不以見職自處,則其於國家大小政令,固不敢有所容喙,而至若爲君父沐浴請討之誠,亦自不後於人,玆敢不避僭妄之誅,略及於辭疏之末,惟聖明,勿以人微而忽之。臣在鄕時,得見朝紙則,有諸道凶書卽付水火之敎。噫,殿下何不深思遠慮,而遽爲此中外失望之擧耶?惟彼凶書,苟以投火而可熄,則丁未以後諸處凶書,非不投火,何其愈出愈凶,而不少止耶?據此而亦可知其爲無驗矣。若使尋常匿名書,落之屛處,則如是處分,固不害爲絶其紛紜,而今玆諸賊,則敢以罔上不道之言,肆諸凶筆,處處張掛,使人皆見,若此者,豈以投火,而自底熄滅乎?果如聖敎,凶言寢熄,鞫獄不作,則固萬萬幸甚,如其不然,則殿下深居九重,雖不聞不忍聞之凶言,彼賊之肆爲凶說,豈不益狼藉猖獗,無少嚴畏乎?昔在肅廟朝,有笆子廛懸書之變,其所指斥,只在於群下,而肅廟猶赫然,命之逮捕,必得乃已,況此凶賊所言,果爲何事,而不捕其賊,但焚其書乎?殿下於前後訊鞫之際,苟窮覈情節,使言根做作之賊,一一現出,則罪人斯得,天討克擧,不待於投火,而凶言早已泯絶,國勢庶可奠安,殿下不此之爲,徒爲此屈曲假借,了無所益,而只增賊氣,臣竊不勝其憂嘆也。殿下豈不以此等仁恩,謂可以革其獸心,改其鴞音,而以臣觀之,正如揖讓,而解平城之圍,聖算所及,不亦疎乎?君人之德,固以寬仁爲貴,然或過焉,則亦墮於委靡姑息,政刑不擧,亂逆益滋,殿下曷不遠鑑於唐末藩鎭,近以戊申後已事之驗,爲觀乎?譬如除草,必竝其根拔去之,然後草不復生,若置其根,而獨去其葉,則雖千鋤萬鋤,亦必隨鋤而隨生,將不勝其勞矣,治賊之法,何異於此?目今湖南之賊,尙未就捕,伏願殿下,亟加睿思,還寢十日傳敎,嚴飭捕廳及道臣,期於捕得之後,申命獄官,凶言始出之處,覈之又覈,毋或徑先處斷,如前之爲,國家幸甚。大抵聖敎之失,關係甚大,有不可不應時救正者,而喉司旣未有繳還,大小臣僚,訖無一言,以明其不然,臣竊慨焉。噫,殿下纔下大誥,誕布八方,其責躬求言,振刷奮發之意,溢於十行之外,推此心以往,則可以傾否回泰,爲億萬年無疆之基業矣。如臣垂斃之物,亦願須臾無死,得見治化之成,而第若凶言未息,逆賊未得,則頭腦旣錯,枝葉徒繁,雖日講唐虞,動法三代,皆爲無益之空言,故敢以是說進焉,而不暇他及,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王者御世,只存大體,戊申以後,命諸道勿聞,故五年之間,未聞此事,昨春儒臣,聞訛言陳聞之後,先有湖南,又有嶺南,而其訛言則在初無事之前,此乃先唱訛言,探朝廷之動靜,末又掛書,以售其計者也。朝廷動靜,固可審愼,益可見矣。誣營裨,而乃敢不道上王庭,而鞫匿名之賊,其事體何?頃者處分,正正方方,若爾之言,勿設禁而待之乎?其末流之弊難言,非逆折奸萌之意思,何迂而反非他人?當此飭勵之時,執前不當爲之撕捱,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蹤地之兢危矣,疾病之沈痼矣,一味縮蟄,復豈有一分世念?而臣身旣在輦下,元朝起居,擧動侍衛,義不敢不趨,黽勉進參,少伸區區忱誠,而夤緣期會,因仍供職,萬無其理。水部之除,已浹累朔,而一未赴衙,兼館諸務,亦任其一切曠廢,至於樞筦之地,旣帶有司之任,而有坐則以病辭,有事而不敢涉,凡百廟議,漫不知其如何。冗官之誚,臣實爲首,刊汰之典,宜自臣始,陳章自劾,誠非隨衆例讓之比,而見阻喉司,情懇莫伸,賓對之召,未免祗赴,致勤嚴敎,再招有命。臣竊自惟念,情勢病勢,雖極難强,與其徒犯逋慢之誅,自阻仁覆之天,毋寧一登文陛,悉暴衷悃,獲遂譴免之請,臣遂强顔力疾,冒沒入侍,一言纔及於陳情,承宣隨後而請推,狼狽悚愧,不得畢辭而退,此亦臣初不自量之罪也。臣於諸道分管之命,亦有不容冒當者,筵席詢問之下,大臣必以曾經方伯人,仰對而分差者,蓋以其熟諳道內事情故也。獨於關東,謂無曾經者,以臣苟然取充之,而第今備堂中,曾經該道方伯,自有其人,伊日罷對後,大臣亦始覺得,而言其未及照管矣。旣有當管之人,則捨其人,而仍使臣替管者,不亦斑駁之甚乎?其在朝體私義,可辭不可當,明矣。臣固欲以此,卽陳於前席,而荐被問備,惶恐未敢發,今始略具文字,仰瀆宸聽。伏願聖明,亟命廟堂,移授當授之人,仍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開釋之下,若是撕捱,已涉太過,而句管之任,尤不宜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同赴鞫坐,詳審獄情,則罪人建伊,六次嚴訊之下,終無異辭,只曰聞諸甘德而已。若或徑斃,則亮濟、甘德,更無憑覈之道,其將何以處之耶?前日兩臺臣疏陳,亶出於覈言根重獄體之意,而殿下俱不允許,臣等誠未曉聖意之攸在也。甘德、亮濟,皆有可疑之端,則建伊,不可一向嚴訊,以絶其究問之階,臣等竊以爲建伊,姑爲停刑,甘德、亮濟,依前鞫廳請刑,嚴覈處斷,宜矣。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業已處分矣。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昨於陪班罷後,忽然大寒戰昏倒,達夜叫痛,人鬼莫分,頃刻之間,實有汚穢淸禁之慮,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病重實狀,特許數日恩暇,及時調治,以尋生路,千萬企祝。臣仍竊伏念,頃日社壇動駕時,四儒臣事,雖出於紛鬧倉卒之際,亦可謂不善周旋矣。當初旣罰而旋敍,飭勵固行矣,伊後復除而特罷,廉隅又伸矣。在諸臣自處之道,豈敢以一時責罰,遽懷不安?而第其驕蹇妄恣四字,實是萬萬情外之目,豈不有歉於辭不迫切之訓乎?臣於前後筵席,敢以辭氣失中,有所仰勉者,伏想聖明,或記有之矣。況當天和方屆,法筵頻開之辰,無故行公之多僚,不宜一向引入。伏乞亟加三思,特賜四字之反汗,仍令催促應命,以絶其撕捱之端,則豈不合於淸朝禮使之道乎?臣於病蟄方劇之中,不宜暇及他說,而事有關於本館,不得不略此仰陳,神氣昏短,語又不能次序,臣尤死罪,伏願聖慈,恕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四儒臣事,當初下敎,不過事體,豈有撕捱之端?而以此過嫌,則當此經幄無人,久未開講之時,宜有參酌,原備忘,令政院入之。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匹士至微也,而一爲知已感,則雖敵以下,亦且死之,以臣蟣蝨,而受恩君父此極,則臣實不知其死所,然無實而賭其名,無功而竊其賞,則鄕黨自賤者,皆恥之。臣疏尙在,今可按覩,其荒腐無足觀,甚矣,而殿下之命書諸史,殿下之璽馬以褒之者,不幾於不當施而施之乎?臣誠刻感在肝,銜愧在心,而此特我殿下,以來諫四方之意,先臣而優借之耳。臣祗受璽書,訖望闕謝恩,繼又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應敎,斯速乘馹上來者,臣始焉驚惶,終焉隕蹙,益自信其非分之榮,終爲臣過福之災也。噫,臣於瀛館一步地,自有素畫,向來積費違遨,死不知悔者,天鑑至明,業已俯燭,故名之曰黜補,而假以近地一麾,則是殿下之曲遂臣也。前後筵臣,有以臣爲言,而殿下輒敎之以某於館職,必又撕捱,則是殿下之曲諒臣也。噫,人臣事君,自有一定之義,榮辱得喪之際,此心不可變,而假臣而暫被威譴,都喪素守,則前後二截,判若別人,殿下亦安用此等臣爲哉?今臣分外恩召,適在於妄陳蕘說之初,中外士大夫,皆以爲是失也。居外鬱悒,以言媒榮云,則今世干進之恥,未必非自臣而啓之也。臣雖無狀,汚豈爲此,而前以館職違逋而獲譴,後以館職召還而承命者,斷無是理,然此皆餘事耳。念臣以眇然新進,積被隆恩,爲殿下一死之願,銘在寸心,則殿下雖捨臣,臣不忍自阻殿下。凡有懷抱,不當以官職去就而自間,凡有緩急,不當以仕宦進退而自疎,則區區願忠之誠,亦豈無一伸之日,而臣之所自悼者,自頃以來,便訣經幄,身圖濩落,蹤跡崎嶇,而猥以一介措大,叨專百里之寄,誠不無勉策駑鈍,稍欲自效之意,然才疎志迂,政拙心勞,於內於外,眞所謂無適而可者。今者馹召之寵,何翅若古人登仙之行,而在臣則愕然失圖,殆不知自措,抑豈臣犴狴嶺海之厄,無以自逃而然耶?使臣徒懷進取之念,復萌冒戀之計,則向日臣疏所謂百念闌珊,無復有一分當世意云者,是其自欺而欺天,罪又如何?一隔天顔,三換星霜,犬馬猶知戀主,臣豈無之,而只從道路之左,瞻望淸光,從前已畫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則咫尺宸陛,無由一謝,衷情耿結,略陳短疏。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勿復檢擬,仍治臣辜恩之罪,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幸甚。治疏將上之際,天牌儼臨,扶畀病軀,不得不隨詣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復引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曰,明日訓將家,遣御醫看病。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韓億增{{*|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草溪郡守魚必遂。 ○李聖龍啓曰,司饔奉事魚錫胤,旣呈肅拜單子之後,趁不入來,未參於肅拜,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受由下直在外外,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司諫李著,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飭勵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等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以應敎韓顯謩,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今無撕捱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韓億增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黃海監司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李玄輔病,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金有慶爲吏曹參判,申晩爲佐郞,魚有龍爲禮曹參議,金若魯爲校理,金徵慶爲兵曹佐郞,崔命相爲司成,洪鏡輔爲懿陵參奉,李顯崇爲徽陵參奉,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具鼎勳爲白川郡守,尹淳爲知春秋,吳瑗爲兼南學敎授,朴師洙爲平安監司,徐命彬爲黃海監司。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權興駿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痰病,挾感添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韓範錫爲副摠管,崔星瑞爲五衛將,趙東夏爲都摠經歷,金聖應爲訓鍊副正,洪禹錫、都永夏爲僉知,徐幹世爲同知,副護軍李縡,副司直趙尙命,僉知金達魯單付。 ○李聖龍啓曰,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疏批已下,更爲牌招。 ○又傳于鄭必寧曰,飭勵之時,承旨若苟簡則已,不然則承旨上疏,勿爲稟啓。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往日之事,頃者備忘之後,其在分義,豈敢較辨,而承宣疏中,設有不擇者,只爭本事,可也。顯有彼此之心,已涉未安,況此一流之說,尤非今日飭勵之意。細事若此,大者奚道?且指人爲小人,其所擧對,豈可無也?而旣有疏辨,在我待之,亦非異事。其中廉恥自守,難進易退等說,於十九日以前則,可也,十九以後,則所守者何,難進者何?非特曲盡下敎於以吳光運事陳達之時,前後聽諭,非他臣比。大誥飭勵,公字御韻,旣參其對,且自賡進,不捨扶抑,或恐脫俗,其所懲勵,宜先他人。副修撰吳瑗,罷職不敍。 ○傳于李聖龍曰,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而吏曹戶籍相考者,則勿爲持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二月令宗廟薦新乳柑、洞庭橘,今始上來,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來十九日薦進,而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宗廟薦新洞庭橘二百五十二箇,當爲封進,而公私果園,沒數摘取,則只是八十二箇,不得已盡數監封上送,該曹以爲看品後,稟旨封進之地云。在前本州薦新果物,或因腐傷之時,擇其可合,有推移薦進之規,今亦以此數,推移薦進,而果物不實,雖緣事勢之固然,莫重薦新,減數封進,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凡各道定配罪人等,因年凶,不得已移配,則自本道,條陳各邑之形勢,罪人之無依狀請,令該曹、該府稟處,待其覆啓,行會擧行,乃是規例。今觀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則慶尙道星州牧遠配罪人韓師億,移配于本道高山縣云,故取考當初慶尙道沿海邑徒流罪人等,請移啓本之下秋曹者,則只稱令該曹稟旨云,而元無令本府稟處之語矣。今此本府罪人韓師億之移配高山縣,必因秋曹許移,而混同移配之致,揆以法例,未免疎漏。慶尙監司金始炯推考,罪人韓師億,旣已移配,則更爲還配,亦涉有弊,今姑置之。此外本府罪人移配一款,安徐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拏籍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東萊府使鄭來周,屢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雖無貪虐之政,實多昏謬之擧,前遺後忘,觸事憒憒,官吏之拿入者,循階匍匐,而不知其逃,民人之抱冤者,叩門呼訴,而莫察其狀。崔姓幕裨,專管田政,多出加卜,厚招民謗,邊上重地,旣非養閑之地,從前治績,難掩病昏之失。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日昨因諫啓,有訴冤者,經由憲府之令,自是之後,紛紜來訴者,皆是擊錚上言,久未回啓,而稱冤之類也。前頭未及上聞,而先訴本府者,自當依舊典施行,而若其已上聞,未及覆啓者,稽緩之責,在於該司。請擊錚上言公事,經年未覆奏者,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仍令趁卽回啓,以紓冤鬱之弊。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司諫李著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縣道章疏,旣有勿捧之令,則政院擧行之際,不宜斑駁,而日昨掌令李濰之疏,旣非親病,且無言事,則獨爲捧入,未免不察。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當此大誥求言之日,雖草野韋布之章,皆得上徹,而朝臣之縣道陳疏,則有親病外勿捧之命,此雖欲飭勵在外之弊,臣則以爲不廣也。在外之臣,或以由暇,或以疾病,未及上來者,豈無聞見之及時附陳者?而亦拘於禁令,無以自達,豈不有妨於言路耶?若不緊辭疏之退送,惟在喉院之參酌,初非設禁令之事。請寢縣道疏章勿捧之命。答曰,不允。末段兩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半生抱疾,不比人數,點檢一朔,殆無十日不病之時者,蓋臣宿患胸痛,已成膏肓,遇冷則必發,傷勞則輒劇,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歲供宦者,正坐此耳。日昨銀臺之命,忽下杜門置散之中,當此至誠奮勵之日,不敢以向來情勢爲言,勉策孱骸,奔走夙夜之役,而晨夜赴鞫,偶致傷感。昨於太廟陪還之後,寒氣衝激,微形於肢足之間,遍亘於胸膈之內,神迷氣縮,殆不能霎時按住,故急歸私次,多試針熨,而轉輾添苦,少無減勢,每値冬春換節之際,雖或如期復發,而今番則有昇無降,昏倒悶塞,渾體厥冷,觀者代懍。似此症形,旣無旬日差蘇之望,則出納重地,決不容曠日虛縻,莫重鞫坐之亦以代房替行者,病裏惶悶,如添一病,此固僚席之所共悉,則宜有趁時變通之擧,而臣若不早陳籲,聖明,亦何以俯燭實狀乎?至於區區私義之難安,則有未暇及,病勢此劇,不得不疾聲仰號。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俾令安意調理,少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之老母,近因日氣之不適,宿患之中,又添寒感,淹凜一倍矣,昨夜更深之後,忽覺中氣暴虛,急用蔘補之劑,而少無省覺,昏昏綴綴,若難支過,臣扶護灌藥,方寸煎灼。此際因備局啓辭,召牌下降,而未免違傲,方切悚蹙之中,又有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之敎。臣曹固無久遠未回啓文書,只有新下六七度,而臣之卽今情理,萬萬無暫刻違離之勢,末由承命,以贊聖上勤勵之政,惶懍之極,莫省所措。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賜遞改臣本職,仍治臣罪,以伸私情,以嚴公法,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叨是職,已一旬矣,前後違逋,亦已逾十餘矣。嚴召日再降辱,而臣乃冥然,莫或蠢動,在於常憲,誅絶亦輕,而乃蒙聖慈,曲庇善貸,重勘尙靳,飭諭屢降。又伏聞昨日筵中,天語丁寧,敎之以太過,仍降重推之命,其所以開曉之者,委曲備至,迥出常倫。顧臣釁尤無狀,何以得此?感激涕泣之餘,繼之以悵鬱抑塞,不知所以自措也。噫,今臣情已窮矣,勢亦極矣。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恒情,安得不更瀝肝血,自投於君父,以冀其萬一體諒也哉?夫居斯世也,供斯職也,被斥於人者,雖有淺深輕重之不齊,槪亦何限?而然而其能因是而自畫者,或之鮮矣。顧臣亦何敢自別於人?而只以所被人言,前所罕有,其辱搢紳而累聖簡,莫此爲甚,每一自顧,誠無顔面可顯於世故耳。況臣之平日所自以爲報效之圖者,惟在於筋力奔走,其於言議之職,不惟萬萬不似,亦有所不敢冒沒者,故向在無故供仕之日,尙且力辭不止,至於獲罪乃已,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見今彈墨未乾,蹤地轉隘,而顧乃揚揚於曾所懇避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儻蒙聖慈,曲賜鑑諒,俾全微尙,則廉隅分義,互有時而輕重,臣雖迷頑如土石,亦豈敢每每自阻於恩顧之下哉?昨値動駕之日,臣以近侍之列,祗伏路左,仰瞻羽旄而已,不得陪扈屬車之後塵,耿耿愚衷,益覺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刊汰,仍加重律,以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每日違牌爲事,分義未安。法講久停,句管事緊,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事君亡狀,處事不審,一遭陪扈,不善周旋於班行之間,粗暴危悃,乃反自干於罔赦之誅,嚴旨荐下,至承不敢聞之敎,薄勘不足以當其辜,震薄不足以喩其情,席藁囚首,容身無地。反詈之言,危險之說,左右迭出,而猶不知爲可愕可怕,日夕所願,惟在遄伏鈇鉞,以贖愆尤,而聖度天大,不欲終棄,乍罷旋敍,除命屢辱,此非負罪賤臣所敢得也。向臣聯疏之語及喉司者,只言其擧措之非常,以明臣等受侮之狀而已,初非有他意於其間,而辭未達意,轉速嚴敎,此固臣等之罪也。臣雖不肖,亦嘗聞事君之道矣,縱以非罪而受罪,至死而無所恨,卽人臣之常分耳。今臣之所被誨責,特事體也,問備非大罪也,顧何憾於雨露霜雪之敎,而乃以不可行於敵以下者,肆然施之於君父之尊乎?至截者分義,莫嚴者邦憲,以此勘罪,死有餘誅,而今殿下,以納汚之量,包荒之德,曲成善貸,特加薰沐,伊日備忘,至命刪下,諒臣等忠悃,開臣等進路者,乃至於此,臣尤惶惕感泣,不知死所。顧臣崩迫之情,設有未盡暴者,更何敢仰首求辨?而惟彼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扳援聖敎,容易說去,旨意巧憯,無所顧憚,彼亦人臣,言之無嚴,何其甚矣?臣誠駭怖,莫曉其故也。臣本無似,濫叨經幄,厚蒙恩遇,耿耿一心,只欲殫竭駑鈍,少酬涓埃,而螢爝之微,旣無以仰裨聖德,樸愚之性,又不能工於涉世,一朝狼狽,志願乖謬,孤負多矣,愧恧極矣。臣以何顔,戴罪包羞,厭然復齒於諸學士之列哉?玆隨荐牌,進伏闕外,瀝血拜章,恭俟威譴。伏乞聖明,悶臣危苦之懇,察臣難貰之罪,亟命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使振朝綱,而勵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迷鈍疎率,自速釁戾,所被嚴敎,無非人臣之極罪,而徒荷天地包容之德,獲逭於重辟,臣誠惶隕感祝。竊自念臣,叨廁邇列,積有歲年,如使臣常日,少識事君之禮,周旋進止,粗能謹畏,豈至今日,因一微事,得此臣子所不敢聞之敎於聖明之下哉?靜言自訟,莫非臣罪,杜門席藁,惟俟鈇鉞之加,不意恩敍旋下,除命絡續,荐違嚴召,亦貸常憲,以至刪下傳敎,曲賜開釋。嗚呼,此豈螻蟻微臣,所宜獲於君父者也?惝怳震越,罔知措身,瞻天九頓,惟有涕淚,豈不欲趨造文陛,少伸叨謝之忱?而第惟負犯至重,而刑憲不加,聖恩愈渥,而臣罪益彰,內訟愆尤,外怵法綱,終不敢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之計,跼天蹐地,窮隘極矣。噫,臣本無似,備員侍從,顧惟庸蠢,無所裨補,惟兢兢焉恪守事體,可幸無罪,區區此心,不敢以造次放過,儻於其時,旣知考例之有命,而佯若不聞,因仍前行,則安用此侍臣也。不知上敎之何如,而徑自下馬,苟幸免辜,則亦安用此侍臣哉?政院之偶未知委,固非異事,臣等之徊徨路次,亦有何關係?而法駕之緣此遲滯,則事體誠極未安。臣等之請推政院,只欲效職責,而存事體也。政院設以臣等之求對,爲大赧駭異之擧,一日帶職,則猶是三司之言也。徐待臣等之畢辭,聖上之發落,斥臣等之失,夫誰曰不可,而諸承宣之迭起,沮斥於一邊請推之際者,此何事體也?臣誠拙弱,不喜較爭,而誠爲公朝惜事體,故辨斥之疏,不得不嚴,實非敢有好己勝之意也。噫,三司之臣,受君父之嚴敎者何限?而政院之先加操切,實是創聞。伊時景象,實天鑑之所燭,臣等若以末梢,有重推之命,隱默自阻,終不論政院之失,是臣等不以實心事聖明也,其何敢爲此哉?竊伏聞朝參時,聖旨至嚴,至下移怒之敎,爲人臣子,戴履高厚,而萬一毫分萌此念,則神明必遄殛之,仰首自暴,祗益其無嚴,直欲鑽地下入,而不可得矣。惟願速被刑憲,以安臣分而已。臣伏見諸承旨對疏,實多駭怖,李匡輔之詬罵麤悖,固無倫理,而洪景輔之反詆,極巧至譖,旨意叵測,後乃游移其說,陽若救解,尤可見其情態,臣始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追思愧恧之不暇,復何辨哉?抑臣於吳光運之疏,尤有所萬萬危怖者,臣固愚妄,犯此鐕鋒,亦豈無疾之已甚之戒?而顧臣嘗謂人臣之事其君,責難陳善,格非弼違,務欲納君於無過,而不爲身謀者,必愛其君者也。竊覘迎合,導諛承奉,以君爲玩戲,而圖濟其私者,眞無禮於君者也。臣雖不佞,早聞斯義,立朝以來,矢心靡悔,不惟臣身必欲以陳善弼違自勵,欲擧朝之臣,皆以此自勵,不惟不忍爲迎合承奉之態,一見爲此情態者,寧欲以身擊之而不避,炳炳愚衷,神祗監之,臣有何私好惡哉?噫,小人情態,豈其性然哉?顧其伎倆,惟諂與讒,而欲售己之計,則必阿上之旨,欲擠人於禍,則必因上之怒,故諂者必讒,讒者必諂,其端似殊,實則相因,此不難睹也,臣何足多言哉?光運所自謂不忍爲谷永者,其意難測,古人之非谷永,爲其時王鳳輩,擅國竊柄,方危漢室,而永前後論事,不一言及之,所以有專攻上身之譏也。今光運,引此爲言者,果謂今日朝廷之上,有擅國竊柄,如鳳輩者耶?夫光運,信知如此,旣自謂盡忠事君,而何不明言顯斥,以扶國家?大誥之下,上封言事,而亦漠然不及此耶?至於廉恥自守,易退難進之士,固嘗積忤聖心,前後訶責之嚴,譴罰之峻,蓋已屢矣,而光運,乃以罔測之語,構以陷之,豈非乘上之怒,而欲售其禍心者耶?非殿下至仁,恕一隊士流,其能免於網打乎?且光運,誠謂其中眞有作威福者,何不擧名直陳,冀正刑章?而藏頭沒尾,䵝昧其辭,使下無以自辨,上無以明察耶?此固從古讒人之傳法,而陸贄所謂利於中傷,懼於公辨,傷善售奸,莫斯爲甚者也。臣陳力趨列,固非不仕之人,職卑位微,又遠權勢之塗,則光運之言,何與於臣?而只以平日讀書,嘗慨然發憤於邪正淑慝之分,咫尺前席,衝口妄發,在臣自謀,誠可謂至愚,彼之必欲甘心,何足怪也?第其輒引古人以自擬,要以僇辱臣身,而光運之不以此加臣,足爲臣羞,臣之受此詆於彼者,亦庶幾有辭於後矣。噫,莫非人也,臣豈欲其陷於非哉?人自陷於非,而臣無以拯之,則雖爲國家慮菑害,不忍無言,臣誠仁弱,竊所矜悶。若令光運,果能萬一近似於馬、尹、眞、蔡,則此非但光運之榮,實國家之福也。臣將欣喜之不足,雖失知人之明,亦何嫌哉?所慮者,一得之見,或恐不幸而中耳。至於惟恐威福不在上一節,雖不成說,危怕則極矣。彼以齟齬難合二三在野之人,指擬於此,則必擧世之人,皆是拔蒙振落之輩而後,方可謂威福不在下耶?臣實深惑焉。無論其他,臣之悚駭,固不可言,惟當斂跡引退,以避危鏑,榮塗去就,尙何暇言哉?玆於天牌之下,冒陳血懇,自闕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燭微臣許多情勢,亟許黜退,仍命司敗,勘臣前後負犯,使朝綱無墜,臣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正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右承旨李聖龍,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進伏。上曰,俄者閤外所稟之言,更爲陳達,可也。聖龍曰,戶、工曹無可回啓者,刑曹則有數三度,而判書李廷濟母病甚重,不得入來,方陳疏云,但此三曹長官入侍矣。上曰,以次進奏,可也。在魯曰,何以爲次乎?上曰,以曹次進奏,可也。在魯曰,臣曹所餘者,只是如干上言,方欲回啓之際,有持入之命,故謹此持入,而此外又有文籍憑考後,可以覆奏,而未及憑考者,姑置之矣。北部居李壽大上言以爲,其父得尙,以事知莎土匠邊首,戊戌、庚子、甲辰、戊申山陵役事,勤勞奉行,辛亥遷陵時,竭誠完役。在前莎土匠白益,以山陵役事之勞,特蒙賞加之典,其父得尙,乞依白益例蒙恩矣。前後陵役,白益,輒以邊首,得蒙賞典,至於加資,得尙,雖自謂邊首,似是隨從也。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李守身上言以爲,其父寫字官寅亮,於《肅廟實錄》印出時,以補字官,二年待令,戊申討逆後,御覽會盟錄繕寫,而御諱亦爲書塡。在前寫字官洪處疇,會盟軸書寫,得蒙加資之典,乞依洪處疇例,蒙恩事仰請,而考諸庚申謄錄,則會盟軸書寫人,無加資之事,癸卯年則自錄勳都監,元不關由本曹,直爲草記加資,事甚不當,此非可援之例。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近來恩賞太濫,金玉殆遍國中,故人皆有希望之心,其弊不可言。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庾太實上言以爲,其父太石,以矢人,入屬尙方,多年勤勞,依例乞蒙加資之典矣。考見本曹謄錄,則矢人或有服役二三十年而加資者,今此太石入屬之年,移文問于該院,則乙亥正月入屬云。服役已至四十年,論以前例,似不爲濫,成給通政帖,何如?上曰,尙方弓矢人,則自先朝,有許施恩典之事矣。此上言依施。今後則當定其年限,而二十年則太近,以三十年爲限,未滿此限,而有干恩者,直爲勿施,可也。在魯曰,西部居馬弼漢上言以爲,其叔父贊龍,以禮曹稽制執吏,立仕積有年所,國家前後大小吉凶之禮,凡百儀節,盡心擧行。同任書吏張漢翼,則已蒙加資之典,贊龍則其後,又多獨當擧行之事,而未蒙恩典,願被朝家一視之政云矣。近來國家吉凶大禮連仍,故如張漢翼及通禮院書員鄭好平,皆得陞資,太廟、文廟守僕,亦有着金玉圈者矣。張漢翼則以七次大禮擧行,蒙加資之典,贊龍則以其獨當之數言之,亦至十三度,此類加資,雖涉猥屑,前例如此,似當許施矣。上曰,此屬之加資,乃實加乎?在魯曰,只以通政帖成給之意,將爲回啓矣。思喆曰,雖加資,書吏之役,例爲仍行矣。上曰,依例許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金弘鳴上言以爲,其父裕門,以譯官,七次赴燕,丙午陳奏使之行,同參於公幹,仍察人情掌務之任。在前陳奏準請,則人情掌務官,例蒙恩資,故其時同行寫字官李日芳,隨參此任,因其子上言,亦蒙加資,而其父則獨未蒙恩。人有主客之殊,任有實兼之別,而其父以其時主任之人,尙有向隅之歎云矣。裕門之其時爲人情掌務與否及加資前例,當詳考而處之,故方問于司譯院,待其回移,將爲覆啓矣。上曰,使行譯官賞典,或有漏落者,則使臣輒陳達,而此則其時無使臣所達,到今旣久之後,如是煩請,殊涉猥濫。置之,可也。在魯曰,西部前縣監李汝益上言以爲,其先祖和義君,坐端宗時事,與漢南君,同被罪罰,中廟朝,俱爲伸理,復官錄裔,其後漢南君,則子孫上言陳籲,肅廟特許賜諡禮葬之典,而和義君,則尙未蒙一視之恩。庚戌春宗簿提調尹淳,以和義君伸雪已久,而猶以貶死,載之《璿源譜》,誠爲冤愍,陳達筵中,至有改正之命,而第未蒙贈諡封墓之典。乞依漢南君例蒙恩事,仰請矣。其所謂禮葬者,似欲蒙封飾墓道之恩也。至於賜諡,果已復爵,則例當許施,而考諸《璿譜》,和義君,猶以貶死載錄,復官若在於中廟朝,則何至今以貶死載錄乎?當初被罪事跡,復官虛實,不可不詳考而處之。且上言中,又以爲其時數行短疏,忠義可竝六臣云云,故凡係可據文籍及所謂數行疏,使之現納,而尙不納,故覆啓因此遲延矣。上曰,若已伸復,則贈諡自是應行之典,不然則不宜擧論。考見《璿譜》,漢南君則書爵號,而和義君則不書,其時尹淳之陳達,似由此也,而其後《璿譜》,姑未改刊,則其不得釐正固也。且永豐君,亦書以貶死,似與和義事同,而不可旁因和義子孫之上言,竝伸永豐,令宗簿寺,和義、永豐事實,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可也。在魯曰,水原居李恒上言以爲,其四代祖元仁,當壬辰倭變,倡義擊賊,竟以身殉,朝家別遣御史,特除其家二十結雜役,以施優恤之典,而當時死國之人,悉皆贈職,元仁,獨未蒙旌表之恩,乞令該曹,照例贈職事,仰請矣。壬辰表表死節之人,世皆傳誦,而元仁不在其中,其他則臣聞見謏寡,無以盡知,故行關本邑,使渠現納可考文籍,而今幾一月,尙不上送,待其文籍之上送,若其戰死明白,則不可使之泯沒,似當有參酌褒贈之道矣。上曰,贈職事體爲重,分付本道,詳問于其鄕里門族,得其事實而,狀聞後處之,可也。思喆曰,臣曹無他合爲回啓者,如節孝上言,則例於歲末,聚送政府,自政府抄啓矣。有書院事若干,而下曹已久,故纔爲回啓,送于政院矣。此諺狀,卽故參判洪受疇妻上言,而以爲養子與孫,皆身死,其夫有妾孫,而事己有誠孝,願以承嫡矣。厥後其門中諸人以爲,年老婦人,誤爲上言,從當聚會宗族而相議,更呈禮曹云,姑將竢之矣。上曰,其家有門長乎?思喆曰,未知門長有誰,而今廣興守洪禹齊,是其五寸姪也,前郡守洪啓章,是其從孫云矣。上曰,洪禹齊,是日昨太廟展謁時,差假通禮者耶?聖龍曰,然矣。上曰,是婦人不知事理而爲之耶,抑有慫慂而爲之者耶?思喆曰,未知其間事情之如何,而聞其婦人,方依庶孫以居云矣。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後事也。(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后事也。))此是人倫大變,而彼此俱不無違端,累年相訟,爭端終未止息,外議皆以爲,自廟堂稟決,然後可無紛紜之患云矣。上曰,倫常所關,殊爲重大,該曹堂上,持其文書,就議于廟堂,採取公議,後日稟處,可也。游曰,臣曹之所當回啓者,只是賜第、加資二件事,而加資則如外方拯活料辦,類多冒濫,臣以難愼之意,更問于本道,則其所論報,與前無異,眞僞虛實,終難辨覈。至如軍門監造物件,滿千數,則例爲加資,敎鍊官輩之食軍門之料,董軍門之役,有何功勞之可紀,而如欲防塞,則又有前例,不宜異同,此殊難處矣。守禦廳草記,敎鍊官折衝車復運,監造環刀一千柄。訓局草記,知彀官任尙謙,監造黑角長弓一千張。折衝金聲達,監造長片箭各一千一百二十部,筒兒五百六十箇。摠戎使趙儐狀啓,敎鍊官趙得命,兩年經紀,多般殖利,軍器什物,多數新備修補。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官前司果洪大成,前後料辦取剩,殆至三千兩錢,別備修補之軍器,數目夥然,又皆精利云。此皆前例應爲加資者也。上曰,飭勵之時,愼賞爲先,而旣有舊例,依施,可也。游曰,拯活之類,則漢城府査覈草記,出身金元胄,拯活三十七名。慶尙前左水使柳萬增査狀,包伊萬戶徐尙雲,拯活十六名。京畿前監司尹陽來査本,延萬成,拯活十七名,延弼命,拯活十六名。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閑良劉胄漢,拯活十七名,扈衛軍官尹廷琓,拯活十八名,幼學趙翊世,拯活六名。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熊川縣監崔寬,拯活二十名,三千權管金麗澤,拯活二十三名。京畿水使元弼揆査狀,閑良元敍揆,拯活二十名。開城留守李德壽査狀,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拯活三十七名。忠淸水使朴鐄査本,馬梁僉使李宜恪,拯活十七名。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軍官李溍,拯活十七名。前例拯活十五名以上,爲加資,今以狀啓觀之,趙翊世外,皆是應爲加資者也。上曰,時任守令與邊將,其拯活,是分內事也,與他人,似當有間隔,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若非其土民與鎭卒,而是過去舡之敗溺者,則拯活之功,似無異矣。思喆曰,加資則或過矣,而其心可尙,相當職除授,未爲不可矣。上曰,拯活人命爲重,旣有前例,竝依例施行,其不滿十五名者,米布間,參酌題給,時任守令、邊將,則相當職除授。游曰,穀物料辦之類,則前開城留守朴師益査狀,軍官折衝池百源,料辦穀一千五百七十四石,前司果金時逵,殖利錢六千七十三兩。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前縣監金鼎熙,前僉使邊夏徵,前司果韓箕燦,料辦穀二千四百二十二石,錢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九兩。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嘉善朴師伋,司果李東橒,料辦米三百七十石,租三千石,太二百石,醬二十五石,藿二千斤,倉舍十三間新造。義州府尹黃晸査狀,運餉庫別監折衝李㙾,司果張世維、河漢明等,料理夫馬,策立三百九十九匹及殖利折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六兩云矣。上曰,前例料辦,亦爲加資乎?游曰,然矣。上曰,金遇兌事以後,禁殖利矣,旣不殖利,則何從而料辦乎?思喆曰,此皆設賑時事,若一切禁之,則監司、守令亦難矣。在魯曰,松都則本以料辦支過,嶺南、海西所料辦,皆是米穀,似緣賑民而爲之也。義州卽是使行時所入,如此之類,亦不可無賞也。上曰,其所報者,槪多軍官之屬,此屬以何物料辦乎?游曰,此不過營門出給物力,而使之料辦矣。或有營門,別爲料理,而嫌其自居,歸之於軍官者矣,軍官,有何自爲料辦之事乎?臣在西營,絶不爲此事,臨歸時,有帶率軍官一二人,願得賞典者,臣亦許之矣。上曰,傳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亦聚斂之類也。爲民設賑,固不可無料辦,而營裨之如此者,其間豈無憑公營私之事乎?此非申禁殖利之道。此文書竝送于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俄者拯活,亦多營裨,海村之間,豈無拯活之人,而必皆營裨之所爲耶?此後營裨之拯活者,非多活人命,事狀明白者,則無得以上聞,營裨之料辦者,一切禁斷事,申飭各道,而如或有以營裨,料辦上聞者,直爲勿施,可也。游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別武、選武癸丑春秋都試,居首金重熙、崔元俊,直赴殿試。黃海水使閔思淵啓本,別武士癸丑都試,居首閑良金光郁,直赴殿試,之次閑良文壽萬,邊將除授事也。當依他例施行矣。上曰,依爲之。游曰,麻浦民人等上言,折衝盧益明,今春設賑時,爲饋粥監官,以功,賑恤堂上稟啓加資,而私賑米百餘石,且煙戶坊錢三百餘兩,糟糠價五十餘兩,洞民家垡稅米百餘斗,傾財獨當,坊民蒙惠,乞施褒善之恩事啓下,而臣以習操出去,則洞民亦爲齊訴,而不知其虛實,故姑未回啓,此則勿施乎?上曰,其所受賞典,加資而邊將除授耶?游曰,此則未詳矣。上曰,數月之間,疊受過濫,置之,而若前賞只是加資而已,則更爲草記陳達,可也。游曰,南部居李枝賢上言,其父秀衡,當戊申之變,以無屬處出身,自願出征,擒賊魁二名,而論功行賞之際,獨爲見漏,未蒙一命之恩。乞令該曹,取考文案,依他例加資矣。事之虛實,有不可知,且其所謂賊魁之名,亦無分明現出處,勿施,何如?上曰,若是應爲之事,則其時當卽爲之,而軍功冊已下之後,如是上言,是猥濫也。初宜拔去,而混同啓下,勿施,可也。游曰,西部居柳穟上言,其父挺泰,爲古今島僉使,辛亥年拯活十六名,黃腸板四十五立,亦爲拯出。其時同入於道臣査啓之二人,加資,而其父則前以別件事加資之故,不得同被賞典爲言矣。旣往之事,虛實難知,且其時該曹,不許加資,而有半熟馬賜給之命。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吏曹戶籍相考次,上言三百餘丈,皆是壽職事乎?在魯曰,然矣。上曰,人子愛日之心,貴賤奚殊?其冒年者,固不足論,若親年至八九十者,其情寧不急乎?分付京兆,從速考出而,稟處,可也。聖龍曰,玉堂連空,趙尙命一人,近始入直,昨又出去,召對之命,至於還寢,今日亦無一人承牌者,前頭日氣漸暖,講筵當開,而似難備員入侍,誠可悶矣。趙尙命則再昨太廟陪還後,仍疾作,闕中諸人,皆目覩而知之,昨朝陳疏到院,旣是實病,且有尾陳之語,故臣等遂相議捧入,而召對之命旋下,渠以爲若限死扶曳,則或可進詣閤外,而萬無入侍開講之勢云。故不得已啓稟,而自上至有特遞之命,恐未俯燭其實狀而然矣,故敢仰達。上曰,近來玉堂,不可謂不備,而但不肯就直,故召對亦停廢許久。趙尙命入直後,連有事故,昨日始得閑隙,欲爲召對,而其疏入之,故留批而命入侍,則政院又稟啓矣。予亦知其病勢之難强而然也,豈謂其偃蹇而然乎?只以召對命下而旋停,事體未安,故特遞矣。且將出之玉堂,錯移吏曹,可惜。今日申晩,到闕外云矣。聖龍曰,雖到闕外,而將陳疏云,其意似非欲出矣。上曰,申晩之撕捱已支離,此何意耶?在魯曰,臣亦屢責其太過矣,渠豈終不出乎?上曰,其不欲仕,誠無義矣。吳瑗疏纔入之,承宣或未及見,而誠可慨然矣。其時諸承旨所達,豈以玉堂,爲知有下馬之敎,而故不下乎?今其疏中所云,極怪異,如李匡輔之麤悖等說,固已不擇,而至於洪景輔,則直斷以情態,此何有情態之可論乎?渠等旣有言矣,那得禁人對辨乎?況此一流之說,是何言耶?渠以吳光運爲小人,自處以君子,驅人於小人,言不可若是容易,而又以此一流三字,加諸人,當之者豈甘心受之乎?所謂一二在野之臣,未知指誰,而其意,似以此爲淸流之高致耳。向者趙明翼言,自聞臣擇君三字之後,翻然覺悟云,其心寧不是乎,事當如此矣,豈待十九日下敎,而方始覺悟乎?況有猶不覺悟者,其所云自守者何事,難進者何義耶?以今日世道言之,則更無難進之端矣。此等說,雖在他人,猶不可,況吳瑗乎?瑗之坐地有異焉,海昌都尉,以父兄子弟,亦豈能免此世科臼,而一生謙愼?昔年予在廚院,故判書閔鎭厚爲提調,以事體上,予與之相較,都尉言於予,彼方齟齬於朝廷,不可因一微事,又使之不安矣。予聞而卽止,以都尉此心推之,則旣勸予以不校矣,況其繼後之吳瑗乎?頃日因講《陸書》,而下敎飭礪之時,渠旣入侍,公字賡韻,墨猶未乾,而所見之誤入處,如是不悟,予爲之慨然也。聖龍曰,臣之聞此下敎,已至于再矣。渠之心,非誠不足於國,而只欲爲偏論者矣。上曰,予亦知其本心之不如此,且重臣與承宣,前日有所陳達,故今又如是下敎矣。在魯曰,吳瑗疏,臣未及見之,無以仰達,而蓋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瑗之儕輩,以爲痛冤矣。聖龍曰,洪景輔則以爲移乙字,謂其初發怒於該房承旨,而轉及他人,故指此爲言云矣。上曰,今日使卿等入侍,此亦不過簿書期會,而近者接士大夫之時少,故有此擧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三度以下,皆於一兩日內,回啓之意,申飭,各道狀啓積滯者,明日次對,悉令持入,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李壽德{{*|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昨日受點之後,聞其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日勢已暮,今日鞫坐,未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昨日臣尹游,持回啓入侍時,私賑人折衝盧益明,幕所監官時,賞典疊受與否,相考稟啓事,親承下敎矣。取考當初文書,則加資後僉知除授事判下,而因賑廳啓辭,僉知除授,旋卽還收矣。賞典旣無疊受之事,則今此私賑之功,不可全然置而不論,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何如?傳曰,允。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尹廷顯,施威嚴問事草記,批旨內,其所供極其虛疎,更爲各別嚴問事,命下矣。事當依傳旨,卽爲合坐嚴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方劇,勢難參坐云。待其差病後,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宿愆至重,情地危悚,有不宜自諉罪名之已勘,晏然進據於班聯,西樞之職,雖係冗散,恩批之下,亦未敢趨謝,蟄伏訟尤,惶縮度日矣。台司重卜之命,遽及意想之外,官秩如舊,除旨維新,臣始也惝怳,終焉怵惕,誠不料聖明之世,有此擧措之顚倒也。試可乃已,自有經訓,一之已誤,豈可再乎?念臣譾劣,毫無可取,而猥辱簡拔,待罪中書,伴食一年,無所猷爲,徒積尸素之辜,莫效格正之義,而頃當大誥特頒之日,終不能出一言進一策,以贊我聖上飭勵之新化,傳所謂將焉用者,正爲臣今日道也。醜拙之形,畢露難掩,固宜因事斥退,不復甄錄,今玆謬恩,實是夢寐之所不到,矧惟綱紀日紊,體統日壞,廟堂之不尊,莫此時爲甚,是職由於如臣無似,忝據匪據之致,靜言思之,慙惶交中,其何敢抗顔更進,重貽四方之嗤笑也哉?抑臣譴罷無幾,寵命遄加,而問事郞屬,竝在罪籍,則職忝百僚之首,尤不當捐棄廉義,冒突承膺也決矣。日昨太廟展謁時,竟不得肅命而參班,且臣宿患痰癖之症,添劇於交節之辰,陳章控籲,亦此稽遲,臣罪於是,益無所逃,玆敢略暴血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改卜賢德,以尊國體,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辭原任之批,已諭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疏中所讓,尤涉過矣。況今首揆,旣許調理,左揆獨勞,當飭勵之時,廟務多滯,此豈輔相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重卜之義,安心勿辭,卽起視事,共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昨瀝肝血,猥瀆宸嚴,不惟不賜允許,諭以從速察職,臣誠狼狽失圖,罔知攸處也。噫,人臣事君,雖以鞫躬盡瘁爲義,不能者止,亦有古訓,才分不逮則可止矣,疾病難强則可止矣,而屢伸疾聲之呼,終靳鞶帶之褫,一味苟蹲,徒愧尸素,譏斥之言,果發於論思之地,臣於此,益不勝瞿然之至。始嶺南凶書之登聞也,卽有令本院投火之敎,臣於其時,求對得寢,及至凶賊斯得,王章快伸,而十日筵中,命書備忘,有此後設有凶書,卽付水火之敎,臣與諸僚,以此等凶書不可謂之,設有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可,而凶書之凶字,遂命改以匿名,聖意所在,蓋出鎭定,而群下之不爲違覆,亦由於此,則彼自外驟聞而言之者,顧何足多辨也?夫司喉之任,專掌出納,旣曰聖敎之失,未有繳還,則臣何可自以爲是,而晏然而已乎?且於諫院之啓,以憲臣縣道疏之捧入,至請重推該房,玆事雖在臣申退之後,臣旣忝長一院,則亦何以諉諸當該,而有所自恕乎?疾病難强之外,只此數事,尤不容冒據。伏願聖明,俯諒臣情病之俱苦,亟賜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謝人言,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疏單還斥,違牌靳罷,累入旋出,不成去就,而玉堂之群怒未解,一身之應接不暇,業已料之矣。昨者吳瑗之疏出,而醜辱備至,其言善惡,不足喜怒,臣固付之一笑,而繼以金若魯之疏,特拈臣疏中一句語,旨意巧憯,令人駭怖,玆不得不略陳焉。向臣疏中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申之憤,必欲追快云者,蓋指其初則起怒於該房,末乃移鋒於諸僚,未申其憤於請對,必欲追快於疏論而言也。上下文勢,自可易曉,不料經幄博識之士,看文字鹵莽至此也。且臣疏,若成於聖敎之後,則猶或謂之不避於嫌文,而臣疏,旣寫於朝參未入之前,聖敎乃下於朝參垂畢之際,及至罷對,投進已具之疏而出來,卽一院之所共知也。臣雖欲扳援聖敎,何以預知,而使用此語耶?伊日聖敎,固是過中,而在君上,猶可以此爲敎,爲臣子者,何敢以甲乙二字,擬議於君臣截嚴之地耶?稍識人臣分義者,宜不敢以此疑人,而今乃不顧文理,捏合爲說,豈其急於反詈,知之而故爲是言耶?抑過於疑阻,而眞以爲如此耶?果如其疏,則臣爲無嚴,如其不然,則渠實無嚴,必有辨之者矣。玆事本至微,而怒目環視,拳踢交加,吳瑗所謂臣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云者,正是臣今日語,而臣則羞爲此言,效其口業也。召牌之下,隨詣闕外,而承命與否,非所可論,敢此投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妄觸儒臣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罪罷之餘,猥膺重卜之命,已試蔑效之地,更不可冒進,瀝血之懇,實非飾讓,而微誠未格,天聽漠然,恩批鄭重,開釋備至,特命史官,與之偕來,此非負罪賤臣,所當得於聖明者,臣雙擎跪讀,五情殞越,至於所讓,尤涉過矣之敎,誠恐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燭也。臣之待罪台司,恰滿一年,徒然尸位,但事伴食,其在綜核之政,決不宜復畀重任,而今玆新命,實是夢想之外,何敢以恕罪垂寵,自以爲幸,而晏然爲承膺之計哉?況都監郞屬之竝在罪籍,是爲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挾感添劇,束帶趨命,未易爲期,異恩之下,不得祗承,惶悚踧踖,罪合萬殞,謹當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湖南句管堂上李瑜牌招事,命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同副承旨鄭必寧,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記事官金錫一,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歲飜已久,而寒氣猶未解,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它矣。命均曰,頃間以時有不足之氣爲敎矣,近日則,何如?上曰,數日來則無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比日前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不復發作乎?上曰,咳嗽則差愈,而時見血痰,似因日寒而然也。命均曰,湯劑停餘復進,覺其有效乎?上曰,俄者下敎矣,近日不覺其有不足之氣,想是其效也。蓋湯劑之間服,似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諸症候,今日稍加云,似緣不得發表而然矣。勿令藥院知之,故臣等不敢爲問安,此甚悶切矣。上曰,未卽解表,而日氣且如此,故雖有往來之症,不至大段,何必爲問安乎?第當使醫女入診矣。命均曰,今日當爲次對,而領相沈壽賢,太廟展謁時陪從後病憊,不能振起,右相金興慶,姑未肅拜,故臣獨入來矣。上曰,領相近來,多勞瘁矣。仍敎曰,纔爲申飭,而今見進不進單子,懸病猶多何也?命均曰,金取魯、沈宅賢,有實病云矣。上曰,錦原、靈城,何以不進乎?命均曰,朴師益,以病難入侍爲言,朴文秀,連赴鞫坐,且參陪從,瘡處觸風加重,以此解金吾之任,昨日備坐,亦違牌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病,豈至於不得行步?然則此後,將不一登對耶?在魯曰,以至敬之地,蹣跚出入爲難矣。上曰,飭勵未數日,而已如此,不可無警責。備堂之不進者,衆所共知實病及親病外,竝推考。朴師益,則君臣雖以義合,於分義,不當若是,從重推考,可也。命均曰,近來災異非常,太白雖云遍見天下,而其應之在於何國,未能的知,所見之處,皆當警畏,而經月晝見,光芒太盛,白氣之亘天,亦變之尤者。顧今艱虞溢目,而災異又如此,不知將有何等禍機,而甚可憂慮矣。上曰,太白遍見天下乎?僉曰,然矣。上曰,雖然,安知其不爲吾國而見乎?近來災異之作,恬不知畏,畢竟將有所驗矣。命均曰,臣連赴鞫坐,初則甚可驚駭,而迄無端緖之可得者。建則旣傳播其說,罪當死,今將限死刑訊,甘德、亮濟等二人,欲次第請刑矣。昨者臺疏旣允許,故甘德則已始刑訊,而建,旣多違端,甘德之限死加刑,期使輸情,亦涉重難。亮濟則甘德取服後,方可訊問,故姑置之矣。上曰,其言似因怨國而發矣。仍敎曰,有於事體,極爲寒心者。朴師順之子,爲其父訟冤宜也,而庚戌弘彦文案一通,謄諸供辭,以鞫體之道,使問于渠矣,對云承旨謄給,此豈謄出於外者乎?命均曰,其時朴師悌之名,則無直出之事矣。上曰,出則出矣。仍下朴洙源供辭,令必寧讀之。命均曰,事極驚駭,其承旨當從重論罪矣。上曰,《庚戌親鞫日記》,注書出去,持入,可也。逅,承命出去。命均曰,此是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也。上曰,昨見臺官論鄭來周之語,殊怪異,豈有拿入者,循階而走,不能省覺之人乎?然旣已遞職,則臺啓不須相持,故允之耳。大臣其有所聞耶?命均曰,臣則未聞其不治之狀矣。尙絅曰,其人素有治郡之聲,聞近來,多遭喪慼,仍有疾病云矣。在魯曰,自寧海移除,而赴任之後,連爲呈病求遞矣。上曰,然則欲遞而解心耶?寅明曰,欲遞之意則有之矣。命均曰,其狀啓,言撥路稽滯之弊,而其所請凡狀聞書目,自政院題出後,一一粘付,待月終,計其丈數成公文,付撥以送,爲憑信之道。凡狀聞上去後,計其日子,如或過限,自政院,直爲發關於沿路各道,使之行査,其稽傳之撥將、撥軍,令地方官重究,地方官、鄕所色吏,令本道重究,撥軍之老弱充定邑,則當該守令,一依軍丁老弱充定律,隨現論斷,作爲事目,申明知委等事,俱無窒礙,可以施行。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此條陳見之,則是非不欲做者也。命均曰,常時爲人,則非儱侗之類,此狀亦好矣。又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農牛之缺乏,請得濟州牛,而特敎許施矣。所謂濟州牛,未知指何而言也。問諸太僕,元無濟州牛畜置簿者,似指禮曹所管祭享犧牲也。以此許給,則於事體未安,且元數只是一千數百頭,何以爲之乎?眞明曰,濟州牛不過千餘首,而每年二十首,以純黑色者,擇取上送,以供犧牲,旣不贍足,事體亦不當移給,而湖南民事,誠爲悶急。平安監營,有屯牛數千首,乃管餉牛也,則猶是監司之私物,而北道有稱爲國牛者,其數亦不少,此則自朝家亦可取用也。上曰,國家雖勸農,無牛則其何以耕作乎?且今旣許給,不可欺民。北道則太遠,牛畜驅來爲難,關西牛,自備局參酌許給後,草記啓達,可也。道臣初未經紀,及當農節,至以牛畜事,煩諸廟朝,事體殊甚未安。此後則諸道雖有所請,勿施,可也。逅持《庚戌八月親鞫日記》而入來。上曰,承旨拈出朴洙源供辭中所謄載之語,而陳達之。必寧拈出讀奏。上聽訖曰,當初使之更問,意有在焉。從當處分矣。命均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因本道水使牒報,以爲點馬別監,打量瓮津昌麟島,而移放牧馬,請治別監之罪,昌麟島,依定奪還屬水營事狀聞矣。蓋此昌麟島,本以司僕屯,乙卯年間所江設鎭之初,爲慮新鎭之未成模樣,限年許借矣。及其陞爲水營,則規模視前差勝,故丁未間,本寺草記,還推爲牧場,而未及爲之。中間翁主房折受,還寢之事,非本寺所知,今此點馬別監下去時,以其久假不歸之爲無義,使之打量,而收稅本寺,且其島中,水草甚好,故移放近島之馬,仍爲牧場事,分付以送。道臣蓋不知委折,而請罪別監矣。然水營近甚凋弊,若失此島,則尤難支過矣。限蘇復間,姑令水營收稅,而馬匹則旣已移放,仍置之,以觀前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啓本,道內各邑所囚敗船罪人,皆已準十次加刑,自各該邑,多般廉察,俱未得可疑之實,自本道亦爲廉問,而事在十年之前,生存與否,敗船眞僞,無憑可知。雖更多年囚繫,色吏、沙格等形勢,萬無徵捧之路。文化、瓮津、金川三邑在囚色吏、沙格等,竝放送,各衙門敗船穀物,一倂蕩滌事,爲請矣。當初旣以一邊加刑,俾準十次,一邊密密廉問,果無生存者,則馳啓放送未晩,覆啓行關矣。今旣皆準十次,而事狀如此,則依施之外,無他道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言,忠翊、贊順衛冒屬及疊役之弊,請其一番査正之後,勳府、兵曹吏,復於代數之外,圖出口傳及行關外方,使之頉下軍役者,令諸道摘發狀聞,論以極律。官員之署押者,亦爲從重勘罪事,定式施行爲請,而其前狀請忠順衛事,因諸議不一,姑未覆奏,待其回啓之後,當一體許施矣。上曰,依爲之,而其狀啓辭語多不擇,韓範錫則目之以强梁,此等口氣筆勢,是其本來病痛,殊可悶也。眞明曰,有可一體稟定者,功臣忠義及名賢後裔,勿侵軍役,自有已定之代數,謄出一通,竝爲行會於諸道,好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請以各邑吏奴作隊,屬之巡營,蓋各道吏奴隊,兵使巡點,有節目,而昨年因江華留守李瑜所達,延白吏奴隊,屬之江華,旋因靈城君朴文秀所達,自上下敎,屬其守令,而罷兵使巡點,故監司有此狀請。然諸道皆令兵使句管,則海西不可獨令監司主之矣。眞明曰,依當初節目,仍令兵使巡點,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旣是八道通行之規,則只當申明舊制矣。此狀啓勿施,兵使巡點事,申飭,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道內水陸軍逃、老故査正,而其代以三營屬濫額汰定,今已了當,道內三營屬,勿論軍官、各色軍,一倂成案,送置于各其所在邑,自各邑收布上送,逃、故隨闕代定,卽今見額外,毋得直定給帖,而此後監、兵、水使,如或違越定式,則每於繡衣廉問時,刺擧論罪事,及守禦、摠戎等各屯牙兵,名額亦濫,與本道營屬無異,亦自廟堂,收聚其軍門所在案,定其額數,謄送本營,分置各邑,自今以後,依本道營屬代定例,施行事爲請矣。臣前已陳達,而營屬之弊,八道同然,而今此朴師洙所請得宜,以此通行於八道,然後各邑可得以措手簽丁矣。此狀啓依施,竝以行會於八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北兵使具樹勳,以春巡事狀稟矣。北路慘被風水之災,年事凶歉,故秋巡旣令停止,春巡則其勢尤難,依他道例,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春秋巡操,竝爲廢閣,則戎政亦可慮也。命均曰,春巡,政當農作之節,此時民弊,不可不顧,且具樹勳,旣遞其職,若欲待新兵使到任後擧行,則自當未及矣。上曰,然則停止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統制使金潗啓本,言三秩事矣。各邑三秩陞定一款革罷,以營下元居人抄定者,因朴文秀狀請,許施,而其後廟堂,聽鄭壽松之言,依舊例,以各其邑塡充矣。其後趙顯命,又陳其弊,備局覆啓,令依朴文秀之法施行矣。今者金潗,又以此仰請三秩之役,雖未知其如何,而前後監司、統制使,互相爭請,廟堂輒隨而許之,仍革紛然,事涉顚倒。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薪島煮鹽事,頃因宋寅明陳達,而定奪矣。其後李宗城以爲,必不無潛商之弊,請令道臣,更加詳察,狀聞處之矣。宋眞明則以爲可行,而權以鎭則頗爲持難,今者新方伯,又當於匪久下去,使之詳審便否後,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國初重鹽政,作鹽倉於內,而外方納月課鹽,國用常足,而外方亦不以爲病,不知此法,自何時停罷,而今則戶曹無收鹽之事,近年纔爲定奪。三南魚鹽稅,自戶曹主管,劃給各衙門,而兩西魚鹽,則屬於管餉屯,故每年差遣私人,盡爲中間消融之物,若委諸戶曹,使之收稅劃給,如三南之爲,則管餉自有所獲,戶曹亦不乏用,何至別煮於薪島乎?如議政府魚箭,亦然,徒爲差人之利而已,我國之事無實效,類如是矣。命均曰,頃者漢城判尹張鵬翼,陳達懸房筋角捧用事,而入侍大臣,請考見謄錄後處之矣。懸房之爲都監更設,元無文籍之載錄者,則都監無不可貿用之義,依當初趙明翼疏,施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承旨柳儼,以各邑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夫馬刷價,以儲置米劃給之規,今姑除減事陳達,自上令廟堂確議,稟處矣。各邑新舊官刷價,例以儲置米劃給,而其中未及瓜限遞罷者,則收捧於民結,而間有儲置劃給之外,加徵民結之守令,故如是陳達,而朝家事體,當以儲置米劃給,如有科外收捧民結之守令,則各別嚴禁,以此分付有大同諸道,宜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儼又請諸道大同,計一年所用而上納,其餘則盡留本道,以爲儲置米,其意則好,而大同,豐年則雖有餘,凶年則常不足,有難定式施行,只可使惠廳主管堂上,量宜爲之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江邊把守,冬月則輟罷矣,宋眞明爲監司時,仍聖敎創設。頃者權以鎭,狀請還罷,自上令廟堂,詳考古例而處之,問于眞明,則以爲旣有所措置,不宜遽罷云。今下詢于眞明,何如?眞明曰,臣於辭陛西出時,以把守變通事,親承下敎,巡審列邑,問其便否,則烽燧、把撥、把守三役,爲最苦,故民之稍饒者,皆爲謀免,只以疾殘者立役,常時亦多空虛,不特冬月爲然。臣令諸邑抄擇其富實之民立之,而無料長番,實爲可矜,臣適有江邊各邑,軍餉八千餘石備置之事,以其耗剩,計給烽、把將卒立番之糧,而各其烽、把地境起耕處火粟,亦添給,使之着實守直矣。區劃就緖,啓聞施行,今旣周年,不當遽議寢罷。且道臣狀啓,以滿浦鎭卒呼冤爲言,此有曲折。他鎭堡則火粟見失,多不過五六石,而滿浦鎭割給者,幾四五十石,本鎭以此爲悶,不無恐動之弊矣。雖以無前例爲言,義州則冬月不曾輟罷,亦自營、本府給料,此亦前例也。因一鎭卒所訴,遽罷已成之事,則朝令亦豈不顚倒乎?上曰,予嘗見狀啓,則合氷之後,輟罷把守云,心以爲怪,其後又聞李宗城之言,有所下敎矣。宋眞明所區劃,旣如是,則勿罷,可也。又敎曰,西邊事爲悶,黃海監司徐命彬,數日內催促辭朝。朴師洙,除朝辭赴任事,分付。命均曰,監司之未卽赴任,固可悶也。兵使亦難處,頃日張泰紹,則欲於數日內下去云,而徑先遞差。語未卒,上曰,張泰紹其時欲下去云耶?尙絅曰,來見臣而言,行期已迫,故歷辭云矣。命均曰,見今兵使當次之人不少,而多拘於親年。具聖任、趙儆,俱有老母,而聖任之母,其年不如儆母之篤老,故以聖任爲首擬,而以儆爲副矣。儆受點,而其母年今八十三,情理決難往赴云矣。在魯曰,孝理之下,何可强令往赴乎?上曰,儆,嘗爲湖南兵使,有能稱,故特授矣,親年如此,則何可使往乎?許遞,可也。命均曰,金潝在關西時,變通軍制而未畢,其後李遂良代之,老倦全無所爲云,諸議皆以爲,事當復送金潝而了當矣。上曰,金潝則年少矣。命均曰,年纔四十餘矣。上曰,此在廟堂議薦,而數年間再遣,亦難矣。命均曰,頃因下敎,使備堂,分掌諸道,其中有曾經監司者,則以爲熟知本道事情,俾管其道,而此是適然耳,豈必盡經監司然後,方可爲其道之事乎?金取魯之以此辭免關東句管之任,誠非矣。副學李瑜,則湖南句管堂上差下之後,日事違牌,尙不膺命,其只辭本職,與竝辭備堂,雖未可知,而事甚非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纔於其疏批言之,而一次特遞,俾伸廉義,則以旣往之事,每欲辭免,誠過矣。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命均曰,今番李匡德事處分,群下皆以過重矣。渠於近年,屛處不仕,以猝膺陞資之命,爲如何?終始力辭,雖由於固執,亦不爲無義。上曰,其不仕何義耶?眞明曰,自被成琢誣陷之後,以爲人臣得此名,而何面復見君父乎?自畫以不仕矣。上曰,此託辭耳。自古人臣,被罔極之誣者何限?而及其昭晳,則依舊從仕矣。琢誣今何可復言乎?命均曰,頃歲閔應洙,特補鍾城,中途旋召矣。匡德雖有病痛,終是可用之人,若置之廟堂,則不無所裨益矣。上曰,其授甲山,亦有意焉。聞本府,近來弊瘼益多,中間文倅如韓師得者雖爲之,未見有異績,匡德之必遣此地,不獨爲施罰也。纔遣旋召,則未免太遽,早晩當召之矣。命均曰,咸鏡道穀物,北關則頗裕,而南關則不足,故頃者奉朝賀閔鎭遠,以立倉於南關安邊地,輸來北關穀物,而儲置事,陳達蒙允,分付于監司趙遠命,使之看審形止,作倉聚穀矣。其後以難行之意,報于備局,自備局回關,更令營度,而終不報聞,朝廷命令,外方之不爲擧行,槪多如是矣。今年南、北關,俱被災,遠命亦已遞,新方伯下去時,以此,申飭兩西,聚穀之道,亦不可不經紀,而關西則營穀優足,海西詳定米,常有用餘,兩道新方伯下去時,竝爲分付,使之區劃,設倉於海邊而積貯,好矣。上曰,外方之不從命令,是廟堂過爲假借之故也。北伯從重推考,所達竝依爲之。眞明曰,北路關防,城、津爲最,而餉穀旣少,皮穀居多,故曾以秋捧時,作米儲置事,稟請,分付矣,迄無擧行形止報來之事,一體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南漢、江都軍餉之有出無入,誠爲可慮,故臣於昨年,以嶺南監、統營,關西管餉營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上納南漢、江都事,定奪矣。嶺南監營,則以年凶狀請,限來秋姑停,海西今方上送成冊,報備局,而其他營門,無擧行形止,朝令之無實,每如此矣。上曰,無擧行形止之道臣推考,更爲申飭,可也。仍敎曰,守禦使亦入侍矣。江都、南漢軍餉,漸至疎虞,殊可悶也。思喆曰,臣於今番江都奉安之行,詳問本府軍餉留儲,則果爲哀痛,而南漢則當初元數,旣不及於江都,而其所耗縮,與江都無異。蓋以年事飢饉,一二年未捧,則終至於蕩滌之歸故也。雖以昨年事言之,二千餘石留庫之米,因備局定奪,種租代出給於畿邑矣,尙未有一石還納山城之事。又有嶺南穀及大同上納米,劃給山城之成命,而遷延至今,亦無輸送之擧,旣不得添補,又從而蕩減,元數安得不耗縮乎?此事一番變通後,可免疎虞之端矣。上曰,南漢、江都,皆如此,畢竟將棄之矣。國家無着手處,則自不免取用,而且地多士大夫,故糶糴之際,或不無虛實之相蒙,守禦使備局之人,府尹亦有地望,故舊逋蕩滌,輒先於他邑,其耗竭之弊,實由於此矣。今後則南漢、江都軍餉與還上,無敢蕩滌,而徵捧之道,各別嚴飭,可也。命均曰,因宗簿寺草記,有忠原縣監鄭羽良罷職之命矣。伏見下敎,以其不卽報聞爲罪,若別無他事,而只此一款,則羽良爲營將下官,似非其罪也。思喆曰,其後又有拿處之命矣。命均曰,此則臣未及聞知矣。上曰,此事甚怪異,梅之爲人,固沒采矣。營將雖曰誤認,發差縛致,則是無前之事也。又其供辭中,有怪異之說,營將與縣監,携酒來說云,營將則未知如何,而鄭羽良人物,必不如此,故欲一問之耳。思喆曰,此事臣所議啓,無一陳達者也。梅之其時所遭,實是橫逆,而當初發軍捉捕,旣是營將所爲,非本官之所知,則營將雖爲此無據之事,在下官之道,不爲報聞,事勢固然。以此拿罷本官,決知其非罪矣。及其知爲梅也,則在主人之道,持酒致慰,不是異事。至於說之,而使無後弊,羽良豈爲此者乎?尙絅曰,有和應之跡云,而營與縣,所住處異,羽良有何爲營將和應之事乎?思喆曰,今雖拿問,其供辭,則似不出於臣所達之外,合有量處之道矣。上曰,予初以爲不似羽良之事,今聞判金吾所達,事勢然矣。饋酒致慰,則或似爲之,姑爲拿問,而忠原之失羽良,爲可惜,罷職則還寢,徐觀其供辭而處之,可也。命均曰,宗廟祭官,《大典》初獻官,則議政云,故以大臣,或一品宗臣差定,亞獻官則正二品云,蓋指正卿也。近來正卿中,從一品多,而正二品少,必以正二品差定,故常患乏少,吏曹每爲煩稟,以刑官差出,事甚苟簡。今後則勿論從一品正二品,職在正卿者,通融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禁衛大將,以兵判例兼,而兵判常數遞,不如兩軍門大將之久任,故顧念重記,重惜費用,軍器不能以時修補,卽今軍器執頉,亦多有乖於陰雨之政。今後一年一度修補之意,申飭,分付,何如?上曰,在前禁衛營,亦有鳥銃進上之事,若不造備,則何由以進上乎?今以重記爲念,節省浮費可矣。至於軍器,則不可一向抛棄,所達,依爲之。命均曰,頃日以刑、漢城府事仰達,而判尹張鵬翼,有病久未行公,詞訟積滯,殊可悶慮。今姑改差,擇其代而久任之,好矣。上曰,頃日陳達而不許,其間屬耳,遽爲變通似如何,而今則又有情勢之可言者,姑爲許遞,其代則正二品乏人,問于大臣,通融擬望,可也。命均曰,聖上於近日,雖加飭勵,而未見有超然遠覽,脫出俗規之事。臣等固已有始勤終怠之慮,而臣僚亦不免因循恬嬉,以此迄未成一定之規模,況如臣者,忝在輔相之列,才品鹵莽,雖欲飭勵,末由振作,惶恧之至,不知所喩。曾見先朝,大臣有辠,則譴罰斥退,不少假借,而若其任用之時,則信之不疑,雖在天怒震疊之中,大臣有言,則必爲之開納。近來則群下之言,無有槪於聖心者,是由於今之人,不如古之人,不足倚任故然矣,而於大聖人翕受之美,則終有歉矣。此政上下相勉處也。上曰,所達甚是,當加意焉。命均曰,頃因記事官金漢喆所達,太白山史庫移建便否,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史庫基地,旣甚傾仄,後有氷崖,年前大石頹轉,至於衝決墻垣,撲破樓壁,事甚驚駭。前頭之慮,有不可勝言,而左傍百許步,有地勢平衍,可合移建處,則移建之擧,不容少緩,而事體重大,不可不詳審爲之。道臣春巡時,更加詳細奉審以聞之意,分付本道監司,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記事官趙榮國,以《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赤裳、太白、江華等處所藏,皆缺落。此後五臺山曝曬時,史官草謄一本,到本館,書出正本,分奉於各處之意仰達,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實錄之缺落,事甚未安。依史官所達,日後五臺山曝曬時,使之謄出以來,正書各本,奉安於諸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俄者所云之事,極爲寒心。向來有人言,弘彦冊子,有某語云,所謂冊子,其時卽爲投火,孰見而知之耶?予心以爲怪矣。近來鞫獄甚多,人視之尋常,故不知鞫案之祕諱,曾經承史而目見者,必相傳如古談,以致喧播於外間矣。今此朴洙源,則猶是發明之事也。如或有憑藉而陷人者,則其弊不可言,惡在其嚴祕不洩之意也?其時承旨李匡輔罷職不敍,《政院日記》之係于鞫廳者,承旨監封櫃藏,可也。在魯曰,昨日未回啓公事,竝爲持入,而一張有漏落者。再昨年京畿御史李周鎭書啓,啓下本曹,自本曹,當以各邑守令賞罰當否及貢賦納未納,令該曹考啓後,稟處之意覆奏,而其時禁府,爲李悟事憑考而取去,仍以留置不還。臣於近日,因事覓見,始爲推來,則尙在未回啓中,中間三年掩置,殊甚可駭。該掌書吏,旣已治罪,今將回啓以入,而昨日漏落,事極惶恐,故敢達。命均曰,其間該曹之不爲推還,殊涉疎漏,前後長官,不可無警責矣。上曰,金吾亦有遲滯之失,前後銓曹長官及其時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可也。在魯曰,南陽府使兪拓基,壬子冬特敎罰補矣。其後廟堂,則連擬於方伯,而銓曹則罰補之人,不敢直擬他職,故昨日政方伯之窠,亦欲擬望而未果矣。三年罰補,迄可移遷,今後則內外職間,勿拘擬望,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其外亦有黜補經年者,次第收召,似好矣。上曰,誰也?在魯曰,李秉常之補光州,亦在壬子冬,權{{!|𥛚|⿰礻啇}}則昨年夏間斥補矣。上曰,卿勿復達。朝廷事體,因李秉常,而多損矣。如是之故,昨日吳瑗疏,亦以二三在野之臣,爲誇高矣。乙巳以後,自大臣以下,予過於優容,世道之降,由此矣,上下之不相合,亦由此矣。況彼權{{!|𥛚|⿰礻啇}}若放還,則武弼必以爲冤矣。指非逆而爲逆者,其律何異?而如武弼之鄕漢,親鞫而誅之,如{{!|𥛚|⿰礻啇}}之名官,斥補未幾而復用,則其於刑法,何如哉?在魯曰,臣於其時,以朴文秀是朝廷不可無之人,而{{!|𥛚|⿰礻啇}}之處分,亦過重,仰達矣。渠以爲本意不然,而遠投瘴海,今旣經年,聖朝無棄物,故臣有所陳達,而聖敎至此,侍從之臣,比擬於如此之漢,誠爲未安矣。上曰,及其窘遁之後,乃以漁色宣淫爲對,其果成說乎?非特{{!|𥛚|⿰礻啇}}也。雖彼入侍之大臣,若以非逆之人爲逆,則與武弼奚擇哉?在魯曰,濬源殿參奉一員變通事,前日本曹判書陳達,自上敎以姑徐矣。本殿官之選擇,終不如京,陵、殿,雖以京人差送,猶或有見輕者,況本道人乎?兩窠皆以土人差出,殊非重本殿之道,故敢達。寅明曰,此事臣以禮曹參判,奉審四陵而還奏,遂有改定式之擧。蓋臣意則四陵參奉,冠帶從仕,限滿自退,殊可憫憐,故欲拔其尤者,移差本殿,漸陞王朝,而至於兩窠之皆以土人差出,則誠過矣。尙絅曰,臣待罪銓曹時,嘗以此仰達矣。蓋本殿凡事,永興以地方官,皆爲主管,至如祭需等物亦措備,故參奉,例多檢飭之事,雖使京華士當之,或不無疎忽之責,況以其土人,爲殿官,何能責其盡職乎?一窠若以京華士子差送,則似有得於守護之道矣。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過矣。雖欲收拾其人材,一窠足矣。在魯曰,自變通以後,移拜京參奉者,已數人,今適本殿參奉一人病遞,將出代矣。北路之人,入仕偏多,兩西、關東不然,此亦豈不爲不均乎?上曰,北路人入仕,卿等視以爲太多,而其間猶必有沈屈者矣。左參贊所達爲是,爲本殿事體之重,一窠則自京差送,而此後該曹所送,如不及本道所差,則不特與處分逕庭,朝廷必爲外方所笑,無雜以他道人,必以京華子弟差送事,定式,可也。在魯曰,四陵皆在南關,故聞參奉,皆以南關人差除,北關亦多有生、進可用之人,而未嘗差除云。今後則通融南、北關,極擇差除事,申飭道臣,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近來初仕之路太廣,其中墓所守衛官,尤爲可悶。卽今仕滿三十朔,捧承傳而退坐者,已七八人,畢竟皆將入仕矣。雖多表表名家之人,終不如生、進中極選,殊非淸仕路之道,若又置而不用,則將不免失信之歸,此殊難處矣。臣於當初創設時,已慮此弊,强爭而不得,到今雖不可還罷,更爲定式,退定朔數,使仕滿之人,不至太多,則猶勝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此非擇人之道,適足以開幼學仕路耳。無寧退定其朔數也。上曰,生、進則不爲差除乎?在魯曰,不用生、進,皆用幼學,而國制,生、進則三十入仕,幼學則四十入仕,此則無年限,故幼學之未滿三十者,亦或有之矣。上曰,此亦當有定限,參酌於三十四十之間,以三十五歲以上爲定,以五十朔,爲仕滿之限,可也。在魯曰,旣退仕滿之限,則似不可不趁卽收用矣。上曰,所達誠是,每都目,一人必爲陞遷事,申明定式,可也。在魯曰,守衛官,亦係初仕,必令長官差出,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年冬間,內司因於義宮手本,金剛山楡岾寺,以內願堂,定屬之故,禁標處打量事啓下後,牒報本曹,故循例行關矣。今者高城郡守粘移內,曹關未下來前,宮差韓世瑜,持該宮牌子下來,以出入御前之說,揚言恐動,作弊多端云,其矯誣王言,損傷國體,誠非細故也。如此之類,必須嚴懲,然後可服外方民心,故敢達。上曰,此亦不道也,事極絶痛,不可循例治之。令秋曹各別嚴訊究問,當該呈手本之所任,令攸司科治,可也。寅明曰,去春設賑時,埋葬監官,有篤病監官等役,實是人所不忍爲之事,故皆爲厭避,諸堂上,多般誘說而使之,賑畢後,酬勞之典,斷不可已。昨年都政,雖有一二人邊將差送者,而功勞最多,得蒙承傳之流,尙多積滯,若至久遠,則易致忘棄。前頭大政,連以一二人,考其承傳收用事,申飭,何如?上曰,當於大政時,申飭,而爲先,分付,可也。著進啓,李時蕃事,逆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海正、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喬桐松家島,爲江都咽喉之地,初爲太僕句管,中屬水營,今則自戶曹收稅。戶曹詳定,則例不過一卜一斗租,而水營稱以太僕時gg太僕寺g舊例,濫徵一斗五升之稅,島民無處呼訴,擧將流散,事極駭然。請令本道詳覈實狀,今年所捧加數,還爲給民,戶曹出稅後,最初加捧京畿水使,摘發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監、兵使、守令拿處代十五日,罷職代三十日內,必令辭朝,明有先朝定式,而近來全不遵行,無端遲滯之類,亦多有之。許久曠官之害,夫馬濡滯之弊,有不可勝言。請自今監、兵使、守令,拿處、罷職之代,申明舊式,毋過其限,其他外任,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必令及期辭朝,如過其限,亦隨卽稟啓變通。上曰,依啓。將何以變通,其欲遞者,以變通爲幸矣。著曰,催促或論罪可矣。又啓曰,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楡岾寺,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捉致之命,而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上曰,依啓。敎明進啓,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gg㙉g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刑獄,國之大政,而不可緩忽也,明矣。犯倫罪人金浹,二次訊問之後,今已經年,而尙未究覈情節,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今後乘其鞫坐姑停之日,嚴加訊問,期於得情。上曰,依啓。又啓曰,近來大小文武之臣,若得一邑宰,則輒有率妾之計,今年或爲方伯、守令,則率畜一妓,明年又往他處,則又畜一妓,甚者,一室之內,至於二三人之多。擧世轉相倣效,以成痼弊,奢侈之風,咀呪之變,未必不由於此也,而且各道官婢,幸而餘存者,只是老弱,列邑不成模樣。自前刷還之令,非止一再,而不過數月,依前率還,朝家屢屢申飭之意,果何在哉?無論代口納粟之類,當爲一倂還屬,而從前監司、守令,每違拘於顔情,稍有形勢者,則無一辭載送。請自今以後,著爲令甲,一切刷還,而不有朝令,依前率來者,罪其家長,道臣、守令,亦爲各別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宮房打量文書,地部例爲反帖以送,必令關由地部者,其意有在,而今此於義宮差人,作弊下邑,該宮所任,亦有科治之擧,則伊時地部該堂之不察,亦不可無警。請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次對已畢,諸臣退出,承旨來前。必寧進伏。上曰,濟州事欲一問之而未果矣,島中形勢,何如?必寧曰,甲子以後,連値凶荒,民生艱苦,戶口凋殘,而上年則尤甚,若非朝家特加軫恤,則生民將多顚連之慘矣。流來弊瘼亦多,故臣與御史相議矣,聞御史皆載之書啓,而廟堂竝許施行云。此後守令,若善爲遵行,則自可少弊矣。上曰,文武才技,何如?必寧曰,土俗喜獵,故頗習弓馬,而以儒爲業者則絶少,書院選入二十人,而亦不能充其數矣。上曰,承旨曾倅幾邑耶?必寧曰,嘗經四邑矣。上曰,然則嶺南、關西,皆所稔知,本州則土俗,比兩道,何如?必寧曰,其人氣骨,愚蠢强悍,習俗嗜利無恥,至親間相訟,視以爲例事。蓋因歲飢民困而然,而大抵山川風俗,終是異域矣。上曰,氣候亦異乎?必寧曰,異矣。臣經兩年冬,最寒之日,只如陸地十月間矣。上曰,熱則甚乎?必寧曰,七月最熱,而亦不覺其大異矣。上曰,雪候如陸地乎?必寧曰,無異,而州城近處,則卽消,未嘗經宿,而惟漢拏山,五月亦有雪矣。上曰,漢拏山氣淸乎?必寧曰,重濁而不秀麗矣。上曰,田地則何邊爲多乎?必寧曰,田多畓少,而依山附海,皆有之,別無多寡矣。上曰,其俗爲蠶桑乎?必寧曰,産布,故民皆衣布,不事蠶桑矣。上曰,無桑故然乎?必寧曰,桑則有之矣。上曰,男女孰多乎?必寧曰,以帳籍考之,則女口爲多矣。上曰,禮俗如何?貿貿乎?婚喪簡薄乎,奢侈乎?必寧曰,禮俗無可言,民貧而常衣皮,其何能奢侈乎?上曰,無房堗云,然乎?必寧曰,然矣。問柴足而曷不爲堗乎云,則以爲自幼習以爲常。若處煖堗,則必生病,故不爲矣。上曰,猶有穴居之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有酒乎?必寧曰,有之,而稻米絶貴,故以粟米釀成,其味薄劣矣。上曰,水田幾何?必寧曰,上年稻種乏絶,朝家自陸地輸送,使三邑爲成冊受去,則播種之數,不滿三百石矣。上曰,何如是少也?必寧曰,地底皆石,而無水故然矣。上曰,然則無葬埋之節乎?必寧曰,於野中,掩土爲塚矣。上曰,人才有沈屈者乎?必寧曰,有之。文官三人,而二人則方來京從官,一人則出倅湖南,以下考遞去矣,武科亦多矣。上曰,非文武出身,而有沈屈於鄕里者乎?必寧曰,亦有之,故御史聞而載之書啓矣。上曰,有殺獄乎?必寧曰,無之。久囚乃破文廟位版者,而姑未決矣。上曰,其俗雖貿貿,亦似樸直矣。必寧曰,然矣。昨年御史入去宣諭,民無不感泣,居常說及先朝恩德,則多流涕云矣。承、史遂退出。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辭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以句管堂上,纔已出牌,而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校理金若魯,辭疏旣有還給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洪曕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任{{!|𪼛|⿰王集}},身病俱重,竝改差,其代以前修撰尹得和,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副司果閔珽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往日之事,不過事體,旣命特敍,又改備忘,則其在分義,不可若是至煩,吳瑗處分,大意旣異,則幺麽細事,甘心同歸,甚矣。熟習,且玆事若此,不過務勝之風,而今日儒臣,明日承宣,當飭勵之日,若是消日,其事體乎,紀綱乎?捧入承旨從重推考,此後以此引嫌之疏,切勿捧入。 ○以校理金若魯上疏,傳于李聖龍曰,本非深重之事,而承批之後,又爲如是,承旨、玉堂,只爭此事而已乎?事體極爲寒心,此疏還給,今後則此等疏,絶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人臣之道,廉隅雖重,事體豈輕?況業已洞知,且旣已開釋,而廉隅亦已伸,則特招、特推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副提學李瑜,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入直。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控血懇,未蒙矜兪,嚴召荐下,促臣應命,臣雖愚迷,豈不識聖恩之可感?撕捱之爲罪,而自顧負犯至重,蹤地至危,今若以薄勘之旋宥,威命之難拒,唐突復進於承明一步之地,則本罪之外,添得無忌憚之罪,臣之萬萬不可出,無待臣畢辭也,且前修撰吳瑗譴罷備忘中,上款罪狀,卽臣同罪之事也。臣之昨疏,亦辨向日事,語及洪景輔者,與瑗疏一般,而瑗獨受罪,臣卒無事,此有幸不幸之殊耳,其較辨之罪則均也,罪同而罰異,在邦憲,舛謬大矣。臣方悚懍震惕,屛息竢譴之不暇,尙何去就之可論哉?況景輔之疏又出,而臣之駴怖,又一倍矣。彼旣以甲乙互對之說,肆然擬議者,誠可謂無人臣禮,則臣安得不言之,而發怒於臣疏之覰破?專事胡叫,惟意所快,多見其可笑而不足怒也。向臣聯疏,若捨該房,而斥景輔,則今之爲說,猶或可也,渠之初疏,亦云擧一院而齗齗,則該房非院外,別般人移怒與否,非所可言。至於成疏早晩,不須問,渠是朝參入侍人,亦必聞聖敎矣,呈疏果在聖敎之前耶,後耶?辨此,則人臣分義之識不識,自可判,而猶且曰,稍識分義者,不敢疑人,欲人之鹵莽而不能曉,其爲計亦齟齬矣。今雖藉反詈之目,借疑阻之說,游辭而掩其迹,詬詈而拄臣口,獨不畏孔昭之天,赫然臨下乎?然毋論其言之成說不成說,必欲自明,則臣何必强責以無嚴?若又由臣言,而稍識人臣分義,則於彼,亦不爲無助也,說去說來,徒汚臣唇吻,而在臣困且阨則極矣。又況同罪之人,方在罪籍,則晏然冒進,萬無是理,屢犯逋慢,尙逭嚴誅,情窮理隘,不知所出,玆隨天牌,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賜諒察,削臣之職,勘臣之罪,使刑章不偏,臣分粗安,不勝幸甚。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孤根弱植,顧影無伴,以勢言之,則天下之可㑄者,莫臣若也。吳瑗之筵席醜辱,專出凌藉,氣豪口快,一語句斷人,不少顧難,人有血氣,莫不爲臣代憤,而臣於對章,付之一笑,誠以士大夫處世,事關國家安危,則怒,事關一世大是非,千古大義理,則怒,至於街童口氣,橫逆相加,則不足怒,而況彼沈溺黨論,迷昧義理之狀,臣見其可憐而可哀,則彼瑗,何足以怒臣也?臣則處之以不足怒,而彼謂臣不敢怒,於是,氣益豪口益快,對疏之辱,又倍於前,以其得失場中,傾巧機變之心,自畫出窺覘迎合導諛承奉讒諂等鄙夫之態,被之於斂迹守分之身,足令人齒冷,臣雖不自重,旣以不足怒,處之於前,則今豈可復與之較挈也?第其所謂以君爲玩戲者,是誠何等罪惡,果如瑗言,則臣當伏不道之誅,言出誣臣,則瑗當受反坐之律,此豈可置之䵝昧,而頃刻容息於人世乎?設有不道之臣,玩戲君父,則其謂吾君之聖明,而受玩戲於臣子耶?噫,綱常,至嚴也,三尺童子之至愚,而未聞有自辱其親以誣人者,彼雖急於誣人,而其敢以玩戲二字,用之於不敢言之地乎?噫,世道壞敗,彝倫不明,閭巷之間,苟有怨嫉於人,則輒加以犯上不道之目,有如常茶飯,此亂亡之兆也。夫朝廷者,四方之表,儒臣者,風化之本,而不意陷人罔測之言,出於淸朝論思之列,其何以示四方,而正風化乎?臣身僇辱,姑置勿論,其爲世道,憂也深矣。噫,彼之禍心,如此,而乃反以禍心,目臣,噫,臣之孤蹤,能禍瑗耶,瑗之氣勢,能禍臣耶?其必有能辨之者,至於皆是發蒙振落之輩一句語,突然攙入於上下文勢不相屬之際,而若究其文字出處,則便一急書,未知欲驅何等輩於何等地,而第令讀之者,不覺骨靑而肉顫也。彼旣看人文字甚深,則其自用文字時,皆非無心,可知也,然此則謎語隱意,不必迫索,而惟此玩戲之說,直斥臣身,臣誠不忠無狀,橫遭千古人臣所無之誣,臣誠崩心飮泣,直欲溘滅,而不可得也。人臣負此罪名,不洗則不可爲人,玆將痛迫之情,仰干閔覆之天。伏乞聖明,先削臣職名,下臣司敗,與瑗對質,以辨玩戲之虛實,以嚴倫綱,以正風化,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等語脈,本其人之病源,予亦闊看,卿何過嫌?雖無知人之鑑,決不以曰小人而用卿,卿勿復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僥倖科名,誤犯古人不幸之戒,居常自念,固已慙汗溢背,釋褐未幾,旋入臺地,恩牌臨門,光榮被身,自顧駑下之賤,何以得此過福之災?愈益惶懼,今臣藐然,一新進耳,君臣分義,粗知其嚴重,召命之下,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第念臣難安情勢,實非尋常。若其資性之疲劣,言論之巽軟,猶是第二件事也,玆敢走伏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恭竢譴罰,惟聖明恕察焉。臣早喪嚴父,因以失學問,雖窺得若干書卷,而都歸於口耳句讀之習,無一編熟讀之書,無半月硬着之工,譬如無源之水,其流易涸,無根之木,其葉易枯,一自應擧以來,每當急速之限,倍覺馳驟之難,自不免爲剽竊文句,沾丐膏馥之歸,傍觀之嗤點,姑舍勿論,私心之慙愧,固已深矣。及夫決科之日,試官雷同掄次之際,主客倒置,伊時考官,已有言者,其後譏議,又復紛然,夫士子之欲,莫大於科第,臣亦急於趁限呈券,殊不知蹈襲他文之爲羞恥事。到今思之,其爲慙恧,實無異於攘人之物,而私有之者,人雖不言,臣固自歉,況又人言如此,臣豈可潛利其倖占,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士夫廉恥,一身大防,今臣出身之初,得此科名不正之誚,而恬不知愧,若固有之,揚揚冒沒於仕宦之路,則先已自喪其廉恥矣,失此一節,便同失身,更執何物,可以事君乎?昔晏殊,一童子也,應試之日,猶辭以預構,能盡其勿欺之義,而今臣則倉卒之間,不自省察,旣不能自首於唱臚之日,又不卽陳辨於入仕之後,上以欺君,下以欺心,千古之下,未免爲晏殊之罪人,惟此一事,尤愧死無地。顧今區區微懇,只在於早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臣退伏田廬,杜門省悔,稍自奮勵,屈首讀書,以少變其鹵莽之質,則在聖朝,爲栽培之惠,在微臣,爲息補之圖,公法私分,誠爲兩幸。臣昨呈此疏,見阻喉院,竟違嚴召,罪積慢蹇,論以常憲,誅絶猶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且惶且感,以汗以涕。噫,臣之此疏,豈樂爲哉?誠以情勢之萬萬難安,如上所陳,苟不一番陳暴,退守本分,則將無以更廁於士夫之列故也。彼喉司之臣,未知有何所見,而但曰,此疏不必爲,此疏不可呈,非但不捧,反欲使臣而中撤,是誠待臣以一無恥之人耳。臣之見蔑於人,又復如此,本來情勢之外,此事尤爲臣難冒之一端,玆將未徹之疏,更瀆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素守之不可變改,察臣至懇之實出肝膈,亟賜處分,俾靖私義,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陳章引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李鼎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玄載觀入侍。命均曰,朝氣猶寒,聖體與昨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已爲進御,而亦一樣乎?上曰,姑未進之矣。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臂部不平之氣,則差勝矣。命均曰,今日乃進藥日次,仍爲劑入乎?上曰,厥藥雖至十餘貼,其無害乎?聖徵曰,藥甚輕微,不必慮其峻矣。上曰,然。故五貼已使加進,票紙當下矣。命均曰,中宮殿症候,今日亦不加勝,荊防敗毒散,纔又劑入。醫女方入診,退出後可以詳知,而誠甚憂悶。上曰,本來挾感,則未易差矣。命均曰,今已累日,而不得問安,其在事體,亦可悶也。上曰,東朝氣候如此,而猶不使問安,況於內殿乎?命均曰,請令醫官診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今日則稍和緩,而左右不足之氣,猶有之矣。應三曰,右脈候稍帶滑,而體則和緩矣。諸醫之言,略同。命均曰,臣歲後不得瞻望天顔矣,向日擧動時,始得昵侍仰瞻,比前似瘦減矣。上曰,予則不知其然矣。命均曰,昨日以覺其有效,爲敎,然則加劑五貼以進乎?上曰,唯。命均曰,昨欲陳達而未及矣。義州府尹黃晸,遭臺啓以後,連呈辭狀,諸議以爲,出入侍從之人,旣被臺彈,至於請罷,豈容仍居其職云?其在待遇之道,當許遞,而見今西邊事,爲悶,其代卽速差出,催促下送,可矣。上曰,依爲之。臺諫之久後論啓,誠過矣。韓師善之爲一道最,未可知,而謂之大不治,則必不然矣。命均曰,師善治績,雖未的知其如何,而蓋非不能爲吏之人也。黃晸所聞然耳,豈私於師善,而故爲濫褒乎?上曰,黃晸,自在春坊,予知之,頃年舊長陵,一夜爲御史,而亦善爲廉察,三司中御史之才,甚難得。李宗城陞資後,欲任使黃晸矣,晸又陞資,其後將遣御史,輒思之矣。寅明曰,黃晸吏才,亦可觀矣。命均曰,今居灣上,亦廉約善治云矣。上曰,韓師善之論韓珩、白守一,是不善爲之事,而其爲人,則予始見於春坊,見以爲不沈靜,而亦頗軒軒,非用心巧密,爲怪異之事者,只是信聽其從兄師億之言而誤著也。辛亥親鞫時,於柳鳳輝合啓事,臺諫所爲,殊駭觀瞻,師善亦有所言,予之處分,有若勸而爲之,以此見之,可知其人之耐住不得矣,旣自以能吏,見擢,故欲抑貪吏,而爲此擧,不覺其誤耳。寅明曰,凡爲吏者,不能每人悅之,故有譽者,亦必有毁者,且名士?出宰,其擧措稍可,則人以爲譽,故黃晸聞其譽,而褒啓之,朝家之擢秩,過矣,特除承宣,又過矣。末梢恩數之過隆,則豈黃晸之所預料哉?人之吏績,與師善等,比者多矣,又豈無踰於師善者,而獨於師善,以爲善治,而驟加奬擢,故人心不服。且間得其毁言而信之,以致此紛紜耳,今若以師善,謂之治如龔黃,則非其實也,謂之大不治,則亦非其實也。臣則以朝家處分,爲始終,俱不得其平,始之奬擢,過矣,終之譴罰,過矣。師善之論兩武弁、韓珩事,未知如何,而白守一,則果送藥蔘於諸宰,師善所聞,雖或稍過,諫長論劾,如白守一等者,而國家罪之深,如此,誠所未曉也。上曰,人之長短各異,師善長處,予旣知之矣,姑欲裁抑耳。豈以此終棄乎?大抵烹阿,封卽墨,甚難適宜,烹則猶可爲,封則尤難,故近來則御史,書啓中,非無褒譽者,而惟河必圖,僅除右職矣。寅明曰,罰不可偏行,賞不可偏廢,若是則殆近於因噎而廢食矣。上曰,侍從中惟柳綎善治,其在黃州,爲韓德全所褒啓,此豈非公言乎?命均曰,御史之任,爲難,奸民之言,有萬不同,安保其不見欺乎?上曰,在上者只當擇御史,而信其言矣。命均曰,守令論勘,亦難適中,如宋堯卿、金麟慶,非貪而以貪論矣。上曰,居內者,何以知之?只憑御史,書啓而爲之耳。命均曰,宋堯卿則李匡德以爲那移也,非貪也,嘗陳疏言之矣。上曰,不法守令薦主論罪,自是國典也。故判府事趙道彬,曾不以此罷職耶?命均曰,臣亦以誤薦,獲罪矣。上曰,然矣。近來則久不見此事,心以爲怪,頃於召對時問之,則儒臣對以守令姑未勘斷,故似然云,年前御史,書啓中,守令,何至今不爲勘斷乎?三南監賑御史,京畿及北道御史,書啓中,令金吾處之文書,後日登對時,判金吾持入事,分付。又敎曰,李錫杓辭疏所云云,卿等知之乎?予於其時,微聞今吏判語,卿以直書雷字,爲當云矣。錫杓自當此事而言耶?命均曰,其日合考時,試文相類,而就其中,揀彼善於此,而爲陞黜者,有二張,其一則金光世也,其一則李錫杓也。與錫杓之文,相類者,文字病處頗緊,諸議皆以爲,當黜而黜之,乃曺允成也。蓋聞近來士子輩,文體相近者,結爲同接於分考之科,則互取其句作之稍勝者,書之,故全篇幾於相類,莫辨其主客之爲誰,錫杓事,亦由於此也。然前後如此,而得第者甚多,何可以爲引嫌之端乎?其疏所云,乃兒輩生疎之言也。春躋曰,昨因諫臣所啓,監、兵使、守令拿罷代,辭朝日限,申明舊式,其他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如過其限,隨卽稟處事,蒙允矣。考見院中故事,曾在先朝,有監、兵使拿推代,三日內辭朝之命,因筵臣陳達,以三日太促迫,故拿處代則十五日,罷職代則二十日,邊倅拿罷代,亦依監、兵使例定式矣。身死之代,則似當如拿推代,而其他循例除拜守令辭朝,則以道里遠近,差等定限乎?上曰,拿罷代則一依先朝定式施行,而其外則日限有難的定,只自政院,量宜隨時申飭,俾無久滯之弊,而守令赴任之遲滯,多由於署經之遷就,此則在於臺諫,竝爲申飭,可也。命均曰,日者戶判,以京畿移轉未收之各邑監色,推論,而其中不卽上送之數邑守令請罪事,陳達,而自上令營門決杖矣,曾經侍從及二品之人,例不得營門決杖,而罷職矣。畿伯論報備局,而以豐德府使申思冏,曾經防禦使,是二品職也,應爲罷職云,此時守令,遞易爲難,似當有參酌之道矣。寅明曰,決杖不過兩邑,追聞振威,亦皆已捧云,而成命之下,不可區別矣。上曰,申思冏,爲先從重推考,振威亦不宜斑駁,一體從重推考,可也。又敎曰,向時以事體爲之耳,首醫權聖徵敍用。寅明曰,右相,以山陵都監郞廳事,方爲難進之端。語未卒,上曰,予幾忘之,提調善達矣。其所謂未勘律者,誰也?春躋曰,具萬喜纔來囚矣。上曰,其時事,或石品不如古,或匠手不能善而然矣。豈是堂郞之罪耶?特以重事體之意,論罰耳,待未勘律者,勘律,當有所處分矣。命均曰,臣於向日入侍,伏聞聖敎,以請之一字,爲可厭,臣心竊以爲未安,而其時適卒遽,未及仰達矣。上曰,卿始聞而怪之矣,曾與李宗城,屢言之,亦嘗論此,幾至竟夜矣。命均曰,此敎必有爲而發也。然淸者是士流,而國家元氣所存也,聖敎終是失言也。上曰,仁字寧不大哉,而亦有末流之弊,淸字獨豈能無弊乎?如東京淸議,終爲晉人之放達,而近來所謂淸者,乃察而隘也,予未知其終之將如何也。寅明曰,東京淸議,是乃激濁揚淸,何可無之乎?近來則無此等淸議,殊甚慨然。昔在仁廟末、孝廟初,沈器遠、金自點,濁亂之餘,俗習委靡,士趨卑汚,先正臣宋浚吉等,應召赴朝,正色昌言,力持淸議,談者謂國脈,多賴是矣。上曰,然矣。激濁之淸,律己之淸,予豈厭之乎?但厭其似是而非者矣。命均曰,向者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一段言,近來崇用儒者,不如古,其言誠然矣。古之儒者,如宋浚吉、宋時烈及朴世采諸人,皆立於朝,而近來則終無一人就職,豈聖上緇衣之誠,不如古而bb然b耶?願毋以職名强之,以禮招致,置諸閑司、漫局,而時令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予之誠禮,豈及於古?而乙巳後,亦嘗試爲之矣。世道不幸,朝廷之弊,及於山林,如向來尹鳳九之疏出,豈不慨然乎?恐其言之不用而不來,他人又見其不來,以獨來爲嫌,而不來矣。寅明曰,聖意所在,臣等可以仰揣,果有如此事,而先慮其如此,亦聖慮過處也。命均曰,沈錥方帶掌令,故不敢入城,領相之病,如此,而不得來護矣。上曰,沈錥、梁得中,皆忠樸可取,今於得中疏批言之,而予意不偶然也。諸臣遂退出。 ==1月22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四更、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鄭必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旣已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京兆長官,豈可久曠?常參旣定,承旨亦不可不備員,政官牌招開政。 ○傳于李聖龍曰,儒臣備員後,有開講之命,視事,循例應爲者,而玉堂未備,竝與視事久停,豈飭勵之意哉?明日常參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事,命下矣。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晩,本職未肅拜,且有身病,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正言金尙重,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今觀前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以兵使朴纘新所達滿紙陳列者,觀此狀啓,則事實固然,而大抵兵使所達,非也,只奏事狀,可也。其詐誕等說,已傷忠厚之風,此則雖不足深責,其入其欺弊,三虎十椎之說,非藩臣狀聞之體。朴師洙此等病痛,常知,故曾以此飭勵,則氣質雖難化,君父飭勵,決不若此,事體所關,宜有警飭。又當西藩,當加勉飭,前黃海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今觀林大賢回啓,則乃旌褒義烈事也,且軍功冊,廟堂旣已置之,且係禮曹,而非秋曹回啓,則措辭稟處,未免越職,當該堂上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中未回啓有長官處,長官皆來待,惠廳亦有未回啓公事,則堂上亦來待事,分付。 ○副司果金尙重單付。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申宅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前戶曹正郞安允中,苦請堂上所持難之五百同木綿,預授於白木廛人,閭市之間,醜聲狼藉,臺閣之上,彈論將發,允中先自知幾,必欲掩跡,近百廛人,連日推治,刻捧於失火呼冤之中,大臣痛其情狀,招致曹吏,使之自處,則允中乃於辭狀中,有曰,推治市人之際,其中一漢,自稱後宮至親,不欲受杖,故一體嚴治矣。乃有此大臣,分付云云,果如其言,則市民之敢爲藉重於官庭者,固已萬萬可駭,而允中則又敢藉此一事,張皇投狀,要爲巧掩己醜,深持大體之計,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其日市民中,自稱後宮之至親者,令該曹各別嚴治,前正郞安允中,削去仕版。安允中汰去之後,自地部捉致居間請囑人盧啓漢者,査問其行賂情節,則啓漢之招,稱以自食者銀子三百兩云,渠以一時往來之勞,其所自食,若是之多,固已可疑。且收斂錢二千餘兩於一廛之說,不啻狼藉,而三百兩銀之外,反爲隱諱,終不吐實。噫,圖得五百同官木,潛聚累千貫錢貨,恣意行賂,略無顧忌,萬口喧傳,千手指點,人孰不聞知,而日昨筵中,以啓漢勘罪事,下詢也?入侍諸臣,無一人痛陳事狀,請加嚴究,畢竟歸罪啓漢,免死流配而止,都城市井之間,千金用賂,旣已發端,而尙不能嚴査正罪,則顧何以懲日後,而飭外方也?請秋曹罪人盧啓漢,令捕廳各別嚴覈,査實正罪。慶尙監司金始炯,以本道之連歲荐饑,被災邑竄配之類,狀請移配,而只以令該曹稟處,爲辭,該府二字,初不擧論,只憑該曹覆啓,竝與禁府罪人韓師億,而混移湖南,金吾雖已請推,事甚疎漏,有關後弊,決不可問備而止,請慶尙監司金始炯罷職。法筵出入,自有常節,而頃當啓覆之日,都承旨李春躋,以進去政廳,下直出去,旋以吏議參政事,還入筵席,替達吏判之言,自不覺大損事體,請都承旨李春躋罷職。昨年十九日處分,義理正當,倫綱增重,垂後世而有光,竢聖人而不惑,而金有慶,以狠愎之性,肆怨懟之筆,敢以義理晦塞,倫綱斁敗之說,登諸章牘,此聖上所以削名朝籍,至降三字之敎,存堤防而嚴懲勵也。雖以天地之量,姑施收敍之恩,而檢擬該司,尙云太遽,冒玷銓地,尤駭公議,請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臨陂縣令李泰祥,屢典縣邑,素稱不治,及授本職,物議未允,且臣赴召之際,逢著路中,則不有朝令,偃然乘轎,當此申明法禁之日,肆然冒犯,尤極可駭,請臨陂縣令李泰祥罷職。近年以來,官方無漸,倖門大開,新除授白川郡守具鼎勳,曾未經縣,直拜名郡,旣損政例,有駭物情,請白川郡守具鼎勳改差。伏聞日昨,前宣傳官李仁植,呈進一疏,盛稱聖上功烈,方殿下誕降大誥,執謙求直之日,人有以媚悅夸大之辭,進之者,何也?臣竊死罪,殿下雖好謙德,而燕閑之中,或不無一毫自滿之心,雖求直言,而聽納之際,或不無遜逆從違之偏,故幺麽仁植之輩,敢以窺測之心,爲此嘗試之計。曾在戊申冬間,湖南鄕儒,投進頌功之章,其時臺臣,疏請付黃永削,聖批特賜允可,今於仁植,亦宜一體嚴斥,益昭謙光,請前宣傳官李仁植,刋去仕籍。答曰,不允。末端九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以難强之痼疾,兼難冒之情勢,黽勉一出者,非爲毫分盤礴於隨行計耳。只以朝參隔宵,迫於承命,鞫事方張,急於赴坐,自來蹤地,有不敢唐突邇列,而默無一言,視若恬然,其貪榮耐恥,亦已甚矣。不幸宿病重發,症情危苦,倩疏陳懇,冀蒙恩遞,其宛轉匍匐,痛不堪忍之狀,皆院僚之所共知,而微誠未格,聖批靳許,有若臣卽今病狀,數日調理,可以仕進,豈不萬萬迫隘耶?臣之所患胸痛,此是四十年膏肓,旣發之後,動浹旬朔,非如一時微恙,乍稱乍止,則出納多事之地,有難等待其差復,當初本院之稟啓,亦出於迫不得已。緣臣賤疾之仰溷,致勤,申飭之下敎,此固臣病裏惶蹙,求死不得者,而雖以臣目前所遭,言之,其尸位碌碌,觸事憒憒,昏謬疎率之失,不止一二事而已。催促赴任,蓋循舊例,而敷奏未詳,卜日將赴之帥臣,徑被譴罷,筵席請推,略尊事體,而語意未孚,崇秩祈免之備堂,過自爲嫌,醜拙百出,咎責四至,而況又諫啓堂疏,迭相論斥,至以日昨聖旨之不爲徼還,在外臺疏之不當捧入,或謂之嘅然,或謂之不察,論思駁正之地。公議若是其至嚴,則其不從重請勘者,似不過容臣自處,此固臣不可仍冒之一端,而在臣便是餘事。顧今痛勢轉苦,有加無減,一日之內,關格輒四五次,升降無常,轉側俱妨,床席起居,亦不得隨意,其何以束帶驅策,周旋於禁近之列乎?臣雖無狀,職忝邇班,前後登筵,親承勉勵之敎,豈以奔走之微勞,敢圖一身之自便,連章瀆擾,可已而不已耶?只恨病入孱骸,力不從心,區區自效之意,每爲此一切所沮奪,有臣如此,生不如死,情窮勢蹙,玆又冒死更籲。伏乞聖慈,亟許鐫罷,以延殘喘,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踏啓字。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於頃日,往省先墓,跧伏鄕廬,間有除命,而未克祗承,私心悚惕,若隕淵谷,乃於千萬意想之外,忽叨海臬新除,臣於是,震惶惝惑,莫省置身之所。噫,國家官爵,夫孰可輕畀,而至於旬宣之職,其任至重,其選至艱,仰惟則哲之明,照臨百官,如臣不肖,本末長短,宜莫逃於淵鑑之下,而猝加謬恩,不少難愼,其爲玷睿簡,而駭聽聞,誠非細故,豈但臣一己之憂蹙狼狽而止哉?臣於見職,有必可遞者,不止一二,玆敢冒死而歷陳之,冀聖明之矜許焉。方今聖志,赫然奮發,至誠求治,必欲掃去積弊,拯濟生靈,所以憂勞宵旰,講究補敝之策,靡不用極,此時方伯之任,尤難其人,必得明練彈壓之才,然後方可望其導颺德意,竚有成效,而乃以迂疎未經事,萬不一近似之賤臣,苟然塡充,其與朝家綜核之政,擇人之意,豈不乖盭之甚?此一當遞也。臣本闇劣儱侗,凡於一切世務,都不通曉,至於外方利害,民間情弊,尤所矇昧。臣於年前,獲叨郡寄,不過一峽邑,而觸事憒憒,蔑效職分,矧玆一路委寄之重,決非臣所可堪承,僬僥千匀,必見顚踣而後已,此二當遞也。顧臣狗馬賤疾,前已悉暴,不敢每擧,以溷崇聽,而蓋其目疾,已成廢痼,痰癖關格,又是危死之證,常時精爽迷罔,若墜烟霧,日用酬物,九顚十錯,似此病狀,實無陳力之望,雖簿書期會,原隰驅馳,亦何能自力照察,以效職責之萬一乎?此三當遞也。量己受任,古人有言,臣嘗竊附於斯義,從前忝竊,有踰賤分,輒敢懇扣辭遜,必遂微尙而後已,曾以此累形於章牘之間,非敢有一毫矯飾,神明實鑑之矣。顧此所叨之職,人器不稱,又非向前之比,而徒貪榮寵,冒沒承受,則人必嗤鄙之曰,是夫也,辭小而受大,讓卑而居尊,眞爲龍斷,無復廉恥,臣雖有百喙,亦何以自解乎?此四當遞也。臣蒙被渥恩,河海莫量,而曾無尺寸報效,乃以一箇之微,仰累聖朝愼簡之政,終必至於僨誤職事,貽笑官民,則此其罪,尤當如何?此五當遞也。有一於此,義在必遞,況兼有此五者乎?此臣所以反復揣量,矢心自劃,寧伏違傲之誅,而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除旨之下,宜卽仰暴情懇,冀蒙早賜處分,而素患痰證,挾冷暴發,膈塞而勺糜不下,痛劇而氣息若絶,欲起還仆,無以自振。伏聞筵中,有催促辭朝之命,臣於此,益切惶隕,無地自容,昨始扶舁作行,來伏私次,瀝血控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以罪名則宜在罔赦,以才分則更難叨冒,敢陳瀝血之懇,冀解匪據之職,而批旨靳允,慰勉隆摯,臣益復愧蹙,莫省攸處。至於史官偕來之命,係是敦召之異數,此豈可以輕加於如臣癃賤者耶?顧臣不合輔相之狀,畢露於朞月尸位之日,言議樸拙,未能格正,藝識空乏,無所猷爲,驢技已殫,蚊力難堪,日月之明,庶可照燭。伏惟我聖上,方事飭勵,務行實政,旣知臣之實無可用,而何乃强施以虛假之禮哉?如使臣,進而有少補於國事,則當此至尊憂勤,廟務方殷之時,決不敢爲飾辭遜讓,逡巡厭避之計,而今雖戴罪貪榮,抗顔更進,不過伴食中書,又復如曩日之爲而已,此臣所以憂恐悶蹙,未敢冒承者也。爲臣今日之道,惟當一味退伏,不復忝竊,無添從前妨賢之罪,冀免方來覆餗之患,區區血願,惟在於此,逋命之誅,亦安敢辭?若夫廉義之不宜冒突,賤疾之有難强起,恐涉煩瀆,更未覶縷,而只將已試蔑效之實,仰瀆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則哲之明鑑,收臣不稱之職秩,以尊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別諭,業已洞知,更何過讓?方今國勢生民,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哉?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卽起視事,用副至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禮曹參議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待罪東藩,觸事昏憒,得免罪郵,實荷聖恩,而納符翌日,旋蒙儀曹佐貳之除命,惶感之極,不計疾病之在身,黽勉出肅,冀效一分職責,而念臣有懇迫情理,曾於在藩時,屢度陳暴,伏惟聖鑑,亦或俯燭之矣。臣之老母,方在臣弟有成德山縣任所,臣離違親側,歲已周矣,歸覲之心,日夕憧憧,而上京之後,連接音耗,老母宿病之外,近又添得感寒,氣息綿綴之中,思見臣甚切至,臣聞此報,心神靡定,歸侍病側,一日爲急,玆敢不避煩猥,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曲加矜察,特許恩暇,俾得歸見病母,以伸情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所請,往省焉。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泗川縣監朴端錫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朴端錫,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古城僉使申斗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申斗益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鞫廳罪人亮濟、甘德遠配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二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引見,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尙賓曰,靈城君朴文秀,方到閤外,而欲待文書持來,故不得同入矣。上曰,有故不來者,承旨陳達,可也。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金在魯,以吏判,牌不進。李瑜,亦以副提學,牌不進,而各司長官、禮判申思喆,以方帶金吾兼任,鞫坐進去。漢城府、掌隷院,皆無堂上,故不爲來詣矣。上曰,回啓公事姑置之,皆進來。諸臣皆進前,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頃已分排,其間有何經紀乎?卿等以次陳達,可也。取魯曰,臣於日昨,以病不進,上辭疏,未蒙允許。故今日則有難偃伏,敢此來詣,而他道堂上,則自是曾經本道之人,皆知形便,而臣於關東,則足跡不到之地,實難詳知,而以大略言之,民戶不過七萬餘戶,軍摠數,方令謄出而未及矣。然本道則兩班鮮少,應免軍役者,似不甚多,而逃故充定,自京有難善爲變通,故使本道,成冊上送,而閑丁有限,若急迫催促,則恐必騷擾列邑,姑以三月,爲限,待其徐徐充定,以爲得宜矣,且凡事貴緩,不可急急督促。況此嶺東,道遠雪塞,實難趁速定限矣。寅明曰,此事大槪,頃已陳達,湖西地方,則比嶺南甚小,而軍額則多於嶺南,定制外,又多有加役者,臣爲道臣時,已熟知之矣。至於戶籍,金取魯已謄嶺東戶數,臣亦方謄出湖西戶籍,而移來移去,未及憑準,則其未代定,已代定,自京亦何以詳知乎?且若使各邑代定,則雖有逃故,必不報知,若自京代定,則逃故亦必濫報,此弊彼弊,此最難處矣。游曰,關西良役,自朝家知之者,甚少,其軍役之係屬於京營者,元無之,而本道之名色,甚多,雖黃口小兒,一疋之役,則皆應之矣。上曰,關西亦有隣族侵徵之弊乎?游曰,雖一疋之類,豈無此弊,而不至大段矣。廷濟曰,雖一匹之役,額數甚多,故閑丁尤難矣。游曰,故相臣柳尙運、李濡,爲方伯時,創設轉餉軍官之名目,其數一萬名,而常時則納布,立兼濟馬以養之,用於使行時,脫有不幸,則以此爲輸運軍糧器械之道矣。至于今日,額數漸多,幾爲三萬名,以此軍額,自然有隣族之弊矣。新方伯下去後,當相議,定其額數後陳達矣。廷濟曰,臣家近於畿營,京畿各邑文書,皆謄來見之,則無非逃故難代之報狀矣。上曰,秋判家在城外乎?游曰,在新門外矣。廷濟曰,代定雖難,若詳考戶籍名色,則可以覈得充定,而至於隣族侵徵,一身兩役之弊,實難査定善處矣。大抵擇守令爲上,試以通津事,敢達。通津,原戶二千二百七十七戶,而太半冒屬於江華,故良丁最難矣。李義翼見任此邑後,五百餘名代定,而猶有餘軍,少無民怨,此槪汰定校生及其官屬,而又如中樞府錄事、尙衣院保人之屬,一切詳覈定數,而其餘則汰定軍額,故無一逃故侵徵之事矣。臣亦曾任守令,而爲守令者,例拘於顔情,不忍出眼前使令而充軍丁,各邑守令,若盡如義翼之爲,則臣於句管之任,盡心摠察而已,亦何有所難乎?通津疤定文書及成冊,今方持入,欲以此,申飭諸邑矣。上曰,中樞府旣是大臣衙門,則其錄事必難充定軍額矣。廷濟曰,樞府錄事,冒錄無數,有籍重處,故守令之類,例多顧藉,不爲塡代軍丁,而義翼則能充定矣。文秀曰,居通津者,田畓或在於江華,則每多投屬於江華,要爲巧免於軍役,渠輩若知畏憚本倅,則必不爲此等冒屬之擧,而平日有輕易本倅之心,故家雖在通津,而假託懸籍於江華,江華則作一逋逃藪,軍丁之難得,實由於此矣。樞府錄事,爲免軍役,投托無數,此則汰定軍額,固無妨,而至於尙衣院匠人,其數甚多,其匠人之保人,自然倍加,而匠人之私自徵捧之保人,又不知其幾何,匠人若定數,而保人數少,則閑丁無不足之事矣。廷濟曰,此則只見其一處而論之。大抵一疋之役,投屬極易,各邑軍丁之難代,實由於避苦投歇之弊,且雖稱錄事者,亦無納布於樞府之事,如此盡爲充定,好矣。游曰,臣於大誥飭勵之後,敢不竭力加意,以效職責之萬一,而顧今軍政,實難釐正,試以前事言之。故相臣徐文重,曾任本兵時,詳覈軍制,定爲都案,軍國總目,頗有考閱要益之道,臣今稱善矣。卽今軍額,比其時騎保兵gg步兵g外,良人兼司僕雜色額數,未知緣何添出,而駸駸數多,亦非由是,而益其本軍之數矣。臣方欲問議大臣而査正,査正則可以擧大綱,參今比古,而通津一邑事,則不可爲準。通津則有江華冒屬,故盡爲査正,其勢似易,他處則旣無江華,何處得許多良丁乎?文秀曰,臣有惟患,連未參備局之坐,故凡於軍政事,未及詳量領會,而第以事勢言之,纔經壬、癸慘凶,民戶太半流亡,又常人之稱幼學者,頗多,故實難詳査。且在京而料嶺南事,爲難,在嶺營而料南海沿邊等邑之事,必難,舊伯已遞,待新伯之出,當詳議可否,而自此遙度,豈可以做事乎?如中樞錄事及各營冒屬,古所無之名目,無數,至如守堞軍官,其數甚多,而一疋木,一兩錢受之,故監、兵營,受布則多,而不爲國用,故一道之貧匱則轉甚,國家豈可以一民,私奉其臣乎?大本已乖,欲救其末,誠難矣。臣謂自廟堂酌定,罷其雜色名目,然後方可以得軍額矣。上曰,靈城言,是矣。文秀曰,法立然後,事定,事定然後,紀綱正而民心服,今之閑丁,猶古之閑丁,而古之時,容易代定而無弊,今之時,苟艱搜得而騷擾,此非今日民戶,減於古昔而然,亦非法久弊生而然,而挽近以來,各其營衙門所屬雜色名目,漸繁,此等之類,若盡爲革罷,則閑丁自無不足之患,而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亦可自然減除矣。豈必戶布、結布,苟且彌縫,爲破東補西之計乎?堂堂千乘之國,作此寒乞兒貌樣,臣竊慨然也。上曰,靈城言,大體好矣。眞明曰,臣曾按北道,略知大體,槪異於他道矣。上曰,北道不難矣。軍兵未知何如,而其土之民,樂赴軍役云,然否,眞明曰,北道軍制,南關營將所屬,則如他道,北關則有五衛之法,無納物之規,故不如束伍之虛疎,而充定亦不難矣。原戶十萬內,軍摠二萬七千,竝監營所屬數千名,其保人合爲四萬餘名矣。上曰,北道亦有騎步兵乎?游曰,北道亦有之矣。眞明曰,大槪,北道軍布,納于兵營,而所納或米或布,布不過一疋,米不過四斗,而其中偏枯者,吉州、明川、咸興、永興,進上偏重。頃者李宗城,爲御史時,頗爲變通,而不能盡變矣,其他隣族之弊則無之,而至於軍制,亦別無可言者矣。文秀曰,凡事貴緩,不必急速爲之。湖南則李匡德,纔已隨事變通,雖未盡善,其所施爲規模,行之於其道內,一二邊邑如咸平、海南,則似便好,而使之遍行於三南,則或便,或不便,作事之難,槪如是矣。臣於見任,當徐徐商量稟定者稟定,變通者變通,而宜自三南緊急之道,而先爲矣。取魯曰,關東軍額,名目亦多,逃故充定,亦不可專責守令,而自廟堂參酌照應,然後可無騷擾之弊矣。上曰,頃日筵中,新定句管堂上,其日日暮,未及下敎矣。今日招來,別有可諭事矣。所謂句管之任,非特爲良役軍丁而已,大抵京外,聞見不相及,此後則本道之人,必輻輳於句管堂上之家,如水旱豐歉,道內守令之治否,亦必詳聞,非如歇後道聽道說之比,而且凡便民利國之政,亦必有從長稟行者,卿等亦終始難愼,體予飭礪之本意焉。設置句堂,意非偶然,若不能善爲了當,則未免爲欺民之歸,卿等亦竝知之也。取魯曰,今日先務,乃良役,除民怨苦,莫過於此,此異於他役矣。上曰,良役,靈城俄所言詳考戶籍而汰定者,是矣,而監、兵使,別有大力量而後,可以釐革。李義翼之於通津,能善了當軍役,居廟堂者,反不能如此,則豈不有愧乎?若盡心惕念,則豈無好樣善處之道乎?至於關西、嶺東,意非有異,西北則王化頗遠,兵判曾任西藩,今又委之以句管之任,收拾人心之道,異於他道,尤宜各別飭礪矣。上曰,頃聞李宗白之言,則西路穀多云矣。游曰,關西則營門及各邑,以有除番錢、布,稍得成樣,我國常談,踰沙峴,則無非好倅云者,以其有錢、布出處故也。蓋其所捧錢、布,旣不爲國用,故私用之多少,惟在守令之廉貪,而雖多用民,不爲過矣。俄者朴文秀,以各營所屬名色,一切革罷,爲言,此固有激而言。然臣意則不然,當初設立之監、兵使,豈皆貪而然乎?初欲爲國,而其流之弊,如此,凡事去其爲弊者而已,何可盡革乎?且其流來已久,今若自朝家,一朝革罷,則此不但爲營邑之不成貌樣,亦非收拾人心之道矣。文秀曰,此不過爲監、兵使、守令者,爲其私用,而不能革罷,雖以尹游言之,拘礙於爲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而難於革罷而已,若知其弊,則宜速革罷,有何所難乎?游曰,然則文秀之爲嶺伯時,何不稟報革罷,而今乃以帖給至親之說,抑勒面斥乎?文秀曰,臣曾按藩時,屢請革罷,而其時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防塞,故不得準請,臣雖無狀,初豈不請革罷,而今於筵席,猝發此言乎?游之言非矣?游曰,文秀每每好高陵轢,故臣不欲與言,而此等口氣,宜可警飭,渠以宰臣,何敢高聲,而面斥重臣乎?文秀曰,公然懲捧於小民,豈可作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乎?游曰,渠則不給同生四寸乎?尙賓曰,筵席事體至嚴,各陳所見而已,兵曹判書尹游,靈城君朴文秀,言辭之際,互相爭聒,辭氣太露,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兵判欲持廟堂事體,靈城則所達雖是,而辭氣太過,且重臣、宰臣,宜有區別,靈城君朴文秀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文秀竝罷之請,元非未達之言矣,監、兵營諸般名目,載於《大典》者,亦可一竝革罷乎?上曰,靈城之言,大體是矣。而盡罷之論,非矣。文秀曰,自天皇氏以後,所定之法,至于今而皆可行之乎?隨時變通,未爲不可,雖載於《大典》,當革者革之,若盡革,而監、兵無可食之物,則臣請受其罪,臣下則設爲一疋之役,只收一疋,而取其美名,君上則以無良丁,獨憂勞於上者,自開國以後,無如此之國矣。上曰,此乃靈城病痛,其言何至鬧爭之境乎?文秀曰,臣爲嶺伯時,統營募入軍官名目,多有革罷者矣。上曰,爲方伯而力罷,則容或可也,今日筵席,不爲從容商確,而必欲角勝,多費辭氣則過矣。文秀曰,統營募入軍官三萬八千名,自臣營力請罷之,臣營所屬三千四百名,臣與李匡德,相議罷之矣。游曰,此則事體,似然矣。上曰,俄者兵判所言載於《大典》之軍額,一竝請罷云者,靈城之言,非矣。游曰,釐正廳,爲變通良役,數十年前創設,而雖或有好處,其所以捄弊,反多貽弊之端矣。上曰,釐正廳創設堂上,誰耶?游曰,李濡、兪集一、閔鎭厚,而癸巳定額時,各司報帖紛紜,眞僞莫辨,而猶且不顧人言而爲之,至今見之,頗有其效矣。寅明曰,釐正廳多有實利矣。上曰,靈城所達嶺南軍額減罷事,正如釐正廳之變通,雖似是矣,而一從釐正廳,亦不無弊矣。游與廷濟皆曰,上敎,是矣。上曰,故判書閔鎭厚,其爲國忠誠,盡心奉公,他人不及,而至於蠲罷國用,減之又減,亦不無其弊矣。寅明曰,天下似是而非者,最難矣。游曰,俄者朴文秀所達帖給至親云者,亦不無其事,臣亦忝居藩任,私用常多於公用。大抵爲方伯、守令者,凡干公用外,自然有私自酬應之道,而亦有將校輩施賞激勸之事,如此等事,亦不可廢,盡爲革罷之言,決知其不可爲矣。文秀曰,今之藩閫,猶古之藩閫,古有以其道內之軍,征倭者,而今日豈有如古之藩閫之征倭者乎?古之藩閫,兵足而財裕,今之藩閫,財匱而兵少,臣亦非不知一疋之役,盡罷爲難,而凡事易於上行而下效,凡干不緊軍額,難於革罷,務爲姑息而仍存,則其流之弊,漸至擾民受布之歸,監司爲之,則兵使爲之,兵使爲之,則水使爲之,水使爲之,則守令爲之,以至鄕所、里約,而必爲之矣。上曰,此不宜如是支離言之矣。方有下敎事,承旨進來。尙賓,進前,上仍下傳敎曰,今者句管諸道之命,意固深矣。或曰,以良役句管之名,繼此名,若專爲良役,則非予本意,以大者言之,諸道年分之時,外方豐歉,京聞未實,每於當年,京外相持,而小民因此,而未蒙實惠,內而句管堂上,外而諸道方伯,誠心預確,隨事善處,庶無此弊,其他備禦水旱,荒歲賑政,惟在臨時節目間事,而雖然,目今生民倒懸,專由良役,豈不先務?或曰,二疋一疋,予則不然,今日生民之疾苦,非特二疋,實係侵族,朝無紀綱,今日雖減一疋,明日豈無侵族哉?大抵京外軍額,自有定制,而漸繁色目,已過其數,此外冒濫,亦未知幾數矣。良丁因此大縮,虛僞隨而成習,欲救良役,先可祛此,諸道句管中,良役尤甚處,爲先從舊制査革,而其中閼而難行者,商議廟堂而處之者,而欲行此道,其目有二,査革之際,祛私務公而後,可無虛實相蒙之弊,汰定之時,先行上司而後,小民可服,其須體此,著意擧行事,申飭。尙賓書訖,上曰,八道年分,皆有之乎?眞明曰,三南則有之,而諸道不必皆有之矣。上曰,備忘中祛私之私字,非天理人欲之私,而拘於物我之私也。閼而難行者,非謂小者,而只謂大者也。卿等須體務公祛私之意,毋或各私其道,各別飭礪,留意於共濟國事,而大抵今此句管,不特爲良役,而其中良役爲大,此則下敎,已言之矣。若夫某道之豐,某道之歉,以至水旱之災,尤宜互相知報,公聽竝觀,而頃者筵中,有所下敎於兵判者,非但獨指其所管之道也。大意常謂河內凶,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毋分彼此,共相勉飭焉耳。取魯曰,聖敎如此,姑未顚仆之前,敢不竭力奉承,仰體聖意,而各私其道之弊,則必有之矣。眞明曰,聖敎如此,臣等敢不至誠奉行乎?上曰,良丁事,極其有弊,須各飭礪,善爲汰定而句管,如此則外方體行,易辨眞僞矣。廷濟曰,凡事之善否,俱係公私之分矣。上曰,俄所謂私字,非人欲之私矣。王者一視之道,於諸道,無彼此緩急之別,而京畿根本之地,尤難,秋判,尤宜勉之。廷濟曰,聖敎縷縷,臣豈不仰認,而盡心體行乎?上曰,頃日句管分排之後,或慮卿等,各私其道,欲有所勉勵而未及,故今日召見言之,而又有一事,予近來精神不好,今日雖以李義翼事,爲是,而今後各司,若以所屬汰定事,有所陳請,則亦難保其不許,此後事關軍政,皆關由備局而後上聞,而不得直爲草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來關罪人滯囚之弊,極其紛紜,或有罪名至歇,而五六日囚繫者,事甚不當,此後則自本曹,觀其罪名之輕重,參酌治罪以放,似宜矣。寅明曰,闕外諸上司,如政院、玉堂,每以一邊言,取信,容易囚禁,雖一時囚禁,必有情債,各司貢人之難支,由於此矣。上曰,秋判所達,固是,而亦有不可行者,然出牌移關,滯囚累日之弊,不可不嚴防,此後大臣,分付外,不得如前濫雜事,自政院爲始,各別申飭,而若有憑公營私者,則自該曹草記請罪,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刑判李廷濟,以政院發牌捉囚事,陳達,臣亦有所懷,敢達。政院,乃號令百司之地,若無出牌之事,則凡於各司不善擧行之時,何以推治乎?且如掖隷之被打於人者,皆告於政院,則政院啓請囚禁,例也。日者軍資監頒料時,本監庫子,以小斗出給,掖隷爭詰,故臺監推得行用之斗而較正,則減入一升云,以此推之,一次頒料時,其所偸食之數,將至幾何?如此弄奸之類,所當分付該曹推治,而發牌之事,何可廢却乎?寅明曰,掖隷輩橫恣外間之弊,慮之,可也,而至於爲掖隷受打而分疏,誠是意外,尙賓之言,妄發矣。游曰,臣方帶經筵,尙賓所達,極爲瑣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惠廳公事之輕者,臣盡爲回啓,而今日所持賑廳公事,乃各道畢賑狀啓,而盡是守令褒貶,則不可不愼重,臣以次堂,似難獨爲回啓,姑竢首堂之出,相議回啓,何如?上曰,今日召卿等,不但爲簿書期會,而亦欲疏通積滯之公事矣。所達,大體則是。然卿亦堂上,有何不可爲之事,而必欲待未啓下之一堂上耶?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觀備局上言回啓,則多有猥濫者,至如金吾回啓中,朴鳳采妻上言,尤極猥濫,此後上言四件外,猥濫者,承旨拔去,如有未拔去者,備局回啓時,請推當該承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於上言事,有惶恐敢達者。李巨源爲康津縣監時,所取用商賈之米,都合殆過千餘石,米商輩到處請囑,欲以京廳受出,此等事不可曲從其願,故以外方會付穀,或儲置米上下事,稟定筵中,依米商所願,發關江原道劃給,兩班庄穀,亦入取用中,此爲永安尉宮及今副提學李瑜家也,亦其家所志,以畿邑發關矣。兩家聞已受出,而米商輩初不下去江原道,必欲爲自京受出之計,則不欲以米受出,而必欲以康津所定價錢受出,其習絶痛。今又上言,構辱賑廳,而以兩班家受出,而若本廳觀其家形勢,而上下者然,自上必不俯燭其實狀,故敢達矣。文秀曰,臣初以全羅道穀,劃給,而不爲受出,以江原道穀,劃給,而又不受出,多般請囑,必欲得惠廳所在錢,此若許施,大關後弊,不可聽施矣。上曰,惡其請囑,而事若當給,京外一也。小民之物,不可公然用之,依願劃給,使無怨言,而猥濫登聞之罪,則令該曹科治,可也。文秀曰,渠輩不欲受於外方,而必欲受於京廳,或呈狀,或私囑,或上言,萬般周旋,必欲行渠計而乃已,此甚可惡。外方則雖計其利數,加數劃給,亦無不可,而至於京廳錢,則終不可出給矣,今若聽施,則渠輩必以爲我輩之所欲爲,雖宰相,不能勝之云矣,此路一開,後弊無窮,上敎雖如此,決不可出給矣。上曰,大體則是,依爲之。{{*|出擧條。}}政官待明朝,牌招開政,常參姑待後日,擧行,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二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尹陽來、李普赫,司諫李著,持平李壽海,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未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而中宮殿感氣,亦已和解乎?上曰,慈殿氣候安寧,內殿感氣,姑未和解矣。命均曰,夜氣甚冷,玉體勞動,不瑕傷損乎?上曰,不必過慮矣。命均曰,罪人建伊,累次受刑,今日物故矣。上曰,建伊旣死,今欲收殺,故引見矣。命均曰,建伊多違端,加刑致斃,由渠傳言之致,其死,宜矣。上曰,渠爲不道矣。命均曰,甘德以渠原情,見之,亮濟,以其依託於主家,而主人在謫所之故,不無怨國之心,互相酬酢,至有此言,此外別無可捉之端矣。臣頃有所達,聞諸往來湖中之人,則月初有此言云云,而甘德之言,出於十六日,若謂甘德,空中做言,則建伊聞之於何處,而甘德往牙山之時,建伊聞其言云者,亦不分明矣。上曰,牙山距稷山,相近乎?命均曰,接界矣。甘德與建相傳之言,唜禮在傍而傳聞云,則建伊所言,必聞之甘德,而甘德之知與不知,限死加刑,有所不可。故與禁府堂上,相議酌處,而亮濟則以建招見之,非甘德之比,見書色變之說,與初相異,且其見書之際,方讀書云者,與亮濟自洛出來之說,落空,甘德之招,補中益氣湯之說,則亮濟往呂原君家時,見朝報而有所言云,以常情例談,言之,上候未寧之言,亦無足怪,建伊所以驅亮濟者,元非可殺之罪,酌處未知,何如?上曰,過矣。當初建伊,聞甘德之言,而有所傳說,甘德則元無容護建伊之事,凡干違端,皆已知之,別無可問之端,直放,似宜矣。命均曰,建招所云亮濟見書色動之言,與上候未寧,終日閉戶之說,此極違端矣。唜禮則似不緊,而與聞甘德、建伊相傳之言,又於叱伊妻給餠之說,雖非大違端,然似極奸詐,酌處似宜矣。上曰,俄已言之,酌處,似過,以予思之,甘德、亮濟之違端,元非大段,直放無妨矣。命均曰,渠之與建伊酬酢,亦極違端,決難直放矣。上曰,於渠不相干涉,故此固不足怪矣。命均曰,東晩,卽亮濟之子,而甘德名卜之說,亦極矇矓矣。上曰,名卜之說,不足致怪矣。命均曰,方外之人,未詳獄事之顚末,或疑以有裏面事者,有之矣。甘德有可問之端,故加刑,亮濟比甘德,未免越一層,故無加罪之請,而亮濟本居於堤川,移來依託於炤家矣。其父名則{{!|𢜫|⿰忄省}},祖名則世發,而其外祖,掌令朴世長云,亦是兩班矣。上曰,兩班故爲杬之同壻矣。命均曰,甘德,加刑後酌處,亮濟則酌處,似好矣。上曰,金吾堂上,以次陳所見,可也。思喆曰,大臣旣已陳達,下款語,決非建伊所做出之言,觀其一款,似亮濟之言矣。小臣非以其爲杬之友壻之子,而別有所疑也。湯劑等說,極其殊常,臣意則謂甘德,別無可刑之端,亮濟,加刑後酌處,似爲得宜矣。尙絅曰,甘德、亮濟,皆有違端,數三次加刑,直爲放送,恐獄體疎漏矣。上曰,甘德爲人,何如,而非常漢乎?陽來曰,甘德雖不大段,能解諺文,若其形狀,蠢蠢如村婦,不解諺文,則直爲放送,亦無不可,而觀其獄情,似多殊常之擧。臣謂甘德、亮濟,當加刑,而加刑則限死而已,加刑數次後,酌處,似好矣。命均曰,未的知言根之出於某處,而累次加刑,似涉重難,而但亮濟,結連於廢族,似異於他人矣。著曰,觀前後獄情,面質相左,建伊八次受刑,幾至致斃,終不變辭,歸之於甘德。甘德、亮濟雖云曖昧,似難免殊常之端矣。上曰,每指甘德乎?普爀曰,指甘德矣。甘德雖曰曖昧,建伊八次受刑無變辭,輕易酌處,似有乖於獄體,而但又旣非可殺之罪,而欲付之生意,則此後加刑,末終必至於杖斃,此亦審愼處矣。著曰,六次加刑後,臣旣發甘德之啓矣。凡獄體有可問之端,則所當加刑,而李普赫,以末終致斃,爲慮,此非預所致慮者矣,大臣則以廢族,爲言,而雖非廢族,二句不道之說,極其殊常矣。上曰,果爲其說,而其說云何?著曰,渠所云云,非發諸口之言矣,出於爭財而有言,則指斥他事,可也。其閉戶之說,極涉可疑,臣謂甘德、亮濟,皆有隱情矣。上曰,所達二句語,月初湖中傳說云,旣有言根,則厥漢聞之,何足怪乎?壽海曰,建伊之言,決非常漢做出之言,似必出於亮濟輩矣。上曰,如此等說,謂盡出於亮濟,則掛書亦當謂亮濟爲之乎?我國之人,好爲浮言,當此世道淆薄之時,無近宗不定儲之說,雖非渠所言,此必有言根所出矣。思喆曰,此決非常漢之言矣。上曰,此獄事有階梯,建伊聞之於甘德,而甘德承款之前,歸之於亮濟,元不的實。承旨洪景輔持公事入侍時,以爲若如戊申事,則一二人殺之,無惜云云,而予意則不然,雖一人,不宜死而死,則心有所矜憐。頃於遠聲事,至今惻傷,今於亮濟,旣無可殺之罪,則雖炤之姨從,不宜以其結連而致疑,直放,可也,若酌處而島配,則島配之人,今方數多,其中添一人,亦難矣。命均曰,半國gg叛國g之人,與國爲讎,臣等之所慮矣。上曰,建伊所言,非但出於湖中,想應嶺南亦然,未的言根之出於何處,而只罪此等之類,則此乃軟地揷木,國體決不當如是矣。建伊則多違端,而爲餠等說,元非大違端矣,怨國云云者,此亦甘德之言,而非亮濟之言也。以廢族怨國云爾,則建伊卽炤之奴,其亦怨國耶?此等之類,以其言根出處,而必皆窮治,則禁偶語之法,亦當爲之矣。命均曰,此非死罪,渠雖不足數,而若少或曖昧,則渠之妻子,亦豈不可矜乎?然其獄情,多違端而可疑矣。上曰,其違端,不過幸國有事之言,而見書色動,見朝報後云云之說,元非大段可疑者矣。普赫曰,大臣可疑之言,誠然矣。上曰,予謂疑亦有弊,予初疑遠聲,而至今悔之矣。謂其人多可疑,則猶或可罪,而謂本事可疑,則罪疑惟輕,豈不當從惟輕之律乎?亮濟之爲人,何如?命均曰,極其虛疎矣。上曰,大體誣人爲之事脫空,亮濟、甘德島配,可也。普赫曰,直爲放送乎?上曰,如此等說措語,然後可無日後之弊矣。承旨進來,必寧進前。上仍下傳敎曰,鞫廳罪人李亮濟、甘德所謂不道之說,建伊前後招辭及面質之招,多違端,故建伊亦已訊問杖斃,則似當脫空,而建伊終不以誣人自服,前後文案,不無可疑,階梯旣無所疑,俱非大段,宜施惟輕之典,竝特爲參酌遠配,李瑍、金晉贊、唜禮,竝放送,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本道。必寧書訖,思喆曰,島配有弊,亮濟,北道定配,甘德,關東定配乎?上曰,關東尤難矣。然如甘德之類,雖生亦不足憂者矣,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必寧曰,啓下文書,使注書,書出傳旨,然後可以放送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他注書,書傳旨以入,可也。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命均曰,玉署長官,自劃不爲行公云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聞大臣所達,行副提學李瑜,其所固辭,在於本職云,以曾經經幄之臣,辭今長席,其涉過矣。豈可曲循,而句管事緊?宜有處分,姑遞本職,牌招察任。必寧書訖,上曰,今日臺啓,都承旨李春躋事,事在旣往,論之過矣,而白川郡守具鼎勳之直拜郡守,有違政格。今觀臺啓,事體得宜,纔已依啓,而方當飭礪之時,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政官特推,可也,旣已特推,銓官必引嫌,政院知悉,使之勿久撕捱,可也。壽海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前啓擧末端,可也。壽海啓曰,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亟令擧行事。{{*|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軍威縣監黃宅河,威欠束濕,謗騰不廉,吏欲久任,民願速去,昨秋田政,報災太濫,巡營之摘奸還實者,其數多至二百餘結,嚴刑監色,着枷回示於列邑,則不治之狀,旣著,難安之勢,又甚,宜卽自處,而恬不知愧,傳說藉藉,莫不唾鄙,如此不法無恥之人,不可仍置字牧之任,請軍威縣監黃宅河,罷職不敍。上曰,莅任已久乎?壽海曰,三年矣。上曰,在京之人乎?壽海曰,在京云矣。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暈上有冠。申時,日暈左珥,暈上有冠。夜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正言申宅夏所啓,貞陵近處偸葬塚,令該府卽爲掘去事,命下矣。今日發遣本府郞廳掘出後,分付部官,使之移埋于禁標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昌恩正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下去平安道成川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日昨筵中,湖南沿海邑農牛,以平安道管餉牛,參酌移給事,定奪矣。似聞關西監營所管屯牛,其數爲三千餘頭,其中擇取壯實可以使役者,限三百頭,以附近邑所在分定,趁春耕,刻日上送事,發關,分付平安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bb何如b?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批下後牌招。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去壬子年十一月戶曹移文內,辛亥條順天三手米三百十四石零,凍泊通津地云,發遣使令,與船主李時雄,同往看審,則終無三手米船隻,而時雄仍爲逃躱,事極驚駭。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沙工金戒敏等,各別嚴囚,以待時雄捉得,一處究覈,穀物徵捧後,各人等罪狀,依律勘斷事據,監色、沙工等,嚴囚推問,其穀物去處,則推諉於在外船主李時雄,故時雄妻捉來,亦爲囚禁,推問其夫去處,則招內,其夫去處,不得知之,常聞其夫之言,則米二百餘石,錢二百餘兩,散給於順天民人等處,爲言,而仍納件記,故令順天府,一依件記數爻,米、錢徵捧上送之意,論移本官者,已過累月,尙無皁白,沙工戒敏,徑斃獄中,監色亦以遠地之人,牢囚京獄,非但徑斃可慮,許多穀物,自京萬無徵捧之路,下送原籍官,散給各人米、錢,一一徵捧,而如有未準之數,則監色處,亦爲徵出,準數上納後,其罪狀報本道,依律勘處,則公私便當,故此意與戶曹,亦爲往復停當矣。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等,下送本官,何如?傳曰,允。 ○正言申宅夏啓曰,臣資性巽軟,本不合於諫諍之任,情跡臲卼,久自劃於言議之地,而薇垣新命,忽降於鄕廬病伏之中,千里赴召,數啓塞責者,實有感於至誠求言之聖旨耳。卽伏聞昨日筵中,聖上,以前都承旨李春躋,有追後提論爲過之敎,又以前白川郡守具鼎勳事,有特bb?b銓堂之敎,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夫春躋所坐,不過擧措之做錯,而臣之所論,蓋惜其居宰列,而不自重耳,當時臺閣,若有論列,則追後之論,因何由而發也?事在目前,人旣不言,事在過境,臣又不言,則一時規警之事,又將仍廢之矣。春躋事,論之固可也,不論亦可也,萬一事有關係,罪不輕歇,而臺臣有追論之者,則殿下亦將以追提爲非耶?人君聽言之道,只當觀其事之是非,而從違之耳,亦何必計較於時日之早晩耶?至於銓曹事,具鼎勳之驟陞,金有慶之冒擬,見非公議,俱宜請推,而臣之所以不發者,實有許多思量耳。今以鼎勳事,推考之命,旣出於特敎,則不論之失,卽在於臣,以此以彼,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正言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循省罪愆,揣量才分,匪據之地,決無抗顔再入之望,玆敢申暴血懇,庶幾因此,而得蒙遞改之命矣。伏奉批旨,責勉愈隆,至以國勢生民,爲敎,臣雖愚頑,豈不知今日國勢之岌嶪,生民之困悴,而以臣譾薄之才,誠無以救得一分?假令臣怵畏嚴命,冒昧復進,在國事,了無絲毫之益,而在臣身,徒切負乘之懼,此臣所以徊徨悶迫,不敢爲承膺之計,而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添劇於交節之際,胸腹牽痛,喘息哮吼,擁衾呻楚,轉動無階,玆於隆旨之下,荐犯違慢之罪,益增惶隕,求死不得,謹當更申疾痛之呼,仰請鈇鉞之誅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當遞之職,至今蹲仍,隨行逐隊,無所裨益,居常愧懼,若隕淵谷,昨日柱後之論,其三則銓選事也,而特推之敎,又勤於前席,臣誠震怖,靡所容措。凡係政注,長官主之,而佐貳同參,則雖在筮仕之微,亦且可否,臣於前後政席,固已同參而可否矣,郵罰之來,宜無異同,而至於知申事,尤爲臣萬萬不安之端,雖涉煩猥,請略陳之。伊日啓覆,臣在入侍之列,知申自外而來,私議於臣曰,吏判送言,以臺諫新通,必欲與君同政,要我陳達,此果如何?臣答曰,可矣。知申趑趄更問,而臣又對之如前,蓋知申之意,初頗持疑,得臣言而乃決,然則非知申之誤,而誤知申者,臣也。諫啓所謂,進去政廳等語,似未詳委折,而只以臣勸成之言,終至於狼狽之境,私心愧恧,若受評彈,尙可以抗顔於周行乎?由前由後,情勢之難冒,實不可自恕。昨犯違傲,誠不獲已,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排悶抑塞,甚失所圖,荐召之下,祗詣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鑑諒,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削,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俱非深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李著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勉戒,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各別留意而猛省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鄭必寧曰,司諫李著上疏,原疏留中。 ==1月2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病}}。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鎭日違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如是撕捱,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六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親行磨鍊。又啓曰,卽接明陵奉事所報,則本陵主山後入葬處,巡審摘奸,則孝敬谷一塚,岡麓雖似稍高,距垓子爲二十步强,而旣在山腰以下谷中,則似不必禁斷,葛古岡上,又有三塚,中間一塚,則入葬不久,所見未安,似當掘移云。依前例本曹郞廳,率地師進去,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堂上李瑜,以未付軍職,不參今日之坐,句管事緊,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李瑜單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臣二品,或在外,或未付軍職,或篤老,或罷散,無以備三望,不得已以二望,備擬入啓,今承特推之命,不勝惶悚,卽當依下敎,以三望備擬,而實無推移之勢。前判尹張鵬翼,前兵使趙儆,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當品猶患不足,堂上中曾經閫帥人,依前例通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試官二望事,曾已飭勵,則今之二品文、武,堂下文、武,豈患其少,而又以草記煩稟,二望備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該曹堂上,從重推考,更以三望備入,而政院之循例捧入,亦涉矇然,當該承旨,亦爲推考。 ○副司直張鵬翼、趙儆單付。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恕己則昏,經傳所載,頃者以吳光運之章,目之小人,今者憲臣之章,非彼之比,以斥宰臣之儒臣,見之,斥乎,奬乎?況大小之官,未聞規正之事,予嘗慨然者,當今鼎席之人,果有其過,隨事規正,乃耳目之責,而噫,左揆爲國之誠,循實之心,上下共知,而救gg求g刺不得,以踵武豐陵之敎,先以起頭,許多不襯著之目,傾之軋之,憲臣於今世道,査滓未盡淨者,只見左揆而然乎?果若是,其昏,甚矣。不然,豈免傾軋之科乎?揷入宗臣、勳臣之事,顯示其意,末乃有俾自飭勵之請,此等之態,雖同朝,不能欺,況君父乎?申宅夏之知申、嶺伯之啓,雖欠得中,設有互對之心,何關兩伯,而餘意筆端,混擧南北之伯,尤亦憯矣。且尤可駭者,十九半夜,秉筆入侍,咫尺前席,聽心曲之敎,則欲護本事,竝指三字敎而過中,伊日入侍之臣,猶若此,他尙何說?此等之類,恐傷應旨之路,不能明示嚴懲之意,則夫子所謂擧直措枉之意,焉在?持平李壽海,爲先遞差。又傳于鄭必寧曰,前持平李壽海,鏡城判官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判官李河述,遞付京職。 ○鏡城判官李壽海單付。 ○備邊司薦,北兵使洪好人、金洸、李義豐。平安兵使金潝、鄭壽松、元弼揆。東萊府使黃梓、尹心衡、李潝。義州府尹李匡世、鄭必寧、李日躋。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兩司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憲府則大司憲洪鉉輔,承牌詣臺,今方引避,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俱在外,持平一員未差,只有持平宋敎明,諫院則大司諫金鏡商,獻納安相徽在外,正言申宅夏,引避退待,李錫杓牌不進,只有司諫李著,無推移分進之勢。憲府所當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諫院他無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梁得中外,在外人竝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痛矣,自古讒人、誣人,何代無之,而豈有若卿之所遭乎?外托應旨,內懷傾軋,其所臚列,指意巧密,首末其態,業已下敎,而此等讒人之態,雖輿儓難欺,況君父乎,朝廷乎?先以專攻寡躬,爲非,作其階梯,架虛說空,末乃添入宗臣、勳臣之事,惟恐讒計之未遂,其亦巧矣,下中,書俾自飭勵之請,欲爲巧飾首尾,而不覺自綻矣。大臣設有過者,明正說道,可也,何敢意實駁斥,糢糊其端,幻弄首尾,陰陽其態乎?予雖不明,決不中計,以卿恒日之心,當付其哂,何足掛齒,而遽有此擧?此皆由於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之故,尤切恧焉。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爲偕入,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國事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遣史官,傳諭于左相,與之偕來。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因持平李壽海上疏,逬出城外,仍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因一二所監試官不備,試官望筒,尙不入啓,事體誠極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開政,差出兩司闕員,以爲監試官備員,及期開場,而一日四牌,非但有傷事體,自下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極爲寒心,卽爲牌招開政。 ○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驛保惡只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久阽言地,未效一日之責,向陳數事,輒靳允兪之音,自顧慙恧,無地自容。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更以言官,自居,有所論列,而日昨諫啓中,於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事,竊有慨然之懷,略陳辭疏之末,及承批旨,不惟不賜,開納,反下未安之敎,臣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夫有慶當初一疏,專出憂慨,斷斷無他,今諫臣急於構罪,乃以狠愎、怨懟等說,一筆句斷,辭意至深,至於攙入三字之敎,必欲眩亂天聽,以爲脅持擠陷之計者,萬萬危怖。且知申、嶺伯,不樂追論,而强提已冷沒緊之事,互擧竝對,外示公平,內藏機關,其爲計,噫亦甚矣。究其指意,的然可知,身居臺地,譴責之請,烏可已乎?聖批中旣以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爲敎,可謂洞照其情狀,而反敎,以改正之請,大體是矣,臣實愚迷,誠不知聖意所在也。凡改正之云,初授濫職者,刋汰之謂也,今宰臣之於銓地,旣是宿趼,則改正之請,其果當乎?假如諫臣之言,使有慶,眞有怨懟之心,則勘之以重律,何所不可,而今乃只以改正,爲請者,其意不專在於醜辱一有慶而已,而聖批所敎,恐未能深燭而然矣。臣之所論,臺體卽然,而殿下疑之以太扶,責之以未曉,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更何顔面,復冒於臺次乎?玆於召牌之下,詣臺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正言李錫杓,日昨辭疏,以科名爲嫌,已不成說,而試官雖有情勢,不許違牌,新有定式,則再召之下,一向慢蹇,事極未安,請正言李錫杓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申宅夏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納言之職,乃是臺閣選窠,不可人人而濫授也,決矣。前獻納金廷潤,爲人庸懦,持身賤汚,已不合於淸朝掄揀之職,況其向來一疏,論其全篇,元無可觀,中間論列,不過一監司、一守令治績而已。臺諫言事,有毁而無譽,則其所爲說,已極卑陋,而旣已承牌就職,旋又出去陳疏,顯有規避前啓之跡,貽羞臺閣,見非公議,請前獻納金廷潤,罷職不敍,引嫌而退。臺閣之寂寥委靡,未有甚於近日,諫臣之日昨數啓,頗有敢言之風,則設或其言不中,惟當奬勵,以養其直氣,而汲汲疏斥,直驅之於傾陷之科,一時未安之批。雖不必爲嫌,而黨套未改,公議甚非,請大司憲洪鉉輔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答左承旨洪尙賓疏曰,省疏具悉。末端勉戒,切實,可不留意?軍政今方釐整,下廟堂參互焉。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肅,仍以蹲據,亦旣多日,而迷闇之見識,有難驟進,巽軟之言議,不能有加,大誥之下,名爲憲長,而終不得出一言,論一事,以副聖上翕受之意,以效微臣一日之責,臣實自愧,人謂斯何?日昨四儒臣之乞賜優容,兩鞫囚之請加嚴訊,不過目下微細事,而或降嚴敎,或靳兪音,臣於此,固不勝其惶悚,而幸因儒臣、臺臣之陳請,竝賜允許,是臣疏雖不見槪,而臣說,實則得行也。其爲感幸之忱,實無異於身親見之矣。然而同一事也,而在他人則採之,在微臣則揮之,或者聖上,非以所言爲非也,特以所言之人,無足比數故耶?噫,臣樹立無素,言論無取,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是,尙何顔面,更廁於臺端乎?請急之章連上,而喉司不諒,惟事退却,臣尤狼狽罔措。懇乞聖慈,亟許鐫遞,俾言責重地,無或有瘝曠之弊焉。臣旣不敢以言官,自處,固不宜剩及他說,而適於昨日諫啓,有慨然者,略此附陳之。夫人臣之進退去就,譬如寒暖饑飽,要亦各從其志而已,雖以人主之威尊,固不可抑而使之,强而同之也。向者金有慶之疏語,不過自陳其不可冒進之義,而伊時處分,終未免過中,收敍之後,牽復舊踐,自是政例之當然,而諫臣以何意思,一筆句斷,至以狠愎、怨懟等說,極意醜辱,肆口噴薄,直驅人於罔測之科耶?噫嘻痛矣,有慶,廉介剛直,其論忼慨,而今謂之狠愎,凡有所懷,畢陳無隱,而反謂之怨懟,誠如諫啓所論,其人果爲狠愎,其疏出於怨懟,則流放竄殛,何所不可,而今乃以改正,爲請?宰臣非小官之流,亞銓非漫職之比,而必勘之以是者,其意豈但在於有慶而已乎?況以三字之敎,攀扳援爲說,以爲脅制之計,如許臺風,尤令人代羞。且念殿下於有慶,初雖有一時嚴敎,旣敍之,又官之,殿下之不欲疎棄,槪可知之矣,而今於臺啓,不少留難,卽賜允可,臣竊爲之慨然也。至若知申、嶺伯之啓,尤爲可異,兩臣事,只是做錯,則罰止於重推,足矣,而至於論罷,何也?蓋其意,方論有慶事,故,故拾零瑣不關之事,要作對待互擧之資,外以假公直之名,內以售傾陷之私,費盡其無限機關,似此情狀,臣實痛之。臣謂諫臣,亟施譴責,以懲其習,斷不可已也。答曰,省疏具悉。近來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在上者當觀其事之是非,豈可以此,立疑人之的乎?改正之請,大體是矣。無乃太扶耶?予實未曉,卿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輔相之任,如有一分可堪之望,則今玆旬月前宿趼之地,更何必飾辭牢讓,上以犯違逋之誅,下以招詐僞之譏乎?蓋臣受命之初,不能量而後入,歲月一周,醜拙百出,曾無絲髮之裨益,謾貽朝野之嗤點,每自追惟,祗切惶愧。再煩祈扣,一出至懇,而前後批旨之下,輒以過讓,爲敎,豈以日月之明,遺照若此?只緣廷臣之辭職名者,率多有過謙之語,故聖明於臣,亦視以一例,而今臣則已試蔑效之狀,彰明較著,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之不暇,何可以原初譴罷,匪係相職,曲施優假,更有此重任之虛授也哉?目今國勢之扤隉,臣非不憂,生民之凋瘵,臣非不念,而顧臣短乏之才,有難强揠,終無以建治安之勢,進拯濟之策,惟當揆分斂退,以讓賢路,毋使臣身,更增忝竊之罪而已。矧玆同事郞屬,俱在罪削之中,而臣以大僚,徑被甄敍,徒恃寵靈,晏然冒進,則廉愧之防,壞盡無餘,職忝三事,寧忍爲此?且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少失將攝,轉變無常,而數日以來,重感風寒,胸膈痞塞,呼吸喘急,頭疼面烘,喉門如刺,寢啖全廢,藥餌靡效,宛轉床席,無計起動,史官相守,而末由趨命,伏枕惶隕,無地自容,玆敢更申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悉諭再批,而巽章三上,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往事今無可嫌,相職尤非過讓,前後開釋,非亦初卜,則今卿此讓,由予誠淺,只增恧焉。況今首揆調理,左揆被讒,顧今廊廟,其所無故,惟卿一人,胡不諒此?雖日上三章,決不許副,卿其顧國事之艱虞,體小子之至意,其卽偕入,鎭此泮渙。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迂而不適時韻,懦頑而全沒風稜,遍擬百執事,而一無可堪,眞所謂樗櫟之散,而無當乎欂櫨椳臬者也。臣嘗忝記注之班,昵侍耿光,殆將首尾十載矣,其本末長短,宜莫遁於日月之明,雖欲慕一時之榮,强自廁於豸冠之列,殿下其亦假借之,使得苟容乎?夫如是也,故一出而遭壞損臺體之彈,再出而犯擬律乖當之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斯可以不能則止也。處置請出,出於物論之外,而太廟展謁,只隔一宵,天牌儼臨,不敢坐違,黽勉就職,顚倒趨班,分義雖伸,廉隅都喪,始因鞫事而乍出,欲待長僚而卽退,及至一籲靳兪,仍復苟冒,則本情無以自暴,而初心已多有愧矣。人見其當朝參則進,有鞫坐則赴,動駕而必陪,出牌而輒承,將認爲無故行公之人,此莫非緣臣之操守未確而然也。巽軟若此,尙何望立殿陛爭是非,使人主動色,百僚畏憚也哉?是宜刋汰而無所疑也。今則鞫獄,已盡收殺,其不可因仍盤礴於已試僨敗之地,決矣。伏願聖明,亟命鐫削,以嚴黜陟焉。臣固萬萬不襯於見職,而旣有一日之責,則顧安可默然而已,以杜我殿下言路也?殿下向者,特頒絲綸,罪己求言,罷宮房折受,停尙方織造,分命備堂,各管諸道,首講良役之弊,欲試救拯之策,赫然奮發,有同一初,此誠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在廷群僚,中外臣庶,莫不歡欣鼓舞,至治之成,謂將朝暮可期,而獨臣愚死罪,以爲未也?何則?臣中歲居鄕,習知民情,軍役一事,未必不爲亡國之本,而間或有守宰良,則一邑免隣族之侵,方伯能,則一道無逃故之闕,乃覺得人之效,愈於良法,而雖有美制,不得其人,則亦必弊生,可推而知耳。一邑一道,尙且如此,何況擧一國而聽之者乎?從古國家之治亂,必係輔相之賢否,三代尙矣,雖不敢論,降以漢、唐,歷歷可驗。武帝,英明之君,而公孫當國,幾續亡秦,文皇,詐僞之主,而房、杜繼相,號稱治世,至於玄宗一人之身,而姚、宋爲政,則能做開元之治,楊、李弄權,則馴致天寶之亂,雖有明主,不得良臣,則未曾有致治者也。今殿下十年憂勤,一念圖治,而事不徯志,治未從欲者,亦無他,臨御以後,尙未得一救時之相耳。殿下之敬天,非不誠矣,而陰陽不理,災異疊生,殿下之愛民,非不至矣,而懷保失道,黎庶倒懸,殿下欲勤政,而大小之恬嬉,依舊,殿下欲去黨,而戈戟之相尋,轉甚,此豈但殿下,失治道之要也?抑群臣,不肯竭忠盡力,多有以負殿下也。古之君臣,君逸而臣勞,今之君臣,君勞而臣反逸,古之君臣,主憂而臣辱,今之君臣,主憂而臣反榮,此今日志士之所以興歎於有君無臣者也。竊覵近來應旨進言者,日滿公車,而千言萬語,無非專攻上身,一字半句,不敢侵及宰輔,豈夔、龍居三台,元凱列八座,初無一疵之可摘,而獨殿下,不免有許多闕失耶?無或事關聖躬,則言雖過,而輒蒙嘉奬,語觸時宰,則事雖微,而立見顚沛而然耶?此未可曉也。臣亦豈不欲補拾闕遺,效一得於拜昌之辰,第諸臣,先已言之,盡矣。殿下倘能省察而體驗,苟有一毫之近似,則毋憚改之,又就古聖王已跡而按之,與治同道,是臣區區之願,更何費齟齬陳腐之談爲哉?若乃赫赫巖廊之崇,人不曾議到者,臣請一言,自附箴規之義,可乎?伏聞殿下,以踵武豐陵之事,勉諭倚毗之大臣,不識有諸?殿下夫旣動法堯、舜,則盍使大臣,遠追稷、契,而必曰近效豐陵耶?聖上此諭,亶出苦心,則大臣雖有査滓之未盡淨者,亦必感泣而自勉矣。豐陵爲國之誠,誠有過人者,未知大臣,奉諭以後,果能一遵約束,守而勿失耶?大臣亦少日淸愼自好者,及今名位漸高,而諂附之類,日進,血氣向衰,而砥礪之志,漸懈,前後勸誘者,莫非伐異之言,左右慫慂者,皆是黨同之計,內主先入,而是非每多不辨,外撓浮議,而名義或未暇顧。急於引進,則罪累之至重者,率皆湔拂而吹噓,病於營護,則守令之被劾者,亦復費辭而伸白。廟堂議薦,屢引姻婭,而不避嫌忌,郡邑差除,自諉揀掄,而每沮異己,至於豫先陳白,隨後薦擬之擧,人雖謂之市恩樹黨,恐難以自解也。八路藩閫,兩都居留,凡係廟薦之職,幾乎純然一色,惟才是用之道,固如是乎?儻殿下,或以臣言,爲過,請就搢紳案而按覽也。至若宗臣之替囚政府吏,勳宰之面斥不白直,無論其言其事得失之如何,以具瞻之地,摠百之尊,受此無前之恥辱,大臣休休之量,雖不悻悻,而朝廷之體統,由是而盡壞,士夫之風節,職此而益衰,臣竊爲之慨然也。殿下每於聽言之道,輒先形跡之疑,故同色者知之而不欲言,異色者畏之而不敢言,徒長含默之習,未見謇諤之風,近年以來,孰有以宰相之過失,陳於殿下之前者乎?宜殿下日下求言之敎,而不聞直截之論也。大臣本心,亦豈欲循私蔑公,而不念我殿下勉諭之勤也?惟其權柄所在,挾雜之說,多岐而誤之,習熟見聞,輾轉沈痼,不自知其如此,豈不惜哉?諸葛亮,三代上人物,書其門曰,勤政闕失者,入吾門,黃喜,國朝名相,頻遭臺諫劾罷。今之大臣,比古兩人者,果何如也,而闕失未聞有勤攻,臺諫又不能頻劾,則常人之情,無怪乎私不勝公,亦何足深責也?過而能改,聖人所貴,從今以往,若能祛私恢公,盡心國事,則臣之此言,適足爲他山之石,而殿下求治之意,亦庶幾可成,幸殿下,下臣此疏于中書,俾自飭勵焉。目今可言者,指不勝屈,而獨眷眷於良相之思者,誠以得人,爲爲治之本也。大誥之下,諫臣之詣臺者,艱覓彼此無礙之事,而濫贈牛禁之啓,不過已陳之芻狗,儒臣之隨牌者,只爲疏不見却之計,而尾陳數行之語,亦是舌弊之陳談,則其苟且不誠實,甚矣。寂寥之譏,烏可免乎?一發九啓之諫官,驟聞風采,雖似可觀,細究指意,足供一哂。强索零瑣,虛張聲勢,外沽公直之譽,內售傾軋之計,精神所注,只在引黨,卽其避辭,可驗一證,曾謂如許小機關,將瞞過一世眼目耶?嶺伯所坐,不過做錯,則問備亦足駁罷,奚爲兄弟?方按南北,不無物議,故,故爲此擧,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之意,雖自謂巧,人孰不知?亞銓改正,尤極駭然。設有可論之事,旣是曾經之職,則改正之請,已乖論事之體,而況三字之敎,此豈人臣所可提論者?在殿下,亦爲失言之大者,則居臺閣者,宜盡匡救之策,而乃反稱揚之不足,又從而論罪,似此風習,臣實恥之。其不言者旣如彼,言之者又如此,殿下之耳目,其可謂得人乎?臣謂不可不竝施責罰,而警飭之也。臣本以孤危之蹤,只恃聖明之眷,愚忠所激,言不知裁,惟聖明,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 ○左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如臣衰鈍,久叨近密,蔑效涓埃,恒切慙悚。惟我聖上,一念圖治,十年于玆,運當三統之會,益勵一初之政,渙發綸音,大誥邦內,此正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繼以良役變通,周咨是先,所見各異,論說多端,或言結布,或言口錢,或言革罷軍門,或言均定一疋之役,而臣則皆以爲未然也。結布、口錢、戶布,決不可行於今之世道,一疋之役,似出均役之意,而若以二疋之役,分作一疋之役,則良役倍於前日,旣難其半之充定,又何倍數而責立乎?此固知其難行,而至於罷軍門之說,此亦不察其所由矣。一自軒皇丘賦作兵之後,三代頗存其制,秦、漢之際,已無其法,唐之府兵,略有藏兵於農之意,國初五衛之規,亦倣古制,當初規畫非不善矣,而壬亂之時,衛兵瓦解,宿衛單弱,故故相臣柳成龍,因時革罷,設立訓局,以爲輦下宿衛之軍者,亦由於不得已之計者也。其後歷朝,又設御、摠兩廳,最後又設禁衛、守禦兩營,合爲五軍門,經營鳩聚,已多年所,未立新制之萬全,先破見在之營門,更何依靠於緩急之際乎?竊觀今之事勢,有如破屋弊衣,破屋之年久腐傷,支吾土石者,若欲撤毁而改立,則必無構成之理,弊衣之表裏消毁,僅存形樣者,若欲澣濯而更製,則亦無縫合之勢,莫如仍舊而修葺,依樣而補綴,不害於安處而襯身矣。前後進言者,皆不知此道,互有論列,而其不諒今之事勢,則一般矣。今則衆論矛盾,道謀不成,舊套常存,救弊無策,自上特命差出八道句管堂上,申飭各道,以爲充定逃故,俾無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則此正如臣所謂支破屋補弊衣之說也。臣於此,不無經緯於平素者,故敢此仰陳焉。臣九年居泮,讀書之暇,每與八方之士,討論田、軍兩政,又於出身之後,以公差,周流各道,亦嘗待罪下邑,其於民瘼,固已稔聞而知之矣。爲守令者,不敢下手於富豪避役之民,亦不敢搜括各營門不緊名目,以充實役,而其他各樣名色,額外避役者,其數夥然。爲守令者於此等名色,若欲擺定,則大生紛鬧,因循苟度,徒擁虛簿,終無實效,惟彼窮殘無依之民,一家四五人身役之外,又有侵徵隣族之弊,怨毒之狀,不一而足,此豈朝家均役之意哉?昔蕭何入秦丞相府,先取版籍,前後調兵,皆由此取辦,以創漢業,簽丁調兵,有版籍,則自可取辦,民口之多少,役名之緊歇,閑遊避役之情僞,因此可知。今則八路旣出句管堂上,分付各道各邑,各色名目,修整成冊,無遺上送,則必不以實報來,而其中名目之不緊者,額數之過多者,或減或削。且考京兆累式帳籍,則其中亦多幻弄,以各樣役名,冒錄於帳籍,而不在成冊者,其數必倍於逃老故雜頉及一家四五疊役之類,而亦多有餘丁之數矣。句管堂上,自辟文、武間詳明幹事郞廳一二員,鎭日搜出,則時月之間,必有成效。且使各邑逃老故老除疊役,一家四五軍役之類,一一抄報後,自備局隨闕塡充,成案踏印,下送各道各邑,則不但闕額之盡充,亦多良丁之所餘,推移塡充於良小額多之邑,移錄案付,則可爲八路均平之政,而小弭九重宵旰之憂矣。臣謹按《經國大典》,田分六等,災分九等者,實倣古聖王十一之稅,而古典不得遵行,元帳漸次縮數,今之收稅者,不滿帳付三分之一,國家經用,何不匱乏乎?今當百度修擧之日,不可不斯速釐正,而軍政尙未得其端緖,亦當次第擧行矣。臣於頃日筵席,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之義,有所仰勉,王者體天行道之要,無過於此,誠能終始無間,馴致於穆不已之域,玆豈非區區顒望於聖明者哉?且於初五日朝參時,有民無信不立之下敎,而大臣以得人,爲今日急先務,有所陳達,臣於此,又有一說焉。《羲經》大有之象曰,君子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上九之繇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夫子系之以辭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象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誠能體大有明照之象,遏惡而揚善,履信思順,得賢而共國,則凡此數者之弊,不期祛而自祛,何患乎民役之不均,經用之不足乎?至於紀綱之頹弛,體統之壞損,黨習之沈痼者,自然驅除,而同歸會極之域矣,豈不猗歟休哉?臣本疎迂,年且衰遲,其於時務,何敢出意見論利害,而忝在邇列?每登筵席,伏承至誠求助之聖敎。且聞諸臣敷陳之緖餘,敢效一得之愚,仰塵四聰之聽。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無任拜手祈懇之至。 ==1月25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月犯立星。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試所初試開場,亦不能設行於當日,事體寒心,待牌去來,至今不得寢睡,牌去來,何其遲滯耶?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正言申宅夏罷職之代,待下批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入直進,參議李玄輔式暇,參知韓師得式暇,右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啓。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宋眞明爲大司憲,金尙奎爲大司諫,李光湜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重爲持平,沈聖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尹陽來爲都承旨,趙命臣爲左承旨,李匡世爲右副承旨,兪健基爲修撰,兪㝡基爲修撰,黃梓爲應敎,尹心衡爲副應敎,尹得和爲校理,趙尙命爲正言,魚有鳳爲戶曹參議,林象鼎爲白川郡守,安錞爲臨陂縣令,李潤身爲軍威縣監,高處亮爲鎭海縣監,李炫爲司饔主簿,李潝爲東萊府使,李日躋爲義州府尹,洪好人爲北兵使,金潝爲平安兵使。副護軍金有慶、金鎭商、沈錥、李濰、具樹勳、權興駿、朴來章、姜碩厚,副司直洪鉉輔、金尙奎、黃晸、鄭來周、安相徽,副司正李壽德、洪曕、花陽副令榷、安平守㸁單付。洪尙賓啓曰,新除授東萊府使李潝,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又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修撰兪健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副應敎尹心衡,時在京畿高陽地,校理尹得和,時在京畿長湍地,修撰兪㝡基,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鄭商佑,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二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南大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逬出城外,故祿牌不得出給云,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校理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先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砲手五十名,今正月十六日出送,而近來陵寢之內,虎患頗多,事甚驚悶,故另飭將校,各別搜捕矣。虎二口捉得之後,又過數日,而蹤迹更未尋得云,數多軍卒之暴露,已至多日,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堪,廉義難冒,蔑效之地,未可再玷。且自日前,重觸風寒,疾勢猝劇,無計趨命,再三呼籲,萬不獲已,而批旨開釋,迥越尋常,至以情志不孚,爲敎,臣奉讀未半,益增隕越,感極涕隕,不知所出。顧今廊廟之有故,國事之艱虞,臣雖愚頑,豈不憂念,而第臣病狀,方阽危篤之境,火熱上升,頭腦疼痛,頑痰塞胸,咳喘苦劇,達宵失睡,竟日廢食,宛轉叫苦,無望起動,隆旨荐降,而又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稍竢神氣之少定,更暴危苦之懇云,而大臣所患寒疾,見方苦重,數日之內,有難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又傳曰,布帛案新造以入事,分付兵曹。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事君無狀,重被臺言,罪名狼藉,惶怖之極,逬伏城外,以竢鈇鉞之加,千萬意外,史官儼臨,傳宣特諭,其所以慰藉之者,迥出尋常,臣捧讀未半,不自覺感涕之被面也。至於偕入之命,是何等恩數,而濫施於釁累之賤臣,大傷國體,臣席藁震越,不知所達云矣,城門已閉,今始書啓,不勝惶悚,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之往,開釋無餘,卿之爲國之誠,讒人巧誣之狀,業已洞悉,卿何不安?尤可痛者,讒誣無故之大臣,使國事泮渙,使君父痛世道,若添恙焉。是非特誤國事,實乎病君父,於卿,其無毫分不安之端,若是自輕,反中其計,予尤痛焉。卿須體予慇懃開釋之意,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鄭必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書啓批答及命召傳諭事,命下,而城門垂閉,待明朝傳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於昨夕,以監試承牌,留宿闕中,方待落點,以爲去就之計矣,卽伏見政目,新除大司憲宋眞明,卽臣之從兄也。同堂兄弟之竝據一府,自有應避之法,而相避之規,在下當遞,臣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史官洪曕送言,以爲,書啓中末端,書啓二字,誤書以傳諭云。莫重書啓,如是誤書,殊涉不察,推考警責,原書啓啓下後,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所授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諭。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引嫌而退,相避之規,在下當遞,揆以法例,勢難仍在,請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情危而當權衡之職,迹畸而處睢盱之地,出脚之日,已自分其顚沛,日昨諫啓九件,太半臣罪,驚懍愧蹙,無所措躬,荐違嚴召,誅譴不降,不得不略暴情實,以俟處分焉。金有慶之前夏一疏,只是自列其難進之情,而未嘗一言及於十九日下敎義理。倫綱等語,亦不過歷論世道之百變,以申頃年陳疏之本意,而聖敎之非常,實出意外,在下者縱不能匡救,反汗恩敍之後,從而枳塞,寧有是理,而臺臣反以宿趼例擬,爲駭,甚矣,人見之相遼也。噫,亞銓改正,前所未聞,苟有深惡,何不直請重律,而必以改正,爲目,多見其用意之勞矣。李泰祥,臣元不識面,但聞其爲節死臣李時稷之孫,而曾典三邑,皆有治效,故擬差矣,臺臣以素稱不治,爲辭,此亦臣不安之一端。具鼎勳,以觀津世閥,兼有才局,世期以州牧之選,蔭仕殆近二十年,郡擬已至一朞,而間阻親嫌,今始得除,亦云晩矣。以前例言之,直除外四品者,極其夥然,指不勝屈,雖只擧其最近,如尹慶一、李蓍明、金始炡、李秀輔、鄭欽先、林世諿諸人,歷歷可數,而獨於鼎勳,不可用此例,非臣意慮之所及也。且於知申之被劾,竊有所難安者,臣於初覆之日,承牌出仕而退,歷過一處,曹吏忽來言,方有牌招開政之擧,臣問參議一體牌招乎?對曰,參議則否,臣卽送言諸承旨曰,旣出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且今政,多有相議新通窠,幸於前席,稟達此意,以爲暫出同參之地也,俄而召牌下臨,卽隨而入闕,則其間知申,因事出來,聞此傳言,還入陳達,至被問備,不許出參云。臣不得已自爲求對,稟請伊時曲折,不過如斯,臣旣未及詣闕,則承旨之初無請來,可知,而今其爲言,有若臣已赴政廳,知申亦來到,而勸囑入送者然,苟如其言,此不但知申之損體,臣之損體誤人,尤當如何?事過兩朔,必有此追罷,而其罪則不過曰,替達吏判之言,是知申之罷,由臣而致之,臣何敢幸其獨免,晏然若無所交涉乎?至於安允中事,實在臣待罪地部時,蓋地部見儲銀貨至少,脫有勅行之疊到,則必將立見狼狽,臣爲是之憂。昨年春,與新西伯權以鎭,相議,辭陛之日,同爲入侍,請劃得關西木五百同,作銀儲置,則以鎭,以木則卽當輸送,而作銀則甚難,自本道決難擔當之意,陳達,及其下去之後,累有往復,而以鎭,輒稱本道實無許多換銀之道,燕譯之逢授,萊館之被執,所利無多,反有年久難推之慮,不如自京換貿之爲愈,臣亦與郞吏,多般磨鍊,則南北兩條路,誠如以鎭之言,此外又無他善策。遷延半歲,未之區處,心甚悶鬱,每飭該掌,某條思度矣。及至秋初,郞廳始以出給白木廛作銀事,面稟曰,本廛於諸廛中,最爲富實,四百餘廛人,各授一同木,則所負至輕,不患其難捧,且有渠輩應受之歲幣價,亦可備萬一之不虞也。臣反復商確,又詢他郞,知其最完,遂許其所稟,而五百同內七十同,則以貿蔘,入送江界,故只以四百三十同,出給,又以折價之重於時直,少寬其捧納之月限矣。此事若謂臣全不思量,率爾聽許,則固非其實,而謂之堂上持難,而郞廳苦請,則亦是傳聞之誤也。不料何狀奸惡之輩,瞯知此狀,從中欺幻,密地聚斂,有此萬萬絶痛可駭可愕之事,論其罪犯,誅斬無惜。捕廳嚴覈之下,自可畢露其情節,而臣之所痛恨者,苟使臣威足以戢奸,則初豈有市井狐鼠,萌心於此等奸濫,使臣明足以察微,則後豈不能早發其迹狀,窮覈而正法耶?虎出龜毁,責有所歸,其不可諉以耳目思慮之所不及,而倖逭罪責,厭然自在也,明矣。噫,臣以不肖無能,謬蒙簡知,畀之以此時銓任,赦積逋之罪,紆曠絶之恩,奬諭之勤摯,責勉之隆重,萬出尋常,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受命以來,慄慄祗懼,卽以祛私恢公,愼官方惜名器,屛干請抑躁競等語,書于壁而銘于心,必欲少效職責,毋負聖明者,卽臣之所自矢也。況守令之當擇,自前聖敎之申飭,諸臣之陳奏,廟堂、臺閣之糾劾操切,專在於此,尤豈敢一毫放忽,自速重戾?是以,每當大小政注,臣心旣自審度僚議,無少違異,然後始敢書出,而今之論臣之罪者,一則以銓地極選,謂之冒擬,一則以郡窠例除,謂之驟升,至有駭公議駭物情,損政例開倖門之斥,心事剌謬,罪釁層疊,撫躬慙悼,無面可顯。且臣才短性拙,平生畏愼,不敢用活法,掌財多年,如貸債防納料理營販等事,一切防塞,未嘗開路,惟是堂堂地部,銀貨殆竭,妄欲另爲添補,以備緩急,敢有此請木作銀之擧,而不付諸燕譯、萊館,付之廛人,責其近效者,亦可見臣之謹拙規模,而不幸因此一着,生出變怪,以致國言喧騰,臺章重發,當時該郞,至被慘劾,莫非臣過憂國計,有所作爲之罪,自訟不暇,尙誰尤哉?臣於銓任,初豈有一分承當之念,而畢竟勢到窮隘,黽勉暫出,則惟以挨過大政,力辭必遞,爲期,世道愈艱,物情難平,誚責之言,固已左右當至,而及其諫啓一出,而罪叢于臣身矣。臣之今日情地,惟有早自斂退,守分省愆,庶不至於益陷大僇,忘廉冒恥,抗顔復進,決無是理,而臺避層加,至以當論不論,自咎,則亦不敢徑先陳疏,泯默恭竢,徒積逋慢,臣尤死罪,今始不得不瀝血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危懇,亟命鐫臣職名,勘臣罪罰,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九啓之中,都承旨之事,予亦知過矣,而寂寥之中,不過事體,撕捱喉院,不若早允,故於當之者,猶知過中,況卿乎?吏曹參判之望,旣敍其人,復擬舊望,本無他意,卽允其啓,只嚴處分,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自古彈人,不無過中,豈可以此?若是爲嫌,直擬郡守,近者謬例,請遞之啓,特推之命,欲存舊制,只宜自勉,尤何嫌焉?戶曹事,曾已下敎,於卿,豈有可嫌者?冢宰之職,不宜暫曠,大政不遠,卿勿過辭,安意行公。 ==1月26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峽縣監李景元。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寒嚴未解,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本院問安,都提調徐命均,出在門外,副提調尹陽來,新除未肅拜,只有臣一人,副提調尹陽來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代以柳萬樞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十員,未署經一員,未差二員。來二月初一日,行宗廟朔祭,穆陵忌辰祭,大成殿、啓聖祠釋奠祭,纛所,南關王廟、東關王廟祭,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量箭官及百官頒祿時,本府入直,各一員分進,而勢難推移,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昨日啓下賈成彬公事,秋判持來,藥房入診,同爲入侍事,分付。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所被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尙逭誅殛,已荷聖度之涵廣,而恩諭荐降,曲賜開釋,史官賚宣,促令偕入,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不省措躬之所。此等恩數,本不當濫施,而況於負罪竢譴之賤臣乎?其無一分祗承之勢,伏惟聖鑑,必加俯燭,而徒使國體傷損,觀聽俱駭,臣尤增悶蹙抑塞,謹當仄竢物議,敢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傳授。 ○以刑曹啓目,賊人老味,罪人洪夢海,加刑得情事,傳于鄭必寧曰,依前判付,各別嚴刑事,分付。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九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八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當海西十一番、十二番別馬隊,逐朔分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備忘記,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gg不謹g,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本府元無指名現告之規,令政院,當該內官,卽捧傳旨啓下後,以爲拿問,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卽接慶尙監司粘移及該邑所報成冊,則惡逆不道罪人武弼應坐諸人,列錄以來矣。長子師允,年二十五,次子師望,年十七,捉囚大丘府,而旣已年滿,依例發遣府都事,與地方官,眼同,依律文,不待時緣坐處絞,妻朴女及女戒希,全羅道茂朱府,竝緣坐爲婢,同生弟敬弼,江原道平海郡爲奴,同生弟得弼,襄陽府爲奴,同姓姪子師悅、淡伊,平海郡流三千里安置,同姓姪子重來,蔚珍縣流三千里安置,而右罪人等,時囚大丘府,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八番中部後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當爲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一朔立番,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則四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五月一朔立番,一番、二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三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依傳敎,令倉官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情勢危蹙,逬伏俟譴之中,不敢冒受常廩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唐柚子來到,而奉常寺提調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則唐柚子六十五箇內,腐傷甚多,擇其可合薦進者二十三箇矣。在前如此之時,或有減數薦進之例,今亦不得已推移,來二十七日薦進,而腐傷之數,如是過多,莫重薦新,未免苟艱,事體極爲未安。當該封進官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忝重藩,自知不稱,果速臺評,幸蒙恩遞,如濯執熱,少安私心,庶幾沒齒閑秩,永守賤分矣。不料金吾之命,遽下於鞫事方張之時,嚴召繼降,不敢坐違,包羞冒出,黽勉參坐,昨者見擬於試官之望,科場體重,又不免隨牌入闕,呼唱庭衢,愧汗沾背,與人酬酢,亦覺面赤,此際忽叨知申之除,臣驚惶慙恧,尤倍於前,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從前踐歷之稍涉華顯者,罔非人望之外,而昧世冥行,暗受嗤點,想已久矣,況此喉舌之長,地望尤別,責任不輕,則雖是宿趼,豈可晏然冒據於彈墨未乾之日乎?左右思量,決難承當,不得已徑出禁門,恭竢處分,今因藥院稟啓,天牌辱臨,而顧臣踪地,萬無冒進之勢,自犯違慢,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遞罷臣職,處以冗散,俾免望輕任重之譏,仍治臣違召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得接本月十九日除目,以臣爲平安道觀察使,續又伏聞有旨,令臣除朝辭,疾速赴任者,臣誠惶惑悶蹙,殆不知置身之所。夫屛翰之寄,旬宣之責,其在諸路,孰非重任,而自祖宗朝以來,最愼西藩之簡者,亶以疆圉鎖鑰,隨其人而輕重故耳,況於近年,邊界無防,奸軌不勝,威以刑誅,犯者愈衆,須得如山岳如虎豹者,臨之以威,鎭之以重,然後庶或可以禁奸弭釁,則殿下視臣輕弱淺妄,夫豈有一分可以堪承是任者哉?國家任人,用捨黜陟,又當較長絜短,課功程能,前乎臣而受任膺除者,威望聲績,皆出臣上萬萬,而或拿罷之,或駁遞之,顧乃承乏,而以臣苟充,臣之姿性淺劣,固不暇論,卽此蕞爾道二十三邑兵、刑、田三政,尙且疵釁百出,悔吝孔多,旣被刑官之駁奏,廊廟之嚴斥,又荐遭帥臣之譖訐,則移授之職,任寄尤重,其不能勝而顚沛,必不旋踵,臣非身計之敢恤,竊怪夫朝廷,用捨黜陟,乖舛若此,將以重誤國事於方來耳。臣自少勞瘵,諄諄視蔭,偸度五十光陰,目昏而視幾盲,齒搖而食無味,種種衰相,日加月甚,老母之年,又復恰滿八耋,篤疾奄奄,朝不及夕,海西幅圓狹少,坐營四方,無四五日程,猶以母病身疾,往往有輟巡徑返之時。況今受任,重在邊疆,巡審之行,又將跋履險阻,經涉累朔,則筋力情理,俱非可堪,而尙屬私情,猶不如才不勝任之爲可懼。然惟天地之慈覆,實兼日月之光照,所應竝揆公私,俯循懇誠,至若臣日昨狀聞中,以軍政事,乞蒙先賜遞罷,而後行査按者。蓋臣平生心性,甚惡誕僞交亂之言,如營屬存罷之額,軍伍罷換之事,臣言是實,則帥臣有欺罔之罪,帥臣言是實,則臣有欺罔之罪,二者之間,不容不明辨,而臣所狀請,旣下廟堂,未及稟處,則臣以待罪竢勘之身,亦無移節按道之理,抑臣之不能爲渾厚氣象,方便規模,不但朝議病之,亦聖明所嘗深戒,而臣之不能體承矯揉,乃至於此,臣誠知罪戾之難贖,任使之不稱,此尤日夕兢惶,不知所出者也。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新授職名,無誤重寄,仍聽臣歸身司敗,獲遂所請,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西藩之任,不宜過辭,末端引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庸碌鈍滯,最居人下,而晩年一第,亦云倖矣。半生場屋,呻吟紙上者,不過功令家文字,而今則亦已作兔魚之筌蹄矣。其於經傳之奧旨,史乘之治亂,略無一斑之窺,此固臣之本來實狀,而非敢爲一毫飾讓之例套也。加以年齡晼晩,志氣摧頹,眼花眩於魚魯之辨,言辭澁於應對之際,雖冗官散局,尙有陳力不堪之嘆。況金華侍講之席,何等淸華,而夫豈臣夢寐之所到者哉?今我聖上,勤學好問之誠,卓越千古,頻接儒臣,日御經筵,苟得鴻儒、碩學,置諸法筵龍象之列,俾責啓沃成就之效,則太平萬世之休,庶將根基於斯矣。此時何等好機會,此任何等重職責,此日登筵,又何等儒者之極榮也。豈可使如臣等輩,苟然充數於其間,上爲虛授,下亦濫受哉?且臣猥荷鴻造,累塵臺垣,泯默隨行,了無一言一事之可觀,則其長短伎倆,固已莫逃於淵鑑之下。況且前後言地,被人反詈,受人凌蹴,亦不少矣,固已矢心自劃於三司言議之地,則瀛館一步,其亦鐵壁在前矣。且於月前,重觸寒感,浹旬彌留,素患痰火之症,仍以添發,咳喘苦劇,音聲嘶澁,尋常酬酢,亦難如意,晝夜叫痛,委頓床笫,以此病情,尤無作氣强進之勢,故昨違嚴召,恭竢譴何矣。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今又天牌下臨,臣嚴畏分義,玆敢擔曳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賜遞免,使名器毋玷,私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頃陳一箚,未蒙允兪之恩,反承調理之旨,益切憂窘,不知所措。臣病非係他症,只是老病已極,決難支撑而已,眞所謂百病皆可治,老病不可爲者,是也。此豈有調治復蘇之望哉?且臣得見臺諫疏本,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噫,此誠至論也。臣之老昏,尙玷元輔,不能早辦一退,人言之來,眞足愧死,且於廟薦一事,至請取覽官案,以臣昏識,謬當薦擬,其不厭人心,固也,無足怪也。第其所謂八路藩閫,純然一色之言,甚足傷嘆,只論臣所進人才之堪不堪,則可也,色目二字,顧何足留置胸中,又何足計數,比較其多寡乎?方伯、居留,猶不可較量色目。況於閫帥,尤豈有色目之可言,而今其言如此,臣竊傷世道之日薄,乃至於此也。雖然,臣之至願,惟在於速解匪據,瞑目入地而已,豈可與臺諫,較論曲折乎?第其侵攻左揆,旨意深緊,不但止於就事論事,臣以無似,忝居首席,左揆之所建白尉薦,罔不可否而消商,苟使左揆而有失,卽臣之罪也,去就進退,義難獨殊,只有席藁竢命而已。夫以僚相淸愼忠厚之德,純誠體國,不忮不偏,素孚國人之望,而猶且不見容於世,國事泮渙,尤無一分凝定,粗成朝著貌樣之勢,病裏憂嘆,寧欲速就冥然無聞,而不可得也。顧今時事之艱棘,國勢之扤隉,至於此極,惟有亟罷老朽垂死之賤臣,改卜賢德,然後猶或有扶顚持危之道。伏乞聖明,俯諒血懇,亟許罷斥,以謝人言,以幸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讒誣之言,業已洞燭,於卿,尤gg有g何毫分不安之端,而其中藩閫等說,尤爲無據,方當飭勵武弁之時,渠有嚴畏君父之心,添閫於藩字乎?欲誣人而自犯無嚴之科,何足掛齒?目今艱虞,廊無輔相,顧念國事,若添恙焉。卿其須體此言,安心勿辭,其須益加調攝,竢間造朝,臥閤視事,鎭此囂世,仍傳曰,遣史官傳諭,更遣御醫看病。 ○甲寅正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刑曹堂上同爲入侍,提調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右承旨洪尙賓,刑曹參議李衡佐,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進伏。寅明曰,日氣之寒冷,一向不解,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如何?上曰,寢睡一樣,而水剌則昨今稍減矣。寅明曰,湯劑進御後,以覺其有效,爲敎矣,其後復如何?上曰,診脈後,當下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中宮殿感氣,申飭醫女輩,使勿言于提調,故不得詳知,而似未快復矣。上曰,比向時則快愈矣。寅明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度數調匀,而未快之候,則與前無異矣。應三曰,左脈重按,似帶數,右脈體稍高,而有沈氣,向時則舒暢矣,今日則差不及向時,未知於聖慮,有所察識乎?龜慶、壽煃之言,略同。寅明曰。日候猶寒,故然耶?上曰,春寒比冬寒,尤不好,而昨日以試官事,達宵不寐,至於日晏,酬應猶不已,以致納風,頗有腹痛,如廁而不泄,後重,則甚矣。自午後始泄,至夜通爲三四次,此似害氣矣。聖徵曰,當進一二貼湯劑,以解風寒矣。上曰,何藥耶?聖徵曰,當與諸醫,商議,而如藿香正氣散之屬,似好矣。上曰,問于諸醫而陳達。聖徵問于諸醫後,奏曰,金應三則以藿香正氣散,爲宜,崔龜慶則以倉廩散,爲宜,金壽煃則以異功散,爲宜,而卽今當先溫解,藿香正氣散,加白芍藥酒炒一錢,姑進二三貼,似可矣。上曰,首醫之言,爲完備,此藥三貼劑入,可也。寅明曰,臣有時急稟定之事,戶曹所儲米,自去年冬間,絶乏,艱辛鳩聚,僅支今朔頒料,此後則無可繼之道,上游可興倉米,事將急速取來,俾趁來朔頒料,水運判官,例當率站船,上去運致,而見今水運判官,見遞於殿最。吏判方引入,參議則以非緊任,不得差出,而此則事勢急迫,或令口傳差出,使之不多日內,下去,何如?上曰,今日內口傳差出,卽速下送,可也。寅明曰,人蔘以潛通倭館之故,爲國之禁物,蔘商之往來者,必納稅本曹,得成貼公文,然後方爲被執,而本曹則收其稅,而得蔘五六十斤,以爲倭館禮單蔘及凡他支用矣。近來人蔘絶種,京局之間,殆至掃如,許令被執之後,亦絶無本曹納稅者,禮單蔘種種貿用,實爲難繼矣。近聞潛商日滋,而松都商賈,素多爲潛貨者,故不時搜檢于松都旅客主人家,則果得用蔘文書,而極其狼藉,方自本曹査問,未知其果皆潛商否,而如得其犯禁之狀,則本曹非用刑衙門,當移送秋曹,使之依律定罪,而此係國法,不可不嚴禁者,而推捉行査之際,怨謗必多,不得不先此仰達矣。上曰,行査後,移刑曹處之,可也。廷濟曰,此有可知者,倭館入蔘之路,間嘗防塞,而倭人無切迫底意,而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相續,我國人蔘絶種者,已久,其間情節,甚可疑,此後則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當重繩之矣。寅明曰,備局事,近多商確者,將欲稟定之際,左相遭意外臺言而引入,事皆泮渙,誠爲悶慮矣。上曰,人之爲言,當就其近似者而論之,何可以此等說,加諸左相乎?寅明曰,其中如八道藩閫之說,尤是求罪不得而爲之也。上曰,俄者於領相疏批,已諭矣。其用意甚密,先以踵武豐陵之敎,起頭,豐陵,是左右周旋之人,而左相則自其先相,頗與世齟齬,但豐陵逝後,無可屬託者,故以此下敎於左相與吏判矣。今藉此爲言,而其下疏中書,而飭勵之說,尤不成矣。寅明曰,今世之不滿於左相者,不特李壽海也,壽海則以爲黨論,不滿于心,而又有以不爲黨論,不滿者矣。上曰,賈成彬文案,秋曹堂上,見以爲如何?泰彬、成彬,同氣之不睦,已是係關風敎,而古語曰,男子剛腸者幾人,能不爲婦人言所惑,張公藝之忍字,牛弘之讀書不輟,固不可望於此屬,而蓋想泰彬,與成彬不和,亦必由於其妻矣。況其舅犯此,而泰彬妻,敢爲呈官,此不有害於倫常乎?王者正風俗之道,似不宜置之也。廷濟曰,文案昨日始下,臣略綽看過,未及詳閱,而其情絶痛,泰彬若死,則其妻痛怨次骨,而鄕曲愚婦,未暇念及於挨逼其舅,告官起獄,亦或不異。此則泰彬旣不死,而其妻如是,未知於律如何,而烏得無罪乎?衡佐曰。此是臣所狀聞者,而三綱爲重,故律,父殺子不償命,此則又非殺之也。臣初不欲狀聞矣,其時御史金尙翼以爲,旣是人倫大變,斷不可自本道勘處,臣依其言上聞。蓋泰彬不得爲孝子,其父不得爲慈父,平日離柝各居,至有此訟獄,使泰彬而在,則罪不可赦,而泰彬旣嗾其妻,訴官而逃走,其妻發狀,不擧其舅,只擧其叔,士夫間,或有此等事,則必不能無議論,而此則其人無可說矣。朝家視以爲蟲,而置之可矣。廷濟曰,雖不必以一罪論斷,風敎所關,豈容但已?且法不可擇人而行之,只當嚴之,而昭揭如日月,使民莫敢犯也。上曰,承旨書傳敎。尙賓執筆前伏,上親呼曰,世道陷溺,倫常大壞,數年之間,子之於父,弟之於兄,妻之於夫,奴之於主,俱犯倫常之大律,此無他,敎化不行,仍歲荐飢,倫常掃盡,民無恒心之故,自責寡躬,方愧涼德,今觀湖西啓本,則頃者狀聞賈成彬等事也。大抵此事,雖關係倫常,事近未成,治百里之官,或治或敎,自可妥帖者,雖不然,道臣,職在宣化承流,自道處決者,而旣已上聞,亦關倫紀,其所處分,不可不嚴,賈成彬事,雖若往者夢才事,而彼則已殺,此則未殺,雖有輕重之別,彼夢才事,本哀矜而當恕者,此成彬事,乃痛惡而難恕者,旣有律文,惟在該曹之按律勘斷而已。豈容別議,而但時彬、處彬,以弟毆兄,係關倫紀,而本道初無擬律之事,而該曹之依道臣所引《大明律》云者,未免糢糊,更令本道考律勘處,成彬之欲害泰彬者,若成陽之指揮,則泰彬雖被害,成陽,卽泰彬之父,乃其妻之舅,似難發狀,況不被害者乎?告其夫之同生,自不覺其及於其舅,亦係風敎,泰彬之妻,亦令本道從重勘處,以礪風化,成彬手犯其事,則指揮等節,本不甚關,而以子證父,有傷法典,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履儉曰,臣以史局事,有所仰達矣。曾經翰林中,時政記未修納者,朴文秀、鄭益河、閔亨洙、李周鎭等四人也。閔亨洙則方在罪籍,姑無可論,鄭益河則頃者修正以來,謂有漏落處,還爲持去,厥後又已一朔,而更不來納,朴文秀則果有實病,難於書役,曾以此陳疏,有待差修納之命,而病之差復,未易爲期,莫重時政記,一任其遷就不納,實爲未安。李周鎭則未及修納,而遽遭父喪,故有過葬後修納之敎矣。渠以爲,時政記修納,則例爲着署於皮封,則身在草土,不可着署云,而尙不修納,其所執誠,過矣。鄭益河、朴文秀、李周鎭等,合有催促之道,故敢達。上曰,鄭益河則旣已修納而還持去,必卽還納,不必催促,而李周鎭則雖在喪中,豈以着署爲嫌,而不爲修納乎?自本館各別申飭,使之從速修納,朴文秀亦一體申飭,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坐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甑山縣令任崇元,和順縣監辛義立。 ○洪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腹部不平之氣,其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腹部之候差愈,湯劑進御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當此問安之時,副提調尹陽來,疏批已下,尙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修撰兪健基,昨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趁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傳授。 ○傳于洪尙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納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設置能麽兒,講習陣法,意非偶然,而近來怠慢成習,日漸懈弛,故常加申飭矣。卽接該廳牒報,則今朔內,連因堂上身病,一不擧行,事之稽緩,莫此爲甚,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警責之擧。除呈辭下鄕外,當該稱病堂上,竝從重推考。此後則毋踵前套,必準每朔六次之講事,嚴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恩命之下,不勝惶感,而罪名深重,方此縮伏,累次煩瀆,極知其悚懍,而揆以公體,終不敢祗受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自五六日前,已覺病意形顯,渾體如束,頭疼難堪。而適會僚位久空,替直無人,遂十分强耐,因仍淹直,多觸外寒,積失將攝,三昨始得退歸。而諸症一倍加劇,寒熱交作,精神迷瞀,背引而艱於轉動,膈悶而妨於呼吸,終晝僵臥,殆不省事。夜來又添關格之症,胸肚之間,有氣上升,升則輒致昏窒,實有頃刻凜凜之憂,多灌藥物,少無其效。素患疝氣,又復乘此而發,方其迭斥之時,膈下臍上,痛楚難忍,必用嵈劑,然後方得以艱辛少降。一日之內,如是者數,衰朽筋力,無以枝梧,見者莫不危之。顧玆病形,誠萬萬非常,供劇一節,固無可論,倩人構疏,擬伸哀籲,呈至政院,殆過三四。院僚亦豈不知臣病之如此,而諉以僚席之不齊,一例退却,至有牌召之混請,遂使病昏中人,坐犯違傲,臣實排悶抑塞,不知所出。夫難免者疾病,宜諒者僚寀。而以臣危病,猶不見諒,疾聲之籲,終未一徹,則無端違召,何等慢蹇,而只推之命,特下意外,此尤臣大不安者也。卽今症節,視日前,尤有加焉。雖未敢輒復細陳,以益猥屑之罪,而惟須亟卸官務,廣加醫治,或可以更覓生路耳。玆伸未徹之前懇,敢冀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將臣所帶職名,亟行刊削,俾殘喘少延,以卒生成之澤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西北按察,是何等職任也。才望之宜於斯,地歷之宜於斯者,今可歷數。而一誤於廟剡,再誤於天點。以臣半世畸孤,庸鈍無能者,卒然畀之於人望之外,則安得不大駭小怪也?雖然,平生無寸長,粗欲量己知足,而門衰族冷,盈滿又可懼。則位卑者,雖不能止,高者當止,年少者,雖不能休,老者當休。而猶不能決於止,而勇於休,故只以毋競榮要,作爲三字符。而陞秩至榮也,擢藩至要也。濫則招忌,盈則招損。而秩視亞卿,在一身而爲濫,官居兩藩,在一門而爲盈。臣之聞命增惕,瀝懇陳籲者,斷斷苦心,神實鑑之。而及承聖批,猶靳允許,諭之以卿勿過辭,敎之以速往欽哉。誠不知糞土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然素戒不可變,私義不可强,則必欲連章乞免,自處乃已。而見阻喉司,方切悶蹙。日昨憲臣之疏出,而公議可見,則於是乎臣可無事於瀆擾,而朝家自當刊改之矣。噫,憲臣以同朝忠厚之意,乃反宛轉其辭,以嶺伯一啓,揷入行語間。而其所謂兄弟竝據南北,不無物議,故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有若臣冒戀新寵,必欲往赴,而諫臣之請罷臣弟,曲爲臣家,北赴南還,各遂其願者然。甚矣,人之爲言也。毋或慮臣之冒沒承膺而然歟。假臣而苦不自足,巧於進取,則豈不能扳援於勢利之途,挽汲乎交游之場?立朝三十年,自甘於杜門守拙,而今此分外薦擬,非臣所料,格外恩點,又非臣所料,則物情之招猜,理所必至。臣若戒不在得,唯以貪戀爲意,則設有一時竝據之嫌,此係年前已經之例。旣不得力辭於前,又何必飾懇於後,而誠以心之所不安,乃是義之所不可,故特被譴罰,不得遞則不知止者,耿耿此心,已有定算。果如憲臣之言,而費力經營,則如臣之拙於謀身者,從此而可得巧宦之術矣。其疏中,又曰,八路藩閫,幾乎純然一色云,則憲臣之意,於此可見。臣之所愧恧者,緣臣不肖,猥擢潘任,一則移罪於諫臣,二則移罪於廟堂。在臣處義,更無去就之可論,而此在國體,誠不無聖朝偏任之譏,南北重藩,非臣一家之私物,則臣弟旣已得罷,臣又次第得遞,自此人言,庶可以休矣。臣雖無狀,亦有廉愧,粗聞士夫辭受之節,關係廉恥,而藩任寵擢,與他尤別。若曰憲臣之疏,只以竝據爲言,而耐詬包愧,貪榮冒赴,則豈不爲言者之竊羞乎?靜俟累日,尙無變通之擧,情窮勢迫,不得不更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臺言,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洞燭,不足爲嫌。卿其勿辭,宜速往赴。 ○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匡世,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伏讀《陸宣公奏議》,自論裴延齡姦蠹書章首,至章末。上曰,承旨讀之。匡世伏讀,論朝官闕員狀,自章首臣聞於經,至不擇可否七也。上曰,注書讀之。壽德伏讀,自夫多少相謬,至章末惟陛下圖之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第一條全篇。上曰,小退,諸臣皆退出。初更更爲入侍,上命下番翰林繼讀。德重伏讀,均節賦稅第二條,至第六條卷末訖。健基曰,裴延齡之情態如彼,而德宗終不覺悟者,此無他,德宗本源之地不明,與君子不合,與小人相近之致。以此觀之,人君本源之學,不可不勉礪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痛快悲切,有足感發處。其所謂朝廷尊攘等語,此非俗儒之所可言,中間就事論事,不容更議矣。匡世曰,打破延齡之奸狀,其言痛切。先儒云,陸贄之言,筆端有舌,此論誠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皆本於經傳中,學識亦可謂不淺鮮矣。上曰,然矣。陸贄之言,過於厚重,而至於可言處,則極爲猛緊,亦不至迫切野俗,學力誠有之矣。健基曰,其言眞實的當,深得告君之體,此不可以尋常章奏看過,而所當深味者也。匡世曰,形出小人,情狀如畫,而動引經傳,條理分明,人人皆可易知。而德宗終始不悟,豈不可惜乎?深括嫉怨爲孤貞,此非但德宗爲其所賣,抑亦世之人君,不能深察,則終難免此患矣。健基曰,此豈但德宗爲然?大凡爲人君者,其心非必欲用小人,而小人常易以欺蔽,故其君終不覺悟,以奸爲忠,而任之不疑矣。上曰,比如王安石之欺宋神宗,神宗銳於求治,非必樂用小人,而爲安石所欺矣。匡世曰,此亦神宗本源之地不明,無異於德宗矣。上曰,爲盧杞所欺,前鑑不遠,而復見誤於延齡,此實由於心志蠱惑而然。建瓊林、大盈庫,所以盧、裴之繼用也。健基曰,嘗聞宋臣李杭之言曰,君子以無心爲計,故常易見疏,小人以固寵爲心,故每必得志,此誠切論也。上卷第二十板興王之佐,季世之棄才云者,亦可見末世人才之眇然者,實非難得而然,專由於不能擇用。以此觀之,才不借於異代之言,非虛語也。槪非人才之難得,知人才實難而然也。此不可不惕念處也,上曰,嫉惡太甚,此德宗之病痛,循故事而不擇可否云者,此陸贄之所以深知德宗之病處,觀今之弊,亦如是者多矣。健基曰,以此知陸贄之非俗儒矣。長吏累遷,固非理道,其官過久,亦有弊生云者,此實詳知時弊之言也。近觀善治守令,初頭或孜孜勤礪,而及其久也,則每必因循怠惰,故終或顚沛者,多有之矣。上曰,時俗樂新厭舊,始勤終怠,誠如陸疏所言矣。健基曰,中人以上,居官之弊,如是者多矣。遞易頻數,雖非理道,而莅職太久,則竟招咎愆,甚速甚遲,其弊一也之言,切於時弊矣。上曰,所達是矣。匡世曰,陸贄之言,無非切於事情,皆可留心玩味處也。上曰,其言非但爲其時之救弊,切中今日之弊矣。健基曰,陸贄才具,足可爲伯王之輔矣。匡世曰,其章奏懇切,觀此兩疏及六條所列,則治國規模,皆在其中。而德宗終不省納,豈不可惜耶?上曰,往者納絹一疋,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疋,當錢一千五六百文,此何義耶?健基曰,此唐之法制,而以絹代錢之謂也。上曰,今過於二,何謂耶?所謂絹一疋之直,初爲三千三百文,而後爲一千五六百文,何耶?匡世曰,小臣新入院中,未及考閱此書,此等文義,有未詳者,而過於二,似是謂絹也。健基曰,小臣失音,已月餘,上卷付自至處,雖或看過,至於下卷,未及經意。曾前爲科業時,亦嘗泛看此書,而未得領會矣。輸其一過於二,以文勢觀之,似以絹而言也。上曰,翰注中,有知其義者乎?履儉曰,臣亦未詳其義,而當錢三千一千云者,此蓋隨錢之賤與貴而定之。而官非增賦,私己倍輸,則其法制之有弊,可知矣。上曰,此非但唐時法制,正如今日之弊矣。租庸調法,我國但有租法,而無庸調法矣。健基曰,外方有戶役身役,以此觀之,我國亦有唐之三役之法矣。上曰,榷酒法,漢時有之,而此疏云云,唐亦用之矣。天子之貴,寧憂乏財等語,不能無疑矣。健基曰,假欲云者,皆設辭也。如此文勢,多有之矣。上曰,佛骨表所云,宣政一見者,亦是設令之謂也,其義正類是矣。匡世曰,別循營求等語,不能無弊。古昔聖賢告君之辭,則不爲是矣。上曰,陸疏中,多游辭玩語處。其君乃德宗,故欲委曲開導,此乃納約自牖之義也。聖賢亦有此等納約處,如孟子論好貨好色之類是也。匡世曰,其言出於納約之義者,誠如聖敎矣。上曰,陸書之言,切於時弊者居多,誠宜着意處也。二十倍於官稅之言,此深知其弊,而法貴必行,不在深刻之言,豈不好耶?健基曰,初尙寬大,而終至於深刻,裕其制之言,誠切論也。匡世曰,以絹代錢,近來亦有此議。三南各邑身布之上納於各衙門者,率多以錢而代納矣。上曰,當有申飭之意,亦謂此等事也。方今錢貨之權,不在國,而在於家。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云者,此言誠的當。唐之月俸,計錢爲數,而今亦然矣。再昨年鑄錢,而錢益聚於富民矣。健基曰,非但錢貨爲然,富家兼竝之弊,誠難矣。匡世曰,各邑之以錢代布者,實因上司分付而爲之矣。健基曰,受錢而民不願,則誠爲弊端,而以錢代布,則民皆樂從矣。上曰,此非但身布爲然,至於田稅,亦將用此規矣。健基曰,民之樂從者,其情可矜,渠輩操縱,專在於官吏,捧以二兩,則猶以爲差勝矣。上曰,受錢亦豈無情債耶?當初錢賤布貴,故以錢代布,似由於損上益下之政矣。今則不然。布賤而錢貴,以錢代布,反爲損下益上之道焉。莫若申明舊典,嚴飭以錢代布之爲愈也。匡世曰,申明舊典,從民願而爲之,則似宜。而自京司受布,不無人情,反非損上益下之政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人主講學,本非尋章,始講陸書,已自興慨,今日畢卷,尤有味焉。十有二編,字字的當,句句切實。豈曰唐書?實中時弊,于今所講中,錢貨弛張,兼竝斂重,尤有覺得。頃因筵臣陳達,身布代錢之事,雖已嚴飭,陸贄書中,先王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財之大柄,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穀帛者,人所爲,錢貨者,官所爲。人所爲,故租稅取焉。官所爲,故賦斂捨焉云者,事理甚明。而至於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而限令供稅等說,尤爲的確。大抵以錢代布,初則由於錢賤布貴,損上益下之意。而今則布賤錢貴,損下益上,亦甚無謂。懶農輕蠶之弊,率皆由於此。莫若去其姑息,亟循舊章,另加嚴飭京外,而兼竝斂重,生民痼弊。陸書已詳,雖不煩諭,浮奢之習,虛糜之風,俱由於此。欲革侈習,舍本奚他?其令備局謄此條,諭于諸道。而法貴行不在刻,裕其制嚴其令十二字,乃祛弊之要務,亦令諸道方伯,體此而行焉。匡世書訖,內官持橘盤而詣前。上曰,諸臣皆取橘懷袖,可也。諸臣皆進前取橘,以次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 ○下直,慶尙右兵使申德夏。 ○李匡世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已累日。除在外試所進去外,掌令李光湜,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 ○李匡世啓曰,判決事金後衍,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陽來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累日,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祿俸累承輸送之命,而蹙伏俟譴之中,決不敢冒受。從當以文字仰暴,同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批輸送。 ○李匡世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還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方在俟罪之中,命召萬無領受之理,而日煩王人之傳授,反極惶悚,不得不敢此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機張等官居幼學丁希悅妻金氏等囕死事,傳于趙命臣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世,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文廟釋采初獻官,例以春曹長官塡差。而判書臣申思喆,乃是輔國階,則揆以事體,不當擧擬。當品中則除公頉外,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多有從二品塡差之例,不得已依此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大典》考課條,刑曹等決訟衙門堂下官,三朔內每決等道數,刑曹則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準者降一階,而受敎內,詞訟衙門決等,本日有故,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云云矣。本曹之規,必於晦日首堂之坐,決等書入。而晦日首堂,若不開坐,則循例以決等不得之意入啓,此乃謬例也。當此《大典》申明之日,不可襲用謬例,依受敎,本月晦日,首堂有故不坐,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以爲滿三朔會計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全盛佑,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答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後,諭書密符修正之際,因有臺啓,諉以情勢,不肯祗受,累度催促,終不回聽,旋卽出去,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密匣不得已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新除授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平生伎倆,外佞內貪,曾任豐德,專事掊克,及守南陽,手闊轉甚,科外之斂,法外之刑,毒害生民之端,不一而足。漁戶之流散,尙未還集,境民之怨謗,今猶載路。畢竟遭其母喪還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米錢及魚鹽雜物,此乃一境人之所共目見,而至今唾罵者也。推此一事,可知其他。豈可移此手段,置諸一路戎閫之重任,以貽軍民無限之害乎?除目之下,物議喧藉,而佯若不知,遽乃辭陛,尤極駭痛,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 ○龍仁縣令柳謙明,以曾經侍從之人,出宰百里,所當隨遇盡職,而全不惕念,肆行不法,民田結卜,公然加執,其所刻捧,不啻夥然,而稱以補役,半歸私橐。軍政歲抄,一委奸吏,賂門大開,闔境騷擾,加以捧糴紛濫,役民苛酷,種種瑣屑侵暴之事,難以毛擧。畿邑之人,若論道內尤甚不治之邑,則必以龍仁爲首,而尙逭譴罰,誠是異事。請龍仁縣令柳謙明,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正言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朝臣之日再違召,固已萬萬未安,而至於三牌,事體尤爲重難,或當臨急不得之事。若無自上特命,則決非在下者所可稟請,而近來則便成常規,恬不爲怪,三牌尙然,況四牌乎?日昨政院之請招銓官也,雖曰試事之迫急,三招不進,旣在於夜深之後,則待翌朝請牌,事理當然。而乃敢以一日四牌,有傷事體等語,有若循例稟旨者然,實有乖於惟允之責,物情俱駭,且關後弊,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其日當該承旨,從重推考。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之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直赴人之身故者,勿論文武,不付殿試,事體固然。昨冬式年殿試時,固城擧子尹迎來,其身已故。而因該曹稟達,至有書名榜尾之擧,所引丙申謄錄,雖未知其時事實之如何,而此等事,一經擧行,便爲後日定式。旣骨之人名塡金榜,事體所關,終涉苟簡。其在重科體杜後弊之道,不可以事往而置之。請兵曹當該堂上推考,物故擧子,卽令拔去榜中。答曰,不允。推考事及末端事依啓。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冒陳肝膈之懇,冀蒙矜許之恩,及承聖批,不賜允可。臣誠悶蹙抑塞,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明主用人之道,必量材而器使,大小輕重,各適其宜。苟或不量人器之稱否,而遽爾濫授,不揣才分之難堪,而苟然冒受,上而累核實之政,下而速僨職之辜,則其凶于身,而害于國,孰甚於此?顧臣孱庸迂闇,伎倆盡露,疾病奇痼,殆天所廢,誠不足以備數於任使之末。至於一路旬宣之責,尤豈有萬分一可堪之理,而今忽加以謬恩,强之以所不能,是猶責駑步以騁遠,試僬僥以重擔,其必至於顚頓覆跌也,審矣。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言,而其於負職責而累睿簡,何哉?臣雖不肖無狀,區區咫尺之守,亶在於量受一節。而今若含恩怵分,輒復承受,則殆有甚於辭十萬而受萬。從前所以引分懇扣,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盡爲矯情飾辭,厚誣聽聰之歸,眞是饕榮餂利之一鄙夫耳,臣何忍爲此乎?然此在臣,猶爲第二件事,抑臣有情勢之大段危臲者。日昨臺疏之捏辱臣兄命均,語意極其深憯,其臚列中一段,卽八路藩閫事也。如臣無似,亦忝藩任之一,其爲乖物情,而駭聽聞,固已甚矣。宜有駁正之論,而尙未有聞,誠一怪事。今臺言果發,至以八路爲言,則臣身亦在混斥之中,諉以獨非廟薦,而厭然自掩,冒沒承膺,揆以廉義,寧有是理?噫,人方持臣兄甚力,權柄等說,無非危怕。而臣則受屛翰之重寄,不恤人言,唐突冒赴。人雖加之以放肆無忌憚之目,臣亦無辭以自解矣。不惟臣矢心自畫,有死而不敢爲承命之計,同朝之人,毋論親與不親,對臣而言者,皆以爲必可遞,一世公議之嚴,居可見矣。臣之決不可僥冒之義,於是乎益皦然明甚,尙何論去就也哉?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必有以亟賜處分,不待臣辭之畢矣。不日催促,旣有特命,而日呈辭疏,見阻喉司,一向虛縻,爲罪滋大,玆不得不疾聲申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曲垂矜憐,卽命鐫改臣職名,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業已洞知,於卿,尤何所嫌?卿其勿辭,宜卽往赴。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君命至嚴,不可違逋,天陛至高,不可瀆撓。而然臣違逋,而未敢承瀆撓而不自知止者,是雖出於情病之萬分難强,而其爲犯分之罪,則固已大矣。每一拜章,惶汗浹背,而及奉聖批,輒加恩貸,不惟不罪,辭旨愈益隆摯。狗馬之疾,至煩睿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眷顧之殊絶,實非賤分之所當得。臣誠感悚,無以容措。念臣空疎之狀,畢露無餘,人雖不言,自知已明。而日昨憲臣之疏,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如臣無似,忝居是任,則此固今日之格言,只自愧服之不暇,而在臣難進之義,則尤覺明甚。臣之量己分,而讓賢路者,庶可免於慢命之辜,而聖明之許臣斥退,恐不待臣辭之畢矣。見今左揆逬出,國事泮渙,責勉之聖意,臣非不仰認,而臣亦被論於臺疏之人也,其何敢自諉無故,而晏然爲徑進之計哉?若夫都監郞屬之俱被重勘,係是臣不宜冒出之一大端也。前後控籲,輒引斯義,淵鑑之下,寧不照燭?同事諸人,尙在罪籍,則徒藉抆拭之寵命,揚揚復入於政堂,揆以廉義,斷無是理。臣於是,惶蹙悶塞,誠不知所出也。且臣所患寒疾,非一時輪行之症。內傷旣痼,外感不細,頑痰痞塞,胸脅牽痛,氣逆而頭疼,火升而面烘,輾轉沈頓,一向無減。醜穢之形,不敢煩陳,而束帶趨命,未易爲期。虛辱隆眷,益增罪戾,玆敢更申肝膈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改卜賢德,以重國事,以安愚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已悉予意。只緣誠淺,巽讓若此,只自恧焉,夫復何諭?但今者引嫌,尤涉過中。往事郞官之勘律差重,不過事體,於卿,尤何嫌焉?所患,其神明所相,自可勿藥。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企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不肖賤臣,猥膺拔擢,待罪中書,今已三考矣。憒憒尸素,釁尤百出,上而孤盛眷,下而負重任,外慙內爛,食息靡安。臺言今果峻發,臚列狼藉,臣之前後罪狀,益著明而無餘矣。危怖萬萬,不敢偃息,蒼黃逬出,泥首俟譴。不意恩諭續降,史官臨宣,十行絲綸,辭旨勤摯。臣是何人,獲此異數於君父之前哉?惶隕感激,涕泗逬集。念臣所遭,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旣以市恩樹黨,加臣極罪,風節益衰,斷臣平生,論以王憲,竄殛猶輕。唯有速被刑章,刊名朝籍,而後物情可平,國事可幸矣。去就輕重,非所可論,勿復過讓之敎。竊恐聖鑑,猶有未盡下燭者也。至於偕入之命,自前或施於一時情病,猶可勉承者。而今臣則負犯至重,此路永絶,尤何可一例優假之乎?累日相守,國體徒損,臣何敢一刻自安,而釁累賤蹤,遽以文字煩聞,亦有所不敢。今姑略陳罪狀,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降威罰,以伸臺議,而幸國事,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被誣,洞悉無餘,前後備忘,開釋備盡,今何多諭?其唯痛駭者,以卿循實之誠,廉介之志,豈世所惡,而乃反若此?是無他,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任卿不誠。此等俟隙之輩,敢生誣詆之意者也。噫,粵自嗣服之以後,前後用卿,不過漫職,故未知長短矣。自夫入閣以後,於是乎熟知卿。不墜先卿向國之忠,事君誠心,調世實協,勤勤乎國事,眷眷乎君父。追惟豐陵昔日所達,心竊興感,豈意讒誣之若此?此等巧讒,非特君父洞知,抑亦國人共知。處分旣嚴,若魑魅之莫逃,開釋洞悉,曉群臣無疑,以卿體國之誠,愷悌之心,何足掛齒,而若是過讓,自中讒計?予志堅定,決不捨卿,徒使國事泮渙,困我添恙而已。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卿其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副護軍李楷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所陳,俱是爲民,予嘉爾誠,其令廟堂確議。 ○護軍李楷疏曰,伏以臣,以草野疎賤之蹤,猥隨末班之後,而本無學術之能,未達當世之務。其於保民裕國之策,實所昧昧,而然而憂愛之心,區區之誠,有不能自已。王室之每念,而袁安之流涕同之,方今之事勢,而賈誼之太息如之,噫嘻,若是者何哉?臣聞,民惟邦本。今日民生困矣,邦本傷矣。臣旣目擊而耳熟,則安得不流涕而太息也哉?伏聞殿下,念國家之艱難,憫黎元之死亡,特下明旨,責己求言之敎,此誠微臣效愚之日也。玆敢冒萬死,復申乙巳前疏之餘意,戊申朝參陳達未盡之辭,欲效卞和三獻璞玉之誠。伏望殿下,淸心徐究,恕愚而垂察焉。古語曰,安其民而富其國者,其國興隆,殘其民而窮其國者,其國衰弱。國家之興亡盛衰,在於安民富國而已。論之於今,則殘民之政,莫如白骨之徵布。窮國之令,亦莫如白骨之徵布。念之寒心,言之殘忍,自古以來,未有若此之虐政也,奈何?堯、舜聖世,行此不忍之政,而使聞於天下後世乎?臣之所以不避猥越,再三冒死仰達者,良由此也。夫生民之道,有土然後有財,有恒産然後有恒心。故三代之治,必先井田之制,方里而畫爲九區。各授民百畝,以爲恒産之本,而六十四井爲一甸,而甸土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以爲兵。故三代之民,恒其産,而無無土之民,三代之兵,藏於農,而有土着之固,家給人足,而無流散之患,化行俗美,而知死上之義矣。今我東方,則不然。田無境界之限,而私開買賣之路,富者多至千斛之土,貧者元無立錐之地。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而懸各軍案者,率是無土之民也。身役軍布,不能支保,離鄕去土,擧皆散亡。而軍案之虛名徒錄,則白骨之徵,勢將未已,以及於隣之隣,族之族。故今年其兄流,則明年其弟流,今年一族流,則明年九族流。十室之村,殆無一家之保,而冤聲不絶於道路,餓莩相繼於丘壑。哀我殿下之赤子,于何從祿而生活耶?國家經費,每患不足,故勢不免徵責於各邑守令,守令督徵於已死白骨之民,而如或未捧,則守令拿問定罪。故各邑守令,欲免己罪,刻徵於旣骨之隣族,而隣族逃散,末如之何矣。雖有龔、黃之仁慈,張、杜之暴酷,其何以畢捧?故今之太守者雖賢,勢難免國之罪人,民之仇讎,爲守令者,豈不難哉?徒有徵骨之名,元無富國之實,萬民倒懸於白骨徵布之際,國用蕩竭於未捧之中,軍門府庫,歲漸空虛。加以昨今連凶之歲,八路百姓,散而之四方,而死亡者,不知其幾千人矣。逃故若此,而爲守令者,不得已拘囚隣族,鞭扑狼藉,殘虐生民,莫此爲甚,此乃國家莫大之憂,而殿下旰宵惕念。而亟欲變革者,惟在此也。臣竊以爲均民之法,莫如井地,而我國則山川,偏陂不均,井地不可爲也。限田之說,亦似有理,而奪此與彼,不悅者衆,則限田亦不可爲也。其於制田之道,已無奈何,而惟於軍政,則有兼用井田之規焉。臣竊以爲各邑束伍之軍,雖曰不精,整鍊之外,京鄕白骨徵布之兵,一切變通,略倣古一井出一卒之規,其於一字之內,選置一長者之兵,以爲結長,使結內之民,各田其境,樹之以桑,各畜其家,畜之以五雌,無失其時。各使結長,相其地之宜,種其地宜土之穀,而不奪其時。民或有病不能農者,使結內之民,出其力助其農,而無失其節,或有閑游懶農,其結長,報官治罪,勸其農桑,而不失其成。或無種糧而廢耕者,告官給其種糧,而無使民空游懶農廢耕之患,則擧東土之內,地闢而人民給矣。及其秋成,各使結長,災實報官,則結民不敢欺瞞結長,而結長亦不敢欺其官家。雖小一步之地,不敢以起爲陳,奸吏不能舞巧於其間,則戶曹、宣惠大同倍多,而國用自可豐足也。人民孜孜務農,菽粟如水火之用,以至黎民,不飢不寒,而老者衣帛食肉矣。此乃民殷國富之策,豈非王者之政乎?各使八結之內,減其稅十分之二,竝力助糧,以資結兵之用,春秋操鍊,以習騎射,或分隷本道,或上番京都,則無土之兵,便爲有土之兵,無用之士,便爲有用之士。而除番納布,則布可當白骨之納布,除番納米,則米可當白骨之納米,百姓結兵,都無寸布合米之費,各道州縣,一無煩督之事,而各軍門米布,自可豐足矣。每當式年,京外鄕邑,從其結兵,成冊示科,則武夫、閑良,爭入結兵,而出身矣。從其才擇用,則鄕谷抱才之類,盡歸結長,而有風力者也,國家安而休之,則爲天下上農夫也。國有寇而擧以用之,則爲天下强兵武夫,所向無敵,何憂乎南蠻北狄也?或曰結兵有弊云,而臣獨不然者。孟子曰,逸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此結兵者,生産發身之本,富貴安樂之道也。且一字之地,多不過三四家作農之地,而結長者,結民之父兄中人也。率其子弟,敎其孝悌,而勸課農桑,講其兵書,而習其騎射,富其家産,而成其功績,樂其職業,而悅其法矣,何憂乎有弊也?選之以武,賞之以功,化之以孝,而激之以忠,則爲國殉身,一可當百。兵皆有土,而士皆出財,國無用道不足之憂,民無隣族白骨之徵,則民便於役,兵便於用,國便於政,而兵不期精而自精,民不期安而自安,國不期富而自富矣。富國强兵之策,豈可捨此而他求哉?惟此結長務農之策,雖未盡純乎三代之法,然而結兵之規,亦倣井田之賦也。擧而措之,潤而行之,則兵民可安也。昔呂尙,以三寶之策,獻周文王,而文王用之,天下宗周。三寶者,農商工也。農一則五穀足,商一則寶貨足,工一則器用足,三寶全,則國富民安,此太公《六韜》之宗旨也。殿下若以臣言爲不信,則先試於一小邑而行之。若無其效,則治臣之罪,以爲方來妄言者之戒。且伏念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人皆以孝悌爲心,則以堯、舜之心爲心也。孝悌卽堯、舜之道也,亦可行於今日。而國無《呂氏》設約之規,民無定學時習之道,故天理晦塞,倫彛斁敗,甚至於子弑其父,妻殺其夫,奴殺其主者,不一而足,綱常大變,可謂至此而極矣。此必是孝悌之道,不能大行之致也。伏願殿下,下諭於諸道道臣,一一知委於鄕學村塾。苟有以文字爲業者,先以朱文公《小學》爲講習之首,亦令時時試藝,取其入格者,陞補於學庠上舍,則人人皆有觀感興起之方,豈不爲風化之大助也哉?伏乞聖明,不以人廢言,引以伸之,觸類而長之。凡於政令之際,必以孝悌爲本,則國家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正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兵使進來,德夏進前。上曰,制閫之職,責任甚重,他件事已諭於諭書,今此面諭,意非偶然,須各別飭礪,體念予意,可也。德夏曰,敢不竭力奉行,以副前席下敎耶?上曰,有所懷乎?德夏曰,臣於戊申,待罪礪山兼營將時,見其所屬束伍軍容,頻頻練習,則足爲可用之兵。而以其年凶停操之故,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其坐作進退之狀,極其疎忽,嶺南束伍,則臣未及見,而年凶停操已久,則其疎虞可知。兵使、營將,雖巡審操練,不過一次而過。臣意則以爲,雖値升平,安不忘危,軍兵操練,不容但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練,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而事係新創,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德夏曰,軍器申飭,豈不着念,而卽今連經凶歲,物力枯竭,未知何以修整矣。上曰,此則戎事,頃者帥臣下直時,有所下敎矣。近來別備路開,爲弊日甚,日後下去後,管下守令處,申飭別備,可也。德夏曰,軍器等事,臣之職責,敢不別樣申飭,而物力難辨,是甚可慮矣。命臣曰,申德夏已陳器械難辦,臣亦有所達。臣待罪東邑時,觀其營閫器械,極爲疎忽。如此而何以爲陰雨不虞之備耶?此專由於儲蓄罄竭而然,申德夏下去之後,廣儲蓄之意,另爲下敎似宜矣。上曰,承旨所達誠是,糧餉有裕,然後器械方可以修整,兵使下去後,營下廣儲蓄之意,着念,可也。德夏曰,親承聖敎,敢不竭力奉行乎?命臣曰,自上方以軍政軍器等事,戒飭於閫帥辭陛之時,臣亦因此有所懷敢達矣。近來外方儲蓄,不但各邑,至於營閫,到底匱竭,脫有軍興之時,何所資而有所爲乎?軍政等事,固宜飭勵,而廣儲蓄之道,不可不另加申飭也。上曰,所達儘好,不獨嶺閫爲然,申飭諸閫,使之廣儲蓄,可也。{{*|出擧條}}命臣曰,兩南沿邊土下田良,所謂凶年不能入者此也。夫何數年,饑荒孔慘,便成赤地,未知天之降災,胡至此極,而逐年設賑,官儲枵然。雖以臣所經邑言之,靈光,號爲巨郡,而臣於去年冬末赴任,則所謂賑資,無一石見儲,艱辛生穀,僅了賑事,而後復逢凶,則無穀可賑矣。近來各邑,雖甚匱乏,官用凡百,不無羨餘,守令若預先留意於儲蓄,則水旱之備,豈不能辦乎?宜自朝家,各別勸飭矣。上曰,所達是矣。昨因陸書,欲下敎而未果,水旱之備,該邑該道,各自留意,實合事宜,而近來則不然。若遇凶年,則專靠於廟堂,事甚非矣。自今預儲蓄備水旱之意,各別申飭道臣,可也。{{*|出擧條}}命臣向德夏讀諭書訖。上曰,承襲封君,誰苗裔乎?德夏曰,臣之高祖靖社功臣東平君臣申景裕,而高祖三兄弟,其一卽平城府院君申景禛,其一卽東城君申景仁矣。上曰,平城、東城皆有子孫乎?德夏曰,卽今京畿監司申昉,卽平城之孫,綾州牧使申弼夏,卽東城之孫也。德夏退出,命臣曰,西南沿邊海中,島嶼甚多。雖以臣所聞見處言之,錦城爲七十餘處,靈光爲二十餘處,而島民之掛籍者,爲十之一,有罪亡人及逃避軍役者,作爲淵藪,地方官慮有貽弊,亦不頻送官人,其深僻處,殆同別界,雖是海島,王化不可不宣。臣謂,分付道臣,令各其地方官,春秋巡審,不憚深僻,訪問疾苦,聽斷號訴,勸課農桑,彰善癉惡,一以爲審察民情,一以爲宣布王化,報知道臣,遂以爲例,似合事宜也。臣頃自南來,有所懷仰達矣。上曰,所達極是,令廟堂分付道臣,另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命臣曰,軍役事,自廟堂今方講究,非筵臣所可預知,而臣纔經外邑,凡係民弊之大者,不容不仰陳矣。目今良役之弊,實爲難救。然祖宗之制,定爲二疋者,本非苦重,生齒日繁,則良丁亦非不足,而特以隱匿於歇役,故閑丁貴焉。蓋避苦趨歇,乃人之情,而京外衙門及各邑,廣開私募,名色多般,則富民之逃隱,烏可以勝防乎?臣於昔年,待罪嶺南郵官,其時御史徐宗燮痛惡其弊,搜出營衙門所屬歇役之實者,充代於隣族、白骨之徵。故頗有實效,隣邑稱便。若令各邑,果能爲此,則豈有簽丁之難,而守令畏其營門,不敢下手矣。今可變通者有三焉。正軍外,悉罷京外衙門一疋之類,防其投歇之路,則富民無所隱矣。統戶保甲之法,無公文移來去之禁,各別申嚴,則良丁無所逃矣。雖入役於十五之前,而準實役四十五年之限者,必爲老除,則民無所稱冤矣。然後令各邑,隨闕充定,必取富實,而時遣繡衣,從實廉問,如有隣族、白骨之侵者,五名以上,當該守令,永不收敍事,定式施行,似合事宜矣。上曰,此弊則予亦稔知。此非一疋之役過重,良丁之數,不足而然,只以民多隱匿於一疋之故也。凡京外各邑一疋之役,皆罷之,則良丁豈有不足之理乎?所達中統戶保甲法,無公文移去移來嚴禁之請,誠爲緊要,白骨、隣族侵徵之類,五名以上守令禁錮事,亦是矣。而何必五人?必期於無一人,可也。以此,申飭道臣、守令,而至於準定役年限,不待五六十老除之請,則有不然者。當初十五歲前定役,旣是法外,則朝家以此頒令,有關後弊,此後則十五歲以下,勿爲充定事,分付道臣、守令,嚴加防禁,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昨因陸書,下敎之時,有夜深未果者,其中以茶、鹽兩稅,以備水旱等說,誠爲切實,方今諸道煮鹽者,亦以此意也。近來朝無紀綱,虛實相蒙,今雖煮鹽,若不儲穀,實有功虧之歎,其令煮鹽諸道,或鹽或穀,別爲儲置,句管備局,只備水旱,切勿用他事,自備局各別嚴飭。諸臣方皆進詣榻前,有鵲來啄注書坐處毛方席。上曰,彼微物,爲口腹而來啄,況我赤子乎?命臣起而拜曰,殿下見微物,而念及生民,擴充是心,則此實宗社臣民之福也。上仍命書傳敎曰,方當三陽,萬品皆春,而惟我元元,獨在愁苦,言念及此,食息奚安?昔程子因折柳而勉君,齊宣見觳觫而萌善,今於前席,寓物觸感者。噫,吁嗟微物,亦知其時營棲之物,哀我赤子,無衣無食,且無依所,顚連道路者乎?今當勸農,安集先務,更飭諸道,去擾民之政,令安土而耕。而鰥寡孤獨,文王之所先,而壯而無妻,老而無夫者,雖由於侈風之所致,艱窘未能者,將什居過半,曾以此下敎者。今當春陽,尤宜飭礪,內而京兆,外而方伯,將於下敎,各別訪問,隨問顧助事,更爲分付,擧行形止,亦令登聞。上曰,吏判今日又爲牌不進乎?命承旨書傳敎曰,頃者被彈,俱非大段,疏批開釋,已盡無餘,則開政命下,大政不遠,而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判從重推考,更卽牌招開政。又傳曰,往者過中之被彈,業已知矣。以外藩之事,撕捱曾仕之京職,旣涉過矣。辭疏承批,今又尋單,事體亦不若此,原單給之,牌招察任。命臣書傳敎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被論}}。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李匡世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又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及社稷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三貼,旣已進御,更觀數日,欲爲加進補中益氣湯矣,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尹陽來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李匡世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三招,不進。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所當牌招開政,而今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行大政。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可再玷,私義有難冒進。而日昨臺言,重添必遞之端,玆冒瀆擾之誅,申暴丐免之悃,而聖批愈隆,開釋備至,至以誠淺爲敎。臣奉讀以還,不覺感涕之沾襟也。惟臣情病,如有可强之路,則復何敢爲遜讓之計,而顧念臺言,旣難抗顔,自量疾勢,無望起身。隆旨之下,重犯違逋慢命之罪,萬殞何辭?謹當更瀝血懇,仰請威譴云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祗奉別諭,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前後控籲,實出於自量已熟,情地極危。而況於日昨臺言,尤增慙悚,蔑效之地,更難抗顔。且臣狗馬之疾,症情危篤,累日呻痛,貼身床席,無計起動,恩旨屢宣,一味違逋,日夕惶隕,求死不得。乃者千萬意想之外,別諭特降,十行絲綸,辭旨隆重,責勉備至。臣雙擎奉讀,五情隕越,誠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臣於是,他不暇顧,宜卽祗承,而第臣見今病狀,尙此委頓,實無自力之望。謹當姑觀數日,竢得少間,冒昧趨命,幸卽先收史官偕來之命,俾臣安意調息,以奉明旨,是臣區區之願云矣。大臣數日後,有膺命之意,而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大臣旣有造朝之意,爾先入來。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俟譴累日,情地迫隘,冒死陳牘,冀蒙處分,及承批旨,不賜開許,諭敎諄諄,益復隆摯,至擧先臣而勉勵,此豈愚賤之臣,所敢承者?臣於是,心膽悸慄,繼以感激涕零也。凡廟堂有失,則臺官論之,臺官論之,則大臣去職,而朝家許副,乃淸朝之美事,道理之當然也。今臣所遭,非特有失而已,其當遞而當許者,尤皦然明甚,聖上之尙全優假者,實出萬萬夢寐之外,臣抑塞煎灼,寧欲溘然無知,而不可得矣。心神迷慌,不能悉心以對,尤增死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者,史官儼臨,傳宣聖諭,備示開釋,繼以誨責,辭敎旣溫而嚴。又令促臣偕入,臣於是,膽慄魂{{!|𢥠|⿰忄雙}},涕汗交集,實不知措躬之所。臣受恩丘山,身非己有,徒懷過謙欲解之心,不思古人盡瘁之義,則天必殛之矣。惟其所被罪名,傍人代怖,至今偃息,亦荷聖賜,只有速被誅譴而已,尙何敢以進身一步爲念哉?威命之下,無路祗承,尤增死罪,不知所對,謹當以文字,仰暴衷情云矣。臣以批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終無承命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記事官金錫一書啓,臣祗奉聖諭,傳宣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目今病篤沈困之狀,非如一時勞悴調治差復之症,日深一日,有進無退,宛轉床席,拭巾待盡。只祝慈覆之天,有以哀憐,早賜解免,俾得以安意就盡,此外誠無毫髮餘念。而不意近侍臨門,特宣聖諭,至有量力造朝,臥閤視事之敎。臣於垂死中,驚懼震惕,撫躬自悼,只恨疾痛之呼,未能仰格而然也。狗馬之疾,雖不敢一一煩達,而自分不能復起爲人,非但情勢之危怖而已。一疾至此,氣息垂盡,少竢精神之稍定,謹當締成文字,仰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吏曹言啓曰,吏曹佐郞申晩,除拜已至累日,尙不出肅,事極未安。都政迫頭,不可無實郞官,佐郞申晩推考,使之明日內出肅,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仍行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命下矣。所當依下敎擧行,而前日稟定之後,卽遭難安之端,連在引入之中,故猶有應行未行之事。且當有問政諸大臣之擧,一日之內,勢未及周旋,當與兵曹相議,以無故日退定,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儀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前敦寧都正李亨宗敍用。 ○正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聖學輯要》及《心經》,欲考見其自至所付處,注書出去持入,可也。壽德退出,持《聖學輯要》十卷,《心經》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健基伏讀《近思錄》,自集解序皇宋受命,至進《近思錄》表臣采實惶實恐頓首謹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繼伏讀,自濂溪先生曰無極而太極,至萬事出矣。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自聖人定之,至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訖。上曰,《聖學輯要》、《心經》自至所付處,皆落空未詳,注書更出,兩書自至付標冊持入,可也。壽德又出持兩書,自持付標冊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上曰,務精不務多,誠好,而今所進講,自至似少矣。健基曰,《近思錄》異於他書,故自至從略爲之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千載之下,所當體行焉者,莫如此《近思錄》。朱子學問,有非末學後生,所敢議論,而以其訓釋文義,開牖後學,常謂道問學工夫,尤有過於尊德性工夫矣。今於《近思錄》見之,先之以無極太極性命之原,繼之以爲學之要,可以知尊德性工夫,與道問學工夫,無小差等。而所以接千載之正脈,集群儒之大成者,此一書,足可以見矣。初篇槪論精微,有非始學者,所易探索,而餘卷所載講學之方,躬行之實,具有科級,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實爲學者之病痛。故此書名之以近思者,其義有所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臣平生尋摘章句,至於聖賢之書,素所矇眛,濂溪太極圖說,固非俗儒所達。如臣者雖有謏見淺識,豈敢容易說去乎?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此等處,尤宜致力矣。無極而太極,此一而字,爲後來陸學之根本,而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與彼而字,不得放過,不可作兩折看了,以此知陸學之誤處,在無極而而字矣。上曰,彼以爲太極之上,別有無極矣。健基曰,無極而太極云者,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而陸學,則無極之極字下作句,更以而太極三字爲句,故漸至訛謬矣。上曰,太極之上,無極而三字,濂溪始創,而其義微妙無窮矣。健基曰,黃帝始作一卦,伏羲畫八卦,至文王爲六十四卦,古昔聖賢之推演如是矣。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當輕捷說去,與無極而而字,釋義似有間,究陸學之與濂、洛學,辦異者,只在毫釐之差矣。上曰,陸學與濂、洛學相反者,其初雖微,末終之弊,豈曰毫釐乎?陸學之於吾道,正如晝夜黑白之辦殊,王陽明之學,亦本於陸學矣。健基曰,孔子言太極,而濂溪慮後之如陸九淵者出,故太極動而生陽之下,所以有太極,本無極之言也。上曰,爲無極者,所以爲太極濂溪之言,非謂太極之上,別有一物而發之也。健基曰,無極之眞,二五之精,精之一字,不從精者,以氣而言不二之名也。人物之始,以氣化生者,故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矣。上曰,人稟二五之秀氣而生,本體湛然。故或有以虛無寂滅爲性,其流之弊,至於禪學矣。健基曰,誠無僞,幾善惡,不可分作兩件事,而性焉復焉,以誠言,安焉執焉,以幾言,此乃葉采所傅會之見也。近來文學之士,亦以葉註,謂之訛誤者,有之矣。上曰,葉註,多有可疑處矣。健基曰,性者,渾然一理,純善無雜,性焉復焉,以誠言,此似誤處矣。誠者,天之道也。復焉者,豈可以誠而言耶?上曰,復焉者,以誠言者,有所疑矣。無極而太極,誠也。復焉者,謂存誠而後,克己復禮,存誠之誠字,與誠無僞之誠字,有間矣。健基曰,性焉安焉之謂聖,卽《中庸》所謂生知安行也。復焉執焉之謂賢,卽《中庸》所謂學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則一也。聖人無爲,而賢人有爲,聖人全其本性,賢人復其本性,豈可以復焉而謂之誠,安焉而謂之幾也?尙賓曰,以思誠而言誠者,天之道也。此謂誠無僞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此謂幾善惡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卽性焉安焉之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此卽復焉執焉之謂也。上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性之者,卽性焉之謂也,反之者,卽復焉之謂也。及其至之,一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典謨所載,堯、舜已知其幾微而言之矣。健基曰,陰陽發動之機,謂之人心也。上曰,道心者,何也?健基曰,天理渾然,謂之道心。道心,是人所稟受於天者。而人心,則發於形氣之私,非人之所固有者也。上曰,凡此厥初,無有不善,是誠無僞也。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是幾善惡也。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則非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不得其中者,爲人心。荀卿所謂人性本惡者,正見得此等處而發也。五行未發之前,皆天理也。旣發之後,則爲人心,人心,非本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猶有所疑,五行旣發之後爲人心,則五行是性分之內所固有者也。人心,豈人之所無者耶?健基曰,道心惟微,故君子修之吉。人心惟危,故小人悖之凶。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固未嘗有欲焉,則喜怒哀樂之不得其中者,是人心中所出來,人心豈稟性之初所固有者乎?尙賓曰,人心道心字,《中庸》篇題,詳言矣。其曰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出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故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者,此皆發明其義。而又曰,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者,有以見。夫人心,固人之所本有者也。上曰,人心道心,雜於方寸之間,本未嘗無也。儒臣言,七情未動之前,謂之天理,旣發之後,謂之人心。蓋七情生於理焉。理者,卽人所賦於天之理也,則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終有所疑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之未發,所謂中也,是性也,及其發而中節,所謂和也。其不中節者,則是情也,非性也。故俄者所達,專爲未發已發之性情而言之。而又以爲人心道心之際,不可不分異而精察,故專以道心,謂人之所稟受者,而至於人心之危者,則乃是人欲之萌處。故欲有所扶抑發明,而辭不達意,本非謂人心,非人之所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今則爲是,所謂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也。尙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孔子繫《易》之辭,而周子太極圖說,實有取於繫辭之意。此圖說,以造化而言,《易》則以卦爻而言。太極之理,本具於一物之中,而無不在於六十四卦之內矣。上曰,非但六十四卦而已,天地間萬物,無不有太極之理矣。尙賓曰,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天地而觀之,則天地一太極也。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一太極也。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無極之妙,二五之所合也。二謂二儀,五謂五行也。上曰,承旨有經書之工,故語多枝蔓矣。大凡人各有一太極,誠能致力於所固有太極之理,則性焉安焉之域,不難至矣。尙賓曰,君子反身修德,故全其本然之性,小人反道悖德,故汩於人欲之私矣。上曰,此篇首載濂溪太極圖,猶《尙書》先言人心道心,《小學》起頭以元亨利貞,聖賢纂次之意,槪可見矣。健基曰,學問工夫,自灑掃應對之節,以至於修齊治平之域,誠有次第,而經傳首篇,則每言大頭腦矣。上曰,《大學》先言明明德,是其綱領矣。《心經》自至見之則甚少,此則其時因山不遠,故進講無隙而然。《聖學輯要》自至,則乃十二張,此後《近思錄》自至,依此爲之。健基曰,當依下敎矣。尙賓曰,政事,取稟,有大政兼行之敎,而其前多臺闕員,不可不差出,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大政兼行,亦甚不遠,而若不行於前稟之日,則當更下敎矣。歷代名臣奏議,有抄上之敎矣,儒臣其知之乎?健基曰,臣入直後,始聞之矣。知事、同知事,皆當同會抄上,而尙未擧行矣。上曰,《近思錄》張數不多,畢講後,欲繼講名臣奏議,抄選事不可遲延,知事諸人處,斯速會議抄上之意,自政院催促,可也。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不備,在外玉堂,下諭之後,尙不上來,似當更爲催促矣。上曰,在外玉堂,下諭已久,尙不上來,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上來,而縣道封章,勿爲捧入。{{*|榻前下敎}}健基退出。上命尙賓□□傳敎□□□處偕來史官□啓曰,昨者批旨,罄悉心曲,而今觀書啓,巽讓□篤,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噫,卿之爲國之心,業已洞知。讒人傾軋之言,開釋無餘。卿雖經年處外,日上十章,決無勉副之理,胡不諒此,而若是過嫌?況今首揆,方在調理中,右揆尙未造朝,環顧國事,岌嶪艱難,瞻此廊廟,鼎席久曠。古先哲王朝,無輔相,則雖堯、舜之世,何爲國乎?眇予小子,當國家極艱之會,處朝象泮渙之時,顧瞻中外,無一可恃。自愧涼德,惟望輔相,當大誥飭礪之時,見廊廟殆空之象,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以喬木世臣,義共休戚,而不思寡躬抑鬱之心,徒懷過嫌欲解之意,則只切愧恧□□□□體股肱之大義,效古人之盡瘁,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又傳曰,□□,書啓之批,而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朝象?讒人傾軋之言於被讒之相,已不足掛齒,況卿乎?頃箚引嫌,已涉過矣。靜養累日,自可勿藥,而予之望卿,前後已諭,不在筋力,量力造朝,視事□□更稟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又傳曰,今日國事,已諭左揆之批,而卿之往嫌,今無更謂引嫌之事,尤涉意外。若是撕捱,如是巽讓,鼎席殆空,此何景像?終欠古人鞠躬盡瘁之義,心竊慨然。古往今來,豈有無輔相,而能爲國者乎?今日爲君,可謂難矣。卿須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巽章,卽日偕入,鎭此朝象,慰此抑鬱事,使偕來史官,傳諭于右相。又傳曰,往事俱非深嫌者,批旨開釋,筵席特敎之後,屢違命召,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雖曰固執,予志堅定,決不以此許解職,無終始,徒使分義虧缺而已。且大政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因行都政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i0pmmwfylpoi4cj3ji1kbgwhwejj5bh 2173382 2173381 2022-08-21T13:40:3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正月|author=|section=|times=|y=|m=|d=|next=[[../二月|二月]]}}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李匡輔{{*|坐直}}。左副承旨洪尙賓{{*|坐直}}。右副承旨洪景輔{{*|坐}}。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過歲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備忘記,國之所重,莫先於民安,民之所安,亦莫先於農,故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每於歲首,先下勸農之敎,而方伯守令,視若文具,猶不惕念,意嘗慨然者,而況今飭勵之時,尤豈循常?噫,連歲大歉,生民困乏,雖以稍實之處,勸農之政,亦忽,故民無恒産,其無恒心,久矣。以嶺南至親不相恤事,觀之,□□□有只□□□使民奠居也。顧助種糧也。備給犁牛也,堤堰灌漑也,□懶惰也。昔英廟勸農之文,至矣盡矣,今何敢架疊?今誦聖祖勸農之文,另飭方伯守臣焉,宜體着念,其須勉哉。自始耕之時,爲守令者,親審閭里,各別勸農。噫,爲將率軍,親執版揷者,蓋所以勵三軍飭其效者也?況爲民城主,情若同胞,豈可忽哉?且民之安否,繫農勤慢,亦豈一時師旅之比乎?凡事不飭,則慢,飭則勤,滌舊日之因循,倍用力於今日,若飭勵而無其效,是予言之不信,若因循而復前,寔守令之怠忽。以此曉諭列邑,爲道臣者,考其勤慢,察其荒闢,奚待夏冬之殿最?撮其怠者,條列狀聞,予當重繩,決不假借。雖然其道,亦有二,曰誠曰公,非誠,勸農奚效,非公,考績奚服。咨爾方伯、守令,體寡躬之至意,益礪無怠事,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處,而民之農桑,如車兩輪。耕而食,蠶而衣,不耕則飢,不蠶則寒,故孟子所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者也。我國勸農之政,旣甚緩忽,蠶桑之道,尤亦弁髦,故頃以重臣所達,雖已飭勵,今因勸農,更爲竝諭,亦體此意,各別勸飭事,同爲下諭,而《農事集成》,乃聖祖之命撰,而卽農家之要書矣。歲月旣久,遍有其難,該房承旨,問板本所在,印其書而廣布,使聖祖爲民眷眷之盛意,無替焉。 ○李春躋啓曰,闕內之雜亂不嚴,未有甚於近日,自本院每爲申飭,而該吏及守門將,慢不擧行。今日臣等仕進之時,有數百人,如蜂擁蟻屯,從後亂入,喧嘩之聲,奔突之狀,所見極爲可驚。今日,雖曰與常日有異,該曹之申飭,則亦宜倍於常日,而其所雜亂,大駭瞻觀,若不警飭,將無以嚴禁門而防闌入也。該曹當該堂上,推考,郞廳,從重推考,該門守門將,則似當從重科治,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傳曰,依啓。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 ○李匡輔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前奉敎金漢喆,副修撰尹汲,無緣不書,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展謁,取稟草記。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自初九日至十六日,連有拘忌,十七日十八日平吉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十七日定行。 ○傳于李匡輔曰,昨日備忘,各邑戶長,招問邑弊,登對時陳達事,下敎矣。其已問之,該房承旨入侍。 ○司諫趙明澤啓曰,臣昨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歎,其反躬自省之語,求言來諫之意,皆從腔子裏流出,眞有可以策懦而磨鈍者,臣於是不勝欽聳感歎,而繼之以惶悚慙恧也。臣之所叨之職,旣以諫爲名,則雖無飭勵之敎,固宜振刷風稜,指陳得失。而矧當播誥求助之日,其所以彈竭心慮,盡言不諱者,尤當加勉於前,而惟是見識魯鈍,文辭短拙,冒居臺地,今幾一旬,只是隨行逐隊,憒憒度日,了無一事之建白,一言之敷奏,罪積尸素,噤如飢烏,以負我殿下虛佇之盛意,若論不言之誅,臣實爲首。縱殿下,過加容貸,不卽斥退,臣亦何顔,一刻晏然仍冒於言議之地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南泰良啓曰,臣於昨夕,得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仍又反躬,詞旨嚴截。臣於是實不勝慙汗震越之至,臣之入臺,亦數日耳。擔閣一身廉隅,勉承恩命於十辭之餘者,其意,亦欲效一日之責,而應課塞白之擧,不免近於苟逃譴責,陳腐熟爛之說,又非所以仰承明旨,日夕思惟,未知所處,而咎責之敎,已下矣。噫,殿下,自卽位以來,盛德大業,固已有日新之效,而所患者,特言路壅塞耳。今幸聖心悔悟,絲綸渙發,深戒訑訑之色,洞開直言之路,此社稷之福也。然而改繹容受,新工未孚,而疑阻譴怒,積畏已多,群臣之不敢盡言,未必不由於此。而殿下方且望治於旬月之內,責人於一日之間,暫時志氣,不能無難繼之憂,一言評斷,依舊有輕視之病。臣恐耳目之地,轉相促迫,爭先鬪捷,苟焉爲塞責之計,而忠言至計,卒無以進於殿下之前也。雖然違牌者,臣也,不言者,臣也。方當飭勵之時,自速暗默之責,他日書諸史策,爲臺閣羞者,臣也。更何顔面,一刻晏然於榮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洪尙賓啓曰,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校理吳瑗,修撰金若魯、尹得和等箚曰,伏以三陽肇始,萬品萌發,仰惟殿下,對天懋德,輝光日新。臣等,區區不任瞻望顒祝,昨伏見聖敎下者,援曾氏日省之訓,飭聖躬而勵臣工,辭旨至切,群下莊誦,一倍感聳,孰不思精白厥心,以欽承休命也哉?竊惟《易》乾之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聖人之窮理正身,敷敎修政。其緝熙之工,兢業之心,固無瞬息間斷,而當天運推敓,歲序更易之際,則必因是而大警厥志,有以奮發作興焉,所以敬天時而重自新也。故《夏書》,每歲孟春,以木鐸徇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周禮》,正月布法象魏,皆此道也。況今國勢岌嶪,世道艱否,實是剝陰來陽之運。殿下,方新聖德,纔頒大誥,而及今日,則臨御恰滿十載,正値天道一變之期,春秋雖屬鼎盛,亦踰古聖不惑之年矣。今玆三元之會,尤是殿下一初之機也。殿下,夙興負扆,撫天時而念人事,其可不怵然警省,圖愼厥終乎?日者臣等,不揆僭越,條陳勉戒之語,幸蒙聖明嘉納,至命留中。是殿下,不以人廢言,而欲時加省察於淸燕之閒也。臣等,感激惶隕,不知死所,拳拳憂愛之私。更願殿下,日新厥德,以體天運,夙夜寅畏,以謹天戒,發號施令,必當天心,擧直措枉,必無違天,則明愼刑罰。以奉天討,敷求賢能,以共天爵,益勉儉德,節約財用,以愛惜天物,亟修廢政,釐革弊瘼,以保活天之蒸民,則召公所謂祈天永命之休,實自今日始矣。於戲,殿下毋忽焉。竊聞乾道之運行,無停,正四時而成歲功,惟誠而已。聖人之日乾夕惕,修天德而達王道,亦惟誠而已。惟誠,故不息,惟不息,故能悠久而無彊也。大雅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此文王所以與天合德也。殿下,苟能明善而思誠,閑邪以存誠,日漸月積,克造眞實無妄至誠不息之域,則文王,亦何人也?惟殿下勉焉。臣等前箚,旣以誠實,爲第一目,而聖人法天修德,施政孚民之基,不越乎一誠字,玆於元朝之祝,重致意焉。臣等昨陳愚見,亟請設鞫,而伏奉批旨,開諭諄至,臣等愚迷,亦知殿下一念默禱,顒若有孚,豈敢徒以臣子憂慮之心,累瀆不已哉?第伏念重民祈農,固爲國也,而鞫逆訊凶,亦爲國也。軫恤黎元,固所以承天惠,而亟治不道,亦所以行天討,國體固不可緩,事理又不容已。神祗赫臨,亦必憤其偃息,有司治獄出納文書,何至有妨於齋敬事神之道也?記所云事竝行而不謬,此之謂也。聖敎雖謂此不過向上不道,而卽此罪狀,不宜晷刻稽討。況其妖惡情節,又安可測度,而多日淹延,不卽究問乎?此不特目前之慮,實大關日後之弊,伏乞聖明,卽允前請,速命擧行。答曰,歲首勉戒切實,可不留意,所請事,昨已諭,況致齋之日乎?勿煩。 ○正月初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該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匡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匡輔進伏曰,昨者備忘,有令該房招致各邑戶長,訪問民弊之敎,故臣待罪該房,而招問民弊矣。其中兩邑,則自是至殘之邑,元無弊瘼,而江陵、西原,則雖或有些少弊端,隨報監營,轉爲變通於備局,亦無大段之弊云。故臣反覆詳問,而亦問西原經變後,有何弊端,則以爲自經變亂後,舊弊亦祛云。蓋是朝家別樣變通軫恤之致也。臣以所聞者,欲爲稟達於登對時矣。承有引見之命,入侍,而他各邑戶長,則自前元無上來之規,以禮木,納於該曹云矣。上曰,戶長不爲上來,則例以代木,納於該曹耶?匡輔曰,然矣。上曰,然則各邑戶長,皆以不爲上京,爲便好矣。匡輔曰,此亦由於無申飭之道故也。匡輔,因繼達曰,凡親祭時,奉俎官,以各曹郞官及該司僉正以上,差定者,蓋所以重事體,而臣等,昨日習儀時見之,則社稷親祭時,奉俎官,以未出六直長、監役,差定矣。親祭事體,何等重大,而雖與春享大祭相値,塡差執事,似甚苟艱,該曹之不擇,殊涉未安。旣過隷儀,則今不可變通改差,而此後則各別申飭,該曹堂上則不可無責,推考,何如?上曰,此後各別申飭,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匡輔曰,頃者輪對時,因校書校理裵晉明所達,七書諺吐釋音之訛誤處,使該房承旨,有校正稟達之命,故廣問於四學及太學,成出冊子矣。蓋諺解,有新舊兩本,而傳謄之際,有此新舊之差殊,此後則一從舊解受講事,定式施行,則似無稱冤之事矣。上曰,此後講經時,從舊解爲之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農家集成》,有處聞知耶?匡輔對曰,廣求之意,已爲,分付矣。匡輔因陳所懷曰,大凡獄體,初頭則固當嚴急,而以今番鞫獄言之,有過齋戒後擧行之命,而終有壞於嚴鞫事之道矣。昨日本院之啓,無批還下,玉堂之箚,亦不允從,聖意所存,臣等,豈不仰揣?然究思罪人情跡,則其心所在,極爲叵測,不可一日偃息於覆載之間矣。參鞫諸臣,使之不參於享事,而鞫廳,亟令設行,宜矣。上曰,予心雖爲弛緩,豈不知事機緊緩?而今此變怪,究其心跡,不過出於辱國,無所不至而然也。若有如戊申之事機,則雖攝行享事,何不急急鞫問耶?此則不道之輩,不過爲怨國侮辱之事也。其所究問,亦豈有早晩之殊耶?諸臣之爭執,事體是矣,然予之不爲允從,意亦有在矣。以陸贄奏議觀之,上下有處之之殊云者,政謂此也。今日堂箚,似涉煩瀆,然事體亦是矣。今此之擧,專出於爲民之意,去夜思勸農備忘記,自然夜深,都憲避嫌,批答不能卽下者,蓋由於未及覺察,故夜下備忘,有所處分,而夜因達曉,晝則又侍東朝奉歡,故今日公事,亦爲遲滯,予心歉然。今日之引見者,亦由於自勉之意也。匡輔曰,臣等,豈不知至誠重農之意,而鞫事不容暫緩,故欲爲請對,而未果矣。上曰,政院之道理,已盡爲之矣。匡輔曰,歲首備忘,實出於爲民眷眷之盛念,至於《農家集成》,使之刊布之敎,尤極切實。臣等,不勝感歎,而三南則大歉之餘,公私赤立,種糧必無繼給之道矣。周變生穀之道,然後可以勸農矣。上曰,若爲生穀之計,則有牟利之弊矣。匡輔曰,日昨召對時,承宣,以近來士大夫,還上料理牟利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事下敎矣。稱以士夫而牟利者,間或有之,若以此擧一世之士夫,皆歸之於牟利之科,則豈不冤甚乎?其中牟利者則誠甚痛駭,雖以關西言之,每年稅米,會錄於還上,則關西儲蓄,必多矣,而牟利之輩,百般圖囑於地部,以廉價發賣關西各邑稅米太,每年如是,地部之所得,則一石之價,不過三分之一矣。牟利者之所得,則乃是三分之二,已極無據。且以平安監營言之,山邑穀賤,則貿積於山邑,而發賣海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海邑穀賤,則貿積於海邑,而發賣山邑穀貴處之所儲置者,此亦牟利之歸,以此之故,關西還上之儲蓄,反不如三南各邑,殆至枵然。此路各別嚴防,然後關西之儲蓄,必多,而可以爲緩急之需矣。上曰,此事,曾已有,申飭之事,而事體殊極無據,料理之弊,各別痛禁,可也。{{*|出擧條}}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齋宿}}。左承旨洪好人{{*|齋宿}}。右承旨李匡輔{{*|齋宿}}。左副承旨洪尙賓{{*|齋宿}}。右副承旨洪景輔{{*|齋宿}}。同副承旨柳儼{{*|齋宿}}。注書成範錫{{*|齋宿}}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避嫌退待,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及再明日祭罷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洛昌君樘,差終獻官宋寅明以薦俎官,皆將先詣享所,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趙儆,以禁軍別將,軍門進,朴乃貞,以漢城府左尹,導駕進,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變通,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副摠管韓範錫,方在黃海兵營任所,時未上來,似當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副摠管。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祈穀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本府留司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都事辛義立,和順縣監遷轉,姑未出代,無以推移備數,辛義立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延德爲禁府都事。 ○傳于洪景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答本院啓辭曰,將因飭勵之敎,勉戒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原本留中,以爲盤盂之銘。 ○傳于李春躋曰,政院啓辭原本,留中。 ○洪尙賓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烔狀啓,其褊裨朴師伋,旣已齎來,則所當卽爲親呈於本院,而早朝入城,日晩後,始令軍牢來納,渠則多盤推尋,而終無去處,事極可駭。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箭竹,軍器最緊者,而近來竹品,極無據,故嶺南曾已飭勵,而今者湖南兵營所封三鄕竹,自古所稱,而品極無狀,決難造箭。其中尤甚者,雖已下送,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無飭,當該兵使,推考,錦城縣監,姑先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小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催促辭朝事,命下已久,而屢度催促,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殊涉未安。自本院他無催促之道,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令備局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擧動時,憲府,當爲導駕侍臣,而亦不可不備員。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待開門,牌招,何如?傳曰,允。 ○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等箚曰,竝引嫌而退,批敎飭勵,意切求助,宜思自勉,何至引避?請大司憲趙明翼,持平南泰良,司諫趙明澤,竝命出仕。答曰,依啓。 ○正月初二日初昏,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慶尙監司金始炯,得凶書送于備局,大臣拆見後,令備局郞廳送來本院,諸僚相聚拆見,則語多兇悖,不忍見不忍聞,不可一時置諸外間,而遭此凶變,汎然捧入,事體未安,故臣爲請對矣。上曰,其書上之。尙賓,拆封奉進。上曰,此則浮於戊申之賊,而渠亦有心腸,何可爲此兇惡之事乎?以此觀之,湖、嶺之間,五倫斁絶而然矣。尙賓曰,惡逆之事,踵發,人倫之斁滅至此,不勝哀痛之至。上曰,此賊之指的,專在於權裨矣。史官亦爲見此兇書,可也。李鼎輔曰,凡間文書,史官未及見之,則何可捧入乎?此等兇書,臣子之所不忍見,而承旨旣爲拆見,則宜令臣等見之,而直爲持入,故臣欲仰達矣。先承下敎,不勝惶恐之至。尙賓曰,以廟堂言之,旣爲見此兇書,則大臣當動念請對,而不此之爲,使郞廳,汎送于本院,事甚未安,不勝嘅然之至。上曰,此等兇書,當初不見則已,旣爲拆見之後,則事體似或然矣,承旨所達,是矣。尙賓曰,窮兇極惡之變,出於營下咫尺之地,而馳聞之路,亦爲差遲,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其遲速,不必責於道臣,而此等之變,雖出於惡權裨而爲之。然作此匿名書,而誣上不道,如是之尋常,湖、嶺之間,五倫已爲斁絶矣。渠亦有父有兄,何爲此等兇說乎?湖南掛書之賊,尙不捕得,變又踵出於嶺南,此則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如是而國何爲乎?此兇書,則不可一時留置,自政院投火,可也。尙賓曰,此後或爲捕得罪人,而投火之後,無憑閱可據之跡,何以究得乎?投火則斷不可爲也。上曰,渠之匿名兇書,國家之留置,豈不怪異耶?直爲投火,可也。尙賓曰,聖敎如此,而若徑先燒火則雖得罪人,無考據究覈之路,投火之敎,臣等,不敢奉承也。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二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春躋請對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陰雨終夕,風氣甚惡,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春躋曰,人理斁絶,變故層生,今日嶺營所上兇書,極爲兇慘,該房承旨請對矣。自上有投火之命,臣等,亦不欲一時留置,而今聞自嶺營,密密譏捕云。罪人,雖或斯得,若無憑據之路,則何以究得情狀乎?諸承旨,今方齋宿,而諸議皆以爲,雖存數行,可爲日後究問之路,而倘或自內投火,則事體如何?故臣更bb爲b持入請對矣。上曰,世道怪異,人心陷溺,自甲辰戊申以後,至于今日,凡幾有變故乎?輒遭此等凶變,則心甚痛惡,此則亦有異於向來兇檄,爲臣子者,亦何不痛傷乎?然此不過匿名書,必出於欲陷權裨而然也。因誣陷權裨,以至辱國者,此則不知嚴畏國家而然也。湖南之賊,尙不斯得,上下憤痛,而變又踵出,如此之處,當從容處之,而嶺營,旣使裨將,按送馳聞,則所來裨將,事當親呈于政院,而使一軍牢。呈于備局者,亦不知嚴畏國家,大臣,亦不宜拆見,徑先拆封,事體如何?政院則宜爲拆見,故初欲使政院,直爲投火矣。猶不知事機之如何,故玆有過齋戒後入之之命,而該房之固請求對者,事體亦然,故許其請對矣。今此更爲請對者,以投火一節爲難,有此求對,然此則微稟之矣。半夜再對,亦涉動念,大臣則近於緩,承旨則近於躁,方當致齋之日,不欲酬應,而至此之紛擾,兇書之使之更入者,非爲徑自投火也。以其爲不可一時留置外間之故也。此等事,當初旣不拆封,而投火,則可也。旣拆之後,則當會大臣,問議後投火,豈可自闕內,暗然投火乎?大體則朝廷,當重以處之,爲一權裨,兇人之匿名書,入之於密匣者,事體豈不怪異耶?承旨旣爲持入,則燒火可也。春躋曰,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中,以兇書,全歸之於誣陷權順成者,大段失着。六承旨、玉堂,皆欲一齊請對,而當此淸齋之日,半夜相率求對,事涉未安。故臣獨入侍,而嶺營裨將,則尙無去處,事極怪異矣。至於備局,則一大臣齋所進詣,而緩緩之敎,誠甚至當,宜爲一邊,分付捕廳,發送譏捕也。此蓋由於前後討逆之不嚴故也。臣以此意,前後仰達,不止一再,治逆之法,必如農夫之去草根,然後可矣。許多逆族,不爲盡鋤,故無倫怨國之輩,布諸京外,做出此等不道之事矣。臺啓所存及其他干連逆獄者,宜爲一倂嚴法,而譏捕之道,亦當使該廳,嚴密跟捕,以爲斯得罪人之地,宜矣。上曰,捕廳譏捕之效,亦未見有實效矣。卽今湖南則若秦皇偶語族誅之時云,徒亂人心而已矣。春躋曰,兇書則不可投諸火中,數行文字,存之,以爲罪人捕得後憑考究問之地,宜矣。上曰,雖得罪人,問渠而豈可直招耶?魚網鴻罹之弊,亦有之矣。春躋曰,不忍聞不忍見之句,斷使之投火,而末端則置之,宜矣。上曰,兇賊之文跡,何可置之耶?春躋曰,大臣之不爲請對者,或慮有騷擾之弊,且値淸齋,故似不求對矣。兇書雖爲投火,數行筆蹟,存之爲宜矣。上曰,卿意如此,而投火則盡爲投火,可也。凡事,有緊歇,李亮濟之謂無君者,意思深沈,而此則直是匿名書也。兇頑之輩,素是慣聞而然也。如此兇書,聚入密匣,則密匣必盈溢矣。此後或有此等變故,則不拆封而直爲投火,可也。戊申餘孽無聊之輩,隨朝廷趨向而爲此不道之事,今當投火,而旣爲拆封,則姑爲置之,數日後,當會大臣處分矣。春躋曰,左右捕廳,分付發送,譏捕,何如?上曰,大臣或坐備局,招致捕將,分付發送,可也。今日之變怪,何緣而至此也?由於朝廷之不相和協故也。倘使朝廷寅協,則此等事自然消滅矣。不思治其根本,而徒欲爲譏捕之道,特以南中言之,不得偶語云,末後弊端,不知至於何境也。假使有此等變故,朝廷不爲動念,直爲投火,而修明政令,則兇孽自可熄矣。春躋曰,朝廷雖寅協,一種怨國之輩,終難感化矣。上曰,此則承旨所見迂闊矣。仁廟反正後,一種怨國,豈如今日,而當時政令修明,朝廷調和,故一種之輩,雖能作孽於中國,而不敢惹鬧於我國矣。遡諸近古,朝廷之妥帖,亦由於紀綱之所存。治國治身,元無二致,元氣固則百邪不能入矣。春躋曰,日寒甚嚴,動駕時,進御暖毛,別加愼攝,何如?上曰,予心則以爲,若臥龍之久立昭烈於雪中,以試噄緊gg喫緊g誠意,今此寒慄,亦天所以飭勵寡躬之意也,然當進揮項矣。上曰,兇書封入耶?春躋曰,不封而裹入矣。春躋,手封兇書,入密匣中。上曰,如彼兇漢,則必多矣。上曰,親祭諸執事,各別齋潔之意,令備局吏曹更加飭勵,諸執事之今日致齋與否,令備局摘奸,各別申飭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隨駕}}。左承旨洪好人{{*|隨駕}}。右承旨李匡輔{{*|隨駕}}。左副承旨洪尙賓{{*|隨駕}}。右副承旨洪景輔{{*|隨駕}}。同副承旨柳儼{{*|隨駕}}。注書成範錫{{*|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隨駕}}。事變假注書曺允濟{{*|守宮}}。 ○上在社壇。停常參、經筵。 ○李匡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憲府無導駕之員,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陪從之員,事體未安。大司憲趙明翼,再招不進,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待明朝牌招,而司諫趙明澤,持平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社壇祈穀祭親臨時,侍衛,不可不備員,在外未上來之代,纔已變通差出矣。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因都摠府草記,今日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副摠管李瑜,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擧動時,摠府堂上,不可不侍衛,而或差祭先詣享所,或軍門進,或以本職導駕,或守宮,寶劍差備四員外,只有副摠管李瑜,而纔爲違bb◆b,無他推移侍衛之員,李瑜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明翼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持平南泰良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朝者出宮時,暖帽,終不進御。臣等已極悶慮,卽今風勢,比朝益烈,入夜則必爲倍劇,將事時暖帽進御,少無所妨於禮敬之道。自前如此之時,則輒許進御之請,行祭時及還宮時,暖帽必須進御,惶恐伏達。傳曰,前已不着,將事時,亦何可進御乎?勿爲過慮。 ○洪好人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匡輔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洪好人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三日巳時,上幸社稷壇親臨祈穀祭時,大駕出仁政門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暖帽進御之意,昨已陳達,則以揮項進御之意下敎矣。今日風寒如此,而揮項亦不進御,誠極悶慮,而毛裘則果已進御乎?上曰,毛裘則已着,而揮項,則乘輦後當進御矣。洪景輔曰,摠府堂上,皆有故,無導駕之員,故副摠管李瑜,已請牌招,而再牌不進,事體極爲未安。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以爲備員導駕之地,何如?上曰,江留遞來後,始爲復職,則撕捱亦然,其本職遞差,以摠管,更卽牌招。李匡輔曰,今日擧動時,兩司,無一員導駕之人,事體至爲未安矣。上乘輦。春躋曰,揮項進御,何如?上進御揮項,上駐輦夜晝峴,命禮房承旨入侍,李匡輔入侍。上曰,昨年祈穀祭擧動時,承旨陳達,以陪從百官,自夜晝峴步從,有前例云,故伊時命百官步從矣。承旨考問前例,取稟可也。匡輔承命退出,考問昨年例,則無記知者,日記亦不曾考見,故不卽據實仰對。上曰,使該房承旨,考稟前例,而昨年之事,日記亦未曾考閱以來,不卽以實仰對,難免疎忽之責。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陪從百官,皆自夜晝峴,下馬步從,該房承旨,使禮都監書吏,分付導駕,侍臣使之下馬,而侍臣輩,不卽聞知下馬之令,皆不下馬,躊躇駕前,自相喧譁,大駕不得進。上曰,君父動駕,旣命下馬,而不卽下馬,喧譁於駕前,豈有如許事體乎?我國文臣,驕蹇而然,侍臣以下,還宮後當令金吾處之矣,喧嘩之聲,各別嚴禁,導駕侍臣等,亦皆下馬。大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柳儼曰,以侍臣之不卽下馬,有還宮後令金吾處之之命矣。侍臣中亦有祭享時執事人員,拿處命下之後,便同罪囚,則仍爲將事,事體未安,似當有參量處分之道矣。上曰,旣命下馬,則不卽下馬,而揚呼禮都監書吏,喧鬧於駕前者,事體駭然,故有所處分矣。承旨所達,亦有意見,拿命則還寢,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校理吳瑗、金若魯,修撰兪㝡基、尹得和等,以有下馬之命,而政院之不卽分付,終勤嚴敎,事體未安之意,相率請對。柳儼曰,今日處分,玉堂必未及聞知,故有此請對,而至以政院之不卽分付等說煩達者,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不知其已命末勘,而若是煩達,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儼曰,禁喧郞廳,當陪駕後,以爲禁喧,而亦不無不能嚴飭之失,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之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出擧條}}上曰,親祭時齋所跟隨之法,尤不可不嚴,雖大臣所率一二人外,不可闌入,曾於永禧殿行祭時,已有禁令矣。各別嚴禁之意,申飭于禁郞,可也。{{*|駕前下敎}}上,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好人{{*|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親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擧動時,摠府堂上,所當盡數進參,而副摠管李瑜,昨日三招不進,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大司憲趙明翼,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還宮時,又將無憲府導駕,事甚未安。大司憲趙明翼,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校理兪㝡基,副校理吳瑗,修撰尹得和、金若魯,以昨日事陳疏徑出,而侵斥本院諸僚,不遺餘力。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俱以此引嫌出去,明日朝參,承旨將不得備員,出去諸承旨,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卽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該房承旨遞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命下矣。以在京無故人擬入,待下批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朝參時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聞已入來,尹汲時未出肅,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一體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式矣。今亦依此,侍從臣父年七十及,曾經參議年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忠淸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洪鉉輔爲大司憲,李宗白爲司諫,李壽海爲持平,李瑜爲禮曹參判,趙正萬爲漢城右尹,任崇元爲甑山縣令,李泰祥爲臨陂縣令,韓師喆爲刑曹佐郞,金極齡爲監察,盧以亨爲禮曹佐郞,金聖垕爲禮曹佐郞,李壽沆爲忠淸監司,金尙奎爲承旨,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修撰,趙錫命爲同義禁,李德重爲檢閱,朴萬徵加嘉善,前司成尹就履,前判校都永夏,前郡守洪禹錫,僉正金夏明,以八十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金浩病,都承旨李春躋進,李瑜爲副司直。 ○以司諫李宗白,持平李壽海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牌招。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延德,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洪好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牌招事,命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承牌來詣闕外,而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初四日四更一點。上,登社稷壇。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上却乘輿,將步詣社壇。李春躋進伏曰,相距稍遠,乘輿而行,何如?上曰,不至甚遠,步詣何難乎?上詣壇所,行初獻禮於社稷各位。上曰,親祭事體,何等嚴重,而奉俎官中,有着風遮而入者,殊甚不敬,當該奉俎官,推考,使卽脫去,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夜氣甚冷,暫入小次,何如?上曰,將事未訖,何可取便乎?上曰,文武舞之間樂曲,是何樂章也?該房承旨,問之于典樂,可也。匡輔,問于典樂而回奏曰,文武兩曲,始終之餘音云矣。上曰,然。柳儼曰,獻酌之時,奉酌執事,當起跪奉獻,可矣,而執事跪坐,不爲起動,仍爲進酌,極爲未安,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祭享事體,何等嚴重,而國稷壇祝史,行步緩緩,全不趨蹌,事甚未安。推考警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諸執事之上壇時,則所重有在,當由正路升壇,而下來時,宜由夾路降壇,可也。柳儼對曰,執事之降壇時,還由正路,事體未安。故臣亦有疑,問前例於守僕,則以爲升降時,皆由正路之意,曾有所下敎云矣。上曰,似不然矣。自今諸執事,上壇時則由正路,下壇時則由夾路事,定式,可也。藝文館依幕失火,火勢延及於近處松木,火焰甚壯,諸臣請入幕次。上不許。仍下敎曰,火焰,使之不及於壇所近處之意,分付申飭,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失火緣由及人物致傷與否,詳問,可也。臣聖檍出去,以失火形止及人無致傷之意,還爲回奏。祭罷後,上步出壇門。春躋曰,今已行事,且意外失火,火焰擁路,不可衝冒步還,乘輿還行,何如?上曰,暫時行過,何妨之有?上行到齋室門外。上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親祭時,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下敎}}上還入齋室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卯時,上還宮時,大駕出齋室門外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李匡輔,左副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李春躋進伏曰,今已罷齋,朝寒甚緊,進御暖帽,何如?上曰,當着揮項矣。兵曹判書尹游進伏曰,以依幕失火事,本曹郞官,有決棍之命,臣亦不勝惶恐,而自前或有如此之事,則各其本司下人,例自本曹,有推治之規矣。此亦過齋戒後,本館下人推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洪尙賓曰,還宮時導駕侍臣,自宗沈橋還爲上馬乎?侍衛則亦何以爲之?敢稟。上曰,侍臣則自宗,沈橋上馬,侍衛將士,則有異於侍臣,元無下馬之規,侍衛則依前乘馬,可也。尙賓曰,古規則雖侍衛諸將,亦皆步從云矣。上曰,祈雨祭則以步輦擧動,故百官皆步從,而乘馬者,亦權道也。祈穀祭則古無步從之例矣。因昨年承旨所達,使之步從矣。李匡輔曰,自今後祈穀祭擧動時,自夜晝介,依昨日百官皆爲下馬步從。還宮時則百官步從到宗沈橋乘馬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出社壇門外,乘輦。駕到宗沈橋。上曰,自此侍臣上馬,可也。侍臣皆上馬。大駕,到仁政門外下輦時,李春躋曰,屢次飭勵之下,違牌之弊,猶夫前日,出還宮時,兩司無一員進參,事體固已未安。而明日朝參,臺諫又將不備,大司憲趙明翼,纔已再招不進,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參,司諫、持平罷職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吏議疏批之後,一番引避,固也,而處置請出之後,不可一向撕捱,而且爲民祈穀,君父動駕,則如是違牌,極涉未安。都憲罷職,趙明澤、南泰良,不可例罷而止,罷職不敍,政官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朝參,每近文具,當此飭勵之日,不可循例爲之,各別申飭于政府,無歸文具。{{*|駕前下敎}}上曰,鞫廳,旣有過齋後開坐之命,鞫坐,本府爲之。今日內擧行,而臺諫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駕前下敎}}上還宮後,諸臣退出。 ○正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洪尙賓請對入侍時,左副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入侍。洪尙賓進伏曰,伏見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則掛書罪人斯得,爲先形止狀馳啓矣。罪人則方使其巡營將校,押送云,故臣玆以請對矣。上曰,啓本上之,罪人招辭,則不爲上送耶?尙賓曰,罪人供辭與各其名數,則不爲狀聞矣。上曰,必是忙迫,故未及狀聞矣。尙賓曰,招問狀啓持來下人,則罪人,捉囚營獄云矣。尙賓,以玉堂聯名上疏,告達。上曰,玉堂,極爲非矣。當初旣命下馬,而相距稍遠,則倉卒間,未及聞知傳敎,不卽下馬者,事或不異,然命下之後,下馬者旣多,玉堂追後聞命,則追後下馬,亦可也。而不此之爲,揚呼禮都監書吏於駕前至近之地,聲撤gg徹g御輦,事極未安。故有所下敎,則在玉堂之道,以未及聞命,引咎則可也,何可歸咎於政院乎?多費聲氣,侵斥喉院,殊涉不當,承旨書備忘,可也。尙賓書之。上呼備忘記。傳曰,爲民祈穀,事體至重,夾道下馬,已有古例。昨日駕到夜晝介,問于該房則未諳前例,路上駐輦,亦涉未安。故仍命下馬,駕至半途,塞前難進,繼有招吏之聲,聲撤gg徹g御輦,極爲寒心,而其所由,卽侍臣班也。初命拿處,因承宣之陳達,爲享事而特推,則當初擧措,雖由於未聞下敎之致,遮路招吏,已涉未安,而其後求對,雖亦由於未聞處分之故,命拿處之侍從臣,忽然請對,則喉院之據理言之,顧何憾也?而其所問備之命,亦特敎則在儒臣之道,引嫌徑出,固可也,而因君父之嚴敎,斥不當之喉院,少者事長,亦不敢若此,況臣之於君乎?此等務勝之習,不可以長,陳疏徑出儒臣,竝罷職。當初駐輦,旣由於未詳古例,末稍駭擧,亦由於不善,分付,該房承旨,亦難辭責,遞差。上曰,嶺營罪人入來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金吾臣聖檍,承命出來,問于當直都事,以未及入來之意還奏。尙賓曰,自禁府發送都事,嶺營上送罪人,使之押來,宜矣。上曰,分付判金吾,都事一員,卽爲發送。{{*|榻前下敎}}上曰,玉堂聯名疏,則旣已處分,還爲出給。{{*|榻前下敎}}尙賓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右承旨旣已遞差,則他承旨,無引嫌之端,竝卽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柳儼{{*|坐}}。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月暈廻土星、金星。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親臨社壇,徹曉將事,仍又早朝還宮。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起居諸節,不瑕有傷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卽者肅章門邊傳漏一小幕自幕內失火,火勢元不延及於他處,故雖卽撲滅,而軍士一名,不及跳出,烟焰內鑠之中,未免致斃,事極驚慘。兵曹,初不着實,申飭,闕內至近之地,有此失火致死之境,該曹堂郞,難免其責,從重推考。該吏及近仗軍士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依啓。飭勵未久,極爲可駭,郞廳不可推考而止,汰去,軍士極爲慘焉,令該曹恤典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有下敎事,禮房承旨引見。 ○傳于金尙奎曰,入侍承旨退出後,初嚴入之。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時,侍衛禁軍,已爲聚待于敦化門外矣。朝參處所,移定於明政門,禁軍等,亦爲移待於宣仁門外,以爲侍衛之地,而入直禁軍,則依例守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罷漏後,肅章門傳漏軍所住之處,失火,草窠盡燒,軍士一名,以致燒死,不勝驚駭。尸體段,卽爲轝置於南小門內,而旣是罷漏之後,故傳漏軍士,留置火具而還歸,本處更無事。軍士崔文先,止宿失火,常時闕內禁火,則四所部將,分更申飭。當該部將,決棍警飭,當該衛將,推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之因臺諫不備,不得開坐,事體極爲未安。且今日朝參,兩司亦當備員入侍,而諫院無進參之員,司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司諫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絶少,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違牌坐罷人員,或有啓稟變通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望違牌人員,竝敍用。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李著爲司諫,以趙明謙爲副修撰,金浩爲慶州府尹。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推鞫坐起進,參議徐命彬病,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申聖夏、成瑍、尹就履、都永夏、洪禹錫、金夏明爲副護軍,李匡輔爲副司直。 ○傳于洪尙賓曰,若待新除授人員入來,則必致差晩,先爲來待,新除授人員,待其入來,追後入侍事,分付。 ○金尙奎,以禦營廳言啓曰,兵曹啓曰,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往來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事,允下矣。本廳東營入直步軍一哨內一旗軍三十四名除出,該哨官,率領把守於弘化門右邊,防禁雜人,而事畢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延德,掌樂主簿金光遇相換,以朴乃貞爲兵曹參判,徐命彬爲兵曹參議,韓師得爲參知,朴文秀爲同義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社壇門外下輦入侍時。上曰,金吾郞之祗迎於路次者,爲其處所狹窄,辟除挾輦炮手,事極駭然。還宮後,當該金吾郞,竝令金吾處之,可也事,命下矣。當該祗迎都事李廷楫、李埉、崔昌愈、申晙等,今方待命於本府,竝卽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入侍退出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洪尙賓申退,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左承旨未差,院中只有臣尙奎,伴直無人,右承旨洪尙賓,所當請牌,而拘於院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洪尙賓啓曰,臣,承牌入來,與右副承旨金尙奎伴直矣。金尙奎,以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洪景輔,同副承旨柳儼,疏批已下,而同副承旨柳儼,以親病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日百官朝參,明政門爲之事,命下矣。明政門與弘化門,相距不遠,弘化門外,往來雜人,不可不嚴禁。東營、集春兩營入直軍兵,量宜排立於左右路,往來雜人,一切防禁,而事畢後卽還本處之意,分付兩軍門事,允下矣。都監集春營入直軍兵五十名內,十五名除出,使之把守於弘化門左邊路上,防禁雜人矣。今已事畢還直本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金尙星疏中,量陳隨起收稅事,卿等以爲,何如?左議政徐命均曰,此事,乃不可已之政,而詢問諸道,有甲乙之議,故尙未擧行矣。故監司李宏,亦以此疏請,奉朝賀閔鎭遠,爲湖南伯時,狀請蒙允,臣亦曾待罪畿伯時,以此申飭。在戶曹年分時,又爲節目頒布,而外邑,終不能詳悉擧行,蓋民不信法而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臣等,年前以此陳稟,自廟堂亦以此問其便否於三南道臣,則其時李衡佐、柳儼,以爲可行之法,而趙顯命,獨以爲不便,故不得施行矣。上曰,若是可行之事,則豈可以一道臣之不便,置而不行乎?更問便否於諸道道臣,若有道臣之以爲可行者,則先自其道,試行宜矣,而自戶曹講定節目,使之擧行,可也事,命下矣。三南量陳降續,節目磨鍊,別單書入啓下後,知委三南道臣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以懿陵守陵官,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朔寧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四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郡,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吳瑗,身病甚重,不得仕進,今姑改差,其代,以司成安相徽差下,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申晩,俱在罷散中,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兵曹言啓曰,禁火,當屬於禁喧,而莫重擧動時,不能禁火,致令依幕失火,當該禁喧郞廳,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當該禁喧郞廳洪曙,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金虎門守門將,過齋戒後,令兵曹決棍事,命下矣。同門守門將金仁權,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在院時,伏見玉堂聯名之疏,則侵辱喉司,語極悖謬,令人駭怖,有不敢一刻仍在,與諸僚蒼黃徑出矣。旋因本院啓辭,天牌狎臨,而情地危蹙,未免坐違。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仍又有牌召之命,嚴畏分義,不得不隨詣闕外,略暴事實,仰冀天日之照察焉。再昨陪駕到社壇門外下輦時,忽見侍臣班中,一隊玉堂,群進前伏,臣等以爲,未知所欲達者何事,而玉堂,以經筵班隨駕後,則固當隨事陳白,以侍臣在駕前。且是多員合辭,則不可不請對也。臣等之言,體例則然,故自中亦或曰,當請對,或曰不必請對,互相爭詰,此則聖鑑,亦已俯燭矣。及聞陳達之言,則不過以下馬之敎,不卽頒布,請推喉院事也。玆事委折,已有該房之陳達,而勿論所失之在誰,此是撤侍臣之班,而遮道求對於乘輿將發之際,有不容暫時遲緩者耶?中間嚴命,末後處分,揆以事勢,容有未及知者,而旣知其未卽下馬之爲未安。辦此請推之擧,帶得自明之意,則誠有不可諱者,此臣所以有從容疏辨則可也,而忙急請對則不可云者也。臣之爲言,平說道理,只論其處義之失當,事體之不然而已,有何一毫可憾,而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伸之憤,必欲追快,或謂之周遮彌縫,或謂之抑勒操切。擧一院而斷之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其亦可笑之甚也。伊時擧措,殿下之所親監也。所謂閃弄者,何事,無顧忌者,爲誰也?多見儒臣之不自反也。知其被罰,自來分疏,臣亦謂其無是理,而以旣命拿處之儒臣,撥忙求對於纔從末減之餘,而其所陳達,又是此事,則驟而見之者,安得不怪且駭?而初欲請推而入,末又被推而出,則其不堪無聊,胡詬亂罵,論以好勝之常情,亦不足怪也。臣不欲與之呶呶也。臣以齟齬之蹤,處逼側之地,宜卽引分早解,而仰感聖上飭勵之盛意,遲回不去,竟遭此無限橫逆,臣實自取,尙誰尤哉?臣方治此疏,自外欲歸之際,朝參時刻已迫,以諸承旨之陳疏,不卽承牌。致勤筵敎,拚棄廉隅,冒沒入參,輒復投進已成之疏,徑出禁門。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昨被儒臣聯疏之斥,與諸僚相率逬出。不意本院,啓達微悃,卽有牌召之擧,情勢臲卼,未免坐違,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再召之命,又是特敎。況歲正朝參,百僚駿奔,輦路下敎,聖意藹然,則豈不欲卽爲承命,以無犯違逋之罪乎?第儒臣疏中,汲汲請推一款,卽指臣身,而末終咫尺輦下,閃弄手脚,混擧侵斥,指意非常。彼儒臣之當初請對,實出於未聞處分之致,而旣已處分,則勿論知與不知,聞與不聞,事體則未安,故臣果以未及知今日處分,故有此請對,而煩達則未安,請推之意,仰達矣。此於儒臣,有何可怒之端,而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耶?然而自明事實之言,易致磯激,則臣雖不弘,何必深憾,而昨日特罷儒臣之敎,實爲難安之端。彼儒臣四人,一時譴罷,而臣獨晏然行公,則曲直是非,姑不暇論,而在臣自處之道,誠可謂無據矣。況該房特遞,而臣猶蹲冒,求諸事理,尤萬萬不可,雖被誅譴,實難冒出。玆敢隨詣闕外,投進短章,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人言。臣於今朝,書此呈院,則本院,因筵中下敎,至爲退却,於是乎疏籲無路,而朝參時刻,奄已迫臨,不敢以賤臣去就,致朝家盛禮之稽遲,不得不冒沒入來,而廉恥則喪盡無餘矣。入對君父,愧汗沾背,出見他人,鄙唾交集,如是而其可仍冒職次,以辱我殿下近密之班乎?玆敢更進前呈之疏,仍出禁門之外,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且臣有懇迫至情,臣母宿病沈淹之中,又得重感,眉上痰核,一倍肆毒,夜未交睫,宛轉牀席,重以泄痢無算,腹痛苦重,實有目前澟澟之憂,似此情理,尤無離側從仕之望。懇乞聖上,察臣蹤地之危蹙,諒臣情理之難强,特許遞改,使私義自靖,至情少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請推,事體是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救護焉。 ○修撰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上年臘月初十日,奉命南下,十五日到禮安縣境,十七日致祭于先正臣文純公李滉書院,此建院後未有之盛典也。隣近士子,聞風爭集,其數殆四百有餘,簇立於院庭內外,祗拜香祝,擧皆聳忭,祭訖。臣與諸生,相揖於庭中,仍行旅酬之儀。院長前掌令權相一以下諸生,一辭交頌曰,今日此擧,實是斯文稀慶,凡我嶺南章甫,孰不奔走鼓舞,快覩盛儀云云。臣以聖朝尙賢重道之意,答諭諸生,竟曛而罷。是日觀者,無不感奮興起,欣欣有喜,臣於此,竊有所默揣者矣。今此賜祭之命,特出一時追念先賢之意,而禮行之日,風動如此,推是以往,亦可驗夫聖王導齊訓化之方。苟有善敎善政,動協于人心,無反其所好,則其激勵觀感之速,何適而不如是乎?此固爲反隅之一端,而抑臣又念殿下,緬懷先正道學,旣祭其院,又畫其居,尊尙之意,可謂至矣。而時世不同,典刑已邈,今不可得以置諸左右,納誨朝夕,則想興中朝之累歎矣。然而其人雖亡,其道則存,載是道者,卽其遺文,是耳。蓋先正敬信受用,最在《朱書》,德行事業,一以考亭爲準的,格言至訓,布在文集,隻字半辭,皆可傳後,而若言大致,則闡聖學闢異端,爲其綱領,觀於《聖學十圖》,《心經後論》,槪可知矣。其發揮義理,羽翼斯文之功,允爲百王之師範,倘於淸燕之中,取覽遺集,潛心玩味,隨事體驗,使明理盡性之說,衛道拒詖之言,常若啓沃於經席,密勿於廈氊,則聞正言見正事,不越文字之間,讀其書想其人,便如朝暮之遇,此實爲眞箇尊慕,亦可責聖學成就矣。夫豈若院宇牲牢,溪山畫圖,赫然觀美,反近文具也哉?伏願聖明留神焉。臣在禮安日,本縣多士,一齊呈文。有曰,先正言行錄,故修撰權斗經,主張編錄,開刊於安東府。而先正之所手筆,門人之所記述,任自增刪,使本旨晦盲,語勢顚倒,不可以此傳後,士林駭歎,公議大發,遂就眞本,改刊于陶山書院。今者聖上,有兩邑刊本印上之命,乞以所懷,奏達天聽,辨別眞僞,燒毁安東錯本云云。臣臨當復路,未能一一考校,而試取先正手筆之見存於其後孫家者,參互於安東印本,則果有一二語句刪節處。手筆之見存者,猶此如此,則其他亦可推知。今當兩本印進之日,不可無一番釐正之擧,臣意以爲,分付道臣,搜取禮安所在先正手筆及門人手錄可據文蹟,一竝上送。使館閣諸臣,校勘兩本,定其眞贗,以備睿覽,恐似得宜,惟聖明裁處焉。臣見先正遺居,澗谷幽邃之處,數間屋子,宛然獨存,而先正之嫡孫前縣監李守謙,築室其傍,以奉香火,聞其家計旁落,無以供祭,宜令銓曹,隨窠甄錄,以示念先之聖意焉。臣於館職,本有界限之自畫,元無去就之可論,而前後事會,巧値迫隘,抗顔冒肅,旣已再誤。今番差祭陶山,亦出於臨急變通,日期窘促,推諉無地。又不免黽勉承膺,顧此矢心必辭之職,反爲有除輒出之歸,擧措顚倒,聽聞該惑,矧臣之反省靦汗,當復如何?噫,量已受任,古人有言,雖如管庫以下冗鎖之任,揣度才分,不能者止,道理然矣。況此論思之職,極是儒者之選,其所以盛瀛館而備顧問者,必須聰敏淹博之才,若臣病痼形衰,識蔑聞謏,筋力奔走,已難自效。而至於講讀之任,太不襯着,如許實狀,不獨朝紳之所共矜諒,亦嘗出入前席,伏想日月之明,俯燭無餘矣。臣家世簪纓,義共休戚,本無退巽之計,亦有宦達之念,而況淸銜華貫,尤是人情之所同欲,臣又何心,苦爲此撕捱哉?不幸少失問學,坐成倥侗,夙嬰奇疾,奄至凋謝,齒登經筵,實無藉手之資,冒塵邇班,徒貽濫吹之譏。不惟自喪其一身廉義,亦將重累於聖朝名器,區區微志,已定於見忝謬錄之日,最初一疏,瀝陳死不敢承命之懇,平居對人,每道汚不至冒沒之意,旣敢質言於君父矣,亦已誓告於朋類矣。如是而猶復萌一毫僥冒之心,則眞是無忌憚沒廉恥之人,臣雖奊詬,決不忍爲此。伏惟仁天覆燾,大化陶鎔,豈不容一物之自遂乎?使事竣還,虛銜尙在,以此情勢,不敢循例復命。方欲陳懇之際,因喉院啓辭,召牌狎臨,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明,察臣肝膈之懇,亟命刊汰臣匪分之職,仍令攸司,治臣不反命之罪,以彰其慢,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首陳事,誠是,可不留意。其言行錄事,陶山眞本,無則固當釐整。而旣有眞本,眞僞辨別,惟在士林,非在上之裁處,亦非館閣之機勘。李守謙,其令該曹調用,下款撕推,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昨者,有憲長新命,繼以鞫事,召牌辱臨。臣於此任,旣是宿趼之地,且無難安之端,則在臣分義,宜卽承命。仍參鞫坐,而顧臣足部素患,乃通朝之所共知,前冬復發,數旬苦劇,僅得差可,餘症尙存,行步不健矣。日昨太廟享官,社壇祭班,不敢言病,黽勉進參,連日處冷之餘,自去夜,前病忽有更發之漸,流痰凝聚,隱隱作痛,猶不至大段,故乃敢堪忍經過矣。陪從罷歸之後,症情越添,痛若刺鍼,委頓牀席,不能起動,臣非不知鞫坐之嚴急,朝參之體重,卽今病情,如上所陳,萬無束帶趨走之望,昨今荐犯違慢之科,論其罪辜,合被誅戮,以此陳章,見阻喉司,其爲惶悶,尤當如何?臣方以病控辭,則不當以他辭贅及,而第於四儒臣之特罷,竊不勝憂慨之忱,敢此尾陳之。儒臣等,初若知下馬之敎,則豈敢爲駐馬遲滯之擧?又若聞有拿命旋寢之事,則亦豈敢爲相率求對之計乎?此實由於本院之未卽頒布上敎於侍臣之班,致令儒臣,漠然不知,則倉卒之間,其勢自當如此。不如此,彼儒臣,亦非病風之人,決不作此等駭擧,求之事理,其果近之乎?今殿下,不少恕究,特下譴罷之命,四儒臣一時倂出,氣像不佳,不知聖上,有何激惱,而使鏡明水止之地,增加斤兩,爲此過中之擧耶?大凡論人,當觀有情無情而已。今儒臣所坐,可謂無情之甚,而不但特罷之不足,至以驕蹇妄恣之目,容易加之於經幄之臣,亦豈不有歉於平日待儒臣之道乎?噫,殿下,方懋聖學開法筵,親近儒臣,顧問講討,其所以禮接之寵遇之者,果如何?而今因意外無妄之事,輕視蔑待,殆無餘地。此蓋殿下涵養之功,有所未盡,觸處過激之擧,有時輒發。今臣所言,非爲儒臣地,竊爲殿下惜之。惟聖上,益加勉勵,勿以小事而忽之。亟收四儒臣罷職之命,仍又改下嚴旨中四字,俾聖德益光,處分得宜焉。答曰,省疏具悉。頃者儒臣之擧措,極可駭也。處分固當若此,儒臣若不知而有此擧,其當陳疏引嫌而已。當初處分末稍從重推考之命,皆因特敎,則政院,雖不先,分付之事,不思惶畏,反斥喉院,辭氣未穩,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昨者處分,烏可已乎?大誥之後,無他勉戒,力護儒臣,良可嘅然,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老母,以宿病長時沈頓之狀,前後屢煩控籲,而自昨年十一月,諸症十分添劇,胸腹絞痛,晝夜叫苦之聲,傍人亦不忍聞,勿論藥餌,飮食近口,則輒嘔逆,今已三箇月矣。神氣如縷,日就消耗,自十餘日來,叫痛之聲,亦不能作,而稍有知覺,則宛轉號呼。醫者亦不能執症,束手待變四字,此是人子所不忍言,而目今情勢,實是萬分崩迫矣。同朝之人,亦知此間迫急之情,近來政目,不忍檢擧矣。今緣館僚坐罷者多,無以推移擬望受點,以直次之空,天牌踵臨,顧今臣之情境,萬無一刻離親之勢,而亦不敢坐違嚴召。謹此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明,天地父母,於此螻蟻之微,亦必聽卑而垂憐矣。仍伏念臣,忝叨館職以來,惟以分義爲嚴,母病不至於危劇,則抑情就職。情勢不至於大段,則不敢飾讓,此亦日月之明,想或照察矣。今玆情理,旬月之內,決無離捨供職之勢,伏乞聖上,特許遞罷臣職。使方寸無撓,得以專意救護,則豈獨垂恩於臣之一身,抑亦有光於孝理之政,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龍仁地,臣之赴任,期日不遠,趁今未辭陛之前,冀蒙恩暇,獲遂榮掃之願。玆不避僭猥之誅,陳章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慈,俯諒微懇,特許往來,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來焉。 ○答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首陳事,下別單禁府,嚴劾處之其所引嫌,已涉過中,所陳情懇,方伯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六條勉戒,可見愛君之忱,而深嘉不諱之意,可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焉。其中秋、漢二府擇差事,大臣六卿錄薦事,當留意而飭勵,紓民力以下,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正月初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禮房承旨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入侍。上曰,使之引見者,肅章門軍士之燒死,極爲驚慘。軍士雖微,人命亦重,事當動念,今日朝參,設行於仁政門,心甚未便,以明政門移設,時刻隨時入之。{{*|榻前下敎}}尙賓曰,兩司姑不備員,玉堂亦爲不備,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諸承旨皆已入來耶?尙賓曰,姑不入來,故方令催促矣。尙賓曰,弘文館修撰朴弼均,時在京畿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初五日辰時,上御明政門。朝參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好人,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柳儼,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上殿入侍。沈壽賢進伏曰,冒寒將事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藥房問安批答,每以無事下批,而將事之際,煖帽亦不爲進御,或無感氣乎?上曰,無感氣矣。命均曰,日又陰寒,寢睡諸節,亦復何如?上曰,一樣矣。命均曰,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煖帽雖欲進御,過於熱,故不得進御矣。命均曰,數日來當爲入侍承候矣。上曰,依爲之。壽賢曰,嶺營獄事,極爲兇慘,故欲爲請對,而便是匿名書,淸齋之中,大臣之急急請對,恐涉騷擾。故罷齋後,欲爲陳白擧行,使備局郞廳,傳送于政院稟定後,自下燒火,可也。而政院之半夜請對,亦涉騷動,以兇書終至親監,豈有如許道理乎?至以大臣之不爲動念,仰達,此莫非臣頑鈍不敏之罪也。上曰,政院,以大臣之不卽請對,嘅然之意,有所仰達,故下敎。以大臣旣爲拆見則似當持入,而汎使郞廳,送于政院者,緩緩之意,有所下敎矣。今聞大臣所達,大體是矣。政院之半夜再次求對,亦涉怪異,而罪人則斯得云矣。其時幺麽匿名書之留置,亦豈不怪異乎?壽賢曰,皆臣之罪也。上曰,卿何有引咎之端乎?近來人心罔測,因其私嫌,誣上不道,如是容易,此皆湖、嶺之人,慣聞而然矣,極爲寒心。以指擧營裨者,觀之,此非逆黨餘孽,不過其官屬輩誣陷之致也,如此者,已作無倫之國矣。徐命均曰,一種兇獰之輩,多見近來以此等事,橫罹致死者,故欲殺人者,至犯不道,亦或有此弊矣。上曰,朝廷之上,忠逆之是非,無常,外方,安得不如此乎?端本正始,在於朝廷矣。壽賢曰,爲拿罪人發送金吾郞,則當爲命招判金吾,而自政院,分付當直發送者,事體亦涉顚倒矣。上曰,命招判義禁,則亦涉騷擾,故分付當直,使之發送,而今番事本,自初失當矣。壽賢曰,下敎至當,而事體則終不當若是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是一初之政,而當端本正始矣。外方一營裨誣陷之賊,則設鞫嚴問,朝廷之上,以非逆爲逆之類,置以不治,則是三尺之典,只行於鄕谷幺麽之賊,而不行於朝廷之上矣。豈是制法治人之本意乎?凡事,當自朝廷始矣。壽賢曰,親臨將事,專出於爲民之至意,而歲首下勸農之敎,亦爲申飭于諸道道臣,而卽今三南、京畿,連歲荐饑之餘,人心渙散,民戶流亡,無復農作之望矣。必須保民之政,急速變通,擾民之節,一倂除去,然後餘民可以保存而作農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爲體念,而新年後,君臣初對,大誥纔下,如是飭勵者好矣。實惠及於民,然後可以保民爲國,而卽今耳目之臣,便成聾聵,廟堂之上,日事泄泄,以此規模,難爲國事,而今日之悠悠萬事,都不出於保元元矣。卿等,宜自廟堂先始,與歲俱新,可也。命均曰,爲國通變之道,不可猝然變通,日行一事,今日行一政,明日做一事,日日如是,然後可以變通。而卽今廟堂之上,無堪事之人,故日復悠汎,自上飭勵,不啻切至,而臣等雖相策勵,亦無實效,此則以其不得人故也。以漢、唐少康時言之,得一世人才,以了一世之事,未有不得人而爲治者也。苟得其人,君上雖不勤勞,亦可爲治。故臣之前後,以得人之意,有所仰達,而前者聖敎中革去奢侈一節,爲今日急務,宮房折受之特罷者,此實盛德事,此後凡係民弊者,隨讀罷去,則亦可爲實效矣。上曰,所達是矣,而以學問工夫言之,有漸進之效,豈必成一事,然後復行一事乎?每以見速效爲期,則有進銳退速之患,而以唐明皇事觀之,開元、天寶,聖狂斯判者,都在於一心操捨之間,今日之道,上下飭勵,勿忘勿助長而已。壽賢曰,爲治莫如得人,而如臣不才,病且昏耄,以此精神筋力,末由奔走於國事,必先斥退小臣,進用賢才,然後可以裨補治道矣。上曰,得人則爲好,而予之知人亦難。且以漢霍光言之,不學無識而爲漢碩輔,只在於誠實而已矣,豈有賢愚之分乎?及其成功則一也,而我國用人規模,則亦各以其才隨用矣。命均曰,在上之人,豈不知在下之人之長短乎?知臣莫如君,惟在聖上拔擢用之之如何矣。命均又曰,大王大妃殿問候之節,當爲仰稟,而雖或欠和,以有勿傳於提調之慈敎,故臣等不敢仰請,而近伏聞有不安節云。臣等不勝悶慮,近復若何?若或一向欠和,則議藥之道,當急速擧行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議藥之節,不可草草爲之,令諸醫官消詳議入,宜矣。上曰,頃以輪感,有不安節候,大昨之夕,有煩悶之候,故連爲進御蘇薑茶,自昨日少愈,今日亦不夬復,而自藥房有問候,則慈心益爲不安,故不敢下敎于藥院矣。旣有所達,令諸醫官更議繼進,可也。命均曰,似無他樣症候矣。上曰,素有痰患故膈間每每煩悶,是用焦慮。命均曰,或有微恙,則問候議藥之意,前已屢次陳達,而慈敎一向靳許,臣等不勝悶鬱之至。上曰,或以此意陳達,則每每靳允,極悶極悶。宋寅明曰,藥房規矩,則有問候之時,然後齊會醫官議藥矣。上曰,蔘蘇飮爲好云,則連爲進御,可也。奉朝賀李光佐曰,伏聞下敎于藥院諸臣之敎,則大王大妃殿氣候未寧云,臣不勝驚惶之至。上曰,近來有感氣,殊甚悶憂。徐命均曰,當此首春,親臨帳殿,接見百僚,此盛擧也。朝臣中,多有拘礙時議而罪廢者,滌瑕蕩垢,咸與自新,實爲疏滯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頃以良役事,後日稟定之意,有所仰達矣,辭未畢。上曰,不可草草於帳殿矣。命均曰,湖南尤甚邑,無論諸般名色,盡爲充定之意,前秋知委,分付,而不入於尤甚之邑,似皆盡爲充定,而以京畿言之,如通津等邑,皆已充定云,惟在守令奉公之如何矣。逃故,代定後捧布,而未代定前,勿徵隣族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無論之次尤甚邑,盡爲勿徵逃故之代云耶?命均曰,物故之類,則無論之次尤甚,一倂勿徵,宜矣。上曰,尤甚邑則勿爲代定,爲好,而亦勿徵布於隣族,可也。然代定之道,守令,亦必遲緩,自廟堂申飭,可也。逃故,盡爲代定,則豈有侵徵之患乎?奉朝賀之意,以爲如何?李光佐對曰,身布逃故之代,雖使代定捧布,而代定之規,只徵新年布而已,癸丑條,不可徵於代定者矣。卽今兩南沿海邑,荐歉之餘,田畓之陳荒,處處皆然云。沿海一帶尤甚之邑,因循徵捧,則餘民不堪支當,而身布亦不捧矣。臣近年以來,精力耗損,故凡事未及料量於心上。領相所達一例捧布之政,亦不爲純便之道。大抵做事之道,三分好則做得三分,五分好則做得五分,可矣。卽今三南沿海邑凶歉,挽古所無,辛亥乙亥之饑荒,至今傳說,而以臣之所聞見推度,則無如此辛壬兩年之饑饉。以興陽言之,一面饑死之民,將至於二萬餘名云,其慘凶,亦可推知,而七邑之尤甚,元無異同,以守令之不捧軍布,一邊拿囚決杖,則卽此一款,豈可以慰民心乎?此等尤甚邑,則勿拘循例,別樣軫恤,宜矣。兵曹判書尹游曰,物故之代定,則自初年半分徵納,逃亡之代定,則自後年身布徵納,而自國家元無隣族侵徵之規,而逃故代充定,定限以十年者,蓋慮中間奸僞之弊,而近來法制,蕩然,各邑元無遵行之事,視以一例,不爲動念,以十年定限,難矣。不爲定限,亦難矣。以三南言之,亦多有軍丁磨勘之邑,而尤甚邑未代定者,使之移定於他邑云。此則自廟堂速賜裁處,可矣。然惠政,難於博施,三南沿海邑物故當年身布,則減給,似宜矣。宋寅明曰,物故當年條,雖命蕩滌,而代定之道,當令急速擧行矣。徐命均曰,雖上年條,已代定者,徵布宜矣。上曰,左相所達則無論之次尤甚稍實,姑爲勿徵云,此則有病博施之歎矣。京畿、三南尤甚邑物故身布,則使之蕩滌,代定之政,急急擧行事,申飭道臣,可也。宋寅明曰,逃故代定,例爲磨勘於歲末,而今毋不及,以三月前逃故代定案,修整上送之意,分付宜矣。尹游曰,歲抄,限以二月,則守令亦當及期擧行,一切以二月定限,可矣。沈壽賢曰,以李匡德咸監薦望事,曾有所仰達矣。其後因儒臣所達,有所下敎矣。李匡德,旣以江留之不爲膺命,特補甲山,則自下不敢循例擬薦之意,臣爲仰稟,而儒臣則慮以匡德之又不膺命,仰達。自上,亦令廟堂,使之知以擧行事,下敎矣。匡德,旣有才局,實合藩任,故臣之稟達者,此也。旣自其道,陞拜監司,則渠何敢不爲膺命乎?況廟薦,事體至重,一儒臣,何敢稟請當否,而亦何論其去不去乎?臣竊慨之。上曰,頃因江留所達,有所下敎,匡德,豈可使之久置於外方之人耶?匡德,旣不膺於陞資之職,故因儒臣陳達,有所下敎矣。大臣所達亦是矣。自廟堂議薦,則亦豈不在於落點乎?徐命均曰,廟薦若不合當,則儒臣論斥,可也,事體所在,不當若是輕議也。上曰,大臣,守處固守,可也。吏曹判書金在魯曰,臣以良役變通便否,問議於奉朝賀崔奎瑞、閔鎭遠,則大略皆以爲難便云矣。上曰,以爲難便者,如何?在魯曰,崔奎瑞以兩件事,皆以爲難便,而閔鎭遠則一疋之議以爲便好,結役米則不可徵捧云矣。在魯又曰,臣於備局已啓下之公事,自初所見有異,惶恐敢達。去十月間統制使金潗狀啓,以錦城縣監具宅奎,捽曳統營將校,推促公兄,而亦不起送,管下一哨官,輕侮主將,請拿致臣營決棍,而備局,以曾經侍從之人,不可決棍,拿問處之之意,回啓出草矣。大臣,以具宅奎從重推考,統制使推考,改之。備局諸宰之議,皆以爲體統所關,錦城縣監,終不可推考而止,議于大臣,以拿問,改出草矣。領相以爲,曾以沿海邑守令拿問有弊,陳達,決不可請拿,復改以重推,如是往復爭難之際,已至歲翻矣。沿邑守令拿問,雖曰有弊,應爲拿問之事,猶不拿問,宜無是理,況今冬務已過,暫時拿問,以存體統,有何不可乎?凌蔑主將,至捽營校,而統制使與守令,一體推考,終不成國體事理,覆啓未行會之前,宜有改命拿問之擧矣。上曰,所達是矣。判下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焉,廟堂覆啓,誤矣。每每如是,則侍從作宰之邑,雖當緩急,爲主將者,將不得行號令乎?決棍則雖不聽許,統制使推考,則有若以胥失竝罪者然,事體不然矣。錦城縣監具宅奎,則拿處,統制使推考,則勿施,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守令或不從令,則在統帥之道,狀啓罷黜,可也。直請以侍從臣決棍者,金潗之事,殊甚不當矣。上曰,然。李光佐曰,常參,便是常仕,以致仕之臣,參於常仕,則便是行公,事體不當,故臣於前後常參,不得入侍,而朝參則是朝賀,故旣以奉朝賀爲名,則事當入參,臣玆扶病入來,而有所懷,故敢達矣。臣竊瞯聖躬完養之工夫不足,聖躬完保,然後聖志可以堅定,而憂勤太過,將攝失宜,臣子之憂慮,當復如何?使殿下怠荒,則此實莫大之憂,爲臣子者,所當竭誠仰勉,而旣過於勤勞,則亦何不仰慮乎?宜爲斟量氣力,以之應事接物,而一切愼攝,完養氣血,可矣。以臣僚引接之節言之,頃伏聞半夜引見領相,以至徹曉云。此非大段緊急之事,而猶尙如此,豈不可悶乎?係國家安危,不容時刻之事,則可也。以汎然間事,貽勞聖躬,寢食失宜,元氣從此耗損矣。養氣之道,寢時卽寢,食時卽食,然後可免困餒之患,雖引接臣僚之時,水剌亦豈不進御乎?夜寐息力,所以發施於明日,達夜勞瘁,若冬行夏之令,而親臨祈穀,出於爲民至誠,今又朝參,不瑕有勞傷乎?朝參豈不行於某日,而當寒帳殿,終日接見,似非愼攝之道,臣竊憂之。今當大朝會,瞻望之意,不敢仰請,而或聞入侍諸臣所傳之言,則玉色,或紅或白,且近於瘦敗云。此由於氣血不足,亦爲向衰之漸。伏願自今,務盡完養之工焉。宋寅明曰,日寒如此,進御毛物,亦何妨於觀瞻,而不爲進御乎?帳殿觸感,殊甚悶慮矣。上曰,勉戒切實,而早寢則氣甚和平,亦知有益,而自幼時早夜,不爲就寢,故自然爲習常而然矣。此後當各別加意於保護也,煖帽進御,則頭疼,故不爲進御,而如揮項之屬,纔已飭勵之下,在上之人,何可着乎?光佐曰,臣於頃日入對時,煩達屢條言事,而其要,以聖志堅行,如飢餐渴飮,用財則量入爲出,爲民則擇差守令之意,有所仰達矣。臣於中夜無寐時思之,則聖志之如飢餐渴飮之工,甚難做得,朝夕雖有激揚啓沃之言,契合於聖心,亦難。雖或有時開法筵,講論經史之益,而亦若十寒之一曝,聖志之日新無間,亦或不易做去矣。聖心之求治,果如飢餐渴飮之時,則雖有難祛之私,亦將廓然大公,而其餘用人節財等事,次第修擧,然日月流邁,聖心易間,以往事言之,聖志之感奮飭勵,非止一再,而旋卽因循,無復有奮發之氣,忠臣志士,莫不憂惜,況今年歲荐歉,癘疫肆行,今冬又無積雪,麥苗之凍死,在處皆然,前頭麥農之失稔,又可辦斷矣。飢民又不得麥農,則將何以生活乎?及是時不能救焚拯溺,則終有何嗟及矣之歎。伏願自今,樹立萬仞之地,以爲挽回之道焉。上曰,前後陳戒眷眷,當各別體念矣。光佐曰,不可以空言,謂之感動奮勵,有奮勵之實效,然後可矣,而卽今沿海濱死之民,皆有少須臾無死之願,必大爲民地,然後民心可答矣。上曰,大爲民地者,何事也?光佐曰,以物故身布蕩滌之典,言之,亦一大爲民地也。宋寅明曰,今日之勢,實甚罔涯,以朝報所出觀之,災變之層生,未有甚於近來,驚心懍然,而今番嶺南之變,尤極凶慘,環顧國勢,無一可恃之狀,新年大朝會求言,亦勤摯,而忠言至計,一無聞焉。此則殿下之大信,有未孚於臣僚而然矣。有實政著實效,然後人心自然孚感,而以軍布蕩減事言之,減令一下,百姓,欣欣然有喜色,而一邊蕩減,以慰民心,一邊節用,以繼經費,此爲實政實效矣。蕩減而無節用之道,則事何由得成乎?其大要,則不過於量入爲出矣。上曰,所達是矣。雖蕩減身布,不爲節省經用,則是捨本而務末,豈有實效乎?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聖人豈欺我哉?光佐曰,救民之政,其本在於量入爲出,而我國雖當大凶,常時規模,不能節損,故不過那移於江都、南、北漢所儲,推移繼用,而今則江都、南、北漢所儲,亦枵然無着手之地,今雖節省,有何益於前日之費乎?爲後之計,不可不早爲之所,而守令不擇,則惠難及民,抄送御史於各道,以爲廉察,則雖不治之守令,亦當畏戢,而近來御史,亦不擇送,故貽笑於外方者,亦多矣。使道臣採察民瘼,廣搜草野嘉言,亦令搜薦人才,而自廟堂,亦隨,申飭道臣,似宜矣。上曰,所達皆好,而戶判所達大信未孚之說,是矣。商鞅,以三丈之木,能信於民,而今則不然,故大誥求言之下,亦無來諫之人,以薦人才事言之,嶺南所薦之人,尙不及收用,是欺士人也。使道臣,各薦孝廉一人,予則爲慮歸於文具矣。御史事,卿之所達,亦然矣。光佐曰,伏聞殿下,臨事辭令之間,每以堯、舜之病博施,爲敎,其本文則言其成效也,不可以藉此爲法矣。王者,當以一夫之不獲其所,爲深恥也。上曰,或有汎濫之事,則有所下敎以病博施之意,而所達,大體誠是,當加意也。光佐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自天地神祇宗廟、社稷,以至于山川鬼神,皆享祀,鬼神不歆享,則可謂人國乎?時方祭物不潔,神必不享矣。以宗廟祭酒言之,自奉常寺進排,而釀酒之時,官員漫不知爲何事。元無致祭之擧,故釀不精潔,味甚不好,食醢亦爲預沈,臭味不佳,此豈爲精潔享祀之道乎?方外山川之祀,其所不潔亦可推知矣。另飭該寺,祭物,必須十分蠲潔,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以此當飭勵也。沈壽賢曰,臣方爲本寺都提擧,而祭酒,味與色,果不好,故屢次申飭,而終不得美烈,蓋由於麯子之不好故也。當夏小麥時,精捧精洗磨出後,合眞末,其火,六月造成麯子,繼一年所用,而以其麯子釀酒,則酒色白,味且好。近來則酒米,亦爲精捧精洗,使之釀酒,故看品時,祭酒味色俱好,不知比前日如何,而脯板,亦令改之,別樣申飭,而亦何必其勝於前日乎?上曰,卿亦飭勵,而貢物進排時,似或有不精之慮,卿須各別申飭,可也。李春躋曰,朝參陪班,何等嚴重,而東西班行,甚不整齊,出入往來頻數,而亦或不爲趨蹌,東班則或着煖帽,西班則或看朝紙。此是監察不能糾檢之致,東西押班監察,從重推考,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不可推考而止,押班監察,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各色員額,視前漸廣,太倉之穀,安得不減乎?以大內言之,中官及承傳等各色,名目漸多云。此等事,亦令除減,宜矣。上曰,宮府當爲一體,所達好矣,而此路漸廣,然時方,中官數亦多,而承傳色,只是六員,倣出六承旨故也。此則無別設之事,而事勢之不可減者,多矣。尹游曰,大臣,以量入爲出之意仰勉,臣於此亦有所懷矣。兵曹專管經費,量入爲出之道,宜先留意,而京畿、三南沿海尤甚邑物故軍布,旣以特命蕩減,則兵曹及各軍門歲入,必將大縮矣。各軍門則不過自其處需用,各自爲節省之道,而至於兵曹,則本曹員役外,諸各司上下者,甚多,有難任意爲之。臣待罪本曹,取考故相臣南九萬爲兵判時朔下魚鱗,則只是二十餘同木,而今則殆倍之,一朔上下者,至於五十五同零,此皆中間次次增加者。今若考出其時魚鱗比較,卽今魚鱗,雖不得一例減損,其不緊可減者,稟議大臣,竝皆釐正,則實爲省費節用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戶判,今皆入侍,故下敎矣。北道內奴婢貢,捧留本道,其代,自戶、兵曹,以米布分半輸送于內司,而近來,以內奴婢而加增貢布,漸多,戶、兵曹,不卽輸送云,此亦有乖於前規矣。庚子以前,則似不如近來之數多,依庚子以前例,輸送事定式,可也,而餘數則別爲會付本道,以爲年凶補賑之資,可也。{{*|出擧條}}尹游曰,本曹內司入直,殊甚苟簡,參判趙錫命,則除拜同義禁,參知金浩除外任,參議朴聖輅則受由在外,由限已過,而參知外任之代,斯速差出,何如?上曰,參議亦爲遞差,有闕之代,竝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榻前下敎}}。游曰,曾因承旨所達,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令本曹草記遞差,而二品以上,旣是卿宰,則如軍職受由過限者,遞差軍職,事體未安。堂上以上,若遞職則例爲卽付軍職,今雖以由限已過遞差,又當更付軍職矣。纔遞旋付,不成道理,自本曹有難擧行,故敢達。上曰,堂上以上受由過限者,纔遞旋付,則此無飭勵之意矣。從二品以上之過由限者,自該曹請推,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凡諸無後之喪,自壽進宮,例奉享祀,而自戶曹亦有祭需備送之規矣。以禮曹言之,代數已過,且有該宮折受,則自本曹所送祭需,除減無妨,故敢達。上曰,此是流來古例,而自本曹考見前規,可也。雖問於該宮,可以知之矣。寅明曰,三南漁鹽船稅,自本曹句管事,前有成命矣。今將磨鍊,成節目啓下,而本道諸道別將差人等,不可不一倂革罷,旣罷諸道別將,則各宮房各衙門別將,亦當一體禁斷,稟定後方可,分付矣。上曰,先自湖南爲始,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兵判入侍,可也。金在魯、尹游進伏。上曰,都政,今月內必是過行,而近來都政,一不行於當月之內,事極寒心,吏判之今番勉出者,非爲卿也。實有深意,前後銓地,爲一敗局,當此之時,任銓衡之重者,捨卿誰先?卿不可挾私意,以負國家矣。予所期待於卿者,深矣,而以卿之出仕後用人之道,觀之,大異予之初拜卿之意矣。犯逆之人,雖不當擧擬,若其無故而拘於時象者,則何不錄用乎?天者,是至公無私之謂也。以落點謂之天點,以銓曹謂之天官者,蓋言其公也。爲銓官之道,要不出於公之一字,而卿之短處,雖不言某事某事,此則卿所自反處也。卿須益爲勉之哉。兵判則旣任西銓,今日以武弁之繁多,未及調用,且有武弁之偏論,故國將亡矣。武弁,皆以投筆推案之類,何不隨朝廷取捨而爲之偏論哉?故豐陵生時,以打破武弁之朋黨,自任矣。卿亦以此自任,調和,可也。仁廟反正後,親政時下敎曰,何不用大北乎?朝廷,若不聽從調用,當斬勳臣,爲敎。反正之初,大北,猶可調用,今日朝廷,無如大北矣。在魯曰,伏聞勉敎,臣不勝惶恐,臣則以公之一字爲心,而亦安知其合於公議也?上曰,他事不可歷數,而以昨日忠監之望,觀之,有所嘅然矣。卽今在京人中,豈無可合之人?而首末望,終有未協於心者,方伯重任,則不當如是備擬,吏判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徐宗燮則曾經吏議,人望可合,嚴慶遐則地望人物,亦合是任,故臣果備擬矣。聖敎如此,臣實惶恐矣。上曰,地望雖合,豈必盡是人才乎?若有材局,則雖通禮堂上,可以擬望,何可以曾經吏曹參議,謂合於方伯耶?嚴慶遐則今莅一郡,而貶題中,倘革來弊之倘字,未洽矣。況可謂之合於方嶽耶?然故落點於副望矣。游曰,臣以不才,久當重任,點檢前後,豈不用私乎?反顧惶悚,當自改圖,而私意終難禁抑矣。上曰,以公道而僨敗,則事當容恕矣。在魯曰,大誥誕敷,臣隣相勉,況當首春,尤有望焉,而近日處分辭令之間,驅馳太速,氣像促迫,實有進銳退速之慮矣。持平南泰良之避嫌,言甚切至,此等諫言,亦爲體念,立志須堅固,作事必偉如,毋親細事也。上曰,因爲勉戒,當體念也。在魯曰,曾在先朝引接臣僚,不使少退,寢睡、水剌諸節,不爲失時,近來則朝接臣僚,水剌進於午時,諸臣少退復入,則每致犯夜矣。有妨於聖躬保養之道矣,引接亦以時焉。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也。 ○司諫李著啓曰,臣之踪地,本不可復玷於邇列,前後臺職之命,一未敢承膺,杜門竢罪,悚蹙度日。而敍命遽下,除旨又降,而朝參已迫,天牌復臨,嚴畏分義,他不暇顧,冒沒出肅,而第臣從前情勢之外,又有不可晏然者。近因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前後諸臺,相繼引避,至於追罷。臣之向日諫職之除,亦在於大誥飭勵之後,臣未能效一日之責,而只以私情仰瀆,終至遞罷,則不職之罪,臣實爲首,難安之情,與已遞諸臺,少無異同,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金尙奎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今日爲鞫坐,則憲臣當爲處置矣。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䆳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宮城內巡警禁火,兵曹與衛將,所同爲主管,而肅章門內小幕失火,軍卒致斃,實是無前之變,雖免延燒之患,幸止一名之斃,事之驚慘,莫此爲甚。而兵曹與衛所,矇不檢察,常時怠忽若此,則顧何足以責其嚴宿衛備非常之道乎?燒死軍人,旣是守門之卒,則待其報更旣畢之後,守門將,宜卽照數管領,使守信地,而任其投宿於他所,以至致死而不知,亦極駭然。兵曹郞官,雖因喉院啓辭,已有汰去之命,而堂上,亦不可問備而止,請當該兵曹堂上及衛將,罷職。部將及守門將,拿問處之。上曰,依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旣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司諫李著出仕。上曰,依啓。上曰,毋論大小官,東西陪班中,上自衮職闕遺,下至民間疾苦,有欲仰達者,入侍陳達之意,禮房承旨,詳言于東西班,可也。南原君卨,入侍仰達曰,卽今國無儲嗣,中外臣民,莫不憂歎,伏願擇揀循良之姿,以爲廣儲嗣之道焉。上曰,大臣亦曾以廣儲嗣之意,有所陳達,而予豈不思耶?吏曹參議徐宗玉曰,富平府使金尙星,當初出補者,不過以撕捱玉堂之故,而無他罪過,今則許久矣。且李宗白,以同時出補之人,先已內遷,當此三司乏人之時,尙星之淹滯外邑,誠爲可惜,而初旣外補,則銓曹不敢備擬於三司之望,敢此仰稟,而長官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大誥後應旨進言,金尙星一人,而賜馬褒美矣,不可久置於外邑,今此所達好矣。此後則備擬三司,可也。{{*|出擧條}}刑曹參議李衡佐,出班奏曰,臣以職掌,有所仰達矣。德敎,守一道而無變,刑政,隨時俗而損益矣。《大典》,有《前》、《後續錄》,《續錄》後有《受敎輯錄》,而與《大典》,或不無牴牾者,故復撰《典錄通考》,此則《大典》、《受敎》,分類而成者也。頒布遵用,今已三十餘年,而厥後新受敎,亦幾至數三卷。此皆成典外,一時裁斷者,本曹則多有新受敎,外方則全用成典,京外用法,大相不同,實有乖於畫一之義。臣已與僚席相議,兵判尹游,爲刑曹判書時,亦欲稟定而未及矣。今宜損益刊布,使中外無異同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各司久任郞廳入侍。李春躋曰,各司,例有久任啓下之事,則兵曹之不爲啓下久任,殊甚非矣。上曰,當該堂上推考,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可也。{{*|出擧條}}戶曹佐郞李夏徵入侍,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夏徵以次仰對。上曰,遺在幾何?夏徵對曰,臣除拜未久,故不得詳審矣。上曰,戶曹佐郞李夏徵,問其所掌遺在,則托以除拜未久,不能仰對,殊涉泛忽,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惠廳郞廳及五部官員,竝令入侍,可也。宣惠郞廳柳鳳齡進伏,上問職姓名履歷職掌,鳳齡以次仰達。上曰,遺在幾何?鳳齡曰,米二萬二千三百餘石矣,木三百七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矣。上曰,惠廳郞廳之持笏記入侍者,可謂周密,而咫尺前席,偃然展看,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各司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竝推考,可也。中部參奉鄭允迪入侍。上曰,爾之私賑者幾何?允迪對曰,一千三百石也。上曰,爾之四祖有顯官耶?允迪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民戶幾何,而本部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類耶?允迪曰,無癘疫,且無奪入閭家之弊矣。上曰,部內無他弊端耶?允迪曰,或有些少弊端,則枚報上司變通矣。東部參奉南圖逸入侍。上曰,頃者輪對時入侍矣。他事不須問,而當部無閭家奪入者耶?圖逸曰,無此弊矣。南部參奉梁夏吉入侍。上曰,私賑幾何?夏吉曰,一千石也。上曰,無顯官耶?夏吉曰,無顯官矣。上曰,當部有何民弊也?夏吉曰,無大段弊端矣。上曰,無癘疫且無閭家奪入之弊耶?夏吉曰,無之矣。西部參奉羅敬道入侍。上曰,私賑幾何。敬道曰,以一千石私賑矣。上問民弊,當部癘疫及閭家奪入之弊。敬道曰,無之矣。北部主簿李東翰入侍。上曰,履歷達之。東翰,以履歷仰達。上問弊瘼與他部同。東翰曰,無此弊而以還上之督捧,戶口之流亡日多,至今未捧,爲三百六十石,而此若盡捧,餘民不堪矣。上曰,外方之守令,京中之部官,爲任不輕,民之休戚係焉。宜爲難愼,而今此部官等所達,不甚明白,當罪之,而予甚斟酌矣。各別惕念擧行,而私賑者,初旣出於爲民之意,則到今得官之後,亦勿懈念,可也。南圖逸曰,坊役中坐更,最是苦役,而各衙門軍卒,不知何限於各契,而皆懷自便之計,每輒呼訴於本衙門大將,則或許嚴題而分揀,或招部吏而,分付。故各牙門gg衙門g軍卒,則一倂減給,坐更則皆是無勢坊民及略干有役丁,鰥寡孤獨,偏受其苦。此實坊役不均之甚者,如無變通之道,無告殘民,將不可扶支矣。且各部,皆係於京兆,而京兆外諸上司,有推捉部吏之事,則必關由於京兆,然後以爲推治者,明有定式。而今則京兆外諸各司,直爲發差,推捉部吏,故凡係坊民出役等事,部官不能措手,每致不均之歎,故惶恐仰達。上曰,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郞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其任重矣,有何齋郞部官之殊乎?部任亦重矣。卽今私賑之類,以爲部官,然此後則卿等,亦須別擇,可也。如南圖逸者,爲人亦頗善矣。金在魯曰,私賑人之拜官,旣有傳敎,故爲之,而卽今文成公李珥之孫,亦爲部官,敢不擇差,而或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如鄭允迪,則臣爲接話,其人,稍可鄕人,而失措於筵中,不是異事矣。右通禮文德麟,以所懷陳弊曰,臣受由下鄕,往見扶餘、長興等地,而湖右則各色催科之政,萬分緊急,諸般新舊還上,盡數督納,故民皆以農事所出,納還。今春田三稅,則萬無收納之路。且其有鄕所色吏之弄奸,無比,民皆離散,今年農作,亦不可辦得,村閭殆空,聖上如彼其至誠憂民,而實惠則無一及民。湖右稍實邑之民,皆願入於湖南沿海之民,其間疾苦,何可盡達?而聖上,雖以至誠爲民祈穀,民無種糧,不能奠居,則不作農而穀何生乎?申飭于道臣守令,備給種糧,使民作農之地,宜矣。上曰,文德麟所達,亦朝家所未聞知之事也。其所達是矣。陳弊切實,深用嘉之之意,承旨傳諭,可也。洪景輔曰,兵曹郞廳來言,參判因臺啓罷職,參議參知未差,本曹堂上,無推移入直之員,頉省記爲之云,故敢達。上曰,兵曹郞廳,極爲非矣。旣有判書,何可爲頉省記乎?當該郞廳,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興君橿,佩短劍,故欲爲推考警飭矣。兵判,以本兵之長,亦佩短劍,事體未安,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奉朝賀李光佐,俄者欲有所陳達而未果云矣。當此聖上節損之日,諸道方伯、閫帥、守令,尤宜仰體聖意。且卽今麥事可慮,申飭諸道監、兵使及守令,使之凡間需用,另加撙節,以待麥農云,此言爲好,故敢達。添入於勸農節目中,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洪好人進伏曰,臣等於日昨,因儒臣疏斥,蒼黃逬出矣。譴罰只及於該房,不勝惶恐,而當初侍臣之不卽下馬者,只由於未聞傳敎之致,則驕蹇妄恣之敎,豈非過中(中)),儒臣之疏斥本院,本院之知以玉堂,而已聞傳敎,互相疑阻。乃至有自相陳疏對辨之擧,而因此竝罷四儒臣,尤豈非處分之過中乎?況妄恣之目,實爲人臣之極罪,辭令太迫,處分乖當,臣實有嘅然底懷,故惶恐敢達。上曰,政院之請推,事體固然,而儒臣之侵斥喉院,此是移乙之怒也。移乙之怒,豈可移君父乎?爲君父者,斥罷三儒臣,何所不可爲之事,而必於巽軟,然後可謂處分之得中耶?若是其費辭營護,殊極未安。左承旨洪好人,遞差,可也。{{*|榻前下敎}}上呼備忘記,洪景輔書之。傳曰,方當春陽,萬品向蘇,哀我元元,獨在愁苦,念及于此,食息奚安?而況畿湖與兩南沿海尤甚邑生民,尤爲矜慘,頃以興陽事觀之,其他尤甚之邑,亦可推知。物故之類,雖有斯速代定之命,其人旣故,族無徵處,催督身布,豈王政之所忍?京畿、湖西、湖南、嶺南沿海尤甚邑癸丑條物故未捧身布,特爲蕩滌,而申飭列邑,卽速代丁,良丁不足之邑,推移代定,在道臣有便宜。以此,下諭于四道方伯處,其他代定者,無論稍實之次,必於三月內盡數代定,而如或不然,有侵徵隣族之弊,而現發於繡衣廉問之時,則當繩以重律,斷不容貸,以此另飭列邑事,亦爲下諭。上曰,閔奉朝賀處,明日食後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榻前下敎}}禮畢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洪尙賓啓曰,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入啓,同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右副承旨金尙奎,鞫坐當爲進去,伴直無人。承旨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闕直,今至三日,事甚未安。副修撰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而闕員未差之代,亦爲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兵使朴纘新留待。 ○洪尙賓啓曰,奉朝賀閔鎭遠,依傳敎來待賓廳矣。傳曰,同爲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鄭必寧爲承旨,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相奭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吳彦胄爲修撰,吳光運爲左尹,宋敎明爲兵曹正郞,金始㷜爲咸鏡監司。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洪好人、朴聖輅爲副司直。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兵曹口傳政事,以任{{!|𪼛|⿰王集}}、申晩爲副司果。 ○以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春川等官居良人崔儀鶴妻朴召史,爲虎囕死,旌善郡居驛婢莫今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忠淸監司鄭彦燮,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林川居私奴金信中等,四人燒死事,長鬐等,官居良人鄭士善等,燒死事,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前參奉金聖鐸等,三儒臣勸起事,傳于金尙奎曰,今者所召,由於求士之意,則若是過辭,無乃因予待士不誠之故也。各別勸起上送事,回諭。 ○傳于洪尙賓曰,問事郞廳吳瑗,設有不安者,問郞,卽郞官,爲君討逆,事體嚴重,則焉敢懸病於進不進之單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拿處。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省鞫爲之,而開坐差晩,今日亦將夜深,必是問事郞廳稽書之致,分付堂直,使之催促。 ○傳于金尙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紵gg紓g民力以下,謄出後,原疏留中。 ○洪尙賓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富平任所,校理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大司成宋眞明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六日,武學池碩才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鄭亨復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曰,伏以臣於諸儒臣之反攻喉司也,旣不可以自謂無失,幸其獨免,該房承旨之特遞也,亦不可以諉諸當該,晏然苟冒,而適値朝參,不敢言私,徑出之諸僚,紛然引嫌,而往復勸起,黽勉同參者,本非仍因盤礴之意,祗爲俟過盛禮之計,而又於前承旨洪好人之特遞也,非但有憂慨之忱,亦添臣不安之端。蓋諸儒臣之請對也,臣誠拙訥,雖未曾出一言,其所反攻,旣不明白指的,則忝居一院之長,安得自安,該房特遞,旣由於未詳古例,不善分付,則忝居一院之長,亦安得自安。洪好人之始呈所懷疏也,臣移書而還之曰,苟有所懷,筵白亦可,殿坐時迫,宜速承牌云云,彼果勉從臣言,屈意入來?及至前席,臣固欲合辭陳達,而彼先發端,遽被譴遞,旋又告禮畢,而撤御案,顧以玉體之觸冒風寒,終夕帳殿,方切區區之慮,則臨罷瀆擾,亦甚惶悶,趑趄囁嚅,泯默而退。上不能匡君上之過擧,下不得伸微臣之愚衷,孤負僚席,有愧初心,卽此一事,尤爲難安,玆具文字,悉暴危悃。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許鐫改臣職名,以安私分。仍竊伏念,日昨諸儒臣之特罷,雖以其疏之太不稱停,而驕蹇妄恣之敎,終涉過中,承宣之有懷無隱,不宜輒加摧折,而旣責之以營護,又從之以特遞,咫尺天陛,蒼黃逬出,大聖人辭令,恐不當若是迫切也。終宵耿耿,略此尾陳,惟聖明,澄省而加勉焉。答曰,省疏具悉。昨者批旨,無他意,乃飭勵,則君父下敎,必也巽軟而後,可曰禮使,而承宣之遜謝不已,挺身力護,此等之習,決不售於今日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右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情勢,萬無冒出之理,而昨者朝參盛禮,時刻已迫,筵敎下詢,又極惶悚。緣臣等去就,致令法座稽時,實是分義之所不敢出,故包羞忍恥,冒瀆入侍,而廉隅之放倒,則無餘地矣。投疏徑出,恩批纔下,而深夜之中,再辱天牌,荐犯違慢之科,恭竢鈇鉞之誅,不意今者,又有只推牌招之命,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之前哉?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路,敢不蹶竭趨承,而人之論臣者,方以閃弄手脚,無所顧忌爲目,而猶且不恤,晏然自居,則是眞所謂無所顧忌者。臣雖十喙,何以自解?況今聯疏論斥之儒臣,竝被譴罷,同時徑出之兩僚,已皆特遞,彼罰我仍,物情不平,或進或否,聽聞亦駭,臣之卽今道理,惟有遞罷而後,可安私分,可謝人言,朝家之所以待臣僚者,亦當視其所遭之如何而進退之,寧有以督出爲事,而一切縛束而馳驟之爲哉?且臣於積月供劇之餘,筋力澌盡,日昨陪祭之時,經宿露處,舊患脅痰,觸冷添劇,呼吸不通,飮啖全廢,叫苦刺痛,實有頃刻昏窒之慮,雖微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決難復備驅策於夙夜之役,玆於嚴召之下,扶舁趨詣於禁扃之外,疾聲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鐫削臣職,以延殘喘,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傳于洪尙賓曰,此爲煩瀆,還給。 ○同知李翊漢疏曰,伏以臣,經年廢蟄,宿疴沈綿,世念都灰,死期將迫,朝政之得失,時務之可否,漠然無聞,而若其憂愛一念,猶自耿耿於垂死之中矣。乃者得伏見前後備忘,十行絲綸,辭旨懇惻,臣於病中,蹶然而起,奉讀未半,感涕自零。噫,挽近以來,朝綱大壞,國體日卑,百隷怠官,恬嬉成風,甚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惟我殿下,奮發聖志,赫然圖治,諄諄責躬,孜孜求助,此誠大振作大有爲之機也。臣豈敢以濱死之喘,自阻於聖上求助之日,不進其一言,以負我聖明憂勤之心哉?玆將愚淺之見,敢瀆宸嚴之聽,伏願聖上,試垂察焉。臣竊伏念殿下,十載臨御,一念圖治,凡於民間之疾苦,政事之得失,無不燭照而洞察,憂勤之念,恒切於丙枕,願治之誠,每發於筵席,王言一播,遠邇咸聳。噫,有君如此,至治可期,而國家不幸,逆亂之餘,荐遭大慼,連歲飢荒,民生盡劉,世道一變,人心不古,以言乎紀綱,則頹弛無餘,以言乎國事,則委靡不擧。五日次對,每有頉稟,廟堂之上,無所猷爲,卯酉定式,亦歸文具,各司之坐,乍開旋罷,而臺閣言論之地,便成媕婀容默之風,無端違牌,强爲引嫌,惟以圖遞爲事,如是而何事可做,若此而直言奚聞乎?夫紀綱之振肅,雖在殿下,而亦由於廟堂之鎭壓,且係於臺閣之風稜。惟願殿下,勅勵廟堂,恢廓言路,俾革舊套,以贊新化焉。噫,黨錮之弊,已成難醫之疾,而一自戊申之後,殿下,意在蕩平,政懋通用,近日朝著,彼此俱進,此誠五六十年來所未有之擧,而或不無表裏之各殊,言議之相反,此蓋數百年深痼之弊,實難一朝而痛革故也。惟當益加飭勵,毋或懈怠,庶幾漸至於消融渙散,做得蕩平之實效,而第念其中,自有是非之不可不明,公私之不可不辨者,儻或混圇無別,苟且彌縫,則實有乖於會極歸極之道矣。伏願殿下,深加睿智,特垂明鑑,凡於進退黜陟之間,務本大公之心,俾歸至當之地,則寅協之美,自可致矣。噫,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曾前則雖有情勢之難安,而至於三牌之繼降,則不得不黽勉冒出,以伸分義矣。近來廉隅太勝,分義都缺,朝臣之違牌,或至於三四十次,乖損體統,漸成慢蹇,此則臣恐殿下,假借太過,以啓其違傲之習也。自今以後,除非情勢之衆所共知,廉義之大段關係者外,若因些少嫌端,敢有累度違傲者,嚴加責罰,以懲弊習焉。噫,聖學高明,講筵頻開,孜孜不已,惓惓不怠,孰不欽仰聖上之勤學?而況彼職在經筵者,惟當日進延英,討論典謨,資補君德,啓沃聖心,而臣伏見朝紙,則多有以無講官而停經筵之時,臣竊自歎曰,聖上之勤學若此,而講官不備,至有停講,豈不慨然?顧今新選館僚,不爲不多,而俱引一時起鬧之言,强作大端難進之嫌,經年撕捱,無意膺命,致令論思之地,或至曠廢,開導之責,無所報效,此何道理,此何事體乎?當初雖有暗地沮戲之言,大臣六卿,齊會圈點,以今無可嫌之端。惟願聖明,各別敦勉,俾卽承膺,以爲備員侍講之地。噫,今日國勢,君臣上下,惟當聚精會神,以圖國事,而臣竊見大小臣僚,惟以求外安便,自謂得計,誰肯爲殿下擔當國事者乎?內外輕重,自有隨時而不同者,臣謂從今以後,籌司之臣,勿爲輕出,參謀機宜焉。傳曰,人惟求舊,又曰,無遺壽考,見今奉朝賀三臣,俱以三朝老成之臣,素負一世之望。崔奎瑞則早自恬退,晩著大勳,殿下之褒以一絲扶鼎,任其休致者,實有光於奬勵之道,而閔鎭遠則親同元舅,義共休戚,向國之誠,必倍他人。李光佐則旣負朝野之重望,而殿下亦嘗褒以貫日之忠,則當今際遇,迥出尋常,而年猶未耄,遽許休退,殿下旣知其賢而當此渴賢之日,任其閑廢者,抑何故也?臣以爲,馮唐所謂雖有頗、牧,陛下不能用者,政爲今日道也。伏願聖明,置此兩臣於左右,參謀國事,而亦令崔奎瑞,留住城裏,有事必問,則其所以有補於國者,當如何哉?且伏念良役變通,自先朝以來,至于今日,多盤gg多般g講究,終無良策。頃在丁戊年間,自朝家,申飭三南道臣,別樣搜括,多得良丁,久遠逃故之代,一一充定,故數年之間,隣族之弊,少紵gg紓g矣。卽今荐飢之餘,逃故頗多,徒存虛簿,救弊之策,一時爲急,而議者或有結出三緡,戶覓一緡,以爲推移變通之計,臣未知得失之果,如何,而第此與戶布口錢等法,不甚懸殊,而亦出於料量一邑之言,諸道之規模,各殊,列邑之形勢,不同。旣不得通行,則此非大變通之意,而且其所謂結戶出錢之計,自是年例雜役之價,以此捧代於兩疋之役,而其所餘數,不能盡了雜役,更加侵徵於民間,則必有紛紜稱冤之端。賤臣愚意,莫如依丁戊已驗之例,申飭諸道,搜出京外,各營門各邑投屬歇役之輩及額外軍官、校院生之類,一一試才考講,汰定軍役,而冒屬忠義之類,一體査汰,以補闕額,則庶救目前之急,而第念玆事,講磨已久,而成效未見,實由於不得斷而行之之故也。如不能大警動大設施,別樣飭勵,勇決亟行,則恐不免如前因循寢格之患也。臣謂宜於諸道,各遣御史,專管此事,從速査實,一如辛亥三南賑恤句管堂上之例,以責其效,則庶有得於救弊之道矣。兵曹騎步布乃三年二次之役,及其當番,雖侵徵隣族,不得不徵納,元無未收之事,而中間各邑該吏頭目輩,任自私用,稱以未收,誠可痛駭。頃年因臣疏陳其弊,自上特令定差員領來上納,自其後,未收頗寡,不無其效矣。臣聞近來此法,漸至廢弛,所謂差員,有形勢守令,率皆厭避,只以殘弊察訪、邊將,苟然充遣,在其本道,不能畢捧,獨自上來,侵責於京主人,留連數朔,其弊亦多,而吏輩之換木換錢,一如舊套云。伏願聖上,更加嚴徵,差員亦令道臣,擇其有風力守令,必於本道收捧領來,俾無解弛之弊焉。三南田結,己亥改量之後,頗得裕剩,而未過一年,旋卽太縮,此實由於書員輩弄奸懸頉之致。臣謂卽今收稅之外,川反覆沙等雜頉處,使各其守令,未及農作之時,親自踏驗,論報道臣,道臣使都事,抽栍摘奸,則事不煩擾,而其所隱漏之結,必多究得矣。臣於戊子年間,按廉湖右時,論列於書啓中,其時大臣,以爲簡便欲試,而至今未果,臣實慨然。昨年農事,雖或有間間失稔之處,而若其力修人功之地,則稍得成實,而臣聞各邑未付種懸災處,居多云,此則守令,慢不檢飭,另加補助之致也,豈不痛哉?噫,自先朝式至今日,每於歲首,特下勸農之音,親行祈穀之祭,其爲民務本之道,可謂至矣。爲道臣守令者,所當仰體聖意,各別着念,當其耕作之時,躬行田疇之間,察其形勢,覓給種糧,俾無荒廢之歎,而今者未付種之災名,如是夥然,臣謂宜令道臣,按其災實成冊,未付種災名最多守令,査出論罪,以徵來後,斷不可已,竝令該曹稟處焉。且臣伏見近日數三處分,折受之還寢,織機之永撤,革罷宮家奴婢疊出等事,出尋常萬萬,擧國欣聳,人皆拭目,此誠我東方無彊之福,孰不欽歎哉?第念善始善終,古人之所難,此政殿下,繼自今益加飭勵之處,而奢侈之弊,實爲今日亡國之端,則殿下之撤去尙方織機者,儘出於永杜後弊之意,而尙方之織機,雖撤,燕市之綵段,不禁,則惡在今日飭勵之意乎?臣聞年年使行時,自闕內綵段貿來之數,其價甚多云。殿下今日之擧,若有大布大帛之意,則宮中弋綈,宮人之衣不曳地之美風,今可見矣,又安用燕中錦綺之爲哉?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實爲從古名言,殿下,若欲痛禁閭巷奢侈之習,而燕貨之貿取,如舊不已,則恐難免古人徒言之譏也。臣謂燕中使行時,綵段貿來一款,不可不嚴加防絶,以興草上必偃之化也。臣聞各殿宮人料,自司䆃寺供給,而宮人身死之後,又出其代,加給料米,而死者之料,亦依舊因捧云。前後之死亡,幾何?代入亦復幾何?臣未敢知宮中所用之處,如何?而若是緊切之用,則宜令攸司,參酌磨鍊,以備其需,事體當然,而何可因其鬼錄,受其料米乎?當此節財之日,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伏願聖明裁處焉。噫,殿下嗣位以來,廣求直言者,非止今日,朝臣之章疏,草野倨傲之言,非無可採之端,而終歸無用之故紙。臣謂今番,則收聚章疏,令廟堂各別詳覽,點抄可用之策,稟處採施,毋如前日之棄置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應旨陳章,深加gg嘉g其誠,當留意,而良役事,方自廟堂講究,而各遣御史事,未免有弊矣。差員事,更加嚴飭,請令該曹稟處者,令喉院分付,稟處,末端兩件事,其所痛禁,豈不爲今先務,而但衮衣章服,不無掣肘之端矣。料米事,自有定數,本無加減矣。 ○掌令李濰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五日,伏奉前月二十九日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令臣斯速乘馹上來事。臣北向稽首,伏地祗受,慶溢蓬戶,輝動窮閻,臣是何人,敢當斯恩,榮過而憂,感極而懼,隕越震悚,罔知攸措。臣家本寒素,質又庸賤,粗習口讀,濫竊科名,四守郵職,再忝春郞,於臣涯分,千萬滿足。蒲柳易衰,疾病又痼,僵伏窮廬,與死爲隣,甘與草木而同腐,銓曹不審人當否,而謬擬淸選。殿下,未知臣何樣而遠降恩旨,臣若諱實而貪榮冒進,若可以眞當此任者然,上欺君父,下欺私心,從他笑罵,靦然無恥,此眞賤丈夫龍斷gg隴斷g之所爲。臣雖愚昧,亦不忍爲此,臣請詳陳其不敢當之實焉。臣竊聞之,國家官爵人,有五,太上德選,其次地望,其次文藝,其次幹局,其次勞績。德之一字,非所可議於臣身,落南以久,科第稀闊,累世不顯,僅守儒業,以地則微矣。所讀經書,殆同瞽誦,文辭短拙,不能達意,以文則蕪矣。賦性至拙,觸事迷惘,一個身心,不能句管,臣無幹局,病伏累年,履歷不多,郵官禮郞,效蔑絲毫,臣無勞績。於斯五者,無一近似,雖尋常百執事之任,猶懼其不能堪當,況此臺閣之職,何等重地,受人主耳目之寄,任百僚糾正之責,自非德望風裁,爲一時所推重者,莫宜居之,豈可使如臣賤品,濫廁其間,汚朝廷名器哉?傳曰,君命召,不俟駕而行,又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當仕任職,急趨君命,固臣子之恭,而於臣子所不能之地,亦不敢進,亦臣子之恭也。君臣,以義合者也,義之所在,皆所以爲恭,此聖人所以許虞人之不往也。雖然在臣分義,走伏近郊,仰陳不敢當之義,承批退歸,是臣心之所安,而不幸狗馬之疾,自秋增劇,頹伏痛楚,于今五朔。頃日恩旨祗受之後,又復昏倒,不省四到時節,數日而定,卽今氣息如縷,若將澌盡,萬無自力登途之勢,玆敢披瀝肝血,恭修短疏,猥以螢爝之微,仰干日月之明,極知僭踰,罪合萬死。因竊伏念天地之於庶物,不以微小而廢其生成之澤,父母之於子,不以不肖而絶其慈撫之恩,今臣雖至微至愚,不敢自比於人,亦聖化涵育中一物也。儻蒙聖慈,曲加陶鎔,察納忱辭,亟命刊去匪分之職名,俾令濱死之微臣,得以安分待盡於溝壑,則是亦天地父母生成慈撫之德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猥叨匪據,固辭不獲,蒙被曠絶之恩,冒沒一出,則惟以袪私意愼官方,爲一分稱塞之道矣。昨以湖伯望事,親承聖敎,咫尺前席,開示誨責,亶出推誠勉後之至意,臣雖愚微,寧不感激?第此兩臣,或聲望幹局,見推公議,已擬於廟薦陞擢之職,或淸素敦重,郡治有聲,亦可以優於是任,旣與僚席議合,議於大臣,亦以爲好,故遂至備擬矣,今其不能當上心,如此。噫,知人之難,自古而然,如臣鑑識素蔑,安敢自保無誤,而方伯之職,非比庶官,一經差擬,瑕釁已出,孤職責而負簡寄,大矣。尙可以已被薄勘,而晏然仍冒於銓衡之地乎?臣昨於庭班退出之後,猝患風寒,頭疼膈煩,肢體如搗,達夜叫楚,委頓床席,此際召牌下降,而情病俱苦,竟犯違慢,尤切悚懍。且臣得見本曹參議徐宗玉應旨之疏,其中一款,論及籌司堂上員數太多,有害無益,至以將焉用彼堂爲言,可謂切中時病,而若論其無所裨益,徒貽回公之弊者,則臣實爲最,刊正之擧,宜自臣始。又於日昨政注之間,有不察之失,典籍朴聖龍,由國子陞六,一見其人,亦似精明,故擧擬於春曹之望,今聞聖龍,明是秩卑之人云。當初濫占國子,已極可駭,而臣之從而選擬,未免失着,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也。玆敢略控微懇,恭俟重譴,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本職及籌司兼帶,以嚴飭勵,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昨者特推,期卿深故也。政注做錯,其何傷焉?朴聖龍,汰去,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正月初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黃海兵使朴纘新引見入侍,奉朝賀閔鎭遠,同爲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黃海兵使朴纘新,右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洪尙賓進伏曰,諸承旨牌不進傳旨,姑未下焉。院中只有右副承旨及臣,而金尙奎則方往政廳,臣今入侍,故推案,不得啓請矣。上曰,然。大臣以下,亦爲來會本府云耶?尙賓曰,今方來會云矣。閔鎭遠進伏曰,臣有賤疾,朝賀之班,一切廢禮,不得進參,偃然在家,恭俟罪罰矣,意外引見之命遽下,故玆敢入來矣。上曰,府夫人無他病患耶?鎭遠對曰,臣之老母,自少多病,以藥飮支保,而歲前,有微恙呻苦矣,自數日來,稍得差可矣。上曰,有下敎事,不可草草下直,帥臣,今方入侍,先爲引見後,當與卿酬酢矣。大臣姑爲就坐,帥臣進伏。洪尙賓曰,黃海兵使朴纘新,大臣未及入侍之前,徑先就席,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朴纘新進伏。上曰,往者統營時事,事實則不然,而朝廷之警飭,太過,追思至今,此亦不知卿而然矣。今授藩閫,意實非偶,着意奉公,可也。纘新,起伏而對曰,臣不才無狀,且牽礙事勢,至犯罪戾,而旋蒙寬宥之恩,惶悚且感矣。千萬意外,除命又下,面敎復如是勤摯,臣惶恐不知所達矣。以本營軍丁事,有稟達事敢達,本道道臣朴師洙,爲慮良役侵徵之弊,今方竭誠沿革,誠是一道生民之幸,而兵營軍官擺定之數,至於一千七百四十八名之多,而餘存只是七百名云。軍官之役,祗爲營中使役,則此數猶且夥然,而本營,與他營門有異,本城素無守堞軍卒,故以戊申年言之,兵使,防守洞仙嶺,本城則以此諸色軍官,把守城堞云。其所爲任,與等閑軍校自別,而額數之減縮,若是其多,關防待變之地,城壘備守之策,誠甚疎迂,而旣罷難復。臣到營後,隨便募入,徐徐充數,而至於隨營牌別馬隊,則技藝之精鍊,無負於京軍門,所謂隨營牌者,昔在姜弘立之亂,防守之卒也。以其子壻弟姪,自作己保,待其戶首之有闕而陞實,故此類認以爲世傳之役,童習長鍊,自成一隊强兵,技藝之精熟,不下於輦下親兵,而所謂別馬隊,與禁、御兩營別驍衛,一體壯健,且習弓馬者也。臣詳聞於海州前判官李明坤,則戊申變亂洞仙嶺罷陣後,略爲犒饋,觀其技藝,則精銳鍊熟,可謂一能敵百,而今皆擺定閑雜之役,誠甚可惜云。如此精兵强卒,積久習藝鍊技,以須緩急之用,而一朝分隊破伍,換之以生手,則不但有苟然充數,徒存名目之歎,換定擺定之間,軍心不固,只懷換役之憂,以至解體之境,則以此心不固之卒,脫有緩急,將安用哉?臣於歷辭時,與大臣宰臣,有所論及此事,而積年團束精銳之卒,率皆換罷,寧不可惜乎?道臣之仰體聖上憂民之至意,有此更張變通之擧,而至於重關防備不虞之道,不無掣肘之端,故臣於到營後,欲與道臣,從長講究爲計,而旣有所懷,故敢此仰達。上曰,若是其精鍊,則與雜色軍兵,有異,換定捧布之軍,誠甚可惜。當令廟堂,更爲詢問於道臣處之,而兵使到營後,亦與道臣商議善處,可也。{{*|出擧條}}纘新曰,臣曾以全羅兵使辭陛時,所經各邑軍器摘奸事,陳達蒙允矣。今又濫叨重閫,方當赴任之時,沿路諸邑軍器什物,依前全羅兵使下去時例,點閱,而且各色軍器之不能精利,比來尤甚,臣嘗嘅歎,此蓋由於春秋一次巡檢而已。各邑,趁其出巡,一時取色逢點,故戎政之疎虞,莫此爲甚。至於西關,則備禦之策,比三南尤甚,臣則赴任後春秋例巡之後,別爲廉察,其中軍器尤甚疎虞之邑,則臣簡其騶率,抽栍摘奸之意,惶恐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纘新曰,各邑守令殿最時,道臣與兵使,相議軍政勤慢後,封啓,自是古例,而兵、水使,往來監營,亦涉有弊,故書送勤慢單子,爛熳同議之後,始爲封啓,而近來則兵、水使,元不敢可否於其間,故殿最封啓皮封,只書相議二字,而初無可否之事,雖以貶目觀之,未見有以戎政褒貶者,如此,而豈有懲勵之道乎?今後則帥臣同議勤慢,措辭可否,然後封啓似宜,故敢達。上曰,曾因閔昌基所達,有所下敎,而廟議,不無携貳矣。然旣有同議之規,則只書名字以送,而無等第之事者,殊涉異矣。使兵使隨軍政勤慢,書送等第,則取捨在於道臣,而同議單子書送題目,未爲不可,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上曰,海西,方築棘城,而議論岐異矣,帥曾已見之否。纘新曰,距大路爲曲逕,故不得歷見,而聞吏判所言,則其形止,不過爲一字城云,決不可築城矣。上曰,此城,欲爲遮賊直入之路也。纘新曰,以此一字城,何可防賊乎?賊在前,則必走於後云矣。上曰,元百揆爲兵使時,圖形便以來,而水邊尤難築城云矣。閔鎭遠曰,臣亦見棘城,而雖欲築城,以爲防賊,然以些少物力,決難築城,而築城之後,防守之道,亦甚難,以棘荊環周密樹,以爲隱軍制賊之地,則似好云。纘新曰,武臣諸議,皆非築城之處,所築形地,亦低陷,雖爲築城,不可支保,以棘樹之爲城,甚好云矣。上曰,古築而未成云矣。纘新曰,自古未築者,以其難築故也。回啓,以磨以歲月,漸次修築云,而此則似不然矣。何可延拖乎?上曰,彼此無的見,故以磨以歲月彌縫,而旋或中輟,則前功可惜,到營後,與道臣相議,築城及樹棘與否間,指一狀聞,可也。纘新曰,臣以統營事,有所懷,故敢此仰達矣。統營之右,越海二十里許,有閑山島,其形址,與統營相似,而忠武公臣李舜臣,當倭寇衝突之時,據此島形便,以爲制勝矣。所謂見乃梁,在於海中隘口,而水勢且急,故李舜臣勝戰時,以若干誘船,見形於見乃梁之下,而隱伏戰船於閑山島,誘致前洋,襲擊取勝,則忠武公將略,果雖出常,而亦賴於地利矣。以此觀之,脫有緩急,則爲統帥者,不可不防留於閑山島,而必無隱身之所,且無軍餉,則臨急必不免窘迫之歎,其在預備之道,不可不念,故臣在統營時,欲以此具由狀聞矣,遽承拿命,故未及遂計矣。臣意則以統營虞侯,給其所屬船與左右別船,移置於閑山島,糶糴軍餉,以備不虞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廟堂確議稟處,可也。{{*|出擧條}}纘新將退出。上曰,分閫之意甚重,着意爲之而好往來,可也。纘新稽首而退出。閔鎭遠進伏。上曰,歲籥已新,而生民國勢,無一可恃之狀,爲國先務,有何道也。鎭遠曰,未及思量,而臣之爲人輕率,誠意淺薄,故從前或有懷必達,而未槪於聖心,況當衰耗之境,智慮淺短,無計仰答明問,而大誥纔下,一言可以興邦,臣民莫不欽頌。然大誥已久,上下之因循,猶夫前日,至誠求治之言,亦歸文具,臣竊嘅然,而偶見崔奎瑞上疏及持平南泰良避嫌,則言甚切至。伏願此等章奏留念,而勿爲汎看也。上曰,所達,略而盡矣。以良役事,吏判往問於卿耶?領相之所區劃,卿以爲如何?鎭遠曰,臣待罪相職時,晝思夜度而無好道理,故未及變通矣。往見鄕邑,則中庶輩之空游者太半,以古法言之,則皆是軍保,而今不可猝然一時汰定軍役。或稱以備局軍官,試才沒技則賜第,或以額外校生,納布免講,則人必樂入,故臣欲以此變通矣。領相之計,與臣見大同,至於雜役米收捧一斗事,其名不正,似是難便之政,而此亦周咨於大臣及識時務之臣,自上虛心講究,採取可用之計,先試一二邑,好矣。上曰,雖爲一疋之役,而隣族之弊,必自如矣。鎭遠曰,雖有侵徵之弊,而亦不必如此之甚矣。鎭遠,因以私情仰達曰,臣負犯至重,情跡窮隘,不能隨參於朝賀之班,惶恐蹙伏,靜處俟罪之意,敢達。上曰,予豈不知卿,而卿亦自知其病痛矣。然予所以取卿者,卿之爲國之誠,斷斷無他,而用卿與不用卿,只在於予,爲卿致仕者,爲卿之留在京城,不可以中樞虛銜,致卿不安故也。卿之斷斷無他之意,曾已下敎,以向來時事,卿爲不安,則予不當假借,而以亨洙事,爲不安,則以其子之事,爲自劃,人以爲如何?此後須勿介滯,頻入闕中,可也。鎭遠曰,聖敎如此,不勝惶感,而子息之罪,旣下大辟一等,則罪人之父,何敢抗顔入來乎?上曰,前後下敎,雖或過矣,而其在事君之道,事關父兄,不敢引嫌,卿何可以子之事,而不爲入來乎?假使亨洙犯逆,卿當泰然行之,而況大異於此乎?卿尤何嫌之有也?諭卿肝膈,謂卿所見之過入,而卿須渙然開釋,坦然忘却,可也。鎭遠曰,開釋備至,感泣而已。前頭班行,當間間入來矣。上曰,何可間間入來乎?時時入來,可也。鎭遠曰,筋力如此,自不能振作,是可悶也。上曰,甲寅年,聖考卽祚之元年,而感舊之懷,倍切,然忍而不爲悲慼之色,只以國事之挽回,爲心慮。卿勿以奉朝賀自處,而須時時入來,予有倦勤之處,則隨事勉戒,可也。鎭遠曰,草野之人,雖或上疏言事,政院捧入,宜矣,有若先從隗始之意也,自喉院勿爲阻搪,宜矣。尙賓曰,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屢度到院,而以猥屑退却矣。上曰,旣是言事之疏,則政院之不捧,非矣。豈是來諫之意乎?諸承旨推考,可也。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木星與火星相犯。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洪景輔辭疏還給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今日親鞫事,命下矣。原任大臣,亦爲命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親鞫事,有分付金吾之命矣。時任大臣,禁府堂上,兩司,方在金吾鞫坐,當承命入來,而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未署經在外外,獻納金廷潤,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嶺南罪人,當爲親鞫,以此分付金吾。 ○傳于金尙奎曰,親鞫時刻,整齊排設後,入之。 ○洪尙賓啓曰,親鞫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而該房承旨柳儼,由限雖未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當初處分,不過重事體,今已歲飜,陵都監堂上,竝敍用。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事,命下矣。前差問事郞廳安相徽、朴弼載、任{{!|𪼛|⿰王集}}、申晩,仍爲差下,前司諫崔命相,兵曹正郞宋敎明,前修撰尹汲,前正言趙明履,竝差下,使之察任,而崔命相、尹汲、趙明履,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尹汲、趙明履爲副司果,以李潝爲副司果。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罪人往來時,例有軍兵排圍之事,令訓鍊都監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政院啓辭,據刑曹啓目內,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齎來褊裨前僉使朴師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師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親鞫時,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營罪人拿來都事,今日到西氷庫,津路氷泮,罪人二名及領來本道將校與羅將,僅僅先渡,而都事、書吏及罪人一名,則所騎溺水,艱辛拯出,勢難更涉,不得已還向銅雀津云,而罪人徐武弼、金遠聲,則旣已入來,爲先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校理兪㝡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掛書於鎭營門外,極其兇悖,痛隕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吏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旣已敍用,今當處置,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社稷署所報,則本署安香廳,今番親祭時,旣爲御齋室,則郞廳之如前直宿,事體未安云。似當依前例使之入處,而臣曹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依前入處事,分付。 ○兵批啓曰,前右議政金興慶敍用,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近例從座目判中樞加設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弑主罪人萬才,旣已承服正刑,依法文,破家瀦澤,降其邑號,子女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觀此文案,本非稽滯者,而半日修正,終致犯夜,使省囚不卽正法,極爲稽忽,諸問郞,竝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陳疏受由,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以朴弼載爲副修撰,以徐命彬爲副提學,鄭厚一爲富平府使,咸鏡監司金始爀,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朴聖輅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判中樞府事,尹淳、趙遠命爲副司直,兪㝡基爲副司果。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獻歲發春,萬品昭蘇,聖體日康,聖化日新,區區犬馬之誠,益切頌祝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床席危喘,轉益沈頓,禮廢覲見,情懸班聯。此際又伏聞嶺南凶賊,纔已就拿,神人之憤,庶可少洩,親鞫有命,天召儼臨,其在輿疾致討之義,固宜不計死生,承命趨簉,而近日以來,又添新感,精神愈益昏瞀,言語愈益蹇澁,尸居餘氣,拭巾待盡,欲起還仆,竟犯坐違,病裏惶悚,尤增死罪,乞命重勘,以安微分。仍伏念祈穀親祭,朝參延訪,曉夕勞動,殆不遑暇,固已有傷損之慮,而當此風寒,又復親臨訊囚,聖人愼疾之訓,政宜深念,下情憂慮,不能自已,輒敢陳聞,伏乞竝垂留意焉。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又復若此,深用慮念,有疾未參,其何引咎?卿須安心,其宜善攝。噫,人理斁滅,窮兇極惡之言,疊出湖、嶺,旣得其賊,親臨鞫問,焉可已乎?氣固無事,卿勿過慮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竊伏覩殿下臨御以來,敦孝爲治,凡有行誼之表著者,一皆褒樹而旌奬之,錫類之化,無間邇遐,窮閻蔀屋,綽楔相望,瞻聆所及,孰不感聳。至如宗臣之有修行者,許令宗簿,從實聞啓,而臣適忝提擧本寺,故敢採宗戚中共公之論,爲殿下誦之。故礪城君臣楫,孝性根天,自在襁褓,已有至行,以幼失所恃,爲平生戚,每遇忌日,如在初喪,攀擗叫絶,哀動傍人。壬辰遭其父瀛昌君臣沈艱,執喪踰制,未葬而病劇,澌削骨立,見者危之。或勸離廬調攝,則楫,輒據禮絶之,及靷,人扶轎載,往返葬所,病遂陡加,幾殊而幸甦,人皆謂誠孝之天則相之,其奉所後母四十餘年,洞洞屬屬,志事之養,一出至誠,晨起必靜攝冠帶,警欬於寢門,入而侍側,危坐竟朝,昏又如之,夜分還次,日以爲常,凡日用事爲之間,曲循母旨,一無所違,母或不假以色辭,楫輒和顔怡聲,起敬起孝,務盡愉悅。母常患陰腫甚篤,起居須人,則楫左右扶持,至於躬自背負,以安適其動止,奏廁便旋之際,母得以忘其勞苦,夜必彷徨庭墀,呼天祈祝,如是凡五朔而如一日。往在己酉,母又患毒痢,楫時已年踰六十,晝夜傍侍,衣不解帶,食飮必親檢,藥餌必先嘗,未嘗委諸卑幼,將護之節,視壯歲無少懈。及其身歿前一日,夢囈諄複,問母寢飯,何如?對人輒曰,吾受國厚恩,年位俱極,吾死無餘憾,上有八袠偏慈,而未克終養,死目將不瞑,聞者莫不泫然悲之。旣喪,上自公卿大夫,下至輿儓下賤,咸曰孝子亡矣。蓋其家居躬行,而著稱於世者,此大略也。況於乙巳奉使時,楫以母老辭,聖批,至曰銜君命往役,爲人親必喜,正是卿入則孝,出則忠之義也。及還,又下手書,諭以復命還家,可解卿母倚門之望,其殷勤慰勉,特出體諒,則知楫之誠孝,卽莫如我聖上之深也。頃者賜諡之恩,實推崇終之至意,而獨此懿美之行,未聞表異之擧,豈不有歉於厚倫彰善之政哉?曾在肅廟朝,故朗原君臣偘疏陳,淸川君臣濂,瀛萊都正臣洬孝行,俱蒙旌閭之典,逮至當宁,宗臣之以孝聞者,輒皆援此蒙恩,則如楫行誼之卓異,詎宜湮滅而無稱乎?儻蒙聖明,昭賜照察,卽命擧行,則實有光於存樹風化之盛德矣。且伏念勞勩必錄,王政所先,事有典例,久近奚論?昔在己未,宗臣朗原君偘,撰進璿譜一冊,逮至庚辰,東善君炳等,又進續錄一冊,皆蒙陞資之典。頃於癸巳年,肅宗大王尊崇後,宗臣洛昌君樘與韓山君臣澳,撰進續譜一冊,陽平君臣檣,夏原君臣杞等,又進續譜二冊,而洛昌君等,所進一冊,只錄徽號,而陽平君等,撰進二冊,非但詳載徽號之事實,至於庚辰以後,諸宗之增蕃者,悉皆添錄。己亥年重刊譜略,此爲根據,其所效勞,視前數臣,不無輕重之差殊,而俱未蒙褒賞之典矣。乙巳春,韓山君子行昌溪副守臣櫟,爲其父上言,乞依己未庚辰前例,得蒙天恩,而該寺覆啓之時,只以上言所錄兩人,請施加資之典,若以修譜之勞,旣有論賞之典,則加資之恩,只及於洛昌君等,不被於同功之人者,實未免班駁gg斑駁g之歸,而係是恩賞,不敢直請,旣有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裁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末端事,豈可事同而賞異?亦令吏曹一體擧行焉。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今冬,衰疾轉甚,每夜喘嗽達朝,若不能自持,然有動駕之事,則不敢偃息在室,力疾往伏路次,瞻望羽旄之餘光,而一觸寒氣,輒致倍添,添得屢日辛苦矣。日昨朝參時,失汗尤多,觸冒尤重,歸卽渾體麻木,神精迷瞀,有似病風之候,加以嘔痰特甚,腸胃如捲出,委席昏沈,全不省事,已三日矣。此際伏聞有親鞫之擧,而雖欲蠢動趨伏於闕下,亦有不自力者,分義虧缺,伏竢大何。仍伏念罪人斯得,神人之憤,庶得少洩,而如此嚴風甚寒,出臨帳殿,易致大段損傷,區區憂慮,有不可以言喩。今日萬事,孰有大於仰護聖躬者,而將攝之節,完養之方,每不能盡其道,臣誠爲悶迫,昨者敢有所仰勉矣。此意至切,今復臨箚瀆陳,伏乞深念盛寒之不可觸,亟賜變通停止,千萬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須勿引咎,其宜善攝。噫,世道陷溺,人心斁滅,不忍聞不忍見窮凶極惡之言,出於湖、嶺之間,旣得元犯,其所親鞫,焉可已乎?卿箚請停,可見其誠,而旣臨帳殿,雖難中掇,夜未深而姑罷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於病伏鄕廬之中,忽叨薇垣新除,而繼有馹召之命,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擔曳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始伏見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則以大誥已久,耳目之官,尤爲寂寥爲敎,而辭旨嚴截,在京諸臺,一竝引避,仍至譴罷。臣雖適爲在鄕,除拜諫職,已過一旬,若論不言之罪,則臣實爲首,其所去就,與已遞多臺,少無異同,其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也。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金尙奎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別儲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壽煃、金必衍,陽智縣監許信同爲入侍。徐命均曰,昨日微雪後,寒氣稍緊,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以社壇親祭與朝參之禮,連日擧動,起居諸節,其無勞損之候耶?上曰,然矣。命均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近來連服湯劑,雖不知顯效,亦不無藥力之有賴矣。在前藥若小停,則凡節有似不逮,而今則不然。雖在將事後翌日,別無疲惱,接應文書,亦不知有妨矣。命均曰,朝參殿坐之日,臣敢瞻望,似有鼻涕之候矣,其或有感氣而然。上曰,伊日日氣稍寒而然矣。命均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東朝進御湯劑,先爲議定後,使首醫診察,可也。命均曰,今日聞醫女所傳之言,則頭疼諸節,今已少差,不必議藥爲敎云矣。上曰,當初感候,頗不輕,予於社壇擧動時,拜辭,瞻望玉色,比前不逮,聲音亦又重濁,而常時不欲進藥,故未卽分付藥院矣。然而自內連以金銀花茶,調進安神丸,且進參蘇飮三貼,始有汗氣,症候,仍以小減,而膈間煩惱之候,猶復一樣矣。醫官意見,未知如何,而若以參蘇飮之類,商議劑入,則似復進御矣。命均曰,常時厭進湯藥,臣等尤以爲憫。上曰,常時有膈間痰候,故小若挾感,則諸症候,輒復有加矣。宋寅明曰,卽聞醫女所傳之言,則卽今症候,快差爲敎,而在前間有不逮之候,未嘗以實下敎,臣等在此保護之地,未卽詳聞,尤切憂悶。命均曰,臣與金九衍,近常頻頻相見,而慈殿今番不平之候,九衍,亦未得聞知,而不爲相傳矣。上曰,常時間有患候,而每不欲進藥,故不卽下敎,以此九衍,亦未聞知矣。今番感候,比前稍重,卽今諸節,尙未得復常矣。使入侍醫官,議藥陳達,可也。權聖徵曰,卽今頭疼,雖以快差爲敎,參蘇飮數三帖加入,更爲進御,似宜矣。上曰,前已取汗,更進發散之劑,無或峻乎?聖徵曰,冷劑則決不可進御,更以一二貼和解之劑,繼進調和,以防彌留之漸,恐不可已矣。金應三曰,權聖徵所達,極其宜當,限以二三貼加進和解,爲好矣。玄起鵬、金壽煃等曰,權聖徵、金應三所達,正合臣意矣。參蘇飮加入,更爲進御,誠甚得宜矣。金必衍曰,卽今症候,大勢雖幸少減,輕輕和解之劑,不可停止,參蘇飮加入進御,爲好矣。上曰,更加商議劑入,可也。聖徵診察。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一樣若何?上曰,宿患往來之外,別無他症矣。命均曰,嬪宮殿氣候,何如?上曰,常多疾患,極以爲憫矣。聖徵診訖曰,脈度左右三部,比之昔年,有似不逮,而大凡調均矣。命均曰,湯劑近久停止,當劑更爲商議繼進,何如?上曰,今不必無端更進他藥,若或更進,則補中益氣湯,似宜矣。應三曰,聖上脈度,本來微弱,而且又連行擧動,諸節勞損,對今調護之劑,不可停止。雖以閭閻之人言之,連服補劑,乍或停止,則顯有虛損不逮之道矣。命均曰,眩氣近無往來耶?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劑入丸劑,一向進御,而餘存幾何耶?上曰,餘存尙多矣。今無顯言之病,而一向進藥,事旣不然,且今東朝患候如此,而猶不得對時進藥,予何以無病而服藥乎?予若氣似不逮,而欲服藥,則都承旨在院,以標紙書下劑入,無妨矣。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有親臨鞫囚之敎矣。今此罪人,極其凶獰,而不過營屬一下賤,不必親臨按問,且前秋,亦以親鞫,帳殿觸冷,重發患候,屢日未寧矣。卽今日氣嚴酷,易致觸冒,臣等憂慮,將復如何?親鞫之命,卽令還寢,分付本府,各別嚴鞫,使之究得情節,何如?上曰,予之嗣服,今已十年,而無一做治,自甲辰以來,親鞫之年居多,予亦厭苦矣。昔在世宗朝,有一弑父之獄,世宗反躬自責矣。近來則人理斁滅無餘,五倫間變怪,種種有之,此何世道?今此嶺賊凶書,當初如已投火則已,道臣旣已狀啓上送,大臣及承旨,開見以入,而其所凶書,有不忍見者,則今此親鞫,烏可已乎?渠雖以謀害營裨爲言,此等凶言,其何忍萌乎心而筆之書乎?予自庚子、甲辰以後,無樂人世,悲痛常結于中矣。今者凶書如此,而若以親鞫有難,付諸委官,不爲親問,則予何顔面,歸拜景廟於九泉耶?忠淸方伯上送之賊,其所凶言,不過向予不吉之說,而至若嶺賊,其所誣上不道,有不忍聞者,予雖有疾,在古人輿疾討賊之義,一番親鞫,決不可已也。寅明曰,今此嶺賊,急於營裨之誣陷,乃敢以不忍言不忍聞之說,誣及上躬,此實千古所無之凶逆,嚴覈窮討,有不可時刻暫緩,而卽今日氣極寒,且聞閭閻之間,多有輪感,帳殿親鞫,必不無傷損之節,分付本府,各別嚴鞫,未知如何?上曰,予之所以必欲親問者,使中外臣民,知有君父,懲戢嚴畏而然也。伊日知申之夜半再次請對,極爲非矣。若使中外聞之,似必騷擾,此其不思之甚者矣。御幕小次,極爲疏冷,以月廊房排設爲之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親鞫入侍諸臣,着暖帽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朝參之日,吏曹判書金在魯,亦已陳達矣。此後水剌,必於早朝進御,無或失時,如何?上曰,晩食已成常習,若或早進,則膈痰擁滯gg壅滯g,不能善食,故不得不差晩矣。命均曰,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姑不進御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若是不寧,臣恐奮勵之政,或將漸弛也。上曰,予豈不念此耶?命均曰,臣在閤門外,聞以前宣傳官李仁植上疏不爲捧入事,當該承旨,有推考之命云。臣取見其疏本,則辭意極其猥越,以討復治平等語,贊頌聖德,末端亦有東朝尊號之請矣。上曰,贊頌云者,予可知之也。命均曰,東朝尊號一款,惟在聖明詢議而爲之,渠以微末武臣,何敢猥陳此請乎?近來人心怪駭,擧懷希覬之心,一啓此路,後弊將不勝其紛紜,臣謂嚴加防杜,以絶此路也。上曰,求言之下,罪之則不可矣。仁植上疏,勿爲捧入,此後凡疏章之語涉贊頌者,一切勿捧事定式,可也。承旨亦勿推考。{{*|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平安監司尹陽來,諉以被彈,無意肅謝,亦不陳疏,自備局他無催促之道,近來雖有方伯,勿爲牌招之令,而此則宜有牌招之擧矣。上曰,監司牌招,已爲申飭,何可開路?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肅謝,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政院,以平安監司,令備局申飭稟旨,分付矣。令備局申飭,或自上下敎,而直自政院啓達,曾無前例,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提調李春躋曰,玉堂徑出後,屢日闕直,事甚未安,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副校理鄭亨復,只推,卽爲牌招,玉堂闕員,待明朝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嶺南罪人三名,勿入上闕單子,直爲上闕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五月初七日午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罪人徐武弼上鞫。問郞,書問目。安相徽,持紙筆上殿書問目。上曰,以此問目,回見于大臣,可也。李春躋進伏曰,日寒如此,揮項加進,何如?上曰,已着煖帽,揮項不必加進矣。罪人武弼拿鞫。上曰,問郞一員,讀問目聞之,然後不道之說,所聞之處,盤問,可也。如此凶說,出於其心耶?聞之於人耶?一一究問,宜矣。柳儼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來到矣。上曰,姑爲置之。儼曰,奉朝賀崔奎瑞,一體牌招乎?上曰,勿招。問郞崔命相,讀問目,問于罪人,武弼所告內,營裨有私嫌於矣身,故誣陷以掛凶書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其凶獰爲說耶?在嶺營時,旣已無辭遲晩,到此變辭,極爲奸惡,直擧器具,嚴刑,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已承服於監營,變辭於殿庭,極爲痛惡,嚴刑鞫問之意,言于罪人也。柳儼曰,臣等之所痛心者,不在於彼漢之愚頑,而當初之作俑凶計者,節節痛惡矣。上曰,然。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而不爲直招。上曰,如是頑忍,極爲凶獰,一杖斷股嚴刑,而若爲直招,則姑勿勸杖,可也。柳儼曰,勸杖之聲,禁府堂上,未及傳呼,而都事徑先勸杖,事體未安。當該堂上及都事,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如彼其凶頑,而無供辭耶?當初承款於本道者,何也?承旨勸杖。上曰,問郞進來。渠雖忍杖不服,以枝斃gg杖斃g爲期,而雖不承款於此,以當初承服,直爲正刑,無隱直招事,究問,可也。朴文秀曰,罪人盤問之道,不可迫逐,渠亦以杖斃爲期,徐徐究問,可以得情矣。上曰,所達是矣。上曰,罪人若開端直招,則當爲緩縛,而不必爲誣陷營裨,作此不道之說,受人指嗾而爲之耶?此等凶說,慣聞於他人而爲之耶?以此數條盤問,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陷人之事,不止一二,則何可誣上不道,而欲陷權裨,則指權裨爲逆,可也,而辱國者,何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招辭內,誰作而誰書之云也?罪人所供內,遠聲作之,斗柄書之,金壽同議云。上曰,尤爲凶獰矣。各別嚴刑,可也。凶書作之書之之時,豈無酬酢之辭耶?其間曲折,直招毋隱,罪人所供內,無酬酢說話云矣。朴文秀曰,旣有他罪人,則不可急急杖問,盤問他罪人,徐緩究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此罪人,姑爲下幕。申斗柄上鞫。左議政徐命均,持一丈文書,上殿仰達曰,此文書,以爲罪人之所寫者,而監司,以其字體之同於凶書所寫者,致疑殊常,故上送云矣。仍以凶書中所寫字,比較,則字體頗似矣。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擧行之節,屢次申飭,而事多錯違,不善擧行,殊涉未安。禁府堂上推考,當該都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罪人申斗柄問目書之。問郞安相徽書之。上曰,聞大臣所達,其字體,與凶書中所寫者,頗似矣。諸臣所見,皆以爲然。上曰,判義禁進來。問于罪人,以此筆蹟,誰之所寫也,其手訣,亦與他所着,彷彿與否,比較詳察,而亦問於罪人,可也。沈宅賢回奏曰,以其筆蹟盤問,則終是不知云矣。上曰,得之於渠之囊中,則何爲此不知云也?以此究問,罪人,久無所供之辭。上曰,罪人有何所思,而無供辭耶?罪人供辭內,當思之供辭云。上曰,渠有何所思,卽爲嚴問。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日已暮矣。水剌過時,伏望早罷,毋至失時焉。上曰,此罪人究問後,當進水剌矣。上曰,罪人所供如何?凶書果是申斗柄所作,而金遠聲之所書耶?其文蹟,旣是凶書之所裂出者,則渠豈有不知之理乎?罪人供辭內,申斗柄之所書云。上曰,然則初何不直告也。大營二字,書於頭耶?書於末耶?以此問之,罪人供辭內,精神昏迷,不能記知云。宋寅明曰,訊囚之道,當令徐徐究得,不可急迫,鞫問此罪人後,早罷宜矣。上曰,三罪人皆鞫問後,當命庭鞫矣。徐命均曰,三罪人皆爲親鞫,則必致夜深矣。宋寅明曰,不可侵夜親臨帳殿矣。上曰,不必致令深夜矣。寅明曰,次次鞫問罪囚之際,自不覺夜深矣。上曰,此罪人下之,申斗柄上鞫。徐命均曰,問事郞廳李顯望,已爲差下,而往省其丘墓云。前應敎李潝,卽爲差下,冠帶常仕,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罪人申斗柄拿鞫。上曰,問其鄕谷何如漢也?罪人所供內,鄕吏子孫,而其身役則旗牌官也。上曰,問郞讀問目,使罪人聞之,而無隱直招事,分付,若爲遲延,則當卽爲刑訊矣。崔命相讀問目,究問罪人。上曰,此凶書則使都事燒火於殿庭。上曰,渠若飾辭,則直爲嚴刑,可也。罪人所供內,以所懷仰告云。上曰,渠旣承服於嶺營,則何爲此多費辭說乎?直招事分付,罪人一向不服。上曰,加刑。如不直告,則一杖折股,可也。上曰,渠不但直招於監營,與金遠聲面質後,不服於殿庭者,尤極痛駭。節節盤問,可也。上曰,加刑幾何?判義禁沈宅賢曰,加刑十六度矣。上曰,渠與徐武弼面質時,旣爲承款,而及gg乃g敢變辭於殿庭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宅賢曰,金遠聲,旣不爲承服於監營,則不必承服於此矣。上曰,當一番鞫問矣,而兇獰者,徐武弼也。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安相徽,持紙筆進伏。上親呼罪人金遠聲問目,相徽書之。罪人金遠聲拿鞫,解枷杻刑推考音,捧之。安相徽,以嶺營罪人所供招辭,告達。上曰,申斗柄招辭,亦爲告達。相徽讀告。上曰,罪人處,毋隱宜直招事,分付。罪人不服。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加刑。上曰,旣有脈絡,無可諱之端,直招之意,究問宜矣。上曰,武弼囊中文書,有申彦英、許益、申斗柄諸名,皆出於渠云。有脈絡,抵於渠矣,何可隱諱乎?罪人不服。上曰,公然之人名,書入耶?{{*|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罪人,與武弼有酬酢說話云。上曰,酬酢於何處耶?罪人所供內,昨夕酬酢於禁府庭云。沈宅賢曰,着枷時,不知其或有所言,而相距亦遠,不知其眞的也。上曰,極爲駭愕。武弼上鞫,若然則獄情之不嚴如此,殊極無據矣。柳儼曰,罪人拿來後,着枷時,同坐着枷,然後各送於他間矣。上曰,堂上若未及來,則都事獨監具枷杻耶?柳儼曰,然矣,而若果罪人,有所酬酢的實,則其在嚴鞫體之道,極爲駭然,當嚴飭矣。罪人徐武弼拿鞫,上曰,與遠聲,有酬酌之言耶?問之。{{*|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何時有所酬酢,而言於禁府外耶?禁府內耶,問之,罪人供辭內,夕時未着枷之前,禁府大門外,有所言云。上曰,無人獨留之說,極爲奸詐。此亦欺罔,當爲違端,直告無隱。上曰,使兩罪人,高聲面質,可也。{{*|罪人面質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亦以其囊中文書,面質,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供辭中,廳任所爭者,何事也?問之於武弼,罪人供辭內,營軍官廳,有所任,而渠不得爲之,故欲遞監司云云。上曰,監司欲遞之說,何以得聞於武弼也?以此問之於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渠所斟酌,亦如此云矣。上曰,不可以斟酌爲此言也。罪人等,以所任等事相爭。{{*|辭緣,在《事變日記》}}上曰,如彼之際,必生違端,而武弼之匿名書,某處某處爲之耶?問之於金遠聲,可也。申晩還奏曰,欲遞監司之匿名書出,則人皆指武弼云矣。上曰,武弼則以其囊中文書,面質於遠聲,遠聲則爲殺渠做此文書事,面質於武弼,可也。{{*|罪人供辭,在《事變日記》}}上曰,武弼之原情,易易爲之,俄者欲爲隱諱矣。以其文書,置之于武弼之前,逐條問之,可也。{{*|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權順性,何如人耶?金尙奎曰,前監司趙顯命,帶去任事,而遞來時,因授今監司,使之任事云矣。李春躋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矣。上曰,引見。宋寅明進伏曰,端緖卒難究得,而夜已漸深,殊極悶慮矣。徐命均曰,人定已久,而以渠等之面質,難得端緖,而大槪則皆出於惡陷權裨之事也。領議政沈壽賢曰,寒夜已深,殊極悶慮之至。同義禁朴文秀,上殿奏曰,以罪人言語之鈍捷,亦難明辨其情狀,不可猝然究得於半夜之間,臣等痛泣沬血,覈得其情節,而雖達宵親問,情節未易究覈,徒咈然心氣而已。親鞫姑停,則臣等雖無狀,多般究問,則語次間,或有究覈之端,當與大臣究問矣。不可侵夜親臨帳殿,伏願早罷焉。徐命均曰,朴文秀所達,是矣。以渠之面質,不可究得矣。李春躋曰,後日雖更爲親鞫,不妨,何可侵夜爲之乎?沈壽賢曰,伏望三思,允從諸臣之請焉。上曰,今日下敎於藥院諸臣,而一自嗣服以後,所聞者,皆此等凶說,故人皆慣於聞見。誣上不道,知以常事,以作無人理之國,如彼兇徒,將信將疑,作此兇惡之事矣。朴文秀曰,斗柄,是申彦英之子也,遠聲,是金元益之子也,武弼則素稱以虛悖之漢矣。上曰,卿在嶺營時,聞知耶?遠聲所爲,極涉殊常矣。欲陷權裨之狀,的實,則其罪難逃矣。上曰,武弼下幕,遠聲勸杖,可也。柳儼勸杖,罪人所供內,旣無所犯,死無所達云云。{{*|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從容盤問,然後可得情節,如是急迫,決難究得矣。李春躋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以朴聖龍事,已命汰去矣。聖龍,雖是卑微之人,典籍則無論中庶,皆得爲之。春曹郞官,不可濫叨,而竝與典籍而汰去,則似爲冤矣。上曰,汰去二字,刪去,可也。{{*|榻前下敎}}上曰,罪人處凶書,誰爲之也?渠有所知耶?究問,可也。罪人所供內,渠不的知,而見武弼情跡,則武弼,似爲之矣。上曰,極爲奸詐矣。上曰,判義禁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更爲庭鞫面質之意,分付下幕。上曰,親鞫姑罷,庭鞫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庭鞫設行,斗柄、武弼,使之面質。兵曹當移設於南所,勿爲單子,取稟,待標信擧行。{{*|榻前下敎}}柳儼曰,帳殿咫尺之前,邏卒輩,多着耳掩,事甚未安。當該禁府郞廳,推考,首羅將自本府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有足病,連違嚴召,誠極惶蹙,方構短疏,仰請譴罰之際,得見四儒臣特罷之報,病裏不勝憂慨之忱,略陳愚見,以附於辭本之末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可,誨責備至,辭旨嚴峻,臣於此,益切懍惕,無地自容。臣之疏論四儒臣事,非出於爲儒臣分疏,儒臣等之未及下馬,相率求對,俱出於不知前後聖敎之致,則一時竝罷,已非恕諒之道。驕蹇妄恣之目,亦是情外之敎,其爲處分之過重,嚴旨之非常,終有欠於禮待儒臣者。臣敢以草草數語,竊附匡救之義,顧安有一毫彷彿於曲爲儒臣之地,而今殿下,乃以力護短之,慨然責之,此莫非臣誠未上孚,言不見槪而然。自顧惶恧,無面可顯,而至若大誥後,無勉戒之敎,尤有所瞿然自愧者。惟我聖上,誕降明旨,求助臣隣,其所以勵精圖治,革弊釐政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爲今日臣子者,孰不欲思攄一得之愚,以贊我聖上維新之化?況臣雖甚庸愚,旣忝臺職,則豈無君德闕遺,時政得失之可言者,而急於陳病,治上短章,四儒臣事,適在目下卽景,亦關聖德,故此所以略有提論者也。然飭勵之下,旣不以一言仰副盛意,則職居耳目,辜負多矣。慨然之敎,臣無以自解,嚴旨之下,宜卽引避,而臣之所患,尙無顯減,不得不以疏替控,見阻喉司,一倍惶悶。今者親臨鞫囚,特下召牌之命,分義所在,不敢坐違,强策病軀,蹣跚來詣,始敢自列,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嘅然之敎,無他深意,方當設鞫之日,豈可過嫌?勿辭亦勿退待。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獻納金廷潤,以向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批,引避退待,今當處置,而其所爲嫌,卽臣前日之所引嫌者,則有不可可否立落於其間,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柳儼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洪鉉輔啓曰,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引嫌而退,其所引嫌,元無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嫌難處置,其勢固然,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獻納金廷潤,司諫李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柳儼曰,安東營將,以强盜處斷及捕捉人論賞事,令廟堂稟處之意,狀請矣。此等狀啓,當下刑曹,使之回啓,而以其有令廟堂,稟處之語,故判下時誤下備局,臣等,亦難免疎忽,極知惶恐,而當初營將之以令廟堂稟處,爲請者,未諳事例,殊涉泛忽。當該營將,從重推考,此狀啓,改下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嶺伯狀啓,下金吾,而勿待命事,回諭。上呼奉朝賀李光佐,判府事李台佐箚批及揚平君疏批。奉朝賀閔鎭遠曰,臣老且有病,不得頻頻出入於闕中,而罪人斯得,親臨鞫囚,至有命招,故義不敢偃臥,蹶{{!|𨃃|⿰足曷}}gg竭蹶g趨承,而顧臣病狀,難於自力,無計承膺於國家有事之時,臣罪大矣。上曰,卿何可續續參與乎?退歸可也。鎭遠曰,臣旣致仕,不得隨參於朝班,而進不進單子,每書以懸病,似近文具矣。上曰,雖書何妨乎?上曰,領、左相入侍。沈壽賢、徐命均進伏。上曰,罪人等,旣皆承款於嶺營,而到此隱諱,殊極痛駭。遠成gg遠聲g則有條理,似是魁首,而獄情,終有不可知者矣。若不承服而徑斃則可慮,使之更爲面質,以各別究得端緖爲期,可也。壽賢曰,引以問之,則發明之際,不得違端矣。上曰,卿等亦勞悴矣。不無暇隙,而雖達曉,因以訊鞫,可也。命均曰,文書出納之際,必致夜深,臣等當奉行矣,伏望卽爲就寢焉。上曰,當就寢矣。壽賢曰,罪人方留幕,而推案,該房承旨,旣已捧置,則更不啓稟,而自此當捧出矣。上曰,依爲之。柳儼曰,文書合爲四度矣。上曰,嶺監狀啓,下金吾,可也。上曰,湖西罪人,一體庭鞫,而李亮濟、甘德,更推。建伊則施威嚴問,而不服則刑訊,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右相旣下敍命,置處政事,經宿未安。大臣之意,以爲如何?壽賢曰,政官牌招入來時,留門難便矣。上曰,其在敬大臣之道,不可經宿,今夜政官牌招,大臣置處政事,爲之。{{*|榻前下敎}}柳儼曰,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待明朝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帳殿排設,則姑勿輟去。柳儼曰,近來凡事,雖節省,而帳殿親鞫,何等重大,義盈庫進排燭,旣不趁卽擧行,而其所進排之燭,體制尖小,光焰遇風明滅,事體極爲未安。當該進排官,從重推考,下吏,令攸司科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親鞫罷後,上還入殿內。諸臣以次退出。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庭鞫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金尙奎,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修撰朴弼載,以問郞在闕中,旣已肅謝之後,又以本職引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此是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他無入直之員,副提學徐命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縣監具宅奎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具宅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卽者副校理鄭亨復陳疏到院,而觀其措語,則以不敢以本職自處,罷鞫還御,未參起居之班,帶職在闕,亦廢省記之規爲言,而投疏出去,原疏纔已退却,而旣帶館職,以問郞經宿闕中,而不爲省記,以空字書塡,已涉未安。今又無端徑出,依承傳禁推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元無可引之嫌,而前後館職,若是撕捱,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待開門牌招。 ○以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辛亥、壬子兩年還穀停捧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井邑等官居幼學柳泂,雇工奴纛起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春躋啓曰,日昨朝參時,有久任衙門之不爲啓下者,自政院察推事,擧條啓下矣。宣惠廳、戶曹、司僕寺、掌樂院,則久任,曾已啓下矣,兵曹、刑曹、漢城府、掌隷院、廣興倉、軍資監、成均館,則不爲啓下。兵曹堂上,則旣命特推矣,其餘未啓下各衙門當該堂上,竝推考警責,更加申飭,使之卽爲啓下,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嶺南罪人三名,勿爲稟啓,趁明日殿坐gg殿座g時刻前,上闕。 ○傳于柳儼曰,嶺營將校,姑爲待令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平安監司尹陽來,從重推考,使之明日肅謝事,昨有榻前下敎矣。屢度催促,終不應命,其在事體,誠極未安,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黃海道放未放啓本中,許承堅,則當此邊禁申嚴之日,旣曰切隣,亦且不限年,則俱置稟秩,該曹覆啓,雖置之,不可無警飭,當該道臣推考。 ○傳于金尙奎曰,今觀湖南放未放啓本,權瑩、李萬維,俱是特敎投畀者,則混置稟秩,事體未安。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日昨朝參,長僚之入對也,以湖西伯擬望事,上敎諄復,至加問備之罰,而臣班次稍遠,初未能仰聽,罷出之後,始得其一二矣。此蓋出於飭勵之聖意,則凡在銓選之任,惟思奉體之道,而第臣有不敢自安者。當初擬議也,臣與長僚,同坐一席,按簿歷數,所見適合,故仍問于廟堂而備望矣,長僚疏,旣已備陳,臣之一家,亦在其中,則今何敢容喙,而若言政注得失,初無長貳之別,況臣則又有內擧之嫌,其罪大矣,而畢竟咎責,獨歸於長僚,臣乃厭然若不相干者然,私心惶愧,姑置不論,揆以處分,恐不當如是之班駁也。且臣於前疏,略陳備堂事,此不過汎論耳。曷嘗有指摘之意,而重宰諸臣,相繼爲嫌,此又臣之罪也。大抵應旨論事,許以不諱,則言雖謬妄,理宜容受,況不當嫌而强嫌者乎?雖然以備堂而謂之冗官,則其謂謬妄,甚矣。言若出於草野,顧何所裁量,而臣旣從大夫之後,朝體所在,豈敢若是耶?苟不亟勘其失言之罪,則公議之咈然,無以自謝也。臣於本職,義在必遞,初旣遜避不得,末又迫於嚴命,冒沒出脚,至今蹲據,人必嗤點,臣實靦然,而顧此兩件事,實非尋常薄過,則尤何可一日仍冒於職次乎?連有時急之政,顧無推移之路,黽勉行公,廉愧都喪,今始略暴情實,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將臣職名,先行刊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礪群工,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兩件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愚拙訥,一無可取,鈍澁迂緩,百不猶人,寧有毫分彷彿於言責之職也?直緣飾讓成風,眞情莫暴,循例調遷,逃免無策,遂乃冒沒出肅,一當處置,果然顚沛立至,左右受困,諫臺勘律,詆辱層踏,儒臣追論,譏斥深切,大爲搢紳之極恥,臺閣之深羞,而臣則反幸其只自露醜,不至大獲戾而止耳。豈敢曰,初心之亶出平恕鎭鬧,而人言之或出挾雜,或由不諒,有所自解也哉?僨敗之地,不惟臣自畫,抑公議,亦豈許其再玷?而況今聖上大誥飭勵,責躬求助之日,耳目之任,最宜遴選。如臣庸陋,雖無向日事,固合澄汰之必先,誠不料銓部,拂衆議而檢擧之,聖明,循望次而下點,致使萬不襯之職名,再辱必不堪之賤臣,一身狼狽,雖未敢恤,在聖朝激揚之政,非少失也,臣竊惶愧而亦不勝慨然也。世道一壞,變怪層出,鞫獄荐起,按治方急,深夜特召,不敢違逋,抛却廉隅,黽勉承命,臣雖自附於徵討大義,傍觀之嗤點,亦已多矣。今則長僚旣出,鞫坐備員,臣固當急解匪分之忝叨,少補已虧之廉義,若又寅緣倖會,蹲冒不去,則人孰不唾臣之面而曰鄙夫也?其必遞之義,難冒之情,聖明在上,無微不燭,何待臣言之畢而矜許也?伏乞亟削臣職,以謝物議焉。臣旣不以言官自處,則於其丐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若其事在目前,關係鞫體者,亦不容泯默,敢此附陳焉。鞫囚拿來,何等嚴重,而今番嶺南罪人之拿致也,罪人二名,先爲入來,都事及罪人一名,落後經宿追到,事未前有,聽聞甚駭。其在嚴鞫事,杜後弊之道,不可置而不問,當該金吾郞,宜命拿處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都事及斗柄之追到,該府草記已陳,今無可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於年來,周行關塞,風土不竝,以南脆骨,隨處觸傷,豆滿之北,閱旬巡邊,而得左臂不仁之症,浿水之上,終日鍊兵,而得腹痛泄瀉之病,不仁之甚,時或刺痛而不能運用,痛泄之久,輒必便血而損脫眞元,每當冬月,如期發作,轉成癃痼,便是終身之疾,而近又冒寒奔走,兩病俱發,乍歇旋劇,憊悴欲死。除非解職居閑,積久調將,則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怵迫於備忘特推之命,入泮五日,夜以繼晝,且聖上爲民祈年,親幸社壇,臣子分義,不敢偃便休告,力疾陪扈,諸症越添,雜試湯焫,僅僅入參於陪祭,歸則昏倒,大發寒戰,百骸碎淅,肚腹澎悶,登溷無算,落席叫苦,日昨朝參,不能自力趨簉,病裏惶悚,罪無所逃。仍念臣之求解本職,不但情勢之宜於一遞,蓋亦相妨於兼務,擬於卸免之後,俟病少間,欲專意籌司之任矣。仄聞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中,以備局諸堂,謂之冗官之大者,請行刊汰,而至曰階二品者,率皆得參云,原疏留中,雖未得見,其所指斥,可謂非常。噫,臣本無他技能,區區所勉,惟在於夙夜勤瘁,拚死效勞而已。顧其職責,豈亶在是,若行汰冗之政,宜莫先於臣。況嘉善備堂,從古最稱簡選,而如臣者流,亦得濫竽,人言之來,其亦晩矣。始旣不量而徑入,終又遭言而不退,則殆近於全無廉愧,玆將瀝血之辭,敢陳循墻之悃。伏乞聖慈,察臣病狀之難强,諒臣情地之靡安,特命鐫改臣本職及籌司兼任,以安微分,以重公器,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過矣。卿其勿辭察職。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梟心不悛,變故層生,鞫獄之設,無月無之,驚駴憤痛,尙復何言?日間風寒陡緊,聖候調攝,倍當加愼,而昨伏聞有親臨鞫囚之命,下情憂慮,尤不可狀。親鞫事體,至嚴且重,聖躬冒寒,出御帳殿,是豈臣子圖便之時,而顧臣自經前秋死病,仍成癃廢,宛轉床簀,作一未冷之屍,又因歲時候班,忍死趨參,祈年駕出,舁至路左,遂致症情越劇,危惡萬端,若將頃刻隕絶,此際召牌下降,末由承命,竟犯違慢之科,分義掃地,惶懍靡定,寧欲速就溘滅,而不可得也。玆敢席藁私次,恭俟鈇鉞之誅。伏乞亟命有司,依律勘斷,以嚴國綱,以礪臣節,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答左尹吳光運疏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燭,卿何自劃,眷眷餘意,又陳良役,深嘉其誠。當更詳覽後,下廟堂而確處,卿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答獻納金廷潤疏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加勉?其中良役事,令備局稟處,文官陞遷事,亦令該曹稟處,蔭支調用事,頃年定式屬耳。豈可輕改?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 ○獻納金廷潤疏曰,伏以臣,賦性疎迂,言議拙訥,本不合於耳目之任,而過蒙聖明之殊眷,前後居臺,殆近十數次,徒恃寵靈,有旨輒膺,而曾無出一言論一事,仰裨聖治者,尋常愧懼于中矣。當此大誥之日,不但含默之斥,左右畓gg沓g至,聖敎誨責,至爲嚴截,反躬自省,惶悚無地。引避縮伏,恭竢物議,處置請出,出於意外,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仍因盤礴,非臣本意,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削臣職名,以爲不言者之戒,千萬幸甚。臣之踪地,不敢以言官自處,則不宜贅及他說,而在鄕時,旣有一二隱度者,則亦不可自阻於聖明之下,故敢此附陳焉。伏見日昨備忘,則十行絲綸,勤勤懇懇,求助之意,責躬之言,溢於文辭,此政我殿下大振作之一大機會,而繼又伏見諸臣批旨及前後下敎,則諸宮之折受,已罷矣,尙方之織造,又停矣。惟玆數者,爲今日革弊節省之先務,而我殿下已知之,吾東方億萬年無彊之基,其自此益鞏固矣,豈不盛哉?亦不休哉?王言一播,萬口傳誦,瞽躄癃疾,莫不鼓舞而聳動,則如臣忝在耳目之任者,可無一言以揚我殿下至誠圖治之盛德哉?嗚呼,生民之最甚怨苦者,軍役也。此聖上所以軫念于此,設廳而差出句管堂上者也。臣未知廟堂區劃之果如何?而軍役之偏苦,三南爲最。臣曾任湖邑,其時亦有設廳之擧,故與過去使客及隣近守令,反復相議,終無善策,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差可者,欲一仰陳於黈纊之下,而因循未果矣。今當設廳之時,或冀有萬一之補,玆敢不避煩瀆,仰干宸聽焉,良役變通之說,粵自先朝,至于今日,而尙未能執一長策,而斷然行之,此所謂作舍道傍,三年不成者也,甚矣,良役之弊也。此弊,若不及時變通,則民不可支,民不可支,則國不可保,豈不大可懼哉?前後以良役獻議者,不一其端,或曰,戶布口錢可行也,或曰,遊布結布可行也,或曰,軍門可以革罷也,或曰,雜色可以汰定也,其說紛紜,而臣則以爲皆不可爲也。何者,戶布口錢,乃勝國末年之弊,而至我太宗朝,始廢其法,則當此聖明之世,復行前朝之末弊,大有所不可者,至於游布結布,則顧此流民渙散之時,何處括得許多遊戶,而目今結役偏苦之日,亦何以更添一役乎?至若革罷軍門,汰定雜色之說,只爲十餘年計,而其所罷定者,若又逃故,則將何以繼之乎?此事之不可永久遵行者,先正文集中,亦多有論之者矣。臣以向上數條,皆以爲決不可行,而獨有一策,可以行之無弊者,曰戶大同是已。昔者,任土作貢之弊滋甚,而以結大同一法,濟之,至今賴之,今日良役之弊,反有甚於任土之貢,則戶大同一法,獨不可以濟之乎?我國軍摠及民戶之數,臣雖未能詳知,而槪聞之,軍額似不過一百二十餘萬名,民戶似至於一百三十餘萬戶,一年軍布之數,亦爲三十萬同零云,此必歲爲增損,未能詳的,而大略則如是耳。今若計較一國民戶之數,勿論貴賤上下,分大中小戶,各捧三四斗米,通計照合於軍布之數,而若可以相當,則全減二疋之役,此乃第一上策,而若其民戶所捧之米,不及於軍布之數,則輕其斗數,以除一疋,亦足爲救弊之一道也。臣待罪下邑時,採取民情,則皆以爲,以一疋底役,則雖死無怨云云。今若依民願,減爲一疋,則環東土億萬生靈,欣欣然若更生而無抵死避役之患矣。守令歲抄之政,朝家收布之道,必不如今日之甚艱矣。凡干變通之初,節目煩碎gg煩瑣g,名目不好,則人不樂從,事亦難行,而今此戶大同,則與結役同其名目,人不爲訝,而軍門有軍籍,地部有民簿,京外各司,亦有五家統,以民戶比較於軍摠,以戶米計合於軍布,參酌分定,一以五家統收捧,則此特一有司事耳。有何煩碎gg煩瑣g難行之端乎?議之者,或以兩班之厭苦難捧爲言,而此有不然者,此法講定之後,自上特降十行懇惻之敎,播告中外,以喩其不得已變通之意,則彼身爲兩班者,異於凡民,豈以秋間數斗米辦納,爲難乎?設有難捧之弊,亦豈如隣族椎剝之慘乎?今若上自大夫世族之家,而各以統戶出米,則其下士庶閑散之曾不應役者,亦必無辭而出米,與其汰定此輩於軍役,取其無限怨謗,曷若依他均捧,使之無怨於納米,有補於軍需乎?此法若行,則京城別設一倉,與惠廳對峙,而海邑則以米船運,山郡則從市直作錢上納,一如田稅、大同之規,而及其給料之時,亦依禁禦保六斗作米之例,一疋之價,計給六斗米,而勿論豐凶,定爲常規,則受食者,亦不爲怨,此豈非便民之政乎?每當凶荒之歲,我殿下哀傷惻怛之敎,播告中外,有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而凡干節損裁減之惠,靡不用極,則殿下軫恤民隱之政,可謂至矣盡矣。而惟彼窮山僻壤,號呼瑣尾之民,豈能盡知德意之至此哉?必有大變通大德澤,然後八路含生之類,咸知聖德之出常,而歡欣鼓舞,有如少須臾無死之願矣。如欲大變通,則捨此而無他,故敢陳一得之愚。伏願聖明,亟令廟堂稟處焉。噫,今日章奏之間,有以民事爲言者,則謂近於無益之常談,蓋以言之者衆,而無一事之見施故也。然而目今民生之困瘁,實爲亡國之根抵,則不言民事,而更將何說,以報我殿下求助之盛意哉?荐經飢荒之餘,民之得免塡壑者,僅十之一二,則昨年穡事,雖曰免凶,民間形勢,正如大病之後,元氣未蘇,而只存枵然軀殼而已。醫家病後之戒,眞謂今日對症之良劑也。爲今之計,所當急爲保養之政,以蘇其元氣,然後可以徐議軍政,而不徒不能保養,又從而侵虐之,推剝之,居者,無樂生之心,逃者,絶還集之望。今已歲飜,農節不遠,而良田美疇,將無作力起耕之民,今年雨暘,雖爲適中,必將陳廢,尙何望其蘇殘而復舊乎?今我殿下,當此歲首,旣已躬禱社壇,又爲申飭八路,六條勉諭,俱是勸農之要道,而其中安集一款,最是今日急先務。有民而後,可以作耕,作耕而後,可以裕國,苟使方伯、守令,體聖上如傷之仁,雖是應捧之物,必方便懲納,俾不至刻迫騷擾,如烹小鮮之戒,若保赤子之心,執以爲今日之第一義,務爲安集,及時耕作,則庶不少補枵然之元氣,更接將絶之命脈,而至於種糧,連歲設賑,官庫蕩然,爲守令者,雖欲助給,其於無糆之不託,何哉?必須自廟堂,預先區劃,從長指揮,然後可無後時之歎矣。大抵民生之倒懸,實由於官吏之侵虐也。腴閫雄藩之物力豐薄,臣未詳知,而至於各道列郡,則一年應捧之數,自有限定,若使守法之人當之,則奉祭祀接賓客之需,衙眷衣食之資,尙患不足,顧何有餘剩而爲肥己之物耶?竊看近日貪風大振,勿論大小之官,一經藩閫守宰,則或有廣其田園者,或有潤其第宅者,此豈有別般才諝而然哉?不過剝割軍民,科外徵斂之致也,哀我民生,安得不窮且飢也。噫噫痛哉。殿下登極之初,稍嚴贓法,如尹植、沈世俊之負犯,不至甚重者,屢年竄配,至今廢痼,廷臣聳懼,庶有懲礪之道,而殿下此法,亦漸解緩,犯贓法之徒,雖有十倍於尹植輩,而一經査事,擧皆淸脫,亦何以懲貪吏而保小民乎?亦卽殿下,隨其現發,益加嚴懲,毋使呑舟漏網焉。臣於今行,歷過畿內五六邑,則村落空虛,人煙蕭條,如經兵火,所見慘然,而及到富平,民皆安堵,臣試問之,則皆曰太守慈良,至誠憮恤,故雖經昨年凶荒,一無捐瘠云。臣於是益知守令之爲重於民也。廉簡愷悌,如金尙星,固難多得,而若以名官之有才望者,間間差遣,則彼顧惜身名之人,必不多行不法,豈不有勝於不知事理而專事貪虐之類也耶?親民之官,莫如守令,而方伯爲尤重焉。守令不得其人,則不過流毒於一邑而已,方伯不得其人,則一道之內,咸被其害。玆故古者,重其方伯之選,必以老成重厚之人擇差,政令之間,務存大體,施措之際,克祛苛政,道內列邑,自至晏然,守令以之而措手,生民以之而蒙福,按道之體,大抵然矣。臣曾在北郵也,詳聞尹陽來爲北伯時治績,則其所爲政,誠得方岳之體,北民,至今賴而爲安,西藩鎖鑰,固無不可,而向者臺啓,出於意外,臣竊慨惜也。仍竊念我國取人之道,不過文南武三歧,而世必以文科爲重者,以重經學才識,或有可觀,故窮經讀書,至於決科者,其期待之深,志業之勤,爲如何?而今之以文科出身而積滯者,將至三四百人之多云,此前所未有之事也。以古例言之,內而各司,皆有文科,外而列邑,多差文吏,故自無積滯之患矣,今則不然,除三司出入者外,文官陞遷之路,只是泮官,監察、兵禮曹若干窠而已。其外各司多窠,皆爲蔭仕,外方列邑,率多蔭吏,而文官絶少,朝家旣以科目取人,而其所收用之道,反不如蔭仕,何哉?此莫非蔭路太廣,亦多積滯之致,而文科出身之積滯,尤不有甚於此,則亦豈無疏通之道乎?武弁則雖無實職,而內而有各軍門,外而有各鎭堡,而文臣則旣無實職,又無付料之處,循例陞六之後,仍爲作散,無故廣棄,終未牽復,而甚至於抱紅牌而餓死者,亦多有之云,朝家設科取人之意,果安在哉?銓曹,雖欲漸次調用,其於窠窄何?臣意則三曹及各司之曾有文窠者,皆復舊規,以廣陞遷調用之路,外方之郵官守令,必以文南武交差,則此不但爲疏通滯鬱之方,其在重科目取人才之道,庶乎得矣。至於初仕,乃是守令階梯,尤不可不愼擇,故雖是有蔭子孫,勿拘支嫡,擇而用之,昭載於《典錄通考》,且有先朝受敎,而近因新規,只取嫡長,所謂嫡長,未必皆賢,則仕路之淆雜,亦未必不有於此乎?向者知申筵達,誠有意見,而只言戰亡淸白吏子孫,不論其冤死人及功臣子支,奏達之際,或者遺亡而然耶。抑未知自在其中而然耶。臣愚以爲,勿論戰亡、淸白、冤死、功臣,擇其支嫡中有才行者,一體調用,則實合於惟才是用之道矣。噫,人主一心,萬化之源,操舍之間,興喪判焉,勤怠之際,治亂係焉,可不戒哉,可不懼哉?苟我殿下,操存此心,始終如一,則向所陳數件,不過施措間一事耳。竊瞯我殿下,臨御以後,勵精圖治,夙夜孜孜,以此心而行是政,則三五可期,而近年以來,求治之念,漸不如初,昔之勤孜者,今焉怠惰,昔之奮勵者,今焉解弛,百事委靡,無振刷之期,萬機叢脞,有骫骳之歎,群下之憂慮,固已久矣。何幸淵衷悔悟,聖志奮發,渙降綸音,辭旨懇惻,先責聖躬,後及群工,而尤惓惓於言路之杜塞,臣於此,有以見我殿下導使言之盛意也。第念來諫之道,不可言語而敎諭之,亦不可以威令而督迫之,苟使人君,有翕受之量,轉圜之美,則忠言讜論,庶幾日進於前,而若或不然,則雖撻之使言,人將緘口結舌,必以言爲戒,是知言路之開閉,亶係於人主之虛受之如何耳。今我殿下好諫之誠,可謂迥出百王,而容直之量,終欠不足,一言忤旨,摧折太過,以言獲罪者,前後相繼,而至於韋布之陳章,一例退却,少無開納之意,則嘉言,何由而上聞乎?此所以爲攸服之歎也。雖以卽目gg節目g事言之,四儒臣之譴罷,實爲聖上過中之擧,則都憲之陳疏匡救,承宣之筵達所懷,俱出憂慨之忱,而聖上,不少恕察,或下未安之批,或降特遞之命,此等微細之事,尙示訑訑之色,則其孰肯極言竭論,以犯雷霆之威哉。以此觀之,則殿下大誥求言之敎,亦未免爲文具之歸矣。伏願殿下,益礪初志,無所間斷,聽言之際,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優容寬假,無如前日之摧折,則君德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守宰之貪汚,風俗之乖敗,爲言官者,亦將盡言而不諱,何憂乎百隷之怠惰,紀綱之頹靡乎?今臣所陳,皆是陳腐之說,無足可取,而愚忠所激,略效微見。伏乞聖上,勿以爲迂遠而試垂察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聞慶縣監李宜益,利川縣監尹得載。 ○金尙奎啓曰,再昨親鞫時,以軍兵扈衛之意,有所稟啓,而啓辭,無批答還下矣。今日又當親鞫,而軍兵扈衛,乃是應行之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擧行。 ○傳于金尙奎曰,軍兵犒饋,自前仁政殿庭爲之矣,今則親鞫排設之時,軍兵聚會,未安。以明政殿庭祗受爲之事,分付,而親鞫時刻,雖已啓下,軍兵犒饋罷後,隨時入之。 ○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金夢翼,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李春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上年歲末,蓮城守槿,以其四寸弟斗慶,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本寺,而取考《璿錄》,則斗慶,元無載錄處,故退其單子,則其同生兄花城令橰所志內,庚戌式年,則其弟斗慶,年幼,未及入錄於《璿源錄》,而其後則居在鄕曲,《璿錄》修正時,果未能的知,不得入錄矣。帳籍相考,則可知其實狀云,而且夏川君椅,其五寸姪㸁,明年年滿十五,依法付職事呈單據,相考《璿源錄》,則㸁,年壬寅入錄,故其事知奴子,捉來推問則以爲,當初世系單子書納時,其上典前昌恩正權,適以下鄕借書之際,庚子誤以壬寅書塡矣。帳籍相考,則明知其實狀云,故移文京兆,帳籍相考則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內,花城令橰,率弟斗慶,年庚子云矣。應爲授職之人,落漏於《璿錄》,其門長蓮城守槿,不能檢察之失,在所難免。而又京兆回移內,壬子式年帳籍中,前昌恩正權,率子㸁,年庚子云,與《璿源錄》,如是相應左或書以壬寅,或書以庚子,事之矇矓,莫此爲甚。其門長夏川君椅及蓮城守槿,竝從重推考,斗慶則不入於《璿錄》,㸁則年歲相左,其付職一款,臣等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啓。兩人帳籍中,旣皆年滿的實,則依例,付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惡逆不道罪人茂弼gg武弼g,旣已承服正刑,其父母、妻妾、子女、祖孫、兄弟、娣妹gg姊妹g,子之妻妾、伯叔父、兄弟之子,年歲姓名居住存沒,令漢城府考出帳籍,分付五部及該道應坐諸人,一一査出成冊,修正牒報後,依律文擧行,而籍沒家産,破家瀦澤,降邑號罷守令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閔珽爲副司果。 ○傳于柳儼曰,遠聲、斗柄,凶賊武弼之招,旣以誣人惡逆,自服,而所犯窮兇極惡,故不可添入誣告,雖以命拔,旣已白脫,竝放送,雖遐方微賤之人,橫被刑訊,有欠恤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救療下送。 ○傳于柳儼曰,凶賊武弼,援引崔台望,以捕納軍官方在裕之舅甥間乘嫌,誣告,旣已自服,武弼所犯兇慘,故誣告細事,不可添入,命雖拔之,台望,旣已白脫,則同誣諸人,自歸脫空,不可不明示,以此出朝報,使京外知。 ○傳于柳儼曰,金遠聲、申斗柄,自該署救療下送後,該署官員,來告政院。政院,卽爲稟啓。 ○親鞫罷後,藥房、政院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昨緣母病之危毒,冒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如天,圖報無地。今則由限已過,館直不備,如使臣,少有一刻離側之勢,當此親臨鞫囚之日,豈敢爲陳章瀆籲之計?第今老母病情,日漸添劇,方在萬分茫急之中,食飮全不下咽,氣息轉益澌綴,日夕昏沈,不省傍人,危兆敗症,疊現層出,醫者束手,亦不得執症下藥,臣方煎泣焦遑,罔知攸措,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爲之悶憐者也。玆敢復伸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危迫之懇,特推錫類之仁,亟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至情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正月初九日巳時,上御仁政門親鞫入侍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鄭必寧,注書成範錫,假注書李聖檍,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金尙奎進伏曰,判府事金興慶,當爲命招,而時未肅謝,旣無前規,何以爲之?上曰,問于大臣,然後當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進伏曰,日氣連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進伏曰,再昨侵夜親臨帳殿,深夜乃罷,還宮後,無他諸節乎?上曰,然。命均曰,和解之散,連爲進御,何如?上曰,進御矣。命均曰,明日更令醫官議入,何如?上曰,觀夜間更議爲宜矣。沈壽賢曰,推案捧入,而武弼之前後變辭,各異,情節叵測。渠犯大罪,而欲使獄情疑亂,所爲誠甚絶痛矣。上曰,觀渠招辭,則與當初致疑者,頗爲彷彿矣,而嶺營之所處置者,終涉輕遽矣。沈壽賢曰,急於上達,捕得之後,未及盤究,卽爲上送矣。上曰,捕得之後,人疑皆歸云,此亦未審處也。徐命均曰,其情狀,終是兇獰矣。上曰,判府事,俄請命招,而旣未肅謝,命招如何?沈壽賢曰,罰已行矣,而未陳疏前命招,事體如何矣?上曰,今日則命招,姑徐可也。上曰,判金吾進來。沈宅賢進伏。上曰,嶺營將校,招入殿庭,詳問罪人譏捕曲折,可也。沈宅賢退去,招入嶺營將校。上曰,捕捉首末,詳問之,可也。嶺營將校所告內,徐武弼,自前多爲匿名之書,故及夫兇書之出,大丘一邑之人,莫不致疑於武弼。武弼,因還上未納逃走,還爲入來,而掛書之變,出後,人皆痛駭,而武弼則恬不爲駭,故將校等,與渠酬酢譏捕之道,則武弼,忽然生怒,以理喩之,則渠反爲喜,而其他殊常之幾,甚多,故捉入鎭營,則渠請于營將辟左右,而營將不聽,渠又請紙筆,故出給紙筆,則以申斗柄等掛書之意,書入,其後鞫問,則渠終自服矣云云。徐命均曰,問事郞廳,以李潝差下矣,今方在外云,以洪啓裕差下,問郞鄭亨復、朴弼載,今方禁推,其代,亦爲差下,何如?上曰,竝付過放送,卽爲入參事,分付。{{*|榻前下敎}}洪景輔曰,副提學徐命彬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遠聲、斗柄等,常時行止,何如人也?問之於嶺校,可也。該營將校所告內,金遠聲,粗知文字,自其祖先,以有德自處,而斗柄則年少,不知其行身之如何矣。上曰,金遠聲,謂有恩於權裨云,以其曲折問之,可也。將校所告內,罪人等,在營時招辭如此,故將帥,似以其所供之辭,馳聞矣。上曰,道臣雖不知,而渠輩豈有不知之理乎?問之。將校所告內,遠聲之蒙恩於權順成,則的實云。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營門外斗柄、武弼之私相問答說話,將校輩聞之否?欲爲盡知曲折,詳達之意,分付,可也。嶺校所告內,未及聞知矣。上曰,初頭出鎭營時,所酬說話,何如?問之。將校所告內,初頭亦未及聞知云矣。上曰,末稍斗柄、武弼等,呼天痛泣云,哭聲聞而見之否?以此問之。將校所告內,亦未及聞其哭聲矣。上曰,王者,殺一不辜,不爲也。雖凶逆,訊問之際,豈不審愼乎?今此兇賊,人皆思得,將校輩捕納,實是當然之道,若是眞的,則當爲正法,或有毫分未盡之端,則在渠之道,亦當盡達無隱,而渠之押來罪人時,酬酢說話,終不仰告,似是出㤼而然也。如此平問之下,終若隱諱,則當有罪矣。斗柄則猶云武弼,亦痛泣,而將校輩之未聞云者,以其武弼,若白脫,則恐有後患之故耳。然旣已詢問於殿庭,則不可如是囁嚅,直爲盡達之意,分付,可也。上因入幕次,少頃殿坐。洪景輔曰,雖入御幕次之時,內侍一二人,當輪侍於寶座左右,而俄者入御幕次之時,守寶內侍外,無他侍衛中官,事甚未安,申飭,何如?上曰,推考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入御幕次之時,與殿坐時無異,而西邊侍衛,殆空,禁府堂上,亦皆撤班,無一員陪衛,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將校等,有若騎虎難下,勒歸之凶逆,則誠極誤矣,而當初捕納,則可也,若或冤抑,則國家之寬赦,亦可矣。如是平問曲折,而渠等不爲詳達,則武弼白脫後,渠等,不免誣人惡逆之律,詳細仰告事,分付,可也。將校等所告內,當初掛書時,旣不得執跡,則不可勒驅人於兇逆,而渠自承服,故押來矣。上曰,於渠等無害,而親問之下,何不歷歷直告耶?如彼依違,而武弼,若或白脫,則渠等,當坐陷人之律,雖或以作隻於武弼,爲慮,然誣人惡逆之律,豈不大於作隻乎?將校等,以其時事狀歷告。上曰,武弼,見惡於鄕中之人乎?將校等所告內,武弼之爲人,素是虛妄,故鄕人皆棄之矣。上曰,人雖無狀,豈必爲逆乎?道臣,懸重賞構捕,故聳動而致疑於武弼,因爲捉納乎?或執可疑之端捉納乎?以此問之。將校等所告內,一自變出之後,道臣發奮,而人人皆謂雖其同生,當爲捕納云,人言狼藉,或有迫逐之言,則武弼,或發怒,或以爲然,情狀,節節可疑,故因爲捕納矣。朴文秀曰,兩南道臣,一自變出之後,皆爲感憤,或得罪人査閱,而有縱送之變,故或爲捕得,則不時上送,而亦不免於屑越之科矣。近來陷人之類,以此等事爲妙方,則捕得一罪人,辭證具備,然後上送爲宜,此等處,亦不可不堤防也。上曰,所達大體是矣。今此罪人之卽卽上送者,爲其痛駭,而古人云,何不忙後錯了云者,誠是矣。上曰,掛書於何處?問之。將校曰,掛之於鎭營前侯竹矣。上曰,展掛耶?將校所告內,展若旗足矣。上曰,誰爲先見之也?將校所告內,丁壯柴軍,見之,給兇書于其同生營軍牢,因軍官廳,納於鎭營矣。上曰,渠等掛書字樣,見之耶?將校所告內,未及見之云。上曰,武弼字體,知之耶?將校所告內,見武弼所書,則可知云。以掛書中大營二字,見之於將校,則將校曰,頗似武弼所書云云。上曰,爲權順成,幾掛匿名書也?將校等所告內,匿名書則姑無之云。上曰,道臣狀啓中,權順成,多有謗言云,武弼之外,亦有何謗言也?將校所告內,謗言則甚多,而匿名書則不見矣。柳儼曰,雖聞之於渠等,無肯綮加知之道,將校輩出送,宜矣。上曰,禁府文書判下時,次知中官,有換書誤着者,其文書,改付標入之,當該中官,推考。上曰,問郞一員,持草紙進來。任{{!|𪼛|⿰王集}},持紙筆上殿。上,親呼罪人徐武弼更推問目。上曰,嶺營將校出送罪人徐武弼,上鞫。武弼拿鞫後,問郞以更推問目,究問罪人,使之直招,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揚惡,安敢乃爾?直爲擧刑。柳儼曰,罪人刑訊之際,禁府堂上及郞廳去來,殊甚生疎,竝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下敎于判義禁曰,彼罪人,則元無可惜,而斗柄、遠聲則在於可生可殺之間,各別救療之意,申飭,可也。上曰,渠在監營時,自稱以告者,至請辟左右而言,到今自當,極爲奸詐,若渠自爲,則掛書措語,誦達,可也。罪人所供內,不忍杖誣服,而掛書則元不見云。上曰,極爲凶獰,勸杖。罪人請得紙筆書達。上曰,兇言不必書,口招,可也。徐命均曰,觀其字體,亦不妨矣。上曰,解縛。因使罪人書字,其字體,頗彷彿於兇書所寫者矣。柳儼曰,飭勵之下,玉堂之閉門,已久。鄭亨復、朴弼載,則旣肅之後,終不入直,事體所在,極爲未安矣。上曰,事體寒心。柳儼曰,獻納金廷潤就職之後,又爲上疏於闕外云,豈有如許道理也?上曰,罪人初頭,以何字書之也?申晩對曰,書權字矣。徐命均曰,自食後,風日甚寒,煖帽進御,何如?上曰,向着煖帽,殊甚苦煩矣。命均曰,頃以四儒臣事,備忘中驕蹇妄恣四字,殊甚過中之敎,而吳瑗則方在拿推中矣。瑗則視他玉堂,稍優開釋,宜矣。柳儼曰,四儒臣之初未下馬,末又請對,實出於不知前後下敎之致,陳疏徑出,亦出於務勝之致,而豈有移乙之事乎?上曰,有不然者,其時事,非喪性,則何不下馬,何可請對,而駕前尺地,乘馬揚呼書吏者,已極怪異,求對時,亦爲下敎,則何必自訟,而多費聲氣,侵斥喉院,事體所在,安敢若是?以陳疏不捧,侵斥喉司,成一弊風,此甚非矣。一時之特罷四儒臣,何其大事,而洪好人之隨事力救,豈不異乎?使好人,不救四玉堂,則亦豈不謂朝官乎?此等之風,予所不取,而爲君父,必巽軟而後,可耶?彼儒臣等之以伊日事,徑出違牌,可也。侵斥喉司,則不可也。李春躋曰,以洪好人事,臣亦上疏,而以決不售於今日,爲敎,臣不勝惶恐之至。儒臣之疏斥本院,不忍一時之憤,或多措語之不擇,而驕蹇妄恣之目,誠是過矣。上曰,予不太昏。玉堂,非喪性,則予豈不知當初事狀,而雖出於務勝之致,然洪好人隨事力救之習,予以爲非也。上曰,掛書之賊,書名而着名耶?極爲兇獰矣。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曾作匿名書,又作童謠云,此則非可諱之言,誦達事問之。罪人不告。上曰,小事,問之而不告,則大事之隱諱,可知。直招無隱事,嚴問罪人吐兇言。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李春躋曰,風寒如此,進御煖物,何如。上曰,當進御矣。罪人連爲加刑,罪人猶不直招。上曰,監營則請辟左右言之,而到此地頭,何如是隱諱耶?究問,可也。上曰,同義禁進來。朴文秀進伏。上曰,渠之自爲掛書云者,極爲奸詐,而遠聲、斗柄事,眞耶?虛耶?到此以告者自處者,隱然有希功望賞之意矣。其本事實狀及告者自處之狀,盤問,可也。上曰,承旨勸杖。柳儼勸杖,罪人自服。上曰,然則國家之德,渠獨不蒙,冤痛之說,何爲而發也?罪人高聲所供內,房哥掛書,而渠獨被刑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罪人,何敢如是揚惡耶?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申晩進伏。上曰,親鞫事體,何等嚴重,而同義禁外,禁堂無一員,禁府堂上竝推考。上曰,罪人解縛下幕。斗柄上鞫。柳儼曰,禁府都事新入,多有生疎之事,推考,何如?上曰,勿推。上親呼申斗柄更推問目,罪人斗柄拿鞫後,使問郞,讀問目取招。罪人,請供冤痛情狀。上曰,使之供辭。上曰,以面質言之,渠之稱冤,不異,而武弼,旣爲陷渠,則渠於武弼,豈有慰藉之端乎?且武弼,與房再裕,素有嫌怨否?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再裕、武弼,亦知汝,多有無面之事乎?罪人供辭,則{{*|在《事變日記》}}洪景輔曰,副校理鄭亨復,付過放送,以問郞,入參親鞫事,下敎之後,亨復,以館職撕捱,陳疏徑歸云,事體未安。推考,卽爲催促入參,何如?上曰,初以問郞出肅,終以館職徑出,而今又以本職撕捱,不爲入來,事體極爲未安,拿處,可也。{{*|出擧條}}司諫李著,以所懷仰達曰,罪人云掛書者,在於柒谷云,而紛挐未及盡告,旋卽呑舌不言。此後,罪人未計較之前,可疑之端,急問,宜矣。上曰,此則武弼之所告,非此罪人之供辭也,臺臣錯聞矣。沈壽賢曰,問事郞廳鄭亨復拿處,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使卽入參,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問郞持草紙上殿。任{{!|𪼛|⿰王集}}進伏。上呼金遠聲更推問目,使之取招。上曰,使罪人,書營字殺字以來。上曰,斗柄姑爲下府,觀其杖處太傷,着實救療,可也。柳儼曰,玉堂,當以修撰朴弼載省記,而朴弼載,以館職撕捱,故不當省記云矣。上曰,豈有如許事體?各別申飭,催促書入。{{*|榻前下敎}}柳儼曰,藥房提調宋寅明,請對云矣。上曰,引見。宋寅明曰,卽今日氣陰冷,煖帽進御,何如?上曰,當爲進御矣。上曰,金遠聲,姑爲下幕,武弼更爲上鞫。武弼拿鞫後,究問,則吐兇言於殿庭,故因捧結案。柳儼曰,此賊,當用弼夢、弘彦之例矣。上曰,如順觀之類也。罪人遲晩侤音,捧之。{{*|在事變日記}}柳儼曰,其兇辭根本,問之宜矣。上曰,以戊申賊,謂之忠雄者,尤極兇慘。上曰,問郞及同義禁,問之以如彼兇說,聞之於何處乎?渠旣爲正法之賊,則不爲直告,以受加刑,無據直招事,分付。罪人所供內,聞之於崔台望云。上曰,崔台望爲兇言,必有苗脈,問其曲折,可也。柳儼曰,玉堂,終始撕捱,不納省記,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從重推考,卽令書納省記,可也。罪人所供,在《事變日記》。上曰,邊山之說,尤爲兇獰矣。上曰,掛書中,以戊申逆賊,謂是耶?非耶?罪人所供內,謂是矣。上曰,謂忠臣耶?謂逆賊耶?罪人所供內,謂忠臣矣。沈壽賢曰,渠旣承服,而無加問之事矣。如此兇賊,或爲援引無故之人,則末端事,豈不難處乎?罪人所供,多有援引。在《事變日記》上曰,援引崔台望,必是誣告,方當正法之賊,何可誣人而死乎?朴文秀曰,崔台望,往來於仁同張哥,而張大裕,則自是兩班矣。柳儼曰,帳殿之前,羅卒之聲低微,禁府當該郞廳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大臣、禁堂、兩司,皆進來。當以惡逆不道正法,而承旨則以爲,失刑則不大,根脚得之,爲大云,諸臣所見,以爲如何?沈壽賢曰,兇賊亂招,不可取信,而仁同張哥,南中大族,一時發捕,則極爲騷擾,終爲虛妄,則至於大段難處之境矣。徐命均曰,兇言實根,當初出於逆賊,而罪人之招辭,不知其必爲實狀。然崔台望,先爲發捕,宜矣。上曰,然則此賊,姑爲生置耶?命均曰,獄體所在,旣捧結案之後,則元無生置之規,而正法此賊,則此後,無憑問處,此甚難處矣。朴文秀曰,斷自聖衷,宜矣。柳儼曰,殺此賊,則後來者,皆發明矣。上曰,問郞,皆達所見,可也。朴弼載曰,如此兇賊,不可一刻容息矣。申晩曰,承旨所達,是矣,姑留發捕,宜矣。宋敎明曰,旣捧結案,則卽爲正法,宜矣。上曰,此事決斷後,可以定法,罪人所供崔台望,出入於李宜顯家云,以此致疑於李相耶。以此事破疑,可也。上曰,如渠鄕軍官麽麻gg幺麽g兇賊,敢稱南人、西人等說於殿庭耶?八路之人,莫非王臣,則如渠兇逆之外,人皆犯逆耶?欲誣一世,尤極兇獰,直告事,分付,罪人招辭,則在《事變日記》上曰,崔台望、方在裕同謀,則豈可以渠發告耶?卽爲勸杖。結案兇賊,欲爲生存面質耶?罪人招辭內,以誣告諸人,自服。上曰,奸狀綻露矣。誣人之意,直招,可也。罪人招辭,還爲變辭。上曰,旣以誣告自服,而旋卽變辭耶?各別嚴刑。上曰,以別杖擇執。以初招實狀承服,然後當停刑矣。罪人招辭內,以私嫌誣人,的實云云。{{*|在《事變日記》}}上曰,此罪人下府,斗柄、遠聲,上之。朴文秀曰,兇賊之當初所援引,終以誣招自服,則宜有下敎開釋之道矣。上曰,當爲下敎矣。上,使承旨書傳敎,以橫被刑訊,慰諭之意,承旨讀聞於遠聲、斗柄等。上曰,金遠聲、申斗柄,自政院,招致該署官員,各別救療之意,分付。{{*|榻前下敎}}沈壽賢曰,嶺南獄事,旣已收殺,湖西罪人推鞫,何以爲之?上曰,明日爲之,以本府擧行。{{*|榻前下敎}}上曰,旣已下敎,罪人之誣引招辭,不可置之,投火於殿庭,可也。宋寅明曰,罪人,得情正法,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矣。又以所懷仰達曰,臣方待罪度支,而本曹各倉米儲,自歲前乏絶,各朔料祿,艱辛推移,而正月以後,更無推移之路,京畿癸丑條稅米,陸運自納邑,則例於歲前上納,故欲以此添補矣,歲前,全無上納,今月,已近旬望,頒祿放糧,只隔十數日,其前若不上納,則勢將大段狼狽,道臣宜推考,使之各別催促,宜矣。上曰,道臣從重推考,使之催促,可也。寅明曰,本曹前判書金在魯,以料祿之不能支繼,請得京畿各邑所在海西詳定江都移轉米,幾盡取用,猶有略干未捧各邑,故臣於入曹後,亦屢次催促各邑,多少間皆有輸納,而若干邑,終不動念,無意輸納。畿邑監色推論之意,曾在惠廳時,有稟定事,故又復發關推論,其後各邑,或輸納移轉,或捉送監色,而一二邑,則無輸納之事,亦不起送監色,今已過歲,聽若不聞,如此則上司命令,將無以行於外方,宜令營門,別爲論責,以懲後日矣。上曰,令營門決杖,可也。{{*|出擧條}}柳儼曰,各司久任未啓下之衙門,自本院,旣已察推,申飭,而刑曹則尹游爲刑判時,以本曹郞廳,旣有準六之規,不必別出久任之意,陳達蒙允,而準六之法,則非但刑曹、漢城府、掌隷院、監察,亦有此規,今此申飭之下,刑曹久任,亦不可不差出,以此意,分付似好,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曰,刑房承旨,以刑曹久任復舊事,陳達蒙允矣。昨以不爲啓下久任,混被問備,而中間旣有定奪之事,出於擧條,則雖推考薄罰,似不宜混施矣。上曰,秋曹堂上,勿推可也,而飭勵之下,朝參大朝會,各司久任之絶少者,誠極未安,不可循例推考而止,從重推考,可也。春躋曰,軍資監則昨以都提調衙門,微稟付標,今亦不爲擧論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尙奎曰,平安兵使張泰紹,除拜多日,尙不辭朝,催促赴任之意,敢達。上曰,將任閫帥,一體則不可如是撕捱,而事體所關,極爲寒心。張泰紹,罷職不敍,可也。{{*|出擧條}} ○洪鉉輔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徒配之命。上曰,勿煩。 ○司諫李著啓曰,臣於前席奏對時,罪人茂弼gg武弼g所告,以斗柄之招,誤達,有聽瑩做錯之失,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著,不爲退待,因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寢殺獄罪人三千減死定配之命,仍令依律定罪。上曰,勿煩。請慶尙左水使李徵瑞,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新啓臺閣之於時政,無一事之不可言,則亦無一事之不當知也。今之爲臺官者,類多疎逖措大,其平居杜戶,或終月不接人,而猝然置之於言事之職,則其生疎未諳,勢所然也,而所得見者,只是朝報所出閑漫事及疏章政目而已。至於軍國刑獄之政,諸道狀聞之事,凡係緊重者,皆不得預聞,旣稱耳目之官,而聞見之不廣,如此是猶塞耳而求其聽,掩目而責其視也。唐太宗時,宴遊寢息,諫官,未嘗不在左右,凡議大政,必令諫官,參其得失,故天下國家之政,諫官,皆得聞而論之。今次對、朝參等時,兩司,亦有持啓事入侍之規,而只是臨罷陳啓,卽爲退出,廟堂之議,則不得參論,此外詣臺時,不過謄傳故紙,或略擧一二風聞,塞責而止,朝家之待臺閣,固視以疎遠外臣,而臺官之所以自視者,亦如此,其亦無怪乎?情意之不相孚,而言議之無可觀也。唐時諫官之規,雖難盡行參聞國政之道,不可不廣請。自今,凡政院逐日啓下文書及擧行條件之不出朝報者,啓下後,悉爲移送臺廳,使其日詣臺兩司之官,得以見之,雖已下備局該曹者,亦令隨意取見,如有未便者,則逐事論執,以爲廣視聽資言議之道。上曰,當此飭勵之日,所達誠是,而政院文書,備局雖重,亦不皆得見,則送之於每空臺廳,有關後弊,所論雖是,不可創開無前之規,不允。又啓曰,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隳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先訴憲府,不受憲府退狀,而直爲擊鼓上言者,一切勿施,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上曰,方當修明《大典》之日,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而無退狀者,一切勿施,則有關後弊,只令申飭憲府。又啓曰,日昨諸大臣書進冊子之命,誠有得於天章閣給札之意,詢玆黃髮之意,可謂至矣。竊念芹曝之誠,人皆有之,芻蕘之言,聖人擇焉。才猷規畫,固不在於官位之尊卑,日積公車之章,豈無可擧而措之者,而終不免爲備局之一休紙?誠可慨然。請略倣朱子所請後院看詳封事之例,令政院,竝取臨御以後言事疏章,撮其有關於君德治道者,分房類抄,作爲冊子,今後章疏,亦續續抄附入啓,置諸香案,以爲執衆言用長策之道。上曰,所啓誠是,依啓。又啓曰,王府判付文書,何等重大,而中官誤傳聖批,致有換書之擧,事雖微細,有關後弊,當該中官,不可推考而止,請命拿處。上曰,依啓。李著退出。上曰,今日始觀臺閣上風采矣。上曰,大臣進來。湖西獄事,幾乎忘矣。以今番武弼獄事,觀之,昨日則多有疑端,初不欲刑訊矣。知義禁,終聞不道之說,已爲收殺,而以沈建伊招事,觀之,罔涯等說,爲其違端,建伊,旣爲訊問,則以亮濟之爲杭之妻姪,不必致疑,訊問姑徐之。次問甘德,又問建伊,如何?沈壽賢曰,言根出於亮濟、甘德,傳於建伊,傳播者建伊,則一二罪人,一體鞫問,宜矣。徐命均曰,建伊,一向鞫問加刑,則徑斃可慮,故不爲加刑矣。上曰,亮濟、甘德,有何可惜,而以杭之連坐致疑,亮濟鞫問,則終非恤刑之意也。命均曰,非惡亮濟也。疑有他根,而建伊,終有疑端,甘德,若欲傳播凶言,則暗說而勿傳云者,亦爲疑端矣。上曰,沈建伊加刑,李亮濟、甘德,觀其結末,處之,可也。上曰,禁軍將入直房,勿拘仍處事。{{*|榻前下敎}}親鞫罷後,上還宮。諸臣以次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金尙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鞫囚,侵夜乃罷,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右承旨洪景輔初度呈辭單子,傳于洪尙賓曰,原單還給,卽爲牌招,持公事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在京文臣,問于禮曹書入。 ○以修撰吳彦胄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雖在百司之首,而以吏隷甚少之故,百餘宗班,公會出入差祭請坐之時,疲弊特甚,不成貌樣之狀,業已聖上之所洞燭矣。粵在丙午,典簿臣金後衍,輪對入侍時,以書吏、使令加出使役事,陳達,則自上下敎曰,宗班正二品,視外朝則正卿矣。先朝,軫念本府,有再次申飭之事,本府名號,蓋與中原宗人府同,而疲弊則特甚,書吏使令額數,雖未能依《大典》所定之數,而令該府參酌加出,可也事,命下,故書吏六名,使令六名,加出使役矣。上年六月,自兵曹不緊色目裁減之時,本府加出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朔布,混入於雜色裁減中,他衙門之加出者,元不擧論,則本府吏隷之獨爲裁減,論以事體,決不當若是,故伊時卽欲草記變通,先以此意,文移該曹,則回移內,以爲今年正月爲始,當爲復舊云云,故本府,姑爲停寢以待矣。卽接該曹文移,則備局,旣已入啓裁減,則自下有難擅斷,姑不得復舊云。蓋本府事體,與他自別,而先朝特敎,不啻丁寧。聖上又有軫念下敎之事,則該曹之前後異說,如是防塞者,果何意哉?本府吏隷,元來數少,常患不足,而又此除減,則尤不成衙門貌樣,依前復舊,朔布上下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本府事勢,雖若此,方當節損,似難復舊矣。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據礪恩君梅單子,則以爲不佞,以去冬冬至祭官,差寧陵歸路,有忠原地歷入事,除先文。又去郵騎,以私行進去時,有驪州吏之私通于忠原縣,本官,雖不以別星例待之,已知某行之留在某地,歷路,聞靑龍寺有勝槪,携與二三士友,登覽疏暢之際,不覺日色已暮,仍爲止宿於寺中,寺僧,頗有惡視之色,此時人心之不淑,於此亦可見矣。冬夜向深,行餘身疲,方牢睡之際,猝有無賴輩十餘人,明火突入,先爲結縛下輩,狼藉毆打,仍爲犯入不佞宿所,至有結縛毆脅之境,困睡矇矓之餘,莫知其由,徐欲詰問其曲折,則不問是非,更加叱打,束縛待曉,捉曳官門,其間毆脅縛打,有若捉盜者然,不可勝紀。一行上下,俱爲面縛入官,則不佞之到此逢變,已無足言,而至於道路觀者,亦皆駭愕相顧,憤慲gg憤懣g不已,則彼縣官與營將,抑獨何心,多發軍牢,縛致宗宰,恬然不爲之驚動,泛稱以軍官輩之不能檢察,略無痛懲之意,故不佞,雖殘劣無似,身忝宗親,位在二品之列,則自家逢辱,已不足云,而忝宗辱名,至於此極,則不可無引咎訟罪之意,欲爲上章自列,則本官與營將,始有自慊之意,略施笞罰於僧徒及軍官輩,托以鄕邑,無上疏紙云,而善辭慰諭,有若阻搪,此亦人心之叵測,還有甚於官軍緇徒輩也。不佞,勢無奈何,扶曳還家,身病添劇,出入死生,幾至月餘,尙未能登門於九重,且未得請辜於諸宗,自知頑忍不振。今則身病少可,有難終爲泯默,玆以臚列若此,還自羞愧欲死,伏望轉聞於上,以正不佞持身不謹之罪,以肅朝綱,莫大之分云矣。此蓋出於惡僧輩,誣訏官門,致此變怪,而礪恩君梅,旣居宗宰之列,則彼幺麽一營將,發軍捕捉縛束之,毆打之,足不履地,曳致官門,其間詬辱脅迫之狀,罔有紀極。人皆代憤,近來宗臣,雖甚疲孱,其在忌器之道,寧有如許人心,如許道理乎?夫以王室之親屬,反爲下邑軍校之束縛毆打,此實古今所未聞之變,則梅之逢辱,固不足恤,而其貽羞國家,遺辱諸宗,非細故也。當初營將,雖或誤知,有此混錯之擧,而旣知之後,所當痛懲其軍校及僧徒,而恬不驚怪,略施棍罰而止,此而不懲,國體之虧損,莫此爲甚,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請忠原營將鄭恒賓,拿問定罪,縣監鄭羽良,旣是地方官,則亦無不知之理,似有責罰之道,而其時首犯將校與謀首僧人,自本寺,亦爲捉致査問後,繩以重律,以懲後弊,礪恩君梅,身爲宗臣,見差祭官,不卽還朝,轉越他境,留連山寺,致有此無前變怪,其行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請礪恩君梅,罷職不敍,何如?傳曰,依啓。營將之當初駭擧,雖或由於未詳某人之致,旣知宗臣,則事當動心,而略治軍校,阻搪陳疏,紀綱雖曰解弛,幺麽營將,陵蔑宗臣,豈敢若是?先罷後拿處,而該縣有此駭擧,則爲守令者,視若尋常,不卽報營,亦極寒心。忠原縣監鄭羽良罷黜,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 ○吏批啓曰,副提學及應敎,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李縡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長湍府使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畿輔重地,且多邑弊,不可不擇差,未准朔禁軍將及道內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申思喆爲判義禁,李瑜爲副提學,韓顯謩爲應敎,李匡輔爲工曹參議,李玄輔爲兵曹參議,尹光莘爲長湍府使,朴弼謨爲忠原縣監,刑曹正郞朴聖輯、李龜齡、辛道東,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刑曹佐郞黃旻,已上通訓,今降中直,佐郞吳遂采中直,今降中訓,佐郞鄭錫耉奉正,今降奉列,已上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竝降資事承傳,司儀林象鼎,司評李希逸已上通訓,今降中直,南弼明中直,今降中訓,已上大訟道數未准,依《大典》降資。 ○傳于鄭必寧曰,判金吾卽爲牌招,使之開坐。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不可遲延,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啓本,刑曹粘目,長淵前府使李玗,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玗,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弘文館應敎韓顯謩,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金遠聲物故微稟,傳于鄭必寧曰,事極矜慘,各別顧恤事,分付。 ○洪景輔,以禮曹言啓曰,因驪川君增上疏,礪城行誼,予所知矣,而所陳若此,其令該曹,依靈原君例擧行事,批下矣。故礪城君楫孝子旌門,依靈原君例,卽爲豎立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進,右承旨洪景輔進。 ○洪景輔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放,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訊,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寢印信僞造罪人鄭道信減死島配之命。今番嶺南罪人之自本道按問也,不能明白取招,詳愼區別,致令元犯及橫罹者,混同上送,儻非聖上親臨鞫問,則遠聲、斗柄等,將不免有俱焚之歎,其疎漏之失,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慶尙監司金始炯,從重推考,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特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性本猜忍,政務殘虐,到任以後,濫殺人命,至於十數名之多,以其最所冤酷者言之,營妓之贖出年久,方孕滿朔者,欲爲逼奸,而恚其不從,酷施淫刑,立斃目前,南來之人,莫不傳說而駭憤。請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推考事,閔昌基事,依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申思喆,纔已出肅,而知義禁閔亨益,同義禁朴乃貞,俱以病不來,本府堂上無以備員,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取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伏以臣,情勢之外,母病添重,仰陳至懇,得蒙恩暇,而老人氣力,日漸澌敗,最是泄候無算,眞元大脫,委頓床笫,轉側須人,臣方煎迫罔措之際,得聞有親臨鞫囚之命,區區私情,有不敢顧,違捨病側,顚倒入來,而方寸交亂,無以自定,今則親鞫旣停矣。決無因仍在直之望,不得不更申血懇,仰籲於孝理之下,至於踪地之兢危,廉隅之難强,亦未暇覶縷矣。昨者書此,欲呈於罷鞫之後,而番次未得推移,省記亦已入啓,不得已黽勉持被矣,夜來母病,無一分減勢,藥餌救護,一時爲急,玆呈已治之疏,仍復未申而退。伏惟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卽今情理,決不可仍居於夙夜之任,亟加鐫改臣職名,俾得救視病母,少伸人子之情,不勝至祝。仍伏念親鞫雖罷,而本府獄事,猶未收殺,則臣方身帶該房之任,宜不敢更事煩瀆,且持公事入侍之時,亦當隨諸臣之後,祗緣至情所迫,又未免鳴呼,臣尤死罪,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判中樞府事金興慶疏曰,伏以臣癃殘,謬膺奬任,待罪三事,恰滿一朞,絲毫蔑效,徒妨賢路,宿愆重發,罪在罔赦,而聖恩曲貸,罰止遞罷,臣誠惶懼靡容,縮伏度日矣,乃者恩敍特下,繼而有西樞之命,臣於是惝怳驚惑,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伏惟,國陵事體,至爲嚴重,爲人臣而受命敦匠者,豈敢不殫竭心力?十分審愼,而土石之理,未能辨察,封陵之歲月無幾,象設之缺傷,相續,則罷職薄勘,固不足以塞其罪,而纔逾旬日,遄加收錄,眚災肆赦,雖出大度之寬恕,處分太遽,必致朝野之竊議,其不宜徒憑宥過之寵命,晏然進據於班聯也,決矣。況同事郞廳,騈首牢狴,竝皆至於奪牒,而亦且有未及就拿者,則揆以廉義,尤難冒突,情勢如右,未敢轉動,昨日親臨鞫囚之時,竟不得趨造於末班,分義虧缺,罪上添罪,玆敢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收還臣職秩,更勘臣罪名,以重事體,以安賤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處分,不過重事體,卿何過爲不安乎?卿其安心勿辭,卽爲肅謝,用副予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戶曹判書宋寅明同爲入侍時,戶曹判書宋寅明,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洪景輔,左副承旨金尙奎,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昨日終日,御臨帳殿之餘,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湯劑加進後,諸節已愈,喉乾之症,乃是本症,勿爲議藥爲敎,故今日更奉下敎,以爲議定矣。上曰,當爲下敎於醫官,而此後依慈敎擧行,可也。宋寅明曰,今年諸道收租實結,比辛壬無甚異同,一年支繼,萬無其路,誠爲罔措。上年則賑廳、經理廳、江都、海西、關西取用,數多,艱辛繼用,而卽今,則各處皆罄竭,推移無路,雖以銀貨言之,前頭或有勅行,則接應無計,種種可慮,關西稅收米,卽本曹所管,以本道言之,年年轉輸,非不可悶,而旣是本曹所管,捨此又無着手處。稅收米都數每年不過三萬餘石,限折半,江邊各邑及直路支放次,參酌計留後,折米,則自本曹取用,添補經費,何如?上曰,旣是本曹所管,則雖盡數取用,何妨,而運載船所時,每爲民弊,以是爲慮,勿令多費民力,從便取用,可也。{{*|出擧條}}李春躋曰,今日有持公事入侍之命,而臣以式暇,不得仕進,來參於藥房問安,而旣有入侍之命,故事體甚重,不得已入侍,而洪景輔則纔已承牌入來,柳儼則陳疏出去,不爲入來,故不得備員入侍,惶恐敢達。宋寅明曰,頃以宮家無後喪祭需,自本曹輸送,有違禮典,故有所仰達,而有問前例於本曹及該宮之敎,故問之於本曹及該宮,別無傳敎之事及可據前例,而龍城大君、淑愼公主,皆是追贈,二位祭祀,自該宮有次知奉祀之規,自戶曹又爲輸送祭需矣。經費,固不足惜,而旣有代數,則久遠之祀奉行,終涉未安於禮典,故更此仰達,問議於知禮儒臣處之,未知何如。上曰,更問古事釐正後,當爲下敎矣。寅明曰,臣方帶經筵之任,故以經幄事,有所仰達矣。方當奮發飭勵之時,啓沃成就,專在於經幄,而以肅廟朝觀之,當時文學之士,如林泳、趙祉謙、崔錫鼎等諸臣,蔚然輩出,故四十年文治之效,亦在於此,傳爲盛事,而卽今則玉堂,間或闕直,殊極可悶。諸儒臣,使之勉出,日資顧問之益爲好,而其中如金尙星,素有才學,吳瑗則以疏章觀之,亦有學識,南泰良則以文學優長,見稱於世,此等數三儒臣,置諸經幄,以爲臨筵講問,則必有補益,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抄出數三人,則其餘皆以剩官自處,見選者亦必不以文學自居,是爲難處,朝廷復古,然後玉堂,可以復古矣。寅明曰,宣廟朝,使先正臣李珥,選出文學之臣,置之經幄,此實盛德事也。臣之所達,亦出於此意,瀛館諸臣,亦何可以剩官自處乎?上曰,其流之弊,見選者入直外,他人必不行公,而卽今翰薦,公矣。選才時善擇,則可也,不善擇,則奈何?寅明曰,此則自上當辨其能否而處之矣。上曰,金尙星,勝於凡流,而吳瑗則以其外貌,不可知其人,而有文學。且質實,雖是不易得之人,然重臣,以吳瑗,謂之有識,而以吳光運,爲小人之所見則誤入,予不以爲有識矣。南泰良則注書時,見其人,而亦不能詳知矣。寅明曰,以文學有名於世,而兪健基爲人,外貌質實,文學則有餘矣。上曰,其人滯矣。寅明曰,棄短取長,可矣。上曰,所達是矣。寅明曰,罪人斯得,不勝萬幸,而臣雖不參鞫,得聞所傳之言,則罪人之所告,當初不實,終以誣告自服云。此則元無可論之事,而人心雖曰陷溺,人莫不惜其身,則急於陷人,不必犯不道,而如此濫犯者,必信其窩窟而然矣。臣則終有所隱憂,一向如此,則殊極悶慮矣。上曰,予以遠聲、斗柄,初以爲曖昧矣,忽然思之,亦有可疑之端,故使之加刑,武弼之不爲加刑者,爲惜階梯矣。終發凶言於殿庭,予則只聞無狀之說,承旨得聞上端,知義禁得聞末端凶言,渠終雖變辭不一,而此賊則終無疑端,昨日之正法,不以爲過矣。已諭於十九下敎,而凶獰之輩,本皆知有如此凶事,維賢,嗾出凶說,戊申逆賊未出之前,如天海者,肆爲凶言於輦轂之下矣。當此治化未行之時,梟獍之徒,又安得不如此乎?渠輩,或信之,或不信之,及夫戊申後,覺悟者悟之,不悟者疑之,以一部勘亂錄,固不足解其惑矣。若朝廷妥帖,則可以丕變,而以獄情言之,如麟賊之魁首者,猶不服骨子,況如武弼者乎?雖日設鞫而究其根本,有不可得,其所親鞫,予亦爲持難,然旣聞凶說而不爲動念,則是無秉彝之心也。自戊申至于今,殺戮幾何,猶不之禁,正朝廷,爲除亂之根本,不然則日殺人而不可禁矣。寅明曰,聖敎至當,而一種不得志之類,皆爲思亂,此皆爲逆之類,終有所深慮者矣。上曰,朝體旣得,而得人用之,則其餘,自可妥帖矣。寅明退伏。金尙奎曰,戶曹判書宋寅明,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李春躋,以宗簿寺草記告達。上問于宋寅明曰,草記辭意,卿已知之否。寅明曰,臣亦聞知,而本事曲折,有難明知,故令本道査覈後,草記之意,送言矣。呂川君,以爲的知,無更査之事,故直爲草記云矣。上曰,書批答,春躋書之。{{*|在日記}}春躋,以吏曹決等單子告達。上曰,決等道數,定式幾何?春躋曰,大事二十道,小事三十道矣。上曰,承旨書傳敎。傳曰,頃已飭勵,決等單子,令該曹計其道數,依《大典》擧行,而秋曹,以劇務,當申飭之時,獨漏決等,此有甚於不足道數者,該曹諸郞,竝降階,堂上,從重推考。春躋曰,正言李錫杓,除拜數月,時未署經,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司諫李著,獻納金廷潤,竝卽牌招,備員開坐,以爲臺諫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副提學及應敎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洪尙賓曰,戶房則無他公事,故不得持入,而全羅監司年分狀啓上來,故玆以持入矣。上曰,上之。尙賓奉進。上曰,今日鞫坐爲之耶?金尙奎曰,以判金吾有病,不得開坐云矣。上曰,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使之參鞫。{{*|榻前下敎}}諸承旨,以各房公事,以次上達,上賜批。{{*|在日記}}。鄭必寧曰,江界標信宣傳官,去十二月十二日,自此離官,而到寧邊形止狀啓,今始來到,寧邊,不過八九日程,則過數十日後,始爲啓聞者,殊極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書備忘,春躋書之。傳曰,噫,人理晦塞,世道陷溺,粵自壬寅,脩節,洽發凶說於前,賊鏡,肆凶說於敎文,而戊申,有翼、弼顯、世弘賊夢之輩,挾維賢而釀成窮凶極惡之逆,其條理脈絡,若串貫來,諸賊取服,勘錄已頒,則凡有秉彝之心者,豈敢萌此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而敢肆掛書,或敢誣人,此正義理晦塞,人理斁滅者,爲人臣者。見此凶書,則痛心陳聞,雖曰秉彝之所不已,吁痛矣。此等惡逆,此等凶言,本出於患得失之窠中,何累於在上,何誣於君父,而昨年有湖南掛書之事,其冬。又有嶺營兇書之出,此無他,在上之人,不能治其本而求其末故也。修明治化,使陷溺之人理,曉闢,則此等兇言,不加刑而自熄。朝廷妥帖,國勢鞏固,則設有不逞之徒,自可垂首而革心,不此之爲,此等凶書,日聞朝廷,使君父,日見不忍聞不忍見之凶言,其輕重痛心,若何乎?噫,鄭、衛之音,君子猶不可近,況此等窮兇極惡之言乎?今後則,分付諸道,勿論巨細,凡諸匿名書,卽付水火,以折奸萌。上曰,又書之。春躋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罰已行矣。經幄乏人,前校理兪㝡基,前副校理吳瑗,前修撰尹得和、金若魯,竝敍用。金尙奎曰,今此處分,如是正大,打破怪鬼輩心肝。凡此戴天履地之人,孰不惕然興感,而宋寅明,俄者亦有所達矣。以昨日獄事言之,顯有求生於死中之跡,而審愼之意,至矣盡矣。然殿下,春恩則有餘,秋威則不足。宋臣司馬光,以仁明武三字,陳戒於時君矣。臣亦願殿下,於武字工夫不足處,加勉焉。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矣。上曰,明日文臣殿講,停,輪對爲之。{{*|榻前下敎}}奏辭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流星出織女星上,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昨日鞫坐,因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朴乃貞身病,不得開坐,事甚未安。鄭亨益、朴乃貞,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以遠聲事,雖已別諭,旣脫鞫獄,終未還鄕,使孤兒寡妻,痛泣蔀屋,思之及此,不覺慘焉。分付該曹,運屍下送,使之歸埋故土,亦令道臣,於其妻孥,各別恤典擧行。 ○洪景輔,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玄悌綱有頉,代前議藥同參許錭差下,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忠原營將鄭恒賓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鄭恒賓,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宗簿寺草記,據批旨內,梅之身爲享官,越境游山,已可駭也。而受此無前之駭擧,似有曲折,勿罷,令金吾處之事,批下矣。梅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親鞫時加出郞廳中,崔命相、宋敎明、閔珽,今姑減下,本府推鞫問事郞廳朴弼載禁推,代洪啓裕仍爲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尙方內弓房,癸丑春別造,停止,物種價米數,依頃日筵中定奪,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尙方秋別造,停之,內弓房秋別造,減半擧行。 ○洪景輔,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本館供士飯米及饌價米,例自戶曹,每日以七十五員磨鍊,都下於養賢庫,以爲支過一年之地,而近年以來,遠近儒生,日漸坌集,至百餘員,該曹定式一月磨鍊之米,可繼半月之用。上上年冬至,有絶乏之患,本館,以別爲加下,或引下繼用之意,草記蒙允之後,大臣及備局堂上,筵中定奪,以宣惠廳米四百石,別爲變通,劃給供士矣。上年條飯米,自戶曹劃給之時,前日惠廳米四百石內一百石,則以本曹劃給云,而計減不給。又六十石零,則以曾前引用代,計減,元定五百六十七石之米,雖無欠准受,上年春秋,連有親臨視學與謁聖等盛擧,儒生居泮之數,比前倍蓰,則飯米不足之患,勢所必至矣。自上年十月以後,飯米乏絶,故移牒戶曹,米五十石,以來頭應給中,引貸,今已盡用無餘,差過三四日,則多士闕供,必矣。更牒戶曹,則回移以爲,每年應劃給米外,不足之數,自惠廳別爲劃送事,前旣有筵中定奪之例,則以此變通爲宜云云,此亦不無所執,今若又爲引下,則一年條,將至疊下矣。依前定奪,自惠廳,卽速移送戶曹,以爲繼給供士之地,而新稅上來,每在六七月間,限五百石上下,俾無更爲乏絶,續續煩請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推鞫姑罷。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明日鞫坐,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使之同參云。知義禁鄭亨益,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當此飭勵之時,瀛館之門,閉已久矣。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而副提學李瑜,頃者特遞,可謂曲盡,廉隅亦以伸矣,則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分義所在,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在外儒臣,雖請下諭,家在近地,各別催促,使之卽爲上來。 ○以京畿監司申昉,以司諫院大司諫金鎭商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傳于洪景輔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判尹張鵬翼疏曰,伏以臣之見帶京兆之職,官貧務劇,雖爲厭避之地,任重責大,自是愼擇之所,雖在文宰,亦宜妙選,本非武臣所可濫冒,而臣之承乏苟充,前後非一,不待人言,臣自知愧,因仍蹲居,非其素心,必辭乃已。是臣本情,而連單屢牘,終不獲請,筵席面敎,聖眷愈摯,含恩怵義,黽勉至今,間嘗按事,面每發騂,乃者勘劾之論,果發於藩臣應旨之疏,首之以苟差之弊,繼之以簡擇之方。臣讀之未半,不覺愧汗之遍體也。噫,其疏所謂厭貧避劇,苟充輪差等說,蓋亦戒廷臣燥濕之趨避,責政官注措之苟且,而武臣之苟充輪差者,自在於劾正之科,則此爲臣必遞之端,而若夫一任猾胥之舞弄,以致刑法之頹弛,立落未公,而關節是循,枉直不分,而桁楊多冤,遂至於不厭都下之人心,貽羞四方之聽聞,則病國害民,其亦大矣。論其罪犯,不止苟充而已。如非道臣,乃心王室之誠,夫孰能居外進言,備陳時弊,乃如是耶?臣之三年尸素,一味悚悶者,得有引罪獲免之路,臣實私爲之感幸,而於是乎簡授其人,平允刑獄,厭服衆心,聳動群聽,則其有補於振刷之政者,庸有極哉。若臣情地,終不可一刻淟涊,以益其罪戾,玆敢瀝盡肝血,瀆冒聰聽。伏願聖上,亟加斥罷,以幸公私。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戶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魯鈍無能,百不猶人,出納之任,本非可堪,而過蒙洪造,不敢爲辭避之計,惟以恪謹職事,爲圖報之地,日昨陪從之際,忽承前例之俯詢,倉卒承問,不能詳悉仰對,致令聖駕,久住路次,莫非臣未諳故事之罪,重推之下,惶恐無地。翌日四儒臣之疏,忽地混斥,其所爲說,全不擇發,豈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可駭之擧哉?稟達百官之下馬者,臣也,分付傳敎於禮吏者,臣也。禮吏之不能遍通於前後之班,雖非臣所料,彼四儒臣,旣以不知傳敎爲言,則聖上之特遞臣職,實出於末勘之薄罰,臣悚蹙之餘,繼以惶感,不意地部佐貳之命,忽及於縮伏省愆之中,譴遞未幾,新除旋降,臣是何人,蒙恩至此哉?顧今四儒臣,旣皆收敍,玆事便已了當,臣不欲呶呶較辨,復惹鬧端,而當初所被橫逆,旣非尋常規警之比。到今思之,餘怕尙在,則其不可以聖鑑之悉燭,新命之復加,冒沒廉隅,晏然承膺也。決矣。玆陳短章,仰請嚴誅,伏乞聖明,亟遞臣職名,以夬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渺末gg眇末g宗戚,庸愚譾劣,濫蒙洪造,忝叨崇列,前後恩私,踵頂皆天,心常感激,思所以竭力報德之誠,不後於人,而旣與外朝臣僚有異,凡於國家政令得失,雖不敢發口,至若事關聖孝,禮在應行,則臣何可默然而已乎?竊謂帝王爲治之道,莫先於孝,爲孝之方,惟在顯親,此乃聖人之言,豈敢以臆料之說,以欺殿下哉?惟我慈殿,陰化徽德,庇覆一國,固非言語間所可形容,而若擧其彰明較著,大有功於宗社者而論之,則求諸史牒,實所罕有,以令淑之姿,柔嘉之性,夙配寧考,陰贊聖化,以致二十年太平之治。又爲輔佑景廟,功德益茂,式至今日,敎導我殿下,仁孝爲理,民物遂而國家安,億萬載無疆之休,實基於此矣。凡在含生之類,莫不欽仰誦祝,則功之大也,德之至也。其所以闡德顯烈之道,烏可已也?況伏念母儀一國,歷至三朝,聖算彌昌,倏躋五旬,此實邦家莫大之慶也。仰惟我殿下,洞洞屬屬,靡不用極之大孝,必有以念及於此,而尙無儀節擧行之事,此臣所未曉者也。況且今年,卽我寧考登極之初年也。舊甲重回,盛儀如昨,一國臣民追慕之誠,尤倍於常年,而惟我慈殿,巍然獨臨於東朝,又當斯年,則以殿下敦孝之誠,其於尊顯之道,顧何可一日少緩乎?凡事合於情而當於義,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昔我寧考,上奉莊烈王后,以母臨年甲之久,創行加上尊號之儀,此乃列聖朝所未遑之事,出自聖孝,斷然行之,簡冊增光,擧國咸頌,此豈非聖人之達孝,而其不拘前例之如何?於此可驗,而尤豈非今日之可法者耶?尊親之誠,上下攸同,報暉之情,貴賤無間,自殿下臨御以來,凡於臣僚之推恩恤老之典,或自下仰請,或出自特恩,靡有所憾,殿下以孝爲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今於慈殿進號一節,尤有大焉,於情於理,斷不可已,而初無誇大導逸之嫌,則其不可趑趄遲延也,明矣。盛禮終不可闕,群情終不可咈。伏願殿下,下詢大臣,亟擧盛儀,使慈德益彰,聖孝益光,幸甚。臣於此,又有餘懷,敢此尾陳,國制,三年後則卽爲稱觴,自是應行之節,而適緣東朝私慼,雖未卽擧行,今則私服已盡,歲色且新,其在事體,不容少緩,而該曹之尙不稟行,抑何故也?伏願聖明,亦令該曹,趁速擧行,而至若豐約之得宜,惟在有司之稟定也。臣當此歲首,益切華封祝聖之誠,敢此仰瀆,惟殿下,不以人微而廢言也。答曰,省疏具悉。愛日之忱,貴賤攸同,尊揚之誠,稱觴之心,曷嘗少弛,而第慈聖撝謙之德,爲民之意,至矣懇矣。而況私服甫盡,慈心猶慼,蘊於中而未敢達矣。卿章適上此際,可爲導達微忱之階,而其中舊甲重回之說,不覺追慕深而涕交頤也。噫,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也?頃以此諭於筵中矣。今觀所陳,冞增愴慕,推此感慕之心,以伸未盡之誠,雖曰節文,惟此兩事,故將此章縷縷陳請,而慈懷增慼,不賜允可,感懷倍而抑鬱深矣。 ○知中樞府事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母亡日,在於十二月二十日,臣新免於喪,惟此爲一年一日,少洩至哀之地,而去年是日,過諸燕路,前月則家祠在京,而臣身在鄕,情理所迫,誠不忍又闕一哭,不暇念事義之所不敢,疾病之所難强,私自擔舁,趁祀入城,其日適値無前之風寒,觸傷甚重,當祭之夕,猝然胸膈結塞,痰聲如鍛,呼吸閼絶,旣不得與祭,達宵辛苦,僅通一縷,自此喘喘昏昏,不睡不食,旬有餘日,始得稍省,此際有人傳說,向者有在外諸臣催促上來之命,而臣名亦在其中云,雖非出於朝紙及文字頒下之事,旣有所聞,不勝驚惶悚慄之至。臣旣入城,又有召旨,亟欲起身趨造,一近耿光,而氣喘而不得動身,脚弱而不能移步,緘在心髓,只自耿耿,竟無自力之望。近又春寒料峭,旅邸疎冷,諸般症勢,艱得少損,旋輒越添,若此不已,終必至於生行死歸,晝夜經營,惟有歸盡故壑,爲私計之稍便,故不得已遮擁擔載,尺寸作行,回瞻象魏,心如懸旌。伏念臣罪至此,誠有不可數者,犯義越例,私自入城,罪一也。旣承召旨,終闕一覲,罪二也。自惜軀命,任意徑還,罪三也。有一於此,宜服常憲,況此兼有而輒犯之者乎?有罪如此,不敢厭然自掩,敢玆枚數以陳。伏惟聖慈寬大,如不直加誅殛,亟命有司,勘以當律,庶使賤分少安,具僚知警焉。且臣本職知樞,雖曰閑局,經年閱歲,一任虛縻,已是事理之大不可者,而至於經筵之任,本不宜一日遙帶,而每當僚員多故,推移不得之際,朝體益以隳損,臣罪益以層加,況今聖志奮發,典學益懋之日。又當春日漸和,法筵日開,尤宜先鐫臣名,使無罣礙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行公。 ○答前參奉白奎昌疏曰,省覽疏辭,嘉爾應旨條陳之誠,其令廟堂確議,稟處。{{*|原疏下備局}} ○鄭必寧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外空闕摘奸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前中部參奉白奎昌疏曰,伏以臣聞,古人有言曰,憂明主怨治世,此蓋愛君責難之意也。臣嘗有漆室之憂,欲以一得之見,仰暴於天陛者,久矣。跡在遐鄕,不能自達,瞻望象魏,只切獻芹之忱而已。去季秋,適以科事上洛,連有疾病,未及下去,而此際得伏見求言聖旨,播告中外,上以勉聖德之終始,下以責群工之交修,克恢虛受之量,庸示博採之路,十行絲綸,誠意藹然。凡我八域生靈,苟有秉彝之天者,孰無刳肝瀝血,以補聖躬之萬一也哉?如臣蟣蝨愚微之蹤,亦不勝其歡聳激勵之心,而第以末學膚淺,素無誠正之工,有不敢妄議於大人格君之事者,只擧數三時瘼,以思塵露之裨焉。伏惟聖明裁察焉。其一曰,精貢擧,何也?夫國家取士之道,專以科目爲主,生民之休戚,治道之汚隆,亶係於此,其所關,若是其重且大矣,而不幸十數年來,儒風日頹,科道漸變,已至十分極處,若不更張,以新取士之路,則臣恐掄選之道,不得其精,而危亂之風,職此而生矣。臣請言其弊,今之號爲士者,不思實地之着工,惟求捷徑之倖得,新學之士,粗知述作向方,卽隨前輩入場,或依樣而模形,或追武而效步,掠人之英,竊人之華,汲汲惟以早呈爲務。甚者,或移東易西,幻貌變色,取其甲者之上段,以續乙者之中段,取其乙者之後段,以續甲者之前段,偸纂成章,戕賊就篇。不然則句句而竊引,章章而裒緝。不然則沒謄全篇,裁斷强半,換容gg客g爲主,欲掩主司之目,亦以早呈爲務,早呈,非工書不可,故或得吏胥之中,或購鄕谷之間,竭心窮力,而甚者,又募得善製善寫者,養畜其家,以爲羽翼,彼羽翼者,非窮則賤。一則爲濟活之策。一則爲夤緣之計,視其氣勢而附麗之,商、胥之子,譯、醫之胤,尤趨炎焉。由是一人之門,多者十餘人,小者七八人,分群取類,結主作賓,當其臨試之日,或合製以全其力,或分作以別其意,拔其最尤,而使善寫者,數處分書,擇其工且速者以呈,察其所學,則魚魯莫辨,而見其製作者,無非鴻匠鉅工,考其所隷,則側勒不知,而觀其試券,則盡是奇畫妙體,其稍能文字者,莫當其鋒,以其力弱不得手書,則又起而爲之換手,換手者,以文易書之謂也。以文易書,實非所欲,而非此,無以早呈也。凡爲士者,必欲工書早呈,何哉?自夫榮塗闢而冒進之慾愈熾,倖門開而無恥之心益滋,竊取爲能,變幻爲美,一場雷同,眞贗莫辨,影響似則取其呈之早晩,叩推均則分其書之工拙,故爲主者,患其客之先着,爲客者,欲其主之後步,不計篇之破裂全完,紛紛然惟以工且早,爲得選之機括焉,甚矣,工早之禍也。由是冒擧,紛紜一場之內,自製者,什之一二,摹依者,什之三四,剽竊者,什之五六,代製者,亦不可摟指,而及其出榜,平日無名稱者多中,人皆慕而效之,以爲吾乃一朝,可以得此,至於遐裔,積粟田翁,亦馱人於千里之外,視科如探囊物,而學語小子,亦以經傳爲弁髦,以鉛槧爲筌蹄,口不讀半行書,手不寫一字體,而惟知募寫購製之爲急務,其爲壞傷風敎,可勝言哉?若此者,爲慮覆試之際,無以藉手,則已券呈納之後,又使羽翼,皆各書呈,以爲賓主俱得之地,其爲日後之計,可謂巧矣。以此篇秩倍蓰,考者亦爲病眼,惟取其工書早呈,工早之路,又何以防之哉?噫,不出於上項數者手段,必欲範其驅馳,則雖以賈、董宏傑,曺、劉贍富,亦必讓頭而退步矣。此誠賢者之不幸,愚者之幸也。今之爲士者,不亦難乎?臣猶觀數十年前事矣。昔者稱其早呈者,乃在日暮之後,而今也,號爲晩呈者,乃在未晡之前,昔之入格者,多出於晩呈之軸,而文藻猶典麗可觀,今之被擇者,皆出於早呈之募,而文體破碎,了無全篇。昔者,非宏博之手,不能製策,而今也,豪家稚兒,皆得而製之。昔者,非超逸之才,不能構表,而今也,富室傖夫,皆得以構之。古之士何拙,而今之士何工也。古之決科也何難,而今之決科也何易也。此亦足以觀世變矣,可勝歎哉?有覆試之科,猶尙如此,至於庭、謁兩科,元無初試,又有時刻之限,其爲弊,比諸科,不啻尋丈,而此外又有看簾之高下,察書之誤字者,撮其文學而來者,探其命意而至者,一人入之,十餘人隨之,一人製之,十餘人助之,其孰能爭衡哉?諺曰,懦夫,持戟成林,賁、育,徒手脅息,儁僥,跨駟疾走,夸夫,弊屣而不追,所恨者,寒門無上品也。加以急急製呈,草草看考,雖以倚馬之才,不能展其意,雖以空群之眼,不能取其良,淄、澠相混,駑驥竝皂,取士之道,豈亶使然哉?噫,古人,有遇宿構而不呈者,請貫封而不許者,其志,豈不欲得科哉?固知吾君不可欺,而吾志不可變也。今之出脚之初,其樹立如此,則他日事君,其志固可知也。嗚呼,其殆哉,自殿下卽祚以來,稍寬時刻,迭出命題,方外之士,稍稍得中,而榜眼之出,亦有得人之稱,庶幾挽回古道,而其弊猶前,豈非昭代之欠事耶?無論大小科,其弊若不禁,則末流之禍,何可勝道哉?非徒此也。大小之場,爲其輸致諸具,多率隨從,或以奴僕,或以傔人,擔負亂入,恐其相失,張旗揭標,有若赴敵之卒,以致蹴踏傷死,及其入場,競展幕席,互相歐擊,禮讓之地,便成鬪鬨之場,可勝歎哉?朝家,常置禁亂官,以禁此弊,數萬多士,爭先竝入,一禁官,何以禁之哉?以今番觀之,朝家申飭,非不嚴也。犯禁猶前,此士,卽日後敷敎施令之人也。身先犯禁,則何以禁人,朝家,只虧損威令而已,可勝惜哉?今若欲一袪此弊,永淸科路,不必別立程式,因其國家設試之法,而稍加其目,自式年大小科,至庭、謁兩科,皆設初試,其法,如鄕之公都會,京之陞庠之例,紙與式,皆如之,京鄕,各定其數,而但行三抄,鄕則如白日場例,所居官,行初抄,以其所抄,送于長官而行再抄,末則又送于監營三抄,以爲入格,京則四學,各設初抄,以其所抄,送于泮宮,合行再抄三抄,以爲入格,以其京鄕入格,合觀覆試,則僥倖之路塞,而冒進之患絶,隨從無所入,書手無所率,而多士蔚興之美,可以翹足而待,豈不休哉?但庭謁,則不必行三抄,一抄,可也。再抄,亦可也,而聖駕行泮宮前一日,設行覆試,盡日製呈,留士不出,其翌日,徐考出榜,則鑑別甚易,而抄擇亦精,豈如前造次考選,而高下莫分哉?今之所難者,必曰,式年諸科,三度設抄,則擧子,稍有所費,至於庭謁,則臨時卒定,難行初試云,而此則不然,每於春間,預抄兩科初試,以待覆試,而當年若無,則拖過明年,明年若無,則第三年,更爲選置,亦無所妨。此若難行,則亦依式科例,臨時抄選,亦便,而至若式年他科,則自所居官,送于長官,送于監營,近不離一日程,遠不過二三日程,所費日字通計,則不過七八日。鄕士前行初試之際,往返及留住試所日字,不下旬望間,而況其試紙價不少,今則如陞學例用正草,比前,其費又減半,名雖三抄,其便則倍過於前行初試之例矣。且庭、謁兩科,則入抄者,只觀覆試,豈如前八域皆動,數萬多士,咸聚京師之費哉?況國家設場,每以應辦縻費爲難,而若此則不過陞庠之設,何費之有哉?此誠公私省費之一道,亦甚簡便。武科初試,亦依此例,以鄕觀武才之規,抄擇以上,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二曰,貪汚何也?今日所急者,莫非裕用之道,而貪汚者,誠耗財之蠹賊也。今之爲政者,只計一身之利害,而不知生民之苦樂,徒思一家之便否,而莫念國家之理亂,椎剝痼瘵之民而營立門戶,輦輸府庫之財而布置田宅,其貪汚之路,不可枚擧,而試取一二事觀之,凶年饑歲,殿下,爲民給災,而貪吏,則以爲潤屋之資。凶年饑歲,殿下,爲民設賑,而貪吏,則以爲肥己之物。殿下則減稅,而貪吏則利其取耗,隱其令而始乃頒之於其稅幾收之後。殿下則停捧,而貪吏,則利其捧餘,諱其令而始乃布之於其捧幾畢之後,其征利如此,猶以爲不足。又別設倉廩,名之曰保民補役之廳,低䀚畜販,隨時取嬴,當其春夏之交,米貴錢賤,則始乃貿錢,而頒民長利幾許,至秋則捧之,及其秋冬之交,錢貴米賤,則始乃貿米,而頒民長利幾許,至夏則捧之,春初一斗之米,秋爲十斗之穀,夏間半緡之銅,冬作數貫之錢,民不聊生,流散相繼,上貢難充,而橫斂之法,於是乎起焉。今年兩夫之所當,明年責之於一夫,去歲十畝之所稅,來歲徵之於五畝,荒疇蕪田,前後相望,敗村空舍,殆同兵燹,此可謂歎息處,如以臣言爲不信,胡不引土價而觀之也。今之土價,其賤如弊屣,昔者十金之田,今不過一金,往日百緡之宅,今不過十緡,此豈有他哉?只以民不安生之致也。加以大夫之家,與民爭利,錐刀之利,無所不征,毫毛之財,無所不括,怨讟日興,訕詈不絶。臣請以微細數事,以明其大者,海運船隻,夤緣得帖,以受蒿工之賂,新舊刷馬,攀引圖得,以奪色吏之利,緊司之書吏,富倉之庫子,圖差而緘價gg減價g,雇立之軍,傳奇之卒,代奴而受布,小民資活之路,無所不取,小者如此,大者又何所不至哉?由是凡事,非勢力不行,非圖囑不遂,賄賂恣行,公法廢墜,惟正之供,和水者免罪,軍國之需,逋欠者無事,公家之物,歸於私貨,府庫之財,入於防納,州縣賙賑之時,主吏弄巧,當賑者,無賂而不賑,不當賑者,有賂而受賑,鄕里歡分之際,該監低仰,當分者,有貨而不分,不當分者,無貨而入分,白給之物,稍實者始得,乞糧之惠,至殘者未蒙,小民怨咨,上下未保,此莫非貪饕之致,大而割剝之政如此,小而爭利之風如彼,愁歎之氣積於下,災異之變應於上,旱蝗連仍,餓莩盈道,主上爲之惻怛悲傷,雖損捧減供,而殆同奉漏而沃焦,至使各司應納之物,日至退縮,天倉貢獻之稅,歲加減折,百官月錄,不能頒給,軍兵朔料,或爲推移,寧不爲痛心哉?傳曰,國無三年之儲亡。又曰,外本內末,予民施奪。凡此數者,莫非施奪之道,而州縣所置保民補役廳者,誠是貪吏弄利之私莊也。名雖保民,實爲厲民,號稱補役,實爲添役。伏乞殿下,深察耗財之方,益思懲貪之道,偸竊剝割之罪,一切嚴課gg嚴科g,而補民gg保民g補役之廳,竝皆革罷,以其穀付之於會付元案,以杜總貨之源,幸甚。伏乞殿下,留神焉。其三曰,均良役,何也。夫良役偏重之禍,自祖宗朝以來,莫不以是爲憂,而尙今未正者,何哉?只在於游丁之未括,蓋今之遊丁,其姦竇,非一也。號爲儒者,託跡於校院,號爲武者,藉名於軍校,此外或有冒稱忠義者,或有假託門蔭者,其爲謀避之計,百竅千孔,此則朝家,已知其狀,欲爲釐正者,久矣。而軍門所屬,則爲官長者,利其米布之納,而專思庇護,校院生徒,則爲守宰者,慮其怨咨之興,而不爲降定。冒稱忠義之徒,則牽補世代,而眞僞難辨。假托門蔭之類,則旁引族派,而虛實莫分,朝家前後禁令,徒爲紙上之空言,其弊可勝道哉?此外又有非文非武之輩,或稱以幼學,或稱以業武,閑遊爲事,無所屬籍,而非豪强品官之子若孫,卽富商猾吏之弟與姪,此輩,其粧撰名目,足以塗官長之耳目,其屬托貨賂,足以絆官長之手足,其興怨,足以擾惑羣庶,其造謗,足以圖罷守令,故剛明之宰,眩於考實,而莫鉤其實跡,懦柔之守,牽於干囑,而莫破其陰套,實爲逃役之淵藪,而哀我良民,偏受其役,竭廬之入而不能充,殫地之出而不能當,離其田里而遠避,謝絶親戚而潛匿,爲官長者,欲充其代,則遊丁難得,不欲充代,則已有定額,上司,責之以不爲磨勘,京司,督之以不卽上納,勢不獲已,雖襁褓之兒,而以充其代,雖旣骨之人,而以徵其布,爲官長者,非欲厲民,而其勢固然也。由是,禍延於其族,害蔓於其隣,無族而定之,則侵之於其族之族,無隣而徵之,則責之於其隣之隣,以一人之故,而遂至於一村皆空,寧不大可哀痛哉?今欲一祛此弊,莫若更立科條,咸括遊丁,誠能先設試藝之文於儒生,則以詩、賦、論、表、策中一首,爲製述,四書三經中一書,爲講誦,而兩藝,不必專責於一人,從其自願而試之,卽通一藝以上,始乃付之於儒籍,以備校院之生,其不通者,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儒布,定爲三年之式,而復試其才,前之不通者,後來卽通,免其布而付之儒籍,若前之通者,後來不通,卽徵其半,而又隨式試藝,輪環不息,武藝則以六兩幾步、柳葉箭、片箭、騎騶gg騎芻g幾中,爲定數,而四技,不必專責於一人,卽爲一技以上,卽付之於武籍,以備軍校之列,而其不能者,又罰之以軍保所徵之布,而名之曰武布,限三年,周而復試,一如儒生之式焉,則其能者,慮後而加勉,其不能者,羞前而益勵,大小咸奮,能否自別,非有混淆之弊,而其所罰之布,又足以救偏重之禍,此誠遊丁,不期括而自括,良役,不期紓而自紓矣,豈不美哉?若其觀儒武所罰之布,而上下其良役之數,隨良役所應之數,而低仰其儒武之布,則在有司者,潤色之道也。且玆法之行,非徒利其良役,別有所便者存焉。近來謀避軍役之類,皆托於校院及軍門,故自謂能文淸流者,恥遊於庠序,自號能武班派者,羞屬於軍校,由是,闒葺gg闒茸g相雜於生徒,譾劣皆廁於軍校,今若以試藝,而配屬於兩處,則首選之地,致彬彬之美,禦侮之門,有赳赳之風,此誠一擧而兩美俱全,寧不好哉?況且今日所急者,莫如賦役之不均,軍伍之不整,而其源,皆由於良役之偏重,若得其便,則賦役可均,軍伍可整,而自得次第釐正之序矣。如不欲釐正則已,如欲釐正,則莫如先治其源,而捨此兩條,不可以他求矣。今之議者,或曰,玆法誠美矣,而抑有所難者,彼校院軍校,及非文非武閑散之類,其謀免久矣。若以試藝,荊bb?b行新令,一朝汰定,則必有怨聲,以是爲難,而此則不然,大凡講試之法,國家創設已久,而但科條漸弛,今若因其舊條,而稍爲嚴密,則非新創之法也。且人之謀免軍保者,恧其名之賤也。而其所生怨者,自上抑以行之,今若因其舊條,則非新令之不便也。名以儒武之布,則非軍伍之名也。試以文武之藝,則能否係於己也。定以三年之式,則冀其自新之意也。布之徵與不徵,罰之免與不免,皆自己由之實,非在上者勒行之道也。何怨之有哉?設有之,非在上者之憂也。昔周家,有夫里之布,其條目次第,今不可考,而旣曰,不毛而征,則警其怠惰也。其若勤則不征,可知也。此與周家所征之布,其事雖異,而其歸則同也。未聞周家,以人之有怨而不征也。況地不毛者,與一藝之不通者,輕重果何如哉?且唐太宗,雖非三代之君,亦季世之英主也。定爲租、庸、稠gg調g三法,而有身則有布,宋之諸君子,亦許其便,不以爲非,今之罰布,其視唐家之身布,又有便焉,更何論其怨之有無哉?但今此儒武之布,特搜其大者,而其小者,又隱於各軍門及諸校院,差奴保奴官門吏胥之屬,又爲嚴立朝令,定其額數,以爲搜出之路,則大小無可隱伏,而輕重咸得之,此又不可不申飭處也。伏願聖明,留神焉。其四曰,禁侈靡何也?夫蠹財之事非一,而華奢爲首,亂國之道多端,而僭逾最大,古人所以土硎藿食者,非以玉杯錦羹,爲不美,防其奢淫也。麤葛疎纊爲服者,非以輕裘纖絺爲不好,恐其僭逾也。故爲之器用,以定其名,爲之文章,以定其分,而今也。室宇服用,僭于上,紀綱名分,凌於下,粉壁彩帳,此妃嬪之居,而庶人賤妾,處之而不忌,狐貉、羊貂,此大夫之服,而商庶士女,御之而無憚,華轎朱簾,用之於閭里之婚,寶器綺饍,行之於衆庶之會,此其紊舛已久,而上自大夫,下至士庶,霧縠霜縑,視以葛布,文錦彩繡,視以弊縕,一葛足於夏,而非綺紈羞以爲服,一裘足於冬,而非罽帛則恥以爲衣,衾非十襲,綵非重文,雖寒士,不以嫁女,器非珍怪,羞非牲牢。雖冷族,不以迎婦,故淫邪以之而生,逸欲由是而起,淫邪生則小人多妄求,逸欲生則君子亦犯法,大夫,皆欲稱其心而枉道速禍,士庶,未免效其尤而放僻罹禁,以至物力匱竭而上下窘乏,獄訟不止而桁楊狼藉,此而不禁,實未知其稅駕之所也。臣誠痛之,臣聞大禹菲衣服而夏國興,衛武爲布bb?b而下民化。伏乞聖明,以道德爲麗,以仁義爲華,節以制度,眎以儉約。凡在豪奢之物,僭逾之器,一切禁之,令於譯商,每當使价之行,開市之交,錦繡綵繒,無所貿來,犯者論以重罪,先塞其源,而鬻於市肆,服於街路者,一如其法,以爲節用愛民之資,則國家幸甚。臣臨疏方書此條之際,伏聞禁奢之令已下云,此誠盛德事也。固知大聖人作爲,出尋常萬萬,而今此架疊者,未知其所頒節目之如何,玆以贅陳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五曰,bb罷b無益,何也?今之南草是已,夫南草,本島夷之一妖草,自龍蛇之變,始流入東方,本草,所未嘗有也。其味甚烈,其性甚毒,飢不能食,療病,不能治,困人之顙,眩人之氣,雖在衆草中,固當鋤而去也。其可滋而蔓之,嗜而服之耶?今其爲害已久,一國之田無不種,一國之人無不食,縻gg靡g其財穀也大,傷其物力也重,下之人不知止,而上之人不能禁者,何哉?豈不以片草之熱甚微,勺煙之吸甚細,大何至於靡財穀,重何至於傷物力也哉?然而其所以爲害,則大夫喫玆草者,一人,多則一日五六文之銅,寡則一日三四文之銅,豐歲米聳,則一文至六七合,歉歲米縮,則一文至二三合,聳則爲朝夕鼓腹之物,縮則爲朝夕糊口之資,此則一人,兼兩人之食也。其具,則以錫質銀飾爲竹,以文木鏤鍮爲榼,以綵繒文錦爲囊,其價,不下於盤上什物之價,此則一人,兼兩人之器也。噫,一家之內,老少莫不有是器,一國之中,上下莫不喫是物,計一人,則其費雖少,擧一家,則其費幾何?計一日則其靡雖少,積一年則其糜幾何?是一家兼兩家之食,十年縮五年之積,財安得不耗,民安得不窮哉?昔先王,禁末技游食之民,以務其本,爲衣服飮食之制,以厚其生,然而或慮稼之不勤,穡之不力,征其夫布里布之稅以勸之,或慮費之太過,用之太豐,限其衣帛食肉之制以防之,然而三年所餘者bb爲b一年之積,九年所餘者,爲三年之積,以爲冠婚喪祭之需,以爲風霜水旱之備,其制産如是其密,其愛物,如是其重,而今也,非徒太過而已。又從以兼其器,此又何哉?夫民,春稼秋穡,終歲勤動,以望其飽,而其糜如此,欲其無飢,胡可得也。朝繰暮織,晝夜勞苦,以望其暖,而其糜如此,欲其無寒,胡可得也?飢寒交至,轉頓丘壑,則殿下雖宵金旰玉,抑何補於殿屎之民也。夫賣爵,權道也。所補,不過賑穀,勸分,少惠也。所沾,不過隣里,而殿下,爲民而行之,若設此禁,則其利,豈止於賣爵勸分哉?且聞玆草之始來,倭人誑之,而此則三山靈草也。吸之長生,尤良於治痰,名曰痰破塊,其時東人,有一病痰者,家素富,以多方治之,病欲已,聞其名服之遂愈,人不知然也。有痰者,爭服之,其後,皆無靈,特以久習而宜於口不止,稍稍成風,其時有學道人而憂之曰,南賊,我讎也。以其毒,遺我,欲病民,此非痰破塊也。乃膽破鬼也。若不禁,自此以後,久服者,膽漸消,萎弱小氣,夭者多。且南屬火,東屬木,木入火,則質燋,生火則氣泄,此物,自南來,專以火吸,而無水以制之,夫茶,烹之而飮,藥煎之而服,皆有制也。今火吸而空噓,旣無水制南氣而東氣泄,其象爲耗財,奚特膽破而止?惜乎。世無知者,人皆美而爲迂,而其初不禁者,所服者鮮少,又無所種,特於階圮空隙之地,而無病於農也。今則以其所種之利,倍菽粟禾黍,故民皆廢棄稼穡,專治玆草,沃土良田,無不種植,其禍偏gg徧g於一國,當時道者,膽破之說,雖未知其如何?而糜財害人則劇矣。水火之說,專涉數學,識者所不道,而第論以常理,則夫飮食,節適則致養,過中則生疾,今以毒烈之氣,不別晝夜寒暑,旋止旋吸,薰鼻焦脣,無時可止,則必致凋傷眞元之道,且聞服而中止者之言,則皆云,眼昏漸明,脚力頓健,眩症夬止,以此論之,其潛自銷鑠,生疾之害,不可勝言,慈父愛子,惟疾之憂,聖后愛民,若瘝之恫,不爲堤防,致多疢疾,亦非若保赤子之道也。嗚呼,惡狼莠,爲其害穀也。惡蟊賊,爲其食苗也。百畝之田,雖有是物,農夫必思袪之之道,今擧國,有狼莠、蟊賊,而不爲之禁,臣不勝其惑也。伏聞殿下,頃下酒禁,令民勿釀,民雖業而爲生者,少無怨恨,皆曰是一朝之悶,而終身之樂也。欣欣若更生,穀價之不甚下,人皆謂禁酒之效,而其不見之功,不知之利,抑有所不可量者,甚盛德事也。然而至於南草,則只以沃瘠之田爲區別,而不下一切之禁,抑又何哉?就知其有害,則嚴法峻令,固當痛禁之不可及,又何沃瘠之別哉?民之趨利已甚,雖鞭扑日至,固不可禁,寧以溫諭而感化之也。徒爲小吏操縱之囊橐,而秪益致撓矣。伏乞嚴勅州縣,無論土之肥瘠,地之大小,種之者,皆以重律論罪,販於市肆,吸於街巷者,與種者同罪,守令不禁者,亦爲斥罷,以嚴其堤防,則不出數年之內,野無遺種,自有補於生財之道矣,豈不美哉?伏乞聖明,留神焉。其bb六b曰,罷無用,何也?凡物,不利于國者,雖細物,其害則大矣。若爾則必思袪之之道,況害于國家者,所關最重者乎?今之北漢城,備不虞之所者也。先王之所創,碩輔之所劃,其敢曰無用,而以臣管窺之見,竊有所不然者。夫據山爲城者,必外而嶺巒險阻,敵無階升之路,內而地勢衍夷,我有整頓之所,溪流不竭,泉源不絶,然後可以爲守,亦可以爲禦,而今之北漢則不然。以言其勢,則雖謂之一夫當關,可也。而以觀其形,則如蓑笠之仰置者然,其外闊而廣,其內狹以塞,崖岸崎嶇,石壁磽确,實無百步平地,可以安排軍馬,夏之暑,烈日曝壁,巖嶂沸烘,中之者,多溫屯嘔泄之病,冬之寒,陰風凍烈,石氣相射,居之者,有皺裂凍坼之苦,重以水源短淺,皆巖罅滴溜,居僧數百,接民十餘家,尙患不繼,若衆軍住此,其能支過旬月耶?所恃者,有城外十餘里南澗,而非但汲路隔遠,賊若圍絶澗流,則疏勒笮汁之患,不待智者而可知,此誠兵家之所忌也。自數年以來,廟堂亦以爲慮,修築門樓雉堞於此,欲爲竝守之計,此亦備禦之長策,而自城下至南澗,內外隔遠,實非竝守之地,脫有不幸,而有警急之報,國家所恃者,非南漢則沁都,捨彼取此,非計之得,未知當日設施,其意安在,而若謂都城闊大,非守禦之所,欲移士女於此,堅守而勿交鋒,淸野而俟其退,則其中如是其峽,汲道如是其遠,固不能容衆,而亦非久守之所。若欲一則守北漢,一則守都城,以爲首尾相連之計,則軍卒小而不能周。考之以地勢,論之以兵算,進退固無兩據矣。今之議者曰,其勢則然矣,其事則如此矣。自先朝創設,而規畫已久,糜費之多,不可一朝而罷,成事勿說,可也。臣竊以爲不知言者,誠其事固計利害而已。若所謂成事者,非今日所道也。國家數百年積貯,已盡築斯鑿斯之日,而至今未振,往事已不可追,而若知其爲無益,莫如速罷之爲愈,胡乃因循不改,逾往逾費,運府庫之財穀,以養不使之游僧,役輪番之軍校,以衛不守之空壕,終至於罄竭而後已耶?況其守城之道,在積貯之多寡而已。石城千仞,湯池百尋,委而去之者,豈有他哉?只以軍無見糧,士不宿飽,而今自近歲以來,旱蝗連因,府庫空虛,南漢保障之地,江都天塹之固,餽餉累歲之積,掃地無餘,布木貢稅之道,亦絶其策,卒然邊境,有意外之患,則數萬之衆,實無相餽之路,一心講究,積貯於此者,誠爲今日第一務。至於北漢,徒爲煩費之資,顧何與於守備之道,臣聞北漢僧徒及軍校一月給料,不下六七十石云,竝其雜費,則通計一年,猶爲近千之穀,以此賑民,當活幾人,以此給軍,亦養幾人?伏願殿下,深察備禦之道,預講衣袽之策,亟罷此城,專意江廣,以其粟,付於南漢之餽,以其軍,付於南漢之卒,以爲緩急之用,則國家幸甚,伏願聖明,留神焉。其七曰,寬坊民,何也?夫外方偏重之患,莫如良役,京司偏重之害,莫如坊役,坊役之民,實有所難支之端矣。今自公卿以下,至於生進武科醫譯雜科及有廳有屬之人,皆無所役,只有閑良商胥工匠之類,以應斯役矣。一自扈衛設廳之後,閑良,多托屬於此,應役,惟商胥工匠,而其中稍優者,或托跡於士夫廊下,或行賂於所主部吏,百般謀免,其所應役者,皆殘弱無依之民,以爲治道通溝,以爲坐更譏察,以爲掃雪除草,或守直宮墻,或立役各司,其他種種雜役酬應之道,不一而足,一月之內,餘日無幾,奚假gg暇g治産業,以保其生哉?由是稍稍散亡,各部破契,殆居四之一焉,破契者,卽無民應役之謂也。此豈優恤根本之道哉?若此不已,其餘存者,必將相繼而散亡矣。臣實痛之,臣實悶之。臣在部時,目擊玆事,其立役者,皆呼寒啼飢之民也。衣不掩骸,面有飢色,而昨日所役者,今日又至,去夜守更者,今夜復來,無時得休,臣怪其重復而問其故,則皆太息而對曰,强者得免,弱者不脫,臣雖査其太甚而弛張之,破契已多,餘民已少,其勢不得不然也。豈意天地之大,猶有所憾之歎也?昔先王役民,歲不過三日者,豈有他哉?誠欲使民,有其餘力,而以安其生也。先王使民之道,今雖未能盡行,夫民寬一分,則餘一分之力,緩一日,則安一日之生,臣竊以爲,從其輕重,量其緊歇,有廳之當罷者罷之,有屬之當減者減之,卽與小民分勞,而坐更之役,雖士夫家,依事目皆爲立役,亦分小民一分之力。此外,又復特爲講究輕徭之道,以便民力,則國家幸甚,伏乞聖明,留神焉。臣旣以數條,仰陳於前,而猶有未盡者存焉。今日裕用之道,不可少緩,而國用之如是罄竭,實由於生民之困瘁也。生民之困悴,莫大於良役之偏重,亦莫大於賦役之不均,今之不均者,非國家之過也。其弊,實由於在下之人。蓋國家征稅之法,一依周制,什一而稅,誠可爲百王柯則,雖謂之得其中正,可也。而不幸輓近以來,豪民武斷,姦民弄巧,皆爲養戶者,捧於民者,倍過於國家之常正,常正之法,隨其山野,布木米穀,雖爲不同,兩稅所出,不過十二年穀,計守宰衙祿及其他雜費,亦不過兩稅之數。以此計之,則一結所納,多不過二十五斗之穀,而養戶戶首所捧之穀,則多者四十五六斗,少者不減四十斗,小民,不知其然也。皆云國家重斂之致也。痛矣,養戶之害也。歸怨於國家,而總利於一身者,莫非養戶之所爲,養戶者何也?合小民之結,以爲己橐,其實,國家行周文王之化,而養戶造重斂之名也。寧不痛哉?今欲一革此弊,莫如罷其八夫作結之法,一以散戶行之,爲便也。今令之於民,一結所納,無過二十五斗,行之於官,一結所捧,無過二十五斗,令官無犯,令民易知,則民之所減者,已過三分之一,以一結通計,則不下十五斗之穀,國無毫分之費,而實惠降于下民,皆德上而知其所頌矣。不煩其令,而豪民,自破其奸套矣,寧不便哉?以此爲常定之後,計其守令衙祿及雜費,則一結所捧,又不下二斗之穀,臣雖未詳知其八路總結之幾何?而亦不下八十餘萬之結,雖除復戶他結,大數似不下四十餘萬之結,以一結二斗計之,則二四爲八,八十餘萬斗之穀,國家,可坐而得也。以此減給舊陳之稅,可也。減給白骨之布,可也。國無所預,而付之於守令雜費之數,亦可也。此則在朝家斟酌之道,而亦爲變通之一端也。雖然良役不均,則田賦終不得其便矣。不可不先從良役而釐正矣。臣仍伏念,田賦則大略雖如是,而國家上納之貢,每多敗沒,致令國用日縮,而莫知其然也。寧不悲哉?今其敗沒,實由於專用京船之禍也。專用京船,其弊多端,一則其舟,多大而長者,一則多圖囑而下去者,一則多違法而添載者,舟大而多載,故遇風未易進退,歷險未易上下,其舟多敗,圖囑之際,不無所費,故爲充其費,而多所弄巧,且不實者相雜,而地方之官,一任其下來,更不考實與不實,而只爲裝載而已。由是,覆沒之患,前後相望,其禍可勝道哉?今若委之於所載之官,無論京船與鄕船,令其自擇載送,而如有敗沒之患,斥罷論罪,則必用地土之船,地土之船,比京舟稍少而堅完,便利倍過,其於京船遇風歷險,長大而難運者,相去遠甚,雖或募得京船,審擇之道,過於前日,必無不實之雜bb?b焉,其間許多弄巧之患,亦可以絶,此與前日下送京船之道,利害不可同日而語,此二段,尤宜詳察而行之也。噫,玆前所陳數條,雖是空疎淺見,而儻或俯採芻蕘,非但貢擧可精,貪汚可徵,八路設場之費,省矣。上下征利之風,絶矣。良役均而民有餘力,奢侈除而國有餘財,無益之物祛而三農勤,無用之作罷而二城固,坊民安矣,賦斂輕矣,而亦爲厚生利用之一道,未知有槪於聖心耶?嗚呼,令之而不行,則國綱弛,禁之而不止,則民心玩。伏願殿下,不令則已,令之則必期於行,不禁則已,禁之則必期於止,嚴立紀綱,無少忽焉。臣幸生聖際,親逢堯、舜,默無一言,老死丘壑,長逝魂魄,餘恨無窮,不諒狂僭,妄進瞽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咫尺閶闔,餘懷耿耿,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入侍時,右承旨洪景輔,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掌樂正黃瑞河,典牲直長柳鼎茂,活人署別提金斗剛,歸厚別提李梅,北部參奉鄭最寧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伏。黃瑞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及職掌,以次仰達。瑞河以職姓名履歷,仰達,而職掌則以本院長官之故,無別般職掌矣。上曰,所懷達之。瑞河曰,本院樂工樂生等,俱以外方之人,立役於京師,殘弊特甚,一朔單布之料,無以資生,而自辛、壬大歉之後,外邑所納災減之數,亦多。其代,自惠廳當爲出給,而惠廳,尙不盡數上下,故工生輩,一匹料布,亦不得受食,以至於不能保存之境,誠甚矜悶,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自本院不得給布者,自該廳依數上下,使朔布受食者,勿令間斷事,分付該廳,可也。{{*|出擧條}}瑞河退伏。柳鼎茂進伏。上曰,職姓名。鼎茂達職姓名。上曰,今番登科者耶?鼎茂對曰,去年七夕別製,得蒙親擢矣。洪景輔曰,以風雨半日,未盡所蘊,經筵他日,更達餘懷等語,自上,以雖露有好氣像,行褒擢第矣。上曰,今始記知矣。上曰,職掌?鼎茂曰,次知羊羔色矣。上曰,遺在?鼎茂曰,爲四十九首矣。上曰,所懷?鼎茂曰,別無所懷矣。上曰,旣有經筵他日更竭餘懷之語,擢第有意,以所懷盡達,可也。鼎茂曰,大誥之後,職在微官,而大臣以下疏箚,陳戒切至,臣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何處人也?鼎茂曰,居在竹山矣。上曰,有顯官耶?鼎茂曰,無顯官矣。洪景輔曰,故承旨柳道三之一家人也。鼎茂曰,卽今自朝家,變通良役,而雖周思之,無善策,民不悅而猶爲之,在上古,雖是可行之道,在今日,則是不可勒行之道也。卽今欲爲變通者,或曰游布,或曰結布戶布,而此亦皆是不可行之政也。捨此則有一道焉,通計京外文武科擧擧子,則其數幾至十萬,咸聚京師,則行資路費,此是不億之費,令各其道試才,而禮木及禮錢捧之,則渠等,亦以爲便,當以其錄名數,計之,則可當良役之半,民無困瘁之弊。儒科亦然,遐方士子之上京觀科,其所浮費,亦多。令各其四長官,依都會例,試取,亦捧禮木及禮錢,則擧子,必樂從。又無難捧之弊,可以當良役不足之數,以此足爲變通,故敢達。上曰,其外亦有何所懷?鼎茂曰,自上,頃禁奢侈,而近來奢侈太濫,不可以一禁令,革去矣,如北京物貨貿易之路,一切防禁,而商賈輩所販錦繡之物,亦爲禁抑,則似有尙儉之效矣。上曰,又有何所懷也?鼎茂曰,此外無他仰達之事矣。上曰,年歲幾何?鼎茂曰,五十六歲矣。鼎茂退伏。金斗剛進伏。上曰,職姓名履歷達之。斗剛,以職姓名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斗剛曰,救活病人矣。上曰,有方痛者耶?斗剛曰,二人痛病矣,皆得差可,入去矣。上曰,所懷達之。斗剛曰,凡有事則稟議於提調,隨事變通,故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居鄕耶?斗剛曰,居在海州矣。斗剛退伏。李梅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梅以職姓名仰達。上曰,履歷?梅以履歷仰達。上曰,職掌何事?梅曰,次知棺槨矣。上曰,有何所懷?梅曰,別無所懷矣。梅退伏。鄭最寧進伏。上曰,職姓名?最寧,以職姓名仰達。上曰,職掌達之。最寧曰,次知部所屬坊民,頒布朝令矣。上曰,民戶幾數?最寧曰,四千八百餘戶矣。上曰,本部有何弊端?最寧曰,頃日朝參時,東部參奉南圖逸,以坐更不均之弊,有所陳達,自上,申飭京兆之意,下敎矣。方自京兆,申飭各部,使之均役,民情莫不歡悅,而坊役不均之弊,非但坐更一事,近來坊民,擧皆冒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前日百餘戶應役之洞內,今不過十餘戶,只是無勢殘民,偏應苦役,而實爲難支之痼弊,故惶恐敢達。上曰,良丁民弊,京外無異矣,分付京兆,各別申飭,可也。最寧曰,從前申飭,非止一再,而亦無實效矣。自上別爲下敎,使諸上司各軍門元額外冒屬者,一倂釐正,出付京兆,均一出役,俾除民弊,似好,故更此仰達矣。上曰,曾以汰定事,有所申飭,而如軍門所屬,猶有名目,至於傔從輩,亦皆無端免役,殊甚無義矣。各司冒屬者,使之汰定,而如有爲傔從圖免坊役者,部官,論報京兆事,出于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掌樂正,誰家人也?景輔曰,故判書黃欽之子也。上曰,鄭最寧何如人也?景輔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之一家,似其庶孽也。輪對官,先爲退出。上曰,承旨書疏批。景輔,書前參奉白奎昌疏批。{{*|在日記}}上曰,又書洛昌疏批。景輔書之。{{*|在日記}}上曰,洛昌疏中舊甲重回之語,予深感焉矣。庚子以後,豈意逢此歲,而時方追慕之誠,未盡之懷,當展於東朝,而慈聖撝謙之德,至矣盡矣。故予不敢仰請矣。洛昌之疏,及於此,予實有歉於愛日之誠也。景輔曰,伏聞下敎,不覺感涕自零,方外之有此議,亦已久矣。若以舊甲重回等說,陳達,則慈聖,豈不賜允可乎?上曰,洛昌疏批中,感懷倍而抑菀深者,寫予心曲矣。若得回聽,則豈不分付耶?以李仁植疏辭及洛昌疏意,反覆陳達,則慈敎以爲,當此歲,心尤慼感,爲敎,而終不賜允,極爲悶悶。景輔曰,殿下奉東朝之至誠及臣子爲殿下之誠,固是無間,事關聖躬者,一切嚴斥,此實聖德事也。臣等不勝感服,而至於舊甲重回,洛昌之疏,誠是今年,不可空度也。上曰,所達是矣。上曰,承旨書備忘。景輔書之。傳曰,殺不辜而得天下,亦不爲,亞聖所訓,世道陷溺,義理晦塞,比年以來,凶逆凶書,無歲無之,其所致討,豈可忽也?而但難測者獄事,故前後親鞫,其重則窮凶極惡之徒,當宜嚴懲,次則慮恐皂白之俱傷矣。今番親鞫時,意雖審愼,而憤痛在前,故亦未周量,元無干涉之人,徑施刑訊,翌朝乃悟,雖命停刑,下敎之際,遠聲又受刑,深悔率着,帳殿特放,繼命救療,其中遠聲,終至客斃,其所矜慘,逾日未解,旣命恤典擧行,今無可諭。噫,遠聲,卽遐方蠢民,刑殺在上所爲,而猶且不已者,卽殺不辜也。其不審愼也。古語,刑不復續云者,政切至也。以此書諸簡策,使後世人君,鑑予而愼刑焉,而此外,有因此戒飭者,以人主之尊,枉殺蠢民,猶尙若此,況按道之方伯,治邑之守宰乎?其所濫刑,曾已申飭,其令備局,更將此意,另飭諸道。書訖。景輔奏曰,伏覩備忘,欽恤之意勤摯,以作垂後之戒,欽仰我殿下盛德,而遠聲之白脫後,終至於客斃,不勝慘愕,報其孤兒寡妻,呼痛於蔀屋之狀,尤爲慘切,自上已命恤典,可謂至矣,而使之返瘞其故土,則可以慰其窮民無告之冤矣。上曰,承旨所達,可謂善矣。書備忘。景輔書之。{{*|此在日記}}景輔曰,下敎中,戒飭方伯、守宰之濫刑,實仰欽恤之盛意,而近來外方,多有濫刑之弊,以昨日臺啓閔昌基事,觀之,其所濫殺,至於此酷,則罷職不敍,未免輕律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斗柄,各別救療事,分付,遠聲救療該署官員,令攸司科治。{{*|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柳儼{{*|呈辭受由}}。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曺允濟{{*|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一更二更,月暈。 ○李春躋啓曰,修撰趙明謙,以親病陳疏受由,由限已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今日鞫坐,兩司多不備員,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違牌不進,持平李壽海,承牌詣臺,今方引避,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大司憲洪鉉輔,更卽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修撰吳彦胄,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廢坐,今過旬餘,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判尹張鵬翼,陳疏承批,尙不行公,左尹吳光運,右尹趙正萬,除拜已久,皆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政事,命下後,待開門爲之。自是古規,政官上疏呈辭入啓受由外,毋得頉啓事,亦有先朝定式,而行公堂上之以病頉稟,近成謬例,卽者吏曹郞廳。又以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病不來,參判李縡在外,不得開政之意,來言。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今後則申明先朝定式,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安相徽爲獻納,以李箕鎭爲禮曹參判,沈鳳儀爲工曹正郞,鄭希先爲司宰僉正,尹得莘爲司饔僉正,權世隆爲氷庫別提,李梅爲典設別提,金光遇爲敦寧判官,金遇慶爲監察,李廷善爲引儀,金興慶爲禦營都提調,金興慶爲司譯都提調,朴師益爲尙衣提調,尹淳爲校書提調,趙尙絅爲長興提調,李瑜爲平市提調,宋眞明爲司譯提調,李景元爲安峽縣監,沈稷爲雲山郡守,朴壽台、朴時泰、柳鼎茂爲典籍,洪曙爲江原都事,陽平君檣,今加嘉德,夏原君杞,今加中義,崇仁殿監單,鮮于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 ○兵批啓曰,南虞候,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權{{!|𢢜|⿰忄業}}爲知中樞,申聖夏爲同知,成瑍、李思周爲副摠管,柳萬增爲兼司僕將,韓啓朝爲羽林衛將,金必祐爲宣傳官,崔慶老爲訓鍊主簿,權儆爲忠原營將,尹任世爲忠壯衛將,申德夏爲慶尙右兵使,安允文爲南虞候,河德休爲五衛將,李聖魯爲都摠經歷,朴弼垕、徐命彬爲副護軍,許錭爲司果,江華中軍單,金垕。 ○金尙奎啓曰,新除授南虞候安允文,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啓曰,慶尙左兵虞候金來慶,於蘭浦萬戶林大材,軍官邊得泰,或軍器別備,或拯活人命,或御寶僞造罪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來慶、林大材,雖已資窮,未經准職,邊得泰,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朴來章、姜碩厚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俱以老病之人,氣力日漸澌綴,萬無供職之勢,斯速啓遞云。老病旣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宗簿寺草記,批旨,梅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梅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當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金光遇遷轉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崔守約爲禁府都事。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鄭亨益,身病苦重,連日違牌,同義禁朴乃貞,强疾進參,症勢添劇,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普赫爲同義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纔移臺職,其代,以前司諫崔命相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崔命相爲副司果。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閔昌基,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摠戎使狀啓,刑曹粘目,長湍前府使成德潤,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成德潤,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瑜,旣已批下,卽爲牌招入直。 ○持平李壽海啓曰,臣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罷職不敍事,論啓蒙允矣。卽伏見擧條之出於小報者,承宣,以未免律輕陳達。至有閔昌基拿處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夫昌基慘刻濫殺之罪,孰不駭惋?臣亦非不知罷職之罰,不足嚴懲,而第伏念邊帥之任,托重閫外,儻以濫刑,輕施重勘,則其弊或至於將兵之臣,無以威鎭,而如昌基所犯,眞所謂情雖重而律宜輕者也。且臣所聞,旣甚眞的,無容査問而更知,故遂以不敍之律,勘論矣。今者律輕之論,旣發筵奏,則臣何敢自是己見而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李壽海,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以釁辠之蹤,犯逋慢之誅,罪在無赦,日夕俟命,不意邦憲旣逭,官銜又移,選部之檢擬,恩點之降辱,輒相隨續,未嘗有旬日曠,有若無故供職之人,臨急充調者然,是豈可施於負罪省愆之一賤臣者哉?怵然戄然,爲之心不寧而寢亦廢,不知所以自安也。噫,今臣之三遷官而無變動,屢違命而不知畏者,豈樂爲哉?槪其窮隘之甚,雖欲自爲之恕,而求可以一分趨承之圖者,實未有得其說焉,此非臣之言也,卽擧世之公評也。噫,終古薦紳,所以蹈危穽而觸衆怒者,顧何限哉?今臣雖褊量狹心,亦何至一遭言,則悻悻以自負於恩顧之重,而誠以其遭罹,則實不幸耳。雖其勘之也輕,而指意則非常矣,發之也晩,而疑怒則久積矣,其羞辱當世,無復餘地,傍觀代愧,至今未已,臣又視如細故,欲以一撕捱而塞謝之,則廉恥之壞,縱恣之罪,又將何以自贖,而自立於世哉?臣本非不欲仕者也。又豈無眷係榮遇之念,而顧乃一朝狼狽,志願剌謬,更無顔面可列簪紳,辭受去就,初無職任大小之可論矣。緊急如動駕時侍衛,而猶不能趨造,閑漫如春曹之亞席,而尙無路承命,況玆所叨之職乎?前日之必辭乃已,其意甚苦,而猶不敢援而言之,況今大誥纔下,求助甚懇,官列論思之職,宜效一得之見,然而今臣,旣以文字意見間事,幾陷大謬,玷辱聖簡,懲熱驚曲,憂悸在中,實無以出一膚淺,以自效於職思,則其不可以頃刻僥倖者,又較然明甚矣。至於所兼籌司之任,且不可虛帶,竊聞以冗員之多,深爲病治之一端,夙夜諸賢,相繼遜辭云,如臣積逋者,無容於別爲之辭,然而至今無一言求遞,其將添一罪矣。凡所謂冗者,不事事而剩贅之謂也。假使臣束帶而朝朝赴衙,其漫不識事,已是冗員之最者,又其身,不曾一日行公,只使騎驛之郞,踵門而返而已。則其爲冗,孰有甚於臣乎?此不可不亟行刊汰,以助敦實之政,而俾光於新化之治矣。嚴召屢辱,祗承無路,席藁抑塞,只願速滅,玆不得不趨詣闕外,而天陛咫尺,若隔鐵限,瀝血爲疏,徑還私次,伏乞聖明,亟垂鑑察,罷臣所帶兩職,俾得自靖,而無重辱於朝紳,仍令勿復檢擧臣姓名於政紙,得一分自全於危途,實天地生成之澤矣。臣昨封此疏,見格喉司,微衷莫籲,遂成違傲,罪戾層積,方俟重誅,夜中伏奉備忘,辭敎嚴重,指諭丁寧,殆慈父之詔迷子,捧讀惝怳,感泣無地,積罪如臣,何所得此。噫,臣之向來冒出,秪爲分義之重也,陳力,亦秪爲分義之重也。豈可今日,獨昧然於是,而不知嚴乎?誠以不如是,則將必傷則哲之明,而累淸朝之化故也。苦心在此,匪敢崇gg祟g於一己之讓而已。玆又竭蹶隨召,輒露危悃,仰瀆宸嚴,以請處分,懇冀天地父母之垂諒而哀憐之。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於卿,無毫分不安之端,卿之若是自劃,不亦過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省爾六條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令備局,確議稟處,而以七實字勉戒者,尤爲切實,其令政院,抄出以入,以爲省覽之地焉。{{*|原疏下備局}} ○修撰趙明謙疏曰,伏以臣,近以親病,再陳私懇,獲蒙恩暇,得以專意救護,聖恩罔極,隕結難報,緣臣誠孝淺薄,卽今老母病勢,益臻萬分危急之境,臣方束手在傍,焦遑煎泣,到此地頭,豈復有一分供職之望乎?此則喉司之臣,亦必聞知,而旣阻長bb?b使不得登徹。又不爲之一番陳達於黈纊之下,循例請牌,致勤嚴召,臣誠惶隕抑塞,罔知攸措,玆不得不投疏徑歸,復伸疾痛之呼,仰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崩迫之懇,卽許鐫遞,俾得終始扶護,以伸人子至情焉。{{*|踏啓字下}} ○長興幼學魏世鳳疏曰,伏以臣,身卑韋布,跡在海濱,雖其學識愚鹵,智慮淺短,若夫區區憂時之忱,則固不敢自後於恤緯之婦,而伏況向日,聖上特下備忘,辭旨諄複,善端藹然,凡所以克責聖躬,飭勵群工,慨念世道,軫恤民隱者,靡有遺蘊,而至許遠邇之進言,亟求治化之有裨。噫,王言一播,四方欣聳,如臣疎逖之賤,亦不勝激仰感泣於聖旨之下,乃敢裹足西上,擬將進伏禁扃之外,庶竭芻蕘之說,以效一得之愚,而惟其煩猥是懼,望闕懷疏,徊徨踧踖者,蓋亦累日,而又伏見日者,下廷臣之批,深歎諸臣之一味寥寂,至慨草野之無言,反示自反之意,臣於此,尤切戚戚然有動于中,終不敢自阻於殿下之庭,敢冒萬死,略貢愚忱。伏願聖明,裁擇焉,自殿下卽祚以後,一念圖治,治具畢張,凡諸禮樂刑政之屬,無不修明,而尤致意於子視黎元,宣布德政,其所以撫摩之方,隱恤之道,靡不用極,而不幸近年以來,亂賊橫生,災荒荐臻,無一歲寧妥之時,是豈聖明世,所宜有也。況今聖上之奮勵振作,銳意求治之誠,有倍於前,而朝家之實惠未孚,民生之困瘁日甚,其愁苦之狀,鎖尾之情,顧無由盡徹於黈纊之下,則亦豈不哀痛之甚乎?臣是湖南人,請以耳所聞目所覩者,先自湖南事陳之,蓋近來湖南一路,視他道被災尤甚,而沿海十數邑,則尤甚之尤甚也。屢經大殺之後,全村盡廢,闔戶而俱沒者,滔滔皆是,海防七八百里之間,人烟殆空,而道傍之餓殍,枕藉相續,官令收瘞之餘,白骨殘骼,尙此狼藉於行路之上,景色凄楚,如經兵燹,至於經者學者,亦皆裂巾毁卷曰,讀書何爲,讀書者果餓死乎?淮海一帶,將絶讀書種子,眞所謂奚暇治禮義者也。士而有恒心者,猶尙如此,況彼無恒心者乎?哀我民斯,亦孔之酷也。這間愁痛之狀,雖道臣、守宰,亦不能細知,況惟九重之內,雖以日月之明,何以盡燭其如許也。臣恨無工畫之手,不得效鄭俠圖上之忱也。噫,良民善氓,化爲强盜於飢餒之中,膏壤,棄爲荒野於殿屎之餘,人無安業之意,徒懷無聊之心,全沒廉恥,喪失常性,末乃倫彝滅絶,義理晦塞,父子不相保,窮徒相殺食,雖其粗能保安者,亦無久安居土之意,則不待草動風起之患,已有土崩瓦解之勢,若此不已,則民無荷鋤,士無讀書,武不習藝,工商無以賴焉,終必滅倫晦義,乖亂無餘地而後已,其爲慮,豈不凜然而寒心哉?噫,東海之一婦呼冤,而猶致三年之旱,則顧此一路之大,在國家,誠爲根本之地,而根本之地,受病若此,無藥可救,則其所以召災貽害之道,亦豈少哉?未知天地父母之聖,將何所爲計也?如臣愚昧,非曰敢知,而敢以六條說,爲今日救湖南之急先務,何者,其一曰,修學政,夫自古帝王之治,每以待士爲重,必盡培養導迪之方者,蓋以其維持世道,聳動風化,爲國家元氣者,亶在於此,則是乃有國之所不可忽者也。試以我朝言之,內有國子之官,外置訓導之任,規率多士,囿於風敎者,於休盛矣,而惟此訓導之法,則漸此廢弛,式至近日,而內則雖有太學庠序之敎,全廢導養作成之議,此所以有識之竊歎,久矣。而以殿下求治之誠,事無大小,罔不修擧,則此乃王政之所先務者,而前後絲綸之間,一不及於興學校扶士氣之政,顧今環東土八域之中,士氣之摧沮不振,安得不然也。抑臣區區以爲,目今湖南之日就喪亡,亦未必不由於此。噫,凶荒之荐酷,人心之不固,莫湖南若也。而從又敎迪導養之道,蔑蔑焉廢閣,故雖其平日粗識砥行之士,亦且自抛其身,不知讀書,則其方來後生,將何所講磨義理,觀感砥礪哉?旣曰,士爲國家之元氣,則湖南之士,亦湖南一道之元氣,其關緊於國家者,顧亦不省,而今乃澆漓蔑裂,無足可覩,以至人心,漸益壞亂,莫可收拾之境,則不可以荐飢之餘,困悴方深,法廢之久,猝難復行,一任其因循玩愒也。爲今之計,莫若修擧學政,復置訓導之任,以爲敎諭振作之方,而第古者訓導之任,當初設置之規,非不善矣,而其不久廢弛者,蓋亦有由矣。是其必得貧困無資之類,畀之此任,以爲免得飢寒之一窠,故爲訓導者,亦徒知侵漁學者,以自肥而已。夫豈知訓導之爲何術耶?是以,儒生,亦無就受其敎諭者,則其所廢弛不行,勢固然矣。今則宜選其鄕人之能通經史,而稍知自飭可爲人師者,畀以訓導之責,而饋以官廩,錄其姓名,牒報于監司,使訓導,持身自重,而每年監司巡到時,考其成績,能使儒生,知尙道學,而勤業飭行者,爲上績,曉解文義,能善製述者。又次之,上績者,馳啓論賞,施以調用之典,其次績者,亦啓其勞,別施褒典,若其無績可考,庸鄙自輕者,或課以殿,或治以律,使訓導之職,爲任甚重,則不屑就之士,亦有肯爲者矣。儒生與選之人,則隨其多少,或居于鄕校,或處于書院,量宜分番,官給供具,使受敎于訓導,而若其課學之道,則秋冬讀書,春夏製述,窮理飭行,爲上,解義善述,次之,逐月會講,每朔都試。而如其學行文藝中,或有卓異者,聞于監司,亦卽馳啓褒賞,則儒生,亦有樂爲受敎者矣。如是則爲訓導者,以飭修敎誨爲事,爲儒生者,以攻學勤述爲業,交相勖勵,自成美習,不過數年,風俗,有丕變之效,才文,有蔚興之休。向者自抛者,還復砥礪,後來向學者,知所趨向,人心,自有依着之所,而不至於壞亂,士氣,保無摧沮之慮,而自就於修飭,將見八域之章甫,亦且觀感而興起矣,豈不美哉?是所謂修學政,在湖南,爲急先務也。其二曰,立坊約,蓋沿民風俗,其志不固,其習易撓,少遇飢歲,則每有渙散之象,而不難於姦宄之作矣。近日經亂經凶之後,人心潰裂,尤無支保之望,其所以隨事導喩,俾曉四維之義,而交相戒飭,安集一方之道,莫如立坊約以鎭之也。所謂坊約者,卽《呂氏鄕約》之遺例也。其立約之規,綱則有四,目則甚衆,其綱,則曰德業相勸,曰過失相規,曰禮俗相交,曰患難相恤,若其衆目,則可於朱子遺書考知,其隨時損益,惟在量勢而推之爾。今若於湖南沿海各邑,先施此法,隨坊而立約,擇士而爲長,無論老少,不分尊卑,籍其同坊之人,總於約條之內,選置直月直日之員,而嚴其軫gg幹g掌軫gg幹g告之責,節其出入,無違講信之期,隨事勸懲,不越繩墨之中,而又自官總之,分其善惡而規之,隨其勤慢而警之,則不出數年,士無踰制脫馽之患,民無作姦犯法之徒,渙散之人心,可以維持,澆漓之風習,可以變革,自此以往,民皆知事親悌長之道,人自有親上死長之意,名分,不足正也,義理,不足明也。夫何患乎其志之不固,其習之易撓也?此法,視諸修學政一條,尤爲最要,雖八路之廣,可以施行者矣。伏願殿下,分付道臣,使之商量擧行焉,是所謂立坊約,在今日湖南,尤爲沿民之最先急務也。其三曰,設里倉,蓋南土小民之俗,其慮無遠,其習不儉,若遇小豐,則不惜浮費之濫,好作無益之事,目前歡樂之狀,無所不至,備後積貯之道,全不爲慮,及遭凶荒,惟知流散,而無復有保全圖活之意,此所以近者大凶,値其顚連流亡之慘,比他道尤甚者也。今欲節其財用,以備災荒,則其策,無過於設里倉,以限之也。所謂設里倉,卽朱子社倉之遺義也。其法有四,大要可以齊豐歉也,可以均貧富也,可以謹賦稅也,可以勤農作也。若其可行之許多條例,則自可推古義而用之爾。今於湖南列邑,逐一里設一倉,擇人爲保正,不分貧富,每趁其收穫之畢,都輸於里倉之中,又選隊副甲倉之任,而嚴其出入文簿之事掌,先納其當世惟正之供,又除其後歲播種之數,然後始除其家人口之多寡,以爲月晦分給之定制,而若其富而嬴餘者,則算其年量廩之外,又貯後不虞之備,始除出剩數,以作息貨之需,而亦不許其主之任意出給,若其貧而不足者,則每於月晦之分,始受後一月息貨之穀,必料理商市,食其奇羨之資,而亦不違其秋之准數還納,又自官申之,分其能否而飭之,隨其從違而繩之而已,此其大略也。若行此法,則荒年,不能爲殺人之菑,貧戶,自靠其濟活之門,官無逋欠之憂,農無愆期之歎矣。此乃所以禁節其浮費之濫,預爲其積貯之道,而連年飢饉,可以救也,顚連窮民,可以保也。自此以往,富戶,知撙節之方,而有備後之策,殘氓,無流散之心,而有安居之樂,又何患夫其慮之無遠,其習之不儉也?伏願亦爲分付道臣,急先施之於湖南沿海被災尤甚之地,以觀其損益焉,是所謂設里倉,爲湖南備荒歲之最急務也。其四曰,給田災,夫生民之本在食,足食之道在農,務農之具在田,田不闢而徒欲其務農,則是無異於止聲而求響,潛形而覓影,是豈理也哉?是以,前後勸農之敎,每當歲首,非不勤摯,而事近文具,未見實效,臣以爲厥有由矣。蓋旱田水田,若値荒廢,則許給災傷,宜無異同,而朝家事目,水田則隨分給災,旱田則責以一年再耕之利,而不惟其播種未收者,不許給災,雖其陳棄蕪沒者,亦不許頉,雖或有許陳事目,而計數十年一下,則其間被災之歲,不啻屢次,荒廢之處,亦難勝數矣。就以湖南事言之,旱田土性,素稱磽确,而己亥均田之後,已過十數年,故旱田之還復陳廢者甚多,而尙不一番許頉,是以,其間殘民之白地納稅,無異年年耕食之地,是可謂逐年均撫,隨災停稅,而保無民怨乎哉?噫,殘民一夫之所耕作,其數幾何?而就輸其墾田應賦之外,又貢其陳疇未頉之稅,則有何餘嬴,爲其糊口之資耶?此所以未及三冬,甁罍俱罄,柠軸盡空,入無所食,出無所賴,指其陳田,顰蹙而歎曰,初何墾彼之爲哉?如許殘民哀矜之狀,固已甚矣。而雖其稍富之民,如逢旱田之災,則公然納稅之際,其所呼冤之言,無異貧戶,所以交相懲畏,以起耕陳田,爲禁戒之一端,而雖有好新土在前,無意始墾,顧安有田野闢而庶穀蕃之理哉?種子不贍,則雖有良田美疇,是同閑地,農期若失,則雖有壯夫健婦,無所下手,如是而課農之政,又安所施哉?今殿下,若欲勸農之敎,不歸文具,則亟命攸司,旱田給災,依水田之例,隨陳許頉,除農民一分之弊,開新土就墾之路,且營耗之散在列邑者,不過爲私需之用,無關於經費之需,亦宜分付道臣,令各邑抄出有土無種之類,而除其所在之耗,以補其不足,則農無愆期之歎,而地亦無曠廢之慮矣。是所謂給田災,在湖南,爲祛弊之急務也。其五曰,改櫓軍,夫海防戰船之設,蓋備水賊之具,而其軍則是謂水軍也。水軍之外,又有能櫓軍,所謂能櫓軍者,是生長海邊,出入風濤,習於操舟,能於搖櫓之稱也。若無此能櫓之手,則雖有巨艦千軸,與無船,何異哉?湖南左沿一帶,近自監營,設一募軍都廳,而其軍也。價布則半於水軍,身役則閑於能櫓,故浦漢海夫,率比投入,無復餘丁,其後能櫓闕額,自本邑,不能以海民充定,只簽得峽氓野夫,塡其額數而謂之曰能櫓軍,是豈爲能櫓軍哉?自古必以海民,充定能櫓之額者,蓋亦有意,而今者峽氓野夫,平生不識操舟之術,猝當事變,其何能進退捩柁於海濤港洋之中耶?所謂募軍,旣非五衛騎步正兵之比,則所當及時革罷,以抒能櫓之弊,而但營門自募之軍,有若手下牙兵,今若旣設而旋罷,則其間,必有祛一瘼生一弊之歎,而亦非所以待方面,膺重寄之道也。抑有一道,無損於彼此,有益於交濟,甚是便宜,何者,若使監營,汰其海民之入於募軍者,換充於能櫓之役,以其峽氓之充於能櫓者,改錄於募軍之額,則海鑑,自無疎虞之慮,而監營,亦無失募之歎矣。仍用此意,永爲定式,分付該道,急速擧行,則海坊簽軍,庶無名實之相反,而戰艦運用,實賴應變之具,是所謂改櫓軍,在湖南,爲備海坊之急務也。其六曰,收人才,蓋人才之作成,亶在人主之培養,而第培養失宜,收拾不均,則才俊所聚之地,其愁沮冤鬱之歎,勢所必至,試以兩南言之,在昔列聖朝培養收拾之日,賢才輩出,文武蔚興,做事做功者,凡幾人矣。而及至近來,寥寥無稱者,此非人才之全然無可用者,實由於收拾作成之道,不古若也。其有才而不見用者,宜乎抑菀之甚,而伏況經亂經凶以後,南土人心,尤爲渙散,有莫可底定之象,在朝家,尤宜收用人才,以爲撫悅激勵之地,而惟彼嶺南,則近年以來,猶被朝家之申飭收用,獨於湖南,則全然抛棄,未蒙一視之恩,人才亦安得bb無b遺廢之歎哉?臣愚之意,則自今兩南,一依西北例,各別收用,以盡撫摩之方,亦有合於慰拊作成之道也。伏願留神焉,是所謂收人才,在湖南,亦爲一急務也。臣旣以鄙俚之淺見,敢效條進之忱,而竊伏惟人主出治之本,端在於建極而立志,去僞而務實,則向上所陳,抑是區區之末務,臣又以一實字,敢此仰勉,而其目有七,實敬天,以省圖治之幾,實典學,以端趨治之道,實勤政,以盡講治之術,實納諫,以開嚮治之門,實破黨,以藥病治之源,實崇儉,以祛蠹治之根,實愛民,以鞏保治之基也。天雖敬而不以實,則圖治之幾,無以省矣。學雖典而不以實,則趨治之道,無以端矣。政雖勤而不以實,則講治之術,無以盡矣。諫雖納而不以實,則嚮治之門,無以開矣。黨雖破而不以實,則病治之源,無以藥矣。儉雖崇而不以實,則蠹治之根,無以祛矣。民雖愛而不以實,則保治之基,無以鞏矣。殿下於斯七者,蓋嘗有志矣,非徒有志,亦有其名矣,非徒有名,臨御十載,治化著明,遠邇咸聳,皆謂唐虞三代之隆,庶幾可覩,而第伏念殿下,每當災異之作,避殿減膳,以盡責躬之道,則其於敬天,可謂實矣。而天之降災,去而益甚,每當機務之暇,講習不停,以盡自修之道,則其於典學,可謂實矣。而士之趨向,猶未底正,每當臣僚之接,反覆論究,以盡爲邦之道,則其於勤政,可謂實矣。而修擧之典,尙未盡行,每當規戒之進,虛心開受,以盡弗咈之道,則其於納諫,可謂實矣。而讜言之路,猶未恢張,每當傾軋之際,務歸同寅,以盡蕩平之道,則其於破黨,可謂實矣。而朋比之習,猶有前套,每當奢費之害,務遵減約,以盡節省之道,則其於崇儉,可謂實矣。而俗尙侈靡,猶未知變,每當施措之間,愍念病苦,以盡如傷之道,則其於愛民,可謂實矣。而衆弊蝟起,猶未釐祛,顧此七者,殿下,皆以爲實,而實效尙未下究者,其於固立志,建出治之工,或有所一毫未實而然歟?臣又以實立志三字,爲出治之本,伏願殿下,益加猛省焉。噫,臣之私心蘊結,雖非止此,而若其關係時政之大者,則顧以幺麼之賤蹤,固不敢覼縷,而六條所陳,七事仰勉,只出於爲君父貢愚忱而已。則此實感殿下求助之盛意,出尋常萬萬,有不得終始泯默,而其干冒宸嚴,不避僭妄之罪,自知難逭,臣尤不勝主臣之忱,伏乞聖明,察其愚忠而恕其狂僭焉。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式暇}}。左副承旨金尙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五更,月暈。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普赫,於直中除拜同義禁,以禁堂不備,進參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春躋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副提學李瑜,陳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事體道理,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之俱空,洽滿一旬,事體誠極寒心,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持平李壽海,引避退待,處置已至經宿,兩司連日闕啓,亦甚未安。除鞫坐進去、在外、未署經外,獻納安相徽,持平金光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留待。 ○傳于李春躋曰,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曺允濟,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曺允濟改差,代以許逅爲事變假注書。 ○金尙奎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參議李衡佐,連呈辭疏,不爲行公,詞訟重地,積滯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矣,詞訟重地,長官之久不行公,委屬可慮,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尙不出肅,亦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吏曹言啓曰,去夜政院,以知義禁、同義禁身病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事,鞫廳草記來到,預爲備望書單,待批下卽呈之意,分付本曹,而因中間誤傳,以同義禁朴文秀改差之代,書塡矣。今朝始伏見草記措語,則乃是朴乃貞見遞,而誤以朴文秀代書入,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進參堂上,只是一員,餘皆懸頉,當此飭勵之日,强引不當引之嫌,一倂不進,其在事體,誠極寒心。除實病公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判尹張鵬翼,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癸丑冬三朔,能麼兒試講時,武兼李源,一次講不通,一次陣不通,依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歲翻後,賓廳次對,尙未爲之,飭勵之意,焉在,明日來會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獻納安相徽啓曰,臣頃忝是職,適値三覆,迫於嚴命,黽勉承膺,纔到閤門,獲奉大誥,我聖上奮發悔悟之意,洋溢於字句之間,來諫求助之心,發見於辭旨之間,雖在韋布,亦莫不聳動而思效進言之誠。況臣,忝在言地,又叨入侍,不可泯默而退,故敢以一二事,草草論啓,而言辭拙訥,未蒙開納,一避再避,徒露醜拙,終坐疎忽,以至遞免,則僨敗之蹤,不宜復玷於臺端,而掌銓之臣,不少難愼,苟然充擬,至有恩點之誤下,臣誠惝怳,莫省攸處,而臣於是職,有必遞之義者三,頃臣之引避也。當其處置之而諫臣,以筵敎未安,援以爲嫌,終至坐罷,則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一也。其後連啓之納言,以臣所發之論,歸之已甚,而旣啓旋避,深加譏斥,則未知其果得臺體,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二也。近日應旨之臺臣,又以臣所發之啓,謂之意外,而反加稱譽,顯示譏斥,則亦未知果有臺風,而在臣爲必遞之義者三也。有一於此,尙不可冒沒承當,況此三必遞之義,兼而有之,則其在廉隅,何可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尙奎啓曰,獻納安相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敎江原道觀察使趙最壽書。王若曰,方嶽爲任,則乃一路萬務之所係而不比于他,敎書諭意,則蓋三公六卿之所無而特宣於此。故盤錯必須利器,況絲綸豈爲虛文?顧江襄最近於左畿,而疲弊尤甚於諸道。列郡數十邑里,摠是蕭條,分嶺東西山谿,太半險阻。其民則林茇崖宿,饒戶甚稀,厥田則火耕斫畬,量案無定。兼以弊瘼之日痼,加之災荒之歲仍。蔘朮魚脩之所供,誅求益急,風雹水旱之所被,蓋藏俱空。溝壑顚連,哀哉鴻雁之詠,淵藪逋匿,凜然龍蛇之憂。思之則固爲寒心,若何以付之能手。惟卿,本以蟬㷜華胄,早已羽儀明庭。不衒其才能而性若周絳侯之重厚,自持以廉潔而家似杜祈公之淸貧。丹轂盈門,恒存滿盈之戒,靑雲當路,獨恥躁競之風。蓋本末予所稔知,亦前後曾已屢試。分符湖邑,百姓播袴襦之謠,按節畿藩,三輔頌棠茇之澤。今撤二品之卿月,復作東路之福星。玆授卿云云。益懋良圖,祗服明訓。惟寬裕足以御衆,卿固有餘,非剛明無以立威,亦宜加勉。登車攬轡,必如范孟博之澄淸,竹屑木頭,必如陶士行之綜理。若其稟裁區劃,自可遵依故常。於戲,大誥敷心腹之辭,此正上下飭勵之日,人臣竭股肱之力,豈有內外燥濕之殊?陽春載回,宜及時而布化,江山雖美,毋曠務而耽遊。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李匡輔製進 ○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得伏聞向日筵中宰臣,以臣狀請原城陞號事。大加非斥,致有問備之罰,臣於此誠不勝驚惶悚蹙之至也。玆事顚末,已悉於春間狀聞中,今不必更爲煩縷,而宰臣所謂圖陞牧使之說,有未能深察其前後委折,疑人於不當疑之地,故不得不復此陳暴,以備省覽焉。原城降號,蓋因戊申逆賊熀、世弘等胎生,而當其降號之初,一邑上下士民等,呈訴官庭及營門,謂以熀本無籍於本縣,而胎生於靑坡,弘雖冒籍於本縣,而胎生於堤川,則橫被降號,極爲冤枉。至以世弘庶祖母,本縣富論面居,可梅稱名者,爲證,故其時監司臣李衡佐,令時任牧使柳鳳齡,査問可梅,則可梅招辭中,世弘之父宗岱,來寓此土,在於癸亥,而翌年甲子,遭其父柱相之喪,卽爲贅居于忠淸道堤川地其妻父金鳳趾家,戊子,轉寓於忠州河所,後復移接於本縣富論面,而逆弘之生,乃在乙丑七月云爾,則其非原城胎生,明白無疑也。臣到任之初,本縣士民等,以此事來呈議送,臣取考其粘連文狀,則前後監司到任時,呼訴者,非特數三次,故臣意妄以爲,邑號陞降。雖無利害於士民,而無瑕之鄕,公然汚衊,則其所憤冤,人情同然,臣未暇斟量其事體之如何?至據當初可梅招辭及前後士民所訴,率爾狀聞矣。今宰臣,疑人太過,謂臣此請,出於陞牧之計,有若臣挾雜私意,煩達天聽者然,何其言之不相諒,乃至於此耶?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宰臣旣以事體未安,爲臣罪案,則臣之徒循民願,妄請陞號之失,於是乎著矣。臣承聞旣晩,請譴亦遲,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明,重勘臣妄率之罪,以重事體,以謝人言,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焉。 ○答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省爾應旨之疏。亦察諸條之陳矣,其令備局稟處。{{*|原疏下備局}} ○答韓山幼學李涏疏曰,省爾疏陳。深嘉應旨之誠,其中可以留意者,留意,而可以議處者,令備局確處焉。{{*|原疏下備局}} ○訓鍊判官尹弼殷疏曰,伏以臣本螻蟻之微,濫陞匪分之職,感戴天恩,曷有其極,縮伏私次,攢祝天神,冀報國恩之萬一,而以臣犬馬之微誠,不能自由,尋常痛泣者,久矣。今我聖上,軫念民憂國計,特下勸民農桑之敎,諭旨懇惻,飭勵臣人,靡不用極,其在方伯守令者,孰敢不祗承聖敎,務盡其力哉?臣雖愚昧,目擊時艱,口誦明旨,不勝感涕自零,玆敢不避三刖之忠,條陳一得之見,仰瀆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勿以人微而廢言,俯垂察納焉。一,今我國家,地不寡於昔年,民不加於今日,而國無一年之積,民無隔宿之糧,供上之物,頒祿之數,減之又減,無望復舊,此皆錢使之然也。一自行錢之後,懶農尙侈之習,耗財靡穀之害,日復日甚,其故何哉?夫所謂懶農者,貪其末利也,尙侈者,麗其服飾也,耗財者,務種南草也,靡穀者,濫觴酒肉也。夫如是則民食之寡乏,國儲之不敷,推此可想,而且今昇平已久,軍額多端,百役鱗萃,萬民星散,朝東暮西,不奠厥居,故國不知民數,民欲避國役,勞逸不均,未有若玆,夫如是則一身兩役之弊,骨布徵族之患,將何以紓哉?蓋軍政積瘼,錢貨痼弊,罔有限量,已無可言者,而夫懶農之習,則晩時付種,不芸田者,這這摘發,一一論罪,則不貪其末利也。尙侈之風,則使臣往來時,嚴禁其綵段貿來,則豪奢可祛矣,耗財之弊,則痛禁其南草種田與市肆,可也。糜穀之害,則重治其眞麥付種者,與作麪買賣者,可也。凡此救弊之道,惟在於守令之擇人,而近來俗習不敦,人情歸詐,少不如意,則必以吹覓爲事,守令數遞,殆同五日京兆,非但迎送之有弊,公務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民焉得不困,國焉得不窘哉?爲今之道,莫若擇其人而任之,任其人而不疑,俾責久任之效,恐不可已也。一,良役變通之議,紛紛朋興,指意之不同,如人面之不同,身役之謀避,處處雷同,眞僞之難辨,若烏鳥之雌雄也。今年雖或搜括,塡充其闕額,明年必逃,藏蹤祕跡於他鄕,一年二年,聚散無常,或接居島嶼,或投屬私賤,或投托驛役,或圖入歇役,或以爲僧居士,或以爲校院生,食粟富民,皆稱品官軍官,餘存良役者,便若九牛之一毛,而疊徵隣族者,一人名下,或兼三四身役,貧寒隣族,不堪其役,鱗次逃散,將作指徵無處,故上納軍布,年年減縮,軍需罄竭,武備不完,今以都監砲手言之,中旬久廢,賞賜無階,故春秋衣資,預先斥賣,居無斗屋,朝不謀夕者,太多,可不寒心哉?且今一自戊申以後,諸般軍役逃故未代定者,不知其數,今若塡充爲期,則一名代定,十室恐動,民間騷擾之弊,有不可勝言,而以存爲逃,以生爲死,虛實相雜之弊,亦不可妨奸矣。臣愚以爲,若就島嶼與陸邑之民,勿論良賤流民,隨其所居處,一從家産次第,十五歲以上無遺,限一疋徵布,區處條理,酬應如一,則旣無隨闕代定之弊,又無白骨徵布之患,而國有富利之實,民無疊役之患矣。然則百弊盡祛,國泰民安,庶可期矣。一,農者,天下之大本,而爲守令者,徒慮一時勞民之取怨,不思萬民沒世之蒙惠,堤堰之水溢潰缺處,新創之力綿未塞者,全不致意,視之尋常,使不得蒙利,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臣意則如許等地,以其有風力解事者,擇差其檢督官,調發烟軍,期於完築,考勤慢論賞罰,則事可諧矣,而若其舊堤之土薄,不得瀦水處,則民旣無蒙利,地不當空棄,使其地方官,從實摘奸,許民耕食,一以爲均蒙其惠於作者,一以爲隨起納稅於國家,恐或得宜也。且夫樵童牧豎之放火於山林者,及山下居民之不卽滅火者,一倂重治,以杜後弊,則山不童、澤不枯,而折草糞田,與水田蒙利,俱極便宜矣。一,近年以來,掛書妖惡之變,無歲無之,此皆由於死中求生之計也。如此之徒,罪當隨現正法,而第伏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無虞之世,不可緩者,軍威約束之嚴也。凡興妖作孽,擧兵犯逆者,必非衆人之所同惡,而誠是一人之所不善也。臣愚以爲,使其脅從之類,隨其行兇情跡之發覺,先斬其賊魁,而獻馘者,各別論功重賞之意,常與京外軍民,牢定約束,斷不撓貸gg饒貸g,則雖窮兇極惡之徒,必有畏戢之心,而初不生兇計也,的矣。若如是,則一髮重於千匀,累卵安於盤石矣。此豈非先發制人,防微杜漸之道,而亦豈非臣民之大幸哉?臣不勝秉彝之忠,附陳愚見焉。一,上納田稅大同,不待其收租案頒布,而一從其本道磨勘實數,趁歲前收捧,待明春船運,則船無風高致敗之患,民無窮春難備之弊矣。且夫公私穀物船運之際,假稱大洋致敗,或不欲遠赴,潛賣之弊,自朝家行會於諸道沿邑,無公文船卜貿錢者,考其戶牌,這這搜捕,明覈其所自來所由然,則必無其借稱敗船之弊矣。一,諸處戰船,恐其風浪,深藏浦口,掛置岸上,決非急亂應變之具,而雖有火砲之具,亦非逆風就戰之器也。今以東萊釜山浦言之,如絶影島、五六島等地,若有火砲藏置之事,而及其賊船來犯之際,我之火砲,迭相發放,則賊莫敢輕犯下陸,而我亦無器械未及之弊矣。一,南北邊方,賊路取程要衝處,元無關防器械設置之事,故曾在壬丙之亂,寇兵犯境之際,略無所忌,如入無人之地,乃至於深入近京,殺害bb人b命,如刈草管然,豈非痛心裂眥者乎?如右等地,多設火砲器械而防之,多鋪菱鐵諸具而禦之,則賊不敢恣意犯境,而必有躊躇難進矣,我亦無慌忙失措之弊矣。一,海西蒜山鎭,乃賊陣易犯處也。而古稱棘城,今無尺木,與諸處嶺隘養林,大不相同,誠可寒心也。今若棘城數里之間,外爲植松而匿形潛影,內爲種桑而養生禦敵,恐或得宜也。若其種桑之道,則及其解凍後,桑木叢生,多數刈取埋植,逐年除去枝葉,則未滿三載,可以爲成林茂密,其在養兵禦敵之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一,漢江下流通津接界,海關之憂,誠非細慮,而恬嬉成風,置之度外,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今若設置其海防器械於要衝處,而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則水陸關防,可以控制,而南有南漢,北有北漢,西有文殊,恰如鼎足之分峙,無異肢體之相隨,其於守都城禦寇敵之道,不亦宜哉。一,都內五部坊民,竝令家口作隊,各定境界,分授城堞,而若其軍器,則當其有事之日,受出於軍門,使之同心竝力,與之守城,而雖無事之時,行止荒唐,跡涉可疑者,自其里中,指名現告於捕廳,以爲發奸摘伏,則庶無容隱作賊之弊矣。一,江都地吉祥牧場,乃土沃田良,民多蒙利處,而亦可謂海賊要衝關防之所也。而以其牧馬,民不得蒙利,鎭不得成就,可不惜哉?今若分置牧馬於附近長峯、信島、無衣島、龍流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則馬有成群孶長之道,民無地狹艱食之歎,而亦有益於海賊關防之道矣。一,南、北漢軍餉米,各邑,徒慮一時輸運之勞,每以捧留邑倉爲事,誠可慨也。自今爲始,使不得捧留各邑,其於緩急有事之日,俾免藉寇之資,幸甚。一,都內四山濯濯,盡墾山腰以下,若當驟雨,則流沙成陸,渠溝漲溢,人家漂沒之患,間多有之,可不寒心哉,今若革罷山直後,以其有風力,山底所居士夫,差定監役,使之逐日巡山,一年草及落葉,竝爲嚴禁,則數三年之內,山不童溝不塡矣。一,當此寸土如金,民皆艱食之日,廢四郡之沃野,空棄不闢,鬱陵島之名區,大小靑之勝地,設鎭無期,誠可惜也。臣意則如右等地,若爲許民耕食,則民必樂從矣。一以保貧民,一以固關防,幸甚。一,凡此十三條救弊之策,多有荒雜,語無倫脊,煩瀆崇嚴之聽,極知猥越,而今臣年迫七十,餘日不多,區區願忠之懷,如不伸於今日,則更無攄忠報國之望,此臣所以尋常抆淚於中宵者也。愚忠耿耿,終不能自已,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迂陋之見,僭濫之極,無所逃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或加採納,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不勝戰慄云云。{{*|批答見上}} ○忠淸道韓山居幼學李涏疏曰,伏以臣,竊惟主上殿下,有神聖文武之德,英睿明哲之姿,臨御已十一年于玆矣。其憂國恤民之旨,求助望治之誠,懇懇於前後備忘,凡於政令施措之際,無非飭勵之意,聖作千載,卓越百王,覆載之間,血氣之屬,莫不延頸擧踵,欲觀太平之治化者,久矣。然而實效未究,治象莫著,饑荒荐至,災異疊生,其國勢之汲汲,民生之嗷嗷,不待識者,已極寒心。噫,國家治化之本,在於君心,君心一正,則天下莫不正焉,以殿下圖治之誠,勅下之意,以致太平,可易示掌,而太平之業,不能致之,衰亡之風,日以甚焉,此莫非殿下自修之德,未能感孚於天人之致,臣雖一介微命,其愛君憂國之誠,常切於漆室之中,欲一仰暴於九旒之前矣。今此求言之下,敢效應旨之言,惟殿下澄察焉,今國家危亡之由,不可毛擧,而拔其大者而言之,紀綱不立,簽丁疎虞,經費太縮,侈奢日盛,是也。民間疾苦之端,亦不可盡言,而擧其甚者而言之,白骨徵布,赤地斂稅,守令侵漁,富民徵債,是也。國有四此危,民有四此瘼,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古語曰,治國如治病,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末,而國勢之岌嶪,不啻病勢之膏肓,其於攻疾之方,捨其本而治其末者,必無效矣,必也本末俱治,然後可期其蘇,所謂本者,君德是已,所謂末者,治具是已。殿下,苟能務建中之德,勉緝熙之工,先正君臣之分,以明紀綱之源,察其群工之可否,責其任用之實效,則疎虞之弊,經費之縮,可無憂矣。去其浮華,務示敦朴,則風行草偃,自無奢侈之習,變通徵布,用寬斂稅,則下民之愁苦,自可無矣。守令得人,徵斂有節,責逋減利,禁斷牟利,則窮民之疾痛,自可除矣。殿下,非不知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非不欲去此四危四瘼之爲國家巨患,而都兪之際,敎詔之間,莫不以此爲第一殷憂,飭勵群工,丙枕靡安,而卽祚十年,未見一分之效,竊爲殿下惜之,竊爲殿下慨之。古語曰,主聖臣良,上下相須,以殿下卓越之聖,不能致熙皞之治,臣恐殿下之朝,無良臣之佐矣。臣伏聞殿下,與大小臣隣,講究良役變通,將有儒布、戶布之擧云,草野疎迹,未能的知,而誰爲殿下劃此者耶?蓋儒者,國之元氣,國方危亡,而有此擧措,臣恐自削元氣,以促其亡,吁可怕矣,可勝歎哉?麗末所爲,豈可復行於今日殿下之淸朝也?凡兩班之無才德,漏選擧者,與良民無異,固當納布應役,而國朝三百年所革之事,一朝行之,則彼兩班,本以世祿家胄裔,以士子名自處者,不諒自己之無才,徒羞良役之應行,其怨國疾上之心,將有所無窮矣。當此斁倫敗紀之日,豈可復起此咈鬱之事乎?且如或爲之,則八方儒布,非不多矣。可以補國用,而侈靡之風,若不痛革,節用之戒,若不自守,則徒爲侈夸之資,而未見經費之益矣。設有經費之益,有若割肉而充腹,是豈忍爲者哉?鑄錢之利,非不多矣,而鑄銅之後,國無加裕之效,民無多得之道,雖有儒布之億萬,恐同歸新銅之無益於民矣,其儒布之決不可bb行b也,明矣。至於戶布,則如不得已,猶或可也。自公卿至士庶,皆隨戶納布,則便是平均,無彼此之役也。亦當有大小戶分等之規,孰敢有怨於其間哉?殿下大小臣僚,莫不周詳於治理之謨,則必有各進所見,講究良策,而愚臣一得以爲,雖無儒戶布,猶有利國去瘼之策,敢冒鈇鉞而進之,凡八道大小州縣,皆有多少軍官,多至三四百名,少至數百名,雖至少處,亦不下百餘名,所謂軍官,卽良民中有根着有食根,謀避賤役,圖入軍官之案,各隨州縣之規,有錢布備納官家之事,八道三百六十餘州軍官所納之布,自其本郡使之移納於朝家,則厥數,足當白骨之徵,可敍黃壤之冤矣。蓋徵骨之規,初緣朝家,慮有生出物故之弊,雖分明已死之人,以待十年,出其物故,出物故之際,例有該吏中間受捧情債之規,窮民之類,雖過限年,不卽出物故,故白骨之徵,其弊,實由於此也。臣愚以爲,革其限十年出物故之規,以各邑中非文非武無才無識之輩及校院生,額外投托驛吏寺奴之流,一一査出,隨闕隨充,逐歲徵布,則民無白骨之徵,國無侵族之弊,然而守令,如非其人,徒爲紛紜之端,未見創革之效矣。伏願殿下,先察用人之方,任賢之道,擇其賢者,任其方伯,明其黜陟褒貶之方,使守令之人,律己自飭,秉公行政,小無私意於充軍徵布之際,則自有去瘼利國之道矣。且方伯者,一道之摠管者也。其所爲任,豈不重且大也?然而方伯,不得其人,則褒貶隨其好惡,黜陟任其私意,賢愚莫辨,貪廉相雜,可勝歎哉?且方伯,例有啓請帶去軍官,軍官之任,卽監司之耳目,各邑廉問,凡物出納,皆在其手,所當擇人率去,而近來監司軍官,兩班名武,則不肯隨去,其所願去者,皆是爲口腹求利益之流,故凡於廉問之時,不無受賂爽實之弊,出納之際,亦不無行私肥己之事,而諸軍官,皆是同浴,互相周旋,淆亂其方伯之政令者,多矣。臣以爲,方伯之軍官,其任甚重,爲方伯者,以宣薦中堂上堂下有才藝者,依其定數,啓下帶去,使之從公廉問,祛私出納,則列邑畏戢,風化賴行,其所佐理,豈小小哉?其所賢否,則自本道都事,使之褒貶,直爲啓達,有才能諒直者,依京軍門遷轉例,自兵曹,卽付當窠,憑公營私,欺瞞主將者,付諸有司,各別科罪,永廢前程,則爲軍官者,亦當自飭,監司之政化,亦當有賴於軍官,而列邑,亦皆憚壓,小民,亦當自在安堵之中矣。至於兵、水使軍官,亦依此例,擇人率去,則軍政戎務,自當整頓矣。至於軍政之疎虞,尤爲寒心。殘氓之黃口乳種,皆入軍籍,而有形勢家墓下居民,士夫家籬底奴僕,則各邑面任,初不敢擧論於軍役,雖或充定,爲其上典者,周旋頉下,故其所閑遊者,一邑之中,不知其幾,士夫家仰役之外,一竝入屬於軍案,隨闕隨充,則自無乳種充數而已之患矣。且各邑良賤應役者,有根着重遷者外,擧皆逃避,故各邑軍丁,每年逃亡之浩多者,此也。乳種之充隊塡伍,太半有之,如或臨亂,則彼口鼻之兒丁稚卒,將安用之?臣愚以爲,此後則各別申飭於各道各邑,一切嚴防軍民之移去他邑者,而其中有不得已移去者,則成給移居公文,使其所居之官,檢其公文,然後可以許接,而如無公文,則論以一罪,且其所到之處,里任輩,拘於顔情,無論公文之有無,不卽告官,亦以一罪,論治里任,則各邑良賤應役者,必無數數逃避之患矣。至於田制,尤是王政之所重也。耕則有稅,陳則無稅,乃法之常也。而爲守令者,曾不施行,雖黃茅白葦,不耔不耨之地,亦徵其稅,當三稅饑饉之餘,田野之陳荒,到處皆然,至於常賦常繇,猶不能自給,則況陳棄田稅,從何出乎?伏願殿下,飭勵有司,痛革其弊,則生民庶可保矣,而永蒙聖德,然而此皆治病之末耳。伏願殿下,澄察而留意於本。伏聞殿下,講陸贄奏議而有感發云,夫陸贄之書,固善矣,而豈若聖經訓謨,可法可師之文乎?伏願殿下,留心聖訓,加意學問,自勵日新之功,使本源無一塵所蔽,浻然洞澈,則用人之際,行政之間,自有克明日躋之美矣。夫紀綱者,治國之本,故國之將亡,紀綱必頹,歷觀前古,未有立紀綱而國亡者也。其立紀綱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在於作人才,作人才之本,在於改選法,故自古聖帝明王,莫不以得人爲本也。昔,召康公奭之勉成王以用賢,《詩》云愷悌君子,四方爲綱,由此觀之,則國有良臣,是爲萬化之所先,愷悌君子,實爲四方之綱,王者之道,捨是何求,今國家貢擧之法,雖有次序,而其選者,不過詩、賦、策、論四六之類,工於是而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至於公卿,不能占科,則無賢不肖,皆詘死於草野,夫詩、賦、策、論四六者,雖不可無,其實則無用也。積以千篇,不足以補一藝,中于百試,不足以等小行,雖以詩、賦、論、策四六,成進士及第,豈復以詩、賦、論、策四六,爲國家治謨乎?此人材之所以難得也。是以,古昔賢良之選,一循於德行道藝,而未嘗取他術也。今若採程顥、朱熹貢擧之議,立德行之科,至於他試,則雖存而不數數設焉,士之慕進士及第者,必皆嚮於德行,治詩、賦、論、策四六者,亦將自習於道藝,雖初有所不便,終見其翕然之化也。議者或云,所選者,未必皆出於大公,而人主,臨之以誠信,則其弊自祛,風聲所及,猶足以厚風俗而振綱維bb?b世敎,故曰成取之方,無過於改選法矣。今者士氣之靡弱而不振者,甚矣。處於臺閣而不聞其有言,登于廊廟而不見其有爲,偸惰姑息,回互苟且,無恥無義,上下相漫,推是而往也。雖國家有難,臣恐無一人爲殿下死者,豈不大可寒心哉?雖然,此在殿下倡率之如何耳。伏願殿下,赫然自發,導之以至誠,持之以久遠,磨其文而琢其質,理其維而張其目,則人才之盛,國事之做,烏可量也耶?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正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趙最壽引見入侍時,江原監司趙最壽,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關東伯進來。趙最壽進伏。上曰,擢授非偶,而本道閑辟,懈怠或易矣。着意爲之,可也。最壽曰,庶竭愚鈍,而伏聞嶺東風雹之災酷被,其中尤甚邑,則今方設賑云,而賑資不足,故舊方伯,狀請賑資於備局,未知其回啓之如何?而雖不能盡數請得,折半請得,然後可以接濟,故敢達。上曰,王者之政,當一視八道,而嶺東皆爲凶年,則雖自他道推移,而略干邑,旣爲被災設賑,則自道內推移接濟,可矣。皆以請得於朝廷爲事,則豈是按道之意乎?最壽曰,自道內或有推移之道,則何必請得於朝廷乎?臣到營後,觀形勢當更爲狀聞矣。上曰,自道內若無推移之路,則狀聞,可也。而不可自當初,欲爲請得矣。何必以舊伯之狀請,劃一施行乎?最壽曰,良役,今方變通,關東軍額三萬餘名內,納布軍,爲一萬八千餘名,凶年,雖比三南,不爲尤甚,而纔經荐歉,民皆流散,如原城等邑,已得盡爲充定云。然他各邑之未得充定者,其數甚多。臣到營後,當申飭守宰,搜括冒錄,俾得充定伏計矣。上無發落。最壽曰,原州聖殿,頹圮已久,而昨今年,連値凶荒,物力無出處,修改之節,尙不得經始,故前監司魚有龍,以原州耗穀,請得修改之意,狀聞下戶曹,而戶曹,以常賑兩廳耗穀,非本曹所可擅許,令廟堂稟處之意,覆啓蒙允云,未知備局覆啓之如何?而曾前有嶺南聖殿修改時,以其該邑三年耗穀劃給,俾得完役之事,而三年耗,雖不盡得,若以兩年耗穀劃給,則聖殿頹圮之處,可以修改,而原州沿江諸面,慘被雹災,今方設賑云,以其羨餘,添補賑資爲好,故敢達。上曰,令備局稟處,可也。{{*|出擧條}}鄭必寧,宣諭,諸臣以次退出。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臨陂縣令李泰祥。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一更至五更,月暈。三更,右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金光世,再牌不進,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持平李壽海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李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司諫李著,陳疏入啓。今日次對,兩司無一入侍之員,大司憲洪鉉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持平金光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之地,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依下敎來會賓廳,而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漢城府判尹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議政府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成均館大司成宋眞明,行弘文館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曰,當此飭勵之時,不當如是,牌招備員後,更爲書入。 ○以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飭勵之下,特命次對,則其所懸病,若是夥然,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外,竝從重推考,實病外更卽牌招。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金尙奎曰,如是飭勵之下,備局如此,它尙何說,極爲寒心,更爲牌招,單子改書以入,而牌去來,俾勿如前,各別申飭。 ○鄭必寧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昨日再招不進,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誠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盡數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將鬼薦坐起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金尙奎進。以徐命彬爲承旨,吳瑗爲修撰,尹得和爲副修撰,朴致文爲兵曹佐郞,李希逸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漢城判官,李碩華爲司圃別提,李益熙爲典牲直長,金鎭億爲慶安察訪,金錫一爲注書,副司直柳儼,副司果趙明謙,副司正許逅,同知洪禹鼎單付。 ○李春躋啓曰,新除授注書金錫一,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長湍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尙奎曰,次對,若不爲之,則當爲持公事入侍矣,今日已爲次對,明日則不必持公事入侍矣。 ○金尙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引見退出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領、左相,命招卜相。 ○又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四日,幼學朴洙源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馬起河,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國家經費,專出三南,而三南田摠,皆已上來,故相考比年,則比壬子所加,皆不免塞責,誠涉未便。而至於嶺南,則土地最廣,人物最殷,上年沿海若干邑,雖或被災,上道山野各邑,別無失稔之事,而今年所報,實結比加,反不及於兩湖,此必由於疎於檢覈而然,磨勘。今已節晩,雖欲論退往復,而亦無所及,其在警飭之道,不可置之,慶尙監司金始炯,宜施推考之罰,卽今各倉罄竭,頒祿放糧,實無支繼之路,諸道漕轉,或又遲滯過時,則勢將大段狼狽。今年則一依事目,海西、湖西二月裝發,湖南、嶺南三月裝發事,各別申飭,而各邑稅穀,不過每結四五斗,民力甚輕,初豈有未捧之可言?而近來各邑未捧之數多,莫非守令慢忽之致。今年則先期準捧出浦,一齊裝發,俾無未捧之意,亦爲嚴飭,前頭漕轉後時之處,稅穀未捧之邑,當該都事、守令,別爲從重科罪,斷不容貸,宜當,預先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之近日一出,豈敢欲以臺官自居哉?特以朝參方設,鞫事當前,天臨帳殿,庚牌催召,欲作一時副急之用,無他推移進參之員,則當此時而膠守偃伏,有非臣分之所敢出,故包羞抗顔,冒昧出肅者,只欲一登前席,暴前後危苦之情,而不意處置請出,訊囚旋急,黽勉趨參,奄至一旬,進退終無據,而廉隅益掃地矣。內愧初心,外慙物議,因此蹲冒,斷無其理,鞫獄乍停之日,卽臣當退之期,故今日之尋單請急,誠出於不獲已,卽以賓廳引接,召命遽降,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反復思惟,決無一日仍冒之勢,玆敢拜章徑歸,冀被重誅。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伏聞憲長,以鞫事有所疏論云。臣亦連日參坐,備見獄情,玆敢附陳焉,建伊前後之招,牴牾違錯,不一其端,而四次嚴刑,終不吐實,甘德、亮濟,所供之辭,亦有可疑,而屢度面質,俱未有屈,互相抵賴,憑覈無路,誠有所難處者。第按獄之道,貴在詳愼,苟有一分可問之端,靡不用極,然後死囚無憾,王法得平,所謂崔於自里妻,兩囚皆以爲看證,所謂芿相者,建伊,亦以爲傳書之奴,則當此獄情難辨之日,不可不竝拿而究覈之也。伏願下詢于鞫廳大臣而處之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末所陳,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連參湖西罪人鞫問之坐,而竊有區區愚見,敢此仰陳焉。此獄肯綮,專在於究得言根,夬正王法,而屢日訊鞫,尙未得端緖,神人之憤痛,當如何哉?建伊,旣以不忍聞之言,傳之,晉贊前後招辭,亦多違端,則論其罪狀,當施顯戮,聖上之特命訊問,實出於痛奸情嚴鞫體之意。而第連施四次之刑,終無異辭,則其在按覈之道,似不可一向加刑,以至徑斃。而且以亮濟、甘德之招,觀之,又多有情迹之可疑者,若使甘德、亮濟,初無發說之言,則彼建伊,何必做出此等凶言?假令建伊,雖有構害兩囚之心,何患無辭,而必以萬萬罔測之言,公然傳播乎?且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有非愚蠢常漢所可辦出,況亮濟招中,補中益氣湯之說,甘德所謂名卜靈驗之言,語意脈絡,明有奸情,此當初鞫廳所以竝爲請刑者也。揆諸獄體,不可不問,臣謂亮濟、甘德,一體嚴訊,使鞫事毋至疎漏焉。臣治此疏將上之際,因次對有牌召之命,其在分義,宜卽趨詣,臣前患足病,大勢雖減,餘症尙在,行步蹣跚,觀瞻爲駭,而鞫體嚴重,不敢言病,强起參坐,連日處冷之餘,症情添劇,嚴召之下,終未免坐違,惶懍之極,無地自容,尾陳病狀,仰請譴罰。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遞臣職,且治臣罪,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建伊所爲,雖極痛駭,旣有違端,則不可不訊問,亮濟、甘德之招,設有殊常者,本非不道,不可以此輕加訊問矣。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正月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左議政徐命均,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金在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右副承旨金尙奎,記事官成範錫,事變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領議政沈壽賢曰,連日視事,聖體不瑕有勞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左議政徐命均曰,連日引接臣僚,眩氣其無發作乎?上曰,姑無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諸節,一樣,何如?上曰,頃日少差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頃日感候,差復後諸節,一樣,若何?上曰,感氣則快復,而痰候猶常往來矣。命均曰,備坐,去十日則以鞫坐相値,不得爲之,昨日始爲開坐,而諸堂上,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之疏,過爲引嫌,終不來會,今日自上又有一齊來待之命,而猶不齊會,事甚未安,宗玉之疏,只是泛論,而若是引嫌,此後則因此疏撕捱章牘,分付政院,勿爲捧入,何如?上曰,今日備局堂上,特敎來會,而終不濟濟,再次牌招後,承命入來者,只工判一人而已。豈不寒心?徐命均曰,朴師益,則有脚病,難於登對云,而趙尙絅則無他端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疾,此後bb則b其將一不入侍乎?趙尙絅,昨赴鞫坐,則今日之終不入來,何耶?雖已推考,而特敎申飭之下,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頃者儒生輩,疏陳民弊,而其中有曰,外方尙不封倉,催科日急云。凡捧糴,必在歲前,而當此始農之節,使民騷擾,將不得安業,事甚驚駭。壽賢曰,以京畿觀之,必於歲前,停糴封倉,春後開倉分給,而大同則歲後每常收捧矣。命均曰,外方守令,每於十二月晦間,例爲封倉,而如或多數未捧,則間有收捧者矣。壽賢曰,大抵催科之政,必於身布,尤爲騷擾,至若隣族侵徵而極矣。隣族之弊,頃日次對時,略已仰達,而若無自朝家變通善處之道,則其中,雖有稍實之民,亦將不得安保矣。所謂稍實之民,渠所當納之物,則已盡輸納,而每以不干之隣族,橫被侵困,此又可矜之甚者也。上曰,隣族侵徵之弊,予亦知其慘毒,已令廟堂及道臣,量宜變通,而至若歲後捧糴,此係守令之慢忽,不善奉行朝令之致,極爲無據矣。宋寅明曰,軍餉則例於歲後收捧,而至若還上,歲前例皆畢捧封倉,豈有追捧之道乎?尹游曰,一邊分給,一邊收捧,雖異於反秩,而歲後捧糴,未免懈緩之歸矣。軍餉,雖與還上無異,而未解凍前,捧置船所,慮或有盜失之弊,不得不始捧於春後,大同田稅,則文書磨勘之後,始爲出令收捧,故自然犯夏矣。上曰,全數未捧,責在守令,極爲無據。然當此農節,一向催督,使耕民騷擾,極甚矜憫,軍餉一款,參酌停退,其或如何耶?壽賢曰,民事雖如此,今若許令停捧,則其間,必不無虛實混同之弊矣。命均曰,漢城判尹張鵬翼特牌之下,不敢屢違,舁疾詣闕,而實病甚重,不得入侍云矣。上曰,實病果重云,還爲出去之意,使史官出往傳敎,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分付,還卽入侍。沈壽賢曰,江原監司魚有龍狀啓以爲,鬱陵島搜討,明年當次,而其往來之際,各種浮費,極爲浩多,昨年嶺東諸邑,凶歉尤甚,勢難擧行,姑爲停止,爲宜云,本道事狀,誠然矣,依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壽賢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兩道舟師合操事,有所狀稟,而荐飢之餘,合設春操,貽弊不貲,姑爲停止,恐合事宜。開城留守李德壽,亦以今春習操姑停事,狀請矣。松都,素乏物力,且値連凶,犒饋施賞,無路措辦,誠如其言,此亦許令姑停,何如?上曰,松都操練久廢,軍卒,將不知坐作進退之節,此甚可憫,而旣無物力,則與京畿水營,一例姑停,可也。{{*|出擧條}}上曰,江原監司魚有龍,曾以劃得三年條還耗,以爲聖廟修改之用,兼補賑資事,狀請,而昨者新監司趙最壽辭陛時,又以三年條,雖未盡得,或以一半劃得之意,陳請矣。廟堂之意,何如?沈壽賢曰,本道物力不贍,有此耗穀請得之事,似當考出前例,參量回啓矣。靈城君朴文秀曰,外方,請得還耗於京司,京司多許之,故耗穀,仍此幾盡,此是還上漸縮之道也。上曰,耗穀,外面則似歇後,而靈城所達,爲是,此乃還上漸縮之道也。江原監司所請,置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良役變通事,每常講究,而諸議携貳,終未得好道理矣。上曰,大略已聞知,而所謂結役,終有所難便者,予亦已言于前日筵中矣。守令,各別擇差,使之隨闕趁卽代定,則隣族之弊,漸可救得矣。頃日大誥之下,外方士庶之疏陳民弊者多,而其中魏世鳳疏語,稍有條理矣。右副承旨金尙奎曰,世鳳之呈疏也,臣與諸僚廳坐,招致院中,使之讀疏,則音韻通暢,爲人亦佳矣。命均曰,守令如盡擇送,隨闕充額,則隣族之弊,漸可少紓,而第知人,自古爲難,許多三百六十州之守令,有難一一擇差,如其得人,當此荐飢之餘,生民擧多散亡,搜括代定之路,亦甚難矣。又況守令之貪虐不法者,往往有之,雖自朝家,有一二便宜更張之道,旣不得其人,則徒使國家法令煩瑣,民將不得均被實惠矣。頃者李翊漢疏中,有擇送御使,使之廉察守令賢否,仍令詢訪民瘼之請,此或一道也。上曰,御使亦多有弊矣。御使若下去,則人心先擾。頃者儒疏中,游布之游字,以儒字書疏之類者,必將生㤼而騷動矣。與其抄送御使,莫若抄置句管堂上於備局,使之分道主管,如其有事,時或下送,與道臣商議措畫之爲愈矣。結役,終有所重難者,一匹之役,亦將有弊,且今若許減一匹,則日後民心,又將復望半匹之役矣。以曾經各道監司,慣諳物情者,抄出八人,分管八道,事甚便當,入侍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使句管堂上,分往各道,與道臣消詳講確,隨便區畫,則似無窒礙之擧,是則便好,而前頭利害得失,猝難料量,自廟堂更加講究,更稟而處之,何如?上曰,此不難知矣。廟堂、方伯,互相疑阻,道臣之凡有所請於廟堂,廟堂,先生疑心,不以爲信,然若此而事可成乎?夫如是則外方之物情民弊,稼穡豐歉,從何而領得乎?凡弊端,道各不同,邑各不同,嶺南所施之法,有不可一例施之於西北各道,此蓋事情,有不同故而然也。人必曰,旣有道臣,則今此句管堂上之分按各道,事不緊當云,而此則有所不然者矣。句管堂上,如或有事下往,則必將風動一道,且與其道臣,曰可曰否,隨事相議而爲之,則必無疑阻相礙之道矣。壽賢曰,該道,各出堂上,使之專致句管,則似必無如前悠泛之歎,事將有益矣。命均曰,各道堂上,使之專掌區畫,而如有事,與道臣相議,而可爲者,則時時下往,如巡撫使而爲之,則未必無助矣。申思喆曰,臣聞時任守令與遞歸守令之言,則爲先守令,不可不擇差,而第小殘之邑,則搜括代定,實有難焉,而若以品官及軍官子弟,汰定闕額,則不患不多,此則有不可一時創開者,卽今軍丁搜括之難,實有如此者矣。今此堂上抄出之命,聖意有所在焉,而第堂上之頻頻下往,亦多有弊,郞廳一員又爲□出,替差往來,使之詳察便否而議處之,未知何如?上曰,郞廳替送,則事體似不重矣。思喆曰,以一堂上,有難遍巡照檢一道事而然,如己亥均田使之例,右道則使監司主之,而左道則使堂上主之,未知如何?壽賢曰,雖使堂上下往,不必遍巡坊曲,只可審察大體後,與道臣相議指揮,不至有疑阻掣肘之患而已,一堂上猶可足矣。上曰,領相所達,然矣。金在魯曰,臣於三南、京畿,未經守令,事情便否,雖未能詳知,而第其各道,旣置監司,使之委任,而又出堂上,替令句管,則是不信方伯,事體旣涉如何?而且堂上往來之際,必多有廚傳之弊,此亦不可不念也。西北各道,則軍政,與三南、京畿有異,今聖上,必欲分置堂上於八道,至若西北、關東,堂上別無設施之事,此四道,則不必差出堂上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良役句管堂上差出之本意,臣雖未能詳知,而旣置該道方伯,今又差出堂上於各道,使之分按句管,事體,如何?卽今逃故之數,雖若是顆然gg夥然g,守令,如可得人,良丁,不患不得,自可漸次充額,且各軍門不緊軍額,亦多有之,若令減下,則闕額充定,亦將不難矣。朝家旣已擇送道臣,又出堂上,使之句管,終有所不然者矣。宋寅明曰,以事體言之,誠如吏判金在魯之所達,而以功效言之,不無有助者矣。大抵備局堂上,摠管八路事,而不能無悠泛之嘆,終莫若專精之爲愈,且監司雖欲誠心弛張,事多窒礙於廟堂,每未免因循之歸,今若差出堂上,時或下往,與道臣商確便否,且又詢訪事情而爲之,則功必倍矣。尹游曰,臣於昨年,已有所仰達,而我國之人,因循爲事,而尙歸一,臣常慨然。上曰,此言是矣。游曰,備局堂上,本雖摠管八路,而遠外事情,猶不能周詳,終莫若差出該道堂上,使之專心致力之爲愈耳。堂上雖在京,猶可與道臣往復而爲之,不必下往,亦豈有往來廚傳之弊耶?上曰,予之必欲差出堂上者,非徒爲良役一事而已,第當下敎之耳。李廷濟曰,惟以此良役一款,堂上不必下往耳。如以良役變通,專任責效,則似有功效,而亦當與道臣,往復消詳而爲之,如或往來,則雖欲簡其騶率,軍官似將帶去,豈能無貽弊之道耶?朴文秀曰,大抵國家事,法立而令行後,百事可做,而卽今朝綱不立,廟堂號令,不出戶外,如是而何事可做耶?若使朝綱立而堂堂井井,則凡於事爲弛張,無處不行,夫然後,雖專責於道臣,猶可,雖令備堂分道句管,亦無不可矣。良役變通之說,始出於昨年十月,而今日明日,猶復因循,不得歸一,臣實慨然,雖今日,斷然行之,則事猶可成矣。上曰,所達是矣。文秀曰,三南一百八十州之守令,雖未能盡得其人,先自朝家,修明典憲,使紀綱立而命令行,則爲其守令者,必將畏憚,各盡誠忠矣。大司成宋眞明曰,凡事,終莫如專致之爲愈,須領會首尾,然後方可爲之。且分道句管,旣有古例,而顧今民生散亡,良役變通之政,爲今第一件務,有不可時日暫緩,而悠泛因循,尙無實效,西北軍政,則與他道有易gg異g,而至若三南、京畿諸道,不可無別般弛張之道,自朝家益加軫念,差出堂上,與道臣使之往復消詳,不無成效之可言者矣。上曰,工判之差備堂,久矣。良役句管堂上之事,豈有不知之理?而咫尺前席,游辭陳達,事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戶判,旣是良役句管堂上也。若視如至親事爲之,則何事不可做乎?竭誠區畫,有所思,則隨事稟達,如無可爲之勢,則雖請遞免,亦可矣。而尙無一事做得之效,予甚慨然,予不能飭礪,固不可尤人,而予於兩重臣,亦不無責備之意,竝推考,可也。{{*|出擧條}}金取魯曰,臣於備局有司堂上下詢事,竊有區區情懇,仰達矣。臣情勢危蹙,疾病沈痼,本兼職務,曠廢許久,以才者,良役堂上事言之,其差出時委折,臣實全然不知,故敢以實狀仰對矣。特推之命,不勝惶悚,而有事之任,緊管備局事,臣兩年危疾,跡又不安,專廢職務,事多可憫,若蒙許遞有司之任,公私幸矣。金尙奎曰,特推之下,有此請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重臣有前席請遞之規,而飭礪之下,求遞未安,推考宜矣。取魯曰,如臣無似,不足備數於崇宰之列,而從前職在崇秩者,朝家,許令筵席乞免,故臣極知猥越,而當此飭礪備局之日,情病俱苦,一任其曠瘝,譏議之來,臣安得免乎?陳章自劾,見阻喉司,冒入筵席,適因言端,略暴區區情懇者,實出於萬不獲已,而又被承宣之請推,臣誠惶愧,不敢畢辭,而臣之情病,終有所萬萬難强者,惟望亟賜遞解。上曰,以領相之病,猶且入來矣。當此飭礪之日,重臣之求遞不已,事體尤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以今日事言之,次對有命,特敎屢召,而終不濟濟,殆同募人,苟簡莫甚,三司亦又不入矣。堂堂千乘之國,如是而何事可爲耶?以此紀綱觀之,三百六十州,雖盡出堂上,必將因循,無一可爲之事,而徒歸於欺民之地矣。一匹之役,終有所難便者,戶布游布,擧國雖曰儘好,而予意則決不可許之也。夫法者,可以垂後,豈可粉飾於一時,不思其貽害於後世耶?今此句管堂上之差出,不但爲民役而已。古之王者,春省耕秋省斂,常有春秋巡狩之事,雖以帝王之尊,猶尙如此,備局堂上之下往該道,有何重難乎?巡狩古制,在今雖不可復,替令大臣,減其騶率,下往民間,審訪蔀屋疾苦,抑又不可耶?堂上時或下往,則與道臣、守令,講究可否,可存者存之,可革者革之,可無內外疎逖,窒礙不諧之端,且道臣,如有政令間所失,則或請譴責,豈不有助耶?又於其往來沿路,所見豐歉水旱,民物風俗,一一領略,而歸對君前,亦豈非好事耶?仍下敎曰,承旨書傳敎。傳曰,夫子云,民無信不立。噫,爲民父母,其可欺乎?曾前良役,設廳未久中止,欺民者已多矣,而況今番句管堂上之名,名雖大矣。若無其末,則將未免乎欺民之科矣。不若務實之爲愈,且九重蔀屋,如隔天壤,廟堂道臣,各相疑阻,若是而民情何以導達,良役何以均齊,備堂句管八道之議,自前有之,尙未行焉,于今筵席之上,議多矛盾,而此則非特疑者,或曰,旣有道臣,又何句管,此則不然者,諸道方伯,旣無舊制,外方民瘼,漠然備局,每於回啓,京外相持,蓋由於此,導率民情,商確講定,莫如分管,或曰,事體苟簡,此亦不然,中朝古制,有十三科道,此豈無按察之人故哉?中朝亦然,況爲民欲行實政乎?其令廟堂稟裁前席,分差八道,有軍役之道,則其主管堂上,相議方伯,採取民情,無隱代定,久久不已,則侵族之弊,庶可除矣。民之倒懸,略可救矣。以此分付。而噫,名雖實矣,而事若不實,則徒反文具,亦歸欺民,此則其所勅勵,雖在寡躬,勤之勉之,唯在主管之臣,竝示礪勅之意焉。仍曰,備局堂上中,曾經八道方伯者,某某耶?以曾經本道監司,習知事情者,抄出八人,可也。全羅道,李瑜曾經監司者也。命均曰,平安道則尹游、金取魯,曾經方伯,慶尙道則朴文秀,北道則宋眞明,京畿則李廷濟,忠淸道則宋寅明,黃海道金在魯,全羅道李瑜,皆是曾經者也。上曰,以此人差出於榻前,可也。向者鄭益河、李宗白等爲翰林時,以外方兼《春秋日記》,申飭事,有所陳達矣。近來則《外方日記》,果如何?記事官鄭履儉曰,外方兼《春秋日記》,極爲虛疎,陰晴之外,全無所錄,京各司,亦有月終文書修送史局之規,而亦甚無實,只以無事二字,書來,又有過限不報者矣。上曰,事極無據矣。今日入侍翰林,則皆是新進,雖有可恕之端,而亦不無不能檢飭之失,推考,此後外方日記及各司月終文書,不爲詳細錄送者,自本館種種請罪,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回啓,有司,亦爲主張耶?文秀曰,曾前大臣,必親自回啓矣。近因洪領相、趙豐原,以病不得及時議啓之故,有司不得不替當,自此以後,備局規模,漸爾壞損矣。上曰,已故之大臣,與在世者有異,而靈城君朴文秀,以備局規模壞損事,陳達之際,語有不擇,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老且病昏,凡於廟事,不得擧行,而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敢言病,黽勉赴坐,昨日鞫坐,亦又夜深始罷,氣息昏塞,以此疾勢,決不可冒據,而且於問郞特推之敎,尤有所惶悚者矣。上曰,予於卿,旣不以簿書期會,責之,有何不安之端乎?昨日事,問郞極非矣。日晡時啓請推案,夜深後留門入啓,此則必是問郞稽緩書役而然也。壽賢曰,罪人捧招之際,自昨遲滯,此非問郞稽緩而然矣。文秀曰,凡國事,節次甚多,故自昨遲滯矣。上曰,斗柄死生,如何?文秀曰,卽今則似可快生云矣。壽賢曰,沈建,極凶頑,忍杖不服,未有甚於此漢,或稱老昏,或言甘德傳之,而終不吐實矣。上曰,如昨日極寒,而連施刑訊,終不直招,極其獰頑矣。判金吾入侍,則當有下敎之事矣。命均曰,京畿則若不罷摠、禦兩廳,良役變通,實無道理矣。上曰,予聞戊申之變,雖有此兩軍門,而尙猶不足云矣。命均曰,卽今生民之難保者,外方則軍役,都城則坊役,沿海則魚鹽收稅也。此役,其中尤爲偏重,呼冤甚多矣。坊役之法,近漸解弛,士夫家,專不應役,閑遊之民,皆有役名,擧皆托屬於掖庭及各軍門,圖便避苦,以此之故,應役者甚少,其中役民,偏苦難支云。此不可不變通,而最是扈衛廳額外軍官,元無定數,故投屬者甚多,稱以待變軍卒,不爲應役,此甚無謂。取魯曰,臣於前日待罪京兆,習知此弊,故敢此仰達。其中扈衛額外軍官之不爲應役,尤極不可,雖私賤之屬,若能免賤,則擧皆入屬,專不應役,此甚痼弊。上曰,扈衛軍官,額數幾何耶?命均曰,一廳元額,三百五十名矣。壽賢曰,其中兩班子弟,希望別科,入屬者居多,而亦多有善射者矣。取魯曰,臣於庚戌在京兆時,爲慮此弊,謀避坊役,冒錄軍門者,査出,而未及了當矣。近來坊役,日漸偏重,不可不査正變通矣。文秀曰,坊役偏苦之弊,果如左相所達,而第漢城判尹,如可得人,則自當漸次釐正矣。命均曰,勿論軍門掖庭所屬,使之一例坊役,似好矣。上曰,此則似爲掣肘矣。京兆尹,如可得人,自當釐正之言,儘有所見矣。命均曰,近來情債之禁令,極嚴,而民不畏法,賄賂公行,至於陵寢奉審,而亦有情債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上曰,大臣奉審之行,亦有情債耶?命均曰,然矣。此豈大臣,不爲痛禁而然哉?守護軍輩,自下收錢,便同前例,而受授云矣。肅廟朝情債之禁,極其申嚴,故臣於待罪安岳時,凡有營門上納之物,自官家,例下情債,不爲出給,不但該吏輩,自期必死,且又生事種種矣。上曰,昔在先朝,申飭洞禁,非一二,至有梟示可矣之敎矣,而猶不止息,此錢通神明而然也。命均曰,殿下,近以奢侈爲今危亡之兆,前後下敎,非止一二,而末終,終無節文禁抑之事矣,都憲卽令出仕,節文申飭,何如?上曰,禁亂非不好也。而便是末節,先自朝廷,尙儉戒飭,則自當有上行下效之道矣。文秀曰,不必節目而爲之,若自朝廷,大臣諸宰,盡着綿衣,凡係奢侈之物,一切不爲,則下民,自當觀感效化,可無如前窮奢誇競之風矣。聞常漢之言,則譯官之子,擧皆將欲換着綿衣云,移風易俗之道,可謂今時則易然者矣。上曰,民間奢侈日甚,渠亦非不爲悶,而誇耀成風,故亦多不得已爲之耳。李廷濟曰,今因情債事,臣有所懷,敢達矣。向者戶曹,爲貿銀,出給正木四百四十同於白木廛,中路,有一常漢,稱以周旋戶曹,廉價受出,自捧賂錢七百兩於白木廛人,發覺見捉於戶曹,自戶曹移送本曹,今當照律,而不可以常律處之,何以爲之乎?宋寅明曰,臣當詳陳其始末矣。金在魯爲戶判時,以本曹銀貨之絶乏,關西伯辭陛時,同爲入侍,劃得關西木五百同,而作銀之道甚難,多般講究之際,郞廳安允中,請出給記付木四百餘同於白木廛,換銀以用,其代,以關西木上來者,充上,在魯初甚持難,末乃聽許,伊時,有盧啓漢者,往來允中家,而知其事狀,揚言于廛人,有若渠自周旋者然,果捧賂物,其後白木廛失火,未卽備納,故允中,以此得謗,傳說藉藉,允中,爲自明之計,呈狀戶曹,啓漢罪狀,始爲發覺,自戶曹捉致査究,得其實狀,移送秋曹矣。上曰,此其情債耶?若是情債,則有先朝受敎而爲極律矣。寅明曰,此非情債也,乃受賂也,比情債尤重矣。上曰,當用何律耶?諸臣,各陳所見。沈壽賢曰,其情狀則比情債,尤爲絶痛,而極律則過矣。上曰,宋太祖,仁厚立國,而猶以爭功一事,戮軍卒十數人,於此等事,豈可以輕典施之耶?雖以犯越人事,言之,一邊梟示,而又有從梟首之下而犯越者,利竇之難防,如是,領相所達,似太寬矣。然一番下敎,仍爲受敎,不可不詳審處之。廷濟曰,考諸律文,則此不過杖一百流三千里,此律則太輕,極律則似過矣。徐命均曰,嚴刑三次後,島配似宜矣。金在魯曰,此是臣在戶曹時事,而非獨聽該郞一人之言,廣加詢議,知其完實而爲之矣。思慮所不及處,有此萬萬可駭絶痛之事,此漢何可以常律論,而臣則有所瞿然,不敢仰達矣。上曰,郞廳旣曖昧,則況卿,有何瞿然乎?畢陳所見,可也。在魯曰,如此之類,當懲一勵百,雖用一律,少無所過矣。寅明曰,此不可以常律施之,雖用一律,可也。申思喆曰,法律一定之後,則仍爲後日遵用之法,不可不詳審,一律則過矣。金取魯曰,近來人心姦僞,如此之弊,種種有之,此先朝所以有用一律之受敎者也。然秋曹,若考據律文,參以情犯而處之,則容或可矣。而旣已陳稟於筵席,則事當從重嚴處,防其奸竇,不可只用杖流之常律而已。而一律處斷,終涉過重,臣意則各別嚴刑,遠惡絶島,全家定配,以爲懲勵他人之地,似宜矣。尹游曰,此事萬萬絶痛,若不從重嚴處,則無以懲畏,論以一律,未知如何?而亦不可以常律勘斷,各別嚴刑,遠配絶島,似宜矣。朴文秀曰,若論受賂之罪,則不可以物之多少,有所輕重,而至於七百兩受賂,尤極萬萬絶痛,若不嚴加痛治,則都下之民,無以懲畏,以次律之重者,處斷爲宜矣。宋眞明曰,情債,猶有所求於人,而此則從中幻弄,七百重貨,白地受食,可謂萬萬絶痛,如此之類,不可不別樣懲勵,若以特敎,施以一律,則不必自下爭執,而第國家用法,宜加審愼,衆議又同然,以次律之重者,嚴斷,無妨矣。在魯曰,與受同罪,累百廛人,鳩合以給者,雖不可一一治罪,而其中行首所任之屬,宜有嚴刑痛治之道矣。上曰,昔年批旨中下語之間,亦有重人命之意,極律則雖過,而常律則不可用,嚴刑三次後,勿限年絶島定配,廛人則自秋曹從重科罪,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分館事,申飭催促,累次開坐,而其中一人起鬧,尙未完圈,事甚不當,當該行首掌務官,及起鬧人,竝從重推考,使之卽速完圈,如何?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徐命均曰,頃以慶尙右兵營所囚罪人林宇棟査報事,稟旨,分付矣。報狀今始來到,以爲林宇棟,初出於曺永河之指告,渠以全不識處雄,亦未聞其姓名,爲辭,而宇棟同接處推問,則或以爲與處雄,同入場中,或以爲評論處雄之文,其所爲言,未免欺隱。且戊申逆賊希亮,同里居生,相與往來,書札綢繆,出於賊奴之招,而相與面質,則元無識面之事,此則不可取信,而與希亮親密之說,頗多傳播,方使永河輩,更加譏察云云,兵使閔昌基,旣已拿問,分付本道監營,使之詳覈以聞,而譏察等事,似有弊,禁止爲宜矣。上曰,閔昌基所爲,極爲駭然矣。不可置人於疑信之間,宇棟則移送監營,令道臣査覈以啓,譏察事,各別嚴禁,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長陵靑龍邊看審處,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何如?上曰,依前稟定,使尹淳進往奉審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徐命均曰,關西事,誠甚可憫,舊監司權以鎭,旣有拿問之命,而新監司尹陽來,諉以遭彈,日事撕捱,無意辭朝,其在使臣以禮之道,不可一向督迫矣。聖上,雖以昔年重臣事,援據下敎,而今者陽來所遭,則旣出臺啓,若比之重臣前事,似或有異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若比之於重臣往事,似或有異,不可督令往赴,平安監司尹陽來,今姑改遞。{{*|出榻前下敎}}命均曰,陽來才器,允合於刑漢城府長官之任,前頭超擢委任,爲宜矣。上曰,第當留意矣。此後備堂之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引嫌之疏,勿爲捧入。{{*|出榻前下敎}}宋眞明曰,臣頃往長陵奉審,則白虎邊山勢頗低,障空補缺,不無其道,前頭國力稍裕,民困少紓,則徐議處之無妨,而至於陵上相望處,白石甚不好,曾亦始役鑿去而中撤,更費十許日工夫,則足以盡鑿云,其處物議皆然,故敢此仰達。今番水道改築時,同爲擧行,何如?上曰,所見果爲未安乎?依所達爲之。{{*|出擧條}}朴文秀曰,昨年地部穀物匱竭,百官頒祿,軍兵放料,貸用於他司,故至於成均館養士之需,無路推移,以此大臣陳白,以惠廳米五百石,貸于戶曹,輸送成均館,而其時堂上爭執,只送二百石米於地部矣。今者成均館,以飯米饌價不足,依昨年例,使惠廳送米之意,草記蒙允矣。大抵地部惠廳,所管各異,養士之需,當責於地部,而反責於惠廳,有若每年爲式者然,此若不永爲防塞,則前頭必成謬例,此後則使成均館,專責於地部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武科出身之必令赴防,不許納米事,纔有申飭矣。西北出身,皆令赴防,而其他京外之人,應赴,不過七十餘人,一例使之赴防,亦涉有弊,依例從願許施,未知如何?上曰,從便爲之,而當初赴防之意,蓋欲使新進武弁,習知邊上事情也。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臣久在呈告中,不能預察,日昨聞太學養賢庫供士飯米,頓絶,與同知館事,聯名草記矣。允下之後,移牒惠廳,則惠廳堂上朴文秀以爲,雖有昨年已行之事,若自惠廳,直送太學,則恐爲後弊,戶曹,果爲乏儲,而請報惠廳,則可以推移上下云,故敢達。上曰,養士之需,不可闕,而惠堂所達,是矣。宜自戶曹,受來移給矣。眞明曰,每月飯米,例於十三日上下,而今已過時,戶曹,雖貸得於惠廳,明日內依數上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曰,四民安業,王者之政也。一自白木廛燒燼之後,廛人,不得開廛買賣,故亂廛之弊,日以益滋,廛人,因此專失其利,一依《大典》,申飭刑、漢城府,亂廛之弊,各別嚴禁,其中尤甚者,勿爲捧贖,依例嚴刑以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仍下敎曰,白木廛燒燼之後,久未復設,往者動駕時觀之,所見甚不好,旣已目覩,不可無各別顧恤之道,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二年貢米,雖已從貴上下,此不足以示其優恤之意,其所當納之物,固不可全數蕩減,若用給災之規,參酌蠲除,則好矣。自備局,商量稟處,可也。{{*|出擧條}}朴文秀曰,賑廳,與湖南相換關西錢二萬兩,初欲貿穀於關西矣。得聞關西米價甚高云,且本廳,全無銀貨,此錢,勿爲貿穀,盡數換銀上納之意,分付道臣,趁速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申思喆曰,臣於日昨,得見宗臣疏本,則以東朝進宴之尙不稟行,非斥該曹,臣於此固已惶悚,而國制,三年後稱觴東朝,情禮當然,而遽緣東朝私服未盡,且無自該曹直爲稟行之前例,故尙今遷就矣。今宗臣之言,如此,姑觀前頭年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已諭於宗臣疏批,而慈敎落落,予不敢開口陳達,故今日諸臣入侍時,亦無所下敎,而抑鬱則深矣。禮判之待年事稍登云者,殊非禮官之所宜言也。終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頃者宗臣陳疏,有東朝尊號之請矣。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鬱之敎,此固出於我殿下顯揚之至意,而第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願聖上,惟思將順之道,益光慈聖之德焉。徐命均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矣,而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執謙靳允,此足垂耀於簡冊,有辭於後世,在聖上養志之孝,固宜仰體而承順之耳。願殿下,益留聖意也。金尙奎曰,前日下敎《農家集成》印出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農家集成》,此非頒賜內入gg八g件,啓下之事,故單子之不下,蓋由於此,只令本館,以木板印出八件,送于八道,使其道傳印廣布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洪景輔{{*|病}}。左副承旨徐命彬{{*|在外}}。右副承旨金尙奎{{*|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左珥。巳時午時,日暈。未時,太白見於巳時gg巳地g。夜二更,月暈。 ○下直,富平府使鄭厚一,橫城縣監金養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廳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尙奎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無進參之員。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退待已久,尙未處置,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大司憲洪鉉輔,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再違召命,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入直,闕員,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病不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外司坐起進,參判朴乃貞同義禁減下未肅拜,參議李玄輔未肅拜,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尙奎進。以金興慶爲右議政,金若魯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宋敎明爲持平,李錫祿爲禮曹正郞,金時敏爲司評,金光岳爲黃山察訪,鄭述先爲司僕僉正。外方兼春秋,九,兪健基、崔成大、許沃、尹光毅、鄭重器、宋時涵、任鏡觀、鄭熙普、宋瓆。奉常副奉事康弘濟,學錄洪聖源單付,以趙儆爲平安兵使。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金尙奎啓曰,憲府闕啓,已至多日,新除授持平宋敎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太廟展謁擧動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曹參議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五日,旗牌官林大賢稱名人,自曜金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辛宇泰,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梅原情公事判付內,縣監鄭羽良拿處事,判下矣。鄭羽良,時在忠原縣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外,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鞫坐,因臺諫不備,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十四日,本陵西邊洞口外,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多發善放砲手,期於捕捉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於鞫囚,不無隱情之可問者,昨陳短疏,仰請處分矣。及承批旨,乃以本非不道,不可輕施訊問,爲敎,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亮濟、甘德等,語脈情狀,有不可不嚴問者,當初鞫廳之請刑,亦以此也。無近宗,姑不發說等語,豈非不道?又豈非訊問之端乎?此非建伊,猝然辦出傳播者,若使兩囚,果有自明者,則以聖上好生之德,不欲刑訊,不害爲審愼之道,而旣無可據之明證,顯有情跡之可疑者。今以□獄,謂非不道,而不設鞫,則已旣設之後,其在獄體,一番嚴訊,斷不可已,故臣果略有所論者,實出於嚴鞫事之意,而今殿下,終不允可,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已難晏然,而且念臺諫之必參鞫者,蓋使之參量鞫情,隨事爭執,而今臣疏論鞫事,未蒙採納,苟然參坐,徒爲充位而已,則區區廉隅之乖喪,有不足恤,而完議可否之際,必將牴牾不相合,反有妨於獄事。如是而其可以憲臣自居,而冒赴鞫坐乎?玆敢隨牌來詣,據實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金始炯疏曰,伏以臣,自遭凶書之變,心驚骨顫,直欲溘滅無知,而亦不可得矣。噫,嶺南者,乃祖宗培養之地,卽先賢文物之鄕,彝倫明於斯,禮敎興於斯,則至今七十州人,咸戴聖化,每及戊申逆亂,無不有臠肉寢皮之意,而宣朝廷之德惠,布國家之仁恩者,是藩臣責耳。臣受命按任,今且歲二周矣,而明不能折奸,威不能戢凶,苟且牽補,冀幸無事,日夜祗懼,如履淵氷,而亦豈意天壤之間,乃有此千古所未有之凶賊哉?臣猝見兇書,殆至於半日隕塞,此賊而不能得,則寧欲無生。今幸天日高揭,鬼神昭布,罪人斯得,兇節畢露,宗社神人之憤,可以少洩,然臣而不被誅殛,則亦何以少贖臣罪乎?假使此賊,出於他道之內,爲今日臣子者,豈忍一日俱生?而今則不忍聞不忍道之變,遽發於臣營咫尺之地,此臣罪也。況又究其本,則不過逞怨營裨之計,而反爲此窮凶極惡之擧,此臣罪也。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雖以臣一身處義言之,事關營裨,不知措意之何在,則臣之移次席藁,恭俟朝命者,乃當然之理也。似此凶變,前古所無,則只以凶書上送之外,固不當蔓及他辭,臣則逬出俟勘,直令假都事替行者,亦當然之理也。臣初非不思,而妄謂今日之世道,人心日漸危險,渠雖藏形匿影,其設計造意則可知。臣雖無似,忝按藩寄,擧措言動,俱係觀瞻,臣若蒼黃出次,張大其事,則必致一路之驚擾,此臣所以寧失自處之義,專以鎭定□□□言之,則此等凶書,固何忍上達天聽,而遠外傳說,易致□□凶書,則直送廟堂狀本,則只陳此意者,蓋出於斯,而臣於措語中,若不及營裨事狀,則此不但驚動天聽而已,中外訛擾,必以爲嶺南儒生事變。此臣所以未暇較量於狀聞體段之嚴重,而有所攙及者也,若令昔人易臣所處,則畢竟措置,未知果何如,而在臣處義,眞可謂放倒無餘。今則凶賊就捕,顯戮將行,於是乎臣可以自處,臣雖萬被誅戮,決不欲因仍蹲冒,抗顔更對於一道人民,而且伏聞狀本上送之後,公議至嚴,或以爲不卽出次,大失藩臣之體。臣固已萬萬惶懍,而承宣之入對也,至以分疏營裨,大段不可,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請之罰爲言,筵席語祕,雖未得詳,而語意甚緊,不但在於一時規警。雖蒙聖慈諒燭,不賜允許,□所操持臣者,將置於何等地耶?近密之議,可見法論之所在,則今臣去就之無可論者,特一餘事,而若臣日夜所祈祝者,惟在於速被重譴,俾{{*|bb以下缺b。}}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一更,月暈右珥。二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金尙奎啓曰,莫重鞫獄,連因憲府無進參之員,不得開坐,事體已極未安。兩司多官,引避退待,至於累日,而亦不處置,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京兆長官,久不行公,詞訟積滯,判尹張鵬翼,卽爲牌招,左尹吳光運,除拜已久,亦不出肅,事甚未安,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應敎韓顯謩,自鄕上來云,一體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所進湯劑,不過調補之劑,入診時欲下敎而未果,只繼進日問安事,分付藥院。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徐命彬,時在長湍地,勢難及期上來,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李縡在外,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兼帶未肅拜,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金尙奎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聖龍爲承旨,申晩爲修撰,吳瑗爲副修撰,李宗延爲兵曹正郞,魚錫胤爲繕工奉事,奉敎金漢喆,待敎趙榮國,兼春秋任述單付。繕工奉事魚錫胤,司饔奉事吳命觀相換。副護軍徐命彬。 ○洪景輔,以弘文館言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上下番不可不備員陪從。新除授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宗廟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擧動時,禁軍別將,當爲領軍侍衛,而新除授別將張泰紹,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兼濟李福京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受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西邊洞口近處,守護軍河太萬,爲惡虎囕殺,事甚驚駭,陵寢至近之地,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五十名,將校率領,今日早朝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洪景輔曰,今者秋曹公事,三度俱以箇箇承款於捕廳者,而若是抵賴,此不過循例擧行之故,已涉解弛,而其中有勿拘日次之命者,而其忽若此,更加申飭,而竝除尋常,各別嚴訊,期於取服。當此飭勵之時,日次訊問者,或行或否,亦爲申飭該曹。 ○傳于洪景輔曰,禮曹參議李聖龍原疏留中。 ○洪景輔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昨於乞免之章,略附一語,敢論鞫事,而及承聖批,以俱不關係於本事,置之何傷爲敎,臣實未曉聖意之所在也。此獄之互相爭詰,終始抵賴者,只由於無證左,而建伊、甘德之立落,惟在附耳語一節,兩囚皆以於自里妻,爲相語時參證,則其在獄體,不可不一番究問。至於芿尙,則建伊以爲,亮濟之奴,持京書來云,而亮濟則以爲,芿尙外無他奴,而其時出送洪州爲言,則傳書與否,一問於芿尙,在所不已。此兩款,皆涉緊證,豈可謂俱不關係,而置之而已乎?臣妄陳微見,不蒙採納,已深愧恧,而況同參鞫坐,一時陳疏之憲長,旣以聖批靳兪,至於引避,則臣之所論,雖與憲長差異,其不見摡則同矣,獨何可晏然參鞫,冒居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gg㙉g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東萊府使鄭來周,累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病昏太甚,觸事憒憒,官中百務,一不照檢,奸裨猾吏,夤緣作弊,邊上重地,事多可慮。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近來牌不進之弊,鎭日紛紜,聖上屢有申飭,而愈往愈甚。前持平金光世,出身之初,新除憲官,似無情勢之可言,而無端三違,終至坐罷,新進慢蹇之習,不可例勘而止。請前持平金光世罷職。徽陵參奉張至大,本以嗜酒狂悖之人,全沒衣冠模樣,自授初仕之後,全不赴番,或圖出假官,或不出假官,而偃然在家,致令陵寢守直,鎭日空虛,隣陵官員,莫不代悶,而傳說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請徽陵參奉張至大汰去。竝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旣有斟酌,筵白加律,在我何損?其所爲嫌,俱係旣往,追提引避,無已太過,有懷疏論,欲嚴鞫體,聖批靳允,何必過嫌?請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大司憲洪鉉輔,竝命出仕。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獻納安相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憲府之職,在於正風俗伸冤枉禁濫僞等事,而近來職事墮壞,所謂茶時之坐,不過若干犯禁及風聞者決罪而已,所謂伸冤枉一事,廢已久矣。祖宗之法,凡有冤枉,先告憲府,而猶有冤然後,始許擊鼓上言,而今則訴冤者,惟以擊鼓上言爲事,而未嘗經由於憲府。憲府亦不以此爲其職任,故訴冤者相續於闕下,不勝其猥濫,而憲臣則漠然不相干,設官分職之意,豈端使然哉?請自今申明舊典,凡有冤抑者,令先訴憲府之意,作爲定式,以爲尊國體擧憲職之道。中人輩濫職追贈,已有先朝申飭,而冒濫之弊,近來尤甚,東西郊纍纍之塚,立石以表者,率多判書參判之贈,名器由是而沾汚,等威自此而紊亂,事極寒心,宜加禁飭。請令該曹,嚴塞中人輩濫職追贈之弊。生民之源,在於農,農之成,在於牛,此國典所以重牛禁也。近來法綱解弛,禁屠不禁,外方則各邑屠肆,便作應行之規,京中則閭巷間無賴之輩,處處私屠,見捉法司,則納贖免罪,全不懲畏。一邊被捉,一邊復屠,故荐飢之際,易以售價者,莫如牛隻。貧民之牛,固已盡賣,而稍實農家之專意喂養者,率多見失於偸兒,以至數十家大村,能保有一二牛者亦鮮,如是而其可能起土作農乎?當此農節將屆之時,尤宜申嚴屠禁。請飭諸道,嚴禁各邑屠肆,京外犯屠者,勿爲徵贖,一切依法典,刑推定配,俾爲農民保牛之道。引嫌而退,其所疏論,亦有意見,聖批靳兪,何必爲嫌?請司諫李著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及處置事,依啓。 ○洪景輔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禮曹參議李聖龍疏曰,省疏具悉。勉戒切實,眷眷進箴,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原箴留中,□座右之銘。 ○應敎韓顯謩疏曰,伏以臣,早歲治業,登科通籍,利祿其志也,宦達是願也。自非高蹈,何辭榮進,而但於玉堂之職,自知其萬萬不稱,故矢心撕捱,積以歲年,殆有九死靡悔之意矣。間者怵迫於雷霆之威,不免乍出,而亦非敢自爽迷守也?只爲粗伸分義也,亦欲呈暴陋拙也。人非鬼責,理所必然,幾何持被,飽受醜辱,承明之席未煖,而薦紳之羞難洗,狼狽顚頓,俯仰慙悔,自是金華一步,鐵關之外,又有鐵壁矣。重以昨歲以來,痰濕作祟,再嬰奇疾,幾不得生,見苦諸症,雖不敢輒錄醜陋,瀆塵淸覽,而若言其最關於不可從官者,則頑痰結聚於環跳,姑幸不濃,濃則必死,醫家之所忌也。又以右足之掌,痰疔痛刺,踏履尤艱,一病如此,不生不死,遭値聖世,報蔑塵露,叨玷匪據,動速辜戾,險釁孤露,又不得保有一妹,目見其子母俱喪於數日之內,垂白偏母,涕淚無晞日,心魂隕喪,一倍沈委。有時忽忽茫茫,生意消索,在家無一好事,在官無一好事,世味闌珊,萬念灰冷,雖靡痛恙苦急之時,神氣昏餒,愛戀枕席而已,蓋喪威震薄,疾病銷鑠,心隨而病也。使臣雖無情迹之危隘,以此疾病心神,萬無出入邇列之望,而只緣不見諒於銓地,輒蒙誤恩,新命又下於在鄕之日,繼而有催促之聖敎,臣驚惶罔措,拚死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嚴召之下,末由祗承,冒死坐逋,恭俟威罰,恩罷不下,庚召荐降,臣於是,倍悶倍恐,覓死不得,玆敢擔舁病軀,祗詣九閽之外,盡將危懇,仰干仁覆。伏乞聖慈,俯垂憫察,亟賜罷削,俾得以安私分而延殘喘。仍令有司,勘臣前後辜犯,以爲慢命者之戒,不勝萬幸,抑臣於向日四儒臣之罷職,竊以爲聖上處分,未免過中也。蓋聖上親禱社壇之擧,寔出爲民之至意,凡所以致敬致誠之道,靡不用極,則彼駿奔在列之臣,孰不欽承警飭,敢有怠忽於其間?而況侍臣下馬,旣有傳敎,則彼爲侍臣者,何憚而不爲奉承耶?其紛擾倉卒之際,不卽聞知,可知矣。且此由於承宣之不善周旋,則求對請罪,亦非異事,而聖明於此,不少恕究,初旣命拿於輦路造次之間,末又特罷於陳疏自辨之後,辭旨嚴峻,非比尋常,使無故在直,日侍講筵之諸臣,一時逬出,景色蒼黃,聖明此擧,不亦過乎?先儒云,整其衣冠,尊其瞻視,心便齊一,當祀事隔夜之日,齊明盛服,對越神明,則此時殿下之心,亦幾齊一矣。心正則所發宜中節,而殿下辭氣之發,未免暴露,或欠省察,此時如此□蠖濩,燕閑之時可知矣,接待臣僚之時可知矣。臣竊憂之,事雖微細,有關聖學之得失,故不以聖心之旣悔,諸臣之已敍,而敢效勉戒之忱,惟聖明,加意於本源涵養之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儒臣事,不過事體,本不關於治道之緊要矣。飭礪之下,以病爲辭,事體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宋敎明疏曰,伏以臣,向叨憲職,冒沒一出,適會三覆當前,倉卒登對,前啓措語,略有不愜於心者,刪改語句,仍因謄傳,自謂出於斟酌得宜,而僚臺避辭,譏切狼藉,臣之受困,殆無餘地。及其引避,處置見落,杜門蟄伏,聊爲自靖之圖,親鞫問郞,義不敢辭,騎郞之除,隨分供仕,而至於臺省一步,便欲自畫,迺者銓曹承乏,誤檢天點,循例遽下,臣誠驚惶狼狽,罔知攸措。噫,臣之巽軟,全沒稜角,言議之地,本不近似,初出世路,齟齬寡陋,一入臺地,醜拙旋露,含糊苟且之斥,實爲臺閣之厚羞,更無顔面可以復入於宿趼之地,而伏況聖上,奮發爲治,大誥一頒,百僚欽聳。臣於是時,數日在臺,未能進一言論一事,以裨我殿下至誠求治之盛意,追念愧負,若無所容,而銓堂疏批,至以耳目之官,媕婀成風,深致慨然。其後繼入之諸臺,竝皆引避,遞罷乃已,則如臣之身處臺地,目睹盛擧,而泯默無言。因事徑遞者,孤負職責,罪實爲首,今乃踵入於多臺引免之後,獨自晏然,揚揚冒進,則揆以廉隅,決無是理。今以闕啓,召牌儼臨,分義是懼,趨詣闕外,而咫尺禁扃,無路入肅,玆陳短章,徑歸私次。伏乞聖慈,俯垂鑑燭,亟命鐫改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卽別儲廂也}}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金德履入侍。命均曰,日氣猶峭寒,聖體,若何?上曰,朝者啓批,已言之,而無他節矣。命均曰,寢睡水剌,與日前一樣乎?上曰,差勝後,更無所加減矣。命均曰,湯劑停止已久,比諸進御之時,氣候或有所差異乎?上曰,姑未覺其然矣。頃因東朝症候,有望後更爲問安之敎矣,故今日許令入診,先爲東朝問候,可也。命均曰,大王大妃殿症候,向者以痰流注往來爲敎矣。今日聞醫女來傳之言,自前有此症候,天麻湯進御後稍解矣。今復如此,天麻湯又欲加進爲敎矣。上曰,昨日則比數日前少減,蓋其流注之時,雖不平,猶勝於凝結一處,凝結時,則必入裏,膈間甚不平,故欲進疏散之劑,使無凝結之患耳。命均曰,天麻湯三十貼,更爲製進事,下敎于醫女矣。上曰,下敎以爲,庚戌所進,則無加入,以此更進當好矣。諸醫之見如何?去加入可乎?聖徵曰,庚戌則症候只是手指麻痺而已,故以本方劑入,因其有效,漸次加進,遂至五十貼。其後則以臂部凝結,似將成腫爲敎,故欲散其風熱,加入威靈仙、羌活等材。卽今症候,不特膈間爲然,臂部等處,間多流注,加減天麻湯,似爲完備,而猶有力微之慮。外議皆欲詳探症候,而議定其加入矣。上曰,今番進御有效,而猶不如初,故以庚戌所進之劑爲敎矣。聖徵曰,白芥子、烏藥等材加入,則似好矣。應三曰,此藥分數旣輕,且累次進御,其力漸不如初,只以元方用之,似歇,治痰之材數三種,加入爲宜矣。諸醫皆以加入爲言。上曰,藥方書進,則當以票紙下敎,而俄者東朝,亦以提調監劑爲悶矣。然如此之時,何可不監劑乎?命均曰,湯劑雖或進御,而如丸劑治本之藥,不得進用,此可悶也。上曰,然矣。命均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只令首醫爲之。聖徵診察後奏曰,脈候度數則調匀,而左邊頗似沈弱,少欠和暢矣。應三診察後奏曰,脈候往來度數則好,而比向時,則不能調匀矣。命均曰,得無有感氣乎?聖徵、應三曰,不知其爲感氣也。上曰,脈度微妙不可知,而向者連日殿坐仁政門,而日氣頗寒,故咳嗽連作,今雖減歇,脈度似因此而然矣。且自念近者中氣,不如服藥時,故今日雖不入診,欲下票紙,使劑入補中益氣湯矣。命均曰,然則諸醫皆令診察,可矣。上曰,不須如此,第於退出後,劑藥以入,可也。命均曰,當依前加入,劑進五貼乎?上曰,唯。命均曰,自向日祈穀時,勞損已多,繼以親鞫,引接頻數,無日不殿坐於受風處,少愈之戒寢解,凡節那得不然?明日太廟擧動,未知何以過行,而此後則節宣之道,一倍加意,臣等之望也。上曰,明日則日氣漸和,往來至近,何必爲慮乎?命均曰,朝水剌已進乎?上曰,姑不進矣。近來食治稍勝矣,一兩日間,又不如前,是似由於痰也。命均曰,水剌饌物,甚難適宜,其無所思之物,使自外備進者乎?上曰,無可思者,近來所喫,皆恬淡,非厚味也。命均曰,廚院所進各種魚卵,皆非佳品,松鰱卵外,如明太卵之屬,或使別定乎?上曰,素所不嗜,何必別定乎?魚膳漸覺味腥,東朝亦敎以如此矣。命均曰,辛甘菜,例於立春日入之,而常時亦有所入乎?上曰,入之而亦不嗜矣。人或言芥沈菜之好,而予喫之,則其味非葱非蒜,不知其好矣。命均曰,京裏所種之芥,自是常品,而峽邑如淮陽、金城等處所産,沈之木瓮者,絶佳矣。寅明曰,丸劑劑入已久,想已盡御矣。上曰,中間作輟,故尙有所餘矣。命均曰,上候猶如此,明日擧動時,輦簾勿爲捲三面,以愼風氣,何如?上曰,當晝而行咫尺之地,何至作此乎?仍敎曰,以副學事,欲有所下敎矣。副學之撕捱已過矣,不徒撕捱本職,凡干職名,皆欲辭避,極涉未安。況此句管堂上,爲任緊重,而尙不膺命,何可如是乎?命均曰,因一時臺言,撕捱至此,誠過矣。況今湖南事,比諸道尤急矣。上曰,事極未安,副學李瑜,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韓顯謩又爲違牌,其言病太多,亦爲怪異,只推,更爲牌招。吳瑗等頃者處分,旣以非有深意爲敎,則此乃開釋,而一番例罷,亦使伸其廉隅,則尤無可嫌,此後則勿復撕捱之意,申飭,可也。春躋曰,今日將開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明日擧動時,備員之地,好矣。上曰,唯。又敎曰,諸玉堂皆就職備員後,視事卽爲取稟,可也。命均曰,翰林二人罷職,已至多日矣。上曰,竝敍用,可也。又敎曰,徐命彬事亦異矣。其在玉堂時,撕捱太過,近來又如是,是何故也?命均曰,臣弟命彬,素有疾,以從宦爲難,頃者副學,則臣旣在領事,法應避嫌,故不爲應命,而今番承宣,則適往墓下,未及上來矣。上曰,雖云有疾,何至如此乎?春躋曰,頃因司諫李著所啓,臨御以後,諸臣章疏之有關於君德治道者,令政院分房類抄,作爲冊子入啓事,依允矣。十年之間,言事疏章,今方付標,而極爲浩多,且其抄選之節,書寫之役,合有稟裁,故敢達。上曰,此是玉堂之任也。令玉堂十分精抄,令寫字官細書冊子,而進之,可也。春躋曰,疏章抄選,當以政院日記,而政院日記,例不得移送他司,此爲難便矣。上曰,政院日記,雖玉堂,不可移送,玉堂來政院,抄出,可也。近日疏章,則魏世鵬疏稍勝矣。命均曰,如保寧儒疏,下備局而無可回啓矣。上曰,然矣。白奎昌疏,固無奇異,而應旨進言則可尙,猶勝於媕婀不言之臺官。頃日駁遞奎昌而,臺官可以反省矣。又敎曰,今月已過半矣。都目政必於今月內爲之之意,申飭兩銓。各司未回啓者幾何?其度數使之抄啓,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還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洪尙賓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北兵使具樹勳,以其母病,屢狀請遞,而使之抑情察任矣。今又呈狀,以爲母病,委廢床簀,氣息奄奄,一息未泯之前,得以相逢,庶可瞑目爲言。閫任遞易,雖甚重難,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察任,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臣李錫杓,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金鎭商,正言臣申宅夏,俱在外,只有司諫臣李著,獻納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平安監司,朴師洙、李箕鎭、兪拓基。 ○傳于鄭必寧曰,推鞫姑罷。 ○甲寅正月十七日巳時,上將展謁太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出仁和門。藥房提調宋寅明進曰,今日風氣甚峭,請御煖帽。上曰,相距是咫尺,何至着煖帽乎?上至太廟,入齋殿,少選,具衮冕、齋服、秉圭,出次。將入東門,顧承旨曰,殿內事體至嚴,而通禮一人不執笏,殊爲未安,覓笏以給,可也。遂就階下板位,西向四拜訖,升自西階,入殿內。諸承旨、史官,皆立殿外。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李聖龍,下注書金錫一,檢閱李德重,從入殿內。上奉審各室後,還出東門。李春躋進曰,通禮初不執笏,致勤聖敎,啓請儀節,亦多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將展謁永寧殿,藥房三提調徐命均、宋寅明、李春躋,請對奏曰,自此御小輿,好矣。上曰,於心有所不安,何可爲之?命均曰,在前臣等,每以愼護之意仰達,而輒靳開納,實甚憂悶矣。今日展拜奉審,玉體已勞矣。且御毛裘,必有汗氣,若仍爲步進,則汗出益多矣。汗後受風,非愼疾之道也。上曰,間不過數十步,卿等毋爲過慮。命均曰,若是非禮,則臣等亦豈敢煩請?而帝王之孝,莫大於自愛,今雖御小輿而行,何害於禮乎?況近來聖躬,多在靜攝中,不可不十分節愼矣。上曰,卿等之意,予豈不知?前者亦有乘輿之時,而終有不安於心矣。況今體氣之平和如此,而猶乘輿可乎?今日雖厚衣襨,而無汗氣,予固量力而行矣。上,過正門外,藥房三提調,又請對奏曰,前年亦自此御小輿矣。上曰,纔過彼曲墻,則乃降輿所也。其間乘輿,何益之有?上,從東門入,展拜如初,入殿內奉審各室,至東挾第四室,見寶欌鎖鑰半開,遂命開鑰審視,出立戶外,謂諸臣曰,欌中只有狀如敎命櫃者二件而已,無冊寶。元廟雖追崇,必有冊寶矣。史官出去,令殿司取入寶置簿,可也。春躋曰,久立可悶,不必於此處取覽,還小次後覓入,好矣。上曰,奉審有意,何憚其暫立乎?上注書成範錫,與殿司,持寶置簿入來。李聖龍展看。上曰,勿置地上,持而進來。聖龍進納。上受而覽之曰,大王、王后寶各一,俄者所見,是寶匣也。史官出去,都提調使之入來。聖龍曰,冊寶置簿,列錄於一紙,殊涉草率,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當如儀軌而櫃藏矣。殿司曰,有櫃藏尊閣之件,而今因猝遽,以官員所看者進納矣。上曰,彼殿司誰也?春躋曰,宗廟令具鼎勳也。上曰,是具聖任之族乎?聖龍曰,今北兵使具樹勳之兄也。範錫,引宗廟署都提調徐命均入侍。上曰,第十二室冊寶,則俄已奉審矣。其外十一室冊寶,都提調與殿司,同爲奉審,而開鎖之際,不可無守僕,亦令入去,可也。春躋曰,冊寶置簿,自上命入,則當以櫃藏之件進納,而今以官員所看草紙,仰備請覽,事極未安。殿司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事由忙急,置之,可也。仍問于諸臣曰,此殿,以昭穆之義爲之耶?聖龍曰,蓋序以昭穆,而聞初作正殿,其後次次造成,凡三次而就此規制云矣。上曰,先朝亦嘗欲奉審冊寶,而以開閉爲重難,卒未果矣。今適鎖鑰半開,故奉審一室矣。此後展謁時,前後殿冊寶,當竝爲奉審矣。禮房承旨,以此意,分付殿司,令於其時稟達,可也。又敎曰,殿司則未必久在其職,今雖分付,其時若他殿司當之,則似不得知而擧行,直爲分付於守僕,可也。春躋曰,事體當言于殿司,使之分付守僕矣。上曰,然矣。命均奉審後奏曰,各室金寶玉冊,皆如數奉安,而此置簿中,西挾第二室寶,書以恭毅,而寶匣標紙,則書以恭懿矣。上曰,詳考《璿源譜略》,還小次後啓達。遂出東門。命均等請御小輿。上曰,過正門後,當乘輿矣。及過正門,命均等令進小輿。上遂御而還,問曰,彼假通禮年老者誰也?聖龍曰,廣興守洪禹齊也。上還入齋室,少選,改視事服出次。聖龍進曰,俄者有《璿源譜略》考啓之敎,而太廟無本冊藏置之事,取諸政院而考見,則寶冊置簿中,恭毅之毅字爲是,大臣所達標紙之懿字,或似誤矣。第標紙,初自都監書來云,然則似無誤書之理矣。莫重冊寶置簿,與標紙,如是相左,終係未審,早晩一次奉審後,正其誤書處,宜矣。上曰,俄以此後展謁時,奉審之意下敎矣。上,還入大內。諸侍衛及承旨、史官,至仁政殿東階下,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金尙奎{{*|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四更,月犯右角星。 ○李聖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平安監司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尹張鵬翼,左尹吳光運,屢次違牌,不爲行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召對爲之。 ○李聖龍啓曰,召對爲之事,命下,而校理趙尙命,身病方重,纔已陳疏入啓,無由自力入侍云。屢次催促,終不詣閤,雖緣身病,旣在直中,召對命下之後,不爲入侍,事體極涉未安,推考警責。卽今玉堂入直,只是趙尙命一人,他無推移入侍之員,召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此飭勵,久未開講,而再昨儒臣就直,而入診及動駕相値,今日欲行矣,辭章又上,故留其批而,命下矣。君父方調補,而猶欲開講,爲臣子,設有身病,其在事體,不當若是,極涉未安。校理趙尙命遞差,召對停。 ○又啓曰,校理趙尙命,獨爲入直矣。疏批旣有調理之命,故纔已出去,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應敎韓顯謩,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晩,副授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一體牌招。 ○李聖龍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大小橘等薦新進上闕封,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京畿監司狀啓,吏曹參判李縡病重上去不得事,傳于李聖龍曰,卿辭至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以全羅監司狀啓,濟州牧場會付牛隻,劃給千餘頭事,傳于洪景輔曰,今狀請者,耕之最緊者。今方勸農,而其所許施,不宜遲滯,其令備局,依狀請卽爲許施事,分付。 ○洪景輔,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朴文秀,連參鞫坐之餘,瘡病添加,有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以爲備員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尹陽來爲兼同義禁。 ○李聖龍,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行大司成意啓曰,全羅道扶安縣蝟島田畓監打,漁場收稅等事,今方發遣郞廳,依近例給馬事,該曹良中,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去十二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上曰,方使抄薦廉吏,而守令之入於御史書啓中者,令各其本道,有行査之命矣。尙今遷延,不爲査問,殊極未安,分付金吾,不卽査問之道臣,從重推考,使之趁速擧行事,申飭可也事,命下矣。今此下敎,曾無分付本府之事,本府亦無發關各道之事,則到今不卽査聞道臣,自本府有難指的査出,令政院査出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未蒙恩許,撫然失圖,抑塞罔措,連値朝家多事,不敢更申私懇,因循盤礴,以迄于今,徒然尸素,畢露醜拙,臣猶自愧,人謂斯何?噫,銀臺,卽古所謂喉舌之司,上而違覆闕失,下而號令百司,綱紀之擧,體統之立,莫不關係於此,而至於長席,其任較重,苟非其人,爲害不貲,矧今朝著,群彦林立,則不宜使空疏如臣,孤陋如臣者,苟然充位,許久羈縻也決矣。臣雖蒙迷,豈不知此?而徒感聖上奮發振刷之至意,愚衷激仰,未敢圖便,强策駑鈍,夙夜以之,而才識淺短,觸事憒憒。出納惟允之道,固非臣所可幾及,而尋常應行之事,亦每患不得其宜,六房之責,都萃一身,而凡所云爲,動輒得咎,如是而猶且冥行{{?|⿰土適}埴,遲徊不去,則其能得免於大何,而不至於顚沛也難矣。且臣積瘁之餘,百疾交侵,失今不治,後必難醫,非但當遞之義,如上所陳。只此病狀,難以供劇,筋力報效,亦無其望。曾見前輩之久於知申者,或乞由,或呈病者,間亦有之,而今則至尊,憂勤於上,宵旰不自暇逸,有非臣子所敢告勞之時,況此院中,一日無長官,則有一日之害,以臣之故,而貽害一院,揆諸道理,決知其不可。惟有引分求退,隨意將攝之爲公私兩得,而頃者辭單之特敎還下,尙覺私心之惶蹙靡容,則每每徹單,極涉猥越。玆不得不復入文字,疾聲呼籲,當此勵精飭下,大小率職之日,絲毫無補,煩聒是事,臣罪尤萬萬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自昨秋以來,敢將疾病難强,精力不逮之狀,筵奏箚陳,前後不啻數十遭矣。苦心至懇,非出於一時例讓,日月之明,亦有以俯燭之矣。間雖迫於嚴命,冒昧復出,凡於籌坐賓對,懸病之日多,而供職之日少,議政一窠,便同虛銜,臣心之悚蹙不安,姑不暇言,其有損於國體,爲何如哉?近以鞫事相仍,按治方急,人臣之義,不敢言病,連日開坐,忍死趨參,絲毫氣力,尤無餘地,孱喘懍懍,不保朝夕,而昨自陪班退歸,感傷忒重,症形越添,達宵昏窒,殆不省事。顧此沈年痼疾,生意已盡,加以危兆敗症,又復疊出,勢將不日殞斃,而及此一縷未絶之前,終不獲卸解重擔,得遂至願,則是臣雖死之日,永爲不瞑之鬼。玆敢不避煩瀆,涕泣而陳之,伏乞天地父母,少垂憐焉。念臣狗馬之齒,在《禮經》謝事之年,又加二矣。藉令謨猷識慮,有可以裨國事,精神筋力,尙足以服官政,猶不可冒進於鍾鳴漏盡之後,矧此耄昏之極,全無一分省覺者乎?卽今休致諸臣,其年固皆下於臣矣,諸臣之齒,與臣相上下者,亦皆優游散秩,而臣獨遲徊顧戀,不能便訣,委蛇於班行之中,匍匐於省闥之間,此臣所以矍然而懼,靦然而慙,有不能頃刻自安者也。且臣屢奉批旨,輒以臥閤視事爲諭,此實出於我聖上曲軫賤臣之盛意,而臣之私分惶蹙,尤萬萬矣。夫輔相之任,百責所萃,當此艱棘之會,雖夙夜憂瘁,焦心竭慮,有若捄焚拯溺之爲,猶恐其不及。顧以臣之病昏癃殘,忝叨匪據,筋力奔走,亦不如人,簿書期會,尙且後時,徒使丞弼之地,反爲養病之坊,而聖上特以驅使已久,不加譴斥,一任其充位備員,虛縻重寄,是則殿下所以憫念臣,而欲其全安之者,祗增臣之罪戾而已。噫,聖心赫然,大誥誕宣,圖治之勤,求助之盛,眞足以貫徹神明,臣於此際,忝居首輔,曾不能出一言劃一策,少效其對揚之誠,伈伈泄泄,無所猷爲。尸素之罪,已不可勝贖,而疾病危苦,輾轉至此,人理殆泯,鬼事將迫,徒以哀苦之懇,仰瀆宸嚴之下,臣情雖慼,而罪則難赦。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命鐫遞臣相職,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屢日勞悴之餘,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箚中所辭,業已前諭,卿何不諒?尤況引年,誠是料外。卿其須體前日慇懃之諭,勿復此讓,安心善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臣,自承北藩新命,不知何爲致此,而殿下旣奮勵庶政,朝家方綜核人物,則愼惜公器,宜自八路方伯始,況地則北藩,在國而爲鎖鑰,秩是亞卿,在臣而爲陞擢,廟擬已是失注,聖鑑又奚爲而遺照也。噫,臣之本末長短,臣自知之,當官而無赫赫之譽,在家而有肫肫之譏,平生守愚,眞是魯鈍無能者耳。立朝三十年,與世齟齬,臣旣自甘於散廢,人亦不備於齒數,從前歷試,無一可稱,則以臣地望,無以彈壓守宰,以臣才識,無以宣揚聖化。且國家昇平,已百年矣,悠悠域外事,非所可恃,則政須收拾邊情,綜理邊務,朝中屬望,自有其人,而臣之代斲,已乖物情然,此猶餘事耳。念臣門戶孤冷,宗族鮮少,而不幸履盛之戒,常切招損之憂,兄弟叔姪,日夜相勉,惟以斂避榮要,作爲三字符,而年來倖第過多,皆繫朝籍,一念憂懼,如在針氊。矧此藩翰之寄,係國重任,臣弟始炯,方待罪嶺臬,而弟按于南,兄按于北,公體私義,寧有是理?臣於頃歲,猥叨海藩,臣弟又承湖伯之命,不得不黽勉往赴,則臣之連章乞免,不避瀆擾者,蓋以前輩之一時竝據。雖曰有例,此皆才望俱著之人,有非如臣等輩比,則夫以堂堂聖朝,豈患乏人,而致令莫重揀選之地,反有此苟簡之譏耶?臣之靜竢公議,不敢爲疏籲之計者,今且許多日,而一味泯伏,尤切㦖蹙。此宜速賜改正,以重名器,則淸朝司直之論,亦必早晩不捨,而且臣狗馬之疾,源委已痼,素善風痰,常有懍懍之憂,一自昨夏以來,偶阽死域,出沒鬼關,殆至五六朔。賴天之靈,少得差完,而神形換鑠,精力消頹,細加點檢,非復舊日樣子,則奔走供宦,已無其望,雖承寵擢之命,末由祗謝,私心惶悚,尤當如何?玆敢略陳短疏,仰瀆宸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改,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速往欽哉。 ○執義梁得中疏曰,伏以三陽回泰,萬品迎熙,竊伏惟聖學日進,聖德日新,舜日堯天,廓然重明,群黎百姓,罔不欽仰鴻休,蹈舞康莊,糞土微臣,亦得與村翁野叟,擊壤鼓腹,拱北而頌南山之祝矣。不料柏府除命,遽下於此際,召旨遠降,促令上來,臣驚惶震掉,罔知所以爲計也。臣之昔年赴召,敢據古人致仕之限,猥陳悃愊於前席,乞其骸骨而歸,歸伏畎畝,自分永作閑散之民,而至於今年,則犬馬之齒,亦已恰滿七十之限矣,今日之有此新命,實是萬萬夢寐之所不圖也。又況所叨職名,地望自別,尤豈如臣陋劣,所堪承當者哉?臣於是,徊徨悶蹙,怵分畏義,終不敢爲應命之計,臣之逋慢之罪,萬殞難贖矣,跼天蹐地,誠不知措躬之所也。伏乞聖慈,曲垂矜憐,所授職名,亟許鐫免,仍命攸司,永刊臣名於朝籍,使臣永伏田里,以盡餘喘,實天地生成之大德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懇。見爾久矣,思其深矣,量爾力,其何辭乎?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實事求是,方當飭勵,心尤味焉,況陳其言之人乎?宜體此意 ○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空疎譾劣,百不猶人,重之以疾病沈痼,少不讀書,晩益自廢,環顧其中,茫無所識,雖尋常百執事,無一可堪,此不但臣之自知者明,實爲一世公論,況此經幄論思,是何等職任,而上旣誤授,下又冒據,不恤其羞當世而辱朝廷也哉?畿邑顚沛之狀,館職自畫之義,前後疏供,旣已備陳,臣固不敢更提,而昨秋敬差變通之事,公議所在,卽可見矣。筵話祕嚴,雖不得其詳,而竊聞大臣,以臣之甚善爲言云,噫,大臣過於忠厚,不欲斥言,故直爲此假借之辭,而如臣不肖實狀,於此而愈益彰露。夫以奉命審田之行,視玆所叨之職,其難易輕重,不啻相懸,而於其輕且易者,則慮其不能勘而遞改之,於其重且難者,則旋遞旋授,不復難愼,朝家綜核之治,豈容如是?今於事過之後,誠不敢多費辭語,以溷聖聽,而若臣必遞之端,則亦不待臣言之畢,而聖明無不洞燭矣。臣久在鄕廬,病蟄如蟲,除命之下,亦不敢一向淹留,舁疾作行,來伏私次,而以臣情病,萬無冒進之路,玆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天地父母,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仍令選部,永勿檢擬,以幸公私焉。臣旣不以見職自處,則其於國家大小政令,固不敢有所容喙,而至若爲君父沐浴請討之誠,亦自不後於人,玆敢不避僭妄之誅,略及於辭疏之末,惟聖明,勿以人微而忽之。臣在鄕時,得見朝紙則,有諸道凶書卽付水火之敎。噫,殿下何不深思遠慮,而遽爲此中外失望之擧耶?惟彼凶書,苟以投火而可熄,則丁未以後諸處凶書,非不投火,何其愈出愈凶,而不少止耶?據此而亦可知其爲無驗矣。若使尋常匿名書,落之屛處,則如是處分,固不害爲絶其紛紜,而今玆諸賊,則敢以罔上不道之言,肆諸凶筆,處處張掛,使人皆見,若此者,豈以投火,而自底熄滅乎?果如聖敎,凶言寢熄,鞫獄不作,則固萬萬幸甚,如其不然,則殿下深居九重,雖不聞不忍聞之凶言,彼賊之肆爲凶說,豈不益狼藉猖獗,無少嚴畏乎?昔在肅廟朝,有笆子廛懸書之變,其所指斥,只在於群下,而肅廟猶赫然,命之逮捕,必得乃已,況此凶賊所言,果爲何事,而不捕其賊,但焚其書乎?殿下於前後訊鞫之際,苟窮覈情節,使言根做作之賊,一一現出,則罪人斯得,天討克擧,不待於投火,而凶言早已泯絶,國勢庶可奠安,殿下不此之爲,徒爲此屈曲假借,了無所益,而只增賊氣,臣竊不勝其憂嘆也。殿下豈不以此等仁恩,謂可以革其獸心,改其鴞音,而以臣觀之,正如揖讓,而解平城之圍,聖算所及,不亦疎乎?君人之德,固以寬仁爲貴,然或過焉,則亦墮於委靡姑息,政刑不擧,亂逆益滋,殿下曷不遠鑑於唐末藩鎭,近以戊申後已事之驗,爲觀乎?譬如除草,必竝其根拔去之,然後草不復生,若置其根,而獨去其葉,則雖千鋤萬鋤,亦必隨鋤而隨生,將不勝其勞矣,治賊之法,何異於此?目今湖南之賊,尙未就捕,伏願殿下,亟加睿思,還寢十日傳敎,嚴飭捕廳及道臣,期於捕得之後,申命獄官,凶言始出之處,覈之又覈,毋或徑先處斷,如前之爲,國家幸甚。大抵聖敎之失,關係甚大,有不可不應時救正者,而喉司旣未有繳還,大小臣僚,訖無一言,以明其不然,臣竊慨焉。噫,殿下纔下大誥,誕布八方,其責躬求言,振刷奮發之意,溢於十行之外,推此心以往,則可以傾否回泰,爲億萬年無疆之基業矣。如臣垂斃之物,亦願須臾無死,得見治化之成,而第若凶言未息,逆賊未得,則頭腦旣錯,枝葉徒繁,雖日講唐虞,動法三代,皆爲無益之空言,故敢以是說進焉,而不暇他及,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王者御世,只存大體,戊申以後,命諸道勿聞,故五年之間,未聞此事,昨春儒臣,聞訛言陳聞之後,先有湖南,又有嶺南,而其訛言則在初無事之前,此乃先唱訛言,探朝廷之動靜,末又掛書,以售其計者也。朝廷動靜,固可審愼,益可見矣。誣營裨,而乃敢不道上王庭,而鞫匿名之賊,其事體何?頃者處分,正正方方,若爾之言,勿設禁而待之乎?其末流之弊難言,非逆折奸萌之意思,何迂而反非他人?當此飭勵之時,執前不當爲之撕捱,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蹤地之兢危矣,疾病之沈痼矣,一味縮蟄,復豈有一分世念?而臣身旣在輦下,元朝起居,擧動侍衛,義不敢不趨,黽勉進參,少伸區區忱誠,而夤緣期會,因仍供職,萬無其理。水部之除,已浹累朔,而一未赴衙,兼館諸務,亦任其一切曠廢,至於樞筦之地,旣帶有司之任,而有坐則以病辭,有事而不敢涉,凡百廟議,漫不知其如何。冗官之誚,臣實爲首,刊汰之典,宜自臣始,陳章自劾,誠非隨衆例讓之比,而見阻喉司,情懇莫伸,賓對之召,未免祗赴,致勤嚴敎,再招有命。臣竊自惟念,情勢病勢,雖極難强,與其徒犯逋慢之誅,自阻仁覆之天,毋寧一登文陛,悉暴衷悃,獲遂譴免之請,臣遂强顔力疾,冒沒入侍,一言纔及於陳情,承宣隨後而請推,狼狽悚愧,不得畢辭而退,此亦臣初不自量之罪也。臣於諸道分管之命,亦有不容冒當者,筵席詢問之下,大臣必以曾經方伯人,仰對而分差者,蓋以其熟諳道內事情故也。獨於關東,謂無曾經者,以臣苟然取充之,而第今備堂中,曾經該道方伯,自有其人,伊日罷對後,大臣亦始覺得,而言其未及照管矣。旣有當管之人,則捨其人,而仍使臣替管者,不亦斑駁之甚乎?其在朝體私義,可辭不可當,明矣。臣固欲以此,卽陳於前席,而荐被問備,惶恐未敢發,今始略具文字,仰瀆宸聽。伏願聖明,亟命廟堂,移授當授之人,仍許鐫遞臣本兼諸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後開釋之下,若是撕捱,已涉太過,而句管之任,尤不宜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持平李壽海,獻納安相徽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同赴鞫坐,詳審獄情,則罪人建伊,六次嚴訊之下,終無異辭,只曰聞諸甘德而已。若或徑斃,則亮濟、甘德,更無憑覈之道,其將何以處之耶?前日兩臺臣疏陳,亶出於覈言根重獄體之意,而殿下俱不允許,臣等誠未曉聖意之攸在也。甘德、亮濟,皆有可疑之端,則建伊,不可一向嚴訊,以絶其究問之階,臣等竊以爲建伊,姑爲停刑,甘德、亮濟,依前鞫廳請刑,嚴覈處斷,宜矣。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業已處分矣。 ○校理趙尙命疏曰,伏以臣,昨於陪班罷後,忽然大寒戰昏倒,達夜叫痛,人鬼莫分,頃刻之間,實有汚穢淸禁之慮,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病重實狀,特許數日恩暇,及時調治,以尋生路,千萬企祝。臣仍竊伏念,頃日社壇動駕時,四儒臣事,雖出於紛鬧倉卒之際,亦可謂不善周旋矣。當初旣罰而旋敍,飭勵固行矣,伊後復除而特罷,廉隅又伸矣。在諸臣自處之道,豈敢以一時責罰,遽懷不安?而第其驕蹇妄恣四字,實是萬萬情外之目,豈不有歉於辭不迫切之訓乎?臣於前後筵席,敢以辭氣失中,有所仰勉者,伏想聖明,或記有之矣。況當天和方屆,法筵頻開之辰,無故行公之多僚,不宜一向引入。伏乞亟加三思,特賜四字之反汗,仍令催促應命,以絶其撕捱之端,則豈不合於淸朝禮使之道乎?臣於病蟄方劇之中,不宜暇及他說,而事有關於本館,不得不略此仰陳,神氣昏短,語又不能次序,臣尤死罪,伏願聖慈,恕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四儒臣事,當初下敎,不過事體,豈有撕捱之端?而以此過嫌,則當此經幄無人,久未開講之時,宜有參酌,原備忘,令政院入之。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匹士至微也,而一爲知已感,則雖敵以下,亦且死之,以臣蟣蝨,而受恩君父此極,則臣實不知其死所,然無實而賭其名,無功而竊其賞,則鄕黨自賤者,皆恥之。臣疏尙在,今可按覩,其荒腐無足觀,甚矣,而殿下之命書諸史,殿下之璽馬以褒之者,不幾於不當施而施之乎?臣誠刻感在肝,銜愧在心,而此特我殿下,以來諫四方之意,先臣而優借之耳。臣祗受璽書,訖望闕謝恩,繼又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應敎,斯速乘馹上來者,臣始焉驚惶,終焉隕蹙,益自信其非分之榮,終爲臣過福之災也。噫,臣於瀛館一步地,自有素畫,向來積費違遨,死不知悔者,天鑑至明,業已俯燭,故名之曰黜補,而假以近地一麾,則是殿下之曲遂臣也。前後筵臣,有以臣爲言,而殿下輒敎之以某於館職,必又撕捱,則是殿下之曲諒臣也。噫,人臣事君,自有一定之義,榮辱得喪之際,此心不可變,而假臣而暫被威譴,都喪素守,則前後二截,判若別人,殿下亦安用此等臣爲哉?今臣分外恩召,適在於妄陳蕘說之初,中外士大夫,皆以爲是失也。居外鬱悒,以言媒榮云,則今世干進之恥,未必非自臣而啓之也。臣雖無狀,汚豈爲此,而前以館職違逋而獲譴,後以館職召還而承命者,斷無是理,然此皆餘事耳。念臣以眇然新進,積被隆恩,爲殿下一死之願,銘在寸心,則殿下雖捨臣,臣不忍自阻殿下。凡有懷抱,不當以官職去就而自間,凡有緩急,不當以仕宦進退而自疎,則區區願忠之誠,亦豈無一伸之日,而臣之所自悼者,自頃以來,便訣經幄,身圖濩落,蹤跡崎嶇,而猥以一介措大,叨專百里之寄,誠不無勉策駑鈍,稍欲自效之意,然才疎志迂,政拙心勞,於內於外,眞所謂無適而可者。今者馹召之寵,何翅若古人登仙之行,而在臣則愕然失圖,殆不知自措,抑豈臣犴狴嶺海之厄,無以自逃而然耶?使臣徒懷進取之念,復萌冒戀之計,則向日臣疏所謂百念闌珊,無復有一分當世意云者,是其自欺而欺天,罪又如何?一隔天顔,三換星霜,犬馬猶知戀主,臣豈無之,而只從道路之左,瞻望淸光,從前已畫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則咫尺宸陛,無由一謝,衷情耿結,略陳短疏。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勿復檢擬,仍治臣辜恩之罪,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幸甚。治疏將上之際,天牌儼臨,扶畀病軀,不得不隨詣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復引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曰,明日訓將家,遣御醫看病。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韓億增{{*|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草溪郡守魚必遂。 ○李聖龍啓曰,司饔奉事魚錫胤,旣呈肅拜單子之後,趁不入來,未參於肅拜,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宋寅明,以戶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受由下直在外外,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司諫李著,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景輔,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飭勵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除實病公頉外,兼禮曹判書申思喆,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左參贊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行副提學李瑜,竝卽牌招,以爲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等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以應敎韓顯謩,修撰申晩,副修撰吳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今無撕捱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韓億增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黃海監司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李玄輔病,參知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洪景輔進。以金有慶爲吏曹參判,申晩爲佐郞,魚有龍爲禮曹參議,金若魯爲校理,金徵慶爲兵曹佐郞,崔命相爲司成,洪鏡輔爲懿陵參奉,李顯崇爲徽陵參奉,沈聖希爲兼西學敎授,具鼎勳爲白川郡守,尹淳爲知春秋,吳瑗爲兼南學敎授,朴師洙爲平安監司,徐命彬爲黃海監司。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權興駿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痰病,挾感添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韓範錫爲副摠管,崔星瑞爲五衛將,趙東夏爲都摠經歷,金聖應爲訓鍊副正,洪禹錫、都永夏爲僉知,徐幹世爲同知,副護軍李縡,副司直趙尙命,僉知金達魯單付。 ○李聖龍啓曰,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疏批已下,更爲牌招。 ○又傳于鄭必寧曰,飭勵之時,承旨若苟簡則已,不然則承旨上疏,勿爲稟啓。 ○以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往日之事,頃者備忘之後,其在分義,豈敢較辨,而承宣疏中,設有不擇者,只爭本事,可也。顯有彼此之心,已涉未安,況此一流之說,尤非今日飭勵之意。細事若此,大者奚道?且指人爲小人,其所擧對,豈可無也?而旣有疏辨,在我待之,亦非異事。其中廉恥自守,難進易退等說,於十九日以前則,可也,十九以後,則所守者何,難進者何?非特曲盡下敎於以吳光運事陳達之時,前後聽諭,非他臣比。大誥飭勵,公字御韻,旣參其對,且自賡進,不捨扶抑,或恐脫俗,其所懲勵,宜先他人。副修撰吳瑗,罷職不敍。 ○傳于李聖龍曰,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而吏曹戶籍相考者,則勿爲持入。 ○李聖龍,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二月令宗廟薦新乳柑、洞庭橘,今始上來,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來十九日薦進,而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宗廟薦新洞庭橘二百五十二箇,當爲封進,而公私果園,沒數摘取,則只是八十二箇,不得已盡數監封上送,該曹以爲看品後,稟旨封進之地云。在前本州薦新果物,或因腐傷之時,擇其可合,有推移薦進之規,今亦以此數,推移薦進,而果物不實,雖緣事勢之固然,莫重薦新,減數封進,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義禁府言啓曰,凡各道定配罪人等,因年凶,不得已移配,則自本道,條陳各邑之形勢,罪人之無依狀請,令該曹、該府稟處,待其覆啓,行會擧行,乃是規例。今觀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則慶尙道星州牧遠配罪人韓師億,移配于本道高山縣云,故取考當初慶尙道沿海邑徒流罪人等,請移啓本之下秋曹者,則只稱令該曹稟旨云,而元無令本府稟處之語矣。今此本府罪人韓師億之移配高山縣,必因秋曹許移,而混同移配之致,揆以法例,未免疎漏。慶尙監司金始炯推考,罪人韓師億,旣已移配,則更爲還配,亦涉有弊,今姑置之。此外本府罪人移配一款,安徐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持平李壽海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拏籍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東萊府使鄭來周,屢典州郡,頗有能稱,及授本府,治聲大損,雖無貪虐之政,實多昏謬之擧,前遺後忘,觸事憒憒,官吏之拿入者,循階匍匐,而不知其逃,民人之抱冤者,叩門呼訴,而莫察其狀。崔姓幕裨,專管田政,多出加卜,厚招民謗,邊上重地,旣非養閑之地,從前治績,難掩病昏之失。請東萊府使鄭來周遞差。日昨因諫啓,有訴冤者,經由憲府之令,自是之後,紛紜來訴者,皆是擊錚上言,久未回啓,而稱冤之類也。前頭未及上聞,而先訴本府者,自當依舊典施行,而若其已上聞,未及覆啓者,稽緩之責,在於該司。請擊錚上言公事,經年未覆奏者,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仍令趁卽回啓,以紓冤鬱之弊。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司諫李著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縣道章疏,旣有勿捧之令,則政院擧行之際,不宜斑駁,而日昨掌令李濰之疏,旣非親病,且無言事,則獨爲捧入,未免不察。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當此大誥求言之日,雖草野韋布之章,皆得上徹,而朝臣之縣道陳疏,則有親病外勿捧之命,此雖欲飭勵在外之弊,臣則以爲不廣也。在外之臣,或以由暇,或以疾病,未及上來者,豈無聞見之及時附陳者?而亦拘於禁令,無以自達,豈不有妨於言路耶?若不緊辭疏之退送,惟在喉院之參酌,初非設禁令之事。請寢縣道疏章勿捧之命。答曰,不允。末段兩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半生抱疾,不比人數,點檢一朔,殆無十日不病之時者,蓋臣宿患胸痛,已成膏肓,遇冷則必發,傷勞則輒劇,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歲供宦者,正坐此耳。日昨銀臺之命,忽下杜門置散之中,當此至誠奮勵之日,不敢以向來情勢爲言,勉策孱骸,奔走夙夜之役,而晨夜赴鞫,偶致傷感。昨於太廟陪還之後,寒氣衝激,微形於肢足之間,遍亘於胸膈之內,神迷氣縮,殆不能霎時按住,故急歸私次,多試針熨,而轉輾添苦,少無減勢,每値冬春換節之際,雖或如期復發,而今番則有昇無降,昏倒悶塞,渾體厥冷,觀者代懍。似此症形,旣無旬日差蘇之望,則出納重地,決不容曠日虛縻,莫重鞫坐之亦以代房替行者,病裏惶悶,如添一病,此固僚席之所共悉,則宜有趁時變通之擧,而臣若不早陳籲,聖明,亦何以俯燭實狀乎?至於區區私義之難安,則有未暇及,病勢此劇,不得不疾聲仰號。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俾令安意調理,少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之老母,近因日氣之不適,宿患之中,又添寒感,淹凜一倍矣,昨夜更深之後,忽覺中氣暴虛,急用蔘補之劑,而少無省覺,昏昏綴綴,若難支過,臣扶護灌藥,方寸煎灼。此際因備局啓辭,召牌下降,而未免違傲,方切悚蹙之中,又有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之敎。臣曹固無久遠未回啓文書,只有新下六七度,而臣之卽今情理,萬萬無暫刻違離之勢,末由承命,以贊聖上勤勵之政,惶懍之極,莫省所措。伏乞聖慈,俯諒至懇,亟賜遞改臣本職,仍治臣罪,以伸私情,以嚴公法,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瑜疏曰,伏以臣叨是職,已一旬矣,前後違逋,亦已逾十餘矣。嚴召日再降辱,而臣乃冥然,莫或蠢動,在於常憲,誅絶亦輕,而乃蒙聖慈,曲庇善貸,重勘尙靳,飭諭屢降。又伏聞昨日筵中,天語丁寧,敎之以太過,仍降重推之命,其所以開曉之者,委曲備至,迥出常倫。顧臣釁尤無狀,何以得此?感激涕泣之餘,繼之以悵鬱抑塞,不知所以自措也。噫,今臣情已窮矣,勢亦極矣。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恒情,安得不更瀝肝血,自投於君父,以冀其萬一體諒也哉?夫居斯世也,供斯職也,被斥於人者,雖有淺深輕重之不齊,槪亦何限?而然而其能因是而自畫者,或之鮮矣。顧臣亦何敢自別於人?而只以所被人言,前所罕有,其辱搢紳而累聖簡,莫此爲甚,每一自顧,誠無顔面可顯於世故耳。況臣之平日所自以爲報效之圖者,惟在於筋力奔走,其於言議之職,不惟萬萬不似,亦有所不敢冒沒者,故向在無故供仕之日,尙且力辭不止,至於獲罪乃已,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見今彈墨未乾,蹤地轉隘,而顧乃揚揚於曾所懇避之地,寧有是哉,寧有是哉?儻蒙聖慈,曲賜鑑諒,俾全微尙,則廉隅分義,互有時而輕重,臣雖迷頑如土石,亦豈敢每每自阻於恩顧之下哉?昨値動駕之日,臣以近侍之列,祗伏路左,仰瞻羽旄而已,不得陪扈屬車之後塵,耿耿愚衷,益覺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垂諒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刊汰,仍加重律,以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若是撕捱,其涉太過,每日違牌爲事,分義未安。法講久停,句管事緊,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事君亡狀,處事不審,一遭陪扈,不善周旋於班行之間,粗暴危悃,乃反自干於罔赦之誅,嚴旨荐下,至承不敢聞之敎,薄勘不足以當其辜,震薄不足以喩其情,席藁囚首,容身無地。反詈之言,危險之說,左右迭出,而猶不知爲可愕可怕,日夕所願,惟在遄伏鈇鉞,以贖愆尤,而聖度天大,不欲終棄,乍罷旋敍,除命屢辱,此非負罪賤臣所敢得也。向臣聯疏之語及喉司者,只言其擧措之非常,以明臣等受侮之狀而已,初非有他意於其間,而辭未達意,轉速嚴敎,此固臣等之罪也。臣雖不肖,亦嘗聞事君之道矣,縱以非罪而受罪,至死而無所恨,卽人臣之常分耳。今臣之所被誨責,特事體也,問備非大罪也,顧何憾於雨露霜雪之敎,而乃以不可行於敵以下者,肆然施之於君父之尊乎?至截者分義,莫嚴者邦憲,以此勘罪,死有餘誅,而今殿下,以納汚之量,包荒之德,曲成善貸,特加薰沐,伊日備忘,至命刪下,諒臣等忠悃,開臣等進路者,乃至於此,臣尤惶惕感泣,不知死所。顧臣崩迫之情,設有未盡暴者,更何敢仰首求辨?而惟彼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扳援聖敎,容易說去,旨意巧憯,無所顧憚,彼亦人臣,言之無嚴,何其甚矣?臣誠駭怖,莫曉其故也。臣本無似,濫叨經幄,厚蒙恩遇,耿耿一心,只欲殫竭駑鈍,少酬涓埃,而螢爝之微,旣無以仰裨聖德,樸愚之性,又不能工於涉世,一朝狼狽,志願乖謬,孤負多矣,愧恧極矣。臣以何顔,戴罪包羞,厭然復齒於諸學士之列哉?玆隨荐牌,進伏闕外,瀝血拜章,恭俟威譴。伏乞聖明,悶臣危苦之懇,察臣難貰之罪,亟命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使振朝綱,而勵群工,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迷鈍疎率,自速釁戾,所被嚴敎,無非人臣之極罪,而徒荷天地包容之德,獲逭於重辟,臣誠惶隕感祝。竊自念臣,叨廁邇列,積有歲年,如使臣常日,少識事君之禮,周旋進止,粗能謹畏,豈至今日,因一微事,得此臣子所不敢聞之敎於聖明之下哉?靜言自訟,莫非臣罪,杜門席藁,惟俟鈇鉞之加,不意恩敍旋下,除命絡續,荐違嚴召,亦貸常憲,以至刪下傳敎,曲賜開釋。嗚呼,此豈螻蟻微臣,所宜獲於君父者也?惝怳震越,罔知措身,瞻天九頓,惟有涕淚,豈不欲趨造文陛,少伸叨謝之忱?而第惟負犯至重,而刑憲不加,聖恩愈渥,而臣罪益彰,內訟愆尤,外怵法綱,終不敢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之計,跼天蹐地,窮隘極矣。噫,臣本無似,備員侍從,顧惟庸蠢,無所裨補,惟兢兢焉恪守事體,可幸無罪,區區此心,不敢以造次放過,儻於其時,旣知考例之有命,而佯若不聞,因仍前行,則安用此侍臣也。不知上敎之何如,而徑自下馬,苟幸免辜,則亦安用此侍臣哉?政院之偶未知委,固非異事,臣等之徊徨路次,亦有何關係?而法駕之緣此遲滯,則事體誠極未安。臣等之請推政院,只欲效職責,而存事體也。政院設以臣等之求對,爲大赧駭異之擧,一日帶職,則猶是三司之言也。徐待臣等之畢辭,聖上之發落,斥臣等之失,夫誰曰不可,而諸承宣之迭起,沮斥於一邊請推之際者,此何事體也?臣誠拙弱,不喜較爭,而誠爲公朝惜事體,故辨斥之疏,不得不嚴,實非敢有好己勝之意也。噫,三司之臣,受君父之嚴敎者何限?而政院之先加操切,實是創聞。伊時景象,實天鑑之所燭,臣等若以末梢,有重推之命,隱默自阻,終不論政院之失,是臣等不以實心事聖明也,其何敢爲此哉?竊伏聞朝參時,聖旨至嚴,至下移怒之敎,爲人臣子,戴履高厚,而萬一毫分萌此念,則神明必遄殛之,仰首自暴,祗益其無嚴,直欲鑽地下入,而不可得矣。惟願速被刑憲,以安臣分而已。臣伏見諸承旨對疏,實多駭怖,李匡輔之詬罵麤悖,固無倫理,而洪景輔之反詆,極巧至譖,旨意叵測,後乃游移其說,陽若救解,尤可見其情態,臣始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追思愧恧之不暇,復何辨哉?抑臣於吳光運之疏,尤有所萬萬危怖者,臣固愚妄,犯此鐕鋒,亦豈無疾之已甚之戒?而顧臣嘗謂人臣之事其君,責難陳善,格非弼違,務欲納君於無過,而不爲身謀者,必愛其君者也。竊覘迎合,導諛承奉,以君爲玩戲,而圖濟其私者,眞無禮於君者也。臣雖不佞,早聞斯義,立朝以來,矢心靡悔,不惟臣身必欲以陳善弼違自勵,欲擧朝之臣,皆以此自勵,不惟不忍爲迎合承奉之態,一見爲此情態者,寧欲以身擊之而不避,炳炳愚衷,神祗監之,臣有何私好惡哉?噫,小人情態,豈其性然哉?顧其伎倆,惟諂與讒,而欲售己之計,則必阿上之旨,欲擠人於禍,則必因上之怒,故諂者必讒,讒者必諂,其端似殊,實則相因,此不難睹也,臣何足多言哉?光運所自謂不忍爲谷永者,其意難測,古人之非谷永,爲其時王鳳輩,擅國竊柄,方危漢室,而永前後論事,不一言及之,所以有專攻上身之譏也。今光運,引此爲言者,果謂今日朝廷之上,有擅國竊柄,如鳳輩者耶?夫光運,信知如此,旣自謂盡忠事君,而何不明言顯斥,以扶國家?大誥之下,上封言事,而亦漠然不及此耶?至於廉恥自守,易退難進之士,固嘗積忤聖心,前後訶責之嚴,譴罰之峻,蓋已屢矣,而光運,乃以罔測之語,構以陷之,豈非乘上之怒,而欲售其禍心者耶?非殿下至仁,恕一隊士流,其能免於網打乎?且光運,誠謂其中眞有作威福者,何不擧名直陳,冀正刑章?而藏頭沒尾,䵝昧其辭,使下無以自辨,上無以明察耶?此固從古讒人之傳法,而陸贄所謂利於中傷,懼於公辨,傷善售奸,莫斯爲甚者也。臣陳力趨列,固非不仕之人,職卑位微,又遠權勢之塗,則光運之言,何與於臣?而只以平日讀書,嘗慨然發憤於邪正淑慝之分,咫尺前席,衝口妄發,在臣自謀,誠可謂至愚,彼之必欲甘心,何足怪也?第其輒引古人以自擬,要以僇辱臣身,而光運之不以此加臣,足爲臣羞,臣之受此詆於彼者,亦庶幾有辭於後矣。噫,莫非人也,臣豈欲其陷於非哉?人自陷於非,而臣無以拯之,則雖爲國家慮菑害,不忍無言,臣誠仁弱,竊所矜悶。若令光運,果能萬一近似於馬、尹、眞、蔡,則此非但光運之榮,實國家之福也。臣將欣喜之不足,雖失知人之明,亦何嫌哉?所慮者,一得之見,或恐不幸而中耳。至於惟恐威福不在上一節,雖不成說,危怕則極矣。彼以齟齬難合二三在野之人,指擬於此,則必擧世之人,皆是拔蒙振落之輩而後,方可謂威福不在下耶?臣實深惑焉。無論其他,臣之悚駭,固不可言,惟當斂跡引退,以避危鏑,榮塗去就,尙何暇言哉?玆於天牌之下,冒陳血懇,自闕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燭微臣許多情勢,亟許黜退,仍命司敗,勘臣前後負犯,使朝綱無墜,臣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正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右承旨李聖龍,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進伏。上曰,俄者閤外所稟之言,更爲陳達,可也。聖龍曰,戶、工曹無可回啓者,刑曹則有數三度,而判書李廷濟母病甚重,不得入來,方陳疏云,但此三曹長官入侍矣。上曰,以次進奏,可也。在魯曰,何以爲次乎?上曰,以曹次進奏,可也。在魯曰,臣曹所餘者,只是如干上言,方欲回啓之際,有持入之命,故謹此持入,而此外又有文籍憑考後,可以覆奏,而未及憑考者,姑置之矣。北部居李壽大上言以爲,其父得尙,以事知莎土匠邊首,戊戌、庚子、甲辰、戊申山陵役事,勤勞奉行,辛亥遷陵時,竭誠完役。在前莎土匠白益,以山陵役事之勞,特蒙賞加之典,其父得尙,乞依白益例蒙恩矣。前後陵役,白益,輒以邊首,得蒙賞典,至於加資,得尙,雖自謂邊首,似是隨從也。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李守身上言以爲,其父寫字官寅亮,於《肅廟實錄》印出時,以補字官,二年待令,戊申討逆後,御覽會盟錄繕寫,而御諱亦爲書塡。在前寫字官洪處疇,會盟軸書寫,得蒙加資之典,乞依洪處疇例,蒙恩事仰請,而考諸庚申謄錄,則會盟軸書寫人,無加資之事,癸卯年則自錄勳都監,元不關由本曹,直爲草記加資,事甚不當,此非可援之例。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近來恩賞太濫,金玉殆遍國中,故人皆有希望之心,其弊不可言。勿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庾太實上言以爲,其父太石,以矢人,入屬尙方,多年勤勞,依例乞蒙加資之典矣。考見本曹謄錄,則矢人或有服役二三十年而加資者,今此太石入屬之年,移文問于該院,則乙亥正月入屬云。服役已至四十年,論以前例,似不爲濫,成給通政帖,何如?上曰,尙方弓矢人,則自先朝,有許施恩典之事矣。此上言依施。今後則當定其年限,而二十年則太近,以三十年爲限,未滿此限,而有干恩者,直爲勿施,可也。在魯曰,西部居馬弼漢上言以爲,其叔父贊龍,以禮曹稽制執吏,立仕積有年所,國家前後大小吉凶之禮,凡百儀節,盡心擧行。同任書吏張漢翼,則已蒙加資之典,贊龍則其後,又多獨當擧行之事,而未蒙恩典,願被朝家一視之政云矣。近來國家吉凶大禮連仍,故如張漢翼及通禮院書員鄭好平,皆得陞資,太廟、文廟守僕,亦有着金玉圈者矣。張漢翼則以七次大禮擧行,蒙加資之典,贊龍則以其獨當之數言之,亦至十三度,此類加資,雖涉猥屑,前例如此,似當許施矣。上曰,此屬之加資,乃實加乎?在魯曰,只以通政帖成給之意,將爲回啓矣。思喆曰,雖加資,書吏之役,例爲仍行矣。上曰,依例許施,可也。在魯曰,南部居金弘鳴上言以爲,其父裕門,以譯官,七次赴燕,丙午陳奏使之行,同參於公幹,仍察人情掌務之任。在前陳奏準請,則人情掌務官,例蒙恩資,故其時同行寫字官李日芳,隨參此任,因其子上言,亦蒙加資,而其父則獨未蒙恩。人有主客之殊,任有實兼之別,而其父以其時主任之人,尙有向隅之歎云矣。裕門之其時爲人情掌務與否及加資前例,當詳考而處之,故方問于司譯院,待其回移,將爲覆啓矣。上曰,使行譯官賞典,或有漏落者,則使臣輒陳達,而此則其時無使臣所達,到今旣久之後,如是煩請,殊涉猥濫。置之,可也。在魯曰,西部前縣監李汝益上言以爲,其先祖和義君,坐端宗時事,與漢南君,同被罪罰,中廟朝,俱爲伸理,復官錄裔,其後漢南君,則子孫上言陳籲,肅廟特許賜諡禮葬之典,而和義君,則尙未蒙一視之恩。庚戌春宗簿提調尹淳,以和義君伸雪已久,而猶以貶死,載之《璿源譜》,誠爲冤愍,陳達筵中,至有改正之命,而第未蒙贈諡封墓之典。乞依漢南君例蒙恩事,仰請矣。其所謂禮葬者,似欲蒙封飾墓道之恩也。至於賜諡,果已復爵,則例當許施,而考諸《璿譜》,和義君,猶以貶死載錄,復官若在於中廟朝,則何至今以貶死載錄乎?當初被罪事跡,復官虛實,不可不詳考而處之。且上言中,又以爲其時數行短疏,忠義可竝六臣云云,故凡係可據文籍及所謂數行疏,使之現納,而尙不納,故覆啓因此遲延矣。上曰,若已伸復,則贈諡自是應行之典,不然則不宜擧論。考見《璿譜》,漢南君則書爵號,而和義君則不書,其時尹淳之陳達,似由此也,而其後《璿譜》,姑未改刊,則其不得釐正固也。且永豐君,亦書以貶死,似與和義事同,而不可旁因和義子孫之上言,竝伸永豐,令宗簿寺,和義、永豐事實,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可也。在魯曰,水原居李恒上言以爲,其四代祖元仁,當壬辰倭變,倡義擊賊,竟以身殉,朝家別遣御史,特除其家二十結雜役,以施優恤之典,而當時死國之人,悉皆贈職,元仁,獨未蒙旌表之恩,乞令該曹,照例贈職事,仰請矣。壬辰表表死節之人,世皆傳誦,而元仁不在其中,其他則臣聞見謏寡,無以盡知,故行關本邑,使渠現納可考文籍,而今幾一月,尙不上送,待其文籍之上送,若其戰死明白,則不可使之泯沒,似當有參酌褒贈之道矣。上曰,贈職事體爲重,分付本道,詳問于其鄕里門族,得其事實而,狀聞後處之,可也。思喆曰,臣曹無他合爲回啓者,如節孝上言,則例於歲末,聚送政府,自政府抄啓矣。有書院事若干,而下曹已久,故纔爲回啓,送于政院矣。此諺狀,卽故參判洪受疇妻上言,而以爲養子與孫,皆身死,其夫有妾孫,而事己有誠孝,願以承嫡矣。厥後其門中諸人以爲,年老婦人,誤爲上言,從當聚會宗族而相議,更呈禮曹云,姑將竢之矣。上曰,其家有門長乎?思喆曰,未知門長有誰,而今廣興守洪禹齊,是其五寸姪也,前郡守洪啓章,是其從孫云矣。上曰,洪禹齊,是日昨太廟展謁時,差假通禮者耶?聖龍曰,然矣。上曰,是婦人不知事理而爲之耶,抑有慫慂而爲之者耶?思喆曰,未知其間事情之如何,而聞其婦人,方依庶孫以居云矣。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後事也。(又曰,中部居卞廷泰等上言,其四寸大父承業繼后事也。))此是人倫大變,而彼此俱不無違端,累年相訟,爭端終未止息,外議皆以爲,自廟堂稟決,然後可無紛紜之患云矣。上曰,倫常所關,殊爲重大,該曹堂上,持其文書,就議于廟堂,採取公議,後日稟處,可也。游曰,臣曹之所當回啓者,只是賜第、加資二件事,而加資則如外方拯活料辦,類多冒濫,臣以難愼之意,更問于本道,則其所論報,與前無異,眞僞虛實,終難辨覈。至如軍門監造物件,滿千數,則例爲加資,敎鍊官輩之食軍門之料,董軍門之役,有何功勞之可紀,而如欲防塞,則又有前例,不宜異同,此殊難處矣。守禦廳草記,敎鍊官折衝車復運,監造環刀一千柄。訓局草記,知彀官任尙謙,監造黑角長弓一千張。折衝金聲達,監造長片箭各一千一百二十部,筒兒五百六十箇。摠戎使趙儐狀啓,敎鍊官趙得命,兩年經紀,多般殖利,軍器什物,多數新備修補。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軍官前司果洪大成,前後料辦取剩,殆至三千兩錢,別備修補之軍器,數目夥然,又皆精利云。此皆前例應爲加資者也。上曰,飭勵之時,愼賞爲先,而旣有舊例,依施,可也。游曰,拯活之類,則漢城府査覈草記,出身金元胄,拯活三十七名。慶尙前左水使柳萬增査狀,包伊萬戶徐尙雲,拯活十六名。京畿前監司尹陽來査本,延萬成,拯活十七名,延弼命,拯活十六名。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閑良劉胄漢,拯活十七名,扈衛軍官尹廷琓,拯活十八名,幼學趙翊世,拯活六名。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熊川縣監崔寬,拯活二十名,三千權管金麗澤,拯活二十三名。京畿水使元弼揆査狀,閑良元敍揆,拯活二十名。開城留守李德壽査狀,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拯活三十七名。忠淸水使朴鐄査本,馬梁僉使李宜恪,拯活十七名。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軍官李溍,拯活十七名。前例拯活十五名以上,爲加資,今以狀啓觀之,趙翊世外,皆是應爲加資者也。上曰,時任守令與邊將,其拯活,是分內事也,與他人,似當有間隔,諸臣之意,何如?在魯曰,若非其土民與鎭卒,而是過去舡之敗溺者,則拯活之功,似無異矣。思喆曰,加資則或過矣,而其心可尙,相當職除授,未爲不可矣。上曰,拯活人命爲重,旣有前例,竝依例施行,其不滿十五名者,米布間,參酌題給,時任守令、邊將,則相當職除授。游曰,穀物料辦之類,則前開城留守朴師益査狀,軍官折衝池百源,料辦穀一千五百七十四石,前司果金時逵,殖利錢六千七十三兩。黃海監司朴師洙査狀,前縣監金鼎熙,前僉使邊夏徵,前司果韓箕燦,料辦穀二千四百二十二石,錢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九兩。慶尙監司金始炯査狀,嘉善朴師伋,司果李東橒,料辦米三百七十石,租三千石,太二百石,醬二十五石,藿二千斤,倉舍十三間新造。義州府尹黃晸査狀,運餉庫別監折衝李㙾,司果張世維、河漢明等,料理夫馬,策立三百九十九匹及殖利折銀一萬二千二百七十六兩云矣。上曰,前例料辦,亦爲加資乎?游曰,然矣。上曰,金遇兌事以後,禁殖利矣,旣不殖利,則何從而料辦乎?思喆曰,此皆設賑時事,若一切禁之,則監司、守令亦難矣。在魯曰,松都則本以料辦支過,嶺南、海西所料辦,皆是米穀,似緣賑民而爲之也。義州卽是使行時所入,如此之類,亦不可無賞也。上曰,其所報者,槪多軍官之屬,此屬以何物料辦乎?游曰,此不過營門出給物力,而使之料辦矣。或有營門,別爲料理,而嫌其自居,歸之於軍官者矣,軍官,有何自爲料辦之事乎?臣在西營,絶不爲此事,臨歸時,有帶率軍官一二人,願得賞典者,臣亦許之矣。上曰,傳曰,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亦聚斂之類也。爲民設賑,固不可無料辦,而營裨之如此者,其間豈無憑公營私之事乎?此非申禁殖利之道。此文書竝送于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俄者拯活,亦多營裨,海村之間,豈無拯活之人,而必皆營裨之所爲耶?此後營裨之拯活者,非多活人命,事狀明白者,則無得以上聞,營裨之料辦者,一切禁斷事,申飭各道,而如或有以營裨,料辦上聞者,直爲勿施,可也。游曰,江原監司魚有龍啓本,別武、選武癸丑春秋都試,居首金重熙、崔元俊,直赴殿試。黃海水使閔思淵啓本,別武士癸丑都試,居首閑良金光郁,直赴殿試,之次閑良文壽萬,邊將除授事也。當依他例施行矣。上曰,依爲之。游曰,麻浦民人等上言,折衝盧益明,今春設賑時,爲饋粥監官,以功,賑恤堂上稟啓加資,而私賑米百餘石,且煙戶坊錢三百餘兩,糟糠價五十餘兩,洞民家垡稅米百餘斗,傾財獨當,坊民蒙惠,乞施褒善之恩事啓下,而臣以習操出去,則洞民亦爲齊訴,而不知其虛實,故姑未回啓,此則勿施乎?上曰,其所受賞典,加資而邊將除授耶?游曰,此則未詳矣。上曰,數月之間,疊受過濫,置之,而若前賞只是加資而已,則更爲草記陳達,可也。游曰,南部居李枝賢上言,其父秀衡,當戊申之變,以無屬處出身,自願出征,擒賊魁二名,而論功行賞之際,獨爲見漏,未蒙一命之恩。乞令該曹,取考文案,依他例加資矣。事之虛實,有不可知,且其所謂賊魁之名,亦無分明現出處,勿施,何如?上曰,若是應爲之事,則其時當卽爲之,而軍功冊已下之後,如是上言,是猥濫也。初宜拔去,而混同啓下,勿施,可也。游曰,西部居柳穟上言,其父挺泰,爲古今島僉使,辛亥年拯活十六名,黃腸板四十五立,亦爲拯出。其時同入於道臣査啓之二人,加資,而其父則前以別件事加資之故,不得同被賞典爲言矣。旣往之事,虛實難知,且其時該曹,不許加資,而有半熟馬賜給之命。此上言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吏曹戶籍相考次,上言三百餘丈,皆是壽職事乎?在魯曰,然矣。上曰,人子愛日之心,貴賤奚殊?其冒年者,固不足論,若親年至八九十者,其情寧不急乎?分付京兆,從速考出而,稟處,可也。聖龍曰,玉堂連空,趙尙命一人,近始入直,昨又出去,召對之命,至於還寢,今日亦無一人承牌者,前頭日氣漸暖,講筵當開,而似難備員入侍,誠可悶矣。趙尙命則再昨太廟陪還後,仍疾作,闕中諸人,皆目覩而知之,昨朝陳疏到院,旣是實病,且有尾陳之語,故臣等遂相議捧入,而召對之命旋下,渠以爲若限死扶曳,則或可進詣閤外,而萬無入侍開講之勢云。故不得已啓稟,而自上至有特遞之命,恐未俯燭其實狀而然矣,故敢仰達。上曰,近來玉堂,不可謂不備,而但不肯就直,故召對亦停廢許久。趙尙命入直後,連有事故,昨日始得閑隙,欲爲召對,而其疏入之,故留批而命入侍,則政院又稟啓矣。予亦知其病勢之難强而然也,豈謂其偃蹇而然乎?只以召對命下而旋停,事體未安,故特遞矣。且將出之玉堂,錯移吏曹,可惜。今日申晩,到闕外云矣。聖龍曰,雖到闕外,而將陳疏云,其意似非欲出矣。上曰,申晩之撕捱已支離,此何意耶?在魯曰,臣亦屢責其太過矣,渠豈終不出乎?上曰,其不欲仕,誠無義矣。吳瑗疏纔入之,承宣或未及見,而誠可慨然矣。其時諸承旨所達,豈以玉堂,爲知有下馬之敎,而故不下乎?今其疏中所云,極怪異,如李匡輔之麤悖等說,固已不擇,而至於洪景輔,則直斷以情態,此何有情態之可論乎?渠等旣有言矣,那得禁人對辨乎?況此一流之說,是何言耶?渠以吳光運爲小人,自處以君子,驅人於小人,言不可若是容易,而又以此一流三字,加諸人,當之者豈甘心受之乎?所謂一二在野之臣,未知指誰,而其意,似以此爲淸流之高致耳。向者趙明翼言,自聞臣擇君三字之後,翻然覺悟云,其心寧不是乎,事當如此矣,豈待十九日下敎,而方始覺悟乎?況有猶不覺悟者,其所云自守者何事,難進者何義耶?以今日世道言之,則更無難進之端矣。此等說,雖在他人,猶不可,況吳瑗乎?瑗之坐地有異焉,海昌都尉,以父兄子弟,亦豈能免此世科臼,而一生謙愼?昔年予在廚院,故判書閔鎭厚爲提調,以事體上,予與之相較,都尉言於予,彼方齟齬於朝廷,不可因一微事,又使之不安矣。予聞而卽止,以都尉此心推之,則旣勸予以不校矣,況其繼後之吳瑗乎?頃日因講《陸書》,而下敎飭礪之時,渠旣入侍,公字賡韻,墨猶未乾,而所見之誤入處,如是不悟,予爲之慨然也。聖龍曰,臣之聞此下敎,已至于再矣。渠之心,非誠不足於國,而只欲爲偏論者矣。上曰,予亦知其本心之不如此,且重臣與承宣,前日有所陳達,故今又如是下敎矣。在魯曰,吳瑗疏,臣未及見之,無以仰達,而蓋洪景輔疏中移乙之怒,未申之憤等語,瑗之儕輩,以爲痛冤矣。聖龍曰,洪景輔則以爲移乙字,謂其初發怒於該房承旨,而轉及他人,故指此爲言云矣。上曰,今日使卿等入侍,此亦不過簿書期會,而近者接士大夫之時少,故有此擧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三度以下,皆於一兩日內,回啓之意,申飭,各道狀啓積滯者,明日次對,悉令持入,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直}}。假注書李壽德{{*|病}}。事變假注書許逅{{*|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韓億增,昨日受點之後,聞其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日勢已暮,今日鞫坐,未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昨日臣尹游,持回啓入侍時,私賑人折衝盧益明,幕所監官時,賞典疊受與否,相考稟啓事,親承下敎矣。取考當初文書,則加資後僉知除授事判下,而因賑廳啓辭,僉知除授,旋卽還收矣。賞典旣無疊受之事,則今此私賑之功,不可全然置而不論,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何如?傳曰,允。 ○又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尹廷顯,施威嚴問事草記,批旨內,其所供極其虛疎,更爲各別嚴問事,命下矣。事當依傳旨,卽爲合坐嚴問,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方劇,勢難參坐云。待其差病後,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宿愆至重,情地危悚,有不宜自諉罪名之已勘,晏然進據於班聯,西樞之職,雖係冗散,恩批之下,亦未敢趨謝,蟄伏訟尤,惶縮度日矣。台司重卜之命,遽及意想之外,官秩如舊,除旨維新,臣始也惝怳,終焉怵惕,誠不料聖明之世,有此擧措之顚倒也。試可乃已,自有經訓,一之已誤,豈可再乎?念臣譾劣,毫無可取,而猥辱簡拔,待罪中書,伴食一年,無所猷爲,徒積尸素之辜,莫效格正之義,而頃當大誥特頒之日,終不能出一言進一策,以贊我聖上飭勵之新化,傳所謂將焉用者,正爲臣今日道也。醜拙之形,畢露難掩,固宜因事斥退,不復甄錄,今玆謬恩,實是夢寐之所不到,矧惟綱紀日紊,體統日壞,廟堂之不尊,莫此時爲甚,是職由於如臣無似,忝據匪據之致,靜言思之,慙惶交中,其何敢抗顔更進,重貽四方之嗤笑也哉?抑臣譴罷無幾,寵命遄加,而問事郞屬,竝在罪籍,則職忝百僚之首,尤不當捐棄廉義,冒突承膺也決矣。日昨太廟展謁時,竟不得肅命而參班,且臣宿患痰癖之症,添劇於交節之辰,陳章控籲,亦此稽遲,臣罪於是,益無所逃,玆敢略暴血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改卜賢德,以尊國體,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辭原任之批,已諭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疏中所讓,尤涉過矣。況今首揆,旣許調理,左揆獨勞,當飭勵之時,廟務多滯,此豈輔相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重卜之義,安心勿辭,卽起視事,共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昨瀝肝血,猥瀆宸嚴,不惟不賜允許,諭以從速察職,臣誠狼狽失圖,罔知攸處也。噫,人臣事君,雖以鞫躬盡瘁爲義,不能者止,亦有古訓,才分不逮則可止矣,疾病難强則可止矣,而屢伸疾聲之呼,終靳鞶帶之褫,一味苟蹲,徒愧尸素,譏斥之言,果發於論思之地,臣於此,益不勝瞿然之至。始嶺南凶書之登聞也,卽有令本院投火之敎,臣於其時,求對得寢,及至凶賊斯得,王章快伸,而十日筵中,命書備忘,有此後設有凶書,卽付水火之敎,臣與諸僚,以此等凶書不可謂之,設有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可,而凶書之凶字,遂命改以匿名,聖意所在,蓋出鎭定,而群下之不爲違覆,亦由於此,則彼自外驟聞而言之者,顧何足多辨也?夫司喉之任,專掌出納,旣曰聖敎之失,未有繳還,則臣何可自以爲是,而晏然而已乎?且於諫院之啓,以憲臣縣道疏之捧入,至請重推該房,玆事雖在臣申退之後,臣旣忝長一院,則亦何以諉諸當該,而有所自恕乎?疾病難强之外,只此數事,尤不容冒據。伏願聖明,俯諒臣情病之俱苦,亟賜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謝人言,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深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疏單還斥,違牌靳罷,累入旋出,不成去就,而玉堂之群怒未解,一身之應接不暇,業已料之矣。昨者吳瑗之疏出,而醜辱備至,其言善惡,不足喜怒,臣固付之一笑,而繼以金若魯之疏,特拈臣疏中一句語,旨意巧憯,令人駭怖,玆不得不略陳焉。向臣疏中移乙之怒,專事混斥,未申之憤,必欲追快云者,蓋指其初則起怒於該房,末乃移鋒於諸僚,未申其憤於請對,必欲追快於疏論而言也。上下文勢,自可易曉,不料經幄博識之士,看文字鹵莽至此也。且臣疏,若成於聖敎之後,則猶或謂之不避於嫌文,而臣疏,旣寫於朝參未入之前,聖敎乃下於朝參垂畢之際,及至罷對,投進已具之疏而出來,卽一院之所共知也。臣雖欲扳援聖敎,何以預知,而使用此語耶?伊日聖敎,固是過中,而在君上,猶可以此爲敎,爲臣子者,何敢以甲乙二字,擬議於君臣截嚴之地耶?稍識人臣分義者,宜不敢以此疑人,而今乃不顧文理,捏合爲說,豈其急於反詈,知之而故爲是言耶?抑過於疑阻,而眞以爲如此耶?果如其疏,則臣爲無嚴,如其不然,則渠實無嚴,必有辨之者矣。玆事本至微,而怒目環視,拳踢交加,吳瑗所謂臣不自惜,乃與此一流,責望曲直云者,正是臣今日語,而臣則羞爲此言,效其口業也。召牌之下,隨詣闕外,而承命與否,非所可論,敢此投疏徑歸。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妄觸儒臣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足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罪罷之餘,猥膺重卜之命,已試蔑效之地,更不可冒進,瀝血之懇,實非飾讓,而微誠未格,天聽漠然,恩批鄭重,開釋備至,特命史官,與之偕來,此非負罪賤臣,所當得於聖明者,臣雙擎跪讀,五情殞越,至於所讓,尤涉過矣之敎,誠恐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燭也。臣之待罪台司,恰滿一年,徒然尸位,但事伴食,其在綜核之政,決不宜復畀重任,而今玆新命,實是夢想之外,何敢以恕罪垂寵,自以爲幸,而晏然爲承膺之計哉?況都監郞屬之竝在罪籍,是爲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挾感添劇,束帶趨命,未易爲期,異恩之下,不得祗承,惶悚踧踖,罪合萬殞,謹當更入文字,仰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湖南句管堂上李瑜牌招事,命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行大司成宋眞明,同副承旨鄭必寧,司諫李著,持平宋敎明,記事官金錫一,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歲飜已久,而寒氣猶未解,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它矣。命均曰,頃間以時有不足之氣爲敎矣,近日則,何如?上曰,數日來則無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比日前差勝矣。命均曰,咳嗽不復發作乎?上曰,咳嗽則差愈,而時見血痰,似因日寒而然也。命均曰,湯劑停餘復進,覺其有效乎?上曰,俄者下敎矣,近日不覺其有不足之氣,想是其效也。蓋湯劑之間服,似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諸症候,今日稍加云,似緣不得發表而然矣。勿令藥院知之,故臣等不敢爲問安,此甚悶切矣。上曰,未卽解表,而日氣且如此,故雖有往來之症,不至大段,何必爲問安乎?第當使醫女入診矣。命均曰,今日當爲次對,而領相沈壽賢,太廟展謁時陪從後病憊,不能振起,右相金興慶,姑未肅拜,故臣獨入來矣。上曰,領相近來,多勞瘁矣。仍敎曰,纔爲申飭,而今見進不進單子,懸病猶多何也?命均曰,金取魯、沈宅賢,有實病云矣。上曰,錦原、靈城,何以不進乎?命均曰,朴師益,以病難入侍爲言,朴文秀,連赴鞫坐,且參陪從,瘡處觸風加重,以此解金吾之任,昨日備坐,亦違牌矣。上曰,朴師益,雖有脚病,豈至於不得行步?然則此後,將不一登對耶?在魯曰,以至敬之地,蹣跚出入爲難矣。上曰,飭勵未數日,而已如此,不可無警責。備堂之不進者,衆所共知實病及親病外,竝推考。朴師益,則君臣雖以義合,於分義,不當若是,從重推考,可也。命均曰,近來災異非常,太白雖云遍見天下,而其應之在於何國,未能的知,所見之處,皆當警畏,而經月晝見,光芒太盛,白氣之亘天,亦變之尤者。顧今艱虞溢目,而災異又如此,不知將有何等禍機,而甚可憂慮矣。上曰,太白遍見天下乎?僉曰,然矣。上曰,雖然,安知其不爲吾國而見乎?近來災異之作,恬不知畏,畢竟將有所驗矣。命均曰,臣連赴鞫坐,初則甚可驚駭,而迄無端緖之可得者。建則旣傳播其說,罪當死,今將限死刑訊,甘德、亮濟等二人,欲次第請刑矣。昨者臺疏旣允許,故甘德則已始刑訊,而建,旣多違端,甘德之限死加刑,期使輸情,亦涉重難。亮濟則甘德取服後,方可訊問,故姑置之矣。上曰,其言似因怨國而發矣。仍敎曰,有於事體,極爲寒心者。朴師順之子,爲其父訟冤宜也,而庚戌弘彦文案一通,謄諸供辭,以鞫體之道,使問于渠矣,對云承旨謄給,此豈謄出於外者乎?命均曰,其時朴師悌之名,則無直出之事矣。上曰,出則出矣。仍下朴洙源供辭,令必寧讀之。命均曰,事極驚駭,其承旨當從重論罪矣。上曰,《庚戌親鞫日記》,注書出去,持入,可也。逅,承命出去。命均曰,此是東萊府使鄭來周狀啓也。上曰,昨見臺官論鄭來周之語,殊怪異,豈有拿入者,循階而走,不能省覺之人乎?然旣已遞職,則臺啓不須相持,故允之耳。大臣其有所聞耶?命均曰,臣則未聞其不治之狀矣。尙絅曰,其人素有治郡之聲,聞近來,多遭喪慼,仍有疾病云矣。在魯曰,自寧海移除,而赴任之後,連爲呈病求遞矣。上曰,然則欲遞而解心耶?寅明曰,欲遞之意則有之矣。命均曰,其狀啓,言撥路稽滯之弊,而其所請凡狀聞書目,自政院題出後,一一粘付,待月終,計其丈數成公文,付撥以送,爲憑信之道。凡狀聞上去後,計其日子,如或過限,自政院,直爲發關於沿路各道,使之行査,其稽傳之撥將、撥軍,令地方官重究,地方官、鄕所色吏,令本道重究,撥軍之老弱充定邑,則當該守令,一依軍丁老弱充定律,隨現論斷,作爲事目,申明知委等事,俱無窒礙,可以施行。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以此條陳見之,則是非不欲做者也。命均曰,常時爲人,則非儱侗之類,此狀亦好矣。又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農牛之缺乏,請得濟州牛,而特敎許施矣。所謂濟州牛,未知指何而言也。問諸太僕,元無濟州牛畜置簿者,似指禮曹所管祭享犧牲也。以此許給,則於事體未安,且元數只是一千數百頭,何以爲之乎?眞明曰,濟州牛不過千餘首,而每年二十首,以純黑色者,擇取上送,以供犧牲,旣不贍足,事體亦不當移給,而湖南民事,誠爲悶急。平安監營,有屯牛數千首,乃管餉牛也,則猶是監司之私物,而北道有稱爲國牛者,其數亦不少,此則自朝家亦可取用也。上曰,國家雖勸農,無牛則其何以耕作乎?且今旣許給,不可欺民。北道則太遠,牛畜驅來爲難,關西牛,自備局參酌許給後,草記啓達,可也。道臣初未經紀,及當農節,至以牛畜事,煩諸廟朝,事體殊甚未安。此後則諸道雖有所請,勿施,可也。逅持《庚戌八月親鞫日記》而入來。上曰,承旨拈出朴洙源供辭中所謄載之語,而陳達之。必寧拈出讀奏。上聽訖曰,當初使之更問,意有在焉。從當處分矣。命均曰,黃海監司朴師洙,因本道水使牒報,以爲點馬別監,打量瓮津昌麟島,而移放牧馬,請治別監之罪,昌麟島,依定奪還屬水營事狀聞矣。蓋此昌麟島,本以司僕屯,乙卯年間所江設鎭之初,爲慮新鎭之未成模樣,限年許借矣。及其陞爲水營,則規模視前差勝,故丁未間,本寺草記,還推爲牧場,而未及爲之。中間翁主房折受,還寢之事,非本寺所知,今此點馬別監下去時,以其久假不歸之爲無義,使之打量,而收稅本寺,且其島中,水草甚好,故移放近島之馬,仍爲牧場事,分付以送。道臣蓋不知委折,而請罪別監矣。然水營近甚凋弊,若失此島,則尤難支過矣。限蘇復間,姑令水營收稅,而馬匹則旣已移放,仍置之,以觀前頭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啓本,道內各邑所囚敗船罪人,皆已準十次加刑,自各該邑,多般廉察,俱未得可疑之實,自本道亦爲廉問,而事在十年之前,生存與否,敗船眞僞,無憑可知。雖更多年囚繫,色吏、沙格等形勢,萬無徵捧之路。文化、瓮津、金川三邑在囚色吏、沙格等,竝放送,各衙門敗船穀物,一倂蕩滌事,爲請矣。當初旣以一邊加刑,俾準十次,一邊密密廉問,果無生存者,則馳啓放送未晩,覆啓行關矣。今旣皆準十次,而事狀如此,則依施之外,無他道矣。上曰,依施,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言,忠翊、贊順衛冒屬及疊役之弊,請其一番査正之後,勳府、兵曹吏,復於代數之外,圖出口傳及行關外方,使之頉下軍役者,令諸道摘發狀聞,論以極律。官員之署押者,亦爲從重勘罪事,定式施行爲請,而其前狀請忠順衛事,因諸議不一,姑未覆奏,待其回啓之後,當一體許施矣。上曰,依爲之,而其狀啓辭語多不擇,韓範錫則目之以强梁,此等口氣筆勢,是其本來病痛,殊可悶也。眞明曰,有可一體稟定者,功臣忠義及名賢後裔,勿侵軍役,自有已定之代數,謄出一通,竝爲行會於諸道,好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朴師洙狀啓,請以各邑吏奴作隊,屬之巡營,蓋各道吏奴隊,兵使巡點,有節目,而昨年因江華留守李瑜所達,延白吏奴隊,屬之江華,旋因靈城君朴文秀所達,自上下敎,屬其守令,而罷兵使巡點,故監司有此狀請。然諸道皆令兵使句管,則海西不可獨令監司主之矣。眞明曰,依當初節目,仍令兵使巡點,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旣是八道通行之規,則只當申明舊制矣。此狀啓勿施,兵使巡點事,申飭,可也。命均曰,朴師洙狀啓,道內水陸軍逃、老故査正,而其代以三營屬濫額汰定,今已了當,道內三營屬,勿論軍官、各色軍,一倂成案,送置于各其所在邑,自各邑收布上送,逃、故隨闕代定,卽今見額外,毋得直定給帖,而此後監、兵、水使,如或違越定式,則每於繡衣廉問時,刺擧論罪事,及守禦、摠戎等各屯牙兵,名額亦濫,與本道營屬無異,亦自廟堂,收聚其軍門所在案,定其額數,謄送本營,分置各邑,自今以後,依本道營屬代定例,施行事爲請矣。臣前已陳達,而營屬之弊,八道同然,而今此朴師洙所請得宜,以此通行於八道,然後各邑可得以措手簽丁矣。此狀啓依施,竝以行會於八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北兵使具樹勳,以春巡事狀稟矣。北路慘被風水之災,年事凶歉,故秋巡旣令停止,春巡則其勢尤難,依他道例,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春秋巡操,竝爲廢閣,則戎政亦可慮也。命均曰,春巡,政當農作之節,此時民弊,不可不顧,且具樹勳,旣遞其職,若欲待新兵使到任後擧行,則自當未及矣。上曰,然則停止事,分付,可也。命均曰,統制使金潗啓本,言三秩事矣。各邑三秩陞定一款革罷,以營下元居人抄定者,因朴文秀狀請,許施,而其後廟堂,聽鄭壽松之言,依舊例,以各其邑塡充矣。其後趙顯命,又陳其弊,備局覆啓,令依朴文秀之法施行矣。今者金潗,又以此仰請三秩之役,雖未知其如何,而前後監司、統制使,互相爭請,廟堂輒隨而許之,仍革紛然,事涉顚倒。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薪島煮鹽事,頃因宋寅明陳達,而定奪矣。其後李宗城以爲,必不無潛商之弊,請令道臣,更加詳察,狀聞處之矣。宋眞明則以爲可行,而權以鎭則頗爲持難,今者新方伯,又當於匪久下去,使之詳審便否後,狀聞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國初重鹽政,作鹽倉於內,而外方納月課鹽,國用常足,而外方亦不以爲病,不知此法,自何時停罷,而今則戶曹無收鹽之事,近年纔爲定奪。三南魚鹽稅,自戶曹主管,劃給各衙門,而兩西魚鹽,則屬於管餉屯,故每年差遣私人,盡爲中間消融之物,若委諸戶曹,使之收稅劃給,如三南之爲,則管餉自有所獲,戶曹亦不乏用,何至別煮於薪島乎?如議政府魚箭,亦然,徒爲差人之利而已,我國之事無實效,類如是矣。命均曰,頃者漢城判尹張鵬翼,陳達懸房筋角捧用事,而入侍大臣,請考見謄錄後處之矣。懸房之爲都監更設,元無文籍之載錄者,則都監無不可貿用之義,依當初趙明翼疏,施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承旨柳儼,以各邑新赴任官及瓜滿遞來人,夫馬刷價,以儲置米劃給之規,今姑除減事陳達,自上令廟堂確議,稟處矣。各邑新舊官刷價,例以儲置米劃給,而其中未及瓜限遞罷者,則收捧於民結,而間有儲置劃給之外,加徵民結之守令,故如是陳達,而朝家事體,當以儲置米劃給,如有科外收捧民結之守令,則各別嚴禁,以此分付有大同諸道,宜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儼又請諸道大同,計一年所用而上納,其餘則盡留本道,以爲儲置米,其意則好,而大同,豐年則雖有餘,凶年則常不足,有難定式施行,只可使惠廳主管堂上,量宜爲之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江邊把守,冬月則輟罷矣,宋眞明爲監司時,仍聖敎創設。頃者權以鎭,狀請還罷,自上令廟堂,詳考古例而處之,問于眞明,則以爲旣有所措置,不宜遽罷云。今下詢于眞明,何如?眞明曰,臣於辭陛西出時,以把守變通事,親承下敎,巡審列邑,問其便否,則烽燧、把撥、把守三役,爲最苦,故民之稍饒者,皆爲謀免,只以疾殘者立役,常時亦多空虛,不特冬月爲然。臣令諸邑抄擇其富實之民立之,而無料長番,實爲可矜,臣適有江邊各邑,軍餉八千餘石備置之事,以其耗剩,計給烽、把將卒立番之糧,而各其烽、把地境起耕處火粟,亦添給,使之着實守直矣。區劃就緖,啓聞施行,今旣周年,不當遽議寢罷。且道臣狀啓,以滿浦鎭卒呼冤爲言,此有曲折。他鎭堡則火粟見失,多不過五六石,而滿浦鎭割給者,幾四五十石,本鎭以此爲悶,不無恐動之弊矣。雖以無前例爲言,義州則冬月不曾輟罷,亦自營、本府給料,此亦前例也。因一鎭卒所訴,遽罷已成之事,則朝令亦豈不顚倒乎?上曰,予嘗見狀啓,則合氷之後,輟罷把守云,心以爲怪,其後又聞李宗城之言,有所下敎矣。宋眞明所區劃,旣如是,則勿罷,可也。又敎曰,西邊事爲悶,黃海監司徐命彬,數日內催促辭朝。朴師洙,除朝辭赴任事,分付。命均曰,監司之未卽赴任,固可悶也。兵使亦難處,頃日張泰紹,則欲於數日內下去云,而徑先遞差。語未卒,上曰,張泰紹其時欲下去云耶?尙絅曰,來見臣而言,行期已迫,故歷辭云矣。命均曰,見今兵使當次之人不少,而多拘於親年。具聖任、趙儆,俱有老母,而聖任之母,其年不如儆母之篤老,故以聖任爲首擬,而以儆爲副矣。儆受點,而其母年今八十三,情理決難往赴云矣。在魯曰,孝理之下,何可强令往赴乎?上曰,儆,嘗爲湖南兵使,有能稱,故特授矣,親年如此,則何可使往乎?許遞,可也。命均曰,金潝在關西時,變通軍制而未畢,其後李遂良代之,老倦全無所爲云,諸議皆以爲,事當復送金潝而了當矣。上曰,金潝則年少矣。命均曰,年纔四十餘矣。上曰,此在廟堂議薦,而數年間再遣,亦難矣。命均曰,頃因下敎,使備堂,分掌諸道,其中有曾經監司者,則以爲熟知本道事情,俾管其道,而此是適然耳,豈必盡經監司然後,方可爲其道之事乎?金取魯之以此辭免關東句管之任,誠非矣。副學李瑜,則湖南句管堂上差下之後,日事違牌,尙不膺命,其只辭本職,與竝辭備堂,雖未可知,而事甚非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纔於其疏批言之,而一次特遞,俾伸廉義,則以旣往之事,每欲辭免,誠過矣。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命均曰,今番李匡德事處分,群下皆以過重矣。渠於近年,屛處不仕,以猝膺陞資之命,爲如何?終始力辭,雖由於固執,亦不爲無義。上曰,其不仕何義耶?眞明曰,自被成琢誣陷之後,以爲人臣得此名,而何面復見君父乎?自畫以不仕矣。上曰,此託辭耳。自古人臣,被罔極之誣者何限?而及其昭晳,則依舊從仕矣。琢誣今何可復言乎?命均曰,頃歲閔應洙,特補鍾城,中途旋召矣。匡德雖有病痛,終是可用之人,若置之廟堂,則不無所裨益矣。上曰,其授甲山,亦有意焉。聞本府,近來弊瘼益多,中間文倅如韓師得者雖爲之,未見有異績,匡德之必遣此地,不獨爲施罰也。纔遣旋召,則未免太遽,早晩當召之矣。命均曰,咸鏡道穀物,北關則頗裕,而南關則不足,故頃者奉朝賀閔鎭遠,以立倉於南關安邊地,輸來北關穀物,而儲置事,陳達蒙允,分付于監司趙遠命,使之看審形止,作倉聚穀矣。其後以難行之意,報于備局,自備局回關,更令營度,而終不報聞,朝廷命令,外方之不爲擧行,槪多如是矣。今年南、北關,俱被災,遠命亦已遞,新方伯下去時,以此,申飭兩西,聚穀之道,亦不可不經紀,而關西則營穀優足,海西詳定米,常有用餘,兩道新方伯下去時,竝爲分付,使之區劃,設倉於海邊而積貯,好矣。上曰,外方之不從命令,是廟堂過爲假借之故也。北伯從重推考,所達竝依爲之。眞明曰,北路關防,城、津爲最,而餉穀旣少,皮穀居多,故曾以秋捧時,作米儲置事,稟請,分付矣,迄無擧行形止報來之事,一體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南漢、江都軍餉之有出無入,誠爲可慮,故臣於昨年,以嶺南監、統營,關西管餉營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上納南漢、江都事,定奪矣。嶺南監營,則以年凶狀請,限來秋姑停,海西今方上送成冊,報備局,而其他營門,無擧行形止,朝令之無實,每如此矣。上曰,無擧行形止之道臣推考,更爲申飭,可也。仍敎曰,守禦使亦入侍矣。江都、南漢軍餉,漸至疎虞,殊可悶也。思喆曰,臣於今番江都奉安之行,詳問本府軍餉留儲,則果爲哀痛,而南漢則當初元數,旣不及於江都,而其所耗縮,與江都無異。蓋以年事飢饉,一二年未捧,則終至於蕩滌之歸故也。雖以昨年事言之,二千餘石留庫之米,因備局定奪,種租代出給於畿邑矣,尙未有一石還納山城之事。又有嶺南穀及大同上納米,劃給山城之成命,而遷延至今,亦無輸送之擧,旣不得添補,又從而蕩減,元數安得不耗縮乎?此事一番變通後,可免疎虞之端矣。上曰,南漢、江都,皆如此,畢竟將棄之矣。國家無着手處,則自不免取用,而且地多士大夫,故糶糴之際,或不無虛實之相蒙,守禦使備局之人,府尹亦有地望,故舊逋蕩滌,輒先於他邑,其耗竭之弊,實由於此矣。今後則南漢、江都軍餉與還上,無敢蕩滌,而徵捧之道,各別嚴飭,可也。命均曰,因宗簿寺草記,有忠原縣監鄭羽良罷職之命矣。伏見下敎,以其不卽報聞爲罪,若別無他事,而只此一款,則羽良爲營將下官,似非其罪也。思喆曰,其後又有拿處之命矣。命均曰,此則臣未及聞知矣。上曰,此事甚怪異,梅之爲人,固沒采矣。營將雖曰誤認,發差縛致,則是無前之事也。又其供辭中,有怪異之說,營將與縣監,携酒來說云,營將則未知如何,而鄭羽良人物,必不如此,故欲一問之耳。思喆曰,此事臣所議啓,無一陳達者也。梅之其時所遭,實是橫逆,而當初發軍捉捕,旣是營將所爲,非本官之所知,則營將雖爲此無據之事,在下官之道,不爲報聞,事勢固然。以此拿罷本官,決知其非罪矣。及其知爲梅也,則在主人之道,持酒致慰,不是異事。至於說之,而使無後弊,羽良豈爲此者乎?尙絅曰,有和應之跡云,而營與縣,所住處異,羽良有何爲營將和應之事乎?思喆曰,今雖拿問,其供辭,則似不出於臣所達之外,合有量處之道矣。上曰,予初以爲不似羽良之事,今聞判金吾所達,事勢然矣。饋酒致慰,則或似爲之,姑爲拿問,而忠原之失羽良,爲可惜,罷職則還寢,徐觀其供辭而處之,可也。命均曰,宗廟祭官,《大典》初獻官,則議政云,故以大臣,或一品宗臣差定,亞獻官則正二品云,蓋指正卿也。近來正卿中,從一品多,而正二品少,必以正二品差定,故常患乏少,吏曹每爲煩稟,以刑官差出,事甚苟簡。今後則勿論從一品正二品,職在正卿者,通融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禁衛大將,以兵判例兼,而兵判常數遞,不如兩軍門大將之久任,故顧念重記,重惜費用,軍器不能以時修補,卽今軍器執頉,亦多有乖於陰雨之政。今後一年一度修補之意,申飭,分付,何如?上曰,在前禁衛營,亦有鳥銃進上之事,若不造備,則何由以進上乎?今以重記爲念,節省浮費可矣。至於軍器,則不可一向抛棄,所達,依爲之。命均曰,頃日以刑、漢城府事仰達,而判尹張鵬翼,有病久未行公,詞訟積滯,殊可悶慮。今姑改差,擇其代而久任之,好矣。上曰,頃日陳達而不許,其間屬耳,遽爲變通似如何,而今則又有情勢之可言者,姑爲許遞,其代則正二品乏人,問于大臣,通融擬望,可也。命均曰,聖上於近日,雖加飭勵,而未見有超然遠覽,脫出俗規之事。臣等固已有始勤終怠之慮,而臣僚亦不免因循恬嬉,以此迄未成一定之規模,況如臣者,忝在輔相之列,才品鹵莽,雖欲飭勵,末由振作,惶恧之至,不知所喩。曾見先朝,大臣有辠,則譴罰斥退,不少假借,而若其任用之時,則信之不疑,雖在天怒震疊之中,大臣有言,則必爲之開納。近來則群下之言,無有槪於聖心者,是由於今之人,不如古之人,不足倚任故然矣,而於大聖人翕受之美,則終有歉矣。此政上下相勉處也。上曰,所達甚是,當加意焉。命均曰,頃因記事官金漢喆所達,太白山史庫移建便否,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史庫基地,旣甚傾仄,後有氷崖,年前大石頹轉,至於衝決墻垣,撲破樓壁,事甚驚駭。前頭之慮,有不可勝言,而左傍百許步,有地勢平衍,可合移建處,則移建之擧,不容少緩,而事體重大,不可不詳審爲之。道臣春巡時,更加詳細奉審以聞之意,分付本道監司,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頃者記事官趙榮國,以《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赤裳、太白、江華等處所藏,皆缺落。此後五臺山曝曬時,史官草謄一本,到本館,書出正本,分奉於各處之意仰達,令本館稟處事,命下矣。實錄之缺落,事甚未安。依史官所達,日後五臺山曝曬時,使之謄出以來,正書各本,奉安於諸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俄者所云之事,極爲寒心。向來有人言,弘彦冊子,有某語云,所謂冊子,其時卽爲投火,孰見而知之耶?予心以爲怪矣。近來鞫獄甚多,人視之尋常,故不知鞫案之祕諱,曾經承史而目見者,必相傳如古談,以致喧播於外間矣。今此朴洙源,則猶是發明之事也。如或有憑藉而陷人者,則其弊不可言,惡在其嚴祕不洩之意也?其時承旨李匡輔罷職不敍,《政院日記》之係于鞫廳者,承旨監封櫃藏,可也。在魯曰,昨日未回啓公事,竝爲持入,而一張有漏落者。再昨年京畿御史李周鎭書啓,啓下本曹,自本曹,當以各邑守令賞罰當否及貢賦納未納,令該曹考啓後,稟處之意覆奏,而其時禁府,爲李悟事憑考而取去,仍以留置不還。臣於近日,因事覓見,始爲推來,則尙在未回啓中,中間三年掩置,殊甚可駭。該掌書吏,旣已治罪,今將回啓以入,而昨日漏落,事極惶恐,故敢達。命均曰,其間該曹之不爲推還,殊涉疎漏,前後長官,不可無警責矣。上曰,金吾亦有遲滯之失,前後銓曹長官及其時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可也。在魯曰,南陽府使兪拓基,壬子冬特敎罰補矣。其後廟堂,則連擬於方伯,而銓曹則罰補之人,不敢直擬他職,故昨日政方伯之窠,亦欲擬望而未果矣。三年罰補,迄可移遷,今後則內外職間,勿拘擬望,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其外亦有黜補經年者,次第收召,似好矣。上曰,誰也?在魯曰,李秉常之補光州,亦在壬子冬,權{{!|𥛚|⿰礻啇}}則昨年夏間斥補矣。上曰,卿勿復達。朝廷事體,因李秉常,而多損矣。如是之故,昨日吳瑗疏,亦以二三在野之臣,爲誇高矣。乙巳以後,自大臣以下,予過於優容,世道之降,由此矣,上下之不相合,亦由此矣。況彼權{{!|𥛚|⿰礻啇}}若放還,則武弼必以爲冤矣。指非逆而爲逆者,其律何異?而如武弼之鄕漢,親鞫而誅之,如{{!|𥛚|⿰礻啇}}之名官,斥補未幾而復用,則其於刑法,何如哉?在魯曰,臣於其時,以朴文秀是朝廷不可無之人,而{{!|𥛚|⿰礻啇}}之處分,亦過重,仰達矣。渠以爲本意不然,而遠投瘴海,今旣經年,聖朝無棄物,故臣有所陳達,而聖敎至此,侍從之臣,比擬於如此之漢,誠爲未安矣。上曰,及其窘遁之後,乃以漁色宣淫爲對,其果成說乎?非特{{!|𥛚|⿰礻啇}}也。雖彼入侍之大臣,若以非逆之人爲逆,則與武弼奚擇哉?在魯曰,濬源殿參奉一員變通事,前日本曹判書陳達,自上敎以姑徐矣。本殿官之選擇,終不如京,陵、殿,雖以京人差送,猶或有見輕者,況本道人乎?兩窠皆以土人差出,殊非重本殿之道,故敢達。寅明曰,此事臣以禮曹參判,奉審四陵而還奏,遂有改定式之擧。蓋臣意則四陵參奉,冠帶從仕,限滿自退,殊可憫憐,故欲拔其尤者,移差本殿,漸陞王朝,而至於兩窠之皆以土人差出,則誠過矣。尙絅曰,臣待罪銓曹時,嘗以此仰達矣。蓋本殿凡事,永興以地方官,皆爲主管,至如祭需等物亦措備,故參奉,例多檢飭之事,雖使京華士當之,或不無疎忽之責,況以其土人,爲殿官,何能責其盡職乎?一窠若以京華士子差送,則似有得於守護之道矣。命均曰,臣則自初以爲過矣。雖欲收拾其人材,一窠足矣。在魯曰,自變通以後,移拜京參奉者,已數人,今適本殿參奉一人病遞,將出代矣。北路之人,入仕偏多,兩西、關東不然,此亦豈不爲不均乎?上曰,北路人入仕,卿等視以爲太多,而其間猶必有沈屈者矣。左參贊所達爲是,爲本殿事體之重,一窠則自京差送,而此後該曹所送,如不及本道所差,則不特與處分逕庭,朝廷必爲外方所笑,無雜以他道人,必以京華子弟差送事,定式,可也。在魯曰,四陵皆在南關,故聞參奉,皆以南關人差除,北關亦多有生、進可用之人,而未嘗差除云。今後則通融南、北關,極擇差除事,申飭道臣,何如?上曰,依爲之。在魯曰,近來初仕之路太廣,其中墓所守衛官,尤爲可悶。卽今仕滿三十朔,捧承傳而退坐者,已七八人,畢竟皆將入仕矣。雖多表表名家之人,終不如生、進中極選,殊非淸仕路之道,若又置而不用,則將不免失信之歸,此殊難處矣。臣於當初創設時,已慮此弊,强爭而不得,到今雖不可還罷,更爲定式,退定朔數,使仕滿之人,不至太多,則猶勝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此非擇人之道,適足以開幼學仕路耳。無寧退定其朔數也。上曰,生、進則不爲差除乎?在魯曰,不用生、進,皆用幼學,而國制,生、進則三十入仕,幼學則四十入仕,此則無年限,故幼學之未滿三十者,亦或有之矣。上曰,此亦當有定限,參酌於三十四十之間,以三十五歲以上爲定,以五十朔,爲仕滿之限,可也。在魯曰,旣退仕滿之限,則似不可不趁卽收用矣。上曰,所達誠是,每都目,一人必爲陞遷事,申明定式,可也。在魯曰,守衛官,亦係初仕,必令長官差出,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年冬間,內司因於義宮手本,金剛山楡岾寺,以內願堂,定屬之故,禁標處打量事啓下後,牒報本曹,故循例行關矣。今者高城郡守粘移內,曹關未下來前,宮差韓世瑜,持該宮牌子下來,以出入御前之說,揚言恐動,作弊多端云,其矯誣王言,損傷國體,誠非細故也。如此之類,必須嚴懲,然後可服外方民心,故敢達。上曰,此亦不道也,事極絶痛,不可循例治之。令秋曹各別嚴訊究問,當該呈手本之所任,令攸司科治,可也。寅明曰,去春設賑時,埋葬監官,有篤病監官等役,實是人所不忍爲之事,故皆爲厭避,諸堂上,多般誘說而使之,賑畢後,酬勞之典,斷不可已。昨年都政,雖有一二人邊將差送者,而功勞最多,得蒙承傳之流,尙多積滯,若至久遠,則易致忘棄。前頭大政,連以一二人,考其承傳收用事,申飭,何如?上曰,當於大政時,申飭,而爲先,分付,可也。著進啓,李時蕃事,逆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海正、夏宅事,權重經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喬桐松家島,爲江都咽喉之地,初爲太僕句管,中屬水營,今則自戶曹收稅。戶曹詳定,則例不過一卜一斗租,而水營稱以太僕時gg太僕寺g舊例,濫徵一斗五升之稅,島民無處呼訴,擧將流散,事極駭然。請令本道詳覈實狀,今年所捧加數,還爲給民,戶曹出稅後,最初加捧京畿水使,摘發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監、兵使、守令拿處代十五日,罷職代三十日內,必令辭朝,明有先朝定式,而近來全不遵行,無端遲滯之類,亦多有之。許久曠官之害,夫馬濡滯之弊,有不可勝言。請自今監、兵使、守令,拿處、罷職之代,申明舊式,毋過其限,其他外任,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必令及期辭朝,如過其限,亦隨卽稟啓變通。上曰,依啓。將何以變通,其欲遞者,以變通爲幸矣。著曰,催促或論罪可矣。又啓曰,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楡岾寺,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捉致之命,而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上曰,依啓。敎明進啓,尹邃事,南泰績事,逆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gg㙉g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刑獄,國之大政,而不可緩忽也,明矣。犯倫罪人金浹,二次訊問之後,今已經年,而尙未究覈情節,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今後乘其鞫坐姑停之日,嚴加訊問,期於得情。上曰,依啓。又啓曰,近來大小文武之臣,若得一邑宰,則輒有率妾之計,今年或爲方伯、守令,則率畜一妓,明年又往他處,則又畜一妓,甚者,一室之內,至於二三人之多。擧世轉相倣效,以成痼弊,奢侈之風,咀呪之變,未必不由於此也,而且各道官婢,幸而餘存者,只是老弱,列邑不成模樣。自前刷還之令,非止一再,而不過數月,依前率還,朝家屢屢申飭之意,果何在哉?無論代口納粟之類,當爲一倂還屬,而從前監司、守令,每違拘於顔情,稍有形勢者,則無一辭載送。請自今以後,著爲令甲,一切刷還,而不有朝令,依前率來者,罪其家長,道臣、守令,亦爲各別論罪。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宮房打量文書,地部例爲反帖以送,必令關由地部者,其意有在,而今此於義宮差人,作弊下邑,該宮所任,亦有科治之擧,則伊時地部該堂之不察,亦不可無警。請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次對已畢,諸臣退出,承旨來前。必寧進伏。上曰,濟州事欲一問之而未果矣,島中形勢,何如?必寧曰,甲子以後,連値凶荒,民生艱苦,戶口凋殘,而上年則尤甚,若非朝家特加軫恤,則生民將多顚連之慘矣。流來弊瘼亦多,故臣與御史相議矣,聞御史皆載之書啓,而廟堂竝許施行云。此後守令,若善爲遵行,則自可少弊矣。上曰,文武才技,何如?必寧曰,土俗喜獵,故頗習弓馬,而以儒爲業者則絶少,書院選入二十人,而亦不能充其數矣。上曰,承旨曾倅幾邑耶?必寧曰,嘗經四邑矣。上曰,然則嶺南、關西,皆所稔知,本州則土俗,比兩道,何如?必寧曰,其人氣骨,愚蠢强悍,習俗嗜利無恥,至親間相訟,視以爲例事。蓋因歲飢民困而然,而大抵山川風俗,終是異域矣。上曰,氣候亦異乎?必寧曰,異矣。臣經兩年冬,最寒之日,只如陸地十月間矣。上曰,熱則甚乎?必寧曰,七月最熱,而亦不覺其大異矣。上曰,雪候如陸地乎?必寧曰,無異,而州城近處,則卽消,未嘗經宿,而惟漢拏山,五月亦有雪矣。上曰,漢拏山氣淸乎?必寧曰,重濁而不秀麗矣。上曰,田地則何邊爲多乎?必寧曰,田多畓少,而依山附海,皆有之,別無多寡矣。上曰,其俗爲蠶桑乎?必寧曰,産布,故民皆衣布,不事蠶桑矣。上曰,無桑故然乎?必寧曰,桑則有之矣。上曰,男女孰多乎?必寧曰,以帳籍考之,則女口爲多矣。上曰,禮俗如何?貿貿乎?婚喪簡薄乎,奢侈乎?必寧曰,禮俗無可言,民貧而常衣皮,其何能奢侈乎?上曰,無房堗云,然乎?必寧曰,然矣。問柴足而曷不爲堗乎云,則以爲自幼習以爲常。若處煖堗,則必生病,故不爲矣。上曰,猶有穴居之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有酒乎?必寧曰,有之,而稻米絶貴,故以粟米釀成,其味薄劣矣。上曰,水田幾何?必寧曰,上年稻種乏絶,朝家自陸地輸送,使三邑爲成冊受去,則播種之數,不滿三百石矣。上曰,何如是少也?必寧曰,地底皆石,而無水故然矣。上曰,然則無葬埋之節乎?必寧曰,於野中,掩土爲塚矣。上曰,人才有沈屈者乎?必寧曰,有之。文官三人,而二人則方來京從官,一人則出倅湖南,以下考遞去矣,武科亦多矣。上曰,非文武出身,而有沈屈於鄕里者乎?必寧曰,亦有之,故御史聞而載之書啓矣。上曰,有殺獄乎?必寧曰,無之。久囚乃破文廟位版者,而姑未決矣。上曰,其俗雖貿貿,亦似樸直矣。必寧曰,然矣。昨年御史入去宣諭,民無不感泣,居常說及先朝恩德,則多流涕云矣。承、史遂退出。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病}}。右副承旨金尙奎{{*|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辭疏承批之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以左副承旨洪景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久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以句管堂上,纔已出牌,而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校理金若魯,辭疏旣有還給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洪曕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任{{!|𪼛|⿰王集}},身病俱重,竝改差,其代以前修撰尹得和,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閔珽,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副司果閔珽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往日之事,不過事體,旣命特敍,又改備忘,則其在分義,不可若是至煩,吳瑗處分,大意旣異,則幺麽細事,甘心同歸,甚矣。熟習,且玆事若此,不過務勝之風,而今日儒臣,明日承宣,當飭勵之日,若是消日,其事體乎,紀綱乎?捧入承旨從重推考,此後以此引嫌之疏,切勿捧入。 ○以校理金若魯上疏,傳于李聖龍曰,本非深重之事,而承批之後,又爲如是,承旨、玉堂,只爭此事而已乎?事體極爲寒心,此疏還給,今後則此等疏,絶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人臣之道,廉隅雖重,事體豈輕?況業已洞知,且旣已開釋,而廉隅亦已伸,則特招、特推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副提學李瑜,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入直。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控血懇,未蒙矜兪,嚴召荐下,促臣應命,臣雖愚迷,豈不識聖恩之可感?撕捱之爲罪,而自顧負犯至重,蹤地至危,今若以薄勘之旋宥,威命之難拒,唐突復進於承明一步之地,則本罪之外,添得無忌憚之罪,臣之萬萬不可出,無待臣畢辭也,且前修撰吳瑗譴罷備忘中,上款罪狀,卽臣同罪之事也。臣之昨疏,亦辨向日事,語及洪景輔者,與瑗疏一般,而瑗獨受罪,臣卒無事,此有幸不幸之殊耳,其較辨之罪則均也,罪同而罰異,在邦憲,舛謬大矣。臣方悚懍震惕,屛息竢譴之不暇,尙何去就之可論哉?況景輔之疏又出,而臣之駴怖,又一倍矣。彼旣以甲乙互對之說,肆然擬議者,誠可謂無人臣禮,則臣安得不言之,而發怒於臣疏之覰破?專事胡叫,惟意所快,多見其可笑而不足怒也。向臣聯疏,若捨該房,而斥景輔,則今之爲說,猶或可也,渠之初疏,亦云擧一院而齗齗,則該房非院外,別般人移怒與否,非所可言。至於成疏早晩,不須問,渠是朝參入侍人,亦必聞聖敎矣,呈疏果在聖敎之前耶,後耶?辨此,則人臣分義之識不識,自可判,而猶且曰,稍識分義者,不敢疑人,欲人之鹵莽而不能曉,其爲計亦齟齬矣。今雖藉反詈之目,借疑阻之說,游辭而掩其迹,詬詈而拄臣口,獨不畏孔昭之天,赫然臨下乎?然毋論其言之成說不成說,必欲自明,則臣何必强責以無嚴?若又由臣言,而稍識人臣分義,則於彼,亦不爲無助也,說去說來,徒汚臣唇吻,而在臣困且阨則極矣。又況同罪之人,方在罪籍,則晏然冒進,萬無是理,屢犯逋慢,尙逭嚴誅,情窮理隘,不知所出,玆隨天牌,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亟賜諒察,削臣之職,勘臣之罪,使刑章不偏,臣分粗安,不勝幸甚。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孤根弱植,顧影無伴,以勢言之,則天下之可㑄者,莫臣若也。吳瑗之筵席醜辱,專出凌藉,氣豪口快,一語句斷人,不少顧難,人有血氣,莫不爲臣代憤,而臣於對章,付之一笑,誠以士大夫處世,事關國家安危,則怒,事關一世大是非,千古大義理,則怒,至於街童口氣,橫逆相加,則不足怒,而況彼沈溺黨論,迷昧義理之狀,臣見其可憐而可哀,則彼瑗,何足以怒臣也?臣則處之以不足怒,而彼謂臣不敢怒,於是,氣益豪口益快,對疏之辱,又倍於前,以其得失場中,傾巧機變之心,自畫出窺覘迎合導諛承奉讒諂等鄙夫之態,被之於斂迹守分之身,足令人齒冷,臣雖不自重,旣以不足怒,處之於前,則今豈可復與之較挈也?第其所謂以君爲玩戲者,是誠何等罪惡,果如瑗言,則臣當伏不道之誅,言出誣臣,則瑗當受反坐之律,此豈可置之䵝昧,而頃刻容息於人世乎?設有不道之臣,玩戲君父,則其謂吾君之聖明,而受玩戲於臣子耶?噫,綱常,至嚴也,三尺童子之至愚,而未聞有自辱其親以誣人者,彼雖急於誣人,而其敢以玩戲二字,用之於不敢言之地乎?噫,世道壞敗,彝倫不明,閭巷之間,苟有怨嫉於人,則輒加以犯上不道之目,有如常茶飯,此亂亡之兆也。夫朝廷者,四方之表,儒臣者,風化之本,而不意陷人罔測之言,出於淸朝論思之列,其何以示四方,而正風化乎?臣身僇辱,姑置勿論,其爲世道,憂也深矣。噫,彼之禍心,如此,而乃反以禍心,目臣,噫,臣之孤蹤,能禍瑗耶,瑗之氣勢,能禍臣耶?其必有能辨之者,至於皆是發蒙振落之輩一句語,突然攙入於上下文勢不相屬之際,而若究其文字出處,則便一急書,未知欲驅何等輩於何等地,而第令讀之者,不覺骨靑而肉顫也。彼旣看人文字甚深,則其自用文字時,皆非無心,可知也,然此則謎語隱意,不必迫索,而惟此玩戲之說,直斥臣身,臣誠不忠無狀,橫遭千古人臣所無之誣,臣誠崩心飮泣,直欲溘滅,而不可得也。人臣負此罪名,不洗則不可爲人,玆將痛迫之情,仰干閔覆之天。伏乞聖明,先削臣職名,下臣司敗,與瑗對質,以辨玩戲之虛實,以嚴倫綱,以正風化,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等語脈,本其人之病源,予亦闊看,卿何過嫌?雖無知人之鑑,決不以曰小人而用卿,卿勿復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僥倖科名,誤犯古人不幸之戒,居常自念,固已慙汗溢背,釋褐未幾,旋入臺地,恩牌臨門,光榮被身,自顧駑下之賤,何以得此過福之災?愈益惶懼,今臣藐然,一新進耳,君臣分義,粗知其嚴重,召命之下,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第念臣難安情勢,實非尋常。若其資性之疲劣,言論之巽軟,猶是第二件事也,玆敢走伏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恭竢譴罰,惟聖明恕察焉。臣早喪嚴父,因以失學問,雖窺得若干書卷,而都歸於口耳句讀之習,無一編熟讀之書,無半月硬着之工,譬如無源之水,其流易涸,無根之木,其葉易枯,一自應擧以來,每當急速之限,倍覺馳驟之難,自不免爲剽竊文句,沾丐膏馥之歸,傍觀之嗤點,姑舍勿論,私心之慙愧,固已深矣。及夫決科之日,試官雷同掄次之際,主客倒置,伊時考官,已有言者,其後譏議,又復紛然,夫士子之欲,莫大於科第,臣亦急於趁限呈券,殊不知蹈襲他文之爲羞恥事。到今思之,其爲慙恧,實無異於攘人之物,而私有之者,人雖不言,臣固自歉,況又人言如此,臣豈可潛利其倖占,而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士夫廉恥,一身大防,今臣出身之初,得此科名不正之誚,而恬不知愧,若固有之,揚揚冒沒於仕宦之路,則先已自喪其廉恥矣,失此一節,便同失身,更執何物,可以事君乎?昔晏殊,一童子也,應試之日,猶辭以預構,能盡其勿欺之義,而今臣則倉卒之間,不自省察,旣不能自首於唱臚之日,又不卽陳辨於入仕之後,上以欺君,下以欺心,千古之下,未免爲晏殊之罪人,惟此一事,尤愧死無地。顧今區區微懇,只在於早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臣退伏田廬,杜門省悔,稍自奮勵,屈首讀書,以少變其鹵莽之質,則在聖朝,爲栽培之惠,在微臣,爲息補之圖,公法私分,誠爲兩幸。臣昨呈此疏,見阻喉院,竟違嚴召,罪積慢蹇,論以常憲,誅絶猶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且惶且感,以汗以涕。噫,臣之此疏,豈樂爲哉?誠以情勢之萬萬難安,如上所陳,苟不一番陳暴,退守本分,則將無以更廁於士夫之列故也。彼喉司之臣,未知有何所見,而但曰,此疏不必爲,此疏不可呈,非但不捧,反欲使臣而中撤,是誠待臣以一無恥之人耳。臣之見蔑於人,又復如此,本來情勢之外,此事尤爲臣難冒之一端,玆將未徹之疏,更瀆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素守之不可變改,察臣至懇之實出肝膈,亟賜處分,俾靖私義,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陳章引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金錫一、李鼎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玄載觀入侍。命均曰,朝氣猶寒,聖體與昨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水剌已爲進御,而亦一樣乎?上曰,姑未進之矣。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臂部不平之氣,則差勝矣。命均曰,今日乃進藥日次,仍爲劑入乎?上曰,厥藥雖至十餘貼,其無害乎?聖徵曰,藥甚輕微,不必慮其峻矣。上曰,然。故五貼已使加進,票紙當下矣。命均曰,中宮殿症候,今日亦不加勝,荊防敗毒散,纔又劑入。醫女方入診,退出後可以詳知,而誠甚憂悶。上曰,本來挾感,則未易差矣。命均曰,今已累日,而不得問安,其在事體,亦可悶也。上曰,東朝氣候如此,而猶不使問安,況於內殿乎?命均曰,請令醫官診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今日則稍和緩,而左右不足之氣,猶有之矣。應三曰,右脈候稍帶滑,而體則和緩矣。諸醫之言,略同。命均曰,臣歲後不得瞻望天顔矣,向日擧動時,始得昵侍仰瞻,比前似瘦減矣。上曰,予則不知其然矣。命均曰,昨日以覺其有效,爲敎,然則加劑五貼以進乎?上曰,唯。命均曰,昨欲陳達而未及矣。義州府尹黃晸,遭臺啓以後,連呈辭狀,諸議以爲,出入侍從之人,旣被臺彈,至於請罷,豈容仍居其職云?其在待遇之道,當許遞,而見今西邊事,爲悶,其代卽速差出,催促下送,可矣。上曰,依爲之。臺諫之久後論啓,誠過矣。韓師善之爲一道最,未可知,而謂之大不治,則必不然矣。命均曰,師善治績,雖未的知其如何,而蓋非不能爲吏之人也。黃晸所聞然耳,豈私於師善,而故爲濫褒乎?上曰,黃晸,自在春坊,予知之,頃年舊長陵,一夜爲御史,而亦善爲廉察,三司中御史之才,甚難得。李宗城陞資後,欲任使黃晸矣,晸又陞資,其後將遣御史,輒思之矣。寅明曰,黃晸吏才,亦可觀矣。命均曰,今居灣上,亦廉約善治云矣。上曰,韓師善之論韓珩、白守一,是不善爲之事,而其爲人,則予始見於春坊,見以爲不沈靜,而亦頗軒軒,非用心巧密,爲怪異之事者,只是信聽其從兄師億之言而誤著也。辛亥親鞫時,於柳鳳輝合啓事,臺諫所爲,殊駭觀瞻,師善亦有所言,予之處分,有若勸而爲之,以此見之,可知其人之耐住不得矣,旣自以能吏,見擢,故欲抑貪吏,而爲此擧,不覺其誤耳。寅明曰,凡爲吏者,不能每人悅之,故有譽者,亦必有毁者,且名士?出宰,其擧措稍可,則人以爲譽,故黃晸聞其譽,而褒啓之,朝家之擢秩,過矣,特除承宣,又過矣。末梢恩數之過隆,則豈黃晸之所預料哉?人之吏績,與師善等,比者多矣,又豈無踰於師善者,而獨於師善,以爲善治,而驟加奬擢,故人心不服。且間得其毁言而信之,以致此紛紜耳,今若以師善,謂之治如龔黃,則非其實也,謂之大不治,則亦非其實也。臣則以朝家處分,爲始終,俱不得其平,始之奬擢,過矣,終之譴罰,過矣。師善之論兩武弁、韓珩事,未知如何,而白守一,則果送藥蔘於諸宰,師善所聞,雖或稍過,諫長論劾,如白守一等者,而國家罪之深,如此,誠所未曉也。上曰,人之長短各異,師善長處,予旣知之矣,姑欲裁抑耳。豈以此終棄乎?大抵烹阿,封卽墨,甚難適宜,烹則猶可爲,封則尤難,故近來則御史,書啓中,非無褒譽者,而惟河必圖,僅除右職矣。寅明曰,罰不可偏行,賞不可偏廢,若是則殆近於因噎而廢食矣。上曰,侍從中惟柳綎善治,其在黃州,爲韓德全所褒啓,此豈非公言乎?命均曰,御史之任,爲難,奸民之言,有萬不同,安保其不見欺乎?上曰,在上者只當擇御史,而信其言矣。命均曰,守令論勘,亦難適中,如宋堯卿、金麟慶,非貪而以貪論矣。上曰,居內者,何以知之?只憑御史,書啓而爲之耳。命均曰,宋堯卿則李匡德以爲那移也,非貪也,嘗陳疏言之矣。上曰,不法守令薦主論罪,自是國典也。故判府事趙道彬,曾不以此罷職耶?命均曰,臣亦以誤薦,獲罪矣。上曰,然矣。近來則久不見此事,心以爲怪,頃於召對時問之,則儒臣對以守令姑未勘斷,故似然云,年前御史,書啓中,守令,何至今不爲勘斷乎?三南監賑御史,京畿及北道御史,書啓中,令金吾處之文書,後日登對時,判金吾持入事,分付。又敎曰,李錫杓辭疏所云云,卿等知之乎?予於其時,微聞今吏判語,卿以直書雷字,爲當云矣。錫杓自當此事而言耶?命均曰,其日合考時,試文相類,而就其中,揀彼善於此,而爲陞黜者,有二張,其一則金光世也,其一則李錫杓也。與錫杓之文,相類者,文字病處頗緊,諸議皆以爲,當黜而黜之,乃曺允成也。蓋聞近來士子輩,文體相近者,結爲同接於分考之科,則互取其句作之稍勝者,書之,故全篇幾於相類,莫辨其主客之爲誰,錫杓事,亦由於此也。然前後如此,而得第者甚多,何可以爲引嫌之端乎?其疏所云,乃兒輩生疎之言也。春躋曰,昨因諫臣所啓,監、兵使、守令拿罷代,辭朝日限,申明舊式,其他亦令政院,稟定日限,如過其限,隨卽稟處事,蒙允矣。考見院中故事,曾在先朝,有監、兵使拿推代,三日內辭朝之命,因筵臣陳達,以三日太促迫,故拿處代則十五日,罷職代則二十日,邊倅拿罷代,亦依監、兵使例定式矣。身死之代,則似當如拿推代,而其他循例除拜守令辭朝,則以道里遠近,差等定限乎?上曰,拿罷代則一依先朝定式施行,而其外則日限有難的定,只自政院,量宜隨時申飭,俾無久滯之弊,而守令赴任之遲滯,多由於署經之遷就,此則在於臺諫,竝爲申飭,可也。命均曰,日者戶判,以京畿移轉未收之各邑監色,推論,而其中不卽上送之數邑守令請罪事,陳達,而自上令營門決杖矣,曾經侍從及二品之人,例不得營門決杖,而罷職矣。畿伯論報備局,而以豐德府使申思冏,曾經防禦使,是二品職也,應爲罷職云,此時守令,遞易爲難,似當有參酌之道矣。寅明曰,決杖不過兩邑,追聞振威,亦皆已捧云,而成命之下,不可區別矣。上曰,申思冏,爲先從重推考,振威亦不宜斑駁,一體從重推考,可也。又敎曰,向時以事體爲之耳,首醫權聖徵敍用。寅明曰,右相,以山陵都監郞廳事,方爲難進之端。語未卒,上曰,予幾忘之,提調善達矣。其所謂未勘律者,誰也?春躋曰,具萬喜纔來囚矣。上曰,其時事,或石品不如古,或匠手不能善而然矣。豈是堂郞之罪耶?特以重事體之意,論罰耳,待未勘律者,勘律,當有所處分矣。命均曰,臣於向日入侍,伏聞聖敎,以請之一字,爲可厭,臣心竊以爲未安,而其時適卒遽,未及仰達矣。上曰,卿始聞而怪之矣,曾與李宗城,屢言之,亦嘗論此,幾至竟夜矣。命均曰,此敎必有爲而發也。然淸者是士流,而國家元氣所存也,聖敎終是失言也。上曰,仁字寧不大哉,而亦有末流之弊,淸字獨豈能無弊乎?如東京淸議,終爲晉人之放達,而近來所謂淸者,乃察而隘也,予未知其終之將如何也。寅明曰,東京淸議,是乃激濁揚淸,何可無之乎?近來則無此等淸議,殊甚慨然。昔在仁廟末、孝廟初,沈器遠、金自點,濁亂之餘,俗習委靡,士趨卑汚,先正臣宋浚吉等,應召赴朝,正色昌言,力持淸議,談者謂國脈,多賴是矣。上曰,然矣。激濁之淸,律己之淸,予豈厭之乎?但厭其似是而非者矣。命均曰,向者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一段言,近來崇用儒者,不如古,其言誠然矣。古之儒者,如宋浚吉、宋時烈及朴世采諸人,皆立於朝,而近來則終無一人就職,豈聖上緇衣之誠,不如古而bb然b耶?願毋以職名强之,以禮招致,置諸閑司、漫局,而時令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予之誠禮,豈及於古?而乙巳後,亦嘗試爲之矣。世道不幸,朝廷之弊,及於山林,如向來尹鳳九之疏出,豈不慨然乎?恐其言之不用而不來,他人又見其不來,以獨來爲嫌,而不來矣。寅明曰,聖意所在,臣等可以仰揣,果有如此事,而先慮其如此,亦聖慮過處也。命均曰,沈錥方帶掌令,故不敢入城,領相之病,如此,而不得來護矣。上曰,沈錥、梁得中,皆忠樸可取,今於得中疏批言之,而予意不偶然也。諸臣遂退出。 ==1月22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夜四更、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鄭必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洪景輔,昨日違牌,今日又呈辭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應敎韓顯謩,副應敎金尙星,修撰朴弼均,旣已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京兆長官,豈可久曠?常參旣定,承旨亦不可不備員,政官牌招開政。 ○傳于李聖龍曰,儒臣備員後,有開講之命,視事,循例應爲者,而玉堂未備,竝與視事久停,豈飭勵之意哉?明日常參爲之。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事,命下矣。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體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晩,本職未肅拜,且有身病,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正言金尙重,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今觀前黃海監司朴師洙狀啓,則以兵使朴纘新所達滿紙陳列者,觀此狀啓,則事實固然,而大抵兵使所達,非也,只奏事狀,可也。其詐誕等說,已傷忠厚之風,此則雖不足深責,其入其欺弊,三虎十椎之說,非藩臣狀聞之體。朴師洙此等病痛,常知,故曾以此飭勵,則氣質雖難化,君父飭勵,決不若此,事體所關,宜有警飭。又當西藩,當加勉飭,前黃海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今觀林大賢回啓,則乃旌褒義烈事也,且軍功冊,廟堂旣已置之,且係禮曹,而非秋曹回啓,則措辭稟處,未免越職,當該堂上推考。 ○又傳于洪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中未回啓有長官處,長官皆來待,惠廳亦有未回啓公事,則堂上亦來待事,分付。 ○副司果金尙重單付。 ○洪尙賓,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申宅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前戶曹正郞安允中,苦請堂上所持難之五百同木綿,預授於白木廛人,閭市之間,醜聲狼藉,臺閣之上,彈論將發,允中先自知幾,必欲掩跡,近百廛人,連日推治,刻捧於失火呼冤之中,大臣痛其情狀,招致曹吏,使之自處,則允中乃於辭狀中,有曰,推治市人之際,其中一漢,自稱後宮至親,不欲受杖,故一體嚴治矣。乃有此大臣,分付云云,果如其言,則市民之敢爲藉重於官庭者,固已萬萬可駭,而允中則又敢藉此一事,張皇投狀,要爲巧掩己醜,深持大體之計,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其日市民中,自稱後宮之至親者,令該曹各別嚴治,前正郞安允中,削去仕版。安允中汰去之後,自地部捉致居間請囑人盧啓漢者,査問其行賂情節,則啓漢之招,稱以自食者銀子三百兩云,渠以一時往來之勞,其所自食,若是之多,固已可疑。且收斂錢二千餘兩於一廛之說,不啻狼藉,而三百兩銀之外,反爲隱諱,終不吐實。噫,圖得五百同官木,潛聚累千貫錢貨,恣意行賂,略無顧忌,萬口喧傳,千手指點,人孰不聞知,而日昨筵中,以啓漢勘罪事,下詢也?入侍諸臣,無一人痛陳事狀,請加嚴究,畢竟歸罪啓漢,免死流配而止,都城市井之間,千金用賂,旣已發端,而尙不能嚴査正罪,則顧何以懲日後,而飭外方也?請秋曹罪人盧啓漢,令捕廳各別嚴覈,査實正罪。慶尙監司金始炯,以本道之連歲荐饑,被災邑竄配之類,狀請移配,而只以令該曹稟處,爲辭,該府二字,初不擧論,只憑該曹覆啓,竝與禁府罪人韓師億,而混移湖南,金吾雖已請推,事甚疎漏,有關後弊,決不可問備而止,請慶尙監司金始炯罷職。法筵出入,自有常節,而頃當啓覆之日,都承旨李春躋,以進去政廳,下直出去,旋以吏議參政事,還入筵席,替達吏判之言,自不覺大損事體,請都承旨李春躋罷職。昨年十九日處分,義理正當,倫綱增重,垂後世而有光,竢聖人而不惑,而金有慶,以狠愎之性,肆怨懟之筆,敢以義理晦塞,倫綱斁敗之說,登諸章牘,此聖上所以削名朝籍,至降三字之敎,存堤防而嚴懲勵也。雖以天地之量,姑施收敍之恩,而檢擬該司,尙云太遽,冒玷銓地,尤駭公議,請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臨陂縣令李泰祥,屢典縣邑,素稱不治,及授本職,物議未允,且臣赴召之際,逢著路中,則不有朝令,偃然乘轎,當此申明法禁之日,肆然冒犯,尤極可駭,請臨陂縣令李泰祥罷職。近年以來,官方無漸,倖門大開,新除授白川郡守具鼎勳,曾未經縣,直拜名郡,旣損政例,有駭物情,請白川郡守具鼎勳改差。伏聞日昨,前宣傳官李仁植,呈進一疏,盛稱聖上功烈,方殿下誕降大誥,執謙求直之日,人有以媚悅夸大之辭,進之者,何也?臣竊死罪,殿下雖好謙德,而燕閑之中,或不無一毫自滿之心,雖求直言,而聽納之際,或不無遜逆從違之偏,故幺麽仁植之輩,敢以窺測之心,爲此嘗試之計。曾在戊申冬間,湖南鄕儒,投進頌功之章,其時臺臣,疏請付黃永削,聖批特賜允可,今於仁植,亦宜一體嚴斥,益昭謙光,請前宣傳官李仁植,刋去仕籍。答曰,不允。末端九件事,依啓。 ○右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臣,以難强之痼疾,兼難冒之情勢,黽勉一出者,非爲毫分盤礴於隨行計耳。只以朝參隔宵,迫於承命,鞫事方張,急於赴坐,自來蹤地,有不敢唐突邇列,而默無一言,視若恬然,其貪榮耐恥,亦已甚矣。不幸宿病重發,症情危苦,倩疏陳懇,冀蒙恩遞,其宛轉匍匐,痛不堪忍之狀,皆院僚之所共知,而微誠未格,聖批靳許,有若臣卽今病狀,數日調理,可以仕進,豈不萬萬迫隘耶?臣之所患胸痛,此是四十年膏肓,旣發之後,動浹旬朔,非如一時微恙,乍稱乍止,則出納多事之地,有難等待其差復,當初本院之稟啓,亦出於迫不得已。緣臣賤疾之仰溷,致勤,申飭之下敎,此固臣病裏惶蹙,求死不得者,而雖以臣目前所遭,言之,其尸位碌碌,觸事憒憒,昏謬疎率之失,不止一二事而已。催促赴任,蓋循舊例,而敷奏未詳,卜日將赴之帥臣,徑被譴罷,筵席請推,略尊事體,而語意未孚,崇秩祈免之備堂,過自爲嫌,醜拙百出,咎責四至,而況又諫啓堂疏,迭相論斥,至以日昨聖旨之不爲徼還,在外臺疏之不當捧入,或謂之嘅然,或謂之不察,論思駁正之地。公議若是其至嚴,則其不從重請勘者,似不過容臣自處,此固臣不可仍冒之一端,而在臣便是餘事。顧今痛勢轉苦,有加無減,一日之內,關格輒四五次,升降無常,轉側俱妨,床席起居,亦不得隨意,其何以束帶驅策,周旋於禁近之列乎?臣雖無狀,職忝邇班,前後登筵,親承勉勵之敎,豈以奔走之微勞,敢圖一身之自便,連章瀆擾,可已而不已耶?只恨病入孱骸,力不從心,區區自效之意,每爲此一切所沮奪,有臣如此,生不如死,情窮勢蹙,玆又冒死更籲。伏乞聖慈,亟許鐫罷,以延殘喘,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踏啓字。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於頃日,往省先墓,跧伏鄕廬,間有除命,而未克祗承,私心悚惕,若隕淵谷,乃於千萬意想之外,忽叨海臬新除,臣於是,震惶惝惑,莫省置身之所。噫,國家官爵,夫孰可輕畀,而至於旬宣之職,其任至重,其選至艱,仰惟則哲之明,照臨百官,如臣不肖,本末長短,宜莫逃於淵鑑之下,而猝加謬恩,不少難愼,其爲玷睿簡,而駭聽聞,誠非細故,豈但臣一己之憂蹙狼狽而止哉?臣於見職,有必可遞者,不止一二,玆敢冒死而歷陳之,冀聖明之矜許焉。方今聖志,赫然奮發,至誠求治,必欲掃去積弊,拯濟生靈,所以憂勞宵旰,講究補敝之策,靡不用極,此時方伯之任,尤難其人,必得明練彈壓之才,然後方可望其導颺德意,竚有成效,而乃以迂疎未經事,萬不一近似之賤臣,苟然塡充,其與朝家綜核之政,擇人之意,豈不乖盭之甚?此一當遞也。臣本闇劣儱侗,凡於一切世務,都不通曉,至於外方利害,民間情弊,尤所矇昧。臣於年前,獲叨郡寄,不過一峽邑,而觸事憒憒,蔑效職分,矧玆一路委寄之重,決非臣所可堪承,僬僥千匀,必見顚踣而後已,此二當遞也。顧臣狗馬賤疾,前已悉暴,不敢每擧,以溷崇聽,而蓋其目疾,已成廢痼,痰癖關格,又是危死之證,常時精爽迷罔,若墜烟霧,日用酬物,九顚十錯,似此病狀,實無陳力之望,雖簿書期會,原隰驅馳,亦何能自力照察,以效職責之萬一乎?此三當遞也。量己受任,古人有言,臣嘗竊附於斯義,從前忝竊,有踰賤分,輒敢懇扣辭遜,必遂微尙而後已,曾以此累形於章牘之間,非敢有一毫矯飾,神明實鑑之矣。顧此所叨之職,人器不稱,又非向前之比,而徒貪榮寵,冒沒承受,則人必嗤鄙之曰,是夫也,辭小而受大,讓卑而居尊,眞爲龍斷,無復廉恥,臣雖有百喙,亦何以自解乎?此四當遞也。臣蒙被渥恩,河海莫量,而曾無尺寸報效,乃以一箇之微,仰累聖朝愼簡之政,終必至於僨誤職事,貽笑官民,則此其罪,尤當如何?此五當遞也。有一於此,義在必遞,況兼有此五者乎?此臣所以反復揣量,矢心自劃,寧伏違傲之誅,而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除旨之下,宜卽仰暴情懇,冀蒙早賜處分,而素患痰證,挾冷暴發,膈塞而勺糜不下,痛劇而氣息若絶,欲起還仆,無以自振。伏聞筵中,有催促辭朝之命,臣於此,益切惶隕,無地自容,昨始扶舁作行,來伏私次,瀝血控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鑑諒,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以罪名則宜在罔赦,以才分則更難叨冒,敢陳瀝血之懇,冀解匪據之職,而批旨靳允,慰勉隆摯,臣益復愧蹙,莫省攸處。至於史官偕來之命,係是敦召之異數,此豈可以輕加於如臣癃賤者耶?顧臣不合輔相之狀,畢露於朞月尸位之日,言議樸拙,未能格正,藝識空乏,無所猷爲,驢技已殫,蚊力難堪,日月之明,庶可照燭。伏惟我聖上,方事飭勵,務行實政,旣知臣之實無可用,而何乃强施以虛假之禮哉?如使臣,進而有少補於國事,則當此至尊憂勤,廟務方殷之時,決不敢爲飾辭遜讓,逡巡厭避之計,而今雖戴罪貪榮,抗顔更進,不過伴食中書,又復如曩日之爲而已,此臣所以憂恐悶蹙,未敢冒承者也。爲臣今日之道,惟當一味退伏,不復忝竊,無添從前妨賢之罪,冀免方來覆餗之患,區區血願,惟在於此,逋命之誅,亦安敢辭?若夫廉義之不宜冒突,賤疾之有難强起,恐涉煩瀆,更未覶縷,而只將已試蔑效之實,仰瀆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則哲之明鑑,收臣不稱之職秩,以尊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別諭,業已洞知,更何過讓?方今國勢生民,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哉?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卽起視事,用副至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禮曹參議魚有龍疏曰,伏以臣,待罪東藩,觸事昏憒,得免罪郵,實荷聖恩,而納符翌日,旋蒙儀曹佐貳之除命,惶感之極,不計疾病之在身,黽勉出肅,冀效一分職責,而念臣有懇迫情理,曾於在藩時,屢度陳暴,伏惟聖鑑,亦或俯燭之矣。臣之老母,方在臣弟有成德山縣任所,臣離違親側,歲已周矣,歸覲之心,日夕憧憧,而上京之後,連接音耗,老母宿病之外,近又添得感寒,氣息綿綴之中,思見臣甚切至,臣聞此報,心神靡定,歸侍病側,一日爲急,玆敢不避煩猥,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曲加矜察,特許恩暇,俾得歸見病母,以伸情懇,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所請,往省焉。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泗川縣監朴端錫拿問處之事,允下矣。朴端錫,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古城僉使申斗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申斗益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鞫廳罪人亮濟、甘德遠配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月二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各道主管堂上及各司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引見,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靈城君朴文秀,大司成宋眞明,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尙賓曰,靈城君朴文秀,方到閤外,而欲待文書持來,故不得同入矣。上曰,有故不來者,承旨陳達,可也。尙賓曰,各道主管堂上金在魯,以吏判,牌不進。李瑜,亦以副提學,牌不進,而各司長官、禮判申思喆,以方帶金吾兼任,鞫坐進去。漢城府、掌隷院,皆無堂上,故不爲來詣矣。上曰,回啓公事姑置之,皆進來。諸臣皆進前,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頃已分排,其間有何經紀乎?卿等以次陳達,可也。取魯曰,臣於日昨,以病不進,上辭疏,未蒙允許。故今日則有難偃伏,敢此來詣,而他道堂上,則自是曾經本道之人,皆知形便,而臣於關東,則足跡不到之地,實難詳知,而以大略言之,民戶不過七萬餘戶,軍摠數,方令謄出而未及矣。然本道則兩班鮮少,應免軍役者,似不甚多,而逃故充定,自京有難善爲變通,故使本道,成冊上送,而閑丁有限,若急迫催促,則恐必騷擾列邑,姑以三月,爲限,待其徐徐充定,以爲得宜矣,且凡事貴緩,不可急急督促。況此嶺東,道遠雪塞,實難趁速定限矣。寅明曰,此事大槪,頃已陳達,湖西地方,則比嶺南甚小,而軍額則多於嶺南,定制外,又多有加役者,臣爲道臣時,已熟知之矣。至於戶籍,金取魯已謄嶺東戶數,臣亦方謄出湖西戶籍,而移來移去,未及憑準,則其未代定,已代定,自京亦何以詳知乎?且若使各邑代定,則雖有逃故,必不報知,若自京代定,則逃故亦必濫報,此弊彼弊,此最難處矣。游曰,關西良役,自朝家知之者,甚少,其軍役之係屬於京營者,元無之,而本道之名色,甚多,雖黃口小兒,一疋之役,則皆應之矣。上曰,關西亦有隣族侵徵之弊乎?游曰,雖一疋之類,豈無此弊,而不至大段矣。廷濟曰,雖一匹之役,額數甚多,故閑丁尤難矣。游曰,故相臣柳尙運、李濡,爲方伯時,創設轉餉軍官之名目,其數一萬名,而常時則納布,立兼濟馬以養之,用於使行時,脫有不幸,則以此爲輸運軍糧器械之道矣。至于今日,額數漸多,幾爲三萬名,以此軍額,自然有隣族之弊矣。新方伯下去後,當相議,定其額數後陳達矣。廷濟曰,臣家近於畿營,京畿各邑文書,皆謄來見之,則無非逃故難代之報狀矣。上曰,秋判家在城外乎?游曰,在新門外矣。廷濟曰,代定雖難,若詳考戶籍名色,則可以覈得充定,而至於隣族侵徵,一身兩役之弊,實難査定善處矣。大抵擇守令爲上,試以通津事,敢達。通津,原戶二千二百七十七戶,而太半冒屬於江華,故良丁最難矣。李義翼見任此邑後,五百餘名代定,而猶有餘軍,少無民怨,此槪汰定校生及其官屬,而又如中樞府錄事、尙衣院保人之屬,一切詳覈定數,而其餘則汰定軍額,故無一逃故侵徵之事矣。臣亦曾任守令,而爲守令者,例拘於顔情,不忍出眼前使令而充軍丁,各邑守令,若盡如義翼之爲,則臣於句管之任,盡心摠察而已,亦何有所難乎?通津疤定文書及成冊,今方持入,欲以此,申飭諸邑矣。上曰,中樞府旣是大臣衙門,則其錄事必難充定軍額矣。廷濟曰,樞府錄事,冒錄無數,有籍重處,故守令之類,例多顧藉,不爲塡代軍丁,而義翼則能充定矣。文秀曰,居通津者,田畓或在於江華,則每多投屬於江華,要爲巧免於軍役,渠輩若知畏憚本倅,則必不爲此等冒屬之擧,而平日有輕易本倅之心,故家雖在通津,而假託懸籍於江華,江華則作一逋逃藪,軍丁之難得,實由於此矣。樞府錄事,爲免軍役,投托無數,此則汰定軍額,固無妨,而至於尙衣院匠人,其數甚多,其匠人之保人,自然倍加,而匠人之私自徵捧之保人,又不知其幾何,匠人若定數,而保人數少,則閑丁無不足之事矣。廷濟曰,此則只見其一處而論之。大抵一疋之役,投屬極易,各邑軍丁之難代,實由於避苦投歇之弊,且雖稱錄事者,亦無納布於樞府之事,如此盡爲充定,好矣。游曰,臣於大誥飭勵之後,敢不竭力加意,以效職責之萬一,而顧今軍政,實難釐正,試以前事言之。故相臣徐文重,曾任本兵時,詳覈軍制,定爲都案,軍國總目,頗有考閱要益之道,臣今稱善矣。卽今軍額,比其時騎保兵gg步兵g外,良人兼司僕雜色額數,未知緣何添出,而駸駸數多,亦非由是,而益其本軍之數矣。臣方欲問議大臣而査正,査正則可以擧大綱,參今比古,而通津一邑事,則不可爲準。通津則有江華冒屬,故盡爲査正,其勢似易,他處則旣無江華,何處得許多良丁乎?文秀曰,臣有惟患,連未參備局之坐,故凡於軍政事,未及詳量領會,而第以事勢言之,纔經壬、癸慘凶,民戶太半流亡,又常人之稱幼學者,頗多,故實難詳査。且在京而料嶺南事,爲難,在嶺營而料南海沿邊等邑之事,必難,舊伯已遞,待新伯之出,當詳議可否,而自此遙度,豈可以做事乎?如中樞錄事及各營冒屬,古所無之名目,無數,至如守堞軍官,其數甚多,而一疋木,一兩錢受之,故監、兵營,受布則多,而不爲國用,故一道之貧匱則轉甚,國家豈可以一民,私奉其臣乎?大本已乖,欲救其末,誠難矣。臣謂自廟堂酌定,罷其雜色名目,然後方可以得軍額矣。上曰,靈城言,是矣。文秀曰,法立然後,事定,事定然後,紀綱正而民心服,今之閑丁,猶古之閑丁,而古之時,容易代定而無弊,今之時,苟艱搜得而騷擾,此非今日民戶,減於古昔而然,亦非法久弊生而然,而挽近以來,各其營衙門所屬雜色名目,漸繁,此等之類,若盡爲革罷,則閑丁自無不足之患,而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亦可自然減除矣。豈必戶布、結布,苟且彌縫,爲破東補西之計乎?堂堂千乘之國,作此寒乞兒貌樣,臣竊慨然也。上曰,靈城言,大體好矣。眞明曰,臣曾按北道,略知大體,槪異於他道矣。上曰,北道不難矣。軍兵未知何如,而其土之民,樂赴軍役云,然否,眞明曰,北道軍制,南關營將所屬,則如他道,北關則有五衛之法,無納物之規,故不如束伍之虛疎,而充定亦不難矣。原戶十萬內,軍摠二萬七千,竝監營所屬數千名,其保人合爲四萬餘名矣。上曰,北道亦有騎步兵乎?游曰,北道亦有之矣。眞明曰,大槪,北道軍布,納于兵營,而所納或米或布,布不過一疋,米不過四斗,而其中偏枯者,吉州、明川、咸興、永興,進上偏重。頃者李宗城,爲御史時,頗爲變通,而不能盡變矣,其他隣族之弊則無之,而至於軍制,亦別無可言者矣。文秀曰,凡事貴緩,不必急速爲之。湖南則李匡德,纔已隨事變通,雖未盡善,其所施爲規模,行之於其道內,一二邊邑如咸平、海南,則似便好,而使之遍行於三南,則或便,或不便,作事之難,槪如是矣。臣於見任,當徐徐商量稟定者稟定,變通者變通,而宜自三南緊急之道,而先爲矣。取魯曰,關東軍額,名目亦多,逃故充定,亦不可專責守令,而自廟堂參酌照應,然後可無騷擾之弊矣。上曰,頃日筵中,新定句管堂上,其日日暮,未及下敎矣。今日招來,別有可諭事矣。所謂句管之任,非特爲良役軍丁而已,大抵京外,聞見不相及,此後則本道之人,必輻輳於句管堂上之家,如水旱豐歉,道內守令之治否,亦必詳聞,非如歇後道聽道說之比,而且凡便民利國之政,亦必有從長稟行者,卿等亦終始難愼,體予飭礪之本意焉。設置句堂,意非偶然,若不能善爲了當,則未免爲欺民之歸,卿等亦竝知之也。取魯曰,今日先務,乃良役,除民怨苦,莫過於此,此異於他役矣。上曰,良役,靈城俄所言詳考戶籍而汰定者,是矣,而監、兵使,別有大力量而後,可以釐革。李義翼之於通津,能善了當軍役,居廟堂者,反不能如此,則豈不有愧乎?若盡心惕念,則豈無好樣善處之道乎?至於關西、嶺東,意非有異,西北則王化頗遠,兵判曾任西藩,今又委之以句管之任,收拾人心之道,異於他道,尤宜各別飭礪矣。上曰,頃聞李宗白之言,則西路穀多云矣。游曰,關西則營門及各邑,以有除番錢、布,稍得成樣,我國常談,踰沙峴,則無非好倅云者,以其有錢、布出處故也。蓋其所捧錢、布,旣不爲國用,故私用之多少,惟在守令之廉貪,而雖多用民,不爲過矣。俄者朴文秀,以各營所屬名色,一切革罷,爲言,此固有激而言。然臣意則不然,當初設立之監、兵使,豈皆貪而然乎?初欲爲國,而其流之弊,如此,凡事去其爲弊者而已,何可盡革乎?且其流來已久,今若自朝家,一朝革罷,則此不但爲營邑之不成貌樣,亦非收拾人心之道矣。文秀曰,此不過爲監、兵使、守令者,爲其私用,而不能革罷,雖以尹游言之,拘礙於爲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而難於革罷而已,若知其弊,則宜速革罷,有何所難乎?游曰,然則文秀之爲嶺伯時,何不稟報革罷,而今乃以帖給至親之說,抑勒面斥乎?文秀曰,臣曾按藩時,屢請革罷,而其時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防塞,故不得準請,臣雖無狀,初豈不請革罷,而今於筵席,猝發此言乎?游之言非矣?游曰,文秀每每好高陵轢,故臣不欲與言,而此等口氣,宜可警飭,渠以宰臣,何敢高聲,而面斥重臣乎?文秀曰,公然懲捧於小民,豈可作渠同生四寸帖給之資乎?游曰,渠則不給同生四寸乎?尙賓曰,筵席事體至嚴,各陳所見而已,兵曹判書尹游,靈城君朴文秀,言辭之際,互相爭聒,辭氣太露,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兵判欲持廟堂事體,靈城則所達雖是,而辭氣太過,且重臣、宰臣,宜有區別,靈城君朴文秀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文秀竝罷之請,元非未達之言矣,監、兵營諸般名目,載於《大典》者,亦可一竝革罷乎?上曰,靈城之言,大體是矣。而盡罷之論,非矣。文秀曰,自天皇氏以後,所定之法,至于今而皆可行之乎?隨時變通,未爲不可,雖載於《大典》,當革者革之,若盡革,而監、兵無可食之物,則臣請受其罪,臣下則設爲一疋之役,只收一疋,而取其美名,君上則以無良丁,獨憂勞於上者,自開國以後,無如此之國矣。上曰,此乃靈城病痛,其言何至鬧爭之境乎?文秀曰,臣爲嶺伯時,統營募入軍官名目,多有革罷者矣。上曰,爲方伯而力罷,則容或可也,今日筵席,不爲從容商確,而必欲角勝,多費辭氣則過矣。文秀曰,統營募入軍官三萬八千名,自臣營力請罷之,臣營所屬三千四百名,臣與李匡德,相議罷之矣。游曰,此則事體,似然矣。上曰,俄者兵判所言載於《大典》之軍額,一竝請罷云者,靈城之言,非矣。游曰,釐正廳,爲變通良役,數十年前創設,而雖或有好處,其所以捄弊,反多貽弊之端矣。上曰,釐正廳創設堂上,誰耶?游曰,李濡、兪集一、閔鎭厚,而癸巳定額時,各司報帖紛紜,眞僞莫辨,而猶且不顧人言而爲之,至今見之,頗有其效矣。寅明曰,釐正廳多有實利矣。上曰,靈城所達嶺南軍額減罷事,正如釐正廳之變通,雖似是矣,而一從釐正廳,亦不無弊矣。游與廷濟皆曰,上敎,是矣。上曰,故判書閔鎭厚,其爲國忠誠,盡心奉公,他人不及,而至於蠲罷國用,減之又減,亦不無其弊矣。寅明曰,天下似是而非者,最難矣。游曰,俄者朴文秀所達帖給至親云者,亦不無其事,臣亦忝居藩任,私用常多於公用。大抵爲方伯、守令者,凡干公用外,自然有私自酬應之道,而亦有將校輩施賞激勸之事,如此等事,亦不可廢,盡爲革罷之言,決知其不可爲矣。文秀曰,今之藩閫,猶古之藩閫,古有以其道內之軍,征倭者,而今日豈有如古之藩閫之征倭者乎?古之藩閫,兵足而財裕,今之藩閫,財匱而兵少,臣亦非不知一疋之役,盡罷爲難,而凡事易於上行而下效,凡干不緊軍額,難於革罷,務爲姑息而仍存,則其流之弊,漸至擾民受布之歸,監司爲之,則兵使爲之,兵使爲之,則水使爲之,水使爲之,則守令爲之,以至鄕所、里約,而必爲之矣。上曰,此不宜如是支離言之矣。方有下敎事,承旨進來。尙賓,進前,上仍下傳敎曰,今者句管諸道之命,意固深矣。或曰,以良役句管之名,繼此名,若專爲良役,則非予本意,以大者言之,諸道年分之時,外方豐歉,京聞未實,每於當年,京外相持,而小民因此,而未蒙實惠,內而句管堂上,外而諸道方伯,誠心預確,隨事善處,庶無此弊,其他備禦水旱,荒歲賑政,惟在臨時節目間事,而雖然,目今生民倒懸,專由良役,豈不先務?或曰,二疋一疋,予則不然,今日生民之疾苦,非特二疋,實係侵族,朝無紀綱,今日雖減一疋,明日豈無侵族哉?大抵京外軍額,自有定制,而漸繁色目,已過其數,此外冒濫,亦未知幾數矣。良丁因此大縮,虛僞隨而成習,欲救良役,先可祛此,諸道句管中,良役尤甚處,爲先從舊制査革,而其中閼而難行者,商議廟堂而處之者,而欲行此道,其目有二,査革之際,祛私務公而後,可無虛實相蒙之弊,汰定之時,先行上司而後,小民可服,其須體此,著意擧行事,申飭。尙賓書訖,上曰,八道年分,皆有之乎?眞明曰,三南則有之,而諸道不必皆有之矣。上曰,備忘中祛私之私字,非天理人欲之私,而拘於物我之私也。閼而難行者,非謂小者,而只謂大者也。卿等須體務公祛私之意,毋或各私其道,各別飭礪,留意於共濟國事,而大抵今此句管,不特爲良役,而其中良役爲大,此則下敎,已言之矣。若夫某道之豐,某道之歉,以至水旱之災,尤宜互相知報,公聽竝觀,而頃者筵中,有所下敎於兵判者,非但獨指其所管之道也。大意常謂河內凶,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毋分彼此,共相勉飭焉耳。取魯曰,聖敎如此,姑未顚仆之前,敢不竭力奉承,仰體聖意,而各私其道之弊,則必有之矣。眞明曰,聖敎如此,臣等敢不至誠奉行乎?上曰,良丁事,極其有弊,須各飭礪,善爲汰定而句管,如此則外方體行,易辨眞僞矣。廷濟曰,凡事之善否,俱係公私之分矣。上曰,俄所謂私字,非人欲之私矣。王者一視之道,於諸道,無彼此緩急之別,而京畿根本之地,尤難,秋判,尤宜勉之。廷濟曰,聖敎縷縷,臣豈不仰認,而盡心體行乎?上曰,頃日句管分排之後,或慮卿等,各私其道,欲有所勉勵而未及,故今日召見言之,而又有一事,予近來精神不好,今日雖以李義翼事,爲是,而今後各司,若以所屬汰定事,有所陳請,則亦難保其不許,此後事關軍政,皆關由備局而後上聞,而不得直爲草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來關罪人滯囚之弊,極其紛紜,或有罪名至歇,而五六日囚繫者,事甚不當,此後則自本曹,觀其罪名之輕重,參酌治罪以放,似宜矣。寅明曰,闕外諸上司,如政院、玉堂,每以一邊言,取信,容易囚禁,雖一時囚禁,必有情債,各司貢人之難支,由於此矣。上曰,秋判所達,固是,而亦有不可行者,然出牌移關,滯囚累日之弊,不可不嚴防,此後大臣,分付外,不得如前濫雜事,自政院爲始,各別申飭,而若有憑公營私者,則自該曹草記請罪,可也。{{*|出擧條。}}尙賓曰,刑判李廷濟,以政院發牌捉囚事,陳達,臣亦有所懷,敢達。政院,乃號令百司之地,若無出牌之事,則凡於各司不善擧行之時,何以推治乎?且如掖隷之被打於人者,皆告於政院,則政院啓請囚禁,例也。日者軍資監頒料時,本監庫子,以小斗出給,掖隷爭詰,故臺監推得行用之斗而較正,則減入一升云,以此推之,一次頒料時,其所偸食之數,將至幾何?如此弄奸之類,所當分付該曹推治,而發牌之事,何可廢却乎?寅明曰,掖隷輩橫恣外間之弊,慮之,可也,而至於爲掖隷受打而分疏,誠是意外,尙賓之言,妄發矣。游曰,臣方帶經筵,尙賓所達,極爲瑣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文秀曰,惠廳公事之輕者,臣盡爲回啓,而今日所持賑廳公事,乃各道畢賑狀啓,而盡是守令褒貶,則不可不愼重,臣以次堂,似難獨爲回啓,姑竢首堂之出,相議回啓,何如?上曰,今日召卿等,不但爲簿書期會,而亦欲疏通積滯之公事矣。所達,大體則是。然卿亦堂上,有何不可爲之事,而必欲待未啓下之一堂上耶?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近觀備局上言回啓,則多有猥濫者,至如金吾回啓中,朴鳳采妻上言,尤極猥濫,此後上言四件外,猥濫者,承旨拔去,如有未拔去者,備局回啓時,請推當該承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於上言事,有惶恐敢達者。李巨源爲康津縣監時,所取用商賈之米,都合殆過千餘石,米商輩到處請囑,欲以京廳受出,此等事不可曲從其願,故以外方會付穀,或儲置米上下事,稟定筵中,依米商所願,發關江原道劃給,兩班庄穀,亦入取用中,此爲永安尉宮及今副提學李瑜家也,亦其家所志,以畿邑發關矣。兩家聞已受出,而米商輩初不下去江原道,必欲爲自京受出之計,則不欲以米受出,而必欲以康津所定價錢受出,其習絶痛。今又上言,構辱賑廳,而以兩班家受出,而若本廳觀其家形勢,而上下者然,自上必不俯燭其實狀,故敢達矣。文秀曰,臣初以全羅道穀,劃給,而不爲受出,以江原道穀,劃給,而又不受出,多般請囑,必欲得惠廳所在錢,此若許施,大關後弊,不可聽施矣。上曰,惡其請囑,而事若當給,京外一也。小民之物,不可公然用之,依願劃給,使無怨言,而猥濫登聞之罪,則令該曹科治,可也。文秀曰,渠輩不欲受於外方,而必欲受於京廳,或呈狀,或私囑,或上言,萬般周旋,必欲行渠計而乃已,此甚可惡。外方則雖計其利數,加數劃給,亦無不可,而至於京廳錢,則終不可出給矣,今若聽施,則渠輩必以爲我輩之所欲爲,雖宰相,不能勝之云矣,此路一開,後弊無窮,上敎雖如此,決不可出給矣。上曰,大體則是,依爲之。{{*|出擧條。}}政官待明朝,牌招開政,常參姑待後日,擧行,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正月二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左議政徐命均,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尹陽來、李普赫,司諫李著,持平李壽海,同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未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水剌、寢睡之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而中宮殿感氣,亦已和解乎?上曰,慈殿氣候安寧,內殿感氣,姑未和解矣。命均曰,夜氣甚冷,玉體勞動,不瑕傷損乎?上曰,不必過慮矣。命均曰,罪人建伊,累次受刑,今日物故矣。上曰,建伊旣死,今欲收殺,故引見矣。命均曰,建伊多違端,加刑致斃,由渠傳言之致,其死,宜矣。上曰,渠爲不道矣。命均曰,甘德以渠原情,見之,亮濟,以其依託於主家,而主人在謫所之故,不無怨國之心,互相酬酢,至有此言,此外別無可捉之端矣。臣頃有所達,聞諸往來湖中之人,則月初有此言云云,而甘德之言,出於十六日,若謂甘德,空中做言,則建伊聞之於何處,而甘德往牙山之時,建伊聞其言云者,亦不分明矣。上曰,牙山距稷山,相近乎?命均曰,接界矣。甘德與建相傳之言,唜禮在傍而傳聞云,則建伊所言,必聞之甘德,而甘德之知與不知,限死加刑,有所不可。故與禁府堂上,相議酌處,而亮濟則以建招見之,非甘德之比,見書色變之說,與初相異,且其見書之際,方讀書云者,與亮濟自洛出來之說,落空,甘德之招,補中益氣湯之說,則亮濟往呂原君家時,見朝報而有所言云,以常情例談,言之,上候未寧之言,亦無足怪,建伊所以驅亮濟者,元非可殺之罪,酌處未知,何如?上曰,過矣。當初建伊,聞甘德之言,而有所傳說,甘德則元無容護建伊之事,凡干違端,皆已知之,別無可問之端,直放,似宜矣。命均曰,建招所云亮濟見書色動之言,與上候未寧,終日閉戶之說,此極違端矣。唜禮則似不緊,而與聞甘德、建伊相傳之言,又於叱伊妻給餠之說,雖非大違端,然似極奸詐,酌處似宜矣。上曰,俄已言之,酌處,似過,以予思之,甘德、亮濟之違端,元非大段,直放無妨矣。命均曰,渠之與建伊酬酢,亦極違端,決難直放矣。上曰,於渠不相干涉,故此固不足怪矣。命均曰,東晩,卽亮濟之子,而甘德名卜之說,亦極矇矓矣。上曰,名卜之說,不足致怪矣。命均曰,方外之人,未詳獄事之顚末,或疑以有裏面事者,有之矣。甘德有可問之端,故加刑,亮濟比甘德,未免越一層,故無加罪之請,而亮濟本居於堤川,移來依託於炤家矣。其父名則{{!|𢜫|⿰忄省}},祖名則世發,而其外祖,掌令朴世長云,亦是兩班矣。上曰,兩班故爲杬之同壻矣。命均曰,甘德,加刑後酌處,亮濟則酌處,似好矣。上曰,金吾堂上,以次陳所見,可也。思喆曰,大臣旣已陳達,下款語,決非建伊所做出之言,觀其一款,似亮濟之言矣。小臣非以其爲杬之友壻之子,而別有所疑也。湯劑等說,極其殊常,臣意則謂甘德,別無可刑之端,亮濟,加刑後酌處,似爲得宜矣。尙絅曰,甘德、亮濟,皆有違端,數三次加刑,直爲放送,恐獄體疎漏矣。上曰,甘德爲人,何如,而非常漢乎?陽來曰,甘德雖不大段,能解諺文,若其形狀,蠢蠢如村婦,不解諺文,則直爲放送,亦無不可,而觀其獄情,似多殊常之擧。臣謂甘德、亮濟,當加刑,而加刑則限死而已,加刑數次後,酌處,似好矣。命均曰,未的知言根之出於某處,而累次加刑,似涉重難,而但亮濟,結連於廢族,似異於他人矣。著曰,觀前後獄情,面質相左,建伊八次受刑,幾至致斃,終不變辭,歸之於甘德。甘德、亮濟雖云曖昧,似難免殊常之端矣。上曰,每指甘德乎?普爀曰,指甘德矣。甘德雖曰曖昧,建伊八次受刑無變辭,輕易酌處,似有乖於獄體,而但又旣非可殺之罪,而欲付之生意,則此後加刑,末終必至於杖斃,此亦審愼處矣。著曰,六次加刑後,臣旣發甘德之啓矣。凡獄體有可問之端,則所當加刑,而李普赫,以末終致斃,爲慮,此非預所致慮者矣,大臣則以廢族,爲言,而雖非廢族,二句不道之說,極其殊常矣。上曰,果爲其說,而其說云何?著曰,渠所云云,非發諸口之言矣,出於爭財而有言,則指斥他事,可也。其閉戶之說,極涉可疑,臣謂甘德、亮濟,皆有隱情矣。上曰,所達二句語,月初湖中傳說云,旣有言根,則厥漢聞之,何足怪乎?壽海曰,建伊之言,決非常漢做出之言,似必出於亮濟輩矣。上曰,如此等說,謂盡出於亮濟,則掛書亦當謂亮濟爲之乎?我國之人,好爲浮言,當此世道淆薄之時,無近宗不定儲之說,雖非渠所言,此必有言根所出矣。思喆曰,此決非常漢之言矣。上曰,此獄事有階梯,建伊聞之於甘德,而甘德承款之前,歸之於亮濟,元不的實。承旨洪景輔持公事入侍時,以爲若如戊申事,則一二人殺之,無惜云云,而予意則不然,雖一人,不宜死而死,則心有所矜憐。頃於遠聲事,至今惻傷,今於亮濟,旣無可殺之罪,則雖炤之姨從,不宜以其結連而致疑,直放,可也,若酌處而島配,則島配之人,今方數多,其中添一人,亦難矣。命均曰,半國gg叛國g之人,與國爲讎,臣等之所慮矣。上曰,建伊所言,非但出於湖中,想應嶺南亦然,未的言根之出於何處,而只罪此等之類,則此乃軟地揷木,國體決不當如是矣。建伊則多違端,而爲餠等說,元非大違端矣,怨國云云者,此亦甘德之言,而非亮濟之言也。以廢族怨國云爾,則建伊卽炤之奴,其亦怨國耶?此等之類,以其言根出處,而必皆窮治,則禁偶語之法,亦當爲之矣。命均曰,此非死罪,渠雖不足數,而若少或曖昧,則渠之妻子,亦豈不可矜乎?然其獄情,多違端而可疑矣。上曰,其違端,不過幸國有事之言,而見書色動,見朝報後云云之說,元非大段可疑者矣。普赫曰,大臣可疑之言,誠然矣。上曰,予謂疑亦有弊,予初疑遠聲,而至今悔之矣。謂其人多可疑,則猶或可罪,而謂本事可疑,則罪疑惟輕,豈不當從惟輕之律乎?亮濟之爲人,何如?命均曰,極其虛疎矣。上曰,大體誣人爲之事脫空,亮濟、甘德島配,可也。普赫曰,直爲放送乎?上曰,如此等說措語,然後可無日後之弊矣。承旨進來,必寧進前。上仍下傳敎曰,鞫廳罪人李亮濟、甘德所謂不道之說,建伊前後招辭及面質之招,多違端,故建伊亦已訊問杖斃,則似當脫空,而建伊終不以誣人自服,前後文案,不無可疑,階梯旣無所疑,俱非大段,宜施惟輕之典,竝特爲參酌遠配,李瑍、金晉贊、唜禮,竝放送,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本道。必寧書訖,思喆曰,島配有弊,亮濟,北道定配,甘德,關東定配乎?上曰,關東尤難矣。然如甘德之類,雖生亦不足憂者矣,干連諸人,竝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必寧曰,啓下文書,使注書,書出傳旨,然後可以放送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他注書,書傳旨以入,可也。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命均曰,玉署長官,自劃不爲行公云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聞大臣所達,行副提學李瑜,其所固辭,在於本職云,以曾經經幄之臣,辭今長席,其涉過矣。豈可曲循,而句管事緊?宜有處分,姑遞本職,牌招察任。必寧書訖,上曰,今日臺啓,都承旨李春躋事,事在旣往,論之過矣,而白川郡守具鼎勳之直拜郡守,有違政格。今觀臺啓,事體得宜,纔已依啓,而方當飭礪之時,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政官特推,可也,旣已特推,銓官必引嫌,政院知悉,使之勿久撕捱,可也。壽海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前啓擧末端,可也。壽海啓曰,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亟令擧行事。{{*|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軍威縣監黃宅河,威欠束濕,謗騰不廉,吏欲久任,民願速去,昨秋田政,報災太濫,巡營之摘奸還實者,其數多至二百餘結,嚴刑監色,着枷回示於列邑,則不治之狀,旣著,難安之勢,又甚,宜卽自處,而恬不知愧,傳說藉藉,莫不唾鄙,如此不法無恥之人,不可仍置字牧之任,請軍威縣監黃宅河,罷職不敍。上曰,莅任已久乎?壽海曰,三年矣。上曰,在京之人乎?壽海曰,在京云矣。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暈上有冠。申時,日暈左珥,暈上有冠。夜五更,月暈,廻木星、火星。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正言申宅夏所啓,貞陵近處偸葬塚,令該府卽爲掘去事,命下矣。今日發遣本府郞廳掘出後,分付部官,使之移埋于禁標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貞陵近處偸葬人覈出事,曾有成命,田主、山直,雖已勘罪,至於元犯,則終不覈出,其在國綱,誠極寒心。士夫墓山之偸葬不爲掘移者,自官掘移,明有典憲,則況園寢至近之地,京城禁標之內,決不可以不知誰某而置之,請令該府,卽爲掘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昌恩正權,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下去平安道成川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日昨筵中,湖南沿海邑農牛,以平安道管餉牛,參酌移給事,定奪矣。似聞關西監營所管屯牛,其數爲三千餘頭,其中擇取壯實可以使役者,限三百頭,以附近邑所在分定,趁春耕,刻日上送事,發關,分付平安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bb何如b?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批下後牌招。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去壬子年十一月戶曹移文內,辛亥條順天三手米三百十四石零,凍泊通津地云,發遣使令,與船主李時雄,同往看審,則終無三手米船隻,而時雄仍爲逃躱,事極驚駭。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沙工金戒敏等,各別嚴囚,以待時雄捉得,一處究覈,穀物徵捧後,各人等罪狀,依律勘斷事據,監色、沙工等,嚴囚推問,其穀物去處,則推諉於在外船主李時雄,故時雄妻捉來,亦爲囚禁,推問其夫去處,則招內,其夫去處,不得知之,常聞其夫之言,則米二百餘石,錢二百餘兩,散給於順天民人等處,爲言,而仍納件記,故令順天府,一依件記數爻,米、錢徵捧上送之意,論移本官者,已過累月,尙無皁白,沙工戒敏,徑斃獄中,監色亦以遠地之人,牢囚京獄,非但徑斃可慮,許多穀物,自京萬無徵捧之路,下送原籍官,散給各人米、錢,一一徵捧,而如有未準之數,則監色處,亦爲徵出,準數上納後,其罪狀報本道,依律勘處,則公私便當,故此意與戶曹,亦爲往復停當矣。監官吳昌文,色吏朴昌茂等,下送本官,何如?傳曰,允。 ○正言申宅夏啓曰,臣資性巽軟,本不合於諫諍之任,情跡臲卼,久自劃於言議之地,而薇垣新命,忽降於鄕廬病伏之中,千里赴召,數啓塞責者,實有感於至誠求言之聖旨耳。卽伏聞昨日筵中,聖上,以前都承旨李春躋,有追後提論爲過之敎,又以前白川郡守具鼎勳事,有特bb?b銓堂之敎,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於是,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夫春躋所坐,不過擧措之做錯,而臣之所論,蓋惜其居宰列,而不自重耳,當時臺閣,若有論列,則追後之論,因何由而發也?事在目前,人旣不言,事在過境,臣又不言,則一時規警之事,又將仍廢之矣。春躋事,論之固可也,不論亦可也,萬一事有關係,罪不輕歇,而臺臣有追論之者,則殿下亦將以追提爲非耶?人君聽言之道,只當觀其事之是非,而從違之耳,亦何必計較於時日之早晩耶?至於銓曹事,具鼎勳之驟陞,金有慶之冒擬,見非公議,俱宜請推,而臣之所以不發者,實有許多思量耳。今以鼎勳事,推考之命,旣出於特敎,則不論之失,卽在於臣,以此以彼,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正言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循省罪愆,揣量才分,匪據之地,決無抗顔再入之望,玆敢申暴血懇,庶幾因此,而得蒙遞改之命矣。伏奉批旨,責勉愈隆,至以國勢生民,爲敎,臣雖愚頑,豈不知今日國勢之岌嶪,生民之困悴,而以臣譾薄之才,誠無以救得一分?假令臣怵畏嚴命,冒昧復進,在國事,了無絲毫之益,而在臣身,徒切負乘之懼,此臣所以徊徨悶迫,不敢爲承膺之計,而且臣宿患痰癖之疾,添劇於交節之際,胸腹牽痛,喘息哮吼,擁衾呻楚,轉動無階,玆於隆旨之下,荐犯違慢之罪,益增惶隕,求死不得,謹當更申疾痛之呼,仰請鈇鉞之誅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洪鉉輔,持平李壽海、宋敎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當遞之職,至今蹲仍,隨行逐隊,無所裨益,居常愧懼,若隕淵谷,昨日柱後之論,其三則銓選事也,而特推之敎,又勤於前席,臣誠震怖,靡所容措。凡係政注,長官主之,而佐貳同參,則雖在筮仕之微,亦且可否,臣於前後政席,固已同參而可否矣,郵罰之來,宜無異同,而至於知申事,尤爲臣萬萬不安之端,雖涉煩猥,請略陳之。伊日啓覆,臣在入侍之列,知申自外而來,私議於臣曰,吏判送言,以臺諫新通,必欲與君同政,要我陳達,此果如何?臣答曰,可矣。知申趑趄更問,而臣又對之如前,蓋知申之意,初頗持疑,得臣言而乃決,然則非知申之誤,而誤知申者,臣也。諫啓所謂,進去政廳等語,似未詳委折,而只以臣勸成之言,終至於狼狽之境,私心愧恧,若受評彈,尙可以抗顔於周行乎?由前由後,情勢之難冒,實不可自恕。昨犯違傲,誠不獲已,而只推之恩,出於格外,排悶抑塞,甚失所圖,荐召之下,祗詣闕外,略暴情實,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鑑諒,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削,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俱非深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李著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勉戒,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各別留意而猛省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鄭必寧曰,司諫李著上疏,原疏留中。 ==1月2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病}}。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鎭日違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開政命下之後,如是撕捱,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六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以親行磨鍊。又啓曰,卽接明陵奉事所報,則本陵主山後入葬處,巡審摘奸,則孝敬谷一塚,岡麓雖似稍高,距垓子爲二十步强,而旣在山腰以下谷中,則似不必禁斷,葛古岡上,又有三塚,中間一塚,則入葬不久,所見未安,似當掘移云。依前例本曹郞廳,率地師進去,摘奸,書啓後,稟處,何如?傳曰,允。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堂上李瑜,以未付軍職,不參今日之坐,句管事緊,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副司直李瑜單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臣二品,或在外,或未付軍職,或篤老,或罷散,無以備三望,不得已以二望,備擬入啓,今承特推之命,不勝惶悚,卽當依下敎,以三望備擬,而實無推移之勢。前判尹張鵬翼,前兵使趙儆,時無職名,卽爲口傳付軍職,當品猶患不足,堂上中曾經閫帥人,依前例通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試官二望事,曾已飭勵,則今之二品文、武,堂下文、武,豈患其少,而又以草記煩稟,二望備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該曹堂上,從重推考,更以三望備入,而政院之循例捧入,亦涉矇然,當該承旨,亦爲推考。 ○副司直張鵬翼、趙儆單付。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恕己則昏,經傳所載,頃者以吳光運之章,目之小人,今者憲臣之章,非彼之比,以斥宰臣之儒臣,見之,斥乎,奬乎?況大小之官,未聞規正之事,予嘗慨然者,當今鼎席之人,果有其過,隨事規正,乃耳目之責,而噫,左揆爲國之誠,循實之心,上下共知,而救gg求g刺不得,以踵武豐陵之敎,先以起頭,許多不襯著之目,傾之軋之,憲臣於今世道,査滓未盡淨者,只見左揆而然乎?果若是,其昏,甚矣。不然,豈免傾軋之科乎?揷入宗臣、勳臣之事,顯示其意,末乃有俾自飭勵之請,此等之態,雖同朝,不能欺,況君父乎?申宅夏之知申、嶺伯之啓,雖欠得中,設有互對之心,何關兩伯,而餘意筆端,混擧南北之伯,尤亦憯矣。且尤可駭者,十九半夜,秉筆入侍,咫尺前席,聽心曲之敎,則欲護本事,竝指三字敎而過中,伊日入侍之臣,猶若此,他尙何說?此等之類,恐傷應旨之路,不能明示嚴懲之意,則夫子所謂擧直措枉之意,焉在?持平李壽海,爲先遞差。又傳于鄭必寧曰,前持平李壽海,鏡城判官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判官李河述,遞付京職。 ○鏡城判官李壽海單付。 ○備邊司薦,北兵使洪好人、金洸、李義豐。平安兵使金潝、鄭壽松、元弼揆。東萊府使黃梓、尹心衡、李潝。義州府尹李匡世、鄭必寧、李日躋。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兩司各一員,當爲分進,而憲府則大司憲洪鉉輔,承牌詣臺,今方引避,執義梁得中,掌令沈錥、李濰,俱在外,持平一員未差,只有持平宋敎明,諫院則大司諫金鏡商,獻納安相徽在外,正言申宅夏,引避退待,李錫杓牌不進,只有司諫李著,無推移分進之勢。憲府所當政官牌招開政,差出闕員,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諫院他無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梁得中外,在外人竝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噫痛矣,自古讒人、誣人,何代無之,而豈有若卿之所遭乎?外托應旨,內懷傾軋,其所臚列,指意巧密,首末其態,業已下敎,而此等讒人之態,雖輿儓難欺,況君父乎,朝廷乎?先以專攻寡躬,爲非,作其階梯,架虛說空,末乃添入宗臣、勳臣之事,惟恐讒計之未遂,其亦巧矣,下中,書俾自飭勵之請,欲爲巧飾首尾,而不覺自綻矣。大臣設有過者,明正說道,可也,何敢意實駁斥,糢糊其端,幻弄首尾,陰陽其態乎?予雖不明,決不中計,以卿恒日之心,當付其哂,何足掛齒,而遽有此擧?此皆由於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之故,尤切恧焉。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爲偕入,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國事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遣史官,傳諭于左相,與之偕來。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左議政徐命均,因持平李壽海上疏,逬出城外,仍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三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因一二所監試官不備,試官望筒,尙不入啓,事體誠極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開政,差出兩司闕員,以爲監試官備員,及期開場,而一日四牌,非但有傷事體,自下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極爲寒心,卽爲牌招開政。 ○忠淸兵使狀啓,報恩等官居驛保惡只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大司憲洪鉉輔啓曰,臣久阽言地,未效一日之責,向陳數事,輒靳允兪之音,自顧慙恧,無地自容。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更以言官,自居,有所論列,而日昨諫啓中,於吏曹參判金有慶改正事,竊有慨然之懷,略陳辭疏之末,及承批旨,不惟不賜,開納,反下未安之敎,臣瞿然慙悚,繼之以訝惑。夫有慶當初一疏,專出憂慨,斷斷無他,今諫臣急於構罪,乃以狠愎、怨懟等說,一筆句斷,辭意至深,至於攙入三字之敎,必欲眩亂天聽,以爲脅持擠陷之計者,萬萬危怖。且知申、嶺伯,不樂追論,而强提已冷沒緊之事,互擧竝對,外示公平,內藏機關,其爲計,噫亦甚矣。究其指意,的然可知,身居臺地,譴責之請,烏可已乎?聖批中旣以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爲敎,可謂洞照其情狀,而反敎,以改正之請,大體是矣,臣實愚迷,誠不知聖意所在也。凡改正之云,初授濫職者,刋汰之謂也,今宰臣之於銓地,旣是宿趼,則改正之請,其果當乎?假如諫臣之言,使有慶,眞有怨懟之心,則勘之以重律,何所不可,而今乃只以改正,爲請者,其意不專在於醜辱一有慶而已,而聖批所敎,恐未能深燭而然矣。臣之所論,臺體卽然,而殿下疑之以太扶,責之以未曉,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更何顔面,復冒於臺次乎?玆於召牌之下,詣臺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洪鉉輔,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正言李錫杓,日昨辭疏,以科名爲嫌,已不成說,而試官雖有情勢,不許違牌,新有定式,則再召之下,一向慢蹇,事極未安,請正言李錫杓罷職不敍。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非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申宅夏出仕。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持平宋敎明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納言之職,乃是臺閣選窠,不可人人而濫授也,決矣。前獻納金廷潤,爲人庸懦,持身賤汚,已不合於淸朝掄揀之職,況其向來一疏,論其全篇,元無可觀,中間論列,不過一監司、一守令治績而已。臺諫言事,有毁而無譽,則其所爲說,已極卑陋,而旣已承牌就職,旋又出去陳疏,顯有規避前啓之跡,貽羞臺閣,見非公議,請前獻納金廷潤,罷職不敍,引嫌而退。臺閣之寂寥委靡,未有甚於近日,諫臣之日昨數啓,頗有敢言之風,則設或其言不中,惟當奬勵,以養其直氣,而汲汲疏斥,直驅之於傾陷之科,一時未安之批。雖不必爲嫌,而黨套未改,公議甚非,請大司憲洪鉉輔遞差,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事,依啓。 ○答左承旨洪尙賓疏曰,省疏具悉。末端勉戒,切實,可不留意?軍政今方釐整,下廟堂參互焉。 ○大司憲洪鉉輔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迫於嚴命,黽勉出肅,仍以蹲據,亦旣多日,而迷闇之見識,有難驟進,巽軟之言議,不能有加,大誥之下,名爲憲長,而終不得出一言,論一事,以副聖上翕受之意,以效微臣一日之責,臣實自愧,人謂斯何?日昨四儒臣之乞賜優容,兩鞫囚之請加嚴訊,不過目下微細事,而或降嚴敎,或靳兪音,臣於此,固不勝其惶悚,而幸因儒臣、臺臣之陳請,竝賜允許,是臣疏雖不見槪,而臣說,實則得行也。其爲感幸之忱,實無異於身親見之矣。然而同一事也,而在他人則採之,在微臣則揮之,或者聖上,非以所言爲非也,特以所言之人,無足比數故耶?噫,臣樹立無素,言論無取,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是,尙何顔面,更廁於臺端乎?請急之章連上,而喉司不諒,惟事退却,臣尤狼狽罔措。懇乞聖慈,亟許鐫遞,俾言責重地,無或有瘝曠之弊焉。臣旣不敢以言官,自處,固不宜剩及他說,而適於昨日諫啓,有慨然者,略此附陳之。夫人臣之進退去就,譬如寒暖饑飽,要亦各從其志而已,雖以人主之威尊,固不可抑而使之,强而同之也。向者金有慶之疏語,不過自陳其不可冒進之義,而伊時處分,終未免過中,收敍之後,牽復舊踐,自是政例之當然,而諫臣以何意思,一筆句斷,至以狠愎、怨懟等說,極意醜辱,肆口噴薄,直驅人於罔測之科耶?噫嘻痛矣,有慶,廉介剛直,其論忼慨,而今謂之狠愎,凡有所懷,畢陳無隱,而反謂之怨懟,誠如諫啓所論,其人果爲狠愎,其疏出於怨懟,則流放竄殛,何所不可,而今乃以改正,爲請?宰臣非小官之流,亞銓非漫職之比,而必勘之以是者,其意豈但在於有慶而已乎?況以三字之敎,攀扳援爲說,以爲脅制之計,如許臺風,尤令人代羞。且念殿下於有慶,初雖有一時嚴敎,旣敍之,又官之,殿下之不欲疎棄,槪可知之矣,而今於臺啓,不少留難,卽賜允可,臣竊爲之慨然也。至若知申、嶺伯之啓,尤爲可異,兩臣事,只是做錯,則罰止於重推,足矣,而至於論罷,何也?蓋其意,方論有慶事,故,故拾零瑣不關之事,要作對待互擧之資,外以假公直之名,內以售傾陷之私,費盡其無限機關,似此情狀,臣實痛之。臣謂諫臣,亟施譴責,以懲其習,斷不可已也。答曰,省疏具悉。近來耳目之官,不無此等之弊,在上者當觀其事之是非,豈可以此,立疑人之的乎?改正之請,大體是矣。無乃太扶耶?予實未曉,卿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輔相之任,如有一分可堪之望,則今玆旬月前宿趼之地,更何必飾辭牢讓,上以犯違逋之誅,下以招詐僞之譏乎?蓋臣受命之初,不能量而後入,歲月一周,醜拙百出,曾無絲髮之裨益,謾貽朝野之嗤點,每自追惟,祗切惶愧。再煩祈扣,一出至懇,而前後批旨之下,輒以過讓,爲敎,豈以日月之明,遺照若此?只緣廷臣之辭職名者,率多有過謙之語,故聖明於臣,亦視以一例,而今臣則已試蔑效之狀,彰明較著,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之不暇,何可以原初譴罷,匪係相職,曲施優假,更有此重任之虛授也哉?目今國勢之扤隉,臣非不憂,生民之凋瘵,臣非不念,而顧臣短乏之才,有難强揠,終無以建治安之勢,進拯濟之策,惟當揆分斂退,以讓賢路,毋使臣身,更增忝竊之罪而已。矧玆同事郞屬,俱在罪削之中,而臣以大僚,徑被甄敍,徒恃寵靈,晏然冒進,則廉愧之防,壞盡無餘,職忝三事,寧忍爲此?且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少失將攝,轉變無常,而數日以來,重感風寒,胸膈痞塞,呼吸喘急,頭疼面烘,喉門如刺,寢啖全廢,藥餌靡效,宛轉床席,無計起動,史官相守,而末由趨命,伏枕惶隕,無地自容,玆敢更申疾痛之呼,仰瀆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悉諭再批,而巽章三上,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往事今無可嫌,相職尤非過讓,前後開釋,非亦初卜,則今卿此讓,由予誠淺,只增恧焉。況今首揆調理,左揆被讒,顧今廊廟,其所無故,惟卿一人,胡不諒此?雖日上三章,決不許副,卿其顧國事之艱虞,體小子之至意,其卽偕入,鎭此泮渙。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持平李壽海疏曰,伏以臣,疎迂而不適時韻,懦頑而全沒風稜,遍擬百執事,而一無可堪,眞所謂樗櫟之散,而無當乎欂櫨椳臬者也。臣嘗忝記注之班,昵侍耿光,殆將首尾十載矣,其本末長短,宜莫遁於日月之明,雖欲慕一時之榮,强自廁於豸冠之列,殿下其亦假借之,使得苟容乎?夫如是也,故一出而遭壞損臺體之彈,再出而犯擬律乖當之失,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斯可以不能則止也。處置請出,出於物論之外,而太廟展謁,只隔一宵,天牌儼臨,不敢坐違,黽勉就職,顚倒趨班,分義雖伸,廉隅都喪,始因鞫事而乍出,欲待長僚而卽退,及至一籲靳兪,仍復苟冒,則本情無以自暴,而初心已多有愧矣。人見其當朝參則進,有鞫坐則赴,動駕而必陪,出牌而輒承,將認爲無故行公之人,此莫非緣臣之操守未確而然也。巽軟若此,尙何望立殿陛爭是非,使人主動色,百僚畏憚也哉?是宜刋汰而無所疑也。今則鞫獄,已盡收殺,其不可因仍盤礴於已試僨敗之地,決矣。伏願聖明,亟命鐫削,以嚴黜陟焉。臣固萬萬不襯於見職,而旣有一日之責,則顧安可默然而已,以杜我殿下言路也?殿下向者,特頒絲綸,罪己求言,罷宮房折受,停尙方織造,分命備堂,各管諸道,首講良役之弊,欲試救拯之策,赫然奮發,有同一初,此誠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在廷群僚,中外臣庶,莫不歡欣鼓舞,至治之成,謂將朝暮可期,而獨臣愚死罪,以爲未也?何則?臣中歲居鄕,習知民情,軍役一事,未必不爲亡國之本,而間或有守宰良,則一邑免隣族之侵,方伯能,則一道無逃故之闕,乃覺得人之效,愈於良法,而雖有美制,不得其人,則亦必弊生,可推而知耳。一邑一道,尙且如此,何況擧一國而聽之者乎?從古國家之治亂,必係輔相之賢否,三代尙矣,雖不敢論,降以漢、唐,歷歷可驗。武帝,英明之君,而公孫當國,幾續亡秦,文皇,詐僞之主,而房、杜繼相,號稱治世,至於玄宗一人之身,而姚、宋爲政,則能做開元之治,楊、李弄權,則馴致天寶之亂,雖有明主,不得良臣,則未曾有致治者也。今殿下十年憂勤,一念圖治,而事不徯志,治未從欲者,亦無他,臨御以後,尙未得一救時之相耳。殿下之敬天,非不誠矣,而陰陽不理,災異疊生,殿下之愛民,非不至矣,而懷保失道,黎庶倒懸,殿下欲勤政,而大小之恬嬉,依舊,殿下欲去黨,而戈戟之相尋,轉甚,此豈但殿下,失治道之要也?抑群臣,不肯竭忠盡力,多有以負殿下也。古之君臣,君逸而臣勞,今之君臣,君勞而臣反逸,古之君臣,主憂而臣辱,今之君臣,主憂而臣反榮,此今日志士之所以興歎於有君無臣者也。竊覵近來應旨進言者,日滿公車,而千言萬語,無非專攻上身,一字半句,不敢侵及宰輔,豈夔、龍居三台,元凱列八座,初無一疵之可摘,而獨殿下,不免有許多闕失耶?無或事關聖躬,則言雖過,而輒蒙嘉奬,語觸時宰,則事雖微,而立見顚沛而然耶?此未可曉也。臣亦豈不欲補拾闕遺,效一得於拜昌之辰,第諸臣,先已言之,盡矣。殿下倘能省察而體驗,苟有一毫之近似,則毋憚改之,又就古聖王已跡而按之,與治同道,是臣區區之願,更何費齟齬陳腐之談爲哉?若乃赫赫巖廊之崇,人不曾議到者,臣請一言,自附箴規之義,可乎?伏聞殿下,以踵武豐陵之事,勉諭倚毗之大臣,不識有諸?殿下夫旣動法堯、舜,則盍使大臣,遠追稷、契,而必曰近效豐陵耶?聖上此諭,亶出苦心,則大臣雖有査滓之未盡淨者,亦必感泣而自勉矣。豐陵爲國之誠,誠有過人者,未知大臣,奉諭以後,果能一遵約束,守而勿失耶?大臣亦少日淸愼自好者,及今名位漸高,而諂附之類,日進,血氣向衰,而砥礪之志,漸懈,前後勸誘者,莫非伐異之言,左右慫慂者,皆是黨同之計,內主先入,而是非每多不辨,外撓浮議,而名義或未暇顧。急於引進,則罪累之至重者,率皆湔拂而吹噓,病於營護,則守令之被劾者,亦復費辭而伸白。廟堂議薦,屢引姻婭,而不避嫌忌,郡邑差除,自諉揀掄,而每沮異己,至於豫先陳白,隨後薦擬之擧,人雖謂之市恩樹黨,恐難以自解也。八路藩閫,兩都居留,凡係廟薦之職,幾乎純然一色,惟才是用之道,固如是乎?儻殿下,或以臣言,爲過,請就搢紳案而按覽也。至若宗臣之替囚政府吏,勳宰之面斥不白直,無論其言其事得失之如何,以具瞻之地,摠百之尊,受此無前之恥辱,大臣休休之量,雖不悻悻,而朝廷之體統,由是而盡壞,士夫之風節,職此而益衰,臣竊爲之慨然也。殿下每於聽言之道,輒先形跡之疑,故同色者知之而不欲言,異色者畏之而不敢言,徒長含默之習,未見謇諤之風,近年以來,孰有以宰相之過失,陳於殿下之前者乎?宜殿下日下求言之敎,而不聞直截之論也。大臣本心,亦豈欲循私蔑公,而不念我殿下勉諭之勤也?惟其權柄所在,挾雜之說,多岐而誤之,習熟見聞,輾轉沈痼,不自知其如此,豈不惜哉?諸葛亮,三代上人物,書其門曰,勤政闕失者,入吾門,黃喜,國朝名相,頻遭臺諫劾罷。今之大臣,比古兩人者,果何如也,而闕失未聞有勤攻,臺諫又不能頻劾,則常人之情,無怪乎私不勝公,亦何足深責也?過而能改,聖人所貴,從今以往,若能祛私恢公,盡心國事,則臣之此言,適足爲他山之石,而殿下求治之意,亦庶幾可成,幸殿下,下臣此疏于中書,俾自飭勵焉。目今可言者,指不勝屈,而獨眷眷於良相之思者,誠以得人,爲爲治之本也。大誥之下,諫臣之詣臺者,艱覓彼此無礙之事,而濫贈牛禁之啓,不過已陳之芻狗,儒臣之隨牌者,只爲疏不見却之計,而尾陳數行之語,亦是舌弊之陳談,則其苟且不誠實,甚矣。寂寥之譏,烏可免乎?一發九啓之諫官,驟聞風采,雖似可觀,細究指意,足供一哂。强索零瑣,虛張聲勢,外沽公直之譽,內售傾軋之計,精神所注,只在引黨,卽其避辭,可驗一證,曾謂如許小機關,將瞞過一世眼目耶?嶺伯所坐,不過做錯,則問備亦足駁罷,奚爲兄弟?方按南北,不無物議,故,故爲此擧,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之意,雖自謂巧,人孰不知?亞銓改正,尤極駭然。設有可論之事,旣是曾經之職,則改正之請,已乖論事之體,而況三字之敎,此豈人臣所可提論者?在殿下,亦爲失言之大者,則居臺閣者,宜盡匡救之策,而乃反稱揚之不足,又從而論罪,似此風習,臣實恥之。其不言者旣如彼,言之者又如此,殿下之耳目,其可謂得人乎?臣謂不可不竝施責罰,而警飭之也。臣本以孤危之蹤,只恃聖明之眷,愚忠所激,言不知裁,惟聖明,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 ○左承旨洪尙賓疏曰,伏以如臣衰鈍,久叨近密,蔑效涓埃,恒切慙悚。惟我聖上,一念圖治,十年于玆,運當三統之會,益勵一初之政,渙發綸音,大誥邦內,此正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也。繼以良役變通,周咨是先,所見各異,論說多端,或言結布,或言口錢,或言革罷軍門,或言均定一疋之役,而臣則皆以爲未然也。結布、口錢、戶布,決不可行於今之世道,一疋之役,似出均役之意,而若以二疋之役,分作一疋之役,則良役倍於前日,旣難其半之充定,又何倍數而責立乎?此固知其難行,而至於罷軍門之說,此亦不察其所由矣。一自軒皇丘賦作兵之後,三代頗存其制,秦、漢之際,已無其法,唐之府兵,略有藏兵於農之意,國初五衛之規,亦倣古制,當初規畫非不善矣,而壬亂之時,衛兵瓦解,宿衛單弱,故故相臣柳成龍,因時革罷,設立訓局,以爲輦下宿衛之軍者,亦由於不得已之計者也。其後歷朝,又設御、摠兩廳,最後又設禁衛、守禦兩營,合爲五軍門,經營鳩聚,已多年所,未立新制之萬全,先破見在之營門,更何依靠於緩急之際乎?竊觀今之事勢,有如破屋弊衣,破屋之年久腐傷,支吾土石者,若欲撤毁而改立,則必無構成之理,弊衣之表裏消毁,僅存形樣者,若欲澣濯而更製,則亦無縫合之勢,莫如仍舊而修葺,依樣而補綴,不害於安處而襯身矣。前後進言者,皆不知此道,互有論列,而其不諒今之事勢,則一般矣。今則衆論矛盾,道謀不成,舊套常存,救弊無策,自上特命差出八道句管堂上,申飭各道,以爲充定逃故,俾無白骨徵布,隣族侵徵之弊,則此正如臣所謂支破屋補弊衣之說也。臣於此,不無經緯於平素者,故敢此仰陳焉。臣九年居泮,讀書之暇,每與八方之士,討論田、軍兩政,又於出身之後,以公差,周流各道,亦嘗待罪下邑,其於民瘼,固已稔聞而知之矣。爲守令者,不敢下手於富豪避役之民,亦不敢搜括各營門不緊名目,以充實役,而其他各樣名色,額外避役者,其數夥然。爲守令者於此等名色,若欲擺定,則大生紛鬧,因循苟度,徒擁虛簿,終無實效,惟彼窮殘無依之民,一家四五人身役之外,又有侵徵隣族之弊,怨毒之狀,不一而足,此豈朝家均役之意哉?昔蕭何入秦丞相府,先取版籍,前後調兵,皆由此取辦,以創漢業,簽丁調兵,有版籍,則自可取辦,民口之多少,役名之緊歇,閑遊避役之情僞,因此可知。今則八路旣出句管堂上,分付各道各邑,各色名目,修整成冊,無遺上送,則必不以實報來,而其中名目之不緊者,額數之過多者,或減或削。且考京兆累式帳籍,則其中亦多幻弄,以各樣役名,冒錄於帳籍,而不在成冊者,其數必倍於逃老故雜頉及一家四五疊役之類,而亦多有餘丁之數矣。句管堂上,自辟文、武間詳明幹事郞廳一二員,鎭日搜出,則時月之間,必有成效。且使各邑逃老故老除疊役,一家四五軍役之類,一一抄報後,自備局隨闕塡充,成案踏印,下送各道各邑,則不但闕額之盡充,亦多良丁之所餘,推移塡充於良小額多之邑,移錄案付,則可爲八路均平之政,而小弭九重宵旰之憂矣。臣謹按《經國大典》,田分六等,災分九等者,實倣古聖王十一之稅,而古典不得遵行,元帳漸次縮數,今之收稅者,不滿帳付三分之一,國家經用,何不匱乏乎?今當百度修擧之日,不可不斯速釐正,而軍政尙未得其端緖,亦當次第擧行矣。臣於頃日筵席,以天行健自强不息之義,有所仰勉,王者體天行道之要,無過於此,誠能終始無間,馴致於穆不已之域,玆豈非區區顒望於聖明者哉?且於初五日朝參時,有民無信不立之下敎,而大臣以得人,爲今日急先務,有所陳達,臣於此,又有一說焉。《羲經》大有之象曰,君子遏惡揚善,順天休命,上九之繇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夫子系之以辭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象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誠能體大有明照之象,遏惡而揚善,履信思順,得賢而共國,則凡此數者之弊,不期祛而自祛,何患乎民役之不均,經用之不足乎?至於紀綱之頹弛,體統之壞損,黨習之沈痼者,自然驅除,而同歸會極之域矣,豈不猗歟休哉?臣本疎迂,年且衰遲,其於時務,何敢出意見論利害,而忝在邇列?每登筵席,伏承至誠求助之聖敎。且聞諸臣敷陳之緖餘,敢效一得之愚,仰塵四聰之聽。伏願聖明,試垂察焉。臣無任拜手祈懇之至。 ==1月25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未肅拜}}。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五更,月犯立星。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試所初試開場,亦不能設行於當日,事體寒心,待牌去來,至今不得寢睡,牌去來,何其遲滯耶?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正言申宅夏罷職之代,待下批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入直進,參議李玄輔式暇,參知韓師得式暇,右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參判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啓。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宋眞明爲大司憲,金尙奎爲大司諫,李光湜爲掌令,李以濟爲掌令,金尙重爲持平,沈聖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尹陽來爲都承旨,趙命臣爲左承旨,李匡世爲右副承旨,兪健基爲修撰,兪㝡基爲修撰,黃梓爲應敎,尹心衡爲副應敎,尹得和爲校理,趙尙命爲正言,魚有鳳爲戶曹參議,林象鼎爲白川郡守,安錞爲臨陂縣令,李潤身爲軍威縣監,高處亮爲鎭海縣監,李炫爲司饔主簿,李潝爲東萊府使,李日躋爲義州府尹,洪好人爲北兵使,金潝爲平安兵使。副護軍金有慶、金鎭商、沈錥、李濰、具樹勳、權興駿、朴來章、姜碩厚,副司直洪鉉輔、金尙奎、黃晸、鄭來周、安相徽,副司正李壽德、洪曕、花陽副令榷、安平守㸁單付。洪尙賓啓曰,新除授東萊府使李潝,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又啓曰,新除授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修撰兪健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㝡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副應敎尹心衡,時在京畿高陽地,校理尹得和,時在京畿長湍地,修撰兪㝡基,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鄭商佑,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二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南大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逬出城外,故祿牌不得出給云,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校理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先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砲手五十名,今正月十六日出送,而近來陵寢之內,虎患頗多,事甚驚悶,故另飭將校,各別搜捕矣。虎二口捉得之後,又過數日,而蹤迹更未尋得云,數多軍卒之暴露,已至多日,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堪,廉義難冒,蔑效之地,未可再玷。且自日前,重觸風寒,疾勢猝劇,無計趨命,再三呼籲,萬不獲已,而批旨開釋,迥越尋常,至以情志不孚,爲敎,臣奉讀未半,益增隕越,感極涕隕,不知所出。顧今廊廟之有故,國事之艱虞,臣雖愚頑,豈不憂念,而第臣病狀,方阽危篤之境,火熱上升,頭腦疼痛,頑痰塞胸,咳喘苦劇,達宵失睡,竟日廢食,宛轉叫苦,無望起動,隆旨荐降,而又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稍竢神氣之少定,更暴危苦之懇云,而大臣所患寒疾,見方苦重,數日之內,有難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又傳曰,布帛案新造以入事,分付兵曹。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事君無狀,重被臺言,罪名狼藉,惶怖之極,逬伏城外,以竢鈇鉞之加,千萬意外,史官儼臨,傳宣特諭,其所以慰藉之者,迥出尋常,臣捧讀未半,不自覺感涕之被面也。至於偕入之命,是何等恩數,而濫施於釁累之賤臣,大傷國體,臣席藁震越,不知所達云矣,城門已閉,今始書啓,不勝惶悚,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之往,開釋無餘,卿之爲國之誠,讒人巧誣之狀,業已洞悉,卿何不安?尤可痛者,讒誣無故之大臣,使國事泮渙,使君父痛世道,若添恙焉。是非特誤國事,實乎病君父,於卿,其無毫分不安之端,若是自輕,反中其計,予尤痛焉。卿須體予慇懃開釋之意,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鄭必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書啓批答及命召傳諭事,命下,而城門垂閉,待明朝傳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宋敎明啓曰,臣於昨夕,以監試承牌,留宿闕中,方待落點,以爲去就之計矣,卽伏見政目,新除大司憲宋眞明,卽臣之從兄也。同堂兄弟之竝據一府,自有應避之法,而相避之規,在下當遞,臣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史官洪曕送言,以爲,書啓中末端,書啓二字,誤書以傳諭云。莫重書啓,如是誤書,殊涉不察,推考警責,原書啓啓下後,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所授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諭。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引嫌而退,相避之規,在下當遞,揆以法例,勢難仍在,請持平宋敎明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情危而當權衡之職,迹畸而處睢盱之地,出脚之日,已自分其顚沛,日昨諫啓九件,太半臣罪,驚懍愧蹙,無所措躬,荐違嚴召,誅譴不降,不得不略暴情實,以俟處分焉。金有慶之前夏一疏,只是自列其難進之情,而未嘗一言及於十九日下敎義理。倫綱等語,亦不過歷論世道之百變,以申頃年陳疏之本意,而聖敎之非常,實出意外,在下者縱不能匡救,反汗恩敍之後,從而枳塞,寧有是理,而臺臣反以宿趼例擬,爲駭,甚矣,人見之相遼也。噫,亞銓改正,前所未聞,苟有深惡,何不直請重律,而必以改正,爲目,多見其用意之勞矣。李泰祥,臣元不識面,但聞其爲節死臣李時稷之孫,而曾典三邑,皆有治效,故擬差矣,臺臣以素稱不治,爲辭,此亦臣不安之一端。具鼎勳,以觀津世閥,兼有才局,世期以州牧之選,蔭仕殆近二十年,郡擬已至一朞,而間阻親嫌,今始得除,亦云晩矣。以前例言之,直除外四品者,極其夥然,指不勝屈,雖只擧其最近,如尹慶一、李蓍明、金始炡、李秀輔、鄭欽先、林世諿諸人,歷歷可數,而獨於鼎勳,不可用此例,非臣意慮之所及也。且於知申之被劾,竊有所難安者,臣於初覆之日,承牌出仕而退,歷過一處,曹吏忽來言,方有牌招開政之擧,臣問參議一體牌招乎?對曰,參議則否,臣卽送言諸承旨曰,旣出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且今政,多有相議新通窠,幸於前席,稟達此意,以爲暫出同參之地也,俄而召牌下臨,卽隨而入闕,則其間知申,因事出來,聞此傳言,還入陳達,至被問備,不許出參云。臣不得已自爲求對,稟請伊時曲折,不過如斯,臣旣未及詣闕,則承旨之初無請來,可知,而今其爲言,有若臣已赴政廳,知申亦來到,而勸囑入送者然,苟如其言,此不但知申之損體,臣之損體誤人,尤當如何?事過兩朔,必有此追罷,而其罪則不過曰,替達吏判之言,是知申之罷,由臣而致之,臣何敢幸其獨免,晏然若無所交涉乎?至於安允中事,實在臣待罪地部時,蓋地部見儲銀貨至少,脫有勅行之疊到,則必將立見狼狽,臣爲是之憂。昨年春,與新西伯權以鎭,相議,辭陛之日,同爲入侍,請劃得關西木五百同,作銀儲置,則以鎭,以木則卽當輸送,而作銀則甚難,自本道決難擔當之意,陳達,及其下去之後,累有往復,而以鎭,輒稱本道實無許多換銀之道,燕譯之逢授,萊館之被執,所利無多,反有年久難推之慮,不如自京換貿之爲愈,臣亦與郞吏,多般磨鍊,則南北兩條路,誠如以鎭之言,此外又無他善策。遷延半歲,未之區處,心甚悶鬱,每飭該掌,某條思度矣。及至秋初,郞廳始以出給白木廛作銀事,面稟曰,本廛於諸廛中,最爲富實,四百餘廛人,各授一同木,則所負至輕,不患其難捧,且有渠輩應受之歲幣價,亦可備萬一之不虞也。臣反復商確,又詢他郞,知其最完,遂許其所稟,而五百同內七十同,則以貿蔘,入送江界,故只以四百三十同,出給,又以折價之重於時直,少寬其捧納之月限矣。此事若謂臣全不思量,率爾聽許,則固非其實,而謂之堂上持難,而郞廳苦請,則亦是傳聞之誤也。不料何狀奸惡之輩,瞯知此狀,從中欺幻,密地聚斂,有此萬萬絶痛可駭可愕之事,論其罪犯,誅斬無惜。捕廳嚴覈之下,自可畢露其情節,而臣之所痛恨者,苟使臣威足以戢奸,則初豈有市井狐鼠,萌心於此等奸濫,使臣明足以察微,則後豈不能早發其迹狀,窮覈而正法耶?虎出龜毁,責有所歸,其不可諉以耳目思慮之所不及,而倖逭罪責,厭然自在也,明矣。噫,臣以不肖無能,謬蒙簡知,畀之以此時銓任,赦積逋之罪,紆曠絶之恩,奬諭之勤摯,責勉之隆重,萬出尋常,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受命以來,慄慄祗懼,卽以祛私恢公,愼官方惜名器,屛干請抑躁競等語,書于壁而銘于心,必欲少效職責,毋負聖明者,卽臣之所自矢也。況守令之當擇,自前聖敎之申飭,諸臣之陳奏,廟堂、臺閣之糾劾操切,專在於此,尤豈敢一毫放忽,自速重戾?是以,每當大小政注,臣心旣自審度僚議,無少違異,然後始敢書出,而今之論臣之罪者,一則以銓地極選,謂之冒擬,一則以郡窠例除,謂之驟升,至有駭公議駭物情,損政例開倖門之斥,心事剌謬,罪釁層疊,撫躬慙悼,無面可顯。且臣才短性拙,平生畏愼,不敢用活法,掌財多年,如貸債防納料理營販等事,一切防塞,未嘗開路,惟是堂堂地部,銀貨殆竭,妄欲另爲添補,以備緩急,敢有此請木作銀之擧,而不付諸燕譯、萊館,付之廛人,責其近效者,亦可見臣之謹拙規模,而不幸因此一着,生出變怪,以致國言喧騰,臺章重發,當時該郞,至被慘劾,莫非臣過憂國計,有所作爲之罪,自訟不暇,尙誰尤哉?臣於銓任,初豈有一分承當之念,而畢竟勢到窮隘,黽勉暫出,則惟以挨過大政,力辭必遞,爲期,世道愈艱,物情難平,誚責之言,固已左右當至,而及其諫啓一出,而罪叢于臣身矣。臣之今日情地,惟有早自斂退,守分省愆,庶不至於益陷大僇,忘廉冒恥,抗顔復進,決無是理,而臺避層加,至以當論不論,自咎,則亦不敢徑先陳疏,泯默恭竢,徒積逋慢,臣尤死罪,今始不得不瀝血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危懇,亟命鐫臣職名,勘臣罪罰,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九啓之中,都承旨之事,予亦知過矣,而寂寥之中,不過事體,撕捱喉院,不若早允,故於當之者,猶知過中,況卿乎?吏曹參判之望,旣敍其人,復擬舊望,本無他意,卽允其啓,只嚴處分,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自古彈人,不無過中,豈可以此?若是爲嫌,直擬郡守,近者謬例,請遞之啓,特推之命,欲存舊制,只宜自勉,尤何嫌焉?戶曹事,曾已下敎,於卿,豈有可嫌者?冢宰之職,不宜暫曠,大政不遠,卿勿過辭,安意行公。 ==1月26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峽縣監李景元。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寒嚴未解,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本院問安,都提調徐命均,出在門外,副提調尹陽來,新除未肅拜,只有臣一人,副提調尹陽來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李匡世,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事變假注書洪曕偕來,代以柳萬樞爲事變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十員,未署經一員,未差二員。來二月初一日,行宗廟朔祭,穆陵忌辰祭,大成殿、啓聖祠釋奠祭,纛所,南關王廟、東關王廟祭,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量箭官及百官頒祿時,本府入直,各一員分進,而勢難推移,未署經監察,署前行公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昨日啓下賈成彬公事,秋判持來,藥房入診,同爲入侍事,分付。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今臣所被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尙逭誅殛,已荷聖度之涵廣,而恩諭荐降,曲賜開釋,史官賚宣,促令偕入,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不省措躬之所。此等恩數,本不當濫施,而況於負罪竢譴之賤臣乎?其無一分祗承之勢,伏惟聖鑑,必加俯燭,而徒使國體傷損,觀聽俱駭,臣尤增悶蹙抑塞,謹當仄竢物議,敢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命召,使錄事又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傳授。 ○以刑曹啓目,賊人老味,罪人洪夢海,加刑得情事,傳于鄭必寧曰,依前判付,各別嚴刑事,分付。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後部中司,屬京畿右道三哨,黃海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九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八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當海西十一番、十二番別馬隊,逐朔分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備忘記,兵曹布帛案,看守不勤gg不謹g,遺失不得,此古所無,極爲無據,當該內官,竝令禁府,嚴處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本府元無指名現告之規,令政院,當該內官,卽捧傳旨啓下後,以爲拿問,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卽接慶尙監司粘移及該邑所報成冊,則惡逆不道罪人武弼應坐諸人,列錄以來矣。長子師允,年二十五,次子師望,年十七,捉囚大丘府,而旣已年滿,依例發遣府都事,與地方官,眼同,依律文,不待時緣坐處絞,妻朴女及女戒希,全羅道茂朱府,竝緣坐爲婢,同生弟敬弼,江原道平海郡爲奴,同生弟得弼,襄陽府爲奴,同姓姪子師悅、淡伊,平海郡流三千里安置,同姓姪子重來,蔚珍縣流三千里安置,而右罪人等,時囚大丘府,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八番中部後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當爲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一朔立番,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則四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五月一朔立番,一番、二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三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二月當七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依傳敎,令倉官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情勢危蹙,逬伏俟譴之中,不敢冒受常廩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封進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唐柚子來到,而奉常寺提調有故,臣思喆,進詣看品,則唐柚子六十五箇內,腐傷甚多,擇其可合薦進者二十三箇矣。在前如此之時,或有減數薦進之例,今亦不得已推移,來二十七日薦進,而腐傷之數,如是過多,莫重薦新,未免苟艱,事體極爲未安。當該封進官濟州牧使鄭道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都承旨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忝重藩,自知不稱,果速臺評,幸蒙恩遞,如濯執熱,少安私心,庶幾沒齒閑秩,永守賤分矣。不料金吾之命,遽下於鞫事方張之時,嚴召繼降,不敢坐違,包羞冒出,黽勉參坐,昨者見擬於試官之望,科場體重,又不免隨牌入闕,呼唱庭衢,愧汗沾背,與人酬酢,亦覺面赤,此際忽叨知申之除,臣驚惶慙恧,尤倍於前,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從前踐歷之稍涉華顯者,罔非人望之外,而昧世冥行,暗受嗤點,想已久矣,況此喉舌之長,地望尤別,責任不輕,則雖是宿趼,豈可晏然冒據於彈墨未乾之日乎?左右思量,決難承當,不得已徑出禁門,恭竢處分,今因藥院稟啓,天牌辱臨,而顧臣踪地,萬無冒進之勢,自犯違慢,臣尤死罪。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遞罷臣職,處以冗散,俾免望輕任重之譏,仍治臣違召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得接本月十九日除目,以臣爲平安道觀察使,續又伏聞有旨,令臣除朝辭,疾速赴任者,臣誠惶惑悶蹙,殆不知置身之所。夫屛翰之寄,旬宣之責,其在諸路,孰非重任,而自祖宗朝以來,最愼西藩之簡者,亶以疆圉鎖鑰,隨其人而輕重故耳,況於近年,邊界無防,奸軌不勝,威以刑誅,犯者愈衆,須得如山岳如虎豹者,臨之以威,鎭之以重,然後庶或可以禁奸弭釁,則殿下視臣輕弱淺妄,夫豈有一分可以堪承是任者哉?國家任人,用捨黜陟,又當較長絜短,課功程能,前乎臣而受任膺除者,威望聲績,皆出臣上萬萬,而或拿罷之,或駁遞之,顧乃承乏,而以臣苟充,臣之姿性淺劣,固不暇論,卽此蕞爾道二十三邑兵、刑、田三政,尙且疵釁百出,悔吝孔多,旣被刑官之駁奏,廊廟之嚴斥,又荐遭帥臣之譖訐,則移授之職,任寄尤重,其不能勝而顚沛,必不旋踵,臣非身計之敢恤,竊怪夫朝廷,用捨黜陟,乖舛若此,將以重誤國事於方來耳。臣自少勞瘵,諄諄視蔭,偸度五十光陰,目昏而視幾盲,齒搖而食無味,種種衰相,日加月甚,老母之年,又復恰滿八耋,篤疾奄奄,朝不及夕,海西幅圓狹少,坐營四方,無四五日程,猶以母病身疾,往往有輟巡徑返之時。況今受任,重在邊疆,巡審之行,又將跋履險阻,經涉累朔,則筋力情理,俱非可堪,而尙屬私情,猶不如才不勝任之爲可懼。然惟天地之慈覆,實兼日月之光照,所應竝揆公私,俯循懇誠,至若臣日昨狀聞中,以軍政事,乞蒙先賜遞罷,而後行査按者。蓋臣平生心性,甚惡誕僞交亂之言,如營屬存罷之額,軍伍罷換之事,臣言是實,則帥臣有欺罔之罪,帥臣言是實,則臣有欺罔之罪,二者之間,不容不明辨,而臣所狀請,旣下廟堂,未及稟處,則臣以待罪竢勘之身,亦無移節按道之理,抑臣之不能爲渾厚氣象,方便規模,不但朝議病之,亦聖明所嘗深戒,而臣之不能體承矯揉,乃至於此,臣誠知罪戾之難贖,任使之不稱,此尤日夕兢惶,不知所出者也。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新授職名,無誤重寄,仍聽臣歸身司敗,獲遂所請,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西藩之任,不宜過辭,末端引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庸碌鈍滯,最居人下,而晩年一第,亦云倖矣。半生場屋,呻吟紙上者,不過功令家文字,而今則亦已作兔魚之筌蹄矣。其於經傳之奧旨,史乘之治亂,略無一斑之窺,此固臣之本來實狀,而非敢爲一毫飾讓之例套也。加以年齡晼晩,志氣摧頹,眼花眩於魚魯之辨,言辭澁於應對之際,雖冗官散局,尙有陳力不堪之嘆。況金華侍講之席,何等淸華,而夫豈臣夢寐之所到者哉?今我聖上,勤學好問之誠,卓越千古,頻接儒臣,日御經筵,苟得鴻儒、碩學,置諸法筵龍象之列,俾責啓沃成就之效,則太平萬世之休,庶將根基於斯矣。此時何等好機會,此任何等重職責,此日登筵,又何等儒者之極榮也。豈可使如臣等輩,苟然充數於其間,上爲虛授,下亦濫受哉?且臣猥荷鴻造,累塵臺垣,泯默隨行,了無一言一事之可觀,則其長短伎倆,固已莫逃於淵鑑之下。況且前後言地,被人反詈,受人凌蹴,亦不少矣,固已矢心自劃於三司言議之地,則瀛館一步,其亦鐵壁在前矣。且於月前,重觸寒感,浹旬彌留,素患痰火之症,仍以添發,咳喘苦劇,音聲嘶澁,尋常酬酢,亦難如意,晝夜叫痛,委頓床笫,以此病情,尤無作氣强進之勢,故昨違嚴召,恭竢譴何矣。聖度天大,罰止問備,今又天牌下臨,臣嚴畏分義,玆敢擔曳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賜遞免,使名器毋玷,私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頃陳一箚,未蒙允兪之恩,反承調理之旨,益切憂窘,不知所措。臣病非係他症,只是老病已極,決難支撑而已,眞所謂百病皆可治,老病不可爲者,是也。此豈有調治復蘇之望哉?且臣得見臺諫疏本,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噫,此誠至論也。臣之老昏,尙玷元輔,不能早辦一退,人言之來,眞足愧死,且於廟薦一事,至請取覽官案,以臣昏識,謬當薦擬,其不厭人心,固也,無足怪也。第其所謂八路藩閫,純然一色之言,甚足傷嘆,只論臣所進人才之堪不堪,則可也,色目二字,顧何足留置胸中,又何足計數,比較其多寡乎?方伯、居留,猶不可較量色目。況於閫帥,尤豈有色目之可言,而今其言如此,臣竊傷世道之日薄,乃至於此也。雖然,臣之至願,惟在於速解匪據,瞑目入地而已,豈可與臺諫,較論曲折乎?第其侵攻左揆,旨意深緊,不但止於就事論事,臣以無似,忝居首席,左揆之所建白尉薦,罔不可否而消商,苟使左揆而有失,卽臣之罪也,去就進退,義難獨殊,只有席藁竢命而已。夫以僚相淸愼忠厚之德,純誠體國,不忮不偏,素孚國人之望,而猶且不見容於世,國事泮渙,尤無一分凝定,粗成朝著貌樣之勢,病裏憂嘆,寧欲速就冥然無聞,而不可得也。顧今時事之艱棘,國勢之扤隉,至於此極,惟有亟罷老朽垂死之賤臣,改卜賢德,然後猶或有扶顚持危之道。伏乞聖明,俯諒血懇,亟許罷斥,以謝人言,以幸私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讒誣之言,業已洞燭,於卿,尤gg有g何毫分不安之端,而其中藩閫等說,尤爲無據,方當飭勵武弁之時,渠有嚴畏君父之心,添閫於藩字乎?欲誣人而自犯無嚴之科,何足掛齒?目今艱虞,廊無輔相,顧念國事,若添恙焉。卿其須體此言,安心勿辭,其須益加調攝,竢間造朝,臥閤視事,鎭此囂世,仍傳曰,遣史官傳諭,更遣御醫看病。 ○甲寅正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刑曹堂上同爲入侍,提調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右承旨洪尙賓,刑曹參議李衡佐,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壽煃進伏。寅明曰,日氣之寒冷,一向不解,聖體若何?上曰,一樣矣。寅明曰,寢睡、水剌如何?上曰,寢睡一樣,而水剌則昨今稍減矣。寅明曰,湯劑進御後,以覺其有效,爲敎矣,其後復如何?上曰,診脈後,當下敎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中宮殿感氣,申飭醫女輩,使勿言于提調,故不得詳知,而似未快復矣。上曰,比向時則快愈矣。寅明曰,請使醫官診察。上曰,唯。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左右度數調匀,而未快之候,則與前無異矣。應三曰,左脈重按,似帶數,右脈體稍高,而有沈氣,向時則舒暢矣,今日則差不及向時,未知於聖慮,有所察識乎?龜慶、壽煃之言,略同。寅明曰。日候猶寒,故然耶?上曰,春寒比冬寒,尤不好,而昨日以試官事,達宵不寐,至於日晏,酬應猶不已,以致納風,頗有腹痛,如廁而不泄,後重,則甚矣。自午後始泄,至夜通爲三四次,此似害氣矣。聖徵曰,當進一二貼湯劑,以解風寒矣。上曰,何藥耶?聖徵曰,當與諸醫,商議,而如藿香正氣散之屬,似好矣。上曰,問于諸醫而陳達。聖徵問于諸醫後,奏曰,金應三則以藿香正氣散,爲宜,崔龜慶則以倉廩散,爲宜,金壽煃則以異功散,爲宜,而卽今當先溫解,藿香正氣散,加白芍藥酒炒一錢,姑進二三貼,似可矣。上曰,首醫之言,爲完備,此藥三貼劑入,可也。寅明曰,臣有時急稟定之事,戶曹所儲米,自去年冬間,絶乏,艱辛鳩聚,僅支今朔頒料,此後則無可繼之道,上游可興倉米,事將急速取來,俾趁來朔頒料,水運判官,例當率站船,上去運致,而見今水運判官,見遞於殿最。吏判方引入,參議則以非緊任,不得差出,而此則事勢急迫,或令口傳差出,使之不多日內,下去,何如?上曰,今日內口傳差出,卽速下送,可也。寅明曰,人蔘以潛通倭館之故,爲國之禁物,蔘商之往來者,必納稅本曹,得成貼公文,然後方爲被執,而本曹則收其稅,而得蔘五六十斤,以爲倭館禮單蔘及凡他支用矣。近來人蔘絶種,京局之間,殆至掃如,許令被執之後,亦絶無本曹納稅者,禮單蔘種種貿用,實爲難繼矣。近聞潛商日滋,而松都商賈,素多爲潛貨者,故不時搜檢于松都旅客主人家,則果得用蔘文書,而極其狼藉,方自本曹査問,未知其果皆潛商否,而如得其犯禁之狀,則本曹非用刑衙門,當移送秋曹,使之依律定罪,而此係國法,不可不嚴禁者,而推捉行査之際,怨謗必多,不得不先此仰達矣。上曰,行査後,移刑曹處之,可也。廷濟曰,此有可知者,倭館入蔘之路,間嘗防塞,而倭人無切迫底意,而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相續,我國人蔘絶種者,已久,其間情節,甚可疑,此後則對馬島漂風入去者,當重繩之矣。寅明曰,備局事,近多商確者,將欲稟定之際,左相遭意外臺言而引入,事皆泮渙,誠爲悶慮矣。上曰,人之爲言,當就其近似者而論之,何可以此等說,加諸左相乎?寅明曰,其中如八道藩閫之說,尤是求罪不得而爲之也。上曰,俄者於領相疏批,已諭矣。其用意甚密,先以踵武豐陵之敎,起頭,豐陵,是左右周旋之人,而左相則自其先相,頗與世齟齬,但豐陵逝後,無可屬託者,故以此下敎於左相與吏判矣。今藉此爲言,而其下疏中書,而飭勵之說,尤不成矣。寅明曰,今世之不滿於左相者,不特李壽海也,壽海則以爲黨論,不滿于心,而又有以不爲黨論,不滿者矣。上曰,賈成彬文案,秋曹堂上,見以爲如何?泰彬、成彬,同氣之不睦,已是係關風敎,而古語曰,男子剛腸者幾人,能不爲婦人言所惑,張公藝之忍字,牛弘之讀書不輟,固不可望於此屬,而蓋想泰彬,與成彬不和,亦必由於其妻矣。況其舅犯此,而泰彬妻,敢爲呈官,此不有害於倫常乎?王者正風俗之道,似不宜置之也。廷濟曰,文案昨日始下,臣略綽看過,未及詳閱,而其情絶痛,泰彬若死,則其妻痛怨次骨,而鄕曲愚婦,未暇念及於挨逼其舅,告官起獄,亦或不異。此則泰彬旣不死,而其妻如是,未知於律如何,而烏得無罪乎?衡佐曰。此是臣所狀聞者,而三綱爲重,故律,父殺子不償命,此則又非殺之也。臣初不欲狀聞矣,其時御史金尙翼以爲,旣是人倫大變,斷不可自本道勘處,臣依其言上聞。蓋泰彬不得爲孝子,其父不得爲慈父,平日離柝各居,至有此訟獄,使泰彬而在,則罪不可赦,而泰彬旣嗾其妻,訴官而逃走,其妻發狀,不擧其舅,只擧其叔,士夫間,或有此等事,則必不能無議論,而此則其人無可說矣。朝家視以爲蟲,而置之可矣。廷濟曰,雖不必以一罪論斷,風敎所關,豈容但已?且法不可擇人而行之,只當嚴之,而昭揭如日月,使民莫敢犯也。上曰,承旨書傳敎。尙賓執筆前伏,上親呼曰,世道陷溺,倫常大壞,數年之間,子之於父,弟之於兄,妻之於夫,奴之於主,俱犯倫常之大律,此無他,敎化不行,仍歲荐飢,倫常掃盡,民無恒心之故,自責寡躬,方愧涼德,今觀湖西啓本,則頃者狀聞賈成彬等事也。大抵此事,雖關係倫常,事近未成,治百里之官,或治或敎,自可妥帖者,雖不然,道臣,職在宣化承流,自道處決者,而旣已上聞,亦關倫紀,其所處分,不可不嚴,賈成彬事,雖若往者夢才事,而彼則已殺,此則未殺,雖有輕重之別,彼夢才事,本哀矜而當恕者,此成彬事,乃痛惡而難恕者,旣有律文,惟在該曹之按律勘斷而已。豈容別議,而但時彬、處彬,以弟毆兄,係關倫紀,而本道初無擬律之事,而該曹之依道臣所引《大明律》云者,未免糢糊,更令本道考律勘處,成彬之欲害泰彬者,若成陽之指揮,則泰彬雖被害,成陽,卽泰彬之父,乃其妻之舅,似難發狀,況不被害者乎?告其夫之同生,自不覺其及於其舅,亦係風敎,泰彬之妻,亦令本道從重勘處,以礪風化,成彬手犯其事,則指揮等節,本不甚關,而以子證父,有傷法典,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履儉曰,臣以史局事,有所仰達矣。曾經翰林中,時政記未修納者,朴文秀、鄭益河、閔亨洙、李周鎭等四人也。閔亨洙則方在罪籍,姑無可論,鄭益河則頃者修正以來,謂有漏落處,還爲持去,厥後又已一朔,而更不來納,朴文秀則果有實病,難於書役,曾以此陳疏,有待差修納之命,而病之差復,未易爲期,莫重時政記,一任其遷就不納,實爲未安。李周鎭則未及修納,而遽遭父喪,故有過葬後修納之敎矣。渠以爲,時政記修納,則例爲着署於皮封,則身在草土,不可着署云,而尙不修納,其所執誠,過矣。鄭益河、朴文秀、李周鎭等,合有催促之道,故敢達。上曰,鄭益河則旣已修納而還持去,必卽還納,不必催促,而李周鎭則雖在喪中,豈以着署爲嫌,而不爲修納乎?自本館各別申飭,使之從速修納,朴文秀亦一體申飭,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坐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下直,甑山縣令任崇元,和順縣監辛義立。 ○洪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去,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溭呈辭,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洪尙賓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腹部不平之氣,其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腹部之候差愈,湯劑進御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當此問安之時,副提調尹陽來,疏批已下,尙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修撰兪健基,昨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參判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趁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矣。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牌招開政。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傳授。 ○傳于洪尙賓曰,左議政徐命均,來納命召,使偕來史官傳授。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設置能麽兒,講習陣法,意非偶然,而近來怠慢成習,日漸懈弛,故常加申飭矣。卽接該廳牒報,則今朔內,連因堂上身病,一不擧行,事之稽緩,莫此爲甚,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警責之擧。除呈辭下鄕外,當該稱病堂上,竝從重推考。此後則毋踵前套,必準每朔六次之講事,嚴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恩命之下,不勝惶感,而罪名深重,方此縮伏,累次煩瀆,極知其悚懍,而揆以公體,終不敢祗受云。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自五六日前,已覺病意形顯,渾體如束,頭疼難堪。而適會僚位久空,替直無人,遂十分强耐,因仍淹直,多觸外寒,積失將攝,三昨始得退歸。而諸症一倍加劇,寒熱交作,精神迷瞀,背引而艱於轉動,膈悶而妨於呼吸,終晝僵臥,殆不省事。夜來又添關格之症,胸肚之間,有氣上升,升則輒致昏窒,實有頃刻凜凜之憂,多灌藥物,少無其效。素患疝氣,又復乘此而發,方其迭斥之時,膈下臍上,痛楚難忍,必用嵈劑,然後方得以艱辛少降。一日之內,如是者數,衰朽筋力,無以枝梧,見者莫不危之。顧玆病形,誠萬萬非常,供劇一節,固無可論,倩人構疏,擬伸哀籲,呈至政院,殆過三四。院僚亦豈不知臣病之如此,而諉以僚席之不齊,一例退却,至有牌召之混請,遂使病昏中人,坐犯違傲,臣實排悶抑塞,不知所出。夫難免者疾病,宜諒者僚寀。而以臣危病,猶不見諒,疾聲之籲,終未一徹,則無端違召,何等慢蹇,而只推之命,特下意外,此尤臣大不安者也。卽今症節,視日前,尤有加焉。雖未敢輒復細陳,以益猥屑之罪,而惟須亟卸官務,廣加醫治,或可以更覓生路耳。玆伸未徹之前懇,敢冀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將臣所帶職名,亟行刊削,俾殘喘少延,以卒生成之澤焉。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咸鏡監司金始㷜疏曰,伏以西北按察,是何等職任也。才望之宜於斯,地歷之宜於斯者,今可歷數。而一誤於廟剡,再誤於天點。以臣半世畸孤,庸鈍無能者,卒然畀之於人望之外,則安得不大駭小怪也?雖然,平生無寸長,粗欲量己知足,而門衰族冷,盈滿又可懼。則位卑者,雖不能止,高者當止,年少者,雖不能休,老者當休。而猶不能決於止,而勇於休,故只以毋競榮要,作爲三字符。而陞秩至榮也,擢藩至要也。濫則招忌,盈則招損。而秩視亞卿,在一身而爲濫,官居兩藩,在一門而爲盈。臣之聞命增惕,瀝懇陳籲者,斷斷苦心,神實鑑之。而及承聖批,猶靳允許,諭之以卿勿過辭,敎之以速往欽哉。誠不知糞土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然素戒不可變,私義不可强,則必欲連章乞免,自處乃已。而見阻喉司,方切悶蹙。日昨憲臣之疏出,而公議可見,則於是乎臣可無事於瀆擾,而朝家自當刊改之矣。噫,憲臣以同朝忠厚之意,乃反宛轉其辭,以嶺伯一啓,揷入行語間。而其所謂兄弟竝據南北,不無物議,故將使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有若臣冒戀新寵,必欲往赴,而諫臣之請罷臣弟,曲爲臣家,北赴南還,各遂其願者然。甚矣,人之爲言也。毋或慮臣之冒沒承膺而然歟。假臣而苦不自足,巧於進取,則豈不能扳援於勢利之途,挽汲乎交游之場?立朝三十年,自甘於杜門守拙,而今此分外薦擬,非臣所料,格外恩點,又非臣所料,則物情之招猜,理所必至。臣若戒不在得,唯以貪戀爲意,則設有一時竝據之嫌,此係年前已經之例。旣不得力辭於前,又何必飾懇於後,而誠以心之所不安,乃是義之所不可,故特被譴罰,不得遞則不知止者,耿耿此心,已有定算。果如憲臣之言,而費力經營,則如臣之拙於謀身者,從此而可得巧宦之術矣。其疏中,又曰,八路藩閫,幾乎純然一色云,則憲臣之意,於此可見。臣之所愧恧者,緣臣不肖,猥擢潘任,一則移罪於諫臣,二則移罪於廟堂。在臣處義,更無去就之可論,而此在國體,誠不無聖朝偏任之譏,南北重藩,非臣一家之私物,則臣弟旣已得罷,臣又次第得遞,自此人言,庶可以休矣。臣雖無狀,亦有廉愧,粗聞士夫辭受之節,關係廉恥,而藩任寵擢,與他尤別。若曰憲臣之疏,只以竝據爲言,而耐詬包愧,貪榮冒赴,則豈不爲言者之竊羞乎?靜俟累日,尙無變通之擧,情窮勢迫,不得不更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臺言,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洞燭,不足爲嫌。卿其勿辭,宜速往赴。 ○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匡世,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伏讀《陸宣公奏議》,自論裴延齡姦蠹書章首,至章末。上曰,承旨讀之。匡世伏讀,論朝官闕員狀,自章首臣聞於經,至不擇可否七也。上曰,注書讀之。壽德伏讀,自夫多少相謬,至章末惟陛下圖之謹奏。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第一條全篇。上曰,小退,諸臣皆退出。初更更爲入侍,上命下番翰林繼讀。德重伏讀,均節賦稅第二條,至第六條卷末訖。健基曰,裴延齡之情態如彼,而德宗終不覺悟者,此無他,德宗本源之地不明,與君子不合,與小人相近之致。以此觀之,人君本源之學,不可不勉礪矣。上曰,儒臣之言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痛快悲切,有足感發處。其所謂朝廷尊攘等語,此非俗儒之所可言,中間就事論事,不容更議矣。匡世曰,打破延齡之奸狀,其言痛切。先儒云,陸贄之言,筆端有舌,此論誠然矣。健基曰,陸贄之言,皆本於經傳中,學識亦可謂不淺鮮矣。上曰,然矣。陸贄之言,過於厚重,而至於可言處,則極爲猛緊,亦不至迫切野俗,學力誠有之矣。健基曰,其言眞實的當,深得告君之體,此不可以尋常章奏看過,而所當深味者也。匡世曰,形出小人,情狀如畫,而動引經傳,條理分明,人人皆可易知。而德宗終始不悟,豈不可惜乎?深括嫉怨爲孤貞,此非但德宗爲其所賣,抑亦世之人君,不能深察,則終難免此患矣。健基曰,此豈但德宗爲然?大凡爲人君者,其心非必欲用小人,而小人常易以欺蔽,故其君終不覺悟,以奸爲忠,而任之不疑矣。上曰,比如王安石之欺宋神宗,神宗銳於求治,非必樂用小人,而爲安石所欺矣。匡世曰,此亦神宗本源之地不明,無異於德宗矣。上曰,爲盧杞所欺,前鑑不遠,而復見誤於延齡,此實由於心志蠱惑而然。建瓊林、大盈庫,所以盧、裴之繼用也。健基曰,嘗聞宋臣李杭之言曰,君子以無心爲計,故常易見疏,小人以固寵爲心,故每必得志,此誠切論也。上卷第二十板興王之佐,季世之棄才云者,亦可見末世人才之眇然者,實非難得而然,專由於不能擇用。以此觀之,才不借於異代之言,非虛語也。槪非人才之難得,知人才實難而然也。此不可不惕念處也,上曰,嫉惡太甚,此德宗之病痛,循故事而不擇可否云者,此陸贄之所以深知德宗之病處,觀今之弊,亦如是者多矣。健基曰,以此知陸贄之非俗儒矣。長吏累遷,固非理道,其官過久,亦有弊生云者,此實詳知時弊之言也。近觀善治守令,初頭或孜孜勤礪,而及其久也,則每必因循怠惰,故終或顚沛者,多有之矣。上曰,時俗樂新厭舊,始勤終怠,誠如陸疏所言矣。健基曰,中人以上,居官之弊,如是者多矣。遞易頻數,雖非理道,而莅職太久,則竟招咎愆,甚速甚遲,其弊一也之言,切於時弊矣。上曰,所達是矣。匡世曰,陸贄之言,無非切於事情,皆可留心玩味處也。上曰,其言非但爲其時之救弊,切中今日之弊矣。健基曰,陸贄才具,足可爲伯王之輔矣。匡世曰,其章奏懇切,觀此兩疏及六條所列,則治國規模,皆在其中。而德宗終不省納,豈不可惜耶?上曰,往者納絹一疋,當錢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納絹一疋,當錢一千五六百文,此何義耶?健基曰,此唐之法制,而以絹代錢之謂也。上曰,今過於二,何謂耶?所謂絹一疋之直,初爲三千三百文,而後爲一千五六百文,何耶?匡世曰,小臣新入院中,未及考閱此書,此等文義,有未詳者,而過於二,似是謂絹也。健基曰,小臣失音,已月餘,上卷付自至處,雖或看過,至於下卷,未及經意。曾前爲科業時,亦嘗泛看此書,而未得領會矣。輸其一過於二,以文勢觀之,似以絹而言也。上曰,翰注中,有知其義者乎?履儉曰,臣亦未詳其義,而當錢三千一千云者,此蓋隨錢之賤與貴而定之。而官非增賦,私己倍輸,則其法制之有弊,可知矣。上曰,此非但唐時法制,正如今日之弊矣。租庸調法,我國但有租法,而無庸調法矣。健基曰,外方有戶役身役,以此觀之,我國亦有唐之三役之法矣。上曰,榷酒法,漢時有之,而此疏云云,唐亦用之矣。天子之貴,寧憂乏財等語,不能無疑矣。健基曰,假欲云者,皆設辭也。如此文勢,多有之矣。上曰,佛骨表所云,宣政一見者,亦是設令之謂也,其義正類是矣。匡世曰,別循營求等語,不能無弊。古昔聖賢告君之辭,則不爲是矣。上曰,陸疏中,多游辭玩語處。其君乃德宗,故欲委曲開導,此乃納約自牖之義也。聖賢亦有此等納約處,如孟子論好貨好色之類是也。匡世曰,其言出於納約之義者,誠如聖敎矣。上曰,陸書之言,切於時弊者居多,誠宜着意處也。二十倍於官稅之言,此深知其弊,而法貴必行,不在深刻之言,豈不好耶?健基曰,初尙寬大,而終至於深刻,裕其制之言,誠切論也。匡世曰,以絹代錢,近來亦有此議。三南各邑身布之上納於各衙門者,率多以錢而代納矣。上曰,當有申飭之意,亦謂此等事也。方今錢貨之權,不在國,而在於家。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云者,此言誠的當。唐之月俸,計錢爲數,而今亦然矣。再昨年鑄錢,而錢益聚於富民矣。健基曰,非但錢貨爲然,富家兼竝之弊,誠難矣。匡世曰,各邑之以錢代布者,實因上司分付而爲之矣。健基曰,受錢而民不願,則誠爲弊端,而以錢代布,則民皆樂從矣。上曰,此非但身布爲然,至於田稅,亦將用此規矣。健基曰,民之樂從者,其情可矜,渠輩操縱,專在於官吏,捧以二兩,則猶以爲差勝矣。上曰,受錢亦豈無情債耶?當初錢賤布貴,故以錢代布,似由於損上益下之政矣。今則不然。布賤而錢貴,以錢代布,反爲損下益上之道焉。莫若申明舊典,嚴飭以錢代布之爲愈也。匡世曰,申明舊典,從民願而爲之,則似宜。而自京司受布,不無人情,反非損上益下之政矣。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人主講學,本非尋章,始講陸書,已自興慨,今日畢卷,尤有味焉。十有二編,字字的當,句句切實。豈曰唐書?實中時弊,于今所講中,錢貨弛張,兼竝斂重,尤有覺得。頃因筵臣陳達,身布代錢之事,雖已嚴飭,陸贄書中,先王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財之大柄,國之利權,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穀帛者,人所爲,錢貨者,官所爲。人所爲,故租稅取焉。官所爲,故賦斂捨焉云者,事理甚明。而至於官失其守,反求於人,人不得鑄錢,而限令供稅等說,尤爲的確。大抵以錢代布,初則由於錢賤布貴,損上益下之意。而今則布賤錢貴,損下益上,亦甚無謂。懶農輕蠶之弊,率皆由於此。莫若去其姑息,亟循舊章,另加嚴飭京外,而兼竝斂重,生民痼弊。陸書已詳,雖不煩諭,浮奢之習,虛糜之風,俱由於此。欲革侈習,舍本奚他?其令備局謄此條,諭于諸道。而法貴行不在刻,裕其制嚴其令十二字,乃祛弊之要務,亦令諸道方伯,體此而行焉。匡世書訖,內官持橘盤而詣前。上曰,諸臣皆取橘懷袖,可也。諸臣皆進前取橘,以次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式暇}}。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申時,日有兩珥。 ○下直,慶尙右兵使申德夏。 ○李匡世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已累日。除在外試所進去外,掌令李光湜,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 ○李匡世啓曰,判決事金後衍,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昨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陽來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累日,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來二月朔祿俸,輸納于南大門外所住處,則以爲,祿俸累承輸送之命,而蹙伏俟譴之中,決不敢冒受。從當以文字仰暴,同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批輸送。 ○李匡世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錄事,又爲還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方在俟罪之中,命召萬無領受之理,而日煩王人之傳授,反極惶悚,不得不敢此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機張等官居幼學丁希悅妻金氏等囕死事,傳于趙命臣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匡世,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文廟釋采初獻官,例以春曹長官塡差。而判書臣申思喆,乃是輔國階,則揆以事體,不當擧擬。當品中則除公頉外,實無推移之道,在前如此之時,多有從二品塡差之例,不得已依此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大典》考課條,刑曹等決訟衙門堂下官,三朔內每決等道數,刑曹則小事則五十道,大中事則三十道,不準者降一階,而受敎內,詞訟衙門決等,本日有故,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云云矣。本曹之規,必於晦日首堂之坐,決等書入。而晦日首堂,若不開坐,則循例以決等不得之意入啓,此乃謬例也。當此《大典》申明之日,不可襲用謬例,依受敎,本月晦日,首堂有故不坐,則次句五日前錄啓,以爲滿三朔會計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全盛佑,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答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後,諭書密符修正之際,因有臺啓,諉以情勢,不肯祗受,累度催促,終不回聽,旋卽出去,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密匣不得已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新除授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平生伎倆,外佞內貪,曾任豐德,專事掊克,及守南陽,手闊轉甚,科外之斂,法外之刑,毒害生民之端,不一而足。漁戶之流散,尙未還集,境民之怨謗,今猶載路。畢竟遭其母喪還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米錢及魚鹽雜物,此乃一境人之所共目見,而至今唾罵者也。推此一事,可知其他。豈可移此手段,置諸一路戎閫之重任,以貽軍民無限之害乎?除目之下,物議喧藉,而佯若不知,遽乃辭陛,尤極駭痛,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 ○龍仁縣令柳謙明,以曾經侍從之人,出宰百里,所當隨遇盡職,而全不惕念,肆行不法,民田結卜,公然加執,其所刻捧,不啻夥然,而稱以補役,半歸私橐。軍政歲抄,一委奸吏,賂門大開,闔境騷擾,加以捧糴紛濫,役民苛酷,種種瑣屑侵暴之事,難以毛擧。畿邑之人,若論道內尤甚不治之邑,則必以龍仁爲首,而尙逭譴罰,誠是異事。請龍仁縣令柳謙明,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正言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朝臣之日再違召,固已萬萬未安,而至於三牌,事體尤爲重難,或當臨急不得之事。若無自上特命,則決非在下者所可稟請,而近來則便成常規,恬不爲怪,三牌尙然,況四牌乎?日昨政院之請招銓官也,雖曰試事之迫急,三招不進,旣在於夜深之後,則待翌朝請牌,事理當然。而乃敢以一日四牌,有傷事體等語,有若循例稟旨者然,實有乖於惟允之責,物情俱駭,且關後弊,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其日當該承旨,從重推考。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之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直赴人之身故者,勿論文武,不付殿試,事體固然。昨冬式年殿試時,固城擧子尹迎來,其身已故。而因該曹稟達,至有書名榜尾之擧,所引丙申謄錄,雖未知其時事實之如何,而此等事,一經擧行,便爲後日定式。旣骨之人名塡金榜,事體所關,終涉苟簡。其在重科體杜後弊之道,不可以事往而置之。請兵曹當該堂上推考,物故擧子,卽令拔去榜中。答曰,不允。推考事及末端事依啓。 ○黃海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冒陳肝膈之懇,冀蒙矜許之恩,及承聖批,不賜允可。臣誠悶蹙抑塞,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明主用人之道,必量材而器使,大小輕重,各適其宜。苟或不量人器之稱否,而遽爾濫授,不揣才分之難堪,而苟然冒受,上而累核實之政,下而速僨職之辜,則其凶于身,而害于國,孰甚於此?顧臣孱庸迂闇,伎倆盡露,疾病奇痼,殆天所廢,誠不足以備數於任使之末。至於一路旬宣之責,尤豈有萬分一可堪之理,而今忽加以謬恩,强之以所不能,是猶責駑步以騁遠,試僬僥以重擔,其必至於顚頓覆跌也,審矣。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言,而其於負職責而累睿簡,何哉?臣雖不肖無狀,區區咫尺之守,亶在於量受一節。而今若含恩怵分,輒復承受,則殆有甚於辭十萬而受萬。從前所以引分懇扣,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盡爲矯情飾辭,厚誣聽聰之歸,眞是饕榮餂利之一鄙夫耳,臣何忍爲此乎?然此在臣,猶爲第二件事,抑臣有情勢之大段危臲者。日昨臺疏之捏辱臣兄命均,語意極其深憯,其臚列中一段,卽八路藩閫事也。如臣無似,亦忝藩任之一,其爲乖物情,而駭聽聞,固已甚矣。宜有駁正之論,而尙未有聞,誠一怪事。今臺言果發,至以八路爲言,則臣身亦在混斥之中,諉以獨非廟薦,而厭然自掩,冒沒承膺,揆以廉義,寧有是理?噫,人方持臣兄甚力,權柄等說,無非危怕。而臣則受屛翰之重寄,不恤人言,唐突冒赴。人雖加之以放肆無忌憚之目,臣亦無辭以自解矣。不惟臣矢心自畫,有死而不敢爲承命之計,同朝之人,毋論親與不親,對臣而言者,皆以爲必可遞,一世公議之嚴,居可見矣。臣之決不可僥冒之義,於是乎益皦然明甚,尙何論去就也哉?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必有以亟賜處分,不待臣辭之畢矣。不日催促,旣有特命,而日呈辭疏,見阻喉司,一向虛縻,爲罪滋大,玆不得不疾聲申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曲垂矜憐,卽命鐫改臣職名,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業已洞知,於卿,尤何所嫌?卿其勿辭,宜卽往赴。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君命至嚴,不可違逋,天陛至高,不可瀆撓。而然臣違逋,而未敢承瀆撓而不自知止者,是雖出於情病之萬分難强,而其爲犯分之罪,則固已大矣。每一拜章,惶汗浹背,而及奉聖批,輒加恩貸,不惟不罪,辭旨愈益隆摯。狗馬之疾,至煩睿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眷顧之殊絶,實非賤分之所當得。臣誠感悚,無以容措。念臣空疎之狀,畢露無餘,人雖不言,自知已明。而日昨憲臣之疏,盛論輔相之不得其人,如臣無似,忝居是任,則此固今日之格言,只自愧服之不暇,而在臣難進之義,則尤覺明甚。臣之量己分,而讓賢路者,庶可免於慢命之辜,而聖明之許臣斥退,恐不待臣辭之畢矣。見今左揆逬出,國事泮渙,責勉之聖意,臣非不仰認,而臣亦被論於臺疏之人也,其何敢自諉無故,而晏然爲徑進之計哉?若夫都監郞屬之俱被重勘,係是臣不宜冒出之一大端也。前後控籲,輒引斯義,淵鑑之下,寧不照燭?同事諸人,尙在罪籍,則徒藉抆拭之寵命,揚揚復入於政堂,揆以廉義,斷無是理。臣於是,惶蹙悶塞,誠不知所出也。且臣所患寒疾,非一時輪行之症。內傷旣痼,外感不細,頑痰痞塞,胸脅牽痛,氣逆而頭疼,火升而面烘,輾轉沈頓,一向無減。醜穢之形,不敢煩陳,而束帶趨命,未易爲期。虛辱隆眷,益增罪戾,玆敢更申肝膈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改卜賢德,以重國事,以安愚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已悉予意。只緣誠淺,巽讓若此,只自恧焉,夫復何諭?但今者引嫌,尤涉過中。往事郞官之勘律差重,不過事體,於卿,尤何嫌焉?所患,其神明所相,自可勿藥。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企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不肖賤臣,猥膺拔擢,待罪中書,今已三考矣。憒憒尸素,釁尤百出,上而孤盛眷,下而負重任,外慙內爛,食息靡安。臺言今果峻發,臚列狼藉,臣之前後罪狀,益著明而無餘矣。危怖萬萬,不敢偃息,蒼黃逬出,泥首俟譴。不意恩諭續降,史官臨宣,十行絲綸,辭旨勤摯。臣是何人,獲此異數於君父之前哉?惶隕感激,涕泗逬集。念臣所遭,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旣以市恩樹黨,加臣極罪,風節益衰,斷臣平生,論以王憲,竄殛猶輕。唯有速被刑章,刊名朝籍,而後物情可平,國事可幸矣。去就輕重,非所可論,勿復過讓之敎。竊恐聖鑑,猶有未盡下燭者也。至於偕入之命,自前或施於一時情病,猶可勉承者。而今臣則負犯至重,此路永絶,尤何可一例優假之乎?累日相守,國體徒損,臣何敢一刻自安,而釁累賤蹤,遽以文字煩聞,亦有所不敢。今姑略陳罪狀,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降威罰,以伸臺議,而幸國事,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被誣,洞悉無餘,前後備忘,開釋備盡,今何多諭?其唯痛駭者,以卿循實之誠,廉介之志,豈世所惡,而乃反若此?是無他,予之常日待卿不篤,任卿不誠。此等俟隙之輩,敢生誣詆之意者也。噫,粵自嗣服之以後,前後用卿,不過漫職,故未知長短矣。自夫入閣以後,於是乎熟知卿。不墜先卿向國之忠,事君誠心,調世實協,勤勤乎國事,眷眷乎君父。追惟豐陵昔日所達,心竊興感,豈意讒誣之若此?此等巧讒,非特君父洞知,抑亦國人共知。處分旣嚴,若魑魅之莫逃,開釋洞悉,曉群臣無疑,以卿體國之誠,愷悌之心,何足掛齒,而若是過讓,自中讒計?予志堅定,決不捨卿,徒使國事泮渙,困我添恙而已。卿其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卿其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李匡世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副護軍李楷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所陳,俱是爲民,予嘉爾誠,其令廟堂確議。 ○護軍李楷疏曰,伏以臣,以草野疎賤之蹤,猥隨末班之後,而本無學術之能,未達當世之務。其於保民裕國之策,實所昧昧,而然而憂愛之心,區區之誠,有不能自已。王室之每念,而袁安之流涕同之,方今之事勢,而賈誼之太息如之,噫嘻,若是者何哉?臣聞,民惟邦本。今日民生困矣,邦本傷矣。臣旣目擊而耳熟,則安得不流涕而太息也哉?伏聞殿下,念國家之艱難,憫黎元之死亡,特下明旨,責己求言之敎,此誠微臣效愚之日也。玆敢冒萬死,復申乙巳前疏之餘意,戊申朝參陳達未盡之辭,欲效卞和三獻璞玉之誠。伏望殿下,淸心徐究,恕愚而垂察焉。古語曰,安其民而富其國者,其國興隆,殘其民而窮其國者,其國衰弱。國家之興亡盛衰,在於安民富國而已。論之於今,則殘民之政,莫如白骨之徵布。窮國之令,亦莫如白骨之徵布。念之寒心,言之殘忍,自古以來,未有若此之虐政也,奈何?堯、舜聖世,行此不忍之政,而使聞於天下後世乎?臣之所以不避猥越,再三冒死仰達者,良由此也。夫生民之道,有土然後有財,有恒産然後有恒心。故三代之治,必先井田之制,方里而畫爲九區。各授民百畝,以爲恒産之本,而六十四井爲一甸,而甸土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以爲兵。故三代之民,恒其産,而無無土之民,三代之兵,藏於農,而有土着之固,家給人足,而無流散之患,化行俗美,而知死上之義矣。今我東方,則不然。田無境界之限,而私開買賣之路,富者多至千斛之土,貧者元無立錐之地。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而懸各軍案者,率是無土之民也。身役軍布,不能支保,離鄕去土,擧皆散亡。而軍案之虛名徒錄,則白骨之徵,勢將未已,以及於隣之隣,族之族。故今年其兄流,則明年其弟流,今年一族流,則明年九族流。十室之村,殆無一家之保,而冤聲不絶於道路,餓莩相繼於丘壑。哀我殿下之赤子,于何從祿而生活耶?國家經費,每患不足,故勢不免徵責於各邑守令,守令督徵於已死白骨之民,而如或未捧,則守令拿問定罪。故各邑守令,欲免己罪,刻徵於旣骨之隣族,而隣族逃散,末如之何矣。雖有龔、黃之仁慈,張、杜之暴酷,其何以畢捧?故今之太守者雖賢,勢難免國之罪人,民之仇讎,爲守令者,豈不難哉?徒有徵骨之名,元無富國之實,萬民倒懸於白骨徵布之際,國用蕩竭於未捧之中,軍門府庫,歲漸空虛。加以昨今連凶之歲,八路百姓,散而之四方,而死亡者,不知其幾千人矣。逃故若此,而爲守令者,不得已拘囚隣族,鞭扑狼藉,殘虐生民,莫此爲甚,此乃國家莫大之憂,而殿下旰宵惕念。而亟欲變革者,惟在此也。臣竊以爲均民之法,莫如井地,而我國則山川,偏陂不均,井地不可爲也。限田之說,亦似有理,而奪此與彼,不悅者衆,則限田亦不可爲也。其於制田之道,已無奈何,而惟於軍政,則有兼用井田之規焉。臣竊以爲各邑束伍之軍,雖曰不精,整鍊之外,京鄕白骨徵布之兵,一切變通,略倣古一井出一卒之規,其於一字之內,選置一長者之兵,以爲結長,使結內之民,各田其境,樹之以桑,各畜其家,畜之以五雌,無失其時。各使結長,相其地之宜,種其地宜土之穀,而不奪其時。民或有病不能農者,使結內之民,出其力助其農,而無失其節,或有閑游懶農,其結長,報官治罪,勸其農桑,而不失其成。或無種糧而廢耕者,告官給其種糧,而無使民空游懶農廢耕之患,則擧東土之內,地闢而人民給矣。及其秋成,各使結長,災實報官,則結民不敢欺瞞結長,而結長亦不敢欺其官家。雖小一步之地,不敢以起爲陳,奸吏不能舞巧於其間,則戶曹、宣惠大同倍多,而國用自可豐足也。人民孜孜務農,菽粟如水火之用,以至黎民,不飢不寒,而老者衣帛食肉矣。此乃民殷國富之策,豈非王者之政乎?各使八結之內,減其稅十分之二,竝力助糧,以資結兵之用,春秋操鍊,以習騎射,或分隷本道,或上番京都,則無土之兵,便爲有土之兵,無用之士,便爲有用之士。而除番納布,則布可當白骨之納布,除番納米,則米可當白骨之納米,百姓結兵,都無寸布合米之費,各道州縣,一無煩督之事,而各軍門米布,自可豐足矣。每當式年,京外鄕邑,從其結兵,成冊示科,則武夫、閑良,爭入結兵,而出身矣。從其才擇用,則鄕谷抱才之類,盡歸結長,而有風力者也,國家安而休之,則爲天下上農夫也。國有寇而擧以用之,則爲天下强兵武夫,所向無敵,何憂乎南蠻北狄也?或曰結兵有弊云,而臣獨不然者。孟子曰,逸道使民,雖勞不怨,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此結兵者,生産發身之本,富貴安樂之道也。且一字之地,多不過三四家作農之地,而結長者,結民之父兄中人也。率其子弟,敎其孝悌,而勸課農桑,講其兵書,而習其騎射,富其家産,而成其功績,樂其職業,而悅其法矣,何憂乎有弊也?選之以武,賞之以功,化之以孝,而激之以忠,則爲國殉身,一可當百。兵皆有土,而士皆出財,國無用道不足之憂,民無隣族白骨之徵,則民便於役,兵便於用,國便於政,而兵不期精而自精,民不期安而自安,國不期富而自富矣。富國强兵之策,豈可捨此而他求哉?惟此結長務農之策,雖未盡純乎三代之法,然而結兵之規,亦倣井田之賦也。擧而措之,潤而行之,則兵民可安也。昔呂尙,以三寶之策,獻周文王,而文王用之,天下宗周。三寶者,農商工也。農一則五穀足,商一則寶貨足,工一則器用足,三寶全,則國富民安,此太公《六韜》之宗旨也。殿下若以臣言爲不信,則先試於一小邑而行之。若無其效,則治臣之罪,以爲方來妄言者之戒。且伏念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人皆以孝悌爲心,則以堯、舜之心爲心也。孝悌卽堯、舜之道也,亦可行於今日。而國無《呂氏》設約之規,民無定學時習之道,故天理晦塞,倫彛斁敗,甚至於子弑其父,妻殺其夫,奴殺其主者,不一而足,綱常大變,可謂至此而極矣。此必是孝悌之道,不能大行之致也。伏願殿下,下諭於諸道道臣,一一知委於鄕學村塾。苟有以文字爲業者,先以朱文公《小學》爲講習之首,亦令時時試藝,取其入格者,陞補於學庠上舍,則人人皆有觀感興起之方,豈不爲風化之大助也哉?伏乞聖明,不以人廢言,引以伸之,觸類而長之。凡於政令之際,必以孝悌爲本,則國家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正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慶尙右兵使申德夏,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兵使進來,德夏進前。上曰,制閫之職,責任甚重,他件事已諭於諭書,今此面諭,意非偶然,須各別飭礪,體念予意,可也。德夏曰,敢不竭力奉行,以副前席下敎耶?上曰,有所懷乎?德夏曰,臣於戊申,待罪礪山兼營將時,見其所屬束伍軍容,頻頻練習,則足爲可用之兵。而以其年凶停操之故,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其坐作進退之狀,極其疎忽,嶺南束伍,則臣未及見,而年凶停操已久,則其疎虞可知。兵使、營將,雖巡審操練,不過一次而過。臣意則以爲,雖値升平,安不忘危,軍兵操練,不容但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練,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矣。上曰,所達大體則是矣,而事係新創,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德夏曰,軍器申飭,豈不着念,而卽今連經凶歲,物力枯竭,未知何以修整矣。上曰,此則戎事,頃者帥臣下直時,有所下敎矣。近來別備路開,爲弊日甚,日後下去後,管下守令處,申飭別備,可也。德夏曰,軍器等事,臣之職責,敢不別樣申飭,而物力難辨,是甚可慮矣。命臣曰,申德夏已陳器械難辦,臣亦有所達。臣待罪東邑時,觀其營閫器械,極爲疎忽。如此而何以爲陰雨不虞之備耶?此專由於儲蓄罄竭而然,申德夏下去之後,廣儲蓄之意,另爲下敎似宜矣。上曰,承旨所達誠是,糧餉有裕,然後器械方可以修整,兵使下去後,營下廣儲蓄之意,着念,可也。德夏曰,親承聖敎,敢不竭力奉行乎?命臣曰,自上方以軍政軍器等事,戒飭於閫帥辭陛之時,臣亦因此有所懷敢達矣。近來外方儲蓄,不但各邑,至於營閫,到底匱竭,脫有軍興之時,何所資而有所爲乎?軍政等事,固宜飭勵,而廣儲蓄之道,不可不另加申飭也。上曰,所達儘好,不獨嶺閫爲然,申飭諸閫,使之廣儲蓄,可也。{{*|出擧條}}命臣曰,兩南沿邊土下田良,所謂凶年不能入者此也。夫何數年,饑荒孔慘,便成赤地,未知天之降災,胡至此極,而逐年設賑,官儲枵然。雖以臣所經邑言之,靈光,號爲巨郡,而臣於去年冬末赴任,則所謂賑資,無一石見儲,艱辛生穀,僅了賑事,而後復逢凶,則無穀可賑矣。近來各邑,雖甚匱乏,官用凡百,不無羨餘,守令若預先留意於儲蓄,則水旱之備,豈不能辦乎?宜自朝家,各別勸飭矣。上曰,所達是矣。昨因陸書,欲下敎而未果,水旱之備,該邑該道,各自留意,實合事宜,而近來則不然。若遇凶年,則專靠於廟堂,事甚非矣。自今預儲蓄備水旱之意,各別申飭道臣,可也。{{*|出擧條}}命臣向德夏讀諭書訖。上曰,承襲封君,誰苗裔乎?德夏曰,臣之高祖靖社功臣東平君臣申景裕,而高祖三兄弟,其一卽平城府院君申景禛,其一卽東城君申景仁矣。上曰,平城、東城皆有子孫乎?德夏曰,卽今京畿監司申昉,卽平城之孫,綾州牧使申弼夏,卽東城之孫也。德夏退出,命臣曰,西南沿邊海中,島嶼甚多。雖以臣所聞見處言之,錦城爲七十餘處,靈光爲二十餘處,而島民之掛籍者,爲十之一,有罪亡人及逃避軍役者,作爲淵藪,地方官慮有貽弊,亦不頻送官人,其深僻處,殆同別界,雖是海島,王化不可不宣。臣謂,分付道臣,令各其地方官,春秋巡審,不憚深僻,訪問疾苦,聽斷號訴,勸課農桑,彰善癉惡,一以爲審察民情,一以爲宣布王化,報知道臣,遂以爲例,似合事宜也。臣頃自南來,有所懷仰達矣。上曰,所達極是,令廟堂分付道臣,另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命臣曰,軍役事,自廟堂今方講究,非筵臣所可預知,而臣纔經外邑,凡係民弊之大者,不容不仰陳矣。目今良役之弊,實爲難救。然祖宗之制,定爲二疋者,本非苦重,生齒日繁,則良丁亦非不足,而特以隱匿於歇役,故閑丁貴焉。蓋避苦趨歇,乃人之情,而京外衙門及各邑,廣開私募,名色多般,則富民之逃隱,烏可以勝防乎?臣於昔年,待罪嶺南郵官,其時御史徐宗燮痛惡其弊,搜出營衙門所屬歇役之實者,充代於隣族、白骨之徵。故頗有實效,隣邑稱便。若令各邑,果能爲此,則豈有簽丁之難,而守令畏其營門,不敢下手矣。今可變通者有三焉。正軍外,悉罷京外衙門一疋之類,防其投歇之路,則富民無所隱矣。統戶保甲之法,無公文移來去之禁,各別申嚴,則良丁無所逃矣。雖入役於十五之前,而準實役四十五年之限者,必爲老除,則民無所稱冤矣。然後令各邑,隨闕充定,必取富實,而時遣繡衣,從實廉問,如有隣族、白骨之侵者,五名以上,當該守令,永不收敍事,定式施行,似合事宜矣。上曰,此弊則予亦稔知。此非一疋之役過重,良丁之數,不足而然,只以民多隱匿於一疋之故也。凡京外各邑一疋之役,皆罷之,則良丁豈有不足之理乎?所達中統戶保甲法,無公文移去移來嚴禁之請,誠爲緊要,白骨、隣族侵徵之類,五名以上守令禁錮事,亦是矣。而何必五人?必期於無一人,可也。以此,申飭道臣、守令,而至於準定役年限,不待五六十老除之請,則有不然者。當初十五歲前定役,旣是法外,則朝家以此頒令,有關後弊,此後則十五歲以下,勿爲充定事,分付道臣、守令,嚴加防禁,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昨因陸書,下敎之時,有夜深未果者,其中以茶、鹽兩稅,以備水旱等說,誠爲切實,方今諸道煮鹽者,亦以此意也。近來朝無紀綱,虛實相蒙,今雖煮鹽,若不儲穀,實有功虧之歎,其令煮鹽諸道,或鹽或穀,別爲儲置,句管備局,只備水旱,切勿用他事,自備局各別嚴飭。諸臣方皆進詣榻前,有鵲來啄注書坐處毛方席。上曰,彼微物,爲口腹而來啄,況我赤子乎?命臣起而拜曰,殿下見微物,而念及生民,擴充是心,則此實宗社臣民之福也。上仍命書傳敎曰,方當三陽,萬品皆春,而惟我元元,獨在愁苦,言念及此,食息奚安?昔程子因折柳而勉君,齊宣見觳觫而萌善,今於前席,寓物觸感者。噫,吁嗟微物,亦知其時營棲之物,哀我赤子,無衣無食,且無依所,顚連道路者乎?今當勸農,安集先務,更飭諸道,去擾民之政,令安土而耕。而鰥寡孤獨,文王之所先,而壯而無妻,老而無夫者,雖由於侈風之所致,艱窘未能者,將什居過半,曾以此下敎者。今當春陽,尤宜飭礪,內而京兆,外而方伯,將於下敎,各別訪問,隨問顧助事,更爲分付,擧行形止,亦令登聞。上曰,吏判今日又爲牌不進乎?命承旨書傳敎曰,頃者被彈,俱非大段,疏批開釋,已盡無餘,則開政命下,大政不遠,而日事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判從重推考,更卽牌招開政。又傳曰,往者過中之被彈,業已知矣。以外藩之事,撕捱曾仕之京職,旣涉過矣。辭疏承批,今又尋單,事體亦不若此,原單給之,牌招察任。命臣書傳敎訖,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被論}}。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李匡世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諸承旨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又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及社稷大祭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進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三貼,旣已進御,更觀數日,欲爲加進補中益氣湯矣,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尹陽來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李匡世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昨日三招,不進。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所當牌招開政,而今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行大政。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才分不可再玷,私義有難冒進。而日昨臺言,重添必遞之端,玆冒瀆擾之誅,申暴丐免之悃,而聖批愈隆,開釋備至,至以誠淺爲敎。臣奉讀以還,不覺感涕之沾襟也。惟臣情病,如有可强之路,則復何敢爲遜讓之計,而顧念臺言,旣難抗顔,自量疾勢,無望起身。隆旨之下,重犯違逋慢命之罪,萬殞何辭?謹當更瀝血懇,仰請威譴云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許逅書啓,臣祗奉別諭,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前後控籲,實出於自量已熟,情地極危。而況於日昨臺言,尤增慙悚,蔑效之地,更難抗顔。且臣狗馬之疾,症情危篤,累日呻痛,貼身床席,無計起動,恩旨屢宣,一味違逋,日夕惶隕,求死不得。乃者千萬意想之外,別諭特降,十行絲綸,辭旨隆重,責勉備至。臣雙擎奉讀,五情隕越,誠不知措此身於何地也。臣於是,他不暇顧,宜卽祗承,而第臣見今病狀,尙此委頓,實無自力之望。謹當姑觀數日,竢得少間,冒昧趨命,幸卽先收史官偕來之命,俾臣安意調息,以奉明旨,是臣區區之願云矣。大臣數日後,有膺命之意,而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大臣旣有造朝之意,爾先入來。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俟譴累日,情地迫隘,冒死陳牘,冀蒙處分,及承批旨,不賜開許,諭敎諄諄,益復隆摯,至擧先臣而勉勵,此豈愚賤之臣,所敢承者?臣於是,心膽悸慄,繼以感激涕零也。凡廟堂有失,則臺官論之,臺官論之,則大臣去職,而朝家許副,乃淸朝之美事,道理之當然也。今臣所遭,非特有失而已,其當遞而當許者,尤皦然明甚,聖上之尙全優假者,實出萬萬夢寐之外,臣抑塞煎灼,寧欲溘然無知,而不可得矣。心神迷慌,不能悉心以對,尤增死罪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者,史官儼臨,傳宣聖諭,備示開釋,繼以誨責,辭敎旣溫而嚴。又令促臣偕入,臣於是,膽慄魂{{!|𢥠|⿰忄雙}},涕汗交集,實不知措躬之所。臣受恩丘山,身非己有,徒懷過謙欲解之心,不思古人盡瘁之義,則天必殛之矣。惟其所被罪名,傍人代怖,至今偃息,亦荷聖賜,只有速被誅譴而已,尙何敢以進身一步爲念哉?威命之下,無路祗承,尤增死罪,不知所對,謹當以文字,仰暴衷情云矣。臣以批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終無承命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記事官金錫一書啓,臣祗奉聖諭,傳宣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目今病篤沈困之狀,非如一時勞悴調治差復之症,日深一日,有進無退,宛轉床席,拭巾待盡。只祝慈覆之天,有以哀憐,早賜解免,俾得以安意就盡,此外誠無毫髮餘念。而不意近侍臨門,特宣聖諭,至有量力造朝,臥閤視事之敎。臣於垂死中,驚懼震惕,撫躬自悼,只恨疾痛之呼,未能仰格而然也。狗馬之疾,雖不敢一一煩達,而自分不能復起爲人,非但情勢之危怖而已。一疾至此,氣息垂盡,少竢精神之稍定,謹當締成文字,仰請嚴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吏曹言啓曰,吏曹佐郞申晩,除拜已至累日,尙不出肅,事極未安。都政迫頭,不可無實郞官,佐郞申晩推考,使之明日內出肅,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仍行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命下矣。所當依下敎擧行,而前日稟定之後,卽遭難安之端,連在引入之中,故猶有應行未行之事。且當有問政諸大臣之擧,一日之內,勢未及周旋,當與兵曹相議,以無故日退定,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儀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前敦寧都正李亨宗敍用。 ○正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聖學輯要》及《心經》,欲考見其自至所付處,注書出去持入,可也。壽德退出,持《聖學輯要》十卷,《心經》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健基伏讀《近思錄》,自集解序皇宋受命,至進《近思錄》表臣采實惶實恐頓首謹言。上曰,承旨讀之。尙賓繼伏讀,自濂溪先生曰無極而太極,至萬事出矣。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伏讀,自聖人定之,至充周不可窮之謂神訖。上曰,《聖學輯要》、《心經》自至所付處,皆落空未詳,注書更出,兩書自至付標冊持入,可也。壽德又出持兩書,自持付標冊二卷,還入詣前。尙賓進冊。上曰,務精不務多,誠好,而今所進講,自至似少矣。健基曰,《近思錄》異於他書,故自至從略爲之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千載之下,所當體行焉者,莫如此《近思錄》。朱子學問,有非末學後生,所敢議論,而以其訓釋文義,開牖後學,常謂道問學工夫,尤有過於尊德性工夫矣。今於《近思錄》見之,先之以無極太極性命之原,繼之以爲學之要,可以知尊德性工夫,與道問學工夫,無小差等。而所以接千載之正脈,集群儒之大成者,此一書,足可以見矣。初篇槪論精微,有非始學者,所易探索,而餘卷所載講學之方,躬行之實,具有科級,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實爲學者之病痛。故此書名之以近思者,其義有所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臣平生尋摘章句,至於聖賢之書,素所矇眛,濂溪太極圖說,固非俗儒所達。如臣者雖有謏見淺識,豈敢容易說去乎?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此等處,尤宜致力矣。無極而太極,此一而字,爲後來陸學之根本,而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與彼而字,不得放過,不可作兩折看了,以此知陸學之誤處,在無極而而字矣。上曰,彼以爲太極之上,別有無極矣。健基曰,無極而太極云者,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而陸學,則無極之極字下作句,更以而太極三字爲句,故漸至訛謬矣。上曰,太極之上,無極而三字,濂溪始創,而其義微妙無窮矣。健基曰,黃帝始作一卦,伏羲畫八卦,至文王爲六十四卦,古昔聖賢之推演如是矣。太極動而生陽,此而字,當輕捷說去,與無極而而字,釋義似有間,究陸學之與濂、洛學,辦異者,只在毫釐之差矣。上曰,陸學與濂、洛學相反者,其初雖微,末終之弊,豈曰毫釐乎?陸學之於吾道,正如晝夜黑白之辦殊,王陽明之學,亦本於陸學矣。健基曰,孔子言太極,而濂溪慮後之如陸九淵者出,故太極動而生陽之下,所以有太極,本無極之言也。上曰,爲無極者,所以爲太極濂溪之言,非謂太極之上,別有一物而發之也。健基曰,無極之眞,二五之精,精之一字,不從精者,以氣而言不二之名也。人物之始,以氣化生者,故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矣。上曰,人稟二五之秀氣而生,本體湛然。故或有以虛無寂滅爲性,其流之弊,至於禪學矣。健基曰,誠無僞,幾善惡,不可分作兩件事,而性焉復焉,以誠言,安焉執焉,以幾言,此乃葉采所傅會之見也。近來文學之士,亦以葉註,謂之訛誤者,有之矣。上曰,葉註,多有可疑處矣。健基曰,性者,渾然一理,純善無雜,性焉復焉,以誠言,此似誤處矣。誠者,天之道也。復焉者,豈可以誠而言耶?上曰,復焉者,以誠言者,有所疑矣。無極而太極,誠也。復焉者,謂存誠而後,克己復禮,存誠之誠字,與誠無僞之誠字,有間矣。健基曰,性焉安焉之謂聖,卽《中庸》所謂生知安行也。復焉執焉之謂賢,卽《中庸》所謂學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則一也。聖人無爲,而賢人有爲,聖人全其本性,賢人復其本性,豈可以復焉而謂之誠,安焉而謂之幾也?尙賓曰,以思誠而言誠者,天之道也。此謂誠無僞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此謂幾善惡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此卽性焉安焉之謂。誠之者,擇善而固執,此卽復焉執焉之謂也。上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性之者,卽性焉之謂也,反之者,卽復焉之謂也。及其至之,一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典謨所載,堯、舜已知其幾微而言之矣。健基曰,陰陽發動之機,謂之人心也。上曰,道心者,何也?健基曰,天理渾然,謂之道心。道心,是人所稟受於天者。而人心,則發於形氣之私,非人之所固有者也。上曰,凡此厥初,無有不善,是誠無僞也。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是幾善惡也。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則非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不得其中者,爲人心。荀卿所謂人性本惡者,正見得此等處而發也。五行未發之前,皆天理也。旣發之後,則爲人心,人心,非本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猶有所疑,五行旣發之後爲人心,則五行是性分之內所固有者也。人心,豈人之所無者耶?健基曰,道心惟微,故君子修之吉。人心惟危,故小人悖之凶。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固未嘗有欲焉,則喜怒哀樂之不得其中者,是人心中所出來,人心豈稟性之初所固有者乎?尙賓曰,人心道心字,《中庸》篇題,詳言矣。其曰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出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故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者,此皆發明其義。而又曰,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道心者,有以見。夫人心,固人之所本有者也。上曰,人心道心,雜於方寸之間,本未嘗無也。儒臣言,七情未動之前,謂之天理,旣發之後,謂之人心。蓋七情生於理焉。理者,卽人所賦於天之理也,則謂人心之非人所固有者,終有所疑矣。健基曰,喜怒哀樂之未發,所謂中也,是性也,及其發而中節,所謂和也。其不中節者,則是情也,非性也。故俄者所達,專爲未發已發之性情而言之。而又以爲人心道心之際,不可不分異而精察,故專以道心,謂人之所稟受者,而至於人心之危者,則乃是人欲之萌處。故欲有所扶抑發明,而辭不達意,本非謂人心,非人之所有者也。上曰,儒臣之言,今則爲是,所謂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也。尙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孔子繫《易》之辭,而周子太極圖說,實有取於繫辭之意。此圖說,以造化而言,《易》則以卦爻而言。太極之理,本具於一物之中,而無不在於六十四卦之內矣。上曰,非但六十四卦而已,天地間萬物,無不有太極之理矣。尙賓曰,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天地而觀之,則天地一太極也。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一太極也。合而言之,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無極之妙,二五之所合也。二謂二儀,五謂五行也。上曰,承旨有經書之工,故語多枝蔓矣。大凡人各有一太極,誠能致力於所固有太極之理,則性焉安焉之域,不難至矣。尙賓曰,君子反身修德,故全其本然之性,小人反道悖德,故汩於人欲之私矣。上曰,此篇首載濂溪太極圖,猶《尙書》先言人心道心,《小學》起頭以元亨利貞,聖賢纂次之意,槪可見矣。健基曰,學問工夫,自灑掃應對之節,以至於修齊治平之域,誠有次第,而經傳首篇,則每言大頭腦矣。上曰,《大學》先言明明德,是其綱領矣。《心經》自至見之則甚少,此則其時因山不遠,故進講無隙而然。《聖學輯要》自至,則乃十二張,此後《近思錄》自至,依此爲之。健基曰,當依下敎矣。尙賓曰,政事,取稟,有大政兼行之敎,而其前多臺闕員,不可不差出,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大政兼行,亦甚不遠,而若不行於前稟之日,則當更下敎矣。歷代名臣奏議,有抄上之敎矣,儒臣其知之乎?健基曰,臣入直後,始聞之矣。知事、同知事,皆當同會抄上,而尙未擧行矣。上曰,《近思錄》張數不多,畢講後,欲繼講名臣奏議,抄選事不可遲延,知事諸人處,斯速會議抄上之意,自政院催促,可也。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不備,在外玉堂,下諭之後,尙不上來,似當更爲催促矣。上曰,在外玉堂,下諭已久,尙不上來,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自政院催促上來,而縣道封章,勿爲捧入。{{*|榻前下敎}}健基退出。上命尙賓□□傳敎□□□處偕來史官□啓曰,昨者批旨,罄悉心曲,而今觀書啓,巽讓□篤,何情志之不孚,至於此極?噫,卿之爲國之心,業已洞知。讒人傾軋之言,開釋無餘。卿雖經年處外,日上十章,決無勉副之理,胡不諒此,而若是過嫌?況今首揆,方在調理中,右揆尙未造朝,環顧國事,岌嶪艱難,瞻此廊廟,鼎席久曠。古先哲王朝,無輔相,則雖堯、舜之世,何爲國乎?眇予小子,當國家極艱之會,處朝象泮渙之時,顧瞻中外,無一可恃。自愧涼德,惟望輔相,當大誥飭礪之時,見廊廟殆空之象,中夜興歎,幾乎忘寢。卿以喬木世臣,義共休戚,而不思寡躬抑鬱之心,徒懷過嫌欲解之意,則只切愧恧□□□□體股肱之大義,效古人之盡瘁,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又傳曰,□□,書啓之批,而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朝象?讒人傾軋之言於被讒之相,已不足掛齒,況卿乎?頃箚引嫌,已涉過矣。靜養累日,自可勿藥,而予之望卿,前後已諭,不在筋力,量力造朝,視事□□更稟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又傳曰,今日國事,已諭左揆之批,而卿之往嫌,今無更謂引嫌之事,尤涉意外。若是撕捱,如是巽讓,鼎席殆空,此何景像?終欠古人鞠躬盡瘁之義,心竊慨然。古往今來,豈有無輔相,而能爲國者乎?今日爲君,可謂難矣。卿須念君臣之大義,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巽章,卽日偕入,鎭此朝象,慰此抑鬱事,使偕來史官,傳諭于右相。又傳曰,往事俱非深嫌者,批旨開釋,筵席特敎之後,屢違命召,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雖曰固執,予志堅定,決不以此許解職,無終始,徒使分義虧缺而已。且大政不遠,卽爲牌招察任,因行都政於頃日稟定之日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lghhqsatdhrnohakyyoeij21wl6zlhu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二月 0 1109914 2173383 2022-08-21T13:40:3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b8bw5gth9a8e539ggp30m9p3yh587q5 2173423 2173383 2022-08-21T19:12:5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2月1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呈辭,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鄭必寧,俱以病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去夜備忘記,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禮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展拜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春幸則間年取稟事,曾已定奪矣。今春陵幸,當爲稟行,展謁定於何陵,而擇日於何間乎?敢稟。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取稟草記。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二十七日,本陵西邊火巢外,至近之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頃日所送軍卒,雖曰捉虎,至於體大者,則畏㤼藏身,終不放砲,昨日撤罷之後,又有此囕殺之患云。陵所虎患,至於此極,囕殺人命,又復如此,極爲驚駭。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火巢外近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更令軍官,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各別申飭,期於捉得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二月初一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曰,臣眼視甚眩,不能辨吐,請執燭而讀之。上曰,依爲之。健基伏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至仁者天下之正理。上曰,承旨讀之。必寧曰,臣亦眼昏,請執燭焉。上曰,依爲之。必寧繼伏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至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訖。上曰,此自至付標,較日昨有加耶?健基曰,依下敎,以十二張,付自至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剝卦爲九月卦,剝盡則爲純坤,坤爲十月卦,十月謂之陽月者,恐疑其無陽也。聖人扶陽抑陰之義,此可見矣。十月雖陽盡之時,而自小雪,陽氣已萌,子夜分刻,漸長爲冬至陽復之漸。以此言之,十月純陰之卦,亦可謂有陽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儒臣所達,猶有未盡處,《易傳》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以卦言之,三十分而成一爻,亦如月之三十日而成一月,九月於卦爲剝,而剝卦諸陽,消剝已儘,猶有上九一爻。故三十分而至十月中爲純坤,坤又積三十分而至十一月中,然後陽氣復生於下,純陰有陽之意,恐似非矣。健基曰,十月於卦爲坤,而謂之陽月,所以見陽氣已萌也。以卦理見之,則有陽矣。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此義最宜詳玩,盡君臣父子之分者,如堯、舜、周公、曾參,可也。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是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是賊其民者也。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曾子盡事親之道,此皆盡分者也。上曰,舜其大孝也歟?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此所謂盡其分者矣。健基曰,盡分之言,讀之,令人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之不能盡其分者,非人也。上曰,所達誠好。如下曾子一等者,皆不能盡分矣。必寧曰,天地生物,初無不足之理。凡人非不欲盡分,而唯其蔽於私欲,故不能盡分。如堯、舜、周公、曾參全其本然之性,所以能盡其分也。上曰,萬物之中,惟人最貴,所貴乎人者,以其五倫也。不能盡分,非人也。儒臣之言,雖似過矣,然論其大體則誠然矣。健基曰,人性本無不善,盡分乃當然之則,而不盡分,則不可以爲人,居常着力,則自當盡其分,而亦非有難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萬物之生意可觀,政合此時文義。程子詩曰,靜養中和氣,閑收對育心。此詩之意誠好,誠能玩味,則有無限意思,所謂詩可以觀者,如是矣。元者,善之長。滿腔子,是惻隱之心,無非切實之言,自上誠宜體念此等文義,而今方春陽載和,萬品皆蘇,王者對時育物之道,政當其時矣。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時中章,廳中非中,堂爲中,何義也?健基曰,廳中堂中,槪言由淺入深,自小至大,而說得一箇中字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非如權然後爲中之中矣。上曰,執兩端而用中,方可謂中,子莫之執其中,不可輿論於能權輕重之道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執楊、墨之中也。聖人之時中,斟酌大小輕重,而執兩端以取中之謂也。必寧曰,執兩端,非子莫之執中,而輕重大小之中,擇其善而用其中之謂也。此兩端,異於楊、墨之兩端矣。上曰,公則一,私則萬殊,此義甚好。一字,卽理也。必寧曰,《易傳》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盡仁之理,惟舜爲然,此孟子所謂,有天下而不與焉者也。健基曰,但言舜則一偏矣。必寧曰,此非一偏矣。用力於仁者,莫如公。公者,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爲也。此槪非聖人,有不能知者,故大文,亦以舜事明之矣。博施濟衆,乃聖人之功用,誠若下工於此等處,則仁豈遠乎哉?在力行之如何耳。上曰,承旨所達好矣。所謂仁者,天下之公,公則一,是仁之理,則仁者,謂之理耶?必寧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大則三綱五常,小則事物細微是非理也。上曰,理卽是義,是誰註耶?必寧曰,葉采之註也。上曰,理是義之文義,不無所疑矣。健基曰,理卽是義者,實未穩當,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則理與義,非合而言之者,而葉註所云,似舛誤矣。上曰,葉註,尤有所致惑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與昨日所言荀卿性惡之言,略同矣。必寧曰,葉註,固多曲處矣。健基曰,此言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則固有善惡之不同矣。上曰,如此等說,其流之弊,如荀卿之類多矣。德重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乃大文程子之言也。葉采之註,所以釋程子之訓也。上披閱曰,下番翰林之言是矣。人性本善,善固性也,則是矣。而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何義耶?必寧曰,謂之惡者,本非惡,或過或不及也。天下無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於惡耳。程子此言,槪從其氣稟拘滯之後,而非言性之本然也。健基曰,人物之生,皆有性之一體。生之謂性,非謂本然之性。而卽孟子告告子,以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之謂也。必寧曰,生之謂性,異於所稟之天性,所稟之性,渾然一理,純粹至善,所謂本善者也,豈有惡之可言者耶?惟其氣稟,有昏明淸濁之異,故不能不局於氣而入於惡耳。上曰,承旨之言,異於下學上達之工夫矣。健基曰,《近思錄》參看,則與《小學》、《大學》有異矣。上曰,乾而無息,爲進德工夫耶?健基曰,終日乾乾,自强不息,所以謂進德之基也。健基退出。上曰,嗣服一紀,尙未展謁於大院君祠宇。故昨日命下,而第聞主家,不無糜費之事云,今番則只欲伸情禮也。且當飭礪之日,尤宜節損。凡係浮費,一切勿爲事,使主家知之,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定展謁之陵,道里頗近,望前定日,亦爲農前。凡干治道,其不可已者外,切勿廣治事,分付京兆、畿營,而陵內假家,各別禁飭,植炬亦勿爲之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2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兩珥。自午時至酉時,日暈。 ○下直,慶州府尹金浩。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答,有更觀數日,加進補中益氣湯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加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補中益氣湯,前所進不多,欲爲加進,更劑五貼以入,其勿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行幸時,留都以何營軍兵爲之乎?敢稟。傳曰,摠戎使率禁營軍留都。 ○洪尙賓,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因磁器之年年不順成,今年則移設燔於他處事,旣已啓稟蒙允矣。廣州柴場內,退村面金獅谷移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當於正月內議薦,而堂上不齊,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備邊司郞廳,以領議政意啓曰,政府每於歲首,例爲觀察使、節度使薦。而臣壽賢身病危重,左議政臣徐命均出往城外,右議政臣金興慶時未肅拜,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慶源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權世聃,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鄭鎌,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春等試射時,南行宣傳官金BChar,柳葉箭十巡居首,直赴殿試。 ○以慶尙假都事,慶山縣令柳愈啓本,本道監司金始炯,方在待命中,不得薦擧事,傳于尹陽來曰,勿待命事,回諭。 ○鄭必寧,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成字擧子洪得濟,募人代射,因事現發,今方移刑曹究覈,以爲依法勘處之地,而保擧之人,不得不憑問。故首保部將李聖望,中保部將金重澤,招致詰問,則對以與得濟,曾無相識之事,而轉請懸保云。近來科場,用奸多端,專以保擧爲重,則李聖望等,初不知面,而輕易許保,萬無其理。況試場發覺,奸狀難掩,而飾辭吐呑,顯有同情欺隱之迹,情狀痛駭。部長李聖望、金重澤等,竝爲汰去,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泄瀉之症重發,而忍耐參坐矣。自今痛勢益劇,度數甚頻,見方落席叫苦,無以備員監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益劇,無以備員監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臺諫闕員,累日未差,頃因本院啓稟,政事有兼行大政之命,而日昨吏曹,以無故日退定之意草記矣。大政姑無定日入啓之事,多臺未差,已至許久,事甚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金取魯身病,參判未差,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節目,當依乙亥前例磨鍊,而乙亥年則御營軍兵,結陣於大廣通石橋,而近來社稷擧動時,每以左巡廳前路結陣矣。以乙亥前例擧行乎?依社稷擧動時例磨鍊乎?敢稟。傳曰,依乙亥例擧行。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吏曹佐郞申晩,藝文館待敎趙榮國,今正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答曰,勿煩。 ○禮曹參判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疾病綿淹,跧伏田廬,一息僅存,萬念都灰。只爲名係仕籍,迹阻明廷,無地自效,罪與日深,常懷懍惕,若隕淵谷。乃者不自意,春曹佐貳之命,猥及於無似賤品,臣誠銜恩感激,揆分惶蹙。唯有一造京輦,叨謝天陛,懇丐骸骨,退塡溝壑,猶可以少贖前愆,差安私心。而顧臣風痺之患,入春益肆,肢體頑麻,跬步艱運,便作一籧篨。阿睹之疾,逐年加劇,瞳眥疼澁,視力昏短,殆不辨咫尺,似此癃廢之形,已無刻日登程之望。且臣禍釁餘喘,零丁孤苦,只與本生偏母,相依爲命,而母有積痼痰火之症,少失將護,輒至危劇。換節之際,挾感添發,往往有頃刻難保之慮,臣急於扶救,未忍離捨,欲待差間,難卜淹速,稽逋恩旨,罪合萬戮。抑臣情病之外,又有廉義之不容抗顔於朝列者。噫,臣之短於文學,拙於詞藝。凡今之人,夫孰不知,而猶未若臣自知之明,故從前匪據之謬叨也,臣未嘗不據實自列,拚死力避。而如向年副學時,黽勉一科,亦莫非臣守志不固,見怵威命之致,是固臣終身愧悔者。矧玆藝苑兼任,又是何等極選,而掌銓之地,全不稱量,猝然充擬於萬萬人望之外,以致誤聖簡而駭物情,臣不足言,有辱淸朝,此臣所以昨年自劾之章,未遑他說,而深有慨於名器之猥褻,銓注之乖錯也,其所謂縱使臣踪地無難安,疾病有可强,只此一任,已斷臣進身之路者,可見臣矢心自畫,一毫非飾。竊謂天日之明,宜無遺燭,鞶帶之褫,將不終朝。及奉批旨,大失所圖,後來病狀之蒙許,亦靳本兼之竝解,不稱之銜,虛縻在身,臣每自顧省,愧縮靡容。今幸朝廷之上,公議果發,聞一宰臣,以臣濫吹,面嘲銓官於禁掖稠人之中。臣病蟄窮鄕,與鬼爲隣,尋常朝紙上事,尙多全昧。遠外流播之聞,雖不可詳,人方傳說,作一笑囮。而臣則裒如充耳gg褎如充耳g,恬然自在,多見其沒廉恥也。臣嘗聞先輩故事,處文任而遭人言者,雖於屋下私談,未或不引以爲辭,必遞乃已。若臣所被,便是公朝顯斥,而特未及登諸章牘耳。臣雖欲淟涊冒進,奈一世之嗤占何哉?況綸閣重務,緣臣虛綰,許久瘝廢,其壞損朝體,已大矣。新授儀曹之任,亦非滓穢之賤所可叨冒。伏願聖明,亟命將臣本兼職,一竝改正,仍飭選部,必愼掄揀,用叶物議。且許臣退守賤分,扶護病母,得以延螻蟻之命,申烏鳥之情,實天地生成莫大之恩造也。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戾甚重,而職名猶在,違逋已極,而威罰不加。日昨陳章,雖出請譴,迹涉僭猥,鈇鉞是俟。伏承嚴命屢降,日加敦迫,恩渥彌隆,而臣罪彌深,感極而懼,求死不得,抱此悶塞,何所控因?不得不更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天,或有以垂憐焉。今憲臣之欲罪臣者,雖或出於臣本情之外,至於市恩權柄等說,乃是人臣之極罪。憲臣豈有私好惡於臣,而公肆讒誣,只緣臣不能誠心體國,隨事盡職,終遭罔極之言,此皆臣之罪也。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容息,已踰臣分,況可論於職事,而聖上不少恕究,恩數愈濫,一例督過,徒使事體傷損,臣誠抑鬱煼灼,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若其擇相致治之言,切中今日之病,且相臣之不勝任者,遭彈劾而或遞或黜,前後何限,而竊瞯我殿下,爰立之際,不加愼簡,至如臣庸鈍空疎者,猥置此地,使國事日非,而莫之恤。近日聖衷,渙然悔悟,奮發飭勵,獨自憂勞於上,而亦無以協輔贊襄,效其毫分,而臺閣之上,又未聞有一言論斥者,臣嘗憂慨,屢陳於筵席矣。今乃有憲臣一人,抗疏臚列,朝紳動色,物論稱快,臣之尸職之罪,於此大彰著矣。顧臣忝叨,日月已久,曾無一言匡救,一事建明,常若負荊棘而坐鍼氊。雖微臺言,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而釁戾之重發至此,一日不去,則增臣一日之罪。雖在微官庶僚,苟遭評論,必遞見職,以伸廉隅。臣雖無狀,旣忝大僚,若復耐彈而淟涊盤礴,人將不食其餘矣。求之古今,萬萬無是理。臣固不敢爲此,而聖上亦何忍使臣放倒廉義,而仍置任使之列哉?臣之向來尋單也,固當以解免爲期,而旣與遭劾有間,且累承嚴敎,黽勉冒出矣。今憲臣大加譏斥,臣誠無辭自解,羞愧欲死。今聖上,或以夫夫也,巽軟易使,若加敦勉,豈敢不出爲意,則臣眞無恥一賤夫耳。將無以自暴於君父之前,而自就滅死而已矣。且臣於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惶惕之至,身旣蹙伏待罪,冒食常廩,揆以義例,萬萬不安,收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也。衷情憂煎,言不知裁,席藁旅次,祗俟處分。伏乞聖明,諒察物議之不可遏,臣罪之不可逭,亟賜鐫削,以幸公私,千萬之祝。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洞悉心曲,辭已竭矣,意已窮矣。而若是邁邁,自愧誠淺,夫復何諭?噫,洞觀誠款,鬼蜮奚逃?予志固定,何煩巽章?徒使困我而已。方帶保護,豈不諒此?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深嘉老成,其令廟堂,確議處之,末端事,業已諭者矣。此非今日可言者,卿之衰病已知,卿須勿辭焉。 ○答校理尹得和疏曰,省疏具悉。《近思錄釋疑》,已有內藏,當參互矣。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大恩深,薄罷旋收,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頂踵巾履,盡是聖明之賜。臣雖愚鈍迷惑,寧不知感?第所蒙嚴敎,乃人臣之極罪,而寔覆載之難容。以臣之罪,擬臣之律,雖被萬戮,不足少贖。頃承恩除,儼臨天牌,而冒入文字,亦所不敢,坐犯逋慢,僅止例罷,聖度洪大,曲賜包含,私心震越,無所容措。迺者筵敎開釋,特加諒恕,備忘句語,亦至刪下,雖使臣自爲之地,無以加此,此豈微末少臣,所宜獲於君父者哉?臣誠懍惕感泣,不知死所。不意玉署除命,又及於鄕廬俟罪之際,驚惶感激,詎敢遲延?昨始來伏私次,宜卽竭蹶趨承,少伸叨謝之忱。而自念釁累至重,罪名未勘,雖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退訟愆咎,怵畏法綱,終不敢爲抗顔承膺之計,臣之今日情地,可謂窮且蹙矣。前後事實,同事之臣,業已陳暴,彼此曲直,孔昭之天,赫然臨照,臣不敢更費煩縷,而當初所爭,只在於守職責存事體而已。原其本事,固甚微細,請推有何關係,而人心不如我心,一節添於一節,乍緩乍緊,若操若縱。其所謂請推之計,帶得自明之意云者,欲實駕前訐誣之語,勒謂他人言貌之外,已不成說,而至於移乙等語,指意無論。而今忽反辭自諱,又復倩人陳達,曲爲分釋,臣不必一一索言。而況因此陳辨之氣,旣有勿捧之敎,亦何敢費辭較挈於禁令之下乎?噫,人臣之獲罪於上,固非一端,或以一言之觸拂,或以一事之詿誤,暫時譴何,匪怒伊敎,事過之後,若蒙收錄,則固宜感激。趨造不暇,豈敢復事引咎,以自阻於日月之下,而顧臣無似,忝叨經幄,事君無狀,自速罪戾,涉世昧方,徒取狼狽,情迹之臲卼,去而益深,身名之僇辱,無復餘地。況同罪之人,又被重譴,則臣之難安,又加一層,陳章請譴,見阻喉司,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又瀝血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方請譴之不暇,豈敢以儒臣自處,而伏聞召對,始講《近思錄》有日云。仰惟聖學高明,洞觀奧旨,固無待於前人之註解。而文肅公臣鄭曄曾纂《近思釋疑》四冊,先正臣金長生,先正臣宋時烈,爲之較辨訂正。凡諸先賢格言之發揮此書者,逐條編錄,最爲詳備。若於省覽之際,參互考閱,則其有裨於紬繹之工,必不淺鮮,此書刊行已久,本館亦有所藏。乞命取進,以備睿覽。區區芹曝之忱,不敢以身不得進,有所自外,忘其僭猥,輒此附陳焉。 ○副司直朴泰恒疏曰,伏以臣,篤老癃痼,跡謝朝端,今已有年矣。杜門屛居,便同休退之人,不必更煩於乞骸。而惟是軍銜在身,未克卸解,姓名尙係於仕籍,行止罣礙,有不得自由。且旣受祿太倉,不敢自同於野老,若値昕庭起居之時,淸蹕出入之際,則偃伏私室,倍切惶蹙。雖未致身於禁扃之內,時或舁赴於郊迎之列,傴僂蹣跚,被人指笑,常切漏夜行之媿矣。一自昨歲哭子之後,情理慘毒,心腸摧裂,奄奄床席,轉側須人,桑楡短景。又逢新年,犬馬之齒,倏已八十八矣。精神氣力,日益危綴,廢闕常禮,分義都虧,而陳章請譴,亦未及時。蓋以形骸雖存,神識全昧,無復生人事故耳。猶且遲回顧戀,虛縻廩祿,竟至溘然於帶銜之日,則非但貽辱於淸朝,長逝之魂,亦將抱媿而入地矣。玆趁一縷未泯之前,冒陳微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重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仍命永刊仕籍,俾得以蟄伏衡茅,安意就盡,不勝萬幸。嗚呼。臣本庸姿,濫躋崇秩,隆恩厚渥,絲毫莫報。今當便訣,寸心耿耿,欲將一言,仰效芹曝之誠,而沈思累日,不知所以爲說。若夫勉聖學行仁政,辨賢邪別義利,振紀綱愼賞罰,崇節儉戒逸慾等語,誰非可進於吾君之前,而顧於簡冊之中,聖賢謨訓,昭垂後世者,皆這件事也。殿下方與近臣,日日講討於經席之上,是在聖明之深究而力行之,固不待臣言之瀆陳也。伏惟殿下,聰明睿智,恥爲凡主,一念圖理,十載靡懈,庶幾治化之漸隆。而仰觀俯察,憂虞溢目,災沴稠疊,而天怒未已,飢荒荐仍,而民窮益甚,國勢之岌嶪,人心之泮渙,澟澟有危亡之義。此聖上之所以惕然警懼,誕降綸音,思聞忠言至論,可以祈天而保民者也。臣聞天視聽,自我民視聽。上天之譴告,實由於下民之困悴,不有以輕徭薄賦,拯斯民於塗炭之中,則天心之未豫,豈可以回也?第臣識淺神昏,旣無計策,可裨洪猷之萬一,敢陳平日得見於家藏舊牒,而所嘗量度於中者,仰備聖鑑之採擇焉。蓋臣之先祖左議政臣訔,際太宗、世宗有爲之朝,慮國家取民之無制,請依租庸調,略定制度,以均民役,而未果施行。其後世宗大王下書政院,追恨不已。蓋自井田廢壞之後,歷代之賦斂於民者,漸益煩重,而惟此租庸調法,最爲便民。故先儒多有稱說,臣祖之言,固有所據矣。臣謹按《唐書》,丁中之民,授田一頃者,歲入租粟二斛,調則隨鄕所出,歲輸絹、綾、絁各二丈,綿二兩,布加五之一,麻五斤,庸則歲役二旬,不役者,輸絹六十尺,此其大略也。竊嘗以此而較之於我國之制,今之方田,廣百步,長二百四十步,乃合於唐之一頃。雖有饒瘠之不同,而國中田與畓,爲四等者居多。以四等論之,當爲一結三十負零,所收稅米太,爲十一斗,此乃我國田賦之定數,而舊嘗有稅輕之說,及夫創行大同,復蓋以十六斗,則已不輕歇矣。此法之設,本仍於土貢而兼包庸調,不宜復爲徵斂,而年久之後,不計無弊,至於近日,雜役之取辦於田結者,又復夥然。合兩稅而計之,一歲所入,幾至於五斛之米。凡所徵斂於田者,蓋倍於唐,而民不知甚苦者,以其皆出於有田之民也。今之良役收布者,近於唐之身庸,而率皆綿布二疋,則比唐未必過重,而民不支堪者,以其多出於無田之窮民也。今之煙戶雜役,近於唐之戶調,而列邑之輕重,各自不同,或錢或米,名色甚多,是宜秤停而定爲均一之制者,久矣。方今生民困窮,百弊如蝟,而旣不可一一整頓,隨事矯革,則結役雖重,未易輕議。惟當稍減身役,盡爲一疋,而酌量戶役,以塡其代,庶可解目前椎剝之怨。蓋令一國民戶,合爲一百七十萬三千一百六十戶,略倣唐制,分等爲差。上戶輸綿布一疋,其次二戶或三戶竝力,而粟米錢布,任土所宜,亦如唐時。楊州以錢,嶺南以米,益州以紬絹之例,其間雖有復除,流亡之類,減不過三之一,姑除七十萬三千餘戶,但使百萬戶,均出半疋之布,亦足爲一萬同矣。以錢則爲百萬䋋,半留本邑,以備煙戶之役,半輸京司,以供軍國之需,規模節目,一依大同之制,名爲戶大同,以別於田大同之稱。此外諸般橫斂,悉皆嚴法而痛禁,則非但不乏於經用,民將鼓舞而如解倒懸矣。儻復以良役收布之數,較其多寡,可能相當,則永罷身布,只赴三日之役,實合於古者役民而不稅其身之義,誠爲盡善,此若不足而至於減其一疋,則反恐恢恢太有餘也。然後逃故老弱,一倂蠲免,寄名閑籍者,悉補正軍,而上番之軍,留防之卒,量減其數,當如先正臣李珥之論。良民從母之法,緇徒避役,禁嚴立科條,又如故參判臣兪棨之言。其所謂休養生息,隨得隨補,十年之內,盡充闕額者,可知其不誣矣。蓋此兩臣曁先正臣朴世采,俱以性理之學,蘊經綸之才,愛君憂民,多所論著。至如近世故相臣南九萬、崔錫鼎,亦皆識務之賢弼也。章疏書牘之間,固多陳說而講議者。殿下試令筵臣,悉取五臣遺集,採其可施於今者,條奏而講行之,如漢之魏相,奏行賈誼、鼂錯、董仲舒之言,則其嘉猷宏議之裨益於國家者,豈是近日諸議之所可比擬也?雖然天下之事,不患知之不及,患行之不力。苟計知之而不行,環坐默視,無意於犯手做去,終未能施一策救一弊,則雖使堯、舜爲君,伊、傅爲臣,無益於國事之日非,古書中修己治人之術,皆如土苴耳。何況於五臣之說,又何況於近日諸疏之語哉?然則求言雖勤,進言雖多,徒爲一時之文具,而添籌司之故紙而已。聖上抑何取焉?其所以執中建極,奮發聖志,審擇群策,務行實政,期於蘇民命而享天心者,顧不在於殿下之克明而克誠乎?大誥之下,朝野聳聽,言事之章,日積公車。如臣床簀殘喘,不宜預論於其間,而目見良役隣族之弊,將爲亡國之憂,不可不汲汲救之。而其欲以救之之方,不過將列邑閑漫之用,略加斟酌,以爲推移補助之資而已。方今廊廟諸臣,固多忠純篤實,而其所以殫竭智慮,日夜講究者,皆爲是也。殿下不以臣老耄而棄其言,則下臣此疏,使之反復商確,要爲倣於古而宜於今,其於消弭懷保之策,不能無少補焉。然而今日國家之憂,尤有大於此者,聖算漸高,尙遲螽斯之慶,國本靡托,擧切臣民之慮。側聞大臣,曾有陳達於前席者,而筵說嚴祕,不得其詳,臣未知其辭語之如何,而有槪於聖心者耶?昔魯漆室之女,倚柱而嘯,憂其國太子之幼少。彼以閭巷一愚婦,而不恤其緯,尙憂其國。況臣受國厚恩,致位崇班者乎?其少尙且憂,況今之無有者乎?此臣所以中夜憂歎。雖在氣息綿綴之中,而一念猶自惓惓,有不能自已者矣。伏願殿下,默運聖慮,以爲鞏固基命之地,則老臣雖今日滅死,萬無遺恨也。臣無任瞻天望聖祈懇之至。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未時,雨雹,狀如小豆。 ○趙命臣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尹得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方當開筵,因玉署之不備,有命未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往事不過事體,辭疏旣批之後,若是違牌,亦涉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今甲寅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八張,邊將薦八十八張,孝廉薦單子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忠淸、江原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前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之意,前後申飭,非不嚴明,各驛每輒苟充定送,故臨時生事之患,比比有之,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步才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別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今月率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擇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都目大政,所當趁卽擧行,而初四五日,本曹堂上有式暇,初六七日,國忌齋戒,及正月初八日,擧動相値,不得已以初九日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再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當此飭勵之時,見任屬耳,遽尋辭單,其涉過矣,原單給之,明朝牌招。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罷散中,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尹陽來進。兵批,判書尹游卯酉坐起,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判,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愼無逸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閔瑗爲掌令,金相奭爲持平,尹陽來爲判尹,金有慶爲工曹參判,權瑞東爲禮曹佐郞,趙重稷爲監察,宋敎明爲京畿都事,趙遠命爲左尹,林光弼爲掌樂正,鄭羽良爲慶尙監司,韓顯謩爲龍仁縣令,尹潗爲掌樂主簿,金順逸爲引儀,李德壽爲吏曹參判,沈聖希爲吏曹正郞,李瑜爲同義禁,敦寧都正李亨宗,學正邊是重,兼學正康弘濟,兼學錄李寅賓,承文副正字李晉吉,副護軍權聖徵,副司直宋敎明,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柳萬樞單付。傳于李匡世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以李瑜爲都承旨。 ○李匡世,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洪禹鼎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强疾供仕矣。素患之症,挾感添劇,實無復起輪直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鄭必寧伴直矣。今有左議政徐命均處,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之命。故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方奉命出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去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去正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祗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勢危蹙,冒瀆衷懇,瞻望跼蹐,顒俟嚴命。伏覩溫批反降,兪音尙閟。臣伏地震越,茫然失圖,只恨臣誠淺辭拙,區區情實,不能仰格于蓋高之聽也。今臣罪狀狼藉,身名僇辱,其不容一日在職。而遄被誅譴,卽一世之公議,於此而若未蒙聖上之憐察,則臣只有抱此冤悶,而自就溘死而已矣。且臣適待罪藥院重地,不可暫曠,雖微聖敎,宜卽先遞,而方以重伏刑章爲期,兼帶非所可論,當此泯默,不敢一刻自安,日夕祈望,尤在於此矣。臣惶懍之極,不知所對,尤深煎灼抑塞之地云矣。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以輕弱之器,狷隘之品,舊愆旣多自訟,新命尤所弗稱,冒陳血懇,冀蒙鐫遞,而封章付撥之後,伏覩備忘辭旨,以狀聞措語之過當,特加問備,責勉甚切。臣方惶悚震越,置身無地。及奉有旨批諭,乃反隆摰,不準所辭,敎以速往,有以見聖主鞭策任使之至意。臣誠感激,宜不敢更事煩籲,而第又伏聞李壽海之疏,所以構成大臣之罪者,八道藩閫之純然一色爲首云。臣亦不能超脫標榜,自是壽海所謂純色中人,則此已萬萬不安於心。況其預先陳白,隨後薦擬等語,雖未知的指何事,而記臣壬子秋,叨受本任,亦因大臣先奏而得之,則安知其危險之言,不曾竝及於往事耶?傾奪之場,猜阻紛然,竝與外任而亦入睢盱之中,世道之難平,故乃至此,而在臣廉隅,冒此兩難安之端,萬無厭然承命,往莅新任之理。懇乞聖明,亟命收褫所授職名,俾臣遄納舊節,退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本事洞悉,卿尤何嫌?況以傾軋大臣之事,藩臣替嫌,亦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承史官,傳宣聖諭,慰釋敦勉,夐越常倫,奉讀以還,不勝感涕。而病裏神識,一倍昏昧,草草附奏,不能畢辭,尤增悚惕之至。臣每以醜穢之疾,仰瀆於崇高之聽者,不啻累數十遭矣。臣亦自知其支離,一味煩籲,實爲死罪。雖然臣之區區血懇,非臣自言,雖以天地父母之慈,亦何以俯諒其情實耶?念臣老病癃痼,實無餘地,筵席出入之際,其步趨之艱難,氣息之喘促,精神之昏眊,言語之顚錯,固已聖鑑之所照燭,臣不敢更事覼縷。而自前月病添之後,飮藥調治,亦已數旬矣。初則以爲奔走之餘,氣力殆盡,稍費將息,庶或漸勝,而一委床席,莫可收拾,冥然昏然,全無省覺,絲縷殊喘,雖未卽泯絶,其不可復起爲人則決矣。臣之悲辭苦懇,至誠祈免於一息未泯之前者,非敢爲釋負就閑,少延餘命之計。誠恐虛縻重任,以致國事之無限受弊,則臣雖滅死萬萬,何足以贖其辜哉?噫,臣之事殿下,于今十載。雖其庸駑譾劣,絲毫莫補,而至若斷斷寸心,唯以勿欺毋隱,爲事君之義。苟使臣如有一分可張之勢,則顧何敢飾辭虛讓,自陷於不誠之誅,而只緣禽誠淺薄,無以仰格於穹蒼,至使綸綍之重,虛辱於床笫之喘,諭之以量力造朝,勉之以臥閤視事。有若臣尙有毫分筋力,可以自效於職事,而特以所遭難安,過自引嫌者然。臣於此,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置身之所也。目今廊廟空虛,國事泮渙,徒使君父憂勞於上,而臣一縷未絶,息偃在家。凡於軍國機政,漫無可否,一日在職,增臣一日之罪,二日在職,增臣二日之罪。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覆幬顧復,必欲使之全安而存保,亦豈忍一向虛縻,只增其難赦之罪哉?伏乞聖明,俯賜憐察,亟許鐫遞臣相職,以幸國事,不勝至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篤老之年,連因勞悴,所患若是未瘳,心用念焉。目今右僚,尙未行公之中,左揆之單,卿之辭箚,先後繼上,顧念國事,良久無語。噫,前後筵席,豈不諭意?予之望卿,不在筋力,雖不能量力造朝,臥笫參決,其何難哉?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噫,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民事,而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處門外而引咎,又尋單而過讓?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亦竊愧寡昧之誠淺。今方敦勉之不暇,遽見長單之上焉,愕然之極,欲諭無語。噫,今予辭竭,今予意窮,但所望者唯卿。顧世道之囂囂,不掛齒於此輩,念國勢之岌嶪,其幡然入城也。例若不允,今猶文具,玆遣近密之臣,諭此抑鬱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 ○答奉常僉正李瀁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條陳,深嘉爾誠。其中雖不無過者,予竝略知,而至於繡衣事,今者爾請,未免爲貪吏而爲障。自古忌辰祭內摘奸,有定例,遠代陵寢,特爲飭礪,事體重而亦嚴祕矣。疏中敢擧廟號,有若請行,事體未安矣。傳于趙命臣曰,奉常僉正李瀁原疏,留中。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牌不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陳疏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憲府監察茶時,俱涉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大司憲宋眞明,掌令閔瑗,大司諫愼無逸,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世,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副正金聖應,連日參試矣。其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泄痢兼劇,食飮全却,氣息奄奄,若不保朝夕,而扶護無人,私情煎迫,不忍暫離云。金聖應情理,如是切急,則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金聖應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氣息奄奄,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國試開場之時,如是違牌,事極未安,待明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本曹佐郞申晩,除拜累日,請推催促,而尙不出肅,事極未安,從重推考,更爲催促。正郞沈聖希,今日亦不肅謝,一體催促,使之卽速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坐起守令講時,掌苑署別提閔涑,三冊不通,依例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書啓,臣敢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再煩疏籲,天聽邈然,顧此職名,尙今縻身,懍惕焦熬,莫省攸處,而不敢每以文字瀆擾,冒上請急之章,庶蘄鞶帶之褫。卽者千萬夢寐之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辭旨愈隆,慰勉愈深。仍有促臣偕進之命,此等曠絶之恩數,實非釁累賤臣所敢承者。臣伏知惶感,不自知汗浹而涕逬也。聖批每以國勢民事爲敎。臣雖冥頑,旣非木石,今日國事,豈敢不知?聖敎又責以古人盡瘁之義,臣以世祿之臣,遭遇休明,致身此地,願忠之誠,寧後於人?此臣所以不量才分,有命輒承,今垂三載。只是奔走簿書之間,而亦不敢以巽讓求免爲計者也。今則臺言重發,罪狀彰露若此,而猶復憑恃寵渥,仍因不去,揆諸國體廉義,萬無其理。且臣曾見先朝相臣,少遭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君父亦從而勉許。蓋身爲大官,尤當嚴其去就,可以董率百僚,先勵承弼之廉恥,而後可以糾正風俗故也。況臣所遭,不可比論以一時人言,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不容放倒也決矣。除非然者,臣抑何心腸,以死爲期,日犯違慢,甘自陷於辜恩忘分之誅哉?虛辱威命,萬殞猶輕,只自俯伏崩隕,恭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昨於承宣之往,又悉心腹,今何多誥?但前後每以曾前若卿者,輒皆解職爲辭,而此則卿欲解相職之心切。故其所引者,不過此也。予亦粗聞古事,初雖被誣,末乃迫於敦勉行公者多矣。未聞被讒而終始解職者矣。設令若卿所辭,今卿所遭,有大不然者。其巧軋讒誣,豈有若今?而卿之被誣,非特予意洞悉,卽國人共知。若此而中讒人之計,許解倚任之輔相,則古往今來,豈有若此不明之君哉?卿雖巽讓深,豈忍以予爲此哉?卿若思此,必也幡然,卿其須體心曲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傳于洪尙賓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匡世啓曰,卽今院中,位甚不齊,擧動只隔數日。右承旨洪尙賓罷職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遞差之代,一體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來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黃海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忠原縣監,今當差出,而本邑,今雖降牧爲縣,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他道守令有聲績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右承旨,朴師正爲右副承旨,尹陽來爲同義禁,兪拓基爲黃海監司,李匡誼爲忠原縣監,副護軍徐命彬、李聖龍單付。 ○李匡世啓曰,右承旨柳儼承牌來詣闕門外,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全羅監司,壬子條田稅及軍保米,今姑停退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事,傳于趙命臣曰,當初別巡,旣仍特敎,今者狀請,不可遲滯。戶判及本道主管堂上,卽爲就議大臣後,明日侍講時陳達。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不幸而重嬰奇疾,八九日之間,出入鬼關,種種諸症,俱係危惡,中間嚴召之荐違,末梢長單之再入,誠出於萬不得已,而日月之明,猶有未照。旣靳例勘於前,又命還給於後,至於降旨誨責以過矣爲敎,臣於是狼狽失圖,惶霣罔措。目今證形,尙在危域,最是疝氣,時時上升,一日之內,苦劇者屢,些少筋力,都被消鑠,房闥戶庭,動作須人,則起而裝束,出入禁門,顧其勢末由。而特召之下,又復坐違,亦萬萬不安,遂不計死生,擔曳來伏於九閽之外,復此哀鳴於天地父母之前。惟聖明特垂生成之恩,亟許鞶帶之褫,是臣區區至望也。且臣於昨日儒臣之疏,亦有所瞿然者。臣於常日,深戒筵白之煩猥,凡於一切所欲敷陳者,輒亦過於致愼,此固臣拙懦本色。向日筵席,以洪景輔疏中語句,略綽陳白者,蓋其直廬酬酢之際,纔有耳聞。故筵奏語次之間,俾爾漫及,此不過一語無心,至於登諸章奏,則非臣意慮所到也。臣方病甚神昏,唯疾痛之呼是急,此等辨解,意不遑到,而揆諸私義,亦係難安,以病以情,只有一遞而已。玆敢陳章控籲,舁還私次。伏乞亟降嚴命,勘臣前後瀆擾之罪,以肅朝綱焉。答曰,省疏具悉。下款事,本非可嫌者,而實病若此,本職許遞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四上丐免之章,而終靳允許之音,繼又特下別諭,其所以責勉之者,至嚴且截。臣奉讀以還,五情失守,卽當不復他顧,竭蹶趨承,而床笫之身,無計轉動,乃敢以姑觀數日,奉承明旨,仰對於書啓中矣。不幸臣賤疾,浹旬彌留之餘,忽自日昨,再感風寒,症形越添,一倍危劇,達宵宛轉,寢寐全失,竟日沈頓,啖啜大減,藥餌靡效,氣息澌綴,起身肅命,未易爲期。始則爲畏威拜恩之計,終乃陷延時慢命之科,揆以邦憲,萬隕何贖?念臣無似,受恩如天,一身頂踵,罔非造化。雖才識淺短,無少裨補,而竭力圖報,是臣之素所自勉,則其何敢巧爲託疾之辭,徒懷便身之圖哉?儻或賴天之靈,疾勢差間,則謹當敬遵隆旨,少贖稽逋之辜。而時日遷就,爲罪轉深,伏枕惶隕,求死不得,玆敢略申疾痛之號,仰干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正臣罪,以爲人臣逋命者之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見書啓,以待不日造朝,所患又復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卽肅謝,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自承嚴敎以後,蹙伏頌愆,月日已久。而惶汗尙浹,羞顔猶騂,一身顚沛,有不暇恤,區區衷赤,終未蒙天日之下燭,此臣所自悼也。不意恩敍旣降,除命又下,比如霜雪雨露,無非上天之至仁洪造,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仍竊伏念,臣之向日所遭,莫非臣愚妄不自量之致,而其所耿耿蘊蓄於中者,唯在於少效一日之責耳。飭勵之下,目見伐異之習,言東意西,用計旣巧,握此撼彼,下手甚毒,決知其非出於公心。故適當承牌詣臺,略有所論,而上忤天意,聖旨截嚴,下觸駭機,拳踢隨加。竊自惟念,蹤迹之疏逖,未有如臣者,識慮之淺短,又未有如臣。而乃敢以臺職自處,妄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以此獲罪,臣所甘心,尙誰尤哉?彼乘機詬詆者之語,無倫緖,雖不足較辨,其曰不別白本事,結之以媚黨。噫,數轉語中,文與意不相續,何至於是也?臣若張皇原本,則恐涉黨套,故只擧卽事,略示規警而已。乃反以不別白本事爲媚黨,此不過快口噴薄,急於構斥,不暇管攝文理之致,可笑不足怒也。然前後聖敎旣嚴,畢竟人言又憯,在臣廉隅,決不可以時移事往,揚揚復冒於已試僨敗之地矣。今因茶時,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陳短章,徑歸私次。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重臺選,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之高祖故禮曹判書臣添慶,歷事明、宣兩朝,最荷恩遇,而子姓零替,喪禍荐仍,曾祖故奉敎臣善休,不幸陞六早沒,以致壹惠之典,曠闕不行,此臣之日夜所茹痛者也。如臣不肖,蒙被國恩,位列崇顯,猶未能闡揚先烈。幸於己酉年間,請諡于朝,而前席俯詢,榮感交至,只緣公私多故,事力不逮,致使延誥之擧,尙未得行,顧臣老病垂死,便是朝暮人事耳。每恐一夕溘然,終抱至恨。故六載經紀,粗得拮据,欲趁大政後,銓郞出仕之時,將以本月十九日定行。而今於百年未遑之餘,霑被哀榮,此在臣家,實是莫大之慶。過禮後,將與若而諸子孫,卜日焚黃于先墓計。而方帶西樞之銜,不敢擅行,儻蒙聖慈,特賜十數日之暇,以爲往來之地,則感結幽明,將何以爲報也?猥瀆私懇,無任屛營祈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具依疏辭往來焉。 ○答典籍柳鼎茂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切實,深嘉爾誠,可不留意?其中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確處。 ○典籍柳鼎茂疏曰,伏以臣,草鄙鮿生,小少讀書,許身何愚,妄意當世,君民一念,抵老不衰,每念國勢之臲隉,生民之困悴,未嘗不痛哭而流涕也。往在壬子秋七月七夕,惟我殿下,親策泮宮,問以保民濟民之策。臣不自意,御筆親擢之恩,迥出常格之外,至於十行恩綍,五字親題,自有科擧以來,所未有之盛典也。人皆謂陳亮、文天祥之親擢,有未及也。臣於是含恩感泣,夙夜憂歎,常恐此生此世,無階上答。頃日輪對入侍時,殿下追記伊日篇尾之語,諭以人如其文否,毋嫌越俎,畢陳所懷。臣以鄕外新進,初見君父,威顔咫尺,遽紆盛問,惶隕震惕,不知所喩,區區所懷,不可以拙訥言語,率爾仰對,敢以退而陳疏之意,有所仰達矣。殿下故不許而强問之,臣徊徨悶蹙,不敢泯默,以草草數語,略陳梗槪,而辭不達意,語不成緖,平生所願陳者,百不掛一。尙何望有槪於虛佇之盛心也哉?昔宋仁宗御天章閣,召宰執,各使指陳時政利害,諸臣皆相顧莫敢對。同平章(章))事宋庠進曰,天下事卒未可言,請退,至中書,條列以上,仁宗許之。夫以宋庠膚敏之識,通贍之才,而不能率口而對,如臣淺敝,其何能遽奉請問,對揚休命也哉?臣旣有退歸疏陳之請矣。固不可以伊日創率之對,苟塞而止也。玆敢更拍餘臆,謹陳時務策八條。一曰平朝廷,二曰擇人才,三曰久職任,四曰改兵制,五曰禁奢侈,六曰疏滯獄,七曰變文體,八曰懋心學。臣請次第臚列焉。伏願殿下澄省焉。嗚呼,今日殿下之國,其殆哉岌岌乎,自經逆亂以來,人心波蕩,倫彝汩喪,重以連歲荐歉,生民焦焦,國儲罄竭,以至百隷怠慢,庶事叢脞。惟殿下大警動大惕慮,赫然奮發,一篇大誥,播告之脩諄諄,責躬之意懇懇,求助之誠,溢於辭旨之表。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苟能克體殿下之心,式遵殿下之敎,淬礪振刷,咸飭乃功,則此誠轉危爲安,因亂爲治之一大機會也。雖然苟不能抖擻弊源,隨事制變,則曷以捄今日垂綴之邦命乎?嗚呼,朋黨之禍,何代無之,而至於今日而極矣。前後逆亂之變,莫不蒸菌於此。惟殿下衋然傷于是,一以建中建極,無偏無黨,永矢一心,前後備忘,哀痛惻怛之音,至誠懇迫之諭,殆至累萬餘言,則凡諸爲殿下臣庶,少有一分心竅者,疇敢不惕然改圖,庸副我殿下勉戒之至意乎?以此六七年來,內而朝廷之上,無怒目咬牙,尋怨修郤之患,外而庠序之間,無黨同伐異,爭鬨傾軋之習。雖未至於寅協和衷之盛,殿下建極之功,豈曰少補之哉?雖然今日朝著之少靖,非眞能改心革慮,耦俱無猜之貞也。但殿下抑之扶之,董之威之之故,帖休不敢動而已。噫,黨習之蠱人者,甚矣。百餘年來,習與性成,其糾繞已久,蔽錮已深,則其打破消融,固不可以時月期也。人皆謂今日蕩平,必無成也。臣獨以爲必可成。昔唐文宗曰,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此昏君庸辟之言也。今殿下誠能一心堅定,確然不撓,一以大公至正爲心,持之如絜矩平衡,守之如鐵關金鎖,無一毫偏係之私,無一分輕重之別,每於用舍之際,必審公私偏正之間,克祛左右彼此之心然後,蕩平之美,庶復見於今日矣。臣伏覩歲前夜對時,御製詩有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臣欽誦感歎,有以見殿下至公之盛心也。臣謹拜手退賡曰,去僞方爲正,無偏始乃公,君臣交勉義,唯在一心同。此臣所以公正二字惓惓之不已者也。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人才者,國家之元氣也。古語曰,天生一世才,足了一世事。豈以我東數千里之地,無可用之才耶?肆惟我顯宗大王嘗下敎曰,近日之人才,雖曰藐然,豈可無可用之人乎?但用之無其道耳。噫,聖人用人,猶匠之用木,大以爲棟樑,小以爲榱桷,椳闑枮楔,各有其用。以人才言之,則其德量有可以爲宰相者,其智略有可以爲將帥者,有識鑑可以掌銓選,有幹局可以任財用,學問可以居經席論思之職,文章可以典詞館制誥之選,有可以爲方面之寄者,有可以爲字牧之任者,長於此者,短於彼,能於彼者,不能於此,此在在上者器使之如何耳。以故舜之命官,以皐陶爲司敗,以夔典樂,使棄后稷,使契掌敎。夫以皐、夔、稷、契之全才,何所不可,而不許其讓,必命是職,終身不當者,特以其才之亦有長短耳。今世之用人,不然。歷揚內外,出入將相,人人可爲,職職皆當,今之人才,果有逾於皐、夔、稷、契乎?以此庶政之庬盭,百務之頹弛,至於此極者,未必不由於器用之失其道耳。噫,生民休戚,在於守令,守令臧否,係於監司,今之尤不可不擇者,監司、守令也。臣不敢知今日之爲監司、守令者,果可謂得其人乎?無論人器之如何,有爵位者,皆可以爲監司,有形勢者,皆可以爲守令,有求必得,唯意所欲。今日八路軍民之凋弊,固也,無足怪矣。昔我孝宗大王,必愼擇守令,每引見勉礪,或於恒調,擢授右職曰,嘗於某郡,嘉爾令績。亦粵我寧考肅宗大王,嘗作代柱帖,別錄褒貶守令,時時考閱,而恐有漏落者,令銓曹,純褒守令,抄擇以入。我先王愼簡之意,果何如哉?今日爲監司者,或自卿宰出,或自近侍出,則殿下亦嘗習知其人器之如何矣。自今以往,每監司有闕,必令備局,不論新舊薦望,廣抄其選。如承宣之望,殿下任自推擇,極選有才望者爲之,則除目之下,豈有物論之紛紜乎?守令有闕,則另飭銓曹,必用有吏才有吏績者,每於都政時,使三品以上,極擇才諝之士,各薦一人。殿下亦依先朝代柱帖故事,別抄純褒之人,下銓曹依此調用。且殿下有灼知灼見,其人其才之可用,則不待銓注,不拘資格,不次擢用,可也。此乃我祖宗成、明、仁、宣之朝,已行之美事也。噫,自積年凶荒以來,各路州縣,皆成弊邑,莫可收拾。而至於兩南,沿海諸邑,被災尤酷,凋弊特甚。今之求縣邑者,視爲一陷穽,人皆厭避。故惟無勢武弁,最困文臣,始得之,而流莩散亡之餘,戶數之減,殆過半矣。每當租稅、軍布、還上收捧之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不得不侵及於隣族,隣族之不支,又及於一洞,一洞之不支,又及於一面。孑遺殘氓,何以保存乎?且近來監司之操切守令,如束濕薪,平陸之蒭牧不得,草父之掣肘甚多。雖趙、張之能手,何以責其成乎?以故近日褒貶之居殿者,率多於沿海之邑,此豈守令之罪也?今計莫若別選之臣之有才望者,出守於各道弊邑,許以不拘文法,便宜從事。如爲不便之事,與道臣商確議處,如有大變通事,且爲啓請。假以年限,以待成績然後,庶可以蘇弊邑救殘民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者建官授職,必以久任爲貴,蓋所以責其功而收其效也。苟若朝除夕遷,日改月遞,則雖管、葛之才,曷以成其功乎?以故有以一官而終其身者,有傳世而襲其職者,尤以掌財穀爲重,故倉氏、庫氏之稱,特有以也。肆惟我孝宗大王嘗下敎曰,錢穀之任,尤不可數易,朝差暮改,專委於執吏,我國若無執吏,無可爲矣。噫,近來在京諸各司,擧行公事,悉藉於執吏,當官者,漫不知何事。蓋其數遞之故,爲官者,不欲詳察,吏胥之因緣爲姦者,固其所也。我聖祖垂戒之意,可謂深且切矣。我朝軍國之重,專在於兵、戶二曹,錢布經費之用,皆責於此,則其爲任,不旣重且大乎?然而近來居是任者,知其遞易之無常,視爲一時履歷之所。凡所經用出納之事,一委於吏輩,數十年來,未嘗翻庫,庫中財太半虛簿,而恬爲故常,全不照管,其間蠹蝕之弊,可勝言哉?今計莫如特命二曹長官,別擇爲幹局者,自辟一人,置之郞僚,定爲久任,限以年期。凡諸經度出入,一以委之,翻閱各庫,察其虛實,俾絶奸吏雀鼠之耗。且命各司長官,亦有自辟一人,以爲久任責成之道,則諳鍊已熟,綜理有條,庶績咸熙之美,可復見於今日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我國兵政之疎虞,未有甚於今日,良役之困弊,亦未有甚於今日矣。今日之兵政,不可不釐正也。今日之良役,不可不變通,而今之議者,或以戶布、游布,或以口錢、戶錢,甲可乙否,左矛右盾,經年講究,尙未完決。臣愚以爲,今日甲乙之議,決不可行也。何者?今夫鄕民之應良役者,僅十分之一耳。今若以戶布、口錢,盡責於一國衆庶,則是十分皆良役也。一分之良役,猶不可堪,況十分皆良役乎?此所謂東撑西傾,左補右缺。臣恐他日,齊民之困,十倍於今日也。抑有一計,可以抒今日兵民之急者。臣於頃日筵中,草草仰達,而未及其詳,玆敢復申前言,畢陳餘懷。噫,今日之京外習弓馬應武擧者,無慮十餘萬人,遐鄕擧子,每於赴擧時,皆以道路盤纏之資,京師留滯之費爲病。繼自今,各道分定四鎭管,一如都會試取士之法,每於春間農隙,設都試,取初試若而gg若干g人,其或有五中者,特許直赴,秋成後,又設都試亦如之。每年都試時,各邑收擧子錄名,呈于試院,試院悉取各邑錄名,上于京師,京師之取武士,亦以此爲準。凡諸大小之科,不復別試初試,只以都試所取,咸付會試然後,悉取八路擧案,團束一軍,別設一營,如唐之羽林、神武軍,則十萬精兵,可坐得矣。唐之名臣,如蓋嘉運、高適、韋應物諸賢,皆隷於羽林,今之士大夫,亦何恥之有?擧人之所大欲者,唯科擧而已。唐太宗曰,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若如今日之計,則一國英才,盡入於殿下之彀中矣。然則八路擧人,無遠赴濡滯之費,有往來便近之樂,惟恐不入其選矣。且令在京擧人,一如禁軍,輪番遞職,皆爲輦下親兵,在鄕擧人,則每於春秋赴擧本官錄名時,各納一兩錢,本官轉送于試院,試院遞納于京師,以爲在京輪直月捧之資,則鄕擧子春秋一兩之錢,比諸赴京試之費,特十分之一耳,孰不樂從而願赴乎?然則官無督捧之苦,人無橫徵之怨,豈不爲公私之多便乎?然後在京則別選一員大將以摠之,每春秋都試時,仍爲操練,在鄕則別擇鄕中出身有才望者,爲將官以領之,春秋操練,亦如之。而且爲鄕將官準朔遷轉之階,則戎政自此詰矣,武略自可競也。然後罷不急之軍門,損無用之冗官,以佐軍需,則彼無益之良兵,可以減其額矣。良兵之番布,亦可以蠲其半矣。向所謂白骨徵布,隣族侵剝之弊,其將自此除矣。若其條例節目,不可一二毛擧,而苟使有心計者句管,則不過數日而可條定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奢侈之害,甚於水旱。又曰,凡此奢麗,皆所以亡國。噫,今日奢侈之習,可謂極矣。上自京士大夫,下至鄕谷下賤,爭相慕效,甚至於一身之裝,耗農民百口之資,一婚之需,費中人十家之産,貧而無財者,恥其不逮,必盡賣田宅而後已,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臣不敢知殿下,宮梱之內,奢儉之如何。而以民間習尙論之,或恐高髻廣袖之好,有以致之也。昔我成宗大王嘗下敎曰,裕財在於節用,節用在於儉約。蓋奢侈則用廣,用廣則財渴,予爲是懼。罷不急之用,除無益之費,庶不擾民。亦粵宣祖大王性素儉約,食不重味,衣嘗澣濯,妃嬪宮人,亦不敢以華美之服以見。亦粵仁祖大王嘗戒昏朝君臣華美之習,宮中服用,專尙朴素,非法服,不御文錦,夏月服麻布,而亦不取精細。玆皆我祖宗昭儉之盛德,而備載於列聖誌狀中,亦皆殿下之所覩記者也。臣不敢知今日殿下之節儉,果有如祖宗否乎?噫,我國無他貨寶之産,其紬綿紵布之屬,亦可爲士民婚喪之用,若無外國物貨,紈綺錦繡,金玉珠貝之美,奢侈從何出乎?今若欲杜其弊源,則自九章黼黻之飾,百官朝祭之服,軍門旗幟之用外,燕貨貿遷,一切防禁,市廛之上,無錦綵他國之貨,則今此下民,雖欲奢侈,其道無由矣。不然殿下雖日飭法司,嚴刑痛禁,無益徒擾耳,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獄囚多滯,必致災荒。蓋其中冤鬱之氣,有足以減損和氣也。國家不幸,自近年以來,連有大獄。以金吾言之,有五年六年之久者,以典獄言之,則有十年二十年之久者。《書》曰,要囚服念五六日。其明愼之道,於斯至矣。豈有五六年不決,數十年久滯者乎?今殿下悉召宰執、三司、玉堂,會於朝堂,取考前後獄案,商確議讞,其罪狀彰著,斷然無疑者,亟施邦刑,可也。其橫罹誣捏,灑然淸脫者,放釋之,可也。其情節暗昧,疑不可決者,從惟輕之典,流竄之,可也。殿下何不快揮一日丹筆,以疏積年之幽滯乎?又別飭秋曹堂上與諸郞僚,悉取久獄文案,一一句斷,各正其罪,生死與比,則此不過一兩日足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文章,小技也。似無係於國家理亂,而古人以文章,卜世道之汚隆。若以今日科文文體論之,則衰末極矣。今之爲詩賦表箋者,全沒鋪敍排攤之法,務爲標末促迫之語。由徑從竇,剽華剔實,無渾厚之氣,比如偎儡gg傀儡g之場。戎舞傞傞,搖頭轉目,眩惑瞻矚,其佻巧儇薄之態,有不忍正視者。而今之業科文者,有何好而嗜之,今之爲主司者,有何好而取之?有識之寒心,亦已久矣。昔歐陽脩一爲考官,文體丕變。今若極選當世之能倡古文者,使處文枋,痛革浮華迫促之習,悉取溫醇古雅之辭,一以古文詞爲正,則文體自可變矣,士習亦可正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帝王爲學之要,不在於博洽記誦而已。必以體認爲本,知行兩到然後,方可以涵養性情,矯揉氣質。若其未讀書,只是這樣人,旣讀書,只是這樣人,讀書何爲?肆我宣祖大王有詩曰,欲識虞庭十六字,但將心學日加劘。亦惟我寧考肅宗大王有詩,朝朝仔細看吾躬,偏處常存粗暴中。其精一正心之訓,省察克己之工,自是我祖宗傳家心法。而殿下天資好學,夙夜匪懈,上自經傳,下至子史,歷代興亡之由,群聖傳授之法,莫不貫穿融解,我殿下爲學之功,可謂勤且至矣。宜其政令施措,自學問中推去,亭亭當當,無許多凹凸事,而大本不立,病源未去,朝悔其行,暮已復然,頻復之敎,每發於筵席,臣竊訝惑焉。臣竊伏聞,殿下近好唐臣陸贄奏議,以爲治國之要,盡在是書,孜孜講究,昕夕不懈。臣於此,有以見殿下好學之誠矣。噫,德宗之於陸贄,其遭遇之盛,如何也?常處禁中,號稱內相,其朝夕納誨帷幄贊襄之謨,不止於勤懇章奏之間而已。然其昏癰已甚,綦間gg惎間g易入。非不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用,竟使陸贄之忠,死於謫。臣嘗讀《唐史》,未嘗不痛恨於德宗也。昔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但王心未正。噫,陸贄不能正德宗之心,而徒好盡言,其不見容也宜哉。惟殿下以德宗爲戒,必以正心爲本。噫,經傳所載,罔非心術之要,而聖謨洋洋,嘉言孔彰。其治國經世之大經大法,奚止陸贄書而已?臣且伏見近來諸臣應旨之議,雖未及陸贄切時之言,亦不無一二可用之策。而殿下雖外示嘉奬,未聞有採用之實。以此言之,殿下雖得生陸贄,不能用也,而況紙上之空言乎?傅說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苟知其善而不能行,與不知何異?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疎外賤臣,至微至陋,而惟其一段憂愛之忱,根於秉彝之天。目見國勢之岌嶪,民事之凋瘵,每欲一貢於紸纊之聰,而未得其會。頃年泮宮之策,旣未盡所懷,向日輪對之問,又不敢畢辭。平生囁嚅之舌,不可終默也,決矣。況臣立身之初,過蒙聖上不世之殊恩,自以爲遇知己之主,由是感激,言不知裁。伏願殿下,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二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金漢喆、李德重,正言趙尙命,宗臣東陽君㭻,武臣副護軍韓範錫入侍。上讀《禮記禮運》篇,自故事大積焉章,至故天不愛其道章。得和伏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上又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訖。上問大牢之大字音,何也?在魯曰,或大或太,互讀無妨矣。得和曰,禮如竹箭之有筠云者,此如《詩傳衛風》綠竹猗猗,興君子之有文也。如松柏之有心云者,此如《論語》知松柏之後凋,喩君子之有守也。在魯曰,此槪言禮之全體也。內之親近者無所怨,外之疎遠者無不諧,如竹箭之有文則只以致飾於外,如松柏之有守則足以貞固於內。蓋禮之爲器,其體備,故其用周,學之於身則去邪益美,施之於人則協內和外,此其德之盛,而禮之功用,極其至矣。上曰,知經之言,論其全體,而及於功用,兩觀宜矣。健基曰,此兼效而言也。得和曰,甘受和白受采,此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在魯曰,儒臣所達之言,誠切至矣。上曰,其言誠好矣。匡世曰,無忠信則禮不可立,此大文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上曰,《論語》不云乎?繪事後素,又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正類是矣。健基曰,言本者,禮之根本,非言忠信之本也。在魯曰,《禮記》多出於漢儒附會之言,其中不無致疑處,而至於此忠信禮之本之言,誠是最好詳味處也。得和曰,人官有能,此非特謂助祭之官,各因其能而任之也。蓋言其爲官,當其才而爲官者,亦當爲官擇人,此等文義,尤宜加意處也。上曰,註但言助祭執事之官者,其義甚狹矣。天不生地不養,何義也?在魯曰,此言非時之物,如今之冬節,葡萄、西果之類是也。上曰,此乃《論語》所謂不時不食之類矣。健基曰,四時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薦韮之類,此所謂時物矣。在魯曰,居山不以魚鼈,居澤不以鹿豕,爲禮者,此實合人心而順鬼神之道矣。健基曰,合人心則自然中禮,而萬物各得其理也。在魯曰,上之制禮也節云者,此非但爲祭物而言。槪言隨時豐儉,以制厚薄之節,而且民有恒産則有恒心,有恒心則知禮節。衆不匡懼云者,言三年之蓄,節而有餘,則衆恃而有所不懼者矣。近來荐凶之餘,人心離散,莫可收拾,尤宜有別樣撙節之道矣。上曰,節字,當用之豐年,豐年若不撙節,則至於凶歲,尤難支堪,而其害不少矣。尙命曰,非但豐年可節,毋論豐凶,而居常撙節,則財用自然有裕,而所以年雖大殺,衆不匡懼者也。在魯曰,凡事有備然後,可以無患,自上尤宜飭念處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宜次之宜字,當低而讀之乎?在魯曰,從低似宜矣。得和曰,禮時爲大,此承上言隨時豐儉之意,而詩云匪棘其者,言非欲急於成己之謀,各隨時宜之義也。在魯曰,時字之義,最宜詳玩,引詩之意,只在隨時之宜而已。上曰,頃講《近思錄》所謂顔子之時,其時字之義,亦猶是也。下番儒臣,其思之乎?健基對曰,《近思錄》所載,居陋巷,在顔子之時爲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此一段,較看時字之義,則大體略同,誠如聖敎矣。在魯曰,天,父也。地,母也。郊社宗廟之禮,父子君臣之義,此其自然之序,而不可紊者,故謂之倫。倫者,禮之順者也。此所以時爲大。順,次之也。上曰,倫者,禮之順者,其義誠好矣。得和曰,羔豚而祭,士之祭也。太牢而祭,天子之祭也。禮之所以酌定其隆殺者,誠至矣。在魯曰,士之無田者,不可以祭,而羔豚而祭,百官皆足,此卽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之義也?天子之分,與道相稱,故大牢而祭,不必有餘也。健基曰,各當其理者,謂之分。此禮之所以稱其分也。在魯曰,家不寶之註,似誤矣。此槪異於經書諺註,雖或不從舊註,順於文理而讀之,無妨矣。時爲大之義,已陳之。而卽今時弊可革者,莫過於奢侈。近來侈風漸盛,古所謂庶人文繡之弊,不幸近之。政宜明其等級,酌其豐儉,使其應儉者不宜豐,應隆者不可殺焉。大文,言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又言不藏圭、不臺門,有稱。此皆所以各稱其分守而不可亂者也。上曰,其義甚好,當留念焉。此皆言等倫之嚴也。在魯曰,以層節言之,則禮文,微妙而曲盡矣。上曰,大政必行於初九日乎?在魯曰,擧動前,連有事故,勢將過擧動後過行,故以初九,取稟矣。尙命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更讀措語,可也。尙命啓曰,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非不知數遞之可惜,而此人此任,固可當故也。而所重邊任,豈可靳允?依啓。又啓曰,各衙門位田之與免稅名目各異,而昨年因成均館草記,有發遣郞屬,檢田收稅之擧,其貽弊廚傳,繹騷邑里之狀,固多可駭。至於湖西則良民世耕之田,或稱記上,或稱折受,勒令打量,分半刈穫,鞭扑狼藉,呼訴無路。數百戶良民,嗷嗷失業,至煩擊鼓鳴冤,該曹覆啓,而尙不出給。當此至誠救民之日,決不可置而不論。請本館堂上,從重推考,當初發差之郞屬,拿問定罪,所收田租之分半者,卽爲出給,仍令依前免稅。上曰,依啓。又啓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其在事體,已極乖損。而以此至煩筵達,尤爲瑣屑,物情俱駭,莫不代羞,不可以循例推考而止,請承旨洪尙賓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在魯曰,西關事緊,而監兵使,皆將拿來,新伯則方在海營,待新海伯之下去,交龜而後,方可到任。且灣尹新遞,大臣行公,則凡事可以變通,而或者其間,彼國有査問之事,則必多難處之端矣。上曰,大臣方在呈告,事多可憂矣。新海伯之引嫌,猶或可也。而至於平兵則似無可嫌之端矣。在魯曰,渠之代,李遂良爲之,而遂良之代,渠又爲之,故以此爲嫌。且於李壽海疏中,預白之言,尤爲不安而引嫌,而以預白之言,欲爲呈遞,此豈武臣事體乎?上曰,純然一色之言,平兵亦爲引嫌乎?雖或有引嫌之端,武臣事體,豈如是過爲引嫌乎?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道臣之縣道辭疏勿爲事,雖申飭,而徐命均,今番則似爲引嫌矣。匡世曰,藩閫之純然一色,旣非出於廟薦,則徐命彬似不必以此爲嫌矣。上曰,雖非廟薦,徐命彬似與他有異矣。在魯曰,將有拿問之命,則異諸遞罷,故不交代之前,雖坐營衙,凡干公事,例不得干涉。故西關藩閫之公事,累月積滯,事多可憂云矣。匡世曰,新箕伯之辭疏,此後勿捧,何如?上曰,勿捧,可也。得和曰,吳瑗,頃以此一類之言,至被特罷,上款事,臣亦引嫌不敢陳達,而第瑗之經學,聖上之所知,卽今逐日開講之時,如瑗之人才,不宜久棄矣。在魯曰,頃日下敎,爲吳瑗地,而惜其言之過中,瑗亦當知罪矣。瑗之爲人,性雖躁暴,素多識見。頃者所言,雖或差誤,此不過語言之過,不宜以此而久棄如許之人才矣。上曰,吳瑗事,已言于重臣矣。擧世皆濁我獨淸,予本望之瑗矣。今乃不然。反自歸擧世皆淸我獨濁之科,豈不可異乎?予在潛邸時,渠來弔,故初見其面,其後典籍肅謝時,予又引見,已知此人之必爲此習矣。今番則詳知其長短。文學有餘雖可觀,而非但査滓之已露,至於吳光運斷然目之以小人。予素知光運之爲人,渠豈言之如是其迫切乎?下款此一類文字,尤豈可所下語者乎?渠以世祿之臣,豈忍爲此習乎?儒臣則頃已聞之矣。得和曰,其時臣亦入侍,同爲引嫌而逬出矣。上曰,如瑗者,夫子所謂末如之何。頃日戶判,爲瑗有所陳達,而謂瑗性滯,故文字間,亦有滯處。予謂滯者,今已猶或悔之,而瑗於光運,終始持之不已,瑗之病痛,不但滯而已。在魯曰,吳光運之疏,非但瑗非之。臣亦以爲不是,此蓋擧世指目,雖或有深淺,而大抵與瑗之見,無異矣。上曰,瑗之文學,雖可惜,而予已熟知其習。今雖講筵不開,瑗若不疾此心,則決不欲用之矣。大凡人之性情怪駭,自暴自棄之類,歸之一邊,初不可論,而至如瑗,文學有餘,人皆取信,如此之類,尤爲難矣。若以其文學,卽有所顧惜,則非今日飭礪之道矣。予言雖過,瑗若今日入來,明日必謂李壽海之爲是,瑗之罷職不敍之罰,非過也。當此飭礪之時,決不用如此等人矣。健基曰,此未然之事,吳瑗之必扶李壽海之敎,恐似過矣。上曰,爲鬼爲蜮,經傳所載。李壽海之補外,亦云末減矣。渠自注書,入侍已久,予略知其長短,雖本非讒諂小人之類,而近於搖颺。頃年豐陵與洪領相有所言。如搖蕩之輩,不可恃云云矣。今乃記憶,不勝感念。如壽海者,自居於讒諂小人之科,由其執心不固也。其疏非渠之所獨爲,必受指使而然矣。健基曰,攻其人,無攻其黨。殿下君臨一國,視下之道,宜無彼此,非渠獨爲之敎,恐有歉於大哉之王言矣。至如壽海之疏,則揷入宗臣、宰臣之語,顯有情態。渠安得免讒諂小人之名乎?上曰,壽海本非固守之類,故予有所敎矣。俄者吏判,以吳光運之疏,歸之小人,此出於疑阻而然。上之人,絶疑之一字,吳光運見之,則決非小人矣。得和曰,壽海之疏,固不是矣。大臣有過,則臺臣論之,例也。渠以臺臣,直斥大臣,有何不可,而游辭玩語,極爲不當矣。第其疏語,雖非直截,而其人則本非讒諂小人之類矣。上曰,原疏見之,則無直截之言,而欲售其讒誣之計,此非讒諂小人而何?得和曰,殿下旣知壽海之長短。今其言,雖或過中,以此直驅於讒諂小人之科,恐非待臺閣之道矣。尙命曰,儒臣之言非矣。其人雖本非讒諂小人,而其疏旣專出於讒誣,則聖敎所云云,渠安所逃其罪乎?上曰,往者辛、壬年間,殺戮之端,專由於互相疑阻。令儒臣三人入侍,皆宜加勉矣。在魯曰,臣有明白稟定之事,敢達矣。自前玉堂請敍時,只擧違牌坐罷,而亦或有泛稱,多在罷散,而竝書入他餘罷職之例矣。向者李宗城爲參議時,例罷特罷,竝爲書入。其時承旨韓德全,以宜有一定之規陳達,則自上以玉堂稟敍時,竝敍罪罷,未爲不可爲敎。而仍有承旨遞差之命,聖意固已明許,而厥後猶有所趑趄。臣與參議,數次請敍,而竝只擧違牌人爲請矣。玉堂異於他職,聖敎又如此。自今每於請敍時,竝擧罷散,盡爲書入,以備自上裁處,自下勿以一時意見取捨,或請或否爲宜,未知何如。上曰,請敍時,竝擧違牌及罷散爲辭,而無只違牌人員別單書入之命,則除削(削))奪者外,竝懸註書入,可也。{{*|出擧條}}在魯曰,翰林未修史前,勿爲陞六事,曾有承傳,近又申飭,循例陞六者,未修史前,姑不可論。至於有承傳者,雖有右位,先爲陞出,例也。而有承傳而未修史,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曾前以司果出六者,誰耶?在魯曰,洪昌得、趙明履,而此則以薦事拘礙之故,付司果出六矣。匡世曰,纔已申飭,不宜累改也。健基曰,有功必賞,應行之規,旣有賞典,則雖未及修史,似當陞六矣。匡世曰,承傳無數,如武科出身之類,豈盡行賞典乎?上曰,承旨所達誠是,今日若修納,則明日可以先右位而陞六矣。申飭之下,不可變改,使之速爲修納後出六,而此後則有承傳而未修史者,以司果陞六,待其修史,除實職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守令不可不另擇,而初除之人,固無前效之可言,至於曾經之人,當觀前任時治績,而在前御史褒啓,雖非常之極褒,若有如干貢賦未納,則不得蒙賞典,亦不得以褒啓懸註,例也。以近日回啓者言之,一二年來,連値大凶,數疋貢木,數石稅米之未納,實無足怪。而應爲加資準職者,亦歸勿施,望單中以褒啓懸註,以爲甄別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不必懸註,自本曹竝爲抄出,另加收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臣待罪司圃署提擧之任,本署形勢,多有渴悶者,而煩屑是懼,不敢每陳,今始不得已敢達。本署雖是御供衙門,而自朝家,元無貢物價上下之規。故太廟薦新及各殿逐日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位田之稅,而其中咸平縣所在位田,辛亥條稅米二百三十石零,昨年春,本道設賑時,因監賑使之令,以賑資爲先相換取用之意,自本縣論報。監賑使畢賑上京後,相換米曲折,往復詳問,則以爲司圃署稅穀,乃御供之需,故實無執留之意。而咸平縣所在諸宮家屯稅穀,執留取用之際,圃署稅穀,混同取用,事體所在,誠爲不安。米一百五十石,僅僅推移,留置寶城縣,自本縣貿錢,移送巡營,待秋貿米,還報計料云。其後得見監賑使畢賑啓本,則亦以此爲言。故相換米作錢者,待秋卽爲貿米上送,以繼供上之闕乏事,累次行關於本道,而終無一番回移,道臣之事,極爲未便。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解氷卽時,急速上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位田,在於三南列邑,以其所收之稅,僅僅繼供矣。其中谷城屯則壬子秋收稅,監官下送,至於昨年春,而終無消息。自本署行關催促,則本縣報狀內,當此窮春,萬無收捧之路,當待麥秋收送云。而及其麥秋,則又以待秋收送之意論報,次次遷延,隨時頉報。自本署累度行關催促,而秋盡冬過,少無動念之事,邑邑如此,則本署所封逐日供上之需,如何以辦異gg辨異g乎?本縣元非災邑,而近來外方守令,全不嚴畏上司,視之尋常,全不擧行,誠極駭然。此而置之,終莫可收拾,該邑守令,不可無各別論罪。當該谷城縣監,從重推考,監色,拿致營門刑推,壬子條稅米,斯速收送,以爲及時繼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所封,逐日各殿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折受位田稅米,而本來物力凋殘。每患不足之中,全羅道靈光郡所在田稅米,則自戶曹年前出稅,而大同條則上納本署事定奪,逐年解氷,卽爲直納本署矣。聞壬子條米,早已畢捧,而終不上送,累次行關催促,亦無一番回報。各邑之蔑視京司,誠爲駭然,該邑守令,若不警責,則莫重御供之需,將何以收拾乎?靈光前後郡守,從重推考,當該監色,拿致營門,各別刑推,解凍卽時上送之意,另加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名臣奏議,知事諸人,會於玉堂,相議抄選事,曾已命下,而今已累朔,尙未擧行。且《近思錄》,今已始講,匪久畢講,而繼講冊子抄刪,一時爲急,此非一兩日所可了當。知事諸人,一番會議,分授冊子,使之從容抄出,似爲得宜矣。上曰,亞銓之副擬落點,亦有意矣。待其上來後,使之同會,相議抄選,可也。{{*|出擧條}}上曰,海伯事,俄而言之,與他引嫌有異,不可終始强迫。黃海監司徐命彬許遞,其代政官牌招,卽爲開政差出。{{*|榻前下敎}}匡世曰,初六日,宗廟奉審之日,而都提調在城外,副提調武所進去,何以爲之乎?上曰,武一所試官望單子,入之。{{*|榻前下敎}}匡世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實病方重,右承旨洪尙賓罷職。院規,右位,不得牌招,何以爲之乎?上曰,李聖龍,旣知其實病,許遞,左承旨牌招,都承旨動駕在邇,一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禮記》始講,已至四年之久。此後自至,優爲之,可也。夕講爲之,都目政,親政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二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得和先伏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上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訖。上曰,觶音,何也?在魯曰,觶音,志也。上曰,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者,出於何處耶?在魯曰,此《通鑑》,溫公論也。繁之音盤,而義與鞶同也。得和曰,此別無文義矣。在魯曰,天子之席,五重云者,誤也。此詳見於《周禮》矣。上曰,三重則四席,然則天子五重六席乎?在魯曰,註誤矣。天子之棺五重,此喪祭禮,有之矣。上曰,以少爲貴之義未詳,知經詳達,可也。在魯曰,天子去蓋掃地而祭天,惟用一牛,此卽至敬無文,而天子之適諸侯,諸侯膳以犢,其尊君之禮,亦如君之尊天,而祭天之犢則去籩豆之薦矣。鬼神單席云者,神道異於人道而然也。上曰,圭璋特,何義耶?在魯曰,特之義,異於犢。玉之貴者,謂之特。圭璋則以特爲貴,琥璜則必待用爵者,此蓋分貴與賤而言之矣。上曰,觀以少爲貴數三處,或有未暢者矣。在魯曰,大夫特,士旅之,以少爲貴。此文義,似不分明,而於大夫衆士,一揖而已。亦可謂以少爲貴之義也。大路尙質而無雕飾,故一就,次路,供卑雜之用,而務極娟美,故七就,此亦以少爲貴之義,而天子飮食之類,亦如是矣。此註天子諸侯祭禮亡,當作一句看,而大文,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此註未暢,貴者賤者之在字註,改正似宜矣。上曰,其註合其義矣。在魯曰,此註王享臣之臣字,似是神字。俄所達大文註及臣字,改之以入爲計矣。得和曰,《禮記》無諺解。曾於成廟朝,其時儒臣輩,懸註云矣。上曰,註多鄕音,必是鄕人所懸者矣。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食力者,農工商賈是也。觀此別有感焉。予則雖不御點心,如農工商賈之類,無食數,而近年以來,糊口爲難,在爲民父母之心,寧不愧乎?所謂一食云者,非一時乎?在魯曰,一食九飯之頃,必須御食者,勸侑又餐,故云一食也。上曰,聞北京法,一時屢次加飯云,似用此禮乎?在魯曰,食力無數,渠非禮文之所致也。多食之故,飽則自止,而卽今民皆饑餓而不能食,聖上軫念之敎,實出仁愛之心也。得和曰,臣高祖海嵩尉,曾在宣廟朝,入闕內時,親覩宣廟進御太丸,而下敎曰,此足爲療饑之資云。此載於臣高祖所著《懷恩錄》矣。今殿下命輟點心云,可謂法先王之儉德矣。上曰,聞儒臣之言,別爲悲感矣。《玄洲集》,今有之乎?得和曰,板本不在,而印本有之矣。上曰,印本有之,則上之,可也。《精忠錄》四卷,大提學李山海所序者,曾在先朝謄之,而予在潛邸時見之矣。在魯曰,嶺南有其板本云矣。上曰,近來則文集務多,而在昔文獻頗疏略,如海嵩尉文集,僅三四卷矣。在魯曰,海嵩尉文集,上之有敎,臣亦有聞見,敢達矣。宣廟朝駙馬第宅,皆不侈大。試以唐安尉家觀之,其家不過閭閻常第,而唐安尉在時,欲築石砌於其園內,宣廟聞而切責之。其家仍卽廢石築而代以土築,卽今基址宛然,終未成石築,而其家儉薄,子孫繁昌,至今稱爲福家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唐安尉子孫,誰耶?在魯曰,洪瀅、洪泳、洪廷弼、洪廷相,皆出入侍從之列,而今已作故矣。上曰,近來亦有爲注書者乎?在魯曰,洪廷命連爲假注書,今方以郵官出外矣。得和曰,《懷恩錄》所載之言,俄已陳達,今又有所達者。宣廟進御早飯,饌物只是石魚而已。又以所嘗御着白紬衣,出給臣之高祖,臣家至今寶藏。而所謂紬品頗麤,非外間好衣服者所可着者矣。又於臣之五代祖之初度日,自闕內只送一壺酒一箇西果,其儉德,槪如是矣。上曰,聞所達之言,不勝愴感矣。得和曰,臣之五代祖,爲赴京使臣時,宣廟以御札,請得《瀛奎律髓》。臣之五代祖,貿其冊以來,入送闕內,御筆則至今留傳,此亦其時淳古之風,今時則決不可爲此等事矣。上曰,粉紙唐版《瀛奎律髓》,予亦在儲時,見其印本矣。在魯曰,晝講時,有所達。今更有稟定事,趙榮國若以未修史,不許升六,則此後亦當一體不許矣。此後有承傳者,旣許司果陞六,則趙榮國,亦當一體施行,而趙榮國則不爲陞六,獨許之於此後,則終涉斑駁矣。上曰,以修史事,纔有申飭,故俄者不許趙榮國之升六矣,斑駁之言,誠是。趙榮國亦付司果陞六,使之斯速修史以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瑜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初七日國忌正日,初八日擧動,初九日都目政事,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所封進濟州癸丑秋冬等褒貶啓本三度,則俱不着銜,事甚疎漏,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昨日筵中,有平安兵使金潝,明日內,使之辭朝之敎,故自本院,分付該吏,各別催促之意,屢度申飭,而今日亦不辭朝,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更爲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成範錫呈辭已久,尙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無留院公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相値,無持公事入侍之事矣。 ○柳儼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今日又爲違牌,陳疏到院,此與無端辭疏有異,似當捧入,而試場事體,至爲嚴重,兩日輟場,亦極未安,則試官辭疏,不當循例捧入,故不得已退却矣。更卽牌招,以爲卽速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以本職撕捱,今又再違召命矣。國試輟場,旣甚未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故辭疏不得已捧入,望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右承旨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玄輔爲承旨,朴文秀爲刑曹參判,申致雲爲南陽府使,副司直李眞淳單付。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柳儼曰,時刻單子,不必入之,懸吐後,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昨於承宣之臨諭也,敢陳肝血之懇,冀回日月之照,不意玆者,恩旨復降,十行綸音,反復開示,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至有臣子所不敢承聞之敎,臣於是,九頓戰慄,五情迷爽,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聖上每以洞悉被誣爲敎,臣誠感泣無地,而毋論其言之得失,其駁論則固自如也。被臺彈而仍冒其職,在庶僚而尙云不敢,況忝叨相職者乎?大官進退,實關國體,遭言則辭,有辭則許,非特爲伸廉義,乃所以嚴國體也。今臣之累犯違慢,而守株無變,抵死難進者,亦出於尊國體而畏公議,豈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也?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咸以爲某也。重遭臺評,自當遞職矣。其中親愛者,猶疑其遲徊城外,此則一世之公議,特我聖上,猶有所未盡下燭者矣。自前相臣,亦或有引入復出之時,而豈有如臣今日所遭,而因仍不去者乎?此則隨其人言之深淺,而進退有時乎輕重,聖心亦必有以諒察,而威命愈加,一向督迫,臣撫心自悼,只恨微誠,未能見格於君父之前也。抑塞隕越,不知所對,謹當收拾心神,更入文字,以待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於本院曰,江水雖云解氷,海水猶冷,風勢不順,莫重御供生鮮,無路捉得,以體少之魚,艱難封進,將未免闕供生事之患,誠極渴悶,願以雜魚及活雞,參半代捧云,事勢果如所訴,則似當依前例參半代捧,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敎是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右參贊鄭亨益,以老病之人,晨夜來往,已至一旬,連有寒感之氣,而不至大段,故不敢言病,勉强致力矣。自今日朝前,猝然添重,遍體寒束,委頓叫楚,勢難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擧動時,各差備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崔守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都事,無以推移,假都事二員,亦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疏曰,伏以臣,得見昨日諫臣之啓,有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臣竊不勝訝惑之至,頃者掖隷之以料米減縮事,來訴本院也。聞軍資監、書員、庫直輩,藏隱新造,較正斗斛,仍用舊弊小斗斛,現發於其時臺監,至於受罪,而鉅斷舊斗云,誠若是則軍資監一朔所分給,非特掖隷而已,其數將爲幾何耶?其所弄奸作弊,誠極痛駭,故捉致書員、庫直,推問其曲折,則臺監之鉅斷舊斗,治罪色、庫等說,渠等亦不敢隱諱,其爲情狀,萬萬可惡,出付於秋曹之待令書吏,使之自本曹査治,伊日事狀,不過如斯,斗斛之大小,自政院何嘗有親檢較量之擧,而今者諫臣,勒謂之親檢斗量,斥之以乖損事體,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臣亦其時在院,而與聞其事,則何可以獨漏於譴罰爲倖,而晏然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其時本事,業已知矣。爾何嫌焉?勿辭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勢,決不敢仍冒之狀,伏惟聖鑑,亦已悉賜俯燭,而特以職是三事,姑不欲遽加斥退,一日二日,尙今虛縻,恩數之屑越,至于承宣相守而極矣。不審聖明,何不爲朝廷惜事體,乃至於斯,臣誠煎灼迫隘,祗俟嚴譴,特諭荐下,誤恩愈濫,而旣不敢以祗承爲計,則尤增懍惕,涕泣竟夜矣。今臣所辭,灼然易見,聖上或疑以切於解職,故爲飾辭,天日鑑臨,何所逃罪?誠以人臣處義,被劾則去,乃當然之則,自古輔相,或有被誣而乞解,君上亦知其中讒而許副,其在禮使之道,自處之義,上下俱得其宜,設使臣眞無所失,而憲臣讒誣,旣出其口,便是臺抨,言不可磨,其論自如,今若以聖上,於憲臣則嚴斥,於臣身則優假,寵禮有所自恕,揚揚冒進,則其將爲何如人也?此殆近於人言不足畏者,已未免爲患得失之賤夫,而況其指斥,俱有所據,勘以罪犯,不啻深重,其於何足深責等語,嘲玩侮弄,惟意凌辱,自有揆司以來,曾所未聞。臣旣負此罪名,又受此羞辱,而只幸其尙逭黜罰,不識廉恥,厭然蹲據,人必唾罵之曰,是眞無恥人,臺言果驗矣。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洗此惡名,而自立於天地之間哉?此臣所以矢心自劃,寧被重誅,而不敢以趨命爲恭者也。蓋臣巽懦駑弱,素無樹立,不能見重於君父之前,或者聖上,謂可以縛束而驅使之,則此亦臣之罪也。聖上將此事理,曲加諒察,則不待臣煩縷不終日,而有改命矣。伏聞懿陵展謁涓吉,日期不遠,臣適忝保護之任,而屛伏危蹤,無以陪從,尤不勝惶恐,宜須早賜處分,以重事體,臣日夕憂鑠,心神迷錯,不能悉攄衷臆,惟冀速伏刑章。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睿照,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負犯,以嚴國體而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日傳諭之批,罄悉心曲,尤何多諭。惟望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也。卿須諒此如渴之意,其勿困我之此極焉。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大司諫愼無逸疏曰,伏以臣,釁累深重,情迹危臲,杜門屛廢,念絶當世,不料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莫知所以致此也。噫,覆盆回照,枯楊生華,亦不足以喩此,反復省顧,寧不知感,而第念臣向來所遭,雖曰橫逆之來,實是搢紳間羞恥事也。幸賴天日之明,有以俯燭前後,筵臣伸暴之際,曲賜開諭,自頂至踵,莫非聖上之賜,則臣雖卽日溘死,固無所憾,而臣之所慙痛者,若使臣平日行己,素能著白於人,則人之爲言,初何以至此極也。身名僇辱,無復餘地,雖傾東海之水,難以洗滌,自是以來,撫躬自悼,不敢比數於人類,間有除命,亦未一膺,跼高蹐厚,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臣之情,其亦慼矣。從古人臣之受誣抱枉,亦復何限?未有若臣之冤酷者,向使戰國之士當之,其立地自刎,久矣。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況此臺省之職,自是被彈之地,追思駴機,餘悸在心,尤豈可抗顔冒出,復汚朝班,以貽一世之嗤點也哉?坐違召牌,自速慢蹇之誅,玆瀝危懇,敢瀆宸嚴之聽。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亟許鐫削臣職名,俾伸自靖之義,仍命選部,永刊朝籍,勿復檢擬,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本以冷蹤,起自常調,體無媚態,性嗜狂藥,旣蔑才具,且乏時望,人多指侮,世皆看醜,向者臺言,字字襯着,臣聞過竊喜,揆分知安,幸脫名利,甘處冗散,知申宿趼,亦尙逡巡,不料政廳進參之日,遽有京尹陞擢之命,臣驚惶感愧,惝怳難狀,徑出禁門,若隕淵谷,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君之任官,必擇人器,下之承命,必量己分,然後上無濫授之失,下免冒據之誚,庶官猶然,矧伊八座之班,何等崇顯,三輔之長,何等緊重,而其可突然猥加於望輕資淺之人哉?彈墨未乾,寵命旋下,不但私心慙懼,匪榮伊災,抑亦在朝家惜名器伸公議之道,決不當如是之大乖也。且伏聞伊日大臣之變通藩任也,繼陳前頭擢用之意云,而其後憲疏,以先白後薦爲非,則今玆誤恩,恐有累於則哲之明,此尤臣難冒之端也。憂悶縮伏,恭竢物議,而昨今以武所試官之遞代,天牌四辱,反覆思量,實難冒進,連事違逋,自速辜犯,臣之情勢,窮且隘矣。不避唐突,徑此控籲。伏乞聖明,俯念官名之萬不相近,曲察臣言之一無飾讓,亟命收還濫加之新資,以安賤分,勘處荐違之重律,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引嫌,俱涉太過,今玆陞擢,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本鹵莽薄劣,萬不合於論思之職,而臣於昨春,僥冒苟充,未免先諸臣而出脚者,秖欲粗伸分義,而實則分義有以誤臣也。臣不自量,輕易承當,荏苒時月,效蔑塵露,而若其區區平日之所自勉者,惟在於事君盡禮之訓,恪謹趨走之義,而頃於無妄之中,遽承非常之嚴敎,追思至今,惶愧欲死。噫,於敵以下,猶不可得如許之目,況於君父之前乎?此誠臣子之所不忍聞者,心膽戰掉,不能自定,若論其罪,誅戮亦輕,而薄勘未幾,恩敍遽降,所下備忘辭敎,至命刪改,其所以諒臣等之本情,開臣等之進路者,委曲無餘,臣誠感泣頌祝,不知死所,臣於郊舍淹病之中,伏承館職除旨,又有催促上來之命,臣惝怳感激,有不可偃然稽滯,昨始曳還私次,揆以道理,宜卽叩謝,而第臣負犯至重,釁累至大,不可以備旨之反汗而有所自恕,時日之稍過而爲之放倒,今雖欲徒恃寵慈,晏然承命,而有不可得,臣之今日事勢,誠迫隘矣。大抵首尾事實,業已悉暴於同事諸僚之疏,今不敢更爲提起於定爲挈令之後,而原其本事,始微終大,對辨之章牘紛紜,反詈之句語不擇,臣誠駭悚,繼之以慨咄也。當其求對之時,臣之同僚則以臣瘖無一語而退,病其低孱,而伏聞伊後筵中,以臣之不卽退去,有所分疏爲敎云。筵話嚴祕,未得其詳,而臣之惶怖震越,至此而益無所措矣。如臣無似,猥忝邇列,而立身行己,不肖無狀,上而忱誠不能見孚於君父,下而情志不能流通於同朝,初旣速其罪戾,繼又被其沮抑,情迹危蹙而無地自容,衷私抑鬱而不得暴白,臣實慙悼,尙誰咎尤。當此春煦漸長,講筵初開之時,以臣危臲之蹤,滓穢之身,決不容虛紆職名,益增其罪郵,玆敢悉瀝肝膈之懇,仰籲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靖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咸平君泓,武臣行副護軍趙國彬,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講前受音,自禮器篇首章,止十一板,以小爲貴也。得和講,自第十二板,有以高爲貴者,止十八板薦不美多品。上受講訖。得和曰,自上章,皆言大小高下貴賤,而註則當以考工記爲正。游曰,大夫五,士三,非必旒數也。如今之金冠梁矣。上曰,古則士亦爲旒矣。故書傳圖,御者亦垂旒矣。得和曰,犧尊有二說,或云畫犧也,或云以犧爲之也。上曰,我國亦有犧尊,古制亦必刻畫而爲之也。游曰,蓋言稱也之稱字,當留意看,不特禮也。凡事當務相稱也。上曰,如中字矣。廷濟曰,與去聲中字,相近矣。上曰,外心字,面目怪矣。得和曰,一說云,外而及於朝廷四海,故曰外心,此說似然矣。游曰,見乎外者曰外心,存諸內者曰內心,故外心,謂儀章度數也。內心,謂愼其獨也。上曰,其言好矣。游曰,德發揚詡萬物大理此吐,先輩之言,或不同。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學,而以四字爲句矣。得和曰,攘字,以不稱爲訓,非也。當以僭言之,其分數嚴矣。上曰,然矣。不稱字,似輕歇矣。得和曰,管仲之奢,晏子之儉,俱爲失禮,以過不及皆不中故也。健基曰,管、晏皆失禮,而管仲之失較大,於此可見奢儉之異也。游曰,禮無紀則不可行,故此曰衆之紀,其言好矣。上曰,然矣。又問曰,此孔子曰一章,見於《家語》乎?健基曰,似在《家語》,而此非孔子自謂也。或引古語而言之也。戰則克,祭時受福云者,聖人謙光之言,似不如此矣。得和曰,下番之言,不然矣。子之所愼,齋戰也。聖人之言如此,何傷也?健基曰,卽愼字之意異矣。上曰,然。此則近於固必矣。得和曰,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爲隘,如今朝臣之必着木綿,非爲文章,表貴賤之意也。上曰,雖大布大帛,潔則好矣。今若以木綿爲朝服,則怪異矣。如常着團領,便是燕居服也,木綿何妨?寅明曰,前已仰達,而內間唐貿易,亦旣停罷,臣等何敢服錦段乎?上曰,有行不得者,如衮冕,終不可用他物矣。游曰,致美乎黻冕,此則元非可議,以諸臣言之,古之宰相,雖極儉素,必有經筵章服別置者,臣亦及見,今之以木綿衣入侍,臣未知其當矣。廷濟曰,服用土宜之物,何不可之有?得和曰,今人之儉,只於章服爲之,其外衣服飮食則不然,臣見其病源,故有所陳達矣。寅明曰,不無如此者,而眞士大夫則不如此矣。上曰,無論團領,其裏衣,皆爲一色然後,太倉不有紅腐,生民得以奠安。予故知此事之亦難行矣。廷濟曰,自上若躬行不已,則風草之化,勢所必然,惟在上志之堅定矣。游曰,宮中高髻,四方一尺,其勢則然,聖上旣躬行儉約,內有弋綈之風,則外間那得不化效乎?寅明曰,臣持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啓下備局者,而往見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尤甚八邑,停退何害?領議政沈壽賢以爲,田稅異於大同,古無停減之事,今當先問其所捧幾何,未捧幾何?使之具錄數爻,急報備局,若未捧過多則許之爲難,而若少則許之亦無妨矣。右議政金興慶與兩大臣意同矣。游曰,軍米,雖災邑,或有已捧納者,實邑亦有未捧納者,今若停減,則已納之災邑,未蒙其惠,不納之實邑,反受其賜,比如小人之遇赦。且以湖南言之,旣減辛壬兩年大同矣,又減新大同三斗矣,何必竝此而停減乎?上曰,本道句管堂上,先陳所見。瑜曰,湖南人心罔測,詐薄奸僞,無所不至,卽今國恩,已至於竭慢之境,又若停退正供,則此後將何以塞其望乎?且田稅大同,藩臣事體,宜不敢請停,朝廷則當嚴斥峻塞,第道臣,旣以此言于民,而朝廷不爲許施,則民怨將有所歸矣。今以特敎,許其兩年尤甚邑,竝爲蕩減,爲一番大蕩滌之政,復以此後一切禁防之意,曉諭諸道。且此由於朝廷,視正供常供,漸輕也,亦爲申飭廟堂,好矣。上曰,知申所達,意則大矣。此狀啓,以古事言之,是減田租之半也。時君之所可爲也。非在下者所敢請也。外方之視田稅,以爲此豈盡入於御供乎?多爲貢人所食矣。御史犯手,道臣生意,而其本則亦由於朝廷之輕視矣。道臣之請其停退,猶不可,況立約於守令及民而取必於朝廷乎?禮云,紀散而衆亂,國而無紀,則將何爲哉?文秀曰,國家,經三年大凶,大同田稅之停退,便爲人君應行之典,臣聞沿海則誠爲慘惻,十室九空,人煙蕭瑟,官府不成模樣,非特嶺南、湖西,凡沿海尤甚邑,則雖竝蕩減,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以狀啓見之,道臣非矣。本道所需之物,則汲汲捧之,上納之物,則多不捧之。今以地部言之,昨年收租,爲七萬石,今年則稍勝云,而收租不過爲八萬石,昨年則江都及賑廳米,劃得支用,今年則各處遺儲,無可推移者,況又來頭年事,有未可知,君臣上下,將措手不得矣。沿海之慘,臣未目覩,而田稅則其出於民結者,至爲薄少,道臣只當着實捧納而已,不宜以此等變通之說,仰聞矣。游曰,臣亦以其言爲非矣。軍米或可蕩減,而田稅則不可如是矣。文秀曰,朝廷之道,當爲民寬恤,若明知其慘狀,則雖田稅、大同,減之爲可矣。游曰,田稅、大同,皆出於有土之民,而年凶則固難收捧,然旣非無土流丐者之所納,則爲道臣者,當念上納之重,而督捧之矣。近來民心,奸僞日滋,百計謀免,道臣所聽,乃其民之言也。故以此狀請,而靈城與豐原相親,故又欲曲從之矣。上曰,此則兵判所達,大違靈城之本意矣。靈城,若以與監司相親,則欲曲從,則獨不爲相親之嶺南民乎?當初使監司別巡,是靈城之事,故欲其許施矣。寅明曰,臣與豐原,亦豈不相親?而臣言則不然矣。文秀曰,兵判於臣之言,固未相諒,而且民之奸僞日滋者,當使之矯變耳,宰相何可以此爲言乎?游曰,文秀此言,外似正大,而其實則不然矣。寅明曰,游之言,是老成遠慮也。上曰,道臣旣許於民,而朝廷不許,則其民,將以朝廷爲如何也?道臣則雖加譴罰,狀請則當爲許施,若只令停退,則道臣當循例警飭矣。若蕩減則道臣當嚴處,截然示恩威也。且其興陽等邑停退之大同,欲竝令蕩減,如何?寅明曰,旣減田稅,則大同之只退,事涉倒置,如此處分,似好矣。文秀曰,臣待罪惠廳,爲此言,殊怪異矣。然竝爲蕩滌好矣。道臣譴罰,亦是國體之所可爲也。上曰,儒臣亦陳所見。得和曰,戶、兵判之言,是常矣。當此變歲,何可一循常套乎?上曰,今所問者,是道臣處置也。得和曰,道臣則推考爲輕矣。文秀曰,先爲狀聞,而待朝廷處分,可也。其徑與守令及民相約,非矣。故臣亦以爲不可輕勘矣。寅明曰,其城役,是亦時詘擧贏也。臣謂此又非矣。上曰,時詘擧贏之爲非,豐原亦豈不知耶?日昨狀聞,條緖已具,此則不可中輟矣。仍令瑜,書傳敎曰,噫,國儲匱竭,京外哀痛,在上者,雖此荐饑之歲,未能行減田租之政,使我元元,項背相坐,瞻望咨嗟,觀此狀聞,不覺惻傷,當初別巡,旣因特諭,民間形勢,如是遑汲,則至於爲民,其何他顧?昨年尤甚邑,壬子條田稅、軍保米未捧者,竝特爲蕩滌,而旣蕩惟正之供,興陽外大同停退,未免斑駁,尤甚邑停退者,亦命蕩滌,以示矜恤元元之意,而大抵惟正之供,其若日供之膳,減常膳停御供,皆由特敎,則況惟正乎?旣命別巡,令陳民隱,則于今國儲,雖曰無涯,爲民除減,其何所惜,而藩臣之體,只列事狀而已。惟正之供,竝與軍米而混請停退,此則于今謬例。且命別巡,其何深非,而爲道臣目見遑汲之狀,則不待還營,趁卽馳啓,有何晩也?而罔念惟正之重,期於停退,姑勿嚴督之說,先許民間,諭諸列邑,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紀散衆亂,《禮經》所載,況當飭勵,不可如前假借,全羅監司趙顯命罷職,瑜書訖。上曰,全監之數遞,可惜矣。寅明曰,近來無無故遞來者,皆被譴罷矣。上曰,向者守令決杖,予甚悔之,奉朝賀所達是矣,如此等邑,決杖守令,則其民以爲如何?廷濟曰,事關僚堂,而臣有慨然者,敢達,詞訟之地,非有大段情病,未嘗輕許遞易,況今飭勵之時,尤與他司自別,而本曹參判呈辭,昨日見遞,參議辭單,今日又爲捧入矣。臣之情理疾病,不能善於事務,而參議李衡佐,明於事情,練於法理,凡諸詞訟裁判俱當,今無情病之難强者,則政院之捧單,殊甚未安矣。上曰,予於今朝,見其辭單而怪之矣。所達爲是,當該承旨推考,原單還給,可也。文秀曰,大臣遭臺言引入,而臣偶發之言,亦爲臺章所憑藉,臣情勢難安,今日若以惠廳堂上召之,則固不敢承命,而以靈城君,促令入侍,故不得不入來,而惶恐無以爲諭矣。上曰,以此何至引嫌乎?文秀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下去時,請得關西錢二萬兩,而自上允許。故顯命,遂與臣等相議,授用湖南大同上來錢二萬兩,其所得關西錢,自賑廳,令本道貿穀上送,則監司權以鎭,曾已快許矣。今以山郡還耗雜穀劃送,山郡穀物,何以輸來乎?實非當初貿穀之本意,且顯命於辭朝時,若無取旨之事,則臣等,寧有以湖南錢相換之理乎?此是因傳敎分付者,而道臣之不善擧行如此,殊極未安,另加警飭,必以本錢二萬兩,未交遞前上送之意,更爲催促,何如?上曰,道臣推考,使之趁卽上送,可也。寅明曰,事雖微瑣,而朴文秀亦知之,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賑所篤病監官賞典,初命加資,旋改以邊將除授,監官李日萬爲首功,以其功次,初欲擬望邊將,而以日萬,曾有納粟帖文啓下時,以折衝書之,納加例不通仕路,故停止。而蓋其納粟帖,卽壬子夏,臣受命設賑粥於蕩春倉,而日萬,以倉底人,多有效勞事,畢賑後,臣不可以若干日設賑之故,請賞於朝家,賑廳適有遺在空名帖,故出給一張,以示奬勸之意,渠以此書其加資於啓下單子,致此妨礙矣。昨年賑民中,饑疫者之不至全然死亡,多有日萬之功,且其爲役,實非人所堪,終若無賞則恐非激勸之道,而其所見,拘之帖文,又是曾前效勞受賞之致,則豈不可惜?臣意,前所受空名帖,勿施,令兵曹,依他例收用,似好矣。文秀曰,寅明所達之言誠然,臣亦欲仰達而未及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平安監營中軍,不但領率壯十保萬餘名,專管一營良役逃故代定等事,其爲任極重矣。各邑之民,生男則輒與中營軍官輩符同,錄於假丁案,成出帖文,以此各邑,更無餘丁,逃故充塡之際,其弊難支,中軍必得人然後,可以善處,中軍雖自兵曹差出,例用監司自辟,監司初豈不擇?而常多以他職移去,故其間則不得不以軍官,假差軍官,率多乘間作奸之弊,今後則若爲定式,勿用監司自辟,以曾經閫帥之人,自兵曹擇差,限三十朔後,直移閫任,而且使見代交龜好矣。寅明曰,此言好矣。非獨關西爲然,北道中軍,亦爲緊重,一體施行,似宜矣。得和曰,臣在西邑,稔知此弊,故去春承召時,亦嘗疏陳之矣。大抵名之曰,假丁案,無數充定,其役甚歇,各邑謀免軍丁之類,視爲樂地,自在襁褓,圖囑中營,得一帖子之後,則本官不敢何問,以一邑論之,太半是冒入於假丁案者,故無以充定其逃故,此爲關西大弊矣。文秀曰,其弊誠然,若擇中軍,則豈不好哉?但所謂擇差者,亦難保其盡善,且如此之弊,不獨平安一道也。八路皆然,若爲一副當定制,通行於八路,則可也。只行於關西,則臣未知其可矣。寅明曰,八路固爲同然,而西北則尤當以軍務爲重,與他自別矣。上曰,靈城所達,大體然矣。而國家之視西界,不比他路,中軍不必拘於曾經閫帥,而必須得人而後,可以責效,自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交代,假丁案則自廟堂嚴飭,可也。游曰,大院君廟展拜擧動,只隔數日矣。聞其廟門外多閭家,路狹不得容輦輿出入,故先朝擧動時,兵判徐文重,稟定於作門內下輦,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依先朝時事,可也。游曰,前排巡令手,城內擧動及凡近陵行幸,例立五雙,而昨年獻陵擧動,則以其經宿之地,故立十雙矣。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立五雙,可也。游曰,國家之於禁軍,視遇殊別,如軍械之屬,時或特給物力而措備,本曹則一軍色主管、禁保、餘丁、卜直等,所納之布,以爲接濟禁軍之資,雖無災減,常年所捧,不能支過一年。故賞中日等事,常多停廢,昨年則推移二軍色,僅一擧行矣。以此力不暇及於軍裝器械,頃者大臣,陳達筵中,有軍器修補之命,今方隨力拮据,爲修補之計,而其中甲冑五十件,皆以大緞爲之,年久破弊,勢將改造。故戶曹取來關西錦緞二十五疋,臣已送言,使之留置,分付該曹,卽令移送,何如?寅明曰,關西錦緞,戶曹取來者,皆已發賣作銀,今無可送之物矣。上曰,軍裝爲重,自兵曹量其所用,取來於關西,可也。文秀曰,事有不然者,此路一開,則日後各軍門,皆從而效之,有事輒欲取用矣。今雖貿送,自戶曹備給,可也。上曰,宰臣所達各軍門援例之說,然矣。令戶曹,關西正緞,更爲取來,移送,可也。且孝廟朝,設置七百禁軍,實出於深謨,而先朝撫養,亦爲優厚,及至違豫之時,召別將賜酒肴,以久未親臨試射之意,慨然下敎,近年以來則國家所以待之者,殆若相忘矣。此後兵判,因公入闕,則時時招見入直禁軍,點閱其器械,另加存撫,可也。寅明曰,京外情債之弊,近來特甚,貢人及各司,皆不能支堪,外方逃故之應頉者,非情債,無以成出立案,官家雖欲代頉,無所憑知,每當歲抄之時,侵徵情債,殆過一兩,年番布之數,以此雖有隣族之侵,而或反不願代頉,況卽今諸道軍丁大査正之時,京外情債,若不嚴禁,則其爲民弊,必將罔有紀極,曾在先朝,特敎嚴禁情債,至有梟示之令,今亦申明先朝禁令,痛禁情債,隨其現發,一一定罪,斷不饒貸,爲先以此嚴飭京外,何如?上曰,旣有先朝定式,申明嚴飭,可也。寅明曰,明禮宮內入天銀上紬,舊例自關西上送,中間停止矣。金在魯爲戶判,進達復舊,宋眞明在關西,亦嘗擧行矣。今者平安前監司權以鎭,稱以已遞其職,新方伯下來後,自當上送云,累度行關,終不上送,莫重內入之物,尙此遷就,極涉未安,別爲嚴飭,以爲斯速上送之地,何如?上曰,事體不當若是,未交龜前上送之意,分付,可也。游曰,平安道,事多可悶,前兵使,罪遞已久,向者張泰紹,將不日辭朝,而承宣不知而徑達。又爲遞罷,其代以金潝差除,而以再任及臺疏爲嫌,累次呈狀,無意赴任,昨日特敎之下,亦不應命,今日政院,請推催促,而終無變動,武臣之如此,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似當有論罪之擧,故敢達。寅明曰,俄者領相送言,以爲特敎之下,邊帥之不爲承命,事關體統,仍令臣請罪於筵中,故方欲仰達,兵判已發端,此宜從重勘處矣。上曰,臺疏一色之言,本不可撕捱,況武臣豈有撕捱之事乎?事體極爲寒心,金潝爲先拿處,可也。游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於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政院不卽出給。故本曹屢推而尙不得,似是中間遺失,日後將無以憑閱,本曹有試所修報草榜目,更爲正書啓下,以爲後考之資,何如?得和曰,榜目重大,而如是見失,事涉慢忽,當該承旨及下吏,不可無論罪之擧矣。上曰,當該承旨罷職,下吏令攸司囚治,可也。文秀曰,臣考見備邊司草記,則以爲居昌座首李述原,鎭川把摠金天章,淸安別將張潭,臨危效命,極爲可尙,當此之時,不可不別爲表奬,竝令該曹,贈職旌閭,其妻子處,穀物從優題給,用致愍悼。且樹風聲,誠不可已,而恩褒事重。伏候聖裁,自上允之,而述原則旣贈官旌閭。且官其子,褒典畢擧,至於金、張兩人,雖有贈官旌閭之命,而獨未蒙錄孤之恩,忠無異同,而事涉斑駁,故敢達矣。上曰,旣已贈官,令本道顧恤其妻孥,可也。文秀曰,彼三人者,乃殿下所不識何狀,而能爲殿下死,其忠節澟然,在國家激勸之道,不可使不均矣。上曰,所達然矣。兩人之子,分付該曹,與述原子,一體收錄,可也。文秀曰,臣聞辛壬兩年,凶荒設賑時,納粟千石者,幾盡差同知,而尙餘數三人未及爲之云。同是納粟而至於賞典,則有不均施之歎,更加申飭該曹,卽出同知窠,盡爲塡差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仍問文秀曰,尙方織造機,頃者輟棄之矣。其中冕服織機則別有之乎?文秀曰,當初則臣亦不知矣。及命下後問之,則果有難處之端,故藏置庫中,臣親爲監封矣。此在聖志之堅定,雖置庫中,若封而不開,則何傷之有?上曰,所達好矣。唐玄宗,初罷織錦房,而終以奢侈喪邦,故事貴有始終也。文秀曰,頃日聖上,特下備忘,令禁奢侈之風,自此閭巷之間,大小民庶,靡不有欣幸之心,以爲匪久當以禁奢節目頒布,而尙無消息,群情皆以爲鬱云矣。上曰,此在《大典》,可以按行矣。文秀曰,《大典》,臣等亦不能常看,況閭巷之間,家有是書者絶少,烏能使人人知之乎?上曰,《大典》禁奢侈條,自備局,分付京兆,翻以諺譯,曉諭坊曲,法司則毋得以此出禁,如或有違令出禁者,當重繩之意,明白知委,可也。文秀曰,臣頃者,以務實之意,仰達矣。卽今百事之不立,皆由於無其實,雖有良法美政,行之未久,而卽廢之。故諺曰,高麗公事三日,此言誠可羞也。今殿下,如欲爲治,宜先定一副當規模,以爲欲變良法,當先爲此,欲節財用,當先爲此,於心詳量之後,行必果守必篤然後,可期其效矣。上曰,所達是矣。只以閭家奪入一事言之,予操之不舍,故此弊少止矣。瑜曰,擧動迫近,而承旨有闕,事多苟簡矣。上曰,政官牌招開政。瑜曰,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夕講爲之。又敎曰,筵席事體嚴重,筵臣奏事之際,雖或有辭氣之不中節者,夾侍中官,有失笑之聲,事極可駭,爲先從重推考,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普爀,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入直摠管韓範錫,試官落點,今已下直,而他摠管,來待闕外云,留門交替,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卽今院中苟簡,都承旨、左承旨皆申退,左右副承旨皆式暇,同副承旨以偕來出去,臣獨在院,伴直無人,何以爲之?上曰,都承旨、左承旨牌招,推移入直,可也。得和講禮器第十九板,臧文仲安知禮,止二十三板一獻孰,上受講訖。得和曰,此首章,無他文義,只言弗綦爲宗伯逆祀,而文仲不能救止爲失也。第二章,亦言祭禮之失也。第三章,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一字,是敬也。此一字,當深看矣。游曰,體不備則不成人,禮之設不當則猶人之體不備也。語極深切矣。上曰,然矣。得和曰,第四章,有所竭情以下,言內心也。有美而文則言外心也。儼曰,第五章,如而不致,以大明之制,天子以下服色,以黃紅紫綠爲品等,而賤者又服黃色,是類乎放而不致也。蓋賤之於貴,無嫌逼故也。得和曰,第六章,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書,以其諺吐爲誤,讀作或素或靑,{{*|HangeulHangeul}}夏禮{{*|Hangeul}}殷因{{*|HangeulHangeulHangeul}}云矣。上曰,其說似是矣。健基曰,末章,言禮之近於人情者,非其至者,此說好矣。至敬無文,而繁文瑣節皆備然後,乃近於人情,此非其至也。上曰,文義,與上章不屬矣。得和曰,此書篇章,少次序,故朱子曰,梳洗此書頭面來則好矣。今不可如《庸》、《學》之尋其次序而讀之也。游曰,若如朱子之言,整齊章句如《庸》、《學》,則豈不好哉?上曰,然矣。此書儘好,而未經聖人之手,爲可惜矣。儼曰,大院君廟擧動,只隔數日矣。私廟展拜時則承、史,例不陪入,而臣見乙亥日記,先朝展拜時,奉審諸節,詳載日記,史官若不目覩,則何能記之如此乎?以是推之,則承、史,似陪入矣。且其時禮曹判書朴泰尙稟定,大院君內外孫,皆令陪入,故臣於日記中,付籤持入矣。上遂取覽日記曰,向者宗臣,似因此而云然矣。重臣亦有爲宣廟外孫者乎?儼曰,錦原君朴師益等,有之矣。上曰,毋論宗親文武廕,隨駕諸臣中,凡爲大院君內外孫者,依乙亥故例,竝爲入參事,分付,可也。且嘗聞先朝展拜時,本廟丹雘,自該曹竝爲修改一新,今則日子已迫,丹雘雖未及新改,鋪陳之弊汚者,則一一修補之意,分付該曹。儼曰,臣有所懷,而未得間焉,今適從容,故敢達。用人之道,宜不棄寸長,況當聖上勵精圖治之際?惟人才是急,而鄭益河文藝才具,超出流輩,臣初未相識矣。庚戌鞫獄時,同爲問郞,周旋多日,始得詳知,其論議以峻名,而秉心則不然,苟有利於國家,則欲忘身而爲之。故故相臣洪致中、趙文命,皆以爲可用之人,奬許殊深,今番忠原事,彼下番儒臣,爲臺官時發啓,而蓋益河爲人,臨事太銳,其治邑,專用剛道,當今之世,譽之者雖衆,亦安得無毁之者乎?儒臣與益河素昧,而只聞毁者之說,其論啓,亦不異矣。第其北倉家舍、淸風田稅、隣境腴田等數三件事,皆是孟浪,故監司李衡佐査聞之狀,旣已淸脫,而益河後官宋翼輔,卽臣之妻娚也,亦言其曖昧,臺官之風聞媢嫉之言而論啓,臣不以爲非,而在益河則爲至冤矣。且臣於國之處分,有所慨然者,益河設有其罪,曾經近密,則特捧口招,誠爲迫切矣。渠以此自痛平日不能取信於君父,永以自劃,當此一藝必錄之日,如益河者,棄之亦可惜矣。得和曰,承宣旣已陳達,鄭益河本事,大槪如承宣所達。今皆脫空,不須煩陳,惟此侍從臣口招,曾所未有,臣嘗責渠以爾之行己,若少見信於君父,則君父之待爾,豈如此乎?渠亦以臣言爲然,而更無顔面立於世云矣。健基曰,臣亦陳達矣。再昨年夏間,李裕身被慘駁於李德載、宋徵啓,疏救裕身,其疏有袖中彈文之語,臣莫知其故,適訪徵啓話間,問其疏意,則徵啓答以裕身,將論鄭益河,彈草已成,而徑遞未發云。臣卽於歸路歷見裕身,問其事之有無,裕身出示彈草,臣見而知之矣。其後半年之間,一世喧傳,有口者皆言,有耳者皆聞,而莫有肯發之者,臣於心慨然以爲,使益河而有是事,則當明覈而處之,無是事則不宜置之黯黮之間。及至其冬,臣拜臺職,遂以無隱之義,發啓陳之,臣之本意,非欲害益河也。只欲査明其事耳。上曰,不然矣。以大體言之,世道怪異,世之所惡者,必朝廷所用之人也。稍出而任事,則輒左右受困,豈不怪哉?鄭益河久在翰林,予觀其爲人太剛,而終是可用之人也。故其時臺啓之批,亦言之矣。宋徵啓,設或指以爲狠愎,是不知而然也。與不知靈城者,目爲麤悖同矣,其言何傷乎?至於下番之發啓,則以不知其心者見之,有若托以伸雪,欲爲暴揚於君父之前也。人之如是看覰,不異矣。下番旣不識益河,而只見李裕身彈草,則疑其人而發啓,亦不異矣,俱可活看也。口招一事,予有意焉,予雖不明,豈惑於三至之讒?而其見捉者怪異,若文招枝蔓,則必復有後言,故特使口招耳。李裕臣、李德載之交鬪,尤怪異,裕身若欲論益河,則當卽論之,而不此之爲,先論李匡輔,其源頭心事,已非矣。德載若欲論裕身,則止論其身,可也。而直以不美之說,詬辱人之父,則又非矣。其間許多層節,都由於色目二字,寧不慨惋乎?得和曰,聖敎誠然矣。臣亦豈能擺脫色目,而義當先公後私,故卽今下番,與臣爲世讎,而臣同在一館,不爲相避矣。上曰,所謂世讎,何事也?儼曰,健基之曾祖杞平君伯曾,嘗慘駁得和之五代祖故相臣昉矣。上曰,健基是其子孫乎?杞平,卽功臣耶?健基曰,臣之五代祖,以仁廟朝靖社功臣,官至吏曹參判,上疏言事甚多。頃年趙顯命,陳達臣祖疏章之多可觀,自上命取入,堂吏來索于臣家,臣以篋中所藏翠軒疏箚四冊進之,必已經睿覽矣。上曰,事在累世前,後孫何與焉?以此爲世讎,不亦過乎?得和曰,臣不敢以私廢公而然矣。何可不謂之世讎乎?上曰,上番不以私廢公之說好矣。儼曰,聖人之於人,舍短取長,無不可用者。今益河,其初則自上雖或疑之,旣已淸脫,更無可疑,則一向棄置,終非聖世用人之道也。上曰,然矣。玆事層節,皆怪異,當初裕身之論李鳳鳴,過矣。德載之伸救則尤非矣。轉而至於益河事,則由小至大矣。今則至貪婪一款,不須論,而爲德載代草之說,則不可置之暗昧矣。得和曰,代草之說,亦甚誣罔,只以筆迹云云,而德載所書臺草,尙今見在,故渠願一番憑準矣。健基曰,臣與益河,本非相惡之間,亦有世舊,臣之五代祖故相臣泓,與益河之先祖故相臣澈,同相宣廟,情好至深。故其後子孫,累世相交矣。上曰,是光國功臣乎?健基曰,然矣。臣之當初發啓,只欲査明其事,及夫行査,人謂之淸脫,而臣見裕身則其所爲言,而前無異,而猶且有滿袖疏草,臣未知虛實之如何矣?得和曰,健基自謂與益河無相惡之事,而其言猶齗齗如此,誠怪矣。健基曰,以大體言之,柳儼之達益河事,臣不知其旨意之所在也。儼與益河相親,世所共知,以此似有所達矣。然益河査事,旣已解脫云,其不仕宦者,只拘於忠原解由之姑未出也。早晩朝廷,自當收用,今何必縷縷陳達也?儼曰,此則健基非也。臣與健基,相知之久,相親之深,豈下於益河哉?今以臣爲與益河相親,有若臣曲爲益河地者然,其亦不知臣矣。上曰,朝廷方以益河爲爲予所棄,故承宣陳達,而下番所達相親之云,是有後弊之言也。此其本來病痛,而予所謂滯者也。健基曰,臣之家勢,不諧於時俗,先祖以忠厚質實,訓於家庭,臣之父兄,克遵遺訓,家風如此,故臣亦朴拙,不能修飾,儕友皆嘲之以無邊隅矣。得和曰,下番,至以自己性稟陳達,極涉屑越,當推考矣。上曰,此何傷乎?勿推,但滯之一字,終是儒臣之病,今後則加勉可矣。儼曰,臣以一人之棄置爲可惜,故有所仰達,而儒臣之言至此,誠是意外也。上曰,唐太宗,固假仁借義,而於其假借中,亦能誠心行之,故做得貞觀之治矣。予嘗欲推誠待下,不以一疑字間之,而朝臣之知予,或不如此也。鄭益河之特使口招,非出於疑也,欲其脫之也。蓋人之錯看益河者多,若使循例納供而已,則恐錯看者,不能解釋,而言之者,益致拂鬱故也。因此而朝廷,反疑予之疑益河矣。昨日言李壽海事,壽海之論左揆,專出於疑,故予非之矣。予於尹鳳朝則於心,終有所未審者,故領相,嘗問予以疑之乎?予答以不疑,是假借而言也。其後承旨,請依前判付擧行,而予果未能釋然,予之所疑者,甲辰冬,鳳朝獨爲承旨,言入來見之,則世道非復舊日,而先朝處分,一切變改,先朝舊臣,死竄殆盡,仍至於流涕,予心那得不感,而亦知其不直矣,乙巳事,予非欲換局也。朝廷一空,故不得已爲之,所用者,自然皆與鳳朝相好之人也。予不知曾經三司者,爲誰某爲幾人,故問諸政院,則鳳朝悉錄其姓名,且註其下曰,當爲玉堂者,於此益知其人矣。未久而萬規事出,而此疏不可用云者,其相見之迹,則明矣。予之答以不疑,是欺洪領相也。予亦不誠矣。丁未七月,宋寅明又獨爲承旨,予問儒臣在京者爲誰,則對以當問于吏曹而啓達,豈不與鳳朝相異哉?得和曰,鳳朝人物,素輕脫故然矣。聖上之疑之也固也。然甲辰冬,獨爲入來,積憤之餘,其言無怪乎如此矣。上曰,於敬昭殿親祭,見鳳朝獨立於盥洗位側,予心甚不平,渠豈無積憤乎?鄭益河則予之視之,非如鳳朝矣。此後更當思量下敎,而渠聞此敎之後,豈復有自劃之意乎?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掌令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柳儼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鄭亨益病重,勢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都事崔守約,氷庫別提權世隆相換。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伏奉批旨,又未蒙開允,責勉益復勤摯,臣九頓驚惶,心膽隕墜,莫知置身之所,臣之踪地,萬無一出之狀,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不賜體諒,兪音尙靳,豈其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只緣臣忱誠淺薄,辭語短拙,不能感動於父母之慈也。臣子之義,雖有難安情勢,苟不係臺論之重,則恩眷之下,或可轉動。而今臣所遭,大關國紀,且其鐵關在前,百千思量,終無抗顔冒承之路,此非臣執迷而然,實出於嚴畏朝體也。竊念聖明之下,本無不得自伸之情,只恃仁恩所覆,庶幾朝夕得命矣。且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大駭觀聽,臣益以此日夕憂怖,衷腸如焚,伏地涕泣,只竢威譴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噫,前後批旨,心曲幾宣,而巽讓彌篤,誠今辭竭意窮,昨於承宣書啓,方欲答而無語。今觀辭單之再上,尤增愧恧抑鬱,往者讒誣,若魑魅之莫逃,于今思卿,如大旱之望霓,卿胡不諒,困我此極,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顧國事終不可解,安心勿復過讓,幡然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復上辭單,實出迫急之情,僭猥已極,宜有譴罰之加,千萬慮外,謬恩復降,不惟不罪,特宣諭旨,辭敎隆重,有踰常例,臣捧讀未半,心慄膽墜,繼以感淚之被面也。臣特一愚庸賤臣耳。不審聖明,何所眷顧於臣,而濫施以不常有之恩數也?臣子之義,敢於君父之尊,累犯違慢,而不知止者,若非病風喪性,全無知識之人,則其中必有萬萬不敢安者而然矣。臣雖無知識,旣非病風喪性之人,恩眷之下,何敢一向偃伏,不思所以奉承乎?非敢爲自重也,亦非敢爲圖便也。只是國體不可損,廉義不可壞。伏惟聖明,何忍使臣一朝而傷國體壞廉義,而受無限狼狽也耶?臣於此,惟有滅死而已。伏地掩抑,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承旨鄭必寧,因臺避徑歸私次,臣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正言趙尙命啓曰,臣伏見同副承旨鄭必寧之疏,右袒被彈之僚堂,甘心譴罰之同被,甚矣人之自蔽也。玆事肯綮,惟在於掖隷之曲護,筵達之猥瑣,若其斗量一款,雖或訛傳,本不足道矣。試以其疏觀之,倉吏之用小斗者,臺監旣已鉅其斗而笞其人,則必欲窮治,又復囚禁者,此豈非曲爲掖隷之意乎?噫,出納惟允之地,何等淸華,而聞此事者,莫不爲之代羞。況此同參而不知非,事發而不知愧,芒芒然自以爲是,良亦異矣。雖然,臣於此事,本不欲索言,故當初發啓,略略說去矣。今此橫擔,誠出意外,其言之不擇,雖不必呶呶,而彼旣自陳其與聞於本事,則臣之初不竝擧之失著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倭船去來,旣係時急邊情,則固當申飭候望,登時狀聞,而今番漂倭船,我國漂民船,去來形止,東萊府使鄭來周則正月二十日馳啓,而左水使李徵瑞則二十三日始爲封啓,其間日子之差遲,至於三日之久,事之稽緩,莫此爲甚,不可無警飭之道,慶尙左水使李徵瑞,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柳儼請對引見,右承旨柳儼,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大院君展拜儀註,有可稟定者,故臣敢請對矣。昨見《院中日記》,有若承、史入侍者,故臣認爲承、史,當入廟門矣。承、史旣入,則通禮亦當入,而儀註云,內侍導殿下,臣等怪之,聞本家有乙亥展拜時事錄藏者,覓來見之,則承、史立階下,而不入廟門矣。上曰,然則日記所錄,史官似立階下,望見而記之矣。儼曰,然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不獨大院君神位也。有府夫人神位,承、史之不入,似由此也。一依故例爲之。儼曰,昨日入侍臣,以乙亥年禮曹判書朴泰尙所達大院君內外孫入參事陳白,自上令依乙亥故例入參,已啓下擧措矣。今見本家所錄,則無諸子孫入參之事,似緣其廟庭之狹窄,或初有成命,旋又寢止,而亦未可知,必須明白稟定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先朝當初下敎,旣有意焉,而其不爲入參,則亦必有由矣。依其時已行之例,分付,可也。儼曰,然則昨日所啓下擧條,當還入爻周矣。上曰,不須爻周其擧條,以此下敎,更出擧條,可也。儼曰,卽今本院,番次苟簡,而同副承旨鄭必寧,方奉命偕來矣。俄聞因臺啓,還歸私次,番次旣不得推移,偕來又不可暫曠,鄭必寧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儼曰,今雖牌招,旣自偕來徑歸,則必將撕捱矣,殊可悶也。上曰,奉命而徑歸,誠過矣。若入省記,在直則雖遭臺彈,豈能出去乎?儼曰,奉命入直,事體之重無異,而臺啓旣曰,初不竝論,則便是彈駁,那得不引嫌乎?諸臣遂退出。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柳儼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傳于柳儼曰,右相,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偕來承旨,姑令入來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呈辭,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武試所進去,時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武試所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時,漢城府堂上,當爲進參,而判尹尹陽來,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濟、徐命彬爲承旨,趙鎭禧爲兵曹參議,尹東卨爲戶曹正郞。 ○兵批啓曰,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慶恩府院君延諡,定日云,宴需,依例輸送壽進宮事,分付該曹。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大院廟擧動時,設布帳扈衛處,使事知兼司僕看審,則回告內,前廂軍兵,例於布帳外,排列扈衛,而自洞口,至大院君廟,八十步許,左右閭家逼路,其間至窄,故布帳必以附墻排設然後,步輿廑可進行云。地勢之狹隘,旣如此,則不可無變通之道,布帳則附墻排設,而前廂軍兵,至作門,依例扈衛,而至洞口狹窄處,勢不得不從布帳內,次次前進,至大院君廟大門外稍廣處,又爲分左右扈衛,恐合事宜,旣係變通,不敢直爲分付擧行,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京畿觀察使所封薦新生蛤落蹄,今朝來到,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今日宗廟以下各殿奉審後,與京畿差使員,來會公廳,奉常寺官員,當爲進參,而自朝至午,累度催促,終不進來。薦新看品,何等重事,而本寺官員之互相推諉,偃然不動,其在事體,極爲痛駭。當該官員,所當各別論罪,而本曹請推之外,他無責罰之道,推考,何如?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擧動時,領軍事體至重,自前例爲啓請變通矣,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閔瑗啓曰,正言趙尙命,引嫌而退,當初駁論,旣得臺體,替辨之言於我何嫌?請正言趙尙命出仕。答曰,依啓。 ○李濟啓曰,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放送傳旨啓下,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初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右議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許錭同爲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曰,近來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無復發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醫官診察後,臣有所懷,仰達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若何?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自數日差勝,此後時候,日將和暖,自可漸勝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今番湯藥,頗有功效,諸節比前少安矣。前後進御,今已二十五貼,慈敎亦欲限三十貼進御,五貼加劑以入,以爲繼進之地,可也。權聖徵曰,今姑少停,更觀症候,商議繼進,似好矣。上曰,卽今諸症候,幸有差勝之勢,若於此時,藥或停止,則前功似虧,不宜間斷矣。元方中,其有加入之道耶?聖徵曰,無他加減之道矣。寅明曰,以醫女所傳下敎觀之,今番湯劑後,諸節不無差勝之候,此時停藥,前功可惜矣。上曰,五貼劑入,可也。寅明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彼許錭久未入診,亦令診察也。聖徵診察訖曰,近來聖上左右脈候,比前雖似不逮,大抵俱極調均矣。金應三、許錭診察。上曰,承旨有闕之代及兵曹堂上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副提調李瑜曰,使史官持下敎,出往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醫官進達,而不得記出。上曰,今番所進補中益氣湯,今已十餘貼矣,欲爲加進,問議醫官,可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若不滿二三十貼,則難以責效。且以聖上脈度言之,虛弱之候,猶尙有之,平順調補之劑,固不可停止矣。上曰,頃者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服矣。應三曰,二貼不爲進御爲敎,聖慮其有參酌而然乎?上曰,非有參酌而然,其間適然不得連服而然耳。應三曰,方當冬春交換之節,膈間痰候,別無往來,此必是眞元調完而然,姑觀四五日聖候,更加商量繼進,未知如何?上曰,膈痰何時無之,第於近日,姑不至大段,此是適然,非其眞元調完而然矣。應三曰,姑待日氣之和暖,更加受灸,俾令前功無虧也。上曰,以東朝湯劑事,欲爲下敎,故今日許令入診,而第予於近日,氣頗縮軟,羊裘尙今仍着,欲脫而畏寒不得,以此言之,其氣軟,推可知矣。李瑜曰,凡服藥之道,不宜作輟,而前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御爲敎,臣實憂憫,此後則連日繼進,毋令藥力間斷。上曰,所言是,予當留意之矣。寅明曰,連日動駕,而日氣亦又不適,脫着之道,易致失宜,各別愼捗,千萬伏望。上曰,予豈不留意也?金應三,以受灸之意,有所進達矣。近來腹部不平之氣,姑不發作,大凡言之,似是受灸之效,而予則以爲不然也。中脘受灸,大有益於飮食之節云,而予則前後受灸,壯數亦多,而終無分益於水剌之節,以此言之,受灸亦云無效矣。聖徵曰,脈候終始虛弱,水剌厭進,非但胃弱而然矣,亦又下元虛弱而然。古人云,下元溫暖完實,則食飮善能消下,此言是矣。應三曰,以閭閻之人見之,凡於飮食,各有限量,多少本不關係,而其中或有多食無節而不知味者,此則有胃病而然矣。聖徵所達下元溫暖完實則飮食善能消下云者,誠有意見矣。臣等待罪本院,而術業旣不及古人,誠意又不如古人,出入診筵,今幾年所,而聖上下元虛實之候,雖或仰揣大略,而猶未能詳知,此臣等之罪也。上曰,前已下敎矣。下元雖不至甚虛,而此心則已老,飮食則如之矣。雖老叟,亦皆有之,而予則不然,譬喩怪矣。而嘗聞老僧,積久功夫,漸次斷欲,以至於澹然之域云,而予則自然分數甚減,此無他,必是方寸積傷而然也。寅明曰,臣等待罪保護之地,晝夜憂慮,未嘗頃刻歇後於中,而今此下敎,尤不任抑鬱憫嘆。臣等嘗與醫官商議湯丸,而下元虛實之候,醫官輩,亦未能詳知,今者應三之如是陳達,意實有在而然矣。上曰,下元之氣則猶不甚虛,不至於遺亡之域,而意思則澹然不動,雖以年老之人言之,筋力則不逮,而情欲則有之云。而予則此心之甚減已久,此非心傷而何?應三曰,前日則分數不至於甚疎,而今忽如此否乎?上曰,夫子豈不云乎,飮食男女,人之大欲,私豈全然無之也哉?予於二十以後,連在禁直,此則諸醫之所共知矣。伊時雖或有此心,而亦常忍耐,習而成性,以至於澹然,此蓋由於元氣虛弱之致,而若以二十前事言之,氣力凡爲,雖不可比之於壯盛之人,亦無大段虛弱之道矣。應三曰,今以二十前下敎觀之,大抵下元之不足,槪可知矣。以閭巷間人言之,則其中盛壯之人,四十之前,元無減損之道,不但盛壯者如此,凡人亦多如此。卽今臣民之顒望,果如何哉?臣等之如是陳達者,必欲詳擇症候,對時議藥,而醫家之難知者,小兒與婦人之病也。蓋其症勢,莫能詳察而然也。貴人之病,亦又如此,臣之前後陳達,不得不如是反覆矣。聖徵曰,以下敎觀之,下元之氣,終始大段不足而然矣。寅明曰,八味元,蓋其下元補養之劑,前後所進御,亦又不小,其有可言之效乎?上曰,予病,不可以八味元責效矣。聖徵曰,古方八味元,卽是老人補養之劑,而卽今所進八味元,與古方有異,終不如附子之八味元矣。上曰,然則八味元,更可加減否,問議諸醫,可也。金必祐曰,以下敎觀之,八味元則藥力未免微弱,難可責效矣。金壽煃曰,必祐之言是矣。臣亦非不知八味元之力弱,而臣醫術,素不明透,難於下手,藥不得輕議而然也。自外更加商議,以待後日診筵仰達。上曰,予之脈度,許錭云,以爲大虛弱,諸醫之意見,亦如此否?應三曰,許錭過三年後,今始入診,今以聖上脈度,若比之昔年,則虛實懸殊,其言之如此,勢固然矣。許錭曰,卽今脈候,大段虛弱,且下元之氣,若是不足,附子八味元,不可不進御,至於卽今所進八味元,則決不得責效矣。上曰,退出後,提調率諸醫議藥以達,可也。寅明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頃者處分,不過一時事體間事,而何其引嫌之太過乎?又以李壽海事,過自引嫌,予甚慨然,聞有所患,不卽出肅云,未知卽今所患如何?金興慶曰,先陵董役,何等重事,而臣實無狀,不善奉行,特罷之命,臣實甘心屛伏俟罪,無他自容,意外敍命忽降,官秩如舊,而其時諸堂郞,俱在罪籍,臣不敢冒出承膺也,明矣。而且以李壽海疏語觀之,輔相之任,不得其人爲言,臣於是不勝慙忸,實無冒沒復據之意,痼疾適又添劇,恩旨之下,未卽趨承,臣尤惶恐。臣之才劣識蔑,聖上業已洞燭,不必仰陳,而卽今鼎席殆空,領相以病引入已久,左相敦實德厚,實非易得之人,而亦又引入,國事泮渙,誠甚憂憫矣。自上各別敎諭於兩大臣處,以爲勉出之地,何如?上曰,國事若是泮渙,豈不渴憫?第當各別敎勉之耳。金興慶曰,忠淸水使啓本,以爲軍兵死亡者,待各邑畢塡兼春巡,發遣虞侯,試射放之意,報備局受題矣。今或簡其騶從,水使自爲巡審,而依前分付,發送虞侯何如事,稟啓矣。水使巡審,則其在除弊之道,不可許之,而此則異於依例點閱,何以爲之?上曰,軍兵死亡,各邑果皆塡充耶?興慶曰,其啓本中,已皆充定報來云,水軍闕額,想必無多矣。上曰,令虞侯,一體抽栍點閱,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守禦使、摠戎使,以春操擧行當否,稟處事啓聞,而其外統制使及各道兵使,以習操及營將巡點,東萊別騎衛都試事,稟啓矣。領相以爲,當此歉歲,當一倂停止云,而近來戎政久抛,亦甚可慮,巡操及都試等事,雖不可爲之,而營將巡點,或令抽栍擧行,何如?上曰,近來戎政,極爲疎忽,此亦可慮。而荐饑之餘,又當耕農,有難循例擧行,除尤甚邑外,令各其營將抽栍,聚點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以營將合操停止後,各其邑哨隊鍊,今春都試,待秋合設事狀聞,而江華留守,以本營及各營春操,點閱間,竝姑停止爲請矣。此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監司,亦以兵使巡操,營將巡點,竝爲姑停之意,稟啓矣。此亦何以爲之乎?上曰,江原監司及江華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當此分糶之時,守令之歷巡列邑,不無弊端,使各其本邑,點閱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昨筵中,全羅監司趙顯命,以特敎罷職矣。莫重惟正之貢,直請停退,事極疎率,而旣命監司別巡,則民皆顒望,冀蒙別般恩澤,故有此狀請矣。沿海八邑田稅等米,自上特爲蕩減,此實莫大之惠澤,而又罷顯命,以示重事體之意,處分則俱爲得當,而第顯命,實非泛然人才,托重方岳,可無南顧之憂。而況今年湖南,亦未免凶,今失顯命,則一方民情,必以爲缺然,監司又得如顯命者,亦實不易。且其狀啓末端,有追後啓聞之語,想必有採取民情,更請變通之事,此時如此之人,不可輕遞方面之任,從重推考,仍任,何如?上曰,豐原,宜使在內,故頃日沁都留守金東弼,亦以召置廟堂之意,陳達矣。凶年遞易,雖甚可慮,固此處分,予亦有意,其直請停捧,已極非矣。而至於與民先爲相約,尤爲非矣,不可從重推考而止,故伊日詢問諸臣,斷以大體而特罷矣。向者左相,以爲先朝則大臣所請,輒多勉從爲言,予雖以體念爲敎,而至於事有比護者,則亦難聽從矣。今大臣所達則只爲國事,非有他意,當初嚴處,所以示事體也。今日勉從卿言,所以敬大臣也。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仍任,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遷葬,聞方定行於今月二十八日,而自長湍舊山,移葬春川地云。自前大臣及元勳遷葬,例皆有自朝家題給葬需之事,故敢達矣。上曰,葬需,令該曹題給,擔軍及造墓軍,令本道,量宜題給,可也。{{*|出擧條}}李瑜曰,明日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而修撰兪最基,以國忌齋戒,不得請牌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金興慶曰,違牌玉堂禁推,今已有月,而照律文書,尙未回下,故不得蒙放云,撕捱違牌,雖甚未安,閱月滯囚,亦又可慮,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朝放暮囚,事欠誠實矣。頃年趙左相,以先朝故事仰達,故回下文書,果爲置之矣。朴弼載、鄭亨復之事,俱極無據,弼載則頃以問郞入來,陳疏還出,尤極非矣。雖三月滯囚,初不欲放送矣。大臣如是陳達,特爲竝附過放送,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申晩,亦是今番堂錄耶?寅明曰,然矣。上曰,申晩外,撕捱者,又是誰耶?寅明曰,金尙翼、宋徵啓、李喆輔諸人,亦又撕捱矣。上曰,韓顯謩之今番除授龍仁,何事耶?寅明曰,顯謩有篤老祖父,故求差而然也。上曰,若以玉堂撕捱,補外則可,爲其休息而除外則非矣。瑜曰,卽見全羅監司狀啓,則流丐之道路致斃者,分付各邑,使之給空石收埋云矣。以其南來人所傳言之,沿海饑民,死亡尤甚,十室殆空,餓莩相續,所見慘惻云。自朝家,雖不遣官致祭,分付道臣,以道內守令,差送祭官,賜祭恤念,以慰逝者之魂,實有光於王者之政矣。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知申所達是矣。仍傳曰,頃見湖南道臣疏本,聞彼沿海飢死之狀,心甚傷惻,今觀狀聞,有尙不瘞埋者,道臣至於顧助云,尤矜慘焉。沿海尤甚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王者視民,不宜異同,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亦爲依此擧行事,分付道臣,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諸臣遂以次退出。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政院啓曰,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刻已迫,而卽今雨意,猶未開霽,日氣亦甚陰曀,此際動駕,極爲可悶。姑退時刻,以爲待晴啓駕,似合愼重之道,惶恐敢啓。答曰,不必待晴,時刻依前入之。 ○以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 ○徐命彬啓曰,卽者都摠府草記來到,以爲副摠管李眞淳,自夜間病勢猝劇,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云。而擧動時刻迫近,以決不可入啓之意,遂爲退却,則以其實病,決無自力之勢,再三來呈,旣是實病,而若不急速變通,則將有大段窘急之患,故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今方入直,寶劍受點矣。昨日雖有微感,而不至大段,故單子中,不爲懸頉,自夜間病勢猝劇,頭疼惡寒,右邊耳項,外浮內痛,不得回頭,以此病狀,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寶劍單子,入之。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朴文秀爲副摠管。 ○柳儼,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營軍兵,令中軍趙璥率領,景福洞口內結陣事,旣已節目,啓下矣。趙璥,今以武二所試官,承牌詣闕,千摠趙國彬,兼中軍差下,仍令率領結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輦輿、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又啓曰,宣傳官來言,交龍旗、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大駕詣德興大院君廟,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德興大院君廟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擧動時,侍衛不備,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李濟曰,禮判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入侍。 ○以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遵先朝已行之古典,少伸追遠之誠,愴感冞切,仰惟昔年,尤倍感慕,此是稀有之擧。且有乙亥前例,奉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加一資,入參宗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竝特加一資。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柳儼,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旗軍洗馬及陵幸時,坐馬後,本寺正,例爲進鞭。而正尹彙貞,以書狀官赴燕,不可不變通,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德興大院君廟致祭,以陵幸前擇日,獻官,以入侍宗臣咸平君泓定差,諸執事,亦以宗臣定差,祭文,陪從玉堂中,爲德興大院君外裔者製進事,榻前下敎矣。致祭吉日,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二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物,令奉常寺及各該司進排,祭文及獻官諸執事,依聖敎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依此擧行,其令太常,精備奠物。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隔宵,本曹郞廳,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沈聖希,以前日郞官時,堂上疏斥事爲嫌,累度催促,尙不出肅,一時體例間事,如是撕捱,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今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修撰兪健基,引嫌陳疏,仍卽徑出,原疏今方捧入。而校理尹得和,因兪健基疏,亦爲徑出,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八日辰時,上展拜德興大院君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從仁和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時,左副承旨柳儼進曰,昨年私廟擧動時,以洞口之狹隘,不緊侍衛,皆令落後於作門外,還宮時,還爲侍衛。今此大院君廟洞口,亦甚狹隘,依昨年例,爲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左承旨趙命臣進曰,明日親政時,政曹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吏曹參判李德壽在外,何以爲之乎?上曰,在前親政時,亦有參判不參之例矣。吏曹判書金在魯曰,參判如或撕捱,及至開政之後,亦爲牌招,而終不承命,仍以不備之時則有之矣。上曰,在外則變通乎?在魯曰,此則臣未詳前例矣。上曰,在外異於撕捱,李德壽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儼又進曰,摠府堂上,多有故。副摠管李眞淳,自日前有疾,而以動駕之期迫近,故不敢言病,欲待其少間而陪衛矣。夜來添劇,勢難起動。成瑍老病亦重,故不得已捧入草記,卽今摠府侍衛,只有宋寅明一人,事甚苟簡矣。上曰,李眞淳、成瑍,竝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又下敎曰,近來文書,出納太煩,今日時刻差退事,因司謁微稟足矣。而必以啓辭煩稟,以致出宮之稽遲,事甚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儼曰,臣在院中啓稟矣。今被特推之罰,極爲惶恐,而曾於乙亥年,政院亦有因雨啓稟之事,其時則直以退一日爲請矣。上曰,若雨甚則啓稟亦可,而今則雨旣止矣,乃以待晴啓稟,已不誠實,且特推之下,如是進達,有若分疏者然,尤爲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大駕至生鮮廛洞口,招承、史下敎曰,領相祗迎於路左,其家近乎?儼曰,方住南大門內會賢洞矣。上曰,旣能出迎,其病必少差矣。入參班列之意,令史官傳諭。記事官金錫一,馳往傳諭後,追及於夜晝古介,奏曰,臣以聖敎,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狗馬之疾,萬無蠢動之勢。而今當動駕之時,義不敢偃息私次,出伏途左,瞻望羽旄,欲以少伸戀結之忱,而至於入參陪班,末由自力云矣。上至大院君廟中門外,入幕次,旋卽出次,入中門,就行閣甎上板位,行再拜禮訖,入廟中奉審,侍衛止行閣外,承、史立階下,上命咸平君泓、陽平君檣,主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隨入,仍令闔正間寢門,旣奉審訖,還出中門外,入幕次。 ○未時,上御幕次,禮曹判書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引見。禮曹判書申思喆,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濟,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先朝展拜後四十年,予又來此,追惟故事,倍覺感愴,昔在私邸,壬辰、癸巳間,嘗一來謁,其間倏已二十年餘,人事之變改,有不可勝言者。且念古人言不孝,以無後爲大,自宣廟以來,代數相繼,而至予身,孤危若此,尤不堪心懷之悽傷矣。先朝以乙亥展拜,聖意有在,今年亦異於他年,予之展拜,追感之心益切,自宣廟乙亥,至于今日,此事僅三行矣。宣廟則親祭,而仁廟、孝廟時則致祭,戊戌年間,先正臣宋浚吉,亦有所達,雖親行無妨,而文籍未詳,故不及擧行矣。壬申先朝於西道陵幸時,墓所在其近處,故又爲致祭。而祝文頭辭曰,國王敬祭,故例如是矣。今日,雖追先朝而展拜,少伸情禮,而於心猶有所慊然,還宮後,遣都承旨致祭。而今日展拜時,文籍未詳,不及擧行之意,措辭爲文,可也。思喆曰,乙亥只展拜而已,無酌獻故,今番亦不爲磨鍊,而聖敎於情文曲盡矣。第都承旨致祭,得無掣肘乎?上曰,然矣。宣廟親祭時,執事亦皆以宗臣爲之矣。其令今日入侍宗臣咸平君致祭,而諸執事,竝以宗臣差定,祭文令陪從玉堂中,爲宣廟外孫者,撰出,可也。仍使濟書,傳敎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致祭等事,卽爲擧行。又敎曰,先朝展拜時則廟中丹雘,亦爲一新,而今則日子迫急,故只令修補其鋪陳矣。且鋪陳之三歲一改,旣有昔年下敎,今見鋪陳弊破者,多不修改,該曹事,誠極寒心,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墓所守護人等,雜役勿侵事,亦令該曹,依先朝下敎,,申飭本道,可也。上以小輿出外門,前都正李弘模等十數人,祗送於路左。上使亨宗,歷陳其姓名,仍下敎曰,先朝展拜大院君廟後,故同敦寧李弘逸子侄中一人,有除職之命矣。今李亨宗子侄,無長成者,其庶弟中,年長者一人,分付該曹,相當職除授,可也。上出洞口,乘輦時,招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下敎曰,明日親政,當殿坐于熙政堂,軍功私賑人及孝廉別薦,竝爲抄錄,持入,可也。大駕還至仁政門外,降輦,御小輿,從仁和門,還入大內,諸臣各退出。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趙命臣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都目政事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以爲親政時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訓將家,遣內醫看病。 ○以慶尙左水使狀啓,金海府居海夫金丁巳等九名渰死事,傳于李瑜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等邑居旗牌官李進賢等燒死事,傳于李瑜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都事宋時涵罷黜事,傳于趙命臣曰,今觀黃海監司狀啓,佐幕飭勵之時,其不擇可知,當該銓曹堂上,推考警飭。 ○傳于趙命臣曰,親政事體自別,而吏曹正郞沈聖希,屢度催促之下,終不入參,事極駭然,拿處事,分付金吾。 ○傳于趙命臣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錄用,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軍功人及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事,曾有飭勵,而方當親政,事體尤別,各別錄用,仕路之淆雜,專由於初仕之不擇飭勵之時,又當親政,尤可愼簡,各別擇用事,分付吏、兵批。 ○吏批啓曰,刑曹佐郞吳遂采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都目政,各岐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營將、邊將、虞侯、都事、察訪,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去癸丑秋冬等,承文院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在前都政時,直長仕日,未準十日以上者,有啓稟出六之規矣。今番直長,仕滿未準三日者,似當依例出六,而此非應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陞六。 ○以李衡鎭爲司畜別提,李基宗爲活人別提,尹師道爲西部主簿,梁夏吉爲平市奉事,宋成明爲知敦寧,趙儆爲揚州牧使,李宗白爲司僕正,尹洙爲熊川縣監,李震煥爲柒谷府使,洪禹集爲軍資判官,尹大柱爲典設別提,金相良爲氷庫別提,李渻爲司宰主簿,李道翼爲恭陵直長,李澯爲內贍直長,沈廷瑞爲健元陵直長,朴聖輯爲朔寧郡守,朴師漢爲永春縣監,金相璧爲驪州牧使,金垕爲理山府使,李彦熽爲戶曹佐郞,趙義彬爲監察,黃旻爲刑曹正郞,金漢喆、愼爾復典籍單付,趙階爲歸厚別提,李萬序爲司圃別提,金聖梓爲司饔主簿,朴泰容爲敬陵直長,宋鉉徵爲平市直長,吳命觀爲社稷直長,李普萬爲義盈奉事,南圖逸爲繕工奉事,羅景道爲孝陵奉事,李尙白爲思陵直長,洪啓欽爲宗簿直長,李渘爲尙瑞直長,李顯行爲內資奉事,金百鍊爲內贍奉事,李昌麟爲繕工奉事,李夏龜爲工曹正郞,韓德弼爲平壤庶尹,李彙恒爲咸鏡都事,文德麟爲固城縣令,柳重鼎爲河陽縣監,黃演爲高敞縣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加綏德,慶基殿參奉安德亨,恭陵參奉李昌麟相換,敦寧都正李亨宗加嘉善,韓配崙爲尙瑞副直長,金漢明爲典獄奉事,李秉觀爲長興奉事,南有容爲宗廟副奉事,沈廷紀爲榮川郡守,李延德爲龍宮縣監,申震熽爲珍島郡守,李枝發爲光陽縣監,鄭震輔爲居昌府使,崔命柱爲咸陽府使,徐幹世爲慈山府使,金遇夢爲奉化縣監,李道善爲恩津縣監,宋國緯爲北靑府使,申光德爲巨濟府使,李宗延爲忠淸都事,金壽煃爲衿川縣監,李霖佐爲贊儀,馬掘河爲靑丹察訪,崔守約爲刑曹佐郞,桂亨衢加嘉善。 ○兵批啓曰,訓鍊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軍功別單及私賑人抄啓事,命下矣。軍功別單人則幾盡除職,其中高道成則除白峙僉使未赴,姜相周則姑未除職,何以爲之?傳曰,竝調用。 ○又啓曰,忠淸兵使、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及他道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營將多窠,今當差出,而曾經訓鍊副正之人,多在外任,守令未準限者,竝擬,何如?傳曰,幾盡準朔者擬望,而其中準朔尙遠者,當此守令久任,申飭之日,似難擧擬矣。 ○又啓曰,忠翊將金達魯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事徐幹世戶奴呈狀內,素患痰病,觸寒添劇,萬無束帶供仕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知彀官任尙謙,敎鍊官趙得命,前司果洪大來,及第金元胄,軍官尹廷琓,閑良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等,或軍器別備,料辦取剩,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碩聃、禹尙奎、任尙謙,雖已資窮,未經準職,趙得命、洪大來,未資窮未準職,金元胄、尹廷琓、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宣傳官金BChar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纔經四朔曹司之役,宿病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忠彦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都摠都事,李維白爲訓鍊判官,許逄爲統虞侯,金夏明爲僉知,安允文爲洪陽營將,趙儆爲訓鍊都正,朴載海爲都摠經歷,尹敬一爲都摠都事,金潤九爲黃海兵虞侯,李義翼爲忠淸水使,鄭恒寧爲永宗僉使,具聖益爲忠淸兵使,沈宗善爲忠壯將,金必祐爲中樞經歷,趙榮國副司果單付,金必祐爲全羅兵虞侯,李聖魯爲宣傳官,柳萬增爲平壤中軍,朴宗儒爲文兼宣傳官,兪隆基爲訓鍊僉正,趙東晉爲訓鍊主簿,李玗爲兼安東營將,沈㮋爲武兼,權世聃爲訓鍊主簿,李必楷爲忠翊將,朴泰柱爲古城僉使,金弘魯爲東里僉使,白守一爲兼內禁將,兪隆基爲慶尙左兵虞侯,徐命茂爲大丘營將,金聖應爲訓鍊正,崔粹和爲中樞經歷,姜相周爲天水僉使,高道成爲多大浦僉使,尹弼殷爲注文島僉使,洪龍疇爲牛峴僉使,任尙謙爲古今島僉使,朴昌基爲豆毛浦萬戶,朴宗英爲內禁將,鄭思良爲花梁僉使,李尙俊爲馬梁僉使,崔華徵爲於蘭萬戶,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李彬爲訓鍊主簿,閔諗爲都摠都事,柳得基爲訓鍊判官,朴二松爲葛頭山僉使,鄭德章爲越松萬戶,安重廉爲慈母山城別將,張善興爲大峴山城別將,魚史正爲包伊浦萬戶,林振華爲薪智島萬戶,金東胤爲位羅萬戶,朴銑爲都摠都事,金光渭爲訓鍊判官,李說爲訓鍊僉正,趙東夏爲宣傳官,金錫基爲都摠經歷,權尙鼎爲天城僉使,趙徽爲都摠經歷,金義信爲開雲萬戶,辛翼昌爲梨津萬戶,黃廷傑爲南桃萬戶。 ○兵批啓曰,統虞侯許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趙命臣,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院寫字官李壽長,曾有筆才,且解楷法正韻,宜可以訓課後進,故依李翊臣例,別付司果祿,以奬人才矣。今旣身死,其代不可不擇差。而卽今寫字官中,李英錫筆才稍優,且多勤勞,仍付其祿,以爲依前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正李玗,今日親政時,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李玗,今日政,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本所捧單之數,比一所甚多,而一所則柳葉箭,幾盡畢射,本所則六兩,今始畢射矣。柳、講兩技,試取之際,自當動費十餘日,而如是之間,殿試日子,亦且不遠,以二貫革試取,勢難及期畢試,自前如此之時,柳葉箭,有四貫革試取之例,今亦以四貫革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二月初七日,藥房入診時,湖南、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矣。賜祭香祝,令該司照例磨鍊,急速下送,令本道淨處設壇,隨時卜日設行,而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事,分付三南道臣,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本府之坐,禁推二人,所當取招照律以入,而副校理鄭亨復,昨夜放還之路,落馬被踶,腰脚全不運用,不得納供。故修撰朴弼載,獨爲照律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一所參試官金錫漢,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拜廟禮成,聖孝克伸,凡在瞻聆,欽頌曷已,臣以床笫奄奄之喘,實無一分生人之事,而不敢息偃私次,舁進祗伏於衢路之側,以伸區區戀結之忱矣,不意史官跋來,恩諭特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而顧臣積月沈委之餘,筋力凘頓,已無餘地,跬步之內,不能自運,雖欲不計顚仆,趨造班行,而萬無自力之勢,恩命之下,竟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不勝戰悸俟罪之至,玆敢冒死自列,乞命有司,議臣闕禮慢命之罪,寘之重典,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路傍,見卿祗迎,有遣史官之事,聞其回達,雖甚缺然,以疾未赴,其何所傷?卿須安心,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當罪而不罪,當遞而不遞,威命屢加,近侍臨守,臣於此,惶蹙迫隘,寢食殆廢,疾病隨劇,而籲天無路,惟願速就溘盡,臣之情地,可謂窮且極矣。今若憑依恩眷,弁髦人言,而仍復淟涊,則祿位可保,軀命可存,而甘心譴何,不敢爲此者,蓋其放肆無憚之譏,倍加於臺疏所列,耐彈行公之失,反甚於違命被罪。臣之一身顚沛,固不暇論,其於虧壞國體,貽羞台司,何哉?聖批,輒諭之以罄竭心曲,臣雖迷頑,豈不知感?每一承敎,涕淚被面,而顧臣區區衷懇,獨未蒙君父之體諒,恩禮踰濫,一例敦迫,此豈但賤臣之抑塞罔措,一世聽聞,莫不駭惑者也?今聖上之所不卽許遞者,非欲使臣忝崇位而費厚廩,將以任其職責,而身旣不正,更何顔面,冒處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此在事理,皦然明甚,殿下倘加諒察,則不待臣累煩籲號,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且念臣先父,昔在先朝,深受隆知,累拜相職,而少有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先朝亦賜下諒,而矜許其憂愛之誠,則不以解免而有間。臣雖萬萬不肖,粗聞資事之義,特蒙聖朝之簡擢,繼叨此地,行己處事,實多忝厥之罪,而至於去就之節,不敢墜虧,以負先父於泉下。況臣所遭,罪名僇辱,曾所未有者乎?幸而不被譴何,則豈非耄昏之年,其參聞朝政,出入筵席,雖在散秩,惟期竭力報效,是臣區區所願也。伏乞聖明,特回鑑照,憐臣言出肝膈,不容一日虛糜,亟賜鐫削,以幸公私,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悉諭,惟望造朝,而巽讓冞篤,心猶漠然,自媿誠淺,良以無語。噫,卿以若是祈免,謂曰,許副若此,實非恒日所望者,而於卿雖甚不安,予之敦勉,其曰由心,如是困我,豈休戚與共之義乎?不在多誥,卿之一日不造朝,增予一日之抑菀,二日不造朝,增予二日之抑菀,巽讓今幾日,敦勉今幾何?其若念此,決不一向邁邁,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求對率爾,自速臺參,董事不謹,幸蒙薄勘,退伏田廬,追愆訟罪,分爲聖朝之棄物,永遂溝壑之本分,纔逾旬日,恩敍遽下,軍銜兼司,依舊牽復,恧縮惶駭,置躬無地,此際伏聞,有長陵靑龍麓外,令臣看審之命,意者防川事也。事係往役,義無敢辭,第臣向來所被人言,首之以國綱之解弛,結之以擧措之猥越,有若臣圖免薦事,爲私乞對者然,是則臣誠蔑分無嚴之妄人耳。追思至今,五情隕穫,蓋臣於薦事,初無私義之必辭,祗以前任人主薦,嚴若三尺。且居留之爲外官,未見於國典,則捨前任而命臣,國體公格,恐涉顚倒,而文字陳聞,不如面奏之詳悉,故區區微見,只欲存文苑之舊例,完會圈之重擧,而不自知求對之爲越常分而關國綱,乃如言者之言也。誠使臣,苟然承命,越例薦進,亦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然筵奏本意,人未見諒,外面驟觀,事異故常,非斥之來,臣固無辭,而聲罪嚴重,誅殛猶輕,其可以事往年移,晏然自恕,猥膺朝命,而不知愧哉?至於園陵石物之年年生病,臣實惝怳震越,莫究厥由,夫近百年不設之屛役,付諸晩工之生手,其洞洞憂畏,惟在於封築安排之有所未盡,而若乃石體之剝缺至此,曾是不虞,毋論石性之堅脆,人工之疎密,復土纔三載,報頉相續,其董敦無狀之罪,雖百死難贖,今此防川事,亦屬陵役,以臣已試僨誤者,豈容再冒於其間?況臣當初所達,只見其天作水勢,紆曲彎抱者,因人鑿破,失其故道之爲深可惜,而役未卽擧,績且屢圮,涓涓之微,浸成巨壑。臣雖一番往視,治水之術,素無經歷,其難易成否,何能懸度?朝家若不憚力而營之,惟當召募其習於掘浦築防之役者委之,求其功省而事完而已。若謂水道,新舊無甚利害,而時屈擧贏,難於勞民費財,則姑且置之而已。凡此數端,恐不必煩臣往來,而可坐而策也。此非臣憚於一往,故爲此張皇,蓋其事勢,有必然者故耳。臣宜早以此仰聞,而草莽釁累之蹤,不敢以逖聽於朝紙者,唐突陳辭,稍竢知委,分付之有節拍,而迄此無聞,寂默是懼,今始封章自列,遙控至懇,伏乞聖慈,亟收臣看審之命,刊臣仕版,俾臣沒齒自屛,長以葵傾華祝,寓此忱誠之萬一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尤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應命。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講筵,與校理尹得和,同爲入侍矣,得和,先陳與臣有世嫌事,聖上,卽俯詢其世嫌之爲何事,臣意以爲,追提百年前已往之事,詳陳其顚末,則必重有慼於僚臣之心,而亦非古人忠厚之意,故臣泛然以臣曾祖杞平君臣伯曾,駁論得和五代祖海平君尹昉爲對,而第伏念,彼此嫌端之委折,聖上旣欲詳聞,而有此下詢之擧,則駁論之爲某事,其不可終始掩諱,而欲索言之,則有違於初不詳對之本意,故臣於是多般思量,而終未得好道理矣。怳然記數年前,全羅監司臣趙顯命,以臣先祖之章疏剴切,言人之所難言,而聖祖不以爲罪,特加優容採納,至今傳以爲盛德事。自上若取覽其文集,則必有裨補於君德等語,陳奏榻前,其時聖明,卽有取入文集之敎,灜館本無所儲,館吏來索於臣家,臣以私篋中所藏《翠軒疏箚》爲題目者三冊,送于灜館,仍卽捧入,翠軒,卽臣祖之號,而臣祖彈論尹昉之箚,亦在於冊中。冊旣內入,則伏想玆箚,亦必一經睿覽矣,旣經睿覽,則嫌端之本事始末,聖明亦必記有而覺得,故臣果以進冊時事,詳知陳白者,意實有在,而語次之間,略及臣祖之行蹟及家庭間訓戒,此固因歷擧事實之際,自然語勢滾到,不得不如是者也。惟彼僚臣,不知臣本意,猝然以私事之煩達,請推於前席聖問之下,臣方以臣之先祖事陳達,則其在得和之道,固當遠嫌之不暇,莫敢是非於其間,安可遽然請罪,有若局外無故之人哉?假令臣,眞不顧猥越之嫌,陳白私事,請罪一節,在他人則可,在得和則不可,況臣只因聖問而仰對,初無是事者乎?且得和,以其先祖行蹟及冊子事,張皇陳奏於臣言之前,今若以私事之陳白爲猥屑,則猥屑之目,亦或有彼此之殊耶?彼非不知請推之爲大段不可,而或恐臣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耶,可謂不知臣而枉費心慮矣。伊時事狀,天鑑旣已下燭,至命勿推,則臣不必引而爲嫌,而旣以猥屑之目,被斥於同僚,則其見輕太甚,而蹈藉極矣,在臣自處之道,其可恬然而不知避哉?且於講筵已罷之後,知事特進官,盡退出矣,臣顧視得和,欲與同出,則得和曰,吾有陳白事,君若欲退,宜須先出云,經席事體,豈有上番未退而下番先出之例哉?臣聞甚訝惑,莫知其謂,而姑爲退伏矣,聞其末梢所陳白,則乃鄭益河事也。臣始悟得和之勸臣先出者,蓋慮其或有防礙於陳白之本事也。情志之睽阻如此,觸事之欺侮如是,而其可包羞淟涊,同爲周旋於一署哉?臣卽欲陳疏徑出矣,動駕之期,只隔一日,義不敢言私,泯默隨參於陪從之列,而亦非終爲蹲仍計也。今始露章自劾,徑出禁門,臣尤死罪云云,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謝人言,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爾病痛,于今飭勵之時,豈可以此等微細之事,若是疑阻,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刑曹參議李衡佐疏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甲寅二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佐郞申晩,兵曹正郞李宗延,佐郞朴致文入侍,吏曹參判宋眞明,追後入參。在魯進曰,大政時,堂郞不可不備員,況親政事體尤別,而參判宋眞明違牌不進,正郞沈聖希除拜之後,以前事引嫌,終不出肅,殊極未安矣。上曰,親政體重,何可如是?竝從重推考,參判更爲牌招,郞官催促入來。命臣曰,沈聖希向爲銓郞時,堂上請正壞例之罪,而渠之對疏,亦不能擇語,今其情勢,姑難出仕矣。上曰,其時堂上,卽今之堂上乎?儼曰,然矣,而此非承旨所可陳達之事也。游曰,依昨日下敎,軍功及私賑人,竝爲別單抄入,而軍功則未除職者無多,只有高斗星、姜相周二人而已。私賑人則前已給納粟帖,而渠輩不知事例,願爲邊將者甚多,而納粟帖,旣不得通仕路,故置之矣,頃日備局定奪,收還其納粟帖,改給正資,而姑未擧行矣。上曰,依備局事目爲之,軍功未除職者,調用,可也。在魯曰,孝廉薦持入事,命下,而諸道姑未盡來,江華及松都狀啓先到,待諸道之畢至,自廟堂相議抄用之意,敢達。上曰,其抄啓,出於特敎,若濫多則當更抄用,而旣令諸道,各擧一人,又何抄乎?在魯曰,雖使各擧一人,諸道及兩都,合爲十數,其勢決難盡用,自前例自廟堂抄之矣,旣不能盡用,則先用兩都所擧,畢竟將有不均之弊矣。大抵仕路之不淸,實由於承傳之太多,至如幼學之以先蔭懸註者,終不及進士中極擇矣。宗玉曰,旣有抄啓之命,若善爲抄選,則雖盡用之無妨,而隨到隨用,則終必有窒礙矣,如長官所達,待其畢到,而抄用好矣。游曰,今番則出於特敎,而八道,例於歲末爲之,未知其實行之如何,而不過其鄕里士民,報于本官,本官報于監司,監司狀聞,而其措語則只據士民呈文,率多浮其實者矣。在魯曰,以其所臚列者觀之,則皆孟宗、王祥感物之行也。上曰,若誤薦,則其責在道臣,於銓曹,何與焉?在魯曰,臣則以屛去干請,公選極擇爲心,而除職承傳無數,爲銓官者,實無擇差之道矣。上令命臣及儼,書傳敎,下吏、兵批後,仍下敎曰,吏、兵批闕單上之,吏、兵判來前,在魯等進伏。上曰,今此親政,異於前時,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故各別申飭,勿思爲人擇官,惟務爲官擇人,可也。兵批則專用久勤,其擇難矣,且異於東銓,武弁多奔競,而邊將差除,必以恢公祛私爲心。在魯等曰,雖微下敎,臣等以盡心爲期,況下敎如此,敢不精白奉承乎。上曰,初仕則求用吏判與佐貳所不識之人,可也。兵批則頃者李壽海之疏,以藩閫一色爲言,閫帥之以此指目,誠怪異矣,向來豐陵,嘗以期使之無爲對矣,今則何如?游曰,毋論臺言之當否,其當之者,安得無瞿然之心乎?卽今大家四五六,或不無標榜,而其外無指的者,又有以南、少稱者若干,而臣亦多崇用,臺言或指此而發乎?臣未能知也。上曰,宣傳官,尤當擇之,祖宗設置之意則重與翰注等故,頃於內試射時,諭渠輩,使無自輕矣,然翰注薦,猶有古法,而此則不能然矣,吏批通淸,亦宜審愼,而如鄕人則似難知矣。在魯曰,然矣,近來通淸甚難,如崔逵泰者,以嶺東之人,文學操行,可取云,而其容貌不揚,人鮮知之,如此之人,固未易知矣。上曰,宋時涵,何如人耶?在魯曰,是故掌令道涵之弟,而爲人恬淡,臣以爲擇差矣,海伯狀啓如此,其白衣一事,都事便是營門所屬,故以白衣出入營門,自前爲之云矣。上曰,營將之選,亦難矣。游曰,若皆以堂上除之,則其擇不難,而以堂下副正差遣,則或有不足者矣。上曰,勸武不次,有若干人,其中陞差,亦可矣。在魯曰,今番吏參改正,是前所未有者,群情因此倍激,金有慶疏意不然,而臺諫抑勒爲說,聖上之卽允,亦過矣,所謂改正,非律名也。以此,自前在三司之人,或被改正之彈,而若非其罪,則勿拘還擬,有慶,雖今番吏參之望,亦當還擬,而其見劾屬耳。有若與臺啓角勝者,故姑爲停之,而今後則凡其宿硏,勿拘還擬之意,敢達。上曰,金有慶向來事,非矣,申宅夏之請改定,又過矣,宅夏之啓,不獨此也。如李壽躋罷職,亦知其過,而方甚寂寥之中,書納九件事,故不欲取舍,而竝允之矣。有慶其後,不又擬望乎?在魯曰,擬工參望,而受點矣。上曰,當初從臺啓,其後卽落點,皆有意也。上曰,每親政時則兩銓,以殿坐之久爲悶,常有急急了當之弊,必不能詳審於政注,今番則勿如是可矣。上曰,曾經侍從堂上之人,有在罷職中者乎?宗玉曰,牌不進罷職中,堂上亦多矣。上曰,親政不必拘常例,卽今正患乏人,曾經侍從以上罷職人員,竝敍用。兵批,以試官摠管罷職之武臣堂上已上,亦皆敍用,可也。上曰,堂下武弁,不知者甚多,此望中尹忠元,誰耶?游曰,判尹尹陽來之五寸姪也。在魯曰,嶺南人各別收用事,有下敎,故臣在政曹,亦常加意,而嶺南本非西北等夷,今聞其人,以與西北人,竝爲懸註爲恥,宰臣李普爀等皆言,今後則於望單,勿爲懸錄爲宜云矣。宗玉曰,不必嶺南與西北也。鄕人之爲初仕者則一例懸註好矣。上曰,然矣。吏議所達爲好,其傳敎則爻周,此後則如吏議之言,可也。在魯曰,此亦有弊,新創古無之規,有若分排鄕人,未知其可矣。上曰,然則勿爲懸註,而出擧條,使知此意,可也。游曰,平壤中軍事,新有所達,勿爲單望,而備三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御覽官案,事體嚴重,而繕工提調,是咸原府院君而以魚有龍書塡,驪川君之驪字,以呂字誤書,當該郞官推考,下吏推治,可也。上曰,各道審藥檢律,其瓜滿,幾朔耶。在魯曰,未詳,而似是二周年矣。在魯曰,武監察,擬熊川縣監望,而其薦,漏落不書,極爲惶恐,方侍榻前,不必付標,若還下則添書入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臣曰,事甚疏漏,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宗玉曰,沈聖希事,當初與參判所爭,不過一時體例間事,今宋眞明,亦以其時事,自謂過當,而聖希之如是引嫌,臨軒屢促,而終不入來,殊涉未安矣。上曰,追提往事,撕捱至此,已極過當,今日推考催促,而亦不出肅,更爲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上曰,平安兵使金潝,無可照律者,卽今關西事爲急,付過放送,使之明日辭朝。上命少退。儼曰,兵曹參議趙鎭禧,少退曲拜之際,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上曰,昨日,分付之人,異於他承傳,竝於今日政,下批,可也。在魯曰,當如下敎矣。上曰,灣尹薦,姑未出耶?命臣曰,政院則姑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政,當爲差出,令備局斯速薦望。上覽吏曹侍從罷職人別單,問于諸臣曰,往者爲乾坤之說者,是朴奎文乎?儼曰,然矣。上曰,沈聖希,姑無去來耶?本曹未之知耶?在魯曰,未知矣。上曰,注書出問其去來,吏曹則每以郞官之少而遲矣。儼曰,其郞官雖獨參,而疾書,故不至遲滯矣。上曰,然矣。上曰,玉堂窠,幾何?在魯曰,有副校理及修撰矣。上曰,今日誰爲入直耶?儼曰,尹得和詣闕陳疏,兪㝡基以親病陳疏,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尹得和、兪健基事,怪異,得和之請推健基,健基看得太深矣。在魯曰,其互相陳疏之際,易致爭鬧,尹昉、兪伯曾兩人,皆先朝名臣,久遠之事,復何可惹起乎?儼曰,健基疏末端事,其時臣亦陳達,甚爲不安,而語意,有若臣與得和相議而爲之者然,此乃疑阻也。上曰,初仕,果不可不擇也。私賑人,已爲奉事,幾何而爲守令乎?在魯曰,然矣。上曰,金聖梓,誰也?儼曰,故牧使道浹之子也。上曰,向來爲禁府都事者乎?儼曰,爲都事者,卽道洽之子聖采也。上曰,故御將奉祀,何人爲之耶?儼曰,聖采出繼而爲之矣。上曰,刑曹、漢城府,必擇差可矣,都下生民休戚,係此兩府矣。儼曰,御座咫尺,望單出納,何等嚴重,而入侍之際,承傳色,不爲起受,事極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徐命茂,誰也?游曰,爲訓鍊副正六七年,出爲嘉山郡守,臣待罪關西,見而知之,能善治矣,今吏議徐宗玉之近族也。上曰,邊將無年限乎?此人若試之,則可知,而其年多矣。游曰,聖敎,指尹弼殷乎?上曰,然矣。游曰,邊將無年限,其人年則六十九,而猶矍鑠,且爲人素佳,本鎭近而好,故差之矣。命臣曰,沈聖希,尙無去來,故更爲催促之矣。上曰,親政事體如何,渠來不來間,當有所報,而至今無聲息,極爲駭然,沈聖希拿處,吏郞闕,有之乎?宗玉曰,多員未能盡差,故常作窠矣。上曰,有前望乎?在魯曰,前望只有一人,而大抵吏郞,猝不可出矣。宗玉曰,如翰薦,郞官必自薦之,故難矣,必欲於今日備員,則沈聖希拿處後,更爲催促出肅,不然則旣有入侍郞官,使之薦望,亦可矣。上曰,親政事體至重,使之差出備員,可也。在魯曰,此亦難矣,如翰薦,必須遍議于曾經諸人而後完薦,猝不可爲矣。上曰,今此捉虎者,其將校則自內旣有賞賜矣,其鎗軍砲手則自本曹從厚施賞爲宜。且其虎體大,而旣入親覽,則與外方狀報之類,事體有異,前後所捉,亦已滿三,依備局當初定奪,將校桂亨衢,特爲加資,可也。上曰,今閱散班官案,則西班前銜,略爲修正,而東班前銜,全不修正,事甚慢忽,當該郞官,推考,可也。上曰,臨政而陞營將,仍遷內職,非故例乎?游曰,然矣,而近來則營將,必使久任,故不爲是矣。上曰,如勸武不次之人,當不拘此矣。金聖應,非不次乎?游曰,不次也。上曰,於勸武諸人中,聖應最勝,當其勸出也。予頗費心,其爲人確實,前頭將有乃祖之風矣。上曰,承傳之擬於久勤下,實爲虛望也。在魯曰,承傳冊大如斗,勢不能盡用矣。游曰,此屬得此擬,猶以爲鄕里生色矣。上曰,韓德弼,誰也?在魯曰,故監司祉之子,而曾爲禮安、大丘二邑,有治聲矣。上曰,柳重鼎,誰也?其爲人則可矣?僉曰,柳鏛之子也。上曰,高敞三望,何如?在魯曰,黃鋋則方爲訓鍊僉正,而甚精詳,且有家行矣。上曰,文德麟,亦佳矣?在魯曰,然矣。嘗爲保寧縣監,治聲大振,李眞望爲御史褒啓,以爲設邑以後所未有。上曰,李渘,誰也?儼曰,爲進士,居江上矣。上曰,李泰昌、申鎭嵩,如何?在魯曰,泰昌嘗善治保寧,鎭嵩不獨治邑之才,素有忠義之心,常欲爲國一死矣。上曰,李延德,是看山人乎?在魯曰,其人多才,亦解堪輿,故辛亥遷陵時,嘗一往審,而是故相臣尙眞之姪子,有操行經術,屢被別薦矣。上曰,爲人似輕率矣。在魯曰,人亦堅實,非輕率者。今番守令講時,臣見其通熟,竝試七書,應口無滯,誠奇矣,作吏,亦必善治矣。游曰,昨年趙顯命,爲湖南伯下去時,爲譏捕掛書賊,自辟崔命柱爲全州營將,金洸爲南原縣監,其後洸與趙虎臣相換,爲礪山府使,今已經年矣。洸非久使居外之人,而今置無意味之礪山,崔命柱旣已移職,則金洸亦使之入來乎?第近來外官,必令久任,姑勿遷動乎?上曰,姑置之。儼曰,兵批,姑罷矣。上曰,知道。上曰,許逄,何人耶?在魯曰,許樑之子,而爲人可矣。上曰,守令,有未下直者乎?眞明曰,有之。忠原縣監李匡誼,除拜已久,尙不下直,又有未署經者,臨陂縣令安錞,憲府則已署經,而諫院則未署經矣。上曰,安錞旣已署經於一司,一司則除署經發送,李匡誼催促辭朝,黃海監司趁速下去之後,平安監司可以赴任,黃海監司兪拓基,催促上來,使之辭朝,可也。上曰,鄕薦,每都目用之乎?在魯曰,不必用之,鄕薦甚虛疏矣。上曰,太學薦,不得不用乎?在魯曰,若完薦而送于銓曹則用之,今番則無送來之事矣,然其虛疎,與鄕薦無異矣。凡薦,類多如此,孝廉薦,雖有兩都所來,而太張皇,未知其實行之果何如也?上曰,李德壽則似不如是矣。在魯曰,臣正恐德壽爲然,此是文人例習也。上曰,吏議新經大成,可以知之,今則泮薦,無隨時之弊耶?宗玉曰,泮薦古則出於公議,近來則常不免隨時之弊,且雖完薦送之,吏曹間或不用,故其薦甚輕矣。上曰,去春視學時,有所下敎於兩齋任矣,其時齋任則想已遞矣,其後趙明翼及兩生,有招諭之事矣。命臣曰,吏批姑罷矣。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 ○夜四更,月暈左珥。五更,流星出貫索星下,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政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所監視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往事不足芥滯,義州府尹望安心議薦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擎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極,冒死更籲,罪積違慢,自分重被譴何,溫批反降,開示丁寧,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莫知攸措,相臣被論,仍冒其職,求之古事,曾無是例,蓋以廉義大防,不可隳虧,一失名節,餘無足觀故也。臣若不念休戚之義,徒以冀免爲計,則神明所臨,死有餘罪矣,苦心血懇,自劃已審,聖明旣察其萬無一出之路,而一向强迫,徒傷事體,則必軫禮使之道,卽賜處分,臣於此,更不敢煩縷,而但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尙未有撤還之命,臣日夕煼灼懍惕,尤在於此矣,心神錯亂,不能悉心以對,只自涕泣俟罪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度呈辭。入啓。答曰,昨纔傳批,今又上單,何情志不孚,至此之極哉?曾前輔相,若卿所遭,而雖皆終解,于今世道,其在鎭朝象斥囂囂之道,決難許解,況不然者乎?昨日增抑鬱之敎,實由肝膈,卿胡不諒,若是過讓,雖曰上十單,終難許副,志已固定,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偕入,庸副企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徐命彬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懿陵石物塗灰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傳于徐命彬曰,平安兵使金潝引見。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鄭亨復,日昨蒙放還次之路,所騎驚突,空中墜落,背脊被踶,外傷內牽,肢體不收,氣息喘短,症勢苦劇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時在咸鏡道鏡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因吏曹判書金在魯所達,和義、永豐事實,令本寺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事,命下矣。本寺別無可考文籍,只有庚戌年李萬郁等所納和義君之子金蘭守臣軾之墓碣印本,其中果有中廟朝復官錄裔之語,而撰其文者,卽中廟朝名臣參判李希輔也。伸理之蹟明白,故其時提調臣尹淳,據此陳白,博考命下之後,又因和義君後孫李汝益呈單,取見《莊陵誌》,則有云和義君與漢南君臣{{!|𤥽|⿰王於}},永豐君臣瑔,共坐錦城大君臣瑜事,蓋其被罪,似由於爲端廟陳疏,而自今日論之,則其盡心所事,與六臣殆無異同矣。旣爲伸復,則賜諡禮葬,自當依例擧行,而永豐君,今因和義君之事,亦爲追復,實有光於聖朝敦親表節之意,而今無子孫之見存,令該曹稟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騎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騎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陵幸時,禁軍中人馬俱蹇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矣,今亦依前例擧行。而監軍巡將,亦依前例,以十二日受點人員,十三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都目親政時,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徐宗敏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兵批座目,載錄於伊時筵說。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尹任世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每當換節之時,症情輒復添劇,卽今病勢,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親政時,吏批都目政事,李檥爲右通禮,申晩爲兼校書校理,洪允輔爲漢城判官,李衡鎭爲刑曹佐郞,南弼明爲司儀,鄭得天爲司䆃主簿,鄭檝爲吉州牧使,鄭玉爲黃海都事,金聖來爲掌苑別提,崔昌愈爲宗簿主簿,趙東夏爲海南縣監,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沈星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珌爲昆陽郡守,李挺楫爲瓦署別提,李萬序爲監察,李渻爲禁府都事,金聖梓爲工曹佐郞,田雲祥爲通津府使,金漢喆爲兵曹佐郞,邊翼老爲奉常判官,朴聖龍爲延曙察訪,李渘爲氷庫別提,權德載爲判校,金受漢爲引儀,金相玄爲司評,尹師道爲內資主簿,趙明履爲兵曹正郞,廣興副奉事金基邦,典獄奉事金漢明相換,黃沇爲司藝,尹天和爲尙瑞副直長,柳復明爲慶尙監司,成範錫、金錫一爲典籍,權定性爲掌樂主簿,任安世爲長興主簿,金致謙爲司圃別提,朴師任爲司僕主簿,李廷漸爲司畜別提,李敍五爲南部參奉,韓配崙爲尙瑞直長,尹大柱爲監察,金振玉爲軍器主簿,申晩爲兼南學敎授,李秀徵爲西部參奉,申時學爲西部主簿,金廷鳳爲司藝,洪尙輔爲司甕主簿gg司饔主簿g,具鼎勳爲司宰主簿,李光躋爲注書,柳憖爲濟用副奉事,徐命建爲氷庫別提,柳尙徽爲典設別提,閔樂洙爲昌陵參奉,洪象漢爲禁府都事,鄭羲祥爲永禧殿參奉,宋龜明爲東部參奉,李梅爲贊儀,李箕恒爲社稷令,黃泰河爲宗廟令,李勛佐爲繕工副正,金尙翼爲敎理gg校理g,李宜衡爲禁府都事,李益炫爲濬源殿參奉,邊聖佑爲巨濟府使,郭鎭緯爲惠陵參奉,李垸爲光陵參奉,黃BChar源爲章陵參奉,李箕重爲長寧殿參奉,金光遂爲康陵參奉,李瑞復爲厚陵參奉,李益俊爲典設別提,李廣矩爲慶基殿參奉,鄭文恒爲造紙別提,朴弼均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昌垕爲假引儀,李德壽爲大司憲,李箕鎭爲副提學,李宗城爲大司成,兪彦通爲刑曹參議,申維翰爲奉常主簿,安復駿爲直講。兵批政,以趙東夏爲訓鍊副正,金瑞奎爲訓鍊判官,韓命新爲訓鍊主簿,李培源爲都摠都事,趙儐爲訓鍊都正,李世赫爲訓鍊主簿,李晟爲訓鍊主簿,金震輝爲柒浦萬戶,崔斗弼以本院去官爲訓鍊主簿,金允瑞爲方山萬戶,崔斗弼爲在德萬戶,金養中爲都摠都事,李羲瑞爲訓鍊主簿,金克禮爲禿用山城別將,申慶涉爲訓鍊主簿,金聖魯爲訓鍊副正,崔慶老爲中樞都事,李德觀爲都摠經歷,金聖應兼全州營將,成碩臣爲南虞侯,李宇平爲訓鍊主簿,趙徽、趙東恒爲宣傳官,崔一衡爲訓鍊僉正,柳德徵、李彦泰爲訓鍊主簿,崔汲、李裕遠爲宣傳官,李義璧爲訓正,金石臣爲訓鍊主簿,崔粹和爲都摠經歷,李維白爲都摠都事,具世仁爲武兼,金錫如爲同知,白萬柱爲訓鍊判官,朴嗜覃爲五衛將,崔慶老爲中樞經歷,姜泰齊爲訓鍊判官,金{{?|⿰亻政}}爲僉知,鄭東尹爲甫乙下僉使,李奎文爲雲寵萬戶,金致久爲中樞都事,李時馨、盧啓禎爲訓鍊主簿,洪有源爲部將,鄭泰章爲平南萬戶,閔宜壽、金精五、鄭承來、金彭齡、柳命龜、桂仁基、李德倫爲武兼,外叱怪萬戶以趙錫五爲之,權尙和爲守門將,鄭德鳳爲武兼,李楷、金命佐、金世挺、李始完、朴文彬、張時維爲部將,金天柱爲臨津別將,宋奎錫爲漢江別將,禹弘齊、田得雨、崔漢標、李元新爲副將,鄭道行、金重采、安鵬慶、金命九、劉弼漢、崔昌遠、李夢觀、金尙鉉、高世喆、石有衡、張世億、任世英爲部將,鄭禹賓、李松老爲忠壯將,李希夏爲宣傳官,權興俊爲順天營將,權管帙,黃土岐,金錫三,黃拓陂,南泰錫,安原,韓起周,吾村,朴仁瑞,於汀灘,李致敏,楸仇非,金順萬,江口,朴鏜。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抱此危迫之懇,屢上辭單,輒蒙特諭之宣,不賜矜諒,顒俟之餘,茫然失圖。念此眇末賤臣,負罪已極,而恩數曠絶,誨責愈勤,藹然如父母之慈,臣伏讀震慄,五情飛越,君父之顧遇隆重,而僭忘分義,不思祗承,此非臣子之常情。臣雖冥迷,旣蒙恩造罔極,叨冒至此,如非萬萬不安,則豈敢一朝,遽作偃蹇慢命之人哉?特以上念國體,下畏公體而然耳。顧今世道,必蒙遞罷然後,可以鎭朝象斥囂囂,而若復冒沒則物情尤激,所以鎭安之者,適資其無限醜辱。臣雖萬被誅戮,職名未解之前,更入脩門,已斷其望,每承情志不孚之敎,臣竊撫躬悲隕,直欲剖心而自白也。然而天地之仁,無物不遂,日月之明,靡幽不燭,臣唯以務積誠意,冀回憐察爲期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觀書啓,尤增抑鬱,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記事官臣李鼎輔,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頃以廟薦一事,深被臺疏之所指斥,追思至今,惶愧冞切,區區私義,決不可苟然仍冒,復當薦剡,而不意玆者,以灣尹薦望事,史官傳諭聖旨,至有往事不足芥滯,安心議薦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恐悶蹙之至。臣誠不肖無狀,忝居輔相,而其所薦擬,不能一循至公,至使詆斥之言,出於公議之地,論其罪負,宜在罔赦,更何敢與議於薦進人物之際乎?成命之下,竟未奉承,伏地戰悸,只俟嚴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卿之尙未造朝,猶意筋力之未逮,此等薦望,若是讓焉,是豈恒日所望者哉?卿須安心奉行事,更爲傳諭。傳曰,此批答,遣史官傳諭。 ○兵曹口傳政事,以韓範錫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習陣單子,殿坐時刻相値,故命留矣,當該內官,忘置不達,今乃啓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徐命彬,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以兼帶右邊捕盜大將罪人合坐事,命下已久,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甚重,尙不擧行矣,今則張鵬翼,病勢少差,明日欲爲合坐云。合有推移之道,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明日欲爲合坐,令政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光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砲手五十名,今二月初一日出送,而向者本廳軍兵撤還之後,旋有人命囕殺之患,事極驚駭。故將校軍卒處,各別嚴飭,期於必捕,而豹一口捉得之後,大虎終未尋蹤捕得,所當多日留住,窮搜極覓。而今十三日懿陵幸行時,本廳當爲隨駕矣,京標下軍兵中別牙兵砲手,不可不備,隊伍,今姑撤還,前頭更爲觀勢出送,何如?傳曰,允。 ○注書金錫一遷轉,代以金尙迪爲假注書。 ○徐命彬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新除授敎理gg校理g金尙翼,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參試官都摠府經歷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參試官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命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鄭羽良上疏。入啓。伏以臣於昨年秋,蒙恩出守便郡,備甘具旨,以奉親養,錫類之仁,非臣糜粉所可仰酬其萬一,而才疎識短,有孤分憂之責,爲懼爲愧,日夕不寧。又以意外事,乍置吏對,旋下放仍,仰祝恩私,猶有感激,乃於玆者,復以臣爲嶺南監司者,臣驚惶震惕,不知所出。噫,國家用人,各有攸當,譬之鼎、車、箕、筐,其職不同,今臣本色純迂,無所短長,置之一縣,猶懼不稱而獲大戾,今忽無故而畀之以千里軍民之重,臣誠惝然驚怪,莫曉其何爲而至此也。然此特朝家用捨乖當而已。至於臣之私情,則尤有所萬萬難抑者,臣父今年,爲七十一,實非遠離宦遊之時,而國家使待臣僚,曲施恩禮,親年七十,必許歸養,著在絜令,其來已久,凡有陳懇,無不俯許,如臣才分之不逮,姑舍無論,情理決不可違離往赴。伏乞聖慈,亟許鐫bb遞b,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俾幸公私,不勝大願云云。答曰,藩任體重,豈可輕遞?而情理若此,亦難强迫,許遞焉。 ○校理尹得和上疏,伏以臣,昨伏見兪健基之疏,怒臣向日請推,追提臣先祖百年前事,而語甚巧密,意在誣辱,臣看來未半,不覺五內俱裂,私心痛迫,不敢在直,蒼黃徑出,今始露章自列,幸聖明,少垂察焉。臣之先祖,當初被誣,前後陳暴,洞釋無餘,載在國乘,自有公議,今不必一一煩陳,而最是孝廟朝聖敎,尤爲明白。臣之高祖臣海嵩尉新之入侍前席,則孝廟下敎曰,江都之事,本無可言之端,肩輿入陣,終始不拜,呼言速殺我,此予所親見者,此豈出於惜死?其意專出於保出廟,且欲救活我兄弟,仍使一島生靈,得免魚肉者,尹相力也。大哉,王言,昭揭日星,眞可謂俟百世而不惑,渠何敢復提往事,忍爲詬辱後孫之資也?今臣與健基,若欲說往說來,則豈無可言者?而怒其後裔,辱人先代,實非士夫口業,臣何效之?彼此讎怨,世所共知,其在私義,決不可周旋一館。而臣嘗謂人臣事君之義,公自爲公,私自爲私,遂至伴直登筵,不敢以私廢公。若其以世嫌陳達者,此不過因聖敎偶發之言,而俯詢之時,渠則默無一言,承宣有所仰對矣,語卒良久之後,忽發其先祖事,仍及渠之一身。而或擧平生,或稱性稟,自贊自揚,語甚猥屑,筵席不嚴,事體未安,烏可無規警之道乎?且臣之請推,在於最末之自詡其己,而不在於語及其先之時,則遠嫌與否,初非可論,其所謂或恐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云者,亦果成說乎?且其彼此之殊云者,尤不滿一哂,槪臣於頃日講筵,以臣先祖遺稿中所記,宣廟儉德一款,仰勉聖躬,則聖上命入文集矣,彼此之同異,初不必較論,而況臣請推,初不關於其先故,而只由其自己事,則沒却首尾,湊泊爲說,以爲持臣之欛柄,其亦巧矣。至若宜須出去之說,儘有委折,伊日講罷,知事、特進,相繼退出之後,入侍承宣,以動駕時儀節,有所陳達,而健基顧見臣,仍請偕出。臣答以承宣,方有所稟定,不當先退,君若有緊急事,而欲爲出去,則出去云云,渠亦不爲退出矣。其時事狀,不過如斯,今其疏語,有若臣爲鄭益河事,故使渠先退者然,良可笑而不足辨也。說gg設g如其言,果使臣欲指揮渠而先出,渠旣非一二歲稚兒,欲去欲留,唯在其意,何必一聽臣言,而不得自由耶?況益河之事,先自承宣發端,則臣何以知其意,而必使渠先退?假使臣,雖預知承宣陳白之意,陳白於發啓者所在之傍,尤爲明白痛快,又何必諱渠而爲之辭也?抑臣尤有所訝惑者,彼旣以觸事欺侮爲言,未知欺者何事,侮者何事耶?僚席之間,果若觸事欺侮,則何不卽席引嫌,登時疏辨,而今過四日,晏然持被,同參陪班,始乃若夢初覺,突然生鬧耶?臣誠莫測其端倪也。然而毋論其言之善惡,其事之如何,臣之初與此人,同直一館,旣失處義之道,且緣涉世昧方,處於睢盱之間,致使先祖之名,至登於章奏之間,憤痛之極,寧欲溘然無知。噫,臣之萬萬無似,卽聖明之所素知也。豈敢自處儒臣,久冒榮塗?而只是主恩未報,愚忠自激,有除輒膺,遇事妄發,畢竟顚敗,臣固自料,而亦豈意人言之罔極,猝至於此耶?情地危蹙,私心崩迫,在臣之道,唯當杜門斂跡,以守自靖之義,榮塗去就,更何暇議哉?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之老母,年垂七袠,一病沈綿,每於冬春換節之時,輒復增劇,至若今年,年益深而病益痼。臣之情理,實難供職,而念臣辭疏,旣已承批,又値動駕之時,不可一向違傲,昨日未免黽勉出肅,而陪從罷後,急歸省視,則病母本症之外,觸風添感,痰癖作痛,喘促煩悶,乍勝之食治倍却,稍蘇之元氣頓減,臣方憂遑燋灼,扶擁相守之際,卽因僚員徑出,本館闕直,有喉院請牌之擧,其在分義,固當不俟駕屨,而第臣母病,如右所陳,萬無離側持被之望,偃然坐違,亦有所惶恐。玆以進身九閽之下,略陳數行之疏,仍伏念眇末如臣,前後請急者屢矣,猥煩之罪,臣實自頌gg訟g,而輒蒙曲貸之洪私,得以受暇救護,臣之母子,相對感祝,臣每心語於口曰,如臣不肖,濫沐洪造,出入邇列,唯以筋力奔走,爲圖報之計,母病若劇則控籲而瀝懇,母病若間則陳力而就列,區區微忱,唯在於此,臣情迫勢急,文未加點竄,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特許遞削臣職名,仍治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華留守金東弼上疏,伏以臣,晩始得聞臺臣李壽海之疏,攻斥大臣,不遺餘力,而其中一款,卽廟薦事也。至以藩閫居留,純然一色爲言,結之以惟才是用,固如是乎?而請取縉紳案而按覽云,臣於是實不勝慙悚駭怖之至。噫,臣本無才無能,不足比數,而猥蒙聖上簡拔之恩,致位至此,涯分旣溢,愧懼徒積,分司重任,亦豈臣所可堪承?而感激恩數,黽勉膺命,赴任屬耳。當事憒憒,唯恐其僨敗之隨至,夙夜憂悸,若隕淵谷,今此臺言,指意甚緊,如臣受國厚恩,職在崇品者,亦未免乎色目之指擬,登諸章牘之間,臣心之疲惱愧恧,已不可言,而若論其才蔑而虛授,則不待人言,臣亦自知,其在棕核gg綜核g之政,宜先在刊汰之中,其不可諉之於不爲專指臣一人,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也,明矣。玆敢冒昧封章,仰暴危懇,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才分之不逮,察臣情勢之難安,特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任。 ○刑曹參判朴文秀上疏,伏以臣腸肚直而口舌硬,但有氣麤語荒之病,論人之長短,說事之是非,不能無礙觸之言,因臣言而引嫌者,間或有之,而至於藉臣言而陷人者,曾未見矣,今忽有之,何世道人心之危險巧詖,一至此極哉?雖以禮曹參判李箕鎭辭疏中下段語觀之,箕鎭之所聞,旣如此,引而爲嫌,固何足異乎?然臣於箕鎭,有世好,且與之厚,臣豈有甚麽意哉?臣於前冬,伏覩聖上之降以大誥,實不勝欽歎激仰之忱,敢請筵對,盡攄臣素所蘊結者,殆千餘言,至及文垣之掄選,偶擧吳光運名字,乃與尹淳等諸人較論者,實嘅光運之無引援故也。而及夫翌朝閤外,人有以此問臣者,臣於酬酢之際,偶然混及於箕鎭,箕鎭之兼提學,臣果昨忘,而今覺之,覺而竝擧於諸人之中,寧有他意哉?人皆不嫌,箕鎭獨爲之嫌,此無乃傳聞誤而然耶。臣實慙恧悔恨,今則旣詳道其始末,庶或知其無他而釋疑矣,若臣之所駭惋者,實在於前持平李壽海構誣大臣之疏耳。噫嘻,甚矣。暗藉筵奏之妄發,巧作逐人之資斧,人之不祥,胡至此哉?夫所謂壞盡體統云者,人或於百僚廷會之中,面慢大臣者是耳。至若上殿而或指斥乘輿,或非責大臣,今古何限,而未聞以此謂之壞盡體統云,則未知壽海之爲此者,果何意哉?昔宋之晏殊,亦名相,而其壻富弼,直斥於帝前曰,晏殊奸邪,有明、宣兩朝,有臣趙士秀、金誠一,乃於筵席,面斥大臣沈連源、盧守愼,辭氣勃然,傍聽皆汗,而非徒大臣謝過而已。又從而奬許之,至今以兩皆得體,傳爲美談,則臣之向日筵論大臣,謂之語不擇發,則可也,而此豈有毫髮近似於壞盡體統者耶?然今者大臣之遭讒出城,槪由於臣言之做錯,則臣實慙悚,若無所容,意外有秋官除命,而誠不敢冒沒承受,至於昨日摠管新兼,適在動駕之時,特敎荐召,專爲陪扈之重,其在分義,安敢不竭蹶趨承?而情勢之悶蹙,如上所陳,終至於再違天牌,逋慢之罪,實無所逃,不受鈇鉞,無以責勵,玆敢冒萬死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懇,削臣職名,勘臣負犯,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者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正郞沈聖希,佐郞申晩,兵曹正郞金{{?|⿰禾道}},佐郞洪啓裕入侍,平安兵使金潝同爲入侍。上令命臣,書傳敎曰,昨日事,不過飭勵,親政事體自別,郞官不可不備員,吏曹正郞沈聖希放送,使之卽速入參事,各別催促。命臣書訖。上曰,平兵進來。潝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西門比他有異,見今邊境,亦多可慮,軍政,卿所草創,而尙未完了,今此再授,意非偶然,卿以熟手,固知其無難,而更加飭念,可也。潝曰,小臣以千萬無似之武夫,蒙被曠絶之恩,至於再授重閫,且聖敎如此,敢不竭力圖效乎?上曰,有所懷可陳者乎?潝曰,各道營將及兼營將之守令,兵使別爲褒貶,而關西獨無此例,節度使旣主管戎政,而營將能否,不相關涉,事有不當然者。今後則依他道例,別爲褒貶之意,敢達。儼曰,兵使主戎政,故金潝以此仰達矣,然殿最體重,所當以詢議廟堂之意仰達,而直以擧行之意仰達,殊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辭未達意而然,勿推,令廟堂稟處。儼宣諭後,仍傳諭書。潝拜受,上令中官,賜弓矢及丸劑,潝拜受退出。命臣曰,入侍承旨,出入安寶,事多苟簡,令他承旨入來安寶,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兵批望單中,萬戶不書兵馬二字,只以短銜書之,殊涉疎忽,該曹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慶尙監司有闕之代,參議出去,問議于大臣,今日政差出,可也。命臣曰,君前不諱名,而吏曹參議徐宗玉,奏達之際,領議政沈壽賢,只稱其官,不擧其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觀察使,雖問議大臣差出,而其擬望之際,吏曹所在歲首薦,亦爲考閱耶?在魯曰,其薦中人,皆在官案,不須考其薦記。且雖在薦中,時望所不與,則不得擬入薦,今爲文具矣。上曰,大司諫愼無逸呈辭單子,署名處刀擦,而政院不察捧入,該房承旨推考,單子還給,使之改書以呈,可也。游曰,吏、兵批承旨,一時出外,事體極涉未安,推考,何如?小臣方帶經筵之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仍命諸臣少退。儼曰,雖少退之際,出入自有次房,而堂上未出之前,郞廳先爲退出,事體非矣,兩銓郞廳,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儼進讀兵批草記,忠壯將尹任世改差事。上曰,允。在魯曰,昨日贊儀闕,以引儀中差除矣,臣出外則通禮院官員,請謁而言,贊儀例以臚唱出身爲之。而今所見差之人,是吏文學官出身,不可爲之云,當改差矣。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新除授巨濟府使申光德送言,以爲有七十七歲老母,情理不可往赴云,依例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久勤之未及用,而以司果出六者,此後政事,隨卽擬差,可也。游曰,例如是矣。上曰,嶺南伯,是大臣薦乎?自本曹爲之乎?在魯曰,大臣以爲當如此矣。上曰,三望皆然乎?在魯曰,然矣。上曰,聞參議之言,大臣云,前所薦者尙在,前所薦者,誰也?在魯曰,其中亦有前望,而李潝則頃日右相言當擬,第似太遽,故停之矣,今則雖末擬,可也。而政格所關,自不得不如是矣。上曰,監司曾經與見擬者,按官案歷陳,可也。在魯歷擧其姓名而奏達。上曰,吏批之以監司望爲難,固也。儼曰,兵批望單中,訓鍊主簿李彬,誤書以李說,當該郞廳推考,改付標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司藝望,是秉筆者自爲乎?堂上主之乎?在魯曰,是於故事,間或有之,欲自陞遷而爲之矣。然郞官雖欲自陞,事若不可陞,則堂上亦豈許之乎?上曰,雖云有故事,撕捱已極過矣,纔出而遽欲陞遷,事甚非矣,堂上之曲從,亦未安。沈聖希從重推考,銓曹堂上,竝推考。儼曰,假注書望,有落書處,當該注書推考,臣亦不察,極爲惶恐。添書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朴仁瑞,是吏參所達者乎?游曰,然矣。上曰,以善居權管,捧邊將承傳,又得權管而去何如哉?眞明曰,今則只願獲路糧而下去云矣。上曰,李希夏,尙不識面,其年少乎?游曰,年少未滿四十矣。上曰,曾亦爲備郞乎?游曰,歷備郞,咸恩君森之從姪,故相臣鄭載嵩外孫也。仍奏曰,禁軍別將張泰紹,以父子領兵,深懷不安,前後力辭,且見臣而屢言之,臣以卽今郊外動駕隔日,何可許遞爲答,而其意則必欲於動駕前獲免矣。上曰,朝家則不宜曲循,而其意可尙,姑爲許遞。上曰,懿陵親祭祭文,明朝弘文提學牌招,使之製進。上曰,不可問於兵判,故問於承宣矣。動駕前兵判呈辭,計不過再度,再度後出仕,亦有前例乎?儼曰,臣未能詳知矣。上曰,毋論前例有無,動駕事體爲重,不必拘此矣。在魯曰,副提學今當差出,承旨竝擬,何如?上曰,允。玉署長官之曠,未有甚於近日,今則必以無故可以久行者,差出,可也。命臣曰,吏批下直矣。上曰,知道。游曰,李希夏以內禁衛將,移差宣傳官,其代則從當口傳差出矣。上曰,依爲之。不識其面故,故爲落點矣。上曰,近來武弁風習,非如昔時,昔時則如李碩寬者,以尙氣稱。儼曰,以中間言之,今訓將張鵬翼,少時以氣名矣。上曰,咸恩君李森,亦少時冶遊者也。近來則皆效儒士模樣,如曺允成,以舍筆之人,尙有儒態,不是異事。而他武弁,非久必皆着道袍矣,故頃日予之處分允成者,爲此也。命臣曰,允成則本以文士,朝家一朝强其所不欲之事,何能猝變其舊習?而諸武弁之如此,誠怪異矣。儼曰,允成事,臣嘗慨然。允成,以名家子,早成進士,文才過人,負望於儕流,旣經館掌議,朝家培育之道,當因其材而成就之,而過聽虛稱,至有勸武之擧,自上亦以梟示等敎,迫脅之,臣與其父相親,故熟知其爲人。外雖然矣,內實虛脆,弓馬終非其任,雖使登武科,無可實用,而徒爲朝廷過擧也。上曰,其經館掌議,予未及聞知矣。然而雖曰虛脆,豈不及於李玗乎?游曰,臣不知允成,而聞沈錥之言,則有志向學,見識不凡云。錥亦視以道義之交,朝家之抑其志枉其材,誠爲可惜矣。上曰,聖門亦有子路之勇,允成雖志學,何妨於爲武也?游曰,古亦有朴英,臣非謂武與學,不相關涉也。用人之道,當各取其長,故如是仰達矣。在魯曰,朴英,登武科後,始乃從學,與此異矣。儼曰,臣非欲朝家之更有處分也。奪匹夫之志,終非聖世美事,故仰達矣。上令史官退伏,諸臣各使就位,遂宣醞,諸臣皆言素不能飮酒。上曰,當隨量飮之,而三盃之數則不可廢也。酒三行,上曰,今之人,酒量亦不及古之人,諸臣有能盡飮三盃者乎?乃貞曰,臣性不食酒,平居對儕友,罕執盃觴,而今日獲覩盛擧,不敢以寡飮爲解,盡飮三盃矣。上曰,卿今年幾何?乃貞曰,七十一歲矣。上曰,向者筵臣有言,卿多服古菴心腎丸,所服果幾何?今卿年紀甚多,而筋力尙健,此果其效耶?游曰,乃貞,嘗服古菴心腎丸六石云矣。乃貞曰,六石之說,是枉傳也。臣之前後所服,幾六十斗矣。上曰,六十斗則幾四石矣,謂之六石,非過也。在魯曰,服食修養,終必有其效矣。自前臣等,每以此陳達,更願聖上之加意也。上曰,然矣。而亦有不可知者。予在潛邸,嘗見檜原君,冬月喫水柿幾十餘箇,予問亡害乎?答以亡害矣。以此見之,年壽只在稟賦矣。游曰,臣母之外祖權BChar,乃故相臣轍之曾孫,都元帥慄之從孫,享年九十餘,平生喜飮酒,家在江上,夏月氷腥之物,從其所嗜,不以爲戒,而康强無疾,然若稟賦不如是,則亦由保攝而延生者。故臣舅故監司李玄紀,素解醫術,常語臣等以保攝之方,切戒夜中喫飯曰,如或過時而至夜,則必喫水澆飯,臣觀聖上引接諸臣,或至侵夜,水剌多過時,願留意於此。上曰,當依爲之。仍問曰,兵參,家勢何如耶?乃貞曰,臣之高祖臣世蓊,爲吏曹參議,曾祖臣名立,以蔭職入南臺望,而曾祖弟兄,皆爲吏、兵曹判書矣。上曰,卿何年登第乎?儼曰,登甲戌別試矣。上曰,其年旣可貴矣,且聞其登科之歲,於心有感矣。兵曹參判朴乃貞,特授知中樞,而兵批,姑未下直,仍爲開政付職。游曰,知事姑無闕窠,勢將待闕矣。上曰,如此之事,雖作闕,未爲不可,今若出擧條啓下,則必至遲滯矣。遂令儼,書傳敎曰,老老之典,經傳所載,今聞兵曹參判朴乃貞,年過七十,筋力尙强,此誠稀有,而至於榜年,感懷冞切,其令西銓,特授知中樞,示予尊年感惜之意。游取閱官案後奏曰,知事最久者,當作闕,而其中金應三,除拜最久矣。上曰,然則金應三作闕,除授其代,可也。遂爲望單啓下。儼曰,兵批下直矣。上曰,知道。命臣曰,臣於丙午,獲侍親政,今日又見此擧,其時聖上之臨政飭勵,亦如今日矣。伊後凡事,一任玩愒,國勢朝象,了無勝於往日者,大違群下當初想望之心,伏惟淵衷,回思疇曩,亦必有所感矣。竊願繼自今,益加惕念,恢公道斷私意,懋實德祛文具,必期於明日勝於今日,明年勝於今年也。臣被酒,語無倫序,而敢以醉中眞情仰達。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親政後宣醞,是祖宗朝故規也。承宣與吏議,丙午、戊申,旣參親政,而今則肴饌器數,比其時又減之,亦由於歉歲節省而然也。祖宗朝,上有我列聖,下有名臣喆輔,而猶鎭日勤勞,未嘗暇豫,故時有宣醞之擧,欲令其一時舒暢耳。今則下豈無臣,而予居君位,不能爲表率董正之道,故諸臣之勤勞國事,亦不能無愧於古人,此正上下交勉處也。今日法醞三盃,其意則深於大誥一篇,要使霑洽於卿等腹中耳。諸臣皆起拜謝,遂退出。 ○甲寅二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請對入侍時,右副承旨徐命彬,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 ○捕盜大將張鵬翼曰,臣待罪捕廳,城內外譏察等事,常加申飭矣,譏察人,有捕得一盜,而其所執贓,乃衾一,明紬袴一而已。臣則病未參坐,先使從事,發問目問之,則罪人口招中有曰,此非告於從事者,若移送鞫廳,則當爲詳陳其故云。臣聞極驚駭,果爲扶病赴坐,親自訊問,則其所納供,極其凶獰,此非自捕廳所可處置者,故敢此來詣求對矣。上曰,文書上之。右副承旨徐命彬,敬奉以納。上披覽後,敎曰,此事極其怪異矣,承旨亦見之乎?徐命彬曰,臣則未得見之矣。上命捕將曰,大臣見之乎?張鵬翼曰,臣旣未及撤坐,勢不得親往,故使從事,持此文書,問議於三大臣,則領、左相方在引入中,初不披見,而右相則詳見其首尾,亦以爲事同急書,當爲請對云云。上曰,此何人乎?捕將曰,此乃常人,而其年二十五,其爲人,亦非殘劣者矣,。張鵬翼曰,弼雄事,初則雖似虛疎,而終乃爲實,此獄亦或似然,故敢此持納,仍自捕廳更問乎?移送鞫廳而處之乎?上曰,潛行水門近處云者,指何處乎?張鵬翼曰,指金虎門近處矣,其中二人之名,始出於今日,而姑未知在何處而爲何人矣。上曰,果有如此人云耶?張鵬翼曰,金世珍,若移送鞫廳,更加究問而捧招,則所告各人,可以知之,而亦當爲請拿矣。上曰,此不過鼠竊狗盜之類耶?張鵬翼曰,其人似如此,而其所執贓物,亦非大段矣,然此事已出之後,他事姑未及問矣。上曰,此人名字,誰有知之者乎?張與從事官及略干軍官人,眼同覈問,而其人則皆不知,其家或有知之者矣。上曰,家與人,誰有知之者?張鵬翼曰,其小者不知,而其父,或有知之者矣。張鵬翼曰,其招辭中,只自窓外聞之,不知爲某某人云矣。上曰,非他事也。果若其言,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則其所緊關,乃踰墻事也。自本廳各別究問其所告之虛實後,其所謂洞口人,亦爲問之,詳知云,家與其人,形容後,更爲求對,可也。張鵬翼曰,上款人,以聲知之云矣。上曰,常人猶可自捕廳問之,而其中緊關者,更爲嚴問,使伶俐將校,各別譏察,詳知後來對,可也。然此事事體旣重大,似當合坐而問之矣。張鵬翼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所試官,方在試所,故臣纔已送人請來,而未及到矣。張鵬翼又曰,亡命罪人鎭紀子,方爲乳養他人家者,曾已捉囚,而慮其滯獄,果爲請放矣,其兒今年爲七歲,而自上前有登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更稟處之,可也。記事官鄭履儉曰,史官凡於大小事,無不與知者,而此亦不可不知者,故敢達矣。上曰,密啓則雖史官,不得見之矣。右副承旨徐命彬曰,俄以詞訟決等中判付,亦入其中乎?有問啓之命矣,臣取考前例,則判付不當入於其中,故敢達矣。上無發落,諸臣以次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病}}。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下直,楊州牧使趙儆,忠原縣監李匡誼,白川郡守林象鼎。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兩日親臨大政,昨又侵夜乃罷,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迎曙察訪朴聖龍,肅拜單子,入啓之後,無端不爲入來,極爲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李濟,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連呈辭單,參判朴文秀疏批已下,而尙不出肅,參議兪彦通未肅拜,時無行公之員。詞訟重地,不宜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聖應爲內禁衛將。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屢日,事甚未安。新除授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昨於史官之還,猥以決不敢冒當擬薦之意,有所附奏。雖其區區所守,實出於不敢放倒廉義,自陷於不恤人言之誅,而違命之罪,實無所逃,終宵戰恐,置身無地,不意聖諭,洊下於一日之內,又有安心擧行之敎,臣於是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所出也。夫臺疏指斥,何等嚴截,而乃敢恬然晏然,不知顧畏,復當薦事,有若無故之人,則眞是縱恣無忌憚之甚者,此臣所以甘被威罰,而終不敢爲一分承命之計者也。特敎再降,而迷不知變,廟擬緊重,而一任遷就,論臣之罪,萬戮猶輕,只自席藁惶懍,恭竢鈇鉞之加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臣申光夏、李思周、韓範錫,俱以試官,試所進去,朴文秀時未肅拜,莫重侍衛,將無以推移備員。未肅拜人員,似當有牌招之擧,令政院斯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錫命爲兵曹參判。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摠戎使率領禁衛軍兵,前期一日留都事,節目啓下,而摠戎使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具聖益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旣乏可合者,且陵幸迫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禁衛軍兵及東營入直御營軍兵等,依前例,令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入直,而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李漢根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東營軍五十名,哨官沈得望率領,前期一日,與禁、御兩營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還爲替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軍兵,以訓鍊都監餘軍,替代後,仍赴留都陣,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營軍兵留都事,旣已定奪矣。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軍兵,今二月十二日,以訓鍊都監餘軍,前期替代後,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專屬留都大將,而本營則千摠李廷彬,把摠金夢遠,哨官朴萬和,敎鍊官金澻,率領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人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權{{?|⿰香咸}},別騎衛六人,率領工匠牙兵五名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率領別破陣十三名,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玆意外,近侍儼臨,復以聖敎申諭,仍促臣偕進,臣於此一倍驚惶,五情失守。今臣必遞之義,在理當然,罄竭衷懇,累煩控籲,而聖上一例不省,唯加督過,不審殿下,以臣爲猶可冒沒,故爲飾讓,則是臣事君不誠也,抑以臣爲素無操守,自當勉出,則是臣不見重於君父也。此莫非臣之罪也,只自掩抑涕泣,尙復何言?微末賤臣,荐承不敢當之恩遇,而上畏國體,下顧私心,終不敢萌一分進身之念,罪戾積矣,臣義隳矣。日夕戰灼,寧欲無生,唯祝睿念,飜然回鑑,亟賜處分矣。臣釁重病劇,精神慌迷,不能悉心以對,瞻望雲天,恭俟威罰之加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武二所試官朴乃貞,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事不可暫撤,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此陵幸時,摠戎使趙儐,領率禁衛軍兵留都事,節目啓下,而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徐命彬曰,今日內乘、別軍職、宣傳官、駕後別抄試射時,駕後出身金道鏡,騎芻五中,加資。 ○徐命彬啓曰,今此陵幸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李判事留都。 ○傳于李匡世曰,慶恩府院君延諡時,一等賜樂,內外宣醞等事,其令該曹,依例擧行。 ○徐命彬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陵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未肅拜人員,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副摠管朴文秀,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來詣請對。傳曰,引見。 ○又啓曰,試官朴乃貞、趙東彬,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以內奴冒沒,不能早覺,追査啓聞,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匡世曰,勿待罪事,回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湖臬新除之命,忽下於嶺邑待罪之日,驚惶感激,罔知攸處。稍待簿記之粗完,昨始來伏於私次,而竊伏念臣,識短而拙於用,性迂而畸於人,墻壁枵然,世無汲引,鉛刀已鈍,不堪再用。惟殿下,何取於臣,不欲遐棄,拔擢於下邑芻牧之列,復畀以湖右巡宣之職耶?仰惟天地之洪量,不錄前日之罪,欲責桑楡之收,恩至渥也。在臣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第頃年湖南之僨敗,卽臣沒身之羞恨。臣於其時,猥當重任,目前民命,殆急於水火,內則不禁本性之躁動,外則遵用前例之過誤,所謂設施,闊疎可笑,則畢竟顚沛,卽其自取,浮張不實之罪,廟堂互加詆斥,粗淺不稱之狀,聖明亦嘗洞燭。末梢薄勘,在臣大幸,而惶愧冞切,背汗猶浹。噫,賑救之政,其亦難矣。雖使籌算有餘,屧履俱適之人當之,其能善完幾務,得免譏議者,亦幾希矣。況臣狀稟乖舛,不能當朝廷之意,蹤地孤冷,本不過易搖之根,則無怪乎發言作事,種種爲罪戾之歸也。然斥之者,顧何以盡得其情,當之者,亦豈無一二自明之端,而時移事去之後,臣何可喋喋條辨,重犯爲人臣豈自言之戒歟?夫量而後入,君子有戒,知難卽退,智者攸爲,而臣則不然,蚊蝱負山,初不量力,嗤謗隨後,猶不知避,卒使藩務狼狽,瘡疣叢身,痛定之後,益覺其愚且妄耳。其在懲前毖後之道,隨分守戒之義,今何忍徒恃寵眷,復進一步,以喪一身之廉隅,重誤方面之委寄也哉?臣之難冒見職之狀,此已萬萬矣。其他可引之嫌,難强之病,今不敢贅陳焉,伏乞天地父母,特察悶懇之衷愊,卽遞新授之職命,仍令退處田畝,不復齒於搢紳之列,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甲寅二月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左右捕盜大將,請對入侍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同副承旨李匡世,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連日勞悴,且將動駕,欲爲休息,而捕將等求對,故待之矣。標信下後,其間稍久,暫爲暇寐之際,捕將求對,而中官忘不卽啓,下問之後,始爲啓達,事極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出擧條}}張鵬翼進伏曰,罪人施威嚴問,取招以來矣。上曰,招辭上之。仍下敎曰,虛謊乎?鵬翼曰,姑不可知,而上款所告人姓字,與初招不同矣。上曰,旣知其名,則聞於窓外之說,可異也。鵬翼曰,聞其語聲而知之云矣。上曰,京人乎?鵬翼曰,京人也。其父曾爲尙方色丘云矣。上曰,竊聽之說,近來甚多,可怪。罪人號牌,有役名乎?鵬翼曰,無之矣。上曰,豈有無役名者乎?鵬翼曰,四名方捉來拘留矣。上曰,姓字有所相左,則以此發問乎?鵬翼曰,姑不問之矣。又曰,其中朴哥,前日捕盜軍官之子云矣。上曰,其外三名,何許人乎?鵬翼曰,姑未見之,而似非眞常漢矣。上曰,似是爲捕廳所飭勵之類也。鵬翼曰,然矣。上曰,渠知其人,則必同參其謀,不知則無聞聲而知之之理,何不以此發問乎?卿等之意,何以處之爲宜耶?鵬翼曰,罪人不過一偸兒,而以庚戌獄事見之,始甚虛疎,末乃如彼,故此亦不能無驚動之心矣。不可謂虛疎而置之,移送金吾設鞫,宜矣。上曰,本府設鞫時,亦有大臣、禁堂命招之規乎?設鞫命下則自然來會乎?諸臣不能對。上曰,注書出去,問於政院以啓。光躋趨出,還入啓曰,問於院吏,則無命招之規,自本府來會開坐云矣。上曰,自捕廳所捕諸賊,卽令禁府,設鞫嚴問。匡世承命書於榻前。匡世曰,虛實輕重,雖不可知,而鞫獄又出,極可驚心。將臣半夜登對,外官亦必驚擾矣。上曰,注書出去,密匣持入。光躋趨出,持密匣入呈曰,開金二件,而一則在內云,故不爲持入矣。上曰,開金,無內置之事,更爲出去,持入,可也。光躋趨出,持開金入呈,匡世盛文書于密匣,仍爲封鎖。上曰,大臣似爲獻官矣。判金吾,卽禮判乎?匡世曰,然矣。上曰,禮判當以贊禮,陪往陵所,而今將參鞫矣。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使之致齋,替行贊禮之任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履儉曰,凡百文書,史官無不見之,而此則事甚急遽,徐徐取見乎?上曰,自前急書則史官,不必見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左珥。巳時,日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傳曰,慈殿問安,已爲下敎于醫女,依此擧行,宜矣。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陵幸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今日以德興大院君廟致祭時祝史,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懿陵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徐命彬曰,設鞫開坐事,何時,分付,而承旨尙無下直之事,此何故也?斯速問啓。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禮曹參判。 ○傳于趙命臣曰,禮曹參判,卽爲牌招察任。 ○李濟啓曰,假注書金尙迪,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昨日違牌,今又呈單,參判亦違召命,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竭予心曲,巽讓若此,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艱虞之溢目,安心勿辭,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以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濟啓曰,禮曹參判洪鉉輔,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差出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園陵幸行,與城內擧動有異,摠府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朴文秀,以摠管及本職刑曹參判,再違召命矣。動駕隔宵,卽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副摠管。 ○徐命彬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以齋戒留院,而臣依聖敎,取考前後日記,則無眞的可據之例。動駕時,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而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辭單入之。 ○柳儼啓曰,副摠管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旣已給由,更爲牌招。 ○又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留都。 ○傳于柳儼曰,閔奉朝賀留都。 ○傳于徐命彬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萬死又徹辭單,庶冀肝膈之懇,上格天聽,不料兪音邈然,特諭復宣,臣於此惶縮之極,精爽迷隕,不知死所。臣雖無狀,臣子盡瘁之義,講之熟矣。況此艱虞溢目,聖明獨自憂勞於上,臣固昏劣無用,不足備任使,而旣叨此地,何敢不思報效之圖,屢拒明召,甘自陷於偃蹇之誅哉?惟是萬萬難進之義,實關國體士節,聖明亦已俯賜鑑燭,而尙此羈縻,旣不加以誅譴,徒有誤恩之虛辱,臣之赤心冤悶,何以自暴?逃遁無路,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伏聞園陵展謁,期在明日,臣忝在輔護之地,而情勢危迫,無路陪扈,瞻望宸極,尤切悚惕,亟俟變通,以重事體,是臣千萬祈望也。俯伏戰越,不知所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宜衡,時在忠淸道靑陽地云。不可等待其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假都事二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柳澄,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柳澄,司䆃主簿鄭得天相換。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兪健基身病,代吏曹佐郞,兵曹佐郞洪啓裕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懿陵幸行時,東營入直軍兵,以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十二日,東營入直馬、步軍兵,與訓局餘軍替代,而還宮後,還爲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三日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動駕隔宵,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事,允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臣等有稟達事請對,而玉堂亦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武科初試設行時,適値陵行擧動之日,仍設科場,事體未安。一、二所,俱爲撤試,已多前例,而今此試官中,副摠管李思周,禁軍別將韓範錫,或以侍衛,或以領軍,當爲隨駕,此外多員,亦有應參陪從之列者,不可無變通之道。十三日則一二所,姑爲停止,使應參之員,一體隨駕,而大駕還宮後,復設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陵幸時,別雲劍實差東陽君㭻,以親病危重,勢難侍衛,故以預差陽平君檣陞實事,纔已微稟,而實差長溪君槏,又爲差祭云。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皆陞實,他無推移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數多,文書浩繁,問事郞廳,曾有加出之例。以前修撰兪健基,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而兪健基方在罷散中,任{{!|𪼛|⿰王集}}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俄於筵中,有兵曹判書尹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之敎,而卽者兵曹判書,更爲違牌。係是一日三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郊外動駕,豈無本兵之將?他無引嫌之事,而只以三度未呈,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成中爲禁府都事。 ○兵曹口傳政事,以兪健基、任{{!|𪼛|⿰王集}},單付副司果。 ○柳儼,以扈衛別將,以留都大臣領議政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別雲劍長溪君槏差祭,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旣陞實,他無推移之勢,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推鞫姑罷,明日還宮後,卽爲開坐事,卽爲分付。 ○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伏以臣,昨昏伏聞,有以臣留都之命。固宜竭蹶趨承,而風痺宿疾,入秋轉劇,痰滯心竅,肝木用事,精神迷昧,殆不知哀樂,言語蹇澁,殆不出聲音,如癡如醉,長日昏倒,無復有生人貌樣。顧念垂死殘喘,旣不能以筋力爲禮,前後動駕時,只詣路左,瞻仰羽旄,以粗慰犬馬之忱,而自昨年以來,竝與此事而遂廢之,則其奄奄危綴之狀,可知也。不然者,留都有命,曾不敢以疾爲辭,豈獨於今日,敢爲巽避之計,而目今症形,戶闥之間,亦末由任意起動,又豈有一分氣力,可以管察軍事,自效微誠,少伸其分義也?有生如此,不如死久矣,伏枕瞻望,只自悲悼而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速賜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仍治臣慢命之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更命他大臣,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自經前秋大病,眞元鑠敗,百疾交侵,長在昏綴不省之中,又自月前,忽覺渾身縮束,如就急縛,俄以火熱騰上,如遭焚焫,四肢百節,無不疼痛。多灌藥物,少無所減,今日如是,又明日如是,食飮近口輒吐,夜又不能交睫,瞪目達曙,絶食廢睡,于今數十餘日矣。精神已亡,氣息漸綴,溘盡之期,只在朝暮,尙何論房闥外事哉?臣雖長委床簀,苟不至大段難强,當乘輿駕出之時,輒力疾進詣路左,而見今病勢,實無一分自力之路,竟未遂忱,惶悚靡容,卽伏聞有留都之命。留都事體至重,本非滓穢如臣所可猥當,而此則固不暇論,只此病狀,雖欲奉承,亦末由焉。玆敢冒控哀籲,以冀垂察,臣罪尤合萬死,謹此席藁俟譴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當更命bb他大臣b,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戶曹參議魚有鳳上疏。伏以,臣之衰朽薄劣,無一可取,卽一世之所共知,而亦聖鑑之所洞燭也。從前職名,罔非踰分,至於昨年,擢躋喉司,尤爲匪據之大者,慙惶靡容,再煩號籲,獲蒙鞶帶之褫,心竊感祝,庶冀朝廷不復記識,永作丘壑之棄物矣,不意謬恩資級,因仍不改,地部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惝怳悶縮,益不知自措也。佐貳,雖曰漫職,地部與他有別,當此國計哀痛之日,誠宜簡用材良,俾補職務,而今乃加於病廢無用之臣,一任瘝曠而莫之恤焉,設官責任之意,豈亶使然哉?況今聖上,責己圖理,飭勵臣工,以祛文務實四字,爲做治之第一義,而乃反以如臣愚騃,備員緊司,徒積濫冒之譏,益張虛僞之風,豈非文具之甚者乎?此非但爲臣一身之憂愧,其有累於淸朝棕核gg綜核g之政,尤萬萬矣,臣竊爲之嘅惜也。顧臣病狀,凜凜與歲益深,承命累日,今始略構文字,冒進危懇,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許遞改,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奉朝賀閔鎭遠箚子。伏以臣,卽伏聞明日陵幸,有令臣留都之命,臣驚惶訝惑,莫知所措也。夫致仕之人,元不干涉於職事,法例則然也。旣已謝事去朝之後,安有更縻職務之理乎?留都雖異實職,摠率都中百官軍民,便是一日之相職也。今若夤緣倖會,揚揚冒進,則人將唾罵,四方傳笑,臣身之喪失廉恥,固不足言,而其貽累於聖朝使臣之禮,尤bb何b如?臣雖被重譴,決難承命,而事勢急迫,不可不卽速變通,伏乞聖明,俯加諒察,移授他人,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留都旣已更命,卿須安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前掌令李濰上疏。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俱甚切實,而首陳民隱,尤爲嘉尙,可不留意焉?傳曰,李濰原疏留中。 ○甲寅二月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濟,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副修撰金若魯,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引見入侍時,都承旨李瑜曰,今日,乃是致齋之日,而臣等適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殿下每於祭祀之禮,必欲致潔,雖小事,苟有妨於齋潔,則必加意致愼矣。園陵動駕,在於明日,而刑獄文書,連爲出納於今日,其在致齋之道,恐有妨損矣。臣等之意,姑停陵幸,改卜他日,未爲不可,故敢達矣。上曰,卿等以稟定求對,故予亦已料其求對之意,而當此上下勅勵之日,必以誠實爲勉然後,可以做國事,而今此求對,毋或欠於誠實之道耶?見卿等求對之事,心竊笑之,而槪以書生之故,果爲生㤼於此等事矣。誠如卿等之言,而苟有妨於致齋之節,則何待卿等之求對,而有所停寢也?園陵行祀,與大祭有異,何乃見撓於幺麽光棍輩云云之說,而遽停已定之幸行也?此獄,雖未知畢竟虛實之果如何,而如或有一毫可疑之心,則予雖已定幸行,何難乎親臨訊問乎?姑不爲用刑,則亦何傷於致潔之道乎?然大臣則旣參鞫坐,雖不隨駕,固無不可,而予於昨日,特命禮參之差出,其意亦有在矣。往者爲民祈穀,故雖有不顧刑殺文書之敎,而予於三年內,雖或有設鞫親問之事,其夜行祀時,只不參於內庭,而必參於外班矣。右副承旨柳儼曰,上下誠實之敎,誠爲至當,而臣等求對之意,初雖爲致潔之道,亦不能無慮於此獄故耳。殿下每於治獄,失之太緩,此則殿下之病痛,而鞫獄體重,事機之緩急,必較於晷刻,急則得其實,緩則誤其機。此獄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今若少緩,則其慮誠無窮矣。臣意則幸行之擧固重,而此獄亦不可少忽,先究此獄而得其實,幸行之期,差退四五日,從容展禮,亦無不可矣。殿下雖有書生生怯之敎,臣意則此獄不可一刻少緩,宜思審愼之道,何如?上曰,此獄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事,猶有緊關,此獄則其所謂自窓外聞之者,似甚虛慌,自有輕重虛實之分,而遽以此,若停已定之陵幸,則當乎?否乎?予在東宮時,陪景廟而展省明陵也,駕前軍兵,壅塞不進,予甚怪訝,試問委折於左右侍臣,則左右侍臣,頗有色動底意。且於伊後陵幸,以就商將兵,以一鏡陪從,而亦能無事往返,則況此無賴輩,顧何足畏也?柳儼曰,臣等亦非爲彼細盜之可畏也。此獄宜速核實,不容少緩,則今此幸行,姑爲停退,斷不可已矣。上曰,彼無賴輩,豈可親問乎?設有可問之事,還宮後設鞫,亦未晩矣。昨日捕將,必更來求對,故予則不解衣而少假寐矣。設鞫命下之後,不卽開坐,今日又有問啓之敎,而亦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當該郞廳,拿處,可也。{{*|出擧條}}設鞫則有命,而尙此遲滯,幸行則不可寢,而如是請寢,予未曉也。都承旨李瑜曰,臣朝在藥院時,全昧設鞫時刻之已晩,而始見問啓之敎,亦以爲驚怪矣。聖敎如是縷縷,而臣又煩達者,極知其惶悚矣。然此獄之輕重淺深,姑未知爲如何,而治獄之道,當各付其情。原情而覈其實,覈實而正其法,此在不可頃刻少緩者。臣試問其開鞫之太遲,則諸堂請坐之際,自致如此云矣。誠如柳儼之言,臣等非爲生㤼而然,亦非爲此獄之果實而然矣。臣等區區之慮,實出於萬全之道矣。上曰,曾於先朝陵幸時,有一金姓人,着軍服突入駕前,其時特命捕廳,使之覈處,處分,豈不正當乎?鞫囚則當付於鞫廳,强盜則當送於捕廳,而此獄則當初執贓,不過衣衾,此便是强盜之類。宜使捕廳,終始究覈,而只因其招辭中云云之說,雖有移送鞫廳之命,然此豈至於設鞫者乎?都承旨李瑜曰,臣旣未見文案,雖不敢質對,而參鞫大臣,亦以私書,有報於廳中,而陵幸則姑爲停退之意,求對力請,爲可云矣。殿下若以刑獄文書之出納,謂有妨於齋潔,而姑爲停退,則外間亦必知因此而有是命矣。上曰,此不幾近於掩耳偸鈴者乎?右副承旨李濟曰,此獄之虛實,姑未知,而臣等之慮,無所不至矣。上曰,必不然矣。創業之主,當其角立之時,東征西伐而不以爲畏。且宋太祖有曰,坐席之外,非吾所有云,而猶可以統一天下。況海外,只有朝鮮國而無他邦之可憂者,則雖以婦人之賤小,尙不畏此,予方君臨於上,以卿等爲臣,而寧有可畏者乎?以此勸予停行,實非合道,而亦恐因此而有損國體也。柳儼曰,豈獨創業之主?古之人君,亦多有微服出遊者。殿下亦將謂行於古者,可行於今耶?上曰,堯之遊於康衢,是可好也,漢成帝之出觀鬪鷄,甚不可矣。然微行事,豈今日之所可引比者乎?趙命臣曰,聖敎大體則誠好,而爲民祈穀,猶不啓刑殺文書,況園陵大祭,有何所間,而方一邊設鞫,一邊行祀,恐非得宜。不待臣等之言,宜思愼重之道也。柳儼曰,致齋之日,百司俱廢刑杖,而凡公事之時急者,亦不敢擧行於是日矣。上曰,不然。鞫獄時急,故雖齋戒之日,亦有已行者,豈可以此爲拘乎?柳儼曰,殿下雖不親自訊刑,鞫獄文書,旣已出納,則此豈非有妨於齋潔之方乎?上曰,誠如其言。《史記》中載刑殺等書,將於致齋之日,不當見之乎?修撰金若魯曰,殿下以姑退陵幸爲難者,出於欲伸誠孝,而且慮其擧措之顚倒矣。臣非謂此獄之終有其實,國家治逆,關係甚急,宜不可少緩。園陵展拜,差退數日而行之,則國法可以伸,誠禮亦可以展,此豈非兩得之道乎?上曰,戊申年事,諸臣亦已見之矣。予於前後,見可愕可怪之事,而未曾有驚動之色,至於戊申,頗動心,而此則專由於上陪兩慈殿,莫知其這邊事情之如何故耳。卿等,若謂予以碌碌庸主則已,若以漢之高、光兩帝待之,則必不以此等事煩請,而今乃見動於光棍輩之說,欲使我特寢陵行,然則其將以予處於深宮而不敢出耶?左承旨趙命臣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匹夫,猶能致愼於垂堂之戒,則矧以堂堂千乘之尊,不思所以愼重之道乎?同副承旨李匡世曰,近年以來,鞫獄屢出,人心狃安,未見有驚動之色。殿下亦於前後,屢見此等變怪,而間亦有虛慌者,故殿下不以爲大怪,而看作尋常事矣。此獄虛實,雖未可知,而旣有賊招中云云之說,則宜加審愼之道矣。柳儼曰,臣等豈敢以非道導君也?臣以如此事,前後力請,至於三次,而輒未蒙開納。向於英陵、章陵幸行時,欲拒諸臣請寢之言,或拍案流涕,或停廢公務,今日求對,亦未得準請,臣等甚無聊,實無退對外人之意,而諺所謂有愧後顱者,誠爲臣今日道者矣。上曰,堂堂千乘之國,奬率三軍,何足畏此等無賴之輩也?向者拍案廢務等事,必以此爲節拍,欲展百年未展之誠禮故耳。承宣之言,雖出於愛君,今若以此停行,則使後世見之,以我爲何如主也?修撰金若魯曰,殿下若以停寢陵行,或慮其貽笑外人,則必以爲幸行纔定,而因鞫獄之出,姑爲停退云,則有何不可,而必欲徑情直行,不從臣等之言乎?上曰,予之所執固當然,則此豈爲徑情之事?古語云,美哉,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予若無德,雖處深宮,固畏彼輩,德之不足處,只可留戒矣。趙命臣曰,乘船危,就橋安。殿下上奉東朝,何乃自輕至此?上曰,三宗血脈,只有予一人,則此身非所自有者,豈可自輕也?此則只欲存大體,非出於自輕而然矣。李瑜曰,俄者柳儼所達,雖出於誠心,而其所謂無聊等說,極涉猥屑,殊非重筵體之意,推考,何如?趙命臣曰,院中無請推同僚之規矣。柳儼曰,此事有關臣身,不能無嫌,而大抵院中古規有曰,下僚有所失,則上僚以不善檢下,只爲待罪而已。金若魯曰,臣則雖未知政院古規,而柳儼,乃敢分疏於自己事,推考,何如?上曰,卿等求對,果出於誠心,則此等小節,何足咎也?勿推,可也。柳儼曰,留都事體至重,例於動駕前一日夕,來坐於備邊司矣。今則動駕,只隔一宵,而留都大臣,尙未進詣矣。上曰,奉朝賀,不當留都耶?李瑜曰,奉朝請之大臣,凡於公會,不得與參,而至於卜相之擧,亦非古例,而此乃近規也。柳儼曰,明日動駕時,不可無本兵之長,而今日連爲違牌。固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乎?上曰,未呈三度,則不當出仕耶?柳儼曰,取考前例,則兵曹判書,無再度後卽出之規,而丁未八月,領相沈壽賢,爲兵判時,受三度加由後,以藥房提擧承牌,伊後宋寅明,受三度加由之後,以兼帶司僕提擧,只參騎軍洗馬矣。上曰,卿輩,果有爲君戒備之意,則兵判方帶將任,雖不更爲出牌,必將隨駕矣。仍命柳儼曰,宜可私報於兵判矣。柳儼曰,臣等誠志不孚,終未能準請,而第臣曾因獻陵幸行時事,雖被玉堂無限之斥,而今又求對,又未蒙採納。假使殿下之所執,一出於公,臣等如或據理爭執,則殿下俯從其言,不害爲捨己從人之道,而實有光於聖德矣。毋以臣等之卒乃奉承聖意,有所自滿,而益恢虛受之量,以爲裨益之方,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誠好,予當加意矣。柳儼曰,本院,乃是命令出納之地,而隨駕輒在差備陪從之後,出入之際,必患窘速。今番不緊色目,竝令除減,雜人出入,亦爲嚴禁,何如?上曰,此亦依前例爲之,可也。至於雜人禁斷事,只在政院申飭而已。上曰,參鞫大臣以下,明日陵所展謁時,勿入紅箭門內班,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兵曹判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領相留都。{{*|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 ○上幸行懿陵時,大駕自仁化門內,乘玉轎,出仁政門外,乘馬,進詣陵所。 ○右承旨李濟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取稟。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結陣於把子前屛門矣,大駕出宮後,移陣於敦化門外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及守宮從事官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大駕還宮時,還爲退陣於把子前屛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曰,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留待。 ○上就陵所,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今方來到作門外云矣。敢啓。傳曰,卽爲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 ○傳曰,左議政引見,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曰,百官揷羽。 ○傳曰,自石串峴至替馬所,捧上言。 ○傳曰,還宮時,以訓鍊都監,吹打爲之。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時,至仁化門外,乘玉轎,至仁政門內,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兵房承旨柳儼進來。上曰,送黃信箭,先往留都陣,罷陣後,次往禁軍鎭gg軍陣g罷陣,仍往禁衛陣罷陣,送靑信箭於訓鍊陣罷陣,送白信箭於御營陣,罷陣後入來事,竝爲分付。 ○弘文館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臣等來會本府,今方開坐,而日勢已曛,許多罪人更推之際,必至夜深,聖駕勞動之餘,文書出納,恐致丙枕之不安,無任區區憂慮,推案不敢循例啓請,何以爲之?敢稟云矣。敢啓。傳曰,鞫坐,明日爲之。 ○甲寅二月十三日卯時,大駕出崇仁門外,駐蹕于左議政祗迎近處,上命都承旨李瑜曰,左相,在路傍祗迎矣。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因予誠淺,遐心莫回,只自愧恧,而竊有面諭事,方駐馬,而特遣都承旨,卿須隨來陵所事,傳諭于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宣傳聖敎於左議政所住處,則左相以爲,臣情迹危蹙,今於動駕之日,旣不得陪扈,玆敢來伏路次,祗欲仰瞻羽旄,而意外承宣,來宣聖旨,臣豈不欲竭蹶趨造,而分義雖重,廉隅亦不可放倒,臣尤死罪,不敢祗承云矣。上曰,予方有面及事,極欲親迎,而重臣頃有所達,其言誠切當,故不爲之矣。須勿過讓,安心來待於陵所之意,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下敎雖如是縷縷,而職名未䣃前,將不得奉承,退歸私次,更當以一箚陳暴矣。上曰,此若卿之初所遭,則必不强迫如此,而前後旣已開釋,職名且難許副,卿胡不諒,而巽讓至此?卿須體此意,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又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久御路次,屢遣近密,極知其惶悚,而職名如蒙特許,則卽當隨詣陵所矣。上曰,職名如有許副之意,必不久留路上,如是傳諭矣。以此意更傳偕來。上又命注書金尙迪曰,園陵展謁,自有時刻,而只以敬大臣之意,方此駐馬,更命偕來事,往傳於都承旨,卽爲傳諭於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敎至再至三,如是縷縷,誠不知死所,而職名未解前,實無抗顔復出之勢,第當前進待命云矣。上曰,親迎雖有前例,因重臣所達,果不爲之矣。予之必欲使卿隨班者,非爲觀瞻而然矣。欲於陵所,面諭予意,一聽予敎之後,定其去就,亦何妨也,而如是巽讓,益自愧誠信之未孚矣。卿須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上每敎以情志不孚,極知其惶悚,而屢違明命,尤不知死所矣。然情迹如此,不得祗承,第當進就陵所矣。上曰,予若有面諭事,而邀致路次,則卿必來之矣。予之欲使卿進就陵所,而聽予分明之敎者,其意甚懇,卿胡不來?只令進詣陵所,則至使大臣,徒煩去來而已,予何必爲此也?若來聽面諭云,則當前進矣。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聖敎縷縷及此,他不暇顧,當就詣陵所,奉承下敎而退云矣。上仍命前進,及到陵外,以步輦就齋室。 ○上自齋室,乘步輦至紅箭門內,展拜如儀。 ○上進詣陵上,奉審後,命兵房承旨柳儼,送信箭招御將,使之入侍。 ○上奉審寢陵之左右前後,還御于陵上。 ○上曰,御將結陣在何處?都承旨李瑜曰,在不遠處。上曰,陵內樹木,比前稍勝矣。都承旨李瑜曰,壬子春,臣以陪從來審陵所矣。以今所見,樹木之茂長,比其時顯勝矣。上曰,陵前排立之石,此非久遠,而如是生鱗,何也?都承旨李瑜曰,臣待罪沁都時,爲審海中諸島,行水路四百里許,而所謂唜島,亦沁都所管,而園陵石物浮出處也。臣於歸路,適見石物浮出處,而且聞島中人所傳之言,石之在峻崖者,每緣攀升之無階,功役之多入,當園陵石役時,則輒浮出沈海之石,此則乘其潮退時,果爲往來浮出,而功役亦不多入故矣。蓋海中之石,以其久沈鹹水之故,浮出稍久之後,一經霾雨,則石面輒致生鱗云矣。向者長陵新石物,皆從此島中浮出,而豎石未久,執頉甚頻,此未必不由於浮出沈海者故也。同副承旨李匡世曰,小臣待罪禮曹時,亦嘗奉審於長陵,而屛風石及其他排立之石,多有執頉處。槪此石,初旣浮出於鹹水中,故合氷之時則凝結,而解凍之後則石脈,亦隨而脧拆,或罅而缺之,或碎而落之矣。上曰,東都五陵,在此望見乎?左副承旨柳儼曰,彼越見處,乃五陵矣。上曰,此陵參奉爲誰?同副承旨李匡世曰,洪鏡輔、金遠祚是也。上曰,此誰家之人?都承旨李瑜曰,洪鏡輔,乃禮曹參判洪鉉輔之四寸,而宗廟令洪重範之子也。金遠祚,故判府事金宇杭之孫,而前交河郡守金彦熙之姪子也。左副承旨柳儼曰,纔以信箭招御將,而御將方入來矣。上曰,御將使之入侍。御將入侍後,御將魚有龜曰,近日日氣甚寒,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魚有龜曰,臣於前冬入侍時,親承三年後展拜懿陵之敎矣。上曰,其時果諭之矣。卿其奉審兩陵後,仍參祭班,可也。魚有龜曰,殿下三年前,展拜園陵時,亦有入侍陵上之命,而仍令進參祭班,故臣於其時,粗伸情禮,而今日又承此敎,下情尤爲痛感矣。上曰,過三年後則闕內無展拜處,今到陵所,心懷尤爲愴感矣。予之使御營廳,輒隨駕者,其意固有在矣。上曰,御將奉審後,隨來陵上,可也。上曰,彼松木,乃移植者乎?此自生者乎?參奉洪鏡輔曰,皆移植者也。上曰,若過十年後,尤勝於今日矣。都承旨李瑜曰,檜木,此正當植之時,而李萬植,爲長陵參奉時,所植檜木,今頗茂盛,移種於此陵,則似好矣。參奉洪鏡輔曰,臣於今初八日,多植檜木於陵內左右前後矣。上曰,所植檜木,此乃移自獻陵耶?獻陵樹木,將至濯濯之境,都令所達舊長陵檜木,移植,可也。參奉洪鏡輔曰,城中城外之人,皆取柴於光陵,而樹木去益茂長,大抵樹木長養之地,林木扶疎,落葉頹腐,則雖是脆土,轉成膏沃,以至於茁長茂密之境矣。此陵則林葉甚爲希疎,雖欲求其茁茂,其可得乎?上曰,此陵,果無落葉之可收者矣。同副承旨李匡世曰,長陵新封時,有聖上手植之松,而卽今所生,不過一二株出土矣。上曰,新長陵阻阨處,比此陵稍勝矣。參奉洪鏡輔曰,石串峴,曾有申飭阻阨之敎,而香祝陪持及往來行人,皆由此路矣。上曰,此乃大路,與明陵封峴有異矣。然喪行,豈敢由此路也?參奉洪鏡輔曰,臣詳察地勢,則此乃不可阻之路,若以礴石鋪之則好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參奉所達排鋪礴石之說,似宜矣。參奉金遠祚曰,聞洛昌君之言,前有鋪礴石之敎,而尙未擧行云。如不植木而阻路,則莫如鋪礴石之爲愈矣,上曰,乙巳年間,以鋪礴石事,果有所敎矣。都承旨李瑜曰,鋪礴石之敎,未卽擧行者,似因荐凶之故,而稍待登豐之際,乃有此遲滯矣。上曰,後峯來龍,望之似低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山之來脈,低而細者,爲好矣。上曰,使參奉,登後峯,立於來脈處,可也。參奉洪鏡輔,陟後峯最高處。上曰,彼望見處,果是來脈乎?巖形之露出者,必以樹木蔽掩,可也。上曰,古所云懷陵,在何處乎?左副承旨柳儼曰,過竹嶺浦則乃懷陵也。上曰,下陵石役,比上陵石役稍勝,而莎草亦無毁傷處乎?參奉金遠祚曰,莎草則少無傷處矣。上曰,所謂沈家基址,在何處,而人家毁出後,今幾潔淨乎?參奉洪鏡輔曰,或有基址餘痕,而自當漸次潔淨矣。上自陵所,進詣碑閣,奉審後,上曰,碑面塡采處,殊無光色,此由經年而然乎?朱漆初旣不好而然乎?此碑,乃何處浮出之石,而何人所寫乎?左副承旨柳儼曰,此乃江華肝石。而前面則宋成明書之,後面則李德孚書之矣。魚有龜曰,後面庚戌改磨後,李德孚果書之,而前面則臣固未能的知其誰某之筆矣。上自碑閣,進詣丁字閣,奉審後,上曰,彼神路,乍有成蹊之痕,自何時如此乎?問于事知守僕。守僕進伏曰,乙巳年間,微有蹊痕,而不知顯然矣,丙午後,宛有蹊痕矣。上曰,人或謂塗灰成蹊,而豈以塗灰之故,有此成蹊之理乎?上還御小次,侍臣以次俯伏。上還詣丁字閣,行酌獻禮如儀。左副承旨柳儼曰,奠酌時,見祭酒,有些浮物,殊欠致潔。當該典祀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左副承旨柳儼曰,執禮讀笏記,聲未了,而引儀,徑先呼拜,未免失措。不可無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還就紅箭門外,展拜如儀。上曰,此何石礎?問于陵官。左副承旨柳儼曰,問于陵官,則此乃三年內,假丁字閣所入,而尙未及移置云矣。 ○上還御齋室,左議政徐命均引見入侍時,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假注書金尙迪同爲入侍。徐命均曰,風氣不佳,早爲動駕,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卽今眩氣,亦復何如?昨伏見藥院批答,則有加進湯劑之敎矣。前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少有眩氣,此似由於酬應之故,而亦非些少藥力所可責效者,故湯劑姑爲停止,而當初製入中三貼,尙留之,今番亦留二貼。當觀明日神氣,而可以煎服矣。徐命均曰,小臣情迹,極其危蹙,而路次屢承下敎,故臣不敢一例違傲,玆不得不來對,而職名未解前,臣無可出之理,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自古相臣,遭如臣所遭者,必辭遞乃已,此關朝體而係廉隅故也。臺臣之言,殿下每敎之以讒誣,而臣旣無知識,且無施措,人言之來,不是異事,而其所構罪臣身者,不比尋常,臣更何顔面,復入政堂,而其在禮使之道,宜速賜遞改矣。然猶誤恩荐加,祗承無路,夙宵惶懼,罔知攸處。臣受國厚恩,致位至此,有除輒出,有命輒膺,未嘗冀免,有若堪承者然,區區寸忱,只欲奔奏gg奔走g筋力,粗伸分義而已。今臣所遭,實難復出,職在保護,而未得隨駕,只於路次,仰瞻羽旄,而纔承來聽面諭,決其去就之敎,故臣固黽勉進對矣。上曰,前後批旨,已悉無餘,而巽讓彌固,愧恧徒深。朝者見卿於路次,固欲强迫,而此非敬大臣之意,故因面諭事,邀卿隨來矣。大臣被人言而終得解遞者,雖云有前例,宜不用於如此之時,而以予耳目之所睹記,有加於卿之所遭,而或因職在保護,或因敦勉,而不得不出而應命矣。卿之巽讓,前後懃懇,今日遞其職,明日復拜之,予非爲不思,而此似欠於誠實之道,故果不爲之矣。右相則前因體例間事,雖旣罷旋拜,而此與卿之今日處地,有異矣。近日耳目甚寂寥,卿輩苟有所失,而臺臣果言之,則予必不以爲罪,而李壽海之言,極其譖毒矣。予以讒誣二字,未嘗加於人,而渠所云下此疏中書等說,非讒誣而何?不但予所洞燭,兒童走卒,亦知其如此矣。予於時敏堂引對時,以豐陵故事,有所面及者矣。予之爲治,難追祖宗盛時,而卿等之輔導,亦豈如古之名臣喆輔乎?君臣皆不如古,然予則常自謂大臣,方得其人矣。人言之淺深,固不足言,而國事殆無可做之日,此豈卿久爲引入之時乎?卿須體此意,以相職隨駕爲宜矣。徐命均曰,下敎雖如此,而自古相臣,未嘗有被臺斥而冒出者,雖就事論事之言,苟有所斥,則皆得遞免。況言及先臣,而語且甚嚴,今若倣倒gg放倒g廉隅,冒沒復出,則他日將何面目,歸見先父乎?原任與時任,無甚異同,倘蒙鞶褫之恩,則凡係國事之可以參裁者,臣當隨事盡分矣。上曰,時有古今之不同。雖云有先卿事,不可引於今日,而向者兩奉朝賀敦勉時,初旣却藥而致之,勉副之日,雖因力辭而許之,然此亦豈可復用於今日也?卿之被誣,予所洞悉,今若遞卿之職,則固非待大臣以誠實之道矣。徐命均曰,臣固可出,而屢拒威命,則非事君以誠之道,聖上已知臣不可出,而荐加誤恩,猶靳勉副,則亦非待臣以誠之道。區區守株之見,不可撓改。今若徒恃寵靈,冒沒膺命,則不但有傷於國體,亦有損於士夫之廉隅矣。上曰,因其敦迫,而不得不出而膺命者,古亦有之,且予之勉出,亦非爲强迫而然矣。卿無可遞之事,而卿之苦心則已知之矣。大臣,國之股肱,今若捨卿而歸,實無對萬姓之顔矣。徐命均曰,不但臺臣之言如此,朝臣亦多毁之者矣。上曰,卿等處世,其亦難矣。欲用之純然則彼輩斥之,若用之不純然則此輩斥之。以卽今世道,因此等事,必欲力辭,則國無可用之人矣。徐命均曰,朱夫子有云,士夫進退,係國家興衰。今若耐彈而强出,則士夫風節,自此掃地盡矣。上曰,李壽海之言,不足爲彈劾,而此不過讒誣之說矣。徐命均曰,上敎如是縷縷,而實無奉承之路,且日勢已晏,風氣不佳,臣則仍爲先退,而只望早爲還駕矣。徐命均先退。上曰,左相進來。仍握手曰,今日國勢,顧何如?予必欲調劑辛甘,而彼李壽海輩,乃敢沮戲。予若失此機,而不與卿偕歸,則後無可致之期,而適足以實壽海之讒矣。故豐陵,每言卿之純實,而當爲大用云。及其大拜之後,益知豐陵之言,果不誣矣。卿每以無面拜先卿爲言,而國事如此,不能盡心做得,過自引嫌,圖解相職,則恐卿因此而無歸見先卿之面矣。須安心隨駕,可也。徐命均曰,君臣分義,士夫進退,有時而或輕或重,若倣倒gg放倒g廉義,復以相職隨駕,則亦何以自立於百僚之上也?必許副見職然後,可以出而做國事矣。上曰,予於平日,有欠敬大臣之道,故雖致李壽海之讒,而予若有許副之意,則豈如是相持乎?上曰,世道日卑,紀綱日紊,彼扶持輩,乃有云云之說,而捕將半夜來對,此何世道,而開鞫有命,不卽擧行,昨日銀臺諸臣引見時,雖已詳諭,而亦安有如許紀綱乎?予之所望於卿者,念此世道紀綱,至於斯極,出而視事,必思鎭壓之道,而予之苦心,卿旣不諒,只自愧恧而已。卿若許其隨駕,則予當還宮矣。徐命均曰,日月之明,何所不燭,而臣之赤心血懇,終未蒙矜諒。今若迫於恩命,復以見職自處,則臣實自愧,人將何謂?今日雖出,明日卽遭狼狽矣。上曰,寧有是理?三百年朝鮮,自箕聖以後,必欲無臣然後,可以做國事則已,不然而將使予獨留朝鮮乎?徐命均曰,古語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士夫廉義,實係世道興衰,尤不可放倒矣。上曰,答曰二字,爲朝臣誦之之敎,前已諭及於卿矣。卿之困我,何其至此之甚也?予之欲使卿偕往者,非爲觀瞻,實欲做國事,則以卿誠實之心,何不快許?必發行公之言然後,當爲還宮矣。徐命均曰,聖上必欲棄小臣則已,不然,臣之情懇,庶可俯諒矣。上曰,誠如卿言,則予何難乎許副也?予志固定,必不困我至此矣。徐命均曰,日勢已暮,回鑾方急,而下敎如是縷縷,臣之廉隅,姑不暇顧,第當追進闕外矣。上曰,日勢雖暮,必發行公之言然後,可以還矣。徐命均曰,下敎至此,當以相職隨班矣。上曰,不允。大臣,無身病出仕之規矣。上曰,畿伯進來。上曰,歲首,旣下勸農之敎,而卽今所可務者,只是勸農一事矣。果能申飭列邑乎?申昉曰,勸農申飭之敎,臣亦惕念奉承,申飭列邑,而卽今麥耕當前,前頭春耕,亦當次第爲之,欲待麥農過半後,發奉審行,仍觀沿路形勢爲計,而本道連歲荐飢,民間若干所收,竭盡於冬前,各樣還穀移轉等備納。今當春窮,皆在飢餒之中,臣每對守令,輒以勸農之意,責其實效。此等事,固在道臣守令之惕念盡心,而槪畿邑甚爲疲殘,守令月俸,亦甚微薄,公用每患不敷,至於辦備農牛,助給種糧,實無其路,旣不能自官助勸,則惟有撫摩顧恤,使無撓害,得免妨礙於耕作,乃是緊務,而一邊鞭扑拘攣,徵督捧斂,只以空言,使之安居,則民豈能安居,亦豈能耕作耶?日勢已晩,所欲陳達者,雖不敢盡達,而本道屢經凶荒之餘,今年農形,又爲不實,臣於災實分等時,强加區別者,實出於不得已,而稍實與尤甚,無甚異同矣。聖上軫念尤甚諸邑,前後蕩減,固自不少,豈不知朝家德意,而至於四等大同及辛亥留大同壬癸兩年軍保米未準納者,尙多有之,此外京司應納之物,因其荐凶未捧者,亦方一例督徵,逃散相繼,民不能暇及於耕作等事,此有妨於勸農之政矣。臣意則勸農之道,莫如安集,如軍米布等,時未準捧者,特令待秋停退,則此與永爲蕩減有異,而實爲安集之方,亦有得於勸農之道矣。上曰,畿伯所達,誠切當,而畿邑事勢,亦似然矣。未捧停退之請,左相之意,何如?徐命均曰,京畿分等狀啓覆奏時,有區別分付之事,壬子條未捧,未知在於何邑,而畿邑事勢則亦似然矣。且經費不可不念,捧之誠難,不捧之亦難,取見各邑捧未捧,而處之爲好矣。上曰,畿伯所達,初爲大同而發,欲請停退,而似因近有湖南事,未畢其說,只以軍保米,結辭而爲請矣。前已蕩減於湖南,今獨不及於畿內,則百姓必以視遠忽近爲言矣。前於園陵幸行時,已有減斗之事,而此似近於要譽之歸,然畿民形勢旣如此,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也。左相與首、右揆相議後,後日登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畿內還穀,常患不足,此須可慮矣。申昉曰,臣方欲以此仰達,而未及之矣。朝家以折半留庫事,申飭甚嚴,臣固發關各邑,使之遵奉,而但事勢實有難便者。畿邑與下道有異,還穀甚少,多者不過數千石,小或至千石,而各邑戶數,雖小邑不下千戶,中邑以上,皆在千戶之外,雖傾庫分給,每戶所受,尙不滿一石,而其中若又折半留庫,則自春徂夏所受,必不滿六七斗,種子農糧,何以推移耶?雖常年,每患不足,而荐飢之餘,昨農所出,已盡於冬前,民間形勢,十分遑汲,爲守令者,坐視而不給,則將不免犯科之歸,今年朝家,宜諒其事勢,當有弛張之道矣。上曰,如北道諸邑民,不願受食,而守令,或强爲分給云矣。畿邑形勢,雖似如此,而折半留庫之法,必欲遵守矣。趙命臣曰,畿伯,俄以還穀,比諸他道,數小之意,果有所陳達,而此事誠爲可悶,然他無料理添剩之道。臣於往年待罪江陵府時,見本府嶺西所在三倉還穀,其數甚多,而民之受食者,亦以爲苦。此雖雜穀,若次次移轉,嶺西附近橫城、洪川兩邑則受來嶺西所在之穀,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兩邑,則受來洪、橫所在之穀,事甚兩便,俯詢廟堂而處之,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入侍諸守令曰,勸農事,俄已下敎,而勸農之勤慢,專在守令之能否。雖以通津言之,軍額應頉者,擧皆塡充,此等事,在守令奉行之如何而已,非不能而然矣。勸農良役之政,各別惕念擧行,而亦有弊瘼之可以陳達者否?水原府使具聖任曰,小臣之邑,別無大端弊瘼,而新舊大同,今方一例督捧,故民方遑遑失所,而雖以軍米言之,四千石新捧,猶未準納,而辛壬兩年舊未收,亦方次第徵納,民不能支堪矣。且本府還穀,只是二千石,民戶爲一萬八千戶矣。以穀計口,雖盡數分給,亦將有不足之患矣。楊州牧使趙儼曰,臣以地方官,自多有時急擧行之事,直到陵所,姑未赴任,雖未知邑弊民瘼之果如何,而莅任之後,細加點檢,如有變通者,則當論報巡營,使之狀聞處之矣。豐德府使申思冏曰,小臣之邑,別無大段弊瘼之可以仰對矣。上曰,豐德非尤甚乎?申思冏曰,入於之次矣。申昉曰,良役、還糶,一時爲急,而道內新除守令,多有未赴者,勿拘定式,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病}}。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早朝動駕,向晩還宮,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追惟昔日,感懷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知事以下,方詣閤門矣,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方劇,不爲來詣,故累度催促,終不變動。雖係實病,旣詣閤門之後,因史官不備,將不得趁正時入侍,事體極爲未安。李德重推考警責,預備翰林李鼎輔,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上番翰林鄭履儉,因下番翰林李德重病不入侍,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下番翰林李德重,因上番翰林鄭履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謂有情勢難安,亦爲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使兼春秋入侍。 ○傳于李匡世曰,時刻已過,晝講停,鞫聽大臣以下,使之入來。 ○趙命臣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晝講爲之。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義禁府知義禁,本府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尙迪改差,代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近來兼春秋,殊甚苟簡,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以義禁府草記,緣坐罪人逆虎姪子贊興,變姓名逃接於輦轂之下,情狀陰祕,不可循例發配,令捕廳究問事,傳曰,令捕廳卽爲究問以啓。 ○趙命臣啓曰,上下番翰林,徑出之後,史官不可不備員,故上下番兼春秋單子,方已入啓,一邊催促入來,則承文判校權德載,稱有身病,終不入來,揆以事體,極爲寒心,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柳儼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匡世,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宗簿正李行敏偏母,年迫八十,自數日前,猝得泄瀉,症情危劇,方在昏昏不省中。科場事體,雖甚重大,揆以人子至情,勢難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郡守李鎭嵩,本廳糧餉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因臺啓,閭里間,咀呪行兇,人骨掘取之類,別定軍官,使之譏察矣。本月初六日,西小門外大峴近處,有一女人,坐於田疇,以石塊打破死人頭骸,取出其髓之際,見覺於譏察軍官崔壽基處,竝與其頭骨而捉來,故卽爲究覈,則此乃西部焰硝廳橋居私婢莫禮,而其招內以爲,渠之上典李東燁身病,經年沈痼,方在垂盡之中,死人頭骸所儲之水得食,則可以差病,其上典夫妻,以此酬酢之際,渠聞此說,而出往大峴近處,田疇間,得一死人頭骨,取來而見捉爲言。其上典東燁夫妻,卽爲捉來推問,則其言亦如莫禮之招,故發遣軍官,看審於頭骨取來之所,果於兒屍所瘞之處,取來其頭,只餘屍骸云。殘暴死屍,實是世變,論其情狀,萬萬兇慘。罪人莫禮,移送秋曹,以爲依律處斷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bb曰b,卽接左邊捕盜廳牒報,則謀逆罪人虎龍同姓姪子贊興,緣坐流三千里,安置於晉州牧矣,贊興,上年五月分逃走事,自晉州牧報來,不勝驚駭,別定軍官,使之窺伺,則贊興,變姓名爲金世福,隱接於南大門內金姓人家捉來云。逃還罪人,直送秋曹,嚴刑一次後,絶島定配事,已有定式矣。贊興,所當依定式擧行,而贊興,以逆虎之姪,變姓名隱接於輦轂之下者,情狀極爲陰祕,不可循例發配,爲先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後,稟處,而逃亡罪人之配所官拿處,亦有定式,當該晉州牧使,令本道指名狀聞後,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拿問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遣矣,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金守經,今正月十五日,因病身死云。當爲勿論,而拿來書吏,還爲上來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加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自配所逃還緣坐罪人睦贊興,因禁府草記,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事,命下矣。依傳旨罪人贊興,究問捧招以入,而無他顯著隱跡,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而空烙印號牌放棄,亦有其律,令漢城府,推覆査出,照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鞫廳今已捧招,方正書,則催促使之入來,方捧招而未及正書,則正書必遲,該房承旨持草案入來事,分付。 ○傳于李匡世曰,明日常參時,別雲劍、雲劍望筒,纔經懿陵擧動,其時差備人員,仍爲用之。 ○又傳于李匡世曰,待推案入來,而尙無消息,何故太遲耶?問于當直以啓。 ○李匡世啓曰,因武所草記,參試官李行敏,母病危劇,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參試官申兼濟,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只此擧行後,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從縣道,冒控危懇,日夜翹心,佇蒙處分,及奉聖批,不惟不賜恩許,特提臣引嫌之端,至諭以極涉太過,仍令臣從速上來察職。臣於是狼狽失圖,惶蹙罔措。旣又伏聞園陵行幸,期日迫近,臣方忝佐禮官,不敢遠伏鄕廬,離捨病母,抑情登途,而臣臨行疾作,不堪跨馬,托身歸舟,寸寸前進,僅及動駕之日,得抵城闉之外,瞻望羽旄之美,少慰犬馬之忱,而玉署移除之命,適在此際,臣尤惝怳震駭,莫知置身之所也。臣自叨藝苑兼任以來,雖於冗官漫職,猶不敢爲冒進計,則矧此經幄長席,均是詞學極選,而昔年一彈,卽臣終身慙悔者乎?噫,臣於館閣之命,矢心自畫,初不待人之有言,而塗聽所得,或恐未的,前疏陳列,尙費商量,及今宰臣疏出之後,臣之不合斯任,已成公案,去就一節,非所暇論,天日在上,宜無遺燭,亦何足容臣一二談乎?彼雖以世好之重,故情之厚,不欲索言,曲爲婉辭,而其所爲國家惜名器,實由於知臣本末,深於他人故耳。臣雖陋淺,何至於恨其議已,疑怒不釋,而宰臣之引以爲嫌,深示不安,乃反如此,此尤臣之所自愧也。臣屢日水程,觸冒風霧,舊患麻痺昏眩之症,挾感陡劇,祗迎禮訖,便卽仆地,舁入郊村,不省人事,達夜叫痛,四體不收,委頓迷昧,喘喘欲盡,城門一步地,亦無致身之路,雲闕入望,冞增隕越,玆敢瀝血封章,冒伸疾痛之號,伏乞聖慈,察臣廉隅之不容冒沒,憐臣病狀之無望起動,亟將臣本兼兩任,倂許鐫削,明飭選部,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退守本分,免作道路之屍,且臣前後慢蹇之罪,不可終逭,亦願遄被顯戮,以嚴邦憲焉。臣無任席藁俟罪,惶懼哀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bb辭b,從速察職。 ○以京畿監司狀啓,安山居私婢良業等四名燒死事,傳于李匡世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京畿監司狀啓,抱川等官居,幼學金世說等四名囕死事,又傳于李匡世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展謁園陵,聖慕克伸,而冒寒動蹕,不瑕有妨於靜攝之節乎?下忱憂慮,殆不可以名喩也。臣於淹疾垂死之外,竝有情勢之難强者,再承傳敎,不敢薦進,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未參陪扈之列,尤增怖懼之忱,忍死扶曳,進伏路左,以爲瞻望淸塵之計矣,留都之命,遽下深夜。分義是懼,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趨承,而勞動之餘,病勢越添,絲毫氣息,若將垂絶,擔歸私次,達夜昏痛,今日問候之班,末由進參,臣子常分,掃地盡矣,罪上添罪,誅殛猶輕。玆敢席藁俟命,仰請威譴,乞命有司,議臣之罪,亟寘重典,以爲人臣之戒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未瘳之中,遽命留都,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處心本不主偏,持論常欲從寬,未能與時推移,蓋自立身之初,齟齬孤蹇,雖朋交之間,無一人相與之深者,況於黨議臼中,誠是彼此無所當之一可笑底人耳。昨歲參銓之日,猶有守株之愚,重爲國勢時象,而耿耿深憂,妄欲大加恢蕩,少裨王道,於是乎左恣私之斥,而右{{!|𦇯|⿰糹彌}}縫gg彌縫g之誚,前後人言,迭出凌逼,遂乃力辭,必免而後已,時勢之無復可爲,則從可決矣。臣雖眷係遲徊,爲筋力自效之地,而至於銓地一步,矢心自畫,不意臨急變通,除命惟新,以臣情地,夫豈有一分轉動之勢,而適會聖志奮勵,親臨大政,重推特召之命,遽降於殿座開政之時,臣乃怵迫嚴威,他不暇顧,包忍羞顔,冒沒趨承,不過爲粗伸分義之計,而半夜宣醞,霑被恩榮,衷情感激,圖報無地。噫,臣凡於除命,苟其可强,則未嘗爲飾辭例讓,而若夫遭言之地,輒復冒出,非臣之所忍爲。況末路睢盱,專在銓地,其所自處,宜與他別,尤何可因緣倖會,淟涊蹲據,自傷一己之廉隅,重貽擧世之嗤點乎?昨日園陵動駕,旣不得陪從,今曉起居之班,亦未能趨造,義缺禮虧,尤增死罪。仍竊惟念,今日爲治之要,在於保民,保民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固在於殿下一心,而其所以仰體而奉行者,則乃銓官責耳。必須才智見識,足以鑑別品流,氣量識力,足以鎭服物情然後,可以盡其職而安其任,顧臣望輕植弱,已試蔑效,而下則拘於常格,謂之曾經而苟擬,上則要其副急,謂之無故而誤點,有若閑官漫職之隨例備數者然,其亦大有乖於勵精之治,綜核之道,而向所謂得人保民之方,終恐無以食效,所關誠不細矣。在臣之道,旣知其匪據不稱,無益有害,而不思所以推賢讓能,力懇避免,則是殆近於全無廉愧,臣雖汚陋,決不至此。玆敢悉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上,諒臣臲卼之蹤,許臣鞶帶之褫,俾無撕捱瘝曠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大司憲李德壽疏曰,伏以臺臣,辨別黨色,較其在職多寡,歸罪大臣,遣辭至深,則臣於居留之職,不可一日冒居明矣。向來銓望,自備局備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之人,不當檢擧,防塞甚嚴,則臣於亞銓之任,不可頃刻冒居,又明矣。昨年都憲之望,佐貳齗齗見持。其人雖去,其職其言,猶在銓席,則臣於見叨之官,不可暫時冒居,又明矣。此不唯臣不敢投足銓地,亦不當循例檢擬,而乃今不有名流之公議,不恤大臣之公言,一遞一授,有若當然之事,臣固爲之駭歎,而且竊伏聞殿下,以名臣奏議抄選事,俾臣上來議定,臣於此,尤不勝悸恐之至。夫進講冊子之與聞抄選,卽曾經文衡者之職也。臣之許多罪名,皆階於文衡,故每聞文衡二字,輒魂驚膽掉,彌日不定,況可以曾經自處,而濫與於諸學之列乎?今之玉堂,皆妙簡文學之士,其於任此,自足有裕,其誰不如臣,而乃有此誤命乎?臣知有死而已,斷不敢冒當。今臣所自定,惟有永謝名途而已。臣敢以此徼恩君父,若其違傲慢蹇,陷於大僇,則亦見其命之窮而不可復陽矣。抑臣素有耳目之病,年紀旣衰,昏聵益甚,又自冬春以來,眩昏煩渴,腰脚軟痛等症,種種發作,殘骸危喘,殆將不支,自料此生,更無陳力之望。唯乞聖明,曲垂哀憐,亟許遞臣職名,仍許臣退守丘壑,以畢螻蟻之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任。 ○大司成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昔疾尙苦,舊愆冞彰,寄命於床笫之中,遊身於頰舌之間,生意都盡,世念愈灰,不自意聖明,尙煩省錄,恩敍纔下,繼而有成均除命。噫,以臣情病,雖責之以閑司漫局,尙不可冒沒趨承,況此敎胄之職,爲任何如,而旣遞旋授,殆無異於以臣而代臣,且惶且愧,不省攸處。今若較絜人器,張皇辭遞,則亦近於稍可勝當,姑先克讓者,惟有矢心守分,毋使玷辱於皐比耳。前日之荐違嚴召,終至獲戾,而不敢當者,不但爲疾病之難强,而若乃憲臣之啓語,冢宰之筵奏,罔非臣難貰之瑕釁,臺閣之注望宜愼,而以佐貳而闖擬,玉堂之請敍有例,而任己見而取舍,此其罪,當如何哉?臣之於銓事,亦已八顚而九仆矣。嘵嘵辨理,徒益其罪,固當默爾而待勘,第未知臺望之異己者,輒斷之以闖擬,則又安知傍觀之竊議者,不疑其言之爲闖論耶?雖然,惠文之聲罪至嚴,一身之廉愧至重,官職去就,更無可言,昨者園陵行幸,竟闕陪扈,分義掃地,尤增死罪。今始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矜諒,遞臣職名,勘臣犯負,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名深重,情跡危蹙,園陵動駕之日,旣不得陪衛,亦不敢偃息私次,爲瞻羽旄,俯伏路左,千萬夢寐之外,威命累下,知申臨宣,臣惶恐震越,進詣齋殿,親承聖敎勤摯,威顔咫尺,感涕自逬,終到迫隘之境,他不暇顧,不敢不以勉承爲對,仍復隨駕,進參藥院起居之列,眷遇非常,感銘心肺,臣之分義,粗伸矣,而其傷國體而喪士節,更無餘地,臣循省慙靦,不忍擧顔向人。臣心如此,人言謂何?念臣今日去就,非所可論,昨於前席,備悉仰達,而誠意淺薄,辭語拙短,苦心血懇,終未蒙聖慈之體諒,今復諉以怵迫嚴命,因仍蹲冒,已非臣本情,而從前違拒明旨,累煩章牘者,未免爲飾讓之歸,極是臣萬戮難赦之罪,人皆目臣以患失之鄙夫,將何以自暴於君父之前,亦何以自解於一世之公議也哉?聖上倘賜一兪,准臣所請,則上得禮使之道,下盡自處之義,而猶復一向强迫,俾不能自伸,朝家終受牛維馬縶之譏,臣則畢竟爲世僇人,而不得更立於士夫之林,伏惟聖明於此,亦何忍不惕然動念,而卽賜矜許也耶?臣雖九死,而不知變,唯以重被誅譴爲期,徊徨煎灼,萬事不入心,以何顔面,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哉?且臣累日縮伏之餘,重觸風寒,痰病挾感添發,渾身寒粟,咳嗽苦劇,左邊頭顱,連牙頰,掉動作痛,有若風漸,四肢痿廢,落席昏涔,今日候班鞫坐,俱不得進參,悚懍無地。有臣如此,生不如死。玆敢更暴衷臆,仰干宸嚴,伏乞天地父母,特回睿鑑,洞察情懇,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使朝體得尊,四維克張,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齋殿,罄竭心曲,駕還路次,見卿在班,心甚欣慰。噫,昨已諭,更何多誥?卿旣諾,復何過讓?今卿所辭,亦由恒日誠意之不相孚,尤切恧焉,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涉gg攝g,竢間造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庸虛薄劣,都無寸能,加之衰鈍癃痼,精神筋力,已銷挫矣。顧此主兵之任,初豈可堪,而苟然承應,歲已再易,此亦非臣之所宿料也。淵氷之懼,負乘之憂,雖日甚一日,今則有必遞之端,區區私心之悶急,有不足言矣。凡銓官,以兩都政,爲一瓜限,便作成典。臣於昨年秋間,已行兩都政,義當必遞,而臣樹立無素,不敢堅拒牢辭,寅緣冒出,更費時日,弁髦廉隅,兜攬譏笑,臣心愧蹙,如坐針氊,猶且遲徊,挨過至此,又經一政,臣之行都政,洽滿三矣。前後行三都政者,固不數,而行三都政而不遞者,未之有也。臣雖欲貪戀而不去,其可得乎?昨日園陵幸行,非不知本兵之長,職在陪扈,而以應褫之身,當三度未徹之前,故不得不再違嚴召矣,重推荐下,筵敎又嚴,臣於是他不暇顧,未免冒承,而廁跡於侍衛之列,自不覺面赬而背汗矣。噫,臣以常蔭晩進,無足備數,自待亦卑下,世無以此期臣者,猥荷特達之殊知,遽以丘山之重,壓之於僬僥之微,臣豈無感激圖報萬一自效之心哉?然而鑑識茫昧,智慮淺短,其所以溺職而僨事者,難一二計,最是千百靺鞈之中,僅取一焉,雖至公無私,物情固難平矣,況最難祛者私意?前日帳殿申戒之時,臣敢直陳矣,如是而又豈無怨謗之蝟集乎?臣之尙今免司直之論,亦幸耳。此莫非我殿下庇覆之至恩,有以及之,今若當辭而不辭,宜遞而不遞,卒之以貪樂爲臣案,則臣之陷於罔測,固不足恤,其累聖明之簡畀,爲如何哉?昨旣沒恥出仕,今不敢更呈例單,猥將危懇,疾聲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諒重任之不容一日虛帶,卽賜鐫改,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大願。臣無bb任b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當此飭勵,宜先久任,非六曹而何?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二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左副承旨柳儼,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同爲入侍時,興慶進伏曰,昨日早朝動駕,薄暮還宮,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啓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又啓曰,臣等承聖旨入來,鞫事,抑有何下敎事耶?上曰,非有可問之事,只是湖西狀啓,卽者來到,其罪囚,今將移送禁府耶?大槪,鞫獄,無日無之,此甚怪異。且其朴貴石事,亦何如,有疑端否?興慶曰,其爲元非虛妄,亦未可知矣。上曰,世萬輩,皆總角人耶?思喆曰,乃是捕盜軍官。上曰,承旨亦已見之,與庚戌時事,何如?儼曰,此則皆是常漢。上曰,世珍竊聽事,可怪。其所竊聽,凡幾次?諸臣皆曰,二次。興慶曰,李守大招辭,似無隱情。上曰,以文案見之,雖不得其眞的,而似無疑端矣。普赫曰,此不過扶持軍之類也。上曰,世珍爲人何似?世珍處更推,亦何事?卽今所可恃者,獨都下人心,不可以疑事,示都下之人矣。有居丹鳳門外者,又有居宣仁門外者,此皆同里之人,而亦皆年相若者耶?上命讀湖西狀文,柳儼讀之。上曰,南極,有御寶僞造之罪,而自監營上送,則狀啓之外,又必有別封送來之物,注書出問于罪人領來將校處,推來,可也。萬樞,起而出。上問注書爲誰?柳儼擧姓名以對。萬樞,推得別封一顆以獻,上命拆封,柳儼拆之,中有僞造帖文一張,往復私書一封,又有木刻僞印半片,玉圈子一雙,一一開出披見。上曰,木刻之印,非瓢印之比,印跡之眞假,泛然看過,難以審察,其所用意甚凶。且其招辭有曰,書簡一封投水,此有許多意思矣。柳儼又讀之。上曰,招辭中,有淸涼寺會議七十人之言,又有淸陰書院排斥之說,淸陰,果是何人耶?興慶曰,此故相臣金尙憲別號也。上命視其戶牌曰,年紀幾何?尙絅曰,二十五歲。儼曰,戶牌亦僞造,。上曰,其所作亂於丹陽郡者無據。丹陽倅,是文臣許沃耶?儼曰,然。普赫曰,有如此作亂之人,此驪恩君所以見辱也。罪人南極,所當設鞫嚴問,而其奴與婢,姑爲保囚于該邑京主人,似宜矣。上曰,其自作四韻中牒寺韓之語,用意叵測。儼曰,此非猝然創出之言也。上曰,招辭有云,兩南人,皆入其中。今日發捕之際,必致驚擾,此甚可慮。儼曰,一邊使捕廳,發遣機察爲宜。上問臺臣之意,亦何如?尙命曰,聞其姓名,似是前日逆黨中人,下此狀啓于鞫廳,使之嚴問爲宜。上曰,今若區別緊歇而發捕,則必有知幾逃避之患,此等事區別與否,俱難矣。儼曰,分付監營,使之捉囚,何如?上曰,然則營獄,必將充滿。儼曰,鄭哥、任哥,俱有形跡之可疑,推問其館主人,何如?上曰,館主人,豈能知之乎?瑗曰,鄭應錫,若果希亮五寸姪,則豈可緩治乎?上曰,雖是希亮之姪,而若無所犯,則豈不冤乎?泰徵之族南礇,曾被臺論。今此南極,或是礇之族耶?儼曰,礇字從石,極字從木,見其名字,似非其族。大抵此事,豈不甚悶?安東一區,終是可慮處也。上曰,承宣所達,率易矣。慶尙下道,旣不能鎭定,而今又失上道人心,則將何所爲恃耶?此事若虛妄,則卽仍放釋爲好,而鞫事,每不如是矣。今雖設鞫,姑不施刑,觀其末梢,而善處之則好。此等事,必善其始條理而後,可以善終條理,雖不施刑,必爲嚴設威儀,急迫究問,以之慴伏其心爲可。卽今所可問者,船隻事也,淸涼會議事也,名卜韓哥事也。以此三件,爲先嚴問,可也。且其淸陰書院之說,必有苗脈。儼曰,書院姑未設立矣。上命承旨,書問目。{{*|問目出鞫案}}上又命書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南極,令本府設鞫嚴問,莫男、禮英,竝令捕廳,爲先嚴囚。書畢,上曰,禁堂一人,先爲出去,設鞫與下捕廳之意,分付,可也。普赫,承命起而出。上曰,今此文案,納于密匣而後,可以下禁府,注書出去,持來,可也。萬樞起而出,奉密匣而還,儼收拾文案,以納之。興慶進曰,頃日筵中,以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停止,令營將抽栍,官門占閱,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之故,令各其邑,聚点官門事,定奪矣。南兵營所屬營將,亦以守令兼之,則當依黃海道例擧行,而此後諸道中,有以巡操事狀稟者,則一依頃日所定奪,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鞫事爲急,禁堂諸人,先出,可也。鞫廳大臣以下,先爲退出。掌令閔瑗進啓,上曰,只擧末端以啓,可也。瑗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上曰,勿煩。又所啓,乘轎之禁,新有朝家申飭,雖侍從之臣,亦不敢犯法,況弓馬拔身者乎?定州牧使柳純章之赴任也,肆然乘轎,略無顧忌,西來之人,多有目見者。今日國家,少有紀綱,則幺麽武弁之不畏禁令,何敢若是乎?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定州牧使柳純章罷職。上曰,果若所言,此非罷職而止,拿處,。又所啓,武科借射代射者,竝全家徙邊,明有受敎,而近來科場不嚴,奸僞日滋,今番代射現露者,尤爲夥然。此實由於秋曹,不爲依律嚴治,率多圖脫,故人不畏法之致。請今番代射之流,申飭秋曹,一從試所文移,斷不饒貸,依法勘處,以杜日後之弊。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鞫獄頻數,人心不知驚動。今番忠淸監營捉送罪人之變,極爲凶慘,且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乃是極罪,而同義禁李普赫,以其奴與婢,出付京主人事陳達者,大是失言,請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李德壽,時在開城府任所,持平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正言趙尙命進啓曰,傳啓之前,竊有區區所懷,敢此先陳。前啓所論,無非凶逆大懟,又有伏法人子孫,而一不允從,臣實慨然。上曰,臺臣之言,妄發矣。旣曰前啓無非凶逆,而乃欲從其一耶?尙命曰,臣伏見本院前啓之一倂靳允,切有所慨然者,略陳一言,至承未安之敎,臣何敢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所達,大體是矣,末梢下敎,何必引嫌?勿辭。乃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臣於府啓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切有區區愚見。夫德夏之自南陽遞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其贓汚之物,至有一境人之所目見,則其擅發軍馬之罪,狼藉難掩,不可以循例請罷而止,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拿問定罪。上曰,依啓。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講。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通津府使田雲祥,驪州牧使金相璧,朔寧郡守朴聖輯,臨陂縣令安錞,北靑府使宋國緯,衿川縣監金壽煃。 ○李匡世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濟曰,特推之下,不宜撕捱,右副承旨徐命彬,更爲牌招察任。 ○李匡世啓曰,今日常參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下敎矣。兵曹判書尹游,以病不進,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人,例於歲初抄啓,而丙午年,因大臣陳達,不待歲首,直請加資事,新有定奪矣。侍從臣父年七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通禮院贊儀李梅呈狀內,癸丑秋冬等褒貶居中,而今此所叨之職,有違於勿敍右職之典,入啓處置云。梅之居中,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居中者,勿敍右職,載在法典,贊儀李梅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臺啓事體,至爲嚴重,擧條書入,亦宜詳審,而昨日憲府新啓中,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事批答,當以依啓書入,而誤書以依爲之,事之疎漏,甚矣。當該注書推考,臣亦有不能詳察之失,極爲惶恐,原擧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新除授軍威縣監李潤身呈狀內,昨日祗迎還入之路,重致落傷於人馬奔逬之中,委頓床席,病勢苦劇,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深重,則不可强令赴任,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方在違牌坐罷,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兵批啓曰,今番都目政,武臣兼宣傳官金致久,數月前呈吏曹,改名致河,而本曹官案,不爲改正,故以致九備擬受點,北關人南泰鍾,差黃拓坡權管,而單子,誤書泰錫啓下,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任守迪爲大司諫,趙明澤爲校理,南泰良爲修撰,徐命臣爲注書,金聖應爲定州牧使,李重泰爲軍威縣監,尙衣僉正李彦緯,年七十侍從臣父,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趙鎭禧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應三、趙倓爲副護軍,愼無逸爲副司直,李聖檍爲司正,李鎭嵩爲副司果。 ○李濟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旣已在外,假注書李聖檍,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趙明澤,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今日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趙明履,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金光世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副司果。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定州牧使柳純章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純章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副試官副護軍崔道章,九十老母,在於砥平地,宿患痰喘之症復發,症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救護無人,情理所在,不忍遠離,今方歸護云。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武一所草記,試官崔道章母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允下矣。原單子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旣因特敎,則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當若此?明朝更爲牌招。 ○以金山居幼學鄭壽漸上言,傳于李濟曰,以上言之猥雜,曾有下敎,而今番上言猥雜,又復若前,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四件事外,竝拔去,雖四件事,其猥濫者,亦爲抄拔,而以武科直赴事,望其僥倖,其所煩請,爲今痼弊,而今者嶺南生員鄭儁子,敢以節製直赴事上言,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當停擧,而旣曰爲父,今雖參酌,爲先拔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鞫獄時罪人逮捕之行,本曹兩驛騎馬,幾盡入把出去,而餘存馬疋無多,傳命之地,生事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京畿驛馬,例爲補把矣。今亦依前例限十匹,鞫獄收殺間,待令本曹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滓穢累蹤,分甘屛廢,澌惛孱喘,病劇癃陋,杜門伏枕,與死爲隣者,已一年于玆矣。前秋地部之除,春塘考官之牌,無路祗承,自速譴罷,惶隕至今,死有餘罪,不料迺者,嶺臬新命,忽降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震惕,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孰非不重,而八路之中,嶺藩爲最,雖在安泰無事之日,膺是任者,必極一時之選,當此大亂甫定,百事創殘之餘,荐經大饑,生靈倒懸,根本之地,凋弊已極,其所以導颺者王化,彈壓一方,收拾人心,綏集民物者,爲卽今第一急務,則此時此任,尤宜難愼,而銓注混擬,已乖物情,天點誤加,迥出格外,不審殿下,奚取於空疎無用之一賤臣,而遽有此謬簡耶?臣之庸愚,本非適用之才,事君行己,無一可觀,居官任職,百不猶人,本末長短,莫逃淵鑑之下,其所以不合於復塵任使者,明矣。今於此任,人器固已萬萬不稱,而抑臣私義,又有所必辭乃已者。蓋臣年前所遭,猥蒙天日之下燭,前後聖諭,開釋備至,臣雖粉骨虀身,固不足以仰報隆造,而若其危辱,至今追思,尙有餘悸。自是之後,凡於除旨之下,不敢以區區之私,每溷天聽,間嘗迫於嚴命,一再承膺,粗伸分義,而旋卽辭遞,不敢爲仍因供職之計。況此藩任,無論彼彊此界,其職則同,而卽臣僨敗之地也。雖閑司漫局,尙且逡巡辭退,州紱郡符,亦不得黽勉冒赴,至於已試僨誤之職,素稱雄腴之地,初豈有可論者乎?臣之矢心自畫,初非樂爲,蓋出於畏公議也,靖私義也。此實聖明之所見諒,同朝之所共知,而今當積年撕捱之後,忽然畀之以雄藩重任,責之以承流宣化,而遂乃貪榮饕寵,突然承命,則世安有如許廉隅,亦安有如許鄙夫也哉?揆諸事理,此爲臣難冒之一端。聖上雖欲翦拂收用,有不可得,臣雖欲淟涊冒進,亦不可得,有死而已,一遞之外,寧有他道哉?卽伏聞今日常參,因大臣陳達,至有催促辭朝之敎,臣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之至。區區情勢,決難冒出之狀,如上所陳,至若責任之無望堪承,疾病之末由自力,有未暇縷煩。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萬分難强,亟命收還新授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國事,以安賤分,公私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其何過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左參贊趙尙絅,判尹尹陽來,禮曹參判洪鉉輔,戶曹參判李普赫,吏曹參議徐宗玉,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若魯,監察宋守謙,戶曹佐郞李彦熽,禮曹佐郞金聖垕,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海昌君檱,花原君權喜學,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正郞金聖鎔,刑曹佐郞李衡鎭,工曹佐郞李希逸,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注書李光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事官任述入侍。趙命臣進伏曰,常參,自是大朝會,而月城尉金漢藎,以病不爲進參。雖未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揆以事體,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司果崔宗周,以軍職旣爲受點,則事當趁卽來待,而尙無入參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入侍時,誤由西階,未免失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入侍前,禮房承旨,自外直爲分付,以有所懷者上達,無所懷者退去事,分付。柳儼曰,中原則前導官先唱,以有事者上殿奏,無事者自外退去之意,分付矣。柳儼曰,古時則臺諫入侍,無設方席之規矣。上曰,儀奏gg儀注g有之,設位者方席也。金興慶進伏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嶺營所送罪人捧招,則俱有脈絡,其慮匪細矣。卽今天災時變,式日斯生,人心之陷溺又如此,戊申以後,以鎭安之道爲之,而終不得鎭定,變故層生,極可悶慮處也。上曰,卿之所見,與嶺營狀啓及罪人招辭,皆是明白耶?興慶曰,皆有條理矣。上曰,其爲人,何如?興慶曰,所距稍遠,其爲人,不得詳見矣。尹陽來曰,其爲人不麤,而且善辯矣。李瑜曰,若爲下詢獄情,則當從容詢問矣。趙命臣曰,崔宗周追後入來云,使之入侍,何如?柳儼曰,追後入侍,事體未安矣。上曰,左副所達是矣。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尙不肅謝,卽爲催促,何如?上曰,嶺伯,以關東事,決不可如是撕捱。今日謝恩,不多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申德夏事,終是過矣。臺啓之發,不先不後,發於下直之日,予不知其是矣,而趙尙命,改以拿問,故雖爲依啓,然何以處之則好也?金興慶曰,事體所在,不可催送,許遞宜矣。上曰,申德夏遞差,政事,當日爲之,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不多日內發送。{{*|榻前下敎}}興慶曰,以鞫廳開坐之遲緩,禁堂推考,郞廳拿推,臣不勝惶恐,而自然坐起輪請之際,以致日晩,小臣晩來,因爲擧行遲緩者,非都事之罪也。不敢分疏,而事實如此,故敢達。上曰,捕將半夜請對,使卽設鞫,而以致遲緩,故事體未安,有所處分矣。今聞大臣所達,業已飭勵矣,都事放送,可也。{{*|榻前下敎}}金尙奎進伏曰,人君治國,終始如一然後,可以爲治。終怠之戒,不可不存,故唐之十漸之疏,衛武公抑戒之箴,實出於君臣相勉之義也。殿下春秋晼晩,屢經事變,而猶能至誠圖理,陵幸纔過,今又常參,果出於勤勤不息之誠,然大抵成就君德,在於經筵。卽今講官濟濟,豈不以至誠啓沃,而山林讀書之人,雖未必盡有經綸,然林下讀書,常據王道,必有補益於君德矣。伏願殿下,以至誠召致山野之士,不必職名縻之,益其難進之義也。敦召儒逸,出入經幄爲好,故敢達。上曰,予則誠淺,敦召前後,無一至者,心有愧焉。所達誠是,當加意也。尙奎曰,卽今世道陷溺,人心潰裂,鞫廳式月斯生,閭巷間,變故層生,此無他焉,敎化之不行也。臣之所達,此是常談死法,而導之以德敎,齊之以禮然後,可以挽回此世。京外敎胄之道及鄕約之規,使之申飭,童蒙敎官有名無實,亦令申飭,俾有實效,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究厥所由,在予一人。自反之不暇,何尤於人,而大體誠是,當留意矣。尙奎曰,卽今昇平已久,南北之憂,不知迫在何時,有備無患之慮,不可不存矣。臣待罪廣尹時見之,則南漢與江都相倚,其措置則比江都,疎虞太甚,十二萬石軍餉,漸漸減縮,今至二萬餘石,城內之生理蕭條,人民甚稀,此由於廣尹、水禦使爲二營,故自然爲掣礙之端而然矣。臣之所見則以水禦使兼留守,以府尹爲判官,使之專意管領,則民無京鄕相礙之端,而其他防禦之策,亦爲增壯,故敢達。上曰,自古有窒礙之端,故未爲設置矣。以大體言之,則有輕重之殊,而江華雖有留守,軍餉亦耗縮,則廣州雖設留守,未必勝於府尹,惟在任事者之勤慢矣。以北漢言之,領議政兼都提調,差出句管堂上,則設置事體,豈不重大,而顧有何益乎?尙奎曰,北漢則無收拾之事,故事勢然矣。上曰,南漢軍餉之耗縮,以其未捧而然矣。尙奎曰,臣非以留守勝於府尹,水禦使、府尹,自相推諉,故事務無一統成效。合而爲一,則必有勝於京鄕兩軍門酬應之時,故有所仰達矣。上曰,雖或設置留守,必不及於府尹矣。府尹則當盡力爲之,而設置留守後,以位高者差送,則自以爲重,不親細事,則其效驗,反不如府尹矣。李瑜曰,臣待罪江都時見之,則軍餉二十一萬石內,今爲三萬餘石。朝廷之人,皆以軍餉之耗縮爲慮,而臣之所見,軍餉雖多,其於不能守,何哉?制度未成之前,皆是虛事矣。上曰,此則過矣。何可以不能守,不備軍餉乎? ○掌令閔瑗啓曰,昨日,臣以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泛然傳啓矣,諫臣加律蒙允,臣於是有不審之失。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旣非發啓,不過連參,則經宵引嫌,其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瑗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定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五年爭執,不亦支離?須勿更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各樣舛訛,則因行其謬本,事之驚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渭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斷不饒貸,精算差誤,一依皇曆而釐改,頒布八道,以定民時。上曰,旣因本監草記科治,罰何疊焉?不允。 ○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已諭府啓,其勿更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當初所啓,旣知其過,追施邦憲,有乖法典,其勿更煩。又啓曰,翰院之置預備,爲慮左、右史之有故也。昨者晝講命下,而下番李德重,旣有實病,則預備史官,自可推移入侍,稱以館規,終不入來,致令成命,因史官不備而停,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請預備史官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在職而身有實病,晝講時刻漸迫,則政院所當先期稟旨變通,而不善周旋,臨時窘急,致令莫重法講,旣命而還寢,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金若魯曰,許多臺啓,一不允從,而至於如權重經之啓辭,旣有罪犯,則追施邦憲,誠非法外,而一向靳允,不勝嘅然。上曰,一自辛壬以後,如此事甚多,如是不允者,非爲一重經而然也。若魯曰,筵席出入,固有節次,而俄者追後入侍,承旨不先啓稟,直爲入侍,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柳儼,榻前下敎書出之際,或有遺漏,或有添書,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瑜曰,摠府郞廳,侍衛於殿上,有怪疾,作駭擧於御前至近之地,極爲怪駭,分付遞差,何如?上曰,置之。何可以一時病故,爲人斷案平生乎?金取魯曰,聖敎至當矣。柳儼曰,鞫廳事體,至爲嚴重,而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以代房參鞫,事體殊甚未安矣。上曰,該房之前後撕捱,殊涉太過,而況此有事之時,尤不當若是撕捱,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判尹進來。尹陽來進伏。上曰,外方則生民係於方伯守令,而都民則係於部官及京兆。今此擢授者,意非偶矣。都民休戚,專在京兆,着意爲之,可也。陽來曰,坊役之均一,甚難,一洞內居民百戶,則應役者不過二十戶,此由於投屬軍門,得一傳令牌,則不爲應役,故游民漸多,民役漸苦。臣意則使各軍門軍官額數,以爲定數抄定,而其餘則俾皆應役爲宜,故敢達。上曰,前後判尹所達,皆如此,而扈衛軍官之弊,尤難矣。依前,申飭可也,而使其軍官,以爲應役,必是難行之政也。上曰,式年,何年也?我國籍法,近尤不嚴,戶牌之法,則自世宗朝創行,而當初法意則甚重,然近來或有盜牌者,或有漏戶,此則京兆之不嚴,可以知矣。李瑜曰,右副承旨徐命彬,旣已下敎特推,牌不進傳旨,不敢循例捧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二月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濟,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宗臣海昌君檱,武臣行副護軍黃應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有以高爲貴者,止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音釋訖,兪最基進讀,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止廟堂之上罍尊在阼。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最基曰,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自古有制,故天子九介,諸侯七介,而三辭三讓,亦其節次也。禮不可不(可))樸,又不可蹙,蹙愨二字,實有意矣。上曰,然。金若魯曰,將有事於上帝,而先事於頖宮云者,從小至大之意也。魯無后稷之廟,故有事則必先祀於泮宮矣。最基曰,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此,乃收拾上文愨蹙二字之意,而溫之至云者,若玉之溫也。上曰,與藏諸溫之意同耶?金取魯曰,同此意也。最基曰,醴酒雖用,而玄酒可用,割刀雖用,而鸞刀可用,莞簟槁秸之設,亦上古所行之禮也。上曰,曾見太廟,設玄酒空樽,心以爲訝矣。以此玄酒之尙文義觀之,則玄酒之用於享祀者,乃是古禮也。只設空樽,不設玄酒,殊非致情之道,問于禮官,稟定,可也。{{*|出擧條}}最基曰,君子曰,無節於內者,觀物不之察,非以察物爲重,蓋欲先明其心之意也。上曰,此亦一言以蔽之曰,禮也。若魯曰,禮出於誠敬,言其工夫也。上曰,然。最基曰,昔先王,尙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之註,祭祀必擇,而何必於祭祀乎之文,義甚不廣矣。上曰,然。其下南面而立而天下治者,此其極功,而以任有能尙有德尊有道之效,在於此矣。若魯曰,聖王至治則鳳凰之來集,亦非異事,然此等說,近於不經矣。取魯曰,皆有次序,言其效驗矣。若魯曰,如宋之理宗,有爲之主,而以封泰山,貽譏於後世。若不務其本,則弊隨生焉矣。上曰,陳氏之註,亦開弊源矣。若魯曰,罍樽在東阼,犧樽在西階者,亦分陰陽之義也。上曰,君西酌,夫人東酌者,陰陽交泰之始也。若魯曰,禮交於上,樂和於下,而末端致意者,深於一節矣,伏願此等處,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取魯曰,禮運一篇,別無大段文義,而先王尙有德,天下大治,乃和之至也。兩節文意,切實矣。上曰,然。講訖。上曰,輪對武臣,職姓名,仰達,可也。黃應洙,起而對曰,禁衛千摠黃應洙也。上曰,履歷達之。應洙,以前行履歷,次第仰達。若魯曰,輪對武臣,仰達職姓名時,當以□□□仰達,而以軍門所任□者,其在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筵席,未諳事體,不是異事,勿推。最基曰,嶺南罪人,其數亦多□□條理云,聞極爲慮。慶尙右兵使,各別擇送爲好,故敢達。上曰,使之擇差,急急發送之意下敎,而予之所悶者,以三南之騷擾也。罪人則終不捕得,而徒致騷擾人心,豈不可悶乎?最基曰,罪人等招辭,俱有脈絡云,而汎然言之,則一兵使,雖無所關,若其得人,則豈非甚幸乎?不可以尋常觀之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罪人等招辭之前後無違端者,亦極異事矣。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齋戒。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知事朴乃貞,自昨朝赴試所之時,已有感寒之病,夕後猝然添劇,不能還家,經夜試所,卽今症情,一倍危重,委倒昏昏,不省人事,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朴乃貞,身病危重,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世曰,今番試官之數遞,雖由於試日之遲滯,逐日酬應者,不過試官也。至於二所,今皆受點,當此飭勵之日,極爲寒心。今後則親病外,各別申飭。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傳于柳儼曰,推鞫,只此擧行後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濟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渻,都事李成中,竝令該曹,卽爲口傳,閑散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兪健基,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臣於鞫坐往來之路,有一武弁,偃然登馬,馳突前行,前導以奉命在後,屢度呼辟,而數次回顧,終不下馬,亦不回避矣。國綱雖曰解弛,渠何敢等馬於奉命王人之前乎?此而置之,將無以尊王命而振國綱,等馬出身韓師浹,令攸司依法科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bb曰b,再明日爲之。 ○二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曰,注書出去,使鞫廳承旨,同爲入侍,可也。臣聖檍,承命出來,偕鞫廳承旨柳儼,同爲入侍。上曰,擧行之節,已爲擧行耶?更有何可疑之端也?柳儼曰,所得來行擔中,有一文書,極爲殊常,而其他文書,皆是泛然無可疑之端矣。上曰,殊常者,何樣文書也?儼曰,丙申年間,納粟名帖,成出於開留者,而觀其手決,則非眞蹟,似是僞造,而得來行擔則文書入於其中矣。上曰,所謂鄭哥,誰也?儼曰,不知其何許人,而其行擔,似是鄭哥之物也。上曰,世珍之招辭,果是分明耶?抑或不勝杖而誣招耶?儼曰,此是天下巧惡之人,昨今日所告各異,隨問隨答,顯有免杖之狀,極爲可惡,而貴石則全然絶去,亦爲可疑矣。上曰,徑問南泰績,極爲怪異矣。尹廷顯事,乃是承旨所達,而以爲有來告之事云者,極爲怪異,故使之問之於泰績者此也。例請更推,豈有更推之事乎?儼曰,結爲兄弟之說,極爲可訝,故一例問之,而不知泰績之某年爲某倅,此可疑也。上曰,南格直招,然後可問於泰績,其文案,今姑拔之,可也。儼曰,小臣出去本院,當捧推案,而注書李光躋,以其父病之危重,陳疏纔已退却,事變bb假b注書柳萬樞,以其身病猝重,旣已許遞,其他史官,皆已入侍,他無推移之路。臣不可獨受推案,故敢達。上曰,承旨書傳敎。儼曰,罪人旣在案査之中,則別爲傳敎,獄體如何,判付於議啓末端,似宜矣。上曰,然則書於議啓之端,可也。儼書之。當初命問,不過結爲兄弟事,本非深問者,而方令本道,査問南格,泰績姑爲置之。上曰,泰績初已出獄究問,則其形狀如何?儼曰,初則有大驚氣色矣。枷杻之時,低頭有罔涯之狀,其容貌,太不瘦敗矣。上曰,依前仍囚,然後解枷,可也。儼曰,一邊行査則不可猝然解枷矣。又曰,伏見捕廳草記,則罪人名字,誤書以他字,初未詳審之失,在所難免。當該捕將,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尹廷顯已爲下送云耶?儼曰,應已下送矣。上曰,各置京鄕査問,豈不難便乎?儼曰,南格捉來,然後有可知之道,姑待之無妨矣。金若魯曰,南泰績旣在査覈中罪人,則不可徑先處之矣。上曰,不然。初非爲泰績設鞫也。上曰,泰績能運步耶?儼曰,初則行步,及夫枷杻後,顚仆而不能步矣。上曰,承旨入來時,必致夜深,仍卽姑罷入來,而今日之開坐,亦已晩矣,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捧推案,先爲退出。兪最基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一箇感應而已,止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自天體物不遺,止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咸有象曰,君子以虛受人,至欲得之於己也訖。最基曰,以中孚言之,孚,信也,而節者,使之節也,有感必有通者,理也。萬事萬物,無不有感,而一動一靜之間,皆有感應之理,則感應二字,非無味也。上曰,然。若魯曰,其仁者,愛也,而韓愈所謂博愛之謂仁,不見得仁之原頭也。上曰,心之德愛之理,是古今不易之目也。李匡世曰,仁之理大矣。伊川所答聖賢言仁處,類抄觀之者,有意也。上曰,然。最基曰,言仁與心曰,心譬如穀種,此言誠切實矣。種者,言其生生之理,而以四端言之,則仁禮,生成也,義智,收斂也。信在其中,流行於四端,如土之寄屬於四季也。上曰,然。仁與心之言,未及思矣,而生之性,便是仁,陽之發處,乃情也。末云何者異耶云者,此有分別之義存耶?若魯曰,或有異乎發問之義也。上曰,穀之生者性,是何意也?匡世曰,此言理也。上曰,生之理,便是仁,何謂其仁與心也?匡世曰,心,統性情者也,仁在其中矣。上曰,心譬如穀種,生之理,是仁也。上曰,二三歲得之未晩云者,何意也?若魯曰,工夫漸得之義也。上曰,此言其大略矣。上曰,仁與心無異者,在於其下大文矣。若魯曰,性者,本也,發者,情也。上曰,荀卿謂人性本惡耶?匡世曰,孟子始言性善,而張子亦始言氣質之性不善,然人性本善矣。若魯曰,不善者,皆是情也。匡世曰,若魯之言,不精矣。雖聖人,皆有七情,發而中節,故不失其本然之性。若謂之以不善者,謂之情則非也。上曰,以七情,直謂之人心則非矣。以堯、舜之聖,猶謂之人心道心,而終言危微之分,雖聖人,亦豈無人心乎?若魯曰,以一心有天人之分,而中節則善也。上曰,向來兪健基所達文義,儒臣聞之乎?最基曰,臣等亦聞之矣。若魯曰,游氣紛擾,此亦陰陽也。匡世曰,游氣,是陰陽中出來也。最基曰,明及爾出,無往不在,言其戒懼之工夫也。若魯曰,天理不窮之意也。上曰,分明矣。若魯曰,《近思錄》,性理之書,而以臣等之淺見,何能發明而釋義耶?燕閒之暇,披覽玩味,則必有補益矣。匡世曰,不遷怒不貳過,是顔子之工夫,而先儒云,有不善則未嘗不知,此是工夫之尤難者也。非顔子則不能也。上曰,未嘗不知之工夫,尤難焉,承旨所達是矣。最基曰,能於怒時,觀理之是非,朱子以爲忘怒工夫也。伏願如定性書,留意焉。上曰,无妄之義,大矣哉。大內有觀理无妄等堂額,先朝之命名匪偶,而儒臣所達,又如此,不覺感慕深,而當留意也。若魯曰,定性,謂止性,而性豈有不動之理乎?動定靜定,是爲定性,故所謂無將迎無內外者是也。上曰,然。若魯曰,臣極知惶恐,而殿下反求於身心上,則於此等工夫,何如也?上曰,更觀小註,無將迎無內外,是工夫之極處。儒臣之質問,意甚好矣。當各別加勉也。若魯曰,翕受之德,尤好矣。上曰,君子以虛受人,中無私主,無感不通,此則廓然大公之意也。定性及無將迎無內外之義,盡在此中矣。若魯曰,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此亦無將迎之意也,聖人之以喜,物之當喜也,聖人之以怒,物之當怒也。此皆物來順應之理也。匡世曰,忘怒觀理,儒臣俄已仰達,而怒之害於人甚大,於人主,尤爲害焉,伏願加意焉。上曰,所達信好。當各別加勉也。最基曰,無歉於心則加勉云者,乃自修其德,非但君子之修業,在人主,尤當勉戒處也。上曰,儒臣之陳戒,又如此,當各別體念也。若魯曰,《近思錄》,是下學上達之工夫,爲學者入德之門,不必謂切實於君德上,而其工夫次第,則帝王之學,與韋布無間矣。上曰,然。匡世曰,臣昨入常參,大會群下,自上思欲聞嘉言善謨,詔群下陳達所懷,而入侍大小臣僚,無一人敷奏,或豈無有所料量時務者,而終無一言之陳達者,此亦殿下求言不誠之致,亦爲反省於身心上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也。上曰,曾子日三省,古人又有焚香告天者。工夫無間於王者士庶人,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必以艱阻也。若魯曰,聖敎至當矣。人有言闕失,則容受宜矣。上曰,然。講訖。上曰,下番兼春秋,何如人也?匡世曰,任述也。上曰,鄉人耶?任述對曰,臣世居京城矣。上曰,爾之祖先,有顯官乎?述曰,臣世有淸顯之職,而臣之父與祖,無職名,臣之曾祖器三,在光海時,以進士壯元,登第爲玉堂矣。仁廟反正初,枉被臺論罷職,旋因故新豐府院君臣張維陳達,卽命敍,歷拜內外淸顯之職,而臣出身之初,有媢嫉者,沮戲於分館,故奉朝賀臣閔鎭遠,於乙巳三月,以臣之事,有所陳達,得除金泉察訪矣。匡世曰,自上下詢其先世顯官有無,則只當以顯官有無仰對,而乃敢以私家猥雜之說,縷縷煩達,事體極爲未安,下番兼春秋任述,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許鈺{{*|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同副承旨臣李匡世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益河爲副司果。 ○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改差,代以許鈺爲事變假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身病方劇,任{{!|𪼛|⿰王集}}親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副司果尹得徵,前獻納閔珽差下,而閔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除拜已久,特敎催促之下,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無似,忝叨臺地,一味憒憒,絲毫蔑補,草草一閫帥之啓,亦未蒙允,此莫非臣言議巽軟,未槪聖心之致,而中間諫啓橫發,勘以拿問,臣於是不勝瞿然訝惑之至。夫德夏之前後居官,貪虐不法之事,非止一二,而其因喪收斂,以潤歸橐之狀,尤爲萬萬痛惋,南陽之人,莫不傳說而唾罵,則公議所在,不可不論,而歷擧旣往之事,請罷新除之職者,秪恐其移此手段,重貽害於一路軍民也。至於許多罪目中,拈出軍馬一款,以請拿問者,非臣意慮之所及也。況近來査覈之事,例多脫空,故凡有所遭者,皆願其拿問。今德夏,自臣發啓之後,百計圖脫,無所不至,畢竟拿問,雖似加律,適足爲德夏自明之階耳。勿論其罷職與拿問,因此一事,致有兩司之俱發,臣竊哂之。然諫啓旣曰不可循例請罷,則臣之擬律乖當之失著矣。旣赴試所,未卽引避,玆於復命之後,始乃自列,冒嫌行公,尤損臺體,其何可仍據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假注書李聖檍,記注官金啓白、任述,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日氣雖爲稍解,而陵幸時,風氣不好,陵幸後,連接臣僚,勤勞匪細,不勝悶慮。伏未審日間,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比日前,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伏聞醫官所傳之言,則湯劑不得一一進御云,無乃厭進而然耶?上曰,陵幸時,已諭於都提調,而湯劑則姑不進服。素有眼疾之氣,而酬應多事,故近復添苦矣。寅明曰,湯劑前所劑入五貼之數,不得盡爲進御乎?上曰,然。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因醫女,伏聞傳敎,則大王大妃殿素患痰候,近得少愈,湯劑欲爲停止下敎,伏未知比前或有差勝之效乎?湯劑遽停如何?使之更爲議定,何如?上曰,諸節比向來,可謂夬愈,而膈痰素是本來症候,繼進當否,更問於首醫,可也。權聖徵曰,所進湯劑,已至三十貼,日氣漸和,痰候自可稍愈,湯劑過用,恐不合宜,姑停宜矣。金應三曰,若有未寧症候,則何拘貼數,而前者進御三十貼似過,至於膈痰之候,則湯劑雖加進,夬愈恐未可必矣,姑停以觀前頭,更議,似好矣。上曰,然則湯劑姑爲停止,可也。寅明曰,眼部患候,今已少愈乎?上曰,眼候非大段,而由於連日酬應之致。間或差可矣,近以文案輟宵,故又復發作,自昨夕亦得少愈,而或看文字,則不無往來之候耳。寅明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李瑜曰,眼候由於寢睡失時之致,使醫官診候時,仰察眼部,何如?上曰,依爲之。權聖徵入診。聖徵曰,眼部痛處,片片尤甚乎?上曰,左右俱痛矣。金應三,又爲入診。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眼部無痒症乎?上曰,不無痒症,故以蜜灸抵於眼部,則乍愈,而雖一日之間,時或有往來之候耳。聖徵曰,薰火之物,不可輕試矣。上曰,一試之後,不復更試,而以蜜油,每塗於眼部之上則好矣。聖徵曰,因風熱而致此矣。亦可以外面和解矣。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往來度數,不沈不數,比前日尤好矣。眼候則視初頭乍愈,而以外面觀之,異於常時,此是風熱之致,姑未易瘳矣。寅明曰,以凡人言之,春間則例多眼疾矣。頃日陵幸時,驅馳於風埃迷亂之中,還宮後,又以寢睡失節而然矣。或有薰洗之道則好矣。上曰,頃於捕將入侍時,仍爲輟宵gg徹宵g,其後寢睡,亦爲失節,故眼候不平,陵幸時,以手掩目,往來傍人,亦必見之矣。厥後穩寢,稍爲差愈,時方不無往來之氣,而眠睡穩藉,則雖勿藥,自然差可矣。寅明曰,鞫廳文案,雖或緊急,亦何必侵夜經覽乎?上曰,然故,頃有所下敎矣。寅明曰,大抵看閱文字,多用精神,故人皆例得眼疾矣。李瑜曰,臣於頃日陵上,引見府院君時,往往竊瞻,則悲慕之氣,溢於顔表,厥後鞫案文書,深夜經覽,多費精神,而致有眼候矣。卽今肝氣旺盛之時,宜靜思慮閉睫,毋致添劇好矣。寅明曰,宜惜精神,閤眼靜慮則好矣。上曰,予或時時爲此工夫,而近來則間斷矣。應三曰,補中益氣湯,今不當加進,而諸醫官旣已入侍,眼部薰洗之藥,以爲議定乎?上曰,五行湯百沸洗之,而益氣湯,今當停止,觀前頭更爲議定,可也。因氣弱,服牛黃膏二丸則好矣,更服,何如?聖徵曰,牛黃膏,亦不可輕用矣。上曰,戊申年有眼候,豈不服牛黃膏乎?聖徵曰,此與戊申有異,傷於風熱之致,牛黃膏不必進御矣。上曰,豈非外風而內熱乎?聖徵曰,熱有內外,涼冷之劑,不可輕進,薰洗宜矣。上曰,以何物薰洗則好也?寅明曰,聞醫官則以氷熱散薰洗,爲好云矣。上曰,勝於五行湯耶?聖徵曰,勝於五行湯矣。上曰,然則幾貼也?聖徵曰,進用三貼宜矣。上曰,氷熱散三貼劑入。{{*|榻前下敎}}李瑜曰,氣候上昇之時,召致醫官,診候宜矣。上曰,氣昇亦不如前日,而召致醫官,未入侍之前,氣旋降焉,故難於診察矣。寅明曰,有眼候時,文書酬接,亦爲大妨矣。上曰,以手抆之及酬應兩節,俱爲害矣。應三曰,以手抆之則有害矣。以黃蓮水染手巾,拭之好矣。上曰,頃日命入黃蓮者,以此之故也。應三曰,黃蓮二錢,些少矣。寅明曰,文案經覽,有妨矣。使中官告達,垂聽宜矣。上曰,然。頃於湖西文案,用力看過,因致添傷矣。瑜曰,思慮之多端,氣候有上升,尤有妨焉。不急之文書,亦何必盡覽乎?其中聖慮之可用處用之,其他則除却,每就從容靜攝好矣。上曰,然。寅明曰,如推案文書覽過時,何不用眼鏡乎?瑜曰,眼鏡亦皆隨其年歲之多少用之者云矣。上曰,老人之所用眼鏡,年少之人,不可用矣。應三曰,有眼疾,用眼鏡則差愈矣。上曰,年少之人,眼鏡之薄者,見之明矣。聖徵曰,燭火當前,有損於視明,以蔽燭光好矣。上曰,然故,蔽光則好矣。聖徵曰,不看燈火,甚好矣。寅明曰,自今以後,眼鏡進用,何如?上曰,當試之,而掛眼鏡則用之難便矣。瑜曰,眼鏡品數,有好不好,精好之品,首醫可以知之,使之擇入宜矣。上曰,然。寅明曰,中宮殿咽喉之症候,尙不得差愈,殊極悶慮之至。上曰,自當勿藥矣。奏事畢,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未肅拜}}。假注書李聖檍{{*|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氷熱散,其已薰洗,而眼候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有往來之氣,自可愈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都摠府意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鈺,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任守迪,獻納趙漢緯,俱未肅拜,司諫李著呈辭入啓,正言趙尙命、李顯望竝呈辭,今日鞫坐,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入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三度呈辭。傳于李濟曰,加給由。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 ○李濟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李匡世,以吏批意啓曰,司僕寺正李宗白呈狀內,當初冒出,只爲陪扈陵幸,蹲仍在職次,非廉義之所敢出,且今素患痰病,挾感添劇,尤無供職之望,入啓處置云。其情病之難强如此,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只推,更爲牌招。 ○柳儼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矣。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成命之下,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始慶爲承旨,李箕恒爲尙衣院僉正,金始炡爲工曹佐郞,柳時模爲安州牧使,金聖運爲判決事。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式暇,參議趙鎭禧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僉知單李禧遠,以金後衍、李彦緯、禹夏亨、鄭暘賓、朴東樞、成胤爀付副護軍,許鈺付副司正。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甲寅二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洪重疇,參贊官李濟,檢討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宗臣原豐君㷗,武臣行副護軍韓啓周入侍。宋寅明進曰,眼候加減,何如?上曰,差勝矣。寅明曰,藥水熏洗乎?上曰,然矣。寅明曰,昨日亦已稟達,而文書如前出納,晝講又爲連開,是甚悶慮。自藥院切欲請停,而有所不敢,或恐氣升之症發,而有妨於眼候矣。上曰,眼疾豈爲關係乎?今日不講,則溫繹間不適,故如是設講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止天道至敎一遍。兪最基讀,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他日祭子路與一遍。上讀新受音訖,謂參贊官曰,吏曹參議,使之牌招矣。如入來,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告曰,吏曹參議,姑未詣闕,故小臣先爲入來矣。金若魯曰,興禮樂之方,德敎爲先,德敎和,然後始可以興禮樂矣。最基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觀其儀文,以樂而言之,無不諧矣。寅明曰,天地順百姓和,然後禮樂可以和矣。不然則雖謂之和,不爲和矣。最基曰,聖人中和位育之功,所當先勉者,而因此文義,敢有仰達之事。聞卽今太廟祭享時,樂章多有不備者然,若令申飭則,似好矣。寅明曰,世宗朝,東方生聖人,故其時有黑黍之祥,天理自然如此矣。上曰,此祥瑞,比如龜龍之生矣。上番所達十二律之音,渠則自謂能循舊矩,不失曲調,雖加申飭,誰能知之?迎神曲,當依樂章盡奏,而今若纔至第二曲而止,不爲終曲矣。最基曰,親祭之時則差優矣。上曰,敎坊雅樂,有知音律者,可以釐正,而誰有知者也?寅明曰,卽今聖心,極盡涵養之工,發於事爲,無不循理,則上下皆悅,其中自有禮樂,以極功言之,則是禮樂也。最基曰,是所謂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也。若魯曰,自古喪國亡家,禮樂先亂,今日所望,非在於儀文度數也。最基曰,盎者,是酒名,非器之謂也。有五齊之名焉。若魯曰,卿大夫此章,全指敬也。寅明曰,於彼乎於此乎云者,可見孝子之至誠求之,靡不用其極,此善形容也。上曰,然矣。最基曰,納牲血毛羹定三,詔於左右四方者,求神非一處也。是感格神明之意矣。若魯曰,羹定者,似非二義,陳氏註,以爲誤矣。最基曰,三牲魚腊,皆四時和氣之所生成也。束帛加璧者,君子之德,比於玉,故以璧加於未帛gg束帛g之上也。丹漆絲纊者,謂九州之貢,遠方之物,無不至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者,客醉而出則奏肆夏而送之,此重禮也。上曰,此儀文禮節,而其王事歟云者,旨意大矣。若魯曰,祭享宴享,皆謂大饗,未知孰是矣。上曰,嚴其等分矣,通觀之無妨也。最基曰,腊,乾肉,而註云獸者,恐非矣。最基曰,郊祀主敬,宗廟之祭主仁,喪禮主忠,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此通論郊社之祭,而下言賓客之禮矣。寅明曰,忠字,有盡心之義,此云喪禮,忠之至也者,可謂至矣。上曰,然矣。最基曰,甘受和白受采,甘與白,是味色之質,故能如是。忠信之人質實,故亦能學禮,取人之道,當以質朴者爲先矣。寅明曰,看此章,然後可知有本末,無其本則不能有其末矣。若魯曰,天下萬事,皆有本則同矣。最基曰,五帝則指五方神而言矣。若魯曰,此章謂祭之至晏也。上曰,祭於晝乎?若魯曰,然矣。如是故人皆倦怠,子路,略煩文而矯其弊,夫子如是稱善矣。最基曰,子路好勇,時人不許以知禮,故夫子有此言矣。以卽今行祭時事言之,若陪參於親祭,則自然肅敬,而不然則不無倦怠之心矣。上曰,宗廟祭享,日高而罷,諸執事,何能一其肅敬乎?年老之人,自然生怠倦之色矣。寅明曰,筋力似不可强,下敎至當矣。七獻神者,身與神爲一,一氣流通矣。上曰,質文等語,自有微意,以其字義觀之,好也。若魯曰,神字,訓誥無依倣矣。禮運、禮器,今已畢講,論其大本,則不出於德之一字。,誠敬雖似爲本,有德然後,可以行之矣。寅明曰,忠信,根本也。德則集衆長而爲之矣。上曰,知經筵之言,是矣。若魯曰,勿以儀文爲意,留心於根本則好矣。寅明曰,儒臣所達德字,是明明德之德字,卽心也。上曰,好矣。特進官,初爲入侍乎?若魯曰,然矣,卽洪重疇也。寅明曰,此卷已畢,當竢溫繹間,更講他卷,而其間更加優游之工如何?近來知事不備,金在魯、尹游,皆以本職不出,趙尙絅以知義禁,連赴鞫坐,只有小臣與金取魯,當推移入侍,而疾病之來,難以料度,事甚可悶。李眞望若得入參則好矣,但方在鄕,何以爲之乎?上曰,吏、兵判,豈久撕捱?趙尙絅不可長赴鞫坐,而同經筵,頃者入洛,而茫不聞知,此經筵之任則不可爲嫌矣。若魯曰,本館上番,近甚不備,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趙明澤、金尙翼,俱在外,副校理李喆輔奉命在外,鄭亨復禁推,經筵事體甚重,而姑陞入直,已屢日,事極未安。旣無闕矣,則難以變通,誠可悶矣。上曰,在外人員,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臣惶恐敢達矣。吳瑗之罷職,臣不敢有言,而前年吳光運之疏出,而臣得見於鞫坐之時,諸人莫不以吳光運爲非,豈但吳瑗,獨以爲非也?聖意則以爲,出於黨論,有此過疑,而吳瑗之言,不以黨論而出也。臣雖無狀,豈敢面謾乎?出入經席,久欲陳達,而或恐聖意,以爲爲渠分疏,趑趄不敢發口,今日則亦不敢欺隱於君父之前矣。寅明曰,臣與吳瑗爲至親,而不相見矣。近來出入闕內,時或相逢,以其文學才華,開心論懷,則殊無偏黨之心,而適見吳光運疏而如是矣。吳光運,有文學且耿介,此不可棄之人也。臣與吳光運相親,亦以此意言及,而其疏意,其中有惡於彼惡於此之慮,囫圇說去矣。群下之是非相爭,不是異事,若以君子小人指目,則未知其可矣。上曰,朴文秀辭氣太過,而吳瑗之言,小人之外,又有所言。向來十九日下敎不知之致,予不是吳瑗,而亦不介滯矣。吳光運被小人之目,豈不爲對乎?雖木偶人,亦當如是。若互相對擧則可也,而至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三人,此一類云者,有其心,故未免如此。此不能堅守,使新舊之心,出入擾攘,予是以謂吏判曰,以吳瑗此事甚悶爲言。其物我之心,終未除去,故有此一類之言矣。寅明曰,此一類之言,有若侵侮。其才華處地,異於人,故不擇言語,口業如是矣。上曰,吳瑗學文頗優,而假此學文,使其氣質,可悶。若魯曰,今承下敎,一倍惶懍。朴文秀則其時臣請推考矣。上曰,此兩人,皆文勝而然矣。若魯曰,洪景輔疏中,若不詬辱,則吳瑗豈有此言乎?上曰,李聖龍,亦替代之矣。若魯曰,洪景輔疏語,見甚慨然。吳瑗此一類之言,無心而發,自是文人,故欲侈其文字而取其生新矣。吳瑗則被此罪罰,臣則無事,罪同罰異,心自慙愧,常欲一番陳達於筵席矣。上敎以爲侵辱洪景輔,亦過甚,故如是矣,臣不勝惶悚矣。上曰,吳瑗登第時,始見面目,而有所下詢,則其所對之言,似有此等事矣。似不宜纏膠舊習以負予,而此一類三字,指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而書之,吳光運輩,豈不侮渠乎?吳瑗甚輕淺,欲以文筆,凌轢於人,他人亦不如此乎?寅明曰,此由於年少之致也。上曰,勅勵吳瑗之道,宜異於他人矣。渠以爲他人百倍,渠亦百倍,然後方可爲兩班,而都尉子弟,豈不爲兩班乎?勅躬之道,當自別於他人矣。若魯曰,殿下以小臣爲何如,而一番見欺於小臣,無所害於聖德矣。上曰,君臣之間,有若父子。吳瑗將欲晉用,故如是者,意有所在。萬石君長不可對案不食,欲使吳瑗知之矣。若魯曰,吳瑗以爲若知如此,豈下此文字云矣。寅明曰,吳瑗年方少矣。上曰,年豈少乎?最基曰,吳瑗若聞此下敎,必當感泣。何必凌駕而下此文字乎?見洪景輔,亦用此文字矣。上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吳瑗先用之,故洪景輔效而用之矣。若魯曰,臺官,自是執法之官,故旣在行公時,雖私出入,不敢着便服,自是古例,而日昨陵幸時,兩司官員之往參試所者,或有以便服祗送祗迎者,臣未知爲某某,而事體極爲非矣。上曰,凡於弔喪,臺臣則豈不着朝服云乎?最基曰,聞十數年前,則臺官,凡弔人之喪,亦必着玉色冠帶云,而近日則此事廢而不行,而動駕祗迎時,臺官行公之人,尙以戎服祗迎,豈有便服祗迎之道哉?揆以事體,極爲非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試所進去臺官,令政院問于兩司,遞差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寅明曰,判府事李台佐,以小札,送小臣以爲,權以鎭,身病方劇,死生可慮,若拿來而死於道路,則殊非敬重臣之道也。雖削其職,不可如前拿問,以致死於道路。左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矣。寅明曰,嚴處則可矣。吏曹參議徐宗玉入侍。李濟曰,徐宗玉入侍矣。上曰,近前。宗玉進伏良久。上曰,生我者父母,欲報劬勞之恩,乃是秉彝之心也。甲辰後,李奉朝賀,以私親追贈事爲言,而心有所不安,故其時有下敎者矣。予見人不廣,且不識前事之如何,頃日德興大院君廟展謁時,問金漢祐贈職事,欲見其神道碑文而不得矣。近見海崇尉父集中有之,而大院君書以庶子,可謂眞實,近來人則必不能如是書出矣。予以先王側室子,叨此不敢當之位,而予之外家寒微,人孰不知?外屬有服役於司僕者,終未得堂上階,以黑貫子而歿,予之待外屬,甚埋沒矣。豈不曰母以子貴乎?予嗣位後,私親考,宜有追榮之擧,而予本迷緩,且體私親平日謙恭之本意,至今未行。今番親政時,欲爲下敎,而飭勵之初,先以私事下敎,爲未安,故未果矣。大院君及昌嬪致祭文事,亦不出於朝報者,不欲以私事張大故也。今此贈職,雖有先朝已行之例,而予何敢輕重乎?銓曹知悉擧行,可也。寅明曰,此乃應行之典矣。若魯曰,此兩朝已行之典,而甲辰年下敎,甚盛矣。上曰,昌嬪父則贈右議政,仁嬪父則贈領議政,何故也?豈以門地高下而然乎?寅明曰,昌嬪父則王子外家,故贈右議政,仁嬪父則大王外家,故贈領議政,似有差別而然矣。宗玉曰,若是當行之典,則門地高下,恐不必論也。上曰,然矣。仍嗚咽曰,俄者非不知吏議之入來,而方寸不佳,未卽下敎。今番陵幸時,與國舅相對,悲不能成聲,非不知其過,而予意以謂奉侍兩東朝,依昻以過,今遽如此,故自然未免過矣。最基曰,今承下敎,其所審愼,豈非盛德乎?上曰,贈職,似當有兼職矣。宗玉曰,雖是當行之典,而久而未行,其於聖德,實有光矣。差遲何妨乎?自上以謙抑之心,有此知悉擧行之敎,而該曹則必有成命而後,可以奉行矣。上曰,少退。復命入侍,上曰,吏曹參議進前。上曰,追贈敎旨,亦書行職乎?宗玉曰,初書行職,後書贈職矣。上命承旨,書出傳敎曰,外親,遵兩朝故典贈職事,分付,吏曹,仍下小紙,以御筆書其姓名。若魯曰,外親字,恐如何矣。上曰,何以稱之?若魯曰,若曰私親父母則恐好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內外俱贈乎?若魯曰,從夫爵,乃是法典,故俱贈矣。上命改書以私親考妣。若魯曰,妣位,亦當有爵號矣。上曰,予之戶籍,在彰義宮,當更考,而書下政廳。仍命還入御筆。宗玉曰,然則今日政擧行乎?上曰,然矣。今此傳敎,不出朝報,廳注書,只謄日記,可也。宗玉曰,傳敎中,有遵兩朝故典之命矣。俄者少退時,臣與宋寅明相議,似當以仁嬪父母贈職例,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宗玉曰,凡敎旨,例自政曹書給,而紙品薄劣,故人家贈職敎旨,則本家,以好紙善書,安寶而去,此則何以爲之?上曰,然乎?寅明曰,搢紳間則必得咨文紙,求書於儕友中善書者,而用之矣。上曰,本家疲弊,不能辦此,咨文紙上之,使寫字官書之,可也。宗玉曰,送于何處乎?上曰,此事未有前例矣。有何可據之事乎?宗玉曰,無他可據之事。翁主封爵則吏曹郞廳,進呈敎旨於咨備門矣。上曰,然矣。宗玉曰,此乃不然,殿下則雖是爲私親追榮之事,而以公朝體例言之,與此絶異矣。上曰,郞官如不可爲,則書吏未安。其孫方有隨行於軍門者,使之推去,可也。宗玉曰,然則招致其人於政廳,而傳授則好矣。上曰,依爲之。 ○視事溫繹間頉稟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乾方坤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豆毛浦萬戶朴昌基。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承政院右承旨金始慶,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軍布捧上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尹陽來,因臺疏引嫌,不爲仕進,莫重鞫坐,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于李濟曰,允。 ○李濟啓曰,陵幸時,以便服祗迎臺官,問于兩司遞差事,命下矣。問于兩司,則武所進去臺官,皆以戎服祗迎云。遞差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固城人尹迎來直赴後,未及唱名而身故,昨年式年殿試時,依前例書名榜末事,稟達擧行矣。因臺啓拔去榜中事,依啓。故原榜目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中間遺失,無以憑後,試所修報草榜,更爲正書,啓下事,筵中定奪矣。令入門官,以其時草榜,更爲正書榜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六日,林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仁權,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伏見禁府囚人權供辭,則其所爲言,全沒事實,張皇粧撰,或曰古阜田畓,自勳府出給,故果爲斥賣,或曰,斥賣者,復爲混奪,或曰,京兆覆啓之事,勳府請其勿施,事未妥當,有若本府非理橫籍者然,言之無理,胡至此極?當初逆賊人燁,平山田畓四十餘結,自戶曹籍沒,已爲分給諸勳臣,而田畓實數,不過五結零,其餘則盡是山岡、丘陵,而通稱田畓實結,謂之許多田畓,盡入一人燁籍産云者,極爲誣罔。所謂家垈所付之田,則本府因其里任時,作人及逆奴莫孫所告,以人燁家垈,摘奸査實,依法籍沒,卽爲移送糧餉廳。至於江亭則初不擧論,而到今憑藉江亭,敢稱逆垈之籍入,亦極無狀。古阜白山面田畓,則初依逆奴莫孫所告籍入,其後權呈狀中,以爲此卽本家衿得量付,且非人燁奴名云,故本府信之,果爲出給矣。及至捕廳捉致權奴子漏籍田民査問時,人燁牽馬奴禮男,始爲現發,籍屬於功臣賜牌,所謂禮男,非別人,而乃白山面田畓量付人燁奴也。本府覺其見欺之狀,發關本官,如前籍沒,則斥賣者復爲混奪云者,其果成說乎?權之前後欺瞞之狀,彰露無餘,而前日京兆覆啓時,只憑權奴守萬之誣供,不問本府,徑先誤決,故本府據理啓稟,依法還籍,則權之所謂事未妥當云者,誠爲無嚴之甚。大抵古則籍法甚嚴,旣已籍沒之後,逆族輩,畏法縮伏,不敢生意圖出矣。戊申以後,逆族輩,全不畏戢,籍入逆物,輒皆紛紜稱冤,必欲圖出,此莫非紀綱解弛,籍法不嚴之致,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今以權事言之,本府之初不請罪,已極疎緩,而今此本道狀聞之下,如是巧飾,終始發明,尤極痛惋,令攸司依法定罪,俾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次對當問之,推鞫姑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出身韓師浹,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韓師浹今方待命於本部,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禁軍戎器點考日次,而判書臣尹游,以身病不得擧行,追後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昨日辭疏之末,以兩宰臣陞資還收事,略陳所懷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開可,乃以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爲敎,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西門鎖錀,雖曰重任,較諸正卿,差級顯殊,而劾遞未幾,遽爾擢授,有若褒功賞勞者然,此不但事體之顚倒,臣之所惜者,輕視臺閣,不有其言也。豈不有近於角勝者耶?至於知樞之特除,尊年感舊之聖意,非不仰認。而但念篤老康健之臣,同榜生存之人,非特一宰臣而已,則曠絶之恩數,旣不可每人而施之,亦何可獨及於一人乎?朝家典章,不宜若是斑駁、偏枯之譏,烏可免乎?愚滯之見,或恐聖朝爵賞之輕褻,粗效有懷無隱之忱矣。辭未達意,不槪宸衷,反承此未安之敎,前後處分,每歸於重宰臣而輕臺言,臣竊慨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上疏。伏以臣疎謬不才,頃叨郡寄,適値南邊飢荒,上軫宸慮,夙夜憂勞,僅了賑事,病難堪劇,六朔而還,不稱之誅,固已幸逭矣。乃者誤恩橫被,又忝見職,含恩畏義,有不敢控辭。且幸積違之餘,獲近天陛,雖黽勉就列,晨夕奔趨,而屢試罔功之狀,固不暇言,卽臣癃衰之形,決無耐久支吾之勢。蓋臣冒玷近密,九年于玆,而前之承膺者,非敢謂粗有才能,或近是任,只以筋力奔走,不後於人,故包羞冒受,以備驅策。今則蒲質易衰,宿病彌劇,加以私門禍酷,數年之內,荐遭朞功七喪,悲傷隕慘,涕淚無晞時,雖僅存人形,扶癃曳尫,而神精內喪,記性全耗,凡係朝章故事,前日之粗諳者,都歸茫昧,出納之際,遺失者多。拱手尸居,蒙成于僚席,以此供職,雖閑司漫務,猶懼不堪,況玆近密煩劇,又當飭勵之辰,其何以頃刻承當乎?今若徒取充位,仍因蹲冒,則臣之獲罪,姑捨勿論,而僨誤國事,豈其細乎?且臣於昨日常參時,諫臣請推承宣之啓,尤有所恧縮不安者,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非細,勢難入侍,再昨早朝,陳疏到院,而史官病疏,例不得捧入,故臣與同僚相議,使之勿爲呼望,直爲退却矣。然而旣是實病,則不可强令入侍,故不得已促令上番翰林鄭履儉替入,而履儉,爲存館規,陳疏徑出,繼又請牌預備李鼎輔,而鼎輔,亦如履儉之爲,陳疏違牌矣。臣以爲諸內翰,徑歸違牌,則兼春秋,不可不備待,故藝苑例兼春秋及兵曹兼春秋單子,一邊入啓,一邊請來,該員如是之際,晝講時刻已迫,而又有鞫廳諸臣來詣晝講停之之命,是時委折,不過如斯。臣則自謂預爲之所,而自外面觀之,則斥之以窘急,亦無足怪,顧何必費辭自辯乎?臣因一微事,自速臺評,至有重推之命,則雖微疾病,筋力之難强,卽此一款,不容復冒於職次也決矣。玆敢退伏私次,略陳危懇,伏乞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以情病乞免,則不宜贅陳他說,而竊有憂慨之忱,不敢隱默,略此附陳,惟聖明之財擇焉。夫善爲國者,必先審乎天下之勢而定所尙,所尙定然後,治之道立,而得時措之宜矣。蓋天下之勢,有强有弱,勢强矣,强甚而不已則折,勢弱矣,弱甚而不已則屈。善爲國者,權之以使不至於折與屈者,威與惠也。乘强之威以行惠,則惠尊而人心感悅,乘弱之惠以養威,則威振而人心震懼。苟或反是,則威竭而惠褻,動行誅戮而人不懼,日拜卿相而人不德,昔周之封建,雖出於天下之公,而其勢則固弱矣。及至後世失德,而以弱政濟弱勢,故周之天下,卒斃於弱,秦之兼幷,雖出於一己之私,而其勢則固强矣。及其子孫,專任刑法,以强政濟强勢,故秦之天下,卒斃於强,爲周、秦之子孫者,皆不審天下之勢也。蜀漢臣諸葛亮,與法正論治道,其略曰,刑政不肅,君臣之道,漸以凌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賊,順之以恩,恩竭則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巽濟,上下有節,爲治之要也。使諸葛亮,爲愚人也則已,謂之識時務明於治國,則此豈不爲後世之柯則乎?至若我朝,立國仁厚,其流之弊,宜病於弱,逮我殿下,又當極圮之運,非不欲振衰起頹,而仁慈之德有餘,剛果之政不足,習於惠而賞或加於無功,屈於威而罰或遺於有罪,惟其賞與刑之不得其當,是以,弱之實,著於外焉。庶官曠惰,職廢不擧,而敗官之罰,不申嚴也。臺章閱歲,空傳故紙,而懲討之典,不能行也。鞫獄頻起,人心狃安,而嚴重之體,不加飭也。以至君臣之際,顔情稔熟,上下之間,假借備至,筵席之對,殊欠肅穆之儀,陳奏之言,或多戲褻之習,廈氊訏謨,非不張皇,而無結梢成務之事,民憂國計,非不勤懇,而有輕脫數改之病,廟堂權移而不能制營閫,宰樞體輕而或替任差員,宣布奉行,徒爲觀聽之美,而求其食效,則蔑蔑乎無大稱焉。若此類者,不可摟數,而要皆弱之實也。以弱政濟弱勢者,彷彿乎衰周之象,而莫之變改,臣竊悶焉。伏願聖明,戒周末衰弱之政,追諸葛爲治之要,旣自感奮矣。無以衰微而自沮,旣欲振刷矣。必以剛果爲主,政之當爲而必擧,刑之當施而必加,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而勿爲浮儀所撓,號令施措,惟統紀之所在而勿爲私意所壞,使一國之人,視之如風雨雷霆,遽然而至,截然而下,不知其所從發,而不可逃遁,則庶乎國體尊嚴而紀綱整肅矣。嗚呼,國勢之扤捏,生民之困悴,朝綱之委靡,莫今日若也。加以災異疊現,憂虞多端,邊禁不嚴而釁隙將開矣。民心陷誤而葛巢易生矣。然而讜言無聞,善政不擧,泯泯泄泄,日趨於危亡之域,如臣等雖隨行而逐隊,不過出歎於朝,入吁於室,顧何裨於扶顚而持危哉?臣愚謂今日官方,孰非可擇,而至若兩南物衆之邑,海防閫帥之任,尤宜另簡也。況西塞重地,曠務可虞,成命已久,完薦尙遲,南閫差遣,不容淹滯,而開政命下,亦未擧行,竝宜另飭,俾無虛徐之歎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猛省,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金尙重上疏,伏以臣之偏母,年近七耋,宿病沈淹,長在床席,臣以孑然一身,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試事迫急,推移無路,不得不黽勉赴坐矣。臣母所患關格之症,又復觸感越添,臣於再昨歸診,則症情少似差歇,試官之頻數變通,纔有申飭,而竣事之期隔宵,故昨朝,果抑情往參,而一念憂灼,靡所自定,得聞晩後諸症,比曉倍劇,頻頻暈倒,不能鎭定云。臣自聞此報,方寸益覺焦煎,急於歸省,未暇詣闕復命,徑從禁扃之外,拜疏直歸,分義道理,壞損無餘矣。目今症情,一倍危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以便救護,仍治臣任情徑歸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左議政徐命均上疏,伏以臣今日情地,挨到萬分迫急,衷腸內熬,疾病外侵,冒死申籲,蘄被瀆擾之誅,溫批反降,史官傳宣,繼以太醫臨視,珍劑特頒,罪旣貰矣,榮愈極矣。臣誠惶惕感泣,不知攸處,臣固一介昏庸,無足比數,而君上之眷遇至此,以分義言之,似不當更事控免,顧其中有萬萬不敢安,決無因仍冒沒之理,耿耿血懇,唯蒙其一遞而後,可以爲人矣。聖上尙今羈縻,不卽賜許者,特以臺言過重,臣罪未著,旣斥其言,則不必勉副,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在前相臣之遭橫逆,自上辨其誣而解其職,蓋出於進退以禮之義,不係於人言之虛實,卽朝體道理然也。今臣所遭,其辱朝廷而羞台司,曾所未有,而謬恩彌堅,一向强迫,其所以眷待之者,適增臣放肆無恥之罪矣。豈其日月之明,有所遺照,而每以情志不相孚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悶蹙抑塞之至,前後批旨,備盡開示,臣非木石,豈不感激銘鏤心肝,而獨臣之苦心,未蒙矜諒,只痛臣平日誠信,未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也。憲臣方以忘廉冒出斥臣,而今又冒出,是眞忘廉,正所以實憲臣之言,臣雖滅死萬萬,決不忍爲此,到此地頭,寧以違迕被誅,則不過爲不識分義之罪人,若怵畏嚴命,唐突冒進,則將未免貪戀之鄙夫,蒙此點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哉?今臣得命則生,不得命則死,儻賜一兪之恩,則臣當朝聞命而夕趨矣。藥院連有起居之禮,鞫廳逐日開坐,而以臣踪地,未解職名之前,進身無路,惶霣焦灼,唯俟威罰,伏乞聖明,曲加諒察,亟許遞免,仍治臣辜恩忘分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齋殿,罄悉心曲,卿旣諾矣。而又若是過讓,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予志固定,卿之過辭,其徒困我,卿其須體前席之敎,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兪拓基上疏,伏以臣於日者,伏承本月初四日敎旨,以臣爲黃海道觀察使者,續又伏見備局公移,恭遵聖旨,促臣上來者,臣聞命震駭,五情失守,彌日而猶不能已也。伏念臣之至庸極陋,無所比數之狀,卽已上下之所共知,今不敢猥更陳列,有若效世人崇讓者,而獨其褊愚膠固,迷不知變,徒以跡畸而病痼,罔念分嚴而義重,輾轉反覆,自速重誅,誠使有司者,操三尺而論臣之罪,則鰐海囚山,猶不足以擬議,特蒙天地父母,曲軫而寬貸之,乃使之掌管符印,餔啜俸廩,雖臣自爲之謀,亦將何以過此,臣母子相守,歌詠聖澤,以罪爲寵,感惶鏤骨,又不自意,曾未數歲,旋辱遷除,若可以復備任使者。噫,從古人臣,安所得此,在臣道理,惟當含恩畏罪,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然臣之私功慙恨者,早令臣務積誠意,畢暴衷悃,一聽之於明命,則自不用多少撕捱,而庶可蒙照於淵鑑之下矣。苟非然者,趨走爲恭,有命輒承,亦或幾於少塞臣分,而唯臣則因循蘊結,乖牾衡決,蓋將無往而非臣之罪者,向日匪怒之敎,固不勝其懍惕隕越,措躬無地,而若其最後嚴旨,又非人臣所敢聞,爲人臣者,負此名何所歸乎?臣每一追念,自不覺身靑體粟,忽欲無生,殆忘其因何息偃於地上也。噫,臣立身事國,今已二十一年矣。受恩三朝,與天無極,畢義願忠,寸腔如丹,而精忱淺薄,材識鹵劣,上不能有懷必陳,進退以義,下不能陳力就列,筋力自效,卒陷難容之罪,遂就罔赦之科,苟究厥由,孽皆自作,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少贖其一二哉?便地近補,有識者,亦足以議國家刑政之舛謬,則又況進乎此而授之以方面之重,委之以承宣之責,誠不可以使四方聞之者也。賞罰當然後,人心服,今雖就朝家所以處微臣者見之,持公論者,果可謂之擧錯枉直之得其宜歟?臣實爲是之懼焉,左右思度,終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至如才分之已試蔑效,疾病之一倍難强,亦不可一一瀆溷,儻以日月之明,俯賜照察,則必不待臣辭之畢,而卽有以矜諒矣。臣釐簿未訖,病勢又添,日昨始得歸伏私次,敢控危迫之懇,言出肝膈,非敢毫分虛謾,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新授職名,仍令勘斷臣負犯,以昭政理,以勵臣工,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若是過辭,分義決不若此,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奉敎李鼎輔上疏,伏以日昨經筵,因左右史之不備,未免停輟,臺言以是峻發,論臣以譴罷,臣惶隕悶蹙,縮伏訟愆,不意彈墨未乾,恩敍特下,宿趼復叨,召牌踵臨,臣聞命惝怳,罔知攸措,固當含恩畏義,竭蹶趨承,而臺論旣發,廉隅且重,決不可怙寵貪榮,唐突冒出,而況其爲言,有若臣昧法講事體之重,憚一時替當之勞,强稱館規,故不入來,致令成命,緣臣而中輟者然,遣辭深緊,有違實狀,臣不得不冒死陳暴,惟聖明,俯賜照察焉。夫翰苑古規,操切下番,使不敢擅離直所一步地,雖有難强之實病,居右位者,不得替行其任,蓋慮記事之或有闕遺,而且抑其新進怠慢之意也。是以,古有下番翰林,患痘於闕中者,而不得出直,式暇服制,竝不得許施,而所謂預備之爲職,當上下番入侍之時,或有臺諫及喉院、政廳承傳接待等事,則詣闕代行,而至於入侍一節,本無替當之例,此實國朝三百年流來古規,非臣之所創爲,而擧世之所共知也。祖宗朝上下官體例,無不掃地,而藝苑古風,猶獨全然不墜者,寔賴前後史官之遵守勿撓,而若比諸古,則亦太半壞損矣,其爲規也。如是截嚴,故若或有不得已私相酬資之事,則譏之以疲軟見輕,責之以墜落古風,此罔非重事體之意,而壞了不得者也。伊日開講命下之後,以下番之有病未參,上番翰林鄭履儉,投章徑出,故至有喉院稟啓牌召預備之擧,惟彼上番,猶不可當之。臣雖疲劣,旣忝右位之列,越二次而俯首替行,則其於體例,可乎否乎?雖使臺臣,易地而處,斷無肯當之理,此臣所以隨牌詣闕,陳疏自列,而見阻於喉司,萬不獲已,終至於違命,而其時事狀,如斯而已。聖上親臨法筵,刻漏已過,而因史官之不備,寢開講之成命,臣雖愚昧,豈不知事體分義之萬萬惶悚,而且旣以預備之役,趁日赴闕,則抑獨何心?厭避霎時之登對,諉以館規,終不進參,故犯慢命之誅哉。區區所守,惟恐館中舊規,至臣身而墜壞,以啓下位輩慢蹇占便之風也。臺臣未諳館規,一時警責之言,臣不必呶呶,而何其言之不相諒至此哉?臣猥以無似,冒居右地,不能檢下,任其徑出,使莫重法筵,以致中輟,已極愧悚,而況臺參至峻,私義未伸,其何可忘廉冒恥,抗顔出脚,厚招其無限譏笑乎?且臣素抱痰癖之症,形骸羸脆,居常懍綴,少失攝則輒發作,屢月驅策之餘,重觸風寒,自五六日前,宿病挾感重發,目下症情,十分苦劇,落席涔涔,宛轉叫痛,時月之內,決無復起爲人之望,尙何論束帶奔趨於近密之列乎?嚴召之下,不敢坐違,玆敢忍死扶病,進詣於禁扃之外,露章陳籲,徑歸私次,臣罪至此,尤合萬戮,伏乞聖慈,俯燭情病,亟削臣職,以謝臺議,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上疏,伏以臣於昨日鞫廳啓辭批答中,南泰績置之之敎,竊有所慨然者,泰績謀逆情節,畢露於戊申諸賊之招,而河之招,歷援觀孝、有翼、麟佐、泰徵等諸賊,而泰績之名,亦在其中,麟佐之招,亦爲緊擧泰績之名,涵敬之招,亦以通津府使南泰績,以三百年將相應以待,又曰,通津通使gg通津府使g南泰績,以吾輩之不早起爲悶,培賊之招,亦擧通津府使南泰績,則其同參謀逆之狀,如是狼藉,而嚴訊之下,頑忍抵賴,終至徑先酌處,臺啓之發,已過七年,而聖上一向靳允,尙未夬正王法,輿情之憤鬱,固已久矣。今番捕廳罪人招辭中,亦曰,南格、朴弼長、南泰績,結爲兄弟,又曰,顯賊之赴任也。三日留宿於弼長家,其綢繆同謀之跡,昭不可掩,而昨日渠之納供中,與朴弼長、南格,如兄若弟之說,便是承款,則嚴刑究問,在法當然,而置之之命,遽下意外,臣未知聖意,欲待他罪人供辭而後,將爲嚴鞫耶。且南格之令本道査覈,已是大違獄體,而弼長則獨無究問之命,臣於是,尤有所訝惑者,干連一事之罪人,一則付之外獄,一則置而不問,分而二之,旣有乖於互相盤詰之道,必無罪囚輸情之理,其在嚴鞫體之道,果何如哉?臣謂泰績,亟加嚴訊,期於得情,格、弼長兩罪人,亦令鞫廳拿來,與捕廳罪人,一處究問,斷不可已,臣旣有所懷,敢此略陳,惟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令本道査問南格,不問弼長,意有所在,處分審量,泰績置之之命,意亦有在矣。 ○修撰南泰良上疏,伏以隷職金華,叨倍法筵,非徒人臣之極選,實是儒者之至榮,今臣遭逢聖世,濫忝瀛錄,檢討、侍讀,除旨重疊,雖其蒙學蔑識,萬萬不稱是選,而感激思報,臣子之職分,貪戀榮寵,小人之常情,夫豈不欲及明時效尺寸,以少答恩顧之萬一,而徒以深嚴之地,玷辱是懼,公議之下,慙靦自倍,區區自劃之志,着在心本,難猝變化,前後違逋,有丘山之罪,而聖度天大,不賜誅絶,今玆新命,又降於積違嚴召之餘,罪不一勘,恩成五入,伏地涕泣,不知死所,人臣之義,身非己有,聖眷如此,豈敢復言情勢,而第臣難進之端,實亦有在,若不披露於君父,更將赴愬於何地?臣本庸虛懦拙,百事不能及人,雖以應擧餘業,略欲涉獵文字,而習性牽拗,動成迂僻,其所辛苦而未得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適實用。至於所以立朝應事,處己治人之大方,則茫昧昏塞,都不通曉,以此廢然,自分爲無用之一棄物。且臣少失怙恃,積傷喪禍,尫羸病弱,常有朝夕難保之憂,少勞心力,輒致歐血,平居閉門,不敢與外事相聞,積其呻吟之苦,遂成疎懶之習,蓋其一生伎倆,捨疾痛則怠而婾耳。以此病廢之狀,雖閑官散職,猶無筋力奔走之勢,況今投之於經幄禁近之地,責之以論思勸講之任,以言其學識則有終身孤陋之歎,以言其疾病則有目前顚仆之慮,進退狼狽,無自而可,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冒出之計者也。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臣之此言,實不敢有毫髮假飾,且臣於前月,忝叨憲職,顯被不言之嚴誅,情地惶蹙,不敢復入臺端,乃於社壇動駕之日,荐犯違逋之罪,特敎譴罷,辭旨嚴截,追思至今,愧悚未已,其何可徒恃甄敍之聖恩,晏然復處於言語侍從之列乎?昨違嚴召,罰止問備,今又庚牌狎臨,情窮勢極,不省所措,玆敢進身闕外,悉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洞察臣無用之實,亟命斥退臣身,以安愚分,不勝千萬至禱,仍竊惟念,殿下聰明仁孝,有不世出之資,而講學不倦,尤是帝王之盛節,見方日御經筵,論說義理,其講習體行之際,必有獨得於聖心者,固非群臣之所能窺測,然臣幸於斯時,蒙被殊私,叨備講官,雖非才冒寵,不敢以見識自居,而苟其思慮所及,萬有一可以有補於聖學,則豈敢終默默以負平生之志哉?臣聞孔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此乃公私利慾之分,學者之所當精察處,而在人君則爲尤甚焉。蓋講學明理,求仁克己,推以至於齊家治國,而充吾所學,眞能使天地位而萬物育者,爲己之學也。高開法筵,延接儒臣,以爲太平之彌文,治朝之盛觀,而苟資經傳,徒爲作聰明自聖賢之具者,爲人之學也。二者之間,其端,起於一心之公私,而其效,見於天下之治亂,非若儒生學子輩所學淺深,關係一身事而已。殿下自卽位以來,講學求道,不爲不久,而氣質有未盡變化者,治功有未盡熙洽者,此非講說之不勤,知解之不廣,殆亦由於爲己之意,有所未至焉耳。臣伏讀前後備忘下者,皆引經傳義,憂民慨世,欲治之意,爛然甚盛,而其實義理太多,頭緖太繁,明傷於察細,威褻於多言,無論政治之得失,而卽夫文字之間,亦可見聖學之不甚得力矣。是以飭勵施爲之迹,不勝其多,而眞積久大之基,常若欠闕,甚至於硬說道理,疑阻臣隣,朝廷之事,一切委靡渙散,名實不相應副,以此而推之,知殿下或未免有爲人之意,故惟以言語文字,爲究竟事業,而求其所以虛心遜志,進實工除實病者,則乃未嘗一用力焉,審如是,則雖孜孜爲學,亦文具而已。顧何望其有內外合一,知行竝進之效哉?嗚呼,由三代以降,僅二千餘年,人君之有志聖學者,未有能及殿下,而工夫婉晩,歲月如流,回思十年之功,如是其不偶然,而目前成就,卒未有以大慰天下之心,眞續聖學之統,則生人之類,其無望矣。殿下中夜以思,其有不惕然而自傷者乎?況今天災時變,日甚一日,非殿下篤志力行,崇德利用,則萬事萬理,亦無由得其宜,伏願殿下深察於爲己、爲人之分,而卓然先辦得,實欲爲聖人之心,深戒向外之失,務祛難克之私,使內外本末,粹然無一不出於至誠,則大本旣立,前日之講貫服習者,其將有以統宗會元,而聖學之效,乃可白於天下後世矣。愚臣愛君之誠,自不覺其妄論及此,僭越之罪,誠無所逃,然惟殿下,不以人廢言,則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趙尙命上疏,伏以臣,卽伏見掌令李光湜之避辭,以臣日昨申德夏拿問事,大生疑怒,侵辱備至,有若臣曲爲德夏,爲其自明之階者然,臣未知憲臣初啓,其果出於有所私惡而發耶?何其推己疑人,若此之甚也。夫臺閣論人,許以風聞,則平心說去,隨聞臚列,畢竟本事之虛實,付之公案可矣。何必預慮其査事之脫空,減其律而直自勿斷,殆若私讎之脅持者耶?臣之所達,實無一毫侵及於本啓,顧藉於弁帥,而惟其狼藉贓汚,不宜薄勘,擅發軍馬,自有當律,故果率爾發啓矣。今其爲言,乃至於此,無乃有甚機括於其間,辨覈之際,或恐其言之綻露而然耶?且其所謂近來査事,例多脫空云者,尤不覺其窘遁,王府按覈事體,何等重大,而光湜,苟知其爲如此,則前後居臺,何不據實劾正,而但於論人之際,恐爲圖脫之資,不顧其罪重律輕之嫌耶?苟如是,則王府按覈,其將廢閣而不行,拿問重律,謂反輕於罷職,而不得復請耶。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無論其言之是非,而侮辱至此,臣之見輕同朝則極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且臣累日鞫坐,觸感甚重,詣臺自列,實難自力,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而又未免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慈,諒臣所遭之非常,察臣病勢之難强,亟遞臣所帶職名,以安賤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於本職,便同已遞,而亦有區區淺見,敢此尾陳焉。守令擇差,前後,申飭非一,而新除授熊川縣監尹洙,爲人昏劣,行己鄙瑣,荒歲字牧,決難堪任,固城縣令文德麟,年久痼廢,性又狂悖,海防重地,不可輕畀,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竝加刊汰,以重官方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顯望上疏,伏以臣於前秋,忝叨憲職,因一格例間事,見輕於其時長僚,至使下吏,替被囚治,似此所遭,未曾或聞,其損臺體而羞當世,實非細故耳。秪今追思,尙有餘頳,臺端一步地,矢心自畫,固已堅矣。且於向來自明之疏,尤不勝駭惋之至,前後許多斷斷之語,有不足多辨,而其所謂其發也晩而疑怒已久云者,帶得無限機心,誠莫曉其意之所在也。臣與宰臣,本無恩怨,其身之升沈榮悴,眞同越人之肥瘠,有何可疑可怒之事耶?草草一言,臣自附於同朝相規之義,而彼乃疑之太過,怒之太深,崎嶇說去,指意非常,隱然欲歸之於猜讒之科,其亦不自反,甚矣。其所爲言,雖無顯詈,實多陰詆,臣之情勢,一倍臲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日昨薇垣新除,適下於武科開場之日,仍有牌召之命,國試體重,不敢違傲,未暇陳情,僶俛承膺,以爲竣事後引暴祈免之計,而冒沒廉隅,如坐針氊,自顧多慙,人謂斯何?今則試役已訖,其不可仍因蹲據也決矣。況臣宿患痰癖之症,已成難醫之疾,連赴試場,晨夕奔走,觸冒風寒,恰過數旬,舊恙新祟,一時重發,胸膈否塞,氣息喘急,頭暈目眩,神精昏迷,此蓋痰病,挾感增劇而然,見今症勢,十分危惡,時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此際又以鞫坐,天牌嚴臨,不敢坐違嚴召,謹此擔舁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難貰,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迹之危蹙,憐臣疾病之沈篤,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大幸。臣旣不以臺職自居,則不宜猥及他說,而適有所懷,敢此尾陳,惟聖明垂察焉。噫。今當聖上奮發圖治之日,急先之務,莫過用人,雖微官庶僚,尙宜難愼,何況卿月崇班,其可容易擢授乎?判尹尹陽來,頃除關西伯,被駁諫臣,終至遞改,公議所在,居可見矣。彈墨未乾,遽陞正卿,臣未知此何名也。內外輕重之別,官資崇庳之分,於是乎顚倒,有若角勝臺言者然,其於事體,果何如哉?至於知事朴乃貞之特命陞資,聖意所存,孰不感聳,而臣則竊以爲過也。朝家典章,固當周思可繼之道,而不宜徒施姑息之政,若以其康寧爲貴,則方今老健之臣,指不勝僂,若以其榜年爲感,則同榜在世之人,非止一二,旣不可人人而加恩,則終難免偏枯之譏,聖朝綜核之道,恐不當若是,其爲待舊臣之意則可謂厚矣。獨不念古人愛嚬笑之戒乎?揆以朝體,所係不小,臣謂兩臣陞擢之命,不可不竝令收還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判尹之往者被斥,已知過中,則陞授此任,未知過矣。特授知樞,非徒其年,所感在也。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爾其勿辭察職。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宋寅明,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寒雨連宵,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益有差勝乎?氷熱散三貼,連爲熏洗,則昨日當盡,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侍,診察眼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微有往來,旣已差愈,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馬草價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爲執法之官者,凡諸議讞,當審律名之輕重,不可觀人低昻,尹㝚,當初所犯雖重,旣已量察,業亦參酌,徒年施行,而朴致遠,頃年處分,本非曰可恕,只爲其情理矣。尹㝚、朴致遠,俱是無限年而近配,則若是議讞,輕重猶可,而此旣徒年,彼旣無限,則請仍將滿年之尹㝚,請放無限年之致遠,殊非飭勵之意,非亦嚴贓吏之意,該府堂上,從重推考,尹㝚放送,朴致遠、韓㻋仍。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春躋爲兼知義禁。 ○李匡世,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禁府堂上,未及差出,日勢已嘗gg暮g,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罪人尹㝚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金川郡守鄭錫耆,平山府使宋必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錫耆、宋必煥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南泰良,姑陞入直矣。以情勢難安,陳疏徑出,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金尙翼,自鄕昨已入來,竝與修撰兪㝡基,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日宗廟及永禧殿修理時,本曹堂上,所當分詣,而判書臣申思喆,以備堂入侍,參議臣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臣鉉輔先詣太廟,修改事畢後,仍進永禧殿,則戶曹佐郞李夏徵,謂以事了,不待臣奉審,已爲還去,修改事體莫重,而任自先歸之狀,事極可駭,不可無論責之道,本曹他無請罪之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三和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趙明翼爲同義禁,鄭亨益爲知義禁,閔珽爲司諫,吳光運爲刑曹參判,任安世爲社稷令,柳鼎茂爲奉常主簿,閔孝曾爲贊儀,沈聖希爲獻納,黃應洙爲定州牧使,張泰紹爲三和府使,沈錥爲司僕正,兼漢學敎授二,申晩、尹得和,靈城君朴文秀。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病,參知韓師得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李箕鎭付副司直。 ○正言趙尙命。{{*|疏批改下}}答曰,省疏具悉。尹洙、文德麟事,或不知其人之若何,而未免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臣,今以宗廟有頉處修理來詣矣。伏聞聖上,方有大臣、備局諸宰次對之擧,蓋太廟修改之日,自上不得殿座,設有時急酬應之事,必待事畢後擧行,誠以修改時,移奉神位於移安廳,其在尊敬之道,不得視朝如平日,禮意誠非偶然,而今此賜對,雖由於喉司之不能引例陳稟而然,事體之未安,當如何哉?臣謂當該承旨,宜加警責也。臣待罪禮官,或慮舊例之因此廢失,敢以執藝之義,略效區區之忱,伏願聖上,特賜裁處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日次對,異於視事故,而今觀所陳,予亦矇然,當該承旨,推考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三告請急,未蒙恩遞,一疏丐哀,又靳開允,衷情抑塞,撫躬慙悼,泯伏累日,靡所因極,不得不更申號籲,尙冀萬一矜察焉。夫權勢之地,人所難居,東銓之長,尤爲準的,而臣以素門凡流,兄弟相傳,赫然榮寵,世皆指目,忌盈惡滿,乃理之常,貪權冒進,死不忍爲,而誅譴不加,恩數益隆,必使之承命乃已,物情愈益不平,國體愈益損傷,臣聞權者,禍之媒,寵者,辱之根,臣之一伸分義,旋復竭誠祈免,庶不至卒陷大僇,重累聖簡者,苦心斷斷,天日照臨,毫分假飾,神明必殛,恭惟我國家,以禮爲治,祖宗朝以來,待臣下有節,苟有甚難安之情,則不分公私,輒許自伸,未嘗强迫,此所以朝有禮使之美,士尙廉讓之風,蔚然爲後世法者也。今殿下,仁恕體下,曲盡人情,凡在臣隣,孰不欽歎,而獨於官職去就,似若不深照,於情地廉義,類多以督出爲務,或不免費辭令而䙝恩禮,有識之竊憂久矣。諸臣之章奏,屢言之矣,況殿下之於微臣,生成眷顧,天地也父母也。獨於今日,恝然於疾痛之呼,不暇念夫進退之禮,臣恐殿下所以寵遇臣而不欲捨者,乃所以重臣之罪而益臣之災也。向者積犯違慢,思之尙覺懍然,而今又不懲,屢逋嚴召,此後撕捱,不知至於何境,夫豈臣所樂,臣罪固大而臣情亦戚矣。且臣本來情地之外,兼有一二難安之端,日昨國子長,以臣所稟定玉堂請敍事,深引爲嫌,而臣之伊日筵奏,元無一言非斥,所請定式,又循其已行之例,則其所引嫌,果何所據,臣竊訝之。且諫臣疏中,論新差兩守令,請行刊汰,而至以物情俱駭爲言。噫,今日守令之當擇,聖敎累飭,諸臣交陳,臣亦灼知其然,豈容少有放忽?尹洙,任殿中最久,人多稱屈,觀其爲人,頗似純勤,足堪一縣,文德麟,臣曾聞其治郡有異績,且考其時繡衣褒啓,至謂設邑以後所未有,臣果自信而擧擬矣。積仕鴻臚,不可謂痼廢,目以狂悖,尤恐其不襯也。雖然,爲今日銓官,苟不擇守令,則其罪,實非尋常,玆敢附陳疏末,悚蹙俟命,伏乞聖慈,亟回鑑燭,夬許鐫臣職名,使賤分得安,仍勘臣前後罪戾,以警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已特招,卿辭過矣。大政爲期,初何敦迫,冢宰之任,其何久曠,予志若此,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左尹趙遠命上疏,伏以臣於辛亥,待罪長陵移奉時監董之任,而奉職無狀,致令莫重陵石有頉,宜伏重誅,而罪名末減,止於坐罷,臣誠驚悚震悸,莫省攸措也。封陵之翌年壬子春,臣以禮官,偕大臣進去奉審,則陵上及丁字閣大小石材,背陽向北之處,擧皆陰濕,如漬鹽水,三冬凝沍,方春解冬之節,兩石合縫處,稜角缺落,陵上生頉,不至大段,而丁字閣北砌,爲尤甚,所見極悶,臣以當初董役之人,伊時看審,比他人加詳,心有隱憂,每慮陵石之亦有此患矣。去冬冬暖,乍凍旋解之故,不待春和,已有缺傷之變,此卽臣之居常憂慮處,以理勢度之,島中濱海之石,常帶鹹氣,長時陰濕之致也。然則年年解凍之節,無非臣待罪之日,微臣被罪,姑舍勿論,莫重陵寢,不無後慮,此莫非臣等,專昧島石不可用之致,尙誰咎乎?不自意譴罷未幾,恩敍遠降,繼而有京兆除命,臣於是悚懍感泣,彌日不定,不知負罪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伏乞聖明,府察臣難安情實,夬賜斥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繼又伏聞,以運穀設倉,不卽擧行事,因大臣陳達,有特推之敎,臣聞命懍慄,不敢自隱,略陳其前後事實焉。夫運穀北關,設倉南邑,以救他道異日之災荒,誠爲廊廟經遠之慮,而再昨年壬子,南關賑事方張,而以北農稍登之故,嶺東、嶺南,前後所漕送,一年之內,爲三萬石,癸丑春,嶺東漕送,又爲一萬石,南關賑資之自北運來者,其數亦且滿萬,則壬癸兩年之間,罄運北穀,洽爲五萬石,故上年北農少失,民皆遑遑,蓋以蓋藏盡傾,無可所恃也。自朝家特軫北民之顑頷濱死,劃給二分耗,以濟其命,誠大惠也。臣之受命到任,在於上年三月念後,而十二月遞罷,其間在職,不過九朔,而無非臣焦心費慮,馳啓請穀之日,則北關二萬之穀,何由括出,以爲他道日後之慮乎?事勢所迫,未卽奉行,非敢故爲慢忽,廢閣朝命而然也。要之南北俱豐,民力少紓,南關有設倉之力,北關有可移之穀然後,方可徐議其區處方略耳。臣以此論報備局,不翅詳悉,而廟堂之臣,或不爲恕究,混歸之於違命之科,臣竊悶塞抑菀,又添一層難安之端,竝此自列,冀被重譴,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大司諫任守迪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而其中訓將等事,雖有伊時做錯,事已過矣。曾有下敎,其何復劾,湖南道臣,當初處分,卽示事體,末稍仍任,亦所以敬大僚矣。外方武士之抑鬱,豈不顧哉?而近來久勤多滯之時,別設其窠,徒開倖門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疏本,下備局}}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江華留守金東弼,吏曹參判宋眞明,右副承旨柳儼,掌令閔瑗,獻納趙漢緯,修撰南泰良,假注書南泰耆,事變假注書許鈺,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 ○金興慶進曰,春雨頻數,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眼候已盡差愈,而復常否?上曰,往來之氣,亦勝於向時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賓廳日次連因,鞫事久不擧行,而且昨者,以鞫廳事,有下問之敎,故臣等入侍,而知義禁趙尙絅,以宗廟修改事進去,待其還來,使之入參乎?上曰,然則戶判亦有之,不必備員矣。興慶曰,鞫廳事,先爲之乎?上曰,此不急事也。廟堂事,先爲稟定,可也。朴海昌事,下備局乎?興慶曰,才回示於他諸堂上矣。上曰,卿則見之乎?我國人甚躁,咨文一節,亦爲趑趄,卽見彼地則尋常,此必欲不示邊禁之不嚴,而拔之矣。興慶曰,聖敎至當,而且不知其犯越而爲之矣。上曰,盛京回咨,似當有之。興慶曰,待使臣還來,當爲之矣。上曰,豈不遲晩乎?興慶曰,然則當議於他大臣而爲之矣。柳儼曰,大臣旣親承傳敎,似不出擧條矣。上曰,然矣。與慶曰,京畿監司申昉狀啓,以爲弘濟院之移建,是一勞永逸之計,站屬之分授館宇,雖欲移建,而戶、工曹次知大廳,先爲建始然後,各邑,當爲次第擧行,今解凍後,卽爲始役之意,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當此歉歲,若非不得已之事,則不可擧行,而館宇旣甚傾頹,移建誠爲便緊,則先令戶、工曹始役然後,各邑,可以擧行矣。上曰,各邑之修補甚難,故欲其不爲修補而移建之矣,當春役民,何如耶?興慶曰,然則使之待秋移建乎?卽今勅行,姑無聲息,稍竢後日,亦似無妨矣。江華留守金東弼曰,臣曾以畿邑守令,當夏支勅後,又待罪戶判,累經勅行,故稔知之矣。弘濟院,坐地甚卑,水道變改,五六月霖雨之時,則水道崩潰,延及勅使房舍,壁敗墻圮,年年若此,每當勅行,防川修舍之役,不勝其繁,移建之議,自前有之,占地於高燥之處,而至今不卽改建。若以舊材移建,則旣甚不難,而各邑一出力,則其後可無修補之患,而一經勅行,便卽忘置,因循不改,此甚非矣。近日則無他事役,若令地部,量給物力,各其該邑,從便出力,則其役不甚爲難,事當許施矣。上曰,我國事,因循如此,不爲防川之役,而爲此移建之擧,則豈甚難乎?江華留守所謂一經勅行,便爲忘却者,此言是矣。當一勞移建,而修補之役,旣始之則已,不然則非使民以時之意,然已始防川,則棄此役而寧爲移建爲宜,使廟堂問于本道,處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國家之所以重驛路者,蓋爲傳命,而近來驛役煩重,歲且荐饑,長吏輩,許多應役之資,無路辦得,馬位田畓,不得已賭賣,姑爲目前之急,不暇日後之計,驛路日益凋弊,將至於絶站之境。今後則若有馬位田畓,私相買賣之事,則以公田私相買賣之罪,買者賣者,照律定配,察訪亦拿問定罪定式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蓋此事,雖有禁令,驛漢輩,若有用錢之處,則緣於切迫,而有此買賣,以致驛路之凋殘,事當依狀請施行,而察訪論罪一事,亦爲定式,何如?上曰,朴文秀,亦曾有此請,當痛禁矣,依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引見時,以營將年凶停操之故,各邑束伍軍,久不練習,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戎務極其疎忽,而兵使、營將,雖爲巡審操鍊,不過一次而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鍊,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之意,有所陳達,令廟堂,稟處矣。蓋束伍之久廢鍊習,雖甚可慮,許多束伍軍,令各其官,一月之內,二三次聚點操鍊,則豈不爲大段民弊乎?此則似不當許施矣。上曰,不可創開新規,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假都事,代監司狀啓,而以理山府鎖匠韓中甫,受賂錢故放犯越莫重罪人,情狀絶痛,其在飭邊之道,斷不可貸,請爲先梟示江邊,以嚴國法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考見古謄錄,則平安道將校張順一,以故縱犯越人之罪,依法典減一等處絞矣。與此事相同,而當此嚴邊禁之時,中甫之罪,誠甚痛惡,依本律處之乎?減等處絞乎?上曰,卿之意,如何?他大臣知之乎?興慶曰,不及與他大臣往復,而今番則不比常例,罪當梟示,而死則一也。臣意則處絞無妨,而問于入侍諸臣,則好矣。上曰,其情狀,極爲痛駭,而無遲晩取招,則不可用極律,如何?興慶曰,私開金,旣以現捉,故渠亦自服矣。宋眞明曰,犯越罪人,是禹夏亨之所治覈者也。承款之後,有憑問之端,且俟朝家處分而置之矣。獄卒之受賂故縱,情節絶痛矣。上曰,此與將校之故縱有異,直爲開門而送之,當用極律,而向者一用此律,而聞朴文秀之言,而卽改之矣。此非王者審愼之道,問于他大臣後,處之,可也。興慶曰,兵使狀啓中,以禹夏亨不謹,申飭事,亦有請罪之語,何以爲之乎?上曰,禹夏亨,豈不已遞乎?興慶曰,方待交代,而在於任所矣。眞明曰,方以他罪,有拿命交代下去,當就理矣。上曰,旣已罪之矣。豈可復施乎?{{*|出擧條}}興慶曰,今者咨文出來,有與國王會同之言,此等語,今始有之矣。上曰,其咨文出來,豈不久乎?興慶曰,不久矣。眞明曰,國王字,非謄錄,故義州府尹,當詰問于彼,稟于朝廷然後,方可上送。自備局發關義州,問何故徑捧之由,則義州府尹以爲,與該國王會同相議等說,此乃渠之恒用文字云矣。上曰,其文字,何甚關係乎?興慶曰,承文院分館,前後催促,非止一再,而累次開坐,終不完圈,式年榜許多新來,尙未分隷,成命之下,事極未安,今聞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諸員,盡爲受由下鄕云。分付本院,催促上來,使之趁卽擧行,而計其程途遠近,其中不卽上來者,各別論罪,何如?上曰,向者大臣請推,故姑爲推考矣。今聞尙不爲之云,事甚可駭,累次,申飭之下,何敢如是乎?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人員下鄕者,竝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諸道監司,多有未赴任者,咸鏡監司金始㷜,忠淸監司李壽沆,黃海監司兪拓基,尙不肅謝,慶尙監司柳復明則頃有催促之命,而亦不出肅,至於黃海監司,待其下去,舊監司可以赴任於箕營,而平安舊監司,卽當拿處事,當從重推考後,各別催促下送矣。慶尙監司則想以頃年所遭,自爲不安,尙不膺命,而其時臺言,歸於脫空,殿下旣已下燭,則至今引嫌,終涉過矣。且諸道監司,亦如是撕捱,近來雖有監司勿爲牌招之命,二品監司,事體不輕,雖曰外任,何可不牌招乎?諸議皆以出牌爲宜矣。上曰,李壽沆,以前事引嫌,甚不當,不必開釋,柳復明則自以江原監司時事引嫌,而其事脫空,則不可一向撕捱,竝推考後,催促下送,可也。雖有出牌之請,此則領相之言是也。日日牌招,豈不紛紜乎?至於兪拓基,甚非矣。若如李匡德陞資之事,則其不出,猶或,可也。此則於渠未免左遷,事不當撕捱,從重推考後,使之催促下送。金始㷜其在廉隅,似如何矣。其言所謂彼欲遞此欲往之說,極爲無據,當之者聞此言,當爲如何耶?興慶曰,旣遭此言,其難安不出,似不是異事矣。上曰,此則比他有異,入侍諸臣之意,何如?達之,可也。凡論人忠厚之風,不當如是,當之者,似迫切矣。申思喆曰,金始㷜所遭,果爲非常,臣於近日,逢見而問之,則以爲期於必遞云。而藩臣遞改,事體不輕,非在下者所敢仰請者也。上曰,非以遞改言之也。欲問其輕重矣。興慶曰,所遭旣如此,其在體下之道,若變通則,似好矣。金東弼曰,臺言中彼欲遞此欲往之說以其心言之也。他人之心,何能知之乎?刻迫,甚矣。上曰,此何臺官之言也?儼曰,李壽海之言也。東弼曰,此攻申宅夏而有此言,所遭之人,豈欲往赴,在上者,當伸其廉隅,而且金始㷜,自是可用之臣,曾按海西,亦有治績,不無以他職留用之道,其在體使之道,何必强令赴任乎?宋眞明曰,臺言曲直,姑置之,其處義,似欲不出,如是而若督迫下送,則不免損傷事體,金始㷜有器局,當爲國家所晉用,何處不可?今姑伸其廉隅,似無妨矣。閔瑗曰,當之者,旣欲不往,而自上又以廉隅未安爲敎,彼亦必不往矣。趙漢緯曰,當初臺言,不比泛然,當自畫不往矣。自上若許其遞解,則似好矣。上曰,他人之心,何以知之?而李壽海,若執跡而言之,非忠厚之風也。無據甚矣。當之者,旣欲不往,則分義雖重,而伸其廉隅,似得當矣。知其不往而使之催促,若終始不出,則以今日之紀綱,將徒傷事體而已。咸鏡監司金始㷜,遞改,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有監司令政院催促赴任之命,而政院旣不出牌,則不過招其界首官,分付而已。申飭無路,此事誠難矣。宋眞明曰,二品監司,分付下人,使之催促,其在朝體,亦涉如何矣。上曰,此言皆誤矣。今則紀綱漸弛,雖以擧條{{*|與榻前下敎}}頒布,而全不動聽,備局若,分付於界首官,則是亦君命也。無異於牌招,若牌招而不應命,則君父其將親往而招之乎?凡事當置其餘地矣。儼曰,然則以下敎{{*|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知義禁尹陽來去就,誠難矣。上曰,此過矣。興慶曰,出身已久,才識通敏,已擬判尹之望,平安監司臺彈,亦是意外,而至以官資崇卑爲言,人言過矣。左相以薦望,問於小臣,故臣亦從之矣。上曰,朴乃貞、尹陽來兩事,皆過於分數矣。尹陽來,若以被駁未幾,旋卽陞資,爲言則好,而至於角勝之言,極涉怪異,皆出於疑阻之致,彼儒臣,亦爲入侍,而疏末論列,專出於徹疏之計,予不可使之勿爲,而至以易易尹陽來、朴乃貞事爲言,亦爲怪異矣。興慶曰,臣以判尹薦望,當陳箚避嫌,而知義禁尹陽來,今姑改遞,何如?上曰,允。興慶曰,然則其代,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唯。{{*|竝出榻前下敎}}儼曰,三司職任甚重,其言雖非,不可無答,而向者趙尙命疏論兩守令事,不賜批答,恐有歉於聖德矣。上曰,此是固城、熊川兩守令耶?忘未下批,當入本批而改下之矣。文德麟,一見於朝參時,自是剛剛底人,狂悖之目,似過矣。興慶曰,曾任守令,有純褒矣。上曰,其疏專以李光湜爲言,故只見其緊處,不察其下款,而只以半行文字論劾之,此事豈有之乎?還可笑也。而承旨之言是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妨之有?儼曰,此事專在於呈疏也。上曰,承旨進來書之,改下趙尙命疏批。{{*|改下批,載日記}}上曰,尹洙,何如人也?眞明曰,以時任監察,爲熊川縣監矣。興慶曰,近來武科,非不頻數,而人物每患渺然,誠爲可悶矣。朝家今得金聖應、尹光莘輩,而別薦擢用,甚是好事,而蓋武宗閥閱,莫如具宏、申景禛兩家,其子孫中,若又勸武需用則好矣。具聖任、聖益兄弟,以具宏之後孫,官秩已高,今方嚮用,而聖任之子善行,旣是好身手,且有才氣,渠雖頗能文翰,方事儒業,當此乏材之時,勸武別薦用之則甚好矣。上曰,自是世世武將,渠獨不爲之乎?別薦調用,可也。興慶曰,前頭待南行宣傳官及內乘等職有闕,卽爲差除,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其人年少乎?興慶曰,年方少矣。凡陵寢之役,設都監則例有,書啓論賞之擧,而前日崇陵立碑時,不設都監,故無書啓而不爲論賞矣。其後因臺臣疏陳,遂有論賞之事,今番莊陵立碑後,事體與前無異,亦當有依例論賞之典矣。上曰,事係陵寢,無論大小,當有書啓,而今番則以外方監董,故果爾忘却矣。其令該曹,書啓可也。申思喆曰,製述書寫官則在京之人,而監蕫官則皆守令也。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以差使員歸重矣。製述官誰也?思喆曰,製述官則卽今戶曹判書宋寅明,而碑石楷字則西平君橈書之,篆字李聖龍書之矣。上曰,於京鄕,何所輕重乎?思喆曰,大抵國家賞典,宜簡不宜濫,今此碑役,本道主管凡事,製述、書寫,皆在京之人也。合京外而書啓,則實爲過多,殊有乖於非都監則勿論賞之定式,此似難處,參商下敎後,臣曹當爲擧行矣。上曰,前日崇陵立碑時,亦不設都監乎?興慶曰,其時不設都監,而有論賞之事矣。今亦似當依崇陵碑石時例,處之矣。金東弼曰,此非職掌事,而臣常慨然,故敢達矣。陵寢立碑,元非古事,而初以各陵表石次第竪立事,定奪之後,以數行記識,數字書寫,輕施陞資之典,識者已有濫觴之譏,中間朝議,亦以陵寢事體,不必資於立碑記識爲言,以此此事中止矣。今番莊陵之役,不設都監,令本道擧行者,亦出於不欲張大之意也。以私家言之,凡於墓道碑碣,必欲求一代能文善寫之人,而製之書之,例也。祖宗朝吳竣、李正英等,以善書名,國家吉凶大禮時,凡有都監寫役,毋論碑誌玉冊,竣與正英,輒書之,他人不與,賞典亦不過濫矣。後來不然,不問善書與不善書,而啓下書寫官,以爲加資之階,以此私家所不用之筆,反與於國家重役,安有如許事體,今番則臣不知誰爲製述,誰爲書寫,而大抵賞典踰濫之弊,有如是矣。上曰,以不善書者書之之言,過矣。而其弊則果如是,此由於我國公不勝私之致,禮判以爲先朝,有勿論賞之定式云。向者乙巳、丙午年則不知有定式而論賞矣。已施之賞,今不可收,而其在愼賞之道,詳考先朝定式,更稟,可也。{{*|出擧條}}儼曰,《禮曹謄錄》文書,汗牛充棟,不可考閱,若急欲搜見,則必致生事,臣與申思喆,於吉凶儀禮,合類編聚,以便考閱矣。今則其時堂上,已皆遞改,此事亦廢而不爲之矣。上曰,謄錄無之乎?興慶曰,有之而其數甚多,故難於考閱矣。思喆曰,向年禮曹失火,文書藏置三間庫舍見燒,先朝以後及百年內謄錄,留在直房者,見今餘存矣。上曰,臨時急搜則似甚難得矣。儼曰,國家典禮,惟在於此,而事甚可悶。上曰,厥漢事,甚怪異矣。初則以爲陵幸時爲之,而今則反謂直爲謀逆,今當訊問,世進殊非可惜之人,而貴石,旣得脫之後,復指以謀逆,問於貴石後,當訊問矣。儼曰,隨其問目而對之,復以他人納招,欲延晷刻,收殺以是無期矣。上曰,豈以此人則使告之以誣告乎?今則問之以不爲虛誕乎?虛誕然後,棄之,可也。思喆曰,渠以爲自爲謀逆,而多有違端處,問之可矣。上曰,欲免亂杖,而謂之以謀逆,是事理之外也。儼曰,戎卜,有數處違端矣。上曰,是何事?儼曰,朝夕皆往之說,是違端矣。上曰,容貌甚麤惡乎?興慶曰,自是武弁,不然矣。上曰,枝番、必雄則是小兒乎?思喆曰,渠以爲知之,則其在獄體,當爲白直放送,洞內之人,豈有不知之理乎?上曰,南極行擔一款,極涉怪異矣。興慶曰,此一款,不可知也。儼曰,極之言,皆是虛謊,而見其言辭,譸張虛言,似難如是矣。其文字則頗優,似非渠之手段矣。上曰,文則似出於渠手矣。興慶曰,泰績之捧招入之,而見戊申文案,則情節狼藉難掩矣。上曰,泰績則詐,泰徵則癡矣。興慶曰,渠之同黨,是麟佐輩也。自外方治査,事涉如何矣。上曰,捕廳亦如何矣?南格自是兩班,此路一開,京華士子,亦將不免亂杖,若鍛鍊羅織,則將來之憂不少,故如是矣。思喆曰,外方則似歇後矣。閔瑗曰,臣以二人事論啓矣。以意有在耳爲敎,未知聖意之安在,而泰績之招,比諸諸賊,不是泛然,今以後弊觀之,弼長與格,俱是出於內獄者,而反治之於外營,事涉如何矣。上曰,彼不知矣,大臣雖謂之緩,而泰績則由我而至此,見嶺東文書後,事當允許,而未免徑先許之,至於更加枷杻矣。泰績則詐,泰徵則癡之說,是河之招,而此言是也。河以京人,習知其詐,不參入,而有翼河輩,知京中骨子,麟佐輩,何以知之?不然則豈不許乎?閔瑗,雖以送外獄爲難,而以都目示於格者,皆是鄕人,若詰問於京獄,至於座首百姓而捕來,則江原一道,又必騷擾矣。瑗曰,非不知聖意之在於不欲騷擾,而若使監司治之,則監司亦必不爲矣。上曰,何事,若以失都目問之,何難之有?李廷說之査治,亦如是爲之矣。興慶曰,申思喆,以獄事入侍,而聞推考事,惶恐出去矣。上曰,是事不能無舊心而然矣。殊非飭勵之意也。興慶曰,尹㝚則所坐不輕,滿年則放之可也。而至於特命放釋則不當矣。上曰,徒三年,何不放乎?卿亦如此矣。鄭彦燮之置於品秩甚是,今欲改其徒三年則反爲可矣。儼曰,聖敎得宜矣。眞明曰,殿下以至誠,勅勵百事,意謂國事、民事,貌樣差勝,而于今三四朔,不見實效,備局卽今大臣引入,故閉戶已久,事甚可悶,在歲初老農輩,以爲今年當有年矣。語未畢,上曰,少退,宗廟修改進去堂上宋寅明、趙尙絅,亦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移時後,諸臣更爲入侍。儼曰,今日忠孝公賜諡之日,而適値宗廟修改,公事不得出納,賜諡官單子,啓下後,可以延諡矣。上曰,忠孝公,誰也?儼曰,陽平君家延諡,而未知爲誰也。上曰,啓下,可也。儼曰,修撰南泰良,承下敎後,將欲出往闕外,治疏而不爲入侍,下番玉堂,使之催促入侍,何如?上曰,徑出則不爲乎?儼曰,意在徑出矣,渠以爲雖無知識,粗效勉戒之忱,而今以意在徹疏爲敎,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此,何可自以謂玉堂而行公乎云矣。上曰,俄者以儒臣亦在爲言,果過矣。若不徑出,則使之入來,可也。上曰,吏曹參判未畢之言,達之可也。眞明曰,今年年事稍登然後,民可支賴,而偶然一雨,在於上甲日,故民心見方搖動,且當春耕,而寒食前不能播牟,旣播者,似必有害,前頭事,極涉可慮,以外方言之,畿伯瓜滿,江原監司,下去屬耳。諸藩,亦皆遞改,京外有司之臣,各別申飭,使之節用,以爲前頭之備,國家用度,亦如近來,限秋成撙節,則甚好矣。雖曰勅勵,而在下者,不能奉承,此皆臣下之罪,而謂無實效,便若解怠,則何能有終,而何事可做乎?諸臣方有講究排置事,而數箇事件,未及完了,待稟定日,可以申明,分付,而次對亦必頻數爲之,然後凡事,可以做得矣。興慶曰,此言是也。如臣者雖居廟堂,何能有爲,領相、左相,皆今引入,雖與相議爲之,而亦不得會坐講究,臣又連赴鞫坐,事甚可悶矣。上曰,今日國事,果如常談,以鞫廳將敗矣。興慶曰,勉出左相,使得簿書期會,似好矣。上曰,非但有怪於世道,病國莫如設鞫。興慶曰,人以騷擾,由此設鞫,其所害國,何可盡達?上曰,吏曹參判之言好矣。下敎事有之,而外方道臣遞易,故未及爲之,舊方伯,亦豈不擧行乎?交代前則凡公事,當如前擧行矣。事變假注書許鈺來達曰,修撰南泰良,已徑出矣。上曰,南泰良僅得出仕,而以予有過中之言出去,是由我也。彼史官誰也?儼曰,許鈺矣。上曰,在京乎?儼曰,近來下鄕云矣。東弼曰,臣受任保障,目見疎虞之端,不得不以愚見,仰達矣。朝家之以江都爲海口保障之重地,而累百年悉力制置者,蓋爲他日緩急之可恃也。臣到任後,遍覽形便,則四面環海,鎭堡棋置,沿海墩臺,旗鼓相應,三南、兩西,舟楫相通,臨亂依歸,得人而守之,則可期得力,而但文殊山城,處在甲津東邊,高峯特立,俯瞰一島,無異於坐高堂而俯階庭,不幸而使賊據此,則我之師旅多少,守備虛實,盡在於賊人之眼中,此實江都第一切逼之憂,兵書所忌窺峯,正謂此等處,丙子前事,柯則不遠矣。上曰,登高則俯見城內乎?東弼曰,然矣。通津一府,是江都咽喉要害之地,而又有輔車相依之勢,若謂江都,非天塹之險,而棄之則已,將欲爲他日依歸之所,而不使通邑,預爲捍蔽之備,則是猶備盜賊而撤其藩籬也。曾於癸酉秋,肅廟朝幸行厚陵時,望見文殊山勢,卽命圖寫以進,仍令築城于此,別降判付,命移通津府於山城之內,睿算所在,蓋以江都爲依歸之所,則文殊不可不守,欲守文殊,則通津不可不移設也。當時廟堂之議,以城內之狹窄,甲乙相持,終不協贊而行之,誠爲慨然也。脫有緩急,通津府使,以左營將入守甲串,而軍兵則領付該各處,守文殊者則惟別將一人,土兵數十名而已。此何以守城乎?有城不守,不如無城,而適足以資敵國也。聖考築城之意,果安在哉?文殊左麓,有水踰峴,後峙高山,前臨海口,距通津五里而近,地勢平夷,按連城底,稱謂邑基,自前民情,皆願移邑於此。今若移設本府於其處,仍置一大城門於水踰峴項,臨亂時,通津府使率兵,專守文殊,則賊不敢窺江都一步地矣。如是變通之後,則通津,不可不作爲獨鎭,本邑之各色軍丁,專屬本府,使民心自固,兵勢益張,儼然成一軍門,則脫有緩急,得力必多,通津獨鎭之議,自古有之,而每以納布軍額之難以推移,爲掣肘難行之端,此有不然者,苟有利於關防大計,則些少掣肘,有不暇顧,居安思危,聖人攸戒,況今天時人事,豈可保百年無憂乎?通津軍額之納布、納米於軍門者,砲保元額爲一百十名,禁衛軍元額爲一百四十名,禁衛納米保元額二百七十餘兵,御營軍元額爲四十二名,納米保爲二百五十名,騎、步兵元額爲七十八名,水軍元額爲三百三十六名,竝計爲一千一百餘名,此則當此軍額變通之日,或移定他邑,或劃給餘丁,雖令各軍門,量宜減額,亦無不可,其外如私賤軍保,各司匠保諸員之屬,則名色不緊,數又零星,不必移定,自可革罷,其中最難者,爲水軍三百餘名,而此亦有推移變通之道矣。德浦鎭,在文殊城下十里平野之中,南距海門爲十餘里,港口狹隘,決非容船水戰之地,而有戰兵船,掛置空岸,甚無意義,臣聞當初設鎭,蓋慮甲串氷澌塞江,則或有累日不通之時,臨亂渡涉,當由廣城津,設鎭於越邊德浦者,或當氷澌不通之時,以爲一時住駕之所,而至於領水軍屬之水營,則不緊莫甚,今以德浦,改爲陸鎭僉使,屬之通津,以本邑專屬之軍兵,量宜劃給,仍兼本官中軍之任,以爲句管津路,捍衛江都之地,而通津專屬水軍之代,以德浦元定水軍,相換代給於水營,則亦爲兩便,文殊別將,又當革罷,自無虛費廩料之弊矣。且陽川、孔巖津,卽江都往來之直路,而其津船,不過五六隻小艇,不幸有急,何以利涉耶?金浦、陽川,俱是至殘之邑,自前有合設移邑之議矣。金浦是左營屬邑,若以陽、金兩邑,合以爲一,闢一雄府於陽川縣治,句管津路,捍衛江都,豈不爲臨急得力之地乎?此在廟堂區劃之如何?而築城文殊,必欲移置官府,設爲獨鎭者,卽我聖考未了之業矣。今殿下,詢諸廟堂,擧以行之,則亦今日繼志述事之一事,而其於國家綢繆之備,大有所賴矣。上曰,是先朝睿斷之謨乎?東弼曰,此是先朝之睿斷欲行者,而其時廟謨携貳,蓋不知有水踰縣置之所而如是矣。上曰,如卿之言,俯臨沁都,則事甚緊關,前日築城,意有所在,而今聞只有土兵數十人云,極可笑也。山城豈不有寺僧乎?東弼曰,有若干僧徒矣。上曰,寧無則可矣。若移邑則通津之民,能盡入山城乎?眞明曰,通津倉庫,則當盡爲移置於城內,而邑村可以接於城底矣。上曰,村閭相屬於城則好矣,倉庫若入城內則亦好矣。其土地則似不爲不足矣。眞明曰,若留意江都,則此事不可不從長變通矣。上曰,金浦、陽川,若使合邑,則豈不太遠乎?眞明曰,富平、陽川合屬之議,亦有之矣。東弼曰,富、陽兩邑合屬之議,自古有之,臣亦知之,而富平是江都之前營將,金浦則乃左營通津之屬邑,通津獨鎭之後則左營無屬處,宜以金浦爲左營,陽川爲其屬邑,合屬爲一,故臣之所達者,槪以此也。眞明曰,江華留守所達,出於誤思矣。若與金浦合邑,則直路排站亦難,自前議者以爲,富平宜合於陽川,《輿地勝覽》,亦有三合樹州,再合黔陽之語,樹州,卽富平古號也。前後守臣疏狀及御史書啓,皆稱其便,廟堂覆奏許之,而未及擧行矣。今若合設,爲一大邑於孔巖津頭,準備船隻,多立津夫,可以臨急艤待,備儀扈駕,而雖以捍衛江都之道言之,移設通津,使守甲串,以陽川作爲重鎭,使守孔巖,限以一衣帶之水,則其於防禦陸賊,庶可得力矣。上曰,富平之民,豈不爲苦乎?眞明曰,富平倉庫則不必移來,置之本所,使之糶糴,則別無不便於民矣。副修撰金若魯曰,陽川,是至殘至薄之邑,不可以邑稱之,革之誠宜,不然,合邑然後,民力庶可稍紓矣。上曰,謂之邑者,寒心矣。若魯曰,陽川雖値尋常使客之行,凡百應接之需,不成貌樣,若當亂而遽責舟楫等事,何能辦得耶?富平爲邑,僻在一隅,無甚關緊,若合於陽川則誠好矣。儼曰,富平地勢,西北則短,東南則長,小臣自是富平之人,習知其物情,東南則距陽川稍近,故皆願合邑於陽川,而遠處相距,亦不過四十里也。上曰,廣州之民,亦有之矣。距邑內,有甚遠之處云矣。至於陽川則眞所謂冗官也。東弼曰,以殘薄小邑,凡百貌樣則責之無異大邑,是以民人不能堪矣。上曰,江華留守所達,大體皆好,昇平之時,事當預爲措置,文殊,不城則已,旣築之後,置此別將,可笑。昔年張鵬翼,以脫有不幸,當以何處爲依歸之所爲言,而都下聞此言,未免騷擾,今雖設施,亦不必急急爲之矣。然而今若當亂,則國家,捨沁都何先乎?丙子年則事勢不得已向南漢,而今則沁都事體尤重矣。東弼曰,南漢則坐地孤絶,只是一時據險之所,而至於沁都,則高麗時三十年入都于此,而元兵終不能來侵,此其已然之效,若以多年保守論之,則似無踰於江都者矣。上曰,城門當設於何處乎?東弼曰,水踰峴,有可合設門處,狀若甁項矣。上曰,丙子年沁都,守臣若得人,則豈可引賊而入之乎?今若令廟堂,稟處,則不過爲休紙而已。不然則必以今姑置之覆奏矣。此事非不知直爲睿裁?而領、左相適未入侍,故使之,稟處,右相今旣與聞,與他大臣及原任大臣相見,消詳而,稟處,以爲必成之地,可也。興慶曰,臣待罪翰林時,以《史記》考出事,一往江都,而其形勢則未及遍覽,固不知便否,而聞吏曹參判之言,似爲便好矣。上曰,亦有難事,各軍門,想必爲難矣,移邑亦難矣。眞明曰,今方變通軍政,或可有推移之道,斷於睿衷,使之必成好矣。上曰,謀之在衆,故如是,而期於必成云者,欲其成之耳。若欲速成,則當遣備局堂上一員,而遍覽形勢乎?東弼曰,廟堂,稟處之後,大體旣定,則自當擧行,如移邑等事,雖徐徐始役,亦無不可矣。上曰,去乙巳年,以何處是好地爲問,而致一場騷擾,我國人心,元來不固矣。北漢亦爲緊關,在京城,如沁都之文殊矣。陽川,是所謂冗官,革罷則未知有何弊端乎?眞明曰,吏曹損一邑窠而已。此外有何些弊乎?{{*|抄出擧條}}東弼曰,江都十六萬石軍餉之減爲三萬石,事之寒心,上下之所共知,臣無容更爲煩達矣。今雖曰時平無事,保障重地,守臣待變之心,則宜若臨陣對敵之日,而盡其豫備之策可矣。江都雖是天塹,若無數月之糧,何能守之乎?連歲大侵,公私俱竭,生穀無策,前日十六萬石之數,雖欲充其折半,而亦無路矣。頃年因戶曹判書宋寅明稟定,嶺南監、統營,關西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輸納江都、南漢事定奪,關西管餉耗一千五百石,統營別會耗五百石,自備局分劃江都之後,多有頉報,終不擧行,關西則擧行與否,又不論報。今聞自備局更爲發關云,而統營則以年凶停退,今當上納,竝與關西,而分付督運宜當,頃年因惠堂所達,留賑大同湖西米一萬石,湖南米二萬石,嶺南米一萬石,待秋成準捧,以本道地土船裝載輸納江都事,定奪之後,旋因道臣狀請,限去年仍留,或因特敎,留賑本道,而其後數年之間,元無還捧上納之事,備局又無督捧劃送之擧,只湖西留大同八千石,分定成冊來到內一千九百石,來納江都,而其外更無收捧之期,成命判下,一番知委之後,更無着落,朝令之無實,安有如此者乎?臣上來後,取考備局文書,則湖南劃給條二萬石內一萬石,又爲劃給賑廳,三千石入送濟州,三千石白給本道,餘者只是四千石,而又因本道狀聞仍留云,此則待秋捧上上納之意,更爲申飭,而嶺南劃給條一萬石內三千石,白給本道,三千石移給南漢矣。卽今所餘四千石,則亦宜督納,湖西劃給條一萬石內,二千石劃給戶曹,八千石上送江都,中未收,乃是六千一百石也。更令備局,更爲發關,分付,使之依前關畫卽擧行,何如?此米之分給,雖出於一時救民,而此是大同,如有不納未收之事,則依大同事目,當該守令拿問,解由拘礙然後,庶可爲守令動念奉行之道,而江都米十六萬石內,戶曹貸用,至七萬石之多,而一不還報,雖緣經用之難繼,每年如此,何時責捧乎?上曰,向來李箕鎭,豈不執留米船乎?東弼曰,地部稅米之新捧者,雖難除出劃送,關西稅米太,自是地部句管之穀,卽今諸道中,關西穀物,猶可下手,分付地部,除出關西收稅大小米一年條,劃送江都,則如其全失七萬石之米,雖得此一年條,豈不少勝乎?上曰,海西詳定米,亦將難堪矣。東弼曰,定差員輸送,則船隻,當自江都下送矣。上曰,劃給米,旣給江都之後,何以移定南漢乎?儼曰,似是湖南種租之代給也。上曰止之,予甚媿也。國家政令,當信如四時,如是而何信於民,堂堂千乘之國,反同寒乞兒,湖南種租,不能責出,而以沁都已劃給者移送,朝給江華,夕移南漢,又送戶曹,高麗公事三日云者,是矣。向見入侍,備局堂上,盈於此堂矣。今日則纔三員入來,一員又徑出,如是而能做事乎?種租上送之事,非用之於宮室輿馬,而終不勝湖南,反以此奪給,事體豈如是乎?諸道發關督運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南漢亦重,而此是先給江都之穀,竝與戶曹劃給二千石,而運納江都事,分付備局,可也。東弼曰,廟堂豈樂而爲之乎?出於不得已也。上曰,戰兵船儲置米,尹光莘亦不聽朝令,其時有少年武弁之敎矣。若魯曰,小臣待罪京畿都事,以勸農事,運來湖南米,給種子之代矣。上曰,金若魯易言之,其時終不勝湖南,而不得上來矣。留賑者亦不上來,廟堂,此是收捧時,使之來納也。見其狀啓而極怪,欲問而未及矣。何可如是乎?見其狀啓,雖似便宜,而事體則日卑,解由拘礙,則似好矣。興慶曰,未免過矣。上曰,此是軍餉故許之,而又有下敎事,江都米,戶曹旣多取用,而還上分給,未捧亦多,所謂瘴海之地,腐米請減甚多。卿今以重臣往莅之,江都若以重臣差送,南漢又以名士差送,有力於廟堂,能辦出難事,而盛於無底之器,則誠難矣。不善乾曝而有縮,則亦請蕩減,此事甚悶,如禁山松,只爲奸吏偸食之路,而還上之請蕩減條,必先自沁都、南漢,卿悉此意,本府之所耗縮者,各別愼之。東弼曰,臣赴任後,怪問此事,則以爲次次改色,五六年內散給之,雖陳一年,不無鼠縮腐傷,故有此謄錄,沁都日日,風氣不好,腐傷之道,比他甚易,臣切惶恐矣。前留守,以此事狀聞,而在於庫中者,五合所縮,則當請蕩減,而至於一升之縮,則豈可置而不徵乎?上曰,廟堂豈不申飭乎?東弼曰,分明鼠縮者,蕩減之,其外則使之徵捧矣。上曰,誰豈不請遣御史摘奸乎?東弼曰,日昨蕩減狀啓,只憑前留守啓草而謄上矣。上曰,關西稅米太事,甚悶矣。眞明曰,稅米太之戶曹句管,甚怪矣。上曰,莫非國家之財物,置於關西,以備不虞,設置之意不輕,而卽今人,只見目下有此穀,皆欲着手於此,近年以來,非但減縮,亦不自爲上來,若非昨年歉歲,則不必開路,而用於關西,而關西若空,則將何爲之,其當移咨而充之乎?眞明曰,故相臣柳成龍,以爲當防關西船路,此乃遠慮矣。儼曰,固置西路者,只爲南警,而今則北憂加於南憂矣。上曰,此軍餉也。豈不重難乎?儼曰,豈以有此軍餉防敵乎?責應之需,專意於三南,而三南今已枯矣。全羅道尤爲罔涯,元還上,爲三十餘萬石,嶺南亦如此數,而今皆如此,自此專意於東南,宜當矣。東弼曰,卽今生穀之道,諸道中兩西差勝,年年除出詳定米,以待勅使,而勅使久不來,雖以當一二勅需者,移置於江都,則庶可得力,故如是稟陳,而臣豈不知關西穀之緊重乎?上曰,廟堂堅守申飭,可也。東弼曰,沁都中軍作闕,今當擇出,而無可合之人,自前兩都留守,告于榻前率去,而至於奪告身人,則不敢啓請,張斗紹,切欲稟達差出矣。上曰,以何官奪告身乎?眞明曰,渭原郡守時,以庫米七十石取用,限年禁錮矣,此雖已解,而奪告身,姑未解矣。若魯曰,斗紹之罪名輕重,何必問乎?不宜以亞將事,煩請恩敍也。上曰,雖有前例,玉堂之言是矣。禁錮限年,甚怪矣,姑未及釐正乎?興慶曰,官廳所用,亦歸於禁錮乎?若魯曰,以石數區別,欲爲禁錮,禁錮豈有限年之法乎?當嚴其贓法,小犯則小懲之,大犯則大懲之,可也。上曰,他事又有限年禁錮法乎?興慶曰,還上未捧,有此法矣。上曰,此非嚴贓吏之道矣。儼曰,其中幸不幸者存矣。閔瑗曰,臣於前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之啓,前已連啓矣。又因諫臣加律之啓發而引避矣。今者發啓之僚臺,亦以此事而引避,則臣固引嫌之不暇,何可冒當其處置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儼曰,掌令閔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儼曰,方設鞫坐,而憲府只有閔瑗,使獻納趙漢緯,筵中處置,何如?上曰,允。趙漢緯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春秋書城,卽譏非時也。自數年飢荒之後,財竭民窮,湖南爲最,卽今完府城役,雖曰未雨之備,而爲非時,則甚矣。買丁不足,徵發僧軍,括牛民間,官吏催督,未免繹騷,退定城役,稍待豐歲,以雇丁之財,移補一分賑需,實爲兩便,請分付道臣,姑寢城役,以寬民力,無奪農時。上曰,重臣亦陳達,而未知至於何境,若垂畢而使之停寢,功虧一簣則何以爲之?興慶曰,外議或以爲姑停爲宜,而未知孰是。上曰,大體雖是,役若方張,于今中輟,未免掣肘,令備局問于道臣更稟,又啓曰,定州牧使金聖應,地閥才望,雖處重閫,未爲不可,而第登第出身,未滿半年,一都政之間,三次超遷,陞爲訓鍊正,旣已越次,自訓鍊正而爲營將堂上,自營將而爲內禁衛將,仍授是職,進用無漸,殊非古人老其才之意,請定州牧使金聖應遞差。上曰,旣令不次用之,今授此職,誰曰過矣?雖然,大體則好,依啓。興慶曰,勿論文武,雖超遷用之,此政彼政,超遷則然,臺諫之臣是矣。上曰,其言是矣。勸武旣晩,登科亦晩,年已多矣,試用後,任於閫帥,可也。雖不次用之,當先用於西北李玗、趙德中輩,使當稔知西北矣。臺言於渠亦好,故卽爲聽許矣。又啓曰,竝引嫌而退,當初擬律,各有所見諫臣加律,不必爲嫌,當初發啓,臺體卽然,匪怒之敎,不必爲嫌,當初連啓,旣已引避,嫌難可否,其勢固然,請掌令李光湜,正言李顯望,掌令閔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若魯曰,臣以臺諫便服秪送迎事,有所陳達,有捧現告之命,而臺諫皆以戎服迎送云,臣有奏事之失,敢告曲折矣。上曰,臺諫誰也?儼曰,李顯望、金尙重,而曾見軍職散班,借得下人於兩司而率去矣。眞明曰,臣曾目擊臺諫,皆以戎服迎送矣。若魯曰,上番南泰良,俄以上敎,陳疏徑出,故臣今替入矣。南泰良,以聖學陳戒者,其意撕捱之餘,先以聖學工夫,陳章而出肅,可謂得講官之體格,而且其疏語甚好,非爲呈疏計而然矣。上敎至此,實爲過矣。上曰,予以俄者下敎,未免過中之意,已有所敎矣。儼曰,南泰良陳疏出去,當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何如?上曰,推考後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及擧條}}興慶曰,非但於此事也。必先立主人而見之,故如此矣。上曰,不知治其格式,而與其許多違牌,寧早出矣。吾雖不立主人,人皆以立主人爲務矣。若魯曰,卽見特放尹㝚之擧,前日徑先酌處,已爲失刑,量移徒年,尤爲失刑,邦憲將壞,豈不悶乎?上曰,昨日金吾之議讞,大臣之所陳,玉堂之言,皆出於私意矣。法府則只依律,稟處而已。請放未滿年之人,豈不爲非乎?儒臣若以當初徒三年爲非則可矣。若魯曰,俄者,豈不以此仰達乎?上曰,到今復以徒三年爲非,則分數亦過矣。他日尹㝚爲逆,其時當用極律矣。若魯曰,尹㝚之放釋,有甚害於臣,而當初減爲徒年時,臣有上疏論列,今又放釋,復有此言,殊未免偏重,而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朴致遠事,當刑訊,竄謫於渠幸矣。海恩趑趄,終不加以刑訊,其時若如今日勅勵,則渠安得免刑訊,尹㝚雖出逆招,不得端緖,朴致遠則旣得端緖,故如是,儒臣之言,未見其終無査滓矣。儼曰,不必爲黨論而如此也。自然如此,若謂有査滓,則在下者,豈不愕然乎?上曰,金若魯以爲不爲黨論云者,不知誠實金若魯,故下敎如是矣。若魯曰,臣不敢謂不爲黨論,而至於尹㝚事,則此非專出於黨論矣。上曰,尹㝚,常時以逆賊指目,故如是矣。若魯曰,果然矣。上曰,豐陵豈欺我哉?尹㝚庸劣,不能禁其弟之爲逆,則可也。渠何能同參也?尹{{!|𮟏|⿺辶⿱宀㒸}}爲逆,故餘波至及於尹容,尹容是可用之人,棄之甚惜,非尹㝚之流也。尹㝚則雖謂知之,尹容則卿等須忘却也。若魯曰,臺啓事體至重矣。掌令閔瑗,入侍後引避,而獻納趙漢緯,自外預書其避嫌及處置措語於笏記而傳啓,殊失臺體,請獻納趙漢緯遞差。上曰,依啓。金吾堂上,必不行公,當此設鞫之時,不可虛帶,竝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榻前下敎}}國家於此等事,不可置之,當初勅勵之日,何敢事君父若是乎?若請竝仍則予豈不許乎?若魯曰,若曰如此,而有此放送之擧,則恐未免過中矣。三人竝仍,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予何仍尹㝚乎?此則不然矣。儼曰,忠淸道放未放秩,禁府以請放朴致遠、韓㻋仍尹㝚回啓,旣踏啓字而後,有尹㝚放,朴致遠、韓㻋仍之判付,則奉行之道,事甚難處矣。上曰,回啓則當勿施矣。儼曰,備忘記,雖爲書出,而旣有回啓之後,以啓依允書下,則將來考信之道,似爲掣肘矣。上曰,回啓踏啓者則拆而還入,原啓本,還爲出給,使之改爲回啓,可也。儼曰,然則以此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今於金吾諸堂上竝遞差之傳敎,若以金吾回啓堂上竝遞差書出,則其措語,有同論罪,事涉如何矣。上曰,承旨所達,未免曲護,推考,可也。{{*|竝出擧條}}諺云,主人先執客食之,正謂今日道也。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爲今緊務,民事最先,而諸道方伯,三道之外,皆已作窠,而或經累月,或有經歲,俱未赴任,朝綱如此,他尙何說?湖西、嶺南、海西道臣,或推考,或重推,已有催促之命,而新舊遞易,官事曠抛,其所勸課之政,想必疎虞,其令備局,申飭諸道,交龜之前,務盡民事,勿小放過於此時事,分付。傳曰,當此飭勵之時,六曹長席,不宜暫曠,其於備局,亦因此不備,事體未安,吏判三度加由,今已多日,尙未行公,卽爲牌招察任,兵判之再度行公,事勢固然,拘於文具之格例,辭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連違三牌,無意應命,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況本兵重任,豈若是曠焉?嶺閫差代,成命有日,尙不擧行,亦極寒心,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上曰,上言,匪久當盡下,加資上言,有難取舍,而雖四件內,如有猥雜者,亦爲拔去,可也。儼曰,臣今則遷房,而在兵房時見之,則數十丈內,當爲啓下者,不過爲數丈而已。而或請科擧直赴,廉恥都喪矣。上曰,此是武弁事,不足怪,而有一士,爲其父請賜第,豈是士子道理也?儼曰,良賤辨別,雖是四件內事,而寺奴婢陳告者,皆上言矣。上曰,當呈於掌隷院者,亦皆上言矣。儼曰,官吏之偸食官穀而徒配,不入於放未放秩者,亦皆上言,事極猥濫矣。上曰,此必爲其父兄者,於心鬱鬱而如此矣。儼曰,林遇棟之子上言,渠何敢如此?其中有怪異之言,以爲其父被人敎誘,而至此云矣。上曰,誰爲敎誘云乎?儼曰,其父不知處雄,而戊申年,爲赴擧上京矣。曺永河,使人入來獄中,而敎誘之云矣。上曰,遇棟,雖以曖昧而分付,勿施可也,而上言擧行,斯速爲之,可也。儼曰,非不欲速爲擧行,臣方以刑房,連赴鞫坐,姑未及詳閱矣。上曰,非獨,申飭政院,抄下後,使各該司,斯速回啓,可也。{{*|抄出擧條}}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忠淸監司李壽沆,慶尙監司柳復明,竝推考,明日內出肅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咸鏡監司金始㷜許遞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雲山郡守沈溭。 ○李瑜三度呈辭入啓,傳曰,當初尋單,已涉無義,再度許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注書李光躋,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同義禁李春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鞫廳開坐,一時爲急,而如是違牌,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當爲進去,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竝在外,掌令李光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陳疏受由,無推移進參之員,莫重鞫坐,不可一時遷就,掌令未差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鞫坐,諫院當爲進去,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獻納沈聖希竝未肅拜,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正言李顯望詣臺引避,今方入啓,他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鄭亨益,以受由在外不得出牌之意,仰稟矣。卽者辭疏到院,以爲阻雨,不得下去云。原疏纔已退却,而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尙翼,修撰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竝更牌招,而南泰良則昨日下敎,本無深意,旣知過中,旋卽開釋,人臣分義,豈敢更爲撕捱,只推,亦爲牌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寧陵忌辰祭,內摘奸}} ○事變假注書許鈺出仕代,南泰耆爲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之命,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來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事,分付各該司,而永寧殿,依前例同日遣大臣行祭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俱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參議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前咸鏡監司金始㷜未赴任,遞差,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安相徽爲掌令,李渘爲長興庫主簿。 ○兵批,以金聖應單付僉知,以尹彙貞、閔瑗付副護軍,以趙漢緯付副司直。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御營廳言啓曰,近來武臣中,曾經亞將之人,多出外邑,已有乖於重內輕外之意,而本廳中軍張泰紹,頃因本兵之長,陳稟筵中,變通移差,僅至旬日,而昨日政,移拜三和府使矣。軍門亞將,責任不輕,頻數遞易,軍務無以修擧,而卽今踐歷可合之人,甚爲絶乏,張泰紹新授三和府使遞差,本廳中軍仍任,使之察任,何如?傳曰,方當擇守令之時,豈可仍任乎?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大報壇明禮門西邊宮墻二十間許,今日卯時量,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景秋門外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着實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義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義禁府假都事李德耉、柳碩徵等狀啓,{{*|日字差晩,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分付。 ○柳儼啓曰,新除授掌令安相徽,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日昨聖批之未安,情勢危蹙,無地自容,詣闕引避,以祈鐫遞,處置請出,出於意外,今承召牌,僶勉就職,而第伏聞昨日筵中,至勤聖敎,以臣當初所論,爲呈疏之資云。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聞來震駭悚恧,不覺汗浹背也。臣之斷斷愚衷,只在於爲朝廷重爵命,而旣有情病,末由詣臺發啓,則附陳於辭章之末,固其勢然也。且其本事,若涉零瑣,則以此疑之,猶或,可也。而兩宰臣資級繳還,關係朝體,何等緊重,乃敢强索而塞責,以作上徹之階耶?此實臣意慮之所不到也。臣愚死罪,殿下此敎,豈非失言之大者耶?人君聽言之道,雖在芻蕘之賤,惟當察其言之是非當否,而從違之而已。不宜硬斷以情外之語,而況臺閣言事,事體,何如?而辭疏所陳,一倂歸之於呈徹之計耶?大抵臆逆群下之情,本非聖人平心觀物之道,而其流之弊,將至於在下者嫌而不肯言,在上者應之不以誠,是則箝人之口而塞己之聰也,臣竊爲之憂歎也。雖然,此無非如臣巽軟之輩,濫廁臺省之列,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上,致有此輕侮言者之失,此實臣等之罪也。以此情迹,不可一刻抗顔於臺次,且於頃日儒臣所達臺臣便服事,實不勝駭歎之至,夫請罪多臺,事體不輕,筵席奏語,固宜審愼,而遽以未瑩之事,至煩天聽,一言勘斷,無少留難,臣未知此何擧措,此亦臣疲懦見輕之致,今何可以査遞之命寢,淟涊蹲據,以自壞其廉隅也哉?以此以彼,決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金尙重啓曰,臣以無似,屢忝臺地,向來一開喙,而便遭大僇辱矣。衆咻叢集,群憾蝟起,回互眩亂之目,自是臺閣之羞,而甚至逞憾反詈之言,移辱父兄,則使臣而復着臺冠,更進臺端一步地者,寧有是理,自遭人言,矢心自畫於見職,而向者聖敎,旣以爲雖有情勢,毋得撕捱於試役,故不得不冒膺於臨急變通之際,而仍欲自處於竣事罷歸之後,適値母病苦劇,直從闕下徑歸,方又陳疏欲呈之際,得伏見日昨下敎,則有試所臺官便服祗迎者遞差之命,而此是玉堂所陳達云。臣誠莫曉其旨意所在也。伊時兩所監臺,不過四人,而祗送時,旣爲同坐,祗迎時,亦爲同坐,其戎服佩劍則一依《儀注》而擧行,臣未知儒臣所謂便服者,乃指戎服而然耶?戎服、便服之間,雖或不辨,而其佩劍具笠飾,則有眼者,亦能辨之,玉堂之論罪臺官,事體固重,而告君之辭,自當審愼,論人之語,亦宜別白,彼旣不知其誰某,則必不問試所臺官也。旣知爲試所臺官,則必知其誰某,而監臺四人之皆具戎服,又不可揜諱,則抑或四人之外,更有別人而然耶?儒臣若問初不能明覩,而有所錯認云,則特以兩司下隷之服色,疑其爲兩司之官者,容或無怪,然試所二字,必不至於分明說道,而至以事體寒心等語,容易混歸之於囫圇難明之科耶?遞差命下之後,旣令府吏現告,而身爲臺官,無一自首之人,伊時實狀,雖如此,人必疑之以畏罪自諱,而甘心復居於旣遞之地者,豈不爲儒臣之所竊笑乎?近來儒臣之督責臺臣,殆無虛日,再昨論四臺臣,昨日論一臺臣,臺臣之見過儒臣,一何相續,而儒臣之求罪臺臣,一何分明耶?如臣之伈默不足數者,亦入其中,如許論事之體,正好一笑,雖然,初旣出入於査現之科,又復蹲據於遞仍之職者,揆以臺體,決不容一刻苟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避嫌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同義禁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忝知申,絲毫無補,一徹長單,而特敎遠下,五疏力辭,而終靳許遞,飭勵方勤,未敢圖便,一味苟蹲,爲愧爲懼,忽地臺參,幸蒙薄勘,投閑置散,私心粗安,曾未幾何,恩敍特降,金吾之除,又下意外,臣誠惶駭震惕,置躬無地,臣於前冬,聞以玆事,有親間舊訛傳之說,卽已略暴而承批矣。近日銓堂之疏,旣又備陳曲折,前後聖敎,亦嘗有所俯燭,則時移事往之後,何必更事追提,而第其啓語,非伊日實狀,則亦安得默而無辨乎?蓋凡承旨之分進吏、兵批政廳者,必待該堂開政該郞來請之後始赴,而六承旨皆入侍之時,則該郞旣不得來請,司謁亦不敢入告,該房承旨之量時稟出,院例卽然,初覆之日,請牌政官,亶爲及時差臺備員之地,而牌出已久,去來莫聞,故臣以出去催牌,俾卽開政之意,稟達而出,催促牌去來,則吏判尙在闕外,以爲旣請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請自政院,稟旨變通,而不爲承牌云。當初之不請竝招,雖以參議見方入侍之故,而彼旣以事體爲言,而無意入闕,則往復之際,自當遲延,臣以入侍之人,不可久留閤外,則旋卽還入,回奏其遷就之由,勢不容已,不自知入奏之爲損事體,乃如言者之言也。若使臣,旣知不得開政,而坐煩文字啓稟,則又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且念終日殿坐,諸臣常侍,則因事出入,本無常節,三覆之日,因軍號出去之承旨,以守禦使密符事,坐院啓稟,致勤特推,則入侍承旨之不敢坐外啓稟,亦可知矣。其時吏判,旣未入闕,則政廳進去,非所可論,而今其言,有若臣知已開政,下直出去,旣赴政廳,還入替達者然,信斯言也。眞是坐立起居,一聽於人者,除非病風喪性,決不爲此也。噫,當時委折,人未見諒,流播之言,易致增衍,則彼新自遠鄕而來者,驟聞而相規,固無足怪,而況其避辭則曰,論之可也。不論亦可也。臣當付之一笑而已。鞫事方張,天牌再辱,不敢荐違,隨詣闕下,而踪地危蹙,決難冒出,瀝血拜章,自外徑歸,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削臣見帶之任,以靖私義,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旣知過中,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之賤齒,七十有六矣。精識內喪,筋力外殫,獨枵然形殼,尙此支離耳。是以杜門跧蟄,與世相忘,日月積矣。乃於千萬意外,聖明特念簪履之舊,復置喉舌之班,臣倘怳gg惝怳g感激,罔知攸處,噫。臣特朝暮之物耳。豈有一分餘念,可及於榮利,又豈有一分餘力,可堪於驅策,而惟其未死之前,重瞻耿光,而退塡丘壑,則是臣至願畢矣。臣遂不量己力,不恤人言,冒沒出肅,而仍參於前後陪扈之列,浹旬供劇之餘,疾病之生,固已料之矣。果自數日以前,宿疾之外,添得輪感,然猶不至大段,故累日持被,帶痛耐過矣。忽自去夜,症形頓加,乍寒乍熱,似瘧非瘧,而寒至則遍體若束,熱升則暴汗如沐,頭疼目眩,神昏氣短,委臥床簀,去死隔紙,蓋臣積勞積傷,自致病祟,而設令鬼事差遲,未遽溘盡,若其復起爲人,決非時月間事,見帶之職,素稱劇任,不可一日暫曠,是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悶,亟許遞免,俾臣得以任便調治,復尋生路,千萬幸甚。且臣竊有區區愚見,敢此贅陳,伏願聖明,少加澄省焉。臣竊伏惟念,今年太歲,適當甲寅,而殿下卽祚,又滿十年,然則今年是天道一變之會,亦殿下之一初也。轉衰爲盛,傾否回泰,其機在此,宜殿下體天順時,明德修政,以新一代之治化,而竊觀朝廷之上,積忨成習,衆弊蝟興,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臣請略擧一二以言之,儒臣不備,而法講之旋停屢矣。銓官引入,而緊政之久稽數矣。都政退行,轉成近例,守令除署,每致煩稟,備堂林立而參坐之員絶少,館錄陸續而曠直之日常多。噫,此皆殿下簾陛前事,而其弊猶尙如此,況此外殿下所未聞所未覩之地,刑獄詞訟之積歲淹滯者,又何可勝道哉?然殿下拱手安坐,一任其悠悠,臣竊慨然也。竊願殿下,繼自今惕然驚動,奮然振作,凡朝臣之慢令違命者,圖便廢務者,嚴加譴責,斷不饒假,而殿下亦必以實心行實政,凡係浮末虛僞之習,一切掃去,而專以篤確醇實爲務,法惟不行,行則必期於信,事惟不作,作則必期於成,隨時隨處,責功責效,如一摑一掌血,則庶幾群下承風,趨事赴功,仍循忨愒之習,因可以漸革,而治道蔚興矣。伏願殿下,懋哉懋哉。國試嚴重,無間大小,而前秋庠製榜出之後,人言不勝喧藉,至於今番武科初試,代射代講之類,此前尤多,豈不寒心哉?臣謂前頭殿試時,宜有嚴命,申飭之道矣。科場之文,自有程式,程式之外,又有文體高下之別,而近來科儒,專不讀書,但事剽竊,鋪敍則必要促急,製作則惟貴神速,故非但文體不成貌樣,程式亦無定規,此蓋由於掌試者,或眩於鑑別,或倦於課次,只觀其命意之緊緩,呈券之早晩,而取舍之,則科儒之區區以得失爲念者,安得不隨時變規,以求合於有司之所尙乎?文章盛衰,亦關治道汚隆,而若此不已,則異日館閣之上,將無代撰之手矣。誠非細故也。臣謂,申飭主文之臣,俾有以變訛歸正,而大小科考官,亦必以有文識解程式者,各別擇擬宜矣。臣於今朝,呈疏本院,則僚員無端退却,直請牌招,臣雖無似,旣參同列,而且其疏語,略陳所懷,則僚員之任意退却,直爲請牌,臣實莫曉其故也。此莫非臣見輕之致,何可一刻蹲冒於職次乎?坐犯違傲,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誠悶蹙迫隘,莫知所以自措,伏乞亟命鐫削臣職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大體則是,而非今更飭者,試官擇差事,纔有申飭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司諫閔珽疏曰,臣於前冬待罪納言也。不但情勢有必遞之端,且緣宿病越添,於雜科監試之役,不得已荐違嚴召,自速勘罷,追思至今,惶悚冞深矣。不意恩召遽下,今又猥承亞諫除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自措,仍伏念如臣無似,濫蒙洪造,出入臺垣,于今五六載,而姿性巽軟,一味循默,言議骫骳,無所裨益,上不能匡規君違,下不能糾劾官邪,只自貪榮戀寵,隨行逐隊,行呼唱於道路,私心之愧懼,已不可言,而一世之嗤點,誠無以自解,況今聖上,勅勵奮發,銳意圖治,於斯時也。尤宜妙簡一時之彦,列置兩司之席,責以奮揚風采,振刷頹綱,而乃反以如臣望輕而識淺,年邁而志頹者,苟然充補,以爲應文備數之窠,其於聖朝綜核之政,果何如哉?此在臣廉義,固爲難進之端,而且臣於前夏,荐遭慘慼,悲撓勞傷,氣血虛敗,神精凋喪,素患痰火之症,一倍增劇,頭暈膈痞,眠食頓減,少或勞動,輒致添苦,自分爲聖世廢棄之物,夫豈有奔走供職之望乎?近來因數日問郞之役,添得感患,而眼病齒痛,又復一時竝作,日事呻痛,而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玆敢略暴危懇,仰瀆聰聽,伏乞聖慈,曲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臣於目下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附陳,日昨副修撰金若魯,以武所進去臺官便服祗迎事,有所筵白,仍有査問遞差之命,而卒無事實。噫,武所臺官,方無故行公,則夫焉有便服祗迎之理哉?如許不近似之說,不少審愼,遽然上煩於天聽,何其疎率之甚也,其慢視臺閣之習,不可無警,臣謂副修撰金若魯,特加譴責,以懲後弊,斷不可已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所達,欲遵事體,其所不審,有何深非,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李光湜疏曰,臣迹旣疎遠,言且拙訥,上不能取信於君父,下不能見重於同朝,草草一啓,節拍層生,環顧自愧,無地措躬,引避退伏,蘄蒙遞解,處置請出,出於意外,牌召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而伏見正言趙尙命之疏,怒臣太甚,持臣太急,有若臣以私惡論人,減律句斷者然,貽辱臺閣,誠非細故,果令臣有所私惡而論啓,則是欺君也,欺心也。焉有負此罪名,而尙可以抗顔於周行者哉?當初避辭中,査事脫空云者,祗泛言其近來謬弊,而德夏一事,亦難保其不如此,則目臣以機括者何事?斥臣以窘遁者何言?諫臣此言,雖出於脅勒臣身之計,而自不覺其反歸於窘遁也。臣何必呶呶爭辨,而旣受其無限凌藉,何可晏然而就職乎?玆敢略陳短疏,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亟賜遞罷,以快人心焉,臣方自處之不暇,豈可贅及他說,而以事在目下者,敢此附陳焉。向者盧啓漢之啗誘市井,陰受重賂,情節叵測,關係甚重,而成命之下,尙不一問,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臣謂當該捕將,從重推考,亟令杖問嚴覈,以爲懲奸杜弊之地。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推考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沈聖希疏曰,臣於三司之職,情窮勢阨,雖不敢爲冒進之計,而至於該司郞僚筋力奔走之地,則區區報效,惟勉於此,向者一出,少伸分義,而世路多巇,橫遭厄困之境,矢心自畫,永謝睢盱之地矣。頃因親政,屢勤催促,而終未承膺,自速置對,惶隕欲死,恭俟重勘,不意聖度天大,宥命旋下,夜入圓扉,朝侍玉階,雪霜雨露,莫非天地之敎,臣含恩畏義,黽勉入參,而若其放倒廉隅則極矣。職在該司,衷情未暴,一味泯默,遂至于今,諫院新命,忽下此際,又仍鞫坐,天牌嚴臨,其在討賊之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臣之本來情地,危蹙迫隘,前後無間,旣無變動之勢,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向前撕捱,都屬閑漫,臣老父積抱危疾,床笫多年,癃殘凛綴,如及耄期,而內傷旣深,外邪易乘,近因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未得和解,頑痰塞胸,咳喘苦劇,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飮噉全廢,眞元日陷,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人子之心,當復如何?以此情理,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恩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遞臣職,俾便捄護,仍治臣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賦性粗率,處事疎謬,按藩踰年,無一善狀,畢竟自犯罪科,致勤特敎譴罷,惶恐之極,若無容措,第以弱力之得解重擔,爲萬萬私幸,不意仍任之命,旋下於數日之內,臣於此,尤不勝惶愧悶蹙之至。蓋臣前日別巡,旣承聖上特旨,民皆希冀恩澤,到處擁馬哀訴,顧以徒手空言,有難慰悅其心,而新舊稅竝督,實爲目前難支之端,故不得已以力請停退之意慰諭,以遣史之安集,自不覺其爲妄率專擅之歸,此莫非臣罪也。然臣之所請者,不過舊稅之暫退,而殿下則竝與大同而一例蕩減,此實分外渥澤,沿海一帶疲癃殘疾者,庶幾有回甦之望,臣雖萬被誅戮,實無所恨,況薄勘之恩罷,而又從以寢之乎?霈澤旣洽,事體亦尊,陽春霜雪,莫非造化生成之妙,臣與一路軍民,北望攢祝感激,涕血之不足,豈敢更爲飾辭祈免之計哉?但臣譏捕罔功,罪在難赦,揆以法義,不容自安於職次,況自荐慼以來,病痼精竭,日間酬應,不勝憒憒,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亡兄葬地不吉,遷窆已卜日矣。始臣千里聞訃,不得面訣,今當旌翣永閟,又不得臨壙,則臣死而目將不瞑矣。伏惟殿下,慈仁體下,儻或俯念臣哀苦情悰,想亦爲之怛然矣。伏乞卽命遞罷臣藩任,使之趁早解歸,得以看當襄事,粗伸至情,則不勝公私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二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輪對官工曹佐郞金聖梓,司饔直長李泰翼,尙衣直長權相軒,活人別提李基宗,西學訓導金相礪入侍。諸臣以次進伏。聖梓進前伏。上曰,職姓名?聖梓曰,小臣,工曹佐郞金聖梓也。上曰,履歷?聖梓曰,辛亥正月政,懿陵參奉除授,壬子閏五月都政,濟用監副奉事陞遷,癸丑六月都政,尙瑞院副直長陞遷,同年八月都政,直長陞遷,甲寅二月都政,司饔主簿出六,移拜本職矣。上曰,職掌?聖梓曰,營造司矣。上曰,所懷?聖梓曰,宮都城春秋巡審及時御所空闕有頉處,奉審而已。別無可達之事矣。聖梓退伏,泰翼進。上曰,職姓名?泰翼曰,小臣,司饔直長李泰翼也。上曰,履歷?泰翼曰,己酉五月,除慶基殿參奉,庚戌五月,移換康陵參奉,辛亥至月,陞司饔院奉事,壬子七月,分差廣州柴場官,仍察燔造之役,癸丑三月,陞宗簿寺直長,本院草記,換差本院直長矣。上曰,職掌?泰翼曰,匠人色矣。上曰,遺在幾許耶?泰翼曰,舊捧已盡,新捧未及矣。上曰,所懷?泰翼曰,小臣居在海州,卽先正臣李珥之旁孫。上曰,幾代孫耶?泰翼曰,臣高祖景震,以先正臣姪子,與先正下海州,子孫因居焉。臣願聖上,留心聖學,愼終于始,是臣區區之望也。趙命臣曰,下詢之前,先陳世系,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鄕曲之人,生疎所致,且勉戒之言,儘好,勿推,可也。泰翼退伏,相軒進。上曰,職姓名?相軒曰,小臣,尙衣院直長權相軒也。上曰,履歷?相軒曰,庚戌八月都政,爲寧陵參奉,辛亥八月都政,陞惠陵奉事,癸丑三月都政,陞本職矣。上曰,職掌?相軒曰,衣襨色矣。上曰,所懷?相軒曰,若有變通之事,則提調二員,卽爲變通,臣則別無所懷矣。相軒退伏,基宗進。上曰,職姓名?基宗曰,小臣,東活人署別提李基宗也。上曰,履歷?基宗曰,以戊戌年端懿王后魂宮忠義,丙午四月政,除慶基殿參奉,丁未七月政,移換崇陵參奉,戊申九月政,陞康陵奉事,庚戌三月政,陞軍資監直長,仍爲罷散,壬子六月政,內贍寺直長復職,甲寅二月政,陞六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基宗曰,巫女次知矣。上曰,病人在幕者幾人?基宗曰,只有一人,而幾盡差復矣。上曰,所懷?基宗曰,別無所達之事矣。上曰,前已申飭,而爾之責任不輕,各別着念於救療等事,可也。基宗退伏,相礪進。上曰,職姓名?相礪曰,小臣,西學訓導金相礪也。上曰,前者入侍乎?相礪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所懷?相礪曰,臣,松都人也。請以松都學宮弊端仰陳。上曰,唯。相礪曰,松都異於他故都,乃聖祖龍興之地也。惟其如是,故聖廟仍稱成均館,其養士之具,試取之方,一與卽今泮宮無異,謂留守爲兼大司成,謂經歷爲兼司成,主管學宮者,只有敎授一員,而亦謂之兼典籍,祖宗朝創設之意,不啻尋常,上上年前留守在任時,鄕中生、進數三人,欲開入仕之路,日夜謀議,圖罷敎授,前留守,未諳松都學宮事體,與列邑鄕校自別,猝然狀聞,革罷敎授,乃以本府儒生中生進差出,名之曰分敎官,此乃前古所未有之事也。松都士林,豈有服從之理乎?以學宮言之,則體貌日覺損削,以科擧言之則試官無以備員,士林錯愕,父老慨歎者久矣。今留守到任後,百餘多士,以敎授復舊之意,聯名呈狀,則題辭內道意,亦如此,不獨學官之缺員而已。差員及祭享時,窘迫多端,從當啓請云云矣。意外今又陞遷,士林尤爲缺望,故敢以士林之意,冒死仰達。趙命臣曰,職掌內事則陳達宜矣,而敢以所居之地弊端仰陳,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旣使之陳達,勿推,可也。大抵廣設分敎官以來,初仕之路,極涉淆雜矣,敎授之兼典籍,予未聞之,今始知之矣,當待留守上來,問其曲折而處之耳。相礪退伏。上曰,聖梓進來。聖梓進伏。上曰,爲小科乎?聖梓曰,己亥秋榜,爲監試矣。上曰,爾父誰也?聖梓曰,故牧使臣道浹,是臣之父也。上曰,今番陞六乎?聖梓曰,今番陞六矣。上曰,都事金聖來,爲誰耶?聖梓曰,聖來,臣之庶族,爲都事者,乃金聖采,非聖來也。聖采則臣之四寸也。上曰,昨年豈不爲金吾郞乎?聖梓曰,以金吾郞別檢相換矣。上曰,輪對官盡退。金聖梓等,皆退出。趙命臣曰,臣有所懷,故敢仰達矣。近來違牌之弊特甚,徐命彬之一日三牌,事未前聞,雖一品重臣,一日三牌,則本院,例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之啓矣。雖曰有難安情勢,承宣之一日三牌,壞損事體無餘矣。上曰,所陳之言善矣。是故卽爲遞職,而事體則非矣。命臣曰,卽今都承旨李瑜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亦違牌,右副承旨柳儼,昨日申退後,今日不爲仕進,纔已出牌,而廳中苟艱,未有甚於近日矣。上曰,左副承旨似年老,而都承旨之呈辭,是何故耶?命臣曰,非無端呈辭,以江都事,李顯望疏中,有駭惋陰嚌等文字,故以是爲不安之端云矣。上曰,右副承旨之撕捱,以洪鉉輔之疏耶?命臣曰,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臣於伊日,以吏房代房,進去藥房之際,得見禮曹參判之疏,以宗廟修改之日,乃爲次對,事體未安云,而仍請警責該房承旨矣。該房承旨方在外,臣亦爲其代房,而未及周思,不得預先陳稟,及見其疏,不勝瞿然,欲爲陳疏引咎,而未果矣,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也。上曰,承旨不備,今日鞫坐,似未及爲之矣。伊日之事,予亦矇然不察,何獨歸咎承宣耶?然帝王家,與匹庶有異,曾於甲辰景廟在殯之日,於夾室亦爲次對,而事果未安,則備局諸臣,亦宜請姑退矣。以無定式之故,上下未免胥失,此事不可不一番定式,今後則宗廟修改之日,勿爲次對等事,其令本院,定式施行。{{*|抄出擧條}}命臣曰,臣仍此事,竊有所懷矣。夫人心,不可兩用,若無操存工夫,則須臾之頃,東西飛揚,莫知所向,此聖人治心之法,必貴當事而存者也。臣亦徵驗於平日,當曉仕進之際,若無家務之關念者,則院中公私,少無遺失,不然而或有家務之關係心中者,則事多遺失,如昨日事者,每有之矣。以向時陵幸齋殿入侍事言之,臣之待罪承宣之任,已至十年,豈不知入侍之儀,而伊日坐次錯亂,不成貌樣,至今思之,尙有惶恐之心矣。此亦當事不存之害,凡事莫不然矣。臣竊瞯殿下,對臣僚之際,孜孜於民憂國計,誠意藹然,抑未敢知蜎淵蠖濩幽獨得肆之中,此心能無不存之時乎?上曰,陳達之言誠好,予當各別留意。予有下敎事矣。昨日玉堂,以獻納趙漢緯之預書處置措語,啓請遞差,其言則是,而掌令閔瑗,若不以嫌草示之,則漢緯何以知之乎?昨日筵中,臺臣之謄持嫌草,予亦見之,漢緯之預書,固非矣。而瑗之預給,獨不爲非乎?朝家處置,宜無異同,而只遞漢緯,未免爲斑駁之歸,掌令閔瑗,亦爲遞差。{{*|出擧條}}上曰,兪拓基入來乎?命臣曰,入城云矣。上曰,昨日下敎之後,尙不出肅耶?命臣曰,昨日筵敎,尙未出擧條,臣亦未知,則外臣何以知之乎?李壽沆、柳復明則陳疏到院,故纔已退却矣。上曰,予所聞者,乃兪拓基也。今日紀綱,雖曰掃盡,藩臣事體自別,拓基則元無更待下敎之事,而昨日推考警責之後,若是撕捱,事體極爲未安,海伯、嶺伯,竝從重推考,分付備局,使之今日內,膺命,可也。{{*|出擧條}} ○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儼,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入侍。若魯讀《近思錄》第二篇,自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止參也竟以魯得之。若魯曰,昔先正臣宋浚吉,於經筵,請諱先賢之名,載於年譜中矣。本館故事,雖無諱讀之言,而今則諱讀,未知如何。上曰,前已諱讀事,定式矣。若魯曰,只諱程、朱,而顔、曾、思、孟,無諱之之敎矣。上曰,諱程、朱則顔、曾、思、孟,不言而可知其當諱矣。若魯曰,然則當讀之以某字矣。上曰,承旨讀之。儼讀,自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止二者爲己爲人之道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博學而篤志,止此豈詞章之文也。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啓白讀,自涵養須用敬,止只當云無私心。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若魯曰,若過自止,則所講太多矣。儼曰,今此自止所付,亦不爲少,若又過此,則豈不爲多乎?《近思錄》,異於他書,不必如是口讀而止矣。上曰,非欲速畢而然也。此下《西銘》不遠,欲使之讀至西銘,而仍爲文義耳。若魯曰,西銘文義,尤異於他,雖別講一篇,未爲不可,留待後日進講,未知如何。上曰,然則西銘以上讀之,西銘以下則留待後日,講之宜矣。述讀,自謝顯道見伊川,止息有養瞬有存。上曰,小註,有御諱一處,不爲付籤矣。若魯曰,日昨召對冊子,准吐入之之後,臣等始覺御諱一處,不爲付籤,不勝惶恐,而內冊旣入,故只付籤於臣等之冊,欲俟講畢而仰達此意矣。今承下敎,不能詳察之失,臣等固有之,尤不勝惶恐矣。上曰,玉堂雖卽覺察,付籤於持入冊子,而內冊准入時,旣未詳察,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云云此章,言聖學門路。門路不正,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懼哉?儼曰,門路亦不在他。朱子曰,不讀書,無以爲學,學者,捨經而何以得門路哉?看經之法,不惟求於言辭,參前倚衡,以求道之所在,至於手舞足蹈,則可以自得,必如此求之然後,一講而有一講之效,再講而有再講之效,若一番講說而止,則不幾於書自書我自我耶?上曰,所言儘好,當留意。若魯曰,修辭立誠然後,可以至於道之浩浩居者如屋也。居是屋而修之又修然後,可以立也。儼曰,誠字飾字,爲此章之大旨,比如屋子,有汚染處,則卽爲拂拭爲誠,塗之以丹靑綾花之類,久而渝色,則本形盡露爲飾,此二字,各別留意,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終日乾乾,爲《易文言》,而大小大者,語錄也。此下大文,伊川先生言實理自有緩急,此言最好,王者若急於爲治,則是不如天地之化也。上曰,然,觀天地之化者好矣。若魯曰,周子不言他樂,而令尋顔子、仲尼所樂者,深有意矣。程子之學者,問孔、顔之樂於程子,程子使求而得之,若程子而可言,則周子,豈不言於程子乎?未知殿下所樂何事,而亦尋孔、顔樂處乎?儼曰,玉堂之言善矣。他日筵臣,問所樂何事,而若聞聖敎所自得處,則豈不有實效乎?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留意。此大文,豈不有試題乎?儼曰,此則未知,而曾有程子之門人,問於程子矣。若魯曰,學者記誦而已,則其不爲實地工夫,可知矣。帝王之學,與匹夫尤異,明德而至於天理純然,則爲極工,此古昔哲辟之不取文翰,以此也。請各別留意,如何?上曰,博識與博學異乎?儼曰,異矣。多識前言之謂博識,必求衆理之謂博學,多識前言,豈不美哉?猶以爲玩物,則前賢深嚴之戒,可見矣,留心省察,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父子君臣,乃天理也。各盡其分,無一毫之私然後,可謂天理,堯、舜之禪,湯、武之征,俱無私心,故乃俱爲天理之正也。上曰,大體則然,而葉氏之註,何如耶?大文則意甚渾厚,而註引湯、武爲言,未可知也。必聖人然後,無弊矣。夫子謂之未盡善者,微意可見,後世亂臣賊子,每以湯、武爲憑藉,如王莽動引周公之類多矣。註說引以爲比論,未可知也。儼曰,湯猶有慙德,武王之時,有夷、齊,夷、齊,爲天下而立大綱者也。殿下此言,使後世之亂臣賊子,知懼而不敢肆其凶矣。上曰,古人不曰有伊尹之志則可乎?王莽之自以爲天生德於予者,亦自以爲無私而然矣。往者弼夢輩,亦自以爲立萬世之綱常者,憑藉此等之言而然也。儼曰,聖敎至當。漢嚴延年,請斬霍光時,亦有此言矣。若魯曰,竝擧堯、湯爲言,葉氏之註非矣。凡事有經權,霍光之事則爲權,而延年之言則爲經矣。上曰,霍光,有周公之心,而爲當時之事,有未可必,而不出於逆心,則斷斷矣。然豈可比之於伊、周乎?光不學無識,故當時有問故事之言矣。後人則無光之心,而動引伊、呂,豈不爲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學問則以明理爲先,治道則以識體爲本,凡爲治之道,以開言路,通下情,破朋黨爲先,而今日則復中原雪羞恥爲大體,好矣。上曰,下大文,曾點章義,何如?必置此章於論學之下,必有意,編書者何人,編次則別無意義耶?儼曰,呂祖謙與朱子,同編此書矣。若魯曰,分類四先生之文集、語錄爲此編,而別無序次之可言矣。曾點規模大,故聖人以大意許之矣。上曰,與吾與點也之意同矣。如倚門而歌等事,極可怪矣。若魯曰,根本章,凡學問必貴先立其根本,如木之有根,必先培壅然後,乃能深造。上曰,與上文栽培之義同矣。儼曰,此言涵養工夫也。涵養於未發之時,方能有自得之效,所謂未發,纔着一物,不可謂之未發,必如水之未動,鏡之不染,方可謂未發境界矣。殿下從事學問已久,孜孜不輟,敢問有未發境界乎?上曰,常人皆有未發境界乎?儼曰,常人物慾交弊,私意膠固,豈或有未發之時乎?上曰,不然。未發境界,人豈有本無者乎?只爲物慾所搖蕩,而不能呈露矣,謂之本無則誤矣,其理則人皆有之。儼曰,誠如聖敎。上曰,敬義直上達天德大文好矣。由淺入深,自近至遠,學問與治國,無二道矣。治國平天下,自灑掃應對而始矣。若魯曰,然矣。懈意章,最可留意而見之,凡事,不出於誠意,而出於血氣,則懈而至老尤懈,豈不可懼乎?此由不立本之致,與上文敬義根本章同看,則尤好矣。上曰,向者飭勵諸臣,非出於血氣之私,乃本善之呈見處也。予亦有一段本然之善,隨事而發見也。古之帝王,豈不有問臣下以予何如主者耶?儼曰,晉武,有如是之問也。上曰,以予前冬大誥,謂由於血氣之私乎?謂出於本然之善乎?爾等勿欺而直對之可乎?儼曰,涵養省察,如車兩輪,如鳥兩翼,與敬義同,敬爲涵養,義爲省察,臣敢以爲殿下有省察工夫,而不能無意必固我之私,俄者敢問未發境界者,以此也。殿下善端隨處,藹然而生,前冬大誥,不出於血氣之私,臣豈不知,而若久而不能固守,則是無涵養工夫也。臣願涵養省察,毋或廢一,如敬義夾持,則聖學尤爲高,明矣。上曰,所達好矣。俄者問未發境界,而予答之以常人豈無此境界者,有若齊王之顧左右而言他矣,予當言予之病痛矣。涵養工夫則固不足,而善端隨感而見,意必固我之私,則自以爲不至於甚矣。自辛丑以後,始爲學問,而資質非曰美矣。不至庸闒,故或有所見得,而涵養則全未矣。俄者根本須先培壅之言,好矣,此予當留心處也。儼曰,向來尹淳,爲知經筵,趙顯命爲承旨,臣爲玉堂時,淳問殿下曰,宮中靜思,何者爲善乎?此言,殿下記有之乎?靜則易歸於佛道,與吾家涵養工夫異矣,佛家爲識心見性之學,臣曾見《傳燈錄》,有一弘忍大師,欲傳道於弟子,弟子神秀,作詩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無使惹塵埃。上曰,其語與吾儒工夫同矣。儼曰,然,弘忍,見其詩無語,數日後,有一居士,過而見其詩,又題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弘忍遂傳道於居士云矣。上曰,此便是生知之資矣。儼曰,佛家以靜爲主,而吾儒則以涵養省察兼行,而不主於一,今若論其先後,則先涵養後省察爲可,若先省察,則無物來順應之道矣。若魯曰,俄以大誥有下敎,而臣言辭拙訥,不能畢其說矣。臣竊伏見前冬大誥,非出於一時作爲之心,蓋有感於陸贄之言,而大誥之下,已過三月,而仍循頹惰,無異於前,臣不勝悶鬱之至。上曰,人情久則稍懈,予之前冬下大誥勅勵,非出偶然,實有感動於陸奏者,上下非不勉勵,而諸臣之不能無懈,未可知,以昨日次對見之,已不如昨冬,治象漸下,不可言貌樣矣。承宣則除夕入侍之心,懈乎否乎?儼曰,臣本無知,性且昏惰,半不踰人,而伏蒙殿下不世之恩,拯之於罔測之科,置之近密之地,事君盡忠,人孰無心,而臣之報國之心,有倍他人,惟當以筋力奔走,爲報效之圖,筋力盡則無奈何,而未盡之前,豈不彈心力爲之乎?然而顧無一事之善,可以報國,居常待罪矣。上曰,非謂心懈,凡事不爲激勵,則便頹惰矣。以今日國勢,謂之末如之何,則懈矣。若進進不已,則自然不懈矣。儼曰,臣方進戒以自勉,則臣敢懷末如之何之心乎?第求治,亦不可太急耳。上曰,儒臣之心,懈不懈如何,亦言之。若魯曰,臣則職分非有錢穀甲兵之掌,只以經籍事殿下,得一文義則惓惓不忘,惟願仰贊聖德,少裨治化,故前後所達,不過立聖志懋聖學,剛毅奮發而已。向來箚子,非爲應文備數而爲之,區區願忠之誠,自以爲竭其心智,過蒙留中之恩,不勝惶恐之至。然則豈敢謂與前冬有懈乎?上曰,予則前後有異矣。三相致祭之後,予心豈欲懈惰,而只以無與同事之人,故自然頹惰矣。向者《大典》持入及句管堂上入侍之事,亦爲文具矣。玉堂則專意書冊,閑而無事,故似能如是,而予則以無同心之人,故不能無漸懈之心,誠可愧也。儼曰,南泰良、吳瑗則不爲行公,玉堂只有此儒臣,而儒臣誠心爲國,意外至閤外,聞有臺言,將欲出去云,極爲可悶矣。上曰,兪健基在玉堂時,所付自止甚少,故問之則以爲,用景廟胄筵故規而付之云,故使之依《聖學輯要》例,改付自止矣。來日國忌,前頭又有廷試,晝講連未爲之,切以爲悶矣。今聞承宣之言如此,則幾日,《禮記》將訖工乎?儼曰,朴弼載、鄭亨復,在囚已久,姑爲放釋,使之飭勵行公,未知如何。上曰,放之無益。儼曰,弼載親病苦重,亨復墜馬所傷,甚不輕,此皆實狀,而臣聞其言則以爲,禁府便於在家,而牌不進云云,此非禁推,可使之出仕矣。若魯曰,三司同爲苦役,而玉堂則儒者之至榮,參之以言議,誰無願仕之心,而上不得見信於君父,下未免見責於同朝,如有惜身名之心者,豈樂爲今日之三司耶?上曰,予豈然乎?若魯曰,殿下疎待三司,言議不能行於朝,故人皆厭避,殿下若開誠接下,優容言者,則必多行公之人矣。又曰,不學便老而衰章,葉氏解以血氣之衰,而此非由於血氣之衰,乃志氣之衰也。上曰,志氣之衰,由於學不進故也。凡人血氣則固衰,而志氣豈有衰時乎?儼曰,志氣,上聖則無衰,而常人則衰矣。若魯曰,董仲舒義利之說好矣。漢儒中爲王道之學者,無如仲舒,故其言如此。上曰,孫思邈大小方圓之說亦好,鞭辟近裏之鞭字,是何義耶?若魯曰,鞭辟,乃語錄,洛中方言,蓋如此矣。弘毅之說,本館箚子,曾已詳陳,而弘而不毅則不可以爲弘,毅而不弘則不可以爲毅,必如寬猛相濟之道然後,可以言弘毅矣。聖德或歉於此二字,伏願各別留意焉。上曰,諸臣以此進戒者甚多,是予對症之藥也,當各別留心而加飭焉。儼曰,臣曾於己酉年進講之時,每以剛不足之言勉戒,康誥明德愼罰大文進講之日,亦以明德外加勉剛德之說,有所仰陳矣。蓋戊申治獄,疎忽者甚多,此豈非剛不足之失乎?然殿下剛非不足,臣下無當於聖心者,亦時有自聖之病,故臣敢以物來順應捨己從人之道,仰勉矣。上曰,弘毅二字,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廢一,必須當弘而弘,當毅而毅而後,乃可言眞弘眞毅,不善用之,則弘毅亦有害矣。若魯少退,儼曰,臣請諫院中苟簡之弊,都承旨三度加由後,牌不進,左承旨爲李濟疏斥出去,臣獨與同副承旨李匡世在院,臣往鞫廳,匡世往政廳則廳空矣,豈不悶乎?上曰,右承旨金始慶,予自嗣服後,尙未見其面目,今已衰乎?儼曰,始慶與臣父爲四寸,故臣知之,今年七十六,臣不見,亦已五六年而已老矣。上曰,都承旨之違牌,終亦過矣。非獨政院爲然,每事皆如是矣。若魯入來,講修養引年章曰,此章甚好,雖是三件事,祈天永命,亦由於學而至聖賢工夫矣。上曰,往者李判府事休致之請,亦有此言,而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予深有感於斯言矣。治平之道,亦自學問中出來,人能爲之則自有此效,而只是不爲耳。儼曰,疾敬德,爲祈永之本,而臣嘗論敬字外,又有畏字,則殿下以爲偏矣,而臣意則畏字,尤當今日加意處也。常人則不知之故,無可望者,而殿下旣知之矣。如不爲則與不知同,故臣常以爲慮矣。上曰,予敬字工夫則不足,而畏字,非不足也。古語云,有所恐懼,不得其正,畏字終不如敬字之渾全矣。《書》不云乎,爲君難。又曰,天難諶,命靡常。又曰,愛我則后,虐我則讎,予豈不畏乎?然畏字終偏矣。若魯曰,爲學如登山之說,好矣,登山者,必自下升高,自易及險,進進不已,則一造於上矣。比諸治國,孜孜不止,必有其效,而若以爲難而中止,則終不可以治其國也。儼曰,登山非在於力,亦在於心,心若在於必登上頂,則終至於登而後已,治國亦然。上曰,卽今良役亦然,雖古聖王,必得良臣而後,爲其國,良役釐正今幾年,而尙無定見者,以無人故耳。以大同法見之,聖祖若不得金堉,則能行之乎?心雖不懈,而成效未可期也。儼曰,大同之議,始發於故相臣李元翼矣。上曰,文章訓詁儒者之學,何以分言乎?所謂儒者之學,何等事耶?若魯曰,儒者之學,乃性理之學也。指求道者而言之。上曰,儒臣之言然矣,泛看則文章之學,與儒者之學,似無異同矣。若魯曰,務實者,必事事皆實,無一事之虛僞然後,方可謂之務實也。儼曰,實者,必事事求是之謂實,若有意於人以爲實而爲之,則名也。上曰,今時之弊然矣。儼曰,今人則名亦不盡爲之矣。若魯曰,爲名之心,雖與利心無異,而差優於不爲名者矣。上曰,性靜者,謂主一無適之義乎?儼曰,與太極圖主靜之說同,指涵養而言也。若魯曰,學問思辨行五者,固不可廢一,而問思辨行,必在博學之後也。上曰,然。謝顯道章,與上張思叔章義同矣。儼曰,橫渠先生以下,乃《正蒙》之書也。若魯曰,言動,晝宵息瞬之際,皆有工夫,治己爲學之規模,無踰於此章矣。上曰,然。葉氏註所謂無往無時而非學者,其言好矣。俄者所言請治霍光之罪者,爲嚴延年乎?其時如田延年、李延年之類,以延年爲名者多矣。儼曰,乃嚴延年,而請治光擅廢立之罪矣。上曰,請於何所乎?若魯曰,請於太后矣。講畢,若魯進伏曰,俄因聖敎,臣有欲陳之語,而文義未畢,不可間以長語,故已之矣。伏聞聖敎,以無人之故,聖意不無少懈云,臣竊悶焉,才難,自古爲然。今日臣下,雖不足以奉令承敎,殿下若得賢而任之,何難爲治乎?上曰,予之無人之敎有二,非直謂無人,雖有之,無以展布,得人亦固不易,此則世道誠難而然矣。儼曰,如李泌、李綱之賢,當時之君,亦爲小人所蔽,不能盡用其才矣。然才不借於異代,向日筵中,敎以其臣之善惡,由於其君,聖敎當然,若於臣僚中,揀擇其賢者而用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雖今世,豈無如汲黯、陸贄之類,而予不能知之也。唐太宗,得一魏徵而成貞觀治,苻堅,得一王猛而平慕容氏矣。予雖無知人之見,今或縱有其人,豈能展布其智乎?若魯曰,臣之自前冬勸殿下以奮發者,非敢謂馳驟忙急求治於旬月之內,聖意奮發,如天道不息,行之數月則有數月之效,行之一年則有一年之效,聖心不懈而後,可以有終,今若以無人之故,聖意遂懈,則豈不慨然乎?今日臣僚中,若得其優者而用之,亦豈不爲今日之治乎?上曰,內自三公六曹長官,外至方伯,豈或有無故而行公者乎?如左相之有誠於國者,可以共做國事,而遭李壽海之疏,久爲引入,若一遭人言而便捨之,何以用人乎?向者面諭左相時,聲淚俱發矣。若魯曰,左相所遭人言,臣與大臣有親嫌,臣不敢參論是非,而今日國勢,誠岌嶪矣。臣則區區憂慮,無所不至,汲汲如救焚拯溺然後,可以少扶將亡之勢,而聖學不進,聖志漸解,今日如昨日,明日如今日,無一事着手做去,大誥之後,已三朔,而今日形勢,與大誥之前,有何異乎?上曰,今日形勢,視大誥前,反不及,何可曰無異乎?岌嶪之言,亦歇後矣,如老人得死病,氣息奄奄,不知盡於何時矣。若魯曰,此則聖慮誤矣。衰老之人則氣息奄奄,自然垂盡,當用補劑而接續之,臣之所憂,如大腫方潰,元氣方陷,不可不急用大劑而回陽也。上曰,所言雖異,其危則一也。予因此有所諭於儒臣者矣。儒臣近來,始爲出入於經幄,而儒臣之兄,已至崇班,予之所恃者,豈泛然乎?承旨奬詡儒臣之言,不爲過矣。儒臣,在朝勉戒於君,歸家勉戒於兄,先務公字爲好,今世之人,無大貪大不法之人,而至於公,則多不知也。予於向日,使儒臣和進公字詩矣。儒臣從兄吏判,亦爲加勉於公字爲好,若隨處推恕,則自爲公矣。予使臣僚,爲馳騁弋獵則過矣。從予言而務公道,則誠非過矣。儒臣須以此語,歸傳於兩兄,兄弟相勉,可也。若魯曰,咫尺前席,聖敎縷縷,至擧臣兩兄,戒飭丁寧,使之歸語而共勉,臣感淚被面,不知死所。上曰,吏判終過矣。向日李瀁之疏,有銓衡之地,有若家傳之語,而吏判尋常處之,故予意以爲,似限大政欲遞,而然而當初敦勉出仕,豈爲一番都政耶?予於大政時,有所見而心服者矣。承旨亦豈不以兵房承旨入侍乎?西銓有動色之事,故問而知之矣。儼曰,平壤庶尹望乎?上曰,否。姑革之窠差出事矣,乃繕工副正也。以久廢之人,塡差於久革之窠,其疏通沈屈之意可知,予甚嘉之,若物物而然,則久自浹洽矣。亦歸言于吏判,與之共勉,可也。昨日儒臣論尹㝚事也。予以尹㝚放送後,若犯逆,則當從儒臣之言云,則儒臣對以臣但知尹㝚爲逆,故敢爭之云。此等處,儒臣亦不能公也。儼曰,儒臣兄弟,非爲偏論也。但平日心思目見,皆如此故然矣。若捨所見而爲言,則亦非矣。若魯曰,臣之兄弟,俱被聖渥,兩兄位至崇秩,如臣不肖,又出入經幄,滿盈之懼,不敢暫忘,今又承曠絶之恩數,實不知所達,敢不歸傳聖諭於兩兄,與之相勉,仰承聖上勉戒之盛意也。然臣半世黨臼,氣質難化,雖不敢爲朋黨之私,當此世路,出入三司言議之地,只恐得罪於聖君,而爲負恩無狀之人,以是惴惴慄慄焉矣。遂以此退出。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古今島僉使任尙謙。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今日鞫坐,諫院亦當進參,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俱未肅拜,獻納沈聖希陳疏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除陳疏受由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經宿,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鞫坐進去。除在外鞫坐進去外,掌令李光湜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同義禁李春躋,辭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都承旨李瑜,昨日違牌,今日病不仕進,左承旨趙命臣陳疏承批,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鞫坐進去,廳中只有臣匡世,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啓曰,副修撰金若魯,因司諫閔珽疏,引嫌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平安假都事李時弘替行狀啓,則殷山縣監李台徵,以病重罷黜矣。凡道臣之有拿命者,守令黜陟,非公家時急擧行之事,則不得依例爲之者,蓋所以身在罪科,都事替行,有違格例故耳。雖未知或有前例與否,而以守令身病,至請罷黜,使都事替行,極涉未安。監司權以鎭,所當請推,而方在拿命中,假都事李時弘推考,原狀啓旣已封進,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都事李渻狀啓,則以罪人捉來日字遲滯緣由,爲言,而至以渠之胸腹痛,猥陳於奏御文字,疾病之來,固無足怪,而煩屑則極矣。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因禮曹移文,大報壇親臨祭時,墻內諸處,一一摘奸,則壇上下所排方甎破傷,至過十餘張。今此大報壇,以卽今時御所至近處,非外人所可出入,方甎之有此數多破傷,已未知其故,況又壇上,尤是至嚴至敬之處,而所排方甎,如是破傷,其在事體,亦甚未安。守直內官,常時不謹看護之罪,在所難免,其所破傷處,則今方修補,而當該內官,令攸司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閔珽,移拜臺諫,其代以護軍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文院博士李權,副正字姜杭、朴成玉、李晉吉,權知副正字蔡慶承、曺允濟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時在慶尙道柒谷地,姜杭時在尙州地,朴成玉時在醴泉地,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蔡慶承時在公山地,曺允濟時在全羅道長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情勢,在所必遞,猥陳辭疏,未蒙恩許,惶隕罔措之中,卽因處置,又辱天牌,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臣亦頃日試所臺官也。玉堂所達便服一事,空中把捉,至有遞仍之擧,則以此自劾,有不容已,而臣於昨者,陳章徑退,一任泯默矣。到今兩司之避,相繼而發,臣之未卽引避,尤有矇然之失,至於處置可否,非所可論,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瑜疏曰,伏以臣,日昨仕在院中,見諫臣疏本,半幅所列,皆指臣身,而便又一彈文矣,遂不敢不逬出闕外,危蹙慙悸之餘,重以驚怪,靜言以思,莫省所由。默檢前疏,不過冷孱語,而猶未免逢怒至此,是其意,蓋不欲使臣一開口耳,臣誠懦拙,不敢遽有疏籲,冒尋長單,庶幾自靖而已。不自意三度纔上,還給有命,仍下牌招之旨,臣於此隕恐失圖,狼狽無地,豈日月之明,未及周照而然耶?噫,向臣之所被白簡,實搢紳之羞恥,然而古人有謂非意相干,可以理遣,臣竊附斯義,不事呶呶,人或以其太無氣骨病之,夫其待乾之笑貌,何曾挨得人怒處,而今忽覓出聲色?凡臣之不曾言者,翻出題外,臣誠不覺其噴案也。顧臣雖淺量,始之旣不辨矣,今何事於更辨乎?臣之無心,久矣,又何必强謂人之有心哉?然時移而不肯捨,蹈藉之備極,是豈端使然哉?臣但當守孤弱之本分,呼馬也任之,呼牛也亦任之,而自此臣蓋知所處於今之世也。若臣痼疾敗形,有朝夕顚仆之慮,蹇劣生疎,無職事稱塞之望,而只以積逋之餘,分義是懼,備員藥院,時承起居,犬馬之誠,不敢遽自求去,强策奔走,以至于今,畸危之迹,更加一節,蹲冒不得,則仰惟聖明,亦必俯諒,而不復强之於任使之列,上以增輕臺閣之過擧,下以致壞匹夫之廉節矣。懷便飾讓,非臣所敢出,而伏承聖敎,若曰呈告無義,區區進退,不能見諒於君父至此者,亦臣忱誠淺劣之罪也,玆不得不冒死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監察,卽行罷削臣所帶諸任,仍命斥退臣身,無重辱於朝紳,實公私之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足復嫌,當此飭勵之時,喉院之長,豈可久曠?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傳于趙命臣曰,都承旨批下,明朝牌招察任。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得伏見左副承旨李濟疏末所陳,則以臣昨日請牌事,徑加疑怒,至以見輕,爲言,臣於是不勝訝嘆之至。再昨同僚,不爲仕進,送言於臣曰,今日若不請牌,則明曉當仕進云云,臣果曲爲之地,遂依其言矣,昨曉又不赴,而出納之地,事多苟簡,故臣於廳坐之初,卽以請牌之啓,傳於司謁,俄而其疏始乃來呈,而陳病之外,且有附陳矣。臣非不知捧入之爲當,而請牌啓辭,旣傳之後,還爲推來,事甚未安,不得已具由送言,還給其疏,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其疏語,有若臣先見其疏,而繼請牌招,輕侮同僚,任意操縱者然,儘如其言,非肆則驕也。何其不相諒至此也?臣忠信不足,旣不能見孚於僚席,處事疎謬,反被其意外詆斥,臣始也訝惑,終焉慙恧,殊無顔面,可以周旋於僚席之間,其不容因冒職次也,決矣,玆敢徑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難安之情,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僚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之淹疾,已跨兩月矣,陳懇亦至屢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徊徨抑塞,不知所出,玆敢不避瀆擾之誅,復申疾痛之號,惟聖明之少垂矜察焉。夫人之氣稟强弱,有萬不同,或未老而先衰,或旣耄而猶壯,然《禮經》之訓,必以七十,爲謝事之限者,何也?蓋年至七旬,則氣力精慮,自然凋耗,不可復責其服官政而供王事故也。臣本受氣甚薄,衰謝忒早,矧今七十之年,又加二齡,朽落癃殘,無復餘地,尸居奄奄,非復生人貌樣,其何可貪戀爵位,蹲仍不去,毫無補益於國家,徒作禮防之罪人乎?此臣之當遞者,一也。疾病雖重,年力未衰,則或以調治得差,或可藥物收效,而臣之疢疾,非如他症,氣血盡枯,喘息漸微,老病已極,無藥可治。溘盡之期,非朝伊夕,惟當日製斂具,以俟委命,而猶復虛縻重任,坐妨賢路。臣雖耄昏,猶有一端廉恥,其何以自解於國人之嗤點,道路之唾罵乎?此臣之當遞者,二也。首輔之任,有非左右參助之比,凡係廟務,動皆裁斷,以臣癃老,忝叨經年,雖於無故行公之時,赴坐入對,爲日絶少,瘝曠之罪,固難勝贖,而近自嬰疾乞解以來,軍國機政,無所可否,簿書酬應,一任積滯。廟薦何等緊急,而至今遷就,特敎何等嚴重,而竟未奉承,國綱日墜,臣罪日積,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庶事叢脞,莫可收拾,此臣之當遞者,三也。前後陳籲,實涉支離,每一封疏,伏地戰汗,而聖眷冞重,殊渥便蕃,珍劑御饌,絡續不絶,每下調理之旨,至有臥第參決之命,臣雖冥頑,烏得不感刻心腑涕泣被面,而自念筋力奔走之外,實無他技,雖夙夜殫力,在公不懈,尙懼昏愚之識,奉職無狀,矧此床褥危喘,生意都泯,寧有一分精神,乃可以預聞國事乎?誤恩雖隆,臣情冞蹙,靜思今生,更無報答之路,惟有速解匪據,不至久曠厥職,猶可爲區區報恩之圖,此臣之當遞者,四也。災荒荐臻,咎徵沓至,顧瞻時事,無一可恃,所幸聖心赫然,圖治至切,飭勵憂勤,出於血誠,此時輔相,苟得其人,亦豈無食治之效,而如臣無似,非但無毫末裨益,首尾兩歲,惟知陳疏乞退而已。曾不能出一言行一事,以佐下風,將無以上副聖志,下董百僚,若論今日誤國辜恩之罪,則臣實爲首,萬死有餘責矣,此臣之當遞者,五也。臣本駑劣,無才無德,夤緣倖會,冥升至此,擧措施爲,無一可觀,實不足以鎭人心而匡世道,則人言之來,理勢固然。臣雖百無寸長,獨於官師相規之道,樂聞而虛受之,豈以向日臺諫一言之故,有所芥滯於心者乎?以臣年位,少有悻悻於年少臺諫之言,則其亦狹中之,甚矣。臣雖老妄,不敢爲此,只是尸素已積,醜拙盡暴,若不竭誠祈號,準請乃已,坐待釁尤之深,受人迫蹙而去,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辱朝廷,何哉?此臣之當遞者,六也。卽今朝中,齒與臣相上下者,無多,雖或有之,聖上皆以篤老之臣,愍勞以職事,許其優游散秩,而其老不知止,扶曳趨走者,但臣一人而已。如奉朝賀臣李光佐之準許致仕於年至之前,出自特恩,固不敢爲希覬之計,而判府事臣李台佐之庚戌辭相職也,聖上亦以其篤老而勉副之矣。今臣之齒,視李台佐庚戌之歲,更加一矣,而癃痼廢疾之狀,不啻十倍焉,每一循省,內愧私心,外靦友朋,此臣之當遞者,七也。臣之當遞之義,若是較然,不但臣心之所自決,抑亦同朝之所共知,獨聖明,猶有所未盡俯燭者。乃以將絶之喘,未冷之尸,冒塵政府,至於此久,此臣所以日夜焦熬,只願速就溘然,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殘生頹景,餘日幾何?顧念一身,頂踵皆歸造化,毫髮莫非恩賜,如蒙天地父母之慈,卸此重擔,得以自便,則便當瞻依京闕,以畢餘生而已。臣之此情,神鬼共鑑,臣豈敢爲一毫矯飾之言,以欺殿下哉?伏乞聖明,哀之憐之,閔之恤之,亟許遞臣相職,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已諭,更何多諭?目今鼎席不備,廟務多滯,以卿體國之心,胡不顧此,而邁邁若是過讓?卿其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俟其少間,臥閤視事,用副慇懃之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江華留守金東弼疏曰,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麻田地,纔經遷厝,墓草已宿,而緣臣在朝多事,久闕歸省。客臘蒙恩,得除是任,而適値歲盡,眞殿將事,新元拜箋,事係緊重,不敢言私,徑赴官次,榮掃之禮,亦且闕焉,霜露之感,私情倍切。今臣以稟議廟堂之事,適入城內,而墓山與臨湍接界,若於歸時,便道歷省,從船路還營,則道里遠近,不甚相懸。從前赴朝守臣之省墓湍山者,亦有已行之前例,玆敢冒萬死,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諒臣懇迫情理,特許其歸路歷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螻蟻賤臣,積罪如山,舊釁固重,新逋又添,日夕隕越,覓死不得,天地至仁,曲加涵宥,筵敎荐下,誨責切峻,旣寬嚴誅。且促承命,臣誠銜恩畏罪,怵分迫義,謹已祗謝閤門,行將束裝辭陛,竊有區區私懇,須至登聞者。臣之先父墳山,在於鐵原地,而臣滿爪沁都,展掃久廢,自沁歸後,屢縻虛銜,行止不得自由,僅一往省,而旋補畿邑,又已跨三載矣。今當受任遠出,歸期未卜遲速,倘蒙聖慈,特許恩暇,使得以趲程馳省,則不過六七日,足以往返,而亦可以趁開月旬前交龜矣。見今西藩拿命,已稽四朔,以次遞代,一日爲急,而顧臣情理,實難自抑,瀆冒猥越,尤增死罪,惟聖明之垂察而進退之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臣昨夕詣閤之後,得聞臺避,盛加譏斥,而不敢徑退,黽勉入侍,恧縮不安,僅畢講讀而出,纔下閤外。又聞亞諫聲罪之章,繼上,臣誠驚駭惝怳,莫曉其得罪於臺閣,若是其深矣。玆事委折,已悉於前後筵奏,聖鑑之所俯燭,臣固無事於更辨,而臣之當初妄言,無過慨俗弊而重事體而已,則諸臺之把作大事,怒色相加,何也?無乃有別般可怒者存,而假此而爲之辭乎?若其不審奏事之失,臣已自訟矣。以此勘臣之罪,臣當笑而受之,而督責之疑,慢視之斥,又何爲而至哉?尤未可知者,納言之因做錯見遞,在憲臣何關,而拗作引避之一端?諫臣則日昨之避,了不及此,今忽牽於憲議,追簡添付於傳啓之後,如是而後,方可得於臺閣擧錯乎?然率爾之咎,臣實有之,何必較挈是非於情外之言,而被彈之迹,不容一刻冒廁於榮次走出禁門,恭聽處分?聖渥偏厚,特靳臺言,天牌踵臨,促臣還直,臣一倍惶蹙,不知所出,進身闕外,略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命所司,勘臣以當勘之律,俾臺議伸而賤分安,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 ○趙命臣啓曰,近來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地,事多苟簡,左副承旨李濟受由,已至三日,聞其病勢亦差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單付兼春秋。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 ○李匡世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大司諫任守迪未肅拜,司諫閔珽鞫坐進去,獻納沈聖希親病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親病受由,受由在外外,大司諫任守迪,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柳仁植,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若盡爲擧行,則必致夜深,世進及放送罪人擧行後入來,而議啓旣未盡爲擧行,因置密匣入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今正月十九日,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所達擧條中,直赴人全重熙之全字,以金字書塡,莫重奏御文字,如是誤書,事甚疎忽。其時當該注書推考,擧條及傳旨,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齎標信宣傳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此文科庭試試官望,主文之人,當爲備擬,而弘文提學宋寅明,以兼帶摠管,再度呈辭,因國忌齋戒留院,有不可循例擬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之任,今姑改遞。 ○傳于李濟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 ○李濟啓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禁府都事,則以爲鞫廳罪人,乃不待時行刑,雖國忌日,例有擧行之事云矣,敢啓。傳曰,卽今夜未明,與大逆不道,有異,過國忌後擧行。 ○又以問事郞廳(言)),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昨日差下之後,累度催促,而謂有難安情勢,終不來參,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依定式禁推,其代以前校理金尙翼,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金尙翼。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日昨,伏承聖批,諭敎彌溫,終靳允兪,至責之以旣諾而復讓,臣於此,尤不勝惶隕悶蹙,汗發浹背,不知身之在地上也。諾而後改,人之薄行,不可施於平交,況於君父之尊乎?爲臣子而犯此罪,則當萬戮而有餘辜矣。臣於前席,嚴畏所迫,轉動無地,不敢抵死違拒,忍蒙十重面皮,隨詣法班,仰承恩旨,退而蹙伏竢譴,自分爲一世僇人。竊聞是日觀者,莫不手指而唾罵曰,彼亦名大臣,耐彈冒出,時事可知,薦紳大夫,則皆以要寵,媒進,譏斥四至,是固臣之自取,而公議大可見矣。《詩》曰,人而無儀,不死何爲?傳曰,千人所指,不病而斃。臣旣厚受賤汚,雖傾長河,復難湔洗,非特喪身,其爲辱國,如何?如是而憑依寵靈,弁髦廉恥,淟涊撑耐,苟欲安於具瞻之地者,世安有是理,亦安有是人哉?此臣所以包羞含冤,自就滅死,而不敢爲唐突冒沒之計者,實非故爲勉承,而復事飾讓,以聖上體下之仁,必賜俯諒,而一例不省,惟加敦迫,臣誠抑塞焦熬,直欲逃遁而不可得矣。我朝敦尙廉節,士大夫稍知自好者,不苟其去就,其被劾而不去者,特頑鈍無恥,與放肆無憚者,類耳。臣雖萬萬不肖,粗聞進退之節矣。一朝郞當壞盡士夫風節,無面目之可顯,將何以藉手而事君,在國體,亦何所取於一鄙夫,而優假之哉?頃者,不在其職,無肯參涉,爲敎,而臣則倘蒙許遞之命,蹈赴湯火,無所忌避,雖極庸駑,隨事陳力,是臣區區之願也。且伏見諫臣疏避,論判尹薦擬事,至謂之輕視臺閣,臣尤增竦懍,不敢自安。臣嘗謂秋曹、京兆,係都民苦樂,須宜擇人久任,故向於筵中,以尹陽來,歷試藩臬,俱有聲績,且勤實堅確,宜授其任而責效,有所陳白,其後適因加望之敎,仍爲備擬矣。此何干於臺啓,而今反藉此爲言?實非臣意慮所到,然臺論至重,臣亦當被輕蔑臺閣之罪矣。臣情窮勢極,日夕戰灼,寢食殆至全廢,宿病隨而疊發,委頓床席,人事都絶,數行文字,亦不能成,累日泯伏,復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之下。伏惟聖明,天地於臣,父母於臣,曲賜怜察,將臣職名,亟行刊削,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勵臣義,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齋殿面諭之時,豈料復若是讓焉?此皆恒日情志之未孚,自恧之外,夫復何喩?但其時面諭,本非不過,隨駕則卿雖不已而諾也,幾知予心矣,今忍諾而反欺乎?爲卿慨歎矣。況判尹事,亦惜其可用之意,過中之說,奚足掛齒,而況角勝等說,不識事體,甚矣,尤何可嫌?卿其須體頃日慇懃之諭,安心勿復過辭,卽日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未時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左承旨臣趙命臣啓曰,雨後陰濕,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今已快愈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已差愈,尙有餘氣。丸劑其將繼進,曾有下敎,更觀二三日,待備員入診,宜矣。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匡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卽今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艱之際,明日則承旨二員,當爲分進於文、武試所,而都承旨李瑜連日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李匡世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而二員進去試所,則伴直無人。同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庭試試券,仁政殿科次時,香室移接于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庭試時試官,方爲磨鍊,而堂下侍從,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擬望,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 ○又啓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事,命下,而下敎中,無口傳二字。對讀官李宗白、兪健基、李錫杓、沈䥃、閔瑗、金光世,時無職名,竝與敍用人員,一體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泰良、兪最基、金若魯、李宗白、兪健基、沈䥃、李錫杓,單付副司果。 ○以試官望筒,傳于趙命臣曰,拘於廳規,都承旨雖不得請牌,宜有稟焉,而只以病懸入,當此飭勵之時,政院如是,而何以言他乎? ○趙命臣啓曰,讀券官申思喆、宋寅明、朴師益、尹游、趙尙絅、尹陽來、鄭壽期、李翊漢、徐宗伋、柳鳳徵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試官違牌,如是數多,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對讀官李宗城、徐宗玉、趙鎭禧、洪尙賓、金尙翼、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趙命臣,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讀券官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一體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竝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柳葉箭、片箭兩技中,以何技先試乎?敢稟。傳曰,先射柳葉箭。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如有等畫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庭試時武科直赴人,許付殿試,蓋自肅廟朝甲子以後,每多變通擧行,而非如增式年應行之事,故不敢直自該曹,循例陳請,或大臣該堂筵白,或本司草記稟定矣。卽今北路六鎭武士六人,因該曹關文之晩到於絶遠之地,前冬式年殿試時,未及來赴,今始上來,其他亦多應赴之人。依近例竝許赴於今番庭試,恐合事宜,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濟州人徐文健、金貴聲等呈狀,則俱以壬子式年武科初試入格之人,因風高,未及來赴於本科會試,而今始上來,願赴於今番庭試,本州以候風越海之絶島,不得任意往來,故初試入格者,許赴於庭試,已多前例。徐文健、金貴聲,依例許赴於今此庭試殿試,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卽伏見罪人鄭夢石拿來假都事盧啓禎狀啓,則年月下着名之下,又爲着押。奏御文字,如是做錯,事極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臣等,以鞫坐來會本府,推案旣已啓請,而兩司因特敎以言送,今將承牌,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竝皆赴擧,闕內三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本府及當直入直都事各一員,公事交代都事一員,當爲分差。假都事八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閔珽啓曰,正言李顯望,引嫌而退,筵敎未安,不必過嫌。儒臣所達,旣歸爽誤,請正言李顯望出仕。答曰,依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臣於昨年謝事之後,該曹謂有朝家令甲,來致食物,名以周急,至年終,凡三次矣。當此荐荒之時,老物之獨受厚享,揆以私分,萬萬惶竦,而惠養之典,亦不敢終孤,辭多受少,奉承聖意矣。頃日奉朝賀臣崔奎瑞,以旣受常祿,又受周急,爲不安,陳章力辭,特蒙允許。臣意謂,同是奉朝賀,則自此臣之所受誤恩,亦當一例停寢矣,昨者該曹,又以周急之物,依前輸致,臣竊訝惑焉。臣與奎瑞,同是致仕之臣,而職秩亦同,所受常祿亦同也,而獨於周急之恩,彼此差殊,朝家優老之典,豈可若是斑駁,而人辭我取,亦豈不有傷於士夫之廉義乎?此特聖上,偶未照察於微瑣之節耳。玆敢冒死仰聞,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卽收周急之恩,以恢一時之仁,以安賤分,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此乃舊典,其何過讓,而況卿奉府夫人,予之待卿,非特以大臣,卿須體此意,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日暉,暈上有冠。 ○下直,奉化縣監金遇慶,牛峴僉使洪就疇,多大浦僉使高道成。越松萬戶鄭德章。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今下弓矢,牛峴僉使洪就疇處,給送。 ○李濟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不爲仕進,左承旨趙命臣文科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武科試所,今方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一人。今日政廳,承旨當爲進去,而臣有政官相避,不得進去,而都承旨,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武試所進去,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獻納沈聖希,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來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因開政有命,政官承牌來待,而以承旨無進去之人,姑未開政矣。今則罪人行刑單子入啓,在前罪人行刑相値,則例不得開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試士相値,行刑單子,姑爲未下,而玉堂俱空,差出爲急,政官旣已入來,卽爲開政。 ○又啓曰,卽爲開政事,命下,而都承旨李瑜陳疏入啓,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右副承旨李濟武試所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而與政官相避,不得進去政廳,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批之後,每每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原疏給之,更卽牌招。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卽今承旨無進去之人,今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卽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今將開政,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左副承旨李濟進。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入啓,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校理,南泰良、尹得和爲修撰,兪健基爲副修撰,趙鎭世爲殷山縣監,趙鎭禧爲同副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三十七人,隨其錄名,許赴於今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尹游,方在身病呈告中,參判趙錫命,參議趙鎭禧,俱以試官進去。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坐起,無他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gg敬德宮g假衛將牒報,則都摠府近處,中松一株,今番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軍號事體,至嚴且重,本曹堂上,親書啓下,本曹郞廳,開坐頒布,則闕內入直各軍門將校及部將、守門將等,一齊受出,卽時頒布,不敢一刻淹遲,自是古例也。再昨本曹分授軍號後,二更量,扈衛軍官來言,本廳生事,軍號姑未頒布,故還爲來納云,不勝驚駭。問于本廳別將及書員,則以爲,本廳軍官,受去軍號時,本廳別將,適往內三廳,故本廳書員,往傳其還來直所頒布軍號之意,則別將緩緩來到本廳。軍官一人,高聲大言曰,上濁下不淨,別將如此,不可聽其指揮,此軍號,當還納于兵曹。言語悖慢,擧措怪駭,手握軍號,不傳于別將,直來兵曹云云,故臣曹郞廳,卽招本廳他軍官,使之傳布軍號矣。別將雖或緩緩來到,旣是本廳之將,則其在軍官之道,所當知其將卒之分義,而上濁下不淨等說,極爲無據。且軍號不爲卽傳于別將,還納本曹,致使莫重軍號,過時乃頒此時,前古所未有之事,極爲駭然。當該軍官,令攸司,各別勘罪,別將則軍號頒布時,擅離直所,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都摠府經歷金錫基,武臣兼宣傳官金漢明,禁衛營把摠宋珣,哨官李有馨,訓鍊都監哨官李炳,御營廳哨官丁南玉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宣傳官李喜祖,柳葉箭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雖未滿四中,騎芻則例有倍畫之規,今亦依前例,勿爲汰去,而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有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政院啓曰,齎標信傳宣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宣傳官李鐽,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牌,倉官進去請受,則以爲,方在縮伏俟罪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啓。傳曰,更令倉官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外方年終錢穀,御覽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故癸丑等錢穀會案,及期上送之意,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來到,其中慶尙道會案,未及上來,莫重御覽會計,不得限內修正,事之稽緩,莫此爲甚。慶尙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機張前縣監裵正度,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裵正度,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伏承聖批,有從速進往之命,而臣情勢,萬無一分冒出之路,雖被誅戮,無以祗承,疾病亦劇,尤不得起動,事勢急迫,亦未及更陳,以請變通,惟有席藁俟譴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武所命官,禮判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卽伏聞,武科殿試命官,有令臣進去之命。臣昨於嚴批之下,不勝惶隕震駴,見擬讀券官,召牌降臨,而旣不得祗赴,今此試役有命,而亦無由奉承。緣臣情勢窮蹙,疾病沈淹,不敢以職名自居,坐犯違迕,至斯之極,尤增竦懍,死有餘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罪犯,以嚴國體,以礪臣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命官之命,意有在也,卿何過辭?卿其安心勿辭,從速進往,使許多武士,無苦待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臣大病之餘,元氣未蘇,而適値動駕,不敢言病,又以捕廳合坐,推諉無處,强策奔走,耗敗精力,益無餘地。罷衙還次之後,則頹頓床簀,無復有生人意思,㱡㱡若朝夕隕絶,亟欲遞此鞶帶,少便調息,而不可得矣。日昨諫長之疏,復提前事,至請追勘,臣之得釋擔夯,今幸有梯,臣始驚怖,旋復感服之不已也。噫,臣以此一事,前後遭劾,已數次矣,接應對辨,已不覺其支離,伏惟聖聽,亦必煩惱於賜批矣,此固臣之罪也。自訟惶懍,無地可容,而前後人言,一皆以師律緩急,爲辭,則尙今淟涊,仍冒將任,可謂無憚之甚矣。今而後,猶復盤礴,揆諸廉義,斷無是理。況且諫疏,又發於事往歲翻諸臣迭論之後,齗齗以所勘失輕,斷不可置之,盛加論列,則聖明雖欲曲庇,不賜允可,繼此風生之論,又將不知其幾人,而本事之外,更以耐彈無恥,爲罪,則臣雖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辨乎?仰念國體,宜卽快允臺請,以息人言之爲愈,而臣亦因此釋負,得免顚仆,則天地生成之澤,終是得霑,其恩輕重,宜如何報?卽今情病,萬無復據戎垣之勢,而昨因武所試官,天牌臨辱,未克趨承,申飭之下,坐犯違傲,罪戾層積,萬殞猶輕,玆暴危迫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所帶將任,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過中之斥,尤何嫌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陽平君檣疏曰,臣名忝屬籍,跡實疎遠,而仰感敦親之聖化,粗守謹愼之微分。頃年遷陵之時,適受守殯之任,此實分義當然之事,而末梢加資之命,遽下意外,已極惶悚,近者格外之恩,荐被於無似之身,班階屢加,爵秩崇顯,感祝聖眷,雖不敢爲辭避之計,顧念私義,實有過福生災之慮。臣之魯劣,百無肖似,何以得此於君父哉?惟當涵泳德澤,隕結是期,而念臣專對還歸,歲已再易,連因疾病,久曠省掃,已切霜露之感,而況臣荷此異渥,禮當焚黃,以侈恩榮。臣父花昌君沇墳山,在楊州地,距京城不過四五十里,一日之間,庶可往來,而臣祖父海原君健,曾祖父仁城君珙,高祖母靜嬪閔氏之墓,皆在同局之內,情禮所在,竝當展省,則勢將費了數日。玆將短疏,仰瀆宸嚴,如蒙恩暇,得遂私情,則幽明之感,倘復如何?伏乞聖明,特許微懇,俾得往返,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臣於見任,情勢才分,萬無趨命之望,而怵迫嚴敎,黽勉冒膺,辭陛將在匪久矣。念臣父母墳山,在畿內交河地,而曠省已久,今當遠出,益復愴缺,趁玆數日,儀展榮掃,玆敢披懇仰籲于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數日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李瑜疏曰,伏以臣危惡之情,略暴於前疏矣,罷遞之懇,可見於長單矣,苟不能屛伏而省分,顧何以銷罪而弭愆哉?然忱誠不能格於高穹,批諭尙靳命於斥退,臣誠抑塞,不知所出,泯泯然縮伏者,今且四五日矣。院中苟簡,而臣則若無所省識,召命續下,而臣乃冥頑無動,此豈臣分所敢出也?蓋臣始初膺命,非自謂有效職之能耳,實兢兢分義之爲懼,則今忽積此撕捱,臣豈樂爲?亦自悼不幸而已。然此猶不足言也,惟是臣痼疾在身,不比恒人,加之十數年來,流離行役之備,極矣,憂患焦慮之薰,攻矣,上熱之極而眩暈頻作,下寒之久而疝泄頻發,往往頃刻之間,懍懍叫苦之劇矣,特以濕盛而痰壅,故形貌不至孱枯耳。又於昨歲春夏,觸傷於海中風瘴,已有麻痺之漸,而臣性氣脫疎,不喜久臥調攝,幸其不甚委頓,仍之乘舸,冒風濤遠涉於西南海岳窮處,歸又侵冒曉夜,出沒城墩之間,虛火乘之,汗喘交集,前之麻痺者,轉成不仁,時或筆匙自脫,落於手中,醫人見之,莫不危慮,然亦豈如其瞖膜之已屬癈疾境乎?勞動則劇,見火則劇,有思慮則劇,看文字則劇,劇時如爐火之烘面,炙背若狂,叫而不能定,從前已屢入辭本,扣溷於崇聽,多矣。今來不敢遽自一一陳煩者,誠有所惶恐故耳。轉輾至今,無復可蘇之望,棘澁酸疼,煩苦百端,前年秋冬間,尙能時近字畫,今則又都廢之矣。雖欲驅策供仕,實無自强之勢,而所帶之職,不容一日曠廢,今若又不敢疾聲而扣之,則臣身雖不足恤,而職事實狼狽,玆不得不略具短章,仰煩陳免,臣罪至此,又不勝誅矣。伏望聖慈,俯加哀憐,曲垂鑑諒,亟罷臣所叨諸任,俾臣少安危蹤,得延病喘,或能賴天之靈,復起爲人,則實天地生成之澤矣。無任云云。無批答還給。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長湍府使尹光莘,花梁僉使鄭思良,阿耳僉使申璆,於蘭萬戶崔華徵,柒浦萬戶金震輝。 ○李濟啓曰,小臣慕華館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今下弓矢,阿耳僉使申璆處,給送。 ○柳儼啓曰,校理金若魯待明朝牌招事,允下,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俱在外,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武試所進去,正言趙明履以文所試官,方在試所,大司諫徐宗燮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及試所進去試官外,大司諫徐宗燮,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徐宗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文試所啓曰,試券分考已畢,今方合考,取幾人乎?敢稟。傳曰,取六人。 ○李瑜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尹得和時在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出榜後卽爲出去,右副承旨柳儼,以親病,纔已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趙鎭禧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卽今廳中,只有臣瑜,而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趙鎭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番遠道啓下上言一百二十三張內,六十八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張,違格二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上言中,有鞫廳罪人南雲紀上言,雖是壽職之事,不可循例入啓,自本院直爲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則遠道違格,竝下該曹,疊呈二張,其名不同,亦下該曹詳問,或依啓,或勿施,可也。 ○李濟啓曰,今此庭試殿試元榜中,司果吳光宇直赴,閑良金鼎益,親騎衛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司果殷復興,親騎衛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親騎衛廉彭壽,別驍衛李震億,別武士林鳳鳴、白采道,勸武軍官李長燁,別武士李東茂,別馬隊朴守億,閑良朴東最,駕後禁軍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庭試武科殿試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武科雜亂,近來尤甚,事極駭然。昨日天字擧子金尙垕,以其同鄕人趙尙璧代射,因事現發,保擧捉來査問,則代射的實,尙垕、相璧等,亦皆無辭遲晩,莫重殿科,如是用奸,情狀絶痛。尙垕、相璧等,移刑曹,依法科罪,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移拜江華留守,其代以刑曹判書李廷濟,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九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五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臣之母病,近益沈頓,寒感外襲,本火上烘,眉上痰核,一倍浮疼,重以泄痢頻數,登廁無算。臣方煎迫遑遑,實無離捨從仕之望,而只緣鞫事方張,僚員不齊,身帶刑房,無以推移,抑情在公,今已多日,卽聞夜來病報,則又有關格之症,達宵叫痛,氣息不通,老人眞元,又下一層,懍懍有頃刻可悶之形云。臣於是五內如焚,罔知所爲,到此地頭,他不暇顧,投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特推孝理之政,亟降遞改之命,俾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卽今廳中一空,只有長僚及臣,此時言私,實所不敢,而至情所迫,有此犯科,亦望夬正臣擅離之罪,以警具僚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臣於向日,見輕於同僚,在臣自處之道,不可晏然,陳疏徑出,其後尹得和之對疏,滿紙張皇,徒以詬辱,爲事,有若賈豎市道之口氣。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辨,向者臣疏,已經睿覽,何嘗有一字半句,攙及其先故本事耶?不過更申前席所達之語,以明臣之本意而已,得和所謂私心痛迫者,未知何所見而發也,臣誠莫曉其故也。講筵已輟之後,上下番固當同出,則承宣之稟定節目事,抑何關於經筵官,而得和之勸臣先出,無端獨留者,其可謂不受其欺侮耶?臣於翌日,果欲徑出,而連値淸齋,辭疏未徹,且濮廟親展,只隔一宵,陪扈義重,故徐待法駕之還宮,陳章自劾,此固臣斟量去就之義耳,飢飽冷暖,只在自家權度,何與於他人事耶?且臣之卽欲徑出,禁中諸臣,靡不聞知,則得和其果眞不聞耶?若夢初覺等說,雖出於抑勒眩亂之計,誠不滿一哂也。臣賦性迂拙,志氣摧頹,且於平日,本不學惡口業,豈敢與氣健語快之人,說來說去,以傷事面哉?臣惟當斂氣瑟縮,謹避其鋒釯,可矣。且念臣本以庸鹵疎逖之賤,猥荷天地之洪造,濫廁金華之邇列,榮寵極矣,涯分溢矣。況於咫尺前席,親奉聖誨,不以下愚而棄之,至戒病痛之矯革,玉音在耳,龍光被體,顧此蟣蝨之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仁天德海,糜粉難酬,敢以刻骨銘佩之意,仰答聖訓,而退歸直廬,百回莊誦,終夜感泣,不知死所耳。臣非木石,稍異豚魚,豈敢忘誨飭之明訓,甘自陷於矯激之科哉?但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將無以藉手,而事殿下者,惟臣向日之事,亦豈臣樂爲者哉?乃於自劾之章,又承敎飭之聖批,諄諄勉誘,有若慈父之敎愛子,臣於是一倍惶感,自悼其迷惑之性,恐重負雨露霜雪之敎耳。臣方惶蹙靡容,若負大何,而但其見侮於僚寀,連遭其凌蹴,此固臣自取之滄浪,亦是臣難進之鐵壁。今此新除,又是臣狼狽之宿硏,則其不可冒沒承當也,決矣。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趨詣闕外,悉暴情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明,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遞臣新授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若是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於方伯之職,決不可復冒,而怵畏分義,黽勉出肅,拜辭文陛,今將有日矣。臣父母墳山,在於畿內廣州地,而身縻外官,久曠省掃之禮,今又遠離,尤切雨露之感,玆敢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矜諒至懇,特於未辭朝之前,俾得往省,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式暇}}。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韓翼謩{{*|在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東方。 ○下直,永春縣監朴師漢,珍島郡守申震熽,鎭海縣監高處亮。 ○趙鎭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旣有只推之命,卽今院中苟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以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又啓曰,以大司諫徐宗燮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鞫坐進去,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鞫坐進去,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外,正言趙明履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其無他介嫌之端,而不過久任,亦不過三度未徹,而特招特推之下,每違召命,嶺閫差代,豈可久曠,而有命已久,尙不擧行,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若曰久任,捨本兵奚先?雖每日十違召牌,予志固定,雖解職之心須勝,不顧分義紀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釋之下,如是撕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金尙奎爲兵曹參議,金漢喆爲兵曹正郞,尹汲爲兼西學敎授,兪健基爲東學敎授,金尙耉單付典籍,梁賢渭單付氷庫別提。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行都承旨李瑜進,無政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韓益謩爲假注書。 ○傳于趙鎭禧曰,堂后實官,頻數出代,政院,申飭。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任{{!|𪼛|⿰王集}}、申思永。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冢宰之任,曠已久矣。批旨開釋,特敎牌招,而若是固執,事體分義,豈可若此?明朝更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輸送,則以爲,迫於嚴命,雖未免入城,罪犯疊積,不敢以職名自居,而冒受常祿,義例不當,恩旨之下,終難祗承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罪人世進,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一款,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罷職,代以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洪啓裕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以前持平申思永,差下,而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金相翼,猝得重病,不省人事,症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闕內重地。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黽勉承命,挨過大政,尋常乞遞,實出苦懇,而予告至三,視同例讓,惶悶抑塞,不省所措。臣於本職,才望之不稱,姑舍勿論,惟是堂從兄弟,替傳銓柄,事未前有,大駭物情,區區私義,萬萬悸懍,抵死必遞,自矢于心矣。撕捱至於六旬,違牌過於六十,罪積理極,終未蒙譴罰,而夢寐之外,忽到於迫隘戰隕無所容身之境。臣下之於君上,不敢全無變動,有若角勝,不得不冒沒暫出,而初欲只參數政,以伸分義,還復引入,以存廉隅。旣出之後,爲政迫頭,累勤催促之敎,重念未過都政而祈免,則決無準請之望,而徒爲飾讓之歸,故又不免因仍耐住,惟以都政,爲限。此則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孰不知之?向者臺章一發,臣之罪釁盡露,此亦爲臣當遞之資,而一疏承批,旋卽冒出者,惟都政是急耳,今則都政已過矣,臣責已塞矣。於是而猶不知退,淟涊蹲據,則從前瀝血之至情,反爲徼寵之僞辭,而眞不免於貪戀權勢,縱恣無恥之鄙夫,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至於大政時,做錯之事,非一,誚責之言,交至,臣之已試罔效,不堪任使之實,此亦可見,其間亦豈無難安可辨之端,竝姑不敢謾及矣。噫,今臣必遞之義,較然明甚,有死而已,不可復出,以殿下之至明、至仁,亦宜早賜矜允,以全進退之禮,何必使其積犯逋慢,終於被譴而去,然後爲得哉?玆敢疾聲呼籲,以俟處分。伏願天地父母,察臣情私之兢蹙,無一分更冒銓地之理,將臣職名,亟許鐫改,不惟微臣之得遠恥辱,私分萬幸,其於聖明礪廉恥興士節之道,不爲無補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讓?又況守令事,已知過中,於卿何嫌?今若許解,初何費力强勉?卿之此讓,非特事體之苟若是,豈上下篤實底意?卿其安意勿辭,從速行公。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一病支離,乍動必添,向日郊次,恭瞻羽旄,而翌曉廷候,乃不能自力,顧亦不敢輒煩疏章,以請譴罰,病裏惶懍,久益無措。仍伏念自臣蒙恩休致以來,本居鄕而反來京舍,已謝事而坐縻公食,居常慙慄,實有以退爲利之懼矣。至於周急之恩,一年三次,誠爲過分,雖曰有例,寸心恒不自安。休退元老之昔年辭此賜也,臣以首相,登對陳稟,循其請而減定,此則臣所明記,故前春再箚陳懇,請從其時所減之數,幸而蒙恩許矣。若乃元老之己酉申辭,更蒙全減,係臣去朝後事,全未聞知,今玆歲時辭疏,亦所聞槪,臣致事以來,邸報之屬,人有送示則覽過,不送則不索覽,多所間斷故也。今因諸司人之來致物種,偶有耳剽,取見地部文書,始得其委折,臣之耄昏不省,辭小受多,極可愧悚,念於元老之合優異也,而猶且曲軫而垂許,則豈或於賤臣而異施,徒使恩例不均,私分彌蹙也哉?玆不敢承受,而昧死悉陳。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收回臣周急之賜,俾臣不爲越例叨濫之歸,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疏箚具悉卿懇。此乃舊例,卿何過讓?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於前月初九日,親鞫入侍之時,猝患胸膈之痛,呼吸俱礙,言語間斷,退伏帳殿之外,覓藥救急,幸免昏窒於前席。及至初夜罷對之後,舁還私次,强呑數匙粥飮,不移時上沖之氣,自肚腹直至胸脅之間,手足厥冷,省覺全昧,半夜邀醫,雜試鍼藥,僅通一線氣息,而自是之後,胸腹之中,常若烈火焚灼,糜粥之飮,亦不順下,寒戰日作,眞元日鑠,氣促bb而b不得臥,膈鬱而不得睡,抱枕宛轉,瞪目達宵,首尾已閱兩朔矣。醫言多岐,藥路靡的,三旬之內,九易湯劑,而別症層生,危兆百出,若是而尙何望復起爲人也?念臣本以癃孱虛脆之質,纔經草土於六十之年,精神氣力,已無餘地,澌敗羸毁之狀,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抑亦聖明之所俯燭,而今於積傷之餘,罹此非常之疾,一日二日,轉輾至此,非復醫藥可爲,惟當飾巾待盡,而只是名係朝籍,身帶虛銜,職事曠廢,非所暇論,而每當淸蹕出入之時,昕庭起居之班,一味昏涔,廢闕常禮,雖其濱死殘喘,無復可責以人理者,而纊息未泯之前,其何敢一刻自安哉?噫,如臣無似,受恩三朝,致位至此,報蔑涓埃,罪積尸素,不幸遲暮之年,重嬰痼疾,筋力奔走,亦無其望,只有撫躬自悼,伏枕悲泣而已。今臣諸症之中,心火尤劇,心苟不安,病輒加劇,倘蒙天地生成之恩,曲軫於帷蓋之義,使得以解職居閑,數年調養,則庶或可以安意將攝,復尋生道矣。然則隨分盡力,死生圖報,豈無其日?區區至願,惟在於此,而螻蟻微命,亦何敢望恩於蓋高之聽哉?顧臣所叨本職,雖係閑局,亦不宜無端虛縻。至於籌司兼任,當此聖上飭礪群工之日,尤不可以床笫奄奄之身,一向充數,以益其瘝曠之罪,玆敢倩人構疏,仰首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憐臣垂死之狀,察臣危苦之懇,亟許盡解臣本兼兩任於一息猶存之前,俾得隨便調治,或冀生路,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召命,十有三矣。論其罪戾,萬戮猶輕,其間特推屢加,嚴敎頻降,臣雖迷頑,苟有一分可强之勢,何敢日事違傲,甘自陷於犯分蔑義之誅哉?誠以難進之端,有若千重鐵關之在前也。迺者十行備忘,辭旨截然,責諭非常,有非臣子所敢聞,繼又天牌狎臨,臣豈無竭蹶趨承之意哉?顧以必遞之義,自劃於心,牢着肚裏,轉動不得,有死而已,此職未卸之前,無非臣慢命之日,罪上添罪,罔知所措。念臣忝竊重任,歲再易矣,冒行大政,已三次矣。世所謂銓官之瓜限洽滿,而自古居是任者,果gg過g三政而不遞,一未之有也。且以前後聖敎中久任一事,言之,臣之濫據,歲月已多,今雖解免,不當謂之數遞,而本兵之久任,亦未有如臣者也。況久任之效,在乎得人,如不得人,爲害反甚,冗司漫局,尙云然矣。況夏官之長,何等托重之地,寧可以匪其人而遽議其久任哉?臣於見職,初不着題,黽勉一出,挨過至此,蚊負力盡,驢鳴技窮,循省已往,無非罪也。當此之時,得免人指議,實臣之幸耳。若復當去而不去,遲回顧戀,一任盤礴,則正是無恥之一鄙夫,不但人不食其餘,天必厭之,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臣之初計,只以都政爲限,而意謂過則必遞,亦不料虛帶曠任,若此之久也。最是嶺閫差送,成命有日,擧行之慢,又是臣罪,臣日夕憂悶,寢食殆忘,惴惴焉若芒在背,蹙蹙然如桎加身。唯願速就重勘,少安私分,故瀝血爲辭,緘封呈院,至再至三,而一向退却,不許捧入。如臣庸陋,職忝卿列,而西銓之任,亦非等閑,南閫之差,又不可稽遲,則出納之地,惟事阻搪,果可爲惟允之道,而或不無觀人以爲之取捨者,臣竊慨然也。玆敢不避瀆擾,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諒微情之懇迫,亦軫重務之曠瘝,卽日許遞,俾公私萬幸,是臣至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者備忘已諭,卿之此讓,其涉太過。本兵重任,豈可久曠?嶺閫差代,豈可若是遲滯?須勿過辭,卽速行公。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於昨日,纔罷試場,始聞有館職之命,而天牌儼臨,在臣分義,宜卽祗謝。第念三司之職處義,與漫官異,憲府引避諸臺,尙未處置,則臣不可徑先冒出,卒犯違傲,走出闕門,惶隕震惕,恭俟譴何,不意聖恩偏加,旣靳例罷,召牌復辱,不得已趨詣禁扃之外,而情勢難安,姑未暇言。臣之老母,本病沈綿之餘,昨因失攝觸風,齒痛復發,達宵苦劇,氣息澌綴。臣神心焦熬,實無離側就直之望,冒萬死敢暴情懇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職,俾臣得以救護母病,不勝至幸。臣無任煎迫懇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箚曰,竝引嫌而退,便服一事,旣歸錯認,揆以臺體,元無可嫌,同參試所,未及引避,嫌難處置,其勢同然。請持平金尙重,掌令李光湜,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 ○下直,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餘氣,已盡快愈乎?日昨批答,有備員入診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bb殿b、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古城僉使朴泰柱處,給送。 ○又傳于趙鎭禧曰,按覈御史李喆輔,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趙鎭禧曰,下直邊將,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事多苟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式暇出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以式暇,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柳儼,親病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將赴鞫坐,廳中只有臣瑜,而左副承旨李濟,旣已行祭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旣已在外,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旣有成命,而尙今遷就,事極未安。兵曹判書尹游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連事撕捱,尙不出仕,事甚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坐不可一時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曹參議徐宗玉原單給之,亦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屢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復之後,旋卽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沈宅賢爲兼判義禁,金錫一爲兵曹佐郞。 ○兵批,判書尹游病不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當於二月二十五日,受出修正,而以慶尙道會案,限內未及上來,故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慶尙道會案,今纔來到,御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金始慶疏曰,伏以臣於今月二十二日,伏承聖旨,以臣爲承政院右承旨,有斯速乘馹上來之命,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病俱苦,若無抗顔自力者。臣於向年,受侮於本牧,非比尋常,本事之關係,不輕而重,不獲已附陳於辭疏之末矣。自上以猥細之事,載之章奏,至有特推之命,伊日臣疏,不及登徹,未經睿覽故也。臣誠惶悚震惕,至今未已,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晏然。今不敢追提往事,更瀆天聽,而王人之見制於守令,受此無限凌藉,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王朝三百年體統綱紀,緣臣而壞損無餘,其羞當世而辱搢紳,極矣,臣將何顔面,冒沒復立於朝,以玷近密之崇班乎?此爲臣難進之一端,而且臣年迫八旬,累經死病,軀殼徒存,神識全昧,右手因毒疽而攣縮牽痛,左脚緣濕痰而麻痺不仁,飮啖轉側之節,亦且須人,作一未冷之屍者,今已五六年所矣。又自換節以後,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頭疼胸結,痰火bb上b升,呼吸喘急,勺水不下,頃刻之內,昏窒無常,奄奄凜凜,朝夕待盡,雖床簣之間,亦無以運動,尙何有擔舁登道,致身京輦之望哉?自念一介微賤之臣,早竊科第,濫廁周行者,今已五十餘年矣。厚沐三朝生成之澤,前後踐歷,罔非踰涯,數年之間,馹召頻煩,臣非木石,寧不知感?未死之前,一登文陛,仰瞻耿光,歸化鄕廬,是臣區區至願,而輒緣賤疾,荐違恩命,素心緯繣,臣節虧缺,有臣如此,不如無生,瞻望雲天,但有涕零。顧此危篤之疾,旣非一時偶感,莫重出納之職,不容曠日虛帶,玆敢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加矜察,亟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安意就盡。且治臣積逋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刊名仕籍,勿復檢擬,俾安微分,不勝萬幸。臣旣以情病,不得應命,則驛騎之來待與否,固不暇論,而臣之忝叨本職,今幾一旬,本道給馬公事,尙不來到,馹召之命,何等重大,而如是淹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在外承召之臣,若値朝家有事,雖欲及期馳赴,其勢末由矣。前此此弊,非止一再,而今又如此,近畿尙然,遠道可知,其在緩急,所關甚重,不可一任其緩忽而置之。伏願聖明,令本道道臣,另加申飭,俾無如前之弊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者,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馹召之遲滯,極可駭也,令兵曹,各別飭勵焉。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母,年迫九耋,寧日常尠,而近添感冒,委頓床笫矣。昨聞臣弟尙魯登第之報,病裏喜甚,開戶扶坐,以致風寒外襲,齒痛猝劇,達夜叫苦,全未交睫,朝來痛勢不止,氣息益復凜綴。臣之情理,實難暫時離側,而方帶金吾之任,適當開鞫之時,不得不抑情來赴,而以此情私,萬無鎭日參鞫之勢。伏乞聖慈,特垂仁恩,命遞臣金吾兼任,一以得便救護,一以毋滯鞫事,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情理若此,兼帶之任,今姑許遞焉。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素患阿賭之疾,陟加於浹旬供劇之餘,兩眥赤爛,內肉突生,殆至於不辨黑白。夫堂后之任,專事筆翰,而目之所及,手亦從之,今臣目疾如此,則手安得如意從令,以毋負職責也哉?玆不得不尋單祈免,以爲趁時調治之計而已,非敢出於一毫圖便之私也。及臣出來,得見臣母,宿患勞痺之症,自數日以來,越至添重,風痰流注而手足盡痿,虛火上升而食飮全却,眞元消索,氣息綿綴。臣母此病,積有年所,一失調攝,輒復發作,蓋向來風寒之際,所傷不少,而卽今症形,視前尤加。臣於在直之日,略聞舊恙復發之漸,而猶未知如是苦劇也,臣責家人之不卽傳報,則以爲,臣母慮臣驚動,而或有徑出之擧,使之掩諱不傳云。臣於是,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有病,而不能使臣母不知,臣母有病,而臣則全然不聞,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以孑然一身,旁無兄弟,醫藥扶護之節,全在於臣身,而伏聞昨日假官望之入啓也,以實官之頻數遞代,至下申飭之敎,更有牌招之命,臣不勝惶悚悶迫之至。臣母之病,如不大段,則今於申飭之下,豈敢爲偃蹇自便之圖,而症勢之苦重,如右所陳,區區臣病,有不足言,玆敢隨詣闕外,冒陳情悃。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俾盡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持平金尙重疏曰,伏以臣,自遭向來人言,矢心自劃於臺端,而因一避辭,復騰脣舌,誠不欲更有云云。然第別般可怒等語,顯有題外不平之意,抑豈有別般意思,而乃反移怒於臣耶?不能明辨虛實,而以試所二字,明言之,不能明知誰某,而以寒心二字,明斥之,則凡爲監臺諸臣,烏得晏然,而在人則徑自論斥,在己則不欲侵犯,爲今之臺官,誠亦難矣。雖然,臣以已遞之人,其去就與違罷之諫臣,無異,而天牌儼臨,不得不略陳短章。伏乞亟賜鐫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於疏未,適有所懷,請以一二大體,略言之。噫,悠悠國家事,誠不無可憂,而今日進言者,未嘗及此,夫孰知疆內之虞,在於已然,域外之患,藏於未覩乎?殿下洞觀前史,歷驗治亂,亂逆固何代無之,而其大橫小肆,朝驚夕擾,今日無鞫獄,則明日有之,此道無凶書,則彼道有之,前者旣誅而後者不戢,一事纔了而他事復出,致令四方人心,殆至於視若等閑之境者,從古以來,莫今日若。臣未知上天至仁,何爲生出此輩,使百世難遇之聖君,遭千古極否之艱運耶?今之勢,誠有至難者,京外譏察,所以防非常也,王府訊鞫,所以懲不軌也。譏察而得其可疑者,則不得不拷掠之,拷掠而知其必死焉,則又從以上變之,旣已上變,則安得不設鞫,旣已設鞫,則安得不閱實乎?重以諸路掛書之變,前後相續,守令則出於境內也,故不敢有諱於道臣,道臣出於道內也,故不敢有諱於朝廷。關係至重,有不能自擅之致,而虛實之間,亦不得不一切按訊,彼凶孽之蓄毒者,潛而爲怨國之說,姦宄之挾感者,顯而爲誣人之計。近來變怪之層生,亦未必不由於此耳,殿下則雖以審愼之意,每示寬平之道,群下則惟以痛惡之心,自主窮治之論。夫以今日之人心,欲鎭今日之世道,則旣不可以藥石,治疾,亦不可以干戚,解圍,臣亦莫知其何爲而可。然世變愈往而愈滋,人紀愈往而愈斁,中外群情,殆無一日寧安之時,靜念及此,臣實痛心。臣之此言,實近於書生迂闊之談,而竊謂朝廷者,元氣也,四方者,肢脈也,元氣壯則肢脈不足憂,而顧今黨議多岐,朝象不固,徒懷形跡之小嫌,未聞心腹之敷奏。無事則恬若尋常,有事bb則b苟冀收了,雖鞫獄屢出,世道可虞,而其平居燕處,遠憂深惕者,毋論大官、小官,能有幾人?臣意則譏察之政,不可偏廢,而譏察之弊,終不可不念,訊鞫之體,唯當主嚴,而訊鞫之擧,初不可不愼。至若諸路投書,則又有曉然易知者,假令凶逆之徒,潛圖不軌,則惟恐逆狀之昭著,又何必渠自宣露,而此其意,不過訛惑人心,驚動上聽之計,則向來聖上之處分,眞可謂卓越千古。雖以日昨言之,霜露展陵之禮,只隔一宵,喉院之求對請寢,雖出於萬有一慮之意,然人主一動靜之間,關係瞻聆,軍衛已戒,乘輿將駕,則只因一時過愼之戒,致啓四方驚疑之端者,亦非細事。殿下之斷然必行,有以見大聖人作爲之出常,則聖王恢廓之規模,固非群下所可及。第事變難測,惟當警戒於無虞,當愼者不可忽之,當治者不可縱之,而殿下之慈諒惻怛,常勝於威斷剛毅之體,故擧措之間,或欠寬猛相濟之道。今後操縱舒慘之際,惟願更加聖意,禮敎刑政,必須竝行於其間,然後人可以復其常性,國可以賴其常紀,毋拘姑息之政,毋忽寬遠之圖者,是臣區區之望也。雖然,域外之憂,又有大者,胡元百年之運,天已厭之,久矣。彼之盛衰,不足爲我之欣戚,而今則利伸否譒之權,在彼操術之中。凡我所請,無不曲副,則動色相喜,如受大惠,而奉使者,又因緣曲逕,希覬彌縫,如象舌之徒,固安知不宣露事情乎?況逆種漏網之輩,猶未跟捕,潛商犯越之類,多少逮繫,國憂未靖,邊釁屢生,則我之凡百動靜,彼無不知之理,而事在疆外,漠然不以爲意,此豈不萬萬寒心耶?必如朱子所謂修政事攘夷狄之外,了然無一毫可恃,然後其休戚存亡,在我無關,而殿下試思之,環顧中外,何事爲可恃乎?目今戎政之疎弛,到底皆然,試以今日京外言之,紀律不嚴,操鍊不肅,其能整頓軍政,收拾軍心,有若朝暮對壘之時,豫爲之備者,臣誠蒙闇,未或有聞,一値緩bb急b,何以制變?日昨陵幸時,日勢未晩,而觀光士女,雜沓橫騖於行陣之間,軍校熟視,亦不之禁戢,小者如此,大者可知,京師如此,外方可知。臣謂中外掌兵之臣,頻加警飭,必令留意戒備,毋或疎虞,而至若西邊,則尤宜另飭於道臣、帥臣,以爲有備無患之戒也。向者湖南之變,尙忍言哉?雖不知何等妖孽,罔畏天日,爲此窮凶至惡之擧,而渠旣藏形匿影,則譏捕固自未易,然致令覆載難容之賊,尙保首領,神人之憤,其何以少洩也?趙虎臣之自願換邑,未必不出於擔當窺捕之意,而苟能善自詗察,則礪山、南原等耳。彼旣自願,而道臣、朝家已從之,畢竟不能得,而又無責罰,則殊非嚴懲日後之意,臣謂虎臣之削罷,斷不可已也。王者辭令,貴在簡重,人臣分義,當主截嚴,而向來禁推玉堂判付中,不立今朝等敎,有非在下者所敢聞。誠使兩臣,果有一毫近似於聖敎,則流放竄殛,固無不可,而只以一時督勉之意,要作十分迫隘之界,則旣欠愼綸綍之義,亦乖禮臣僚之道。然爲臣子者,得此嚴敎之後,設有難進之端,唯當陳章待勘,而伊時朴弼均之偃然坐違,視若循例牌召者,揆以道理,誠極未安,以致王言不尊,臣分不嚴,則事雖已過,決不可例罷而止。判付中四字嚴敎,則宜命收還,而朴弼均則亦宜罷職不敍也。京外上下官,禮貌自別,體統宜嚴,而近來文士傲亢,武臣驕縱,一守宰之乘怒也,則雖係民事,而方帶營裨,惟意捽曳,一帥臣之快憤也,則非比軍律,而曾經法班,至請棍打,事未前聞,有關後弊,則具宅奎之特命拿處,旣出尊體貌之意。文士傲亢之習,固所當懲,而武臣驕縱之風,不可滋長,統制使金潗,亦宜重推警責也。槐院分館,係是掄揀新進之地,雖或遺珠,宜戒濫竽,而正字李晉吉,本以猥瑣之徒,冒玷簡選之任,前後圈坐,唯以沮戲爲事,公議喧騰,莫不爲駭,臣謂晉吉,宜命刊汰,而使之從速會圈也。顧今嚴懲汚吏,實爲勵世道之一大政,而安允中之中間受賂狼藉,難掩於捕廳各人之招,京師如此,將何以懲戢外方?臣謂允中,宜命拿覈重勘也,臣於殿下之禮使大臣,竊有慨然者。左相之秉心、持己,自有一世公議,不幸遭罹讒誣,以致不安於朝,殿下之至誠敦勉,實出於倚任勿貳之意。其在禮使之bb道b,唯當務積誠意,不期致而自致,不然則禮遇嚮用之方,亦豈無道,而路上駐蹕?至以與同去留,爲敎,必欲倉卒迫阨,俾不得轉旋自由,則到此地頭,大臣亦無以自措,而試所進去之命,又在於引入陳懇之時,此或有乖於古聖王敬大臣之道,臣竊惜之。名流語默之義,不宜自輕,而南泰良之向來入臺,適在大誥之初,慷慨引避,若將有爲,而三牌違傲,終至坐罷,抑未知一時匪怒之敎,有何終始不可出之義耶?雖以日昨言之,聖敎開釋,可謂曲盡無餘,而館直徑出之後,又復力費撕捱,其所擧措,恐非一箇誠實之道,謂宜略加責勵,而第向日筵敎,終未免失言之歸,竝與臺閣言事之疏,而歸之於欲徹辭疏之資者,殊非恢廣聽納之道,亦乖禮待三司之意,今後則另宜加意於辭令之間焉。辭受,乃士夫之大防,廉恥,卽國家之四維,李匡德之始旣撕捱於內職,終又逡巡於外除者,論以大體,誠似太過,而特因辭卑居尊之嫌,必欲不赴於寵擢,則絶塞遠補,終未免處分之過中。由此而躁競貪進者,專以趨走,爲恭,皎飭自好者,皆以傲慢獲罪,則有關世道,恐非聖朝勵廉之義,而論思之言,反沮廟堂惜才之意,臣實慨然。如匡德,則辭受一節,亦足可尙,事雖已過,宜有反汗之道也,試場至重,公會至嚴,而海南縣監趙東夏,以年少參試之官,太占便宜。初無身病之可言,而必欲厭避試役,敢以變通,草記受諾之後,當寫試記云,而偃臥依幕,全無動意。伊時武將中一二試官,皆言事體之寒心,而屢次往復,終至勉許,則始乃出坐試廳,擧行凡事,雖未有何意思,又復中止,而國綱之無復餘地,誠非細憂。及除南邑,恚其遠殘,又以此時飢臺何不彈我等說,發言稠坐者,蓋其地閥勢力,稍有可恃,故全無畏忌,莫敢誰何。似此驕妄之習,另宜裁抑,而大政時,至擬極選,過示奬用。臣謂宜命罷職不敍,分付銓曹,姑勿檢用也。情地危蹙,無路詣臺,草草蕘說,不得不以疏代啓。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爲切實,可不留意焉?其中頃日路次敦諭,大臣深諒敬大臣之體同去留之敎,無乃誤聽耶?趙虎臣事,飭勵則可也,豈曰深非?照律公事判付,令政院入之。安允中、朴弼均、李晉吉事,依施,南泰良,從重推考。趙東夏事,亦依施,而檢擬早晩,在敍用之遠近,有何姑勿之定式?金潗事,曾諭筵中,非惜推考也。可以飭勵京外軍門者,令備局申飭。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猥辱聖揀,謬膺使命,逃遁不得,黽勉苟承,按事四箇月,閱囚殆不知幾人。顧臣明不足以燭理,識不足以濟事,而拷掠之下,情僞易混,訊覈之際,弛張難平。就其中一有枉罹,而矇不之省,則在國爲失刑,在臣爲溺職,溺職之罪,止於一身,失刑之責,歸於何地?臣以是夙宵兢惕,不敢頃刻自安,每一聞奏,未嘗不十分難愼,而許多罪囚,安保其一一無冤,許多情節,安保其件件無錯?特朝廷未暇綜核耳,苟按簿而求其失,則臣罪必多。是以,其身雖復命,其心猶竢罪,乃者特賜前對,玉音溫諄,且有明日次對偕入之命,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念臣當初膺命,旣因使事,則今又以使事入侍,豈有可辭之義,而第館職之至今虛縻,實爲大羞恥,在道控免,蓋出中曲,而乃未蒙恩許。竊料聖意,非以臣爲可因仍,特借一時之號,以重使事,如假銜之比耳,今則使事告訖,更何所憑依,而遂可一日冒也。至於情勢二字,誠不欲每每煩提,以浼聖聰,而睢盱轉甚,噂{{!|𠴲|⿰口沓}}交加,至於徐宗燮之疏出,而語意絶悖,詆辱非常,臣於此,雖欲隱默,又何可得也?噫,今日不消許多紛紜,只有一事可以道破者,夫以癸卯科,爲不正者,其意豈不曰非逆而强號逆也耶?誠使非逆而謂是忠亮之枉死,則直請伸理,洞然昭洗,一翻前案,然後所謂討逆科,又從而罷削之,以黜其不正之名,豈不誠光明正大,而今則不然,逆旣自若而不敢伸,科亦仍舊而不敢論,特欲空言而斥其榜,臣未知所斥者果何事,而所秉者又何義也。此則旣然矣,而忽又拖出敎文之說,欲爲脅持之資,臣未知此科之設,由討逆乎,由頒敎乎。科旣由於討逆,而頒敎只是討逆後擧行一事,則今以頒敎,爲設科之本者,其果成說,而藉令設科,眞由於頒敎,敎文中鏡賊凶言,不過渠自逆耳,顧何預於科事哉?彼欲探本而索言,則自上處分,如日月之昭揭,自知其不可遽撓,欲捨而不言,則又恐其頭腦破落,而一朝無所據。於是乎左摸右索,求說不得,乃以敎文,爲辭,硬作禦人之欛柄,而其實則意東言西,假此售彼,士大夫宅心持論,決不當如是之苟且而不白直也。至於自訟之稱,尤不滿一笑,臣本無冤可訟,所訟,乃義理之公耳,彼則曰私黨不可背,而臣則曰彝倫不可斁,彼則曰一時之好惡可逞,而臣則曰千古之是非可明。此其一公一私,不啻若白黑之較然,人之稍有知解,而能辨天地間有綱常二字,則惟當愧悔摧謝之不暇,而不惟不能自反,乃反歸人於自訟之科。噫,臣雖淺狹,豈因自己事而與人呶呶爭口氣者哉?嗚呼,古之爲臣也,見無禮於其君,則痛心疾首,斥絶之惟恐不嚴,今之爲臣也,見其凶于國,而瞋目張拳,扶護之惟恐不力。人有辨之,則又從而肆然顯斥,曰無憚,曰無恥,天下事誠有所不可知,而世道人心,可謂末如之何矣。雖然,自有此事以來,筵敎之飭勵,批旨之誨責,凡幾遭矣,至於嚴君父於百代,扶大義於萬世,十九先後,亦有輕重等敎,何等明正,何等嚴截,而略不顧憚,益肆跳踉。顧以君父之所不能勝,義理之所不能屈,而乃以眇然一疎逖之臣,輕犯當路之氣勢,徒手而攖其鋒,率口而觸其怒,甚矣,其愚且妄,而多見其不自量也。噫,臣之得罪於人,已多矣,孤根易撓,衆怒難任,咎在滄浪,尙誰怨尤,而第一往一來,了當無期,緣臣之故,而惹朝廷之是非,煩聖上之酬應。每念此事,實深惶恐,惟有絶意仕宦,斂跡圭蓽,然後衆怒可謝,私分粗安,而都無事矣。庚牌在門,義不敢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闕下,而畢暴危悃,仍卽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萬分難强,察臣籲呼之一毫非飾,亟賜鐫免,永許屛斥,俾得以優遊沒世,則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注書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按覈御史李喆輔,下直邊將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進伏曰,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眼候有餘氣乎?上曰,猶有餘氣,而不大段矣。命均曰,燭下看文,何如,而或有妨於開睫耶?上曰,猶不惺惺矣。命均曰,或受鍼,或洗百沸湯,則似有效矣。上曰,此則勤者爲之,如我善忘,無奈之何。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連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三十貼進御後,不爲無效,挨到夏間,猶如此,庶可愈矣,爲敎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診之,可也。權聖徵診脈候退奏曰,左右三部,比前帶數,而大抵脈度平和矣。上曰,數之爲言,近來初聞,良可奇也。應三診脈候退奏曰,左三部似帶數,右三部似帶闊矣。上曰,先行引見後,丸劑議進事,當下敎,御史姑止,下直邊將,先爲進來。永宗僉使鄭恒寧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永宗僉使鄭恒寧也。上曰,履歷。對曰,臣參甲申勸武科,爲武兼宣傳官、監察、光陽縣監、輸城察訪、德川郡守、羅州營將、慶興府使、龍川府使、禁軍將、金海府使,以守禦千摠,除授是職。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及赴任,不能詳知本鎭形勢,而第本鎭,以防營,凡於變通事,大則狀聞,小則論報備局矣。上曰,永宗,爲沁都猗角之勢,行宮修改時,備局,顧助物力,似好。命均曰,前僉使崔鎭漢,連値凶荒,且無物力,未及修補而遞矣。恒寧曰,小臣到鎭後,觀其形勢,當爲修葺矣。上曰,次第進來。注文島僉使尹弼殷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注文島僉使尹弼殷也。上曰,履歷。對曰,己酉年,別軍職除授,辛亥出六,今此都政,以久勤,授是職矣。上曰,所懷。對曰,戰船所屬七隻,今年當新造,而本鎭物力,無以辦備,莫重戰船,實無完固修造之勢,是甚惶恐矣。上曰,此僉使可展布之時,各別惕念爲之。古城僉使朴泰柱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古城僉使朴泰柱也。上曰,履歷。對曰,甲午出身,甲辰爲守門將,丙午出六爲部將,辛亥爲訓鍊主簿,壬子爲訓鍊判官,今都政,除是任矣。上曰,何處人乎?對曰,黃海道文化人也。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鎭,未知有何弊端,而若有弊瘼,則文報營門,以爲奏達之計矣。馬梁僉使李尙俊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馬梁僉使李尙俊也。上曰,履歷。對曰,壬午出身,入屬禁旅,以久勤,爲淸江萬戶,遞後五考五上,爲實習讀兼能麼兒郞廳,以久勤,爲是任矣。上曰,所懷。對曰,本鎭新設,臣姑未赴,下去後,有可達之事,可以轉達矣。梨津萬戶申翼昌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梨津萬戶申翼昌也。上曰,履歷。對曰,隨行禁軍二十三年,兼捕盜軍官,今都政,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任,未知本鎭之形勢矣。上謂李瑜曰,一體宣諭,可也。李瑜顧諸邊將曰,退去,聽宣諭。上曰,何必退聽?於前席,使之聽諭,可也。仍下敎曰,邊將雖與守令,有異,如是飭勵之後,若有侵虐之事,則前頭當有繡衣廉問之擧,各別着意奉行之意,分付。瑜依敎宣諭後,仍奏曰,旣已宣諭,邊將等,先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命御史進來。李喆輔進伏。上曰,往返首尾多日,果能仔細査驗,而御史之心,亦無未盡乎?喆輔曰,許多罪人,反覆推覈之際,自致日數遲延,臣竊惶恐。大抵金世丁、徐夫成、金貴同等,三領將同力作變,三領將軍人,至於五十餘名,而正犯被捉者,殆近三十,橫罹者亦多有之,一一査驗區別,猶恐其一毫未盡,而臣本智識昏暗,安保其必無未盡之弊乎?上曰,此等皆同時犯越耶?喆輔曰,世丁等,則八月十四日越去,夫成、貴同,則八月十六日越去,而入往羅多洞後相逢,相議作變矣。蓋其殺掠情節,已悉於前後狀聞,而羅多洞事,明白無疑,罪人二十六人,一倂承款之後,猶慮虛實之或混。其中金貴同一人,試爲招致於前,三領將留幕處及胡幕所住處及當初殺掠節次,更爲一一盤問後,貴同則留坐面前,而他各人,次次招問,則一兩人外,所告皆與貴同,言相符,少無差錯。雖以此一事觀之,斷無可疑,而至於細洞事,當初世丁、夫成等承款,非不爛漫,而屢次推究,疑端甚多,臣意則終似未審。大抵江邊犯越之弊,非今斯今,若欲一一覈出,則江界一境之內,不犯者能幾人乎?眞所謂誅之則不可勝誅。今日世丁等,雖伏法,犯越之弊,終不可禁,前頭之憂,恐不細矣。上曰,卽今亦有犯越者乎?喆輔曰,此是利源,卽今亦安知其不犯越乎?大抵奸民,貪利冒禁,國家生事,情狀絶痛,渠等旣已就服,則法當應死,豈可付之生議,而其中或父子同參,或兄弟俱犯,孽雖自作,情則孔慘。況此輩有將有卒,有首倡有脅從,則似不無參酌區別之道,前例亦如此矣。上曰,此事明日次對,御史同入更達,宜矣。上曰,旣下敎矣,賓廳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出榻敎。}}瑜曰,御史先令出去乎?上曰,唯。命均進曰,旣承敎矣。湯劑姑停,丸劑劑進,可乎?上曰,消詳爲之,可矣。聖徵曰,用藥之道,無貴賤同然。卽今聖候,下元之氣不足,太扶陽邊,恐是可畏矣。上曰,是則不爲怯。予自十五歲前,服膃肭劑,而十五歲復服之,猶有效矣,今則雖服無效,蓋壯陽之氣,不足而然,末如之何也已。卽今年過四十,尤無可怯者,而過與不及,予亦所以自思也。命均曰,膃肭劑完備,且好矣。應三曰,求嗣之方,雖閭間,多有爲之者。今日議藥,關係至重,不可不深思而議之也。上曰,予亦知其然矣,而末如之人,亦有道理乎?命均曰,豈無如許道理乎?上曰,予自二十歲,在禁職時,或至月餘則不爲無心,而今則尋常,與老人末如者,雖異,大抵下元之氣,未實之致也。應三曰,卽今上候,眞陽邊似不足,專用補劑,以臣淺慮,恐爲得宜矣。上曰,俄者下敎,已悉矣。金應三所達,不無意見,然則八味元加味劑入,可矣。聖徵曰,臣意此藥,恐爲揠苗,不可輕施之矣。命均曰,外醫所見,各自不同,更加消詳,好矣。上曰,經驗者有之乎?命均曰,不知病源之如何,謂之經驗而試之,此不可也。寅明曰,八味元材有所儲,雖明日劑入乎?上曰,兩數使之定也。寅明曰,朝臣之中,亦有服之者,而兩數自在方文中,卽於此定數爲好矣。上曰,果是幾兩乎?聖徵曰,五兩爲是矣。上曰,古菴心神丸盡服後,此藥繼服耶?命均曰,如此,似好矣。仍達曰,小臣今日情勢,豈有束帶入侍之理?身居保護之任,一入議藥而退去,在臣分當然,故臣今入來,而君臣之間若父子,豈不察下情乎?向日爲一時恩禮殊重,情勢迫隘,不得不冒沒隨入,而臣之所遭,與他有異,遞免之外,更無他道理。自上强令行公,臣則抵死,終不敢承當也。匹夫之志誠難奪,豈可强迫使之乎?殿下今日若許解免,則雖明日藥院鞫坐次對等事,臣當不憚進參矣。且臣職是大官,耐彈行公,斷無是理。臣若貪戀寵眷,淟涊冒出,則廉隅大防,自臣而壞,其於國體,未免爲損傷之歸,如是陳達之後,唯以退去而後已也。上曰,卿之必欲如此,予未之曉也。顧今首揆篤老,卿又引咎,國事,何以做乎?此莫非予之誠意不足之致也。揣量卿心,惟以難進易退,爲義,卿以世祿之臣,何若是悻悻哉?大臣,國之柱石,與共休戚,深爲卿慨然也。八道監司,純然一色云者,卿豈獨當?命均曰,果指臣身而言,領相固不當也。上曰,卿所引嫌深緊者,第言之,臺言何足深責?命均曰,非但臣志氣衰頹,已無陳力之望,今者不去,則全沒士夫風節,此豈不大可羞恥乎?上曰,李壽海之疏極巧密,故備忘已言之,卿不過付之一笑而已,豈如是過嫌乎?今日雖勉副,明日又必卜相,更勿爲辭。命均曰,小臣情懷,殿下猶不燭,徒切悶蹙矣。上曰,伊日送知申偕來,便是予躬自偕來,而卿猶如此,予豈不還愧乎?命均曰,其日事勢迫隘,不得不承命,仍因蹲冒,非臣之本志也。上曰,齋殿面諭之時,卿快許承命,故以爲信然而心悅矣,今反如此,卿之前所諾予者,果欺予也。命均曰,此則小臣之罪也。上曰,聽讒而解免,則適中渠願,予斷不爲此也。上曰,兵判之引嫌不出,何事?命均曰,人臣事君,有廉恥而後,可以爲之,旣經三都目,其所引嫌,似不爲怪矣。上曰,此必是謬例也。卽今出送史官而考例,豈有過三都目後必遞之理?良可笑也。寅明曰,廟薦一款,領、右相互相推諉,無有當之者,此則自上亦或知之矣。上曰,右相則道理然矣。使右相行薦,則領相有若捨置矣。寅明曰,長陵防水處,頃有尹淳進往看審之命,而淳時在郊外,不爲供職。若陵上事,急則無可論,而防水之役,比陵上事有間,旣未及勉出行公,而知委進去,崇品重臣,恐不當如是待之。淳方在長湍地,往審之命,將歸於虛,亦豈不未安耶?都提調徐命均曰,旣命往審,而坐事罷職,其復甄敍後,以往審事陳達,而未能詳悉,以致如此矣。使之私自往見,事體未安,別爲申飭,從速上來後,往審爲宜矣。上曰,大體則然。雖是國事,旣非都監堂上,京畿監司則使重臣往見,事體未安。當初下敎雖未瑩,此非辭朝而往者,使之先爲往見,宜矣。寅明曰,未行公之前,直令自鄕往審,終涉未便。臣意則宜催促其上來,待上京承命往見,爲好矣。上曰,自政院申飭,催促上來,可也。上曰,明日次對時,關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出榻敎。}}加味八味元,依前方,更加兔絲子五兩,一劑劑入事。{{*|榻前定奪。}}諸臣仍退出。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瑜,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入侍。健基讀《近思錄》,自橫渠先生作訂頑曰,止反謂不及不亦異乎六板訖。上命李瑜讀之。瑜讀自又作砭愚曰戲言,止未學爲已學七板訖。上曰,文義陳之。健基曰,訂頑一篇,規模極大,大道浩浩,誠難有下手處,而其學問肯綮,則在於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數轉語意。上曰,然矣。上曰,所謂混然中處,豈不大乎?若思物我同胞之義,凡爲人君,不能均視百姓,誠有愧矣。健基曰,聖敎至此,此乃太平萬世之基也。伏願益留意於聖學,比之於位天地育萬物,則豈非擧國臣民之所顒望者,而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訂頑結語曰,存吾順,沒吾寧也,此死生一理,陰陽消息之妙道也。至於學問次序,未暇言及,只論天地萬物一原之大體而已。於砭愚,始論心學工夫,其等級之分明,次序之詳備,雖不及《大學》等書,而以戲之一字,溯論心術精微之處,一原大體,以訂頑,看之心學精微,以砭愚驗之,則似爲學問之要訣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文義陳之。瑜曰,工夫次序,前小註有之,而以前人所言,見之,憂患或心緖紛亂之時,將西銘一讀之,自然心境快闊矣。俄者下敎,混然中處云者,眞是受用體驗之要道矣。上曰,然矣。上曰,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此何意也?旣曰老成,則亦豈有不肯下問之理耶?瑜曰,此所謂老成者,比於《詩傳》所謂雖無老成人之老成也。不過年老地高,如世俗所云自處以長者也。若是年高德卲之老成,則豈有此恥下問之病痛耶?以下文遂生百端欺妄人,我觀之,其所謂老成者,可知矣。上曰,然矣。瑜曰,張橫渠,使學者先學禮者,欲祛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也。雖以嶺南習俗言之,右道則古有學者曺植,而尙氣節,故一轉而爲鄭仁弘。右道之俗,大抵尙然諾重氣槪,故其流之弊,戊申之逆黨,多出於右道。左道則先正臣李滉,敎之以謹飭禮方,專意於實地工夫,故至今左道之俗,尙有忠厚篤實之風矣。上曰,所謂曺南溟gg曺南冥g者,爲曺植耶?瑜曰,然矣。上曰,以文集觀之,可知曺植、李滉,學問敎導之異矣。健基曰,四十板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八字,極爲諧備。凡事徒主於密察,而本源未能洪大,則必有偏滯不通之病矣。旣曰密察,又以洪放繼書之,此等心學工夫,儘是縝密矣。上曰,膽欲大而心欲小,心欲小之小字,與密察,有異耶?健基曰,少異矣。心欲小者,近於操心謹愼處也,文要察理者,只言密察讀書,皆以細密探頤,爲貴也,似與心小之意,大旨同而遣辭稍異矣。上曰,然矣。瑜曰,橫渠時,世道益下,徒是俗事,故有此語矣。健基bb曰b,若非學問中事,盡是俗事矣。豈特橫渠之時,皆有俗事耶?雖以孔、孟之時,言之,鄕原異端,擧世滔滔,則此皆俗事也。上曰,然矣。果非學問中事,盡俗事矣。瑜曰,臣於心不忘之訓,竊有所區區敢達者。臣前後待罪藥院,累次入侍,湯劑、丸劑,或有無心忘之之下敎,凡服藥之道,必須勿爲間斷,當爲責效矣。臣之如是仰達,雖不襯着,今以藥院入侍,有同執藝之諫,故敢有所達矣。上曰,仍以勉戒,好矣。文義訖,上曰,向者儒臣之徑出,不過彼此疑阻之致。尹得和爲人,予知之,雖不無病痛,其日之勸儒臣先退,豈有他意?儒臣以此疑阻,過矣。儒臣向日,以臺官,數次入侍,吾泛然看之,或疑其固滯,近來任使之後,始知之,雖不無固執,其固執乃可用之固執。此後則須滌蕩舊習,一意和同,以濟國事,可矣。上謂李瑜曰,卿纔經江華,形便,果何如?瑜曰,臣一欲仰達而未果矣。江華四面帶海,而三面則無船泊處矣。自故相臣金錫胄,築將臺之後,四面幾盡繫纜,其後商船之以間路往來者,無數。大抵我國地勢,西邊甚虛,登注島則三角、道峯,如在眼中,此爲吳、楚地盡頭矣。永寧殿靑龍邊川破處多,故臣欲修築矣,適遭臺言而遞歸,未果矣。上曰,卿見南漢乎?瑜曰,見之矣。上曰,江都比南漢,何如耶?瑜曰,倍踰於南漢矣。上曰,內城,似狹矣。瑜曰,然矣。上曰,文殊山城事,卿聞之乎?瑜曰,聞之矣。上曰,文殊山城防守之道,通津府使,臨亂可能入守乎?子女玉帛盡入,似難容矣。金東弼以爲,文殊在於越邊,不甚關緊,置之爲宜云,未知如何。瑜曰,通津事,難可區處,而亦未知其利害果如何也。健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時旣不得人和,則雖有地理,何以得力乎?上曰,常時若不善爲設施,則臨亂得力,豈可易乎?健基曰,水原之成貌樣,以獨鎭之故也。若以通津,爲獨鎭,則防守設施之際,似不無效矣。上曰,卽今廟堂,力不暇及矣。仍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受由}}。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李濟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掌令安尙徽,持平金尙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持平金尙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久不行公,詞訟重地,一向瘝曠,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廳開坐,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濟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而今日又有開政之敎,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召,尙不行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入侍退出後,仍爲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以宋寅明爲判義禁,李以濟爲掌令,李東元爲典籍,金重熙爲南海縣監。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尹汲、具德勳副司果。 ○李濟啓曰,持平金尙重,旣有只推之命,與今日政新除授掌令李以濟,待明朝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九日,閑良金世章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恩旨累下,不勝惶感,而旣不得行公,則冒受常廩,萬無其理,違拒明命,極知其猥越,而終不敢祗奉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寒食祭,宗廟以下各陵殿獻官及典祀官,當爲塡差,而除老病公頉外,無故可差之人絶少。刑官及蔭官,依近例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上添罪,合被重誅,陳章仰籲,亦涉歇後,欲一悉暴於筵中,退而自處。昨因入診,抗顔進參,仍於前席,敢陳前後罪犯,冀蒙矜許,緣臣言辭拙訥,不能劈論事理,聖敎至嚴,責以旣諾反欺,臣於是一倍惶悚震駴,汗流及踝,求死而不可得也。噫,雖於敵以下唯諾之間,不敢二三其言,況於君父之前乎?爲人臣子,而肆爲欺漫gg欺慢g君父,則其罪伊何?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負此罪名,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哉?臣之迫於嚴命,對以勉承者,恐傷國體也。不敢因仍冒沒,累煩呼訴,亦出於嚴畏國體也,而其罪狀,則狼藉昭著,唯有速伏刑章而已,席藁私次,恭俟威命。伏乞聖明,亟治臣欺君之罪,以嚴朝體,以勵臣義,千萬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面諭悉矣,今bb?b何諭?於卿無引嫌之端,無引咎之事,若是相持,徒使國事泮渙,卿胡不諒,若是過讓?卿須體前席慇懃之敎,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頃忝諫職,有數事論啓蒙允者矣,其後憲臣之疏,譏之以艱覓無礙之事,斥之以已陳之芻狗,是不但爲臣心之愧恧,其爲貽羞臺閣,無過於此。揆以廉隅,不宜復玷於臺端,而今玆憲職之除,適當鞫事方張之時,召牌踵臨,不敢坐違,詣闕陳疏,見阻喉司,情勢迫隘,實難冒沒,義在討逆,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命,連參鞫坐,淟涊益深,無面可顯,而推移無人,轉動不得,仍因累日,不敢爲控疏祈免之計矣。今因情理之煎迫,敢此哀籲,伏願聖慈,特垂矜許焉。臣父今年八十有四,衰憊已極,氣息凜凜,臣之私情,誠非離側供仕之時,而臣父居常勉戒于臣曰,汝以無才,猥蒙國恩,若非筋力奔走,無以圖報萬一,吾雖篤老,凡於職事,不可以吾病,爲辭。臣於是,不敢違越,每有除拜,輒以承命,爲恭,老人疾恙,不至大段委頓,則未嘗以親病,有所控籲矣。臣父近患寒感,連事呻吟,抑情赴鞫,亦已有日,自昨諸症越添,咳嗽苦劇,食飮全廢,元氣澌綴,俄頃之間,若難收拾。臣以單孑一身,獨自扶將,煎泣達宵,以此情理,實無暫時離捨之勢,而風憲之任,不容暫曠。伏乞天地父母,曲推逮下之仁,亟降遞鞶之命,俾得安意扶護,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治疏到院,則以已請牌招,不許捧入,顧臣煼灼之情,無以仰暴於仁覆之下,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尤不勝惶霣之忱。更乞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副校理李喆輔疏曰,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違召而罰猶逭,瀝懇而誠未格,蒙不湔之辱而束帶以趨,戴難强之顔而登筵以對,乍入旋出,進退無據,徊徨慙訟,無地自容。不自意身纔脫於禁扃,而召牌踵臨,聖造愈渥,臣情益蹙,且感且悚,不知爲措。噫,臣之蹤地,不待臣之屢陳,而聖明亦已洞悉之矣。人臣事君,雖以分義爲重,士夫持身,惟以廉隅爲防,今若怵分畏義,徒以趨走,爲恭,則眞所謂不識人間有羞恥事,臣亦人耳,何忍爲此?恩召之下,雖不得不隨詣闕下,而更申前懇,仍卽徑退。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臣於江邊事,薄有所懷,而卒卒罷對,不暇究悉,敢此尾陳,惟聖明之裁處焉。竊觀江邊六邑,僻在大嶺之外,重巒疊巘,表裏阻阨,實關西之隩區,我東之巴蜀,而與彼境,不過隔一衣帶。沿江相望之地,俱是賊路,而至於高山里之細洞,滿浦之大小束沙,閭延之兩食醢洞,理山之長洞、漢赤川、波猪江,渭原之楸洞、琵琶項、也屯、古道水等洞,碧潼之麻昌、金化、毛土里等洞,昌城之馬郞、倭硯、李士等洞,朔州之荒發浦等地,又是胡人尋常留接之所,而我之虛實,無不備諳,幸彼姑無釁耳。若一朝生心,驅兵一渡,而據險而守,則狄踰以西,非復國家之有,而雖傾一國之力,動十年之兵,莫可爭也。及此閑暇,陰雨之備,不可不另加留意,而軍政之疎虞,比內地尤甚。江界之地方千里,而其兵不滿八哨,昌城之防禦巨鎭,而其兵不過千數,至於渭、理、潼、朔等邑,其數尤甚零瑣。顧以朝夕待變之地,而兵力之單弱,如此,脫有緩急,何恃而能戰且能守也?雖然,兵在精不在多,臣意亦非欲遽增其額,以煩民耳,今有不增額,不煩民,而軍容可壯,邊備可固,則果何如也?蓋西土民役稍歇,不比三南之煩重,良丁之遊食者,不患不多,而邊風剛勁,人性麤健。其人往往善騎射,眞所謂荊楚之奇才,朔方之健兒,而厭避軍簽,率皆屬名於軍官廳,每年納如干米錢布,更無一事相關。一生不操弓,不識兵,而優遊以老,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其數至於二千名之多,他邑從可知也。此類若皆團束,而練之以砲射之技,授之以戰守之法,則一一皆可用之兵,而其效不可勝言。但降其號而猝編軍案,則渠必爲冤,除其納而遽失舊捧,則官必爲病。今且號須仍舊,納亦依前,而但稱之曰軍官,作隊擇人而爲其將,以次分領,略倣他軍之制而定其部伍,時其調習。春秋兩營巡到時,必親試之,隨其入格高下,或給科,或加賞,以聳動之,其或全不入格,則罪其將領,貶其守令,以懲礪之,不出數年,兵可精圉可固,而他日得力,必多矣。此非獨江邊爲然,兩西之以軍官爲號,而除番遊食者,無邑不然,今若自廟堂,一體定式施行,則十萬之兵,不勞而可一朝致也。江邊各鎭堡,皆是賊路初頭,而旣設城柵,且峙兵糧,則蓋將責其臨亂守禦,而今乃立制曰,有亂各自退保,是何法意之相矛盾也?夫法者,畫於一而無所前却,然後民無惑志,視法爲的,而不敢貳焉。旣責其戰守矣,則不宜預許退保於未亂之前,以啓其避賊圖生之心,旣許其退保矣,則又不當徒積兵糧於無用之地,以厚其借寇齎盜之資,今乃左右計,而使將士懈,民志定,臣不識其何說也。夫變生倉卒,寇在門庭,而憑凌鐵騎,勢若風雨,則殘堡孤壘,旣無聲援之恃,弱卒疲兵,又無抵敵之望,苟非望風犇潰,必將擧城糜爛,此所以許其退保,使之避銳於前而圖效於後,固其勢然也。然則兵糧之置於本鎭,眞所謂爲大盜積而非我之利也。悉宜移入於內鎭之要害處,而無事則各在本鎭,嚴把守謹候望而已,有事則率其兵民,各就兵糧所在之地,與諸鎭合力拒守而已,如其不然,而欲責其死守本鎭,則預許退保,大是錯算。夫忘身殉國家者難得,而全軀保妻子者,皆是也,雖嚴法而勅其死守,臨陣對敵,猶懼其走,今乃申申而預令之曰,寇來,汝宜走,彼復何憚而冒矢石之危,蹈兵刃之凶,而守死不去乎?竊料當初設法之意,亦非謂可守而必於走也,蓋使之不得已而後去也。夫不得已而去者,乃臨時制變之宜,非朝家所以預令之也。彼守邊者,皆知其守則危,去則安且無事,不見賊而其心已懈,其氣已餒,賊到輒靡然先潰曰,我乃不得已而去也。此鎭如此,彼鎭又如此,其將如此,其卒又如此,人人解體,惟走是意,嗚呼,殆哉,誰與守邊?臣謂亟反其令而新其約束曰,見賊而走者,一切以軍法從事,如是而或因不得已而去,則於是乎蹟其事實,而或罪或不罪,可也。大抵守邊之要,惟在於得人死力,而得其力非難,得其心爲難,當其未亂之時,而喣嚅而感之,激勵而振之,感則思報其恩,振則思效其力,使其心繫於一人,而不知其身之有,然後一朝亂生,人皆以親上死長,爲心,而以戰以守,莫有異志。粵在龍蛇之變,江邊健兒之效死於臨津者,三千餘人,此豈皆性忠義而然哉?蓋其養之於素,而效之於急,聞難赴義,視死如歸,祖宗朝作成之效,於此亦可見也。顧此荒裔,去京師數千里,邈然孤絶,王化不曁,雖有文才、武藝,成就無路,蕪沒終老。間或一赴解試,則傾資破産,輒作丐乞之人,故轉相告戒,甘自暴棄,聞內地之科宦聯翩,則望之若天上郞,而自服其遐棄疎絶,不得與中國,齒也。臣於按事之暇,或詢其風俗,或防其險要,而仍及其抱才而沈鬱者,則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出身殆三十數,而一無上京求仕之人。問其故則曰,求仕上京,前後幾人,而徒賣田宅耳,竟何所成?其言誠甚哀痛。噫,天之降才,本無內外之殊,王者用人,豈有邇遐之別?哀此邊氓,獨抱向隅之歎,實有歉於聖世一視之化,而平時旣無慰悅之政,欲望臨亂而得力,不已難乎?臣謂時遣近臣,試取其文、武,如六鎭、濟州之爲,亦令道臣各別廉訪,出身中擇其雋異者,每於殿最時,一體啓聞,另加奬用,以示朝家繾綣之意,則庶爲收拾人才,固結邊情之一助也。我國之人,勿論大小,凡於邊上事形,豁然通曉,平時無事,固無關緊,脫有緩急,事機倏噏,頃刻百變,而山川之險夷,道里之遠近,兵民之强弱,彼我之利害,漠然不知,不過費一場劻勷而已,如是而何以制勝,何以應變?今於江邊列邑,邑取一人,則十室忠信,古語非妄,抱才思效,必有其人,另加披揚,屬之備局,留在京輦,而厚其廩料,以悅其心,擢其功能,以榮其身,使感激奮勵於無事之時,而及其有事也,或詢形便,或訪事情,或使之偵探,或以之鄕導,則旣習邊情,且銜國恩,臨亂效用,必其盡力。自古任邊功者,多用此術,在今日,尤不容可忽也。義州、江界、昌城三鎭,皆署置別武士,春秋試才,許以直赴,而義州則初置三百人,故專取一人,江、昌兩鎭,則各置一百五十人,故合取一人,前例然也。今則江、昌亦各充三百之數而直赴,猶用合取之規,兩鎭別武士,深以爲冤,冤之固有說矣,自今兩鎭,亦依義州例,聽其各取一人,亦激勸之一道也。江界之政,無大於蔘,而蔘之弊,不可具言,民緣爲奸,吏緣爲虐,邊臣之得罪,恒於斯,彼境之生事,亦於是。噫,一草之微,而其弊乃至此哉?夫草者,生於地而有限,採者,遍於山而無窮,以有限之生,應無窮之採,其勢不得不盡。蔘盡故採益少,採少故價益踊,價踊故利益博,利博故民慾日熾,而我地所採,不足以賭其利,則於是乎冒死犯越,而駸駸然莫之能止也。特今年始現發耳,逐年而究之,何年不然?獨世丁輩被捉耳,按名而檢之,幾人能免?利竇一開,奸濫漸滋,小則民以之死,大則國以之辱,可勝痛哉?夫朝家禁越之令,非不申嚴,而不防採蔘之源,則雖日殺而求其不犯,勢不可得。譬如投千金於稠市,而禁人之貪,授佳冶於暗室,而戒人之淫,其不可成,亦明矣,故臣則曰,欲禁其越,先禁其採。曾在甲子,因甲山民人等作變事,朝家熟講,而下禁採之令,犯者論以一罪,行之二十餘年,民不犯,邊無事。其後不知緣何事,又復許採,其弊遂至於此,此而不禁,臣恐邊境日後之憂,不止今日之比也。議者或曰,地部賴此而助其費,病家藉此而救其急,倭人之通貨在此,江民之生理在此,猝不可罷,臣則曰,是皆不然也,地部雖歲收二十斤,此非稅也。蓋以木三十同,換之,以木折蔘,其直相値,而今雖罷蔘之原,木自在則在地部無損也,病家所賴,誠多矣,而蔘非獨江産也。關西之中山,關北之三、甲,關東之一路,三南之名山邃谷,皆蔘之府,而其産歲不下累千斤,則亦足以供一國之需也。倭館禮單之蔘,此固不可廢之例贈,而至於商蔘通貨,本非兩國之約條,粵自五六十年前,自我始創,以利其稅,今雖塞之,我則有說,但倭人,視蔘爲命,必將援例而以死爭之,爭之而不聽,則其勢不得不乞憐於我。我以其間,蓄其貨源,而任我操縱,制彼死生,則彼之獧躁狠驁之習,必不敢如前之跳踉,而隨事婉曲,惟我是聽。只此一事,亦見其防蔘之可利而無可害。況近年以來,蔘日益稀,價日益翔,除非貴戚、公卿、豪富之家,則雖有目前切急之病,死易耳,一角蔘,無力可辦。臣之少時,猶聞蔘之極價,一錢不過一繈銅,今則二之三之,而亦或難覓,此其故,何哉?蓋蔘爲通國之巨寶,而松、箕之富商大賈,每年挾重貨而囊括於江邊,日夜委輸於萊館,倭人之皁隷下賤,皆得以坐收其利,而至於我國之人,病不得治,死不得救。夫奪吾民之刀圭,而供隣國之尾閭,只恤十百輩貿遷之小利,而不念千萬人死生之衆命,揆諸事理,可謂舛甚,此亦見萊路防蔘,誠今日不可已之政也。至於江民之生理,誠不可不念,而大抵,江民之於蔘,如醫之有堇,以此而生,亦以此死,故江民之謠曰,誰云不死藥?乃是促命膏,其言亦云慼矣。夫利之所在,雖不得不趨,而年年戮死,非親則故,一人犯罪,數村被害,其心固懍然知畏,而特不能自拔耳。夫先王制民之産,貴本而賤末,事末者,其效雖速,而終必有弊,業本者,其利甚遠,而卒亦無憂。今江民自五月以後,擧一境而羅絡於山谷苗丹黃三節,太半是劇農之時,而奔走消磨,忽焉若忘,及歸而白露已降矣,年年如此,視稼穡爲餘事,雖欲自力,亦無其隙。今若一切罷採,轉而緣南畝,則江土宜粟,其茁如雲,業之數年,民必有裕,旣無艱食之患,又無犯罪之憂。視前日捨農殉利而坑坎相續,利害相萬,民雖至愚,亦必知所趨矣。凡此四事,皆今所謂防蔘之掣肘處,而反覆商量,防之但見其可,不見其不可,臣謂遵甲子已行之規,念公私無窮之弊,及今罷之,斷不容少緩也。雖然,財藏於地,不可終棄,利在於民,亦難久遏,酌其便宜,而或間三五年,定式許採,則精氣之所鍾,雨露之所養,靈根易殖,蔘種必饒,比諸逐年入山之時,其採倍蓰,我地所採,旣如其欲,則雖驅之而犯彼一步地,民必不從。然則今雖閼之,將以利之,先王所以數罟不入汚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者,蓋其意未嘗不爲民也。誠如是,則雖曰防蔘,而蔘産自若,雖曰禁民,而民利自在,旣有耕作之效,又無犯越之憂,何憚而果不爲也?凡此或出於一得之愚,或得於輿人之誦,而其意則蓋不過爲聖朝安邊固圉而已。伏乞深留聖意而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李濟,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眼候其已復常乎?上曰,今幾盡愈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領、左bb相b引入,小臣獨爲行公,而今日有引見之命,故擧行之事,與諸臣,自外相議入來矣。理山府故放犯越罪人鎖匠韓中甫,有問于他大臣後處之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梟示則太過云,與臣意相同,而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其情狀絶痛,依狀請梟示,爲宜云矣。上曰,入侍諸宰之意則如何?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梟示處絞,今姑勿論,其間符同情狀,必不止捧賂故縱而已,臣意則以爲,更加嚴刑,窮問罪人去處,悉得其情節後,處斷爲宜矣。左參贊趙尙絅曰,罪人之逃走者,豈告其處於鎖匠耶?受賂故縱,大關後弊,決不可用次律,梟示,宜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臣則頃已陳達,而受賂縱囚,其罪殆有浮於隨人犯越,其情狀絶痛,梟示,宜矣。寅明曰,其間似不無隱情,故今請更加窮問,而非以梟示,爲過重也。上曰,鞫問之言,亦有所見,而罪人豈言其去處乎?當此嚴邊禁之時,不可用次律,依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懿陵幸行時,因京畿監司申昉所達,有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者,諸大臣相議後,稟定之敎矣。稅大同惟正之供,則不可擧論,而其中軍米、布,則待秋退捧,實爲安集勸農之方,左相之意,亦如此,而領相則以爲,軍米、布,則當待秋退捧,而其中多數未捧守令,從輕重科罪,爲宜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領相之言,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以爲腐朽米、太,當依例蕩減,至於量縮米、太,前有耗穀充上之例,而癸卯以後,典守人等處分徵事,定式矣,其後因本府吏、奴等上言,備局以顯有偸竊者外,以耗穀充上之意,有所覆啓矣。今者庚、辛兩年條腐朽米、太,當依例許減,而量縮米、太,亦宜有變通之道,以耗穀充上事,請令廟堂稟處矣。所謂腐傷者,米則不過三十餘石,而太則至於一百二十石,量縮米、太,數亦不少,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頃日已爲下敎,而此事卽他道之所無者,雖是瘴海之地,豈至於此耶?然而旣有前例,今番則依狀請蕩減,而此後則勿爲如是事,作爲定式,本府又以此等事,狀聞,則備局直爲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義州府尹狀啓也。犯越人朴海昌,捕去嚴囚,而與海昌同行朴英石,一倂捉問,則其間多有違端云,此不可不各別詳審,然後可以區別其眞僞矣。上曰,朴英石,果是換名者耶?興慶曰,朴英石、朴後建二人,區別爲難,或放或囚,固宜審愼也。上曰,由是觀之,海昌,似放之矣。興慶曰,濟州慰諭御史沈聖希狀啓,自賑廳覆啓,而種租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鹽則旣許蕩減,而種租二百六十六石,數旣不多,而又以種子,分給窮民,未知本府,昨秋已爲還捧,而今許以白給,恐無不可矣。上曰,白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明禮宮所納衣襨次銀紬,當初雖出於兩西漁稅,以漁民之難堪,令自戶曹備納矣。丁未年戶曹草記,使本道備送,則道臣狀陳漁戶之難堪,自上以爲,稅銀上納之際,必將責出於民間,使之依前判付擧行矣。今者戶曹,又令本道促納,當初納稅,以兩西漁箭、漁網之稅,則亦非本道之所可獨當,請令廟堂稟處矣。衣襨所入銀紬,前例則戶曹年年備納,而後因戶判所達,復使平安監營備納矣,臣在外相議,則戶曹判書以爲,此非戶曹之所可備納,依近例當令平安監營上納云,何以爲之乎?上曰,根本則戶曹爲之矣。若使本道爲之,則其民弊有無,達之。吏曹參判眞明曰,沿海邑漁箭鹽盆所收之稅,非守令之私用也。係於勅需庫以補民(民))力,而昔年明禮宮折受漁箭鹽盆,故道臣狀請,而罷其折受,則明禮宮旣失折受,東朝衣襨進排,自無出處。故自朝家,命戶曹備納後,因戶曹判書黃龜河所達,有令本道以漁稅所捧備送,則其時監司洪錫輔,以漁戶弊瘼,又爲狀聞,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以戶曹當爲備納之意,覆奏,此後則戶曹每年備納矣,金在魯爲戶判時,又爲稟達,使本道上納。臣待罪本道時,需用適有餘剩,故遞來,果以銀五百兩上送矣,戶曹今年,又令本道上納,故道臣似爲狀聞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監司之狀聞,極爲煩碎gg煩瑣g矣。果是戶曹應納之物,則戶曹雖甚疲弊,豈敢謀避,而旣是法服,則當自尙方備納,而此非法服所需?當初出自關西船網稅,船網稅革罷之後,雖移來戶曹,而爲是關西曾前所納,本曹不欲替當,旣屢經稟定,令本道上送。昨年已有上送之事,則關西物力豐饒,自營門推移上送,亦何難,而必以民間加徵等說,憑藉恐動,欲必免乃已,事體殊極未安矣。上曰,有不然者。以此觀之,因循姑息之弊,可知,當此勅勵之日,不可不釐正矣。予則知自戶曹備納,而捧其價於平安監營矣,今聞宰臣之言則不然,此無異於皮之不存,戶曹必以爲,本道旣罷折受,故以其地所收者,欲爲備納故矣。凡府庫之財,莫非國家之財也,戶曹之備納,前例如此,令戶曹備納,可也,前後監司亦非矣,事體甚重,而一番上納之後,如是推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以爲,本營銀貨,皆化爲錦段,積置年久,將作無用之物,自戶曹取去,發賣作銀,其代以本道稅米,折價留置,以爲軍餉,則似有得於固圉之道云。與戶曹相議換貿,亦無所妨,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如何?在本道便勝,故欲爲此事,不送稅米之意也。向者筵中,有以西關不可偏重,爲言者,而泉流庫之儲銀、儲緞,其意不輕,戶曹不緊而盡用,未知其得當矣。國家若有用處,則可以取來用之,何可與之相換而取利也?置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湖西各邑,逃故成冊,連續上來,逃亡則姑勿論,辛、壬兩年後物故數,通一道殆過萬餘,本道不緊雜色,雖盡搜括汰定,無以當此數。近來良丁大縮,實無推移之道,若非大段變通,則何以紓此隣族切急之患?卽見本道道臣報狀後錄,則年前自京畿移送軍額之數,開城府移來騎兵三百十二名,抱川移來保四名,陽川移來騎兵六名,豐德移來保五名,竹山移來禁保三十一名,楊州移來保八十六名,陰竹移來保四十九名,朔寧移來保二十五名,長湍、金川移來保二十六名,驪州移來保一百十名,楊根移來禁保四十名,安城移來禁保八十一名,通津移來保三十二名,松都移來保五十三名,利川移來保十三名,砥平bb移來b保一百五十名,江華移來步兵十八名,陽城移來禁保一百六十一名,陽智移來保十七名,加平移來空保一百二十七名,都合爲一千三百四十六名云。其時則湖西民物,比京畿爲殷盛,故自京畿移送者,如是夥然,而卽今則湖西民物之凋殘,甚於京畿,元定額數,猶不能盡充,不免白骨隣族之徵,又復替當他道移送額數,豈不難堪?然京畿逃故,亦患難充,何可又令還送本道耶?兵判方變通騎步軍制,此事若成,則不無額數權減之道,湖西移送之額,待此變通,使之權減則好矣。不然則海西、嶺南,軍額差少,比他道猶歇,參酌移送於兩道,亦無妨,姑先令該曹從長稟處,何如?上曰,不可申飭而止也,與兵判相議後來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欲變軍政,差出各道主管之堂矣。近聞朴文秀,久不擔當他道之主管者,亦有如此之弊矣,別有申飭之方,然後可以惕念擧行,故敢達。上曰,旣委之於人,當觀前頭責成之如何,何必續續申飭乎?興慶曰,判義禁沈宅賢有實病,誠有死生之慮,其不行公,勢固然矣。上曰,予不知其實病之果如何,而以公然違牌,爲非矣。興慶曰,其實有病故,卽朝廷之所共知也。上曰,然則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抄出榻敎。}}眞明曰,禁奢侈一事,頃因筵臣陳達,令備局擧行事,命下矣。只以《大典》禁制條,謄出申飭乎?抑參酌定制,別爲措辭頒布乎?上曰,奢侈之弊,至於衣食供奉,亦極過濫,十人所食,一人食之,十人所衣,一bb人b衣之,此甚無理。今若只頒禁制,近於文具,自備局商議酌定,作爲文字,參互禁條,措辭頒布,可也。眞明曰,酒禁亦有朝令,而因循解弛,方在禁不禁之間。臣於頃間,待罪憲長,先作一通甘結,枚擧前後戒酒之聖敎,歷論靡穀費財鬪毆殺傷,皆由酒害之狀,謄出眞、諺兩本,招致五部官員,使之申申曉諭於坊曲上下人處。聞多釀之家,米至三四十石、五十石,以三亥酒,必於正月入釀云,故趁其未釀之前,另加申禁,若不遵朝令而潛釀隱賣,則不必出禁貽弊,當隨聞摘發,入啓勘律事,縷縷嚴飭。此蓋先敎後法之意,而臣今移職,又將歸虛,自備局更招部官,申飭,何如?上曰,自備局分付部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荐飢經費枵然之時,國家每以節損,爲務,今番陵幸時排設,亦不令新造,推是心行之,豈非盛德事乎?上曰,排設,雖不至爲大弊,今番則陵所不遠,故使勿新造矣。且九營繕,事當減之,而每見啓辭,有營繕之名,必無其名,然後可祛此弊。若有其名,則不緊之事,亦當從而爲之,自不無傷財之端,凡營繕,限明年停止,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凡事進排在彼,而守直在此,則孰肯顧惜看護,俾爲省費之道乎?當此百事解弛之時,只有進排,而守直者無罪,則何以支堪?無論闕內外司,修補未及年久,而致有頹傷者,雖不得不進排,而若其守直之人,必欲草記請罪,斷不饒貸。日前大報壇守直內官之請罪,不但以其事體之重,亦出於懲勵之意矣。上曰,如墻垣等屬,雨水時頹傷,非其罪,而大意則然,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宗廟展謁時,件記上納矣,搜於西庫,則有大謄錄三卷,而下奏則肅廟朝乙酉年間,因故相臣徐文重所達爲之,故肅廟、景廟兩朝室不書之,今當書置矣。但不善藏置,致有傷汚之歎,不可不改塗矣。上曰,此不可如是不潔,精寫置櫃中,可也。尙絅曰,先朝室書之,事體至重,待都提調爲之矣。寅明曰,室藏欲新塗矣,適終日雨,恐益汚傷,故其中最可悶處,略略塗之,而此重事也,不可不達,故敢達。尙絅曰,其中大段者,以炭火照乾,不至大段者,置之,姑待秋爲之,伏計耳。興慶曰,頃日臣以莊陵立碑時,監董官及製述、書寫官賞典,依崇陵例擧行事,陳達,則令該曹書啓事,下敎,而旋因禮曹判書申思喆所達,有考定式更稟之命。故臣考見《禮曹謄錄》,則故禮曹判書金鎭龜,以陵參奉之一時修改,輒施陞六之賞,事涉過重,此後則不爲擧論事,陳達定式,而如此碑石之役,則事體重大,有異於陵官一時修改之事矣。申思喆亦自以爲,見此謄錄,誤爲陳達云,今依崇陵時,使之書啓乎?上曰,若行賞典,則重鄕乎,重京乎?京監役下去乎?興慶曰,京監役則不爲下去,而以參奉兼監役矣。上曰,崇陵則京官員下去,而其時監役、參奉出六乎?尙絅曰,臣之弟,以其時參奉兼監役,蒙賞典出六矣。上曰,予知守令爲之矣。然則依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喆輔使之入來,而文書不爲入來矣,卿等見其文書乎?僉曰,不見矣。上曰。十七名,盡爲梟示,可乎?御史之意,何如?喆輔曰,以法論之,則固宜盡殺,而罪有首從,律有低昻,且考前例,則多用參酌之典矣。此與惡逆,有間,許多人命之一時竝戮,豈不重難乎?上曰,殺掠之類,自彼中若區別,則犯越之人,一倂梟示,豈不冤痛乎?喆輔曰,若箇箇入去,則雖數至百人,法當盡戮,而此則有將有卒,作隊同犯,其中有首倡,有脅從,故領將外,似有區別之道矣。且殺掠三領將內,金世丁軍,吳時弘、徐夫成軍,李汝石、李興萬、金貴同軍,金海正此四人,則不參殺掠事,故只入犯越承款中,當與李思中軍人,同罪矣。上曰,領將李思中,固當梟示,而中領則何以處之,可乎?喆輔曰,中領將金太中,乃是首倡,當與李思中,同律矣。興慶曰,臣在閤外時,已爲相議矣,領將、中領將則梟示,其餘軍人則皆當定配,而常漢輩,以定配視若尋常。臣意則竝嚴刑一次後,他道遠邑無奴婢處,定爲奴婢而使役,則似好矣。上曰,吳時弘等四人,何以處之乎?興慶曰,亦依李思中軍人例,他道爲奴,似好矣。上曰,竝減死嚴刑後爲奴,而如是之際,邊民想必驚動,不可無安集之方,自備局成出公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李濟曰,臣待罪江界時,鎭卒之犯越者多有之,而邊將知而不知,多矣。上曰,胡語能爲之乎?僉曰,然矣。喆輔曰,犯越者,蓋以咫尺胡地,多樹木禽獸人蔘,故非但爲納官家,亦爲生計而然也。採蔘軍,昨年謂甚少,而猶至九千八百餘名矣。上曰,領軍,所謂採蔘領將乎?喆輔曰,然矣。上曰,領軍,其中稍勝者乎?喆輔曰,其中稍長者爲之矣。濟曰,江界物情,臣知之,熟矣,今日雖殺之,大欲所在,明日又犯之。今聞御史按治,則捉入甚多,犯越之跡,狼藉云,國家處置,只律領將,而其餘爲奴,渠輩少不懲戢,所謂領將者無地位,其中自稱者,豈可只責領將乎?喆輔曰,金世重率其二子,而入拷問時,問誰生此計,則其子證其父,人理絶矣。若區別則其中將領者當誅,古例,人多則必爲區別矣,今年雖殺百人,明年又必無不入之理矣。又曰,高山里兵房軍官金昌溫,當初以殺掠事,入於監營廉問,而多般究覈,終無殺掠同參之跡,而蓋不無苗脈。昌溫夜巡江邊時,逢着胡人之越來者,受賂潛放的實,而與殺掠罪人金世丁,同居一室,故廉問時,合兩事而歸罪於昌溫矣。受賂放胡,情狀亦甚巧惡,而旣無犯越之事,則其罪不至可殺,參酌處分,似好矣。上曰,巡羅將之潛放胡人,其罪不至大段,置於極律,則似過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蓋其情狀,極爲巧惡,而置之極律,則似涉過中,遠地定配,未爲不可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旣不犯越,則何可以其知情,而同置死罪乎?刑問後遠配,可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在昔此等罪犯,何敢幸逭常刑,而今則如此之類,不可勝誅,似當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嚴刑一次後,遠配,可也。副修撰兪健基曰,王者用刑之道,必當審愼,而金昌溫之罪,若或緩治,邊民姦細之輩,必無懲畏之道,一次刑訊後遠配,似未免太輕矣。上曰,儒臣之言,有理,刑曹二次後,遠配,可也。{{*|出擧條。}}上曰,趙永三,則雖不待時,梟示,可也。喆輔曰,臣見其人,極奸詐矣。上曰,年紀,幾何?喆輔曰,四十、五十之間也。上曰,御史親問之乎?喆輔黃震箕,則臣不識其狀貌,問於主倅而知之矣。上曰,主倅,爲誰?喆輔曰,金浚也。厥漢果是安州之人,而十二年在於胡幕,山川道里,無不習知,世丁殺掠之由,亦詳知之。渠自以爲,若放渠,則卽當捉納震箕爲言,尤極奸詐矣。上曰,旣欺禹夏亨,而又如是,其奸詐,可知也。喆輔曰,若放之而捉納黃哥,則豈不爲豪氣乎?高山里鎭,有申尙中八兄弟者,以潛商,爲業,而其中一人以爲,不忍爲此,離入城內,七人則狼藉潛商,捉得趙永三後,聞禹夏亨之言,則以尙中而得之云,而其輩決不可容貸,以此意分付備局,以爲懲戢之地,則似好矣。濟曰,臣曾任江界時,震箕以權管嘗來見,故見其爲人,極詐而善胡語矣。上曰,李普赫亦以爲,黃哥有飛翅云矣,果何如?喆輔曰,飛翅有無,未可的知,而但爲人,極剽輕云矣。濟曰,聞作妾於江界矣,亡命之後,其女毁節云,事極殊常。越去胡地,爲胡人者,似是滅跡之資,小臣則不無所慮矣。上曰,此漢逃亡而往,則已離其處,久矣。眞明曰,使申尙中捉納,則渠必有死中求生之意,竭力求捉矣。濟曰,懸賞而求之,雖非尙中,豈無捉納之人乎?上曰,此則已爲設施矣。喆輔曰,使趙永三求捉黃哥,以勿殺減死之意,爲言,則或可有現捉之道矣。上曰,如是之際,豈不無漏通於黃哥乎?上曰,黃傅爲人,曾有見面者乎?尙絅曰,臣待罪北道時見之,其人物頗似堅固矣。喆輔曰,臣到滿浦,審視形便,胡若生心,則狄踰以西,非可爭之地,必作胡地,無疑矣。大抵,北塞絶遠,王化所不沾,親君事長之義,無有覺知者,而至於武士,勝於西路,其中不無多武藝,有智略者,國家若收而用之,則豈不爲激勸邊士之方?收拾人心,爲今之第一急務。臣略有一得之見,欲以文字,仰達伏計,而前後每申飭兵曹,收拾西北人物者非一,而兵曹特以人多窠窄,不能收錄,此豈國家軫念西北之意哉?臣且見江界出身者多,問曰,汝輩何不上京求官乎云,則皆曰,豈無此心?但賣田賣宅,跋涉千里而往,若不得,敗産而徒勞而已,不如初不上去之爲愈云。邊士之失望,如此,其於激勵之道,豈不歉然乎?臣則以爲,繼自今各別申飭,錄用,可也。上曰,前後豈不申飭乎?所達,是矣,當各別留意也。喆輔曰,粵昔建州衛胡人充滿,爲我國邊警,無歲無之矣。今則蔘胡若干外,無有居生之人,江界亦無緊急之憂,不足爲患,而早晩若有見逐於中原,建州復爲充滿,則臣未知事有不可知者,古所謂防秋,果何如,而今反爲防夏?此非防守之本意也。且江邊穀物,爲一弊端,自朝家若無善爲區畫,則未免爲藉冠gg藉寇g之資。臣以爲,廉問有穀物諸處,審其便宜,而區畫則好矣。上曰,李宗城亦言如此矣。今不可倉卒爲之,自備局分付道臣,則似可矣。眞明曰,八九十里移穀,其弊極甚艱辛,令道臣小小流出,則好矣。喆輔曰,滿浦上流三江仇非江中,有一島,與我地稍近,故其島屬於我國,而島中樹木茂盛,故彼人結幕依接,與玉洞民人等,尋常來往,多有潛商通貨之弊,事極可駭矣。此島旣是我地,分付滿浦僉使,斫盡其樹木,俾不得止接,似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全羅道群山、聖堂,兩倉所屬漕軍,當在本道,而在於忠淸道者,至於三百六十三名,此不但與正軍,有異,軍保之在他道者,多是從中落漏之計,各有分道,該道軍保,當定於該道之民。今此漕軍三百六十三名,爲先自忠淸道充定逃故闕額,其代則令該道査處,何如?上曰,安知忠淸道漕軍,不在全羅道,而又安知今送三百名,而全羅道不爲移送六百名乎?與句管堂上,相議,可也。寅明曰,雖自全羅道言之,湖西軍保之在其道者,若又移送,則湖西亦將何辭而拒之耶?金興慶曰,臣待罪外邑時見之,軍役之稱以他邑案付者,間多奸僞。今此湖南漕軍之在於湖西者,安知無冒稱避役之弊乎?此則自本道充定闕額,恐無不可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守禦廳牙兵之京畿、關東外,分在他道之不當,前已仰陳矣。摠戎廳亦是京畿兵使所屬,軍兵之在他道,亦豈不萬萬不當?兩廳牙兵保之在湖者,勢將參酌罷定,而亦或間以兩私保,換定一良保,此意不得不先此仰稟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爲之耳。閔珽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云云。上曰,無改處,擧末,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近來私意橫流,公法不行,殺獄亦多緩治,可勝痛哉?稷山人趙天彬,與本縣常漢沈萬,有私怨,佯作火賊,乘夜突入,使其黨寶甫,刺殺沈萬。及其告官,推問檢驗,則天彬天彬族盛豪强之故,推官惟事緩忽,不卽嚴訊。沈萬之子呈,捕廳拿致推覈,則天彬及寶甫,明白承款,而以事係殺獄,還送本道。推官又復如前緩治,天彬等受囑保放,屍親之訴冤者,乃反囚禁,沈萬之妻,無處呼訴,來呈法府。莫重殺獄,三年稽滯,已極駭然,而正犯保放,屍親囚禁,顯有循私之跡,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前後推官,一倂拿問,天彬、寶甫等,更令道臣卽爲嚴査,依律勘斷。上曰,依啓。今日次對,出自特敎,備局諸堂,所當一齊來會,參論廟謨,而無故進參者,只是三員,餘皆不進,雖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飭勵之下,如是懈緩,極爲未安。請今日不進備局諸堂,應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邊上民心獰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朝家用法,未免失之太寬,殊非嚴邊禁懲後弊之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毋論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其所處分,已有參酌,不允。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興慶進伏曰,大報壇受誓戒,當爲之,而今日若進鞫坐,則誓戒恐不潔。且南格所告兩人,皆不實,極難處矣。上曰,南格,更推乎?興慶曰,然矣。又曰,臣獨爲議讞,極是難也。上曰,更推後,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受誓戒,今日已爲之乎?訊問則卿不必參矣。寅明曰,大臣不進,豈可訊問乎?上曰,然則停刑,可也。上曰,肄儀,自何日計之乎?興慶曰,初二日矣。上曰,誓戒日正日,外承旨問啓,可也。諸臣皆退出。 ==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宗城{{*|未肅拜}}。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昆陽郡守李珌,東里僉使金弘魯,開雲萬戶金義信,南桃萬戶黃廷傑,在德萬戶崔斗弼,天城萬戶權尙鼎。 ○李瑜啓曰,來初一日,常參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鞫廳坐起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儼,由限已過,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在德萬戶崔斗弼處,給送。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傳于趙鎭禧曰,遣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金弘澤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時,各司久任郞廳,使之來待。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推鞫差遲開坐,而待各司久任郞廳齊會啓稟後,入侍單入之。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傳曰,累次特敎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俱極未安。前後勅勵,無他嫌端,而違牌爲事,略無動念,今有紀綱,決不若是。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直明gg宋眞明g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呈狀內,重遭臺言,揆以廉隅,不可冒赴,卽速入啓變通云。文德麟、尹洙,旣遭臺彈,連呈辭狀,當此春務方殷之日,如是相持,災邑曠官,實爲可慮。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李宗城、朴師正爲承旨,以金始煥爲判義禁,以洪昌漢爲持平,以兪最基爲副校理,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以李行敏爲固城縣令,以金瀁爲熊川縣監。 ○趙鎭禧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敍用事,命下矣。今日政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猥陳恩例收回事矣。伏承聖批,謂臣過讓,至命安心領受,臣惶感之餘,又不勝其悶蹙也。以此瀆陳,極知惶恐,而義之所不可,亦何敢冒昧承受?此惟申訴天慈,以冀垂燭耳。其不容遂默默,審矣。竊伏念臣於恩例,有不敢受者四,蓋舊例則有臣非不知,而厥例今改,例宜從新,臣安敢不改從新例,而裒若充耳,惟以饕濫爲倖哉?官秩恰同也,謝事又同也,周急之恩,又一例也。一人則自初堅辭,一辭而減其數,再辭而減其全,三辭而竝與歲時存問而請減焉。一人則不肖者之跂而及之,猶且不能辦焉,安而受之,如固有者,則其爲哺啜計誠得矣。將何以擧顔於當世之士哉?此其不敢受,一也。國家待大臣之道,不可置異同薄厚於其間,前春已歷陳此義,幸蒙採納,今何可更爲異同?此其不敢受,二也。昨者聖上,深軫於府夫人之贍養,所以降敎詔者,特出尋常,他臣又同之,則夫何以表別其殊典哉?此其不敢受,三也。目今災荒之餘,春農正急,而顚連道路,不能緣南畝者相望,無食無種,不能及時耕播者又多,推所賜臣之米,尙可以活民幾家,闢土幾區哉?此其不敢受,四也。凡辭受與奪,只宜觀大體而處之,玆事私分公體,無一而可,不惟臣之不敢受,反汗之命,宜不竢於終日。伏乞聖明,深察此理,亟命收還臣周急之命,俾國體無損,臣心少安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辭,其雖條列,予則曰過,往者許休,雖因不獲已,有例周廩,豈可闕耶?況閔奉朝賀箚批,不過隨箚而敦勉者,以此爲讓,不亦過乎?卿其須體至意,安心領受焉。因傳曰,遣史官傳諭。 ○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冥升峻階,驟溢微涯,遜避不獲,黽勉承命,呼唱庭衢,俯仰慙懼。臺疏果上,語意的當,雖使臣自言之,實無以過此,臣益愧公議之未允。竊幸濫資之當收,縮伏旬餘,恭俟處分,而鞶帶未褫,官銜尙縻,若芒在背,如甲被面,天牌辱臨,冒死坐違,勢須自陳,以祈鐫削。玆敢披瀝肝血,唐突控籲,臣尤不勝恧蹙危厲之至。噫,資級之不稱,才分之不逮,已暴於前疏,今不敢更煩,而其所謂彈墨未乾,遽陞正卿云者,儘是八字眞諦。當群彦林立之日,固不宜糠粃之在前,況臺評纔停之餘,尤何可薰沐之驟加哉?其在惜名器重臺閣之道,決不當若是,而倘使臣恃寵怵義,耐彈復進,則終無以自解於角勝之口實矣。本以蔑才具乏時望之人,添得沒廉恥無忌憚之目,則將何顔面,自立於世,而其爲累淸朝而羞薦紳,關係不亦大乎?欲望聖明,俯賜鑑燭,亟收新資,還臣本分,則臣謹當充備任使於冗散之末,奔走報效於職分之內,臣豈敢欺心飾辭,攬取克讓之名而止哉?伏乞天地父母,諒察迫隘情勢,改正踰濫爵秩,以長臺氣,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被駁,已知過矣。于今更齕,過中在彼,卿何過嫌?京兆長席,不可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金吾除命,因鞫事嚴急,不敢自恤一身之情病,卽已肅命。今將赴坐,而第臣方帶內局提擧之任,自前居保護之地者,例不得兼任刑獄衙門,所重有在,今亦宜有變通,且臣以地部本職,見差大報壇親祭時薦俎官,旣受誓戒矣。鞫廳雖姑無始刑之事,而執事與外庭參祭有別,出入刑殺之地,大異淸齋之意,亦宜有推移之道。伏乞聖慈,亟遞臣內局兼任,仍令該曹改啓薦俎之任,以爲愼保護重祀享之地,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昨於望中無故者只卿,故雖已落點,伊後思之,卿例行薦俎之任,非參班大臣之比,豈可以尙未訊鞫而赴坐哉?俄命姑勿開鞫,蓋以此也。六年之後,始行躬祀,莫重薦俎,不可付諸次官。今兼金吾,姑爲許遞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始煥,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三十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趙鎭禧,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李錫祿,兵曹正郞金{{?|⿰禾道}},戶曹佐郞李夏徵,成均博士崔一星,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掌樂僉正李敬躋,廣興奉事李耉齡,軍資主簿兪勉基,以次進伏。柳儼進伏曰,密符事體重大,豈敢替納?藩閫之臣,或遭人言,或有衆所共知難强之實狀,則不無替納之事,而今者永宗僉使崔鎭漢,謂有身病,不爲親納,未知病狀之果如何,而一防禦使之偃然替納,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監、兵使之替納,旣非矣,況一僉使,何敢不爲親納乎?事極可駭,拿處,可也。{{*|出擧條}}柳儼bb曰b,將密符請納。上曰,然矣。柳儼曰,各司久任郞廳皆進,而刑曹則不來矣。趙命臣進達漢城府公事及漢城府閭家奪入公事。上曰,入之。柳儼進達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柳儼仍受密符,與注書眼同修納,柳儼進達弘文館草記。上曰,入之。又進達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上曰,入之。又達平安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命臣曰,卽見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謄本狀啓,則與義州府尹狀啓,中間措語,有稍變相左處,其所謄本馳啓者,有違常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又達平安道水軍狀啓及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鎭禧進達宋寅明辭金吾上疏,讀未半。上曰,又達之。鎭禧又達尹陽來辭判尹上疏。上曰,批答書之。鎭禧書宋寅明疏批及尹陽來疏批。上曰,卽今判金吾望,甚爲苟簡,奈何?戶判、吏判,爲無故行公之人,而皇壇親祀時,當爲薦俎官。此外一品重臣,無故者爲幾人乎?趙命臣曰,誠如聖敎矣。吏、戶判親祀時,當爲執事。知敦寧沈宅賢,則病勢彌重,浹月委頓,得差此任,旋卽變通。工判金取魯,則方有親病受由,無可爲之人。金始煥雖老病,獨無故矣。上曰,金若魯由限,盡於何日耶?命臣對曰,當盡於昨日矣。鎭禧書批答已畢。上曰,讀而達之,可也。鎭禧讀達批答。上曰,又書傳敎。鎭禧書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傳敎。上曰,兵判之事,誤矣。旣已應命之後,更爲撕嫌,殊極過矣。近來以違牌爲事,推考傳旨盈軸,豈有如此之道乎?鎭禧曰,違牌之事,已成風習。肅廟時,無如此等事,雖重臣而無十牌之事矣。今則四十五十牌,有若例事,自國家另加勅勵之後,豈有如許之理乎?臣謹按《明史》,賊入來而無六卿,國事無可爲之人,廉隅雖存,義理則全不顧,將何以爲之耶?上曰,彼重臣,則俱緣事勢而或然也。近來初牌入者,則極爲羞恥之事矣,初牌答啓字,則日日爲政矣。如此而可爲國乎?卽今金尙重行公乎?柳儼對曰,方在受由中矣。上曰,承旨進來,久任官,以次進之,可也。兵曹正郞金{{?|⿰禾道}}進伏。上不問職姓名,有何修擧之事乎?金{{?|⿰禾道}}對曰,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遺在達之。對曰,銀子一萬二千九百餘兩,木丁一千八百餘同,錢六萬餘兩,恒用之數,則木丁二百餘同,錢一萬八千餘兩,而非一定之數也。上曰,修擧之事有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上未收無之乎?對曰,年條未收一百三十餘同,有之矣。近仍凶歉,尤甚之邑,自朝家蕩滌,故皆歸於指徵無處矣。上曰,乙巳初頭,各別申飭,這這庫入,故無欠縮之事矣。今亦這這入庫,以爲興販之地爲宜。對曰,今則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別無修擧,而國用應下之外,無別下之事,此外無所懷矣。上曰,年今幾何?對曰,今年三十三矣。仍爲退伏。戶曹佐郞李夏徵進伏。上問履歷後,職掌達之。夏徵對曰,乃別禮房之任也。上曰,遺在達之。對曰,別禮房之任,職在判籍,遺在則有非臣所掌,而銀子六萬兩,木丁一千三百餘同,布二百餘同,錢七萬五千餘兩矣。上曰,有何修擧之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本曹經費,所入浩多,難以支撑,營債則限明春停止,春秋陵幸時雜下及御幕等物,皆爲停止啓下,則節損之德盛矣。上曰,此誰也?承旨知之乎?趙命臣對曰,乃安東府使李明俊之子也。仍爲退伏,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皆進伏。上曰,以次職姓名達之。柳鳳齡對曰,小臣,宣惠廳郞廳柳鳳齡也。金始熺對曰,小臣,亦宣惠廳郞廳金始熺也。上曰,曾爲入侍之人乎?鳳齡對曰,小臣,常參時入侍矣。始熺對曰,小臣,輪臺入侍時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始熺對曰,別無所懷之事,而或有弊瘼,則稟告提調,以草記陳達矣。仍爲退伏,成均博士崔一星進伏。上曰,履歷達之。崔一星對曰,己酉式年登科,仍付成均館學諭,例遷學錄學正,待罪此職矣。上曰,所懷達之。一星對曰,本館物力,專靠於外方奴婢身貢,而連歲凶荒,奴婢大縮,一年所捧,不能當半年之用。辛、壬兩年,奴婢貢災減代木,自賑恤廳,或三十餘同,或四十餘同,受來繼用矣。至於今年,則賑廳相持不給,前頭供士,實難成樣矣。上曰,置久任,意有在焉,有何修擧之事耶?一星曰,堂上在焉,郞廳則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在鄕乎?一星曰,在江陵也。仍爲退伏。掌樂僉正李敬躋進伏。上問職姓名。敬躋曰,乃掌樂僉正李敬躋也。上曰,所懷達之。敬躋曰,本院樂工爲四百四十一名,樂生爲一百九十五名,而此輩皆是自遐方上來立役者也。本無依賴之道,而又無給料之規,雖有六保,不過一朔一疋而巳。近仍荐饑,所謂保布,旣多裁減,其所裁減之代,例自宣惠廳劃給,自辛亥年至今未受,米七十餘石,木十六同零,而惠廳不肯趁時出給。故樂工輩,無以聊生,不無流散之弊,每當祭享及擧動時,各差備充數,亦多苟艱,將有生事之慮矣。上曰,本院正,頃以此事,有所陳達矣。敬躋曰,本院前正黃瑞河,曾有所陳達,自上特令惠廳劃給,而惠廳只以若干米布上下。許多樂工輩,升升尺尺分受之,何以救其一時之急乎?{{*|出擧條}}上曰,該廳亦無儲,故如是,而更爲申飭,可也。仍爲退伏。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達之。鄭述先曰,小臣以繕工監役都監監造官、瓦署別提、禁府都事、陰竹縣監、引儀、司評、交河縣監、內贍主簿、監察、敦寧判官、判官判官gg漢城判官g,水運判官,今則待罪此任矣。李思一曰,小臣以永禧殿參奉、社稷署奉事、尙衣院直長、內資寺主簿、掌隷院司評、宗親府典簿、開寧縣監、天安郡守、醴泉郡守、利川府使、安山郡守,待罪此任矣。上曰,職掌達之。述先曰,小臣所掌,乃馬籍也。思一曰,小臣所掌,牧場、軍色、戶房三色矣。上曰,遺在達之。思一曰,時遺在,黃金八十六兩,錢二百二十兩零,米八十石零,皮雜穀三百七十石零,價布十餘同,而近仍凶歉,辛、壬兩年災減諸員價布之數,至於七十餘同之故,大臣榻前陳達變通,僅僅計朔上下料布,此外更無仰達之事矣。柳儼曰,思一,榻前敬待大臣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宜矣。上曰,入侍之事生疏,故如是,勿推,可也。仍爲退伏。廣興奉事李耉齡進伏。上曰,履歷達之。耉齡曰,小臣,寧陵參奉初付職,移除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耉齡曰,倉守三人,而所掌各異,小臣則別無所掌之事矣。上曰,庫儲幾何?耉齡曰,去月料米,已盡無餘,而以前捧數計之,則白米八百餘石,田米四百餘石,太百餘石矣。上曰,所懷達之。耉齡曰,別無所懷,而或有弊瘼,則稟于堂上爲之也。仍爲退伏。軍資主簿兪勉基進伏。上問職姓名。勉基曰,小臣,軍資主簿兪勉基也。上曰,履歷達之。勉基曰,小臣,翼陵參奉初入仕後,以監造官出六,仍歷監察、刑曹佐郞、司僕判官、漢城判官、潭陽縣監,近以典設別提,移除本監主簿,纔過兩朔矣。上曰,職掌達之。勉基曰,本監有四所掌,郞官四人,有所分掌,逐朔放料于掖隷及禁軍各軍門將校諸上司下人,而小臣所掌,則乃是二所掌也。上曰,諸上司,爲何司?勉基曰,議政府、承政院、忠勳府等司,其他各司下人,亦多受料於本監者,猝難一一盡達矣。上曰,遺在達之。勉基曰,米一百五十石,太一千六百八十餘石,田米五百九十餘石,蓋兩年慘凶之餘,倉儲之匱乏如此矣。上曰,頃者掖隷給料時,以斗升事,軍資監下人,受罪於官員云,委折何如?勉基曰,本監弊端,多在於給料之際。掖隷及禁軍輩,求其厚量,小不如意,則多般爭詰,或有生梗之患,故不得不從其所願,其來已久,爲弊滋甚,穀物欠縮,因此浩多。當此倉儲匱乏之時,誠極可慮,故提調臣宋寅明,累度申飭。斗給之際,依古規用枰木,從弦平量,則掖隷輩。不滿於心,稱以用小斗量給,歸咎於庫子,致令受罪於本監,而實則不然。戶曹較正烙印之斗升,元無大小之別,而畢竟訴于政院,至於上達之境,玆事委折,不過如斯,而無路上達矣。今承聖敎,玆敢略陳,此後給料,連用枰木之規,平量以給,俾無過濫之弊,則欠縮不多,庶有補於國儲,倉官等,其亦幸免於重罪矣。上曰,此不必多費分疏,旣有久任之意,至於軍兵,則給料之際,俾無稱冤之弊,可也。仍爲退伏。{{*|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趙鎭禧進伏。上曰,今日左相處傳諭,誰可去者?柳儼曰,小臣今方進去矣。鎭禧書箚子批答。上曰,翰林竝敍用。趙命臣曰,近來政院,甚爲苟簡,一承旨進去于鞫坐,一員進去于偕來,廳中只有二員,伴直無人,政官牌招開政事,敢達矣。上曰,敦諭去,則只有三人乎?在外受由人員,竝皆遞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可也。柳儼曰,在京無故人員差出,卽爲牌招察任,宜矣。上曰,召對爲之。仍命注書,出取召對冊,與玉堂偕入。金弘澤奉命退出,與兪健基奉冊偕入,而諸承旨及各司久任郞廳,皆以次退出。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召對時參贊官,仍爲入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讀之。兪健基讀,自伊川先生止有覺處。上曰,承旨讀之。趙鎭禧讀,自思曰睿止可得也。健基曰,承旨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學不能止其近如地。上曰,注書,明經及第耶?弘澤曰,乃明經及第也。上曰,上番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學者不泥止自有所得。上曰,下番春秋讀之。李錫祿讀,自初學入德之門止空寂去。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以張橫渠之大儒,尙不免苦心極力之象,伊川勉之以完養涵泳之工夫,然則涵養工夫,豈非聖學之最緊逕路耶?況踐履不及橫渠,而凡於思索窮格之方,若不以敬之一字,涵養本源,則必無自當條暢之效矣。上曰,好矣。學原於思一條,果何意也?《近思錄》諸大文,亦有序次之條項耶?健基曰,學原於思四字,學而明理爲先,善思則明睿生,故韓文公亦言,學成於思,亦此意也。第《近思錄》排列諸大文,本無序次脈絡之可言者,不如《中庸》、《大學》之分章序次,規模則自同於《論》、《孟》。故以致知一編言之,二十二段,總論致知之方,三十三段,總論讀書之法,三十四段以後,以書之先後爲序,此其大體耳。學原於思四字,自是一大文,以上下大文參看,則脈絡元不相通矣。上曰,儒臣所達極好矣。凡一物上大文下紙一行。又曰,所務於窮理大文,及其下或六七字大文,五六字大文,盡是伊川語耶?健基曰,皆伊川語耳。全書本文中,節略好言論,故或有七八字及五六字大文矣。上曰,是矣。健基曰,知識明則力量自進,後世俗士之所謂力量,皆非眞力量也。苟無致知工夫,安能進其力量也?故欲恢其力量,則只在於學。上曰,然矣。致知,乃大學工夫也。致知之前,有何工夫?健基曰,不過敬之一字,致知、涵養,皆在於敬。上曰,好矣。非敬,無以平天下。觀物察己文義,疑而不知,詳爲奏達,可也。健基曰,觀物察己,自是窮格當然之工夫,還因見物,反求諸身云者。乃或者設問之辭,程子答以纔明彼,卽曉此,此是觀物察己之方也。上曰,然矣。參贊官,亦進達文義,可也。趙鎭禧對曰,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此皆體而行之之事也。古人讀《詩》,則必達於政,而□□□。上曰,然矣。健基曰,凡解經不同,無□之意,緊要在□□□,大體則無不同也。上曰,然矣。鎭禧曰,朱子、程子解經□處多矣。語□□□而推以見之,則緊要歸趨,自當符合,而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語》、《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此讀書之法,正好□窮□論□學,則於學爲身心日用之常,尤爲緊切,得其要領,則易於推明他經,而可以權度事物矣。上曰,好矣。《名臣奏議》,尙不抄選耶?健基曰,姑無抄選之擧矣。上曰,非難之事,不卽擧行,國事如此,而何事可做耶?更爲申飭玉堂,可也。上曰,前大提學入來耶?健基曰,似不還京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耶?健基曰,玉堂冊,則乃一百四十餘卷也。分排知事乎,分排玉堂乎?上曰,分排知經筵、同知經筵,可也。健基曰,擧行條出之,未知何如。上曰,玉堂親承上敎,不必出擧條,以此擧行,可矣。諸臣以次退出。 q5fszex2rlyw1jybcrzwta0kvgxuldt 2173424 2173423 2022-08-21T19:14:47Z Blahhmosh 79595 /* 2月2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2月1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呈辭,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鄭必寧,俱以病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去夜備忘記,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禮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展拜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春幸則間年取稟事,曾已定奪矣。今春陵幸,當爲稟行,展謁定於何陵,而擇日於何間乎?敢稟。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取稟草記。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二十七日,本陵西邊火巢外,至近之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頃日所送軍卒,雖曰捉虎,至於體大者,則畏㤼藏身,終不放砲,昨日撤罷之後,又有此囕殺之患云。陵所虎患,至於此極,囕殺人命,又復如此,極爲驚駭。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火巢外近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更令軍官,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各別申飭,期於捉得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二月初一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曰,臣眼視甚眩,不能辨吐,請執燭而讀之。上曰,依爲之。健基伏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至仁者天下之正理。上曰,承旨讀之。必寧曰,臣亦眼昏,請執燭焉。上曰,依爲之。必寧繼伏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至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訖。上曰,此自至付標,較日昨有加耶?健基曰,依下敎,以十二張,付自至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剝卦爲九月卦,剝盡則爲純坤,坤爲十月卦,十月謂之陽月者,恐疑其無陽也。聖人扶陽抑陰之義,此可見矣。十月雖陽盡之時,而自小雪,陽氣已萌,子夜分刻,漸長爲冬至陽復之漸。以此言之,十月純陰之卦,亦可謂有陽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儒臣所達,猶有未盡處,《易傳》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以卦言之,三十分而成一爻,亦如月之三十日而成一月,九月於卦爲剝,而剝卦諸陽,消剝已儘,猶有上九一爻。故三十分而至十月中爲純坤,坤又積三十分而至十一月中,然後陽氣復生於下,純陰有陽之意,恐似非矣。健基曰,十月於卦爲坤,而謂之陽月,所以見陽氣已萌也。以卦理見之,則有陽矣。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此義最宜詳玩,盡君臣父子之分者,如堯、舜、周公、曾參,可也。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是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是賊其民者也。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曾子盡事親之道,此皆盡分者也。上曰,舜其大孝也歟?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此所謂盡其分者矣。健基曰,盡分之言,讀之,令人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之不能盡其分者,非人也。上曰,所達誠好。如下曾子一等者,皆不能盡分矣。必寧曰,天地生物,初無不足之理。凡人非不欲盡分,而唯其蔽於私欲,故不能盡分。如堯、舜、周公、曾參全其本然之性,所以能盡其分也。上曰,萬物之中,惟人最貴,所貴乎人者,以其五倫也。不能盡分,非人也。儒臣之言,雖似過矣,然論其大體則誠然矣。健基曰,人性本無不善,盡分乃當然之則,而不盡分,則不可以爲人,居常着力,則自當盡其分,而亦非有難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萬物之生意可觀,政合此時文義。程子詩曰,靜養中和氣,閑收對育心。此詩之意誠好,誠能玩味,則有無限意思,所謂詩可以觀者,如是矣。元者,善之長。滿腔子,是惻隱之心,無非切實之言,自上誠宜體念此等文義,而今方春陽載和,萬品皆蘇,王者對時育物之道,政當其時矣。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時中章,廳中非中,堂爲中,何義也?健基曰,廳中堂中,槪言由淺入深,自小至大,而說得一箇中字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非如權然後爲中之中矣。上曰,執兩端而用中,方可謂中,子莫之執其中,不可輿論於能權輕重之道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執楊、墨之中也。聖人之時中,斟酌大小輕重,而執兩端以取中之謂也。必寧曰,執兩端,非子莫之執中,而輕重大小之中,擇其善而用其中之謂也。此兩端,異於楊、墨之兩端矣。上曰,公則一,私則萬殊,此義甚好。一字,卽理也。必寧曰,《易傳》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盡仁之理,惟舜爲然,此孟子所謂,有天下而不與焉者也。健基曰,但言舜則一偏矣。必寧曰,此非一偏矣。用力於仁者,莫如公。公者,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爲也。此槪非聖人,有不能知者,故大文,亦以舜事明之矣。博施濟衆,乃聖人之功用,誠若下工於此等處,則仁豈遠乎哉?在力行之如何耳。上曰,承旨所達好矣。所謂仁者,天下之公,公則一,是仁之理,則仁者,謂之理耶?必寧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大則三綱五常,小則事物細微是非理也。上曰,理卽是義,是誰註耶?必寧曰,葉采之註也。上曰,理是義之文義,不無所疑矣。健基曰,理卽是義者,實未穩當,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則理與義,非合而言之者,而葉註所云,似舛誤矣。上曰,葉註,尤有所致惑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與昨日所言荀卿性惡之言,略同矣。必寧曰,葉註,固多曲處矣。健基曰,此言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則固有善惡之不同矣。上曰,如此等說,其流之弊,如荀卿之類多矣。德重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乃大文程子之言也。葉采之註,所以釋程子之訓也。上披閱曰,下番翰林之言是矣。人性本善,善固性也,則是矣。而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何義耶?必寧曰,謂之惡者,本非惡,或過或不及也。天下無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於惡耳。程子此言,槪從其氣稟拘滯之後,而非言性之本然也。健基曰,人物之生,皆有性之一體。生之謂性,非謂本然之性。而卽孟子告告子,以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之謂也。必寧曰,生之謂性,異於所稟之天性,所稟之性,渾然一理,純粹至善,所謂本善者也,豈有惡之可言者耶?惟其氣稟,有昏明淸濁之異,故不能不局於氣而入於惡耳。上曰,承旨之言,異於下學上達之工夫矣。健基曰,《近思錄》參看,則與《小學》、《大學》有異矣。上曰,乾而無息,爲進德工夫耶?健基曰,終日乾乾,自强不息,所以謂進德之基也。健基退出。上曰,嗣服一紀,尙未展謁於大院君祠宇。故昨日命下,而第聞主家,不無糜費之事云,今番則只欲伸情禮也。且當飭礪之日,尤宜節損。凡係浮費,一切勿爲事,使主家知之,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定展謁之陵,道里頗近,望前定日,亦爲農前。凡干治道,其不可已者外,切勿廣治事,分付京兆、畿營,而陵內假家,各別禁飭,植炬亦勿爲之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2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兩珥。自午時至酉時,日暈。 ○下直,慶州府尹金浩。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答,有更觀數日,加進補中益氣湯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加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補中益氣湯,前所進不多,欲爲加進,更劑五貼以入,其勿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行幸時,留都以何營軍兵爲之乎?敢稟。傳曰,摠戎使率禁營軍留都。 ○洪尙賓,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因磁器之年年不順成,今年則移設燔於他處事,旣已啓稟蒙允矣。廣州柴場內,退村面金獅谷移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當於正月內議薦,而堂上不齊,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備邊司郞廳,以領議政意啓曰,政府每於歲首,例爲觀察使、節度使薦。而臣壽賢身病危重,左議政臣徐命均出往城外,右議政臣金興慶時未肅拜,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慶源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權世聃,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鄭鎌,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春等試射時,南行宣傳官金{{!|𣖔|⿰木厚}},柳葉箭十巡居首,直赴殿試。 ○以慶尙假都事,慶山縣令柳愈啓本,本道監司金始炯,方在待命中,不得薦擧事,傳于尹陽來曰,勿待命事,回諭。 ○鄭必寧,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成字擧子洪得濟,募人代射,因事現發,今方移刑曹究覈,以爲依法勘處之地,而保擧之人,不得不憑問。故首保部將李聖望,中保部將金重澤,招致詰問,則對以與得濟,曾無相識之事,而轉請懸保云。近來科場,用奸多端,專以保擧爲重,則李聖望等,初不知面,而輕易許保,萬無其理。況試場發覺,奸狀難掩,而飾辭吐呑,顯有同情欺隱之迹,情狀痛駭。部長李聖望、金重澤等,竝爲汰去,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泄瀉之症重發,而忍耐參坐矣。自今痛勢益劇,度數甚頻,見方落席叫苦,無以備員監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益劇,無以備員監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臺諫闕員,累日未差,頃因本院啓稟,政事有兼行大政之命,而日昨吏曹,以無故日退定之意草記矣。大政姑無定日入啓之事,多臺未差,已至許久,事甚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金取魯身病,參判未差,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節目,當依乙亥前例磨鍊,而乙亥年則御營軍兵,結陣於大廣通石橋,而近來社稷擧動時,每以左巡廳前路結陣矣。以乙亥前例擧行乎?依社稷擧動時例磨鍊乎?敢稟。傳曰,依乙亥例擧行。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吏曹佐郞申晩,藝文館待敎趙榮國,今正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答曰,勿煩。 ○禮曹參判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疾病綿淹,跧伏田廬,一息僅存,萬念都灰。只爲名係仕籍,迹阻明廷,無地自效,罪與日深,常懷懍惕,若隕淵谷。乃者不自意,春曹佐貳之命,猥及於無似賤品,臣誠銜恩感激,揆分惶蹙。唯有一造京輦,叨謝天陛,懇丐骸骨,退塡溝壑,猶可以少贖前愆,差安私心。而顧臣風痺之患,入春益肆,肢體頑麻,跬步艱運,便作一籧篨。阿睹之疾,逐年加劇,瞳眥疼澁,視力昏短,殆不辨咫尺,似此癃廢之形,已無刻日登程之望。且臣禍釁餘喘,零丁孤苦,只與本生偏母,相依爲命,而母有積痼痰火之症,少失將護,輒至危劇。換節之際,挾感添發,往往有頃刻難保之慮,臣急於扶救,未忍離捨,欲待差間,難卜淹速,稽逋恩旨,罪合萬戮。抑臣情病之外,又有廉義之不容抗顔於朝列者。噫,臣之短於文學,拙於詞藝。凡今之人,夫孰不知,而猶未若臣自知之明,故從前匪據之謬叨也,臣未嘗不據實自列,拚死力避。而如向年副學時,黽勉一科,亦莫非臣守志不固,見怵威命之致,是固臣終身愧悔者。矧玆藝苑兼任,又是何等極選,而掌銓之地,全不稱量,猝然充擬於萬萬人望之外,以致誤聖簡而駭物情,臣不足言,有辱淸朝,此臣所以昨年自劾之章,未遑他說,而深有慨於名器之猥褻,銓注之乖錯也,其所謂縱使臣踪地無難安,疾病有可强,只此一任,已斷臣進身之路者,可見臣矢心自畫,一毫非飾。竊謂天日之明,宜無遺燭,鞶帶之褫,將不終朝。及奉批旨,大失所圖,後來病狀之蒙許,亦靳本兼之竝解,不稱之銜,虛縻在身,臣每自顧省,愧縮靡容。今幸朝廷之上,公議果發,聞一宰臣,以臣濫吹,面嘲銓官於禁掖稠人之中。臣病蟄窮鄕,與鬼爲隣,尋常朝紙上事,尙多全昧。遠外流播之聞,雖不可詳,人方傳說,作一笑囮。而臣則裒如充耳gg褎如充耳g,恬然自在,多見其沒廉恥也。臣嘗聞先輩故事,處文任而遭人言者,雖於屋下私談,未或不引以爲辭,必遞乃已。若臣所被,便是公朝顯斥,而特未及登諸章牘耳。臣雖欲淟涊冒進,奈一世之嗤占何哉?況綸閣重務,緣臣虛綰,許久瘝廢,其壞損朝體,已大矣。新授儀曹之任,亦非滓穢之賤所可叨冒。伏願聖明,亟命將臣本兼職,一竝改正,仍飭選部,必愼掄揀,用叶物議。且許臣退守賤分,扶護病母,得以延螻蟻之命,申烏鳥之情,實天地生成莫大之恩造也。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戾甚重,而職名猶在,違逋已極,而威罰不加。日昨陳章,雖出請譴,迹涉僭猥,鈇鉞是俟。伏承嚴命屢降,日加敦迫,恩渥彌隆,而臣罪彌深,感極而懼,求死不得,抱此悶塞,何所控因?不得不更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天,或有以垂憐焉。今憲臣之欲罪臣者,雖或出於臣本情之外,至於市恩權柄等說,乃是人臣之極罪。憲臣豈有私好惡於臣,而公肆讒誣,只緣臣不能誠心體國,隨事盡職,終遭罔極之言,此皆臣之罪也。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容息,已踰臣分,況可論於職事,而聖上不少恕究,恩數愈濫,一例督過,徒使事體傷損,臣誠抑鬱煼灼,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若其擇相致治之言,切中今日之病,且相臣之不勝任者,遭彈劾而或遞或黜,前後何限,而竊瞯我殿下,爰立之際,不加愼簡,至如臣庸鈍空疎者,猥置此地,使國事日非,而莫之恤。近日聖衷,渙然悔悟,奮發飭勵,獨自憂勞於上,而亦無以協輔贊襄,效其毫分,而臺閣之上,又未聞有一言論斥者,臣嘗憂慨,屢陳於筵席矣。今乃有憲臣一人,抗疏臚列,朝紳動色,物論稱快,臣之尸職之罪,於此大彰著矣。顧臣忝叨,日月已久,曾無一言匡救,一事建明,常若負荊棘而坐鍼氊。雖微臺言,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而釁戾之重發至此,一日不去,則增臣一日之罪。雖在微官庶僚,苟遭評論,必遞見職,以伸廉隅。臣雖無狀,旣忝大僚,若復耐彈而淟涊盤礴,人將不食其餘矣。求之古今,萬萬無是理。臣固不敢爲此,而聖上亦何忍使臣放倒廉義,而仍置任使之列哉?臣之向來尋單也,固當以解免爲期,而旣與遭劾有間,且累承嚴敎,黽勉冒出矣。今憲臣大加譏斥,臣誠無辭自解,羞愧欲死。今聖上,或以夫夫也,巽軟易使,若加敦勉,豈敢不出爲意,則臣眞無恥一賤夫耳。將無以自暴於君父之前,而自就滅死而已矣。且臣於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惶惕之至,身旣蹙伏待罪,冒食常廩,揆以義例,萬萬不安,收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也。衷情憂煎,言不知裁,席藁旅次,祗俟處分。伏乞聖明,諒察物議之不可遏,臣罪之不可逭,亟賜鐫削,以幸公私,千萬之祝。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洞悉心曲,辭已竭矣,意已窮矣。而若是邁邁,自愧誠淺,夫復何諭?噫,洞觀誠款,鬼蜮奚逃?予志固定,何煩巽章?徒使困我而已。方帶保護,豈不諒此?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深嘉老成,其令廟堂,確議處之,末端事,業已諭者矣。此非今日可言者,卿之衰病已知,卿須勿辭焉。 ○答校理尹得和疏曰,省疏具悉。《近思錄釋疑》,已有內藏,當參互矣。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大恩深,薄罷旋收,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頂踵巾履,盡是聖明之賜。臣雖愚鈍迷惑,寧不知感?第所蒙嚴敎,乃人臣之極罪,而寔覆載之難容。以臣之罪,擬臣之律,雖被萬戮,不足少贖。頃承恩除,儼臨天牌,而冒入文字,亦所不敢,坐犯逋慢,僅止例罷,聖度洪大,曲賜包含,私心震越,無所容措。迺者筵敎開釋,特加諒恕,備忘句語,亦至刪下,雖使臣自爲之地,無以加此,此豈微末少臣,所宜獲於君父者哉?臣誠懍惕感泣,不知死所。不意玉署除命,又及於鄕廬俟罪之際,驚惶感激,詎敢遲延?昨始來伏私次,宜卽竭蹶趨承,少伸叨謝之忱。而自念釁累至重,罪名未勘,雖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退訟愆咎,怵畏法綱,終不敢爲抗顔承膺之計,臣之今日情地,可謂窮且蹙矣。前後事實,同事之臣,業已陳暴,彼此曲直,孔昭之天,赫然臨照,臣不敢更費煩縷,而當初所爭,只在於守職責存事體而已。原其本事,固甚微細,請推有何關係,而人心不如我心,一節添於一節,乍緩乍緊,若操若縱。其所謂請推之計,帶得自明之意云者,欲實駕前訐誣之語,勒謂他人言貌之外,已不成說,而至於移乙等語,指意無論。而今忽反辭自諱,又復倩人陳達,曲爲分釋,臣不必一一索言。而況因此陳辨之氣,旣有勿捧之敎,亦何敢費辭較挈於禁令之下乎?噫,人臣之獲罪於上,固非一端,或以一言之觸拂,或以一事之詿誤,暫時譴何,匪怒伊敎,事過之後,若蒙收錄,則固宜感激。趨造不暇,豈敢復事引咎,以自阻於日月之下,而顧臣無似,忝叨經幄,事君無狀,自速罪戾,涉世昧方,徒取狼狽,情迹之臲卼,去而益深,身名之僇辱,無復餘地。況同罪之人,又被重譴,則臣之難安,又加一層,陳章請譴,見阻喉司,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又瀝血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方請譴之不暇,豈敢以儒臣自處,而伏聞召對,始講《近思錄》有日云。仰惟聖學高明,洞觀奧旨,固無待於前人之註解。而文肅公臣鄭曄曾纂《近思釋疑》四冊,先正臣金長生,先正臣宋時烈,爲之較辨訂正。凡諸先賢格言之發揮此書者,逐條編錄,最爲詳備。若於省覽之際,參互考閱,則其有裨於紬繹之工,必不淺鮮,此書刊行已久,本館亦有所藏。乞命取進,以備睿覽。區區芹曝之忱,不敢以身不得進,有所自外,忘其僭猥,輒此附陳焉。 ○副司直朴泰恒疏曰,伏以臣,篤老癃痼,跡謝朝端,今已有年矣。杜門屛居,便同休退之人,不必更煩於乞骸。而惟是軍銜在身,未克卸解,姓名尙係於仕籍,行止罣礙,有不得自由。且旣受祿太倉,不敢自同於野老,若値昕庭起居之時,淸蹕出入之際,則偃伏私室,倍切惶蹙。雖未致身於禁扃之內,時或舁赴於郊迎之列,傴僂蹣跚,被人指笑,常切漏夜行之媿矣。一自昨歲哭子之後,情理慘毒,心腸摧裂,奄奄床席,轉側須人,桑楡短景。又逢新年,犬馬之齒,倏已八十八矣。精神氣力,日益危綴,廢闕常禮,分義都虧,而陳章請譴,亦未及時。蓋以形骸雖存,神識全昧,無復生人事故耳。猶且遲回顧戀,虛縻廩祿,竟至溘然於帶銜之日,則非但貽辱於淸朝,長逝之魂,亦將抱媿而入地矣。玆趁一縷未泯之前,冒陳微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重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仍命永刊仕籍,俾得以蟄伏衡茅,安意就盡,不勝萬幸。嗚呼。臣本庸姿,濫躋崇秩,隆恩厚渥,絲毫莫報。今當便訣,寸心耿耿,欲將一言,仰效芹曝之誠,而沈思累日,不知所以爲說。若夫勉聖學行仁政,辨賢邪別義利,振紀綱愼賞罰,崇節儉戒逸慾等語,誰非可進於吾君之前,而顧於簡冊之中,聖賢謨訓,昭垂後世者,皆這件事也。殿下方與近臣,日日講討於經席之上,是在聖明之深究而力行之,固不待臣言之瀆陳也。伏惟殿下,聰明睿智,恥爲凡主,一念圖理,十載靡懈,庶幾治化之漸隆。而仰觀俯察,憂虞溢目,災沴稠疊,而天怒未已,飢荒荐仍,而民窮益甚,國勢之岌嶪,人心之泮渙,澟澟有危亡之義。此聖上之所以惕然警懼,誕降綸音,思聞忠言至論,可以祈天而保民者也。臣聞天視聽,自我民視聽。上天之譴告,實由於下民之困悴,不有以輕徭薄賦,拯斯民於塗炭之中,則天心之未豫,豈可以回也?第臣識淺神昏,旣無計策,可裨洪猷之萬一,敢陳平日得見於家藏舊牒,而所嘗量度於中者,仰備聖鑑之採擇焉。蓋臣之先祖左議政臣訔,際太宗、世宗有爲之朝,慮國家取民之無制,請依租庸調,略定制度,以均民役,而未果施行。其後世宗大王下書政院,追恨不已。蓋自井田廢壞之後,歷代之賦斂於民者,漸益煩重,而惟此租庸調法,最爲便民。故先儒多有稱說,臣祖之言,固有所據矣。臣謹按《唐書》,丁中之民,授田一頃者,歲入租粟二斛,調則隨鄕所出,歲輸絹、綾、絁各二丈,綿二兩,布加五之一,麻五斤,庸則歲役二旬,不役者,輸絹六十尺,此其大略也。竊嘗以此而較之於我國之制,今之方田,廣百步,長二百四十步,乃合於唐之一頃。雖有饒瘠之不同,而國中田與畓,爲四等者居多。以四等論之,當爲一結三十負零,所收稅米太,爲十一斗,此乃我國田賦之定數,而舊嘗有稅輕之說,及夫創行大同,復蓋以十六斗,則已不輕歇矣。此法之設,本仍於土貢而兼包庸調,不宜復爲徵斂,而年久之後,不計無弊,至於近日,雜役之取辦於田結者,又復夥然。合兩稅而計之,一歲所入,幾至於五斛之米。凡所徵斂於田者,蓋倍於唐,而民不知甚苦者,以其皆出於有田之民也。今之良役收布者,近於唐之身庸,而率皆綿布二疋,則比唐未必過重,而民不支堪者,以其多出於無田之窮民也。今之煙戶雜役,近於唐之戶調,而列邑之輕重,各自不同,或錢或米,名色甚多,是宜秤停而定爲均一之制者,久矣。方今生民困窮,百弊如蝟,而旣不可一一整頓,隨事矯革,則結役雖重,未易輕議。惟當稍減身役,盡爲一疋,而酌量戶役,以塡其代,庶可解目前椎剝之怨。蓋令一國民戶,合爲一百七十萬三千一百六十戶,略倣唐制,分等爲差。上戶輸綿布一疋,其次二戶或三戶竝力,而粟米錢布,任土所宜,亦如唐時。楊州以錢,嶺南以米,益州以紬絹之例,其間雖有復除,流亡之類,減不過三之一,姑除七十萬三千餘戶,但使百萬戶,均出半疋之布,亦足爲一萬同矣。以錢則爲百萬䋋,半留本邑,以備煙戶之役,半輸京司,以供軍國之需,規模節目,一依大同之制,名爲戶大同,以別於田大同之稱。此外諸般橫斂,悉皆嚴法而痛禁,則非但不乏於經用,民將鼓舞而如解倒懸矣。儻復以良役收布之數,較其多寡,可能相當,則永罷身布,只赴三日之役,實合於古者役民而不稅其身之義,誠爲盡善,此若不足而至於減其一疋,則反恐恢恢太有餘也。然後逃故老弱,一倂蠲免,寄名閑籍者,悉補正軍,而上番之軍,留防之卒,量減其數,當如先正臣李珥之論。良民從母之法,緇徒避役,禁嚴立科條,又如故參判臣兪棨之言。其所謂休養生息,隨得隨補,十年之內,盡充闕額者,可知其不誣矣。蓋此兩臣曁先正臣朴世采,俱以性理之學,蘊經綸之才,愛君憂民,多所論著。至如近世故相臣南九萬、崔錫鼎,亦皆識務之賢弼也。章疏書牘之間,固多陳說而講議者。殿下試令筵臣,悉取五臣遺集,採其可施於今者,條奏而講行之,如漢之魏相,奏行賈誼、鼂錯、董仲舒之言,則其嘉猷宏議之裨益於國家者,豈是近日諸議之所可比擬也?雖然天下之事,不患知之不及,患行之不力。苟計知之而不行,環坐默視,無意於犯手做去,終未能施一策救一弊,則雖使堯、舜爲君,伊、傅爲臣,無益於國事之日非,古書中修己治人之術,皆如土苴耳。何況於五臣之說,又何況於近日諸疏之語哉?然則求言雖勤,進言雖多,徒爲一時之文具,而添籌司之故紙而已。聖上抑何取焉?其所以執中建極,奮發聖志,審擇群策,務行實政,期於蘇民命而享天心者,顧不在於殿下之克明而克誠乎?大誥之下,朝野聳聽,言事之章,日積公車。如臣床簀殘喘,不宜預論於其間,而目見良役隣族之弊,將爲亡國之憂,不可不汲汲救之。而其欲以救之之方,不過將列邑閑漫之用,略加斟酌,以爲推移補助之資而已。方今廊廟諸臣,固多忠純篤實,而其所以殫竭智慮,日夜講究者,皆爲是也。殿下不以臣老耄而棄其言,則下臣此疏,使之反復商確,要爲倣於古而宜於今,其於消弭懷保之策,不能無少補焉。然而今日國家之憂,尤有大於此者,聖算漸高,尙遲螽斯之慶,國本靡托,擧切臣民之慮。側聞大臣,曾有陳達於前席者,而筵說嚴祕,不得其詳,臣未知其辭語之如何,而有槪於聖心者耶?昔魯漆室之女,倚柱而嘯,憂其國太子之幼少。彼以閭巷一愚婦,而不恤其緯,尙憂其國。況臣受國厚恩,致位崇班者乎?其少尙且憂,況今之無有者乎?此臣所以中夜憂歎。雖在氣息綿綴之中,而一念猶自惓惓,有不能自已者矣。伏願殿下,默運聖慮,以爲鞏固基命之地,則老臣雖今日滅死,萬無遺恨也。臣無任瞻天望聖祈懇之至。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未時,雨雹,狀如小豆。 ○趙命臣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尹得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方當開筵,因玉署之不備,有命未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往事不過事體,辭疏旣批之後,若是違牌,亦涉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今甲寅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八張,邊將薦八十八張,孝廉薦單子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忠淸、江原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前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之意,前後申飭,非不嚴明,各驛每輒苟充定送,故臨時生事之患,比比有之,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步才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別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今月率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擇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都目大政,所當趁卽擧行,而初四五日,本曹堂上有式暇,初六七日,國忌齋戒,及正月初八日,擧動相値,不得已以初九日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再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當此飭勵之時,見任屬耳,遽尋辭單,其涉過矣,原單給之,明朝牌招。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罷散中,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尹陽來進。兵批,判書尹游卯酉坐起,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判,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愼無逸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閔瑗爲掌令,金相奭爲持平,尹陽來爲判尹,金有慶爲工曹參判,權瑞東爲禮曹佐郞,趙重稷爲監察,宋敎明爲京畿都事,趙遠命爲左尹,林光弼爲掌樂正,鄭羽良爲慶尙監司,韓顯謩爲龍仁縣令,尹潗爲掌樂主簿,金順逸爲引儀,李德壽爲吏曹參判,沈聖希爲吏曹正郞,李瑜爲同義禁,敦寧都正李亨宗,學正邊是重,兼學正康弘濟,兼學錄李寅賓,承文副正字李晉吉,副護軍權聖徵,副司直宋敎明,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柳萬樞單付。傳于李匡世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以李瑜爲都承旨。 ○李匡世,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洪禹鼎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强疾供仕矣。素患之症,挾感添劇,實無復起輪直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鄭必寧伴直矣。今有左議政徐命均處,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之命。故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方奉命出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去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去正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祗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勢危蹙,冒瀆衷懇,瞻望跼蹐,顒俟嚴命。伏覩溫批反降,兪音尙閟。臣伏地震越,茫然失圖,只恨臣誠淺辭拙,區區情實,不能仰格于蓋高之聽也。今臣罪狀狼藉,身名僇辱,其不容一日在職。而遄被誅譴,卽一世之公議,於此而若未蒙聖上之憐察,則臣只有抱此冤悶,而自就溘死而已矣。且臣適待罪藥院重地,不可暫曠,雖微聖敎,宜卽先遞,而方以重伏刑章爲期,兼帶非所可論,當此泯默,不敢一刻自安,日夕祈望,尤在於此矣。臣惶懍之極,不知所對,尤深煎灼抑塞之地云矣。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以輕弱之器,狷隘之品,舊愆旣多自訟,新命尤所弗稱,冒陳血懇,冀蒙鐫遞,而封章付撥之後,伏覩備忘辭旨,以狀聞措語之過當,特加問備,責勉甚切。臣方惶悚震越,置身無地。及奉有旨批諭,乃反隆摰,不準所辭,敎以速往,有以見聖主鞭策任使之至意。臣誠感激,宜不敢更事煩籲,而第又伏聞李壽海之疏,所以構成大臣之罪者,八道藩閫之純然一色爲首云。臣亦不能超脫標榜,自是壽海所謂純色中人,則此已萬萬不安於心。況其預先陳白,隨後薦擬等語,雖未知的指何事,而記臣壬子秋,叨受本任,亦因大臣先奏而得之,則安知其危險之言,不曾竝及於往事耶?傾奪之場,猜阻紛然,竝與外任而亦入睢盱之中,世道之難平,故乃至此,而在臣廉隅,冒此兩難安之端,萬無厭然承命,往莅新任之理。懇乞聖明,亟命收褫所授職名,俾臣遄納舊節,退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本事洞悉,卿尤何嫌?況以傾軋大臣之事,藩臣替嫌,亦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承史官,傳宣聖諭,慰釋敦勉,夐越常倫,奉讀以還,不勝感涕。而病裏神識,一倍昏昧,草草附奏,不能畢辭,尤增悚惕之至。臣每以醜穢之疾,仰瀆於崇高之聽者,不啻累數十遭矣。臣亦自知其支離,一味煩籲,實爲死罪。雖然臣之區區血懇,非臣自言,雖以天地父母之慈,亦何以俯諒其情實耶?念臣老病癃痼,實無餘地,筵席出入之際,其步趨之艱難,氣息之喘促,精神之昏眊,言語之顚錯,固已聖鑑之所照燭,臣不敢更事覼縷。而自前月病添之後,飮藥調治,亦已數旬矣。初則以爲奔走之餘,氣力殆盡,稍費將息,庶或漸勝,而一委床席,莫可收拾,冥然昏然,全無省覺,絲縷殊喘,雖未卽泯絶,其不可復起爲人則決矣。臣之悲辭苦懇,至誠祈免於一息未泯之前者,非敢爲釋負就閑,少延餘命之計。誠恐虛縻重任,以致國事之無限受弊,則臣雖滅死萬萬,何足以贖其辜哉?噫,臣之事殿下,于今十載。雖其庸駑譾劣,絲毫莫補,而至若斷斷寸心,唯以勿欺毋隱,爲事君之義。苟使臣如有一分可張之勢,則顧何敢飾辭虛讓,自陷於不誠之誅,而只緣禽誠淺薄,無以仰格於穹蒼,至使綸綍之重,虛辱於床笫之喘,諭之以量力造朝,勉之以臥閤視事。有若臣尙有毫分筋力,可以自效於職事,而特以所遭難安,過自引嫌者然。臣於此,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置身之所也。目今廊廟空虛,國事泮渙,徒使君父憂勞於上,而臣一縷未絶,息偃在家。凡於軍國機政,漫無可否,一日在職,增臣一日之罪,二日在職,增臣二日之罪。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覆幬顧復,必欲使之全安而存保,亦豈忍一向虛縻,只增其難赦之罪哉?伏乞聖明,俯賜憐察,亟許鐫遞臣相職,以幸國事,不勝至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篤老之年,連因勞悴,所患若是未瘳,心用念焉。目今右僚,尙未行公之中,左揆之單,卿之辭箚,先後繼上,顧念國事,良久無語。噫,前後筵席,豈不諭意?予之望卿,不在筋力,雖不能量力造朝,臥笫參決,其何難哉?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噫,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民事,而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處門外而引咎,又尋單而過讓?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亦竊愧寡昧之誠淺。今方敦勉之不暇,遽見長單之上焉,愕然之極,欲諭無語。噫,今予辭竭,今予意窮,但所望者唯卿。顧世道之囂囂,不掛齒於此輩,念國勢之岌嶪,其幡然入城也。例若不允,今猶文具,玆遣近密之臣,諭此抑鬱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 ○答奉常僉正李瀁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條陳,深嘉爾誠。其中雖不無過者,予竝略知,而至於繡衣事,今者爾請,未免爲貪吏而爲障。自古忌辰祭內摘奸,有定例,遠代陵寢,特爲飭礪,事體重而亦嚴祕矣。疏中敢擧廟號,有若請行,事體未安矣。傳于趙命臣曰,奉常僉正李瀁原疏,留中。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牌不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陳疏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憲府監察茶時,俱涉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大司憲宋眞明,掌令閔瑗,大司諫愼無逸,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世,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副正金聖應,連日參試矣。其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泄痢兼劇,食飮全却,氣息奄奄,若不保朝夕,而扶護無人,私情煎迫,不忍暫離云。金聖應情理,如是切急,則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金聖應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氣息奄奄,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國試開場之時,如是違牌,事極未安,待明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本曹佐郞申晩,除拜累日,請推催促,而尙不出肅,事極未安,從重推考,更爲催促。正郞沈聖希,今日亦不肅謝,一體催促,使之卽速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坐起守令講時,掌苑署別提閔涑,三冊不通,依例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書啓,臣敢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再煩疏籲,天聽邈然,顧此職名,尙今縻身,懍惕焦熬,莫省攸處,而不敢每以文字瀆擾,冒上請急之章,庶蘄鞶帶之褫。卽者千萬夢寐之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辭旨愈隆,慰勉愈深。仍有促臣偕進之命,此等曠絶之恩數,實非釁累賤臣所敢承者。臣伏知惶感,不自知汗浹而涕逬也。聖批每以國勢民事爲敎。臣雖冥頑,旣非木石,今日國事,豈敢不知?聖敎又責以古人盡瘁之義,臣以世祿之臣,遭遇休明,致身此地,願忠之誠,寧後於人?此臣所以不量才分,有命輒承,今垂三載。只是奔走簿書之間,而亦不敢以巽讓求免爲計者也。今則臺言重發,罪狀彰露若此,而猶復憑恃寵渥,仍因不去,揆諸國體廉義,萬無其理。且臣曾見先朝相臣,少遭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君父亦從而勉許。蓋身爲大官,尤當嚴其去就,可以董率百僚,先勵承弼之廉恥,而後可以糾正風俗故也。況臣所遭,不可比論以一時人言,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不容放倒也決矣。除非然者,臣抑何心腸,以死爲期,日犯違慢,甘自陷於辜恩忘分之誅哉?虛辱威命,萬殞猶輕,只自俯伏崩隕,恭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昨於承宣之往,又悉心腹,今何多誥?但前後每以曾前若卿者,輒皆解職爲辭,而此則卿欲解相職之心切。故其所引者,不過此也。予亦粗聞古事,初雖被誣,末乃迫於敦勉行公者多矣。未聞被讒而終始解職者矣。設令若卿所辭,今卿所遭,有大不然者。其巧軋讒誣,豈有若今?而卿之被誣,非特予意洞悉,卽國人共知。若此而中讒人之計,許解倚任之輔相,則古往今來,豈有若此不明之君哉?卿雖巽讓深,豈忍以予爲此哉?卿若思此,必也幡然,卿其須體心曲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傳于洪尙賓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匡世啓曰,卽今院中,位甚不齊,擧動只隔數日。右承旨洪尙賓罷職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遞差之代,一體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來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黃海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忠原縣監,今當差出,而本邑,今雖降牧爲縣,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他道守令有聲績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右承旨,朴師正爲右副承旨,尹陽來爲同義禁,兪拓基爲黃海監司,李匡誼爲忠原縣監,副護軍徐命彬、李聖龍單付。 ○李匡世啓曰,右承旨柳儼承牌來詣闕門外,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全羅監司,壬子條田稅及軍保米,今姑停退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事,傳于趙命臣曰,當初別巡,旣仍特敎,今者狀請,不可遲滯。戶判及本道主管堂上,卽爲就議大臣後,明日侍講時陳達。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不幸而重嬰奇疾,八九日之間,出入鬼關,種種諸症,俱係危惡,中間嚴召之荐違,末梢長單之再入,誠出於萬不得已,而日月之明,猶有未照。旣靳例勘於前,又命還給於後,至於降旨誨責以過矣爲敎,臣於是狼狽失圖,惶霣罔措。目今證形,尙在危域,最是疝氣,時時上升,一日之內,苦劇者屢,些少筋力,都被消鑠,房闥戶庭,動作須人,則起而裝束,出入禁門,顧其勢末由。而特召之下,又復坐違,亦萬萬不安,遂不計死生,擔曳來伏於九閽之外,復此哀鳴於天地父母之前。惟聖明特垂生成之恩,亟許鞶帶之褫,是臣區區至望也。且臣於昨日儒臣之疏,亦有所瞿然者。臣於常日,深戒筵白之煩猥,凡於一切所欲敷陳者,輒亦過於致愼,此固臣拙懦本色。向日筵席,以洪景輔疏中語句,略綽陳白者,蓋其直廬酬酢之際,纔有耳聞。故筵奏語次之間,俾爾漫及,此不過一語無心,至於登諸章奏,則非臣意慮所到也。臣方病甚神昏,唯疾痛之呼是急,此等辨解,意不遑到,而揆諸私義,亦係難安,以病以情,只有一遞而已。玆敢陳章控籲,舁還私次。伏乞亟降嚴命,勘臣前後瀆擾之罪,以肅朝綱焉。答曰,省疏具悉。下款事,本非可嫌者,而實病若此,本職許遞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四上丐免之章,而終靳允許之音,繼又特下別諭,其所以責勉之者,至嚴且截。臣奉讀以還,五情失守,卽當不復他顧,竭蹶趨承,而床笫之身,無計轉動,乃敢以姑觀數日,奉承明旨,仰對於書啓中矣。不幸臣賤疾,浹旬彌留之餘,忽自日昨,再感風寒,症形越添,一倍危劇,達宵宛轉,寢寐全失,竟日沈頓,啖啜大減,藥餌靡效,氣息澌綴,起身肅命,未易爲期。始則爲畏威拜恩之計,終乃陷延時慢命之科,揆以邦憲,萬隕何贖?念臣無似,受恩如天,一身頂踵,罔非造化。雖才識淺短,無少裨補,而竭力圖報,是臣之素所自勉,則其何敢巧爲託疾之辭,徒懷便身之圖哉?儻或賴天之靈,疾勢差間,則謹當敬遵隆旨,少贖稽逋之辜。而時日遷就,爲罪轉深,伏枕惶隕,求死不得,玆敢略申疾痛之號,仰干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正臣罪,以爲人臣逋命者之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見書啓,以待不日造朝,所患又復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卽肅謝,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自承嚴敎以後,蹙伏頌愆,月日已久。而惶汗尙浹,羞顔猶騂,一身顚沛,有不暇恤,區區衷赤,終未蒙天日之下燭,此臣所自悼也。不意恩敍旣降,除命又下,比如霜雪雨露,無非上天之至仁洪造,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仍竊伏念,臣之向日所遭,莫非臣愚妄不自量之致,而其所耿耿蘊蓄於中者,唯在於少效一日之責耳。飭勵之下,目見伐異之習,言東意西,用計旣巧,握此撼彼,下手甚毒,決知其非出於公心。故適當承牌詣臺,略有所論,而上忤天意,聖旨截嚴,下觸駭機,拳踢隨加。竊自惟念,蹤迹之疏逖,未有如臣者,識慮之淺短,又未有如臣。而乃敢以臺職自處,妄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以此獲罪,臣所甘心,尙誰尤哉?彼乘機詬詆者之語,無倫緖,雖不足較辨,其曰不別白本事,結之以媚黨。噫,數轉語中,文與意不相續,何至於是也?臣若張皇原本,則恐涉黨套,故只擧卽事,略示規警而已。乃反以不別白本事爲媚黨,此不過快口噴薄,急於構斥,不暇管攝文理之致,可笑不足怒也。然前後聖敎旣嚴,畢竟人言又憯,在臣廉隅,決不可以時移事往,揚揚復冒於已試僨敗之地矣。今因茶時,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陳短章,徑歸私次。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重臺選,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之高祖故禮曹判書臣添慶,歷事明、宣兩朝,最荷恩遇,而子姓零替,喪禍荐仍,曾祖故奉敎臣善休,不幸陞六早沒,以致壹惠之典,曠闕不行,此臣之日夜所茹痛者也。如臣不肖,蒙被國恩,位列崇顯,猶未能闡揚先烈。幸於己酉年間,請諡于朝,而前席俯詢,榮感交至,只緣公私多故,事力不逮,致使延誥之擧,尙未得行,顧臣老病垂死,便是朝暮人事耳。每恐一夕溘然,終抱至恨。故六載經紀,粗得拮据,欲趁大政後,銓郞出仕之時,將以本月十九日定行。而今於百年未遑之餘,霑被哀榮,此在臣家,實是莫大之慶。過禮後,將與若而諸子孫,卜日焚黃于先墓計。而方帶西樞之銜,不敢擅行,儻蒙聖慈,特賜十數日之暇,以爲往來之地,則感結幽明,將何以爲報也?猥瀆私懇,無任屛營祈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具依疏辭往來焉。 ○答典籍柳鼎茂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切實,深嘉爾誠,可不留意?其中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確處。 ○典籍柳鼎茂疏曰,伏以臣,草鄙鮿生,小少讀書,許身何愚,妄意當世,君民一念,抵老不衰,每念國勢之臲隉,生民之困悴,未嘗不痛哭而流涕也。往在壬子秋七月七夕,惟我殿下,親策泮宮,問以保民濟民之策。臣不自意,御筆親擢之恩,迥出常格之外,至於十行恩綍,五字親題,自有科擧以來,所未有之盛典也。人皆謂陳亮、文天祥之親擢,有未及也。臣於是含恩感泣,夙夜憂歎,常恐此生此世,無階上答。頃日輪對入侍時,殿下追記伊日篇尾之語,諭以人如其文否,毋嫌越俎,畢陳所懷。臣以鄕外新進,初見君父,威顔咫尺,遽紆盛問,惶隕震惕,不知所喩,區區所懷,不可以拙訥言語,率爾仰對,敢以退而陳疏之意,有所仰達矣。殿下故不許而强問之,臣徊徨悶蹙,不敢泯默,以草草數語,略陳梗槪,而辭不達意,語不成緖,平生所願陳者,百不掛一。尙何望有槪於虛佇之盛心也哉?昔宋仁宗御天章閣,召宰執,各使指陳時政利害,諸臣皆相顧莫敢對。同平章(章))事宋庠進曰,天下事卒未可言,請退,至中書,條列以上,仁宗許之。夫以宋庠膚敏之識,通贍之才,而不能率口而對,如臣淺敝,其何能遽奉請問,對揚休命也哉?臣旣有退歸疏陳之請矣。固不可以伊日創率之對,苟塞而止也。玆敢更拍餘臆,謹陳時務策八條。一曰平朝廷,二曰擇人才,三曰久職任,四曰改兵制,五曰禁奢侈,六曰疏滯獄,七曰變文體,八曰懋心學。臣請次第臚列焉。伏願殿下澄省焉。嗚呼,今日殿下之國,其殆哉岌岌乎,自經逆亂以來,人心波蕩,倫彝汩喪,重以連歲荐歉,生民焦焦,國儲罄竭,以至百隷怠慢,庶事叢脞。惟殿下大警動大惕慮,赫然奮發,一篇大誥,播告之脩諄諄,責躬之意懇懇,求助之誠,溢於辭旨之表。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苟能克體殿下之心,式遵殿下之敎,淬礪振刷,咸飭乃功,則此誠轉危爲安,因亂爲治之一大機會也。雖然苟不能抖擻弊源,隨事制變,則曷以捄今日垂綴之邦命乎?嗚呼,朋黨之禍,何代無之,而至於今日而極矣。前後逆亂之變,莫不蒸菌於此。惟殿下衋然傷于是,一以建中建極,無偏無黨,永矢一心,前後備忘,哀痛惻怛之音,至誠懇迫之諭,殆至累萬餘言,則凡諸爲殿下臣庶,少有一分心竅者,疇敢不惕然改圖,庸副我殿下勉戒之至意乎?以此六七年來,內而朝廷之上,無怒目咬牙,尋怨修郤之患,外而庠序之間,無黨同伐異,爭鬨傾軋之習。雖未至於寅協和衷之盛,殿下建極之功,豈曰少補之哉?雖然今日朝著之少靖,非眞能改心革慮,耦俱無猜之貞也。但殿下抑之扶之,董之威之之故,帖休不敢動而已。噫,黨習之蠱人者,甚矣。百餘年來,習與性成,其糾繞已久,蔽錮已深,則其打破消融,固不可以時月期也。人皆謂今日蕩平,必無成也。臣獨以爲必可成。昔唐文宗曰,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此昏君庸辟之言也。今殿下誠能一心堅定,確然不撓,一以大公至正爲心,持之如絜矩平衡,守之如鐵關金鎖,無一毫偏係之私,無一分輕重之別,每於用舍之際,必審公私偏正之間,克祛左右彼此之心然後,蕩平之美,庶復見於今日矣。臣伏覩歲前夜對時,御製詩有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臣欽誦感歎,有以見殿下至公之盛心也。臣謹拜手退賡曰,去僞方爲正,無偏始乃公,君臣交勉義,唯在一心同。此臣所以公正二字惓惓之不已者也。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人才者,國家之元氣也。古語曰,天生一世才,足了一世事。豈以我東數千里之地,無可用之才耶?肆惟我顯宗大王嘗下敎曰,近日之人才,雖曰藐然,豈可無可用之人乎?但用之無其道耳。噫,聖人用人,猶匠之用木,大以爲棟樑,小以爲榱桷,椳闑枮楔,各有其用。以人才言之,則其德量有可以爲宰相者,其智略有可以爲將帥者,有識鑑可以掌銓選,有幹局可以任財用,學問可以居經席論思之職,文章可以典詞館制誥之選,有可以爲方面之寄者,有可以爲字牧之任者,長於此者,短於彼,能於彼者,不能於此,此在在上者器使之如何耳。以故舜之命官,以皐陶爲司敗,以夔典樂,使棄后稷,使契掌敎。夫以皐、夔、稷、契之全才,何所不可,而不許其讓,必命是職,終身不當者,特以其才之亦有長短耳。今世之用人,不然。歷揚內外,出入將相,人人可爲,職職皆當,今之人才,果有逾於皐、夔、稷、契乎?以此庶政之庬盭,百務之頹弛,至於此極者,未必不由於器用之失其道耳。噫,生民休戚,在於守令,守令臧否,係於監司,今之尤不可不擇者,監司、守令也。臣不敢知今日之爲監司、守令者,果可謂得其人乎?無論人器之如何,有爵位者,皆可以爲監司,有形勢者,皆可以爲守令,有求必得,唯意所欲。今日八路軍民之凋弊,固也,無足怪矣。昔我孝宗大王,必愼擇守令,每引見勉礪,或於恒調,擢授右職曰,嘗於某郡,嘉爾令績。亦粵我寧考肅宗大王,嘗作代柱帖,別錄褒貶守令,時時考閱,而恐有漏落者,令銓曹,純褒守令,抄擇以入。我先王愼簡之意,果何如哉?今日爲監司者,或自卿宰出,或自近侍出,則殿下亦嘗習知其人器之如何矣。自今以往,每監司有闕,必令備局,不論新舊薦望,廣抄其選。如承宣之望,殿下任自推擇,極選有才望者爲之,則除目之下,豈有物論之紛紜乎?守令有闕,則另飭銓曹,必用有吏才有吏績者,每於都政時,使三品以上,極擇才諝之士,各薦一人。殿下亦依先朝代柱帖故事,別抄純褒之人,下銓曹依此調用。且殿下有灼知灼見,其人其才之可用,則不待銓注,不拘資格,不次擢用,可也。此乃我祖宗成、明、仁、宣之朝,已行之美事也。噫,自積年凶荒以來,各路州縣,皆成弊邑,莫可收拾。而至於兩南,沿海諸邑,被災尤酷,凋弊特甚。今之求縣邑者,視爲一陷穽,人皆厭避。故惟無勢武弁,最困文臣,始得之,而流莩散亡之餘,戶數之減,殆過半矣。每當租稅、軍布、還上收捧之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不得不侵及於隣族,隣族之不支,又及於一洞,一洞之不支,又及於一面。孑遺殘氓,何以保存乎?且近來監司之操切守令,如束濕薪,平陸之蒭牧不得,草父之掣肘甚多。雖趙、張之能手,何以責其成乎?以故近日褒貶之居殿者,率多於沿海之邑,此豈守令之罪也?今計莫若別選之臣之有才望者,出守於各道弊邑,許以不拘文法,便宜從事。如爲不便之事,與道臣商確議處,如有大變通事,且爲啓請。假以年限,以待成績然後,庶可以蘇弊邑救殘民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者建官授職,必以久任爲貴,蓋所以責其功而收其效也。苟若朝除夕遷,日改月遞,則雖管、葛之才,曷以成其功乎?以故有以一官而終其身者,有傳世而襲其職者,尤以掌財穀爲重,故倉氏、庫氏之稱,特有以也。肆惟我孝宗大王嘗下敎曰,錢穀之任,尤不可數易,朝差暮改,專委於執吏,我國若無執吏,無可爲矣。噫,近來在京諸各司,擧行公事,悉藉於執吏,當官者,漫不知何事。蓋其數遞之故,爲官者,不欲詳察,吏胥之因緣爲姦者,固其所也。我聖祖垂戒之意,可謂深且切矣。我朝軍國之重,專在於兵、戶二曹,錢布經費之用,皆責於此,則其爲任,不旣重且大乎?然而近來居是任者,知其遞易之無常,視爲一時履歷之所。凡所經用出納之事,一委於吏輩,數十年來,未嘗翻庫,庫中財太半虛簿,而恬爲故常,全不照管,其間蠹蝕之弊,可勝言哉?今計莫如特命二曹長官,別擇爲幹局者,自辟一人,置之郞僚,定爲久任,限以年期。凡諸經度出入,一以委之,翻閱各庫,察其虛實,俾絶奸吏雀鼠之耗。且命各司長官,亦有自辟一人,以爲久任責成之道,則諳鍊已熟,綜理有條,庶績咸熙之美,可復見於今日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我國兵政之疎虞,未有甚於今日,良役之困弊,亦未有甚於今日矣。今日之兵政,不可不釐正也。今日之良役,不可不變通,而今之議者,或以戶布、游布,或以口錢、戶錢,甲可乙否,左矛右盾,經年講究,尙未完決。臣愚以爲,今日甲乙之議,決不可行也。何者?今夫鄕民之應良役者,僅十分之一耳。今若以戶布、口錢,盡責於一國衆庶,則是十分皆良役也。一分之良役,猶不可堪,況十分皆良役乎?此所謂東撑西傾,左補右缺。臣恐他日,齊民之困,十倍於今日也。抑有一計,可以抒今日兵民之急者。臣於頃日筵中,草草仰達,而未及其詳,玆敢復申前言,畢陳餘懷。噫,今日之京外習弓馬應武擧者,無慮十餘萬人,遐鄕擧子,每於赴擧時,皆以道路盤纏之資,京師留滯之費爲病。繼自今,各道分定四鎭管,一如都會試取士之法,每於春間農隙,設都試,取初試若而gg若干g人,其或有五中者,特許直赴,秋成後,又設都試亦如之。每年都試時,各邑收擧子錄名,呈于試院,試院悉取各邑錄名,上于京師,京師之取武士,亦以此爲準。凡諸大小之科,不復別試初試,只以都試所取,咸付會試然後,悉取八路擧案,團束一軍,別設一營,如唐之羽林、神武軍,則十萬精兵,可坐得矣。唐之名臣,如蓋嘉運、高適、韋應物諸賢,皆隷於羽林,今之士大夫,亦何恥之有?擧人之所大欲者,唯科擧而已。唐太宗曰,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若如今日之計,則一國英才,盡入於殿下之彀中矣。然則八路擧人,無遠赴濡滯之費,有往來便近之樂,惟恐不入其選矣。且令在京擧人,一如禁軍,輪番遞職,皆爲輦下親兵,在鄕擧人,則每於春秋赴擧本官錄名時,各納一兩錢,本官轉送于試院,試院遞納于京師,以爲在京輪直月捧之資,則鄕擧子春秋一兩之錢,比諸赴京試之費,特十分之一耳,孰不樂從而願赴乎?然則官無督捧之苦,人無橫徵之怨,豈不爲公私之多便乎?然後在京則別選一員大將以摠之,每春秋都試時,仍爲操練,在鄕則別擇鄕中出身有才望者,爲將官以領之,春秋操練,亦如之。而且爲鄕將官準朔遷轉之階,則戎政自此詰矣,武略自可競也。然後罷不急之軍門,損無用之冗官,以佐軍需,則彼無益之良兵,可以減其額矣。良兵之番布,亦可以蠲其半矣。向所謂白骨徵布,隣族侵剝之弊,其將自此除矣。若其條例節目,不可一二毛擧,而苟使有心計者句管,則不過數日而可條定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奢侈之害,甚於水旱。又曰,凡此奢麗,皆所以亡國。噫,今日奢侈之習,可謂極矣。上自京士大夫,下至鄕谷下賤,爭相慕效,甚至於一身之裝,耗農民百口之資,一婚之需,費中人十家之産,貧而無財者,恥其不逮,必盡賣田宅而後已,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臣不敢知殿下,宮梱之內,奢儉之如何。而以民間習尙論之,或恐高髻廣袖之好,有以致之也。昔我成宗大王嘗下敎曰,裕財在於節用,節用在於儉約。蓋奢侈則用廣,用廣則財渴,予爲是懼。罷不急之用,除無益之費,庶不擾民。亦粵宣祖大王性素儉約,食不重味,衣嘗澣濯,妃嬪宮人,亦不敢以華美之服以見。亦粵仁祖大王嘗戒昏朝君臣華美之習,宮中服用,專尙朴素,非法服,不御文錦,夏月服麻布,而亦不取精細。玆皆我祖宗昭儉之盛德,而備載於列聖誌狀中,亦皆殿下之所覩記者也。臣不敢知今日殿下之節儉,果有如祖宗否乎?噫,我國無他貨寶之産,其紬綿紵布之屬,亦可爲士民婚喪之用,若無外國物貨,紈綺錦繡,金玉珠貝之美,奢侈從何出乎?今若欲杜其弊源,則自九章黼黻之飾,百官朝祭之服,軍門旗幟之用外,燕貨貿遷,一切防禁,市廛之上,無錦綵他國之貨,則今此下民,雖欲奢侈,其道無由矣。不然殿下雖日飭法司,嚴刑痛禁,無益徒擾耳,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獄囚多滯,必致災荒。蓋其中冤鬱之氣,有足以減損和氣也。國家不幸,自近年以來,連有大獄。以金吾言之,有五年六年之久者,以典獄言之,則有十年二十年之久者。《書》曰,要囚服念五六日。其明愼之道,於斯至矣。豈有五六年不決,數十年久滯者乎?今殿下悉召宰執、三司、玉堂,會於朝堂,取考前後獄案,商確議讞,其罪狀彰著,斷然無疑者,亟施邦刑,可也。其橫罹誣捏,灑然淸脫者,放釋之,可也。其情節暗昧,疑不可決者,從惟輕之典,流竄之,可也。殿下何不快揮一日丹筆,以疏積年之幽滯乎?又別飭秋曹堂上與諸郞僚,悉取久獄文案,一一句斷,各正其罪,生死與比,則此不過一兩日足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文章,小技也。似無係於國家理亂,而古人以文章,卜世道之汚隆。若以今日科文文體論之,則衰末極矣。今之爲詩賦表箋者,全沒鋪敍排攤之法,務爲標末促迫之語。由徑從竇,剽華剔實,無渾厚之氣,比如偎儡gg傀儡g之場。戎舞傞傞,搖頭轉目,眩惑瞻矚,其佻巧儇薄之態,有不忍正視者。而今之業科文者,有何好而嗜之,今之爲主司者,有何好而取之?有識之寒心,亦已久矣。昔歐陽脩一爲考官,文體丕變。今若極選當世之能倡古文者,使處文枋,痛革浮華迫促之習,悉取溫醇古雅之辭,一以古文詞爲正,則文體自可變矣,士習亦可正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帝王爲學之要,不在於博洽記誦而已。必以體認爲本,知行兩到然後,方可以涵養性情,矯揉氣質。若其未讀書,只是這樣人,旣讀書,只是這樣人,讀書何爲?肆我宣祖大王有詩曰,欲識虞庭十六字,但將心學日加劘。亦惟我寧考肅宗大王有詩,朝朝仔細看吾躬,偏處常存粗暴中。其精一正心之訓,省察克己之工,自是我祖宗傳家心法。而殿下天資好學,夙夜匪懈,上自經傳,下至子史,歷代興亡之由,群聖傳授之法,莫不貫穿融解,我殿下爲學之功,可謂勤且至矣。宜其政令施措,自學問中推去,亭亭當當,無許多凹凸事,而大本不立,病源未去,朝悔其行,暮已復然,頻復之敎,每發於筵席,臣竊訝惑焉。臣竊伏聞,殿下近好唐臣陸贄奏議,以爲治國之要,盡在是書,孜孜講究,昕夕不懈。臣於此,有以見殿下好學之誠矣。噫,德宗之於陸贄,其遭遇之盛,如何也?常處禁中,號稱內相,其朝夕納誨帷幄贊襄之謨,不止於勤懇章奏之間而已。然其昏癰已甚,綦間gg惎間g易入。非不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用,竟使陸贄之忠,死於謫。臣嘗讀《唐史》,未嘗不痛恨於德宗也。昔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但王心未正。噫,陸贄不能正德宗之心,而徒好盡言,其不見容也宜哉。惟殿下以德宗爲戒,必以正心爲本。噫,經傳所載,罔非心術之要,而聖謨洋洋,嘉言孔彰。其治國經世之大經大法,奚止陸贄書而已?臣且伏見近來諸臣應旨之議,雖未及陸贄切時之言,亦不無一二可用之策。而殿下雖外示嘉奬,未聞有採用之實。以此言之,殿下雖得生陸贄,不能用也,而況紙上之空言乎?傅說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苟知其善而不能行,與不知何異?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疎外賤臣,至微至陋,而惟其一段憂愛之忱,根於秉彝之天。目見國勢之岌嶪,民事之凋瘵,每欲一貢於紸纊之聰,而未得其會。頃年泮宮之策,旣未盡所懷,向日輪對之問,又不敢畢辭。平生囁嚅之舌,不可終默也,決矣。況臣立身之初,過蒙聖上不世之殊恩,自以爲遇知己之主,由是感激,言不知裁。伏願殿下,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二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金漢喆、李德重,正言趙尙命,宗臣東陽君㭻,武臣副護軍韓範錫入侍。上讀《禮記禮運》篇,自故事大積焉章,至故天不愛其道章。得和伏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上又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訖。上問大牢之大字音,何也?在魯曰,或大或太,互讀無妨矣。得和曰,禮如竹箭之有筠云者,此如《詩傳衛風》綠竹猗猗,興君子之有文也。如松柏之有心云者,此如《論語》知松柏之後凋,喩君子之有守也。在魯曰,此槪言禮之全體也。內之親近者無所怨,外之疎遠者無不諧,如竹箭之有文則只以致飾於外,如松柏之有守則足以貞固於內。蓋禮之爲器,其體備,故其用周,學之於身則去邪益美,施之於人則協內和外,此其德之盛,而禮之功用,極其至矣。上曰,知經之言,論其全體,而及於功用,兩觀宜矣。健基曰,此兼效而言也。得和曰,甘受和白受采,此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在魯曰,儒臣所達之言,誠切至矣。上曰,其言誠好矣。匡世曰,無忠信則禮不可立,此大文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上曰,《論語》不云乎?繪事後素,又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正類是矣。健基曰,言本者,禮之根本,非言忠信之本也。在魯曰,《禮記》多出於漢儒附會之言,其中不無致疑處,而至於此忠信禮之本之言,誠是最好詳味處也。得和曰,人官有能,此非特謂助祭之官,各因其能而任之也。蓋言其爲官,當其才而爲官者,亦當爲官擇人,此等文義,尤宜加意處也。上曰,註但言助祭執事之官者,其義甚狹矣。天不生地不養,何義也?在魯曰,此言非時之物,如今之冬節,葡萄、西果之類是也。上曰,此乃《論語》所謂不時不食之類矣。健基曰,四時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薦韮之類,此所謂時物矣。在魯曰,居山不以魚鼈,居澤不以鹿豕,爲禮者,此實合人心而順鬼神之道矣。健基曰,合人心則自然中禮,而萬物各得其理也。在魯曰,上之制禮也節云者,此非但爲祭物而言。槪言隨時豐儉,以制厚薄之節,而且民有恒産則有恒心,有恒心則知禮節。衆不匡懼云者,言三年之蓄,節而有餘,則衆恃而有所不懼者矣。近來荐凶之餘,人心離散,莫可收拾,尤宜有別樣撙節之道矣。上曰,節字,當用之豐年,豐年若不撙節,則至於凶歲,尤難支堪,而其害不少矣。尙命曰,非但豐年可節,毋論豐凶,而居常撙節,則財用自然有裕,而所以年雖大殺,衆不匡懼者也。在魯曰,凡事有備然後,可以無患,自上尤宜飭念處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宜次之宜字,當低而讀之乎?在魯曰,從低似宜矣。得和曰,禮時爲大,此承上言隨時豐儉之意,而詩云匪棘其者,言非欲急於成己之謀,各隨時宜之義也。在魯曰,時字之義,最宜詳玩,引詩之意,只在隨時之宜而已。上曰,頃講《近思錄》所謂顔子之時,其時字之義,亦猶是也。下番儒臣,其思之乎?健基對曰,《近思錄》所載,居陋巷,在顔子之時爲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此一段,較看時字之義,則大體略同,誠如聖敎矣。在魯曰,天,父也。地,母也。郊社宗廟之禮,父子君臣之義,此其自然之序,而不可紊者,故謂之倫。倫者,禮之順者也。此所以時爲大。順,次之也。上曰,倫者,禮之順者,其義誠好矣。得和曰,羔豚而祭,士之祭也。太牢而祭,天子之祭也。禮之所以酌定其隆殺者,誠至矣。在魯曰,士之無田者,不可以祭,而羔豚而祭,百官皆足,此卽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之義也?天子之分,與道相稱,故大牢而祭,不必有餘也。健基曰,各當其理者,謂之分。此禮之所以稱其分也。在魯曰,家不寶之註,似誤矣。此槪異於經書諺註,雖或不從舊註,順於文理而讀之,無妨矣。時爲大之義,已陳之。而卽今時弊可革者,莫過於奢侈。近來侈風漸盛,古所謂庶人文繡之弊,不幸近之。政宜明其等級,酌其豐儉,使其應儉者不宜豐,應隆者不可殺焉。大文,言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又言不藏圭、不臺門,有稱。此皆所以各稱其分守而不可亂者也。上曰,其義甚好,當留念焉。此皆言等倫之嚴也。在魯曰,以層節言之,則禮文,微妙而曲盡矣。上曰,大政必行於初九日乎?在魯曰,擧動前,連有事故,勢將過擧動後過行,故以初九,取稟矣。尙命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更讀措語,可也。尙命啓曰,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非不知數遞之可惜,而此人此任,固可當故也。而所重邊任,豈可靳允?依啓。又啓曰,各衙門位田之與免稅名目各異,而昨年因成均館草記,有發遣郞屬,檢田收稅之擧,其貽弊廚傳,繹騷邑里之狀,固多可駭。至於湖西則良民世耕之田,或稱記上,或稱折受,勒令打量,分半刈穫,鞭扑狼藉,呼訴無路。數百戶良民,嗷嗷失業,至煩擊鼓鳴冤,該曹覆啓,而尙不出給。當此至誠救民之日,決不可置而不論。請本館堂上,從重推考,當初發差之郞屬,拿問定罪,所收田租之分半者,卽爲出給,仍令依前免稅。上曰,依啓。又啓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其在事體,已極乖損。而以此至煩筵達,尤爲瑣屑,物情俱駭,莫不代羞,不可以循例推考而止,請承旨洪尙賓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在魯曰,西關事緊,而監兵使,皆將拿來,新伯則方在海營,待新海伯之下去,交龜而後,方可到任。且灣尹新遞,大臣行公,則凡事可以變通,而或者其間,彼國有査問之事,則必多難處之端矣。上曰,大臣方在呈告,事多可憂矣。新海伯之引嫌,猶或可也。而至於平兵則似無可嫌之端矣。在魯曰,渠之代,李遂良爲之,而遂良之代,渠又爲之,故以此爲嫌。且於李壽海疏中,預白之言,尤爲不安而引嫌,而以預白之言,欲爲呈遞,此豈武臣事體乎?上曰,純然一色之言,平兵亦爲引嫌乎?雖或有引嫌之端,武臣事體,豈如是過爲引嫌乎?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道臣之縣道辭疏勿爲事,雖申飭,而徐命均,今番則似爲引嫌矣。匡世曰,藩閫之純然一色,旣非出於廟薦,則徐命彬似不必以此爲嫌矣。上曰,雖非廟薦,徐命彬似與他有異矣。在魯曰,將有拿問之命,則異諸遞罷,故不交代之前,雖坐營衙,凡干公事,例不得干涉。故西關藩閫之公事,累月積滯,事多可憂云矣。匡世曰,新箕伯之辭疏,此後勿捧,何如?上曰,勿捧,可也。得和曰,吳瑗,頃以此一類之言,至被特罷,上款事,臣亦引嫌不敢陳達,而第瑗之經學,聖上之所知,卽今逐日開講之時,如瑗之人才,不宜久棄矣。在魯曰,頃日下敎,爲吳瑗地,而惜其言之過中,瑗亦當知罪矣。瑗之爲人,性雖躁暴,素多識見。頃者所言,雖或差誤,此不過語言之過,不宜以此而久棄如許之人才矣。上曰,吳瑗事,已言于重臣矣。擧世皆濁我獨淸,予本望之瑗矣。今乃不然。反自歸擧世皆淸我獨濁之科,豈不可異乎?予在潛邸時,渠來弔,故初見其面,其後典籍肅謝時,予又引見,已知此人之必爲此習矣。今番則詳知其長短。文學有餘雖可觀,而非但査滓之已露,至於吳光運斷然目之以小人。予素知光運之爲人,渠豈言之如是其迫切乎?下款此一類文字,尤豈可所下語者乎?渠以世祿之臣,豈忍爲此習乎?儒臣則頃已聞之矣。得和曰,其時臣亦入侍,同爲引嫌而逬出矣。上曰,如瑗者,夫子所謂末如之何。頃日戶判,爲瑗有所陳達,而謂瑗性滯,故文字間,亦有滯處。予謂滯者,今已猶或悔之,而瑗於光運,終始持之不已,瑗之病痛,不但滯而已。在魯曰,吳光運之疏,非但瑗非之。臣亦以爲不是,此蓋擧世指目,雖或有深淺,而大抵與瑗之見,無異矣。上曰,瑗之文學,雖可惜,而予已熟知其習。今雖講筵不開,瑗若不疾此心,則決不欲用之矣。大凡人之性情怪駭,自暴自棄之類,歸之一邊,初不可論,而至如瑗,文學有餘,人皆取信,如此之類,尤爲難矣。若以其文學,卽有所顧惜,則非今日飭礪之道矣。予言雖過,瑗若今日入來,明日必謂李壽海之爲是,瑗之罷職不敍之罰,非過也。當此飭礪之時,決不用如此等人矣。健基曰,此未然之事,吳瑗之必扶李壽海之敎,恐似過矣。上曰,爲鬼爲蜮,經傳所載。李壽海之補外,亦云末減矣。渠自注書,入侍已久,予略知其長短,雖本非讒諂小人之類,而近於搖颺。頃年豐陵與洪領相有所言。如搖蕩之輩,不可恃云云矣。今乃記憶,不勝感念。如壽海者,自居於讒諂小人之科,由其執心不固也。其疏非渠之所獨爲,必受指使而然矣。健基曰,攻其人,無攻其黨。殿下君臨一國,視下之道,宜無彼此,非渠獨爲之敎,恐有歉於大哉之王言矣。至如壽海之疏,則揷入宗臣、宰臣之語,顯有情態。渠安得免讒諂小人之名乎?上曰,壽海本非固守之類,故予有所敎矣。俄者吏判,以吳光運之疏,歸之小人,此出於疑阻而然。上之人,絶疑之一字,吳光運見之,則決非小人矣。得和曰,壽海之疏,固不是矣。大臣有過,則臺臣論之,例也。渠以臺臣,直斥大臣,有何不可,而游辭玩語,極爲不當矣。第其疏語,雖非直截,而其人則本非讒諂小人之類矣。上曰,原疏見之,則無直截之言,而欲售其讒誣之計,此非讒諂小人而何?得和曰,殿下旣知壽海之長短。今其言,雖或過中,以此直驅於讒諂小人之科,恐非待臺閣之道矣。尙命曰,儒臣之言非矣。其人雖本非讒諂小人,而其疏旣專出於讒誣,則聖敎所云云,渠安所逃其罪乎?上曰,往者辛、壬年間,殺戮之端,專由於互相疑阻。令儒臣三人入侍,皆宜加勉矣。在魯曰,臣有明白稟定之事,敢達矣。自前玉堂請敍時,只擧違牌坐罷,而亦或有泛稱,多在罷散,而竝書入他餘罷職之例矣。向者李宗城爲參議時,例罷特罷,竝爲書入。其時承旨韓德全,以宜有一定之規陳達,則自上以玉堂稟敍時,竝敍罪罷,未爲不可爲敎。而仍有承旨遞差之命,聖意固已明許,而厥後猶有所趑趄。臣與參議,數次請敍,而竝只擧違牌人爲請矣。玉堂異於他職,聖敎又如此。自今每於請敍時,竝擧罷散,盡爲書入,以備自上裁處,自下勿以一時意見取捨,或請或否爲宜,未知何如。上曰,請敍時,竝擧違牌及罷散爲辭,而無只違牌人員別單書入之命,則除削(削))奪者外,竝懸註書入,可也。{{*|出擧條}}在魯曰,翰林未修史前,勿爲陞六事,曾有承傳,近又申飭,循例陞六者,未修史前,姑不可論。至於有承傳者,雖有右位,先爲陞出,例也。而有承傳而未修史,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曾前以司果出六者,誰耶?在魯曰,洪昌得、趙明履,而此則以薦事拘礙之故,付司果出六矣。匡世曰,纔已申飭,不宜累改也。健基曰,有功必賞,應行之規,旣有賞典,則雖未及修史,似當陞六矣。匡世曰,承傳無數,如武科出身之類,豈盡行賞典乎?上曰,承旨所達誠是,今日若修納,則明日可以先右位而陞六矣。申飭之下,不可變改,使之速爲修納後出六,而此後則有承傳而未修史者,以司果陞六,待其修史,除實職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守令不可不另擇,而初除之人,固無前效之可言,至於曾經之人,當觀前任時治績,而在前御史褒啓,雖非常之極褒,若有如干貢賦未納,則不得蒙賞典,亦不得以褒啓懸註,例也。以近日回啓者言之,一二年來,連値大凶,數疋貢木,數石稅米之未納,實無足怪。而應爲加資準職者,亦歸勿施,望單中以褒啓懸註,以爲甄別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不必懸註,自本曹竝爲抄出,另加收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臣待罪司圃署提擧之任,本署形勢,多有渴悶者,而煩屑是懼,不敢每陳,今始不得已敢達。本署雖是御供衙門,而自朝家,元無貢物價上下之規。故太廟薦新及各殿逐日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位田之稅,而其中咸平縣所在位田,辛亥條稅米二百三十石零,昨年春,本道設賑時,因監賑使之令,以賑資爲先相換取用之意,自本縣論報。監賑使畢賑上京後,相換米曲折,往復詳問,則以爲司圃署稅穀,乃御供之需,故實無執留之意。而咸平縣所在諸宮家屯稅穀,執留取用之際,圃署稅穀,混同取用,事體所在,誠爲不安。米一百五十石,僅僅推移,留置寶城縣,自本縣貿錢,移送巡營,待秋貿米,還報計料云。其後得見監賑使畢賑啓本,則亦以此爲言。故相換米作錢者,待秋卽爲貿米上送,以繼供上之闕乏事,累次行關於本道,而終無一番回移,道臣之事,極爲未便。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解氷卽時,急速上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位田,在於三南列邑,以其所收之稅,僅僅繼供矣。其中谷城屯則壬子秋收稅,監官下送,至於昨年春,而終無消息。自本署行關催促,則本縣報狀內,當此窮春,萬無收捧之路,當待麥秋收送云。而及其麥秋,則又以待秋收送之意論報,次次遷延,隨時頉報。自本署累度行關催促,而秋盡冬過,少無動念之事,邑邑如此,則本署所封逐日供上之需,如何以辦異gg辨異g乎?本縣元非災邑,而近來外方守令,全不嚴畏上司,視之尋常,全不擧行,誠極駭然。此而置之,終莫可收拾,該邑守令,不可無各別論罪。當該谷城縣監,從重推考,監色,拿致營門刑推,壬子條稅米,斯速收送,以爲及時繼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所封,逐日各殿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折受位田稅米,而本來物力凋殘。每患不足之中,全羅道靈光郡所在田稅米,則自戶曹年前出稅,而大同條則上納本署事定奪,逐年解氷,卽爲直納本署矣。聞壬子條米,早已畢捧,而終不上送,累次行關催促,亦無一番回報。各邑之蔑視京司,誠爲駭然,該邑守令,若不警責,則莫重御供之需,將何以收拾乎?靈光前後郡守,從重推考,當該監色,拿致營門,各別刑推,解凍卽時上送之意,另加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名臣奏議,知事諸人,會於玉堂,相議抄選事,曾已命下,而今已累朔,尙未擧行。且《近思錄》,今已始講,匪久畢講,而繼講冊子抄刪,一時爲急,此非一兩日所可了當。知事諸人,一番會議,分授冊子,使之從容抄出,似爲得宜矣。上曰,亞銓之副擬落點,亦有意矣。待其上來後,使之同會,相議抄選,可也。{{*|出擧條}}上曰,海伯事,俄而言之,與他引嫌有異,不可終始强迫。黃海監司徐命彬許遞,其代政官牌招,卽爲開政差出。{{*|榻前下敎}}匡世曰,初六日,宗廟奉審之日,而都提調在城外,副提調武所進去,何以爲之乎?上曰,武一所試官望單子,入之。{{*|榻前下敎}}匡世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實病方重,右承旨洪尙賓罷職。院規,右位,不得牌招,何以爲之乎?上曰,李聖龍,旣知其實病,許遞,左承旨牌招,都承旨動駕在邇,一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禮記》始講,已至四年之久。此後自至,優爲之,可也。夕講爲之,都目政,親政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二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得和先伏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上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訖。上曰,觶音,何也?在魯曰,觶音,志也。上曰,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者,出於何處耶?在魯曰,此《通鑑》,溫公論也。繁之音盤,而義與鞶同也。得和曰,此別無文義矣。在魯曰,天子之席,五重云者,誤也。此詳見於《周禮》矣。上曰,三重則四席,然則天子五重六席乎?在魯曰,註誤矣。天子之棺五重,此喪祭禮,有之矣。上曰,以少爲貴之義未詳,知經詳達,可也。在魯曰,天子去蓋掃地而祭天,惟用一牛,此卽至敬無文,而天子之適諸侯,諸侯膳以犢,其尊君之禮,亦如君之尊天,而祭天之犢則去籩豆之薦矣。鬼神單席云者,神道異於人道而然也。上曰,圭璋特,何義耶?在魯曰,特之義,異於犢。玉之貴者,謂之特。圭璋則以特爲貴,琥璜則必待用爵者,此蓋分貴與賤而言之矣。上曰,觀以少爲貴數三處,或有未暢者矣。在魯曰,大夫特,士旅之,以少爲貴。此文義,似不分明,而於大夫衆士,一揖而已。亦可謂以少爲貴之義也。大路尙質而無雕飾,故一就,次路,供卑雜之用,而務極娟美,故七就,此亦以少爲貴之義,而天子飮食之類,亦如是矣。此註天子諸侯祭禮亡,當作一句看,而大文,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此註未暢,貴者賤者之在字註,改正似宜矣。上曰,其註合其義矣。在魯曰,此註王享臣之臣字,似是神字。俄所達大文註及臣字,改之以入爲計矣。得和曰,《禮記》無諺解。曾於成廟朝,其時儒臣輩,懸註云矣。上曰,註多鄕音,必是鄕人所懸者矣。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食力者,農工商賈是也。觀此別有感焉。予則雖不御點心,如農工商賈之類,無食數,而近年以來,糊口爲難,在爲民父母之心,寧不愧乎?所謂一食云者,非一時乎?在魯曰,一食九飯之頃,必須御食者,勸侑又餐,故云一食也。上曰,聞北京法,一時屢次加飯云,似用此禮乎?在魯曰,食力無數,渠非禮文之所致也。多食之故,飽則自止,而卽今民皆饑餓而不能食,聖上軫念之敎,實出仁愛之心也。得和曰,臣高祖海嵩尉,曾在宣廟朝,入闕內時,親覩宣廟進御太丸,而下敎曰,此足爲療饑之資云。此載於臣高祖所著《懷恩錄》矣。今殿下命輟點心云,可謂法先王之儉德矣。上曰,聞儒臣之言,別爲悲感矣。《玄洲集》,今有之乎?得和曰,板本不在,而印本有之矣。上曰,印本有之,則上之,可也。《精忠錄》四卷,大提學李山海所序者,曾在先朝謄之,而予在潛邸時見之矣。在魯曰,嶺南有其板本云矣。上曰,近來則文集務多,而在昔文獻頗疏略,如海嵩尉文集,僅三四卷矣。在魯曰,海嵩尉文集,上之有敎,臣亦有聞見,敢達矣。宣廟朝駙馬第宅,皆不侈大。試以唐安尉家觀之,其家不過閭閻常第,而唐安尉在時,欲築石砌於其園內,宣廟聞而切責之。其家仍卽廢石築而代以土築,卽今基址宛然,終未成石築,而其家儉薄,子孫繁昌,至今稱爲福家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唐安尉子孫,誰耶?在魯曰,洪瀅、洪泳、洪廷弼、洪廷相,皆出入侍從之列,而今已作故矣。上曰,近來亦有爲注書者乎?在魯曰,洪廷命連爲假注書,今方以郵官出外矣。得和曰,《懷恩錄》所載之言,俄已陳達,今又有所達者。宣廟進御早飯,饌物只是石魚而已。又以所嘗御着白紬衣,出給臣之高祖,臣家至今寶藏。而所謂紬品頗麤,非外間好衣服者所可着者矣。又於臣之五代祖之初度日,自闕內只送一壺酒一箇西果,其儉德,槪如是矣。上曰,聞所達之言,不勝愴感矣。得和曰,臣之五代祖,爲赴京使臣時,宣廟以御札,請得《瀛奎律髓》。臣之五代祖,貿其冊以來,入送闕內,御筆則至今留傳,此亦其時淳古之風,今時則決不可爲此等事矣。上曰,粉紙唐版《瀛奎律髓》,予亦在儲時,見其印本矣。在魯曰,晝講時,有所達。今更有稟定事,趙榮國若以未修史,不許升六,則此後亦當一體不許矣。此後有承傳者,旣許司果陞六,則趙榮國,亦當一體施行,而趙榮國則不爲陞六,獨許之於此後,則終涉斑駁矣。上曰,以修史事,纔有申飭,故俄者不許趙榮國之升六矣,斑駁之言,誠是。趙榮國亦付司果陞六,使之斯速修史以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瑜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初七日國忌正日,初八日擧動,初九日都目政事,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所封進濟州癸丑秋冬等褒貶啓本三度,則俱不着銜,事甚疎漏,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昨日筵中,有平安兵使金潝,明日內,使之辭朝之敎,故自本院,分付該吏,各別催促之意,屢度申飭,而今日亦不辭朝,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更爲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成範錫呈辭已久,尙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無留院公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相値,無持公事入侍之事矣。 ○柳儼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今日又爲違牌,陳疏到院,此與無端辭疏有異,似當捧入,而試場事體,至爲嚴重,兩日輟場,亦極未安,則試官辭疏,不當循例捧入,故不得已退却矣。更卽牌招,以爲卽速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以本職撕捱,今又再違召命矣。國試輟場,旣甚未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故辭疏不得已捧入,望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右承旨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玄輔爲承旨,朴文秀爲刑曹參判,申致雲爲南陽府使,副司直李眞淳單付。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柳儼曰,時刻單子,不必入之,懸吐後,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昨於承宣之臨諭也,敢陳肝血之懇,冀回日月之照,不意玆者,恩旨復降,十行綸音,反復開示,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至有臣子所不敢承聞之敎,臣於是,九頓戰慄,五情迷爽,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聖上每以洞悉被誣爲敎,臣誠感泣無地,而毋論其言之得失,其駁論則固自如也。被臺彈而仍冒其職,在庶僚而尙云不敢,況忝叨相職者乎?大官進退,實關國體,遭言則辭,有辭則許,非特爲伸廉義,乃所以嚴國體也。今臣之累犯違慢,而守株無變,抵死難進者,亦出於尊國體而畏公議,豈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也?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咸以爲某也。重遭臺評,自當遞職矣。其中親愛者,猶疑其遲徊城外,此則一世之公議,特我聖上,猶有所未盡下燭者矣。自前相臣,亦或有引入復出之時,而豈有如臣今日所遭,而因仍不去者乎?此則隨其人言之深淺,而進退有時乎輕重,聖心亦必有以諒察,而威命愈加,一向督迫,臣撫心自悼,只恨微誠,未能見格於君父之前也。抑塞隕越,不知所對,謹當收拾心神,更入文字,以待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於本院曰,江水雖云解氷,海水猶冷,風勢不順,莫重御供生鮮,無路捉得,以體少之魚,艱難封進,將未免闕供生事之患,誠極渴悶,願以雜魚及活雞,參半代捧云,事勢果如所訴,則似當依前例參半代捧,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敎是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右參贊鄭亨益,以老病之人,晨夜來往,已至一旬,連有寒感之氣,而不至大段,故不敢言病,勉强致力矣。自今日朝前,猝然添重,遍體寒束,委頓叫楚,勢難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擧動時,各差備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崔守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都事,無以推移,假都事二員,亦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疏曰,伏以臣,得見昨日諫臣之啓,有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臣竊不勝訝惑之至,頃者掖隷之以料米減縮事,來訴本院也。聞軍資監、書員、庫直輩,藏隱新造,較正斗斛,仍用舊弊小斗斛,現發於其時臺監,至於受罪,而鉅斷舊斗云,誠若是則軍資監一朔所分給,非特掖隷而已,其數將爲幾何耶?其所弄奸作弊,誠極痛駭,故捉致書員、庫直,推問其曲折,則臺監之鉅斷舊斗,治罪色、庫等說,渠等亦不敢隱諱,其爲情狀,萬萬可惡,出付於秋曹之待令書吏,使之自本曹査治,伊日事狀,不過如斯,斗斛之大小,自政院何嘗有親檢較量之擧,而今者諫臣,勒謂之親檢斗量,斥之以乖損事體,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臣亦其時在院,而與聞其事,則何可以獨漏於譴罰爲倖,而晏然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其時本事,業已知矣。爾何嫌焉?勿辭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勢,決不敢仍冒之狀,伏惟聖鑑,亦已悉賜俯燭,而特以職是三事,姑不欲遽加斥退,一日二日,尙今虛縻,恩數之屑越,至于承宣相守而極矣。不審聖明,何不爲朝廷惜事體,乃至於斯,臣誠煎灼迫隘,祗俟嚴譴,特諭荐下,誤恩愈濫,而旣不敢以祗承爲計,則尤增懍惕,涕泣竟夜矣。今臣所辭,灼然易見,聖上或疑以切於解職,故爲飾辭,天日鑑臨,何所逃罪?誠以人臣處義,被劾則去,乃當然之則,自古輔相,或有被誣而乞解,君上亦知其中讒而許副,其在禮使之道,自處之義,上下俱得其宜,設使臣眞無所失,而憲臣讒誣,旣出其口,便是臺抨,言不可磨,其論自如,今若以聖上,於憲臣則嚴斥,於臣身則優假,寵禮有所自恕,揚揚冒進,則其將爲何如人也?此殆近於人言不足畏者,已未免爲患得失之賤夫,而況其指斥,俱有所據,勘以罪犯,不啻深重,其於何足深責等語,嘲玩侮弄,惟意凌辱,自有揆司以來,曾所未聞。臣旣負此罪名,又受此羞辱,而只幸其尙逭黜罰,不識廉恥,厭然蹲據,人必唾罵之曰,是眞無恥人,臺言果驗矣。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洗此惡名,而自立於天地之間哉?此臣所以矢心自劃,寧被重誅,而不敢以趨命爲恭者也。蓋臣巽懦駑弱,素無樹立,不能見重於君父之前,或者聖上,謂可以縛束而驅使之,則此亦臣之罪也。聖上將此事理,曲加諒察,則不待臣煩縷不終日,而有改命矣。伏聞懿陵展謁涓吉,日期不遠,臣適忝保護之任,而屛伏危蹤,無以陪從,尤不勝惶恐,宜須早賜處分,以重事體,臣日夕憂鑠,心神迷錯,不能悉攄衷臆,惟冀速伏刑章。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睿照,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負犯,以嚴國體而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日傳諭之批,罄悉心曲,尤何多諭。惟望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也。卿須諒此如渴之意,其勿困我之此極焉。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大司諫愼無逸疏曰,伏以臣,釁累深重,情迹危臲,杜門屛廢,念絶當世,不料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莫知所以致此也。噫,覆盆回照,枯楊生華,亦不足以喩此,反復省顧,寧不知感,而第念臣向來所遭,雖曰橫逆之來,實是搢紳間羞恥事也。幸賴天日之明,有以俯燭前後,筵臣伸暴之際,曲賜開諭,自頂至踵,莫非聖上之賜,則臣雖卽日溘死,固無所憾,而臣之所慙痛者,若使臣平日行己,素能著白於人,則人之爲言,初何以至此極也。身名僇辱,無復餘地,雖傾東海之水,難以洗滌,自是以來,撫躬自悼,不敢比數於人類,間有除命,亦未一膺,跼高蹐厚,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臣之情,其亦慼矣。從古人臣之受誣抱枉,亦復何限?未有若臣之冤酷者,向使戰國之士當之,其立地自刎,久矣。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況此臺省之職,自是被彈之地,追思駴機,餘悸在心,尤豈可抗顔冒出,復汚朝班,以貽一世之嗤點也哉?坐違召牌,自速慢蹇之誅,玆瀝危懇,敢瀆宸嚴之聽。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亟許鐫削臣職名,俾伸自靖之義,仍命選部,永刊朝籍,勿復檢擬,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本以冷蹤,起自常調,體無媚態,性嗜狂藥,旣蔑才具,且乏時望,人多指侮,世皆看醜,向者臺言,字字襯着,臣聞過竊喜,揆分知安,幸脫名利,甘處冗散,知申宿趼,亦尙逡巡,不料政廳進參之日,遽有京尹陞擢之命,臣驚惶感愧,惝怳難狀,徑出禁門,若隕淵谷,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君之任官,必擇人器,下之承命,必量己分,然後上無濫授之失,下免冒據之誚,庶官猶然,矧伊八座之班,何等崇顯,三輔之長,何等緊重,而其可突然猥加於望輕資淺之人哉?彈墨未乾,寵命旋下,不但私心慙懼,匪榮伊災,抑亦在朝家惜名器伸公議之道,決不當如是之大乖也。且伏聞伊日大臣之變通藩任也,繼陳前頭擢用之意云,而其後憲疏,以先白後薦爲非,則今玆誤恩,恐有累於則哲之明,此尤臣難冒之端也。憂悶縮伏,恭竢物議,而昨今以武所試官之遞代,天牌四辱,反覆思量,實難冒進,連事違逋,自速辜犯,臣之情勢,窮且隘矣。不避唐突,徑此控籲。伏乞聖明,俯念官名之萬不相近,曲察臣言之一無飾讓,亟命收還濫加之新資,以安賤分,勘處荐違之重律,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引嫌,俱涉太過,今玆陞擢,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本鹵莽薄劣,萬不合於論思之職,而臣於昨春,僥冒苟充,未免先諸臣而出脚者,秖欲粗伸分義,而實則分義有以誤臣也。臣不自量,輕易承當,荏苒時月,效蔑塵露,而若其區區平日之所自勉者,惟在於事君盡禮之訓,恪謹趨走之義,而頃於無妄之中,遽承非常之嚴敎,追思至今,惶愧欲死。噫,於敵以下,猶不可得如許之目,況於君父之前乎?此誠臣子之所不忍聞者,心膽戰掉,不能自定,若論其罪,誅戮亦輕,而薄勘未幾,恩敍遽降,所下備忘辭敎,至命刪改,其所以諒臣等之本情,開臣等之進路者,委曲無餘,臣誠感泣頌祝,不知死所,臣於郊舍淹病之中,伏承館職除旨,又有催促上來之命,臣惝怳感激,有不可偃然稽滯,昨始曳還私次,揆以道理,宜卽叩謝,而第臣負犯至重,釁累至大,不可以備旨之反汗而有所自恕,時日之稍過而爲之放倒,今雖欲徒恃寵慈,晏然承命,而有不可得,臣之今日事勢,誠迫隘矣。大抵首尾事實,業已悉暴於同事諸僚之疏,今不敢更爲提起於定爲挈令之後,而原其本事,始微終大,對辨之章牘紛紜,反詈之句語不擇,臣誠駭悚,繼之以慨咄也。當其求對之時,臣之同僚則以臣瘖無一語而退,病其低孱,而伏聞伊後筵中,以臣之不卽退去,有所分疏爲敎云。筵話嚴祕,未得其詳,而臣之惶怖震越,至此而益無所措矣。如臣無似,猥忝邇列,而立身行己,不肖無狀,上而忱誠不能見孚於君父,下而情志不能流通於同朝,初旣速其罪戾,繼又被其沮抑,情迹危蹙而無地自容,衷私抑鬱而不得暴白,臣實慙悼,尙誰咎尤。當此春煦漸長,講筵初開之時,以臣危臲之蹤,滓穢之身,決不容虛紆職名,益增其罪郵,玆敢悉瀝肝膈之懇,仰籲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靖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咸平君泓,武臣行副護軍趙國彬,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講前受音,自禮器篇首章,止十一板,以小爲貴也。得和講,自第十二板,有以高爲貴者,止十八板薦不美多品。上受講訖。得和曰,自上章,皆言大小高下貴賤,而註則當以考工記爲正。游曰,大夫五,士三,非必旒數也。如今之金冠梁矣。上曰,古則士亦爲旒矣。故書傳圖,御者亦垂旒矣。得和曰,犧尊有二說,或云畫犧也,或云以犧爲之也。上曰,我國亦有犧尊,古制亦必刻畫而爲之也。游曰,蓋言稱也之稱字,當留意看,不特禮也。凡事當務相稱也。上曰,如中字矣。廷濟曰,與去聲中字,相近矣。上曰,外心字,面目怪矣。得和曰,一說云,外而及於朝廷四海,故曰外心,此說似然矣。游曰,見乎外者曰外心,存諸內者曰內心,故外心,謂儀章度數也。內心,謂愼其獨也。上曰,其言好矣。游曰,德發揚詡萬物大理此吐,先輩之言,或不同。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學,而以四字爲句矣。得和曰,攘字,以不稱爲訓,非也。當以僭言之,其分數嚴矣。上曰,然矣。不稱字,似輕歇矣。得和曰,管仲之奢,晏子之儉,俱爲失禮,以過不及皆不中故也。健基曰,管、晏皆失禮,而管仲之失較大,於此可見奢儉之異也。游曰,禮無紀則不可行,故此曰衆之紀,其言好矣。上曰,然矣。又問曰,此孔子曰一章,見於《家語》乎?健基曰,似在《家語》,而此非孔子自謂也。或引古語而言之也。戰則克,祭時受福云者,聖人謙光之言,似不如此矣。得和曰,下番之言,不然矣。子之所愼,齋戰也。聖人之言如此,何傷也?健基曰,卽愼字之意異矣。上曰,然。此則近於固必矣。得和曰,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爲隘,如今朝臣之必着木綿,非爲文章,表貴賤之意也。上曰,雖大布大帛,潔則好矣。今若以木綿爲朝服,則怪異矣。如常着團領,便是燕居服也,木綿何妨?寅明曰,前已仰達,而內間唐貿易,亦旣停罷,臣等何敢服錦段乎?上曰,有行不得者,如衮冕,終不可用他物矣。游曰,致美乎黻冕,此則元非可議,以諸臣言之,古之宰相,雖極儉素,必有經筵章服別置者,臣亦及見,今之以木綿衣入侍,臣未知其當矣。廷濟曰,服用土宜之物,何不可之有?得和曰,今人之儉,只於章服爲之,其外衣服飮食則不然,臣見其病源,故有所陳達矣。寅明曰,不無如此者,而眞士大夫則不如此矣。上曰,無論團領,其裏衣,皆爲一色然後,太倉不有紅腐,生民得以奠安。予故知此事之亦難行矣。廷濟曰,自上若躬行不已,則風草之化,勢所必然,惟在上志之堅定矣。游曰,宮中高髻,四方一尺,其勢則然,聖上旣躬行儉約,內有弋綈之風,則外間那得不化效乎?寅明曰,臣持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啓下備局者,而往見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尤甚八邑,停退何害?領議政沈壽賢以爲,田稅異於大同,古無停減之事,今當先問其所捧幾何,未捧幾何?使之具錄數爻,急報備局,若未捧過多則許之爲難,而若少則許之亦無妨矣。右議政金興慶與兩大臣意同矣。游曰,軍米,雖災邑,或有已捧納者,實邑亦有未捧納者,今若停減,則已納之災邑,未蒙其惠,不納之實邑,反受其賜,比如小人之遇赦。且以湖南言之,旣減辛壬兩年大同矣,又減新大同三斗矣,何必竝此而停減乎?上曰,本道句管堂上,先陳所見。瑜曰,湖南人心罔測,詐薄奸僞,無所不至,卽今國恩,已至於竭慢之境,又若停退正供,則此後將何以塞其望乎?且田稅大同,藩臣事體,宜不敢請停,朝廷則當嚴斥峻塞,第道臣,旣以此言于民,而朝廷不爲許施,則民怨將有所歸矣。今以特敎,許其兩年尤甚邑,竝爲蕩減,爲一番大蕩滌之政,復以此後一切禁防之意,曉諭諸道。且此由於朝廷,視正供常供,漸輕也,亦爲申飭廟堂,好矣。上曰,知申所達,意則大矣。此狀啓,以古事言之,是減田租之半也。時君之所可爲也。非在下者所敢請也。外方之視田稅,以爲此豈盡入於御供乎?多爲貢人所食矣。御史犯手,道臣生意,而其本則亦由於朝廷之輕視矣。道臣之請其停退,猶不可,況立約於守令及民而取必於朝廷乎?禮云,紀散而衆亂,國而無紀,則將何爲哉?文秀曰,國家,經三年大凶,大同田稅之停退,便爲人君應行之典,臣聞沿海則誠爲慘惻,十室九空,人煙蕭瑟,官府不成模樣,非特嶺南、湖西,凡沿海尤甚邑,則雖竝蕩減,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以狀啓見之,道臣非矣。本道所需之物,則汲汲捧之,上納之物,則多不捧之。今以地部言之,昨年收租,爲七萬石,今年則稍勝云,而收租不過爲八萬石,昨年則江都及賑廳米,劃得支用,今年則各處遺儲,無可推移者,況又來頭年事,有未可知,君臣上下,將措手不得矣。沿海之慘,臣未目覩,而田稅則其出於民結者,至爲薄少,道臣只當着實捧納而已,不宜以此等變通之說,仰聞矣。游曰,臣亦以其言爲非矣。軍米或可蕩減,而田稅則不可如是矣。文秀曰,朝廷之道,當爲民寬恤,若明知其慘狀,則雖田稅、大同,減之爲可矣。游曰,田稅、大同,皆出於有土之民,而年凶則固難收捧,然旣非無土流丐者之所納,則爲道臣者,當念上納之重,而督捧之矣。近來民心,奸僞日滋,百計謀免,道臣所聽,乃其民之言也。故以此狀請,而靈城與豐原相親,故又欲曲從之矣。上曰,此則兵判所達,大違靈城之本意矣。靈城,若以與監司相親,則欲曲從,則獨不爲相親之嶺南民乎?當初使監司別巡,是靈城之事,故欲其許施矣。寅明曰,臣與豐原,亦豈不相親?而臣言則不然矣。文秀曰,兵判於臣之言,固未相諒,而且民之奸僞日滋者,當使之矯變耳,宰相何可以此爲言乎?游曰,文秀此言,外似正大,而其實則不然矣。寅明曰,游之言,是老成遠慮也。上曰,道臣旣許於民,而朝廷不許,則其民,將以朝廷爲如何也?道臣則雖加譴罰,狀請則當爲許施,若只令停退,則道臣當循例警飭矣。若蕩減則道臣當嚴處,截然示恩威也。且其興陽等邑停退之大同,欲竝令蕩減,如何?寅明曰,旣減田稅,則大同之只退,事涉倒置,如此處分,似好矣。文秀曰,臣待罪惠廳,爲此言,殊怪異矣。然竝爲蕩滌好矣。道臣譴罰,亦是國體之所可爲也。上曰,儒臣亦陳所見。得和曰,戶、兵判之言,是常矣。當此變歲,何可一循常套乎?上曰,今所問者,是道臣處置也。得和曰,道臣則推考爲輕矣。文秀曰,先爲狀聞,而待朝廷處分,可也。其徑與守令及民相約,非矣。故臣亦以爲不可輕勘矣。寅明曰,其城役,是亦時詘擧贏也。臣謂此又非矣。上曰,時詘擧贏之爲非,豐原亦豈不知耶?日昨狀聞,條緖已具,此則不可中輟矣。仍令瑜,書傳敎曰,噫,國儲匱竭,京外哀痛,在上者,雖此荐饑之歲,未能行減田租之政,使我元元,項背相坐,瞻望咨嗟,觀此狀聞,不覺惻傷,當初別巡,旣因特諭,民間形勢,如是遑汲,則至於爲民,其何他顧?昨年尤甚邑,壬子條田稅、軍保米未捧者,竝特爲蕩滌,而旣蕩惟正之供,興陽外大同停退,未免斑駁,尤甚邑停退者,亦命蕩滌,以示矜恤元元之意,而大抵惟正之供,其若日供之膳,減常膳停御供,皆由特敎,則況惟正乎?旣命別巡,令陳民隱,則于今國儲,雖曰無涯,爲民除減,其何所惜,而藩臣之體,只列事狀而已。惟正之供,竝與軍米而混請停退,此則于今謬例。且命別巡,其何深非,而爲道臣目見遑汲之狀,則不待還營,趁卽馳啓,有何晩也?而罔念惟正之重,期於停退,姑勿嚴督之說,先許民間,諭諸列邑,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紀散衆亂,《禮經》所載,況當飭勵,不可如前假借,全羅監司趙顯命罷職,瑜書訖。上曰,全監之數遞,可惜矣。寅明曰,近來無無故遞來者,皆被譴罷矣。上曰,向者守令決杖,予甚悔之,奉朝賀所達是矣,如此等邑,決杖守令,則其民以爲如何?廷濟曰,事關僚堂,而臣有慨然者,敢達,詞訟之地,非有大段情病,未嘗輕許遞易,況今飭勵之時,尤與他司自別,而本曹參判呈辭,昨日見遞,參議辭單,今日又爲捧入矣。臣之情理疾病,不能善於事務,而參議李衡佐,明於事情,練於法理,凡諸詞訟裁判俱當,今無情病之難强者,則政院之捧單,殊甚未安矣。上曰,予於今朝,見其辭單而怪之矣。所達爲是,當該承旨推考,原單還給,可也。文秀曰,大臣遭臺言引入,而臣偶發之言,亦爲臺章所憑藉,臣情勢難安,今日若以惠廳堂上召之,則固不敢承命,而以靈城君,促令入侍,故不得不入來,而惶恐無以爲諭矣。上曰,以此何至引嫌乎?文秀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下去時,請得關西錢二萬兩,而自上允許。故顯命,遂與臣等相議,授用湖南大同上來錢二萬兩,其所得關西錢,自賑廳,令本道貿穀上送,則監司權以鎭,曾已快許矣。今以山郡還耗雜穀劃送,山郡穀物,何以輸來乎?實非當初貿穀之本意,且顯命於辭朝時,若無取旨之事,則臣等,寧有以湖南錢相換之理乎?此是因傳敎分付者,而道臣之不善擧行如此,殊極未安,另加警飭,必以本錢二萬兩,未交遞前上送之意,更爲催促,何如?上曰,道臣推考,使之趁卽上送,可也。寅明曰,事雖微瑣,而朴文秀亦知之,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賑所篤病監官賞典,初命加資,旋改以邊將除授,監官李日萬爲首功,以其功次,初欲擬望邊將,而以日萬,曾有納粟帖文啓下時,以折衝書之,納加例不通仕路,故停止。而蓋其納粟帖,卽壬子夏,臣受命設賑粥於蕩春倉,而日萬,以倉底人,多有效勞事,畢賑後,臣不可以若干日設賑之故,請賞於朝家,賑廳適有遺在空名帖,故出給一張,以示奬勸之意,渠以此書其加資於啓下單子,致此妨礙矣。昨年賑民中,饑疫者之不至全然死亡,多有日萬之功,且其爲役,實非人所堪,終若無賞則恐非激勸之道,而其所見,拘之帖文,又是曾前效勞受賞之致,則豈不可惜?臣意,前所受空名帖,勿施,令兵曹,依他例收用,似好矣。文秀曰,寅明所達之言誠然,臣亦欲仰達而未及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平安監營中軍,不但領率壯十保萬餘名,專管一營良役逃故代定等事,其爲任極重矣。各邑之民,生男則輒與中營軍官輩符同,錄於假丁案,成出帖文,以此各邑,更無餘丁,逃故充塡之際,其弊難支,中軍必得人然後,可以善處,中軍雖自兵曹差出,例用監司自辟,監司初豈不擇?而常多以他職移去,故其間則不得不以軍官,假差軍官,率多乘間作奸之弊,今後則若爲定式,勿用監司自辟,以曾經閫帥之人,自兵曹擇差,限三十朔後,直移閫任,而且使見代交龜好矣。寅明曰,此言好矣。非獨關西爲然,北道中軍,亦爲緊重,一體施行,似宜矣。得和曰,臣在西邑,稔知此弊,故去春承召時,亦嘗疏陳之矣。大抵名之曰,假丁案,無數充定,其役甚歇,各邑謀免軍丁之類,視爲樂地,自在襁褓,圖囑中營,得一帖子之後,則本官不敢何問,以一邑論之,太半是冒入於假丁案者,故無以充定其逃故,此爲關西大弊矣。文秀曰,其弊誠然,若擇中軍,則豈不好哉?但所謂擇差者,亦難保其盡善,且如此之弊,不獨平安一道也。八路皆然,若爲一副當定制,通行於八路,則可也。只行於關西,則臣未知其可矣。寅明曰,八路固爲同然,而西北則尤當以軍務爲重,與他自別矣。上曰,靈城所達,大體然矣。而國家之視西界,不比他路,中軍不必拘於曾經閫帥,而必須得人而後,可以責效,自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交代,假丁案則自廟堂嚴飭,可也。游曰,大院君廟展拜擧動,只隔數日矣。聞其廟門外多閭家,路狹不得容輦輿出入,故先朝擧動時,兵判徐文重,稟定於作門內下輦,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依先朝時事,可也。游曰,前排巡令手,城內擧動及凡近陵行幸,例立五雙,而昨年獻陵擧動,則以其經宿之地,故立十雙矣。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立五雙,可也。游曰,國家之於禁軍,視遇殊別,如軍械之屬,時或特給物力而措備,本曹則一軍色主管、禁保、餘丁、卜直等,所納之布,以爲接濟禁軍之資,雖無災減,常年所捧,不能支過一年。故賞中日等事,常多停廢,昨年則推移二軍色,僅一擧行矣。以此力不暇及於軍裝器械,頃者大臣,陳達筵中,有軍器修補之命,今方隨力拮据,爲修補之計,而其中甲冑五十件,皆以大緞爲之,年久破弊,勢將改造。故戶曹取來關西錦緞二十五疋,臣已送言,使之留置,分付該曹,卽令移送,何如?寅明曰,關西錦緞,戶曹取來者,皆已發賣作銀,今無可送之物矣。上曰,軍裝爲重,自兵曹量其所用,取來於關西,可也。文秀曰,事有不然者,此路一開,則日後各軍門,皆從而效之,有事輒欲取用矣。今雖貿送,自戶曹備給,可也。上曰,宰臣所達各軍門援例之說,然矣。令戶曹,關西正緞,更爲取來,移送,可也。且孝廟朝,設置七百禁軍,實出於深謨,而先朝撫養,亦爲優厚,及至違豫之時,召別將賜酒肴,以久未親臨試射之意,慨然下敎,近年以來則國家所以待之者,殆若相忘矣。此後兵判,因公入闕,則時時招見入直禁軍,點閱其器械,另加存撫,可也。寅明曰,京外情債之弊,近來特甚,貢人及各司,皆不能支堪,外方逃故之應頉者,非情債,無以成出立案,官家雖欲代頉,無所憑知,每當歲抄之時,侵徵情債,殆過一兩,年番布之數,以此雖有隣族之侵,而或反不願代頉,況卽今諸道軍丁大査正之時,京外情債,若不嚴禁,則其爲民弊,必將罔有紀極,曾在先朝,特敎嚴禁情債,至有梟示之令,今亦申明先朝禁令,痛禁情債,隨其現發,一一定罪,斷不饒貸,爲先以此嚴飭京外,何如?上曰,旣有先朝定式,申明嚴飭,可也。寅明曰,明禮宮內入天銀上紬,舊例自關西上送,中間停止矣。金在魯爲戶判,進達復舊,宋眞明在關西,亦嘗擧行矣。今者平安前監司權以鎭,稱以已遞其職,新方伯下來後,自當上送云,累度行關,終不上送,莫重內入之物,尙此遷就,極涉未安,別爲嚴飭,以爲斯速上送之地,何如?上曰,事體不當若是,未交龜前上送之意,分付,可也。游曰,平安道,事多可悶,前兵使,罪遞已久,向者張泰紹,將不日辭朝,而承宣不知而徑達。又爲遞罷,其代以金潝差除,而以再任及臺疏爲嫌,累次呈狀,無意赴任,昨日特敎之下,亦不應命,今日政院,請推催促,而終無變動,武臣之如此,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似當有論罪之擧,故敢達。寅明曰,俄者領相送言,以爲特敎之下,邊帥之不爲承命,事關體統,仍令臣請罪於筵中,故方欲仰達,兵判已發端,此宜從重勘處矣。上曰,臺疏一色之言,本不可撕捱,況武臣豈有撕捱之事乎?事體極爲寒心,金潝爲先拿處,可也。游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於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政院不卽出給。故本曹屢推而尙不得,似是中間遺失,日後將無以憑閱,本曹有試所修報草榜目,更爲正書啓下,以爲後考之資,何如?得和曰,榜目重大,而如是見失,事涉慢忽,當該承旨及下吏,不可無論罪之擧矣。上曰,當該承旨罷職,下吏令攸司囚治,可也。文秀曰,臣考見備邊司草記,則以爲居昌座首李述原,鎭川把摠金天章,淸安別將張潭,臨危效命,極爲可尙,當此之時,不可不別爲表奬,竝令該曹,贈職旌閭,其妻子處,穀物從優題給,用致愍悼。且樹風聲,誠不可已,而恩褒事重。伏候聖裁,自上允之,而述原則旣贈官旌閭。且官其子,褒典畢擧,至於金、張兩人,雖有贈官旌閭之命,而獨未蒙錄孤之恩,忠無異同,而事涉斑駁,故敢達矣。上曰,旣已贈官,令本道顧恤其妻孥,可也。文秀曰,彼三人者,乃殿下所不識何狀,而能爲殿下死,其忠節澟然,在國家激勸之道,不可使不均矣。上曰,所達然矣。兩人之子,分付該曹,與述原子,一體收錄,可也。文秀曰,臣聞辛壬兩年,凶荒設賑時,納粟千石者,幾盡差同知,而尙餘數三人未及爲之云。同是納粟而至於賞典,則有不均施之歎,更加申飭該曹,卽出同知窠,盡爲塡差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仍問文秀曰,尙方織造機,頃者輟棄之矣。其中冕服織機則別有之乎?文秀曰,當初則臣亦不知矣。及命下後問之,則果有難處之端,故藏置庫中,臣親爲監封矣。此在聖志之堅定,雖置庫中,若封而不開,則何傷之有?上曰,所達好矣。唐玄宗,初罷織錦房,而終以奢侈喪邦,故事貴有始終也。文秀曰,頃日聖上,特下備忘,令禁奢侈之風,自此閭巷之間,大小民庶,靡不有欣幸之心,以爲匪久當以禁奢節目頒布,而尙無消息,群情皆以爲鬱云矣。上曰,此在《大典》,可以按行矣。文秀曰,《大典》,臣等亦不能常看,況閭巷之間,家有是書者絶少,烏能使人人知之乎?上曰,《大典》禁奢侈條,自備局,分付京兆,翻以諺譯,曉諭坊曲,法司則毋得以此出禁,如或有違令出禁者,當重繩之意,明白知委,可也。文秀曰,臣頃者,以務實之意,仰達矣。卽今百事之不立,皆由於無其實,雖有良法美政,行之未久,而卽廢之。故諺曰,高麗公事三日,此言誠可羞也。今殿下,如欲爲治,宜先定一副當規模,以爲欲變良法,當先爲此,欲節財用,當先爲此,於心詳量之後,行必果守必篤然後,可期其效矣。上曰,所達是矣。只以閭家奪入一事言之,予操之不舍,故此弊少止矣。瑜曰,擧動迫近,而承旨有闕,事多苟簡矣。上曰,政官牌招開政。瑜曰,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夕講爲之。又敎曰,筵席事體嚴重,筵臣奏事之際,雖或有辭氣之不中節者,夾侍中官,有失笑之聲,事極可駭,爲先從重推考,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普爀,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入直摠管韓範錫,試官落點,今已下直,而他摠管,來待闕外云,留門交替,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卽今院中苟簡,都承旨、左承旨皆申退,左右副承旨皆式暇,同副承旨以偕來出去,臣獨在院,伴直無人,何以爲之?上曰,都承旨、左承旨牌招,推移入直,可也。得和講禮器第十九板,臧文仲安知禮,止二十三板一獻孰,上受講訖。得和曰,此首章,無他文義,只言弗綦爲宗伯逆祀,而文仲不能救止爲失也。第二章,亦言祭禮之失也。第三章,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一字,是敬也。此一字,當深看矣。游曰,體不備則不成人,禮之設不當則猶人之體不備也。語極深切矣。上曰,然矣。得和曰,第四章,有所竭情以下,言內心也。有美而文則言外心也。儼曰,第五章,如而不致,以大明之制,天子以下服色,以黃紅紫綠爲品等,而賤者又服黃色,是類乎放而不致也。蓋賤之於貴,無嫌逼故也。得和曰,第六章,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書,以其諺吐爲誤,讀作或素或靑,{{*|HangeulHangeul}}夏禮{{*|Hangeul}}殷因{{*|HangeulHangeulHangeul}}云矣。上曰,其說似是矣。健基曰,末章,言禮之近於人情者,非其至者,此說好矣。至敬無文,而繁文瑣節皆備然後,乃近於人情,此非其至也。上曰,文義,與上章不屬矣。得和曰,此書篇章,少次序,故朱子曰,梳洗此書頭面來則好矣。今不可如《庸》、《學》之尋其次序而讀之也。游曰,若如朱子之言,整齊章句如《庸》、《學》,則豈不好哉?上曰,然矣。此書儘好,而未經聖人之手,爲可惜矣。儼曰,大院君廟擧動,只隔數日矣。私廟展拜時則承、史,例不陪入,而臣見乙亥日記,先朝展拜時,奉審諸節,詳載日記,史官若不目覩,則何能記之如此乎?以是推之,則承、史,似陪入矣。且其時禮曹判書朴泰尙稟定,大院君內外孫,皆令陪入,故臣於日記中,付籤持入矣。上遂取覽日記曰,向者宗臣,似因此而云然矣。重臣亦有爲宣廟外孫者乎?儼曰,錦原君朴師益等,有之矣。上曰,毋論宗親文武廕,隨駕諸臣中,凡爲大院君內外孫者,依乙亥故例,竝爲入參事,分付,可也。且嘗聞先朝展拜時,本廟丹雘,自該曹竝爲修改一新,今則日子已迫,丹雘雖未及新改,鋪陳之弊汚者,則一一修補之意,分付該曹。儼曰,臣有所懷,而未得間焉,今適從容,故敢達。用人之道,宜不棄寸長,況當聖上勵精圖治之際?惟人才是急,而鄭益河文藝才具,超出流輩,臣初未相識矣。庚戌鞫獄時,同爲問郞,周旋多日,始得詳知,其論議以峻名,而秉心則不然,苟有利於國家,則欲忘身而爲之。故故相臣洪致中、趙文命,皆以爲可用之人,奬許殊深,今番忠原事,彼下番儒臣,爲臺官時發啓,而蓋益河爲人,臨事太銳,其治邑,專用剛道,當今之世,譽之者雖衆,亦安得無毁之者乎?儒臣與益河素昧,而只聞毁者之說,其論啓,亦不異矣。第其北倉家舍、淸風田稅、隣境腴田等數三件事,皆是孟浪,故監司李衡佐査聞之狀,旣已淸脫,而益河後官宋翼輔,卽臣之妻娚也,亦言其曖昧,臺官之風聞媢嫉之言而論啓,臣不以爲非,而在益河則爲至冤矣。且臣於國之處分,有所慨然者,益河設有其罪,曾經近密,則特捧口招,誠爲迫切矣。渠以此自痛平日不能取信於君父,永以自劃,當此一藝必錄之日,如益河者,棄之亦可惜矣。得和曰,承宣旣已陳達,鄭益河本事,大槪如承宣所達。今皆脫空,不須煩陳,惟此侍從臣口招,曾所未有,臣嘗責渠以爾之行己,若少見信於君父,則君父之待爾,豈如此乎?渠亦以臣言爲然,而更無顔面立於世云矣。健基曰,臣亦陳達矣。再昨年夏間,李裕身被慘駁於李德載、宋徵啓,疏救裕身,其疏有袖中彈文之語,臣莫知其故,適訪徵啓話間,問其疏意,則徵啓答以裕身,將論鄭益河,彈草已成,而徑遞未發云。臣卽於歸路歷見裕身,問其事之有無,裕身出示彈草,臣見而知之矣。其後半年之間,一世喧傳,有口者皆言,有耳者皆聞,而莫有肯發之者,臣於心慨然以爲,使益河而有是事,則當明覈而處之,無是事則不宜置之黯黮之間。及至其冬,臣拜臺職,遂以無隱之義,發啓陳之,臣之本意,非欲害益河也。只欲査明其事耳。上曰,不然矣。以大體言之,世道怪異,世之所惡者,必朝廷所用之人也。稍出而任事,則輒左右受困,豈不怪哉?鄭益河久在翰林,予觀其爲人太剛,而終是可用之人也。故其時臺啓之批,亦言之矣。宋徵啓,設或指以爲狠愎,是不知而然也。與不知靈城者,目爲麤悖同矣,其言何傷乎?至於下番之發啓,則以不知其心者見之,有若托以伸雪,欲爲暴揚於君父之前也。人之如是看覰,不異矣。下番旣不識益河,而只見李裕身彈草,則疑其人而發啓,亦不異矣,俱可活看也。口招一事,予有意焉,予雖不明,豈惑於三至之讒?而其見捉者怪異,若文招枝蔓,則必復有後言,故特使口招耳。李裕臣、李德載之交鬪,尤怪異,裕身若欲論益河,則當卽論之,而不此之爲,先論李匡輔,其源頭心事,已非矣。德載若欲論裕身,則止論其身,可也。而直以不美之說,詬辱人之父,則又非矣。其間許多層節,都由於色目二字,寧不慨惋乎?得和曰,聖敎誠然矣。臣亦豈能擺脫色目,而義當先公後私,故卽今下番,與臣爲世讎,而臣同在一館,不爲相避矣。上曰,所謂世讎,何事也?儼曰,健基之曾祖杞平君伯曾,嘗慘駁得和之五代祖故相臣昉矣。上曰,健基是其子孫乎?杞平,卽功臣耶?健基曰,臣之五代祖,以仁廟朝靖社功臣,官至吏曹參判,上疏言事甚多。頃年趙顯命,陳達臣祖疏章之多可觀,自上命取入,堂吏來索于臣家,臣以篋中所藏翠軒疏箚四冊進之,必已經睿覽矣。上曰,事在累世前,後孫何與焉?以此爲世讎,不亦過乎?得和曰,臣不敢以私廢公而然矣。何可不謂之世讎乎?上曰,上番不以私廢公之說好矣。儼曰,聖人之於人,舍短取長,無不可用者。今益河,其初則自上雖或疑之,旣已淸脫,更無可疑,則一向棄置,終非聖世用人之道也。上曰,然矣。玆事層節,皆怪異,當初裕身之論李鳳鳴,過矣。德載之伸救則尤非矣。轉而至於益河事,則由小至大矣。今則至貪婪一款,不須論,而爲德載代草之說,則不可置之暗昧矣。得和曰,代草之說,亦甚誣罔,只以筆迹云云,而德載所書臺草,尙今見在,故渠願一番憑準矣。健基曰,臣與益河,本非相惡之間,亦有世舊,臣之五代祖故相臣泓,與益河之先祖故相臣澈,同相宣廟,情好至深。故其後子孫,累世相交矣。上曰,是光國功臣乎?健基曰,然矣。臣之當初發啓,只欲査明其事,及夫行査,人謂之淸脫,而臣見裕身則其所爲言,而前無異,而猶且有滿袖疏草,臣未知虛實之如何矣?得和曰,健基自謂與益河無相惡之事,而其言猶齗齗如此,誠怪矣。健基曰,以大體言之,柳儼之達益河事,臣不知其旨意之所在也。儼與益河相親,世所共知,以此似有所達矣。然益河査事,旣已解脫云,其不仕宦者,只拘於忠原解由之姑未出也。早晩朝廷,自當收用,今何必縷縷陳達也?儼曰,此則健基非也。臣與健基,相知之久,相親之深,豈下於益河哉?今以臣爲與益河相親,有若臣曲爲益河地者然,其亦不知臣矣。上曰,朝廷方以益河爲爲予所棄,故承宣陳達,而下番所達相親之云,是有後弊之言也。此其本來病痛,而予所謂滯者也。健基曰,臣之家勢,不諧於時俗,先祖以忠厚質實,訓於家庭,臣之父兄,克遵遺訓,家風如此,故臣亦朴拙,不能修飾,儕友皆嘲之以無邊隅矣。得和曰,下番,至以自己性稟陳達,極涉屑越,當推考矣。上曰,此何傷乎?勿推,但滯之一字,終是儒臣之病,今後則加勉可矣。儼曰,臣以一人之棄置爲可惜,故有所仰達,而儒臣之言至此,誠是意外也。上曰,唐太宗,固假仁借義,而於其假借中,亦能誠心行之,故做得貞觀之治矣。予嘗欲推誠待下,不以一疑字間之,而朝臣之知予,或不如此也。鄭益河之特使口招,非出於疑也,欲其脫之也。蓋人之錯看益河者多,若使循例納供而已,則恐錯看者,不能解釋,而言之者,益致拂鬱故也。因此而朝廷,反疑予之疑益河矣。昨日言李壽海事,壽海之論左揆,專出於疑,故予非之矣。予於尹鳳朝則於心,終有所未審者,故領相,嘗問予以疑之乎?予答以不疑,是假借而言也。其後承旨,請依前判付擧行,而予果未能釋然,予之所疑者,甲辰冬,鳳朝獨爲承旨,言入來見之,則世道非復舊日,而先朝處分,一切變改,先朝舊臣,死竄殆盡,仍至於流涕,予心那得不感,而亦知其不直矣,乙巳事,予非欲換局也。朝廷一空,故不得已爲之,所用者,自然皆與鳳朝相好之人也。予不知曾經三司者,爲誰某爲幾人,故問諸政院,則鳳朝悉錄其姓名,且註其下曰,當爲玉堂者,於此益知其人矣。未久而萬規事出,而此疏不可用云者,其相見之迹,則明矣。予之答以不疑,是欺洪領相也。予亦不誠矣。丁未七月,宋寅明又獨爲承旨,予問儒臣在京者爲誰,則對以當問于吏曹而啓達,豈不與鳳朝相異哉?得和曰,鳳朝人物,素輕脫故然矣。聖上之疑之也固也。然甲辰冬,獨爲入來,積憤之餘,其言無怪乎如此矣。上曰,於敬昭殿親祭,見鳳朝獨立於盥洗位側,予心甚不平,渠豈無積憤乎?鄭益河則予之視之,非如鳳朝矣。此後更當思量下敎,而渠聞此敎之後,豈復有自劃之意乎?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掌令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柳儼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鄭亨益病重,勢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都事崔守約,氷庫別提權世隆相換。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伏奉批旨,又未蒙開允,責勉益復勤摯,臣九頓驚惶,心膽隕墜,莫知置身之所,臣之踪地,萬無一出之狀,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不賜體諒,兪音尙靳,豈其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只緣臣忱誠淺薄,辭語短拙,不能感動於父母之慈也。臣子之義,雖有難安情勢,苟不係臺論之重,則恩眷之下,或可轉動。而今臣所遭,大關國紀,且其鐵關在前,百千思量,終無抗顔冒承之路,此非臣執迷而然,實出於嚴畏朝體也。竊念聖明之下,本無不得自伸之情,只恃仁恩所覆,庶幾朝夕得命矣。且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大駭觀聽,臣益以此日夕憂怖,衷腸如焚,伏地涕泣,只竢威譴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噫,前後批旨,心曲幾宣,而巽讓彌篤,誠今辭竭意窮,昨於承宣書啓,方欲答而無語。今觀辭單之再上,尤增愧恧抑鬱,往者讒誣,若魑魅之莫逃,于今思卿,如大旱之望霓,卿胡不諒,困我此極,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顧國事終不可解,安心勿復過讓,幡然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復上辭單,實出迫急之情,僭猥已極,宜有譴罰之加,千萬慮外,謬恩復降,不惟不罪,特宣諭旨,辭敎隆重,有踰常例,臣捧讀未半,心慄膽墜,繼以感淚之被面也。臣特一愚庸賤臣耳。不審聖明,何所眷顧於臣,而濫施以不常有之恩數也?臣子之義,敢於君父之尊,累犯違慢,而不知止者,若非病風喪性,全無知識之人,則其中必有萬萬不敢安者而然矣。臣雖無知識,旣非病風喪性之人,恩眷之下,何敢一向偃伏,不思所以奉承乎?非敢爲自重也,亦非敢爲圖便也。只是國體不可損,廉義不可壞。伏惟聖明,何忍使臣一朝而傷國體壞廉義,而受無限狼狽也耶?臣於此,惟有滅死而已。伏地掩抑,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承旨鄭必寧,因臺避徑歸私次,臣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正言趙尙命啓曰,臣伏見同副承旨鄭必寧之疏,右袒被彈之僚堂,甘心譴罰之同被,甚矣人之自蔽也。玆事肯綮,惟在於掖隷之曲護,筵達之猥瑣,若其斗量一款,雖或訛傳,本不足道矣。試以其疏觀之,倉吏之用小斗者,臺監旣已鉅其斗而笞其人,則必欲窮治,又復囚禁者,此豈非曲爲掖隷之意乎?噫,出納惟允之地,何等淸華,而聞此事者,莫不爲之代羞。況此同參而不知非,事發而不知愧,芒芒然自以爲是,良亦異矣。雖然,臣於此事,本不欲索言,故當初發啓,略略說去矣。今此橫擔,誠出意外,其言之不擇,雖不必呶呶,而彼旣自陳其與聞於本事,則臣之初不竝擧之失著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倭船去來,旣係時急邊情,則固當申飭候望,登時狀聞,而今番漂倭船,我國漂民船,去來形止,東萊府使鄭來周則正月二十日馳啓,而左水使李徵瑞則二十三日始爲封啓,其間日子之差遲,至於三日之久,事之稽緩,莫此爲甚,不可無警飭之道,慶尙左水使李徵瑞,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柳儼請對引見,右承旨柳儼,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大院君展拜儀註,有可稟定者,故臣敢請對矣。昨見《院中日記》,有若承、史入侍者,故臣認爲承、史,當入廟門矣。承、史旣入,則通禮亦當入,而儀註云,內侍導殿下,臣等怪之,聞本家有乙亥展拜時事錄藏者,覓來見之,則承、史立階下,而不入廟門矣。上曰,然則日記所錄,史官似立階下,望見而記之矣。儼曰,然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不獨大院君神位也。有府夫人神位,承、史之不入,似由此也。一依故例爲之。儼曰,昨日入侍臣,以乙亥年禮曹判書朴泰尙所達大院君內外孫入參事陳白,自上令依乙亥故例入參,已啓下擧措矣。今見本家所錄,則無諸子孫入參之事,似緣其廟庭之狹窄,或初有成命,旋又寢止,而亦未可知,必須明白稟定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先朝當初下敎,旣有意焉,而其不爲入參,則亦必有由矣。依其時已行之例,分付,可也。儼曰,然則昨日所啓下擧條,當還入爻周矣。上曰,不須爻周其擧條,以此下敎,更出擧條,可也。儼曰,卽今本院,番次苟簡,而同副承旨鄭必寧,方奉命偕來矣。俄聞因臺啓,還歸私次,番次旣不得推移,偕來又不可暫曠,鄭必寧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儼曰,今雖牌招,旣自偕來徑歸,則必將撕捱矣,殊可悶也。上曰,奉命而徑歸,誠過矣。若入省記,在直則雖遭臺彈,豈能出去乎?儼曰,奉命入直,事體之重無異,而臺啓旣曰,初不竝論,則便是彈駁,那得不引嫌乎?諸臣遂退出。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柳儼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傳于柳儼曰,右相,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偕來承旨,姑令入來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呈辭,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武試所進去,時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武試所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時,漢城府堂上,當爲進參,而判尹尹陽來,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濟、徐命彬爲承旨,趙鎭禧爲兵曹參議,尹東卨爲戶曹正郞。 ○兵批啓曰,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慶恩府院君延諡,定日云,宴需,依例輸送壽進宮事,分付該曹。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大院廟擧動時,設布帳扈衛處,使事知兼司僕看審,則回告內,前廂軍兵,例於布帳外,排列扈衛,而自洞口,至大院君廟,八十步許,左右閭家逼路,其間至窄,故布帳必以附墻排設然後,步輿廑可進行云。地勢之狹隘,旣如此,則不可無變通之道,布帳則附墻排設,而前廂軍兵,至作門,依例扈衛,而至洞口狹窄處,勢不得不從布帳內,次次前進,至大院君廟大門外稍廣處,又爲分左右扈衛,恐合事宜,旣係變通,不敢直爲分付擧行,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京畿觀察使所封薦新生蛤落蹄,今朝來到,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今日宗廟以下各殿奉審後,與京畿差使員,來會公廳,奉常寺官員,當爲進參,而自朝至午,累度催促,終不進來。薦新看品,何等重事,而本寺官員之互相推諉,偃然不動,其在事體,極爲痛駭。當該官員,所當各別論罪,而本曹請推之外,他無責罰之道,推考,何如?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擧動時,領軍事體至重,自前例爲啓請變通矣,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閔瑗啓曰,正言趙尙命,引嫌而退,當初駁論,旣得臺體,替辨之言於我何嫌?請正言趙尙命出仕。答曰,依啓。 ○李濟啓曰,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放送傳旨啓下,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初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右議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許錭同爲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曰,近來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無復發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醫官診察後,臣有所懷,仰達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若何?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自數日差勝,此後時候,日將和暖,自可漸勝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今番湯藥,頗有功效,諸節比前少安矣。前後進御,今已二十五貼,慈敎亦欲限三十貼進御,五貼加劑以入,以爲繼進之地,可也。權聖徵曰,今姑少停,更觀症候,商議繼進,似好矣。上曰,卽今諸症候,幸有差勝之勢,若於此時,藥或停止,則前功似虧,不宜間斷矣。元方中,其有加入之道耶?聖徵曰,無他加減之道矣。寅明曰,以醫女所傳下敎觀之,今番湯劑後,諸節不無差勝之候,此時停藥,前功可惜矣。上曰,五貼劑入,可也。寅明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彼許錭久未入診,亦令診察也。聖徵診察訖曰,近來聖上左右脈候,比前雖似不逮,大抵俱極調均矣。金應三、許錭診察。上曰,承旨有闕之代及兵曹堂上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副提調李瑜曰,使史官持下敎,出往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醫官進達,而不得記出。上曰,今番所進補中益氣湯,今已十餘貼矣,欲爲加進,問議醫官,可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若不滿二三十貼,則難以責效。且以聖上脈度言之,虛弱之候,猶尙有之,平順調補之劑,固不可停止矣。上曰,頃者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服矣。應三曰,二貼不爲進御爲敎,聖慮其有參酌而然乎?上曰,非有參酌而然,其間適然不得連服而然耳。應三曰,方當冬春交換之節,膈間痰候,別無往來,此必是眞元調完而然,姑觀四五日聖候,更加商量繼進,未知如何?上曰,膈痰何時無之,第於近日,姑不至大段,此是適然,非其眞元調完而然矣。應三曰,姑待日氣之和暖,更加受灸,俾令前功無虧也。上曰,以東朝湯劑事,欲爲下敎,故今日許令入診,而第予於近日,氣頗縮軟,羊裘尙今仍着,欲脫而畏寒不得,以此言之,其氣軟,推可知矣。李瑜曰,凡服藥之道,不宜作輟,而前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御爲敎,臣實憂憫,此後則連日繼進,毋令藥力間斷。上曰,所言是,予當留意之矣。寅明曰,連日動駕,而日氣亦又不適,脫着之道,易致失宜,各別愼捗,千萬伏望。上曰,予豈不留意也?金應三,以受灸之意,有所進達矣。近來腹部不平之氣,姑不發作,大凡言之,似是受灸之效,而予則以爲不然也。中脘受灸,大有益於飮食之節云,而予則前後受灸,壯數亦多,而終無分益於水剌之節,以此言之,受灸亦云無效矣。聖徵曰,脈候終始虛弱,水剌厭進,非但胃弱而然矣,亦又下元虛弱而然。古人云,下元溫暖完實,則食飮善能消下,此言是矣。應三曰,以閭閻之人見之,凡於飮食,各有限量,多少本不關係,而其中或有多食無節而不知味者,此則有胃病而然矣。聖徵所達下元溫暖完實則飮食善能消下云者,誠有意見矣。臣等待罪本院,而術業旣不及古人,誠意又不如古人,出入診筵,今幾年所,而聖上下元虛實之候,雖或仰揣大略,而猶未能詳知,此臣等之罪也。上曰,前已下敎矣。下元雖不至甚虛,而此心則已老,飮食則如之矣。雖老叟,亦皆有之,而予則不然,譬喩怪矣。而嘗聞老僧,積久功夫,漸次斷欲,以至於澹然之域云,而予則自然分數甚減,此無他,必是方寸積傷而然也。寅明曰,臣等待罪保護之地,晝夜憂慮,未嘗頃刻歇後於中,而今此下敎,尤不任抑鬱憫嘆。臣等嘗與醫官商議湯丸,而下元虛實之候,醫官輩,亦未能詳知,今者應三之如是陳達,意實有在而然矣。上曰,下元之氣則猶不甚虛,不至於遺亡之域,而意思則澹然不動,雖以年老之人言之,筋力則不逮,而情欲則有之云。而予則此心之甚減已久,此非心傷而何?應三曰,前日則分數不至於甚疎,而今忽如此否乎?上曰,夫子豈不云乎,飮食男女,人之大欲,私豈全然無之也哉?予於二十以後,連在禁直,此則諸醫之所共知矣。伊時雖或有此心,而亦常忍耐,習而成性,以至於澹然,此蓋由於元氣虛弱之致,而若以二十前事言之,氣力凡爲,雖不可比之於壯盛之人,亦無大段虛弱之道矣。應三曰,今以二十前下敎觀之,大抵下元之不足,槪可知矣。以閭巷間人言之,則其中盛壯之人,四十之前,元無減損之道,不但盛壯者如此,凡人亦多如此。卽今臣民之顒望,果如何哉?臣等之如是陳達者,必欲詳擇症候,對時議藥,而醫家之難知者,小兒與婦人之病也。蓋其症勢,莫能詳察而然也。貴人之病,亦又如此,臣之前後陳達,不得不如是反覆矣。聖徵曰,以下敎觀之,下元之氣,終始大段不足而然矣。寅明曰,八味元,蓋其下元補養之劑,前後所進御,亦又不小,其有可言之效乎?上曰,予病,不可以八味元責效矣。聖徵曰,古方八味元,卽是老人補養之劑,而卽今所進八味元,與古方有異,終不如附子之八味元矣。上曰,然則八味元,更可加減否,問議諸醫,可也。金必祐曰,以下敎觀之,八味元則藥力未免微弱,難可責效矣。金壽煃曰,必祐之言是矣。臣亦非不知八味元之力弱,而臣醫術,素不明透,難於下手,藥不得輕議而然也。自外更加商議,以待後日診筵仰達。上曰,予之脈度,許錭云,以爲大虛弱,諸醫之意見,亦如此否?應三曰,許錭過三年後,今始入診,今以聖上脈度,若比之昔年,則虛實懸殊,其言之如此,勢固然矣。許錭曰,卽今脈候,大段虛弱,且下元之氣,若是不足,附子八味元,不可不進御,至於卽今所進八味元,則決不得責效矣。上曰,退出後,提調率諸醫議藥以達,可也。寅明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頃者處分,不過一時事體間事,而何其引嫌之太過乎?又以李壽海事,過自引嫌,予甚慨然,聞有所患,不卽出肅云,未知卽今所患如何?金興慶曰,先陵董役,何等重事,而臣實無狀,不善奉行,特罷之命,臣實甘心屛伏俟罪,無他自容,意外敍命忽降,官秩如舊,而其時諸堂郞,俱在罪籍,臣不敢冒出承膺也,明矣。而且以李壽海疏語觀之,輔相之任,不得其人爲言,臣於是不勝慙忸,實無冒沒復據之意,痼疾適又添劇,恩旨之下,未卽趨承,臣尤惶恐。臣之才劣識蔑,聖上業已洞燭,不必仰陳,而卽今鼎席殆空,領相以病引入已久,左相敦實德厚,實非易得之人,而亦又引入,國事泮渙,誠甚憂憫矣。自上各別敎諭於兩大臣處,以爲勉出之地,何如?上曰,國事若是泮渙,豈不渴憫?第當各別敎勉之耳。金興慶曰,忠淸水使啓本,以爲軍兵死亡者,待各邑畢塡兼春巡,發遣虞侯,試射放之意,報備局受題矣。今或簡其騶從,水使自爲巡審,而依前分付,發送虞侯何如事,稟啓矣。水使巡審,則其在除弊之道,不可許之,而此則異於依例點閱,何以爲之?上曰,軍兵死亡,各邑果皆塡充耶?興慶曰,其啓本中,已皆充定報來云,水軍闕額,想必無多矣。上曰,令虞侯,一體抽栍點閱,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守禦使、摠戎使,以春操擧行當否,稟處事啓聞,而其外統制使及各道兵使,以習操及營將巡點,東萊別騎衛都試事,稟啓矣。領相以爲,當此歉歲,當一倂停止云,而近來戎政久抛,亦甚可慮,巡操及都試等事,雖不可爲之,而營將巡點,或令抽栍擧行,何如?上曰,近來戎政,極爲疎忽,此亦可慮。而荐饑之餘,又當耕農,有難循例擧行,除尤甚邑外,令各其營將抽栍,聚點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以營將合操停止後,各其邑哨隊鍊,今春都試,待秋合設事狀聞,而江華留守,以本營及各營春操,點閱間,竝姑停止爲請矣。此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監司,亦以兵使巡操,營將巡點,竝爲姑停之意,稟啓矣。此亦何以爲之乎?上曰,江原監司及江華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當此分糶之時,守令之歷巡列邑,不無弊端,使各其本邑,點閱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昨筵中,全羅監司趙顯命,以特敎罷職矣。莫重惟正之貢,直請停退,事極疎率,而旣命監司別巡,則民皆顒望,冀蒙別般恩澤,故有此狀請矣。沿海八邑田稅等米,自上特爲蕩減,此實莫大之惠澤,而又罷顯命,以示重事體之意,處分則俱爲得當,而第顯命,實非泛然人才,托重方岳,可無南顧之憂。而況今年湖南,亦未免凶,今失顯命,則一方民情,必以爲缺然,監司又得如顯命者,亦實不易。且其狀啓末端,有追後啓聞之語,想必有採取民情,更請變通之事,此時如此之人,不可輕遞方面之任,從重推考,仍任,何如?上曰,豐原,宜使在內,故頃日沁都留守金東弼,亦以召置廟堂之意,陳達矣。凶年遞易,雖甚可慮,固此處分,予亦有意,其直請停捧,已極非矣。而至於與民先爲相約,尤爲非矣,不可從重推考而止,故伊日詢問諸臣,斷以大體而特罷矣。向者左相,以爲先朝則大臣所請,輒多勉從爲言,予雖以體念爲敎,而至於事有比護者,則亦難聽從矣。今大臣所達則只爲國事,非有他意,當初嚴處,所以示事體也。今日勉從卿言,所以敬大臣也。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仍任,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遷葬,聞方定行於今月二十八日,而自長湍舊山,移葬春川地云。自前大臣及元勳遷葬,例皆有自朝家題給葬需之事,故敢達矣。上曰,葬需,令該曹題給,擔軍及造墓軍,令本道,量宜題給,可也。{{*|出擧條}}李瑜曰,明日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而修撰兪最基,以國忌齋戒,不得請牌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金興慶曰,違牌玉堂禁推,今已有月,而照律文書,尙未回下,故不得蒙放云,撕捱違牌,雖甚未安,閱月滯囚,亦又可慮,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朝放暮囚,事欠誠實矣。頃年趙左相,以先朝故事仰達,故回下文書,果爲置之矣。朴弼載、鄭亨復之事,俱極無據,弼載則頃以問郞入來,陳疏還出,尤極非矣。雖三月滯囚,初不欲放送矣。大臣如是陳達,特爲竝附過放送,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申晩,亦是今番堂錄耶?寅明曰,然矣。上曰,申晩外,撕捱者,又是誰耶?寅明曰,金尙翼、宋徵啓、李喆輔諸人,亦又撕捱矣。上曰,韓顯謩之今番除授龍仁,何事耶?寅明曰,顯謩有篤老祖父,故求差而然也。上曰,若以玉堂撕捱,補外則可,爲其休息而除外則非矣。瑜曰,卽見全羅監司狀啓,則流丐之道路致斃者,分付各邑,使之給空石收埋云矣。以其南來人所傳言之,沿海饑民,死亡尤甚,十室殆空,餓莩相續,所見慘惻云。自朝家,雖不遣官致祭,分付道臣,以道內守令,差送祭官,賜祭恤念,以慰逝者之魂,實有光於王者之政矣。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知申所達是矣。仍傳曰,頃見湖南道臣疏本,聞彼沿海飢死之狀,心甚傷惻,今觀狀聞,有尙不瘞埋者,道臣至於顧助云,尤矜慘焉。沿海尤甚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王者視民,不宜異同,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亦爲依此擧行事,分付道臣,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諸臣遂以次退出。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政院啓曰,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刻已迫,而卽今雨意,猶未開霽,日氣亦甚陰曀,此際動駕,極爲可悶。姑退時刻,以爲待晴啓駕,似合愼重之道,惶恐敢啓。答曰,不必待晴,時刻依前入之。 ○以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 ○徐命彬啓曰,卽者都摠府草記來到,以爲副摠管李眞淳,自夜間病勢猝劇,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云。而擧動時刻迫近,以決不可入啓之意,遂爲退却,則以其實病,決無自力之勢,再三來呈,旣是實病,而若不急速變通,則將有大段窘急之患,故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今方入直,寶劍受點矣。昨日雖有微感,而不至大段,故單子中,不爲懸頉,自夜間病勢猝劇,頭疼惡寒,右邊耳項,外浮內痛,不得回頭,以此病狀,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寶劍單子,入之。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朴文秀爲副摠管。 ○柳儼,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營軍兵,令中軍趙璥率領,景福洞口內結陣事,旣已節目,啓下矣。趙璥,今以武二所試官,承牌詣闕,千摠趙國彬,兼中軍差下,仍令率領結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輦輿、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又啓曰,宣傳官來言,交龍旗、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大駕詣德興大院君廟,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德興大院君廟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擧動時,侍衛不備,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李濟曰,禮判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入侍。 ○以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遵先朝已行之古典,少伸追遠之誠,愴感冞切,仰惟昔年,尤倍感慕,此是稀有之擧。且有乙亥前例,奉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加一資,入參宗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竝特加一資。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柳儼,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旗軍洗馬及陵幸時,坐馬後,本寺正,例爲進鞭。而正尹彙貞,以書狀官赴燕,不可不變通,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德興大院君廟致祭,以陵幸前擇日,獻官,以入侍宗臣咸平君泓定差,諸執事,亦以宗臣定差,祭文,陪從玉堂中,爲德興大院君外裔者製進事,榻前下敎矣。致祭吉日,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二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物,令奉常寺及各該司進排,祭文及獻官諸執事,依聖敎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依此擧行,其令太常,精備奠物。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隔宵,本曹郞廳,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沈聖希,以前日郞官時,堂上疏斥事爲嫌,累度催促,尙不出肅,一時體例間事,如是撕捱,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今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修撰兪健基,引嫌陳疏,仍卽徑出,原疏今方捧入。而校理尹得和,因兪健基疏,亦爲徑出,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八日辰時,上展拜德興大院君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從仁和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時,左副承旨柳儼進曰,昨年私廟擧動時,以洞口之狹隘,不緊侍衛,皆令落後於作門外,還宮時,還爲侍衛。今此大院君廟洞口,亦甚狹隘,依昨年例,爲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左承旨趙命臣進曰,明日親政時,政曹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吏曹參判李德壽在外,何以爲之乎?上曰,在前親政時,亦有參判不參之例矣。吏曹判書金在魯曰,參判如或撕捱,及至開政之後,亦爲牌招,而終不承命,仍以不備之時則有之矣。上曰,在外則變通乎?在魯曰,此則臣未詳前例矣。上曰,在外異於撕捱,李德壽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儼又進曰,摠府堂上,多有故。副摠管李眞淳,自日前有疾,而以動駕之期迫近,故不敢言病,欲待其少間而陪衛矣。夜來添劇,勢難起動。成瑍老病亦重,故不得已捧入草記,卽今摠府侍衛,只有宋寅明一人,事甚苟簡矣。上曰,李眞淳、成瑍,竝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又下敎曰,近來文書,出納太煩,今日時刻差退事,因司謁微稟足矣。而必以啓辭煩稟,以致出宮之稽遲,事甚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儼曰,臣在院中啓稟矣。今被特推之罰,極爲惶恐,而曾於乙亥年,政院亦有因雨啓稟之事,其時則直以退一日爲請矣。上曰,若雨甚則啓稟亦可,而今則雨旣止矣,乃以待晴啓稟,已不誠實,且特推之下,如是進達,有若分疏者然,尤爲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大駕至生鮮廛洞口,招承、史下敎曰,領相祗迎於路左,其家近乎?儼曰,方住南大門內會賢洞矣。上曰,旣能出迎,其病必少差矣。入參班列之意,令史官傳諭。記事官金錫一,馳往傳諭後,追及於夜晝古介,奏曰,臣以聖敎,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狗馬之疾,萬無蠢動之勢。而今當動駕之時,義不敢偃息私次,出伏途左,瞻望羽旄,欲以少伸戀結之忱,而至於入參陪班,末由自力云矣。上至大院君廟中門外,入幕次,旋卽出次,入中門,就行閣甎上板位,行再拜禮訖,入廟中奉審,侍衛止行閣外,承、史立階下,上命咸平君泓、陽平君檣,主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隨入,仍令闔正間寢門,旣奉審訖,還出中門外,入幕次。 ○未時,上御幕次,禮曹判書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引見。禮曹判書申思喆,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濟,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先朝展拜後四十年,予又來此,追惟故事,倍覺感愴,昔在私邸,壬辰、癸巳間,嘗一來謁,其間倏已二十年餘,人事之變改,有不可勝言者。且念古人言不孝,以無後爲大,自宣廟以來,代數相繼,而至予身,孤危若此,尤不堪心懷之悽傷矣。先朝以乙亥展拜,聖意有在,今年亦異於他年,予之展拜,追感之心益切,自宣廟乙亥,至于今日,此事僅三行矣。宣廟則親祭,而仁廟、孝廟時則致祭,戊戌年間,先正臣宋浚吉,亦有所達,雖親行無妨,而文籍未詳,故不及擧行矣。壬申先朝於西道陵幸時,墓所在其近處,故又爲致祭。而祝文頭辭曰,國王敬祭,故例如是矣。今日,雖追先朝而展拜,少伸情禮,而於心猶有所慊然,還宮後,遣都承旨致祭。而今日展拜時,文籍未詳,不及擧行之意,措辭爲文,可也。思喆曰,乙亥只展拜而已,無酌獻故,今番亦不爲磨鍊,而聖敎於情文曲盡矣。第都承旨致祭,得無掣肘乎?上曰,然矣。宣廟親祭時,執事亦皆以宗臣爲之矣。其令今日入侍宗臣咸平君致祭,而諸執事,竝以宗臣差定,祭文令陪從玉堂中,爲宣廟外孫者,撰出,可也。仍使濟書,傳敎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致祭等事,卽爲擧行。又敎曰,先朝展拜時則廟中丹雘,亦爲一新,而今則日子迫急,故只令修補其鋪陳矣。且鋪陳之三歲一改,旣有昔年下敎,今見鋪陳弊破者,多不修改,該曹事,誠極寒心,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墓所守護人等,雜役勿侵事,亦令該曹,依先朝下敎,,申飭本道,可也。上以小輿出外門,前都正李弘模等十數人,祗送於路左。上使亨宗,歷陳其姓名,仍下敎曰,先朝展拜大院君廟後,故同敦寧李弘逸子侄中一人,有除職之命矣。今李亨宗子侄,無長成者,其庶弟中,年長者一人,分付該曹,相當職除授,可也。上出洞口,乘輦時,招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下敎曰,明日親政,當殿坐于熙政堂,軍功私賑人及孝廉別薦,竝爲抄錄,持入,可也。大駕還至仁政門外,降輦,御小輿,從仁和門,還入大內,諸臣各退出。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趙命臣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都目政事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以爲親政時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訓將家,遣內醫看病。 ○以慶尙左水使狀啓,金海府居海夫金丁巳等九名渰死事,傳于李瑜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等邑居旗牌官李進賢等燒死事,傳于李瑜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都事宋時涵罷黜事,傳于趙命臣曰,今觀黃海監司狀啓,佐幕飭勵之時,其不擇可知,當該銓曹堂上,推考警飭。 ○傳于趙命臣曰,親政事體自別,而吏曹正郞沈聖希,屢度催促之下,終不入參,事極駭然,拿處事,分付金吾。 ○傳于趙命臣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錄用,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軍功人及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事,曾有飭勵,而方當親政,事體尤別,各別錄用,仕路之淆雜,專由於初仕之不擇飭勵之時,又當親政,尤可愼簡,各別擇用事,分付吏、兵批。 ○吏批啓曰,刑曹佐郞吳遂采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都目政,各岐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營將、邊將、虞侯、都事、察訪,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去癸丑秋冬等,承文院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在前都政時,直長仕日,未準十日以上者,有啓稟出六之規矣。今番直長,仕滿未準三日者,似當依例出六,而此非應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陞六。 ○以李衡鎭爲司畜別提,李基宗爲活人別提,尹師道爲西部主簿,梁夏吉爲平市奉事,宋成明爲知敦寧,趙儆爲揚州牧使,李宗白爲司僕正,尹洙爲熊川縣監,李震煥爲柒谷府使,洪禹集爲軍資判官,尹大柱爲典設別提,金相良爲氷庫別提,李渻爲司宰主簿,李道翼爲恭陵直長,李澯爲內贍直長,沈廷瑞爲健元陵直長,朴聖輯爲朔寧郡守,朴師漢爲永春縣監,金相璧爲驪州牧使,金垕爲理山府使,李彦熽爲戶曹佐郞,趙義彬爲監察,黃旻爲刑曹正郞,金漢喆、愼爾復典籍單付,趙階爲歸厚別提,李萬序爲司圃別提,金聖梓爲司饔主簿,朴泰容爲敬陵直長,宋鉉徵爲平市直長,吳命觀爲社稷直長,李普萬爲義盈奉事,南圖逸爲繕工奉事,羅景道爲孝陵奉事,李尙白爲思陵直長,洪啓欽爲宗簿直長,李渘爲尙瑞直長,李顯行爲內資奉事,金百鍊爲內贍奉事,李昌麟爲繕工奉事,李夏龜爲工曹正郞,韓德弼爲平壤庶尹,李彙恒爲咸鏡都事,文德麟爲固城縣令,柳重鼎爲河陽縣監,黃演爲高敞縣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加綏德,慶基殿參奉安德亨,恭陵參奉李昌麟相換,敦寧都正李亨宗加嘉善,韓配崙爲尙瑞副直長,金漢明爲典獄奉事,李秉觀爲長興奉事,南有容爲宗廟副奉事,沈廷紀爲榮川郡守,李延德爲龍宮縣監,申震熽爲珍島郡守,李枝發爲光陽縣監,鄭震輔爲居昌府使,崔命柱爲咸陽府使,徐幹世爲慈山府使,金遇夢爲奉化縣監,李道善爲恩津縣監,宋國緯爲北靑府使,申光德爲巨濟府使,李宗延爲忠淸都事,金壽煃爲衿川縣監,李霖佐爲贊儀,馬掘河爲靑丹察訪,崔守約爲刑曹佐郞,桂亨衢加嘉善。 ○兵批啓曰,訓鍊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軍功別單及私賑人抄啓事,命下矣。軍功別單人則幾盡除職,其中高道成則除白峙僉使未赴,姜相周則姑未除職,何以爲之?傳曰,竝調用。 ○又啓曰,忠淸兵使、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及他道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營將多窠,今當差出,而曾經訓鍊副正之人,多在外任,守令未準限者,竝擬,何如?傳曰,幾盡準朔者擬望,而其中準朔尙遠者,當此守令久任,申飭之日,似難擧擬矣。 ○又啓曰,忠翊將金達魯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事徐幹世戶奴呈狀內,素患痰病,觸寒添劇,萬無束帶供仕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知彀官任尙謙,敎鍊官趙得命,前司果洪大來,及第金元胄,軍官尹廷琓,閑良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等,或軍器別備,料辦取剩,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碩聃、禹尙奎、任尙謙,雖已資窮,未經準職,趙得命、洪大來,未資窮未準職,金元胄、尹廷琓、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宣傳官金BChar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纔經四朔曹司之役,宿病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忠彦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都摠都事,李維白爲訓鍊判官,許逄爲統虞侯,金夏明爲僉知,安允文爲洪陽營將,趙儆爲訓鍊都正,朴載海爲都摠經歷,尹敬一爲都摠都事,金潤九爲黃海兵虞侯,李義翼爲忠淸水使,鄭恒寧爲永宗僉使,具聖益爲忠淸兵使,沈宗善爲忠壯將,金必祐爲中樞經歷,趙榮國副司果單付,金必祐爲全羅兵虞侯,李聖魯爲宣傳官,柳萬增爲平壤中軍,朴宗儒爲文兼宣傳官,兪隆基爲訓鍊僉正,趙東晉爲訓鍊主簿,李玗爲兼安東營將,沈㮋爲武兼,權世聃爲訓鍊主簿,李必楷爲忠翊將,朴泰柱爲古城僉使,金弘魯爲東里僉使,白守一爲兼內禁將,兪隆基爲慶尙左兵虞侯,徐命茂爲大丘營將,金聖應爲訓鍊正,崔粹和爲中樞經歷,姜相周爲天水僉使,高道成爲多大浦僉使,尹弼殷爲注文島僉使,洪龍疇爲牛峴僉使,任尙謙爲古今島僉使,朴昌基爲豆毛浦萬戶,朴宗英爲內禁將,鄭思良爲花梁僉使,李尙俊爲馬梁僉使,崔華徵爲於蘭萬戶,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李彬爲訓鍊主簿,閔諗爲都摠都事,柳得基爲訓鍊判官,朴二松爲葛頭山僉使,鄭德章爲越松萬戶,安重廉爲慈母山城別將,張善興爲大峴山城別將,魚史正爲包伊浦萬戶,林振華爲薪智島萬戶,金東胤爲位羅萬戶,朴銑爲都摠都事,金光渭爲訓鍊判官,李說爲訓鍊僉正,趙東夏爲宣傳官,金錫基爲都摠經歷,權尙鼎爲天城僉使,趙徽爲都摠經歷,金義信爲開雲萬戶,辛翼昌爲梨津萬戶,黃廷傑爲南桃萬戶。 ○兵批啓曰,統虞侯許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趙命臣,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院寫字官李壽長,曾有筆才,且解楷法正韻,宜可以訓課後進,故依李翊臣例,別付司果祿,以奬人才矣。今旣身死,其代不可不擇差。而卽今寫字官中,李英錫筆才稍優,且多勤勞,仍付其祿,以爲依前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正李玗,今日親政時,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李玗,今日政,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本所捧單之數,比一所甚多,而一所則柳葉箭,幾盡畢射,本所則六兩,今始畢射矣。柳、講兩技,試取之際,自當動費十餘日,而如是之間,殿試日子,亦且不遠,以二貫革試取,勢難及期畢試,自前如此之時,柳葉箭,有四貫革試取之例,今亦以四貫革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二月初七日,藥房入診時,湖南、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矣。賜祭香祝,令該司照例磨鍊,急速下送,令本道淨處設壇,隨時卜日設行,而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事,分付三南道臣,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本府之坐,禁推二人,所當取招照律以入,而副校理鄭亨復,昨夜放還之路,落馬被踶,腰脚全不運用,不得納供。故修撰朴弼載,獨爲照律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一所參試官金錫漢,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拜廟禮成,聖孝克伸,凡在瞻聆,欽頌曷已,臣以床笫奄奄之喘,實無一分生人之事,而不敢息偃私次,舁進祗伏於衢路之側,以伸區區戀結之忱矣,不意史官跋來,恩諭特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而顧臣積月沈委之餘,筋力凘頓,已無餘地,跬步之內,不能自運,雖欲不計顚仆,趨造班行,而萬無自力之勢,恩命之下,竟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不勝戰悸俟罪之至,玆敢冒死自列,乞命有司,議臣闕禮慢命之罪,寘之重典,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路傍,見卿祗迎,有遣史官之事,聞其回達,雖甚缺然,以疾未赴,其何所傷?卿須安心,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當罪而不罪,當遞而不遞,威命屢加,近侍臨守,臣於此,惶蹙迫隘,寢食殆廢,疾病隨劇,而籲天無路,惟願速就溘盡,臣之情地,可謂窮且極矣。今若憑依恩眷,弁髦人言,而仍復淟涊,則祿位可保,軀命可存,而甘心譴何,不敢爲此者,蓋其放肆無憚之譏,倍加於臺疏所列,耐彈行公之失,反甚於違命被罪。臣之一身顚沛,固不暇論,其於虧壞國體,貽羞台司,何哉?聖批,輒諭之以罄竭心曲,臣雖迷頑,豈不知感?每一承敎,涕淚被面,而顧臣區區衷懇,獨未蒙君父之體諒,恩禮踰濫,一例敦迫,此豈但賤臣之抑塞罔措,一世聽聞,莫不駭惑者也?今聖上之所不卽許遞者,非欲使臣忝崇位而費厚廩,將以任其職責,而身旣不正,更何顔面,冒處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此在事理,皦然明甚,殿下倘加諒察,則不待臣累煩籲號,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且念臣先父,昔在先朝,深受隆知,累拜相職,而少有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先朝亦賜下諒,而矜許其憂愛之誠,則不以解免而有間。臣雖萬萬不肖,粗聞資事之義,特蒙聖朝之簡擢,繼叨此地,行己處事,實多忝厥之罪,而至於去就之節,不敢墜虧,以負先父於泉下。況臣所遭,罪名僇辱,曾所未有者乎?幸而不被譴何,則豈非耄昏之年,其參聞朝政,出入筵席,雖在散秩,惟期竭力報效,是臣區區所願也。伏乞聖明,特回鑑照,憐臣言出肝膈,不容一日虛糜,亟賜鐫削,以幸公私,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悉諭,惟望造朝,而巽讓冞篤,心猶漠然,自媿誠淺,良以無語。噫,卿以若是祈免,謂曰,許副若此,實非恒日所望者,而於卿雖甚不安,予之敦勉,其曰由心,如是困我,豈休戚與共之義乎?不在多誥,卿之一日不造朝,增予一日之抑菀,二日不造朝,增予二日之抑菀,巽讓今幾日,敦勉今幾何?其若念此,決不一向邁邁,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求對率爾,自速臺參,董事不謹,幸蒙薄勘,退伏田廬,追愆訟罪,分爲聖朝之棄物,永遂溝壑之本分,纔逾旬日,恩敍遽下,軍銜兼司,依舊牽復,恧縮惶駭,置躬無地,此際伏聞,有長陵靑龍麓外,令臣看審之命,意者防川事也。事係往役,義無敢辭,第臣向來所被人言,首之以國綱之解弛,結之以擧措之猥越,有若臣圖免薦事,爲私乞對者然,是則臣誠蔑分無嚴之妄人耳。追思至今,五情隕穫,蓋臣於薦事,初無私義之必辭,祗以前任人主薦,嚴若三尺。且居留之爲外官,未見於國典,則捨前任而命臣,國體公格,恐涉顚倒,而文字陳聞,不如面奏之詳悉,故區區微見,只欲存文苑之舊例,完會圈之重擧,而不自知求對之爲越常分而關國綱,乃如言者之言也。誠使臣,苟然承命,越例薦進,亦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然筵奏本意,人未見諒,外面驟觀,事異故常,非斥之來,臣固無辭,而聲罪嚴重,誅殛猶輕,其可以事往年移,晏然自恕,猥膺朝命,而不知愧哉?至於園陵石物之年年生病,臣實惝怳震越,莫究厥由,夫近百年不設之屛役,付諸晩工之生手,其洞洞憂畏,惟在於封築安排之有所未盡,而若乃石體之剝缺至此,曾是不虞,毋論石性之堅脆,人工之疎密,復土纔三載,報頉相續,其董敦無狀之罪,雖百死難贖,今此防川事,亦屬陵役,以臣已試僨誤者,豈容再冒於其間?況臣當初所達,只見其天作水勢,紆曲彎抱者,因人鑿破,失其故道之爲深可惜,而役未卽擧,績且屢圮,涓涓之微,浸成巨壑。臣雖一番往視,治水之術,素無經歷,其難易成否,何能懸度?朝家若不憚力而營之,惟當召募其習於掘浦築防之役者委之,求其功省而事完而已。若謂水道,新舊無甚利害,而時屈擧贏,難於勞民費財,則姑且置之而已。凡此數端,恐不必煩臣往來,而可坐而策也。此非臣憚於一往,故爲此張皇,蓋其事勢,有必然者故耳。臣宜早以此仰聞,而草莽釁累之蹤,不敢以逖聽於朝紙者,唐突陳辭,稍竢知委,分付之有節拍,而迄此無聞,寂默是懼,今始封章自列,遙控至懇,伏乞聖慈,亟收臣看審之命,刊臣仕版,俾臣沒齒自屛,長以葵傾華祝,寓此忱誠之萬一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尤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應命。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講筵,與校理尹得和,同爲入侍矣,得和,先陳與臣有世嫌事,聖上,卽俯詢其世嫌之爲何事,臣意以爲,追提百年前已往之事,詳陳其顚末,則必重有慼於僚臣之心,而亦非古人忠厚之意,故臣泛然以臣曾祖杞平君臣伯曾,駁論得和五代祖海平君尹昉爲對,而第伏念,彼此嫌端之委折,聖上旣欲詳聞,而有此下詢之擧,則駁論之爲某事,其不可終始掩諱,而欲索言之,則有違於初不詳對之本意,故臣於是多般思量,而終未得好道理矣。怳然記數年前,全羅監司臣趙顯命,以臣先祖之章疏剴切,言人之所難言,而聖祖不以爲罪,特加優容採納,至今傳以爲盛德事。自上若取覽其文集,則必有裨補於君德等語,陳奏榻前,其時聖明,卽有取入文集之敎,灜館本無所儲,館吏來索於臣家,臣以私篋中所藏《翠軒疏箚》爲題目者三冊,送于灜館,仍卽捧入,翠軒,卽臣祖之號,而臣祖彈論尹昉之箚,亦在於冊中。冊旣內入,則伏想玆箚,亦必一經睿覽矣,旣經睿覽,則嫌端之本事始末,聖明亦必記有而覺得,故臣果以進冊時事,詳知陳白者,意實有在,而語次之間,略及臣祖之行蹟及家庭間訓戒,此固因歷擧事實之際,自然語勢滾到,不得不如是者也。惟彼僚臣,不知臣本意,猝然以私事之煩達,請推於前席聖問之下,臣方以臣之先祖事陳達,則其在得和之道,固當遠嫌之不暇,莫敢是非於其間,安可遽然請罪,有若局外無故之人哉?假令臣,眞不顧猥越之嫌,陳白私事,請罪一節,在他人則可,在得和則不可,況臣只因聖問而仰對,初無是事者乎?且得和,以其先祖行蹟及冊子事,張皇陳奏於臣言之前,今若以私事之陳白爲猥屑,則猥屑之目,亦或有彼此之殊耶?彼非不知請推之爲大段不可,而或恐臣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耶,可謂不知臣而枉費心慮矣。伊時事狀,天鑑旣已下燭,至命勿推,則臣不必引而爲嫌,而旣以猥屑之目,被斥於同僚,則其見輕太甚,而蹈藉極矣,在臣自處之道,其可恬然而不知避哉?且於講筵已罷之後,知事特進官,盡退出矣,臣顧視得和,欲與同出,則得和曰,吾有陳白事,君若欲退,宜須先出云,經席事體,豈有上番未退而下番先出之例哉?臣聞甚訝惑,莫知其謂,而姑爲退伏矣,聞其末梢所陳白,則乃鄭益河事也。臣始悟得和之勸臣先出者,蓋慮其或有防礙於陳白之本事也。情志之睽阻如此,觸事之欺侮如是,而其可包羞淟涊,同爲周旋於一署哉?臣卽欲陳疏徑出矣,動駕之期,只隔一日,義不敢言私,泯默隨參於陪從之列,而亦非終爲蹲仍計也。今始露章自劾,徑出禁門,臣尤死罪云云,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謝人言,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爾病痛,于今飭勵之時,豈可以此等微細之事,若是疑阻,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刑曹參議李衡佐疏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甲寅二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佐郞申晩,兵曹正郞李宗延,佐郞朴致文入侍,吏曹參判宋眞明,追後入參。在魯進曰,大政時,堂郞不可不備員,況親政事體尤別,而參判宋眞明違牌不進,正郞沈聖希除拜之後,以前事引嫌,終不出肅,殊極未安矣。上曰,親政體重,何可如是?竝從重推考,參判更爲牌招,郞官催促入來。命臣曰,沈聖希向爲銓郞時,堂上請正壞例之罪,而渠之對疏,亦不能擇語,今其情勢,姑難出仕矣。上曰,其時堂上,卽今之堂上乎?儼曰,然矣,而此非承旨所可陳達之事也。游曰,依昨日下敎,軍功及私賑人,竝爲別單抄入,而軍功則未除職者無多,只有高斗星、姜相周二人而已。私賑人則前已給納粟帖,而渠輩不知事例,願爲邊將者甚多,而納粟帖,旣不得通仕路,故置之矣,頃日備局定奪,收還其納粟帖,改給正資,而姑未擧行矣。上曰,依備局事目爲之,軍功未除職者,調用,可也。在魯曰,孝廉薦持入事,命下,而諸道姑未盡來,江華及松都狀啓先到,待諸道之畢至,自廟堂相議抄用之意,敢達。上曰,其抄啓,出於特敎,若濫多則當更抄用,而旣令諸道,各擧一人,又何抄乎?在魯曰,雖使各擧一人,諸道及兩都,合爲十數,其勢決難盡用,自前例自廟堂抄之矣,旣不能盡用,則先用兩都所擧,畢竟將有不均之弊矣。大抵仕路之不淸,實由於承傳之太多,至如幼學之以先蔭懸註者,終不及進士中極擇矣。宗玉曰,旣有抄啓之命,若善爲抄選,則雖盡用之無妨,而隨到隨用,則終必有窒礙矣,如長官所達,待其畢到,而抄用好矣。游曰,今番則出於特敎,而八道,例於歲末爲之,未知其實行之如何,而不過其鄕里士民,報于本官,本官報于監司,監司狀聞,而其措語則只據士民呈文,率多浮其實者矣。在魯曰,以其所臚列者觀之,則皆孟宗、王祥感物之行也。上曰,若誤薦,則其責在道臣,於銓曹,何與焉?在魯曰,臣則以屛去干請,公選極擇爲心,而除職承傳無數,爲銓官者,實無擇差之道矣。上令命臣及儼,書傳敎,下吏、兵批後,仍下敎曰,吏、兵批闕單上之,吏、兵判來前,在魯等進伏。上曰,今此親政,異於前時,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故各別申飭,勿思爲人擇官,惟務爲官擇人,可也。兵批則專用久勤,其擇難矣,且異於東銓,武弁多奔競,而邊將差除,必以恢公祛私爲心。在魯等曰,雖微下敎,臣等以盡心爲期,況下敎如此,敢不精白奉承乎。上曰,初仕則求用吏判與佐貳所不識之人,可也。兵批則頃者李壽海之疏,以藩閫一色爲言,閫帥之以此指目,誠怪異矣,向來豐陵,嘗以期使之無爲對矣,今則何如?游曰,毋論臺言之當否,其當之者,安得無瞿然之心乎?卽今大家四五六,或不無標榜,而其外無指的者,又有以南、少稱者若干,而臣亦多崇用,臺言或指此而發乎?臣未能知也。上曰,宣傳官,尤當擇之,祖宗設置之意則重與翰注等故,頃於內試射時,諭渠輩,使無自輕矣,然翰注薦,猶有古法,而此則不能然矣,吏批通淸,亦宜審愼,而如鄕人則似難知矣。在魯曰,然矣,近來通淸甚難,如崔逵泰者,以嶺東之人,文學操行,可取云,而其容貌不揚,人鮮知之,如此之人,固未易知矣。上曰,宋時涵,何如人耶?在魯曰,是故掌令道涵之弟,而爲人恬淡,臣以爲擇差矣,海伯狀啓如此,其白衣一事,都事便是營門所屬,故以白衣出入營門,自前爲之云矣。上曰,營將之選,亦難矣。游曰,若皆以堂上除之,則其擇不難,而以堂下副正差遣,則或有不足者矣。上曰,勸武不次,有若干人,其中陞差,亦可矣。在魯曰,今番吏參改正,是前所未有者,群情因此倍激,金有慶疏意不然,而臺諫抑勒爲說,聖上之卽允,亦過矣,所謂改正,非律名也。以此,自前在三司之人,或被改正之彈,而若非其罪,則勿拘還擬,有慶,雖今番吏參之望,亦當還擬,而其見劾屬耳。有若與臺啓角勝者,故姑爲停之,而今後則凡其宿硏,勿拘還擬之意,敢達。上曰,金有慶向來事,非矣,申宅夏之請改定,又過矣,宅夏之啓,不獨此也。如李壽躋罷職,亦知其過,而方甚寂寥之中,書納九件事,故不欲取舍,而竝允之矣。有慶其後,不又擬望乎?在魯曰,擬工參望,而受點矣。上曰,當初從臺啓,其後卽落點,皆有意也。上曰,每親政時則兩銓,以殿坐之久爲悶,常有急急了當之弊,必不能詳審於政注,今番則勿如是可矣。上曰,曾經侍從堂上之人,有在罷職中者乎?宗玉曰,牌不進罷職中,堂上亦多矣。上曰,親政不必拘常例,卽今正患乏人,曾經侍從以上罷職人員,竝敍用。兵批,以試官摠管罷職之武臣堂上已上,亦皆敍用,可也。上曰,堂下武弁,不知者甚多,此望中尹忠元,誰耶?游曰,判尹尹陽來之五寸姪也。在魯曰,嶺南人各別收用事,有下敎,故臣在政曹,亦常加意,而嶺南本非西北等夷,今聞其人,以與西北人,竝爲懸註爲恥,宰臣李普爀等皆言,今後則於望單,勿爲懸錄爲宜云矣。宗玉曰,不必嶺南與西北也。鄕人之爲初仕者則一例懸註好矣。上曰,然矣。吏議所達爲好,其傳敎則爻周,此後則如吏議之言,可也。在魯曰,此亦有弊,新創古無之規,有若分排鄕人,未知其可矣。上曰,然則勿爲懸註,而出擧條,使知此意,可也。游曰,平壤中軍事,新有所達,勿爲單望,而備三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御覽官案,事體嚴重,而繕工提調,是咸原府院君而以魚有龍書塡,驪川君之驪字,以呂字誤書,當該郞官推考,下吏推治,可也。上曰,各道審藥檢律,其瓜滿,幾朔耶。在魯曰,未詳,而似是二周年矣。在魯曰,武監察,擬熊川縣監望,而其薦,漏落不書,極爲惶恐,方侍榻前,不必付標,若還下則添書入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臣曰,事甚疏漏,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宗玉曰,沈聖希事,當初與參判所爭,不過一時體例間事,今宋眞明,亦以其時事,自謂過當,而聖希之如是引嫌,臨軒屢促,而終不入來,殊涉未安矣。上曰,追提往事,撕捱至此,已極過當,今日推考催促,而亦不出肅,更爲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上曰,平安兵使金潝,無可照律者,卽今關西事爲急,付過放送,使之明日辭朝。上命少退。儼曰,兵曹參議趙鎭禧,少退曲拜之際,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上曰,昨日,分付之人,異於他承傳,竝於今日政,下批,可也。在魯曰,當如下敎矣。上曰,灣尹薦,姑未出耶?命臣曰,政院則姑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政,當爲差出,令備局斯速薦望。上覽吏曹侍從罷職人別單,問于諸臣曰,往者爲乾坤之說者,是朴奎文乎?儼曰,然矣。上曰,沈聖希,姑無去來耶?本曹未之知耶?在魯曰,未知矣。上曰,注書出問其去來,吏曹則每以郞官之少而遲矣。儼曰,其郞官雖獨參,而疾書,故不至遲滯矣。上曰,然矣。上曰,玉堂窠,幾何?在魯曰,有副校理及修撰矣。上曰,今日誰爲入直耶?儼曰,尹得和詣闕陳疏,兪㝡基以親病陳疏,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尹得和、兪健基事,怪異,得和之請推健基,健基看得太深矣。在魯曰,其互相陳疏之際,易致爭鬧,尹昉、兪伯曾兩人,皆先朝名臣,久遠之事,復何可惹起乎?儼曰,健基疏末端事,其時臣亦陳達,甚爲不安,而語意,有若臣與得和相議而爲之者然,此乃疑阻也。上曰,初仕,果不可不擇也。私賑人,已爲奉事,幾何而爲守令乎?在魯曰,然矣。上曰,金聖梓,誰也?儼曰,故牧使道浹之子也。上曰,向來爲禁府都事者乎?儼曰,爲都事者,卽道洽之子聖采也。上曰,故御將奉祀,何人爲之耶?儼曰,聖采出繼而爲之矣。上曰,刑曹、漢城府,必擇差可矣,都下生民休戚,係此兩府矣。儼曰,御座咫尺,望單出納,何等嚴重,而入侍之際,承傳色,不爲起受,事極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徐命茂,誰也?游曰,爲訓鍊副正六七年,出爲嘉山郡守,臣待罪關西,見而知之,能善治矣,今吏議徐宗玉之近族也。上曰,邊將無年限乎?此人若試之,則可知,而其年多矣。游曰,聖敎,指尹弼殷乎?上曰,然矣。游曰,邊將無年限,其人年則六十九,而猶矍鑠,且爲人素佳,本鎭近而好,故差之矣。命臣曰,沈聖希,尙無去來,故更爲催促之矣。上曰,親政事體如何,渠來不來間,當有所報,而至今無聲息,極爲駭然,沈聖希拿處,吏郞闕,有之乎?宗玉曰,多員未能盡差,故常作窠矣。上曰,有前望乎?在魯曰,前望只有一人,而大抵吏郞,猝不可出矣。宗玉曰,如翰薦,郞官必自薦之,故難矣,必欲於今日備員,則沈聖希拿處後,更爲催促出肅,不然則旣有入侍郞官,使之薦望,亦可矣。上曰,親政事體至重,使之差出備員,可也。在魯曰,此亦難矣,如翰薦,必須遍議于曾經諸人而後完薦,猝不可爲矣。上曰,今此捉虎者,其將校則自內旣有賞賜矣,其鎗軍砲手則自本曹從厚施賞爲宜。且其虎體大,而旣入親覽,則與外方狀報之類,事體有異,前後所捉,亦已滿三,依備局當初定奪,將校桂亨衢,特爲加資,可也。上曰,今閱散班官案,則西班前銜,略爲修正,而東班前銜,全不修正,事甚慢忽,當該郞官,推考,可也。上曰,臨政而陞營將,仍遷內職,非故例乎?游曰,然矣,而近來則營將,必使久任,故不爲是矣。上曰,如勸武不次之人,當不拘此矣。金聖應,非不次乎?游曰,不次也。上曰,於勸武諸人中,聖應最勝,當其勸出也。予頗費心,其爲人確實,前頭將有乃祖之風矣。上曰,承傳之擬於久勤下,實爲虛望也。在魯曰,承傳冊大如斗,勢不能盡用矣。游曰,此屬得此擬,猶以爲鄕里生色矣。上曰,韓德弼,誰也?在魯曰,故監司祉之子,而曾爲禮安、大丘二邑,有治聲矣。上曰,柳重鼎,誰也?其爲人則可矣?僉曰,柳鏛之子也。上曰,高敞三望,何如?在魯曰,黃鋋則方爲訓鍊僉正,而甚精詳,且有家行矣。上曰,文德麟,亦佳矣?在魯曰,然矣。嘗爲保寧縣監,治聲大振,李眞望爲御史褒啓,以爲設邑以後所未有。上曰,李渘,誰也?儼曰,爲進士,居江上矣。上曰,李泰昌、申鎭嵩,如何?在魯曰,泰昌嘗善治保寧,鎭嵩不獨治邑之才,素有忠義之心,常欲爲國一死矣。上曰,李延德,是看山人乎?在魯曰,其人多才,亦解堪輿,故辛亥遷陵時,嘗一往審,而是故相臣尙眞之姪子,有操行經術,屢被別薦矣。上曰,爲人似輕率矣。在魯曰,人亦堅實,非輕率者。今番守令講時,臣見其通熟,竝試七書,應口無滯,誠奇矣,作吏,亦必善治矣。游曰,昨年趙顯命,爲湖南伯下去時,爲譏捕掛書賊,自辟崔命柱爲全州營將,金洸爲南原縣監,其後洸與趙虎臣相換,爲礪山府使,今已經年矣。洸非久使居外之人,而今置無意味之礪山,崔命柱旣已移職,則金洸亦使之入來乎?第近來外官,必令久任,姑勿遷動乎?上曰,姑置之。儼曰,兵批,姑罷矣。上曰,知道。上曰,許逄,何人耶?在魯曰,許樑之子,而爲人可矣。上曰,守令,有未下直者乎?眞明曰,有之。忠原縣監李匡誼,除拜已久,尙不下直,又有未署經者,臨陂縣令安錞,憲府則已署經,而諫院則未署經矣。上曰,安錞旣已署經於一司,一司則除署經發送,李匡誼催促辭朝,黃海監司趁速下去之後,平安監司可以赴任,黃海監司兪拓基,催促上來,使之辭朝,可也。上曰,鄕薦,每都目用之乎?在魯曰,不必用之,鄕薦甚虛疏矣。上曰,太學薦,不得不用乎?在魯曰,若完薦而送于銓曹則用之,今番則無送來之事矣,然其虛疎,與鄕薦無異矣。凡薦,類多如此,孝廉薦,雖有兩都所來,而太張皇,未知其實行之果何如也?上曰,李德壽則似不如是矣。在魯曰,臣正恐德壽爲然,此是文人例習也。上曰,吏議新經大成,可以知之,今則泮薦,無隨時之弊耶?宗玉曰,泮薦古則出於公議,近來則常不免隨時之弊,且雖完薦送之,吏曹間或不用,故其薦甚輕矣。上曰,去春視學時,有所下敎於兩齋任矣,其時齋任則想已遞矣,其後趙明翼及兩生,有招諭之事矣。命臣曰,吏批姑罷矣。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 ○夜四更,月暈左珥。五更,流星出貫索星下,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政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所監視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往事不足芥滯,義州府尹望安心議薦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擎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極,冒死更籲,罪積違慢,自分重被譴何,溫批反降,開示丁寧,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莫知攸措,相臣被論,仍冒其職,求之古事,曾無是例,蓋以廉義大防,不可隳虧,一失名節,餘無足觀故也。臣若不念休戚之義,徒以冀免爲計,則神明所臨,死有餘罪矣,苦心血懇,自劃已審,聖明旣察其萬無一出之路,而一向强迫,徒傷事體,則必軫禮使之道,卽賜處分,臣於此,更不敢煩縷,而但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尙未有撤還之命,臣日夕煼灼懍惕,尤在於此矣,心神錯亂,不能悉心以對,只自涕泣俟罪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度呈辭。入啓。答曰,昨纔傳批,今又上單,何情志不孚,至此之極哉?曾前輔相,若卿所遭,而雖皆終解,于今世道,其在鎭朝象斥囂囂之道,決難許解,況不然者乎?昨日增抑鬱之敎,實由肝膈,卿胡不諒,若是過讓,雖曰上十單,終難許副,志已固定,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偕入,庸副企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徐命彬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懿陵石物塗灰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傳于徐命彬曰,平安兵使金潝引見。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鄭亨復,日昨蒙放還次之路,所騎驚突,空中墜落,背脊被踶,外傷內牽,肢體不收,氣息喘短,症勢苦劇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時在咸鏡道鏡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因吏曹判書金在魯所達,和義、永豐事實,令本寺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事,命下矣。本寺別無可考文籍,只有庚戌年李萬郁等所納和義君之子金蘭守臣軾之墓碣印本,其中果有中廟朝復官錄裔之語,而撰其文者,卽中廟朝名臣參判李希輔也。伸理之蹟明白,故其時提調臣尹淳,據此陳白,博考命下之後,又因和義君後孫李汝益呈單,取見《莊陵誌》,則有云和義君與漢南君臣{{!|𤥽|⿰王於}},永豐君臣瑔,共坐錦城大君臣瑜事,蓋其被罪,似由於爲端廟陳疏,而自今日論之,則其盡心所事,與六臣殆無異同矣。旣爲伸復,則賜諡禮葬,自當依例擧行,而永豐君,今因和義君之事,亦爲追復,實有光於聖朝敦親表節之意,而今無子孫之見存,令該曹稟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騎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騎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陵幸時,禁軍中人馬俱蹇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矣,今亦依前例擧行。而監軍巡將,亦依前例,以十二日受點人員,十三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都目親政時,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徐宗敏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兵批座目,載錄於伊時筵說。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尹任世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每當換節之時,症情輒復添劇,卽今病勢,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親政時,吏批都目政事,李檥爲右通禮,申晩爲兼校書校理,洪允輔爲漢城判官,李衡鎭爲刑曹佐郞,南弼明爲司儀,鄭得天爲司䆃主簿,鄭檝爲吉州牧使,鄭玉爲黃海都事,金聖來爲掌苑別提,崔昌愈爲宗簿主簿,趙東夏爲海南縣監,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沈星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珌爲昆陽郡守,李挺楫爲瓦署別提,李萬序爲監察,李渻爲禁府都事,金聖梓爲工曹佐郞,田雲祥爲通津府使,金漢喆爲兵曹佐郞,邊翼老爲奉常判官,朴聖龍爲延曙察訪,李渘爲氷庫別提,權德載爲判校,金受漢爲引儀,金相玄爲司評,尹師道爲內資主簿,趙明履爲兵曹正郞,廣興副奉事金基邦,典獄奉事金漢明相換,黃沇爲司藝,尹天和爲尙瑞副直長,柳復明爲慶尙監司,成範錫、金錫一爲典籍,權定性爲掌樂主簿,任安世爲長興主簿,金致謙爲司圃別提,朴師任爲司僕主簿,李廷漸爲司畜別提,李敍五爲南部參奉,韓配崙爲尙瑞直長,尹大柱爲監察,金振玉爲軍器主簿,申晩爲兼南學敎授,李秀徵爲西部參奉,申時學爲西部主簿,金廷鳳爲司藝,洪尙輔爲司甕主簿gg司饔主簿g,具鼎勳爲司宰主簿,李光躋爲注書,柳憖爲濟用副奉事,徐命建爲氷庫別提,柳尙徽爲典設別提,閔樂洙爲昌陵參奉,洪象漢爲禁府都事,鄭羲祥爲永禧殿參奉,宋龜明爲東部參奉,李梅爲贊儀,李箕恒爲社稷令,黃泰河爲宗廟令,李勛佐爲繕工副正,金尙翼爲敎理gg校理g,李宜衡爲禁府都事,李益炫爲濬源殿參奉,邊聖佑爲巨濟府使,郭鎭緯爲惠陵參奉,李垸爲光陵參奉,黃BChar源爲章陵參奉,李箕重爲長寧殿參奉,金光遂爲康陵參奉,李瑞復爲厚陵參奉,李益俊爲典設別提,李廣矩爲慶基殿參奉,鄭文恒爲造紙別提,朴弼均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昌垕爲假引儀,李德壽爲大司憲,李箕鎭爲副提學,李宗城爲大司成,兪彦通爲刑曹參議,申維翰爲奉常主簿,安復駿爲直講。兵批政,以趙東夏爲訓鍊副正,金瑞奎爲訓鍊判官,韓命新爲訓鍊主簿,李培源爲都摠都事,趙儐爲訓鍊都正,李世赫爲訓鍊主簿,李晟爲訓鍊主簿,金震輝爲柒浦萬戶,崔斗弼以本院去官爲訓鍊主簿,金允瑞爲方山萬戶,崔斗弼爲在德萬戶,金養中爲都摠都事,李羲瑞爲訓鍊主簿,金克禮爲禿用山城別將,申慶涉爲訓鍊主簿,金聖魯爲訓鍊副正,崔慶老爲中樞都事,李德觀爲都摠經歷,金聖應兼全州營將,成碩臣爲南虞侯,李宇平爲訓鍊主簿,趙徽、趙東恒爲宣傳官,崔一衡爲訓鍊僉正,柳德徵、李彦泰爲訓鍊主簿,崔汲、李裕遠爲宣傳官,李義璧爲訓正,金石臣爲訓鍊主簿,崔粹和爲都摠經歷,李維白爲都摠都事,具世仁爲武兼,金錫如爲同知,白萬柱爲訓鍊判官,朴嗜覃爲五衛將,崔慶老爲中樞經歷,姜泰齊爲訓鍊判官,金{{?|⿰亻政}}爲僉知,鄭東尹爲甫乙下僉使,李奎文爲雲寵萬戶,金致久爲中樞都事,李時馨、盧啓禎爲訓鍊主簿,洪有源爲部將,鄭泰章爲平南萬戶,閔宜壽、金精五、鄭承來、金彭齡、柳命龜、桂仁基、李德倫爲武兼,外叱怪萬戶以趙錫五爲之,權尙和爲守門將,鄭德鳳爲武兼,李楷、金命佐、金世挺、李始完、朴文彬、張時維爲部將,金天柱爲臨津別將,宋奎錫爲漢江別將,禹弘齊、田得雨、崔漢標、李元新爲副將,鄭道行、金重采、安鵬慶、金命九、劉弼漢、崔昌遠、李夢觀、金尙鉉、高世喆、石有衡、張世億、任世英爲部將,鄭禹賓、李松老爲忠壯將,李希夏爲宣傳官,權興俊爲順天營將,權管帙,黃土岐,金錫三,黃拓陂,南泰錫,安原,韓起周,吾村,朴仁瑞,於汀灘,李致敏,楸仇非,金順萬,江口,朴鏜。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抱此危迫之懇,屢上辭單,輒蒙特諭之宣,不賜矜諒,顒俟之餘,茫然失圖。念此眇末賤臣,負罪已極,而恩數曠絶,誨責愈勤,藹然如父母之慈,臣伏讀震慄,五情飛越,君父之顧遇隆重,而僭忘分義,不思祗承,此非臣子之常情。臣雖冥迷,旣蒙恩造罔極,叨冒至此,如非萬萬不安,則豈敢一朝,遽作偃蹇慢命之人哉?特以上念國體,下畏公體而然耳。顧今世道,必蒙遞罷然後,可以鎭朝象斥囂囂,而若復冒沒則物情尤激,所以鎭安之者,適資其無限醜辱。臣雖萬被誅戮,職名未解之前,更入脩門,已斷其望,每承情志不孚之敎,臣竊撫躬悲隕,直欲剖心而自白也。然而天地之仁,無物不遂,日月之明,靡幽不燭,臣唯以務積誠意,冀回憐察爲期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觀書啓,尤增抑鬱,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記事官臣李鼎輔,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頃以廟薦一事,深被臺疏之所指斥,追思至今,惶愧冞切,區區私義,決不可苟然仍冒,復當薦剡,而不意玆者,以灣尹薦望事,史官傳諭聖旨,至有往事不足芥滯,安心議薦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恐悶蹙之至。臣誠不肖無狀,忝居輔相,而其所薦擬,不能一循至公,至使詆斥之言,出於公議之地,論其罪負,宜在罔赦,更何敢與議於薦進人物之際乎?成命之下,竟未奉承,伏地戰悸,只俟嚴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卿之尙未造朝,猶意筋力之未逮,此等薦望,若是讓焉,是豈恒日所望者哉?卿須安心奉行事,更爲傳諭。傳曰,此批答,遣史官傳諭。 ○兵曹口傳政事,以韓範錫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習陣單子,殿坐時刻相値,故命留矣,當該內官,忘置不達,今乃啓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徐命彬,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以兼帶右邊捕盜大將罪人合坐事,命下已久,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甚重,尙不擧行矣,今則張鵬翼,病勢少差,明日欲爲合坐云。合有推移之道,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明日欲爲合坐,令政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光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砲手五十名,今二月初一日出送,而向者本廳軍兵撤還之後,旋有人命囕殺之患,事極驚駭。故將校軍卒處,各別嚴飭,期於必捕,而豹一口捉得之後,大虎終未尋蹤捕得,所當多日留住,窮搜極覓。而今十三日懿陵幸行時,本廳當爲隨駕矣,京標下軍兵中別牙兵砲手,不可不備,隊伍,今姑撤還,前頭更爲觀勢出送,何如?傳曰,允。 ○注書金錫一遷轉,代以金尙迪爲假注書。 ○徐命彬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新除授敎理gg校理g金尙翼,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參試官都摠府經歷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參試官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命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鄭羽良上疏。入啓。伏以臣於昨年秋,蒙恩出守便郡,備甘具旨,以奉親養,錫類之仁,非臣糜粉所可仰酬其萬一,而才疎識短,有孤分憂之責,爲懼爲愧,日夕不寧。又以意外事,乍置吏對,旋下放仍,仰祝恩私,猶有感激,乃於玆者,復以臣爲嶺南監司者,臣驚惶震惕,不知所出。噫,國家用人,各有攸當,譬之鼎、車、箕、筐,其職不同,今臣本色純迂,無所短長,置之一縣,猶懼不稱而獲大戾,今忽無故而畀之以千里軍民之重,臣誠惝然驚怪,莫曉其何爲而至此也。然此特朝家用捨乖當而已。至於臣之私情,則尤有所萬萬難抑者,臣父今年,爲七十一,實非遠離宦遊之時,而國家使待臣僚,曲施恩禮,親年七十,必許歸養,著在絜令,其來已久,凡有陳懇,無不俯許,如臣才分之不逮,姑舍無論,情理決不可違離往赴。伏乞聖慈,亟許鐫bb遞b,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俾幸公私,不勝大願云云。答曰,藩任體重,豈可輕遞?而情理若此,亦難强迫,許遞焉。 ○校理尹得和上疏,伏以臣,昨伏見兪健基之疏,怒臣向日請推,追提臣先祖百年前事,而語甚巧密,意在誣辱,臣看來未半,不覺五內俱裂,私心痛迫,不敢在直,蒼黃徑出,今始露章自列,幸聖明,少垂察焉。臣之先祖,當初被誣,前後陳暴,洞釋無餘,載在國乘,自有公議,今不必一一煩陳,而最是孝廟朝聖敎,尤爲明白。臣之高祖臣海嵩尉新之入侍前席,則孝廟下敎曰,江都之事,本無可言之端,肩輿入陣,終始不拜,呼言速殺我,此予所親見者,此豈出於惜死?其意專出於保出廟,且欲救活我兄弟,仍使一島生靈,得免魚肉者,尹相力也。大哉,王言,昭揭日星,眞可謂俟百世而不惑,渠何敢復提往事,忍爲詬辱後孫之資也?今臣與健基,若欲說往說來,則豈無可言者?而怒其後裔,辱人先代,實非士夫口業,臣何效之?彼此讎怨,世所共知,其在私義,決不可周旋一館。而臣嘗謂人臣事君之義,公自爲公,私自爲私,遂至伴直登筵,不敢以私廢公。若其以世嫌陳達者,此不過因聖敎偶發之言,而俯詢之時,渠則默無一言,承宣有所仰對矣,語卒良久之後,忽發其先祖事,仍及渠之一身。而或擧平生,或稱性稟,自贊自揚,語甚猥屑,筵席不嚴,事體未安,烏可無規警之道乎?且臣之請推,在於最末之自詡其己,而不在於語及其先之時,則遠嫌與否,初非可論,其所謂或恐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云者,亦果成說乎?且其彼此之殊云者,尤不滿一哂,槪臣於頃日講筵,以臣先祖遺稿中所記,宣廟儉德一款,仰勉聖躬,則聖上命入文集矣,彼此之同異,初不必較論,而況臣請推,初不關於其先故,而只由其自己事,則沒却首尾,湊泊爲說,以爲持臣之欛柄,其亦巧矣。至若宜須出去之說,儘有委折,伊日講罷,知事、特進,相繼退出之後,入侍承宣,以動駕時儀節,有所陳達,而健基顧見臣,仍請偕出。臣答以承宣,方有所稟定,不當先退,君若有緊急事,而欲爲出去,則出去云云,渠亦不爲退出矣。其時事狀,不過如斯,今其疏語,有若臣爲鄭益河事,故使渠先退者然,良可笑而不足辨也。說gg設g如其言,果使臣欲指揮渠而先出,渠旣非一二歲稚兒,欲去欲留,唯在其意,何必一聽臣言,而不得自由耶?況益河之事,先自承宣發端,則臣何以知其意,而必使渠先退?假使臣,雖預知承宣陳白之意,陳白於發啓者所在之傍,尤爲明白痛快,又何必諱渠而爲之辭也?抑臣尤有所訝惑者,彼旣以觸事欺侮爲言,未知欺者何事,侮者何事耶?僚席之間,果若觸事欺侮,則何不卽席引嫌,登時疏辨,而今過四日,晏然持被,同參陪班,始乃若夢初覺,突然生鬧耶?臣誠莫測其端倪也。然而毋論其言之善惡,其事之如何,臣之初與此人,同直一館,旣失處義之道,且緣涉世昧方,處於睢盱之間,致使先祖之名,至登於章奏之間,憤痛之極,寧欲溘然無知。噫,臣之萬萬無似,卽聖明之所素知也。豈敢自處儒臣,久冒榮塗?而只是主恩未報,愚忠自激,有除輒膺,遇事妄發,畢竟顚敗,臣固自料,而亦豈意人言之罔極,猝至於此耶?情地危蹙,私心崩迫,在臣之道,唯當杜門斂跡,以守自靖之義,榮塗去就,更何暇議哉?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之老母,年垂七袠,一病沈綿,每於冬春換節之時,輒復增劇,至若今年,年益深而病益痼。臣之情理,實難供職,而念臣辭疏,旣已承批,又値動駕之時,不可一向違傲,昨日未免黽勉出肅,而陪從罷後,急歸省視,則病母本症之外,觸風添感,痰癖作痛,喘促煩悶,乍勝之食治倍却,稍蘇之元氣頓減,臣方憂遑燋灼,扶擁相守之際,卽因僚員徑出,本館闕直,有喉院請牌之擧,其在分義,固當不俟駕屨,而第臣母病,如右所陳,萬無離側持被之望,偃然坐違,亦有所惶恐。玆以進身九閽之下,略陳數行之疏,仍伏念眇末如臣,前後請急者屢矣,猥煩之罪,臣實自頌gg訟g,而輒蒙曲貸之洪私,得以受暇救護,臣之母子,相對感祝,臣每心語於口曰,如臣不肖,濫沐洪造,出入邇列,唯以筋力奔走,爲圖報之計,母病若劇則控籲而瀝懇,母病若間則陳力而就列,區區微忱,唯在於此,臣情迫勢急,文未加點竄,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特許遞削臣職名,仍治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華留守金東弼上疏,伏以臣,晩始得聞臺臣李壽海之疏,攻斥大臣,不遺餘力,而其中一款,卽廟薦事也。至以藩閫居留,純然一色爲言,結之以惟才是用,固如是乎?而請取縉紳案而按覽云,臣於是實不勝慙悚駭怖之至。噫,臣本無才無能,不足比數,而猥蒙聖上簡拔之恩,致位至此,涯分旣溢,愧懼徒積,分司重任,亦豈臣所可堪承?而感激恩數,黽勉膺命,赴任屬耳。當事憒憒,唯恐其僨敗之隨至,夙夜憂悸,若隕淵谷,今此臺言,指意甚緊,如臣受國厚恩,職在崇品者,亦未免乎色目之指擬,登諸章牘之間,臣心之疲惱愧恧,已不可言,而若論其才蔑而虛授,則不待人言,臣亦自知,其在棕核gg綜核g之政,宜先在刊汰之中,其不可諉之於不爲專指臣一人,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也,明矣。玆敢冒昧封章,仰暴危懇,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才分之不逮,察臣情勢之難安,特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任。 ○刑曹參判朴文秀上疏,伏以臣腸肚直而口舌硬,但有氣麤語荒之病,論人之長短,說事之是非,不能無礙觸之言,因臣言而引嫌者,間或有之,而至於藉臣言而陷人者,曾未見矣,今忽有之,何世道人心之危險巧詖,一至此極哉?雖以禮曹參判李箕鎭辭疏中下段語觀之,箕鎭之所聞,旣如此,引而爲嫌,固何足異乎?然臣於箕鎭,有世好,且與之厚,臣豈有甚麽意哉?臣於前冬,伏覩聖上之降以大誥,實不勝欽歎激仰之忱,敢請筵對,盡攄臣素所蘊結者,殆千餘言,至及文垣之掄選,偶擧吳光運名字,乃與尹淳等諸人較論者,實嘅光運之無引援故也。而及夫翌朝閤外,人有以此問臣者,臣於酬酢之際,偶然混及於箕鎭,箕鎭之兼提學,臣果昨忘,而今覺之,覺而竝擧於諸人之中,寧有他意哉?人皆不嫌,箕鎭獨爲之嫌,此無乃傳聞誤而然耶。臣實慙恧悔恨,今則旣詳道其始末,庶或知其無他而釋疑矣,若臣之所駭惋者,實在於前持平李壽海構誣大臣之疏耳。噫嘻,甚矣。暗藉筵奏之妄發,巧作逐人之資斧,人之不祥,胡至此哉?夫所謂壞盡體統云者,人或於百僚廷會之中,面慢大臣者是耳。至若上殿而或指斥乘輿,或非責大臣,今古何限,而未聞以此謂之壞盡體統云,則未知壽海之爲此者,果何意哉?昔宋之晏殊,亦名相,而其壻富弼,直斥於帝前曰,晏殊奸邪,有明、宣兩朝,有臣趙士秀、金誠一,乃於筵席,面斥大臣沈連源、盧守愼,辭氣勃然,傍聽皆汗,而非徒大臣謝過而已。又從而奬許之,至今以兩皆得體,傳爲美談,則臣之向日筵論大臣,謂之語不擇發,則可也,而此豈有毫髮近似於壞盡體統者耶?然今者大臣之遭讒出城,槪由於臣言之做錯,則臣實慙悚,若無所容,意外有秋官除命,而誠不敢冒沒承受,至於昨日摠管新兼,適在動駕之時,特敎荐召,專爲陪扈之重,其在分義,安敢不竭蹶趨承?而情勢之悶蹙,如上所陳,終至於再違天牌,逋慢之罪,實無所逃,不受鈇鉞,無以責勵,玆敢冒萬死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懇,削臣職名,勘臣負犯,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者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正郞沈聖希,佐郞申晩,兵曹正郞金{{?|⿰禾道}},佐郞洪啓裕入侍,平安兵使金潝同爲入侍。上令命臣,書傳敎曰,昨日事,不過飭勵,親政事體自別,郞官不可不備員,吏曹正郞沈聖希放送,使之卽速入參事,各別催促。命臣書訖。上曰,平兵進來。潝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西門比他有異,見今邊境,亦多可慮,軍政,卿所草創,而尙未完了,今此再授,意非偶然,卿以熟手,固知其無難,而更加飭念,可也。潝曰,小臣以千萬無似之武夫,蒙被曠絶之恩,至於再授重閫,且聖敎如此,敢不竭力圖效乎?上曰,有所懷可陳者乎?潝曰,各道營將及兼營將之守令,兵使別爲褒貶,而關西獨無此例,節度使旣主管戎政,而營將能否,不相關涉,事有不當然者。今後則依他道例,別爲褒貶之意,敢達。儼曰,兵使主戎政,故金潝以此仰達矣,然殿最體重,所當以詢議廟堂之意仰達,而直以擧行之意仰達,殊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辭未達意而然,勿推,令廟堂稟處。儼宣諭後,仍傳諭書。潝拜受,上令中官,賜弓矢及丸劑,潝拜受退出。命臣曰,入侍承旨,出入安寶,事多苟簡,令他承旨入來安寶,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兵批望單中,萬戶不書兵馬二字,只以短銜書之,殊涉疎忽,該曹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慶尙監司有闕之代,參議出去,問議于大臣,今日政差出,可也。命臣曰,君前不諱名,而吏曹參議徐宗玉,奏達之際,領議政沈壽賢,只稱其官,不擧其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觀察使,雖問議大臣差出,而其擬望之際,吏曹所在歲首薦,亦爲考閱耶?在魯曰,其薦中人,皆在官案,不須考其薦記。且雖在薦中,時望所不與,則不得擬入薦,今爲文具矣。上曰,大司諫愼無逸呈辭單子,署名處刀擦,而政院不察捧入,該房承旨推考,單子還給,使之改書以呈,可也。游曰,吏、兵批承旨,一時出外,事體極涉未安,推考,何如?小臣方帶經筵之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仍命諸臣少退。儼曰,雖少退之際,出入自有次房,而堂上未出之前,郞廳先爲退出,事體非矣,兩銓郞廳,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儼進讀兵批草記,忠壯將尹任世改差事。上曰,允。在魯曰,昨日贊儀闕,以引儀中差除矣,臣出外則通禮院官員,請謁而言,贊儀例以臚唱出身爲之。而今所見差之人,是吏文學官出身,不可爲之云,當改差矣。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新除授巨濟府使申光德送言,以爲有七十七歲老母,情理不可往赴云,依例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久勤之未及用,而以司果出六者,此後政事,隨卽擬差,可也。游曰,例如是矣。上曰,嶺南伯,是大臣薦乎?自本曹爲之乎?在魯曰,大臣以爲當如此矣。上曰,三望皆然乎?在魯曰,然矣。上曰,聞參議之言,大臣云,前所薦者尙在,前所薦者,誰也?在魯曰,其中亦有前望,而李潝則頃日右相言當擬,第似太遽,故停之矣,今則雖末擬,可也。而政格所關,自不得不如是矣。上曰,監司曾經與見擬者,按官案歷陳,可也。在魯歷擧其姓名而奏達。上曰,吏批之以監司望爲難,固也。儼曰,兵批望單中,訓鍊主簿李彬,誤書以李說,當該郞廳推考,改付標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司藝望,是秉筆者自爲乎?堂上主之乎?在魯曰,是於故事,間或有之,欲自陞遷而爲之矣。然郞官雖欲自陞,事若不可陞,則堂上亦豈許之乎?上曰,雖云有故事,撕捱已極過矣,纔出而遽欲陞遷,事甚非矣,堂上之曲從,亦未安。沈聖希從重推考,銓曹堂上,竝推考。儼曰,假注書望,有落書處,當該注書推考,臣亦不察,極爲惶恐。添書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朴仁瑞,是吏參所達者乎?游曰,然矣。上曰,以善居權管,捧邊將承傳,又得權管而去何如哉?眞明曰,今則只願獲路糧而下去云矣。上曰,李希夏,尙不識面,其年少乎?游曰,年少未滿四十矣。上曰,曾亦爲備郞乎?游曰,歷備郞,咸恩君森之從姪,故相臣鄭載嵩外孫也。仍奏曰,禁軍別將張泰紹,以父子領兵,深懷不安,前後力辭,且見臣而屢言之,臣以卽今郊外動駕隔日,何可許遞爲答,而其意則必欲於動駕前獲免矣。上曰,朝家則不宜曲循,而其意可尙,姑爲許遞。上曰,懿陵親祭祭文,明朝弘文提學牌招,使之製進。上曰,不可問於兵判,故問於承宣矣。動駕前兵判呈辭,計不過再度,再度後出仕,亦有前例乎?儼曰,臣未能詳知矣。上曰,毋論前例有無,動駕事體爲重,不必拘此矣。在魯曰,副提學今當差出,承旨竝擬,何如?上曰,允。玉署長官之曠,未有甚於近日,今則必以無故可以久行者,差出,可也。命臣曰,吏批下直矣。上曰,知道。游曰,李希夏以內禁衛將,移差宣傳官,其代則從當口傳差出矣。上曰,依爲之。不識其面故,故爲落點矣。上曰,近來武弁風習,非如昔時,昔時則如李碩寬者,以尙氣稱。儼曰,以中間言之,今訓將張鵬翼,少時以氣名矣。上曰,咸恩君李森,亦少時冶遊者也。近來則皆效儒士模樣,如曺允成,以舍筆之人,尙有儒態,不是異事。而他武弁,非久必皆着道袍矣,故頃日予之處分允成者,爲此也。命臣曰,允成則本以文士,朝家一朝强其所不欲之事,何能猝變其舊習?而諸武弁之如此,誠怪異矣。儼曰,允成事,臣嘗慨然。允成,以名家子,早成進士,文才過人,負望於儕流,旣經館掌議,朝家培育之道,當因其材而成就之,而過聽虛稱,至有勸武之擧,自上亦以梟示等敎,迫脅之,臣與其父相親,故熟知其爲人。外雖然矣,內實虛脆,弓馬終非其任,雖使登武科,無可實用,而徒爲朝廷過擧也。上曰,其經館掌議,予未及聞知矣。然而雖曰虛脆,豈不及於李玗乎?游曰,臣不知允成,而聞沈錥之言,則有志向學,見識不凡云。錥亦視以道義之交,朝家之抑其志枉其材,誠爲可惜矣。上曰,聖門亦有子路之勇,允成雖志學,何妨於爲武也?游曰,古亦有朴英,臣非謂武與學,不相關涉也。用人之道,當各取其長,故如是仰達矣。在魯曰,朴英,登武科後,始乃從學,與此異矣。儼曰,臣非欲朝家之更有處分也。奪匹夫之志,終非聖世美事,故仰達矣。上令史官退伏,諸臣各使就位,遂宣醞,諸臣皆言素不能飮酒。上曰,當隨量飮之,而三盃之數則不可廢也。酒三行,上曰,今之人,酒量亦不及古之人,諸臣有能盡飮三盃者乎?乃貞曰,臣性不食酒,平居對儕友,罕執盃觴,而今日獲覩盛擧,不敢以寡飮爲解,盡飮三盃矣。上曰,卿今年幾何?乃貞曰,七十一歲矣。上曰,向者筵臣有言,卿多服古菴心腎丸,所服果幾何?今卿年紀甚多,而筋力尙健,此果其效耶?游曰,乃貞,嘗服古菴心腎丸六石云矣。乃貞曰,六石之說,是枉傳也。臣之前後所服,幾六十斗矣。上曰,六十斗則幾四石矣,謂之六石,非過也。在魯曰,服食修養,終必有其效矣。自前臣等,每以此陳達,更願聖上之加意也。上曰,然矣。而亦有不可知者。予在潛邸,嘗見檜原君,冬月喫水柿幾十餘箇,予問亡害乎?答以亡害矣。以此見之,年壽只在稟賦矣。游曰,臣母之外祖權BChar,乃故相臣轍之曾孫,都元帥慄之從孫,享年九十餘,平生喜飮酒,家在江上,夏月氷腥之物,從其所嗜,不以爲戒,而康强無疾,然若稟賦不如是,則亦由保攝而延生者。故臣舅故監司李玄紀,素解醫術,常語臣等以保攝之方,切戒夜中喫飯曰,如或過時而至夜,則必喫水澆飯,臣觀聖上引接諸臣,或至侵夜,水剌多過時,願留意於此。上曰,當依爲之。仍問曰,兵參,家勢何如耶?乃貞曰,臣之高祖臣世蓊,爲吏曹參議,曾祖臣名立,以蔭職入南臺望,而曾祖弟兄,皆爲吏、兵曹判書矣。上曰,卿何年登第乎?儼曰,登甲戌別試矣。上曰,其年旣可貴矣,且聞其登科之歲,於心有感矣。兵曹參判朴乃貞,特授知中樞,而兵批,姑未下直,仍爲開政付職。游曰,知事姑無闕窠,勢將待闕矣。上曰,如此之事,雖作闕,未爲不可,今若出擧條啓下,則必至遲滯矣。遂令儼,書傳敎曰,老老之典,經傳所載,今聞兵曹參判朴乃貞,年過七十,筋力尙强,此誠稀有,而至於榜年,感懷冞切,其令西銓,特授知中樞,示予尊年感惜之意。游取閱官案後奏曰,知事最久者,當作闕,而其中金應三,除拜最久矣。上曰,然則金應三作闕,除授其代,可也。遂爲望單啓下。儼曰,兵批下直矣。上曰,知道。命臣曰,臣於丙午,獲侍親政,今日又見此擧,其時聖上之臨政飭勵,亦如今日矣。伊後凡事,一任玩愒,國勢朝象,了無勝於往日者,大違群下當初想望之心,伏惟淵衷,回思疇曩,亦必有所感矣。竊願繼自今,益加惕念,恢公道斷私意,懋實德祛文具,必期於明日勝於今日,明年勝於今年也。臣被酒,語無倫序,而敢以醉中眞情仰達。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親政後宣醞,是祖宗朝故規也。承宣與吏議,丙午、戊申,旣參親政,而今則肴饌器數,比其時又減之,亦由於歉歲節省而然也。祖宗朝,上有我列聖,下有名臣喆輔,而猶鎭日勤勞,未嘗暇豫,故時有宣醞之擧,欲令其一時舒暢耳。今則下豈無臣,而予居君位,不能爲表率董正之道,故諸臣之勤勞國事,亦不能無愧於古人,此正上下交勉處也。今日法醞三盃,其意則深於大誥一篇,要使霑洽於卿等腹中耳。諸臣皆起拜謝,遂退出。 ○甲寅二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請對入侍時,右副承旨徐命彬,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 ○捕盜大將張鵬翼曰,臣待罪捕廳,城內外譏察等事,常加申飭矣,譏察人,有捕得一盜,而其所執贓,乃衾一,明紬袴一而已。臣則病未參坐,先使從事,發問目問之,則罪人口招中有曰,此非告於從事者,若移送鞫廳,則當爲詳陳其故云。臣聞極驚駭,果爲扶病赴坐,親自訊問,則其所納供,極其凶獰,此非自捕廳所可處置者,故敢此來詣求對矣。上曰,文書上之。右副承旨徐命彬,敬奉以納。上披覽後,敎曰,此事極其怪異矣,承旨亦見之乎?徐命彬曰,臣則未得見之矣。上命捕將曰,大臣見之乎?張鵬翼曰,臣旣未及撤坐,勢不得親往,故使從事,持此文書,問議於三大臣,則領、左相方在引入中,初不披見,而右相則詳見其首尾,亦以爲事同急書,當爲請對云云。上曰,此何人乎?捕將曰,此乃常人,而其年二十五,其爲人,亦非殘劣者矣,。張鵬翼曰,弼雄事,初則雖似虛疎,而終乃爲實,此獄亦或似然,故敢此持納,仍自捕廳更問乎?移送鞫廳而處之乎?上曰,潛行水門近處云者,指何處乎?張鵬翼曰,指金虎門近處矣,其中二人之名,始出於今日,而姑未知在何處而爲何人矣。上曰,果有如此人云耶?張鵬翼曰,金世珍,若移送鞫廳,更加究問而捧招,則所告各人,可以知之,而亦當爲請拿矣。上曰,此不過鼠竊狗盜之類耶?張鵬翼曰,其人似如此,而其所執贓物,亦非大段矣,然此事已出之後,他事姑未及問矣。上曰,此人名字,誰有知之者乎?張與從事官及略干軍官人,眼同覈問,而其人則皆不知,其家或有知之者矣。上曰,家與人,誰有知之者?張鵬翼曰,其小者不知,而其父,或有知之者矣。張鵬翼曰,其招辭中,只自窓外聞之,不知爲某某人云矣。上曰,非他事也。果若其言,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則其所緊關,乃踰墻事也。自本廳各別究問其所告之虛實後,其所謂洞口人,亦爲問之,詳知云,家與其人,形容後,更爲求對,可也。張鵬翼曰,上款人,以聲知之云矣。上曰,常人猶可自捕廳問之,而其中緊關者,更爲嚴問,使伶俐將校,各別譏察,詳知後來對,可也。然此事事體旣重大,似當合坐而問之矣。張鵬翼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所試官,方在試所,故臣纔已送人請來,而未及到矣。張鵬翼又曰,亡命罪人鎭紀子,方爲乳養他人家者,曾已捉囚,而慮其滯獄,果爲請放矣,其兒今年爲七歲,而自上前有登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更稟處之,可也。記事官鄭履儉曰,史官凡於大小事,無不與知者,而此亦不可不知者,故敢達矣。上曰,密啓則雖史官,不得見之矣。右副承旨徐命彬曰,俄以詞訟決等中判付,亦入其中乎?有問啓之命矣,臣取考前例,則判付不當入於其中,故敢達矣。上無發落,諸臣以次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病}}。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下直,楊州牧使趙儆,忠原縣監李匡誼,白川郡守林象鼎。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兩日親臨大政,昨又侵夜乃罷,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迎曙察訪朴聖龍,肅拜單子,入啓之後,無端不爲入來,極爲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李濟,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連呈辭單,參判朴文秀疏批已下,而尙不出肅,參議兪彦通未肅拜,時無行公之員。詞訟重地,不宜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聖應爲內禁衛將。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屢日,事甚未安。新除授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昨於史官之還,猥以決不敢冒當擬薦之意,有所附奏。雖其區區所守,實出於不敢放倒廉義,自陷於不恤人言之誅,而違命之罪,實無所逃,終宵戰恐,置身無地,不意聖諭,洊下於一日之內,又有安心擧行之敎,臣於是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所出也。夫臺疏指斥,何等嚴截,而乃敢恬然晏然,不知顧畏,復當薦事,有若無故之人,則眞是縱恣無忌憚之甚者,此臣所以甘被威罰,而終不敢爲一分承命之計者也。特敎再降,而迷不知變,廟擬緊重,而一任遷就,論臣之罪,萬戮猶輕,只自席藁惶懍,恭竢鈇鉞之加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臣申光夏、李思周、韓範錫,俱以試官,試所進去,朴文秀時未肅拜,莫重侍衛,將無以推移備員。未肅拜人員,似當有牌招之擧,令政院斯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錫命爲兵曹參判。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摠戎使率領禁衛軍兵,前期一日留都事,節目啓下,而摠戎使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具聖益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旣乏可合者,且陵幸迫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禁衛軍兵及東營入直御營軍兵等,依前例,令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入直,而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李漢根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東營軍五十名,哨官沈得望率領,前期一日,與禁、御兩營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還爲替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軍兵,以訓鍊都監餘軍,替代後,仍赴留都陣,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營軍兵留都事,旣已定奪矣。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軍兵,今二月十二日,以訓鍊都監餘軍,前期替代後,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專屬留都大將,而本營則千摠李廷彬,把摠金夢遠,哨官朴萬和,敎鍊官金澻,率領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人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權{{?|⿰香咸}},別騎衛六人,率領工匠牙兵五名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率領別破陣十三名,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玆意外,近侍儼臨,復以聖敎申諭,仍促臣偕進,臣於此一倍驚惶,五情失守。今臣必遞之義,在理當然,罄竭衷懇,累煩控籲,而聖上一例不省,唯加督過,不審殿下,以臣爲猶可冒沒,故爲飾讓,則是臣事君不誠也,抑以臣爲素無操守,自當勉出,則是臣不見重於君父也。此莫非臣之罪也,只自掩抑涕泣,尙復何言?微末賤臣,荐承不敢當之恩遇,而上畏國體,下顧私心,終不敢萌一分進身之念,罪戾積矣,臣義隳矣。日夕戰灼,寧欲無生,唯祝睿念,飜然回鑑,亟賜處分矣。臣釁重病劇,精神慌迷,不能悉心以對,瞻望雲天,恭俟威罰之加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武二所試官朴乃貞,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事不可暫撤,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此陵幸時,摠戎使趙儐,領率禁衛軍兵留都事,節目啓下,而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徐命彬曰,今日內乘、別軍職、宣傳官、駕後別抄試射時,駕後出身金道鏡,騎芻五中,加資。 ○徐命彬啓曰,今此陵幸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李判事留都。 ○傳于李匡世曰,慶恩府院君延諡時,一等賜樂,內外宣醞等事,其令該曹,依例擧行。 ○徐命彬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陵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未肅拜人員,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副摠管朴文秀,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來詣請對。傳曰,引見。 ○又啓曰,試官朴乃貞、趙東彬,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以內奴冒沒,不能早覺,追査啓聞,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匡世曰,勿待罪事,回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湖臬新除之命,忽下於嶺邑待罪之日,驚惶感激,罔知攸處。稍待簿記之粗完,昨始來伏於私次,而竊伏念臣,識短而拙於用,性迂而畸於人,墻壁枵然,世無汲引,鉛刀已鈍,不堪再用。惟殿下,何取於臣,不欲遐棄,拔擢於下邑芻牧之列,復畀以湖右巡宣之職耶?仰惟天地之洪量,不錄前日之罪,欲責桑楡之收,恩至渥也。在臣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第頃年湖南之僨敗,卽臣沒身之羞恨。臣於其時,猥當重任,目前民命,殆急於水火,內則不禁本性之躁動,外則遵用前例之過誤,所謂設施,闊疎可笑,則畢竟顚沛,卽其自取,浮張不實之罪,廟堂互加詆斥,粗淺不稱之狀,聖明亦嘗洞燭。末梢薄勘,在臣大幸,而惶愧冞切,背汗猶浹。噫,賑救之政,其亦難矣。雖使籌算有餘,屧履俱適之人當之,其能善完幾務,得免譏議者,亦幾希矣。況臣狀稟乖舛,不能當朝廷之意,蹤地孤冷,本不過易搖之根,則無怪乎發言作事,種種爲罪戾之歸也。然斥之者,顧何以盡得其情,當之者,亦豈無一二自明之端,而時移事去之後,臣何可喋喋條辨,重犯爲人臣豈自言之戒歟?夫量而後入,君子有戒,知難卽退,智者攸爲,而臣則不然,蚊蝱負山,初不量力,嗤謗隨後,猶不知避,卒使藩務狼狽,瘡疣叢身,痛定之後,益覺其愚且妄耳。其在懲前毖後之道,隨分守戒之義,今何忍徒恃寵眷,復進一步,以喪一身之廉隅,重誤方面之委寄也哉?臣之難冒見職之狀,此已萬萬矣。其他可引之嫌,難强之病,今不敢贅陳焉,伏乞天地父母,特察悶懇之衷愊,卽遞新授之職命,仍令退處田畝,不復齒於搢紳之列,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甲寅二月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左右捕盜大將,請對入侍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同副承旨李匡世,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連日勞悴,且將動駕,欲爲休息,而捕將等求對,故待之矣。標信下後,其間稍久,暫爲暇寐之際,捕將求對,而中官忘不卽啓,下問之後,始爲啓達,事極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出擧條}}張鵬翼進伏曰,罪人施威嚴問,取招以來矣。上曰,招辭上之。仍下敎曰,虛謊乎?鵬翼曰,姑不可知,而上款所告人姓字,與初招不同矣。上曰,旣知其名,則聞於窓外之說,可異也。鵬翼曰,聞其語聲而知之云矣。上曰,京人乎?鵬翼曰,京人也。其父曾爲尙方色丘云矣。上曰,竊聽之說,近來甚多,可怪。罪人號牌,有役名乎?鵬翼曰,無之矣。上曰,豈有無役名者乎?鵬翼曰,四名方捉來拘留矣。上曰,姓字有所相左,則以此發問乎?鵬翼曰,姑不問之矣。又曰,其中朴哥,前日捕盜軍官之子云矣。上曰,其外三名,何許人乎?鵬翼曰,姑未見之,而似非眞常漢矣。上曰,似是爲捕廳所飭勵之類也。鵬翼曰,然矣。上曰,渠知其人,則必同參其謀,不知則無聞聲而知之之理,何不以此發問乎?卿等之意,何以處之爲宜耶?鵬翼曰,罪人不過一偸兒,而以庚戌獄事見之,始甚虛疎,末乃如彼,故此亦不能無驚動之心矣。不可謂虛疎而置之,移送金吾設鞫,宜矣。上曰,本府設鞫時,亦有大臣、禁堂命招之規乎?設鞫命下則自然來會乎?諸臣不能對。上曰,注書出去,問於政院以啓。光躋趨出,還入啓曰,問於院吏,則無命招之規,自本府來會開坐云矣。上曰,自捕廳所捕諸賊,卽令禁府,設鞫嚴問。匡世承命書於榻前。匡世曰,虛實輕重,雖不可知,而鞫獄又出,極可驚心。將臣半夜登對,外官亦必驚擾矣。上曰,注書出去,密匣持入。光躋趨出,持密匣入呈曰,開金二件,而一則在內云,故不爲持入矣。上曰,開金,無內置之事,更爲出去,持入,可也。光躋趨出,持開金入呈,匡世盛文書于密匣,仍爲封鎖。上曰,大臣似爲獻官矣。判金吾,卽禮判乎?匡世曰,然矣。上曰,禮判當以贊禮,陪往陵所,而今將參鞫矣。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使之致齋,替行贊禮之任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履儉曰,凡百文書,史官無不見之,而此則事甚急遽,徐徐取見乎?上曰,自前急書則史官,不必見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左珥。巳時,日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傳曰,慈殿問安,已爲下敎于醫女,依此擧行,宜矣。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陵幸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今日以德興大院君廟致祭時祝史,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懿陵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徐命彬曰,設鞫開坐事,何時,分付,而承旨尙無下直之事,此何故也?斯速問啓。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禮曹參判。 ○傳于趙命臣曰,禮曹參判,卽爲牌招察任。 ○李濟啓曰,假注書金尙迪,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昨日違牌,今又呈單,參判亦違召命,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竭予心曲,巽讓若此,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艱虞之溢目,安心勿辭,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以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濟啓曰,禮曹參判洪鉉輔,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差出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園陵幸行,與城內擧動有異,摠府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朴文秀,以摠管及本職刑曹參判,再違召命矣。動駕隔宵,卽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副摠管。 ○徐命彬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以齋戒留院,而臣依聖敎,取考前後日記,則無眞的可據之例。動駕時,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而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辭單入之。 ○柳儼啓曰,副摠管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旣已給由,更爲牌招。 ○又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留都。 ○傳于柳儼曰,閔奉朝賀留都。 ○傳于徐命彬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萬死又徹辭單,庶冀肝膈之懇,上格天聽,不料兪音邈然,特諭復宣,臣於此惶縮之極,精爽迷隕,不知死所。臣雖無狀,臣子盡瘁之義,講之熟矣。況此艱虞溢目,聖明獨自憂勞於上,臣固昏劣無用,不足備任使,而旣叨此地,何敢不思報效之圖,屢拒明召,甘自陷於偃蹇之誅哉?惟是萬萬難進之義,實關國體士節,聖明亦已俯賜鑑燭,而尙此羈縻,旣不加以誅譴,徒有誤恩之虛辱,臣之赤心冤悶,何以自暴?逃遁無路,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伏聞園陵展謁,期在明日,臣忝在輔護之地,而情勢危迫,無路陪扈,瞻望宸極,尤切悚惕,亟俟變通,以重事體,是臣千萬祈望也。俯伏戰越,不知所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宜衡,時在忠淸道靑陽地云。不可等待其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假都事二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柳澄,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柳澄,司䆃主簿鄭得天相換。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兪健基身病,代吏曹佐郞,兵曹佐郞洪啓裕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懿陵幸行時,東營入直軍兵,以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十二日,東營入直馬、步軍兵,與訓局餘軍替代,而還宮後,還爲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三日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動駕隔宵,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事,允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臣等有稟達事請對,而玉堂亦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武科初試設行時,適値陵行擧動之日,仍設科場,事體未安。一、二所,俱爲撤試,已多前例,而今此試官中,副摠管李思周,禁軍別將韓範錫,或以侍衛,或以領軍,當爲隨駕,此外多員,亦有應參陪從之列者,不可無變通之道。十三日則一二所,姑爲停止,使應參之員,一體隨駕,而大駕還宮後,復設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陵幸時,別雲劍實差東陽君㭻,以親病危重,勢難侍衛,故以預差陽平君檣陞實事,纔已微稟,而實差長溪君槏,又爲差祭云。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皆陞實,他無推移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數多,文書浩繁,問事郞廳,曾有加出之例。以前修撰兪健基,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而兪健基方在罷散中,任{{!|𪼛|⿰王集}}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俄於筵中,有兵曹判書尹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之敎,而卽者兵曹判書,更爲違牌。係是一日三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郊外動駕,豈無本兵之將?他無引嫌之事,而只以三度未呈,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成中爲禁府都事。 ○兵曹口傳政事,以兪健基、任{{!|𪼛|⿰王集}},單付副司果。 ○柳儼,以扈衛別將,以留都大臣領議政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別雲劍長溪君槏差祭,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旣陞實,他無推移之勢,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推鞫姑罷,明日還宮後,卽爲開坐事,卽爲分付。 ○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伏以臣,昨昏伏聞,有以臣留都之命。固宜竭蹶趨承,而風痺宿疾,入秋轉劇,痰滯心竅,肝木用事,精神迷昧,殆不知哀樂,言語蹇澁,殆不出聲音,如癡如醉,長日昏倒,無復有生人貌樣。顧念垂死殘喘,旣不能以筋力爲禮,前後動駕時,只詣路左,瞻仰羽旄,以粗慰犬馬之忱,而自昨年以來,竝與此事而遂廢之,則其奄奄危綴之狀,可知也。不然者,留都有命,曾不敢以疾爲辭,豈獨於今日,敢爲巽避之計,而目今症形,戶闥之間,亦末由任意起動,又豈有一分氣力,可以管察軍事,自效微誠,少伸其分義也?有生如此,不如死久矣,伏枕瞻望,只自悲悼而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速賜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仍治臣慢命之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更命他大臣,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自經前秋大病,眞元鑠敗,百疾交侵,長在昏綴不省之中,又自月前,忽覺渾身縮束,如就急縛,俄以火熱騰上,如遭焚焫,四肢百節,無不疼痛。多灌藥物,少無所減,今日如是,又明日如是,食飮近口輒吐,夜又不能交睫,瞪目達曙,絶食廢睡,于今數十餘日矣。精神已亡,氣息漸綴,溘盡之期,只在朝暮,尙何論房闥外事哉?臣雖長委床簀,苟不至大段難强,當乘輿駕出之時,輒力疾進詣路左,而見今病勢,實無一分自力之路,竟未遂忱,惶悚靡容,卽伏聞有留都之命。留都事體至重,本非滓穢如臣所可猥當,而此則固不暇論,只此病狀,雖欲奉承,亦末由焉。玆敢冒控哀籲,以冀垂察,臣罪尤合萬死,謹此席藁俟譴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當更命bb他大臣b,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戶曹參議魚有鳳上疏。伏以,臣之衰朽薄劣,無一可取,卽一世之所共知,而亦聖鑑之所洞燭也。從前職名,罔非踰分,至於昨年,擢躋喉司,尤爲匪據之大者,慙惶靡容,再煩號籲,獲蒙鞶帶之褫,心竊感祝,庶冀朝廷不復記識,永作丘壑之棄物矣,不意謬恩資級,因仍不改,地部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惝怳悶縮,益不知自措也。佐貳,雖曰漫職,地部與他有別,當此國計哀痛之日,誠宜簡用材良,俾補職務,而今乃加於病廢無用之臣,一任瘝曠而莫之恤焉,設官責任之意,豈亶使然哉?況今聖上,責己圖理,飭勵臣工,以祛文務實四字,爲做治之第一義,而乃反以如臣愚騃,備員緊司,徒積濫冒之譏,益張虛僞之風,豈非文具之甚者乎?此非但爲臣一身之憂愧,其有累於淸朝棕核gg綜核g之政,尤萬萬矣,臣竊爲之嘅惜也。顧臣病狀,凜凜與歲益深,承命累日,今始略構文字,冒進危懇,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許遞改,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奉朝賀閔鎭遠箚子。伏以臣,卽伏聞明日陵幸,有令臣留都之命,臣驚惶訝惑,莫知所措也。夫致仕之人,元不干涉於職事,法例則然也。旣已謝事去朝之後,安有更縻職務之理乎?留都雖異實職,摠率都中百官軍民,便是一日之相職也。今若夤緣倖會,揚揚冒進,則人將唾罵,四方傳笑,臣身之喪失廉恥,固不足言,而其貽累於聖朝使臣之禮,尤bb何b如?臣雖被重譴,決難承命,而事勢急迫,不可不卽速變通,伏乞聖明,俯加諒察,移授他人,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留都旣已更命,卿須安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前掌令李濰上疏。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俱甚切實,而首陳民隱,尤爲嘉尙,可不留意焉?傳曰,李濰原疏留中。 ○甲寅二月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濟,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副修撰金若魯,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引見入侍時,都承旨李瑜曰,今日,乃是致齋之日,而臣等適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殿下每於祭祀之禮,必欲致潔,雖小事,苟有妨於齋潔,則必加意致愼矣。園陵動駕,在於明日,而刑獄文書,連爲出納於今日,其在致齋之道,恐有妨損矣。臣等之意,姑停陵幸,改卜他日,未爲不可,故敢達矣。上曰,卿等以稟定求對,故予亦已料其求對之意,而當此上下勅勵之日,必以誠實爲勉然後,可以做國事,而今此求對,毋或欠於誠實之道耶?見卿等求對之事,心竊笑之,而槪以書生之故,果爲生㤼於此等事矣。誠如卿等之言,而苟有妨於致齋之節,則何待卿等之求對,而有所停寢也?園陵行祀,與大祭有異,何乃見撓於幺麽光棍輩云云之說,而遽停已定之幸行也?此獄,雖未知畢竟虛實之果如何,而如或有一毫可疑之心,則予雖已定幸行,何難乎親臨訊問乎?姑不爲用刑,則亦何傷於致潔之道乎?然大臣則旣參鞫坐,雖不隨駕,固無不可,而予於昨日,特命禮參之差出,其意亦有在矣。往者爲民祈穀,故雖有不顧刑殺文書之敎,而予於三年內,雖或有設鞫親問之事,其夜行祀時,只不參於內庭,而必參於外班矣。右副承旨柳儼曰,上下誠實之敎,誠爲至當,而臣等求對之意,初雖爲致潔之道,亦不能無慮於此獄故耳。殿下每於治獄,失之太緩,此則殿下之病痛,而鞫獄體重,事機之緩急,必較於晷刻,急則得其實,緩則誤其機。此獄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今若少緩,則其慮誠無窮矣。臣意則幸行之擧固重,而此獄亦不可少忽,先究此獄而得其實,幸行之期,差退四五日,從容展禮,亦無不可矣。殿下雖有書生生怯之敎,臣意則此獄不可一刻少緩,宜思審愼之道,何如?上曰,此獄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事,猶有緊關,此獄則其所謂自窓外聞之者,似甚虛慌,自有輕重虛實之分,而遽以此,若停已定之陵幸,則當乎?否乎?予在東宮時,陪景廟而展省明陵也,駕前軍兵,壅塞不進,予甚怪訝,試問委折於左右侍臣,則左右侍臣,頗有色動底意。且於伊後陵幸,以就商將兵,以一鏡陪從,而亦能無事往返,則況此無賴輩,顧何足畏也?柳儼曰,臣等亦非爲彼細盜之可畏也。此獄宜速核實,不容少緩,則今此幸行,姑爲停退,斷不可已矣。上曰,彼無賴輩,豈可親問乎?設有可問之事,還宮後設鞫,亦未晩矣。昨日捕將,必更來求對,故予則不解衣而少假寐矣。設鞫命下之後,不卽開坐,今日又有問啓之敎,而亦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當該郞廳,拿處,可也。{{*|出擧條}}設鞫則有命,而尙此遲滯,幸行則不可寢,而如是請寢,予未曉也。都承旨李瑜曰,臣朝在藥院時,全昧設鞫時刻之已晩,而始見問啓之敎,亦以爲驚怪矣。聖敎如是縷縷,而臣又煩達者,極知其惶悚矣。然此獄之輕重淺深,姑未知爲如何,而治獄之道,當各付其情。原情而覈其實,覈實而正其法,此在不可頃刻少緩者。臣試問其開鞫之太遲,則諸堂請坐之際,自致如此云矣。誠如柳儼之言,臣等非爲生㤼而然,亦非爲此獄之果實而然矣。臣等區區之慮,實出於萬全之道矣。上曰,曾於先朝陵幸時,有一金姓人,着軍服突入駕前,其時特命捕廳,使之覈處,處分,豈不正當乎?鞫囚則當付於鞫廳,强盜則當送於捕廳,而此獄則當初執贓,不過衣衾,此便是强盜之類。宜使捕廳,終始究覈,而只因其招辭中云云之說,雖有移送鞫廳之命,然此豈至於設鞫者乎?都承旨李瑜曰,臣旣未見文案,雖不敢質對,而參鞫大臣,亦以私書,有報於廳中,而陵幸則姑爲停退之意,求對力請,爲可云矣。殿下若以刑獄文書之出納,謂有妨於齋潔,而姑爲停退,則外間亦必知因此而有是命矣。上曰,此不幾近於掩耳偸鈴者乎?右副承旨李濟曰,此獄之虛實,姑未知,而臣等之慮,無所不至矣。上曰,必不然矣。創業之主,當其角立之時,東征西伐而不以爲畏。且宋太祖有曰,坐席之外,非吾所有云,而猶可以統一天下。況海外,只有朝鮮國而無他邦之可憂者,則雖以婦人之賤小,尙不畏此,予方君臨於上,以卿等爲臣,而寧有可畏者乎?以此勸予停行,實非合道,而亦恐因此而有損國體也。柳儼曰,豈獨創業之主?古之人君,亦多有微服出遊者。殿下亦將謂行於古者,可行於今耶?上曰,堯之遊於康衢,是可好也,漢成帝之出觀鬪鷄,甚不可矣。然微行事,豈今日之所可引比者乎?趙命臣曰,聖敎大體則誠好,而爲民祈穀,猶不啓刑殺文書,況園陵大祭,有何所間,而方一邊設鞫,一邊行祀,恐非得宜。不待臣等之言,宜思愼重之道也。柳儼曰,致齋之日,百司俱廢刑杖,而凡公事之時急者,亦不敢擧行於是日矣。上曰,不然。鞫獄時急,故雖齋戒之日,亦有已行者,豈可以此爲拘乎?柳儼曰,殿下雖不親自訊刑,鞫獄文書,旣已出納,則此豈非有妨於齋潔之方乎?上曰,誠如其言。《史記》中載刑殺等書,將於致齋之日,不當見之乎?修撰金若魯曰,殿下以姑退陵幸爲難者,出於欲伸誠孝,而且慮其擧措之顚倒矣。臣非謂此獄之終有其實,國家治逆,關係甚急,宜不可少緩。園陵展拜,差退數日而行之,則國法可以伸,誠禮亦可以展,此豈非兩得之道乎?上曰,戊申年事,諸臣亦已見之矣。予於前後,見可愕可怪之事,而未曾有驚動之色,至於戊申,頗動心,而此則專由於上陪兩慈殿,莫知其這邊事情之如何故耳。卿等,若謂予以碌碌庸主則已,若以漢之高、光兩帝待之,則必不以此等事煩請,而今乃見動於光棍輩之說,欲使我特寢陵行,然則其將以予處於深宮而不敢出耶?左承旨趙命臣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匹夫,猶能致愼於垂堂之戒,則矧以堂堂千乘之尊,不思所以愼重之道乎?同副承旨李匡世曰,近年以來,鞫獄屢出,人心狃安,未見有驚動之色。殿下亦於前後,屢見此等變怪,而間亦有虛慌者,故殿下不以爲大怪,而看作尋常事矣。此獄虛實,雖未可知,而旣有賊招中云云之說,則宜加審愼之道矣。柳儼曰,臣等豈敢以非道導君也?臣以如此事,前後力請,至於三次,而輒未蒙開納。向於英陵、章陵幸行時,欲拒諸臣請寢之言,或拍案流涕,或停廢公務,今日求對,亦未得準請,臣等甚無聊,實無退對外人之意,而諺所謂有愧後顱者,誠爲臣今日道者矣。上曰,堂堂千乘之國,奬率三軍,何足畏此等無賴之輩也?向者拍案廢務等事,必以此爲節拍,欲展百年未展之誠禮故耳。承宣之言,雖出於愛君,今若以此停行,則使後世見之,以我爲何如主也?修撰金若魯曰,殿下若以停寢陵行,或慮其貽笑外人,則必以爲幸行纔定,而因鞫獄之出,姑爲停退云,則有何不可,而必欲徑情直行,不從臣等之言乎?上曰,予之所執固當然,則此豈爲徑情之事?古語云,美哉,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予若無德,雖處深宮,固畏彼輩,德之不足處,只可留戒矣。趙命臣曰,乘船危,就橋安。殿下上奉東朝,何乃自輕至此?上曰,三宗血脈,只有予一人,則此身非所自有者,豈可自輕也?此則只欲存大體,非出於自輕而然矣。李瑜曰,俄者柳儼所達,雖出於誠心,而其所謂無聊等說,極涉猥屑,殊非重筵體之意,推考,何如?趙命臣曰,院中無請推同僚之規矣。柳儼曰,此事有關臣身,不能無嫌,而大抵院中古規有曰,下僚有所失,則上僚以不善檢下,只爲待罪而已。金若魯曰,臣則雖未知政院古規,而柳儼,乃敢分疏於自己事,推考,何如?上曰,卿等求對,果出於誠心,則此等小節,何足咎也?勿推,可也。柳儼曰,留都事體至重,例於動駕前一日夕,來坐於備邊司矣。今則動駕,只隔一宵,而留都大臣,尙未進詣矣。上曰,奉朝賀,不當留都耶?李瑜曰,奉朝請之大臣,凡於公會,不得與參,而至於卜相之擧,亦非古例,而此乃近規也。柳儼曰,明日動駕時,不可無本兵之長,而今日連爲違牌。固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乎?上曰,未呈三度,則不當出仕耶?柳儼曰,取考前例,則兵曹判書,無再度後卽出之規,而丁未八月,領相沈壽賢,爲兵判時,受三度加由後,以藥房提擧承牌,伊後宋寅明,受三度加由之後,以兼帶司僕提擧,只參騎軍洗馬矣。上曰,卿輩,果有爲君戒備之意,則兵判方帶將任,雖不更爲出牌,必將隨駕矣。仍命柳儼曰,宜可私報於兵判矣。柳儼曰,臣等誠志不孚,終未能準請,而第臣曾因獻陵幸行時事,雖被玉堂無限之斥,而今又求對,又未蒙採納。假使殿下之所執,一出於公,臣等如或據理爭執,則殿下俯從其言,不害爲捨己從人之道,而實有光於聖德矣。毋以臣等之卒乃奉承聖意,有所自滿,而益恢虛受之量,以爲裨益之方,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誠好,予當加意矣。柳儼曰,本院,乃是命令出納之地,而隨駕輒在差備陪從之後,出入之際,必患窘速。今番不緊色目,竝令除減,雜人出入,亦爲嚴禁,何如?上曰,此亦依前例爲之,可也。至於雜人禁斷事,只在政院申飭而已。上曰,參鞫大臣以下,明日陵所展謁時,勿入紅箭門內班,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兵曹判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領相留都。{{*|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 ○上幸行懿陵時,大駕自仁化門內,乘玉轎,出仁政門外,乘馬,進詣陵所。 ○右承旨李濟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取稟。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結陣於把子前屛門矣,大駕出宮後,移陣於敦化門外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及守宮從事官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大駕還宮時,還爲退陣於把子前屛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曰,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留待。 ○上就陵所,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今方來到作門外云矣。敢啓。傳曰,卽爲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 ○傳曰,左議政引見,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曰,百官揷羽。 ○傳曰,自石串峴至替馬所,捧上言。 ○傳曰,還宮時,以訓鍊都監,吹打爲之。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時,至仁化門外,乘玉轎,至仁政門內,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兵房承旨柳儼進來。上曰,送黃信箭,先往留都陣,罷陣後,次往禁軍鎭gg軍陣g罷陣,仍往禁衛陣罷陣,送靑信箭於訓鍊陣罷陣,送白信箭於御營陣,罷陣後入來事,竝爲分付。 ○弘文館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臣等來會本府,今方開坐,而日勢已曛,許多罪人更推之際,必至夜深,聖駕勞動之餘,文書出納,恐致丙枕之不安,無任區區憂慮,推案不敢循例啓請,何以爲之?敢稟云矣。敢啓。傳曰,鞫坐,明日爲之。 ○甲寅二月十三日卯時,大駕出崇仁門外,駐蹕于左議政祗迎近處,上命都承旨李瑜曰,左相,在路傍祗迎矣。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因予誠淺,遐心莫回,只自愧恧,而竊有面諭事,方駐馬,而特遣都承旨,卿須隨來陵所事,傳諭于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宣傳聖敎於左議政所住處,則左相以爲,臣情迹危蹙,今於動駕之日,旣不得陪扈,玆敢來伏路次,祗欲仰瞻羽旄,而意外承宣,來宣聖旨,臣豈不欲竭蹶趨造,而分義雖重,廉隅亦不可放倒,臣尤死罪,不敢祗承云矣。上曰,予方有面及事,極欲親迎,而重臣頃有所達,其言誠切當,故不爲之矣。須勿過讓,安心來待於陵所之意,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下敎雖如是縷縷,而職名未䣃前,將不得奉承,退歸私次,更當以一箚陳暴矣。上曰,此若卿之初所遭,則必不强迫如此,而前後旣已開釋,職名且難許副,卿胡不諒,而巽讓至此?卿須體此意,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又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久御路次,屢遣近密,極知其惶悚,而職名如蒙特許,則卽當隨詣陵所矣。上曰,職名如有許副之意,必不久留路上,如是傳諭矣。以此意更傳偕來。上又命注書金尙迪曰,園陵展謁,自有時刻,而只以敬大臣之意,方此駐馬,更命偕來事,往傳於都承旨,卽爲傳諭於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敎至再至三,如是縷縷,誠不知死所,而職名未解前,實無抗顔復出之勢,第當前進待命云矣。上曰,親迎雖有前例,因重臣所達,果不爲之矣。予之必欲使卿隨班者,非爲觀瞻而然矣。欲於陵所,面諭予意,一聽予敎之後,定其去就,亦何妨也,而如是巽讓,益自愧誠信之未孚矣。卿須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上每敎以情志不孚,極知其惶悚,而屢違明命,尤不知死所矣。然情迹如此,不得祗承,第當進就陵所矣。上曰,予若有面諭事,而邀致路次,則卿必來之矣。予之欲使卿進就陵所,而聽予分明之敎者,其意甚懇,卿胡不來?只令進詣陵所,則至使大臣,徒煩去來而已,予何必爲此也?若來聽面諭云,則當前進矣。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聖敎縷縷及此,他不暇顧,當就詣陵所,奉承下敎而退云矣。上仍命前進,及到陵外,以步輦就齋室。 ○上自齋室,乘步輦至紅箭門內,展拜如儀。 ○上進詣陵上,奉審後,命兵房承旨柳儼,送信箭招御將,使之入侍。 ○上奉審寢陵之左右前後,還御于陵上。 ○上曰,御將結陣在何處?都承旨李瑜曰,在不遠處。上曰,陵內樹木,比前稍勝矣。都承旨李瑜曰,壬子春,臣以陪從來審陵所矣。以今所見,樹木之茂長,比其時顯勝矣。上曰,陵前排立之石,此非久遠,而如是生鱗,何也?都承旨李瑜曰,臣待罪沁都時,爲審海中諸島,行水路四百里許,而所謂唜島,亦沁都所管,而園陵石物浮出處也。臣於歸路,適見石物浮出處,而且聞島中人所傳之言,石之在峻崖者,每緣攀升之無階,功役之多入,當園陵石役時,則輒浮出沈海之石,此則乘其潮退時,果爲往來浮出,而功役亦不多入故矣。蓋海中之石,以其久沈鹹水之故,浮出稍久之後,一經霾雨,則石面輒致生鱗云矣。向者長陵新石物,皆從此島中浮出,而豎石未久,執頉甚頻,此未必不由於浮出沈海者故也。同副承旨李匡世曰,小臣待罪禮曹時,亦嘗奉審於長陵,而屛風石及其他排立之石,多有執頉處。槪此石,初旣浮出於鹹水中,故合氷之時則凝結,而解凍之後則石脈,亦隨而脧拆,或罅而缺之,或碎而落之矣。上曰,東都五陵,在此望見乎?左副承旨柳儼曰,彼越見處,乃五陵矣。上曰,此陵參奉爲誰?同副承旨李匡世曰,洪鏡輔、金遠祚是也。上曰,此誰家之人?都承旨李瑜曰,洪鏡輔,乃禮曹參判洪鉉輔之四寸,而宗廟令洪重範之子也。金遠祚,故判府事金宇杭之孫,而前交河郡守金彦熙之姪子也。左副承旨柳儼曰,纔以信箭招御將,而御將方入來矣。上曰,御將使之入侍。御將入侍後,御將魚有龜曰,近日日氣甚寒,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魚有龜曰,臣於前冬入侍時,親承三年後展拜懿陵之敎矣。上曰,其時果諭之矣。卿其奉審兩陵後,仍參祭班,可也。魚有龜曰,殿下三年前,展拜園陵時,亦有入侍陵上之命,而仍令進參祭班,故臣於其時,粗伸情禮,而今日又承此敎,下情尤爲痛感矣。上曰,過三年後則闕內無展拜處,今到陵所,心懷尤爲愴感矣。予之使御營廳,輒隨駕者,其意固有在矣。上曰,御將奉審後,隨來陵上,可也。上曰,彼松木,乃移植者乎?此自生者乎?參奉洪鏡輔曰,皆移植者也。上曰,若過十年後,尤勝於今日矣。都承旨李瑜曰,檜木,此正當植之時,而李萬植,爲長陵參奉時,所植檜木,今頗茂盛,移種於此陵,則似好矣。參奉洪鏡輔曰,臣於今初八日,多植檜木於陵內左右前後矣。上曰,所植檜木,此乃移自獻陵耶?獻陵樹木,將至濯濯之境,都令所達舊長陵檜木,移植,可也。參奉洪鏡輔曰,城中城外之人,皆取柴於光陵,而樹木去益茂長,大抵樹木長養之地,林木扶疎,落葉頹腐,則雖是脆土,轉成膏沃,以至於茁長茂密之境矣。此陵則林葉甚爲希疎,雖欲求其茁茂,其可得乎?上曰,此陵,果無落葉之可收者矣。同副承旨李匡世曰,長陵新封時,有聖上手植之松,而卽今所生,不過一二株出土矣。上曰,新長陵阻阨處,比此陵稍勝矣。參奉洪鏡輔曰,石串峴,曾有申飭阻阨之敎,而香祝陪持及往來行人,皆由此路矣。上曰,此乃大路,與明陵封峴有異矣。然喪行,豈敢由此路也?參奉洪鏡輔曰,臣詳察地勢,則此乃不可阻之路,若以礴石鋪之則好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參奉所達排鋪礴石之說,似宜矣。參奉金遠祚曰,聞洛昌君之言,前有鋪礴石之敎,而尙未擧行云。如不植木而阻路,則莫如鋪礴石之爲愈矣,上曰,乙巳年間,以鋪礴石事,果有所敎矣。都承旨李瑜曰,鋪礴石之敎,未卽擧行者,似因荐凶之故,而稍待登豐之際,乃有此遲滯矣。上曰,後峯來龍,望之似低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山之來脈,低而細者,爲好矣。上曰,使參奉,登後峯,立於來脈處,可也。參奉洪鏡輔,陟後峯最高處。上曰,彼望見處,果是來脈乎?巖形之露出者,必以樹木蔽掩,可也。上曰,古所云懷陵,在何處乎?左副承旨柳儼曰,過竹嶺浦則乃懷陵也。上曰,下陵石役,比上陵石役稍勝,而莎草亦無毁傷處乎?參奉金遠祚曰,莎草則少無傷處矣。上曰,所謂沈家基址,在何處,而人家毁出後,今幾潔淨乎?參奉洪鏡輔曰,或有基址餘痕,而自當漸次潔淨矣。上自陵所,進詣碑閣,奉審後,上曰,碑面塡采處,殊無光色,此由經年而然乎?朱漆初旣不好而然乎?此碑,乃何處浮出之石,而何人所寫乎?左副承旨柳儼曰,此乃江華肝石。而前面則宋成明書之,後面則李德孚書之矣。魚有龜曰,後面庚戌改磨後,李德孚果書之,而前面則臣固未能的知其誰某之筆矣。上自碑閣,進詣丁字閣,奉審後,上曰,彼神路,乍有成蹊之痕,自何時如此乎?問于事知守僕。守僕進伏曰,乙巳年間,微有蹊痕,而不知顯然矣,丙午後,宛有蹊痕矣。上曰,人或謂塗灰成蹊,而豈以塗灰之故,有此成蹊之理乎?上還御小次,侍臣以次俯伏。上還詣丁字閣,行酌獻禮如儀。左副承旨柳儼曰,奠酌時,見祭酒,有些浮物,殊欠致潔。當該典祀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左副承旨柳儼曰,執禮讀笏記,聲未了,而引儀,徑先呼拜,未免失措。不可無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還就紅箭門外,展拜如儀。上曰,此何石礎?問于陵官。左副承旨柳儼曰,問于陵官,則此乃三年內,假丁字閣所入,而尙未及移置云矣。 ○上還御齋室,左議政徐命均引見入侍時,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假注書金尙迪同爲入侍。徐命均曰,風氣不佳,早爲動駕,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卽今眩氣,亦復何如?昨伏見藥院批答,則有加進湯劑之敎矣。前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少有眩氣,此似由於酬應之故,而亦非些少藥力所可責效者,故湯劑姑爲停止,而當初製入中三貼,尙留之,今番亦留二貼。當觀明日神氣,而可以煎服矣。徐命均曰,小臣情迹,極其危蹙,而路次屢承下敎,故臣不敢一例違傲,玆不得不來對,而職名未解前,臣無可出之理,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自古相臣,遭如臣所遭者,必辭遞乃已,此關朝體而係廉隅故也。臺臣之言,殿下每敎之以讒誣,而臣旣無知識,且無施措,人言之來,不是異事,而其所構罪臣身者,不比尋常,臣更何顔面,復入政堂,而其在禮使之道,宜速賜遞改矣。然猶誤恩荐加,祗承無路,夙宵惶懼,罔知攸處。臣受國厚恩,致位至此,有除輒出,有命輒膺,未嘗冀免,有若堪承者然,區區寸忱,只欲奔奏gg奔走g筋力,粗伸分義而已。今臣所遭,實難復出,職在保護,而未得隨駕,只於路次,仰瞻羽旄,而纔承來聽面諭,決其去就之敎,故臣固黽勉進對矣。上曰,前後批旨,已悉無餘,而巽讓彌固,愧恧徒深。朝者見卿於路次,固欲强迫,而此非敬大臣之意,故因面諭事,邀卿隨來矣。大臣被人言而終得解遞者,雖云有前例,宜不用於如此之時,而以予耳目之所睹記,有加於卿之所遭,而或因職在保護,或因敦勉,而不得不出而應命矣。卿之巽讓,前後懃懇,今日遞其職,明日復拜之,予非爲不思,而此似欠於誠實之道,故果不爲之矣。右相則前因體例間事,雖旣罷旋拜,而此與卿之今日處地,有異矣。近日耳目甚寂寥,卿輩苟有所失,而臺臣果言之,則予必不以爲罪,而李壽海之言,極其譖毒矣。予以讒誣二字,未嘗加於人,而渠所云下此疏中書等說,非讒誣而何?不但予所洞燭,兒童走卒,亦知其如此矣。予於時敏堂引對時,以豐陵故事,有所面及者矣。予之爲治,難追祖宗盛時,而卿等之輔導,亦豈如古之名臣喆輔乎?君臣皆不如古,然予則常自謂大臣,方得其人矣。人言之淺深,固不足言,而國事殆無可做之日,此豈卿久爲引入之時乎?卿須體此意,以相職隨駕爲宜矣。徐命均曰,下敎雖如此,而自古相臣,未嘗有被臺斥而冒出者,雖就事論事之言,苟有所斥,則皆得遞免。況言及先臣,而語且甚嚴,今若倣倒gg放倒g廉隅,冒沒復出,則他日將何面目,歸見先父乎?原任與時任,無甚異同,倘蒙鞶褫之恩,則凡係國事之可以參裁者,臣當隨事盡分矣。上曰,時有古今之不同。雖云有先卿事,不可引於今日,而向者兩奉朝賀敦勉時,初旣却藥而致之,勉副之日,雖因力辭而許之,然此亦豈可復用於今日也?卿之被誣,予所洞悉,今若遞卿之職,則固非待大臣以誠實之道矣。徐命均曰,臣固可出,而屢拒威命,則非事君以誠之道,聖上已知臣不可出,而荐加誤恩,猶靳勉副,則亦非待臣以誠之道。區區守株之見,不可撓改。今若徒恃寵靈,冒沒膺命,則不但有傷於國體,亦有損於士夫之廉隅矣。上曰,因其敦迫,而不得不出而膺命者,古亦有之,且予之勉出,亦非爲强迫而然矣。卿無可遞之事,而卿之苦心則已知之矣。大臣,國之股肱,今若捨卿而歸,實無對萬姓之顔矣。徐命均曰,不但臺臣之言如此,朝臣亦多毁之者矣。上曰,卿等處世,其亦難矣。欲用之純然則彼輩斥之,若用之不純然則此輩斥之。以卽今世道,因此等事,必欲力辭,則國無可用之人矣。徐命均曰,朱夫子有云,士夫進退,係國家興衰。今若耐彈而强出,則士夫風節,自此掃地盡矣。上曰,李壽海之言,不足爲彈劾,而此不過讒誣之說矣。徐命均曰,上敎如是縷縷,而實無奉承之路,且日勢已晏,風氣不佳,臣則仍爲先退,而只望早爲還駕矣。徐命均先退。上曰,左相進來。仍握手曰,今日國勢,顧何如?予必欲調劑辛甘,而彼李壽海輩,乃敢沮戲。予若失此機,而不與卿偕歸,則後無可致之期,而適足以實壽海之讒矣。故豐陵,每言卿之純實,而當爲大用云。及其大拜之後,益知豐陵之言,果不誣矣。卿每以無面拜先卿爲言,而國事如此,不能盡心做得,過自引嫌,圖解相職,則恐卿因此而無歸見先卿之面矣。須安心隨駕,可也。徐命均曰,君臣分義,士夫進退,有時而或輕或重,若倣倒gg放倒g廉義,復以相職隨駕,則亦何以自立於百僚之上也?必許副見職然後,可以出而做國事矣。上曰,予於平日,有欠敬大臣之道,故雖致李壽海之讒,而予若有許副之意,則豈如是相持乎?上曰,世道日卑,紀綱日紊,彼扶持輩,乃有云云之說,而捕將半夜來對,此何世道,而開鞫有命,不卽擧行,昨日銀臺諸臣引見時,雖已詳諭,而亦安有如許紀綱乎?予之所望於卿者,念此世道紀綱,至於斯極,出而視事,必思鎭壓之道,而予之苦心,卿旣不諒,只自愧恧而已。卿若許其隨駕,則予當還宮矣。徐命均曰,日月之明,何所不燭,而臣之赤心血懇,終未蒙矜諒。今若迫於恩命,復以見職自處,則臣實自愧,人將何謂?今日雖出,明日卽遭狼狽矣。上曰,寧有是理?三百年朝鮮,自箕聖以後,必欲無臣然後,可以做國事則已,不然而將使予獨留朝鮮乎?徐命均曰,古語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士夫廉義,實係世道興衰,尤不可放倒矣。上曰,答曰二字,爲朝臣誦之之敎,前已諭及於卿矣。卿之困我,何其至此之甚也?予之欲使卿偕往者,非爲觀瞻,實欲做國事,則以卿誠實之心,何不快許?必發行公之言然後,當爲還宮矣。徐命均曰,聖上必欲棄小臣則已,不然,臣之情懇,庶可俯諒矣。上曰,誠如卿言,則予何難乎許副也?予志固定,必不困我至此矣。徐命均曰,日勢已暮,回鑾方急,而下敎如是縷縷,臣之廉隅,姑不暇顧,第當追進闕外矣。上曰,日勢雖暮,必發行公之言然後,可以還矣。徐命均曰,下敎至此,當以相職隨班矣。上曰,不允。大臣,無身病出仕之規矣。上曰,畿伯進來。上曰,歲首,旣下勸農之敎,而卽今所可務者,只是勸農一事矣。果能申飭列邑乎?申昉曰,勸農申飭之敎,臣亦惕念奉承,申飭列邑,而卽今麥耕當前,前頭春耕,亦當次第爲之,欲待麥農過半後,發奉審行,仍觀沿路形勢爲計,而本道連歲荐飢,民間若干所收,竭盡於冬前,各樣還穀移轉等備納。今當春窮,皆在飢餒之中,臣每對守令,輒以勸農之意,責其實效。此等事,固在道臣守令之惕念盡心,而槪畿邑甚爲疲殘,守令月俸,亦甚微薄,公用每患不敷,至於辦備農牛,助給種糧,實無其路,旣不能自官助勸,則惟有撫摩顧恤,使無撓害,得免妨礙於耕作,乃是緊務,而一邊鞭扑拘攣,徵督捧斂,只以空言,使之安居,則民豈能安居,亦豈能耕作耶?日勢已晩,所欲陳達者,雖不敢盡達,而本道屢經凶荒之餘,今年農形,又爲不實,臣於災實分等時,强加區別者,實出於不得已,而稍實與尤甚,無甚異同矣。聖上軫念尤甚諸邑,前後蕩減,固自不少,豈不知朝家德意,而至於四等大同及辛亥留大同壬癸兩年軍保米未準納者,尙多有之,此外京司應納之物,因其荐凶未捧者,亦方一例督徵,逃散相繼,民不能暇及於耕作等事,此有妨於勸農之政矣。臣意則勸農之道,莫如安集,如軍米布等,時未準捧者,特令待秋停退,則此與永爲蕩減有異,而實爲安集之方,亦有得於勸農之道矣。上曰,畿伯所達,誠切當,而畿邑事勢,亦似然矣。未捧停退之請,左相之意,何如?徐命均曰,京畿分等狀啓覆奏時,有區別分付之事,壬子條未捧,未知在於何邑,而畿邑事勢則亦似然矣。且經費不可不念,捧之誠難,不捧之亦難,取見各邑捧未捧,而處之爲好矣。上曰,畿伯所達,初爲大同而發,欲請停退,而似因近有湖南事,未畢其說,只以軍保米,結辭而爲請矣。前已蕩減於湖南,今獨不及於畿內,則百姓必以視遠忽近爲言矣。前於園陵幸行時,已有減斗之事,而此似近於要譽之歸,然畿民形勢旣如此,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也。左相與首、右揆相議後,後日登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畿內還穀,常患不足,此須可慮矣。申昉曰,臣方欲以此仰達,而未及之矣。朝家以折半留庫事,申飭甚嚴,臣固發關各邑,使之遵奉,而但事勢實有難便者。畿邑與下道有異,還穀甚少,多者不過數千石,小或至千石,而各邑戶數,雖小邑不下千戶,中邑以上,皆在千戶之外,雖傾庫分給,每戶所受,尙不滿一石,而其中若又折半留庫,則自春徂夏所受,必不滿六七斗,種子農糧,何以推移耶?雖常年,每患不足,而荐飢之餘,昨農所出,已盡於冬前,民間形勢,十分遑汲,爲守令者,坐視而不給,則將不免犯科之歸,今年朝家,宜諒其事勢,當有弛張之道矣。上曰,如北道諸邑民,不願受食,而守令,或强爲分給云矣。畿邑形勢,雖似如此,而折半留庫之法,必欲遵守矣。趙命臣曰,畿伯,俄以還穀,比諸他道,數小之意,果有所陳達,而此事誠爲可悶,然他無料理添剩之道。臣於往年待罪江陵府時,見本府嶺西所在三倉還穀,其數甚多,而民之受食者,亦以爲苦。此雖雜穀,若次次移轉,嶺西附近橫城、洪川兩邑則受來嶺西所在之穀,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兩邑,則受來洪、橫所在之穀,事甚兩便,俯詢廟堂而處之,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入侍諸守令曰,勸農事,俄已下敎,而勸農之勤慢,專在守令之能否。雖以通津言之,軍額應頉者,擧皆塡充,此等事,在守令奉行之如何而已,非不能而然矣。勸農良役之政,各別惕念擧行,而亦有弊瘼之可以陳達者否?水原府使具聖任曰,小臣之邑,別無大端弊瘼,而新舊大同,今方一例督捧,故民方遑遑失所,而雖以軍米言之,四千石新捧,猶未準納,而辛壬兩年舊未收,亦方次第徵納,民不能支堪矣。且本府還穀,只是二千石,民戶爲一萬八千戶矣。以穀計口,雖盡數分給,亦將有不足之患矣。楊州牧使趙儼曰,臣以地方官,自多有時急擧行之事,直到陵所,姑未赴任,雖未知邑弊民瘼之果如何,而莅任之後,細加點檢,如有變通者,則當論報巡營,使之狀聞處之矣。豐德府使申思冏曰,小臣之邑,別無大段弊瘼之可以仰對矣。上曰,豐德非尤甚乎?申思冏曰,入於之次矣。申昉曰,良役、還糶,一時爲急,而道內新除守令,多有未赴者,勿拘定式,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病}}。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早朝動駕,向晩還宮,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追惟昔日,感懷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知事以下,方詣閤門矣,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方劇,不爲來詣,故累度催促,終不變動。雖係實病,旣詣閤門之後,因史官不備,將不得趁正時入侍,事體極爲未安。李德重推考警責,預備翰林李鼎輔,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上番翰林鄭履儉,因下番翰林李德重病不入侍,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下番翰林李德重,因上番翰林鄭履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謂有情勢難安,亦爲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使兼春秋入侍。 ○傳于李匡世曰,時刻已過,晝講停,鞫聽大臣以下,使之入來。 ○趙命臣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晝講爲之。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義禁府知義禁,本府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尙迪改差,代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近來兼春秋,殊甚苟簡,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以義禁府草記,緣坐罪人逆虎姪子贊興,變姓名逃接於輦轂之下,情狀陰祕,不可循例發配,令捕廳究問事,傳曰,令捕廳卽爲究問以啓。 ○趙命臣啓曰,上下番翰林,徑出之後,史官不可不備員,故上下番兼春秋單子,方已入啓,一邊催促入來,則承文判校權德載,稱有身病,終不入來,揆以事體,極爲寒心,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柳儼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匡世,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宗簿正李行敏偏母,年迫八十,自數日前,猝得泄瀉,症情危劇,方在昏昏不省中。科場事體,雖甚重大,揆以人子至情,勢難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郡守李鎭嵩,本廳糧餉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因臺啓,閭里間,咀呪行兇,人骨掘取之類,別定軍官,使之譏察矣。本月初六日,西小門外大峴近處,有一女人,坐於田疇,以石塊打破死人頭骸,取出其髓之際,見覺於譏察軍官崔壽基處,竝與其頭骨而捉來,故卽爲究覈,則此乃西部焰硝廳橋居私婢莫禮,而其招內以爲,渠之上典李東燁身病,經年沈痼,方在垂盡之中,死人頭骸所儲之水得食,則可以差病,其上典夫妻,以此酬酢之際,渠聞此說,而出往大峴近處,田疇間,得一死人頭骨,取來而見捉爲言。其上典東燁夫妻,卽爲捉來推問,則其言亦如莫禮之招,故發遣軍官,看審於頭骨取來之所,果於兒屍所瘞之處,取來其頭,只餘屍骸云。殘暴死屍,實是世變,論其情狀,萬萬兇慘。罪人莫禮,移送秋曹,以爲依律處斷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bb曰b,卽接左邊捕盜廳牒報,則謀逆罪人虎龍同姓姪子贊興,緣坐流三千里,安置於晉州牧矣,贊興,上年五月分逃走事,自晉州牧報來,不勝驚駭,別定軍官,使之窺伺,則贊興,變姓名爲金世福,隱接於南大門內金姓人家捉來云。逃還罪人,直送秋曹,嚴刑一次後,絶島定配事,已有定式矣。贊興,所當依定式擧行,而贊興,以逆虎之姪,變姓名隱接於輦轂之下者,情狀極爲陰祕,不可循例發配,爲先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後,稟處,而逃亡罪人之配所官拿處,亦有定式,當該晉州牧使,令本道指名狀聞後,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拿問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遣矣,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金守經,今正月十五日,因病身死云。當爲勿論,而拿來書吏,還爲上來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加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自配所逃還緣坐罪人睦贊興,因禁府草記,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事,命下矣。依傳旨罪人贊興,究問捧招以入,而無他顯著隱跡,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而空烙印號牌放棄,亦有其律,令漢城府,推覆査出,照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鞫廳今已捧招,方正書,則催促使之入來,方捧招而未及正書,則正書必遲,該房承旨持草案入來事,分付。 ○傳于李匡世曰,明日常參時,別雲劍、雲劍望筒,纔經懿陵擧動,其時差備人員,仍爲用之。 ○又傳于李匡世曰,待推案入來,而尙無消息,何故太遲耶?問于當直以啓。 ○李匡世啓曰,因武所草記,參試官李行敏,母病危劇,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參試官申兼濟,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只此擧行後,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從縣道,冒控危懇,日夜翹心,佇蒙處分,及奉聖批,不惟不賜恩許,特提臣引嫌之端,至諭以極涉太過,仍令臣從速上來察職。臣於是狼狽失圖,惶蹙罔措。旣又伏聞園陵行幸,期日迫近,臣方忝佐禮官,不敢遠伏鄕廬,離捨病母,抑情登途,而臣臨行疾作,不堪跨馬,托身歸舟,寸寸前進,僅及動駕之日,得抵城闉之外,瞻望羽旄之美,少慰犬馬之忱,而玉署移除之命,適在此際,臣尤惝怳震駭,莫知置身之所也。臣自叨藝苑兼任以來,雖於冗官漫職,猶不敢爲冒進計,則矧此經幄長席,均是詞學極選,而昔年一彈,卽臣終身慙悔者乎?噫,臣於館閣之命,矢心自畫,初不待人之有言,而塗聽所得,或恐未的,前疏陳列,尙費商量,及今宰臣疏出之後,臣之不合斯任,已成公案,去就一節,非所暇論,天日在上,宜無遺燭,亦何足容臣一二談乎?彼雖以世好之重,故情之厚,不欲索言,曲爲婉辭,而其所爲國家惜名器,實由於知臣本末,深於他人故耳。臣雖陋淺,何至於恨其議已,疑怒不釋,而宰臣之引以爲嫌,深示不安,乃反如此,此尤臣之所自愧也。臣屢日水程,觸冒風霧,舊患麻痺昏眩之症,挾感陡劇,祗迎禮訖,便卽仆地,舁入郊村,不省人事,達夜叫痛,四體不收,委頓迷昧,喘喘欲盡,城門一步地,亦無致身之路,雲闕入望,冞增隕越,玆敢瀝血封章,冒伸疾痛之號,伏乞聖慈,察臣廉隅之不容冒沒,憐臣病狀之無望起動,亟將臣本兼兩任,倂許鐫削,明飭選部,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退守本分,免作道路之屍,且臣前後慢蹇之罪,不可終逭,亦願遄被顯戮,以嚴邦憲焉。臣無任席藁俟罪,惶懼哀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bb辭b,從速察職。 ○以京畿監司狀啓,安山居私婢良業等四名燒死事,傳于李匡世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京畿監司狀啓,抱川等官居,幼學金世說等四名囕死事,又傳于李匡世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展謁園陵,聖慕克伸,而冒寒動蹕,不瑕有妨於靜攝之節乎?下忱憂慮,殆不可以名喩也。臣於淹疾垂死之外,竝有情勢之難强者,再承傳敎,不敢薦進,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未參陪扈之列,尤增怖懼之忱,忍死扶曳,進伏路左,以爲瞻望淸塵之計矣,留都之命,遽下深夜。分義是懼,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趨承,而勞動之餘,病勢越添,絲毫氣息,若將垂絶,擔歸私次,達夜昏痛,今日問候之班,末由進參,臣子常分,掃地盡矣,罪上添罪,誅殛猶輕。玆敢席藁俟命,仰請威譴,乞命有司,議臣之罪,亟寘重典,以爲人臣之戒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未瘳之中,遽命留都,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處心本不主偏,持論常欲從寬,未能與時推移,蓋自立身之初,齟齬孤蹇,雖朋交之間,無一人相與之深者,況於黨議臼中,誠是彼此無所當之一可笑底人耳。昨歲參銓之日,猶有守株之愚,重爲國勢時象,而耿耿深憂,妄欲大加恢蕩,少裨王道,於是乎左恣私之斥,而右{{!|𦇯|⿰糹彌}}縫gg彌縫g之誚,前後人言,迭出凌逼,遂乃力辭,必免而後已,時勢之無復可爲,則從可決矣。臣雖眷係遲徊,爲筋力自效之地,而至於銓地一步,矢心自畫,不意臨急變通,除命惟新,以臣情地,夫豈有一分轉動之勢,而適會聖志奮勵,親臨大政,重推特召之命,遽降於殿座開政之時,臣乃怵迫嚴威,他不暇顧,包忍羞顔,冒沒趨承,不過爲粗伸分義之計,而半夜宣醞,霑被恩榮,衷情感激,圖報無地。噫,臣凡於除命,苟其可强,則未嘗爲飾辭例讓,而若夫遭言之地,輒復冒出,非臣之所忍爲。況末路睢盱,專在銓地,其所自處,宜與他別,尤何可因緣倖會,淟涊蹲據,自傷一己之廉隅,重貽擧世之嗤點乎?昨日園陵動駕,旣不得陪從,今曉起居之班,亦未能趨造,義缺禮虧,尤增死罪。仍竊惟念,今日爲治之要,在於保民,保民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固在於殿下一心,而其所以仰體而奉行者,則乃銓官責耳。必須才智見識,足以鑑別品流,氣量識力,足以鎭服物情然後,可以盡其職而安其任,顧臣望輕植弱,已試蔑效,而下則拘於常格,謂之曾經而苟擬,上則要其副急,謂之無故而誤點,有若閑官漫職之隨例備數者然,其亦大有乖於勵精之治,綜核之道,而向所謂得人保民之方,終恐無以食效,所關誠不細矣。在臣之道,旣知其匪據不稱,無益有害,而不思所以推賢讓能,力懇避免,則是殆近於全無廉愧,臣雖汚陋,決不至此。玆敢悉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上,諒臣臲卼之蹤,許臣鞶帶之褫,俾無撕捱瘝曠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大司憲李德壽疏曰,伏以臺臣,辨別黨色,較其在職多寡,歸罪大臣,遣辭至深,則臣於居留之職,不可一日冒居明矣。向來銓望,自備局備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之人,不當檢擧,防塞甚嚴,則臣於亞銓之任,不可頃刻冒居,又明矣。昨年都憲之望,佐貳齗齗見持。其人雖去,其職其言,猶在銓席,則臣於見叨之官,不可暫時冒居,又明矣。此不唯臣不敢投足銓地,亦不當循例檢擬,而乃今不有名流之公議,不恤大臣之公言,一遞一授,有若當然之事,臣固爲之駭歎,而且竊伏聞殿下,以名臣奏議抄選事,俾臣上來議定,臣於此,尤不勝悸恐之至。夫進講冊子之與聞抄選,卽曾經文衡者之職也。臣之許多罪名,皆階於文衡,故每聞文衡二字,輒魂驚膽掉,彌日不定,況可以曾經自處,而濫與於諸學之列乎?今之玉堂,皆妙簡文學之士,其於任此,自足有裕,其誰不如臣,而乃有此誤命乎?臣知有死而已,斷不敢冒當。今臣所自定,惟有永謝名途而已。臣敢以此徼恩君父,若其違傲慢蹇,陷於大僇,則亦見其命之窮而不可復陽矣。抑臣素有耳目之病,年紀旣衰,昏聵益甚,又自冬春以來,眩昏煩渴,腰脚軟痛等症,種種發作,殘骸危喘,殆將不支,自料此生,更無陳力之望。唯乞聖明,曲垂哀憐,亟許遞臣職名,仍許臣退守丘壑,以畢螻蟻之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任。 ○大司成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昔疾尙苦,舊愆冞彰,寄命於床笫之中,遊身於頰舌之間,生意都盡,世念愈灰,不自意聖明,尙煩省錄,恩敍纔下,繼而有成均除命。噫,以臣情病,雖責之以閑司漫局,尙不可冒沒趨承,況此敎胄之職,爲任何如,而旣遞旋授,殆無異於以臣而代臣,且惶且愧,不省攸處。今若較絜人器,張皇辭遞,則亦近於稍可勝當,姑先克讓者,惟有矢心守分,毋使玷辱於皐比耳。前日之荐違嚴召,終至獲戾,而不敢當者,不但爲疾病之難强,而若乃憲臣之啓語,冢宰之筵奏,罔非臣難貰之瑕釁,臺閣之注望宜愼,而以佐貳而闖擬,玉堂之請敍有例,而任己見而取舍,此其罪,當如何哉?臣之於銓事,亦已八顚而九仆矣。嘵嘵辨理,徒益其罪,固當默爾而待勘,第未知臺望之異己者,輒斷之以闖擬,則又安知傍觀之竊議者,不疑其言之爲闖論耶?雖然,惠文之聲罪至嚴,一身之廉愧至重,官職去就,更無可言,昨者園陵行幸,竟闕陪扈,分義掃地,尤增死罪。今始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矜諒,遞臣職名,勘臣犯負,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名深重,情跡危蹙,園陵動駕之日,旣不得陪衛,亦不敢偃息私次,爲瞻羽旄,俯伏路左,千萬夢寐之外,威命累下,知申臨宣,臣惶恐震越,進詣齋殿,親承聖敎勤摯,威顔咫尺,感涕自逬,終到迫隘之境,他不暇顧,不敢不以勉承爲對,仍復隨駕,進參藥院起居之列,眷遇非常,感銘心肺,臣之分義,粗伸矣,而其傷國體而喪士節,更無餘地,臣循省慙靦,不忍擧顔向人。臣心如此,人言謂何?念臣今日去就,非所可論,昨於前席,備悉仰達,而誠意淺薄,辭語拙短,苦心血懇,終未蒙聖慈之體諒,今復諉以怵迫嚴命,因仍蹲冒,已非臣本情,而從前違拒明旨,累煩章牘者,未免爲飾讓之歸,極是臣萬戮難赦之罪,人皆目臣以患失之鄙夫,將何以自暴於君父之前,亦何以自解於一世之公議也哉?聖上倘賜一兪,准臣所請,則上得禮使之道,下盡自處之義,而猶復一向强迫,俾不能自伸,朝家終受牛維馬縶之譏,臣則畢竟爲世僇人,而不得更立於士夫之林,伏惟聖明於此,亦何忍不惕然動念,而卽賜矜許也耶?臣雖九死,而不知變,唯以重被誅譴爲期,徊徨煎灼,萬事不入心,以何顔面,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哉?且臣累日縮伏之餘,重觸風寒,痰病挾感添發,渾身寒粟,咳嗽苦劇,左邊頭顱,連牙頰,掉動作痛,有若風漸,四肢痿廢,落席昏涔,今日候班鞫坐,俱不得進參,悚懍無地。有臣如此,生不如死。玆敢更暴衷臆,仰干宸嚴,伏乞天地父母,特回睿鑑,洞察情懇,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使朝體得尊,四維克張,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齋殿,罄竭心曲,駕還路次,見卿在班,心甚欣慰。噫,昨已諭,更何多誥?卿旣諾,復何過讓?今卿所辭,亦由恒日誠意之不相孚,尤切恧焉,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涉gg攝g,竢間造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庸虛薄劣,都無寸能,加之衰鈍癃痼,精神筋力,已銷挫矣。顧此主兵之任,初豈可堪,而苟然承應,歲已再易,此亦非臣之所宿料也。淵氷之懼,負乘之憂,雖日甚一日,今則有必遞之端,區區私心之悶急,有不足言矣。凡銓官,以兩都政,爲一瓜限,便作成典。臣於昨年秋間,已行兩都政,義當必遞,而臣樹立無素,不敢堅拒牢辭,寅緣冒出,更費時日,弁髦廉隅,兜攬譏笑,臣心愧蹙,如坐針氊,猶且遲徊,挨過至此,又經一政,臣之行都政,洽滿三矣。前後行三都政者,固不數,而行三都政而不遞者,未之有也。臣雖欲貪戀而不去,其可得乎?昨日園陵幸行,非不知本兵之長,職在陪扈,而以應褫之身,當三度未徹之前,故不得不再違嚴召矣,重推荐下,筵敎又嚴,臣於是他不暇顧,未免冒承,而廁跡於侍衛之列,自不覺面赬而背汗矣。噫,臣以常蔭晩進,無足備數,自待亦卑下,世無以此期臣者,猥荷特達之殊知,遽以丘山之重,壓之於僬僥之微,臣豈無感激圖報萬一自效之心哉?然而鑑識茫昧,智慮淺短,其所以溺職而僨事者,難一二計,最是千百靺鞈之中,僅取一焉,雖至公無私,物情固難平矣,況最難祛者私意?前日帳殿申戒之時,臣敢直陳矣,如是而又豈無怨謗之蝟集乎?臣之尙今免司直之論,亦幸耳。此莫非我殿下庇覆之至恩,有以及之,今若當辭而不辭,宜遞而不遞,卒之以貪樂爲臣案,則臣之陷於罔測,固不足恤,其累聖明之簡畀,爲如何哉?昨旣沒恥出仕,今不敢更呈例單,猥將危懇,疾聲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諒重任之不容一日虛帶,卽賜鐫改,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大願。臣無bb任b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當此飭勵,宜先久任,非六曹而何?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二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左副承旨柳儼,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同爲入侍時,興慶進伏曰,昨日早朝動駕,薄暮還宮,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啓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又啓曰,臣等承聖旨入來,鞫事,抑有何下敎事耶?上曰,非有可問之事,只是湖西狀啓,卽者來到,其罪囚,今將移送禁府耶?大槪,鞫獄,無日無之,此甚怪異。且其朴貴石事,亦何如,有疑端否?興慶曰,其爲元非虛妄,亦未可知矣。上曰,世萬輩,皆總角人耶?思喆曰,乃是捕盜軍官。上曰,承旨亦已見之,與庚戌時事,何如?儼曰,此則皆是常漢。上曰,世珍竊聽事,可怪。其所竊聽,凡幾次?諸臣皆曰,二次。興慶曰,李守大招辭,似無隱情。上曰,以文案見之,雖不得其眞的,而似無疑端矣。普赫曰,此不過扶持軍之類也。上曰,世珍爲人何似?世珍處更推,亦何事?卽今所可恃者,獨都下人心,不可以疑事,示都下之人矣。有居丹鳳門外者,又有居宣仁門外者,此皆同里之人,而亦皆年相若者耶?上命讀湖西狀文,柳儼讀之。上曰,南極,有御寶僞造之罪,而自監營上送,則狀啓之外,又必有別封送來之物,注書出問于罪人領來將校處,推來,可也。萬樞,起而出。上問注書爲誰?柳儼擧姓名以對。萬樞,推得別封一顆以獻,上命拆封,柳儼拆之,中有僞造帖文一張,往復私書一封,又有木刻僞印半片,玉圈子一雙,一一開出披見。上曰,木刻之印,非瓢印之比,印跡之眞假,泛然看過,難以審察,其所用意甚凶。且其招辭有曰,書簡一封投水,此有許多意思矣。柳儼又讀之。上曰,招辭中,有淸涼寺會議七十人之言,又有淸陰書院排斥之說,淸陰,果是何人耶?興慶曰,此故相臣金尙憲別號也。上命視其戶牌曰,年紀幾何?尙絅曰,二十五歲。儼曰,戶牌亦僞造,。上曰,其所作亂於丹陽郡者無據。丹陽倅,是文臣許沃耶?儼曰,然。普赫曰,有如此作亂之人,此驪恩君所以見辱也。罪人南極,所當設鞫嚴問,而其奴與婢,姑爲保囚于該邑京主人,似宜矣。上曰,其自作四韻中牒寺韓之語,用意叵測。儼曰,此非猝然創出之言也。上曰,招辭有云,兩南人,皆入其中。今日發捕之際,必致驚擾,此甚可慮。儼曰,一邊使捕廳,發遣機察爲宜。上問臺臣之意,亦何如?尙命曰,聞其姓名,似是前日逆黨中人,下此狀啓于鞫廳,使之嚴問爲宜。上曰,今若區別緊歇而發捕,則必有知幾逃避之患,此等事區別與否,俱難矣。儼曰,分付監營,使之捉囚,何如?上曰,然則營獄,必將充滿。儼曰,鄭哥、任哥,俱有形跡之可疑,推問其館主人,何如?上曰,館主人,豈能知之乎?瑗曰,鄭應錫,若果希亮五寸姪,則豈可緩治乎?上曰,雖是希亮之姪,而若無所犯,則豈不冤乎?泰徵之族南礇,曾被臺論。今此南極,或是礇之族耶?儼曰,礇字從石,極字從木,見其名字,似非其族。大抵此事,豈不甚悶?安東一區,終是可慮處也。上曰,承宣所達,率易矣。慶尙下道,旣不能鎭定,而今又失上道人心,則將何所爲恃耶?此事若虛妄,則卽仍放釋爲好,而鞫事,每不如是矣。今雖設鞫,姑不施刑,觀其末梢,而善處之則好。此等事,必善其始條理而後,可以善終條理,雖不施刑,必爲嚴設威儀,急迫究問,以之慴伏其心爲可。卽今所可問者,船隻事也,淸涼會議事也,名卜韓哥事也。以此三件,爲先嚴問,可也。且其淸陰書院之說,必有苗脈。儼曰,書院姑未設立矣。上命承旨,書問目。{{*|問目出鞫案}}上又命書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南極,令本府設鞫嚴問,莫男、禮英,竝令捕廳,爲先嚴囚。書畢,上曰,禁堂一人,先爲出去,設鞫與下捕廳之意,分付,可也。普赫,承命起而出。上曰,今此文案,納于密匣而後,可以下禁府,注書出去,持來,可也。萬樞起而出,奉密匣而還,儼收拾文案,以納之。興慶進曰,頃日筵中,以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停止,令營將抽栍,官門占閱,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之故,令各其邑,聚点官門事,定奪矣。南兵營所屬營將,亦以守令兼之,則當依黃海道例擧行,而此後諸道中,有以巡操事狀稟者,則一依頃日所定奪,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鞫事爲急,禁堂諸人,先出,可也。鞫廳大臣以下,先爲退出。掌令閔瑗進啓,上曰,只擧末端以啓,可也。瑗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上曰,勿煩。又所啓,乘轎之禁,新有朝家申飭,雖侍從之臣,亦不敢犯法,況弓馬拔身者乎?定州牧使柳純章之赴任也,肆然乘轎,略無顧忌,西來之人,多有目見者。今日國家,少有紀綱,則幺麽武弁之不畏禁令,何敢若是乎?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定州牧使柳純章罷職。上曰,果若所言,此非罷職而止,拿處,。又所啓,武科借射代射者,竝全家徙邊,明有受敎,而近來科場不嚴,奸僞日滋,今番代射現露者,尤爲夥然。此實由於秋曹,不爲依律嚴治,率多圖脫,故人不畏法之致。請今番代射之流,申飭秋曹,一從試所文移,斷不饒貸,依法勘處,以杜日後之弊。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鞫獄頻數,人心不知驚動。今番忠淸監營捉送罪人之變,極爲凶慘,且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乃是極罪,而同義禁李普赫,以其奴與婢,出付京主人事陳達者,大是失言,請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李德壽,時在開城府任所,持平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正言趙尙命進啓曰,傳啓之前,竊有區區所懷,敢此先陳。前啓所論,無非凶逆大懟,又有伏法人子孫,而一不允從,臣實慨然。上曰,臺臣之言,妄發矣。旣曰前啓無非凶逆,而乃欲從其一耶?尙命曰,臣伏見本院前啓之一倂靳允,切有所慨然者,略陳一言,至承未安之敎,臣何敢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所達,大體是矣,末梢下敎,何必引嫌?勿辭。乃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臣於府啓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切有區區愚見。夫德夏之自南陽遞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其贓汚之物,至有一境人之所目見,則其擅發軍馬之罪,狼藉難掩,不可以循例請罷而止,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拿問定罪。上曰,依啓。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講。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通津府使田雲祥,驪州牧使金相璧,朔寧郡守朴聖輯,臨陂縣令安錞,北靑府使宋國緯,衿川縣監金壽煃。 ○李匡世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濟曰,特推之下,不宜撕捱,右副承旨徐命彬,更爲牌招察任。 ○李匡世啓曰,今日常參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下敎矣。兵曹判書尹游,以病不進,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人,例於歲初抄啓,而丙午年,因大臣陳達,不待歲首,直請加資事,新有定奪矣。侍從臣父年七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通禮院贊儀李梅呈狀內,癸丑秋冬等褒貶居中,而今此所叨之職,有違於勿敍右職之典,入啓處置云。梅之居中,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居中者,勿敍右職,載在法典,贊儀李梅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臺啓事體,至爲嚴重,擧條書入,亦宜詳審,而昨日憲府新啓中,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事批答,當以依啓書入,而誤書以依爲之,事之疎漏,甚矣。當該注書推考,臣亦有不能詳察之失,極爲惶恐,原擧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新除授軍威縣監李潤身呈狀內,昨日祗迎還入之路,重致落傷於人馬奔逬之中,委頓床席,病勢苦劇,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深重,則不可强令赴任,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方在違牌坐罷,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兵批啓曰,今番都目政,武臣兼宣傳官金致久,數月前呈吏曹,改名致河,而本曹官案,不爲改正,故以致九備擬受點,北關人南泰鍾,差黃拓坡權管,而單子,誤書泰錫啓下,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任守迪爲大司諫,趙明澤爲校理,南泰良爲修撰,徐命臣爲注書,金聖應爲定州牧使,李重泰爲軍威縣監,尙衣僉正李彦緯,年七十侍從臣父,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趙鎭禧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應三、趙倓爲副護軍,愼無逸爲副司直,李聖檍爲司正,李鎭嵩爲副司果。 ○李濟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旣已在外,假注書李聖檍,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趙明澤,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今日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趙明履,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金光世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副司果。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定州牧使柳純章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純章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副試官副護軍崔道章,九十老母,在於砥平地,宿患痰喘之症復發,症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救護無人,情理所在,不忍遠離,今方歸護云。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武一所草記,試官崔道章母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允下矣。原單子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旣因特敎,則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當若此?明朝更爲牌招。 ○以金山居幼學鄭壽漸上言,傳于李濟曰,以上言之猥雜,曾有下敎,而今番上言猥雜,又復若前,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四件事外,竝拔去,雖四件事,其猥濫者,亦爲抄拔,而以武科直赴事,望其僥倖,其所煩請,爲今痼弊,而今者嶺南生員鄭儁子,敢以節製直赴事上言,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當停擧,而旣曰爲父,今雖參酌,爲先拔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鞫獄時罪人逮捕之行,本曹兩驛騎馬,幾盡入把出去,而餘存馬疋無多,傳命之地,生事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京畿驛馬,例爲補把矣。今亦依前例限十匹,鞫獄收殺間,待令本曹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滓穢累蹤,分甘屛廢,澌惛孱喘,病劇癃陋,杜門伏枕,與死爲隣者,已一年于玆矣。前秋地部之除,春塘考官之牌,無路祗承,自速譴罷,惶隕至今,死有餘罪,不料迺者,嶺臬新命,忽降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震惕,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孰非不重,而八路之中,嶺藩爲最,雖在安泰無事之日,膺是任者,必極一時之選,當此大亂甫定,百事創殘之餘,荐經大饑,生靈倒懸,根本之地,凋弊已極,其所以導颺者王化,彈壓一方,收拾人心,綏集民物者,爲卽今第一急務,則此時此任,尤宜難愼,而銓注混擬,已乖物情,天點誤加,迥出格外,不審殿下,奚取於空疎無用之一賤臣,而遽有此謬簡耶?臣之庸愚,本非適用之才,事君行己,無一可觀,居官任職,百不猶人,本末長短,莫逃淵鑑之下,其所以不合於復塵任使者,明矣。今於此任,人器固已萬萬不稱,而抑臣私義,又有所必辭乃已者。蓋臣年前所遭,猥蒙天日之下燭,前後聖諭,開釋備至,臣雖粉骨虀身,固不足以仰報隆造,而若其危辱,至今追思,尙有餘悸。自是之後,凡於除旨之下,不敢以區區之私,每溷天聽,間嘗迫於嚴命,一再承膺,粗伸分義,而旋卽辭遞,不敢爲仍因供職之計。況此藩任,無論彼彊此界,其職則同,而卽臣僨敗之地也。雖閑司漫局,尙且逡巡辭退,州紱郡符,亦不得黽勉冒赴,至於已試僨誤之職,素稱雄腴之地,初豈有可論者乎?臣之矢心自畫,初非樂爲,蓋出於畏公議也,靖私義也。此實聖明之所見諒,同朝之所共知,而今當積年撕捱之後,忽然畀之以雄藩重任,責之以承流宣化,而遂乃貪榮饕寵,突然承命,則世安有如許廉隅,亦安有如許鄙夫也哉?揆諸事理,此爲臣難冒之一端。聖上雖欲翦拂收用,有不可得,臣雖欲淟涊冒進,亦不可得,有死而已,一遞之外,寧有他道哉?卽伏聞今日常參,因大臣陳達,至有催促辭朝之敎,臣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之至。區區情勢,決難冒出之狀,如上所陳,至若責任之無望堪承,疾病之末由自力,有未暇縷煩。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萬分難强,亟命收還新授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國事,以安賤分,公私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其何過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左參贊趙尙絅,判尹尹陽來,禮曹參判洪鉉輔,戶曹參判李普赫,吏曹參議徐宗玉,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若魯,監察宋守謙,戶曹佐郞李彦熽,禮曹佐郞金聖垕,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海昌君檱,花原君權喜學,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正郞金聖鎔,刑曹佐郞李衡鎭,工曹佐郞李希逸,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注書李光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事官任述入侍。趙命臣進伏曰,常參,自是大朝會,而月城尉金漢藎,以病不爲進參。雖未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揆以事體,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司果崔宗周,以軍職旣爲受點,則事當趁卽來待,而尙無入參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入侍時,誤由西階,未免失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入侍前,禮房承旨,自外直爲分付,以有所懷者上達,無所懷者退去事,分付。柳儼曰,中原則前導官先唱,以有事者上殿奏,無事者自外退去之意,分付矣。柳儼曰,古時則臺諫入侍,無設方席之規矣。上曰,儀奏gg儀注g有之,設位者方席也。金興慶進伏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嶺營所送罪人捧招,則俱有脈絡,其慮匪細矣。卽今天災時變,式日斯生,人心之陷溺又如此,戊申以後,以鎭安之道爲之,而終不得鎭定,變故層生,極可悶慮處也。上曰,卿之所見,與嶺營狀啓及罪人招辭,皆是明白耶?興慶曰,皆有條理矣。上曰,其爲人,何如?興慶曰,所距稍遠,其爲人,不得詳見矣。尹陽來曰,其爲人不麤,而且善辯矣。李瑜曰,若爲下詢獄情,則當從容詢問矣。趙命臣曰,崔宗周追後入來云,使之入侍,何如?柳儼曰,追後入侍,事體未安矣。上曰,左副所達是矣。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尙不肅謝,卽爲催促,何如?上曰,嶺伯,以關東事,決不可如是撕捱。今日謝恩,不多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申德夏事,終是過矣。臺啓之發,不先不後,發於下直之日,予不知其是矣,而趙尙命,改以拿問,故雖爲依啓,然何以處之則好也?金興慶曰,事體所在,不可催送,許遞宜矣。上曰,申德夏遞差,政事,當日爲之,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不多日內發送。{{*|榻前下敎}}興慶曰,以鞫廳開坐之遲緩,禁堂推考,郞廳拿推,臣不勝惶恐,而自然坐起輪請之際,以致日晩,小臣晩來,因爲擧行遲緩者,非都事之罪也。不敢分疏,而事實如此,故敢達。上曰,捕將半夜請對,使卽設鞫,而以致遲緩,故事體未安,有所處分矣。今聞大臣所達,業已飭勵矣,都事放送,可也。{{*|榻前下敎}}金尙奎進伏曰,人君治國,終始如一然後,可以爲治。終怠之戒,不可不存,故唐之十漸之疏,衛武公抑戒之箴,實出於君臣相勉之義也。殿下春秋晼晩,屢經事變,而猶能至誠圖理,陵幸纔過,今又常參,果出於勤勤不息之誠,然大抵成就君德,在於經筵。卽今講官濟濟,豈不以至誠啓沃,而山林讀書之人,雖未必盡有經綸,然林下讀書,常據王道,必有補益於君德矣。伏願殿下,以至誠召致山野之士,不必職名縻之,益其難進之義也。敦召儒逸,出入經幄爲好,故敢達。上曰,予則誠淺,敦召前後,無一至者,心有愧焉。所達誠是,當加意也。尙奎曰,卽今世道陷溺,人心潰裂,鞫廳式月斯生,閭巷間,變故層生,此無他焉,敎化之不行也。臣之所達,此是常談死法,而導之以德敎,齊之以禮然後,可以挽回此世。京外敎胄之道及鄕約之規,使之申飭,童蒙敎官有名無實,亦令申飭,俾有實效,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究厥所由,在予一人。自反之不暇,何尤於人,而大體誠是,當留意矣。尙奎曰,卽今昇平已久,南北之憂,不知迫在何時,有備無患之慮,不可不存矣。臣待罪廣尹時見之,則南漢與江都相倚,其措置則比江都,疎虞太甚,十二萬石軍餉,漸漸減縮,今至二萬餘石,城內之生理蕭條,人民甚稀,此由於廣尹、水禦使爲二營,故自然爲掣礙之端而然矣。臣之所見則以水禦使兼留守,以府尹爲判官,使之專意管領,則民無京鄕相礙之端,而其他防禦之策,亦爲增壯,故敢達。上曰,自古有窒礙之端,故未爲設置矣。以大體言之,則有輕重之殊,而江華雖有留守,軍餉亦耗縮,則廣州雖設留守,未必勝於府尹,惟在任事者之勤慢矣。以北漢言之,領議政兼都提調,差出句管堂上,則設置事體,豈不重大,而顧有何益乎?尙奎曰,北漢則無收拾之事,故事勢然矣。上曰,南漢軍餉之耗縮,以其未捧而然矣。尙奎曰,臣非以留守勝於府尹,水禦使、府尹,自相推諉,故事務無一統成效。合而爲一,則必有勝於京鄕兩軍門酬應之時,故有所仰達矣。上曰,雖或設置留守,必不及於府尹矣。府尹則當盡力爲之,而設置留守後,以位高者差送,則自以爲重,不親細事,則其效驗,反不如府尹矣。李瑜曰,臣待罪江都時見之,則軍餉二十一萬石內,今爲三萬餘石。朝廷之人,皆以軍餉之耗縮爲慮,而臣之所見,軍餉雖多,其於不能守,何哉?制度未成之前,皆是虛事矣。上曰,此則過矣。何可以不能守,不備軍餉乎? ○掌令閔瑗啓曰,昨日,臣以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泛然傳啓矣,諫臣加律蒙允,臣於是有不審之失。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旣非發啓,不過連參,則經宵引嫌,其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瑗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定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五年爭執,不亦支離?須勿更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各樣舛訛,則因行其謬本,事之驚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渭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斷不饒貸,精算差誤,一依皇曆而釐改,頒布八道,以定民時。上曰,旣因本監草記科治,罰何疊焉?不允。 ○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已諭府啓,其勿更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當初所啓,旣知其過,追施邦憲,有乖法典,其勿更煩。又啓曰,翰院之置預備,爲慮左、右史之有故也。昨者晝講命下,而下番李德重,旣有實病,則預備史官,自可推移入侍,稱以館規,終不入來,致令成命,因史官不備而停,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請預備史官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在職而身有實病,晝講時刻漸迫,則政院所當先期稟旨變通,而不善周旋,臨時窘急,致令莫重法講,旣命而還寢,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金若魯曰,許多臺啓,一不允從,而至於如權重經之啓辭,旣有罪犯,則追施邦憲,誠非法外,而一向靳允,不勝嘅然。上曰,一自辛壬以後,如此事甚多,如是不允者,非爲一重經而然也。若魯曰,筵席出入,固有節次,而俄者追後入侍,承旨不先啓稟,直爲入侍,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柳儼,榻前下敎書出之際,或有遺漏,或有添書,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瑜曰,摠府郞廳,侍衛於殿上,有怪疾,作駭擧於御前至近之地,極爲怪駭,分付遞差,何如?上曰,置之。何可以一時病故,爲人斷案平生乎?金取魯曰,聖敎至當矣。柳儼曰,鞫廳事體,至爲嚴重,而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以代房參鞫,事體殊甚未安矣。上曰,該房之前後撕捱,殊涉太過,而況此有事之時,尤不當若是撕捱,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判尹進來。尹陽來進伏。上曰,外方則生民係於方伯守令,而都民則係於部官及京兆。今此擢授者,意非偶矣。都民休戚,專在京兆,着意爲之,可也。陽來曰,坊役之均一,甚難,一洞內居民百戶,則應役者不過二十戶,此由於投屬軍門,得一傳令牌,則不爲應役,故游民漸多,民役漸苦。臣意則使各軍門軍官額數,以爲定數抄定,而其餘則俾皆應役爲宜,故敢達。上曰,前後判尹所達,皆如此,而扈衛軍官之弊,尤難矣。依前,申飭可也,而使其軍官,以爲應役,必是難行之政也。上曰,式年,何年也?我國籍法,近尤不嚴,戶牌之法,則自世宗朝創行,而當初法意則甚重,然近來或有盜牌者,或有漏戶,此則京兆之不嚴,可以知矣。李瑜曰,右副承旨徐命彬,旣已下敎特推,牌不進傳旨,不敢循例捧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二月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濟,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宗臣海昌君檱,武臣行副護軍黃應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有以高爲貴者,止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音釋訖,兪最基進讀,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止廟堂之上罍尊在阼。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最基曰,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自古有制,故天子九介,諸侯七介,而三辭三讓,亦其節次也。禮不可不(可))樸,又不可蹙,蹙愨二字,實有意矣。上曰,然。金若魯曰,將有事於上帝,而先事於頖宮云者,從小至大之意也。魯無后稷之廟,故有事則必先祀於泮宮矣。最基曰,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此,乃收拾上文愨蹙二字之意,而溫之至云者,若玉之溫也。上曰,與藏諸溫之意同耶?金取魯曰,同此意也。最基曰,醴酒雖用,而玄酒可用,割刀雖用,而鸞刀可用,莞簟槁秸之設,亦上古所行之禮也。上曰,曾見太廟,設玄酒空樽,心以爲訝矣。以此玄酒之尙文義觀之,則玄酒之用於享祀者,乃是古禮也。只設空樽,不設玄酒,殊非致情之道,問于禮官,稟定,可也。{{*|出擧條}}最基曰,君子曰,無節於內者,觀物不之察,非以察物爲重,蓋欲先明其心之意也。上曰,此亦一言以蔽之曰,禮也。若魯曰,禮出於誠敬,言其工夫也。上曰,然。最基曰,昔先王,尙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之註,祭祀必擇,而何必於祭祀乎之文,義甚不廣矣。上曰,然。其下南面而立而天下治者,此其極功,而以任有能尙有德尊有道之效,在於此矣。若魯曰,聖王至治則鳳凰之來集,亦非異事,然此等說,近於不經矣。取魯曰,皆有次序,言其效驗矣。若魯曰,如宋之理宗,有爲之主,而以封泰山,貽譏於後世。若不務其本,則弊隨生焉矣。上曰,陳氏之註,亦開弊源矣。若魯曰,罍樽在東阼,犧樽在西階者,亦分陰陽之義也。上曰,君西酌,夫人東酌者,陰陽交泰之始也。若魯曰,禮交於上,樂和於下,而末端致意者,深於一節矣,伏願此等處,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取魯曰,禮運一篇,別無大段文義,而先王尙有德,天下大治,乃和之至也。兩節文意,切實矣。上曰,然。講訖。上曰,輪對武臣,職姓名,仰達,可也。黃應洙,起而對曰,禁衛千摠黃應洙也。上曰,履歷達之。應洙,以前行履歷,次第仰達。若魯曰,輪對武臣,仰達職姓名時,當以□□□仰達,而以軍門所任□者,其在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筵席,未諳事體,不是異事,勿推。最基曰,嶺南罪人,其數亦多□□條理云,聞極爲慮。慶尙右兵使,各別擇送爲好,故敢達。上曰,使之擇差,急急發送之意下敎,而予之所悶者,以三南之騷擾也。罪人則終不捕得,而徒致騷擾人心,豈不可悶乎?最基曰,罪人等招辭,俱有脈絡云,而汎然言之,則一兵使,雖無所關,若其得人,則豈非甚幸乎?不可以尋常觀之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罪人等招辭之前後無違端者,亦極異事矣。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齋戒。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知事朴乃貞,自昨朝赴試所之時,已有感寒之病,夕後猝然添劇,不能還家,經夜試所,卽今症情,一倍危重,委倒昏昏,不省人事,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朴乃貞,身病危重,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世曰,今番試官之數遞,雖由於試日之遲滯,逐日酬應者,不過試官也。至於二所,今皆受點,當此飭勵之日,極爲寒心。今後則親病外,各別申飭。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傳于柳儼曰,推鞫,只此擧行後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濟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渻,都事李成中,竝令該曹,卽爲口傳,閑散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兪健基,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臣於鞫坐往來之路,有一武弁,偃然登馬,馳突前行,前導以奉命在後,屢度呼辟,而數次回顧,終不下馬,亦不回避矣。國綱雖曰解弛,渠何敢等馬於奉命王人之前乎?此而置之,將無以尊王命而振國綱,等馬出身韓師浹,令攸司依法科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bb曰b,再明日爲之。 ○二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曰,注書出去,使鞫廳承旨,同爲入侍,可也。臣聖檍,承命出來,偕鞫廳承旨柳儼,同爲入侍。上曰,擧行之節,已爲擧行耶?更有何可疑之端也?柳儼曰,所得來行擔中,有一文書,極爲殊常,而其他文書,皆是泛然無可疑之端矣。上曰,殊常者,何樣文書也?儼曰,丙申年間,納粟名帖,成出於開留者,而觀其手決,則非眞蹟,似是僞造,而得來行擔則文書入於其中矣。上曰,所謂鄭哥,誰也?儼曰,不知其何許人,而其行擔,似是鄭哥之物也。上曰,世珍之招辭,果是分明耶?抑或不勝杖而誣招耶?儼曰,此是天下巧惡之人,昨今日所告各異,隨問隨答,顯有免杖之狀,極爲可惡,而貴石則全然絶去,亦爲可疑矣。上曰,徑問南泰績,極爲怪異矣。尹廷顯事,乃是承旨所達,而以爲有來告之事云者,極爲怪異,故使之問之於泰績者此也。例請更推,豈有更推之事乎?儼曰,結爲兄弟之說,極爲可訝,故一例問之,而不知泰績之某年爲某倅,此可疑也。上曰,南格直招,然後可問於泰績,其文案,今姑拔之,可也。儼曰,小臣出去本院,當捧推案,而注書李光躋,以其父病之危重,陳疏纔已退却,事變bb假b注書柳萬樞,以其身病猝重,旣已許遞,其他史官,皆已入侍,他無推移之路。臣不可獨受推案,故敢達。上曰,承旨書傳敎。儼曰,罪人旣在案査之中,則別爲傳敎,獄體如何,判付於議啓末端,似宜矣。上曰,然則書於議啓之端,可也。儼書之。當初命問,不過結爲兄弟事,本非深問者,而方令本道,査問南格,泰績姑爲置之。上曰,泰績初已出獄究問,則其形狀如何?儼曰,初則有大驚氣色矣。枷杻之時,低頭有罔涯之狀,其容貌,太不瘦敗矣。上曰,依前仍囚,然後解枷,可也。儼曰,一邊行査則不可猝然解枷矣。又曰,伏見捕廳草記,則罪人名字,誤書以他字,初未詳審之失,在所難免。當該捕將,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尹廷顯已爲下送云耶?儼曰,應已下送矣。上曰,各置京鄕査問,豈不難便乎?儼曰,南格捉來,然後有可知之道,姑待之無妨矣。金若魯曰,南泰績旣在査覈中罪人,則不可徑先處之矣。上曰,不然。初非爲泰績設鞫也。上曰,泰績能運步耶?儼曰,初則行步,及夫枷杻後,顚仆而不能步矣。上曰,承旨入來時,必致夜深,仍卽姑罷入來,而今日之開坐,亦已晩矣,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捧推案,先爲退出。兪最基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一箇感應而已,止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自天體物不遺,止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咸有象曰,君子以虛受人,至欲得之於己也訖。最基曰,以中孚言之,孚,信也,而節者,使之節也,有感必有通者,理也。萬事萬物,無不有感,而一動一靜之間,皆有感應之理,則感應二字,非無味也。上曰,然。若魯曰,其仁者,愛也,而韓愈所謂博愛之謂仁,不見得仁之原頭也。上曰,心之德愛之理,是古今不易之目也。李匡世曰,仁之理大矣。伊川所答聖賢言仁處,類抄觀之者,有意也。上曰,然。最基曰,言仁與心曰,心譬如穀種,此言誠切實矣。種者,言其生生之理,而以四端言之,則仁禮,生成也,義智,收斂也。信在其中,流行於四端,如土之寄屬於四季也。上曰,然。仁與心之言,未及思矣,而生之性,便是仁,陽之發處,乃情也。末云何者異耶云者,此有分別之義存耶?若魯曰,或有異乎發問之義也。上曰,穀之生者性,是何意也?匡世曰,此言理也。上曰,生之理,便是仁,何謂其仁與心也?匡世曰,心,統性情者也,仁在其中矣。上曰,心譬如穀種,生之理,是仁也。上曰,二三歲得之未晩云者,何意也?若魯曰,工夫漸得之義也。上曰,此言其大略矣。上曰,仁與心無異者,在於其下大文矣。若魯曰,性者,本也,發者,情也。上曰,荀卿謂人性本惡耶?匡世曰,孟子始言性善,而張子亦始言氣質之性不善,然人性本善矣。若魯曰,不善者,皆是情也。匡世曰,若魯之言,不精矣。雖聖人,皆有七情,發而中節,故不失其本然之性。若謂之以不善者,謂之情則非也。上曰,以七情,直謂之人心則非矣。以堯、舜之聖,猶謂之人心道心,而終言危微之分,雖聖人,亦豈無人心乎?若魯曰,以一心有天人之分,而中節則善也。上曰,向來兪健基所達文義,儒臣聞之乎?最基曰,臣等亦聞之矣。若魯曰,游氣紛擾,此亦陰陽也。匡世曰,游氣,是陰陽中出來也。最基曰,明及爾出,無往不在,言其戒懼之工夫也。若魯曰,天理不窮之意也。上曰,分明矣。若魯曰,《近思錄》,性理之書,而以臣等之淺見,何能發明而釋義耶?燕閒之暇,披覽玩味,則必有補益矣。匡世曰,不遷怒不貳過,是顔子之工夫,而先儒云,有不善則未嘗不知,此是工夫之尤難者也。非顔子則不能也。上曰,未嘗不知之工夫,尤難焉,承旨所達是矣。最基曰,能於怒時,觀理之是非,朱子以爲忘怒工夫也。伏願如定性書,留意焉。上曰,无妄之義,大矣哉。大內有觀理无妄等堂額,先朝之命名匪偶,而儒臣所達,又如此,不覺感慕深,而當留意也。若魯曰,定性,謂止性,而性豈有不動之理乎?動定靜定,是爲定性,故所謂無將迎無內外者是也。上曰,然。若魯曰,臣極知惶恐,而殿下反求於身心上,則於此等工夫,何如也?上曰,更觀小註,無將迎無內外,是工夫之極處。儒臣之質問,意甚好矣。當各別加勉也。若魯曰,翕受之德,尤好矣。上曰,君子以虛受人,中無私主,無感不通,此則廓然大公之意也。定性及無將迎無內外之義,盡在此中矣。若魯曰,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此亦無將迎之意也,聖人之以喜,物之當喜也,聖人之以怒,物之當怒也。此皆物來順應之理也。匡世曰,忘怒觀理,儒臣俄已仰達,而怒之害於人甚大,於人主,尤爲害焉,伏願加意焉。上曰,所達信好。當各別加勉也。最基曰,無歉於心則加勉云者,乃自修其德,非但君子之修業,在人主,尤當勉戒處也。上曰,儒臣之陳戒,又如此,當各別體念也。若魯曰,《近思錄》,是下學上達之工夫,爲學者入德之門,不必謂切實於君德上,而其工夫次第,則帝王之學,與韋布無間矣。上曰,然。匡世曰,臣昨入常參,大會群下,自上思欲聞嘉言善謨,詔群下陳達所懷,而入侍大小臣僚,無一人敷奏,或豈無有所料量時務者,而終無一言之陳達者,此亦殿下求言不誠之致,亦爲反省於身心上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也。上曰,曾子日三省,古人又有焚香告天者。工夫無間於王者士庶人,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必以艱阻也。若魯曰,聖敎至當矣。人有言闕失,則容受宜矣。上曰,然。講訖。上曰,下番兼春秋,何如人也?匡世曰,任述也。上曰,鄉人耶?任述對曰,臣世居京城矣。上曰,爾之祖先,有顯官乎?述曰,臣世有淸顯之職,而臣之父與祖,無職名,臣之曾祖器三,在光海時,以進士壯元,登第爲玉堂矣。仁廟反正初,枉被臺論罷職,旋因故新豐府院君臣張維陳達,卽命敍,歷拜內外淸顯之職,而臣出身之初,有媢嫉者,沮戲於分館,故奉朝賀臣閔鎭遠,於乙巳三月,以臣之事,有所陳達,得除金泉察訪矣。匡世曰,自上下詢其先世顯官有無,則只當以顯官有無仰對,而乃敢以私家猥雜之說,縷縷煩達,事體極爲未安,下番兼春秋任述,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許鈺{{*|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同副承旨臣李匡世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益河爲副司果。 ○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改差,代以許鈺爲事變假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身病方劇,任{{!|𪼛|⿰王集}}親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副司果尹得徵,前獻納閔珽差下,而閔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除拜已久,特敎催促之下,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無似,忝叨臺地,一味憒憒,絲毫蔑補,草草一閫帥之啓,亦未蒙允,此莫非臣言議巽軟,未槪聖心之致,而中間諫啓橫發,勘以拿問,臣於是不勝瞿然訝惑之至。夫德夏之前後居官,貪虐不法之事,非止一二,而其因喪收斂,以潤歸橐之狀,尤爲萬萬痛惋,南陽之人,莫不傳說而唾罵,則公議所在,不可不論,而歷擧旣往之事,請罷新除之職者,秪恐其移此手段,重貽害於一路軍民也。至於許多罪目中,拈出軍馬一款,以請拿問者,非臣意慮之所及也。況近來査覈之事,例多脫空,故凡有所遭者,皆願其拿問。今德夏,自臣發啓之後,百計圖脫,無所不至,畢竟拿問,雖似加律,適足爲德夏自明之階耳。勿論其罷職與拿問,因此一事,致有兩司之俱發,臣竊哂之。然諫啓旣曰不可循例請罷,則臣之擬律乖當之失著矣。旣赴試所,未卽引避,玆於復命之後,始乃自列,冒嫌行公,尤損臺體,其何可仍據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假注書李聖檍,記注官金啓白、任述,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日氣雖爲稍解,而陵幸時,風氣不好,陵幸後,連接臣僚,勤勞匪細,不勝悶慮。伏未審日間,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比日前,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伏聞醫官所傳之言,則湯劑不得一一進御云,無乃厭進而然耶?上曰,陵幸時,已諭於都提調,而湯劑則姑不進服。素有眼疾之氣,而酬應多事,故近復添苦矣。寅明曰,湯劑前所劑入五貼之數,不得盡爲進御乎?上曰,然。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因醫女,伏聞傳敎,則大王大妃殿素患痰候,近得少愈,湯劑欲爲停止下敎,伏未知比前或有差勝之效乎?湯劑遽停如何?使之更爲議定,何如?上曰,諸節比向來,可謂夬愈,而膈痰素是本來症候,繼進當否,更問於首醫,可也。權聖徵曰,所進湯劑,已至三十貼,日氣漸和,痰候自可稍愈,湯劑過用,恐不合宜,姑停宜矣。金應三曰,若有未寧症候,則何拘貼數,而前者進御三十貼似過,至於膈痰之候,則湯劑雖加進,夬愈恐未可必矣,姑停以觀前頭,更議,似好矣。上曰,然則湯劑姑爲停止,可也。寅明曰,眼部患候,今已少愈乎?上曰,眼候非大段,而由於連日酬應之致。間或差可矣,近以文案輟宵,故又復發作,自昨夕亦得少愈,而或看文字,則不無往來之候耳。寅明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李瑜曰,眼候由於寢睡失時之致,使醫官診候時,仰察眼部,何如?上曰,依爲之。權聖徵入診。聖徵曰,眼部痛處,片片尤甚乎?上曰,左右俱痛矣。金應三,又爲入診。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眼部無痒症乎?上曰,不無痒症,故以蜜灸抵於眼部,則乍愈,而雖一日之間,時或有往來之候耳。聖徵曰,薰火之物,不可輕試矣。上曰,一試之後,不復更試,而以蜜油,每塗於眼部之上則好矣。聖徵曰,因風熱而致此矣。亦可以外面和解矣。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往來度數,不沈不數,比前日尤好矣。眼候則視初頭乍愈,而以外面觀之,異於常時,此是風熱之致,姑未易瘳矣。寅明曰,以凡人言之,春間則例多眼疾矣。頃日陵幸時,驅馳於風埃迷亂之中,還宮後,又以寢睡失節而然矣。或有薰洗之道則好矣。上曰,頃於捕將入侍時,仍爲輟宵gg徹宵g,其後寢睡,亦爲失節,故眼候不平,陵幸時,以手掩目,往來傍人,亦必見之矣。厥後穩寢,稍爲差愈,時方不無往來之氣,而眠睡穩藉,則雖勿藥,自然差可矣。寅明曰,鞫廳文案,雖或緊急,亦何必侵夜經覽乎?上曰,然故,頃有所下敎矣。寅明曰,大抵看閱文字,多用精神,故人皆例得眼疾矣。李瑜曰,臣於頃日陵上,引見府院君時,往往竊瞻,則悲慕之氣,溢於顔表,厥後鞫案文書,深夜經覽,多費精神,而致有眼候矣。卽今肝氣旺盛之時,宜靜思慮閉睫,毋致添劇好矣。寅明曰,宜惜精神,閤眼靜慮則好矣。上曰,予或時時爲此工夫,而近來則間斷矣。應三曰,補中益氣湯,今不當加進,而諸醫官旣已入侍,眼部薰洗之藥,以爲議定乎?上曰,五行湯百沸洗之,而益氣湯,今當停止,觀前頭更爲議定,可也。因氣弱,服牛黃膏二丸則好矣,更服,何如?聖徵曰,牛黃膏,亦不可輕用矣。上曰,戊申年有眼候,豈不服牛黃膏乎?聖徵曰,此與戊申有異,傷於風熱之致,牛黃膏不必進御矣。上曰,豈非外風而內熱乎?聖徵曰,熱有內外,涼冷之劑,不可輕進,薰洗宜矣。上曰,以何物薰洗則好也?寅明曰,聞醫官則以氷熱散薰洗,爲好云矣。上曰,勝於五行湯耶?聖徵曰,勝於五行湯矣。上曰,然則幾貼也?聖徵曰,進用三貼宜矣。上曰,氷熱散三貼劑入。{{*|榻前下敎}}李瑜曰,氣候上昇之時,召致醫官,診候宜矣。上曰,氣昇亦不如前日,而召致醫官,未入侍之前,氣旋降焉,故難於診察矣。寅明曰,有眼候時,文書酬接,亦爲大妨矣。上曰,以手抆之及酬應兩節,俱爲害矣。應三曰,以手抆之則有害矣。以黃蓮水染手巾,拭之好矣。上曰,頃日命入黃蓮者,以此之故也。應三曰,黃蓮二錢,些少矣。寅明曰,文案經覽,有妨矣。使中官告達,垂聽宜矣。上曰,然。頃於湖西文案,用力看過,因致添傷矣。瑜曰,思慮之多端,氣候有上升,尤有妨焉。不急之文書,亦何必盡覽乎?其中聖慮之可用處用之,其他則除却,每就從容靜攝好矣。上曰,然。寅明曰,如推案文書覽過時,何不用眼鏡乎?瑜曰,眼鏡亦皆隨其年歲之多少用之者云矣。上曰,老人之所用眼鏡,年少之人,不可用矣。應三曰,有眼疾,用眼鏡則差愈矣。上曰,年少之人,眼鏡之薄者,見之明矣。聖徵曰,燭火當前,有損於視明,以蔽燭光好矣。上曰,然故,蔽光則好矣。聖徵曰,不看燈火,甚好矣。寅明曰,自今以後,眼鏡進用,何如?上曰,當試之,而掛眼鏡則用之難便矣。瑜曰,眼鏡品數,有好不好,精好之品,首醫可以知之,使之擇入宜矣。上曰,然。寅明曰,中宮殿咽喉之症候,尙不得差愈,殊極悶慮之至。上曰,自當勿藥矣。奏事畢,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未肅拜}}。假注書李聖檍{{*|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氷熱散,其已薰洗,而眼候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有往來之氣,自可愈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都摠府意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鈺,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任守迪,獻納趙漢緯,俱未肅拜,司諫李著呈辭入啓,正言趙尙命、李顯望竝呈辭,今日鞫坐,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入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三度呈辭。傳于李濟曰,加給由。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 ○李濟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李匡世,以吏批意啓曰,司僕寺正李宗白呈狀內,當初冒出,只爲陪扈陵幸,蹲仍在職次,非廉義之所敢出,且今素患痰病,挾感添劇,尤無供職之望,入啓處置云。其情病之難强如此,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只推,更爲牌招。 ○柳儼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矣。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成命之下,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始慶爲承旨,李箕恒爲尙衣院僉正,金始炡爲工曹佐郞,柳時模爲安州牧使,金聖運爲判決事。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式暇,參議趙鎭禧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僉知單李禧遠,以金後衍、李彦緯、禹夏亨、鄭暘賓、朴東樞、成胤爀付副護軍,許鈺付副司正。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甲寅二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洪重疇,參贊官李濟,檢討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宗臣原豐君㷗,武臣行副護軍韓啓周入侍。宋寅明進曰,眼候加減,何如?上曰,差勝矣。寅明曰,藥水熏洗乎?上曰,然矣。寅明曰,昨日亦已稟達,而文書如前出納,晝講又爲連開,是甚悶慮。自藥院切欲請停,而有所不敢,或恐氣升之症發,而有妨於眼候矣。上曰,眼疾豈爲關係乎?今日不講,則溫繹間不適,故如是設講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止天道至敎一遍。兪最基讀,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他日祭子路與一遍。上讀新受音訖,謂參贊官曰,吏曹參議,使之牌招矣。如入來,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告曰,吏曹參議,姑未詣闕,故小臣先爲入來矣。金若魯曰,興禮樂之方,德敎爲先,德敎和,然後始可以興禮樂矣。最基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觀其儀文,以樂而言之,無不諧矣。寅明曰,天地順百姓和,然後禮樂可以和矣。不然則雖謂之和,不爲和矣。最基曰,聖人中和位育之功,所當先勉者,而因此文義,敢有仰達之事。聞卽今太廟祭享時,樂章多有不備者然,若令申飭則,似好矣。寅明曰,世宗朝,東方生聖人,故其時有黑黍之祥,天理自然如此矣。上曰,此祥瑞,比如龜龍之生矣。上番所達十二律之音,渠則自謂能循舊矩,不失曲調,雖加申飭,誰能知之?迎神曲,當依樂章盡奏,而今若纔至第二曲而止,不爲終曲矣。最基曰,親祭之時則差優矣。上曰,敎坊雅樂,有知音律者,可以釐正,而誰有知者也?寅明曰,卽今聖心,極盡涵養之工,發於事爲,無不循理,則上下皆悅,其中自有禮樂,以極功言之,則是禮樂也。最基曰,是所謂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也。若魯曰,自古喪國亡家,禮樂先亂,今日所望,非在於儀文度數也。最基曰,盎者,是酒名,非器之謂也。有五齊之名焉。若魯曰,卿大夫此章,全指敬也。寅明曰,於彼乎於此乎云者,可見孝子之至誠求之,靡不用其極,此善形容也。上曰,然矣。最基曰,納牲血毛羹定三,詔於左右四方者,求神非一處也。是感格神明之意矣。若魯曰,羹定者,似非二義,陳氏註,以爲誤矣。最基曰,三牲魚腊,皆四時和氣之所生成也。束帛加璧者,君子之德,比於玉,故以璧加於未帛gg束帛g之上也。丹漆絲纊者,謂九州之貢,遠方之物,無不至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者,客醉而出則奏肆夏而送之,此重禮也。上曰,此儀文禮節,而其王事歟云者,旨意大矣。若魯曰,祭享宴享,皆謂大饗,未知孰是矣。上曰,嚴其等分矣,通觀之無妨也。最基曰,腊,乾肉,而註云獸者,恐非矣。最基曰,郊祀主敬,宗廟之祭主仁,喪禮主忠,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此通論郊社之祭,而下言賓客之禮矣。寅明曰,忠字,有盡心之義,此云喪禮,忠之至也者,可謂至矣。上曰,然矣。最基曰,甘受和白受采,甘與白,是味色之質,故能如是。忠信之人質實,故亦能學禮,取人之道,當以質朴者爲先矣。寅明曰,看此章,然後可知有本末,無其本則不能有其末矣。若魯曰,天下萬事,皆有本則同矣。最基曰,五帝則指五方神而言矣。若魯曰,此章謂祭之至晏也。上曰,祭於晝乎?若魯曰,然矣。如是故人皆倦怠,子路,略煩文而矯其弊,夫子如是稱善矣。最基曰,子路好勇,時人不許以知禮,故夫子有此言矣。以卽今行祭時事言之,若陪參於親祭,則自然肅敬,而不然則不無倦怠之心矣。上曰,宗廟祭享,日高而罷,諸執事,何能一其肅敬乎?年老之人,自然生怠倦之色矣。寅明曰,筋力似不可强,下敎至當矣。七獻神者,身與神爲一,一氣流通矣。上曰,質文等語,自有微意,以其字義觀之,好也。若魯曰,神字,訓誥無依倣矣。禮運、禮器,今已畢講,論其大本,則不出於德之一字。,誠敬雖似爲本,有德然後,可以行之矣。寅明曰,忠信,根本也。德則集衆長而爲之矣。上曰,知經筵之言,是矣。若魯曰,勿以儀文爲意,留心於根本則好矣。寅明曰,儒臣所達德字,是明明德之德字,卽心也。上曰,好矣。特進官,初爲入侍乎?若魯曰,然矣,卽洪重疇也。寅明曰,此卷已畢,當竢溫繹間,更講他卷,而其間更加優游之工如何?近來知事不備,金在魯、尹游,皆以本職不出,趙尙絅以知義禁,連赴鞫坐,只有小臣與金取魯,當推移入侍,而疾病之來,難以料度,事甚可悶。李眞望若得入參則好矣,但方在鄕,何以爲之乎?上曰,吏、兵判,豈久撕捱?趙尙絅不可長赴鞫坐,而同經筵,頃者入洛,而茫不聞知,此經筵之任則不可爲嫌矣。若魯曰,本館上番,近甚不備,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趙明澤、金尙翼,俱在外,副校理李喆輔奉命在外,鄭亨復禁推,經筵事體甚重,而姑陞入直,已屢日,事極未安。旣無闕矣,則難以變通,誠可悶矣。上曰,在外人員,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臣惶恐敢達矣。吳瑗之罷職,臣不敢有言,而前年吳光運之疏出,而臣得見於鞫坐之時,諸人莫不以吳光運爲非,豈但吳瑗,獨以爲非也?聖意則以爲,出於黨論,有此過疑,而吳瑗之言,不以黨論而出也。臣雖無狀,豈敢面謾乎?出入經席,久欲陳達,而或恐聖意,以爲爲渠分疏,趑趄不敢發口,今日則亦不敢欺隱於君父之前矣。寅明曰,臣與吳瑗爲至親,而不相見矣。近來出入闕內,時或相逢,以其文學才華,開心論懷,則殊無偏黨之心,而適見吳光運疏而如是矣。吳光運,有文學且耿介,此不可棄之人也。臣與吳光運相親,亦以此意言及,而其疏意,其中有惡於彼惡於此之慮,囫圇說去矣。群下之是非相爭,不是異事,若以君子小人指目,則未知其可矣。上曰,朴文秀辭氣太過,而吳瑗之言,小人之外,又有所言。向來十九日下敎不知之致,予不是吳瑗,而亦不介滯矣。吳光運被小人之目,豈不爲對乎?雖木偶人,亦當如是。若互相對擧則可也,而至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三人,此一類云者,有其心,故未免如此。此不能堅守,使新舊之心,出入擾攘,予是以謂吏判曰,以吳瑗此事甚悶爲言。其物我之心,終未除去,故有此一類之言矣。寅明曰,此一類之言,有若侵侮。其才華處地,異於人,故不擇言語,口業如是矣。上曰,吳瑗學文頗優,而假此學文,使其氣質,可悶。若魯曰,今承下敎,一倍惶懍。朴文秀則其時臣請推考矣。上曰,此兩人,皆文勝而然矣。若魯曰,洪景輔疏中,若不詬辱,則吳瑗豈有此言乎?上曰,李聖龍,亦替代之矣。若魯曰,洪景輔疏語,見甚慨然。吳瑗此一類之言,無心而發,自是文人,故欲侈其文字而取其生新矣。吳瑗則被此罪罰,臣則無事,罪同罰異,心自慙愧,常欲一番陳達於筵席矣。上敎以爲侵辱洪景輔,亦過甚,故如是矣,臣不勝惶悚矣。上曰,吳瑗登第時,始見面目,而有所下詢,則其所對之言,似有此等事矣。似不宜纏膠舊習以負予,而此一類三字,指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而書之,吳光運輩,豈不侮渠乎?吳瑗甚輕淺,欲以文筆,凌轢於人,他人亦不如此乎?寅明曰,此由於年少之致也。上曰,勅勵吳瑗之道,宜異於他人矣。渠以爲他人百倍,渠亦百倍,然後方可爲兩班,而都尉子弟,豈不爲兩班乎?勅躬之道,當自別於他人矣。若魯曰,殿下以小臣爲何如,而一番見欺於小臣,無所害於聖德矣。上曰,君臣之間,有若父子。吳瑗將欲晉用,故如是者,意有所在。萬石君長不可對案不食,欲使吳瑗知之矣。若魯曰,吳瑗以爲若知如此,豈下此文字云矣。寅明曰,吳瑗年方少矣。上曰,年豈少乎?最基曰,吳瑗若聞此下敎,必當感泣。何必凌駕而下此文字乎?見洪景輔,亦用此文字矣。上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吳瑗先用之,故洪景輔效而用之矣。若魯曰,臺官,自是執法之官,故旣在行公時,雖私出入,不敢着便服,自是古例,而日昨陵幸時,兩司官員之往參試所者,或有以便服祗送祗迎者,臣未知爲某某,而事體極爲非矣。上曰,凡於弔喪,臺臣則豈不着朝服云乎?最基曰,聞十數年前,則臺官,凡弔人之喪,亦必着玉色冠帶云,而近日則此事廢而不行,而動駕祗迎時,臺官行公之人,尙以戎服祗迎,豈有便服祗迎之道哉?揆以事體,極爲非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試所進去臺官,令政院問于兩司,遞差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寅明曰,判府事李台佐,以小札,送小臣以爲,權以鎭,身病方劇,死生可慮,若拿來而死於道路,則殊非敬重臣之道也。雖削其職,不可如前拿問,以致死於道路。左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矣。寅明曰,嚴處則可矣。吏曹參議徐宗玉入侍。李濟曰,徐宗玉入侍矣。上曰,近前。宗玉進伏良久。上曰,生我者父母,欲報劬勞之恩,乃是秉彝之心也。甲辰後,李奉朝賀,以私親追贈事爲言,而心有所不安,故其時有下敎者矣。予見人不廣,且不識前事之如何,頃日德興大院君廟展謁時,問金漢祐贈職事,欲見其神道碑文而不得矣。近見海崇尉父集中有之,而大院君書以庶子,可謂眞實,近來人則必不能如是書出矣。予以先王側室子,叨此不敢當之位,而予之外家寒微,人孰不知?外屬有服役於司僕者,終未得堂上階,以黑貫子而歿,予之待外屬,甚埋沒矣。豈不曰母以子貴乎?予嗣位後,私親考,宜有追榮之擧,而予本迷緩,且體私親平日謙恭之本意,至今未行。今番親政時,欲爲下敎,而飭勵之初,先以私事下敎,爲未安,故未果矣。大院君及昌嬪致祭文事,亦不出於朝報者,不欲以私事張大故也。今此贈職,雖有先朝已行之例,而予何敢輕重乎?銓曹知悉擧行,可也。寅明曰,此乃應行之典矣。若魯曰,此兩朝已行之典,而甲辰年下敎,甚盛矣。上曰,昌嬪父則贈右議政,仁嬪父則贈領議政,何故也?豈以門地高下而然乎?寅明曰,昌嬪父則王子外家,故贈右議政,仁嬪父則大王外家,故贈領議政,似有差別而然矣。宗玉曰,若是當行之典,則門地高下,恐不必論也。上曰,然矣。仍嗚咽曰,俄者非不知吏議之入來,而方寸不佳,未卽下敎。今番陵幸時,與國舅相對,悲不能成聲,非不知其過,而予意以謂奉侍兩東朝,依昻以過,今遽如此,故自然未免過矣。最基曰,今承下敎,其所審愼,豈非盛德乎?上曰,贈職,似當有兼職矣。宗玉曰,雖是當行之典,而久而未行,其於聖德,實有光矣。差遲何妨乎?自上以謙抑之心,有此知悉擧行之敎,而該曹則必有成命而後,可以奉行矣。上曰,少退。復命入侍,上曰,吏曹參議進前。上曰,追贈敎旨,亦書行職乎?宗玉曰,初書行職,後書贈職矣。上命承旨,書出傳敎曰,外親,遵兩朝故典贈職事,分付,吏曹,仍下小紙,以御筆書其姓名。若魯曰,外親字,恐如何矣。上曰,何以稱之?若魯曰,若曰私親父母則恐好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內外俱贈乎?若魯曰,從夫爵,乃是法典,故俱贈矣。上命改書以私親考妣。若魯曰,妣位,亦當有爵號矣。上曰,予之戶籍,在彰義宮,當更考,而書下政廳。仍命還入御筆。宗玉曰,然則今日政擧行乎?上曰,然矣。今此傳敎,不出朝報,廳注書,只謄日記,可也。宗玉曰,傳敎中,有遵兩朝故典之命矣。俄者少退時,臣與宋寅明相議,似當以仁嬪父母贈職例,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宗玉曰,凡敎旨,例自政曹書給,而紙品薄劣,故人家贈職敎旨,則本家,以好紙善書,安寶而去,此則何以爲之?上曰,然乎?寅明曰,搢紳間則必得咨文紙,求書於儕友中善書者,而用之矣。上曰,本家疲弊,不能辦此,咨文紙上之,使寫字官書之,可也。宗玉曰,送于何處乎?上曰,此事未有前例矣。有何可據之事乎?宗玉曰,無他可據之事。翁主封爵則吏曹郞廳,進呈敎旨於咨備門矣。上曰,然矣。宗玉曰,此乃不然,殿下則雖是爲私親追榮之事,而以公朝體例言之,與此絶異矣。上曰,郞官如不可爲,則書吏未安。其孫方有隨行於軍門者,使之推去,可也。宗玉曰,然則招致其人於政廳,而傳授則好矣。上曰,依爲之。 ○視事溫繹間頉稟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乾方坤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豆毛浦萬戶朴昌基。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承政院右承旨金始慶,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軍布捧上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尹陽來,因臺疏引嫌,不爲仕進,莫重鞫坐,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于李濟曰,允。 ○李濟啓曰,陵幸時,以便服祗迎臺官,問于兩司遞差事,命下矣。問于兩司,則武所進去臺官,皆以戎服祗迎云。遞差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固城人尹迎來直赴後,未及唱名而身故,昨年式年殿試時,依前例書名榜末事,稟達擧行矣。因臺啓拔去榜中事,依啓。故原榜目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中間遺失,無以憑後,試所修報草榜,更爲正書,啓下事,筵中定奪矣。令入門官,以其時草榜,更爲正書榜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六日,林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仁權,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伏見禁府囚人權供辭,則其所爲言,全沒事實,張皇粧撰,或曰古阜田畓,自勳府出給,故果爲斥賣,或曰,斥賣者,復爲混奪,或曰,京兆覆啓之事,勳府請其勿施,事未妥當,有若本府非理橫籍者然,言之無理,胡至此極?當初逆賊人燁,平山田畓四十餘結,自戶曹籍沒,已爲分給諸勳臣,而田畓實數,不過五結零,其餘則盡是山岡、丘陵,而通稱田畓實結,謂之許多田畓,盡入一人燁籍産云者,極爲誣罔。所謂家垈所付之田,則本府因其里任時,作人及逆奴莫孫所告,以人燁家垈,摘奸査實,依法籍沒,卽爲移送糧餉廳。至於江亭則初不擧論,而到今憑藉江亭,敢稱逆垈之籍入,亦極無狀。古阜白山面田畓,則初依逆奴莫孫所告籍入,其後權呈狀中,以爲此卽本家衿得量付,且非人燁奴名云,故本府信之,果爲出給矣。及至捕廳捉致權奴子漏籍田民査問時,人燁牽馬奴禮男,始爲現發,籍屬於功臣賜牌,所謂禮男,非別人,而乃白山面田畓量付人燁奴也。本府覺其見欺之狀,發關本官,如前籍沒,則斥賣者復爲混奪云者,其果成說乎?權之前後欺瞞之狀,彰露無餘,而前日京兆覆啓時,只憑權奴守萬之誣供,不問本府,徑先誤決,故本府據理啓稟,依法還籍,則權之所謂事未妥當云者,誠爲無嚴之甚。大抵古則籍法甚嚴,旣已籍沒之後,逆族輩,畏法縮伏,不敢生意圖出矣。戊申以後,逆族輩,全不畏戢,籍入逆物,輒皆紛紜稱冤,必欲圖出,此莫非紀綱解弛,籍法不嚴之致,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今以權事言之,本府之初不請罪,已極疎緩,而今此本道狀聞之下,如是巧飾,終始發明,尤極痛惋,令攸司依法定罪,俾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次對當問之,推鞫姑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出身韓師浹,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韓師浹今方待命於本部,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禁軍戎器點考日次,而判書臣尹游,以身病不得擧行,追後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昨日辭疏之末,以兩宰臣陞資還收事,略陳所懷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開可,乃以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爲敎,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西門鎖錀,雖曰重任,較諸正卿,差級顯殊,而劾遞未幾,遽爾擢授,有若褒功賞勞者然,此不但事體之顚倒,臣之所惜者,輕視臺閣,不有其言也。豈不有近於角勝者耶?至於知樞之特除,尊年感舊之聖意,非不仰認。而但念篤老康健之臣,同榜生存之人,非特一宰臣而已,則曠絶之恩數,旣不可每人而施之,亦何可獨及於一人乎?朝家典章,不宜若是斑駁、偏枯之譏,烏可免乎?愚滯之見,或恐聖朝爵賞之輕褻,粗效有懷無隱之忱矣。辭未達意,不槪宸衷,反承此未安之敎,前後處分,每歸於重宰臣而輕臺言,臣竊慨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上疏。伏以臣疎謬不才,頃叨郡寄,適値南邊飢荒,上軫宸慮,夙夜憂勞,僅了賑事,病難堪劇,六朔而還,不稱之誅,固已幸逭矣。乃者誤恩橫被,又忝見職,含恩畏義,有不敢控辭。且幸積違之餘,獲近天陛,雖黽勉就列,晨夕奔趨,而屢試罔功之狀,固不暇言,卽臣癃衰之形,決無耐久支吾之勢。蓋臣冒玷近密,九年于玆,而前之承膺者,非敢謂粗有才能,或近是任,只以筋力奔走,不後於人,故包羞冒受,以備驅策。今則蒲質易衰,宿病彌劇,加以私門禍酷,數年之內,荐遭朞功七喪,悲傷隕慘,涕淚無晞時,雖僅存人形,扶癃曳尫,而神精內喪,記性全耗,凡係朝章故事,前日之粗諳者,都歸茫昧,出納之際,遺失者多。拱手尸居,蒙成于僚席,以此供職,雖閑司漫務,猶懼不堪,況玆近密煩劇,又當飭勵之辰,其何以頃刻承當乎?今若徒取充位,仍因蹲冒,則臣之獲罪,姑捨勿論,而僨誤國事,豈其細乎?且臣於昨日常參時,諫臣請推承宣之啓,尤有所恧縮不安者,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非細,勢難入侍,再昨早朝,陳疏到院,而史官病疏,例不得捧入,故臣與同僚相議,使之勿爲呼望,直爲退却矣。然而旣是實病,則不可强令入侍,故不得已促令上番翰林鄭履儉替入,而履儉,爲存館規,陳疏徑出,繼又請牌預備李鼎輔,而鼎輔,亦如履儉之爲,陳疏違牌矣。臣以爲諸內翰,徑歸違牌,則兼春秋,不可不備待,故藝苑例兼春秋及兵曹兼春秋單子,一邊入啓,一邊請來,該員如是之際,晝講時刻已迫,而又有鞫廳諸臣來詣晝講停之之命,是時委折,不過如斯。臣則自謂預爲之所,而自外面觀之,則斥之以窘急,亦無足怪,顧何必費辭自辯乎?臣因一微事,自速臺評,至有重推之命,則雖微疾病,筋力之難强,卽此一款,不容復冒於職次也決矣。玆敢退伏私次,略陳危懇,伏乞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以情病乞免,則不宜贅陳他說,而竊有憂慨之忱,不敢隱默,略此附陳,惟聖明之財擇焉。夫善爲國者,必先審乎天下之勢而定所尙,所尙定然後,治之道立,而得時措之宜矣。蓋天下之勢,有强有弱,勢强矣,强甚而不已則折,勢弱矣,弱甚而不已則屈。善爲國者,權之以使不至於折與屈者,威與惠也。乘强之威以行惠,則惠尊而人心感悅,乘弱之惠以養威,則威振而人心震懼。苟或反是,則威竭而惠褻,動行誅戮而人不懼,日拜卿相而人不德,昔周之封建,雖出於天下之公,而其勢則固弱矣。及至後世失德,而以弱政濟弱勢,故周之天下,卒斃於弱,秦之兼幷,雖出於一己之私,而其勢則固强矣。及其子孫,專任刑法,以强政濟强勢,故秦之天下,卒斃於强,爲周、秦之子孫者,皆不審天下之勢也。蜀漢臣諸葛亮,與法正論治道,其略曰,刑政不肅,君臣之道,漸以凌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賊,順之以恩,恩竭則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巽濟,上下有節,爲治之要也。使諸葛亮,爲愚人也則已,謂之識時務明於治國,則此豈不爲後世之柯則乎?至若我朝,立國仁厚,其流之弊,宜病於弱,逮我殿下,又當極圮之運,非不欲振衰起頹,而仁慈之德有餘,剛果之政不足,習於惠而賞或加於無功,屈於威而罰或遺於有罪,惟其賞與刑之不得其當,是以,弱之實,著於外焉。庶官曠惰,職廢不擧,而敗官之罰,不申嚴也。臺章閱歲,空傳故紙,而懲討之典,不能行也。鞫獄頻起,人心狃安,而嚴重之體,不加飭也。以至君臣之際,顔情稔熟,上下之間,假借備至,筵席之對,殊欠肅穆之儀,陳奏之言,或多戲褻之習,廈氊訏謨,非不張皇,而無結梢成務之事,民憂國計,非不勤懇,而有輕脫數改之病,廟堂權移而不能制營閫,宰樞體輕而或替任差員,宣布奉行,徒爲觀聽之美,而求其食效,則蔑蔑乎無大稱焉。若此類者,不可摟數,而要皆弱之實也。以弱政濟弱勢者,彷彿乎衰周之象,而莫之變改,臣竊悶焉。伏願聖明,戒周末衰弱之政,追諸葛爲治之要,旣自感奮矣。無以衰微而自沮,旣欲振刷矣。必以剛果爲主,政之當爲而必擧,刑之當施而必加,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而勿爲浮儀所撓,號令施措,惟統紀之所在而勿爲私意所壞,使一國之人,視之如風雨雷霆,遽然而至,截然而下,不知其所從發,而不可逃遁,則庶乎國體尊嚴而紀綱整肅矣。嗚呼,國勢之扤捏,生民之困悴,朝綱之委靡,莫今日若也。加以災異疊現,憂虞多端,邊禁不嚴而釁隙將開矣。民心陷誤而葛巢易生矣。然而讜言無聞,善政不擧,泯泯泄泄,日趨於危亡之域,如臣等雖隨行而逐隊,不過出歎於朝,入吁於室,顧何裨於扶顚而持危哉?臣愚謂今日官方,孰非可擇,而至若兩南物衆之邑,海防閫帥之任,尤宜另簡也。況西塞重地,曠務可虞,成命已久,完薦尙遲,南閫差遣,不容淹滯,而開政命下,亦未擧行,竝宜另飭,俾無虛徐之歎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猛省,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金尙重上疏,伏以臣之偏母,年近七耋,宿病沈淹,長在床席,臣以孑然一身,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試事迫急,推移無路,不得不黽勉赴坐矣。臣母所患關格之症,又復觸感越添,臣於再昨歸診,則症情少似差歇,試官之頻數變通,纔有申飭,而竣事之期隔宵,故昨朝,果抑情往參,而一念憂灼,靡所自定,得聞晩後諸症,比曉倍劇,頻頻暈倒,不能鎭定云。臣自聞此報,方寸益覺焦煎,急於歸省,未暇詣闕復命,徑從禁扃之外,拜疏直歸,分義道理,壞損無餘矣。目今症情,一倍危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以便救護,仍治臣任情徑歸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左議政徐命均上疏,伏以臣今日情地,挨到萬分迫急,衷腸內熬,疾病外侵,冒死申籲,蘄被瀆擾之誅,溫批反降,史官傳宣,繼以太醫臨視,珍劑特頒,罪旣貰矣,榮愈極矣。臣誠惶惕感泣,不知攸處,臣固一介昏庸,無足比數,而君上之眷遇至此,以分義言之,似不當更事控免,顧其中有萬萬不敢安,決無因仍冒沒之理,耿耿血懇,唯蒙其一遞而後,可以爲人矣。聖上尙今羈縻,不卽賜許者,特以臺言過重,臣罪未著,旣斥其言,則不必勉副,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在前相臣之遭橫逆,自上辨其誣而解其職,蓋出於進退以禮之義,不係於人言之虛實,卽朝體道理然也。今臣所遭,其辱朝廷而羞台司,曾所未有,而謬恩彌堅,一向强迫,其所以眷待之者,適增臣放肆無恥之罪矣。豈其日月之明,有所遺照,而每以情志不相孚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悶蹙抑塞之至,前後批旨,備盡開示,臣非木石,豈不感激銘鏤心肝,而獨臣之苦心,未蒙矜諒,只痛臣平日誠信,未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也。憲臣方以忘廉冒出斥臣,而今又冒出,是眞忘廉,正所以實憲臣之言,臣雖滅死萬萬,決不忍爲此,到此地頭,寧以違迕被誅,則不過爲不識分義之罪人,若怵畏嚴命,唐突冒進,則將未免貪戀之鄙夫,蒙此點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哉?今臣得命則生,不得命則死,儻賜一兪之恩,則臣當朝聞命而夕趨矣。藥院連有起居之禮,鞫廳逐日開坐,而以臣踪地,未解職名之前,進身無路,惶霣焦灼,唯俟威罰,伏乞聖明,曲加諒察,亟許遞免,仍治臣辜恩忘分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齋殿,罄悉心曲,卿旣諾矣。而又若是過讓,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予志固定,卿之過辭,其徒困我,卿其須體前席之敎,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兪拓基上疏,伏以臣於日者,伏承本月初四日敎旨,以臣爲黃海道觀察使者,續又伏見備局公移,恭遵聖旨,促臣上來者,臣聞命震駭,五情失守,彌日而猶不能已也。伏念臣之至庸極陋,無所比數之狀,卽已上下之所共知,今不敢猥更陳列,有若效世人崇讓者,而獨其褊愚膠固,迷不知變,徒以跡畸而病痼,罔念分嚴而義重,輾轉反覆,自速重誅,誠使有司者,操三尺而論臣之罪,則鰐海囚山,猶不足以擬議,特蒙天地父母,曲軫而寬貸之,乃使之掌管符印,餔啜俸廩,雖臣自爲之謀,亦將何以過此,臣母子相守,歌詠聖澤,以罪爲寵,感惶鏤骨,又不自意,曾未數歲,旋辱遷除,若可以復備任使者。噫,從古人臣,安所得此,在臣道理,惟當含恩畏罪,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然臣之私功慙恨者,早令臣務積誠意,畢暴衷悃,一聽之於明命,則自不用多少撕捱,而庶可蒙照於淵鑑之下矣。苟非然者,趨走爲恭,有命輒承,亦或幾於少塞臣分,而唯臣則因循蘊結,乖牾衡決,蓋將無往而非臣之罪者,向日匪怒之敎,固不勝其懍惕隕越,措躬無地,而若其最後嚴旨,又非人臣所敢聞,爲人臣者,負此名何所歸乎?臣每一追念,自不覺身靑體粟,忽欲無生,殆忘其因何息偃於地上也。噫,臣立身事國,今已二十一年矣。受恩三朝,與天無極,畢義願忠,寸腔如丹,而精忱淺薄,材識鹵劣,上不能有懷必陳,進退以義,下不能陳力就列,筋力自效,卒陷難容之罪,遂就罔赦之科,苟究厥由,孽皆自作,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少贖其一二哉?便地近補,有識者,亦足以議國家刑政之舛謬,則又況進乎此而授之以方面之重,委之以承宣之責,誠不可以使四方聞之者也。賞罰當然後,人心服,今雖就朝家所以處微臣者見之,持公論者,果可謂之擧錯枉直之得其宜歟?臣實爲是之懼焉,左右思度,終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至如才分之已試蔑效,疾病之一倍難强,亦不可一一瀆溷,儻以日月之明,俯賜照察,則必不待臣辭之畢,而卽有以矜諒矣。臣釐簿未訖,病勢又添,日昨始得歸伏私次,敢控危迫之懇,言出肝膈,非敢毫分虛謾,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新授職名,仍令勘斷臣負犯,以昭政理,以勵臣工,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若是過辭,分義決不若此,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奉敎李鼎輔上疏,伏以日昨經筵,因左右史之不備,未免停輟,臺言以是峻發,論臣以譴罷,臣惶隕悶蹙,縮伏訟愆,不意彈墨未乾,恩敍特下,宿趼復叨,召牌踵臨,臣聞命惝怳,罔知攸措,固當含恩畏義,竭蹶趨承,而臺論旣發,廉隅且重,決不可怙寵貪榮,唐突冒出,而況其爲言,有若臣昧法講事體之重,憚一時替當之勞,强稱館規,故不入來,致令成命,緣臣而中輟者然,遣辭深緊,有違實狀,臣不得不冒死陳暴,惟聖明,俯賜照察焉。夫翰苑古規,操切下番,使不敢擅離直所一步地,雖有難强之實病,居右位者,不得替行其任,蓋慮記事之或有闕遺,而且抑其新進怠慢之意也。是以,古有下番翰林,患痘於闕中者,而不得出直,式暇服制,竝不得許施,而所謂預備之爲職,當上下番入侍之時,或有臺諫及喉院、政廳承傳接待等事,則詣闕代行,而至於入侍一節,本無替當之例,此實國朝三百年流來古規,非臣之所創爲,而擧世之所共知也。祖宗朝上下官體例,無不掃地,而藝苑古風,猶獨全然不墜者,寔賴前後史官之遵守勿撓,而若比諸古,則亦太半壞損矣,其爲規也。如是截嚴,故若或有不得已私相酬資之事,則譏之以疲軟見輕,責之以墜落古風,此罔非重事體之意,而壞了不得者也。伊日開講命下之後,以下番之有病未參,上番翰林鄭履儉,投章徑出,故至有喉院稟啓牌召預備之擧,惟彼上番,猶不可當之。臣雖疲劣,旣忝右位之列,越二次而俯首替行,則其於體例,可乎否乎?雖使臺臣,易地而處,斷無肯當之理,此臣所以隨牌詣闕,陳疏自列,而見阻於喉司,萬不獲已,終至於違命,而其時事狀,如斯而已。聖上親臨法筵,刻漏已過,而因史官之不備,寢開講之成命,臣雖愚昧,豈不知事體分義之萬萬惶悚,而且旣以預備之役,趁日赴闕,則抑獨何心?厭避霎時之登對,諉以館規,終不進參,故犯慢命之誅哉。區區所守,惟恐館中舊規,至臣身而墜壞,以啓下位輩慢蹇占便之風也。臺臣未諳館規,一時警責之言,臣不必呶呶,而何其言之不相諒至此哉?臣猥以無似,冒居右地,不能檢下,任其徑出,使莫重法筵,以致中輟,已極愧悚,而況臺參至峻,私義未伸,其何可忘廉冒恥,抗顔出脚,厚招其無限譏笑乎?且臣素抱痰癖之症,形骸羸脆,居常懍綴,少失攝則輒發作,屢月驅策之餘,重觸風寒,自五六日前,宿病挾感重發,目下症情,十分苦劇,落席涔涔,宛轉叫痛,時月之內,決無復起爲人之望,尙何論束帶奔趨於近密之列乎?嚴召之下,不敢坐違,玆敢忍死扶病,進詣於禁扃之外,露章陳籲,徑歸私次,臣罪至此,尤合萬戮,伏乞聖慈,俯燭情病,亟削臣職,以謝臺議,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上疏,伏以臣於昨日鞫廳啓辭批答中,南泰績置之之敎,竊有所慨然者,泰績謀逆情節,畢露於戊申諸賊之招,而河之招,歷援觀孝、有翼、麟佐、泰徵等諸賊,而泰績之名,亦在其中,麟佐之招,亦爲緊擧泰績之名,涵敬之招,亦以通津府使南泰績,以三百年將相應以待,又曰,通津通使gg通津府使g南泰績,以吾輩之不早起爲悶,培賊之招,亦擧通津府使南泰績,則其同參謀逆之狀,如是狼藉,而嚴訊之下,頑忍抵賴,終至徑先酌處,臺啓之發,已過七年,而聖上一向靳允,尙未夬正王法,輿情之憤鬱,固已久矣。今番捕廳罪人招辭中,亦曰,南格、朴弼長、南泰績,結爲兄弟,又曰,顯賊之赴任也。三日留宿於弼長家,其綢繆同謀之跡,昭不可掩,而昨日渠之納供中,與朴弼長、南格,如兄若弟之說,便是承款,則嚴刑究問,在法當然,而置之之命,遽下意外,臣未知聖意,欲待他罪人供辭而後,將爲嚴鞫耶。且南格之令本道査覈,已是大違獄體,而弼長則獨無究問之命,臣於是,尤有所訝惑者,干連一事之罪人,一則付之外獄,一則置而不問,分而二之,旣有乖於互相盤詰之道,必無罪囚輸情之理,其在嚴鞫體之道,果何如哉?臣謂泰績,亟加嚴訊,期於得情,格、弼長兩罪人,亦令鞫廳拿來,與捕廳罪人,一處究問,斷不可已,臣旣有所懷,敢此略陳,惟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令本道査問南格,不問弼長,意有所在,處分審量,泰績置之之命,意亦有在矣。 ○修撰南泰良上疏,伏以隷職金華,叨倍法筵,非徒人臣之極選,實是儒者之至榮,今臣遭逢聖世,濫忝瀛錄,檢討、侍讀,除旨重疊,雖其蒙學蔑識,萬萬不稱是選,而感激思報,臣子之職分,貪戀榮寵,小人之常情,夫豈不欲及明時效尺寸,以少答恩顧之萬一,而徒以深嚴之地,玷辱是懼,公議之下,慙靦自倍,區區自劃之志,着在心本,難猝變化,前後違逋,有丘山之罪,而聖度天大,不賜誅絶,今玆新命,又降於積違嚴召之餘,罪不一勘,恩成五入,伏地涕泣,不知死所,人臣之義,身非己有,聖眷如此,豈敢復言情勢,而第臣難進之端,實亦有在,若不披露於君父,更將赴愬於何地?臣本庸虛懦拙,百事不能及人,雖以應擧餘業,略欲涉獵文字,而習性牽拗,動成迂僻,其所辛苦而未得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適實用。至於所以立朝應事,處己治人之大方,則茫昧昏塞,都不通曉,以此廢然,自分爲無用之一棄物。且臣少失怙恃,積傷喪禍,尫羸病弱,常有朝夕難保之憂,少勞心力,輒致歐血,平居閉門,不敢與外事相聞,積其呻吟之苦,遂成疎懶之習,蓋其一生伎倆,捨疾痛則怠而婾耳。以此病廢之狀,雖閑官散職,猶無筋力奔走之勢,況今投之於經幄禁近之地,責之以論思勸講之任,以言其學識則有終身孤陋之歎,以言其疾病則有目前顚仆之慮,進退狼狽,無自而可,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冒出之計者也。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臣之此言,實不敢有毫髮假飾,且臣於前月,忝叨憲職,顯被不言之嚴誅,情地惶蹙,不敢復入臺端,乃於社壇動駕之日,荐犯違逋之罪,特敎譴罷,辭旨嚴截,追思至今,愧悚未已,其何可徒恃甄敍之聖恩,晏然復處於言語侍從之列乎?昨違嚴召,罰止問備,今又庚牌狎臨,情窮勢極,不省所措,玆敢進身闕外,悉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洞察臣無用之實,亟命斥退臣身,以安愚分,不勝千萬至禱,仍竊惟念,殿下聰明仁孝,有不世出之資,而講學不倦,尤是帝王之盛節,見方日御經筵,論說義理,其講習體行之際,必有獨得於聖心者,固非群臣之所能窺測,然臣幸於斯時,蒙被殊私,叨備講官,雖非才冒寵,不敢以見識自居,而苟其思慮所及,萬有一可以有補於聖學,則豈敢終默默以負平生之志哉?臣聞孔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此乃公私利慾之分,學者之所當精察處,而在人君則爲尤甚焉。蓋講學明理,求仁克己,推以至於齊家治國,而充吾所學,眞能使天地位而萬物育者,爲己之學也。高開法筵,延接儒臣,以爲太平之彌文,治朝之盛觀,而苟資經傳,徒爲作聰明自聖賢之具者,爲人之學也。二者之間,其端,起於一心之公私,而其效,見於天下之治亂,非若儒生學子輩所學淺深,關係一身事而已。殿下自卽位以來,講學求道,不爲不久,而氣質有未盡變化者,治功有未盡熙洽者,此非講說之不勤,知解之不廣,殆亦由於爲己之意,有所未至焉耳。臣伏讀前後備忘下者,皆引經傳義,憂民慨世,欲治之意,爛然甚盛,而其實義理太多,頭緖太繁,明傷於察細,威褻於多言,無論政治之得失,而卽夫文字之間,亦可見聖學之不甚得力矣。是以飭勵施爲之迹,不勝其多,而眞積久大之基,常若欠闕,甚至於硬說道理,疑阻臣隣,朝廷之事,一切委靡渙散,名實不相應副,以此而推之,知殿下或未免有爲人之意,故惟以言語文字,爲究竟事業,而求其所以虛心遜志,進實工除實病者,則乃未嘗一用力焉,審如是,則雖孜孜爲學,亦文具而已。顧何望其有內外合一,知行竝進之效哉?嗚呼,由三代以降,僅二千餘年,人君之有志聖學者,未有能及殿下,而工夫婉晩,歲月如流,回思十年之功,如是其不偶然,而目前成就,卒未有以大慰天下之心,眞續聖學之統,則生人之類,其無望矣。殿下中夜以思,其有不惕然而自傷者乎?況今天災時變,日甚一日,非殿下篤志力行,崇德利用,則萬事萬理,亦無由得其宜,伏願殿下深察於爲己、爲人之分,而卓然先辦得,實欲爲聖人之心,深戒向外之失,務祛難克之私,使內外本末,粹然無一不出於至誠,則大本旣立,前日之講貫服習者,其將有以統宗會元,而聖學之效,乃可白於天下後世矣。愚臣愛君之誠,自不覺其妄論及此,僭越之罪,誠無所逃,然惟殿下,不以人廢言,則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趙尙命上疏,伏以臣,卽伏見掌令李光湜之避辭,以臣日昨申德夏拿問事,大生疑怒,侵辱備至,有若臣曲爲德夏,爲其自明之階者然,臣未知憲臣初啓,其果出於有所私惡而發耶?何其推己疑人,若此之甚也。夫臺閣論人,許以風聞,則平心說去,隨聞臚列,畢竟本事之虛實,付之公案可矣。何必預慮其査事之脫空,減其律而直自勿斷,殆若私讎之脅持者耶?臣之所達,實無一毫侵及於本啓,顧藉於弁帥,而惟其狼藉贓汚,不宜薄勘,擅發軍馬,自有當律,故果率爾發啓矣。今其爲言,乃至於此,無乃有甚機括於其間,辨覈之際,或恐其言之綻露而然耶?且其所謂近來査事,例多脫空云者,尤不覺其窘遁,王府按覈事體,何等重大,而光湜,苟知其爲如此,則前後居臺,何不據實劾正,而但於論人之際,恐爲圖脫之資,不顧其罪重律輕之嫌耶?苟如是,則王府按覈,其將廢閣而不行,拿問重律,謂反輕於罷職,而不得復請耶。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無論其言之是非,而侮辱至此,臣之見輕同朝則極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且臣累日鞫坐,觸感甚重,詣臺自列,實難自力,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而又未免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慈,諒臣所遭之非常,察臣病勢之難强,亟遞臣所帶職名,以安賤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於本職,便同已遞,而亦有區區淺見,敢此尾陳焉。守令擇差,前後,申飭非一,而新除授熊川縣監尹洙,爲人昏劣,行己鄙瑣,荒歲字牧,決難堪任,固城縣令文德麟,年久痼廢,性又狂悖,海防重地,不可輕畀,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竝加刊汰,以重官方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顯望上疏,伏以臣於前秋,忝叨憲職,因一格例間事,見輕於其時長僚,至使下吏,替被囚治,似此所遭,未曾或聞,其損臺體而羞當世,實非細故耳。秪今追思,尙有餘頳,臺端一步地,矢心自畫,固已堅矣。且於向來自明之疏,尤不勝駭惋之至,前後許多斷斷之語,有不足多辨,而其所謂其發也晩而疑怒已久云者,帶得無限機心,誠莫曉其意之所在也。臣與宰臣,本無恩怨,其身之升沈榮悴,眞同越人之肥瘠,有何可疑可怒之事耶?草草一言,臣自附於同朝相規之義,而彼乃疑之太過,怒之太深,崎嶇說去,指意非常,隱然欲歸之於猜讒之科,其亦不自反,甚矣。其所爲言,雖無顯詈,實多陰詆,臣之情勢,一倍臲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日昨薇垣新除,適下於武科開場之日,仍有牌召之命,國試體重,不敢違傲,未暇陳情,僶俛承膺,以爲竣事後引暴祈免之計,而冒沒廉隅,如坐針氊,自顧多慙,人謂斯何?今則試役已訖,其不可仍因蹲據也決矣。況臣宿患痰癖之症,已成難醫之疾,連赴試場,晨夕奔走,觸冒風寒,恰過數旬,舊恙新祟,一時重發,胸膈否塞,氣息喘急,頭暈目眩,神精昏迷,此蓋痰病,挾感增劇而然,見今症勢,十分危惡,時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此際又以鞫坐,天牌嚴臨,不敢坐違嚴召,謹此擔舁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難貰,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迹之危蹙,憐臣疾病之沈篤,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大幸。臣旣不以臺職自居,則不宜猥及他說,而適有所懷,敢此尾陳,惟聖明垂察焉。噫。今當聖上奮發圖治之日,急先之務,莫過用人,雖微官庶僚,尙宜難愼,何況卿月崇班,其可容易擢授乎?判尹尹陽來,頃除關西伯,被駁諫臣,終至遞改,公議所在,居可見矣。彈墨未乾,遽陞正卿,臣未知此何名也。內外輕重之別,官資崇庳之分,於是乎顚倒,有若角勝臺言者然,其於事體,果何如哉?至於知事朴乃貞之特命陞資,聖意所存,孰不感聳,而臣則竊以爲過也。朝家典章,固當周思可繼之道,而不宜徒施姑息之政,若以其康寧爲貴,則方今老健之臣,指不勝僂,若以其榜年爲感,則同榜在世之人,非止一二,旣不可人人而加恩,則終難免偏枯之譏,聖朝綜核之道,恐不當若是,其爲待舊臣之意則可謂厚矣。獨不念古人愛嚬笑之戒乎?揆以朝體,所係不小,臣謂兩臣陞擢之命,不可不竝令收還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判尹之往者被斥,已知過中,則陞授此任,未知過矣。特授知樞,非徒其年,所感在也。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爾其勿辭察職。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宋寅明,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寒雨連宵,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益有差勝乎?氷熱散三貼,連爲熏洗,則昨日當盡,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侍,診察眼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微有往來,旣已差愈,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馬草價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爲執法之官者,凡諸議讞,當審律名之輕重,不可觀人低昻,尹㝚,當初所犯雖重,旣已量察,業亦參酌,徒年施行,而朴致遠,頃年處分,本非曰可恕,只爲其情理矣。尹㝚、朴致遠,俱是無限年而近配,則若是議讞,輕重猶可,而此旣徒年,彼旣無限,則請仍將滿年之尹㝚,請放無限年之致遠,殊非飭勵之意,非亦嚴贓吏之意,該府堂上,從重推考,尹㝚放送,朴致遠、韓㻋仍。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春躋爲兼知義禁。 ○李匡世,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禁府堂上,未及差出,日勢已嘗gg暮g,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罪人尹㝚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金川郡守鄭錫耆,平山府使宋必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錫耆、宋必煥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南泰良,姑陞入直矣。以情勢難安,陳疏徑出,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金尙翼,自鄕昨已入來,竝與修撰兪㝡基,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日宗廟及永禧殿修理時,本曹堂上,所當分詣,而判書臣申思喆,以備堂入侍,參議臣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臣鉉輔先詣太廟,修改事畢後,仍進永禧殿,則戶曹佐郞李夏徵,謂以事了,不待臣奉審,已爲還去,修改事體莫重,而任自先歸之狀,事極可駭,不可無論責之道,本曹他無請罪之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三和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趙明翼爲同義禁,鄭亨益爲知義禁,閔珽爲司諫,吳光運爲刑曹參判,任安世爲社稷令,柳鼎茂爲奉常主簿,閔孝曾爲贊儀,沈聖希爲獻納,黃應洙爲定州牧使,張泰紹爲三和府使,沈錥爲司僕正,兼漢學敎授二,申晩、尹得和,靈城君朴文秀。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病,參知韓師得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李箕鎭付副司直。 ○正言趙尙命。{{*|疏批改下}}答曰,省疏具悉。尹洙、文德麟事,或不知其人之若何,而未免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臣,今以宗廟有頉處修理來詣矣。伏聞聖上,方有大臣、備局諸宰次對之擧,蓋太廟修改之日,自上不得殿座,設有時急酬應之事,必待事畢後擧行,誠以修改時,移奉神位於移安廳,其在尊敬之道,不得視朝如平日,禮意誠非偶然,而今此賜對,雖由於喉司之不能引例陳稟而然,事體之未安,當如何哉?臣謂當該承旨,宜加警責也。臣待罪禮官,或慮舊例之因此廢失,敢以執藝之義,略效區區之忱,伏願聖上,特賜裁處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日次對,異於視事故,而今觀所陳,予亦矇然,當該承旨,推考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三告請急,未蒙恩遞,一疏丐哀,又靳開允,衷情抑塞,撫躬慙悼,泯伏累日,靡所因極,不得不更申號籲,尙冀萬一矜察焉。夫權勢之地,人所難居,東銓之長,尤爲準的,而臣以素門凡流,兄弟相傳,赫然榮寵,世皆指目,忌盈惡滿,乃理之常,貪權冒進,死不忍爲,而誅譴不加,恩數益隆,必使之承命乃已,物情愈益不平,國體愈益損傷,臣聞權者,禍之媒,寵者,辱之根,臣之一伸分義,旋復竭誠祈免,庶不至卒陷大僇,重累聖簡者,苦心斷斷,天日照臨,毫分假飾,神明必殛,恭惟我國家,以禮爲治,祖宗朝以來,待臣下有節,苟有甚難安之情,則不分公私,輒許自伸,未嘗强迫,此所以朝有禮使之美,士尙廉讓之風,蔚然爲後世法者也。今殿下,仁恕體下,曲盡人情,凡在臣隣,孰不欽歎,而獨於官職去就,似若不深照,於情地廉義,類多以督出爲務,或不免費辭令而䙝恩禮,有識之竊憂久矣。諸臣之章奏,屢言之矣,況殿下之於微臣,生成眷顧,天地也父母也。獨於今日,恝然於疾痛之呼,不暇念夫進退之禮,臣恐殿下所以寵遇臣而不欲捨者,乃所以重臣之罪而益臣之災也。向者積犯違慢,思之尙覺懍然,而今又不懲,屢逋嚴召,此後撕捱,不知至於何境,夫豈臣所樂,臣罪固大而臣情亦戚矣。且臣本來情地之外,兼有一二難安之端,日昨國子長,以臣所稟定玉堂請敍事,深引爲嫌,而臣之伊日筵奏,元無一言非斥,所請定式,又循其已行之例,則其所引嫌,果何所據,臣竊訝之。且諫臣疏中,論新差兩守令,請行刊汰,而至以物情俱駭爲言。噫,今日守令之當擇,聖敎累飭,諸臣交陳,臣亦灼知其然,豈容少有放忽?尹洙,任殿中最久,人多稱屈,觀其爲人,頗似純勤,足堪一縣,文德麟,臣曾聞其治郡有異績,且考其時繡衣褒啓,至謂設邑以後所未有,臣果自信而擧擬矣。積仕鴻臚,不可謂痼廢,目以狂悖,尤恐其不襯也。雖然,爲今日銓官,苟不擇守令,則其罪,實非尋常,玆敢附陳疏末,悚蹙俟命,伏乞聖慈,亟回鑑燭,夬許鐫臣職名,使賤分得安,仍勘臣前後罪戾,以警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已特招,卿辭過矣。大政爲期,初何敦迫,冢宰之任,其何久曠,予志若此,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左尹趙遠命上疏,伏以臣於辛亥,待罪長陵移奉時監董之任,而奉職無狀,致令莫重陵石有頉,宜伏重誅,而罪名末減,止於坐罷,臣誠驚悚震悸,莫省攸措也。封陵之翌年壬子春,臣以禮官,偕大臣進去奉審,則陵上及丁字閣大小石材,背陽向北之處,擧皆陰濕,如漬鹽水,三冬凝沍,方春解冬之節,兩石合縫處,稜角缺落,陵上生頉,不至大段,而丁字閣北砌,爲尤甚,所見極悶,臣以當初董役之人,伊時看審,比他人加詳,心有隱憂,每慮陵石之亦有此患矣。去冬冬暖,乍凍旋解之故,不待春和,已有缺傷之變,此卽臣之居常憂慮處,以理勢度之,島中濱海之石,常帶鹹氣,長時陰濕之致也。然則年年解凍之節,無非臣待罪之日,微臣被罪,姑舍勿論,莫重陵寢,不無後慮,此莫非臣等,專昧島石不可用之致,尙誰咎乎?不自意譴罷未幾,恩敍遠降,繼而有京兆除命,臣於是悚懍感泣,彌日不定,不知負罪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伏乞聖明,府察臣難安情實,夬賜斥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繼又伏聞,以運穀設倉,不卽擧行事,因大臣陳達,有特推之敎,臣聞命懍慄,不敢自隱,略陳其前後事實焉。夫運穀北關,設倉南邑,以救他道異日之災荒,誠爲廊廟經遠之慮,而再昨年壬子,南關賑事方張,而以北農稍登之故,嶺東、嶺南,前後所漕送,一年之內,爲三萬石,癸丑春,嶺東漕送,又爲一萬石,南關賑資之自北運來者,其數亦且滿萬,則壬癸兩年之間,罄運北穀,洽爲五萬石,故上年北農少失,民皆遑遑,蓋以蓋藏盡傾,無可所恃也。自朝家特軫北民之顑頷濱死,劃給二分耗,以濟其命,誠大惠也。臣之受命到任,在於上年三月念後,而十二月遞罷,其間在職,不過九朔,而無非臣焦心費慮,馳啓請穀之日,則北關二萬之穀,何由括出,以爲他道日後之慮乎?事勢所迫,未卽奉行,非敢故爲慢忽,廢閣朝命而然也。要之南北俱豐,民力少紓,南關有設倉之力,北關有可移之穀然後,方可徐議其區處方略耳。臣以此論報備局,不翅詳悉,而廟堂之臣,或不爲恕究,混歸之於違命之科,臣竊悶塞抑菀,又添一層難安之端,竝此自列,冀被重譴,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大司諫任守迪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而其中訓將等事,雖有伊時做錯,事已過矣。曾有下敎,其何復劾,湖南道臣,當初處分,卽示事體,末稍仍任,亦所以敬大僚矣。外方武士之抑鬱,豈不顧哉?而近來久勤多滯之時,別設其窠,徒開倖門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疏本,下備局}}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江華留守金東弼,吏曹參判宋眞明,右副承旨柳儼,掌令閔瑗,獻納趙漢緯,修撰南泰良,假注書南泰耆,事變假注書許鈺,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 ○金興慶進曰,春雨頻數,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眼候已盡差愈,而復常否?上曰,往來之氣,亦勝於向時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賓廳日次連因,鞫事久不擧行,而且昨者,以鞫廳事,有下問之敎,故臣等入侍,而知義禁趙尙絅,以宗廟修改事進去,待其還來,使之入參乎?上曰,然則戶判亦有之,不必備員矣。興慶曰,鞫廳事,先爲之乎?上曰,此不急事也。廟堂事,先爲稟定,可也。朴海昌事,下備局乎?興慶曰,才回示於他諸堂上矣。上曰,卿則見之乎?我國人甚躁,咨文一節,亦爲趑趄,卽見彼地則尋常,此必欲不示邊禁之不嚴,而拔之矣。興慶曰,聖敎至當,而且不知其犯越而爲之矣。上曰,盛京回咨,似當有之。興慶曰,待使臣還來,當爲之矣。上曰,豈不遲晩乎?興慶曰,然則當議於他大臣而爲之矣。柳儼曰,大臣旣親承傳敎,似不出擧條矣。上曰,然矣。與慶曰,京畿監司申昉狀啓,以爲弘濟院之移建,是一勞永逸之計,站屬之分授館宇,雖欲移建,而戶、工曹次知大廳,先爲建始然後,各邑,當爲次第擧行,今解凍後,卽爲始役之意,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當此歉歲,若非不得已之事,則不可擧行,而館宇旣甚傾頹,移建誠爲便緊,則先令戶、工曹始役然後,各邑,可以擧行矣。上曰,各邑之修補甚難,故欲其不爲修補而移建之矣,當春役民,何如耶?興慶曰,然則使之待秋移建乎?卽今勅行,姑無聲息,稍竢後日,亦似無妨矣。江華留守金東弼曰,臣曾以畿邑守令,當夏支勅後,又待罪戶判,累經勅行,故稔知之矣。弘濟院,坐地甚卑,水道變改,五六月霖雨之時,則水道崩潰,延及勅使房舍,壁敗墻圮,年年若此,每當勅行,防川修舍之役,不勝其繁,移建之議,自前有之,占地於高燥之處,而至今不卽改建。若以舊材移建,則旣甚不難,而各邑一出力,則其後可無修補之患,而一經勅行,便卽忘置,因循不改,此甚非矣。近日則無他事役,若令地部,量給物力,各其該邑,從便出力,則其役不甚爲難,事當許施矣。上曰,我國事,因循如此,不爲防川之役,而爲此移建之擧,則豈甚難乎?江華留守所謂一經勅行,便爲忘却者,此言是矣。當一勞移建,而修補之役,旣始之則已,不然則非使民以時之意,然已始防川,則棄此役而寧爲移建爲宜,使廟堂問于本道,處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國家之所以重驛路者,蓋爲傳命,而近來驛役煩重,歲且荐饑,長吏輩,許多應役之資,無路辦得,馬位田畓,不得已賭賣,姑爲目前之急,不暇日後之計,驛路日益凋弊,將至於絶站之境。今後則若有馬位田畓,私相買賣之事,則以公田私相買賣之罪,買者賣者,照律定配,察訪亦拿問定罪定式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蓋此事,雖有禁令,驛漢輩,若有用錢之處,則緣於切迫,而有此買賣,以致驛路之凋殘,事當依狀請施行,而察訪論罪一事,亦爲定式,何如?上曰,朴文秀,亦曾有此請,當痛禁矣,依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引見時,以營將年凶停操之故,各邑束伍軍,久不練習,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戎務極其疎忽,而兵使、營將,雖爲巡審操鍊,不過一次而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鍊,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之意,有所陳達,令廟堂,稟處矣。蓋束伍之久廢鍊習,雖甚可慮,許多束伍軍,令各其官,一月之內,二三次聚點操鍊,則豈不爲大段民弊乎?此則似不當許施矣。上曰,不可創開新規,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假都事,代監司狀啓,而以理山府鎖匠韓中甫,受賂錢故放犯越莫重罪人,情狀絶痛,其在飭邊之道,斷不可貸,請爲先梟示江邊,以嚴國法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考見古謄錄,則平安道將校張順一,以故縱犯越人之罪,依法典減一等處絞矣。與此事相同,而當此嚴邊禁之時,中甫之罪,誠甚痛惡,依本律處之乎?減等處絞乎?上曰,卿之意,如何?他大臣知之乎?興慶曰,不及與他大臣往復,而今番則不比常例,罪當梟示,而死則一也。臣意則處絞無妨,而問于入侍諸臣,則好矣。上曰,其情狀,極爲痛駭,而無遲晩取招,則不可用極律,如何?興慶曰,私開金,旣以現捉,故渠亦自服矣。宋眞明曰,犯越罪人,是禹夏亨之所治覈者也。承款之後,有憑問之端,且俟朝家處分而置之矣。獄卒之受賂故縱,情節絶痛矣。上曰,此與將校之故縱有異,直爲開門而送之,當用極律,而向者一用此律,而聞朴文秀之言,而卽改之矣。此非王者審愼之道,問于他大臣後,處之,可也。興慶曰,兵使狀啓中,以禹夏亨不謹,申飭事,亦有請罪之語,何以爲之乎?上曰,禹夏亨,豈不已遞乎?興慶曰,方待交代,而在於任所矣。眞明曰,方以他罪,有拿命交代下去,當就理矣。上曰,旣已罪之矣。豈可復施乎?{{*|出擧條}}興慶曰,今者咨文出來,有與國王會同之言,此等語,今始有之矣。上曰,其咨文出來,豈不久乎?興慶曰,不久矣。眞明曰,國王字,非謄錄,故義州府尹,當詰問于彼,稟于朝廷然後,方可上送。自備局發關義州,問何故徑捧之由,則義州府尹以爲,與該國王會同相議等說,此乃渠之恒用文字云矣。上曰,其文字,何甚關係乎?興慶曰,承文院分館,前後催促,非止一再,而累次開坐,終不完圈,式年榜許多新來,尙未分隷,成命之下,事極未安,今聞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諸員,盡爲受由下鄕云。分付本院,催促上來,使之趁卽擧行,而計其程途遠近,其中不卽上來者,各別論罪,何如?上曰,向者大臣請推,故姑爲推考矣。今聞尙不爲之云,事甚可駭,累次,申飭之下,何敢如是乎?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人員下鄕者,竝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諸道監司,多有未赴任者,咸鏡監司金始㷜,忠淸監司李壽沆,黃海監司兪拓基,尙不肅謝,慶尙監司柳復明則頃有催促之命,而亦不出肅,至於黃海監司,待其下去,舊監司可以赴任於箕營,而平安舊監司,卽當拿處事,當從重推考後,各別催促下送矣。慶尙監司則想以頃年所遭,自爲不安,尙不膺命,而其時臺言,歸於脫空,殿下旣已下燭,則至今引嫌,終涉過矣。且諸道監司,亦如是撕捱,近來雖有監司勿爲牌招之命,二品監司,事體不輕,雖曰外任,何可不牌招乎?諸議皆以出牌爲宜矣。上曰,李壽沆,以前事引嫌,甚不當,不必開釋,柳復明則自以江原監司時事引嫌,而其事脫空,則不可一向撕捱,竝推考後,催促下送,可也。雖有出牌之請,此則領相之言是也。日日牌招,豈不紛紜乎?至於兪拓基,甚非矣。若如李匡德陞資之事,則其不出,猶或,可也。此則於渠未免左遷,事不當撕捱,從重推考後,使之催促下送。金始㷜其在廉隅,似如何矣。其言所謂彼欲遞此欲往之說,極爲無據,當之者聞此言,當爲如何耶?興慶曰,旣遭此言,其難安不出,似不是異事矣。上曰,此則比他有異,入侍諸臣之意,何如?達之,可也。凡論人忠厚之風,不當如是,當之者,似迫切矣。申思喆曰,金始㷜所遭,果爲非常,臣於近日,逢見而問之,則以爲期於必遞云。而藩臣遞改,事體不輕,非在下者所敢仰請者也。上曰,非以遞改言之也。欲問其輕重矣。興慶曰,所遭旣如此,其在體下之道,若變通則,似好矣。金東弼曰,臺言中彼欲遞此欲往之說以其心言之也。他人之心,何能知之乎?刻迫,甚矣。上曰,此何臺官之言也?儼曰,李壽海之言也。東弼曰,此攻申宅夏而有此言,所遭之人,豈欲往赴,在上者,當伸其廉隅,而且金始㷜,自是可用之臣,曾按海西,亦有治績,不無以他職留用之道,其在體使之道,何必强令赴任乎?宋眞明曰,臺言曲直,姑置之,其處義,似欲不出,如是而若督迫下送,則不免損傷事體,金始㷜有器局,當爲國家所晉用,何處不可?今姑伸其廉隅,似無妨矣。閔瑗曰,當之者,旣欲不往,而自上又以廉隅未安爲敎,彼亦必不往矣。趙漢緯曰,當初臺言,不比泛然,當自畫不往矣。自上若許其遞解,則似好矣。上曰,他人之心,何以知之?而李壽海,若執跡而言之,非忠厚之風也。無據甚矣。當之者,旣欲不往,則分義雖重,而伸其廉隅,似得當矣。知其不往而使之催促,若終始不出,則以今日之紀綱,將徒傷事體而已。咸鏡監司金始㷜,遞改,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有監司令政院催促赴任之命,而政院旣不出牌,則不過招其界首官,分付而已。申飭無路,此事誠難矣。宋眞明曰,二品監司,分付下人,使之催促,其在朝體,亦涉如何矣。上曰,此言皆誤矣。今則紀綱漸弛,雖以擧條{{*|與榻前下敎}}頒布,而全不動聽,備局若,分付於界首官,則是亦君命也。無異於牌招,若牌招而不應命,則君父其將親往而招之乎?凡事當置其餘地矣。儼曰,然則以下敎{{*|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知義禁尹陽來去就,誠難矣。上曰,此過矣。興慶曰,出身已久,才識通敏,已擬判尹之望,平安監司臺彈,亦是意外,而至以官資崇卑爲言,人言過矣。左相以薦望,問於小臣,故臣亦從之矣。上曰,朴乃貞、尹陽來兩事,皆過於分數矣。尹陽來,若以被駁未幾,旋卽陞資,爲言則好,而至於角勝之言,極涉怪異,皆出於疑阻之致,彼儒臣,亦爲入侍,而疏末論列,專出於徹疏之計,予不可使之勿爲,而至以易易尹陽來、朴乃貞事爲言,亦爲怪異矣。興慶曰,臣以判尹薦望,當陳箚避嫌,而知義禁尹陽來,今姑改遞,何如?上曰,允。興慶曰,然則其代,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唯。{{*|竝出榻前下敎}}儼曰,三司職任甚重,其言雖非,不可無答,而向者趙尙命疏論兩守令事,不賜批答,恐有歉於聖德矣。上曰,此是固城、熊川兩守令耶?忘未下批,當入本批而改下之矣。文德麟,一見於朝參時,自是剛剛底人,狂悖之目,似過矣。興慶曰,曾任守令,有純褒矣。上曰,其疏專以李光湜爲言,故只見其緊處,不察其下款,而只以半行文字論劾之,此事豈有之乎?還可笑也。而承旨之言是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妨之有?儼曰,此事專在於呈疏也。上曰,承旨進來書之,改下趙尙命疏批。{{*|改下批,載日記}}上曰,尹洙,何如人也?眞明曰,以時任監察,爲熊川縣監矣。興慶曰,近來武科,非不頻數,而人物每患渺然,誠爲可悶矣。朝家今得金聖應、尹光莘輩,而別薦擢用,甚是好事,而蓋武宗閥閱,莫如具宏、申景禛兩家,其子孫中,若又勸武需用則好矣。具聖任、聖益兄弟,以具宏之後孫,官秩已高,今方嚮用,而聖任之子善行,旣是好身手,且有才氣,渠雖頗能文翰,方事儒業,當此乏材之時,勸武別薦用之則甚好矣。上曰,自是世世武將,渠獨不爲之乎?別薦調用,可也。興慶曰,前頭待南行宣傳官及內乘等職有闕,卽爲差除,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其人年少乎?興慶曰,年方少矣。凡陵寢之役,設都監則例有,書啓論賞之擧,而前日崇陵立碑時,不設都監,故無書啓而不爲論賞矣。其後因臺臣疏陳,遂有論賞之事,今番莊陵立碑後,事體與前無異,亦當有依例論賞之典矣。上曰,事係陵寢,無論大小,當有書啓,而今番則以外方監董,故果爾忘却矣。其令該曹,書啓可也。申思喆曰,製述書寫官則在京之人,而監蕫官則皆守令也。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以差使員歸重矣。製述官誰也?思喆曰,製述官則卽今戶曹判書宋寅明,而碑石楷字則西平君橈書之,篆字李聖龍書之矣。上曰,於京鄕,何所輕重乎?思喆曰,大抵國家賞典,宜簡不宜濫,今此碑役,本道主管凡事,製述、書寫,皆在京之人也。合京外而書啓,則實爲過多,殊有乖於非都監則勿論賞之定式,此似難處,參商下敎後,臣曹當爲擧行矣。上曰,前日崇陵立碑時,亦不設都監乎?興慶曰,其時不設都監,而有論賞之事矣。今亦似當依崇陵碑石時例,處之矣。金東弼曰,此非職掌事,而臣常慨然,故敢達矣。陵寢立碑,元非古事,而初以各陵表石次第竪立事,定奪之後,以數行記識,數字書寫,輕施陞資之典,識者已有濫觴之譏,中間朝議,亦以陵寢事體,不必資於立碑記識爲言,以此此事中止矣。今番莊陵之役,不設都監,令本道擧行者,亦出於不欲張大之意也。以私家言之,凡於墓道碑碣,必欲求一代能文善寫之人,而製之書之,例也。祖宗朝吳竣、李正英等,以善書名,國家吉凶大禮時,凡有都監寫役,毋論碑誌玉冊,竣與正英,輒書之,他人不與,賞典亦不過濫矣。後來不然,不問善書與不善書,而啓下書寫官,以爲加資之階,以此私家所不用之筆,反與於國家重役,安有如許事體,今番則臣不知誰爲製述,誰爲書寫,而大抵賞典踰濫之弊,有如是矣。上曰,以不善書者書之之言,過矣。而其弊則果如是,此由於我國公不勝私之致,禮判以爲先朝,有勿論賞之定式云。向者乙巳、丙午年則不知有定式而論賞矣。已施之賞,今不可收,而其在愼賞之道,詳考先朝定式,更稟,可也。{{*|出擧條}}儼曰,《禮曹謄錄》文書,汗牛充棟,不可考閱,若急欲搜見,則必致生事,臣與申思喆,於吉凶儀禮,合類編聚,以便考閱矣。今則其時堂上,已皆遞改,此事亦廢而不爲之矣。上曰,謄錄無之乎?興慶曰,有之而其數甚多,故難於考閱矣。思喆曰,向年禮曹失火,文書藏置三間庫舍見燒,先朝以後及百年內謄錄,留在直房者,見今餘存矣。上曰,臨時急搜則似甚難得矣。儼曰,國家典禮,惟在於此,而事甚可悶。上曰,厥漢事,甚怪異矣。初則以爲陵幸時爲之,而今則反謂直爲謀逆,今當訊問,世進殊非可惜之人,而貴石,旣得脫之後,復指以謀逆,問於貴石後,當訊問矣。儼曰,隨其問目而對之,復以他人納招,欲延晷刻,收殺以是無期矣。上曰,豈以此人則使告之以誣告乎?今則問之以不爲虛誕乎?虛誕然後,棄之,可也。思喆曰,渠以爲自爲謀逆,而多有違端處,問之可矣。上曰,欲免亂杖,而謂之以謀逆,是事理之外也。儼曰,戎卜,有數處違端矣。上曰,是何事?儼曰,朝夕皆往之說,是違端矣。上曰,容貌甚麤惡乎?興慶曰,自是武弁,不然矣。上曰,枝番、必雄則是小兒乎?思喆曰,渠以爲知之,則其在獄體,當爲白直放送,洞內之人,豈有不知之理乎?上曰,南極行擔一款,極涉怪異矣。興慶曰,此一款,不可知也。儼曰,極之言,皆是虛謊,而見其言辭,譸張虛言,似難如是矣。其文字則頗優,似非渠之手段矣。上曰,文則似出於渠手矣。興慶曰,泰績之捧招入之,而見戊申文案,則情節狼藉難掩矣。上曰,泰績則詐,泰徵則癡矣。興慶曰,渠之同黨,是麟佐輩也。自外方治査,事涉如何矣。上曰,捕廳亦如何矣?南格自是兩班,此路一開,京華士子,亦將不免亂杖,若鍛鍊羅織,則將來之憂不少,故如是矣。思喆曰,外方則似歇後矣。閔瑗曰,臣以二人事論啓矣。以意有在耳爲敎,未知聖意之安在,而泰績之招,比諸諸賊,不是泛然,今以後弊觀之,弼長與格,俱是出於內獄者,而反治之於外營,事涉如何矣。上曰,彼不知矣,大臣雖謂之緩,而泰績則由我而至此,見嶺東文書後,事當允許,而未免徑先許之,至於更加枷杻矣。泰績則詐,泰徵則癡之說,是河之招,而此言是也。河以京人,習知其詐,不參入,而有翼河輩,知京中骨子,麟佐輩,何以知之?不然則豈不許乎?閔瑗,雖以送外獄爲難,而以都目示於格者,皆是鄕人,若詰問於京獄,至於座首百姓而捕來,則江原一道,又必騷擾矣。瑗曰,非不知聖意之在於不欲騷擾,而若使監司治之,則監司亦必不爲矣。上曰,何事,若以失都目問之,何難之有?李廷說之査治,亦如是爲之矣。興慶曰,申思喆,以獄事入侍,而聞推考事,惶恐出去矣。上曰,是事不能無舊心而然矣。殊非飭勵之意也。興慶曰,尹㝚則所坐不輕,滿年則放之可也。而至於特命放釋則不當矣。上曰,徒三年,何不放乎?卿亦如此矣。鄭彦燮之置於品秩甚是,今欲改其徒三年則反爲可矣。儼曰,聖敎得宜矣。眞明曰,殿下以至誠,勅勵百事,意謂國事、民事,貌樣差勝,而于今三四朔,不見實效,備局卽今大臣引入,故閉戶已久,事甚可悶,在歲初老農輩,以爲今年當有年矣。語未畢,上曰,少退,宗廟修改進去堂上宋寅明、趙尙絅,亦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移時後,諸臣更爲入侍。儼曰,今日忠孝公賜諡之日,而適値宗廟修改,公事不得出納,賜諡官單子,啓下後,可以延諡矣。上曰,忠孝公,誰也?儼曰,陽平君家延諡,而未知爲誰也。上曰,啓下,可也。儼曰,修撰南泰良,承下敎後,將欲出往闕外,治疏而不爲入侍,下番玉堂,使之催促入侍,何如?上曰,徑出則不爲乎?儼曰,意在徑出矣,渠以爲雖無知識,粗效勉戒之忱,而今以意在徹疏爲敎,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此,何可自以謂玉堂而行公乎云矣。上曰,俄者以儒臣亦在爲言,果過矣。若不徑出,則使之入來,可也。上曰,吏曹參判未畢之言,達之可也。眞明曰,今年年事稍登然後,民可支賴,而偶然一雨,在於上甲日,故民心見方搖動,且當春耕,而寒食前不能播牟,旣播者,似必有害,前頭事,極涉可慮,以外方言之,畿伯瓜滿,江原監司,下去屬耳。諸藩,亦皆遞改,京外有司之臣,各別申飭,使之節用,以爲前頭之備,國家用度,亦如近來,限秋成撙節,則甚好矣。雖曰勅勵,而在下者,不能奉承,此皆臣下之罪,而謂無實效,便若解怠,則何能有終,而何事可做乎?諸臣方有講究排置事,而數箇事件,未及完了,待稟定日,可以申明,分付,而次對亦必頻數爲之,然後凡事,可以做得矣。興慶曰,此言是也。如臣者雖居廟堂,何能有爲,領相、左相,皆今引入,雖與相議爲之,而亦不得會坐講究,臣又連赴鞫坐,事甚可悶矣。上曰,今日國事,果如常談,以鞫廳將敗矣。興慶曰,勉出左相,使得簿書期會,似好矣。上曰,非但有怪於世道,病國莫如設鞫。興慶曰,人以騷擾,由此設鞫,其所害國,何可盡達?上曰,吏曹參判之言好矣。下敎事有之,而外方道臣遞易,故未及爲之,舊方伯,亦豈不擧行乎?交代前則凡公事,當如前擧行矣。事變假注書許鈺來達曰,修撰南泰良,已徑出矣。上曰,南泰良僅得出仕,而以予有過中之言出去,是由我也。彼史官誰也?儼曰,許鈺矣。上曰,在京乎?儼曰,近來下鄕云矣。東弼曰,臣受任保障,目見疎虞之端,不得不以愚見,仰達矣。朝家之以江都爲海口保障之重地,而累百年悉力制置者,蓋爲他日緩急之可恃也。臣到任後,遍覽形便,則四面環海,鎭堡棋置,沿海墩臺,旗鼓相應,三南、兩西,舟楫相通,臨亂依歸,得人而守之,則可期得力,而但文殊山城,處在甲津東邊,高峯特立,俯瞰一島,無異於坐高堂而俯階庭,不幸而使賊據此,則我之師旅多少,守備虛實,盡在於賊人之眼中,此實江都第一切逼之憂,兵書所忌窺峯,正謂此等處,丙子前事,柯則不遠矣。上曰,登高則俯見城內乎?東弼曰,然矣。通津一府,是江都咽喉要害之地,而又有輔車相依之勢,若謂江都,非天塹之險,而棄之則已,將欲爲他日依歸之所,而不使通邑,預爲捍蔽之備,則是猶備盜賊而撤其藩籬也。曾於癸酉秋,肅廟朝幸行厚陵時,望見文殊山勢,卽命圖寫以進,仍令築城于此,別降判付,命移通津府於山城之內,睿算所在,蓋以江都爲依歸之所,則文殊不可不守,欲守文殊,則通津不可不移設也。當時廟堂之議,以城內之狹窄,甲乙相持,終不協贊而行之,誠爲慨然也。脫有緩急,通津府使,以左營將入守甲串,而軍兵則領付該各處,守文殊者則惟別將一人,土兵數十名而已。此何以守城乎?有城不守,不如無城,而適足以資敵國也。聖考築城之意,果安在哉?文殊左麓,有水踰峴,後峙高山,前臨海口,距通津五里而近,地勢平夷,按連城底,稱謂邑基,自前民情,皆願移邑於此。今若移設本府於其處,仍置一大城門於水踰峴項,臨亂時,通津府使率兵,專守文殊,則賊不敢窺江都一步地矣。如是變通之後,則通津,不可不作爲獨鎭,本邑之各色軍丁,專屬本府,使民心自固,兵勢益張,儼然成一軍門,則脫有緩急,得力必多,通津獨鎭之議,自古有之,而每以納布軍額之難以推移,爲掣肘難行之端,此有不然者,苟有利於關防大計,則些少掣肘,有不暇顧,居安思危,聖人攸戒,況今天時人事,豈可保百年無憂乎?通津軍額之納布、納米於軍門者,砲保元額爲一百十名,禁衛軍元額爲一百四十名,禁衛納米保元額二百七十餘兵,御營軍元額爲四十二名,納米保爲二百五十名,騎、步兵元額爲七十八名,水軍元額爲三百三十六名,竝計爲一千一百餘名,此則當此軍額變通之日,或移定他邑,或劃給餘丁,雖令各軍門,量宜減額,亦無不可,其外如私賤軍保,各司匠保諸員之屬,則名色不緊,數又零星,不必移定,自可革罷,其中最難者,爲水軍三百餘名,而此亦有推移變通之道矣。德浦鎭,在文殊城下十里平野之中,南距海門爲十餘里,港口狹隘,決非容船水戰之地,而有戰兵船,掛置空岸,甚無意義,臣聞當初設鎭,蓋慮甲串氷澌塞江,則或有累日不通之時,臨亂渡涉,當由廣城津,設鎭於越邊德浦者,或當氷澌不通之時,以爲一時住駕之所,而至於領水軍屬之水營,則不緊莫甚,今以德浦,改爲陸鎭僉使,屬之通津,以本邑專屬之軍兵,量宜劃給,仍兼本官中軍之任,以爲句管津路,捍衛江都之地,而通津專屬水軍之代,以德浦元定水軍,相換代給於水營,則亦爲兩便,文殊別將,又當革罷,自無虛費廩料之弊矣。且陽川、孔巖津,卽江都往來之直路,而其津船,不過五六隻小艇,不幸有急,何以利涉耶?金浦、陽川,俱是至殘之邑,自前有合設移邑之議矣。金浦是左營屬邑,若以陽、金兩邑,合以爲一,闢一雄府於陽川縣治,句管津路,捍衛江都,豈不爲臨急得力之地乎?此在廟堂區劃之如何?而築城文殊,必欲移置官府,設爲獨鎭者,卽我聖考未了之業矣。今殿下,詢諸廟堂,擧以行之,則亦今日繼志述事之一事,而其於國家綢繆之備,大有所賴矣。上曰,是先朝睿斷之謨乎?東弼曰,此是先朝之睿斷欲行者,而其時廟謨携貳,蓋不知有水踰縣置之所而如是矣。上曰,如卿之言,俯臨沁都,則事甚緊關,前日築城,意有所在,而今聞只有土兵數十人云,極可笑也。山城豈不有寺僧乎?東弼曰,有若干僧徒矣。上曰,寧無則可矣。若移邑則通津之民,能盡入山城乎?眞明曰,通津倉庫,則當盡爲移置於城內,而邑村可以接於城底矣。上曰,村閭相屬於城則好矣,倉庫若入城內則亦好矣。其土地則似不爲不足矣。眞明曰,若留意江都,則此事不可不從長變通矣。上曰,金浦、陽川,若使合邑,則豈不太遠乎?眞明曰,富平、陽川合屬之議,亦有之矣。東弼曰,富、陽兩邑合屬之議,自古有之,臣亦知之,而富平是江都之前營將,金浦則乃左營通津之屬邑,通津獨鎭之後則左營無屬處,宜以金浦爲左營,陽川爲其屬邑,合屬爲一,故臣之所達者,槪以此也。眞明曰,江華留守所達,出於誤思矣。若與金浦合邑,則直路排站亦難,自前議者以爲,富平宜合於陽川,《輿地勝覽》,亦有三合樹州,再合黔陽之語,樹州,卽富平古號也。前後守臣疏狀及御史書啓,皆稱其便,廟堂覆奏許之,而未及擧行矣。今若合設,爲一大邑於孔巖津頭,準備船隻,多立津夫,可以臨急艤待,備儀扈駕,而雖以捍衛江都之道言之,移設通津,使守甲串,以陽川作爲重鎭,使守孔巖,限以一衣帶之水,則其於防禦陸賊,庶可得力矣。上曰,富平之民,豈不爲苦乎?眞明曰,富平倉庫則不必移來,置之本所,使之糶糴,則別無不便於民矣。副修撰金若魯曰,陽川,是至殘至薄之邑,不可以邑稱之,革之誠宜,不然,合邑然後,民力庶可稍紓矣。上曰,謂之邑者,寒心矣。若魯曰,陽川雖値尋常使客之行,凡百應接之需,不成貌樣,若當亂而遽責舟楫等事,何能辦得耶?富平爲邑,僻在一隅,無甚關緊,若合於陽川則誠好矣。儼曰,富平地勢,西北則短,東南則長,小臣自是富平之人,習知其物情,東南則距陽川稍近,故皆願合邑於陽川,而遠處相距,亦不過四十里也。上曰,廣州之民,亦有之矣。距邑內,有甚遠之處云矣。至於陽川則眞所謂冗官也。東弼曰,以殘薄小邑,凡百貌樣則責之無異大邑,是以民人不能堪矣。上曰,江華留守所達,大體皆好,昇平之時,事當預爲措置,文殊,不城則已,旣築之後,置此別將,可笑。昔年張鵬翼,以脫有不幸,當以何處爲依歸之所爲言,而都下聞此言,未免騷擾,今雖設施,亦不必急急爲之矣。然而今若當亂,則國家,捨沁都何先乎?丙子年則事勢不得已向南漢,而今則沁都事體尤重矣。東弼曰,南漢則坐地孤絶,只是一時據險之所,而至於沁都,則高麗時三十年入都于此,而元兵終不能來侵,此其已然之效,若以多年保守論之,則似無踰於江都者矣。上曰,城門當設於何處乎?東弼曰,水踰峴,有可合設門處,狀若甁項矣。上曰,丙子年沁都,守臣若得人,則豈可引賊而入之乎?今若令廟堂,稟處,則不過爲休紙而已。不然則必以今姑置之覆奏矣。此事非不知直爲睿裁?而領、左相適未入侍,故使之,稟處,右相今旣與聞,與他大臣及原任大臣相見,消詳而,稟處,以爲必成之地,可也。興慶曰,臣待罪翰林時,以《史記》考出事,一往江都,而其形勢則未及遍覽,固不知便否,而聞吏曹參判之言,似爲便好矣。上曰,亦有難事,各軍門,想必爲難矣,移邑亦難矣。眞明曰,今方變通軍政,或可有推移之道,斷於睿衷,使之必成好矣。上曰,謀之在衆,故如是,而期於必成云者,欲其成之耳。若欲速成,則當遣備局堂上一員,而遍覽形勢乎?東弼曰,廟堂,稟處之後,大體旣定,則自當擧行,如移邑等事,雖徐徐始役,亦無不可矣。上曰,去乙巳年,以何處是好地爲問,而致一場騷擾,我國人心,元來不固矣。北漢亦爲緊關,在京城,如沁都之文殊矣。陽川,是所謂冗官,革罷則未知有何弊端乎?眞明曰,吏曹損一邑窠而已。此外有何些弊乎?{{*|抄出擧條}}東弼曰,江都十六萬石軍餉之減爲三萬石,事之寒心,上下之所共知,臣無容更爲煩達矣。今雖曰時平無事,保障重地,守臣待變之心,則宜若臨陣對敵之日,而盡其豫備之策可矣。江都雖是天塹,若無數月之糧,何能守之乎?連歲大侵,公私俱竭,生穀無策,前日十六萬石之數,雖欲充其折半,而亦無路矣。頃年因戶曹判書宋寅明稟定,嶺南監、統營,關西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輸納江都、南漢事定奪,關西管餉耗一千五百石,統營別會耗五百石,自備局分劃江都之後,多有頉報,終不擧行,關西則擧行與否,又不論報。今聞自備局更爲發關云,而統營則以年凶停退,今當上納,竝與關西,而分付督運宜當,頃年因惠堂所達,留賑大同湖西米一萬石,湖南米二萬石,嶺南米一萬石,待秋成準捧,以本道地土船裝載輸納江都事,定奪之後,旋因道臣狀請,限去年仍留,或因特敎,留賑本道,而其後數年之間,元無還捧上納之事,備局又無督捧劃送之擧,只湖西留大同八千石,分定成冊來到內一千九百石,來納江都,而其外更無收捧之期,成命判下,一番知委之後,更無着落,朝令之無實,安有如此者乎?臣上來後,取考備局文書,則湖南劃給條二萬石內一萬石,又爲劃給賑廳,三千石入送濟州,三千石白給本道,餘者只是四千石,而又因本道狀聞仍留云,此則待秋捧上上納之意,更爲申飭,而嶺南劃給條一萬石內三千石,白給本道,三千石移給南漢矣。卽今所餘四千石,則亦宜督納,湖西劃給條一萬石內,二千石劃給戶曹,八千石上送江都,中未收,乃是六千一百石也。更令備局,更爲發關,分付,使之依前關畫卽擧行,何如?此米之分給,雖出於一時救民,而此是大同,如有不納未收之事,則依大同事目,當該守令拿問,解由拘礙然後,庶可爲守令動念奉行之道,而江都米十六萬石內,戶曹貸用,至七萬石之多,而一不還報,雖緣經用之難繼,每年如此,何時責捧乎?上曰,向來李箕鎭,豈不執留米船乎?東弼曰,地部稅米之新捧者,雖難除出劃送,關西稅米太,自是地部句管之穀,卽今諸道中,關西穀物,猶可下手,分付地部,除出關西收稅大小米一年條,劃送江都,則如其全失七萬石之米,雖得此一年條,豈不少勝乎?上曰,海西詳定米,亦將難堪矣。東弼曰,定差員輸送,則船隻,當自江都下送矣。上曰,劃給米,旣給江都之後,何以移定南漢乎?儼曰,似是湖南種租之代給也。上曰止之,予甚媿也。國家政令,當信如四時,如是而何信於民,堂堂千乘之國,反同寒乞兒,湖南種租,不能責出,而以沁都已劃給者移送,朝給江華,夕移南漢,又送戶曹,高麗公事三日云者,是矣。向見入侍,備局堂上,盈於此堂矣。今日則纔三員入來,一員又徑出,如是而能做事乎?種租上送之事,非用之於宮室輿馬,而終不勝湖南,反以此奪給,事體豈如是乎?諸道發關督運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南漢亦重,而此是先給江都之穀,竝與戶曹劃給二千石,而運納江都事,分付備局,可也。東弼曰,廟堂豈樂而爲之乎?出於不得已也。上曰,戰兵船儲置米,尹光莘亦不聽朝令,其時有少年武弁之敎矣。若魯曰,小臣待罪京畿都事,以勸農事,運來湖南米,給種子之代矣。上曰,金若魯易言之,其時終不勝湖南,而不得上來矣。留賑者亦不上來,廟堂,此是收捧時,使之來納也。見其狀啓而極怪,欲問而未及矣。何可如是乎?見其狀啓,雖似便宜,而事體則日卑,解由拘礙,則似好矣。興慶曰,未免過矣。上曰,此是軍餉故許之,而又有下敎事,江都米,戶曹旣多取用,而還上分給,未捧亦多,所謂瘴海之地,腐米請減甚多。卿今以重臣往莅之,江都若以重臣差送,南漢又以名士差送,有力於廟堂,能辦出難事,而盛於無底之器,則誠難矣。不善乾曝而有縮,則亦請蕩減,此事甚悶,如禁山松,只爲奸吏偸食之路,而還上之請蕩減條,必先自沁都、南漢,卿悉此意,本府之所耗縮者,各別愼之。東弼曰,臣赴任後,怪問此事,則以爲次次改色,五六年內散給之,雖陳一年,不無鼠縮腐傷,故有此謄錄,沁都日日,風氣不好,腐傷之道,比他甚易,臣切惶恐矣。前留守,以此事狀聞,而在於庫中者,五合所縮,則當請蕩減,而至於一升之縮,則豈可置而不徵乎?上曰,廟堂豈不申飭乎?東弼曰,分明鼠縮者,蕩減之,其外則使之徵捧矣。上曰,誰豈不請遣御史摘奸乎?東弼曰,日昨蕩減狀啓,只憑前留守啓草而謄上矣。上曰,關西稅米太事,甚悶矣。眞明曰,稅米太之戶曹句管,甚怪矣。上曰,莫非國家之財物,置於關西,以備不虞,設置之意不輕,而卽今人,只見目下有此穀,皆欲着手於此,近年以來,非但減縮,亦不自爲上來,若非昨年歉歲,則不必開路,而用於關西,而關西若空,則將何爲之,其當移咨而充之乎?眞明曰,故相臣柳成龍,以爲當防關西船路,此乃遠慮矣。儼曰,固置西路者,只爲南警,而今則北憂加於南憂矣。上曰,此軍餉也。豈不重難乎?儼曰,豈以有此軍餉防敵乎?責應之需,專意於三南,而三南今已枯矣。全羅道尤爲罔涯,元還上,爲三十餘萬石,嶺南亦如此數,而今皆如此,自此專意於東南,宜當矣。東弼曰,卽今生穀之道,諸道中兩西差勝,年年除出詳定米,以待勅使,而勅使久不來,雖以當一二勅需者,移置於江都,則庶可得力,故如是稟陳,而臣豈不知關西穀之緊重乎?上曰,廟堂堅守申飭,可也。東弼曰,沁都中軍作闕,今當擇出,而無可合之人,自前兩都留守,告于榻前率去,而至於奪告身人,則不敢啓請,張斗紹,切欲稟達差出矣。上曰,以何官奪告身乎?眞明曰,渭原郡守時,以庫米七十石取用,限年禁錮矣,此雖已解,而奪告身,姑未解矣。若魯曰,斗紹之罪名輕重,何必問乎?不宜以亞將事,煩請恩敍也。上曰,雖有前例,玉堂之言是矣。禁錮限年,甚怪矣,姑未及釐正乎?興慶曰,官廳所用,亦歸於禁錮乎?若魯曰,以石數區別,欲爲禁錮,禁錮豈有限年之法乎?當嚴其贓法,小犯則小懲之,大犯則大懲之,可也。上曰,他事又有限年禁錮法乎?興慶曰,還上未捧,有此法矣。上曰,此非嚴贓吏之道矣。儼曰,其中幸不幸者存矣。閔瑗曰,臣於前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之啓,前已連啓矣。又因諫臣加律之啓發而引避矣。今者發啓之僚臺,亦以此事而引避,則臣固引嫌之不暇,何可冒當其處置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儼曰,掌令閔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儼曰,方設鞫坐,而憲府只有閔瑗,使獻納趙漢緯,筵中處置,何如?上曰,允。趙漢緯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春秋書城,卽譏非時也。自數年飢荒之後,財竭民窮,湖南爲最,卽今完府城役,雖曰未雨之備,而爲非時,則甚矣。買丁不足,徵發僧軍,括牛民間,官吏催督,未免繹騷,退定城役,稍待豐歲,以雇丁之財,移補一分賑需,實爲兩便,請分付道臣,姑寢城役,以寬民力,無奪農時。上曰,重臣亦陳達,而未知至於何境,若垂畢而使之停寢,功虧一簣則何以爲之?興慶曰,外議或以爲姑停爲宜,而未知孰是。上曰,大體雖是,役若方張,于今中輟,未免掣肘,令備局問于道臣更稟,又啓曰,定州牧使金聖應,地閥才望,雖處重閫,未爲不可,而第登第出身,未滿半年,一都政之間,三次超遷,陞爲訓鍊正,旣已越次,自訓鍊正而爲營將堂上,自營將而爲內禁衛將,仍授是職,進用無漸,殊非古人老其才之意,請定州牧使金聖應遞差。上曰,旣令不次用之,今授此職,誰曰過矣?雖然,大體則好,依啓。興慶曰,勿論文武,雖超遷用之,此政彼政,超遷則然,臺諫之臣是矣。上曰,其言是矣。勸武旣晩,登科亦晩,年已多矣,試用後,任於閫帥,可也。雖不次用之,當先用於西北李玗、趙德中輩,使當稔知西北矣。臺言於渠亦好,故卽爲聽許矣。又啓曰,竝引嫌而退,當初擬律,各有所見諫臣加律,不必爲嫌,當初發啓,臺體卽然,匪怒之敎,不必爲嫌,當初連啓,旣已引避,嫌難可否,其勢固然,請掌令李光湜,正言李顯望,掌令閔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若魯曰,臣以臺諫便服秪送迎事,有所陳達,有捧現告之命,而臺諫皆以戎服迎送云,臣有奏事之失,敢告曲折矣。上曰,臺諫誰也?儼曰,李顯望、金尙重,而曾見軍職散班,借得下人於兩司而率去矣。眞明曰,臣曾目擊臺諫,皆以戎服迎送矣。若魯曰,上番南泰良,俄以上敎,陳疏徑出,故臣今替入矣。南泰良,以聖學陳戒者,其意撕捱之餘,先以聖學工夫,陳章而出肅,可謂得講官之體格,而且其疏語甚好,非爲呈疏計而然矣。上敎至此,實爲過矣。上曰,予以俄者下敎,未免過中之意,已有所敎矣。儼曰,南泰良陳疏出去,當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何如?上曰,推考後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及擧條}}興慶曰,非但於此事也。必先立主人而見之,故如此矣。上曰,不知治其格式,而與其許多違牌,寧早出矣。吾雖不立主人,人皆以立主人爲務矣。若魯曰,卽見特放尹㝚之擧,前日徑先酌處,已爲失刑,量移徒年,尤爲失刑,邦憲將壞,豈不悶乎?上曰,昨日金吾之議讞,大臣之所陳,玉堂之言,皆出於私意矣。法府則只依律,稟處而已。請放未滿年之人,豈不爲非乎?儒臣若以當初徒三年爲非則可矣。若魯曰,俄者,豈不以此仰達乎?上曰,到今復以徒三年爲非,則分數亦過矣。他日尹㝚爲逆,其時當用極律矣。若魯曰,尹㝚之放釋,有甚害於臣,而當初減爲徒年時,臣有上疏論列,今又放釋,復有此言,殊未免偏重,而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朴致遠事,當刑訊,竄謫於渠幸矣。海恩趑趄,終不加以刑訊,其時若如今日勅勵,則渠安得免刑訊,尹㝚雖出逆招,不得端緖,朴致遠則旣得端緖,故如是,儒臣之言,未見其終無査滓矣。儼曰,不必爲黨論而如此也。自然如此,若謂有査滓,則在下者,豈不愕然乎?上曰,金若魯以爲不爲黨論云者,不知誠實金若魯,故下敎如是矣。若魯曰,臣不敢謂不爲黨論,而至於尹㝚事,則此非專出於黨論矣。上曰,尹㝚,常時以逆賊指目,故如是矣。若魯曰,果然矣。上曰,豐陵豈欺我哉?尹㝚庸劣,不能禁其弟之爲逆,則可也。渠何能同參也?尹{{!|𮟏|⿺辶⿱宀㒸}}爲逆,故餘波至及於尹容,尹容是可用之人,棄之甚惜,非尹㝚之流也。尹㝚則雖謂知之,尹容則卿等須忘却也。若魯曰,臺啓事體至重矣。掌令閔瑗,入侍後引避,而獻納趙漢緯,自外預書其避嫌及處置措語於笏記而傳啓,殊失臺體,請獻納趙漢緯遞差。上曰,依啓。金吾堂上,必不行公,當此設鞫之時,不可虛帶,竝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榻前下敎}}國家於此等事,不可置之,當初勅勵之日,何敢事君父若是乎?若請竝仍則予豈不許乎?若魯曰,若曰如此,而有此放送之擧,則恐未免過中矣。三人竝仍,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予何仍尹㝚乎?此則不然矣。儼曰,忠淸道放未放秩,禁府以請放朴致遠、韓㻋仍尹㝚回啓,旣踏啓字而後,有尹㝚放,朴致遠、韓㻋仍之判付,則奉行之道,事甚難處矣。上曰,回啓則當勿施矣。儼曰,備忘記,雖爲書出,而旣有回啓之後,以啓依允書下,則將來考信之道,似爲掣肘矣。上曰,回啓踏啓者則拆而還入,原啓本,還爲出給,使之改爲回啓,可也。儼曰,然則以此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今於金吾諸堂上竝遞差之傳敎,若以金吾回啓堂上竝遞差書出,則其措語,有同論罪,事涉如何矣。上曰,承旨所達,未免曲護,推考,可也。{{*|竝出擧條}}諺云,主人先執客食之,正謂今日道也。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爲今緊務,民事最先,而諸道方伯,三道之外,皆已作窠,而或經累月,或有經歲,俱未赴任,朝綱如此,他尙何說?湖西、嶺南、海西道臣,或推考,或重推,已有催促之命,而新舊遞易,官事曠抛,其所勸課之政,想必疎虞,其令備局,申飭諸道,交龜之前,務盡民事,勿小放過於此時事,分付。傳曰,當此飭勵之時,六曹長席,不宜暫曠,其於備局,亦因此不備,事體未安,吏判三度加由,今已多日,尙未行公,卽爲牌招察任,兵判之再度行公,事勢固然,拘於文具之格例,辭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連違三牌,無意應命,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況本兵重任,豈若是曠焉?嶺閫差代,成命有日,尙不擧行,亦極寒心,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上曰,上言,匪久當盡下,加資上言,有難取舍,而雖四件內,如有猥雜者,亦爲拔去,可也。儼曰,臣今則遷房,而在兵房時見之,則數十丈內,當爲啓下者,不過爲數丈而已。而或請科擧直赴,廉恥都喪矣。上曰,此是武弁事,不足怪,而有一士,爲其父請賜第,豈是士子道理也?儼曰,良賤辨別,雖是四件內事,而寺奴婢陳告者,皆上言矣。上曰,當呈於掌隷院者,亦皆上言矣。儼曰,官吏之偸食官穀而徒配,不入於放未放秩者,亦皆上言,事極猥濫矣。上曰,此必爲其父兄者,於心鬱鬱而如此矣。儼曰,林遇棟之子上言,渠何敢如此?其中有怪異之言,以爲其父被人敎誘,而至此云矣。上曰,誰爲敎誘云乎?儼曰,其父不知處雄,而戊申年,爲赴擧上京矣。曺永河,使人入來獄中,而敎誘之云矣。上曰,遇棟,雖以曖昧而分付,勿施可也,而上言擧行,斯速爲之,可也。儼曰,非不欲速爲擧行,臣方以刑房,連赴鞫坐,姑未及詳閱矣。上曰,非獨,申飭政院,抄下後,使各該司,斯速回啓,可也。{{*|抄出擧條}}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忠淸監司李壽沆,慶尙監司柳復明,竝推考,明日內出肅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咸鏡監司金始㷜許遞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雲山郡守沈溭。 ○李瑜三度呈辭入啓,傳曰,當初尋單,已涉無義,再度許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注書李光躋,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同義禁李春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鞫廳開坐,一時爲急,而如是違牌,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當爲進去,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竝在外,掌令李光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陳疏受由,無推移進參之員,莫重鞫坐,不可一時遷就,掌令未差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鞫坐,諫院當爲進去,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獻納沈聖希竝未肅拜,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正言李顯望詣臺引避,今方入啓,他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鄭亨益,以受由在外不得出牌之意,仰稟矣。卽者辭疏到院,以爲阻雨,不得下去云。原疏纔已退却,而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尙翼,修撰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竝更牌招,而南泰良則昨日下敎,本無深意,旣知過中,旋卽開釋,人臣分義,豈敢更爲撕捱,只推,亦爲牌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寧陵忌辰祭,內摘奸}} ○事變假注書許鈺出仕代,南泰耆爲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之命,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來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事,分付各該司,而永寧殿,依前例同日遣大臣行祭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俱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參議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前咸鏡監司金始㷜未赴任,遞差,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安相徽爲掌令,李渘爲長興庫主簿。 ○兵批,以金聖應單付僉知,以尹彙貞、閔瑗付副護軍,以趙漢緯付副司直。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御營廳言啓曰,近來武臣中,曾經亞將之人,多出外邑,已有乖於重內輕外之意,而本廳中軍張泰紹,頃因本兵之長,陳稟筵中,變通移差,僅至旬日,而昨日政,移拜三和府使矣。軍門亞將,責任不輕,頻數遞易,軍務無以修擧,而卽今踐歷可合之人,甚爲絶乏,張泰紹新授三和府使遞差,本廳中軍仍任,使之察任,何如?傳曰,方當擇守令之時,豈可仍任乎?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大報壇明禮門西邊宮墻二十間許,今日卯時量,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景秋門外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着實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義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義禁府假都事李德耉、柳碩徵等狀啓,{{*|日字差晩,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分付。 ○柳儼啓曰,新除授掌令安相徽,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日昨聖批之未安,情勢危蹙,無地自容,詣闕引避,以祈鐫遞,處置請出,出於意外,今承召牌,僶勉就職,而第伏聞昨日筵中,至勤聖敎,以臣當初所論,爲呈疏之資云。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聞來震駭悚恧,不覺汗浹背也。臣之斷斷愚衷,只在於爲朝廷重爵命,而旣有情病,末由詣臺發啓,則附陳於辭章之末,固其勢然也。且其本事,若涉零瑣,則以此疑之,猶或,可也。而兩宰臣資級繳還,關係朝體,何等緊重,乃敢强索而塞責,以作上徹之階耶?此實臣意慮之所不到也。臣愚死罪,殿下此敎,豈非失言之大者耶?人君聽言之道,雖在芻蕘之賤,惟當察其言之是非當否,而從違之而已。不宜硬斷以情外之語,而況臺閣言事,事體,何如?而辭疏所陳,一倂歸之於呈徹之計耶?大抵臆逆群下之情,本非聖人平心觀物之道,而其流之弊,將至於在下者嫌而不肯言,在上者應之不以誠,是則箝人之口而塞己之聰也,臣竊爲之憂歎也。雖然,此無非如臣巽軟之輩,濫廁臺省之列,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上,致有此輕侮言者之失,此實臣等之罪也。以此情迹,不可一刻抗顔於臺次,且於頃日儒臣所達臺臣便服事,實不勝駭歎之至,夫請罪多臺,事體不輕,筵席奏語,固宜審愼,而遽以未瑩之事,至煩天聽,一言勘斷,無少留難,臣未知此何擧措,此亦臣疲懦見輕之致,今何可以査遞之命寢,淟涊蹲據,以自壞其廉隅也哉?以此以彼,決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金尙重啓曰,臣以無似,屢忝臺地,向來一開喙,而便遭大僇辱矣。衆咻叢集,群憾蝟起,回互眩亂之目,自是臺閣之羞,而甚至逞憾反詈之言,移辱父兄,則使臣而復着臺冠,更進臺端一步地者,寧有是理,自遭人言,矢心自畫於見職,而向者聖敎,旣以爲雖有情勢,毋得撕捱於試役,故不得不冒膺於臨急變通之際,而仍欲自處於竣事罷歸之後,適値母病苦劇,直從闕下徑歸,方又陳疏欲呈之際,得伏見日昨下敎,則有試所臺官便服祗迎者遞差之命,而此是玉堂所陳達云。臣誠莫曉其旨意所在也。伊時兩所監臺,不過四人,而祗送時,旣爲同坐,祗迎時,亦爲同坐,其戎服佩劍則一依《儀注》而擧行,臣未知儒臣所謂便服者,乃指戎服而然耶?戎服、便服之間,雖或不辨,而其佩劍具笠飾,則有眼者,亦能辨之,玉堂之論罪臺官,事體固重,而告君之辭,自當審愼,論人之語,亦宜別白,彼旣不知其誰某,則必不問試所臺官也。旣知爲試所臺官,則必知其誰某,而監臺四人之皆具戎服,又不可揜諱,則抑或四人之外,更有別人而然耶?儒臣若問初不能明覩,而有所錯認云,則特以兩司下隷之服色,疑其爲兩司之官者,容或無怪,然試所二字,必不至於分明說道,而至以事體寒心等語,容易混歸之於囫圇難明之科耶?遞差命下之後,旣令府吏現告,而身爲臺官,無一自首之人,伊時實狀,雖如此,人必疑之以畏罪自諱,而甘心復居於旣遞之地者,豈不爲儒臣之所竊笑乎?近來儒臣之督責臺臣,殆無虛日,再昨論四臺臣,昨日論一臺臣,臺臣之見過儒臣,一何相續,而儒臣之求罪臺臣,一何分明耶?如臣之伈默不足數者,亦入其中,如許論事之體,正好一笑,雖然,初旣出入於査現之科,又復蹲據於遞仍之職者,揆以臺體,決不容一刻苟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避嫌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同義禁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忝知申,絲毫無補,一徹長單,而特敎遠下,五疏力辭,而終靳許遞,飭勵方勤,未敢圖便,一味苟蹲,爲愧爲懼,忽地臺參,幸蒙薄勘,投閑置散,私心粗安,曾未幾何,恩敍特降,金吾之除,又下意外,臣誠惶駭震惕,置躬無地,臣於前冬,聞以玆事,有親間舊訛傳之說,卽已略暴而承批矣。近日銓堂之疏,旣又備陳曲折,前後聖敎,亦嘗有所俯燭,則時移事往之後,何必更事追提,而第其啓語,非伊日實狀,則亦安得默而無辨乎?蓋凡承旨之分進吏、兵批政廳者,必待該堂開政該郞來請之後始赴,而六承旨皆入侍之時,則該郞旣不得來請,司謁亦不敢入告,該房承旨之量時稟出,院例卽然,初覆之日,請牌政官,亶爲及時差臺備員之地,而牌出已久,去來莫聞,故臣以出去催牌,俾卽開政之意,稟達而出,催促牌去來,則吏判尙在闕外,以爲旣請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請自政院,稟旨變通,而不爲承牌云。當初之不請竝招,雖以參議見方入侍之故,而彼旣以事體爲言,而無意入闕,則往復之際,自當遲延,臣以入侍之人,不可久留閤外,則旋卽還入,回奏其遷就之由,勢不容已,不自知入奏之爲損事體,乃如言者之言也。若使臣,旣知不得開政,而坐煩文字啓稟,則又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且念終日殿坐,諸臣常侍,則因事出入,本無常節,三覆之日,因軍號出去之承旨,以守禦使密符事,坐院啓稟,致勤特推,則入侍承旨之不敢坐外啓稟,亦可知矣。其時吏判,旣未入闕,則政廳進去,非所可論,而今其言,有若臣知已開政,下直出去,旣赴政廳,還入替達者然,信斯言也。眞是坐立起居,一聽於人者,除非病風喪性,決不爲此也。噫,當時委折,人未見諒,流播之言,易致增衍,則彼新自遠鄕而來者,驟聞而相規,固無足怪,而況其避辭則曰,論之可也。不論亦可也。臣當付之一笑而已。鞫事方張,天牌再辱,不敢荐違,隨詣闕下,而踪地危蹙,決難冒出,瀝血拜章,自外徑歸,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削臣見帶之任,以靖私義,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旣知過中,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之賤齒,七十有六矣。精識內喪,筋力外殫,獨枵然形殼,尙此支離耳。是以杜門跧蟄,與世相忘,日月積矣。乃於千萬意外,聖明特念簪履之舊,復置喉舌之班,臣倘怳gg惝怳g感激,罔知攸處,噫。臣特朝暮之物耳。豈有一分餘念,可及於榮利,又豈有一分餘力,可堪於驅策,而惟其未死之前,重瞻耿光,而退塡丘壑,則是臣至願畢矣。臣遂不量己力,不恤人言,冒沒出肅,而仍參於前後陪扈之列,浹旬供劇之餘,疾病之生,固已料之矣。果自數日以前,宿疾之外,添得輪感,然猶不至大段,故累日持被,帶痛耐過矣。忽自去夜,症形頓加,乍寒乍熱,似瘧非瘧,而寒至則遍體若束,熱升則暴汗如沐,頭疼目眩,神昏氣短,委臥床簀,去死隔紙,蓋臣積勞積傷,自致病祟,而設令鬼事差遲,未遽溘盡,若其復起爲人,決非時月間事,見帶之職,素稱劇任,不可一日暫曠,是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悶,亟許遞免,俾臣得以任便調治,復尋生路,千萬幸甚。且臣竊有區區愚見,敢此贅陳,伏願聖明,少加澄省焉。臣竊伏惟念,今年太歲,適當甲寅,而殿下卽祚,又滿十年,然則今年是天道一變之會,亦殿下之一初也。轉衰爲盛,傾否回泰,其機在此,宜殿下體天順時,明德修政,以新一代之治化,而竊觀朝廷之上,積忨成習,衆弊蝟興,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臣請略擧一二以言之,儒臣不備,而法講之旋停屢矣。銓官引入,而緊政之久稽數矣。都政退行,轉成近例,守令除署,每致煩稟,備堂林立而參坐之員絶少,館錄陸續而曠直之日常多。噫,此皆殿下簾陛前事,而其弊猶尙如此,況此外殿下所未聞所未覩之地,刑獄詞訟之積歲淹滯者,又何可勝道哉?然殿下拱手安坐,一任其悠悠,臣竊慨然也。竊願殿下,繼自今惕然驚動,奮然振作,凡朝臣之慢令違命者,圖便廢務者,嚴加譴責,斷不饒假,而殿下亦必以實心行實政,凡係浮末虛僞之習,一切掃去,而專以篤確醇實爲務,法惟不行,行則必期於信,事惟不作,作則必期於成,隨時隨處,責功責效,如一摑一掌血,則庶幾群下承風,趨事赴功,仍循忨愒之習,因可以漸革,而治道蔚興矣。伏願殿下,懋哉懋哉。國試嚴重,無間大小,而前秋庠製榜出之後,人言不勝喧藉,至於今番武科初試,代射代講之類,此前尤多,豈不寒心哉?臣謂前頭殿試時,宜有嚴命,申飭之道矣。科場之文,自有程式,程式之外,又有文體高下之別,而近來科儒,專不讀書,但事剽竊,鋪敍則必要促急,製作則惟貴神速,故非但文體不成貌樣,程式亦無定規,此蓋由於掌試者,或眩於鑑別,或倦於課次,只觀其命意之緊緩,呈券之早晩,而取舍之,則科儒之區區以得失爲念者,安得不隨時變規,以求合於有司之所尙乎?文章盛衰,亦關治道汚隆,而若此不已,則異日館閣之上,將無代撰之手矣。誠非細故也。臣謂,申飭主文之臣,俾有以變訛歸正,而大小科考官,亦必以有文識解程式者,各別擇擬宜矣。臣於今朝,呈疏本院,則僚員無端退却,直請牌招,臣雖無似,旣參同列,而且其疏語,略陳所懷,則僚員之任意退却,直爲請牌,臣實莫曉其故也。此莫非臣見輕之致,何可一刻蹲冒於職次乎?坐犯違傲,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誠悶蹙迫隘,莫知所以自措,伏乞亟命鐫削臣職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大體則是,而非今更飭者,試官擇差事,纔有申飭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司諫閔珽疏曰,臣於前冬待罪納言也。不但情勢有必遞之端,且緣宿病越添,於雜科監試之役,不得已荐違嚴召,自速勘罷,追思至今,惶悚冞深矣。不意恩召遽下,今又猥承亞諫除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自措,仍伏念如臣無似,濫蒙洪造,出入臺垣,于今五六載,而姿性巽軟,一味循默,言議骫骳,無所裨益,上不能匡規君違,下不能糾劾官邪,只自貪榮戀寵,隨行逐隊,行呼唱於道路,私心之愧懼,已不可言,而一世之嗤點,誠無以自解,況今聖上,勅勵奮發,銳意圖治,於斯時也。尤宜妙簡一時之彦,列置兩司之席,責以奮揚風采,振刷頹綱,而乃反以如臣望輕而識淺,年邁而志頹者,苟然充補,以爲應文備數之窠,其於聖朝綜核之政,果何如哉?此在臣廉義,固爲難進之端,而且臣於前夏,荐遭慘慼,悲撓勞傷,氣血虛敗,神精凋喪,素患痰火之症,一倍增劇,頭暈膈痞,眠食頓減,少或勞動,輒致添苦,自分爲聖世廢棄之物,夫豈有奔走供職之望乎?近來因數日問郞之役,添得感患,而眼病齒痛,又復一時竝作,日事呻痛,而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玆敢略暴危懇,仰瀆聰聽,伏乞聖慈,曲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臣於目下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附陳,日昨副修撰金若魯,以武所進去臺官便服祗迎事,有所筵白,仍有査問遞差之命,而卒無事實。噫,武所臺官,方無故行公,則夫焉有便服祗迎之理哉?如許不近似之說,不少審愼,遽然上煩於天聽,何其疎率之甚也,其慢視臺閣之習,不可無警,臣謂副修撰金若魯,特加譴責,以懲後弊,斷不可已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所達,欲遵事體,其所不審,有何深非,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李光湜疏曰,臣迹旣疎遠,言且拙訥,上不能取信於君父,下不能見重於同朝,草草一啓,節拍層生,環顧自愧,無地措躬,引避退伏,蘄蒙遞解,處置請出,出於意外,牌召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而伏見正言趙尙命之疏,怒臣太甚,持臣太急,有若臣以私惡論人,減律句斷者然,貽辱臺閣,誠非細故,果令臣有所私惡而論啓,則是欺君也,欺心也。焉有負此罪名,而尙可以抗顔於周行者哉?當初避辭中,査事脫空云者,祗泛言其近來謬弊,而德夏一事,亦難保其不如此,則目臣以機括者何事?斥臣以窘遁者何言?諫臣此言,雖出於脅勒臣身之計,而自不覺其反歸於窘遁也。臣何必呶呶爭辨,而旣受其無限凌藉,何可晏然而就職乎?玆敢略陳短疏,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亟賜遞罷,以快人心焉,臣方自處之不暇,豈可贅及他說,而以事在目下者,敢此附陳焉。向者盧啓漢之啗誘市井,陰受重賂,情節叵測,關係甚重,而成命之下,尙不一問,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臣謂當該捕將,從重推考,亟令杖問嚴覈,以爲懲奸杜弊之地。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推考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沈聖希疏曰,臣於三司之職,情窮勢阨,雖不敢爲冒進之計,而至於該司郞僚筋力奔走之地,則區區報效,惟勉於此,向者一出,少伸分義,而世路多巇,橫遭厄困之境,矢心自畫,永謝睢盱之地矣。頃因親政,屢勤催促,而終未承膺,自速置對,惶隕欲死,恭俟重勘,不意聖度天大,宥命旋下,夜入圓扉,朝侍玉階,雪霜雨露,莫非天地之敎,臣含恩畏義,黽勉入參,而若其放倒廉隅則極矣。職在該司,衷情未暴,一味泯默,遂至于今,諫院新命,忽下此際,又仍鞫坐,天牌嚴臨,其在討賊之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臣之本來情地,危蹙迫隘,前後無間,旣無變動之勢,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向前撕捱,都屬閑漫,臣老父積抱危疾,床笫多年,癃殘凛綴,如及耄期,而內傷旣深,外邪易乘,近因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未得和解,頑痰塞胸,咳喘苦劇,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飮噉全廢,眞元日陷,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人子之心,當復如何?以此情理,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恩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遞臣職,俾便捄護,仍治臣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賦性粗率,處事疎謬,按藩踰年,無一善狀,畢竟自犯罪科,致勤特敎譴罷,惶恐之極,若無容措,第以弱力之得解重擔,爲萬萬私幸,不意仍任之命,旋下於數日之內,臣於此,尤不勝惶愧悶蹙之至。蓋臣前日別巡,旣承聖上特旨,民皆希冀恩澤,到處擁馬哀訴,顧以徒手空言,有難慰悅其心,而新舊稅竝督,實爲目前難支之端,故不得已以力請停退之意慰諭,以遣史之安集,自不覺其爲妄率專擅之歸,此莫非臣罪也。然臣之所請者,不過舊稅之暫退,而殿下則竝與大同而一例蕩減,此實分外渥澤,沿海一帶疲癃殘疾者,庶幾有回甦之望,臣雖萬被誅戮,實無所恨,況薄勘之恩罷,而又從以寢之乎?霈澤旣洽,事體亦尊,陽春霜雪,莫非造化生成之妙,臣與一路軍民,北望攢祝感激,涕血之不足,豈敢更爲飾辭祈免之計哉?但臣譏捕罔功,罪在難赦,揆以法義,不容自安於職次,況自荐慼以來,病痼精竭,日間酬應,不勝憒憒,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亡兄葬地不吉,遷窆已卜日矣。始臣千里聞訃,不得面訣,今當旌翣永閟,又不得臨壙,則臣死而目將不瞑矣。伏惟殿下,慈仁體下,儻或俯念臣哀苦情悰,想亦爲之怛然矣。伏乞卽命遞罷臣藩任,使之趁早解歸,得以看當襄事,粗伸至情,則不勝公私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二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輪對官工曹佐郞金聖梓,司饔直長李泰翼,尙衣直長權相軒,活人別提李基宗,西學訓導金相礪入侍。諸臣以次進伏。聖梓進前伏。上曰,職姓名?聖梓曰,小臣,工曹佐郞金聖梓也。上曰,履歷?聖梓曰,辛亥正月政,懿陵參奉除授,壬子閏五月都政,濟用監副奉事陞遷,癸丑六月都政,尙瑞院副直長陞遷,同年八月都政,直長陞遷,甲寅二月都政,司饔主簿出六,移拜本職矣。上曰,職掌?聖梓曰,營造司矣。上曰,所懷?聖梓曰,宮都城春秋巡審及時御所空闕有頉處,奉審而已。別無可達之事矣。聖梓退伏,泰翼進。上曰,職姓名?泰翼曰,小臣,司饔直長李泰翼也。上曰,履歷?泰翼曰,己酉五月,除慶基殿參奉,庚戌五月,移換康陵參奉,辛亥至月,陞司饔院奉事,壬子七月,分差廣州柴場官,仍察燔造之役,癸丑三月,陞宗簿寺直長,本院草記,換差本院直長矣。上曰,職掌?泰翼曰,匠人色矣。上曰,遺在幾許耶?泰翼曰,舊捧已盡,新捧未及矣。上曰,所懷?泰翼曰,小臣居在海州,卽先正臣李珥之旁孫。上曰,幾代孫耶?泰翼曰,臣高祖景震,以先正臣姪子,與先正下海州,子孫因居焉。臣願聖上,留心聖學,愼終于始,是臣區區之望也。趙命臣曰,下詢之前,先陳世系,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鄕曲之人,生疎所致,且勉戒之言,儘好,勿推,可也。泰翼退伏,相軒進。上曰,職姓名?相軒曰,小臣,尙衣院直長權相軒也。上曰,履歷?相軒曰,庚戌八月都政,爲寧陵參奉,辛亥八月都政,陞惠陵奉事,癸丑三月都政,陞本職矣。上曰,職掌?相軒曰,衣襨色矣。上曰,所懷?相軒曰,若有變通之事,則提調二員,卽爲變通,臣則別無所懷矣。相軒退伏,基宗進。上曰,職姓名?基宗曰,小臣,東活人署別提李基宗也。上曰,履歷?基宗曰,以戊戌年端懿王后魂宮忠義,丙午四月政,除慶基殿參奉,丁未七月政,移換崇陵參奉,戊申九月政,陞康陵奉事,庚戌三月政,陞軍資監直長,仍爲罷散,壬子六月政,內贍寺直長復職,甲寅二月政,陞六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基宗曰,巫女次知矣。上曰,病人在幕者幾人?基宗曰,只有一人,而幾盡差復矣。上曰,所懷?基宗曰,別無所達之事矣。上曰,前已申飭,而爾之責任不輕,各別着念於救療等事,可也。基宗退伏,相礪進。上曰,職姓名?相礪曰,小臣,西學訓導金相礪也。上曰,前者入侍乎?相礪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所懷?相礪曰,臣,松都人也。請以松都學宮弊端仰陳。上曰,唯。相礪曰,松都異於他故都,乃聖祖龍興之地也。惟其如是,故聖廟仍稱成均館,其養士之具,試取之方,一與卽今泮宮無異,謂留守爲兼大司成,謂經歷爲兼司成,主管學宮者,只有敎授一員,而亦謂之兼典籍,祖宗朝創設之意,不啻尋常,上上年前留守在任時,鄕中生、進數三人,欲開入仕之路,日夜謀議,圖罷敎授,前留守,未諳松都學宮事體,與列邑鄕校自別,猝然狀聞,革罷敎授,乃以本府儒生中生進差出,名之曰分敎官,此乃前古所未有之事也。松都士林,豈有服從之理乎?以學宮言之,則體貌日覺損削,以科擧言之則試官無以備員,士林錯愕,父老慨歎者久矣。今留守到任後,百餘多士,以敎授復舊之意,聯名呈狀,則題辭內道意,亦如此,不獨學官之缺員而已。差員及祭享時,窘迫多端,從當啓請云云矣。意外今又陞遷,士林尤爲缺望,故敢以士林之意,冒死仰達。趙命臣曰,職掌內事則陳達宜矣,而敢以所居之地弊端仰陳,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旣使之陳達,勿推,可也。大抵廣設分敎官以來,初仕之路,極涉淆雜矣,敎授之兼典籍,予未聞之,今始知之矣,當待留守上來,問其曲折而處之耳。相礪退伏。上曰,聖梓進來。聖梓進伏。上曰,爲小科乎?聖梓曰,己亥秋榜,爲監試矣。上曰,爾父誰也?聖梓曰,故牧使臣道浹,是臣之父也。上曰,今番陞六乎?聖梓曰,今番陞六矣。上曰,都事金聖來,爲誰耶?聖梓曰,聖來,臣之庶族,爲都事者,乃金聖采,非聖來也。聖采則臣之四寸也。上曰,昨年豈不爲金吾郞乎?聖梓曰,以金吾郞別檢相換矣。上曰,輪對官盡退。金聖梓等,皆退出。趙命臣曰,臣有所懷,故敢仰達矣。近來違牌之弊特甚,徐命彬之一日三牌,事未前聞,雖一品重臣,一日三牌,則本院,例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之啓矣。雖曰有難安情勢,承宣之一日三牌,壞損事體無餘矣。上曰,所陳之言善矣。是故卽爲遞職,而事體則非矣。命臣曰,卽今都承旨李瑜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亦違牌,右副承旨柳儼,昨日申退後,今日不爲仕進,纔已出牌,而廳中苟艱,未有甚於近日矣。上曰,左副承旨似年老,而都承旨之呈辭,是何故耶?命臣曰,非無端呈辭,以江都事,李顯望疏中,有駭惋陰嚌等文字,故以是爲不安之端云矣。上曰,右副承旨之撕捱,以洪鉉輔之疏耶?命臣曰,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臣於伊日,以吏房代房,進去藥房之際,得見禮曹參判之疏,以宗廟修改之日,乃爲次對,事體未安云,而仍請警責該房承旨矣。該房承旨方在外,臣亦爲其代房,而未及周思,不得預先陳稟,及見其疏,不勝瞿然,欲爲陳疏引咎,而未果矣,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也。上曰,承旨不備,今日鞫坐,似未及爲之矣。伊日之事,予亦矇然不察,何獨歸咎承宣耶?然帝王家,與匹庶有異,曾於甲辰景廟在殯之日,於夾室亦爲次對,而事果未安,則備局諸臣,亦宜請姑退矣。以無定式之故,上下未免胥失,此事不可不一番定式,今後則宗廟修改之日,勿爲次對等事,其令本院,定式施行。{{*|抄出擧條}}命臣曰,臣仍此事,竊有所懷矣。夫人心,不可兩用,若無操存工夫,則須臾之頃,東西飛揚,莫知所向,此聖人治心之法,必貴當事而存者也。臣亦徵驗於平日,當曉仕進之際,若無家務之關念者,則院中公私,少無遺失,不然而或有家務之關係心中者,則事多遺失,如昨日事者,每有之矣。以向時陵幸齋殿入侍事言之,臣之待罪承宣之任,已至十年,豈不知入侍之儀,而伊日坐次錯亂,不成貌樣,至今思之,尙有惶恐之心矣。此亦當事不存之害,凡事莫不然矣。臣竊瞯殿下,對臣僚之際,孜孜於民憂國計,誠意藹然,抑未敢知蜎淵蠖濩幽獨得肆之中,此心能無不存之時乎?上曰,陳達之言誠好,予當各別留意。予有下敎事矣。昨日玉堂,以獻納趙漢緯之預書處置措語,啓請遞差,其言則是,而掌令閔瑗,若不以嫌草示之,則漢緯何以知之乎?昨日筵中,臺臣之謄持嫌草,予亦見之,漢緯之預書,固非矣。而瑗之預給,獨不爲非乎?朝家處置,宜無異同,而只遞漢緯,未免爲斑駁之歸,掌令閔瑗,亦爲遞差。{{*|出擧條}}上曰,兪拓基入來乎?命臣曰,入城云矣。上曰,昨日下敎之後,尙不出肅耶?命臣曰,昨日筵敎,尙未出擧條,臣亦未知,則外臣何以知之乎?李壽沆、柳復明則陳疏到院,故纔已退却矣。上曰,予所聞者,乃兪拓基也。今日紀綱,雖曰掃盡,藩臣事體自別,拓基則元無更待下敎之事,而昨日推考警責之後,若是撕捱,事體極爲未安,海伯、嶺伯,竝從重推考,分付備局,使之今日內,膺命,可也。{{*|出擧條}} ○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儼,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入侍。若魯讀《近思錄》第二篇,自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止參也竟以魯得之。若魯曰,昔先正臣宋浚吉,於經筵,請諱先賢之名,載於年譜中矣。本館故事,雖無諱讀之言,而今則諱讀,未知如何。上曰,前已諱讀事,定式矣。若魯曰,只諱程、朱,而顔、曾、思、孟,無諱之之敎矣。上曰,諱程、朱則顔、曾、思、孟,不言而可知其當諱矣。若魯曰,然則當讀之以某字矣。上曰,承旨讀之。儼讀,自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止二者爲己爲人之道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博學而篤志,止此豈詞章之文也。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啓白讀,自涵養須用敬,止只當云無私心。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若魯曰,若過自止,則所講太多矣。儼曰,今此自止所付,亦不爲少,若又過此,則豈不爲多乎?《近思錄》,異於他書,不必如是口讀而止矣。上曰,非欲速畢而然也。此下《西銘》不遠,欲使之讀至西銘,而仍爲文義耳。若魯曰,西銘文義,尤異於他,雖別講一篇,未爲不可,留待後日進講,未知如何。上曰,然則西銘以上讀之,西銘以下則留待後日,講之宜矣。述讀,自謝顯道見伊川,止息有養瞬有存。上曰,小註,有御諱一處,不爲付籤矣。若魯曰,日昨召對冊子,准吐入之之後,臣等始覺御諱一處,不爲付籤,不勝惶恐,而內冊旣入,故只付籤於臣等之冊,欲俟講畢而仰達此意矣。今承下敎,不能詳察之失,臣等固有之,尤不勝惶恐矣。上曰,玉堂雖卽覺察,付籤於持入冊子,而內冊准入時,旣未詳察,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云云此章,言聖學門路。門路不正,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懼哉?儼曰,門路亦不在他。朱子曰,不讀書,無以爲學,學者,捨經而何以得門路哉?看經之法,不惟求於言辭,參前倚衡,以求道之所在,至於手舞足蹈,則可以自得,必如此求之然後,一講而有一講之效,再講而有再講之效,若一番講說而止,則不幾於書自書我自我耶?上曰,所言儘好,當留意。若魯曰,修辭立誠然後,可以至於道之浩浩居者如屋也。居是屋而修之又修然後,可以立也。儼曰,誠字飾字,爲此章之大旨,比如屋子,有汚染處,則卽爲拂拭爲誠,塗之以丹靑綾花之類,久而渝色,則本形盡露爲飾,此二字,各別留意,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終日乾乾,爲《易文言》,而大小大者,語錄也。此下大文,伊川先生言實理自有緩急,此言最好,王者若急於爲治,則是不如天地之化也。上曰,然,觀天地之化者好矣。若魯曰,周子不言他樂,而令尋顔子、仲尼所樂者,深有意矣。程子之學者,問孔、顔之樂於程子,程子使求而得之,若程子而可言,則周子,豈不言於程子乎?未知殿下所樂何事,而亦尋孔、顔樂處乎?儼曰,玉堂之言善矣。他日筵臣,問所樂何事,而若聞聖敎所自得處,則豈不有實效乎?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留意。此大文,豈不有試題乎?儼曰,此則未知,而曾有程子之門人,問於程子矣。若魯曰,學者記誦而已,則其不爲實地工夫,可知矣。帝王之學,與匹夫尤異,明德而至於天理純然,則爲極工,此古昔哲辟之不取文翰,以此也。請各別留意,如何?上曰,博識與博學異乎?儼曰,異矣。多識前言之謂博識,必求衆理之謂博學,多識前言,豈不美哉?猶以爲玩物,則前賢深嚴之戒,可見矣,留心省察,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父子君臣,乃天理也。各盡其分,無一毫之私然後,可謂天理,堯、舜之禪,湯、武之征,俱無私心,故乃俱爲天理之正也。上曰,大體則然,而葉氏之註,何如耶?大文則意甚渾厚,而註引湯、武爲言,未可知也。必聖人然後,無弊矣。夫子謂之未盡善者,微意可見,後世亂臣賊子,每以湯、武爲憑藉,如王莽動引周公之類多矣。註說引以爲比論,未可知也。儼曰,湯猶有慙德,武王之時,有夷、齊,夷、齊,爲天下而立大綱者也。殿下此言,使後世之亂臣賊子,知懼而不敢肆其凶矣。上曰,古人不曰有伊尹之志則可乎?王莽之自以爲天生德於予者,亦自以爲無私而然矣。往者弼夢輩,亦自以爲立萬世之綱常者,憑藉此等之言而然也。儼曰,聖敎至當。漢嚴延年,請斬霍光時,亦有此言矣。若魯曰,竝擧堯、湯爲言,葉氏之註非矣。凡事有經權,霍光之事則爲權,而延年之言則爲經矣。上曰,霍光,有周公之心,而爲當時之事,有未可必,而不出於逆心,則斷斷矣。然豈可比之於伊、周乎?光不學無識,故當時有問故事之言矣。後人則無光之心,而動引伊、呂,豈不爲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學問則以明理爲先,治道則以識體爲本,凡爲治之道,以開言路,通下情,破朋黨爲先,而今日則復中原雪羞恥爲大體,好矣。上曰,下大文,曾點章義,何如?必置此章於論學之下,必有意,編書者何人,編次則別無意義耶?儼曰,呂祖謙與朱子,同編此書矣。若魯曰,分類四先生之文集、語錄爲此編,而別無序次之可言矣。曾點規模大,故聖人以大意許之矣。上曰,與吾與點也之意同矣。如倚門而歌等事,極可怪矣。若魯曰,根本章,凡學問必貴先立其根本,如木之有根,必先培壅然後,乃能深造。上曰,與上文栽培之義同矣。儼曰,此言涵養工夫也。涵養於未發之時,方能有自得之效,所謂未發,纔着一物,不可謂之未發,必如水之未動,鏡之不染,方可謂未發境界矣。殿下從事學問已久,孜孜不輟,敢問有未發境界乎?上曰,常人皆有未發境界乎?儼曰,常人物慾交弊,私意膠固,豈或有未發之時乎?上曰,不然。未發境界,人豈有本無者乎?只爲物慾所搖蕩,而不能呈露矣,謂之本無則誤矣,其理則人皆有之。儼曰,誠如聖敎。上曰,敬義直上達天德大文好矣。由淺入深,自近至遠,學問與治國,無二道矣。治國平天下,自灑掃應對而始矣。若魯曰,然矣。懈意章,最可留意而見之,凡事,不出於誠意,而出於血氣,則懈而至老尤懈,豈不可懼乎?此由不立本之致,與上文敬義根本章同看,則尤好矣。上曰,向者飭勵諸臣,非出於血氣之私,乃本善之呈見處也。予亦有一段本然之善,隨事而發見也。古之帝王,豈不有問臣下以予何如主者耶?儼曰,晉武,有如是之問也。上曰,以予前冬大誥,謂由於血氣之私乎?謂出於本然之善乎?爾等勿欺而直對之可乎?儼曰,涵養省察,如車兩輪,如鳥兩翼,與敬義同,敬爲涵養,義爲省察,臣敢以爲殿下有省察工夫,而不能無意必固我之私,俄者敢問未發境界者,以此也。殿下善端隨處,藹然而生,前冬大誥,不出於血氣之私,臣豈不知,而若久而不能固守,則是無涵養工夫也。臣願涵養省察,毋或廢一,如敬義夾持,則聖學尤爲高,明矣。上曰,所達好矣。俄者問未發境界,而予答之以常人豈無此境界者,有若齊王之顧左右而言他矣,予當言予之病痛矣。涵養工夫則固不足,而善端隨感而見,意必固我之私,則自以爲不至於甚矣。自辛丑以後,始爲學問,而資質非曰美矣。不至庸闒,故或有所見得,而涵養則全未矣。俄者根本須先培壅之言,好矣,此予當留心處也。儼曰,向來尹淳,爲知經筵,趙顯命爲承旨,臣爲玉堂時,淳問殿下曰,宮中靜思,何者爲善乎?此言,殿下記有之乎?靜則易歸於佛道,與吾家涵養工夫異矣,佛家爲識心見性之學,臣曾見《傳燈錄》,有一弘忍大師,欲傳道於弟子,弟子神秀,作詩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無使惹塵埃。上曰,其語與吾儒工夫同矣。儼曰,然,弘忍,見其詩無語,數日後,有一居士,過而見其詩,又題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弘忍遂傳道於居士云矣。上曰,此便是生知之資矣。儼曰,佛家以靜爲主,而吾儒則以涵養省察兼行,而不主於一,今若論其先後,則先涵養後省察爲可,若先省察,則無物來順應之道矣。若魯曰,俄以大誥有下敎,而臣言辭拙訥,不能畢其說矣。臣竊伏見前冬大誥,非出於一時作爲之心,蓋有感於陸贄之言,而大誥之下,已過三月,而仍循頹惰,無異於前,臣不勝悶鬱之至。上曰,人情久則稍懈,予之前冬下大誥勅勵,非出偶然,實有感動於陸奏者,上下非不勉勵,而諸臣之不能無懈,未可知,以昨日次對見之,已不如昨冬,治象漸下,不可言貌樣矣。承宣則除夕入侍之心,懈乎否乎?儼曰,臣本無知,性且昏惰,半不踰人,而伏蒙殿下不世之恩,拯之於罔測之科,置之近密之地,事君盡忠,人孰無心,而臣之報國之心,有倍他人,惟當以筋力奔走,爲報效之圖,筋力盡則無奈何,而未盡之前,豈不彈心力爲之乎?然而顧無一事之善,可以報國,居常待罪矣。上曰,非謂心懈,凡事不爲激勵,則便頹惰矣。以今日國勢,謂之末如之何,則懈矣。若進進不已,則自然不懈矣。儼曰,臣方進戒以自勉,則臣敢懷末如之何之心乎?第求治,亦不可太急耳。上曰,儒臣之心,懈不懈如何,亦言之。若魯曰,臣則職分非有錢穀甲兵之掌,只以經籍事殿下,得一文義則惓惓不忘,惟願仰贊聖德,少裨治化,故前後所達,不過立聖志懋聖學,剛毅奮發而已。向來箚子,非爲應文備數而爲之,區區願忠之誠,自以爲竭其心智,過蒙留中之恩,不勝惶恐之至。然則豈敢謂與前冬有懈乎?上曰,予則前後有異矣。三相致祭之後,予心豈欲懈惰,而只以無與同事之人,故自然頹惰矣。向者《大典》持入及句管堂上入侍之事,亦爲文具矣。玉堂則專意書冊,閑而無事,故似能如是,而予則以無同心之人,故不能無漸懈之心,誠可愧也。儼曰,南泰良、吳瑗則不爲行公,玉堂只有此儒臣,而儒臣誠心爲國,意外至閤外,聞有臺言,將欲出去云,極爲可悶矣。上曰,兪健基在玉堂時,所付自止甚少,故問之則以爲,用景廟胄筵故規而付之云,故使之依《聖學輯要》例,改付自止矣。來日國忌,前頭又有廷試,晝講連未爲之,切以爲悶矣。今聞承宣之言如此,則幾日,《禮記》將訖工乎?儼曰,朴弼載、鄭亨復,在囚已久,姑爲放釋,使之飭勵行公,未知如何。上曰,放之無益。儼曰,弼載親病苦重,亨復墜馬所傷,甚不輕,此皆實狀,而臣聞其言則以爲,禁府便於在家,而牌不進云云,此非禁推,可使之出仕矣。若魯曰,三司同爲苦役,而玉堂則儒者之至榮,參之以言議,誰無願仕之心,而上不得見信於君父,下未免見責於同朝,如有惜身名之心者,豈樂爲今日之三司耶?上曰,予豈然乎?若魯曰,殿下疎待三司,言議不能行於朝,故人皆厭避,殿下若開誠接下,優容言者,則必多行公之人矣。又曰,不學便老而衰章,葉氏解以血氣之衰,而此非由於血氣之衰,乃志氣之衰也。上曰,志氣之衰,由於學不進故也。凡人血氣則固衰,而志氣豈有衰時乎?儼曰,志氣,上聖則無衰,而常人則衰矣。若魯曰,董仲舒義利之說好矣。漢儒中爲王道之學者,無如仲舒,故其言如此。上曰,孫思邈大小方圓之說亦好,鞭辟近裏之鞭字,是何義耶?若魯曰,鞭辟,乃語錄,洛中方言,蓋如此矣。弘毅之說,本館箚子,曾已詳陳,而弘而不毅則不可以爲弘,毅而不弘則不可以爲毅,必如寬猛相濟之道然後,可以言弘毅矣。聖德或歉於此二字,伏願各別留意焉。上曰,諸臣以此進戒者甚多,是予對症之藥也,當各別留心而加飭焉。儼曰,臣曾於己酉年進講之時,每以剛不足之言勉戒,康誥明德愼罰大文進講之日,亦以明德外加勉剛德之說,有所仰陳矣。蓋戊申治獄,疎忽者甚多,此豈非剛不足之失乎?然殿下剛非不足,臣下無當於聖心者,亦時有自聖之病,故臣敢以物來順應捨己從人之道,仰勉矣。上曰,弘毅二字,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廢一,必須當弘而弘,當毅而毅而後,乃可言眞弘眞毅,不善用之,則弘毅亦有害矣。若魯少退,儼曰,臣請諫院中苟簡之弊,都承旨三度加由後,牌不進,左承旨爲李濟疏斥出去,臣獨與同副承旨李匡世在院,臣往鞫廳,匡世往政廳則廳空矣,豈不悶乎?上曰,右承旨金始慶,予自嗣服後,尙未見其面目,今已衰乎?儼曰,始慶與臣父爲四寸,故臣知之,今年七十六,臣不見,亦已五六年而已老矣。上曰,都承旨之違牌,終亦過矣。非獨政院爲然,每事皆如是矣。若魯入來,講修養引年章曰,此章甚好,雖是三件事,祈天永命,亦由於學而至聖賢工夫矣。上曰,往者李判府事休致之請,亦有此言,而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予深有感於斯言矣。治平之道,亦自學問中出來,人能爲之則自有此效,而只是不爲耳。儼曰,疾敬德,爲祈永之本,而臣嘗論敬字外,又有畏字,則殿下以爲偏矣,而臣意則畏字,尤當今日加意處也。常人則不知之故,無可望者,而殿下旣知之矣。如不爲則與不知同,故臣常以爲慮矣。上曰,予敬字工夫則不足,而畏字,非不足也。古語云,有所恐懼,不得其正,畏字終不如敬字之渾全矣。《書》不云乎,爲君難。又曰,天難諶,命靡常。又曰,愛我則后,虐我則讎,予豈不畏乎?然畏字終偏矣。若魯曰,爲學如登山之說,好矣,登山者,必自下升高,自易及險,進進不已,則一造於上矣。比諸治國,孜孜不止,必有其效,而若以爲難而中止,則終不可以治其國也。儼曰,登山非在於力,亦在於心,心若在於必登上頂,則終至於登而後已,治國亦然。上曰,卽今良役亦然,雖古聖王,必得良臣而後,爲其國,良役釐正今幾年,而尙無定見者,以無人故耳。以大同法見之,聖祖若不得金堉,則能行之乎?心雖不懈,而成效未可期也。儼曰,大同之議,始發於故相臣李元翼矣。上曰,文章訓詁儒者之學,何以分言乎?所謂儒者之學,何等事耶?若魯曰,儒者之學,乃性理之學也。指求道者而言之。上曰,儒臣之言然矣,泛看則文章之學,與儒者之學,似無異同矣。若魯曰,務實者,必事事皆實,無一事之虛僞然後,方可謂之務實也。儼曰,實者,必事事求是之謂實,若有意於人以爲實而爲之,則名也。上曰,今時之弊然矣。儼曰,今人則名亦不盡爲之矣。若魯曰,爲名之心,雖與利心無異,而差優於不爲名者矣。上曰,性靜者,謂主一無適之義乎?儼曰,與太極圖主靜之說同,指涵養而言也。若魯曰,學問思辨行五者,固不可廢一,而問思辨行,必在博學之後也。上曰,然。謝顯道章,與上張思叔章義同矣。儼曰,橫渠先生以下,乃《正蒙》之書也。若魯曰,言動,晝宵息瞬之際,皆有工夫,治己爲學之規模,無踰於此章矣。上曰,然。葉氏註所謂無往無時而非學者,其言好矣。俄者所言請治霍光之罪者,爲嚴延年乎?其時如田延年、李延年之類,以延年爲名者多矣。儼曰,乃嚴延年,而請治光擅廢立之罪矣。上曰,請於何所乎?若魯曰,請於太后矣。講畢,若魯進伏曰,俄因聖敎,臣有欲陳之語,而文義未畢,不可間以長語,故已之矣。伏聞聖敎,以無人之故,聖意不無少懈云,臣竊悶焉,才難,自古爲然。今日臣下,雖不足以奉令承敎,殿下若得賢而任之,何難爲治乎?上曰,予之無人之敎有二,非直謂無人,雖有之,無以展布,得人亦固不易,此則世道誠難而然矣。儼曰,如李泌、李綱之賢,當時之君,亦爲小人所蔽,不能盡用其才矣。然才不借於異代,向日筵中,敎以其臣之善惡,由於其君,聖敎當然,若於臣僚中,揀擇其賢者而用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雖今世,豈無如汲黯、陸贄之類,而予不能知之也。唐太宗,得一魏徵而成貞觀治,苻堅,得一王猛而平慕容氏矣。予雖無知人之見,今或縱有其人,豈能展布其智乎?若魯曰,臣之自前冬勸殿下以奮發者,非敢謂馳驟忙急求治於旬月之內,聖意奮發,如天道不息,行之數月則有數月之效,行之一年則有一年之效,聖心不懈而後,可以有終,今若以無人之故,聖意遂懈,則豈不慨然乎?今日臣僚中,若得其優者而用之,亦豈不爲今日之治乎?上曰,內自三公六曹長官,外至方伯,豈或有無故而行公者乎?如左相之有誠於國者,可以共做國事,而遭李壽海之疏,久爲引入,若一遭人言而便捨之,何以用人乎?向者面諭左相時,聲淚俱發矣。若魯曰,左相所遭人言,臣與大臣有親嫌,臣不敢參論是非,而今日國勢,誠岌嶪矣。臣則區區憂慮,無所不至,汲汲如救焚拯溺然後,可以少扶將亡之勢,而聖學不進,聖志漸解,今日如昨日,明日如今日,無一事着手做去,大誥之後,已三朔,而今日形勢,與大誥之前,有何異乎?上曰,今日形勢,視大誥前,反不及,何可曰無異乎?岌嶪之言,亦歇後矣,如老人得死病,氣息奄奄,不知盡於何時矣。若魯曰,此則聖慮誤矣。衰老之人則氣息奄奄,自然垂盡,當用補劑而接續之,臣之所憂,如大腫方潰,元氣方陷,不可不急用大劑而回陽也。上曰,所言雖異,其危則一也。予因此有所諭於儒臣者矣。儒臣近來,始爲出入於經幄,而儒臣之兄,已至崇班,予之所恃者,豈泛然乎?承旨奬詡儒臣之言,不爲過矣。儒臣,在朝勉戒於君,歸家勉戒於兄,先務公字爲好,今世之人,無大貪大不法之人,而至於公,則多不知也。予於向日,使儒臣和進公字詩矣。儒臣從兄吏判,亦爲加勉於公字爲好,若隨處推恕,則自爲公矣。予使臣僚,爲馳騁弋獵則過矣。從予言而務公道,則誠非過矣。儒臣須以此語,歸傳於兩兄,兄弟相勉,可也。若魯曰,咫尺前席,聖敎縷縷,至擧臣兩兄,戒飭丁寧,使之歸語而共勉,臣感淚被面,不知死所。上曰,吏判終過矣。向日李瀁之疏,有銓衡之地,有若家傳之語,而吏判尋常處之,故予意以爲,似限大政欲遞,而然而當初敦勉出仕,豈爲一番都政耶?予於大政時,有所見而心服者矣。承旨亦豈不以兵房承旨入侍乎?西銓有動色之事,故問而知之矣。儼曰,平壤庶尹望乎?上曰,否。姑革之窠差出事矣,乃繕工副正也。以久廢之人,塡差於久革之窠,其疏通沈屈之意可知,予甚嘉之,若物物而然,則久自浹洽矣。亦歸言于吏判,與之共勉,可也。昨日儒臣論尹㝚事也。予以尹㝚放送後,若犯逆,則當從儒臣之言云,則儒臣對以臣但知尹㝚爲逆,故敢爭之云。此等處,儒臣亦不能公也。儼曰,儒臣兄弟,非爲偏論也。但平日心思目見,皆如此故然矣。若捨所見而爲言,則亦非矣。若魯曰,臣之兄弟,俱被聖渥,兩兄位至崇秩,如臣不肖,又出入經幄,滿盈之懼,不敢暫忘,今又承曠絶之恩數,實不知所達,敢不歸傳聖諭於兩兄,與之相勉,仰承聖上勉戒之盛意也。然臣半世黨臼,氣質難化,雖不敢爲朋黨之私,當此世路,出入三司言議之地,只恐得罪於聖君,而爲負恩無狀之人,以是惴惴慄慄焉矣。遂以此退出。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古今島僉使任尙謙。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今日鞫坐,諫院亦當進參,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俱未肅拜,獻納沈聖希陳疏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除陳疏受由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經宿,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鞫坐進去。除在外鞫坐進去外,掌令李光湜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同義禁李春躋,辭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都承旨李瑜,昨日違牌,今日病不仕進,左承旨趙命臣陳疏承批,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鞫坐進去,廳中只有臣匡世,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啓曰,副修撰金若魯,因司諫閔珽疏,引嫌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平安假都事李時弘替行狀啓,則殷山縣監李台徵,以病重罷黜矣。凡道臣之有拿命者,守令黜陟,非公家時急擧行之事,則不得依例爲之者,蓋所以身在罪科,都事替行,有違格例故耳。雖未知或有前例與否,而以守令身病,至請罷黜,使都事替行,極涉未安。監司權以鎭,所當請推,而方在拿命中,假都事李時弘推考,原狀啓旣已封進,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都事李渻狀啓,則以罪人捉來日字遲滯緣由,爲言,而至以渠之胸腹痛,猥陳於奏御文字,疾病之來,固無足怪,而煩屑則極矣。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因禮曹移文,大報壇親臨祭時,墻內諸處,一一摘奸,則壇上下所排方甎破傷,至過十餘張。今此大報壇,以卽今時御所至近處,非外人所可出入,方甎之有此數多破傷,已未知其故,況又壇上,尤是至嚴至敬之處,而所排方甎,如是破傷,其在事體,亦甚未安。守直內官,常時不謹看護之罪,在所難免,其所破傷處,則今方修補,而當該內官,令攸司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閔珽,移拜臺諫,其代以護軍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文院博士李權,副正字姜杭、朴成玉、李晉吉,權知副正字蔡慶承、曺允濟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時在慶尙道柒谷地,姜杭時在尙州地,朴成玉時在醴泉地,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蔡慶承時在公山地,曺允濟時在全羅道長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情勢,在所必遞,猥陳辭疏,未蒙恩許,惶隕罔措之中,卽因處置,又辱天牌,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臣亦頃日試所臺官也。玉堂所達便服一事,空中把捉,至有遞仍之擧,則以此自劾,有不容已,而臣於昨者,陳章徑退,一任泯默矣。到今兩司之避,相繼而發,臣之未卽引避,尤有矇然之失,至於處置可否,非所可論,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瑜疏曰,伏以臣,日昨仕在院中,見諫臣疏本,半幅所列,皆指臣身,而便又一彈文矣,遂不敢不逬出闕外,危蹙慙悸之餘,重以驚怪,靜言以思,莫省所由。默檢前疏,不過冷孱語,而猶未免逢怒至此,是其意,蓋不欲使臣一開口耳,臣誠懦拙,不敢遽有疏籲,冒尋長單,庶幾自靖而已。不自意三度纔上,還給有命,仍下牌招之旨,臣於此隕恐失圖,狼狽無地,豈日月之明,未及周照而然耶?噫,向臣之所被白簡,實搢紳之羞恥,然而古人有謂非意相干,可以理遣,臣竊附斯義,不事呶呶,人或以其太無氣骨病之,夫其待乾之笑貌,何曾挨得人怒處,而今忽覓出聲色?凡臣之不曾言者,翻出題外,臣誠不覺其噴案也。顧臣雖淺量,始之旣不辨矣,今何事於更辨乎?臣之無心,久矣,又何必强謂人之有心哉?然時移而不肯捨,蹈藉之備極,是豈端使然哉?臣但當守孤弱之本分,呼馬也任之,呼牛也亦任之,而自此臣蓋知所處於今之世也。若臣痼疾敗形,有朝夕顚仆之慮,蹇劣生疎,無職事稱塞之望,而只以積逋之餘,分義是懼,備員藥院,時承起居,犬馬之誠,不敢遽自求去,强策奔走,以至于今,畸危之迹,更加一節,蹲冒不得,則仰惟聖明,亦必俯諒,而不復强之於任使之列,上以增輕臺閣之過擧,下以致壞匹夫之廉節矣。懷便飾讓,非臣所敢出,而伏承聖敎,若曰呈告無義,區區進退,不能見諒於君父至此者,亦臣忱誠淺劣之罪也,玆不得不冒死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監察,卽行罷削臣所帶諸任,仍命斥退臣身,無重辱於朝紳,實公私之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足復嫌,當此飭勵之時,喉院之長,豈可久曠?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傳于趙命臣曰,都承旨批下,明朝牌招察任。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得伏見左副承旨李濟疏末所陳,則以臣昨日請牌事,徑加疑怒,至以見輕,爲言,臣於是不勝訝嘆之至。再昨同僚,不爲仕進,送言於臣曰,今日若不請牌,則明曉當仕進云云,臣果曲爲之地,遂依其言矣,昨曉又不赴,而出納之地,事多苟簡,故臣於廳坐之初,卽以請牌之啓,傳於司謁,俄而其疏始乃來呈,而陳病之外,且有附陳矣。臣非不知捧入之爲當,而請牌啓辭,旣傳之後,還爲推來,事甚未安,不得已具由送言,還給其疏,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其疏語,有若臣先見其疏,而繼請牌招,輕侮同僚,任意操縱者然,儘如其言,非肆則驕也。何其不相諒至此也?臣忠信不足,旣不能見孚於僚席,處事疎謬,反被其意外詆斥,臣始也訝惑,終焉慙恧,殊無顔面,可以周旋於僚席之間,其不容因冒職次也,決矣,玆敢徑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難安之情,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僚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之淹疾,已跨兩月矣,陳懇亦至屢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徊徨抑塞,不知所出,玆敢不避瀆擾之誅,復申疾痛之號,惟聖明之少垂矜察焉。夫人之氣稟强弱,有萬不同,或未老而先衰,或旣耄而猶壯,然《禮經》之訓,必以七十,爲謝事之限者,何也?蓋年至七旬,則氣力精慮,自然凋耗,不可復責其服官政而供王事故也。臣本受氣甚薄,衰謝忒早,矧今七十之年,又加二齡,朽落癃殘,無復餘地,尸居奄奄,非復生人貌樣,其何可貪戀爵位,蹲仍不去,毫無補益於國家,徒作禮防之罪人乎?此臣之當遞者,一也。疾病雖重,年力未衰,則或以調治得差,或可藥物收效,而臣之疢疾,非如他症,氣血盡枯,喘息漸微,老病已極,無藥可治。溘盡之期,非朝伊夕,惟當日製斂具,以俟委命,而猶復虛縻重任,坐妨賢路。臣雖耄昏,猶有一端廉恥,其何以自解於國人之嗤點,道路之唾罵乎?此臣之當遞者,二也。首輔之任,有非左右參助之比,凡係廟務,動皆裁斷,以臣癃老,忝叨經年,雖於無故行公之時,赴坐入對,爲日絶少,瘝曠之罪,固難勝贖,而近自嬰疾乞解以來,軍國機政,無所可否,簿書酬應,一任積滯。廟薦何等緊急,而至今遷就,特敎何等嚴重,而竟未奉承,國綱日墜,臣罪日積,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庶事叢脞,莫可收拾,此臣之當遞者,三也。前後陳籲,實涉支離,每一封疏,伏地戰汗,而聖眷冞重,殊渥便蕃,珍劑御饌,絡續不絶,每下調理之旨,至有臥第參決之命,臣雖冥頑,烏得不感刻心腑涕泣被面,而自念筋力奔走之外,實無他技,雖夙夜殫力,在公不懈,尙懼昏愚之識,奉職無狀,矧此床褥危喘,生意都泯,寧有一分精神,乃可以預聞國事乎?誤恩雖隆,臣情冞蹙,靜思今生,更無報答之路,惟有速解匪據,不至久曠厥職,猶可爲區區報恩之圖,此臣之當遞者,四也。災荒荐臻,咎徵沓至,顧瞻時事,無一可恃,所幸聖心赫然,圖治至切,飭勵憂勤,出於血誠,此時輔相,苟得其人,亦豈無食治之效,而如臣無似,非但無毫末裨益,首尾兩歲,惟知陳疏乞退而已。曾不能出一言行一事,以佐下風,將無以上副聖志,下董百僚,若論今日誤國辜恩之罪,則臣實爲首,萬死有餘責矣,此臣之當遞者,五也。臣本駑劣,無才無德,夤緣倖會,冥升至此,擧措施爲,無一可觀,實不足以鎭人心而匡世道,則人言之來,理勢固然。臣雖百無寸長,獨於官師相規之道,樂聞而虛受之,豈以向日臺諫一言之故,有所芥滯於心者乎?以臣年位,少有悻悻於年少臺諫之言,則其亦狹中之,甚矣。臣雖老妄,不敢爲此,只是尸素已積,醜拙盡暴,若不竭誠祈號,準請乃已,坐待釁尤之深,受人迫蹙而去,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辱朝廷,何哉?此臣之當遞者,六也。卽今朝中,齒與臣相上下者,無多,雖或有之,聖上皆以篤老之臣,愍勞以職事,許其優游散秩,而其老不知止,扶曳趨走者,但臣一人而已。如奉朝賀臣李光佐之準許致仕於年至之前,出自特恩,固不敢爲希覬之計,而判府事臣李台佐之庚戌辭相職也,聖上亦以其篤老而勉副之矣。今臣之齒,視李台佐庚戌之歲,更加一矣,而癃痼廢疾之狀,不啻十倍焉,每一循省,內愧私心,外靦友朋,此臣之當遞者,七也。臣之當遞之義,若是較然,不但臣心之所自決,抑亦同朝之所共知,獨聖明,猶有所未盡俯燭者。乃以將絶之喘,未冷之尸,冒塵政府,至於此久,此臣所以日夜焦熬,只願速就溘然,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殘生頹景,餘日幾何?顧念一身,頂踵皆歸造化,毫髮莫非恩賜,如蒙天地父母之慈,卸此重擔,得以自便,則便當瞻依京闕,以畢餘生而已。臣之此情,神鬼共鑑,臣豈敢爲一毫矯飾之言,以欺殿下哉?伏乞聖明,哀之憐之,閔之恤之,亟許遞臣相職,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已諭,更何多諭?目今鼎席不備,廟務多滯,以卿體國之心,胡不顧此,而邁邁若是過讓?卿其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俟其少間,臥閤視事,用副慇懃之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江華留守金東弼疏曰,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麻田地,纔經遷厝,墓草已宿,而緣臣在朝多事,久闕歸省。客臘蒙恩,得除是任,而適値歲盡,眞殿將事,新元拜箋,事係緊重,不敢言私,徑赴官次,榮掃之禮,亦且闕焉,霜露之感,私情倍切。今臣以稟議廟堂之事,適入城內,而墓山與臨湍接界,若於歸時,便道歷省,從船路還營,則道里遠近,不甚相懸。從前赴朝守臣之省墓湍山者,亦有已行之前例,玆敢冒萬死,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諒臣懇迫情理,特許其歸路歷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螻蟻賤臣,積罪如山,舊釁固重,新逋又添,日夕隕越,覓死不得,天地至仁,曲加涵宥,筵敎荐下,誨責切峻,旣寬嚴誅。且促承命,臣誠銜恩畏罪,怵分迫義,謹已祗謝閤門,行將束裝辭陛,竊有區區私懇,須至登聞者。臣之先父墳山,在於鐵原地,而臣滿爪沁都,展掃久廢,自沁歸後,屢縻虛銜,行止不得自由,僅一往省,而旋補畿邑,又已跨三載矣。今當受任遠出,歸期未卜遲速,倘蒙聖慈,特許恩暇,使得以趲程馳省,則不過六七日,足以往返,而亦可以趁開月旬前交龜矣。見今西藩拿命,已稽四朔,以次遞代,一日爲急,而顧臣情理,實難自抑,瀆冒猥越,尤增死罪,惟聖明之垂察而進退之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臣昨夕詣閤之後,得聞臺避,盛加譏斥,而不敢徑退,黽勉入侍,恧縮不安,僅畢講讀而出,纔下閤外。又聞亞諫聲罪之章,繼上,臣誠驚駭惝怳,莫曉其得罪於臺閣,若是其深矣。玆事委折,已悉於前後筵奏,聖鑑之所俯燭,臣固無事於更辨,而臣之當初妄言,無過慨俗弊而重事體而已,則諸臺之把作大事,怒色相加,何也?無乃有別般可怒者存,而假此而爲之辭乎?若其不審奏事之失,臣已自訟矣。以此勘臣之罪,臣當笑而受之,而督責之疑,慢視之斥,又何爲而至哉?尤未可知者,納言之因做錯見遞,在憲臣何關,而拗作引避之一端?諫臣則日昨之避,了不及此,今忽牽於憲議,追簡添付於傳啓之後,如是而後,方可得於臺閣擧錯乎?然率爾之咎,臣實有之,何必較挈是非於情外之言,而被彈之迹,不容一刻冒廁於榮次走出禁門,恭聽處分?聖渥偏厚,特靳臺言,天牌踵臨,促臣還直,臣一倍惶蹙,不知所出,進身闕外,略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命所司,勘臣以當勘之律,俾臺議伸而賤分安,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 ○趙命臣啓曰,近來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地,事多苟簡,左副承旨李濟受由,已至三日,聞其病勢亦差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單付兼春秋。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 ○李匡世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大司諫任守迪未肅拜,司諫閔珽鞫坐進去,獻納沈聖希親病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親病受由,受由在外外,大司諫任守迪,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柳仁植,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若盡爲擧行,則必致夜深,世進及放送罪人擧行後入來,而議啓旣未盡爲擧行,因置密匣入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今正月十九日,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所達擧條中,直赴人全重熙之全字,以金字書塡,莫重奏御文字,如是誤書,事甚疎忽。其時當該注書推考,擧條及傳旨,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齎標信宣傳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此文科庭試試官望,主文之人,當爲備擬,而弘文提學宋寅明,以兼帶摠管,再度呈辭,因國忌齋戒留院,有不可循例擬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之任,今姑改遞。 ○傳于李濟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 ○李濟啓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禁府都事,則以爲鞫廳罪人,乃不待時行刑,雖國忌日,例有擧行之事云矣,敢啓。傳曰,卽今夜未明,與大逆不道,有異,過國忌後擧行。 ○又以問事郞廳(言)),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昨日差下之後,累度催促,而謂有難安情勢,終不來參,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依定式禁推,其代以前校理金尙翼,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金尙翼。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日昨,伏承聖批,諭敎彌溫,終靳允兪,至責之以旣諾而復讓,臣於此,尤不勝惶隕悶蹙,汗發浹背,不知身之在地上也。諾而後改,人之薄行,不可施於平交,況於君父之尊乎?爲臣子而犯此罪,則當萬戮而有餘辜矣。臣於前席,嚴畏所迫,轉動無地,不敢抵死違拒,忍蒙十重面皮,隨詣法班,仰承恩旨,退而蹙伏竢譴,自分爲一世僇人。竊聞是日觀者,莫不手指而唾罵曰,彼亦名大臣,耐彈冒出,時事可知,薦紳大夫,則皆以要寵,媒進,譏斥四至,是固臣之自取,而公議大可見矣。《詩》曰,人而無儀,不死何爲?傳曰,千人所指,不病而斃。臣旣厚受賤汚,雖傾長河,復難湔洗,非特喪身,其爲辱國,如何?如是而憑依寵靈,弁髦廉恥,淟涊撑耐,苟欲安於具瞻之地者,世安有是理,亦安有是人哉?此臣所以包羞含冤,自就滅死,而不敢爲唐突冒沒之計者,實非故爲勉承,而復事飾讓,以聖上體下之仁,必賜俯諒,而一例不省,惟加敦迫,臣誠抑塞焦熬,直欲逃遁而不可得矣。我朝敦尙廉節,士大夫稍知自好者,不苟其去就,其被劾而不去者,特頑鈍無恥,與放肆無憚者,類耳。臣雖萬萬不肖,粗聞進退之節矣。一朝郞當壞盡士夫風節,無面目之可顯,將何以藉手而事君,在國體,亦何所取於一鄙夫,而優假之哉?頃者,不在其職,無肯參涉,爲敎,而臣則倘蒙許遞之命,蹈赴湯火,無所忌避,雖極庸駑,隨事陳力,是臣區區之願也。且伏見諫臣疏避,論判尹薦擬事,至謂之輕視臺閣,臣尤增竦懍,不敢自安。臣嘗謂秋曹、京兆,係都民苦樂,須宜擇人久任,故向於筵中,以尹陽來,歷試藩臬,俱有聲績,且勤實堅確,宜授其任而責效,有所陳白,其後適因加望之敎,仍爲備擬矣。此何干於臺啓,而今反藉此爲言?實非臣意慮所到,然臺論至重,臣亦當被輕蔑臺閣之罪矣。臣情窮勢極,日夕戰灼,寢食殆至全廢,宿病隨而疊發,委頓床席,人事都絶,數行文字,亦不能成,累日泯伏,復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之下。伏惟聖明,天地於臣,父母於臣,曲賜怜察,將臣職名,亟行刊削,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勵臣義,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齋殿面諭之時,豈料復若是讓焉?此皆恒日情志之未孚,自恧之外,夫復何喩?但其時面諭,本非不過,隨駕則卿雖不已而諾也,幾知予心矣,今忍諾而反欺乎?爲卿慨歎矣。況判尹事,亦惜其可用之意,過中之說,奚足掛齒,而況角勝等說,不識事體,甚矣,尤何可嫌?卿其須體頃日慇懃之諭,安心勿復過辭,卽日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未時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左承旨臣趙命臣啓曰,雨後陰濕,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今已快愈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已差愈,尙有餘氣。丸劑其將繼進,曾有下敎,更觀二三日,待備員入診,宜矣。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匡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卽今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艱之際,明日則承旨二員,當爲分進於文、武試所,而都承旨李瑜連日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李匡世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而二員進去試所,則伴直無人。同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庭試試券,仁政殿科次時,香室移接于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庭試時試官,方爲磨鍊,而堂下侍從,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擬望,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 ○又啓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事,命下,而下敎中,無口傳二字。對讀官李宗白、兪健基、李錫杓、沈䥃、閔瑗、金光世,時無職名,竝與敍用人員,一體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泰良、兪最基、金若魯、李宗白、兪健基、沈䥃、李錫杓,單付副司果。 ○以試官望筒,傳于趙命臣曰,拘於廳規,都承旨雖不得請牌,宜有稟焉,而只以病懸入,當此飭勵之時,政院如是,而何以言他乎? ○趙命臣啓曰,讀券官申思喆、宋寅明、朴師益、尹游、趙尙絅、尹陽來、鄭壽期、李翊漢、徐宗伋、柳鳳徵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試官違牌,如是數多,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對讀官李宗城、徐宗玉、趙鎭禧、洪尙賓、金尙翼、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趙命臣,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讀券官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一體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竝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柳葉箭、片箭兩技中,以何技先試乎?敢稟。傳曰,先射柳葉箭。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如有等畫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庭試時武科直赴人,許付殿試,蓋自肅廟朝甲子以後,每多變通擧行,而非如增式年應行之事,故不敢直自該曹,循例陳請,或大臣該堂筵白,或本司草記稟定矣。卽今北路六鎭武士六人,因該曹關文之晩到於絶遠之地,前冬式年殿試時,未及來赴,今始上來,其他亦多應赴之人。依近例竝許赴於今番庭試,恐合事宜,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濟州人徐文健、金貴聲等呈狀,則俱以壬子式年武科初試入格之人,因風高,未及來赴於本科會試,而今始上來,願赴於今番庭試,本州以候風越海之絶島,不得任意往來,故初試入格者,許赴於庭試,已多前例。徐文健、金貴聲,依例許赴於今此庭試殿試,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卽伏見罪人鄭夢石拿來假都事盧啓禎狀啓,則年月下着名之下,又爲着押。奏御文字,如是做錯,事極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臣等,以鞫坐來會本府,推案旣已啓請,而兩司因特敎以言送,今將承牌,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竝皆赴擧,闕內三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本府及當直入直都事各一員,公事交代都事一員,當爲分差。假都事八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閔珽啓曰,正言李顯望,引嫌而退,筵敎未安,不必過嫌。儒臣所達,旣歸爽誤,請正言李顯望出仕。答曰,依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臣於昨年謝事之後,該曹謂有朝家令甲,來致食物,名以周急,至年終,凡三次矣。當此荐荒之時,老物之獨受厚享,揆以私分,萬萬惶竦,而惠養之典,亦不敢終孤,辭多受少,奉承聖意矣。頃日奉朝賀臣崔奎瑞,以旣受常祿,又受周急,爲不安,陳章力辭,特蒙允許。臣意謂,同是奉朝賀,則自此臣之所受誤恩,亦當一例停寢矣,昨者該曹,又以周急之物,依前輸致,臣竊訝惑焉。臣與奎瑞,同是致仕之臣,而職秩亦同,所受常祿亦同也,而獨於周急之恩,彼此差殊,朝家優老之典,豈可若是斑駁,而人辭我取,亦豈不有傷於士夫之廉義乎?此特聖上,偶未照察於微瑣之節耳。玆敢冒死仰聞,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卽收周急之恩,以恢一時之仁,以安賤分,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此乃舊典,其何過讓,而況卿奉府夫人,予之待卿,非特以大臣,卿須體此意,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日暉,暈上有冠。 ○下直,奉化縣監金遇慶,牛峴僉使洪就疇,多大浦僉使高道成。越松萬戶鄭德章。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今下弓矢,牛峴僉使洪就疇處,給送。 ○李濟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不爲仕進,左承旨趙命臣文科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武科試所,今方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一人。今日政廳,承旨當爲進去,而臣有政官相避,不得進去,而都承旨,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武試所進去,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獻納沈聖希,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來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因開政有命,政官承牌來待,而以承旨無進去之人,姑未開政矣。今則罪人行刑單子入啓,在前罪人行刑相値,則例不得開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試士相値,行刑單子,姑爲未下,而玉堂俱空,差出爲急,政官旣已入來,卽爲開政。 ○又啓曰,卽爲開政事,命下,而都承旨李瑜陳疏入啓,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右副承旨李濟武試所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而與政官相避,不得進去政廳,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批之後,每每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原疏給之,更卽牌招。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卽今承旨無進去之人,今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卽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今將開政,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左副承旨李濟進。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入啓,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校理,南泰良、尹得和爲修撰,兪健基爲副修撰,趙鎭世爲殷山縣監,趙鎭禧爲同副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三十七人,隨其錄名,許赴於今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尹游,方在身病呈告中,參判趙錫命,參議趙鎭禧,俱以試官進去。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坐起,無他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gg敬德宮g假衛將牒報,則都摠府近處,中松一株,今番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軍號事體,至嚴且重,本曹堂上,親書啓下,本曹郞廳,開坐頒布,則闕內入直各軍門將校及部將、守門將等,一齊受出,卽時頒布,不敢一刻淹遲,自是古例也。再昨本曹分授軍號後,二更量,扈衛軍官來言,本廳生事,軍號姑未頒布,故還爲來納云,不勝驚駭。問于本廳別將及書員,則以爲,本廳軍官,受去軍號時,本廳別將,適往內三廳,故本廳書員,往傳其還來直所頒布軍號之意,則別將緩緩來到本廳。軍官一人,高聲大言曰,上濁下不淨,別將如此,不可聽其指揮,此軍號,當還納于兵曹。言語悖慢,擧措怪駭,手握軍號,不傳于別將,直來兵曹云云,故臣曹郞廳,卽招本廳他軍官,使之傳布軍號矣。別將雖或緩緩來到,旣是本廳之將,則其在軍官之道,所當知其將卒之分義,而上濁下不淨等說,極爲無據。且軍號不爲卽傳于別將,還納本曹,致使莫重軍號,過時乃頒此時,前古所未有之事,極爲駭然。當該軍官,令攸司,各別勘罪,別將則軍號頒布時,擅離直所,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都摠府經歷金錫基,武臣兼宣傳官金漢明,禁衛營把摠宋珣,哨官李有馨,訓鍊都監哨官李炳,御營廳哨官丁南玉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宣傳官李喜祖,柳葉箭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雖未滿四中,騎芻則例有倍畫之規,今亦依前例,勿爲汰去,而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有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政院啓曰,齎標信傳宣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宣傳官李鐽,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牌,倉官進去請受,則以爲,方在縮伏俟罪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啓。傳曰,更令倉官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外方年終錢穀,御覽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故癸丑等錢穀會案,及期上送之意,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來到,其中慶尙道會案,未及上來,莫重御覽會計,不得限內修正,事之稽緩,莫此爲甚。慶尙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機張前縣監裵正度,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裵正度,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伏承聖批,有從速進往之命,而臣情勢,萬無一分冒出之路,雖被誅戮,無以祗承,疾病亦劇,尤不得起動,事勢急迫,亦未及更陳,以請變通,惟有席藁俟譴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武所命官,禮判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卽伏聞,武科殿試命官,有令臣進去之命。臣昨於嚴批之下,不勝惶隕震駴,見擬讀券官,召牌降臨,而旣不得祗赴,今此試役有命,而亦無由奉承。緣臣情勢窮蹙,疾病沈淹,不敢以職名自居,坐犯違迕,至斯之極,尤增竦懍,死有餘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罪犯,以嚴國體,以礪臣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命官之命,意有在也,卿何過辭?卿其安心勿辭,從速進往,使許多武士,無苦待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臣大病之餘,元氣未蘇,而適値動駕,不敢言病,又以捕廳合坐,推諉無處,强策奔走,耗敗精力,益無餘地。罷衙還次之後,則頹頓床簀,無復有生人意思,㱡㱡若朝夕隕絶,亟欲遞此鞶帶,少便調息,而不可得矣。日昨諫長之疏,復提前事,至請追勘,臣之得釋擔夯,今幸有梯,臣始驚怖,旋復感服之不已也。噫,臣以此一事,前後遭劾,已數次矣,接應對辨,已不覺其支離,伏惟聖聽,亦必煩惱於賜批矣,此固臣之罪也。自訟惶懍,無地可容,而前後人言,一皆以師律緩急,爲辭,則尙今淟涊,仍冒將任,可謂無憚之甚矣。今而後,猶復盤礴,揆諸廉義,斷無是理。況且諫疏,又發於事往歲翻諸臣迭論之後,齗齗以所勘失輕,斷不可置之,盛加論列,則聖明雖欲曲庇,不賜允可,繼此風生之論,又將不知其幾人,而本事之外,更以耐彈無恥,爲罪,則臣雖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辨乎?仰念國體,宜卽快允臺請,以息人言之爲愈,而臣亦因此釋負,得免顚仆,則天地生成之澤,終是得霑,其恩輕重,宜如何報?卽今情病,萬無復據戎垣之勢,而昨因武所試官,天牌臨辱,未克趨承,申飭之下,坐犯違傲,罪戾層積,萬殞猶輕,玆暴危迫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所帶將任,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過中之斥,尤何嫌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陽平君檣疏曰,臣名忝屬籍,跡實疎遠,而仰感敦親之聖化,粗守謹愼之微分。頃年遷陵之時,適受守殯之任,此實分義當然之事,而末梢加資之命,遽下意外,已極惶悚,近者格外之恩,荐被於無似之身,班階屢加,爵秩崇顯,感祝聖眷,雖不敢爲辭避之計,顧念私義,實有過福生災之慮。臣之魯劣,百無肖似,何以得此於君父哉?惟當涵泳德澤,隕結是期,而念臣專對還歸,歲已再易,連因疾病,久曠省掃,已切霜露之感,而況臣荷此異渥,禮當焚黃,以侈恩榮。臣父花昌君沇墳山,在楊州地,距京城不過四五十里,一日之間,庶可往來,而臣祖父海原君健,曾祖父仁城君珙,高祖母靜嬪閔氏之墓,皆在同局之內,情禮所在,竝當展省,則勢將費了數日。玆將短疏,仰瀆宸嚴,如蒙恩暇,得遂私情,則幽明之感,倘復如何?伏乞聖明,特許微懇,俾得往返,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臣於見任,情勢才分,萬無趨命之望,而怵迫嚴敎,黽勉冒膺,辭陛將在匪久矣。念臣父母墳山,在畿內交河地,而曠省已久,今當遠出,益復愴缺,趁玆數日,儀展榮掃,玆敢披懇仰籲于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數日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李瑜疏曰,伏以臣危惡之情,略暴於前疏矣,罷遞之懇,可見於長單矣,苟不能屛伏而省分,顧何以銷罪而弭愆哉?然忱誠不能格於高穹,批諭尙靳命於斥退,臣誠抑塞,不知所出,泯泯然縮伏者,今且四五日矣。院中苟簡,而臣則若無所省識,召命續下,而臣乃冥頑無動,此豈臣分所敢出也?蓋臣始初膺命,非自謂有效職之能耳,實兢兢分義之爲懼,則今忽積此撕捱,臣豈樂爲?亦自悼不幸而已。然此猶不足言也,惟是臣痼疾在身,不比恒人,加之十數年來,流離行役之備,極矣,憂患焦慮之薰,攻矣,上熱之極而眩暈頻作,下寒之久而疝泄頻發,往往頃刻之間,懍懍叫苦之劇矣,特以濕盛而痰壅,故形貌不至孱枯耳。又於昨歲春夏,觸傷於海中風瘴,已有麻痺之漸,而臣性氣脫疎,不喜久臥調攝,幸其不甚委頓,仍之乘舸,冒風濤遠涉於西南海岳窮處,歸又侵冒曉夜,出沒城墩之間,虛火乘之,汗喘交集,前之麻痺者,轉成不仁,時或筆匙自脫,落於手中,醫人見之,莫不危慮,然亦豈如其瞖膜之已屬癈疾境乎?勞動則劇,見火則劇,有思慮則劇,看文字則劇,劇時如爐火之烘面,炙背若狂,叫而不能定,從前已屢入辭本,扣溷於崇聽,多矣。今來不敢遽自一一陳煩者,誠有所惶恐故耳。轉輾至今,無復可蘇之望,棘澁酸疼,煩苦百端,前年秋冬間,尙能時近字畫,今則又都廢之矣。雖欲驅策供仕,實無自强之勢,而所帶之職,不容一日曠廢,今若又不敢疾聲而扣之,則臣身雖不足恤,而職事實狼狽,玆不得不略具短章,仰煩陳免,臣罪至此,又不勝誅矣。伏望聖慈,俯加哀憐,曲垂鑑諒,亟罷臣所叨諸任,俾臣少安危蹤,得延病喘,或能賴天之靈,復起爲人,則實天地生成之澤矣。無任云云。無批答還給。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長湍府使尹光莘,花梁僉使鄭思良,阿耳僉使申璆,於蘭萬戶崔華徵,柒浦萬戶金震輝。 ○李濟啓曰,小臣慕華館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今下弓矢,阿耳僉使申璆處,給送。 ○柳儼啓曰,校理金若魯待明朝牌招事,允下,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俱在外,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武試所進去,正言趙明履以文所試官,方在試所,大司諫徐宗燮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及試所進去試官外,大司諫徐宗燮,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徐宗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文試所啓曰,試券分考已畢,今方合考,取幾人乎?敢稟。傳曰,取六人。 ○李瑜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尹得和時在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出榜後卽爲出去,右副承旨柳儼,以親病,纔已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趙鎭禧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卽今廳中,只有臣瑜,而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趙鎭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番遠道啓下上言一百二十三張內,六十八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張,違格二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上言中,有鞫廳罪人南雲紀上言,雖是壽職之事,不可循例入啓,自本院直爲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則遠道違格,竝下該曹,疊呈二張,其名不同,亦下該曹詳問,或依啓,或勿施,可也。 ○李濟啓曰,今此庭試殿試元榜中,司果吳光宇直赴,閑良金鼎益,親騎衛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司果殷復興,親騎衛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親騎衛廉彭壽,別驍衛李震億,別武士林鳳鳴、白采道,勸武軍官李長燁,別武士李東茂,別馬隊朴守億,閑良朴東最,駕後禁軍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庭試武科殿試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武科雜亂,近來尤甚,事極駭然。昨日天字擧子金尙垕,以其同鄕人趙尙璧代射,因事現發,保擧捉來査問,則代射的實,尙垕、相璧等,亦皆無辭遲晩,莫重殿科,如是用奸,情狀絶痛。尙垕、相璧等,移刑曹,依法科罪,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移拜江華留守,其代以刑曹判書李廷濟,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九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五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臣之母病,近益沈頓,寒感外襲,本火上烘,眉上痰核,一倍浮疼,重以泄痢頻數,登廁無算。臣方煎迫遑遑,實無離捨從仕之望,而只緣鞫事方張,僚員不齊,身帶刑房,無以推移,抑情在公,今已多日,卽聞夜來病報,則又有關格之症,達宵叫痛,氣息不通,老人眞元,又下一層,懍懍有頃刻可悶之形云。臣於是五內如焚,罔知所爲,到此地頭,他不暇顧,投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特推孝理之政,亟降遞改之命,俾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卽今廳中一空,只有長僚及臣,此時言私,實所不敢,而至情所迫,有此犯科,亦望夬正臣擅離之罪,以警具僚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臣於向日,見輕於同僚,在臣自處之道,不可晏然,陳疏徑出,其後尹得和之對疏,滿紙張皇,徒以詬辱,爲事,有若賈豎市道之口氣。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辨,向者臣疏,已經睿覽,何嘗有一字半句,攙及其先故本事耶?不過更申前席所達之語,以明臣之本意而已,得和所謂私心痛迫者,未知何所見而發也,臣誠莫曉其故也。講筵已輟之後,上下番固當同出,則承宣之稟定節目事,抑何關於經筵官,而得和之勸臣先出,無端獨留者,其可謂不受其欺侮耶?臣於翌日,果欲徑出,而連値淸齋,辭疏未徹,且濮廟親展,只隔一宵,陪扈義重,故徐待法駕之還宮,陳章自劾,此固臣斟量去就之義耳,飢飽冷暖,只在自家權度,何與於他人事耶?且臣之卽欲徑出,禁中諸臣,靡不聞知,則得和其果眞不聞耶?若夢初覺等說,雖出於抑勒眩亂之計,誠不滿一哂也。臣賦性迂拙,志氣摧頹,且於平日,本不學惡口業,豈敢與氣健語快之人,說來說去,以傷事面哉?臣惟當斂氣瑟縮,謹避其鋒釯,可矣。且念臣本以庸鹵疎逖之賤,猥荷天地之洪造,濫廁金華之邇列,榮寵極矣,涯分溢矣。況於咫尺前席,親奉聖誨,不以下愚而棄之,至戒病痛之矯革,玉音在耳,龍光被體,顧此蟣蝨之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仁天德海,糜粉難酬,敢以刻骨銘佩之意,仰答聖訓,而退歸直廬,百回莊誦,終夜感泣,不知死所耳。臣非木石,稍異豚魚,豈敢忘誨飭之明訓,甘自陷於矯激之科哉?但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將無以藉手,而事殿下者,惟臣向日之事,亦豈臣樂爲者哉?乃於自劾之章,又承敎飭之聖批,諄諄勉誘,有若慈父之敎愛子,臣於是一倍惶感,自悼其迷惑之性,恐重負雨露霜雪之敎耳。臣方惶蹙靡容,若負大何,而但其見侮於僚寀,連遭其凌蹴,此固臣自取之滄浪,亦是臣難進之鐵壁。今此新除,又是臣狼狽之宿硏,則其不可冒沒承當也,決矣。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趨詣闕外,悉暴情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明,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遞臣新授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若是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於方伯之職,決不可復冒,而怵畏分義,黽勉出肅,拜辭文陛,今將有日矣。臣父母墳山,在於畿內廣州地,而身縻外官,久曠省掃之禮,今又遠離,尤切雨露之感,玆敢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矜諒至懇,特於未辭朝之前,俾得往省,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式暇}}。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韓翼謩{{*|在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東方。 ○下直,永春縣監朴師漢,珍島郡守申震熽,鎭海縣監高處亮。 ○趙鎭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旣有只推之命,卽今院中苟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以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又啓曰,以大司諫徐宗燮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鞫坐進去,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鞫坐進去,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外,正言趙明履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其無他介嫌之端,而不過久任,亦不過三度未徹,而特招特推之下,每違召命,嶺閫差代,豈可久曠,而有命已久,尙不擧行,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若曰久任,捨本兵奚先?雖每日十違召牌,予志固定,雖解職之心須勝,不顧分義紀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釋之下,如是撕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金尙奎爲兵曹參議,金漢喆爲兵曹正郞,尹汲爲兼西學敎授,兪健基爲東學敎授,金尙耉單付典籍,梁賢渭單付氷庫別提。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行都承旨李瑜進,無政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韓益謩爲假注書。 ○傳于趙鎭禧曰,堂后實官,頻數出代,政院,申飭。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任{{!|𪼛|⿰王集}}、申思永。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冢宰之任,曠已久矣。批旨開釋,特敎牌招,而若是固執,事體分義,豈可若此?明朝更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輸送,則以爲,迫於嚴命,雖未免入城,罪犯疊積,不敢以職名自居,而冒受常祿,義例不當,恩旨之下,終難祗承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罪人世進,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一款,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罷職,代以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洪啓裕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以前持平申思永,差下,而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金相翼,猝得重病,不省人事,症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闕內重地。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黽勉承命,挨過大政,尋常乞遞,實出苦懇,而予告至三,視同例讓,惶悶抑塞,不省所措。臣於本職,才望之不稱,姑舍勿論,惟是堂從兄弟,替傳銓柄,事未前有,大駭物情,區區私義,萬萬悸懍,抵死必遞,自矢于心矣。撕捱至於六旬,違牌過於六十,罪積理極,終未蒙譴罰,而夢寐之外,忽到於迫隘戰隕無所容身之境。臣下之於君上,不敢全無變動,有若角勝,不得不冒沒暫出,而初欲只參數政,以伸分義,還復引入,以存廉隅。旣出之後,爲政迫頭,累勤催促之敎,重念未過都政而祈免,則決無準請之望,而徒爲飾讓之歸,故又不免因仍耐住,惟以都政,爲限。此則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孰不知之?向者臺章一發,臣之罪釁盡露,此亦爲臣當遞之資,而一疏承批,旋卽冒出者,惟都政是急耳,今則都政已過矣,臣責已塞矣。於是而猶不知退,淟涊蹲據,則從前瀝血之至情,反爲徼寵之僞辭,而眞不免於貪戀權勢,縱恣無恥之鄙夫,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至於大政時,做錯之事,非一,誚責之言,交至,臣之已試罔效,不堪任使之實,此亦可見,其間亦豈無難安可辨之端,竝姑不敢謾及矣。噫,今臣必遞之義,較然明甚,有死而已,不可復出,以殿下之至明、至仁,亦宜早賜矜允,以全進退之禮,何必使其積犯逋慢,終於被譴而去,然後爲得哉?玆敢疾聲呼籲,以俟處分。伏願天地父母,察臣情私之兢蹙,無一分更冒銓地之理,將臣職名,亟許鐫改,不惟微臣之得遠恥辱,私分萬幸,其於聖明礪廉恥興士節之道,不爲無補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讓?又況守令事,已知過中,於卿何嫌?今若許解,初何費力强勉?卿之此讓,非特事體之苟若是,豈上下篤實底意?卿其安意勿辭,從速行公。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一病支離,乍動必添,向日郊次,恭瞻羽旄,而翌曉廷候,乃不能自力,顧亦不敢輒煩疏章,以請譴罰,病裏惶懍,久益無措。仍伏念自臣蒙恩休致以來,本居鄕而反來京舍,已謝事而坐縻公食,居常慙慄,實有以退爲利之懼矣。至於周急之恩,一年三次,誠爲過分,雖曰有例,寸心恒不自安。休退元老之昔年辭此賜也,臣以首相,登對陳稟,循其請而減定,此則臣所明記,故前春再箚陳懇,請從其時所減之數,幸而蒙恩許矣。若乃元老之己酉申辭,更蒙全減,係臣去朝後事,全未聞知,今玆歲時辭疏,亦所聞槪,臣致事以來,邸報之屬,人有送示則覽過,不送則不索覽,多所間斷故也。今因諸司人之來致物種,偶有耳剽,取見地部文書,始得其委折,臣之耄昏不省,辭小受多,極可愧悚,念於元老之合優異也,而猶且曲軫而垂許,則豈或於賤臣而異施,徒使恩例不均,私分彌蹙也哉?玆不敢承受,而昧死悉陳。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收回臣周急之賜,俾臣不爲越例叨濫之歸,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疏箚具悉卿懇。此乃舊例,卿何過讓?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於前月初九日,親鞫入侍之時,猝患胸膈之痛,呼吸俱礙,言語間斷,退伏帳殿之外,覓藥救急,幸免昏窒於前席。及至初夜罷對之後,舁還私次,强呑數匙粥飮,不移時上沖之氣,自肚腹直至胸脅之間,手足厥冷,省覺全昧,半夜邀醫,雜試鍼藥,僅通一線氣息,而自是之後,胸腹之中,常若烈火焚灼,糜粥之飮,亦不順下,寒戰日作,眞元日鑠,氣促bb而b不得臥,膈鬱而不得睡,抱枕宛轉,瞪目達宵,首尾已閱兩朔矣。醫言多岐,藥路靡的,三旬之內,九易湯劑,而別症層生,危兆百出,若是而尙何望復起爲人也?念臣本以癃孱虛脆之質,纔經草土於六十之年,精神氣力,已無餘地,澌敗羸毁之狀,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抑亦聖明之所俯燭,而今於積傷之餘,罹此非常之疾,一日二日,轉輾至此,非復醫藥可爲,惟當飾巾待盡,而只是名係朝籍,身帶虛銜,職事曠廢,非所暇論,而每當淸蹕出入之時,昕庭起居之班,一味昏涔,廢闕常禮,雖其濱死殘喘,無復可責以人理者,而纊息未泯之前,其何敢一刻自安哉?噫,如臣無似,受恩三朝,致位至此,報蔑涓埃,罪積尸素,不幸遲暮之年,重嬰痼疾,筋力奔走,亦無其望,只有撫躬自悼,伏枕悲泣而已。今臣諸症之中,心火尤劇,心苟不安,病輒加劇,倘蒙天地生成之恩,曲軫於帷蓋之義,使得以解職居閑,數年調養,則庶或可以安意將攝,復尋生道矣。然則隨分盡力,死生圖報,豈無其日?區區至願,惟在於此,而螻蟻微命,亦何敢望恩於蓋高之聽哉?顧臣所叨本職,雖係閑局,亦不宜無端虛縻。至於籌司兼任,當此聖上飭礪群工之日,尤不可以床笫奄奄之身,一向充數,以益其瘝曠之罪,玆敢倩人構疏,仰首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憐臣垂死之狀,察臣危苦之懇,亟許盡解臣本兼兩任於一息猶存之前,俾得隨便調治,或冀生路,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召命,十有三矣。論其罪戾,萬戮猶輕,其間特推屢加,嚴敎頻降,臣雖迷頑,苟有一分可强之勢,何敢日事違傲,甘自陷於犯分蔑義之誅哉?誠以難進之端,有若千重鐵關之在前也。迺者十行備忘,辭旨截然,責諭非常,有非臣子所敢聞,繼又天牌狎臨,臣豈無竭蹶趨承之意哉?顧以必遞之義,自劃於心,牢着肚裏,轉動不得,有死而已,此職未卸之前,無非臣慢命之日,罪上添罪,罔知所措。念臣忝竊重任,歲再易矣,冒行大政,已三次矣。世所謂銓官之瓜限洽滿,而自古居是任者,果gg過g三政而不遞,一未之有也。且以前後聖敎中久任一事,言之,臣之濫據,歲月已多,今雖解免,不當謂之數遞,而本兵之久任,亦未有如臣者也。況久任之效,在乎得人,如不得人,爲害反甚,冗司漫局,尙云然矣。況夏官之長,何等托重之地,寧可以匪其人而遽議其久任哉?臣於見職,初不着題,黽勉一出,挨過至此,蚊負力盡,驢鳴技窮,循省已往,無非罪也。當此之時,得免人指議,實臣之幸耳。若復當去而不去,遲回顧戀,一任盤礴,則正是無恥之一鄙夫,不但人不食其餘,天必厭之,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臣之初計,只以都政爲限,而意謂過則必遞,亦不料虛帶曠任,若此之久也。最是嶺閫差送,成命有日,擧行之慢,又是臣罪,臣日夕憂悶,寢食殆忘,惴惴焉若芒在背,蹙蹙然如桎加身。唯願速就重勘,少安私分,故瀝血爲辭,緘封呈院,至再至三,而一向退却,不許捧入。如臣庸陋,職忝卿列,而西銓之任,亦非等閑,南閫之差,又不可稽遲,則出納之地,惟事阻搪,果可爲惟允之道,而或不無觀人以爲之取捨者,臣竊慨然也。玆敢不避瀆擾,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諒微情之懇迫,亦軫重務之曠瘝,卽日許遞,俾公私萬幸,是臣至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者備忘已諭,卿之此讓,其涉太過。本兵重任,豈可久曠?嶺閫差代,豈可若是遲滯?須勿過辭,卽速行公。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於昨日,纔罷試場,始聞有館職之命,而天牌儼臨,在臣分義,宜卽祗謝。第念三司之職處義,與漫官異,憲府引避諸臺,尙未處置,則臣不可徑先冒出,卒犯違傲,走出闕門,惶隕震惕,恭俟譴何,不意聖恩偏加,旣靳例罷,召牌復辱,不得已趨詣禁扃之外,而情勢難安,姑未暇言。臣之老母,本病沈綿之餘,昨因失攝觸風,齒痛復發,達宵苦劇,氣息澌綴。臣神心焦熬,實無離側就直之望,冒萬死敢暴情懇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職,俾臣得以救護母病,不勝至幸。臣無任煎迫懇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箚曰,竝引嫌而退,便服一事,旣歸錯認,揆以臺體,元無可嫌,同參試所,未及引避,嫌難處置,其勢同然。請持平金尙重,掌令李光湜,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 ○下直,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餘氣,已盡快愈乎?日昨批答,有備員入診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bb殿b、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古城僉使朴泰柱處,給送。 ○又傳于趙鎭禧曰,按覈御史李喆輔,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趙鎭禧曰,下直邊將,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事多苟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式暇出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以式暇,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柳儼,親病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將赴鞫坐,廳中只有臣瑜,而左副承旨李濟,旣已行祭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旣已在外,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旣有成命,而尙今遷就,事極未安。兵曹判書尹游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連事撕捱,尙不出仕,事甚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坐不可一時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曹參議徐宗玉原單給之,亦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屢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復之後,旋卽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沈宅賢爲兼判義禁,金錫一爲兵曹佐郞。 ○兵批,判書尹游病不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當於二月二十五日,受出修正,而以慶尙道會案,限內未及上來,故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慶尙道會案,今纔來到,御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金始慶疏曰,伏以臣於今月二十二日,伏承聖旨,以臣爲承政院右承旨,有斯速乘馹上來之命,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病俱苦,若無抗顔自力者。臣於向年,受侮於本牧,非比尋常,本事之關係,不輕而重,不獲已附陳於辭疏之末矣。自上以猥細之事,載之章奏,至有特推之命,伊日臣疏,不及登徹,未經睿覽故也。臣誠惶悚震惕,至今未已,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晏然。今不敢追提往事,更瀆天聽,而王人之見制於守令,受此無限凌藉,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王朝三百年體統綱紀,緣臣而壞損無餘,其羞當世而辱搢紳,極矣,臣將何顔面,冒沒復立於朝,以玷近密之崇班乎?此爲臣難進之一端,而且臣年迫八旬,累經死病,軀殼徒存,神識全昧,右手因毒疽而攣縮牽痛,左脚緣濕痰而麻痺不仁,飮啖轉側之節,亦且須人,作一未冷之屍者,今已五六年所矣。又自換節以後,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頭疼胸結,痰火bb上b升,呼吸喘急,勺水不下,頃刻之內,昏窒無常,奄奄凜凜,朝夕待盡,雖床簣之間,亦無以運動,尙何有擔舁登道,致身京輦之望哉?自念一介微賤之臣,早竊科第,濫廁周行者,今已五十餘年矣。厚沐三朝生成之澤,前後踐歷,罔非踰涯,數年之間,馹召頻煩,臣非木石,寧不知感?未死之前,一登文陛,仰瞻耿光,歸化鄕廬,是臣區區至願,而輒緣賤疾,荐違恩命,素心緯繣,臣節虧缺,有臣如此,不如無生,瞻望雲天,但有涕零。顧此危篤之疾,旣非一時偶感,莫重出納之職,不容曠日虛帶,玆敢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加矜察,亟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安意就盡。且治臣積逋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刊名仕籍,勿復檢擬,俾安微分,不勝萬幸。臣旣以情病,不得應命,則驛騎之來待與否,固不暇論,而臣之忝叨本職,今幾一旬,本道給馬公事,尙不來到,馹召之命,何等重大,而如是淹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在外承召之臣,若値朝家有事,雖欲及期馳赴,其勢末由矣。前此此弊,非止一再,而今又如此,近畿尙然,遠道可知,其在緩急,所關甚重,不可一任其緩忽而置之。伏願聖明,令本道道臣,另加申飭,俾無如前之弊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者,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馹召之遲滯,極可駭也,令兵曹,各別飭勵焉。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母,年迫九耋,寧日常尠,而近添感冒,委頓床笫矣。昨聞臣弟尙魯登第之報,病裏喜甚,開戶扶坐,以致風寒外襲,齒痛猝劇,達夜叫苦,全未交睫,朝來痛勢不止,氣息益復凜綴。臣之情理,實難暫時離側,而方帶金吾之任,適當開鞫之時,不得不抑情來赴,而以此情私,萬無鎭日參鞫之勢。伏乞聖慈,特垂仁恩,命遞臣金吾兼任,一以得便救護,一以毋滯鞫事,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情理若此,兼帶之任,今姑許遞焉。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素患阿賭之疾,陟加於浹旬供劇之餘,兩眥赤爛,內肉突生,殆至於不辨黑白。夫堂后之任,專事筆翰,而目之所及,手亦從之,今臣目疾如此,則手安得如意從令,以毋負職責也哉?玆不得不尋單祈免,以爲趁時調治之計而已,非敢出於一毫圖便之私也。及臣出來,得見臣母,宿患勞痺之症,自數日以來,越至添重,風痰流注而手足盡痿,虛火上升而食飮全却,眞元消索,氣息綿綴。臣母此病,積有年所,一失調攝,輒復發作,蓋向來風寒之際,所傷不少,而卽今症形,視前尤加。臣於在直之日,略聞舊恙復發之漸,而猶未知如是苦劇也,臣責家人之不卽傳報,則以爲,臣母慮臣驚動,而或有徑出之擧,使之掩諱不傳云。臣於是,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有病,而不能使臣母不知,臣母有病,而臣則全然不聞,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以孑然一身,旁無兄弟,醫藥扶護之節,全在於臣身,而伏聞昨日假官望之入啓也,以實官之頻數遞代,至下申飭之敎,更有牌招之命,臣不勝惶悚悶迫之至。臣母之病,如不大段,則今於申飭之下,豈敢爲偃蹇自便之圖,而症勢之苦重,如右所陳,區區臣病,有不足言,玆敢隨詣闕外,冒陳情悃。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俾盡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持平金尙重疏曰,伏以臣,自遭向來人言,矢心自劃於臺端,而因一避辭,復騰脣舌,誠不欲更有云云。然第別般可怒等語,顯有題外不平之意,抑豈有別般意思,而乃反移怒於臣耶?不能明辨虛實,而以試所二字,明言之,不能明知誰某,而以寒心二字,明斥之,則凡爲監臺諸臣,烏得晏然,而在人則徑自論斥,在己則不欲侵犯,爲今之臺官,誠亦難矣。雖然,臣以已遞之人,其去就與違罷之諫臣,無異,而天牌儼臨,不得不略陳短章。伏乞亟賜鐫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於疏未,適有所懷,請以一二大體,略言之。噫,悠悠國家事,誠不無可憂,而今日進言者,未嘗及此,夫孰知疆內之虞,在於已然,域外之患,藏於未覩乎?殿下洞觀前史,歷驗治亂,亂逆固何代無之,而其大橫小肆,朝驚夕擾,今日無鞫獄,則明日有之,此道無凶書,則彼道有之,前者旣誅而後者不戢,一事纔了而他事復出,致令四方人心,殆至於視若等閑之境者,從古以來,莫今日若。臣未知上天至仁,何爲生出此輩,使百世難遇之聖君,遭千古極否之艱運耶?今之勢,誠有至難者,京外譏察,所以防非常也,王府訊鞫,所以懲不軌也。譏察而得其可疑者,則不得不拷掠之,拷掠而知其必死焉,則又從以上變之,旣已上變,則安得不設鞫,旣已設鞫,則安得不閱實乎?重以諸路掛書之變,前後相續,守令則出於境內也,故不敢有諱於道臣,道臣出於道內也,故不敢有諱於朝廷。關係至重,有不能自擅之致,而虛實之間,亦不得不一切按訊,彼凶孽之蓄毒者,潛而爲怨國之說,姦宄之挾感者,顯而爲誣人之計。近來變怪之層生,亦未必不由於此耳,殿下則雖以審愼之意,每示寬平之道,群下則惟以痛惡之心,自主窮治之論。夫以今日之人心,欲鎭今日之世道,則旣不可以藥石,治疾,亦不可以干戚,解圍,臣亦莫知其何爲而可。然世變愈往而愈滋,人紀愈往而愈斁,中外群情,殆無一日寧安之時,靜念及此,臣實痛心。臣之此言,實近於書生迂闊之談,而竊謂朝廷者,元氣也,四方者,肢脈也,元氣壯則肢脈不足憂,而顧今黨議多岐,朝象不固,徒懷形跡之小嫌,未聞心腹之敷奏。無事則恬若尋常,有事bb則b苟冀收了,雖鞫獄屢出,世道可虞,而其平居燕處,遠憂深惕者,毋論大官、小官,能有幾人?臣意則譏察之政,不可偏廢,而譏察之弊,終不可不念,訊鞫之體,唯當主嚴,而訊鞫之擧,初不可不愼。至若諸路投書,則又有曉然易知者,假令凶逆之徒,潛圖不軌,則惟恐逆狀之昭著,又何必渠自宣露,而此其意,不過訛惑人心,驚動上聽之計,則向來聖上之處分,眞可謂卓越千古。雖以日昨言之,霜露展陵之禮,只隔一宵,喉院之求對請寢,雖出於萬有一慮之意,然人主一動靜之間,關係瞻聆,軍衛已戒,乘輿將駕,則只因一時過愼之戒,致啓四方驚疑之端者,亦非細事。殿下之斷然必行,有以見大聖人作爲之出常,則聖王恢廓之規模,固非群下所可及。第事變難測,惟當警戒於無虞,當愼者不可忽之,當治者不可縱之,而殿下之慈諒惻怛,常勝於威斷剛毅之體,故擧措之間,或欠寬猛相濟之道。今後操縱舒慘之際,惟願更加聖意,禮敎刑政,必須竝行於其間,然後人可以復其常性,國可以賴其常紀,毋拘姑息之政,毋忽寬遠之圖者,是臣區區之望也。雖然,域外之憂,又有大者,胡元百年之運,天已厭之,久矣。彼之盛衰,不足爲我之欣戚,而今則利伸否譒之權,在彼操術之中。凡我所請,無不曲副,則動色相喜,如受大惠,而奉使者,又因緣曲逕,希覬彌縫,如象舌之徒,固安知不宣露事情乎?況逆種漏網之輩,猶未跟捕,潛商犯越之類,多少逮繫,國憂未靖,邊釁屢生,則我之凡百動靜,彼無不知之理,而事在疆外,漠然不以爲意,此豈不萬萬寒心耶?必如朱子所謂修政事攘夷狄之外,了然無一毫可恃,然後其休戚存亡,在我無關,而殿下試思之,環顧中外,何事爲可恃乎?目今戎政之疎弛,到底皆然,試以今日京外言之,紀律不嚴,操鍊不肅,其能整頓軍政,收拾軍心,有若朝暮對壘之時,豫爲之備者,臣誠蒙闇,未或有聞,一値緩bb急b,何以制變?日昨陵幸時,日勢未晩,而觀光士女,雜沓橫騖於行陣之間,軍校熟視,亦不之禁戢,小者如此,大者可知,京師如此,外方可知。臣謂中外掌兵之臣,頻加警飭,必令留意戒備,毋或疎虞,而至若西邊,則尤宜另飭於道臣、帥臣,以爲有備無患之戒也。向者湖南之變,尙忍言哉?雖不知何等妖孽,罔畏天日,爲此窮凶至惡之擧,而渠旣藏形匿影,則譏捕固自未易,然致令覆載難容之賊,尙保首領,神人之憤,其何以少洩也?趙虎臣之自願換邑,未必不出於擔當窺捕之意,而苟能善自詗察,則礪山、南原等耳。彼旣自願,而道臣、朝家已從之,畢竟不能得,而又無責罰,則殊非嚴懲日後之意,臣謂虎臣之削罷,斷不可已也。王者辭令,貴在簡重,人臣分義,當主截嚴,而向來禁推玉堂判付中,不立今朝等敎,有非在下者所敢聞。誠使兩臣,果有一毫近似於聖敎,則流放竄殛,固無不可,而只以一時督勉之意,要作十分迫隘之界,則旣欠愼綸綍之義,亦乖禮臣僚之道。然爲臣子者,得此嚴敎之後,設有難進之端,唯當陳章待勘,而伊時朴弼均之偃然坐違,視若循例牌召者,揆以道理,誠極未安,以致王言不尊,臣分不嚴,則事雖已過,決不可例罷而止。判付中四字嚴敎,則宜命收還,而朴弼均則亦宜罷職不敍也。京外上下官,禮貌自別,體統宜嚴,而近來文士傲亢,武臣驕縱,一守宰之乘怒也,則雖係民事,而方帶營裨,惟意捽曳,一帥臣之快憤也,則非比軍律,而曾經法班,至請棍打,事未前聞,有關後弊,則具宅奎之特命拿處,旣出尊體貌之意。文士傲亢之習,固所當懲,而武臣驕縱之風,不可滋長,統制使金潗,亦宜重推警責也。槐院分館,係是掄揀新進之地,雖或遺珠,宜戒濫竽,而正字李晉吉,本以猥瑣之徒,冒玷簡選之任,前後圈坐,唯以沮戲爲事,公議喧騰,莫不爲駭,臣謂晉吉,宜命刊汰,而使之從速會圈也。顧今嚴懲汚吏,實爲勵世道之一大政,而安允中之中間受賂狼藉,難掩於捕廳各人之招,京師如此,將何以懲戢外方?臣謂允中,宜命拿覈重勘也,臣於殿下之禮使大臣,竊有慨然者。左相之秉心、持己,自有一世公議,不幸遭罹讒誣,以致不安於朝,殿下之至誠敦勉,實出於倚任勿貳之意。其在禮使之bb道b,唯當務積誠意,不期致而自致,不然則禮遇嚮用之方,亦豈無道,而路上駐蹕?至以與同去留,爲敎,必欲倉卒迫阨,俾不得轉旋自由,則到此地頭,大臣亦無以自措,而試所進去之命,又在於引入陳懇之時,此或有乖於古聖王敬大臣之道,臣竊惜之。名流語默之義,不宜自輕,而南泰良之向來入臺,適在大誥之初,慷慨引避,若將有爲,而三牌違傲,終至坐罷,抑未知一時匪怒之敎,有何終始不可出之義耶?雖以日昨言之,聖敎開釋,可謂曲盡無餘,而館直徑出之後,又復力費撕捱,其所擧措,恐非一箇誠實之道,謂宜略加責勵,而第向日筵敎,終未免失言之歸,竝與臺閣言事之疏,而歸之於欲徹辭疏之資者,殊非恢廣聽納之道,亦乖禮待三司之意,今後則另宜加意於辭令之間焉。辭受,乃士夫之大防,廉恥,卽國家之四維,李匡德之始旣撕捱於內職,終又逡巡於外除者,論以大體,誠似太過,而特因辭卑居尊之嫌,必欲不赴於寵擢,則絶塞遠補,終未免處分之過中。由此而躁競貪進者,專以趨走,爲恭,皎飭自好者,皆以傲慢獲罪,則有關世道,恐非聖朝勵廉之義,而論思之言,反沮廟堂惜才之意,臣實慨然。如匡德,則辭受一節,亦足可尙,事雖已過,宜有反汗之道也,試場至重,公會至嚴,而海南縣監趙東夏,以年少參試之官,太占便宜。初無身病之可言,而必欲厭避試役,敢以變通,草記受諾之後,當寫試記云,而偃臥依幕,全無動意。伊時武將中一二試官,皆言事體之寒心,而屢次往復,終至勉許,則始乃出坐試廳,擧行凡事,雖未有何意思,又復中止,而國綱之無復餘地,誠非細憂。及除南邑,恚其遠殘,又以此時飢臺何不彈我等說,發言稠坐者,蓋其地閥勢力,稍有可恃,故全無畏忌,莫敢誰何。似此驕妄之習,另宜裁抑,而大政時,至擬極選,過示奬用。臣謂宜命罷職不敍,分付銓曹,姑勿檢用也。情地危蹙,無路詣臺,草草蕘說,不得不以疏代啓。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爲切實,可不留意焉?其中頃日路次敦諭,大臣深諒敬大臣之體同去留之敎,無乃誤聽耶?趙虎臣事,飭勵則可也,豈曰深非?照律公事判付,令政院入之。安允中、朴弼均、李晉吉事,依施,南泰良,從重推考。趙東夏事,亦依施,而檢擬早晩,在敍用之遠近,有何姑勿之定式?金潗事,曾諭筵中,非惜推考也。可以飭勵京外軍門者,令備局申飭。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猥辱聖揀,謬膺使命,逃遁不得,黽勉苟承,按事四箇月,閱囚殆不知幾人。顧臣明不足以燭理,識不足以濟事,而拷掠之下,情僞易混,訊覈之際,弛張難平。就其中一有枉罹,而矇不之省,則在國爲失刑,在臣爲溺職,溺職之罪,止於一身,失刑之責,歸於何地?臣以是夙宵兢惕,不敢頃刻自安,每一聞奏,未嘗不十分難愼,而許多罪囚,安保其一一無冤,許多情節,安保其件件無錯?特朝廷未暇綜核耳,苟按簿而求其失,則臣罪必多。是以,其身雖復命,其心猶竢罪,乃者特賜前對,玉音溫諄,且有明日次對偕入之命,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念臣當初膺命,旣因使事,則今又以使事入侍,豈有可辭之義,而第館職之至今虛縻,實爲大羞恥,在道控免,蓋出中曲,而乃未蒙恩許。竊料聖意,非以臣爲可因仍,特借一時之號,以重使事,如假銜之比耳,今則使事告訖,更何所憑依,而遂可一日冒也。至於情勢二字,誠不欲每每煩提,以浼聖聰,而睢盱轉甚,噂{{!|𠴲|⿰口沓}}交加,至於徐宗燮之疏出,而語意絶悖,詆辱非常,臣於此,雖欲隱默,又何可得也?噫,今日不消許多紛紜,只有一事可以道破者,夫以癸卯科,爲不正者,其意豈不曰非逆而强號逆也耶?誠使非逆而謂是忠亮之枉死,則直請伸理,洞然昭洗,一翻前案,然後所謂討逆科,又從而罷削之,以黜其不正之名,豈不誠光明正大,而今則不然,逆旣自若而不敢伸,科亦仍舊而不敢論,特欲空言而斥其榜,臣未知所斥者果何事,而所秉者又何義也。此則旣然矣,而忽又拖出敎文之說,欲爲脅持之資,臣未知此科之設,由討逆乎,由頒敎乎。科旣由於討逆,而頒敎只是討逆後擧行一事,則今以頒敎,爲設科之本者,其果成說,而藉令設科,眞由於頒敎,敎文中鏡賊凶言,不過渠自逆耳,顧何預於科事哉?彼欲探本而索言,則自上處分,如日月之昭揭,自知其不可遽撓,欲捨而不言,則又恐其頭腦破落,而一朝無所據。於是乎左摸右索,求說不得,乃以敎文,爲辭,硬作禦人之欛柄,而其實則意東言西,假此售彼,士大夫宅心持論,決不當如是之苟且而不白直也。至於自訟之稱,尤不滿一笑,臣本無冤可訟,所訟,乃義理之公耳,彼則曰私黨不可背,而臣則曰彝倫不可斁,彼則曰一時之好惡可逞,而臣則曰千古之是非可明。此其一公一私,不啻若白黑之較然,人之稍有知解,而能辨天地間有綱常二字,則惟當愧悔摧謝之不暇,而不惟不能自反,乃反歸人於自訟之科。噫,臣雖淺狹,豈因自己事而與人呶呶爭口氣者哉?嗚呼,古之爲臣也,見無禮於其君,則痛心疾首,斥絶之惟恐不嚴,今之爲臣也,見其凶于國,而瞋目張拳,扶護之惟恐不力。人有辨之,則又從而肆然顯斥,曰無憚,曰無恥,天下事誠有所不可知,而世道人心,可謂末如之何矣。雖然,自有此事以來,筵敎之飭勵,批旨之誨責,凡幾遭矣,至於嚴君父於百代,扶大義於萬世,十九先後,亦有輕重等敎,何等明正,何等嚴截,而略不顧憚,益肆跳踉。顧以君父之所不能勝,義理之所不能屈,而乃以眇然一疎逖之臣,輕犯當路之氣勢,徒手而攖其鋒,率口而觸其怒,甚矣,其愚且妄,而多見其不自量也。噫,臣之得罪於人,已多矣,孤根易撓,衆怒難任,咎在滄浪,尙誰怨尤,而第一往一來,了當無期,緣臣之故,而惹朝廷之是非,煩聖上之酬應。每念此事,實深惶恐,惟有絶意仕宦,斂跡圭蓽,然後衆怒可謝,私分粗安,而都無事矣。庚牌在門,義不敢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闕下,而畢暴危悃,仍卽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萬分難强,察臣籲呼之一毫非飾,亟賜鐫免,永許屛斥,俾得以優遊沒世,則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注書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按覈御史李喆輔,下直邊將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進伏曰,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眼候有餘氣乎?上曰,猶有餘氣,而不大段矣。命均曰,燭下看文,何如,而或有妨於開睫耶?上曰,猶不惺惺矣。命均曰,或受鍼,或洗百沸湯,則似有效矣。上曰,此則勤者爲之,如我善忘,無奈之何。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連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三十貼進御後,不爲無效,挨到夏間,猶如此,庶可愈矣,爲敎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診之,可也。權聖徵診脈候退奏曰,左右三部,比前帶數,而大抵脈度平和矣。上曰,數之爲言,近來初聞,良可奇也。應三診脈候退奏曰,左三部似帶數,右三部似帶闊矣。上曰,先行引見後,丸劑議進事,當下敎,御史姑止,下直邊將,先爲進來。永宗僉使鄭恒寧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永宗僉使鄭恒寧也。上曰,履歷。對曰,臣參甲申勸武科,爲武兼宣傳官、監察、光陽縣監、輸城察訪、德川郡守、羅州營將、慶興府使、龍川府使、禁軍將、金海府使,以守禦千摠,除授是職。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及赴任,不能詳知本鎭形勢,而第本鎭,以防營,凡於變通事,大則狀聞,小則論報備局矣。上曰,永宗,爲沁都猗角之勢,行宮修改時,備局,顧助物力,似好。命均曰,前僉使崔鎭漢,連値凶荒,且無物力,未及修補而遞矣。恒寧曰,小臣到鎭後,觀其形勢,當爲修葺矣。上曰,次第進來。注文島僉使尹弼殷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注文島僉使尹弼殷也。上曰,履歷。對曰,己酉年,別軍職除授,辛亥出六,今此都政,以久勤,授是職矣。上曰,所懷。對曰,戰船所屬七隻,今年當新造,而本鎭物力,無以辦備,莫重戰船,實無完固修造之勢,是甚惶恐矣。上曰,此僉使可展布之時,各別惕念爲之。古城僉使朴泰柱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古城僉使朴泰柱也。上曰,履歷。對曰,甲午出身,甲辰爲守門將,丙午出六爲部將,辛亥爲訓鍊主簿,壬子爲訓鍊判官,今都政,除是任矣。上曰,何處人乎?對曰,黃海道文化人也。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鎭,未知有何弊端,而若有弊瘼,則文報營門,以爲奏達之計矣。馬梁僉使李尙俊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馬梁僉使李尙俊也。上曰,履歷。對曰,壬午出身,入屬禁旅,以久勤,爲淸江萬戶,遞後五考五上,爲實習讀兼能麼兒郞廳,以久勤,爲是任矣。上曰,所懷。對曰,本鎭新設,臣姑未赴,下去後,有可達之事,可以轉達矣。梨津萬戶申翼昌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梨津萬戶申翼昌也。上曰,履歷。對曰,隨行禁軍二十三年,兼捕盜軍官,今都政,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任,未知本鎭之形勢矣。上謂李瑜曰,一體宣諭,可也。李瑜顧諸邊將曰,退去,聽宣諭。上曰,何必退聽?於前席,使之聽諭,可也。仍下敎曰,邊將雖與守令,有異,如是飭勵之後,若有侵虐之事,則前頭當有繡衣廉問之擧,各別着意奉行之意,分付。瑜依敎宣諭後,仍奏曰,旣已宣諭,邊將等,先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命御史進來。李喆輔進伏。上曰,往返首尾多日,果能仔細査驗,而御史之心,亦無未盡乎?喆輔曰,許多罪人,反覆推覈之際,自致日數遲延,臣竊惶恐。大抵金世丁、徐夫成、金貴同等,三領將同力作變,三領將軍人,至於五十餘名,而正犯被捉者,殆近三十,橫罹者亦多有之,一一査驗區別,猶恐其一毫未盡,而臣本智識昏暗,安保其必無未盡之弊乎?上曰,此等皆同時犯越耶?喆輔曰,世丁等,則八月十四日越去,夫成、貴同,則八月十六日越去,而入往羅多洞後相逢,相議作變矣。蓋其殺掠情節,已悉於前後狀聞,而羅多洞事,明白無疑,罪人二十六人,一倂承款之後,猶慮虛實之或混。其中金貴同一人,試爲招致於前,三領將留幕處及胡幕所住處及當初殺掠節次,更爲一一盤問後,貴同則留坐面前,而他各人,次次招問,則一兩人外,所告皆與貴同,言相符,少無差錯。雖以此一事觀之,斷無可疑,而至於細洞事,當初世丁、夫成等承款,非不爛漫,而屢次推究,疑端甚多,臣意則終似未審。大抵江邊犯越之弊,非今斯今,若欲一一覈出,則江界一境之內,不犯者能幾人乎?眞所謂誅之則不可勝誅。今日世丁等,雖伏法,犯越之弊,終不可禁,前頭之憂,恐不細矣。上曰,卽今亦有犯越者乎?喆輔曰,此是利源,卽今亦安知其不犯越乎?大抵奸民,貪利冒禁,國家生事,情狀絶痛,渠等旣已就服,則法當應死,豈可付之生議,而其中或父子同參,或兄弟俱犯,孽雖自作,情則孔慘。況此輩有將有卒,有首倡有脅從,則似不無參酌區別之道,前例亦如此矣。上曰,此事明日次對,御史同入更達,宜矣。上曰,旣下敎矣,賓廳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出榻敎。}}瑜曰,御史先令出去乎?上曰,唯。命均進曰,旣承敎矣。湯劑姑停,丸劑劑進,可乎?上曰,消詳爲之,可矣。聖徵曰,用藥之道,無貴賤同然。卽今聖候,下元之氣不足,太扶陽邊,恐是可畏矣。上曰,是則不爲怯。予自十五歲前,服膃肭劑,而十五歲復服之,猶有效矣,今則雖服無效,蓋壯陽之氣,不足而然,末如之何也已。卽今年過四十,尤無可怯者,而過與不及,予亦所以自思也。命均曰,膃肭劑完備,且好矣。應三曰,求嗣之方,雖閭間,多有爲之者。今日議藥,關係至重,不可不深思而議之也。上曰,予亦知其然矣,而末如之人,亦有道理乎?命均曰,豈無如許道理乎?上曰,予自二十歲,在禁職時,或至月餘則不爲無心,而今則尋常,與老人末如者,雖異,大抵下元之氣,未實之致也。應三曰,卽今上候,眞陽邊似不足,專用補劑,以臣淺慮,恐爲得宜矣。上曰,俄者下敎,已悉矣。金應三所達,不無意見,然則八味元加味劑入,可矣。聖徵曰,臣意此藥,恐爲揠苗,不可輕施之矣。命均曰,外醫所見,各自不同,更加消詳,好矣。上曰,經驗者有之乎?命均曰,不知病源之如何,謂之經驗而試之,此不可也。寅明曰,八味元材有所儲,雖明日劑入乎?上曰,兩數使之定也。寅明曰,朝臣之中,亦有服之者,而兩數自在方文中,卽於此定數爲好矣。上曰,果是幾兩乎?聖徵曰,五兩爲是矣。上曰,古菴心神丸盡服後,此藥繼服耶?命均曰,如此,似好矣。仍達曰,小臣今日情勢,豈有束帶入侍之理?身居保護之任,一入議藥而退去,在臣分當然,故臣今入來,而君臣之間若父子,豈不察下情乎?向日爲一時恩禮殊重,情勢迫隘,不得不冒沒隨入,而臣之所遭,與他有異,遞免之外,更無他道理。自上强令行公,臣則抵死,終不敢承當也。匹夫之志誠難奪,豈可强迫使之乎?殿下今日若許解免,則雖明日藥院鞫坐次對等事,臣當不憚進參矣。且臣職是大官,耐彈行公,斷無是理。臣若貪戀寵眷,淟涊冒出,則廉隅大防,自臣而壞,其於國體,未免爲損傷之歸,如是陳達之後,唯以退去而後已也。上曰,卿之必欲如此,予未之曉也。顧今首揆篤老,卿又引咎,國事,何以做乎?此莫非予之誠意不足之致也。揣量卿心,惟以難進易退,爲義,卿以世祿之臣,何若是悻悻哉?大臣,國之柱石,與共休戚,深爲卿慨然也。八道監司,純然一色云者,卿豈獨當?命均曰,果指臣身而言,領相固不當也。上曰,卿所引嫌深緊者,第言之,臺言何足深責?命均曰,非但臣志氣衰頹,已無陳力之望,今者不去,則全沒士夫風節,此豈不大可羞恥乎?上曰,李壽海之疏極巧密,故備忘已言之,卿不過付之一笑而已,豈如是過嫌乎?今日雖勉副,明日又必卜相,更勿爲辭。命均曰,小臣情懷,殿下猶不燭,徒切悶蹙矣。上曰,伊日送知申偕來,便是予躬自偕來,而卿猶如此,予豈不還愧乎?命均曰,其日事勢迫隘,不得不承命,仍因蹲冒,非臣之本志也。上曰,齋殿面諭之時,卿快許承命,故以爲信然而心悅矣,今反如此,卿之前所諾予者,果欺予也。命均曰,此則小臣之罪也。上曰,聽讒而解免,則適中渠願,予斷不爲此也。上曰,兵判之引嫌不出,何事?命均曰,人臣事君,有廉恥而後,可以爲之,旣經三都目,其所引嫌,似不爲怪矣。上曰,此必是謬例也。卽今出送史官而考例,豈有過三都目後必遞之理?良可笑也。寅明曰,廟薦一款,領、右相互相推諉,無有當之者,此則自上亦或知之矣。上曰,右相則道理然矣。使右相行薦,則領相有若捨置矣。寅明曰,長陵防水處,頃有尹淳進往看審之命,而淳時在郊外,不爲供職。若陵上事,急則無可論,而防水之役,比陵上事有間,旣未及勉出行公,而知委進去,崇品重臣,恐不當如是待之。淳方在長湍地,往審之命,將歸於虛,亦豈不未安耶?都提調徐命均曰,旣命往審,而坐事罷職,其復甄敍後,以往審事陳達,而未能詳悉,以致如此矣。使之私自往見,事體未安,別爲申飭,從速上來後,往審爲宜矣。上曰,大體則然。雖是國事,旣非都監堂上,京畿監司則使重臣往見,事體未安。當初下敎雖未瑩,此非辭朝而往者,使之先爲往見,宜矣。寅明曰,未行公之前,直令自鄕往審,終涉未便。臣意則宜催促其上來,待上京承命往見,爲好矣。上曰,自政院申飭,催促上來,可也。上曰,明日次對時,關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出榻敎。}}加味八味元,依前方,更加兔絲子五兩,一劑劑入事。{{*|榻前定奪。}}諸臣仍退出。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瑜,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入侍。健基讀《近思錄》,自橫渠先生作訂頑曰,止反謂不及不亦異乎六板訖。上命李瑜讀之。瑜讀自又作砭愚曰戲言,止未學爲已學七板訖。上曰,文義陳之。健基曰,訂頑一篇,規模極大,大道浩浩,誠難有下手處,而其學問肯綮,則在於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數轉語意。上曰,然矣。上曰,所謂混然中處,豈不大乎?若思物我同胞之義,凡爲人君,不能均視百姓,誠有愧矣。健基曰,聖敎至此,此乃太平萬世之基也。伏願益留意於聖學,比之於位天地育萬物,則豈非擧國臣民之所顒望者,而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訂頑結語曰,存吾順,沒吾寧也,此死生一理,陰陽消息之妙道也。至於學問次序,未暇言及,只論天地萬物一原之大體而已。於砭愚,始論心學工夫,其等級之分明,次序之詳備,雖不及《大學》等書,而以戲之一字,溯論心術精微之處,一原大體,以訂頑,看之心學精微,以砭愚驗之,則似爲學問之要訣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文義陳之。瑜曰,工夫次序,前小註有之,而以前人所言,見之,憂患或心緖紛亂之時,將西銘一讀之,自然心境快闊矣。俄者下敎,混然中處云者,眞是受用體驗之要道矣。上曰,然矣。上曰,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此何意也?旣曰老成,則亦豈有不肯下問之理耶?瑜曰,此所謂老成者,比於《詩傳》所謂雖無老成人之老成也。不過年老地高,如世俗所云自處以長者也。若是年高德卲之老成,則豈有此恥下問之病痛耶?以下文遂生百端欺妄人,我觀之,其所謂老成者,可知矣。上曰,然矣。瑜曰,張橫渠,使學者先學禮者,欲祛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也。雖以嶺南習俗言之,右道則古有學者曺植,而尙氣節,故一轉而爲鄭仁弘。右道之俗,大抵尙然諾重氣槪,故其流之弊,戊申之逆黨,多出於右道。左道則先正臣李滉,敎之以謹飭禮方,專意於實地工夫,故至今左道之俗,尙有忠厚篤實之風矣。上曰,所謂曺南溟gg曺南冥g者,爲曺植耶?瑜曰,然矣。上曰,以文集觀之,可知曺植、李滉,學問敎導之異矣。健基曰,四十板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八字,極爲諧備。凡事徒主於密察,而本源未能洪大,則必有偏滯不通之病矣。旣曰密察,又以洪放繼書之,此等心學工夫,儘是縝密矣。上曰,膽欲大而心欲小,心欲小之小字,與密察,有異耶?健基曰,少異矣。心欲小者,近於操心謹愼處也,文要察理者,只言密察讀書,皆以細密探頤,爲貴也,似與心小之意,大旨同而遣辭稍異矣。上曰,然矣。瑜曰,橫渠時,世道益下,徒是俗事,故有此語矣。健基bb曰b,若非學問中事,盡是俗事矣。豈特橫渠之時,皆有俗事耶?雖以孔、孟之時,言之,鄕原異端,擧世滔滔,則此皆俗事也。上曰,然矣。果非學問中事,盡俗事矣。瑜曰,臣於心不忘之訓,竊有所區區敢達者。臣前後待罪藥院,累次入侍,湯劑、丸劑,或有無心忘之之下敎,凡服藥之道,必須勿爲間斷,當爲責效矣。臣之如是仰達,雖不襯着,今以藥院入侍,有同執藝之諫,故敢有所達矣。上曰,仍以勉戒,好矣。文義訖,上曰,向者儒臣之徑出,不過彼此疑阻之致。尹得和爲人,予知之,雖不無病痛,其日之勸儒臣先退,豈有他意?儒臣以此疑阻,過矣。儒臣向日,以臺官,數次入侍,吾泛然看之,或疑其固滯,近來任使之後,始知之,雖不無固執,其固執乃可用之固執。此後則須滌蕩舊習,一意和同,以濟國事,可矣。上謂李瑜曰,卿纔經江華,形便,果何如?瑜曰,臣一欲仰達而未果矣。江華四面帶海,而三面則無船泊處矣。自故相臣金錫胄,築將臺之後,四面幾盡繫纜,其後商船之以間路往來者,無數。大抵我國地勢,西邊甚虛,登注島則三角、道峯,如在眼中,此爲吳、楚地盡頭矣。永寧殿靑龍邊川破處多,故臣欲修築矣,適遭臺言而遞歸,未果矣。上曰,卿見南漢乎?瑜曰,見之矣。上曰,江都比南漢,何如耶?瑜曰,倍踰於南漢矣。上曰,內城,似狹矣。瑜曰,然矣。上曰,文殊山城事,卿聞之乎?瑜曰,聞之矣。上曰,文殊山城防守之道,通津府使,臨亂可能入守乎?子女玉帛盡入,似難容矣。金東弼以爲,文殊在於越邊,不甚關緊,置之爲宜云,未知如何。瑜曰,通津事,難可區處,而亦未知其利害果如何也。健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時旣不得人和,則雖有地理,何以得力乎?上曰,常時若不善爲設施,則臨亂得力,豈可易乎?健基曰,水原之成貌樣,以獨鎭之故也。若以通津,爲獨鎭,則防守設施之際,似不無效矣。上曰,卽今廟堂,力不暇及矣。仍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受由}}。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李濟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掌令安尙徽,持平金尙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持平金尙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久不行公,詞訟重地,一向瘝曠,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廳開坐,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濟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而今日又有開政之敎,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召,尙不行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入侍退出後,仍爲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以宋寅明爲判義禁,李以濟爲掌令,李東元爲典籍,金重熙爲南海縣監。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尹汲、具德勳副司果。 ○李濟啓曰,持平金尙重,旣有只推之命,與今日政新除授掌令李以濟,待明朝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九日,閑良金世章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恩旨累下,不勝惶感,而旣不得行公,則冒受常廩,萬無其理,違拒明命,極知其猥越,而終不敢祗奉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寒食祭,宗廟以下各陵殿獻官及典祀官,當爲塡差,而除老病公頉外,無故可差之人絶少。刑官及蔭官,依近例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上添罪,合被重誅,陳章仰籲,亦涉歇後,欲一悉暴於筵中,退而自處。昨因入診,抗顔進參,仍於前席,敢陳前後罪犯,冀蒙矜許,緣臣言辭拙訥,不能劈論事理,聖敎至嚴,責以旣諾反欺,臣於是一倍惶悚震駴,汗流及踝,求死而不可得也。噫,雖於敵以下唯諾之間,不敢二三其言,況於君父之前乎?爲人臣子,而肆爲欺漫gg欺慢g君父,則其罪伊何?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負此罪名,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哉?臣之迫於嚴命,對以勉承者,恐傷國體也。不敢因仍冒沒,累煩呼訴,亦出於嚴畏國體也,而其罪狀,則狼藉昭著,唯有速伏刑章而已,席藁私次,恭俟威命。伏乞聖明,亟治臣欺君之罪,以嚴朝體,以勵臣義,千萬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面諭悉矣,今bb?b何諭?於卿無引嫌之端,無引咎之事,若是相持,徒使國事泮渙,卿胡不諒,若是過讓?卿須體前席慇懃之敎,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頃忝諫職,有數事論啓蒙允者矣,其後憲臣之疏,譏之以艱覓無礙之事,斥之以已陳之芻狗,是不但爲臣心之愧恧,其爲貽羞臺閣,無過於此。揆以廉隅,不宜復玷於臺端,而今玆憲職之除,適當鞫事方張之時,召牌踵臨,不敢坐違,詣闕陳疏,見阻喉司,情勢迫隘,實難冒沒,義在討逆,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命,連參鞫坐,淟涊益深,無面可顯,而推移無人,轉動不得,仍因累日,不敢爲控疏祈免之計矣。今因情理之煎迫,敢此哀籲,伏願聖慈,特垂矜許焉。臣父今年八十有四,衰憊已極,氣息凜凜,臣之私情,誠非離側供仕之時,而臣父居常勉戒于臣曰,汝以無才,猥蒙國恩,若非筋力奔走,無以圖報萬一,吾雖篤老,凡於職事,不可以吾病,爲辭。臣於是,不敢違越,每有除拜,輒以承命,爲恭,老人疾恙,不至大段委頓,則未嘗以親病,有所控籲矣。臣父近患寒感,連事呻吟,抑情赴鞫,亦已有日,自昨諸症越添,咳嗽苦劇,食飮全廢,元氣澌綴,俄頃之間,若難收拾。臣以單孑一身,獨自扶將,煎泣達宵,以此情理,實無暫時離捨之勢,而風憲之任,不容暫曠。伏乞天地父母,曲推逮下之仁,亟降遞鞶之命,俾得安意扶護,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治疏到院,則以已請牌招,不許捧入,顧臣煼灼之情,無以仰暴於仁覆之下,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尤不勝惶霣之忱。更乞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副校理李喆輔疏曰,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違召而罰猶逭,瀝懇而誠未格,蒙不湔之辱而束帶以趨,戴難强之顔而登筵以對,乍入旋出,進退無據,徊徨慙訟,無地自容。不自意身纔脫於禁扃,而召牌踵臨,聖造愈渥,臣情益蹙,且感且悚,不知爲措。噫,臣之蹤地,不待臣之屢陳,而聖明亦已洞悉之矣。人臣事君,雖以分義爲重,士夫持身,惟以廉隅爲防,今若怵分畏義,徒以趨走,爲恭,則眞所謂不識人間有羞恥事,臣亦人耳,何忍爲此?恩召之下,雖不得不隨詣闕下,而更申前懇,仍卽徑退。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臣於江邊事,薄有所懷,而卒卒罷對,不暇究悉,敢此尾陳,惟聖明之裁處焉。竊觀江邊六邑,僻在大嶺之外,重巒疊巘,表裏阻阨,實關西之隩區,我東之巴蜀,而與彼境,不過隔一衣帶。沿江相望之地,俱是賊路,而至於高山里之細洞,滿浦之大小束沙,閭延之兩食醢洞,理山之長洞、漢赤川、波猪江,渭原之楸洞、琵琶項、也屯、古道水等洞,碧潼之麻昌、金化、毛土里等洞,昌城之馬郞、倭硯、李士等洞,朔州之荒發浦等地,又是胡人尋常留接之所,而我之虛實,無不備諳,幸彼姑無釁耳。若一朝生心,驅兵一渡,而據險而守,則狄踰以西,非復國家之有,而雖傾一國之力,動十年之兵,莫可爭也。及此閑暇,陰雨之備,不可不另加留意,而軍政之疎虞,比內地尤甚。江界之地方千里,而其兵不滿八哨,昌城之防禦巨鎭,而其兵不過千數,至於渭、理、潼、朔等邑,其數尤甚零瑣。顧以朝夕待變之地,而兵力之單弱,如此,脫有緩急,何恃而能戰且能守也?雖然,兵在精不在多,臣意亦非欲遽增其額,以煩民耳,今有不增額,不煩民,而軍容可壯,邊備可固,則果何如也?蓋西土民役稍歇,不比三南之煩重,良丁之遊食者,不患不多,而邊風剛勁,人性麤健。其人往往善騎射,眞所謂荊楚之奇才,朔方之健兒,而厭避軍簽,率皆屬名於軍官廳,每年納如干米錢布,更無一事相關。一生不操弓,不識兵,而優遊以老,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其數至於二千名之多,他邑從可知也。此類若皆團束,而練之以砲射之技,授之以戰守之法,則一一皆可用之兵,而其效不可勝言。但降其號而猝編軍案,則渠必爲冤,除其納而遽失舊捧,則官必爲病。今且號須仍舊,納亦依前,而但稱之曰軍官,作隊擇人而爲其將,以次分領,略倣他軍之制而定其部伍,時其調習。春秋兩營巡到時,必親試之,隨其入格高下,或給科,或加賞,以聳動之,其或全不入格,則罪其將領,貶其守令,以懲礪之,不出數年,兵可精圉可固,而他日得力,必多矣。此非獨江邊爲然,兩西之以軍官爲號,而除番遊食者,無邑不然,今若自廟堂,一體定式施行,則十萬之兵,不勞而可一朝致也。江邊各鎭堡,皆是賊路初頭,而旣設城柵,且峙兵糧,則蓋將責其臨亂守禦,而今乃立制曰,有亂各自退保,是何法意之相矛盾也?夫法者,畫於一而無所前却,然後民無惑志,視法爲的,而不敢貳焉。旣責其戰守矣,則不宜預許退保於未亂之前,以啓其避賊圖生之心,旣許其退保矣,則又不當徒積兵糧於無用之地,以厚其借寇齎盜之資,今乃左右計,而使將士懈,民志定,臣不識其何說也。夫變生倉卒,寇在門庭,而憑凌鐵騎,勢若風雨,則殘堡孤壘,旣無聲援之恃,弱卒疲兵,又無抵敵之望,苟非望風犇潰,必將擧城糜爛,此所以許其退保,使之避銳於前而圖效於後,固其勢然也。然則兵糧之置於本鎭,眞所謂爲大盜積而非我之利也。悉宜移入於內鎭之要害處,而無事則各在本鎭,嚴把守謹候望而已,有事則率其兵民,各就兵糧所在之地,與諸鎭合力拒守而已,如其不然,而欲責其死守本鎭,則預許退保,大是錯算。夫忘身殉國家者難得,而全軀保妻子者,皆是也,雖嚴法而勅其死守,臨陣對敵,猶懼其走,今乃申申而預令之曰,寇來,汝宜走,彼復何憚而冒矢石之危,蹈兵刃之凶,而守死不去乎?竊料當初設法之意,亦非謂可守而必於走也,蓋使之不得已而後去也。夫不得已而去者,乃臨時制變之宜,非朝家所以預令之也。彼守邊者,皆知其守則危,去則安且無事,不見賊而其心已懈,其氣已餒,賊到輒靡然先潰曰,我乃不得已而去也。此鎭如此,彼鎭又如此,其將如此,其卒又如此,人人解體,惟走是意,嗚呼,殆哉,誰與守邊?臣謂亟反其令而新其約束曰,見賊而走者,一切以軍法從事,如是而或因不得已而去,則於是乎蹟其事實,而或罪或不罪,可也。大抵守邊之要,惟在於得人死力,而得其力非難,得其心爲難,當其未亂之時,而喣嚅而感之,激勵而振之,感則思報其恩,振則思效其力,使其心繫於一人,而不知其身之有,然後一朝亂生,人皆以親上死長,爲心,而以戰以守,莫有異志。粵在龍蛇之變,江邊健兒之效死於臨津者,三千餘人,此豈皆性忠義而然哉?蓋其養之於素,而效之於急,聞難赴義,視死如歸,祖宗朝作成之效,於此亦可見也。顧此荒裔,去京師數千里,邈然孤絶,王化不曁,雖有文才、武藝,成就無路,蕪沒終老。間或一赴解試,則傾資破産,輒作丐乞之人,故轉相告戒,甘自暴棄,聞內地之科宦聯翩,則望之若天上郞,而自服其遐棄疎絶,不得與中國,齒也。臣於按事之暇,或詢其風俗,或防其險要,而仍及其抱才而沈鬱者,則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出身殆三十數,而一無上京求仕之人。問其故則曰,求仕上京,前後幾人,而徒賣田宅耳,竟何所成?其言誠甚哀痛。噫,天之降才,本無內外之殊,王者用人,豈有邇遐之別?哀此邊氓,獨抱向隅之歎,實有歉於聖世一視之化,而平時旣無慰悅之政,欲望臨亂而得力,不已難乎?臣謂時遣近臣,試取其文、武,如六鎭、濟州之爲,亦令道臣各別廉訪,出身中擇其雋異者,每於殿最時,一體啓聞,另加奬用,以示朝家繾綣之意,則庶爲收拾人才,固結邊情之一助也。我國之人,勿論大小,凡於邊上事形,豁然通曉,平時無事,固無關緊,脫有緩急,事機倏噏,頃刻百變,而山川之險夷,道里之遠近,兵民之强弱,彼我之利害,漠然不知,不過費一場劻勷而已,如是而何以制勝,何以應變?今於江邊列邑,邑取一人,則十室忠信,古語非妄,抱才思效,必有其人,另加披揚,屬之備局,留在京輦,而厚其廩料,以悅其心,擢其功能,以榮其身,使感激奮勵於無事之時,而及其有事也,或詢形便,或訪事情,或使之偵探,或以之鄕導,則旣習邊情,且銜國恩,臨亂效用,必其盡力。自古任邊功者,多用此術,在今日,尤不容可忽也。義州、江界、昌城三鎭,皆署置別武士,春秋試才,許以直赴,而義州則初置三百人,故專取一人,江、昌兩鎭,則各置一百五十人,故合取一人,前例然也。今則江、昌亦各充三百之數而直赴,猶用合取之規,兩鎭別武士,深以爲冤,冤之固有說矣,自今兩鎭,亦依義州例,聽其各取一人,亦激勸之一道也。江界之政,無大於蔘,而蔘之弊,不可具言,民緣爲奸,吏緣爲虐,邊臣之得罪,恒於斯,彼境之生事,亦於是。噫,一草之微,而其弊乃至此哉?夫草者,生於地而有限,採者,遍於山而無窮,以有限之生,應無窮之採,其勢不得不盡。蔘盡故採益少,採少故價益踊,價踊故利益博,利博故民慾日熾,而我地所採,不足以賭其利,則於是乎冒死犯越,而駸駸然莫之能止也。特今年始現發耳,逐年而究之,何年不然?獨世丁輩被捉耳,按名而檢之,幾人能免?利竇一開,奸濫漸滋,小則民以之死,大則國以之辱,可勝痛哉?夫朝家禁越之令,非不申嚴,而不防採蔘之源,則雖日殺而求其不犯,勢不可得。譬如投千金於稠市,而禁人之貪,授佳冶於暗室,而戒人之淫,其不可成,亦明矣,故臣則曰,欲禁其越,先禁其採。曾在甲子,因甲山民人等作變事,朝家熟講,而下禁採之令,犯者論以一罪,行之二十餘年,民不犯,邊無事。其後不知緣何事,又復許採,其弊遂至於此,此而不禁,臣恐邊境日後之憂,不止今日之比也。議者或曰,地部賴此而助其費,病家藉此而救其急,倭人之通貨在此,江民之生理在此,猝不可罷,臣則曰,是皆不然也,地部雖歲收二十斤,此非稅也。蓋以木三十同,換之,以木折蔘,其直相値,而今雖罷蔘之原,木自在則在地部無損也,病家所賴,誠多矣,而蔘非獨江産也。關西之中山,關北之三、甲,關東之一路,三南之名山邃谷,皆蔘之府,而其産歲不下累千斤,則亦足以供一國之需也。倭館禮單之蔘,此固不可廢之例贈,而至於商蔘通貨,本非兩國之約條,粵自五六十年前,自我始創,以利其稅,今雖塞之,我則有說,但倭人,視蔘爲命,必將援例而以死爭之,爭之而不聽,則其勢不得不乞憐於我。我以其間,蓄其貨源,而任我操縱,制彼死生,則彼之獧躁狠驁之習,必不敢如前之跳踉,而隨事婉曲,惟我是聽。只此一事,亦見其防蔘之可利而無可害。況近年以來,蔘日益稀,價日益翔,除非貴戚、公卿、豪富之家,則雖有目前切急之病,死易耳,一角蔘,無力可辦。臣之少時,猶聞蔘之極價,一錢不過一繈銅,今則二之三之,而亦或難覓,此其故,何哉?蓋蔘爲通國之巨寶,而松、箕之富商大賈,每年挾重貨而囊括於江邊,日夜委輸於萊館,倭人之皁隷下賤,皆得以坐收其利,而至於我國之人,病不得治,死不得救。夫奪吾民之刀圭,而供隣國之尾閭,只恤十百輩貿遷之小利,而不念千萬人死生之衆命,揆諸事理,可謂舛甚,此亦見萊路防蔘,誠今日不可已之政也。至於江民之生理,誠不可不念,而大抵,江民之於蔘,如醫之有堇,以此而生,亦以此死,故江民之謠曰,誰云不死藥?乃是促命膏,其言亦云慼矣。夫利之所在,雖不得不趨,而年年戮死,非親則故,一人犯罪,數村被害,其心固懍然知畏,而特不能自拔耳。夫先王制民之産,貴本而賤末,事末者,其效雖速,而終必有弊,業本者,其利甚遠,而卒亦無憂。今江民自五月以後,擧一境而羅絡於山谷苗丹黃三節,太半是劇農之時,而奔走消磨,忽焉若忘,及歸而白露已降矣,年年如此,視稼穡爲餘事,雖欲自力,亦無其隙。今若一切罷採,轉而緣南畝,則江土宜粟,其茁如雲,業之數年,民必有裕,旣無艱食之患,又無犯罪之憂。視前日捨農殉利而坑坎相續,利害相萬,民雖至愚,亦必知所趨矣。凡此四事,皆今所謂防蔘之掣肘處,而反覆商量,防之但見其可,不見其不可,臣謂遵甲子已行之規,念公私無窮之弊,及今罷之,斷不容少緩也。雖然,財藏於地,不可終棄,利在於民,亦難久遏,酌其便宜,而或間三五年,定式許採,則精氣之所鍾,雨露之所養,靈根易殖,蔘種必饒,比諸逐年入山之時,其採倍蓰,我地所採,旣如其欲,則雖驅之而犯彼一步地,民必不從。然則今雖閼之,將以利之,先王所以數罟不入汚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者,蓋其意未嘗不爲民也。誠如是,則雖曰防蔘,而蔘産自若,雖曰禁民,而民利自在,旣有耕作之效,又無犯越之憂,何憚而果不爲也?凡此或出於一得之愚,或得於輿人之誦,而其意則蓋不過爲聖朝安邊固圉而已。伏乞深留聖意而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李濟,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眼候其已復常乎?上曰,今幾盡愈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領、左bb相b引入,小臣獨爲行公,而今日有引見之命,故擧行之事,與諸臣,自外相議入來矣。理山府故放犯越罪人鎖匠韓中甫,有問于他大臣後處之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梟示則太過云,與臣意相同,而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其情狀絶痛,依狀請梟示,爲宜云矣。上曰,入侍諸宰之意則如何?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梟示處絞,今姑勿論,其間符同情狀,必不止捧賂故縱而已,臣意則以爲,更加嚴刑,窮問罪人去處,悉得其情節後,處斷爲宜矣。左參贊趙尙絅曰,罪人之逃走者,豈告其處於鎖匠耶?受賂故縱,大關後弊,決不可用次律,梟示,宜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臣則頃已陳達,而受賂縱囚,其罪殆有浮於隨人犯越,其情狀絶痛,梟示,宜矣。寅明曰,其間似不無隱情,故今請更加窮問,而非以梟示,爲過重也。上曰,鞫問之言,亦有所見,而罪人豈言其去處乎?當此嚴邊禁之時,不可用次律,依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懿陵幸行時,因京畿監司申昉所達,有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者,諸大臣相議後,稟定之敎矣。稅大同惟正之供,則不可擧論,而其中軍米、布,則待秋退捧,實爲安集勸農之方,左相之意,亦如此,而領相則以爲,軍米、布,則當待秋退捧,而其中多數未捧守令,從輕重科罪,爲宜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領相之言,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以爲腐朽米、太,當依例蕩減,至於量縮米、太,前有耗穀充上之例,而癸卯以後,典守人等處分徵事,定式矣,其後因本府吏、奴等上言,備局以顯有偸竊者外,以耗穀充上之意,有所覆啓矣。今者庚、辛兩年條腐朽米、太,當依例許減,而量縮米、太,亦宜有變通之道,以耗穀充上事,請令廟堂稟處矣。所謂腐傷者,米則不過三十餘石,而太則至於一百二十石,量縮米、太,數亦不少,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頃日已爲下敎,而此事卽他道之所無者,雖是瘴海之地,豈至於此耶?然而旣有前例,今番則依狀請蕩減,而此後則勿爲如是事,作爲定式,本府又以此等事,狀聞,則備局直爲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義州府尹狀啓也。犯越人朴海昌,捕去嚴囚,而與海昌同行朴英石,一倂捉問,則其間多有違端云,此不可不各別詳審,然後可以區別其眞僞矣。上曰,朴英石,果是換名者耶?興慶曰,朴英石、朴後建二人,區別爲難,或放或囚,固宜審愼也。上曰,由是觀之,海昌,似放之矣。興慶曰,濟州慰諭御史沈聖希狀啓,自賑廳覆啓,而種租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鹽則旣許蕩減,而種租二百六十六石,數旣不多,而又以種子,分給窮民,未知本府,昨秋已爲還捧,而今許以白給,恐無不可矣。上曰,白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明禮宮所納衣襨次銀紬,當初雖出於兩西漁稅,以漁民之難堪,令自戶曹備納矣。丁未年戶曹草記,使本道備送,則道臣狀陳漁戶之難堪,自上以爲,稅銀上納之際,必將責出於民間,使之依前判付擧行矣。今者戶曹,又令本道促納,當初納稅,以兩西漁箭、漁網之稅,則亦非本道之所可獨當,請令廟堂稟處矣。衣襨所入銀紬,前例則戶曹年年備納,而後因戶判所達,復使平安監營備納矣,臣在外相議,則戶曹判書以爲,此非戶曹之所可備納,依近例當令平安監營上納云,何以爲之乎?上曰,根本則戶曹爲之矣。若使本道爲之,則其民弊有無,達之。吏曹參判眞明曰,沿海邑漁箭鹽盆所收之稅,非守令之私用也。係於勅需庫以補民(民))力,而昔年明禮宮折受漁箭鹽盆,故道臣狀請,而罷其折受,則明禮宮旣失折受,東朝衣襨進排,自無出處。故自朝家,命戶曹備納後,因戶曹判書黃龜河所達,有令本道以漁稅所捧備送,則其時監司洪錫輔,以漁戶弊瘼,又爲狀聞,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以戶曹當爲備納之意,覆奏,此後則戶曹每年備納矣,金在魯爲戶判時,又爲稟達,使本道上納。臣待罪本道時,需用適有餘剩,故遞來,果以銀五百兩上送矣,戶曹今年,又令本道上納,故道臣似爲狀聞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監司之狀聞,極爲煩碎gg煩瑣g矣。果是戶曹應納之物,則戶曹雖甚疲弊,豈敢謀避,而旣是法服,則當自尙方備納,而此非法服所需?當初出自關西船網稅,船網稅革罷之後,雖移來戶曹,而爲是關西曾前所納,本曹不欲替當,旣屢經稟定,令本道上送。昨年已有上送之事,則關西物力豐饒,自營門推移上送,亦何難,而必以民間加徵等說,憑藉恐動,欲必免乃已,事體殊極未安矣。上曰,有不然者。以此觀之,因循姑息之弊,可知,當此勅勵之日,不可不釐正矣。予則知自戶曹備納,而捧其價於平安監營矣,今聞宰臣之言則不然,此無異於皮之不存,戶曹必以爲,本道旣罷折受,故以其地所收者,欲爲備納故矣。凡府庫之財,莫非國家之財也,戶曹之備納,前例如此,令戶曹備納,可也,前後監司亦非矣,事體甚重,而一番上納之後,如是推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以爲,本營銀貨,皆化爲錦段,積置年久,將作無用之物,自戶曹取去,發賣作銀,其代以本道稅米,折價留置,以爲軍餉,則似有得於固圉之道云。與戶曹相議換貿,亦無所妨,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如何?在本道便勝,故欲爲此事,不送稅米之意也。向者筵中,有以西關不可偏重,爲言者,而泉流庫之儲銀、儲緞,其意不輕,戶曹不緊而盡用,未知其得當矣。國家若有用處,則可以取來用之,何可與之相換而取利也?置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湖西各邑,逃故成冊,連續上來,逃亡則姑勿論,辛、壬兩年後物故數,通一道殆過萬餘,本道不緊雜色,雖盡搜括汰定,無以當此數。近來良丁大縮,實無推移之道,若非大段變通,則何以紓此隣族切急之患?卽見本道道臣報狀後錄,則年前自京畿移送軍額之數,開城府移來騎兵三百十二名,抱川移來保四名,陽川移來騎兵六名,豐德移來保五名,竹山移來禁保三十一名,楊州移來保八十六名,陰竹移來保四十九名,朔寧移來保二十五名,長湍、金川移來保二十六名,驪州移來保一百十名,楊根移來禁保四十名,安城移來禁保八十一名,通津移來保三十二名,松都移來保五十三名,利川移來保十三名,砥平bb移來b保一百五十名,江華移來步兵十八名,陽城移來禁保一百六十一名,陽智移來保十七名,加平移來空保一百二十七名,都合爲一千三百四十六名云。其時則湖西民物,比京畿爲殷盛,故自京畿移送者,如是夥然,而卽今則湖西民物之凋殘,甚於京畿,元定額數,猶不能盡充,不免白骨隣族之徵,又復替當他道移送額數,豈不難堪?然京畿逃故,亦患難充,何可又令還送本道耶?兵判方變通騎步軍制,此事若成,則不無額數權減之道,湖西移送之額,待此變通,使之權減則好矣。不然則海西、嶺南,軍額差少,比他道猶歇,參酌移送於兩道,亦無妨,姑先令該曹從長稟處,何如?上曰,不可申飭而止也,與兵判相議後來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欲變軍政,差出各道主管之堂矣。近聞朴文秀,久不擔當他道之主管者,亦有如此之弊矣,別有申飭之方,然後可以惕念擧行,故敢達。上曰,旣委之於人,當觀前頭責成之如何,何必續續申飭乎?興慶曰,判義禁沈宅賢有實病,誠有死生之慮,其不行公,勢固然矣。上曰,予不知其實病之果如何,而以公然違牌,爲非矣。興慶曰,其實有病故,卽朝廷之所共知也。上曰,然則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抄出榻敎。}}眞明曰,禁奢侈一事,頃因筵臣陳達,令備局擧行事,命下矣。只以《大典》禁制條,謄出申飭乎?抑參酌定制,別爲措辭頒布乎?上曰,奢侈之弊,至於衣食供奉,亦極過濫,十人所食,一人食之,十人所衣,一bb人b衣之,此甚無理。今若只頒禁制,近於文具,自備局商議酌定,作爲文字,參互禁條,措辭頒布,可也。眞明曰,酒禁亦有朝令,而因循解弛,方在禁不禁之間。臣於頃間,待罪憲長,先作一通甘結,枚擧前後戒酒之聖敎,歷論靡穀費財鬪毆殺傷,皆由酒害之狀,謄出眞、諺兩本,招致五部官員,使之申申曉諭於坊曲上下人處。聞多釀之家,米至三四十石、五十石,以三亥酒,必於正月入釀云,故趁其未釀之前,另加申禁,若不遵朝令而潛釀隱賣,則不必出禁貽弊,當隨聞摘發,入啓勘律事,縷縷嚴飭。此蓋先敎後法之意,而臣今移職,又將歸虛,自備局更招部官,申飭,何如?上曰,自備局分付部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荐飢經費枵然之時,國家每以節損,爲務,今番陵幸時排設,亦不令新造,推是心行之,豈非盛德事乎?上曰,排設,雖不至爲大弊,今番則陵所不遠,故使勿新造矣。且九營繕,事當減之,而每見啓辭,有營繕之名,必無其名,然後可祛此弊。若有其名,則不緊之事,亦當從而爲之,自不無傷財之端,凡營繕,限明年停止,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凡事進排在彼,而守直在此,則孰肯顧惜看護,俾爲省費之道乎?當此百事解弛之時,只有進排,而守直者無罪,則何以支堪?無論闕內外司,修補未及年久,而致有頹傷者,雖不得不進排,而若其守直之人,必欲草記請罪,斷不饒貸。日前大報壇守直內官之請罪,不但以其事體之重,亦出於懲勵之意矣。上曰,如墻垣等屬,雨水時頹傷,非其罪,而大意則然,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宗廟展謁時,件記上納矣,搜於西庫,則有大謄錄三卷,而下奏則肅廟朝乙酉年間,因故相臣徐文重所達爲之,故肅廟、景廟兩朝室不書之,今當書置矣。但不善藏置,致有傷汚之歎,不可不改塗矣。上曰,此不可如是不潔,精寫置櫃中,可也。尙絅曰,先朝室書之,事體至重,待都提調爲之矣。寅明曰,室藏欲新塗矣,適終日雨,恐益汚傷,故其中最可悶處,略略塗之,而此重事也,不可不達,故敢達。尙絅曰,其中大段者,以炭火照乾,不至大段者,置之,姑待秋爲之,伏計耳。興慶曰,頃日臣以莊陵立碑時,監董官及製述、書寫官賞典,依崇陵例擧行事,陳達,則令該曹書啓事,下敎,而旋因禮曹判書申思喆所達,有考定式更稟之命。故臣考見《禮曹謄錄》,則故禮曹判書金鎭龜,以陵參奉之一時修改,輒施陞六之賞,事涉過重,此後則不爲擧論事,陳達定式,而如此碑石之役,則事體重大,有異於陵官一時修改之事矣。申思喆亦自以爲,見此謄錄,誤爲陳達云,今依崇陵時,使之書啓乎?上曰,若行賞典,則重鄕乎,重京乎?京監役下去乎?興慶曰,京監役則不爲下去,而以參奉兼監役矣。上曰,崇陵則京官員下去,而其時監役、參奉出六乎?尙絅曰,臣之弟,以其時參奉兼監役,蒙賞典出六矣。上曰,予知守令爲之矣。然則依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喆輔使之入來,而文書不爲入來矣,卿等見其文書乎?僉曰,不見矣。上曰。十七名,盡爲梟示,可乎?御史之意,何如?喆輔曰,以法論之,則固宜盡殺,而罪有首從,律有低昻,且考前例,則多用參酌之典矣。此與惡逆,有間,許多人命之一時竝戮,豈不重難乎?上曰,殺掠之類,自彼中若區別,則犯越之人,一倂梟示,豈不冤痛乎?喆輔曰,若箇箇入去,則雖數至百人,法當盡戮,而此則有將有卒,作隊同犯,其中有首倡,有脅從,故領將外,似有區別之道矣。且殺掠三領將內,金世丁軍,吳時弘、徐夫成軍,李汝石、李興萬、金貴同軍,金海正此四人,則不參殺掠事,故只入犯越承款中,當與李思中軍人,同罪矣。上曰,領將李思中,固當梟示,而中領則何以處之,可乎?喆輔曰,中領將金太中,乃是首倡,當與李思中,同律矣。興慶曰,臣在閤外時,已爲相議矣,領將、中領將則梟示,其餘軍人則皆當定配,而常漢輩,以定配視若尋常。臣意則竝嚴刑一次後,他道遠邑無奴婢處,定爲奴婢而使役,則似好矣。上曰,吳時弘等四人,何以處之乎?興慶曰,亦依李思中軍人例,他道爲奴,似好矣。上曰,竝減死嚴刑後爲奴,而如是之際,邊民想必驚動,不可無安集之方,自備局成出公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李濟曰,臣待罪江界時,鎭卒之犯越者多有之,而邊將知而不知,多矣。上曰,胡語能爲之乎?僉曰,然矣。喆輔曰,犯越者,蓋以咫尺胡地,多樹木禽獸人蔘,故非但爲納官家,亦爲生計而然也。採蔘軍,昨年謂甚少,而猶至九千八百餘名矣。上曰,領軍,所謂採蔘領將乎?喆輔曰,然矣。上曰,領軍,其中稍勝者乎?喆輔曰,其中稍長者爲之矣。濟曰,江界物情,臣知之,熟矣,今日雖殺之,大欲所在,明日又犯之。今聞御史按治,則捉入甚多,犯越之跡,狼藉云,國家處置,只律領將,而其餘爲奴,渠輩少不懲戢,所謂領將者無地位,其中自稱者,豈可只責領將乎?喆輔曰,金世重率其二子,而入拷問時,問誰生此計,則其子證其父,人理絶矣。若區別則其中將領者當誅,古例,人多則必爲區別矣,今年雖殺百人,明年又必無不入之理矣。又曰,高山里兵房軍官金昌溫,當初以殺掠事,入於監營廉問,而多般究覈,終無殺掠同參之跡,而蓋不無苗脈。昌溫夜巡江邊時,逢着胡人之越來者,受賂潛放的實,而與殺掠罪人金世丁,同居一室,故廉問時,合兩事而歸罪於昌溫矣。受賂放胡,情狀亦甚巧惡,而旣無犯越之事,則其罪不至可殺,參酌處分,似好矣。上曰,巡羅將之潛放胡人,其罪不至大段,置於極律,則似過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蓋其情狀,極爲巧惡,而置之極律,則似涉過中,遠地定配,未爲不可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旣不犯越,則何可以其知情,而同置死罪乎?刑問後遠配,可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在昔此等罪犯,何敢幸逭常刑,而今則如此之類,不可勝誅,似當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嚴刑一次後,遠配,可也。副修撰兪健基曰,王者用刑之道,必當審愼,而金昌溫之罪,若或緩治,邊民姦細之輩,必無懲畏之道,一次刑訊後遠配,似未免太輕矣。上曰,儒臣之言,有理,刑曹二次後,遠配,可也。{{*|出擧條。}}上曰,趙永三,則雖不待時,梟示,可也。喆輔曰,臣見其人,極奸詐矣。上曰,年紀,幾何?喆輔曰,四十、五十之間也。上曰,御史親問之乎?喆輔黃震箕,則臣不識其狀貌,問於主倅而知之矣。上曰,主倅,爲誰?喆輔曰,金浚也。厥漢果是安州之人,而十二年在於胡幕,山川道里,無不習知,世丁殺掠之由,亦詳知之。渠自以爲,若放渠,則卽當捉納震箕爲言,尤極奸詐矣。上曰,旣欺禹夏亨,而又如是,其奸詐,可知也。喆輔曰,若放之而捉納黃哥,則豈不爲豪氣乎?高山里鎭,有申尙中八兄弟者,以潛商,爲業,而其中一人以爲,不忍爲此,離入城內,七人則狼藉潛商,捉得趙永三後,聞禹夏亨之言,則以尙中而得之云,而其輩決不可容貸,以此意分付備局,以爲懲戢之地,則似好矣。濟曰,臣曾任江界時,震箕以權管嘗來見,故見其爲人,極詐而善胡語矣。上曰,李普赫亦以爲,黃哥有飛翅云矣,果何如?喆輔曰,飛翅有無,未可的知,而但爲人,極剽輕云矣。濟曰,聞作妾於江界矣,亡命之後,其女毁節云,事極殊常。越去胡地,爲胡人者,似是滅跡之資,小臣則不無所慮矣。上曰,此漢逃亡而往,則已離其處,久矣。眞明曰,使申尙中捉納,則渠必有死中求生之意,竭力求捉矣。濟曰,懸賞而求之,雖非尙中,豈無捉納之人乎?上曰,此則已爲設施矣。喆輔曰,使趙永三求捉黃哥,以勿殺減死之意,爲言,則或可有現捉之道矣。上曰,如是之際,豈不無漏通於黃哥乎?上曰,黃傅爲人,曾有見面者乎?尙絅曰,臣待罪北道時見之,其人物頗似堅固矣。喆輔曰,臣到滿浦,審視形便,胡若生心,則狄踰以西,非可爭之地,必作胡地,無疑矣。大抵,北塞絶遠,王化所不沾,親君事長之義,無有覺知者,而至於武士,勝於西路,其中不無多武藝,有智略者,國家若收而用之,則豈不爲激勸邊士之方?收拾人心,爲今之第一急務。臣略有一得之見,欲以文字,仰達伏計,而前後每申飭兵曹,收拾西北人物者非一,而兵曹特以人多窠窄,不能收錄,此豈國家軫念西北之意哉?臣且見江界出身者多,問曰,汝輩何不上京求官乎云,則皆曰,豈無此心?但賣田賣宅,跋涉千里而往,若不得,敗産而徒勞而已,不如初不上去之爲愈云。邊士之失望,如此,其於激勵之道,豈不歉然乎?臣則以爲,繼自今各別申飭,錄用,可也。上曰,前後豈不申飭乎?所達,是矣,當各別留意也。喆輔曰,粵昔建州衛胡人充滿,爲我國邊警,無歲無之矣。今則蔘胡若干外,無有居生之人,江界亦無緊急之憂,不足爲患,而早晩若有見逐於中原,建州復爲充滿,則臣未知事有不可知者,古所謂防秋,果何如,而今反爲防夏?此非防守之本意也。且江邊穀物,爲一弊端,自朝家若無善爲區畫,則未免爲藉冠gg藉寇g之資。臣以爲,廉問有穀物諸處,審其便宜,而區畫則好矣。上曰,李宗城亦言如此矣。今不可倉卒爲之,自備局分付道臣,則似可矣。眞明曰,八九十里移穀,其弊極甚艱辛,令道臣小小流出,則好矣。喆輔曰,滿浦上流三江仇非江中,有一島,與我地稍近,故其島屬於我國,而島中樹木茂盛,故彼人結幕依接,與玉洞民人等,尋常來往,多有潛商通貨之弊,事極可駭矣。此島旣是我地,分付滿浦僉使,斫盡其樹木,俾不得止接,似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全羅道群山、聖堂,兩倉所屬漕軍,當在本道,而在於忠淸道者,至於三百六十三名,此不但與正軍,有異,軍保之在他道者,多是從中落漏之計,各有分道,該道軍保,當定於該道之民。今此漕軍三百六十三名,爲先自忠淸道充定逃故闕額,其代則令該道査處,何如?上曰,安知忠淸道漕軍,不在全羅道,而又安知今送三百名,而全羅道不爲移送六百名乎?與句管堂上,相議,可也。寅明曰,雖自全羅道言之,湖西軍保之在其道者,若又移送,則湖西亦將何辭而拒之耶?金興慶曰,臣待罪外邑時見之,軍役之稱以他邑案付者,間多奸僞。今此湖南漕軍之在於湖西者,安知無冒稱避役之弊乎?此則自本道充定闕額,恐無不可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守禦廳牙兵之京畿、關東外,分在他道之不當,前已仰陳矣。摠戎廳亦是京畿兵使所屬,軍兵之在他道,亦豈不萬萬不當?兩廳牙兵保之在湖者,勢將參酌罷定,而亦或間以兩私保,換定一良保,此意不得不先此仰稟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爲之耳。閔珽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云云。上曰,無改處,擧末,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近來私意橫流,公法不行,殺獄亦多緩治,可勝痛哉?稷山人趙天彬,與本縣常漢沈萬,有私怨,佯作火賊,乘夜突入,使其黨寶甫,刺殺沈萬。及其告官,推問檢驗,則天彬天彬族盛豪强之故,推官惟事緩忽,不卽嚴訊。沈萬之子呈,捕廳拿致推覈,則天彬及寶甫,明白承款,而以事係殺獄,還送本道。推官又復如前緩治,天彬等受囑保放,屍親之訴冤者,乃反囚禁,沈萬之妻,無處呼訴,來呈法府。莫重殺獄,三年稽滯,已極駭然,而正犯保放,屍親囚禁,顯有循私之跡,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前後推官,一倂拿問,天彬、寶甫等,更令道臣卽爲嚴査,依律勘斷。上曰,依啓。今日次對,出自特敎,備局諸堂,所當一齊來會,參論廟謨,而無故進參者,只是三員,餘皆不進,雖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飭勵之下,如是懈緩,極爲未安。請今日不進備局諸堂,應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邊上民心獰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朝家用法,未免失之太寬,殊非嚴邊禁懲後弊之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毋論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其所處分,已有參酌,不允。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興慶進伏曰,大報壇受誓戒,當爲之,而今日若進鞫坐,則誓戒恐不潔。且南格所告兩人,皆不實,極難處矣。上曰,南格,更推乎?興慶曰,然矣。又曰,臣獨爲議讞,極是難也。上曰,更推後,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受誓戒,今日已爲之乎?訊問則卿不必參矣。寅明曰,大臣不進,豈可訊問乎?上曰,然則停刑,可也。上曰,肄儀,自何日計之乎?興慶曰,初二日矣。上曰,誓戒日正日,外承旨問啓,可也。諸臣皆退出。 ==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宗城{{*|未肅拜}}。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昆陽郡守李珌,東里僉使金弘魯,開雲萬戶金義信,南桃萬戶黃廷傑,在德萬戶崔斗弼,天城萬戶權尙鼎。 ○李瑜啓曰,來初一日,常參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鞫廳坐起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儼,由限已過,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在德萬戶崔斗弼處,給送。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傳于趙鎭禧曰,遣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金弘澤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時,各司久任郞廳,使之來待。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推鞫差遲開坐,而待各司久任郞廳齊會啓稟後,入侍單入之。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傳曰,累次特敎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俱極未安。前後勅勵,無他嫌端,而違牌爲事,略無動念,今有紀綱,決不若是。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直明gg宋眞明g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呈狀內,重遭臺言,揆以廉隅,不可冒赴,卽速入啓變通云。文德麟、尹洙,旣遭臺彈,連呈辭狀,當此春務方殷之日,如是相持,災邑曠官,實爲可慮。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李宗城、朴師正爲承旨,以金始煥爲判義禁,以洪昌漢爲持平,以兪最基爲副校理,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以李行敏爲固城縣令,以金瀁爲熊川縣監。 ○趙鎭禧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敍用事,命下矣。今日政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猥陳恩例收回事矣。伏承聖批,謂臣過讓,至命安心領受,臣惶感之餘,又不勝其悶蹙也。以此瀆陳,極知惶恐,而義之所不可,亦何敢冒昧承受?此惟申訴天慈,以冀垂燭耳。其不容遂默默,審矣。竊伏念臣於恩例,有不敢受者四,蓋舊例則有臣非不知,而厥例今改,例宜從新,臣安敢不改從新例,而裒若充耳,惟以饕濫爲倖哉?官秩恰同也,謝事又同也,周急之恩,又一例也。一人則自初堅辭,一辭而減其數,再辭而減其全,三辭而竝與歲時存問而請減焉。一人則不肖者之跂而及之,猶且不能辦焉,安而受之,如固有者,則其爲哺啜計誠得矣。將何以擧顔於當世之士哉?此其不敢受,一也。國家待大臣之道,不可置異同薄厚於其間,前春已歷陳此義,幸蒙採納,今何可更爲異同?此其不敢受,二也。昨者聖上,深軫於府夫人之贍養,所以降敎詔者,特出尋常,他臣又同之,則夫何以表別其殊典哉?此其不敢受,三也。目今災荒之餘,春農正急,而顚連道路,不能緣南畝者相望,無食無種,不能及時耕播者又多,推所賜臣之米,尙可以活民幾家,闢土幾區哉?此其不敢受,四也。凡辭受與奪,只宜觀大體而處之,玆事私分公體,無一而可,不惟臣之不敢受,反汗之命,宜不竢於終日。伏乞聖明,深察此理,亟命收還臣周急之命,俾國體無損,臣心少安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辭,其雖條列,予則曰過,往者許休,雖因不獲已,有例周廩,豈可闕耶?況閔奉朝賀箚批,不過隨箚而敦勉者,以此爲讓,不亦過乎?卿其須體至意,安心領受焉。因傳曰,遣史官傳諭。 ○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冥升峻階,驟溢微涯,遜避不獲,黽勉承命,呼唱庭衢,俯仰慙懼。臺疏果上,語意的當,雖使臣自言之,實無以過此,臣益愧公議之未允。竊幸濫資之當收,縮伏旬餘,恭俟處分,而鞶帶未褫,官銜尙縻,若芒在背,如甲被面,天牌辱臨,冒死坐違,勢須自陳,以祈鐫削。玆敢披瀝肝血,唐突控籲,臣尤不勝恧蹙危厲之至。噫,資級之不稱,才分之不逮,已暴於前疏,今不敢更煩,而其所謂彈墨未乾,遽陞正卿云者,儘是八字眞諦。當群彦林立之日,固不宜糠粃之在前,況臺評纔停之餘,尤何可薰沐之驟加哉?其在惜名器重臺閣之道,決不當若是,而倘使臣恃寵怵義,耐彈復進,則終無以自解於角勝之口實矣。本以蔑才具乏時望之人,添得沒廉恥無忌憚之目,則將何顔面,自立於世,而其爲累淸朝而羞薦紳,關係不亦大乎?欲望聖明,俯賜鑑燭,亟收新資,還臣本分,則臣謹當充備任使於冗散之末,奔走報效於職分之內,臣豈敢欺心飾辭,攬取克讓之名而止哉?伏乞天地父母,諒察迫隘情勢,改正踰濫爵秩,以長臺氣,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被駁,已知過矣。于今更齕,過中在彼,卿何過嫌?京兆長席,不可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金吾除命,因鞫事嚴急,不敢自恤一身之情病,卽已肅命。今將赴坐,而第臣方帶內局提擧之任,自前居保護之地者,例不得兼任刑獄衙門,所重有在,今亦宜有變通,且臣以地部本職,見差大報壇親祭時薦俎官,旣受誓戒矣。鞫廳雖姑無始刑之事,而執事與外庭參祭有別,出入刑殺之地,大異淸齋之意,亦宜有推移之道。伏乞聖慈,亟遞臣內局兼任,仍令該曹改啓薦俎之任,以爲愼保護重祀享之地,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昨於望中無故者只卿,故雖已落點,伊後思之,卿例行薦俎之任,非參班大臣之比,豈可以尙未訊鞫而赴坐哉?俄命姑勿開鞫,蓋以此也。六年之後,始行躬祀,莫重薦俎,不可付諸次官。今兼金吾,姑爲許遞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始煥,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三十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趙鎭禧,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李錫祿,兵曹正郞金{{?|⿰禾道}},戶曹佐郞李夏徵,成均博士崔一星,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掌樂僉正李敬躋,廣興奉事李耉齡,軍資主簿兪勉基,以次進伏。柳儼進伏曰,密符事體重大,豈敢替納?藩閫之臣,或遭人言,或有衆所共知難强之實狀,則不無替納之事,而今者永宗僉使崔鎭漢,謂有身病,不爲親納,未知病狀之果如何,而一防禦使之偃然替納,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監、兵使之替納,旣非矣,況一僉使,何敢不爲親納乎?事極可駭,拿處,可也。{{*|出擧條}}柳儼bb曰b,將密符請納。上曰,然矣。柳儼曰,各司久任郞廳皆進,而刑曹則不來矣。趙命臣進達漢城府公事及漢城府閭家奪入公事。上曰,入之。柳儼進達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柳儼仍受密符,與注書眼同修納,柳儼進達弘文館草記。上曰,入之。又進達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上曰,入之。又達平安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命臣曰,卽見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謄本狀啓,則與義州府尹狀啓,中間措語,有稍變相左處,其所謄本馳啓者,有違常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又達平安道水軍狀啓及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鎭禧進達宋寅明辭金吾上疏,讀未半。上曰,又達之。鎭禧又達尹陽來辭判尹上疏。上曰,批答書之。鎭禧書宋寅明疏批及尹陽來疏批。上曰,卽今判金吾望,甚爲苟簡,奈何?戶判、吏判,爲無故行公之人,而皇壇親祀時,當爲薦俎官。此外一品重臣,無故者爲幾人乎?趙命臣曰,誠如聖敎矣。吏、戶判親祀時,當爲執事。知敦寧沈宅賢,則病勢彌重,浹月委頓,得差此任,旋卽變通。工判金取魯,則方有親病受由,無可爲之人。金始煥雖老病,獨無故矣。上曰,金若魯由限,盡於何日耶?命臣對曰,當盡於昨日矣。鎭禧書批答已畢。上曰,讀而達之,可也。鎭禧讀達批答。上曰,又書傳敎。鎭禧書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傳敎。上曰,兵判之事,誤矣。旣已應命之後,更爲撕嫌,殊極過矣。近來以違牌爲事,推考傳旨盈軸,豈有如此之道乎?鎭禧曰,違牌之事,已成風習。肅廟時,無如此等事,雖重臣而無十牌之事矣。今則四十五十牌,有若例事,自國家另加勅勵之後,豈有如許之理乎?臣謹按《明史》,賊入來而無六卿,國事無可爲之人,廉隅雖存,義理則全不顧,將何以爲之耶?上曰,彼重臣,則俱緣事勢而或然也。近來初牌入者,則極爲羞恥之事矣,初牌答啓字,則日日爲政矣。如此而可爲國乎?卽今金尙重行公乎?柳儼對曰,方在受由中矣。上曰,承旨進來,久任官,以次進之,可也。兵曹正郞金{{?|⿰禾道}}進伏。上不問職姓名,有何修擧之事乎?金{{?|⿰禾道}}對曰,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遺在達之。對曰,銀子一萬二千九百餘兩,木丁一千八百餘同,錢六萬餘兩,恒用之數,則木丁二百餘同,錢一萬八千餘兩,而非一定之數也。上曰,修擧之事有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上未收無之乎?對曰,年條未收一百三十餘同,有之矣。近仍凶歉,尤甚之邑,自朝家蕩滌,故皆歸於指徵無處矣。上曰,乙巳初頭,各別申飭,這這庫入,故無欠縮之事矣。今亦這這入庫,以爲興販之地爲宜。對曰,今則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別無修擧,而國用應下之外,無別下之事,此外無所懷矣。上曰,年今幾何?對曰,今年三十三矣。仍爲退伏。戶曹佐郞李夏徵進伏。上問履歷後,職掌達之。夏徵對曰,乃別禮房之任也。上曰,遺在達之。對曰,別禮房之任,職在判籍,遺在則有非臣所掌,而銀子六萬兩,木丁一千三百餘同,布二百餘同,錢七萬五千餘兩矣。上曰,有何修擧之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本曹經費,所入浩多,難以支撑,營債則限明春停止,春秋陵幸時雜下及御幕等物,皆爲停止啓下,則節損之德盛矣。上曰,此誰也?承旨知之乎?趙命臣對曰,乃安東府使李明俊之子也。仍爲退伏,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皆進伏。上曰,以次職姓名達之。柳鳳齡對曰,小臣,宣惠廳郞廳柳鳳齡也。金始熺對曰,小臣,亦宣惠廳郞廳金始熺也。上曰,曾爲入侍之人乎?鳳齡對曰,小臣,常參時入侍矣。始熺對曰,小臣,輪臺入侍時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始熺對曰,別無所懷之事,而或有弊瘼,則稟告提調,以草記陳達矣。仍爲退伏,成均博士崔一星進伏。上曰,履歷達之。崔一星對曰,己酉式年登科,仍付成均館學諭,例遷學錄學正,待罪此職矣。上曰,所懷達之。一星對曰,本館物力,專靠於外方奴婢身貢,而連歲凶荒,奴婢大縮,一年所捧,不能當半年之用。辛、壬兩年,奴婢貢災減代木,自賑恤廳,或三十餘同,或四十餘同,受來繼用矣。至於今年,則賑廳相持不給,前頭供士,實難成樣矣。上曰,置久任,意有在焉,有何修擧之事耶?一星曰,堂上在焉,郞廳則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在鄕乎?一星曰,在江陵也。仍爲退伏。掌樂僉正李敬躋進伏。上問職姓名。敬躋曰,乃掌樂僉正李敬躋也。上曰,所懷達之。敬躋曰,本院樂工爲四百四十一名,樂生爲一百九十五名,而此輩皆是自遐方上來立役者也。本無依賴之道,而又無給料之規,雖有六保,不過一朔一疋而巳。近仍荐饑,所謂保布,旣多裁減,其所裁減之代,例自宣惠廳劃給,自辛亥年至今未受,米七十餘石,木十六同零,而惠廳不肯趁時出給。故樂工輩,無以聊生,不無流散之弊,每當祭享及擧動時,各差備充數,亦多苟艱,將有生事之慮矣。上曰,本院正,頃以此事,有所陳達矣。敬躋曰,本院前正黃瑞河,曾有所陳達,自上特令惠廳劃給,而惠廳只以若干米布上下。許多樂工輩,升升尺尺分受之,何以救其一時之急乎?{{*|出擧條}}上曰,該廳亦無儲,故如是,而更爲申飭,可也。仍爲退伏。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達之。鄭述先曰,小臣以繕工監役都監監造官、瓦署別提、禁府都事、陰竹縣監、引儀、司評、交河縣監、內贍主簿、監察、敦寧判官、判官判官gg漢城判官g,水運判官,今則待罪此任矣。李思一曰,小臣以永禧殿參奉、社稷署奉事、尙衣院直長、內資寺主簿、掌隷院司評、宗親府典簿、開寧縣監、天安郡守、醴泉郡守、利川府使、安山郡守,待罪此任矣。上曰,職掌達之。述先曰,小臣所掌,乃馬籍也。思一曰,小臣所掌,牧場、軍色、戶房三色矣。上曰,遺在達之。思一曰,時遺在,黃金八十六兩,錢二百二十兩零,米八十石零,皮雜穀三百七十石零,價布十餘同,而近仍凶歉,辛、壬兩年災減諸員價布之數,至於七十餘同之故,大臣榻前陳達變通,僅僅計朔上下料布,此外更無仰達之事矣。柳儼曰,思一,榻前敬待大臣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宜矣。上曰,入侍之事生疏,故如是,勿推,可也。仍爲退伏。廣興奉事李耉齡進伏。上曰,履歷達之。耉齡曰,小臣,寧陵參奉初付職,移除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耉齡曰,倉守三人,而所掌各異,小臣則別無所掌之事矣。上曰,庫儲幾何?耉齡曰,去月料米,已盡無餘,而以前捧數計之,則白米八百餘石,田米四百餘石,太百餘石矣。上曰,所懷達之。耉齡曰,別無所懷,而或有弊瘼,則稟于堂上爲之也。仍爲退伏。軍資主簿兪勉基進伏。上問職姓名。勉基曰,小臣,軍資主簿兪勉基也。上曰,履歷達之。勉基曰,小臣,翼陵參奉初入仕後,以監造官出六,仍歷監察、刑曹佐郞、司僕判官、漢城判官、潭陽縣監,近以典設別提,移除本監主簿,纔過兩朔矣。上曰,職掌達之。勉基曰,本監有四所掌,郞官四人,有所分掌,逐朔放料于掖隷及禁軍各軍門將校諸上司下人,而小臣所掌,則乃是二所掌也。上曰,諸上司,爲何司?勉基曰,議政府、承政院、忠勳府等司,其他各司下人,亦多受料於本監者,猝難一一盡達矣。上曰,遺在達之。勉基曰,米一百五十石,太一千六百八十餘石,田米五百九十餘石,蓋兩年慘凶之餘,倉儲之匱乏如此矣。上曰,頃者掖隷給料時,以斗升事,軍資監下人,受罪於官員云,委折何如?勉基曰,本監弊端,多在於給料之際。掖隷及禁軍輩,求其厚量,小不如意,則多般爭詰,或有生梗之患,故不得不從其所願,其來已久,爲弊滋甚,穀物欠縮,因此浩多。當此倉儲匱乏之時,誠極可慮,故提調臣宋寅明,累度申飭。斗給之際,依古規用枰木,從弦平量,則掖隷輩。不滿於心,稱以用小斗量給,歸咎於庫子,致令受罪於本監,而實則不然。戶曹較正烙印之斗升,元無大小之別,而畢竟訴于政院,至於上達之境,玆事委折,不過如斯,而無路上達矣。今承聖敎,玆敢略陳,此後給料,連用枰木之規,平量以給,俾無過濫之弊,則欠縮不多,庶有補於國儲,倉官等,其亦幸免於重罪矣。上曰,此不必多費分疏,旣有久任之意,至於軍兵,則給料之際,俾無稱冤之弊,可也。仍爲退伏。{{*|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趙鎭禧進伏。上曰,今日左相處傳諭,誰可去者?柳儼曰,小臣今方進去矣。鎭禧書箚子批答。上曰,翰林竝敍用。趙命臣曰,近來政院,甚爲苟簡,一承旨進去于鞫坐,一員進去于偕來,廳中只有二員,伴直無人,政官牌招開政事,敢達矣。上曰,敦諭去,則只有三人乎?在外受由人員,竝皆遞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可也。柳儼曰,在京無故人員差出,卽爲牌招察任,宜矣。上曰,召對爲之。仍命注書,出取召對冊,與玉堂偕入。金弘澤奉命退出,與兪健基奉冊偕入,而諸承旨及各司久任郞廳,皆以次退出。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召對時參贊官,仍爲入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讀之。兪健基讀,自伊川先生止有覺處。上曰,承旨讀之。趙鎭禧讀,自思曰睿止可得也。健基曰,承旨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學不能止其近如地。上曰,注書,明經及第耶?弘澤曰,乃明經及第也。上曰,上番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學者不泥止自有所得。上曰,下番春秋讀之。李錫祿讀,自初學入德之門止空寂去。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以張橫渠之大儒,尙不免苦心極力之象,伊川勉之以完養涵泳之工夫,然則涵養工夫,豈非聖學之最緊逕路耶?況踐履不及橫渠,而凡於思索窮格之方,若不以敬之一字,涵養本源,則必無自當條暢之效矣。上曰,好矣。學原於思一條,果何意也?《近思錄》諸大文,亦有序次之條項耶?健基曰,學原於思四字,學而明理爲先,善思則明睿生,故韓文公亦言,學成於思,亦此意也。第《近思錄》排列諸大文,本無序次脈絡之可言者,不如《中庸》、《大學》之分章序次,規模則自同於《論》、《孟》。故以致知一編言之,二十二段,總論致知之方,三十三段,總論讀書之法,三十四段以後,以書之先後爲序,此其大體耳。學原於思四字,自是一大文,以上下大文參看,則脈絡元不相通矣。上曰,儒臣所達極好矣。凡一物上大文下紙一行。又曰,所務於窮理大文,及其下或六七字大文,五六字大文,盡是伊川語耶?健基曰,皆伊川語耳。全書本文中,節略好言論,故或有七八字及五六字大文矣。上曰,是矣。健基曰,知識明則力量自進,後世俗士之所謂力量,皆非眞力量也。苟無致知工夫,安能進其力量也?故欲恢其力量,則只在於學。上曰,然矣。致知,乃大學工夫也。致知之前,有何工夫?健基曰,不過敬之一字,致知、涵養,皆在於敬。上曰,好矣。非敬,無以平天下。觀物察己文義,疑而不知,詳爲奏達,可也。健基曰,觀物察己,自是窮格當然之工夫,還因見物,反求諸身云者。乃或者設問之辭,程子答以纔明彼,卽曉此,此是觀物察己之方也。上曰,然矣。參贊官,亦進達文義,可也。趙鎭禧對曰,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此皆體而行之之事也。古人讀《詩》,則必達於政,而□□□。上曰,然矣。健基曰,凡解經不同,無□之意,緊要在□□□,大體則無不同也。上曰,然矣。鎭禧曰,朱子、程子解經□處多矣。語□□□而推以見之,則緊要歸趨,自當符合,而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語》、《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此讀書之法,正好□窮□論□學,則於學爲身心日用之常,尤爲緊切,得其要領,則易於推明他經,而可以權度事物矣。上曰,好矣。《名臣奏議》,尙不抄選耶?健基曰,姑無抄選之擧矣。上曰,非難之事,不卽擧行,國事如此,而何事可做耶?更爲申飭玉堂,可也。上曰,前大提學入來耶?健基曰,似不還京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耶?健基曰,玉堂冊,則乃一百四十餘卷也。分排知事乎,分排玉堂乎?上曰,分排知經筵、同知經筵,可也。健基曰,擧行條出之,未知何如。上曰,玉堂親承上敎,不必出擧條,以此擧行,可矣。諸臣以次退出。 gwbhknv7cm7kgqovmw8e6lx2h8ck4bo 2173426 2173424 2022-08-21T19:20:14Z Blahhmosh 79595 /* 2月9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2月1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呈辭,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鄭必寧,俱以病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去夜備忘記,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禮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展拜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春幸則間年取稟事,曾已定奪矣。今春陵幸,當爲稟行,展謁定於何陵,而擇日於何間乎?敢稟。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取稟草記。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二十七日,本陵西邊火巢外,至近之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頃日所送軍卒,雖曰捉虎,至於體大者,則畏㤼藏身,終不放砲,昨日撤罷之後,又有此囕殺之患云。陵所虎患,至於此極,囕殺人命,又復如此,極爲驚駭。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火巢外近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更令軍官,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各別申飭,期於捉得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二月初一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曰,臣眼視甚眩,不能辨吐,請執燭而讀之。上曰,依爲之。健基伏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至仁者天下之正理。上曰,承旨讀之。必寧曰,臣亦眼昏,請執燭焉。上曰,依爲之。必寧繼伏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至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訖。上曰,此自至付標,較日昨有加耶?健基曰,依下敎,以十二張,付自至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剝卦爲九月卦,剝盡則爲純坤,坤爲十月卦,十月謂之陽月者,恐疑其無陽也。聖人扶陽抑陰之義,此可見矣。十月雖陽盡之時,而自小雪,陽氣已萌,子夜分刻,漸長爲冬至陽復之漸。以此言之,十月純陰之卦,亦可謂有陽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儒臣所達,猶有未盡處,《易傳》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以卦言之,三十分而成一爻,亦如月之三十日而成一月,九月於卦爲剝,而剝卦諸陽,消剝已儘,猶有上九一爻。故三十分而至十月中爲純坤,坤又積三十分而至十一月中,然後陽氣復生於下,純陰有陽之意,恐似非矣。健基曰,十月於卦爲坤,而謂之陽月,所以見陽氣已萌也。以卦理見之,則有陽矣。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此義最宜詳玩,盡君臣父子之分者,如堯、舜、周公、曾參,可也。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是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是賊其民者也。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曾子盡事親之道,此皆盡分者也。上曰,舜其大孝也歟?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此所謂盡其分者矣。健基曰,盡分之言,讀之,令人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之不能盡其分者,非人也。上曰,所達誠好。如下曾子一等者,皆不能盡分矣。必寧曰,天地生物,初無不足之理。凡人非不欲盡分,而唯其蔽於私欲,故不能盡分。如堯、舜、周公、曾參全其本然之性,所以能盡其分也。上曰,萬物之中,惟人最貴,所貴乎人者,以其五倫也。不能盡分,非人也。儒臣之言,雖似過矣,然論其大體則誠然矣。健基曰,人性本無不善,盡分乃當然之則,而不盡分,則不可以爲人,居常着力,則自當盡其分,而亦非有難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萬物之生意可觀,政合此時文義。程子詩曰,靜養中和氣,閑收對育心。此詩之意誠好,誠能玩味,則有無限意思,所謂詩可以觀者,如是矣。元者,善之長。滿腔子,是惻隱之心,無非切實之言,自上誠宜體念此等文義,而今方春陽載和,萬品皆蘇,王者對時育物之道,政當其時矣。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時中章,廳中非中,堂爲中,何義也?健基曰,廳中堂中,槪言由淺入深,自小至大,而說得一箇中字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非如權然後爲中之中矣。上曰,執兩端而用中,方可謂中,子莫之執其中,不可輿論於能權輕重之道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執楊、墨之中也。聖人之時中,斟酌大小輕重,而執兩端以取中之謂也。必寧曰,執兩端,非子莫之執中,而輕重大小之中,擇其善而用其中之謂也。此兩端,異於楊、墨之兩端矣。上曰,公則一,私則萬殊,此義甚好。一字,卽理也。必寧曰,《易傳》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盡仁之理,惟舜爲然,此孟子所謂,有天下而不與焉者也。健基曰,但言舜則一偏矣。必寧曰,此非一偏矣。用力於仁者,莫如公。公者,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爲也。此槪非聖人,有不能知者,故大文,亦以舜事明之矣。博施濟衆,乃聖人之功用,誠若下工於此等處,則仁豈遠乎哉?在力行之如何耳。上曰,承旨所達好矣。所謂仁者,天下之公,公則一,是仁之理,則仁者,謂之理耶?必寧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大則三綱五常,小則事物細微是非理也。上曰,理卽是義,是誰註耶?必寧曰,葉采之註也。上曰,理是義之文義,不無所疑矣。健基曰,理卽是義者,實未穩當,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則理與義,非合而言之者,而葉註所云,似舛誤矣。上曰,葉註,尤有所致惑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與昨日所言荀卿性惡之言,略同矣。必寧曰,葉註,固多曲處矣。健基曰,此言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則固有善惡之不同矣。上曰,如此等說,其流之弊,如荀卿之類多矣。德重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乃大文程子之言也。葉采之註,所以釋程子之訓也。上披閱曰,下番翰林之言是矣。人性本善,善固性也,則是矣。而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何義耶?必寧曰,謂之惡者,本非惡,或過或不及也。天下無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於惡耳。程子此言,槪從其氣稟拘滯之後,而非言性之本然也。健基曰,人物之生,皆有性之一體。生之謂性,非謂本然之性。而卽孟子告告子,以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之謂也。必寧曰,生之謂性,異於所稟之天性,所稟之性,渾然一理,純粹至善,所謂本善者也,豈有惡之可言者耶?惟其氣稟,有昏明淸濁之異,故不能不局於氣而入於惡耳。上曰,承旨之言,異於下學上達之工夫矣。健基曰,《近思錄》參看,則與《小學》、《大學》有異矣。上曰,乾而無息,爲進德工夫耶?健基曰,終日乾乾,自强不息,所以謂進德之基也。健基退出。上曰,嗣服一紀,尙未展謁於大院君祠宇。故昨日命下,而第聞主家,不無糜費之事云,今番則只欲伸情禮也。且當飭礪之日,尤宜節損。凡係浮費,一切勿爲事,使主家知之,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定展謁之陵,道里頗近,望前定日,亦爲農前。凡干治道,其不可已者外,切勿廣治事,分付京兆、畿營,而陵內假家,各別禁飭,植炬亦勿爲之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2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兩珥。自午時至酉時,日暈。 ○下直,慶州府尹金浩。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答,有更觀數日,加進補中益氣湯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加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補中益氣湯,前所進不多,欲爲加進,更劑五貼以入,其勿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行幸時,留都以何營軍兵爲之乎?敢稟。傳曰,摠戎使率禁營軍留都。 ○洪尙賓,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因磁器之年年不順成,今年則移設燔於他處事,旣已啓稟蒙允矣。廣州柴場內,退村面金獅谷移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當於正月內議薦,而堂上不齊,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備邊司郞廳,以領議政意啓曰,政府每於歲首,例爲觀察使、節度使薦。而臣壽賢身病危重,左議政臣徐命均出往城外,右議政臣金興慶時未肅拜,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慶源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權世聃,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鄭鎌,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春等試射時,南行宣傳官金{{!|𣖔|⿰木厚}},柳葉箭十巡居首,直赴殿試。 ○以慶尙假都事,慶山縣令柳愈啓本,本道監司金始炯,方在待命中,不得薦擧事,傳于尹陽來曰,勿待命事,回諭。 ○鄭必寧,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成字擧子洪得濟,募人代射,因事現發,今方移刑曹究覈,以爲依法勘處之地,而保擧之人,不得不憑問。故首保部將李聖望,中保部將金重澤,招致詰問,則對以與得濟,曾無相識之事,而轉請懸保云。近來科場,用奸多端,專以保擧爲重,則李聖望等,初不知面,而輕易許保,萬無其理。況試場發覺,奸狀難掩,而飾辭吐呑,顯有同情欺隱之迹,情狀痛駭。部長李聖望、金重澤等,竝爲汰去,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泄瀉之症重發,而忍耐參坐矣。自今痛勢益劇,度數甚頻,見方落席叫苦,無以備員監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益劇,無以備員監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臺諫闕員,累日未差,頃因本院啓稟,政事有兼行大政之命,而日昨吏曹,以無故日退定之意草記矣。大政姑無定日入啓之事,多臺未差,已至許久,事甚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金取魯身病,參判未差,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節目,當依乙亥前例磨鍊,而乙亥年則御營軍兵,結陣於大廣通石橋,而近來社稷擧動時,每以左巡廳前路結陣矣。以乙亥前例擧行乎?依社稷擧動時例磨鍊乎?敢稟。傳曰,依乙亥例擧行。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吏曹佐郞申晩,藝文館待敎趙榮國,今正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答曰,勿煩。 ○禮曹參判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疾病綿淹,跧伏田廬,一息僅存,萬念都灰。只爲名係仕籍,迹阻明廷,無地自效,罪與日深,常懷懍惕,若隕淵谷。乃者不自意,春曹佐貳之命,猥及於無似賤品,臣誠銜恩感激,揆分惶蹙。唯有一造京輦,叨謝天陛,懇丐骸骨,退塡溝壑,猶可以少贖前愆,差安私心。而顧臣風痺之患,入春益肆,肢體頑麻,跬步艱運,便作一籧篨。阿睹之疾,逐年加劇,瞳眥疼澁,視力昏短,殆不辨咫尺,似此癃廢之形,已無刻日登程之望。且臣禍釁餘喘,零丁孤苦,只與本生偏母,相依爲命,而母有積痼痰火之症,少失將護,輒至危劇。換節之際,挾感添發,往往有頃刻難保之慮,臣急於扶救,未忍離捨,欲待差間,難卜淹速,稽逋恩旨,罪合萬戮。抑臣情病之外,又有廉義之不容抗顔於朝列者。噫,臣之短於文學,拙於詞藝。凡今之人,夫孰不知,而猶未若臣自知之明,故從前匪據之謬叨也,臣未嘗不據實自列,拚死力避。而如向年副學時,黽勉一科,亦莫非臣守志不固,見怵威命之致,是固臣終身愧悔者。矧玆藝苑兼任,又是何等極選,而掌銓之地,全不稱量,猝然充擬於萬萬人望之外,以致誤聖簡而駭物情,臣不足言,有辱淸朝,此臣所以昨年自劾之章,未遑他說,而深有慨於名器之猥褻,銓注之乖錯也,其所謂縱使臣踪地無難安,疾病有可强,只此一任,已斷臣進身之路者,可見臣矢心自畫,一毫非飾。竊謂天日之明,宜無遺燭,鞶帶之褫,將不終朝。及奉批旨,大失所圖,後來病狀之蒙許,亦靳本兼之竝解,不稱之銜,虛縻在身,臣每自顧省,愧縮靡容。今幸朝廷之上,公議果發,聞一宰臣,以臣濫吹,面嘲銓官於禁掖稠人之中。臣病蟄窮鄕,與鬼爲隣,尋常朝紙上事,尙多全昧。遠外流播之聞,雖不可詳,人方傳說,作一笑囮。而臣則裒如充耳gg褎如充耳g,恬然自在,多見其沒廉恥也。臣嘗聞先輩故事,處文任而遭人言者,雖於屋下私談,未或不引以爲辭,必遞乃已。若臣所被,便是公朝顯斥,而特未及登諸章牘耳。臣雖欲淟涊冒進,奈一世之嗤占何哉?況綸閣重務,緣臣虛綰,許久瘝廢,其壞損朝體,已大矣。新授儀曹之任,亦非滓穢之賤所可叨冒。伏願聖明,亟命將臣本兼職,一竝改正,仍飭選部,必愼掄揀,用叶物議。且許臣退守賤分,扶護病母,得以延螻蟻之命,申烏鳥之情,實天地生成莫大之恩造也。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戾甚重,而職名猶在,違逋已極,而威罰不加。日昨陳章,雖出請譴,迹涉僭猥,鈇鉞是俟。伏承嚴命屢降,日加敦迫,恩渥彌隆,而臣罪彌深,感極而懼,求死不得,抱此悶塞,何所控因?不得不更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天,或有以垂憐焉。今憲臣之欲罪臣者,雖或出於臣本情之外,至於市恩權柄等說,乃是人臣之極罪。憲臣豈有私好惡於臣,而公肆讒誣,只緣臣不能誠心體國,隨事盡職,終遭罔極之言,此皆臣之罪也。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容息,已踰臣分,況可論於職事,而聖上不少恕究,恩數愈濫,一例督過,徒使事體傷損,臣誠抑鬱煼灼,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若其擇相致治之言,切中今日之病,且相臣之不勝任者,遭彈劾而或遞或黜,前後何限,而竊瞯我殿下,爰立之際,不加愼簡,至如臣庸鈍空疎者,猥置此地,使國事日非,而莫之恤。近日聖衷,渙然悔悟,奮發飭勵,獨自憂勞於上,而亦無以協輔贊襄,效其毫分,而臺閣之上,又未聞有一言論斥者,臣嘗憂慨,屢陳於筵席矣。今乃有憲臣一人,抗疏臚列,朝紳動色,物論稱快,臣之尸職之罪,於此大彰著矣。顧臣忝叨,日月已久,曾無一言匡救,一事建明,常若負荊棘而坐鍼氊。雖微臺言,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而釁戾之重發至此,一日不去,則增臣一日之罪。雖在微官庶僚,苟遭評論,必遞見職,以伸廉隅。臣雖無狀,旣忝大僚,若復耐彈而淟涊盤礴,人將不食其餘矣。求之古今,萬萬無是理。臣固不敢爲此,而聖上亦何忍使臣放倒廉義,而仍置任使之列哉?臣之向來尋單也,固當以解免爲期,而旣與遭劾有間,且累承嚴敎,黽勉冒出矣。今憲臣大加譏斥,臣誠無辭自解,羞愧欲死。今聖上,或以夫夫也,巽軟易使,若加敦勉,豈敢不出爲意,則臣眞無恥一賤夫耳。將無以自暴於君父之前,而自就滅死而已矣。且臣於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惶惕之至,身旣蹙伏待罪,冒食常廩,揆以義例,萬萬不安,收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也。衷情憂煎,言不知裁,席藁旅次,祗俟處分。伏乞聖明,諒察物議之不可遏,臣罪之不可逭,亟賜鐫削,以幸公私,千萬之祝。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洞悉心曲,辭已竭矣,意已窮矣。而若是邁邁,自愧誠淺,夫復何諭?噫,洞觀誠款,鬼蜮奚逃?予志固定,何煩巽章?徒使困我而已。方帶保護,豈不諒此?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深嘉老成,其令廟堂,確議處之,末端事,業已諭者矣。此非今日可言者,卿之衰病已知,卿須勿辭焉。 ○答校理尹得和疏曰,省疏具悉。《近思錄釋疑》,已有內藏,當參互矣。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大恩深,薄罷旋收,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頂踵巾履,盡是聖明之賜。臣雖愚鈍迷惑,寧不知感?第所蒙嚴敎,乃人臣之極罪,而寔覆載之難容。以臣之罪,擬臣之律,雖被萬戮,不足少贖。頃承恩除,儼臨天牌,而冒入文字,亦所不敢,坐犯逋慢,僅止例罷,聖度洪大,曲賜包含,私心震越,無所容措。迺者筵敎開釋,特加諒恕,備忘句語,亦至刪下,雖使臣自爲之地,無以加此,此豈微末少臣,所宜獲於君父者哉?臣誠懍惕感泣,不知死所。不意玉署除命,又及於鄕廬俟罪之際,驚惶感激,詎敢遲延?昨始來伏私次,宜卽竭蹶趨承,少伸叨謝之忱。而自念釁累至重,罪名未勘,雖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退訟愆咎,怵畏法綱,終不敢爲抗顔承膺之計,臣之今日情地,可謂窮且蹙矣。前後事實,同事之臣,業已陳暴,彼此曲直,孔昭之天,赫然臨照,臣不敢更費煩縷,而當初所爭,只在於守職責存事體而已。原其本事,固甚微細,請推有何關係,而人心不如我心,一節添於一節,乍緩乍緊,若操若縱。其所謂請推之計,帶得自明之意云者,欲實駕前訐誣之語,勒謂他人言貌之外,已不成說,而至於移乙等語,指意無論。而今忽反辭自諱,又復倩人陳達,曲爲分釋,臣不必一一索言。而況因此陳辨之氣,旣有勿捧之敎,亦何敢費辭較挈於禁令之下乎?噫,人臣之獲罪於上,固非一端,或以一言之觸拂,或以一事之詿誤,暫時譴何,匪怒伊敎,事過之後,若蒙收錄,則固宜感激。趨造不暇,豈敢復事引咎,以自阻於日月之下,而顧臣無似,忝叨經幄,事君無狀,自速罪戾,涉世昧方,徒取狼狽,情迹之臲卼,去而益深,身名之僇辱,無復餘地。況同罪之人,又被重譴,則臣之難安,又加一層,陳章請譴,見阻喉司,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又瀝血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方請譴之不暇,豈敢以儒臣自處,而伏聞召對,始講《近思錄》有日云。仰惟聖學高明,洞觀奧旨,固無待於前人之註解。而文肅公臣鄭曄曾纂《近思釋疑》四冊,先正臣金長生,先正臣宋時烈,爲之較辨訂正。凡諸先賢格言之發揮此書者,逐條編錄,最爲詳備。若於省覽之際,參互考閱,則其有裨於紬繹之工,必不淺鮮,此書刊行已久,本館亦有所藏。乞命取進,以備睿覽。區區芹曝之忱,不敢以身不得進,有所自外,忘其僭猥,輒此附陳焉。 ○副司直朴泰恒疏曰,伏以臣,篤老癃痼,跡謝朝端,今已有年矣。杜門屛居,便同休退之人,不必更煩於乞骸。而惟是軍銜在身,未克卸解,姓名尙係於仕籍,行止罣礙,有不得自由。且旣受祿太倉,不敢自同於野老,若値昕庭起居之時,淸蹕出入之際,則偃伏私室,倍切惶蹙。雖未致身於禁扃之內,時或舁赴於郊迎之列,傴僂蹣跚,被人指笑,常切漏夜行之媿矣。一自昨歲哭子之後,情理慘毒,心腸摧裂,奄奄床席,轉側須人,桑楡短景。又逢新年,犬馬之齒,倏已八十八矣。精神氣力,日益危綴,廢闕常禮,分義都虧,而陳章請譴,亦未及時。蓋以形骸雖存,神識全昧,無復生人事故耳。猶且遲回顧戀,虛縻廩祿,竟至溘然於帶銜之日,則非但貽辱於淸朝,長逝之魂,亦將抱媿而入地矣。玆趁一縷未泯之前,冒陳微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重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仍命永刊仕籍,俾得以蟄伏衡茅,安意就盡,不勝萬幸。嗚呼。臣本庸姿,濫躋崇秩,隆恩厚渥,絲毫莫報。今當便訣,寸心耿耿,欲將一言,仰效芹曝之誠,而沈思累日,不知所以爲說。若夫勉聖學行仁政,辨賢邪別義利,振紀綱愼賞罰,崇節儉戒逸慾等語,誰非可進於吾君之前,而顧於簡冊之中,聖賢謨訓,昭垂後世者,皆這件事也。殿下方與近臣,日日講討於經席之上,是在聖明之深究而力行之,固不待臣言之瀆陳也。伏惟殿下,聰明睿智,恥爲凡主,一念圖理,十載靡懈,庶幾治化之漸隆。而仰觀俯察,憂虞溢目,災沴稠疊,而天怒未已,飢荒荐仍,而民窮益甚,國勢之岌嶪,人心之泮渙,澟澟有危亡之義。此聖上之所以惕然警懼,誕降綸音,思聞忠言至論,可以祈天而保民者也。臣聞天視聽,自我民視聽。上天之譴告,實由於下民之困悴,不有以輕徭薄賦,拯斯民於塗炭之中,則天心之未豫,豈可以回也?第臣識淺神昏,旣無計策,可裨洪猷之萬一,敢陳平日得見於家藏舊牒,而所嘗量度於中者,仰備聖鑑之採擇焉。蓋臣之先祖左議政臣訔,際太宗、世宗有爲之朝,慮國家取民之無制,請依租庸調,略定制度,以均民役,而未果施行。其後世宗大王下書政院,追恨不已。蓋自井田廢壞之後,歷代之賦斂於民者,漸益煩重,而惟此租庸調法,最爲便民。故先儒多有稱說,臣祖之言,固有所據矣。臣謹按《唐書》,丁中之民,授田一頃者,歲入租粟二斛,調則隨鄕所出,歲輸絹、綾、絁各二丈,綿二兩,布加五之一,麻五斤,庸則歲役二旬,不役者,輸絹六十尺,此其大略也。竊嘗以此而較之於我國之制,今之方田,廣百步,長二百四十步,乃合於唐之一頃。雖有饒瘠之不同,而國中田與畓,爲四等者居多。以四等論之,當爲一結三十負零,所收稅米太,爲十一斗,此乃我國田賦之定數,而舊嘗有稅輕之說,及夫創行大同,復蓋以十六斗,則已不輕歇矣。此法之設,本仍於土貢而兼包庸調,不宜復爲徵斂,而年久之後,不計無弊,至於近日,雜役之取辦於田結者,又復夥然。合兩稅而計之,一歲所入,幾至於五斛之米。凡所徵斂於田者,蓋倍於唐,而民不知甚苦者,以其皆出於有田之民也。今之良役收布者,近於唐之身庸,而率皆綿布二疋,則比唐未必過重,而民不支堪者,以其多出於無田之窮民也。今之煙戶雜役,近於唐之戶調,而列邑之輕重,各自不同,或錢或米,名色甚多,是宜秤停而定爲均一之制者,久矣。方今生民困窮,百弊如蝟,而旣不可一一整頓,隨事矯革,則結役雖重,未易輕議。惟當稍減身役,盡爲一疋,而酌量戶役,以塡其代,庶可解目前椎剝之怨。蓋令一國民戶,合爲一百七十萬三千一百六十戶,略倣唐制,分等爲差。上戶輸綿布一疋,其次二戶或三戶竝力,而粟米錢布,任土所宜,亦如唐時。楊州以錢,嶺南以米,益州以紬絹之例,其間雖有復除,流亡之類,減不過三之一,姑除七十萬三千餘戶,但使百萬戶,均出半疋之布,亦足爲一萬同矣。以錢則爲百萬䋋,半留本邑,以備煙戶之役,半輸京司,以供軍國之需,規模節目,一依大同之制,名爲戶大同,以別於田大同之稱。此外諸般橫斂,悉皆嚴法而痛禁,則非但不乏於經用,民將鼓舞而如解倒懸矣。儻復以良役收布之數,較其多寡,可能相當,則永罷身布,只赴三日之役,實合於古者役民而不稅其身之義,誠爲盡善,此若不足而至於減其一疋,則反恐恢恢太有餘也。然後逃故老弱,一倂蠲免,寄名閑籍者,悉補正軍,而上番之軍,留防之卒,量減其數,當如先正臣李珥之論。良民從母之法,緇徒避役,禁嚴立科條,又如故參判臣兪棨之言。其所謂休養生息,隨得隨補,十年之內,盡充闕額者,可知其不誣矣。蓋此兩臣曁先正臣朴世采,俱以性理之學,蘊經綸之才,愛君憂民,多所論著。至如近世故相臣南九萬、崔錫鼎,亦皆識務之賢弼也。章疏書牘之間,固多陳說而講議者。殿下試令筵臣,悉取五臣遺集,採其可施於今者,條奏而講行之,如漢之魏相,奏行賈誼、鼂錯、董仲舒之言,則其嘉猷宏議之裨益於國家者,豈是近日諸議之所可比擬也?雖然天下之事,不患知之不及,患行之不力。苟計知之而不行,環坐默視,無意於犯手做去,終未能施一策救一弊,則雖使堯、舜爲君,伊、傅爲臣,無益於國事之日非,古書中修己治人之術,皆如土苴耳。何況於五臣之說,又何況於近日諸疏之語哉?然則求言雖勤,進言雖多,徒爲一時之文具,而添籌司之故紙而已。聖上抑何取焉?其所以執中建極,奮發聖志,審擇群策,務行實政,期於蘇民命而享天心者,顧不在於殿下之克明而克誠乎?大誥之下,朝野聳聽,言事之章,日積公車。如臣床簀殘喘,不宜預論於其間,而目見良役隣族之弊,將爲亡國之憂,不可不汲汲救之。而其欲以救之之方,不過將列邑閑漫之用,略加斟酌,以爲推移補助之資而已。方今廊廟諸臣,固多忠純篤實,而其所以殫竭智慮,日夜講究者,皆爲是也。殿下不以臣老耄而棄其言,則下臣此疏,使之反復商確,要爲倣於古而宜於今,其於消弭懷保之策,不能無少補焉。然而今日國家之憂,尤有大於此者,聖算漸高,尙遲螽斯之慶,國本靡托,擧切臣民之慮。側聞大臣,曾有陳達於前席者,而筵說嚴祕,不得其詳,臣未知其辭語之如何,而有槪於聖心者耶?昔魯漆室之女,倚柱而嘯,憂其國太子之幼少。彼以閭巷一愚婦,而不恤其緯,尙憂其國。況臣受國厚恩,致位崇班者乎?其少尙且憂,況今之無有者乎?此臣所以中夜憂歎。雖在氣息綿綴之中,而一念猶自惓惓,有不能自已者矣。伏願殿下,默運聖慮,以爲鞏固基命之地,則老臣雖今日滅死,萬無遺恨也。臣無任瞻天望聖祈懇之至。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未時,雨雹,狀如小豆。 ○趙命臣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尹得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方當開筵,因玉署之不備,有命未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往事不過事體,辭疏旣批之後,若是違牌,亦涉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今甲寅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八張,邊將薦八十八張,孝廉薦單子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忠淸、江原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前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之意,前後申飭,非不嚴明,各驛每輒苟充定送,故臨時生事之患,比比有之,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步才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別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今月率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擇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都目大政,所當趁卽擧行,而初四五日,本曹堂上有式暇,初六七日,國忌齋戒,及正月初八日,擧動相値,不得已以初九日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再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當此飭勵之時,見任屬耳,遽尋辭單,其涉過矣,原單給之,明朝牌招。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罷散中,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尹陽來進。兵批,判書尹游卯酉坐起,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判,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愼無逸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閔瑗爲掌令,金相奭爲持平,尹陽來爲判尹,金有慶爲工曹參判,權瑞東爲禮曹佐郞,趙重稷爲監察,宋敎明爲京畿都事,趙遠命爲左尹,林光弼爲掌樂正,鄭羽良爲慶尙監司,韓顯謩爲龍仁縣令,尹潗爲掌樂主簿,金順逸爲引儀,李德壽爲吏曹參判,沈聖希爲吏曹正郞,李瑜爲同義禁,敦寧都正李亨宗,學正邊是重,兼學正康弘濟,兼學錄李寅賓,承文副正字李晉吉,副護軍權聖徵,副司直宋敎明,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柳萬樞單付。傳于李匡世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以李瑜爲都承旨。 ○李匡世,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洪禹鼎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强疾供仕矣。素患之症,挾感添劇,實無復起輪直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鄭必寧伴直矣。今有左議政徐命均處,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之命。故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方奉命出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去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去正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祗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勢危蹙,冒瀆衷懇,瞻望跼蹐,顒俟嚴命。伏覩溫批反降,兪音尙閟。臣伏地震越,茫然失圖,只恨臣誠淺辭拙,區區情實,不能仰格于蓋高之聽也。今臣罪狀狼藉,身名僇辱,其不容一日在職。而遄被誅譴,卽一世之公議,於此而若未蒙聖上之憐察,則臣只有抱此冤悶,而自就溘死而已矣。且臣適待罪藥院重地,不可暫曠,雖微聖敎,宜卽先遞,而方以重伏刑章爲期,兼帶非所可論,當此泯默,不敢一刻自安,日夕祈望,尤在於此矣。臣惶懍之極,不知所對,尤深煎灼抑塞之地云矣。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以輕弱之器,狷隘之品,舊愆旣多自訟,新命尤所弗稱,冒陳血懇,冀蒙鐫遞,而封章付撥之後,伏覩備忘辭旨,以狀聞措語之過當,特加問備,責勉甚切。臣方惶悚震越,置身無地。及奉有旨批諭,乃反隆摰,不準所辭,敎以速往,有以見聖主鞭策任使之至意。臣誠感激,宜不敢更事煩籲,而第又伏聞李壽海之疏,所以構成大臣之罪者,八道藩閫之純然一色爲首云。臣亦不能超脫標榜,自是壽海所謂純色中人,則此已萬萬不安於心。況其預先陳白,隨後薦擬等語,雖未知的指何事,而記臣壬子秋,叨受本任,亦因大臣先奏而得之,則安知其危險之言,不曾竝及於往事耶?傾奪之場,猜阻紛然,竝與外任而亦入睢盱之中,世道之難平,故乃至此,而在臣廉隅,冒此兩難安之端,萬無厭然承命,往莅新任之理。懇乞聖明,亟命收褫所授職名,俾臣遄納舊節,退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本事洞悉,卿尤何嫌?況以傾軋大臣之事,藩臣替嫌,亦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承史官,傳宣聖諭,慰釋敦勉,夐越常倫,奉讀以還,不勝感涕。而病裏神識,一倍昏昧,草草附奏,不能畢辭,尤增悚惕之至。臣每以醜穢之疾,仰瀆於崇高之聽者,不啻累數十遭矣。臣亦自知其支離,一味煩籲,實爲死罪。雖然臣之區區血懇,非臣自言,雖以天地父母之慈,亦何以俯諒其情實耶?念臣老病癃痼,實無餘地,筵席出入之際,其步趨之艱難,氣息之喘促,精神之昏眊,言語之顚錯,固已聖鑑之所照燭,臣不敢更事覼縷。而自前月病添之後,飮藥調治,亦已數旬矣。初則以爲奔走之餘,氣力殆盡,稍費將息,庶或漸勝,而一委床席,莫可收拾,冥然昏然,全無省覺,絲縷殊喘,雖未卽泯絶,其不可復起爲人則決矣。臣之悲辭苦懇,至誠祈免於一息未泯之前者,非敢爲釋負就閑,少延餘命之計。誠恐虛縻重任,以致國事之無限受弊,則臣雖滅死萬萬,何足以贖其辜哉?噫,臣之事殿下,于今十載。雖其庸駑譾劣,絲毫莫補,而至若斷斷寸心,唯以勿欺毋隱,爲事君之義。苟使臣如有一分可張之勢,則顧何敢飾辭虛讓,自陷於不誠之誅,而只緣禽誠淺薄,無以仰格於穹蒼,至使綸綍之重,虛辱於床笫之喘,諭之以量力造朝,勉之以臥閤視事。有若臣尙有毫分筋力,可以自效於職事,而特以所遭難安,過自引嫌者然。臣於此,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置身之所也。目今廊廟空虛,國事泮渙,徒使君父憂勞於上,而臣一縷未絶,息偃在家。凡於軍國機政,漫無可否,一日在職,增臣一日之罪,二日在職,增臣二日之罪。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覆幬顧復,必欲使之全安而存保,亦豈忍一向虛縻,只增其難赦之罪哉?伏乞聖明,俯賜憐察,亟許鐫遞臣相職,以幸國事,不勝至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篤老之年,連因勞悴,所患若是未瘳,心用念焉。目今右僚,尙未行公之中,左揆之單,卿之辭箚,先後繼上,顧念國事,良久無語。噫,前後筵席,豈不諭意?予之望卿,不在筋力,雖不能量力造朝,臥笫參決,其何難哉?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噫,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民事,而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處門外而引咎,又尋單而過讓?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亦竊愧寡昧之誠淺。今方敦勉之不暇,遽見長單之上焉,愕然之極,欲諭無語。噫,今予辭竭,今予意窮,但所望者唯卿。顧世道之囂囂,不掛齒於此輩,念國勢之岌嶪,其幡然入城也。例若不允,今猶文具,玆遣近密之臣,諭此抑鬱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 ○答奉常僉正李瀁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條陳,深嘉爾誠。其中雖不無過者,予竝略知,而至於繡衣事,今者爾請,未免爲貪吏而爲障。自古忌辰祭內摘奸,有定例,遠代陵寢,特爲飭礪,事體重而亦嚴祕矣。疏中敢擧廟號,有若請行,事體未安矣。傳于趙命臣曰,奉常僉正李瀁原疏,留中。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牌不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陳疏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憲府監察茶時,俱涉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大司憲宋眞明,掌令閔瑗,大司諫愼無逸,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世,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副正金聖應,連日參試矣。其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泄痢兼劇,食飮全却,氣息奄奄,若不保朝夕,而扶護無人,私情煎迫,不忍暫離云。金聖應情理,如是切急,則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金聖應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氣息奄奄,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國試開場之時,如是違牌,事極未安,待明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本曹佐郞申晩,除拜累日,請推催促,而尙不出肅,事極未安,從重推考,更爲催促。正郞沈聖希,今日亦不肅謝,一體催促,使之卽速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坐起守令講時,掌苑署別提閔涑,三冊不通,依例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書啓,臣敢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再煩疏籲,天聽邈然,顧此職名,尙今縻身,懍惕焦熬,莫省攸處,而不敢每以文字瀆擾,冒上請急之章,庶蘄鞶帶之褫。卽者千萬夢寐之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辭旨愈隆,慰勉愈深。仍有促臣偕進之命,此等曠絶之恩數,實非釁累賤臣所敢承者。臣伏知惶感,不自知汗浹而涕逬也。聖批每以國勢民事爲敎。臣雖冥頑,旣非木石,今日國事,豈敢不知?聖敎又責以古人盡瘁之義,臣以世祿之臣,遭遇休明,致身此地,願忠之誠,寧後於人?此臣所以不量才分,有命輒承,今垂三載。只是奔走簿書之間,而亦不敢以巽讓求免爲計者也。今則臺言重發,罪狀彰露若此,而猶復憑恃寵渥,仍因不去,揆諸國體廉義,萬無其理。且臣曾見先朝相臣,少遭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君父亦從而勉許。蓋身爲大官,尤當嚴其去就,可以董率百僚,先勵承弼之廉恥,而後可以糾正風俗故也。況臣所遭,不可比論以一時人言,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不容放倒也決矣。除非然者,臣抑何心腸,以死爲期,日犯違慢,甘自陷於辜恩忘分之誅哉?虛辱威命,萬殞猶輕,只自俯伏崩隕,恭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昨於承宣之往,又悉心腹,今何多誥?但前後每以曾前若卿者,輒皆解職爲辭,而此則卿欲解相職之心切。故其所引者,不過此也。予亦粗聞古事,初雖被誣,末乃迫於敦勉行公者多矣。未聞被讒而終始解職者矣。設令若卿所辭,今卿所遭,有大不然者。其巧軋讒誣,豈有若今?而卿之被誣,非特予意洞悉,卽國人共知。若此而中讒人之計,許解倚任之輔相,則古往今來,豈有若此不明之君哉?卿雖巽讓深,豈忍以予爲此哉?卿若思此,必也幡然,卿其須體心曲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傳于洪尙賓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匡世啓曰,卽今院中,位甚不齊,擧動只隔數日。右承旨洪尙賓罷職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遞差之代,一體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來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黃海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忠原縣監,今當差出,而本邑,今雖降牧爲縣,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他道守令有聲績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右承旨,朴師正爲右副承旨,尹陽來爲同義禁,兪拓基爲黃海監司,李匡誼爲忠原縣監,副護軍徐命彬、李聖龍單付。 ○李匡世啓曰,右承旨柳儼承牌來詣闕門外,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全羅監司,壬子條田稅及軍保米,今姑停退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事,傳于趙命臣曰,當初別巡,旣仍特敎,今者狀請,不可遲滯。戶判及本道主管堂上,卽爲就議大臣後,明日侍講時陳達。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不幸而重嬰奇疾,八九日之間,出入鬼關,種種諸症,俱係危惡,中間嚴召之荐違,末梢長單之再入,誠出於萬不得已,而日月之明,猶有未照。旣靳例勘於前,又命還給於後,至於降旨誨責以過矣爲敎,臣於是狼狽失圖,惶霣罔措。目今證形,尙在危域,最是疝氣,時時上升,一日之內,苦劇者屢,些少筋力,都被消鑠,房闥戶庭,動作須人,則起而裝束,出入禁門,顧其勢末由。而特召之下,又復坐違,亦萬萬不安,遂不計死生,擔曳來伏於九閽之外,復此哀鳴於天地父母之前。惟聖明特垂生成之恩,亟許鞶帶之褫,是臣區區至望也。且臣於昨日儒臣之疏,亦有所瞿然者。臣於常日,深戒筵白之煩猥,凡於一切所欲敷陳者,輒亦過於致愼,此固臣拙懦本色。向日筵席,以洪景輔疏中語句,略綽陳白者,蓋其直廬酬酢之際,纔有耳聞。故筵奏語次之間,俾爾漫及,此不過一語無心,至於登諸章奏,則非臣意慮所到也。臣方病甚神昏,唯疾痛之呼是急,此等辨解,意不遑到,而揆諸私義,亦係難安,以病以情,只有一遞而已。玆敢陳章控籲,舁還私次。伏乞亟降嚴命,勘臣前後瀆擾之罪,以肅朝綱焉。答曰,省疏具悉。下款事,本非可嫌者,而實病若此,本職許遞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四上丐免之章,而終靳允許之音,繼又特下別諭,其所以責勉之者,至嚴且截。臣奉讀以還,五情失守,卽當不復他顧,竭蹶趨承,而床笫之身,無計轉動,乃敢以姑觀數日,奉承明旨,仰對於書啓中矣。不幸臣賤疾,浹旬彌留之餘,忽自日昨,再感風寒,症形越添,一倍危劇,達宵宛轉,寢寐全失,竟日沈頓,啖啜大減,藥餌靡效,氣息澌綴,起身肅命,未易爲期。始則爲畏威拜恩之計,終乃陷延時慢命之科,揆以邦憲,萬隕何贖?念臣無似,受恩如天,一身頂踵,罔非造化。雖才識淺短,無少裨補,而竭力圖報,是臣之素所自勉,則其何敢巧爲託疾之辭,徒懷便身之圖哉?儻或賴天之靈,疾勢差間,則謹當敬遵隆旨,少贖稽逋之辜。而時日遷就,爲罪轉深,伏枕惶隕,求死不得,玆敢略申疾痛之號,仰干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正臣罪,以爲人臣逋命者之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見書啓,以待不日造朝,所患又復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卽肅謝,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自承嚴敎以後,蹙伏頌愆,月日已久。而惶汗尙浹,羞顔猶騂,一身顚沛,有不暇恤,區區衷赤,終未蒙天日之下燭,此臣所自悼也。不意恩敍旣降,除命又下,比如霜雪雨露,無非上天之至仁洪造,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仍竊伏念,臣之向日所遭,莫非臣愚妄不自量之致,而其所耿耿蘊蓄於中者,唯在於少效一日之責耳。飭勵之下,目見伐異之習,言東意西,用計旣巧,握此撼彼,下手甚毒,決知其非出於公心。故適當承牌詣臺,略有所論,而上忤天意,聖旨截嚴,下觸駭機,拳踢隨加。竊自惟念,蹤迹之疏逖,未有如臣者,識慮之淺短,又未有如臣。而乃敢以臺職自處,妄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以此獲罪,臣所甘心,尙誰尤哉?彼乘機詬詆者之語,無倫緖,雖不足較辨,其曰不別白本事,結之以媚黨。噫,數轉語中,文與意不相續,何至於是也?臣若張皇原本,則恐涉黨套,故只擧卽事,略示規警而已。乃反以不別白本事爲媚黨,此不過快口噴薄,急於構斥,不暇管攝文理之致,可笑不足怒也。然前後聖敎旣嚴,畢竟人言又憯,在臣廉隅,決不可以時移事往,揚揚復冒於已試僨敗之地矣。今因茶時,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陳短章,徑歸私次。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重臺選,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之高祖故禮曹判書臣添慶,歷事明、宣兩朝,最荷恩遇,而子姓零替,喪禍荐仍,曾祖故奉敎臣善休,不幸陞六早沒,以致壹惠之典,曠闕不行,此臣之日夜所茹痛者也。如臣不肖,蒙被國恩,位列崇顯,猶未能闡揚先烈。幸於己酉年間,請諡于朝,而前席俯詢,榮感交至,只緣公私多故,事力不逮,致使延誥之擧,尙未得行,顧臣老病垂死,便是朝暮人事耳。每恐一夕溘然,終抱至恨。故六載經紀,粗得拮据,欲趁大政後,銓郞出仕之時,將以本月十九日定行。而今於百年未遑之餘,霑被哀榮,此在臣家,實是莫大之慶。過禮後,將與若而諸子孫,卜日焚黃于先墓計。而方帶西樞之銜,不敢擅行,儻蒙聖慈,特賜十數日之暇,以爲往來之地,則感結幽明,將何以爲報也?猥瀆私懇,無任屛營祈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具依疏辭往來焉。 ○答典籍柳鼎茂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切實,深嘉爾誠,可不留意?其中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確處。 ○典籍柳鼎茂疏曰,伏以臣,草鄙鮿生,小少讀書,許身何愚,妄意當世,君民一念,抵老不衰,每念國勢之臲隉,生民之困悴,未嘗不痛哭而流涕也。往在壬子秋七月七夕,惟我殿下,親策泮宮,問以保民濟民之策。臣不自意,御筆親擢之恩,迥出常格之外,至於十行恩綍,五字親題,自有科擧以來,所未有之盛典也。人皆謂陳亮、文天祥之親擢,有未及也。臣於是含恩感泣,夙夜憂歎,常恐此生此世,無階上答。頃日輪對入侍時,殿下追記伊日篇尾之語,諭以人如其文否,毋嫌越俎,畢陳所懷。臣以鄕外新進,初見君父,威顔咫尺,遽紆盛問,惶隕震惕,不知所喩,區區所懷,不可以拙訥言語,率爾仰對,敢以退而陳疏之意,有所仰達矣。殿下故不許而强問之,臣徊徨悶蹙,不敢泯默,以草草數語,略陳梗槪,而辭不達意,語不成緖,平生所願陳者,百不掛一。尙何望有槪於虛佇之盛心也哉?昔宋仁宗御天章閣,召宰執,各使指陳時政利害,諸臣皆相顧莫敢對。同平章(章))事宋庠進曰,天下事卒未可言,請退,至中書,條列以上,仁宗許之。夫以宋庠膚敏之識,通贍之才,而不能率口而對,如臣淺敝,其何能遽奉請問,對揚休命也哉?臣旣有退歸疏陳之請矣。固不可以伊日創率之對,苟塞而止也。玆敢更拍餘臆,謹陳時務策八條。一曰平朝廷,二曰擇人才,三曰久職任,四曰改兵制,五曰禁奢侈,六曰疏滯獄,七曰變文體,八曰懋心學。臣請次第臚列焉。伏願殿下澄省焉。嗚呼,今日殿下之國,其殆哉岌岌乎,自經逆亂以來,人心波蕩,倫彝汩喪,重以連歲荐歉,生民焦焦,國儲罄竭,以至百隷怠慢,庶事叢脞。惟殿下大警動大惕慮,赫然奮發,一篇大誥,播告之脩諄諄,責躬之意懇懇,求助之誠,溢於辭旨之表。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苟能克體殿下之心,式遵殿下之敎,淬礪振刷,咸飭乃功,則此誠轉危爲安,因亂爲治之一大機會也。雖然苟不能抖擻弊源,隨事制變,則曷以捄今日垂綴之邦命乎?嗚呼,朋黨之禍,何代無之,而至於今日而極矣。前後逆亂之變,莫不蒸菌於此。惟殿下衋然傷于是,一以建中建極,無偏無黨,永矢一心,前後備忘,哀痛惻怛之音,至誠懇迫之諭,殆至累萬餘言,則凡諸爲殿下臣庶,少有一分心竅者,疇敢不惕然改圖,庸副我殿下勉戒之至意乎?以此六七年來,內而朝廷之上,無怒目咬牙,尋怨修郤之患,外而庠序之間,無黨同伐異,爭鬨傾軋之習。雖未至於寅協和衷之盛,殿下建極之功,豈曰少補之哉?雖然今日朝著之少靖,非眞能改心革慮,耦俱無猜之貞也。但殿下抑之扶之,董之威之之故,帖休不敢動而已。噫,黨習之蠱人者,甚矣。百餘年來,習與性成,其糾繞已久,蔽錮已深,則其打破消融,固不可以時月期也。人皆謂今日蕩平,必無成也。臣獨以爲必可成。昔唐文宗曰,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此昏君庸辟之言也。今殿下誠能一心堅定,確然不撓,一以大公至正爲心,持之如絜矩平衡,守之如鐵關金鎖,無一毫偏係之私,無一分輕重之別,每於用舍之際,必審公私偏正之間,克祛左右彼此之心然後,蕩平之美,庶復見於今日矣。臣伏覩歲前夜對時,御製詩有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臣欽誦感歎,有以見殿下至公之盛心也。臣謹拜手退賡曰,去僞方爲正,無偏始乃公,君臣交勉義,唯在一心同。此臣所以公正二字惓惓之不已者也。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人才者,國家之元氣也。古語曰,天生一世才,足了一世事。豈以我東數千里之地,無可用之才耶?肆惟我顯宗大王嘗下敎曰,近日之人才,雖曰藐然,豈可無可用之人乎?但用之無其道耳。噫,聖人用人,猶匠之用木,大以爲棟樑,小以爲榱桷,椳闑枮楔,各有其用。以人才言之,則其德量有可以爲宰相者,其智略有可以爲將帥者,有識鑑可以掌銓選,有幹局可以任財用,學問可以居經席論思之職,文章可以典詞館制誥之選,有可以爲方面之寄者,有可以爲字牧之任者,長於此者,短於彼,能於彼者,不能於此,此在在上者器使之如何耳。以故舜之命官,以皐陶爲司敗,以夔典樂,使棄后稷,使契掌敎。夫以皐、夔、稷、契之全才,何所不可,而不許其讓,必命是職,終身不當者,特以其才之亦有長短耳。今世之用人,不然。歷揚內外,出入將相,人人可爲,職職皆當,今之人才,果有逾於皐、夔、稷、契乎?以此庶政之庬盭,百務之頹弛,至於此極者,未必不由於器用之失其道耳。噫,生民休戚,在於守令,守令臧否,係於監司,今之尤不可不擇者,監司、守令也。臣不敢知今日之爲監司、守令者,果可謂得其人乎?無論人器之如何,有爵位者,皆可以爲監司,有形勢者,皆可以爲守令,有求必得,唯意所欲。今日八路軍民之凋弊,固也,無足怪矣。昔我孝宗大王,必愼擇守令,每引見勉礪,或於恒調,擢授右職曰,嘗於某郡,嘉爾令績。亦粵我寧考肅宗大王,嘗作代柱帖,別錄褒貶守令,時時考閱,而恐有漏落者,令銓曹,純褒守令,抄擇以入。我先王愼簡之意,果何如哉?今日爲監司者,或自卿宰出,或自近侍出,則殿下亦嘗習知其人器之如何矣。自今以往,每監司有闕,必令備局,不論新舊薦望,廣抄其選。如承宣之望,殿下任自推擇,極選有才望者爲之,則除目之下,豈有物論之紛紜乎?守令有闕,則另飭銓曹,必用有吏才有吏績者,每於都政時,使三品以上,極擇才諝之士,各薦一人。殿下亦依先朝代柱帖故事,別抄純褒之人,下銓曹依此調用。且殿下有灼知灼見,其人其才之可用,則不待銓注,不拘資格,不次擢用,可也。此乃我祖宗成、明、仁、宣之朝,已行之美事也。噫,自積年凶荒以來,各路州縣,皆成弊邑,莫可收拾。而至於兩南,沿海諸邑,被災尤酷,凋弊特甚。今之求縣邑者,視爲一陷穽,人皆厭避。故惟無勢武弁,最困文臣,始得之,而流莩散亡之餘,戶數之減,殆過半矣。每當租稅、軍布、還上收捧之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不得不侵及於隣族,隣族之不支,又及於一洞,一洞之不支,又及於一面。孑遺殘氓,何以保存乎?且近來監司之操切守令,如束濕薪,平陸之蒭牧不得,草父之掣肘甚多。雖趙、張之能手,何以責其成乎?以故近日褒貶之居殿者,率多於沿海之邑,此豈守令之罪也?今計莫若別選之臣之有才望者,出守於各道弊邑,許以不拘文法,便宜從事。如爲不便之事,與道臣商確議處,如有大變通事,且爲啓請。假以年限,以待成績然後,庶可以蘇弊邑救殘民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者建官授職,必以久任爲貴,蓋所以責其功而收其效也。苟若朝除夕遷,日改月遞,則雖管、葛之才,曷以成其功乎?以故有以一官而終其身者,有傳世而襲其職者,尤以掌財穀爲重,故倉氏、庫氏之稱,特有以也。肆惟我孝宗大王嘗下敎曰,錢穀之任,尤不可數易,朝差暮改,專委於執吏,我國若無執吏,無可爲矣。噫,近來在京諸各司,擧行公事,悉藉於執吏,當官者,漫不知何事。蓋其數遞之故,爲官者,不欲詳察,吏胥之因緣爲姦者,固其所也。我聖祖垂戒之意,可謂深且切矣。我朝軍國之重,專在於兵、戶二曹,錢布經費之用,皆責於此,則其爲任,不旣重且大乎?然而近來居是任者,知其遞易之無常,視爲一時履歷之所。凡所經用出納之事,一委於吏輩,數十年來,未嘗翻庫,庫中財太半虛簿,而恬爲故常,全不照管,其間蠹蝕之弊,可勝言哉?今計莫如特命二曹長官,別擇爲幹局者,自辟一人,置之郞僚,定爲久任,限以年期。凡諸經度出入,一以委之,翻閱各庫,察其虛實,俾絶奸吏雀鼠之耗。且命各司長官,亦有自辟一人,以爲久任責成之道,則諳鍊已熟,綜理有條,庶績咸熙之美,可復見於今日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我國兵政之疎虞,未有甚於今日,良役之困弊,亦未有甚於今日矣。今日之兵政,不可不釐正也。今日之良役,不可不變通,而今之議者,或以戶布、游布,或以口錢、戶錢,甲可乙否,左矛右盾,經年講究,尙未完決。臣愚以爲,今日甲乙之議,決不可行也。何者?今夫鄕民之應良役者,僅十分之一耳。今若以戶布、口錢,盡責於一國衆庶,則是十分皆良役也。一分之良役,猶不可堪,況十分皆良役乎?此所謂東撑西傾,左補右缺。臣恐他日,齊民之困,十倍於今日也。抑有一計,可以抒今日兵民之急者。臣於頃日筵中,草草仰達,而未及其詳,玆敢復申前言,畢陳餘懷。噫,今日之京外習弓馬應武擧者,無慮十餘萬人,遐鄕擧子,每於赴擧時,皆以道路盤纏之資,京師留滯之費爲病。繼自今,各道分定四鎭管,一如都會試取士之法,每於春間農隙,設都試,取初試若而gg若干g人,其或有五中者,特許直赴,秋成後,又設都試亦如之。每年都試時,各邑收擧子錄名,呈于試院,試院悉取各邑錄名,上于京師,京師之取武士,亦以此爲準。凡諸大小之科,不復別試初試,只以都試所取,咸付會試然後,悉取八路擧案,團束一軍,別設一營,如唐之羽林、神武軍,則十萬精兵,可坐得矣。唐之名臣,如蓋嘉運、高適、韋應物諸賢,皆隷於羽林,今之士大夫,亦何恥之有?擧人之所大欲者,唯科擧而已。唐太宗曰,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若如今日之計,則一國英才,盡入於殿下之彀中矣。然則八路擧人,無遠赴濡滯之費,有往來便近之樂,惟恐不入其選矣。且令在京擧人,一如禁軍,輪番遞職,皆爲輦下親兵,在鄕擧人,則每於春秋赴擧本官錄名時,各納一兩錢,本官轉送于試院,試院遞納于京師,以爲在京輪直月捧之資,則鄕擧子春秋一兩之錢,比諸赴京試之費,特十分之一耳,孰不樂從而願赴乎?然則官無督捧之苦,人無橫徵之怨,豈不爲公私之多便乎?然後在京則別選一員大將以摠之,每春秋都試時,仍爲操練,在鄕則別擇鄕中出身有才望者,爲將官以領之,春秋操練,亦如之。而且爲鄕將官準朔遷轉之階,則戎政自此詰矣,武略自可競也。然後罷不急之軍門,損無用之冗官,以佐軍需,則彼無益之良兵,可以減其額矣。良兵之番布,亦可以蠲其半矣。向所謂白骨徵布,隣族侵剝之弊,其將自此除矣。若其條例節目,不可一二毛擧,而苟使有心計者句管,則不過數日而可條定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奢侈之害,甚於水旱。又曰,凡此奢麗,皆所以亡國。噫,今日奢侈之習,可謂極矣。上自京士大夫,下至鄕谷下賤,爭相慕效,甚至於一身之裝,耗農民百口之資,一婚之需,費中人十家之産,貧而無財者,恥其不逮,必盡賣田宅而後已,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臣不敢知殿下,宮梱之內,奢儉之如何。而以民間習尙論之,或恐高髻廣袖之好,有以致之也。昔我成宗大王嘗下敎曰,裕財在於節用,節用在於儉約。蓋奢侈則用廣,用廣則財渴,予爲是懼。罷不急之用,除無益之費,庶不擾民。亦粵宣祖大王性素儉約,食不重味,衣嘗澣濯,妃嬪宮人,亦不敢以華美之服以見。亦粵仁祖大王嘗戒昏朝君臣華美之習,宮中服用,專尙朴素,非法服,不御文錦,夏月服麻布,而亦不取精細。玆皆我祖宗昭儉之盛德,而備載於列聖誌狀中,亦皆殿下之所覩記者也。臣不敢知今日殿下之節儉,果有如祖宗否乎?噫,我國無他貨寶之産,其紬綿紵布之屬,亦可爲士民婚喪之用,若無外國物貨,紈綺錦繡,金玉珠貝之美,奢侈從何出乎?今若欲杜其弊源,則自九章黼黻之飾,百官朝祭之服,軍門旗幟之用外,燕貨貿遷,一切防禁,市廛之上,無錦綵他國之貨,則今此下民,雖欲奢侈,其道無由矣。不然殿下雖日飭法司,嚴刑痛禁,無益徒擾耳,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獄囚多滯,必致災荒。蓋其中冤鬱之氣,有足以減損和氣也。國家不幸,自近年以來,連有大獄。以金吾言之,有五年六年之久者,以典獄言之,則有十年二十年之久者。《書》曰,要囚服念五六日。其明愼之道,於斯至矣。豈有五六年不決,數十年久滯者乎?今殿下悉召宰執、三司、玉堂,會於朝堂,取考前後獄案,商確議讞,其罪狀彰著,斷然無疑者,亟施邦刑,可也。其橫罹誣捏,灑然淸脫者,放釋之,可也。其情節暗昧,疑不可決者,從惟輕之典,流竄之,可也。殿下何不快揮一日丹筆,以疏積年之幽滯乎?又別飭秋曹堂上與諸郞僚,悉取久獄文案,一一句斷,各正其罪,生死與比,則此不過一兩日足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文章,小技也。似無係於國家理亂,而古人以文章,卜世道之汚隆。若以今日科文文體論之,則衰末極矣。今之爲詩賦表箋者,全沒鋪敍排攤之法,務爲標末促迫之語。由徑從竇,剽華剔實,無渾厚之氣,比如偎儡gg傀儡g之場。戎舞傞傞,搖頭轉目,眩惑瞻矚,其佻巧儇薄之態,有不忍正視者。而今之業科文者,有何好而嗜之,今之爲主司者,有何好而取之?有識之寒心,亦已久矣。昔歐陽脩一爲考官,文體丕變。今若極選當世之能倡古文者,使處文枋,痛革浮華迫促之習,悉取溫醇古雅之辭,一以古文詞爲正,則文體自可變矣,士習亦可正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帝王爲學之要,不在於博洽記誦而已。必以體認爲本,知行兩到然後,方可以涵養性情,矯揉氣質。若其未讀書,只是這樣人,旣讀書,只是這樣人,讀書何爲?肆我宣祖大王有詩曰,欲識虞庭十六字,但將心學日加劘。亦惟我寧考肅宗大王有詩,朝朝仔細看吾躬,偏處常存粗暴中。其精一正心之訓,省察克己之工,自是我祖宗傳家心法。而殿下天資好學,夙夜匪懈,上自經傳,下至子史,歷代興亡之由,群聖傳授之法,莫不貫穿融解,我殿下爲學之功,可謂勤且至矣。宜其政令施措,自學問中推去,亭亭當當,無許多凹凸事,而大本不立,病源未去,朝悔其行,暮已復然,頻復之敎,每發於筵席,臣竊訝惑焉。臣竊伏聞,殿下近好唐臣陸贄奏議,以爲治國之要,盡在是書,孜孜講究,昕夕不懈。臣於此,有以見殿下好學之誠矣。噫,德宗之於陸贄,其遭遇之盛,如何也?常處禁中,號稱內相,其朝夕納誨帷幄贊襄之謨,不止於勤懇章奏之間而已。然其昏癰已甚,綦間gg惎間g易入。非不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用,竟使陸贄之忠,死於謫。臣嘗讀《唐史》,未嘗不痛恨於德宗也。昔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但王心未正。噫,陸贄不能正德宗之心,而徒好盡言,其不見容也宜哉。惟殿下以德宗爲戒,必以正心爲本。噫,經傳所載,罔非心術之要,而聖謨洋洋,嘉言孔彰。其治國經世之大經大法,奚止陸贄書而已?臣且伏見近來諸臣應旨之議,雖未及陸贄切時之言,亦不無一二可用之策。而殿下雖外示嘉奬,未聞有採用之實。以此言之,殿下雖得生陸贄,不能用也,而況紙上之空言乎?傅說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苟知其善而不能行,與不知何異?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疎外賤臣,至微至陋,而惟其一段憂愛之忱,根於秉彝之天。目見國勢之岌嶪,民事之凋瘵,每欲一貢於紸纊之聰,而未得其會。頃年泮宮之策,旣未盡所懷,向日輪對之問,又不敢畢辭。平生囁嚅之舌,不可終默也,決矣。況臣立身之初,過蒙聖上不世之殊恩,自以爲遇知己之主,由是感激,言不知裁。伏願殿下,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二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金漢喆、李德重,正言趙尙命,宗臣東陽君㭻,武臣副護軍韓範錫入侍。上讀《禮記禮運》篇,自故事大積焉章,至故天不愛其道章。得和伏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上又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訖。上問大牢之大字音,何也?在魯曰,或大或太,互讀無妨矣。得和曰,禮如竹箭之有筠云者,此如《詩傳衛風》綠竹猗猗,興君子之有文也。如松柏之有心云者,此如《論語》知松柏之後凋,喩君子之有守也。在魯曰,此槪言禮之全體也。內之親近者無所怨,外之疎遠者無不諧,如竹箭之有文則只以致飾於外,如松柏之有守則足以貞固於內。蓋禮之爲器,其體備,故其用周,學之於身則去邪益美,施之於人則協內和外,此其德之盛,而禮之功用,極其至矣。上曰,知經之言,論其全體,而及於功用,兩觀宜矣。健基曰,此兼效而言也。得和曰,甘受和白受采,此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在魯曰,儒臣所達之言,誠切至矣。上曰,其言誠好矣。匡世曰,無忠信則禮不可立,此大文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上曰,《論語》不云乎?繪事後素,又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正類是矣。健基曰,言本者,禮之根本,非言忠信之本也。在魯曰,《禮記》多出於漢儒附會之言,其中不無致疑處,而至於此忠信禮之本之言,誠是最好詳味處也。得和曰,人官有能,此非特謂助祭之官,各因其能而任之也。蓋言其爲官,當其才而爲官者,亦當爲官擇人,此等文義,尤宜加意處也。上曰,註但言助祭執事之官者,其義甚狹矣。天不生地不養,何義也?在魯曰,此言非時之物,如今之冬節,葡萄、西果之類是也。上曰,此乃《論語》所謂不時不食之類矣。健基曰,四時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薦韮之類,此所謂時物矣。在魯曰,居山不以魚鼈,居澤不以鹿豕,爲禮者,此實合人心而順鬼神之道矣。健基曰,合人心則自然中禮,而萬物各得其理也。在魯曰,上之制禮也節云者,此非但爲祭物而言。槪言隨時豐儉,以制厚薄之節,而且民有恒産則有恒心,有恒心則知禮節。衆不匡懼云者,言三年之蓄,節而有餘,則衆恃而有所不懼者矣。近來荐凶之餘,人心離散,莫可收拾,尤宜有別樣撙節之道矣。上曰,節字,當用之豐年,豐年若不撙節,則至於凶歲,尤難支堪,而其害不少矣。尙命曰,非但豐年可節,毋論豐凶,而居常撙節,則財用自然有裕,而所以年雖大殺,衆不匡懼者也。在魯曰,凡事有備然後,可以無患,自上尤宜飭念處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宜次之宜字,當低而讀之乎?在魯曰,從低似宜矣。得和曰,禮時爲大,此承上言隨時豐儉之意,而詩云匪棘其者,言非欲急於成己之謀,各隨時宜之義也。在魯曰,時字之義,最宜詳玩,引詩之意,只在隨時之宜而已。上曰,頃講《近思錄》所謂顔子之時,其時字之義,亦猶是也。下番儒臣,其思之乎?健基對曰,《近思錄》所載,居陋巷,在顔子之時爲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此一段,較看時字之義,則大體略同,誠如聖敎矣。在魯曰,天,父也。地,母也。郊社宗廟之禮,父子君臣之義,此其自然之序,而不可紊者,故謂之倫。倫者,禮之順者也。此所以時爲大。順,次之也。上曰,倫者,禮之順者,其義誠好矣。得和曰,羔豚而祭,士之祭也。太牢而祭,天子之祭也。禮之所以酌定其隆殺者,誠至矣。在魯曰,士之無田者,不可以祭,而羔豚而祭,百官皆足,此卽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之義也?天子之分,與道相稱,故大牢而祭,不必有餘也。健基曰,各當其理者,謂之分。此禮之所以稱其分也。在魯曰,家不寶之註,似誤矣。此槪異於經書諺註,雖或不從舊註,順於文理而讀之,無妨矣。時爲大之義,已陳之。而卽今時弊可革者,莫過於奢侈。近來侈風漸盛,古所謂庶人文繡之弊,不幸近之。政宜明其等級,酌其豐儉,使其應儉者不宜豐,應隆者不可殺焉。大文,言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又言不藏圭、不臺門,有稱。此皆所以各稱其分守而不可亂者也。上曰,其義甚好,當留念焉。此皆言等倫之嚴也。在魯曰,以層節言之,則禮文,微妙而曲盡矣。上曰,大政必行於初九日乎?在魯曰,擧動前,連有事故,勢將過擧動後過行,故以初九,取稟矣。尙命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更讀措語,可也。尙命啓曰,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非不知數遞之可惜,而此人此任,固可當故也。而所重邊任,豈可靳允?依啓。又啓曰,各衙門位田之與免稅名目各異,而昨年因成均館草記,有發遣郞屬,檢田收稅之擧,其貽弊廚傳,繹騷邑里之狀,固多可駭。至於湖西則良民世耕之田,或稱記上,或稱折受,勒令打量,分半刈穫,鞭扑狼藉,呼訴無路。數百戶良民,嗷嗷失業,至煩擊鼓鳴冤,該曹覆啓,而尙不出給。當此至誠救民之日,決不可置而不論。請本館堂上,從重推考,當初發差之郞屬,拿問定罪,所收田租之分半者,卽爲出給,仍令依前免稅。上曰,依啓。又啓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其在事體,已極乖損。而以此至煩筵達,尤爲瑣屑,物情俱駭,莫不代羞,不可以循例推考而止,請承旨洪尙賓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在魯曰,西關事緊,而監兵使,皆將拿來,新伯則方在海營,待新海伯之下去,交龜而後,方可到任。且灣尹新遞,大臣行公,則凡事可以變通,而或者其間,彼國有査問之事,則必多難處之端矣。上曰,大臣方在呈告,事多可憂矣。新海伯之引嫌,猶或可也。而至於平兵則似無可嫌之端矣。在魯曰,渠之代,李遂良爲之,而遂良之代,渠又爲之,故以此爲嫌。且於李壽海疏中,預白之言,尤爲不安而引嫌,而以預白之言,欲爲呈遞,此豈武臣事體乎?上曰,純然一色之言,平兵亦爲引嫌乎?雖或有引嫌之端,武臣事體,豈如是過爲引嫌乎?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道臣之縣道辭疏勿爲事,雖申飭,而徐命均,今番則似爲引嫌矣。匡世曰,藩閫之純然一色,旣非出於廟薦,則徐命彬似不必以此爲嫌矣。上曰,雖非廟薦,徐命彬似與他有異矣。在魯曰,將有拿問之命,則異諸遞罷,故不交代之前,雖坐營衙,凡干公事,例不得干涉。故西關藩閫之公事,累月積滯,事多可憂云矣。匡世曰,新箕伯之辭疏,此後勿捧,何如?上曰,勿捧,可也。得和曰,吳瑗,頃以此一類之言,至被特罷,上款事,臣亦引嫌不敢陳達,而第瑗之經學,聖上之所知,卽今逐日開講之時,如瑗之人才,不宜久棄矣。在魯曰,頃日下敎,爲吳瑗地,而惜其言之過中,瑗亦當知罪矣。瑗之爲人,性雖躁暴,素多識見。頃者所言,雖或差誤,此不過語言之過,不宜以此而久棄如許之人才矣。上曰,吳瑗事,已言于重臣矣。擧世皆濁我獨淸,予本望之瑗矣。今乃不然。反自歸擧世皆淸我獨濁之科,豈不可異乎?予在潛邸時,渠來弔,故初見其面,其後典籍肅謝時,予又引見,已知此人之必爲此習矣。今番則詳知其長短。文學有餘雖可觀,而非但査滓之已露,至於吳光運斷然目之以小人。予素知光運之爲人,渠豈言之如是其迫切乎?下款此一類文字,尤豈可所下語者乎?渠以世祿之臣,豈忍爲此習乎?儒臣則頃已聞之矣。得和曰,其時臣亦入侍,同爲引嫌而逬出矣。上曰,如瑗者,夫子所謂末如之何。頃日戶判,爲瑗有所陳達,而謂瑗性滯,故文字間,亦有滯處。予謂滯者,今已猶或悔之,而瑗於光運,終始持之不已,瑗之病痛,不但滯而已。在魯曰,吳光運之疏,非但瑗非之。臣亦以爲不是,此蓋擧世指目,雖或有深淺,而大抵與瑗之見,無異矣。上曰,瑗之文學,雖可惜,而予已熟知其習。今雖講筵不開,瑗若不疾此心,則決不欲用之矣。大凡人之性情怪駭,自暴自棄之類,歸之一邊,初不可論,而至如瑗,文學有餘,人皆取信,如此之類,尤爲難矣。若以其文學,卽有所顧惜,則非今日飭礪之道矣。予言雖過,瑗若今日入來,明日必謂李壽海之爲是,瑗之罷職不敍之罰,非過也。當此飭礪之時,決不用如此等人矣。健基曰,此未然之事,吳瑗之必扶李壽海之敎,恐似過矣。上曰,爲鬼爲蜮,經傳所載。李壽海之補外,亦云末減矣。渠自注書,入侍已久,予略知其長短,雖本非讒諂小人之類,而近於搖颺。頃年豐陵與洪領相有所言。如搖蕩之輩,不可恃云云矣。今乃記憶,不勝感念。如壽海者,自居於讒諂小人之科,由其執心不固也。其疏非渠之所獨爲,必受指使而然矣。健基曰,攻其人,無攻其黨。殿下君臨一國,視下之道,宜無彼此,非渠獨爲之敎,恐有歉於大哉之王言矣。至如壽海之疏,則揷入宗臣、宰臣之語,顯有情態。渠安得免讒諂小人之名乎?上曰,壽海本非固守之類,故予有所敎矣。俄者吏判,以吳光運之疏,歸之小人,此出於疑阻而然。上之人,絶疑之一字,吳光運見之,則決非小人矣。得和曰,壽海之疏,固不是矣。大臣有過,則臺臣論之,例也。渠以臺臣,直斥大臣,有何不可,而游辭玩語,極爲不當矣。第其疏語,雖非直截,而其人則本非讒諂小人之類矣。上曰,原疏見之,則無直截之言,而欲售其讒誣之計,此非讒諂小人而何?得和曰,殿下旣知壽海之長短。今其言,雖或過中,以此直驅於讒諂小人之科,恐非待臺閣之道矣。尙命曰,儒臣之言非矣。其人雖本非讒諂小人,而其疏旣專出於讒誣,則聖敎所云云,渠安所逃其罪乎?上曰,往者辛、壬年間,殺戮之端,專由於互相疑阻。令儒臣三人入侍,皆宜加勉矣。在魯曰,臣有明白稟定之事,敢達矣。自前玉堂請敍時,只擧違牌坐罷,而亦或有泛稱,多在罷散,而竝書入他餘罷職之例矣。向者李宗城爲參議時,例罷特罷,竝爲書入。其時承旨韓德全,以宜有一定之規陳達,則自上以玉堂稟敍時,竝敍罪罷,未爲不可爲敎。而仍有承旨遞差之命,聖意固已明許,而厥後猶有所趑趄。臣與參議,數次請敍,而竝只擧違牌人爲請矣。玉堂異於他職,聖敎又如此。自今每於請敍時,竝擧罷散,盡爲書入,以備自上裁處,自下勿以一時意見取捨,或請或否爲宜,未知何如。上曰,請敍時,竝擧違牌及罷散爲辭,而無只違牌人員別單書入之命,則除削(削))奪者外,竝懸註書入,可也。{{*|出擧條}}在魯曰,翰林未修史前,勿爲陞六事,曾有承傳,近又申飭,循例陞六者,未修史前,姑不可論。至於有承傳者,雖有右位,先爲陞出,例也。而有承傳而未修史,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曾前以司果出六者,誰耶?在魯曰,洪昌得、趙明履,而此則以薦事拘礙之故,付司果出六矣。匡世曰,纔已申飭,不宜累改也。健基曰,有功必賞,應行之規,旣有賞典,則雖未及修史,似當陞六矣。匡世曰,承傳無數,如武科出身之類,豈盡行賞典乎?上曰,承旨所達誠是,今日若修納,則明日可以先右位而陞六矣。申飭之下,不可變改,使之速爲修納後出六,而此後則有承傳而未修史者,以司果陞六,待其修史,除實職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守令不可不另擇,而初除之人,固無前效之可言,至於曾經之人,當觀前任時治績,而在前御史褒啓,雖非常之極褒,若有如干貢賦未納,則不得蒙賞典,亦不得以褒啓懸註,例也。以近日回啓者言之,一二年來,連値大凶,數疋貢木,數石稅米之未納,實無足怪。而應爲加資準職者,亦歸勿施,望單中以褒啓懸註,以爲甄別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不必懸註,自本曹竝爲抄出,另加收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臣待罪司圃署提擧之任,本署形勢,多有渴悶者,而煩屑是懼,不敢每陳,今始不得已敢達。本署雖是御供衙門,而自朝家,元無貢物價上下之規。故太廟薦新及各殿逐日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位田之稅,而其中咸平縣所在位田,辛亥條稅米二百三十石零,昨年春,本道設賑時,因監賑使之令,以賑資爲先相換取用之意,自本縣論報。監賑使畢賑上京後,相換米曲折,往復詳問,則以爲司圃署稅穀,乃御供之需,故實無執留之意。而咸平縣所在諸宮家屯稅穀,執留取用之際,圃署稅穀,混同取用,事體所在,誠爲不安。米一百五十石,僅僅推移,留置寶城縣,自本縣貿錢,移送巡營,待秋貿米,還報計料云。其後得見監賑使畢賑啓本,則亦以此爲言。故相換米作錢者,待秋卽爲貿米上送,以繼供上之闕乏事,累次行關於本道,而終無一番回移,道臣之事,極爲未便。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解氷卽時,急速上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位田,在於三南列邑,以其所收之稅,僅僅繼供矣。其中谷城屯則壬子秋收稅,監官下送,至於昨年春,而終無消息。自本署行關催促,則本縣報狀內,當此窮春,萬無收捧之路,當待麥秋收送云。而及其麥秋,則又以待秋收送之意論報,次次遷延,隨時頉報。自本署累度行關催促,而秋盡冬過,少無動念之事,邑邑如此,則本署所封逐日供上之需,如何以辦異gg辨異g乎?本縣元非災邑,而近來外方守令,全不嚴畏上司,視之尋常,全不擧行,誠極駭然。此而置之,終莫可收拾,該邑守令,不可無各別論罪。當該谷城縣監,從重推考,監色,拿致營門刑推,壬子條稅米,斯速收送,以爲及時繼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所封,逐日各殿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折受位田稅米,而本來物力凋殘。每患不足之中,全羅道靈光郡所在田稅米,則自戶曹年前出稅,而大同條則上納本署事定奪,逐年解氷,卽爲直納本署矣。聞壬子條米,早已畢捧,而終不上送,累次行關催促,亦無一番回報。各邑之蔑視京司,誠爲駭然,該邑守令,若不警責,則莫重御供之需,將何以收拾乎?靈光前後郡守,從重推考,當該監色,拿致營門,各別刑推,解凍卽時上送之意,另加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名臣奏議,知事諸人,會於玉堂,相議抄選事,曾已命下,而今已累朔,尙未擧行。且《近思錄》,今已始講,匪久畢講,而繼講冊子抄刪,一時爲急,此非一兩日所可了當。知事諸人,一番會議,分授冊子,使之從容抄出,似爲得宜矣。上曰,亞銓之副擬落點,亦有意矣。待其上來後,使之同會,相議抄選,可也。{{*|出擧條}}上曰,海伯事,俄而言之,與他引嫌有異,不可終始强迫。黃海監司徐命彬許遞,其代政官牌招,卽爲開政差出。{{*|榻前下敎}}匡世曰,初六日,宗廟奉審之日,而都提調在城外,副提調武所進去,何以爲之乎?上曰,武一所試官望單子,入之。{{*|榻前下敎}}匡世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實病方重,右承旨洪尙賓罷職。院規,右位,不得牌招,何以爲之乎?上曰,李聖龍,旣知其實病,許遞,左承旨牌招,都承旨動駕在邇,一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禮記》始講,已至四年之久。此後自至,優爲之,可也。夕講爲之,都目政,親政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二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得和先伏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上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訖。上曰,觶音,何也?在魯曰,觶音,志也。上曰,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者,出於何處耶?在魯曰,此《通鑑》,溫公論也。繁之音盤,而義與鞶同也。得和曰,此別無文義矣。在魯曰,天子之席,五重云者,誤也。此詳見於《周禮》矣。上曰,三重則四席,然則天子五重六席乎?在魯曰,註誤矣。天子之棺五重,此喪祭禮,有之矣。上曰,以少爲貴之義未詳,知經詳達,可也。在魯曰,天子去蓋掃地而祭天,惟用一牛,此卽至敬無文,而天子之適諸侯,諸侯膳以犢,其尊君之禮,亦如君之尊天,而祭天之犢則去籩豆之薦矣。鬼神單席云者,神道異於人道而然也。上曰,圭璋特,何義耶?在魯曰,特之義,異於犢。玉之貴者,謂之特。圭璋則以特爲貴,琥璜則必待用爵者,此蓋分貴與賤而言之矣。上曰,觀以少爲貴數三處,或有未暢者矣。在魯曰,大夫特,士旅之,以少爲貴。此文義,似不分明,而於大夫衆士,一揖而已。亦可謂以少爲貴之義也。大路尙質而無雕飾,故一就,次路,供卑雜之用,而務極娟美,故七就,此亦以少爲貴之義,而天子飮食之類,亦如是矣。此註天子諸侯祭禮亡,當作一句看,而大文,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此註未暢,貴者賤者之在字註,改正似宜矣。上曰,其註合其義矣。在魯曰,此註王享臣之臣字,似是神字。俄所達大文註及臣字,改之以入爲計矣。得和曰,《禮記》無諺解。曾於成廟朝,其時儒臣輩,懸註云矣。上曰,註多鄕音,必是鄕人所懸者矣。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食力者,農工商賈是也。觀此別有感焉。予則雖不御點心,如農工商賈之類,無食數,而近年以來,糊口爲難,在爲民父母之心,寧不愧乎?所謂一食云者,非一時乎?在魯曰,一食九飯之頃,必須御食者,勸侑又餐,故云一食也。上曰,聞北京法,一時屢次加飯云,似用此禮乎?在魯曰,食力無數,渠非禮文之所致也。多食之故,飽則自止,而卽今民皆饑餓而不能食,聖上軫念之敎,實出仁愛之心也。得和曰,臣高祖海嵩尉,曾在宣廟朝,入闕內時,親覩宣廟進御太丸,而下敎曰,此足爲療饑之資云。此載於臣高祖所著《懷恩錄》矣。今殿下命輟點心云,可謂法先王之儉德矣。上曰,聞儒臣之言,別爲悲感矣。《玄洲集》,今有之乎?得和曰,板本不在,而印本有之矣。上曰,印本有之,則上之,可也。《精忠錄》四卷,大提學李山海所序者,曾在先朝謄之,而予在潛邸時見之矣。在魯曰,嶺南有其板本云矣。上曰,近來則文集務多,而在昔文獻頗疏略,如海嵩尉文集,僅三四卷矣。在魯曰,海嵩尉文集,上之有敎,臣亦有聞見,敢達矣。宣廟朝駙馬第宅,皆不侈大。試以唐安尉家觀之,其家不過閭閻常第,而唐安尉在時,欲築石砌於其園內,宣廟聞而切責之。其家仍卽廢石築而代以土築,卽今基址宛然,終未成石築,而其家儉薄,子孫繁昌,至今稱爲福家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唐安尉子孫,誰耶?在魯曰,洪瀅、洪泳、洪廷弼、洪廷相,皆出入侍從之列,而今已作故矣。上曰,近來亦有爲注書者乎?在魯曰,洪廷命連爲假注書,今方以郵官出外矣。得和曰,《懷恩錄》所載之言,俄已陳達,今又有所達者。宣廟進御早飯,饌物只是石魚而已。又以所嘗御着白紬衣,出給臣之高祖,臣家至今寶藏。而所謂紬品頗麤,非外間好衣服者所可着者矣。又於臣之五代祖之初度日,自闕內只送一壺酒一箇西果,其儉德,槪如是矣。上曰,聞所達之言,不勝愴感矣。得和曰,臣之五代祖,爲赴京使臣時,宣廟以御札,請得《瀛奎律髓》。臣之五代祖,貿其冊以來,入送闕內,御筆則至今留傳,此亦其時淳古之風,今時則決不可爲此等事矣。上曰,粉紙唐版《瀛奎律髓》,予亦在儲時,見其印本矣。在魯曰,晝講時,有所達。今更有稟定事,趙榮國若以未修史,不許升六,則此後亦當一體不許矣。此後有承傳者,旣許司果陞六,則趙榮國,亦當一體施行,而趙榮國則不爲陞六,獨許之於此後,則終涉斑駁矣。上曰,以修史事,纔有申飭,故俄者不許趙榮國之升六矣,斑駁之言,誠是。趙榮國亦付司果陞六,使之斯速修史以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瑜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初七日國忌正日,初八日擧動,初九日都目政事,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所封進濟州癸丑秋冬等褒貶啓本三度,則俱不着銜,事甚疎漏,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昨日筵中,有平安兵使金潝,明日內,使之辭朝之敎,故自本院,分付該吏,各別催促之意,屢度申飭,而今日亦不辭朝,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更爲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成範錫呈辭已久,尙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無留院公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相値,無持公事入侍之事矣。 ○柳儼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今日又爲違牌,陳疏到院,此與無端辭疏有異,似當捧入,而試場事體,至爲嚴重,兩日輟場,亦極未安,則試官辭疏,不當循例捧入,故不得已退却矣。更卽牌招,以爲卽速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以本職撕捱,今又再違召命矣。國試輟場,旣甚未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故辭疏不得已捧入,望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右承旨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玄輔爲承旨,朴文秀爲刑曹參判,申致雲爲南陽府使,副司直李眞淳單付。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柳儼曰,時刻單子,不必入之,懸吐後,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昨於承宣之臨諭也,敢陳肝血之懇,冀回日月之照,不意玆者,恩旨復降,十行綸音,反復開示,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至有臣子所不敢承聞之敎,臣於是,九頓戰慄,五情迷爽,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聖上每以洞悉被誣爲敎,臣誠感泣無地,而毋論其言之得失,其駁論則固自如也。被臺彈而仍冒其職,在庶僚而尙云不敢,況忝叨相職者乎?大官進退,實關國體,遭言則辭,有辭則許,非特爲伸廉義,乃所以嚴國體也。今臣之累犯違慢,而守株無變,抵死難進者,亦出於尊國體而畏公議,豈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也?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咸以爲某也。重遭臺評,自當遞職矣。其中親愛者,猶疑其遲徊城外,此則一世之公議,特我聖上,猶有所未盡下燭者矣。自前相臣,亦或有引入復出之時,而豈有如臣今日所遭,而因仍不去者乎?此則隨其人言之深淺,而進退有時乎輕重,聖心亦必有以諒察,而威命愈加,一向督迫,臣撫心自悼,只恨微誠,未能見格於君父之前也。抑塞隕越,不知所對,謹當收拾心神,更入文字,以待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於本院曰,江水雖云解氷,海水猶冷,風勢不順,莫重御供生鮮,無路捉得,以體少之魚,艱難封進,將未免闕供生事之患,誠極渴悶,願以雜魚及活雞,參半代捧云,事勢果如所訴,則似當依前例參半代捧,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敎是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右參贊鄭亨益,以老病之人,晨夜來往,已至一旬,連有寒感之氣,而不至大段,故不敢言病,勉强致力矣。自今日朝前,猝然添重,遍體寒束,委頓叫楚,勢難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擧動時,各差備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崔守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都事,無以推移,假都事二員,亦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疏曰,伏以臣,得見昨日諫臣之啓,有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臣竊不勝訝惑之至,頃者掖隷之以料米減縮事,來訴本院也。聞軍資監、書員、庫直輩,藏隱新造,較正斗斛,仍用舊弊小斗斛,現發於其時臺監,至於受罪,而鉅斷舊斗云,誠若是則軍資監一朔所分給,非特掖隷而已,其數將爲幾何耶?其所弄奸作弊,誠極痛駭,故捉致書員、庫直,推問其曲折,則臺監之鉅斷舊斗,治罪色、庫等說,渠等亦不敢隱諱,其爲情狀,萬萬可惡,出付於秋曹之待令書吏,使之自本曹査治,伊日事狀,不過如斯,斗斛之大小,自政院何嘗有親檢較量之擧,而今者諫臣,勒謂之親檢斗量,斥之以乖損事體,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臣亦其時在院,而與聞其事,則何可以獨漏於譴罰爲倖,而晏然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其時本事,業已知矣。爾何嫌焉?勿辭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勢,決不敢仍冒之狀,伏惟聖鑑,亦已悉賜俯燭,而特以職是三事,姑不欲遽加斥退,一日二日,尙今虛縻,恩數之屑越,至于承宣相守而極矣。不審聖明,何不爲朝廷惜事體,乃至於斯,臣誠煎灼迫隘,祗俟嚴譴,特諭荐下,誤恩愈濫,而旣不敢以祗承爲計,則尤增懍惕,涕泣竟夜矣。今臣所辭,灼然易見,聖上或疑以切於解職,故爲飾辭,天日鑑臨,何所逃罪?誠以人臣處義,被劾則去,乃當然之則,自古輔相,或有被誣而乞解,君上亦知其中讒而許副,其在禮使之道,自處之義,上下俱得其宜,設使臣眞無所失,而憲臣讒誣,旣出其口,便是臺抨,言不可磨,其論自如,今若以聖上,於憲臣則嚴斥,於臣身則優假,寵禮有所自恕,揚揚冒進,則其將爲何如人也?此殆近於人言不足畏者,已未免爲患得失之賤夫,而況其指斥,俱有所據,勘以罪犯,不啻深重,其於何足深責等語,嘲玩侮弄,惟意凌辱,自有揆司以來,曾所未聞。臣旣負此罪名,又受此羞辱,而只幸其尙逭黜罰,不識廉恥,厭然蹲據,人必唾罵之曰,是眞無恥人,臺言果驗矣。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洗此惡名,而自立於天地之間哉?此臣所以矢心自劃,寧被重誅,而不敢以趨命爲恭者也。蓋臣巽懦駑弱,素無樹立,不能見重於君父之前,或者聖上,謂可以縛束而驅使之,則此亦臣之罪也。聖上將此事理,曲加諒察,則不待臣煩縷不終日,而有改命矣。伏聞懿陵展謁涓吉,日期不遠,臣適忝保護之任,而屛伏危蹤,無以陪從,尤不勝惶恐,宜須早賜處分,以重事體,臣日夕憂鑠,心神迷錯,不能悉攄衷臆,惟冀速伏刑章。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睿照,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負犯,以嚴國體而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日傳諭之批,罄悉心曲,尤何多諭。惟望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也。卿須諒此如渴之意,其勿困我之此極焉。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大司諫愼無逸疏曰,伏以臣,釁累深重,情迹危臲,杜門屛廢,念絶當世,不料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莫知所以致此也。噫,覆盆回照,枯楊生華,亦不足以喩此,反復省顧,寧不知感,而第念臣向來所遭,雖曰橫逆之來,實是搢紳間羞恥事也。幸賴天日之明,有以俯燭前後,筵臣伸暴之際,曲賜開諭,自頂至踵,莫非聖上之賜,則臣雖卽日溘死,固無所憾,而臣之所慙痛者,若使臣平日行己,素能著白於人,則人之爲言,初何以至此極也。身名僇辱,無復餘地,雖傾東海之水,難以洗滌,自是以來,撫躬自悼,不敢比數於人類,間有除命,亦未一膺,跼高蹐厚,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臣之情,其亦慼矣。從古人臣之受誣抱枉,亦復何限?未有若臣之冤酷者,向使戰國之士當之,其立地自刎,久矣。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況此臺省之職,自是被彈之地,追思駴機,餘悸在心,尤豈可抗顔冒出,復汚朝班,以貽一世之嗤點也哉?坐違召牌,自速慢蹇之誅,玆瀝危懇,敢瀆宸嚴之聽。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亟許鐫削臣職名,俾伸自靖之義,仍命選部,永刊朝籍,勿復檢擬,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本以冷蹤,起自常調,體無媚態,性嗜狂藥,旣蔑才具,且乏時望,人多指侮,世皆看醜,向者臺言,字字襯着,臣聞過竊喜,揆分知安,幸脫名利,甘處冗散,知申宿趼,亦尙逡巡,不料政廳進參之日,遽有京尹陞擢之命,臣驚惶感愧,惝怳難狀,徑出禁門,若隕淵谷,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君之任官,必擇人器,下之承命,必量己分,然後上無濫授之失,下免冒據之誚,庶官猶然,矧伊八座之班,何等崇顯,三輔之長,何等緊重,而其可突然猥加於望輕資淺之人哉?彈墨未乾,寵命旋下,不但私心慙懼,匪榮伊災,抑亦在朝家惜名器伸公議之道,決不當如是之大乖也。且伏聞伊日大臣之變通藩任也,繼陳前頭擢用之意云,而其後憲疏,以先白後薦爲非,則今玆誤恩,恐有累於則哲之明,此尤臣難冒之端也。憂悶縮伏,恭竢物議,而昨今以武所試官之遞代,天牌四辱,反覆思量,實難冒進,連事違逋,自速辜犯,臣之情勢,窮且隘矣。不避唐突,徑此控籲。伏乞聖明,俯念官名之萬不相近,曲察臣言之一無飾讓,亟命收還濫加之新資,以安賤分,勘處荐違之重律,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引嫌,俱涉太過,今玆陞擢,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本鹵莽薄劣,萬不合於論思之職,而臣於昨春,僥冒苟充,未免先諸臣而出脚者,秖欲粗伸分義,而實則分義有以誤臣也。臣不自量,輕易承當,荏苒時月,效蔑塵露,而若其區區平日之所自勉者,惟在於事君盡禮之訓,恪謹趨走之義,而頃於無妄之中,遽承非常之嚴敎,追思至今,惶愧欲死。噫,於敵以下,猶不可得如許之目,況於君父之前乎?此誠臣子之所不忍聞者,心膽戰掉,不能自定,若論其罪,誅戮亦輕,而薄勘未幾,恩敍遽降,所下備忘辭敎,至命刪改,其所以諒臣等之本情,開臣等之進路者,委曲無餘,臣誠感泣頌祝,不知死所,臣於郊舍淹病之中,伏承館職除旨,又有催促上來之命,臣惝怳感激,有不可偃然稽滯,昨始曳還私次,揆以道理,宜卽叩謝,而第臣負犯至重,釁累至大,不可以備旨之反汗而有所自恕,時日之稍過而爲之放倒,今雖欲徒恃寵慈,晏然承命,而有不可得,臣之今日事勢,誠迫隘矣。大抵首尾事實,業已悉暴於同事諸僚之疏,今不敢更爲提起於定爲挈令之後,而原其本事,始微終大,對辨之章牘紛紜,反詈之句語不擇,臣誠駭悚,繼之以慨咄也。當其求對之時,臣之同僚則以臣瘖無一語而退,病其低孱,而伏聞伊後筵中,以臣之不卽退去,有所分疏爲敎云。筵話嚴祕,未得其詳,而臣之惶怖震越,至此而益無所措矣。如臣無似,猥忝邇列,而立身行己,不肖無狀,上而忱誠不能見孚於君父,下而情志不能流通於同朝,初旣速其罪戾,繼又被其沮抑,情迹危蹙而無地自容,衷私抑鬱而不得暴白,臣實慙悼,尙誰咎尤。當此春煦漸長,講筵初開之時,以臣危臲之蹤,滓穢之身,決不容虛紆職名,益增其罪郵,玆敢悉瀝肝膈之懇,仰籲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靖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咸平君泓,武臣行副護軍趙國彬,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講前受音,自禮器篇首章,止十一板,以小爲貴也。得和講,自第十二板,有以高爲貴者,止十八板薦不美多品。上受講訖。得和曰,自上章,皆言大小高下貴賤,而註則當以考工記爲正。游曰,大夫五,士三,非必旒數也。如今之金冠梁矣。上曰,古則士亦爲旒矣。故書傳圖,御者亦垂旒矣。得和曰,犧尊有二說,或云畫犧也,或云以犧爲之也。上曰,我國亦有犧尊,古制亦必刻畫而爲之也。游曰,蓋言稱也之稱字,當留意看,不特禮也。凡事當務相稱也。上曰,如中字矣。廷濟曰,與去聲中字,相近矣。上曰,外心字,面目怪矣。得和曰,一說云,外而及於朝廷四海,故曰外心,此說似然矣。游曰,見乎外者曰外心,存諸內者曰內心,故外心,謂儀章度數也。內心,謂愼其獨也。上曰,其言好矣。游曰,德發揚詡萬物大理此吐,先輩之言,或不同。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學,而以四字爲句矣。得和曰,攘字,以不稱爲訓,非也。當以僭言之,其分數嚴矣。上曰,然矣。不稱字,似輕歇矣。得和曰,管仲之奢,晏子之儉,俱爲失禮,以過不及皆不中故也。健基曰,管、晏皆失禮,而管仲之失較大,於此可見奢儉之異也。游曰,禮無紀則不可行,故此曰衆之紀,其言好矣。上曰,然矣。又問曰,此孔子曰一章,見於《家語》乎?健基曰,似在《家語》,而此非孔子自謂也。或引古語而言之也。戰則克,祭時受福云者,聖人謙光之言,似不如此矣。得和曰,下番之言,不然矣。子之所愼,齋戰也。聖人之言如此,何傷也?健基曰,卽愼字之意異矣。上曰,然。此則近於固必矣。得和曰,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爲隘,如今朝臣之必着木綿,非爲文章,表貴賤之意也。上曰,雖大布大帛,潔則好矣。今若以木綿爲朝服,則怪異矣。如常着團領,便是燕居服也,木綿何妨?寅明曰,前已仰達,而內間唐貿易,亦旣停罷,臣等何敢服錦段乎?上曰,有行不得者,如衮冕,終不可用他物矣。游曰,致美乎黻冕,此則元非可議,以諸臣言之,古之宰相,雖極儉素,必有經筵章服別置者,臣亦及見,今之以木綿衣入侍,臣未知其當矣。廷濟曰,服用土宜之物,何不可之有?得和曰,今人之儉,只於章服爲之,其外衣服飮食則不然,臣見其病源,故有所陳達矣。寅明曰,不無如此者,而眞士大夫則不如此矣。上曰,無論團領,其裏衣,皆爲一色然後,太倉不有紅腐,生民得以奠安。予故知此事之亦難行矣。廷濟曰,自上若躬行不已,則風草之化,勢所必然,惟在上志之堅定矣。游曰,宮中高髻,四方一尺,其勢則然,聖上旣躬行儉約,內有弋綈之風,則外間那得不化效乎?寅明曰,臣持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啓下備局者,而往見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尤甚八邑,停退何害?領議政沈壽賢以爲,田稅異於大同,古無停減之事,今當先問其所捧幾何,未捧幾何?使之具錄數爻,急報備局,若未捧過多則許之爲難,而若少則許之亦無妨矣。右議政金興慶與兩大臣意同矣。游曰,軍米,雖災邑,或有已捧納者,實邑亦有未捧納者,今若停減,則已納之災邑,未蒙其惠,不納之實邑,反受其賜,比如小人之遇赦。且以湖南言之,旣減辛壬兩年大同矣,又減新大同三斗矣,何必竝此而停減乎?上曰,本道句管堂上,先陳所見。瑜曰,湖南人心罔測,詐薄奸僞,無所不至,卽今國恩,已至於竭慢之境,又若停退正供,則此後將何以塞其望乎?且田稅大同,藩臣事體,宜不敢請停,朝廷則當嚴斥峻塞,第道臣,旣以此言于民,而朝廷不爲許施,則民怨將有所歸矣。今以特敎,許其兩年尤甚邑,竝爲蕩減,爲一番大蕩滌之政,復以此後一切禁防之意,曉諭諸道。且此由於朝廷,視正供常供,漸輕也,亦爲申飭廟堂,好矣。上曰,知申所達,意則大矣。此狀啓,以古事言之,是減田租之半也。時君之所可爲也。非在下者所敢請也。外方之視田稅,以爲此豈盡入於御供乎?多爲貢人所食矣。御史犯手,道臣生意,而其本則亦由於朝廷之輕視矣。道臣之請其停退,猶不可,況立約於守令及民而取必於朝廷乎?禮云,紀散而衆亂,國而無紀,則將何爲哉?文秀曰,國家,經三年大凶,大同田稅之停退,便爲人君應行之典,臣聞沿海則誠爲慘惻,十室九空,人煙蕭瑟,官府不成模樣,非特嶺南、湖西,凡沿海尤甚邑,則雖竝蕩減,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以狀啓見之,道臣非矣。本道所需之物,則汲汲捧之,上納之物,則多不捧之。今以地部言之,昨年收租,爲七萬石,今年則稍勝云,而收租不過爲八萬石,昨年則江都及賑廳米,劃得支用,今年則各處遺儲,無可推移者,況又來頭年事,有未可知,君臣上下,將措手不得矣。沿海之慘,臣未目覩,而田稅則其出於民結者,至爲薄少,道臣只當着實捧納而已,不宜以此等變通之說,仰聞矣。游曰,臣亦以其言爲非矣。軍米或可蕩減,而田稅則不可如是矣。文秀曰,朝廷之道,當爲民寬恤,若明知其慘狀,則雖田稅、大同,減之爲可矣。游曰,田稅、大同,皆出於有土之民,而年凶則固難收捧,然旣非無土流丐者之所納,則爲道臣者,當念上納之重,而督捧之矣。近來民心,奸僞日滋,百計謀免,道臣所聽,乃其民之言也。故以此狀請,而靈城與豐原相親,故又欲曲從之矣。上曰,此則兵判所達,大違靈城之本意矣。靈城,若以與監司相親,則欲曲從,則獨不爲相親之嶺南民乎?當初使監司別巡,是靈城之事,故欲其許施矣。寅明曰,臣與豐原,亦豈不相親?而臣言則不然矣。文秀曰,兵判於臣之言,固未相諒,而且民之奸僞日滋者,當使之矯變耳,宰相何可以此爲言乎?游曰,文秀此言,外似正大,而其實則不然矣。寅明曰,游之言,是老成遠慮也。上曰,道臣旣許於民,而朝廷不許,則其民,將以朝廷爲如何也?道臣則雖加譴罰,狀請則當爲許施,若只令停退,則道臣當循例警飭矣。若蕩減則道臣當嚴處,截然示恩威也。且其興陽等邑停退之大同,欲竝令蕩減,如何?寅明曰,旣減田稅,則大同之只退,事涉倒置,如此處分,似好矣。文秀曰,臣待罪惠廳,爲此言,殊怪異矣。然竝爲蕩滌好矣。道臣譴罰,亦是國體之所可爲也。上曰,儒臣亦陳所見。得和曰,戶、兵判之言,是常矣。當此變歲,何可一循常套乎?上曰,今所問者,是道臣處置也。得和曰,道臣則推考爲輕矣。文秀曰,先爲狀聞,而待朝廷處分,可也。其徑與守令及民相約,非矣。故臣亦以爲不可輕勘矣。寅明曰,其城役,是亦時詘擧贏也。臣謂此又非矣。上曰,時詘擧贏之爲非,豐原亦豈不知耶?日昨狀聞,條緖已具,此則不可中輟矣。仍令瑜,書傳敎曰,噫,國儲匱竭,京外哀痛,在上者,雖此荐饑之歲,未能行減田租之政,使我元元,項背相坐,瞻望咨嗟,觀此狀聞,不覺惻傷,當初別巡,旣因特諭,民間形勢,如是遑汲,則至於爲民,其何他顧?昨年尤甚邑,壬子條田稅、軍保米未捧者,竝特爲蕩滌,而旣蕩惟正之供,興陽外大同停退,未免斑駁,尤甚邑停退者,亦命蕩滌,以示矜恤元元之意,而大抵惟正之供,其若日供之膳,減常膳停御供,皆由特敎,則況惟正乎?旣命別巡,令陳民隱,則于今國儲,雖曰無涯,爲民除減,其何所惜,而藩臣之體,只列事狀而已。惟正之供,竝與軍米而混請停退,此則于今謬例。且命別巡,其何深非,而爲道臣目見遑汲之狀,則不待還營,趁卽馳啓,有何晩也?而罔念惟正之重,期於停退,姑勿嚴督之說,先許民間,諭諸列邑,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紀散衆亂,《禮經》所載,況當飭勵,不可如前假借,全羅監司趙顯命罷職,瑜書訖。上曰,全監之數遞,可惜矣。寅明曰,近來無無故遞來者,皆被譴罷矣。上曰,向者守令決杖,予甚悔之,奉朝賀所達是矣,如此等邑,決杖守令,則其民以爲如何?廷濟曰,事關僚堂,而臣有慨然者,敢達,詞訟之地,非有大段情病,未嘗輕許遞易,況今飭勵之時,尤與他司自別,而本曹參判呈辭,昨日見遞,參議辭單,今日又爲捧入矣。臣之情理疾病,不能善於事務,而參議李衡佐,明於事情,練於法理,凡諸詞訟裁判俱當,今無情病之難强者,則政院之捧單,殊甚未安矣。上曰,予於今朝,見其辭單而怪之矣。所達爲是,當該承旨推考,原單還給,可也。文秀曰,大臣遭臺言引入,而臣偶發之言,亦爲臺章所憑藉,臣情勢難安,今日若以惠廳堂上召之,則固不敢承命,而以靈城君,促令入侍,故不得不入來,而惶恐無以爲諭矣。上曰,以此何至引嫌乎?文秀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下去時,請得關西錢二萬兩,而自上允許。故顯命,遂與臣等相議,授用湖南大同上來錢二萬兩,其所得關西錢,自賑廳,令本道貿穀上送,則監司權以鎭,曾已快許矣。今以山郡還耗雜穀劃送,山郡穀物,何以輸來乎?實非當初貿穀之本意,且顯命於辭朝時,若無取旨之事,則臣等,寧有以湖南錢相換之理乎?此是因傳敎分付者,而道臣之不善擧行如此,殊極未安,另加警飭,必以本錢二萬兩,未交遞前上送之意,更爲催促,何如?上曰,道臣推考,使之趁卽上送,可也。寅明曰,事雖微瑣,而朴文秀亦知之,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賑所篤病監官賞典,初命加資,旋改以邊將除授,監官李日萬爲首功,以其功次,初欲擬望邊將,而以日萬,曾有納粟帖文啓下時,以折衝書之,納加例不通仕路,故停止。而蓋其納粟帖,卽壬子夏,臣受命設賑粥於蕩春倉,而日萬,以倉底人,多有效勞事,畢賑後,臣不可以若干日設賑之故,請賞於朝家,賑廳適有遺在空名帖,故出給一張,以示奬勸之意,渠以此書其加資於啓下單子,致此妨礙矣。昨年賑民中,饑疫者之不至全然死亡,多有日萬之功,且其爲役,實非人所堪,終若無賞則恐非激勸之道,而其所見,拘之帖文,又是曾前效勞受賞之致,則豈不可惜?臣意,前所受空名帖,勿施,令兵曹,依他例收用,似好矣。文秀曰,寅明所達之言誠然,臣亦欲仰達而未及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平安監營中軍,不但領率壯十保萬餘名,專管一營良役逃故代定等事,其爲任極重矣。各邑之民,生男則輒與中營軍官輩符同,錄於假丁案,成出帖文,以此各邑,更無餘丁,逃故充塡之際,其弊難支,中軍必得人然後,可以善處,中軍雖自兵曹差出,例用監司自辟,監司初豈不擇?而常多以他職移去,故其間則不得不以軍官,假差軍官,率多乘間作奸之弊,今後則若爲定式,勿用監司自辟,以曾經閫帥之人,自兵曹擇差,限三十朔後,直移閫任,而且使見代交龜好矣。寅明曰,此言好矣。非獨關西爲然,北道中軍,亦爲緊重,一體施行,似宜矣。得和曰,臣在西邑,稔知此弊,故去春承召時,亦嘗疏陳之矣。大抵名之曰,假丁案,無數充定,其役甚歇,各邑謀免軍丁之類,視爲樂地,自在襁褓,圖囑中營,得一帖子之後,則本官不敢何問,以一邑論之,太半是冒入於假丁案者,故無以充定其逃故,此爲關西大弊矣。文秀曰,其弊誠然,若擇中軍,則豈不好哉?但所謂擇差者,亦難保其盡善,且如此之弊,不獨平安一道也。八路皆然,若爲一副當定制,通行於八路,則可也。只行於關西,則臣未知其可矣。寅明曰,八路固爲同然,而西北則尤當以軍務爲重,與他自別矣。上曰,靈城所達,大體然矣。而國家之視西界,不比他路,中軍不必拘於曾經閫帥,而必須得人而後,可以責效,自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交代,假丁案則自廟堂嚴飭,可也。游曰,大院君廟展拜擧動,只隔數日矣。聞其廟門外多閭家,路狹不得容輦輿出入,故先朝擧動時,兵判徐文重,稟定於作門內下輦,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依先朝時事,可也。游曰,前排巡令手,城內擧動及凡近陵行幸,例立五雙,而昨年獻陵擧動,則以其經宿之地,故立十雙矣。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立五雙,可也。游曰,國家之於禁軍,視遇殊別,如軍械之屬,時或特給物力而措備,本曹則一軍色主管、禁保、餘丁、卜直等,所納之布,以爲接濟禁軍之資,雖無災減,常年所捧,不能支過一年。故賞中日等事,常多停廢,昨年則推移二軍色,僅一擧行矣。以此力不暇及於軍裝器械,頃者大臣,陳達筵中,有軍器修補之命,今方隨力拮据,爲修補之計,而其中甲冑五十件,皆以大緞爲之,年久破弊,勢將改造。故戶曹取來關西錦緞二十五疋,臣已送言,使之留置,分付該曹,卽令移送,何如?寅明曰,關西錦緞,戶曹取來者,皆已發賣作銀,今無可送之物矣。上曰,軍裝爲重,自兵曹量其所用,取來於關西,可也。文秀曰,事有不然者,此路一開,則日後各軍門,皆從而效之,有事輒欲取用矣。今雖貿送,自戶曹備給,可也。上曰,宰臣所達各軍門援例之說,然矣。令戶曹,關西正緞,更爲取來,移送,可也。且孝廟朝,設置七百禁軍,實出於深謨,而先朝撫養,亦爲優厚,及至違豫之時,召別將賜酒肴,以久未親臨試射之意,慨然下敎,近年以來則國家所以待之者,殆若相忘矣。此後兵判,因公入闕,則時時招見入直禁軍,點閱其器械,另加存撫,可也。寅明曰,京外情債之弊,近來特甚,貢人及各司,皆不能支堪,外方逃故之應頉者,非情債,無以成出立案,官家雖欲代頉,無所憑知,每當歲抄之時,侵徵情債,殆過一兩,年番布之數,以此雖有隣族之侵,而或反不願代頉,況卽今諸道軍丁大査正之時,京外情債,若不嚴禁,則其爲民弊,必將罔有紀極,曾在先朝,特敎嚴禁情債,至有梟示之令,今亦申明先朝禁令,痛禁情債,隨其現發,一一定罪,斷不饒貸,爲先以此嚴飭京外,何如?上曰,旣有先朝定式,申明嚴飭,可也。寅明曰,明禮宮內入天銀上紬,舊例自關西上送,中間停止矣。金在魯爲戶判,進達復舊,宋眞明在關西,亦嘗擧行矣。今者平安前監司權以鎭,稱以已遞其職,新方伯下來後,自當上送云,累度行關,終不上送,莫重內入之物,尙此遷就,極涉未安,別爲嚴飭,以爲斯速上送之地,何如?上曰,事體不當若是,未交龜前上送之意,分付,可也。游曰,平安道,事多可悶,前兵使,罪遞已久,向者張泰紹,將不日辭朝,而承宣不知而徑達。又爲遞罷,其代以金潝差除,而以再任及臺疏爲嫌,累次呈狀,無意赴任,昨日特敎之下,亦不應命,今日政院,請推催促,而終無變動,武臣之如此,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似當有論罪之擧,故敢達。寅明曰,俄者領相送言,以爲特敎之下,邊帥之不爲承命,事關體統,仍令臣請罪於筵中,故方欲仰達,兵判已發端,此宜從重勘處矣。上曰,臺疏一色之言,本不可撕捱,況武臣豈有撕捱之事乎?事體極爲寒心,金潝爲先拿處,可也。游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於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政院不卽出給。故本曹屢推而尙不得,似是中間遺失,日後將無以憑閱,本曹有試所修報草榜目,更爲正書啓下,以爲後考之資,何如?得和曰,榜目重大,而如是見失,事涉慢忽,當該承旨及下吏,不可無論罪之擧矣。上曰,當該承旨罷職,下吏令攸司囚治,可也。文秀曰,臣考見備邊司草記,則以爲居昌座首李述原,鎭川把摠金天章,淸安別將張潭,臨危效命,極爲可尙,當此之時,不可不別爲表奬,竝令該曹,贈職旌閭,其妻子處,穀物從優題給,用致愍悼。且樹風聲,誠不可已,而恩褒事重。伏候聖裁,自上允之,而述原則旣贈官旌閭。且官其子,褒典畢擧,至於金、張兩人,雖有贈官旌閭之命,而獨未蒙錄孤之恩,忠無異同,而事涉斑駁,故敢達矣。上曰,旣已贈官,令本道顧恤其妻孥,可也。文秀曰,彼三人者,乃殿下所不識何狀,而能爲殿下死,其忠節澟然,在國家激勸之道,不可使不均矣。上曰,所達然矣。兩人之子,分付該曹,與述原子,一體收錄,可也。文秀曰,臣聞辛壬兩年,凶荒設賑時,納粟千石者,幾盡差同知,而尙餘數三人未及爲之云。同是納粟而至於賞典,則有不均施之歎,更加申飭該曹,卽出同知窠,盡爲塡差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仍問文秀曰,尙方織造機,頃者輟棄之矣。其中冕服織機則別有之乎?文秀曰,當初則臣亦不知矣。及命下後問之,則果有難處之端,故藏置庫中,臣親爲監封矣。此在聖志之堅定,雖置庫中,若封而不開,則何傷之有?上曰,所達好矣。唐玄宗,初罷織錦房,而終以奢侈喪邦,故事貴有始終也。文秀曰,頃日聖上,特下備忘,令禁奢侈之風,自此閭巷之間,大小民庶,靡不有欣幸之心,以爲匪久當以禁奢節目頒布,而尙無消息,群情皆以爲鬱云矣。上曰,此在《大典》,可以按行矣。文秀曰,《大典》,臣等亦不能常看,況閭巷之間,家有是書者絶少,烏能使人人知之乎?上曰,《大典》禁奢侈條,自備局,分付京兆,翻以諺譯,曉諭坊曲,法司則毋得以此出禁,如或有違令出禁者,當重繩之意,明白知委,可也。文秀曰,臣頃者,以務實之意,仰達矣。卽今百事之不立,皆由於無其實,雖有良法美政,行之未久,而卽廢之。故諺曰,高麗公事三日,此言誠可羞也。今殿下,如欲爲治,宜先定一副當規模,以爲欲變良法,當先爲此,欲節財用,當先爲此,於心詳量之後,行必果守必篤然後,可期其效矣。上曰,所達是矣。只以閭家奪入一事言之,予操之不舍,故此弊少止矣。瑜曰,擧動迫近,而承旨有闕,事多苟簡矣。上曰,政官牌招開政。瑜曰,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夕講爲之。又敎曰,筵席事體嚴重,筵臣奏事之際,雖或有辭氣之不中節者,夾侍中官,有失笑之聲,事極可駭,爲先從重推考,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普爀,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入直摠管韓範錫,試官落點,今已下直,而他摠管,來待闕外云,留門交替,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卽今院中苟簡,都承旨、左承旨皆申退,左右副承旨皆式暇,同副承旨以偕來出去,臣獨在院,伴直無人,何以爲之?上曰,都承旨、左承旨牌招,推移入直,可也。得和講禮器第十九板,臧文仲安知禮,止二十三板一獻孰,上受講訖。得和曰,此首章,無他文義,只言弗綦爲宗伯逆祀,而文仲不能救止爲失也。第二章,亦言祭禮之失也。第三章,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一字,是敬也。此一字,當深看矣。游曰,體不備則不成人,禮之設不當則猶人之體不備也。語極深切矣。上曰,然矣。得和曰,第四章,有所竭情以下,言內心也。有美而文則言外心也。儼曰,第五章,如而不致,以大明之制,天子以下服色,以黃紅紫綠爲品等,而賤者又服黃色,是類乎放而不致也。蓋賤之於貴,無嫌逼故也。得和曰,第六章,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書,以其諺吐爲誤,讀作或素或靑,{{*|HangeulHangeul}}夏禮{{*|Hangeul}}殷因{{*|HangeulHangeulHangeul}}云矣。上曰,其說似是矣。健基曰,末章,言禮之近於人情者,非其至者,此說好矣。至敬無文,而繁文瑣節皆備然後,乃近於人情,此非其至也。上曰,文義,與上章不屬矣。得和曰,此書篇章,少次序,故朱子曰,梳洗此書頭面來則好矣。今不可如《庸》、《學》之尋其次序而讀之也。游曰,若如朱子之言,整齊章句如《庸》、《學》,則豈不好哉?上曰,然矣。此書儘好,而未經聖人之手,爲可惜矣。儼曰,大院君廟擧動,只隔數日矣。私廟展拜時則承、史,例不陪入,而臣見乙亥日記,先朝展拜時,奉審諸節,詳載日記,史官若不目覩,則何能記之如此乎?以是推之,則承、史,似陪入矣。且其時禮曹判書朴泰尙稟定,大院君內外孫,皆令陪入,故臣於日記中,付籤持入矣。上遂取覽日記曰,向者宗臣,似因此而云然矣。重臣亦有爲宣廟外孫者乎?儼曰,錦原君朴師益等,有之矣。上曰,毋論宗親文武廕,隨駕諸臣中,凡爲大院君內外孫者,依乙亥故例,竝爲入參事,分付,可也。且嘗聞先朝展拜時,本廟丹雘,自該曹竝爲修改一新,今則日子已迫,丹雘雖未及新改,鋪陳之弊汚者,則一一修補之意,分付該曹。儼曰,臣有所懷,而未得間焉,今適從容,故敢達。用人之道,宜不棄寸長,況當聖上勵精圖治之際?惟人才是急,而鄭益河文藝才具,超出流輩,臣初未相識矣。庚戌鞫獄時,同爲問郞,周旋多日,始得詳知,其論議以峻名,而秉心則不然,苟有利於國家,則欲忘身而爲之。故故相臣洪致中、趙文命,皆以爲可用之人,奬許殊深,今番忠原事,彼下番儒臣,爲臺官時發啓,而蓋益河爲人,臨事太銳,其治邑,專用剛道,當今之世,譽之者雖衆,亦安得無毁之者乎?儒臣與益河素昧,而只聞毁者之說,其論啓,亦不異矣。第其北倉家舍、淸風田稅、隣境腴田等數三件事,皆是孟浪,故監司李衡佐査聞之狀,旣已淸脫,而益河後官宋翼輔,卽臣之妻娚也,亦言其曖昧,臺官之風聞媢嫉之言而論啓,臣不以爲非,而在益河則爲至冤矣。且臣於國之處分,有所慨然者,益河設有其罪,曾經近密,則特捧口招,誠爲迫切矣。渠以此自痛平日不能取信於君父,永以自劃,當此一藝必錄之日,如益河者,棄之亦可惜矣。得和曰,承宣旣已陳達,鄭益河本事,大槪如承宣所達。今皆脫空,不須煩陳,惟此侍從臣口招,曾所未有,臣嘗責渠以爾之行己,若少見信於君父,則君父之待爾,豈如此乎?渠亦以臣言爲然,而更無顔面立於世云矣。健基曰,臣亦陳達矣。再昨年夏間,李裕身被慘駁於李德載、宋徵啓,疏救裕身,其疏有袖中彈文之語,臣莫知其故,適訪徵啓話間,問其疏意,則徵啓答以裕身,將論鄭益河,彈草已成,而徑遞未發云。臣卽於歸路歷見裕身,問其事之有無,裕身出示彈草,臣見而知之矣。其後半年之間,一世喧傳,有口者皆言,有耳者皆聞,而莫有肯發之者,臣於心慨然以爲,使益河而有是事,則當明覈而處之,無是事則不宜置之黯黮之間。及至其冬,臣拜臺職,遂以無隱之義,發啓陳之,臣之本意,非欲害益河也。只欲査明其事耳。上曰,不然矣。以大體言之,世道怪異,世之所惡者,必朝廷所用之人也。稍出而任事,則輒左右受困,豈不怪哉?鄭益河久在翰林,予觀其爲人太剛,而終是可用之人也。故其時臺啓之批,亦言之矣。宋徵啓,設或指以爲狠愎,是不知而然也。與不知靈城者,目爲麤悖同矣,其言何傷乎?至於下番之發啓,則以不知其心者見之,有若托以伸雪,欲爲暴揚於君父之前也。人之如是看覰,不異矣。下番旣不識益河,而只見李裕身彈草,則疑其人而發啓,亦不異矣,俱可活看也。口招一事,予有意焉,予雖不明,豈惑於三至之讒?而其見捉者怪異,若文招枝蔓,則必復有後言,故特使口招耳。李裕臣、李德載之交鬪,尤怪異,裕身若欲論益河,則當卽論之,而不此之爲,先論李匡輔,其源頭心事,已非矣。德載若欲論裕身,則止論其身,可也。而直以不美之說,詬辱人之父,則又非矣。其間許多層節,都由於色目二字,寧不慨惋乎?得和曰,聖敎誠然矣。臣亦豈能擺脫色目,而義當先公後私,故卽今下番,與臣爲世讎,而臣同在一館,不爲相避矣。上曰,所謂世讎,何事也?儼曰,健基之曾祖杞平君伯曾,嘗慘駁得和之五代祖故相臣昉矣。上曰,健基是其子孫乎?杞平,卽功臣耶?健基曰,臣之五代祖,以仁廟朝靖社功臣,官至吏曹參判,上疏言事甚多。頃年趙顯命,陳達臣祖疏章之多可觀,自上命取入,堂吏來索于臣家,臣以篋中所藏翠軒疏箚四冊進之,必已經睿覽矣。上曰,事在累世前,後孫何與焉?以此爲世讎,不亦過乎?得和曰,臣不敢以私廢公而然矣。何可不謂之世讎乎?上曰,上番不以私廢公之說好矣。儼曰,聖人之於人,舍短取長,無不可用者。今益河,其初則自上雖或疑之,旣已淸脫,更無可疑,則一向棄置,終非聖世用人之道也。上曰,然矣。玆事層節,皆怪異,當初裕身之論李鳳鳴,過矣。德載之伸救則尤非矣。轉而至於益河事,則由小至大矣。今則至貪婪一款,不須論,而爲德載代草之說,則不可置之暗昧矣。得和曰,代草之說,亦甚誣罔,只以筆迹云云,而德載所書臺草,尙今見在,故渠願一番憑準矣。健基曰,臣與益河,本非相惡之間,亦有世舊,臣之五代祖故相臣泓,與益河之先祖故相臣澈,同相宣廟,情好至深。故其後子孫,累世相交矣。上曰,是光國功臣乎?健基曰,然矣。臣之當初發啓,只欲査明其事,及夫行査,人謂之淸脫,而臣見裕身則其所爲言,而前無異,而猶且有滿袖疏草,臣未知虛實之如何矣?得和曰,健基自謂與益河無相惡之事,而其言猶齗齗如此,誠怪矣。健基曰,以大體言之,柳儼之達益河事,臣不知其旨意之所在也。儼與益河相親,世所共知,以此似有所達矣。然益河査事,旣已解脫云,其不仕宦者,只拘於忠原解由之姑未出也。早晩朝廷,自當收用,今何必縷縷陳達也?儼曰,此則健基非也。臣與健基,相知之久,相親之深,豈下於益河哉?今以臣爲與益河相親,有若臣曲爲益河地者然,其亦不知臣矣。上曰,朝廷方以益河爲爲予所棄,故承宣陳達,而下番所達相親之云,是有後弊之言也。此其本來病痛,而予所謂滯者也。健基曰,臣之家勢,不諧於時俗,先祖以忠厚質實,訓於家庭,臣之父兄,克遵遺訓,家風如此,故臣亦朴拙,不能修飾,儕友皆嘲之以無邊隅矣。得和曰,下番,至以自己性稟陳達,極涉屑越,當推考矣。上曰,此何傷乎?勿推,但滯之一字,終是儒臣之病,今後則加勉可矣。儼曰,臣以一人之棄置爲可惜,故有所仰達,而儒臣之言至此,誠是意外也。上曰,唐太宗,固假仁借義,而於其假借中,亦能誠心行之,故做得貞觀之治矣。予嘗欲推誠待下,不以一疑字間之,而朝臣之知予,或不如此也。鄭益河之特使口招,非出於疑也,欲其脫之也。蓋人之錯看益河者多,若使循例納供而已,則恐錯看者,不能解釋,而言之者,益致拂鬱故也。因此而朝廷,反疑予之疑益河矣。昨日言李壽海事,壽海之論左揆,專出於疑,故予非之矣。予於尹鳳朝則於心,終有所未審者,故領相,嘗問予以疑之乎?予答以不疑,是假借而言也。其後承旨,請依前判付擧行,而予果未能釋然,予之所疑者,甲辰冬,鳳朝獨爲承旨,言入來見之,則世道非復舊日,而先朝處分,一切變改,先朝舊臣,死竄殆盡,仍至於流涕,予心那得不感,而亦知其不直矣,乙巳事,予非欲換局也。朝廷一空,故不得已爲之,所用者,自然皆與鳳朝相好之人也。予不知曾經三司者,爲誰某爲幾人,故問諸政院,則鳳朝悉錄其姓名,且註其下曰,當爲玉堂者,於此益知其人矣。未久而萬規事出,而此疏不可用云者,其相見之迹,則明矣。予之答以不疑,是欺洪領相也。予亦不誠矣。丁未七月,宋寅明又獨爲承旨,予問儒臣在京者爲誰,則對以當問于吏曹而啓達,豈不與鳳朝相異哉?得和曰,鳳朝人物,素輕脫故然矣。聖上之疑之也固也。然甲辰冬,獨爲入來,積憤之餘,其言無怪乎如此矣。上曰,於敬昭殿親祭,見鳳朝獨立於盥洗位側,予心甚不平,渠豈無積憤乎?鄭益河則予之視之,非如鳳朝矣。此後更當思量下敎,而渠聞此敎之後,豈復有自劃之意乎?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掌令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柳儼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鄭亨益病重,勢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都事崔守約,氷庫別提權世隆相換。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伏奉批旨,又未蒙開允,責勉益復勤摯,臣九頓驚惶,心膽隕墜,莫知置身之所,臣之踪地,萬無一出之狀,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不賜體諒,兪音尙靳,豈其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只緣臣忱誠淺薄,辭語短拙,不能感動於父母之慈也。臣子之義,雖有難安情勢,苟不係臺論之重,則恩眷之下,或可轉動。而今臣所遭,大關國紀,且其鐵關在前,百千思量,終無抗顔冒承之路,此非臣執迷而然,實出於嚴畏朝體也。竊念聖明之下,本無不得自伸之情,只恃仁恩所覆,庶幾朝夕得命矣。且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大駭觀聽,臣益以此日夕憂怖,衷腸如焚,伏地涕泣,只竢威譴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噫,前後批旨,心曲幾宣,而巽讓彌篤,誠今辭竭意窮,昨於承宣書啓,方欲答而無語。今觀辭單之再上,尤增愧恧抑鬱,往者讒誣,若魑魅之莫逃,于今思卿,如大旱之望霓,卿胡不諒,困我此極,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顧國事終不可解,安心勿復過讓,幡然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復上辭單,實出迫急之情,僭猥已極,宜有譴罰之加,千萬慮外,謬恩復降,不惟不罪,特宣諭旨,辭敎隆重,有踰常例,臣捧讀未半,心慄膽墜,繼以感淚之被面也。臣特一愚庸賤臣耳。不審聖明,何所眷顧於臣,而濫施以不常有之恩數也?臣子之義,敢於君父之尊,累犯違慢,而不知止者,若非病風喪性,全無知識之人,則其中必有萬萬不敢安者而然矣。臣雖無知識,旣非病風喪性之人,恩眷之下,何敢一向偃伏,不思所以奉承乎?非敢爲自重也,亦非敢爲圖便也。只是國體不可損,廉義不可壞。伏惟聖明,何忍使臣一朝而傷國體壞廉義,而受無限狼狽也耶?臣於此,惟有滅死而已。伏地掩抑,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承旨鄭必寧,因臺避徑歸私次,臣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正言趙尙命啓曰,臣伏見同副承旨鄭必寧之疏,右袒被彈之僚堂,甘心譴罰之同被,甚矣人之自蔽也。玆事肯綮,惟在於掖隷之曲護,筵達之猥瑣,若其斗量一款,雖或訛傳,本不足道矣。試以其疏觀之,倉吏之用小斗者,臺監旣已鉅其斗而笞其人,則必欲窮治,又復囚禁者,此豈非曲爲掖隷之意乎?噫,出納惟允之地,何等淸華,而聞此事者,莫不爲之代羞。況此同參而不知非,事發而不知愧,芒芒然自以爲是,良亦異矣。雖然,臣於此事,本不欲索言,故當初發啓,略略說去矣。今此橫擔,誠出意外,其言之不擇,雖不必呶呶,而彼旣自陳其與聞於本事,則臣之初不竝擧之失著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倭船去來,旣係時急邊情,則固當申飭候望,登時狀聞,而今番漂倭船,我國漂民船,去來形止,東萊府使鄭來周則正月二十日馳啓,而左水使李徵瑞則二十三日始爲封啓,其間日子之差遲,至於三日之久,事之稽緩,莫此爲甚,不可無警飭之道,慶尙左水使李徵瑞,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柳儼請對引見,右承旨柳儼,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大院君展拜儀註,有可稟定者,故臣敢請對矣。昨見《院中日記》,有若承、史入侍者,故臣認爲承、史,當入廟門矣。承、史旣入,則通禮亦當入,而儀註云,內侍導殿下,臣等怪之,聞本家有乙亥展拜時事錄藏者,覓來見之,則承、史立階下,而不入廟門矣。上曰,然則日記所錄,史官似立階下,望見而記之矣。儼曰,然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不獨大院君神位也。有府夫人神位,承、史之不入,似由此也。一依故例爲之。儼曰,昨日入侍臣,以乙亥年禮曹判書朴泰尙所達大院君內外孫入參事陳白,自上令依乙亥故例入參,已啓下擧措矣。今見本家所錄,則無諸子孫入參之事,似緣其廟庭之狹窄,或初有成命,旋又寢止,而亦未可知,必須明白稟定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先朝當初下敎,旣有意焉,而其不爲入參,則亦必有由矣。依其時已行之例,分付,可也。儼曰,然則昨日所啓下擧條,當還入爻周矣。上曰,不須爻周其擧條,以此下敎,更出擧條,可也。儼曰,卽今本院,番次苟簡,而同副承旨鄭必寧,方奉命偕來矣。俄聞因臺啓,還歸私次,番次旣不得推移,偕來又不可暫曠,鄭必寧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儼曰,今雖牌招,旣自偕來徑歸,則必將撕捱矣,殊可悶也。上曰,奉命而徑歸,誠過矣。若入省記,在直則雖遭臺彈,豈能出去乎?儼曰,奉命入直,事體之重無異,而臺啓旣曰,初不竝論,則便是彈駁,那得不引嫌乎?諸臣遂退出。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柳儼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傳于柳儼曰,右相,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偕來承旨,姑令入來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呈辭,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武試所進去,時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武試所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時,漢城府堂上,當爲進參,而判尹尹陽來,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濟、徐命彬爲承旨,趙鎭禧爲兵曹參議,尹東卨爲戶曹正郞。 ○兵批啓曰,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慶恩府院君延諡,定日云,宴需,依例輸送壽進宮事,分付該曹。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大院廟擧動時,設布帳扈衛處,使事知兼司僕看審,則回告內,前廂軍兵,例於布帳外,排列扈衛,而自洞口,至大院君廟,八十步許,左右閭家逼路,其間至窄,故布帳必以附墻排設然後,步輿廑可進行云。地勢之狹隘,旣如此,則不可無變通之道,布帳則附墻排設,而前廂軍兵,至作門,依例扈衛,而至洞口狹窄處,勢不得不從布帳內,次次前進,至大院君廟大門外稍廣處,又爲分左右扈衛,恐合事宜,旣係變通,不敢直爲分付擧行,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京畿觀察使所封薦新生蛤落蹄,今朝來到,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今日宗廟以下各殿奉審後,與京畿差使員,來會公廳,奉常寺官員,當爲進參,而自朝至午,累度催促,終不進來。薦新看品,何等重事,而本寺官員之互相推諉,偃然不動,其在事體,極爲痛駭。當該官員,所當各別論罪,而本曹請推之外,他無責罰之道,推考,何如?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擧動時,領軍事體至重,自前例爲啓請變通矣,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閔瑗啓曰,正言趙尙命,引嫌而退,當初駁論,旣得臺體,替辨之言於我何嫌?請正言趙尙命出仕。答曰,依啓。 ○李濟啓曰,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放送傳旨啓下,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初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右議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許錭同爲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曰,近來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無復發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醫官診察後,臣有所懷,仰達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若何?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自數日差勝,此後時候,日將和暖,自可漸勝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今番湯藥,頗有功效,諸節比前少安矣。前後進御,今已二十五貼,慈敎亦欲限三十貼進御,五貼加劑以入,以爲繼進之地,可也。權聖徵曰,今姑少停,更觀症候,商議繼進,似好矣。上曰,卽今諸症候,幸有差勝之勢,若於此時,藥或停止,則前功似虧,不宜間斷矣。元方中,其有加入之道耶?聖徵曰,無他加減之道矣。寅明曰,以醫女所傳下敎觀之,今番湯劑後,諸節不無差勝之候,此時停藥,前功可惜矣。上曰,五貼劑入,可也。寅明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彼許錭久未入診,亦令診察也。聖徵診察訖曰,近來聖上左右脈候,比前雖似不逮,大抵俱極調均矣。金應三、許錭診察。上曰,承旨有闕之代及兵曹堂上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副提調李瑜曰,使史官持下敎,出往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醫官進達,而不得記出。上曰,今番所進補中益氣湯,今已十餘貼矣,欲爲加進,問議醫官,可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若不滿二三十貼,則難以責效。且以聖上脈度言之,虛弱之候,猶尙有之,平順調補之劑,固不可停止矣。上曰,頃者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服矣。應三曰,二貼不爲進御爲敎,聖慮其有參酌而然乎?上曰,非有參酌而然,其間適然不得連服而然耳。應三曰,方當冬春交換之節,膈間痰候,別無往來,此必是眞元調完而然,姑觀四五日聖候,更加商量繼進,未知如何?上曰,膈痰何時無之,第於近日,姑不至大段,此是適然,非其眞元調完而然矣。應三曰,姑待日氣之和暖,更加受灸,俾令前功無虧也。上曰,以東朝湯劑事,欲爲下敎,故今日許令入診,而第予於近日,氣頗縮軟,羊裘尙今仍着,欲脫而畏寒不得,以此言之,其氣軟,推可知矣。李瑜曰,凡服藥之道,不宜作輟,而前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御爲敎,臣實憂憫,此後則連日繼進,毋令藥力間斷。上曰,所言是,予當留意之矣。寅明曰,連日動駕,而日氣亦又不適,脫着之道,易致失宜,各別愼捗,千萬伏望。上曰,予豈不留意也?金應三,以受灸之意,有所進達矣。近來腹部不平之氣,姑不發作,大凡言之,似是受灸之效,而予則以爲不然也。中脘受灸,大有益於飮食之節云,而予則前後受灸,壯數亦多,而終無分益於水剌之節,以此言之,受灸亦云無效矣。聖徵曰,脈候終始虛弱,水剌厭進,非但胃弱而然矣,亦又下元虛弱而然。古人云,下元溫暖完實,則食飮善能消下,此言是矣。應三曰,以閭閻之人見之,凡於飮食,各有限量,多少本不關係,而其中或有多食無節而不知味者,此則有胃病而然矣。聖徵所達下元溫暖完實則飮食善能消下云者,誠有意見矣。臣等待罪本院,而術業旣不及古人,誠意又不如古人,出入診筵,今幾年所,而聖上下元虛實之候,雖或仰揣大略,而猶未能詳知,此臣等之罪也。上曰,前已下敎矣。下元雖不至甚虛,而此心則已老,飮食則如之矣。雖老叟,亦皆有之,而予則不然,譬喩怪矣。而嘗聞老僧,積久功夫,漸次斷欲,以至於澹然之域云,而予則自然分數甚減,此無他,必是方寸積傷而然也。寅明曰,臣等待罪保護之地,晝夜憂慮,未嘗頃刻歇後於中,而今此下敎,尤不任抑鬱憫嘆。臣等嘗與醫官商議湯丸,而下元虛實之候,醫官輩,亦未能詳知,今者應三之如是陳達,意實有在而然矣。上曰,下元之氣則猶不甚虛,不至於遺亡之域,而意思則澹然不動,雖以年老之人言之,筋力則不逮,而情欲則有之云。而予則此心之甚減已久,此非心傷而何?應三曰,前日則分數不至於甚疎,而今忽如此否乎?上曰,夫子豈不云乎,飮食男女,人之大欲,私豈全然無之也哉?予於二十以後,連在禁直,此則諸醫之所共知矣。伊時雖或有此心,而亦常忍耐,習而成性,以至於澹然,此蓋由於元氣虛弱之致,而若以二十前事言之,氣力凡爲,雖不可比之於壯盛之人,亦無大段虛弱之道矣。應三曰,今以二十前下敎觀之,大抵下元之不足,槪可知矣。以閭巷間人言之,則其中盛壯之人,四十之前,元無減損之道,不但盛壯者如此,凡人亦多如此。卽今臣民之顒望,果如何哉?臣等之如是陳達者,必欲詳擇症候,對時議藥,而醫家之難知者,小兒與婦人之病也。蓋其症勢,莫能詳察而然也。貴人之病,亦又如此,臣之前後陳達,不得不如是反覆矣。聖徵曰,以下敎觀之,下元之氣,終始大段不足而然矣。寅明曰,八味元,蓋其下元補養之劑,前後所進御,亦又不小,其有可言之效乎?上曰,予病,不可以八味元責效矣。聖徵曰,古方八味元,卽是老人補養之劑,而卽今所進八味元,與古方有異,終不如附子之八味元矣。上曰,然則八味元,更可加減否,問議諸醫,可也。金必祐曰,以下敎觀之,八味元則藥力未免微弱,難可責效矣。金壽煃曰,必祐之言是矣。臣亦非不知八味元之力弱,而臣醫術,素不明透,難於下手,藥不得輕議而然也。自外更加商議,以待後日診筵仰達。上曰,予之脈度,許錭云,以爲大虛弱,諸醫之意見,亦如此否?應三曰,許錭過三年後,今始入診,今以聖上脈度,若比之昔年,則虛實懸殊,其言之如此,勢固然矣。許錭曰,卽今脈候,大段虛弱,且下元之氣,若是不足,附子八味元,不可不進御,至於卽今所進八味元,則決不得責效矣。上曰,退出後,提調率諸醫議藥以達,可也。寅明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頃者處分,不過一時事體間事,而何其引嫌之太過乎?又以李壽海事,過自引嫌,予甚慨然,聞有所患,不卽出肅云,未知卽今所患如何?金興慶曰,先陵董役,何等重事,而臣實無狀,不善奉行,特罷之命,臣實甘心屛伏俟罪,無他自容,意外敍命忽降,官秩如舊,而其時諸堂郞,俱在罪籍,臣不敢冒出承膺也,明矣。而且以李壽海疏語觀之,輔相之任,不得其人爲言,臣於是不勝慙忸,實無冒沒復據之意,痼疾適又添劇,恩旨之下,未卽趨承,臣尤惶恐。臣之才劣識蔑,聖上業已洞燭,不必仰陳,而卽今鼎席殆空,領相以病引入已久,左相敦實德厚,實非易得之人,而亦又引入,國事泮渙,誠甚憂憫矣。自上各別敎諭於兩大臣處,以爲勉出之地,何如?上曰,國事若是泮渙,豈不渴憫?第當各別敎勉之耳。金興慶曰,忠淸水使啓本,以爲軍兵死亡者,待各邑畢塡兼春巡,發遣虞侯,試射放之意,報備局受題矣。今或簡其騶從,水使自爲巡審,而依前分付,發送虞侯何如事,稟啓矣。水使巡審,則其在除弊之道,不可許之,而此則異於依例點閱,何以爲之?上曰,軍兵死亡,各邑果皆塡充耶?興慶曰,其啓本中,已皆充定報來云,水軍闕額,想必無多矣。上曰,令虞侯,一體抽栍點閱,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守禦使、摠戎使,以春操擧行當否,稟處事啓聞,而其外統制使及各道兵使,以習操及營將巡點,東萊別騎衛都試事,稟啓矣。領相以爲,當此歉歲,當一倂停止云,而近來戎政久抛,亦甚可慮,巡操及都試等事,雖不可爲之,而營將巡點,或令抽栍擧行,何如?上曰,近來戎政,極爲疎忽,此亦可慮。而荐饑之餘,又當耕農,有難循例擧行,除尤甚邑外,令各其營將抽栍,聚點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以營將合操停止後,各其邑哨隊鍊,今春都試,待秋合設事狀聞,而江華留守,以本營及各營春操,點閱間,竝姑停止爲請矣。此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監司,亦以兵使巡操,營將巡點,竝爲姑停之意,稟啓矣。此亦何以爲之乎?上曰,江原監司及江華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當此分糶之時,守令之歷巡列邑,不無弊端,使各其本邑,點閱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昨筵中,全羅監司趙顯命,以特敎罷職矣。莫重惟正之貢,直請停退,事極疎率,而旣命監司別巡,則民皆顒望,冀蒙別般恩澤,故有此狀請矣。沿海八邑田稅等米,自上特爲蕩減,此實莫大之惠澤,而又罷顯命,以示重事體之意,處分則俱爲得當,而第顯命,實非泛然人才,托重方岳,可無南顧之憂。而況今年湖南,亦未免凶,今失顯命,則一方民情,必以爲缺然,監司又得如顯命者,亦實不易。且其狀啓末端,有追後啓聞之語,想必有採取民情,更請變通之事,此時如此之人,不可輕遞方面之任,從重推考,仍任,何如?上曰,豐原,宜使在內,故頃日沁都留守金東弼,亦以召置廟堂之意,陳達矣。凶年遞易,雖甚可慮,固此處分,予亦有意,其直請停捧,已極非矣。而至於與民先爲相約,尤爲非矣,不可從重推考而止,故伊日詢問諸臣,斷以大體而特罷矣。向者左相,以爲先朝則大臣所請,輒多勉從爲言,予雖以體念爲敎,而至於事有比護者,則亦難聽從矣。今大臣所達則只爲國事,非有他意,當初嚴處,所以示事體也。今日勉從卿言,所以敬大臣也。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仍任,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遷葬,聞方定行於今月二十八日,而自長湍舊山,移葬春川地云。自前大臣及元勳遷葬,例皆有自朝家題給葬需之事,故敢達矣。上曰,葬需,令該曹題給,擔軍及造墓軍,令本道,量宜題給,可也。{{*|出擧條}}李瑜曰,明日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而修撰兪最基,以國忌齋戒,不得請牌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金興慶曰,違牌玉堂禁推,今已有月,而照律文書,尙未回下,故不得蒙放云,撕捱違牌,雖甚未安,閱月滯囚,亦又可慮,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朝放暮囚,事欠誠實矣。頃年趙左相,以先朝故事仰達,故回下文書,果爲置之矣。朴弼載、鄭亨復之事,俱極無據,弼載則頃以問郞入來,陳疏還出,尤極非矣。雖三月滯囚,初不欲放送矣。大臣如是陳達,特爲竝附過放送,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申晩,亦是今番堂錄耶?寅明曰,然矣。上曰,申晩外,撕捱者,又是誰耶?寅明曰,金尙翼、宋徵啓、李喆輔諸人,亦又撕捱矣。上曰,韓顯謩之今番除授龍仁,何事耶?寅明曰,顯謩有篤老祖父,故求差而然也。上曰,若以玉堂撕捱,補外則可,爲其休息而除外則非矣。瑜曰,卽見全羅監司狀啓,則流丐之道路致斃者,分付各邑,使之給空石收埋云矣。以其南來人所傳言之,沿海饑民,死亡尤甚,十室殆空,餓莩相續,所見慘惻云。自朝家,雖不遣官致祭,分付道臣,以道內守令,差送祭官,賜祭恤念,以慰逝者之魂,實有光於王者之政矣。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知申所達是矣。仍傳曰,頃見湖南道臣疏本,聞彼沿海飢死之狀,心甚傷惻,今觀狀聞,有尙不瘞埋者,道臣至於顧助云,尤矜慘焉。沿海尤甚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王者視民,不宜異同,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亦爲依此擧行事,分付道臣,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諸臣遂以次退出。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政院啓曰,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刻已迫,而卽今雨意,猶未開霽,日氣亦甚陰曀,此際動駕,極爲可悶。姑退時刻,以爲待晴啓駕,似合愼重之道,惶恐敢啓。答曰,不必待晴,時刻依前入之。 ○以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 ○徐命彬啓曰,卽者都摠府草記來到,以爲副摠管李眞淳,自夜間病勢猝劇,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云。而擧動時刻迫近,以決不可入啓之意,遂爲退却,則以其實病,決無自力之勢,再三來呈,旣是實病,而若不急速變通,則將有大段窘急之患,故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今方入直,寶劍受點矣。昨日雖有微感,而不至大段,故單子中,不爲懸頉,自夜間病勢猝劇,頭疼惡寒,右邊耳項,外浮內痛,不得回頭,以此病狀,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寶劍單子,入之。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朴文秀爲副摠管。 ○柳儼,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營軍兵,令中軍趙璥率領,景福洞口內結陣事,旣已節目,啓下矣。趙璥,今以武二所試官,承牌詣闕,千摠趙國彬,兼中軍差下,仍令率領結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輦輿、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又啓曰,宣傳官來言,交龍旗、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大駕詣德興大院君廟,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德興大院君廟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擧動時,侍衛不備,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李濟曰,禮判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入侍。 ○以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遵先朝已行之古典,少伸追遠之誠,愴感冞切,仰惟昔年,尤倍感慕,此是稀有之擧。且有乙亥前例,奉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加一資,入參宗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竝特加一資。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柳儼,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旗軍洗馬及陵幸時,坐馬後,本寺正,例爲進鞭。而正尹彙貞,以書狀官赴燕,不可不變通,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德興大院君廟致祭,以陵幸前擇日,獻官,以入侍宗臣咸平君泓定差,諸執事,亦以宗臣定差,祭文,陪從玉堂中,爲德興大院君外裔者製進事,榻前下敎矣。致祭吉日,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二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物,令奉常寺及各該司進排,祭文及獻官諸執事,依聖敎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依此擧行,其令太常,精備奠物。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隔宵,本曹郞廳,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沈聖希,以前日郞官時,堂上疏斥事爲嫌,累度催促,尙不出肅,一時體例間事,如是撕捱,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今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修撰兪健基,引嫌陳疏,仍卽徑出,原疏今方捧入。而校理尹得和,因兪健基疏,亦爲徑出,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八日辰時,上展拜德興大院君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從仁和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時,左副承旨柳儼進曰,昨年私廟擧動時,以洞口之狹隘,不緊侍衛,皆令落後於作門外,還宮時,還爲侍衛。今此大院君廟洞口,亦甚狹隘,依昨年例,爲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左承旨趙命臣進曰,明日親政時,政曹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吏曹參判李德壽在外,何以爲之乎?上曰,在前親政時,亦有參判不參之例矣。吏曹判書金在魯曰,參判如或撕捱,及至開政之後,亦爲牌招,而終不承命,仍以不備之時則有之矣。上曰,在外則變通乎?在魯曰,此則臣未詳前例矣。上曰,在外異於撕捱,李德壽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儼又進曰,摠府堂上,多有故。副摠管李眞淳,自日前有疾,而以動駕之期迫近,故不敢言病,欲待其少間而陪衛矣。夜來添劇,勢難起動。成瑍老病亦重,故不得已捧入草記,卽今摠府侍衛,只有宋寅明一人,事甚苟簡矣。上曰,李眞淳、成瑍,竝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又下敎曰,近來文書,出納太煩,今日時刻差退事,因司謁微稟足矣。而必以啓辭煩稟,以致出宮之稽遲,事甚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儼曰,臣在院中啓稟矣。今被特推之罰,極爲惶恐,而曾於乙亥年,政院亦有因雨啓稟之事,其時則直以退一日爲請矣。上曰,若雨甚則啓稟亦可,而今則雨旣止矣,乃以待晴啓稟,已不誠實,且特推之下,如是進達,有若分疏者然,尤爲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大駕至生鮮廛洞口,招承、史下敎曰,領相祗迎於路左,其家近乎?儼曰,方住南大門內會賢洞矣。上曰,旣能出迎,其病必少差矣。入參班列之意,令史官傳諭。記事官金錫一,馳往傳諭後,追及於夜晝古介,奏曰,臣以聖敎,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狗馬之疾,萬無蠢動之勢。而今當動駕之時,義不敢偃息私次,出伏途左,瞻望羽旄,欲以少伸戀結之忱,而至於入參陪班,末由自力云矣。上至大院君廟中門外,入幕次,旋卽出次,入中門,就行閣甎上板位,行再拜禮訖,入廟中奉審,侍衛止行閣外,承、史立階下,上命咸平君泓、陽平君檣,主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隨入,仍令闔正間寢門,旣奉審訖,還出中門外,入幕次。 ○未時,上御幕次,禮曹判書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引見。禮曹判書申思喆,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濟,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先朝展拜後四十年,予又來此,追惟故事,倍覺感愴,昔在私邸,壬辰、癸巳間,嘗一來謁,其間倏已二十年餘,人事之變改,有不可勝言者。且念古人言不孝,以無後爲大,自宣廟以來,代數相繼,而至予身,孤危若此,尤不堪心懷之悽傷矣。先朝以乙亥展拜,聖意有在,今年亦異於他年,予之展拜,追感之心益切,自宣廟乙亥,至于今日,此事僅三行矣。宣廟則親祭,而仁廟、孝廟時則致祭,戊戌年間,先正臣宋浚吉,亦有所達,雖親行無妨,而文籍未詳,故不及擧行矣。壬申先朝於西道陵幸時,墓所在其近處,故又爲致祭。而祝文頭辭曰,國王敬祭,故例如是矣。今日,雖追先朝而展拜,少伸情禮,而於心猶有所慊然,還宮後,遣都承旨致祭。而今日展拜時,文籍未詳,不及擧行之意,措辭爲文,可也。思喆曰,乙亥只展拜而已,無酌獻故,今番亦不爲磨鍊,而聖敎於情文曲盡矣。第都承旨致祭,得無掣肘乎?上曰,然矣。宣廟親祭時,執事亦皆以宗臣爲之矣。其令今日入侍宗臣咸平君致祭,而諸執事,竝以宗臣差定,祭文令陪從玉堂中,爲宣廟外孫者,撰出,可也。仍使濟書,傳敎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致祭等事,卽爲擧行。又敎曰,先朝展拜時則廟中丹雘,亦爲一新,而今則日子迫急,故只令修補其鋪陳矣。且鋪陳之三歲一改,旣有昔年下敎,今見鋪陳弊破者,多不修改,該曹事,誠極寒心,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墓所守護人等,雜役勿侵事,亦令該曹,依先朝下敎,,申飭本道,可也。上以小輿出外門,前都正李弘模等十數人,祗送於路左。上使亨宗,歷陳其姓名,仍下敎曰,先朝展拜大院君廟後,故同敦寧李弘逸子侄中一人,有除職之命矣。今李亨宗子侄,無長成者,其庶弟中,年長者一人,分付該曹,相當職除授,可也。上出洞口,乘輦時,招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下敎曰,明日親政,當殿坐于熙政堂,軍功私賑人及孝廉別薦,竝爲抄錄,持入,可也。大駕還至仁政門外,降輦,御小輿,從仁和門,還入大內,諸臣各退出。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趙命臣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都目政事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以爲親政時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訓將家,遣內醫看病。 ○以慶尙左水使狀啓,金海府居海夫金丁巳等九名渰死事,傳于李瑜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等邑居旗牌官李進賢等燒死事,傳于李瑜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都事宋時涵罷黜事,傳于趙命臣曰,今觀黃海監司狀啓,佐幕飭勵之時,其不擇可知,當該銓曹堂上,推考警飭。 ○傳于趙命臣曰,親政事體自別,而吏曹正郞沈聖希,屢度催促之下,終不入參,事極駭然,拿處事,分付金吾。 ○傳于趙命臣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錄用,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軍功人及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事,曾有飭勵,而方當親政,事體尤別,各別錄用,仕路之淆雜,專由於初仕之不擇飭勵之時,又當親政,尤可愼簡,各別擇用事,分付吏、兵批。 ○吏批啓曰,刑曹佐郞吳遂采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都目政,各岐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營將、邊將、虞侯、都事、察訪,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去癸丑秋冬等,承文院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在前都政時,直長仕日,未準十日以上者,有啓稟出六之規矣。今番直長,仕滿未準三日者,似當依例出六,而此非應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陞六。 ○以李衡鎭爲司畜別提,李基宗爲活人別提,尹師道爲西部主簿,梁夏吉爲平市奉事,宋成明爲知敦寧,趙儆爲揚州牧使,李宗白爲司僕正,尹洙爲熊川縣監,李震煥爲柒谷府使,洪禹集爲軍資判官,尹大柱爲典設別提,金相良爲氷庫別提,李渻爲司宰主簿,李道翼爲恭陵直長,李澯爲內贍直長,沈廷瑞爲健元陵直長,朴聖輯爲朔寧郡守,朴師漢爲永春縣監,金相璧爲驪州牧使,金垕爲理山府使,李彦熽爲戶曹佐郞,趙義彬爲監察,黃旻爲刑曹正郞,金漢喆、愼爾復典籍單付,趙階爲歸厚別提,李萬序爲司圃別提,金聖梓爲司饔主簿,朴泰容爲敬陵直長,宋鉉徵爲平市直長,吳命觀爲社稷直長,李普萬爲義盈奉事,南圖逸爲繕工奉事,羅景道爲孝陵奉事,李尙白爲思陵直長,洪啓欽爲宗簿直長,李渘爲尙瑞直長,李顯行爲內資奉事,金百鍊爲內贍奉事,李昌麟爲繕工奉事,李夏龜爲工曹正郞,韓德弼爲平壤庶尹,李彙恒爲咸鏡都事,文德麟爲固城縣令,柳重鼎爲河陽縣監,黃演爲高敞縣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加綏德,慶基殿參奉安德亨,恭陵參奉李昌麟相換,敦寧都正李亨宗加嘉善,韓配崙爲尙瑞副直長,金漢明爲典獄奉事,李秉觀爲長興奉事,南有容爲宗廟副奉事,沈廷紀爲榮川郡守,李延德爲龍宮縣監,申震熽爲珍島郡守,李枝發爲光陽縣監,鄭震輔爲居昌府使,崔命柱爲咸陽府使,徐幹世爲慈山府使,金遇夢爲奉化縣監,李道善爲恩津縣監,宋國緯爲北靑府使,申光德爲巨濟府使,李宗延爲忠淸都事,金壽煃爲衿川縣監,李霖佐爲贊儀,馬掘河爲靑丹察訪,崔守約爲刑曹佐郞,桂亨衢加嘉善。 ○兵批啓曰,訓鍊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軍功別單及私賑人抄啓事,命下矣。軍功別單人則幾盡除職,其中高道成則除白峙僉使未赴,姜相周則姑未除職,何以爲之?傳曰,竝調用。 ○又啓曰,忠淸兵使、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及他道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營將多窠,今當差出,而曾經訓鍊副正之人,多在外任,守令未準限者,竝擬,何如?傳曰,幾盡準朔者擬望,而其中準朔尙遠者,當此守令久任,申飭之日,似難擧擬矣。 ○又啓曰,忠翊將金達魯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事徐幹世戶奴呈狀內,素患痰病,觸寒添劇,萬無束帶供仕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知彀官任尙謙,敎鍊官趙得命,前司果洪大來,及第金元胄,軍官尹廷琓,閑良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等,或軍器別備,料辦取剩,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碩聃、禹尙奎、任尙謙,雖已資窮,未經準職,趙得命、洪大來,未資窮未準職,金元胄、尹廷琓、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宣傳官金{{!|𣖔|⿰木厚}}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纔經四朔曹司之役,宿病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忠彦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都摠都事,李維白爲訓鍊判官,許逄爲統虞侯,金夏明爲僉知,安允文爲洪陽營將,趙儆爲訓鍊都正,朴載海爲都摠經歷,尹敬一爲都摠都事,金潤九爲黃海兵虞侯,李義翼爲忠淸水使,鄭恒寧爲永宗僉使,具聖益爲忠淸兵使,沈宗善爲忠壯將,金必祐爲中樞經歷,趙榮國副司果單付,金必祐爲全羅兵虞侯,李聖魯爲宣傳官,柳萬增爲平壤中軍,朴宗儒爲文兼宣傳官,兪隆基爲訓鍊僉正,趙東晉爲訓鍊主簿,李玗爲兼安東營將,沈㮋爲武兼,權世聃爲訓鍊主簿,李必楷爲忠翊將,朴泰柱爲古城僉使,金弘魯爲東里僉使,白守一爲兼內禁將,兪隆基爲慶尙左兵虞侯,徐命茂爲大丘營將,金聖應爲訓鍊正,崔粹和爲中樞經歷,姜相周爲天水僉使,高道成爲多大浦僉使,尹弼殷爲注文島僉使,洪龍疇爲牛峴僉使,任尙謙爲古今島僉使,朴昌基爲豆毛浦萬戶,朴宗英爲內禁將,鄭思良爲花梁僉使,李尙俊爲馬梁僉使,崔華徵爲於蘭萬戶,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李彬爲訓鍊主簿,閔諗爲都摠都事,柳得基爲訓鍊判官,朴二松爲葛頭山僉使,鄭德章爲越松萬戶,安重廉爲慈母山城別將,張善興爲大峴山城別將,魚史正爲包伊浦萬戶,林振華爲薪智島萬戶,金東胤爲位羅萬戶,朴銑爲都摠都事,金光渭爲訓鍊判官,李說爲訓鍊僉正,趙東夏爲宣傳官,金錫基爲都摠經歷,權尙鼎爲天城僉使,趙徽爲都摠經歷,金義信爲開雲萬戶,辛翼昌爲梨津萬戶,黃廷傑爲南桃萬戶。 ○兵批啓曰,統虞侯許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趙命臣,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院寫字官李壽長,曾有筆才,且解楷法正韻,宜可以訓課後進,故依李翊臣例,別付司果祿,以奬人才矣。今旣身死,其代不可不擇差。而卽今寫字官中,李英錫筆才稍優,且多勤勞,仍付其祿,以爲依前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正李玗,今日親政時,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李玗,今日政,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本所捧單之數,比一所甚多,而一所則柳葉箭,幾盡畢射,本所則六兩,今始畢射矣。柳、講兩技,試取之際,自當動費十餘日,而如是之間,殿試日子,亦且不遠,以二貫革試取,勢難及期畢試,自前如此之時,柳葉箭,有四貫革試取之例,今亦以四貫革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二月初七日,藥房入診時,湖南、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矣。賜祭香祝,令該司照例磨鍊,急速下送,令本道淨處設壇,隨時卜日設行,而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事,分付三南道臣,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本府之坐,禁推二人,所當取招照律以入,而副校理鄭亨復,昨夜放還之路,落馬被踶,腰脚全不運用,不得納供。故修撰朴弼載,獨爲照律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一所參試官金錫漢,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拜廟禮成,聖孝克伸,凡在瞻聆,欽頌曷已,臣以床笫奄奄之喘,實無一分生人之事,而不敢息偃私次,舁進祗伏於衢路之側,以伸區區戀結之忱矣,不意史官跋來,恩諭特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而顧臣積月沈委之餘,筋力凘頓,已無餘地,跬步之內,不能自運,雖欲不計顚仆,趨造班行,而萬無自力之勢,恩命之下,竟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不勝戰悸俟罪之至,玆敢冒死自列,乞命有司,議臣闕禮慢命之罪,寘之重典,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路傍,見卿祗迎,有遣史官之事,聞其回達,雖甚缺然,以疾未赴,其何所傷?卿須安心,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當罪而不罪,當遞而不遞,威命屢加,近侍臨守,臣於此,惶蹙迫隘,寢食殆廢,疾病隨劇,而籲天無路,惟願速就溘盡,臣之情地,可謂窮且極矣。今若憑依恩眷,弁髦人言,而仍復淟涊,則祿位可保,軀命可存,而甘心譴何,不敢爲此者,蓋其放肆無憚之譏,倍加於臺疏所列,耐彈行公之失,反甚於違命被罪。臣之一身顚沛,固不暇論,其於虧壞國體,貽羞台司,何哉?聖批,輒諭之以罄竭心曲,臣雖迷頑,豈不知感?每一承敎,涕淚被面,而顧臣區區衷懇,獨未蒙君父之體諒,恩禮踰濫,一例敦迫,此豈但賤臣之抑塞罔措,一世聽聞,莫不駭惑者也?今聖上之所不卽許遞者,非欲使臣忝崇位而費厚廩,將以任其職責,而身旣不正,更何顔面,冒處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此在事理,皦然明甚,殿下倘加諒察,則不待臣累煩籲號,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且念臣先父,昔在先朝,深受隆知,累拜相職,而少有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先朝亦賜下諒,而矜許其憂愛之誠,則不以解免而有間。臣雖萬萬不肖,粗聞資事之義,特蒙聖朝之簡擢,繼叨此地,行己處事,實多忝厥之罪,而至於去就之節,不敢墜虧,以負先父於泉下。況臣所遭,罪名僇辱,曾所未有者乎?幸而不被譴何,則豈非耄昏之年,其參聞朝政,出入筵席,雖在散秩,惟期竭力報效,是臣區區所願也。伏乞聖明,特回鑑照,憐臣言出肝膈,不容一日虛糜,亟賜鐫削,以幸公私,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悉諭,惟望造朝,而巽讓冞篤,心猶漠然,自媿誠淺,良以無語。噫,卿以若是祈免,謂曰,許副若此,實非恒日所望者,而於卿雖甚不安,予之敦勉,其曰由心,如是困我,豈休戚與共之義乎?不在多誥,卿之一日不造朝,增予一日之抑菀,二日不造朝,增予二日之抑菀,巽讓今幾日,敦勉今幾何?其若念此,決不一向邁邁,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求對率爾,自速臺參,董事不謹,幸蒙薄勘,退伏田廬,追愆訟罪,分爲聖朝之棄物,永遂溝壑之本分,纔逾旬日,恩敍遽下,軍銜兼司,依舊牽復,恧縮惶駭,置躬無地,此際伏聞,有長陵靑龍麓外,令臣看審之命,意者防川事也。事係往役,義無敢辭,第臣向來所被人言,首之以國綱之解弛,結之以擧措之猥越,有若臣圖免薦事,爲私乞對者然,是則臣誠蔑分無嚴之妄人耳。追思至今,五情隕穫,蓋臣於薦事,初無私義之必辭,祗以前任人主薦,嚴若三尺。且居留之爲外官,未見於國典,則捨前任而命臣,國體公格,恐涉顚倒,而文字陳聞,不如面奏之詳悉,故區區微見,只欲存文苑之舊例,完會圈之重擧,而不自知求對之爲越常分而關國綱,乃如言者之言也。誠使臣,苟然承命,越例薦進,亦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然筵奏本意,人未見諒,外面驟觀,事異故常,非斥之來,臣固無辭,而聲罪嚴重,誅殛猶輕,其可以事往年移,晏然自恕,猥膺朝命,而不知愧哉?至於園陵石物之年年生病,臣實惝怳震越,莫究厥由,夫近百年不設之屛役,付諸晩工之生手,其洞洞憂畏,惟在於封築安排之有所未盡,而若乃石體之剝缺至此,曾是不虞,毋論石性之堅脆,人工之疎密,復土纔三載,報頉相續,其董敦無狀之罪,雖百死難贖,今此防川事,亦屬陵役,以臣已試僨誤者,豈容再冒於其間?況臣當初所達,只見其天作水勢,紆曲彎抱者,因人鑿破,失其故道之爲深可惜,而役未卽擧,績且屢圮,涓涓之微,浸成巨壑。臣雖一番往視,治水之術,素無經歷,其難易成否,何能懸度?朝家若不憚力而營之,惟當召募其習於掘浦築防之役者委之,求其功省而事完而已。若謂水道,新舊無甚利害,而時屈擧贏,難於勞民費財,則姑且置之而已。凡此數端,恐不必煩臣往來,而可坐而策也。此非臣憚於一往,故爲此張皇,蓋其事勢,有必然者故耳。臣宜早以此仰聞,而草莽釁累之蹤,不敢以逖聽於朝紙者,唐突陳辭,稍竢知委,分付之有節拍,而迄此無聞,寂默是懼,今始封章自列,遙控至懇,伏乞聖慈,亟收臣看審之命,刊臣仕版,俾臣沒齒自屛,長以葵傾華祝,寓此忱誠之萬一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尤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應命。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講筵,與校理尹得和,同爲入侍矣,得和,先陳與臣有世嫌事,聖上,卽俯詢其世嫌之爲何事,臣意以爲,追提百年前已往之事,詳陳其顚末,則必重有慼於僚臣之心,而亦非古人忠厚之意,故臣泛然以臣曾祖杞平君臣伯曾,駁論得和五代祖海平君尹昉爲對,而第伏念,彼此嫌端之委折,聖上旣欲詳聞,而有此下詢之擧,則駁論之爲某事,其不可終始掩諱,而欲索言之,則有違於初不詳對之本意,故臣於是多般思量,而終未得好道理矣。怳然記數年前,全羅監司臣趙顯命,以臣先祖之章疏剴切,言人之所難言,而聖祖不以爲罪,特加優容採納,至今傳以爲盛德事。自上若取覽其文集,則必有裨補於君德等語,陳奏榻前,其時聖明,卽有取入文集之敎,灜館本無所儲,館吏來索於臣家,臣以私篋中所藏《翠軒疏箚》爲題目者三冊,送于灜館,仍卽捧入,翠軒,卽臣祖之號,而臣祖彈論尹昉之箚,亦在於冊中。冊旣內入,則伏想玆箚,亦必一經睿覽矣,旣經睿覽,則嫌端之本事始末,聖明亦必記有而覺得,故臣果以進冊時事,詳知陳白者,意實有在,而語次之間,略及臣祖之行蹟及家庭間訓戒,此固因歷擧事實之際,自然語勢滾到,不得不如是者也。惟彼僚臣,不知臣本意,猝然以私事之煩達,請推於前席聖問之下,臣方以臣之先祖事陳達,則其在得和之道,固當遠嫌之不暇,莫敢是非於其間,安可遽然請罪,有若局外無故之人哉?假令臣,眞不顧猥越之嫌,陳白私事,請罪一節,在他人則可,在得和則不可,況臣只因聖問而仰對,初無是事者乎?且得和,以其先祖行蹟及冊子事,張皇陳奏於臣言之前,今若以私事之陳白爲猥屑,則猥屑之目,亦或有彼此之殊耶?彼非不知請推之爲大段不可,而或恐臣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耶,可謂不知臣而枉費心慮矣。伊時事狀,天鑑旣已下燭,至命勿推,則臣不必引而爲嫌,而旣以猥屑之目,被斥於同僚,則其見輕太甚,而蹈藉極矣,在臣自處之道,其可恬然而不知避哉?且於講筵已罷之後,知事特進官,盡退出矣,臣顧視得和,欲與同出,則得和曰,吾有陳白事,君若欲退,宜須先出云,經席事體,豈有上番未退而下番先出之例哉?臣聞甚訝惑,莫知其謂,而姑爲退伏矣,聞其末梢所陳白,則乃鄭益河事也。臣始悟得和之勸臣先出者,蓋慮其或有防礙於陳白之本事也。情志之睽阻如此,觸事之欺侮如是,而其可包羞淟涊,同爲周旋於一署哉?臣卽欲陳疏徑出矣,動駕之期,只隔一日,義不敢言私,泯默隨參於陪從之列,而亦非終爲蹲仍計也。今始露章自劾,徑出禁門,臣尤死罪云云,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謝人言,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爾病痛,于今飭勵之時,豈可以此等微細之事,若是疑阻,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刑曹參議李衡佐疏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甲寅二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佐郞申晩,兵曹正郞李宗延,佐郞朴致文入侍,吏曹參判宋眞明,追後入參。在魯進曰,大政時,堂郞不可不備員,況親政事體尤別,而參判宋眞明違牌不進,正郞沈聖希除拜之後,以前事引嫌,終不出肅,殊極未安矣。上曰,親政體重,何可如是?竝從重推考,參判更爲牌招,郞官催促入來。命臣曰,沈聖希向爲銓郞時,堂上請正壞例之罪,而渠之對疏,亦不能擇語,今其情勢,姑難出仕矣。上曰,其時堂上,卽今之堂上乎?儼曰,然矣,而此非承旨所可陳達之事也。游曰,依昨日下敎,軍功及私賑人,竝爲別單抄入,而軍功則未除職者無多,只有高斗星、姜相周二人而已。私賑人則前已給納粟帖,而渠輩不知事例,願爲邊將者甚多,而納粟帖,旣不得通仕路,故置之矣,頃日備局定奪,收還其納粟帖,改給正資,而姑未擧行矣。上曰,依備局事目爲之,軍功未除職者,調用,可也。在魯曰,孝廉薦持入事,命下,而諸道姑未盡來,江華及松都狀啓先到,待諸道之畢至,自廟堂相議抄用之意,敢達。上曰,其抄啓,出於特敎,若濫多則當更抄用,而旣令諸道,各擧一人,又何抄乎?在魯曰,雖使各擧一人,諸道及兩都,合爲十數,其勢決難盡用,自前例自廟堂抄之矣,旣不能盡用,則先用兩都所擧,畢竟將有不均之弊矣。大抵仕路之不淸,實由於承傳之太多,至如幼學之以先蔭懸註者,終不及進士中極擇矣。宗玉曰,旣有抄啓之命,若善爲抄選,則雖盡用之無妨,而隨到隨用,則終必有窒礙矣,如長官所達,待其畢到,而抄用好矣。游曰,今番則出於特敎,而八道,例於歲末爲之,未知其實行之如何,而不過其鄕里士民,報于本官,本官報于監司,監司狀聞,而其措語則只據士民呈文,率多浮其實者矣。在魯曰,以其所臚列者觀之,則皆孟宗、王祥感物之行也。上曰,若誤薦,則其責在道臣,於銓曹,何與焉?在魯曰,臣則以屛去干請,公選極擇爲心,而除職承傳無數,爲銓官者,實無擇差之道矣。上令命臣及儼,書傳敎,下吏、兵批後,仍下敎曰,吏、兵批闕單上之,吏、兵判來前,在魯等進伏。上曰,今此親政,異於前時,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故各別申飭,勿思爲人擇官,惟務爲官擇人,可也。兵批則專用久勤,其擇難矣,且異於東銓,武弁多奔競,而邊將差除,必以恢公祛私爲心。在魯等曰,雖微下敎,臣等以盡心爲期,況下敎如此,敢不精白奉承乎。上曰,初仕則求用吏判與佐貳所不識之人,可也。兵批則頃者李壽海之疏,以藩閫一色爲言,閫帥之以此指目,誠怪異矣,向來豐陵,嘗以期使之無爲對矣,今則何如?游曰,毋論臺言之當否,其當之者,安得無瞿然之心乎?卽今大家四五六,或不無標榜,而其外無指的者,又有以南、少稱者若干,而臣亦多崇用,臺言或指此而發乎?臣未能知也。上曰,宣傳官,尤當擇之,祖宗設置之意則重與翰注等故,頃於內試射時,諭渠輩,使無自輕矣,然翰注薦,猶有古法,而此則不能然矣,吏批通淸,亦宜審愼,而如鄕人則似難知矣。在魯曰,然矣,近來通淸甚難,如崔逵泰者,以嶺東之人,文學操行,可取云,而其容貌不揚,人鮮知之,如此之人,固未易知矣。上曰,宋時涵,何如人耶?在魯曰,是故掌令道涵之弟,而爲人恬淡,臣以爲擇差矣,海伯狀啓如此,其白衣一事,都事便是營門所屬,故以白衣出入營門,自前爲之云矣。上曰,營將之選,亦難矣。游曰,若皆以堂上除之,則其擇不難,而以堂下副正差遣,則或有不足者矣。上曰,勸武不次,有若干人,其中陞差,亦可矣。在魯曰,今番吏參改正,是前所未有者,群情因此倍激,金有慶疏意不然,而臺諫抑勒爲說,聖上之卽允,亦過矣,所謂改正,非律名也。以此,自前在三司之人,或被改正之彈,而若非其罪,則勿拘還擬,有慶,雖今番吏參之望,亦當還擬,而其見劾屬耳。有若與臺啓角勝者,故姑爲停之,而今後則凡其宿硏,勿拘還擬之意,敢達。上曰,金有慶向來事,非矣,申宅夏之請改定,又過矣,宅夏之啓,不獨此也。如李壽躋罷職,亦知其過,而方甚寂寥之中,書納九件事,故不欲取舍,而竝允之矣。有慶其後,不又擬望乎?在魯曰,擬工參望,而受點矣。上曰,當初從臺啓,其後卽落點,皆有意也。上曰,每親政時則兩銓,以殿坐之久爲悶,常有急急了當之弊,必不能詳審於政注,今番則勿如是可矣。上曰,曾經侍從堂上之人,有在罷職中者乎?宗玉曰,牌不進罷職中,堂上亦多矣。上曰,親政不必拘常例,卽今正患乏人,曾經侍從以上罷職人員,竝敍用。兵批,以試官摠管罷職之武臣堂上已上,亦皆敍用,可也。上曰,堂下武弁,不知者甚多,此望中尹忠元,誰耶?游曰,判尹尹陽來之五寸姪也。在魯曰,嶺南人各別收用事,有下敎,故臣在政曹,亦常加意,而嶺南本非西北等夷,今聞其人,以與西北人,竝爲懸註爲恥,宰臣李普爀等皆言,今後則於望單,勿爲懸錄爲宜云矣。宗玉曰,不必嶺南與西北也。鄕人之爲初仕者則一例懸註好矣。上曰,然矣。吏議所達爲好,其傳敎則爻周,此後則如吏議之言,可也。在魯曰,此亦有弊,新創古無之規,有若分排鄕人,未知其可矣。上曰,然則勿爲懸註,而出擧條,使知此意,可也。游曰,平壤中軍事,新有所達,勿爲單望,而備三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御覽官案,事體嚴重,而繕工提調,是咸原府院君而以魚有龍書塡,驪川君之驪字,以呂字誤書,當該郞官推考,下吏推治,可也。上曰,各道審藥檢律,其瓜滿,幾朔耶。在魯曰,未詳,而似是二周年矣。在魯曰,武監察,擬熊川縣監望,而其薦,漏落不書,極爲惶恐,方侍榻前,不必付標,若還下則添書入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臣曰,事甚疏漏,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宗玉曰,沈聖希事,當初與參判所爭,不過一時體例間事,今宋眞明,亦以其時事,自謂過當,而聖希之如是引嫌,臨軒屢促,而終不入來,殊涉未安矣。上曰,追提往事,撕捱至此,已極過當,今日推考催促,而亦不出肅,更爲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上曰,平安兵使金潝,無可照律者,卽今關西事爲急,付過放送,使之明日辭朝。上命少退。儼曰,兵曹參議趙鎭禧,少退曲拜之際,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上曰,昨日,分付之人,異於他承傳,竝於今日政,下批,可也。在魯曰,當如下敎矣。上曰,灣尹薦,姑未出耶?命臣曰,政院則姑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政,當爲差出,令備局斯速薦望。上覽吏曹侍從罷職人別單,問于諸臣曰,往者爲乾坤之說者,是朴奎文乎?儼曰,然矣。上曰,沈聖希,姑無去來耶?本曹未之知耶?在魯曰,未知矣。上曰,注書出問其去來,吏曹則每以郞官之少而遲矣。儼曰,其郞官雖獨參,而疾書,故不至遲滯矣。上曰,然矣。上曰,玉堂窠,幾何?在魯曰,有副校理及修撰矣。上曰,今日誰爲入直耶?儼曰,尹得和詣闕陳疏,兪㝡基以親病陳疏,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尹得和、兪健基事,怪異,得和之請推健基,健基看得太深矣。在魯曰,其互相陳疏之際,易致爭鬧,尹昉、兪伯曾兩人,皆先朝名臣,久遠之事,復何可惹起乎?儼曰,健基疏末端事,其時臣亦陳達,甚爲不安,而語意,有若臣與得和相議而爲之者然,此乃疑阻也。上曰,初仕,果不可不擇也。私賑人,已爲奉事,幾何而爲守令乎?在魯曰,然矣。上曰,金聖梓,誰也?儼曰,故牧使道浹之子也。上曰,向來爲禁府都事者乎?儼曰,爲都事者,卽道洽之子聖采也。上曰,故御將奉祀,何人爲之耶?儼曰,聖采出繼而爲之矣。上曰,刑曹、漢城府,必擇差可矣,都下生民休戚,係此兩府矣。儼曰,御座咫尺,望單出納,何等嚴重,而入侍之際,承傳色,不爲起受,事極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徐命茂,誰也?游曰,爲訓鍊副正六七年,出爲嘉山郡守,臣待罪關西,見而知之,能善治矣,今吏議徐宗玉之近族也。上曰,邊將無年限乎?此人若試之,則可知,而其年多矣。游曰,聖敎,指尹弼殷乎?上曰,然矣。游曰,邊將無年限,其人年則六十九,而猶矍鑠,且爲人素佳,本鎭近而好,故差之矣。命臣曰,沈聖希,尙無去來,故更爲催促之矣。上曰,親政事體如何,渠來不來間,當有所報,而至今無聲息,極爲駭然,沈聖希拿處,吏郞闕,有之乎?宗玉曰,多員未能盡差,故常作窠矣。上曰,有前望乎?在魯曰,前望只有一人,而大抵吏郞,猝不可出矣。宗玉曰,如翰薦,郞官必自薦之,故難矣,必欲於今日備員,則沈聖希拿處後,更爲催促出肅,不然則旣有入侍郞官,使之薦望,亦可矣。上曰,親政事體至重,使之差出備員,可也。在魯曰,此亦難矣,如翰薦,必須遍議于曾經諸人而後完薦,猝不可爲矣。上曰,今此捉虎者,其將校則自內旣有賞賜矣,其鎗軍砲手則自本曹從厚施賞爲宜。且其虎體大,而旣入親覽,則與外方狀報之類,事體有異,前後所捉,亦已滿三,依備局當初定奪,將校桂亨衢,特爲加資,可也。上曰,今閱散班官案,則西班前銜,略爲修正,而東班前銜,全不修正,事甚慢忽,當該郞官,推考,可也。上曰,臨政而陞營將,仍遷內職,非故例乎?游曰,然矣,而近來則營將,必使久任,故不爲是矣。上曰,如勸武不次之人,當不拘此矣。金聖應,非不次乎?游曰,不次也。上曰,於勸武諸人中,聖應最勝,當其勸出也。予頗費心,其爲人確實,前頭將有乃祖之風矣。上曰,承傳之擬於久勤下,實爲虛望也。在魯曰,承傳冊大如斗,勢不能盡用矣。游曰,此屬得此擬,猶以爲鄕里生色矣。上曰,韓德弼,誰也?在魯曰,故監司祉之子,而曾爲禮安、大丘二邑,有治聲矣。上曰,柳重鼎,誰也?其爲人則可矣?僉曰,柳鏛之子也。上曰,高敞三望,何如?在魯曰,黃鋋則方爲訓鍊僉正,而甚精詳,且有家行矣。上曰,文德麟,亦佳矣?在魯曰,然矣。嘗爲保寧縣監,治聲大振,李眞望爲御史褒啓,以爲設邑以後所未有。上曰,李渘,誰也?儼曰,爲進士,居江上矣。上曰,李泰昌、申鎭嵩,如何?在魯曰,泰昌嘗善治保寧,鎭嵩不獨治邑之才,素有忠義之心,常欲爲國一死矣。上曰,李延德,是看山人乎?在魯曰,其人多才,亦解堪輿,故辛亥遷陵時,嘗一往審,而是故相臣尙眞之姪子,有操行經術,屢被別薦矣。上曰,爲人似輕率矣。在魯曰,人亦堅實,非輕率者。今番守令講時,臣見其通熟,竝試七書,應口無滯,誠奇矣,作吏,亦必善治矣。游曰,昨年趙顯命,爲湖南伯下去時,爲譏捕掛書賊,自辟崔命柱爲全州營將,金洸爲南原縣監,其後洸與趙虎臣相換,爲礪山府使,今已經年矣。洸非久使居外之人,而今置無意味之礪山,崔命柱旣已移職,則金洸亦使之入來乎?第近來外官,必令久任,姑勿遷動乎?上曰,姑置之。儼曰,兵批,姑罷矣。上曰,知道。上曰,許逄,何人耶?在魯曰,許樑之子,而爲人可矣。上曰,守令,有未下直者乎?眞明曰,有之。忠原縣監李匡誼,除拜已久,尙不下直,又有未署經者,臨陂縣令安錞,憲府則已署經,而諫院則未署經矣。上曰,安錞旣已署經於一司,一司則除署經發送,李匡誼催促辭朝,黃海監司趁速下去之後,平安監司可以赴任,黃海監司兪拓基,催促上來,使之辭朝,可也。上曰,鄕薦,每都目用之乎?在魯曰,不必用之,鄕薦甚虛疏矣。上曰,太學薦,不得不用乎?在魯曰,若完薦而送于銓曹則用之,今番則無送來之事矣,然其虛疎,與鄕薦無異矣。凡薦,類多如此,孝廉薦,雖有兩都所來,而太張皇,未知其實行之果何如也?上曰,李德壽則似不如是矣。在魯曰,臣正恐德壽爲然,此是文人例習也。上曰,吏議新經大成,可以知之,今則泮薦,無隨時之弊耶?宗玉曰,泮薦古則出於公議,近來則常不免隨時之弊,且雖完薦送之,吏曹間或不用,故其薦甚輕矣。上曰,去春視學時,有所下敎於兩齋任矣,其時齋任則想已遞矣,其後趙明翼及兩生,有招諭之事矣。命臣曰,吏批姑罷矣。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 ○夜四更,月暈左珥。五更,流星出貫索星下,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政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所監視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往事不足芥滯,義州府尹望安心議薦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擎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極,冒死更籲,罪積違慢,自分重被譴何,溫批反降,開示丁寧,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莫知攸措,相臣被論,仍冒其職,求之古事,曾無是例,蓋以廉義大防,不可隳虧,一失名節,餘無足觀故也。臣若不念休戚之義,徒以冀免爲計,則神明所臨,死有餘罪矣,苦心血懇,自劃已審,聖明旣察其萬無一出之路,而一向强迫,徒傷事體,則必軫禮使之道,卽賜處分,臣於此,更不敢煩縷,而但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尙未有撤還之命,臣日夕煼灼懍惕,尤在於此矣,心神錯亂,不能悉心以對,只自涕泣俟罪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度呈辭。入啓。答曰,昨纔傳批,今又上單,何情志不孚,至此之極哉?曾前輔相,若卿所遭,而雖皆終解,于今世道,其在鎭朝象斥囂囂之道,決難許解,況不然者乎?昨日增抑鬱之敎,實由肝膈,卿胡不諒,若是過讓,雖曰上十單,終難許副,志已固定,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偕入,庸副企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徐命彬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懿陵石物塗灰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傳于徐命彬曰,平安兵使金潝引見。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鄭亨復,日昨蒙放還次之路,所騎驚突,空中墜落,背脊被踶,外傷內牽,肢體不收,氣息喘短,症勢苦劇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時在咸鏡道鏡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因吏曹判書金在魯所達,和義、永豐事實,令本寺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事,命下矣。本寺別無可考文籍,只有庚戌年李萬郁等所納和義君之子金蘭守臣軾之墓碣印本,其中果有中廟朝復官錄裔之語,而撰其文者,卽中廟朝名臣參判李希輔也。伸理之蹟明白,故其時提調臣尹淳,據此陳白,博考命下之後,又因和義君後孫李汝益呈單,取見《莊陵誌》,則有云和義君與漢南君臣{{!|𤥽|⿰王於}},永豐君臣瑔,共坐錦城大君臣瑜事,蓋其被罪,似由於爲端廟陳疏,而自今日論之,則其盡心所事,與六臣殆無異同矣。旣爲伸復,則賜諡禮葬,自當依例擧行,而永豐君,今因和義君之事,亦爲追復,實有光於聖朝敦親表節之意,而今無子孫之見存,令該曹稟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騎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騎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陵幸時,禁軍中人馬俱蹇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矣,今亦依前例擧行。而監軍巡將,亦依前例,以十二日受點人員,十三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都目親政時,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徐宗敏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兵批座目,載錄於伊時筵說。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尹任世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每當換節之時,症情輒復添劇,卽今病勢,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親政時,吏批都目政事,李檥爲右通禮,申晩爲兼校書校理,洪允輔爲漢城判官,李衡鎭爲刑曹佐郞,南弼明爲司儀,鄭得天爲司䆃主簿,鄭檝爲吉州牧使,鄭玉爲黃海都事,金聖來爲掌苑別提,崔昌愈爲宗簿主簿,趙東夏爲海南縣監,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沈星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珌爲昆陽郡守,李挺楫爲瓦署別提,李萬序爲監察,李渻爲禁府都事,金聖梓爲工曹佐郞,田雲祥爲通津府使,金漢喆爲兵曹佐郞,邊翼老爲奉常判官,朴聖龍爲延曙察訪,李渘爲氷庫別提,權德載爲判校,金受漢爲引儀,金相玄爲司評,尹師道爲內資主簿,趙明履爲兵曹正郞,廣興副奉事金基邦,典獄奉事金漢明相換,黃沇爲司藝,尹天和爲尙瑞副直長,柳復明爲慶尙監司,成範錫、金錫一爲典籍,權定性爲掌樂主簿,任安世爲長興主簿,金致謙爲司圃別提,朴師任爲司僕主簿,李廷漸爲司畜別提,李敍五爲南部參奉,韓配崙爲尙瑞直長,尹大柱爲監察,金振玉爲軍器主簿,申晩爲兼南學敎授,李秀徵爲西部參奉,申時學爲西部主簿,金廷鳳爲司藝,洪尙輔爲司甕主簿gg司饔主簿g,具鼎勳爲司宰主簿,李光躋爲注書,柳憖爲濟用副奉事,徐命建爲氷庫別提,柳尙徽爲典設別提,閔樂洙爲昌陵參奉,洪象漢爲禁府都事,鄭羲祥爲永禧殿參奉,宋龜明爲東部參奉,李梅爲贊儀,李箕恒爲社稷令,黃泰河爲宗廟令,李勛佐爲繕工副正,金尙翼爲敎理gg校理g,李宜衡爲禁府都事,李益炫爲濬源殿參奉,邊聖佑爲巨濟府使,郭鎭緯爲惠陵參奉,李垸爲光陵參奉,黃BChar源爲章陵參奉,李箕重爲長寧殿參奉,金光遂爲康陵參奉,李瑞復爲厚陵參奉,李益俊爲典設別提,李廣矩爲慶基殿參奉,鄭文恒爲造紙別提,朴弼均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昌垕爲假引儀,李德壽爲大司憲,李箕鎭爲副提學,李宗城爲大司成,兪彦通爲刑曹參議,申維翰爲奉常主簿,安復駿爲直講。兵批政,以趙東夏爲訓鍊副正,金瑞奎爲訓鍊判官,韓命新爲訓鍊主簿,李培源爲都摠都事,趙儐爲訓鍊都正,李世赫爲訓鍊主簿,李晟爲訓鍊主簿,金震輝爲柒浦萬戶,崔斗弼以本院去官爲訓鍊主簿,金允瑞爲方山萬戶,崔斗弼爲在德萬戶,金養中爲都摠都事,李羲瑞爲訓鍊主簿,金克禮爲禿用山城別將,申慶涉爲訓鍊主簿,金聖魯爲訓鍊副正,崔慶老爲中樞都事,李德觀爲都摠經歷,金聖應兼全州營將,成碩臣爲南虞侯,李宇平爲訓鍊主簿,趙徽、趙東恒爲宣傳官,崔一衡爲訓鍊僉正,柳德徵、李彦泰爲訓鍊主簿,崔汲、李裕遠爲宣傳官,李義璧爲訓正,金石臣爲訓鍊主簿,崔粹和爲都摠經歷,李維白爲都摠都事,具世仁爲武兼,金錫如爲同知,白萬柱爲訓鍊判官,朴嗜覃爲五衛將,崔慶老爲中樞經歷,姜泰齊爲訓鍊判官,金{{?|⿰亻政}}爲僉知,鄭東尹爲甫乙下僉使,李奎文爲雲寵萬戶,金致久爲中樞都事,李時馨、盧啓禎爲訓鍊主簿,洪有源爲部將,鄭泰章爲平南萬戶,閔宜壽、金精五、鄭承來、金彭齡、柳命龜、桂仁基、李德倫爲武兼,外叱怪萬戶以趙錫五爲之,權尙和爲守門將,鄭德鳳爲武兼,李楷、金命佐、金世挺、李始完、朴文彬、張時維爲部將,金天柱爲臨津別將,宋奎錫爲漢江別將,禹弘齊、田得雨、崔漢標、李元新爲副將,鄭道行、金重采、安鵬慶、金命九、劉弼漢、崔昌遠、李夢觀、金尙鉉、高世喆、石有衡、張世億、任世英爲部將,鄭禹賓、李松老爲忠壯將,李希夏爲宣傳官,權興俊爲順天營將,權管帙,黃土岐,金錫三,黃拓陂,南泰錫,安原,韓起周,吾村,朴仁瑞,於汀灘,李致敏,楸仇非,金順萬,江口,朴鏜。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抱此危迫之懇,屢上辭單,輒蒙特諭之宣,不賜矜諒,顒俟之餘,茫然失圖。念此眇末賤臣,負罪已極,而恩數曠絶,誨責愈勤,藹然如父母之慈,臣伏讀震慄,五情飛越,君父之顧遇隆重,而僭忘分義,不思祗承,此非臣子之常情。臣雖冥迷,旣蒙恩造罔極,叨冒至此,如非萬萬不安,則豈敢一朝,遽作偃蹇慢命之人哉?特以上念國體,下畏公體而然耳。顧今世道,必蒙遞罷然後,可以鎭朝象斥囂囂,而若復冒沒則物情尤激,所以鎭安之者,適資其無限醜辱。臣雖萬被誅戮,職名未解之前,更入脩門,已斷其望,每承情志不孚之敎,臣竊撫躬悲隕,直欲剖心而自白也。然而天地之仁,無物不遂,日月之明,靡幽不燭,臣唯以務積誠意,冀回憐察爲期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觀書啓,尤增抑鬱,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記事官臣李鼎輔,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頃以廟薦一事,深被臺疏之所指斥,追思至今,惶愧冞切,區區私義,決不可苟然仍冒,復當薦剡,而不意玆者,以灣尹薦望事,史官傳諭聖旨,至有往事不足芥滯,安心議薦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恐悶蹙之至。臣誠不肖無狀,忝居輔相,而其所薦擬,不能一循至公,至使詆斥之言,出於公議之地,論其罪負,宜在罔赦,更何敢與議於薦進人物之際乎?成命之下,竟未奉承,伏地戰悸,只俟嚴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卿之尙未造朝,猶意筋力之未逮,此等薦望,若是讓焉,是豈恒日所望者哉?卿須安心奉行事,更爲傳諭。傳曰,此批答,遣史官傳諭。 ○兵曹口傳政事,以韓範錫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習陣單子,殿坐時刻相値,故命留矣,當該內官,忘置不達,今乃啓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徐命彬,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以兼帶右邊捕盜大將罪人合坐事,命下已久,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甚重,尙不擧行矣,今則張鵬翼,病勢少差,明日欲爲合坐云。合有推移之道,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明日欲爲合坐,令政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光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砲手五十名,今二月初一日出送,而向者本廳軍兵撤還之後,旋有人命囕殺之患,事極驚駭。故將校軍卒處,各別嚴飭,期於必捕,而豹一口捉得之後,大虎終未尋蹤捕得,所當多日留住,窮搜極覓。而今十三日懿陵幸行時,本廳當爲隨駕矣,京標下軍兵中別牙兵砲手,不可不備,隊伍,今姑撤還,前頭更爲觀勢出送,何如?傳曰,允。 ○注書金錫一遷轉,代以金尙迪爲假注書。 ○徐命彬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新除授敎理gg校理g金尙翼,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參試官都摠府經歷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參試官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命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鄭羽良上疏。入啓。伏以臣於昨年秋,蒙恩出守便郡,備甘具旨,以奉親養,錫類之仁,非臣糜粉所可仰酬其萬一,而才疎識短,有孤分憂之責,爲懼爲愧,日夕不寧。又以意外事,乍置吏對,旋下放仍,仰祝恩私,猶有感激,乃於玆者,復以臣爲嶺南監司者,臣驚惶震惕,不知所出。噫,國家用人,各有攸當,譬之鼎、車、箕、筐,其職不同,今臣本色純迂,無所短長,置之一縣,猶懼不稱而獲大戾,今忽無故而畀之以千里軍民之重,臣誠惝然驚怪,莫曉其何爲而至此也。然此特朝家用捨乖當而已。至於臣之私情,則尤有所萬萬難抑者,臣父今年,爲七十一,實非遠離宦遊之時,而國家使待臣僚,曲施恩禮,親年七十,必許歸養,著在絜令,其來已久,凡有陳懇,無不俯許,如臣才分之不逮,姑舍無論,情理決不可違離往赴。伏乞聖慈,亟許鐫bb遞b,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俾幸公私,不勝大願云云。答曰,藩任體重,豈可輕遞?而情理若此,亦難强迫,許遞焉。 ○校理尹得和上疏,伏以臣,昨伏見兪健基之疏,怒臣向日請推,追提臣先祖百年前事,而語甚巧密,意在誣辱,臣看來未半,不覺五內俱裂,私心痛迫,不敢在直,蒼黃徑出,今始露章自列,幸聖明,少垂察焉。臣之先祖,當初被誣,前後陳暴,洞釋無餘,載在國乘,自有公議,今不必一一煩陳,而最是孝廟朝聖敎,尤爲明白。臣之高祖臣海嵩尉新之入侍前席,則孝廟下敎曰,江都之事,本無可言之端,肩輿入陣,終始不拜,呼言速殺我,此予所親見者,此豈出於惜死?其意專出於保出廟,且欲救活我兄弟,仍使一島生靈,得免魚肉者,尹相力也。大哉,王言,昭揭日星,眞可謂俟百世而不惑,渠何敢復提往事,忍爲詬辱後孫之資也?今臣與健基,若欲說往說來,則豈無可言者?而怒其後裔,辱人先代,實非士夫口業,臣何效之?彼此讎怨,世所共知,其在私義,決不可周旋一館。而臣嘗謂人臣事君之義,公自爲公,私自爲私,遂至伴直登筵,不敢以私廢公。若其以世嫌陳達者,此不過因聖敎偶發之言,而俯詢之時,渠則默無一言,承宣有所仰對矣,語卒良久之後,忽發其先祖事,仍及渠之一身。而或擧平生,或稱性稟,自贊自揚,語甚猥屑,筵席不嚴,事體未安,烏可無規警之道乎?且臣之請推,在於最末之自詡其己,而不在於語及其先之時,則遠嫌與否,初非可論,其所謂或恐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云者,亦果成說乎?且其彼此之殊云者,尤不滿一哂,槪臣於頃日講筵,以臣先祖遺稿中所記,宣廟儉德一款,仰勉聖躬,則聖上命入文集矣,彼此之同異,初不必較論,而況臣請推,初不關於其先故,而只由其自己事,則沒却首尾,湊泊爲說,以爲持臣之欛柄,其亦巧矣。至若宜須出去之說,儘有委折,伊日講罷,知事、特進,相繼退出之後,入侍承宣,以動駕時儀節,有所陳達,而健基顧見臣,仍請偕出。臣答以承宣,方有所稟定,不當先退,君若有緊急事,而欲爲出去,則出去云云,渠亦不爲退出矣。其時事狀,不過如斯,今其疏語,有若臣爲鄭益河事,故使渠先退者然,良可笑而不足辨也。說gg設g如其言,果使臣欲指揮渠而先出,渠旣非一二歲稚兒,欲去欲留,唯在其意,何必一聽臣言,而不得自由耶?況益河之事,先自承宣發端,則臣何以知其意,而必使渠先退?假使臣,雖預知承宣陳白之意,陳白於發啓者所在之傍,尤爲明白痛快,又何必諱渠而爲之辭也?抑臣尤有所訝惑者,彼旣以觸事欺侮爲言,未知欺者何事,侮者何事耶?僚席之間,果若觸事欺侮,則何不卽席引嫌,登時疏辨,而今過四日,晏然持被,同參陪班,始乃若夢初覺,突然生鬧耶?臣誠莫測其端倪也。然而毋論其言之善惡,其事之如何,臣之初與此人,同直一館,旣失處義之道,且緣涉世昧方,處於睢盱之間,致使先祖之名,至登於章奏之間,憤痛之極,寧欲溘然無知。噫,臣之萬萬無似,卽聖明之所素知也。豈敢自處儒臣,久冒榮塗?而只是主恩未報,愚忠自激,有除輒膺,遇事妄發,畢竟顚敗,臣固自料,而亦豈意人言之罔極,猝至於此耶?情地危蹙,私心崩迫,在臣之道,唯當杜門斂跡,以守自靖之義,榮塗去就,更何暇議哉?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之老母,年垂七袠,一病沈綿,每於冬春換節之時,輒復增劇,至若今年,年益深而病益痼。臣之情理,實難供職,而念臣辭疏,旣已承批,又値動駕之時,不可一向違傲,昨日未免黽勉出肅,而陪從罷後,急歸省視,則病母本症之外,觸風添感,痰癖作痛,喘促煩悶,乍勝之食治倍却,稍蘇之元氣頓減,臣方憂遑燋灼,扶擁相守之際,卽因僚員徑出,本館闕直,有喉院請牌之擧,其在分義,固當不俟駕屨,而第臣母病,如右所陳,萬無離側持被之望,偃然坐違,亦有所惶恐。玆以進身九閽之下,略陳數行之疏,仍伏念眇末如臣,前後請急者屢矣,猥煩之罪,臣實自頌gg訟g,而輒蒙曲貸之洪私,得以受暇救護,臣之母子,相對感祝,臣每心語於口曰,如臣不肖,濫沐洪造,出入邇列,唯以筋力奔走,爲圖報之計,母病若劇則控籲而瀝懇,母病若間則陳力而就列,區區微忱,唯在於此,臣情迫勢急,文未加點竄,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特許遞削臣職名,仍治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華留守金東弼上疏,伏以臣,晩始得聞臺臣李壽海之疏,攻斥大臣,不遺餘力,而其中一款,卽廟薦事也。至以藩閫居留,純然一色爲言,結之以惟才是用,固如是乎?而請取縉紳案而按覽云,臣於是實不勝慙悚駭怖之至。噫,臣本無才無能,不足比數,而猥蒙聖上簡拔之恩,致位至此,涯分旣溢,愧懼徒積,分司重任,亦豈臣所可堪承?而感激恩數,黽勉膺命,赴任屬耳。當事憒憒,唯恐其僨敗之隨至,夙夜憂悸,若隕淵谷,今此臺言,指意甚緊,如臣受國厚恩,職在崇品者,亦未免乎色目之指擬,登諸章牘之間,臣心之疲惱愧恧,已不可言,而若論其才蔑而虛授,則不待人言,臣亦自知,其在棕核gg綜核g之政,宜先在刊汰之中,其不可諉之於不爲專指臣一人,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也,明矣。玆敢冒昧封章,仰暴危懇,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才分之不逮,察臣情勢之難安,特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任。 ○刑曹參判朴文秀上疏,伏以臣腸肚直而口舌硬,但有氣麤語荒之病,論人之長短,說事之是非,不能無礙觸之言,因臣言而引嫌者,間或有之,而至於藉臣言而陷人者,曾未見矣,今忽有之,何世道人心之危險巧詖,一至此極哉?雖以禮曹參判李箕鎭辭疏中下段語觀之,箕鎭之所聞,旣如此,引而爲嫌,固何足異乎?然臣於箕鎭,有世好,且與之厚,臣豈有甚麽意哉?臣於前冬,伏覩聖上之降以大誥,實不勝欽歎激仰之忱,敢請筵對,盡攄臣素所蘊結者,殆千餘言,至及文垣之掄選,偶擧吳光運名字,乃與尹淳等諸人較論者,實嘅光運之無引援故也。而及夫翌朝閤外,人有以此問臣者,臣於酬酢之際,偶然混及於箕鎭,箕鎭之兼提學,臣果昨忘,而今覺之,覺而竝擧於諸人之中,寧有他意哉?人皆不嫌,箕鎭獨爲之嫌,此無乃傳聞誤而然耶。臣實慙恧悔恨,今則旣詳道其始末,庶或知其無他而釋疑矣,若臣之所駭惋者,實在於前持平李壽海構誣大臣之疏耳。噫嘻,甚矣。暗藉筵奏之妄發,巧作逐人之資斧,人之不祥,胡至此哉?夫所謂壞盡體統云者,人或於百僚廷會之中,面慢大臣者是耳。至若上殿而或指斥乘輿,或非責大臣,今古何限,而未聞以此謂之壞盡體統云,則未知壽海之爲此者,果何意哉?昔宋之晏殊,亦名相,而其壻富弼,直斥於帝前曰,晏殊奸邪,有明、宣兩朝,有臣趙士秀、金誠一,乃於筵席,面斥大臣沈連源、盧守愼,辭氣勃然,傍聽皆汗,而非徒大臣謝過而已。又從而奬許之,至今以兩皆得體,傳爲美談,則臣之向日筵論大臣,謂之語不擇發,則可也,而此豈有毫髮近似於壞盡體統者耶?然今者大臣之遭讒出城,槪由於臣言之做錯,則臣實慙悚,若無所容,意外有秋官除命,而誠不敢冒沒承受,至於昨日摠管新兼,適在動駕之時,特敎荐召,專爲陪扈之重,其在分義,安敢不竭蹶趨承?而情勢之悶蹙,如上所陳,終至於再違天牌,逋慢之罪,實無所逃,不受鈇鉞,無以責勵,玆敢冒萬死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懇,削臣職名,勘臣負犯,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者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正郞沈聖希,佐郞申晩,兵曹正郞金{{?|⿰禾道}},佐郞洪啓裕入侍,平安兵使金潝同爲入侍。上令命臣,書傳敎曰,昨日事,不過飭勵,親政事體自別,郞官不可不備員,吏曹正郞沈聖希放送,使之卽速入參事,各別催促。命臣書訖。上曰,平兵進來。潝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西門比他有異,見今邊境,亦多可慮,軍政,卿所草創,而尙未完了,今此再授,意非偶然,卿以熟手,固知其無難,而更加飭念,可也。潝曰,小臣以千萬無似之武夫,蒙被曠絶之恩,至於再授重閫,且聖敎如此,敢不竭力圖效乎?上曰,有所懷可陳者乎?潝曰,各道營將及兼營將之守令,兵使別爲褒貶,而關西獨無此例,節度使旣主管戎政,而營將能否,不相關涉,事有不當然者。今後則依他道例,別爲褒貶之意,敢達。儼曰,兵使主戎政,故金潝以此仰達矣,然殿最體重,所當以詢議廟堂之意仰達,而直以擧行之意仰達,殊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辭未達意而然,勿推,令廟堂稟處。儼宣諭後,仍傳諭書。潝拜受,上令中官,賜弓矢及丸劑,潝拜受退出。命臣曰,入侍承旨,出入安寶,事多苟簡,令他承旨入來安寶,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兵批望單中,萬戶不書兵馬二字,只以短銜書之,殊涉疎忽,該曹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慶尙監司有闕之代,參議出去,問議于大臣,今日政差出,可也。命臣曰,君前不諱名,而吏曹參議徐宗玉,奏達之際,領議政沈壽賢,只稱其官,不擧其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觀察使,雖問議大臣差出,而其擬望之際,吏曹所在歲首薦,亦爲考閱耶?在魯曰,其薦中人,皆在官案,不須考其薦記。且雖在薦中,時望所不與,則不得擬入薦,今爲文具矣。上曰,大司諫愼無逸呈辭單子,署名處刀擦,而政院不察捧入,該房承旨推考,單子還給,使之改書以呈,可也。游曰,吏、兵批承旨,一時出外,事體極涉未安,推考,何如?小臣方帶經筵之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仍命諸臣少退。儼曰,雖少退之際,出入自有次房,而堂上未出之前,郞廳先爲退出,事體非矣,兩銓郞廳,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儼進讀兵批草記,忠壯將尹任世改差事。上曰,允。在魯曰,昨日贊儀闕,以引儀中差除矣,臣出外則通禮院官員,請謁而言,贊儀例以臚唱出身爲之。而今所見差之人,是吏文學官出身,不可爲之云,當改差矣。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新除授巨濟府使申光德送言,以爲有七十七歲老母,情理不可往赴云,依例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久勤之未及用,而以司果出六者,此後政事,隨卽擬差,可也。游曰,例如是矣。上曰,嶺南伯,是大臣薦乎?自本曹爲之乎?在魯曰,大臣以爲當如此矣。上曰,三望皆然乎?在魯曰,然矣。上曰,聞參議之言,大臣云,前所薦者尙在,前所薦者,誰也?在魯曰,其中亦有前望,而李潝則頃日右相言當擬,第似太遽,故停之矣,今則雖末擬,可也。而政格所關,自不得不如是矣。上曰,監司曾經與見擬者,按官案歷陳,可也。在魯歷擧其姓名而奏達。上曰,吏批之以監司望爲難,固也。儼曰,兵批望單中,訓鍊主簿李彬,誤書以李說,當該郞廳推考,改付標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司藝望,是秉筆者自爲乎?堂上主之乎?在魯曰,是於故事,間或有之,欲自陞遷而爲之矣。然郞官雖欲自陞,事若不可陞,則堂上亦豈許之乎?上曰,雖云有故事,撕捱已極過矣,纔出而遽欲陞遷,事甚非矣,堂上之曲從,亦未安。沈聖希從重推考,銓曹堂上,竝推考。儼曰,假注書望,有落書處,當該注書推考,臣亦不察,極爲惶恐。添書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朴仁瑞,是吏參所達者乎?游曰,然矣。上曰,以善居權管,捧邊將承傳,又得權管而去何如哉?眞明曰,今則只願獲路糧而下去云矣。上曰,李希夏,尙不識面,其年少乎?游曰,年少未滿四十矣。上曰,曾亦爲備郞乎?游曰,歷備郞,咸恩君森之從姪,故相臣鄭載嵩外孫也。仍奏曰,禁軍別將張泰紹,以父子領兵,深懷不安,前後力辭,且見臣而屢言之,臣以卽今郊外動駕隔日,何可許遞爲答,而其意則必欲於動駕前獲免矣。上曰,朝家則不宜曲循,而其意可尙,姑爲許遞。上曰,懿陵親祭祭文,明朝弘文提學牌招,使之製進。上曰,不可問於兵判,故問於承宣矣。動駕前兵判呈辭,計不過再度,再度後出仕,亦有前例乎?儼曰,臣未能詳知矣。上曰,毋論前例有無,動駕事體爲重,不必拘此矣。在魯曰,副提學今當差出,承旨竝擬,何如?上曰,允。玉署長官之曠,未有甚於近日,今則必以無故可以久行者,差出,可也。命臣曰,吏批下直矣。上曰,知道。游曰,李希夏以內禁衛將,移差宣傳官,其代則從當口傳差出矣。上曰,依爲之。不識其面故,故爲落點矣。上曰,近來武弁風習,非如昔時,昔時則如李碩寬者,以尙氣稱。儼曰,以中間言之,今訓將張鵬翼,少時以氣名矣。上曰,咸恩君李森,亦少時冶遊者也。近來則皆效儒士模樣,如曺允成,以舍筆之人,尙有儒態,不是異事。而他武弁,非久必皆着道袍矣,故頃日予之處分允成者,爲此也。命臣曰,允成則本以文士,朝家一朝强其所不欲之事,何能猝變其舊習?而諸武弁之如此,誠怪異矣。儼曰,允成事,臣嘗慨然。允成,以名家子,早成進士,文才過人,負望於儕流,旣經館掌議,朝家培育之道,當因其材而成就之,而過聽虛稱,至有勸武之擧,自上亦以梟示等敎,迫脅之,臣與其父相親,故熟知其爲人。外雖然矣,內實虛脆,弓馬終非其任,雖使登武科,無可實用,而徒爲朝廷過擧也。上曰,其經館掌議,予未及聞知矣。然而雖曰虛脆,豈不及於李玗乎?游曰,臣不知允成,而聞沈錥之言,則有志向學,見識不凡云。錥亦視以道義之交,朝家之抑其志枉其材,誠爲可惜矣。上曰,聖門亦有子路之勇,允成雖志學,何妨於爲武也?游曰,古亦有朴英,臣非謂武與學,不相關涉也。用人之道,當各取其長,故如是仰達矣。在魯曰,朴英,登武科後,始乃從學,與此異矣。儼曰,臣非欲朝家之更有處分也。奪匹夫之志,終非聖世美事,故仰達矣。上令史官退伏,諸臣各使就位,遂宣醞,諸臣皆言素不能飮酒。上曰,當隨量飮之,而三盃之數則不可廢也。酒三行,上曰,今之人,酒量亦不及古之人,諸臣有能盡飮三盃者乎?乃貞曰,臣性不食酒,平居對儕友,罕執盃觴,而今日獲覩盛擧,不敢以寡飮爲解,盡飮三盃矣。上曰,卿今年幾何?乃貞曰,七十一歲矣。上曰,向者筵臣有言,卿多服古菴心腎丸,所服果幾何?今卿年紀甚多,而筋力尙健,此果其效耶?游曰,乃貞,嘗服古菴心腎丸六石云矣。乃貞曰,六石之說,是枉傳也。臣之前後所服,幾六十斗矣。上曰,六十斗則幾四石矣,謂之六石,非過也。在魯曰,服食修養,終必有其效矣。自前臣等,每以此陳達,更願聖上之加意也。上曰,然矣。而亦有不可知者。予在潛邸,嘗見檜原君,冬月喫水柿幾十餘箇,予問亡害乎?答以亡害矣。以此見之,年壽只在稟賦矣。游曰,臣母之外祖權BChar,乃故相臣轍之曾孫,都元帥慄之從孫,享年九十餘,平生喜飮酒,家在江上,夏月氷腥之物,從其所嗜,不以爲戒,而康强無疾,然若稟賦不如是,則亦由保攝而延生者。故臣舅故監司李玄紀,素解醫術,常語臣等以保攝之方,切戒夜中喫飯曰,如或過時而至夜,則必喫水澆飯,臣觀聖上引接諸臣,或至侵夜,水剌多過時,願留意於此。上曰,當依爲之。仍問曰,兵參,家勢何如耶?乃貞曰,臣之高祖臣世蓊,爲吏曹參議,曾祖臣名立,以蔭職入南臺望,而曾祖弟兄,皆爲吏、兵曹判書矣。上曰,卿何年登第乎?儼曰,登甲戌別試矣。上曰,其年旣可貴矣,且聞其登科之歲,於心有感矣。兵曹參判朴乃貞,特授知中樞,而兵批,姑未下直,仍爲開政付職。游曰,知事姑無闕窠,勢將待闕矣。上曰,如此之事,雖作闕,未爲不可,今若出擧條啓下,則必至遲滯矣。遂令儼,書傳敎曰,老老之典,經傳所載,今聞兵曹參判朴乃貞,年過七十,筋力尙强,此誠稀有,而至於榜年,感懷冞切,其令西銓,特授知中樞,示予尊年感惜之意。游取閱官案後奏曰,知事最久者,當作闕,而其中金應三,除拜最久矣。上曰,然則金應三作闕,除授其代,可也。遂爲望單啓下。儼曰,兵批下直矣。上曰,知道。命臣曰,臣於丙午,獲侍親政,今日又見此擧,其時聖上之臨政飭勵,亦如今日矣。伊後凡事,一任玩愒,國勢朝象,了無勝於往日者,大違群下當初想望之心,伏惟淵衷,回思疇曩,亦必有所感矣。竊願繼自今,益加惕念,恢公道斷私意,懋實德祛文具,必期於明日勝於今日,明年勝於今年也。臣被酒,語無倫序,而敢以醉中眞情仰達。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親政後宣醞,是祖宗朝故規也。承宣與吏議,丙午、戊申,旣參親政,而今則肴饌器數,比其時又減之,亦由於歉歲節省而然也。祖宗朝,上有我列聖,下有名臣喆輔,而猶鎭日勤勞,未嘗暇豫,故時有宣醞之擧,欲令其一時舒暢耳。今則下豈無臣,而予居君位,不能爲表率董正之道,故諸臣之勤勞國事,亦不能無愧於古人,此正上下交勉處也。今日法醞三盃,其意則深於大誥一篇,要使霑洽於卿等腹中耳。諸臣皆起拜謝,遂退出。 ○甲寅二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請對入侍時,右副承旨徐命彬,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 ○捕盜大將張鵬翼曰,臣待罪捕廳,城內外譏察等事,常加申飭矣,譏察人,有捕得一盜,而其所執贓,乃衾一,明紬袴一而已。臣則病未參坐,先使從事,發問目問之,則罪人口招中有曰,此非告於從事者,若移送鞫廳,則當爲詳陳其故云。臣聞極驚駭,果爲扶病赴坐,親自訊問,則其所納供,極其凶獰,此非自捕廳所可處置者,故敢此來詣求對矣。上曰,文書上之。右副承旨徐命彬,敬奉以納。上披覽後,敎曰,此事極其怪異矣,承旨亦見之乎?徐命彬曰,臣則未得見之矣。上命捕將曰,大臣見之乎?張鵬翼曰,臣旣未及撤坐,勢不得親往,故使從事,持此文書,問議於三大臣,則領、左相方在引入中,初不披見,而右相則詳見其首尾,亦以爲事同急書,當爲請對云云。上曰,此何人乎?捕將曰,此乃常人,而其年二十五,其爲人,亦非殘劣者矣,。張鵬翼曰,弼雄事,初則雖似虛疎,而終乃爲實,此獄亦或似然,故敢此持納,仍自捕廳更問乎?移送鞫廳而處之乎?上曰,潛行水門近處云者,指何處乎?張鵬翼曰,指金虎門近處矣,其中二人之名,始出於今日,而姑未知在何處而爲何人矣。上曰,果有如此人云耶?張鵬翼曰,金世珍,若移送鞫廳,更加究問而捧招,則所告各人,可以知之,而亦當爲請拿矣。上曰,此不過鼠竊狗盜之類耶?張鵬翼曰,其人似如此,而其所執贓物,亦非大段矣,然此事已出之後,他事姑未及問矣。上曰,此人名字,誰有知之者乎?張與從事官及略干軍官人,眼同覈問,而其人則皆不知,其家或有知之者矣。上曰,家與人,誰有知之者?張鵬翼曰,其小者不知,而其父,或有知之者矣。張鵬翼曰,其招辭中,只自窓外聞之,不知爲某某人云矣。上曰,非他事也。果若其言,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則其所緊關,乃踰墻事也。自本廳各別究問其所告之虛實後,其所謂洞口人,亦爲問之,詳知云,家與其人,形容後,更爲求對,可也。張鵬翼曰,上款人,以聲知之云矣。上曰,常人猶可自捕廳問之,而其中緊關者,更爲嚴問,使伶俐將校,各別譏察,詳知後來對,可也。然此事事體旣重大,似當合坐而問之矣。張鵬翼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所試官,方在試所,故臣纔已送人請來,而未及到矣。張鵬翼又曰,亡命罪人鎭紀子,方爲乳養他人家者,曾已捉囚,而慮其滯獄,果爲請放矣,其兒今年爲七歲,而自上前有登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更稟處之,可也。記事官鄭履儉曰,史官凡於大小事,無不與知者,而此亦不可不知者,故敢達矣。上曰,密啓則雖史官,不得見之矣。右副承旨徐命彬曰,俄以詞訟決等中判付,亦入其中乎?有問啓之命矣,臣取考前例,則判付不當入於其中,故敢達矣。上無發落,諸臣以次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病}}。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下直,楊州牧使趙儆,忠原縣監李匡誼,白川郡守林象鼎。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兩日親臨大政,昨又侵夜乃罷,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迎曙察訪朴聖龍,肅拜單子,入啓之後,無端不爲入來,極爲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李濟,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連呈辭單,參判朴文秀疏批已下,而尙不出肅,參議兪彦通未肅拜,時無行公之員。詞訟重地,不宜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聖應爲內禁衛將。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屢日,事甚未安。新除授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昨於史官之還,猥以決不敢冒當擬薦之意,有所附奏。雖其區區所守,實出於不敢放倒廉義,自陷於不恤人言之誅,而違命之罪,實無所逃,終宵戰恐,置身無地,不意聖諭,洊下於一日之內,又有安心擧行之敎,臣於是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所出也。夫臺疏指斥,何等嚴截,而乃敢恬然晏然,不知顧畏,復當薦事,有若無故之人,則眞是縱恣無忌憚之甚者,此臣所以甘被威罰,而終不敢爲一分承命之計者也。特敎再降,而迷不知變,廟擬緊重,而一任遷就,論臣之罪,萬戮猶輕,只自席藁惶懍,恭竢鈇鉞之加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臣申光夏、李思周、韓範錫,俱以試官,試所進去,朴文秀時未肅拜,莫重侍衛,將無以推移備員。未肅拜人員,似當有牌招之擧,令政院斯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錫命爲兵曹參判。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摠戎使率領禁衛軍兵,前期一日留都事,節目啓下,而摠戎使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具聖益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旣乏可合者,且陵幸迫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禁衛軍兵及東營入直御營軍兵等,依前例,令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入直,而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李漢根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東營軍五十名,哨官沈得望率領,前期一日,與禁、御兩營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還爲替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軍兵,以訓鍊都監餘軍,替代後,仍赴留都陣,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營軍兵留都事,旣已定奪矣。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軍兵,今二月十二日,以訓鍊都監餘軍,前期替代後,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專屬留都大將,而本營則千摠李廷彬,把摠金夢遠,哨官朴萬和,敎鍊官金澻,率領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人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權{{?|⿰香咸}},別騎衛六人,率領工匠牙兵五名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率領別破陣十三名,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玆意外,近侍儼臨,復以聖敎申諭,仍促臣偕進,臣於此一倍驚惶,五情失守。今臣必遞之義,在理當然,罄竭衷懇,累煩控籲,而聖上一例不省,唯加督過,不審殿下,以臣爲猶可冒沒,故爲飾讓,則是臣事君不誠也,抑以臣爲素無操守,自當勉出,則是臣不見重於君父也。此莫非臣之罪也,只自掩抑涕泣,尙復何言?微末賤臣,荐承不敢當之恩遇,而上畏國體,下顧私心,終不敢萌一分進身之念,罪戾積矣,臣義隳矣。日夕戰灼,寧欲無生,唯祝睿念,飜然回鑑,亟賜處分矣。臣釁重病劇,精神慌迷,不能悉心以對,瞻望雲天,恭俟威罰之加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武二所試官朴乃貞,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事不可暫撤,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此陵幸時,摠戎使趙儐,領率禁衛軍兵留都事,節目啓下,而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徐命彬曰,今日內乘、別軍職、宣傳官、駕後別抄試射時,駕後出身金道鏡,騎芻五中,加資。 ○徐命彬啓曰,今此陵幸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李判事留都。 ○傳于李匡世曰,慶恩府院君延諡時,一等賜樂,內外宣醞等事,其令該曹,依例擧行。 ○徐命彬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陵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未肅拜人員,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副摠管朴文秀,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來詣請對。傳曰,引見。 ○又啓曰,試官朴乃貞、趙東彬,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以內奴冒沒,不能早覺,追査啓聞,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匡世曰,勿待罪事,回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湖臬新除之命,忽下於嶺邑待罪之日,驚惶感激,罔知攸處。稍待簿記之粗完,昨始來伏於私次,而竊伏念臣,識短而拙於用,性迂而畸於人,墻壁枵然,世無汲引,鉛刀已鈍,不堪再用。惟殿下,何取於臣,不欲遐棄,拔擢於下邑芻牧之列,復畀以湖右巡宣之職耶?仰惟天地之洪量,不錄前日之罪,欲責桑楡之收,恩至渥也。在臣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第頃年湖南之僨敗,卽臣沒身之羞恨。臣於其時,猥當重任,目前民命,殆急於水火,內則不禁本性之躁動,外則遵用前例之過誤,所謂設施,闊疎可笑,則畢竟顚沛,卽其自取,浮張不實之罪,廟堂互加詆斥,粗淺不稱之狀,聖明亦嘗洞燭。末梢薄勘,在臣大幸,而惶愧冞切,背汗猶浹。噫,賑救之政,其亦難矣。雖使籌算有餘,屧履俱適之人當之,其能善完幾務,得免譏議者,亦幾希矣。況臣狀稟乖舛,不能當朝廷之意,蹤地孤冷,本不過易搖之根,則無怪乎發言作事,種種爲罪戾之歸也。然斥之者,顧何以盡得其情,當之者,亦豈無一二自明之端,而時移事去之後,臣何可喋喋條辨,重犯爲人臣豈自言之戒歟?夫量而後入,君子有戒,知難卽退,智者攸爲,而臣則不然,蚊蝱負山,初不量力,嗤謗隨後,猶不知避,卒使藩務狼狽,瘡疣叢身,痛定之後,益覺其愚且妄耳。其在懲前毖後之道,隨分守戒之義,今何忍徒恃寵眷,復進一步,以喪一身之廉隅,重誤方面之委寄也哉?臣之難冒見職之狀,此已萬萬矣。其他可引之嫌,難强之病,今不敢贅陳焉,伏乞天地父母,特察悶懇之衷愊,卽遞新授之職命,仍令退處田畝,不復齒於搢紳之列,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甲寅二月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左右捕盜大將,請對入侍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同副承旨李匡世,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連日勞悴,且將動駕,欲爲休息,而捕將等求對,故待之矣。標信下後,其間稍久,暫爲暇寐之際,捕將求對,而中官忘不卽啓,下問之後,始爲啓達,事極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出擧條}}張鵬翼進伏曰,罪人施威嚴問,取招以來矣。上曰,招辭上之。仍下敎曰,虛謊乎?鵬翼曰,姑不可知,而上款所告人姓字,與初招不同矣。上曰,旣知其名,則聞於窓外之說,可異也。鵬翼曰,聞其語聲而知之云矣。上曰,京人乎?鵬翼曰,京人也。其父曾爲尙方色丘云矣。上曰,竊聽之說,近來甚多,可怪。罪人號牌,有役名乎?鵬翼曰,無之矣。上曰,豈有無役名者乎?鵬翼曰,四名方捉來拘留矣。上曰,姓字有所相左,則以此發問乎?鵬翼曰,姑不問之矣。又曰,其中朴哥,前日捕盜軍官之子云矣。上曰,其外三名,何許人乎?鵬翼曰,姑未見之,而似非眞常漢矣。上曰,似是爲捕廳所飭勵之類也。鵬翼曰,然矣。上曰,渠知其人,則必同參其謀,不知則無聞聲而知之之理,何不以此發問乎?卿等之意,何以處之爲宜耶?鵬翼曰,罪人不過一偸兒,而以庚戌獄事見之,始甚虛疎,末乃如彼,故此亦不能無驚動之心矣。不可謂虛疎而置之,移送金吾設鞫,宜矣。上曰,本府設鞫時,亦有大臣、禁堂命招之規乎?設鞫命下則自然來會乎?諸臣不能對。上曰,注書出去,問於政院以啓。光躋趨出,還入啓曰,問於院吏,則無命招之規,自本府來會開坐云矣。上曰,自捕廳所捕諸賊,卽令禁府,設鞫嚴問。匡世承命書於榻前。匡世曰,虛實輕重,雖不可知,而鞫獄又出,極可驚心。將臣半夜登對,外官亦必驚擾矣。上曰,注書出去,密匣持入。光躋趨出,持密匣入呈曰,開金二件,而一則在內云,故不爲持入矣。上曰,開金,無內置之事,更爲出去,持入,可也。光躋趨出,持開金入呈,匡世盛文書于密匣,仍爲封鎖。上曰,大臣似爲獻官矣。判金吾,卽禮判乎?匡世曰,然矣。上曰,禮判當以贊禮,陪往陵所,而今將參鞫矣。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使之致齋,替行贊禮之任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履儉曰,凡百文書,史官無不見之,而此則事甚急遽,徐徐取見乎?上曰,自前急書則史官,不必見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左珥。巳時,日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傳曰,慈殿問安,已爲下敎于醫女,依此擧行,宜矣。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陵幸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今日以德興大院君廟致祭時祝史,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懿陵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徐命彬曰,設鞫開坐事,何時,分付,而承旨尙無下直之事,此何故也?斯速問啓。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禮曹參判。 ○傳于趙命臣曰,禮曹參判,卽爲牌招察任。 ○李濟啓曰,假注書金尙迪,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昨日違牌,今又呈單,參判亦違召命,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竭予心曲,巽讓若此,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艱虞之溢目,安心勿辭,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以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濟啓曰,禮曹參判洪鉉輔,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差出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園陵幸行,與城內擧動有異,摠府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朴文秀,以摠管及本職刑曹參判,再違召命矣。動駕隔宵,卽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副摠管。 ○徐命彬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以齋戒留院,而臣依聖敎,取考前後日記,則無眞的可據之例。動駕時,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而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辭單入之。 ○柳儼啓曰,副摠管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旣已給由,更爲牌招。 ○又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留都。 ○傳于柳儼曰,閔奉朝賀留都。 ○傳于徐命彬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萬死又徹辭單,庶冀肝膈之懇,上格天聽,不料兪音邈然,特諭復宣,臣於此惶縮之極,精爽迷隕,不知死所。臣雖無狀,臣子盡瘁之義,講之熟矣。況此艱虞溢目,聖明獨自憂勞於上,臣固昏劣無用,不足備任使,而旣叨此地,何敢不思報效之圖,屢拒明召,甘自陷於偃蹇之誅哉?惟是萬萬難進之義,實關國體士節,聖明亦已俯賜鑑燭,而尙此羈縻,旣不加以誅譴,徒有誤恩之虛辱,臣之赤心冤悶,何以自暴?逃遁無路,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伏聞園陵展謁,期在明日,臣忝在輔護之地,而情勢危迫,無路陪扈,瞻望宸極,尤切悚惕,亟俟變通,以重事體,是臣千萬祈望也。俯伏戰越,不知所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宜衡,時在忠淸道靑陽地云。不可等待其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假都事二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柳澄,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柳澄,司䆃主簿鄭得天相換。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兪健基身病,代吏曹佐郞,兵曹佐郞洪啓裕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懿陵幸行時,東營入直軍兵,以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十二日,東營入直馬、步軍兵,與訓局餘軍替代,而還宮後,還爲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三日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動駕隔宵,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事,允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臣等有稟達事請對,而玉堂亦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武科初試設行時,適値陵行擧動之日,仍設科場,事體未安。一、二所,俱爲撤試,已多前例,而今此試官中,副摠管李思周,禁軍別將韓範錫,或以侍衛,或以領軍,當爲隨駕,此外多員,亦有應參陪從之列者,不可無變通之道。十三日則一二所,姑爲停止,使應參之員,一體隨駕,而大駕還宮後,復設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陵幸時,別雲劍實差東陽君㭻,以親病危重,勢難侍衛,故以預差陽平君檣陞實事,纔已微稟,而實差長溪君槏,又爲差祭云。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皆陞實,他無推移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數多,文書浩繁,問事郞廳,曾有加出之例。以前修撰兪健基,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而兪健基方在罷散中,任{{!|𪼛|⿰王集}}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俄於筵中,有兵曹判書尹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之敎,而卽者兵曹判書,更爲違牌。係是一日三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郊外動駕,豈無本兵之將?他無引嫌之事,而只以三度未呈,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成中爲禁府都事。 ○兵曹口傳政事,以兪健基、任{{!|𪼛|⿰王集}},單付副司果。 ○柳儼,以扈衛別將,以留都大臣領議政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別雲劍長溪君槏差祭,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旣陞實,他無推移之勢,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推鞫姑罷,明日還宮後,卽爲開坐事,卽爲分付。 ○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伏以臣,昨昏伏聞,有以臣留都之命。固宜竭蹶趨承,而風痺宿疾,入秋轉劇,痰滯心竅,肝木用事,精神迷昧,殆不知哀樂,言語蹇澁,殆不出聲音,如癡如醉,長日昏倒,無復有生人貌樣。顧念垂死殘喘,旣不能以筋力爲禮,前後動駕時,只詣路左,瞻仰羽旄,以粗慰犬馬之忱,而自昨年以來,竝與此事而遂廢之,則其奄奄危綴之狀,可知也。不然者,留都有命,曾不敢以疾爲辭,豈獨於今日,敢爲巽避之計,而目今症形,戶闥之間,亦末由任意起動,又豈有一分氣力,可以管察軍事,自效微誠,少伸其分義也?有生如此,不如死久矣,伏枕瞻望,只自悲悼而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速賜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仍治臣慢命之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更命他大臣,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自經前秋大病,眞元鑠敗,百疾交侵,長在昏綴不省之中,又自月前,忽覺渾身縮束,如就急縛,俄以火熱騰上,如遭焚焫,四肢百節,無不疼痛。多灌藥物,少無所減,今日如是,又明日如是,食飮近口輒吐,夜又不能交睫,瞪目達曙,絶食廢睡,于今數十餘日矣。精神已亡,氣息漸綴,溘盡之期,只在朝暮,尙何論房闥外事哉?臣雖長委床簀,苟不至大段難强,當乘輿駕出之時,輒力疾進詣路左,而見今病勢,實無一分自力之路,竟未遂忱,惶悚靡容,卽伏聞有留都之命。留都事體至重,本非滓穢如臣所可猥當,而此則固不暇論,只此病狀,雖欲奉承,亦末由焉。玆敢冒控哀籲,以冀垂察,臣罪尤合萬死,謹此席藁俟譴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當更命bb他大臣b,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戶曹參議魚有鳳上疏。伏以,臣之衰朽薄劣,無一可取,卽一世之所共知,而亦聖鑑之所洞燭也。從前職名,罔非踰分,至於昨年,擢躋喉司,尤爲匪據之大者,慙惶靡容,再煩號籲,獲蒙鞶帶之褫,心竊感祝,庶冀朝廷不復記識,永作丘壑之棄物矣,不意謬恩資級,因仍不改,地部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惝怳悶縮,益不知自措也。佐貳,雖曰漫職,地部與他有別,當此國計哀痛之日,誠宜簡用材良,俾補職務,而今乃加於病廢無用之臣,一任瘝曠而莫之恤焉,設官責任之意,豈亶使然哉?況今聖上,責己圖理,飭勵臣工,以祛文務實四字,爲做治之第一義,而乃反以如臣愚騃,備員緊司,徒積濫冒之譏,益張虛僞之風,豈非文具之甚者乎?此非但爲臣一身之憂愧,其有累於淸朝棕核gg綜核g之政,尤萬萬矣,臣竊爲之嘅惜也。顧臣病狀,凜凜與歲益深,承命累日,今始略構文字,冒進危懇,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許遞改,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奉朝賀閔鎭遠箚子。伏以臣,卽伏聞明日陵幸,有令臣留都之命,臣驚惶訝惑,莫知所措也。夫致仕之人,元不干涉於職事,法例則然也。旣已謝事去朝之後,安有更縻職務之理乎?留都雖異實職,摠率都中百官軍民,便是一日之相職也。今若夤緣倖會,揚揚冒進,則人將唾罵,四方傳笑,臣身之喪失廉恥,固不足言,而其貽累於聖朝使臣之禮,尤bb何b如?臣雖被重譴,決難承命,而事勢急迫,不可不卽速變通,伏乞聖明,俯加諒察,移授他人,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留都旣已更命,卿須安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前掌令李濰上疏。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俱甚切實,而首陳民隱,尤爲嘉尙,可不留意焉?傳曰,李濰原疏留中。 ○甲寅二月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濟,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副修撰金若魯,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引見入侍時,都承旨李瑜曰,今日,乃是致齋之日,而臣等適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殿下每於祭祀之禮,必欲致潔,雖小事,苟有妨於齋潔,則必加意致愼矣。園陵動駕,在於明日,而刑獄文書,連爲出納於今日,其在致齋之道,恐有妨損矣。臣等之意,姑停陵幸,改卜他日,未爲不可,故敢達矣。上曰,卿等以稟定求對,故予亦已料其求對之意,而當此上下勅勵之日,必以誠實爲勉然後,可以做國事,而今此求對,毋或欠於誠實之道耶?見卿等求對之事,心竊笑之,而槪以書生之故,果爲生㤼於此等事矣。誠如卿等之言,而苟有妨於致齋之節,則何待卿等之求對,而有所停寢也?園陵行祀,與大祭有異,何乃見撓於幺麽光棍輩云云之說,而遽停已定之幸行也?此獄,雖未知畢竟虛實之果如何,而如或有一毫可疑之心,則予雖已定幸行,何難乎親臨訊問乎?姑不爲用刑,則亦何傷於致潔之道乎?然大臣則旣參鞫坐,雖不隨駕,固無不可,而予於昨日,特命禮參之差出,其意亦有在矣。往者爲民祈穀,故雖有不顧刑殺文書之敎,而予於三年內,雖或有設鞫親問之事,其夜行祀時,只不參於內庭,而必參於外班矣。右副承旨柳儼曰,上下誠實之敎,誠爲至當,而臣等求對之意,初雖爲致潔之道,亦不能無慮於此獄故耳。殿下每於治獄,失之太緩,此則殿下之病痛,而鞫獄體重,事機之緩急,必較於晷刻,急則得其實,緩則誤其機。此獄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今若少緩,則其慮誠無窮矣。臣意則幸行之擧固重,而此獄亦不可少忽,先究此獄而得其實,幸行之期,差退四五日,從容展禮,亦無不可矣。殿下雖有書生生怯之敎,臣意則此獄不可一刻少緩,宜思審愼之道,何如?上曰,此獄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事,猶有緊關,此獄則其所謂自窓外聞之者,似甚虛慌,自有輕重虛實之分,而遽以此,若停已定之陵幸,則當乎?否乎?予在東宮時,陪景廟而展省明陵也,駕前軍兵,壅塞不進,予甚怪訝,試問委折於左右侍臣,則左右侍臣,頗有色動底意。且於伊後陵幸,以就商將兵,以一鏡陪從,而亦能無事往返,則況此無賴輩,顧何足畏也?柳儼曰,臣等亦非爲彼細盜之可畏也。此獄宜速核實,不容少緩,則今此幸行,姑爲停退,斷不可已矣。上曰,彼無賴輩,豈可親問乎?設有可問之事,還宮後設鞫,亦未晩矣。昨日捕將,必更來求對,故予則不解衣而少假寐矣。設鞫命下之後,不卽開坐,今日又有問啓之敎,而亦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當該郞廳,拿處,可也。{{*|出擧條}}設鞫則有命,而尙此遲滯,幸行則不可寢,而如是請寢,予未曉也。都承旨李瑜曰,臣朝在藥院時,全昧設鞫時刻之已晩,而始見問啓之敎,亦以爲驚怪矣。聖敎如是縷縷,而臣又煩達者,極知其惶悚矣。然此獄之輕重淺深,姑未知爲如何,而治獄之道,當各付其情。原情而覈其實,覈實而正其法,此在不可頃刻少緩者。臣試問其開鞫之太遲,則諸堂請坐之際,自致如此云矣。誠如柳儼之言,臣等非爲生㤼而然,亦非爲此獄之果實而然矣。臣等區區之慮,實出於萬全之道矣。上曰,曾於先朝陵幸時,有一金姓人,着軍服突入駕前,其時特命捕廳,使之覈處,處分,豈不正當乎?鞫囚則當付於鞫廳,强盜則當送於捕廳,而此獄則當初執贓,不過衣衾,此便是强盜之類。宜使捕廳,終始究覈,而只因其招辭中云云之說,雖有移送鞫廳之命,然此豈至於設鞫者乎?都承旨李瑜曰,臣旣未見文案,雖不敢質對,而參鞫大臣,亦以私書,有報於廳中,而陵幸則姑爲停退之意,求對力請,爲可云矣。殿下若以刑獄文書之出納,謂有妨於齋潔,而姑爲停退,則外間亦必知因此而有是命矣。上曰,此不幾近於掩耳偸鈴者乎?右副承旨李濟曰,此獄之虛實,姑未知,而臣等之慮,無所不至矣。上曰,必不然矣。創業之主,當其角立之時,東征西伐而不以爲畏。且宋太祖有曰,坐席之外,非吾所有云,而猶可以統一天下。況海外,只有朝鮮國而無他邦之可憂者,則雖以婦人之賤小,尙不畏此,予方君臨於上,以卿等爲臣,而寧有可畏者乎?以此勸予停行,實非合道,而亦恐因此而有損國體也。柳儼曰,豈獨創業之主?古之人君,亦多有微服出遊者。殿下亦將謂行於古者,可行於今耶?上曰,堯之遊於康衢,是可好也,漢成帝之出觀鬪鷄,甚不可矣。然微行事,豈今日之所可引比者乎?趙命臣曰,聖敎大體則誠好,而爲民祈穀,猶不啓刑殺文書,況園陵大祭,有何所間,而方一邊設鞫,一邊行祀,恐非得宜。不待臣等之言,宜思愼重之道也。柳儼曰,致齋之日,百司俱廢刑杖,而凡公事之時急者,亦不敢擧行於是日矣。上曰,不然。鞫獄時急,故雖齋戒之日,亦有已行者,豈可以此爲拘乎?柳儼曰,殿下雖不親自訊刑,鞫獄文書,旣已出納,則此豈非有妨於齋潔之方乎?上曰,誠如其言。《史記》中載刑殺等書,將於致齋之日,不當見之乎?修撰金若魯曰,殿下以姑退陵幸爲難者,出於欲伸誠孝,而且慮其擧措之顚倒矣。臣非謂此獄之終有其實,國家治逆,關係甚急,宜不可少緩。園陵展拜,差退數日而行之,則國法可以伸,誠禮亦可以展,此豈非兩得之道乎?上曰,戊申年事,諸臣亦已見之矣。予於前後,見可愕可怪之事,而未曾有驚動之色,至於戊申,頗動心,而此則專由於上陪兩慈殿,莫知其這邊事情之如何故耳。卿等,若謂予以碌碌庸主則已,若以漢之高、光兩帝待之,則必不以此等事煩請,而今乃見動於光棍輩之說,欲使我特寢陵行,然則其將以予處於深宮而不敢出耶?左承旨趙命臣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匹夫,猶能致愼於垂堂之戒,則矧以堂堂千乘之尊,不思所以愼重之道乎?同副承旨李匡世曰,近年以來,鞫獄屢出,人心狃安,未見有驚動之色。殿下亦於前後,屢見此等變怪,而間亦有虛慌者,故殿下不以爲大怪,而看作尋常事矣。此獄虛實,雖未可知,而旣有賊招中云云之說,則宜加審愼之道矣。柳儼曰,臣等豈敢以非道導君也?臣以如此事,前後力請,至於三次,而輒未蒙開納。向於英陵、章陵幸行時,欲拒諸臣請寢之言,或拍案流涕,或停廢公務,今日求對,亦未得準請,臣等甚無聊,實無退對外人之意,而諺所謂有愧後顱者,誠爲臣今日道者矣。上曰,堂堂千乘之國,奬率三軍,何足畏此等無賴之輩也?向者拍案廢務等事,必以此爲節拍,欲展百年未展之誠禮故耳。承宣之言,雖出於愛君,今若以此停行,則使後世見之,以我爲何如主也?修撰金若魯曰,殿下若以停寢陵行,或慮其貽笑外人,則必以爲幸行纔定,而因鞫獄之出,姑爲停退云,則有何不可,而必欲徑情直行,不從臣等之言乎?上曰,予之所執固當然,則此豈爲徑情之事?古語云,美哉,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予若無德,雖處深宮,固畏彼輩,德之不足處,只可留戒矣。趙命臣曰,乘船危,就橋安。殿下上奉東朝,何乃自輕至此?上曰,三宗血脈,只有予一人,則此身非所自有者,豈可自輕也?此則只欲存大體,非出於自輕而然矣。李瑜曰,俄者柳儼所達,雖出於誠心,而其所謂無聊等說,極涉猥屑,殊非重筵體之意,推考,何如?趙命臣曰,院中無請推同僚之規矣。柳儼曰,此事有關臣身,不能無嫌,而大抵院中古規有曰,下僚有所失,則上僚以不善檢下,只爲待罪而已。金若魯曰,臣則雖未知政院古規,而柳儼,乃敢分疏於自己事,推考,何如?上曰,卿等求對,果出於誠心,則此等小節,何足咎也?勿推,可也。柳儼曰,留都事體至重,例於動駕前一日夕,來坐於備邊司矣。今則動駕,只隔一宵,而留都大臣,尙未進詣矣。上曰,奉朝賀,不當留都耶?李瑜曰,奉朝請之大臣,凡於公會,不得與參,而至於卜相之擧,亦非古例,而此乃近規也。柳儼曰,明日動駕時,不可無本兵之長,而今日連爲違牌。固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乎?上曰,未呈三度,則不當出仕耶?柳儼曰,取考前例,則兵曹判書,無再度後卽出之規,而丁未八月,領相沈壽賢,爲兵判時,受三度加由後,以藥房提擧承牌,伊後宋寅明,受三度加由之後,以兼帶司僕提擧,只參騎軍洗馬矣。上曰,卿輩,果有爲君戒備之意,則兵判方帶將任,雖不更爲出牌,必將隨駕矣。仍命柳儼曰,宜可私報於兵判矣。柳儼曰,臣等誠志不孚,終未能準請,而第臣曾因獻陵幸行時事,雖被玉堂無限之斥,而今又求對,又未蒙採納。假使殿下之所執,一出於公,臣等如或據理爭執,則殿下俯從其言,不害爲捨己從人之道,而實有光於聖德矣。毋以臣等之卒乃奉承聖意,有所自滿,而益恢虛受之量,以爲裨益之方,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誠好,予當加意矣。柳儼曰,本院,乃是命令出納之地,而隨駕輒在差備陪從之後,出入之際,必患窘速。今番不緊色目,竝令除減,雜人出入,亦爲嚴禁,何如?上曰,此亦依前例爲之,可也。至於雜人禁斷事,只在政院申飭而已。上曰,參鞫大臣以下,明日陵所展謁時,勿入紅箭門內班,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兵曹判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領相留都。{{*|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 ○上幸行懿陵時,大駕自仁化門內,乘玉轎,出仁政門外,乘馬,進詣陵所。 ○右承旨李濟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取稟。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結陣於把子前屛門矣,大駕出宮後,移陣於敦化門外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及守宮從事官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大駕還宮時,還爲退陣於把子前屛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曰,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留待。 ○上就陵所,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今方來到作門外云矣。敢啓。傳曰,卽爲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 ○傳曰,左議政引見,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曰,百官揷羽。 ○傳曰,自石串峴至替馬所,捧上言。 ○傳曰,還宮時,以訓鍊都監,吹打爲之。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時,至仁化門外,乘玉轎,至仁政門內,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兵房承旨柳儼進來。上曰,送黃信箭,先往留都陣,罷陣後,次往禁軍鎭gg軍陣g罷陣,仍往禁衛陣罷陣,送靑信箭於訓鍊陣罷陣,送白信箭於御營陣,罷陣後入來事,竝爲分付。 ○弘文館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臣等來會本府,今方開坐,而日勢已曛,許多罪人更推之際,必至夜深,聖駕勞動之餘,文書出納,恐致丙枕之不安,無任區區憂慮,推案不敢循例啓請,何以爲之?敢稟云矣。敢啓。傳曰,鞫坐,明日爲之。 ○甲寅二月十三日卯時,大駕出崇仁門外,駐蹕于左議政祗迎近處,上命都承旨李瑜曰,左相,在路傍祗迎矣。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因予誠淺,遐心莫回,只自愧恧,而竊有面諭事,方駐馬,而特遣都承旨,卿須隨來陵所事,傳諭于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宣傳聖敎於左議政所住處,則左相以爲,臣情迹危蹙,今於動駕之日,旣不得陪扈,玆敢來伏路次,祗欲仰瞻羽旄,而意外承宣,來宣聖旨,臣豈不欲竭蹶趨造,而分義雖重,廉隅亦不可放倒,臣尤死罪,不敢祗承云矣。上曰,予方有面及事,極欲親迎,而重臣頃有所達,其言誠切當,故不爲之矣。須勿過讓,安心來待於陵所之意,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下敎雖如是縷縷,而職名未䣃前,將不得奉承,退歸私次,更當以一箚陳暴矣。上曰,此若卿之初所遭,則必不强迫如此,而前後旣已開釋,職名且難許副,卿胡不諒,而巽讓至此?卿須體此意,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又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久御路次,屢遣近密,極知其惶悚,而職名如蒙特許,則卽當隨詣陵所矣。上曰,職名如有許副之意,必不久留路上,如是傳諭矣。以此意更傳偕來。上又命注書金尙迪曰,園陵展謁,自有時刻,而只以敬大臣之意,方此駐馬,更命偕來事,往傳於都承旨,卽爲傳諭於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敎至再至三,如是縷縷,誠不知死所,而職名未解前,實無抗顔復出之勢,第當前進待命云矣。上曰,親迎雖有前例,因重臣所達,果不爲之矣。予之必欲使卿隨班者,非爲觀瞻而然矣。欲於陵所,面諭予意,一聽予敎之後,定其去就,亦何妨也,而如是巽讓,益自愧誠信之未孚矣。卿須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上每敎以情志不孚,極知其惶悚,而屢違明命,尤不知死所矣。然情迹如此,不得祗承,第當進就陵所矣。上曰,予若有面諭事,而邀致路次,則卿必來之矣。予之欲使卿進就陵所,而聽予分明之敎者,其意甚懇,卿胡不來?只令進詣陵所,則至使大臣,徒煩去來而已,予何必爲此也?若來聽面諭云,則當前進矣。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聖敎縷縷及此,他不暇顧,當就詣陵所,奉承下敎而退云矣。上仍命前進,及到陵外,以步輦就齋室。 ○上自齋室,乘步輦至紅箭門內,展拜如儀。 ○上進詣陵上,奉審後,命兵房承旨柳儼,送信箭招御將,使之入侍。 ○上奉審寢陵之左右前後,還御于陵上。 ○上曰,御將結陣在何處?都承旨李瑜曰,在不遠處。上曰,陵內樹木,比前稍勝矣。都承旨李瑜曰,壬子春,臣以陪從來審陵所矣。以今所見,樹木之茂長,比其時顯勝矣。上曰,陵前排立之石,此非久遠,而如是生鱗,何也?都承旨李瑜曰,臣待罪沁都時,爲審海中諸島,行水路四百里許,而所謂唜島,亦沁都所管,而園陵石物浮出處也。臣於歸路,適見石物浮出處,而且聞島中人所傳之言,石之在峻崖者,每緣攀升之無階,功役之多入,當園陵石役時,則輒浮出沈海之石,此則乘其潮退時,果爲往來浮出,而功役亦不多入故矣。蓋海中之石,以其久沈鹹水之故,浮出稍久之後,一經霾雨,則石面輒致生鱗云矣。向者長陵新石物,皆從此島中浮出,而豎石未久,執頉甚頻,此未必不由於浮出沈海者故也。同副承旨李匡世曰,小臣待罪禮曹時,亦嘗奉審於長陵,而屛風石及其他排立之石,多有執頉處。槪此石,初旣浮出於鹹水中,故合氷之時則凝結,而解凍之後則石脈,亦隨而脧拆,或罅而缺之,或碎而落之矣。上曰,東都五陵,在此望見乎?左副承旨柳儼曰,彼越見處,乃五陵矣。上曰,此陵參奉爲誰?同副承旨李匡世曰,洪鏡輔、金遠祚是也。上曰,此誰家之人?都承旨李瑜曰,洪鏡輔,乃禮曹參判洪鉉輔之四寸,而宗廟令洪重範之子也。金遠祚,故判府事金宇杭之孫,而前交河郡守金彦熙之姪子也。左副承旨柳儼曰,纔以信箭招御將,而御將方入來矣。上曰,御將使之入侍。御將入侍後,御將魚有龜曰,近日日氣甚寒,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魚有龜曰,臣於前冬入侍時,親承三年後展拜懿陵之敎矣。上曰,其時果諭之矣。卿其奉審兩陵後,仍參祭班,可也。魚有龜曰,殿下三年前,展拜園陵時,亦有入侍陵上之命,而仍令進參祭班,故臣於其時,粗伸情禮,而今日又承此敎,下情尤爲痛感矣。上曰,過三年後則闕內無展拜處,今到陵所,心懷尤爲愴感矣。予之使御營廳,輒隨駕者,其意固有在矣。上曰,御將奉審後,隨來陵上,可也。上曰,彼松木,乃移植者乎?此自生者乎?參奉洪鏡輔曰,皆移植者也。上曰,若過十年後,尤勝於今日矣。都承旨李瑜曰,檜木,此正當植之時,而李萬植,爲長陵參奉時,所植檜木,今頗茂盛,移種於此陵,則似好矣。參奉洪鏡輔曰,臣於今初八日,多植檜木於陵內左右前後矣。上曰,所植檜木,此乃移自獻陵耶?獻陵樹木,將至濯濯之境,都令所達舊長陵檜木,移植,可也。參奉洪鏡輔曰,城中城外之人,皆取柴於光陵,而樹木去益茂長,大抵樹木長養之地,林木扶疎,落葉頹腐,則雖是脆土,轉成膏沃,以至於茁長茂密之境矣。此陵則林葉甚爲希疎,雖欲求其茁茂,其可得乎?上曰,此陵,果無落葉之可收者矣。同副承旨李匡世曰,長陵新封時,有聖上手植之松,而卽今所生,不過一二株出土矣。上曰,新長陵阻阨處,比此陵稍勝矣。參奉洪鏡輔曰,石串峴,曾有申飭阻阨之敎,而香祝陪持及往來行人,皆由此路矣。上曰,此乃大路,與明陵封峴有異矣。然喪行,豈敢由此路也?參奉洪鏡輔曰,臣詳察地勢,則此乃不可阻之路,若以礴石鋪之則好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參奉所達排鋪礴石之說,似宜矣。參奉金遠祚曰,聞洛昌君之言,前有鋪礴石之敎,而尙未擧行云。如不植木而阻路,則莫如鋪礴石之爲愈矣,上曰,乙巳年間,以鋪礴石事,果有所敎矣。都承旨李瑜曰,鋪礴石之敎,未卽擧行者,似因荐凶之故,而稍待登豐之際,乃有此遲滯矣。上曰,後峯來龍,望之似低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山之來脈,低而細者,爲好矣。上曰,使參奉,登後峯,立於來脈處,可也。參奉洪鏡輔,陟後峯最高處。上曰,彼望見處,果是來脈乎?巖形之露出者,必以樹木蔽掩,可也。上曰,古所云懷陵,在何處乎?左副承旨柳儼曰,過竹嶺浦則乃懷陵也。上曰,下陵石役,比上陵石役稍勝,而莎草亦無毁傷處乎?參奉金遠祚曰,莎草則少無傷處矣。上曰,所謂沈家基址,在何處,而人家毁出後,今幾潔淨乎?參奉洪鏡輔曰,或有基址餘痕,而自當漸次潔淨矣。上自陵所,進詣碑閣,奉審後,上曰,碑面塡采處,殊無光色,此由經年而然乎?朱漆初旣不好而然乎?此碑,乃何處浮出之石,而何人所寫乎?左副承旨柳儼曰,此乃江華肝石。而前面則宋成明書之,後面則李德孚書之矣。魚有龜曰,後面庚戌改磨後,李德孚果書之,而前面則臣固未能的知其誰某之筆矣。上自碑閣,進詣丁字閣,奉審後,上曰,彼神路,乍有成蹊之痕,自何時如此乎?問于事知守僕。守僕進伏曰,乙巳年間,微有蹊痕,而不知顯然矣,丙午後,宛有蹊痕矣。上曰,人或謂塗灰成蹊,而豈以塗灰之故,有此成蹊之理乎?上還御小次,侍臣以次俯伏。上還詣丁字閣,行酌獻禮如儀。左副承旨柳儼曰,奠酌時,見祭酒,有些浮物,殊欠致潔。當該典祀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左副承旨柳儼曰,執禮讀笏記,聲未了,而引儀,徑先呼拜,未免失措。不可無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還就紅箭門外,展拜如儀。上曰,此何石礎?問于陵官。左副承旨柳儼曰,問于陵官,則此乃三年內,假丁字閣所入,而尙未及移置云矣。 ○上還御齋室,左議政徐命均引見入侍時,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假注書金尙迪同爲入侍。徐命均曰,風氣不佳,早爲動駕,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卽今眩氣,亦復何如?昨伏見藥院批答,則有加進湯劑之敎矣。前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少有眩氣,此似由於酬應之故,而亦非些少藥力所可責效者,故湯劑姑爲停止,而當初製入中三貼,尙留之,今番亦留二貼。當觀明日神氣,而可以煎服矣。徐命均曰,小臣情迹,極其危蹙,而路次屢承下敎,故臣不敢一例違傲,玆不得不來對,而職名未解前,臣無可出之理,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自古相臣,遭如臣所遭者,必辭遞乃已,此關朝體而係廉隅故也。臺臣之言,殿下每敎之以讒誣,而臣旣無知識,且無施措,人言之來,不是異事,而其所構罪臣身者,不比尋常,臣更何顔面,復入政堂,而其在禮使之道,宜速賜遞改矣。然猶誤恩荐加,祗承無路,夙宵惶懼,罔知攸處。臣受國厚恩,致位至此,有除輒出,有命輒膺,未嘗冀免,有若堪承者然,區區寸忱,只欲奔奏gg奔走g筋力,粗伸分義而已。今臣所遭,實難復出,職在保護,而未得隨駕,只於路次,仰瞻羽旄,而纔承來聽面諭,決其去就之敎,故臣固黽勉進對矣。上曰,前後批旨,已悉無餘,而巽讓彌固,愧恧徒深。朝者見卿於路次,固欲强迫,而此非敬大臣之意,故因面諭事,邀卿隨來矣。大臣被人言而終得解遞者,雖云有前例,宜不用於如此之時,而以予耳目之所睹記,有加於卿之所遭,而或因職在保護,或因敦勉,而不得不出而應命矣。卿之巽讓,前後懃懇,今日遞其職,明日復拜之,予非爲不思,而此似欠於誠實之道,故果不爲之矣。右相則前因體例間事,雖旣罷旋拜,而此與卿之今日處地,有異矣。近日耳目甚寂寥,卿輩苟有所失,而臺臣果言之,則予必不以爲罪,而李壽海之言,極其譖毒矣。予以讒誣二字,未嘗加於人,而渠所云下此疏中書等說,非讒誣而何?不但予所洞燭,兒童走卒,亦知其如此矣。予於時敏堂引對時,以豐陵故事,有所面及者矣。予之爲治,難追祖宗盛時,而卿等之輔導,亦豈如古之名臣喆輔乎?君臣皆不如古,然予則常自謂大臣,方得其人矣。人言之淺深,固不足言,而國事殆無可做之日,此豈卿久爲引入之時乎?卿須體此意,以相職隨駕爲宜矣。徐命均曰,下敎雖如此,而自古相臣,未嘗有被臺斥而冒出者,雖就事論事之言,苟有所斥,則皆得遞免。況言及先臣,而語且甚嚴,今若倣倒gg放倒g廉隅,冒沒復出,則他日將何面目,歸見先父乎?原任與時任,無甚異同,倘蒙鞶褫之恩,則凡係國事之可以參裁者,臣當隨事盡分矣。上曰,時有古今之不同。雖云有先卿事,不可引於今日,而向者兩奉朝賀敦勉時,初旣却藥而致之,勉副之日,雖因力辭而許之,然此亦豈可復用於今日也?卿之被誣,予所洞悉,今若遞卿之職,則固非待大臣以誠實之道矣。徐命均曰,臣固可出,而屢拒威命,則非事君以誠之道,聖上已知臣不可出,而荐加誤恩,猶靳勉副,則亦非待臣以誠之道。區區守株之見,不可撓改。今若徒恃寵靈,冒沒膺命,則不但有傷於國體,亦有損於士夫之廉隅矣。上曰,因其敦迫,而不得不出而膺命者,古亦有之,且予之勉出,亦非爲强迫而然矣。卿無可遞之事,而卿之苦心則已知之矣。大臣,國之股肱,今若捨卿而歸,實無對萬姓之顔矣。徐命均曰,不但臺臣之言如此,朝臣亦多毁之者矣。上曰,卿等處世,其亦難矣。欲用之純然則彼輩斥之,若用之不純然則此輩斥之。以卽今世道,因此等事,必欲力辭,則國無可用之人矣。徐命均曰,朱夫子有云,士夫進退,係國家興衰。今若耐彈而强出,則士夫風節,自此掃地盡矣。上曰,李壽海之言,不足爲彈劾,而此不過讒誣之說矣。徐命均曰,上敎如是縷縷,而實無奉承之路,且日勢已晏,風氣不佳,臣則仍爲先退,而只望早爲還駕矣。徐命均先退。上曰,左相進來。仍握手曰,今日國勢,顧何如?予必欲調劑辛甘,而彼李壽海輩,乃敢沮戲。予若失此機,而不與卿偕歸,則後無可致之期,而適足以實壽海之讒矣。故豐陵,每言卿之純實,而當爲大用云。及其大拜之後,益知豐陵之言,果不誣矣。卿每以無面拜先卿爲言,而國事如此,不能盡心做得,過自引嫌,圖解相職,則恐卿因此而無歸見先卿之面矣。須安心隨駕,可也。徐命均曰,君臣分義,士夫進退,有時而或輕或重,若倣倒gg放倒g廉義,復以相職隨駕,則亦何以自立於百僚之上也?必許副見職然後,可以出而做國事矣。上曰,予於平日,有欠敬大臣之道,故雖致李壽海之讒,而予若有許副之意,則豈如是相持乎?上曰,世道日卑,紀綱日紊,彼扶持輩,乃有云云之說,而捕將半夜來對,此何世道,而開鞫有命,不卽擧行,昨日銀臺諸臣引見時,雖已詳諭,而亦安有如許紀綱乎?予之所望於卿者,念此世道紀綱,至於斯極,出而視事,必思鎭壓之道,而予之苦心,卿旣不諒,只自愧恧而已。卿若許其隨駕,則予當還宮矣。徐命均曰,日月之明,何所不燭,而臣之赤心血懇,終未蒙矜諒。今若迫於恩命,復以見職自處,則臣實自愧,人將何謂?今日雖出,明日卽遭狼狽矣。上曰,寧有是理?三百年朝鮮,自箕聖以後,必欲無臣然後,可以做國事則已,不然而將使予獨留朝鮮乎?徐命均曰,古語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士夫廉義,實係世道興衰,尤不可放倒矣。上曰,答曰二字,爲朝臣誦之之敎,前已諭及於卿矣。卿之困我,何其至此之甚也?予之欲使卿偕往者,非爲觀瞻,實欲做國事,則以卿誠實之心,何不快許?必發行公之言然後,當爲還宮矣。徐命均曰,聖上必欲棄小臣則已,不然,臣之情懇,庶可俯諒矣。上曰,誠如卿言,則予何難乎許副也?予志固定,必不困我至此矣。徐命均曰,日勢已暮,回鑾方急,而下敎如是縷縷,臣之廉隅,姑不暇顧,第當追進闕外矣。上曰,日勢雖暮,必發行公之言然後,可以還矣。徐命均曰,下敎至此,當以相職隨班矣。上曰,不允。大臣,無身病出仕之規矣。上曰,畿伯進來。上曰,歲首,旣下勸農之敎,而卽今所可務者,只是勸農一事矣。果能申飭列邑乎?申昉曰,勸農申飭之敎,臣亦惕念奉承,申飭列邑,而卽今麥耕當前,前頭春耕,亦當次第爲之,欲待麥農過半後,發奉審行,仍觀沿路形勢爲計,而本道連歲荐飢,民間若干所收,竭盡於冬前,各樣還穀移轉等備納。今當春窮,皆在飢餒之中,臣每對守令,輒以勸農之意,責其實效。此等事,固在道臣守令之惕念盡心,而槪畿邑甚爲疲殘,守令月俸,亦甚微薄,公用每患不敷,至於辦備農牛,助給種糧,實無其路,旣不能自官助勸,則惟有撫摩顧恤,使無撓害,得免妨礙於耕作,乃是緊務,而一邊鞭扑拘攣,徵督捧斂,只以空言,使之安居,則民豈能安居,亦豈能耕作耶?日勢已晩,所欲陳達者,雖不敢盡達,而本道屢經凶荒之餘,今年農形,又爲不實,臣於災實分等時,强加區別者,實出於不得已,而稍實與尤甚,無甚異同矣。聖上軫念尤甚諸邑,前後蕩減,固自不少,豈不知朝家德意,而至於四等大同及辛亥留大同壬癸兩年軍保米未準納者,尙多有之,此外京司應納之物,因其荐凶未捧者,亦方一例督徵,逃散相繼,民不能暇及於耕作等事,此有妨於勸農之政矣。臣意則勸農之道,莫如安集,如軍米布等,時未準捧者,特令待秋停退,則此與永爲蕩減有異,而實爲安集之方,亦有得於勸農之道矣。上曰,畿伯所達,誠切當,而畿邑事勢,亦似然矣。未捧停退之請,左相之意,何如?徐命均曰,京畿分等狀啓覆奏時,有區別分付之事,壬子條未捧,未知在於何邑,而畿邑事勢則亦似然矣。且經費不可不念,捧之誠難,不捧之亦難,取見各邑捧未捧,而處之爲好矣。上曰,畿伯所達,初爲大同而發,欲請停退,而似因近有湖南事,未畢其說,只以軍保米,結辭而爲請矣。前已蕩減於湖南,今獨不及於畿內,則百姓必以視遠忽近爲言矣。前於園陵幸行時,已有減斗之事,而此似近於要譽之歸,然畿民形勢旣如此,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也。左相與首、右揆相議後,後日登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畿內還穀,常患不足,此須可慮矣。申昉曰,臣方欲以此仰達,而未及之矣。朝家以折半留庫事,申飭甚嚴,臣固發關各邑,使之遵奉,而但事勢實有難便者。畿邑與下道有異,還穀甚少,多者不過數千石,小或至千石,而各邑戶數,雖小邑不下千戶,中邑以上,皆在千戶之外,雖傾庫分給,每戶所受,尙不滿一石,而其中若又折半留庫,則自春徂夏所受,必不滿六七斗,種子農糧,何以推移耶?雖常年,每患不足,而荐飢之餘,昨農所出,已盡於冬前,民間形勢,十分遑汲,爲守令者,坐視而不給,則將不免犯科之歸,今年朝家,宜諒其事勢,當有弛張之道矣。上曰,如北道諸邑民,不願受食,而守令,或强爲分給云矣。畿邑形勢,雖似如此,而折半留庫之法,必欲遵守矣。趙命臣曰,畿伯,俄以還穀,比諸他道,數小之意,果有所陳達,而此事誠爲可悶,然他無料理添剩之道。臣於往年待罪江陵府時,見本府嶺西所在三倉還穀,其數甚多,而民之受食者,亦以爲苦。此雖雜穀,若次次移轉,嶺西附近橫城、洪川兩邑則受來嶺西所在之穀,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兩邑,則受來洪、橫所在之穀,事甚兩便,俯詢廟堂而處之,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入侍諸守令曰,勸農事,俄已下敎,而勸農之勤慢,專在守令之能否。雖以通津言之,軍額應頉者,擧皆塡充,此等事,在守令奉行之如何而已,非不能而然矣。勸農良役之政,各別惕念擧行,而亦有弊瘼之可以陳達者否?水原府使具聖任曰,小臣之邑,別無大端弊瘼,而新舊大同,今方一例督捧,故民方遑遑失所,而雖以軍米言之,四千石新捧,猶未準納,而辛壬兩年舊未收,亦方次第徵納,民不能支堪矣。且本府還穀,只是二千石,民戶爲一萬八千戶矣。以穀計口,雖盡數分給,亦將有不足之患矣。楊州牧使趙儼曰,臣以地方官,自多有時急擧行之事,直到陵所,姑未赴任,雖未知邑弊民瘼之果如何,而莅任之後,細加點檢,如有變通者,則當論報巡營,使之狀聞處之矣。豐德府使申思冏曰,小臣之邑,別無大段弊瘼之可以仰對矣。上曰,豐德非尤甚乎?申思冏曰,入於之次矣。申昉曰,良役、還糶,一時爲急,而道內新除守令,多有未赴者,勿拘定式,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病}}。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早朝動駕,向晩還宮,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追惟昔日,感懷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知事以下,方詣閤門矣,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方劇,不爲來詣,故累度催促,終不變動。雖係實病,旣詣閤門之後,因史官不備,將不得趁正時入侍,事體極爲未安。李德重推考警責,預備翰林李鼎輔,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上番翰林鄭履儉,因下番翰林李德重病不入侍,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下番翰林李德重,因上番翰林鄭履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謂有情勢難安,亦爲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使兼春秋入侍。 ○傳于李匡世曰,時刻已過,晝講停,鞫聽大臣以下,使之入來。 ○趙命臣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晝講爲之。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義禁府知義禁,本府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尙迪改差,代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近來兼春秋,殊甚苟簡,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以義禁府草記,緣坐罪人逆虎姪子贊興,變姓名逃接於輦轂之下,情狀陰祕,不可循例發配,令捕廳究問事,傳曰,令捕廳卽爲究問以啓。 ○趙命臣啓曰,上下番翰林,徑出之後,史官不可不備員,故上下番兼春秋單子,方已入啓,一邊催促入來,則承文判校權德載,稱有身病,終不入來,揆以事體,極爲寒心,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柳儼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匡世,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宗簿正李行敏偏母,年迫八十,自數日前,猝得泄瀉,症情危劇,方在昏昏不省中。科場事體,雖甚重大,揆以人子至情,勢難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郡守李鎭嵩,本廳糧餉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因臺啓,閭里間,咀呪行兇,人骨掘取之類,別定軍官,使之譏察矣。本月初六日,西小門外大峴近處,有一女人,坐於田疇,以石塊打破死人頭骸,取出其髓之際,見覺於譏察軍官崔壽基處,竝與其頭骨而捉來,故卽爲究覈,則此乃西部焰硝廳橋居私婢莫禮,而其招內以爲,渠之上典李東燁身病,經年沈痼,方在垂盡之中,死人頭骸所儲之水得食,則可以差病,其上典夫妻,以此酬酢之際,渠聞此說,而出往大峴近處,田疇間,得一死人頭骨,取來而見捉爲言。其上典東燁夫妻,卽爲捉來推問,則其言亦如莫禮之招,故發遣軍官,看審於頭骨取來之所,果於兒屍所瘞之處,取來其頭,只餘屍骸云。殘暴死屍,實是世變,論其情狀,萬萬兇慘。罪人莫禮,移送秋曹,以爲依律處斷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bb曰b,卽接左邊捕盜廳牒報,則謀逆罪人虎龍同姓姪子贊興,緣坐流三千里,安置於晉州牧矣,贊興,上年五月分逃走事,自晉州牧報來,不勝驚駭,別定軍官,使之窺伺,則贊興,變姓名爲金世福,隱接於南大門內金姓人家捉來云。逃還罪人,直送秋曹,嚴刑一次後,絶島定配事,已有定式矣。贊興,所當依定式擧行,而贊興,以逆虎之姪,變姓名隱接於輦轂之下者,情狀極爲陰祕,不可循例發配,爲先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後,稟處,而逃亡罪人之配所官拿處,亦有定式,當該晉州牧使,令本道指名狀聞後,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拿問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遣矣,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金守經,今正月十五日,因病身死云。當爲勿論,而拿來書吏,還爲上來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加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自配所逃還緣坐罪人睦贊興,因禁府草記,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事,命下矣。依傳旨罪人贊興,究問捧招以入,而無他顯著隱跡,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而空烙印號牌放棄,亦有其律,令漢城府,推覆査出,照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鞫廳今已捧招,方正書,則催促使之入來,方捧招而未及正書,則正書必遲,該房承旨持草案入來事,分付。 ○傳于李匡世曰,明日常參時,別雲劍、雲劍望筒,纔經懿陵擧動,其時差備人員,仍爲用之。 ○又傳于李匡世曰,待推案入來,而尙無消息,何故太遲耶?問于當直以啓。 ○李匡世啓曰,因武所草記,參試官李行敏,母病危劇,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參試官申兼濟,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只此擧行後,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從縣道,冒控危懇,日夜翹心,佇蒙處分,及奉聖批,不惟不賜恩許,特提臣引嫌之端,至諭以極涉太過,仍令臣從速上來察職。臣於是狼狽失圖,惶蹙罔措。旣又伏聞園陵行幸,期日迫近,臣方忝佐禮官,不敢遠伏鄕廬,離捨病母,抑情登途,而臣臨行疾作,不堪跨馬,托身歸舟,寸寸前進,僅及動駕之日,得抵城闉之外,瞻望羽旄之美,少慰犬馬之忱,而玉署移除之命,適在此際,臣尤惝怳震駭,莫知置身之所也。臣自叨藝苑兼任以來,雖於冗官漫職,猶不敢爲冒進計,則矧此經幄長席,均是詞學極選,而昔年一彈,卽臣終身慙悔者乎?噫,臣於館閣之命,矢心自畫,初不待人之有言,而塗聽所得,或恐未的,前疏陳列,尙費商量,及今宰臣疏出之後,臣之不合斯任,已成公案,去就一節,非所暇論,天日在上,宜無遺燭,亦何足容臣一二談乎?彼雖以世好之重,故情之厚,不欲索言,曲爲婉辭,而其所爲國家惜名器,實由於知臣本末,深於他人故耳。臣雖陋淺,何至於恨其議已,疑怒不釋,而宰臣之引以爲嫌,深示不安,乃反如此,此尤臣之所自愧也。臣屢日水程,觸冒風霧,舊患麻痺昏眩之症,挾感陡劇,祗迎禮訖,便卽仆地,舁入郊村,不省人事,達夜叫痛,四體不收,委頓迷昧,喘喘欲盡,城門一步地,亦無致身之路,雲闕入望,冞增隕越,玆敢瀝血封章,冒伸疾痛之號,伏乞聖慈,察臣廉隅之不容冒沒,憐臣病狀之無望起動,亟將臣本兼兩任,倂許鐫削,明飭選部,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退守本分,免作道路之屍,且臣前後慢蹇之罪,不可終逭,亦願遄被顯戮,以嚴邦憲焉。臣無任席藁俟罪,惶懼哀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bb辭b,從速察職。 ○以京畿監司狀啓,安山居私婢良業等四名燒死事,傳于李匡世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京畿監司狀啓,抱川等官居,幼學金世說等四名囕死事,又傳于李匡世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展謁園陵,聖慕克伸,而冒寒動蹕,不瑕有妨於靜攝之節乎?下忱憂慮,殆不可以名喩也。臣於淹疾垂死之外,竝有情勢之難强者,再承傳敎,不敢薦進,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未參陪扈之列,尤增怖懼之忱,忍死扶曳,進伏路左,以爲瞻望淸塵之計矣,留都之命,遽下深夜。分義是懼,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趨承,而勞動之餘,病勢越添,絲毫氣息,若將垂絶,擔歸私次,達夜昏痛,今日問候之班,末由進參,臣子常分,掃地盡矣,罪上添罪,誅殛猶輕。玆敢席藁俟命,仰請威譴,乞命有司,議臣之罪,亟寘重典,以爲人臣之戒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未瘳之中,遽命留都,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處心本不主偏,持論常欲從寬,未能與時推移,蓋自立身之初,齟齬孤蹇,雖朋交之間,無一人相與之深者,況於黨議臼中,誠是彼此無所當之一可笑底人耳。昨歲參銓之日,猶有守株之愚,重爲國勢時象,而耿耿深憂,妄欲大加恢蕩,少裨王道,於是乎左恣私之斥,而右{{!|𦇯|⿰糹彌}}縫gg彌縫g之誚,前後人言,迭出凌逼,遂乃力辭,必免而後已,時勢之無復可爲,則從可決矣。臣雖眷係遲徊,爲筋力自效之地,而至於銓地一步,矢心自畫,不意臨急變通,除命惟新,以臣情地,夫豈有一分轉動之勢,而適會聖志奮勵,親臨大政,重推特召之命,遽降於殿座開政之時,臣乃怵迫嚴威,他不暇顧,包忍羞顔,冒沒趨承,不過爲粗伸分義之計,而半夜宣醞,霑被恩榮,衷情感激,圖報無地。噫,臣凡於除命,苟其可强,則未嘗爲飾辭例讓,而若夫遭言之地,輒復冒出,非臣之所忍爲。況末路睢盱,專在銓地,其所自處,宜與他別,尤何可因緣倖會,淟涊蹲據,自傷一己之廉隅,重貽擧世之嗤點乎?昨日園陵動駕,旣不得陪從,今曉起居之班,亦未能趨造,義缺禮虧,尤增死罪。仍竊惟念,今日爲治之要,在於保民,保民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固在於殿下一心,而其所以仰體而奉行者,則乃銓官責耳。必須才智見識,足以鑑別品流,氣量識力,足以鎭服物情然後,可以盡其職而安其任,顧臣望輕植弱,已試蔑效,而下則拘於常格,謂之曾經而苟擬,上則要其副急,謂之無故而誤點,有若閑官漫職之隨例備數者然,其亦大有乖於勵精之治,綜核之道,而向所謂得人保民之方,終恐無以食效,所關誠不細矣。在臣之道,旣知其匪據不稱,無益有害,而不思所以推賢讓能,力懇避免,則是殆近於全無廉愧,臣雖汚陋,決不至此。玆敢悉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上,諒臣臲卼之蹤,許臣鞶帶之褫,俾無撕捱瘝曠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大司憲李德壽疏曰,伏以臺臣,辨別黨色,較其在職多寡,歸罪大臣,遣辭至深,則臣於居留之職,不可一日冒居明矣。向來銓望,自備局備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之人,不當檢擧,防塞甚嚴,則臣於亞銓之任,不可頃刻冒居,又明矣。昨年都憲之望,佐貳齗齗見持。其人雖去,其職其言,猶在銓席,則臣於見叨之官,不可暫時冒居,又明矣。此不唯臣不敢投足銓地,亦不當循例檢擬,而乃今不有名流之公議,不恤大臣之公言,一遞一授,有若當然之事,臣固爲之駭歎,而且竊伏聞殿下,以名臣奏議抄選事,俾臣上來議定,臣於此,尤不勝悸恐之至。夫進講冊子之與聞抄選,卽曾經文衡者之職也。臣之許多罪名,皆階於文衡,故每聞文衡二字,輒魂驚膽掉,彌日不定,況可以曾經自處,而濫與於諸學之列乎?今之玉堂,皆妙簡文學之士,其於任此,自足有裕,其誰不如臣,而乃有此誤命乎?臣知有死而已,斷不敢冒當。今臣所自定,惟有永謝名途而已。臣敢以此徼恩君父,若其違傲慢蹇,陷於大僇,則亦見其命之窮而不可復陽矣。抑臣素有耳目之病,年紀旣衰,昏聵益甚,又自冬春以來,眩昏煩渴,腰脚軟痛等症,種種發作,殘骸危喘,殆將不支,自料此生,更無陳力之望。唯乞聖明,曲垂哀憐,亟許遞臣職名,仍許臣退守丘壑,以畢螻蟻之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任。 ○大司成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昔疾尙苦,舊愆冞彰,寄命於床笫之中,遊身於頰舌之間,生意都盡,世念愈灰,不自意聖明,尙煩省錄,恩敍纔下,繼而有成均除命。噫,以臣情病,雖責之以閑司漫局,尙不可冒沒趨承,況此敎胄之職,爲任何如,而旣遞旋授,殆無異於以臣而代臣,且惶且愧,不省攸處。今若較絜人器,張皇辭遞,則亦近於稍可勝當,姑先克讓者,惟有矢心守分,毋使玷辱於皐比耳。前日之荐違嚴召,終至獲戾,而不敢當者,不但爲疾病之難强,而若乃憲臣之啓語,冢宰之筵奏,罔非臣難貰之瑕釁,臺閣之注望宜愼,而以佐貳而闖擬,玉堂之請敍有例,而任己見而取舍,此其罪,當如何哉?臣之於銓事,亦已八顚而九仆矣。嘵嘵辨理,徒益其罪,固當默爾而待勘,第未知臺望之異己者,輒斷之以闖擬,則又安知傍觀之竊議者,不疑其言之爲闖論耶?雖然,惠文之聲罪至嚴,一身之廉愧至重,官職去就,更無可言,昨者園陵行幸,竟闕陪扈,分義掃地,尤增死罪。今始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矜諒,遞臣職名,勘臣犯負,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名深重,情跡危蹙,園陵動駕之日,旣不得陪衛,亦不敢偃息私次,爲瞻羽旄,俯伏路左,千萬夢寐之外,威命累下,知申臨宣,臣惶恐震越,進詣齋殿,親承聖敎勤摯,威顔咫尺,感涕自逬,終到迫隘之境,他不暇顧,不敢不以勉承爲對,仍復隨駕,進參藥院起居之列,眷遇非常,感銘心肺,臣之分義,粗伸矣,而其傷國體而喪士節,更無餘地,臣循省慙靦,不忍擧顔向人。臣心如此,人言謂何?念臣今日去就,非所可論,昨於前席,備悉仰達,而誠意淺薄,辭語拙短,苦心血懇,終未蒙聖慈之體諒,今復諉以怵迫嚴命,因仍蹲冒,已非臣本情,而從前違拒明旨,累煩章牘者,未免爲飾讓之歸,極是臣萬戮難赦之罪,人皆目臣以患失之鄙夫,將何以自暴於君父之前,亦何以自解於一世之公議也哉?聖上倘賜一兪,准臣所請,則上得禮使之道,下盡自處之義,而猶復一向强迫,俾不能自伸,朝家終受牛維馬縶之譏,臣則畢竟爲世僇人,而不得更立於士夫之林,伏惟聖明於此,亦何忍不惕然動念,而卽賜矜許也耶?臣雖九死,而不知變,唯以重被誅譴爲期,徊徨煎灼,萬事不入心,以何顔面,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哉?且臣累日縮伏之餘,重觸風寒,痰病挾感添發,渾身寒粟,咳嗽苦劇,左邊頭顱,連牙頰,掉動作痛,有若風漸,四肢痿廢,落席昏涔,今日候班鞫坐,俱不得進參,悚懍無地。有臣如此,生不如死。玆敢更暴衷臆,仰干宸嚴,伏乞天地父母,特回睿鑑,洞察情懇,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使朝體得尊,四維克張,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齋殿,罄竭心曲,駕還路次,見卿在班,心甚欣慰。噫,昨已諭,更何多誥?卿旣諾,復何過讓?今卿所辭,亦由恒日誠意之不相孚,尤切恧焉,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涉gg攝g,竢間造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庸虛薄劣,都無寸能,加之衰鈍癃痼,精神筋力,已銷挫矣。顧此主兵之任,初豈可堪,而苟然承應,歲已再易,此亦非臣之所宿料也。淵氷之懼,負乘之憂,雖日甚一日,今則有必遞之端,區區私心之悶急,有不足言矣。凡銓官,以兩都政,爲一瓜限,便作成典。臣於昨年秋間,已行兩都政,義當必遞,而臣樹立無素,不敢堅拒牢辭,寅緣冒出,更費時日,弁髦廉隅,兜攬譏笑,臣心愧蹙,如坐針氊,猶且遲徊,挨過至此,又經一政,臣之行都政,洽滿三矣。前後行三都政者,固不數,而行三都政而不遞者,未之有也。臣雖欲貪戀而不去,其可得乎?昨日園陵幸行,非不知本兵之長,職在陪扈,而以應褫之身,當三度未徹之前,故不得不再違嚴召矣,重推荐下,筵敎又嚴,臣於是他不暇顧,未免冒承,而廁跡於侍衛之列,自不覺面赬而背汗矣。噫,臣以常蔭晩進,無足備數,自待亦卑下,世無以此期臣者,猥荷特達之殊知,遽以丘山之重,壓之於僬僥之微,臣豈無感激圖報萬一自效之心哉?然而鑑識茫昧,智慮淺短,其所以溺職而僨事者,難一二計,最是千百靺鞈之中,僅取一焉,雖至公無私,物情固難平矣,況最難祛者私意?前日帳殿申戒之時,臣敢直陳矣,如是而又豈無怨謗之蝟集乎?臣之尙今免司直之論,亦幸耳。此莫非我殿下庇覆之至恩,有以及之,今若當辭而不辭,宜遞而不遞,卒之以貪樂爲臣案,則臣之陷於罔測,固不足恤,其累聖明之簡畀,爲如何哉?昨旣沒恥出仕,今不敢更呈例單,猥將危懇,疾聲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諒重任之不容一日虛帶,卽賜鐫改,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大願。臣無bb任b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當此飭勵,宜先久任,非六曹而何?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二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左副承旨柳儼,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同爲入侍時,興慶進伏曰,昨日早朝動駕,薄暮還宮,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啓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又啓曰,臣等承聖旨入來,鞫事,抑有何下敎事耶?上曰,非有可問之事,只是湖西狀啓,卽者來到,其罪囚,今將移送禁府耶?大槪,鞫獄,無日無之,此甚怪異。且其朴貴石事,亦何如,有疑端否?興慶曰,其爲元非虛妄,亦未可知矣。上曰,世萬輩,皆總角人耶?思喆曰,乃是捕盜軍官。上曰,承旨亦已見之,與庚戌時事,何如?儼曰,此則皆是常漢。上曰,世珍竊聽事,可怪。其所竊聽,凡幾次?諸臣皆曰,二次。興慶曰,李守大招辭,似無隱情。上曰,以文案見之,雖不得其眞的,而似無疑端矣。普赫曰,此不過扶持軍之類也。上曰,世珍爲人何似?世珍處更推,亦何事?卽今所可恃者,獨都下人心,不可以疑事,示都下之人矣。有居丹鳳門外者,又有居宣仁門外者,此皆同里之人,而亦皆年相若者耶?上命讀湖西狀文,柳儼讀之。上曰,南極,有御寶僞造之罪,而自監營上送,則狀啓之外,又必有別封送來之物,注書出問于罪人領來將校處,推來,可也。萬樞,起而出。上問注書爲誰?柳儼擧姓名以對。萬樞,推得別封一顆以獻,上命拆封,柳儼拆之,中有僞造帖文一張,往復私書一封,又有木刻僞印半片,玉圈子一雙,一一開出披見。上曰,木刻之印,非瓢印之比,印跡之眞假,泛然看過,難以審察,其所用意甚凶。且其招辭有曰,書簡一封投水,此有許多意思矣。柳儼又讀之。上曰,招辭中,有淸涼寺會議七十人之言,又有淸陰書院排斥之說,淸陰,果是何人耶?興慶曰,此故相臣金尙憲別號也。上命視其戶牌曰,年紀幾何?尙絅曰,二十五歲。儼曰,戶牌亦僞造,。上曰,其所作亂於丹陽郡者無據。丹陽倅,是文臣許沃耶?儼曰,然。普赫曰,有如此作亂之人,此驪恩君所以見辱也。罪人南極,所當設鞫嚴問,而其奴與婢,姑爲保囚于該邑京主人,似宜矣。上曰,其自作四韻中牒寺韓之語,用意叵測。儼曰,此非猝然創出之言也。上曰,招辭有云,兩南人,皆入其中。今日發捕之際,必致驚擾,此甚可慮。儼曰,一邊使捕廳,發遣機察爲宜。上問臺臣之意,亦何如?尙命曰,聞其姓名,似是前日逆黨中人,下此狀啓于鞫廳,使之嚴問爲宜。上曰,今若區別緊歇而發捕,則必有知幾逃避之患,此等事區別與否,俱難矣。儼曰,分付監營,使之捉囚,何如?上曰,然則營獄,必將充滿。儼曰,鄭哥、任哥,俱有形跡之可疑,推問其館主人,何如?上曰,館主人,豈能知之乎?瑗曰,鄭應錫,若果希亮五寸姪,則豈可緩治乎?上曰,雖是希亮之姪,而若無所犯,則豈不冤乎?泰徵之族南礇,曾被臺論。今此南極,或是礇之族耶?儼曰,礇字從石,極字從木,見其名字,似非其族。大抵此事,豈不甚悶?安東一區,終是可慮處也。上曰,承宣所達,率易矣。慶尙下道,旣不能鎭定,而今又失上道人心,則將何所爲恃耶?此事若虛妄,則卽仍放釋爲好,而鞫事,每不如是矣。今雖設鞫,姑不施刑,觀其末梢,而善處之則好。此等事,必善其始條理而後,可以善終條理,雖不施刑,必爲嚴設威儀,急迫究問,以之慴伏其心爲可。卽今所可問者,船隻事也,淸涼會議事也,名卜韓哥事也。以此三件,爲先嚴問,可也。且其淸陰書院之說,必有苗脈。儼曰,書院姑未設立矣。上命承旨,書問目。{{*|問目出鞫案}}上又命書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南極,令本府設鞫嚴問,莫男、禮英,竝令捕廳,爲先嚴囚。書畢,上曰,禁堂一人,先爲出去,設鞫與下捕廳之意,分付,可也。普赫,承命起而出。上曰,今此文案,納于密匣而後,可以下禁府,注書出去,持來,可也。萬樞起而出,奉密匣而還,儼收拾文案,以納之。興慶進曰,頃日筵中,以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停止,令營將抽栍,官門占閱,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之故,令各其邑,聚点官門事,定奪矣。南兵營所屬營將,亦以守令兼之,則當依黃海道例擧行,而此後諸道中,有以巡操事狀稟者,則一依頃日所定奪,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鞫事爲急,禁堂諸人,先出,可也。鞫廳大臣以下,先爲退出。掌令閔瑗進啓,上曰,只擧末端以啓,可也。瑗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上曰,勿煩。又所啓,乘轎之禁,新有朝家申飭,雖侍從之臣,亦不敢犯法,況弓馬拔身者乎?定州牧使柳純章之赴任也,肆然乘轎,略無顧忌,西來之人,多有目見者。今日國家,少有紀綱,則幺麽武弁之不畏禁令,何敢若是乎?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定州牧使柳純章罷職。上曰,果若所言,此非罷職而止,拿處,。又所啓,武科借射代射者,竝全家徙邊,明有受敎,而近來科場不嚴,奸僞日滋,今番代射現露者,尤爲夥然。此實由於秋曹,不爲依律嚴治,率多圖脫,故人不畏法之致。請今番代射之流,申飭秋曹,一從試所文移,斷不饒貸,依法勘處,以杜日後之弊。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鞫獄頻數,人心不知驚動。今番忠淸監營捉送罪人之變,極爲凶慘,且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乃是極罪,而同義禁李普赫,以其奴與婢,出付京主人事陳達者,大是失言,請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李德壽,時在開城府任所,持平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正言趙尙命進啓曰,傳啓之前,竊有區區所懷,敢此先陳。前啓所論,無非凶逆大懟,又有伏法人子孫,而一不允從,臣實慨然。上曰,臺臣之言,妄發矣。旣曰前啓無非凶逆,而乃欲從其一耶?尙命曰,臣伏見本院前啓之一倂靳允,切有所慨然者,略陳一言,至承未安之敎,臣何敢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所達,大體是矣,末梢下敎,何必引嫌?勿辭。乃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臣於府啓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切有區區愚見。夫德夏之自南陽遞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其贓汚之物,至有一境人之所目見,則其擅發軍馬之罪,狼藉難掩,不可以循例請罷而止,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拿問定罪。上曰,依啓。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講。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通津府使田雲祥,驪州牧使金相璧,朔寧郡守朴聖輯,臨陂縣令安錞,北靑府使宋國緯,衿川縣監金壽煃。 ○李匡世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濟曰,特推之下,不宜撕捱,右副承旨徐命彬,更爲牌招察任。 ○李匡世啓曰,今日常參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下敎矣。兵曹判書尹游,以病不進,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人,例於歲初抄啓,而丙午年,因大臣陳達,不待歲首,直請加資事,新有定奪矣。侍從臣父年七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通禮院贊儀李梅呈狀內,癸丑秋冬等褒貶居中,而今此所叨之職,有違於勿敍右職之典,入啓處置云。梅之居中,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居中者,勿敍右職,載在法典,贊儀李梅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臺啓事體,至爲嚴重,擧條書入,亦宜詳審,而昨日憲府新啓中,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事批答,當以依啓書入,而誤書以依爲之,事之疎漏,甚矣。當該注書推考,臣亦有不能詳察之失,極爲惶恐,原擧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新除授軍威縣監李潤身呈狀內,昨日祗迎還入之路,重致落傷於人馬奔逬之中,委頓床席,病勢苦劇,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深重,則不可强令赴任,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方在違牌坐罷,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兵批啓曰,今番都目政,武臣兼宣傳官金致久,數月前呈吏曹,改名致河,而本曹官案,不爲改正,故以致九備擬受點,北關人南泰鍾,差黃拓坡權管,而單子,誤書泰錫啓下,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任守迪爲大司諫,趙明澤爲校理,南泰良爲修撰,徐命臣爲注書,金聖應爲定州牧使,李重泰爲軍威縣監,尙衣僉正李彦緯,年七十侍從臣父,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趙鎭禧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應三、趙倓爲副護軍,愼無逸爲副司直,李聖檍爲司正,李鎭嵩爲副司果。 ○李濟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旣已在外,假注書李聖檍,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趙明澤,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今日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趙明履,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金光世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副司果。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定州牧使柳純章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純章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副試官副護軍崔道章,九十老母,在於砥平地,宿患痰喘之症復發,症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救護無人,情理所在,不忍遠離,今方歸護云。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武一所草記,試官崔道章母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允下矣。原單子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旣因特敎,則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當若此?明朝更爲牌招。 ○以金山居幼學鄭壽漸上言,傳于李濟曰,以上言之猥雜,曾有下敎,而今番上言猥雜,又復若前,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四件事外,竝拔去,雖四件事,其猥濫者,亦爲抄拔,而以武科直赴事,望其僥倖,其所煩請,爲今痼弊,而今者嶺南生員鄭儁子,敢以節製直赴事上言,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當停擧,而旣曰爲父,今雖參酌,爲先拔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鞫獄時罪人逮捕之行,本曹兩驛騎馬,幾盡入把出去,而餘存馬疋無多,傳命之地,生事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京畿驛馬,例爲補把矣。今亦依前例限十匹,鞫獄收殺間,待令本曹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滓穢累蹤,分甘屛廢,澌惛孱喘,病劇癃陋,杜門伏枕,與死爲隣者,已一年于玆矣。前秋地部之除,春塘考官之牌,無路祗承,自速譴罷,惶隕至今,死有餘罪,不料迺者,嶺臬新命,忽降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震惕,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孰非不重,而八路之中,嶺藩爲最,雖在安泰無事之日,膺是任者,必極一時之選,當此大亂甫定,百事創殘之餘,荐經大饑,生靈倒懸,根本之地,凋弊已極,其所以導颺者王化,彈壓一方,收拾人心,綏集民物者,爲卽今第一急務,則此時此任,尤宜難愼,而銓注混擬,已乖物情,天點誤加,迥出格外,不審殿下,奚取於空疎無用之一賤臣,而遽有此謬簡耶?臣之庸愚,本非適用之才,事君行己,無一可觀,居官任職,百不猶人,本末長短,莫逃淵鑑之下,其所以不合於復塵任使者,明矣。今於此任,人器固已萬萬不稱,而抑臣私義,又有所必辭乃已者。蓋臣年前所遭,猥蒙天日之下燭,前後聖諭,開釋備至,臣雖粉骨虀身,固不足以仰報隆造,而若其危辱,至今追思,尙有餘悸。自是之後,凡於除旨之下,不敢以區區之私,每溷天聽,間嘗迫於嚴命,一再承膺,粗伸分義,而旋卽辭遞,不敢爲仍因供職之計。況此藩任,無論彼彊此界,其職則同,而卽臣僨敗之地也。雖閑司漫局,尙且逡巡辭退,州紱郡符,亦不得黽勉冒赴,至於已試僨誤之職,素稱雄腴之地,初豈有可論者乎?臣之矢心自畫,初非樂爲,蓋出於畏公議也,靖私義也。此實聖明之所見諒,同朝之所共知,而今當積年撕捱之後,忽然畀之以雄藩重任,責之以承流宣化,而遂乃貪榮饕寵,突然承命,則世安有如許廉隅,亦安有如許鄙夫也哉?揆諸事理,此爲臣難冒之一端。聖上雖欲翦拂收用,有不可得,臣雖欲淟涊冒進,亦不可得,有死而已,一遞之外,寧有他道哉?卽伏聞今日常參,因大臣陳達,至有催促辭朝之敎,臣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之至。區區情勢,決難冒出之狀,如上所陳,至若責任之無望堪承,疾病之末由自力,有未暇縷煩。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萬分難强,亟命收還新授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國事,以安賤分,公私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其何過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左參贊趙尙絅,判尹尹陽來,禮曹參判洪鉉輔,戶曹參判李普赫,吏曹參議徐宗玉,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若魯,監察宋守謙,戶曹佐郞李彦熽,禮曹佐郞金聖垕,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海昌君檱,花原君權喜學,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正郞金聖鎔,刑曹佐郞李衡鎭,工曹佐郞李希逸,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注書李光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事官任述入侍。趙命臣進伏曰,常參,自是大朝會,而月城尉金漢藎,以病不爲進參。雖未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揆以事體,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司果崔宗周,以軍職旣爲受點,則事當趁卽來待,而尙無入參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入侍時,誤由西階,未免失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入侍前,禮房承旨,自外直爲分付,以有所懷者上達,無所懷者退去事,分付。柳儼曰,中原則前導官先唱,以有事者上殿奏,無事者自外退去之意,分付矣。柳儼曰,古時則臺諫入侍,無設方席之規矣。上曰,儀奏gg儀注g有之,設位者方席也。金興慶進伏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嶺營所送罪人捧招,則俱有脈絡,其慮匪細矣。卽今天災時變,式日斯生,人心之陷溺又如此,戊申以後,以鎭安之道爲之,而終不得鎭定,變故層生,極可悶慮處也。上曰,卿之所見,與嶺營狀啓及罪人招辭,皆是明白耶?興慶曰,皆有條理矣。上曰,其爲人,何如?興慶曰,所距稍遠,其爲人,不得詳見矣。尹陽來曰,其爲人不麤,而且善辯矣。李瑜曰,若爲下詢獄情,則當從容詢問矣。趙命臣曰,崔宗周追後入來云,使之入侍,何如?柳儼曰,追後入侍,事體未安矣。上曰,左副所達是矣。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尙不肅謝,卽爲催促,何如?上曰,嶺伯,以關東事,決不可如是撕捱。今日謝恩,不多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申德夏事,終是過矣。臺啓之發,不先不後,發於下直之日,予不知其是矣,而趙尙命,改以拿問,故雖爲依啓,然何以處之則好也?金興慶曰,事體所在,不可催送,許遞宜矣。上曰,申德夏遞差,政事,當日爲之,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不多日內發送。{{*|榻前下敎}}興慶曰,以鞫廳開坐之遲緩,禁堂推考,郞廳拿推,臣不勝惶恐,而自然坐起輪請之際,以致日晩,小臣晩來,因爲擧行遲緩者,非都事之罪也。不敢分疏,而事實如此,故敢達。上曰,捕將半夜請對,使卽設鞫,而以致遲緩,故事體未安,有所處分矣。今聞大臣所達,業已飭勵矣,都事放送,可也。{{*|榻前下敎}}金尙奎進伏曰,人君治國,終始如一然後,可以爲治。終怠之戒,不可不存,故唐之十漸之疏,衛武公抑戒之箴,實出於君臣相勉之義也。殿下春秋晼晩,屢經事變,而猶能至誠圖理,陵幸纔過,今又常參,果出於勤勤不息之誠,然大抵成就君德,在於經筵。卽今講官濟濟,豈不以至誠啓沃,而山林讀書之人,雖未必盡有經綸,然林下讀書,常據王道,必有補益於君德矣。伏願殿下,以至誠召致山野之士,不必職名縻之,益其難進之義也。敦召儒逸,出入經幄爲好,故敢達。上曰,予則誠淺,敦召前後,無一至者,心有愧焉。所達誠是,當加意也。尙奎曰,卽今世道陷溺,人心潰裂,鞫廳式月斯生,閭巷間,變故層生,此無他焉,敎化之不行也。臣之所達,此是常談死法,而導之以德敎,齊之以禮然後,可以挽回此世。京外敎胄之道及鄕約之規,使之申飭,童蒙敎官有名無實,亦令申飭,俾有實效,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究厥所由,在予一人。自反之不暇,何尤於人,而大體誠是,當留意矣。尙奎曰,卽今昇平已久,南北之憂,不知迫在何時,有備無患之慮,不可不存矣。臣待罪廣尹時見之,則南漢與江都相倚,其措置則比江都,疎虞太甚,十二萬石軍餉,漸漸減縮,今至二萬餘石,城內之生理蕭條,人民甚稀,此由於廣尹、水禦使爲二營,故自然爲掣礙之端而然矣。臣之所見則以水禦使兼留守,以府尹爲判官,使之專意管領,則民無京鄕相礙之端,而其他防禦之策,亦爲增壯,故敢達。上曰,自古有窒礙之端,故未爲設置矣。以大體言之,則有輕重之殊,而江華雖有留守,軍餉亦耗縮,則廣州雖設留守,未必勝於府尹,惟在任事者之勤慢矣。以北漢言之,領議政兼都提調,差出句管堂上,則設置事體,豈不重大,而顧有何益乎?尙奎曰,北漢則無收拾之事,故事勢然矣。上曰,南漢軍餉之耗縮,以其未捧而然矣。尙奎曰,臣非以留守勝於府尹,水禦使、府尹,自相推諉,故事務無一統成效。合而爲一,則必有勝於京鄕兩軍門酬應之時,故有所仰達矣。上曰,雖或設置留守,必不及於府尹矣。府尹則當盡力爲之,而設置留守後,以位高者差送,則自以爲重,不親細事,則其效驗,反不如府尹矣。李瑜曰,臣待罪江都時見之,則軍餉二十一萬石內,今爲三萬餘石。朝廷之人,皆以軍餉之耗縮爲慮,而臣之所見,軍餉雖多,其於不能守,何哉?制度未成之前,皆是虛事矣。上曰,此則過矣。何可以不能守,不備軍餉乎? ○掌令閔瑗啓曰,昨日,臣以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泛然傳啓矣,諫臣加律蒙允,臣於是有不審之失。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旣非發啓,不過連參,則經宵引嫌,其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瑗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定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五年爭執,不亦支離?須勿更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各樣舛訛,則因行其謬本,事之驚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渭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斷不饒貸,精算差誤,一依皇曆而釐改,頒布八道,以定民時。上曰,旣因本監草記科治,罰何疊焉?不允。 ○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已諭府啓,其勿更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當初所啓,旣知其過,追施邦憲,有乖法典,其勿更煩。又啓曰,翰院之置預備,爲慮左、右史之有故也。昨者晝講命下,而下番李德重,旣有實病,則預備史官,自可推移入侍,稱以館規,終不入來,致令成命,因史官不備而停,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請預備史官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在職而身有實病,晝講時刻漸迫,則政院所當先期稟旨變通,而不善周旋,臨時窘急,致令莫重法講,旣命而還寢,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金若魯曰,許多臺啓,一不允從,而至於如權重經之啓辭,旣有罪犯,則追施邦憲,誠非法外,而一向靳允,不勝嘅然。上曰,一自辛壬以後,如此事甚多,如是不允者,非爲一重經而然也。若魯曰,筵席出入,固有節次,而俄者追後入侍,承旨不先啓稟,直爲入侍,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柳儼,榻前下敎書出之際,或有遺漏,或有添書,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瑜曰,摠府郞廳,侍衛於殿上,有怪疾,作駭擧於御前至近之地,極爲怪駭,分付遞差,何如?上曰,置之。何可以一時病故,爲人斷案平生乎?金取魯曰,聖敎至當矣。柳儼曰,鞫廳事體,至爲嚴重,而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以代房參鞫,事體殊甚未安矣。上曰,該房之前後撕捱,殊涉太過,而況此有事之時,尤不當若是撕捱,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判尹進來。尹陽來進伏。上曰,外方則生民係於方伯守令,而都民則係於部官及京兆。今此擢授者,意非偶矣。都民休戚,專在京兆,着意爲之,可也。陽來曰,坊役之均一,甚難,一洞內居民百戶,則應役者不過二十戶,此由於投屬軍門,得一傳令牌,則不爲應役,故游民漸多,民役漸苦。臣意則使各軍門軍官額數,以爲定數抄定,而其餘則俾皆應役爲宜,故敢達。上曰,前後判尹所達,皆如此,而扈衛軍官之弊,尤難矣。依前,申飭可也,而使其軍官,以爲應役,必是難行之政也。上曰,式年,何年也?我國籍法,近尤不嚴,戶牌之法,則自世宗朝創行,而當初法意則甚重,然近來或有盜牌者,或有漏戶,此則京兆之不嚴,可以知矣。李瑜曰,右副承旨徐命彬,旣已下敎特推,牌不進傳旨,不敢循例捧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二月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濟,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宗臣海昌君檱,武臣行副護軍黃應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有以高爲貴者,止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音釋訖,兪最基進讀,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止廟堂之上罍尊在阼。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最基曰,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自古有制,故天子九介,諸侯七介,而三辭三讓,亦其節次也。禮不可不(可))樸,又不可蹙,蹙愨二字,實有意矣。上曰,然。金若魯曰,將有事於上帝,而先事於頖宮云者,從小至大之意也。魯無后稷之廟,故有事則必先祀於泮宮矣。最基曰,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此,乃收拾上文愨蹙二字之意,而溫之至云者,若玉之溫也。上曰,與藏諸溫之意同耶?金取魯曰,同此意也。最基曰,醴酒雖用,而玄酒可用,割刀雖用,而鸞刀可用,莞簟槁秸之設,亦上古所行之禮也。上曰,曾見太廟,設玄酒空樽,心以爲訝矣。以此玄酒之尙文義觀之,則玄酒之用於享祀者,乃是古禮也。只設空樽,不設玄酒,殊非致情之道,問于禮官,稟定,可也。{{*|出擧條}}最基曰,君子曰,無節於內者,觀物不之察,非以察物爲重,蓋欲先明其心之意也。上曰,此亦一言以蔽之曰,禮也。若魯曰,禮出於誠敬,言其工夫也。上曰,然。最基曰,昔先王,尙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之註,祭祀必擇,而何必於祭祀乎之文,義甚不廣矣。上曰,然。其下南面而立而天下治者,此其極功,而以任有能尙有德尊有道之效,在於此矣。若魯曰,聖王至治則鳳凰之來集,亦非異事,然此等說,近於不經矣。取魯曰,皆有次序,言其效驗矣。若魯曰,如宋之理宗,有爲之主,而以封泰山,貽譏於後世。若不務其本,則弊隨生焉矣。上曰,陳氏之註,亦開弊源矣。若魯曰,罍樽在東阼,犧樽在西階者,亦分陰陽之義也。上曰,君西酌,夫人東酌者,陰陽交泰之始也。若魯曰,禮交於上,樂和於下,而末端致意者,深於一節矣,伏願此等處,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取魯曰,禮運一篇,別無大段文義,而先王尙有德,天下大治,乃和之至也。兩節文意,切實矣。上曰,然。講訖。上曰,輪對武臣,職姓名,仰達,可也。黃應洙,起而對曰,禁衛千摠黃應洙也。上曰,履歷達之。應洙,以前行履歷,次第仰達。若魯曰,輪對武臣,仰達職姓名時,當以□□□仰達,而以軍門所任□者,其在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筵席,未諳事體,不是異事,勿推。最基曰,嶺南罪人,其數亦多□□條理云,聞極爲慮。慶尙右兵使,各別擇送爲好,故敢達。上曰,使之擇差,急急發送之意下敎,而予之所悶者,以三南之騷擾也。罪人則終不捕得,而徒致騷擾人心,豈不可悶乎?最基曰,罪人等招辭,俱有脈絡云,而汎然言之,則一兵使,雖無所關,若其得人,則豈非甚幸乎?不可以尋常觀之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罪人等招辭之前後無違端者,亦極異事矣。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齋戒。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知事朴乃貞,自昨朝赴試所之時,已有感寒之病,夕後猝然添劇,不能還家,經夜試所,卽今症情,一倍危重,委倒昏昏,不省人事,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朴乃貞,身病危重,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世曰,今番試官之數遞,雖由於試日之遲滯,逐日酬應者,不過試官也。至於二所,今皆受點,當此飭勵之日,極爲寒心。今後則親病外,各別申飭。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傳于柳儼曰,推鞫,只此擧行後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濟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渻,都事李成中,竝令該曹,卽爲口傳,閑散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兪健基,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臣於鞫坐往來之路,有一武弁,偃然登馬,馳突前行,前導以奉命在後,屢度呼辟,而數次回顧,終不下馬,亦不回避矣。國綱雖曰解弛,渠何敢等馬於奉命王人之前乎?此而置之,將無以尊王命而振國綱,等馬出身韓師浹,令攸司依法科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bb曰b,再明日爲之。 ○二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曰,注書出去,使鞫廳承旨,同爲入侍,可也。臣聖檍,承命出來,偕鞫廳承旨柳儼,同爲入侍。上曰,擧行之節,已爲擧行耶?更有何可疑之端也?柳儼曰,所得來行擔中,有一文書,極爲殊常,而其他文書,皆是泛然無可疑之端矣。上曰,殊常者,何樣文書也?儼曰,丙申年間,納粟名帖,成出於開留者,而觀其手決,則非眞蹟,似是僞造,而得來行擔則文書入於其中矣。上曰,所謂鄭哥,誰也?儼曰,不知其何許人,而其行擔,似是鄭哥之物也。上曰,世珍之招辭,果是分明耶?抑或不勝杖而誣招耶?儼曰,此是天下巧惡之人,昨今日所告各異,隨問隨答,顯有免杖之狀,極爲可惡,而貴石則全然絶去,亦爲可疑矣。上曰,徑問南泰績,極爲怪異矣。尹廷顯事,乃是承旨所達,而以爲有來告之事云者,極爲怪異,故使之問之於泰績者此也。例請更推,豈有更推之事乎?儼曰,結爲兄弟之說,極爲可訝,故一例問之,而不知泰績之某年爲某倅,此可疑也。上曰,南格直招,然後可問於泰績,其文案,今姑拔之,可也。儼曰,小臣出去本院,當捧推案,而注書李光躋,以其父病之危重,陳疏纔已退却,事變bb假b注書柳萬樞,以其身病猝重,旣已許遞,其他史官,皆已入侍,他無推移之路。臣不可獨受推案,故敢達。上曰,承旨書傳敎。儼曰,罪人旣在案査之中,則別爲傳敎,獄體如何,判付於議啓末端,似宜矣。上曰,然則書於議啓之端,可也。儼書之。當初命問,不過結爲兄弟事,本非深問者,而方令本道,査問南格,泰績姑爲置之。上曰,泰績初已出獄究問,則其形狀如何?儼曰,初則有大驚氣色矣。枷杻之時,低頭有罔涯之狀,其容貌,太不瘦敗矣。上曰,依前仍囚,然後解枷,可也。儼曰,一邊行査則不可猝然解枷矣。又曰,伏見捕廳草記,則罪人名字,誤書以他字,初未詳審之失,在所難免。當該捕將,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尹廷顯已爲下送云耶?儼曰,應已下送矣。上曰,各置京鄕査問,豈不難便乎?儼曰,南格捉來,然後有可知之道,姑待之無妨矣。金若魯曰,南泰績旣在査覈中罪人,則不可徑先處之矣。上曰,不然。初非爲泰績設鞫也。上曰,泰績能運步耶?儼曰,初則行步,及夫枷杻後,顚仆而不能步矣。上曰,承旨入來時,必致夜深,仍卽姑罷入來,而今日之開坐,亦已晩矣,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捧推案,先爲退出。兪最基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一箇感應而已,止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自天體物不遺,止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咸有象曰,君子以虛受人,至欲得之於己也訖。最基曰,以中孚言之,孚,信也,而節者,使之節也,有感必有通者,理也。萬事萬物,無不有感,而一動一靜之間,皆有感應之理,則感應二字,非無味也。上曰,然。若魯曰,其仁者,愛也,而韓愈所謂博愛之謂仁,不見得仁之原頭也。上曰,心之德愛之理,是古今不易之目也。李匡世曰,仁之理大矣。伊川所答聖賢言仁處,類抄觀之者,有意也。上曰,然。最基曰,言仁與心曰,心譬如穀種,此言誠切實矣。種者,言其生生之理,而以四端言之,則仁禮,生成也,義智,收斂也。信在其中,流行於四端,如土之寄屬於四季也。上曰,然。仁與心之言,未及思矣,而生之性,便是仁,陽之發處,乃情也。末云何者異耶云者,此有分別之義存耶?若魯曰,或有異乎發問之義也。上曰,穀之生者性,是何意也?匡世曰,此言理也。上曰,生之理,便是仁,何謂其仁與心也?匡世曰,心,統性情者也,仁在其中矣。上曰,心譬如穀種,生之理,是仁也。上曰,二三歲得之未晩云者,何意也?若魯曰,工夫漸得之義也。上曰,此言其大略矣。上曰,仁與心無異者,在於其下大文矣。若魯曰,性者,本也,發者,情也。上曰,荀卿謂人性本惡耶?匡世曰,孟子始言性善,而張子亦始言氣質之性不善,然人性本善矣。若魯曰,不善者,皆是情也。匡世曰,若魯之言,不精矣。雖聖人,皆有七情,發而中節,故不失其本然之性。若謂之以不善者,謂之情則非也。上曰,以七情,直謂之人心則非矣。以堯、舜之聖,猶謂之人心道心,而終言危微之分,雖聖人,亦豈無人心乎?若魯曰,以一心有天人之分,而中節則善也。上曰,向來兪健基所達文義,儒臣聞之乎?最基曰,臣等亦聞之矣。若魯曰,游氣紛擾,此亦陰陽也。匡世曰,游氣,是陰陽中出來也。最基曰,明及爾出,無往不在,言其戒懼之工夫也。若魯曰,天理不窮之意也。上曰,分明矣。若魯曰,《近思錄》,性理之書,而以臣等之淺見,何能發明而釋義耶?燕閒之暇,披覽玩味,則必有補益矣。匡世曰,不遷怒不貳過,是顔子之工夫,而先儒云,有不善則未嘗不知,此是工夫之尤難者也。非顔子則不能也。上曰,未嘗不知之工夫,尤難焉,承旨所達是矣。最基曰,能於怒時,觀理之是非,朱子以爲忘怒工夫也。伏願如定性書,留意焉。上曰,无妄之義,大矣哉。大內有觀理无妄等堂額,先朝之命名匪偶,而儒臣所達,又如此,不覺感慕深,而當留意也。若魯曰,定性,謂止性,而性豈有不動之理乎?動定靜定,是爲定性,故所謂無將迎無內外者是也。上曰,然。若魯曰,臣極知惶恐,而殿下反求於身心上,則於此等工夫,何如也?上曰,更觀小註,無將迎無內外,是工夫之極處。儒臣之質問,意甚好矣。當各別加勉也。若魯曰,翕受之德,尤好矣。上曰,君子以虛受人,中無私主,無感不通,此則廓然大公之意也。定性及無將迎無內外之義,盡在此中矣。若魯曰,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此亦無將迎之意也,聖人之以喜,物之當喜也,聖人之以怒,物之當怒也。此皆物來順應之理也。匡世曰,忘怒觀理,儒臣俄已仰達,而怒之害於人甚大,於人主,尤爲害焉,伏願加意焉。上曰,所達信好。當各別加勉也。最基曰,無歉於心則加勉云者,乃自修其德,非但君子之修業,在人主,尤當勉戒處也。上曰,儒臣之陳戒,又如此,當各別體念也。若魯曰,《近思錄》,是下學上達之工夫,爲學者入德之門,不必謂切實於君德上,而其工夫次第,則帝王之學,與韋布無間矣。上曰,然。匡世曰,臣昨入常參,大會群下,自上思欲聞嘉言善謨,詔群下陳達所懷,而入侍大小臣僚,無一人敷奏,或豈無有所料量時務者,而終無一言之陳達者,此亦殿下求言不誠之致,亦爲反省於身心上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也。上曰,曾子日三省,古人又有焚香告天者。工夫無間於王者士庶人,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必以艱阻也。若魯曰,聖敎至當矣。人有言闕失,則容受宜矣。上曰,然。講訖。上曰,下番兼春秋,何如人也?匡世曰,任述也。上曰,鄉人耶?任述對曰,臣世居京城矣。上曰,爾之祖先,有顯官乎?述曰,臣世有淸顯之職,而臣之父與祖,無職名,臣之曾祖器三,在光海時,以進士壯元,登第爲玉堂矣。仁廟反正初,枉被臺論罷職,旋因故新豐府院君臣張維陳達,卽命敍,歷拜內外淸顯之職,而臣出身之初,有媢嫉者,沮戲於分館,故奉朝賀臣閔鎭遠,於乙巳三月,以臣之事,有所陳達,得除金泉察訪矣。匡世曰,自上下詢其先世顯官有無,則只當以顯官有無仰對,而乃敢以私家猥雜之說,縷縷煩達,事體極爲未安,下番兼春秋任述,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許鈺{{*|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同副承旨臣李匡世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益河爲副司果。 ○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改差,代以許鈺爲事變假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身病方劇,任{{!|𪼛|⿰王集}}親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副司果尹得徵,前獻納閔珽差下,而閔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除拜已久,特敎催促之下,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無似,忝叨臺地,一味憒憒,絲毫蔑補,草草一閫帥之啓,亦未蒙允,此莫非臣言議巽軟,未槪聖心之致,而中間諫啓橫發,勘以拿問,臣於是不勝瞿然訝惑之至。夫德夏之前後居官,貪虐不法之事,非止一二,而其因喪收斂,以潤歸橐之狀,尤爲萬萬痛惋,南陽之人,莫不傳說而唾罵,則公議所在,不可不論,而歷擧旣往之事,請罷新除之職者,秪恐其移此手段,重貽害於一路軍民也。至於許多罪目中,拈出軍馬一款,以請拿問者,非臣意慮之所及也。況近來査覈之事,例多脫空,故凡有所遭者,皆願其拿問。今德夏,自臣發啓之後,百計圖脫,無所不至,畢竟拿問,雖似加律,適足爲德夏自明之階耳。勿論其罷職與拿問,因此一事,致有兩司之俱發,臣竊哂之。然諫啓旣曰不可循例請罷,則臣之擬律乖當之失著矣。旣赴試所,未卽引避,玆於復命之後,始乃自列,冒嫌行公,尤損臺體,其何可仍據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假注書李聖檍,記注官金啓白、任述,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日氣雖爲稍解,而陵幸時,風氣不好,陵幸後,連接臣僚,勤勞匪細,不勝悶慮。伏未審日間,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比日前,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伏聞醫官所傳之言,則湯劑不得一一進御云,無乃厭進而然耶?上曰,陵幸時,已諭於都提調,而湯劑則姑不進服。素有眼疾之氣,而酬應多事,故近復添苦矣。寅明曰,湯劑前所劑入五貼之數,不得盡爲進御乎?上曰,然。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因醫女,伏聞傳敎,則大王大妃殿素患痰候,近得少愈,湯劑欲爲停止下敎,伏未知比前或有差勝之效乎?湯劑遽停如何?使之更爲議定,何如?上曰,諸節比向來,可謂夬愈,而膈痰素是本來症候,繼進當否,更問於首醫,可也。權聖徵曰,所進湯劑,已至三十貼,日氣漸和,痰候自可稍愈,湯劑過用,恐不合宜,姑停宜矣。金應三曰,若有未寧症候,則何拘貼數,而前者進御三十貼似過,至於膈痰之候,則湯劑雖加進,夬愈恐未可必矣,姑停以觀前頭,更議,似好矣。上曰,然則湯劑姑爲停止,可也。寅明曰,眼部患候,今已少愈乎?上曰,眼候非大段,而由於連日酬應之致。間或差可矣,近以文案輟宵,故又復發作,自昨夕亦得少愈,而或看文字,則不無往來之候耳。寅明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李瑜曰,眼候由於寢睡失時之致,使醫官診候時,仰察眼部,何如?上曰,依爲之。權聖徵入診。聖徵曰,眼部痛處,片片尤甚乎?上曰,左右俱痛矣。金應三,又爲入診。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眼部無痒症乎?上曰,不無痒症,故以蜜灸抵於眼部,則乍愈,而雖一日之間,時或有往來之候耳。聖徵曰,薰火之物,不可輕試矣。上曰,一試之後,不復更試,而以蜜油,每塗於眼部之上則好矣。聖徵曰,因風熱而致此矣。亦可以外面和解矣。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往來度數,不沈不數,比前日尤好矣。眼候則視初頭乍愈,而以外面觀之,異於常時,此是風熱之致,姑未易瘳矣。寅明曰,以凡人言之,春間則例多眼疾矣。頃日陵幸時,驅馳於風埃迷亂之中,還宮後,又以寢睡失節而然矣。或有薰洗之道則好矣。上曰,頃於捕將入侍時,仍爲輟宵gg徹宵g,其後寢睡,亦爲失節,故眼候不平,陵幸時,以手掩目,往來傍人,亦必見之矣。厥後穩寢,稍爲差愈,時方不無往來之氣,而眠睡穩藉,則雖勿藥,自然差可矣。寅明曰,鞫廳文案,雖或緊急,亦何必侵夜經覽乎?上曰,然故,頃有所下敎矣。寅明曰,大抵看閱文字,多用精神,故人皆例得眼疾矣。李瑜曰,臣於頃日陵上,引見府院君時,往往竊瞻,則悲慕之氣,溢於顔表,厥後鞫案文書,深夜經覽,多費精神,而致有眼候矣。卽今肝氣旺盛之時,宜靜思慮閉睫,毋致添劇好矣。寅明曰,宜惜精神,閤眼靜慮則好矣。上曰,予或時時爲此工夫,而近來則間斷矣。應三曰,補中益氣湯,今不當加進,而諸醫官旣已入侍,眼部薰洗之藥,以爲議定乎?上曰,五行湯百沸洗之,而益氣湯,今當停止,觀前頭更爲議定,可也。因氣弱,服牛黃膏二丸則好矣,更服,何如?聖徵曰,牛黃膏,亦不可輕用矣。上曰,戊申年有眼候,豈不服牛黃膏乎?聖徵曰,此與戊申有異,傷於風熱之致,牛黃膏不必進御矣。上曰,豈非外風而內熱乎?聖徵曰,熱有內外,涼冷之劑,不可輕進,薰洗宜矣。上曰,以何物薰洗則好也?寅明曰,聞醫官則以氷熱散薰洗,爲好云矣。上曰,勝於五行湯耶?聖徵曰,勝於五行湯矣。上曰,然則幾貼也?聖徵曰,進用三貼宜矣。上曰,氷熱散三貼劑入。{{*|榻前下敎}}李瑜曰,氣候上昇之時,召致醫官,診候宜矣。上曰,氣昇亦不如前日,而召致醫官,未入侍之前,氣旋降焉,故難於診察矣。寅明曰,有眼候時,文書酬接,亦爲大妨矣。上曰,以手抆之及酬應兩節,俱爲害矣。應三曰,以手抆之則有害矣。以黃蓮水染手巾,拭之好矣。上曰,頃日命入黃蓮者,以此之故也。應三曰,黃蓮二錢,些少矣。寅明曰,文案經覽,有妨矣。使中官告達,垂聽宜矣。上曰,然。頃於湖西文案,用力看過,因致添傷矣。瑜曰,思慮之多端,氣候有上升,尤有妨焉。不急之文書,亦何必盡覽乎?其中聖慮之可用處用之,其他則除却,每就從容靜攝好矣。上曰,然。寅明曰,如推案文書覽過時,何不用眼鏡乎?瑜曰,眼鏡亦皆隨其年歲之多少用之者云矣。上曰,老人之所用眼鏡,年少之人,不可用矣。應三曰,有眼疾,用眼鏡則差愈矣。上曰,年少之人,眼鏡之薄者,見之明矣。聖徵曰,燭火當前,有損於視明,以蔽燭光好矣。上曰,然故,蔽光則好矣。聖徵曰,不看燈火,甚好矣。寅明曰,自今以後,眼鏡進用,何如?上曰,當試之,而掛眼鏡則用之難便矣。瑜曰,眼鏡品數,有好不好,精好之品,首醫可以知之,使之擇入宜矣。上曰,然。寅明曰,中宮殿咽喉之症候,尙不得差愈,殊極悶慮之至。上曰,自當勿藥矣。奏事畢,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未肅拜}}。假注書李聖檍{{*|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氷熱散,其已薰洗,而眼候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有往來之氣,自可愈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都摠府意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鈺,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任守迪,獻納趙漢緯,俱未肅拜,司諫李著呈辭入啓,正言趙尙命、李顯望竝呈辭,今日鞫坐,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入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三度呈辭。傳于李濟曰,加給由。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 ○李濟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李匡世,以吏批意啓曰,司僕寺正李宗白呈狀內,當初冒出,只爲陪扈陵幸,蹲仍在職次,非廉義之所敢出,且今素患痰病,挾感添劇,尤無供職之望,入啓處置云。其情病之難强如此,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只推,更爲牌招。 ○柳儼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矣。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成命之下,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始慶爲承旨,李箕恒爲尙衣院僉正,金始炡爲工曹佐郞,柳時模爲安州牧使,金聖運爲判決事。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式暇,參議趙鎭禧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僉知單李禧遠,以金後衍、李彦緯、禹夏亨、鄭暘賓、朴東樞、成胤爀付副護軍,許鈺付副司正。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甲寅二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洪重疇,參贊官李濟,檢討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宗臣原豐君㷗,武臣行副護軍韓啓周入侍。宋寅明進曰,眼候加減,何如?上曰,差勝矣。寅明曰,藥水熏洗乎?上曰,然矣。寅明曰,昨日亦已稟達,而文書如前出納,晝講又爲連開,是甚悶慮。自藥院切欲請停,而有所不敢,或恐氣升之症發,而有妨於眼候矣。上曰,眼疾豈爲關係乎?今日不講,則溫繹間不適,故如是設講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止天道至敎一遍。兪最基讀,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他日祭子路與一遍。上讀新受音訖,謂參贊官曰,吏曹參議,使之牌招矣。如入來,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告曰,吏曹參議,姑未詣闕,故小臣先爲入來矣。金若魯曰,興禮樂之方,德敎爲先,德敎和,然後始可以興禮樂矣。最基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觀其儀文,以樂而言之,無不諧矣。寅明曰,天地順百姓和,然後禮樂可以和矣。不然則雖謂之和,不爲和矣。最基曰,聖人中和位育之功,所當先勉者,而因此文義,敢有仰達之事。聞卽今太廟祭享時,樂章多有不備者然,若令申飭則,似好矣。寅明曰,世宗朝,東方生聖人,故其時有黑黍之祥,天理自然如此矣。上曰,此祥瑞,比如龜龍之生矣。上番所達十二律之音,渠則自謂能循舊矩,不失曲調,雖加申飭,誰能知之?迎神曲,當依樂章盡奏,而今若纔至第二曲而止,不爲終曲矣。最基曰,親祭之時則差優矣。上曰,敎坊雅樂,有知音律者,可以釐正,而誰有知者也?寅明曰,卽今聖心,極盡涵養之工,發於事爲,無不循理,則上下皆悅,其中自有禮樂,以極功言之,則是禮樂也。最基曰,是所謂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也。若魯曰,自古喪國亡家,禮樂先亂,今日所望,非在於儀文度數也。最基曰,盎者,是酒名,非器之謂也。有五齊之名焉。若魯曰,卿大夫此章,全指敬也。寅明曰,於彼乎於此乎云者,可見孝子之至誠求之,靡不用其極,此善形容也。上曰,然矣。最基曰,納牲血毛羹定三,詔於左右四方者,求神非一處也。是感格神明之意矣。若魯曰,羹定者,似非二義,陳氏註,以爲誤矣。最基曰,三牲魚腊,皆四時和氣之所生成也。束帛加璧者,君子之德,比於玉,故以璧加於未帛gg束帛g之上也。丹漆絲纊者,謂九州之貢,遠方之物,無不至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者,客醉而出則奏肆夏而送之,此重禮也。上曰,此儀文禮節,而其王事歟云者,旨意大矣。若魯曰,祭享宴享,皆謂大饗,未知孰是矣。上曰,嚴其等分矣,通觀之無妨也。最基曰,腊,乾肉,而註云獸者,恐非矣。最基曰,郊祀主敬,宗廟之祭主仁,喪禮主忠,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此通論郊社之祭,而下言賓客之禮矣。寅明曰,忠字,有盡心之義,此云喪禮,忠之至也者,可謂至矣。上曰,然矣。最基曰,甘受和白受采,甘與白,是味色之質,故能如是。忠信之人質實,故亦能學禮,取人之道,當以質朴者爲先矣。寅明曰,看此章,然後可知有本末,無其本則不能有其末矣。若魯曰,天下萬事,皆有本則同矣。最基曰,五帝則指五方神而言矣。若魯曰,此章謂祭之至晏也。上曰,祭於晝乎?若魯曰,然矣。如是故人皆倦怠,子路,略煩文而矯其弊,夫子如是稱善矣。最基曰,子路好勇,時人不許以知禮,故夫子有此言矣。以卽今行祭時事言之,若陪參於親祭,則自然肅敬,而不然則不無倦怠之心矣。上曰,宗廟祭享,日高而罷,諸執事,何能一其肅敬乎?年老之人,自然生怠倦之色矣。寅明曰,筋力似不可强,下敎至當矣。七獻神者,身與神爲一,一氣流通矣。上曰,質文等語,自有微意,以其字義觀之,好也。若魯曰,神字,訓誥無依倣矣。禮運、禮器,今已畢講,論其大本,則不出於德之一字。,誠敬雖似爲本,有德然後,可以行之矣。寅明曰,忠信,根本也。德則集衆長而爲之矣。上曰,知經筵之言,是矣。若魯曰,勿以儀文爲意,留心於根本則好矣。寅明曰,儒臣所達德字,是明明德之德字,卽心也。上曰,好矣。特進官,初爲入侍乎?若魯曰,然矣,卽洪重疇也。寅明曰,此卷已畢,當竢溫繹間,更講他卷,而其間更加優游之工如何?近來知事不備,金在魯、尹游,皆以本職不出,趙尙絅以知義禁,連赴鞫坐,只有小臣與金取魯,當推移入侍,而疾病之來,難以料度,事甚可悶。李眞望若得入參則好矣,但方在鄕,何以爲之乎?上曰,吏、兵判,豈久撕捱?趙尙絅不可長赴鞫坐,而同經筵,頃者入洛,而茫不聞知,此經筵之任則不可爲嫌矣。若魯曰,本館上番,近甚不備,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趙明澤、金尙翼,俱在外,副校理李喆輔奉命在外,鄭亨復禁推,經筵事體甚重,而姑陞入直,已屢日,事極未安。旣無闕矣,則難以變通,誠可悶矣。上曰,在外人員,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臣惶恐敢達矣。吳瑗之罷職,臣不敢有言,而前年吳光運之疏出,而臣得見於鞫坐之時,諸人莫不以吳光運爲非,豈但吳瑗,獨以爲非也?聖意則以爲,出於黨論,有此過疑,而吳瑗之言,不以黨論而出也。臣雖無狀,豈敢面謾乎?出入經席,久欲陳達,而或恐聖意,以爲爲渠分疏,趑趄不敢發口,今日則亦不敢欺隱於君父之前矣。寅明曰,臣與吳瑗爲至親,而不相見矣。近來出入闕內,時或相逢,以其文學才華,開心論懷,則殊無偏黨之心,而適見吳光運疏而如是矣。吳光運,有文學且耿介,此不可棄之人也。臣與吳光運相親,亦以此意言及,而其疏意,其中有惡於彼惡於此之慮,囫圇說去矣。群下之是非相爭,不是異事,若以君子小人指目,則未知其可矣。上曰,朴文秀辭氣太過,而吳瑗之言,小人之外,又有所言。向來十九日下敎不知之致,予不是吳瑗,而亦不介滯矣。吳光運被小人之目,豈不爲對乎?雖木偶人,亦當如是。若互相對擧則可也,而至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三人,此一類云者,有其心,故未免如此。此不能堅守,使新舊之心,出入擾攘,予是以謂吏判曰,以吳瑗此事甚悶爲言。其物我之心,終未除去,故有此一類之言矣。寅明曰,此一類之言,有若侵侮。其才華處地,異於人,故不擇言語,口業如是矣。上曰,吳瑗學文頗優,而假此學文,使其氣質,可悶。若魯曰,今承下敎,一倍惶懍。朴文秀則其時臣請推考矣。上曰,此兩人,皆文勝而然矣。若魯曰,洪景輔疏中,若不詬辱,則吳瑗豈有此言乎?上曰,李聖龍,亦替代之矣。若魯曰,洪景輔疏語,見甚慨然。吳瑗此一類之言,無心而發,自是文人,故欲侈其文字而取其生新矣。吳瑗則被此罪罰,臣則無事,罪同罰異,心自慙愧,常欲一番陳達於筵席矣。上敎以爲侵辱洪景輔,亦過甚,故如是矣,臣不勝惶悚矣。上曰,吳瑗登第時,始見面目,而有所下詢,則其所對之言,似有此等事矣。似不宜纏膠舊習以負予,而此一類三字,指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而書之,吳光運輩,豈不侮渠乎?吳瑗甚輕淺,欲以文筆,凌轢於人,他人亦不如此乎?寅明曰,此由於年少之致也。上曰,勅勵吳瑗之道,宜異於他人矣。渠以爲他人百倍,渠亦百倍,然後方可爲兩班,而都尉子弟,豈不爲兩班乎?勅躬之道,當自別於他人矣。若魯曰,殿下以小臣爲何如,而一番見欺於小臣,無所害於聖德矣。上曰,君臣之間,有若父子。吳瑗將欲晉用,故如是者,意有所在。萬石君長不可對案不食,欲使吳瑗知之矣。若魯曰,吳瑗以爲若知如此,豈下此文字云矣。寅明曰,吳瑗年方少矣。上曰,年豈少乎?最基曰,吳瑗若聞此下敎,必當感泣。何必凌駕而下此文字乎?見洪景輔,亦用此文字矣。上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吳瑗先用之,故洪景輔效而用之矣。若魯曰,臺官,自是執法之官,故旣在行公時,雖私出入,不敢着便服,自是古例,而日昨陵幸時,兩司官員之往參試所者,或有以便服祗送祗迎者,臣未知爲某某,而事體極爲非矣。上曰,凡於弔喪,臺臣則豈不着朝服云乎?最基曰,聞十數年前,則臺官,凡弔人之喪,亦必着玉色冠帶云,而近日則此事廢而不行,而動駕祗迎時,臺官行公之人,尙以戎服祗迎,豈有便服祗迎之道哉?揆以事體,極爲非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試所進去臺官,令政院問于兩司,遞差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寅明曰,判府事李台佐,以小札,送小臣以爲,權以鎭,身病方劇,死生可慮,若拿來而死於道路,則殊非敬重臣之道也。雖削其職,不可如前拿問,以致死於道路。左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矣。寅明曰,嚴處則可矣。吏曹參議徐宗玉入侍。李濟曰,徐宗玉入侍矣。上曰,近前。宗玉進伏良久。上曰,生我者父母,欲報劬勞之恩,乃是秉彝之心也。甲辰後,李奉朝賀,以私親追贈事爲言,而心有所不安,故其時有下敎者矣。予見人不廣,且不識前事之如何,頃日德興大院君廟展謁時,問金漢祐贈職事,欲見其神道碑文而不得矣。近見海崇尉父集中有之,而大院君書以庶子,可謂眞實,近來人則必不能如是書出矣。予以先王側室子,叨此不敢當之位,而予之外家寒微,人孰不知?外屬有服役於司僕者,終未得堂上階,以黑貫子而歿,予之待外屬,甚埋沒矣。豈不曰母以子貴乎?予嗣位後,私親考,宜有追榮之擧,而予本迷緩,且體私親平日謙恭之本意,至今未行。今番親政時,欲爲下敎,而飭勵之初,先以私事下敎,爲未安,故未果矣。大院君及昌嬪致祭文事,亦不出於朝報者,不欲以私事張大故也。今此贈職,雖有先朝已行之例,而予何敢輕重乎?銓曹知悉擧行,可也。寅明曰,此乃應行之典矣。若魯曰,此兩朝已行之典,而甲辰年下敎,甚盛矣。上曰,昌嬪父則贈右議政,仁嬪父則贈領議政,何故也?豈以門地高下而然乎?寅明曰,昌嬪父則王子外家,故贈右議政,仁嬪父則大王外家,故贈領議政,似有差別而然矣。宗玉曰,若是當行之典,則門地高下,恐不必論也。上曰,然矣。仍嗚咽曰,俄者非不知吏議之入來,而方寸不佳,未卽下敎。今番陵幸時,與國舅相對,悲不能成聲,非不知其過,而予意以謂奉侍兩東朝,依昻以過,今遽如此,故自然未免過矣。最基曰,今承下敎,其所審愼,豈非盛德乎?上曰,贈職,似當有兼職矣。宗玉曰,雖是當行之典,而久而未行,其於聖德,實有光矣。差遲何妨乎?自上以謙抑之心,有此知悉擧行之敎,而該曹則必有成命而後,可以奉行矣。上曰,少退。復命入侍,上曰,吏曹參議進前。上曰,追贈敎旨,亦書行職乎?宗玉曰,初書行職,後書贈職矣。上命承旨,書出傳敎曰,外親,遵兩朝故典贈職事,分付,吏曹,仍下小紙,以御筆書其姓名。若魯曰,外親字,恐如何矣。上曰,何以稱之?若魯曰,若曰私親父母則恐好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內外俱贈乎?若魯曰,從夫爵,乃是法典,故俱贈矣。上命改書以私親考妣。若魯曰,妣位,亦當有爵號矣。上曰,予之戶籍,在彰義宮,當更考,而書下政廳。仍命還入御筆。宗玉曰,然則今日政擧行乎?上曰,然矣。今此傳敎,不出朝報,廳注書,只謄日記,可也。宗玉曰,傳敎中,有遵兩朝故典之命矣。俄者少退時,臣與宋寅明相議,似當以仁嬪父母贈職例,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宗玉曰,凡敎旨,例自政曹書給,而紙品薄劣,故人家贈職敎旨,則本家,以好紙善書,安寶而去,此則何以爲之?上曰,然乎?寅明曰,搢紳間則必得咨文紙,求書於儕友中善書者,而用之矣。上曰,本家疲弊,不能辦此,咨文紙上之,使寫字官書之,可也。宗玉曰,送于何處乎?上曰,此事未有前例矣。有何可據之事乎?宗玉曰,無他可據之事。翁主封爵則吏曹郞廳,進呈敎旨於咨備門矣。上曰,然矣。宗玉曰,此乃不然,殿下則雖是爲私親追榮之事,而以公朝體例言之,與此絶異矣。上曰,郞官如不可爲,則書吏未安。其孫方有隨行於軍門者,使之推去,可也。宗玉曰,然則招致其人於政廳,而傳授則好矣。上曰,依爲之。 ○視事溫繹間頉稟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乾方坤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豆毛浦萬戶朴昌基。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承政院右承旨金始慶,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軍布捧上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尹陽來,因臺疏引嫌,不爲仕進,莫重鞫坐,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于李濟曰,允。 ○李濟啓曰,陵幸時,以便服祗迎臺官,問于兩司遞差事,命下矣。問于兩司,則武所進去臺官,皆以戎服祗迎云。遞差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固城人尹迎來直赴後,未及唱名而身故,昨年式年殿試時,依前例書名榜末事,稟達擧行矣。因臺啓拔去榜中事,依啓。故原榜目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中間遺失,無以憑後,試所修報草榜,更爲正書,啓下事,筵中定奪矣。令入門官,以其時草榜,更爲正書榜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六日,林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仁權,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伏見禁府囚人權供辭,則其所爲言,全沒事實,張皇粧撰,或曰古阜田畓,自勳府出給,故果爲斥賣,或曰,斥賣者,復爲混奪,或曰,京兆覆啓之事,勳府請其勿施,事未妥當,有若本府非理橫籍者然,言之無理,胡至此極?當初逆賊人燁,平山田畓四十餘結,自戶曹籍沒,已爲分給諸勳臣,而田畓實數,不過五結零,其餘則盡是山岡、丘陵,而通稱田畓實結,謂之許多田畓,盡入一人燁籍産云者,極爲誣罔。所謂家垈所付之田,則本府因其里任時,作人及逆奴莫孫所告,以人燁家垈,摘奸査實,依法籍沒,卽爲移送糧餉廳。至於江亭則初不擧論,而到今憑藉江亭,敢稱逆垈之籍入,亦極無狀。古阜白山面田畓,則初依逆奴莫孫所告籍入,其後權呈狀中,以爲此卽本家衿得量付,且非人燁奴名云,故本府信之,果爲出給矣。及至捕廳捉致權奴子漏籍田民査問時,人燁牽馬奴禮男,始爲現發,籍屬於功臣賜牌,所謂禮男,非別人,而乃白山面田畓量付人燁奴也。本府覺其見欺之狀,發關本官,如前籍沒,則斥賣者復爲混奪云者,其果成說乎?權之前後欺瞞之狀,彰露無餘,而前日京兆覆啓時,只憑權奴守萬之誣供,不問本府,徑先誤決,故本府據理啓稟,依法還籍,則權之所謂事未妥當云者,誠爲無嚴之甚。大抵古則籍法甚嚴,旣已籍沒之後,逆族輩,畏法縮伏,不敢生意圖出矣。戊申以後,逆族輩,全不畏戢,籍入逆物,輒皆紛紜稱冤,必欲圖出,此莫非紀綱解弛,籍法不嚴之致,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今以權事言之,本府之初不請罪,已極疎緩,而今此本道狀聞之下,如是巧飾,終始發明,尤極痛惋,令攸司依法定罪,俾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次對當問之,推鞫姑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出身韓師浹,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韓師浹今方待命於本部,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禁軍戎器點考日次,而判書臣尹游,以身病不得擧行,追後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昨日辭疏之末,以兩宰臣陞資還收事,略陳所懷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開可,乃以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爲敎,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西門鎖錀,雖曰重任,較諸正卿,差級顯殊,而劾遞未幾,遽爾擢授,有若褒功賞勞者然,此不但事體之顚倒,臣之所惜者,輕視臺閣,不有其言也。豈不有近於角勝者耶?至於知樞之特除,尊年感舊之聖意,非不仰認。而但念篤老康健之臣,同榜生存之人,非特一宰臣而已,則曠絶之恩數,旣不可每人而施之,亦何可獨及於一人乎?朝家典章,不宜若是斑駁、偏枯之譏,烏可免乎?愚滯之見,或恐聖朝爵賞之輕褻,粗效有懷無隱之忱矣。辭未達意,不槪宸衷,反承此未安之敎,前後處分,每歸於重宰臣而輕臺言,臣竊慨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上疏。伏以臣疎謬不才,頃叨郡寄,適値南邊飢荒,上軫宸慮,夙夜憂勞,僅了賑事,病難堪劇,六朔而還,不稱之誅,固已幸逭矣。乃者誤恩橫被,又忝見職,含恩畏義,有不敢控辭。且幸積違之餘,獲近天陛,雖黽勉就列,晨夕奔趨,而屢試罔功之狀,固不暇言,卽臣癃衰之形,決無耐久支吾之勢。蓋臣冒玷近密,九年于玆,而前之承膺者,非敢謂粗有才能,或近是任,只以筋力奔走,不後於人,故包羞冒受,以備驅策。今則蒲質易衰,宿病彌劇,加以私門禍酷,數年之內,荐遭朞功七喪,悲傷隕慘,涕淚無晞時,雖僅存人形,扶癃曳尫,而神精內喪,記性全耗,凡係朝章故事,前日之粗諳者,都歸茫昧,出納之際,遺失者多。拱手尸居,蒙成于僚席,以此供職,雖閑司漫務,猶懼不堪,況玆近密煩劇,又當飭勵之辰,其何以頃刻承當乎?今若徒取充位,仍因蹲冒,則臣之獲罪,姑捨勿論,而僨誤國事,豈其細乎?且臣於昨日常參時,諫臣請推承宣之啓,尤有所恧縮不安者,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非細,勢難入侍,再昨早朝,陳疏到院,而史官病疏,例不得捧入,故臣與同僚相議,使之勿爲呼望,直爲退却矣。然而旣是實病,則不可强令入侍,故不得已促令上番翰林鄭履儉替入,而履儉,爲存館規,陳疏徑出,繼又請牌預備李鼎輔,而鼎輔,亦如履儉之爲,陳疏違牌矣。臣以爲諸內翰,徑歸違牌,則兼春秋,不可不備待,故藝苑例兼春秋及兵曹兼春秋單子,一邊入啓,一邊請來,該員如是之際,晝講時刻已迫,而又有鞫廳諸臣來詣晝講停之之命,是時委折,不過如斯。臣則自謂預爲之所,而自外面觀之,則斥之以窘急,亦無足怪,顧何必費辭自辯乎?臣因一微事,自速臺評,至有重推之命,則雖微疾病,筋力之難强,卽此一款,不容復冒於職次也決矣。玆敢退伏私次,略陳危懇,伏乞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以情病乞免,則不宜贅陳他說,而竊有憂慨之忱,不敢隱默,略此附陳,惟聖明之財擇焉。夫善爲國者,必先審乎天下之勢而定所尙,所尙定然後,治之道立,而得時措之宜矣。蓋天下之勢,有强有弱,勢强矣,强甚而不已則折,勢弱矣,弱甚而不已則屈。善爲國者,權之以使不至於折與屈者,威與惠也。乘强之威以行惠,則惠尊而人心感悅,乘弱之惠以養威,則威振而人心震懼。苟或反是,則威竭而惠褻,動行誅戮而人不懼,日拜卿相而人不德,昔周之封建,雖出於天下之公,而其勢則固弱矣。及至後世失德,而以弱政濟弱勢,故周之天下,卒斃於弱,秦之兼幷,雖出於一己之私,而其勢則固强矣。及其子孫,專任刑法,以强政濟强勢,故秦之天下,卒斃於强,爲周、秦之子孫者,皆不審天下之勢也。蜀漢臣諸葛亮,與法正論治道,其略曰,刑政不肅,君臣之道,漸以凌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賊,順之以恩,恩竭則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巽濟,上下有節,爲治之要也。使諸葛亮,爲愚人也則已,謂之識時務明於治國,則此豈不爲後世之柯則乎?至若我朝,立國仁厚,其流之弊,宜病於弱,逮我殿下,又當極圮之運,非不欲振衰起頹,而仁慈之德有餘,剛果之政不足,習於惠而賞或加於無功,屈於威而罰或遺於有罪,惟其賞與刑之不得其當,是以,弱之實,著於外焉。庶官曠惰,職廢不擧,而敗官之罰,不申嚴也。臺章閱歲,空傳故紙,而懲討之典,不能行也。鞫獄頻起,人心狃安,而嚴重之體,不加飭也。以至君臣之際,顔情稔熟,上下之間,假借備至,筵席之對,殊欠肅穆之儀,陳奏之言,或多戲褻之習,廈氊訏謨,非不張皇,而無結梢成務之事,民憂國計,非不勤懇,而有輕脫數改之病,廟堂權移而不能制營閫,宰樞體輕而或替任差員,宣布奉行,徒爲觀聽之美,而求其食效,則蔑蔑乎無大稱焉。若此類者,不可摟數,而要皆弱之實也。以弱政濟弱勢者,彷彿乎衰周之象,而莫之變改,臣竊悶焉。伏願聖明,戒周末衰弱之政,追諸葛爲治之要,旣自感奮矣。無以衰微而自沮,旣欲振刷矣。必以剛果爲主,政之當爲而必擧,刑之當施而必加,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而勿爲浮儀所撓,號令施措,惟統紀之所在而勿爲私意所壞,使一國之人,視之如風雨雷霆,遽然而至,截然而下,不知其所從發,而不可逃遁,則庶乎國體尊嚴而紀綱整肅矣。嗚呼,國勢之扤捏,生民之困悴,朝綱之委靡,莫今日若也。加以災異疊現,憂虞多端,邊禁不嚴而釁隙將開矣。民心陷誤而葛巢易生矣。然而讜言無聞,善政不擧,泯泯泄泄,日趨於危亡之域,如臣等雖隨行而逐隊,不過出歎於朝,入吁於室,顧何裨於扶顚而持危哉?臣愚謂今日官方,孰非可擇,而至若兩南物衆之邑,海防閫帥之任,尤宜另簡也。況西塞重地,曠務可虞,成命已久,完薦尙遲,南閫差遣,不容淹滯,而開政命下,亦未擧行,竝宜另飭,俾無虛徐之歎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猛省,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金尙重上疏,伏以臣之偏母,年近七耋,宿病沈淹,長在床席,臣以孑然一身,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試事迫急,推移無路,不得不黽勉赴坐矣。臣母所患關格之症,又復觸感越添,臣於再昨歸診,則症情少似差歇,試官之頻數變通,纔有申飭,而竣事之期隔宵,故昨朝,果抑情往參,而一念憂灼,靡所自定,得聞晩後諸症,比曉倍劇,頻頻暈倒,不能鎭定云。臣自聞此報,方寸益覺焦煎,急於歸省,未暇詣闕復命,徑從禁扃之外,拜疏直歸,分義道理,壞損無餘矣。目今症情,一倍危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以便救護,仍治臣任情徑歸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左議政徐命均上疏,伏以臣今日情地,挨到萬分迫急,衷腸內熬,疾病外侵,冒死申籲,蘄被瀆擾之誅,溫批反降,史官傳宣,繼以太醫臨視,珍劑特頒,罪旣貰矣,榮愈極矣。臣誠惶惕感泣,不知攸處,臣固一介昏庸,無足比數,而君上之眷遇至此,以分義言之,似不當更事控免,顧其中有萬萬不敢安,決無因仍冒沒之理,耿耿血懇,唯蒙其一遞而後,可以爲人矣。聖上尙今羈縻,不卽賜許者,特以臺言過重,臣罪未著,旣斥其言,則不必勉副,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在前相臣之遭橫逆,自上辨其誣而解其職,蓋出於進退以禮之義,不係於人言之虛實,卽朝體道理然也。今臣所遭,其辱朝廷而羞台司,曾所未有,而謬恩彌堅,一向强迫,其所以眷待之者,適增臣放肆無恥之罪矣。豈其日月之明,有所遺照,而每以情志不相孚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悶蹙抑塞之至,前後批旨,備盡開示,臣非木石,豈不感激銘鏤心肝,而獨臣之苦心,未蒙矜諒,只痛臣平日誠信,未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也。憲臣方以忘廉冒出斥臣,而今又冒出,是眞忘廉,正所以實憲臣之言,臣雖滅死萬萬,決不忍爲此,到此地頭,寧以違迕被誅,則不過爲不識分義之罪人,若怵畏嚴命,唐突冒進,則將未免貪戀之鄙夫,蒙此點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哉?今臣得命則生,不得命則死,儻賜一兪之恩,則臣當朝聞命而夕趨矣。藥院連有起居之禮,鞫廳逐日開坐,而以臣踪地,未解職名之前,進身無路,惶霣焦灼,唯俟威罰,伏乞聖明,曲加諒察,亟許遞免,仍治臣辜恩忘分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齋殿,罄悉心曲,卿旣諾矣。而又若是過讓,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予志固定,卿之過辭,其徒困我,卿其須體前席之敎,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兪拓基上疏,伏以臣於日者,伏承本月初四日敎旨,以臣爲黃海道觀察使者,續又伏見備局公移,恭遵聖旨,促臣上來者,臣聞命震駭,五情失守,彌日而猶不能已也。伏念臣之至庸極陋,無所比數之狀,卽已上下之所共知,今不敢猥更陳列,有若效世人崇讓者,而獨其褊愚膠固,迷不知變,徒以跡畸而病痼,罔念分嚴而義重,輾轉反覆,自速重誅,誠使有司者,操三尺而論臣之罪,則鰐海囚山,猶不足以擬議,特蒙天地父母,曲軫而寬貸之,乃使之掌管符印,餔啜俸廩,雖臣自爲之謀,亦將何以過此,臣母子相守,歌詠聖澤,以罪爲寵,感惶鏤骨,又不自意,曾未數歲,旋辱遷除,若可以復備任使者。噫,從古人臣,安所得此,在臣道理,惟當含恩畏罪,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然臣之私功慙恨者,早令臣務積誠意,畢暴衷悃,一聽之於明命,則自不用多少撕捱,而庶可蒙照於淵鑑之下矣。苟非然者,趨走爲恭,有命輒承,亦或幾於少塞臣分,而唯臣則因循蘊結,乖牾衡決,蓋將無往而非臣之罪者,向日匪怒之敎,固不勝其懍惕隕越,措躬無地,而若其最後嚴旨,又非人臣所敢聞,爲人臣者,負此名何所歸乎?臣每一追念,自不覺身靑體粟,忽欲無生,殆忘其因何息偃於地上也。噫,臣立身事國,今已二十一年矣。受恩三朝,與天無極,畢義願忠,寸腔如丹,而精忱淺薄,材識鹵劣,上不能有懷必陳,進退以義,下不能陳力就列,筋力自效,卒陷難容之罪,遂就罔赦之科,苟究厥由,孽皆自作,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少贖其一二哉?便地近補,有識者,亦足以議國家刑政之舛謬,則又況進乎此而授之以方面之重,委之以承宣之責,誠不可以使四方聞之者也。賞罰當然後,人心服,今雖就朝家所以處微臣者見之,持公論者,果可謂之擧錯枉直之得其宜歟?臣實爲是之懼焉,左右思度,終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至如才分之已試蔑效,疾病之一倍難强,亦不可一一瀆溷,儻以日月之明,俯賜照察,則必不待臣辭之畢,而卽有以矜諒矣。臣釐簿未訖,病勢又添,日昨始得歸伏私次,敢控危迫之懇,言出肝膈,非敢毫分虛謾,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新授職名,仍令勘斷臣負犯,以昭政理,以勵臣工,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若是過辭,分義決不若此,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奉敎李鼎輔上疏,伏以日昨經筵,因左右史之不備,未免停輟,臺言以是峻發,論臣以譴罷,臣惶隕悶蹙,縮伏訟愆,不意彈墨未乾,恩敍特下,宿趼復叨,召牌踵臨,臣聞命惝怳,罔知攸措,固當含恩畏義,竭蹶趨承,而臺論旣發,廉隅且重,決不可怙寵貪榮,唐突冒出,而況其爲言,有若臣昧法講事體之重,憚一時替當之勞,强稱館規,故不入來,致令成命,緣臣而中輟者然,遣辭深緊,有違實狀,臣不得不冒死陳暴,惟聖明,俯賜照察焉。夫翰苑古規,操切下番,使不敢擅離直所一步地,雖有難强之實病,居右位者,不得替行其任,蓋慮記事之或有闕遺,而且抑其新進怠慢之意也。是以,古有下番翰林,患痘於闕中者,而不得出直,式暇服制,竝不得許施,而所謂預備之爲職,當上下番入侍之時,或有臺諫及喉院、政廳承傳接待等事,則詣闕代行,而至於入侍一節,本無替當之例,此實國朝三百年流來古規,非臣之所創爲,而擧世之所共知也。祖宗朝上下官體例,無不掃地,而藝苑古風,猶獨全然不墜者,寔賴前後史官之遵守勿撓,而若比諸古,則亦太半壞損矣,其爲規也。如是截嚴,故若或有不得已私相酬資之事,則譏之以疲軟見輕,責之以墜落古風,此罔非重事體之意,而壞了不得者也。伊日開講命下之後,以下番之有病未參,上番翰林鄭履儉,投章徑出,故至有喉院稟啓牌召預備之擧,惟彼上番,猶不可當之。臣雖疲劣,旣忝右位之列,越二次而俯首替行,則其於體例,可乎否乎?雖使臺臣,易地而處,斷無肯當之理,此臣所以隨牌詣闕,陳疏自列,而見阻於喉司,萬不獲已,終至於違命,而其時事狀,如斯而已。聖上親臨法筵,刻漏已過,而因史官之不備,寢開講之成命,臣雖愚昧,豈不知事體分義之萬萬惶悚,而且旣以預備之役,趁日赴闕,則抑獨何心?厭避霎時之登對,諉以館規,終不進參,故犯慢命之誅哉。區區所守,惟恐館中舊規,至臣身而墜壞,以啓下位輩慢蹇占便之風也。臺臣未諳館規,一時警責之言,臣不必呶呶,而何其言之不相諒至此哉?臣猥以無似,冒居右地,不能檢下,任其徑出,使莫重法筵,以致中輟,已極愧悚,而況臺參至峻,私義未伸,其何可忘廉冒恥,抗顔出脚,厚招其無限譏笑乎?且臣素抱痰癖之症,形骸羸脆,居常懍綴,少失攝則輒發作,屢月驅策之餘,重觸風寒,自五六日前,宿病挾感重發,目下症情,十分苦劇,落席涔涔,宛轉叫痛,時月之內,決無復起爲人之望,尙何論束帶奔趨於近密之列乎?嚴召之下,不敢坐違,玆敢忍死扶病,進詣於禁扃之外,露章陳籲,徑歸私次,臣罪至此,尤合萬戮,伏乞聖慈,俯燭情病,亟削臣職,以謝臺議,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上疏,伏以臣於昨日鞫廳啓辭批答中,南泰績置之之敎,竊有所慨然者,泰績謀逆情節,畢露於戊申諸賊之招,而河之招,歷援觀孝、有翼、麟佐、泰徵等諸賊,而泰績之名,亦在其中,麟佐之招,亦爲緊擧泰績之名,涵敬之招,亦以通津府使南泰績,以三百年將相應以待,又曰,通津通使gg通津府使g南泰績,以吾輩之不早起爲悶,培賊之招,亦擧通津府使南泰績,則其同參謀逆之狀,如是狼藉,而嚴訊之下,頑忍抵賴,終至徑先酌處,臺啓之發,已過七年,而聖上一向靳允,尙未夬正王法,輿情之憤鬱,固已久矣。今番捕廳罪人招辭中,亦曰,南格、朴弼長、南泰績,結爲兄弟,又曰,顯賊之赴任也。三日留宿於弼長家,其綢繆同謀之跡,昭不可掩,而昨日渠之納供中,與朴弼長、南格,如兄若弟之說,便是承款,則嚴刑究問,在法當然,而置之之命,遽下意外,臣未知聖意,欲待他罪人供辭而後,將爲嚴鞫耶。且南格之令本道査覈,已是大違獄體,而弼長則獨無究問之命,臣於是,尤有所訝惑者,干連一事之罪人,一則付之外獄,一則置而不問,分而二之,旣有乖於互相盤詰之道,必無罪囚輸情之理,其在嚴鞫體之道,果何如哉?臣謂泰績,亟加嚴訊,期於得情,格、弼長兩罪人,亦令鞫廳拿來,與捕廳罪人,一處究問,斷不可已,臣旣有所懷,敢此略陳,惟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令本道査問南格,不問弼長,意有所在,處分審量,泰績置之之命,意亦有在矣。 ○修撰南泰良上疏,伏以隷職金華,叨倍法筵,非徒人臣之極選,實是儒者之至榮,今臣遭逢聖世,濫忝瀛錄,檢討、侍讀,除旨重疊,雖其蒙學蔑識,萬萬不稱是選,而感激思報,臣子之職分,貪戀榮寵,小人之常情,夫豈不欲及明時效尺寸,以少答恩顧之萬一,而徒以深嚴之地,玷辱是懼,公議之下,慙靦自倍,區區自劃之志,着在心本,難猝變化,前後違逋,有丘山之罪,而聖度天大,不賜誅絶,今玆新命,又降於積違嚴召之餘,罪不一勘,恩成五入,伏地涕泣,不知死所,人臣之義,身非己有,聖眷如此,豈敢復言情勢,而第臣難進之端,實亦有在,若不披露於君父,更將赴愬於何地?臣本庸虛懦拙,百事不能及人,雖以應擧餘業,略欲涉獵文字,而習性牽拗,動成迂僻,其所辛苦而未得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適實用。至於所以立朝應事,處己治人之大方,則茫昧昏塞,都不通曉,以此廢然,自分爲無用之一棄物。且臣少失怙恃,積傷喪禍,尫羸病弱,常有朝夕難保之憂,少勞心力,輒致歐血,平居閉門,不敢與外事相聞,積其呻吟之苦,遂成疎懶之習,蓋其一生伎倆,捨疾痛則怠而婾耳。以此病廢之狀,雖閑官散職,猶無筋力奔走之勢,況今投之於經幄禁近之地,責之以論思勸講之任,以言其學識則有終身孤陋之歎,以言其疾病則有目前顚仆之慮,進退狼狽,無自而可,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冒出之計者也。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臣之此言,實不敢有毫髮假飾,且臣於前月,忝叨憲職,顯被不言之嚴誅,情地惶蹙,不敢復入臺端,乃於社壇動駕之日,荐犯違逋之罪,特敎譴罷,辭旨嚴截,追思至今,愧悚未已,其何可徒恃甄敍之聖恩,晏然復處於言語侍從之列乎?昨違嚴召,罰止問備,今又庚牌狎臨,情窮勢極,不省所措,玆敢進身闕外,悉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洞察臣無用之實,亟命斥退臣身,以安愚分,不勝千萬至禱,仍竊惟念,殿下聰明仁孝,有不世出之資,而講學不倦,尤是帝王之盛節,見方日御經筵,論說義理,其講習體行之際,必有獨得於聖心者,固非群臣之所能窺測,然臣幸於斯時,蒙被殊私,叨備講官,雖非才冒寵,不敢以見識自居,而苟其思慮所及,萬有一可以有補於聖學,則豈敢終默默以負平生之志哉?臣聞孔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此乃公私利慾之分,學者之所當精察處,而在人君則爲尤甚焉。蓋講學明理,求仁克己,推以至於齊家治國,而充吾所學,眞能使天地位而萬物育者,爲己之學也。高開法筵,延接儒臣,以爲太平之彌文,治朝之盛觀,而苟資經傳,徒爲作聰明自聖賢之具者,爲人之學也。二者之間,其端,起於一心之公私,而其效,見於天下之治亂,非若儒生學子輩所學淺深,關係一身事而已。殿下自卽位以來,講學求道,不爲不久,而氣質有未盡變化者,治功有未盡熙洽者,此非講說之不勤,知解之不廣,殆亦由於爲己之意,有所未至焉耳。臣伏讀前後備忘下者,皆引經傳義,憂民慨世,欲治之意,爛然甚盛,而其實義理太多,頭緖太繁,明傷於察細,威褻於多言,無論政治之得失,而卽夫文字之間,亦可見聖學之不甚得力矣。是以飭勵施爲之迹,不勝其多,而眞積久大之基,常若欠闕,甚至於硬說道理,疑阻臣隣,朝廷之事,一切委靡渙散,名實不相應副,以此而推之,知殿下或未免有爲人之意,故惟以言語文字,爲究竟事業,而求其所以虛心遜志,進實工除實病者,則乃未嘗一用力焉,審如是,則雖孜孜爲學,亦文具而已。顧何望其有內外合一,知行竝進之效哉?嗚呼,由三代以降,僅二千餘年,人君之有志聖學者,未有能及殿下,而工夫婉晩,歲月如流,回思十年之功,如是其不偶然,而目前成就,卒未有以大慰天下之心,眞續聖學之統,則生人之類,其無望矣。殿下中夜以思,其有不惕然而自傷者乎?況今天災時變,日甚一日,非殿下篤志力行,崇德利用,則萬事萬理,亦無由得其宜,伏願殿下深察於爲己、爲人之分,而卓然先辦得,實欲爲聖人之心,深戒向外之失,務祛難克之私,使內外本末,粹然無一不出於至誠,則大本旣立,前日之講貫服習者,其將有以統宗會元,而聖學之效,乃可白於天下後世矣。愚臣愛君之誠,自不覺其妄論及此,僭越之罪,誠無所逃,然惟殿下,不以人廢言,則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趙尙命上疏,伏以臣,卽伏見掌令李光湜之避辭,以臣日昨申德夏拿問事,大生疑怒,侵辱備至,有若臣曲爲德夏,爲其自明之階者然,臣未知憲臣初啓,其果出於有所私惡而發耶?何其推己疑人,若此之甚也。夫臺閣論人,許以風聞,則平心說去,隨聞臚列,畢竟本事之虛實,付之公案可矣。何必預慮其査事之脫空,減其律而直自勿斷,殆若私讎之脅持者耶?臣之所達,實無一毫侵及於本啓,顧藉於弁帥,而惟其狼藉贓汚,不宜薄勘,擅發軍馬,自有當律,故果率爾發啓矣。今其爲言,乃至於此,無乃有甚機括於其間,辨覈之際,或恐其言之綻露而然耶?且其所謂近來査事,例多脫空云者,尤不覺其窘遁,王府按覈事體,何等重大,而光湜,苟知其爲如此,則前後居臺,何不據實劾正,而但於論人之際,恐爲圖脫之資,不顧其罪重律輕之嫌耶?苟如是,則王府按覈,其將廢閣而不行,拿問重律,謂反輕於罷職,而不得復請耶。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無論其言之是非,而侮辱至此,臣之見輕同朝則極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且臣累日鞫坐,觸感甚重,詣臺自列,實難自力,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而又未免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慈,諒臣所遭之非常,察臣病勢之難强,亟遞臣所帶職名,以安賤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於本職,便同已遞,而亦有區區淺見,敢此尾陳焉。守令擇差,前後,申飭非一,而新除授熊川縣監尹洙,爲人昏劣,行己鄙瑣,荒歲字牧,決難堪任,固城縣令文德麟,年久痼廢,性又狂悖,海防重地,不可輕畀,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竝加刊汰,以重官方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顯望上疏,伏以臣於前秋,忝叨憲職,因一格例間事,見輕於其時長僚,至使下吏,替被囚治,似此所遭,未曾或聞,其損臺體而羞當世,實非細故耳。秪今追思,尙有餘頳,臺端一步地,矢心自畫,固已堅矣。且於向來自明之疏,尤不勝駭惋之至,前後許多斷斷之語,有不足多辨,而其所謂其發也晩而疑怒已久云者,帶得無限機心,誠莫曉其意之所在也。臣與宰臣,本無恩怨,其身之升沈榮悴,眞同越人之肥瘠,有何可疑可怒之事耶?草草一言,臣自附於同朝相規之義,而彼乃疑之太過,怒之太深,崎嶇說去,指意非常,隱然欲歸之於猜讒之科,其亦不自反,甚矣。其所爲言,雖無顯詈,實多陰詆,臣之情勢,一倍臲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日昨薇垣新除,適下於武科開場之日,仍有牌召之命,國試體重,不敢違傲,未暇陳情,僶俛承膺,以爲竣事後引暴祈免之計,而冒沒廉隅,如坐針氊,自顧多慙,人謂斯何?今則試役已訖,其不可仍因蹲據也決矣。況臣宿患痰癖之症,已成難醫之疾,連赴試場,晨夕奔走,觸冒風寒,恰過數旬,舊恙新祟,一時重發,胸膈否塞,氣息喘急,頭暈目眩,神精昏迷,此蓋痰病,挾感增劇而然,見今症勢,十分危惡,時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此際又以鞫坐,天牌嚴臨,不敢坐違嚴召,謹此擔舁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難貰,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迹之危蹙,憐臣疾病之沈篤,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大幸。臣旣不以臺職自居,則不宜猥及他說,而適有所懷,敢此尾陳,惟聖明垂察焉。噫。今當聖上奮發圖治之日,急先之務,莫過用人,雖微官庶僚,尙宜難愼,何況卿月崇班,其可容易擢授乎?判尹尹陽來,頃除關西伯,被駁諫臣,終至遞改,公議所在,居可見矣。彈墨未乾,遽陞正卿,臣未知此何名也。內外輕重之別,官資崇庳之分,於是乎顚倒,有若角勝臺言者然,其於事體,果何如哉?至於知事朴乃貞之特命陞資,聖意所存,孰不感聳,而臣則竊以爲過也。朝家典章,固當周思可繼之道,而不宜徒施姑息之政,若以其康寧爲貴,則方今老健之臣,指不勝僂,若以其榜年爲感,則同榜在世之人,非止一二,旣不可人人而加恩,則終難免偏枯之譏,聖朝綜核之道,恐不當若是,其爲待舊臣之意則可謂厚矣。獨不念古人愛嚬笑之戒乎?揆以朝體,所係不小,臣謂兩臣陞擢之命,不可不竝令收還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判尹之往者被斥,已知過中,則陞授此任,未知過矣。特授知樞,非徒其年,所感在也。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爾其勿辭察職。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宋寅明,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寒雨連宵,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益有差勝乎?氷熱散三貼,連爲熏洗,則昨日當盡,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侍,診察眼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微有往來,旣已差愈,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馬草價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爲執法之官者,凡諸議讞,當審律名之輕重,不可觀人低昻,尹㝚,當初所犯雖重,旣已量察,業亦參酌,徒年施行,而朴致遠,頃年處分,本非曰可恕,只爲其情理矣。尹㝚、朴致遠,俱是無限年而近配,則若是議讞,輕重猶可,而此旣徒年,彼旣無限,則請仍將滿年之尹㝚,請放無限年之致遠,殊非飭勵之意,非亦嚴贓吏之意,該府堂上,從重推考,尹㝚放送,朴致遠、韓㻋仍。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春躋爲兼知義禁。 ○李匡世,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禁府堂上,未及差出,日勢已嘗gg暮g,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罪人尹㝚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金川郡守鄭錫耆,平山府使宋必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錫耆、宋必煥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南泰良,姑陞入直矣。以情勢難安,陳疏徑出,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金尙翼,自鄕昨已入來,竝與修撰兪㝡基,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日宗廟及永禧殿修理時,本曹堂上,所當分詣,而判書臣申思喆,以備堂入侍,參議臣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臣鉉輔先詣太廟,修改事畢後,仍進永禧殿,則戶曹佐郞李夏徵,謂以事了,不待臣奉審,已爲還去,修改事體莫重,而任自先歸之狀,事極可駭,不可無論責之道,本曹他無請罪之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三和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趙明翼爲同義禁,鄭亨益爲知義禁,閔珽爲司諫,吳光運爲刑曹參判,任安世爲社稷令,柳鼎茂爲奉常主簿,閔孝曾爲贊儀,沈聖希爲獻納,黃應洙爲定州牧使,張泰紹爲三和府使,沈錥爲司僕正,兼漢學敎授二,申晩、尹得和,靈城君朴文秀。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病,參知韓師得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李箕鎭付副司直。 ○正言趙尙命。{{*|疏批改下}}答曰,省疏具悉。尹洙、文德麟事,或不知其人之若何,而未免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臣,今以宗廟有頉處修理來詣矣。伏聞聖上,方有大臣、備局諸宰次對之擧,蓋太廟修改之日,自上不得殿座,設有時急酬應之事,必待事畢後擧行,誠以修改時,移奉神位於移安廳,其在尊敬之道,不得視朝如平日,禮意誠非偶然,而今此賜對,雖由於喉司之不能引例陳稟而然,事體之未安,當如何哉?臣謂當該承旨,宜加警責也。臣待罪禮官,或慮舊例之因此廢失,敢以執藝之義,略效區區之忱,伏願聖上,特賜裁處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日次對,異於視事故,而今觀所陳,予亦矇然,當該承旨,推考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三告請急,未蒙恩遞,一疏丐哀,又靳開允,衷情抑塞,撫躬慙悼,泯伏累日,靡所因極,不得不更申號籲,尙冀萬一矜察焉。夫權勢之地,人所難居,東銓之長,尤爲準的,而臣以素門凡流,兄弟相傳,赫然榮寵,世皆指目,忌盈惡滿,乃理之常,貪權冒進,死不忍爲,而誅譴不加,恩數益隆,必使之承命乃已,物情愈益不平,國體愈益損傷,臣聞權者,禍之媒,寵者,辱之根,臣之一伸分義,旋復竭誠祈免,庶不至卒陷大僇,重累聖簡者,苦心斷斷,天日照臨,毫分假飾,神明必殛,恭惟我國家,以禮爲治,祖宗朝以來,待臣下有節,苟有甚難安之情,則不分公私,輒許自伸,未嘗强迫,此所以朝有禮使之美,士尙廉讓之風,蔚然爲後世法者也。今殿下,仁恕體下,曲盡人情,凡在臣隣,孰不欽歎,而獨於官職去就,似若不深照,於情地廉義,類多以督出爲務,或不免費辭令而䙝恩禮,有識之竊憂久矣。諸臣之章奏,屢言之矣,況殿下之於微臣,生成眷顧,天地也父母也。獨於今日,恝然於疾痛之呼,不暇念夫進退之禮,臣恐殿下所以寵遇臣而不欲捨者,乃所以重臣之罪而益臣之災也。向者積犯違慢,思之尙覺懍然,而今又不懲,屢逋嚴召,此後撕捱,不知至於何境,夫豈臣所樂,臣罪固大而臣情亦戚矣。且臣本來情地之外,兼有一二難安之端,日昨國子長,以臣所稟定玉堂請敍事,深引爲嫌,而臣之伊日筵奏,元無一言非斥,所請定式,又循其已行之例,則其所引嫌,果何所據,臣竊訝之。且諫臣疏中,論新差兩守令,請行刊汰,而至以物情俱駭爲言。噫,今日守令之當擇,聖敎累飭,諸臣交陳,臣亦灼知其然,豈容少有放忽?尹洙,任殿中最久,人多稱屈,觀其爲人,頗似純勤,足堪一縣,文德麟,臣曾聞其治郡有異績,且考其時繡衣褒啓,至謂設邑以後所未有,臣果自信而擧擬矣。積仕鴻臚,不可謂痼廢,目以狂悖,尤恐其不襯也。雖然,爲今日銓官,苟不擇守令,則其罪,實非尋常,玆敢附陳疏末,悚蹙俟命,伏乞聖慈,亟回鑑燭,夬許鐫臣職名,使賤分得安,仍勘臣前後罪戾,以警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已特招,卿辭過矣。大政爲期,初何敦迫,冢宰之任,其何久曠,予志若此,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左尹趙遠命上疏,伏以臣於辛亥,待罪長陵移奉時監董之任,而奉職無狀,致令莫重陵石有頉,宜伏重誅,而罪名末減,止於坐罷,臣誠驚悚震悸,莫省攸措也。封陵之翌年壬子春,臣以禮官,偕大臣進去奉審,則陵上及丁字閣大小石材,背陽向北之處,擧皆陰濕,如漬鹽水,三冬凝沍,方春解冬之節,兩石合縫處,稜角缺落,陵上生頉,不至大段,而丁字閣北砌,爲尤甚,所見極悶,臣以當初董役之人,伊時看審,比他人加詳,心有隱憂,每慮陵石之亦有此患矣。去冬冬暖,乍凍旋解之故,不待春和,已有缺傷之變,此卽臣之居常憂慮處,以理勢度之,島中濱海之石,常帶鹹氣,長時陰濕之致也。然則年年解凍之節,無非臣待罪之日,微臣被罪,姑舍勿論,莫重陵寢,不無後慮,此莫非臣等,專昧島石不可用之致,尙誰咎乎?不自意譴罷未幾,恩敍遠降,繼而有京兆除命,臣於是悚懍感泣,彌日不定,不知負罪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伏乞聖明,府察臣難安情實,夬賜斥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繼又伏聞,以運穀設倉,不卽擧行事,因大臣陳達,有特推之敎,臣聞命懍慄,不敢自隱,略陳其前後事實焉。夫運穀北關,設倉南邑,以救他道異日之災荒,誠爲廊廟經遠之慮,而再昨年壬子,南關賑事方張,而以北農稍登之故,嶺東、嶺南,前後所漕送,一年之內,爲三萬石,癸丑春,嶺東漕送,又爲一萬石,南關賑資之自北運來者,其數亦且滿萬,則壬癸兩年之間,罄運北穀,洽爲五萬石,故上年北農少失,民皆遑遑,蓋以蓋藏盡傾,無可所恃也。自朝家特軫北民之顑頷濱死,劃給二分耗,以濟其命,誠大惠也。臣之受命到任,在於上年三月念後,而十二月遞罷,其間在職,不過九朔,而無非臣焦心費慮,馳啓請穀之日,則北關二萬之穀,何由括出,以爲他道日後之慮乎?事勢所迫,未卽奉行,非敢故爲慢忽,廢閣朝命而然也。要之南北俱豐,民力少紓,南關有設倉之力,北關有可移之穀然後,方可徐議其區處方略耳。臣以此論報備局,不翅詳悉,而廟堂之臣,或不爲恕究,混歸之於違命之科,臣竊悶塞抑菀,又添一層難安之端,竝此自列,冀被重譴,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大司諫任守迪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而其中訓將等事,雖有伊時做錯,事已過矣。曾有下敎,其何復劾,湖南道臣,當初處分,卽示事體,末稍仍任,亦所以敬大僚矣。外方武士之抑鬱,豈不顧哉?而近來久勤多滯之時,別設其窠,徒開倖門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疏本,下備局}}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江華留守金東弼,吏曹參判宋眞明,右副承旨柳儼,掌令閔瑗,獻納趙漢緯,修撰南泰良,假注書南泰耆,事變假注書許鈺,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 ○金興慶進曰,春雨頻數,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眼候已盡差愈,而復常否?上曰,往來之氣,亦勝於向時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賓廳日次連因,鞫事久不擧行,而且昨者,以鞫廳事,有下問之敎,故臣等入侍,而知義禁趙尙絅,以宗廟修改事進去,待其還來,使之入參乎?上曰,然則戶判亦有之,不必備員矣。興慶曰,鞫廳事,先爲之乎?上曰,此不急事也。廟堂事,先爲稟定,可也。朴海昌事,下備局乎?興慶曰,才回示於他諸堂上矣。上曰,卿則見之乎?我國人甚躁,咨文一節,亦爲趑趄,卽見彼地則尋常,此必欲不示邊禁之不嚴,而拔之矣。興慶曰,聖敎至當,而且不知其犯越而爲之矣。上曰,盛京回咨,似當有之。興慶曰,待使臣還來,當爲之矣。上曰,豈不遲晩乎?興慶曰,然則當議於他大臣而爲之矣。柳儼曰,大臣旣親承傳敎,似不出擧條矣。上曰,然矣。與慶曰,京畿監司申昉狀啓,以爲弘濟院之移建,是一勞永逸之計,站屬之分授館宇,雖欲移建,而戶、工曹次知大廳,先爲建始然後,各邑,當爲次第擧行,今解凍後,卽爲始役之意,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當此歉歲,若非不得已之事,則不可擧行,而館宇旣甚傾頹,移建誠爲便緊,則先令戶、工曹始役然後,各邑,可以擧行矣。上曰,各邑之修補甚難,故欲其不爲修補而移建之矣,當春役民,何如耶?興慶曰,然則使之待秋移建乎?卽今勅行,姑無聲息,稍竢後日,亦似無妨矣。江華留守金東弼曰,臣曾以畿邑守令,當夏支勅後,又待罪戶判,累經勅行,故稔知之矣。弘濟院,坐地甚卑,水道變改,五六月霖雨之時,則水道崩潰,延及勅使房舍,壁敗墻圮,年年若此,每當勅行,防川修舍之役,不勝其繁,移建之議,自前有之,占地於高燥之處,而至今不卽改建。若以舊材移建,則旣甚不難,而各邑一出力,則其後可無修補之患,而一經勅行,便卽忘置,因循不改,此甚非矣。近日則無他事役,若令地部,量給物力,各其該邑,從便出力,則其役不甚爲難,事當許施矣。上曰,我國事,因循如此,不爲防川之役,而爲此移建之擧,則豈甚難乎?江華留守所謂一經勅行,便爲忘却者,此言是矣。當一勞移建,而修補之役,旣始之則已,不然則非使民以時之意,然已始防川,則棄此役而寧爲移建爲宜,使廟堂問于本道,處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國家之所以重驛路者,蓋爲傳命,而近來驛役煩重,歲且荐饑,長吏輩,許多應役之資,無路辦得,馬位田畓,不得已賭賣,姑爲目前之急,不暇日後之計,驛路日益凋弊,將至於絶站之境。今後則若有馬位田畓,私相買賣之事,則以公田私相買賣之罪,買者賣者,照律定配,察訪亦拿問定罪定式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蓋此事,雖有禁令,驛漢輩,若有用錢之處,則緣於切迫,而有此買賣,以致驛路之凋殘,事當依狀請施行,而察訪論罪一事,亦爲定式,何如?上曰,朴文秀,亦曾有此請,當痛禁矣,依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引見時,以營將年凶停操之故,各邑束伍軍,久不練習,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戎務極其疎忽,而兵使、營將,雖爲巡審操鍊,不過一次而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鍊,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之意,有所陳達,令廟堂,稟處矣。蓋束伍之久廢鍊習,雖甚可慮,許多束伍軍,令各其官,一月之內,二三次聚點操鍊,則豈不爲大段民弊乎?此則似不當許施矣。上曰,不可創開新規,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假都事,代監司狀啓,而以理山府鎖匠韓中甫,受賂錢故放犯越莫重罪人,情狀絶痛,其在飭邊之道,斷不可貸,請爲先梟示江邊,以嚴國法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考見古謄錄,則平安道將校張順一,以故縱犯越人之罪,依法典減一等處絞矣。與此事相同,而當此嚴邊禁之時,中甫之罪,誠甚痛惡,依本律處之乎?減等處絞乎?上曰,卿之意,如何?他大臣知之乎?興慶曰,不及與他大臣往復,而今番則不比常例,罪當梟示,而死則一也。臣意則處絞無妨,而問于入侍諸臣,則好矣。上曰,其情狀,極爲痛駭,而無遲晩取招,則不可用極律,如何?興慶曰,私開金,旣以現捉,故渠亦自服矣。宋眞明曰,犯越罪人,是禹夏亨之所治覈者也。承款之後,有憑問之端,且俟朝家處分而置之矣。獄卒之受賂故縱,情節絶痛矣。上曰,此與將校之故縱有異,直爲開門而送之,當用極律,而向者一用此律,而聞朴文秀之言,而卽改之矣。此非王者審愼之道,問于他大臣後,處之,可也。興慶曰,兵使狀啓中,以禹夏亨不謹,申飭事,亦有請罪之語,何以爲之乎?上曰,禹夏亨,豈不已遞乎?興慶曰,方待交代,而在於任所矣。眞明曰,方以他罪,有拿命交代下去,當就理矣。上曰,旣已罪之矣。豈可復施乎?{{*|出擧條}}興慶曰,今者咨文出來,有與國王會同之言,此等語,今始有之矣。上曰,其咨文出來,豈不久乎?興慶曰,不久矣。眞明曰,國王字,非謄錄,故義州府尹,當詰問于彼,稟于朝廷然後,方可上送。自備局發關義州,問何故徑捧之由,則義州府尹以爲,與該國王會同相議等說,此乃渠之恒用文字云矣。上曰,其文字,何甚關係乎?興慶曰,承文院分館,前後催促,非止一再,而累次開坐,終不完圈,式年榜許多新來,尙未分隷,成命之下,事極未安,今聞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諸員,盡爲受由下鄕云。分付本院,催促上來,使之趁卽擧行,而計其程途遠近,其中不卽上來者,各別論罪,何如?上曰,向者大臣請推,故姑爲推考矣。今聞尙不爲之云,事甚可駭,累次,申飭之下,何敢如是乎?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人員下鄕者,竝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諸道監司,多有未赴任者,咸鏡監司金始㷜,忠淸監司李壽沆,黃海監司兪拓基,尙不肅謝,慶尙監司柳復明則頃有催促之命,而亦不出肅,至於黃海監司,待其下去,舊監司可以赴任於箕營,而平安舊監司,卽當拿處事,當從重推考後,各別催促下送矣。慶尙監司則想以頃年所遭,自爲不安,尙不膺命,而其時臺言,歸於脫空,殿下旣已下燭,則至今引嫌,終涉過矣。且諸道監司,亦如是撕捱,近來雖有監司勿爲牌招之命,二品監司,事體不輕,雖曰外任,何可不牌招乎?諸議皆以出牌爲宜矣。上曰,李壽沆,以前事引嫌,甚不當,不必開釋,柳復明則自以江原監司時事引嫌,而其事脫空,則不可一向撕捱,竝推考後,催促下送,可也。雖有出牌之請,此則領相之言是也。日日牌招,豈不紛紜乎?至於兪拓基,甚非矣。若如李匡德陞資之事,則其不出,猶或,可也。此則於渠未免左遷,事不當撕捱,從重推考後,使之催促下送。金始㷜其在廉隅,似如何矣。其言所謂彼欲遞此欲往之說,極爲無據,當之者聞此言,當爲如何耶?興慶曰,旣遭此言,其難安不出,似不是異事矣。上曰,此則比他有異,入侍諸臣之意,何如?達之,可也。凡論人忠厚之風,不當如是,當之者,似迫切矣。申思喆曰,金始㷜所遭,果爲非常,臣於近日,逢見而問之,則以爲期於必遞云。而藩臣遞改,事體不輕,非在下者所敢仰請者也。上曰,非以遞改言之也。欲問其輕重矣。興慶曰,所遭旣如此,其在體下之道,若變通則,似好矣。金東弼曰,臺言中彼欲遞此欲往之說以其心言之也。他人之心,何能知之乎?刻迫,甚矣。上曰,此何臺官之言也?儼曰,李壽海之言也。東弼曰,此攻申宅夏而有此言,所遭之人,豈欲往赴,在上者,當伸其廉隅,而且金始㷜,自是可用之臣,曾按海西,亦有治績,不無以他職留用之道,其在體使之道,何必强令赴任乎?宋眞明曰,臺言曲直,姑置之,其處義,似欲不出,如是而若督迫下送,則不免損傷事體,金始㷜有器局,當爲國家所晉用,何處不可?今姑伸其廉隅,似無妨矣。閔瑗曰,當之者,旣欲不往,而自上又以廉隅未安爲敎,彼亦必不往矣。趙漢緯曰,當初臺言,不比泛然,當自畫不往矣。自上若許其遞解,則似好矣。上曰,他人之心,何以知之?而李壽海,若執跡而言之,非忠厚之風也。無據甚矣。當之者,旣欲不往,則分義雖重,而伸其廉隅,似得當矣。知其不往而使之催促,若終始不出,則以今日之紀綱,將徒傷事體而已。咸鏡監司金始㷜,遞改,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有監司令政院催促赴任之命,而政院旣不出牌,則不過招其界首官,分付而已。申飭無路,此事誠難矣。宋眞明曰,二品監司,分付下人,使之催促,其在朝體,亦涉如何矣。上曰,此言皆誤矣。今則紀綱漸弛,雖以擧條{{*|與榻前下敎}}頒布,而全不動聽,備局若,分付於界首官,則是亦君命也。無異於牌招,若牌招而不應命,則君父其將親往而招之乎?凡事當置其餘地矣。儼曰,然則以下敎{{*|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知義禁尹陽來去就,誠難矣。上曰,此過矣。興慶曰,出身已久,才識通敏,已擬判尹之望,平安監司臺彈,亦是意外,而至以官資崇卑爲言,人言過矣。左相以薦望,問於小臣,故臣亦從之矣。上曰,朴乃貞、尹陽來兩事,皆過於分數矣。尹陽來,若以被駁未幾,旋卽陞資,爲言則好,而至於角勝之言,極涉怪異,皆出於疑阻之致,彼儒臣,亦爲入侍,而疏末論列,專出於徹疏之計,予不可使之勿爲,而至以易易尹陽來、朴乃貞事爲言,亦爲怪異矣。興慶曰,臣以判尹薦望,當陳箚避嫌,而知義禁尹陽來,今姑改遞,何如?上曰,允。興慶曰,然則其代,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唯。{{*|竝出榻前下敎}}儼曰,三司職任甚重,其言雖非,不可無答,而向者趙尙命疏論兩守令事,不賜批答,恐有歉於聖德矣。上曰,此是固城、熊川兩守令耶?忘未下批,當入本批而改下之矣。文德麟,一見於朝參時,自是剛剛底人,狂悖之目,似過矣。興慶曰,曾任守令,有純褒矣。上曰,其疏專以李光湜爲言,故只見其緊處,不察其下款,而只以半行文字論劾之,此事豈有之乎?還可笑也。而承旨之言是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妨之有?儼曰,此事專在於呈疏也。上曰,承旨進來書之,改下趙尙命疏批。{{*|改下批,載日記}}上曰,尹洙,何如人也?眞明曰,以時任監察,爲熊川縣監矣。興慶曰,近來武科,非不頻數,而人物每患渺然,誠爲可悶矣。朝家今得金聖應、尹光莘輩,而別薦擢用,甚是好事,而蓋武宗閥閱,莫如具宏、申景禛兩家,其子孫中,若又勸武需用則好矣。具聖任、聖益兄弟,以具宏之後孫,官秩已高,今方嚮用,而聖任之子善行,旣是好身手,且有才氣,渠雖頗能文翰,方事儒業,當此乏材之時,勸武別薦用之則甚好矣。上曰,自是世世武將,渠獨不爲之乎?別薦調用,可也。興慶曰,前頭待南行宣傳官及內乘等職有闕,卽爲差除,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其人年少乎?興慶曰,年方少矣。凡陵寢之役,設都監則例有,書啓論賞之擧,而前日崇陵立碑時,不設都監,故無書啓而不爲論賞矣。其後因臺臣疏陳,遂有論賞之事,今番莊陵立碑後,事體與前無異,亦當有依例論賞之典矣。上曰,事係陵寢,無論大小,當有書啓,而今番則以外方監董,故果爾忘却矣。其令該曹,書啓可也。申思喆曰,製述書寫官則在京之人,而監蕫官則皆守令也。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以差使員歸重矣。製述官誰也?思喆曰,製述官則卽今戶曹判書宋寅明,而碑石楷字則西平君橈書之,篆字李聖龍書之矣。上曰,於京鄕,何所輕重乎?思喆曰,大抵國家賞典,宜簡不宜濫,今此碑役,本道主管凡事,製述、書寫,皆在京之人也。合京外而書啓,則實爲過多,殊有乖於非都監則勿論賞之定式,此似難處,參商下敎後,臣曹當爲擧行矣。上曰,前日崇陵立碑時,亦不設都監乎?興慶曰,其時不設都監,而有論賞之事矣。今亦似當依崇陵碑石時例,處之矣。金東弼曰,此非職掌事,而臣常慨然,故敢達矣。陵寢立碑,元非古事,而初以各陵表石次第竪立事,定奪之後,以數行記識,數字書寫,輕施陞資之典,識者已有濫觴之譏,中間朝議,亦以陵寢事體,不必資於立碑記識爲言,以此此事中止矣。今番莊陵之役,不設都監,令本道擧行者,亦出於不欲張大之意也。以私家言之,凡於墓道碑碣,必欲求一代能文善寫之人,而製之書之,例也。祖宗朝吳竣、李正英等,以善書名,國家吉凶大禮時,凡有都監寫役,毋論碑誌玉冊,竣與正英,輒書之,他人不與,賞典亦不過濫矣。後來不然,不問善書與不善書,而啓下書寫官,以爲加資之階,以此私家所不用之筆,反與於國家重役,安有如許事體,今番則臣不知誰爲製述,誰爲書寫,而大抵賞典踰濫之弊,有如是矣。上曰,以不善書者書之之言,過矣。而其弊則果如是,此由於我國公不勝私之致,禮判以爲先朝,有勿論賞之定式云。向者乙巳、丙午年則不知有定式而論賞矣。已施之賞,今不可收,而其在愼賞之道,詳考先朝定式,更稟,可也。{{*|出擧條}}儼曰,《禮曹謄錄》文書,汗牛充棟,不可考閱,若急欲搜見,則必致生事,臣與申思喆,於吉凶儀禮,合類編聚,以便考閱矣。今則其時堂上,已皆遞改,此事亦廢而不爲之矣。上曰,謄錄無之乎?興慶曰,有之而其數甚多,故難於考閱矣。思喆曰,向年禮曹失火,文書藏置三間庫舍見燒,先朝以後及百年內謄錄,留在直房者,見今餘存矣。上曰,臨時急搜則似甚難得矣。儼曰,國家典禮,惟在於此,而事甚可悶。上曰,厥漢事,甚怪異矣。初則以爲陵幸時爲之,而今則反謂直爲謀逆,今當訊問,世進殊非可惜之人,而貴石,旣得脫之後,復指以謀逆,問於貴石後,當訊問矣。儼曰,隨其問目而對之,復以他人納招,欲延晷刻,收殺以是無期矣。上曰,豈以此人則使告之以誣告乎?今則問之以不爲虛誕乎?虛誕然後,棄之,可也。思喆曰,渠以爲自爲謀逆,而多有違端處,問之可矣。上曰,欲免亂杖,而謂之以謀逆,是事理之外也。儼曰,戎卜,有數處違端矣。上曰,是何事?儼曰,朝夕皆往之說,是違端矣。上曰,容貌甚麤惡乎?興慶曰,自是武弁,不然矣。上曰,枝番、必雄則是小兒乎?思喆曰,渠以爲知之,則其在獄體,當爲白直放送,洞內之人,豈有不知之理乎?上曰,南極行擔一款,極涉怪異矣。興慶曰,此一款,不可知也。儼曰,極之言,皆是虛謊,而見其言辭,譸張虛言,似難如是矣。其文字則頗優,似非渠之手段矣。上曰,文則似出於渠手矣。興慶曰,泰績之捧招入之,而見戊申文案,則情節狼藉難掩矣。上曰,泰績則詐,泰徵則癡矣。興慶曰,渠之同黨,是麟佐輩也。自外方治査,事涉如何矣。上曰,捕廳亦如何矣?南格自是兩班,此路一開,京華士子,亦將不免亂杖,若鍛鍊羅織,則將來之憂不少,故如是矣。思喆曰,外方則似歇後矣。閔瑗曰,臣以二人事論啓矣。以意有在耳爲敎,未知聖意之安在,而泰績之招,比諸諸賊,不是泛然,今以後弊觀之,弼長與格,俱是出於內獄者,而反治之於外營,事涉如何矣。上曰,彼不知矣,大臣雖謂之緩,而泰績則由我而至此,見嶺東文書後,事當允許,而未免徑先許之,至於更加枷杻矣。泰績則詐,泰徵則癡之說,是河之招,而此言是也。河以京人,習知其詐,不參入,而有翼河輩,知京中骨子,麟佐輩,何以知之?不然則豈不許乎?閔瑗,雖以送外獄爲難,而以都目示於格者,皆是鄕人,若詰問於京獄,至於座首百姓而捕來,則江原一道,又必騷擾矣。瑗曰,非不知聖意之在於不欲騷擾,而若使監司治之,則監司亦必不爲矣。上曰,何事,若以失都目問之,何難之有?李廷說之査治,亦如是爲之矣。興慶曰,申思喆,以獄事入侍,而聞推考事,惶恐出去矣。上曰,是事不能無舊心而然矣。殊非飭勵之意也。興慶曰,尹㝚則所坐不輕,滿年則放之可也。而至於特命放釋則不當矣。上曰,徒三年,何不放乎?卿亦如此矣。鄭彦燮之置於品秩甚是,今欲改其徒三年則反爲可矣。儼曰,聖敎得宜矣。眞明曰,殿下以至誠,勅勵百事,意謂國事、民事,貌樣差勝,而于今三四朔,不見實效,備局卽今大臣引入,故閉戶已久,事甚可悶,在歲初老農輩,以爲今年當有年矣。語未畢,上曰,少退,宗廟修改進去堂上宋寅明、趙尙絅,亦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移時後,諸臣更爲入侍。儼曰,今日忠孝公賜諡之日,而適値宗廟修改,公事不得出納,賜諡官單子,啓下後,可以延諡矣。上曰,忠孝公,誰也?儼曰,陽平君家延諡,而未知爲誰也。上曰,啓下,可也。儼曰,修撰南泰良,承下敎後,將欲出往闕外,治疏而不爲入侍,下番玉堂,使之催促入侍,何如?上曰,徑出則不爲乎?儼曰,意在徑出矣,渠以爲雖無知識,粗效勉戒之忱,而今以意在徹疏爲敎,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此,何可自以謂玉堂而行公乎云矣。上曰,俄者以儒臣亦在爲言,果過矣。若不徑出,則使之入來,可也。上曰,吏曹參判未畢之言,達之可也。眞明曰,今年年事稍登然後,民可支賴,而偶然一雨,在於上甲日,故民心見方搖動,且當春耕,而寒食前不能播牟,旣播者,似必有害,前頭事,極涉可慮,以外方言之,畿伯瓜滿,江原監司,下去屬耳。諸藩,亦皆遞改,京外有司之臣,各別申飭,使之節用,以爲前頭之備,國家用度,亦如近來,限秋成撙節,則甚好矣。雖曰勅勵,而在下者,不能奉承,此皆臣下之罪,而謂無實效,便若解怠,則何能有終,而何事可做乎?諸臣方有講究排置事,而數箇事件,未及完了,待稟定日,可以申明,分付,而次對亦必頻數爲之,然後凡事,可以做得矣。興慶曰,此言是也。如臣者雖居廟堂,何能有爲,領相、左相,皆今引入,雖與相議爲之,而亦不得會坐講究,臣又連赴鞫坐,事甚可悶矣。上曰,今日國事,果如常談,以鞫廳將敗矣。興慶曰,勉出左相,使得簿書期會,似好矣。上曰,非但有怪於世道,病國莫如設鞫。興慶曰,人以騷擾,由此設鞫,其所害國,何可盡達?上曰,吏曹參判之言好矣。下敎事有之,而外方道臣遞易,故未及爲之,舊方伯,亦豈不擧行乎?交代前則凡公事,當如前擧行矣。事變假注書許鈺來達曰,修撰南泰良,已徑出矣。上曰,南泰良僅得出仕,而以予有過中之言出去,是由我也。彼史官誰也?儼曰,許鈺矣。上曰,在京乎?儼曰,近來下鄕云矣。東弼曰,臣受任保障,目見疎虞之端,不得不以愚見,仰達矣。朝家之以江都爲海口保障之重地,而累百年悉力制置者,蓋爲他日緩急之可恃也。臣到任後,遍覽形便,則四面環海,鎭堡棋置,沿海墩臺,旗鼓相應,三南、兩西,舟楫相通,臨亂依歸,得人而守之,則可期得力,而但文殊山城,處在甲津東邊,高峯特立,俯瞰一島,無異於坐高堂而俯階庭,不幸而使賊據此,則我之師旅多少,守備虛實,盡在於賊人之眼中,此實江都第一切逼之憂,兵書所忌窺峯,正謂此等處,丙子前事,柯則不遠矣。上曰,登高則俯見城內乎?東弼曰,然矣。通津一府,是江都咽喉要害之地,而又有輔車相依之勢,若謂江都,非天塹之險,而棄之則已,將欲爲他日依歸之所,而不使通邑,預爲捍蔽之備,則是猶備盜賊而撤其藩籬也。曾於癸酉秋,肅廟朝幸行厚陵時,望見文殊山勢,卽命圖寫以進,仍令築城于此,別降判付,命移通津府於山城之內,睿算所在,蓋以江都爲依歸之所,則文殊不可不守,欲守文殊,則通津不可不移設也。當時廟堂之議,以城內之狹窄,甲乙相持,終不協贊而行之,誠爲慨然也。脫有緩急,通津府使,以左營將入守甲串,而軍兵則領付該各處,守文殊者則惟別將一人,土兵數十名而已。此何以守城乎?有城不守,不如無城,而適足以資敵國也。聖考築城之意,果安在哉?文殊左麓,有水踰峴,後峙高山,前臨海口,距通津五里而近,地勢平夷,按連城底,稱謂邑基,自前民情,皆願移邑於此。今若移設本府於其處,仍置一大城門於水踰峴項,臨亂時,通津府使率兵,專守文殊,則賊不敢窺江都一步地矣。如是變通之後,則通津,不可不作爲獨鎭,本邑之各色軍丁,專屬本府,使民心自固,兵勢益張,儼然成一軍門,則脫有緩急,得力必多,通津獨鎭之議,自古有之,而每以納布軍額之難以推移,爲掣肘難行之端,此有不然者,苟有利於關防大計,則些少掣肘,有不暇顧,居安思危,聖人攸戒,況今天時人事,豈可保百年無憂乎?通津軍額之納布、納米於軍門者,砲保元額爲一百十名,禁衛軍元額爲一百四十名,禁衛納米保元額二百七十餘兵,御營軍元額爲四十二名,納米保爲二百五十名,騎、步兵元額爲七十八名,水軍元額爲三百三十六名,竝計爲一千一百餘名,此則當此軍額變通之日,或移定他邑,或劃給餘丁,雖令各軍門,量宜減額,亦無不可,其外如私賤軍保,各司匠保諸員之屬,則名色不緊,數又零星,不必移定,自可革罷,其中最難者,爲水軍三百餘名,而此亦有推移變通之道矣。德浦鎭,在文殊城下十里平野之中,南距海門爲十餘里,港口狹隘,決非容船水戰之地,而有戰兵船,掛置空岸,甚無意義,臣聞當初設鎭,蓋慮甲串氷澌塞江,則或有累日不通之時,臨亂渡涉,當由廣城津,設鎭於越邊德浦者,或當氷澌不通之時,以爲一時住駕之所,而至於領水軍屬之水營,則不緊莫甚,今以德浦,改爲陸鎭僉使,屬之通津,以本邑專屬之軍兵,量宜劃給,仍兼本官中軍之任,以爲句管津路,捍衛江都之地,而通津專屬水軍之代,以德浦元定水軍,相換代給於水營,則亦爲兩便,文殊別將,又當革罷,自無虛費廩料之弊矣。且陽川、孔巖津,卽江都往來之直路,而其津船,不過五六隻小艇,不幸有急,何以利涉耶?金浦、陽川,俱是至殘之邑,自前有合設移邑之議矣。金浦是左營屬邑,若以陽、金兩邑,合以爲一,闢一雄府於陽川縣治,句管津路,捍衛江都,豈不爲臨急得力之地乎?此在廟堂區劃之如何?而築城文殊,必欲移置官府,設爲獨鎭者,卽我聖考未了之業矣。今殿下,詢諸廟堂,擧以行之,則亦今日繼志述事之一事,而其於國家綢繆之備,大有所賴矣。上曰,是先朝睿斷之謨乎?東弼曰,此是先朝之睿斷欲行者,而其時廟謨携貳,蓋不知有水踰縣置之所而如是矣。上曰,如卿之言,俯臨沁都,則事甚緊關,前日築城,意有所在,而今聞只有土兵數十人云,極可笑也。山城豈不有寺僧乎?東弼曰,有若干僧徒矣。上曰,寧無則可矣。若移邑則通津之民,能盡入山城乎?眞明曰,通津倉庫,則當盡爲移置於城內,而邑村可以接於城底矣。上曰,村閭相屬於城則好矣,倉庫若入城內則亦好矣。其土地則似不爲不足矣。眞明曰,若留意江都,則此事不可不從長變通矣。上曰,金浦、陽川,若使合邑,則豈不太遠乎?眞明曰,富平、陽川合屬之議,亦有之矣。東弼曰,富、陽兩邑合屬之議,自古有之,臣亦知之,而富平是江都之前營將,金浦則乃左營通津之屬邑,通津獨鎭之後則左營無屬處,宜以金浦爲左營,陽川爲其屬邑,合屬爲一,故臣之所達者,槪以此也。眞明曰,江華留守所達,出於誤思矣。若與金浦合邑,則直路排站亦難,自前議者以爲,富平宜合於陽川,《輿地勝覽》,亦有三合樹州,再合黔陽之語,樹州,卽富平古號也。前後守臣疏狀及御史書啓,皆稱其便,廟堂覆奏許之,而未及擧行矣。今若合設,爲一大邑於孔巖津頭,準備船隻,多立津夫,可以臨急艤待,備儀扈駕,而雖以捍衛江都之道言之,移設通津,使守甲串,以陽川作爲重鎭,使守孔巖,限以一衣帶之水,則其於防禦陸賊,庶可得力矣。上曰,富平之民,豈不爲苦乎?眞明曰,富平倉庫則不必移來,置之本所,使之糶糴,則別無不便於民矣。副修撰金若魯曰,陽川,是至殘至薄之邑,不可以邑稱之,革之誠宜,不然,合邑然後,民力庶可稍紓矣。上曰,謂之邑者,寒心矣。若魯曰,陽川雖値尋常使客之行,凡百應接之需,不成貌樣,若當亂而遽責舟楫等事,何能辦得耶?富平爲邑,僻在一隅,無甚關緊,若合於陽川則誠好矣。儼曰,富平地勢,西北則短,東南則長,小臣自是富平之人,習知其物情,東南則距陽川稍近,故皆願合邑於陽川,而遠處相距,亦不過四十里也。上曰,廣州之民,亦有之矣。距邑內,有甚遠之處云矣。至於陽川則眞所謂冗官也。東弼曰,以殘薄小邑,凡百貌樣則責之無異大邑,是以民人不能堪矣。上曰,江華留守所達,大體皆好,昇平之時,事當預爲措置,文殊,不城則已,旣築之後,置此別將,可笑。昔年張鵬翼,以脫有不幸,當以何處爲依歸之所爲言,而都下聞此言,未免騷擾,今雖設施,亦不必急急爲之矣。然而今若當亂,則國家,捨沁都何先乎?丙子年則事勢不得已向南漢,而今則沁都事體尤重矣。東弼曰,南漢則坐地孤絶,只是一時據險之所,而至於沁都,則高麗時三十年入都于此,而元兵終不能來侵,此其已然之效,若以多年保守論之,則似無踰於江都者矣。上曰,城門當設於何處乎?東弼曰,水踰峴,有可合設門處,狀若甁項矣。上曰,丙子年沁都,守臣若得人,則豈可引賊而入之乎?今若令廟堂,稟處,則不過爲休紙而已。不然則必以今姑置之覆奏矣。此事非不知直爲睿裁?而領、左相適未入侍,故使之,稟處,右相今旣與聞,與他大臣及原任大臣相見,消詳而,稟處,以爲必成之地,可也。興慶曰,臣待罪翰林時,以《史記》考出事,一往江都,而其形勢則未及遍覽,固不知便否,而聞吏曹參判之言,似爲便好矣。上曰,亦有難事,各軍門,想必爲難矣,移邑亦難矣。眞明曰,今方變通軍政,或可有推移之道,斷於睿衷,使之必成好矣。上曰,謀之在衆,故如是,而期於必成云者,欲其成之耳。若欲速成,則當遣備局堂上一員,而遍覽形勢乎?東弼曰,廟堂,稟處之後,大體旣定,則自當擧行,如移邑等事,雖徐徐始役,亦無不可矣。上曰,去乙巳年,以何處是好地爲問,而致一場騷擾,我國人心,元來不固矣。北漢亦爲緊關,在京城,如沁都之文殊矣。陽川,是所謂冗官,革罷則未知有何弊端乎?眞明曰,吏曹損一邑窠而已。此外有何些弊乎?{{*|抄出擧條}}東弼曰,江都十六萬石軍餉之減爲三萬石,事之寒心,上下之所共知,臣無容更爲煩達矣。今雖曰時平無事,保障重地,守臣待變之心,則宜若臨陣對敵之日,而盡其豫備之策可矣。江都雖是天塹,若無數月之糧,何能守之乎?連歲大侵,公私俱竭,生穀無策,前日十六萬石之數,雖欲充其折半,而亦無路矣。頃年因戶曹判書宋寅明稟定,嶺南監、統營,關西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輸納江都、南漢事定奪,關西管餉耗一千五百石,統營別會耗五百石,自備局分劃江都之後,多有頉報,終不擧行,關西則擧行與否,又不論報。今聞自備局更爲發關云,而統營則以年凶停退,今當上納,竝與關西,而分付督運宜當,頃年因惠堂所達,留賑大同湖西米一萬石,湖南米二萬石,嶺南米一萬石,待秋成準捧,以本道地土船裝載輸納江都事,定奪之後,旋因道臣狀請,限去年仍留,或因特敎,留賑本道,而其後數年之間,元無還捧上納之事,備局又無督捧劃送之擧,只湖西留大同八千石,分定成冊來到內一千九百石,來納江都,而其外更無收捧之期,成命判下,一番知委之後,更無着落,朝令之無實,安有如此者乎?臣上來後,取考備局文書,則湖南劃給條二萬石內一萬石,又爲劃給賑廳,三千石入送濟州,三千石白給本道,餘者只是四千石,而又因本道狀聞仍留云,此則待秋捧上上納之意,更爲申飭,而嶺南劃給條一萬石內三千石,白給本道,三千石移給南漢矣。卽今所餘四千石,則亦宜督納,湖西劃給條一萬石內,二千石劃給戶曹,八千石上送江都,中未收,乃是六千一百石也。更令備局,更爲發關,分付,使之依前關畫卽擧行,何如?此米之分給,雖出於一時救民,而此是大同,如有不納未收之事,則依大同事目,當該守令拿問,解由拘礙然後,庶可爲守令動念奉行之道,而江都米十六萬石內,戶曹貸用,至七萬石之多,而一不還報,雖緣經用之難繼,每年如此,何時責捧乎?上曰,向來李箕鎭,豈不執留米船乎?東弼曰,地部稅米之新捧者,雖難除出劃送,關西稅米太,自是地部句管之穀,卽今諸道中,關西穀物,猶可下手,分付地部,除出關西收稅大小米一年條,劃送江都,則如其全失七萬石之米,雖得此一年條,豈不少勝乎?上曰,海西詳定米,亦將難堪矣。東弼曰,定差員輸送,則船隻,當自江都下送矣。上曰,劃給米,旣給江都之後,何以移定南漢乎?儼曰,似是湖南種租之代給也。上曰止之,予甚媿也。國家政令,當信如四時,如是而何信於民,堂堂千乘之國,反同寒乞兒,湖南種租,不能責出,而以沁都已劃給者移送,朝給江華,夕移南漢,又送戶曹,高麗公事三日云者,是矣。向見入侍,備局堂上,盈於此堂矣。今日則纔三員入來,一員又徑出,如是而能做事乎?種租上送之事,非用之於宮室輿馬,而終不勝湖南,反以此奪給,事體豈如是乎?諸道發關督運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南漢亦重,而此是先給江都之穀,竝與戶曹劃給二千石,而運納江都事,分付備局,可也。東弼曰,廟堂豈樂而爲之乎?出於不得已也。上曰,戰兵船儲置米,尹光莘亦不聽朝令,其時有少年武弁之敎矣。若魯曰,小臣待罪京畿都事,以勸農事,運來湖南米,給種子之代矣。上曰,金若魯易言之,其時終不勝湖南,而不得上來矣。留賑者亦不上來,廟堂,此是收捧時,使之來納也。見其狀啓而極怪,欲問而未及矣。何可如是乎?見其狀啓,雖似便宜,而事體則日卑,解由拘礙,則似好矣。興慶曰,未免過矣。上曰,此是軍餉故許之,而又有下敎事,江都米,戶曹旣多取用,而還上分給,未捧亦多,所謂瘴海之地,腐米請減甚多。卿今以重臣往莅之,江都若以重臣差送,南漢又以名士差送,有力於廟堂,能辦出難事,而盛於無底之器,則誠難矣。不善乾曝而有縮,則亦請蕩減,此事甚悶,如禁山松,只爲奸吏偸食之路,而還上之請蕩減條,必先自沁都、南漢,卿悉此意,本府之所耗縮者,各別愼之。東弼曰,臣赴任後,怪問此事,則以爲次次改色,五六年內散給之,雖陳一年,不無鼠縮腐傷,故有此謄錄,沁都日日,風氣不好,腐傷之道,比他甚易,臣切惶恐矣。前留守,以此事狀聞,而在於庫中者,五合所縮,則當請蕩減,而至於一升之縮,則豈可置而不徵乎?上曰,廟堂豈不申飭乎?東弼曰,分明鼠縮者,蕩減之,其外則使之徵捧矣。上曰,誰豈不請遣御史摘奸乎?東弼曰,日昨蕩減狀啓,只憑前留守啓草而謄上矣。上曰,關西稅米太事,甚悶矣。眞明曰,稅米太之戶曹句管,甚怪矣。上曰,莫非國家之財物,置於關西,以備不虞,設置之意不輕,而卽今人,只見目下有此穀,皆欲着手於此,近年以來,非但減縮,亦不自爲上來,若非昨年歉歲,則不必開路,而用於關西,而關西若空,則將何爲之,其當移咨而充之乎?眞明曰,故相臣柳成龍,以爲當防關西船路,此乃遠慮矣。儼曰,固置西路者,只爲南警,而今則北憂加於南憂矣。上曰,此軍餉也。豈不重難乎?儼曰,豈以有此軍餉防敵乎?責應之需,專意於三南,而三南今已枯矣。全羅道尤爲罔涯,元還上,爲三十餘萬石,嶺南亦如此數,而今皆如此,自此專意於東南,宜當矣。東弼曰,卽今生穀之道,諸道中兩西差勝,年年除出詳定米,以待勅使,而勅使久不來,雖以當一二勅需者,移置於江都,則庶可得力,故如是稟陳,而臣豈不知關西穀之緊重乎?上曰,廟堂堅守申飭,可也。東弼曰,沁都中軍作闕,今當擇出,而無可合之人,自前兩都留守,告于榻前率去,而至於奪告身人,則不敢啓請,張斗紹,切欲稟達差出矣。上曰,以何官奪告身乎?眞明曰,渭原郡守時,以庫米七十石取用,限年禁錮矣,此雖已解,而奪告身,姑未解矣。若魯曰,斗紹之罪名輕重,何必問乎?不宜以亞將事,煩請恩敍也。上曰,雖有前例,玉堂之言是矣。禁錮限年,甚怪矣,姑未及釐正乎?興慶曰,官廳所用,亦歸於禁錮乎?若魯曰,以石數區別,欲爲禁錮,禁錮豈有限年之法乎?當嚴其贓法,小犯則小懲之,大犯則大懲之,可也。上曰,他事又有限年禁錮法乎?興慶曰,還上未捧,有此法矣。上曰,此非嚴贓吏之道矣。儼曰,其中幸不幸者存矣。閔瑗曰,臣於前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之啓,前已連啓矣。又因諫臣加律之啓發而引避矣。今者發啓之僚臺,亦以此事而引避,則臣固引嫌之不暇,何可冒當其處置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儼曰,掌令閔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儼曰,方設鞫坐,而憲府只有閔瑗,使獻納趙漢緯,筵中處置,何如?上曰,允。趙漢緯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春秋書城,卽譏非時也。自數年飢荒之後,財竭民窮,湖南爲最,卽今完府城役,雖曰未雨之備,而爲非時,則甚矣。買丁不足,徵發僧軍,括牛民間,官吏催督,未免繹騷,退定城役,稍待豐歲,以雇丁之財,移補一分賑需,實爲兩便,請分付道臣,姑寢城役,以寬民力,無奪農時。上曰,重臣亦陳達,而未知至於何境,若垂畢而使之停寢,功虧一簣則何以爲之?興慶曰,外議或以爲姑停爲宜,而未知孰是。上曰,大體雖是,役若方張,于今中輟,未免掣肘,令備局問于道臣更稟,又啓曰,定州牧使金聖應,地閥才望,雖處重閫,未爲不可,而第登第出身,未滿半年,一都政之間,三次超遷,陞爲訓鍊正,旣已越次,自訓鍊正而爲營將堂上,自營將而爲內禁衛將,仍授是職,進用無漸,殊非古人老其才之意,請定州牧使金聖應遞差。上曰,旣令不次用之,今授此職,誰曰過矣?雖然,大體則好,依啓。興慶曰,勿論文武,雖超遷用之,此政彼政,超遷則然,臺諫之臣是矣。上曰,其言是矣。勸武旣晩,登科亦晩,年已多矣,試用後,任於閫帥,可也。雖不次用之,當先用於西北李玗、趙德中輩,使當稔知西北矣。臺言於渠亦好,故卽爲聽許矣。又啓曰,竝引嫌而退,當初擬律,各有所見諫臣加律,不必爲嫌,當初發啓,臺體卽然,匪怒之敎,不必爲嫌,當初連啓,旣已引避,嫌難可否,其勢固然,請掌令李光湜,正言李顯望,掌令閔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若魯曰,臣以臺諫便服秪送迎事,有所陳達,有捧現告之命,而臺諫皆以戎服迎送云,臣有奏事之失,敢告曲折矣。上曰,臺諫誰也?儼曰,李顯望、金尙重,而曾見軍職散班,借得下人於兩司而率去矣。眞明曰,臣曾目擊臺諫,皆以戎服迎送矣。若魯曰,上番南泰良,俄以上敎,陳疏徑出,故臣今替入矣。南泰良,以聖學陳戒者,其意撕捱之餘,先以聖學工夫,陳章而出肅,可謂得講官之體格,而且其疏語甚好,非爲呈疏計而然矣。上敎至此,實爲過矣。上曰,予以俄者下敎,未免過中之意,已有所敎矣。儼曰,南泰良陳疏出去,當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何如?上曰,推考後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及擧條}}興慶曰,非但於此事也。必先立主人而見之,故如此矣。上曰,不知治其格式,而與其許多違牌,寧早出矣。吾雖不立主人,人皆以立主人爲務矣。若魯曰,卽見特放尹㝚之擧,前日徑先酌處,已爲失刑,量移徒年,尤爲失刑,邦憲將壞,豈不悶乎?上曰,昨日金吾之議讞,大臣之所陳,玉堂之言,皆出於私意矣。法府則只依律,稟處而已。請放未滿年之人,豈不爲非乎?儒臣若以當初徒三年爲非則可矣。若魯曰,俄者,豈不以此仰達乎?上曰,到今復以徒三年爲非,則分數亦過矣。他日尹㝚爲逆,其時當用極律矣。若魯曰,尹㝚之放釋,有甚害於臣,而當初減爲徒年時,臣有上疏論列,今又放釋,復有此言,殊未免偏重,而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朴致遠事,當刑訊,竄謫於渠幸矣。海恩趑趄,終不加以刑訊,其時若如今日勅勵,則渠安得免刑訊,尹㝚雖出逆招,不得端緖,朴致遠則旣得端緖,故如是,儒臣之言,未見其終無査滓矣。儼曰,不必爲黨論而如此也。自然如此,若謂有査滓,則在下者,豈不愕然乎?上曰,金若魯以爲不爲黨論云者,不知誠實金若魯,故下敎如是矣。若魯曰,臣不敢謂不爲黨論,而至於尹㝚事,則此非專出於黨論矣。上曰,尹㝚,常時以逆賊指目,故如是矣。若魯曰,果然矣。上曰,豐陵豈欺我哉?尹㝚庸劣,不能禁其弟之爲逆,則可也。渠何能同參也?尹{{!|𮟏|⿺辶⿱宀㒸}}爲逆,故餘波至及於尹容,尹容是可用之人,棄之甚惜,非尹㝚之流也。尹㝚則雖謂知之,尹容則卿等須忘却也。若魯曰,臺啓事體至重矣。掌令閔瑗,入侍後引避,而獻納趙漢緯,自外預書其避嫌及處置措語於笏記而傳啓,殊失臺體,請獻納趙漢緯遞差。上曰,依啓。金吾堂上,必不行公,當此設鞫之時,不可虛帶,竝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榻前下敎}}國家於此等事,不可置之,當初勅勵之日,何敢事君父若是乎?若請竝仍則予豈不許乎?若魯曰,若曰如此,而有此放送之擧,則恐未免過中矣。三人竝仍,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予何仍尹㝚乎?此則不然矣。儼曰,忠淸道放未放秩,禁府以請放朴致遠、韓㻋仍尹㝚回啓,旣踏啓字而後,有尹㝚放,朴致遠、韓㻋仍之判付,則奉行之道,事甚難處矣。上曰,回啓則當勿施矣。儼曰,備忘記,雖爲書出,而旣有回啓之後,以啓依允書下,則將來考信之道,似爲掣肘矣。上曰,回啓踏啓者則拆而還入,原啓本,還爲出給,使之改爲回啓,可也。儼曰,然則以此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今於金吾諸堂上竝遞差之傳敎,若以金吾回啓堂上竝遞差書出,則其措語,有同論罪,事涉如何矣。上曰,承旨所達,未免曲護,推考,可也。{{*|竝出擧條}}諺云,主人先執客食之,正謂今日道也。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爲今緊務,民事最先,而諸道方伯,三道之外,皆已作窠,而或經累月,或有經歲,俱未赴任,朝綱如此,他尙何說?湖西、嶺南、海西道臣,或推考,或重推,已有催促之命,而新舊遞易,官事曠抛,其所勸課之政,想必疎虞,其令備局,申飭諸道,交龜之前,務盡民事,勿小放過於此時事,分付。傳曰,當此飭勵之時,六曹長席,不宜暫曠,其於備局,亦因此不備,事體未安,吏判三度加由,今已多日,尙未行公,卽爲牌招察任,兵判之再度行公,事勢固然,拘於文具之格例,辭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連違三牌,無意應命,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況本兵重任,豈若是曠焉?嶺閫差代,成命有日,尙不擧行,亦極寒心,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上曰,上言,匪久當盡下,加資上言,有難取舍,而雖四件內,如有猥雜者,亦爲拔去,可也。儼曰,臣今則遷房,而在兵房時見之,則數十丈內,當爲啓下者,不過爲數丈而已。而或請科擧直赴,廉恥都喪矣。上曰,此是武弁事,不足怪,而有一士,爲其父請賜第,豈是士子道理也?儼曰,良賤辨別,雖是四件內事,而寺奴婢陳告者,皆上言矣。上曰,當呈於掌隷院者,亦皆上言矣。儼曰,官吏之偸食官穀而徒配,不入於放未放秩者,亦皆上言,事極猥濫矣。上曰,此必爲其父兄者,於心鬱鬱而如此矣。儼曰,林遇棟之子上言,渠何敢如此?其中有怪異之言,以爲其父被人敎誘,而至此云矣。上曰,誰爲敎誘云乎?儼曰,其父不知處雄,而戊申年,爲赴擧上京矣。曺永河,使人入來獄中,而敎誘之云矣。上曰,遇棟,雖以曖昧而分付,勿施可也,而上言擧行,斯速爲之,可也。儼曰,非不欲速爲擧行,臣方以刑房,連赴鞫坐,姑未及詳閱矣。上曰,非獨,申飭政院,抄下後,使各該司,斯速回啓,可也。{{*|抄出擧條}}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忠淸監司李壽沆,慶尙監司柳復明,竝推考,明日內出肅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咸鏡監司金始㷜許遞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雲山郡守沈溭。 ○李瑜三度呈辭入啓,傳曰,當初尋單,已涉無義,再度許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注書李光躋,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同義禁李春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鞫廳開坐,一時爲急,而如是違牌,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當爲進去,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竝在外,掌令李光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陳疏受由,無推移進參之員,莫重鞫坐,不可一時遷就,掌令未差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鞫坐,諫院當爲進去,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獻納沈聖希竝未肅拜,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正言李顯望詣臺引避,今方入啓,他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鄭亨益,以受由在外不得出牌之意,仰稟矣。卽者辭疏到院,以爲阻雨,不得下去云。原疏纔已退却,而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尙翼,修撰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竝更牌招,而南泰良則昨日下敎,本無深意,旣知過中,旋卽開釋,人臣分義,豈敢更爲撕捱,只推,亦爲牌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寧陵忌辰祭,內摘奸}} ○事變假注書許鈺出仕代,南泰耆爲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之命,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來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事,分付各該司,而永寧殿,依前例同日遣大臣行祭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俱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參議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前咸鏡監司金始㷜未赴任,遞差,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安相徽爲掌令,李渘爲長興庫主簿。 ○兵批,以金聖應單付僉知,以尹彙貞、閔瑗付副護軍,以趙漢緯付副司直。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御營廳言啓曰,近來武臣中,曾經亞將之人,多出外邑,已有乖於重內輕外之意,而本廳中軍張泰紹,頃因本兵之長,陳稟筵中,變通移差,僅至旬日,而昨日政,移拜三和府使矣。軍門亞將,責任不輕,頻數遞易,軍務無以修擧,而卽今踐歷可合之人,甚爲絶乏,張泰紹新授三和府使遞差,本廳中軍仍任,使之察任,何如?傳曰,方當擇守令之時,豈可仍任乎?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大報壇明禮門西邊宮墻二十間許,今日卯時量,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景秋門外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着實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義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義禁府假都事李德耉、柳碩徵等狀啓,{{*|日字差晩,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分付。 ○柳儼啓曰,新除授掌令安相徽,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日昨聖批之未安,情勢危蹙,無地自容,詣闕引避,以祈鐫遞,處置請出,出於意外,今承召牌,僶勉就職,而第伏聞昨日筵中,至勤聖敎,以臣當初所論,爲呈疏之資云。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聞來震駭悚恧,不覺汗浹背也。臣之斷斷愚衷,只在於爲朝廷重爵命,而旣有情病,末由詣臺發啓,則附陳於辭章之末,固其勢然也。且其本事,若涉零瑣,則以此疑之,猶或,可也。而兩宰臣資級繳還,關係朝體,何等緊重,乃敢强索而塞責,以作上徹之階耶?此實臣意慮之所不到也。臣愚死罪,殿下此敎,豈非失言之大者耶?人君聽言之道,雖在芻蕘之賤,惟當察其言之是非當否,而從違之而已。不宜硬斷以情外之語,而況臺閣言事,事體,何如?而辭疏所陳,一倂歸之於呈徹之計耶?大抵臆逆群下之情,本非聖人平心觀物之道,而其流之弊,將至於在下者嫌而不肯言,在上者應之不以誠,是則箝人之口而塞己之聰也,臣竊爲之憂歎也。雖然,此無非如臣巽軟之輩,濫廁臺省之列,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上,致有此輕侮言者之失,此實臣等之罪也。以此情迹,不可一刻抗顔於臺次,且於頃日儒臣所達臺臣便服事,實不勝駭歎之至,夫請罪多臺,事體不輕,筵席奏語,固宜審愼,而遽以未瑩之事,至煩天聽,一言勘斷,無少留難,臣未知此何擧措,此亦臣疲懦見輕之致,今何可以査遞之命寢,淟涊蹲據,以自壞其廉隅也哉?以此以彼,決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金尙重啓曰,臣以無似,屢忝臺地,向來一開喙,而便遭大僇辱矣。衆咻叢集,群憾蝟起,回互眩亂之目,自是臺閣之羞,而甚至逞憾反詈之言,移辱父兄,則使臣而復着臺冠,更進臺端一步地者,寧有是理,自遭人言,矢心自畫於見職,而向者聖敎,旣以爲雖有情勢,毋得撕捱於試役,故不得不冒膺於臨急變通之際,而仍欲自處於竣事罷歸之後,適値母病苦劇,直從闕下徑歸,方又陳疏欲呈之際,得伏見日昨下敎,則有試所臺官便服祗迎者遞差之命,而此是玉堂所陳達云。臣誠莫曉其旨意所在也。伊時兩所監臺,不過四人,而祗送時,旣爲同坐,祗迎時,亦爲同坐,其戎服佩劍則一依《儀注》而擧行,臣未知儒臣所謂便服者,乃指戎服而然耶?戎服、便服之間,雖或不辨,而其佩劍具笠飾,則有眼者,亦能辨之,玉堂之論罪臺官,事體固重,而告君之辭,自當審愼,論人之語,亦宜別白,彼旣不知其誰某,則必不問試所臺官也。旣知爲試所臺官,則必知其誰某,而監臺四人之皆具戎服,又不可揜諱,則抑或四人之外,更有別人而然耶?儒臣若問初不能明覩,而有所錯認云,則特以兩司下隷之服色,疑其爲兩司之官者,容或無怪,然試所二字,必不至於分明說道,而至以事體寒心等語,容易混歸之於囫圇難明之科耶?遞差命下之後,旣令府吏現告,而身爲臺官,無一自首之人,伊時實狀,雖如此,人必疑之以畏罪自諱,而甘心復居於旣遞之地者,豈不爲儒臣之所竊笑乎?近來儒臣之督責臺臣,殆無虛日,再昨論四臺臣,昨日論一臺臣,臺臣之見過儒臣,一何相續,而儒臣之求罪臺臣,一何分明耶?如臣之伈默不足數者,亦入其中,如許論事之體,正好一笑,雖然,初旣出入於査現之科,又復蹲據於遞仍之職者,揆以臺體,決不容一刻苟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避嫌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同義禁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忝知申,絲毫無補,一徹長單,而特敎遠下,五疏力辭,而終靳許遞,飭勵方勤,未敢圖便,一味苟蹲,爲愧爲懼,忽地臺參,幸蒙薄勘,投閑置散,私心粗安,曾未幾何,恩敍特降,金吾之除,又下意外,臣誠惶駭震惕,置躬無地,臣於前冬,聞以玆事,有親間舊訛傳之說,卽已略暴而承批矣。近日銓堂之疏,旣又備陳曲折,前後聖敎,亦嘗有所俯燭,則時移事往之後,何必更事追提,而第其啓語,非伊日實狀,則亦安得默而無辨乎?蓋凡承旨之分進吏、兵批政廳者,必待該堂開政該郞來請之後始赴,而六承旨皆入侍之時,則該郞旣不得來請,司謁亦不敢入告,該房承旨之量時稟出,院例卽然,初覆之日,請牌政官,亶爲及時差臺備員之地,而牌出已久,去來莫聞,故臣以出去催牌,俾卽開政之意,稟達而出,催促牌去來,則吏判尙在闕外,以爲旣請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請自政院,稟旨變通,而不爲承牌云。當初之不請竝招,雖以參議見方入侍之故,而彼旣以事體爲言,而無意入闕,則往復之際,自當遲延,臣以入侍之人,不可久留閤外,則旋卽還入,回奏其遷就之由,勢不容已,不自知入奏之爲損事體,乃如言者之言也。若使臣,旣知不得開政,而坐煩文字啓稟,則又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且念終日殿坐,諸臣常侍,則因事出入,本無常節,三覆之日,因軍號出去之承旨,以守禦使密符事,坐院啓稟,致勤特推,則入侍承旨之不敢坐外啓稟,亦可知矣。其時吏判,旣未入闕,則政廳進去,非所可論,而今其言,有若臣知已開政,下直出去,旣赴政廳,還入替達者然,信斯言也。眞是坐立起居,一聽於人者,除非病風喪性,決不爲此也。噫,當時委折,人未見諒,流播之言,易致增衍,則彼新自遠鄕而來者,驟聞而相規,固無足怪,而況其避辭則曰,論之可也。不論亦可也。臣當付之一笑而已。鞫事方張,天牌再辱,不敢荐違,隨詣闕下,而踪地危蹙,決難冒出,瀝血拜章,自外徑歸,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削臣見帶之任,以靖私義,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旣知過中,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之賤齒,七十有六矣。精識內喪,筋力外殫,獨枵然形殼,尙此支離耳。是以杜門跧蟄,與世相忘,日月積矣。乃於千萬意外,聖明特念簪履之舊,復置喉舌之班,臣倘怳gg惝怳g感激,罔知攸處,噫。臣特朝暮之物耳。豈有一分餘念,可及於榮利,又豈有一分餘力,可堪於驅策,而惟其未死之前,重瞻耿光,而退塡丘壑,則是臣至願畢矣。臣遂不量己力,不恤人言,冒沒出肅,而仍參於前後陪扈之列,浹旬供劇之餘,疾病之生,固已料之矣。果自數日以前,宿疾之外,添得輪感,然猶不至大段,故累日持被,帶痛耐過矣。忽自去夜,症形頓加,乍寒乍熱,似瘧非瘧,而寒至則遍體若束,熱升則暴汗如沐,頭疼目眩,神昏氣短,委臥床簀,去死隔紙,蓋臣積勞積傷,自致病祟,而設令鬼事差遲,未遽溘盡,若其復起爲人,決非時月間事,見帶之職,素稱劇任,不可一日暫曠,是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悶,亟許遞免,俾臣得以任便調治,復尋生路,千萬幸甚。且臣竊有區區愚見,敢此贅陳,伏願聖明,少加澄省焉。臣竊伏惟念,今年太歲,適當甲寅,而殿下卽祚,又滿十年,然則今年是天道一變之會,亦殿下之一初也。轉衰爲盛,傾否回泰,其機在此,宜殿下體天順時,明德修政,以新一代之治化,而竊觀朝廷之上,積忨成習,衆弊蝟興,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臣請略擧一二以言之,儒臣不備,而法講之旋停屢矣。銓官引入,而緊政之久稽數矣。都政退行,轉成近例,守令除署,每致煩稟,備堂林立而參坐之員絶少,館錄陸續而曠直之日常多。噫,此皆殿下簾陛前事,而其弊猶尙如此,況此外殿下所未聞所未覩之地,刑獄詞訟之積歲淹滯者,又何可勝道哉?然殿下拱手安坐,一任其悠悠,臣竊慨然也。竊願殿下,繼自今惕然驚動,奮然振作,凡朝臣之慢令違命者,圖便廢務者,嚴加譴責,斷不饒假,而殿下亦必以實心行實政,凡係浮末虛僞之習,一切掃去,而專以篤確醇實爲務,法惟不行,行則必期於信,事惟不作,作則必期於成,隨時隨處,責功責效,如一摑一掌血,則庶幾群下承風,趨事赴功,仍循忨愒之習,因可以漸革,而治道蔚興矣。伏願殿下,懋哉懋哉。國試嚴重,無間大小,而前秋庠製榜出之後,人言不勝喧藉,至於今番武科初試,代射代講之類,此前尤多,豈不寒心哉?臣謂前頭殿試時,宜有嚴命,申飭之道矣。科場之文,自有程式,程式之外,又有文體高下之別,而近來科儒,專不讀書,但事剽竊,鋪敍則必要促急,製作則惟貴神速,故非但文體不成貌樣,程式亦無定規,此蓋由於掌試者,或眩於鑑別,或倦於課次,只觀其命意之緊緩,呈券之早晩,而取舍之,則科儒之區區以得失爲念者,安得不隨時變規,以求合於有司之所尙乎?文章盛衰,亦關治道汚隆,而若此不已,則異日館閣之上,將無代撰之手矣。誠非細故也。臣謂,申飭主文之臣,俾有以變訛歸正,而大小科考官,亦必以有文識解程式者,各別擇擬宜矣。臣於今朝,呈疏本院,則僚員無端退却,直請牌招,臣雖無似,旣參同列,而且其疏語,略陳所懷,則僚員之任意退却,直爲請牌,臣實莫曉其故也。此莫非臣見輕之致,何可一刻蹲冒於職次乎?坐犯違傲,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誠悶蹙迫隘,莫知所以自措,伏乞亟命鐫削臣職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大體則是,而非今更飭者,試官擇差事,纔有申飭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司諫閔珽疏曰,臣於前冬待罪納言也。不但情勢有必遞之端,且緣宿病越添,於雜科監試之役,不得已荐違嚴召,自速勘罷,追思至今,惶悚冞深矣。不意恩召遽下,今又猥承亞諫除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自措,仍伏念如臣無似,濫蒙洪造,出入臺垣,于今五六載,而姿性巽軟,一味循默,言議骫骳,無所裨益,上不能匡規君違,下不能糾劾官邪,只自貪榮戀寵,隨行逐隊,行呼唱於道路,私心之愧懼,已不可言,而一世之嗤點,誠無以自解,況今聖上,勅勵奮發,銳意圖治,於斯時也。尤宜妙簡一時之彦,列置兩司之席,責以奮揚風采,振刷頹綱,而乃反以如臣望輕而識淺,年邁而志頹者,苟然充補,以爲應文備數之窠,其於聖朝綜核之政,果何如哉?此在臣廉義,固爲難進之端,而且臣於前夏,荐遭慘慼,悲撓勞傷,氣血虛敗,神精凋喪,素患痰火之症,一倍增劇,頭暈膈痞,眠食頓減,少或勞動,輒致添苦,自分爲聖世廢棄之物,夫豈有奔走供職之望乎?近來因數日問郞之役,添得感患,而眼病齒痛,又復一時竝作,日事呻痛,而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玆敢略暴危懇,仰瀆聰聽,伏乞聖慈,曲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臣於目下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附陳,日昨副修撰金若魯,以武所進去臺官便服祗迎事,有所筵白,仍有査問遞差之命,而卒無事實。噫,武所臺官,方無故行公,則夫焉有便服祗迎之理哉?如許不近似之說,不少審愼,遽然上煩於天聽,何其疎率之甚也,其慢視臺閣之習,不可無警,臣謂副修撰金若魯,特加譴責,以懲後弊,斷不可已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所達,欲遵事體,其所不審,有何深非,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李光湜疏曰,臣迹旣疎遠,言且拙訥,上不能取信於君父,下不能見重於同朝,草草一啓,節拍層生,環顧自愧,無地措躬,引避退伏,蘄蒙遞解,處置請出,出於意外,牌召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而伏見正言趙尙命之疏,怒臣太甚,持臣太急,有若臣以私惡論人,減律句斷者然,貽辱臺閣,誠非細故,果令臣有所私惡而論啓,則是欺君也,欺心也。焉有負此罪名,而尙可以抗顔於周行者哉?當初避辭中,査事脫空云者,祗泛言其近來謬弊,而德夏一事,亦難保其不如此,則目臣以機括者何事?斥臣以窘遁者何言?諫臣此言,雖出於脅勒臣身之計,而自不覺其反歸於窘遁也。臣何必呶呶爭辨,而旣受其無限凌藉,何可晏然而就職乎?玆敢略陳短疏,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亟賜遞罷,以快人心焉,臣方自處之不暇,豈可贅及他說,而以事在目下者,敢此附陳焉。向者盧啓漢之啗誘市井,陰受重賂,情節叵測,關係甚重,而成命之下,尙不一問,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臣謂當該捕將,從重推考,亟令杖問嚴覈,以爲懲奸杜弊之地。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推考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沈聖希疏曰,臣於三司之職,情窮勢阨,雖不敢爲冒進之計,而至於該司郞僚筋力奔走之地,則區區報效,惟勉於此,向者一出,少伸分義,而世路多巇,橫遭厄困之境,矢心自畫,永謝睢盱之地矣。頃因親政,屢勤催促,而終未承膺,自速置對,惶隕欲死,恭俟重勘,不意聖度天大,宥命旋下,夜入圓扉,朝侍玉階,雪霜雨露,莫非天地之敎,臣含恩畏義,黽勉入參,而若其放倒廉隅則極矣。職在該司,衷情未暴,一味泯默,遂至于今,諫院新命,忽下此際,又仍鞫坐,天牌嚴臨,其在討賊之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臣之本來情地,危蹙迫隘,前後無間,旣無變動之勢,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向前撕捱,都屬閑漫,臣老父積抱危疾,床笫多年,癃殘凛綴,如及耄期,而內傷旣深,外邪易乘,近因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未得和解,頑痰塞胸,咳喘苦劇,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飮噉全廢,眞元日陷,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人子之心,當復如何?以此情理,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恩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遞臣職,俾便捄護,仍治臣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賦性粗率,處事疎謬,按藩踰年,無一善狀,畢竟自犯罪科,致勤特敎譴罷,惶恐之極,若無容措,第以弱力之得解重擔,爲萬萬私幸,不意仍任之命,旋下於數日之內,臣於此,尤不勝惶愧悶蹙之至。蓋臣前日別巡,旣承聖上特旨,民皆希冀恩澤,到處擁馬哀訴,顧以徒手空言,有難慰悅其心,而新舊稅竝督,實爲目前難支之端,故不得已以力請停退之意慰諭,以遣史之安集,自不覺其爲妄率專擅之歸,此莫非臣罪也。然臣之所請者,不過舊稅之暫退,而殿下則竝與大同而一例蕩減,此實分外渥澤,沿海一帶疲癃殘疾者,庶幾有回甦之望,臣雖萬被誅戮,實無所恨,況薄勘之恩罷,而又從以寢之乎?霈澤旣洽,事體亦尊,陽春霜雪,莫非造化生成之妙,臣與一路軍民,北望攢祝感激,涕血之不足,豈敢更爲飾辭祈免之計哉?但臣譏捕罔功,罪在難赦,揆以法義,不容自安於職次,況自荐慼以來,病痼精竭,日間酬應,不勝憒憒,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亡兄葬地不吉,遷窆已卜日矣。始臣千里聞訃,不得面訣,今當旌翣永閟,又不得臨壙,則臣死而目將不瞑矣。伏惟殿下,慈仁體下,儻或俯念臣哀苦情悰,想亦爲之怛然矣。伏乞卽命遞罷臣藩任,使之趁早解歸,得以看當襄事,粗伸至情,則不勝公私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二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輪對官工曹佐郞金聖梓,司饔直長李泰翼,尙衣直長權相軒,活人別提李基宗,西學訓導金相礪入侍。諸臣以次進伏。聖梓進前伏。上曰,職姓名?聖梓曰,小臣,工曹佐郞金聖梓也。上曰,履歷?聖梓曰,辛亥正月政,懿陵參奉除授,壬子閏五月都政,濟用監副奉事陞遷,癸丑六月都政,尙瑞院副直長陞遷,同年八月都政,直長陞遷,甲寅二月都政,司饔主簿出六,移拜本職矣。上曰,職掌?聖梓曰,營造司矣。上曰,所懷?聖梓曰,宮都城春秋巡審及時御所空闕有頉處,奉審而已。別無可達之事矣。聖梓退伏,泰翼進。上曰,職姓名?泰翼曰,小臣,司饔直長李泰翼也。上曰,履歷?泰翼曰,己酉五月,除慶基殿參奉,庚戌五月,移換康陵參奉,辛亥至月,陞司饔院奉事,壬子七月,分差廣州柴場官,仍察燔造之役,癸丑三月,陞宗簿寺直長,本院草記,換差本院直長矣。上曰,職掌?泰翼曰,匠人色矣。上曰,遺在幾許耶?泰翼曰,舊捧已盡,新捧未及矣。上曰,所懷?泰翼曰,小臣居在海州,卽先正臣李珥之旁孫。上曰,幾代孫耶?泰翼曰,臣高祖景震,以先正臣姪子,與先正下海州,子孫因居焉。臣願聖上,留心聖學,愼終于始,是臣區區之望也。趙命臣曰,下詢之前,先陳世系,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鄕曲之人,生疎所致,且勉戒之言,儘好,勿推,可也。泰翼退伏,相軒進。上曰,職姓名?相軒曰,小臣,尙衣院直長權相軒也。上曰,履歷?相軒曰,庚戌八月都政,爲寧陵參奉,辛亥八月都政,陞惠陵奉事,癸丑三月都政,陞本職矣。上曰,職掌?相軒曰,衣襨色矣。上曰,所懷?相軒曰,若有變通之事,則提調二員,卽爲變通,臣則別無所懷矣。相軒退伏,基宗進。上曰,職姓名?基宗曰,小臣,東活人署別提李基宗也。上曰,履歷?基宗曰,以戊戌年端懿王后魂宮忠義,丙午四月政,除慶基殿參奉,丁未七月政,移換崇陵參奉,戊申九月政,陞康陵奉事,庚戌三月政,陞軍資監直長,仍爲罷散,壬子六月政,內贍寺直長復職,甲寅二月政,陞六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基宗曰,巫女次知矣。上曰,病人在幕者幾人?基宗曰,只有一人,而幾盡差復矣。上曰,所懷?基宗曰,別無所達之事矣。上曰,前已申飭,而爾之責任不輕,各別着念於救療等事,可也。基宗退伏,相礪進。上曰,職姓名?相礪曰,小臣,西學訓導金相礪也。上曰,前者入侍乎?相礪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所懷?相礪曰,臣,松都人也。請以松都學宮弊端仰陳。上曰,唯。相礪曰,松都異於他故都,乃聖祖龍興之地也。惟其如是,故聖廟仍稱成均館,其養士之具,試取之方,一與卽今泮宮無異,謂留守爲兼大司成,謂經歷爲兼司成,主管學宮者,只有敎授一員,而亦謂之兼典籍,祖宗朝創設之意,不啻尋常,上上年前留守在任時,鄕中生、進數三人,欲開入仕之路,日夜謀議,圖罷敎授,前留守,未諳松都學宮事體,與列邑鄕校自別,猝然狀聞,革罷敎授,乃以本府儒生中生進差出,名之曰分敎官,此乃前古所未有之事也。松都士林,豈有服從之理乎?以學宮言之,則體貌日覺損削,以科擧言之則試官無以備員,士林錯愕,父老慨歎者久矣。今留守到任後,百餘多士,以敎授復舊之意,聯名呈狀,則題辭內道意,亦如此,不獨學官之缺員而已。差員及祭享時,窘迫多端,從當啓請云云矣。意外今又陞遷,士林尤爲缺望,故敢以士林之意,冒死仰達。趙命臣曰,職掌內事則陳達宜矣,而敢以所居之地弊端仰陳,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旣使之陳達,勿推,可也。大抵廣設分敎官以來,初仕之路,極涉淆雜矣,敎授之兼典籍,予未聞之,今始知之矣,當待留守上來,問其曲折而處之耳。相礪退伏。上曰,聖梓進來。聖梓進伏。上曰,爲小科乎?聖梓曰,己亥秋榜,爲監試矣。上曰,爾父誰也?聖梓曰,故牧使臣道浹,是臣之父也。上曰,今番陞六乎?聖梓曰,今番陞六矣。上曰,都事金聖來,爲誰耶?聖梓曰,聖來,臣之庶族,爲都事者,乃金聖采,非聖來也。聖采則臣之四寸也。上曰,昨年豈不爲金吾郞乎?聖梓曰,以金吾郞別檢相換矣。上曰,輪對官盡退。金聖梓等,皆退出。趙命臣曰,臣有所懷,故敢仰達矣。近來違牌之弊特甚,徐命彬之一日三牌,事未前聞,雖一品重臣,一日三牌,則本院,例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之啓矣。雖曰有難安情勢,承宣之一日三牌,壞損事體無餘矣。上曰,所陳之言善矣。是故卽爲遞職,而事體則非矣。命臣曰,卽今都承旨李瑜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亦違牌,右副承旨柳儼,昨日申退後,今日不爲仕進,纔已出牌,而廳中苟艱,未有甚於近日矣。上曰,左副承旨似年老,而都承旨之呈辭,是何故耶?命臣曰,非無端呈辭,以江都事,李顯望疏中,有駭惋陰嚌等文字,故以是爲不安之端云矣。上曰,右副承旨之撕捱,以洪鉉輔之疏耶?命臣曰,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臣於伊日,以吏房代房,進去藥房之際,得見禮曹參判之疏,以宗廟修改之日,乃爲次對,事體未安云,而仍請警責該房承旨矣。該房承旨方在外,臣亦爲其代房,而未及周思,不得預先陳稟,及見其疏,不勝瞿然,欲爲陳疏引咎,而未果矣,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也。上曰,承旨不備,今日鞫坐,似未及爲之矣。伊日之事,予亦矇然不察,何獨歸咎承宣耶?然帝王家,與匹庶有異,曾於甲辰景廟在殯之日,於夾室亦爲次對,而事果未安,則備局諸臣,亦宜請姑退矣。以無定式之故,上下未免胥失,此事不可不一番定式,今後則宗廟修改之日,勿爲次對等事,其令本院,定式施行。{{*|抄出擧條}}命臣曰,臣仍此事,竊有所懷矣。夫人心,不可兩用,若無操存工夫,則須臾之頃,東西飛揚,莫知所向,此聖人治心之法,必貴當事而存者也。臣亦徵驗於平日,當曉仕進之際,若無家務之關念者,則院中公私,少無遺失,不然而或有家務之關係心中者,則事多遺失,如昨日事者,每有之矣。以向時陵幸齋殿入侍事言之,臣之待罪承宣之任,已至十年,豈不知入侍之儀,而伊日坐次錯亂,不成貌樣,至今思之,尙有惶恐之心矣。此亦當事不存之害,凡事莫不然矣。臣竊瞯殿下,對臣僚之際,孜孜於民憂國計,誠意藹然,抑未敢知蜎淵蠖濩幽獨得肆之中,此心能無不存之時乎?上曰,陳達之言誠好,予當各別留意。予有下敎事矣。昨日玉堂,以獻納趙漢緯之預書處置措語,啓請遞差,其言則是,而掌令閔瑗,若不以嫌草示之,則漢緯何以知之乎?昨日筵中,臺臣之謄持嫌草,予亦見之,漢緯之預書,固非矣。而瑗之預給,獨不爲非乎?朝家處置,宜無異同,而只遞漢緯,未免爲斑駁之歸,掌令閔瑗,亦爲遞差。{{*|出擧條}}上曰,兪拓基入來乎?命臣曰,入城云矣。上曰,昨日下敎之後,尙不出肅耶?命臣曰,昨日筵敎,尙未出擧條,臣亦未知,則外臣何以知之乎?李壽沆、柳復明則陳疏到院,故纔已退却矣。上曰,予所聞者,乃兪拓基也。今日紀綱,雖曰掃盡,藩臣事體自別,拓基則元無更待下敎之事,而昨日推考警責之後,若是撕捱,事體極爲未安,海伯、嶺伯,竝從重推考,分付備局,使之今日內,膺命,可也。{{*|出擧條}} ○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儼,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入侍。若魯讀《近思錄》第二篇,自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止參也竟以魯得之。若魯曰,昔先正臣宋浚吉,於經筵,請諱先賢之名,載於年譜中矣。本館故事,雖無諱讀之言,而今則諱讀,未知如何。上曰,前已諱讀事,定式矣。若魯曰,只諱程、朱,而顔、曾、思、孟,無諱之之敎矣。上曰,諱程、朱則顔、曾、思、孟,不言而可知其當諱矣。若魯曰,然則當讀之以某字矣。上曰,承旨讀之。儼讀,自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止二者爲己爲人之道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博學而篤志,止此豈詞章之文也。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啓白讀,自涵養須用敬,止只當云無私心。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若魯曰,若過自止,則所講太多矣。儼曰,今此自止所付,亦不爲少,若又過此,則豈不爲多乎?《近思錄》,異於他書,不必如是口讀而止矣。上曰,非欲速畢而然也。此下《西銘》不遠,欲使之讀至西銘,而仍爲文義耳。若魯曰,西銘文義,尤異於他,雖別講一篇,未爲不可,留待後日進講,未知如何。上曰,然則西銘以上讀之,西銘以下則留待後日,講之宜矣。述讀,自謝顯道見伊川,止息有養瞬有存。上曰,小註,有御諱一處,不爲付籤矣。若魯曰,日昨召對冊子,准吐入之之後,臣等始覺御諱一處,不爲付籤,不勝惶恐,而內冊旣入,故只付籤於臣等之冊,欲俟講畢而仰達此意矣。今承下敎,不能詳察之失,臣等固有之,尤不勝惶恐矣。上曰,玉堂雖卽覺察,付籤於持入冊子,而內冊准入時,旣未詳察,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云云此章,言聖學門路。門路不正,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懼哉?儼曰,門路亦不在他。朱子曰,不讀書,無以爲學,學者,捨經而何以得門路哉?看經之法,不惟求於言辭,參前倚衡,以求道之所在,至於手舞足蹈,則可以自得,必如此求之然後,一講而有一講之效,再講而有再講之效,若一番講說而止,則不幾於書自書我自我耶?上曰,所言儘好,當留意。若魯曰,修辭立誠然後,可以至於道之浩浩居者如屋也。居是屋而修之又修然後,可以立也。儼曰,誠字飾字,爲此章之大旨,比如屋子,有汚染處,則卽爲拂拭爲誠,塗之以丹靑綾花之類,久而渝色,則本形盡露爲飾,此二字,各別留意,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終日乾乾,爲《易文言》,而大小大者,語錄也。此下大文,伊川先生言實理自有緩急,此言最好,王者若急於爲治,則是不如天地之化也。上曰,然,觀天地之化者好矣。若魯曰,周子不言他樂,而令尋顔子、仲尼所樂者,深有意矣。程子之學者,問孔、顔之樂於程子,程子使求而得之,若程子而可言,則周子,豈不言於程子乎?未知殿下所樂何事,而亦尋孔、顔樂處乎?儼曰,玉堂之言善矣。他日筵臣,問所樂何事,而若聞聖敎所自得處,則豈不有實效乎?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留意。此大文,豈不有試題乎?儼曰,此則未知,而曾有程子之門人,問於程子矣。若魯曰,學者記誦而已,則其不爲實地工夫,可知矣。帝王之學,與匹夫尤異,明德而至於天理純然,則爲極工,此古昔哲辟之不取文翰,以此也。請各別留意,如何?上曰,博識與博學異乎?儼曰,異矣。多識前言之謂博識,必求衆理之謂博學,多識前言,豈不美哉?猶以爲玩物,則前賢深嚴之戒,可見矣,留心省察,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父子君臣,乃天理也。各盡其分,無一毫之私然後,可謂天理,堯、舜之禪,湯、武之征,俱無私心,故乃俱爲天理之正也。上曰,大體則然,而葉氏之註,何如耶?大文則意甚渾厚,而註引湯、武爲言,未可知也。必聖人然後,無弊矣。夫子謂之未盡善者,微意可見,後世亂臣賊子,每以湯、武爲憑藉,如王莽動引周公之類多矣。註說引以爲比論,未可知也。儼曰,湯猶有慙德,武王之時,有夷、齊,夷、齊,爲天下而立大綱者也。殿下此言,使後世之亂臣賊子,知懼而不敢肆其凶矣。上曰,古人不曰有伊尹之志則可乎?王莽之自以爲天生德於予者,亦自以爲無私而然矣。往者弼夢輩,亦自以爲立萬世之綱常者,憑藉此等之言而然也。儼曰,聖敎至當。漢嚴延年,請斬霍光時,亦有此言矣。若魯曰,竝擧堯、湯爲言,葉氏之註非矣。凡事有經權,霍光之事則爲權,而延年之言則爲經矣。上曰,霍光,有周公之心,而爲當時之事,有未可必,而不出於逆心,則斷斷矣。然豈可比之於伊、周乎?光不學無識,故當時有問故事之言矣。後人則無光之心,而動引伊、呂,豈不爲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學問則以明理爲先,治道則以識體爲本,凡爲治之道,以開言路,通下情,破朋黨爲先,而今日則復中原雪羞恥爲大體,好矣。上曰,下大文,曾點章義,何如?必置此章於論學之下,必有意,編書者何人,編次則別無意義耶?儼曰,呂祖謙與朱子,同編此書矣。若魯曰,分類四先生之文集、語錄爲此編,而別無序次之可言矣。曾點規模大,故聖人以大意許之矣。上曰,與吾與點也之意同矣。如倚門而歌等事,極可怪矣。若魯曰,根本章,凡學問必貴先立其根本,如木之有根,必先培壅然後,乃能深造。上曰,與上文栽培之義同矣。儼曰,此言涵養工夫也。涵養於未發之時,方能有自得之效,所謂未發,纔着一物,不可謂之未發,必如水之未動,鏡之不染,方可謂未發境界矣。殿下從事學問已久,孜孜不輟,敢問有未發境界乎?上曰,常人皆有未發境界乎?儼曰,常人物慾交弊,私意膠固,豈或有未發之時乎?上曰,不然。未發境界,人豈有本無者乎?只爲物慾所搖蕩,而不能呈露矣,謂之本無則誤矣,其理則人皆有之。儼曰,誠如聖敎。上曰,敬義直上達天德大文好矣。由淺入深,自近至遠,學問與治國,無二道矣。治國平天下,自灑掃應對而始矣。若魯曰,然矣。懈意章,最可留意而見之,凡事,不出於誠意,而出於血氣,則懈而至老尤懈,豈不可懼乎?此由不立本之致,與上文敬義根本章同看,則尤好矣。上曰,向者飭勵諸臣,非出於血氣之私,乃本善之呈見處也。予亦有一段本然之善,隨事而發見也。古之帝王,豈不有問臣下以予何如主者耶?儼曰,晉武,有如是之問也。上曰,以予前冬大誥,謂由於血氣之私乎?謂出於本然之善乎?爾等勿欺而直對之可乎?儼曰,涵養省察,如車兩輪,如鳥兩翼,與敬義同,敬爲涵養,義爲省察,臣敢以爲殿下有省察工夫,而不能無意必固我之私,俄者敢問未發境界者,以此也。殿下善端隨處,藹然而生,前冬大誥,不出於血氣之私,臣豈不知,而若久而不能固守,則是無涵養工夫也。臣願涵養省察,毋或廢一,如敬義夾持,則聖學尤爲高,明矣。上曰,所達好矣。俄者問未發境界,而予答之以常人豈無此境界者,有若齊王之顧左右而言他矣,予當言予之病痛矣。涵養工夫則固不足,而善端隨感而見,意必固我之私,則自以爲不至於甚矣。自辛丑以後,始爲學問,而資質非曰美矣。不至庸闒,故或有所見得,而涵養則全未矣。俄者根本須先培壅之言,好矣,此予當留心處也。儼曰,向來尹淳,爲知經筵,趙顯命爲承旨,臣爲玉堂時,淳問殿下曰,宮中靜思,何者爲善乎?此言,殿下記有之乎?靜則易歸於佛道,與吾家涵養工夫異矣,佛家爲識心見性之學,臣曾見《傳燈錄》,有一弘忍大師,欲傳道於弟子,弟子神秀,作詩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無使惹塵埃。上曰,其語與吾儒工夫同矣。儼曰,然,弘忍,見其詩無語,數日後,有一居士,過而見其詩,又題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弘忍遂傳道於居士云矣。上曰,此便是生知之資矣。儼曰,佛家以靜爲主,而吾儒則以涵養省察兼行,而不主於一,今若論其先後,則先涵養後省察爲可,若先省察,則無物來順應之道矣。若魯曰,俄以大誥有下敎,而臣言辭拙訥,不能畢其說矣。臣竊伏見前冬大誥,非出於一時作爲之心,蓋有感於陸贄之言,而大誥之下,已過三月,而仍循頹惰,無異於前,臣不勝悶鬱之至。上曰,人情久則稍懈,予之前冬下大誥勅勵,非出偶然,實有感動於陸奏者,上下非不勉勵,而諸臣之不能無懈,未可知,以昨日次對見之,已不如昨冬,治象漸下,不可言貌樣矣。承宣則除夕入侍之心,懈乎否乎?儼曰,臣本無知,性且昏惰,半不踰人,而伏蒙殿下不世之恩,拯之於罔測之科,置之近密之地,事君盡忠,人孰無心,而臣之報國之心,有倍他人,惟當以筋力奔走,爲報效之圖,筋力盡則無奈何,而未盡之前,豈不彈心力爲之乎?然而顧無一事之善,可以報國,居常待罪矣。上曰,非謂心懈,凡事不爲激勵,則便頹惰矣。以今日國勢,謂之末如之何,則懈矣。若進進不已,則自然不懈矣。儼曰,臣方進戒以自勉,則臣敢懷末如之何之心乎?第求治,亦不可太急耳。上曰,儒臣之心,懈不懈如何,亦言之。若魯曰,臣則職分非有錢穀甲兵之掌,只以經籍事殿下,得一文義則惓惓不忘,惟願仰贊聖德,少裨治化,故前後所達,不過立聖志懋聖學,剛毅奮發而已。向來箚子,非爲應文備數而爲之,區區願忠之誠,自以爲竭其心智,過蒙留中之恩,不勝惶恐之至。然則豈敢謂與前冬有懈乎?上曰,予則前後有異矣。三相致祭之後,予心豈欲懈惰,而只以無與同事之人,故自然頹惰矣。向者《大典》持入及句管堂上入侍之事,亦爲文具矣。玉堂則專意書冊,閑而無事,故似能如是,而予則以無同心之人,故不能無漸懈之心,誠可愧也。儼曰,南泰良、吳瑗則不爲行公,玉堂只有此儒臣,而儒臣誠心爲國,意外至閤外,聞有臺言,將欲出去云,極爲可悶矣。上曰,兪健基在玉堂時,所付自止甚少,故問之則以爲,用景廟胄筵故規而付之云,故使之依《聖學輯要》例,改付自止矣。來日國忌,前頭又有廷試,晝講連未爲之,切以爲悶矣。今聞承宣之言如此,則幾日,《禮記》將訖工乎?儼曰,朴弼載、鄭亨復,在囚已久,姑爲放釋,使之飭勵行公,未知如何。上曰,放之無益。儼曰,弼載親病苦重,亨復墜馬所傷,甚不輕,此皆實狀,而臣聞其言則以爲,禁府便於在家,而牌不進云云,此非禁推,可使之出仕矣。若魯曰,三司同爲苦役,而玉堂則儒者之至榮,參之以言議,誰無願仕之心,而上不得見信於君父,下未免見責於同朝,如有惜身名之心者,豈樂爲今日之三司耶?上曰,予豈然乎?若魯曰,殿下疎待三司,言議不能行於朝,故人皆厭避,殿下若開誠接下,優容言者,則必多行公之人矣。又曰,不學便老而衰章,葉氏解以血氣之衰,而此非由於血氣之衰,乃志氣之衰也。上曰,志氣之衰,由於學不進故也。凡人血氣則固衰,而志氣豈有衰時乎?儼曰,志氣,上聖則無衰,而常人則衰矣。若魯曰,董仲舒義利之說好矣。漢儒中爲王道之學者,無如仲舒,故其言如此。上曰,孫思邈大小方圓之說亦好,鞭辟近裏之鞭字,是何義耶?若魯曰,鞭辟,乃語錄,洛中方言,蓋如此矣。弘毅之說,本館箚子,曾已詳陳,而弘而不毅則不可以爲弘,毅而不弘則不可以爲毅,必如寬猛相濟之道然後,可以言弘毅矣。聖德或歉於此二字,伏願各別留意焉。上曰,諸臣以此進戒者甚多,是予對症之藥也,當各別留心而加飭焉。儼曰,臣曾於己酉年進講之時,每以剛不足之言勉戒,康誥明德愼罰大文進講之日,亦以明德外加勉剛德之說,有所仰陳矣。蓋戊申治獄,疎忽者甚多,此豈非剛不足之失乎?然殿下剛非不足,臣下無當於聖心者,亦時有自聖之病,故臣敢以物來順應捨己從人之道,仰勉矣。上曰,弘毅二字,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廢一,必須當弘而弘,當毅而毅而後,乃可言眞弘眞毅,不善用之,則弘毅亦有害矣。若魯少退,儼曰,臣請諫院中苟簡之弊,都承旨三度加由後,牌不進,左承旨爲李濟疏斥出去,臣獨與同副承旨李匡世在院,臣往鞫廳,匡世往政廳則廳空矣,豈不悶乎?上曰,右承旨金始慶,予自嗣服後,尙未見其面目,今已衰乎?儼曰,始慶與臣父爲四寸,故臣知之,今年七十六,臣不見,亦已五六年而已老矣。上曰,都承旨之違牌,終亦過矣。非獨政院爲然,每事皆如是矣。若魯入來,講修養引年章曰,此章甚好,雖是三件事,祈天永命,亦由於學而至聖賢工夫矣。上曰,往者李判府事休致之請,亦有此言,而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予深有感於斯言矣。治平之道,亦自學問中出來,人能爲之則自有此效,而只是不爲耳。儼曰,疾敬德,爲祈永之本,而臣嘗論敬字外,又有畏字,則殿下以爲偏矣,而臣意則畏字,尤當今日加意處也。常人則不知之故,無可望者,而殿下旣知之矣。如不爲則與不知同,故臣常以爲慮矣。上曰,予敬字工夫則不足,而畏字,非不足也。古語云,有所恐懼,不得其正,畏字終不如敬字之渾全矣。《書》不云乎,爲君難。又曰,天難諶,命靡常。又曰,愛我則后,虐我則讎,予豈不畏乎?然畏字終偏矣。若魯曰,爲學如登山之說,好矣,登山者,必自下升高,自易及險,進進不已,則一造於上矣。比諸治國,孜孜不止,必有其效,而若以爲難而中止,則終不可以治其國也。儼曰,登山非在於力,亦在於心,心若在於必登上頂,則終至於登而後已,治國亦然。上曰,卽今良役亦然,雖古聖王,必得良臣而後,爲其國,良役釐正今幾年,而尙無定見者,以無人故耳。以大同法見之,聖祖若不得金堉,則能行之乎?心雖不懈,而成效未可期也。儼曰,大同之議,始發於故相臣李元翼矣。上曰,文章訓詁儒者之學,何以分言乎?所謂儒者之學,何等事耶?若魯曰,儒者之學,乃性理之學也。指求道者而言之。上曰,儒臣之言然矣,泛看則文章之學,與儒者之學,似無異同矣。若魯曰,務實者,必事事皆實,無一事之虛僞然後,方可謂之務實也。儼曰,實者,必事事求是之謂實,若有意於人以爲實而爲之,則名也。上曰,今時之弊然矣。儼曰,今人則名亦不盡爲之矣。若魯曰,爲名之心,雖與利心無異,而差優於不爲名者矣。上曰,性靜者,謂主一無適之義乎?儼曰,與太極圖主靜之說同,指涵養而言也。若魯曰,學問思辨行五者,固不可廢一,而問思辨行,必在博學之後也。上曰,然。謝顯道章,與上張思叔章義同矣。儼曰,橫渠先生以下,乃《正蒙》之書也。若魯曰,言動,晝宵息瞬之際,皆有工夫,治己爲學之規模,無踰於此章矣。上曰,然。葉氏註所謂無往無時而非學者,其言好矣。俄者所言請治霍光之罪者,爲嚴延年乎?其時如田延年、李延年之類,以延年爲名者多矣。儼曰,乃嚴延年,而請治光擅廢立之罪矣。上曰,請於何所乎?若魯曰,請於太后矣。講畢,若魯進伏曰,俄因聖敎,臣有欲陳之語,而文義未畢,不可間以長語,故已之矣。伏聞聖敎,以無人之故,聖意不無少懈云,臣竊悶焉,才難,自古爲然。今日臣下,雖不足以奉令承敎,殿下若得賢而任之,何難爲治乎?上曰,予之無人之敎有二,非直謂無人,雖有之,無以展布,得人亦固不易,此則世道誠難而然矣。儼曰,如李泌、李綱之賢,當時之君,亦爲小人所蔽,不能盡用其才矣。然才不借於異代,向日筵中,敎以其臣之善惡,由於其君,聖敎當然,若於臣僚中,揀擇其賢者而用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雖今世,豈無如汲黯、陸贄之類,而予不能知之也。唐太宗,得一魏徵而成貞觀治,苻堅,得一王猛而平慕容氏矣。予雖無知人之見,今或縱有其人,豈能展布其智乎?若魯曰,臣之自前冬勸殿下以奮發者,非敢謂馳驟忙急求治於旬月之內,聖意奮發,如天道不息,行之數月則有數月之效,行之一年則有一年之效,聖心不懈而後,可以有終,今若以無人之故,聖意遂懈,則豈不慨然乎?今日臣僚中,若得其優者而用之,亦豈不爲今日之治乎?上曰,內自三公六曹長官,外至方伯,豈或有無故而行公者乎?如左相之有誠於國者,可以共做國事,而遭李壽海之疏,久爲引入,若一遭人言而便捨之,何以用人乎?向者面諭左相時,聲淚俱發矣。若魯曰,左相所遭人言,臣與大臣有親嫌,臣不敢參論是非,而今日國勢,誠岌嶪矣。臣則區區憂慮,無所不至,汲汲如救焚拯溺然後,可以少扶將亡之勢,而聖學不進,聖志漸解,今日如昨日,明日如今日,無一事着手做去,大誥之後,已三朔,而今日形勢,與大誥之前,有何異乎?上曰,今日形勢,視大誥前,反不及,何可曰無異乎?岌嶪之言,亦歇後矣,如老人得死病,氣息奄奄,不知盡於何時矣。若魯曰,此則聖慮誤矣。衰老之人則氣息奄奄,自然垂盡,當用補劑而接續之,臣之所憂,如大腫方潰,元氣方陷,不可不急用大劑而回陽也。上曰,所言雖異,其危則一也。予因此有所諭於儒臣者矣。儒臣近來,始爲出入於經幄,而儒臣之兄,已至崇班,予之所恃者,豈泛然乎?承旨奬詡儒臣之言,不爲過矣。儒臣,在朝勉戒於君,歸家勉戒於兄,先務公字爲好,今世之人,無大貪大不法之人,而至於公,則多不知也。予於向日,使儒臣和進公字詩矣。儒臣從兄吏判,亦爲加勉於公字爲好,若隨處推恕,則自爲公矣。予使臣僚,爲馳騁弋獵則過矣。從予言而務公道,則誠非過矣。儒臣須以此語,歸傳於兩兄,兄弟相勉,可也。若魯曰,咫尺前席,聖敎縷縷,至擧臣兩兄,戒飭丁寧,使之歸語而共勉,臣感淚被面,不知死所。上曰,吏判終過矣。向日李瀁之疏,有銓衡之地,有若家傳之語,而吏判尋常處之,故予意以爲,似限大政欲遞,而然而當初敦勉出仕,豈爲一番都政耶?予於大政時,有所見而心服者矣。承旨亦豈不以兵房承旨入侍乎?西銓有動色之事,故問而知之矣。儼曰,平壤庶尹望乎?上曰,否。姑革之窠差出事矣,乃繕工副正也。以久廢之人,塡差於久革之窠,其疏通沈屈之意可知,予甚嘉之,若物物而然,則久自浹洽矣。亦歸言于吏判,與之共勉,可也。昨日儒臣論尹㝚事也。予以尹㝚放送後,若犯逆,則當從儒臣之言云,則儒臣對以臣但知尹㝚爲逆,故敢爭之云。此等處,儒臣亦不能公也。儼曰,儒臣兄弟,非爲偏論也。但平日心思目見,皆如此故然矣。若捨所見而爲言,則亦非矣。若魯曰,臣之兄弟,俱被聖渥,兩兄位至崇秩,如臣不肖,又出入經幄,滿盈之懼,不敢暫忘,今又承曠絶之恩數,實不知所達,敢不歸傳聖諭於兩兄,與之相勉,仰承聖上勉戒之盛意也。然臣半世黨臼,氣質難化,雖不敢爲朋黨之私,當此世路,出入三司言議之地,只恐得罪於聖君,而爲負恩無狀之人,以是惴惴慄慄焉矣。遂以此退出。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古今島僉使任尙謙。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今日鞫坐,諫院亦當進參,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俱未肅拜,獻納沈聖希陳疏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除陳疏受由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經宿,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鞫坐進去。除在外鞫坐進去外,掌令李光湜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同義禁李春躋,辭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都承旨李瑜,昨日違牌,今日病不仕進,左承旨趙命臣陳疏承批,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鞫坐進去,廳中只有臣匡世,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啓曰,副修撰金若魯,因司諫閔珽疏,引嫌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平安假都事李時弘替行狀啓,則殷山縣監李台徵,以病重罷黜矣。凡道臣之有拿命者,守令黜陟,非公家時急擧行之事,則不得依例爲之者,蓋所以身在罪科,都事替行,有違格例故耳。雖未知或有前例與否,而以守令身病,至請罷黜,使都事替行,極涉未安。監司權以鎭,所當請推,而方在拿命中,假都事李時弘推考,原狀啓旣已封進,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都事李渻狀啓,則以罪人捉來日字遲滯緣由,爲言,而至以渠之胸腹痛,猥陳於奏御文字,疾病之來,固無足怪,而煩屑則極矣。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因禮曹移文,大報壇親臨祭時,墻內諸處,一一摘奸,則壇上下所排方甎破傷,至過十餘張。今此大報壇,以卽今時御所至近處,非外人所可出入,方甎之有此數多破傷,已未知其故,況又壇上,尤是至嚴至敬之處,而所排方甎,如是破傷,其在事體,亦甚未安。守直內官,常時不謹看護之罪,在所難免,其所破傷處,則今方修補,而當該內官,令攸司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閔珽,移拜臺諫,其代以護軍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文院博士李權,副正字姜杭、朴成玉、李晉吉,權知副正字蔡慶承、曺允濟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時在慶尙道柒谷地,姜杭時在尙州地,朴成玉時在醴泉地,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蔡慶承時在公山地,曺允濟時在全羅道長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情勢,在所必遞,猥陳辭疏,未蒙恩許,惶隕罔措之中,卽因處置,又辱天牌,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臣亦頃日試所臺官也。玉堂所達便服一事,空中把捉,至有遞仍之擧,則以此自劾,有不容已,而臣於昨者,陳章徑退,一任泯默矣。到今兩司之避,相繼而發,臣之未卽引避,尤有矇然之失,至於處置可否,非所可論,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瑜疏曰,伏以臣,日昨仕在院中,見諫臣疏本,半幅所列,皆指臣身,而便又一彈文矣,遂不敢不逬出闕外,危蹙慙悸之餘,重以驚怪,靜言以思,莫省所由。默檢前疏,不過冷孱語,而猶未免逢怒至此,是其意,蓋不欲使臣一開口耳,臣誠懦拙,不敢遽有疏籲,冒尋長單,庶幾自靖而已。不自意三度纔上,還給有命,仍下牌招之旨,臣於此隕恐失圖,狼狽無地,豈日月之明,未及周照而然耶?噫,向臣之所被白簡,實搢紳之羞恥,然而古人有謂非意相干,可以理遣,臣竊附斯義,不事呶呶,人或以其太無氣骨病之,夫其待乾之笑貌,何曾挨得人怒處,而今忽覓出聲色?凡臣之不曾言者,翻出題外,臣誠不覺其噴案也。顧臣雖淺量,始之旣不辨矣,今何事於更辨乎?臣之無心,久矣,又何必强謂人之有心哉?然時移而不肯捨,蹈藉之備極,是豈端使然哉?臣但當守孤弱之本分,呼馬也任之,呼牛也亦任之,而自此臣蓋知所處於今之世也。若臣痼疾敗形,有朝夕顚仆之慮,蹇劣生疎,無職事稱塞之望,而只以積逋之餘,分義是懼,備員藥院,時承起居,犬馬之誠,不敢遽自求去,强策奔走,以至于今,畸危之迹,更加一節,蹲冒不得,則仰惟聖明,亦必俯諒,而不復强之於任使之列,上以增輕臺閣之過擧,下以致壞匹夫之廉節矣。懷便飾讓,非臣所敢出,而伏承聖敎,若曰呈告無義,區區進退,不能見諒於君父至此者,亦臣忱誠淺劣之罪也,玆不得不冒死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監察,卽行罷削臣所帶諸任,仍命斥退臣身,無重辱於朝紳,實公私之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足復嫌,當此飭勵之時,喉院之長,豈可久曠?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傳于趙命臣曰,都承旨批下,明朝牌招察任。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得伏見左副承旨李濟疏末所陳,則以臣昨日請牌事,徑加疑怒,至以見輕,爲言,臣於是不勝訝嘆之至。再昨同僚,不爲仕進,送言於臣曰,今日若不請牌,則明曉當仕進云云,臣果曲爲之地,遂依其言矣,昨曉又不赴,而出納之地,事多苟簡,故臣於廳坐之初,卽以請牌之啓,傳於司謁,俄而其疏始乃來呈,而陳病之外,且有附陳矣。臣非不知捧入之爲當,而請牌啓辭,旣傳之後,還爲推來,事甚未安,不得已具由送言,還給其疏,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其疏語,有若臣先見其疏,而繼請牌招,輕侮同僚,任意操縱者然,儘如其言,非肆則驕也。何其不相諒至此也?臣忠信不足,旣不能見孚於僚席,處事疎謬,反被其意外詆斥,臣始也訝惑,終焉慙恧,殊無顔面,可以周旋於僚席之間,其不容因冒職次也,決矣,玆敢徑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難安之情,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僚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之淹疾,已跨兩月矣,陳懇亦至屢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徊徨抑塞,不知所出,玆敢不避瀆擾之誅,復申疾痛之號,惟聖明之少垂矜察焉。夫人之氣稟强弱,有萬不同,或未老而先衰,或旣耄而猶壯,然《禮經》之訓,必以七十,爲謝事之限者,何也?蓋年至七旬,則氣力精慮,自然凋耗,不可復責其服官政而供王事故也。臣本受氣甚薄,衰謝忒早,矧今七十之年,又加二齡,朽落癃殘,無復餘地,尸居奄奄,非復生人貌樣,其何可貪戀爵位,蹲仍不去,毫無補益於國家,徒作禮防之罪人乎?此臣之當遞者,一也。疾病雖重,年力未衰,則或以調治得差,或可藥物收效,而臣之疢疾,非如他症,氣血盡枯,喘息漸微,老病已極,無藥可治。溘盡之期,非朝伊夕,惟當日製斂具,以俟委命,而猶復虛縻重任,坐妨賢路。臣雖耄昏,猶有一端廉恥,其何以自解於國人之嗤點,道路之唾罵乎?此臣之當遞者,二也。首輔之任,有非左右參助之比,凡係廟務,動皆裁斷,以臣癃老,忝叨經年,雖於無故行公之時,赴坐入對,爲日絶少,瘝曠之罪,固難勝贖,而近自嬰疾乞解以來,軍國機政,無所可否,簿書酬應,一任積滯。廟薦何等緊急,而至今遷就,特敎何等嚴重,而竟未奉承,國綱日墜,臣罪日積,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庶事叢脞,莫可收拾,此臣之當遞者,三也。前後陳籲,實涉支離,每一封疏,伏地戰汗,而聖眷冞重,殊渥便蕃,珍劑御饌,絡續不絶,每下調理之旨,至有臥第參決之命,臣雖冥頑,烏得不感刻心腑涕泣被面,而自念筋力奔走之外,實無他技,雖夙夜殫力,在公不懈,尙懼昏愚之識,奉職無狀,矧此床褥危喘,生意都泯,寧有一分精神,乃可以預聞國事乎?誤恩雖隆,臣情冞蹙,靜思今生,更無報答之路,惟有速解匪據,不至久曠厥職,猶可爲區區報恩之圖,此臣之當遞者,四也。災荒荐臻,咎徵沓至,顧瞻時事,無一可恃,所幸聖心赫然,圖治至切,飭勵憂勤,出於血誠,此時輔相,苟得其人,亦豈無食治之效,而如臣無似,非但無毫末裨益,首尾兩歲,惟知陳疏乞退而已。曾不能出一言行一事,以佐下風,將無以上副聖志,下董百僚,若論今日誤國辜恩之罪,則臣實爲首,萬死有餘責矣,此臣之當遞者,五也。臣本駑劣,無才無德,夤緣倖會,冥升至此,擧措施爲,無一可觀,實不足以鎭人心而匡世道,則人言之來,理勢固然。臣雖百無寸長,獨於官師相規之道,樂聞而虛受之,豈以向日臺諫一言之故,有所芥滯於心者乎?以臣年位,少有悻悻於年少臺諫之言,則其亦狹中之,甚矣。臣雖老妄,不敢爲此,只是尸素已積,醜拙盡暴,若不竭誠祈號,準請乃已,坐待釁尤之深,受人迫蹙而去,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辱朝廷,何哉?此臣之當遞者,六也。卽今朝中,齒與臣相上下者,無多,雖或有之,聖上皆以篤老之臣,愍勞以職事,許其優游散秩,而其老不知止,扶曳趨走者,但臣一人而已。如奉朝賀臣李光佐之準許致仕於年至之前,出自特恩,固不敢爲希覬之計,而判府事臣李台佐之庚戌辭相職也,聖上亦以其篤老而勉副之矣。今臣之齒,視李台佐庚戌之歲,更加一矣,而癃痼廢疾之狀,不啻十倍焉,每一循省,內愧私心,外靦友朋,此臣之當遞者,七也。臣之當遞之義,若是較然,不但臣心之所自決,抑亦同朝之所共知,獨聖明,猶有所未盡俯燭者。乃以將絶之喘,未冷之尸,冒塵政府,至於此久,此臣所以日夜焦熬,只願速就溘然,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殘生頹景,餘日幾何?顧念一身,頂踵皆歸造化,毫髮莫非恩賜,如蒙天地父母之慈,卸此重擔,得以自便,則便當瞻依京闕,以畢餘生而已。臣之此情,神鬼共鑑,臣豈敢爲一毫矯飾之言,以欺殿下哉?伏乞聖明,哀之憐之,閔之恤之,亟許遞臣相職,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已諭,更何多諭?目今鼎席不備,廟務多滯,以卿體國之心,胡不顧此,而邁邁若是過讓?卿其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俟其少間,臥閤視事,用副慇懃之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江華留守金東弼疏曰,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麻田地,纔經遷厝,墓草已宿,而緣臣在朝多事,久闕歸省。客臘蒙恩,得除是任,而適値歲盡,眞殿將事,新元拜箋,事係緊重,不敢言私,徑赴官次,榮掃之禮,亦且闕焉,霜露之感,私情倍切。今臣以稟議廟堂之事,適入城內,而墓山與臨湍接界,若於歸時,便道歷省,從船路還營,則道里遠近,不甚相懸。從前赴朝守臣之省墓湍山者,亦有已行之前例,玆敢冒萬死,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諒臣懇迫情理,特許其歸路歷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螻蟻賤臣,積罪如山,舊釁固重,新逋又添,日夕隕越,覓死不得,天地至仁,曲加涵宥,筵敎荐下,誨責切峻,旣寬嚴誅。且促承命,臣誠銜恩畏罪,怵分迫義,謹已祗謝閤門,行將束裝辭陛,竊有區區私懇,須至登聞者。臣之先父墳山,在於鐵原地,而臣滿爪沁都,展掃久廢,自沁歸後,屢縻虛銜,行止不得自由,僅一往省,而旋補畿邑,又已跨三載矣。今當受任遠出,歸期未卜遲速,倘蒙聖慈,特許恩暇,使得以趲程馳省,則不過六七日,足以往返,而亦可以趁開月旬前交龜矣。見今西藩拿命,已稽四朔,以次遞代,一日爲急,而顧臣情理,實難自抑,瀆冒猥越,尤增死罪,惟聖明之垂察而進退之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臣昨夕詣閤之後,得聞臺避,盛加譏斥,而不敢徑退,黽勉入侍,恧縮不安,僅畢講讀而出,纔下閤外。又聞亞諫聲罪之章,繼上,臣誠驚駭惝怳,莫曉其得罪於臺閣,若是其深矣。玆事委折,已悉於前後筵奏,聖鑑之所俯燭,臣固無事於更辨,而臣之當初妄言,無過慨俗弊而重事體而已,則諸臺之把作大事,怒色相加,何也?無乃有別般可怒者存,而假此而爲之辭乎?若其不審奏事之失,臣已自訟矣。以此勘臣之罪,臣當笑而受之,而督責之疑,慢視之斥,又何爲而至哉?尤未可知者,納言之因做錯見遞,在憲臣何關,而拗作引避之一端?諫臣則日昨之避,了不及此,今忽牽於憲議,追簡添付於傳啓之後,如是而後,方可得於臺閣擧錯乎?然率爾之咎,臣實有之,何必較挈是非於情外之言,而被彈之迹,不容一刻冒廁於榮次走出禁門,恭聽處分?聖渥偏厚,特靳臺言,天牌踵臨,促臣還直,臣一倍惶蹙,不知所出,進身闕外,略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命所司,勘臣以當勘之律,俾臺議伸而賤分安,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 ○趙命臣啓曰,近來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地,事多苟簡,左副承旨李濟受由,已至三日,聞其病勢亦差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單付兼春秋。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 ○李匡世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大司諫任守迪未肅拜,司諫閔珽鞫坐進去,獻納沈聖希親病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親病受由,受由在外外,大司諫任守迪,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柳仁植,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若盡爲擧行,則必致夜深,世進及放送罪人擧行後入來,而議啓旣未盡爲擧行,因置密匣入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今正月十九日,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所達擧條中,直赴人全重熙之全字,以金字書塡,莫重奏御文字,如是誤書,事甚疎忽。其時當該注書推考,擧條及傳旨,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齎標信宣傳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此文科庭試試官望,主文之人,當爲備擬,而弘文提學宋寅明,以兼帶摠管,再度呈辭,因國忌齋戒留院,有不可循例擬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之任,今姑改遞。 ○傳于李濟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 ○李濟啓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禁府都事,則以爲鞫廳罪人,乃不待時行刑,雖國忌日,例有擧行之事云矣,敢啓。傳曰,卽今夜未明,與大逆不道,有異,過國忌後擧行。 ○又以問事郞廳(言)),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昨日差下之後,累度催促,而謂有難安情勢,終不來參,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依定式禁推,其代以前校理金尙翼,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金尙翼。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日昨,伏承聖批,諭敎彌溫,終靳允兪,至責之以旣諾而復讓,臣於此,尤不勝惶隕悶蹙,汗發浹背,不知身之在地上也。諾而後改,人之薄行,不可施於平交,況於君父之尊乎?爲臣子而犯此罪,則當萬戮而有餘辜矣。臣於前席,嚴畏所迫,轉動無地,不敢抵死違拒,忍蒙十重面皮,隨詣法班,仰承恩旨,退而蹙伏竢譴,自分爲一世僇人。竊聞是日觀者,莫不手指而唾罵曰,彼亦名大臣,耐彈冒出,時事可知,薦紳大夫,則皆以要寵,媒進,譏斥四至,是固臣之自取,而公議大可見矣。《詩》曰,人而無儀,不死何爲?傳曰,千人所指,不病而斃。臣旣厚受賤汚,雖傾長河,復難湔洗,非特喪身,其爲辱國,如何?如是而憑依寵靈,弁髦廉恥,淟涊撑耐,苟欲安於具瞻之地者,世安有是理,亦安有是人哉?此臣所以包羞含冤,自就滅死,而不敢爲唐突冒沒之計者,實非故爲勉承,而復事飾讓,以聖上體下之仁,必賜俯諒,而一例不省,惟加敦迫,臣誠抑塞焦熬,直欲逃遁而不可得矣。我朝敦尙廉節,士大夫稍知自好者,不苟其去就,其被劾而不去者,特頑鈍無恥,與放肆無憚者,類耳。臣雖萬萬不肖,粗聞進退之節矣。一朝郞當壞盡士夫風節,無面目之可顯,將何以藉手而事君,在國體,亦何所取於一鄙夫,而優假之哉?頃者,不在其職,無肯參涉,爲敎,而臣則倘蒙許遞之命,蹈赴湯火,無所忌避,雖極庸駑,隨事陳力,是臣區區之願也。且伏見諫臣疏避,論判尹薦擬事,至謂之輕視臺閣,臣尤增竦懍,不敢自安。臣嘗謂秋曹、京兆,係都民苦樂,須宜擇人久任,故向於筵中,以尹陽來,歷試藩臬,俱有聲績,且勤實堅確,宜授其任而責效,有所陳白,其後適因加望之敎,仍爲備擬矣。此何干於臺啓,而今反藉此爲言?實非臣意慮所到,然臺論至重,臣亦當被輕蔑臺閣之罪矣。臣情窮勢極,日夕戰灼,寢食殆至全廢,宿病隨而疊發,委頓床席,人事都絶,數行文字,亦不能成,累日泯伏,復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之下。伏惟聖明,天地於臣,父母於臣,曲賜怜察,將臣職名,亟行刊削,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勵臣義,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齋殿面諭之時,豈料復若是讓焉?此皆恒日情志之未孚,自恧之外,夫復何喩?但其時面諭,本非不過,隨駕則卿雖不已而諾也,幾知予心矣,今忍諾而反欺乎?爲卿慨歎矣。況判尹事,亦惜其可用之意,過中之說,奚足掛齒,而況角勝等說,不識事體,甚矣,尤何可嫌?卿其須體頃日慇懃之諭,安心勿復過辭,卽日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未時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左承旨臣趙命臣啓曰,雨後陰濕,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今已快愈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已差愈,尙有餘氣。丸劑其將繼進,曾有下敎,更觀二三日,待備員入診,宜矣。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匡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卽今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艱之際,明日則承旨二員,當爲分進於文、武試所,而都承旨李瑜連日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李匡世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而二員進去試所,則伴直無人。同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庭試試券,仁政殿科次時,香室移接于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庭試時試官,方爲磨鍊,而堂下侍從,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擬望,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 ○又啓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事,命下,而下敎中,無口傳二字。對讀官李宗白、兪健基、李錫杓、沈䥃、閔瑗、金光世,時無職名,竝與敍用人員,一體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泰良、兪最基、金若魯、李宗白、兪健基、沈䥃、李錫杓,單付副司果。 ○以試官望筒,傳于趙命臣曰,拘於廳規,都承旨雖不得請牌,宜有稟焉,而只以病懸入,當此飭勵之時,政院如是,而何以言他乎? ○趙命臣啓曰,讀券官申思喆、宋寅明、朴師益、尹游、趙尙絅、尹陽來、鄭壽期、李翊漢、徐宗伋、柳鳳徵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試官違牌,如是數多,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對讀官李宗城、徐宗玉、趙鎭禧、洪尙賓、金尙翼、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趙命臣,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讀券官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一體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竝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柳葉箭、片箭兩技中,以何技先試乎?敢稟。傳曰,先射柳葉箭。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如有等畫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庭試時武科直赴人,許付殿試,蓋自肅廟朝甲子以後,每多變通擧行,而非如增式年應行之事,故不敢直自該曹,循例陳請,或大臣該堂筵白,或本司草記稟定矣。卽今北路六鎭武士六人,因該曹關文之晩到於絶遠之地,前冬式年殿試時,未及來赴,今始上來,其他亦多應赴之人。依近例竝許赴於今番庭試,恐合事宜,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濟州人徐文健、金貴聲等呈狀,則俱以壬子式年武科初試入格之人,因風高,未及來赴於本科會試,而今始上來,願赴於今番庭試,本州以候風越海之絶島,不得任意往來,故初試入格者,許赴於庭試,已多前例。徐文健、金貴聲,依例許赴於今此庭試殿試,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卽伏見罪人鄭夢石拿來假都事盧啓禎狀啓,則年月下着名之下,又爲着押。奏御文字,如是做錯,事極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臣等,以鞫坐來會本府,推案旣已啓請,而兩司因特敎以言送,今將承牌,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竝皆赴擧,闕內三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本府及當直入直都事各一員,公事交代都事一員,當爲分差。假都事八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閔珽啓曰,正言李顯望,引嫌而退,筵敎未安,不必過嫌。儒臣所達,旣歸爽誤,請正言李顯望出仕。答曰,依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臣於昨年謝事之後,該曹謂有朝家令甲,來致食物,名以周急,至年終,凡三次矣。當此荐荒之時,老物之獨受厚享,揆以私分,萬萬惶竦,而惠養之典,亦不敢終孤,辭多受少,奉承聖意矣。頃日奉朝賀臣崔奎瑞,以旣受常祿,又受周急,爲不安,陳章力辭,特蒙允許。臣意謂,同是奉朝賀,則自此臣之所受誤恩,亦當一例停寢矣,昨者該曹,又以周急之物,依前輸致,臣竊訝惑焉。臣與奎瑞,同是致仕之臣,而職秩亦同,所受常祿亦同也,而獨於周急之恩,彼此差殊,朝家優老之典,豈可若是斑駁,而人辭我取,亦豈不有傷於士夫之廉義乎?此特聖上,偶未照察於微瑣之節耳。玆敢冒死仰聞,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卽收周急之恩,以恢一時之仁,以安賤分,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此乃舊典,其何過讓,而況卿奉府夫人,予之待卿,非特以大臣,卿須體此意,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日暉,暈上有冠。 ○下直,奉化縣監金遇慶,牛峴僉使洪就疇,多大浦僉使高道成。越松萬戶鄭德章。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今下弓矢,牛峴僉使洪就疇處,給送。 ○李濟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不爲仕進,左承旨趙命臣文科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武科試所,今方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一人。今日政廳,承旨當爲進去,而臣有政官相避,不得進去,而都承旨,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武試所進去,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獻納沈聖希,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來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因開政有命,政官承牌來待,而以承旨無進去之人,姑未開政矣。今則罪人行刑單子入啓,在前罪人行刑相値,則例不得開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試士相値,行刑單子,姑爲未下,而玉堂俱空,差出爲急,政官旣已入來,卽爲開政。 ○又啓曰,卽爲開政事,命下,而都承旨李瑜陳疏入啓,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右副承旨李濟武試所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而與政官相避,不得進去政廳,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批之後,每每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原疏給之,更卽牌招。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卽今承旨無進去之人,今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卽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今將開政,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左副承旨李濟進。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入啓,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校理,南泰良、尹得和爲修撰,兪健基爲副修撰,趙鎭世爲殷山縣監,趙鎭禧爲同副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三十七人,隨其錄名,許赴於今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尹游,方在身病呈告中,參判趙錫命,參議趙鎭禧,俱以試官進去。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坐起,無他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gg敬德宮g假衛將牒報,則都摠府近處,中松一株,今番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軍號事體,至嚴且重,本曹堂上,親書啓下,本曹郞廳,開坐頒布,則闕內入直各軍門將校及部將、守門將等,一齊受出,卽時頒布,不敢一刻淹遲,自是古例也。再昨本曹分授軍號後,二更量,扈衛軍官來言,本廳生事,軍號姑未頒布,故還爲來納云,不勝驚駭。問于本廳別將及書員,則以爲,本廳軍官,受去軍號時,本廳別將,適往內三廳,故本廳書員,往傳其還來直所頒布軍號之意,則別將緩緩來到本廳。軍官一人,高聲大言曰,上濁下不淨,別將如此,不可聽其指揮,此軍號,當還納于兵曹。言語悖慢,擧措怪駭,手握軍號,不傳于別將,直來兵曹云云,故臣曹郞廳,卽招本廳他軍官,使之傳布軍號矣。別將雖或緩緩來到,旣是本廳之將,則其在軍官之道,所當知其將卒之分義,而上濁下不淨等說,極爲無據。且軍號不爲卽傳于別將,還納本曹,致使莫重軍號,過時乃頒此時,前古所未有之事,極爲駭然。當該軍官,令攸司,各別勘罪,別將則軍號頒布時,擅離直所,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都摠府經歷金錫基,武臣兼宣傳官金漢明,禁衛營把摠宋珣,哨官李有馨,訓鍊都監哨官李炳,御營廳哨官丁南玉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宣傳官李喜祖,柳葉箭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雖未滿四中,騎芻則例有倍畫之規,今亦依前例,勿爲汰去,而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有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政院啓曰,齎標信傳宣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宣傳官李鐽,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牌,倉官進去請受,則以爲,方在縮伏俟罪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啓。傳曰,更令倉官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外方年終錢穀,御覽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故癸丑等錢穀會案,及期上送之意,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來到,其中慶尙道會案,未及上來,莫重御覽會計,不得限內修正,事之稽緩,莫此爲甚。慶尙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機張前縣監裵正度,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裵正度,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伏承聖批,有從速進往之命,而臣情勢,萬無一分冒出之路,雖被誅戮,無以祗承,疾病亦劇,尤不得起動,事勢急迫,亦未及更陳,以請變通,惟有席藁俟譴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武所命官,禮判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卽伏聞,武科殿試命官,有令臣進去之命。臣昨於嚴批之下,不勝惶隕震駴,見擬讀券官,召牌降臨,而旣不得祗赴,今此試役有命,而亦無由奉承。緣臣情勢窮蹙,疾病沈淹,不敢以職名自居,坐犯違迕,至斯之極,尤增竦懍,死有餘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罪犯,以嚴國體,以礪臣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命官之命,意有在也,卿何過辭?卿其安心勿辭,從速進往,使許多武士,無苦待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臣大病之餘,元氣未蘇,而適値動駕,不敢言病,又以捕廳合坐,推諉無處,强策奔走,耗敗精力,益無餘地。罷衙還次之後,則頹頓床簀,無復有生人意思,㱡㱡若朝夕隕絶,亟欲遞此鞶帶,少便調息,而不可得矣。日昨諫長之疏,復提前事,至請追勘,臣之得釋擔夯,今幸有梯,臣始驚怖,旋復感服之不已也。噫,臣以此一事,前後遭劾,已數次矣,接應對辨,已不覺其支離,伏惟聖聽,亦必煩惱於賜批矣,此固臣之罪也。自訟惶懍,無地可容,而前後人言,一皆以師律緩急,爲辭,則尙今淟涊,仍冒將任,可謂無憚之甚矣。今而後,猶復盤礴,揆諸廉義,斷無是理。況且諫疏,又發於事往歲翻諸臣迭論之後,齗齗以所勘失輕,斷不可置之,盛加論列,則聖明雖欲曲庇,不賜允可,繼此風生之論,又將不知其幾人,而本事之外,更以耐彈無恥,爲罪,則臣雖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辨乎?仰念國體,宜卽快允臺請,以息人言之爲愈,而臣亦因此釋負,得免顚仆,則天地生成之澤,終是得霑,其恩輕重,宜如何報?卽今情病,萬無復據戎垣之勢,而昨因武所試官,天牌臨辱,未克趨承,申飭之下,坐犯違傲,罪戾層積,萬殞猶輕,玆暴危迫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所帶將任,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過中之斥,尤何嫌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陽平君檣疏曰,臣名忝屬籍,跡實疎遠,而仰感敦親之聖化,粗守謹愼之微分。頃年遷陵之時,適受守殯之任,此實分義當然之事,而末梢加資之命,遽下意外,已極惶悚,近者格外之恩,荐被於無似之身,班階屢加,爵秩崇顯,感祝聖眷,雖不敢爲辭避之計,顧念私義,實有過福生災之慮。臣之魯劣,百無肖似,何以得此於君父哉?惟當涵泳德澤,隕結是期,而念臣專對還歸,歲已再易,連因疾病,久曠省掃,已切霜露之感,而況臣荷此異渥,禮當焚黃,以侈恩榮。臣父花昌君沇墳山,在楊州地,距京城不過四五十里,一日之間,庶可往來,而臣祖父海原君健,曾祖父仁城君珙,高祖母靜嬪閔氏之墓,皆在同局之內,情禮所在,竝當展省,則勢將費了數日。玆將短疏,仰瀆宸嚴,如蒙恩暇,得遂私情,則幽明之感,倘復如何?伏乞聖明,特許微懇,俾得往返,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臣於見任,情勢才分,萬無趨命之望,而怵迫嚴敎,黽勉冒膺,辭陛將在匪久矣。念臣父母墳山,在畿內交河地,而曠省已久,今當遠出,益復愴缺,趁玆數日,儀展榮掃,玆敢披懇仰籲于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數日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李瑜疏曰,伏以臣危惡之情,略暴於前疏矣,罷遞之懇,可見於長單矣,苟不能屛伏而省分,顧何以銷罪而弭愆哉?然忱誠不能格於高穹,批諭尙靳命於斥退,臣誠抑塞,不知所出,泯泯然縮伏者,今且四五日矣。院中苟簡,而臣則若無所省識,召命續下,而臣乃冥頑無動,此豈臣分所敢出也?蓋臣始初膺命,非自謂有效職之能耳,實兢兢分義之爲懼,則今忽積此撕捱,臣豈樂爲?亦自悼不幸而已。然此猶不足言也,惟是臣痼疾在身,不比恒人,加之十數年來,流離行役之備,極矣,憂患焦慮之薰,攻矣,上熱之極而眩暈頻作,下寒之久而疝泄頻發,往往頃刻之間,懍懍叫苦之劇矣,特以濕盛而痰壅,故形貌不至孱枯耳。又於昨歲春夏,觸傷於海中風瘴,已有麻痺之漸,而臣性氣脫疎,不喜久臥調攝,幸其不甚委頓,仍之乘舸,冒風濤遠涉於西南海岳窮處,歸又侵冒曉夜,出沒城墩之間,虛火乘之,汗喘交集,前之麻痺者,轉成不仁,時或筆匙自脫,落於手中,醫人見之,莫不危慮,然亦豈如其瞖膜之已屬癈疾境乎?勞動則劇,見火則劇,有思慮則劇,看文字則劇,劇時如爐火之烘面,炙背若狂,叫而不能定,從前已屢入辭本,扣溷於崇聽,多矣。今來不敢遽自一一陳煩者,誠有所惶恐故耳。轉輾至今,無復可蘇之望,棘澁酸疼,煩苦百端,前年秋冬間,尙能時近字畫,今則又都廢之矣。雖欲驅策供仕,實無自强之勢,而所帶之職,不容一日曠廢,今若又不敢疾聲而扣之,則臣身雖不足恤,而職事實狼狽,玆不得不略具短章,仰煩陳免,臣罪至此,又不勝誅矣。伏望聖慈,俯加哀憐,曲垂鑑諒,亟罷臣所叨諸任,俾臣少安危蹤,得延病喘,或能賴天之靈,復起爲人,則實天地生成之澤矣。無任云云。無批答還給。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長湍府使尹光莘,花梁僉使鄭思良,阿耳僉使申璆,於蘭萬戶崔華徵,柒浦萬戶金震輝。 ○李濟啓曰,小臣慕華館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今下弓矢,阿耳僉使申璆處,給送。 ○柳儼啓曰,校理金若魯待明朝牌招事,允下,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俱在外,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武試所進去,正言趙明履以文所試官,方在試所,大司諫徐宗燮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及試所進去試官外,大司諫徐宗燮,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徐宗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文試所啓曰,試券分考已畢,今方合考,取幾人乎?敢稟。傳曰,取六人。 ○李瑜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尹得和時在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出榜後卽爲出去,右副承旨柳儼,以親病,纔已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趙鎭禧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卽今廳中,只有臣瑜,而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趙鎭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番遠道啓下上言一百二十三張內,六十八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張,違格二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上言中,有鞫廳罪人南雲紀上言,雖是壽職之事,不可循例入啓,自本院直爲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則遠道違格,竝下該曹,疊呈二張,其名不同,亦下該曹詳問,或依啓,或勿施,可也。 ○李濟啓曰,今此庭試殿試元榜中,司果吳光宇直赴,閑良金鼎益,親騎衛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司果殷復興,親騎衛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親騎衛廉彭壽,別驍衛李震億,別武士林鳳鳴、白采道,勸武軍官李長燁,別武士李東茂,別馬隊朴守億,閑良朴東最,駕後禁軍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庭試武科殿試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武科雜亂,近來尤甚,事極駭然。昨日天字擧子金尙垕,以其同鄕人趙尙璧代射,因事現發,保擧捉來査問,則代射的實,尙垕、相璧等,亦皆無辭遲晩,莫重殿科,如是用奸,情狀絶痛。尙垕、相璧等,移刑曹,依法科罪,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移拜江華留守,其代以刑曹判書李廷濟,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九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五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臣之母病,近益沈頓,寒感外襲,本火上烘,眉上痰核,一倍浮疼,重以泄痢頻數,登廁無算。臣方煎迫遑遑,實無離捨從仕之望,而只緣鞫事方張,僚員不齊,身帶刑房,無以推移,抑情在公,今已多日,卽聞夜來病報,則又有關格之症,達宵叫痛,氣息不通,老人眞元,又下一層,懍懍有頃刻可悶之形云。臣於是五內如焚,罔知所爲,到此地頭,他不暇顧,投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特推孝理之政,亟降遞改之命,俾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卽今廳中一空,只有長僚及臣,此時言私,實所不敢,而至情所迫,有此犯科,亦望夬正臣擅離之罪,以警具僚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臣於向日,見輕於同僚,在臣自處之道,不可晏然,陳疏徑出,其後尹得和之對疏,滿紙張皇,徒以詬辱,爲事,有若賈豎市道之口氣。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辨,向者臣疏,已經睿覽,何嘗有一字半句,攙及其先故本事耶?不過更申前席所達之語,以明臣之本意而已,得和所謂私心痛迫者,未知何所見而發也,臣誠莫曉其故也。講筵已輟之後,上下番固當同出,則承宣之稟定節目事,抑何關於經筵官,而得和之勸臣先出,無端獨留者,其可謂不受其欺侮耶?臣於翌日,果欲徑出,而連値淸齋,辭疏未徹,且濮廟親展,只隔一宵,陪扈義重,故徐待法駕之還宮,陳章自劾,此固臣斟量去就之義耳,飢飽冷暖,只在自家權度,何與於他人事耶?且臣之卽欲徑出,禁中諸臣,靡不聞知,則得和其果眞不聞耶?若夢初覺等說,雖出於抑勒眩亂之計,誠不滿一哂也。臣賦性迂拙,志氣摧頹,且於平日,本不學惡口業,豈敢與氣健語快之人,說來說去,以傷事面哉?臣惟當斂氣瑟縮,謹避其鋒釯,可矣。且念臣本以庸鹵疎逖之賤,猥荷天地之洪造,濫廁金華之邇列,榮寵極矣,涯分溢矣。況於咫尺前席,親奉聖誨,不以下愚而棄之,至戒病痛之矯革,玉音在耳,龍光被體,顧此蟣蝨之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仁天德海,糜粉難酬,敢以刻骨銘佩之意,仰答聖訓,而退歸直廬,百回莊誦,終夜感泣,不知死所耳。臣非木石,稍異豚魚,豈敢忘誨飭之明訓,甘自陷於矯激之科哉?但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將無以藉手,而事殿下者,惟臣向日之事,亦豈臣樂爲者哉?乃於自劾之章,又承敎飭之聖批,諄諄勉誘,有若慈父之敎愛子,臣於是一倍惶感,自悼其迷惑之性,恐重負雨露霜雪之敎耳。臣方惶蹙靡容,若負大何,而但其見侮於僚寀,連遭其凌蹴,此固臣自取之滄浪,亦是臣難進之鐵壁。今此新除,又是臣狼狽之宿硏,則其不可冒沒承當也,決矣。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趨詣闕外,悉暴情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明,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遞臣新授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若是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於方伯之職,決不可復冒,而怵畏分義,黽勉出肅,拜辭文陛,今將有日矣。臣父母墳山,在於畿內廣州地,而身縻外官,久曠省掃之禮,今又遠離,尤切雨露之感,玆敢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矜諒至懇,特於未辭朝之前,俾得往省,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式暇}}。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韓翼謩{{*|在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東方。 ○下直,永春縣監朴師漢,珍島郡守申震熽,鎭海縣監高處亮。 ○趙鎭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旣有只推之命,卽今院中苟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以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又啓曰,以大司諫徐宗燮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鞫坐進去,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鞫坐進去,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外,正言趙明履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其無他介嫌之端,而不過久任,亦不過三度未徹,而特招特推之下,每違召命,嶺閫差代,豈可久曠,而有命已久,尙不擧行,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若曰久任,捨本兵奚先?雖每日十違召牌,予志固定,雖解職之心須勝,不顧分義紀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釋之下,如是撕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金尙奎爲兵曹參議,金漢喆爲兵曹正郞,尹汲爲兼西學敎授,兪健基爲東學敎授,金尙耉單付典籍,梁賢渭單付氷庫別提。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行都承旨李瑜進,無政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韓益謩爲假注書。 ○傳于趙鎭禧曰,堂后實官,頻數出代,政院,申飭。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任{{!|𪼛|⿰王集}}、申思永。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冢宰之任,曠已久矣。批旨開釋,特敎牌招,而若是固執,事體分義,豈可若此?明朝更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輸送,則以爲,迫於嚴命,雖未免入城,罪犯疊積,不敢以職名自居,而冒受常祿,義例不當,恩旨之下,終難祗承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罪人世進,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一款,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罷職,代以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洪啓裕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以前持平申思永,差下,而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金相翼,猝得重病,不省人事,症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闕內重地。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黽勉承命,挨過大政,尋常乞遞,實出苦懇,而予告至三,視同例讓,惶悶抑塞,不省所措。臣於本職,才望之不稱,姑舍勿論,惟是堂從兄弟,替傳銓柄,事未前有,大駭物情,區區私義,萬萬悸懍,抵死必遞,自矢于心矣。撕捱至於六旬,違牌過於六十,罪積理極,終未蒙譴罰,而夢寐之外,忽到於迫隘戰隕無所容身之境。臣下之於君上,不敢全無變動,有若角勝,不得不冒沒暫出,而初欲只參數政,以伸分義,還復引入,以存廉隅。旣出之後,爲政迫頭,累勤催促之敎,重念未過都政而祈免,則決無準請之望,而徒爲飾讓之歸,故又不免因仍耐住,惟以都政,爲限。此則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孰不知之?向者臺章一發,臣之罪釁盡露,此亦爲臣當遞之資,而一疏承批,旋卽冒出者,惟都政是急耳,今則都政已過矣,臣責已塞矣。於是而猶不知退,淟涊蹲據,則從前瀝血之至情,反爲徼寵之僞辭,而眞不免於貪戀權勢,縱恣無恥之鄙夫,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至於大政時,做錯之事,非一,誚責之言,交至,臣之已試罔效,不堪任使之實,此亦可見,其間亦豈無難安可辨之端,竝姑不敢謾及矣。噫,今臣必遞之義,較然明甚,有死而已,不可復出,以殿下之至明、至仁,亦宜早賜矜允,以全進退之禮,何必使其積犯逋慢,終於被譴而去,然後爲得哉?玆敢疾聲呼籲,以俟處分。伏願天地父母,察臣情私之兢蹙,無一分更冒銓地之理,將臣職名,亟許鐫改,不惟微臣之得遠恥辱,私分萬幸,其於聖明礪廉恥興士節之道,不爲無補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讓?又況守令事,已知過中,於卿何嫌?今若許解,初何費力强勉?卿之此讓,非特事體之苟若是,豈上下篤實底意?卿其安意勿辭,從速行公。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一病支離,乍動必添,向日郊次,恭瞻羽旄,而翌曉廷候,乃不能自力,顧亦不敢輒煩疏章,以請譴罰,病裏惶懍,久益無措。仍伏念自臣蒙恩休致以來,本居鄕而反來京舍,已謝事而坐縻公食,居常慙慄,實有以退爲利之懼矣。至於周急之恩,一年三次,誠爲過分,雖曰有例,寸心恒不自安。休退元老之昔年辭此賜也,臣以首相,登對陳稟,循其請而減定,此則臣所明記,故前春再箚陳懇,請從其時所減之數,幸而蒙恩許矣。若乃元老之己酉申辭,更蒙全減,係臣去朝後事,全未聞知,今玆歲時辭疏,亦所聞槪,臣致事以來,邸報之屬,人有送示則覽過,不送則不索覽,多所間斷故也。今因諸司人之來致物種,偶有耳剽,取見地部文書,始得其委折,臣之耄昏不省,辭小受多,極可愧悚,念於元老之合優異也,而猶且曲軫而垂許,則豈或於賤臣而異施,徒使恩例不均,私分彌蹙也哉?玆不敢承受,而昧死悉陳。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收回臣周急之賜,俾臣不爲越例叨濫之歸,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疏箚具悉卿懇。此乃舊例,卿何過讓?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於前月初九日,親鞫入侍之時,猝患胸膈之痛,呼吸俱礙,言語間斷,退伏帳殿之外,覓藥救急,幸免昏窒於前席。及至初夜罷對之後,舁還私次,强呑數匙粥飮,不移時上沖之氣,自肚腹直至胸脅之間,手足厥冷,省覺全昧,半夜邀醫,雜試鍼藥,僅通一線氣息,而自是之後,胸腹之中,常若烈火焚灼,糜粥之飮,亦不順下,寒戰日作,眞元日鑠,氣促bb而b不得臥,膈鬱而不得睡,抱枕宛轉,瞪目達宵,首尾已閱兩朔矣。醫言多岐,藥路靡的,三旬之內,九易湯劑,而別症層生,危兆百出,若是而尙何望復起爲人也?念臣本以癃孱虛脆之質,纔經草土於六十之年,精神氣力,已無餘地,澌敗羸毁之狀,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抑亦聖明之所俯燭,而今於積傷之餘,罹此非常之疾,一日二日,轉輾至此,非復醫藥可爲,惟當飾巾待盡,而只是名係朝籍,身帶虛銜,職事曠廢,非所暇論,而每當淸蹕出入之時,昕庭起居之班,一味昏涔,廢闕常禮,雖其濱死殘喘,無復可責以人理者,而纊息未泯之前,其何敢一刻自安哉?噫,如臣無似,受恩三朝,致位至此,報蔑涓埃,罪積尸素,不幸遲暮之年,重嬰痼疾,筋力奔走,亦無其望,只有撫躬自悼,伏枕悲泣而已。今臣諸症之中,心火尤劇,心苟不安,病輒加劇,倘蒙天地生成之恩,曲軫於帷蓋之義,使得以解職居閑,數年調養,則庶或可以安意將攝,復尋生道矣。然則隨分盡力,死生圖報,豈無其日?區區至願,惟在於此,而螻蟻微命,亦何敢望恩於蓋高之聽哉?顧臣所叨本職,雖係閑局,亦不宜無端虛縻。至於籌司兼任,當此聖上飭礪群工之日,尤不可以床笫奄奄之身,一向充數,以益其瘝曠之罪,玆敢倩人構疏,仰首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憐臣垂死之狀,察臣危苦之懇,亟許盡解臣本兼兩任於一息猶存之前,俾得隨便調治,或冀生路,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召命,十有三矣。論其罪戾,萬戮猶輕,其間特推屢加,嚴敎頻降,臣雖迷頑,苟有一分可强之勢,何敢日事違傲,甘自陷於犯分蔑義之誅哉?誠以難進之端,有若千重鐵關之在前也。迺者十行備忘,辭旨截然,責諭非常,有非臣子所敢聞,繼又天牌狎臨,臣豈無竭蹶趨承之意哉?顧以必遞之義,自劃於心,牢着肚裏,轉動不得,有死而已,此職未卸之前,無非臣慢命之日,罪上添罪,罔知所措。念臣忝竊重任,歲再易矣,冒行大政,已三次矣。世所謂銓官之瓜限洽滿,而自古居是任者,果gg過g三政而不遞,一未之有也。且以前後聖敎中久任一事,言之,臣之濫據,歲月已多,今雖解免,不當謂之數遞,而本兵之久任,亦未有如臣者也。況久任之效,在乎得人,如不得人,爲害反甚,冗司漫局,尙云然矣。況夏官之長,何等托重之地,寧可以匪其人而遽議其久任哉?臣於見職,初不着題,黽勉一出,挨過至此,蚊負力盡,驢鳴技窮,循省已往,無非罪也。當此之時,得免人指議,實臣之幸耳。若復當去而不去,遲回顧戀,一任盤礴,則正是無恥之一鄙夫,不但人不食其餘,天必厭之,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臣之初計,只以都政爲限,而意謂過則必遞,亦不料虛帶曠任,若此之久也。最是嶺閫差送,成命有日,擧行之慢,又是臣罪,臣日夕憂悶,寢食殆忘,惴惴焉若芒在背,蹙蹙然如桎加身。唯願速就重勘,少安私分,故瀝血爲辭,緘封呈院,至再至三,而一向退却,不許捧入。如臣庸陋,職忝卿列,而西銓之任,亦非等閑,南閫之差,又不可稽遲,則出納之地,惟事阻搪,果可爲惟允之道,而或不無觀人以爲之取捨者,臣竊慨然也。玆敢不避瀆擾,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諒微情之懇迫,亦軫重務之曠瘝,卽日許遞,俾公私萬幸,是臣至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者備忘已諭,卿之此讓,其涉太過。本兵重任,豈可久曠?嶺閫差代,豈可若是遲滯?須勿過辭,卽速行公。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於昨日,纔罷試場,始聞有館職之命,而天牌儼臨,在臣分義,宜卽祗謝。第念三司之職處義,與漫官異,憲府引避諸臺,尙未處置,則臣不可徑先冒出,卒犯違傲,走出闕門,惶隕震惕,恭俟譴何,不意聖恩偏加,旣靳例罷,召牌復辱,不得已趨詣禁扃之外,而情勢難安,姑未暇言。臣之老母,本病沈綿之餘,昨因失攝觸風,齒痛復發,達宵苦劇,氣息澌綴。臣神心焦熬,實無離側就直之望,冒萬死敢暴情懇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職,俾臣得以救護母病,不勝至幸。臣無任煎迫懇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箚曰,竝引嫌而退,便服一事,旣歸錯認,揆以臺體,元無可嫌,同參試所,未及引避,嫌難處置,其勢同然。請持平金尙重,掌令李光湜,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 ○下直,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餘氣,已盡快愈乎?日昨批答,有備員入診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bb殿b、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古城僉使朴泰柱處,給送。 ○又傳于趙鎭禧曰,按覈御史李喆輔,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趙鎭禧曰,下直邊將,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事多苟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式暇出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以式暇,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柳儼,親病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將赴鞫坐,廳中只有臣瑜,而左副承旨李濟,旣已行祭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旣已在外,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旣有成命,而尙今遷就,事極未安。兵曹判書尹游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連事撕捱,尙不出仕,事甚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坐不可一時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曹參議徐宗玉原單給之,亦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屢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復之後,旋卽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沈宅賢爲兼判義禁,金錫一爲兵曹佐郞。 ○兵批,判書尹游病不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當於二月二十五日,受出修正,而以慶尙道會案,限內未及上來,故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慶尙道會案,今纔來到,御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金始慶疏曰,伏以臣於今月二十二日,伏承聖旨,以臣爲承政院右承旨,有斯速乘馹上來之命,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病俱苦,若無抗顔自力者。臣於向年,受侮於本牧,非比尋常,本事之關係,不輕而重,不獲已附陳於辭疏之末矣。自上以猥細之事,載之章奏,至有特推之命,伊日臣疏,不及登徹,未經睿覽故也。臣誠惶悚震惕,至今未已,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晏然。今不敢追提往事,更瀆天聽,而王人之見制於守令,受此無限凌藉,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王朝三百年體統綱紀,緣臣而壞損無餘,其羞當世而辱搢紳,極矣,臣將何顔面,冒沒復立於朝,以玷近密之崇班乎?此爲臣難進之一端,而且臣年迫八旬,累經死病,軀殼徒存,神識全昧,右手因毒疽而攣縮牽痛,左脚緣濕痰而麻痺不仁,飮啖轉側之節,亦且須人,作一未冷之屍者,今已五六年所矣。又自換節以後,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頭疼胸結,痰火bb上b升,呼吸喘急,勺水不下,頃刻之內,昏窒無常,奄奄凜凜,朝夕待盡,雖床簣之間,亦無以運動,尙何有擔舁登道,致身京輦之望哉?自念一介微賤之臣,早竊科第,濫廁周行者,今已五十餘年矣。厚沐三朝生成之澤,前後踐歷,罔非踰涯,數年之間,馹召頻煩,臣非木石,寧不知感?未死之前,一登文陛,仰瞻耿光,歸化鄕廬,是臣區區至願,而輒緣賤疾,荐違恩命,素心緯繣,臣節虧缺,有臣如此,不如無生,瞻望雲天,但有涕零。顧此危篤之疾,旣非一時偶感,莫重出納之職,不容曠日虛帶,玆敢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加矜察,亟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安意就盡。且治臣積逋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刊名仕籍,勿復檢擬,俾安微分,不勝萬幸。臣旣以情病,不得應命,則驛騎之來待與否,固不暇論,而臣之忝叨本職,今幾一旬,本道給馬公事,尙不來到,馹召之命,何等重大,而如是淹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在外承召之臣,若値朝家有事,雖欲及期馳赴,其勢末由矣。前此此弊,非止一再,而今又如此,近畿尙然,遠道可知,其在緩急,所關甚重,不可一任其緩忽而置之。伏願聖明,令本道道臣,另加申飭,俾無如前之弊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者,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馹召之遲滯,極可駭也,令兵曹,各別飭勵焉。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母,年迫九耋,寧日常尠,而近添感冒,委頓床笫矣。昨聞臣弟尙魯登第之報,病裏喜甚,開戶扶坐,以致風寒外襲,齒痛猝劇,達夜叫苦,全未交睫,朝來痛勢不止,氣息益復凜綴。臣之情理,實難暫時離側,而方帶金吾之任,適當開鞫之時,不得不抑情來赴,而以此情私,萬無鎭日參鞫之勢。伏乞聖慈,特垂仁恩,命遞臣金吾兼任,一以得便救護,一以毋滯鞫事,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情理若此,兼帶之任,今姑許遞焉。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素患阿賭之疾,陟加於浹旬供劇之餘,兩眥赤爛,內肉突生,殆至於不辨黑白。夫堂后之任,專事筆翰,而目之所及,手亦從之,今臣目疾如此,則手安得如意從令,以毋負職責也哉?玆不得不尋單祈免,以爲趁時調治之計而已,非敢出於一毫圖便之私也。及臣出來,得見臣母,宿患勞痺之症,自數日以來,越至添重,風痰流注而手足盡痿,虛火上升而食飮全却,眞元消索,氣息綿綴。臣母此病,積有年所,一失調攝,輒復發作,蓋向來風寒之際,所傷不少,而卽今症形,視前尤加。臣於在直之日,略聞舊恙復發之漸,而猶未知如是苦劇也,臣責家人之不卽傳報,則以爲,臣母慮臣驚動,而或有徑出之擧,使之掩諱不傳云。臣於是,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有病,而不能使臣母不知,臣母有病,而臣則全然不聞,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以孑然一身,旁無兄弟,醫藥扶護之節,全在於臣身,而伏聞昨日假官望之入啓也,以實官之頻數遞代,至下申飭之敎,更有牌招之命,臣不勝惶悚悶迫之至。臣母之病,如不大段,則今於申飭之下,豈敢爲偃蹇自便之圖,而症勢之苦重,如右所陳,區區臣病,有不足言,玆敢隨詣闕外,冒陳情悃。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俾盡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持平金尙重疏曰,伏以臣,自遭向來人言,矢心自劃於臺端,而因一避辭,復騰脣舌,誠不欲更有云云。然第別般可怒等語,顯有題外不平之意,抑豈有別般意思,而乃反移怒於臣耶?不能明辨虛實,而以試所二字,明言之,不能明知誰某,而以寒心二字,明斥之,則凡爲監臺諸臣,烏得晏然,而在人則徑自論斥,在己則不欲侵犯,爲今之臺官,誠亦難矣。雖然,臣以已遞之人,其去就與違罷之諫臣,無異,而天牌儼臨,不得不略陳短章。伏乞亟賜鐫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於疏未,適有所懷,請以一二大體,略言之。噫,悠悠國家事,誠不無可憂,而今日進言者,未嘗及此,夫孰知疆內之虞,在於已然,域外之患,藏於未覩乎?殿下洞觀前史,歷驗治亂,亂逆固何代無之,而其大橫小肆,朝驚夕擾,今日無鞫獄,則明日有之,此道無凶書,則彼道有之,前者旣誅而後者不戢,一事纔了而他事復出,致令四方人心,殆至於視若等閑之境者,從古以來,莫今日若。臣未知上天至仁,何爲生出此輩,使百世難遇之聖君,遭千古極否之艱運耶?今之勢,誠有至難者,京外譏察,所以防非常也,王府訊鞫,所以懲不軌也。譏察而得其可疑者,則不得不拷掠之,拷掠而知其必死焉,則又從以上變之,旣已上變,則安得不設鞫,旣已設鞫,則安得不閱實乎?重以諸路掛書之變,前後相續,守令則出於境內也,故不敢有諱於道臣,道臣出於道內也,故不敢有諱於朝廷。關係至重,有不能自擅之致,而虛實之間,亦不得不一切按訊,彼凶孽之蓄毒者,潛而爲怨國之說,姦宄之挾感者,顯而爲誣人之計。近來變怪之層生,亦未必不由於此耳,殿下則雖以審愼之意,每示寬平之道,群下則惟以痛惡之心,自主窮治之論。夫以今日之人心,欲鎭今日之世道,則旣不可以藥石,治疾,亦不可以干戚,解圍,臣亦莫知其何爲而可。然世變愈往而愈滋,人紀愈往而愈斁,中外群情,殆無一日寧安之時,靜念及此,臣實痛心。臣之此言,實近於書生迂闊之談,而竊謂朝廷者,元氣也,四方者,肢脈也,元氣壯則肢脈不足憂,而顧今黨議多岐,朝象不固,徒懷形跡之小嫌,未聞心腹之敷奏。無事則恬若尋常,有事bb則b苟冀收了,雖鞫獄屢出,世道可虞,而其平居燕處,遠憂深惕者,毋論大官、小官,能有幾人?臣意則譏察之政,不可偏廢,而譏察之弊,終不可不念,訊鞫之體,唯當主嚴,而訊鞫之擧,初不可不愼。至若諸路投書,則又有曉然易知者,假令凶逆之徒,潛圖不軌,則惟恐逆狀之昭著,又何必渠自宣露,而此其意,不過訛惑人心,驚動上聽之計,則向來聖上之處分,眞可謂卓越千古。雖以日昨言之,霜露展陵之禮,只隔一宵,喉院之求對請寢,雖出於萬有一慮之意,然人主一動靜之間,關係瞻聆,軍衛已戒,乘輿將駕,則只因一時過愼之戒,致啓四方驚疑之端者,亦非細事。殿下之斷然必行,有以見大聖人作爲之出常,則聖王恢廓之規模,固非群下所可及。第事變難測,惟當警戒於無虞,當愼者不可忽之,當治者不可縱之,而殿下之慈諒惻怛,常勝於威斷剛毅之體,故擧措之間,或欠寬猛相濟之道。今後操縱舒慘之際,惟願更加聖意,禮敎刑政,必須竝行於其間,然後人可以復其常性,國可以賴其常紀,毋拘姑息之政,毋忽寬遠之圖者,是臣區區之望也。雖然,域外之憂,又有大者,胡元百年之運,天已厭之,久矣。彼之盛衰,不足爲我之欣戚,而今則利伸否譒之權,在彼操術之中。凡我所請,無不曲副,則動色相喜,如受大惠,而奉使者,又因緣曲逕,希覬彌縫,如象舌之徒,固安知不宣露事情乎?況逆種漏網之輩,猶未跟捕,潛商犯越之類,多少逮繫,國憂未靖,邊釁屢生,則我之凡百動靜,彼無不知之理,而事在疆外,漠然不以爲意,此豈不萬萬寒心耶?必如朱子所謂修政事攘夷狄之外,了然無一毫可恃,然後其休戚存亡,在我無關,而殿下試思之,環顧中外,何事爲可恃乎?目今戎政之疎弛,到底皆然,試以今日京外言之,紀律不嚴,操鍊不肅,其能整頓軍政,收拾軍心,有若朝暮對壘之時,豫爲之備者,臣誠蒙闇,未或有聞,一値緩bb急b,何以制變?日昨陵幸時,日勢未晩,而觀光士女,雜沓橫騖於行陣之間,軍校熟視,亦不之禁戢,小者如此,大者可知,京師如此,外方可知。臣謂中外掌兵之臣,頻加警飭,必令留意戒備,毋或疎虞,而至若西邊,則尤宜另飭於道臣、帥臣,以爲有備無患之戒也。向者湖南之變,尙忍言哉?雖不知何等妖孽,罔畏天日,爲此窮凶至惡之擧,而渠旣藏形匿影,則譏捕固自未易,然致令覆載難容之賊,尙保首領,神人之憤,其何以少洩也?趙虎臣之自願換邑,未必不出於擔當窺捕之意,而苟能善自詗察,則礪山、南原等耳。彼旣自願,而道臣、朝家已從之,畢竟不能得,而又無責罰,則殊非嚴懲日後之意,臣謂虎臣之削罷,斷不可已也。王者辭令,貴在簡重,人臣分義,當主截嚴,而向來禁推玉堂判付中,不立今朝等敎,有非在下者所敢聞。誠使兩臣,果有一毫近似於聖敎,則流放竄殛,固無不可,而只以一時督勉之意,要作十分迫隘之界,則旣欠愼綸綍之義,亦乖禮臣僚之道。然爲臣子者,得此嚴敎之後,設有難進之端,唯當陳章待勘,而伊時朴弼均之偃然坐違,視若循例牌召者,揆以道理,誠極未安,以致王言不尊,臣分不嚴,則事雖已過,決不可例罷而止。判付中四字嚴敎,則宜命收還,而朴弼均則亦宜罷職不敍也。京外上下官,禮貌自別,體統宜嚴,而近來文士傲亢,武臣驕縱,一守宰之乘怒也,則雖係民事,而方帶營裨,惟意捽曳,一帥臣之快憤也,則非比軍律,而曾經法班,至請棍打,事未前聞,有關後弊,則具宅奎之特命拿處,旣出尊體貌之意。文士傲亢之習,固所當懲,而武臣驕縱之風,不可滋長,統制使金潗,亦宜重推警責也。槐院分館,係是掄揀新進之地,雖或遺珠,宜戒濫竽,而正字李晉吉,本以猥瑣之徒,冒玷簡選之任,前後圈坐,唯以沮戲爲事,公議喧騰,莫不爲駭,臣謂晉吉,宜命刊汰,而使之從速會圈也。顧今嚴懲汚吏,實爲勵世道之一大政,而安允中之中間受賂狼藉,難掩於捕廳各人之招,京師如此,將何以懲戢外方?臣謂允中,宜命拿覈重勘也,臣於殿下之禮使大臣,竊有慨然者。左相之秉心、持己,自有一世公議,不幸遭罹讒誣,以致不安於朝,殿下之至誠敦勉,實出於倚任勿貳之意。其在禮使之bb道b,唯當務積誠意,不期致而自致,不然則禮遇嚮用之方,亦豈無道,而路上駐蹕?至以與同去留,爲敎,必欲倉卒迫阨,俾不得轉旋自由,則到此地頭,大臣亦無以自措,而試所進去之命,又在於引入陳懇之時,此或有乖於古聖王敬大臣之道,臣竊惜之。名流語默之義,不宜自輕,而南泰良之向來入臺,適在大誥之初,慷慨引避,若將有爲,而三牌違傲,終至坐罷,抑未知一時匪怒之敎,有何終始不可出之義耶?雖以日昨言之,聖敎開釋,可謂曲盡無餘,而館直徑出之後,又復力費撕捱,其所擧措,恐非一箇誠實之道,謂宜略加責勵,而第向日筵敎,終未免失言之歸,竝與臺閣言事之疏,而歸之於欲徹辭疏之資者,殊非恢廣聽納之道,亦乖禮待三司之意,今後則另宜加意於辭令之間焉。辭受,乃士夫之大防,廉恥,卽國家之四維,李匡德之始旣撕捱於內職,終又逡巡於外除者,論以大體,誠似太過,而特因辭卑居尊之嫌,必欲不赴於寵擢,則絶塞遠補,終未免處分之過中。由此而躁競貪進者,專以趨走,爲恭,皎飭自好者,皆以傲慢獲罪,則有關世道,恐非聖朝勵廉之義,而論思之言,反沮廟堂惜才之意,臣實慨然。如匡德,則辭受一節,亦足可尙,事雖已過,宜有反汗之道也,試場至重,公會至嚴,而海南縣監趙東夏,以年少參試之官,太占便宜。初無身病之可言,而必欲厭避試役,敢以變通,草記受諾之後,當寫試記云,而偃臥依幕,全無動意。伊時武將中一二試官,皆言事體之寒心,而屢次往復,終至勉許,則始乃出坐試廳,擧行凡事,雖未有何意思,又復中止,而國綱之無復餘地,誠非細憂。及除南邑,恚其遠殘,又以此時飢臺何不彈我等說,發言稠坐者,蓋其地閥勢力,稍有可恃,故全無畏忌,莫敢誰何。似此驕妄之習,另宜裁抑,而大政時,至擬極選,過示奬用。臣謂宜命罷職不敍,分付銓曹,姑勿檢用也。情地危蹙,無路詣臺,草草蕘說,不得不以疏代啓。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爲切實,可不留意焉?其中頃日路次敦諭,大臣深諒敬大臣之體同去留之敎,無乃誤聽耶?趙虎臣事,飭勵則可也,豈曰深非?照律公事判付,令政院入之。安允中、朴弼均、李晉吉事,依施,南泰良,從重推考。趙東夏事,亦依施,而檢擬早晩,在敍用之遠近,有何姑勿之定式?金潗事,曾諭筵中,非惜推考也。可以飭勵京外軍門者,令備局申飭。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猥辱聖揀,謬膺使命,逃遁不得,黽勉苟承,按事四箇月,閱囚殆不知幾人。顧臣明不足以燭理,識不足以濟事,而拷掠之下,情僞易混,訊覈之際,弛張難平。就其中一有枉罹,而矇不之省,則在國爲失刑,在臣爲溺職,溺職之罪,止於一身,失刑之責,歸於何地?臣以是夙宵兢惕,不敢頃刻自安,每一聞奏,未嘗不十分難愼,而許多罪囚,安保其一一無冤,許多情節,安保其件件無錯?特朝廷未暇綜核耳,苟按簿而求其失,則臣罪必多。是以,其身雖復命,其心猶竢罪,乃者特賜前對,玉音溫諄,且有明日次對偕入之命,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念臣當初膺命,旣因使事,則今又以使事入侍,豈有可辭之義,而第館職之至今虛縻,實爲大羞恥,在道控免,蓋出中曲,而乃未蒙恩許。竊料聖意,非以臣爲可因仍,特借一時之號,以重使事,如假銜之比耳,今則使事告訖,更何所憑依,而遂可一日冒也。至於情勢二字,誠不欲每每煩提,以浼聖聰,而睢盱轉甚,噂{{!|𠴲|⿰口沓}}交加,至於徐宗燮之疏出,而語意絶悖,詆辱非常,臣於此,雖欲隱默,又何可得也?噫,今日不消許多紛紜,只有一事可以道破者,夫以癸卯科,爲不正者,其意豈不曰非逆而强號逆也耶?誠使非逆而謂是忠亮之枉死,則直請伸理,洞然昭洗,一翻前案,然後所謂討逆科,又從而罷削之,以黜其不正之名,豈不誠光明正大,而今則不然,逆旣自若而不敢伸,科亦仍舊而不敢論,特欲空言而斥其榜,臣未知所斥者果何事,而所秉者又何義也。此則旣然矣,而忽又拖出敎文之說,欲爲脅持之資,臣未知此科之設,由討逆乎,由頒敎乎。科旣由於討逆,而頒敎只是討逆後擧行一事,則今以頒敎,爲設科之本者,其果成說,而藉令設科,眞由於頒敎,敎文中鏡賊凶言,不過渠自逆耳,顧何預於科事哉?彼欲探本而索言,則自上處分,如日月之昭揭,自知其不可遽撓,欲捨而不言,則又恐其頭腦破落,而一朝無所據。於是乎左摸右索,求說不得,乃以敎文,爲辭,硬作禦人之欛柄,而其實則意東言西,假此售彼,士大夫宅心持論,決不當如是之苟且而不白直也。至於自訟之稱,尤不滿一笑,臣本無冤可訟,所訟,乃義理之公耳,彼則曰私黨不可背,而臣則曰彝倫不可斁,彼則曰一時之好惡可逞,而臣則曰千古之是非可明。此其一公一私,不啻若白黑之較然,人之稍有知解,而能辨天地間有綱常二字,則惟當愧悔摧謝之不暇,而不惟不能自反,乃反歸人於自訟之科。噫,臣雖淺狹,豈因自己事而與人呶呶爭口氣者哉?嗚呼,古之爲臣也,見無禮於其君,則痛心疾首,斥絶之惟恐不嚴,今之爲臣也,見其凶于國,而瞋目張拳,扶護之惟恐不力。人有辨之,則又從而肆然顯斥,曰無憚,曰無恥,天下事誠有所不可知,而世道人心,可謂末如之何矣。雖然,自有此事以來,筵敎之飭勵,批旨之誨責,凡幾遭矣,至於嚴君父於百代,扶大義於萬世,十九先後,亦有輕重等敎,何等明正,何等嚴截,而略不顧憚,益肆跳踉。顧以君父之所不能勝,義理之所不能屈,而乃以眇然一疎逖之臣,輕犯當路之氣勢,徒手而攖其鋒,率口而觸其怒,甚矣,其愚且妄,而多見其不自量也。噫,臣之得罪於人,已多矣,孤根易撓,衆怒難任,咎在滄浪,尙誰怨尤,而第一往一來,了當無期,緣臣之故,而惹朝廷之是非,煩聖上之酬應。每念此事,實深惶恐,惟有絶意仕宦,斂跡圭蓽,然後衆怒可謝,私分粗安,而都無事矣。庚牌在門,義不敢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闕下,而畢暴危悃,仍卽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萬分難强,察臣籲呼之一毫非飾,亟賜鐫免,永許屛斥,俾得以優遊沒世,則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注書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按覈御史李喆輔,下直邊將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進伏曰,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眼候有餘氣乎?上曰,猶有餘氣,而不大段矣。命均曰,燭下看文,何如,而或有妨於開睫耶?上曰,猶不惺惺矣。命均曰,或受鍼,或洗百沸湯,則似有效矣。上曰,此則勤者爲之,如我善忘,無奈之何。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連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三十貼進御後,不爲無效,挨到夏間,猶如此,庶可愈矣,爲敎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診之,可也。權聖徵診脈候退奏曰,左右三部,比前帶數,而大抵脈度平和矣。上曰,數之爲言,近來初聞,良可奇也。應三診脈候退奏曰,左三部似帶數,右三部似帶闊矣。上曰,先行引見後,丸劑議進事,當下敎,御史姑止,下直邊將,先爲進來。永宗僉使鄭恒寧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永宗僉使鄭恒寧也。上曰,履歷。對曰,臣參甲申勸武科,爲武兼宣傳官、監察、光陽縣監、輸城察訪、德川郡守、羅州營將、慶興府使、龍川府使、禁軍將、金海府使,以守禦千摠,除授是職。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及赴任,不能詳知本鎭形勢,而第本鎭,以防營,凡於變通事,大則狀聞,小則論報備局矣。上曰,永宗,爲沁都猗角之勢,行宮修改時,備局,顧助物力,似好。命均曰,前僉使崔鎭漢,連値凶荒,且無物力,未及修補而遞矣。恒寧曰,小臣到鎭後,觀其形勢,當爲修葺矣。上曰,次第進來。注文島僉使尹弼殷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注文島僉使尹弼殷也。上曰,履歷。對曰,己酉年,別軍職除授,辛亥出六,今此都政,以久勤,授是職矣。上曰,所懷。對曰,戰船所屬七隻,今年當新造,而本鎭物力,無以辦備,莫重戰船,實無完固修造之勢,是甚惶恐矣。上曰,此僉使可展布之時,各別惕念爲之。古城僉使朴泰柱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古城僉使朴泰柱也。上曰,履歷。對曰,甲午出身,甲辰爲守門將,丙午出六爲部將,辛亥爲訓鍊主簿,壬子爲訓鍊判官,今都政,除是任矣。上曰,何處人乎?對曰,黃海道文化人也。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鎭,未知有何弊端,而若有弊瘼,則文報營門,以爲奏達之計矣。馬梁僉使李尙俊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馬梁僉使李尙俊也。上曰,履歷。對曰,壬午出身,入屬禁旅,以久勤,爲淸江萬戶,遞後五考五上,爲實習讀兼能麼兒郞廳,以久勤,爲是任矣。上曰,所懷。對曰,本鎭新設,臣姑未赴,下去後,有可達之事,可以轉達矣。梨津萬戶申翼昌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梨津萬戶申翼昌也。上曰,履歷。對曰,隨行禁軍二十三年,兼捕盜軍官,今都政,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任,未知本鎭之形勢矣。上謂李瑜曰,一體宣諭,可也。李瑜顧諸邊將曰,退去,聽宣諭。上曰,何必退聽?於前席,使之聽諭,可也。仍下敎曰,邊將雖與守令,有異,如是飭勵之後,若有侵虐之事,則前頭當有繡衣廉問之擧,各別着意奉行之意,分付。瑜依敎宣諭後,仍奏曰,旣已宣諭,邊將等,先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命御史進來。李喆輔進伏。上曰,往返首尾多日,果能仔細査驗,而御史之心,亦無未盡乎?喆輔曰,許多罪人,反覆推覈之際,自致日數遲延,臣竊惶恐。大抵金世丁、徐夫成、金貴同等,三領將同力作變,三領將軍人,至於五十餘名,而正犯被捉者,殆近三十,橫罹者亦多有之,一一査驗區別,猶恐其一毫未盡,而臣本智識昏暗,安保其必無未盡之弊乎?上曰,此等皆同時犯越耶?喆輔曰,世丁等,則八月十四日越去,夫成、貴同,則八月十六日越去,而入往羅多洞後相逢,相議作變矣。蓋其殺掠情節,已悉於前後狀聞,而羅多洞事,明白無疑,罪人二十六人,一倂承款之後,猶慮虛實之或混。其中金貴同一人,試爲招致於前,三領將留幕處及胡幕所住處及當初殺掠節次,更爲一一盤問後,貴同則留坐面前,而他各人,次次招問,則一兩人外,所告皆與貴同,言相符,少無差錯。雖以此一事觀之,斷無可疑,而至於細洞事,當初世丁、夫成等承款,非不爛漫,而屢次推究,疑端甚多,臣意則終似未審。大抵江邊犯越之弊,非今斯今,若欲一一覈出,則江界一境之內,不犯者能幾人乎?眞所謂誅之則不可勝誅。今日世丁等,雖伏法,犯越之弊,終不可禁,前頭之憂,恐不細矣。上曰,卽今亦有犯越者乎?喆輔曰,此是利源,卽今亦安知其不犯越乎?大抵奸民,貪利冒禁,國家生事,情狀絶痛,渠等旣已就服,則法當應死,豈可付之生議,而其中或父子同參,或兄弟俱犯,孽雖自作,情則孔慘。況此輩有將有卒,有首倡有脅從,則似不無參酌區別之道,前例亦如此矣。上曰,此事明日次對,御史同入更達,宜矣。上曰,旣下敎矣,賓廳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出榻敎。}}瑜曰,御史先令出去乎?上曰,唯。命均進曰,旣承敎矣。湯劑姑停,丸劑劑進,可乎?上曰,消詳爲之,可矣。聖徵曰,用藥之道,無貴賤同然。卽今聖候,下元之氣不足,太扶陽邊,恐是可畏矣。上曰,是則不爲怯。予自十五歲前,服膃肭劑,而十五歲復服之,猶有效矣,今則雖服無效,蓋壯陽之氣,不足而然,末如之何也已。卽今年過四十,尤無可怯者,而過與不及,予亦所以自思也。命均曰,膃肭劑完備,且好矣。應三曰,求嗣之方,雖閭間,多有爲之者。今日議藥,關係至重,不可不深思而議之也。上曰,予亦知其然矣,而末如之人,亦有道理乎?命均曰,豈無如許道理乎?上曰,予自二十歲,在禁職時,或至月餘則不爲無心,而今則尋常,與老人末如者,雖異,大抵下元之氣,未實之致也。應三曰,卽今上候,眞陽邊似不足,專用補劑,以臣淺慮,恐爲得宜矣。上曰,俄者下敎,已悉矣。金應三所達,不無意見,然則八味元加味劑入,可矣。聖徵曰,臣意此藥,恐爲揠苗,不可輕施之矣。命均曰,外醫所見,各自不同,更加消詳,好矣。上曰,經驗者有之乎?命均曰,不知病源之如何,謂之經驗而試之,此不可也。寅明曰,八味元材有所儲,雖明日劑入乎?上曰,兩數使之定也。寅明曰,朝臣之中,亦有服之者,而兩數自在方文中,卽於此定數爲好矣。上曰,果是幾兩乎?聖徵曰,五兩爲是矣。上曰,古菴心神丸盡服後,此藥繼服耶?命均曰,如此,似好矣。仍達曰,小臣今日情勢,豈有束帶入侍之理?身居保護之任,一入議藥而退去,在臣分當然,故臣今入來,而君臣之間若父子,豈不察下情乎?向日爲一時恩禮殊重,情勢迫隘,不得不冒沒隨入,而臣之所遭,與他有異,遞免之外,更無他道理。自上强令行公,臣則抵死,終不敢承當也。匹夫之志誠難奪,豈可强迫使之乎?殿下今日若許解免,則雖明日藥院鞫坐次對等事,臣當不憚進參矣。且臣職是大官,耐彈行公,斷無是理。臣若貪戀寵眷,淟涊冒出,則廉隅大防,自臣而壞,其於國體,未免爲損傷之歸,如是陳達之後,唯以退去而後已也。上曰,卿之必欲如此,予未之曉也。顧今首揆篤老,卿又引咎,國事,何以做乎?此莫非予之誠意不足之致也。揣量卿心,惟以難進易退,爲義,卿以世祿之臣,何若是悻悻哉?大臣,國之柱石,與共休戚,深爲卿慨然也。八道監司,純然一色云者,卿豈獨當?命均曰,果指臣身而言,領相固不當也。上曰,卿所引嫌深緊者,第言之,臺言何足深責?命均曰,非但臣志氣衰頹,已無陳力之望,今者不去,則全沒士夫風節,此豈不大可羞恥乎?上曰,李壽海之疏極巧密,故備忘已言之,卿不過付之一笑而已,豈如是過嫌乎?今日雖勉副,明日又必卜相,更勿爲辭。命均曰,小臣情懷,殿下猶不燭,徒切悶蹙矣。上曰,伊日送知申偕來,便是予躬自偕來,而卿猶如此,予豈不還愧乎?命均曰,其日事勢迫隘,不得不承命,仍因蹲冒,非臣之本志也。上曰,齋殿面諭之時,卿快許承命,故以爲信然而心悅矣,今反如此,卿之前所諾予者,果欺予也。命均曰,此則小臣之罪也。上曰,聽讒而解免,則適中渠願,予斷不爲此也。上曰,兵判之引嫌不出,何事?命均曰,人臣事君,有廉恥而後,可以爲之,旣經三都目,其所引嫌,似不爲怪矣。上曰,此必是謬例也。卽今出送史官而考例,豈有過三都目後必遞之理?良可笑也。寅明曰,廟薦一款,領、右相互相推諉,無有當之者,此則自上亦或知之矣。上曰,右相則道理然矣。使右相行薦,則領相有若捨置矣。寅明曰,長陵防水處,頃有尹淳進往看審之命,而淳時在郊外,不爲供職。若陵上事,急則無可論,而防水之役,比陵上事有間,旣未及勉出行公,而知委進去,崇品重臣,恐不當如是待之。淳方在長湍地,往審之命,將歸於虛,亦豈不未安耶?都提調徐命均曰,旣命往審,而坐事罷職,其復甄敍後,以往審事陳達,而未能詳悉,以致如此矣。使之私自往見,事體未安,別爲申飭,從速上來後,往審爲宜矣。上曰,大體則然。雖是國事,旣非都監堂上,京畿監司則使重臣往見,事體未安。當初下敎雖未瑩,此非辭朝而往者,使之先爲往見,宜矣。寅明曰,未行公之前,直令自鄕往審,終涉未便。臣意則宜催促其上來,待上京承命往見,爲好矣。上曰,自政院申飭,催促上來,可也。上曰,明日次對時,關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出榻敎。}}加味八味元,依前方,更加兔絲子五兩,一劑劑入事。{{*|榻前定奪。}}諸臣仍退出。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瑜,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入侍。健基讀《近思錄》,自橫渠先生作訂頑曰,止反謂不及不亦異乎六板訖。上命李瑜讀之。瑜讀自又作砭愚曰戲言,止未學爲已學七板訖。上曰,文義陳之。健基曰,訂頑一篇,規模極大,大道浩浩,誠難有下手處,而其學問肯綮,則在於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數轉語意。上曰,然矣。上曰,所謂混然中處,豈不大乎?若思物我同胞之義,凡爲人君,不能均視百姓,誠有愧矣。健基曰,聖敎至此,此乃太平萬世之基也。伏願益留意於聖學,比之於位天地育萬物,則豈非擧國臣民之所顒望者,而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訂頑結語曰,存吾順,沒吾寧也,此死生一理,陰陽消息之妙道也。至於學問次序,未暇言及,只論天地萬物一原之大體而已。於砭愚,始論心學工夫,其等級之分明,次序之詳備,雖不及《大學》等書,而以戲之一字,溯論心術精微之處,一原大體,以訂頑,看之心學精微,以砭愚驗之,則似爲學問之要訣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文義陳之。瑜曰,工夫次序,前小註有之,而以前人所言,見之,憂患或心緖紛亂之時,將西銘一讀之,自然心境快闊矣。俄者下敎,混然中處云者,眞是受用體驗之要道矣。上曰,然矣。上曰,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此何意也?旣曰老成,則亦豈有不肯下問之理耶?瑜曰,此所謂老成者,比於《詩傳》所謂雖無老成人之老成也。不過年老地高,如世俗所云自處以長者也。若是年高德卲之老成,則豈有此恥下問之病痛耶?以下文遂生百端欺妄人,我觀之,其所謂老成者,可知矣。上曰,然矣。瑜曰,張橫渠,使學者先學禮者,欲祛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也。雖以嶺南習俗言之,右道則古有學者曺植,而尙氣節,故一轉而爲鄭仁弘。右道之俗,大抵尙然諾重氣槪,故其流之弊,戊申之逆黨,多出於右道。左道則先正臣李滉,敎之以謹飭禮方,專意於實地工夫,故至今左道之俗,尙有忠厚篤實之風矣。上曰,所謂曺南溟gg曺南冥g者,爲曺植耶?瑜曰,然矣。上曰,以文集觀之,可知曺植、李滉,學問敎導之異矣。健基曰,四十板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八字,極爲諧備。凡事徒主於密察,而本源未能洪大,則必有偏滯不通之病矣。旣曰密察,又以洪放繼書之,此等心學工夫,儘是縝密矣。上曰,膽欲大而心欲小,心欲小之小字,與密察,有異耶?健基曰,少異矣。心欲小者,近於操心謹愼處也,文要察理者,只言密察讀書,皆以細密探頤,爲貴也,似與心小之意,大旨同而遣辭稍異矣。上曰,然矣。瑜曰,橫渠時,世道益下,徒是俗事,故有此語矣。健基bb曰b,若非學問中事,盡是俗事矣。豈特橫渠之時,皆有俗事耶?雖以孔、孟之時,言之,鄕原異端,擧世滔滔,則此皆俗事也。上曰,然矣。果非學問中事,盡俗事矣。瑜曰,臣於心不忘之訓,竊有所區區敢達者。臣前後待罪藥院,累次入侍,湯劑、丸劑,或有無心忘之之下敎,凡服藥之道,必須勿爲間斷,當爲責效矣。臣之如是仰達,雖不襯着,今以藥院入侍,有同執藝之諫,故敢有所達矣。上曰,仍以勉戒,好矣。文義訖,上曰,向者儒臣之徑出,不過彼此疑阻之致。尹得和爲人,予知之,雖不無病痛,其日之勸儒臣先退,豈有他意?儒臣以此疑阻,過矣。儒臣向日,以臺官,數次入侍,吾泛然看之,或疑其固滯,近來任使之後,始知之,雖不無固執,其固執乃可用之固執。此後則須滌蕩舊習,一意和同,以濟國事,可矣。上謂李瑜曰,卿纔經江華,形便,果何如?瑜曰,臣一欲仰達而未果矣。江華四面帶海,而三面則無船泊處矣。自故相臣金錫胄,築將臺之後,四面幾盡繫纜,其後商船之以間路往來者,無數。大抵我國地勢,西邊甚虛,登注島則三角、道峯,如在眼中,此爲吳、楚地盡頭矣。永寧殿靑龍邊川破處多,故臣欲修築矣,適遭臺言而遞歸,未果矣。上曰,卿見南漢乎?瑜曰,見之矣。上曰,江都比南漢,何如耶?瑜曰,倍踰於南漢矣。上曰,內城,似狹矣。瑜曰,然矣。上曰,文殊山城事,卿聞之乎?瑜曰,聞之矣。上曰,文殊山城防守之道,通津府使,臨亂可能入守乎?子女玉帛盡入,似難容矣。金東弼以爲,文殊在於越邊,不甚關緊,置之爲宜云,未知如何。瑜曰,通津事,難可區處,而亦未知其利害果如何也。健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時旣不得人和,則雖有地理,何以得力乎?上曰,常時若不善爲設施,則臨亂得力,豈可易乎?健基曰,水原之成貌樣,以獨鎭之故也。若以通津,爲獨鎭,則防守設施之際,似不無效矣。上曰,卽今廟堂,力不暇及矣。仍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受由}}。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李濟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掌令安尙徽,持平金尙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持平金尙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久不行公,詞訟重地,一向瘝曠,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廳開坐,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濟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而今日又有開政之敎,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召,尙不行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入侍退出後,仍爲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以宋寅明爲判義禁,李以濟爲掌令,李東元爲典籍,金重熙爲南海縣監。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尹汲、具德勳副司果。 ○李濟啓曰,持平金尙重,旣有只推之命,與今日政新除授掌令李以濟,待明朝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九日,閑良金世章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恩旨累下,不勝惶感,而旣不得行公,則冒受常廩,萬無其理,違拒明命,極知其猥越,而終不敢祗奉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寒食祭,宗廟以下各陵殿獻官及典祀官,當爲塡差,而除老病公頉外,無故可差之人絶少。刑官及蔭官,依近例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上添罪,合被重誅,陳章仰籲,亦涉歇後,欲一悉暴於筵中,退而自處。昨因入診,抗顔進參,仍於前席,敢陳前後罪犯,冀蒙矜許,緣臣言辭拙訥,不能劈論事理,聖敎至嚴,責以旣諾反欺,臣於是一倍惶悚震駴,汗流及踝,求死而不可得也。噫,雖於敵以下唯諾之間,不敢二三其言,況於君父之前乎?爲人臣子,而肆爲欺漫gg欺慢g君父,則其罪伊何?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負此罪名,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哉?臣之迫於嚴命,對以勉承者,恐傷國體也。不敢因仍冒沒,累煩呼訴,亦出於嚴畏國體也,而其罪狀,則狼藉昭著,唯有速伏刑章而已,席藁私次,恭俟威命。伏乞聖明,亟治臣欺君之罪,以嚴朝體,以勵臣義,千萬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面諭悉矣,今bb?b何諭?於卿無引嫌之端,無引咎之事,若是相持,徒使國事泮渙,卿胡不諒,若是過讓?卿須體前席慇懃之敎,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頃忝諫職,有數事論啓蒙允者矣,其後憲臣之疏,譏之以艱覓無礙之事,斥之以已陳之芻狗,是不但爲臣心之愧恧,其爲貽羞臺閣,無過於此。揆以廉隅,不宜復玷於臺端,而今玆憲職之除,適當鞫事方張之時,召牌踵臨,不敢坐違,詣闕陳疏,見阻喉司,情勢迫隘,實難冒沒,義在討逆,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命,連參鞫坐,淟涊益深,無面可顯,而推移無人,轉動不得,仍因累日,不敢爲控疏祈免之計矣。今因情理之煎迫,敢此哀籲,伏願聖慈,特垂矜許焉。臣父今年八十有四,衰憊已極,氣息凜凜,臣之私情,誠非離側供仕之時,而臣父居常勉戒于臣曰,汝以無才,猥蒙國恩,若非筋力奔走,無以圖報萬一,吾雖篤老,凡於職事,不可以吾病,爲辭。臣於是,不敢違越,每有除拜,輒以承命,爲恭,老人疾恙,不至大段委頓,則未嘗以親病,有所控籲矣。臣父近患寒感,連事呻吟,抑情赴鞫,亦已有日,自昨諸症越添,咳嗽苦劇,食飮全廢,元氣澌綴,俄頃之間,若難收拾。臣以單孑一身,獨自扶將,煎泣達宵,以此情理,實無暫時離捨之勢,而風憲之任,不容暫曠。伏乞天地父母,曲推逮下之仁,亟降遞鞶之命,俾得安意扶護,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治疏到院,則以已請牌招,不許捧入,顧臣煼灼之情,無以仰暴於仁覆之下,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尤不勝惶霣之忱。更乞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副校理李喆輔疏曰,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違召而罰猶逭,瀝懇而誠未格,蒙不湔之辱而束帶以趨,戴難强之顔而登筵以對,乍入旋出,進退無據,徊徨慙訟,無地自容。不自意身纔脫於禁扃,而召牌踵臨,聖造愈渥,臣情益蹙,且感且悚,不知爲措。噫,臣之蹤地,不待臣之屢陳,而聖明亦已洞悉之矣。人臣事君,雖以分義爲重,士夫持身,惟以廉隅爲防,今若怵分畏義,徒以趨走,爲恭,則眞所謂不識人間有羞恥事,臣亦人耳,何忍爲此?恩召之下,雖不得不隨詣闕下,而更申前懇,仍卽徑退。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臣於江邊事,薄有所懷,而卒卒罷對,不暇究悉,敢此尾陳,惟聖明之裁處焉。竊觀江邊六邑,僻在大嶺之外,重巒疊巘,表裏阻阨,實關西之隩區,我東之巴蜀,而與彼境,不過隔一衣帶。沿江相望之地,俱是賊路,而至於高山里之細洞,滿浦之大小束沙,閭延之兩食醢洞,理山之長洞、漢赤川、波猪江,渭原之楸洞、琵琶項、也屯、古道水等洞,碧潼之麻昌、金化、毛土里等洞,昌城之馬郞、倭硯、李士等洞,朔州之荒發浦等地,又是胡人尋常留接之所,而我之虛實,無不備諳,幸彼姑無釁耳。若一朝生心,驅兵一渡,而據險而守,則狄踰以西,非復國家之有,而雖傾一國之力,動十年之兵,莫可爭也。及此閑暇,陰雨之備,不可不另加留意,而軍政之疎虞,比內地尤甚。江界之地方千里,而其兵不滿八哨,昌城之防禦巨鎭,而其兵不過千數,至於渭、理、潼、朔等邑,其數尤甚零瑣。顧以朝夕待變之地,而兵力之單弱,如此,脫有緩急,何恃而能戰且能守也?雖然,兵在精不在多,臣意亦非欲遽增其額,以煩民耳,今有不增額,不煩民,而軍容可壯,邊備可固,則果何如也?蓋西土民役稍歇,不比三南之煩重,良丁之遊食者,不患不多,而邊風剛勁,人性麤健。其人往往善騎射,眞所謂荊楚之奇才,朔方之健兒,而厭避軍簽,率皆屬名於軍官廳,每年納如干米錢布,更無一事相關。一生不操弓,不識兵,而優遊以老,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其數至於二千名之多,他邑從可知也。此類若皆團束,而練之以砲射之技,授之以戰守之法,則一一皆可用之兵,而其效不可勝言。但降其號而猝編軍案,則渠必爲冤,除其納而遽失舊捧,則官必爲病。今且號須仍舊,納亦依前,而但稱之曰軍官,作隊擇人而爲其將,以次分領,略倣他軍之制而定其部伍,時其調習。春秋兩營巡到時,必親試之,隨其入格高下,或給科,或加賞,以聳動之,其或全不入格,則罪其將領,貶其守令,以懲礪之,不出數年,兵可精圉可固,而他日得力,必多矣。此非獨江邊爲然,兩西之以軍官爲號,而除番遊食者,無邑不然,今若自廟堂,一體定式施行,則十萬之兵,不勞而可一朝致也。江邊各鎭堡,皆是賊路初頭,而旣設城柵,且峙兵糧,則蓋將責其臨亂守禦,而今乃立制曰,有亂各自退保,是何法意之相矛盾也?夫法者,畫於一而無所前却,然後民無惑志,視法爲的,而不敢貳焉。旣責其戰守矣,則不宜預許退保於未亂之前,以啓其避賊圖生之心,旣許其退保矣,則又不當徒積兵糧於無用之地,以厚其借寇齎盜之資,今乃左右計,而使將士懈,民志定,臣不識其何說也。夫變生倉卒,寇在門庭,而憑凌鐵騎,勢若風雨,則殘堡孤壘,旣無聲援之恃,弱卒疲兵,又無抵敵之望,苟非望風犇潰,必將擧城糜爛,此所以許其退保,使之避銳於前而圖效於後,固其勢然也。然則兵糧之置於本鎭,眞所謂爲大盜積而非我之利也。悉宜移入於內鎭之要害處,而無事則各在本鎭,嚴把守謹候望而已,有事則率其兵民,各就兵糧所在之地,與諸鎭合力拒守而已,如其不然,而欲責其死守本鎭,則預許退保,大是錯算。夫忘身殉國家者難得,而全軀保妻子者,皆是也,雖嚴法而勅其死守,臨陣對敵,猶懼其走,今乃申申而預令之曰,寇來,汝宜走,彼復何憚而冒矢石之危,蹈兵刃之凶,而守死不去乎?竊料當初設法之意,亦非謂可守而必於走也,蓋使之不得已而後去也。夫不得已而去者,乃臨時制變之宜,非朝家所以預令之也。彼守邊者,皆知其守則危,去則安且無事,不見賊而其心已懈,其氣已餒,賊到輒靡然先潰曰,我乃不得已而去也。此鎭如此,彼鎭又如此,其將如此,其卒又如此,人人解體,惟走是意,嗚呼,殆哉,誰與守邊?臣謂亟反其令而新其約束曰,見賊而走者,一切以軍法從事,如是而或因不得已而去,則於是乎蹟其事實,而或罪或不罪,可也。大抵守邊之要,惟在於得人死力,而得其力非難,得其心爲難,當其未亂之時,而喣嚅而感之,激勵而振之,感則思報其恩,振則思效其力,使其心繫於一人,而不知其身之有,然後一朝亂生,人皆以親上死長,爲心,而以戰以守,莫有異志。粵在龍蛇之變,江邊健兒之效死於臨津者,三千餘人,此豈皆性忠義而然哉?蓋其養之於素,而效之於急,聞難赴義,視死如歸,祖宗朝作成之效,於此亦可見也。顧此荒裔,去京師數千里,邈然孤絶,王化不曁,雖有文才、武藝,成就無路,蕪沒終老。間或一赴解試,則傾資破産,輒作丐乞之人,故轉相告戒,甘自暴棄,聞內地之科宦聯翩,則望之若天上郞,而自服其遐棄疎絶,不得與中國,齒也。臣於按事之暇,或詢其風俗,或防其險要,而仍及其抱才而沈鬱者,則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出身殆三十數,而一無上京求仕之人。問其故則曰,求仕上京,前後幾人,而徒賣田宅耳,竟何所成?其言誠甚哀痛。噫,天之降才,本無內外之殊,王者用人,豈有邇遐之別?哀此邊氓,獨抱向隅之歎,實有歉於聖世一視之化,而平時旣無慰悅之政,欲望臨亂而得力,不已難乎?臣謂時遣近臣,試取其文、武,如六鎭、濟州之爲,亦令道臣各別廉訪,出身中擇其雋異者,每於殿最時,一體啓聞,另加奬用,以示朝家繾綣之意,則庶爲收拾人才,固結邊情之一助也。我國之人,勿論大小,凡於邊上事形,豁然通曉,平時無事,固無關緊,脫有緩急,事機倏噏,頃刻百變,而山川之險夷,道里之遠近,兵民之强弱,彼我之利害,漠然不知,不過費一場劻勷而已,如是而何以制勝,何以應變?今於江邊列邑,邑取一人,則十室忠信,古語非妄,抱才思效,必有其人,另加披揚,屬之備局,留在京輦,而厚其廩料,以悅其心,擢其功能,以榮其身,使感激奮勵於無事之時,而及其有事也,或詢形便,或訪事情,或使之偵探,或以之鄕導,則旣習邊情,且銜國恩,臨亂效用,必其盡力。自古任邊功者,多用此術,在今日,尤不容可忽也。義州、江界、昌城三鎭,皆署置別武士,春秋試才,許以直赴,而義州則初置三百人,故專取一人,江、昌兩鎭,則各置一百五十人,故合取一人,前例然也。今則江、昌亦各充三百之數而直赴,猶用合取之規,兩鎭別武士,深以爲冤,冤之固有說矣,自今兩鎭,亦依義州例,聽其各取一人,亦激勸之一道也。江界之政,無大於蔘,而蔘之弊,不可具言,民緣爲奸,吏緣爲虐,邊臣之得罪,恒於斯,彼境之生事,亦於是。噫,一草之微,而其弊乃至此哉?夫草者,生於地而有限,採者,遍於山而無窮,以有限之生,應無窮之採,其勢不得不盡。蔘盡故採益少,採少故價益踊,價踊故利益博,利博故民慾日熾,而我地所採,不足以賭其利,則於是乎冒死犯越,而駸駸然莫之能止也。特今年始現發耳,逐年而究之,何年不然?獨世丁輩被捉耳,按名而檢之,幾人能免?利竇一開,奸濫漸滋,小則民以之死,大則國以之辱,可勝痛哉?夫朝家禁越之令,非不申嚴,而不防採蔘之源,則雖日殺而求其不犯,勢不可得。譬如投千金於稠市,而禁人之貪,授佳冶於暗室,而戒人之淫,其不可成,亦明矣,故臣則曰,欲禁其越,先禁其採。曾在甲子,因甲山民人等作變事,朝家熟講,而下禁採之令,犯者論以一罪,行之二十餘年,民不犯,邊無事。其後不知緣何事,又復許採,其弊遂至於此,此而不禁,臣恐邊境日後之憂,不止今日之比也。議者或曰,地部賴此而助其費,病家藉此而救其急,倭人之通貨在此,江民之生理在此,猝不可罷,臣則曰,是皆不然也,地部雖歲收二十斤,此非稅也。蓋以木三十同,換之,以木折蔘,其直相値,而今雖罷蔘之原,木自在則在地部無損也,病家所賴,誠多矣,而蔘非獨江産也。關西之中山,關北之三、甲,關東之一路,三南之名山邃谷,皆蔘之府,而其産歲不下累千斤,則亦足以供一國之需也。倭館禮單之蔘,此固不可廢之例贈,而至於商蔘通貨,本非兩國之約條,粵自五六十年前,自我始創,以利其稅,今雖塞之,我則有說,但倭人,視蔘爲命,必將援例而以死爭之,爭之而不聽,則其勢不得不乞憐於我。我以其間,蓄其貨源,而任我操縱,制彼死生,則彼之獧躁狠驁之習,必不敢如前之跳踉,而隨事婉曲,惟我是聽。只此一事,亦見其防蔘之可利而無可害。況近年以來,蔘日益稀,價日益翔,除非貴戚、公卿、豪富之家,則雖有目前切急之病,死易耳,一角蔘,無力可辦。臣之少時,猶聞蔘之極價,一錢不過一繈銅,今則二之三之,而亦或難覓,此其故,何哉?蓋蔘爲通國之巨寶,而松、箕之富商大賈,每年挾重貨而囊括於江邊,日夜委輸於萊館,倭人之皁隷下賤,皆得以坐收其利,而至於我國之人,病不得治,死不得救。夫奪吾民之刀圭,而供隣國之尾閭,只恤十百輩貿遷之小利,而不念千萬人死生之衆命,揆諸事理,可謂舛甚,此亦見萊路防蔘,誠今日不可已之政也。至於江民之生理,誠不可不念,而大抵,江民之於蔘,如醫之有堇,以此而生,亦以此死,故江民之謠曰,誰云不死藥?乃是促命膏,其言亦云慼矣。夫利之所在,雖不得不趨,而年年戮死,非親則故,一人犯罪,數村被害,其心固懍然知畏,而特不能自拔耳。夫先王制民之産,貴本而賤末,事末者,其效雖速,而終必有弊,業本者,其利甚遠,而卒亦無憂。今江民自五月以後,擧一境而羅絡於山谷苗丹黃三節,太半是劇農之時,而奔走消磨,忽焉若忘,及歸而白露已降矣,年年如此,視稼穡爲餘事,雖欲自力,亦無其隙。今若一切罷採,轉而緣南畝,則江土宜粟,其茁如雲,業之數年,民必有裕,旣無艱食之患,又無犯罪之憂。視前日捨農殉利而坑坎相續,利害相萬,民雖至愚,亦必知所趨矣。凡此四事,皆今所謂防蔘之掣肘處,而反覆商量,防之但見其可,不見其不可,臣謂遵甲子已行之規,念公私無窮之弊,及今罷之,斷不容少緩也。雖然,財藏於地,不可終棄,利在於民,亦難久遏,酌其便宜,而或間三五年,定式許採,則精氣之所鍾,雨露之所養,靈根易殖,蔘種必饒,比諸逐年入山之時,其採倍蓰,我地所採,旣如其欲,則雖驅之而犯彼一步地,民必不從。然則今雖閼之,將以利之,先王所以數罟不入汚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者,蓋其意未嘗不爲民也。誠如是,則雖曰防蔘,而蔘産自若,雖曰禁民,而民利自在,旣有耕作之效,又無犯越之憂,何憚而果不爲也?凡此或出於一得之愚,或得於輿人之誦,而其意則蓋不過爲聖朝安邊固圉而已。伏乞深留聖意而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李濟,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眼候其已復常乎?上曰,今幾盡愈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領、左bb相b引入,小臣獨爲行公,而今日有引見之命,故擧行之事,與諸臣,自外相議入來矣。理山府故放犯越罪人鎖匠韓中甫,有問于他大臣後處之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梟示則太過云,與臣意相同,而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其情狀絶痛,依狀請梟示,爲宜云矣。上曰,入侍諸宰之意則如何?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梟示處絞,今姑勿論,其間符同情狀,必不止捧賂故縱而已,臣意則以爲,更加嚴刑,窮問罪人去處,悉得其情節後,處斷爲宜矣。左參贊趙尙絅曰,罪人之逃走者,豈告其處於鎖匠耶?受賂故縱,大關後弊,決不可用次律,梟示,宜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臣則頃已陳達,而受賂縱囚,其罪殆有浮於隨人犯越,其情狀絶痛,梟示,宜矣。寅明曰,其間似不無隱情,故今請更加窮問,而非以梟示,爲過重也。上曰,鞫問之言,亦有所見,而罪人豈言其去處乎?當此嚴邊禁之時,不可用次律,依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懿陵幸行時,因京畿監司申昉所達,有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者,諸大臣相議後,稟定之敎矣。稅大同惟正之供,則不可擧論,而其中軍米、布,則待秋退捧,實爲安集勸農之方,左相之意,亦如此,而領相則以爲,軍米、布,則當待秋退捧,而其中多數未捧守令,從輕重科罪,爲宜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領相之言,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以爲腐朽米、太,當依例蕩減,至於量縮米、太,前有耗穀充上之例,而癸卯以後,典守人等處分徵事,定式矣,其後因本府吏、奴等上言,備局以顯有偸竊者外,以耗穀充上之意,有所覆啓矣。今者庚、辛兩年條腐朽米、太,當依例許減,而量縮米、太,亦宜有變通之道,以耗穀充上事,請令廟堂稟處矣。所謂腐傷者,米則不過三十餘石,而太則至於一百二十石,量縮米、太,數亦不少,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頃日已爲下敎,而此事卽他道之所無者,雖是瘴海之地,豈至於此耶?然而旣有前例,今番則依狀請蕩減,而此後則勿爲如是事,作爲定式,本府又以此等事,狀聞,則備局直爲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義州府尹狀啓也。犯越人朴海昌,捕去嚴囚,而與海昌同行朴英石,一倂捉問,則其間多有違端云,此不可不各別詳審,然後可以區別其眞僞矣。上曰,朴英石,果是換名者耶?興慶曰,朴英石、朴後建二人,區別爲難,或放或囚,固宜審愼也。上曰,由是觀之,海昌,似放之矣。興慶曰,濟州慰諭御史沈聖希狀啓,自賑廳覆啓,而種租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鹽則旣許蕩減,而種租二百六十六石,數旣不多,而又以種子,分給窮民,未知本府,昨秋已爲還捧,而今許以白給,恐無不可矣。上曰,白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明禮宮所納衣襨次銀紬,當初雖出於兩西漁稅,以漁民之難堪,令自戶曹備納矣。丁未年戶曹草記,使本道備送,則道臣狀陳漁戶之難堪,自上以爲,稅銀上納之際,必將責出於民間,使之依前判付擧行矣。今者戶曹,又令本道促納,當初納稅,以兩西漁箭、漁網之稅,則亦非本道之所可獨當,請令廟堂稟處矣。衣襨所入銀紬,前例則戶曹年年備納,而後因戶判所達,復使平安監營備納矣,臣在外相議,則戶曹判書以爲,此非戶曹之所可備納,依近例當令平安監營上納云,何以爲之乎?上曰,根本則戶曹爲之矣。若使本道爲之,則其民弊有無,達之。吏曹參判眞明曰,沿海邑漁箭鹽盆所收之稅,非守令之私用也。係於勅需庫以補民(民))力,而昔年明禮宮折受漁箭鹽盆,故道臣狀請,而罷其折受,則明禮宮旣失折受,東朝衣襨進排,自無出處。故自朝家,命戶曹備納後,因戶曹判書黃龜河所達,有令本道以漁稅所捧備送,則其時監司洪錫輔,以漁戶弊瘼,又爲狀聞,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以戶曹當爲備納之意,覆奏,此後則戶曹每年備納矣,金在魯爲戶判時,又爲稟達,使本道上納。臣待罪本道時,需用適有餘剩,故遞來,果以銀五百兩上送矣,戶曹今年,又令本道上納,故道臣似爲狀聞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監司之狀聞,極爲煩碎gg煩瑣g矣。果是戶曹應納之物,則戶曹雖甚疲弊,豈敢謀避,而旣是法服,則當自尙方備納,而此非法服所需?當初出自關西船網稅,船網稅革罷之後,雖移來戶曹,而爲是關西曾前所納,本曹不欲替當,旣屢經稟定,令本道上送。昨年已有上送之事,則關西物力豐饒,自營門推移上送,亦何難,而必以民間加徵等說,憑藉恐動,欲必免乃已,事體殊極未安矣。上曰,有不然者。以此觀之,因循姑息之弊,可知,當此勅勵之日,不可不釐正矣。予則知自戶曹備納,而捧其價於平安監營矣,今聞宰臣之言則不然,此無異於皮之不存,戶曹必以爲,本道旣罷折受,故以其地所收者,欲爲備納故矣。凡府庫之財,莫非國家之財也,戶曹之備納,前例如此,令戶曹備納,可也,前後監司亦非矣,事體甚重,而一番上納之後,如是推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以爲,本營銀貨,皆化爲錦段,積置年久,將作無用之物,自戶曹取去,發賣作銀,其代以本道稅米,折價留置,以爲軍餉,則似有得於固圉之道云。與戶曹相議換貿,亦無所妨,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如何?在本道便勝,故欲爲此事,不送稅米之意也。向者筵中,有以西關不可偏重,爲言者,而泉流庫之儲銀、儲緞,其意不輕,戶曹不緊而盡用,未知其得當矣。國家若有用處,則可以取來用之,何可與之相換而取利也?置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湖西各邑,逃故成冊,連續上來,逃亡則姑勿論,辛、壬兩年後物故數,通一道殆過萬餘,本道不緊雜色,雖盡搜括汰定,無以當此數。近來良丁大縮,實無推移之道,若非大段變通,則何以紓此隣族切急之患?卽見本道道臣報狀後錄,則年前自京畿移送軍額之數,開城府移來騎兵三百十二名,抱川移來保四名,陽川移來騎兵六名,豐德移來保五名,竹山移來禁保三十一名,楊州移來保八十六名,陰竹移來保四十九名,朔寧移來保二十五名,長湍、金川移來保二十六名,驪州移來保一百十名,楊根移來禁保四十名,安城移來禁保八十一名,通津移來保三十二名,松都移來保五十三名,利川移來保十三名,砥平bb移來b保一百五十名,江華移來步兵十八名,陽城移來禁保一百六十一名,陽智移來保十七名,加平移來空保一百二十七名,都合爲一千三百四十六名云。其時則湖西民物,比京畿爲殷盛,故自京畿移送者,如是夥然,而卽今則湖西民物之凋殘,甚於京畿,元定額數,猶不能盡充,不免白骨隣族之徵,又復替當他道移送額數,豈不難堪?然京畿逃故,亦患難充,何可又令還送本道耶?兵判方變通騎步軍制,此事若成,則不無額數權減之道,湖西移送之額,待此變通,使之權減則好矣。不然則海西、嶺南,軍額差少,比他道猶歇,參酌移送於兩道,亦無妨,姑先令該曹從長稟處,何如?上曰,不可申飭而止也,與兵判相議後來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欲變軍政,差出各道主管之堂矣。近聞朴文秀,久不擔當他道之主管者,亦有如此之弊矣,別有申飭之方,然後可以惕念擧行,故敢達。上曰,旣委之於人,當觀前頭責成之如何,何必續續申飭乎?興慶曰,判義禁沈宅賢有實病,誠有死生之慮,其不行公,勢固然矣。上曰,予不知其實病之果如何,而以公然違牌,爲非矣。興慶曰,其實有病故,卽朝廷之所共知也。上曰,然則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抄出榻敎。}}眞明曰,禁奢侈一事,頃因筵臣陳達,令備局擧行事,命下矣。只以《大典》禁制條,謄出申飭乎?抑參酌定制,別爲措辭頒布乎?上曰,奢侈之弊,至於衣食供奉,亦極過濫,十人所食,一人食之,十人所衣,一bb人b衣之,此甚無理。今若只頒禁制,近於文具,自備局商議酌定,作爲文字,參互禁條,措辭頒布,可也。眞明曰,酒禁亦有朝令,而因循解弛,方在禁不禁之間。臣於頃間,待罪憲長,先作一通甘結,枚擧前後戒酒之聖敎,歷論靡穀費財鬪毆殺傷,皆由酒害之狀,謄出眞、諺兩本,招致五部官員,使之申申曉諭於坊曲上下人處。聞多釀之家,米至三四十石、五十石,以三亥酒,必於正月入釀云,故趁其未釀之前,另加申禁,若不遵朝令而潛釀隱賣,則不必出禁貽弊,當隨聞摘發,入啓勘律事,縷縷嚴飭。此蓋先敎後法之意,而臣今移職,又將歸虛,自備局更招部官,申飭,何如?上曰,自備局分付部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荐飢經費枵然之時,國家每以節損,爲務,今番陵幸時排設,亦不令新造,推是心行之,豈非盛德事乎?上曰,排設,雖不至爲大弊,今番則陵所不遠,故使勿新造矣。且九營繕,事當減之,而每見啓辭,有營繕之名,必無其名,然後可祛此弊。若有其名,則不緊之事,亦當從而爲之,自不無傷財之端,凡營繕,限明年停止,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凡事進排在彼,而守直在此,則孰肯顧惜看護,俾爲省費之道乎?當此百事解弛之時,只有進排,而守直者無罪,則何以支堪?無論闕內外司,修補未及年久,而致有頹傷者,雖不得不進排,而若其守直之人,必欲草記請罪,斷不饒貸。日前大報壇守直內官之請罪,不但以其事體之重,亦出於懲勵之意矣。上曰,如墻垣等屬,雨水時頹傷,非其罪,而大意則然,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宗廟展謁時,件記上納矣,搜於西庫,則有大謄錄三卷,而下奏則肅廟朝乙酉年間,因故相臣徐文重所達爲之,故肅廟、景廟兩朝室不書之,今當書置矣。但不善藏置,致有傷汚之歎,不可不改塗矣。上曰,此不可如是不潔,精寫置櫃中,可也。尙絅曰,先朝室書之,事體至重,待都提調爲之矣。寅明曰,室藏欲新塗矣,適終日雨,恐益汚傷,故其中最可悶處,略略塗之,而此重事也,不可不達,故敢達。尙絅曰,其中大段者,以炭火照乾,不至大段者,置之,姑待秋爲之,伏計耳。興慶曰,頃日臣以莊陵立碑時,監董官及製述、書寫官賞典,依崇陵例擧行事,陳達,則令該曹書啓事,下敎,而旋因禮曹判書申思喆所達,有考定式更稟之命。故臣考見《禮曹謄錄》,則故禮曹判書金鎭龜,以陵參奉之一時修改,輒施陞六之賞,事涉過重,此後則不爲擧論事,陳達定式,而如此碑石之役,則事體重大,有異於陵官一時修改之事矣。申思喆亦自以爲,見此謄錄,誤爲陳達云,今依崇陵時,使之書啓乎?上曰,若行賞典,則重鄕乎,重京乎?京監役下去乎?興慶曰,京監役則不爲下去,而以參奉兼監役矣。上曰,崇陵則京官員下去,而其時監役、參奉出六乎?尙絅曰,臣之弟,以其時參奉兼監役,蒙賞典出六矣。上曰,予知守令爲之矣。然則依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喆輔使之入來,而文書不爲入來矣,卿等見其文書乎?僉曰,不見矣。上曰。十七名,盡爲梟示,可乎?御史之意,何如?喆輔曰,以法論之,則固宜盡殺,而罪有首從,律有低昻,且考前例,則多用參酌之典矣。此與惡逆,有間,許多人命之一時竝戮,豈不重難乎?上曰,殺掠之類,自彼中若區別,則犯越之人,一倂梟示,豈不冤痛乎?喆輔曰,若箇箇入去,則雖數至百人,法當盡戮,而此則有將有卒,作隊同犯,其中有首倡,有脅從,故領將外,似有區別之道矣。且殺掠三領將內,金世丁軍,吳時弘、徐夫成軍,李汝石、李興萬、金貴同軍,金海正此四人,則不參殺掠事,故只入犯越承款中,當與李思中軍人,同罪矣。上曰,領將李思中,固當梟示,而中領則何以處之,可乎?喆輔曰,中領將金太中,乃是首倡,當與李思中,同律矣。興慶曰,臣在閤外時,已爲相議矣,領將、中領將則梟示,其餘軍人則皆當定配,而常漢輩,以定配視若尋常。臣意則竝嚴刑一次後,他道遠邑無奴婢處,定爲奴婢而使役,則似好矣。上曰,吳時弘等四人,何以處之乎?興慶曰,亦依李思中軍人例,他道爲奴,似好矣。上曰,竝減死嚴刑後爲奴,而如是之際,邊民想必驚動,不可無安集之方,自備局成出公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李濟曰,臣待罪江界時,鎭卒之犯越者多有之,而邊將知而不知,多矣。上曰,胡語能爲之乎?僉曰,然矣。喆輔曰,犯越者,蓋以咫尺胡地,多樹木禽獸人蔘,故非但爲納官家,亦爲生計而然也。採蔘軍,昨年謂甚少,而猶至九千八百餘名矣。上曰,領軍,所謂採蔘領將乎?喆輔曰,然矣。上曰,領軍,其中稍勝者乎?喆輔曰,其中稍長者爲之矣。濟曰,江界物情,臣知之,熟矣,今日雖殺之,大欲所在,明日又犯之。今聞御史按治,則捉入甚多,犯越之跡,狼藉云,國家處置,只律領將,而其餘爲奴,渠輩少不懲戢,所謂領將者無地位,其中自稱者,豈可只責領將乎?喆輔曰,金世重率其二子,而入拷問時,問誰生此計,則其子證其父,人理絶矣。若區別則其中將領者當誅,古例,人多則必爲區別矣,今年雖殺百人,明年又必無不入之理矣。又曰,高山里兵房軍官金昌溫,當初以殺掠事,入於監營廉問,而多般究覈,終無殺掠同參之跡,而蓋不無苗脈。昌溫夜巡江邊時,逢着胡人之越來者,受賂潛放的實,而與殺掠罪人金世丁,同居一室,故廉問時,合兩事而歸罪於昌溫矣。受賂放胡,情狀亦甚巧惡,而旣無犯越之事,則其罪不至可殺,參酌處分,似好矣。上曰,巡羅將之潛放胡人,其罪不至大段,置於極律,則似過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蓋其情狀,極爲巧惡,而置之極律,則似涉過中,遠地定配,未爲不可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旣不犯越,則何可以其知情,而同置死罪乎?刑問後遠配,可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在昔此等罪犯,何敢幸逭常刑,而今則如此之類,不可勝誅,似當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嚴刑一次後,遠配,可也。副修撰兪健基曰,王者用刑之道,必當審愼,而金昌溫之罪,若或緩治,邊民姦細之輩,必無懲畏之道,一次刑訊後遠配,似未免太輕矣。上曰,儒臣之言,有理,刑曹二次後,遠配,可也。{{*|出擧條。}}上曰,趙永三,則雖不待時,梟示,可也。喆輔曰,臣見其人,極奸詐矣。上曰,年紀,幾何?喆輔曰,四十、五十之間也。上曰,御史親問之乎?喆輔黃震箕,則臣不識其狀貌,問於主倅而知之矣。上曰,主倅,爲誰?喆輔曰,金浚也。厥漢果是安州之人,而十二年在於胡幕,山川道里,無不習知,世丁殺掠之由,亦詳知之。渠自以爲,若放渠,則卽當捉納震箕爲言,尤極奸詐矣。上曰,旣欺禹夏亨,而又如是,其奸詐,可知也。喆輔曰,若放之而捉納黃哥,則豈不爲豪氣乎?高山里鎭,有申尙中八兄弟者,以潛商,爲業,而其中一人以爲,不忍爲此,離入城內,七人則狼藉潛商,捉得趙永三後,聞禹夏亨之言,則以尙中而得之云,而其輩決不可容貸,以此意分付備局,以爲懲戢之地,則似好矣。濟曰,臣曾任江界時,震箕以權管嘗來見,故見其爲人,極詐而善胡語矣。上曰,李普赫亦以爲,黃哥有飛翅云矣,果何如?喆輔曰,飛翅有無,未可的知,而但爲人,極剽輕云矣。濟曰,聞作妾於江界矣,亡命之後,其女毁節云,事極殊常。越去胡地,爲胡人者,似是滅跡之資,小臣則不無所慮矣。上曰,此漢逃亡而往,則已離其處,久矣。眞明曰,使申尙中捉納,則渠必有死中求生之意,竭力求捉矣。濟曰,懸賞而求之,雖非尙中,豈無捉納之人乎?上曰,此則已爲設施矣。喆輔曰,使趙永三求捉黃哥,以勿殺減死之意,爲言,則或可有現捉之道矣。上曰,如是之際,豈不無漏通於黃哥乎?上曰,黃傅爲人,曾有見面者乎?尙絅曰,臣待罪北道時見之,其人物頗似堅固矣。喆輔曰,臣到滿浦,審視形便,胡若生心,則狄踰以西,非可爭之地,必作胡地,無疑矣。大抵,北塞絶遠,王化所不沾,親君事長之義,無有覺知者,而至於武士,勝於西路,其中不無多武藝,有智略者,國家若收而用之,則豈不爲激勸邊士之方?收拾人心,爲今之第一急務。臣略有一得之見,欲以文字,仰達伏計,而前後每申飭兵曹,收拾西北人物者非一,而兵曹特以人多窠窄,不能收錄,此豈國家軫念西北之意哉?臣且見江界出身者多,問曰,汝輩何不上京求官乎云,則皆曰,豈無此心?但賣田賣宅,跋涉千里而往,若不得,敗産而徒勞而已,不如初不上去之爲愈云。邊士之失望,如此,其於激勵之道,豈不歉然乎?臣則以爲,繼自今各別申飭,錄用,可也。上曰,前後豈不申飭乎?所達,是矣,當各別留意也。喆輔曰,粵昔建州衛胡人充滿,爲我國邊警,無歲無之矣。今則蔘胡若干外,無有居生之人,江界亦無緊急之憂,不足爲患,而早晩若有見逐於中原,建州復爲充滿,則臣未知事有不可知者,古所謂防秋,果何如,而今反爲防夏?此非防守之本意也。且江邊穀物,爲一弊端,自朝家若無善爲區畫,則未免爲藉冠gg藉寇g之資。臣以爲,廉問有穀物諸處,審其便宜,而區畫則好矣。上曰,李宗城亦言如此矣。今不可倉卒爲之,自備局分付道臣,則似可矣。眞明曰,八九十里移穀,其弊極甚艱辛,令道臣小小流出,則好矣。喆輔曰,滿浦上流三江仇非江中,有一島,與我地稍近,故其島屬於我國,而島中樹木茂盛,故彼人結幕依接,與玉洞民人等,尋常來往,多有潛商通貨之弊,事極可駭矣。此島旣是我地,分付滿浦僉使,斫盡其樹木,俾不得止接,似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全羅道群山、聖堂,兩倉所屬漕軍,當在本道,而在於忠淸道者,至於三百六十三名,此不但與正軍,有異,軍保之在他道者,多是從中落漏之計,各有分道,該道軍保,當定於該道之民。今此漕軍三百六十三名,爲先自忠淸道充定逃故闕額,其代則令該道査處,何如?上曰,安知忠淸道漕軍,不在全羅道,而又安知今送三百名,而全羅道不爲移送六百名乎?與句管堂上,相議,可也。寅明曰,雖自全羅道言之,湖西軍保之在其道者,若又移送,則湖西亦將何辭而拒之耶?金興慶曰,臣待罪外邑時見之,軍役之稱以他邑案付者,間多奸僞。今此湖南漕軍之在於湖西者,安知無冒稱避役之弊乎?此則自本道充定闕額,恐無不可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守禦廳牙兵之京畿、關東外,分在他道之不當,前已仰陳矣。摠戎廳亦是京畿兵使所屬,軍兵之在他道,亦豈不萬萬不當?兩廳牙兵保之在湖者,勢將參酌罷定,而亦或間以兩私保,換定一良保,此意不得不先此仰稟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爲之耳。閔珽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云云。上曰,無改處,擧末,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近來私意橫流,公法不行,殺獄亦多緩治,可勝痛哉?稷山人趙天彬,與本縣常漢沈萬,有私怨,佯作火賊,乘夜突入,使其黨寶甫,刺殺沈萬。及其告官,推問檢驗,則天彬天彬族盛豪强之故,推官惟事緩忽,不卽嚴訊。沈萬之子呈,捕廳拿致推覈,則天彬及寶甫,明白承款,而以事係殺獄,還送本道。推官又復如前緩治,天彬等受囑保放,屍親之訴冤者,乃反囚禁,沈萬之妻,無處呼訴,來呈法府。莫重殺獄,三年稽滯,已極駭然,而正犯保放,屍親囚禁,顯有循私之跡,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前後推官,一倂拿問,天彬、寶甫等,更令道臣卽爲嚴査,依律勘斷。上曰,依啓。今日次對,出自特敎,備局諸堂,所當一齊來會,參論廟謨,而無故進參者,只是三員,餘皆不進,雖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飭勵之下,如是懈緩,極爲未安。請今日不進備局諸堂,應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邊上民心獰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朝家用法,未免失之太寬,殊非嚴邊禁懲後弊之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毋論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其所處分,已有參酌,不允。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興慶進伏曰,大報壇受誓戒,當爲之,而今日若進鞫坐,則誓戒恐不潔。且南格所告兩人,皆不實,極難處矣。上曰,南格,更推乎?興慶曰,然矣。又曰,臣獨爲議讞,極是難也。上曰,更推後,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受誓戒,今日已爲之乎?訊問則卿不必參矣。寅明曰,大臣不進,豈可訊問乎?上曰,然則停刑,可也。上曰,肄儀,自何日計之乎?興慶曰,初二日矣。上曰,誓戒日正日,外承旨問啓,可也。諸臣皆退出。 ==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宗城{{*|未肅拜}}。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昆陽郡守李珌,東里僉使金弘魯,開雲萬戶金義信,南桃萬戶黃廷傑,在德萬戶崔斗弼,天城萬戶權尙鼎。 ○李瑜啓曰,來初一日,常參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鞫廳坐起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儼,由限已過,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在德萬戶崔斗弼處,給送。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傳于趙鎭禧曰,遣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金弘澤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時,各司久任郞廳,使之來待。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推鞫差遲開坐,而待各司久任郞廳齊會啓稟後,入侍單入之。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傳曰,累次特敎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俱極未安。前後勅勵,無他嫌端,而違牌爲事,略無動念,今有紀綱,決不若是。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直明gg宋眞明g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呈狀內,重遭臺言,揆以廉隅,不可冒赴,卽速入啓變通云。文德麟、尹洙,旣遭臺彈,連呈辭狀,當此春務方殷之日,如是相持,災邑曠官,實爲可慮。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李宗城、朴師正爲承旨,以金始煥爲判義禁,以洪昌漢爲持平,以兪最基爲副校理,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以李行敏爲固城縣令,以金瀁爲熊川縣監。 ○趙鎭禧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敍用事,命下矣。今日政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猥陳恩例收回事矣。伏承聖批,謂臣過讓,至命安心領受,臣惶感之餘,又不勝其悶蹙也。以此瀆陳,極知惶恐,而義之所不可,亦何敢冒昧承受?此惟申訴天慈,以冀垂燭耳。其不容遂默默,審矣。竊伏念臣於恩例,有不敢受者四,蓋舊例則有臣非不知,而厥例今改,例宜從新,臣安敢不改從新例,而裒若充耳,惟以饕濫爲倖哉?官秩恰同也,謝事又同也,周急之恩,又一例也。一人則自初堅辭,一辭而減其數,再辭而減其全,三辭而竝與歲時存問而請減焉。一人則不肖者之跂而及之,猶且不能辦焉,安而受之,如固有者,則其爲哺啜計誠得矣。將何以擧顔於當世之士哉?此其不敢受,一也。國家待大臣之道,不可置異同薄厚於其間,前春已歷陳此義,幸蒙採納,今何可更爲異同?此其不敢受,二也。昨者聖上,深軫於府夫人之贍養,所以降敎詔者,特出尋常,他臣又同之,則夫何以表別其殊典哉?此其不敢受,三也。目今災荒之餘,春農正急,而顚連道路,不能緣南畝者相望,無食無種,不能及時耕播者又多,推所賜臣之米,尙可以活民幾家,闢土幾區哉?此其不敢受,四也。凡辭受與奪,只宜觀大體而處之,玆事私分公體,無一而可,不惟臣之不敢受,反汗之命,宜不竢於終日。伏乞聖明,深察此理,亟命收還臣周急之命,俾國體無損,臣心少安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辭,其雖條列,予則曰過,往者許休,雖因不獲已,有例周廩,豈可闕耶?況閔奉朝賀箚批,不過隨箚而敦勉者,以此爲讓,不亦過乎?卿其須體至意,安心領受焉。因傳曰,遣史官傳諭。 ○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冥升峻階,驟溢微涯,遜避不獲,黽勉承命,呼唱庭衢,俯仰慙懼。臺疏果上,語意的當,雖使臣自言之,實無以過此,臣益愧公議之未允。竊幸濫資之當收,縮伏旬餘,恭俟處分,而鞶帶未褫,官銜尙縻,若芒在背,如甲被面,天牌辱臨,冒死坐違,勢須自陳,以祈鐫削。玆敢披瀝肝血,唐突控籲,臣尤不勝恧蹙危厲之至。噫,資級之不稱,才分之不逮,已暴於前疏,今不敢更煩,而其所謂彈墨未乾,遽陞正卿云者,儘是八字眞諦。當群彦林立之日,固不宜糠粃之在前,況臺評纔停之餘,尤何可薰沐之驟加哉?其在惜名器重臺閣之道,決不當若是,而倘使臣恃寵怵義,耐彈復進,則終無以自解於角勝之口實矣。本以蔑才具乏時望之人,添得沒廉恥無忌憚之目,則將何顔面,自立於世,而其爲累淸朝而羞薦紳,關係不亦大乎?欲望聖明,俯賜鑑燭,亟收新資,還臣本分,則臣謹當充備任使於冗散之末,奔走報效於職分之內,臣豈敢欺心飾辭,攬取克讓之名而止哉?伏乞天地父母,諒察迫隘情勢,改正踰濫爵秩,以長臺氣,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被駁,已知過矣。于今更齕,過中在彼,卿何過嫌?京兆長席,不可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金吾除命,因鞫事嚴急,不敢自恤一身之情病,卽已肅命。今將赴坐,而第臣方帶內局提擧之任,自前居保護之地者,例不得兼任刑獄衙門,所重有在,今亦宜有變通,且臣以地部本職,見差大報壇親祭時薦俎官,旣受誓戒矣。鞫廳雖姑無始刑之事,而執事與外庭參祭有別,出入刑殺之地,大異淸齋之意,亦宜有推移之道。伏乞聖慈,亟遞臣內局兼任,仍令該曹改啓薦俎之任,以爲愼保護重祀享之地,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昨於望中無故者只卿,故雖已落點,伊後思之,卿例行薦俎之任,非參班大臣之比,豈可以尙未訊鞫而赴坐哉?俄命姑勿開鞫,蓋以此也。六年之後,始行躬祀,莫重薦俎,不可付諸次官。今兼金吾,姑爲許遞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始煥,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三十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趙鎭禧,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李錫祿,兵曹正郞金{{?|⿰禾道}},戶曹佐郞李夏徵,成均博士崔一星,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掌樂僉正李敬躋,廣興奉事李耉齡,軍資主簿兪勉基,以次進伏。柳儼進伏曰,密符事體重大,豈敢替納?藩閫之臣,或遭人言,或有衆所共知難强之實狀,則不無替納之事,而今者永宗僉使崔鎭漢,謂有身病,不爲親納,未知病狀之果如何,而一防禦使之偃然替納,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監、兵使之替納,旣非矣,況一僉使,何敢不爲親納乎?事極可駭,拿處,可也。{{*|出擧條}}柳儼bb曰b,將密符請納。上曰,然矣。柳儼曰,各司久任郞廳皆進,而刑曹則不來矣。趙命臣進達漢城府公事及漢城府閭家奪入公事。上曰,入之。柳儼進達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柳儼仍受密符,與注書眼同修納,柳儼進達弘文館草記。上曰,入之。又進達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上曰,入之。又達平安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命臣曰,卽見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謄本狀啓,則與義州府尹狀啓,中間措語,有稍變相左處,其所謄本馳啓者,有違常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又達平安道水軍狀啓及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鎭禧進達宋寅明辭金吾上疏,讀未半。上曰,又達之。鎭禧又達尹陽來辭判尹上疏。上曰,批答書之。鎭禧書宋寅明疏批及尹陽來疏批。上曰,卽今判金吾望,甚爲苟簡,奈何?戶判、吏判,爲無故行公之人,而皇壇親祀時,當爲薦俎官。此外一品重臣,無故者爲幾人乎?趙命臣曰,誠如聖敎矣。吏、戶判親祀時,當爲執事。知敦寧沈宅賢,則病勢彌重,浹月委頓,得差此任,旋卽變通。工判金取魯,則方有親病受由,無可爲之人。金始煥雖老病,獨無故矣。上曰,金若魯由限,盡於何日耶?命臣對曰,當盡於昨日矣。鎭禧書批答已畢。上曰,讀而達之,可也。鎭禧讀達批答。上曰,又書傳敎。鎭禧書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傳敎。上曰,兵判之事,誤矣。旣已應命之後,更爲撕嫌,殊極過矣。近來以違牌爲事,推考傳旨盈軸,豈有如此之道乎?鎭禧曰,違牌之事,已成風習。肅廟時,無如此等事,雖重臣而無十牌之事矣。今則四十五十牌,有若例事,自國家另加勅勵之後,豈有如許之理乎?臣謹按《明史》,賊入來而無六卿,國事無可爲之人,廉隅雖存,義理則全不顧,將何以爲之耶?上曰,彼重臣,則俱緣事勢而或然也。近來初牌入者,則極爲羞恥之事矣,初牌答啓字,則日日爲政矣。如此而可爲國乎?卽今金尙重行公乎?柳儼對曰,方在受由中矣。上曰,承旨進來,久任官,以次進之,可也。兵曹正郞金{{?|⿰禾道}}進伏。上不問職姓名,有何修擧之事乎?金{{?|⿰禾道}}對曰,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遺在達之。對曰,銀子一萬二千九百餘兩,木丁一千八百餘同,錢六萬餘兩,恒用之數,則木丁二百餘同,錢一萬八千餘兩,而非一定之數也。上曰,修擧之事有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上未收無之乎?對曰,年條未收一百三十餘同,有之矣。近仍凶歉,尤甚之邑,自朝家蕩滌,故皆歸於指徵無處矣。上曰,乙巳初頭,各別申飭,這這庫入,故無欠縮之事矣。今亦這這入庫,以爲興販之地爲宜。對曰,今則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別無修擧,而國用應下之外,無別下之事,此外無所懷矣。上曰,年今幾何?對曰,今年三十三矣。仍爲退伏。戶曹佐郞李夏徵進伏。上問履歷後,職掌達之。夏徵對曰,乃別禮房之任也。上曰,遺在達之。對曰,別禮房之任,職在判籍,遺在則有非臣所掌,而銀子六萬兩,木丁一千三百餘同,布二百餘同,錢七萬五千餘兩矣。上曰,有何修擧之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本曹經費,所入浩多,難以支撑,營債則限明春停止,春秋陵幸時雜下及御幕等物,皆爲停止啓下,則節損之德盛矣。上曰,此誰也?承旨知之乎?趙命臣對曰,乃安東府使李明俊之子也。仍爲退伏,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皆進伏。上曰,以次職姓名達之。柳鳳齡對曰,小臣,宣惠廳郞廳柳鳳齡也。金始熺對曰,小臣,亦宣惠廳郞廳金始熺也。上曰,曾爲入侍之人乎?鳳齡對曰,小臣,常參時入侍矣。始熺對曰,小臣,輪臺入侍時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始熺對曰,別無所懷之事,而或有弊瘼,則稟告提調,以草記陳達矣。仍爲退伏,成均博士崔一星進伏。上曰,履歷達之。崔一星對曰,己酉式年登科,仍付成均館學諭,例遷學錄學正,待罪此職矣。上曰,所懷達之。一星對曰,本館物力,專靠於外方奴婢身貢,而連歲凶荒,奴婢大縮,一年所捧,不能當半年之用。辛、壬兩年,奴婢貢災減代木,自賑恤廳,或三十餘同,或四十餘同,受來繼用矣。至於今年,則賑廳相持不給,前頭供士,實難成樣矣。上曰,置久任,意有在焉,有何修擧之事耶?一星曰,堂上在焉,郞廳則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在鄕乎?一星曰,在江陵也。仍爲退伏。掌樂僉正李敬躋進伏。上問職姓名。敬躋曰,乃掌樂僉正李敬躋也。上曰,所懷達之。敬躋曰,本院樂工爲四百四十一名,樂生爲一百九十五名,而此輩皆是自遐方上來立役者也。本無依賴之道,而又無給料之規,雖有六保,不過一朔一疋而巳。近仍荐饑,所謂保布,旣多裁減,其所裁減之代,例自宣惠廳劃給,自辛亥年至今未受,米七十餘石,木十六同零,而惠廳不肯趁時出給。故樂工輩,無以聊生,不無流散之弊,每當祭享及擧動時,各差備充數,亦多苟艱,將有生事之慮矣。上曰,本院正,頃以此事,有所陳達矣。敬躋曰,本院前正黃瑞河,曾有所陳達,自上特令惠廳劃給,而惠廳只以若干米布上下。許多樂工輩,升升尺尺分受之,何以救其一時之急乎?{{*|出擧條}}上曰,該廳亦無儲,故如是,而更爲申飭,可也。仍爲退伏。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達之。鄭述先曰,小臣以繕工監役都監監造官、瓦署別提、禁府都事、陰竹縣監、引儀、司評、交河縣監、內贍主簿、監察、敦寧判官、判官判官gg漢城判官g,水運判官,今則待罪此任矣。李思一曰,小臣以永禧殿參奉、社稷署奉事、尙衣院直長、內資寺主簿、掌隷院司評、宗親府典簿、開寧縣監、天安郡守、醴泉郡守、利川府使、安山郡守,待罪此任矣。上曰,職掌達之。述先曰,小臣所掌,乃馬籍也。思一曰,小臣所掌,牧場、軍色、戶房三色矣。上曰,遺在達之。思一曰,時遺在,黃金八十六兩,錢二百二十兩零,米八十石零,皮雜穀三百七十石零,價布十餘同,而近仍凶歉,辛、壬兩年災減諸員價布之數,至於七十餘同之故,大臣榻前陳達變通,僅僅計朔上下料布,此外更無仰達之事矣。柳儼曰,思一,榻前敬待大臣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宜矣。上曰,入侍之事生疏,故如是,勿推,可也。仍爲退伏。廣興奉事李耉齡進伏。上曰,履歷達之。耉齡曰,小臣,寧陵參奉初付職,移除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耉齡曰,倉守三人,而所掌各異,小臣則別無所掌之事矣。上曰,庫儲幾何?耉齡曰,去月料米,已盡無餘,而以前捧數計之,則白米八百餘石,田米四百餘石,太百餘石矣。上曰,所懷達之。耉齡曰,別無所懷,而或有弊瘼,則稟于堂上爲之也。仍爲退伏。軍資主簿兪勉基進伏。上問職姓名。勉基曰,小臣,軍資主簿兪勉基也。上曰,履歷達之。勉基曰,小臣,翼陵參奉初入仕後,以監造官出六,仍歷監察、刑曹佐郞、司僕判官、漢城判官、潭陽縣監,近以典設別提,移除本監主簿,纔過兩朔矣。上曰,職掌達之。勉基曰,本監有四所掌,郞官四人,有所分掌,逐朔放料于掖隷及禁軍各軍門將校諸上司下人,而小臣所掌,則乃是二所掌也。上曰,諸上司,爲何司?勉基曰,議政府、承政院、忠勳府等司,其他各司下人,亦多受料於本監者,猝難一一盡達矣。上曰,遺在達之。勉基曰,米一百五十石,太一千六百八十餘石,田米五百九十餘石,蓋兩年慘凶之餘,倉儲之匱乏如此矣。上曰,頃者掖隷給料時,以斗升事,軍資監下人,受罪於官員云,委折何如?勉基曰,本監弊端,多在於給料之際。掖隷及禁軍輩,求其厚量,小不如意,則多般爭詰,或有生梗之患,故不得不從其所願,其來已久,爲弊滋甚,穀物欠縮,因此浩多。當此倉儲匱乏之時,誠極可慮,故提調臣宋寅明,累度申飭。斗給之際,依古規用枰木,從弦平量,則掖隷輩。不滿於心,稱以用小斗量給,歸咎於庫子,致令受罪於本監,而實則不然。戶曹較正烙印之斗升,元無大小之別,而畢竟訴于政院,至於上達之境,玆事委折,不過如斯,而無路上達矣。今承聖敎,玆敢略陳,此後給料,連用枰木之規,平量以給,俾無過濫之弊,則欠縮不多,庶有補於國儲,倉官等,其亦幸免於重罪矣。上曰,此不必多費分疏,旣有久任之意,至於軍兵,則給料之際,俾無稱冤之弊,可也。仍爲退伏。{{*|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趙鎭禧進伏。上曰,今日左相處傳諭,誰可去者?柳儼曰,小臣今方進去矣。鎭禧書箚子批答。上曰,翰林竝敍用。趙命臣曰,近來政院,甚爲苟簡,一承旨進去于鞫坐,一員進去于偕來,廳中只有二員,伴直無人,政官牌招開政事,敢達矣。上曰,敦諭去,則只有三人乎?在外受由人員,竝皆遞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可也。柳儼曰,在京無故人員差出,卽爲牌招察任,宜矣。上曰,召對爲之。仍命注書,出取召對冊,與玉堂偕入。金弘澤奉命退出,與兪健基奉冊偕入,而諸承旨及各司久任郞廳,皆以次退出。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召對時參贊官,仍爲入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讀之。兪健基讀,自伊川先生止有覺處。上曰,承旨讀之。趙鎭禧讀,自思曰睿止可得也。健基曰,承旨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學不能止其近如地。上曰,注書,明經及第耶?弘澤曰,乃明經及第也。上曰,上番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學者不泥止自有所得。上曰,下番春秋讀之。李錫祿讀,自初學入德之門止空寂去。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以張橫渠之大儒,尙不免苦心極力之象,伊川勉之以完養涵泳之工夫,然則涵養工夫,豈非聖學之最緊逕路耶?況踐履不及橫渠,而凡於思索窮格之方,若不以敬之一字,涵養本源,則必無自當條暢之效矣。上曰,好矣。學原於思一條,果何意也?《近思錄》諸大文,亦有序次之條項耶?健基曰,學原於思四字,學而明理爲先,善思則明睿生,故韓文公亦言,學成於思,亦此意也。第《近思錄》排列諸大文,本無序次脈絡之可言者,不如《中庸》、《大學》之分章序次,規模則自同於《論》、《孟》。故以致知一編言之,二十二段,總論致知之方,三十三段,總論讀書之法,三十四段以後,以書之先後爲序,此其大體耳。學原於思四字,自是一大文,以上下大文參看,則脈絡元不相通矣。上曰,儒臣所達極好矣。凡一物上大文下紙一行。又曰,所務於窮理大文,及其下或六七字大文,五六字大文,盡是伊川語耶?健基曰,皆伊川語耳。全書本文中,節略好言論,故或有七八字及五六字大文矣。上曰,是矣。健基曰,知識明則力量自進,後世俗士之所謂力量,皆非眞力量也。苟無致知工夫,安能進其力量也?故欲恢其力量,則只在於學。上曰,然矣。致知,乃大學工夫也。致知之前,有何工夫?健基曰,不過敬之一字,致知、涵養,皆在於敬。上曰,好矣。非敬,無以平天下。觀物察己文義,疑而不知,詳爲奏達,可也。健基曰,觀物察己,自是窮格當然之工夫,還因見物,反求諸身云者。乃或者設問之辭,程子答以纔明彼,卽曉此,此是觀物察己之方也。上曰,然矣。參贊官,亦進達文義,可也。趙鎭禧對曰,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此皆體而行之之事也。古人讀《詩》,則必達於政,而□□□。上曰,然矣。健基曰,凡解經不同,無□之意,緊要在□□□,大體則無不同也。上曰,然矣。鎭禧曰,朱子、程子解經□處多矣。語□□□而推以見之,則緊要歸趨,自當符合,而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語》、《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此讀書之法,正好□窮□論□學,則於學爲身心日用之常,尤爲緊切,得其要領,則易於推明他經,而可以權度事物矣。上曰,好矣。《名臣奏議》,尙不抄選耶?健基曰,姑無抄選之擧矣。上曰,非難之事,不卽擧行,國事如此,而何事可做耶?更爲申飭玉堂,可也。上曰,前大提學入來耶?健基曰,似不還京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耶?健基曰,玉堂冊,則乃一百四十餘卷也。分排知事乎,分排玉堂乎?上曰,分排知經筵、同知經筵,可也。健基曰,擧行條出之,未知何如。上曰,玉堂親承上敎,不必出擧條,以此擧行,可矣。諸臣以次退出。 hzfs64z1sxkqadweg6wnlpu2jbu5jn0 2173428 2173426 2022-08-21T19:22:10Z Blahhmosh 79595 /* 2月10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2月1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武一所監試官進,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呈辭,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鄭必寧,俱以病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去夜備忘記,德興大院君廟,一番展禮,情禮當然者,先朝亦有已行之禮,嗣服一紀,禮猶晩矣。其令禮曹,展拜吉日,開月旬前,推擇以入,而凡諸儀節與宗臣入參,一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展拜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春幸則間年取稟事,曾已定奪矣。今春陵幸,當爲稟行,展謁定於何陵,而擇日於何間乎?敢稟。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取稟草記。傳曰,當展謁於懿陵,吉日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光陵參奉所報,則今月二十七日,本陵西邊火巢外,至近之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頃日所送軍卒,雖曰捉虎,至於體大者,則畏㤼藏身,終不放砲,昨日撤罷之後,又有此囕殺之患云。陵所虎患,至於此極,囕殺人命,又復如此,極爲驚駭。更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光陵火巢外近處,守護軍全後種爲惡虎囕殺,事極驚駭。更令軍官,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將校,領率牙兵五十名,卽日出送,各別申飭,期於捉得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二月初一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健基曰,臣眼視甚眩,不能辨吐,請執燭而讀之。上曰,依爲之。健基伏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至仁者天下之正理。上曰,承旨讀之。必寧曰,臣亦眼昏,請執燭焉。上曰,依爲之。必寧繼伏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生物,至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訖。上曰,此自至付標,較日昨有加耶?健基曰,依下敎,以十二張,付自至矣。上曰,文義陳達,可也。健基曰,剝卦爲九月卦,剝盡則爲純坤,坤爲十月卦,十月謂之陽月者,恐疑其無陽也。聖人扶陽抑陰之義,此可見矣。十月雖陽盡之時,而自小雪,陽氣已萌,子夜分刻,漸長爲冬至陽復之漸。以此言之,十月純陰之卦,亦可謂有陽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儒臣所達,猶有未盡處,《易傳》陽無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以卦言之,三十分而成一爻,亦如月之三十日而成一月,九月於卦爲剝,而剝卦諸陽,消剝已儘,猶有上九一爻。故三十分而至十月中爲純坤,坤又積三十分而至十一月中,然後陽氣復生於下,純陰有陽之意,恐似非矣。健基曰,十月於卦爲坤,而謂之陽月,所以見陽氣已萌也。以卦理見之,則有陽矣。天地生物,各無不足之理,此義最宜詳玩,盡君臣父子之分者,如堯、舜、周公、曾參,可也。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堯,事君,是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堯之所以治民,治民,是賊其民者也。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曾子盡事親之道,此皆盡分者也。上曰,舜其大孝也歟?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此所謂盡其分者矣。健基曰,盡分之言,讀之,令人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之不能盡其分者,非人也。上曰,所達誠好。如下曾子一等者,皆不能盡分矣。必寧曰,天地生物,初無不足之理。凡人非不欲盡分,而唯其蔽於私欲,故不能盡分。如堯、舜、周公、曾參全其本然之性,所以能盡其分也。上曰,萬物之中,惟人最貴,所貴乎人者,以其五倫也。不能盡分,非人也。儒臣之言,雖似過矣,然論其大體則誠然矣。健基曰,人性本無不善,盡分乃當然之則,而不盡分,則不可以爲人,居常着力,則自當盡其分,而亦非有難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萬物之生意可觀,政合此時文義。程子詩曰,靜養中和氣,閑收對育心。此詩之意誠好,誠能玩味,則有無限意思,所謂詩可以觀者,如是矣。元者,善之長。滿腔子,是惻隱之心,無非切實之言,自上誠宜體念此等文義,而今方春陽載和,萬品皆蘇,王者對時育物之道,政當其時矣。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時中章,廳中非中,堂爲中,何義也?健基曰,廳中堂中,槪言由淺入深,自小至大,而說得一箇中字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非如權然後爲中之中矣。上曰,執兩端而用中,方可謂中,子莫之執其中,不可輿論於能權輕重之道矣。健基曰,子莫之執中,執楊、墨之中也。聖人之時中,斟酌大小輕重,而執兩端以取中之謂也。必寧曰,執兩端,非子莫之執中,而輕重大小之中,擇其善而用其中之謂也。此兩端,異於楊、墨之兩端矣。上曰,公則一,私則萬殊,此義甚好。一字,卽理也。必寧曰,《易傳》曰,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盡仁之理,惟舜爲然,此孟子所謂,有天下而不與焉者也。健基曰,但言舜則一偏矣。必寧曰,此非一偏矣。用力於仁者,莫如公。公者,天命之本然,非人私智所能爲也。此槪非聖人,有不能知者,故大文,亦以舜事明之矣。博施濟衆,乃聖人之功用,誠若下工於此等處,則仁豈遠乎哉?在力行之如何耳。上曰,承旨所達好矣。所謂仁者,天下之公,公則一,是仁之理,則仁者,謂之理耶?必寧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大則三綱五常,小則事物細微是非理也。上曰,理卽是義,是誰註耶?必寧曰,葉采之註也。上曰,理是義之文義,不無所疑矣。健基曰,理卽是義者,實未穩當,在物爲理,處物爲義,則理與義,非合而言之者,而葉註所云,似舛誤矣。上曰,葉註,尤有所致惑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與昨日所言荀卿性惡之言,略同矣。必寧曰,葉註,固多曲處矣。健基曰,此言氣質之性,氣質之性則固有善惡之不同矣。上曰,如此等說,其流之弊,如荀卿之類多矣。德重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乃大文程子之言也。葉采之註,所以釋程子之訓也。上披閱曰,下番翰林之言是矣。人性本善,善固性也,則是矣。而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何義耶?必寧曰,謂之惡者,本非惡,或過或不及也。天下無性外之物,本皆善而流於惡耳。程子此言,槪從其氣稟拘滯之後,而非言性之本然也。健基曰,人物之生,皆有性之一體。生之謂性,非謂本然之性。而卽孟子告告子,以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之謂也。必寧曰,生之謂性,異於所稟之天性,所稟之性,渾然一理,純粹至善,所謂本善者也,豈有惡之可言者耶?惟其氣稟,有昏明淸濁之異,故不能不局於氣而入於惡耳。上曰,承旨之言,異於下學上達之工夫矣。健基曰,《近思錄》參看,則與《小學》、《大學》有異矣。上曰,乾而無息,爲進德工夫耶?健基曰,終日乾乾,自强不息,所以謂進德之基也。健基退出。上曰,嗣服一紀,尙未展謁於大院君祠宇。故昨日命下,而第聞主家,不無糜費之事云,今番則只欲伸情禮也。且當飭礪之日,尤宜節損。凡係浮費,一切勿爲事,使主家知之,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傳敎曰,今定展謁之陵,道里頗近,望前定日,亦爲農前。凡干治道,其不可已者外,切勿廣治事,分付京兆、畿營,而陵內假家,各別禁飭,植炬亦勿爲之事,分付。尙賓書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2日== 行都承旨尹陽來{{*|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李聖龍{{*|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李匡世{{*|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兩珥。自午時至酉時,日暈。 ○下直,慶州府尹金浩。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尹陽來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日昨批答,有更觀數日,加進補中益氣湯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加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補中益氣湯,前所進不多,欲爲加進,更劑五貼以入,其勿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行幸時,留都以何營軍兵爲之乎?敢稟。傳曰,摠戎使率禁營軍留都。 ○洪尙賓,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因磁器之年年不順成,今年則移設燔於他處事,旣已啓稟蒙允矣。廣州柴場內,退村面金獅谷移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當於正月內議薦,而堂上不齊,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備邊司郞廳,以領議政意啓曰,政府每於歲首,例爲觀察使、節度使薦。而臣壽賢身病危重,左議政臣徐命均出往城外,右議政臣金興慶時未肅拜,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慶源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權世聃,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六品遷轉事,捧承傳施行,何如?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鄭鎌,奔走勤仕,又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春等試射時,南行宣傳官金{{!|𣖔|⿰木厚}},柳葉箭十巡居首,直赴殿試。 ○以慶尙假都事,慶山縣令柳愈啓本,本道監司金始炯,方在待命中,不得薦擧事,傳于尹陽來曰,勿待命事,回諭。 ○鄭必寧,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成字擧子洪得濟,募人代射,因事現發,今方移刑曹究覈,以爲依法勘處之地,而保擧之人,不得不憑問。故首保部將李聖望,中保部將金重澤,招致詰問,則對以與得濟,曾無相識之事,而轉請懸保云。近來科場,用奸多端,專以保擧爲重,則李聖望等,初不知面,而輕易許保,萬無其理。況試場發覺,奸狀難掩,而飾辭吐呑,顯有同情欺隱之迹,情狀痛駭。部長李聖望、金重澤等,竝爲汰去,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泄瀉之症重發,而忍耐參坐矣。自今痛勢益劇,度數甚頻,見方落席叫苦,無以備員監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監試官大司憲宋眞明,連日觸風處冷之餘,素患腹痛益劇,無以備員監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陽來啓曰,臺諫闕員,累日未差,頃因本院啓稟,政事有兼行大政之命,而日昨吏曹,以無故日退定之意草記矣。大政姑無定日入啓之事,多臺未差,已至許久,事甚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金取魯身病,參判未差,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節目,當依乙亥前例磨鍊,而乙亥年則御營軍兵,結陣於大廣通石橋,而近來社稷擧動時,每以左巡廳前路結陣矣。以乙亥前例擧行乎?依社稷擧動時例磨鍊乎?敢稟。傳曰,依乙亥例擧行。 ○洪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而吏曹佐郞申晩,藝文館待敎趙榮國,今正月朔,朔書篆文,無緣不書,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答曰,勿煩。 ○禮曹參判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疾病綿淹,跧伏田廬,一息僅存,萬念都灰。只爲名係仕籍,迹阻明廷,無地自效,罪與日深,常懷懍惕,若隕淵谷。乃者不自意,春曹佐貳之命,猥及於無似賤品,臣誠銜恩感激,揆分惶蹙。唯有一造京輦,叨謝天陛,懇丐骸骨,退塡溝壑,猶可以少贖前愆,差安私心。而顧臣風痺之患,入春益肆,肢體頑麻,跬步艱運,便作一籧篨。阿睹之疾,逐年加劇,瞳眥疼澁,視力昏短,殆不辨咫尺,似此癃廢之形,已無刻日登程之望。且臣禍釁餘喘,零丁孤苦,只與本生偏母,相依爲命,而母有積痼痰火之症,少失將護,輒至危劇。換節之際,挾感添發,往往有頃刻難保之慮,臣急於扶救,未忍離捨,欲待差間,難卜淹速,稽逋恩旨,罪合萬戮。抑臣情病之外,又有廉義之不容抗顔於朝列者。噫,臣之短於文學,拙於詞藝。凡今之人,夫孰不知,而猶未若臣自知之明,故從前匪據之謬叨也,臣未嘗不據實自列,拚死力避。而如向年副學時,黽勉一科,亦莫非臣守志不固,見怵威命之致,是固臣終身愧悔者。矧玆藝苑兼任,又是何等極選,而掌銓之地,全不稱量,猝然充擬於萬萬人望之外,以致誤聖簡而駭物情,臣不足言,有辱淸朝,此臣所以昨年自劾之章,未遑他說,而深有慨於名器之猥褻,銓注之乖錯也,其所謂縱使臣踪地無難安,疾病有可强,只此一任,已斷臣進身之路者,可見臣矢心自畫,一毫非飾。竊謂天日之明,宜無遺燭,鞶帶之褫,將不終朝。及奉批旨,大失所圖,後來病狀之蒙許,亦靳本兼之竝解,不稱之銜,虛縻在身,臣每自顧省,愧縮靡容。今幸朝廷之上,公議果發,聞一宰臣,以臣濫吹,面嘲銓官於禁掖稠人之中。臣病蟄窮鄕,與鬼爲隣,尋常朝紙上事,尙多全昧。遠外流播之聞,雖不可詳,人方傳說,作一笑囮。而臣則裒如充耳gg褎如充耳g,恬然自在,多見其沒廉恥也。臣嘗聞先輩故事,處文任而遭人言者,雖於屋下私談,未或不引以爲辭,必遞乃已。若臣所被,便是公朝顯斥,而特未及登諸章牘耳。臣雖欲淟涊冒進,奈一世之嗤占何哉?況綸閣重務,緣臣虛綰,許久瘝廢,其壞損朝體,已大矣。新授儀曹之任,亦非滓穢之賤所可叨冒。伏願聖明,亟命將臣本兼職,一竝改正,仍飭選部,必愼掄揀,用叶物議。且許臣退守賤分,扶護病母,得以延螻蟻之命,申烏鳥之情,實天地生成莫大之恩造也。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戾甚重,而職名猶在,違逋已極,而威罰不加。日昨陳章,雖出請譴,迹涉僭猥,鈇鉞是俟。伏承嚴命屢降,日加敦迫,恩渥彌隆,而臣罪彌深,感極而懼,求死不得,抱此悶塞,何所控因?不得不更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天,或有以垂憐焉。今憲臣之欲罪臣者,雖或出於臣本情之外,至於市恩權柄等說,乃是人臣之極罪。憲臣豈有私好惡於臣,而公肆讒誣,只緣臣不能誠心體國,隨事盡職,終遭罔極之言,此皆臣之罪也。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容息,已踰臣分,況可論於職事,而聖上不少恕究,恩數愈濫,一例督過,徒使事體傷損,臣誠抑鬱煼灼,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若其擇相致治之言,切中今日之病,且相臣之不勝任者,遭彈劾而或遞或黜,前後何限,而竊瞯我殿下,爰立之際,不加愼簡,至如臣庸鈍空疎者,猥置此地,使國事日非,而莫之恤。近日聖衷,渙然悔悟,奮發飭勵,獨自憂勞於上,而亦無以協輔贊襄,效其毫分,而臺閣之上,又未聞有一言論斥者,臣嘗憂慨,屢陳於筵席矣。今乃有憲臣一人,抗疏臚列,朝紳動色,物論稱快,臣之尸職之罪,於此大彰著矣。顧臣忝叨,日月已久,曾無一言匡救,一事建明,常若負荊棘而坐鍼氊。雖微臺言,其在綜核之政,固宜斥退,而釁戾之重發至此,一日不去,則增臣一日之罪。雖在微官庶僚,苟遭評論,必遞見職,以伸廉隅。臣雖無狀,旣忝大僚,若復耐彈而淟涊盤礴,人將不食其餘矣。求之古今,萬萬無是理。臣固不敢爲此,而聖上亦何忍使臣放倒廉義,而仍置任使之列哉?臣之向來尋單也,固當以解免爲期,而旣與遭劾有間,且累承嚴敎,黽勉冒出矣。今憲臣大加譏斥,臣誠無辭自解,羞愧欲死。今聖上,或以夫夫也,巽軟易使,若加敦勉,豈敢不出爲意,則臣眞無恥一賤夫耳。將無以自暴於君父之前,而自就滅死而已矣。且臣於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惶惕之至,身旣蹙伏待罪,冒食常廩,揆以義例,萬萬不安,收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也。衷情憂煎,言不知裁,席藁旅次,祗俟處分。伏乞聖明,諒察物議之不可遏,臣罪之不可逭,亟賜鐫削,以幸公私,千萬之祝。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洞悉心曲,辭已竭矣,意已窮矣。而若是邁邁,自愧誠淺,夫復何諭?噫,洞觀誠款,鬼蜮奚逃?予志固定,何煩巽章?徒使困我而已。方帶保護,豈不諒此?卿其須體前後慇懃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深嘉老成,其令廟堂,確議處之,末端事,業已諭者矣。此非今日可言者,卿之衰病已知,卿須勿辭焉。 ○答校理尹得和疏曰,省疏具悉。《近思錄釋疑》,已有內藏,當參互矣。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尹得和疏曰,伏以臣,罪大恩深,薄罷旋收,雨露霜雪,莫非天地之敎,頂踵巾履,盡是聖明之賜。臣雖愚鈍迷惑,寧不知感?第所蒙嚴敎,乃人臣之極罪,而寔覆載之難容。以臣之罪,擬臣之律,雖被萬戮,不足少贖。頃承恩除,儼臨天牌,而冒入文字,亦所不敢,坐犯逋慢,僅止例罷,聖度洪大,曲賜包含,私心震越,無所容措。迺者筵敎開釋,特加諒恕,備忘句語,亦至刪下,雖使臣自爲之地,無以加此,此豈微末少臣,所宜獲於君父者哉?臣誠懍惕感泣,不知死所。不意玉署除命,又及於鄕廬俟罪之際,驚惶感激,詎敢遲延?昨始來伏私次,宜卽竭蹶趨承,少伸叨謝之忱。而自念釁累至重,罪名未勘,雖欲憑恃寵靈,冒廁榮班,退訟愆咎,怵畏法綱,終不敢爲抗顔承膺之計,臣之今日情地,可謂窮且蹙矣。前後事實,同事之臣,業已陳暴,彼此曲直,孔昭之天,赫然臨照,臣不敢更費煩縷,而當初所爭,只在於守職責存事體而已。原其本事,固甚微細,請推有何關係,而人心不如我心,一節添於一節,乍緩乍緊,若操若縱。其所謂請推之計,帶得自明之意云者,欲實駕前訐誣之語,勒謂他人言貌之外,已不成說,而至於移乙等語,指意無論。而今忽反辭自諱,又復倩人陳達,曲爲分釋,臣不必一一索言。而況因此陳辨之氣,旣有勿捧之敎,亦何敢費辭較挈於禁令之下乎?噫,人臣之獲罪於上,固非一端,或以一言之觸拂,或以一事之詿誤,暫時譴何,匪怒伊敎,事過之後,若蒙收錄,則固宜感激。趨造不暇,豈敢復事引咎,以自阻於日月之下,而顧臣無似,忝叨經幄,事君無狀,自速罪戾,涉世昧方,徒取狼狽,情迹之臲卼,去而益深,身名之僇辱,無復餘地。況同罪之人,又被重譴,則臣之難安,又加一層,陳章請譴,見阻喉司,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又瀝血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方請譴之不暇,豈敢以儒臣自處,而伏聞召對,始講《近思錄》有日云。仰惟聖學高明,洞觀奧旨,固無待於前人之註解。而文肅公臣鄭曄曾纂《近思釋疑》四冊,先正臣金長生,先正臣宋時烈,爲之較辨訂正。凡諸先賢格言之發揮此書者,逐條編錄,最爲詳備。若於省覽之際,參互考閱,則其有裨於紬繹之工,必不淺鮮,此書刊行已久,本館亦有所藏。乞命取進,以備睿覽。區區芹曝之忱,不敢以身不得進,有所自外,忘其僭猥,輒此附陳焉。 ○副司直朴泰恒疏曰,伏以臣,篤老癃痼,跡謝朝端,今已有年矣。杜門屛居,便同休退之人,不必更煩於乞骸。而惟是軍銜在身,未克卸解,姓名尙係於仕籍,行止罣礙,有不得自由。且旣受祿太倉,不敢自同於野老,若値昕庭起居之時,淸蹕出入之際,則偃伏私室,倍切惶蹙。雖未致身於禁扃之內,時或舁赴於郊迎之列,傴僂蹣跚,被人指笑,常切漏夜行之媿矣。一自昨歲哭子之後,情理慘毒,心腸摧裂,奄奄床席,轉側須人,桑楡短景。又逢新年,犬馬之齒,倏已八十八矣。精神氣力,日益危綴,廢闕常禮,分義都虧,而陳章請譴,亦未及時。蓋以形骸雖存,神識全昧,無復生人事故耳。猶且遲回顧戀,虛縻廩祿,竟至溘然於帶銜之日,則非但貽辱於淸朝,長逝之魂,亦將抱媿而入地矣。玆趁一縷未泯之前,冒陳微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重勘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朝綱,仍命永刊仕籍,俾得以蟄伏衡茅,安意就盡,不勝萬幸。嗚呼。臣本庸姿,濫躋崇秩,隆恩厚渥,絲毫莫報。今當便訣,寸心耿耿,欲將一言,仰效芹曝之誠,而沈思累日,不知所以爲說。若夫勉聖學行仁政,辨賢邪別義利,振紀綱愼賞罰,崇節儉戒逸慾等語,誰非可進於吾君之前,而顧於簡冊之中,聖賢謨訓,昭垂後世者,皆這件事也。殿下方與近臣,日日講討於經席之上,是在聖明之深究而力行之,固不待臣言之瀆陳也。伏惟殿下,聰明睿智,恥爲凡主,一念圖理,十載靡懈,庶幾治化之漸隆。而仰觀俯察,憂虞溢目,災沴稠疊,而天怒未已,飢荒荐仍,而民窮益甚,國勢之岌嶪,人心之泮渙,澟澟有危亡之義。此聖上之所以惕然警懼,誕降綸音,思聞忠言至論,可以祈天而保民者也。臣聞天視聽,自我民視聽。上天之譴告,實由於下民之困悴,不有以輕徭薄賦,拯斯民於塗炭之中,則天心之未豫,豈可以回也?第臣識淺神昏,旣無計策,可裨洪猷之萬一,敢陳平日得見於家藏舊牒,而所嘗量度於中者,仰備聖鑑之採擇焉。蓋臣之先祖左議政臣訔,際太宗、世宗有爲之朝,慮國家取民之無制,請依租庸調,略定制度,以均民役,而未果施行。其後世宗大王下書政院,追恨不已。蓋自井田廢壞之後,歷代之賦斂於民者,漸益煩重,而惟此租庸調法,最爲便民。故先儒多有稱說,臣祖之言,固有所據矣。臣謹按《唐書》,丁中之民,授田一頃者,歲入租粟二斛,調則隨鄕所出,歲輸絹、綾、絁各二丈,綿二兩,布加五之一,麻五斤,庸則歲役二旬,不役者,輸絹六十尺,此其大略也。竊嘗以此而較之於我國之制,今之方田,廣百步,長二百四十步,乃合於唐之一頃。雖有饒瘠之不同,而國中田與畓,爲四等者居多。以四等論之,當爲一結三十負零,所收稅米太,爲十一斗,此乃我國田賦之定數,而舊嘗有稅輕之說,及夫創行大同,復蓋以十六斗,則已不輕歇矣。此法之設,本仍於土貢而兼包庸調,不宜復爲徵斂,而年久之後,不計無弊,至於近日,雜役之取辦於田結者,又復夥然。合兩稅而計之,一歲所入,幾至於五斛之米。凡所徵斂於田者,蓋倍於唐,而民不知甚苦者,以其皆出於有田之民也。今之良役收布者,近於唐之身庸,而率皆綿布二疋,則比唐未必過重,而民不支堪者,以其多出於無田之窮民也。今之煙戶雜役,近於唐之戶調,而列邑之輕重,各自不同,或錢或米,名色甚多,是宜秤停而定爲均一之制者,久矣。方今生民困窮,百弊如蝟,而旣不可一一整頓,隨事矯革,則結役雖重,未易輕議。惟當稍減身役,盡爲一疋,而酌量戶役,以塡其代,庶可解目前椎剝之怨。蓋令一國民戶,合爲一百七十萬三千一百六十戶,略倣唐制,分等爲差。上戶輸綿布一疋,其次二戶或三戶竝力,而粟米錢布,任土所宜,亦如唐時。楊州以錢,嶺南以米,益州以紬絹之例,其間雖有復除,流亡之類,減不過三之一,姑除七十萬三千餘戶,但使百萬戶,均出半疋之布,亦足爲一萬同矣。以錢則爲百萬䋋,半留本邑,以備煙戶之役,半輸京司,以供軍國之需,規模節目,一依大同之制,名爲戶大同,以別於田大同之稱。此外諸般橫斂,悉皆嚴法而痛禁,則非但不乏於經用,民將鼓舞而如解倒懸矣。儻復以良役收布之數,較其多寡,可能相當,則永罷身布,只赴三日之役,實合於古者役民而不稅其身之義,誠爲盡善,此若不足而至於減其一疋,則反恐恢恢太有餘也。然後逃故老弱,一倂蠲免,寄名閑籍者,悉補正軍,而上番之軍,留防之卒,量減其數,當如先正臣李珥之論。良民從母之法,緇徒避役,禁嚴立科條,又如故參判臣兪棨之言。其所謂休養生息,隨得隨補,十年之內,盡充闕額者,可知其不誣矣。蓋此兩臣曁先正臣朴世采,俱以性理之學,蘊經綸之才,愛君憂民,多所論著。至如近世故相臣南九萬、崔錫鼎,亦皆識務之賢弼也。章疏書牘之間,固多陳說而講議者。殿下試令筵臣,悉取五臣遺集,採其可施於今者,條奏而講行之,如漢之魏相,奏行賈誼、鼂錯、董仲舒之言,則其嘉猷宏議之裨益於國家者,豈是近日諸議之所可比擬也?雖然天下之事,不患知之不及,患行之不力。苟計知之而不行,環坐默視,無意於犯手做去,終未能施一策救一弊,則雖使堯、舜爲君,伊、傅爲臣,無益於國事之日非,古書中修己治人之術,皆如土苴耳。何況於五臣之說,又何況於近日諸疏之語哉?然則求言雖勤,進言雖多,徒爲一時之文具,而添籌司之故紙而已。聖上抑何取焉?其所以執中建極,奮發聖志,審擇群策,務行實政,期於蘇民命而享天心者,顧不在於殿下之克明而克誠乎?大誥之下,朝野聳聽,言事之章,日積公車。如臣床簀殘喘,不宜預論於其間,而目見良役隣族之弊,將爲亡國之憂,不可不汲汲救之。而其欲以救之之方,不過將列邑閑漫之用,略加斟酌,以爲推移補助之資而已。方今廊廟諸臣,固多忠純篤實,而其所以殫竭智慮,日夜講究者,皆爲是也。殿下不以臣老耄而棄其言,則下臣此疏,使之反復商確,要爲倣於古而宜於今,其於消弭懷保之策,不能無少補焉。然而今日國家之憂,尤有大於此者,聖算漸高,尙遲螽斯之慶,國本靡托,擧切臣民之慮。側聞大臣,曾有陳達於前席者,而筵說嚴祕,不得其詳,臣未知其辭語之如何,而有槪於聖心者耶?昔魯漆室之女,倚柱而嘯,憂其國太子之幼少。彼以閭巷一愚婦,而不恤其緯,尙憂其國。況臣受國厚恩,致位崇班者乎?其少尙且憂,況今之無有者乎?此臣所以中夜憂歎。雖在氣息綿綴之中,而一念猶自惓惓,有不能自已者矣。伏願殿下,默運聖慮,以爲鞏固基命之地,則老臣雖今日滅死,萬無遺恨也。臣無任瞻天望聖祈懇之至。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李聖龍{{*|病}}。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左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未時,雨雹,狀如小豆。 ○趙命臣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尹得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方當開筵,因玉署之不備,有命未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往事不過事體,辭疏旣批之後,若是違牌,亦涉未安,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今甲寅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八張,邊將薦八十八張,孝廉薦單子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忠淸、江原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前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之意,前後申飭,非不嚴明,各驛每輒苟充定送,故臨時生事之患,比比有之,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步才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別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今月率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擇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都目大政,所當趁卽擧行,而初四五日,本曹堂上有式暇,初六七日,國忌齋戒,及正月初八日,擧動相値,不得已以初九日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左副承旨李聖龍再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當此飭勵之時,見任屬耳,遽尋辭單,其涉過矣,原單給之,明朝牌招。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罷散中,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尹陽來進。兵批,判書尹游卯酉坐起,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判,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愼無逸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閔瑗爲掌令,金相奭爲持平,尹陽來爲判尹,金有慶爲工曹參判,權瑞東爲禮曹佐郞,趙重稷爲監察,宋敎明爲京畿都事,趙遠命爲左尹,林光弼爲掌樂正,鄭羽良爲慶尙監司,韓顯謩爲龍仁縣令,尹潗爲掌樂主簿,金順逸爲引儀,李德壽爲吏曹參判,沈聖希爲吏曹正郞,李瑜爲同義禁,敦寧都正李亨宗,學正邊是重,兼學正康弘濟,兼學錄李寅賓,承文副正字李晉吉,副護軍權聖徵,副司直宋敎明,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柳萬樞單付。傳于李匡世曰,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以李瑜爲都承旨。 ○李匡世,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洪禹鼎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强疾供仕矣。素患之症,挾感添劇,實無復起輪直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鄭必寧伴直矣。今有左議政徐命均處,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之命。故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方奉命出去,伴直無人。右副承旨李匡世,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去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去正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洪瞻書啓,臣祗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勢危蹙,冒瀆衷懇,瞻望跼蹐,顒俟嚴命。伏覩溫批反降,兪音尙閟。臣伏地震越,茫然失圖,只恨臣誠淺辭拙,區區情實,不能仰格于蓋高之聽也。今臣罪狀狼藉,身名僇辱,其不容一日在職。而遄被誅譴,卽一世之公議,於此而若未蒙聖上之憐察,則臣只有抱此冤悶,而自就溘死而已矣。且臣適待罪藥院重地,不可暫曠,雖微聖敎,宜卽先遞,而方以重伏刑章爲期,兼帶非所可論,當此泯默,不敢一刻自安,日夕祈望,尤在於此矣。臣惶懍之極,不知所對,尤深煎灼抑塞之地云矣。臣則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以輕弱之器,狷隘之品,舊愆旣多自訟,新命尤所弗稱,冒陳血懇,冀蒙鐫遞,而封章付撥之後,伏覩備忘辭旨,以狀聞措語之過當,特加問備,責勉甚切。臣方惶悚震越,置身無地。及奉有旨批諭,乃反隆摰,不準所辭,敎以速往,有以見聖主鞭策任使之至意。臣誠感激,宜不敢更事煩籲,而第又伏聞李壽海之疏,所以構成大臣之罪者,八道藩閫之純然一色爲首云。臣亦不能超脫標榜,自是壽海所謂純色中人,則此已萬萬不安於心。況其預先陳白,隨後薦擬等語,雖未知的指何事,而記臣壬子秋,叨受本任,亦因大臣先奏而得之,則安知其危險之言,不曾竝及於往事耶?傾奪之場,猜阻紛然,竝與外任而亦入睢盱之中,世道之難平,故乃至此,而在臣廉隅,冒此兩難安之端,萬無厭然承命,往莅新任之理。懇乞聖明,亟命收褫所授職名,俾臣遄納舊節,退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讒誣之言,本事洞悉,卿尤何嫌?況以傾軋大臣之事,藩臣替嫌,亦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日昨,伏承史官,傳宣聖諭,慰釋敦勉,夐越常倫,奉讀以還,不勝感涕。而病裏神識,一倍昏昧,草草附奏,不能畢辭,尤增悚惕之至。臣每以醜穢之疾,仰瀆於崇高之聽者,不啻累數十遭矣。臣亦自知其支離,一味煩籲,實爲死罪。雖然臣之區區血懇,非臣自言,雖以天地父母之慈,亦何以俯諒其情實耶?念臣老病癃痼,實無餘地,筵席出入之際,其步趨之艱難,氣息之喘促,精神之昏眊,言語之顚錯,固已聖鑑之所照燭,臣不敢更事覼縷。而自前月病添之後,飮藥調治,亦已數旬矣。初則以爲奔走之餘,氣力殆盡,稍費將息,庶或漸勝,而一委床席,莫可收拾,冥然昏然,全無省覺,絲縷殊喘,雖未卽泯絶,其不可復起爲人則決矣。臣之悲辭苦懇,至誠祈免於一息未泯之前者,非敢爲釋負就閑,少延餘命之計。誠恐虛縻重任,以致國事之無限受弊,則臣雖滅死萬萬,何足以贖其辜哉?噫,臣之事殿下,于今十載。雖其庸駑譾劣,絲毫莫補,而至若斷斷寸心,唯以勿欺毋隱,爲事君之義。苟使臣如有一分可張之勢,則顧何敢飾辭虛讓,自陷於不誠之誅,而只緣禽誠淺薄,無以仰格於穹蒼,至使綸綍之重,虛辱於床笫之喘,諭之以量力造朝,勉之以臥閤視事。有若臣尙有毫分筋力,可以自效於職事,而特以所遭難安,過自引嫌者然。臣於此,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置身之所也。目今廊廟空虛,國事泮渙,徒使君父憂勞於上,而臣一縷未絶,息偃在家。凡於軍國機政,漫無可否,一日在職,增臣一日之罪,二日在職,增臣二日之罪。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覆幬顧復,必欲使之全安而存保,亦豈忍一向虛縻,只增其難赦之罪哉?伏乞聖明,俯賜憐察,亟許鐫遞臣相職,以幸國事,不勝至願。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篤老之年,連因勞悴,所患若是未瘳,心用念焉。目今右僚,尙未行公之中,左揆之單,卿之辭箚,先後繼上,顧念國事,良久無語。噫,前後筵席,豈不諭意?予之望卿,不在筋力,雖不能量力造朝,臥笫參決,其何難哉?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答曰,噫,此何等國勢,此何等民事,而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處門外而引咎,又尋單而過讓?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亦竊愧寡昧之誠淺。今方敦勉之不暇,遽見長單之上焉,愕然之極,欲諭無語。噫,今予辭竭,今予意窮,但所望者唯卿。顧世道之囂囂,不掛齒於此輩,念國勢之岌嶪,其幡然入城也。例若不允,今猶文具,玆遣近密之臣,諭此抑鬱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與之偕入。 ○答奉常僉正李瀁疏曰,省疏具悉。應旨條陳,深嘉爾誠。其中雖不無過者,予竝略知,而至於繡衣事,今者爾請,未免爲貪吏而爲障。自古忌辰祭內摘奸,有定例,遠代陵寢,特爲飭礪,事體重而亦嚴祕矣。疏中敢擧廟號,有若請行,事體未安矣。傳于趙命臣曰,奉常僉正李瀁原疏,留中。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病}}金錫一{{*|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牌不進,執義梁得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陳疏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兩司連日闕啓,憲府監察茶時,俱涉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大司憲宋眞明,掌令閔瑗,大司諫愼無逸,正言趙尙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匡世,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副正金聖應,連日參試矣。其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泄痢兼劇,食飮全却,氣息奄奄,若不保朝夕,而扶護無人,私情煎迫,不忍暫離云。金聖應情理,如是切急,則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金聖應老母,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氣息奄奄,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牌招不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試官尹陽來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國試開場之時,如是違牌,事極未安,待明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本曹佐郞申晩,除拜累日,請推催促,而尙不出肅,事極未安,從重推考,更爲催促。正郞沈聖希,今日亦不肅謝,一體催促,使之卽速出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坐起守令講時,掌苑署別提閔涑,三冊不通,依例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書啓,臣敢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再煩疏籲,天聽邈然,顧此職名,尙今縻身,懍惕焦熬,莫省攸處,而不敢每以文字瀆擾,冒上請急之章,庶蘄鞶帶之褫。卽者千萬夢寐之外,承宣儼臨,傳宣特諭,辭旨愈隆,慰勉愈深。仍有促臣偕進之命,此等曠絶之恩數,實非釁累賤臣所敢承者。臣伏知惶感,不自知汗浹而涕逬也。聖批每以國勢民事爲敎。臣雖冥頑,旣非木石,今日國事,豈敢不知?聖敎又責以古人盡瘁之義,臣以世祿之臣,遭遇休明,致身此地,願忠之誠,寧後於人?此臣所以不量才分,有命輒承,今垂三載。只是奔走簿書之間,而亦不敢以巽讓求免爲計者也。今則臺言重發,罪狀彰露若此,而猶復憑恃寵渥,仍因不去,揆諸國體廉義,萬無其理。且臣曾見先朝相臣,少遭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君父亦從而勉許。蓋身爲大官,尤當嚴其去就,可以董率百僚,先勵承弼之廉恥,而後可以糾正風俗故也。況臣所遭,不可比論以一時人言,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不容放倒也決矣。除非然者,臣抑何心腸,以死爲期,日犯違慢,甘自陷於辜恩忘分之誅哉?虛辱威命,萬殞猶輕,只自俯伏崩隕,恭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昨於承宣之往,又悉心腹,今何多誥?但前後每以曾前若卿者,輒皆解職爲辭,而此則卿欲解相職之心切。故其所引者,不過此也。予亦粗聞古事,初雖被誣,末乃迫於敦勉行公者多矣。未聞被讒而終始解職者矣。設令若卿所辭,今卿所遭,有大不然者。其巧軋讒誣,豈有若今?而卿之被誣,非特予意洞悉,卽國人共知。若此而中讒人之計,許解倚任之輔相,則古往今來,豈有若此不明之君哉?卿雖巽讓深,豈忍以予爲此哉?卿若思此,必也幡然,卿其須體心曲之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傳于洪尙賓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匡世啓曰,卽今院中,位甚不齊,擧動只隔數日。右承旨洪尙賓罷職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副承旨李聖龍遞差之代,一體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來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李匡世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黃海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及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忠原縣監,今當差出,而本邑,今雖降牧爲縣,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他道守令有聲績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柳儼爲右承旨,朴師正爲右副承旨,尹陽來爲同義禁,兪拓基爲黃海監司,李匡誼爲忠原縣監,副護軍徐命彬、李聖龍單付。 ○李匡世啓曰,右承旨柳儼承牌來詣闕門外,今已夜深,待明朝肅謝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全羅監司,壬子條田稅及軍保米,今姑停退事,令廟堂急速稟旨,分付事,傳于趙命臣曰,當初別巡,旣仍特敎,今者狀請,不可遲滯。戶判及本道主管堂上,卽爲就議大臣後,明日侍講時陳達。 ○左副承旨李聖龍疏曰,伏以臣不幸而重嬰奇疾,八九日之間,出入鬼關,種種諸症,俱係危惡,中間嚴召之荐違,末梢長單之再入,誠出於萬不得已,而日月之明,猶有未照。旣靳例勘於前,又命還給於後,至於降旨誨責以過矣爲敎,臣於是狼狽失圖,惶霣罔措。目今證形,尙在危域,最是疝氣,時時上升,一日之內,苦劇者屢,些少筋力,都被消鑠,房闥戶庭,動作須人,則起而裝束,出入禁門,顧其勢末由。而特召之下,又復坐違,亦萬萬不安,遂不計死生,擔曳來伏於九閽之外,復此哀鳴於天地父母之前。惟聖明特垂生成之恩,亟許鞶帶之褫,是臣區區至望也。且臣於昨日儒臣之疏,亦有所瞿然者。臣於常日,深戒筵白之煩猥,凡於一切所欲敷陳者,輒亦過於致愼,此固臣拙懦本色。向日筵席,以洪景輔疏中語句,略綽陳白者,蓋其直廬酬酢之際,纔有耳聞。故筵奏語次之間,俾爾漫及,此不過一語無心,至於登諸章奏,則非臣意慮所到也。臣方病甚神昏,唯疾痛之呼是急,此等辨解,意不遑到,而揆諸私義,亦係難安,以病以情,只有一遞而已。玆敢陳章控籲,舁還私次。伏乞亟降嚴命,勘臣前後瀆擾之罪,以肅朝綱焉。答曰,省疏具悉。下款事,本非可嫌者,而實病若此,本職許遞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四上丐免之章,而終靳允許之音,繼又特下別諭,其所以責勉之者,至嚴且截。臣奉讀以還,五情失守,卽當不復他顧,竭蹶趨承,而床笫之身,無計轉動,乃敢以姑觀數日,奉承明旨,仰對於書啓中矣。不幸臣賤疾,浹旬彌留之餘,忽自日昨,再感風寒,症形越添,一倍危劇,達宵宛轉,寢寐全失,竟日沈頓,啖啜大減,藥餌靡效,氣息澌綴,起身肅命,未易爲期。始則爲畏威拜恩之計,終乃陷延時慢命之科,揆以邦憲,萬隕何贖?念臣無似,受恩如天,一身頂踵,罔非造化。雖才識淺短,無少裨補,而竭力圖報,是臣之素所自勉,則其何敢巧爲託疾之辭,徒懷便身之圖哉?儻或賴天之靈,疾勢差間,則謹當敬遵隆旨,少贖稽逋之辜。而時日遷就,爲罪轉深,伏枕惶隕,求死不得,玆敢略申疾痛之號,仰干仁覆之聽。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正臣罪,以爲人臣逋命者之戒,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見書啓,以待不日造朝,所患又復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卽肅謝,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自承嚴敎以後,蹙伏頌愆,月日已久。而惶汗尙浹,羞顔猶騂,一身顚沛,有不暇恤,區區衷赤,終未蒙天日之下燭,此臣所自悼也。不意恩敍旣降,除命又下,比如霜雪雨露,無非上天之至仁洪造,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仍竊伏念,臣之向日所遭,莫非臣愚妄不自量之致,而其所耿耿蘊蓄於中者,唯在於少效一日之責耳。飭勵之下,目見伐異之習,言東意西,用計旣巧,握此撼彼,下手甚毒,決知其非出於公心。故適當承牌詣臺,略有所論,而上忤天意,聖旨截嚴,下觸駭機,拳踢隨加。竊自惟念,蹤迹之疏逖,未有如臣者,識慮之淺短,又未有如臣。而乃敢以臺職自處,妄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以此獲罪,臣所甘心,尙誰尤哉?彼乘機詬詆者之語,無倫緖,雖不足較辨,其曰不別白本事,結之以媚黨。噫,數轉語中,文與意不相續,何至於是也?臣若張皇原本,則恐涉黨套,故只擧卽事,略示規警而已。乃反以不別白本事爲媚黨,此不過快口噴薄,急於構斥,不暇管攝文理之致,可笑不足怒也。然前後聖敎旣嚴,畢竟人言又憯,在臣廉隅,決不可以時移事往,揚揚復冒於已試僨敗之地矣。今因茶時,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陳短章,徑歸私次。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重臺選,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疏曰,伏以臣之高祖故禮曹判書臣添慶,歷事明、宣兩朝,最荷恩遇,而子姓零替,喪禍荐仍,曾祖故奉敎臣善休,不幸陞六早沒,以致壹惠之典,曠闕不行,此臣之日夜所茹痛者也。如臣不肖,蒙被國恩,位列崇顯,猶未能闡揚先烈。幸於己酉年間,請諡于朝,而前席俯詢,榮感交至,只緣公私多故,事力不逮,致使延誥之擧,尙未得行,顧臣老病垂死,便是朝暮人事耳。每恐一夕溘然,終抱至恨。故六載經紀,粗得拮据,欲趁大政後,銓郞出仕之時,將以本月十九日定行。而今於百年未遑之餘,霑被哀榮,此在臣家,實是莫大之慶。過禮後,將與若而諸子孫,卜日焚黃于先墓計。而方帶西樞之銜,不敢擅行,儻蒙聖慈,特賜十數日之暇,以爲往來之地,則感結幽明,將何以爲報也?猥瀆私懇,無任屛營祈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具依疏辭往來焉。 ○答典籍柳鼎茂疏曰,省疏具悉。條陳切實,深嘉爾誠,可不留意?其中可以稟處者,令廟堂確處。 ○典籍柳鼎茂疏曰,伏以臣,草鄙鮿生,小少讀書,許身何愚,妄意當世,君民一念,抵老不衰,每念國勢之臲隉,生民之困悴,未嘗不痛哭而流涕也。往在壬子秋七月七夕,惟我殿下,親策泮宮,問以保民濟民之策。臣不自意,御筆親擢之恩,迥出常格之外,至於十行恩綍,五字親題,自有科擧以來,所未有之盛典也。人皆謂陳亮、文天祥之親擢,有未及也。臣於是含恩感泣,夙夜憂歎,常恐此生此世,無階上答。頃日輪對入侍時,殿下追記伊日篇尾之語,諭以人如其文否,毋嫌越俎,畢陳所懷。臣以鄕外新進,初見君父,威顔咫尺,遽紆盛問,惶隕震惕,不知所喩,區區所懷,不可以拙訥言語,率爾仰對,敢以退而陳疏之意,有所仰達矣。殿下故不許而强問之,臣徊徨悶蹙,不敢泯默,以草草數語,略陳梗槪,而辭不達意,語不成緖,平生所願陳者,百不掛一。尙何望有槪於虛佇之盛心也哉?昔宋仁宗御天章閣,召宰執,各使指陳時政利害,諸臣皆相顧莫敢對。同平章(章))事宋庠進曰,天下事卒未可言,請退,至中書,條列以上,仁宗許之。夫以宋庠膚敏之識,通贍之才,而不能率口而對,如臣淺敝,其何能遽奉請問,對揚休命也哉?臣旣有退歸疏陳之請矣。固不可以伊日創率之對,苟塞而止也。玆敢更拍餘臆,謹陳時務策八條。一曰平朝廷,二曰擇人才,三曰久職任,四曰改兵制,五曰禁奢侈,六曰疏滯獄,七曰變文體,八曰懋心學。臣請次第臚列焉。伏願殿下澄省焉。嗚呼,今日殿下之國,其殆哉岌岌乎,自經逆亂以來,人心波蕩,倫彝汩喪,重以連歲荐歉,生民焦焦,國儲罄竭,以至百隷怠慢,庶事叢脞。惟殿下大警動大惕慮,赫然奮發,一篇大誥,播告之脩諄諄,責躬之意懇懇,求助之誠,溢於辭旨之表。今日爲殿下臣子者,苟能克體殿下之心,式遵殿下之敎,淬礪振刷,咸飭乃功,則此誠轉危爲安,因亂爲治之一大機會也。雖然苟不能抖擻弊源,隨事制變,則曷以捄今日垂綴之邦命乎?嗚呼,朋黨之禍,何代無之,而至於今日而極矣。前後逆亂之變,莫不蒸菌於此。惟殿下衋然傷于是,一以建中建極,無偏無黨,永矢一心,前後備忘,哀痛惻怛之音,至誠懇迫之諭,殆至累萬餘言,則凡諸爲殿下臣庶,少有一分心竅者,疇敢不惕然改圖,庸副我殿下勉戒之至意乎?以此六七年來,內而朝廷之上,無怒目咬牙,尋怨修郤之患,外而庠序之間,無黨同伐異,爭鬨傾軋之習。雖未至於寅協和衷之盛,殿下建極之功,豈曰少補之哉?雖然今日朝著之少靖,非眞能改心革慮,耦俱無猜之貞也。但殿下抑之扶之,董之威之之故,帖休不敢動而已。噫,黨習之蠱人者,甚矣。百餘年來,習與性成,其糾繞已久,蔽錮已深,則其打破消融,固不可以時月期也。人皆謂今日蕩平,必無成也。臣獨以爲必可成。昔唐文宗曰,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此昏君庸辟之言也。今殿下誠能一心堅定,確然不撓,一以大公至正爲心,持之如絜矩平衡,守之如鐵關金鎖,無一毫偏係之私,無一分輕重之別,每於用舍之際,必審公私偏正之間,克祛左右彼此之心然後,蕩平之美,庶復見於今日矣。臣伏覩歲前夜對時,御製詩有曰,上下礪新日,宜先必也公。臣欽誦感歎,有以見殿下至公之盛心也。臣謹拜手退賡曰,去僞方爲正,無偏始乃公,君臣交勉義,唯在一心同。此臣所以公正二字惓惓之不已者也。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人才者,國家之元氣也。古語曰,天生一世才,足了一世事。豈以我東數千里之地,無可用之才耶?肆惟我顯宗大王嘗下敎曰,近日之人才,雖曰藐然,豈可無可用之人乎?但用之無其道耳。噫,聖人用人,猶匠之用木,大以爲棟樑,小以爲榱桷,椳闑枮楔,各有其用。以人才言之,則其德量有可以爲宰相者,其智略有可以爲將帥者,有識鑑可以掌銓選,有幹局可以任財用,學問可以居經席論思之職,文章可以典詞館制誥之選,有可以爲方面之寄者,有可以爲字牧之任者,長於此者,短於彼,能於彼者,不能於此,此在在上者器使之如何耳。以故舜之命官,以皐陶爲司敗,以夔典樂,使棄后稷,使契掌敎。夫以皐、夔、稷、契之全才,何所不可,而不許其讓,必命是職,終身不當者,特以其才之亦有長短耳。今世之用人,不然。歷揚內外,出入將相,人人可爲,職職皆當,今之人才,果有逾於皐、夔、稷、契乎?以此庶政之庬盭,百務之頹弛,至於此極者,未必不由於器用之失其道耳。噫,生民休戚,在於守令,守令臧否,係於監司,今之尤不可不擇者,監司、守令也。臣不敢知今日之爲監司、守令者,果可謂得其人乎?無論人器之如何,有爵位者,皆可以爲監司,有形勢者,皆可以爲守令,有求必得,唯意所欲。今日八路軍民之凋弊,固也,無足怪矣。昔我孝宗大王,必愼擇守令,每引見勉礪,或於恒調,擢授右職曰,嘗於某郡,嘉爾令績。亦粵我寧考肅宗大王,嘗作代柱帖,別錄褒貶守令,時時考閱,而恐有漏落者,令銓曹,純褒守令,抄擇以入。我先王愼簡之意,果何如哉?今日爲監司者,或自卿宰出,或自近侍出,則殿下亦嘗習知其人器之如何矣。自今以往,每監司有闕,必令備局,不論新舊薦望,廣抄其選。如承宣之望,殿下任自推擇,極選有才望者爲之,則除目之下,豈有物論之紛紜乎?守令有闕,則另飭銓曹,必用有吏才有吏績者,每於都政時,使三品以上,極擇才諝之士,各薦一人。殿下亦依先朝代柱帖故事,別抄純褒之人,下銓曹依此調用。且殿下有灼知灼見,其人其才之可用,則不待銓注,不拘資格,不次擢用,可也。此乃我祖宗成、明、仁、宣之朝,已行之美事也。噫,自積年凶荒以來,各路州縣,皆成弊邑,莫可收拾。而至於兩南,沿海諸邑,被災尤酷,凋弊特甚。今之求縣邑者,視爲一陷穽,人皆厭避。故惟無勢武弁,最困文臣,始得之,而流莩散亡之餘,戶數之減,殆過半矣。每當租稅、軍布、還上收捧之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不得不侵及於隣族,隣族之不支,又及於一洞,一洞之不支,又及於一面。孑遺殘氓,何以保存乎?且近來監司之操切守令,如束濕薪,平陸之蒭牧不得,草父之掣肘甚多。雖趙、張之能手,何以責其成乎?以故近日褒貶之居殿者,率多於沿海之邑,此豈守令之罪也?今計莫若別選之臣之有才望者,出守於各道弊邑,許以不拘文法,便宜從事。如爲不便之事,與道臣商確議處,如有大變通事,且爲啓請。假以年限,以待成績然後,庶可以蘇弊邑救殘民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者建官授職,必以久任爲貴,蓋所以責其功而收其效也。苟若朝除夕遷,日改月遞,則雖管、葛之才,曷以成其功乎?以故有以一官而終其身者,有傳世而襲其職者,尤以掌財穀爲重,故倉氏、庫氏之稱,特有以也。肆惟我孝宗大王嘗下敎曰,錢穀之任,尤不可數易,朝差暮改,專委於執吏,我國若無執吏,無可爲矣。噫,近來在京諸各司,擧行公事,悉藉於執吏,當官者,漫不知何事。蓋其數遞之故,爲官者,不欲詳察,吏胥之因緣爲姦者,固其所也。我聖祖垂戒之意,可謂深且切矣。我朝軍國之重,專在於兵、戶二曹,錢布經費之用,皆責於此,則其爲任,不旣重且大乎?然而近來居是任者,知其遞易之無常,視爲一時履歷之所。凡所經用出納之事,一委於吏輩,數十年來,未嘗翻庫,庫中財太半虛簿,而恬爲故常,全不照管,其間蠹蝕之弊,可勝言哉?今計莫如特命二曹長官,別擇爲幹局者,自辟一人,置之郞僚,定爲久任,限以年期。凡諸經度出入,一以委之,翻閱各庫,察其虛實,俾絶奸吏雀鼠之耗。且命各司長官,亦有自辟一人,以爲久任責成之道,則諳鍊已熟,綜理有條,庶績咸熙之美,可復見於今日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我國兵政之疎虞,未有甚於今日,良役之困弊,亦未有甚於今日矣。今日之兵政,不可不釐正也。今日之良役,不可不變通,而今之議者,或以戶布、游布,或以口錢、戶錢,甲可乙否,左矛右盾,經年講究,尙未完決。臣愚以爲,今日甲乙之議,決不可行也。何者?今夫鄕民之應良役者,僅十分之一耳。今若以戶布、口錢,盡責於一國衆庶,則是十分皆良役也。一分之良役,猶不可堪,況十分皆良役乎?此所謂東撑西傾,左補右缺。臣恐他日,齊民之困,十倍於今日也。抑有一計,可以抒今日兵民之急者。臣於頃日筵中,草草仰達,而未及其詳,玆敢復申前言,畢陳餘懷。噫,今日之京外習弓馬應武擧者,無慮十餘萬人,遐鄕擧子,每於赴擧時,皆以道路盤纏之資,京師留滯之費爲病。繼自今,各道分定四鎭管,一如都會試取士之法,每於春間農隙,設都試,取初試若而gg若干g人,其或有五中者,特許直赴,秋成後,又設都試亦如之。每年都試時,各邑收擧子錄名,呈于試院,試院悉取各邑錄名,上于京師,京師之取武士,亦以此爲準。凡諸大小之科,不復別試初試,只以都試所取,咸付會試然後,悉取八路擧案,團束一軍,別設一營,如唐之羽林、神武軍,則十萬精兵,可坐得矣。唐之名臣,如蓋嘉運、高適、韋應物諸賢,皆隷於羽林,今之士大夫,亦何恥之有?擧人之所大欲者,唯科擧而已。唐太宗曰,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若如今日之計,則一國英才,盡入於殿下之彀中矣。然則八路擧人,無遠赴濡滯之費,有往來便近之樂,惟恐不入其選矣。且令在京擧人,一如禁軍,輪番遞職,皆爲輦下親兵,在鄕擧人,則每於春秋赴擧本官錄名時,各納一兩錢,本官轉送于試院,試院遞納于京師,以爲在京輪直月捧之資,則鄕擧子春秋一兩之錢,比諸赴京試之費,特十分之一耳,孰不樂從而願赴乎?然則官無督捧之苦,人無橫徵之怨,豈不爲公私之多便乎?然後在京則別選一員大將以摠之,每春秋都試時,仍爲操練,在鄕則別擇鄕中出身有才望者,爲將官以領之,春秋操練,亦如之。而且爲鄕將官準朔遷轉之階,則戎政自此詰矣,武略自可競也。然後罷不急之軍門,損無用之冗官,以佐軍需,則彼無益之良兵,可以減其額矣。良兵之番布,亦可以蠲其半矣。向所謂白骨徵布,隣族侵剝之弊,其將自此除矣。若其條例節目,不可一二毛擧,而苟使有心計者句管,則不過數日而可條定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奢侈之害,甚於水旱。又曰,凡此奢麗,皆所以亡國。噫,今日奢侈之習,可謂極矣。上自京士大夫,下至鄕谷下賤,爭相慕效,甚至於一身之裝,耗農民百口之資,一婚之需,費中人十家之産,貧而無財者,恥其不逮,必盡賣田宅而後已,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臣不敢知殿下,宮梱之內,奢儉之如何。而以民間習尙論之,或恐高髻廣袖之好,有以致之也。昔我成宗大王嘗下敎曰,裕財在於節用,節用在於儉約。蓋奢侈則用廣,用廣則財渴,予爲是懼。罷不急之用,除無益之費,庶不擾民。亦粵宣祖大王性素儉約,食不重味,衣嘗澣濯,妃嬪宮人,亦不敢以華美之服以見。亦粵仁祖大王嘗戒昏朝君臣華美之習,宮中服用,專尙朴素,非法服,不御文錦,夏月服麻布,而亦不取精細。玆皆我祖宗昭儉之盛德,而備載於列聖誌狀中,亦皆殿下之所覩記者也。臣不敢知今日殿下之節儉,果有如祖宗否乎?噫,我國無他貨寶之産,其紬綿紵布之屬,亦可爲士民婚喪之用,若無外國物貨,紈綺錦繡,金玉珠貝之美,奢侈從何出乎?今若欲杜其弊源,則自九章黼黻之飾,百官朝祭之服,軍門旗幟之用外,燕貨貿遷,一切防禁,市廛之上,無錦綵他國之貨,則今此下民,雖欲奢侈,其道無由矣。不然殿下雖日飭法司,嚴刑痛禁,無益徒擾耳,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古人有言曰,獄囚多滯,必致災荒。蓋其中冤鬱之氣,有足以減損和氣也。國家不幸,自近年以來,連有大獄。以金吾言之,有五年六年之久者,以典獄言之,則有十年二十年之久者。《書》曰,要囚服念五六日。其明愼之道,於斯至矣。豈有五六年不決,數十年久滯者乎?今殿下悉召宰執、三司、玉堂,會於朝堂,取考前後獄案,商確議讞,其罪狀彰著,斷然無疑者,亟施邦刑,可也。其橫罹誣捏,灑然淸脫者,放釋之,可也。其情節暗昧,疑不可決者,從惟輕之典,流竄之,可也。殿下何不快揮一日丹筆,以疏積年之幽滯乎?又別飭秋曹堂上與諸郞僚,悉取久獄文案,一一句斷,各正其罪,生死與比,則此不過一兩日足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文章,小技也。似無係於國家理亂,而古人以文章,卜世道之汚隆。若以今日科文文體論之,則衰末極矣。今之爲詩賦表箋者,全沒鋪敍排攤之法,務爲標末促迫之語。由徑從竇,剽華剔實,無渾厚之氣,比如偎儡gg傀儡g之場。戎舞傞傞,搖頭轉目,眩惑瞻矚,其佻巧儇薄之態,有不忍正視者。而今之業科文者,有何好而嗜之,今之爲主司者,有何好而取之?有識之寒心,亦已久矣。昔歐陽脩一爲考官,文體丕變。今若極選當世之能倡古文者,使處文枋,痛革浮華迫促之習,悉取溫醇古雅之辭,一以古文詞爲正,則文體自可變矣,士習亦可正矣,伏願殿下留神焉。嗚呼,帝王爲學之要,不在於博洽記誦而已。必以體認爲本,知行兩到然後,方可以涵養性情,矯揉氣質。若其未讀書,只是這樣人,旣讀書,只是這樣人,讀書何爲?肆我宣祖大王有詩曰,欲識虞庭十六字,但將心學日加劘。亦惟我寧考肅宗大王有詩,朝朝仔細看吾躬,偏處常存粗暴中。其精一正心之訓,省察克己之工,自是我祖宗傳家心法。而殿下天資好學,夙夜匪懈,上自經傳,下至子史,歷代興亡之由,群聖傳授之法,莫不貫穿融解,我殿下爲學之功,可謂勤且至矣。宜其政令施措,自學問中推去,亭亭當當,無許多凹凸事,而大本不立,病源未去,朝悔其行,暮已復然,頻復之敎,每發於筵席,臣竊訝惑焉。臣竊伏聞,殿下近好唐臣陸贄奏議,以爲治國之要,盡在是書,孜孜講究,昕夕不懈。臣於此,有以見殿下好學之誠矣。噫,德宗之於陸贄,其遭遇之盛,如何也?常處禁中,號稱內相,其朝夕納誨帷幄贊襄之謨,不止於勤懇章奏之間而已。然其昏癰已甚,綦間gg惎間g易入。非不知陸贄之賢而不能用,竟使陸贄之忠,死於謫。臣嘗讀《唐史》,未嘗不痛恨於德宗也。昔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但王心未正。噫,陸贄不能正德宗之心,而徒好盡言,其不見容也宜哉。惟殿下以德宗爲戒,必以正心爲本。噫,經傳所載,罔非心術之要,而聖謨洋洋,嘉言孔彰。其治國經世之大經大法,奚止陸贄書而已?臣且伏見近來諸臣應旨之議,雖未及陸贄切時之言,亦不無一二可用之策。而殿下雖外示嘉奬,未聞有採用之實。以此言之,殿下雖得生陸贄,不能用也,而況紙上之空言乎?傅說曰,非言之艱,行之惟艱。苟知其善而不能行,與不知何異?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疎外賤臣,至微至陋,而惟其一段憂愛之忱,根於秉彝之天。目見國勢之岌嶪,民事之凋瘵,每欲一貢於紸纊之聰,而未得其會。頃年泮宮之策,旣未盡所懷,向日輪對之問,又不敢畢辭。平生囁嚅之舌,不可終默也,決矣。況臣立身之初,過蒙聖上不世之殊恩,自以爲遇知己之主,由是感激,言不知裁。伏願殿下,不以人廢言,少垂察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二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金漢喆、李德重,正言趙尙命,宗臣東陽君㭻,武臣副護軍韓範錫入侍。上讀《禮記禮運》篇,自故事大積焉章,至故天不愛其道章。得和伏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上又讀禮器篇,自禮器是故大備章,至天地之祭宗廟之事章訖。上問大牢之大字音,何也?在魯曰,或大或太,互讀無妨矣。得和曰,禮如竹箭之有筠云者,此如《詩傳衛風》綠竹猗猗,興君子之有文也。如松柏之有心云者,此如《論語》知松柏之後凋,喩君子之有守也。在魯曰,此槪言禮之全體也。內之親近者無所怨,外之疎遠者無不諧,如竹箭之有文則只以致飾於外,如松柏之有守則足以貞固於內。蓋禮之爲器,其體備,故其用周,學之於身則去邪益美,施之於人則協內和外,此其德之盛,而禮之功用,極其至矣。上曰,知經之言,論其全體,而及於功用,兩觀宜矣。健基曰,此兼效而言也。得和曰,甘受和白受采,此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在魯曰,儒臣所達之言,誠切至矣。上曰,其言誠好矣。匡世曰,無忠信則禮不可立,此大文所以忠信爲禮之本也。上曰,《論語》不云乎?繪事後素,又曰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正類是矣。健基曰,言本者,禮之根本,非言忠信之本也。在魯曰,《禮記》多出於漢儒附會之言,其中不無致疑處,而至於此忠信禮之本之言,誠是最好詳味處也。得和曰,人官有能,此非特謂助祭之官,各因其能而任之也。蓋言其爲官,當其才而爲官者,亦當爲官擇人,此等文義,尤宜加意處也。上曰,註但言助祭執事之官者,其義甚狹矣。天不生地不養,何義也?在魯曰,此言非時之物,如今之冬節,葡萄、西果之類是也。上曰,此乃《論語》所謂不時不食之類矣。健基曰,四時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薦韮之類,此所謂時物矣。在魯曰,居山不以魚鼈,居澤不以鹿豕,爲禮者,此實合人心而順鬼神之道矣。健基曰,合人心則自然中禮,而萬物各得其理也。在魯曰,上之制禮也節云者,此非但爲祭物而言。槪言隨時豐儉,以制厚薄之節,而且民有恒産則有恒心,有恒心則知禮節。衆不匡懼云者,言三年之蓄,節而有餘,則衆恃而有所不懼者矣。近來荐凶之餘,人心離散,莫可收拾,尤宜有別樣撙節之道矣。上曰,節字,當用之豐年,豐年若不撙節,則至於凶歲,尤難支堪,而其害不少矣。尙命曰,非但豐年可節,毋論豐凶,而居常撙節,則財用自然有裕,而所以年雖大殺,衆不匡懼者也。在魯曰,凡事有備然後,可以無患,自上尤宜飭念處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宜次之宜字,當低而讀之乎?在魯曰,從低似宜矣。得和曰,禮時爲大,此承上言隨時豐儉之意,而詩云匪棘其者,言非欲急於成己之謀,各隨時宜之義也。在魯曰,時字之義,最宜詳玩,引詩之意,只在隨時之宜而已。上曰,頃講《近思錄》所謂顔子之時,其時字之義,亦猶是也。下番儒臣,其思之乎?健基對曰,《近思錄》所載,居陋巷,在顔子之時爲中,若三過其門不入,則非中也。此一段,較看時字之義,則大體略同,誠如聖敎矣。在魯曰,天,父也。地,母也。郊社宗廟之禮,父子君臣之義,此其自然之序,而不可紊者,故謂之倫。倫者,禮之順者也。此所以時爲大。順,次之也。上曰,倫者,禮之順者,其義誠好矣。得和曰,羔豚而祭,士之祭也。太牢而祭,天子之祭也。禮之所以酌定其隆殺者,誠至矣。在魯曰,士之無田者,不可以祭,而羔豚而祭,百官皆足,此卽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之義也?天子之分,與道相稱,故大牢而祭,不必有餘也。健基曰,各當其理者,謂之分。此禮之所以稱其分也。在魯曰,家不寶之註,似誤矣。此槪異於經書諺註,雖或不從舊註,順於文理而讀之,無妨矣。時爲大之義,已陳之。而卽今時弊可革者,莫過於奢侈。近來侈風漸盛,古所謂庶人文繡之弊,不幸近之。政宜明其等級,酌其豐儉,使其應儉者不宜豐,應隆者不可殺焉。大文,言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又言不藏圭、不臺門,有稱。此皆所以各稱其分守而不可亂者也。上曰,其義甚好,當留念焉。此皆言等倫之嚴也。在魯曰,以層節言之,則禮文,微妙而曲盡矣。上曰,大政必行於初九日乎?在魯曰,擧動前,連有事故,勢將過擧動後過行,故以初九,取稟矣。尙命進前,口傳讀啓辭。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更讀措語,可也。尙命啓曰,臣於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也,竊有所訝惑焉。顧以日躋,才器通敏,固宜置之邊上重任,而第其自寧邊而遷江界,席未暇暖。又有此移授之命。夫江界與龍灣,其爲重鎭則同,而數數遞易,實有關於邑弊,請還收江界府使李日躋移拜灣尹之命。上曰,非不知數遞之可惜,而此人此任,固可當故也。而所重邊任,豈可靳允?依啓。又啓曰,各衙門位田之與免稅名目各異,而昨年因成均館草記,有發遣郞屬,檢田收稅之擧,其貽弊廚傳,繹騷邑里之狀,固多可駭。至於湖西則良民世耕之田,或稱記上,或稱折受,勒令打量,分半刈穫,鞭扑狼藉,呼訴無路。數百戶良民,嗷嗷失業,至煩擊鼓鳴冤,該曹覆啓,而尙不出給。當此至誠救民之日,決不可置而不論。請本館堂上,從重推考,當初發差之郞屬,拿問定罪,所收田租之分半者,卽爲出給,仍令依前免稅。上曰,依啓。又啓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其在事體,已極乖損。而以此至煩筵達,尤爲瑣屑,物情俱駭,莫不代羞,不可以循例推考而止,請承旨洪尙賓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在魯曰,西關事緊,而監兵使,皆將拿來,新伯則方在海營,待新海伯之下去,交龜而後,方可到任。且灣尹新遞,大臣行公,則凡事可以變通,而或者其間,彼國有査問之事,則必多難處之端矣。上曰,大臣方在呈告,事多可憂矣。新海伯之引嫌,猶或可也。而至於平兵則似無可嫌之端矣。在魯曰,渠之代,李遂良爲之,而遂良之代,渠又爲之,故以此爲嫌。且於李壽海疏中,預白之言,尤爲不安而引嫌,而以預白之言,欲爲呈遞,此豈武臣事體乎?上曰,純然一色之言,平兵亦爲引嫌乎?雖或有引嫌之端,武臣事體,豈如是過爲引嫌乎?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道臣之縣道辭疏勿爲事,雖申飭,而徐命均,今番則似爲引嫌矣。匡世曰,藩閫之純然一色,旣非出於廟薦,則徐命彬似不必以此爲嫌矣。上曰,雖非廟薦,徐命彬似與他有異矣。在魯曰,將有拿問之命,則異諸遞罷,故不交代之前,雖坐營衙,凡干公事,例不得干涉。故西關藩閫之公事,累月積滯,事多可憂云矣。匡世曰,新箕伯之辭疏,此後勿捧,何如?上曰,勿捧,可也。得和曰,吳瑗,頃以此一類之言,至被特罷,上款事,臣亦引嫌不敢陳達,而第瑗之經學,聖上之所知,卽今逐日開講之時,如瑗之人才,不宜久棄矣。在魯曰,頃日下敎,爲吳瑗地,而惜其言之過中,瑗亦當知罪矣。瑗之爲人,性雖躁暴,素多識見。頃者所言,雖或差誤,此不過語言之過,不宜以此而久棄如許之人才矣。上曰,吳瑗事,已言于重臣矣。擧世皆濁我獨淸,予本望之瑗矣。今乃不然。反自歸擧世皆淸我獨濁之科,豈不可異乎?予在潛邸時,渠來弔,故初見其面,其後典籍肅謝時,予又引見,已知此人之必爲此習矣。今番則詳知其長短。文學有餘雖可觀,而非但査滓之已露,至於吳光運斷然目之以小人。予素知光運之爲人,渠豈言之如是其迫切乎?下款此一類文字,尤豈可所下語者乎?渠以世祿之臣,豈忍爲此習乎?儒臣則頃已聞之矣。得和曰,其時臣亦入侍,同爲引嫌而逬出矣。上曰,如瑗者,夫子所謂末如之何。頃日戶判,爲瑗有所陳達,而謂瑗性滯,故文字間,亦有滯處。予謂滯者,今已猶或悔之,而瑗於光運,終始持之不已,瑗之病痛,不但滯而已。在魯曰,吳光運之疏,非但瑗非之。臣亦以爲不是,此蓋擧世指目,雖或有深淺,而大抵與瑗之見,無異矣。上曰,瑗之文學,雖可惜,而予已熟知其習。今雖講筵不開,瑗若不疾此心,則決不欲用之矣。大凡人之性情怪駭,自暴自棄之類,歸之一邊,初不可論,而至如瑗,文學有餘,人皆取信,如此之類,尤爲難矣。若以其文學,卽有所顧惜,則非今日飭礪之道矣。予言雖過,瑗若今日入來,明日必謂李壽海之爲是,瑗之罷職不敍之罰,非過也。當此飭礪之時,決不用如此等人矣。健基曰,此未然之事,吳瑗之必扶李壽海之敎,恐似過矣。上曰,爲鬼爲蜮,經傳所載。李壽海之補外,亦云末減矣。渠自注書,入侍已久,予略知其長短,雖本非讒諂小人之類,而近於搖颺。頃年豐陵與洪領相有所言。如搖蕩之輩,不可恃云云矣。今乃記憶,不勝感念。如壽海者,自居於讒諂小人之科,由其執心不固也。其疏非渠之所獨爲,必受指使而然矣。健基曰,攻其人,無攻其黨。殿下君臨一國,視下之道,宜無彼此,非渠獨爲之敎,恐有歉於大哉之王言矣。至如壽海之疏,則揷入宗臣、宰臣之語,顯有情態。渠安得免讒諂小人之名乎?上曰,壽海本非固守之類,故予有所敎矣。俄者吏判,以吳光運之疏,歸之小人,此出於疑阻而然。上之人,絶疑之一字,吳光運見之,則決非小人矣。得和曰,壽海之疏,固不是矣。大臣有過,則臺臣論之,例也。渠以臺臣,直斥大臣,有何不可,而游辭玩語,極爲不當矣。第其疏語,雖非直截,而其人則本非讒諂小人之類矣。上曰,原疏見之,則無直截之言,而欲售其讒誣之計,此非讒諂小人而何?得和曰,殿下旣知壽海之長短。今其言,雖或過中,以此直驅於讒諂小人之科,恐非待臺閣之道矣。尙命曰,儒臣之言非矣。其人雖本非讒諂小人,而其疏旣專出於讒誣,則聖敎所云云,渠安所逃其罪乎?上曰,往者辛、壬年間,殺戮之端,專由於互相疑阻。令儒臣三人入侍,皆宜加勉矣。在魯曰,臣有明白稟定之事,敢達矣。自前玉堂請敍時,只擧違牌坐罷,而亦或有泛稱,多在罷散,而竝書入他餘罷職之例矣。向者李宗城爲參議時,例罷特罷,竝爲書入。其時承旨韓德全,以宜有一定之規陳達,則自上以玉堂稟敍時,竝敍罪罷,未爲不可爲敎。而仍有承旨遞差之命,聖意固已明許,而厥後猶有所趑趄。臣與參議,數次請敍,而竝只擧違牌人爲請矣。玉堂異於他職,聖敎又如此。自今每於請敍時,竝擧罷散,盡爲書入,以備自上裁處,自下勿以一時意見取捨,或請或否爲宜,未知何如。上曰,請敍時,竝擧違牌及罷散爲辭,而無只違牌人員別單書入之命,則除削(削))奪者外,竝懸註書入,可也。{{*|出擧條}}在魯曰,翰林未修史前,勿爲陞六事,曾有承傳,近又申飭,循例陞六者,未修史前,姑不可論。至於有承傳者,雖有右位,先爲陞出,例也。而有承傳而未修史,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曾前以司果出六者,誰耶?在魯曰,洪昌得、趙明履,而此則以薦事拘礙之故,付司果出六矣。匡世曰,纔已申飭,不宜累改也。健基曰,有功必賞,應行之規,旣有賞典,則雖未及修史,似當陞六矣。匡世曰,承傳無數,如武科出身之類,豈盡行賞典乎?上曰,承旨所達誠是,今日若修納,則明日可以先右位而陞六矣。申飭之下,不可變改,使之速爲修納後出六,而此後則有承傳而未修史者,以司果陞六,待其修史,除實職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守令不可不另擇,而初除之人,固無前效之可言,至於曾經之人,當觀前任時治績,而在前御史褒啓,雖非常之極褒,若有如干貢賦未納,則不得蒙賞典,亦不得以褒啓懸註,例也。以近日回啓者言之,一二年來,連値大凶,數疋貢木,數石稅米之未納,實無足怪。而應爲加資準職者,亦歸勿施,望單中以褒啓懸註,以爲甄別之地似好,故敢達。上曰,不必懸註,自本曹竝爲抄出,另加收用,可也。{{*|出擧條}}在魯曰,臣待罪司圃署提擧之任,本署形勢,多有渴悶者,而煩屑是懼,不敢每陳,今始不得已敢達。本署雖是御供衙門,而自朝家,元無貢物價上下之規。故太廟薦新及各殿逐日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位田之稅,而其中咸平縣所在位田,辛亥條稅米二百三十石零,昨年春,本道設賑時,因監賑使之令,以賑資爲先相換取用之意,自本縣論報。監賑使畢賑上京後,相換米曲折,往復詳問,則以爲司圃署稅穀,乃御供之需,故實無執留之意。而咸平縣所在諸宮家屯稅穀,執留取用之際,圃署稅穀,混同取用,事體所在,誠爲不安。米一百五十石,僅僅推移,留置寶城縣,自本縣貿錢,移送巡營,待秋貿米,還報計料云。其後得見監賑使畢賑啓本,則亦以此爲言。故相換米作錢者,待秋卽爲貿米上送,以繼供上之闕乏事,累次行關於本道,而終無一番回移,道臣之事,極爲未便。全羅監司趙顯命推考,解氷卽時,急速上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位田,在於三南列邑,以其所收之稅,僅僅繼供矣。其中谷城屯則壬子秋收稅,監官下送,至於昨年春,而終無消息。自本署行關催促,則本縣報狀內,當此窮春,萬無收捧之路,當待麥秋收送云。而及其麥秋,則又以待秋收送之意論報,次次遷延,隨時頉報。自本署累度行關催促,而秋盡冬過,少無動念之事,邑邑如此,則本署所封逐日供上之需,如何以辦異gg辨異g乎?本縣元非災邑,而近來外方守令,全不嚴畏上司,視之尋常,全不擧行,誠極駭然。此而置之,終莫可收拾,該邑守令,不可無各別論罪。當該谷城縣監,從重推考,監色,拿致營門刑推,壬子條稅米,斯速收送,以爲及時繼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所封,逐日各殿供上之需,專靠於若干折受位田稅米,而本來物力凋殘。每患不足之中,全羅道靈光郡所在田稅米,則自戶曹年前出稅,而大同條則上納本署事定奪,逐年解氷,卽爲直納本署矣。聞壬子條米,早已畢捧,而終不上送,累次行關催促,亦無一番回報。各邑之蔑視京司,誠爲駭然,該邑守令,若不警責,則莫重御供之需,將何以收拾乎?靈光前後郡守,從重推考,當該監色,拿致營門,各別刑推,解凍卽時上送之意,另加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得和曰,名臣奏議,知事諸人,會於玉堂,相議抄選事,曾已命下,而今已累朔,尙未擧行。且《近思錄》,今已始講,匪久畢講,而繼講冊子抄刪,一時爲急,此非一兩日所可了當。知事諸人,一番會議,分授冊子,使之從容抄出,似爲得宜矣。上曰,亞銓之副擬落點,亦有意矣。待其上來後,使之同會,相議抄選,可也。{{*|出擧條}}上曰,海伯事,俄而言之,與他引嫌有異,不可終始强迫。黃海監司徐命彬許遞,其代政官牌招,卽爲開政差出。{{*|榻前下敎}}匡世曰,初六日,宗廟奉審之日,而都提調在城外,副提調武所進去,何以爲之乎?上曰,武一所試官望單子,入之。{{*|榻前下敎}}匡世曰,左副承旨李聖龍實病方重,右承旨洪尙賓罷職。院規,右位,不得牌招,何以爲之乎?上曰,李聖龍,旣知其實病,許遞,左承旨牌招,都承旨動駕在邇,一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禮記》始講,已至四年之久。此後自至,優爲之,可也。夕講爲之,都目政,親政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二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得和先伏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上讀禮器,自禮有以多爲貴者章,至有以大爲貴章訖。上曰,觶音,何也?在魯曰,觶音,志也。上曰,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者,出於何處耶?在魯曰,此《通鑑》,溫公論也。繁之音盤,而義與鞶同也。得和曰,此別無文義矣。在魯曰,天子之席,五重云者,誤也。此詳見於《周禮》矣。上曰,三重則四席,然則天子五重六席乎?在魯曰,註誤矣。天子之棺五重,此喪祭禮,有之矣。上曰,以少爲貴之義未詳,知經詳達,可也。在魯曰,天子去蓋掃地而祭天,惟用一牛,此卽至敬無文,而天子之適諸侯,諸侯膳以犢,其尊君之禮,亦如君之尊天,而祭天之犢則去籩豆之薦矣。鬼神單席云者,神道異於人道而然也。上曰,圭璋特,何義耶?在魯曰,特之義,異於犢。玉之貴者,謂之特。圭璋則以特爲貴,琥璜則必待用爵者,此蓋分貴與賤而言之矣。上曰,觀以少爲貴數三處,或有未暢者矣。在魯曰,大夫特,士旅之,以少爲貴。此文義,似不分明,而於大夫衆士,一揖而已。亦可謂以少爲貴之義也。大路尙質而無雕飾,故一就,次路,供卑雜之用,而務極娟美,故七就,此亦以少爲貴之義,而天子飮食之類,亦如是矣。此註天子諸侯祭禮亡,當作一句看,而大文,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此註未暢,貴者賤者之在字註,改正似宜矣。上曰,其註合其義矣。在魯曰,此註王享臣之臣字,似是神字。俄所達大文註及臣字,改之以入爲計矣。得和曰,《禮記》無諺解。曾於成廟朝,其時儒臣輩,懸註云矣。上曰,註多鄕音,必是鄕人所懸者矣。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食力者,農工商賈是也。觀此別有感焉。予則雖不御點心,如農工商賈之類,無食數,而近年以來,糊口爲難,在爲民父母之心,寧不愧乎?所謂一食云者,非一時乎?在魯曰,一食九飯之頃,必須御食者,勸侑又餐,故云一食也。上曰,聞北京法,一時屢次加飯云,似用此禮乎?在魯曰,食力無數,渠非禮文之所致也。多食之故,飽則自止,而卽今民皆饑餓而不能食,聖上軫念之敎,實出仁愛之心也。得和曰,臣高祖海嵩尉,曾在宣廟朝,入闕內時,親覩宣廟進御太丸,而下敎曰,此足爲療饑之資云。此載於臣高祖所著《懷恩錄》矣。今殿下命輟點心云,可謂法先王之儉德矣。上曰,聞儒臣之言,別爲悲感矣。《玄洲集》,今有之乎?得和曰,板本不在,而印本有之矣。上曰,印本有之,則上之,可也。《精忠錄》四卷,大提學李山海所序者,曾在先朝謄之,而予在潛邸時見之矣。在魯曰,嶺南有其板本云矣。上曰,近來則文集務多,而在昔文獻頗疏略,如海嵩尉文集,僅三四卷矣。在魯曰,海嵩尉文集,上之有敎,臣亦有聞見,敢達矣。宣廟朝駙馬第宅,皆不侈大。試以唐安尉家觀之,其家不過閭閻常第,而唐安尉在時,欲築石砌於其園內,宣廟聞而切責之。其家仍卽廢石築而代以土築,卽今基址宛然,終未成石築,而其家儉薄,子孫繁昌,至今稱爲福家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唐安尉子孫,誰耶?在魯曰,洪瀅、洪泳、洪廷弼、洪廷相,皆出入侍從之列,而今已作故矣。上曰,近來亦有爲注書者乎?在魯曰,洪廷命連爲假注書,今方以郵官出外矣。得和曰,《懷恩錄》所載之言,俄已陳達,今又有所達者。宣廟進御早飯,饌物只是石魚而已。又以所嘗御着白紬衣,出給臣之高祖,臣家至今寶藏。而所謂紬品頗麤,非外間好衣服者所可着者矣。又於臣之五代祖之初度日,自闕內只送一壺酒一箇西果,其儉德,槪如是矣。上曰,聞所達之言,不勝愴感矣。得和曰,臣之五代祖,爲赴京使臣時,宣廟以御札,請得《瀛奎律髓》。臣之五代祖,貿其冊以來,入送闕內,御筆則至今留傳,此亦其時淳古之風,今時則決不可爲此等事矣。上曰,粉紙唐版《瀛奎律髓》,予亦在儲時,見其印本矣。在魯曰,晝講時,有所達。今更有稟定事,趙榮國若以未修史,不許升六,則此後亦當一體不許矣。此後有承傳者,旣許司果陞六,則趙榮國,亦當一體施行,而趙榮國則不爲陞六,獨許之於此後,則終涉斑駁矣。上曰,以修史事,纔有申飭,故俄者不許趙榮國之升六矣,斑駁之言,誠是。趙榮國亦付司果陞六,使之斯速修史以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式暇}}。同副承旨鄭必寧{{*|奉命偕來}}。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李瑜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初七日國忌正日,初八日擧動,初九日都目政事,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所封進濟州癸丑秋冬等褒貶啓本三度,則俱不着銜,事甚疎漏,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昨日筵中,有平安兵使金潝,明日內,使之辭朝之敎,故自本院,分付該吏,各別催促之意,屢度申飭,而今日亦不辭朝,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平安兵使金潝,從重推考,更爲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成範錫呈辭已久,尙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賓廳次對,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無留院公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相値,無持公事入侍之事矣。 ○柳儼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今日又爲違牌,陳疏到院,此與無端辭疏有異,似當捧入,而試場事體,至爲嚴重,兩日輟場,亦極未安,則試官辭疏,不當循例捧入,故不得已退却矣。更卽牌招,以爲卽速開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武一所試官尹陽來,以本職撕捱,今又再違召命矣。國試輟場,旣甚未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故辭疏不得已捧入,望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晝講進,參判朴乃貞病,參議李玄輔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右承旨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玄輔爲承旨,朴文秀爲刑曹參判,申致雲爲南陽府使,副司直李眞淳單付。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柳儼曰,時刻單子,不必入之,懸吐後,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昨於承宣之臨諭也,敢陳肝血之懇,冀回日月之照,不意玆者,恩旨復降,十行綸音,反復開示,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至有臣子所不敢承聞之敎,臣於是,九頓戰慄,五情迷爽,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聖上每以洞悉被誣爲敎,臣誠感泣無地,而毋論其言之得失,其駁論則固自如也。被臺彈而仍冒其職,在庶僚而尙云不敢,況忝叨相職者乎?大官進退,實關國體,遭言則辭,有辭則許,非特爲伸廉義,乃所以嚴國體也。今臣之累犯違慢,而守株無變,抵死難進者,亦出於尊國體而畏公議,豈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也?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咸以爲某也。重遭臺評,自當遞職矣。其中親愛者,猶疑其遲徊城外,此則一世之公議,特我聖上,猶有所未盡下燭者矣。自前相臣,亦或有引入復出之時,而豈有如臣今日所遭,而因仍不去者乎?此則隨其人言之深淺,而進退有時乎輕重,聖心亦必有以諒察,而威命愈加,一向督迫,臣撫心自悼,只恨微誠,未能見格於君父之前也。抑塞隕越,不知所對,謹當收拾心神,更入文字,以待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於本院曰,江水雖云解氷,海水猶冷,風勢不順,莫重御供生鮮,無路捉得,以體少之魚,艱難封進,將未免闕供生事之患,誠極渴悶,願以雜魚及活雞,參半代捧云,事勢果如所訴,則似當依前例參半代捧,而莫重享上之物,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敎是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右參贊鄭亨益,以老病之人,晨夜來往,已至一旬,連有寒感之氣,而不至大段,故不敢言病,勉强致力矣。自今日朝前,猝然添重,遍體寒束,委頓叫楚,勢難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擧動時,各差備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崔守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都事,無以推移,假都事二員,亦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必寧疏曰,伏以臣,得見昨日諫臣之啓,有曰掖隷之料米減縮者,自政院親檢斗量,臣竊不勝訝惑之至,頃者掖隷之以料米減縮事,來訴本院也。聞軍資監、書員、庫直輩,藏隱新造,較正斗斛,仍用舊弊小斗斛,現發於其時臺監,至於受罪,而鉅斷舊斗云,誠若是則軍資監一朔所分給,非特掖隷而已,其數將爲幾何耶?其所弄奸作弊,誠極痛駭,故捉致書員、庫直,推問其曲折,則臺監之鉅斷舊斗,治罪色、庫等說,渠等亦不敢隱諱,其爲情狀,萬萬可惡,出付於秋曹之待令書吏,使之自本曹査治,伊日事狀,不過如斯,斗斛之大小,自政院何嘗有親檢較量之擧,而今者諫臣,勒謂之親檢斗量,斥之以乖損事體,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臣亦其時在院,而與聞其事,則何可以獨漏於譴罰爲倖,而晏然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其時本事,業已知矣。爾何嫌焉?勿辭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勢,決不敢仍冒之狀,伏惟聖鑑,亦已悉賜俯燭,而特以職是三事,姑不欲遽加斥退,一日二日,尙今虛縻,恩數之屑越,至于承宣相守而極矣。不審聖明,何不爲朝廷惜事體,乃至於斯,臣誠煎灼迫隘,祗俟嚴譴,特諭荐下,誤恩愈濫,而旣不敢以祗承爲計,則尤增懍惕,涕泣竟夜矣。今臣所辭,灼然易見,聖上或疑以切於解職,故爲飾辭,天日鑑臨,何所逃罪?誠以人臣處義,被劾則去,乃當然之則,自古輔相,或有被誣而乞解,君上亦知其中讒而許副,其在禮使之道,自處之義,上下俱得其宜,設使臣眞無所失,而憲臣讒誣,旣出其口,便是臺抨,言不可磨,其論自如,今若以聖上,於憲臣則嚴斥,於臣身則優假,寵禮有所自恕,揚揚冒進,則其將爲何如人也?此殆近於人言不足畏者,已未免爲患得失之賤夫,而況其指斥,俱有所據,勘以罪犯,不啻深重,其於何足深責等語,嘲玩侮弄,惟意凌辱,自有揆司以來,曾所未聞。臣旣負此罪名,又受此羞辱,而只幸其尙逭黜罰,不識廉恥,厭然蹲據,人必唾罵之曰,是眞無恥人,臺言果驗矣。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洗此惡名,而自立於天地之間哉?此臣所以矢心自劃,寧被重誅,而不敢以趨命爲恭者也。蓋臣巽懦駑弱,素無樹立,不能見重於君父之前,或者聖上,謂可以縛束而驅使之,則此亦臣之罪也。聖上將此事理,曲加諒察,則不待臣煩縷不終日,而有改命矣。伏聞懿陵展謁涓吉,日期不遠,臣適忝保護之任,而屛伏危蹤,無以陪從,尤不勝惶恐,宜須早賜處分,以重事體,臣日夕憂鑠,心神迷錯,不能悉攄衷臆,惟冀速伏刑章。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睿照,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負犯,以嚴國體而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日傳諭之批,罄悉心曲,尤何多諭。惟望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也。卿須諒此如渴之意,其勿困我之此極焉。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大司諫愼無逸疏曰,伏以臣,釁累深重,情迹危臲,杜門屛廢,念絶當世,不料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莫知所以致此也。噫,覆盆回照,枯楊生華,亦不足以喩此,反復省顧,寧不知感,而第念臣向來所遭,雖曰橫逆之來,實是搢紳間羞恥事也。幸賴天日之明,有以俯燭前後,筵臣伸暴之際,曲賜開諭,自頂至踵,莫非聖上之賜,則臣雖卽日溘死,固無所憾,而臣之所慙痛者,若使臣平日行己,素能著白於人,則人之爲言,初何以至此極也。身名僇辱,無復餘地,雖傾東海之水,難以洗滌,自是以來,撫躬自悼,不敢比數於人類,間有除命,亦未一膺,跼高蹐厚,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臣之情,其亦慼矣。從古人臣之受誣抱枉,亦復何限?未有若臣之冤酷者,向使戰國之士當之,其立地自刎,久矣。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況此臺省之職,自是被彈之地,追思駴機,餘悸在心,尤豈可抗顔冒出,復汚朝班,以貽一世之嗤點也哉?坐違召牌,自速慢蹇之誅,玆瀝危懇,敢瀆宸嚴之聽。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亟許鐫削臣職名,俾伸自靖之義,仍命選部,永刊朝籍,勿復檢擬,不勝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本以冷蹤,起自常調,體無媚態,性嗜狂藥,旣蔑才具,且乏時望,人多指侮,世皆看醜,向者臺言,字字襯着,臣聞過竊喜,揆分知安,幸脫名利,甘處冗散,知申宿趼,亦尙逡巡,不料政廳進參之日,遽有京尹陞擢之命,臣驚惶感愧,惝怳難狀,徑出禁門,若隕淵谷,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君之任官,必擇人器,下之承命,必量己分,然後上無濫授之失,下免冒據之誚,庶官猶然,矧伊八座之班,何等崇顯,三輔之長,何等緊重,而其可突然猥加於望輕資淺之人哉?彈墨未乾,寵命旋下,不但私心慙懼,匪榮伊災,抑亦在朝家惜名器伸公議之道,決不當如是之大乖也。且伏聞伊日大臣之變通藩任也,繼陳前頭擢用之意云,而其後憲疏,以先白後薦爲非,則今玆誤恩,恐有累於則哲之明,此尤臣難冒之端也。憂悶縮伏,恭竢物議,而昨今以武所試官之遞代,天牌四辱,反覆思量,實難冒進,連事違逋,自速辜犯,臣之情勢,窮且隘矣。不避唐突,徑此控籲。伏乞聖明,俯念官名之萬不相近,曲察臣言之一無飾讓,亟命收還濫加之新資,以安賤分,勘處荐違之重律,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引嫌,俱涉太過,今玆陞擢,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本鹵莽薄劣,萬不合於論思之職,而臣於昨春,僥冒苟充,未免先諸臣而出脚者,秖欲粗伸分義,而實則分義有以誤臣也。臣不自量,輕易承當,荏苒時月,效蔑塵露,而若其區區平日之所自勉者,惟在於事君盡禮之訓,恪謹趨走之義,而頃於無妄之中,遽承非常之嚴敎,追思至今,惶愧欲死。噫,於敵以下,猶不可得如許之目,況於君父之前乎?此誠臣子之所不忍聞者,心膽戰掉,不能自定,若論其罪,誅戮亦輕,而薄勘未幾,恩敍遽降,所下備忘辭敎,至命刪改,其所以諒臣等之本情,開臣等之進路者,委曲無餘,臣誠感泣頌祝,不知死所,臣於郊舍淹病之中,伏承館職除旨,又有催促上來之命,臣惝怳感激,有不可偃然稽滯,昨始曳還私次,揆以道理,宜卽叩謝,而第臣負犯至重,釁累至大,不可以備旨之反汗而有所自恕,時日之稍過而爲之放倒,今雖欲徒恃寵慈,晏然承命,而有不可得,臣之今日事勢,誠迫隘矣。大抵首尾事實,業已悉暴於同事諸僚之疏,今不敢更爲提起於定爲挈令之後,而原其本事,始微終大,對辨之章牘紛紜,反詈之句語不擇,臣誠駭悚,繼之以慨咄也。當其求對之時,臣之同僚則以臣瘖無一語而退,病其低孱,而伏聞伊後筵中,以臣之不卽退去,有所分疏爲敎云。筵話嚴祕,未得其詳,而臣之惶怖震越,至此而益無所措矣。如臣無似,猥忝邇列,而立身行己,不肖無狀,上而忱誠不能見孚於君父,下而情志不能流通於同朝,初旣速其罪戾,繼又被其沮抑,情迹危蹙而無地自容,衷私抑鬱而不得暴白,臣實慙悼,尙誰咎尤。當此春煦漸長,講筵初開之時,以臣危臲之蹤,滓穢之身,決不容虛紆職名,益增其罪郵,玆敢悉瀝肝膈之懇,仰籲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削臣見帶之職,仍治臣未勘之罪,以嚴邦憲,以靖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同爲入侍,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咸平君泓,武臣行副護軍趙國彬,戶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講前受音,自禮器篇首章,止十一板,以小爲貴也。得和講,自第十二板,有以高爲貴者,止十八板薦不美多品。上受講訖。得和曰,自上章,皆言大小高下貴賤,而註則當以考工記爲正。游曰,大夫五,士三,非必旒數也。如今之金冠梁矣。上曰,古則士亦爲旒矣。故書傳圖,御者亦垂旒矣。得和曰,犧尊有二說,或云畫犧也,或云以犧爲之也。上曰,我國亦有犧尊,古制亦必刻畫而爲之也。游曰,蓋言稱也之稱字,當留意看,不特禮也。凡事當務相稱也。上曰,如中字矣。廷濟曰,與去聲中字,相近矣。上曰,外心字,面目怪矣。得和曰,一說云,外而及於朝廷四海,故曰外心,此說似然矣。游曰,見乎外者曰外心,存諸內者曰內心,故外心,謂儀章度數也。內心,謂愼其獨也。上曰,其言好矣。游曰,德發揚詡萬物大理此吐,先輩之言,或不同。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學,而以四字爲句矣。得和曰,攘字,以不稱爲訓,非也。當以僭言之,其分數嚴矣。上曰,然矣。不稱字,似輕歇矣。得和曰,管仲之奢,晏子之儉,俱爲失禮,以過不及皆不中故也。健基曰,管、晏皆失禮,而管仲之失較大,於此可見奢儉之異也。游曰,禮無紀則不可行,故此曰衆之紀,其言好矣。上曰,然矣。又問曰,此孔子曰一章,見於《家語》乎?健基曰,似在《家語》,而此非孔子自謂也。或引古語而言之也。戰則克,祭時受福云者,聖人謙光之言,似不如此矣。得和曰,下番之言,不然矣。子之所愼,齋戰也。聖人之言如此,何傷也?健基曰,卽愼字之意異矣。上曰,然。此則近於固必矣。得和曰,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爲隘,如今朝臣之必着木綿,非爲文章,表貴賤之意也。上曰,雖大布大帛,潔則好矣。今若以木綿爲朝服,則怪異矣。如常着團領,便是燕居服也,木綿何妨?寅明曰,前已仰達,而內間唐貿易,亦旣停罷,臣等何敢服錦段乎?上曰,有行不得者,如衮冕,終不可用他物矣。游曰,致美乎黻冕,此則元非可議,以諸臣言之,古之宰相,雖極儉素,必有經筵章服別置者,臣亦及見,今之以木綿衣入侍,臣未知其當矣。廷濟曰,服用土宜之物,何不可之有?得和曰,今人之儉,只於章服爲之,其外衣服飮食則不然,臣見其病源,故有所陳達矣。寅明曰,不無如此者,而眞士大夫則不如此矣。上曰,無論團領,其裏衣,皆爲一色然後,太倉不有紅腐,生民得以奠安。予故知此事之亦難行矣。廷濟曰,自上若躬行不已,則風草之化,勢所必然,惟在上志之堅定矣。游曰,宮中高髻,四方一尺,其勢則然,聖上旣躬行儉約,內有弋綈之風,則外間那得不化效乎?寅明曰,臣持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啓下備局者,而往見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尤甚八邑,停退何害?領議政沈壽賢以爲,田稅異於大同,古無停減之事,今當先問其所捧幾何,未捧幾何?使之具錄數爻,急報備局,若未捧過多則許之爲難,而若少則許之亦無妨矣。右議政金興慶與兩大臣意同矣。游曰,軍米,雖災邑,或有已捧納者,實邑亦有未捧納者,今若停減,則已納之災邑,未蒙其惠,不納之實邑,反受其賜,比如小人之遇赦。且以湖南言之,旣減辛壬兩年大同矣,又減新大同三斗矣,何必竝此而停減乎?上曰,本道句管堂上,先陳所見。瑜曰,湖南人心罔測,詐薄奸僞,無所不至,卽今國恩,已至於竭慢之境,又若停退正供,則此後將何以塞其望乎?且田稅大同,藩臣事體,宜不敢請停,朝廷則當嚴斥峻塞,第道臣,旣以此言于民,而朝廷不爲許施,則民怨將有所歸矣。今以特敎,許其兩年尤甚邑,竝爲蕩減,爲一番大蕩滌之政,復以此後一切禁防之意,曉諭諸道。且此由於朝廷,視正供常供,漸輕也,亦爲申飭廟堂,好矣。上曰,知申所達,意則大矣。此狀啓,以古事言之,是減田租之半也。時君之所可爲也。非在下者所敢請也。外方之視田稅,以爲此豈盡入於御供乎?多爲貢人所食矣。御史犯手,道臣生意,而其本則亦由於朝廷之輕視矣。道臣之請其停退,猶不可,況立約於守令及民而取必於朝廷乎?禮云,紀散而衆亂,國而無紀,則將何爲哉?文秀曰,國家,經三年大凶,大同田稅之停退,便爲人君應行之典,臣聞沿海則誠爲慘惻,十室九空,人煙蕭瑟,官府不成模樣,非特嶺南、湖西,凡沿海尤甚邑,則雖竝蕩減,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以狀啓見之,道臣非矣。本道所需之物,則汲汲捧之,上納之物,則多不捧之。今以地部言之,昨年收租,爲七萬石,今年則稍勝云,而收租不過爲八萬石,昨年則江都及賑廳米,劃得支用,今年則各處遺儲,無可推移者,況又來頭年事,有未可知,君臣上下,將措手不得矣。沿海之慘,臣未目覩,而田稅則其出於民結者,至爲薄少,道臣只當着實捧納而已,不宜以此等變通之說,仰聞矣。游曰,臣亦以其言爲非矣。軍米或可蕩減,而田稅則不可如是矣。文秀曰,朝廷之道,當爲民寬恤,若明知其慘狀,則雖田稅、大同,減之爲可矣。游曰,田稅、大同,皆出於有土之民,而年凶則固難收捧,然旣非無土流丐者之所納,則爲道臣者,當念上納之重,而督捧之矣。近來民心,奸僞日滋,百計謀免,道臣所聽,乃其民之言也。故以此狀請,而靈城與豐原相親,故又欲曲從之矣。上曰,此則兵判所達,大違靈城之本意矣。靈城,若以與監司相親,則欲曲從,則獨不爲相親之嶺南民乎?當初使監司別巡,是靈城之事,故欲其許施矣。寅明曰,臣與豐原,亦豈不相親?而臣言則不然矣。文秀曰,兵判於臣之言,固未相諒,而且民之奸僞日滋者,當使之矯變耳,宰相何可以此爲言乎?游曰,文秀此言,外似正大,而其實則不然矣。寅明曰,游之言,是老成遠慮也。上曰,道臣旣許於民,而朝廷不許,則其民,將以朝廷爲如何也?道臣則雖加譴罰,狀請則當爲許施,若只令停退,則道臣當循例警飭矣。若蕩減則道臣當嚴處,截然示恩威也。且其興陽等邑停退之大同,欲竝令蕩減,如何?寅明曰,旣減田稅,則大同之只退,事涉倒置,如此處分,似好矣。文秀曰,臣待罪惠廳,爲此言,殊怪異矣。然竝爲蕩滌好矣。道臣譴罰,亦是國體之所可爲也。上曰,儒臣亦陳所見。得和曰,戶、兵判之言,是常矣。當此變歲,何可一循常套乎?上曰,今所問者,是道臣處置也。得和曰,道臣則推考爲輕矣。文秀曰,先爲狀聞,而待朝廷處分,可也。其徑與守令及民相約,非矣。故臣亦以爲不可輕勘矣。寅明曰,其城役,是亦時詘擧贏也。臣謂此又非矣。上曰,時詘擧贏之爲非,豐原亦豈不知耶?日昨狀聞,條緖已具,此則不可中輟矣。仍令瑜,書傳敎曰,噫,國儲匱竭,京外哀痛,在上者,雖此荐饑之歲,未能行減田租之政,使我元元,項背相坐,瞻望咨嗟,觀此狀聞,不覺惻傷,當初別巡,旣因特諭,民間形勢,如是遑汲,則至於爲民,其何他顧?昨年尤甚邑,壬子條田稅、軍保米未捧者,竝特爲蕩滌,而旣蕩惟正之供,興陽外大同停退,未免斑駁,尤甚邑停退者,亦命蕩滌,以示矜恤元元之意,而大抵惟正之供,其若日供之膳,減常膳停御供,皆由特敎,則況惟正乎?旣命別巡,令陳民隱,則于今國儲,雖曰無涯,爲民除減,其何所惜,而藩臣之體,只列事狀而已。惟正之供,竝與軍米而混請停退,此則于今謬例。且命別巡,其何深非,而爲道臣目見遑汲之狀,則不待還營,趁卽馳啓,有何晩也?而罔念惟正之重,期於停退,姑勿嚴督之說,先許民間,諭諸列邑,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紀散衆亂,《禮經》所載,況當飭勵,不可如前假借,全羅監司趙顯命罷職,瑜書訖。上曰,全監之數遞,可惜矣。寅明曰,近來無無故遞來者,皆被譴罷矣。上曰,向者守令決杖,予甚悔之,奉朝賀所達是矣,如此等邑,決杖守令,則其民以爲如何?廷濟曰,事關僚堂,而臣有慨然者,敢達,詞訟之地,非有大段情病,未嘗輕許遞易,況今飭勵之時,尤與他司自別,而本曹參判呈辭,昨日見遞,參議辭單,今日又爲捧入矣。臣之情理疾病,不能善於事務,而參議李衡佐,明於事情,練於法理,凡諸詞訟裁判俱當,今無情病之難强者,則政院之捧單,殊甚未安矣。上曰,予於今朝,見其辭單而怪之矣。所達爲是,當該承旨推考,原單還給,可也。文秀曰,大臣遭臺言引入,而臣偶發之言,亦爲臺章所憑藉,臣情勢難安,今日若以惠廳堂上召之,則固不敢承命,而以靈城君,促令入侍,故不得不入來,而惶恐無以爲諭矣。上曰,以此何至引嫌乎?文秀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下去時,請得關西錢二萬兩,而自上允許。故顯命,遂與臣等相議,授用湖南大同上來錢二萬兩,其所得關西錢,自賑廳,令本道貿穀上送,則監司權以鎭,曾已快許矣。今以山郡還耗雜穀劃送,山郡穀物,何以輸來乎?實非當初貿穀之本意,且顯命於辭朝時,若無取旨之事,則臣等,寧有以湖南錢相換之理乎?此是因傳敎分付者,而道臣之不善擧行如此,殊極未安,另加警飭,必以本錢二萬兩,未交遞前上送之意,更爲催促,何如?上曰,道臣推考,使之趁卽上送,可也。寅明曰,事雖微瑣,而朴文秀亦知之,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賑所篤病監官賞典,初命加資,旋改以邊將除授,監官李日萬爲首功,以其功次,初欲擬望邊將,而以日萬,曾有納粟帖文啓下時,以折衝書之,納加例不通仕路,故停止。而蓋其納粟帖,卽壬子夏,臣受命設賑粥於蕩春倉,而日萬,以倉底人,多有效勞事,畢賑後,臣不可以若干日設賑之故,請賞於朝家,賑廳適有遺在空名帖,故出給一張,以示奬勸之意,渠以此書其加資於啓下單子,致此妨礙矣。昨年賑民中,饑疫者之不至全然死亡,多有日萬之功,且其爲役,實非人所堪,終若無賞則恐非激勸之道,而其所見,拘之帖文,又是曾前效勞受賞之致,則豈不可惜?臣意,前所受空名帖,勿施,令兵曹,依他例收用,似好矣。文秀曰,寅明所達之言誠然,臣亦欲仰達而未及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平安監營中軍,不但領率壯十保萬餘名,專管一營良役逃故代定等事,其爲任極重矣。各邑之民,生男則輒與中營軍官輩符同,錄於假丁案,成出帖文,以此各邑,更無餘丁,逃故充塡之際,其弊難支,中軍必得人然後,可以善處,中軍雖自兵曹差出,例用監司自辟,監司初豈不擇?而常多以他職移去,故其間則不得不以軍官,假差軍官,率多乘間作奸之弊,今後則若爲定式,勿用監司自辟,以曾經閫帥之人,自兵曹擇差,限三十朔後,直移閫任,而且使見代交龜好矣。寅明曰,此言好矣。非獨關西爲然,北道中軍,亦爲緊重,一體施行,似宜矣。得和曰,臣在西邑,稔知此弊,故去春承召時,亦嘗疏陳之矣。大抵名之曰,假丁案,無數充定,其役甚歇,各邑謀免軍丁之類,視爲樂地,自在襁褓,圖囑中營,得一帖子之後,則本官不敢何問,以一邑論之,太半是冒入於假丁案者,故無以充定其逃故,此爲關西大弊矣。文秀曰,其弊誠然,若擇中軍,則豈不好哉?但所謂擇差者,亦難保其盡善,且如此之弊,不獨平安一道也。八路皆然,若爲一副當定制,通行於八路,則可也。只行於關西,則臣未知其可矣。寅明曰,八路固爲同然,而西北則尤當以軍務爲重,與他自別矣。上曰,靈城所達,大體然矣。而國家之視西界,不比他路,中軍不必拘於曾經閫帥,而必須得人而後,可以責效,自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交代,假丁案則自廟堂嚴飭,可也。游曰,大院君廟展拜擧動,只隔數日矣。聞其廟門外多閭家,路狹不得容輦輿出入,故先朝擧動時,兵判徐文重,稟定於作門內下輦,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依先朝時事,可也。游曰,前排巡令手,城內擧動及凡近陵行幸,例立五雙,而昨年獻陵擧動,則以其經宿之地,故立十雙矣。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立五雙,可也。游曰,國家之於禁軍,視遇殊別,如軍械之屬,時或特給物力而措備,本曹則一軍色主管、禁保、餘丁、卜直等,所納之布,以爲接濟禁軍之資,雖無災減,常年所捧,不能支過一年。故賞中日等事,常多停廢,昨年則推移二軍色,僅一擧行矣。以此力不暇及於軍裝器械,頃者大臣,陳達筵中,有軍器修補之命,今方隨力拮据,爲修補之計,而其中甲冑五十件,皆以大緞爲之,年久破弊,勢將改造。故戶曹取來關西錦緞二十五疋,臣已送言,使之留置,分付該曹,卽令移送,何如?寅明曰,關西錦緞,戶曹取來者,皆已發賣作銀,今無可送之物矣。上曰,軍裝爲重,自兵曹量其所用,取來於關西,可也。文秀曰,事有不然者,此路一開,則日後各軍門,皆從而效之,有事輒欲取用矣。今雖貿送,自戶曹備給,可也。上曰,宰臣所達各軍門援例之說,然矣。令戶曹,關西正緞,更爲取來,移送,可也。且孝廟朝,設置七百禁軍,實出於深謨,而先朝撫養,亦爲優厚,及至違豫之時,召別將賜酒肴,以久未親臨試射之意,慨然下敎,近年以來則國家所以待之者,殆若相忘矣。此後兵判,因公入闕,則時時招見入直禁軍,點閱其器械,另加存撫,可也。寅明曰,京外情債之弊,近來特甚,貢人及各司,皆不能支堪,外方逃故之應頉者,非情債,無以成出立案,官家雖欲代頉,無所憑知,每當歲抄之時,侵徵情債,殆過一兩,年番布之數,以此雖有隣族之侵,而或反不願代頉,況卽今諸道軍丁大査正之時,京外情債,若不嚴禁,則其爲民弊,必將罔有紀極,曾在先朝,特敎嚴禁情債,至有梟示之令,今亦申明先朝禁令,痛禁情債,隨其現發,一一定罪,斷不饒貸,爲先以此嚴飭京外,何如?上曰,旣有先朝定式,申明嚴飭,可也。寅明曰,明禮宮內入天銀上紬,舊例自關西上送,中間停止矣。金在魯爲戶判,進達復舊,宋眞明在關西,亦嘗擧行矣。今者平安前監司權以鎭,稱以已遞其職,新方伯下來後,自當上送云,累度行關,終不上送,莫重內入之物,尙此遷就,極涉未安,別爲嚴飭,以爲斯速上送之地,何如?上曰,事體不當若是,未交龜前上送之意,分付,可也。游曰,平安道,事多可悶,前兵使,罪遞已久,向者張泰紹,將不日辭朝,而承宣不知而徑達。又爲遞罷,其代以金潝差除,而以再任及臺疏爲嫌,累次呈狀,無意赴任,昨日特敎之下,亦不應命,今日政院,請推催促,而終無變動,武臣之如此,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似當有論罪之擧,故敢達。寅明曰,俄者領相送言,以爲特敎之下,邊帥之不爲承命,事關體統,仍令臣請罪於筵中,故方欲仰達,兵判已發端,此宜從重勘處矣。上曰,臺疏一色之言,本不可撕捱,況武臣豈有撕捱之事乎?事體極爲寒心,金潝爲先拿處,可也。游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於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政院不卽出給。故本曹屢推而尙不得,似是中間遺失,日後將無以憑閱,本曹有試所修報草榜目,更爲正書啓下,以爲後考之資,何如?得和曰,榜目重大,而如是見失,事涉慢忽,當該承旨及下吏,不可無論罪之擧矣。上曰,當該承旨罷職,下吏令攸司囚治,可也。文秀曰,臣考見備邊司草記,則以爲居昌座首李述原,鎭川把摠金天章,淸安別將張潭,臨危效命,極爲可尙,當此之時,不可不別爲表奬,竝令該曹,贈職旌閭,其妻子處,穀物從優題給,用致愍悼。且樹風聲,誠不可已,而恩褒事重。伏候聖裁,自上允之,而述原則旣贈官旌閭。且官其子,褒典畢擧,至於金、張兩人,雖有贈官旌閭之命,而獨未蒙錄孤之恩,忠無異同,而事涉斑駁,故敢達矣。上曰,旣已贈官,令本道顧恤其妻孥,可也。文秀曰,彼三人者,乃殿下所不識何狀,而能爲殿下死,其忠節澟然,在國家激勸之道,不可使不均矣。上曰,所達然矣。兩人之子,分付該曹,與述原子,一體收錄,可也。文秀曰,臣聞辛壬兩年,凶荒設賑時,納粟千石者,幾盡差同知,而尙餘數三人未及爲之云。同是納粟而至於賞典,則有不均施之歎,更加申飭該曹,卽出同知窠,盡爲塡差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仍問文秀曰,尙方織造機,頃者輟棄之矣。其中冕服織機則別有之乎?文秀曰,當初則臣亦不知矣。及命下後問之,則果有難處之端,故藏置庫中,臣親爲監封矣。此在聖志之堅定,雖置庫中,若封而不開,則何傷之有?上曰,所達好矣。唐玄宗,初罷織錦房,而終以奢侈喪邦,故事貴有始終也。文秀曰,頃日聖上,特下備忘,令禁奢侈之風,自此閭巷之間,大小民庶,靡不有欣幸之心,以爲匪久當以禁奢節目頒布,而尙無消息,群情皆以爲鬱云矣。上曰,此在《大典》,可以按行矣。文秀曰,《大典》,臣等亦不能常看,況閭巷之間,家有是書者絶少,烏能使人人知之乎?上曰,《大典》禁奢侈條,自備局,分付京兆,翻以諺譯,曉諭坊曲,法司則毋得以此出禁,如或有違令出禁者,當重繩之意,明白知委,可也。文秀曰,臣頃者,以務實之意,仰達矣。卽今百事之不立,皆由於無其實,雖有良法美政,行之未久,而卽廢之。故諺曰,高麗公事三日,此言誠可羞也。今殿下,如欲爲治,宜先定一副當規模,以爲欲變良法,當先爲此,欲節財用,當先爲此,於心詳量之後,行必果守必篤然後,可期其效矣。上曰,所達是矣。只以閭家奪入一事言之,予操之不舍,故此弊少止矣。瑜曰,擧動迫近,而承旨有闕,事多苟簡矣。上曰,政官牌招開政。瑜曰,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又敎曰,夕講爲之。又敎曰,筵席事體嚴重,筵臣奏事之際,雖或有辭氣之不中節者,夾侍中官,有失笑之聲,事極可駭,爲先從重推考,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普爀,參贊官柳儼,侍讀官尹得和,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入直摠管韓範錫,試官落點,今已下直,而他摠管,來待闕外云,留門交替,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卽今院中苟簡,都承旨、左承旨皆申退,左右副承旨皆式暇,同副承旨以偕來出去,臣獨在院,伴直無人,何以爲之?上曰,都承旨、左承旨牌招,推移入直,可也。得和講禮器第十九板,臧文仲安知禮,止二十三板一獻孰,上受講訖。得和曰,此首章,無他文義,只言弗綦爲宗伯逆祀,而文仲不能救止爲失也。第二章,亦言祭禮之失也。第三章,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其致一也。一字,是敬也。此一字,當深看矣。游曰,體不備則不成人,禮之設不當則猶人之體不備也。語極深切矣。上曰,然矣。得和曰,第四章,有所竭情以下,言內心也。有美而文則言外心也。儼曰,第五章,如而不致,以大明之制,天子以下服色,以黃紅紫綠爲品等,而賤者又服黃色,是類乎放而不致也。蓋賤之於貴,無嫌逼故也。得和曰,第六章,故相臣崔錫鼎,深於禮書,以其諺吐爲誤,讀作或素或靑,{{*|HangeulHangeul}}夏禮{{*|Hangeul}}殷因{{*|HangeulHangeulHangeul}}云矣。上曰,其說似是矣。健基曰,末章,言禮之近於人情者,非其至者,此說好矣。至敬無文,而繁文瑣節皆備然後,乃近於人情,此非其至也。上曰,文義,與上章不屬矣。得和曰,此書篇章,少次序,故朱子曰,梳洗此書頭面來則好矣。今不可如《庸》、《學》之尋其次序而讀之也。游曰,若如朱子之言,整齊章句如《庸》、《學》,則豈不好哉?上曰,然矣。此書儘好,而未經聖人之手,爲可惜矣。儼曰,大院君廟擧動,只隔數日矣。私廟展拜時則承、史,例不陪入,而臣見乙亥日記,先朝展拜時,奉審諸節,詳載日記,史官若不目覩,則何能記之如此乎?以是推之,則承、史,似陪入矣。且其時禮曹判書朴泰尙稟定,大院君內外孫,皆令陪入,故臣於日記中,付籤持入矣。上遂取覽日記曰,向者宗臣,似因此而云然矣。重臣亦有爲宣廟外孫者乎?儼曰,錦原君朴師益等,有之矣。上曰,毋論宗親文武廕,隨駕諸臣中,凡爲大院君內外孫者,依乙亥故例,竝爲入參事,分付,可也。且嘗聞先朝展拜時,本廟丹雘,自該曹竝爲修改一新,今則日子已迫,丹雘雖未及新改,鋪陳之弊汚者,則一一修補之意,分付該曹。儼曰,臣有所懷,而未得間焉,今適從容,故敢達。用人之道,宜不棄寸長,況當聖上勵精圖治之際?惟人才是急,而鄭益河文藝才具,超出流輩,臣初未相識矣。庚戌鞫獄時,同爲問郞,周旋多日,始得詳知,其論議以峻名,而秉心則不然,苟有利於國家,則欲忘身而爲之。故故相臣洪致中、趙文命,皆以爲可用之人,奬許殊深,今番忠原事,彼下番儒臣,爲臺官時發啓,而蓋益河爲人,臨事太銳,其治邑,專用剛道,當今之世,譽之者雖衆,亦安得無毁之者乎?儒臣與益河素昧,而只聞毁者之說,其論啓,亦不異矣。第其北倉家舍、淸風田稅、隣境腴田等數三件事,皆是孟浪,故監司李衡佐査聞之狀,旣已淸脫,而益河後官宋翼輔,卽臣之妻娚也,亦言其曖昧,臺官之風聞媢嫉之言而論啓,臣不以爲非,而在益河則爲至冤矣。且臣於國之處分,有所慨然者,益河設有其罪,曾經近密,則特捧口招,誠爲迫切矣。渠以此自痛平日不能取信於君父,永以自劃,當此一藝必錄之日,如益河者,棄之亦可惜矣。得和曰,承宣旣已陳達,鄭益河本事,大槪如承宣所達。今皆脫空,不須煩陳,惟此侍從臣口招,曾所未有,臣嘗責渠以爾之行己,若少見信於君父,則君父之待爾,豈如此乎?渠亦以臣言爲然,而更無顔面立於世云矣。健基曰,臣亦陳達矣。再昨年夏間,李裕身被慘駁於李德載、宋徵啓,疏救裕身,其疏有袖中彈文之語,臣莫知其故,適訪徵啓話間,問其疏意,則徵啓答以裕身,將論鄭益河,彈草已成,而徑遞未發云。臣卽於歸路歷見裕身,問其事之有無,裕身出示彈草,臣見而知之矣。其後半年之間,一世喧傳,有口者皆言,有耳者皆聞,而莫有肯發之者,臣於心慨然以爲,使益河而有是事,則當明覈而處之,無是事則不宜置之黯黮之間。及至其冬,臣拜臺職,遂以無隱之義,發啓陳之,臣之本意,非欲害益河也。只欲査明其事耳。上曰,不然矣。以大體言之,世道怪異,世之所惡者,必朝廷所用之人也。稍出而任事,則輒左右受困,豈不怪哉?鄭益河久在翰林,予觀其爲人太剛,而終是可用之人也。故其時臺啓之批,亦言之矣。宋徵啓,設或指以爲狠愎,是不知而然也。與不知靈城者,目爲麤悖同矣,其言何傷乎?至於下番之發啓,則以不知其心者見之,有若托以伸雪,欲爲暴揚於君父之前也。人之如是看覰,不異矣。下番旣不識益河,而只見李裕身彈草,則疑其人而發啓,亦不異矣,俱可活看也。口招一事,予有意焉,予雖不明,豈惑於三至之讒?而其見捉者怪異,若文招枝蔓,則必復有後言,故特使口招耳。李裕臣、李德載之交鬪,尤怪異,裕身若欲論益河,則當卽論之,而不此之爲,先論李匡輔,其源頭心事,已非矣。德載若欲論裕身,則止論其身,可也。而直以不美之說,詬辱人之父,則又非矣。其間許多層節,都由於色目二字,寧不慨惋乎?得和曰,聖敎誠然矣。臣亦豈能擺脫色目,而義當先公後私,故卽今下番,與臣爲世讎,而臣同在一館,不爲相避矣。上曰,所謂世讎,何事也?儼曰,健基之曾祖杞平君伯曾,嘗慘駁得和之五代祖故相臣昉矣。上曰,健基是其子孫乎?杞平,卽功臣耶?健基曰,臣之五代祖,以仁廟朝靖社功臣,官至吏曹參判,上疏言事甚多。頃年趙顯命,陳達臣祖疏章之多可觀,自上命取入,堂吏來索于臣家,臣以篋中所藏翠軒疏箚四冊進之,必已經睿覽矣。上曰,事在累世前,後孫何與焉?以此爲世讎,不亦過乎?得和曰,臣不敢以私廢公而然矣。何可不謂之世讎乎?上曰,上番不以私廢公之說好矣。儼曰,聖人之於人,舍短取長,無不可用者。今益河,其初則自上雖或疑之,旣已淸脫,更無可疑,則一向棄置,終非聖世用人之道也。上曰,然矣。玆事層節,皆怪異,當初裕身之論李鳳鳴,過矣。德載之伸救則尤非矣。轉而至於益河事,則由小至大矣。今則至貪婪一款,不須論,而爲德載代草之說,則不可置之暗昧矣。得和曰,代草之說,亦甚誣罔,只以筆迹云云,而德載所書臺草,尙今見在,故渠願一番憑準矣。健基曰,臣與益河,本非相惡之間,亦有世舊,臣之五代祖故相臣泓,與益河之先祖故相臣澈,同相宣廟,情好至深。故其後子孫,累世相交矣。上曰,是光國功臣乎?健基曰,然矣。臣之當初發啓,只欲査明其事,及夫行査,人謂之淸脫,而臣見裕身則其所爲言,而前無異,而猶且有滿袖疏草,臣未知虛實之如何矣?得和曰,健基自謂與益河無相惡之事,而其言猶齗齗如此,誠怪矣。健基曰,以大體言之,柳儼之達益河事,臣不知其旨意之所在也。儼與益河相親,世所共知,以此似有所達矣。然益河査事,旣已解脫云,其不仕宦者,只拘於忠原解由之姑未出也。早晩朝廷,自當收用,今何必縷縷陳達也?儼曰,此則健基非也。臣與健基,相知之久,相親之深,豈下於益河哉?今以臣爲與益河相親,有若臣曲爲益河地者然,其亦不知臣矣。上曰,朝廷方以益河爲爲予所棄,故承宣陳達,而下番所達相親之云,是有後弊之言也。此其本來病痛,而予所謂滯者也。健基曰,臣之家勢,不諧於時俗,先祖以忠厚質實,訓於家庭,臣之父兄,克遵遺訓,家風如此,故臣亦朴拙,不能修飾,儕友皆嘲之以無邊隅矣。得和曰,下番,至以自己性稟陳達,極涉屑越,當推考矣。上曰,此何傷乎?勿推,但滯之一字,終是儒臣之病,今後則加勉可矣。儼曰,臣以一人之棄置爲可惜,故有所仰達,而儒臣之言至此,誠是意外也。上曰,唐太宗,固假仁借義,而於其假借中,亦能誠心行之,故做得貞觀之治矣。予嘗欲推誠待下,不以一疑字間之,而朝臣之知予,或不如此也。鄭益河之特使口招,非出於疑也,欲其脫之也。蓋人之錯看益河者多,若使循例納供而已,則恐錯看者,不能解釋,而言之者,益致拂鬱故也。因此而朝廷,反疑予之疑益河矣。昨日言李壽海事,壽海之論左揆,專出於疑,故予非之矣。予於尹鳳朝則於心,終有所未審者,故領相,嘗問予以疑之乎?予答以不疑,是假借而言也。其後承旨,請依前判付擧行,而予果未能釋然,予之所疑者,甲辰冬,鳳朝獨爲承旨,言入來見之,則世道非復舊日,而先朝處分,一切變改,先朝舊臣,死竄殆盡,仍至於流涕,予心那得不感,而亦知其不直矣,乙巳事,予非欲換局也。朝廷一空,故不得已爲之,所用者,自然皆與鳳朝相好之人也。予不知曾經三司者,爲誰某爲幾人,故問諸政院,則鳳朝悉錄其姓名,且註其下曰,當爲玉堂者,於此益知其人矣。未久而萬規事出,而此疏不可用云者,其相見之迹,則明矣。予之答以不疑,是欺洪領相也。予亦不誠矣。丁未七月,宋寅明又獨爲承旨,予問儒臣在京者爲誰,則對以當問于吏曹而啓達,豈不與鳳朝相異哉?得和曰,鳳朝人物,素輕脫故然矣。聖上之疑之也固也。然甲辰冬,獨爲入來,積憤之餘,其言無怪乎如此矣。上曰,於敬昭殿親祭,見鳳朝獨立於盥洗位側,予心甚不平,渠豈無積憤乎?鄭益河則予之視之,非如鳳朝矣。此後更當思量下敎,而渠聞此敎之後,豈復有自劃之意乎?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柳儼{{*|坐直}}。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李匡世{{*|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成範錫{{*|式暇}}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匡世啓曰,大司憲宋眞明呈辭,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掌令閔瑗未肅拜,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柳儼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鄭亨益病重,勢難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都事崔守約,氷庫別提權世隆相換。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伏奉批旨,又未蒙開允,責勉益復勤摯,臣九頓驚惶,心膽隕墜,莫知置身之所,臣之踪地,萬無一出之狀,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不賜體諒,兪音尙靳,豈其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只緣臣忱誠淺薄,辭語短拙,不能感動於父母之慈也。臣子之義,雖有難安情勢,苟不係臺論之重,則恩眷之下,或可轉動。而今臣所遭,大關國紀,且其鐵關在前,百千思量,終無抗顔冒承之路,此非臣執迷而然,實出於嚴畏朝體也。竊念聖明之下,本無不得自伸之情,只恃仁恩所覆,庶幾朝夕得命矣。且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大駭觀聽,臣益以此日夕憂怖,衷腸如焚,伏地涕泣,只竢威譴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噫,前後批旨,心曲幾宣,而巽讓彌篤,誠今辭竭意窮,昨於承宣書啓,方欲答而無語。今觀辭單之再上,尤增愧恧抑鬱,往者讒誣,若魑魅之莫逃,于今思卿,如大旱之望霓,卿胡不諒,困我此極,卿須效古人盡瘁之義,顧國事終不可解,安心勿復過讓,幡然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鄭必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復上辭單,實出迫急之情,僭猥已極,宜有譴罰之加,千萬慮外,謬恩復降,不惟不罪,特宣諭旨,辭敎隆重,有踰常例,臣捧讀未半,心慄膽墜,繼以感淚之被面也。臣特一愚庸賤臣耳。不審聖明,何所眷顧於臣,而濫施以不常有之恩數也?臣子之義,敢於君父之尊,累犯違慢,而不知止者,若非病風喪性,全無知識之人,則其中必有萬萬不敢安者而然矣。臣雖無知識,旣非病風喪性之人,恩眷之下,何敢一向偃伏,不思所以奉承乎?非敢爲自重也,亦非敢爲圖便也。只是國體不可損,廉義不可壞。伏惟聖明,何忍使臣一朝而傷國體壞廉義,而受無限狼狽也耶?臣於此,惟有滅死而已。伏地掩抑,不能悉對,更當以文字,仰請威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承旨鄭必寧,因臺避徑歸私次,臣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正言趙尙命啓曰,臣伏見同副承旨鄭必寧之疏,右袒被彈之僚堂,甘心譴罰之同被,甚矣人之自蔽也。玆事肯綮,惟在於掖隷之曲護,筵達之猥瑣,若其斗量一款,雖或訛傳,本不足道矣。試以其疏觀之,倉吏之用小斗者,臺監旣已鉅其斗而笞其人,則必欲窮治,又復囚禁者,此豈非曲爲掖隷之意乎?噫,出納惟允之地,何等淸華,而聞此事者,莫不爲之代羞。況此同參而不知非,事發而不知愧,芒芒然自以爲是,良亦異矣。雖然,臣於此事,本不欲索言,故當初發啓,略略說去矣。今此橫擔,誠出意外,其言之不擇,雖不必呶呶,而彼旣自陳其與聞於本事,則臣之初不竝擧之失著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倭船去來,旣係時急邊情,則固當申飭候望,登時狀聞,而今番漂倭船,我國漂民船,去來形止,東萊府使鄭來周則正月二十日馳啓,而左水使李徵瑞則二十三日始爲封啓,其間日子之差遲,至於三日之久,事之稽緩,莫此爲甚,不可無警飭之道,慶尙左水使李徵瑞,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承旨柳儼請對引見,右承旨柳儼,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儼曰,大院君展拜儀註,有可稟定者,故臣敢請對矣。昨見《院中日記》,有若承、史入侍者,故臣認爲承、史,當入廟門矣。承、史旣入,則通禮亦當入,而儀註云,內侍導殿下,臣等怪之,聞本家有乙亥展拜時事錄藏者,覓來見之,則承、史立階下,而不入廟門矣。上曰,然則日記所錄,史官似立階下,望見而記之矣。儼曰,然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不獨大院君神位也。有府夫人神位,承、史之不入,似由此也。一依故例爲之。儼曰,昨日入侍臣,以乙亥年禮曹判書朴泰尙所達大院君內外孫入參事陳白,自上令依乙亥故例入參,已啓下擧措矣。今見本家所錄,則無諸子孫入參之事,似緣其廟庭之狹窄,或初有成命,旋又寢止,而亦未可知,必須明白稟定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先朝當初下敎,旣有意焉,而其不爲入參,則亦必有由矣。依其時已行之例,分付,可也。儼曰,然則昨日所啓下擧條,當還入爻周矣。上曰,不須爻周其擧條,以此下敎,更出擧條,可也。儼曰,卽今本院,番次苟簡,而同副承旨鄭必寧,方奉命偕來矣。俄聞因臺啓,還歸私次,番次旣不得推移,偕來又不可暫曠,鄭必寧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儼曰,今雖牌招,旣自偕來徑歸,則必將撕捱矣,殊可悶也。上曰,奉命而徑歸,誠過矣。若入省記,在直則雖遭臺彈,豈能出去乎?儼曰,奉命入直,事體之重無異,而臺啓旣曰,初不竝論,則便是彈駁,那得不引嫌乎?諸臣遂退出。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奉命偕來}}。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柳儼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傳于柳儼曰,右相,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偕來承旨,姑令入來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李匡世啓曰,正言趙尙命,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呈辭,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武試所進去,時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武試所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時,漢城府堂上,當爲進參,而判尹尹陽來,承批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明日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朴乃貞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gg左副承旨g柳儼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李德壽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李濟、徐命彬爲承旨,趙鎭禧爲兵曹參議,尹東卨爲戶曹正郞。 ○兵批啓曰,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慶恩府院君延諡,定日云,宴需,依例輸送壽進宮事,分付該曹。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初八日,德興大院君私廟展拜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大院廟擧動時,設布帳扈衛處,使事知兼司僕看審,則回告內,前廂軍兵,例於布帳外,排列扈衛,而自洞口,至大院君廟,八十步許,左右閭家逼路,其間至窄,故布帳必以附墻排設然後,步輿廑可進行云。地勢之狹隘,旣如此,則不可無變通之道,布帳則附墻排設,而前廂軍兵,至作門,依例扈衛,而至洞口狹窄處,勢不得不從布帳內,次次前進,至大院君廟大門外稍廣處,又爲分左右扈衛,恐合事宜,旣係變通,不敢直爲分付擧行,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柳儼,以禮曹言啓曰,京畿觀察使所封薦新生蛤落蹄,今朝來到,而奉常寺提調俱有故,臣思喆,今日宗廟以下各殿奉審後,與京畿差使員,來會公廳,奉常寺官員,當爲進參,而自朝至午,累度催促,終不進來。薦新看品,何等重事,而本寺官員之互相推諉,偃然不動,其在事體,極爲痛駭。當該官員,所當各別論罪,而本曹請推之外,他無責罰之道,推考,何如?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擧動時,領軍事體至重,自前例爲啓請變通矣,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明日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禁軍別將張泰紹,當爲領軍侍衛,而今方武科試官進去,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閔瑗啓曰,正言趙尙命,引嫌而退,當初駁論,旣得臺體,替辨之言於我何嫌?請正言趙尙命出仕。答曰,依啓。 ○李濟啓曰,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放送傳旨啓下,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初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右議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成範錫、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壽煃、許錭同爲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曰,近來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無復發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醫官診察後,臣有所懷,仰達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若何?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自數日差勝,此後時候,日將和暖,自可漸勝矣。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今番湯藥,頗有功效,諸節比前少安矣。前後進御,今已二十五貼,慈敎亦欲限三十貼進御,五貼加劑以入,以爲繼進之地,可也。權聖徵曰,今姑少停,更觀症候,商議繼進,似好矣。上曰,卽今諸症候,幸有差勝之勢,若於此時,藥或停止,則前功似虧,不宜間斷矣。元方中,其有加入之道耶?聖徵曰,無他加減之道矣。寅明曰,以醫女所傳下敎觀之,今番湯劑後,諸節不無差勝之候,此時停藥,前功可惜矣。上曰,五貼劑入,可也。寅明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彼許錭久未入診,亦令診察也。聖徵診察訖曰,近來聖上左右脈候,比前雖似不逮,大抵俱極調均矣。金應三、許錭診察。上曰,承旨有闕之代及兵曹堂上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副提調李瑜曰,使史官持下敎,出往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記事官成範錫,承命出閤門外,其間有醫官進達,而不得記出。上曰,今番所進補中益氣湯,今已十餘貼矣,欲爲加進,問議醫官,可也。聖徵曰,補中益氣湯,若不滿二三十貼,則難以責效。且以聖上脈度言之,虛弱之候,猶尙有之,平順調補之劑,固不可停止矣。上曰,頃者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服矣。應三曰,二貼不爲進御爲敎,聖慮其有參酌而然乎?上曰,非有參酌而然,其間適然不得連服而然耳。應三曰,方當冬春交換之節,膈間痰候,別無往來,此必是眞元調完而然,姑觀四五日聖候,更加商量繼進,未知如何?上曰,膈痰何時無之,第於近日,姑不至大段,此是適然,非其眞元調完而然矣。應三曰,姑待日氣之和暖,更加受灸,俾令前功無虧也。上曰,以東朝湯劑事,欲爲下敎,故今日許令入診,而第予於近日,氣頗縮軟,羊裘尙今仍着,欲脫而畏寒不得,以此言之,其氣軟,推可知矣。李瑜曰,凡服藥之道,不宜作輟,而前劑入五貼中,二貼姑未進御爲敎,臣實憂憫,此後則連日繼進,毋令藥力間斷。上曰,所言是,予當留意之矣。寅明曰,連日動駕,而日氣亦又不適,脫着之道,易致失宜,各別愼捗,千萬伏望。上曰,予豈不留意也?金應三,以受灸之意,有所進達矣。近來腹部不平之氣,姑不發作,大凡言之,似是受灸之效,而予則以爲不然也。中脘受灸,大有益於飮食之節云,而予則前後受灸,壯數亦多,而終無分益於水剌之節,以此言之,受灸亦云無效矣。聖徵曰,脈候終始虛弱,水剌厭進,非但胃弱而然矣,亦又下元虛弱而然。古人云,下元溫暖完實,則食飮善能消下,此言是矣。應三曰,以閭閻之人見之,凡於飮食,各有限量,多少本不關係,而其中或有多食無節而不知味者,此則有胃病而然矣。聖徵所達下元溫暖完實則飮食善能消下云者,誠有意見矣。臣等待罪本院,而術業旣不及古人,誠意又不如古人,出入診筵,今幾年所,而聖上下元虛實之候,雖或仰揣大略,而猶未能詳知,此臣等之罪也。上曰,前已下敎矣。下元雖不至甚虛,而此心則已老,飮食則如之矣。雖老叟,亦皆有之,而予則不然,譬喩怪矣。而嘗聞老僧,積久功夫,漸次斷欲,以至於澹然之域云,而予則自然分數甚減,此無他,必是方寸積傷而然也。寅明曰,臣等待罪保護之地,晝夜憂慮,未嘗頃刻歇後於中,而今此下敎,尤不任抑鬱憫嘆。臣等嘗與醫官商議湯丸,而下元虛實之候,醫官輩,亦未能詳知,今者應三之如是陳達,意實有在而然矣。上曰,下元之氣則猶不甚虛,不至於遺亡之域,而意思則澹然不動,雖以年老之人言之,筋力則不逮,而情欲則有之云。而予則此心之甚減已久,此非心傷而何?應三曰,前日則分數不至於甚疎,而今忽如此否乎?上曰,夫子豈不云乎,飮食男女,人之大欲,私豈全然無之也哉?予於二十以後,連在禁直,此則諸醫之所共知矣。伊時雖或有此心,而亦常忍耐,習而成性,以至於澹然,此蓋由於元氣虛弱之致,而若以二十前事言之,氣力凡爲,雖不可比之於壯盛之人,亦無大段虛弱之道矣。應三曰,今以二十前下敎觀之,大抵下元之不足,槪可知矣。以閭巷間人言之,則其中盛壯之人,四十之前,元無減損之道,不但盛壯者如此,凡人亦多如此。卽今臣民之顒望,果如何哉?臣等之如是陳達者,必欲詳擇症候,對時議藥,而醫家之難知者,小兒與婦人之病也。蓋其症勢,莫能詳察而然也。貴人之病,亦又如此,臣之前後陳達,不得不如是反覆矣。聖徵曰,以下敎觀之,下元之氣,終始大段不足而然矣。寅明曰,八味元,蓋其下元補養之劑,前後所進御,亦又不小,其有可言之效乎?上曰,予病,不可以八味元責效矣。聖徵曰,古方八味元,卽是老人補養之劑,而卽今所進八味元,與古方有異,終不如附子之八味元矣。上曰,然則八味元,更可加減否,問議諸醫,可也。金必祐曰,以下敎觀之,八味元則藥力未免微弱,難可責效矣。金壽煃曰,必祐之言是矣。臣亦非不知八味元之力弱,而臣醫術,素不明透,難於下手,藥不得輕議而然也。自外更加商議,以待後日診筵仰達。上曰,予之脈度,許錭云,以爲大虛弱,諸醫之意見,亦如此否?應三曰,許錭過三年後,今始入診,今以聖上脈度,若比之昔年,則虛實懸殊,其言之如此,勢固然矣。許錭曰,卽今脈候,大段虛弱,且下元之氣,若是不足,附子八味元,不可不進御,至於卽今所進八味元,則決不得責效矣。上曰,退出後,提調率諸醫議藥以達,可也。寅明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頃者處分,不過一時事體間事,而何其引嫌之太過乎?又以李壽海事,過自引嫌,予甚慨然,聞有所患,不卽出肅云,未知卽今所患如何?金興慶曰,先陵董役,何等重事,而臣實無狀,不善奉行,特罷之命,臣實甘心屛伏俟罪,無他自容,意外敍命忽降,官秩如舊,而其時諸堂郞,俱在罪籍,臣不敢冒出承膺也,明矣。而且以李壽海疏語觀之,輔相之任,不得其人爲言,臣於是不勝慙忸,實無冒沒復據之意,痼疾適又添劇,恩旨之下,未卽趨承,臣尤惶恐。臣之才劣識蔑,聖上業已洞燭,不必仰陳,而卽今鼎席殆空,領相以病引入已久,左相敦實德厚,實非易得之人,而亦又引入,國事泮渙,誠甚憂憫矣。自上各別敎諭於兩大臣處,以爲勉出之地,何如?上曰,國事若是泮渙,豈不渴憫?第當各別敎勉之耳。金興慶曰,忠淸水使啓本,以爲軍兵死亡者,待各邑畢塡兼春巡,發遣虞侯,試射放之意,報備局受題矣。今或簡其騶從,水使自爲巡審,而依前分付,發送虞侯何如事,稟啓矣。水使巡審,則其在除弊之道,不可許之,而此則異於依例點閱,何以爲之?上曰,軍兵死亡,各邑果皆塡充耶?興慶曰,其啓本中,已皆充定報來云,水軍闕額,想必無多矣。上曰,令虞侯,一體抽栍點閱,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守禦使、摠戎使,以春操擧行當否,稟處事啓聞,而其外統制使及各道兵使,以習操及營將巡點,東萊別騎衛都試事,稟啓矣。領相以爲,當此歉歲,當一倂停止云,而近來戎政久抛,亦甚可慮,巡操及都試等事,雖不可爲之,而營將巡點,或令抽栍擧行,何如?上曰,近來戎政,極爲疎忽,此亦可慮。而荐饑之餘,又當耕農,有難循例擧行,除尤甚邑外,令各其營將抽栍,聚點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以營將合操停止後,各其邑哨隊鍊,今春都試,待秋合設事狀聞,而江華留守,以本營及各營春操,點閱間,竝姑停止爲請矣。此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監司,亦以兵使巡操,營將巡點,竝爲姑停之意,稟啓矣。此亦何以爲之乎?上曰,江原監司及江華則竝依狀請停止。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當此分糶之時,守令之歷巡列邑,不無弊端,使各其本邑,點閱官門,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昨筵中,全羅監司趙顯命,以特敎罷職矣。莫重惟正之貢,直請停退,事極疎率,而旣命監司別巡,則民皆顒望,冀蒙別般恩澤,故有此狀請矣。沿海八邑田稅等米,自上特爲蕩減,此實莫大之惠澤,而又罷顯命,以示重事體之意,處分則俱爲得當,而第顯命,實非泛然人才,托重方岳,可無南顧之憂。而況今年湖南,亦未免凶,今失顯命,則一方民情,必以爲缺然,監司又得如顯命者,亦實不易。且其狀啓末端,有追後啓聞之語,想必有採取民情,更請變通之事,此時如此之人,不可輕遞方面之任,從重推考,仍任,何如?上曰,豐原,宜使在內,故頃日沁都留守金東弼,亦以召置廟堂之意,陳達矣。凶年遞易,雖甚可慮,固此處分,予亦有意,其直請停捧,已極非矣。而至於與民先爲相約,尤爲非矣,不可從重推考而止,故伊日詢問諸臣,斷以大體而特罷矣。向者左相,以爲先朝則大臣所請,輒多勉從爲言,予雖以體念爲敎,而至於事有比護者,則亦難聽從矣。今大臣所達則只爲國事,非有他意,當初嚴處,所以示事體也。今日勉從卿言,所以敬大臣也。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仍任,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遷葬,聞方定行於今月二十八日,而自長湍舊山,移葬春川地云。自前大臣及元勳遷葬,例皆有自朝家題給葬需之事,故敢達矣。上曰,葬需,令該曹題給,擔軍及造墓軍,令本道,量宜題給,可也。{{*|出擧條}}李瑜曰,明日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而修撰兪最基,以國忌齋戒,不得請牌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金興慶曰,違牌玉堂禁推,今已有月,而照律文書,尙未回下,故不得蒙放云,撕捱違牌,雖甚未安,閱月滯囚,亦又可慮,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朝放暮囚,事欠誠實矣。頃年趙左相,以先朝故事仰達,故回下文書,果爲置之矣。朴弼載、鄭亨復之事,俱極無據,弼載則頃以問郞入來,陳疏還出,尤極非矣。雖三月滯囚,初不欲放送矣。大臣如是陳達,特爲竝附過放送,卽爲牌招。{{*|出榻前下敎}}上曰,申晩,亦是今番堂錄耶?寅明曰,然矣。上曰,申晩外,撕捱者,又是誰耶?寅明曰,金尙翼、宋徵啓、李喆輔諸人,亦又撕捱矣。上曰,韓顯謩之今番除授龍仁,何事耶?寅明曰,顯謩有篤老祖父,故求差而然也。上曰,若以玉堂撕捱,補外則可,爲其休息而除外則非矣。瑜曰,卽見全羅監司狀啓,則流丐之道路致斃者,分付各邑,使之給空石收埋云矣。以其南來人所傳言之,沿海饑民,死亡尤甚,十室殆空,餓莩相續,所見慘惻云。自朝家,雖不遣官致祭,分付道臣,以道內守令,差送祭官,賜祭恤念,以慰逝者之魂,實有光於王者之政矣。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知申所達是矣。仍傳曰,頃見湖南道臣疏本,聞彼沿海飢死之狀,心甚傷惻,今觀狀聞,有尙不瘞埋者,道臣至於顧助云,尤矜慘焉。沿海尤甚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王者視民,不宜異同,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亦爲依此擧行事,分付道臣,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諸臣遂以次退出。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政院啓曰,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刻已迫,而卽今雨意,猶未開霽,日氣亦甚陰曀,此際動駕,極爲可悶。姑退時刻,以爲待晴啓駕,似合愼重之道,惶恐敢啓。答曰,不必待晴,時刻依前入之。 ○以副校理鄭亨復,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 ○徐命彬啓曰,卽者都摠府草記來到,以爲副摠管李眞淳,自夜間病勢猝劇,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云。而擧動時刻迫近,以決不可入啓之意,遂爲退却,則以其實病,決無自力之勢,再三來呈,旣是實病,而若不急速變通,則將有大段窘急之患,故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今方入直,寶劍受點矣。昨日雖有微感,而不至大段,故單子中,不爲懸頉,自夜間病勢猝劇,頭疼惡寒,右邊耳項,外浮內痛,不得回頭,以此病狀,末由奉行寶劍之任,副摠管成瑍,老病猝重,勢難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寶劍單子,入之。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尙絅、朴文秀爲副摠管。 ○柳儼,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德興大院君廟擧動時,本營軍兵,令中軍趙璥率領,景福洞口內結陣事,旣已節目,啓下矣。趙璥,今以武二所試官,承牌詣闕,千摠趙國彬,兼中軍差下,仍令率領結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輦輿、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又啓曰,宣傳官來言,交龍旗、雨具,取稟。傳曰,勿爲之。 ○大駕詣德興大院君廟,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德興大院君廟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擧動時,侍衛不備,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李濟曰,禮判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入侍。 ○以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遵先朝已行之古典,少伸追遠之誠,愴感冞切,仰惟昔年,尤倍感慕,此是稀有之擧。且有乙亥前例,奉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加一資,入參宗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竝特加一資。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柳儼,以內乘,以提調意啓曰,旗軍洗馬及陵幸時,坐馬後,本寺正,例爲進鞭。而正尹彙貞,以書狀官赴燕,不可不變通,今姑改遞,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德興大院君廟致祭,以陵幸前擇日,獻官,以入侍宗臣咸平君泓定差,諸執事,亦以宗臣定差,祭文,陪從玉堂中,爲德興大院君外裔者製進事,榻前下敎矣。致祭吉日,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二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而祭物,令奉常寺及各該司進排,祭文及獻官諸執事,依聖敎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依此擧行,其令太常,精備奠物。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政隔宵,本曹郞廳,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沈聖希,以前日郞官時,堂上疏斥事爲嫌,累度催促,尙不出肅,一時體例間事,如是撕捱,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今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修撰兪健基,引嫌陳疏,仍卽徑出,原疏今方捧入。而校理尹得和,因兪健基疏,亦爲徑出,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修撰兪㝡基,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初八日辰時,上展拜德興大院君廟,以視事服,御小輿,從仁和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時,左副承旨柳儼進曰,昨年私廟擧動時,以洞口之狹隘,不緊侍衛,皆令落後於作門外,還宮時,還爲侍衛。今此大院君廟洞口,亦甚狹隘,依昨年例,爲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左承旨趙命臣進曰,明日親政時,政曹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吏曹參判李德壽在外,何以爲之乎?上曰,在前親政時,亦有參判不參之例矣。吏曹判書金在魯曰,參判如或撕捱,及至開政之後,亦爲牌招,而終不承命,仍以不備之時則有之矣。上曰,在外則變通乎?在魯曰,此則臣未詳前例矣。上曰,在外異於撕捱,李德壽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儼又進曰,摠府堂上,多有故。副摠管李眞淳,自日前有疾,而以動駕之期迫近,故不敢言病,欲待其少間而陪衛矣。夜來添劇,勢難起動。成瑍老病亦重,故不得已捧入草記,卽今摠府侍衛,只有宋寅明一人,事甚苟簡矣。上曰,李眞淳、成瑍,竝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又下敎曰,近來文書,出納太煩,今日時刻差退事,因司謁微稟足矣。而必以啓辭煩稟,以致出宮之稽遲,事甚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儼曰,臣在院中啓稟矣。今被特推之罰,極爲惶恐,而曾於乙亥年,政院亦有因雨啓稟之事,其時則直以退一日爲請矣。上曰,若雨甚則啓稟亦可,而今則雨旣止矣,乃以待晴啓稟,已不誠實,且特推之下,如是進達,有若分疏者然,尤爲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大駕至生鮮廛洞口,招承、史下敎曰,領相祗迎於路左,其家近乎?儼曰,方住南大門內會賢洞矣。上曰,旣能出迎,其病必少差矣。入參班列之意,令史官傳諭。記事官金錫一,馳往傳諭後,追及於夜晝古介,奏曰,臣以聖敎,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狗馬之疾,萬無蠢動之勢。而今當動駕之時,義不敢偃息私次,出伏途左,瞻望羽旄,欲以少伸戀結之忱,而至於入參陪班,末由自力云矣。上至大院君廟中門外,入幕次,旋卽出次,入中門,就行閣甎上板位,行再拜禮訖,入廟中奉審,侍衛止行閣外,承、史立階下,上命咸平君泓、陽平君檣,主祀人敦寧都正李亨宗隨入,仍令闔正間寢門,旣奉審訖,還出中門外,入幕次。 ○未時,上御幕次,禮曹判書及都承旨、禮房承旨引見。禮曹判書申思喆,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濟,記事官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先朝展拜後四十年,予又來此,追惟故事,倍覺感愴,昔在私邸,壬辰、癸巳間,嘗一來謁,其間倏已二十年餘,人事之變改,有不可勝言者。且念古人言不孝,以無後爲大,自宣廟以來,代數相繼,而至予身,孤危若此,尤不堪心懷之悽傷矣。先朝以乙亥展拜,聖意有在,今年亦異於他年,予之展拜,追感之心益切,自宣廟乙亥,至于今日,此事僅三行矣。宣廟則親祭,而仁廟、孝廟時則致祭,戊戌年間,先正臣宋浚吉,亦有所達,雖親行無妨,而文籍未詳,故不及擧行矣。壬申先朝於西道陵幸時,墓所在其近處,故又爲致祭。而祝文頭辭曰,國王敬祭,故例如是矣。今日,雖追先朝而展拜,少伸情禮,而於心猶有所慊然,還宮後,遣都承旨致祭。而今日展拜時,文籍未詳,不及擧行之意,措辭爲文,可也。思喆曰,乙亥只展拜而已,無酌獻故,今番亦不爲磨鍊,而聖敎於情文曲盡矣。第都承旨致祭,得無掣肘乎?上曰,然矣。宣廟親祭時,執事亦皆以宗臣爲之矣。其令今日入侍宗臣咸平君致祭,而諸執事,竝以宗臣差定,祭文令陪從玉堂中,爲宣廟外孫者,撰出,可也。仍使濟書,傳敎曰,于今展拜,雖伸情禮,只行入審,未奠一酌,心甚缺然。而旣有戊戌先正所達,且有壬申墓所致祭,祭文頭辭,其令該曹致祭等事,卽爲擧行。又敎曰,先朝展拜時則廟中丹雘,亦爲一新,而今則日子迫急,故只令修補其鋪陳矣。且鋪陳之三歲一改,旣有昔年下敎,今見鋪陳弊破者,多不修改,該曹事,誠極寒心,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墓所守護人等,雜役勿侵事,亦令該曹,依先朝下敎,,申飭本道,可也。上以小輿出外門,前都正李弘模等十數人,祗送於路左。上使亨宗,歷陳其姓名,仍下敎曰,先朝展拜大院君廟後,故同敦寧李弘逸子侄中一人,有除職之命矣。今李亨宗子侄,無長成者,其庶弟中,年長者一人,分付該曹,相當職除授,可也。上出洞口,乘輦時,招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下敎曰,明日親政,當殿坐于熙政堂,軍功私賑人及孝廉別薦,竝爲抄錄,持入,可也。大駕還至仁政門外,降輦,御小輿,從仁和門,還入大內,諸臣各退出。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成範錫{{*|仕}}金錫一{{*|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白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趙命臣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都目政事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以爲親政時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訓將家,遣內醫看病。 ○以慶尙左水使狀啓,金海府居海夫金丁巳等九名渰死事,傳于李瑜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等邑居旗牌官李進賢等燒死事,傳于李瑜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黃海監司狀啓,都事宋時涵罷黜事,傳于趙命臣曰,今觀黃海監司狀啓,佐幕飭勵之時,其不擇可知,當該銓曹堂上,推考警飭。 ○傳于趙命臣曰,親政事體自別,而吏曹正郞沈聖希,屢度催促之下,終不入參,事極駭然,拿處事,分付金吾。 ○傳于趙命臣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錄用,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軍功人及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事,曾有飭勵,而方當親政,事體尤別,各別錄用,仕路之淆雜,專由於初仕之不擇飭勵之時,又當親政,尤可愼簡,各別擇用事,分付吏、兵批。 ○吏批啓曰,刑曹佐郞吳遂采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都目政,各岐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營將、邊將、虞侯、都事、察訪,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去癸丑秋冬等,承文院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在前都政時,直長仕日,未準十日以上者,有啓稟出六之規矣。今番直長,仕滿未準三日者,似當依例出六,而此非應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陞六。 ○以李衡鎭爲司畜別提,李基宗爲活人別提,尹師道爲西部主簿,梁夏吉爲平市奉事,宋成明爲知敦寧,趙儆爲揚州牧使,李宗白爲司僕正,尹洙爲熊川縣監,李震煥爲柒谷府使,洪禹集爲軍資判官,尹大柱爲典設別提,金相良爲氷庫別提,李渻爲司宰主簿,李道翼爲恭陵直長,李澯爲內贍直長,沈廷瑞爲健元陵直長,朴聖輯爲朔寧郡守,朴師漢爲永春縣監,金相璧爲驪州牧使,金垕爲理山府使,李彦熽爲戶曹佐郞,趙義彬爲監察,黃旻爲刑曹正郞,金漢喆、愼爾復典籍單付,趙階爲歸厚別提,李萬序爲司圃別提,金聖梓爲司饔主簿,朴泰容爲敬陵直長,宋鉉徵爲平市直長,吳命觀爲社稷直長,李普萬爲義盈奉事,南圖逸爲繕工奉事,羅景道爲孝陵奉事,李尙白爲思陵直長,洪啓欽爲宗簿直長,李渘爲尙瑞直長,李顯行爲內資奉事,金百鍊爲內贍奉事,李昌麟爲繕工奉事,李夏龜爲工曹正郞,韓德弼爲平壤庶尹,李彙恒爲咸鏡都事,文德麟爲固城縣令,柳重鼎爲河陽縣監,黃演爲高敞縣監,咸平君泓、陽平君檣加綏德,慶基殿參奉安德亨,恭陵參奉李昌麟相換,敦寧都正李亨宗加嘉善,韓配崙爲尙瑞副直長,金漢明爲典獄奉事,李秉觀爲長興奉事,南有容爲宗廟副奉事,沈廷紀爲榮川郡守,李延德爲龍宮縣監,申震熽爲珍島郡守,李枝發爲光陽縣監,鄭震輔爲居昌府使,崔命柱爲咸陽府使,徐幹世爲慈山府使,金遇夢爲奉化縣監,李道善爲恩津縣監,宋國緯爲北靑府使,申光德爲巨濟府使,李宗延爲忠淸都事,金壽煃爲衿川縣監,李霖佐爲贊儀,馬掘河爲靑丹察訪,崔守約爲刑曹佐郞,桂亨衢加嘉善。 ○兵批啓曰,訓鍊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軍功別單及私賑人抄啓事,命下矣。軍功別單人則幾盡除職,其中高道成則除白峙僉使未赴,姜相周則姑未除職,何以爲之?傳曰,竝調用。 ○又啓曰,忠淸兵使、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及他道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營將多窠,今當差出,而曾經訓鍊副正之人,多在外任,守令未準限者,竝擬,何如?傳曰,幾盡準朔者擬望,而其中準朔尙遠者,當此守令久任,申飭之日,似難擧擬矣。 ○又啓曰,忠翊將金達魯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事徐幹世戶奴呈狀內,素患痰病,觸寒添劇,萬無束帶供仕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令李碩聃,前萬戶禹尙奎,知彀官任尙謙,敎鍊官趙得命,前司果洪大來,及第金元胄,軍官尹廷琓,閑良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等,或軍器別備,料辦取剩,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碩聃、禹尙奎、任尙謙,雖已資窮,未經準職,趙得命、洪大來,未資窮未準職,金元胄、尹廷琓、延萬成、延弼命、劉胄漢、元敍揆,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宣傳官金{{!|𣖔|⿰木厚}}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纔經四朔曹司之役,宿病添劇,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忠彦爲都摠經歷,趙東恒爲都摠都事,李維白爲訓鍊判官,許逄爲統虞侯,金夏明爲僉知,安允文爲洪陽營將,趙儆爲訓鍊都正,朴載海爲都摠經歷,尹敬一爲都摠都事,金潤九爲黃海兵虞侯,李義翼爲忠淸水使,鄭恒寧爲永宗僉使,具聖益爲忠淸兵使,沈宗善爲忠壯將,金必祐爲中樞經歷,趙榮國副司果單付,金必祐爲全羅兵虞侯,李聖魯爲宣傳官,柳萬增爲平壤中軍,朴宗儒爲文兼宣傳官,兪隆基爲訓鍊僉正,趙東晉爲訓鍊主簿,李玗爲兼安東營將,沈㮋爲武兼,權世聃爲訓鍊主簿,李必楷爲忠翊將,朴泰柱爲古城僉使,金弘魯爲東里僉使,白守一爲兼內禁將,兪隆基爲慶尙左兵虞侯,徐命茂爲大丘營將,金聖應爲訓鍊正,崔粹和爲中樞經歷,姜相周爲天水僉使,高道成爲多大浦僉使,尹弼殷爲注文島僉使,洪龍疇爲牛峴僉使,任尙謙爲古今島僉使,朴昌基爲豆毛浦萬戶,朴宗英爲內禁將,鄭思良爲花梁僉使,李尙俊爲馬梁僉使,崔華徵爲於蘭萬戶,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李彬爲訓鍊主簿,閔諗爲都摠都事,柳得基爲訓鍊判官,朴二松爲葛頭山僉使,鄭德章爲越松萬戶,安重廉爲慈母山城別將,張善興爲大峴山城別將,魚史正爲包伊浦萬戶,林振華爲薪智島萬戶,金東胤爲位羅萬戶,朴銑爲都摠都事,金光渭爲訓鍊判官,李說爲訓鍊僉正,趙東夏爲宣傳官,金錫基爲都摠經歷,權尙鼎爲天城僉使,趙徽爲都摠經歷,金義信爲開雲萬戶,辛翼昌爲梨津萬戶,黃廷傑爲南桃萬戶。 ○兵批啓曰,統虞侯許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趙命臣,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本院寫字官李壽長,曾有筆才,且解楷法正韻,宜可以訓課後進,故依李翊臣例,別付司果祿,以奬人才矣。今旣身死,其代不可不擇差。而卽今寫字官中,李英錫筆才稍優,且多勤勞,仍付其祿,以爲依前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訓鍊院正李玗,今日親政時,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一所草記,參試官李玗,今日政,移拜安東營將,參試之役,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此庭試武科初試時,本所捧單之數,比一所甚多,而一所則柳葉箭,幾盡畢射,本所則六兩,今始畢射矣。柳、講兩技,試取之際,自當動費十餘日,而如是之間,殿試日子,亦且不遠,以二貫革試取,勢難及期畢試,自前如此之時,柳葉箭,有四貫革試取之例,今亦以四貫革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趙儆,今日政,移拜楊州牧使,試官之任,不可暫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二月初七日,藥房入診時,湖南、嶺南、湖西沿海尤甚邑死亡處,令道臣別定守令,擇其便處,設壇賜祭,香祝,令該曹卽爲擧行事,命下矣。賜祭香祝,令該司照例磨鍊,急速下送,令本道淨處設壇,隨時卜日設行,而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事,分付三南道臣,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本府之坐,禁推二人,所當取招照律以入,而副校理鄭亨復,昨夜放還之路,落馬被踶,腰脚全不運用,不得納供。故修撰朴弼載,獨爲照律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一所參試官金錫漢,所當出牌,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拜廟禮成,聖孝克伸,凡在瞻聆,欽頌曷已,臣以床笫奄奄之喘,實無一分生人之事,而不敢息偃私次,舁進祗伏於衢路之側,以伸區區戀結之忱矣,不意史官跋來,恩諭特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而顧臣積月沈委之餘,筋力凘頓,已無餘地,跬步之內,不能自運,雖欲不計顚仆,趨造班行,而萬無自力之勢,恩命之下,竟未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不勝戰悸俟罪之至,玆敢冒死自列,乞命有司,議臣闕禮慢命之罪,寘之重典,以肅朝綱,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昨於路傍,見卿祗迎,有遣史官之事,聞其回達,雖甚缺然,以疾未赴,其何所傷?卿須安心,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當罪而不罪,當遞而不遞,威命屢加,近侍臨守,臣於此,惶蹙迫隘,寢食殆廢,疾病隨劇,而籲天無路,惟願速就溘盡,臣之情地,可謂窮且極矣。今若憑依恩眷,弁髦人言,而仍復淟涊,則祿位可保,軀命可存,而甘心譴何,不敢爲此者,蓋其放肆無憚之譏,倍加於臺疏所列,耐彈行公之失,反甚於違命被罪。臣之一身顚沛,固不暇論,其於虧壞國體,貽羞台司,何哉?聖批,輒諭之以罄竭心曲,臣雖迷頑,豈不知感?每一承敎,涕淚被面,而顧臣區區衷懇,獨未蒙君父之體諒,恩禮踰濫,一例敦迫,此豈但賤臣之抑塞罔措,一世聽聞,莫不駭惑者也?今聖上之所不卽許遞者,非欲使臣忝崇位而費厚廩,將以任其職責,而身旣不正,更何顔面,冒處於董率百僚之地哉?此在事理,皦然明甚,殿下倘加諒察,則不待臣累煩籲號,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且念臣先父,昔在先朝,深受隆知,累拜相職,而少有人言,輒必力辭而後已,先朝亦賜下諒,而矜許其憂愛之誠,則不以解免而有間。臣雖萬萬不肖,粗聞資事之義,特蒙聖朝之簡擢,繼叨此地,行己處事,實多忝厥之罪,而至於去就之節,不敢墜虧,以負先父於泉下。況臣所遭,罪名僇辱,曾所未有者乎?幸而不被譴何,則豈非耄昏之年,其參聞朝政,出入筵席,雖在散秩,惟期竭力報效,是臣區區所願也。伏乞聖明,特回鑑照,憐臣言出肝膈,不容一日虛糜,亟賜鐫削,以幸公私,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悉諭,惟望造朝,而巽讓冞篤,心猶漠然,自媿誠淺,良以無語。噫,卿以若是祈免,謂曰,許副若此,實非恒日所望者,而於卿雖甚不安,予之敦勉,其曰由心,如是困我,豈休戚與共之義乎?不在多誥,卿之一日不造朝,增予一日之抑菀,二日不造朝,增予二日之抑菀,巽讓今幾日,敦勉今幾何?其若念此,決不一向邁邁,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求對率爾,自速臺參,董事不謹,幸蒙薄勘,退伏田廬,追愆訟罪,分爲聖朝之棄物,永遂溝壑之本分,纔逾旬日,恩敍遽下,軍銜兼司,依舊牽復,恧縮惶駭,置躬無地,此際伏聞,有長陵靑龍麓外,令臣看審之命,意者防川事也。事係往役,義無敢辭,第臣向來所被人言,首之以國綱之解弛,結之以擧措之猥越,有若臣圖免薦事,爲私乞對者然,是則臣誠蔑分無嚴之妄人耳。追思至今,五情隕穫,蓋臣於薦事,初無私義之必辭,祗以前任人主薦,嚴若三尺。且居留之爲外官,未見於國典,則捨前任而命臣,國體公格,恐涉顚倒,而文字陳聞,不如面奏之詳悉,故區區微見,只欲存文苑之舊例,完會圈之重擧,而不自知求對之爲越常分而關國綱,乃如言者之言也。誠使臣,苟然承命,越例薦進,亦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然筵奏本意,人未見諒,外面驟觀,事異故常,非斥之來,臣固無辭,而聲罪嚴重,誅殛猶輕,其可以事往年移,晏然自恕,猥膺朝命,而不知愧哉?至於園陵石物之年年生病,臣實惝怳震越,莫究厥由,夫近百年不設之屛役,付諸晩工之生手,其洞洞憂畏,惟在於封築安排之有所未盡,而若乃石體之剝缺至此,曾是不虞,毋論石性之堅脆,人工之疎密,復土纔三載,報頉相續,其董敦無狀之罪,雖百死難贖,今此防川事,亦屬陵役,以臣已試僨誤者,豈容再冒於其間?況臣當初所達,只見其天作水勢,紆曲彎抱者,因人鑿破,失其故道之爲深可惜,而役未卽擧,績且屢圮,涓涓之微,浸成巨壑。臣雖一番往視,治水之術,素無經歷,其難易成否,何能懸度?朝家若不憚力而營之,惟當召募其習於掘浦築防之役者委之,求其功省而事完而已。若謂水道,新舊無甚利害,而時屈擧贏,難於勞民費財,則姑且置之而已。凡此數端,恐不必煩臣往來,而可坐而策也。此非臣憚於一往,故爲此張皇,蓋其事勢,有必然者故耳。臣宜早以此仰聞,而草莽釁累之蹤,不敢以逖聽於朝紙者,唐突陳辭,稍竢知委,分付之有節拍,而迄此無聞,寂默是懼,今始封章自列,遙控至懇,伏乞聖慈,亟收臣看審之命,刊臣仕版,俾臣沒齒自屛,長以葵傾華祝,寓此忱誠之萬一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尤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應命。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講筵,與校理尹得和,同爲入侍矣,得和,先陳與臣有世嫌事,聖上,卽俯詢其世嫌之爲何事,臣意以爲,追提百年前已往之事,詳陳其顚末,則必重有慼於僚臣之心,而亦非古人忠厚之意,故臣泛然以臣曾祖杞平君臣伯曾,駁論得和五代祖海平君尹昉爲對,而第伏念,彼此嫌端之委折,聖上旣欲詳聞,而有此下詢之擧,則駁論之爲某事,其不可終始掩諱,而欲索言之,則有違於初不詳對之本意,故臣於是多般思量,而終未得好道理矣。怳然記數年前,全羅監司臣趙顯命,以臣先祖之章疏剴切,言人之所難言,而聖祖不以爲罪,特加優容採納,至今傳以爲盛德事。自上若取覽其文集,則必有裨補於君德等語,陳奏榻前,其時聖明,卽有取入文集之敎,灜館本無所儲,館吏來索於臣家,臣以私篋中所藏《翠軒疏箚》爲題目者三冊,送于灜館,仍卽捧入,翠軒,卽臣祖之號,而臣祖彈論尹昉之箚,亦在於冊中。冊旣內入,則伏想玆箚,亦必一經睿覽矣,旣經睿覽,則嫌端之本事始末,聖明亦必記有而覺得,故臣果以進冊時事,詳知陳白者,意實有在,而語次之間,略及臣祖之行蹟及家庭間訓戒,此固因歷擧事實之際,自然語勢滾到,不得不如是者也。惟彼僚臣,不知臣本意,猝然以私事之煩達,請推於前席聖問之下,臣方以臣之先祖事陳達,則其在得和之道,固當遠嫌之不暇,莫敢是非於其間,安可遽然請罪,有若局外無故之人哉?假令臣,眞不顧猥越之嫌,陳白私事,請罪一節,在他人則可,在得和則不可,況臣只因聖問而仰對,初無是事者乎?且得和,以其先祖行蹟及冊子事,張皇陳奏於臣言之前,今若以私事之陳白爲猥屑,則猥屑之目,亦或有彼此之殊耶?彼非不知請推之爲大段不可,而或恐臣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耶,可謂不知臣而枉費心慮矣。伊時事狀,天鑑旣已下燭,至命勿推,則臣不必引而爲嫌,而旣以猥屑之目,被斥於同僚,則其見輕太甚,而蹈藉極矣,在臣自處之道,其可恬然而不知避哉?且於講筵已罷之後,知事特進官,盡退出矣,臣顧視得和,欲與同出,則得和曰,吾有陳白事,君若欲退,宜須先出云,經席事體,豈有上番未退而下番先出之例哉?臣聞甚訝惑,莫知其謂,而姑爲退伏矣,聞其末梢所陳白,則乃鄭益河事也。臣始悟得和之勸臣先出者,蓋慮其或有防礙於陳白之本事也。情志之睽阻如此,觸事之欺侮如是,而其可包羞淟涊,同爲周旋於一署哉?臣卽欲陳疏徑出矣,動駕之期,只隔一日,義不敢言私,泯默隨參於陪從之列,而亦非終爲蹲仍計也。今始露章自劾,徑出禁門,臣尤死罪云云,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謝人言,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爾病痛,于今飭勵之時,豈可以此等微細之事,若是疑阻,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刑曹參議李衡佐疏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甲寅二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佐郞申晩,兵曹正郞李宗延,佐郞朴致文入侍,吏曹參判宋眞明,追後入參。在魯進曰,大政時,堂郞不可不備員,況親政事體尤別,而參判宋眞明違牌不進,正郞沈聖希除拜之後,以前事引嫌,終不出肅,殊極未安矣。上曰,親政體重,何可如是?竝從重推考,參判更爲牌招,郞官催促入來。命臣曰,沈聖希向爲銓郞時,堂上請正壞例之罪,而渠之對疏,亦不能擇語,今其情勢,姑難出仕矣。上曰,其時堂上,卽今之堂上乎?儼曰,然矣,而此非承旨所可陳達之事也。游曰,依昨日下敎,軍功及私賑人,竝爲別單抄入,而軍功則未除職者無多,只有高斗星、姜相周二人而已。私賑人則前已給納粟帖,而渠輩不知事例,願爲邊將者甚多,而納粟帖,旣不得通仕路,故置之矣,頃日備局定奪,收還其納粟帖,改給正資,而姑未擧行矣。上曰,依備局事目爲之,軍功未除職者,調用,可也。在魯曰,孝廉薦持入事,命下,而諸道姑未盡來,江華及松都狀啓先到,待諸道之畢至,自廟堂相議抄用之意,敢達。上曰,其抄啓,出於特敎,若濫多則當更抄用,而旣令諸道,各擧一人,又何抄乎?在魯曰,雖使各擧一人,諸道及兩都,合爲十數,其勢決難盡用,自前例自廟堂抄之矣,旣不能盡用,則先用兩都所擧,畢竟將有不均之弊矣。大抵仕路之不淸,實由於承傳之太多,至如幼學之以先蔭懸註者,終不及進士中極擇矣。宗玉曰,旣有抄啓之命,若善爲抄選,則雖盡用之無妨,而隨到隨用,則終必有窒礙矣,如長官所達,待其畢到,而抄用好矣。游曰,今番則出於特敎,而八道,例於歲末爲之,未知其實行之如何,而不過其鄕里士民,報于本官,本官報于監司,監司狀聞,而其措語則只據士民呈文,率多浮其實者矣。在魯曰,以其所臚列者觀之,則皆孟宗、王祥感物之行也。上曰,若誤薦,則其責在道臣,於銓曹,何與焉?在魯曰,臣則以屛去干請,公選極擇爲心,而除職承傳無數,爲銓官者,實無擇差之道矣。上令命臣及儼,書傳敎,下吏、兵批後,仍下敎曰,吏、兵批闕單上之,吏、兵判來前,在魯等進伏。上曰,今此親政,異於前時,生民休戚,係於守令,故各別申飭,勿思爲人擇官,惟務爲官擇人,可也。兵批則專用久勤,其擇難矣,且異於東銓,武弁多奔競,而邊將差除,必以恢公祛私爲心。在魯等曰,雖微下敎,臣等以盡心爲期,況下敎如此,敢不精白奉承乎。上曰,初仕則求用吏判與佐貳所不識之人,可也。兵批則頃者李壽海之疏,以藩閫一色爲言,閫帥之以此指目,誠怪異矣,向來豐陵,嘗以期使之無爲對矣,今則何如?游曰,毋論臺言之當否,其當之者,安得無瞿然之心乎?卽今大家四五六,或不無標榜,而其外無指的者,又有以南、少稱者若干,而臣亦多崇用,臺言或指此而發乎?臣未能知也。上曰,宣傳官,尤當擇之,祖宗設置之意則重與翰注等故,頃於內試射時,諭渠輩,使無自輕矣,然翰注薦,猶有古法,而此則不能然矣,吏批通淸,亦宜審愼,而如鄕人則似難知矣。在魯曰,然矣,近來通淸甚難,如崔逵泰者,以嶺東之人,文學操行,可取云,而其容貌不揚,人鮮知之,如此之人,固未易知矣。上曰,宋時涵,何如人耶?在魯曰,是故掌令道涵之弟,而爲人恬淡,臣以爲擇差矣,海伯狀啓如此,其白衣一事,都事便是營門所屬,故以白衣出入營門,自前爲之云矣。上曰,營將之選,亦難矣。游曰,若皆以堂上除之,則其擇不難,而以堂下副正差遣,則或有不足者矣。上曰,勸武不次,有若干人,其中陞差,亦可矣。在魯曰,今番吏參改正,是前所未有者,群情因此倍激,金有慶疏意不然,而臺諫抑勒爲說,聖上之卽允,亦過矣,所謂改正,非律名也。以此,自前在三司之人,或被改正之彈,而若非其罪,則勿拘還擬,有慶,雖今番吏參之望,亦當還擬,而其見劾屬耳。有若與臺啓角勝者,故姑爲停之,而今後則凡其宿硏,勿拘還擬之意,敢達。上曰,金有慶向來事,非矣,申宅夏之請改定,又過矣,宅夏之啓,不獨此也。如李壽躋罷職,亦知其過,而方甚寂寥之中,書納九件事,故不欲取舍,而竝允之矣。有慶其後,不又擬望乎?在魯曰,擬工參望,而受點矣。上曰,當初從臺啓,其後卽落點,皆有意也。上曰,每親政時則兩銓,以殿坐之久爲悶,常有急急了當之弊,必不能詳審於政注,今番則勿如是可矣。上曰,曾經侍從堂上之人,有在罷職中者乎?宗玉曰,牌不進罷職中,堂上亦多矣。上曰,親政不必拘常例,卽今正患乏人,曾經侍從以上罷職人員,竝敍用。兵批,以試官摠管罷職之武臣堂上已上,亦皆敍用,可也。上曰,堂下武弁,不知者甚多,此望中尹忠元,誰耶?游曰,判尹尹陽來之五寸姪也。在魯曰,嶺南人各別收用事,有下敎,故臣在政曹,亦常加意,而嶺南本非西北等夷,今聞其人,以與西北人,竝爲懸註爲恥,宰臣李普爀等皆言,今後則於望單,勿爲懸錄爲宜云矣。宗玉曰,不必嶺南與西北也。鄕人之爲初仕者則一例懸註好矣。上曰,然矣。吏議所達爲好,其傳敎則爻周,此後則如吏議之言,可也。在魯曰,此亦有弊,新創古無之規,有若分排鄕人,未知其可矣。上曰,然則勿爲懸註,而出擧條,使知此意,可也。游曰,平壤中軍事,新有所達,勿爲單望,而備三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御覽官案,事體嚴重,而繕工提調,是咸原府院君而以魚有龍書塡,驪川君之驪字,以呂字誤書,當該郞官推考,下吏推治,可也。上曰,各道審藥檢律,其瓜滿,幾朔耶。在魯曰,未詳,而似是二周年矣。在魯曰,武監察,擬熊川縣監望,而其薦,漏落不書,極爲惶恐,方侍榻前,不必付標,若還下則添書入啓,何如?上曰,依爲之。命臣曰,事甚疏漏,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宗玉曰,沈聖希事,當初與參判所爭,不過一時體例間事,今宋眞明,亦以其時事,自謂過當,而聖希之如是引嫌,臨軒屢促,而終不入來,殊涉未安矣。上曰,追提往事,撕捱至此,已極過當,今日推考催促,而亦不出肅,更爲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上曰,平安兵使金潝,無可照律者,卽今關西事爲急,付過放送,使之明日辭朝。上命少退。儼曰,兵曹參議趙鎭禧,少退曲拜之際,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上曰,昨日,分付之人,異於他承傳,竝於今日政,下批,可也。在魯曰,當如下敎矣。上曰,灣尹薦,姑未出耶?命臣曰,政院則姑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政,當爲差出,令備局斯速薦望。上覽吏曹侍從罷職人別單,問于諸臣曰,往者爲乾坤之說者,是朴奎文乎?儼曰,然矣。上曰,沈聖希,姑無去來耶?本曹未之知耶?在魯曰,未知矣。上曰,注書出問其去來,吏曹則每以郞官之少而遲矣。儼曰,其郞官雖獨參,而疾書,故不至遲滯矣。上曰,然矣。上曰,玉堂窠,幾何?在魯曰,有副校理及修撰矣。上曰,今日誰爲入直耶?儼曰,尹得和詣闕陳疏,兪㝡基以親病陳疏,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尹得和、兪健基事,怪異,得和之請推健基,健基看得太深矣。在魯曰,其互相陳疏之際,易致爭鬧,尹昉、兪伯曾兩人,皆先朝名臣,久遠之事,復何可惹起乎?儼曰,健基疏末端事,其時臣亦陳達,甚爲不安,而語意,有若臣與得和相議而爲之者然,此乃疑阻也。上曰,初仕,果不可不擇也。私賑人,已爲奉事,幾何而爲守令乎?在魯曰,然矣。上曰,金聖梓,誰也?儼曰,故牧使道浹之子也。上曰,向來爲禁府都事者乎?儼曰,爲都事者,卽道洽之子聖采也。上曰,故御將奉祀,何人爲之耶?儼曰,聖采出繼而爲之矣。上曰,刑曹、漢城府,必擇差可矣,都下生民休戚,係此兩府矣。儼曰,御座咫尺,望單出納,何等嚴重,而入侍之際,承傳色,不爲起受,事極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徐命茂,誰也?游曰,爲訓鍊副正六七年,出爲嘉山郡守,臣待罪關西,見而知之,能善治矣,今吏議徐宗玉之近族也。上曰,邊將無年限乎?此人若試之,則可知,而其年多矣。游曰,聖敎,指尹弼殷乎?上曰,然矣。游曰,邊將無年限,其人年則六十九,而猶矍鑠,且爲人素佳,本鎭近而好,故差之矣。命臣曰,沈聖希,尙無去來,故更爲催促之矣。上曰,親政事體如何,渠來不來間,當有所報,而至今無聲息,極爲駭然,沈聖希拿處,吏郞闕,有之乎?宗玉曰,多員未能盡差,故常作窠矣。上曰,有前望乎?在魯曰,前望只有一人,而大抵吏郞,猝不可出矣。宗玉曰,如翰薦,郞官必自薦之,故難矣,必欲於今日備員,則沈聖希拿處後,更爲催促出肅,不然則旣有入侍郞官,使之薦望,亦可矣。上曰,親政事體至重,使之差出備員,可也。在魯曰,此亦難矣,如翰薦,必須遍議于曾經諸人而後完薦,猝不可爲矣。上曰,今此捉虎者,其將校則自內旣有賞賜矣,其鎗軍砲手則自本曹從厚施賞爲宜。且其虎體大,而旣入親覽,則與外方狀報之類,事體有異,前後所捉,亦已滿三,依備局當初定奪,將校桂亨衢,特爲加資,可也。上曰,今閱散班官案,則西班前銜,略爲修正,而東班前銜,全不修正,事甚慢忽,當該郞官,推考,可也。上曰,臨政而陞營將,仍遷內職,非故例乎?游曰,然矣,而近來則營將,必使久任,故不爲是矣。上曰,如勸武不次之人,當不拘此矣。金聖應,非不次乎?游曰,不次也。上曰,於勸武諸人中,聖應最勝,當其勸出也。予頗費心,其爲人確實,前頭將有乃祖之風矣。上曰,承傳之擬於久勤下,實爲虛望也。在魯曰,承傳冊大如斗,勢不能盡用矣。游曰,此屬得此擬,猶以爲鄕里生色矣。上曰,韓德弼,誰也?在魯曰,故監司祉之子,而曾爲禮安、大丘二邑,有治聲矣。上曰,柳重鼎,誰也?其爲人則可矣?僉曰,柳鏛之子也。上曰,高敞三望,何如?在魯曰,黃鋋則方爲訓鍊僉正,而甚精詳,且有家行矣。上曰,文德麟,亦佳矣?在魯曰,然矣。嘗爲保寧縣監,治聲大振,李眞望爲御史褒啓,以爲設邑以後所未有。上曰,李渘,誰也?儼曰,爲進士,居江上矣。上曰,李泰昌、申鎭嵩,如何?在魯曰,泰昌嘗善治保寧,鎭嵩不獨治邑之才,素有忠義之心,常欲爲國一死矣。上曰,李延德,是看山人乎?在魯曰,其人多才,亦解堪輿,故辛亥遷陵時,嘗一往審,而是故相臣尙眞之姪子,有操行經術,屢被別薦矣。上曰,爲人似輕率矣。在魯曰,人亦堅實,非輕率者。今番守令講時,臣見其通熟,竝試七書,應口無滯,誠奇矣,作吏,亦必善治矣。游曰,昨年趙顯命,爲湖南伯下去時,爲譏捕掛書賊,自辟崔命柱爲全州營將,金洸爲南原縣監,其後洸與趙虎臣相換,爲礪山府使,今已經年矣。洸非久使居外之人,而今置無意味之礪山,崔命柱旣已移職,則金洸亦使之入來乎?第近來外官,必令久任,姑勿遷動乎?上曰,姑置之。儼曰,兵批,姑罷矣。上曰,知道。上曰,許逄,何人耶?在魯曰,許樑之子,而爲人可矣。上曰,守令,有未下直者乎?眞明曰,有之。忠原縣監李匡誼,除拜已久,尙不下直,又有未署經者,臨陂縣令安錞,憲府則已署經,而諫院則未署經矣。上曰,安錞旣已署經於一司,一司則除署經發送,李匡誼催促辭朝,黃海監司趁速下去之後,平安監司可以赴任,黃海監司兪拓基,催促上來,使之辭朝,可也。上曰,鄕薦,每都目用之乎?在魯曰,不必用之,鄕薦甚虛疏矣。上曰,太學薦,不得不用乎?在魯曰,若完薦而送于銓曹則用之,今番則無送來之事矣,然其虛疎,與鄕薦無異矣。凡薦,類多如此,孝廉薦,雖有兩都所來,而太張皇,未知其實行之果何如也?上曰,李德壽則似不如是矣。在魯曰,臣正恐德壽爲然,此是文人例習也。上曰,吏議新經大成,可以知之,今則泮薦,無隨時之弊耶?宗玉曰,泮薦古則出於公議,近來則常不免隨時之弊,且雖完薦送之,吏曹間或不用,故其薦甚輕矣。上曰,去春視學時,有所下敎於兩齋任矣,其時齋任則想已遞矣,其後趙明翼及兩生,有招諭之事矣。命臣曰,吏批姑罷矣。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偕來}}。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暈上有冠,暈下有履,色皆內赤外靑。 ○夜四更,月暈左珥。五更,流星出貫索星下,入東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政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所監視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往事不足芥滯,義州府尹望安心議薦事,遣史官傳諭于領相。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擎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極,冒死更籲,罪積違慢,自分重被譴何,溫批反降,開示丁寧,臣九頓以還,惶隕感激,莫知攸措,相臣被論,仍冒其職,求之古事,曾無是例,蓋以廉義大防,不可隳虧,一失名節,餘無足觀故也。臣若不念休戚之義,徒以冀免爲計,則神明所臨,死有餘罪矣,苦心血懇,自劃已審,聖明旣察其萬無一出之路,而一向强迫,徒傷事體,則必軫禮使之道,卽賜處分,臣於此,更不敢煩縷,而但近密之臣,淹留閭巷,尙未有撤還之命,臣日夕煼灼懍惕,尤在於此矣,心神錯亂,不能悉心以對,只自涕泣俟罪而已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三度呈辭。入啓。答曰,昨纔傳批,今又上單,何情志不孚,至此之極哉?曾前輔相,若卿所遭,而雖皆終解,于今世道,其在鎭朝象斥囂囂之道,決難許解,況不然者乎?昨日增抑鬱之敎,實由肝膈,卿胡不諒,若是過讓,雖曰上十單,終難許副,志已固定,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偕入,庸副企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徐命彬啓曰,禮曹判書申思喆,以懿陵石物塗灰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傳于徐命彬曰,平安兵使金潝引見。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鄭亨復,日昨蒙放還次之路,所騎驚突,空中墜落,背脊被踶,外傷內牽,肢體不收,氣息喘短,症勢苦劇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時在咸鏡道鏡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俱空,事甚未安,校理尹得和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因吏曹判書金在魯所達,和義、永豐事實,令本寺博考文籍以啓後,自吏曹,稟處事,命下矣。本寺別無可考文籍,只有庚戌年李萬郁等所納和義君之子金蘭守臣軾之墓碣印本,其中果有中廟朝復官錄裔之語,而撰其文者,卽中廟朝名臣參判李希輔也。伸理之蹟明白,故其時提調臣尹淳,據此陳白,博考命下之後,又因和義君後孫李汝益呈單,取見《莊陵誌》,則有云和義君與漢南君臣{{!|𤥽|⿰王於}},永豐君臣瑔,共坐錦城大君臣瑜事,蓋其被罪,似由於爲端廟陳疏,而自今日論之,則其盡心所事,與六臣殆無異同矣。旣爲伸復,則賜諡禮葬,自當依例擧行,而永豐君,今因和義君之事,亦爲追復,實有光於聖朝敦親表節之意,而今無子孫之見存,令該曹稟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騎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騎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陵幸時,禁軍中人馬俱蹇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矣,今亦依前例擧行。而監軍巡將,亦依前例,以十二日受點人員,十三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都目親政時,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徐宗敏呈狀內,以軍門隨行之人,得除本職,兩處輪直之際,每患苟簡,勢難兼察云。事勢如此,則有不可兼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兵批座目,載錄於伊時筵說。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尹任世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每當換節之時,症情輒復添劇,卽今病勢,萬無起動供職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番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親政時,吏批都目政事,李檥爲右通禮,申晩爲兼校書校理,洪允輔爲漢城判官,李衡鎭爲刑曹佐郞,南弼明爲司儀,鄭得天爲司䆃主簿,鄭檝爲吉州牧使,鄭玉爲黃海都事,金聖來爲掌苑別提,崔昌愈爲宗簿主簿,趙東夏爲海南縣監,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沈星希爲兼西學敎授,李珌爲昆陽郡守,李挺楫爲瓦署別提,李萬序爲監察,李渻爲禁府都事,金聖梓爲工曹佐郞,田雲祥爲通津府使,金漢喆爲兵曹佐郞,邊翼老爲奉常判官,朴聖龍爲延曙察訪,李渘爲氷庫別提,權德載爲判校,金受漢爲引儀,金相玄爲司評,尹師道爲內資主簿,趙明履爲兵曹正郞,廣興副奉事金基邦,典獄奉事金漢明相換,黃沇爲司藝,尹天和爲尙瑞副直長,柳復明爲慶尙監司,成範錫、金錫一爲典籍,權定性爲掌樂主簿,任安世爲長興主簿,金致謙爲司圃別提,朴師任爲司僕主簿,李廷漸爲司畜別提,李敍五爲南部參奉,韓配崙爲尙瑞直長,尹大柱爲監察,金振玉爲軍器主簿,申晩爲兼南學敎授,李秀徵爲西部參奉,申時學爲西部主簿,金廷鳳爲司藝,洪尙輔爲司甕主簿gg司饔主簿g,具鼎勳爲司宰主簿,李光躋爲注書,柳憖爲濟用副奉事,徐命建爲氷庫別提,柳尙徽爲典設別提,閔樂洙爲昌陵參奉,洪象漢爲禁府都事,鄭羲祥爲永禧殿參奉,宋龜明爲東部參奉,李梅爲贊儀,李箕恒爲社稷令,黃泰河爲宗廟令,李勛佐爲繕工副正,金尙翼爲敎理gg校理g,李宜衡爲禁府都事,李益炫爲濬源殿參奉,邊聖佑爲巨濟府使,郭鎭緯爲惠陵參奉,李垸爲光陵參奉,黃{{!|𤂖|⿰氵影}}源爲章陵參奉,李箕重爲長寧殿參奉,金光遂爲康陵參奉,李瑞復爲厚陵參奉,李益俊爲典設別提,李廣矩爲慶基殿參奉,鄭文恒爲造紙別提,朴弼均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昌垕爲假引儀,李德壽爲大司憲,李箕鎭爲副提學,李宗城爲大司成,兪彦通爲刑曹參議,申維翰爲奉常主簿,安復駿爲直講。兵批政,以趙東夏爲訓鍊副正,金瑞奎爲訓鍊判官,韓命新爲訓鍊主簿,李培源爲都摠都事,趙儐爲訓鍊都正,李世赫爲訓鍊主簿,李晟爲訓鍊主簿,金震輝爲柒浦萬戶,崔斗弼以本院去官爲訓鍊主簿,金允瑞爲方山萬戶,崔斗弼爲在德萬戶,金養中爲都摠都事,李羲瑞爲訓鍊主簿,金克禮爲禿用山城別將,申慶涉爲訓鍊主簿,金聖魯爲訓鍊副正,崔慶老爲中樞都事,李德觀爲都摠經歷,金聖應兼全州營將,成碩臣爲南虞侯,李宇平爲訓鍊主簿,趙徽、趙東恒爲宣傳官,崔一衡爲訓鍊僉正,柳德徵、李彦泰爲訓鍊主簿,崔汲、李裕遠爲宣傳官,李義璧爲訓正,金石臣爲訓鍊主簿,崔粹和爲都摠經歷,李維白爲都摠都事,具世仁爲武兼,金錫如爲同知,白萬柱爲訓鍊判官,朴嗜覃爲五衛將,崔慶老爲中樞經歷,姜泰齊爲訓鍊判官,金{{?|⿰亻政}}爲僉知,鄭東尹爲甫乙下僉使,李奎文爲雲寵萬戶,金致久爲中樞都事,李時馨、盧啓禎爲訓鍊主簿,洪有源爲部將,鄭泰章爲平南萬戶,閔宜壽、金精五、鄭承來、金彭齡、柳命龜、桂仁基、李德倫爲武兼,外叱怪萬戶以趙錫五爲之,權尙和爲守門將,鄭德鳳爲武兼,李楷、金命佐、金世挺、李始完、朴文彬、張時維爲部將,金天柱爲臨津別將,宋奎錫爲漢江別將,禹弘齊、田得雨、崔漢標、李元新爲副將,鄭道行、金重采、安鵬慶、金命九、劉弼漢、崔昌遠、李夢觀、金尙鉉、高世喆、石有衡、張世億、任世英爲部將,鄭禹賓、李松老爲忠壯將,李希夏爲宣傳官,權興俊爲順天營將,權管帙,黃土岐,金錫三,黃拓陂,南泰錫,安原,韓起周,吾村,朴仁瑞,於汀灘,李致敏,楸仇非,金順萬,江口,朴鏜。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抱此危迫之懇,屢上辭單,輒蒙特諭之宣,不賜矜諒,顒俟之餘,茫然失圖。念此眇末賤臣,負罪已極,而恩數曠絶,誨責愈勤,藹然如父母之慈,臣伏讀震慄,五情飛越,君父之顧遇隆重,而僭忘分義,不思祗承,此非臣子之常情。臣雖冥迷,旣蒙恩造罔極,叨冒至此,如非萬萬不安,則豈敢一朝,遽作偃蹇慢命之人哉?特以上念國體,下畏公體而然耳。顧今世道,必蒙遞罷然後,可以鎭朝象斥囂囂,而若復冒沒則物情尤激,所以鎭安之者,適資其無限醜辱。臣雖萬被誅戮,職名未解之前,更入脩門,已斷其望,每承情志不孚之敎,臣竊撫躬悲隕,直欲剖心而自白也。然而天地之仁,無物不遂,日月之明,靡幽不燭,臣唯以務積誠意,冀回憐察爲期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觀書啓,尤增抑鬱,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 ○記事官臣李鼎輔,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頃以廟薦一事,深被臺疏之所指斥,追思至今,惶愧冞切,區區私義,決不可苟然仍冒,復當薦剡,而不意玆者,以灣尹薦望事,史官傳諭聖旨,至有往事不足芥滯,安心議薦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恐悶蹙之至。臣誠不肖無狀,忝居輔相,而其所薦擬,不能一循至公,至使詆斥之言,出於公議之地,論其罪負,宜在罔赦,更何敢與議於薦進人物之際乎?成命之下,竟未奉承,伏地戰悸,只俟嚴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卿之尙未造朝,猶意筋力之未逮,此等薦望,若是讓焉,是豈恒日所望者哉?卿須安心奉行事,更爲傳諭。傳曰,此批答,遣史官傳諭。 ○兵曹口傳政事,以韓範錫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習陣單子,殿坐時刻相値,故命留矣,當該內官,忘置不達,今乃啓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徐命彬,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副司直,以兼帶右邊捕盜大將罪人合坐事,命下已久,而左邊大將臣張鵬翼,身病甚重,尙不擧行矣,今則張鵬翼,病勢少差,明日欲爲合坐云。合有推移之道,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申光夏,以右邊捕盜大將,明日欲爲合坐,令政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以光陵陵內捉虎事,自本廳定將校,領率砲手五十名,今二月初一日出送,而向者本廳軍兵撤還之後,旋有人命囕殺之患,事極驚駭。故將校軍卒處,各別嚴飭,期於必捕,而豹一口捉得之後,大虎終未尋蹤捕得,所當多日留住,窮搜極覓。而今十三日懿陵幸行時,本廳當爲隨駕矣,京標下軍兵中別牙兵砲手,不可不備,隊伍,今姑撤還,前頭更爲觀勢出送,何如?傳曰,允。 ○注書金錫一遷轉,代以金尙迪爲假注書。 ○徐命彬啓曰,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新除授敎理gg校理g金尙翼,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參試官都摠府經歷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武二所草記,參試官趙東夏,今日政移拜外任,其代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命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鄭羽良上疏。入啓。伏以臣於昨年秋,蒙恩出守便郡,備甘具旨,以奉親養,錫類之仁,非臣糜粉所可仰酬其萬一,而才疎識短,有孤分憂之責,爲懼爲愧,日夕不寧。又以意外事,乍置吏對,旋下放仍,仰祝恩私,猶有感激,乃於玆者,復以臣爲嶺南監司者,臣驚惶震惕,不知所出。噫,國家用人,各有攸當,譬之鼎、車、箕、筐,其職不同,今臣本色純迂,無所短長,置之一縣,猶懼不稱而獲大戾,今忽無故而畀之以千里軍民之重,臣誠惝然驚怪,莫曉其何爲而至此也。然此特朝家用捨乖當而已。至於臣之私情,則尤有所萬萬難抑者,臣父今年,爲七十一,實非遠離宦遊之時,而國家使待臣僚,曲施恩禮,親年七十,必許歸養,著在絜令,其來已久,凡有陳懇,無不俯許,如臣才分之不逮,姑舍無論,情理決不可違離往赴。伏乞聖慈,亟許鐫bb遞b,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俾幸公私,不勝大願云云。答曰,藩任體重,豈可輕遞?而情理若此,亦難强迫,許遞焉。 ○校理尹得和上疏,伏以臣,昨伏見兪健基之疏,怒臣向日請推,追提臣先祖百年前事,而語甚巧密,意在誣辱,臣看來未半,不覺五內俱裂,私心痛迫,不敢在直,蒼黃徑出,今始露章自列,幸聖明,少垂察焉。臣之先祖,當初被誣,前後陳暴,洞釋無餘,載在國乘,自有公議,今不必一一煩陳,而最是孝廟朝聖敎,尤爲明白。臣之高祖臣海嵩尉新之入侍前席,則孝廟下敎曰,江都之事,本無可言之端,肩輿入陣,終始不拜,呼言速殺我,此予所親見者,此豈出於惜死?其意專出於保出廟,且欲救活我兄弟,仍使一島生靈,得免魚肉者,尹相力也。大哉,王言,昭揭日星,眞可謂俟百世而不惑,渠何敢復提往事,忍爲詬辱後孫之資也?今臣與健基,若欲說往說來,則豈無可言者?而怒其後裔,辱人先代,實非士夫口業,臣何效之?彼此讎怨,世所共知,其在私義,決不可周旋一館。而臣嘗謂人臣事君之義,公自爲公,私自爲私,遂至伴直登筵,不敢以私廢公。若其以世嫌陳達者,此不過因聖敎偶發之言,而俯詢之時,渠則默無一言,承宣有所仰對矣,語卒良久之後,忽發其先祖事,仍及渠之一身。而或擧平生,或稱性稟,自贊自揚,語甚猥屑,筵席不嚴,事體未安,烏可無規警之道乎?且臣之請推,在於最末之自詡其己,而不在於語及其先之時,則遠嫌與否,初非可論,其所謂或恐陳達之際,轉及其先故本事云者,亦果成說乎?且其彼此之殊云者,尤不滿一哂,槪臣於頃日講筵,以臣先祖遺稿中所記,宣廟儉德一款,仰勉聖躬,則聖上命入文集矣,彼此之同異,初不必較論,而況臣請推,初不關於其先故,而只由其自己事,則沒却首尾,湊泊爲說,以爲持臣之欛柄,其亦巧矣。至若宜須出去之說,儘有委折,伊日講罷,知事、特進,相繼退出之後,入侍承宣,以動駕時儀節,有所陳達,而健基顧見臣,仍請偕出。臣答以承宣,方有所稟定,不當先退,君若有緊急事,而欲爲出去,則出去云云,渠亦不爲退出矣。其時事狀,不過如斯,今其疏語,有若臣爲鄭益河事,故使渠先退者然,良可笑而不足辨也。說gg設g如其言,果使臣欲指揮渠而先出,渠旣非一二歲稚兒,欲去欲留,唯在其意,何必一聽臣言,而不得自由耶?況益河之事,先自承宣發端,則臣何以知其意,而必使渠先退?假使臣,雖預知承宣陳白之意,陳白於發啓者所在之傍,尤爲明白痛快,又何必諱渠而爲之辭也?抑臣尤有所訝惑者,彼旣以觸事欺侮爲言,未知欺者何事,侮者何事耶?僚席之間,果若觸事欺侮,則何不卽席引嫌,登時疏辨,而今過四日,晏然持被,同參陪班,始乃若夢初覺,突然生鬧耶?臣誠莫測其端倪也。然而毋論其言之善惡,其事之如何,臣之初與此人,同直一館,旣失處義之道,且緣涉世昧方,處於睢盱之間,致使先祖之名,至登於章奏之間,憤痛之極,寧欲溘然無知。噫,臣之萬萬無似,卽聖明之所素知也。豈敢自處儒臣,久冒榮塗?而只是主恩未報,愚忠自激,有除輒膺,遇事妄發,畢竟顚敗,臣固自料,而亦豈意人言之罔極,猝至於此耶?情地危蹙,私心崩迫,在臣之道,唯當杜門斂跡,以守自靖之義,榮塗去就,更何暇議哉?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明,亟命鐫罷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兪㝡基上疏,伏以臣之老母,年垂七袠,一病沈綿,每於冬春換節之時,輒復增劇,至若今年,年益深而病益痼。臣之情理,實難供職,而念臣辭疏,旣已承批,又値動駕之時,不可一向違傲,昨日未免黽勉出肅,而陪從罷後,急歸省視,則病母本症之外,觸風添感,痰癖作痛,喘促煩悶,乍勝之食治倍却,稍蘇之元氣頓減,臣方憂遑燋灼,扶擁相守之際,卽因僚員徑出,本館闕直,有喉院請牌之擧,其在分義,固當不俟駕屨,而第臣母病,如右所陳,萬無離側持被之望,偃然坐違,亦有所惶恐。玆以進身九閽之下,略陳數行之疏,仍伏念眇末如臣,前後請急者屢矣,猥煩之罪,臣實自頌gg訟g,而輒蒙曲貸之洪私,得以受暇救護,臣之母子,相對感祝,臣每心語於口曰,如臣不肖,濫沐洪造,出入邇列,唯以筋力奔走,爲圖報之計,母病若劇則控籲而瀝懇,母病若間則陳力而就列,區區微忱,唯在於此,臣情迫勢急,文未加點竄,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特許遞削臣職名,仍治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江華留守金東弼上疏,伏以臣,晩始得聞臺臣李壽海之疏,攻斥大臣,不遺餘力,而其中一款,卽廟薦事也。至以藩閫居留,純然一色爲言,結之以惟才是用,固如是乎?而請取縉紳案而按覽云,臣於是實不勝慙悚駭怖之至。噫,臣本無才無能,不足比數,而猥蒙聖上簡拔之恩,致位至此,涯分旣溢,愧懼徒積,分司重任,亦豈臣所可堪承?而感激恩數,黽勉膺命,赴任屬耳。當事憒憒,唯恐其僨敗之隨至,夙夜憂悸,若隕淵谷,今此臺言,指意甚緊,如臣受國厚恩,職在崇品者,亦未免乎色目之指擬,登諸章牘之間,臣心之疲惱愧恧,已不可言,而若論其才蔑而虛授,則不待人言,臣亦自知,其在棕核gg綜核g之政,宜先在刊汰之中,其不可諉之於不爲專指臣一人,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也,明矣。玆敢冒昧封章,仰暴危懇,伏乞天地父母,諒臣才分之不逮,察臣情勢之難安,特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任。 ○刑曹參判朴文秀上疏,伏以臣腸肚直而口舌硬,但有氣麤語荒之病,論人之長短,說事之是非,不能無礙觸之言,因臣言而引嫌者,間或有之,而至於藉臣言而陷人者,曾未見矣,今忽有之,何世道人心之危險巧詖,一至此極哉?雖以禮曹參判李箕鎭辭疏中下段語觀之,箕鎭之所聞,旣如此,引而爲嫌,固何足異乎?然臣於箕鎭,有世好,且與之厚,臣豈有甚麽意哉?臣於前冬,伏覩聖上之降以大誥,實不勝欽歎激仰之忱,敢請筵對,盡攄臣素所蘊結者,殆千餘言,至及文垣之掄選,偶擧吳光運名字,乃與尹淳等諸人較論者,實嘅光運之無引援故也。而及夫翌朝閤外,人有以此問臣者,臣於酬酢之際,偶然混及於箕鎭,箕鎭之兼提學,臣果昨忘,而今覺之,覺而竝擧於諸人之中,寧有他意哉?人皆不嫌,箕鎭獨爲之嫌,此無乃傳聞誤而然耶。臣實慙恧悔恨,今則旣詳道其始末,庶或知其無他而釋疑矣,若臣之所駭惋者,實在於前持平李壽海構誣大臣之疏耳。噫嘻,甚矣。暗藉筵奏之妄發,巧作逐人之資斧,人之不祥,胡至此哉?夫所謂壞盡體統云者,人或於百僚廷會之中,面慢大臣者是耳。至若上殿而或指斥乘輿,或非責大臣,今古何限,而未聞以此謂之壞盡體統云,則未知壽海之爲此者,果何意哉?昔宋之晏殊,亦名相,而其壻富弼,直斥於帝前曰,晏殊奸邪,有明、宣兩朝,有臣趙士秀、金誠一,乃於筵席,面斥大臣沈連源、盧守愼,辭氣勃然,傍聽皆汗,而非徒大臣謝過而已。又從而奬許之,至今以兩皆得體,傳爲美談,則臣之向日筵論大臣,謂之語不擇發,則可也,而此豈有毫髮近似於壞盡體統者耶?然今者大臣之遭讒出城,槪由於臣言之做錯,則臣實慙悚,若無所容,意外有秋官除命,而誠不敢冒沒承受,至於昨日摠管新兼,適在動駕之時,特敎荐召,專爲陪扈之重,其在分義,安敢不竭蹶趨承?而情勢之悶蹙,如上所陳,終至於再違天牌,逋慢之罪,實無所逃,不受鈇鉞,無以責勵,玆敢冒萬死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懇,削臣職名,勘臣負犯,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者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親政,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參判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兵曹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記事官成範錫、金錫一、鄭履儉、李德重,吏曹正郞沈聖希,佐郞申晩,兵曹正郞金{{?|⿰禾道}},佐郞洪啓裕入侍,平安兵使金潝同爲入侍。上令命臣,書傳敎曰,昨日事,不過飭勵,親政事體自別,郞官不可不備員,吏曹正郞沈聖希放送,使之卽速入參事,各別催促。命臣書訖。上曰,平兵進來。潝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西門比他有異,見今邊境,亦多可慮,軍政,卿所草創,而尙未完了,今此再授,意非偶然,卿以熟手,固知其無難,而更加飭念,可也。潝曰,小臣以千萬無似之武夫,蒙被曠絶之恩,至於再授重閫,且聖敎如此,敢不竭力圖效乎?上曰,有所懷可陳者乎?潝曰,各道營將及兼營將之守令,兵使別爲褒貶,而關西獨無此例,節度使旣主管戎政,而營將能否,不相關涉,事有不當然者。今後則依他道例,別爲褒貶之意,敢達。儼曰,兵使主戎政,故金潝以此仰達矣,然殿最體重,所當以詢議廟堂之意仰達,而直以擧行之意仰達,殊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辭未達意而然,勿推,令廟堂稟處。儼宣諭後,仍傳諭書。潝拜受,上令中官,賜弓矢及丸劑,潝拜受退出。命臣曰,入侍承旨,出入安寶,事多苟簡,令他承旨入來安寶,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兵批望單中,萬戶不書兵馬二字,只以短銜書之,殊涉疎忽,該曹堂、郞,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慶尙監司有闕之代,參議出去,問議于大臣,今日政差出,可也。命臣曰,君前不諱名,而吏曹參議徐宗玉,奏達之際,領議政沈壽賢,只稱其官,不擧其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觀察使,雖問議大臣差出,而其擬望之際,吏曹所在歲首薦,亦爲考閱耶?在魯曰,其薦中人,皆在官案,不須考其薦記。且雖在薦中,時望所不與,則不得擬入薦,今爲文具矣。上曰,大司諫愼無逸呈辭單子,署名處刀擦,而政院不察捧入,該房承旨推考,單子還給,使之改書以呈,可也。游曰,吏、兵批承旨,一時出外,事體極涉未安,推考,何如?小臣方帶經筵之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仍命諸臣少退。儼曰,雖少退之際,出入自有次房,而堂上未出之前,郞廳先爲退出,事體非矣,兩銓郞廳,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復殿坐,諸臣入侍,儼進讀兵批草記,忠壯將尹任世改差事。上曰,允。在魯曰,昨日贊儀闕,以引儀中差除矣,臣出外則通禮院官員,請謁而言,贊儀例以臚唱出身爲之。而今所見差之人,是吏文學官出身,不可爲之云,當改差矣。上曰,依爲之。在魯曰,新除授巨濟府使申光德送言,以爲有七十七歲老母,情理不可往赴云,依例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久勤之未及用,而以司果出六者,此後政事,隨卽擬差,可也。游曰,例如是矣。上曰,嶺南伯,是大臣薦乎?自本曹爲之乎?在魯曰,大臣以爲當如此矣。上曰,三望皆然乎?在魯曰,然矣。上曰,聞參議之言,大臣云,前所薦者尙在,前所薦者,誰也?在魯曰,其中亦有前望,而李潝則頃日右相言當擬,第似太遽,故停之矣,今則雖末擬,可也。而政格所關,自不得不如是矣。上曰,監司曾經與見擬者,按官案歷陳,可也。在魯歷擧其姓名而奏達。上曰,吏批之以監司望爲難,固也。儼曰,兵批望單中,訓鍊主簿李彬,誤書以李說,當該郞廳推考,改付標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司藝望,是秉筆者自爲乎?堂上主之乎?在魯曰,是於故事,間或有之,欲自陞遷而爲之矣。然郞官雖欲自陞,事若不可陞,則堂上亦豈許之乎?上曰,雖云有故事,撕捱已極過矣,纔出而遽欲陞遷,事甚非矣,堂上之曲從,亦未安。沈聖希從重推考,銓曹堂上,竝推考。儼曰,假注書望,有落書處,當該注書推考,臣亦不察,極爲惶恐。添書以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朴仁瑞,是吏參所達者乎?游曰,然矣。上曰,以善居權管,捧邊將承傳,又得權管而去何如哉?眞明曰,今則只願獲路糧而下去云矣。上曰,李希夏,尙不識面,其年少乎?游曰,年少未滿四十矣。上曰,曾亦爲備郞乎?游曰,歷備郞,咸恩君森之從姪,故相臣鄭載嵩外孫也。仍奏曰,禁軍別將張泰紹,以父子領兵,深懷不安,前後力辭,且見臣而屢言之,臣以卽今郊外動駕隔日,何可許遞爲答,而其意則必欲於動駕前獲免矣。上曰,朝家則不宜曲循,而其意可尙,姑爲許遞。上曰,懿陵親祭祭文,明朝弘文提學牌招,使之製進。上曰,不可問於兵判,故問於承宣矣。動駕前兵判呈辭,計不過再度,再度後出仕,亦有前例乎?儼曰,臣未能詳知矣。上曰,毋論前例有無,動駕事體爲重,不必拘此矣。在魯曰,副提學今當差出,承旨竝擬,何如?上曰,允。玉署長官之曠,未有甚於近日,今則必以無故可以久行者,差出,可也。命臣曰,吏批下直矣。上曰,知道。游曰,李希夏以內禁衛將,移差宣傳官,其代則從當口傳差出矣。上曰,依爲之。不識其面故,故爲落點矣。上曰,近來武弁風習,非如昔時,昔時則如李碩寬者,以尙氣稱。儼曰,以中間言之,今訓將張鵬翼,少時以氣名矣。上曰,咸恩君李森,亦少時冶遊者也。近來則皆效儒士模樣,如曺允成,以舍筆之人,尙有儒態,不是異事。而他武弁,非久必皆着道袍矣,故頃日予之處分允成者,爲此也。命臣曰,允成則本以文士,朝家一朝强其所不欲之事,何能猝變其舊習?而諸武弁之如此,誠怪異矣。儼曰,允成事,臣嘗慨然。允成,以名家子,早成進士,文才過人,負望於儕流,旣經館掌議,朝家培育之道,當因其材而成就之,而過聽虛稱,至有勸武之擧,自上亦以梟示等敎,迫脅之,臣與其父相親,故熟知其爲人。外雖然矣,內實虛脆,弓馬終非其任,雖使登武科,無可實用,而徒爲朝廷過擧也。上曰,其經館掌議,予未及聞知矣。然而雖曰虛脆,豈不及於李玗乎?游曰,臣不知允成,而聞沈錥之言,則有志向學,見識不凡云。錥亦視以道義之交,朝家之抑其志枉其材,誠爲可惜矣。上曰,聖門亦有子路之勇,允成雖志學,何妨於爲武也?游曰,古亦有朴英,臣非謂武與學,不相關涉也。用人之道,當各取其長,故如是仰達矣。在魯曰,朴英,登武科後,始乃從學,與此異矣。儼曰,臣非欲朝家之更有處分也。奪匹夫之志,終非聖世美事,故仰達矣。上令史官退伏,諸臣各使就位,遂宣醞,諸臣皆言素不能飮酒。上曰,當隨量飮之,而三盃之數則不可廢也。酒三行,上曰,今之人,酒量亦不及古之人,諸臣有能盡飮三盃者乎?乃貞曰,臣性不食酒,平居對儕友,罕執盃觴,而今日獲覩盛擧,不敢以寡飮爲解,盡飮三盃矣。上曰,卿今年幾何?乃貞曰,七十一歲矣。上曰,向者筵臣有言,卿多服古菴心腎丸,所服果幾何?今卿年紀甚多,而筋力尙健,此果其效耶?游曰,乃貞,嘗服古菴心腎丸六石云矣。乃貞曰,六石之說,是枉傳也。臣之前後所服,幾六十斗矣。上曰,六十斗則幾四石矣,謂之六石,非過也。在魯曰,服食修養,終必有其效矣。自前臣等,每以此陳達,更願聖上之加意也。上曰,然矣。而亦有不可知者。予在潛邸,嘗見檜原君,冬月喫水柿幾十餘箇,予問亡害乎?答以亡害矣。以此見之,年壽只在稟賦矣。游曰,臣母之外祖權{{!|𡷗|⿰山完}},乃故相臣轍之曾孫,都元帥慄之從孫,享年九十餘,平生喜飮酒,家在江上,夏月氷腥之物,從其所嗜,不以爲戒,而康强無疾,然若稟賦不如是,則亦由保攝而延生者。故臣舅故監司李玄紀,素解醫術,常語臣等以保攝之方,切戒夜中喫飯曰,如或過時而至夜,則必喫水澆飯,臣觀聖上引接諸臣,或至侵夜,水剌多過時,願留意於此。上曰,當依爲之。仍問曰,兵參,家勢何如耶?乃貞曰,臣之高祖臣世蓊,爲吏曹參議,曾祖臣名立,以蔭職入南臺望,而曾祖弟兄,皆爲吏、兵曹判書矣。上曰,卿何年登第乎?儼曰,登甲戌別試矣。上曰,其年旣可貴矣,且聞其登科之歲,於心有感矣。兵曹參判朴乃貞,特授知中樞,而兵批,姑未下直,仍爲開政付職。游曰,知事姑無闕窠,勢將待闕矣。上曰,如此之事,雖作闕,未爲不可,今若出擧條啓下,則必至遲滯矣。遂令儼,書傳敎曰,老老之典,經傳所載,今聞兵曹參判朴乃貞,年過七十,筋力尙强,此誠稀有,而至於榜年,感懷冞切,其令西銓,特授知中樞,示予尊年感惜之意。游取閱官案後奏曰,知事最久者,當作闕,而其中金應三,除拜最久矣。上曰,然則金應三作闕,除授其代,可也。遂爲望單啓下。儼曰,兵批下直矣。上曰,知道。命臣曰,臣於丙午,獲侍親政,今日又見此擧,其時聖上之臨政飭勵,亦如今日矣。伊後凡事,一任玩愒,國勢朝象,了無勝於往日者,大違群下當初想望之心,伏惟淵衷,回思疇曩,亦必有所感矣。竊願繼自今,益加惕念,恢公道斷私意,懋實德祛文具,必期於明日勝於今日,明年勝於今年也。臣被酒,語無倫序,而敢以醉中眞情仰達。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親政後宣醞,是祖宗朝故規也。承宣與吏議,丙午、戊申,旣參親政,而今則肴饌器數,比其時又減之,亦由於歉歲節省而然也。祖宗朝,上有我列聖,下有名臣喆輔,而猶鎭日勤勞,未嘗暇豫,故時有宣醞之擧,欲令其一時舒暢耳。今則下豈無臣,而予居君位,不能爲表率董正之道,故諸臣之勤勞國事,亦不能無愧於古人,此正上下交勉處也。今日法醞三盃,其意則深於大誥一篇,要使霑洽於卿等腹中耳。諸臣皆起拜謝,遂退出。 ○甲寅二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請對入侍時,右副承旨徐命彬,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 ○捕盜大將張鵬翼曰,臣待罪捕廳,城內外譏察等事,常加申飭矣,譏察人,有捕得一盜,而其所執贓,乃衾一,明紬袴一而已。臣則病未參坐,先使從事,發問目問之,則罪人口招中有曰,此非告於從事者,若移送鞫廳,則當爲詳陳其故云。臣聞極驚駭,果爲扶病赴坐,親自訊問,則其所納供,極其凶獰,此非自捕廳所可處置者,故敢此來詣求對矣。上曰,文書上之。右副承旨徐命彬,敬奉以納。上披覽後,敎曰,此事極其怪異矣,承旨亦見之乎?徐命彬曰,臣則未得見之矣。上命捕將曰,大臣見之乎?張鵬翼曰,臣旣未及撤坐,勢不得親往,故使從事,持此文書,問議於三大臣,則領、左相方在引入中,初不披見,而右相則詳見其首尾,亦以爲事同急書,當爲請對云云。上曰,此何人乎?捕將曰,此乃常人,而其年二十五,其爲人,亦非殘劣者矣,。張鵬翼曰,弼雄事,初則雖似虛疎,而終乃爲實,此獄亦或似然,故敢此持納,仍自捕廳更問乎?移送鞫廳而處之乎?上曰,潛行水門近處云者,指何處乎?張鵬翼曰,指金虎門近處矣,其中二人之名,始出於今日,而姑未知在何處而爲何人矣。上曰,果有如此人云耶?張鵬翼曰,金世珍,若移送鞫廳,更加究問而捧招,則所告各人,可以知之,而亦當爲請拿矣。上曰,此不過鼠竊狗盜之類耶?張鵬翼曰,其人似如此,而其所執贓物,亦非大段矣,然此事已出之後,他事姑未及問矣。上曰,此人名字,誰有知之者乎?張與從事官及略干軍官人,眼同覈問,而其人則皆不知,其家或有知之者矣。上曰,家與人,誰有知之者?張鵬翼曰,其小者不知,而其父,或有知之者矣。張鵬翼曰,其招辭中,只自窓外聞之,不知爲某某人云矣。上曰,非他事也。果若其言,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則其所緊關,乃踰墻事也。自本廳各別究問其所告之虛實後,其所謂洞口人,亦爲問之,詳知云,家與其人,形容後,更爲求對,可也。張鵬翼曰,上款人,以聲知之云矣。上曰,常人猶可自捕廳問之,而其中緊關者,更爲嚴問,使伶俐將校,各別譏察,詳知後來對,可也。然此事事體旣重大,似當合坐而問之矣。張鵬翼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所試官,方在試所,故臣纔已送人請來,而未及到矣。張鵬翼又曰,亡命罪人鎭紀子,方爲乳養他人家者,曾已捉囚,而慮其滯獄,果爲請放矣,其兒今年爲七歲,而自上前有登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更稟處之,可也。記事官鄭履儉曰,史官凡於大小事,無不與知者,而此亦不可不知者,故敢達矣。上曰,密啓則雖史官,不得見之矣。右副承旨徐命彬曰,俄以詞訟決等中判付,亦入其中乎?有問啓之命矣,臣取考前例,則判付不當入於其中,故敢達矣。上無發落,諸臣以次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奉命偕來}}。左副承旨柳儼{{*|病}}。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有左珥。 ○下直,楊州牧使趙儆,忠原縣監李匡誼,白川郡守林象鼎。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兩日親臨大政,昨又侵夜乃罷,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迎曙察訪朴聖龍,肅拜單子,入啓之後,無端不爲入來,極爲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在外,掌令李光湜武一所監試官進去,閔瑗呈辭,持平金尙重武二所監試官進去,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承旨李濟,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又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連呈辭單,參判朴文秀疏批已下,而尙不出肅,參議兪彦通未肅拜,時無行公之員。詞訟重地,不宜久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聖應爲內禁衛將。 ○李匡世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屢日,事甚未安。新除授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副提學李箕鎭,時在京畿驪州地,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柳萬樞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昨於史官之還,猥以決不敢冒當擬薦之意,有所附奏。雖其區區所守,實出於不敢放倒廉義,自陷於不恤人言之誅,而違命之罪,實無所逃,終宵戰恐,置身無地,不意聖諭,洊下於一日之內,又有安心擧行之敎,臣於是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不知所出也。夫臺疏指斥,何等嚴截,而乃敢恬然晏然,不知顧畏,復當薦事,有若無故之人,則眞是縱恣無忌憚之甚者,此臣所以甘被威罰,而終不敢爲一分承命之計者也。特敎再降,而迷不知變,廟擬緊重,而一任遷就,論臣之罪,萬戮猶輕,只自席藁惶懍,恭竢鈇鉞之加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臣申光夏、李思周、韓範錫,俱以試官,試所進去,朴文秀時未肅拜,莫重侍衛,將無以推移備員。未肅拜人員,似當有牌招之擧,令政院斯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判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錫命爲兵曹參判。 ○徐命彬,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懿陵幸行時,摠戎使率領禁衛軍兵,前期一日留都事,節目啓下,而摠戎使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政院卽爲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具聖益外任之代,今當差出,而本營亞將,爲任最重,當品中,旣乏可合者,且陵幸迫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軍門中軍移差之規矣。今此中軍有闕之代,以御營中軍鄭纘述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禁衛軍兵及東營入直御營軍兵等,依前例,令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入直,而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李漢根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東營軍五十名,哨官沈得望率領,前期一日,與禁、御兩營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還爲替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建陽門西營入直軍兵,以訓鍊都監餘軍,替代後,仍赴留都陣,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十三日,懿陵擧動時,本營軍兵留都事,旣已定奪矣。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軍兵,今二月十二日,以訓鍊都監餘軍,前期替代後,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專屬留都大將,而本營則千摠李廷彬,把摠金夢遠,哨官朴萬和,敎鍊官金澻,率領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人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權{{?|⿰香咸}},別騎衛六人,率領工匠牙兵五名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率領別破陣十三名,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卽玆意外,近侍儼臨,復以聖敎申諭,仍促臣偕進,臣於此一倍驚惶,五情失守。今臣必遞之義,在理當然,罄竭衷懇,累煩控籲,而聖上一例不省,唯加督過,不審殿下,以臣爲猶可冒沒,故爲飾讓,則是臣事君不誠也,抑以臣爲素無操守,自當勉出,則是臣不見重於君父也。此莫非臣之罪也,只自掩抑涕泣,尙復何言?微末賤臣,荐承不敢當之恩遇,而上畏國體,下顧私心,終不敢萌一分進身之念,罪戾積矣,臣義隳矣。日夕戰灼,寧欲無生,唯祝睿念,飜然回鑑,亟賜處分矣。臣釁重病劇,精神慌迷,不能悉心以對,瞻望雲天,恭俟威罰之加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武二所試官朴乃貞,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事不可暫撤,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今此陵幸時,摠戎使趙儐,領率禁衛軍兵留都事,節目啓下,而趙儐方在武所試官,不可無變通之道,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徐命彬曰,今日內乘、別軍職、宣傳官、駕後別抄試射時,駕後出身金道鏡,騎芻五中,加資。 ○徐命彬啓曰,今此陵幸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李判事留都。 ○傳于李匡世曰,慶恩府院君延諡時,一等賜樂,內外宣醞等事,其令該曹,依例擧行。 ○徐命彬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陵行時侍衛,不可不備員,未肅拜人員,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副摠管朴文秀,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有稟達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來詣請對。傳曰,引見。 ○又啓曰,試官朴乃貞、趙東彬,副摠管朴文秀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以內奴冒沒,不能早覺,追査啓聞,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匡世曰,勿待罪事,回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湖臬新除之命,忽下於嶺邑待罪之日,驚惶感激,罔知攸處。稍待簿記之粗完,昨始來伏於私次,而竊伏念臣,識短而拙於用,性迂而畸於人,墻壁枵然,世無汲引,鉛刀已鈍,不堪再用。惟殿下,何取於臣,不欲遐棄,拔擢於下邑芻牧之列,復畀以湖右巡宣之職耶?仰惟天地之洪量,不錄前日之罪,欲責桑楡之收,恩至渥也。在臣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第頃年湖南之僨敗,卽臣沒身之羞恨。臣於其時,猥當重任,目前民命,殆急於水火,內則不禁本性之躁動,外則遵用前例之過誤,所謂設施,闊疎可笑,則畢竟顚沛,卽其自取,浮張不實之罪,廟堂互加詆斥,粗淺不稱之狀,聖明亦嘗洞燭。末梢薄勘,在臣大幸,而惶愧冞切,背汗猶浹。噫,賑救之政,其亦難矣。雖使籌算有餘,屧履俱適之人當之,其能善完幾務,得免譏議者,亦幾希矣。況臣狀稟乖舛,不能當朝廷之意,蹤地孤冷,本不過易搖之根,則無怪乎發言作事,種種爲罪戾之歸也。然斥之者,顧何以盡得其情,當之者,亦豈無一二自明之端,而時移事去之後,臣何可喋喋條辨,重犯爲人臣豈自言之戒歟?夫量而後入,君子有戒,知難卽退,智者攸爲,而臣則不然,蚊蝱負山,初不量力,嗤謗隨後,猶不知避,卒使藩務狼狽,瘡疣叢身,痛定之後,益覺其愚且妄耳。其在懲前毖後之道,隨分守戒之義,今何忍徒恃寵眷,復進一步,以喪一身之廉隅,重誤方面之委寄也哉?臣之難冒見職之狀,此已萬萬矣。其他可引之嫌,難强之病,今不敢贅陳焉,伏乞天地父母,特察悶懇之衷愊,卽遞新授之職命,仍令退處田畝,不復齒於搢紳之列,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甲寅二月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左右捕盜大將,請對入侍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同副承旨李匡世,記事官李光躋,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連日勞悴,且將動駕,欲爲休息,而捕將等求對,故待之矣。標信下後,其間稍久,暫爲暇寐之際,捕將求對,而中官忘不卽啓,下問之後,始爲啓達,事極駭然。當該中官,罷職,可也。{{*|出擧條}}張鵬翼進伏曰,罪人施威嚴問,取招以來矣。上曰,招辭上之。仍下敎曰,虛謊乎?鵬翼曰,姑不可知,而上款所告人姓字,與初招不同矣。上曰,旣知其名,則聞於窓外之說,可異也。鵬翼曰,聞其語聲而知之云矣。上曰,京人乎?鵬翼曰,京人也。其父曾爲尙方色丘云矣。上曰,竊聽之說,近來甚多,可怪。罪人號牌,有役名乎?鵬翼曰,無之矣。上曰,豈有無役名者乎?鵬翼曰,四名方捉來拘留矣。上曰,姓字有所相左,則以此發問乎?鵬翼曰,姑不問之矣。又曰,其中朴哥,前日捕盜軍官之子云矣。上曰,其外三名,何許人乎?鵬翼曰,姑未見之,而似非眞常漢矣。上曰,似是爲捕廳所飭勵之類也。鵬翼曰,然矣。上曰,渠知其人,則必同參其謀,不知則無聞聲而知之之理,何不以此發問乎?卿等之意,何以處之爲宜耶?鵬翼曰,罪人不過一偸兒,而以庚戌獄事見之,始甚虛疎,末乃如彼,故此亦不能無驚動之心矣。不可謂虛疎而置之,移送金吾設鞫,宜矣。上曰,本府設鞫時,亦有大臣、禁堂命招之規乎?設鞫命下則自然來會乎?諸臣不能對。上曰,注書出去,問於政院以啓。光躋趨出,還入啓曰,問於院吏,則無命招之規,自本府來會開坐云矣。上曰,自捕廳所捕諸賊,卽令禁府,設鞫嚴問。匡世承命書於榻前。匡世曰,虛實輕重,雖不可知,而鞫獄又出,極可驚心。將臣半夜登對,外官亦必驚擾矣。上曰,注書出去,密匣持入。光躋趨出,持密匣入呈曰,開金二件,而一則在內云,故不爲持入矣。上曰,開金,無內置之事,更爲出去,持入,可也。光躋趨出,持開金入呈,匡世盛文書于密匣,仍爲封鎖。上曰,大臣似爲獻官矣。判金吾,卽禮判乎?匡世曰,然矣。上曰,禮判當以贊禮,陪往陵所,而今將參鞫矣。參判有闕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使之致齋,替行贊禮之任事,分付,可也。{{*|出榻敎}}履儉曰,凡百文書,史官無不見之,而此則事甚急遽,徐徐取見乎?上曰,自前急書則史官,不必見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直}}。右副承旨徐命彬{{*|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左珥。巳時,日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擧動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傳曰,慈殿問安,已爲下敎于醫女,依此擧行,宜矣。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陵幸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今日以德興大院君廟致祭時祝史,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懿陵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徐命彬曰,設鞫開坐事,何時,分付,而承旨尙無下直之事,此何故也?斯速問啓。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鉉輔爲禮曹參判。 ○傳于趙命臣曰,禮曹參判,卽爲牌招察任。 ○李濟啓曰,假注書金尙迪,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彬啓曰,刑曹判書李廷濟,昨日違牌,今又呈單,參判亦違召命,尙不出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議政徐命均,四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竭予心曲,巽讓若此,此何情志之不孚,至此之極?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艱虞之溢目,安心勿辭,卽起偕入,用副日夕之望。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以修撰朴弼均,副修撰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濟啓曰,禮曹參判洪鉉輔,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差出之下,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園陵幸行,與城內擧動有異,摠府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朴文秀,以摠管及本職刑曹參判,再違召命矣。動駕隔宵,卽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口傳差出。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明翼爲副摠管。 ○徐命彬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以齋戒留院,而臣依聖敎,取考前後日記,則無眞的可據之例。動駕時,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而不敢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辭單入之。 ○柳儼啓曰,副摠管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兵曹判書尹游,再度呈辭,旣已給由,更爲牌招。 ○又傳于柳儼曰,李判府事留都。 ○傳于柳儼曰,閔奉朝賀留都。 ○傳于徐命彬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李濟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冒萬死又徹辭單,庶冀肝膈之懇,上格天聽,不料兪音邈然,特諭復宣,臣於此惶縮之極,精爽迷隕,不知死所。臣雖無狀,臣子盡瘁之義,講之熟矣。況此艱虞溢目,聖明獨自憂勞於上,臣固昏劣無用,不足備任使,而旣叨此地,何敢不思報效之圖,屢拒明召,甘自陷於偃蹇之誅哉?惟是萬萬難進之義,實關國體士節,聖明亦已俯賜鑑燭,而尙此羈縻,旣不加以誅譴,徒有誤恩之虛辱,臣之赤心冤悶,何以自暴?逃遁無路,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矣。伏聞園陵展謁,期在明日,臣忝在輔護之地,而情勢危迫,無路陪扈,瞻望宸極,尤切悚惕,亟俟變通,以重事體,是臣千萬祈望也。俯伏戰越,不知所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宜衡,時在忠淸道靑陽地云。不可等待其上來,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庭試武科初試一、二所,禁亂假都事二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柳澄,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柳澄,司䆃主簿鄭得天相換。 ○柳儼,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尹得和在外,兪健基身病,代吏曹佐郞,兵曹佐郞洪啓裕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懿陵幸行時,東營入直軍兵,以訓局餘軍,前期一日替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十二日,東營入直馬、步軍兵,與訓局餘軍替代,而還宮後,還爲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三日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動駕隔宵,本兵之長,多有擧行之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限回鑾間,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兼察事,允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臣等有稟達事請對,而玉堂亦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武科初試設行時,適値陵行擧動之日,仍設科場,事體未安。一、二所,俱爲撤試,已多前例,而今此試官中,副摠管李思周,禁軍別將韓範錫,或以侍衛,或以領軍,當爲隨駕,此外多員,亦有應參陪從之列者,不可無變通之道。十三日則一二所,姑爲停止,使應參之員,一體隨駕,而大駕還宮後,復設之意,分付試所,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明日陵幸時,別雲劍實差東陽君㭻,以親病危重,勢難侍衛,故以預差陽平君檣陞實事,纔已微稟,而實差長溪君槏,又爲差祭云。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皆陞實,他無推移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數多,文書浩繁,問事郞廳,曾有加出之例。以前修撰兪健基,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而兪健基方在罷散中,任{{!|𪼛|⿰王集}}時無職名,竝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俄於筵中,有兵曹判書尹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之敎,而卽者兵曹判書,更爲違牌。係是一日三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郊外動駕,豈無本兵之將?他無引嫌之事,而只以三度未呈,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成中爲禁府都事。 ○兵曹口傳政事,以兪健基、任{{!|𪼛|⿰王集}},單付副司果。 ○柳儼,以扈衛別將,以留都大臣領議政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草記,別雲劍長溪君槏差祭,其代當以預差咸平君泓陞實,而與海春君栐,爲父子間,同爲侍衛,有所難便。實差海春君栐代,當以預差陞實,而預差旣陞實,他無推移之勢,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徐命彬曰,推鞫姑罷,明日還宮後,卽爲開坐事,卽爲分付。 ○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伏以臣,昨昏伏聞,有以臣留都之命。固宜竭蹶趨承,而風痺宿疾,入秋轉劇,痰滯心竅,肝木用事,精神迷昧,殆不知哀樂,言語蹇澁,殆不出聲音,如癡如醉,長日昏倒,無復有生人貌樣。顧念垂死殘喘,旣不能以筋力爲禮,前後動駕時,只詣路左,瞻仰羽旄,以粗慰犬馬之忱,而自昨年以來,竝與此事而遂廢之,則其奄奄危綴之狀,可知也。不然者,留都有命,曾不敢以疾爲辭,豈獨於今日,敢爲巽避之計,而目今症形,戶闥之間,亦末由任意起動,又豈有一分氣力,可以管察軍事,自效微誠,少伸其分義也?有生如此,不如死久矣,伏枕瞻望,只自悲悼而已。伏乞聖慈,俯垂諒察,速賜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仍治臣慢命之罪,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更命他大臣,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自經前秋大病,眞元鑠敗,百疾交侵,長在昏綴不省之中,又自月前,忽覺渾身縮束,如就急縛,俄以火熱騰上,如遭焚焫,四肢百節,無不疼痛。多灌藥物,少無所減,今日如是,又明日如是,食飮近口輒吐,夜又不能交睫,瞪目達曙,絶食廢睡,于今數十餘日矣。精神已亡,氣息漸綴,溘盡之期,只在朝暮,尙何論房闥外事哉?臣雖長委床簀,苟不至大段難强,當乘輿駕出之時,輒力疾進詣路左,而見今病勢,實無一分自力之路,竟未遂忱,惶悚靡容,卽伏聞有留都之命。留都事體至重,本非滓穢如臣所可猥當,而此則固不暇論,只此病狀,雖欲奉承,亦末由焉。玆敢冒控哀籲,以冀垂察,臣罪尤合萬死,謹此席藁俟譴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留都,當更命bb他大臣b,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戶曹參議魚有鳳上疏。伏以,臣之衰朽薄劣,無一可取,卽一世之所共知,而亦聖鑑之所洞燭也。從前職名,罔非踰分,至於昨年,擢躋喉司,尤爲匪據之大者,慙惶靡容,再煩號籲,獲蒙鞶帶之褫,心竊感祝,庶冀朝廷不復記識,永作丘壑之棄物矣,不意謬恩資級,因仍不改,地部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惝怳悶縮,益不知自措也。佐貳,雖曰漫職,地部與他有別,當此國計哀痛之日,誠宜簡用材良,俾補職務,而今乃加於病廢無用之臣,一任瘝曠而莫之恤焉,設官責任之意,豈亶使然哉?況今聖上,責己圖理,飭勵臣工,以祛文務實四字,爲做治之第一義,而乃反以如臣愚騃,備員緊司,徒積濫冒之譏,益張虛僞之風,豈非文具之甚者乎?此非但爲臣一身之憂愧,其有累於淸朝棕核gg綜核g之政,尤萬萬矣,臣竊爲之嘅惜也。顧臣病狀,凜凜與歲益深,承命累日,今始略構文字,冒進危懇,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許遞改,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奉朝賀閔鎭遠箚子。伏以臣,卽伏聞明日陵幸,有令臣留都之命,臣驚惶訝惑,莫知所措也。夫致仕之人,元不干涉於職事,法例則然也。旣已謝事去朝之後,安有更縻職務之理乎?留都雖異實職,摠率都中百官軍民,便是一日之相職也。今若夤緣倖會,揚揚冒進,則人將唾罵,四方傳笑,臣身之喪失廉恥,固不足言,而其貽累於聖朝使臣之禮,尤bb何b如?臣雖被重譴,決難承命,而事勢急迫,不可不卽速變通,伏乞聖明,俯加諒察,移授他人,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留都旣已更命,卿須安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前掌令李濰上疏。答曰,省疏具悉。應旨勉戒,俱甚切實,而首陳民隱,尤爲嘉尙,可不留意焉?傳曰,李濰原疏留中。 ○甲寅二月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濟,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副修撰金若魯,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引見入侍時,都承旨李瑜曰,今日,乃是致齋之日,而臣等適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殿下每於祭祀之禮,必欲致潔,雖小事,苟有妨於齋潔,則必加意致愼矣。園陵動駕,在於明日,而刑獄文書,連爲出納於今日,其在致齋之道,恐有妨損矣。臣等之意,姑停陵幸,改卜他日,未爲不可,故敢達矣。上曰,卿等以稟定求對,故予亦已料其求對之意,而當此上下勅勵之日,必以誠實爲勉然後,可以做國事,而今此求對,毋或欠於誠實之道耶?見卿等求對之事,心竊笑之,而槪以書生之故,果爲生㤼於此等事矣。誠如卿等之言,而苟有妨於致齋之節,則何待卿等之求對,而有所停寢也?園陵行祀,與大祭有異,何乃見撓於幺麽光棍輩云云之說,而遽停已定之幸行也?此獄,雖未知畢竟虛實之果如何,而如或有一毫可疑之心,則予雖已定幸行,何難乎親臨訊問乎?姑不爲用刑,則亦何傷於致潔之道乎?然大臣則旣參鞫坐,雖不隨駕,固無不可,而予於昨日,特命禮參之差出,其意亦有在矣。往者爲民祈穀,故雖有不顧刑殺文書之敎,而予於三年內,雖或有設鞫親問之事,其夜行祀時,只不參於內庭,而必參於外班矣。右副承旨柳儼曰,上下誠實之敎,誠爲至當,而臣等求對之意,初雖爲致潔之道,亦不能無慮於此獄故耳。殿下每於治獄,失之太緩,此則殿下之病痛,而鞫獄體重,事機之緩急,必較於晷刻,急則得其實,緩則誤其機。此獄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今若少緩,則其慮誠無窮矣。臣意則幸行之擧固重,而此獄亦不可少忽,先究此獄而得其實,幸行之期,差退四五日,從容展禮,亦無不可矣。殿下雖有書生生怯之敎,臣意則此獄不可一刻少緩,宜思審愼之道,何如?上曰,此獄似如庚戌年事,而庚戌事,猶有緊關,此獄則其所謂自窓外聞之者,似甚虛慌,自有輕重虛實之分,而遽以此,若停已定之陵幸,則當乎?否乎?予在東宮時,陪景廟而展省明陵也,駕前軍兵,壅塞不進,予甚怪訝,試問委折於左右侍臣,則左右侍臣,頗有色動底意。且於伊後陵幸,以就商將兵,以一鏡陪從,而亦能無事往返,則況此無賴輩,顧何足畏也?柳儼曰,臣等亦非爲彼細盜之可畏也。此獄宜速核實,不容少緩,則今此幸行,姑爲停退,斷不可已矣。上曰,彼無賴輩,豈可親問乎?設有可問之事,還宮後設鞫,亦未晩矣。昨日捕將,必更來求對,故予則不解衣而少假寐矣。設鞫命下之後,不卽開坐,今日又有問啓之敎,而亦不卽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當該郞廳,拿處,可也。{{*|出擧條}}設鞫則有命,而尙此遲滯,幸行則不可寢,而如是請寢,予未曉也。都承旨李瑜曰,臣朝在藥院時,全昧設鞫時刻之已晩,而始見問啓之敎,亦以爲驚怪矣。聖敎如是縷縷,而臣又煩達者,極知其惶悚矣。然此獄之輕重淺深,姑未知爲如何,而治獄之道,當各付其情。原情而覈其實,覈實而正其法,此在不可頃刻少緩者。臣試問其開鞫之太遲,則諸堂請坐之際,自致如此云矣。誠如柳儼之言,臣等非爲生㤼而然,亦非爲此獄之果實而然矣。臣等區區之慮,實出於萬全之道矣。上曰,曾於先朝陵幸時,有一金姓人,着軍服突入駕前,其時特命捕廳,使之覈處,處分,豈不正當乎?鞫囚則當付於鞫廳,强盜則當送於捕廳,而此獄則當初執贓,不過衣衾,此便是强盜之類。宜使捕廳,終始究覈,而只因其招辭中云云之說,雖有移送鞫廳之命,然此豈至於設鞫者乎?都承旨李瑜曰,臣旣未見文案,雖不敢質對,而參鞫大臣,亦以私書,有報於廳中,而陵幸則姑爲停退之意,求對力請,爲可云矣。殿下若以刑獄文書之出納,謂有妨於齋潔,而姑爲停退,則外間亦必知因此而有是命矣。上曰,此不幾近於掩耳偸鈴者乎?右副承旨李濟曰,此獄之虛實,姑未知,而臣等之慮,無所不至矣。上曰,必不然矣。創業之主,當其角立之時,東征西伐而不以爲畏。且宋太祖有曰,坐席之外,非吾所有云,而猶可以統一天下。況海外,只有朝鮮國而無他邦之可憂者,則雖以婦人之賤小,尙不畏此,予方君臨於上,以卿等爲臣,而寧有可畏者乎?以此勸予停行,實非合道,而亦恐因此而有損國體也。柳儼曰,豈獨創業之主?古之人君,亦多有微服出遊者。殿下亦將謂行於古者,可行於今耶?上曰,堯之遊於康衢,是可好也,漢成帝之出觀鬪鷄,甚不可矣。然微行事,豈今日之所可引比者乎?趙命臣曰,聖敎大體則誠好,而爲民祈穀,猶不啓刑殺文書,況園陵大祭,有何所間,而方一邊設鞫,一邊行祀,恐非得宜。不待臣等之言,宜思愼重之道也。柳儼曰,致齋之日,百司俱廢刑杖,而凡公事之時急者,亦不敢擧行於是日矣。上曰,不然。鞫獄時急,故雖齋戒之日,亦有已行者,豈可以此爲拘乎?柳儼曰,殿下雖不親自訊刑,鞫獄文書,旣已出納,則此豈非有妨於齋潔之方乎?上曰,誠如其言。《史記》中載刑殺等書,將於致齋之日,不當見之乎?修撰金若魯曰,殿下以姑退陵幸爲難者,出於欲伸誠孝,而且慮其擧措之顚倒矣。臣非謂此獄之終有其實,國家治逆,關係甚急,宜不可少緩。園陵展拜,差退數日而行之,則國法可以伸,誠禮亦可以展,此豈非兩得之道乎?上曰,戊申年事,諸臣亦已見之矣。予於前後,見可愕可怪之事,而未曾有驚動之色,至於戊申,頗動心,而此則專由於上陪兩慈殿,莫知其這邊事情之如何故耳。卿等,若謂予以碌碌庸主則已,若以漢之高、光兩帝待之,則必不以此等事煩請,而今乃見動於光棍輩之說,欲使我特寢陵行,然則其將以予處於深宮而不敢出耶?左承旨趙命臣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匹夫,猶能致愼於垂堂之戒,則矧以堂堂千乘之尊,不思所以愼重之道乎?同副承旨李匡世曰,近年以來,鞫獄屢出,人心狃安,未見有驚動之色。殿下亦於前後,屢見此等變怪,而間亦有虛慌者,故殿下不以爲大怪,而看作尋常事矣。此獄虛實,雖未可知,而旣有賊招中云云之說,則宜加審愼之道矣。柳儼曰,臣等豈敢以非道導君也?臣以如此事,前後力請,至於三次,而輒未蒙開納。向於英陵、章陵幸行時,欲拒諸臣請寢之言,或拍案流涕,或停廢公務,今日求對,亦未得準請,臣等甚無聊,實無退對外人之意,而諺所謂有愧後顱者,誠爲臣今日道者矣。上曰,堂堂千乘之國,奬率三軍,何足畏此等無賴之輩也?向者拍案廢務等事,必以此爲節拍,欲展百年未展之誠禮故耳。承宣之言,雖出於愛君,今若以此停行,則使後世見之,以我爲何如主也?修撰金若魯曰,殿下若以停寢陵行,或慮其貽笑外人,則必以爲幸行纔定,而因鞫獄之出,姑爲停退云,則有何不可,而必欲徑情直行,不從臣等之言乎?上曰,予之所執固當然,則此豈爲徑情之事?古語云,美哉,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予若無德,雖處深宮,固畏彼輩,德之不足處,只可留戒矣。趙命臣曰,乘船危,就橋安。殿下上奉東朝,何乃自輕至此?上曰,三宗血脈,只有予一人,則此身非所自有者,豈可自輕也?此則只欲存大體,非出於自輕而然矣。李瑜曰,俄者柳儼所達,雖出於誠心,而其所謂無聊等說,極涉猥屑,殊非重筵體之意,推考,何如?趙命臣曰,院中無請推同僚之規矣。柳儼曰,此事有關臣身,不能無嫌,而大抵院中古規有曰,下僚有所失,則上僚以不善檢下,只爲待罪而已。金若魯曰,臣則雖未知政院古規,而柳儼,乃敢分疏於自己事,推考,何如?上曰,卿等求對,果出於誠心,則此等小節,何足咎也?勿推,可也。柳儼曰,留都事體至重,例於動駕前一日夕,來坐於備邊司矣。今則動駕,只隔一宵,而留都大臣,尙未進詣矣。上曰,奉朝賀,不當留都耶?李瑜曰,奉朝請之大臣,凡於公會,不得與參,而至於卜相之擧,亦非古例,而此乃近規也。柳儼曰,明日動駕時,不可無本兵之長,而今日連爲違牌。固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乎?上曰,未呈三度,則不當出仕耶?柳儼曰,取考前例,則兵曹判書,無再度後卽出之規,而丁未八月,領相沈壽賢,爲兵判時,受三度加由後,以藥房提擧承牌,伊後宋寅明,受三度加由之後,以兼帶司僕提擧,只參騎軍洗馬矣。上曰,卿輩,果有爲君戒備之意,則兵判方帶將任,雖不更爲出牌,必將隨駕矣。仍命柳儼曰,宜可私報於兵判矣。柳儼曰,臣等誠志不孚,終未能準請,而第臣曾因獻陵幸行時事,雖被玉堂無限之斥,而今又求對,又未蒙採納。假使殿下之所執,一出於公,臣等如或據理爭執,則殿下俯從其言,不害爲捨己從人之道,而實有光於聖德矣。毋以臣等之卒乃奉承聖意,有所自滿,而益恢虛受之量,以爲裨益之方,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誠好,予當加意矣。柳儼曰,本院,乃是命令出納之地,而隨駕輒在差備陪從之後,出入之際,必患窘速。今番不緊色目,竝令除減,雜人出入,亦爲嚴禁,何如?上曰,此亦依前例爲之,可也。至於雜人禁斷事,只在政院申飭而已。上曰,參鞫大臣以下,明日陵所展謁時,勿入紅箭門內班,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兵曹判書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領相留都。{{*|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金尙迪{{*|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 ○上幸行懿陵時,大駕自仁化門內,乘玉轎,出仁政門外,乘馬,進詣陵所。 ○右承旨李濟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取稟。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假承旨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結陣於把子前屛門矣,大駕出宮後,移陣於敦化門外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及守宮從事官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大駕還宮時,還爲退陣於把子前屛門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曰,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留待。 ○上就陵所,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左副承旨柳儼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今方來到作門外云矣。敢啓。傳曰,卽爲入來之意,遣史官傳諭。 ○傳曰,左議政引見,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曰,百官揷羽。 ○傳曰,自石串峴至替馬所,捧上言。 ○傳曰,還宮時,以訓鍊都監,吹打爲之。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時,至仁化門外,乘玉轎,至仁政門內,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兵房承旨柳儼進來。上曰,送黃信箭,先往留都陣,罷陣後,次往禁軍鎭gg軍陣g罷陣,仍往禁衛陣罷陣,送靑信箭於訓鍊陣罷陣,送白信箭於御營陣,罷陣後入來事,竝爲分付。 ○弘文館啓曰,本館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臣等來會本府,今方開坐,而日勢已曛,許多罪人更推之際,必至夜深,聖駕勞動之餘,文書出納,恐致丙枕之不安,無任區區憂慮,推案不敢循例啓請,何以爲之?敢稟云矣。敢啓。傳曰,鞫坐,明日爲之。 ○甲寅二月十三日卯時,大駕出崇仁門外,駐蹕于左議政祗迎近處,上命都承旨李瑜曰,左相,在路傍祗迎矣。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因予誠淺,遐心莫回,只自愧恧,而竊有面諭事,方駐馬,而特遣都承旨,卿須隨來陵所事,傳諭于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宣傳聖敎於左議政所住處,則左相以爲,臣情迹危蹙,今於動駕之日,旣不得陪扈,玆敢來伏路次,祗欲仰瞻羽旄,而意外承宣,來宣聖旨,臣豈不欲竭蹶趨造,而分義雖重,廉隅亦不可放倒,臣尤死罪,不敢祗承云矣。上曰,予方有面及事,極欲親迎,而重臣頃有所達,其言誠切當,故不爲之矣。須勿過讓,安心來待於陵所之意,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下敎雖如是縷縷,而職名未䣃前,將不得奉承,退歸私次,更當以一箚陳暴矣。上曰,此若卿之初所遭,則必不强迫如此,而前後旣已開釋,職名且難許副,卿胡不諒,而巽讓至此?卿須體此意,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又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久御路次,屢遣近密,極知其惶悚,而職名如蒙特許,則卽當隨詣陵所矣。上曰,職名如有許副之意,必不久留路上,如是傳諭矣。以此意更傳偕來。上又命注書金尙迪曰,園陵展謁,自有時刻,而只以敬大臣之意,方此駐馬,更命偕來事,往傳於都承旨,卽爲傳諭於左相。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敎至再至三,如是縷縷,誠不知死所,而職名未解前,實無抗顔復出之勢,第當前進待命云矣。上曰,親迎雖有前例,因重臣所達,果不爲之矣。予之必欲使卿隨班者,非爲觀瞻而然矣。欲於陵所,面諭予意,一聽予敎之後,定其去就,亦何妨也,而如是巽讓,益自愧誠信之未孚矣。卿須安心來待事,更爲傳諭。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敎,則左相以爲,聖上每敎以情志不孚,極知其惶悚,而屢違明命,尤不知死所矣。然情迹如此,不得祗承,第當進就陵所矣。上曰,予若有面諭事,而邀致路次,則卿必來之矣。予之欲使卿進就陵所,而聽予分明之敎者,其意甚懇,卿胡不來?只令進詣陵所,則至使大臣,徒煩去來而已,予何必爲此也?若來聽面諭云,則當前進矣。都承旨李瑜曰,臣更宣聖諭,則左相以爲,聖敎縷縷及此,他不暇顧,當就詣陵所,奉承下敎而退云矣。上仍命前進,及到陵外,以步輦就齋室。 ○上自齋室,乘步輦至紅箭門內,展拜如儀。 ○上進詣陵上,奉審後,命兵房承旨柳儼,送信箭招御將,使之入侍。 ○上奉審寢陵之左右前後,還御于陵上。 ○上曰,御將結陣在何處?都承旨李瑜曰,在不遠處。上曰,陵內樹木,比前稍勝矣。都承旨李瑜曰,壬子春,臣以陪從來審陵所矣。以今所見,樹木之茂長,比其時顯勝矣。上曰,陵前排立之石,此非久遠,而如是生鱗,何也?都承旨李瑜曰,臣待罪沁都時,爲審海中諸島,行水路四百里許,而所謂唜島,亦沁都所管,而園陵石物浮出處也。臣於歸路,適見石物浮出處,而且聞島中人所傳之言,石之在峻崖者,每緣攀升之無階,功役之多入,當園陵石役時,則輒浮出沈海之石,此則乘其潮退時,果爲往來浮出,而功役亦不多入故矣。蓋海中之石,以其久沈鹹水之故,浮出稍久之後,一經霾雨,則石面輒致生鱗云矣。向者長陵新石物,皆從此島中浮出,而豎石未久,執頉甚頻,此未必不由於浮出沈海者故也。同副承旨李匡世曰,小臣待罪禮曹時,亦嘗奉審於長陵,而屛風石及其他排立之石,多有執頉處。槪此石,初旣浮出於鹹水中,故合氷之時則凝結,而解凍之後則石脈,亦隨而脧拆,或罅而缺之,或碎而落之矣。上曰,東都五陵,在此望見乎?左副承旨柳儼曰,彼越見處,乃五陵矣。上曰,此陵參奉爲誰?同副承旨李匡世曰,洪鏡輔、金遠祚是也。上曰,此誰家之人?都承旨李瑜曰,洪鏡輔,乃禮曹參判洪鉉輔之四寸,而宗廟令洪重範之子也。金遠祚,故判府事金宇杭之孫,而前交河郡守金彦熙之姪子也。左副承旨柳儼曰,纔以信箭招御將,而御將方入來矣。上曰,御將使之入侍。御將入侍後,御將魚有龜曰,近日日氣甚寒,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魚有龜曰,臣於前冬入侍時,親承三年後展拜懿陵之敎矣。上曰,其時果諭之矣。卿其奉審兩陵後,仍參祭班,可也。魚有龜曰,殿下三年前,展拜園陵時,亦有入侍陵上之命,而仍令進參祭班,故臣於其時,粗伸情禮,而今日又承此敎,下情尤爲痛感矣。上曰,過三年後則闕內無展拜處,今到陵所,心懷尤爲愴感矣。予之使御營廳,輒隨駕者,其意固有在矣。上曰,御將奉審後,隨來陵上,可也。上曰,彼松木,乃移植者乎?此自生者乎?參奉洪鏡輔曰,皆移植者也。上曰,若過十年後,尤勝於今日矣。都承旨李瑜曰,檜木,此正當植之時,而李萬植,爲長陵參奉時,所植檜木,今頗茂盛,移種於此陵,則似好矣。參奉洪鏡輔曰,臣於今初八日,多植檜木於陵內左右前後矣。上曰,所植檜木,此乃移自獻陵耶?獻陵樹木,將至濯濯之境,都令所達舊長陵檜木,移植,可也。參奉洪鏡輔曰,城中城外之人,皆取柴於光陵,而樹木去益茂長,大抵樹木長養之地,林木扶疎,落葉頹腐,則雖是脆土,轉成膏沃,以至於茁長茂密之境矣。此陵則林葉甚爲希疎,雖欲求其茁茂,其可得乎?上曰,此陵,果無落葉之可收者矣。同副承旨李匡世曰,長陵新封時,有聖上手植之松,而卽今所生,不過一二株出土矣。上曰,新長陵阻阨處,比此陵稍勝矣。參奉洪鏡輔曰,石串峴,曾有申飭阻阨之敎,而香祝陪持及往來行人,皆由此路矣。上曰,此乃大路,與明陵封峴有異矣。然喪行,豈敢由此路也?參奉洪鏡輔曰,臣詳察地勢,則此乃不可阻之路,若以礴石鋪之則好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參奉所達排鋪礴石之說,似宜矣。參奉金遠祚曰,聞洛昌君之言,前有鋪礴石之敎,而尙未擧行云。如不植木而阻路,則莫如鋪礴石之爲愈矣,上曰,乙巳年間,以鋪礴石事,果有所敎矣。都承旨李瑜曰,鋪礴石之敎,未卽擧行者,似因荐凶之故,而稍待登豐之際,乃有此遲滯矣。上曰,後峯來龍,望之似低矣。左副承旨柳儼曰,山之來脈,低而細者,爲好矣。上曰,使參奉,登後峯,立於來脈處,可也。參奉洪鏡輔,陟後峯最高處。上曰,彼望見處,果是來脈乎?巖形之露出者,必以樹木蔽掩,可也。上曰,古所云懷陵,在何處乎?左副承旨柳儼曰,過竹嶺浦則乃懷陵也。上曰,下陵石役,比上陵石役稍勝,而莎草亦無毁傷處乎?參奉金遠祚曰,莎草則少無傷處矣。上曰,所謂沈家基址,在何處,而人家毁出後,今幾潔淨乎?參奉洪鏡輔曰,或有基址餘痕,而自當漸次潔淨矣。上自陵所,進詣碑閣,奉審後,上曰,碑面塡采處,殊無光色,此由經年而然乎?朱漆初旣不好而然乎?此碑,乃何處浮出之石,而何人所寫乎?左副承旨柳儼曰,此乃江華肝石。而前面則宋成明書之,後面則李德孚書之矣。魚有龜曰,後面庚戌改磨後,李德孚果書之,而前面則臣固未能的知其誰某之筆矣。上自碑閣,進詣丁字閣,奉審後,上曰,彼神路,乍有成蹊之痕,自何時如此乎?問于事知守僕。守僕進伏曰,乙巳年間,微有蹊痕,而不知顯然矣,丙午後,宛有蹊痕矣。上曰,人或謂塗灰成蹊,而豈以塗灰之故,有此成蹊之理乎?上還御小次,侍臣以次俯伏。上還詣丁字閣,行酌獻禮如儀。左副承旨柳儼曰,奠酌時,見祭酒,有些浮物,殊欠致潔。當該典祀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左副承旨柳儼曰,執禮讀笏記,聲未了,而引儀,徑先呼拜,未免失措。不可無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還就紅箭門外,展拜如儀。上曰,此何石礎?問于陵官。左副承旨柳儼曰,問于陵官,則此乃三年內,假丁字閣所入,而尙未及移置云矣。 ○上還御齋室,左議政徐命均引見入侍時,京畿監司、地方官、差使員,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假注書金尙迪同爲入侍。徐命均曰,風氣不佳,早爲動駕,上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卽今眩氣,亦復何如?昨伏見藥院批答,則有加進湯劑之敎矣。前入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少有眩氣,此似由於酬應之故,而亦非些少藥力所可責效者,故湯劑姑爲停止,而當初製入中三貼,尙留之,今番亦留二貼。當觀明日神氣,而可以煎服矣。徐命均曰,小臣情迹,極其危蹙,而路次屢承下敎,故臣不敢一例違傲,玆不得不來對,而職名未解前,臣無可出之理,前後疏啓,悉暴無餘,而自古相臣,遭如臣所遭者,必辭遞乃已,此關朝體而係廉隅故也。臺臣之言,殿下每敎之以讒誣,而臣旣無知識,且無施措,人言之來,不是異事,而其所構罪臣身者,不比尋常,臣更何顔面,復入政堂,而其在禮使之道,宜速賜遞改矣。然猶誤恩荐加,祗承無路,夙宵惶懼,罔知攸處。臣受國厚恩,致位至此,有除輒出,有命輒膺,未嘗冀免,有若堪承者然,區區寸忱,只欲奔奏gg奔走g筋力,粗伸分義而已。今臣所遭,實難復出,職在保護,而未得隨駕,只於路次,仰瞻羽旄,而纔承來聽面諭,決其去就之敎,故臣固黽勉進對矣。上曰,前後批旨,已悉無餘,而巽讓彌固,愧恧徒深。朝者見卿於路次,固欲强迫,而此非敬大臣之意,故因面諭事,邀卿隨來矣。大臣被人言而終得解遞者,雖云有前例,宜不用於如此之時,而以予耳目之所睹記,有加於卿之所遭,而或因職在保護,或因敦勉,而不得不出而應命矣。卿之巽讓,前後懃懇,今日遞其職,明日復拜之,予非爲不思,而此似欠於誠實之道,故果不爲之矣。右相則前因體例間事,雖旣罷旋拜,而此與卿之今日處地,有異矣。近日耳目甚寂寥,卿輩苟有所失,而臺臣果言之,則予必不以爲罪,而李壽海之言,極其譖毒矣。予以讒誣二字,未嘗加於人,而渠所云下此疏中書等說,非讒誣而何?不但予所洞燭,兒童走卒,亦知其如此矣。予於時敏堂引對時,以豐陵故事,有所面及者矣。予之爲治,難追祖宗盛時,而卿等之輔導,亦豈如古之名臣喆輔乎?君臣皆不如古,然予則常自謂大臣,方得其人矣。人言之淺深,固不足言,而國事殆無可做之日,此豈卿久爲引入之時乎?卿須體此意,以相職隨駕爲宜矣。徐命均曰,下敎雖如此,而自古相臣,未嘗有被臺斥而冒出者,雖就事論事之言,苟有所斥,則皆得遞免。況言及先臣,而語且甚嚴,今若倣倒gg放倒g廉隅,冒沒復出,則他日將何面目,歸見先父乎?原任與時任,無甚異同,倘蒙鞶褫之恩,則凡係國事之可以參裁者,臣當隨事盡分矣。上曰,時有古今之不同。雖云有先卿事,不可引於今日,而向者兩奉朝賀敦勉時,初旣却藥而致之,勉副之日,雖因力辭而許之,然此亦豈可復用於今日也?卿之被誣,予所洞悉,今若遞卿之職,則固非待大臣以誠實之道矣。徐命均曰,臣固可出,而屢拒威命,則非事君以誠之道,聖上已知臣不可出,而荐加誤恩,猶靳勉副,則亦非待臣以誠之道。區區守株之見,不可撓改。今若徒恃寵靈,冒沒膺命,則不但有傷於國體,亦有損於士夫之廉隅矣。上曰,因其敦迫,而不得不出而膺命者,古亦有之,且予之勉出,亦非爲强迫而然矣。卿無可遞之事,而卿之苦心則已知之矣。大臣,國之股肱,今若捨卿而歸,實無對萬姓之顔矣。徐命均曰,不但臺臣之言如此,朝臣亦多毁之者矣。上曰,卿等處世,其亦難矣。欲用之純然則彼輩斥之,若用之不純然則此輩斥之。以卽今世道,因此等事,必欲力辭,則國無可用之人矣。徐命均曰,朱夫子有云,士夫進退,係國家興衰。今若耐彈而强出,則士夫風節,自此掃地盡矣。上曰,李壽海之言,不足爲彈劾,而此不過讒誣之說矣。徐命均曰,上敎如是縷縷,而實無奉承之路,且日勢已晏,風氣不佳,臣則仍爲先退,而只望早爲還駕矣。徐命均先退。上曰,左相進來。仍握手曰,今日國勢,顧何如?予必欲調劑辛甘,而彼李壽海輩,乃敢沮戲。予若失此機,而不與卿偕歸,則後無可致之期,而適足以實壽海之讒矣。故豐陵,每言卿之純實,而當爲大用云。及其大拜之後,益知豐陵之言,果不誣矣。卿每以無面拜先卿爲言,而國事如此,不能盡心做得,過自引嫌,圖解相職,則恐卿因此而無歸見先卿之面矣。須安心隨駕,可也。徐命均曰,君臣分義,士夫進退,有時而或輕或重,若倣倒gg放倒g廉義,復以相職隨駕,則亦何以自立於百僚之上也?必許副見職然後,可以出而做國事矣。上曰,予於平日,有欠敬大臣之道,故雖致李壽海之讒,而予若有許副之意,則豈如是相持乎?上曰,世道日卑,紀綱日紊,彼扶持輩,乃有云云之說,而捕將半夜來對,此何世道,而開鞫有命,不卽擧行,昨日銀臺諸臣引見時,雖已詳諭,而亦安有如許紀綱乎?予之所望於卿者,念此世道紀綱,至於斯極,出而視事,必思鎭壓之道,而予之苦心,卿旣不諒,只自愧恧而已。卿若許其隨駕,則予當還宮矣。徐命均曰,日月之明,何所不燭,而臣之赤心血懇,終未蒙矜諒。今若迫於恩命,復以見職自處,則臣實自愧,人將何謂?今日雖出,明日卽遭狼狽矣。上曰,寧有是理?三百年朝鮮,自箕聖以後,必欲無臣然後,可以做國事則已,不然而將使予獨留朝鮮乎?徐命均曰,古語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士夫廉義,實係世道興衰,尤不可放倒矣。上曰,答曰二字,爲朝臣誦之之敎,前已諭及於卿矣。卿之困我,何其至此之甚也?予之欲使卿偕往者,非爲觀瞻,實欲做國事,則以卿誠實之心,何不快許?必發行公之言然後,當爲還宮矣。徐命均曰,聖上必欲棄小臣則已,不然,臣之情懇,庶可俯諒矣。上曰,誠如卿言,則予何難乎許副也?予志固定,必不困我至此矣。徐命均曰,日勢已暮,回鑾方急,而下敎如是縷縷,臣之廉隅,姑不暇顧,第當追進闕外矣。上曰,日勢雖暮,必發行公之言然後,可以還矣。徐命均曰,下敎至此,當以相職隨班矣。上曰,不允。大臣,無身病出仕之規矣。上曰,畿伯進來。上曰,歲首,旣下勸農之敎,而卽今所可務者,只是勸農一事矣。果能申飭列邑乎?申昉曰,勸農申飭之敎,臣亦惕念奉承,申飭列邑,而卽今麥耕當前,前頭春耕,亦當次第爲之,欲待麥農過半後,發奉審行,仍觀沿路形勢爲計,而本道連歲荐飢,民間若干所收,竭盡於冬前,各樣還穀移轉等備納。今當春窮,皆在飢餒之中,臣每對守令,輒以勸農之意,責其實效。此等事,固在道臣守令之惕念盡心,而槪畿邑甚爲疲殘,守令月俸,亦甚微薄,公用每患不敷,至於辦備農牛,助給種糧,實無其路,旣不能自官助勸,則惟有撫摩顧恤,使無撓害,得免妨礙於耕作,乃是緊務,而一邊鞭扑拘攣,徵督捧斂,只以空言,使之安居,則民豈能安居,亦豈能耕作耶?日勢已晩,所欲陳達者,雖不敢盡達,而本道屢經凶荒之餘,今年農形,又爲不實,臣於災實分等時,强加區別者,實出於不得已,而稍實與尤甚,無甚異同矣。聖上軫念尤甚諸邑,前後蕩減,固自不少,豈不知朝家德意,而至於四等大同及辛亥留大同壬癸兩年軍保米未準納者,尙多有之,此外京司應納之物,因其荐凶未捧者,亦方一例督徵,逃散相繼,民不能暇及於耕作等事,此有妨於勸農之政矣。臣意則勸農之道,莫如安集,如軍米布等,時未準捧者,特令待秋停退,則此與永爲蕩減有異,而實爲安集之方,亦有得於勸農之道矣。上曰,畿伯所達,誠切當,而畿邑事勢,亦似然矣。未捧停退之請,左相之意,何如?徐命均曰,京畿分等狀啓覆奏時,有區別分付之事,壬子條未捧,未知在於何邑,而畿邑事勢則亦似然矣。且經費不可不念,捧之誠難,不捧之亦難,取見各邑捧未捧,而處之爲好矣。上曰,畿伯所達,初爲大同而發,欲請停退,而似因近有湖南事,未畢其說,只以軍保米,結辭而爲請矣。前已蕩減於湖南,今獨不及於畿內,則百姓必以視遠忽近爲言矣。前於園陵幸行時,已有減斗之事,而此似近於要譽之歸,然畿民形勢旣如此,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也。左相與首、右揆相議後,後日登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徐命均曰,畿內還穀,常患不足,此須可慮矣。申昉曰,臣方欲以此仰達,而未及之矣。朝家以折半留庫事,申飭甚嚴,臣固發關各邑,使之遵奉,而但事勢實有難便者。畿邑與下道有異,還穀甚少,多者不過數千石,小或至千石,而各邑戶數,雖小邑不下千戶,中邑以上,皆在千戶之外,雖傾庫分給,每戶所受,尙不滿一石,而其中若又折半留庫,則自春徂夏所受,必不滿六七斗,種子農糧,何以推移耶?雖常年,每患不足,而荐飢之餘,昨農所出,已盡於冬前,民間形勢,十分遑汲,爲守令者,坐視而不給,則將不免犯科之歸,今年朝家,宜諒其事勢,當有弛張之道矣。上曰,如北道諸邑民,不願受食,而守令,或强爲分給云矣。畿邑形勢,雖似如此,而折半留庫之法,必欲遵守矣。趙命臣曰,畿伯,俄以還穀,比諸他道,數小之意,果有所陳達,而此事誠爲可悶,然他無料理添剩之道。臣於往年待罪江陵府時,見本府嶺西所在三倉還穀,其數甚多,而民之受食者,亦以爲苦。此雖雜穀,若次次移轉,嶺西附近橫城、洪川兩邑則受來嶺西所在之穀,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兩邑,則受來洪、橫所在之穀,事甚兩便,俯詢廟堂而處之,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命入侍諸守令曰,勸農事,俄已下敎,而勸農之勤慢,專在守令之能否。雖以通津言之,軍額應頉者,擧皆塡充,此等事,在守令奉行之如何而已,非不能而然矣。勸農良役之政,各別惕念擧行,而亦有弊瘼之可以陳達者否?水原府使具聖任曰,小臣之邑,別無大端弊瘼,而新舊大同,今方一例督捧,故民方遑遑失所,而雖以軍米言之,四千石新捧,猶未準納,而辛壬兩年舊未收,亦方次第徵納,民不能支堪矣。且本府還穀,只是二千石,民戶爲一萬八千戶矣。以穀計口,雖盡數分給,亦將有不足之患矣。楊州牧使趙儼曰,臣以地方官,自多有時急擧行之事,直到陵所,姑未赴任,雖未知邑弊民瘼之果如何,而莅任之後,細加點檢,如有變通者,則當論報巡營,使之狀聞處之矣。豐德府使申思冏曰,小臣之邑,別無大段弊瘼之可以仰對矣。上曰,豐德非尤甚乎?申思冏曰,入於之次矣。申昉曰,良役、還糶,一時爲急,而道內新除守令,多有未赴者,勿拘定式,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濟{{*|坐}}。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李聖檍{{*|病}}。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辰時,日有兩珥,日上有背。巳時,日暈。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早朝動駕,向晩還宮,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追惟昔日,感懷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知事以下,方詣閤門矣,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方劇,不爲來詣,故累度催促,終不變動。雖係實病,旣詣閤門之後,因史官不備,將不得趁正時入侍,事體極爲未安。李德重推考警責,預備翰林李鼎輔,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上番翰林鄭履儉,因下番翰林李德重病不入侍,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下番翰林李德重,因上番翰林鄭履儉,以不能檢下,陳疏徑出,謂有情勢難安,亦爲陳疏徑出,原疏方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使兼春秋入侍。 ○傳于李匡世曰,時刻已過,晝講停,鞫聽大臣以下,使之入來。 ○趙命臣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晝講爲之。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義禁府知義禁,本府鞫坐,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尙迪改差,代以李聖檍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近來兼春秋,殊甚苟簡,兵曹兼春秋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以義禁府草記,緣坐罪人逆虎姪子贊興,變姓名逃接於輦轂之下,情狀陰祕,不可循例發配,令捕廳究問事,傳曰,令捕廳卽爲究問以啓。 ○趙命臣啓曰,上下番翰林,徑出之後,史官不可不備員,故上下番兼春秋單子,方已入啓,一邊催促入來,則承文判校權德載,稱有身病,終不入來,揆以事體,極爲寒心,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極無據,拿處。 ○柳儼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匡世,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參試官宗簿正李行敏偏母,年迫八十,自數日前,猝得泄瀉,症情危劇,方在昏昏不省中。科場事體,雖甚重大,揆以人子至情,勢難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前郡守李鎭嵩,本廳糧餉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因臺啓,閭里間,咀呪行兇,人骨掘取之類,別定軍官,使之譏察矣。本月初六日,西小門外大峴近處,有一女人,坐於田疇,以石塊打破死人頭骸,取出其髓之際,見覺於譏察軍官崔壽基處,竝與其頭骨而捉來,故卽爲究覈,則此乃西部焰硝廳橋居私婢莫禮,而其招內以爲,渠之上典李東燁身病,經年沈痼,方在垂盡之中,死人頭骸所儲之水得食,則可以差病,其上典夫妻,以此酬酢之際,渠聞此說,而出往大峴近處,田疇間,得一死人頭骨,取來而見捉爲言。其上典東燁夫妻,卽爲捉來推問,則其言亦如莫禮之招,故發遣軍官,看審於頭骨取來之所,果於兒屍所瘞之處,取來其頭,只餘屍骸云。殘暴死屍,實是世變,論其情狀,萬萬兇慘。罪人莫禮,移送秋曹,以爲依律處斷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bb曰b,卽接左邊捕盜廳牒報,則謀逆罪人虎龍同姓姪子贊興,緣坐流三千里,安置於晉州牧矣,贊興,上年五月分逃走事,自晉州牧報來,不勝驚駭,別定軍官,使之窺伺,則贊興,變姓名爲金世福,隱接於南大門內金姓人家捉來云。逃還罪人,直送秋曹,嚴刑一次後,絶島定配事,已有定式矣。贊興,所當依定式擧行,而贊興,以逆虎之姪,變姓名隱接於輦轂之下者,情狀極爲陰祕,不可循例發配,爲先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後,稟處,而逃亡罪人之配所官拿處,亦有定式,當該晉州牧使,令本道指名狀聞後,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利城前縣監金守經拿問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遣矣,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金守經,今正月十五日,因病身死云。當爲勿論,而拿來書吏,還爲上來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加出,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自配所逃還緣坐罪人睦贊興,因禁府草記,令捕廳,究問變姓名與逃亡曲折事,命下矣。依傳旨罪人贊興,究問捧招以入,而無他顯著隱跡,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而空烙印號牌放棄,亦有其律,令漢城府,推覆査出,照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鞫廳今已捧招,方正書,則催促使之入來,方捧招而未及正書,則正書必遲,該房承旨持草案入來事,分付。 ○傳于李匡世曰,明日常參時,別雲劍、雲劍望筒,纔經懿陵擧動,其時差備人員,仍爲用之。 ○又傳于李匡世曰,待推案入來,而尙無消息,何故太遲耶?問于當直以啓。 ○李匡世啓曰,因武所草記,參試官李行敏,母病危劇,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武二所參試官申兼濟,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只此擧行後,推鞫姑罷。 ○副提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從縣道,冒控危懇,日夜翹心,佇蒙處分,及奉聖批,不惟不賜恩許,特提臣引嫌之端,至諭以極涉太過,仍令臣從速上來察職。臣於是狼狽失圖,惶蹙罔措。旣又伏聞園陵行幸,期日迫近,臣方忝佐禮官,不敢遠伏鄕廬,離捨病母,抑情登途,而臣臨行疾作,不堪跨馬,托身歸舟,寸寸前進,僅及動駕之日,得抵城闉之外,瞻望羽旄之美,少慰犬馬之忱,而玉署移除之命,適在此際,臣尤惝怳震駭,莫知置身之所也。臣自叨藝苑兼任以來,雖於冗官漫職,猶不敢爲冒進計,則矧此經幄長席,均是詞學極選,而昔年一彈,卽臣終身慙悔者乎?噫,臣於館閣之命,矢心自畫,初不待人之有言,而塗聽所得,或恐未的,前疏陳列,尙費商量,及今宰臣疏出之後,臣之不合斯任,已成公案,去就一節,非所暇論,天日在上,宜無遺燭,亦何足容臣一二談乎?彼雖以世好之重,故情之厚,不欲索言,曲爲婉辭,而其所爲國家惜名器,實由於知臣本末,深於他人故耳。臣雖陋淺,何至於恨其議已,疑怒不釋,而宰臣之引以爲嫌,深示不安,乃反如此,此尤臣之所自愧也。臣屢日水程,觸冒風霧,舊患麻痺昏眩之症,挾感陡劇,祗迎禮訖,便卽仆地,舁入郊村,不省人事,達夜叫痛,四體不收,委頓迷昧,喘喘欲盡,城門一步地,亦無致身之路,雲闕入望,冞增隕越,玆敢瀝血封章,冒伸疾痛之號,伏乞聖慈,察臣廉隅之不容冒沒,憐臣病狀之無望起動,亟將臣本兼兩任,倂許鐫削,明飭選部,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退守本分,免作道路之屍,且臣前後慢蹇之罪,不可終逭,亦願遄被顯戮,以嚴邦憲焉。臣無任席藁俟罪,惶懼哀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bb辭b,從速察職。 ○以京畿監司狀啓,安山居私婢良業等四名燒死事,傳于李匡世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京畿監司狀啓,抱川等官居,幼學金世說等四名囕死事,又傳于李匡世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展謁園陵,聖慕克伸,而冒寒動蹕,不瑕有妨於靜攝之節乎?下忱憂慮,殆不可以名喩也。臣於淹疾垂死之外,竝有情勢之難强者,再承傳敎,不敢薦進,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未參陪扈之列,尤增怖懼之忱,忍死扶曳,進伏路左,以爲瞻望淸塵之計矣,留都之命,遽下深夜。分義是懼,他不暇顧,不得不冒昧趨承,而勞動之餘,病勢越添,絲毫氣息,若將垂絶,擔歸私次,達夜昏痛,今日問候之班,末由進參,臣子常分,掃地盡矣,罪上添罪,誅殛猶輕。玆敢席藁俟命,仰請威譴,乞命有司,議臣之罪,亟寘重典,以爲人臣之戒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未瘳之中,遽命留都,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處心本不主偏,持論常欲從寬,未能與時推移,蓋自立身之初,齟齬孤蹇,雖朋交之間,無一人相與之深者,況於黨議臼中,誠是彼此無所當之一可笑底人耳。昨歲參銓之日,猶有守株之愚,重爲國勢時象,而耿耿深憂,妄欲大加恢蕩,少裨王道,於是乎左恣私之斥,而右{{!|𦇯|⿰糹彌}}縫gg彌縫g之誚,前後人言,迭出凌逼,遂乃力辭,必免而後已,時勢之無復可爲,則從可決矣。臣雖眷係遲徊,爲筋力自效之地,而至於銓地一步,矢心自畫,不意臨急變通,除命惟新,以臣情地,夫豈有一分轉動之勢,而適會聖志奮勵,親臨大政,重推特召之命,遽降於殿座開政之時,臣乃怵迫嚴威,他不暇顧,包忍羞顔,冒沒趨承,不過爲粗伸分義之計,而半夜宣醞,霑被恩榮,衷情感激,圖報無地。噫,臣凡於除命,苟其可强,則未嘗爲飾辭例讓,而若夫遭言之地,輒復冒出,非臣之所忍爲。況末路睢盱,專在銓地,其所自處,宜與他別,尤何可因緣倖會,淟涊蹲據,自傷一己之廉隅,重貽擧世之嗤點乎?昨日園陵動駕,旣不得陪從,今曉起居之班,亦未能趨造,義缺禮虧,尤增死罪。仍竊惟念,今日爲治之要,在於保民,保民之本,在於得人,得人之本,固在於殿下一心,而其所以仰體而奉行者,則乃銓官責耳。必須才智見識,足以鑑別品流,氣量識力,足以鎭服物情然後,可以盡其職而安其任,顧臣望輕植弱,已試蔑效,而下則拘於常格,謂之曾經而苟擬,上則要其副急,謂之無故而誤點,有若閑官漫職之隨例備數者然,其亦大有乖於勵精之治,綜核之道,而向所謂得人保民之方,終恐無以食效,所關誠不細矣。在臣之道,旣知其匪據不稱,無益有害,而不思所以推賢讓能,力懇避免,則是殆近於全無廉愧,臣雖汚陋,決不至此。玆敢悉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上,諒臣臲卼之蹤,許臣鞶帶之褫,俾無撕捱瘝曠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大司憲李德壽疏曰,伏以臺臣,辨別黨色,較其在職多寡,歸罪大臣,遣辭至深,則臣於居留之職,不可一日冒居明矣。向來銓望,自備局備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之人,不當檢擧,防塞甚嚴,則臣於亞銓之任,不可頃刻冒居,又明矣。昨年都憲之望,佐貳齗齗見持。其人雖去,其職其言,猶在銓席,則臣於見叨之官,不可暫時冒居,又明矣。此不唯臣不敢投足銓地,亦不當循例檢擬,而乃今不有名流之公議,不恤大臣之公言,一遞一授,有若當然之事,臣固爲之駭歎,而且竊伏聞殿下,以名臣奏議抄選事,俾臣上來議定,臣於此,尤不勝悸恐之至。夫進講冊子之與聞抄選,卽曾經文衡者之職也。臣之許多罪名,皆階於文衡,故每聞文衡二字,輒魂驚膽掉,彌日不定,況可以曾經自處,而濫與於諸學之列乎?今之玉堂,皆妙簡文學之士,其於任此,自足有裕,其誰不如臣,而乃有此誤命乎?臣知有死而已,斷不敢冒當。今臣所自定,惟有永謝名途而已。臣敢以此徼恩君父,若其違傲慢蹇,陷於大僇,則亦見其命之窮而不可復陽矣。抑臣素有耳目之病,年紀旣衰,昏聵益甚,又自冬春以來,眩昏煩渴,腰脚軟痛等症,種種發作,殘骸危喘,殆將不支,自料此生,更無陳力之望。唯乞聖明,曲垂哀憐,亟許遞臣職名,仍許臣退守丘壑,以畢螻蟻之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任。 ○大司成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昔疾尙苦,舊愆冞彰,寄命於床笫之中,遊身於頰舌之間,生意都盡,世念愈灰,不自意聖明,尙煩省錄,恩敍纔下,繼而有成均除命。噫,以臣情病,雖責之以閑司漫局,尙不可冒沒趨承,況此敎胄之職,爲任何如,而旣遞旋授,殆無異於以臣而代臣,且惶且愧,不省攸處。今若較絜人器,張皇辭遞,則亦近於稍可勝當,姑先克讓者,惟有矢心守分,毋使玷辱於皐比耳。前日之荐違嚴召,終至獲戾,而不敢當者,不但爲疾病之難强,而若乃憲臣之啓語,冢宰之筵奏,罔非臣難貰之瑕釁,臺閣之注望宜愼,而以佐貳而闖擬,玉堂之請敍有例,而任己見而取舍,此其罪,當如何哉?臣之於銓事,亦已八顚而九仆矣。嘵嘵辨理,徒益其罪,固當默爾而待勘,第未知臺望之異己者,輒斷之以闖擬,則又安知傍觀之竊議者,不疑其言之爲闖論耶?雖然,惠文之聲罪至嚴,一身之廉愧至重,官職去就,更無可言,昨者園陵行幸,竟闕陪扈,分義掃地,尤增死罪。今始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矜諒,遞臣職名,勘臣犯負,以安微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名深重,情跡危蹙,園陵動駕之日,旣不得陪衛,亦不敢偃息私次,爲瞻羽旄,俯伏路左,千萬夢寐之外,威命累下,知申臨宣,臣惶恐震越,進詣齋殿,親承聖敎勤摯,威顔咫尺,感涕自逬,終到迫隘之境,他不暇顧,不敢不以勉承爲對,仍復隨駕,進參藥院起居之列,眷遇非常,感銘心肺,臣之分義,粗伸矣,而其傷國體而喪士節,更無餘地,臣循省慙靦,不忍擧顔向人。臣心如此,人言謂何?念臣今日去就,非所可論,昨於前席,備悉仰達,而誠意淺薄,辭語拙短,苦心血懇,終未蒙聖慈之體諒,今復諉以怵迫嚴命,因仍蹲冒,已非臣本情,而從前違拒明旨,累煩章牘者,未免爲飾讓之歸,極是臣萬戮難赦之罪,人皆目臣以患失之鄙夫,將何以自暴於君父之前,亦何以自解於一世之公議也哉?聖上倘賜一兪,准臣所請,則上得禮使之道,下盡自處之義,而猶復一向强迫,俾不能自伸,朝家終受牛維馬縶之譏,臣則畢竟爲世僇人,而不得更立於士夫之林,伏惟聖明於此,亦何忍不惕然動念,而卽賜矜許也耶?臣雖九死,而不知變,唯以重被誅譴爲期,徊徨煎灼,萬事不入心,以何顔面,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哉?且臣累日縮伏之餘,重觸風寒,痰病挾感添發,渾身寒粟,咳嗽苦劇,左邊頭顱,連牙頰,掉動作痛,有若風漸,四肢痿廢,落席昏涔,今日候班鞫坐,俱不得進參,悚懍無地。有臣如此,生不如死。玆敢更暴衷臆,仰干宸嚴,伏乞天地父母,特回睿鑑,洞察情懇,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使朝體得尊,四維克張,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齋殿,罄竭心曲,駕還路次,見卿在班,心甚欣慰。噫,昨已諭,更何多誥?卿旣諾,復何過讓?今卿所辭,亦由恒日誠意之不相孚,尤切恧焉,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涉gg攝g,竢間造朝,用副至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庸虛薄劣,都無寸能,加之衰鈍癃痼,精神筋力,已銷挫矣。顧此主兵之任,初豈可堪,而苟然承應,歲已再易,此亦非臣之所宿料也。淵氷之懼,負乘之憂,雖日甚一日,今則有必遞之端,區區私心之悶急,有不足言矣。凡銓官,以兩都政,爲一瓜限,便作成典。臣於昨年秋間,已行兩都政,義當必遞,而臣樹立無素,不敢堅拒牢辭,寅緣冒出,更費時日,弁髦廉隅,兜攬譏笑,臣心愧蹙,如坐針氊,猶且遲徊,挨過至此,又經一政,臣之行都政,洽滿三矣。前後行三都政者,固不數,而行三都政而不遞者,未之有也。臣雖欲貪戀而不去,其可得乎?昨日園陵幸行,非不知本兵之長,職在陪扈,而以應褫之身,當三度未徹之前,故不得不再違嚴召矣,重推荐下,筵敎又嚴,臣於是他不暇顧,未免冒承,而廁跡於侍衛之列,自不覺面赬而背汗矣。噫,臣以常蔭晩進,無足備數,自待亦卑下,世無以此期臣者,猥荷特達之殊知,遽以丘山之重,壓之於僬僥之微,臣豈無感激圖報萬一自效之心哉?然而鑑識茫昧,智慮淺短,其所以溺職而僨事者,難一二計,最是千百靺鞈之中,僅取一焉,雖至公無私,物情固難平矣,況最難祛者私意?前日帳殿申戒之時,臣敢直陳矣,如是而又豈無怨謗之蝟集乎?臣之尙今免司直之論,亦幸耳。此莫非我殿下庇覆之至恩,有以及之,今若當辭而不辭,宜遞而不遞,卒之以貪樂爲臣案,則臣之陷於罔測,固不足恤,其累聖明之簡畀,爲如何哉?昨旣沒恥出仕,今不敢更呈例單,猥將危懇,疾聲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諒重任之不容一日虛帶,卽賜鐫改,以安賤分,以幸國事,不勝大願。臣無bb任b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當此飭勵,宜先久任,非六曹而何?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二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左副承旨柳儼,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同爲入侍時,興慶進伏曰,昨日早朝動駕,薄暮還宮,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又啓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又啓曰,臣等承聖旨入來,鞫事,抑有何下敎事耶?上曰,非有可問之事,只是湖西狀啓,卽者來到,其罪囚,今將移送禁府耶?大槪,鞫獄,無日無之,此甚怪異。且其朴貴石事,亦何如,有疑端否?興慶曰,其爲元非虛妄,亦未可知矣。上曰,世萬輩,皆總角人耶?思喆曰,乃是捕盜軍官。上曰,承旨亦已見之,與庚戌時事,何如?儼曰,此則皆是常漢。上曰,世珍竊聽事,可怪。其所竊聽,凡幾次?諸臣皆曰,二次。興慶曰,李守大招辭,似無隱情。上曰,以文案見之,雖不得其眞的,而似無疑端矣。普赫曰,此不過扶持軍之類也。上曰,世珍爲人何似?世珍處更推,亦何事?卽今所可恃者,獨都下人心,不可以疑事,示都下之人矣。有居丹鳳門外者,又有居宣仁門外者,此皆同里之人,而亦皆年相若者耶?上命讀湖西狀文,柳儼讀之。上曰,南極,有御寶僞造之罪,而自監營上送,則狀啓之外,又必有別封送來之物,注書出問于罪人領來將校處,推來,可也。萬樞,起而出。上問注書爲誰?柳儼擧姓名以對。萬樞,推得別封一顆以獻,上命拆封,柳儼拆之,中有僞造帖文一張,往復私書一封,又有木刻僞印半片,玉圈子一雙,一一開出披見。上曰,木刻之印,非瓢印之比,印跡之眞假,泛然看過,難以審察,其所用意甚凶。且其招辭有曰,書簡一封投水,此有許多意思矣。柳儼又讀之。上曰,招辭中,有淸涼寺會議七十人之言,又有淸陰書院排斥之說,淸陰,果是何人耶?興慶曰,此故相臣金尙憲別號也。上命視其戶牌曰,年紀幾何?尙絅曰,二十五歲。儼曰,戶牌亦僞造,。上曰,其所作亂於丹陽郡者無據。丹陽倅,是文臣許沃耶?儼曰,然。普赫曰,有如此作亂之人,此驪恩君所以見辱也。罪人南極,所當設鞫嚴問,而其奴與婢,姑爲保囚于該邑京主人,似宜矣。上曰,其自作四韻中牒寺韓之語,用意叵測。儼曰,此非猝然創出之言也。上曰,招辭有云,兩南人,皆入其中。今日發捕之際,必致驚擾,此甚可慮。儼曰,一邊使捕廳,發遣機察爲宜。上問臺臣之意,亦何如?尙命曰,聞其姓名,似是前日逆黨中人,下此狀啓于鞫廳,使之嚴問爲宜。上曰,今若區別緊歇而發捕,則必有知幾逃避之患,此等事區別與否,俱難矣。儼曰,分付監營,使之捉囚,何如?上曰,然則營獄,必將充滿。儼曰,鄭哥、任哥,俱有形跡之可疑,推問其館主人,何如?上曰,館主人,豈能知之乎?瑗曰,鄭應錫,若果希亮五寸姪,則豈可緩治乎?上曰,雖是希亮之姪,而若無所犯,則豈不冤乎?泰徵之族南礇,曾被臺論。今此南極,或是礇之族耶?儼曰,礇字從石,極字從木,見其名字,似非其族。大抵此事,豈不甚悶?安東一區,終是可慮處也。上曰,承宣所達,率易矣。慶尙下道,旣不能鎭定,而今又失上道人心,則將何所爲恃耶?此事若虛妄,則卽仍放釋爲好,而鞫事,每不如是矣。今雖設鞫,姑不施刑,觀其末梢,而善處之則好。此等事,必善其始條理而後,可以善終條理,雖不施刑,必爲嚴設威儀,急迫究問,以之慴伏其心爲可。卽今所可問者,船隻事也,淸涼會議事也,名卜韓哥事也。以此三件,爲先嚴問,可也。且其淸陰書院之說,必有苗脈。儼曰,書院姑未設立矣。上命承旨,書問目。{{*|問目出鞫案}}上又命書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南極,令本府設鞫嚴問,莫男、禮英,竝令捕廳,爲先嚴囚。書畢,上曰,禁堂一人,先爲出去,設鞫與下捕廳之意,分付,可也。普赫,承命起而出。上曰,今此文案,納于密匣而後,可以下禁府,注書出去,持來,可也。萬樞起而出,奉密匣而還,儼收拾文案,以納之。興慶進曰,頃日筵中,以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停止,令營將抽栍,官門占閱,而黃海道則以守令兼營將之故,令各其邑,聚点官門事,定奪矣。南兵營所屬營將,亦以守令兼之,則當依黃海道例擧行,而此後諸道中,有以巡操事狀稟者,則一依頃日所定奪,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鞫事爲急,禁堂諸人,先出,可也。鞫廳大臣以下,先爲退出。掌令閔瑗進啓,上曰,只擧末端以啓,可也。瑗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上曰,勿煩。又所啓,乘轎之禁,新有朝家申飭,雖侍從之臣,亦不敢犯法,況弓馬拔身者乎?定州牧使柳純章之赴任也,肆然乘轎,略無顧忌,西來之人,多有目見者。今日國家,少有紀綱,則幺麽武弁之不畏禁令,何敢若是乎?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定州牧使柳純章罷職。上曰,果若所言,此非罷職而止,拿處,。又所啓,武科借射代射者,竝全家徙邊,明有受敎,而近來科場不嚴,奸僞日滋,今番代射現露者,尤爲夥然。此實由於秋曹,不爲依律嚴治,率多圖脫,故人不畏法之致。請今番代射之流,申飭秋曹,一從試所文移,斷不饒貸,依法勘處,以杜日後之弊。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鞫獄頻數,人心不知驚動。今番忠淸監營捉送罪人之變,極爲凶慘,且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乃是極罪,而同義禁李普赫,以其奴與婢,出付京主人事陳達者,大是失言,請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李德壽,時在開城府任所,持平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正言趙尙命進啓曰,傳啓之前,竊有區區所懷,敢此先陳。前啓所論,無非凶逆大懟,又有伏法人子孫,而一不允從,臣實慨然。上曰,臺臣之言,妄發矣。旣曰前啓無非凶逆,而乃欲從其一耶?尙命曰,臣伏見本院前啓之一倂靳允,切有所慨然者,略陳一言,至承未安之敎,臣何敢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當初所達,大體是矣,末梢下敎,何必引嫌?勿辭。乃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臣於府啓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切有區區愚見。夫德夏之自南陽遞歸也,調發馬兵軍馬五十餘匹,駄載其贓汚之物,至有一境人之所目見,則其擅發軍馬之罪,狼藉難掩,不可以循例請罷而止,請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拿問定罪。上曰,依啓。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徐命彬{{*|病}}。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柳萬樞{{*|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講。 ○夜二更三更,月暈。 ○下直,通津府使田雲祥,驪州牧使金相璧,朔寧郡守朴聖輯,臨陂縣令安錞,北靑府使宋國緯,衿川縣監金壽煃。 ○李匡世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徐命彬,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濟曰,特推之下,不宜撕捱,右副承旨徐命彬,更爲牌招察任。 ○李匡世啓曰,今日常參時,慶尙右兵使申德夏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事,下敎矣。兵曹判書尹游,以病不進,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侍從臣父,年七十人,例於歲初抄啓,而丙午年,因大臣陳達,不待歲首,直請加資事,新有定奪矣。侍從臣父年七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通禮院贊儀李梅呈狀內,癸丑秋冬等褒貶居中,而今此所叨之職,有違於勿敍右職之典,入啓處置云。梅之居中,初不覺察,矇然備擬,不勝惶恐。居中者,勿敍右職,載在法典,贊儀李梅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臺啓事體,至爲嚴重,擧條書入,亦宜詳審,而昨日憲府新啓中,同義禁李普赫,從重推考事批答,當以依啓書入,而誤書以依爲之,事之疎漏,甚矣。當該注書推考,臣亦有不能詳察之失,極爲惶恐,原擧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新除授軍威縣監李潤身呈狀內,昨日祗迎還入之路,重致落傷於人馬奔逬之中,委頓床席,病勢苦劇,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深重,則不可强令赴任,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方在違牌坐罷,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兵批啓曰,今番都目政,武臣兼宣傳官金致久,數月前呈吏曹,改名致河,而本曹官案,不爲改正,故以致九備擬受點,北關人南泰鍾,差黃拓坡權管,而單子,誤書泰錫啓下,不勝惶恐。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又啓曰,大司諫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任守迪爲大司諫,趙明澤爲校理,南泰良爲修撰,徐命臣爲注書,金聖應爲定州牧使,李重泰爲軍威縣監,尙衣僉正李彦緯,年七十侍從臣父,今加通政。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趙鎭禧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應三、趙倓爲副護軍,愼無逸爲副司直,李聖檍爲司正,李鎭嵩爲副司果。 ○李濟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旣已在外,假注書李聖檍,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趙明澤,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今日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趙明履,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金光世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副司果。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定州牧使柳純章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柳純章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副試官副護軍崔道章,九十老母,在於砥平地,宿患痰喘之症復發,症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救護無人,情理所在,不忍遠離,今方歸護云。不可强令參試,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武一所草記,試官崔道章母病,十分危重,若不保朝夕,不可强令參試,令本院稟旨變通,允下矣。原單子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旣因特敎,則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當若此?明朝更爲牌招。 ○以金山居幼學鄭壽漸上言,傳于李濟曰,以上言之猥雜,曾有下敎,而今番上言猥雜,又復若前,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四件事外,竝拔去,雖四件事,其猥濫者,亦爲抄拔,而以武科直赴事,望其僥倖,其所煩請,爲今痼弊,而今者嶺南生員鄭儁子,敢以節製直赴事上言,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當停擧,而旣曰爲父,今雖參酌,爲先拔之。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鞫獄時罪人逮捕之行,本曹兩驛騎馬,幾盡入把出去,而餘存馬疋無多,傳命之地,生事可慮。在前如此之時,京畿驛馬,例爲補把矣。今亦依前例限十匹,鞫獄收殺間,待令本曹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滓穢累蹤,分甘屛廢,澌惛孱喘,病劇癃陋,杜門伏枕,與死爲隣者,已一年于玆矣。前秋地部之除,春塘考官之牌,無路祗承,自速譴罷,惶隕至今,死有餘罪,不料迺者,嶺臬新命,忽降於千萬夢想之外,臣誠惝怳震惕,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旬宣之任,孰非不重,而八路之中,嶺藩爲最,雖在安泰無事之日,膺是任者,必極一時之選,當此大亂甫定,百事創殘之餘,荐經大饑,生靈倒懸,根本之地,凋弊已極,其所以導颺者王化,彈壓一方,收拾人心,綏集民物者,爲卽今第一急務,則此時此任,尤宜難愼,而銓注混擬,已乖物情,天點誤加,迥出格外,不審殿下,奚取於空疎無用之一賤臣,而遽有此謬簡耶?臣之庸愚,本非適用之才,事君行己,無一可觀,居官任職,百不猶人,本末長短,莫逃淵鑑之下,其所以不合於復塵任使者,明矣。今於此任,人器固已萬萬不稱,而抑臣私義,又有所必辭乃已者。蓋臣年前所遭,猥蒙天日之下燭,前後聖諭,開釋備至,臣雖粉骨虀身,固不足以仰報隆造,而若其危辱,至今追思,尙有餘悸。自是之後,凡於除旨之下,不敢以區區之私,每溷天聽,間嘗迫於嚴命,一再承膺,粗伸分義,而旋卽辭遞,不敢爲仍因供職之計。況此藩任,無論彼彊此界,其職則同,而卽臣僨敗之地也。雖閑司漫局,尙且逡巡辭退,州紱郡符,亦不得黽勉冒赴,至於已試僨誤之職,素稱雄腴之地,初豈有可論者乎?臣之矢心自畫,初非樂爲,蓋出於畏公議也,靖私義也。此實聖明之所見諒,同朝之所共知,而今當積年撕捱之後,忽然畀之以雄藩重任,責之以承流宣化,而遂乃貪榮饕寵,突然承命,則世安有如許廉隅,亦安有如許鄙夫也哉?揆諸事理,此爲臣難冒之一端。聖上雖欲翦拂收用,有不可得,臣雖欲淟涊冒進,亦不可得,有死而已,一遞之外,寧有他道哉?卽伏聞今日常參,因大臣陳達,至有催促辭朝之敎,臣益不勝其惶悶抑塞之至。區區情勢,決難冒出之狀,如上所陳,至若責任之無望堪承,疾病之末由自力,有未暇縷煩。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萬分難强,亟命收還新授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國事,以安賤分,公私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其何過嫌?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左參贊趙尙絅,判尹尹陽來,禮曹參判洪鉉輔,戶曹參判李普赫,吏曹參議徐宗玉,掌令閔瑗,正言趙尙命,修撰兪最基,副修撰金若魯,監察宋守謙,戶曹佐郞李彦熽,禮曹佐郞金聖垕,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海昌君檱,花原君權喜學,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正郞金聖鎔,刑曹佐郞李衡鎭,工曹佐郞李希逸,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李匡世,注書李光躋,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事官任述入侍。趙命臣進伏曰,常參,自是大朝會,而月城尉金漢藎,以病不爲進參。雖未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揆以事體,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司果崔宗周,以軍職旣爲受點,則事當趁卽來待,而尙無入參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入侍時,誤由西階,未免失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入侍前,禮房承旨,自外直爲分付,以有所懷者上達,無所懷者退去事,分付。柳儼曰,中原則前導官先唱,以有事者上殿奏,無事者自外退去之意,分付矣。柳儼曰,古時則臺諫入侍,無設方席之規矣。上曰,儀奏gg儀注g有之,設位者方席也。金興慶進伏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嶺營所送罪人捧招,則俱有脈絡,其慮匪細矣。卽今天災時變,式日斯生,人心之陷溺又如此,戊申以後,以鎭安之道爲之,而終不得鎭定,變故層生,極可悶慮處也。上曰,卿之所見,與嶺營狀啓及罪人招辭,皆是明白耶?興慶曰,皆有條理矣。上曰,其爲人,何如?興慶曰,所距稍遠,其爲人,不得詳見矣。尹陽來曰,其爲人不麤,而且善辯矣。李瑜曰,若爲下詢獄情,則當從容詢問矣。趙命臣曰,崔宗周追後入來云,使之入侍,何如?柳儼曰,追後入侍,事體未安矣。上曰,左副所達是矣。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尙不肅謝,卽爲催促,何如?上曰,嶺伯,以關東事,決不可如是撕捱。今日謝恩,不多日內,使之辭朝。{{*|榻前下敎}}上曰,申德夏事,終是過矣。臺啓之發,不先不後,發於下直之日,予不知其是矣,而趙尙命,改以拿問,故雖爲依啓,然何以處之則好也?金興慶曰,事體所在,不可催送,許遞宜矣。上曰,申德夏遞差,政事,當日爲之,慶尙右兵使,今日政差出,不多日內發送。{{*|榻前下敎}}興慶曰,以鞫廳開坐之遲緩,禁堂推考,郞廳拿推,臣不勝惶恐,而自然坐起輪請之際,以致日晩,小臣晩來,因爲擧行遲緩者,非都事之罪也。不敢分疏,而事實如此,故敢達。上曰,捕將半夜請對,使卽設鞫,而以致遲緩,故事體未安,有所處分矣。今聞大臣所達,業已飭勵矣,都事放送,可也。{{*|榻前下敎}}金尙奎進伏曰,人君治國,終始如一然後,可以爲治。終怠之戒,不可不存,故唐之十漸之疏,衛武公抑戒之箴,實出於君臣相勉之義也。殿下春秋晼晩,屢經事變,而猶能至誠圖理,陵幸纔過,今又常參,果出於勤勤不息之誠,然大抵成就君德,在於經筵。卽今講官濟濟,豈不以至誠啓沃,而山林讀書之人,雖未必盡有經綸,然林下讀書,常據王道,必有補益於君德矣。伏願殿下,以至誠召致山野之士,不必職名縻之,益其難進之義也。敦召儒逸,出入經幄爲好,故敢達。上曰,予則誠淺,敦召前後,無一至者,心有愧焉。所達誠是,當加意也。尙奎曰,卽今世道陷溺,人心潰裂,鞫廳式月斯生,閭巷間,變故層生,此無他焉,敎化之不行也。臣之所達,此是常談死法,而導之以德敎,齊之以禮然後,可以挽回此世。京外敎胄之道及鄕約之規,使之申飭,童蒙敎官有名無實,亦令申飭,俾有實效,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所達好矣,而究厥所由,在予一人。自反之不暇,何尤於人,而大體誠是,當留意矣。尙奎曰,卽今昇平已久,南北之憂,不知迫在何時,有備無患之慮,不可不存矣。臣待罪廣尹時見之,則南漢與江都相倚,其措置則比江都,疎虞太甚,十二萬石軍餉,漸漸減縮,今至二萬餘石,城內之生理蕭條,人民甚稀,此由於廣尹、水禦使爲二營,故自然爲掣礙之端而然矣。臣之所見則以水禦使兼留守,以府尹爲判官,使之專意管領,則民無京鄕相礙之端,而其他防禦之策,亦爲增壯,故敢達。上曰,自古有窒礙之端,故未爲設置矣。以大體言之,則有輕重之殊,而江華雖有留守,軍餉亦耗縮,則廣州雖設留守,未必勝於府尹,惟在任事者之勤慢矣。以北漢言之,領議政兼都提調,差出句管堂上,則設置事體,豈不重大,而顧有何益乎?尙奎曰,北漢則無收拾之事,故事勢然矣。上曰,南漢軍餉之耗縮,以其未捧而然矣。尙奎曰,臣非以留守勝於府尹,水禦使、府尹,自相推諉,故事務無一統成效。合而爲一,則必有勝於京鄕兩軍門酬應之時,故有所仰達矣。上曰,雖或設置留守,必不及於府尹矣。府尹則當盡力爲之,而設置留守後,以位高者差送,則自以爲重,不親細事,則其效驗,反不如府尹矣。李瑜曰,臣待罪江都時見之,則軍餉二十一萬石內,今爲三萬餘石。朝廷之人,皆以軍餉之耗縮爲慮,而臣之所見,軍餉雖多,其於不能守,何哉?制度未成之前,皆是虛事矣。上曰,此則過矣。何可以不能守,不備軍餉乎? ○掌令閔瑗啓曰,昨日,臣以慶尙右兵使申德夏事,泛然傳啓矣,諫臣加律蒙允,臣於是有不審之失。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旣非發啓,不過連參,則經宵引嫌,其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瑗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定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五年爭執,不亦支離?須勿更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各樣舛訛,則因行其謬本,事之驚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渭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斷不饒貸,精算差誤,一依皇曆而釐改,頒布八道,以定民時。上曰,旣因本監草記科治,罰何疊焉?不允。 ○趙尙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已諭府啓,其勿更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當初所啓,旣知其過,追施邦憲,有乖法典,其勿更煩。又啓曰,翰院之置預備,爲慮左、右史之有故也。昨者晝講命下,而下番李德重,旣有實病,則預備史官,自可推移入侍,稱以館規,終不入來,致令成命,因史官不備而停,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請預備史官罷職。上曰,依啓。又啓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在職而身有實病,晝講時刻漸迫,則政院所當先期稟旨變通,而不善周旋,臨時窘急,致令莫重法講,旣命而還寢,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金若魯曰,許多臺啓,一不允從,而至於如權重經之啓辭,旣有罪犯,則追施邦憲,誠非法外,而一向靳允,不勝嘅然。上曰,一自辛壬以後,如此事甚多,如是不允者,非爲一重經而然也。若魯曰,筵席出入,固有節次,而俄者追後入侍,承旨不先啓稟,直爲入侍,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柳儼,榻前下敎書出之際,或有遺漏,或有添書,事體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瑜曰,摠府郞廳,侍衛於殿上,有怪疾,作駭擧於御前至近之地,極爲怪駭,分付遞差,何如?上曰,置之。何可以一時病故,爲人斷案平生乎?金取魯曰,聖敎至當矣。柳儼曰,鞫廳事體,至爲嚴重,而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以代房參鞫,事體殊甚未安矣。上曰,該房之前後撕捱,殊涉太過,而況此有事之時,尤不當若是撕捱,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判尹進來。尹陽來進伏。上曰,外方則生民係於方伯守令,而都民則係於部官及京兆。今此擢授者,意非偶矣。都民休戚,專在京兆,着意爲之,可也。陽來曰,坊役之均一,甚難,一洞內居民百戶,則應役者不過二十戶,此由於投屬軍門,得一傳令牌,則不爲應役,故游民漸多,民役漸苦。臣意則使各軍門軍官額數,以爲定數抄定,而其餘則俾皆應役爲宜,故敢達。上曰,前後判尹所達,皆如此,而扈衛軍官之弊,尤難矣。依前,申飭可也,而使其軍官,以爲應役,必是難行之政也。上曰,式年,何年也?我國籍法,近尤不嚴,戶牌之法,則自世宗朝創行,而當初法意則甚重,然近來或有盜牌者,或有漏戶,此則京兆之不嚴,可以知矣。李瑜曰,右副承旨徐命彬,旣已下敎特推,牌不進傳旨,不敢循例捧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 ○二月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濟,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宗臣海昌君檱,武臣行副護軍黃應洙,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讀前受bb音b,自有以高爲貴者,止君子曰禮之近人情者,音釋訖,兪最基進讀,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止廟堂之上罍尊在阼。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最基曰,君子之於禮也,非作而致其情也。自古有制,故天子九介,諸侯七介,而三辭三讓,亦其節次也。禮不可不(可))樸,又不可蹙,蹙愨二字,實有意矣。上曰,然。金若魯曰,將有事於上帝,而先事於頖宮云者,從小至大之意也。魯無后稷之廟,故有事則必先祀於泮宮矣。最基曰,禮有擯詔,樂有相步,溫之至此,乃收拾上文愨蹙二字之意,而溫之至云者,若玉之溫也。上曰,與藏諸溫之意同耶?金取魯曰,同此意也。最基曰,醴酒雖用,而玄酒可用,割刀雖用,而鸞刀可用,莞簟槁秸之設,亦上古所行之禮也。上曰,曾見太廟,設玄酒空樽,心以爲訝矣。以此玄酒之尙文義觀之,則玄酒之用於享祀者,乃是古禮也。只設空樽,不設玄酒,殊非致情之道,問于禮官,稟定,可也。{{*|出擧條}}最基曰,君子曰,無節於內者,觀物不之察,非以察物爲重,蓋欲先明其心之意也。上曰,此亦一言以蔽之曰,禮也。若魯曰,禮出於誠敬,言其工夫也。上曰,然。最基曰,昔先王,尙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之註,祭祀必擇,而何必於祭祀乎之文,義甚不廣矣。上曰,然。其下南面而立而天下治者,此其極功,而以任有能尙有德尊有道之效,在於此矣。若魯曰,聖王至治則鳳凰之來集,亦非異事,然此等說,近於不經矣。取魯曰,皆有次序,言其效驗矣。若魯曰,如宋之理宗,有爲之主,而以封泰山,貽譏於後世。若不務其本,則弊隨生焉矣。上曰,陳氏之註,亦開弊源矣。若魯曰,罍樽在東阼,犧樽在西階者,亦分陰陽之義也。上曰,君西酌,夫人東酌者,陰陽交泰之始也。若魯曰,禮交於上,樂和於下,而末端致意者,深於一節矣,伏願此等處,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取魯曰,禮運一篇,別無大段文義,而先王尙有德,天下大治,乃和之至也。兩節文意,切實矣。上曰,然。講訖。上曰,輪對武臣,職姓名,仰達,可也。黃應洙,起而對曰,禁衛千摠黃應洙也。上曰,履歷達之。應洙,以前行履歷,次第仰達。若魯曰,輪對武臣,仰達職姓名時,當以□□□仰達,而以軍門所任□者,其在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筵席,未諳事體,不是異事,勿推。最基曰,嶺南罪人,其數亦多□□條理云,聞極爲慮。慶尙右兵使,各別擇送爲好,故敢達。上曰,使之擇差,急急發送之意下敎,而予之所悶者,以三南之騷擾也。罪人則終不捕得,而徒致騷擾人心,豈不可悶乎?最基曰,罪人等招辭,俱有脈絡云,而汎然言之,則一兵使,雖無所關,若其得人,則豈非甚幸乎?不可以尋常觀之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罪人等招辭之前後無違端者,亦極異事矣。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齋戒。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知事朴乃貞,自昨朝赴試所之時,已有感寒之病,夕後猝然添劇,不能還家,經夜試所,卽今症情,一倍危重,委倒昏昏,不省人事,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朴乃貞,身病危重,決無參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匡世曰,今番試官之數遞,雖由於試日之遲滯,逐日酬應者,不過試官也。至於二所,今皆受點,當此飭勵之日,極爲寒心。今後則親病外,各別申飭。 ○傳于李濟曰,召對爲之。 ○傳于柳儼曰,推鞫,只此擧行後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李濟啓曰,事變假注書柳萬樞,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渻,都事李成中,竝令該曹,卽爲口傳,閑散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兪健基,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臣於鞫坐往來之路,有一武弁,偃然登馬,馳突前行,前導以奉命在後,屢度呼辟,而數次回顧,終不下馬,亦不回避矣。國綱雖曰解弛,渠何敢等馬於奉命王人之前乎?此而置之,將無以尊王命而振國綱,等馬出身韓師浹,令攸司依法科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bb曰b,再明日爲之。 ○二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匡世,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聖檍,記事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上曰,注書出去,使鞫廳承旨,同爲入侍,可也。臣聖檍,承命出來,偕鞫廳承旨柳儼,同爲入侍。上曰,擧行之節,已爲擧行耶?更有何可疑之端也?柳儼曰,所得來行擔中,有一文書,極爲殊常,而其他文書,皆是泛然無可疑之端矣。上曰,殊常者,何樣文書也?儼曰,丙申年間,納粟名帖,成出於開留者,而觀其手決,則非眞蹟,似是僞造,而得來行擔則文書入於其中矣。上曰,所謂鄭哥,誰也?儼曰,不知其何許人,而其行擔,似是鄭哥之物也。上曰,世珍之招辭,果是分明耶?抑或不勝杖而誣招耶?儼曰,此是天下巧惡之人,昨今日所告各異,隨問隨答,顯有免杖之狀,極爲可惡,而貴石則全然絶去,亦爲可疑矣。上曰,徑問南泰績,極爲怪異矣。尹廷顯事,乃是承旨所達,而以爲有來告之事云者,極爲怪異,故使之問之於泰績者此也。例請更推,豈有更推之事乎?儼曰,結爲兄弟之說,極爲可訝,故一例問之,而不知泰績之某年爲某倅,此可疑也。上曰,南格直招,然後可問於泰績,其文案,今姑拔之,可也。儼曰,小臣出去本院,當捧推案,而注書李光躋,以其父病之危重,陳疏纔已退却,事變bb假b注書柳萬樞,以其身病猝重,旣已許遞,其他史官,皆已入侍,他無推移之路。臣不可獨受推案,故敢達。上曰,承旨書傳敎。儼曰,罪人旣在案査之中,則別爲傳敎,獄體如何,判付於議啓末端,似宜矣。上曰,然則書於議啓之端,可也。儼書之。當初命問,不過結爲兄弟事,本非深問者,而方令本道,査問南格,泰績姑爲置之。上曰,泰績初已出獄究問,則其形狀如何?儼曰,初則有大驚氣色矣。枷杻之時,低頭有罔涯之狀,其容貌,太不瘦敗矣。上曰,依前仍囚,然後解枷,可也。儼曰,一邊行査則不可猝然解枷矣。又曰,伏見捕廳草記,則罪人名字,誤書以他字,初未詳審之失,在所難免。當該捕將,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尹廷顯已爲下送云耶?儼曰,應已下送矣。上曰,各置京鄕査問,豈不難便乎?儼曰,南格捉來,然後有可知之道,姑待之無妨矣。金若魯曰,南泰績旣在査覈中罪人,則不可徑先處之矣。上曰,不然。初非爲泰績設鞫也。上曰,泰績能運步耶?儼曰,初則行步,及夫枷杻後,顚仆而不能步矣。上曰,承旨入來時,必致夜深,仍卽姑罷入來,而今日之開坐,亦已晩矣,各別申飭可也。柳儼捧推案,先爲退出。兪最基讀自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間只一箇感應而已,止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自天體物不遺,止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咸有象曰,君子以虛受人,至欲得之於己也訖。最基曰,以中孚言之,孚,信也,而節者,使之節也,有感必有通者,理也。萬事萬物,無不有感,而一動一靜之間,皆有感應之理,則感應二字,非無味也。上曰,然。若魯曰,其仁者,愛也,而韓愈所謂博愛之謂仁,不見得仁之原頭也。上曰,心之德愛之理,是古今不易之目也。李匡世曰,仁之理大矣。伊川所答聖賢言仁處,類抄觀之者,有意也。上曰,然。最基曰,言仁與心曰,心譬如穀種,此言誠切實矣。種者,言其生生之理,而以四端言之,則仁禮,生成也,義智,收斂也。信在其中,流行於四端,如土之寄屬於四季也。上曰,然。仁與心之言,未及思矣,而生之性,便是仁,陽之發處,乃情也。末云何者異耶云者,此有分別之義存耶?若魯曰,或有異乎發問之義也。上曰,穀之生者性,是何意也?匡世曰,此言理也。上曰,生之理,便是仁,何謂其仁與心也?匡世曰,心,統性情者也,仁在其中矣。上曰,心譬如穀種,生之理,是仁也。上曰,二三歲得之未晩云者,何意也?若魯曰,工夫漸得之義也。上曰,此言其大略矣。上曰,仁與心無異者,在於其下大文矣。若魯曰,性者,本也,發者,情也。上曰,荀卿謂人性本惡耶?匡世曰,孟子始言性善,而張子亦始言氣質之性不善,然人性本善矣。若魯曰,不善者,皆是情也。匡世曰,若魯之言,不精矣。雖聖人,皆有七情,發而中節,故不失其本然之性。若謂之以不善者,謂之情則非也。上曰,以七情,直謂之人心則非矣。以堯、舜之聖,猶謂之人心道心,而終言危微之分,雖聖人,亦豈無人心乎?若魯曰,以一心有天人之分,而中節則善也。上曰,向來兪健基所達文義,儒臣聞之乎?最基曰,臣等亦聞之矣。若魯曰,游氣紛擾,此亦陰陽也。匡世曰,游氣,是陰陽中出來也。最基曰,明及爾出,無往不在,言其戒懼之工夫也。若魯曰,天理不窮之意也。上曰,分明矣。若魯曰,《近思錄》,性理之書,而以臣等之淺見,何能發明而釋義耶?燕閒之暇,披覽玩味,則必有補益矣。匡世曰,不遷怒不貳過,是顔子之工夫,而先儒云,有不善則未嘗不知,此是工夫之尤難者也。非顔子則不能也。上曰,未嘗不知之工夫,尤難焉,承旨所達是矣。最基曰,能於怒時,觀理之是非,朱子以爲忘怒工夫也。伏願如定性書,留意焉。上曰,无妄之義,大矣哉。大內有觀理无妄等堂額,先朝之命名匪偶,而儒臣所達,又如此,不覺感慕深,而當留意也。若魯曰,定性,謂止性,而性豈有不動之理乎?動定靜定,是爲定性,故所謂無將迎無內外者是也。上曰,然。若魯曰,臣極知惶恐,而殿下反求於身心上,則於此等工夫,何如也?上曰,更觀小註,無將迎無內外,是工夫之極處。儒臣之質問,意甚好矣。當各別加勉也。若魯曰,翕受之德,尤好矣。上曰,君子以虛受人,中無私主,無感不通,此則廓然大公之意也。定性及無將迎無內外之義,盡在此中矣。若魯曰,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此亦無將迎之意也,聖人之以喜,物之當喜也,聖人之以怒,物之當怒也。此皆物來順應之理也。匡世曰,忘怒觀理,儒臣俄已仰達,而怒之害於人甚大,於人主,尤爲害焉,伏願加意焉。上曰,所達信好。當各別加勉也。最基曰,無歉於心則加勉云者,乃自修其德,非但君子之修業,在人主,尤當勉戒處也。上曰,儒臣之陳戒,又如此,當各別體念也。若魯曰,《近思錄》,是下學上達之工夫,爲學者入德之門,不必謂切實於君德上,而其工夫次第,則帝王之學,與韋布無間矣。上曰,然。匡世曰,臣昨入常參,大會群下,自上思欲聞嘉言善謨,詔群下陳達所懷,而入侍大小臣僚,無一人敷奏,或豈無有所料量時務者,而終無一言之陳達者,此亦殿下求言不誠之致,亦爲反省於身心上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也。上曰,曾子日三省,古人又有焚香告天者。工夫無間於王者士庶人,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必以艱阻也。若魯曰,聖敎至當矣。人有言闕失,則容受宜矣。上曰,然。講訖。上曰,下番兼春秋,何如人也?匡世曰,任述也。上曰,鄉人耶?任述對曰,臣世居京城矣。上曰,爾之祖先,有顯官乎?述曰,臣世有淸顯之職,而臣之父與祖,無職名,臣之曾祖器三,在光海時,以進士壯元,登第爲玉堂矣。仁廟反正初,枉被臺論罷職,旋因故新豐府院君臣張維陳達,卽命敍,歷拜內外淸顯之職,而臣出身之初,有媢嫉者,沮戲於分館,故奉朝賀臣閔鎭遠,於乙巳三月,以臣之事,有所陳達,得除金泉察訪矣。匡世曰,自上下詢其先世顯官有無,則只當以顯官有無仰對,而乃敢以私家猥雜之說,縷縷煩達,事體極爲未安,下番兼春秋任述,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奏事訖,諸臣以次退出。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濟{{*|坐直}}。左副承旨柳儼{{*|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在外}}。假注書李聖檍{{*|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許鈺{{*|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大王忌辰。 ○李匡世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同副承旨臣李匡世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濟,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益河爲副司果。 ○事變假注書柳萬樞改差,代以許鈺爲事變假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身病方劇,任{{!|𪼛|⿰王集}}親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副司果尹得徵,前獻納閔珽差下,而閔珽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除拜已久,特敎催促之下,尙不出肅,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無似,忝叨臺地,一味憒憒,絲毫蔑補,草草一閫帥之啓,亦未蒙允,此莫非臣言議巽軟,未槪聖心之致,而中間諫啓橫發,勘以拿問,臣於是不勝瞿然訝惑之至。夫德夏之前後居官,貪虐不法之事,非止一二,而其因喪收斂,以潤歸橐之狀,尤爲萬萬痛惋,南陽之人,莫不傳說而唾罵,則公議所在,不可不論,而歷擧旣往之事,請罷新除之職者,秪恐其移此手段,重貽害於一路軍民也。至於許多罪目中,拈出軍馬一款,以請拿問者,非臣意慮之所及也。況近來査覈之事,例多脫空,故凡有所遭者,皆願其拿問。今德夏,自臣發啓之後,百計圖脫,無所不至,畢竟拿問,雖似加律,適足爲德夏自明之階耳。勿論其罷職與拿問,因此一事,致有兩司之俱發,臣竊哂之。然諫啓旣曰不可循例請罷,則臣之擬律乖當之失著矣。旣赴試所,未卽引避,玆於復命之後,始乃自列,冒嫌行公,尤損臺體,其何可仍據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二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假注書李聖檍,記注官金啓白、任述,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入侍。宋寅明進伏曰,日氣雖爲稍解,而陵幸時,風氣不好,陵幸後,連接臣僚,勤勞匪細,不勝悶慮。伏未審日間,聖體亦復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諸節,比日前,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伏聞醫官所傳之言,則湯劑不得一一進御云,無乃厭進而然耶?上曰,陵幸時,已諭於都提調,而湯劑則姑不進服。素有眼疾之氣,而酬應多事,故近復添苦矣。寅明曰,湯劑前所劑入五貼之數,不得盡爲進御乎?上曰,然。寅明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因醫女,伏聞傳敎,則大王大妃殿素患痰候,近得少愈,湯劑欲爲停止下敎,伏未知比前或有差勝之效乎?湯劑遽停如何?使之更爲議定,何如?上曰,諸節比向來,可謂夬愈,而膈痰素是本來症候,繼進當否,更問於首醫,可也。權聖徵曰,所進湯劑,已至三十貼,日氣漸和,痰候自可稍愈,湯劑過用,恐不合宜,姑停宜矣。金應三曰,若有未寧症候,則何拘貼數,而前者進御三十貼似過,至於膈痰之候,則湯劑雖加進,夬愈恐未可必矣,姑停以觀前頭,更議,似好矣。上曰,然則湯劑姑爲停止,可也。寅明曰,眼部患候,今已少愈乎?上曰,眼候非大段,而由於連日酬應之致。間或差可矣,近以文案輟宵,故又復發作,自昨夕亦得少愈,而或看文字,則不無往來之候耳。寅明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李瑜曰,眼候由於寢睡失時之致,使醫官診候時,仰察眼部,何如?上曰,依爲之。權聖徵入診。聖徵曰,眼部痛處,片片尤甚乎?上曰,左右俱痛矣。金應三,又爲入診。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眼部無痒症乎?上曰,不無痒症,故以蜜灸抵於眼部,則乍愈,而雖一日之間,時或有往來之候耳。聖徵曰,薰火之物,不可輕試矣。上曰,一試之後,不復更試,而以蜜油,每塗於眼部之上則好矣。聖徵曰,因風熱而致此矣。亦可以外面和解矣。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往來度數,不沈不數,比前日尤好矣。眼候則視初頭乍愈,而以外面觀之,異於常時,此是風熱之致,姑未易瘳矣。寅明曰,以凡人言之,春間則例多眼疾矣。頃日陵幸時,驅馳於風埃迷亂之中,還宮後,又以寢睡失節而然矣。或有薰洗之道則好矣。上曰,頃於捕將入侍時,仍爲輟宵gg徹宵g,其後寢睡,亦爲失節,故眼候不平,陵幸時,以手掩目,往來傍人,亦必見之矣。厥後穩寢,稍爲差愈,時方不無往來之氣,而眠睡穩藉,則雖勿藥,自然差可矣。寅明曰,鞫廳文案,雖或緊急,亦何必侵夜經覽乎?上曰,然故,頃有所下敎矣。寅明曰,大抵看閱文字,多用精神,故人皆例得眼疾矣。李瑜曰,臣於頃日陵上,引見府院君時,往往竊瞻,則悲慕之氣,溢於顔表,厥後鞫案文書,深夜經覽,多費精神,而致有眼候矣。卽今肝氣旺盛之時,宜靜思慮閉睫,毋致添劇好矣。寅明曰,宜惜精神,閤眼靜慮則好矣。上曰,予或時時爲此工夫,而近來則間斷矣。應三曰,補中益氣湯,今不當加進,而諸醫官旣已入侍,眼部薰洗之藥,以爲議定乎?上曰,五行湯百沸洗之,而益氣湯,今當停止,觀前頭更爲議定,可也。因氣弱,服牛黃膏二丸則好矣,更服,何如?聖徵曰,牛黃膏,亦不可輕用矣。上曰,戊申年有眼候,豈不服牛黃膏乎?聖徵曰,此與戊申有異,傷於風熱之致,牛黃膏不必進御矣。上曰,豈非外風而內熱乎?聖徵曰,熱有內外,涼冷之劑,不可輕進,薰洗宜矣。上曰,以何物薰洗則好也?寅明曰,聞醫官則以氷熱散薰洗,爲好云矣。上曰,勝於五行湯耶?聖徵曰,勝於五行湯矣。上曰,然則幾貼也?聖徵曰,進用三貼宜矣。上曰,氷熱散三貼劑入。{{*|榻前下敎}}李瑜曰,氣候上昇之時,召致醫官,診候宜矣。上曰,氣昇亦不如前日,而召致醫官,未入侍之前,氣旋降焉,故難於診察矣。寅明曰,有眼候時,文書酬接,亦爲大妨矣。上曰,以手抆之及酬應兩節,俱爲害矣。應三曰,以手抆之則有害矣。以黃蓮水染手巾,拭之好矣。上曰,頃日命入黃蓮者,以此之故也。應三曰,黃蓮二錢,些少矣。寅明曰,文案經覽,有妨矣。使中官告達,垂聽宜矣。上曰,然。頃於湖西文案,用力看過,因致添傷矣。瑜曰,思慮之多端,氣候有上升,尤有妨焉。不急之文書,亦何必盡覽乎?其中聖慮之可用處用之,其他則除却,每就從容靜攝好矣。上曰,然。寅明曰,如推案文書覽過時,何不用眼鏡乎?瑜曰,眼鏡亦皆隨其年歲之多少用之者云矣。上曰,老人之所用眼鏡,年少之人,不可用矣。應三曰,有眼疾,用眼鏡則差愈矣。上曰,年少之人,眼鏡之薄者,見之明矣。聖徵曰,燭火當前,有損於視明,以蔽燭光好矣。上曰,然故,蔽光則好矣。聖徵曰,不看燈火,甚好矣。寅明曰,自今以後,眼鏡進用,何如?上曰,當試之,而掛眼鏡則用之難便矣。瑜曰,眼鏡品數,有好不好,精好之品,首醫可以知之,使之擇入宜矣。上曰,然。寅明曰,中宮殿咽喉之症候,尙不得差愈,殊極悶慮之至。上曰,自當勿藥矣。奏事畢,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未肅拜}}。假注書李聖檍{{*|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藥房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氷熱散,其已薰洗,而眼候有差勝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有往來之氣,自可愈矣。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都摠府意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鈺,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諫任守迪,獻納趙漢緯,俱未肅拜,司諫李著呈辭入啓,正言趙尙命、李顯望竝呈辭,今日鞫坐,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呈辭入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三度呈辭。傳于李濟曰,加給由。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 ○李濟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李匡世,以吏批意啓曰,司僕寺正李宗白呈狀內,當初冒出,只爲陪扈陵幸,蹲仍在職次,非廉義之所敢出,且今素患痰病,挾感添劇,尤無供職之望,入啓處置云。其情病之難强如此,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只推,更爲牌招。 ○柳儼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矣。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成命之下,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以金始慶爲承旨,李箕恒爲尙衣院僉正,金始炡爲工曹佐郞,柳時模爲安州牧使,金聖運爲判決事。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式暇,參議趙鎭禧入直進,參知韓師得外司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僉知單李禧遠,以金後衍、李彦緯、禹夏亨、鄭暘賓、朴東樞、成胤爀付副護軍,許鈺付副司正。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甲寅二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洪重疇,參贊官李濟,檢討官兪最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宗臣原豐君㷗,武臣行副護軍韓啓周入侍。宋寅明進曰,眼候加減,何如?上曰,差勝矣。寅明曰,藥水熏洗乎?上曰,然矣。寅明曰,昨日亦已稟達,而文書如前出納,晝講又爲連開,是甚悶慮。自藥院切欲請停,而有所不敢,或恐氣升之症發,而有妨於眼候矣。上曰,眼疾豈爲關係乎?今日不講,則溫繹間不適,故如是設講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之於禮也,止天道至敎一遍。兪最基讀,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他日祭子路與一遍。上讀新受音訖,謂參贊官曰,吏曹參議,使之牌招矣。如入來,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告曰,吏曹參議,姑未詣闕,故小臣先爲入來矣。金若魯曰,興禮樂之方,德敎爲先,德敎和,然後始可以興禮樂矣。最基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觀其儀文,以樂而言之,無不諧矣。寅明曰,天地順百姓和,然後禮樂可以和矣。不然則雖謂之和,不爲和矣。最基曰,聖人中和位育之功,所當先勉者,而因此文義,敢有仰達之事。聞卽今太廟祭享時,樂章多有不備者然,若令申飭則,似好矣。寅明曰,世宗朝,東方生聖人,故其時有黑黍之祥,天理自然如此矣。上曰,此祥瑞,比如龜龍之生矣。上番所達十二律之音,渠則自謂能循舊矩,不失曲調,雖加申飭,誰能知之?迎神曲,當依樂章盡奏,而今若纔至第二曲而止,不爲終曲矣。最基曰,親祭之時則差優矣。上曰,敎坊雅樂,有知音律者,可以釐正,而誰有知者也?寅明曰,卽今聖心,極盡涵養之工,發於事爲,無不循理,則上下皆悅,其中自有禮樂,以極功言之,則是禮樂也。最基曰,是所謂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也。若魯曰,自古喪國亡家,禮樂先亂,今日所望,非在於儀文度數也。最基曰,盎者,是酒名,非器之謂也。有五齊之名焉。若魯曰,卿大夫此章,全指敬也。寅明曰,於彼乎於此乎云者,可見孝子之至誠求之,靡不用其極,此善形容也。上曰,然矣。最基曰,納牲血毛羹定三,詔於左右四方者,求神非一處也。是感格神明之意矣。若魯曰,羹定者,似非二義,陳氏註,以爲誤矣。最基曰,三牲魚腊,皆四時和氣之所生成也。束帛加璧者,君子之德,比於玉,故以璧加於未帛gg束帛g之上也。丹漆絲纊者,謂九州之貢,遠方之物,無不至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者,客醉而出則奏肆夏而送之,此重禮也。上曰,此儀文禮節,而其王事歟云者,旨意大矣。若魯曰,祭享宴享,皆謂大饗,未知孰是矣。上曰,嚴其等分矣,通觀之無妨也。最基曰,腊,乾肉,而註云獸者,恐非矣。最基曰,郊祀主敬,宗廟之祭主仁,喪禮主忠,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此通論郊社之祭,而下言賓客之禮矣。寅明曰,忠字,有盡心之義,此云喪禮,忠之至也者,可謂至矣。上曰,然矣。最基曰,甘受和白受采,甘與白,是味色之質,故能如是。忠信之人質實,故亦能學禮,取人之道,當以質朴者爲先矣。寅明曰,看此章,然後可知有本末,無其本則不能有其末矣。若魯曰,天下萬事,皆有本則同矣。最基曰,五帝則指五方神而言矣。若魯曰,此章謂祭之至晏也。上曰,祭於晝乎?若魯曰,然矣。如是故人皆倦怠,子路,略煩文而矯其弊,夫子如是稱善矣。最基曰,子路好勇,時人不許以知禮,故夫子有此言矣。以卽今行祭時事言之,若陪參於親祭,則自然肅敬,而不然則不無倦怠之心矣。上曰,宗廟祭享,日高而罷,諸執事,何能一其肅敬乎?年老之人,自然生怠倦之色矣。寅明曰,筋力似不可强,下敎至當矣。七獻神者,身與神爲一,一氣流通矣。上曰,質文等語,自有微意,以其字義觀之,好也。若魯曰,神字,訓誥無依倣矣。禮運、禮器,今已畢講,論其大本,則不出於德之一字。,誠敬雖似爲本,有德然後,可以行之矣。寅明曰,忠信,根本也。德則集衆長而爲之矣。上曰,知經筵之言,是矣。若魯曰,勿以儀文爲意,留心於根本則好矣。寅明曰,儒臣所達德字,是明明德之德字,卽心也。上曰,好矣。特進官,初爲入侍乎?若魯曰,然矣,卽洪重疇也。寅明曰,此卷已畢,當竢溫繹間,更講他卷,而其間更加優游之工如何?近來知事不備,金在魯、尹游,皆以本職不出,趙尙絅以知義禁,連赴鞫坐,只有小臣與金取魯,當推移入侍,而疾病之來,難以料度,事甚可悶。李眞望若得入參則好矣,但方在鄕,何以爲之乎?上曰,吏、兵判,豈久撕捱?趙尙絅不可長赴鞫坐,而同經筵,頃者入洛,而茫不聞知,此經筵之任則不可爲嫌矣。若魯曰,本館上番,近甚不備,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趙明澤、金尙翼,俱在外,副校理李喆輔奉命在外,鄭亨復禁推,經筵事體甚重,而姑陞入直,已屢日,事極未安。旣無闕矣,則難以變通,誠可悶矣。上曰,在外人員,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臣惶恐敢達矣。吳瑗之罷職,臣不敢有言,而前年吳光運之疏出,而臣得見於鞫坐之時,諸人莫不以吳光運爲非,豈但吳瑗,獨以爲非也?聖意則以爲,出於黨論,有此過疑,而吳瑗之言,不以黨論而出也。臣雖無狀,豈敢面謾乎?出入經席,久欲陳達,而或恐聖意,以爲爲渠分疏,趑趄不敢發口,今日則亦不敢欺隱於君父之前矣。寅明曰,臣與吳瑗爲至親,而不相見矣。近來出入闕內,時或相逢,以其文學才華,開心論懷,則殊無偏黨之心,而適見吳光運疏而如是矣。吳光運,有文學且耿介,此不可棄之人也。臣與吳光運相親,亦以此意言及,而其疏意,其中有惡於彼惡於此之慮,囫圇說去矣。群下之是非相爭,不是異事,若以君子小人指目,則未知其可矣。上曰,朴文秀辭氣太過,而吳瑗之言,小人之外,又有所言。向來十九日下敎不知之致,予不是吳瑗,而亦不介滯矣。吳光運被小人之目,豈不爲對乎?雖木偶人,亦當如是。若互相對擧則可也,而至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三人,此一類云者,有其心,故未免如此。此不能堅守,使新舊之心,出入擾攘,予是以謂吏判曰,以吳瑗此事甚悶爲言。其物我之心,終未除去,故有此一類之言矣。寅明曰,此一類之言,有若侵侮。其才華處地,異於人,故不擇言語,口業如是矣。上曰,吳瑗學文頗優,而假此學文,使其氣質,可悶。若魯曰,今承下敎,一倍惶懍。朴文秀則其時臣請推考矣。上曰,此兩人,皆文勝而然矣。若魯曰,洪景輔疏中,若不詬辱,則吳瑗豈有此言乎?上曰,李聖龍,亦替代之矣。若魯曰,洪景輔疏語,見甚慨然。吳瑗此一類之言,無心而發,自是文人,故欲侈其文字而取其生新矣。吳瑗則被此罪罰,臣則無事,罪同罰異,心自慙愧,常欲一番陳達於筵席矣。上敎以爲侵辱洪景輔,亦過甚,故如是矣,臣不勝惶悚矣。上曰,吳瑗登第時,始見面目,而有所下詢,則其所對之言,似有此等事矣。似不宜纏膠舊習以負予,而此一類三字,指彼李匡輔、洪景輔、吳光運而書之,吳光運輩,豈不侮渠乎?吳瑗甚輕淺,欲以文筆,凌轢於人,他人亦不如此乎?寅明曰,此由於年少之致也。上曰,勅勵吳瑗之道,宜異於他人矣。渠以爲他人百倍,渠亦百倍,然後方可爲兩班,而都尉子弟,豈不爲兩班乎?勅躬之道,當自別於他人矣。若魯曰,殿下以小臣爲何如,而一番見欺於小臣,無所害於聖德矣。上曰,君臣之間,有若父子。吳瑗將欲晉用,故如是者,意有所在。萬石君長不可對案不食,欲使吳瑗知之矣。若魯曰,吳瑗以爲若知如此,豈下此文字云矣。寅明曰,吳瑗年方少矣。上曰,年豈少乎?最基曰,吳瑗若聞此下敎,必當感泣。何必凌駕而下此文字乎?見洪景輔,亦用此文字矣。上曰,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吳瑗先用之,故洪景輔效而用之矣。若魯曰,臺官,自是執法之官,故旣在行公時,雖私出入,不敢着便服,自是古例,而日昨陵幸時,兩司官員之往參試所者,或有以便服祗送祗迎者,臣未知爲某某,而事體極爲非矣。上曰,凡於弔喪,臺臣則豈不着朝服云乎?最基曰,聞十數年前,則臺官,凡弔人之喪,亦必着玉色冠帶云,而近日則此事廢而不行,而動駕祗迎時,臺官行公之人,尙以戎服祗迎,豈有便服祗迎之道哉?揆以事體,極爲非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試所進去臺官,令政院問于兩司,遞差可也。{{*|出擧條,榻前下敎}}寅明曰,判府事李台佐,以小札,送小臣以爲,權以鎭,身病方劇,死生可慮,若拿來而死於道路,則殊非敬重臣之道也。雖削其職,不可如前拿問,以致死於道路。左相之意,亦如此矣。上曰,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矣。寅明曰,嚴處則可矣。吏曹參議徐宗玉入侍。李濟曰,徐宗玉入侍矣。上曰,近前。宗玉進伏良久。上曰,生我者父母,欲報劬勞之恩,乃是秉彝之心也。甲辰後,李奉朝賀,以私親追贈事爲言,而心有所不安,故其時有下敎者矣。予見人不廣,且不識前事之如何,頃日德興大院君廟展謁時,問金漢祐贈職事,欲見其神道碑文而不得矣。近見海崇尉父集中有之,而大院君書以庶子,可謂眞實,近來人則必不能如是書出矣。予以先王側室子,叨此不敢當之位,而予之外家寒微,人孰不知?外屬有服役於司僕者,終未得堂上階,以黑貫子而歿,予之待外屬,甚埋沒矣。豈不曰母以子貴乎?予嗣位後,私親考,宜有追榮之擧,而予本迷緩,且體私親平日謙恭之本意,至今未行。今番親政時,欲爲下敎,而飭勵之初,先以私事下敎,爲未安,故未果矣。大院君及昌嬪致祭文事,亦不出於朝報者,不欲以私事張大故也。今此贈職,雖有先朝已行之例,而予何敢輕重乎?銓曹知悉擧行,可也。寅明曰,此乃應行之典矣。若魯曰,此兩朝已行之典,而甲辰年下敎,甚盛矣。上曰,昌嬪父則贈右議政,仁嬪父則贈領議政,何故也?豈以門地高下而然乎?寅明曰,昌嬪父則王子外家,故贈右議政,仁嬪父則大王外家,故贈領議政,似有差別而然矣。宗玉曰,若是當行之典,則門地高下,恐不必論也。上曰,然矣。仍嗚咽曰,俄者非不知吏議之入來,而方寸不佳,未卽下敎。今番陵幸時,與國舅相對,悲不能成聲,非不知其過,而予意以謂奉侍兩東朝,依昻以過,今遽如此,故自然未免過矣。最基曰,今承下敎,其所審愼,豈非盛德乎?上曰,贈職,似當有兼職矣。宗玉曰,雖是當行之典,而久而未行,其於聖德,實有光矣。差遲何妨乎?自上以謙抑之心,有此知悉擧行之敎,而該曹則必有成命而後,可以奉行矣。上曰,少退。復命入侍,上曰,吏曹參議進前。上曰,追贈敎旨,亦書行職乎?宗玉曰,初書行職,後書贈職矣。上命承旨,書出傳敎曰,外親,遵兩朝故典贈職事,分付,吏曹,仍下小紙,以御筆書其姓名。若魯曰,外親字,恐如何矣。上曰,何以稱之?若魯曰,若曰私親父母則恐好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內外俱贈乎?若魯曰,從夫爵,乃是法典,故俱贈矣。上命改書以私親考妣。若魯曰,妣位,亦當有爵號矣。上曰,予之戶籍,在彰義宮,當更考,而書下政廳。仍命還入御筆。宗玉曰,然則今日政擧行乎?上曰,然矣。今此傳敎,不出朝報,廳注書,只謄日記,可也。宗玉曰,傳敎中,有遵兩朝故典之命矣。俄者少退時,臣與宋寅明相議,似當以仁嬪父母贈職例,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宗玉曰,凡敎旨,例自政曹書給,而紙品薄劣,故人家贈職敎旨,則本家,以好紙善書,安寶而去,此則何以爲之?上曰,然乎?寅明曰,搢紳間則必得咨文紙,求書於儕友中善書者,而用之矣。上曰,本家疲弊,不能辦此,咨文紙上之,使寫字官書之,可也。宗玉曰,送于何處乎?上曰,此事未有前例矣。有何可據之事乎?宗玉曰,無他可據之事。翁主封爵則吏曹郞廳,進呈敎旨於咨備門矣。上曰,然矣。宗玉曰,此乃不然,殿下則雖是爲私親追榮之事,而以公朝體例言之,與此絶異矣。上曰,郞官如不可爲,則書吏未安。其孫方有隨行於軍門者,使之推去,可也。宗玉曰,然則招致其人於政廳,而傳授則好矣。上曰,依爲之。 ○視事溫繹間頉稟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三更,乾方坤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豆毛浦萬戶朴昌基。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普赫,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承政院右承旨金始慶,時在京畿驪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軍布捧上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推考傳旨捧入。 ○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尹陽來,因臺疏引嫌,不爲仕進,莫重鞫坐,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于李濟曰,允。 ○李濟啓曰,陵幸時,以便服祗迎臺官,問于兩司遞差事,命下矣。問于兩司,則武所進去臺官,皆以戎服祗迎云。遞差傳旨,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匡世,以兵曹言啓曰,固城人尹迎來直赴後,未及唱名而身故,昨年式年殿試時,依前例書名榜末事,稟達擧行矣。因臺啓拔去榜中事,依啓。故原榜目中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昨年謁聖武科初試榜目,會試日,因傳敎取入,旋下政院,而中間遺失,無以憑後,試所修報草榜,更爲正書,啓下事,筵中定奪矣。令入門官,以其時草榜,更爲正書榜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六日,林召史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仁權,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伏見禁府囚人權供辭,則其所爲言,全沒事實,張皇粧撰,或曰古阜田畓,自勳府出給,故果爲斥賣,或曰,斥賣者,復爲混奪,或曰,京兆覆啓之事,勳府請其勿施,事未妥當,有若本府非理橫籍者然,言之無理,胡至此極?當初逆賊人燁,平山田畓四十餘結,自戶曹籍沒,已爲分給諸勳臣,而田畓實數,不過五結零,其餘則盡是山岡、丘陵,而通稱田畓實結,謂之許多田畓,盡入一人燁籍産云者,極爲誣罔。所謂家垈所付之田,則本府因其里任時,作人及逆奴莫孫所告,以人燁家垈,摘奸査實,依法籍沒,卽爲移送糧餉廳。至於江亭則初不擧論,而到今憑藉江亭,敢稱逆垈之籍入,亦極無狀。古阜白山面田畓,則初依逆奴莫孫所告籍入,其後權呈狀中,以爲此卽本家衿得量付,且非人燁奴名云,故本府信之,果爲出給矣。及至捕廳捉致權奴子漏籍田民査問時,人燁牽馬奴禮男,始爲現發,籍屬於功臣賜牌,所謂禮男,非別人,而乃白山面田畓量付人燁奴也。本府覺其見欺之狀,發關本官,如前籍沒,則斥賣者復爲混奪云者,其果成說乎?權之前後欺瞞之狀,彰露無餘,而前日京兆覆啓時,只憑權奴守萬之誣供,不問本府,徑先誤決,故本府據理啓稟,依法還籍,則權之所謂事未妥當云者,誠爲無嚴之甚。大抵古則籍法甚嚴,旣已籍沒之後,逆族輩,畏法縮伏,不敢生意圖出矣。戊申以後,逆族輩,全不畏戢,籍入逆物,輒皆紛紜稱冤,必欲圖出,此莫非紀綱解弛,籍法不嚴之致,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今以權事言之,本府之初不請罪,已極疎緩,而今此本道狀聞之下,如是巧飾,終始發明,尤極痛惋,令攸司依法定罪,俾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次對當問之,推鞫姑罷。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出身韓師浹,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韓師浹今方待命於本部,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禁軍戎器點考日次,而判書臣尹游,以身病不得擧行,追後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昨日辭疏之末,以兩宰臣陞資還收事,略陳所懷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開可,乃以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爲敎,臣於此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西門鎖錀,雖曰重任,較諸正卿,差級顯殊,而劾遞未幾,遽爾擢授,有若褒功賞勞者然,此不但事體之顚倒,臣之所惜者,輕視臺閣,不有其言也。豈不有近於角勝者耶?至於知樞之特除,尊年感舊之聖意,非不仰認。而但念篤老康健之臣,同榜生存之人,非特一宰臣而已,則曠絶之恩數,旣不可每人而施之,亦何可獨及於一人乎?朝家典章,不宜若是斑駁、偏枯之譏,烏可免乎?愚滯之見,或恐聖朝爵賞之輕褻,粗效有懷無隱之忱矣。辭未達意,不槪宸衷,反承此未安之敎,前後處分,每歸於重宰臣而輕臺言,臣竊慨然也。雖然,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重於君父之致,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承旨趙命臣上疏。伏以臣疎謬不才,頃叨郡寄,適値南邊飢荒,上軫宸慮,夙夜憂勞,僅了賑事,病難堪劇,六朔而還,不稱之誅,固已幸逭矣。乃者誤恩橫被,又忝見職,含恩畏義,有不敢控辭。且幸積違之餘,獲近天陛,雖黽勉就列,晨夕奔趨,而屢試罔功之狀,固不暇言,卽臣癃衰之形,決無耐久支吾之勢。蓋臣冒玷近密,九年于玆,而前之承膺者,非敢謂粗有才能,或近是任,只以筋力奔走,不後於人,故包羞冒受,以備驅策。今則蒲質易衰,宿病彌劇,加以私門禍酷,數年之內,荐遭朞功七喪,悲傷隕慘,涕淚無晞時,雖僅存人形,扶癃曳尫,而神精內喪,記性全耗,凡係朝章故事,前日之粗諳者,都歸茫昧,出納之際,遺失者多。拱手尸居,蒙成于僚席,以此供職,雖閑司漫務,猶懼不堪,況玆近密煩劇,又當飭勵之辰,其何以頃刻承當乎?今若徒取充位,仍因蹲冒,則臣之獲罪,姑捨勿論,而僨誤國事,豈其細乎?且臣於昨日常參時,諫臣請推承宣之啓,尤有所恧縮不安者,下番翰林李德重,腫病非細,勢難入侍,再昨早朝,陳疏到院,而史官病疏,例不得捧入,故臣與同僚相議,使之勿爲呼望,直爲退却矣。然而旣是實病,則不可强令入侍,故不得已促令上番翰林鄭履儉替入,而履儉,爲存館規,陳疏徑出,繼又請牌預備李鼎輔,而鼎輔,亦如履儉之爲,陳疏違牌矣。臣以爲諸內翰,徑歸違牌,則兼春秋,不可不備待,故藝苑例兼春秋及兵曹兼春秋單子,一邊入啓,一邊請來,該員如是之際,晝講時刻已迫,而又有鞫廳諸臣來詣晝講停之之命,是時委折,不過如斯。臣則自謂預爲之所,而自外面觀之,則斥之以窘急,亦無足怪,顧何必費辭自辯乎?臣因一微事,自速臺評,至有重推之命,則雖微疾病,筋力之難强,卽此一款,不容復冒於職次也決矣。玆敢退伏私次,略陳危懇,伏乞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以情病乞免,則不宜贅陳他說,而竊有憂慨之忱,不敢隱默,略此附陳,惟聖明之財擇焉。夫善爲國者,必先審乎天下之勢而定所尙,所尙定然後,治之道立,而得時措之宜矣。蓋天下之勢,有强有弱,勢强矣,强甚而不已則折,勢弱矣,弱甚而不已則屈。善爲國者,權之以使不至於折與屈者,威與惠也。乘强之威以行惠,則惠尊而人心感悅,乘弱之惠以養威,則威振而人心震懼。苟或反是,則威竭而惠褻,動行誅戮而人不懼,日拜卿相而人不德,昔周之封建,雖出於天下之公,而其勢則固弱矣。及至後世失德,而以弱政濟弱勢,故周之天下,卒斃於弱,秦之兼幷,雖出於一己之私,而其勢則固强矣。及其子孫,專任刑法,以强政濟强勢,故秦之天下,卒斃於强,爲周、秦之子孫者,皆不審天下之勢也。蜀漢臣諸葛亮,與法正論治道,其略曰,刑政不肅,君臣之道,漸以凌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賊,順之以恩,恩竭則慢,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巽濟,上下有節,爲治之要也。使諸葛亮,爲愚人也則已,謂之識時務明於治國,則此豈不爲後世之柯則乎?至若我朝,立國仁厚,其流之弊,宜病於弱,逮我殿下,又當極圮之運,非不欲振衰起頹,而仁慈之德有餘,剛果之政不足,習於惠而賞或加於無功,屈於威而罰或遺於有罪,惟其賞與刑之不得其當,是以,弱之實,著於外焉。庶官曠惰,職廢不擧,而敗官之罰,不申嚴也。臺章閱歲,空傳故紙,而懲討之典,不能行也。鞫獄頻起,人心狃安,而嚴重之體,不加飭也。以至君臣之際,顔情稔熟,上下之間,假借備至,筵席之對,殊欠肅穆之儀,陳奏之言,或多戲褻之習,廈氊訏謨,非不張皇,而無結梢成務之事,民憂國計,非不勤懇,而有輕脫數改之病,廟堂權移而不能制營閫,宰樞體輕而或替任差員,宣布奉行,徒爲觀聽之美,而求其食效,則蔑蔑乎無大稱焉。若此類者,不可摟數,而要皆弱之實也。以弱政濟弱勢者,彷彿乎衰周之象,而莫之變改,臣竊悶焉。伏願聖明,戒周末衰弱之政,追諸葛爲治之要,旣自感奮矣。無以衰微而自沮,旣欲振刷矣。必以剛果爲主,政之當爲而必擧,刑之當施而必加,進退取舍,惟公論之所在而勿爲浮儀所撓,號令施措,惟統紀之所在而勿爲私意所壞,使一國之人,視之如風雨雷霆,遽然而至,截然而下,不知其所從發,而不可逃遁,則庶乎國體尊嚴而紀綱整肅矣。嗚呼,國勢之扤捏,生民之困悴,朝綱之委靡,莫今日若也。加以災異疊現,憂虞多端,邊禁不嚴而釁隙將開矣。民心陷誤而葛巢易生矣。然而讜言無聞,善政不擧,泯泯泄泄,日趨於危亡之域,如臣等雖隨行而逐隊,不過出歎於朝,入吁於室,顧何裨於扶顚而持危哉?臣愚謂今日官方,孰非可擇,而至若兩南物衆之邑,海防閫帥之任,尤宜另簡也。況西塞重地,曠務可虞,成命已久,完薦尙遲,南閫差遣,不容淹滯,而開政命下,亦未擧行,竝宜另飭,俾無虛徐之歎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疏中勉戒,可不猛省,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金尙重上疏,伏以臣之偏母,年近七耋,宿病沈淹,長在床席,臣以孑然一身,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試事迫急,推移無路,不得不黽勉赴坐矣。臣母所患關格之症,又復觸感越添,臣於再昨歸診,則症情少似差歇,試官之頻數變通,纔有申飭,而竣事之期隔宵,故昨朝,果抑情往參,而一念憂灼,靡所自定,得聞晩後諸症,比曉倍劇,頻頻暈倒,不能鎭定云。臣自聞此報,方寸益覺焦煎,急於歸省,未暇詣闕復命,徑從禁扃之外,拜疏直歸,分義道理,壞損無餘矣。目今症情,一倍危劇,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以便救護,仍治臣任情徑歸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左議政徐命均上疏,伏以臣今日情地,挨到萬分迫急,衷腸內熬,疾病外侵,冒死申籲,蘄被瀆擾之誅,溫批反降,史官傳宣,繼以太醫臨視,珍劑特頒,罪旣貰矣,榮愈極矣。臣誠惶惕感泣,不知攸處,臣固一介昏庸,無足比數,而君上之眷遇至此,以分義言之,似不當更事控免,顧其中有萬萬不敢安,決無因仍冒沒之理,耿耿血懇,唯蒙其一遞而後,可以爲人矣。聖上尙今羈縻,不卽賜許者,特以臺言過重,臣罪未著,旣斥其言,則不必勉副,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在前相臣之遭橫逆,自上辨其誣而解其職,蓋出於進退以禮之義,不係於人言之虛實,卽朝體道理然也。今臣所遭,其辱朝廷而羞台司,曾所未有,而謬恩彌堅,一向强迫,其所以眷待之者,適增臣放肆無恥之罪矣。豈其日月之明,有所遺照,而每以情志不相孚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悶蹙抑塞之至,前後批旨,備盡開示,臣非木石,豈不感激銘鏤心肝,而獨臣之苦心,未蒙矜諒,只痛臣平日誠信,未能見孚於君父之前也。憲臣方以忘廉冒出斥臣,而今又冒出,是眞忘廉,正所以實憲臣之言,臣雖滅死萬萬,決不忍爲此,到此地頭,寧以違迕被誅,則不過爲不識分義之罪人,若怵畏嚴命,唐突冒進,則將未免貪戀之鄙夫,蒙此點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哉?今臣得命則生,不得命則死,儻賜一兪之恩,則臣當朝聞命而夕趨矣。藥院連有起居之禮,鞫廳逐日開坐,而以臣踪地,未解職名之前,進身無路,惶霣焦灼,唯俟威罰,伏乞聖明,曲加諒察,亟許遞免,仍治臣辜恩忘分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齋殿,罄悉心曲,卿旣諾矣。而又若是過讓,何情志之不孚若此哉?予志固定,卿之過辭,其徒困我,卿其須體前席之敎,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此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黃海監司兪拓基上疏,伏以臣於日者,伏承本月初四日敎旨,以臣爲黃海道觀察使者,續又伏見備局公移,恭遵聖旨,促臣上來者,臣聞命震駭,五情失守,彌日而猶不能已也。伏念臣之至庸極陋,無所比數之狀,卽已上下之所共知,今不敢猥更陳列,有若效世人崇讓者,而獨其褊愚膠固,迷不知變,徒以跡畸而病痼,罔念分嚴而義重,輾轉反覆,自速重誅,誠使有司者,操三尺而論臣之罪,則鰐海囚山,猶不足以擬議,特蒙天地父母,曲軫而寬貸之,乃使之掌管符印,餔啜俸廩,雖臣自爲之謀,亦將何以過此,臣母子相守,歌詠聖澤,以罪爲寵,感惶鏤骨,又不自意,曾未數歲,旋辱遷除,若可以復備任使者。噫,從古人臣,安所得此,在臣道理,惟當含恩畏罪,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然臣之私功慙恨者,早令臣務積誠意,畢暴衷悃,一聽之於明命,則自不用多少撕捱,而庶可蒙照於淵鑑之下矣。苟非然者,趨走爲恭,有命輒承,亦或幾於少塞臣分,而唯臣則因循蘊結,乖牾衡決,蓋將無往而非臣之罪者,向日匪怒之敎,固不勝其懍惕隕越,措躬無地,而若其最後嚴旨,又非人臣所敢聞,爲人臣者,負此名何所歸乎?臣每一追念,自不覺身靑體粟,忽欲無生,殆忘其因何息偃於地上也。噫,臣立身事國,今已二十一年矣。受恩三朝,與天無極,畢義願忠,寸腔如丹,而精忱淺薄,材識鹵劣,上不能有懷必陳,進退以義,下不能陳力就列,筋力自效,卒陷難容之罪,遂就罔赦之科,苟究厥由,孽皆自作,臣雖滅死萬萬,將何以少贖其一二哉?便地近補,有識者,亦足以議國家刑政之舛謬,則又況進乎此而授之以方面之重,委之以承宣之責,誠不可以使四方聞之者也。賞罰當然後,人心服,今雖就朝家所以處微臣者見之,持公論者,果可謂之擧錯枉直之得其宜歟?臣實爲是之懼焉,左右思度,終不敢爲冒進之計者也。至如才分之已試蔑效,疾病之一倍難强,亦不可一一瀆溷,儻以日月之明,俯賜照察,則必不待臣辭之畢,而卽有以矜諒矣。臣釐簿未訖,病勢又添,日昨始得歸伏私次,敢控危迫之懇,言出肝膈,非敢毫分虛謾,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新授職名,仍令勘斷臣負犯,以昭政理,以勵臣工,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若是過辭,分義決不若此,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奉敎李鼎輔上疏,伏以日昨經筵,因左右史之不備,未免停輟,臺言以是峻發,論臣以譴罷,臣惶隕悶蹙,縮伏訟愆,不意彈墨未乾,恩敍特下,宿趼復叨,召牌踵臨,臣聞命惝怳,罔知攸措,固當含恩畏義,竭蹶趨承,而臺論旣發,廉隅且重,決不可怙寵貪榮,唐突冒出,而況其爲言,有若臣昧法講事體之重,憚一時替當之勞,强稱館規,故不入來,致令成命,緣臣而中輟者然,遣辭深緊,有違實狀,臣不得不冒死陳暴,惟聖明,俯賜照察焉。夫翰苑古規,操切下番,使不敢擅離直所一步地,雖有難强之實病,居右位者,不得替行其任,蓋慮記事之或有闕遺,而且抑其新進怠慢之意也。是以,古有下番翰林,患痘於闕中者,而不得出直,式暇服制,竝不得許施,而所謂預備之爲職,當上下番入侍之時,或有臺諫及喉院、政廳承傳接待等事,則詣闕代行,而至於入侍一節,本無替當之例,此實國朝三百年流來古規,非臣之所創爲,而擧世之所共知也。祖宗朝上下官體例,無不掃地,而藝苑古風,猶獨全然不墜者,寔賴前後史官之遵守勿撓,而若比諸古,則亦太半壞損矣,其爲規也。如是截嚴,故若或有不得已私相酬資之事,則譏之以疲軟見輕,責之以墜落古風,此罔非重事體之意,而壞了不得者也。伊日開講命下之後,以下番之有病未參,上番翰林鄭履儉,投章徑出,故至有喉院稟啓牌召預備之擧,惟彼上番,猶不可當之。臣雖疲劣,旣忝右位之列,越二次而俯首替行,則其於體例,可乎否乎?雖使臺臣,易地而處,斷無肯當之理,此臣所以隨牌詣闕,陳疏自列,而見阻於喉司,萬不獲已,終至於違命,而其時事狀,如斯而已。聖上親臨法筵,刻漏已過,而因史官之不備,寢開講之成命,臣雖愚昧,豈不知事體分義之萬萬惶悚,而且旣以預備之役,趁日赴闕,則抑獨何心?厭避霎時之登對,諉以館規,終不進參,故犯慢命之誅哉。區區所守,惟恐館中舊規,至臣身而墜壞,以啓下位輩慢蹇占便之風也。臺臣未諳館規,一時警責之言,臣不必呶呶,而何其言之不相諒至此哉?臣猥以無似,冒居右地,不能檢下,任其徑出,使莫重法筵,以致中輟,已極愧悚,而況臺參至峻,私義未伸,其何可忘廉冒恥,抗顔出脚,厚招其無限譏笑乎?且臣素抱痰癖之症,形骸羸脆,居常懍綴,少失攝則輒發作,屢月驅策之餘,重觸風寒,自五六日前,宿病挾感重發,目下症情,十分苦劇,落席涔涔,宛轉叫痛,時月之內,決無復起爲人之望,尙何論束帶奔趨於近密之列乎?嚴召之下,不敢坐違,玆敢忍死扶病,進詣於禁扃之外,露章陳籲,徑歸私次,臣罪至此,尤合萬戮,伏乞聖慈,俯燭情病,亟削臣職,以謝臺議,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上疏,伏以臣於昨日鞫廳啓辭批答中,南泰績置之之敎,竊有所慨然者,泰績謀逆情節,畢露於戊申諸賊之招,而河之招,歷援觀孝、有翼、麟佐、泰徵等諸賊,而泰績之名,亦在其中,麟佐之招,亦爲緊擧泰績之名,涵敬之招,亦以通津府使南泰績,以三百年將相應以待,又曰,通津通使gg通津府使g南泰績,以吾輩之不早起爲悶,培賊之招,亦擧通津府使南泰績,則其同參謀逆之狀,如是狼藉,而嚴訊之下,頑忍抵賴,終至徑先酌處,臺啓之發,已過七年,而聖上一向靳允,尙未夬正王法,輿情之憤鬱,固已久矣。今番捕廳罪人招辭中,亦曰,南格、朴弼長、南泰績,結爲兄弟,又曰,顯賊之赴任也。三日留宿於弼長家,其綢繆同謀之跡,昭不可掩,而昨日渠之納供中,與朴弼長、南格,如兄若弟之說,便是承款,則嚴刑究問,在法當然,而置之之命,遽下意外,臣未知聖意,欲待他罪人供辭而後,將爲嚴鞫耶。且南格之令本道査覈,已是大違獄體,而弼長則獨無究問之命,臣於是,尤有所訝惑者,干連一事之罪人,一則付之外獄,一則置而不問,分而二之,旣有乖於互相盤詰之道,必無罪囚輸情之理,其在嚴鞫體之道,果何如哉?臣謂泰績,亟加嚴訊,期於得情,格、弼長兩罪人,亦令鞫廳拿來,與捕廳罪人,一處究問,斷不可已,臣旣有所懷,敢此略陳,惟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令本道査問南格,不問弼長,意有所在,處分審量,泰績置之之命,意亦有在矣。 ○修撰南泰良上疏,伏以隷職金華,叨倍法筵,非徒人臣之極選,實是儒者之至榮,今臣遭逢聖世,濫忝瀛錄,檢討、侍讀,除旨重疊,雖其蒙學蔑識,萬萬不稱是選,而感激思報,臣子之職分,貪戀榮寵,小人之常情,夫豈不欲及明時效尺寸,以少答恩顧之萬一,而徒以深嚴之地,玷辱是懼,公議之下,慙靦自倍,區區自劃之志,着在心本,難猝變化,前後違逋,有丘山之罪,而聖度天大,不賜誅絶,今玆新命,又降於積違嚴召之餘,罪不一勘,恩成五入,伏地涕泣,不知死所,人臣之義,身非己有,聖眷如此,豈敢復言情勢,而第臣難進之端,實亦有在,若不披露於君父,更將赴愬於何地?臣本庸虛懦拙,百事不能及人,雖以應擧餘業,略欲涉獵文字,而習性牽拗,動成迂僻,其所辛苦而未得者,皆符於空言,而不適實用。至於所以立朝應事,處己治人之大方,則茫昧昏塞,都不通曉,以此廢然,自分爲無用之一棄物。且臣少失怙恃,積傷喪禍,尫羸病弱,常有朝夕難保之憂,少勞心力,輒致歐血,平居閉門,不敢與外事相聞,積其呻吟之苦,遂成疎懶之習,蓋其一生伎倆,捨疾痛則怠而婾耳。以此病廢之狀,雖閑官散職,猶無筋力奔走之勢,況今投之於經幄禁近之地,責之以論思勸講之任,以言其學識則有終身孤陋之歎,以言其疾病則有目前顚仆之慮,進退狼狽,無自而可,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冒出之計者也。仰惟日月之明,無微不燭,臣之此言,實不敢有毫髮假飾,且臣於前月,忝叨憲職,顯被不言之嚴誅,情地惶蹙,不敢復入臺端,乃於社壇動駕之日,荐犯違逋之罪,特敎譴罷,辭旨嚴截,追思至今,愧悚未已,其何可徒恃甄敍之聖恩,晏然復處於言語侍從之列乎?昨違嚴召,罰止問備,今又庚牌狎臨,情窮勢極,不省所措,玆敢進身闕外,悉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洞察臣無用之實,亟命斥退臣身,以安愚分,不勝千萬至禱,仍竊惟念,殿下聰明仁孝,有不世出之資,而講學不倦,尤是帝王之盛節,見方日御經筵,論說義理,其講習體行之際,必有獨得於聖心者,固非群臣之所能窺測,然臣幸於斯時,蒙被殊私,叨備講官,雖非才冒寵,不敢以見識自居,而苟其思慮所及,萬有一可以有補於聖學,則豈敢終默默以負平生之志哉?臣聞孔子曰,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此乃公私利慾之分,學者之所當精察處,而在人君則爲尤甚焉。蓋講學明理,求仁克己,推以至於齊家治國,而充吾所學,眞能使天地位而萬物育者,爲己之學也。高開法筵,延接儒臣,以爲太平之彌文,治朝之盛觀,而苟資經傳,徒爲作聰明自聖賢之具者,爲人之學也。二者之間,其端,起於一心之公私,而其效,見於天下之治亂,非若儒生學子輩所學淺深,關係一身事而已。殿下自卽位以來,講學求道,不爲不久,而氣質有未盡變化者,治功有未盡熙洽者,此非講說之不勤,知解之不廣,殆亦由於爲己之意,有所未至焉耳。臣伏讀前後備忘下者,皆引經傳義,憂民慨世,欲治之意,爛然甚盛,而其實義理太多,頭緖太繁,明傷於察細,威褻於多言,無論政治之得失,而卽夫文字之間,亦可見聖學之不甚得力矣。是以飭勵施爲之迹,不勝其多,而眞積久大之基,常若欠闕,甚至於硬說道理,疑阻臣隣,朝廷之事,一切委靡渙散,名實不相應副,以此而推之,知殿下或未免有爲人之意,故惟以言語文字,爲究竟事業,而求其所以虛心遜志,進實工除實病者,則乃未嘗一用力焉,審如是,則雖孜孜爲學,亦文具而已。顧何望其有內外合一,知行竝進之效哉?嗚呼,由三代以降,僅二千餘年,人君之有志聖學者,未有能及殿下,而工夫婉晩,歲月如流,回思十年之功,如是其不偶然,而目前成就,卒未有以大慰天下之心,眞續聖學之統,則生人之類,其無望矣。殿下中夜以思,其有不惕然而自傷者乎?況今天災時變,日甚一日,非殿下篤志力行,崇德利用,則萬事萬理,亦無由得其宜,伏願殿下深察於爲己、爲人之分,而卓然先辦得,實欲爲聖人之心,深戒向外之失,務祛難克之私,使內外本末,粹然無一不出於至誠,則大本旣立,前日之講貫服習者,其將有以統宗會元,而聖學之效,乃可白於天下後世矣。愚臣愛君之誠,自不覺其妄論及此,僭越之罪,誠無所逃,然惟殿下,不以人廢言,則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趙尙命上疏,伏以臣,卽伏見掌令李光湜之避辭,以臣日昨申德夏拿問事,大生疑怒,侵辱備至,有若臣曲爲德夏,爲其自明之階者然,臣未知憲臣初啓,其果出於有所私惡而發耶?何其推己疑人,若此之甚也。夫臺閣論人,許以風聞,則平心說去,隨聞臚列,畢竟本事之虛實,付之公案可矣。何必預慮其査事之脫空,減其律而直自勿斷,殆若私讎之脅持者耶?臣之所達,實無一毫侵及於本啓,顧藉於弁帥,而惟其狼藉贓汚,不宜薄勘,擅發軍馬,自有當律,故果率爾發啓矣。今其爲言,乃至於此,無乃有甚機括於其間,辨覈之際,或恐其言之綻露而然耶?且其所謂近來査事,例多脫空云者,尤不覺其窘遁,王府按覈事體,何等重大,而光湜,苟知其爲如此,則前後居臺,何不據實劾正,而但於論人之際,恐爲圖脫之資,不顧其罪重律輕之嫌耶?苟如是,則王府按覈,其將廢閣而不行,拿問重律,謂反輕於罷職,而不得復請耶。臣誠莫曉其故也。雖然,無論其言之是非,而侮辱至此,臣之見輕同朝則極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且臣累日鞫坐,觸感甚重,詣臺自列,實難自力,玆於天牌之下,隨詣闕外,而又未免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慈,諒臣所遭之非常,察臣病勢之難强,亟遞臣所帶職名,以安賤分,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於本職,便同已遞,而亦有區區淺見,敢此尾陳焉。守令擇差,前後,申飭非一,而新除授熊川縣監尹洙,爲人昏劣,行己鄙瑣,荒歲字牧,決難堪任,固城縣令文德麟,年久痼廢,性又狂悖,海防重地,不可輕畀,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竝加刊汰,以重官方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顯望上疏,伏以臣於前秋,忝叨憲職,因一格例間事,見輕於其時長僚,至使下吏,替被囚治,似此所遭,未曾或聞,其損臺體而羞當世,實非細故耳。秪今追思,尙有餘頳,臺端一步地,矢心自畫,固已堅矣。且於向來自明之疏,尤不勝駭惋之至,前後許多斷斷之語,有不足多辨,而其所謂其發也晩而疑怒已久云者,帶得無限機心,誠莫曉其意之所在也。臣與宰臣,本無恩怨,其身之升沈榮悴,眞同越人之肥瘠,有何可疑可怒之事耶?草草一言,臣自附於同朝相規之義,而彼乃疑之太過,怒之太深,崎嶇說去,指意非常,隱然欲歸之於猜讒之科,其亦不自反,甚矣。其所爲言,雖無顯詈,實多陰詆,臣之情勢,一倍臲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日昨薇垣新除,適下於武科開場之日,仍有牌召之命,國試體重,不敢違傲,未暇陳情,僶俛承膺,以爲竣事後引暴祈免之計,而冒沒廉隅,如坐針氊,自顧多慙,人謂斯何?今則試役已訖,其不可仍因蹲據也決矣。況臣宿患痰癖之症,已成難醫之疾,連赴試場,晨夕奔走,觸冒風寒,恰過數旬,舊恙新祟,一時重發,胸膈否塞,氣息喘急,頭暈目眩,神精昏迷,此蓋痰病,挾感增劇而然,見今症勢,十分危惡,時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此際又以鞫坐,天牌嚴臨,不敢坐違嚴召,謹此擔舁病軀,來詣闕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難貰,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迹之危蹙,憐臣疾病之沈篤,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大幸。臣旣不以臺職自居,則不宜猥及他說,而適有所懷,敢此尾陳,惟聖明垂察焉。噫。今當聖上奮發圖治之日,急先之務,莫過用人,雖微官庶僚,尙宜難愼,何況卿月崇班,其可容易擢授乎?判尹尹陽來,頃除關西伯,被駁諫臣,終至遞改,公議所在,居可見矣。彈墨未乾,遽陞正卿,臣未知此何名也。內外輕重之別,官資崇庳之分,於是乎顚倒,有若角勝臺言者然,其於事體,果何如哉?至於知事朴乃貞之特命陞資,聖意所存,孰不感聳,而臣則竊以爲過也。朝家典章,固當周思可繼之道,而不宜徒施姑息之政,若以其康寧爲貴,則方今老健之臣,指不勝僂,若以其榜年爲感,則同榜在世之人,非止一二,旣不可人人而加恩,則終難免偏枯之譏,聖朝綜核之道,恐不當若是,其爲待舊臣之意則可謂厚矣。獨不念古人愛嚬笑之戒乎?揆以朝體,所係不小,臣謂兩臣陞擢之命,不可不竝令收還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判尹之往者被斥,已知過中,則陞授此任,未知過矣。特授知樞,非徒其年,所感在也。角勝、偏枯等說,予未曉也。爾其勿辭察職。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鈺{{*|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提調宋寅明,左承旨趙命臣啓曰,寒雨連宵,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益有差勝乎?氷熱散三貼,連爲熏洗,則昨日當盡,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侍,診察眼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微有往來,旣已差愈,勿爲入診。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馬草價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傳于李匡世曰,爲執法之官者,凡諸議讞,當審律名之輕重,不可觀人低昻,尹㝚,當初所犯雖重,旣已量察,業亦參酌,徒年施行,而朴致遠,頃年處分,本非曰可恕,只爲其情理矣。尹㝚、朴致遠,俱是無限年而近配,則若是議讞,輕重猶可,而此旣徒年,彼旣無限,則請仍將滿年之尹㝚,請放無限年之致遠,殊非飭勵之意,非亦嚴贓吏之意,該府堂上,從重推考,尹㝚放送,朴致遠、韓㻋仍。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春躋爲兼知義禁。 ○李匡世,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禁府堂上,未及差出,日勢已嘗gg暮g,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罪人尹㝚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金川郡守鄭錫耆,平山府使宋必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錫耆、宋必煥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中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修撰南泰良,姑陞入直矣。以情勢難安,陳疏徑出,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金尙翼,自鄕昨已入來,竝與修撰兪㝡基,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日宗廟及永禧殿修理時,本曹堂上,所當分詣,而判書臣申思喆,以備堂入侍,參議臣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臣鉉輔先詣太廟,修改事畢後,仍進永禧殿,則戶曹佐郞李夏徵,謂以事了,不待臣奉審,已爲還去,修改事體莫重,而任自先歸之狀,事極可駭,不可無論責之道,本曹他無請罪之事,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州牧使、三和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趙明翼爲同義禁,鄭亨益爲知義禁,閔珽爲司諫,吳光運爲刑曹參判,任安世爲社稷令,柳鼎茂爲奉常主簿,閔孝曾爲贊儀,沈聖希爲獻納,黃應洙爲定州牧使,張泰紹爲三和府使,沈錥爲司僕正,兼漢學敎授二,申晩、尹得和,靈城君朴文秀。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病,參知韓師得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李箕鎭付副司直。 ○正言趙尙命。{{*|疏批改下}}答曰,省疏具悉。尹洙、文德麟事,或不知其人之若何,而未免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臣,今以宗廟有頉處修理來詣矣。伏聞聖上,方有大臣、備局諸宰次對之擧,蓋太廟修改之日,自上不得殿座,設有時急酬應之事,必待事畢後擧行,誠以修改時,移奉神位於移安廳,其在尊敬之道,不得視朝如平日,禮意誠非偶然,而今此賜對,雖由於喉司之不能引例陳稟而然,事體之未安,當如何哉?臣謂當該承旨,宜加警責也。臣待罪禮官,或慮舊例之因此廢失,敢以執藝之義,略效區區之忱,伏願聖上,特賜裁處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日次對,異於視事故,而今觀所陳,予亦矇然,當該承旨,推考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三告請急,未蒙恩遞,一疏丐哀,又靳開允,衷情抑塞,撫躬慙悼,泯伏累日,靡所因極,不得不更申號籲,尙冀萬一矜察焉。夫權勢之地,人所難居,東銓之長,尤爲準的,而臣以素門凡流,兄弟相傳,赫然榮寵,世皆指目,忌盈惡滿,乃理之常,貪權冒進,死不忍爲,而誅譴不加,恩數益隆,必使之承命乃已,物情愈益不平,國體愈益損傷,臣聞權者,禍之媒,寵者,辱之根,臣之一伸分義,旋復竭誠祈免,庶不至卒陷大僇,重累聖簡者,苦心斷斷,天日照臨,毫分假飾,神明必殛,恭惟我國家,以禮爲治,祖宗朝以來,待臣下有節,苟有甚難安之情,則不分公私,輒許自伸,未嘗强迫,此所以朝有禮使之美,士尙廉讓之風,蔚然爲後世法者也。今殿下,仁恕體下,曲盡人情,凡在臣隣,孰不欽歎,而獨於官職去就,似若不深照,於情地廉義,類多以督出爲務,或不免費辭令而䙝恩禮,有識之竊憂久矣。諸臣之章奏,屢言之矣,況殿下之於微臣,生成眷顧,天地也父母也。獨於今日,恝然於疾痛之呼,不暇念夫進退之禮,臣恐殿下所以寵遇臣而不欲捨者,乃所以重臣之罪而益臣之災也。向者積犯違慢,思之尙覺懍然,而今又不懲,屢逋嚴召,此後撕捱,不知至於何境,夫豈臣所樂,臣罪固大而臣情亦戚矣。且臣本來情地之外,兼有一二難安之端,日昨國子長,以臣所稟定玉堂請敍事,深引爲嫌,而臣之伊日筵奏,元無一言非斥,所請定式,又循其已行之例,則其所引嫌,果何所據,臣竊訝之。且諫臣疏中,論新差兩守令,請行刊汰,而至以物情俱駭爲言。噫,今日守令之當擇,聖敎累飭,諸臣交陳,臣亦灼知其然,豈容少有放忽?尹洙,任殿中最久,人多稱屈,觀其爲人,頗似純勤,足堪一縣,文德麟,臣曾聞其治郡有異績,且考其時繡衣褒啓,至謂設邑以後所未有,臣果自信而擧擬矣。積仕鴻臚,不可謂痼廢,目以狂悖,尤恐其不襯也。雖然,爲今日銓官,苟不擇守令,則其罪,實非尋常,玆敢附陳疏末,悚蹙俟命,伏乞聖慈,亟回鑑燭,夬許鐫臣職名,使賤分得安,仍勘臣前後罪戾,以警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已特招,卿辭過矣。大政爲期,初何敦迫,冢宰之任,其何久曠,予志若此,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左尹趙遠命上疏,伏以臣於辛亥,待罪長陵移奉時監董之任,而奉職無狀,致令莫重陵石有頉,宜伏重誅,而罪名末減,止於坐罷,臣誠驚悚震悸,莫省攸措也。封陵之翌年壬子春,臣以禮官,偕大臣進去奉審,則陵上及丁字閣大小石材,背陽向北之處,擧皆陰濕,如漬鹽水,三冬凝沍,方春解冬之節,兩石合縫處,稜角缺落,陵上生頉,不至大段,而丁字閣北砌,爲尤甚,所見極悶,臣以當初董役之人,伊時看審,比他人加詳,心有隱憂,每慮陵石之亦有此患矣。去冬冬暖,乍凍旋解之故,不待春和,已有缺傷之變,此卽臣之居常憂慮處,以理勢度之,島中濱海之石,常帶鹹氣,長時陰濕之致也。然則年年解凍之節,無非臣待罪之日,微臣被罪,姑舍勿論,莫重陵寢,不無後慮,此莫非臣等,專昧島石不可用之致,尙誰咎乎?不自意譴罷未幾,恩敍遠降,繼而有京兆除命,臣於是悚懍感泣,彌日不定,不知負罪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也。伏乞聖明,府察臣難安情實,夬賜斥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繼又伏聞,以運穀設倉,不卽擧行事,因大臣陳達,有特推之敎,臣聞命懍慄,不敢自隱,略陳其前後事實焉。夫運穀北關,設倉南邑,以救他道異日之災荒,誠爲廊廟經遠之慮,而再昨年壬子,南關賑事方張,而以北農稍登之故,嶺東、嶺南,前後所漕送,一年之內,爲三萬石,癸丑春,嶺東漕送,又爲一萬石,南關賑資之自北運來者,其數亦且滿萬,則壬癸兩年之間,罄運北穀,洽爲五萬石,故上年北農少失,民皆遑遑,蓋以蓋藏盡傾,無可所恃也。自朝家特軫北民之顑頷濱死,劃給二分耗,以濟其命,誠大惠也。臣之受命到任,在於上年三月念後,而十二月遞罷,其間在職,不過九朔,而無非臣焦心費慮,馳啓請穀之日,則北關二萬之穀,何由括出,以爲他道日後之慮乎?事勢所迫,未卽奉行,非敢故爲慢忽,廢閣朝命而然也。要之南北俱豐,民力少紓,南關有設倉之力,北關有可移之穀然後,方可徐議其區處方略耳。臣以此論報備局,不翅詳悉,而廟堂之臣,或不爲恕究,混歸之於違命之科,臣竊悶塞抑菀,又添一層難安之端,竝此自列,冀被重譴,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大司諫任守迪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而其中訓將等事,雖有伊時做錯,事已過矣。曾有下敎,其何復劾,湖南道臣,當初處分,卽示事體,末稍仍任,亦所以敬大僚矣。外方武士之抑鬱,豈不顧哉?而近來久勤多滯之時,別設其窠,徒開倖門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疏本,下備局}} ○雍正十二年甲寅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江華留守金東弼,吏曹參判宋眞明,右副承旨柳儼,掌令閔瑗,獻納趙漢緯,修撰南泰良,假注書南泰耆,事變假注書許鈺,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任述入侍。 ○金興慶進曰,春雨頻數,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眼候已盡差愈,而復常否?上曰,往來之氣,亦勝於向時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賓廳日次連因,鞫事久不擧行,而且昨者,以鞫廳事,有下問之敎,故臣等入侍,而知義禁趙尙絅,以宗廟修改事進去,待其還來,使之入參乎?上曰,然則戶判亦有之,不必備員矣。興慶曰,鞫廳事,先爲之乎?上曰,此不急事也。廟堂事,先爲稟定,可也。朴海昌事,下備局乎?興慶曰,才回示於他諸堂上矣。上曰,卿則見之乎?我國人甚躁,咨文一節,亦爲趑趄,卽見彼地則尋常,此必欲不示邊禁之不嚴,而拔之矣。興慶曰,聖敎至當,而且不知其犯越而爲之矣。上曰,盛京回咨,似當有之。興慶曰,待使臣還來,當爲之矣。上曰,豈不遲晩乎?興慶曰,然則當議於他大臣而爲之矣。柳儼曰,大臣旣親承傳敎,似不出擧條矣。上曰,然矣。與慶曰,京畿監司申昉狀啓,以爲弘濟院之移建,是一勞永逸之計,站屬之分授館宇,雖欲移建,而戶、工曹次知大廳,先爲建始然後,各邑,當爲次第擧行,今解凍後,卽爲始役之意,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當此歉歲,若非不得已之事,則不可擧行,而館宇旣甚傾頹,移建誠爲便緊,則先令戶、工曹始役然後,各邑,可以擧行矣。上曰,各邑之修補甚難,故欲其不爲修補而移建之矣,當春役民,何如耶?興慶曰,然則使之待秋移建乎?卽今勅行,姑無聲息,稍竢後日,亦似無妨矣。江華留守金東弼曰,臣曾以畿邑守令,當夏支勅後,又待罪戶判,累經勅行,故稔知之矣。弘濟院,坐地甚卑,水道變改,五六月霖雨之時,則水道崩潰,延及勅使房舍,壁敗墻圮,年年若此,每當勅行,防川修舍之役,不勝其繁,移建之議,自前有之,占地於高燥之處,而至今不卽改建。若以舊材移建,則旣甚不難,而各邑一出力,則其後可無修補之患,而一經勅行,便卽忘置,因循不改,此甚非矣。近日則無他事役,若令地部,量給物力,各其該邑,從便出力,則其役不甚爲難,事當許施矣。上曰,我國事,因循如此,不爲防川之役,而爲此移建之擧,則豈甚難乎?江華留守所謂一經勅行,便爲忘却者,此言是矣。當一勞移建,而修補之役,旣始之則已,不然則非使民以時之意,然已始防川,則棄此役而寧爲移建爲宜,使廟堂問于本道,處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國家之所以重驛路者,蓋爲傳命,而近來驛役煩重,歲且荐饑,長吏輩,許多應役之資,無路辦得,馬位田畓,不得已賭賣,姑爲目前之急,不暇日後之計,驛路日益凋弊,將至於絶站之境。今後則若有馬位田畓,私相買賣之事,則以公田私相買賣之罪,買者賣者,照律定配,察訪亦拿問定罪定式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蓋此事,雖有禁令,驛漢輩,若有用錢之處,則緣於切迫,而有此買賣,以致驛路之凋殘,事當依狀請施行,而察訪論罪一事,亦爲定式,何如?上曰,朴文秀,亦曾有此請,當痛禁矣,依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右兵使申德夏,辭朝引見時,以營將年凶停操之故,各邑束伍軍,久不練習,雖有旗幟錚鼓之號令,全不知聽從,戎務極其疎忽,而兵使、營將,雖爲巡審操鍊,不過一次而已。朝家若以年凶爲念,則除兵使、營將巡歷,令各其官,乘農歇時,一月內,二三次操鍊,則除弊鍊卒,兩得其宜之意,有所陳達,令廟堂,稟處矣。蓋束伍之久廢鍊習,雖甚可慮,許多束伍軍,令各其官,一月之內,二三次聚點操鍊,則豈不爲大段民弊乎?此則似不當許施矣。上曰,不可創開新規,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假都事,代監司狀啓,而以理山府鎖匠韓中甫,受賂錢故放犯越莫重罪人,情狀絶痛,其在飭邊之道,斷不可貸,請爲先梟示江邊,以嚴國法事,請令廟堂,稟處矣。考見古謄錄,則平安道將校張順一,以故縱犯越人之罪,依法典減一等處絞矣。與此事相同,而當此嚴邊禁之時,中甫之罪,誠甚痛惡,依本律處之乎?減等處絞乎?上曰,卿之意,如何?他大臣知之乎?興慶曰,不及與他大臣往復,而今番則不比常例,罪當梟示,而死則一也。臣意則處絞無妨,而問于入侍諸臣,則好矣。上曰,其情狀,極爲痛駭,而無遲晩取招,則不可用極律,如何?興慶曰,私開金,旣以現捉,故渠亦自服矣。宋眞明曰,犯越罪人,是禹夏亨之所治覈者也。承款之後,有憑問之端,且俟朝家處分而置之矣。獄卒之受賂故縱,情節絶痛矣。上曰,此與將校之故縱有異,直爲開門而送之,當用極律,而向者一用此律,而聞朴文秀之言,而卽改之矣。此非王者審愼之道,問于他大臣後,處之,可也。興慶曰,兵使狀啓中,以禹夏亨不謹,申飭事,亦有請罪之語,何以爲之乎?上曰,禹夏亨,豈不已遞乎?興慶曰,方待交代,而在於任所矣。眞明曰,方以他罪,有拿命交代下去,當就理矣。上曰,旣已罪之矣。豈可復施乎?{{*|出擧條}}興慶曰,今者咨文出來,有與國王會同之言,此等語,今始有之矣。上曰,其咨文出來,豈不久乎?興慶曰,不久矣。眞明曰,國王字,非謄錄,故義州府尹,當詰問于彼,稟于朝廷然後,方可上送。自備局發關義州,問何故徑捧之由,則義州府尹以爲,與該國王會同相議等說,此乃渠之恒用文字云矣。上曰,其文字,何甚關係乎?興慶曰,承文院分館,前後催促,非止一再,而累次開坐,終不完圈,式年榜許多新來,尙未分隷,成命之下,事極未安,今聞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諸員,盡爲受由下鄕云。分付本院,催促上來,使之趁卽擧行,而計其程途遠近,其中不卽上來者,各別論罪,何如?上曰,向者大臣請推,故姑爲推考矣。今聞尙不爲之云,事甚可駭,累次,申飭之下,何敢如是乎?上博士以下,應參圈錄人員下鄕者,竝拿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諸道監司,多有未赴任者,咸鏡監司金始㷜,忠淸監司李壽沆,黃海監司兪拓基,尙不肅謝,慶尙監司柳復明則頃有催促之命,而亦不出肅,至於黃海監司,待其下去,舊監司可以赴任於箕營,而平安舊監司,卽當拿處事,當從重推考後,各別催促下送矣。慶尙監司則想以頃年所遭,自爲不安,尙不膺命,而其時臺言,歸於脫空,殿下旣已下燭,則至今引嫌,終涉過矣。且諸道監司,亦如是撕捱,近來雖有監司勿爲牌招之命,二品監司,事體不輕,雖曰外任,何可不牌招乎?諸議皆以出牌爲宜矣。上曰,李壽沆,以前事引嫌,甚不當,不必開釋,柳復明則自以江原監司時事引嫌,而其事脫空,則不可一向撕捱,竝推考後,催促下送,可也。雖有出牌之請,此則領相之言是也。日日牌招,豈不紛紜乎?至於兪拓基,甚非矣。若如李匡德陞資之事,則其不出,猶或,可也。此則於渠未免左遷,事不當撕捱,從重推考後,使之催促下送。金始㷜其在廉隅,似如何矣。其言所謂彼欲遞此欲往之說,極爲無據,當之者聞此言,當爲如何耶?興慶曰,旣遭此言,其難安不出,似不是異事矣。上曰,此則比他有異,入侍諸臣之意,何如?達之,可也。凡論人忠厚之風,不當如是,當之者,似迫切矣。申思喆曰,金始㷜所遭,果爲非常,臣於近日,逢見而問之,則以爲期於必遞云。而藩臣遞改,事體不輕,非在下者所敢仰請者也。上曰,非以遞改言之也。欲問其輕重矣。興慶曰,所遭旣如此,其在體下之道,若變通則,似好矣。金東弼曰,臺言中彼欲遞此欲往之說以其心言之也。他人之心,何能知之乎?刻迫,甚矣。上曰,此何臺官之言也?儼曰,李壽海之言也。東弼曰,此攻申宅夏而有此言,所遭之人,豈欲往赴,在上者,當伸其廉隅,而且金始㷜,自是可用之臣,曾按海西,亦有治績,不無以他職留用之道,其在體使之道,何必强令赴任乎?宋眞明曰,臺言曲直,姑置之,其處義,似欲不出,如是而若督迫下送,則不免損傷事體,金始㷜有器局,當爲國家所晉用,何處不可?今姑伸其廉隅,似無妨矣。閔瑗曰,當之者,旣欲不往,而自上又以廉隅未安爲敎,彼亦必不往矣。趙漢緯曰,當初臺言,不比泛然,當自畫不往矣。自上若許其遞解,則似好矣。上曰,他人之心,何以知之?而李壽海,若執跡而言之,非忠厚之風也。無據甚矣。當之者,旣欲不往,則分義雖重,而伸其廉隅,似得當矣。知其不往而使之催促,若終始不出,則以今日之紀綱,將徒傷事體而已。咸鏡監司金始㷜,遞改,可也。{{*|出擧條}}柳儼曰,雖有監司令政院催促赴任之命,而政院旣不出牌,則不過招其界首官,分付而已。申飭無路,此事誠難矣。宋眞明曰,二品監司,分付下人,使之催促,其在朝體,亦涉如何矣。上曰,此言皆誤矣。今則紀綱漸弛,雖以擧條{{*|與榻前下敎}}頒布,而全不動聽,備局若,分付於界首官,則是亦君命也。無異於牌招,若牌招而不應命,則君父其將親往而招之乎?凡事當置其餘地矣。儼曰,然則以下敎{{*|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知義禁尹陽來去就,誠難矣。上曰,此過矣。興慶曰,出身已久,才識通敏,已擬判尹之望,平安監司臺彈,亦是意外,而至以官資崇卑爲言,人言過矣。左相以薦望,問於小臣,故臣亦從之矣。上曰,朴乃貞、尹陽來兩事,皆過於分數矣。尹陽來,若以被駁未幾,旋卽陞資,爲言則好,而至於角勝之言,極涉怪異,皆出於疑阻之致,彼儒臣,亦爲入侍,而疏末論列,專出於徹疏之計,予不可使之勿爲,而至以易易尹陽來、朴乃貞事爲言,亦爲怪異矣。興慶曰,臣以判尹薦望,當陳箚避嫌,而知義禁尹陽來,今姑改遞,何如?上曰,允。興慶曰,然則其代,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唯。{{*|竝出榻前下敎}}儼曰,三司職任甚重,其言雖非,不可無答,而向者趙尙命疏論兩守令事,不賜批答,恐有歉於聖德矣。上曰,此是固城、熊川兩守令耶?忘未下批,當入本批而改下之矣。文德麟,一見於朝參時,自是剛剛底人,狂悖之目,似過矣。興慶曰,曾任守令,有純褒矣。上曰,其疏專以李光湜爲言,故只見其緊處,不察其下款,而只以半行文字論劾之,此事豈有之乎?還可笑也。而承旨之言是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妨之有?儼曰,此事專在於呈疏也。上曰,承旨進來書之,改下趙尙命疏批。{{*|改下批,載日記}}上曰,尹洙,何如人也?眞明曰,以時任監察,爲熊川縣監矣。興慶曰,近來武科,非不頻數,而人物每患渺然,誠爲可悶矣。朝家今得金聖應、尹光莘輩,而別薦擢用,甚是好事,而蓋武宗閥閱,莫如具宏、申景禛兩家,其子孫中,若又勸武需用則好矣。具聖任、聖益兄弟,以具宏之後孫,官秩已高,今方嚮用,而聖任之子善行,旣是好身手,且有才氣,渠雖頗能文翰,方事儒業,當此乏材之時,勸武別薦用之則甚好矣。上曰,自是世世武將,渠獨不爲之乎?別薦調用,可也。興慶曰,前頭待南行宣傳官及內乘等職有闕,卽爲差除,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其人年少乎?興慶曰,年方少矣。凡陵寢之役,設都監則例有,書啓論賞之擧,而前日崇陵立碑時,不設都監,故無書啓而不爲論賞矣。其後因臺臣疏陳,遂有論賞之事,今番莊陵立碑後,事體與前無異,亦當有依例論賞之典矣。上曰,事係陵寢,無論大小,當有書啓,而今番則以外方監董,故果爾忘却矣。其令該曹,書啓可也。申思喆曰,製述書寫官則在京之人,而監蕫官則皆守令也。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以差使員歸重矣。製述官誰也?思喆曰,製述官則卽今戶曹判書宋寅明,而碑石楷字則西平君橈書之,篆字李聖龍書之矣。上曰,於京鄕,何所輕重乎?思喆曰,大抵國家賞典,宜簡不宜濫,今此碑役,本道主管凡事,製述、書寫,皆在京之人也。合京外而書啓,則實爲過多,殊有乖於非都監則勿論賞之定式,此似難處,參商下敎後,臣曹當爲擧行矣。上曰,前日崇陵立碑時,亦不設都監乎?興慶曰,其時不設都監,而有論賞之事矣。今亦似當依崇陵碑石時例,處之矣。金東弼曰,此非職掌事,而臣常慨然,故敢達矣。陵寢立碑,元非古事,而初以各陵表石次第竪立事,定奪之後,以數行記識,數字書寫,輕施陞資之典,識者已有濫觴之譏,中間朝議,亦以陵寢事體,不必資於立碑記識爲言,以此此事中止矣。今番莊陵之役,不設都監,令本道擧行者,亦出於不欲張大之意也。以私家言之,凡於墓道碑碣,必欲求一代能文善寫之人,而製之書之,例也。祖宗朝吳竣、李正英等,以善書名,國家吉凶大禮時,凡有都監寫役,毋論碑誌玉冊,竣與正英,輒書之,他人不與,賞典亦不過濫矣。後來不然,不問善書與不善書,而啓下書寫官,以爲加資之階,以此私家所不用之筆,反與於國家重役,安有如許事體,今番則臣不知誰爲製述,誰爲書寫,而大抵賞典踰濫之弊,有如是矣。上曰,以不善書者書之之言,過矣。而其弊則果如是,此由於我國公不勝私之致,禮判以爲先朝,有勿論賞之定式云。向者乙巳、丙午年則不知有定式而論賞矣。已施之賞,今不可收,而其在愼賞之道,詳考先朝定式,更稟,可也。{{*|出擧條}}儼曰,《禮曹謄錄》文書,汗牛充棟,不可考閱,若急欲搜見,則必致生事,臣與申思喆,於吉凶儀禮,合類編聚,以便考閱矣。今則其時堂上,已皆遞改,此事亦廢而不爲之矣。上曰,謄錄無之乎?興慶曰,有之而其數甚多,故難於考閱矣。思喆曰,向年禮曹失火,文書藏置三間庫舍見燒,先朝以後及百年內謄錄,留在直房者,見今餘存矣。上曰,臨時急搜則似甚難得矣。儼曰,國家典禮,惟在於此,而事甚可悶。上曰,厥漢事,甚怪異矣。初則以爲陵幸時爲之,而今則反謂直爲謀逆,今當訊問,世進殊非可惜之人,而貴石,旣得脫之後,復指以謀逆,問於貴石後,當訊問矣。儼曰,隨其問目而對之,復以他人納招,欲延晷刻,收殺以是無期矣。上曰,豈以此人則使告之以誣告乎?今則問之以不爲虛誕乎?虛誕然後,棄之,可也。思喆曰,渠以爲自爲謀逆,而多有違端處,問之可矣。上曰,欲免亂杖,而謂之以謀逆,是事理之外也。儼曰,戎卜,有數處違端矣。上曰,是何事?儼曰,朝夕皆往之說,是違端矣。上曰,容貌甚麤惡乎?興慶曰,自是武弁,不然矣。上曰,枝番、必雄則是小兒乎?思喆曰,渠以爲知之,則其在獄體,當爲白直放送,洞內之人,豈有不知之理乎?上曰,南極行擔一款,極涉怪異矣。興慶曰,此一款,不可知也。儼曰,極之言,皆是虛謊,而見其言辭,譸張虛言,似難如是矣。其文字則頗優,似非渠之手段矣。上曰,文則似出於渠手矣。興慶曰,泰績之捧招入之,而見戊申文案,則情節狼藉難掩矣。上曰,泰績則詐,泰徵則癡矣。興慶曰,渠之同黨,是麟佐輩也。自外方治査,事涉如何矣。上曰,捕廳亦如何矣?南格自是兩班,此路一開,京華士子,亦將不免亂杖,若鍛鍊羅織,則將來之憂不少,故如是矣。思喆曰,外方則似歇後矣。閔瑗曰,臣以二人事論啓矣。以意有在耳爲敎,未知聖意之安在,而泰績之招,比諸諸賊,不是泛然,今以後弊觀之,弼長與格,俱是出於內獄者,而反治之於外營,事涉如何矣。上曰,彼不知矣,大臣雖謂之緩,而泰績則由我而至此,見嶺東文書後,事當允許,而未免徑先許之,至於更加枷杻矣。泰績則詐,泰徵則癡之說,是河之招,而此言是也。河以京人,習知其詐,不參入,而有翼河輩,知京中骨子,麟佐輩,何以知之?不然則豈不許乎?閔瑗,雖以送外獄爲難,而以都目示於格者,皆是鄕人,若詰問於京獄,至於座首百姓而捕來,則江原一道,又必騷擾矣。瑗曰,非不知聖意之在於不欲騷擾,而若使監司治之,則監司亦必不爲矣。上曰,何事,若以失都目問之,何難之有?李廷說之査治,亦如是爲之矣。興慶曰,申思喆,以獄事入侍,而聞推考事,惶恐出去矣。上曰,是事不能無舊心而然矣。殊非飭勵之意也。興慶曰,尹㝚則所坐不輕,滿年則放之可也。而至於特命放釋則不當矣。上曰,徒三年,何不放乎?卿亦如此矣。鄭彦燮之置於品秩甚是,今欲改其徒三年則反爲可矣。儼曰,聖敎得宜矣。眞明曰,殿下以至誠,勅勵百事,意謂國事、民事,貌樣差勝,而于今三四朔,不見實效,備局卽今大臣引入,故閉戶已久,事甚可悶,在歲初老農輩,以爲今年當有年矣。語未畢,上曰,少退,宗廟修改進去堂上宋寅明、趙尙絅,亦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移時後,諸臣更爲入侍。儼曰,今日忠孝公賜諡之日,而適値宗廟修改,公事不得出納,賜諡官單子,啓下後,可以延諡矣。上曰,忠孝公,誰也?儼曰,陽平君家延諡,而未知爲誰也。上曰,啓下,可也。儼曰,修撰南泰良,承下敎後,將欲出往闕外,治疏而不爲入侍,下番玉堂,使之催促入侍,何如?上曰,徑出則不爲乎?儼曰,意在徑出矣,渠以爲雖無知識,粗效勉戒之忱,而今以意在徹疏爲敎,不能見信於君父如此,何可自以謂玉堂而行公乎云矣。上曰,俄者以儒臣亦在爲言,果過矣。若不徑出,則使之入來,可也。上曰,吏曹參判未畢之言,達之可也。眞明曰,今年年事稍登然後,民可支賴,而偶然一雨,在於上甲日,故民心見方搖動,且當春耕,而寒食前不能播牟,旣播者,似必有害,前頭事,極涉可慮,以外方言之,畿伯瓜滿,江原監司,下去屬耳。諸藩,亦皆遞改,京外有司之臣,各別申飭,使之節用,以爲前頭之備,國家用度,亦如近來,限秋成撙節,則甚好矣。雖曰勅勵,而在下者,不能奉承,此皆臣下之罪,而謂無實效,便若解怠,則何能有終,而何事可做乎?諸臣方有講究排置事,而數箇事件,未及完了,待稟定日,可以申明,分付,而次對亦必頻數爲之,然後凡事,可以做得矣。興慶曰,此言是也。如臣者雖居廟堂,何能有爲,領相、左相,皆今引入,雖與相議爲之,而亦不得會坐講究,臣又連赴鞫坐,事甚可悶矣。上曰,今日國事,果如常談,以鞫廳將敗矣。興慶曰,勉出左相,使得簿書期會,似好矣。上曰,非但有怪於世道,病國莫如設鞫。興慶曰,人以騷擾,由此設鞫,其所害國,何可盡達?上曰,吏曹參判之言好矣。下敎事有之,而外方道臣遞易,故未及爲之,舊方伯,亦豈不擧行乎?交代前則凡公事,當如前擧行矣。事變假注書許鈺來達曰,修撰南泰良,已徑出矣。上曰,南泰良僅得出仕,而以予有過中之言出去,是由我也。彼史官誰也?儼曰,許鈺矣。上曰,在京乎?儼曰,近來下鄕云矣。東弼曰,臣受任保障,目見疎虞之端,不得不以愚見,仰達矣。朝家之以江都爲海口保障之重地,而累百年悉力制置者,蓋爲他日緩急之可恃也。臣到任後,遍覽形便,則四面環海,鎭堡棋置,沿海墩臺,旗鼓相應,三南、兩西,舟楫相通,臨亂依歸,得人而守之,則可期得力,而但文殊山城,處在甲津東邊,高峯特立,俯瞰一島,無異於坐高堂而俯階庭,不幸而使賊據此,則我之師旅多少,守備虛實,盡在於賊人之眼中,此實江都第一切逼之憂,兵書所忌窺峯,正謂此等處,丙子前事,柯則不遠矣。上曰,登高則俯見城內乎?東弼曰,然矣。通津一府,是江都咽喉要害之地,而又有輔車相依之勢,若謂江都,非天塹之險,而棄之則已,將欲爲他日依歸之所,而不使通邑,預爲捍蔽之備,則是猶備盜賊而撤其藩籬也。曾於癸酉秋,肅廟朝幸行厚陵時,望見文殊山勢,卽命圖寫以進,仍令築城于此,別降判付,命移通津府於山城之內,睿算所在,蓋以江都爲依歸之所,則文殊不可不守,欲守文殊,則通津不可不移設也。當時廟堂之議,以城內之狹窄,甲乙相持,終不協贊而行之,誠爲慨然也。脫有緩急,通津府使,以左營將入守甲串,而軍兵則領付該各處,守文殊者則惟別將一人,土兵數十名而已。此何以守城乎?有城不守,不如無城,而適足以資敵國也。聖考築城之意,果安在哉?文殊左麓,有水踰峴,後峙高山,前臨海口,距通津五里而近,地勢平夷,按連城底,稱謂邑基,自前民情,皆願移邑於此。今若移設本府於其處,仍置一大城門於水踰峴項,臨亂時,通津府使率兵,專守文殊,則賊不敢窺江都一步地矣。如是變通之後,則通津,不可不作爲獨鎭,本邑之各色軍丁,專屬本府,使民心自固,兵勢益張,儼然成一軍門,則脫有緩急,得力必多,通津獨鎭之議,自古有之,而每以納布軍額之難以推移,爲掣肘難行之端,此有不然者,苟有利於關防大計,則些少掣肘,有不暇顧,居安思危,聖人攸戒,況今天時人事,豈可保百年無憂乎?通津軍額之納布、納米於軍門者,砲保元額爲一百十名,禁衛軍元額爲一百四十名,禁衛納米保元額二百七十餘兵,御營軍元額爲四十二名,納米保爲二百五十名,騎、步兵元額爲七十八名,水軍元額爲三百三十六名,竝計爲一千一百餘名,此則當此軍額變通之日,或移定他邑,或劃給餘丁,雖令各軍門,量宜減額,亦無不可,其外如私賤軍保,各司匠保諸員之屬,則名色不緊,數又零星,不必移定,自可革罷,其中最難者,爲水軍三百餘名,而此亦有推移變通之道矣。德浦鎭,在文殊城下十里平野之中,南距海門爲十餘里,港口狹隘,決非容船水戰之地,而有戰兵船,掛置空岸,甚無意義,臣聞當初設鎭,蓋慮甲串氷澌塞江,則或有累日不通之時,臨亂渡涉,當由廣城津,設鎭於越邊德浦者,或當氷澌不通之時,以爲一時住駕之所,而至於領水軍屬之水營,則不緊莫甚,今以德浦,改爲陸鎭僉使,屬之通津,以本邑專屬之軍兵,量宜劃給,仍兼本官中軍之任,以爲句管津路,捍衛江都之地,而通津專屬水軍之代,以德浦元定水軍,相換代給於水營,則亦爲兩便,文殊別將,又當革罷,自無虛費廩料之弊矣。且陽川、孔巖津,卽江都往來之直路,而其津船,不過五六隻小艇,不幸有急,何以利涉耶?金浦、陽川,俱是至殘之邑,自前有合設移邑之議矣。金浦是左營屬邑,若以陽、金兩邑,合以爲一,闢一雄府於陽川縣治,句管津路,捍衛江都,豈不爲臨急得力之地乎?此在廟堂區劃之如何?而築城文殊,必欲移置官府,設爲獨鎭者,卽我聖考未了之業矣。今殿下,詢諸廟堂,擧以行之,則亦今日繼志述事之一事,而其於國家綢繆之備,大有所賴矣。上曰,是先朝睿斷之謨乎?東弼曰,此是先朝之睿斷欲行者,而其時廟謨携貳,蓋不知有水踰縣置之所而如是矣。上曰,如卿之言,俯臨沁都,則事甚緊關,前日築城,意有所在,而今聞只有土兵數十人云,極可笑也。山城豈不有寺僧乎?東弼曰,有若干僧徒矣。上曰,寧無則可矣。若移邑則通津之民,能盡入山城乎?眞明曰,通津倉庫,則當盡爲移置於城內,而邑村可以接於城底矣。上曰,村閭相屬於城則好矣,倉庫若入城內則亦好矣。其土地則似不爲不足矣。眞明曰,若留意江都,則此事不可不從長變通矣。上曰,金浦、陽川,若使合邑,則豈不太遠乎?眞明曰,富平、陽川合屬之議,亦有之矣。東弼曰,富、陽兩邑合屬之議,自古有之,臣亦知之,而富平是江都之前營將,金浦則乃左營通津之屬邑,通津獨鎭之後則左營無屬處,宜以金浦爲左營,陽川爲其屬邑,合屬爲一,故臣之所達者,槪以此也。眞明曰,江華留守所達,出於誤思矣。若與金浦合邑,則直路排站亦難,自前議者以爲,富平宜合於陽川,《輿地勝覽》,亦有三合樹州,再合黔陽之語,樹州,卽富平古號也。前後守臣疏狀及御史書啓,皆稱其便,廟堂覆奏許之,而未及擧行矣。今若合設,爲一大邑於孔巖津頭,準備船隻,多立津夫,可以臨急艤待,備儀扈駕,而雖以捍衛江都之道言之,移設通津,使守甲串,以陽川作爲重鎭,使守孔巖,限以一衣帶之水,則其於防禦陸賊,庶可得力矣。上曰,富平之民,豈不爲苦乎?眞明曰,富平倉庫則不必移來,置之本所,使之糶糴,則別無不便於民矣。副修撰金若魯曰,陽川,是至殘至薄之邑,不可以邑稱之,革之誠宜,不然,合邑然後,民力庶可稍紓矣。上曰,謂之邑者,寒心矣。若魯曰,陽川雖値尋常使客之行,凡百應接之需,不成貌樣,若當亂而遽責舟楫等事,何能辦得耶?富平爲邑,僻在一隅,無甚關緊,若合於陽川則誠好矣。儼曰,富平地勢,西北則短,東南則長,小臣自是富平之人,習知其物情,東南則距陽川稍近,故皆願合邑於陽川,而遠處相距,亦不過四十里也。上曰,廣州之民,亦有之矣。距邑內,有甚遠之處云矣。至於陽川則眞所謂冗官也。東弼曰,以殘薄小邑,凡百貌樣則責之無異大邑,是以民人不能堪矣。上曰,江華留守所達,大體皆好,昇平之時,事當預爲措置,文殊,不城則已,旣築之後,置此別將,可笑。昔年張鵬翼,以脫有不幸,當以何處爲依歸之所爲言,而都下聞此言,未免騷擾,今雖設施,亦不必急急爲之矣。然而今若當亂,則國家,捨沁都何先乎?丙子年則事勢不得已向南漢,而今則沁都事體尤重矣。東弼曰,南漢則坐地孤絶,只是一時據險之所,而至於沁都,則高麗時三十年入都于此,而元兵終不能來侵,此其已然之效,若以多年保守論之,則似無踰於江都者矣。上曰,城門當設於何處乎?東弼曰,水踰峴,有可合設門處,狀若甁項矣。上曰,丙子年沁都,守臣若得人,則豈可引賊而入之乎?今若令廟堂,稟處,則不過爲休紙而已。不然則必以今姑置之覆奏矣。此事非不知直爲睿裁?而領、左相適未入侍,故使之,稟處,右相今旣與聞,與他大臣及原任大臣相見,消詳而,稟處,以爲必成之地,可也。興慶曰,臣待罪翰林時,以《史記》考出事,一往江都,而其形勢則未及遍覽,固不知便否,而聞吏曹參判之言,似爲便好矣。上曰,亦有難事,各軍門,想必爲難矣,移邑亦難矣。眞明曰,今方變通軍政,或可有推移之道,斷於睿衷,使之必成好矣。上曰,謀之在衆,故如是,而期於必成云者,欲其成之耳。若欲速成,則當遣備局堂上一員,而遍覽形勢乎?東弼曰,廟堂,稟處之後,大體旣定,則自當擧行,如移邑等事,雖徐徐始役,亦無不可矣。上曰,去乙巳年,以何處是好地爲問,而致一場騷擾,我國人心,元來不固矣。北漢亦爲緊關,在京城,如沁都之文殊矣。陽川,是所謂冗官,革罷則未知有何弊端乎?眞明曰,吏曹損一邑窠而已。此外有何些弊乎?{{*|抄出擧條}}東弼曰,江都十六萬石軍餉之減爲三萬石,事之寒心,上下之所共知,臣無容更爲煩達矣。今雖曰時平無事,保障重地,守臣待變之心,則宜若臨陣對敵之日,而盡其豫備之策可矣。江都雖是天塹,若無數月之糧,何能守之乎?連歲大侵,公私俱竭,生穀無策,前日十六萬石之數,雖欲充其折半,而亦無路矣。頃年因戶曹判書宋寅明稟定,嶺南監、統營,關西別會耗,海西詳定米,定其石數,每年輪回輸納江都、南漢事定奪,關西管餉耗一千五百石,統營別會耗五百石,自備局分劃江都之後,多有頉報,終不擧行,關西則擧行與否,又不論報。今聞自備局更爲發關云,而統營則以年凶停退,今當上納,竝與關西,而分付督運宜當,頃年因惠堂所達,留賑大同湖西米一萬石,湖南米二萬石,嶺南米一萬石,待秋成準捧,以本道地土船裝載輸納江都事,定奪之後,旋因道臣狀請,限去年仍留,或因特敎,留賑本道,而其後數年之間,元無還捧上納之事,備局又無督捧劃送之擧,只湖西留大同八千石,分定成冊來到內一千九百石,來納江都,而其外更無收捧之期,成命判下,一番知委之後,更無着落,朝令之無實,安有如此者乎?臣上來後,取考備局文書,則湖南劃給條二萬石內一萬石,又爲劃給賑廳,三千石入送濟州,三千石白給本道,餘者只是四千石,而又因本道狀聞仍留云,此則待秋捧上上納之意,更爲申飭,而嶺南劃給條一萬石內三千石,白給本道,三千石移給南漢矣。卽今所餘四千石,則亦宜督納,湖西劃給條一萬石內,二千石劃給戶曹,八千石上送江都,中未收,乃是六千一百石也。更令備局,更爲發關,分付,使之依前關畫卽擧行,何如?此米之分給,雖出於一時救民,而此是大同,如有不納未收之事,則依大同事目,當該守令拿問,解由拘礙然後,庶可爲守令動念奉行之道,而江都米十六萬石內,戶曹貸用,至七萬石之多,而一不還報,雖緣經用之難繼,每年如此,何時責捧乎?上曰,向來李箕鎭,豈不執留米船乎?東弼曰,地部稅米之新捧者,雖難除出劃送,關西稅米太,自是地部句管之穀,卽今諸道中,關西穀物,猶可下手,分付地部,除出關西收稅大小米一年條,劃送江都,則如其全失七萬石之米,雖得此一年條,豈不少勝乎?上曰,海西詳定米,亦將難堪矣。東弼曰,定差員輸送,則船隻,當自江都下送矣。上曰,劃給米,旣給江都之後,何以移定南漢乎?儼曰,似是湖南種租之代給也。上曰止之,予甚媿也。國家政令,當信如四時,如是而何信於民,堂堂千乘之國,反同寒乞兒,湖南種租,不能責出,而以沁都已劃給者移送,朝給江華,夕移南漢,又送戶曹,高麗公事三日云者,是矣。向見入侍,備局堂上,盈於此堂矣。今日則纔三員入來,一員又徑出,如是而能做事乎?種租上送之事,非用之於宮室輿馬,而終不勝湖南,反以此奪給,事體豈如是乎?諸道發關督運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南漢亦重,而此是先給江都之穀,竝與戶曹劃給二千石,而運納江都事,分付備局,可也。東弼曰,廟堂豈樂而爲之乎?出於不得已也。上曰,戰兵船儲置米,尹光莘亦不聽朝令,其時有少年武弁之敎矣。若魯曰,小臣待罪京畿都事,以勸農事,運來湖南米,給種子之代矣。上曰,金若魯易言之,其時終不勝湖南,而不得上來矣。留賑者亦不上來,廟堂,此是收捧時,使之來納也。見其狀啓而極怪,欲問而未及矣。何可如是乎?見其狀啓,雖似便宜,而事體則日卑,解由拘礙,則似好矣。興慶曰,未免過矣。上曰,此是軍餉故許之,而又有下敎事,江都米,戶曹旣多取用,而還上分給,未捧亦多,所謂瘴海之地,腐米請減甚多。卿今以重臣往莅之,江都若以重臣差送,南漢又以名士差送,有力於廟堂,能辦出難事,而盛於無底之器,則誠難矣。不善乾曝而有縮,則亦請蕩減,此事甚悶,如禁山松,只爲奸吏偸食之路,而還上之請蕩減條,必先自沁都、南漢,卿悉此意,本府之所耗縮者,各別愼之。東弼曰,臣赴任後,怪問此事,則以爲次次改色,五六年內散給之,雖陳一年,不無鼠縮腐傷,故有此謄錄,沁都日日,風氣不好,腐傷之道,比他甚易,臣切惶恐矣。前留守,以此事狀聞,而在於庫中者,五合所縮,則當請蕩減,而至於一升之縮,則豈可置而不徵乎?上曰,廟堂豈不申飭乎?東弼曰,分明鼠縮者,蕩減之,其外則使之徵捧矣。上曰,誰豈不請遣御史摘奸乎?東弼曰,日昨蕩減狀啓,只憑前留守啓草而謄上矣。上曰,關西稅米太事,甚悶矣。眞明曰,稅米太之戶曹句管,甚怪矣。上曰,莫非國家之財物,置於關西,以備不虞,設置之意不輕,而卽今人,只見目下有此穀,皆欲着手於此,近年以來,非但減縮,亦不自爲上來,若非昨年歉歲,則不必開路,而用於關西,而關西若空,則將何爲之,其當移咨而充之乎?眞明曰,故相臣柳成龍,以爲當防關西船路,此乃遠慮矣。儼曰,固置西路者,只爲南警,而今則北憂加於南憂矣。上曰,此軍餉也。豈不重難乎?儼曰,豈以有此軍餉防敵乎?責應之需,專意於三南,而三南今已枯矣。全羅道尤爲罔涯,元還上,爲三十餘萬石,嶺南亦如此數,而今皆如此,自此專意於東南,宜當矣。東弼曰,卽今生穀之道,諸道中兩西差勝,年年除出詳定米,以待勅使,而勅使久不來,雖以當一二勅需者,移置於江都,則庶可得力,故如是稟陳,而臣豈不知關西穀之緊重乎?上曰,廟堂堅守申飭,可也。東弼曰,沁都中軍作闕,今當擇出,而無可合之人,自前兩都留守,告于榻前率去,而至於奪告身人,則不敢啓請,張斗紹,切欲稟達差出矣。上曰,以何官奪告身乎?眞明曰,渭原郡守時,以庫米七十石取用,限年禁錮矣,此雖已解,而奪告身,姑未解矣。若魯曰,斗紹之罪名輕重,何必問乎?不宜以亞將事,煩請恩敍也。上曰,雖有前例,玉堂之言是矣。禁錮限年,甚怪矣,姑未及釐正乎?興慶曰,官廳所用,亦歸於禁錮乎?若魯曰,以石數區別,欲爲禁錮,禁錮豈有限年之法乎?當嚴其贓法,小犯則小懲之,大犯則大懲之,可也。上曰,他事又有限年禁錮法乎?興慶曰,還上未捧,有此法矣。上曰,此非嚴贓吏之道矣。儼曰,其中幸不幸者存矣。閔瑗曰,臣於前慶尙右兵使申德夏罷職之啓,前已連啓矣。又因諫臣加律之啓發而引避矣。今者發啓之僚臺,亦以此事而引避,則臣固引嫌之不暇,何可冒當其處置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儼曰,掌令閔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儼曰,方設鞫坐,而憲府只有閔瑗,使獻納趙漢緯,筵中處置,何如?上曰,允。趙漢緯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春秋書城,卽譏非時也。自數年飢荒之後,財竭民窮,湖南爲最,卽今完府城役,雖曰未雨之備,而爲非時,則甚矣。買丁不足,徵發僧軍,括牛民間,官吏催督,未免繹騷,退定城役,稍待豐歲,以雇丁之財,移補一分賑需,實爲兩便,請分付道臣,姑寢城役,以寬民力,無奪農時。上曰,重臣亦陳達,而未知至於何境,若垂畢而使之停寢,功虧一簣則何以爲之?興慶曰,外議或以爲姑停爲宜,而未知孰是。上曰,大體雖是,役若方張,于今中輟,未免掣肘,令備局問于道臣更稟,又啓曰,定州牧使金聖應,地閥才望,雖處重閫,未爲不可,而第登第出身,未滿半年,一都政之間,三次超遷,陞爲訓鍊正,旣已越次,自訓鍊正而爲營將堂上,自營將而爲內禁衛將,仍授是職,進用無漸,殊非古人老其才之意,請定州牧使金聖應遞差。上曰,旣令不次用之,今授此職,誰曰過矣?雖然,大體則好,依啓。興慶曰,勿論文武,雖超遷用之,此政彼政,超遷則然,臺諫之臣是矣。上曰,其言是矣。勸武旣晩,登科亦晩,年已多矣,試用後,任於閫帥,可也。雖不次用之,當先用於西北李玗、趙德中輩,使當稔知西北矣。臺言於渠亦好,故卽爲聽許矣。又啓曰,竝引嫌而退,當初擬律,各有所見諫臣加律,不必爲嫌,當初發啓,臺體卽然,匪怒之敎,不必爲嫌,當初連啓,旣已引避,嫌難可否,其勢固然,請掌令李光湜,正言李顯望,掌令閔瑗,竝命出仕。上曰,依啓。若魯曰,臣以臺諫便服秪送迎事,有所陳達,有捧現告之命,而臺諫皆以戎服迎送云,臣有奏事之失,敢告曲折矣。上曰,臺諫誰也?儼曰,李顯望、金尙重,而曾見軍職散班,借得下人於兩司而率去矣。眞明曰,臣曾目擊臺諫,皆以戎服迎送矣。若魯曰,上番南泰良,俄以上敎,陳疏徑出,故臣今替入矣。南泰良,以聖學陳戒者,其意撕捱之餘,先以聖學工夫,陳章而出肅,可謂得講官之體格,而且其疏語甚好,非爲呈疏計而然矣。上敎至此,實爲過矣。上曰,予以俄者下敎,未免過中之意,已有所敎矣。儼曰,南泰良陳疏出去,當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何如?上曰,推考後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及擧條}}興慶曰,非但於此事也。必先立主人而見之,故如此矣。上曰,不知治其格式,而與其許多違牌,寧早出矣。吾雖不立主人,人皆以立主人爲務矣。若魯曰,卽見特放尹㝚之擧,前日徑先酌處,已爲失刑,量移徒年,尤爲失刑,邦憲將壞,豈不悶乎?上曰,昨日金吾之議讞,大臣之所陳,玉堂之言,皆出於私意矣。法府則只依律,稟處而已。請放未滿年之人,豈不爲非乎?儒臣若以當初徒三年爲非則可矣。若魯曰,俄者,豈不以此仰達乎?上曰,到今復以徒三年爲非,則分數亦過矣。他日尹㝚爲逆,其時當用極律矣。若魯曰,尹㝚之放釋,有甚害於臣,而當初減爲徒年時,臣有上疏論列,今又放釋,復有此言,殊未免偏重,而國體似不當如是矣。上曰,朴致遠事,當刑訊,竄謫於渠幸矣。海恩趑趄,終不加以刑訊,其時若如今日勅勵,則渠安得免刑訊,尹㝚雖出逆招,不得端緖,朴致遠則旣得端緖,故如是,儒臣之言,未見其終無査滓矣。儼曰,不必爲黨論而如此也。自然如此,若謂有査滓,則在下者,豈不愕然乎?上曰,金若魯以爲不爲黨論云者,不知誠實金若魯,故下敎如是矣。若魯曰,臣不敢謂不爲黨論,而至於尹㝚事,則此非專出於黨論矣。上曰,尹㝚,常時以逆賊指目,故如是矣。若魯曰,果然矣。上曰,豐陵豈欺我哉?尹㝚庸劣,不能禁其弟之爲逆,則可也。渠何能同參也?尹{{!|𮟏|⿺辶⿱宀㒸}}爲逆,故餘波至及於尹容,尹容是可用之人,棄之甚惜,非尹㝚之流也。尹㝚則雖謂知之,尹容則卿等須忘却也。若魯曰,臺啓事體至重矣。掌令閔瑗,入侍後引避,而獻納趙漢緯,自外預書其避嫌及處置措語於笏記而傳啓,殊失臺體,請獻納趙漢緯遞差。上曰,依啓。金吾堂上,必不行公,當此設鞫之時,不可虛帶,竝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出榻前下敎}}國家於此等事,不可置之,當初勅勵之日,何敢事君父若是乎?若請竝仍則予豈不許乎?若魯曰,若曰如此,而有此放送之擧,則恐未免過中矣。三人竝仍,則似好矣。上曰,此則不然,予何仍尹㝚乎?此則不然矣。儼曰,忠淸道放未放秩,禁府以請放朴致遠、韓㻋仍尹㝚回啓,旣踏啓字而後,有尹㝚放,朴致遠、韓㻋仍之判付,則奉行之道,事甚難處矣。上曰,回啓則當勿施矣。儼曰,備忘記,雖爲書出,而旣有回啓之後,以啓依允書下,則將來考信之道,似爲掣肘矣。上曰,回啓踏啓者則拆而還入,原啓本,還爲出給,使之改爲回啓,可也。儼曰,然則以此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儼曰,今於金吾諸堂上竝遞差之傳敎,若以金吾回啓堂上竝遞差書出,則其措語,有同論罪,事涉如何矣。上曰,承旨所達,未免曲護,推考,可也。{{*|竝出擧條}}諺云,主人先執客食之,正謂今日道也。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爲今緊務,民事最先,而諸道方伯,三道之外,皆已作窠,而或經累月,或有經歲,俱未赴任,朝綱如此,他尙何說?湖西、嶺南、海西道臣,或推考,或重推,已有催促之命,而新舊遞易,官事曠抛,其所勸課之政,想必疎虞,其令備局,申飭諸道,交龜之前,務盡民事,勿小放過於此時事,分付。傳曰,當此飭勵之時,六曹長席,不宜暫曠,其於備局,亦因此不備,事體未安,吏判三度加由,今已多日,尙未行公,卽爲牌招察任,兵判之再度行公,事勢固然,拘於文具之格例,辭疏承批,特敎牌招之下,連違三牌,無意應命,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況本兵重任,豈若是曠焉?嶺閫差代,成命有日,尙不擧行,亦極寒心,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上曰,上言,匪久當盡下,加資上言,有難取舍,而雖四件內,如有猥雜者,亦爲拔去,可也。儼曰,臣今則遷房,而在兵房時見之,則數十丈內,當爲啓下者,不過爲數丈而已。而或請科擧直赴,廉恥都喪矣。上曰,此是武弁事,不足怪,而有一士,爲其父請賜第,豈是士子道理也?儼曰,良賤辨別,雖是四件內事,而寺奴婢陳告者,皆上言矣。上曰,當呈於掌隷院者,亦皆上言矣。儼曰,官吏之偸食官穀而徒配,不入於放未放秩者,亦皆上言,事極猥濫矣。上曰,此必爲其父兄者,於心鬱鬱而如此矣。儼曰,林遇棟之子上言,渠何敢如此?其中有怪異之言,以爲其父被人敎誘,而至此云矣。上曰,誰爲敎誘云乎?儼曰,其父不知處雄,而戊申年,爲赴擧上京矣。曺永河,使人入來獄中,而敎誘之云矣。上曰,遇棟,雖以曖昧而分付,勿施可也,而上言擧行,斯速爲之,可也。儼曰,非不欲速爲擧行,臣方以刑房,連赴鞫坐,姑未及詳閱矣。上曰,非獨,申飭政院,抄下後,使各該司,斯速回啓,可也。{{*|抄出擧條}}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忠淸監司李壽沆,慶尙監司柳復明,竝推考,明日內出肅事,令備局各別申飭,咸鏡監司金始㷜許遞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瑜{{*|呈辭受由}}。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病}}。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雲山郡守沈溭。 ○李瑜三度呈辭入啓,傳曰,當初尋單,已涉無義,再度許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匡世,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注書李光躋,連呈辭單,不爲行公,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啓曰,同義禁李春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鞫廳開坐,一時爲急,而如是違牌,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今日鞫坐,憲府當爲進去,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竝在外,掌令李光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持平金尙重陳疏受由,無推移進參之員,莫重鞫坐,不可一時遷就,掌令未差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鞫坐,諫院當爲進去,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獻納沈聖希竝未肅拜,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正言李顯望詣臺引避,今方入啓,他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鄭亨益,以受由在外不得出牌之意,仰稟矣。卽者辭疏到院,以爲阻雨,不得下去云。原疏纔已退却,而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知義禁鄭亨益,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尙翼,修撰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竝更牌招,而南泰良則昨日下敎,本無深意,旣知過中,旋卽開釋,人臣分義,豈敢更爲撕捱,只推,亦爲牌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寧陵忌辰祭,內摘奸}} ○事變假注書許鈺出仕代,南泰耆爲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方捧入,而慶尙右兵使差出之命,尙不擧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匡世曰,召對爲之。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來四月初八日,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事,分付各該司,而永寧殿,依前例同日遣大臣行祭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匡世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趙鎭禧,參知韓師得俱病,同副承旨李匡世進。 ○吏批啓曰,判書、參議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前咸鏡監司金始㷜未赴任,遞差,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安相徽爲掌令,李渘爲長興庫主簿。 ○兵批,以金聖應單付僉知,以尹彙貞、閔瑗付副護軍,以趙漢緯付副司直。 ○李匡世,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御營廳言啓曰,近來武臣中,曾經亞將之人,多出外邑,已有乖於重內輕外之意,而本廳中軍張泰紹,頃因本兵之長,陳稟筵中,變通移差,僅至旬日,而昨日政,移拜三和府使矣。軍門亞將,責任不輕,頻數遞易,軍務無以修擧,而卽今踐歷可合之人,甚爲絶乏,張泰紹新授三和府使遞差,本廳中軍仍任,使之察任,何如?傳曰,方當擇守令之時,豈可仍任乎?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大報壇明禮門西邊宮墻二十間許,今日卯時量,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景秋門外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着實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義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不備,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義禁府假都事李德耉、柳碩徵等狀啓,{{*|日字差晩,待罪事}}傳于柳儼曰,勿待罪事,分付。 ○柳儼啓曰,新除授掌令安相徽,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李顯望啓曰,臣於日昨聖批之未安,情勢危蹙,無地自容,詣闕引避,以祈鐫遞,處置請出,出於意外,今承召牌,僶勉就職,而第伏聞昨日筵中,至勤聖敎,以臣當初所論,爲呈疏之資云。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臣聞來震駭悚恧,不覺汗浹背也。臣之斷斷愚衷,只在於爲朝廷重爵命,而旣有情病,末由詣臺發啓,則附陳於辭章之末,固其勢然也。且其本事,若涉零瑣,則以此疑之,猶或,可也。而兩宰臣資級繳還,關係朝體,何等緊重,乃敢强索而塞責,以作上徹之階耶?此實臣意慮之所不到也。臣愚死罪,殿下此敎,豈非失言之大者耶?人君聽言之道,雖在芻蕘之賤,惟當察其言之是非當否,而從違之而已。不宜硬斷以情外之語,而況臺閣言事,事體,何如?而辭疏所陳,一倂歸之於呈徹之計耶?大抵臆逆群下之情,本非聖人平心觀物之道,而其流之弊,將至於在下者嫌而不肯言,在上者應之不以誠,是則箝人之口而塞己之聰也,臣竊爲之憂歎也。雖然,此無非如臣巽軟之輩,濫廁臺省之列,平日言行,不能見孚於君上,致有此輕侮言者之失,此實臣等之罪也。以此情迹,不可一刻抗顔於臺次,且於頃日儒臣所達臺臣便服事,實不勝駭歎之至,夫請罪多臺,事體不輕,筵席奏語,固宜審愼,而遽以未瑩之事,至煩天聽,一言勘斷,無少留難,臣未知此何擧措,此亦臣疲懦見輕之致,今何可以査遞之命寢,淟涊蹲據,以自壞其廉隅也哉?以此以彼,決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 ○持平金尙重啓曰,臣以無似,屢忝臺地,向來一開喙,而便遭大僇辱矣。衆咻叢集,群憾蝟起,回互眩亂之目,自是臺閣之羞,而甚至逞憾反詈之言,移辱父兄,則使臣而復着臺冠,更進臺端一步地者,寧有是理,自遭人言,矢心自畫於見職,而向者聖敎,旣以爲雖有情勢,毋得撕捱於試役,故不得不冒膺於臨急變通之際,而仍欲自處於竣事罷歸之後,適値母病苦劇,直從闕下徑歸,方又陳疏欲呈之際,得伏見日昨下敎,則有試所臺官便服祗迎者遞差之命,而此是玉堂所陳達云。臣誠莫曉其旨意所在也。伊時兩所監臺,不過四人,而祗送時,旣爲同坐,祗迎時,亦爲同坐,其戎服佩劍則一依《儀注》而擧行,臣未知儒臣所謂便服者,乃指戎服而然耶?戎服、便服之間,雖或不辨,而其佩劍具笠飾,則有眼者,亦能辨之,玉堂之論罪臺官,事體固重,而告君之辭,自當審愼,論人之語,亦宜別白,彼旣不知其誰某,則必不問試所臺官也。旣知爲試所臺官,則必知其誰某,而監臺四人之皆具戎服,又不可揜諱,則抑或四人之外,更有別人而然耶?儒臣若問初不能明覩,而有所錯認云,則特以兩司下隷之服色,疑其爲兩司之官者,容或無怪,然試所二字,必不至於分明說道,而至以事體寒心等語,容易混歸之於囫圇難明之科耶?遞差命下之後,旣令府吏現告,而身爲臺官,無一自首之人,伊時實狀,雖如此,人必疑之以畏罪自諱,而甘心復居於旣遞之地者,豈不爲儒臣之所竊笑乎?近來儒臣之督責臺臣,殆無虛日,再昨論四臺臣,昨日論一臺臣,臺臣之見過儒臣,一何相續,而儒臣之求罪臺臣,一何分明耶?如臣之伈默不足數者,亦入其中,如許論事之體,正好一笑,雖然,初旣出入於査現之科,又復蹲據於遞仍之職者,揆以臺體,決不容一刻苟冒,請命遞斥臣職。 ○答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避嫌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正言李顯望,持平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同義禁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忝知申,絲毫無補,一徹長單,而特敎遠下,五疏力辭,而終靳許遞,飭勵方勤,未敢圖便,一味苟蹲,爲愧爲懼,忽地臺參,幸蒙薄勘,投閑置散,私心粗安,曾未幾何,恩敍特降,金吾之除,又下意外,臣誠惶駭震惕,置躬無地,臣於前冬,聞以玆事,有親間舊訛傳之說,卽已略暴而承批矣。近日銓堂之疏,旣又備陳曲折,前後聖敎,亦嘗有所俯燭,則時移事往之後,何必更事追提,而第其啓語,非伊日實狀,則亦安得默而無辨乎?蓋凡承旨之分進吏、兵批政廳者,必待該堂開政該郞來請之後始赴,而六承旨皆入侍之時,則該郞旣不得來請,司謁亦不敢入告,該房承旨之量時稟出,院例卽然,初覆之日,請牌政官,亶爲及時差臺備員之地,而牌出已久,去來莫聞,故臣以出去催牌,俾卽開政之意,稟達而出,催促牌去來,則吏判尙在闕外,以爲旣請政牌,而獨捨參議,事體未安,請自政院,稟旨變通,而不爲承牌云。當初之不請竝招,雖以參議見方入侍之故,而彼旣以事體爲言,而無意入闕,則往復之際,自當遲延,臣以入侍之人,不可久留閤外,則旋卽還入,回奏其遷就之由,勢不容已,不自知入奏之爲損事體,乃如言者之言也。若使臣,旣知不得開政,而坐煩文字啓稟,則又安知言者之不反以此咎臣也?且念終日殿坐,諸臣常侍,則因事出入,本無常節,三覆之日,因軍號出去之承旨,以守禦使密符事,坐院啓稟,致勤特推,則入侍承旨之不敢坐外啓稟,亦可知矣。其時吏判,旣未入闕,則政廳進去,非所可論,而今其言,有若臣知已開政,下直出去,旣赴政廳,還入替達者然,信斯言也。眞是坐立起居,一聽於人者,除非病風喪性,決不爲此也。噫,當時委折,人未見諒,流播之言,易致增衍,則彼新自遠鄕而來者,驟聞而相規,固無足怪,而況其避辭則曰,論之可也。不論亦可也。臣當付之一笑而已。鞫事方張,天牌再辱,不敢荐違,隨詣闕下,而踪地危蹙,決難冒出,瀝血拜章,自外徑歸,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削臣見帶之任,以靖私義,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旣知過中,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之賤齒,七十有六矣。精識內喪,筋力外殫,獨枵然形殼,尙此支離耳。是以杜門跧蟄,與世相忘,日月積矣。乃於千萬意外,聖明特念簪履之舊,復置喉舌之班,臣倘怳gg惝怳g感激,罔知攸處,噫。臣特朝暮之物耳。豈有一分餘念,可及於榮利,又豈有一分餘力,可堪於驅策,而惟其未死之前,重瞻耿光,而退塡丘壑,則是臣至願畢矣。臣遂不量己力,不恤人言,冒沒出肅,而仍參於前後陪扈之列,浹旬供劇之餘,疾病之生,固已料之矣。果自數日以前,宿疾之外,添得輪感,然猶不至大段,故累日持被,帶痛耐過矣。忽自去夜,症形頓加,乍寒乍熱,似瘧非瘧,而寒至則遍體若束,熱升則暴汗如沐,頭疼目眩,神昏氣短,委臥床簀,去死隔紙,蓋臣積勞積傷,自致病祟,而設令鬼事差遲,未遽溘盡,若其復起爲人,決非時月間事,見帶之職,素稱劇任,不可一日暫曠,是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悶,亟許遞免,俾臣得以任便調治,復尋生路,千萬幸甚。且臣竊有區區愚見,敢此贅陳,伏願聖明,少加澄省焉。臣竊伏惟念,今年太歲,適當甲寅,而殿下卽祚,又滿十年,然則今年是天道一變之會,亦殿下之一初也。轉衰爲盛,傾否回泰,其機在此,宜殿下體天順時,明德修政,以新一代之治化,而竊觀朝廷之上,積忨成習,衆弊蝟興,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臣請略擧一二以言之,儒臣不備,而法講之旋停屢矣。銓官引入,而緊政之久稽數矣。都政退行,轉成近例,守令除署,每致煩稟,備堂林立而參坐之員絶少,館錄陸續而曠直之日常多。噫,此皆殿下簾陛前事,而其弊猶尙如此,況此外殿下所未聞所未覩之地,刑獄詞訟之積歲淹滯者,又何可勝道哉?然殿下拱手安坐,一任其悠悠,臣竊慨然也。竊願殿下,繼自今惕然驚動,奮然振作,凡朝臣之慢令違命者,圖便廢務者,嚴加譴責,斷不饒假,而殿下亦必以實心行實政,凡係浮末虛僞之習,一切掃去,而專以篤確醇實爲務,法惟不行,行則必期於信,事惟不作,作則必期於成,隨時隨處,責功責效,如一摑一掌血,則庶幾群下承風,趨事赴功,仍循忨愒之習,因可以漸革,而治道蔚興矣。伏願殿下,懋哉懋哉。國試嚴重,無間大小,而前秋庠製榜出之後,人言不勝喧藉,至於今番武科初試,代射代講之類,此前尤多,豈不寒心哉?臣謂前頭殿試時,宜有嚴命,申飭之道矣。科場之文,自有程式,程式之外,又有文體高下之別,而近來科儒,專不讀書,但事剽竊,鋪敍則必要促急,製作則惟貴神速,故非但文體不成貌樣,程式亦無定規,此蓋由於掌試者,或眩於鑑別,或倦於課次,只觀其命意之緊緩,呈券之早晩,而取舍之,則科儒之區區以得失爲念者,安得不隨時變規,以求合於有司之所尙乎?文章盛衰,亦關治道汚隆,而若此不已,則異日館閣之上,將無代撰之手矣。誠非細故也。臣謂,申飭主文之臣,俾有以變訛歸正,而大小科考官,亦必以有文識解程式者,各別擇擬宜矣。臣於今朝,呈疏本院,則僚員無端退却,直請牌招,臣雖無似,旣參同列,而且其疏語,略陳所懷,則僚員之任意退却,直爲請牌,臣實莫曉其故也。此莫非臣見輕之致,何可一刻蹲冒於職次乎?坐犯違傲,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又出格外,臣誠悶蹙迫隘,莫知所以自措,伏乞亟命鐫削臣職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大體則是,而非今更飭者,試官擇差事,纔有申飭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司諫閔珽疏曰,臣於前冬待罪納言也。不但情勢有必遞之端,且緣宿病越添,於雜科監試之役,不得已荐違嚴召,自速勘罷,追思至今,惶悚冞深矣。不意恩召遽下,今又猥承亞諫除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自措,仍伏念如臣無似,濫蒙洪造,出入臺垣,于今五六載,而姿性巽軟,一味循默,言議骫骳,無所裨益,上不能匡規君違,下不能糾劾官邪,只自貪榮戀寵,隨行逐隊,行呼唱於道路,私心之愧懼,已不可言,而一世之嗤點,誠無以自解,況今聖上,勅勵奮發,銳意圖治,於斯時也。尤宜妙簡一時之彦,列置兩司之席,責以奮揚風采,振刷頹綱,而乃反以如臣望輕而識淺,年邁而志頹者,苟然充補,以爲應文備數之窠,其於聖朝綜核之政,果何如哉?此在臣廉義,固爲難進之端,而且臣於前夏,荐遭慘慼,悲撓勞傷,氣血虛敗,神精凋喪,素患痰火之症,一倍增劇,頭暈膈痞,眠食頓減,少或勞動,輒致添苦,自分爲聖世廢棄之物,夫豈有奔走供職之望乎?近來因數日問郞之役,添得感患,而眼病齒痛,又復一時竝作,日事呻痛,而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玆敢略暴危懇,仰瀆聰聽,伏乞聖慈,曲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臣於目下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附陳,日昨副修撰金若魯,以武所進去臺官便服祗迎事,有所筵白,仍有査問遞差之命,而卒無事實。噫,武所臺官,方無故行公,則夫焉有便服祗迎之理哉?如許不近似之說,不少審愼,遽然上煩於天聽,何其疎率之甚也,其慢視臺閣之習,不可無警,臣謂副修撰金若魯,特加譴責,以懲後弊,斷不可已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所達,欲遵事體,其所不審,有何深非,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李光湜疏曰,臣迹旣疎遠,言且拙訥,上不能取信於君父,下不能見重於同朝,草草一啓,節拍層生,環顧自愧,無地措躬,引避退伏,蘄蒙遞解,處置請出,出於意外,牌召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而伏見正言趙尙命之疏,怒臣太甚,持臣太急,有若臣以私惡論人,減律句斷者然,貽辱臺閣,誠非細故,果令臣有所私惡而論啓,則是欺君也,欺心也。焉有負此罪名,而尙可以抗顔於周行者哉?當初避辭中,査事脫空云者,祗泛言其近來謬弊,而德夏一事,亦難保其不如此,則目臣以機括者何事?斥臣以窘遁者何言?諫臣此言,雖出於脅勒臣身之計,而自不覺其反歸於窘遁也。臣何必呶呶爭辨,而旣受其無限凌藉,何可晏然而就職乎?玆敢略陳短疏,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亟賜遞罷,以快人心焉,臣方自處之不暇,豈可贅及他說,而以事在目下者,敢此附陳焉。向者盧啓漢之啗誘市井,陰受重賂,情節叵測,關係甚重,而成命之下,尙不一問,事之稽緩,莫此爲甚,臣謂當該捕將,從重推考,亟令杖問嚴覈,以爲懲奸杜弊之地。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推考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沈聖希疏曰,臣於三司之職,情窮勢阨,雖不敢爲冒進之計,而至於該司郞僚筋力奔走之地,則區區報效,惟勉於此,向者一出,少伸分義,而世路多巇,橫遭厄困之境,矢心自畫,永謝睢盱之地矣。頃因親政,屢勤催促,而終未承膺,自速置對,惶隕欲死,恭俟重勘,不意聖度天大,宥命旋下,夜入圓扉,朝侍玉階,雪霜雨露,莫非天地之敎,臣含恩畏義,黽勉入參,而若其放倒廉隅則極矣。職在該司,衷情未暴,一味泯默,遂至于今,諫院新命,忽下此際,又仍鞫坐,天牌嚴臨,其在討賊之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臣之本來情地,危蹙迫隘,前後無間,旣無變動之勢,然而以臣目下情理言之,則向前撕捱,都屬閑漫,臣老父積抱危疾,床笫多年,癃殘凛綴,如及耄期,而內傷旣深,外邪易乘,近因風寒,觸感甚重,連灌汗藥,未得和解,頑痰塞胸,咳喘苦劇,肢體重痛,咽喉浮塞,飮噉全廢,眞元日陷,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臣晝宵扶護,煎迫罔措,人子之心,當復如何?以此情理,官職去就,非所可論,恩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察至懇,亟遞臣職,俾便捄護,仍治臣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賦性粗率,處事疎謬,按藩踰年,無一善狀,畢竟自犯罪科,致勤特敎譴罷,惶恐之極,若無容措,第以弱力之得解重擔,爲萬萬私幸,不意仍任之命,旋下於數日之內,臣於此,尤不勝惶愧悶蹙之至。蓋臣前日別巡,旣承聖上特旨,民皆希冀恩澤,到處擁馬哀訴,顧以徒手空言,有難慰悅其心,而新舊稅竝督,實爲目前難支之端,故不得已以力請停退之意慰諭,以遣史之安集,自不覺其爲妄率專擅之歸,此莫非臣罪也。然臣之所請者,不過舊稅之暫退,而殿下則竝與大同而一例蕩減,此實分外渥澤,沿海一帶疲癃殘疾者,庶幾有回甦之望,臣雖萬被誅戮,實無所恨,況薄勘之恩罷,而又從以寢之乎?霈澤旣洽,事體亦尊,陽春霜雪,莫非造化生成之妙,臣與一路軍民,北望攢祝感激,涕血之不足,豈敢更爲飾辭祈免之計哉?但臣譏捕罔功,罪在難赦,揆以法義,不容自安於職次,況自荐慼以來,病痼精竭,日間酬應,不勝憒憒,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亡兄葬地不吉,遷窆已卜日矣。始臣千里聞訃,不得面訣,今當旌翣永閟,又不得臨壙,則臣死而目將不瞑矣。伏惟殿下,慈仁體下,儻或俯念臣哀苦情悰,想亦爲之怛然矣。伏乞卽命遞罷臣藩任,使之趁早解歸,得以看當襄事,粗伸至情,則不勝公私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二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時,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輪對官工曹佐郞金聖梓,司饔直長李泰翼,尙衣直長權相軒,活人別提李基宗,西學訓導金相礪入侍。諸臣以次進伏。聖梓進前伏。上曰,職姓名?聖梓曰,小臣,工曹佐郞金聖梓也。上曰,履歷?聖梓曰,辛亥正月政,懿陵參奉除授,壬子閏五月都政,濟用監副奉事陞遷,癸丑六月都政,尙瑞院副直長陞遷,同年八月都政,直長陞遷,甲寅二月都政,司饔主簿出六,移拜本職矣。上曰,職掌?聖梓曰,營造司矣。上曰,所懷?聖梓曰,宮都城春秋巡審及時御所空闕有頉處,奉審而已。別無可達之事矣。聖梓退伏,泰翼進。上曰,職姓名?泰翼曰,小臣,司饔直長李泰翼也。上曰,履歷?泰翼曰,己酉五月,除慶基殿參奉,庚戌五月,移換康陵參奉,辛亥至月,陞司饔院奉事,壬子七月,分差廣州柴場官,仍察燔造之役,癸丑三月,陞宗簿寺直長,本院草記,換差本院直長矣。上曰,職掌?泰翼曰,匠人色矣。上曰,遺在幾許耶?泰翼曰,舊捧已盡,新捧未及矣。上曰,所懷?泰翼曰,小臣居在海州,卽先正臣李珥之旁孫。上曰,幾代孫耶?泰翼曰,臣高祖景震,以先正臣姪子,與先正下海州,子孫因居焉。臣願聖上,留心聖學,愼終于始,是臣區區之望也。趙命臣曰,下詢之前,先陳世系,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鄕曲之人,生疎所致,且勉戒之言,儘好,勿推,可也。泰翼退伏,相軒進。上曰,職姓名?相軒曰,小臣,尙衣院直長權相軒也。上曰,履歷?相軒曰,庚戌八月都政,爲寧陵參奉,辛亥八月都政,陞惠陵奉事,癸丑三月都政,陞本職矣。上曰,職掌?相軒曰,衣襨色矣。上曰,所懷?相軒曰,若有變通之事,則提調二員,卽爲變通,臣則別無所懷矣。相軒退伏,基宗進。上曰,職姓名?基宗曰,小臣,東活人署別提李基宗也。上曰,履歷?基宗曰,以戊戌年端懿王后魂宮忠義,丙午四月政,除慶基殿參奉,丁未七月政,移換崇陵參奉,戊申九月政,陞康陵奉事,庚戌三月政,陞軍資監直長,仍爲罷散,壬子六月政,內贍寺直長復職,甲寅二月政,陞六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基宗曰,巫女次知矣。上曰,病人在幕者幾人?基宗曰,只有一人,而幾盡差復矣。上曰,所懷?基宗曰,別無所達之事矣。上曰,前已申飭,而爾之責任不輕,各別着念於救療等事,可也。基宗退伏,相礪進。上曰,職姓名?相礪曰,小臣,西學訓導金相礪也。上曰,前者入侍乎?相礪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所懷?相礪曰,臣,松都人也。請以松都學宮弊端仰陳。上曰,唯。相礪曰,松都異於他故都,乃聖祖龍興之地也。惟其如是,故聖廟仍稱成均館,其養士之具,試取之方,一與卽今泮宮無異,謂留守爲兼大司成,謂經歷爲兼司成,主管學宮者,只有敎授一員,而亦謂之兼典籍,祖宗朝創設之意,不啻尋常,上上年前留守在任時,鄕中生、進數三人,欲開入仕之路,日夜謀議,圖罷敎授,前留守,未諳松都學宮事體,與列邑鄕校自別,猝然狀聞,革罷敎授,乃以本府儒生中生進差出,名之曰分敎官,此乃前古所未有之事也。松都士林,豈有服從之理乎?以學宮言之,則體貌日覺損削,以科擧言之則試官無以備員,士林錯愕,父老慨歎者久矣。今留守到任後,百餘多士,以敎授復舊之意,聯名呈狀,則題辭內道意,亦如此,不獨學官之缺員而已。差員及祭享時,窘迫多端,從當啓請云云矣。意外今又陞遷,士林尤爲缺望,故敢以士林之意,冒死仰達。趙命臣曰,職掌內事則陳達宜矣,而敢以所居之地弊端仰陳,殊涉猥越,推考,何如?上曰,旣使之陳達,勿推,可也。大抵廣設分敎官以來,初仕之路,極涉淆雜矣,敎授之兼典籍,予未聞之,今始知之矣,當待留守上來,問其曲折而處之耳。相礪退伏。上曰,聖梓進來。聖梓進伏。上曰,爲小科乎?聖梓曰,己亥秋榜,爲監試矣。上曰,爾父誰也?聖梓曰,故牧使臣道浹,是臣之父也。上曰,今番陞六乎?聖梓曰,今番陞六矣。上曰,都事金聖來,爲誰耶?聖梓曰,聖來,臣之庶族,爲都事者,乃金聖采,非聖來也。聖采則臣之四寸也。上曰,昨年豈不爲金吾郞乎?聖梓曰,以金吾郞別檢相換矣。上曰,輪對官盡退。金聖梓等,皆退出。趙命臣曰,臣有所懷,故敢仰達矣。近來違牌之弊特甚,徐命彬之一日三牌,事未前聞,雖一品重臣,一日三牌,則本院,例有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之啓矣。雖曰有難安情勢,承宣之一日三牌,壞損事體無餘矣。上曰,所陳之言善矣。是故卽爲遞職,而事體則非矣。命臣曰,卽今都承旨李瑜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亦違牌,右副承旨柳儼,昨日申退後,今日不爲仕進,纔已出牌,而廳中苟艱,未有甚於近日矣。上曰,左副承旨似年老,而都承旨之呈辭,是何故耶?命臣曰,非無端呈辭,以江都事,李顯望疏中,有駭惋陰嚌等文字,故以是爲不安之端云矣。上曰,右副承旨之撕捱,以洪鉉輔之疏耶?命臣曰,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臣於伊日,以吏房代房,進去藥房之際,得見禮曹參判之疏,以宗廟修改之日,乃爲次對,事體未安云,而仍請警責該房承旨矣。該房承旨方在外,臣亦爲其代房,而未及周思,不得預先陳稟,及見其疏,不勝瞿然,欲爲陳疏引咎,而未果矣,此非右副承旨所獨當者也。上曰,承旨不備,今日鞫坐,似未及爲之矣。伊日之事,予亦矇然不察,何獨歸咎承宣耶?然帝王家,與匹庶有異,曾於甲辰景廟在殯之日,於夾室亦爲次對,而事果未安,則備局諸臣,亦宜請姑退矣。以無定式之故,上下未免胥失,此事不可不一番定式,今後則宗廟修改之日,勿爲次對等事,其令本院,定式施行。{{*|抄出擧條}}命臣曰,臣仍此事,竊有所懷矣。夫人心,不可兩用,若無操存工夫,則須臾之頃,東西飛揚,莫知所向,此聖人治心之法,必貴當事而存者也。臣亦徵驗於平日,當曉仕進之際,若無家務之關念者,則院中公私,少無遺失,不然而或有家務之關係心中者,則事多遺失,如昨日事者,每有之矣。以向時陵幸齋殿入侍事言之,臣之待罪承宣之任,已至十年,豈不知入侍之儀,而伊日坐次錯亂,不成貌樣,至今思之,尙有惶恐之心矣。此亦當事不存之害,凡事莫不然矣。臣竊瞯殿下,對臣僚之際,孜孜於民憂國計,誠意藹然,抑未敢知蜎淵蠖濩幽獨得肆之中,此心能無不存之時乎?上曰,陳達之言誠好,予當各別留意。予有下敎事矣。昨日玉堂,以獻納趙漢緯之預書處置措語,啓請遞差,其言則是,而掌令閔瑗,若不以嫌草示之,則漢緯何以知之乎?昨日筵中,臺臣之謄持嫌草,予亦見之,漢緯之預書,固非矣。而瑗之預給,獨不爲非乎?朝家處置,宜無異同,而只遞漢緯,未免爲斑駁之歸,掌令閔瑗,亦爲遞差。{{*|出擧條}}上曰,兪拓基入來乎?命臣曰,入城云矣。上曰,昨日下敎之後,尙不出肅耶?命臣曰,昨日筵敎,尙未出擧條,臣亦未知,則外臣何以知之乎?李壽沆、柳復明則陳疏到院,故纔已退却矣。上曰,予所聞者,乃兪拓基也。今日紀綱,雖曰掃盡,藩臣事體自別,拓基則元無更待下敎之事,而昨日推考警責之後,若是撕捱,事體極爲未安,海伯、嶺伯,竝從重推考,分付備局,使之今日內,膺命,可也。{{*|出擧條}} ○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儼,檢討官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任述入侍。若魯讀《近思錄》第二篇,自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止參也竟以魯得之。若魯曰,昔先正臣宋浚吉,於經筵,請諱先賢之名,載於年譜中矣。本館故事,雖無諱讀之言,而今則諱讀,未知如何。上曰,前已諱讀事,定式矣。若魯曰,只諱程、朱,而顔、曾、思、孟,無諱之之敎矣。上曰,諱程、朱則顔、曾、思、孟,不言而可知其當諱矣。若魯曰,然則當讀之以某字矣。上曰,承旨讀之。儼讀,自明道先生以記誦博識,止二者爲己爲人之道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博學而篤志,止此豈詞章之文也。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啓白讀,自涵養須用敬,止只當云無私心。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若魯曰,若過自止,則所講太多矣。儼曰,今此自止所付,亦不爲少,若又過此,則豈不爲多乎?《近思錄》,異於他書,不必如是口讀而止矣。上曰,非欲速畢而然也。此下《西銘》不遠,欲使之讀至西銘,而仍爲文義耳。若魯曰,西銘文義,尤異於他,雖別講一篇,未爲不可,留待後日進講,未知如何。上曰,然則西銘以上讀之,西銘以下則留待後日,講之宜矣。述讀,自謝顯道見伊川,止息有養瞬有存。上曰,小註,有御諱一處,不爲付籤矣。若魯曰,日昨召對冊子,准吐入之之後,臣等始覺御諱一處,不爲付籤,不勝惶恐,而內冊旣入,故只付籤於臣等之冊,欲俟講畢而仰達此意矣。今承下敎,不能詳察之失,臣等固有之,尤不勝惶恐矣。上曰,玉堂雖卽覺察,付籤於持入冊子,而內冊准入時,旣未詳察,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云云此章,言聖學門路。門路不正,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可不懼哉?儼曰,門路亦不在他。朱子曰,不讀書,無以爲學,學者,捨經而何以得門路哉?看經之法,不惟求於言辭,參前倚衡,以求道之所在,至於手舞足蹈,則可以自得,必如此求之然後,一講而有一講之效,再講而有再講之效,若一番講說而止,則不幾於書自書我自我耶?上曰,所言儘好,當留意。若魯曰,修辭立誠然後,可以至於道之浩浩居者如屋也。居是屋而修之又修然後,可以立也。儼曰,誠字飾字,爲此章之大旨,比如屋子,有汚染處,則卽爲拂拭爲誠,塗之以丹靑綾花之類,久而渝色,則本形盡露爲飾,此二字,各別留意,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終日乾乾,爲《易文言》,而大小大者,語錄也。此下大文,伊川先生言實理自有緩急,此言最好,王者若急於爲治,則是不如天地之化也。上曰,然,觀天地之化者好矣。若魯曰,周子不言他樂,而令尋顔子、仲尼所樂者,深有意矣。程子之學者,問孔、顔之樂於程子,程子使求而得之,若程子而可言,則周子,豈不言於程子乎?未知殿下所樂何事,而亦尋孔、顔樂處乎?儼曰,玉堂之言善矣。他日筵臣,問所樂何事,而若聞聖敎所自得處,則豈不有實效乎?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留意。此大文,豈不有試題乎?儼曰,此則未知,而曾有程子之門人,問於程子矣。若魯曰,學者記誦而已,則其不爲實地工夫,可知矣。帝王之學,與匹夫尤異,明德而至於天理純然,則爲極工,此古昔哲辟之不取文翰,以此也。請各別留意,如何?上曰,博識與博學異乎?儼曰,異矣。多識前言之謂博識,必求衆理之謂博學,多識前言,豈不美哉?猶以爲玩物,則前賢深嚴之戒,可見矣,留心省察,何如?上曰,唯。若魯曰,父子君臣,乃天理也。各盡其分,無一毫之私然後,可謂天理,堯、舜之禪,湯、武之征,俱無私心,故乃俱爲天理之正也。上曰,大體則然,而葉氏之註,何如耶?大文則意甚渾厚,而註引湯、武爲言,未可知也。必聖人然後,無弊矣。夫子謂之未盡善者,微意可見,後世亂臣賊子,每以湯、武爲憑藉,如王莽動引周公之類多矣。註說引以爲比論,未可知也。儼曰,湯猶有慙德,武王之時,有夷、齊,夷、齊,爲天下而立大綱者也。殿下此言,使後世之亂臣賊子,知懼而不敢肆其凶矣。上曰,古人不曰有伊尹之志則可乎?王莽之自以爲天生德於予者,亦自以爲無私而然矣。往者弼夢輩,亦自以爲立萬世之綱常者,憑藉此等之言而然也。儼曰,聖敎至當。漢嚴延年,請斬霍光時,亦有此言矣。若魯曰,竝擧堯、湯爲言,葉氏之註非矣。凡事有經權,霍光之事則爲權,而延年之言則爲經矣。上曰,霍光,有周公之心,而爲當時之事,有未可必,而不出於逆心,則斷斷矣。然豈可比之於伊、周乎?光不學無識,故當時有問故事之言矣。後人則無光之心,而動引伊、呂,豈不爲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學問則以明理爲先,治道則以識體爲本,凡爲治之道,以開言路,通下情,破朋黨爲先,而今日則復中原雪羞恥爲大體,好矣。上曰,下大文,曾點章義,何如?必置此章於論學之下,必有意,編書者何人,編次則別無意義耶?儼曰,呂祖謙與朱子,同編此書矣。若魯曰,分類四先生之文集、語錄爲此編,而別無序次之可言矣。曾點規模大,故聖人以大意許之矣。上曰,與吾與點也之意同矣。如倚門而歌等事,極可怪矣。若魯曰,根本章,凡學問必貴先立其根本,如木之有根,必先培壅然後,乃能深造。上曰,與上文栽培之義同矣。儼曰,此言涵養工夫也。涵養於未發之時,方能有自得之效,所謂未發,纔着一物,不可謂之未發,必如水之未動,鏡之不染,方可謂未發境界矣。殿下從事學問已久,孜孜不輟,敢問有未發境界乎?上曰,常人皆有未發境界乎?儼曰,常人物慾交弊,私意膠固,豈或有未發之時乎?上曰,不然。未發境界,人豈有本無者乎?只爲物慾所搖蕩,而不能呈露矣,謂之本無則誤矣,其理則人皆有之。儼曰,誠如聖敎。上曰,敬義直上達天德大文好矣。由淺入深,自近至遠,學問與治國,無二道矣。治國平天下,自灑掃應對而始矣。若魯曰,然矣。懈意章,最可留意而見之,凡事,不出於誠意,而出於血氣,則懈而至老尤懈,豈不可懼乎?此由不立本之致,與上文敬義根本章同看,則尤好矣。上曰,向者飭勵諸臣,非出於血氣之私,乃本善之呈見處也。予亦有一段本然之善,隨事而發見也。古之帝王,豈不有問臣下以予何如主者耶?儼曰,晉武,有如是之問也。上曰,以予前冬大誥,謂由於血氣之私乎?謂出於本然之善乎?爾等勿欺而直對之可乎?儼曰,涵養省察,如車兩輪,如鳥兩翼,與敬義同,敬爲涵養,義爲省察,臣敢以爲殿下有省察工夫,而不能無意必固我之私,俄者敢問未發境界者,以此也。殿下善端隨處,藹然而生,前冬大誥,不出於血氣之私,臣豈不知,而若久而不能固守,則是無涵養工夫也。臣願涵養省察,毋或廢一,如敬義夾持,則聖學尤爲高,明矣。上曰,所達好矣。俄者問未發境界,而予答之以常人豈無此境界者,有若齊王之顧左右而言他矣,予當言予之病痛矣。涵養工夫則固不足,而善端隨感而見,意必固我之私,則自以爲不至於甚矣。自辛丑以後,始爲學問,而資質非曰美矣。不至庸闒,故或有所見得,而涵養則全未矣。俄者根本須先培壅之言,好矣,此予當留心處也。儼曰,向來尹淳,爲知經筵,趙顯命爲承旨,臣爲玉堂時,淳問殿下曰,宮中靜思,何者爲善乎?此言,殿下記有之乎?靜則易歸於佛道,與吾家涵養工夫異矣,佛家爲識心見性之學,臣曾見《傳燈錄》,有一弘忍大師,欲傳道於弟子,弟子神秀,作詩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無使惹塵埃。上曰,其語與吾儒工夫同矣。儼曰,然,弘忍,見其詩無語,數日後,有一居士,過而見其詩,又題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弘忍遂傳道於居士云矣。上曰,此便是生知之資矣。儼曰,佛家以靜爲主,而吾儒則以涵養省察兼行,而不主於一,今若論其先後,則先涵養後省察爲可,若先省察,則無物來順應之道矣。若魯曰,俄以大誥有下敎,而臣言辭拙訥,不能畢其說矣。臣竊伏見前冬大誥,非出於一時作爲之心,蓋有感於陸贄之言,而大誥之下,已過三月,而仍循頹惰,無異於前,臣不勝悶鬱之至。上曰,人情久則稍懈,予之前冬下大誥勅勵,非出偶然,實有感動於陸奏者,上下非不勉勵,而諸臣之不能無懈,未可知,以昨日次對見之,已不如昨冬,治象漸下,不可言貌樣矣。承宣則除夕入侍之心,懈乎否乎?儼曰,臣本無知,性且昏惰,半不踰人,而伏蒙殿下不世之恩,拯之於罔測之科,置之近密之地,事君盡忠,人孰無心,而臣之報國之心,有倍他人,惟當以筋力奔走,爲報效之圖,筋力盡則無奈何,而未盡之前,豈不彈心力爲之乎?然而顧無一事之善,可以報國,居常待罪矣。上曰,非謂心懈,凡事不爲激勵,則便頹惰矣。以今日國勢,謂之末如之何,則懈矣。若進進不已,則自然不懈矣。儼曰,臣方進戒以自勉,則臣敢懷末如之何之心乎?第求治,亦不可太急耳。上曰,儒臣之心,懈不懈如何,亦言之。若魯曰,臣則職分非有錢穀甲兵之掌,只以經籍事殿下,得一文義則惓惓不忘,惟願仰贊聖德,少裨治化,故前後所達,不過立聖志懋聖學,剛毅奮發而已。向來箚子,非爲應文備數而爲之,區區願忠之誠,自以爲竭其心智,過蒙留中之恩,不勝惶恐之至。然則豈敢謂與前冬有懈乎?上曰,予則前後有異矣。三相致祭之後,予心豈欲懈惰,而只以無與同事之人,故自然頹惰矣。向者《大典》持入及句管堂上入侍之事,亦爲文具矣。玉堂則專意書冊,閑而無事,故似能如是,而予則以無同心之人,故不能無漸懈之心,誠可愧也。儼曰,南泰良、吳瑗則不爲行公,玉堂只有此儒臣,而儒臣誠心爲國,意外至閤外,聞有臺言,將欲出去云,極爲可悶矣。上曰,兪健基在玉堂時,所付自止甚少,故問之則以爲,用景廟胄筵故規而付之云,故使之依《聖學輯要》例,改付自止矣。來日國忌,前頭又有廷試,晝講連未爲之,切以爲悶矣。今聞承宣之言如此,則幾日,《禮記》將訖工乎?儼曰,朴弼載、鄭亨復,在囚已久,姑爲放釋,使之飭勵行公,未知如何。上曰,放之無益。儼曰,弼載親病苦重,亨復墜馬所傷,甚不輕,此皆實狀,而臣聞其言則以爲,禁府便於在家,而牌不進云云,此非禁推,可使之出仕矣。若魯曰,三司同爲苦役,而玉堂則儒者之至榮,參之以言議,誰無願仕之心,而上不得見信於君父,下未免見責於同朝,如有惜身名之心者,豈樂爲今日之三司耶?上曰,予豈然乎?若魯曰,殿下疎待三司,言議不能行於朝,故人皆厭避,殿下若開誠接下,優容言者,則必多行公之人矣。又曰,不學便老而衰章,葉氏解以血氣之衰,而此非由於血氣之衰,乃志氣之衰也。上曰,志氣之衰,由於學不進故也。凡人血氣則固衰,而志氣豈有衰時乎?儼曰,志氣,上聖則無衰,而常人則衰矣。若魯曰,董仲舒義利之說好矣。漢儒中爲王道之學者,無如仲舒,故其言如此。上曰,孫思邈大小方圓之說亦好,鞭辟近裏之鞭字,是何義耶?若魯曰,鞭辟,乃語錄,洛中方言,蓋如此矣。弘毅之說,本館箚子,曾已詳陳,而弘而不毅則不可以爲弘,毅而不弘則不可以爲毅,必如寬猛相濟之道然後,可以言弘毅矣。聖德或歉於此二字,伏願各別留意焉。上曰,諸臣以此進戒者甚多,是予對症之藥也,當各別留心而加飭焉。儼曰,臣曾於己酉年進講之時,每以剛不足之言勉戒,康誥明德愼罰大文進講之日,亦以明德外加勉剛德之說,有所仰陳矣。蓋戊申治獄,疎忽者甚多,此豈非剛不足之失乎?然殿下剛非不足,臣下無當於聖心者,亦時有自聖之病,故臣敢以物來順應捨己從人之道,仰勉矣。上曰,弘毅二字,如車兩輪,如鳥兩翼,不可廢一,必須當弘而弘,當毅而毅而後,乃可言眞弘眞毅,不善用之,則弘毅亦有害矣。若魯少退,儼曰,臣請諫院中苟簡之弊,都承旨三度加由後,牌不進,左承旨爲李濟疏斥出去,臣獨與同副承旨李匡世在院,臣往鞫廳,匡世往政廳則廳空矣,豈不悶乎?上曰,右承旨金始慶,予自嗣服後,尙未見其面目,今已衰乎?儼曰,始慶與臣父爲四寸,故臣知之,今年七十六,臣不見,亦已五六年而已老矣。上曰,都承旨之違牌,終亦過矣。非獨政院爲然,每事皆如是矣。若魯入來,講修養引年章曰,此章甚好,雖是三件事,祈天永命,亦由於學而至聖賢工夫矣。上曰,往者李判府事休致之請,亦有此言,而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予深有感於斯言矣。治平之道,亦自學問中出來,人能爲之則自有此效,而只是不爲耳。儼曰,疾敬德,爲祈永之本,而臣嘗論敬字外,又有畏字,則殿下以爲偏矣,而臣意則畏字,尤當今日加意處也。常人則不知之故,無可望者,而殿下旣知之矣。如不爲則與不知同,故臣常以爲慮矣。上曰,予敬字工夫則不足,而畏字,非不足也。古語云,有所恐懼,不得其正,畏字終不如敬字之渾全矣。《書》不云乎,爲君難。又曰,天難諶,命靡常。又曰,愛我則后,虐我則讎,予豈不畏乎?然畏字終偏矣。若魯曰,爲學如登山之說,好矣,登山者,必自下升高,自易及險,進進不已,則一造於上矣。比諸治國,孜孜不止,必有其效,而若以爲難而中止,則終不可以治其國也。儼曰,登山非在於力,亦在於心,心若在於必登上頂,則終至於登而後已,治國亦然。上曰,卽今良役亦然,雖古聖王,必得良臣而後,爲其國,良役釐正今幾年,而尙無定見者,以無人故耳。以大同法見之,聖祖若不得金堉,則能行之乎?心雖不懈,而成效未可期也。儼曰,大同之議,始發於故相臣李元翼矣。上曰,文章訓詁儒者之學,何以分言乎?所謂儒者之學,何等事耶?若魯曰,儒者之學,乃性理之學也。指求道者而言之。上曰,儒臣之言然矣,泛看則文章之學,與儒者之學,似無異同矣。若魯曰,務實者,必事事皆實,無一事之虛僞然後,方可謂之務實也。儼曰,實者,必事事求是之謂實,若有意於人以爲實而爲之,則名也。上曰,今時之弊然矣。儼曰,今人則名亦不盡爲之矣。若魯曰,爲名之心,雖與利心無異,而差優於不爲名者矣。上曰,性靜者,謂主一無適之義乎?儼曰,與太極圖主靜之說同,指涵養而言也。若魯曰,學問思辨行五者,固不可廢一,而問思辨行,必在博學之後也。上曰,然。謝顯道章,與上張思叔章義同矣。儼曰,橫渠先生以下,乃《正蒙》之書也。若魯曰,言動,晝宵息瞬之際,皆有工夫,治己爲學之規模,無踰於此章矣。上曰,然。葉氏註所謂無往無時而非學者,其言好矣。俄者所言請治霍光之罪者,爲嚴延年乎?其時如田延年、李延年之類,以延年爲名者多矣。儼曰,乃嚴延年,而請治光擅廢立之罪矣。上曰,請於何所乎?若魯曰,請於太后矣。講畢,若魯進伏曰,俄因聖敎,臣有欲陳之語,而文義未畢,不可間以長語,故已之矣。伏聞聖敎,以無人之故,聖意不無少懈云,臣竊悶焉,才難,自古爲然。今日臣下,雖不足以奉令承敎,殿下若得賢而任之,何難爲治乎?上曰,予之無人之敎有二,非直謂無人,雖有之,無以展布,得人亦固不易,此則世道誠難而然矣。儼曰,如李泌、李綱之賢,當時之君,亦爲小人所蔽,不能盡用其才矣。然才不借於異代,向日筵中,敎以其臣之善惡,由於其君,聖敎當然,若於臣僚中,揀擇其賢者而用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雖今世,豈無如汲黯、陸贄之類,而予不能知之也。唐太宗,得一魏徵而成貞觀治,苻堅,得一王猛而平慕容氏矣。予雖無知人之見,今或縱有其人,豈能展布其智乎?若魯曰,臣之自前冬勸殿下以奮發者,非敢謂馳驟忙急求治於旬月之內,聖意奮發,如天道不息,行之數月則有數月之效,行之一年則有一年之效,聖心不懈而後,可以有終,今若以無人之故,聖意遂懈,則豈不慨然乎?今日臣僚中,若得其優者而用之,亦豈不爲今日之治乎?上曰,內自三公六曹長官,外至方伯,豈或有無故而行公者乎?如左相之有誠於國者,可以共做國事,而遭李壽海之疏,久爲引入,若一遭人言而便捨之,何以用人乎?向者面諭左相時,聲淚俱發矣。若魯曰,左相所遭人言,臣與大臣有親嫌,臣不敢參論是非,而今日國勢,誠岌嶪矣。臣則區區憂慮,無所不至,汲汲如救焚拯溺然後,可以少扶將亡之勢,而聖學不進,聖志漸解,今日如昨日,明日如今日,無一事着手做去,大誥之後,已三朔,而今日形勢,與大誥之前,有何異乎?上曰,今日形勢,視大誥前,反不及,何可曰無異乎?岌嶪之言,亦歇後矣,如老人得死病,氣息奄奄,不知盡於何時矣。若魯曰,此則聖慮誤矣。衰老之人則氣息奄奄,自然垂盡,當用補劑而接續之,臣之所憂,如大腫方潰,元氣方陷,不可不急用大劑而回陽也。上曰,所言雖異,其危則一也。予因此有所諭於儒臣者矣。儒臣近來,始爲出入於經幄,而儒臣之兄,已至崇班,予之所恃者,豈泛然乎?承旨奬詡儒臣之言,不爲過矣。儒臣,在朝勉戒於君,歸家勉戒於兄,先務公字爲好,今世之人,無大貪大不法之人,而至於公,則多不知也。予於向日,使儒臣和進公字詩矣。儒臣從兄吏判,亦爲加勉於公字爲好,若隨處推恕,則自爲公矣。予使臣僚,爲馳騁弋獵則過矣。從予言而務公道,則誠非過矣。儒臣須以此語,歸傳於兩兄,兄弟相勉,可也。若魯曰,咫尺前席,聖敎縷縷,至擧臣兩兄,戒飭丁寧,使之歸語而共勉,臣感淚被面,不知死所。上曰,吏判終過矣。向日李瀁之疏,有銓衡之地,有若家傳之語,而吏判尋常處之,故予意以爲,似限大政欲遞,而然而當初敦勉出仕,豈爲一番都政耶?予於大政時,有所見而心服者矣。承旨亦豈不以兵房承旨入侍乎?西銓有動色之事,故問而知之矣。儼曰,平壤庶尹望乎?上曰,否。姑革之窠差出事矣,乃繕工副正也。以久廢之人,塡差於久革之窠,其疏通沈屈之意可知,予甚嘉之,若物物而然,則久自浹洽矣。亦歸言于吏判,與之共勉,可也。昨日儒臣論尹㝚事也。予以尹㝚放送後,若犯逆,則當從儒臣之言云,則儒臣對以臣但知尹㝚爲逆,故敢爭之云。此等處,儒臣亦不能公也。儼曰,儒臣兄弟,非爲偏論也。但平日心思目見,皆如此故然矣。若捨所見而爲言,則亦非矣。若魯曰,臣之兄弟,俱被聖渥,兩兄位至崇秩,如臣不肖,又出入經幄,滿盈之懼,不敢暫忘,今又承曠絶之恩數,實不知所達,敢不歸傳聖諭於兩兄,與之相勉,仰承聖上勉戒之盛意也。然臣半世黨臼,氣質難化,雖不敢爲朋黨之私,當此世路,出入三司言議之地,只恐得罪於聖君,而爲負恩無狀之人,以是惴惴慄慄焉矣。遂以此退出。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古今島僉使任尙謙。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今日鞫坐,諫院亦當進參,而大司諫任守迪,司諫閔珽俱未肅拜,獻納沈聖希陳疏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除陳疏受由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經宿,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鞫坐進去。除在外鞫坐進去外,掌令李光湜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莫重鞫坐,禁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同義禁李春躋,辭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以爲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任守迪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匡世啓曰,都承旨李瑜,昨日違牌,今日病不仕進,左承旨趙命臣陳疏承批,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儼鞫坐進去,廳中只有臣匡世,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又啓曰,副修撰金若魯,因司諫閔珽疏,引嫌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平安假都事李時弘替行狀啓,則殷山縣監李台徵,以病重罷黜矣。凡道臣之有拿命者,守令黜陟,非公家時急擧行之事,則不得依例爲之者,蓋所以身在罪科,都事替行,有違格例故耳。雖未知或有前例與否,而以守令身病,至請罷黜,使都事替行,極涉未安。監司權以鎭,所當請推,而方在拿命中,假都事李時弘推考,原狀啓旣已封進,不得已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都事李渻狀啓,則以罪人捉來日字遲滯緣由,爲言,而至以渠之胸腹痛,猥陳於奏御文字,疾病之來,固無足怪,而煩屑則極矣。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柳儼,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日榻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因禮曹移文,大報壇親臨祭時,墻內諸處,一一摘奸,則壇上下所排方甎破傷,至過十餘張。今此大報壇,以卽今時御所至近處,非外人所可出入,方甎之有此數多破傷,已未知其故,況又壇上,尤是至嚴至敬之處,而所排方甎,如是破傷,其在事體,亦甚未安。守直內官,常時不謹看護之罪,在所難免,其所破傷處,則今方修補,而當該內官,令攸司査處,何如?傳曰,允。 ○李匡世,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安相徽、閔珽,移拜臺諫,其代以護軍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文院博士李權,副正字姜杭、朴成玉、李晉吉,權知副正字蔡慶承、曺允濟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權時在慶尙道柒谷地,姜杭時在尙州地,朴成玉時在醴泉地,李晉吉時在忠淸道西原地,蔡慶承時在公山地,曺允濟時在全羅道長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光湜啓曰,臣之情勢,在所必遞,猥陳辭疏,未蒙恩許,惶隕罔措之中,卽因處置,又辱天牌,嚴畏分義,謹此隨詣,而臣亦頃日試所臺官也。玉堂所達便服一事,空中把捉,至有遞仍之擧,則以此自劾,有不容已,而臣於昨者,陳章徑退,一任泯默矣。到今兩司之避,相繼而發,臣之未卽引避,尤有矇然之失,至於處置可否,非所可論,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匡世啓曰,掌令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瑜疏曰,伏以臣,日昨仕在院中,見諫臣疏本,半幅所列,皆指臣身,而便又一彈文矣,遂不敢不逬出闕外,危蹙慙悸之餘,重以驚怪,靜言以思,莫省所由。默檢前疏,不過冷孱語,而猶未免逢怒至此,是其意,蓋不欲使臣一開口耳,臣誠懦拙,不敢遽有疏籲,冒尋長單,庶幾自靖而已。不自意三度纔上,還給有命,仍下牌招之旨,臣於此隕恐失圖,狼狽無地,豈日月之明,未及周照而然耶?噫,向臣之所被白簡,實搢紳之羞恥,然而古人有謂非意相干,可以理遣,臣竊附斯義,不事呶呶,人或以其太無氣骨病之,夫其待乾之笑貌,何曾挨得人怒處,而今忽覓出聲色?凡臣之不曾言者,翻出題外,臣誠不覺其噴案也。顧臣雖淺量,始之旣不辨矣,今何事於更辨乎?臣之無心,久矣,又何必强謂人之有心哉?然時移而不肯捨,蹈藉之備極,是豈端使然哉?臣但當守孤弱之本分,呼馬也任之,呼牛也亦任之,而自此臣蓋知所處於今之世也。若臣痼疾敗形,有朝夕顚仆之慮,蹇劣生疎,無職事稱塞之望,而只以積逋之餘,分義是懼,備員藥院,時承起居,犬馬之誠,不敢遽自求去,强策奔走,以至于今,畸危之迹,更加一節,蹲冒不得,則仰惟聖明,亦必俯諒,而不復强之於任使之列,上以增輕臺閣之過擧,下以致壞匹夫之廉節矣。懷便飾讓,非臣所敢出,而伏承聖敎,若曰呈告無義,區區進退,不能見諒於君父至此者,亦臣忱誠淺劣之罪也,玆不得不冒死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監察,卽行罷削臣所帶諸任,仍命斥退臣身,無重辱於朝紳,實公私之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足復嫌,當此飭勵之時,喉院之長,豈可久曠?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傳于趙命臣曰,都承旨批下,明朝牌招察任。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得伏見左副承旨李濟疏末所陳,則以臣昨日請牌事,徑加疑怒,至以見輕,爲言,臣於是不勝訝嘆之至。再昨同僚,不爲仕進,送言於臣曰,今日若不請牌,則明曉當仕進云云,臣果曲爲之地,遂依其言矣,昨曉又不赴,而出納之地,事多苟簡,故臣於廳坐之初,卽以請牌之啓,傳於司謁,俄而其疏始乃來呈,而陳病之外,且有附陳矣。臣非不知捧入之爲當,而請牌啓辭,旣傳之後,還爲推來,事甚未安,不得已具由送言,還給其疏,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其疏語,有若臣先見其疏,而繼請牌招,輕侮同僚,任意操縱者然,儘如其言,非肆則驕也。何其不相諒至此也?臣忠信不足,旣不能見孚於僚席,處事疎謬,反被其意外詆斥,臣始也訝惑,終焉慙恧,殊無顔面,可以周旋於僚席之間,其不容因冒職次也,決矣,玆敢徑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難安之情,亟命鐫削臣職名,以謝僚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之淹疾,已跨兩月矣,陳懇亦至屢遭矣,微誠未格,兪音尙閟,徊徨抑塞,不知所出,玆敢不避瀆擾之誅,復申疾痛之號,惟聖明之少垂矜察焉。夫人之氣稟强弱,有萬不同,或未老而先衰,或旣耄而猶壯,然《禮經》之訓,必以七十,爲謝事之限者,何也?蓋年至七旬,則氣力精慮,自然凋耗,不可復責其服官政而供王事故也。臣本受氣甚薄,衰謝忒早,矧今七十之年,又加二齡,朽落癃殘,無復餘地,尸居奄奄,非復生人貌樣,其何可貪戀爵位,蹲仍不去,毫無補益於國家,徒作禮防之罪人乎?此臣之當遞者,一也。疾病雖重,年力未衰,則或以調治得差,或可藥物收效,而臣之疢疾,非如他症,氣血盡枯,喘息漸微,老病已極,無藥可治。溘盡之期,非朝伊夕,惟當日製斂具,以俟委命,而猶復虛縻重任,坐妨賢路。臣雖耄昏,猶有一端廉恥,其何以自解於國人之嗤點,道路之唾罵乎?此臣之當遞者,二也。首輔之任,有非左右參助之比,凡係廟務,動皆裁斷,以臣癃老,忝叨經年,雖於無故行公之時,赴坐入對,爲日絶少,瘝曠之罪,固難勝贖,而近自嬰疾乞解以來,軍國機政,無所可否,簿書酬應,一任積滯。廟薦何等緊急,而至今遷就,特敎何等嚴重,而竟未奉承,國綱日墜,臣罪日積,已不勝其萬萬惶恐,而庶事叢脞,莫可收拾,此臣之當遞者,三也。前後陳籲,實涉支離,每一封疏,伏地戰汗,而聖眷冞重,殊渥便蕃,珍劑御饌,絡續不絶,每下調理之旨,至有臥第參決之命,臣雖冥頑,烏得不感刻心腑涕泣被面,而自念筋力奔走之外,實無他技,雖夙夜殫力,在公不懈,尙懼昏愚之識,奉職無狀,矧此床褥危喘,生意都泯,寧有一分精神,乃可以預聞國事乎?誤恩雖隆,臣情冞蹙,靜思今生,更無報答之路,惟有速解匪據,不至久曠厥職,猶可爲區區報恩之圖,此臣之當遞者,四也。災荒荐臻,咎徵沓至,顧瞻時事,無一可恃,所幸聖心赫然,圖治至切,飭勵憂勤,出於血誠,此時輔相,苟得其人,亦豈無食治之效,而如臣無似,非但無毫末裨益,首尾兩歲,惟知陳疏乞退而已。曾不能出一言行一事,以佐下風,將無以上副聖志,下董百僚,若論今日誤國辜恩之罪,則臣實爲首,萬死有餘責矣,此臣之當遞者,五也。臣本駑劣,無才無德,夤緣倖會,冥升至此,擧措施爲,無一可觀,實不足以鎭人心而匡世道,則人言之來,理勢固然。臣雖百無寸長,獨於官師相規之道,樂聞而虛受之,豈以向日臺諫一言之故,有所芥滯於心者乎?以臣年位,少有悻悻於年少臺諫之言,則其亦狹中之,甚矣。臣雖老妄,不敢爲此,只是尸素已積,醜拙盡暴,若不竭誠祈號,準請乃已,坐待釁尤之深,受人迫蹙而去,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辱朝廷,何哉?此臣之當遞者,六也。卽今朝中,齒與臣相上下者,無多,雖或有之,聖上皆以篤老之臣,愍勞以職事,許其優游散秩,而其老不知止,扶曳趨走者,但臣一人而已。如奉朝賀臣李光佐之準許致仕於年至之前,出自特恩,固不敢爲希覬之計,而判府事臣李台佐之庚戌辭相職也,聖上亦以其篤老而勉副之矣。今臣之齒,視李台佐庚戌之歲,更加一矣,而癃痼廢疾之狀,不啻十倍焉,每一循省,內愧私心,外靦友朋,此臣之當遞者,七也。臣之當遞之義,若是較然,不但臣心之所自決,抑亦同朝之所共知,獨聖明,猶有所未盡俯燭者。乃以將絶之喘,未冷之尸,冒塵政府,至於此久,此臣所以日夜焦熬,只願速就溘然,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殘生頹景,餘日幾何?顧念一身,頂踵皆歸造化,毫髮莫非恩賜,如蒙天地父母之慈,卸此重擔,得以自便,則便當瞻依京闕,以畢餘生而已。臣之此情,神鬼共鑑,臣豈敢爲一毫矯飾之言,以欺殿下哉?伏乞聖明,哀之憐之,閔之恤之,亟許遞臣相職,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後已諭,更何多諭?目今鼎席不備,廟務多滯,以卿體國之心,胡不顧此,而邁邁若是過讓?卿其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俟其少間,臥閤視事,用副慇懃之意。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江華留守金東弼疏曰,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麻田地,纔經遷厝,墓草已宿,而緣臣在朝多事,久闕歸省。客臘蒙恩,得除是任,而適値歲盡,眞殿將事,新元拜箋,事係緊重,不敢言私,徑赴官次,榮掃之禮,亦且闕焉,霜露之感,私情倍切。今臣以稟議廟堂之事,適入城內,而墓山與臨湍接界,若於歸時,便道歷省,從船路還營,則道里遠近,不甚相懸。從前赴朝守臣之省墓湍山者,亦有已行之前例,玆敢冒萬死,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諒臣懇迫情理,特許其歸路歷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螻蟻賤臣,積罪如山,舊釁固重,新逋又添,日夕隕越,覓死不得,天地至仁,曲加涵宥,筵敎荐下,誨責切峻,旣寬嚴誅。且促承命,臣誠銜恩畏罪,怵分迫義,謹已祗謝閤門,行將束裝辭陛,竊有區區私懇,須至登聞者。臣之先父墳山,在於鐵原地,而臣滿爪沁都,展掃久廢,自沁歸後,屢縻虛銜,行止不得自由,僅一往省,而旋補畿邑,又已跨三載矣。今當受任遠出,歸期未卜遲速,倘蒙聖慈,特許恩暇,使得以趲程馳省,則不過六七日,足以往返,而亦可以趁開月旬前交龜矣。見今西藩拿命,已稽四朔,以次遞代,一日爲急,而顧臣情理,實難自抑,瀆冒猥越,尤增死罪,惟聖明之垂察而進退之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臣昨夕詣閤之後,得聞臺避,盛加譏斥,而不敢徑退,黽勉入侍,恧縮不安,僅畢講讀而出,纔下閤外。又聞亞諫聲罪之章,繼上,臣誠驚駭惝怳,莫曉其得罪於臺閣,若是其深矣。玆事委折,已悉於前後筵奏,聖鑑之所俯燭,臣固無事於更辨,而臣之當初妄言,無過慨俗弊而重事體而已,則諸臺之把作大事,怒色相加,何也?無乃有別般可怒者存,而假此而爲之辭乎?若其不審奏事之失,臣已自訟矣。以此勘臣之罪,臣當笑而受之,而督責之疑,慢視之斥,又何爲而至哉?尤未可知者,納言之因做錯見遞,在憲臣何關,而拗作引避之一端?諫臣則日昨之避,了不及此,今忽牽於憲議,追簡添付於傳啓之後,如是而後,方可得於臺閣擧錯乎?然率爾之咎,臣實有之,何必較挈是非於情外之言,而被彈之迹,不容一刻冒廁於榮次走出禁門,恭聽處分?聖渥偏厚,特靳臺言,天牌踵臨,促臣還直,臣一倍惶蹙,不知所出,進身闕外,略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命所司,勘臣以當勘之律,俾臺議伸而賤分安,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同副承旨李匡世{{*|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 ○趙命臣啓曰,近來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地,事多苟簡,左副承旨李濟受由,已至三日,聞其病勢亦差勝,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單付兼春秋。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 ○李匡世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儼啓曰,正言李顯望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大司諫任守迪未肅拜,司諫閔珽鞫坐進去,獻納沈聖希親病受由,正言趙尙命受由在外,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鞫坐進去,親病受由,受由在外外,大司諫任守迪,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長番內官柳仁植,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柳儼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若盡爲擧行,則必致夜深,世進及放送罪人擧行後入來,而議啓旣未盡爲擧行,因置密匣入之。 ○李匡世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今正月十九日,六曹長官,持未回啓公事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所達擧條中,直赴人全重熙之全字,以金字書塡,莫重奏御文字,如是誤書,事甚疎忽。其時當該注書推考,擧條及傳旨,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齎標信宣傳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此文科庭試試官望,主文之人,當爲備擬,而弘文提學宋寅明,以兼帶摠管,再度呈辭,因國忌齋戒留院,有不可循例擬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摠管之任,今姑改遞。 ○傳于李濟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 ○李濟啓曰,國忌日,鞫廳罪人,有行刑之例耶,卽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禁府都事,則以爲鞫廳罪人,乃不待時行刑,雖國忌日,例有擧行之事云矣,敢啓。傳曰,卽今夜未明,與大逆不道,有異,過國忌後擧行。 ○又以問事郞廳(言)),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昨日差下之後,累度催促,而謂有難安情勢,終不來參,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依定式禁推,其代以前校理金尙翼,差下,而時在罷散中,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金尙翼。 ○傳于柳儼曰,推鞫姑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日昨,伏承聖批,諭敎彌溫,終靳允兪,至責之以旣諾而復讓,臣於此,尤不勝惶隕悶蹙,汗發浹背,不知身之在地上也。諾而後改,人之薄行,不可施於平交,況於君父之尊乎?爲臣子而犯此罪,則當萬戮而有餘辜矣。臣於前席,嚴畏所迫,轉動無地,不敢抵死違拒,忍蒙十重面皮,隨詣法班,仰承恩旨,退而蹙伏竢譴,自分爲一世僇人。竊聞是日觀者,莫不手指而唾罵曰,彼亦名大臣,耐彈冒出,時事可知,薦紳大夫,則皆以要寵,媒進,譏斥四至,是固臣之自取,而公議大可見矣。《詩》曰,人而無儀,不死何爲?傳曰,千人所指,不病而斃。臣旣厚受賤汚,雖傾長河,復難湔洗,非特喪身,其爲辱國,如何?如是而憑依寵靈,弁髦廉恥,淟涊撑耐,苟欲安於具瞻之地者,世安有是理,亦安有是人哉?此臣所以包羞含冤,自就滅死,而不敢爲唐突冒沒之計者,實非故爲勉承,而復事飾讓,以聖上體下之仁,必賜俯諒,而一例不省,惟加敦迫,臣誠抑塞焦熬,直欲逃遁而不可得矣。我朝敦尙廉節,士大夫稍知自好者,不苟其去就,其被劾而不去者,特頑鈍無恥,與放肆無憚者,類耳。臣雖萬萬不肖,粗聞進退之節矣。一朝郞當壞盡士夫風節,無面目之可顯,將何以藉手而事君,在國體,亦何所取於一鄙夫,而優假之哉?頃者,不在其職,無肯參涉,爲敎,而臣則倘蒙許遞之命,蹈赴湯火,無所忌避,雖極庸駑,隨事陳力,是臣區區之願也。且伏見諫臣疏避,論判尹薦擬事,至謂之輕視臺閣,臣尤增竦懍,不敢自安。臣嘗謂秋曹、京兆,係都民苦樂,須宜擇人久任,故向於筵中,以尹陽來,歷試藩臬,俱有聲績,且勤實堅確,宜授其任而責效,有所陳白,其後適因加望之敎,仍爲備擬矣。此何干於臺啓,而今反藉此爲言?實非臣意慮所到,然臺論至重,臣亦當被輕蔑臺閣之罪矣。臣情窮勢極,日夕戰灼,寢食殆至全廢,宿病隨而疊發,委頓床席,人事都絶,數行文字,亦不能成,累日泯伏,復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之下。伏惟聖明,天地於臣,父母於臣,曲賜怜察,將臣職名,亟行刊削,仍治臣違慢之罪,以勵臣義,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齋殿面諭之時,豈料復若是讓焉?此皆恒日情志之未孚,自恧之外,夫復何喩?但其時面諭,本非不過,隨駕則卿雖不已而諾也,幾知予心矣,今忍諾而反欺乎?爲卿慨歎矣。況判尹事,亦惜其可用之意,過中之說,奚足掛齒,而況角勝等說,不識事體,甚矣,尤何可嫌?卿其須體頃日慇懃之諭,安心勿復過辭,卽日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李匡世{{*|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未時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左承旨臣趙命臣啓曰,雨後陰濕,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往來之氣,今已快愈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眼候雖已差愈,尙有餘氣。丸劑其將繼進,曾有下敎,更觀二三日,待備員入診,宜矣。 ○李濟,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李匡世,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李匡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卽今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艱之際,明日則承旨二員,當爲分進於文、武試所,而都承旨李瑜連日違牌,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李匡世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右副承旨柳儼,而二員進去試所,則伴直無人。同副承旨李匡世,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庭試試券,仁政殿科次時,香室移接于尙瑞院,春秋館減省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此庭試時試官,方爲磨鍊,而堂下侍從,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擬望,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 ○又啓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令該曹付軍職事,命下,而下敎中,無口傳二字。對讀官李宗白、兪健基、李錫杓、沈䥃、閔瑗、金光世,時無職名,竝與敍用人員,一體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泰良、兪最基、金若魯、李宗白、兪健基、沈䥃、李錫杓,單付副司果。 ○以試官望筒,傳于趙命臣曰,拘於廳規,都承旨雖不得請牌,宜有稟焉,而只以病懸入,當此飭勵之時,政院如是,而何以言他乎? ○趙命臣啓曰,讀券官申思喆、宋寅明、朴師益、尹游、趙尙絅、尹陽來、鄭壽期、李翊漢、徐宗伋、柳鳳徵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試官違牌,如是數多,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對讀官李宗城、徐宗玉、趙鎭禧、洪尙賓、金尙翼、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趙命臣,以內醫院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日入診時,提調不可不備員,而副提調李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同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讀券官吏曹判書金在魯牌招不進,一體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兩司當爲進參城上所,竝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庭試武科殿試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左相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柳葉箭、片箭兩技中,以何技先試乎?敢稟。傳曰,先射柳葉箭。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殿試時,如有等畫之人,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以騎芻比較。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庭試時武科直赴人,許付殿試,蓋自肅廟朝甲子以後,每多變通擧行,而非如增式年應行之事,故不敢直自該曹,循例陳請,或大臣該堂筵白,或本司草記稟定矣。卽今北路六鎭武士六人,因該曹關文之晩到於絶遠之地,前冬式年殿試時,未及來赴,今始上來,其他亦多應赴之人。依近例竝許赴於今番庭試,恐合事宜,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濟州人徐文健、金貴聲等呈狀,則俱以壬子式年武科初試入格之人,因風高,未及來赴於本科會試,而今始上來,願赴於今番庭試,本州以候風越海之絶島,不得任意往來,故初試入格者,許赴於庭試,已多前例。徐文健、金貴聲,依例許赴於今此庭試殿試,何如?傳曰,允。 ○柳儼啓曰,卽伏見罪人鄭夢石拿來假都事盧啓禎狀啓,則年月下着名之下,又爲着押。奏御文字,如是做錯,事極可駭,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臣等,以鞫坐來會本府,推案旣已啓請,而兩司因特敎以言送,今將承牌,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竝皆赴擧,闕內三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各一員,本府及當直入直都事各一員,公事交代都事一員,當爲分差。假都事八員,令該曹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閔珽啓曰,正言李顯望,引嫌而退,筵敎未安,不必過嫌。儒臣所達,旣歸爽誤,請正言李顯望出仕。答曰,依啓。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臣於昨年謝事之後,該曹謂有朝家令甲,來致食物,名以周急,至年終,凡三次矣。當此荐荒之時,老物之獨受厚享,揆以私分,萬萬惶竦,而惠養之典,亦不敢終孤,辭多受少,奉承聖意矣。頃日奉朝賀臣崔奎瑞,以旣受常祿,又受周急,爲不安,陳章力辭,特蒙允許。臣意謂,同是奉朝賀,則自此臣之所受誤恩,亦當一例停寢矣,昨者該曹,又以周急之物,依前輸致,臣竊訝惑焉。臣與奎瑞,同是致仕之臣,而職秩亦同,所受常祿亦同也,而獨於周急之恩,彼此差殊,朝家優老之典,豈可若是斑駁,而人辭我取,亦豈不有傷於士夫之廉義乎?此特聖上,偶未照察於微瑣之節耳。玆敢冒死仰聞,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卽收周急之恩,以恢一時之仁,以安賤分,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此乃舊典,其何過讓,而況卿奉府夫人,予之待卿,非特以大臣,卿須體此意,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日暉,暈上有冠。 ○下直,奉化縣監金遇慶,牛峴僉使洪就疇,多大浦僉使高道成。越松萬戶鄭德章。 ○備忘記,傳于李濟曰,今下弓矢,牛峴僉使洪就疇處,給送。 ○李濟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不爲仕進,左承旨趙命臣文科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武科試所,今方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一人。今日政廳,承旨當爲進去,而臣有政官相避,不得進去,而都承旨,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武試所進去,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試所進去外,獻納沈聖希,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來廳中不齊,出納重地,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因開政有命,政官承牌來待,而以承旨無進去之人,姑未開政矣。今則罪人行刑單子入啓,在前罪人行刑相値,則例不得開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試士相値,行刑單子,姑爲未下,而玉堂俱空,差出爲急,政官旣已入來,卽爲開政。 ○又啓曰,卽爲開政事,命下,而都承旨李瑜陳疏入啓,左承旨趙命臣文試所進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右副承旨李濟武試所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儼,而與政官相避,不得進去政廳,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批之後,每每若是撕捱,極爲未安。原疏給之,更卽牌招。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卽今承旨無進去之人,今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卽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今將開政,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左副承旨李濟進。 ○兵批,判書尹游陳疏入啓,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校理,南泰良、尹得和爲修撰,兪健基爲副修撰,趙鎭世爲殷山縣監,趙鎭禧爲同副承旨,徐宗燮爲大司諫,趙漢緯爲獻納,趙明履爲正言。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濟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前後直赴殿試捧承傳人李後慶等三十七人,隨其錄名,許赴於今日殿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尹游,方在身病呈告中,參判趙錫命,參議趙鎭禧,俱以試官進去。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坐起,無他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gg敬德宮g假衛將牒報,則都摠府近處,中松一株,今番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軍號事體,至嚴且重,本曹堂上,親書啓下,本曹郞廳,開坐頒布,則闕內入直各軍門將校及部將、守門將等,一齊受出,卽時頒布,不敢一刻淹遲,自是古例也。再昨本曹分授軍號後,二更量,扈衛軍官來言,本廳生事,軍號姑未頒布,故還爲來納云,不勝驚駭。問于本廳別將及書員,則以爲,本廳軍官,受去軍號時,本廳別將,適往內三廳,故本廳書員,往傳其還來直所頒布軍號之意,則別將緩緩來到本廳。軍官一人,高聲大言曰,上濁下不淨,別將如此,不可聽其指揮,此軍號,當還納于兵曹。言語悖慢,擧措怪駭,手握軍號,不傳于別將,直來兵曹云云,故臣曹郞廳,卽招本廳他軍官,使之傳布軍號矣。別將雖或緩緩來到,旣是本廳之將,則其在軍官之道,所當知其將卒之分義,而上濁下不淨等說,極爲無據。且軍號不爲卽傳于別將,還納本曹,致使莫重軍號,過時乃頒此時,前古所未有之事,極爲駭然。當該軍官,令攸司,各別勘罪,別將則軍號頒布時,擅離直所,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都摠府經歷金錫基,武臣兼宣傳官金漢明,禁衛營把摠宋珣,哨官李有馨,訓鍊都監哨官李炳,御營廳哨官丁南玉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宣傳官李喜祖,柳葉箭二中,騎芻一中,以矢數計之,則雖未滿四中,騎芻則例有倍畫之規,今亦依前例,勿爲汰去,而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有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政院啓曰,齎標信傳宣官,倍道往來,例不敢遲緩,而今番宣傳官李鐽,以前平安兵使李遂良奪符次,下去安州,今月十八日離發,而已至六日,尙不入來,事極稽緩,不可循例請推,令兵曹,從輕重科罪,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宣傳官李鐽,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牌,倉官進去請受,則以爲,方在縮伏俟罪中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啓。傳曰,更令倉官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外方年終錢穀,御覽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故癸丑等錢穀會案,及期上送之意,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來到,其中慶尙道會案,未及上來,莫重御覽會計,不得限內修正,事之稽緩,莫此爲甚。慶尙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機張前縣監裵正度,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裵正度,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伏承聖批,有從速進往之命,而臣情勢,萬無一分冒出之路,雖被誅戮,無以祗承,疾病亦劇,尤不得起動,事勢急迫,亦未及更陳,以請變通,惟有席藁俟譴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儼曰,武所命官,禮判進去。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卽伏聞,武科殿試命官,有令臣進去之命。臣昨於嚴批之下,不勝惶隕震駴,見擬讀券官,召牌降臨,而旣不得祗赴,今此試役有命,而亦無由奉承。緣臣情勢窮蹙,疾病沈淹,不敢以職名自居,坐犯違迕,至斯之極,尤增竦懍,死有餘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罪犯,以嚴國體,以礪臣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命官之命,意有在也,卿何過辭?卿其安心勿辭,從速進往,使許多武士,無苦待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臣大病之餘,元氣未蘇,而適値動駕,不敢言病,又以捕廳合坐,推諉無處,强策奔走,耗敗精力,益無餘地。罷衙還次之後,則頹頓床簀,無復有生人意思,㱡㱡若朝夕隕絶,亟欲遞此鞶帶,少便調息,而不可得矣。日昨諫長之疏,復提前事,至請追勘,臣之得釋擔夯,今幸有梯,臣始驚怖,旋復感服之不已也。噫,臣以此一事,前後遭劾,已數次矣,接應對辨,已不覺其支離,伏惟聖聽,亦必煩惱於賜批矣,此固臣之罪也。自訟惶懍,無地可容,而前後人言,一皆以師律緩急,爲辭,則尙今淟涊,仍冒將任,可謂無憚之甚矣。今而後,猶復盤礴,揆諸廉義,斷無是理。況且諫疏,又發於事往歲翻諸臣迭論之後,齗齗以所勘失輕,斷不可置之,盛加論列,則聖明雖欲曲庇,不賜允可,繼此風生之論,又將不知其幾人,而本事之外,更以耐彈無恥,爲罪,則臣雖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辨乎?仰念國體,宜卽快允臺請,以息人言之爲愈,而臣亦因此釋負,得免顚仆,則天地生成之澤,終是得霑,其恩輕重,宜如何報?卽今情病,萬無復據戎垣之勢,而昨因武所試官,天牌臨辱,未克趨承,申飭之下,坐犯違傲,罪戾層積,萬殞猶輕,玆暴危迫之懇,仰瀆崇嚴之聽。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所帶將任,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過中之斥,尤何嫌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陽平君檣疏曰,臣名忝屬籍,跡實疎遠,而仰感敦親之聖化,粗守謹愼之微分。頃年遷陵之時,適受守殯之任,此實分義當然之事,而末梢加資之命,遽下意外,已極惶悚,近者格外之恩,荐被於無似之身,班階屢加,爵秩崇顯,感祝聖眷,雖不敢爲辭避之計,顧念私義,實有過福生災之慮。臣之魯劣,百無肖似,何以得此於君父哉?惟當涵泳德澤,隕結是期,而念臣專對還歸,歲已再易,連因疾病,久曠省掃,已切霜露之感,而況臣荷此異渥,禮當焚黃,以侈恩榮。臣父花昌君沇墳山,在楊州地,距京城不過四五十里,一日之間,庶可往來,而臣祖父海原君健,曾祖父仁城君珙,高祖母靜嬪閔氏之墓,皆在同局之內,情禮所在,竝當展省,則勢將費了數日。玆將短疏,仰瀆宸嚴,如蒙恩暇,得遂私情,則幽明之感,倘復如何?伏乞聖明,特許微懇,俾得往返,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臣於見任,情勢才分,萬無趨命之望,而怵迫嚴敎,黽勉冒膺,辭陛將在匪久矣。念臣父母墳山,在畿內交河地,而曠省已久,今當遠出,益復愴缺,趁玆數日,儀展榮掃,玆敢披懇仰籲于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數日之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依疏請往省焉。 ○李瑜疏曰,伏以臣危惡之情,略暴於前疏矣,罷遞之懇,可見於長單矣,苟不能屛伏而省分,顧何以銷罪而弭愆哉?然忱誠不能格於高穹,批諭尙靳命於斥退,臣誠抑塞,不知所出,泯泯然縮伏者,今且四五日矣。院中苟簡,而臣則若無所省識,召命續下,而臣乃冥頑無動,此豈臣分所敢出也?蓋臣始初膺命,非自謂有效職之能耳,實兢兢分義之爲懼,則今忽積此撕捱,臣豈樂爲?亦自悼不幸而已。然此猶不足言也,惟是臣痼疾在身,不比恒人,加之十數年來,流離行役之備,極矣,憂患焦慮之薰,攻矣,上熱之極而眩暈頻作,下寒之久而疝泄頻發,往往頃刻之間,懍懍叫苦之劇矣,特以濕盛而痰壅,故形貌不至孱枯耳。又於昨歲春夏,觸傷於海中風瘴,已有麻痺之漸,而臣性氣脫疎,不喜久臥調攝,幸其不甚委頓,仍之乘舸,冒風濤遠涉於西南海岳窮處,歸又侵冒曉夜,出沒城墩之間,虛火乘之,汗喘交集,前之麻痺者,轉成不仁,時或筆匙自脫,落於手中,醫人見之,莫不危慮,然亦豈如其瞖膜之已屬癈疾境乎?勞動則劇,見火則劇,有思慮則劇,看文字則劇,劇時如爐火之烘面,炙背若狂,叫而不能定,從前已屢入辭本,扣溷於崇聽,多矣。今來不敢遽自一一陳煩者,誠有所惶恐故耳。轉輾至今,無復可蘇之望,棘澁酸疼,煩苦百端,前年秋冬間,尙能時近字畫,今則又都廢之矣。雖欲驅策供仕,實無自强之勢,而所帶之職,不容一日曠廢,今若又不敢疾聲而扣之,則臣身雖不足恤,而職事實狼狽,玆不得不略具短章,仰煩陳免,臣罪至此,又不勝誅矣。伏望聖慈,俯加哀憐,曲垂鑑諒,亟罷臣所叨諸任,俾臣少安危蹤,得延病喘,或能賴天之靈,復起爲人,則實天地生成之澤矣。無任云云。無批答還給。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長湍府使尹光莘,花梁僉使鄭思良,阿耳僉使申璆,於蘭萬戶崔華徵,柒浦萬戶金震輝。 ○李濟啓曰,小臣慕華館殿試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儼曰,今下弓矢,阿耳僉使申璆處,給送。 ○柳儼啓曰,校理金若魯待明朝牌招事,允下,而方在試所,出榜後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俱在外,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武試所進去,正言趙明履以文所試官,方在試所,大司諫徐宗燮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及試所進去試官外,大司諫徐宗燮,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大司諫徐宗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儼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來言,大臣有故,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文試所啓曰,試券分考已畢,今方合考,取幾人乎?敢稟。傳曰,取六人。 ○李瑜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尹得和時在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出榜後卽爲出去,右副承旨柳儼,以親病,纔已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同副承旨趙鎭禧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卽今廳中,只有臣瑜,而伴直無人。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濟,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趙鎭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番遠道啓下上言一百二十三張內,六十八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張,違格二張,疊呈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而上言中,有鞫廳罪人南雲紀上言,雖是壽職之事,不可循例入啓,自本院直爲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則遠道違格,竝下該曹,疊呈二張,其名不同,亦下該曹詳問,或依啓,或勿施,可也。 ○李濟啓曰,今此庭試殿試元榜中,司果吳光宇直赴,閑良金鼎益,親騎衛金聲律、崔萬元、金萬淑、朴尙孝、李泰欽,司果殷復興,親騎衛李時還,別武士徐得天,司果李弘造,親騎衛廉彭壽,別驍衛李震億,別武士林鳳鳴、白采道,勸武軍官李長燁,別武士李東茂,別馬隊朴守億,閑良朴東最,駕後禁軍韓世珍,別武士安宗垕、崔萬郁等,錄名單子,無緣不呈。今番殿試,竝不得付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庭試武科殿試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武科雜亂,近來尤甚,事極駭然。昨日天字擧子金尙垕,以其同鄕人趙尙璧代射,因事現發,保擧捉來査問,則代射的實,尙垕、相璧等,亦皆無辭遲晩,莫重殿科,如是用奸,情狀絶痛。尙垕、相璧等,移刑曹,依法科罪,以爲懲礪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移拜江華留守,其代以刑曹判書李廷濟,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九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五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柳儼疏曰,臣之母病,近益沈頓,寒感外襲,本火上烘,眉上痰核,一倍浮疼,重以泄痢頻數,登廁無算。臣方煎迫遑遑,實無離捨從仕之望,而只緣鞫事方張,僚員不齊,身帶刑房,無以推移,抑情在公,今已多日,卽聞夜來病報,則又有關格之症,達宵叫痛,氣息不通,老人眞元,又下一層,懍懍有頃刻可悶之形云。臣於是五內如焚,罔知所爲,到此地頭,他不暇顧,投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特推孝理之政,亟降遞改之命,俾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卽今廳中一空,只有長僚及臣,此時言私,實所不敢,而至情所迫,有此犯科,亦望夬正臣擅離之罪,以警具僚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臣於向日,見輕於同僚,在臣自處之道,不可晏然,陳疏徑出,其後尹得和之對疏,滿紙張皇,徒以詬辱,爲事,有若賈豎市道之口氣。臣雖疲劣,不欲與之較辨,向者臣疏,已經睿覽,何嘗有一字半句,攙及其先故本事耶?不過更申前席所達之語,以明臣之本意而已,得和所謂私心痛迫者,未知何所見而發也,臣誠莫曉其故也。講筵已輟之後,上下番固當同出,則承宣之稟定節目事,抑何關於經筵官,而得和之勸臣先出,無端獨留者,其可謂不受其欺侮耶?臣於翌日,果欲徑出,而連値淸齋,辭疏未徹,且濮廟親展,只隔一宵,陪扈義重,故徐待法駕之還宮,陳章自劾,此固臣斟量去就之義耳,飢飽冷暖,只在自家權度,何與於他人事耶?且臣之卽欲徑出,禁中諸臣,靡不聞知,則得和其果眞不聞耶?若夢初覺等說,雖出於抑勒眩亂之計,誠不滿一哂也。臣賦性迂拙,志氣摧頹,且於平日,本不學惡口業,豈敢與氣健語快之人,說來說去,以傷事面哉?臣惟當斂氣瑟縮,謹避其鋒釯,可矣。且念臣本以庸鹵疎逖之賤,猥荷天地之洪造,濫廁金華之邇列,榮寵極矣,涯分溢矣。況於咫尺前席,親奉聖誨,不以下愚而棄之,至戒病痛之矯革,玉音在耳,龍光被體,顧此蟣蝨之賤臣,何以得此於君父?仁天德海,糜粉難酬,敢以刻骨銘佩之意,仰答聖訓,而退歸直廬,百回莊誦,終夜感泣,不知死所耳。臣非木石,稍異豚魚,豈敢忘誨飭之明訓,甘自陷於矯激之科哉?但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將無以藉手,而事殿下者,惟臣向日之事,亦豈臣樂爲者哉?乃於自劾之章,又承敎飭之聖批,諄諄勉誘,有若慈父之敎愛子,臣於是一倍惶感,自悼其迷惑之性,恐重負雨露霜雪之敎耳。臣方惶蹙靡容,若負大何,而但其見侮於僚寀,連遭其凌蹴,此固臣自取之滄浪,亦是臣難進之鐵壁。今此新除,又是臣狼狽之宿硏,則其不可冒沒承當也,決矣。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趨詣闕外,悉暴情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明,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遞臣新授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若是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於方伯之職,決不可復冒,而怵畏分義,黽勉出肅,拜辭文陛,今將有日矣。臣父母墳山,在於畿內廣州地,而身縻外官,久曠省掃之禮,今又遠離,尤切雨露之感,玆敢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矜諒至懇,特於未辭朝之前,俾得往省,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式暇}}。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韓翼謩{{*|在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東方。 ○下直,永春縣監朴師漢,珍島郡守申震熽,鎭海縣監高處亮。 ○趙鎭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又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旣有只推之命,卽今院中苟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以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又啓曰,以大司諫徐宗燮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只推,更爲牌招。 ○又啓曰,掌令李光湜,持平金尙重,引避退待,已至多日,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鞫坐進去,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或未肅拜,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鞫坐進去,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外,正言趙明履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陳疏入啓,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慶尙右兵使有闕之代,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今日旣有開政之命,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其無他介嫌之端,而不過久任,亦不過三度未徹,而特招特推之下,每違召命,嶺閫差代,豈可久曠,而有命已久,尙不擧行,其在事體道理,豈容若是?若曰久任,捨本兵奚先?雖每日十違召牌,予志固定,雖解職之心須勝,不顧分義紀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釋之下,如是撕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副修撰兪健基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金尙奎爲兵曹參議,金漢喆爲兵曹正郞,尹汲爲兼西學敎授,兪健基爲東學敎授,金尙耉單付典籍,梁賢渭單付氷庫別提。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未差,參知韓師得病,行都承旨李瑜進,無政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韓益謩爲假注書。 ○傳于趙鎭禧曰,堂后實官,頻數出代,政院,申飭。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任{{!|𪼛|⿰王集}}、申思永。 ○趙鎭禧啓曰,以左副承旨李濟,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及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冢宰之任,曠已久矣。批旨開釋,特敎牌招,而若是固執,事體分義,豈可若此?明朝更爲牌招察任。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輸送,則以爲,迫於嚴命,雖未免入城,罪犯疊積,不敢以職名自居,而冒受常祿,義例不當,恩旨之下,終難祗承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罪人世進,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一款,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尙翼罷職,代以前正言任{{!|𪼛|⿰王集}},差下,洪啓裕身病猝重,今姑改差,以前持平申思永,差下,而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金相翼,猝得重病,不省人事,症涉可疑云,以此病狀,不可仍置闕內重地。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黽勉承命,挨過大政,尋常乞遞,實出苦懇,而予告至三,視同例讓,惶悶抑塞,不省所措。臣於本職,才望之不稱,姑舍勿論,惟是堂從兄弟,替傳銓柄,事未前有,大駭物情,區區私義,萬萬悸懍,抵死必遞,自矢于心矣。撕捱至於六旬,違牌過於六十,罪積理極,終未蒙譴罰,而夢寐之外,忽到於迫隘戰隕無所容身之境。臣下之於君上,不敢全無變動,有若角勝,不得不冒沒暫出,而初欲只參數政,以伸分義,還復引入,以存廉隅。旣出之後,爲政迫頭,累勤催促之敎,重念未過都政而祈免,則決無準請之望,而徒爲飾讓之歸,故又不免因仍耐住,惟以都政,爲限。此則上自朝紳,下至輿儓,孰不知之?向者臺章一發,臣之罪釁盡露,此亦爲臣當遞之資,而一疏承批,旋卽冒出者,惟都政是急耳,今則都政已過矣,臣責已塞矣。於是而猶不知退,淟涊蹲據,則從前瀝血之至情,反爲徼寵之僞辭,而眞不免於貪戀權勢,縱恣無恥之鄙夫,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至於大政時,做錯之事,非一,誚責之言,交至,臣之已試罔效,不堪任使之實,此亦可見,其間亦豈無難安可辨之端,竝姑不敢謾及矣。噫,今臣必遞之義,較然明甚,有死而已,不可復出,以殿下之至明、至仁,亦宜早賜矜允,以全進退之禮,何必使其積犯逋慢,終於被譴而去,然後爲得哉?玆敢疾聲呼籲,以俟處分。伏願天地父母,察臣情私之兢蹙,無一分更冒銓地之理,將臣職名,亟許鐫改,不惟微臣之得遠恥辱,私分萬幸,其於聖明礪廉恥興士節之道,不爲無補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讓?又況守令事,已知過中,於卿何嫌?今若許解,初何費力强勉?卿之此讓,非特事體之苟若是,豈上下篤實底意?卿其安意勿辭,從速行公。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一病支離,乍動必添,向日郊次,恭瞻羽旄,而翌曉廷候,乃不能自力,顧亦不敢輒煩疏章,以請譴罰,病裏惶懍,久益無措。仍伏念自臣蒙恩休致以來,本居鄕而反來京舍,已謝事而坐縻公食,居常慙慄,實有以退爲利之懼矣。至於周急之恩,一年三次,誠爲過分,雖曰有例,寸心恒不自安。休退元老之昔年辭此賜也,臣以首相,登對陳稟,循其請而減定,此則臣所明記,故前春再箚陳懇,請從其時所減之數,幸而蒙恩許矣。若乃元老之己酉申辭,更蒙全減,係臣去朝後事,全未聞知,今玆歲時辭疏,亦所聞槪,臣致事以來,邸報之屬,人有送示則覽過,不送則不索覽,多所間斷故也。今因諸司人之來致物種,偶有耳剽,取見地部文書,始得其委折,臣之耄昏不省,辭小受多,極可愧悚,念於元老之合優異也,而猶且曲軫而垂許,則豈或於賤臣而異施,徒使恩例不均,私分彌蹙也哉?玆不敢承受,而昧死悉陳。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收回臣周急之賜,俾臣不爲越例叨濫之歸,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疏箚具悉卿懇。此乃舊例,卿何過讓?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判敦寧府事沈宅賢疏曰,伏以臣,於前月初九日,親鞫入侍之時,猝患胸膈之痛,呼吸俱礙,言語間斷,退伏帳殿之外,覓藥救急,幸免昏窒於前席。及至初夜罷對之後,舁還私次,强呑數匙粥飮,不移時上沖之氣,自肚腹直至胸脅之間,手足厥冷,省覺全昧,半夜邀醫,雜試鍼藥,僅通一線氣息,而自是之後,胸腹之中,常若烈火焚灼,糜粥之飮,亦不順下,寒戰日作,眞元日鑠,氣促bb而b不得臥,膈鬱而不得睡,抱枕宛轉,瞪目達宵,首尾已閱兩朔矣。醫言多岐,藥路靡的,三旬之內,九易湯劑,而別症層生,危兆百出,若是而尙何望復起爲人也?念臣本以癃孱虛脆之質,纔經草土於六十之年,精神氣力,已無餘地,澌敗羸毁之狀,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抑亦聖明之所俯燭,而今於積傷之餘,罹此非常之疾,一日二日,轉輾至此,非復醫藥可爲,惟當飾巾待盡,而只是名係朝籍,身帶虛銜,職事曠廢,非所暇論,而每當淸蹕出入之時,昕庭起居之班,一味昏涔,廢闕常禮,雖其濱死殘喘,無復可責以人理者,而纊息未泯之前,其何敢一刻自安哉?噫,如臣無似,受恩三朝,致位至此,報蔑涓埃,罪積尸素,不幸遲暮之年,重嬰痼疾,筋力奔走,亦無其望,只有撫躬自悼,伏枕悲泣而已。今臣諸症之中,心火尤劇,心苟不安,病輒加劇,倘蒙天地生成之恩,曲軫於帷蓋之義,使得以解職居閑,數年調養,則庶或可以安意將攝,復尋生道矣。然則隨分盡力,死生圖報,豈無其日?區區至願,惟在於此,而螻蟻微命,亦何敢望恩於蓋高之聽哉?顧臣所叨本職,雖係閑局,亦不宜無端虛縻。至於籌司兼任,當此聖上飭礪群工之日,尤不可以床笫奄奄之身,一向充數,以益其瘝曠之罪,玆敢倩人構疏,仰首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憐臣垂死之狀,察臣危苦之懇,亟許盡解臣本兼兩任於一息猶存之前,俾得隨便調治,或冀生路,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召命,十有三矣。論其罪戾,萬戮猶輕,其間特推屢加,嚴敎頻降,臣雖迷頑,苟有一分可强之勢,何敢日事違傲,甘自陷於犯分蔑義之誅哉?誠以難進之端,有若千重鐵關之在前也。迺者十行備忘,辭旨截然,責諭非常,有非臣子所敢聞,繼又天牌狎臨,臣豈無竭蹶趨承之意哉?顧以必遞之義,自劃於心,牢着肚裏,轉動不得,有死而已,此職未卸之前,無非臣慢命之日,罪上添罪,罔知所措。念臣忝竊重任,歲再易矣,冒行大政,已三次矣。世所謂銓官之瓜限洽滿,而自古居是任者,果gg過g三政而不遞,一未之有也。且以前後聖敎中久任一事,言之,臣之濫據,歲月已多,今雖解免,不當謂之數遞,而本兵之久任,亦未有如臣者也。況久任之效,在乎得人,如不得人,爲害反甚,冗司漫局,尙云然矣。況夏官之長,何等托重之地,寧可以匪其人而遽議其久任哉?臣於見職,初不着題,黽勉一出,挨過至此,蚊負力盡,驢鳴技窮,循省已往,無非罪也。當此之時,得免人指議,實臣之幸耳。若復當去而不去,遲回顧戀,一任盤礴,則正是無恥之一鄙夫,不但人不食其餘,天必厭之,臣雖無狀,豈忍爲此哉?臣之初計,只以都政爲限,而意謂過則必遞,亦不料虛帶曠任,若此之久也。最是嶺閫差送,成命有日,擧行之慢,又是臣罪,臣日夕憂悶,寢食殆忘,惴惴焉若芒在背,蹙蹙然如桎加身。唯願速就重勘,少安私分,故瀝血爲辭,緘封呈院,至再至三,而一向退却,不許捧入。如臣庸陋,職忝卿列,而西銓之任,亦非等閑,南閫之差,又不可稽遲,則出納之地,惟事阻搪,果可爲惟允之道,而或不無觀人以爲之取捨者,臣竊慨然也。玆敢不避瀆擾,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諒微情之懇迫,亦軫重務之曠瘝,卽日許遞,俾公私萬幸,是臣至願。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者備忘已諭,卿之此讓,其涉太過。本兵重任,豈可久曠?嶺閫差代,豈可若是遲滯?須勿過辭,卽速行公。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於昨日,纔罷試場,始聞有館職之命,而天牌儼臨,在臣分義,宜卽祗謝。第念三司之職處義,與漫官異,憲府引避諸臺,尙未處置,則臣不可徑先冒出,卒犯違傲,走出闕門,惶隕震惕,恭俟譴何,不意聖恩偏加,旣靳例罷,召牌復辱,不得已趨詣禁扃之外,而情勢難安,姑未暇言。臣之老母,本病沈綿之餘,昨因失攝觸風,齒痛復發,達宵苦劇,氣息澌綴。臣神心焦熬,實無離側就直之望,冒萬死敢暴情懇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職,俾臣得以救護母病,不勝至幸。臣無任煎迫懇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修撰兪健基箚曰,竝引嫌而退,便服一事,旣歸錯認,揆以臺體,元無可嫌,同參試所,未及引避,嫌難處置,其勢同然。請持平金尙重,掌令李光湜,竝命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霧氣。 ○下直,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眼候餘氣,已盡快愈乎?日昨批答,有備員入診之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bb殿b、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古城僉使朴泰柱處,給送。 ○又傳于趙鎭禧曰,按覈御史李喆輔,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趙鎭禧曰,下直邊將,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李瑜啓曰,近日廳中,位甚不齊,事多苟簡,而左承旨趙命臣以式暇出去,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以式暇,不爲仕進,右副承旨柳儼,親病陳疏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將赴鞫坐,廳中只有臣瑜,而左副承旨李濟,旣已行祭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假注書韓翼謩,旣已在外,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旣有成命,而尙今遷就,事極未安。兵曹判書尹游疏批已下,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連事撕捱,尙不出仕,事甚未安。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鞫坐不可一時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行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金在魯,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判宋眞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瑜曰,吏曹參議徐宗玉原單給之,亦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屢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復之後,旋卽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沈宅賢爲兼判義禁,金錫一爲兵曹佐郞。 ○兵批,判書尹游病不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當於二月二十五日,受出修正,而以慶尙道會案,限內未及上來,故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慶尙道會案,今纔來到,御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金始慶疏曰,伏以臣於今月二十二日,伏承聖旨,以臣爲承政院右承旨,有斯速乘馹上來之命,臣驚惶感激,罔知攸措。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病俱苦,若無抗顔自力者。臣於向年,受侮於本牧,非比尋常,本事之關係,不輕而重,不獲已附陳於辭疏之末矣。自上以猥細之事,載之章奏,至有特推之命,伊日臣疏,不及登徹,未經睿覽故也。臣誠惶悚震惕,至今未已,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晏然。今不敢追提往事,更瀆天聽,而王人之見制於守令,受此無限凌藉,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王朝三百年體統綱紀,緣臣而壞損無餘,其羞當世而辱搢紳,極矣,臣將何顔面,冒沒復立於朝,以玷近密之崇班乎?此爲臣難進之一端,而且臣年迫八旬,累經死病,軀殼徒存,神識全昧,右手因毒疽而攣縮牽痛,左脚緣濕痰而麻痺不仁,飮啖轉側之節,亦且須人,作一未冷之屍者,今已五六年所矣。又自換節以後,素患痰火之症,挾感重發,頭疼胸結,痰火bb上b升,呼吸喘急,勺水不下,頃刻之內,昏窒無常,奄奄凜凜,朝夕待盡,雖床簣之間,亦無以運動,尙何有擔舁登道,致身京輦之望哉?自念一介微賤之臣,早竊科第,濫廁周行者,今已五十餘年矣。厚沐三朝生成之澤,前後踐歷,罔非踰涯,數年之間,馹召頻煩,臣非木石,寧不知感?未死之前,一登文陛,仰瞻耿光,歸化鄕廬,是臣區區至願,而輒緣賤疾,荐違恩命,素心緯繣,臣節虧缺,有臣如此,不如無生,瞻望雲天,但有涕零。顧此危篤之疾,旣非一時偶感,莫重出納之職,不容曠日虛帶,玆敢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加矜察,亟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安意就盡。且治臣積逋之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刊名仕籍,勿復檢擬,俾安微分,不勝萬幸。臣旣以情病,不得應命,則驛騎之來待與否,固不暇論,而臣之忝叨本職,今幾一旬,本道給馬公事,尙不來到,馹召之命,何等重大,而如是淹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在外承召之臣,若値朝家有事,雖欲及期馳赴,其勢末由矣。前此此弊,非止一再,而今又如此,近畿尙然,遠道可知,其在緩急,所關甚重,不可一任其緩忽而置之。伏願聖明,令本道道臣,另加申飭,俾無如前之弊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者,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馹召之遲滯,極可駭也,令兵曹,各別飭勵焉。 ○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母,年迫九耋,寧日常尠,而近添感冒,委頓床笫矣。昨聞臣弟尙魯登第之報,病裏喜甚,開戶扶坐,以致風寒外襲,齒痛猝劇,達夜叫苦,全未交睫,朝來痛勢不止,氣息益復凜綴。臣之情理,實難暫時離側,而方帶金吾之任,適當開鞫之時,不得不抑情來赴,而以此情私,萬無鎭日參鞫之勢。伏乞聖慈,特垂仁恩,命遞臣金吾兼任,一以得便救護,一以毋滯鞫事,千萬至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情理若此,兼帶之任,今姑許遞焉。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素患阿賭之疾,陟加於浹旬供劇之餘,兩眥赤爛,內肉突生,殆至於不辨黑白。夫堂后之任,專事筆翰,而目之所及,手亦從之,今臣目疾如此,則手安得如意從令,以毋負職責也哉?玆不得不尋單祈免,以爲趁時調治之計而已,非敢出於一毫圖便之私也。及臣出來,得見臣母,宿患勞痺之症,自數日以來,越至添重,風痰流注而手足盡痿,虛火上升而食飮全却,眞元消索,氣息綿綴。臣母此病,積有年所,一失調攝,輒復發作,蓋向來風寒之際,所傷不少,而卽今症形,視前尤加。臣於在直之日,略聞舊恙復發之漸,而猶未知如是苦劇也,臣責家人之不卽傳報,則以爲,臣母慮臣驚動,而或有徑出之擧,使之掩諱不傳云。臣於是,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有病,而不能使臣母不知,臣母有病,而臣則全然不聞,其不孝之罪,可勝言哉?臣以孑然一身,旁無兄弟,醫藥扶護之節,全在於臣身,而伏聞昨日假官望之入啓也,以實官之頻數遞代,至下申飭之敎,更有牌招之命,臣不勝惶悚悶迫之至。臣母之病,如不大段,則今於申飭之下,豈敢爲偃蹇自便之圖,而症勢之苦重,如右所陳,區區臣病,有不足言,玆敢隨詣闕外,冒陳情悃。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俾盡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持平金尙重疏曰,伏以臣,自遭向來人言,矢心自劃於臺端,而因一避辭,復騰脣舌,誠不欲更有云云。然第別般可怒等語,顯有題外不平之意,抑豈有別般意思,而乃反移怒於臣耶?不能明辨虛實,而以試所二字,明言之,不能明知誰某,而以寒心二字,明斥之,則凡爲監臺諸臣,烏得晏然,而在人則徑自論斥,在己則不欲侵犯,爲今之臺官,誠亦難矣。雖然,臣以已遞之人,其去就與違罷之諫臣,無異,而天牌儼臨,不得不略陳短章。伏乞亟賜鐫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於疏未,適有所懷,請以一二大體,略言之。噫,悠悠國家事,誠不無可憂,而今日進言者,未嘗及此,夫孰知疆內之虞,在於已然,域外之患,藏於未覩乎?殿下洞觀前史,歷驗治亂,亂逆固何代無之,而其大橫小肆,朝驚夕擾,今日無鞫獄,則明日有之,此道無凶書,則彼道有之,前者旣誅而後者不戢,一事纔了而他事復出,致令四方人心,殆至於視若等閑之境者,從古以來,莫今日若。臣未知上天至仁,何爲生出此輩,使百世難遇之聖君,遭千古極否之艱運耶?今之勢,誠有至難者,京外譏察,所以防非常也,王府訊鞫,所以懲不軌也。譏察而得其可疑者,則不得不拷掠之,拷掠而知其必死焉,則又從以上變之,旣已上變,則安得不設鞫,旣已設鞫,則安得不閱實乎?重以諸路掛書之變,前後相續,守令則出於境內也,故不敢有諱於道臣,道臣出於道內也,故不敢有諱於朝廷。關係至重,有不能自擅之致,而虛實之間,亦不得不一切按訊,彼凶孽之蓄毒者,潛而爲怨國之說,姦宄之挾感者,顯而爲誣人之計。近來變怪之層生,亦未必不由於此耳,殿下則雖以審愼之意,每示寬平之道,群下則惟以痛惡之心,自主窮治之論。夫以今日之人心,欲鎭今日之世道,則旣不可以藥石,治疾,亦不可以干戚,解圍,臣亦莫知其何爲而可。然世變愈往而愈滋,人紀愈往而愈斁,中外群情,殆無一日寧安之時,靜念及此,臣實痛心。臣之此言,實近於書生迂闊之談,而竊謂朝廷者,元氣也,四方者,肢脈也,元氣壯則肢脈不足憂,而顧今黨議多岐,朝象不固,徒懷形跡之小嫌,未聞心腹之敷奏。無事則恬若尋常,有事bb則b苟冀收了,雖鞫獄屢出,世道可虞,而其平居燕處,遠憂深惕者,毋論大官、小官,能有幾人?臣意則譏察之政,不可偏廢,而譏察之弊,終不可不念,訊鞫之體,唯當主嚴,而訊鞫之擧,初不可不愼。至若諸路投書,則又有曉然易知者,假令凶逆之徒,潛圖不軌,則惟恐逆狀之昭著,又何必渠自宣露,而此其意,不過訛惑人心,驚動上聽之計,則向來聖上之處分,眞可謂卓越千古。雖以日昨言之,霜露展陵之禮,只隔一宵,喉院之求對請寢,雖出於萬有一慮之意,然人主一動靜之間,關係瞻聆,軍衛已戒,乘輿將駕,則只因一時過愼之戒,致啓四方驚疑之端者,亦非細事。殿下之斷然必行,有以見大聖人作爲之出常,則聖王恢廓之規模,固非群下所可及。第事變難測,惟當警戒於無虞,當愼者不可忽之,當治者不可縱之,而殿下之慈諒惻怛,常勝於威斷剛毅之體,故擧措之間,或欠寬猛相濟之道。今後操縱舒慘之際,惟願更加聖意,禮敎刑政,必須竝行於其間,然後人可以復其常性,國可以賴其常紀,毋拘姑息之政,毋忽寬遠之圖者,是臣區區之望也。雖然,域外之憂,又有大者,胡元百年之運,天已厭之,久矣。彼之盛衰,不足爲我之欣戚,而今則利伸否譒之權,在彼操術之中。凡我所請,無不曲副,則動色相喜,如受大惠,而奉使者,又因緣曲逕,希覬彌縫,如象舌之徒,固安知不宣露事情乎?況逆種漏網之輩,猶未跟捕,潛商犯越之類,多少逮繫,國憂未靖,邊釁屢生,則我之凡百動靜,彼無不知之理,而事在疆外,漠然不以爲意,此豈不萬萬寒心耶?必如朱子所謂修政事攘夷狄之外,了然無一毫可恃,然後其休戚存亡,在我無關,而殿下試思之,環顧中外,何事爲可恃乎?目今戎政之疎弛,到底皆然,試以今日京外言之,紀律不嚴,操鍊不肅,其能整頓軍政,收拾軍心,有若朝暮對壘之時,豫爲之備者,臣誠蒙闇,未或有聞,一値緩bb急b,何以制變?日昨陵幸時,日勢未晩,而觀光士女,雜沓橫騖於行陣之間,軍校熟視,亦不之禁戢,小者如此,大者可知,京師如此,外方可知。臣謂中外掌兵之臣,頻加警飭,必令留意戒備,毋或疎虞,而至若西邊,則尤宜另飭於道臣、帥臣,以爲有備無患之戒也。向者湖南之變,尙忍言哉?雖不知何等妖孽,罔畏天日,爲此窮凶至惡之擧,而渠旣藏形匿影,則譏捕固自未易,然致令覆載難容之賊,尙保首領,神人之憤,其何以少洩也?趙虎臣之自願換邑,未必不出於擔當窺捕之意,而苟能善自詗察,則礪山、南原等耳。彼旣自願,而道臣、朝家已從之,畢竟不能得,而又無責罰,則殊非嚴懲日後之意,臣謂虎臣之削罷,斷不可已也。王者辭令,貴在簡重,人臣分義,當主截嚴,而向來禁推玉堂判付中,不立今朝等敎,有非在下者所敢聞。誠使兩臣,果有一毫近似於聖敎,則流放竄殛,固無不可,而只以一時督勉之意,要作十分迫隘之界,則旣欠愼綸綍之義,亦乖禮臣僚之道。然爲臣子者,得此嚴敎之後,設有難進之端,唯當陳章待勘,而伊時朴弼均之偃然坐違,視若循例牌召者,揆以道理,誠極未安,以致王言不尊,臣分不嚴,則事雖已過,決不可例罷而止。判付中四字嚴敎,則宜命收還,而朴弼均則亦宜罷職不敍也。京外上下官,禮貌自別,體統宜嚴,而近來文士傲亢,武臣驕縱,一守宰之乘怒也,則雖係民事,而方帶營裨,惟意捽曳,一帥臣之快憤也,則非比軍律,而曾經法班,至請棍打,事未前聞,有關後弊,則具宅奎之特命拿處,旣出尊體貌之意。文士傲亢之習,固所當懲,而武臣驕縱之風,不可滋長,統制使金潗,亦宜重推警責也。槐院分館,係是掄揀新進之地,雖或遺珠,宜戒濫竽,而正字李晉吉,本以猥瑣之徒,冒玷簡選之任,前後圈坐,唯以沮戲爲事,公議喧騰,莫不爲駭,臣謂晉吉,宜命刊汰,而使之從速會圈也。顧今嚴懲汚吏,實爲勵世道之一大政,而安允中之中間受賂狼藉,難掩於捕廳各人之招,京師如此,將何以懲戢外方?臣謂允中,宜命拿覈重勘也,臣於殿下之禮使大臣,竊有慨然者。左相之秉心、持己,自有一世公議,不幸遭罹讒誣,以致不安於朝,殿下之至誠敦勉,實出於倚任勿貳之意。其在禮使之bb道b,唯當務積誠意,不期致而自致,不然則禮遇嚮用之方,亦豈無道,而路上駐蹕?至以與同去留,爲敎,必欲倉卒迫阨,俾不得轉旋自由,則到此地頭,大臣亦無以自措,而試所進去之命,又在於引入陳懇之時,此或有乖於古聖王敬大臣之道,臣竊惜之。名流語默之義,不宜自輕,而南泰良之向來入臺,適在大誥之初,慷慨引避,若將有爲,而三牌違傲,終至坐罷,抑未知一時匪怒之敎,有何終始不可出之義耶?雖以日昨言之,聖敎開釋,可謂曲盡無餘,而館直徑出之後,又復力費撕捱,其所擧措,恐非一箇誠實之道,謂宜略加責勵,而第向日筵敎,終未免失言之歸,竝與臺閣言事之疏,而歸之於欲徹辭疏之資者,殊非恢廣聽納之道,亦乖禮待三司之意,今後則另宜加意於辭令之間焉。辭受,乃士夫之大防,廉恥,卽國家之四維,李匡德之始旣撕捱於內職,終又逡巡於外除者,論以大體,誠似太過,而特因辭卑居尊之嫌,必欲不赴於寵擢,則絶塞遠補,終未免處分之過中。由此而躁競貪進者,專以趨走,爲恭,皎飭自好者,皆以傲慢獲罪,則有關世道,恐非聖朝勵廉之義,而論思之言,反沮廟堂惜才之意,臣實慨然。如匡德,則辭受一節,亦足可尙,事雖已過,宜有反汗之道也,試場至重,公會至嚴,而海南縣監趙東夏,以年少參試之官,太占便宜。初無身病之可言,而必欲厭避試役,敢以變通,草記受諾之後,當寫試記云,而偃臥依幕,全無動意。伊時武將中一二試官,皆言事體之寒心,而屢次往復,終至勉許,則始乃出坐試廳,擧行凡事,雖未有何意思,又復中止,而國綱之無復餘地,誠非細憂。及除南邑,恚其遠殘,又以此時飢臺何不彈我等說,發言稠坐者,蓋其地閥勢力,稍有可恃,故全無畏忌,莫敢誰何。似此驕妄之習,另宜裁抑,而大政時,至擬極選,過示奬用。臣謂宜命罷職不敍,分付銓曹,姑勿檢用也。情地危蹙,無路詣臺,草草蕘說,不得不以疏代啓。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爲切實,可不留意焉?其中頃日路次敦諭,大臣深諒敬大臣之體同去留之敎,無乃誤聽耶?趙虎臣事,飭勵則可也,豈曰深非?照律公事判付,令政院入之。安允中、朴弼均、李晉吉事,依施,南泰良,從重推考。趙東夏事,亦依施,而檢擬早晩,在敍用之遠近,有何姑勿之定式?金潗事,曾諭筵中,非惜推考也。可以飭勵京外軍門者,令備局申飭。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猥辱聖揀,謬膺使命,逃遁不得,黽勉苟承,按事四箇月,閱囚殆不知幾人。顧臣明不足以燭理,識不足以濟事,而拷掠之下,情僞易混,訊覈之際,弛張難平。就其中一有枉罹,而矇不之省,則在國爲失刑,在臣爲溺職,溺職之罪,止於一身,失刑之責,歸於何地?臣以是夙宵兢惕,不敢頃刻自安,每一聞奏,未嘗不十分難愼,而許多罪囚,安保其一一無冤,許多情節,安保其件件無錯?特朝廷未暇綜核耳,苟按簿而求其失,則臣罪必多。是以,其身雖復命,其心猶竢罪,乃者特賜前對,玉音溫諄,且有明日次對偕入之命,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念臣當初膺命,旣因使事,則今又以使事入侍,豈有可辭之義,而第館職之至今虛縻,實爲大羞恥,在道控免,蓋出中曲,而乃未蒙恩許。竊料聖意,非以臣爲可因仍,特借一時之號,以重使事,如假銜之比耳,今則使事告訖,更何所憑依,而遂可一日冒也。至於情勢二字,誠不欲每每煩提,以浼聖聰,而睢盱轉甚,噂{{!|𠴲|⿰口沓}}交加,至於徐宗燮之疏出,而語意絶悖,詆辱非常,臣於此,雖欲隱默,又何可得也?噫,今日不消許多紛紜,只有一事可以道破者,夫以癸卯科,爲不正者,其意豈不曰非逆而强號逆也耶?誠使非逆而謂是忠亮之枉死,則直請伸理,洞然昭洗,一翻前案,然後所謂討逆科,又從而罷削之,以黜其不正之名,豈不誠光明正大,而今則不然,逆旣自若而不敢伸,科亦仍舊而不敢論,特欲空言而斥其榜,臣未知所斥者果何事,而所秉者又何義也。此則旣然矣,而忽又拖出敎文之說,欲爲脅持之資,臣未知此科之設,由討逆乎,由頒敎乎。科旣由於討逆,而頒敎只是討逆後擧行一事,則今以頒敎,爲設科之本者,其果成說,而藉令設科,眞由於頒敎,敎文中鏡賊凶言,不過渠自逆耳,顧何預於科事哉?彼欲探本而索言,則自上處分,如日月之昭揭,自知其不可遽撓,欲捨而不言,則又恐其頭腦破落,而一朝無所據。於是乎左摸右索,求說不得,乃以敎文,爲辭,硬作禦人之欛柄,而其實則意東言西,假此售彼,士大夫宅心持論,決不當如是之苟且而不白直也。至於自訟之稱,尤不滿一笑,臣本無冤可訟,所訟,乃義理之公耳,彼則曰私黨不可背,而臣則曰彝倫不可斁,彼則曰一時之好惡可逞,而臣則曰千古之是非可明。此其一公一私,不啻若白黑之較然,人之稍有知解,而能辨天地間有綱常二字,則惟當愧悔摧謝之不暇,而不惟不能自反,乃反歸人於自訟之科。噫,臣雖淺狹,豈因自己事而與人呶呶爭口氣者哉?嗚呼,古之爲臣也,見無禮於其君,則痛心疾首,斥絶之惟恐不嚴,今之爲臣也,見其凶于國,而瞋目張拳,扶護之惟恐不力。人有辨之,則又從而肆然顯斥,曰無憚,曰無恥,天下事誠有所不可知,而世道人心,可謂末如之何矣。雖然,自有此事以來,筵敎之飭勵,批旨之誨責,凡幾遭矣,至於嚴君父於百代,扶大義於萬世,十九先後,亦有輕重等敎,何等明正,何等嚴截,而略不顧憚,益肆跳踉。顧以君父之所不能勝,義理之所不能屈,而乃以眇然一疎逖之臣,輕犯當路之氣勢,徒手而攖其鋒,率口而觸其怒,甚矣,其愚且妄,而多見其不自量也。噫,臣之得罪於人,已多矣,孤根易撓,衆怒難任,咎在滄浪,尙誰怨尤,而第一往一來,了當無期,緣臣之故,而惹朝廷之是非,煩聖上之酬應。每念此事,實深惶恐,惟有絶意仕宦,斂跡圭蓽,然後衆怒可謝,私分粗安,而都無事矣。庚牌在門,義不敢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闕下,而畢暴危悃,仍卽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萬分難强,察臣籲呼之一毫非飾,亟賜鐫免,永許屛斥,俾得以優遊沒世,則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注書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按覈御史李喆輔,下直邊將永宗僉使鄭恒寧,注文島僉使尹弼殷,古城僉使朴泰柱,馬梁僉使李尙俊,梨津萬戶申翼昌,同爲入侍。都提調徐命均進伏曰,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眼候有餘氣乎?上曰,猶有餘氣,而不大段矣。命均曰,燭下看文,何如,而或有妨於開睫耶?上曰,猶不惺惺矣。命均曰,或受鍼,或洗百沸湯,則似有效矣。上曰,此則勤者爲之,如我善忘,無奈之何。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連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三十貼進御後,不爲無效,挨到夏間,猶如此,庶可愈矣,爲敎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使首醫診之,可也。權聖徵診脈候退奏曰,左右三部,比前帶數,而大抵脈度平和矣。上曰,數之爲言,近來初聞,良可奇也。應三診脈候退奏曰,左三部似帶數,右三部似帶闊矣。上曰,先行引見後,丸劑議進事,當下敎,御史姑止,下直邊將,先爲進來。永宗僉使鄭恒寧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永宗僉使鄭恒寧也。上曰,履歷。對曰,臣參甲申勸武科,爲武兼宣傳官、監察、光陽縣監、輸城察訪、德川郡守、羅州營將、慶興府使、龍川府使、禁軍將、金海府使,以守禦千摠,除授是職。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及赴任,不能詳知本鎭形勢,而第本鎭,以防營,凡於變通事,大則狀聞,小則論報備局矣。上曰,永宗,爲沁都猗角之勢,行宮修改時,備局,顧助物力,似好。命均曰,前僉使崔鎭漢,連値凶荒,且無物力,未及修補而遞矣。恒寧曰,小臣到鎭後,觀其形勢,當爲修葺矣。上曰,次第進來。注文島僉使尹弼殷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注文島僉使尹弼殷也。上曰,履歷。對曰,己酉年,別軍職除授,辛亥出六,今此都政,以久勤,授是職矣。上曰,所懷。對曰,戰船所屬七隻,今年當新造,而本鎭物力,無以辦備,莫重戰船,實無完固修造之勢,是甚惶恐矣。上曰,此僉使可展布之時,各別惕念爲之。古城僉使朴泰柱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古城僉使朴泰柱也。上曰,履歷。對曰,甲午出身,甲辰爲守門將,丙午出六爲部將,辛亥爲訓鍊主簿,壬子爲訓鍊判官,今都政,除是任矣。上曰,何處人乎?對曰,黃海道文化人也。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鎭,未知有何弊端,而若有弊瘼,則文報營門,以爲奏達之計矣。馬梁僉使李尙俊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馬梁僉使李尙俊也。上曰,履歷。對曰,壬午出身,入屬禁旅,以久勤,爲淸江萬戶,遞後五考五上,爲實習讀兼能麼兒郞廳,以久勤,爲是任矣。上曰,所懷。對曰,本鎭新設,臣姑未赴,下去後,有可達之事,可以轉達矣。梨津萬戶申翼昌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梨津萬戶申翼昌也。上曰,履歷。對曰,隨行禁軍二十三年,兼捕盜軍官,今都政,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對曰,臣未到任,未知本鎭之形勢矣。上謂李瑜曰,一體宣諭,可也。李瑜顧諸邊將曰,退去,聽宣諭。上曰,何必退聽?於前席,使之聽諭,可也。仍下敎曰,邊將雖與守令,有異,如是飭勵之後,若有侵虐之事,則前頭當有繡衣廉問之擧,各別着意奉行之意,分付。瑜依敎宣諭後,仍奏曰,旣已宣諭,邊將等,先令退去,何如?上曰,唯。上命御史進來。李喆輔進伏。上曰,往返首尾多日,果能仔細査驗,而御史之心,亦無未盡乎?喆輔曰,許多罪人,反覆推覈之際,自致日數遲延,臣竊惶恐。大抵金世丁、徐夫成、金貴同等,三領將同力作變,三領將軍人,至於五十餘名,而正犯被捉者,殆近三十,橫罹者亦多有之,一一査驗區別,猶恐其一毫未盡,而臣本智識昏暗,安保其必無未盡之弊乎?上曰,此等皆同時犯越耶?喆輔曰,世丁等,則八月十四日越去,夫成、貴同,則八月十六日越去,而入往羅多洞後相逢,相議作變矣。蓋其殺掠情節,已悉於前後狀聞,而羅多洞事,明白無疑,罪人二十六人,一倂承款之後,猶慮虛實之或混。其中金貴同一人,試爲招致於前,三領將留幕處及胡幕所住處及當初殺掠節次,更爲一一盤問後,貴同則留坐面前,而他各人,次次招問,則一兩人外,所告皆與貴同,言相符,少無差錯。雖以此一事觀之,斷無可疑,而至於細洞事,當初世丁、夫成等承款,非不爛漫,而屢次推究,疑端甚多,臣意則終似未審。大抵江邊犯越之弊,非今斯今,若欲一一覈出,則江界一境之內,不犯者能幾人乎?眞所謂誅之則不可勝誅。今日世丁等,雖伏法,犯越之弊,終不可禁,前頭之憂,恐不細矣。上曰,卽今亦有犯越者乎?喆輔曰,此是利源,卽今亦安知其不犯越乎?大抵奸民,貪利冒禁,國家生事,情狀絶痛,渠等旣已就服,則法當應死,豈可付之生議,而其中或父子同參,或兄弟俱犯,孽雖自作,情則孔慘。況此輩有將有卒,有首倡有脅從,則似不無參酌區別之道,前例亦如此矣。上曰,此事明日次對,御史同入更達,宜矣。上曰,旣下敎矣,賓廳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事,分付。{{*|出榻敎。}}瑜曰,御史先令出去乎?上曰,唯。命均進曰,旣承敎矣。湯劑姑停,丸劑劑進,可乎?上曰,消詳爲之,可矣。聖徵曰,用藥之道,無貴賤同然。卽今聖候,下元之氣不足,太扶陽邊,恐是可畏矣。上曰,是則不爲怯。予自十五歲前,服膃肭劑,而十五歲復服之,猶有效矣,今則雖服無效,蓋壯陽之氣,不足而然,末如之何也已。卽今年過四十,尤無可怯者,而過與不及,予亦所以自思也。命均曰,膃肭劑完備,且好矣。應三曰,求嗣之方,雖閭間,多有爲之者。今日議藥,關係至重,不可不深思而議之也。上曰,予亦知其然矣,而末如之人,亦有道理乎?命均曰,豈無如許道理乎?上曰,予自二十歲,在禁職時,或至月餘則不爲無心,而今則尋常,與老人末如者,雖異,大抵下元之氣,未實之致也。應三曰,卽今上候,眞陽邊似不足,專用補劑,以臣淺慮,恐爲得宜矣。上曰,俄者下敎,已悉矣。金應三所達,不無意見,然則八味元加味劑入,可矣。聖徵曰,臣意此藥,恐爲揠苗,不可輕施之矣。命均曰,外醫所見,各自不同,更加消詳,好矣。上曰,經驗者有之乎?命均曰,不知病源之如何,謂之經驗而試之,此不可也。寅明曰,八味元材有所儲,雖明日劑入乎?上曰,兩數使之定也。寅明曰,朝臣之中,亦有服之者,而兩數自在方文中,卽於此定數爲好矣。上曰,果是幾兩乎?聖徵曰,五兩爲是矣。上曰,古菴心神丸盡服後,此藥繼服耶?命均曰,如此,似好矣。仍達曰,小臣今日情勢,豈有束帶入侍之理?身居保護之任,一入議藥而退去,在臣分當然,故臣今入來,而君臣之間若父子,豈不察下情乎?向日爲一時恩禮殊重,情勢迫隘,不得不冒沒隨入,而臣之所遭,與他有異,遞免之外,更無他道理。自上强令行公,臣則抵死,終不敢承當也。匹夫之志誠難奪,豈可强迫使之乎?殿下今日若許解免,則雖明日藥院鞫坐次對等事,臣當不憚進參矣。且臣職是大官,耐彈行公,斷無是理。臣若貪戀寵眷,淟涊冒出,則廉隅大防,自臣而壞,其於國體,未免爲損傷之歸,如是陳達之後,唯以退去而後已也。上曰,卿之必欲如此,予未之曉也。顧今首揆篤老,卿又引咎,國事,何以做乎?此莫非予之誠意不足之致也。揣量卿心,惟以難進易退,爲義,卿以世祿之臣,何若是悻悻哉?大臣,國之柱石,與共休戚,深爲卿慨然也。八道監司,純然一色云者,卿豈獨當?命均曰,果指臣身而言,領相固不當也。上曰,卿所引嫌深緊者,第言之,臺言何足深責?命均曰,非但臣志氣衰頹,已無陳力之望,今者不去,則全沒士夫風節,此豈不大可羞恥乎?上曰,李壽海之疏極巧密,故備忘已言之,卿不過付之一笑而已,豈如是過嫌乎?今日雖勉副,明日又必卜相,更勿爲辭。命均曰,小臣情懷,殿下猶不燭,徒切悶蹙矣。上曰,伊日送知申偕來,便是予躬自偕來,而卿猶如此,予豈不還愧乎?命均曰,其日事勢迫隘,不得不承命,仍因蹲冒,非臣之本志也。上曰,齋殿面諭之時,卿快許承命,故以爲信然而心悅矣,今反如此,卿之前所諾予者,果欺予也。命均曰,此則小臣之罪也。上曰,聽讒而解免,則適中渠願,予斷不爲此也。上曰,兵判之引嫌不出,何事?命均曰,人臣事君,有廉恥而後,可以爲之,旣經三都目,其所引嫌,似不爲怪矣。上曰,此必是謬例也。卽今出送史官而考例,豈有過三都目後必遞之理?良可笑也。寅明曰,廟薦一款,領、右相互相推諉,無有當之者,此則自上亦或知之矣。上曰,右相則道理然矣。使右相行薦,則領相有若捨置矣。寅明曰,長陵防水處,頃有尹淳進往看審之命,而淳時在郊外,不爲供職。若陵上事,急則無可論,而防水之役,比陵上事有間,旣未及勉出行公,而知委進去,崇品重臣,恐不當如是待之。淳方在長湍地,往審之命,將歸於虛,亦豈不未安耶?都提調徐命均曰,旣命往審,而坐事罷職,其復甄敍後,以往審事陳達,而未能詳悉,以致如此矣。使之私自往見,事體未安,別爲申飭,從速上來後,往審爲宜矣。上曰,大體則然。雖是國事,旣非都監堂上,京畿監司則使重臣往見,事體未安。當初下敎雖未瑩,此非辭朝而往者,使之先爲往見,宜矣。寅明曰,未行公之前,直令自鄕往審,終涉未便。臣意則宜催促其上來,待上京承命往見,爲好矣。上曰,自政院申飭,催促上來,可也。上曰,明日次對時,關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出榻敎。}}加味八味元,依前方,更加兔絲子五兩,一劑劑入事。{{*|榻前定奪。}}諸臣仍退出。 ○二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瑜,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入侍。健基讀《近思錄》,自橫渠先生作訂頑曰,止反謂不及不亦異乎六板訖。上命李瑜讀之。瑜讀自又作砭愚曰戲言,止未學爲已學七板訖。上曰,文義陳之。健基曰,訂頑一篇,規模極大,大道浩浩,誠難有下手處,而其學問肯綮,則在於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數轉語意。上曰,然矣。上曰,所謂混然中處,豈不大乎?若思物我同胞之義,凡爲人君,不能均視百姓,誠有愧矣。健基曰,聖敎至此,此乃太平萬世之基也。伏願益留意於聖學,比之於位天地育萬物,則豈非擧國臣民之所顒望者,而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訂頑結語曰,存吾順,沒吾寧也,此死生一理,陰陽消息之妙道也。至於學問次序,未暇言及,只論天地萬物一原之大體而已。於砭愚,始論心學工夫,其等級之分明,次序之詳備,雖不及《大學》等書,而以戲之一字,溯論心術精微之處,一原大體,以訂頑,看之心學精微,以砭愚驗之,則似爲學問之要訣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文義陳之。瑜曰,工夫次序,前小註有之,而以前人所言,見之,憂患或心緖紛亂之時,將西銘一讀之,自然心境快闊矣。俄者下敎,混然中處云者,眞是受用體驗之要道矣。上曰,然矣。上曰,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此何意也?旣曰老成,則亦豈有不肯下問之理耶?瑜曰,此所謂老成者,比於《詩傳》所謂雖無老成人之老成也。不過年老地高,如世俗所云自處以長者也。若是年高德卲之老成,則豈有此恥下問之病痛耶?以下文遂生百端欺妄人,我觀之,其所謂老成者,可知矣。上曰,然矣。瑜曰,張橫渠,使學者先學禮者,欲祛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也。雖以嶺南習俗言之,右道則古有學者曺植,而尙氣節,故一轉而爲鄭仁弘。右道之俗,大抵尙然諾重氣槪,故其流之弊,戊申之逆黨,多出於右道。左道則先正臣李滉,敎之以謹飭禮方,專意於實地工夫,故至今左道之俗,尙有忠厚篤實之風矣。上曰,所謂曺南溟gg曺南冥g者,爲曺植耶?瑜曰,然矣。上曰,以文集觀之,可知曺植、李滉,學問敎導之異矣。健基曰,四十板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八字,極爲諧備。凡事徒主於密察,而本源未能洪大,則必有偏滯不通之病矣。旣曰密察,又以洪放繼書之,此等心學工夫,儘是縝密矣。上曰,膽欲大而心欲小,心欲小之小字,與密察,有異耶?健基曰,少異矣。心欲小者,近於操心謹愼處也,文要察理者,只言密察讀書,皆以細密探頤,爲貴也,似與心小之意,大旨同而遣辭稍異矣。上曰,然矣。瑜曰,橫渠時,世道益下,徒是俗事,故有此語矣。健基bb曰b,若非學問中事,盡是俗事矣。豈特橫渠之時,皆有俗事耶?雖以孔、孟之時,言之,鄕原異端,擧世滔滔,則此皆俗事也。上曰,然矣。果非學問中事,盡俗事矣。瑜曰,臣於心不忘之訓,竊有所區區敢達者。臣前後待罪藥院,累次入侍,湯劑、丸劑,或有無心忘之之下敎,凡服藥之道,必須勿爲間斷,當爲責效矣。臣之如是仰達,雖不襯着,今以藥院入侍,有同執藝之諫,故敢有所達矣。上曰,仍以勉戒,好矣。文義訖,上曰,向者儒臣之徑出,不過彼此疑阻之致。尹得和爲人,予知之,雖不無病痛,其日之勸儒臣先退,豈有他意?儒臣以此疑阻,過矣。儒臣向日,以臺官,數次入侍,吾泛然看之,或疑其固滯,近來任使之後,始知之,雖不無固執,其固執乃可用之固執。此後則須滌蕩舊習,一意和同,以濟國事,可矣。上謂李瑜曰,卿纔經江華,形便,果何如?瑜曰,臣一欲仰達而未果矣。江華四面帶海,而三面則無船泊處矣。自故相臣金錫胄,築將臺之後,四面幾盡繫纜,其後商船之以間路往來者,無數。大抵我國地勢,西邊甚虛,登注島則三角、道峯,如在眼中,此爲吳、楚地盡頭矣。永寧殿靑龍邊川破處多,故臣欲修築矣,適遭臺言而遞歸,未果矣。上曰,卿見南漢乎?瑜曰,見之矣。上曰,江都比南漢,何如耶?瑜曰,倍踰於南漢矣。上曰,內城,似狹矣。瑜曰,然矣。上曰,文殊山城事,卿聞之乎?瑜曰,聞之矣。上曰,文殊山城防守之道,通津府使,臨亂可能入守乎?子女玉帛盡入,似難容矣。金東弼以爲,文殊在於越邊,不甚關緊,置之爲宜云,未知如何。瑜曰,通津事,難可區處,而亦未知其利害果如何也。健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常時旣不得人和,則雖有地理,何以得力乎?上曰,常時若不善爲設施,則臨亂得力,豈可易乎?健基曰,水原之成貌樣,以獨鎭之故也。若以通津,爲獨鎭,則防守設施之際,似不無效矣。上曰,卽今廟堂,力不暇及矣。仍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金始慶{{*|在外}}。左副承旨李濟{{*|坐直}}。右副承旨柳儼{{*|受由}}。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受由}}。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李濟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掌令安尙徽,持平金尙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以持平金尙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久不行公,詞訟重地,一向瘝曠,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廳開坐,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濟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濟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事,命下已久,而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而今日又有開政之敎,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召,尙不行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爲未安,副校理李喆輔,入侍退出後,仍爲出去,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濟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濟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以宋寅明爲判義禁,李以濟爲掌令,李東元爲典籍,金重熙爲南海縣監。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尹汲、具德勳副司果。 ○李濟啓曰,持平金尙重,旣有只推之命,與今日政新除授掌令李以濟,待明朝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九日,閑良金世章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來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恩旨累下,不勝惶感,而旣不得行公,則冒受常廩,萬無其理,違拒明命,極知其猥越,而終不敢祗奉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寒食祭,宗廟以下各陵殿獻官及典祀官,當爲塡差,而除老病公頉外,無故可差之人絶少。刑官及蔭官,依近例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濟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罪上添罪,合被重誅,陳章仰籲,亦涉歇後,欲一悉暴於筵中,退而自處。昨因入診,抗顔進參,仍於前席,敢陳前後罪犯,冀蒙矜許,緣臣言辭拙訥,不能劈論事理,聖敎至嚴,責以旣諾反欺,臣於是一倍惶悚震駴,汗流及踝,求死而不可得也。噫,雖於敵以下唯諾之間,不敢二三其言,況於君父之前乎?爲人臣子,而肆爲欺漫gg欺慢g君父,則其罪伊何?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負此罪名,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哉?臣之迫於嚴命,對以勉承者,恐傷國體也。不敢因仍冒沒,累煩呼訴,亦出於嚴畏國體也,而其罪狀,則狼藉昭著,唯有速伏刑章而已,席藁私次,恭俟威命。伏乞聖明,亟治臣欺君之罪,以嚴朝體,以勵臣義,千萬大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面諭悉矣,今bb?b何諭?於卿無引嫌之端,無引咎之事,若是相持,徒使國事泮渙,卿胡不諒,若是過讓?卿須體前席慇懃之敎,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頃忝諫職,有數事論啓蒙允者矣,其後憲臣之疏,譏之以艱覓無礙之事,斥之以已陳之芻狗,是不但爲臣心之愧恧,其爲貽羞臺閣,無過於此。揆以廉隅,不宜復玷於臺端,而今玆憲職之除,適當鞫事方張之時,召牌踵臨,不敢坐違,詣闕陳疏,見阻喉司,情勢迫隘,實難冒沒,義在討逆,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命,連參鞫坐,淟涊益深,無面可顯,而推移無人,轉動不得,仍因累日,不敢爲控疏祈免之計矣。今因情理之煎迫,敢此哀籲,伏願聖慈,特垂矜許焉。臣父今年八十有四,衰憊已極,氣息凜凜,臣之私情,誠非離側供仕之時,而臣父居常勉戒于臣曰,汝以無才,猥蒙國恩,若非筋力奔走,無以圖報萬一,吾雖篤老,凡於職事,不可以吾病,爲辭。臣於是,不敢違越,每有除拜,輒以承命,爲恭,老人疾恙,不至大段委頓,則未嘗以親病,有所控籲矣。臣父近患寒感,連事呻吟,抑情赴鞫,亦已有日,自昨諸症越添,咳嗽苦劇,食飮全廢,元氣澌綴,俄頃之間,若難收拾。臣以單孑一身,獨自扶將,煎泣達宵,以此情理,實無暫時離捨之勢,而風憲之任,不容暫曠。伏乞天地父母,曲推逮下之仁,亟降遞鞶之命,俾得安意扶護,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治疏到院,則以已請牌招,不許捧入,顧臣煼灼之情,無以仰暴於仁覆之下,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尤不勝惶霣之忱。更乞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副校理李喆輔疏曰,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下備局。副校理李喆輔疏曰,伏以臣,違召而罰猶逭,瀝懇而誠未格,蒙不湔之辱而束帶以趨,戴難强之顔而登筵以對,乍入旋出,進退無據,徊徨慙訟,無地自容。不自意身纔脫於禁扃,而召牌踵臨,聖造愈渥,臣情益蹙,且感且悚,不知爲措。噫,臣之蹤地,不待臣之屢陳,而聖明亦已洞悉之矣。人臣事君,雖以分義爲重,士夫持身,惟以廉隅爲防,今若怵分畏義,徒以趨走,爲恭,則眞所謂不識人間有羞恥事,臣亦人耳,何忍爲此?恩召之下,雖不得不隨詣闕下,而更申前懇,仍卽徑退。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幸甚。且臣於江邊事,薄有所懷,而卒卒罷對,不暇究悉,敢此尾陳,惟聖明之裁處焉。竊觀江邊六邑,僻在大嶺之外,重巒疊巘,表裏阻阨,實關西之隩區,我東之巴蜀,而與彼境,不過隔一衣帶。沿江相望之地,俱是賊路,而至於高山里之細洞,滿浦之大小束沙,閭延之兩食醢洞,理山之長洞、漢赤川、波猪江,渭原之楸洞、琵琶項、也屯、古道水等洞,碧潼之麻昌、金化、毛土里等洞,昌城之馬郞、倭硯、李士等洞,朔州之荒發浦等地,又是胡人尋常留接之所,而我之虛實,無不備諳,幸彼姑無釁耳。若一朝生心,驅兵一渡,而據險而守,則狄踰以西,非復國家之有,而雖傾一國之力,動十年之兵,莫可爭也。及此閑暇,陰雨之備,不可不另加留意,而軍政之疎虞,比內地尤甚。江界之地方千里,而其兵不滿八哨,昌城之防禦巨鎭,而其兵不過千數,至於渭、理、潼、朔等邑,其數尤甚零瑣。顧以朝夕待變之地,而兵力之單弱,如此,脫有緩急,何恃而能戰且能守也?雖然,兵在精不在多,臣意亦非欲遽增其額,以煩民耳,今有不增額,不煩民,而軍容可壯,邊備可固,則果何如也?蓋西土民役稍歇,不比三南之煩重,良丁之遊食者,不患不多,而邊風剛勁,人性麤健。其人往往善騎射,眞所謂荊楚之奇才,朔方之健兒,而厭避軍簽,率皆屬名於軍官廳,每年納如干米錢布,更無一事相關。一生不操弓,不識兵,而優遊以老,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其數至於二千名之多,他邑從可知也。此類若皆團束,而練之以砲射之技,授之以戰守之法,則一一皆可用之兵,而其效不可勝言。但降其號而猝編軍案,則渠必爲冤,除其納而遽失舊捧,則官必爲病。今且號須仍舊,納亦依前,而但稱之曰軍官,作隊擇人而爲其將,以次分領,略倣他軍之制而定其部伍,時其調習。春秋兩營巡到時,必親試之,隨其入格高下,或給科,或加賞,以聳動之,其或全不入格,則罪其將領,貶其守令,以懲礪之,不出數年,兵可精圉可固,而他日得力,必多矣。此非獨江邊爲然,兩西之以軍官爲號,而除番遊食者,無邑不然,今若自廟堂,一體定式施行,則十萬之兵,不勞而可一朝致也。江邊各鎭堡,皆是賊路初頭,而旣設城柵,且峙兵糧,則蓋將責其臨亂守禦,而今乃立制曰,有亂各自退保,是何法意之相矛盾也?夫法者,畫於一而無所前却,然後民無惑志,視法爲的,而不敢貳焉。旣責其戰守矣,則不宜預許退保於未亂之前,以啓其避賊圖生之心,旣許其退保矣,則又不當徒積兵糧於無用之地,以厚其借寇齎盜之資,今乃左右計,而使將士懈,民志定,臣不識其何說也。夫變生倉卒,寇在門庭,而憑凌鐵騎,勢若風雨,則殘堡孤壘,旣無聲援之恃,弱卒疲兵,又無抵敵之望,苟非望風犇潰,必將擧城糜爛,此所以許其退保,使之避銳於前而圖效於後,固其勢然也。然則兵糧之置於本鎭,眞所謂爲大盜積而非我之利也。悉宜移入於內鎭之要害處,而無事則各在本鎭,嚴把守謹候望而已,有事則率其兵民,各就兵糧所在之地,與諸鎭合力拒守而已,如其不然,而欲責其死守本鎭,則預許退保,大是錯算。夫忘身殉國家者難得,而全軀保妻子者,皆是也,雖嚴法而勅其死守,臨陣對敵,猶懼其走,今乃申申而預令之曰,寇來,汝宜走,彼復何憚而冒矢石之危,蹈兵刃之凶,而守死不去乎?竊料當初設法之意,亦非謂可守而必於走也,蓋使之不得已而後去也。夫不得已而去者,乃臨時制變之宜,非朝家所以預令之也。彼守邊者,皆知其守則危,去則安且無事,不見賊而其心已懈,其氣已餒,賊到輒靡然先潰曰,我乃不得已而去也。此鎭如此,彼鎭又如此,其將如此,其卒又如此,人人解體,惟走是意,嗚呼,殆哉,誰與守邊?臣謂亟反其令而新其約束曰,見賊而走者,一切以軍法從事,如是而或因不得已而去,則於是乎蹟其事實,而或罪或不罪,可也。大抵守邊之要,惟在於得人死力,而得其力非難,得其心爲難,當其未亂之時,而喣嚅而感之,激勵而振之,感則思報其恩,振則思效其力,使其心繫於一人,而不知其身之有,然後一朝亂生,人皆以親上死長,爲心,而以戰以守,莫有異志。粵在龍蛇之變,江邊健兒之效死於臨津者,三千餘人,此豈皆性忠義而然哉?蓋其養之於素,而效之於急,聞難赴義,視死如歸,祖宗朝作成之效,於此亦可見也。顧此荒裔,去京師數千里,邈然孤絶,王化不曁,雖有文才、武藝,成就無路,蕪沒終老。間或一赴解試,則傾資破産,輒作丐乞之人,故轉相告戒,甘自暴棄,聞內地之科宦聯翩,則望之若天上郞,而自服其遐棄疎絶,不得與中國,齒也。臣於按事之暇,或詢其風俗,或防其險要,而仍及其抱才而沈鬱者,則雖以江界一府,言之,出身殆三十數,而一無上京求仕之人。問其故則曰,求仕上京,前後幾人,而徒賣田宅耳,竟何所成?其言誠甚哀痛。噫,天之降才,本無內外之殊,王者用人,豈有邇遐之別?哀此邊氓,獨抱向隅之歎,實有歉於聖世一視之化,而平時旣無慰悅之政,欲望臨亂而得力,不已難乎?臣謂時遣近臣,試取其文、武,如六鎭、濟州之爲,亦令道臣各別廉訪,出身中擇其雋異者,每於殿最時,一體啓聞,另加奬用,以示朝家繾綣之意,則庶爲收拾人才,固結邊情之一助也。我國之人,勿論大小,凡於邊上事形,豁然通曉,平時無事,固無關緊,脫有緩急,事機倏噏,頃刻百變,而山川之險夷,道里之遠近,兵民之强弱,彼我之利害,漠然不知,不過費一場劻勷而已,如是而何以制勝,何以應變?今於江邊列邑,邑取一人,則十室忠信,古語非妄,抱才思效,必有其人,另加披揚,屬之備局,留在京輦,而厚其廩料,以悅其心,擢其功能,以榮其身,使感激奮勵於無事之時,而及其有事也,或詢形便,或訪事情,或使之偵探,或以之鄕導,則旣習邊情,且銜國恩,臨亂效用,必其盡力。自古任邊功者,多用此術,在今日,尤不容可忽也。義州、江界、昌城三鎭,皆署置別武士,春秋試才,許以直赴,而義州則初置三百人,故專取一人,江、昌兩鎭,則各置一百五十人,故合取一人,前例然也。今則江、昌亦各充三百之數而直赴,猶用合取之規,兩鎭別武士,深以爲冤,冤之固有說矣,自今兩鎭,亦依義州例,聽其各取一人,亦激勸之一道也。江界之政,無大於蔘,而蔘之弊,不可具言,民緣爲奸,吏緣爲虐,邊臣之得罪,恒於斯,彼境之生事,亦於是。噫,一草之微,而其弊乃至此哉?夫草者,生於地而有限,採者,遍於山而無窮,以有限之生,應無窮之採,其勢不得不盡。蔘盡故採益少,採少故價益踊,價踊故利益博,利博故民慾日熾,而我地所採,不足以賭其利,則於是乎冒死犯越,而駸駸然莫之能止也。特今年始現發耳,逐年而究之,何年不然?獨世丁輩被捉耳,按名而檢之,幾人能免?利竇一開,奸濫漸滋,小則民以之死,大則國以之辱,可勝痛哉?夫朝家禁越之令,非不申嚴,而不防採蔘之源,則雖日殺而求其不犯,勢不可得。譬如投千金於稠市,而禁人之貪,授佳冶於暗室,而戒人之淫,其不可成,亦明矣,故臣則曰,欲禁其越,先禁其採。曾在甲子,因甲山民人等作變事,朝家熟講,而下禁採之令,犯者論以一罪,行之二十餘年,民不犯,邊無事。其後不知緣何事,又復許採,其弊遂至於此,此而不禁,臣恐邊境日後之憂,不止今日之比也。議者或曰,地部賴此而助其費,病家藉此而救其急,倭人之通貨在此,江民之生理在此,猝不可罷,臣則曰,是皆不然也,地部雖歲收二十斤,此非稅也。蓋以木三十同,換之,以木折蔘,其直相値,而今雖罷蔘之原,木自在則在地部無損也,病家所賴,誠多矣,而蔘非獨江産也。關西之中山,關北之三、甲,關東之一路,三南之名山邃谷,皆蔘之府,而其産歲不下累千斤,則亦足以供一國之需也。倭館禮單之蔘,此固不可廢之例贈,而至於商蔘通貨,本非兩國之約條,粵自五六十年前,自我始創,以利其稅,今雖塞之,我則有說,但倭人,視蔘爲命,必將援例而以死爭之,爭之而不聽,則其勢不得不乞憐於我。我以其間,蓄其貨源,而任我操縱,制彼死生,則彼之獧躁狠驁之習,必不敢如前之跳踉,而隨事婉曲,惟我是聽。只此一事,亦見其防蔘之可利而無可害。況近年以來,蔘日益稀,價日益翔,除非貴戚、公卿、豪富之家,則雖有目前切急之病,死易耳,一角蔘,無力可辦。臣之少時,猶聞蔘之極價,一錢不過一繈銅,今則二之三之,而亦或難覓,此其故,何哉?蓋蔘爲通國之巨寶,而松、箕之富商大賈,每年挾重貨而囊括於江邊,日夜委輸於萊館,倭人之皁隷下賤,皆得以坐收其利,而至於我國之人,病不得治,死不得救。夫奪吾民之刀圭,而供隣國之尾閭,只恤十百輩貿遷之小利,而不念千萬人死生之衆命,揆諸事理,可謂舛甚,此亦見萊路防蔘,誠今日不可已之政也。至於江民之生理,誠不可不念,而大抵,江民之於蔘,如醫之有堇,以此而生,亦以此死,故江民之謠曰,誰云不死藥?乃是促命膏,其言亦云慼矣。夫利之所在,雖不得不趨,而年年戮死,非親則故,一人犯罪,數村被害,其心固懍然知畏,而特不能自拔耳。夫先王制民之産,貴本而賤末,事末者,其效雖速,而終必有弊,業本者,其利甚遠,而卒亦無憂。今江民自五月以後,擧一境而羅絡於山谷苗丹黃三節,太半是劇農之時,而奔走消磨,忽焉若忘,及歸而白露已降矣,年年如此,視稼穡爲餘事,雖欲自力,亦無其隙。今若一切罷採,轉而緣南畝,則江土宜粟,其茁如雲,業之數年,民必有裕,旣無艱食之患,又無犯罪之憂。視前日捨農殉利而坑坎相續,利害相萬,民雖至愚,亦必知所趨矣。凡此四事,皆今所謂防蔘之掣肘處,而反覆商量,防之但見其可,不見其不可,臣謂遵甲子已行之規,念公私無窮之弊,及今罷之,斷不容少緩也。雖然,財藏於地,不可終棄,利在於民,亦難久遏,酌其便宜,而或間三五年,定式許採,則精氣之所鍾,雨露之所養,靈根易殖,蔘種必饒,比諸逐年入山之時,其採倍蓰,我地所採,旣如其欲,則雖驅之而犯彼一步地,民必不從。然則今雖閼之,將以利之,先王所以數罟不入汚池,斧斤以時入山林者,蓋其意未嘗不爲民也。誠如是,則雖曰防蔘,而蔘産自若,雖曰禁民,而民利自在,旣有耕作之效,又無犯越之憂,何憚而果不爲也?凡此或出於一得之愚,或得於輿人之誦,而其意則蓋不過爲聖朝安邊固圉而已。伏乞深留聖意而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二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李濟,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按覈御史李喆輔,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眼候其已復常乎?上曰,今幾盡愈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領、左bb相b引入,小臣獨爲行公,而今日有引見之命,故擧行之事,與諸臣,自外相議入來矣。理山府故放犯越罪人鎖匠韓中甫,有問于他大臣後處之之敎矣,領議政沈壽賢以爲,梟示則太過云,與臣意相同,而左議政徐命均則以爲,其情狀絶痛,依狀請梟示,爲宜云矣。上曰,入侍諸宰之意則如何?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梟示處絞,今姑勿論,其間符同情狀,必不止捧賂故縱而已,臣意則以爲,更加嚴刑,窮問罪人去處,悉得其情節後,處斷爲宜矣。左參贊趙尙絅曰,罪人之逃走者,豈告其處於鎖匠耶?受賂故縱,大關後弊,決不可用次律,梟示,宜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臣則頃已陳達,而受賂縱囚,其罪殆有浮於隨人犯越,其情狀絶痛,梟示,宜矣。寅明曰,其間似不無隱情,故今請更加窮問,而非以梟示,爲過重也。上曰,鞫問之言,亦有所見,而罪人豈言其去處乎?當此嚴邊禁之時,不可用次律,依狀請施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懿陵幸行時,因京畿監司申昉所達,有今有動駕之擧,百姓亦不無所望者,諸大臣相議後,稟定之敎矣。稅大同惟正之供,則不可擧論,而其中軍米、布,則待秋退捧,實爲安集勸農之方,左相之意,亦如此,而領相則以爲,軍米、布,則當待秋退捧,而其中多數未捧守令,從輕重科罪,爲宜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領相之言,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以爲腐朽米、太,當依例蕩減,至於量縮米、太,前有耗穀充上之例,而癸卯以後,典守人等處分徵事,定式矣,其後因本府吏、奴等上言,備局以顯有偸竊者外,以耗穀充上之意,有所覆啓矣。今者庚、辛兩年條腐朽米、太,當依例許減,而量縮米、太,亦宜有變通之道,以耗穀充上事,請令廟堂稟處矣。所謂腐傷者,米則不過三十餘石,而太則至於一百二十石,量縮米、太,數亦不少,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頃日已爲下敎,而此事卽他道之所無者,雖是瘴海之地,豈至於此耶?然而旣有前例,今番則依狀請蕩減,而此後則勿爲如是事,作爲定式,本府又以此等事,狀聞,則備局直爲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義州府尹狀啓也。犯越人朴海昌,捕去嚴囚,而與海昌同行朴英石,一倂捉問,則其間多有違端云,此不可不各別詳審,然後可以區別其眞僞矣。上曰,朴英石,果是換名者耶?興慶曰,朴英石、朴後建二人,區別爲難,或放或囚,固宜審愼也。上曰,由是觀之,海昌,似放之矣。興慶曰,濟州慰諭御史沈聖希狀啓,自賑廳覆啓,而種租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鹽則旣許蕩減,而種租二百六十六石,數旣不多,而又以種子,分給窮民,未知本府,昨秋已爲還捧,而今許以白給,恐無不可矣。上曰,白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權以鎭狀啓,以爲明禮宮所納衣襨次銀紬,當初雖出於兩西漁稅,以漁民之難堪,令自戶曹備納矣。丁未年戶曹草記,使本道備送,則道臣狀陳漁戶之難堪,自上以爲,稅銀上納之際,必將責出於民間,使之依前判付擧行矣。今者戶曹,又令本道促納,當初納稅,以兩西漁箭、漁網之稅,則亦非本道之所可獨當,請令廟堂稟處矣。衣襨所入銀紬,前例則戶曹年年備納,而後因戶判所達,復使平安監營備納矣,臣在外相議,則戶曹判書以爲,此非戶曹之所可備納,依近例當令平安監營上納云,何以爲之乎?上曰,根本則戶曹爲之矣。若使本道爲之,則其民弊有無,達之。吏曹參判眞明曰,沿海邑漁箭鹽盆所收之稅,非守令之私用也。係於勅需庫以補民(民))力,而昔年明禮宮折受漁箭鹽盆,故道臣狀請,而罷其折受,則明禮宮旣失折受,東朝衣襨進排,自無出處。故自朝家,命戶曹備納後,因戶曹判書黃龜河所達,有令本道以漁稅所捧備送,則其時監司洪錫輔,以漁戶弊瘼,又爲狀聞,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以戶曹當爲備納之意,覆奏,此後則戶曹每年備納矣,金在魯爲戶判時,又爲稟達,使本道上納。臣待罪本道時,需用適有餘剩,故遞來,果以銀五百兩上送矣,戶曹今年,又令本道上納,故道臣似爲狀聞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監司之狀聞,極爲煩碎gg煩瑣g矣。果是戶曹應納之物,則戶曹雖甚疲弊,豈敢謀避,而旣是法服,則當自尙方備納,而此非法服所需?當初出自關西船網稅,船網稅革罷之後,雖移來戶曹,而爲是關西曾前所納,本曹不欲替當,旣屢經稟定,令本道上送。昨年已有上送之事,則關西物力豐饒,自營門推移上送,亦何難,而必以民間加徵等說,憑藉恐動,欲必免乃已,事體殊極未安矣。上曰,有不然者。以此觀之,因循姑息之弊,可知,當此勅勵之日,不可不釐正矣。予則知自戶曹備納,而捧其價於平安監營矣,今聞宰臣之言則不然,此無異於皮之不存,戶曹必以爲,本道旣罷折受,故以其地所收者,欲爲備納故矣。凡府庫之財,莫非國家之財也,戶曹之備納,前例如此,令戶曹備納,可也,前後監司亦非矣,事體甚重,而一番上納之後,如是推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以爲,本營銀貨,皆化爲錦段,積置年久,將作無用之物,自戶曹取去,發賣作銀,其代以本道稅米,折價留置,以爲軍餉,則似有得於固圉之道云。與戶曹相議換貿,亦無所妨,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如何?在本道便勝,故欲爲此事,不送稅米之意也。向者筵中,有以西關不可偏重,爲言者,而泉流庫之儲銀、儲緞,其意不輕,戶曹不緊而盡用,未知其得當矣。國家若有用處,則可以取來用之,何可與之相換而取利也?置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湖西各邑,逃故成冊,連續上來,逃亡則姑勿論,辛、壬兩年後物故數,通一道殆過萬餘,本道不緊雜色,雖盡搜括汰定,無以當此數。近來良丁大縮,實無推移之道,若非大段變通,則何以紓此隣族切急之患?卽見本道道臣報狀後錄,則年前自京畿移送軍額之數,開城府移來騎兵三百十二名,抱川移來保四名,陽川移來騎兵六名,豐德移來保五名,竹山移來禁保三十一名,楊州移來保八十六名,陰竹移來保四十九名,朔寧移來保二十五名,長湍、金川移來保二十六名,驪州移來保一百十名,楊根移來禁保四十名,安城移來禁保八十一名,通津移來保三十二名,松都移來保五十三名,利川移來保十三名,砥平bb移來b保一百五十名,江華移來步兵十八名,陽城移來禁保一百六十一名,陽智移來保十七名,加平移來空保一百二十七名,都合爲一千三百四十六名云。其時則湖西民物,比京畿爲殷盛,故自京畿移送者,如是夥然,而卽今則湖西民物之凋殘,甚於京畿,元定額數,猶不能盡充,不免白骨隣族之徵,又復替當他道移送額數,豈不難堪?然京畿逃故,亦患難充,何可又令還送本道耶?兵判方變通騎步軍制,此事若成,則不無額數權減之道,湖西移送之額,待此變通,使之權減則好矣。不然則海西、嶺南,軍額差少,比他道猶歇,參酌移送於兩道,亦無妨,姑先令該曹從長稟處,何如?上曰,不可申飭而止也,與兵判相議後來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欲變軍政,差出各道主管之堂矣。近聞朴文秀,久不擔當他道之主管者,亦有如此之弊矣,別有申飭之方,然後可以惕念擧行,故敢達。上曰,旣委之於人,當觀前頭責成之如何,何必續續申飭乎?興慶曰,判義禁沈宅賢有實病,誠有死生之慮,其不行公,勢固然矣。上曰,予不知其實病之果如何,而以公然違牌,爲非矣。興慶曰,其實有病故,卽朝廷之所共知也。上曰,然則判義禁沈宅賢,今姑改差,其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抄出榻敎。}}眞明曰,禁奢侈一事,頃因筵臣陳達,令備局擧行事,命下矣。只以《大典》禁制條,謄出申飭乎?抑參酌定制,別爲措辭頒布乎?上曰,奢侈之弊,至於衣食供奉,亦極過濫,十人所食,一人食之,十人所衣,一bb人b衣之,此甚無理。今若只頒禁制,近於文具,自備局商議酌定,作爲文字,參互禁條,措辭頒布,可也。眞明曰,酒禁亦有朝令,而因循解弛,方在禁不禁之間。臣於頃間,待罪憲長,先作一通甘結,枚擧前後戒酒之聖敎,歷論靡穀費財鬪毆殺傷,皆由酒害之狀,謄出眞、諺兩本,招致五部官員,使之申申曉諭於坊曲上下人處。聞多釀之家,米至三四十石、五十石,以三亥酒,必於正月入釀云,故趁其未釀之前,另加申禁,若不遵朝令而潛釀隱賣,則不必出禁貽弊,當隨聞摘發,入啓勘律事,縷縷嚴飭。此蓋先敎後法之意,而臣今移職,又將歸虛,自備局更招部官,申飭,何如?上曰,自備局分付部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荐飢經費枵然之時,國家每以節損,爲務,今番陵幸時排設,亦不令新造,推是心行之,豈非盛德事乎?上曰,排設,雖不至爲大弊,今番則陵所不遠,故使勿新造矣。且九營繕,事當減之,而每見啓辭,有營繕之名,必無其名,然後可祛此弊。若有其名,則不緊之事,亦當從而爲之,自不無傷財之端,凡營繕,限明年停止,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凡事進排在彼,而守直在此,則孰肯顧惜看護,俾爲省費之道乎?當此百事解弛之時,只有進排,而守直者無罪,則何以支堪?無論闕內外司,修補未及年久,而致有頹傷者,雖不得不進排,而若其守直之人,必欲草記請罪,斷不饒貸。日前大報壇守直內官之請罪,不但以其事體之重,亦出於懲勵之意矣。上曰,如墻垣等屬,雨水時頹傷,非其罪,而大意則然,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宗廟展謁時,件記上納矣,搜於西庫,則有大謄錄三卷,而下奏則肅廟朝乙酉年間,因故相臣徐文重所達爲之,故肅廟、景廟兩朝室不書之,今當書置矣。但不善藏置,致有傷汚之歎,不可不改塗矣。上曰,此不可如是不潔,精寫置櫃中,可也。尙絅曰,先朝室書之,事體至重,待都提調爲之矣。寅明曰,室藏欲新塗矣,適終日雨,恐益汚傷,故其中最可悶處,略略塗之,而此重事也,不可不達,故敢達。尙絅曰,其中大段者,以炭火照乾,不至大段者,置之,姑待秋爲之,伏計耳。興慶曰,頃日臣以莊陵立碑時,監董官及製述、書寫官賞典,依崇陵例擧行事,陳達,則令該曹書啓事,下敎,而旋因禮曹判書申思喆所達,有考定式更稟之命。故臣考見《禮曹謄錄》,則故禮曹判書金鎭龜,以陵參奉之一時修改,輒施陞六之賞,事涉過重,此後則不爲擧論事,陳達定式,而如此碑石之役,則事體重大,有異於陵官一時修改之事矣。申思喆亦自以爲,見此謄錄,誤爲陳達云,今依崇陵時,使之書啓乎?上曰,若行賞典,則重鄕乎,重京乎?京監役下去乎?興慶曰,京監役則不爲下去,而以參奉兼監役矣。上曰,崇陵則京官員下去,而其時監役、參奉出六乎?尙絅曰,臣之弟,以其時參奉兼監役,蒙賞典出六矣。上曰,予知守令爲之矣。然則依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喆輔使之入來,而文書不爲入來矣,卿等見其文書乎?僉曰,不見矣。上曰。十七名,盡爲梟示,可乎?御史之意,何如?喆輔曰,以法論之,則固宜盡殺,而罪有首從,律有低昻,且考前例,則多用參酌之典矣。此與惡逆,有間,許多人命之一時竝戮,豈不重難乎?上曰,殺掠之類,自彼中若區別,則犯越之人,一倂梟示,豈不冤痛乎?喆輔曰,若箇箇入去,則雖數至百人,法當盡戮,而此則有將有卒,作隊同犯,其中有首倡,有脅從,故領將外,似有區別之道矣。且殺掠三領將內,金世丁軍,吳時弘、徐夫成軍,李汝石、李興萬、金貴同軍,金海正此四人,則不參殺掠事,故只入犯越承款中,當與李思中軍人,同罪矣。上曰,領將李思中,固當梟示,而中領則何以處之,可乎?喆輔曰,中領將金太中,乃是首倡,當與李思中,同律矣。興慶曰,臣在閤外時,已爲相議矣,領將、中領將則梟示,其餘軍人則皆當定配,而常漢輩,以定配視若尋常。臣意則竝嚴刑一次後,他道遠邑無奴婢處,定爲奴婢而使役,則似好矣。上曰,吳時弘等四人,何以處之乎?興慶曰,亦依李思中軍人例,他道爲奴,似好矣。上曰,竝減死嚴刑後爲奴,而如是之際,邊民想必驚動,不可無安集之方,自備局成出公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李濟曰,臣待罪江界時,鎭卒之犯越者多有之,而邊將知而不知,多矣。上曰,胡語能爲之乎?僉曰,然矣。喆輔曰,犯越者,蓋以咫尺胡地,多樹木禽獸人蔘,故非但爲納官家,亦爲生計而然也。採蔘軍,昨年謂甚少,而猶至九千八百餘名矣。上曰,領軍,所謂採蔘領將乎?喆輔曰,然矣。上曰,領軍,其中稍勝者乎?喆輔曰,其中稍長者爲之矣。濟曰,江界物情,臣知之,熟矣,今日雖殺之,大欲所在,明日又犯之。今聞御史按治,則捉入甚多,犯越之跡,狼藉云,國家處置,只律領將,而其餘爲奴,渠輩少不懲戢,所謂領將者無地位,其中自稱者,豈可只責領將乎?喆輔曰,金世重率其二子,而入拷問時,問誰生此計,則其子證其父,人理絶矣。若區別則其中將領者當誅,古例,人多則必爲區別矣,今年雖殺百人,明年又必無不入之理矣。又曰,高山里兵房軍官金昌溫,當初以殺掠事,入於監營廉問,而多般究覈,終無殺掠同參之跡,而蓋不無苗脈。昌溫夜巡江邊時,逢着胡人之越來者,受賂潛放的實,而與殺掠罪人金世丁,同居一室,故廉問時,合兩事而歸罪於昌溫矣。受賂放胡,情狀亦甚巧惡,而旣無犯越之事,則其罪不至可殺,參酌處分,似好矣。上曰,巡羅將之潛放胡人,其罪不至大段,置於極律,則似過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蓋其情狀,極爲巧惡,而置之極律,則似涉過中,遠地定配,未爲不可矣。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旣不犯越,則何可以其知情,而同置死罪乎?刑問後遠配,可矣。吏曹參判宋眞明曰,在昔此等罪犯,何敢幸逭常刑,而今則如此之類,不可勝誅,似當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嚴刑一次後,遠配,可也。副修撰兪健基曰,王者用刑之道,必當審愼,而金昌溫之罪,若或緩治,邊民姦細之輩,必無懲畏之道,一次刑訊後遠配,似未免太輕矣。上曰,儒臣之言,有理,刑曹二次後,遠配,可也。{{*|出擧條。}}上曰,趙永三,則雖不待時,梟示,可也。喆輔曰,臣見其人,極奸詐矣。上曰,年紀,幾何?喆輔曰,四十、五十之間也。上曰,御史親問之乎?喆輔黃震箕,則臣不識其狀貌,問於主倅而知之矣。上曰,主倅,爲誰?喆輔曰,金浚也。厥漢果是安州之人,而十二年在於胡幕,山川道里,無不習知,世丁殺掠之由,亦詳知之。渠自以爲,若放渠,則卽當捉納震箕爲言,尤極奸詐矣。上曰,旣欺禹夏亨,而又如是,其奸詐,可知也。喆輔曰,若放之而捉納黃哥,則豈不爲豪氣乎?高山里鎭,有申尙中八兄弟者,以潛商,爲業,而其中一人以爲,不忍爲此,離入城內,七人則狼藉潛商,捉得趙永三後,聞禹夏亨之言,則以尙中而得之云,而其輩決不可容貸,以此意分付備局,以爲懲戢之地,則似好矣。濟曰,臣曾任江界時,震箕以權管嘗來見,故見其爲人,極詐而善胡語矣。上曰,李普赫亦以爲,黃哥有飛翅云矣,果何如?喆輔曰,飛翅有無,未可的知,而但爲人,極剽輕云矣。濟曰,聞作妾於江界矣,亡命之後,其女毁節云,事極殊常。越去胡地,爲胡人者,似是滅跡之資,小臣則不無所慮矣。上曰,此漢逃亡而往,則已離其處,久矣。眞明曰,使申尙中捉納,則渠必有死中求生之意,竭力求捉矣。濟曰,懸賞而求之,雖非尙中,豈無捉納之人乎?上曰,此則已爲設施矣。喆輔曰,使趙永三求捉黃哥,以勿殺減死之意,爲言,則或可有現捉之道矣。上曰,如是之際,豈不無漏通於黃哥乎?上曰,黃傅爲人,曾有見面者乎?尙絅曰,臣待罪北道時見之,其人物頗似堅固矣。喆輔曰,臣到滿浦,審視形便,胡若生心,則狄踰以西,非可爭之地,必作胡地,無疑矣。大抵,北塞絶遠,王化所不沾,親君事長之義,無有覺知者,而至於武士,勝於西路,其中不無多武藝,有智略者,國家若收而用之,則豈不爲激勸邊士之方?收拾人心,爲今之第一急務。臣略有一得之見,欲以文字,仰達伏計,而前後每申飭兵曹,收拾西北人物者非一,而兵曹特以人多窠窄,不能收錄,此豈國家軫念西北之意哉?臣且見江界出身者多,問曰,汝輩何不上京求官乎云,則皆曰,豈無此心?但賣田賣宅,跋涉千里而往,若不得,敗産而徒勞而已,不如初不上去之爲愈云。邊士之失望,如此,其於激勵之道,豈不歉然乎?臣則以爲,繼自今各別申飭,錄用,可也。上曰,前後豈不申飭乎?所達,是矣,當各別留意也。喆輔曰,粵昔建州衛胡人充滿,爲我國邊警,無歲無之矣。今則蔘胡若干外,無有居生之人,江界亦無緊急之憂,不足爲患,而早晩若有見逐於中原,建州復爲充滿,則臣未知事有不可知者,古所謂防秋,果何如,而今反爲防夏?此非防守之本意也。且江邊穀物,爲一弊端,自朝家若無善爲區畫,則未免爲藉冠gg藉寇g之資。臣以爲,廉問有穀物諸處,審其便宜,而區畫則好矣。上曰,李宗城亦言如此矣。今不可倉卒爲之,自備局分付道臣,則似可矣。眞明曰,八九十里移穀,其弊極甚艱辛,令道臣小小流出,則好矣。喆輔曰,滿浦上流三江仇非江中,有一島,與我地稍近,故其島屬於我國,而島中樹木茂盛,故彼人結幕依接,與玉洞民人等,尋常來往,多有潛商通貨之弊,事極可駭矣。此島旣是我地,分付滿浦僉使,斫盡其樹木,俾不得止接,似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全羅道群山、聖堂,兩倉所屬漕軍,當在本道,而在於忠淸道者,至於三百六十三名,此不但與正軍,有異,軍保之在他道者,多是從中落漏之計,各有分道,該道軍保,當定於該道之民。今此漕軍三百六十三名,爲先自忠淸道充定逃故闕額,其代則令該道査處,何如?上曰,安知忠淸道漕軍,不在全羅道,而又安知今送三百名,而全羅道不爲移送六百名乎?與句管堂上,相議,可也。寅明曰,雖自全羅道言之,湖西軍保之在其道者,若又移送,則湖西亦將何辭而拒之耶?金興慶曰,臣待罪外邑時見之,軍役之稱以他邑案付者,間多奸僞。今此湖南漕軍之在於湖西者,安知無冒稱避役之弊乎?此則自本道充定闕額,恐無不可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守禦廳牙兵之京畿、關東外,分在他道之不當,前已仰陳矣。摠戎廳亦是京畿兵使所屬,軍兵之在他道,亦豈不萬萬不當?兩廳牙兵保之在湖者,勢將參酌罷定,而亦或間以兩私保,換定一良保,此意不得不先此仰稟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爲之耳。閔珽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云云。上曰,無改處,擧末,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近來私意橫流,公法不行,殺獄亦多緩治,可勝痛哉?稷山人趙天彬,與本縣常漢沈萬,有私怨,佯作火賊,乘夜突入,使其黨寶甫,刺殺沈萬。及其告官,推問檢驗,則天彬天彬族盛豪强之故,推官惟事緩忽,不卽嚴訊。沈萬之子呈,捕廳拿致推覈,則天彬及寶甫,明白承款,而以事係殺獄,還送本道。推官又復如前緩治,天彬等受囑保放,屍親之訴冤者,乃反囚禁,沈萬之妻,無處呼訴,來呈法府。莫重殺獄,三年稽滯,已極駭然,而正犯保放,屍親囚禁,顯有循私之跡,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前後推官,一倂拿問,天彬、寶甫等,更令道臣卽爲嚴査,依律勘斷。上曰,依啓。今日次對,出自特敎,備局諸堂,所當一齊來會,參論廟謨,而無故進參者,只是三員,餘皆不進,雖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飭勵之下,如是懈緩,極爲未安。請今日不進備局諸堂,應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邊上民心獰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朝家用法,未免失之太寬,殊非嚴邊禁懲後弊之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毋論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其所處分,已有參酌,不允。新除授獻納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興慶進伏曰,大報壇受誓戒,當爲之,而今日若進鞫坐,則誓戒恐不潔。且南格所告兩人,皆不實,極難處矣。上曰,南格,更推乎?興慶曰,然矣。又曰,臣獨爲議讞,極是難也。上曰,更推後,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受誓戒,今日已爲之乎?訊問則卿不必參矣。寅明曰,大臣不進,豈可訊問乎?上曰,然則停刑,可也。上曰,肄儀,自何日計之乎?興慶曰,初二日矣。上曰,誓戒日正日,外承旨問啓,可也。諸臣皆退出。 ==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宗城{{*|未肅拜}}。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昆陽郡守李珌,東里僉使金弘魯,開雲萬戶金義信,南桃萬戶黃廷傑,在德萬戶崔斗弼,天城萬戶權尙鼎。 ○李瑜啓曰,來初一日,常參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柳儼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鞫廳坐起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明翼,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儼,由限已過,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趙鎭禧曰,今下弓矢,在德萬戶崔斗弼處,給送。 ○左議政徐命均初度呈辭。傳于趙鎭禧曰,遣承旨敦諭,與之偕來。 ○金弘澤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李喆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趙鎭禧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時,各司久任郞廳,使之來待。入侍時,有下敎之事,推鞫差遲開坐,而待各司久任郞廳齊會啓稟後,入侍單入之。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傳曰,累次特敎之下,鎭日違牌,無意應命,事體分義,俱極未安。前後勅勵,無他嫌端,而違牌爲事,略無動念,今有紀綱,決不若是。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直明gg宋眞明g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趙命臣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入直進,參議金尙奎未肅拜,參知韓師得服制,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呈狀內,重遭臺言,揆以廉隅,不可冒赴,卽速入啓變通云。文德麟、尹洙,旣遭臺彈,連呈辭狀,當此春務方殷之日,如是相持,災邑曠官,實爲可慮。固城縣令文德麟,熊川縣監尹洙,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李宗城、朴師正爲承旨,以金始煥爲判義禁,以洪昌漢爲持平,以兪最基爲副校理,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以李行敏爲固城縣令,以金瀁爲熊川縣監。 ○趙鎭禧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敍用事,命下矣。今日政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日昨,猥陳恩例收回事矣。伏承聖批,謂臣過讓,至命安心領受,臣惶感之餘,又不勝其悶蹙也。以此瀆陳,極知惶恐,而義之所不可,亦何敢冒昧承受?此惟申訴天慈,以冀垂燭耳。其不容遂默默,審矣。竊伏念臣於恩例,有不敢受者四,蓋舊例則有臣非不知,而厥例今改,例宜從新,臣安敢不改從新例,而裒若充耳,惟以饕濫爲倖哉?官秩恰同也,謝事又同也,周急之恩,又一例也。一人則自初堅辭,一辭而減其數,再辭而減其全,三辭而竝與歲時存問而請減焉。一人則不肖者之跂而及之,猶且不能辦焉,安而受之,如固有者,則其爲哺啜計誠得矣。將何以擧顔於當世之士哉?此其不敢受,一也。國家待大臣之道,不可置異同薄厚於其間,前春已歷陳此義,幸蒙採納,今何可更爲異同?此其不敢受,二也。昨者聖上,深軫於府夫人之贍養,所以降敎詔者,特出尋常,他臣又同之,則夫何以表別其殊典哉?此其不敢受,三也。目今災荒之餘,春農正急,而顚連道路,不能緣南畝者相望,無食無種,不能及時耕播者又多,推所賜臣之米,尙可以活民幾家,闢土幾區哉?此其不敢受,四也。凡辭受與奪,只宜觀大體而處之,玆事私分公體,無一而可,不惟臣之不敢受,反汗之命,宜不竢於終日。伏乞聖明,深察此理,亟命收還臣周急之命,俾國體無損,臣心少安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箚中所辭,其雖條列,予則曰過,往者許休,雖因不獲已,有例周廩,豈可闕耶?況閔奉朝賀箚批,不過隨箚而敦勉者,以此爲讓,不亦過乎?卿其須體至意,安心領受焉。因傳曰,遣史官傳諭。 ○資憲大夫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冥升峻階,驟溢微涯,遜避不獲,黽勉承命,呼唱庭衢,俯仰慙懼。臺疏果上,語意的當,雖使臣自言之,實無以過此,臣益愧公議之未允。竊幸濫資之當收,縮伏旬餘,恭俟處分,而鞶帶未褫,官銜尙縻,若芒在背,如甲被面,天牌辱臨,冒死坐違,勢須自陳,以祈鐫削。玆敢披瀝肝血,唐突控籲,臣尤不勝恧蹙危厲之至。噫,資級之不稱,才分之不逮,已暴於前疏,今不敢更煩,而其所謂彈墨未乾,遽陞正卿云者,儘是八字眞諦。當群彦林立之日,固不宜糠粃之在前,況臺評纔停之餘,尤何可薰沐之驟加哉?其在惜名器重臺閣之道,決不當若是,而倘使臣恃寵怵義,耐彈復進,則終無以自解於角勝之口實矣。本以蔑才具乏時望之人,添得沒廉恥無忌憚之目,則將何顔面,自立於世,而其爲累淸朝而羞薦紳,關係不亦大乎?欲望聖明,俯賜鑑燭,亟收新資,還臣本分,則臣謹當充備任使於冗散之末,奔走報效於職分之內,臣豈敢欺心飾辭,攬取克讓之名而止哉?伏乞天地父母,諒察迫隘情勢,改正踰濫爵秩,以長臺氣,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被駁,已知過矣。于今更齕,過中在彼,卿何過嫌?京兆長席,不可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金吾除命,因鞫事嚴急,不敢自恤一身之情病,卽已肅命。今將赴坐,而第臣方帶內局提擧之任,自前居保護之地者,例不得兼任刑獄衙門,所重有在,今亦宜有變通,且臣以地部本職,見差大報壇親祭時薦俎官,旣受誓戒矣。鞫廳雖姑無始刑之事,而執事與外庭參祭有別,出入刑殺之地,大異淸齋之意,亦宜有推移之道。伏乞聖慈,亟遞臣內局兼任,仍令該曹改啓薦俎之任,以爲愼保護重祀享之地,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昨於望中無故者只卿,故雖已落點,伊後思之,卿例行薦俎之任,非參班大臣之比,豈可以尙未訊鞫而赴坐哉?俄命姑勿開鞫,蓋以此也。六年之後,始行躬祀,莫重薦俎,不可付諸次官。今兼金吾,姑爲許遞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始煥,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二月三十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各司久任郞廳,同爲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柳儼,同副承旨趙鎭禧,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記注官李錫祿,兵曹正郞金{{?|⿰禾道}},戶曹佐郞李夏徵,成均博士崔一星,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掌樂僉正李敬躋,廣興奉事李耉齡,軍資主簿兪勉基,以次進伏。柳儼進伏曰,密符事體重大,豈敢替納?藩閫之臣,或遭人言,或有衆所共知難强之實狀,則不無替納之事,而今者永宗僉使崔鎭漢,謂有身病,不爲親納,未知病狀之果如何,而一防禦使之偃然替納,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何如?上曰,監、兵使之替納,旣非矣,況一僉使,何敢不爲親納乎?事極可駭,拿處,可也。{{*|出擧條}}柳儼bb曰b,將密符請納。上曰,然矣。柳儼曰,各司久任郞廳皆進,而刑曹則不來矣。趙命臣進達漢城府公事及漢城府閭家奪入公事。上曰,入之。柳儼進達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柳儼仍受密符,與注書眼同修納,柳儼進達弘文館草記。上曰,入之。又進達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上曰,入之。又達平安假都事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命臣曰,卽見平安道假都事李時弘謄本狀啓,則與義州府尹狀啓,中間措語,有稍變相左處,其所謄本馳啓者,有違常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柳儼又達平安道水軍狀啓及李時弘狀啓。上曰,入之。趙鎭禧進達宋寅明辭金吾上疏,讀未半。上曰,又達之。鎭禧又達尹陽來辭判尹上疏。上曰,批答書之。鎭禧書宋寅明疏批及尹陽來疏批。上曰,卽今判金吾望,甚爲苟簡,奈何?戶判、吏判,爲無故行公之人,而皇壇親祀時,當爲薦俎官。此外一品重臣,無故者爲幾人乎?趙命臣曰,誠如聖敎矣。吏、戶判親祀時,當爲執事。知敦寧沈宅賢,則病勢彌重,浹月委頓,得差此任,旋卽變通。工判金取魯,則方有親病受由,無可爲之人。金始煥雖老病,獨無故矣。上曰,金若魯由限,盡於何日耶?命臣對曰,當盡於昨日矣。鎭禧書批答已畢。上曰,讀而達之,可也。鎭禧讀達批答。上曰,又書傳敎。鎭禧書吏、兵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傳敎。上曰,兵判之事,誤矣。旣已應命之後,更爲撕嫌,殊極過矣。近來以違牌爲事,推考傳旨盈軸,豈有如此之道乎?鎭禧曰,違牌之事,已成風習。肅廟時,無如此等事,雖重臣而無十牌之事矣。今則四十五十牌,有若例事,自國家另加勅勵之後,豈有如許之理乎?臣謹按《明史》,賊入來而無六卿,國事無可爲之人,廉隅雖存,義理則全不顧,將何以爲之耶?上曰,彼重臣,則俱緣事勢而或然也。近來初牌入者,則極爲羞恥之事矣,初牌答啓字,則日日爲政矣。如此而可爲國乎?卽今金尙重行公乎?柳儼對曰,方在受由中矣。上曰,承旨進來,久任官,以次進之,可也。兵曹正郞金{{?|⿰禾道}}進伏。上不問職姓名,有何修擧之事乎?金{{?|⿰禾道}}對曰,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遺在達之。對曰,銀子一萬二千九百餘兩,木丁一千八百餘同,錢六萬餘兩,恒用之數,則木丁二百餘同,錢一萬八千餘兩,而非一定之數也。上曰,修擧之事有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上未收無之乎?對曰,年條未收一百三十餘同,有之矣。近仍凶歉,尤甚之邑,自朝家蕩滌,故皆歸於指徵無處矣。上曰,乙巳初頭,各別申飭,這這庫入,故無欠縮之事矣。今亦這這入庫,以爲興販之地爲宜。對曰,今則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別無修擧,而國用應下之外,無別下之事,此外無所懷矣。上曰,年今幾何?對曰,今年三十三矣。仍爲退伏。戶曹佐郞李夏徵進伏。上問履歷後,職掌達之。夏徵對曰,乃別禮房之任也。上曰,遺在達之。對曰,別禮房之任,職在判籍,遺在則有非臣所掌,而銀子六萬兩,木丁一千三百餘同,布二百餘同,錢七萬五千餘兩矣。上曰,有何修擧之事乎?對曰,判書有之,郞廳則元無修擧之事矣。上曰,所懷達之。對曰,本曹經費,所入浩多,難以支撑,營債則限明春停止,春秋陵幸時雜下及御幕等物,皆爲停止啓下,則節損之德盛矣。上曰,此誰也?承旨知之乎?趙命臣對曰,乃安東府使李明俊之子也。仍爲退伏,宣惠廳郞廳柳鳳齡、金始熺,皆進伏。上曰,以次職姓名達之。柳鳳齡對曰,小臣,宣惠廳郞廳柳鳳齡也。金始熺對曰,小臣,亦宣惠廳郞廳金始熺也。上曰,曾爲入侍之人乎?鳳齡對曰,小臣,常參時入侍矣。始熺對曰,小臣,輪臺入侍時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始熺對曰,別無所懷之事,而或有弊瘼,則稟告提調,以草記陳達矣。仍爲退伏,成均博士崔一星進伏。上曰,履歷達之。崔一星對曰,己酉式年登科,仍付成均館學諭,例遷學錄學正,待罪此職矣。上曰,所懷達之。一星對曰,本館物力,專靠於外方奴婢身貢,而連歲凶荒,奴婢大縮,一年所捧,不能當半年之用。辛、壬兩年,奴婢貢災減代木,自賑恤廳,或三十餘同,或四十餘同,受來繼用矣。至於今年,則賑廳相持不給,前頭供士,實難成樣矣。上曰,置久任,意有在焉,有何修擧之事耶?一星曰,堂上在焉,郞廳則別無修擧之事矣。上曰,在鄕乎?一星曰,在江陵也。仍爲退伏。掌樂僉正李敬躋進伏。上問職姓名。敬躋曰,乃掌樂僉正李敬躋也。上曰,所懷達之。敬躋曰,本院樂工爲四百四十一名,樂生爲一百九十五名,而此輩皆是自遐方上來立役者也。本無依賴之道,而又無給料之規,雖有六保,不過一朔一疋而巳。近仍荐饑,所謂保布,旣多裁減,其所裁減之代,例自宣惠廳劃給,自辛亥年至今未受,米七十餘石,木十六同零,而惠廳不肯趁時出給。故樂工輩,無以聊生,不無流散之弊,每當祭享及擧動時,各差備充數,亦多苟艱,將有生事之慮矣。上曰,本院正,頃以此事,有所陳達矣。敬躋曰,本院前正黃瑞河,曾有所陳達,自上特令惠廳劃給,而惠廳只以若干米布上下。許多樂工輩,升升尺尺分受之,何以救其一時之急乎?{{*|出擧條}}上曰,該廳亦無儲,故如是,而更爲申飭,可也。仍爲退伏。司僕僉正鄭述先,判官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達之。鄭述先曰,小臣以繕工監役都監監造官、瓦署別提、禁府都事、陰竹縣監、引儀、司評、交河縣監、內贍主簿、監察、敦寧判官、判官判官gg漢城判官g,水運判官,今則待罪此任矣。李思一曰,小臣以永禧殿參奉、社稷署奉事、尙衣院直長、內資寺主簿、掌隷院司評、宗親府典簿、開寧縣監、天安郡守、醴泉郡守、利川府使、安山郡守,待罪此任矣。上曰,職掌達之。述先曰,小臣所掌,乃馬籍也。思一曰,小臣所掌,牧場、軍色、戶房三色矣。上曰,遺在達之。思一曰,時遺在,黃金八十六兩,錢二百二十兩零,米八十石零,皮雜穀三百七十石零,價布十餘同,而近仍凶歉,辛、壬兩年災減諸員價布之數,至於七十餘同之故,大臣榻前陳達變通,僅僅計朔上下料布,此外更無仰達之事矣。柳儼曰,思一,榻前敬待大臣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宜矣。上曰,入侍之事生疏,故如是,勿推,可也。仍爲退伏。廣興奉事李耉齡進伏。上曰,履歷達之。耉齡曰,小臣,寧陵參奉初付職,移除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耉齡曰,倉守三人,而所掌各異,小臣則別無所掌之事矣。上曰,庫儲幾何?耉齡曰,去月料米,已盡無餘,而以前捧數計之,則白米八百餘石,田米四百餘石,太百餘石矣。上曰,所懷達之。耉齡曰,別無所懷,而或有弊瘼,則稟于堂上爲之也。仍爲退伏。軍資主簿兪勉基進伏。上問職姓名。勉基曰,小臣,軍資主簿兪勉基也。上曰,履歷達之。勉基曰,小臣,翼陵參奉初入仕後,以監造官出六,仍歷監察、刑曹佐郞、司僕判官、漢城判官、潭陽縣監,近以典設別提,移除本監主簿,纔過兩朔矣。上曰,職掌達之。勉基曰,本監有四所掌,郞官四人,有所分掌,逐朔放料于掖隷及禁軍各軍門將校諸上司下人,而小臣所掌,則乃是二所掌也。上曰,諸上司,爲何司?勉基曰,議政府、承政院、忠勳府等司,其他各司下人,亦多受料於本監者,猝難一一盡達矣。上曰,遺在達之。勉基曰,米一百五十石,太一千六百八十餘石,田米五百九十餘石,蓋兩年慘凶之餘,倉儲之匱乏如此矣。上曰,頃者掖隷給料時,以斗升事,軍資監下人,受罪於官員云,委折何如?勉基曰,本監弊端,多在於給料之際。掖隷及禁軍輩,求其厚量,小不如意,則多般爭詰,或有生梗之患,故不得不從其所願,其來已久,爲弊滋甚,穀物欠縮,因此浩多。當此倉儲匱乏之時,誠極可慮,故提調臣宋寅明,累度申飭。斗給之際,依古規用枰木,從弦平量,則掖隷輩。不滿於心,稱以用小斗量給,歸咎於庫子,致令受罪於本監,而實則不然。戶曹較正烙印之斗升,元無大小之別,而畢竟訴于政院,至於上達之境,玆事委折,不過如斯,而無路上達矣。今承聖敎,玆敢略陳,此後給料,連用枰木之規,平量以給,俾無過濫之弊,則欠縮不多,庶有補於國儲,倉官等,其亦幸免於重罪矣。上曰,此不必多費分疏,旣有久任之意,至於軍兵,則給料之際,俾無稱冤之弊,可也。仍爲退伏。{{*|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趙鎭禧進伏。上曰,今日左相處傳諭,誰可去者?柳儼曰,小臣今方進去矣。鎭禧書箚子批答。上曰,翰林竝敍用。趙命臣曰,近來政院,甚爲苟簡,一承旨進去于鞫坐,一員進去于偕來,廳中只有二員,伴直無人,政官牌招開政事,敢達矣。上曰,敦諭去,則只有三人乎?在外受由人員,竝皆遞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可也。柳儼曰,在京無故人員差出,卽爲牌招察任,宜矣。上曰,召對爲之。仍命注書,出取召對冊,與玉堂偕入。金弘澤奉命退出,與兪健基奉冊偕入,而諸承旨及各司久任郞廳,皆以次退出。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召對時參贊官,仍爲入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讀之。兪健基讀,自伊川先生止有覺處。上曰,承旨讀之。趙鎭禧讀,自思曰睿止可得也。健基曰,承旨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學不能止其近如地。上曰,注書,明經及第耶?弘澤曰,乃明經及第也。上曰,上番春秋讀之。金啓白讀,自學者不泥止自有所得。上曰,下番春秋讀之。李錫祿讀,自初學入德之門止空寂去。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以張橫渠之大儒,尙不免苦心極力之象,伊川勉之以完養涵泳之工夫,然則涵養工夫,豈非聖學之最緊逕路耶?況踐履不及橫渠,而凡於思索窮格之方,若不以敬之一字,涵養本源,則必無自當條暢之效矣。上曰,好矣。學原於思一條,果何意也?《近思錄》諸大文,亦有序次之條項耶?健基曰,學原於思四字,學而明理爲先,善思則明睿生,故韓文公亦言,學成於思,亦此意也。第《近思錄》排列諸大文,本無序次脈絡之可言者,不如《中庸》、《大學》之分章序次,規模則自同於《論》、《孟》。故以致知一編言之,二十二段,總論致知之方,三十三段,總論讀書之法,三十四段以後,以書之先後爲序,此其大體耳。學原於思四字,自是一大文,以上下大文參看,則脈絡元不相通矣。上曰,儒臣所達極好矣。凡一物上大文下紙一行。又曰,所務於窮理大文,及其下或六七字大文,五六字大文,盡是伊川語耶?健基曰,皆伊川語耳。全書本文中,節略好言論,故或有七八字及五六字大文矣。上曰,是矣。健基曰,知識明則力量自進,後世俗士之所謂力量,皆非眞力量也。苟無致知工夫,安能進其力量也?故欲恢其力量,則只在於學。上曰,然矣。致知,乃大學工夫也。致知之前,有何工夫?健基曰,不過敬之一字,致知、涵養,皆在於敬。上曰,好矣。非敬,無以平天下。觀物察己文義,疑而不知,詳爲奏達,可也。健基曰,觀物察己,自是窮格當然之工夫,還因見物,反求諸身云者。乃或者設問之辭,程子答以纔明彼,卽曉此,此是觀物察己之方也。上曰,然矣。參贊官,亦進達文義,可也。趙鎭禧對曰,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此皆體而行之之事也。古人讀《詩》,則必達於政,而□□□。上曰,然矣。健基曰,凡解經不同,無□之意,緊要在□□□,大體則無不同也。上曰,然矣。鎭禧曰,朱子、程子解經□處多矣。語□□□而推以見之,則緊要歸趨,自當符合,而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語》、《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此讀書之法,正好□窮□論□學,則於學爲身心日用之常,尤爲緊切,得其要領,則易於推明他經,而可以權度事物矣。上曰,好矣。《名臣奏議》,尙不抄選耶?健基曰,姑無抄選之擧矣。上曰,非難之事,不卽擧行,國事如此,而何事可做耶?更爲申飭玉堂,可也。上曰,前大提學入來耶?健基曰,似不還京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耶?健基曰,玉堂冊,則乃一百四十餘卷也。分排知事乎,分排玉堂乎?上曰,分排知經筵、同知經筵,可也。健基曰,擧行條出之,未知何如。上曰,玉堂親承上敎,不必出擧條,以此擧行,可矣。諸臣以次退出。 fycxnsos8adxmlpsw5wdv2nwxtue8ra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三月 0 1109915 2173384 2022-08-21T13:40:4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5myaa1v0nz52dlgmq0qk5h6gow1dsaz 2173429 2173384 2022-08-21T19:22:29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3月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宗城{{*|坐}}。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趙鎭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今日鞫坐,諫院無行公之員,大司諫徐宗燮呈辭受由,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在外,正言趙明履未肅拜。除受由在外外,司諫閔珽,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判義禁金始煥牌不進後,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鞫坐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判義禁金始煥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一向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牌招。 ○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引見。 ○趙命臣啓曰,判尹尹陽來疏批已下,詞訟重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金若魯由限已過,新除授副校理兪最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康陵石物塗灰時,禮曹堂上一員,當爲進去,而判書申思喆,以大報壇親祭時禮儀仗,明日隷儀進去,參判洪鉉輔服制,參議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參判洪鉉輔,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去,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柳儼書啓。臣承命敦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之復尋辭單,誠出於萬不獲已,以聖上體下之仁,宜在矜諒,一兪之音,顒首以竢。千萬夢寐之外,承宣以聖諭來宣,誨責備至,仍有與臣偕入之命。臣於是精爽飛越,不能自定,此何等恩數,而有若常例,輒施於螻蟻之賤,臣尤感極而懼,不知涕汗之逬集也。今臣情勢道理,惟在鐫削職名一路,故威命之下,冥然頑然,抵死不敢冒承,自犯欺謾君父之罪,到此地頭,速伏刑章而已。聖恩愈渥而臣罪愈極,伏地震越,無以爲對,謹當以文字,更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召對爲之。 ○李瑜,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常以每年季春稟定事,曾已命下矣,展拜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旬望間,推擇吉日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行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李宗城,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吉日,取稟草記。傳曰,以旬望間推擇吉日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初九日、初十日、十六日爲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初十日定行。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方在尋單俟罪之中,萬無冒受之理,謹當以文字,仰請寢還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之情地,其可謂窮且蹙矣。殿下則責臣以欺謾,公議則譏臣以冒沒,臣誠作事卽當,獲罪於君父,處義乖謬,見非於識者,去就無據,節節狼狽,罔非自取,尙誰咎哉?然而事或以時而輕重,罪亦隨處而大小,以臣今日所處言之,趨命之義,反輕於正己,喪廉之恥,有大於欺君,何者?臣雖萬萬無似,殿下旣拔擢而置之此地,使之蕫率百僚,矜式一世,則臣之進退,關係亦重矣。今使臣全昧義分,冥頑無動,不念前席勤懇之旨,自食齋殿勉承之言,則其蔑分之罪,欺天之誅,只在臣一身,是則臣固竄謫甘心,鈇鉞甘心。至若諉以恩數之難孤,威命之難拒,乃曰我旣成言於君前,今不可以更入,夤緣幸會,冒昧蹲仍,則弁髦人言,放肆極矣,隳壞廉隅,鄙陋甚矣。使國體虧壞,四維頹圮,辱朝廷具瞻之地,爲世道無窮之弊,苟如是,臣雖今日而死,將何以歸見先臣於地下,而亦將爲不瞑之鬼矣?臣左右思惟,晝夜商量,終未得善處,寧以身被三尺之法,誠不忍貽一世之害,受萬口之誅,惟以一日在地上,以仰煩聖慮爲至恨耳。且臣於天地之大,亦不能無憾焉,今日承宣偕來之命,顧何爲也?近侍來守,事體雖重,比之於咫尺香案,執手面諭之敎,果何如也?況人臣極罪,莫大於上欺其君,則臣今受如是之恩,負如是之罪,而若無省識,曾不蠢動者,非敢爲一己計也。誠以公議之可畏也,士節之難壞也。仰惟殿下之明,亦豈不洞燭于斯,而一向敦迫,維縶不捨?臣誠死罪,殿下之視臣,恐歸於待遇相臣之虛禮,而有乖於扶植世敎之大防,此亦臣事君不誠之罪,俯仰慙怍,寧欲無言。爲今之道,唯在亟遞相職,俾微臣遂自靖之義,仍降重何,使國體無損傷之歎,席藁私次,涕泣以竢。伏乞聖明,特垂諒察,快降威命,千萬至幸。且臣於兩朔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感惶之至,今方戴罪俟譴,而冒受常廩,揆以義例,決無是理,亟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臣無任戰灼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承宣之往,罄悉予未諭之意,庶幾卿心之回也。及見書啓,意愈邈邈,今於疏本,巽讓愈篤。顧今國勢,寧欲無語?噫,前後面諭,卿豈不諒而若此哉?只緣恒日,待卿誠淺,辭未剴切,以至于此。今無他語,卿之若是過讓,徒增寡昧之抑鬱,職在保護,豈忍爲此?如是固執,徒使國事泮渙,以卿世祿,豈不少顧?卿須體前後慇懃之諭,念小子鬱抑之志,卽起偕入,用副朝野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留待引見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以次進伏。閔鎭遠曰,開春後,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臣得見朝報,則有眼患,無乃一時輪回之疾而然耶?今則若何?上曰,今則皆愈矣。鎭遠曰,曾前虛憊之症,卽今則若何?上曰,氣弱之症,稍愈於向時矣。鎭遠曰,今見玉體,似愈於前日矣。上曰,今則似愈矣。鎭遠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鎭遠曰,中宮殿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卿則何以經過乎?鎭遠曰,小臣病狀,苦歇無常,少有起動,則行步喘促,長在蟄伏,豈望得差,而姑無痛劇之事,衰憊之餘,廑得出入矣。向者周急之恩,實爲惶蹙,臣之老母,受賜感蹙,無以爲達。臣與李奉朝賀一體,而獨受恩賜,似有間隔,而心不自安矣。上曰,旣有分別輕重之意,以府夫人在故然矣。安心而勿辭,可也。近來府夫人,何以經過耶?鎭遠曰,卽今雖無大段痛劇之處,而宿病彌篤,老人筋力,異於朝夕,豈保何樣症病更作乎?上曰,病歇之時,治療爲宜。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看病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及第閔通洙,於卿爲第幾子耶?鎭遠曰,乃第三子也。臣子亨洙,重得罪於聖朝,竄在塞外,臣今朝夕垂死,難保父子之相見,而今此通洙,意外參科,人則爲賀,而臣則爲懼也。上曰,君臣之間,異於他人,往者之事,或不無過,而此後則善敎諸子,無納於罪過中,可也。爲人庸賃,則無如之何,而亨洙在翰院時,使之觀其爲人矣。鎭遠曰,今此通洙,爲人尤庸,雖可於冗官之列,而不可廁之於淸班,且雖軍士之賤,例有一子侍丁之規。通洙則勿論於仕宦之籍,以終殘喘,是臣之所望也。上曰,未第者更有之乎?鎭遠曰,有昌洙者,以前敎官,今則病蟄在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初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朴師正,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各持《近思錄》冊,以次進伏。兪健基讀,自興於詩止學易大方也。上曰,承旨讀之。朴師正讀,自大畜初二止棟難底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伊川以《易傳》止始見其法之用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學《春秋》止欲事事上之際,日已昏矣。上曰,明燭之後,讀之,可也。明燭後,履儉更讀,自致曲窮究止一職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古人能知詩者止其說多鑿。畢讀之後,健基進文義曰,詩者,天機之流動者也。呂東萊所謂,匹夫匹婦胸中之全經,是也。詩必以感發爲主,此所謂興於詩者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明道先生之善言《詩》,以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詩》註觀之,不曾章解句釋,但以數字論其大體,此下章所云一兩字,點掇地念過云者,蓋指此等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謝顯道所云,貴親炙云者,蓋謝顯道,周旋於春風座上,親見明道氣像,故其所省悟,自異於他人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大雅文王篇所云,有周不顯之不字,若直以不字解之,則豈成文理哉?後人必謂周德不能顯矣。此所以不以文害辭云者,政指此等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明道云,二典,卽求堯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云者,如堯典光被四表,平章百姓,敬授人時,允釐百工,罔非治民之事也。如舜典愼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敍,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罔非事君之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易傳》序云,隨時變易,蓋陰陽變易生萬物,此皆道體自然之妙也。其爲書也,廣大悉備,求其綱領歸趣,則只在於求言必自近五字符。上曰,然矣。健基曰,《周易》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爲美者,如坤六五黃裳元吉之類,是也。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爲過,如旣濟之三四,三年憊終日戒之類,是也。以此觀之,天下之理,莫過於時中也。以大禹三過其門,顔子簞瓢陋巷之時等語,參看此大文,則可知時中之道矣。上曰,然矣。權之爲言,秤錘之義也,此權字,權經之權耶,權衡之權耶?健基曰,乃時中之權也,秤錘,亦時中之義也。以上文過家不入,陋巷簞瓢之事觀之,可知矣。上曰,然矣。朴師正曰,臺諫啓辭,則有小紙笏記之事,而玉堂文義,則無笏記之例。檢討官兪健基,文義講論之際,以笏記仰達,事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罷出之際,朴師正欲爲先出,兪健基曰,召對罷出之時,玉堂先出,承旨後出,例也,而承旨朴師正,欲爲先出,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朴師正進伏,書左議政徐命均上疏批答,書訖後,讀而達之。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3月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宗城{{*|坐}}。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夜四更,流星出北斗星下,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李瑜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宗城,大報壇祭隷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朴師正啓曰,領議政沈壽賢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判義禁金始煥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違牌,以致鞫坐一向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鎭日違牌,尙不行公。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兪最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以大報壇親祭時大祝,今日議政府隷儀,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召對爲之。 ○左副承旨柳儼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罪犯欺謾,跡涉偃蹇,陳章請譴,極知其萬萬惶悚,而其苦心血懇,則或冀天日之照燭矣。及奉批敎,不賜開許,反復責諭,促臣偕入,有非負罪賤臣所敢承者,臣九頓以還,隕越悶塞,直欲求死,而不可得矣。欺君罔上,乃人臣之極罪,三尺至嚴,難以容貸。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偃息,大有乖於國家之刑政,尙何敢以冒沒趨承爲念哉?嚴敎之下,無路蠢動,只自伏地涕泣,不知所達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判尹尹陽來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瀝血控籲,不避猥越之誅者,豈有他哉?誠以一日虛帶,增一日之罪,區區一身之積罪積逋,終被金木,固所甘心,而其如國事之受病,何哉?日夜惶灼,攢手祈天,而忱誠淺薄,一兪尙閟,迫隘憂怖,計無所出。今不敢更陳支煩之辭,以瀆崇高之聽,唯願速被嚴誅,以爲人臣辜恩慢命之戒而已。噫,臣之所叨者,是何等任也,軍國機政,莫不關由,時日曠職,已不免萬務之叢脞,況臣之淹病引入,已至累朔,庶事積滯,莫可收拾,此已萬萬切迫,而至於陪京守臣,北藩、西鎭之推擬差遣,一時爲急,而遷就至今,尙未擧行,此在事體,至爲未安,莫非緣臣虛縻,以妨廟務之致也。臣之篤老癃殘,轉益澌敗,萬無復起之勢,伏惟日月之明,亦已俯諒,而一向靳固,不賜處分,坐令國體朝綱,骫骳頹塌,不可復振,臣竊憂歎,寧欲早就溘盡,而不可得也。每煩陳乞,實涉支離,分義惶恐,臣非不知,冥然泯伏,罪戾尤重,不得不猥復鳴號。伏乞聖明,深念國家之大體,相職之至重,亟許罷免臣職,仍勘違戾之罪,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噫,國勢之泮渙,生民之困窮,莫若于今,而廊廟之上,鼎席不備,機務之間,小大積滯,見今氣像,反不如勅勵之前也。卿之篤老,旣非不知,重卜之時,前後之旨,罄悉予意。況今春日舒暢,强力造朝,臥閣視事,正予所望,而加以往者左揆被讒事,引以爲嫌,竝與循例薦望,而尙不擧行。求諸往牒,藩任有闕,曠月未代,實所未聞,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其何介意之至此哉?且本事巧誣已燭,故曾不提諭,卿讓若此,何不一諭而釋焉?朝家任人,唯才是用,豈可苟且,以循便面目乎?卿在相職,若先有意於此者,是反私意也。無心而例看者,乃公也,有心而曰非者,此私也。以公之心,嫌挾私之斥,有若眞果若此者,此爲卿慨然者也。此本傾軋左揆者,本非卿替嫌者,此謂卿過中者也。顧今國事,奚忘食息,更悉心腹,仍竝開釋,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岌嶪,卽起偕入,以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昨於批旨,復悉予意,而見承宣之書啓,意愈邈邈,再單又上,欲諭無語,只自愧恧。古則雖史官之偕來,更無引入之事矣。今則予雖誠淺,躬自偕卿,齋殿面諭,親聞其諾,而以恒日待卿之不信,于今日辭單之復尋,方切愧恧之不暇,復何有敦勉之語哉?此非過語也。卿若終始過讓,無信不立,夫子所云,更何顔面,施令群工,蕫率億兆乎?頃於入診已諭,卿若山林高蹈之士,則旣諾復入,夫誰曰不可,而以世祿之家,股肱之臣,寧忍爲此,今諭此也,猶覺愧焉。以卿體國之心,困我孤我,俱至此極乎?幸少體此意,安心其勿過讓,卽日偕入,是小子之至望也。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趙鎭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承旨進來。先書批答,可也。趙鎭禧進,書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批答,至於無信不立等敎。兪健基進達曰,九經以敬大臣爲重,今此大臣,豈無體國之念哉?第大僚去就廉隅,與微官庶僚有異故耳。左議政徐命均批答中,無信不立等敎,恐爲大臣難安之端,有欠於敬大臣之道也。上曰,無信不立云者,予自引咎也,非謂大臣也。有如此議論,故大臣益難出矣。金尙重同去留之說,亦是誤聞也。健基曰,向者大臣批答中,有旣諾欺予之敎,勉出大臣,亦多有道理。如此下敎,辭語之間,似近太露。今此批答中,又以不信二字,引咎於聖躬,此豈非大臣難安處乎?臣忝在論思之列,適有所懷,故敢達矣。上曰,予非欲激動大臣也。目今無大臣無冢宰無司馬,藩任閫帥之窠,俱不得差出,如是而豈可爲國乎?健基曰,此則臣亦慨然,而勉出大臣之道,惟當務積誠意而已。欺字及不信引咎等敎,辭氣終涉大露矣。上曰,經幄補過,豈曰非也,而批答每每駁正,然則批答,亦將使知製敎製之乎?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兪健基,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趙鎭禧書批答訖後,上曰,批答讀以達之,可也。鎭禧讀而達之。上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仍命注書出給,金弘澤,奉批答出傳後,卽爲入侍。上曰,判義禁金始煥,只是如前不肯行公乎?抑有實病而然耶?趙鎭禧曰,病勢輕重,未得詳知,而其子尙奎,方在兵曹直中,故臣聞其言,經年求退之餘,有此除命,實難行公云矣。上曰,以當初擬望見之,可知該曹亦不得不擬之也。吏判及禮判,旣不可參鞫,無可推移之人,故落點,而予亦曾有許諾,豈復以劇務責之乎?但今鞫事方張,數日參坐後,卽爲請遞,則予豈不許之,而如是撕捱,於輿疾討賊之義,果如何耶?事體不宜若此,判義禁金始煥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鞫坐過親祭後,擧行爲宜事。{{*|榻前下敎}}趙鎭禧曰,兪健基遭嚴敎,方在惶恐中,讀書未知如何。上曰,以玉堂,豈有不讀之理乎?仍爲讀達,可也。兪健基讀,自或問聖可學止越不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人心作主止喚做敬。上曰,上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學者先務止可着力。上曰,下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先生謂澤曰止熟之而已。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無欲則靜虛二字,此是未發之氣像,當涵養本源,可大達於明通公溥之域,此乃聖學緊要處也。伏願聖明之益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健基曰,聖人養生之法,都在於動息節宣以養生,飮食衣服以養形,威儀行義以養德,推己及物以養人而已。上曰,所達是矣。養生之道,周公無逸篇,皆悉其意也。健基曰,無逸一書足矣。仙家養生之道,皆逆天理之事也。仍誦朱子感寓詩,翩翩學仙侶篇以對。上曰,然矣。健基曰,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此言誠敬之至也。以敬爲主,則雖當大患,難大恐懼,處之安而不自失矣。威震不足以動之矣。上曰,然矣。鎭禧曰,主一無適之謂敬。舜,納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伊川,儼然危坐舟中而不懼。以誠爲主,則造次必於敬,顚沛必於敬,無終食之違敬,而自無憂懼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呂與叔事,以虛器入水四字,形容主敬之義,極爲要切,細味此段,則可知主敬工夫矣。上曰,元氣實,則雜氣不能入,醫家之書,比喩切至,亦此意也。健基曰,此譬喩,實爲奇切矣。仍達司馬子微坐忘論。上曰,乃仙學也。健基曰,此人唐天寶中,隱居天台之赤城,嘗著論八篇,言淸淨無爲,坐忘遺照之道,仍爲成仙云矣。上曰,其下小註,皆訓釋也。鎭禧曰,儒臣因司馬承禎事陳達,而成仙等說,非所當言於經筵者矣。上曰,儒臣之以爲成仙云者,似不當矣。健基曰,臣欲詳陳司馬承禎始末事實,故以雜記所傳,如是仰對,非以成仙等語爲可準信也。上曰,事實云者,亦非矣。健基曰,其人始末如此,故臣有所達矣。上曰,儒臣本意,則未必以成仙爲是,而下敎之後,又如是,雖非(遂非))强是之意,旣知其非,不能卽改,若是固執,此儒臣之病痛也。後當戒之,可也,推考,宜矣。{{*|出擧條}}上曰,已尙不疑,再數之不合,何也?健基曰,以意數之時,無心而爲之,故果無所疑,再數之時,容有着意把捉底意,故有不合差錯矣。上曰,大抵三思則惑也,初數而無差者,以其無心之公也。再數而有疑者,容有着心把捉處私耳。健基曰,人只有一箇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此是興發緊要處也。上曰,略而盡矣。鎭禧曰,此乃明道存養切實之工夫,伏願聖明之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健基曰,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此言好矣。上曰,大體與天合其德之氣像乎?健基曰,思慮雖多,果出於正亦無害,此言發而中節之謂也。如在宗廟則主敬,在朝廷則主莊,在軍旅則主嚴等事,是也。上曰,然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3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奉命偕來}}。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冠。 ○下直,光陽縣監李枝發,天城僉使姜相周,包伊萬戶魚史正。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南泰耆偕來,代以李長夏爲事變假注書。 ○李宗城啓曰,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下直監司、守令、邊將,留待引見。 ○備忘記,傳于朴師正曰,頃者以湖南道臣事,處分纔下,噫,爲民父母,於民疾苦,何惜何吝?而事體則不可不存故也。密陽府使李重協,職在外邑,其所勉戒雖甚可尙事係惟正之供,則只聞難捧之弊,或非不可,而此猶道臣在也。雖曰,曾經侍從,今不過一守令,而乃敢分朔供給,特下德音之請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此等紀綱,決不可置之,拿處。 ○趙鎭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其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傳授。 ○朴師正啓曰,鞫坐,雖有親祭罷後擧行之命,而判義禁有闕之代,不可不趁速差出,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而以判義禁差出事,旣有開政之命,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依啓。判書之前後飭勵之下,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況莫重執事,亦豈付諸預差?從重推考,牌招,參議批下,亦爲牌招。 ○朴師正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其所撕捱,本無義意,此時本兵,多有擧行,從重推考,牌招。 ○傳于李宗城曰,多年之後,今始親祭,莫重執事,決不可以苟艱,兵判事,亦不可若是,吏、兵判牌去來,各別申飭後,牌不進與否,不復仰稟。 ○李宗城啓曰,近來廳中,甚爲苟艱,親祭又復在近,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李聖龍爲承旨,金始炯爲大司諫,沈宅賢爲兼判義禁,趙明翼爲大司成,尹春敎爲敦寧都正,張洵爲軍器判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禧遠呈狀內,重患輪疾,症勢危劇,旬月gg旬日g之內,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領軍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壯衛將李松老呈狀內,所帶訓局知彀官,係是劇務,而見差衛將,勢難兼任隨行云,旣帶軍門緊務,則宿衛輪直之任,難以兼察,李松老衛將之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金{{?|⿰亻政}}戶奴呈狀內,昨年所遭,幸蒙天日之下燭,而不敢自同平人,退歸田廬,杜門縮伏矣。僉樞新命,忽下於夢寐之外,其在分義,卽當趨謝,而年迫七十,百病纏綿,兼得眼疾,全不開睫,雖欲强疾登道,其勢無由,玆敢專人仰訴,卽速啓遞云。病勢如此,上來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可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眞淳爲都摠管,尹宅鼎爲內禁衛將,崔慶老爲都摠經歷,鄭巑爲都摠都事,吳榮冠爲武兼,金彦慶爲全州營將,金希魯爲曹司衛將,李安世、沈鳳徵、李基蕃爲五衛將,李枝潤爲部將,鄭齊斗爲知中樞,金聖應爲慶尙右兵使,尹濤爲慶德假衛將,權和經爲忠壯將,金養義爲宣傳官,金泳爲內禁衛將,李彦緯爲僉知中樞,朴師伋爲浦項別將,金致黽單付江口權管,權瑊、郭來泰、沈宗善單付僉知,韓配義單付副護軍,柳儼、徐宗燮單付副司直,閔思淵單付副司果,金弘澤單付副司正。 ○朴師正啓曰,左議政偕來承旨柳儼,旣已遞職,小臣以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監察宋守謙,今二月朔篆文,無緣不書,事體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飭勵之下,幺麽監察,豈敢無緣不書?事極寒心,拿處。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私廟展拜時,後廂軍兵,落後結陣於景福宮洞口前路,而壬子九月展拜時,西禁橋前路結陣矣。今番則後廂軍兵,結陣於何處乎?敢稟。傳曰,壬子年例,有歷臨之敎後擧行,依前例景福宮前留待。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三月初三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去二月二十九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莊陵立碑時,監董官以下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事,命下矣。監董堂上以下,員役、工匠等,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金若魯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去二月今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疏中,旣以寢還前命爲請。且在呈病不得行公,而冒食常祿,極涉無義,終不敢冒受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下敎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申致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申致重,繕工奉事李昌麟相換。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越分冒誅,屢煩籲號,雖出於萬萬迫隘之致,而一味瀆撓,積罪冞深,伏地兢隕,只竢鈇鉞之加矣。不意史官來臨,傳宣聖批,仍有偕來之命,而辭旨隆絶,誨責諄切,心腹之諭,靡有餘蘊,臣於是驚惶震惕,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區區血懇,以必遞爲限,不獲命則不敢止者,只以癃老殘疾,朝夕澟澟,決不可虛縻相職,重誤國事,不但以向日臺疏,爲難安之端而已。伏奉聖諭,以臣之連章祈免,專以臺疏一款,有所芥滯,而過自引嫌,此又臣從前陳懇辭不達意之罪也。惶恐之極,不敢更煩他說,謹當以一箚,畢暴肝膈之懇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書啓,臣伏奉聖諭,往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聖敎辭意,惶蹙罔措,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臣旣承偕來之命,亦爲隨來之意,敢啓。傳曰,昨者批旨,不過諭抑鬱之意,卿之胥命,不亦過乎?卿須體小子前後心腹之諭,安心勿待命,其卽偕入,庸副至望事,更爲傳諭。 ○又書啓,臣伏奉聖諭,往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待命處,則以爲臣,伏讀聖諭,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遭罹不幸,未卽滅死,欺天之罪至重而尙逭應被之典,出常之恩荐加而終煩自咎之敎,臣跼天蹐地,五情震惕,走伏金吾門外,恭俟鈇鉞之誅,不自意聖朝寬大,恩諭復降,近侍臨宣,臣雖冥頑,豈不知聖眷之勤摯?而臣之罪犯,終不敢一日偃息於私舍,不得不逬出郊次,席藁俟命,仍出城門,臣旣承偕來之命,亦爲隨往之意,敢啓。傳曰,昨者辭單之批,諭予爲世迫切之意,而莫回卿心,輾轉于此,此亦予過,豈有他勉卿之語哉?惟望亟回初心,勿復困我,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仍傳勿待命而期於勸入。 ○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諸子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辭俱見上}}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得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日者蒙放罪人尹㝚名,出於賊河宜璉之招,同被援引者,幾盡承款,竝伏邦刑,而㝚獨一次例問,不知究覈,徑先酌處,已是失刑之大者,中間徒配,尤出輿情之外,而今以徒限之將滿,忽有全釋之命,王章因此而不嚴,物情由是而愈激。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德川爲奴。罪人乭萬,以賊黯之孫,定屬邊郡,而變幻其名,往來京城,招引人物,潛賣西邊,其陰兇情迹有難測度,不可施之以在謫逃躱之律,請德川爲奴罪人乭萬,各別嚴刑,絶島定屬。爲其守令者,不能檢察,任其往來,恣行胸臆,其罪不可罷黜而止,請其時德川郡守拿問定罪。定州自是大處,另宜擇倅,而新除授牧使黃應洙,爲人驕妄,疵謗溢世,湖邑貪汚之狀,已苦於惠文之彈,則西邊雄州,不宜遽畀,而除目之下,物情大駭,請定州牧使黃應洙遞差。營將另擇事,聖敎申飭,前後非一,而三陟營將尹得商,人望素輕,資歷甚淺,以縣陞拜,未免太驟,而目不識丁,治盜文書,專委下吏,任其舞弄,如此之人,不可畀以治盜之任,請三陟營將尹得商罷職。新除授持平洪昌漢,時在京畿坡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乭萬事,尹得商事及下諭事,依啓。 ○校理金若魯疏曰,臣幸蒙恩暇,扶護母病,感祝聖渥,欲報罔極,而見今證情,比初雖似少減,乍進乍退,一味彌苦,區區情理,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亦不敢輒以私懇,更瀆宸聽,泯默屢日,稽謝恩命,臣不勝竦恐之至。且得見憲臣之疏,餘怒未解,猶帶勃勃色,此胡大事也?當初見聞之誤,臣自知之,奏對率爾之失,臣已言之,臺避張皇而臣不欲辨,諫抨隨發而臣不爲異,在臣,有許多不審之過,在憲臣,何損之有?而無心之言,有心而看,旣避且疏,不肯捨却,甚矣,世情之難平,疑阻之難釋也。至於寒心二字,元非臣筵奏中語,而憲臣初避,忽加督責,今又以此齗齗不已,竊恐當事錯誤之病,不必獨責於臣也。然緣臣一言,致令諸臺,相繼罷遞,勿論其言之過不過,臣之不可晏然於榮次決矣。若不遄被威譴,則終無以贖妄言之罪而謝臺閣之怒,玆隨天牌,拜章而退,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以安賤分幸甚。臣於臺疏所論兩館僚事,適有愚見,欲一陳筵席,而情理旣如此,情勢又如彼,登對姑未易,敢此尾聞,向來南泰良勉聖學之疏,語甚切實,固多可觀,而初登前席,遽承未安之敎,則聖諭雖出泛論,當之者之深懷慙惶,徑出違牌,烏可已乎?只多其自處之重,未見其擧措之失,而乃反以趨承,責之以非誠實,則在泰良,不但爲情外題目,其於崇廉義之道,亦何如也?朴弼均之所被判付,實是人臣所不敢聞者,殿下之急於督勉,失於辭令,則果有之,臺臣之請還,誠得體矣。然朝臣之得嚴敎而未卽陳章者,歷數前後,不獨弼均一人,則設令弼均,宜疏而不疏,是特節目間小失耳。直斷以臣分不嚴,不亦過乎?彼兩臣之或推或罷,俱係薄罰,在上不過爲一時勅勵,在下亦不必爭之,而臣所惜者,罪不當罪,則毋論施罰重輕,均之爲過中之歸矣。伏願亟命反汗焉。答曰,省疏具悉。南泰良則意雖飭勵,事勢固然,而朴弼均則其所罷職,烏可已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臣雖極愚騃,粗知分義,凡有職命,苟不至於喪廉沒恥,則未嘗效飾讓之態,亦不敢爲規免之計,夷考其出處,無甚自好,人或病之,而臣又不恤也。自叨銓任之後,輒以違命爲事,有若分義者然,此豈臣之本意哉?誠以萬萬不得已故耳。見今可遞之義,又不啻較然,始臣以廟薦爲嫌,其時大臣,亦有陳達之語,而因仍蹲據,終無自處之道,則去就無所據矣,間因臺啓,一日之內,三牌不進,夫堂上官三牌不進者,前所未有,而臣敢厭然,尙逭重譴,則紀綱無餘地矣。至於注擬之間,釁尤百出,譏誚四集,無非臣引咎之端,而今不盡言耳。臣非不知一遞之當然,而大政在前,控免無路,泯默挨過,以至於此,尋單請急,亦云晩矣,而還給之命,又出意想之外,臣於是跼天蹙地,靡所因極,寧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噫,養廉恥振紀綱,乃人主礪世之具,爲當今救弊之要,夫以一微臣之去就,而兼有二失,則是宜斥退之不暇以勉他人,而顧乃過費格外之恩,久置匪據之任,使不得自靖,臣之大小狼狽,姑未暇恤,其於損國體而辱朝廷,何哉?大抵天官佐貳,職是淸要,其所自處,實難放倒,故行止久速,一視公議之所在,雖欲感激恩私,姑且奔奏,而亦不可得矣。臣於前後,再徹辭單,出納之地,公議可見,而猶復迫於嚴命,乍入旋出,則眞箇世間不識羞恥事者,臣雖無狀,汚不至此,聖明亦安所取臣哉?臣自聞特敎,已至累日,而反復揣量,終無冒進之勢,鎭日違召,不知變動,罪上添罪,冞增惶恐。矧今皇壇親祭時,臣以本職,例差執事,而受誓肄儀,皆以預差替行,不但事體之至爲未安,論臣負犯,死且有餘,玆敢席藁私次,仰首自列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深加諒察,將臣職名,快行鐫削,仍令重勘其罪,以幸公事,以安私分。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莫重執事,不可付諸預差,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陽府使李重協疏曰,臣幸蒙聖恩,叨守南邑,辭陛之日,親承面諭,臣以本邑飢荒,癘札傳聞,罔非驚慘,有所仰對,而以爲道臣,旣專狀聞,州邑當聽道臣轉奏,而卽今邑事,非如常年。赴任之後,若有道臣之不得擅斷及難於陳請者,則臣欲以疏章條陳,取旨擧行,而聖上,以可與道臣商量,不必封章進來爲敎,臣謹奉聖敎,雖有邑弊民瘵,不敢輒控號籲,而近伏聞大誥之下,庶官末僚,皆得進言自效。且伏覩勸農六條,頒布八路,絲綸懇至,兆庶感動,而又以誠公二字,反覆敎飭,此誠守土之臣,所當體行而靡解者也。臣聞唐臣陸贄之言曰,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匹夫不誠,無復有事,況王者,賴人之誠以自固,可不誠於人乎?此言君臣上下,盡其誠而事有成也。殿下向於經筵,進講陸贄奏議,而有感於故兩大臣之言,至有致酹之命。嗚呼,以兩大臣之竭誠憂國,勸講於殿下者,爲其言之可行於今,而殿下,亦犁然有當於聖心者,以其言之切中時務也。臣請誦陸贄之言,爲殿下撮要而陳之,今臣之言,不踰乎州縣之事,閭閻之情,而治國安民,亦可擧斯而推也。伏乞聖明,留意而垂察焉。陸贄有言曰,立國之本,在乎得衆,得衆之要,在乎見情,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損益生,君澤下流,臣誠上達然後,理道立,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又曰,法制或虧,本末倒置,但務取人以資國,不思立國以養人,非獨徭賦繁多,夐無蠲貸,至於徵收迫促,亦不矜量,上司之繩責旣嚴,下吏之威暴猶甚,有者急賣而耗其半直,無者求假而費其倍酬,所繫遲速之間,不過月旬之異,一寬歲限,歲歲相承,何急敦迫,重傷疲人。嗚呼,其言之明白剴切,可謂達治要而知人情者也。大凡國之安危,惟視人情之樂憂,而唐虞三代之治,亦不過順人情而使各安其業耳,故孔子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也。《大學》絜矩,必言生財,而不專其利,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此必然之理也。《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孟子之論王政,必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自古治國安民,固無他術,而至於國勢板蕩,財匱民困之時,其扶持全安之道,亦無過此。唐代宗時,因連歲大兵,京師米斗千錢,禁膳不兼,甸農挼穗以供,而劉晏,善於治財,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又慕駛足,置於諸道巡院,四方貨直低昻及他利害,雖甚遠,數日卽知,每州縣有荒歉,晏,先令蠲某物貸某戶,民未及困而奏報已行。史氏,贊其常操,天下贏貲,可謂知取予,而宋臣陸九淵,以爲取而傷民,非知取者也,予而傷國,非知予者也。操開闔斂散之權,摠多寡盈縮之數,振弊擧廢,挹盈匡虛,取焉而不傷民,予焉而不傷國,非唐之劉晏,吾誰與歸?臣竊謂晏之治財,非如弘羊、孔僅、韋堅、王鉷之聚斂刻剝,而若語以行王道制民産則未也。然而以其能與民不傷財,至今稱以善治財,則誠以理國制財之道,莫如察民情而同其利也。方今連歲凶歉,諸路皆然,昨年之農,比來稍勝,而惟嶺南,熟處偏熟,災處偏災,沿江沿海,皆是尤甚,而沿江獨被水災,玄風、昌寧、靈山、咸安、梁山、金海,皆是隣近災邑,而密陽,處於衆水所匯之下流,被災尤酷,初秋大水,各穀之發穗未成實者,入於洪濤漂蕩之中,百餘里田疇,盡成汚萊,而旣失麥農,又無秋穫,孑遺之民,其何以延活將絶之命乎?況且荐飢毒癘,民戶流亡,什居五六,水田之初未移秧及廢鋤全荒者,入於檢災頉目,而旱田則以一年兩耕,不入災頉,其初不播種,水沈全棄,與水田何異?此等皆徵白稅,民所稱冤,而浦邊庚量之田,以每歲水災,棄而不墾,所謂丙午陳、戊申陳,已成蘆葦之場,而年年白徵,田主已亡,而徵於族隣,吁亦慘矣。壬子舊稅,收捧於昨秋,而猶患難捧,臣至以衙料所收,充數準納,而昨秋三稅,又將督捧於今春,是則以一年之秋收,當應兩年之租稅,此固豐歲之所不堪,而況此荐災之邑耶?舊稅纔輸,新稅且迫,一境民情,方處枯涸,反顧家藏則甖缸如洗,欲斥田土則買賣已絶,擧有塡壑之憂,頓無安堵之意,節屆燒畬而望斷扶犁,役急防堰而念絶荷蕢,哀此殘氓,誰復矜恤?九閽深遠,靡所因極,臣若不言,聖上亦何以盡知斯民之困苦如此之急也?爲今之計,惟在於緩其徵督,俾各安集,抄賑放糶,繼麥糊口,勸其農作,不愆耕耨,則可望其秋成,而今若加之以箠扑岸獄,則必擧境而無餘民矣。旣有非常之災,則當施非常之政,秋後檢田,春開納稅,固是常例,而此則秋已納其舊稅矣。且緩新稅,又待秋成,則民可紓急,而陸贄所謂遲速之間,不過月旬一寬,稅限,歲歲相承者也。朝家一年經用,新舊相繼,在於明年之夏,則被災尤甚之數邑,雖未得及期上納,三南稅米,不爲不多,稍稔之邑,如舊漕運,則亦何妨於先後之繼用乎?此劉晏所以每有荒歉,先令蠲貸,常操贏貲,而知其所予者也。此又非蠲減蕩滌,而只是寬限退捧,則可謂不費之惠而順民之情也。迺者,尤甚災邑,大同米減三斗待秋,實是聖朝軫恤之至意,凡在食土出粟之民,豈不感服盡力也哉?臣以此布告,而卽今民間形勢,亦無以趁期輸納,則涕泣而仰頌覃澤,焦熬而自嘆懸磬,其情誠可慼,而其事誠難辦也。臣若欲苟免罪罰,刻期督徵,則民將阽於死亡,不得卒蒙煦拊之恩,若欲緩其瘠戶,督其實戶,隨捧隨運,則必將遷延及秋,旣無寬限之朝令,而正供租稅,何可私自緩督,以干譽於愚氓,而歸怨於朝廷耶?臣竊念田稅大同,罔非惟正之供,而分朔供給,先後支計,亦有推移變通之方,此在掌財之臣,善爲經劃,而聖上特降德音,使之待秋收捧,則民情之鼓舞感頌,尤當如何哉?臣伏見頃日,有合沒絶戶,減除軍布之聖旨,有以知聖上憂憫元元,靡不用極之大惠也。第念軍額物故,其數雖多,臣到任以來,隨闕代定,已爲納布,而合沒絶戶,逋欠糴穀,亦皆徵其隣族,無族無隣之類,或至侵徵於越隣,死者誠可悶,而隣族亦奚罪焉?惟彼救死不贍之民,傾貲破産,怨聲徹天,擧懷逃散,職由於此,尤甚災邑合歿絶戶之逋糴,精覈抄出,則計不過千餘斛,此亦宜在蠲減均施德政也。昔朱子,論浙東荒政,必以蠲放爲先者,蓋爲聚穀救飢,常患不均,而減徵停催,皆安其業也。臣非不知國儲之匱竭,御供之減損也,奉公之誠,亦非後於人者也。敢爲此蠲放之請者,誠以救得倒懸之民命,莫切於此,而固結人情,俾知聖上洞察民隱,如保赤子,而皆有願戴欲死之心,是爲至誠奉公也。嗚呼,殿下以至誠願治,至誠愛民,而臣下,未有以至誠憂國,至誠恤民,則政何以底於成而澤何以究於下也?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孟子曰,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然則愛人由於節用,而恭儉,又節用之本也。臣竊觀前史,雖當衰亂之世,立國創業之君,皆能裕國理民,以成一代之治,此其君臣,得之於艱難辛苦之餘,故猶有簡朴之風,施以恭儉之政,而逮至後王後人,多因奢泰侈肆而敗國喪家,是知儉奢之分,卽爲治忽之幾也。伏願殿下,處心積慮,如在櫛風沐雨之際,大加節損,躬行刻苦,下而搢紳大夫,及於閭巷匹庶,亦以儉約勤勞自礪,咸歸草偃之化,則行之數年,必有其效,此衛侯之大布,終有騋牝三千,漢文之弋綈,竟致太倉紅腐者也。臣於戊申八月,投進一疏,以爲綾段紗羅雜色奇巧,本非我國之産,則今於年年使行,永塞商賈販貿,而尙方衣襨所入,旗幟軍服,朝士章服所入之外,譯官軍官八包交貿之物,只許白絲藥材,而不許綾羅雜色,若或犯禁,施以潛商之律,則灣上搜檢出入之數,較若枰星,自無雜亂挾帶之弊,白絲則皆入倭館,而無他轉貿之處,萊府所管地部收稅,必當有倍蓰之增,而可補國用矣。一以革擧國奢靡之習,一以防私商挾帶之奸,一以補度支經用之費,行一事而有三利焉,則殿下敎以難可猝行,而今聞尙方貿易,亦有停減之敎,一國臣庶,若能體殿下之意,而變改習俗,敦尙儉勤,則騋牝三千,太倉紅腐,有不足言者矣,然而殿下之心,一有不誠,則民亦不信而莫之從焉。此陸贄,必以人之所助信,信之所本,在誠爲言者也,有其言而不實有其心,非誠也,有其心而不實行其事,非誠也,銳於始而怠於終,非誠也,察乎內而遺乎外,非誠也,所以誠爲物之終始而合內外之道也,故通書曰本必端,端本誠身而已矣,不審殿下,固嘗加意於斯乎?殿下臨政願治,越玆十年,誠非不切,志非不勤,而顧今天心未豫,變異疊見,民饑滋甚,怨咨不息,臣誠深憂過慮,莫知其故,而殿下亦宜反省,推實心行實政,勿求治太速而煩於政令,勿用智太廣而急於事功,節財愛民,惟以順人情,爲固國命之基焉。仰于威尊,極知僭猥,只就目前之事,敢瀝憂愛之悃,亦願聖明,涵察而特賜財擇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爲國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 ○知事朴乃貞疏曰,臣於向日,猥隨政官之後,獲近日月之光,誤蒙不世之恩數,濫升知樞之崇秩,臣承命驚惶,汗淚俱下,不知所以措躬也。臣本譾陋樸魯,不比恒人,猥藉文譜,厚蒙天眷,歷試外內,無一塞職,因緣幸會,驟躋宰列,覆楦之驢,在梁之鵜,在朝咸嗤,負販亦駭,而包羞詭隨,以至于今,不料黼座臨政,審擇庶官,動詢兩銓,毫忽無遺,政席垂輟,法醞遽宣,一堂之內,和氣春溫,而眷顧之恩,偏及於賤臣,玉音弘亮,酬酢如響,昵侍諸臣,擧皆聳聽。且謂臣篤老之齡,粗完筋骸,決科之年,亦感宸衷,渙降隆旨,超躐二階,優恩異渥,曠絶千古,榮感之極,五情爽惑,齧指出血,繼以哽咽,直欲糜骸粉肌,圖報萬一於此生未泯之前,而第恐審擇之日,玷汚崇班,重累則哲之明,且貽薦紳之羞矣。司直之論,果爾峻發,偏枯之說,允合公議,聖上宜卽許其繳還,丕恢聽納之量,而兪音終靳,聽聞皆惑,不知聖上,何取於朽鈍一無能之臣,而橫加誤恩,不恤臺言耶?臣竊惟爵祿者,人主所以磨鈍而勵世也。必須量能度才,用適其器然後,濫僞不齒,國體自尊,故伊尹之告太甲曰,其難其愼,古昔任官之道,不苟若此。今殿下,銳意圖治,動法三代,而勵世磨鈍之政,緣臣壞了,惶悶抑塞,不知所出,新除之初,冒陳危懇,會値淸齋,見阻喉院,武所試官之命。又降於是際,疏雖未徹,義在往役,再牌之下,黽勉出肅,追惟至今,面頸發赤,臺議重發之後,決不可因仍盤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卽命收還,以重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特授知樞,意非偶矣,過中之說,於卿何嫌?卿其勿辭焉。 ○左副承旨柳儼疏曰,臣向蒙恩暇,救視病母,由限纔過,牌招遽降,嚴畏分義,未敢顧私,不得不黽勉又出,仍以大臣偕來承命來守,而母病尙未痊可,私情十分悶迫。今又聞數日來,諸症越添,比向日尤苦,最是關格之症,乍減乍劇,其劇時則中焦閼塞而水勺不通,下部虛弱而泄痢無算,宛轉叫呼,頃刻難忍,藥餌救護之節,一時爲急,而王命在身,不敢離次,心焦意惶,罔知攸措,敢恃孝理之政,仰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曲加矜怜,遞臣見職,俾得及時歸救,以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仍念臣母,卄載沈疾,進退無常,臣之前後陳懇,不啻屢矣,近來年齡愈邁,氣力愈衰,少有感傷,一倍危綴,臣以孤孑一身,旣無兄弟姊妹,暫時離側,病心莫慰,雖其圖報聖君之心,或奪眷戀病親之情,有時從仕,筋力自效,而及其病勢益沈重,情理最悶迫之時,又不得不陳暴私懇,瀆擾崇聽,方寸交亂,去就眩惑,以今日事言之,君命何等體重,而猶未能忍耐奉行,親祭只隔數日,而又未免臨時煩溷,情雖可矜,罪實難逭,惟願天地父母,仍許臣長暇,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云云。入啓。踏啓字。 ○執義梁得中疏曰,臣伏承聖批,非惟不許所辭,乃反申之以溫諭,辭旨懇惻,如父誨子,臣捧讀涕零,惶感交極,不能喩之於懷也。夫禮所謂七十致事,古人豈苟然爲之防而已耶?誠以血氣心力,旣已衰謝,則其於事爲之間,亦將怠緩廢弛而莫之振故也。況臣之摧頹昏聵之狀,聖鑑固已俯燭之無復餘蘊,臣亦非敢徒守禮防之一節也,雖欲慷慨振刷,黽勉自力,冒昧趨承,而亦不可得,惟願早伏違逋之誅,庶有以自安於私分而已。然而竊伏惟念,臣之爲人,聖明非不熟知,而猶且廁之收召之列者,非以爲可堪職事,欲以器使之也。只以臣之樸騃癡戇,不知人間有忌諱之嫌,而有懷必達,率口盡言,故欲聞狂瞽之言,以資邇言之察,而因以開不諱之門也。臣之自知,亦豈不審,而從前之冒嗤笑而赴召,不以爲嫌者,亦非敢自擬於陳力就列也。只以愛君憂國,根於秉彝之天,而不容自已,故欲獻其一得之愚,庶祈有補於世道之萬一而已。今者以身不能進,而因遂泯默無言,終非臣心之所敢安者,故敢以平日肝膈之要,附陳於乞免之章,而獨於聖批實事求是,心尤味焉之敎,竊有所感焉,謹就此一說,爲之諄復焉,惟聖明之垂察焉。嗚呼,殿下求治之誠,十年如一日,而治不徯志,進寸退尺,陵夷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至於近日,殿下大誥中外,飭勵群工,而朝廷之泮渙逾甚,紀綱之頹弛逾甚,政亂民散,置之相忘之域,而不知恤,伏未知殿下,亦嘗淵然深思於燕閑之中,而得其所以然之故耶?昔在己酉春,臣之赴召登對之日,臣以孟子所謂勿正勿助長之說仰達,而殿下下敎曰,當作五字符,銘於心矣。其時此一說,雖因蕩平一事而發,而一理逢源,萬事皆然。故臣又以一本無僞之說,申復於後,而因而歷陳虛僞之弊矣。蓋此勿正勿助長一語,在學者,爲學問用工之節度,在聖王,爲御世應物之權度,而必也先有必有事焉一節然後,勿正勿助長之工,方可有着手處,而其實則只此必有事焉一句,已自帶得勿正勿助長之意,在其中,臣之所達實事求是四字,卽必有事焉之意也。噫,正與助長之病,自常情觀之,不過以爲無所益而已,而孟子之言,直比之於宋人之揠苗而苗枯,孰不以爲一時抑揚之辭耶?但涉世旣久,閱理旣熟之後,方覺孟子之言,爲十分善形容,而非一毫過情之言也。正助之病,其端甚微,其流甚遠,而其分則只在於公私誠僞之間,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孟子之告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不曰何以曰利,有仁義而已云,而必下必亦二字者,所以明不求利而自無不利之意也,亦所以明利非利而仁義爲眞箇利也。蓋好利而惡害,人之情也,聖人之敎人,不過因其好惡之情,而指示趨避之道而已。利之一字,元非可諱之言也,至如所謂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云者,語意正亦如此,如此等聖賢之言,不一而足,亦何嘗諱言利乎?只是因其情而利導之故,生意活潑,沛然無礙,正如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蕫子所謂樂而不亂,復而不厭,歷萬世而無弊者也。及夫董子,因江都易王越有三仁之問,而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言,而朱子,以卓越諸子稱之,則便是衰世之意,而不免於標榜,稍涉於安排矣。於是,便爲利字所壓倒,人皆諱言利,而遂有助長之病,朱子所謂理逾明而俗逾偸者,正謂此也。若乃有國之設官分職,莫非吾人之代天工者,而才不借於異代,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故自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蓋將爲代天工之具也。士之生於此世,讀書學問,砥礪名行,亦將以有爲於此世也。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元非可諱之事也。況今旣已應擧而決科矣,亦旣拜官而肅恩矣,卽此決科之日,便是許國之身矣,卽此肅恩之日,便是夙夜在公之人矣,尙何待牌招然後,爲官守耶?惟是士之不由科目者,爲崇儒重道之號所壓倒,惟以不仕爲高致,而朝廷之崇之重之,一向層加,故輾轉相因,因作僞楚之充隱矣。士之由科目而進身者,爲《管子》四維之論所壓倒,惟以牌不進爲廉隅,而君臣之大倫大義,終無所逃,故輾轉相因,因作踰墻婦人貌樣矣。臣愚死罪,敢願聖明,於此而試加睿思,此非正與助長之病而何耶?孟子之以宋人之揠苗爲喩者,是果一毫過情之言耶?古往今來,一治一亂,氣數推盪,莫之爲而爲,而豈料文弊之至於此極耶?孔子曰,如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云,而文弊之至於此極,誠非聖人知慮之所能及也。臣愚竊以爲,《中庸》之所謂聖人有所不至者,正謂此等世變也。今日時事之可言者,指不勝屈,而此一弊,最爲膏肓之疾,不去此疾,則雖有萬金良劑,終無可施之地,故獨於此,惓惓而不知止焉,惟聖明之深留睿思。嗚呼,虞廷之濟濟相讓,豈如今之所謂廉隅耶?汲黯之廉隅,何遽不及今人,而其自請出入禁闥,何耶?元來只是實事求是而已,只是必有事焉而已,尙何有許多計較於其間耶?至如臣者,受恩三朝,徒切願忠之心,深思時弊,不勝憂慨之忱,昨年赴召,擬效涓埃之報,而都下之人,群駭而聚笑,有如褒姒笑僞烽之諸侯,亦或爲之代羞,看作鄭女之褰裳涉洧,當初欲明實事之本心,畢竟歸於虛僞之物色,蹤跡孟浪,憮然而歸,而餘懷耿耿,猶不自已,目見今日庭臣,方爲廉隅二字所惱,轉動不得,殿下方汩沒於牌招推考等酬應,日不暇給,臣竊不勝悶塞抑鬱之懷,敢冒萬死,復獻此狂妄之言,伏想亦必復惹朝廷之一番驚駭矣。然而狷介之性,寧欲與鳥獸同群而不自恤,惟是瞻望宸極,衷情蘊結,伏乞聖明,恕其罪而採其言。《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蓋天下之理,本自簡易坦蕩,不如是之隘塞臲卼矣。臣無任激仰感慨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所陳,爲今藥石,因孟子之訓,勉戒尤甚切實,可不加意焉?見爾久矣,思爾切,須勿過辭,宜速上來,補我不逮。 ○正言趙明履疏。{{*|原疏留中}}答曰,省疏具悉。三條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而自勉焉?其中中條,秉筆前席,亦以多年,猶未詳乎予意者,雖然,大體則是,可不留意?第三條事,前後飭勵,不過如斯,其當先自行之,飭勵備局,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留中省覽。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臣於見職,非不知菲材綿力之萬萬不合,而祗以聖眷不可孤也,臣分不可忽也。臣果爲是之懼,惟以奔走恪謹爲恭,備員替直爲事,黽勉承膺,居然今爲周歲,而未嘗陳一格言,以啓沃乎聖心,出一竑議,以恢張乎公道,每自循省,顔厚有忸怩,人之笑罵,自是分內,臣之愧竦,亦多矣。此實臣區區私義之難進者,而伏況頃者,憲避諫疏,盛加譏斥於同僚,至請譴罰,同僚旣以此陳疏辭職,疏方留院,則臣之不安,與同僚無異,槪其筵奏之時,臣與之同辭共陳,則不審奏對之失,臣亦有之矣。今何可以臣名之不爲攙擧爲解,而晏然冒進於榮次,以喪其廉愧之防哉?此已臣難冒之端,而且臣目下情理,有萬分迫急者,玆敢悉殫肝膈之懇,仰瀆聰聽之下,臣之老母宿病,積年沈痼,寧日絶少而痛時居多,每當寒溫之交,輒爲大段增劇,動經時月,始得獲安,而今年則母年益深,病隨而深,私家病狀之種種瑣屑,雖不敢盡煩,而帖身床褥,氣息綿綴,肌肉換脫,寢噉俱廢,氣力精神,至爲澟然,臣方扶擁相守,藥餌爲命,人客雖來,而未敢接應,憂心焦灼,如癡如狂,束帶趨簉,已無其望,而在家衣帶,亦未整理,以臣孑然孤獨之身,豈有暫時離捨之勢哉?噫,臣之前後以母病而請急者,非一非再,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幸蒙我聖上至仁至慈,孝理體下之恩,每受由暇而救護,母子感祝,天地罔量,今臣母病,源委深重,症情危惡有非三日例暇,可以蘇安,前頭將不知費了幾番撕捱,幾番控籲,言至于此,惶悶悸恐,莫知措躬之所也。臣若有一分可進之道,昨日坐違,已極不敢,今於只推再召之下,尤何以頑不蠢動也哉?且伏念大壇親祀,私廟動駕,俱爲迫近,而臣職忝從班,將未得陪扈,臣罪尤大,萬殞難贖,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懇,特遞臣職,仍勘臣罪,俾至情伸而邦憲嚴,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掌令李以濟疏曰,臣自秋及春,四玷臺地,而涓埃蔑效,徒事逋慢者,夫豈臣心之樂爲哉?匪怒之聖敎,不匡之臺斥,臣不敢每引爲嫌,而惟是一疾沈痼,視聽俱昏,白晝猶未辨字畫,對人全未省細語,再登前席,輒有做錯之失,臣常自悔其不量,何待人嗤點哉?科時坐違嚴召,亶出於疾病之難强,不但情地之臲卼,而勘罷未幾,除旨繼降,天牌臨門,義不敢每事違傲,隨詣闕外,敢控哀籲,而鞫事方急,喉司退却,不得不一謝恩命,將赴鞫坐,而適因禁堂不備,荏苒數日,一味虛帶,惶隕悶蹙,如縛求解,前後辭疏,畢罄肝膈,而聖批每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引避者然,臣雖無似,亦何可自欺而欺天乎?世之泛然相知者皆知臣有此疾,其中稍有交分者,自臣除臺職,莫不爲臣憂之,公議槪可見矣。世安有頭童髮白,耳塞目昏,筵席未聞天語,傳啓不辨字畫,而徒然貪戀榮寵,行呼唱於內庭外衢者哉?況臣素抱虛冷之症,近復添劇,寒熱交升,逆氣兼發,叫苦旅托,調治失宜,旬月之間,實無自力之望,敢將疾痛之號,更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垂俯燭,諒臣肝血之忱,非出飾讓之例,亟許鐫遞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私分,以重淸選,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有區區憂慨之忱,敢此附陳焉。先儒周濂溪云,主靜,立人極焉。朱子釋之曰,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眞也,苟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旨哉言乎?夫靜者,動之基,動者,靜之用,故必先正此心,淡然虛淨,毋臆逆,毋將迎,毋助長,沈潛純粹,無有一點私僞,干其間然後,物來順應而姸媸曲直,莫能遁形,發皆中節而喜怒哀樂,無過不及,此乃古聖王居靜制動,執簡御煩之要旨,而兩賢之申申垂訓者,夫豈偶爾哉?伏惟聖學天縱,懋修厥德,凡於消人慾復天理,澄本應物之要,何嘗不領會方寸,辨析危微,而第於政令注措之間,似有求治欲速底意,憂勞太勤,寢睡愆度而攝養或失適,明察細事,未克用晦而王言似欠簡重,有言避逆而喜怒或至於失中,開誠接下而乾斷或未能廓揮,此殆聖上平日涵養工夫,未造乎靜專動直之域,故施諸事發於外者,自不無膠擾窒礙處耳。從古人臣之進言者,必曰罔淫于逸,罔敢荒寧,而我殿下,旣罔淫于逸矣,罔敢荒寧矣,進今日之藥石者,其將曷爲而可也?聖心必靜專然後,可以應萬機之酬酢,聖躬必康寧然後,可以祈永命於無窮,則愚臣眷眷之忠,安得不以主靜澄本之工,責難於我殿下乎?若其循序下工夫處,莫先於淸心寡慾,而要自戒懼謹獨中做出來,以殿下時敏之學,緝熙之工,誠察得公私分數,時時體驗警省,則自可有心得踐履處矣,何待臣覼縷也?當今可言之事,奚止一二,而最是良役變通,自先朝迄于今廟堂,講之熟矣,進言者,亦云多矣。前頭區劃設施,未知出於何策,而臣新自鄕來,聽於道路,良民等,皆以爲朝家,方講定一疋之役,莫不歡喜踊躍,翹足以待,不啻若赤子之慕慈母,今若因循前套,終無頒定之令,則魚喁缺望,誠非細慮,況當大歉之餘,良民之安堵者,十家無一,而列邑爲充闕額,校院生及僞稱幼學,閑散及冒屬忠義,各樣名目,一倂搜括,里閭繹騷,朝不謀夕,今日捧疤,明日逃散,旋得旋失,殆同弊甑汲水,雖有智者,無以善其策矣。噫,人之所見,各自不同,若待衆論歸一,則將無了當之日矣。臣愚竊願殿下,執其兩端,擇其均一無偏者,快施乾斷,無或留難焉。臣於近日官方,竊有所慨然者,繕工副正一窠,卽年老蔭仕養病之坊,而職掌無甚緊關,故昨年大臣及本監堂上,筵白革罷者,實出於捐不急之意,而未及一期,無端旋復,問其人則不過衰病之李勛佐耳。使勛佐,雖老且病,其才誠可惜,則相當緊冗,何處不可,而必復旣罷之窠耶?況是人也,捱異至親,專事黨論,曾莅州郡,且乏廉聲,及今年紀已暮,疾病難强,則爲此人復此窠,臣未知此何擧也。臣謂宜依前仍革,其他不急之官,亦宜刊罷,俾無冗食之繁焉,八路方伯,孰非緊重,而至於嶺南一道,其民地之重大,簿訴之繁委,非他道之比,故自古揀選之重,比諸道尤別焉。新監司柳復明,一按東藩,厚招人言,餘謗未已,公議嗤點,則今以七十州軍民之重,付之此人,恐非難愼之意也。臣謂宜速賜遞改,以重藩任焉。自侍從而任分憂之責者,其律己奉公,尤宜自別,而保寧縣監權贒,荒歲營賑,民不蒙惠,遏糶取剩,利歸私橐,簽丁塡額,專委滑吏,賄賂肆行,矇不省察,闔境嗷嗷,徂亡相繼,怨謗喧藉,聞者駭惋,亦宜劃卽遞罷,以紓窮民燃眉之急焉。臣病蟄旅托,罕與人接,凡於時政得失,聞見寡陋,敢將草草數語,略及於辭疏之末,誠不足以塞一日之責,豈聖朝許以風聞之意哉?伏乞聖明,竝加諒恕而澄省焉。答曰,省疏具悉。良役事,今方飭勵,可不勉焉?李勛佐事,實是意外,極涉過中,嶺伯事,往年被斥,旣已脫空,今者所論,尤極已甚矣。權贒事,遠外之聞,豈可盡詳?爾其勿辭察職。 ○敎黃海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海州牧使兪拓基書,王若曰,斂大惠而施一州,厥有昔人咨惜之語,置外藩而展四體,是亦古后任使之方。復煩卿刺自南移,寔爲予憂寬西顧。惟卿,襟宇弘毅,規範峻凝。回英眄而秉毫,一代蕫狐之譽擅,備顧問而講學,三晝廈氊之裨多。內則銓席之入參,公揀才進退之柄,外則嶺臬之出按,嚴考績黜陟之權。惟望實隨處俱孚,果材器無適不可。向者湖賊之干紀,特有楊鎭之分符。備寇於畿甸要衝之間,庸托捍禦之責,受命於人心危懼之際,能盡鎭安之謨。北門仗寇準之威,初何讓鎖鑰之任,晉陽寬尹鐸之政,終有賴保障之功。及夫內職之控辭,薄施外郡之斥補。杜母之歌謠相聞,復見古循吏之治,單父之淸簡自持,奚止賢太守之績。不宜久捐於下邑。玆乃更移於近藩。眷彼黃海偏區,實我靑丘要鎭。按山海之封域,總大小二十三官,簽水陸之軍兵,有騎步數千餘衆。表裏亭障,合爲關西唇齒之形,左右帶襟,不啻荊南咽喉之勢。嗟近歲荐饑而凋弊,必委寄得人而撫摩。伊平昔倚毗之心,本欲畀諸樞要,顧今日艱虞之棘,姑令作之屛翰。名雖左遷,豈臣職有間於內外,任重一面,須予眷無替於始終。玆授卿黃海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海州牧使,卿其克殫乃誠。祗若厥猷,惟桑土備綢繆之策,卿必盡心,若蔀屋祛愁怨之聲。予不多誥,急則折緩則廢,可忽寬猛之得中,小卽決大卽聞,自有裁稟之用舊。於戲,挹首陽之高節,勵立懦廉頑之風,瞻石潭之遺祠,敷摩仁漸義之敎。以經綸抱負之志,處宰輔而猶能,卽糟粕緖餘之微,理方岳而何有。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司成崔命相製進 ○甲寅三月初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下直監司、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入侍時,黃海監司兪拓基,右承旨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光陽縣監李枝發,天水僉使姜相周,包伊萬戶魚史正,以次進伏。上曰,承旨進來,先書批答,可也。李宗城進,書批答訖後,兪拓基進伏。上曰,卿之藩任,非初授,不待更勉,似必善爲,而海西異於他道,須着念爲之。拓基曰,臣於罪補之中,旋授藩任,怵分畏義,實無承當之望,誠不知何爲而能不負委寄之意矣。今於咫尺前席,又承勉戒之敎,敢不殫竭心力,圖報萬一乎?上曰,有所懷乎?拓基曰,臣於本道,沿路則使行時,一番歷見,而其他諸邑則事情風俗,茫然不知,利害便否,未能詳究,下去後,當隨事狀聞,或報于廟堂矣。上曰,前道臣變通軍制,繼去之人,若不善後,則將未免功虧一簣,卿須勿爲解弛,可也。拓基曰,前監司朴師洙,皆已善爲之,似無可以更改者矣。伏承以軍丁事,有所下敎,臣敢以所欲陳者仰達,臣待罪南陽時,考見民戶,僅爲五千餘,而計除士族、儒校生、將校、牧子、公私賤,則良戶,都不過九百餘,各邑良役則至於二千七百名,其中最苦,莫過於水軍,而其數,至於七百六十七名之多,雖在常年樂歲,流亡相繼,蓋聞在前水軍,元額不多,而數十年前,水原爲獨鎭之後,移屬者多,以致如此,或有過二十年逃亡不得頉者,又或有生男而不擧者,臣聞一有識士民之言,則十餘年前,有一民三父子,方應水軍之役者,自外歸家,則其妻又生男矣。其人以爲此兒,不過數朔,又將爲軍矣。一家內四水軍番布,將無以備納,勢必流散,則又將使隣族被侵,不如吾先死而無知,仍爲自縊而死云,聞來慘然矣。壬癸兩年物故及各樣流亡,合爲四百餘名,雖略已充定,至於七百名水軍,不可無變通之道,今若以近畿他邑騎、步兵等役,參半換定,則猶可以少得蘇息,故敢達。上曰,騎、步兵及水軍身布,每歲幾何?拓基曰,騎兵則三年一納布,步兵、砲保等各色則歲納二疋,而水軍則不但所納有加,又有越海赴操之役,戰船什物,責應夥然,而爲僉使者,又未必盡能撫恤,以是之故,民若定於水軍,則如就死地矣。上曰,聞卿所達,南陽之民,實甚可矜,令廟堂各別商確稟處,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朴師洙,頃以牙兵休息立番於監營事,狀聞,而見塞於廟堂,臣不知何以防塞,而臣與師洙,私書往復,故知其必可行矣。下詢新方伯而處之,如何?上曰,道臣之意,何如?拓基曰,小臣於在嶺南時見之,則以牙兵立番,一如禁衛京軍之制,而操鍊之規,似甚便好,雖海西立番,似爲便好,臣於交龜時,當與師洙爲議,而以宗城言及事勢,參商狀聞矣。上曰,朴師洙前後多有修擧之事,此則未知何以見塞,而事若便好,則卿勿以前伯之見塞於廟堂爲戒,而更爲狀聞,可也。拓基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廟堂之防塞,雖未知如何,而苟有可以狀聞者,豈敢以見塞爲慮,而不爲狀聞乎?宗城,請讀宣諭、別諭。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訖。上曰,擇守令則在於銓曹,而考績黜陟則專在道臣,考績中,又當以勸農桑爲重,今春甲子日下雨,亦是不好之兆也。水旱固非人力之所能爲,而亦不可不用人力,避旱之道,堤堰爲最,必須預爲申飭,勿解爲之,可也。拓基曰,聖敎諄諄,恤民之意,溢於言外,臣敢不殫竭心力,而勸農之道,當爲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而勸農時,民若以無種糧爲言,則道臣、守令,至此亦無可以助給之道,是最可憫矣。上曰,畿邑似難,而海西則似異於畿內矣。南陽今年麥事,將如何耶?拓基曰,臣在官時,春牟則耕者廑居半,而似不如壬子之甚凶矣。卽今民間,如經大病之人,未易蘇完,而舊逋欠,一時督捧,故民亦無可奈何,而有農糧者,盡入於逋欠,作農不能着實,不可謂比昨年快勝矣。上曰,種糧還穀所分給之數,比昨年何如?拓基曰,昨年猶能接濟,麥前矣。今年則人數倍加,穀數減少,故仰哺者經過之難,甚於昨年矣。遂爲退出,光陽縣監李枝發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有所懷陳達,可也。枝發曰,未赴任之前,姑未知邑事,無所懷之事矣。上曰,七事誦之,枝發誦訖,宗城請讀宣諭。上曰,依爲之。天水僉使姜相周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相周對曰,天水僉使姜相周也。上曰,履歷達之。相周曰,以訓鍊都監馬兵,乙巳年登科,戊申亂時,擒賊將,爲敎鍊官,以久勤爲此職矣。上曰,有所懷乎?姑未赴鎭,無所懷矣。上曰,天水,何地也?宗城曰,在寧邊地矣。包伊萬戶魚史正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史正曰,包伊萬戶魚史正也。上曰,履歷達之。史正曰,御營廳敎鍊官,以久勤除授本職矣。上曰,有所懷乎?史正曰,臣未赴鎭,姑無所懷矣。上曰,賜物受去,可也。枝發、史正,徑先出去。宗誠曰,邊將賜物,不爲受去徑出,推考,何如?上曰,此是生疎之致,勿推,可也。守令、邊將,遂皆退出,皇壇親祭時,進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以實差入參事,別爲申飭事,榻前下敎。宗城曰,鞫坐過親祭後爲之事,有下敎,而鞫廳事體,極爲嚴重,勿論虛實,惟當星火嚴治,不可遲緩,而今番則三日之間,判金吾三次遞易,此由人心狃安之致,而臣恐長此不已,則雖有如戊申之變,亦將如是稍緩矣,雖以戊申事觀之,初頭則豈能念其輕重乎?今番之不卽開坐,因諸臣之罪,而親祭後,開坐之敎,似恐未安矣。上曰,所達然矣。戊申年安鎛告變時,承宣以問郞參鞫,初頭則似極虛疎,獄情虛實,誠有不可知者,而今日之如此,實由於狃安,承宣言是矣。判金吾遞易,而皆不行公,今雖差出,似未必開坐,故寧欲以過齋爲限,若有所重,在齋戒矣。宗城曰,臣於兒時,見朝報,則玉堂若無伴直之人,雖夜,必開政差出,俾卽入直,宋成明之父徵殷,亦嘗於直中,有情勢難安之事,徑出違罷,其夜開政,還除館職復爲入直矣。今則上下番俱空,亦恬然不以爲怪,經筵講官,其責甚大,宜以有學識者處之,使之鎭長在職,庶可以成就君德,而虛久曠直,鞫獄之嚴重,經筵之緊急,而如是解弛,豈非可憫者乎?上曰,所達然矣。雖然,今番鞫事則告者非久,似當受刑,比庚戌、戊申則不無輕重之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于今七八年,而無論在官不在官,一飯之頃,豈敢忘國事?而國勢民心,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聖上起感於黃卷之中,不待人言,而有爲之志,卓然奮勵,而臣豈不欲一陳愚見於明主之前,而適在罪罟中,未能陳疏,其後又過時,故不敢,而若一登前席,假之以從容,則欲有所陳達矣。今登筵席,姑擧其槪而仰達矣。卽今國勢民事,非殿下挽回,則將無以挽回,而臨御以後十餘年之間,治效漠然,漸至此境,有如下瀨之舟,不進則退,夫所以挽回之道,惟在殿下悠久之誠,不息之功,不可以一朝一夕,一擧措一政令之善,而挽回之也。殿下,每以奮勵下敎,而無奮勵時,便見有不能奮勵之時矣。臣則以爲奮勵二字,不必言也。昨冬奮勵之後,天道已一小變,而了無其效,故殿下奮勵之事,又漸衰矣。且爲學之道,必以知行俱到爲貴,爲治之道亦然,必先有定算然後,向前做去,趙充國屯田之奏,亦量其事勢,必如是而後,可以有效,故屢屢言之,終成其功,諸葛亮,治蜀尙嚴,亦量其時勢而有定算,故能做三分事業。商鞅傳,亦曰令旣具未布,未布之前,亦已定其令矣。今則殿下,只曰奮勵,而無下工處,君上,造命之本,操可爲之柄,而又無不可爲之時,惟在殿下誠心做去與否,用血戰工夫然後,可以救得,若又如前悠泛,差過幾會,民無蘄向之心,則亦無可奈何矣。殿下有爲之志則非特臣知之,八方之民,亦皆知之,伏願殿下,必以挽回今日世道爲期焉。上曰,大誥之後,諸臣無一人進言者,承宣之私情,必難於夙夜之役,而所以除授者,蓋欲其有言矣。今者所達之語,大略則好矣。爲君上者,若念祖宗遺大投艱之意,則豈不懍然?爲臣下者,亦以與國共休戚爲心,則豈不好乎?古有倉庫氏,祖宗朝,亦有久任之規,故有其效矣。今則不然,所謂久任者,亦不過爲應文備數而已。賓廳次對,其意不偶,而每每頉稟,飭勵之後,似有其效矣。近來又漸不如前,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自是人君事,而今則不然,以今規模,終無爲國矣。左相所遭,宜其欲一遞,而今時則不可遞,都承旨所遭亦不輕,而今時則不可遞,故皆不許遞,而藩任嶺閫灣尹有闕,今已幾月,而尙不差出,吏、兵判則不過以三過都政,爲嫌而不出,予之此言,似有抑揚,而予將親自招來乎?如此而豈可爲國乎?宗城曰,聖敎之意,臣亦知之,而雖令諸臣奉令承敎,殿下當何以爲治耶?必如楚莊斷絃,齊威烹阿而後,可以有爲,諸臣之不當撕捱而捱撕者,嚴加責罰,可以有懲,而今則雖被罪之日,亦知霈澤之隨後,不爲懲畏,有罪者,必嚴治而無撓然後,人心可以有畏矣。且愼賞之道,雖在祖宗豐亨豫大之時,尙然,況今時乎?卽今凡事,皆不及祖宗朝,而獨於賞典,欲過於祖宗朝,中人以下勸戒,只在於賞罰,而罰賞如此,殿下前後以偏論罪之者有之矣。未嘗以不務民事罪之者,賞典亦非不愼惜,而諸臣有陳請之言者,則又復賞之者有之,賞罰如是而何以勸戒乎?上曰,所達極好矣。宗城曰,臣多有所懷,而水剌時近,故不敢盡達矣。上曰,雖前席大臣,亦有問之之例,判府事,近來則何以經過乎?宗城曰,前年冬間得病,今二月初則危懍矣,晦間則稍愈矣。上曰,精神無耗敗事乎?宗城曰,老人精神,豈無耗敗之理乎?雖不至前忘後失,而思慮所及,不能遠矣。畢達後,注書徐命臣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初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藥房請對,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李光躋、李鼎輔、李德重入侍。寅明進伏曰,近日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水剌、寢睡差歇,復更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臣等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眼候猶未差愈,自外所聞,不若親承下敎,故今日雖是淸齋之日,欲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上曰,眼候有些餘氣,而比前頗勝,卽今別無開睫不偏之患矣。寅明曰,親祭隔宵,徹夜將事,恐有傷損之節,臣等以是預切悶慮也。上曰,此與他祭有異,一夜行祀,何關係之有?寅明曰,在臣等道理,惟當仰體聖意,而靜攝中徹夜之祭,豈無所妨害?玆敢不避煩瀆,如是仰達,無任兢惶,聖上旣已牢決,臣等誠淺,不能感回聖心,今不必盡其所欲達,而至於藥物等事,不可不仰稟待令,故敢達。經夜行祭,熏洗之藥,必宜措備,以作不時之用,似好矣。上曰,別無癢症,故熏洗之物,不爲試之矣。寅明曰,五行湯洗之,有效矣。上曰,百沸湯似勝矣,時或爲之,而無所益也。李瑜曰,預爲熏洗而行祀,則似好矣。寅明曰,頃日入診時,仰見眼部,似若浮高,卽今厥候,何如?上曰,猶有餘氣而自然手習,不期撫而自撫也。寅明曰,藥物自外待令乎?上曰,雖不用待令,可矣。寅明曰,眼候所祟,未知緣何,而此必有受傷處矣。上曰,自少有之,而或苦或歇,猶不至大段矣。自戊申喪慘以後,一倍添加矣。寅明曰,《論語》曰,齋必有明衣,伏聞殿下,於祭享時,不脫衣而假寐云,此有乖於明衣布之義也。上曰,常時酬應之時則不無疲勞,自易就眠,淸齋之時則雖就眠,眠不成,非有意故如是也。寅明曰,自明日,乃淸齋也。申後,無公事出納之事,必早爲就寢,何如?上曰,唯。諸臣仍退出。 ==3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朴師正{{*|奉命偕來}}。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瑜啓曰,明日大報壇親祭齋戒,初六日正日,初七日又武科放榜,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差出之後,不卽出肅,事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祿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授。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朝者府吏來告臣等曰,鞫廳罪人南極,乘夜跳出,越墻逃走云。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臣等不勝驚駭,急急來詣本府,一邊推問守直羅卒,一邊分付左右捕廳,一邊發關諸道,使之刻期譏捕,而入直都事,不善防守,致有此弊,不可不拿問處之,該吏、羅卒,移送捕廳,嚴訊窮覈,有不可已,臣等亦不免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草記,鞫廳罪人南極,有逃躱之變,此實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事之驚駭,莫此爲甚。當該守直官員及書吏羅卒,若不嚴治正法,其流之弊,將無所不至,草記才已入啓,方待處分,而本府堂上之當時不能檢飭,亦不可不論。罪人逃躱,必在曉夜之間,而已牌之後,今始緩緩草記,亦極可駭,當該當直都事,亦當嚴處,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請禁府諸堂上當直都事,竝從重推考,何如?{{*|批答,請對時下敎}} ○又啓曰,小臣,以刑房代房,有時急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師益爲知義禁,徐宗伋、李眞淳爲同義禁。 ○李宗城啓曰,以鞫廳罪人逃躱事,金吾堂郞,有拿鞫嚴處之命矣。判義禁沈宅賢,三牌不進後,待命金吾門外云。新除授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李眞淳,竝卽牌招,何如?傳曰,依允。勿待命事,分付。 ○李瑜啓曰,臣與藥房提調宋寅明,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再明日,大報壇親祭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副承旨朴師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今方在外,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淸齋。 ○李聖龍啓曰,領議政沈壽賢箚子到院,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掌令李以濟啓曰,臣之樸陋巽軟,最居人下,屢玷臺地,一味虛帶,居常愧懼,若無所措,疾病且痼,無望自力,臺端宿硏,卽臣自畫之地,而聖明不棄,除旨相續,感戴洪造,嚴畏分義,冒沒出肅。因赴鞫坐,而禁堂不備,退伏私次,荏苒數日,虛叨職名,思效獻芹之忱,兼附輿人之誦,猥陳一疏,冀蒙採納,而及承批旨,不惟不賜允許,上款草草數語,語雖極陋,若其耿耿微衷,竊自附於古人,恐君有遺失之意,而不賜一字之批,實有乖於大聖人蒭蕘必擇之義。此已臣惶懍不安之端,而下款兩人事,以極涉過中,尤極已甚爲敎,有若臣忽地創出而巧爲刻核之論者然,臣奉讀未半,竊不勝訝惑而繼之以憂嘆也。夫繕工副正一窠,只是老蔭仕之養病坊也,職掌無甚緊關,故昨年革罷者,實出於捐不急之意,而纔過一年,無端旋復,若爲一勛佐而復設,則此窠未罷之前,老蔭仕之可合是任如勛佐者,世必有其人矣。若以此窠爲非冗散而可復,則必擇年力精强,可堪任使者處之,何可移授於衰病厭厭之人,苟然備數於閑冗之列耶?漢印之銷刻,固無損於時君轉圜之美,而此窠之纔罷旋復,其果出於不得已耶?亦果出於恢公祛私之意耶?臣實未曉也。噫,昨年今年,因革靡常,朝家設施,未免輕遽,則臣之所論,不過爲聖上惜事體也,爲朝家慮後弊也。不但爲一蔭窠而已,則過中之敎,實非臣淺慮之所及也。至於柳復明關東一事,殿下雖敎以脫空,而臣未知何事得脫也。夫復明,一介寒措大耳。不得名一金爲生,卽世所共知,而身居藩臬之任,大起京城之宅,渠渠廈屋,突兀見在,十手指點,衆口難掩,而擢拜雄藩,大違公議,則國家懲貪礪廉之典,獨不可行於藩宣之臣耶?臣之初疏,亦不欲明言顯斥,以傷忠厚之意,而殿下,至下已甚之敎,臣實未曉也。至於權贒則臣往來湖右竊聽輿議,其居官不職之狀,難以毛擧,而政委吏胥,闔境怨咨,傳說狼藉,有口皆言,臣之得於聽聞者,非泛然風聞之比,而聖批以遠外未詳爲敎,臣雖無似,顧何敢以未詳之言,仰陳於君父之前乎?如臣譾劣,忝居臺端,誠淺辭拙,不能見孚於君父,纔論數事,遽承未安之批,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趙鎭禧啓曰,掌令李以濟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於月前,以四邑守令論罪事,有所陳聞者矣。卽者得見其原草,則費辭自明,以臣所按者,專歸之於孟浪虛疎之科,求欲免罪者之言,安得不如此也?臣亦非用意陷害人者,但以職在按廉,有不容放過者,故隨所聞見,據實而論之耳。一時按査,容有疎漏,彼若直有可據白脫者則亦臣之所願也。但其自明者,多不成說,卒不免爲欺罔之歸,此尤臣之所悶然者也。蓋臣之按査本意,不過爲民怨之孔多,那移之太煩,略欲懲治其用權之奸吏,釐正其紛亂之頭緖而已。至於貪汚事,已遞之官,不必追論,故一例置之不問,而其一二條件之自然現露於平問吏招之中者,法不當掩置於旣發之後,隨例條列而已則可謂失之忠厚,而猶欲格言而痛辨之,粹然若無一點瑕累者然,可謂不自量,而敢欲欺天,臣竊痛之,不得不復撮其肯綮處,略爲辨論,具別單以進,伏願更命攸司以爲明覈處置之地焉。仍竊惟念,向日掛書之賊,非臣子所可一日共戴者也。立於殿下之庭者,孰不欲明目張膽而獲之,以售其食肉寢皮之憤也?然殿下,以末擬,特授臣是任者,謂臣粗有愚忠,將以責效於有事之秋也。殿下之意,鄭重如是,而臣顧無狀,上以負殿下特達之知,下以負人臣職思之責,有臣如此,宜在罔赦,雖幸聖度天大,不加之罪,臣以何顔,歸拜殿陛之下也?今則歲色將飜,遷就已甚,智力皆窮,冀望路絶,惟有歸身司敗,自服嚴誅,以勵他人,爲粗安於愚分耳。況臣以矢心自廢者,適會不幸,冒當重任,賊若今日捕則明日當解歸,而旣不能捕賊,又不能引去,遽延時月,坐費俸廩,進退無據,成一鄙夫,臣雖不肖,忍爲此也?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過福招災,門禍荐酷,昨年奔哭臣兄,今又連哭二壯侄,於數十日之內,而父母宗事,無所歸托,情理痛迫,不能節哀,見方寢食都廢,疾病交作,精力消亡,難以照管煩務。且新喪兩侄,皆孤露,以臣爲父,而無壯子,必臣歸而後,可以經紀其襄葬,保活其孤寡,此又臣私情之不可不歸者也。近又聞臣堂叔最壽,出按東藩,一門三節,亦豈寒宗薄祚所可堪也?伏乞天地父母,曲加矜察,先許臣遞歸,仍治臣不忠之罪,不勝萬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伏見朝紙,殿下因講陸贄奏議,追念臣亡兄勸講之言,惕然感悟,惻然愴悼,特降絲綸,仍命禮官致祭,臣奉讀未半,且感且悲,北望九頓,不覺聲淚之俱發也。夫君之於臣,一堂都兪,言聽計從者,古亦有之,旣骨之後,追記其有以得其微意於言語之外,而受用於遷改之地者,三代君臣所未有者也。臣兄當日之言,固應有意,然自非殿下反己之誠,察邇之明,何能及此乎?又況十行之間,善端藹然,責躬求助之懇,片片說出赤心,殿下前後求言罪己之敎,非止一二,而其眞意流動,無一毫應文,使讀之者,自然有感動之心者,未有此比,蓋雖輪臺興言之詔,蔑以加矣。然則此非獨臣門戶私榮而已,實爲今日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而當與八路士庶,同其慶幸者也。臣於此,始焉哽愴,繼之以歡欣頌忭,不自知其手舞而足蹈也。伏惟殿下,春秋已四十矣,臨御且十年矣。求治雖切而治效未著,重以亂逆橫生,災孽荐臻,種種不如意者,不勝其多。以常人之情揆之,殿下之意,宜已少怠矣,殿下之氣,宜已漸沮矣,而今殿下,不惟不沮,益有以振作,不惟不怠,益有以奮發,必欲挽回世運,陶鑄至治而後已,此殿下所以聰明英睿,度越百王者也。昔者漢照烈gg漢昭烈g,潰於新野,奔於江陵,半世寄寓,至不保妻子,而雄心傑氣,終始不挫,此其所以爲眞正英雄,而畢竟三分割據,綿祚四十者,蓋以此也。今殿下之於爲治,計不入手,勞而無功,無異於昭烈東敗西喪之日,而其不怠之志,不沮之氣,有倍於座上泣髀之秋。臣以此,有以知殿下之志,終必有成,而今日大哉之言,乃不以爲左契也。嗚乎,殿下,吾東之盛主也,今日,殿下之盛時也。凡爲殿下之臣者,孰不悚聳振動,精白淬礪,思所以對揚休命,奉承德意也哉?然以臣之愚,不能無私憂過慮者,臣謹按《周易》、復卦曰,六三頻復,厲無咎。程子釋之曰,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劉質夫曰,頻復不已,至於迷復,頻復之善,聖人雖與之,而其爲戒於頻失之危,亦深矣。殿下之前後因事奮發者,凡幾遭矣,卽祚之初,固已奮發矣,丁未進退之日,又當奮發矣,己酉,因關東伯之疏而奮發矣,今又因陸贄之言而奮發矣。方其奮發之初,精神風采,豈不誠赫然可觀也哉?明旨一播,四方風動,若將斡旋天地,揮廓風霆,而所以施措者,不過尋逐於文具枝葉之末,而無一分眞實作用。故將以破朋黨而朋黨實不能破,將以振紀綱而紀綱實不能振,將以濟活民生而民生實不能濟活,而卒之以因循偸惰,與未始奮發者,同歸於無實。然則殿下今日之奮發,又安保其不如前日之奮發,而頻復頻失,終恐不免爲迷復之歸也。臣以經幄舊物,久於藩屛,攬鏡自照,鬚髮已皤然,早晩歸朝,想亦有天顔非昔之感矣。歲月逾邁而事功難成,一時之意氣易闌而悠泛之舊習難祛,今若如前作撤,不能持是心純一做去。又失此好箇時節,則天下事,遂無可望矣,寧不悲哉?殿下誠能以今日奮發之心,守之堅確,持之悠久,今日如昨日,來日如今日,今月如去月,來年如今年,其志逾往而逾厲,其氣逾久而逾壯,念念不退,進進不息,如文王之純亦不已,成湯之日新又新,則於是乎主宰立而根基拓矣。夫然後,所謂治法征謨,可以因可以革,可祛可罷,許多時措之宜,方可以次第施行矣。所謂時措之宜,姑撮其大者而言之,曰涵養本源也,曰和協梱內也,曰正朝廷四方也,曰紵民力也,曰裕財用也,曰釐正軍制也。此外亦有零碎條件,而略爲附陳,惟聖明澄省焉。所謂涵養本源者,殿下聰明冠古,睿智出天,天質之美,旣如此矣。日御法筵,博觀經史,學問之勤,又如彼矣。是宜知行竝進,德業日新,而氣質之變化,或有所未盡,利欲之存遏,或有所未至,發於政令者,或未免於差謬,出於私己者,多有欠於和平,激惱之至則往往以臣子不忍聞之言,垂涕泣而道之,此蓋積哀所傷,心疢用事之致也。事過之後,殿下輒示悔悟之意,又從而自恕曰,是予方寸已傷之故也。斯固然矣,而播之當世,書之史冊,則草野竊議之人,千古秉筆之士,安能一一曲恕於殿下也?所貴乎學者,氣質,欲其變化也,理欲,欲其存遏也,政令之發,欲其正也,辭氣之出,欲其訥也,而殿下之爲學也,何其異此哉?所謂堯、舜精一之學,經傳義理之說,殿下講之非不熟也,知之非不明也,而但不能涵養其本源,以爲根基,故其講而知之者,若存若無,無所凝聚,終歸於口耳之姿而已耳。若夫涵養之術則不出敬之一字,先儒之論敬者,其說甚多,殿下亦嘗熟讀而習知之,臣何必更爲加疊之言也?殿下誠於一日,晨興盥櫛,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肅然若上帝之下臨,則是心之體,必將自然呈露,皎若方升之日矣。於是,奉持此心,如奉圭璧,以此心朝謁於東朝,以此心接見乎臣隣。講讀吟詠,惟此心,應接事物,惟此心,處暗室惟此心,對嬪御惟此心,至於飮食起居,一動一靜,亦惟此心,是豈時時如此,日日如此?接續做去,無所間斷,則將見此心,泰然有立,惰慢之說,非僻之干,自然消落,所謂常惺惺,所謂敬勝百邪,所謂整齊嚴肅心便一,所謂主一無適者,不過如斯而本源涵養之功,成矣。於是,氣質之變化,理欲之存遏,政令之發,辭氣之出,一切由是而(而))形焉者,無不純粹光明,而修齊治平,方可議矣。和協梱內者,臣之前後以此說冒瀆於殿下者,蓋屢矣。殿下始入東宮,最初開講之日,上書言之矣,丁未萬言疏中,言之矣,庚戌政院應旨啓中,言之矣,又於診席與尹淳入對,涕泣而言之矣。夫刑妻而後御邦,齊家而後治國,乾坤和而後萬物育,關雎樂而後麟趾盛,此蓋人道之大端,倫理之當然者,然此等道理,此等說話,臣言之已支離矣,殿下聽之亦厭飫矣。第有一段悲苦之情,或可見哀於父母之前者,事雖微細,臣請流涕而畢陳之,臣待罪知申時,自各殿,有例頒香囊,而獨內殿所出色品,視他殿若有間焉。此必一時偶然之事,未必有所以然之故,而奉玩以來,自然傷感,不覺抱持而泣,固知小人之腹,妄有憾於天地之大,然今日臣子哀痛切迫之情,出於天性而不能自已者,槪可見矣。其情不亦慼乎?況今螽斯之祝,擧國同情,而聖子之誕,尤有望於姙姒,臣雖嚴不敢盡其辭,而殿下儻或念及於此,則豈待臣言之畢而知所改圖也?農者,必廣種而後,得有囷積之收,此亦理之必然者也。切乞聖明,另留意焉。且夫殿下,今將痛開言路,導達群情,必須先將一件大事,群下所晝夜祈祝者,快示悔悟,勉順輿望,則四方之人,始皆孚信於殿下奮發之至誠,而且以嘉言格論,至矣。所謂正朝廷四方者,大臣,百僚之儀刑,而恬憘之風,可祛也。王守仁之言曰,大臣,任天下之責者,任天下之禍者,今之三公,固皆淸愼謹厚,然若曰挺然特立,以天下禍福爲己任,則臣未敢遽以爲然也。且夫大臣之責,固不在於錢穀兵甲,然必才德竝用,長短相須而後,事功成矣。故周勃少文而輔之以陳平,玄齡善謀而斷之以如晦,此漢、唐之治,所以盛於三代以後者也。殿下若能以漢唐事爲鑑,而以守仁之言,責之於大臣,則廟堂不恬憘矣。臺閣,人主之耳目,而緘默之習,可戒也。殿下之文辯,足以禦諫,而轉環之量,終不能無歉,指斥乘輿之言,固不可得以聞矣。至於朝廷得失,則同色者,不惟不知,雖知之,不忍言,異色者,非不欲言之,而嫌於伐異,而不得言,故呼唱出入者,不過謄傳故紙,强引避嫌而已。此外未有開口者,今殿下廣開不諱之門,其能指陳聖躬闕失者,不復以沽直好名疑之,以不問言者色目之爲某邊,惟其言之得失是列,則臺閣不緘默矣。且臺閣之不言者,古有斥補之法,而今無之矣。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其不言宜矣。吏、兵兩曹銓衡之所出也。必持心平而鑑別明而後,方可謂稱職,下此者,必謹守格式,愛惜名器而後,庶幾寡過,而近來銓格漸壞,仕路漸淆,以蔭則纔陞六而或爲州郡,以武則初出身而驟除閫帥,甚至於雜技,遍於字牧,奴隷騁於衣冠,銓選之臣,頻可警責也。秋、漢二府,訟獄刑法所出,而厭貧避劇,苟充尤多,堂上則爲二品武宰輪差之窠,郞廳則爲老殘蔭官久任之所,故猾胥舞弄,刑法不肅,立落成於關節,金矢多於桁楊,於是,都下人心不服,而四方之聽聞可愧,詞訟之官,尤可簡擇也。如臣等輩,亦忝方伯,今日此選,可謂寒心,或以德望,或以風稜,或以守法奉公,或以聰明才敏,作爲數件題目,詢于大臣六卿,別爲名錄,隨闕差出,毋令臨時取辦,苟循私意,如肅廟代柱帖之爲,則監司可以得人矣。生民休戚,係于守令,守令之不得人,京司殿最之法,不嚴也。外方守令,出自朝著,朝著之不得人,初仕保擧之法,不行也。保擧之法行則初仕不淆雜矣。殿最之法嚴則朝著無濫廁矣。然則由朝著而出爲守令者,其有不稱職者乎?所謂紵民力者,我國人物,名色甚繁,其中以良民稱者,不甚多,而追設之軍門旣多,不緊之兵額日滋,以不多之良民,充日滋之兵額,其勢固已難矣。且夫良役二疋,本非苦重,行之百年,民始以爲病也。自私募之門廣,而一疋之役出,則一疋與二疋,輕重苦歇懸殊,故民始知所趨避,智者用其詐,富者用其資,相率而入其中而良民日益縮矣。於是,老弱貧殘,渾同見充,而逃故雜頉,不以時代定,此隣族白骨之徵所以生也。匹夫晝耕夜織,艱難以應己役,而東西隣比之責,內外族親之督,又紛然四面以至,民安得不窮且逃也?昔之逃者貧,今之逃者,富而且逃,況其貧者乎?於是,民之視二疋良役,如蛇虎然,其實則非以二疋爲苦也。所苦者,乃其二疋外加徵數倍者,而議者不察,以爲一疋可減也,不亦疏乎?救此之術無他,革罷追設之軍門,減損不緊之兵額,剔塞京外投入之淵藪,復度僧之法,申漏籍之禁,則良丁足而隣族之徵紵矣。所謂田結之役,烟戶之斂,一切出於民者,宜有一定不易之規,而輕重多寡,通一國而道各不同,通一道而邑各不同,雖以本道言之,或以結役責之於戶,或以戶役責之於結,或此邑行之而彼邑不行,或山邑如此而野邑如彼,要皆別穿孔穴,巧作名色,征斂無藝,爲弊孔酷,本道如此,他道可知。李匡德按道時,大加釐正,作爲邑摠,使之遵行矣。匡德旋踵而便已,紛紜復起,臣非不欲更加申嚴,而懲於匡德之勞而無功,姑不得下手,然必自廟堂,一番行會各道,各其縣邑各樣結戶雜役種種名色,一倂收捧成成冊後,別定備堂中有心計習知外方事情者,量定條目,嚴立科條,頒宣各道,使之稟遵犯科者,論以贓律則橫暴之斂息矣。所謂裕財用者,孔子曰,節用而愛民,財者,非從天降,從地涌,皆出於民而用於國者也。用之無節,則其勢不得不加斂於民,而民遂困矣。故先王量入爲出,而定爲三十年通行之制,裕國便民,未有善於此法者也。春間筵席,殿下爲之發端,至以木衣草食之敎,發於絲綸,此殿下盛德至善,所以恰于民心者,而在下者未有能導揚而成就之,但以零碎物種,草率減損,苟爲彌縫於目前,而殊無實效之可言,致令屢經飢荒之殘民,不得蒙非常蠲恤之至澤,此臣所以至今慨然者也。臣願自今年爲始,一年所入財賦,毋論多少,就其中五分,際留其一分而以其四分,准一年經用,則如此五年,成一年之蓄,十五年,成三年之蓄,而國無凶荒矣。議者以爲,以一年之入,不能繼一年之費,以五分之四,何能支用乎?是固然矣。然汰去冗官冗吏,則食之者固已寡矣。又自上供,下至俸祿料布,以此遞減,要以准五分四之數,則可無難繼之患。況殿下,以草衣木食,從事於上,則下雖有升斗尺寸之減,孰敢懷怨之心也?夫旣能此則米布積矣。每年倭貢生銅,殆至數十萬斤,而消瀜於弓角,今若括此,間年鎔鑄,而一依《大典》法,山海漁鹽之産入於私門者,皆自各地主管,則煮海鑄山之利興矣。銀非國産,然密防菜蔘之潛賣,嚴禁八包之濫帶,則倭銀日至而入燕之數減矣。然則銀貨,亦不可勝用也。米布旣積,銀錢足用,則國計裕物價平,而隨時低仰之權,不歸於富室矣。所謂釐正軍制者,國家昇平百年,戎政之解弛久矣。自經戊申,中外稍欲警動,而不過數年,復已置之相忘,此識者所以深憂隱歎於無窮者也。臣亡兄,自經訓將,每言訓局兵權偏重,擁一國强兵,處人主肘腋,人主之授之於人,人臣之受之於君,皆難矣。此蓋燕居深念之言也。且國家之訓、御兩局,托重則均,而制度規模,未免斑駁,今若以訓局之京兵,半屬御營,御營之鄕軍,半屬訓局,平均分排,以爲南北二軍,罷經理廳而屬之畿營,與水禦、摠戎使,爲左右後,三輔遠近,嶺隘內外,所在郡縣,皆設獨鎭,定爲信地,賊來使之自戰,則禦暴之術備矣。至若稍變戰兵船制,而輪回漕運,則漕軍之費可減,而各鎭能櫓,可以習水矣。增損丘濬車制,而用之戰陣,則京外軍門卜馬之弊可除,而亦可代拒馬之用矣。士夫庶孽之出身者,許屬三廳之一,則可以解積鬱之冤矣。積年舊逋之鬼錄者,特降蕩減之令,則可以慰倒懸之怨矣。逆族法外之連坐,侍從言事而竄配者,竝施疏釋之典,則梟獍之心可馴,而噤烏之風可矯矣。此雖零些末節,而亦係時務之不可闕者也。夫涵養本源,和協梱內,而君德旣修矣。大臣不恬憘,臺閣不緘默,用舍公,訟獄平,監司得人,守令稱職,而朝廷與四方正矣。紵民力矣,裕財用矣,釐正軍制而器械備矣,疏蕩冤鬱而私氣至矣。董之以嚴而濟之以寬,繼之以文而緯之以武,命令不可煩數,而發之則如雷風,賞罰貴在重愼,而行之則如四時,至於人才培養之術,移風易俗之方,亦各以次施行,或變而通之,或修而明之,如此十年而國不治而治不成者,未之有也。況今股肱大臣,皆宿德人望,六卿百執事,亦多一時之選,以此等之人,行此等之事,豈不足以了得一世,而畢竟成敗,只在殿下奮發之心,誠僞久速之如何耳。惟聖明,毋但求之於人,必反之於己,則實宗社臣民之福也。昔朱子之爲藩帥也。屢上封事,外而朝廷,內而宮闈,無不極言而痛陳之,蓋藩臣事體,雖與在朝者有間,然應旨之疏,不必拘於常格故也。臣雖自附於古人已行之事,而不勝惶恐死罪之至,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甲寅三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李宗城請對引見時,左副承旨李宗城,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宗城曰,罪人逃躱之變,俄者啓辭,已爲盡達,而此實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禁府堂上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方俟處分,而同義禁趙明翼、李春躋等,方此處分未下之前,無非待勘之日,有不可晏然請對。且明翼,本職未肅拜,如非出牌,則不敢入肅拜單子,故不敢直爲求對,而方有緊急奏達之事,使本院仰稟請對,旣有所懷,則本院不可阻搪,故敢此入來請對矣。上曰,盡爲入來乎?承旨亦聞其言,今此逃躱之變,緣何而出云耶?宗城曰,兩宰臣先爲入來,而聞數日前,有軍士遞易之事,此爲可疑之端云矣。上曰,必軍士符同然後爲之,鞫囚至於越墻,則何所不至乎?宗城曰,處分必須嚴重然後,可杜後日之弊,而若盤問究覈,則豈無事端之現露者乎?禁堂以職掌所關,有此求對,臣不可不仰稟,故敢此入來矣。上曰,非但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勝國之時,亦未聞有如許之事,往牒亦未見之矣。外方或聞有越獄之事,而豈有禁府鞫囚逃躱之變乎?頃者承宣所達紀綱之言,誠然矣。紀綱掃地,故如許等事,亦以循例視之,國事如此,其可以爲國乎?予方有商量者,當爲處分,而行公禁堂,只兩宰臣乎?宗城曰,知義禁鄭亨益,方爲之矣。上曰,若不與衆卒軍士符同,則豈敢逃躱乎?都事亦不可循例置之,竝與堂上,拿鞫嚴處,可也。其時踰墻而逃云耶?至於開門則踰墻,非可論者也。宗城曰,啓辭中,亦爲盡達,而凡逃亡者,不敢於白日之下爲之,必在於曉夜之間,而今日巳末,始爲來呈草記,聞與堂上往復之際,自致差晩云,而其稽緩之罪,亦不可不懲矣。上曰,此亦稽緩矣。宗城曰,今日之紀綱法度,全爲解弛,固無可言,而至於今番事,不可使聞於四方也。外方猶未知朝家紀綱之如此,故不無畏憚之意,今京中如此,外方若聞之,則其能有畏忌之心耶?若使聖化覃布,匹夫匹婦,不敢懷輕朝廷之志,則豈不善哉,而不然則其將來之憂何如耶?奸究之徒,若隱伏京中而爲此,則目前關係,至爲不輕矣。上曰,關係不少矣。禁府內門,與都事入直處,爲相見之所乎?宗城曰,雖爲相見,都事豈常開門而坐乎?堂上亦何以知其逃亡乎?此不過羅卒輩,同謀開門,故逃亡矣。不開門則渠何以逃出乎?上曰,此必有開門者矣。承旨書傳旨,宗城執筆。上口號曰,鞫囚之逃躱,往牒今事,俱無所聞,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況曉前逃躱,晩後乃啓,于今紀綱,可謂掃地,而亦不可聞諸外方,若不嚴懲,後弊勝言,禁府行公堂上,當日入直都事,竝拿鞫嚴處,該吏羅卒入直軍士,竝令捕廳,各別嚴問,南極其所逃躱,必不在遠,亦令該廳刻期譏捕。宗城書畢。上曰,禁堂行公者當之,而違牌者不當乎?宗城曰,然矣。俄者判義禁再招不進,更爲三牌乎?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堂上必備員然後開坐,鄭亨益、趙明翼、李春躋之代,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竝出榻敎}}口傳政事,無牌招之規乎?宗城曰,不爲牌招矣。捕廳事,誠寒心矣,前後譏捕之令幾下,而終無所捕,自戊申以後,失捕者多矣。南極又不得捕,則國不可爲國,左右捕將,各別申飭,以爲刻期捕得之地,宜矣。上曰,兩捕廳從事官,卽爲招來,傳敎使之刻期捕得,而捕得則當有重賞,不得則重爲勘處之意,分付,可也。物色則豈難捕捉乎?渠雖逃亡,想未及遠去,方在城中,亦未可知也。宗城曰,賊謀難測,雖隱伏城中,何以知乎?上曰,若於諸城門物色,則可以捕得,終若不捕,則紀綱無可言者矣。若捕得則當直爲正法,令諸軍門,各別物色,而各處道路,亦爲發送軍官,刻期譏捕事,分付。宗城曰,禁府都事中,有知其可疑之端者云,令從事官,往問其前後曲折,以爲究覈之道,則隱情庶可得矣。上曰,文字則有煩,不爲傳敎,而使兩廳從事官,問于禁郞,以其言爲問目,嚴問羅卒等,可也。今値齋戒,雖不可用刑,而兩廳大將合坐,各別施威嚴問之意,斯速分付從事官等處,可也。仍退出。 ==3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暈。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祭齋戒,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親祭齋戒,頉稟。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祿事gg錄事g,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昨日三違召命,尙不出肅,事體殊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捕廳封書,今姑留中,而其中發捕與擧行等事,大將知悉擧行事,分付。 ○傳曰,史官一員待命。{{*|大報壇親祭所,內摘奸}} ○朴師正啓曰,掌令李以濟,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鍊金始炯,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在外,司諫閔珽,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逃躱罪人南極窺捕事,左右廳軍官,擧皆發送諸處,窮搜極覓矣。右廳軍官柳植,昨日三更量,轉到高陽鹽浦近處,則有一漢,披髮隱身於村里砧幕中,自稱以廣州衙前李哥,聞其父死,急赴坡州,冒夜作行爲難,暫此投止云,而迹涉殊常。容貌疤記,擧火考見,則無一相左,故結縛捉來,與本廳在囚禁府書吏羅卒輩對面,則果是南極云。移送鞫廳之意,敢啓。傳曰,知道。軍官以下,別單書入。 ○傳于朴師正曰,今番則分付該府,各別嚴囚。 ○李瑜,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時大祝,以弘文館修撰兪健基塡差啓下矣。來詣壇所之後,咳喘猝苦,聲音頗嘶,不得已以執尊吏曹佐郞申晩換差,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履啓曰,掌令李以濟,引嫌而退。論人之際,乃有挾雜,揆以公議,不可無警,請掌令李以濟遞差。答曰,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於日昨,伏承聖批,十行溫諭,委曲懇摯,恩降禮絶,已不勝其感泣惶恐,而至若公私二字之敎,剖析至切,開示至勤,此眞聖人精義之訓也。區區欽頌之忱,曷有其已?噫,聖見之高明如此,無微不燭,無幽不照,垂死愚臣鬱結窮迫之情,庶幾自達於蓋高之聽矣。臣請冒死疾聲,悉暴其自畫之由,惟聖明之少垂哀憐焉。臣自昨歲拜命以後,竭氣呼號,不避煩瀆者,只是祈免一事。及至前秋,屢入箚單,決意釋擔而死,而迫於嚴命,雖復冒出,然亦不過粗伸分義計耳。其不敢因仍盤礴,則固已自矢於心,而又於中間,感疾甚重,慘慼之餘,澌敗尤極,精神芒芒,前忘後失,氣息綴綴,坐立須人。雖或間赴公坐,時登前席,神昏而不辨事理,氣急而末由敷奏,名雖曰國之首相,實則特一泥塑木偶之類耳。自古以來,安有如是而叨塵政府,遲回不去者乎?臣旣自知甚明,自量甚審,決知其萬萬無可强之理,故敢於歲初,復上一箚,以請其罷免,伏惟聖上,必有以俯賜記有矣。此其本圖夙心,自有素定,必冀未死之前,得蒙遞鞶之恩,何嘗以一時人言,悻悻引入,以爲必遞之圖哉?臣之年位至此,一身去就,所係亦重,豈可因年少一臺諫之言,遽爲解免之計,而第臣連章辭職,適在其後,故聖上或意其有所芥滯,開釋之旨,勤懇至此,臣尤不勝惶懼焉。藩任居留,久未受代,此在事體,至爲未安。至於灣尹,又是邊上重任,薦擬差遣,尤不當時日遷延,薦事之至今不得擧行,誠極可悶,臣雖老昏,亦豈不日夕憂念乎?但念臣雖無似,言其職則表率百僚之任也。前旣謬擧,致有bb人b言者,今復冒當,寧有是理,而此猶以公體言之耳。若臣之筋力神識,耗竭凋剝,萬無一分可堪,一分復起之勢,則不但國人言之,卽臣之自揣已明,實有萬萬勉强不得者,如是而猶復貪榮戀祿,契曳奔走,蹣跚匍匐於周行之間,則是眞苟且無廉恥之極者,殿下欲勅勵臣隣,圖新政理,而必使如許無恥之人,苟蹲於政事之堂,則道路無不唾罵,婦孺無不姍笑。擧將曰這漢之篤老昏忘如此,筋骸不隨又如此,猶不知止,無復羞恥,今日國事,其可知矣云爾,則其所以羞辱朝廷,滓穢廟堂者,極矣。設令臣,有所猷爲有所薦,進不過爲國家之羞,而貽笑於士夫之林而已,寧有毫分裨益於國事者乎?念今百事泮渙,不成貌樣,臣常蚤夜憂歎,莫知所出。惟有亟遞臣匪據,延登賢德然後,庶有扶顚持危之望,而雖如目下薦擬等緊急之事,庶免稽滯之患,斷斷血忱,實出於爲國家計也。豈敢爲臣釋負之地,而猥煩籲號,一至於此哉?伏乞聖明,深念時事之艱虞,俯諒賤忱之迫隘,亟賜處分,以幸公私焉。取進止。傳于李瑜曰,遣承旨敦諭。 ○右副承旨朴師正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玄石里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逬伏野外,悚蹙俟譴,千萬意外,近密之臣,復以聖敎臨宣諭令偕進,臣不勝驚惶震越,繼以感涕自逬也。今臣前後辜犯至重,竄殛猶輕,至今偃息,已駭物情,雖以聖度之天大,有不可以容貸,臣亦何敢一刻自安,伏地兢惕,惟蘄罪名之亟勘云矣,而臣以下敎辭意,縷縷勸諭,而大臣時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詣大報壇,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親祭罷後,還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報壇親祭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朴師正啓曰,鞫坐親祭罷後爲之事,命下矣。判義禁沈宅賢,卽爲牌招,以爲趁早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坐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以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小臣,以慶恩府院君賜諡時,外宣醞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藝文館當該官員罷職擧條,纔已入啓,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竝爲出去。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楊經理祠,擇日致祭事,分付該曹。 ○以藝文館奉敎李鼎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右邊捕盜廳書啓,傳于李宗城曰,捕盜軍官出身柳植加資,軍士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傳于李宗城曰,申牌雖到,諸承旨,竝姑留在。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罪犯,節節層疊,已在必誅罔赦,不日而有處分,朝野所共知。臣惟當縮伏屛息,恭竢威命,而近侍淹辱,大傷事體,職名尙縻,深妨國事,日夕憂煎,置身無地,有不容引日泯默者,冒萬死復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垂憐焉。今臣罪戾至此,去就更無可論,而世安有被言如臣,而不去其職者,亦安有負罪如臣,而倖逭重譴者乎?蓋以士夫進退,實關國家之汚隆,身爲大官,一有隳失,其辱朝廷而害世道,無所不至,非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故眷顧勤摯而不敢承,責敎嚴峻而不知變,國事泮渙,民憂艱棘,而亦不暇顧,冥然頑然,無以蠢動,畢竟以臣之罪,仰煩聖衷,至下臣子不敢聞之敎,爲人臣而犯此罪,不卽被誅戮,則其可謂國有刑政乎?雖在勳舊倚重,山林特遇之臣,尙不可以容覆,況臣,特一庸調小臣耳。或以聖朝之寬大,欲有所涵貸,事關國體,非聖上可得以私庇之者,至今日而責罰不加,大是物情之外。伏惟聖明,亦已俯燭,而謬恩愈渥,責諭輒降,王人之臨守郊舍,尙未有寢還之命,臣危蹙迫隘,寢驚夢怵,自就澌然而滅死而已矣。情窮勢極,祗有涕泣。伏乞聖慈,特回鑑照,亟降明命,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俾國綱復振,邦憲益嚴,千萬大幸,臣無任席藁戰越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予敦勉于卿者,爲國事也,爲朝體也,卿胡固執,若是過讓?予雖誠淺,豈可以文具敦迫哉?國事猶不若此,則奚不勉副卿意,伸卿至懇,而敦諭面諭,回卿心爲期者,此亦固心,卿雖固心,予亦固心,廓然而思,豈若是其不諒乎?顧今鼎席,中夜無寐,以卿體國之誠,忍爲此乎?卿須體小子之至意,效古人之竭忠,安心無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六日,大報壇親祭時三更二點,上具冕服,乘玉轎出宜春門。上曰,禮房、兵房進來。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進前。上謂聖龍曰,累年之後,始擧親祀之禮,壇上諸執事以下,各別申飭,使之精潔肅靜,可也。又謂宗城曰,自前曾已申飭,而各別禁喧之意,更爲分付,雖有記過之事,將事之前,切勿治罪事,亦爲分付。大駕至朝宗門內。上曰,燭籠之同入門內,未知何如?社稷壝門內則不敢入矣。聖龍曰,如此黑夜,無燭亦難矣。宗城曰,燭籠之同入,固無不可矣。聖龍曰,壝門外進圭,通禮不卽仰請,事甚疎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樂章,必使之和緩中節,可也。上詣尊所。上曰,鬱鬯,何無所見乎?都承旨李瑜曰,鬱鬯,每沈在缸底矣。上曰,以勺斟取鬱鬯,可也。上曰,使守僕明燭於壇上,可也。上曰,壇史之出入壇上,行步緩緩,且不能明燭,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壇史爲誰?瑜曰,乃奉常僉正李瀁也。上曰,爵在南,幣在北,可乎?禮儀使申思喆曰,以圖式見之,爵南幣北矣。上曰,山陵丁字閣祭祀,則爵在北矣。上曰,諸執事出入之際,不爲趨蹌,各別申飭。可也。上曰,飮福酌酒,大祝爲之乎?思喆曰,然矣。上曰,使之斟酌酌酒,可也。上曰,紙榜,必精爲折下,可也。上曰,紙榜,必大祝主之乎?思喆曰,紙面則趙尙絅書之,貼付與拆下,則大祝爲之矣。上詣望燎位。上曰,燎祝時所用機木,終不如鐵矣。卽爲分付該曹,以鐵斯速造成,守直內官處,逢授,可也。{{*|出榻敎}},上曰,祝文,療gg燎g之爲宜,坎瘞,終涉不精矣。上曰,彼人亦有祭祀,前王之規乎?宗城曰,明太祖,必入於歷代帝王廟矣。左承旨趙命臣曰,我國亦有崇義殿,彼豈無祀享之所乎?禮罷。上將還宮。上曰,禮房進來。聖龍進前。上曰,昔我聖考,創斯禮之後,亦不得每每親祭,自予嗣服以後,每欲年年親行祀事,而自多事故,于今十年之內,僅行三次,怳若神皇東巡,而獲奉朝覲之禮,予懷感愴,曷可勝喩?楊經理祠宇,亦爲致祭事,卽爲分付該曹。{{*|出擧條}},上曰,推考,bb?b房進來。右副承旨朴師正進前。上曰,纔已申飭,而壇門之內,雜人多入,駕路至近之地,目見駭然之事,兵房承旨推考,本司官員,摘發罷職,可也。師正曰,然則自本院,捧現告罷職乎?上曰,不必捧現告矣。乃藝文館廳直也。{{*|出擧條}}仍還宮。 ==3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仁好{{*|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下直,忠淸兵使具聖益,三和府使張泰紹,居昌府使鄭震輔,夞怪萬戶趙錫五,位羅萬戶金東胤,薪智島萬戶林振夏。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夞怪萬戶趙錫五處給送。 ○李瑜啓曰,明日私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十日私廟擧動,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左右捕盜廳啓辭,據鞫廳逃躱罪人南極,旣已捉來,移送鞫廳,各別嚴囚事,命下矣。罪人南極,發遣府都事,拿來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已過,開鞫爲急,而一向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所撕捱,殊涉太過,亦不無所執。今姑改差,今日代差,仍卽牌招。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行都承旨李瑜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病,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李宗城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南陽府使申致雲戶奴呈狀內,矣上典,素患痰眩,換節之時,每每增劇,而前月添感,危症疊見,時月之內,末由起動赴任,斯速入啓變通云。當此春務方殷,畿邑守令,別爲催赴,而屢呈辭狀,無意赴任,南陽府使申致雲,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敦寧府都正尹春敎,與同知敦寧府事洪受濂,有男妹應避之嫌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呂光憲爲掌令,朱炯离爲宗簿正,宋寅明爲判義禁,李彦緯爲敦寧都正,李國馨爲南陽府使。 ○以李以濟付副護軍。 ○以金錫基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傳于朴師正曰,判義禁旣已下批,卽速開坐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朴師正曰,鞫囚之逃躱,亘古所無,不可以常例處之,況南極非誣人,則共謀惡逆,俱是極律,而又敢逃亡,決不可若是偃息。卽爲開坐,先爲結案取招,謀議逃躱,所告虛實,各別嚴訊取服。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臣與右副承旨朴師正伴直矣。師正今方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李宗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啓本,罪人尹廷顯所告諸人等,取招馳啓事,傳于李宗城曰,初命本道査聞者,意有在焉。不可若是草草修啓,更爲各別嚴査以啓事,回喩。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雖非時御所,事體嚴重,則兵曹小東門啓請單子謂曰,去夜日晩,乃入,故査問本處,則卽四更量云,門之開閉,衛將主之,夜深開門,其雖不敢,或某條報之,或早曉開門趁報當也,而若是稽緩,極可駭也。當該衛將汰去。 ○以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慶尙監司,以固城等官居良人金汝昌等,渰死事狀啓,傳于趙命臣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校理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校理趙明澤自鄕纔已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重協,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校理李喆輔,本營郞廳啓下,而方在罷職中,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楊經理祠擇日致祭事,分付該曹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亦令吏曹差出事,分付,而邢公,同在一祠之內,致祭,一體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圖畫署,有司果祿二遞兒,而一窠則畫員張得萬,以御眞圖寫,有除職承傳,故依他例許付矣。張得萬纔遭母喪,一遞兒,今作空窠,而畫員咸世輝,亦以御眞圖寫之功,有東班職除授承傳矣。今此空窠,依前例終身許付於咸世輝,以爲酬勞之典,似爲得宜,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敢陳請譴之章,冒瀆宸聽,自分僭猥之罪,亟被威罰,玆於千萬意外,承宣臨宣聖批,辭旨彌勤,諄諄若慈父之詔迷子,臣以首頓地,五情震駭,不自知眇末賤臣,緣何偏蒙聖渥,至斯之極也。顧臣今日之義,斷不可冒進,今日之罪,終不可倖逭,是以親承勉諭,自犯欺謾而不敢蠢動者,正所以爲朝體也,爲國事也,至於執迷不悟,飾讓沽名,萬萬非臣本情,而今聖敎,乃以此反加誨責,臣於是益不勝懍惕抑塞,只自恨誠意淺薄,無以見信於君父之前也。臣雖昏庸不足有無,而竭力奔奏,是臣素自期,倘蒙聖明,特回天鑑,飜然改命,則自無事於姑息優暇,而上下俱得其宜,朝體尊矣,國事幸矣。豈但臣銜結圖報而已?俯伏涕泣,祗俟處分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噫,辭竭意窮,而惟望卿者,卿之幡然偕入矣。須體慇懃之志,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事,更爲傳諭。 ○注書李光濟疏曰,臣之老父,今年七十八矣。氣息如綴,居常懍懍,自數昨猝患寒感,胃敗而食不近口,膈煩而夜不交睫,失汗太多,眞元漸削,委席叫苦,轉側須人,種種諸症,俱係非細。臣方晝夜扶將,實難一刻離捨,玆不得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遞臣職名,俾便救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臣之先父墓山,在於畿內一日之程,而公則職務煩委,不敢告暇,私則情理甚切,不能遠出,曠闕省掃,倏經年所,霜露之愴,無以爲懷。日者獲蒙恩暇,歸省塋域,留過冷節,手薦香火,丘壟之頹圮者,得以補築,莎草之枯傷者,得以修改,感極幽明,殞結難報。第臣年來劇務,受傷甚多,素患咳痰,觸風增添,又因脫着失宜,重患寒疾,委仆鄕舍,無望起動,而由限將迫,分義是懼,擔曳作行,忍死寸進,僅始來伏私次,而卽今病勢,實無自力束裝,入肅天陛之望,罪戾如山,惶竦無地。若蒙聖慈,俯念危喘之不可强起,劇地之不可久曠,許臣遞解職務,以幸公私,則實天地生成之德也。抑臣於路中,目見民隱,不得不附陳焉,顧今民間形勢,纔經兩年飢癘,値此春窮,凜凜有若將難保之勢。且去月旬望以後,正値春耕之節,而雨水頻仍,耕播後時,前頭之慮,有不可言。至於水田,治塍貯水,一日爲急,而歲初因大臣陳達,畿邑軍政,不無疎虞之慮,尤甚邑外,使營將抽栍巡點事,命下頒布,故營將發關,將有巡點之擧,各邑騷擾,多有推捉之事,其爲妨農,有不可言。噫,詰戎,固大事也。所不可緩者,而此時査正逃故,點閱軍器,動費七八日,齎糧往來,方農廢務,害民滋甚,其在不奪時之義,宜卽分付停止,俾除民弊也。臣之所見,不過漢北數三邑,而一邑如此,則他邑可知,漢北如此則漢南可知,旣有目見,不得不陳此,惟聖明之速賜處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營將巡點,待秋擧行,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以甚痼之病而兼至悲之悰,有必去之義而無可冒之理,猥上辭本,冀格崇聽,及承聖批,未蒙允許,惶悶之極,莫知所處。適幸臺言,發於此際,旣據法理,且責廉義,雖使臣自爲之辭,何以加此?今則殿下雖曲欲留臣,臣亦强欲仍冒,有不可得,事在必遞,無容更費煩縷,伏乞聖慈,亟命遞罷臣職,俾公務毋至久曠,廉義得以粗伸,不勝公私萬幸。繼又得見廟堂關文,因臺臣論啓,詢問本府城築形止者,臣於此不勝惶懼,繼之以惋歎也。夫路傍之舍,理必無成,加以南土澆吪,流謗滋多,臺言之發,臣實怪其太晩也。蓋臣之來按本道,適當辛壬大賑,許多錢穀,無限那移之餘,各邑奸吏之夤緣偸弄者,罔有紀極。臣試略加整頓,多所括得其數,以各穀竝計,殆過一萬三千餘石,而又以他歧變通貿置者,亦至數千石,故沿海災邑,白給賑資,皆以此分俵,以其餘數,欲爲別備記付,則不過數年,必當復歸奸猾輩囊橐,欲以防給民役,則勢難遍及一道,設令可以遍及,此不過一時要譽之資,而殊無久遠實效,此臣素所不樂爲者。竊見本州府城,元來草率,而年久頹廢,更無餘地,夫以豐沛舊鄕,眞殿奉安之地,而禦暴之具,若是疎虞,揆以未雨之備,寧不寒心哉?臣所辦財力,旣足了此,而若能成就,庶可爲國家數百年之利,似或勝於博得一時防役之虛譽,故遂決意狀請,此則城築經始之張本也。所用役丁,則當初狀請者,乃傍近十數邑烟軍及一道僧軍,而屢凶之餘,使役農民,終有所不忍,伏況屢承別諭,輒以擾民爲戒,故不得不仰體聖上如傷之德意,一倂停徹。僧軍則雖與農民有異,而掃一道調發,亦涉重難,故災邑外,略抄五千名,限五日使之赴役,而且許防給其南、北漢赴番之費,則蓋與雇軍無異也。本州所在營屬軍兵,爲六千餘名,早晩緩急,與之守城者則與凡民有間,而本城頹毁處,例以此輩修築,每年赴役,不勝其苦,今雖暫勞,可以永逸,故今方知委,限二日使役,而皆將給糧矣。烟丁旣停,僧軍又減,故不得已,以各邑不業農,仰役官奴、使令等,或五六十名、二三十名,一從邑大小路遠近,排日分定,使之助役,而亦令以還上給糧矣。此外京雇軍爲二百名,各邑監色有罪者,定日使役,而許贖其罪者,爲四百名,至於本府則係是地方官,異於他邑烟軍,一日赴役,勢不可已,而其中近在數十里內,有牛者,從自願以牛一隻,運納石一塊者,爲一千餘戶,而遠村之民不願,故亦不强也。臣曾見東萊築城時,所用丁夫,爲二十七萬名,而今所調用者,極其些少,蓋以別造童車,用五丁曳運,力省而事簡故也,此則役丁調用之節度也。舊城石子可用者過半,新石容入,不過爲二萬餘塊,自正月旬間,始爲伐石,而雇得工手數少,故數十日所伐者,極其零星矣。自今月以後,始許優給料布,故稍稍聚集,日加蕫督,今已過半,伐出一邊,運入一邊,毁撤舊城,一邊始築新石,旣不廣用役夫,勢難不日了當,而要於四五月之交,可以畢築體城。設或有不時雨潦及別件事端,間間停役,延至劇農時節,旣不用烟軍,本府烟軍,亦當於二月內畢調,則非時奪農,非所可慮,此則城築始訖之期限也。米四千石,錢一千四百兩,木五十同,鐵二萬五千斤,炭三千石,葛六百同,童車二百五十件,皆已貿辦,出付判官,使之專管擧行,此則城役財用之實數也。物力旣備,工役方興,而後時之異論橫發,垂成之事功將虧,甚矣人見之不同而世事之難平也。臺臣之言,以爲姑退城役,稍待年豐,以雇丁之財,移補賑資,實爲兩便,此誠好議論。然卽今設賑者八邑,而白給之穀,旣皆磨鍊俵給,耕種之糧,亦已推移區畫,今後則只當蕫飭守令,使之擧行而已。固無事乎添補賑資矣,況沿民之一死一生,皆臣責也。臣雖無狀,豈至使他人代憂,而恬不爲之動心也?且大役一停,不可復始,已費之工役,固爲可惜,而留儲之財力,漸歸耗失,一年二年,終必寢罷而已。然則臺臣待豐之說,不幾近於俟河之淸乎?而天下之事變難知,萬一有不幸之會,南門鎖鑰,靡所恃賴,則臺臣於此,必將悔讀春秋,而顧何所逮及也?臣聞此城始築,蓋在數百年前,方其議築之際,數十土豪,造謗而沮之,其時府尹,一日斬十二人之頭,而城遂成,本府人,至今流傳。古人臨事,其雄斷如此,故毋論事大小,所以做得到底,而臣則始役月餘,尙不鞭一人,無怪乎畏事之守令,不悅之吏胥,作爲浮言,流布中外,終能動得臺臣之聽也。然自有此事以來,流言之入於臣耳者,已不勝其紛紜,在遠之臺臣,驟聞而駭之,至於發啓,誠非異事,獨廟堂重臣,想必與聞於當初許築之議,而動於浮言,至煩奏達云,筵席語祕,雖未知其詳,而臣竊爲之慨然也。臣則便是已遞之人,而城役則固已專委於判官,臣雖去,必當按其成法而行之,役之告訖,要在早晩,伏願殿下,堅定聖志,勿爲沮擾於浮動之議,使已始之役,不至中撤,而保障之地,得有緩急可恃之所,則豈非國之大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卿之經始,實bb有b意見,故問于本道之命矣。觀卿所陳,乃知矣。所重在焉,旣且始役,何可中撤?其所不撓,惟在予,其所訖役,付諸本道矣。上款引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前月二十六日,猥陳血懇,敢請未辭陛之前,往省父母墳山,聖恩天大,曲加矜許,臣榮感交極。治任將發之際,素患冷疝之症,胸腹之痛,一時交發,轉輾危劇,昏倒床席,作一殭尸者,前後六七日矣。昨今以來,諸症少減,而自胸膈至下腹,一例綳急,猶未少歇,乍有運動,有若鐵錐直揷,不覺失聲叫痛。當待其差復,始爲往省,而第伏念,臣出謝恩命,今過旬望,辭朝之遲滯,已極惶悚,而往來松楸,費了多日,則夫馬亦不無久滯之弊,無寧待其快愈,卽辭文陛,雖迂數息之程,因緣去路,歷爲省掃,事或便可。玆敢更伸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諒病勢事勢之適然,特許歷路之省掃,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歷省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臣情勢病狀,豈有冒居館職之理,而撕捱念無已時,分義實亦難處,遂乃不謀不度,黽勉一出,在直一日,旋承前席之下敎,臣雖淺陋無識,豈不知聖上一時之敎,出於匪怒?人臣事君之義,務在省過,而竊自傷痛,平生行己無狀,前後言議,無一見信於君父,區區願忠之誠,反速未安之敎,慙惶震越,不敢頃刻自安。不得已徑出禁直,荐違天牌,而責罰不加,收敍旋降,馹召之命。又及於歸省先墓之日,里閭聚觀,桑梓生榮,臣是何人,叨此寵光?感惶踧踖,不知所云,恩旨之下,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分義所在,固當卽日出謝,不敢復爲辭免之計,而第臣得見持平金尙重疏本,則以臣向日違逋,盛加非斥,而語默自輕等說,闔捭gg捭闔g操縱,指意非常,臣於是竊不勝駭痛之至。臣之月前,撕捱憲職,本非因飭勵之聖敎,堂箚處置,自有難安之端,同避諸臣,旣皆引嫌不出,則臣之獨自就職,夫焉有是理,而至於日昨違召,則一遞職名,少伸惶愧之心,事理亦然,如使臣果有懷私自便之意,則十逋之餘,不謝臺銜,群讓之中,終辭館職,夫孰曰不可,而旣已承命,方復厭避,雖甚愚者,殆必不然。凡有公心,孰不諒其事勢之如此,而彼乃極意扭捏,必欲歸之於不誠之科者,抑何心哉?噫,義理無窮,人見不同,去就語默之節,惟在當人,各自勉力,雖粹然任世道之責者,猶不敢容易評人於出處之際,況其苟且引避,荒雜進言,自他人觀之,適見其深可憐憫,而猶欲强與人事,剖判得失,臣恐臺臣,諱不得妄人二字,良可笑也。臣伉拙奇蹇,實不忍投間抵巇,以取世資,其一生之所兢兢者,惟以不虧名行,爲報國之圖,前後處義,雖無足道,亦非如臺臣輩所知,而今忽無故,受其崎屹,議及隱微,臣雖滅死,亦不足以洗此恥辱矣。呶呶辨詰,祗益爲羞,而姓名旣登臺疏,聲罪不啻狼藉,則臣之今日去就,更無可論,雖荷聖明涵貸之仁,姑從薄罰,終欲任使,而在臣廉義,決無冒出之理,逋違至此,死有餘罪。玆敢略暴衷悃,仰瀆崇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賜諒察,先削臣所帶職名,仍命有司勘臣負犯,以快人心,以安微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臣母病甚劇,幸蒙恩暇,得以救護,而第臣母病,猝然添重,臣之卽今情理,實無暫時離側之勢,尙何有束帶持被之望哉?槪臣孤獨,惟母是依,而臣母未老而先衰,不病而常痛,前後之陳章請急者,不知其幾,而前則病雖頻發,而其歇亦易而速,今則諸症無非危惡,而其中眩暈風痰,尤爲苦劇,氣少升則頭昏欲倒,痰乍盛則喘促欲窒,時時關格,日日澌頓,如絲之氣力,漸至換脫,見之澟然,思之茫然。臣近來心神飛越,足未踏地,不知日月之逝去,臣母病狀之其非一時偶感可知,旣非一時之感,則臣雖欲嚴畏君命,强抑趨承,而至情所迫,有不可得,以我聖上無物不燭之明,似或不待臣辭之覶縷,而有所俯察矣。噫,近來朝臣違牌之弊,臣豈不於昨春登筵之時,爲之陳白歟?臣之常所自勉,不至如斯,而今臣憂故如右,同歸於尤而效之,躬自蹈焉,其爲惶恐,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千回思量,百番趑趄,心語於口曰,將來罪責,寧甘受也,目前情理,不忍廢焉,終不克趨詣。而伏況臣忝在近臣,昨曉親祭,行於曠年之後,而未參駿奔之列,再明動駕迫近,而將未遂陪衛之忱,有臣如此,不如死之,久矣。在家坐違,亦有所萬萬不敢,玆敢整束衣帶,慌忙祗伏於九闕之外,瀝盡區區情懇。伏乞天地父母,察臣崩迫之私,亟降鐫削之命,仍勘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警具僚,不勝攢手而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3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李仁好{{*|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今日以宣武祠致祭時獻官,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卽者承宣,復以聖敎臨諭,至令勿復過讓,卽起偕入,念臣罪犯,固在罔赦,而微誠未格,謬恩愈加,此誠臣死亡之期,彌促而然也。惶隕蹙迫,徒有涕泗,心神慌亂,尤無以爲對,謹當待其少定,更以文字,冒干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李宗城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諭。 ○假注書李長夏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今此命召傳授之命,有非負罪屛伏之臣,所敢承當者,雖極猥越,而不得不還納,第日煩王人之遠臨,亦涉惶悚。今姑奉留,以待遞職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代李仁好爲假注書。 ○李宗城,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著、金光世,俱有親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李顯望方在罷散,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李顯望。 ○趙命臣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一百四十七張內,四十七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九十三張,違格七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外方違格,亦爲下該司。 ○傳于李宗城曰,推案出去已久,而承旨尙不入來,此必是問郞輩,緩於書字之致,政院各別申飭。 ○傳于朴師正曰,捕廳文案,欲爲下捕廳矣。元龜問目中,有添入者,入于密匣以下,宜矣。元龜事,擧行後卽爲入來。 ○傳于李宗城曰,推鞫姑罷。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私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3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病}}金尙魯{{*|病}}。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右珥。夜一更二更,有霧氣。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私忌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bb去b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今方在外,在前如此之時,有入參之規,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又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李聖龍曰,再昨年孝章廟歷臨,今已三年,冞增愴然,還宮之時,欲爲命官祭焉,獻官、祭文,明當下敎,祭物執事,其令該曹預待。 ○李宗城啓曰,今日鞫坐,大臣已爲出令,而知義禁朴師益身病不進,同義禁徐宗伋呈辭,將不得備員開坐。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鞫遷就,事體至爲未安。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竝更爲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方張之時,以堂上不備,不得開坐,已極怪訝,牌招命下且久,而尙無牌去來,政院,申飭。 ○李瑜啓曰,假注書李仁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仁好改差,代以金尙魯爲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閔通洙爲之。 ○傳于李聖龍曰,香祝,當傳於私廟,駕臨之後,香與祝文紙,使之待令事,分付。 ○傳于李宗城曰,推鞫姑罷。 ==3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仕}}金尙魯{{*|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擧動相値,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擧動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擧動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假注書閔通洙、金尙魯,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擧動時,本館上下番外,無他進參之員,事甚未安。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又過,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陪從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趙遠命,二月令薦新生松魚,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宗城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大駕詣私廟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內乘來言,雨勢如此,輦轝雨具,取稟。傳曰,爲之。 ○李宗城啓曰,宣傳官來言,雨勢如此,蛟龍旗雨具,取稟。傳曰,爲之。 ○傳于李宗城曰,雨勢如此,軍兵雨具。 ○傳于李瑜曰,百官雨具。 ○傳于李聖龍曰,月城尉及大祝,過孝章廟致祭後,復命於乘輦時事,分付。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甲寅三月初十日巳時初,初刻,大駕私廟擧動時,上乘小輿,出自仁化門,由仁政殿至仁政門外,乘輦將發,左副承旨李宗城進伏曰,私廟洞口,地形狹窄,不緊侍衛,依前勿入於洞口內,何如?上曰,依爲之。{{*|出駕前下敎}},大駕到私廟大門外,降輦時,命中官,出祭文封紙,傳授禮房承旨李聖龍。仍敎曰,孝章廟致祭獻官,以月城尉金漢藎爲之,諸執事各別擇差,而雖無前例,執事單子,亦令書入。李宗城曰,此是遣官致祭,儀節當與本廟四節享儀,差間乎?李聖龍曰,孝章廟三年內,有遣官致祭之事云,而三年畢後,則無致祭之例矣。拜禮一節,何以爲之乎?上曰,國王遣官致祭,則例無拜禮,而今番則係是別致祭。且孝章廟三年內獻官,二品以上爲之,三年後則堂下官爲之,而祝辭中,國王遣臣云云,一也。自有常時祭儀,依此行之,可也。上曰,傳香,姑待下敎爲之。仍乘小輿,入私廟,諸臣退出外次。申時,大駕還宮,乘小輿,至大門外乘輦,未進發。李聖龍進伏曰,孝章廟致祭,獻官金漢藎,大祝兪㝡基,依下敎來待矣。上曰,入侍。漢藎進前伏曰,致祭而來矣。上嗚咽淚下,仍命退出。上召兵房承旨李宗城進前,命召兵曹判書尹游,趨入輦前俯伏。上曰,兵曹結陣草記批答中,無例字耶?宗城曰,批答中,以壬子年例,有歷臨之敎後擧行爲敎,明有例字矣。上曰,初意其無例字矣。然則果分明矣。上曰,予之觀臨孝章廟,已爲三載,今過廟傍,特遣月城尉致祭,予心益增愴悲。明年私廟擧動時則兵曹預爲知悉,其時節目,依壬子年例,磨鍊以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大駕還到仁政門外,降輦乘小輿,未發。上問承旨曰,新注書,爲誰誰?李宗城曰,閔通洙、金尙魯也。上曰,誰爲閔通洙,誰爲金尙魯?宗城指通洙曰,此閔通洙也。指尙魯曰,此金尙魯也。上曰,承旨進前。李宗城趨入。上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宗城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方帶判義禁矣。然則明日鞫坐,勢將姑停矣。上曰,更待下敎擧行。大駕進至仁政殿,召兵房承旨李宗城進前。上曰,雨勢若此,標信卽爲出送,速令罷陣,可也。宗城曰,然則三軍門,一體分付矣。上曰,依爲之。仍入大內,諸臣以次退出。 ==3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仕}}金尙魯{{*|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原都事洪曙,葛頭山僉使朴二松,乶下僉使鄭東尹。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朴師正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洪昌漢在外,掌令安相徽陳疏。入啓。呂光憲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宗城,今日俱不仕進,出納甚爲苟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今下弓矢,甫乙下僉使鄭東尹處給送。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參,而知事金在魯陳疏入啓,金㝡魯長生殿奉審進,宋寅明鞫坐進,同知事李眞望在外,尹游病不進,趙尙絅掃墳事,今方下直,無推移入侍之員,同知事尹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同經筵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他無推移入參之員。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同經筵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戶曹單子罪人南極,捕捉軍士等米布題給事,傳于趙命臣曰,不用前例,則其在參酌之道,固無妨,而今若援例,則與外方有異,事體重大,更加磨鍊以入。 ○李宗城,以兵曹言啓曰,頃日式年出身西北人,則依例赴防,其他京外人,納米與赴防間,從願施行,而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事筵稟,捧承傳擧行矣。今此庭試出身,不宜異同,一體,分付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旌義縣監宋遇聖遞任,進上馬二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鄭亨復,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朴弼載,本以尫病之人,前後三朔滯囚之餘,觸冷中濕,傷損已多,而自今月初,重得胸腹之病,痛勢日就苦劇,且素患吐血之證,乘時發作,方在苦劇難保之境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參下都事洪啓百,方在拿鞫中,當此鞫獄多事之時,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洪啓百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啓禧爲義禁府都事。 ○朴師正啓曰,掌令安相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參鞫,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臺疏,昨日擧動時,作門將官,令該監參酌決棍事,命下矣。當該把摠崔錫胤,哨官申弘祚,依傳敎決棍,各二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明日晝講,必當如今日,吏判疏批已下,竝與本職,牌招察任。 ○李宗城,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朴師益,身病添劇,有難察任,當此連日開鞫之時,不可等待其差歇,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承牌後,臣等來會本府,而同義禁李眞淳入直摠府,知義禁朴師益身病添重,不得進參,本府堂上不備,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宗城曰,今下諸臣應製詩,竝令提學課次以入,而提學曾有同爲製進之例,此則與他有異,亦以薦俎官將事,排律則太多,絶句亦令和進。 ○本院啓曰,臣等卽伏見回還謝恩兼冬至使先來狀啓,則犯越回咨中,至有約束不嚴,査參議處之語,臣等於此,驚心痛骨,直欲溘死而無聞也。國家之於彼言,固皆以不足喜怒處之,而出疆之臣,苟能相機善處,據理力爭,則悖辱之言,亦豈無刪去之道,而終至於昧然齎還者,甚乖不辱命之義。且失任專對之責,惟有重加譴罰於奉使之臣然後,庶可以少伸此今日憤痛之情,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回還三使臣,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已處分矣。{{*|批答,十三日下}}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素有目疾,少或失睡,則輒至苦劇,不能開睫者,積有年所,自去月旬後,見差問郞,晨往夜還,或至達曙者,殆過十餘日,故眼病復劇,見者代悶矣。仍除是職,適値僚臺之無一人在京行公,推移不得,轉動沒計,鞫坐試役,强疾往來,至於皇壇親祭時執事,惟以得忝於駿奔之末爲幸,而不敢以區區賤疾爲辭,及夫鞫囚逃躱,幸爾得捉,而不計親祀之日,乃有開鞫之命,則急於討罪,亦不敢言病,連赴三日鞫坐,皆至夜半乃罷。以是眼胞赤爛,瞳子刺痛,頃刻之間,亦難堪忍,若不趁速解職,就閑療治,則必將有難醫之憂,故不得不疾聲號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鐫遞,俾便調息,千萬幸甚。臣於請急之章,不宜贅陳,而第於目下事,有難容默,敢此附陳焉。大駕詣私廟後,左右布帳之內,便是闕中一體,凡所禁止闌入,自是兵曹之責,而近仗軍士輩,容隱賣酒女人於布帳內各司依幕之後,及至現發於兩司下人而後,始乃捉出,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必是近仗軍士輩,容置取飮之計,故臣爲先捉囚其被酒兩漢及該吏,而當該禁喧郞廳,亦難免不能檢察之罪,臣謂宜汰其職,以爲飭勵之地,該吏及近仗軍士之被酒者,賣酒女人之現捉者,亦令該曹從重科罪。賣酒女人之當初入來,不由作門,則必由布帳,軍門不嚴,於此可見,亦爲究問其入來處,當該將官,決棍汰去,主將從重推考,宜矣。文武放榜時,雖以權停行禮,而儀節一如親臨,則班列亦宜濟濟,而日昨唱榜,東西之班,不過小各司之官,三品以上,則新恩後拜人數三員外,無一人進參,誠可慨然。公故應頉外,不進人員,亦宜從重推考,以示警責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當該郞廳,從重推考,軍士令該曹從重棍治,大將推考,將官令該監參酌決棍,可駭其軍,閭民宜恕勿治。重推事,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積犯違慢,適値有事皇壇,怵迫嚴命,黽勉復出,而已自分其顚沛矣。掌令李以濟之疏,果然踵發,而以繕工副正李勛佐擬差事,游辭譏斥,指意非常,引避之語,轉益層加,直驅臣於循私之科,臣始焉駭怖,繼以一笑。蓋繕工副正之姑勿差出,因其時提調申昉所達,而蔭官內職從三品,只有此一窠,今竝減去,終有欠於重官制之道,朝議皆言其不當減。且此窠異於永罷,旣在抄闕之中,故臣入侍親政,敢陳官制之如右,仍稟其差出與否,則自上取覽官案,俯察副正十一窠,今無一存之狀,特以存羊之義,有復差之命矣。若以其無甚緊掌,而謂可永罷,則諸司正數窠,其將竝罷耶?至於李勛佐,臣元不相親,只知其累典州郡,輒有聲績,年紀雖老,康健如少壯,而且因其至親,屢聞其窮約之甚,臣固欲牽復於見存一窠,及至副正當差,品秩又正相當,故擬差,而雖非此窠,亦多他職,則元非爲勛佐而請復,可知也。向者筵中,自上擧此事,謬被臣以不虞之譽,聖敎之如此,臣未敢仰曉,而今臺臣,乃以崖異至親,專事黨論等語,劾勛佐,要以訐臣之非公而證臣之用私。噫,勛佐自少標榜,世或有指,而蔭路從仕,有何黨論之可言。況以崖異至親爲罪,則近世至親之異論者,殆不勝數,其可盡擧而罪之耶?此不過因聖上之謬奬,欲覓臣之疵衅,而殊不覺指論色目之至爲猥褻,亦可羞也。臺臣又論慶尙監司柳復明,至斥以非難愼之意,蓋嶺伯之窠,雖曰問議大臣,而臣旣意叶,再次擬入,則亦安得自安於心乎?復明,素以才局見推,南邑東藩,政績茂著,至今稱道,向間見辱,係是別般事,而亦旣昭雪無餘,則臺臣之復加斷斷,必欲擊去,殊非臣意慮之所及也。雖然,臣一出脚而難安之端,又復層出,揆以廉義,不可以其言之非公,而晏然冒進於政席,昨違天牌,尤增罪戾。玆敢略控短章,仰暴危懇,伏乞聖明,削臣匪據之職,處臣不競之地,以謝臺言,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予雖謬知,而嘉奬於卿,果也。當益加勉勵,非果,尤當勉者。大抵伊日下敎,往慨韓頤朝繡衣時事故也。因此欲歸卿於不公,反斥乎李勛佐吁,世道之若此也。初無心而奬卿,今何有心疑卿,御此等之世,知時弊之深矣。其若任人,豈眩此習?卿須勿辭,其卽行公。 ○行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見方行公金吾,連日參鞫,內局兼任,宜卽照例見遞,而昨日以前有不敢煩徹辭疏,至今仍冒,豈勝悚蹙?夫內局金吾之自前不得兩兼,所重有在,而況今鞫事方張,訊問已始,尤不可一日苟冒於保護之地。且內局都提擧,方處江外,臣又曉夜赴鞫,曠闕起居,亦已多日,臣心惶懍,當復如何?而循例變通,益不容少緩。伏乞聖明,亟許遞改臣兼帶內局提擧之任,使重地毋曠,私心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無問候之事,亦有副提擧,卿其勿辭焉。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今臣之罪,可勝數哉?初不量己,猥當重任,罪也,識闇材短,觸事聵眊,罪也,貪戀權柄,循私滅公,罪也,受人凌侮,不能力辭,以自壞風節,罪也,專事偏論,市恩樹黨,而重被臺劾,罪也,不識廉恥,而要寵媒進,冒參法班,罪也,樹立無素而怵迫嚴命,喪失所守,罪也,旣對勉承,退復引伏,終犯欺謾之科者,罪也,不誠不信,未卽就法,至有君上自咎之敎者,罪也,虛紆恩禮,積犯違慢而冥頑全昧義分之重者,罪也,今臣之罪,可勝誅哉?有一於此,論其輕者,理宜斥黜,而況重辜疊發,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乎?逬伏野外,日夕惶灼,靜言思之,許多罪戾,莫非職名之尙在故也。若蒙聖朝,許以鐫遞,加以譴罰,則臣之負犯,庶可以少贖矣。瞻望雲天,顒首拱祝,伏奉批敎,不少恕察,謬恩無改,勉諭彌深,疑臣以固執,責臣以過讓,臣誠崩隕抑鬱,不知死所。可已而不已,是謂固執,可出而不出,是謂過讓,伏惟日月之明,鑑燭事理,以臣今日所遭,其可仍冒其職,而倖免嚴誅乎?旣不可以冒出,則其辭不得不力,辭之力則不得不以被罪爲期,非敢出於固執而過讓也,明矣。聖上特加睿念,俯諒臣矢死自畫之情實,則不待臣累籲,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臣終非可出之人,本不當曠日羈縻,而近密之臣,淹辱遠郊,大非國體,所宜萬萬悶蹙,尤在於此。且臣方叨保護之任,伏聞昨日聖駕,展謁私廟,而不得陪扈,情禮俱缺,悚懍增深。伏乞聖慈,曲賜愍憐,亟令罷削臣職名,以嚴國體,重勘臣罪犯,以勵臣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席藁戰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不諒,豈乎若此?卿之困我,若是之極,今無他語,雖經年閱歲,日上百箚,此心已固,卿須少諒,亦勿困我,卽日偕入,慰小子之此意,濟今日之國事,卽日夕之所望。卿其安心,勿復過讓,其卽偕入,用副至望。仍傳于李宗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罪戾,臣實自知,恩批隆摯,不得仰體,聖諭敦勉,不敢趨承,冥然跧伏,末由蠢動。皇壇祀事,私廟展拜,旬日之內,動駕至再,而一未致身於陪衛之列,分義掃地,誅殛猶輕,席藁兢隕,祗竢威令之亟加而已。仍念廟薦之至今不得擧行,實是前所罕有之事,許多重任,尙未出代,靜思厥咎,莫非臣罪,違慢之誅,實所甘心,而顧臣疾病之決不可復强,職名之決不可仍冒,不但臣心之所自畫,聽於輿論,亦莫不然。日夕籲號,冀蒙矜許,雖在未遞之日,便是當遞之人,而從前首揆引入,不敢當薦事,則僚相之替行,例也,其何可一向遷延,而不思變通之道乎?至於史官之許久臨守,尤爲萬萬惶恐。臣之必遞之義,自矢寸心,非敢出於一毫矯飾,而反使君命,虛辱於委巷之中病裏焦遑,益無置身之所。玆敢復煩鳴號,伏乞聖慈,俯賜哀憐,及此一縷未絶之前,亟命撤還史官,仍許遞臣相職,俾得安意就盡,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已悉諭,卿豈若此?目今左揆,處外過讓,卿又引入,而廊廟之上,唯有右相,若是而國事奚做?文未寫意,予有面諭者,卿須體至意,安心偕入,聽我敎焉。仍傳于李宗城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行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父墳,在於廣州地,而臣自關西歸來,身帶重任,不敢遠出,其後仍嬰篤疾,曠省遂至五載,霜露之感,實難自抑。顧今病形,漸就深痼,朝暮人事,有未可期,擬趁春煦稍舒,一往省掃,而不有恩暇,無以作行,伏乞聖明,俯賜矜許焉。且臣下去後,有緊急山事之躬自檢理者,歸期自致淹遲,本職雖曰閑局,長席不宜暫曠,經筵、籌司,俱係緊任,亦願亟命一倂鐫遞,俾臣得以任便往來,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懇迫祈望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省焉。 ○行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入文字,乞寢長陵防川處看審之命,而聖明視爲飾讓,不賜矜允,近日又因筵敎,有自政院催促上來之擧,臣不敢知朝家之以此召臣,謂臣一往審,有可以懸度防事成否,別具一隻眼於他人所未覩之外歟?抑謂當初陳請者臣,而委其事於其人,如結者之解歟?臣之當初陳請,不過惜水道之變形,而欲復其舊,況在其時,鑿決未久,防役不鉅,若可以不日成之,似無難易之可論。前秋申稟,槪慮任事者水道自復之說,有未必然,而不卒其役,致有衝盪橫奔之患而已,實非有十分料量於刷淤鑿股,立堤捍水之術,今雖承命往視,顧何敢强所不知?指陳其可成與不可成,藉臣,妄謂必可成,目今東作方興,役民非時,事難卽擧。又經夏潦,則未知水勢之復作何狀,是則徒費臣往來,而終無益於事。且臣蹤地,已決一退,束帶趨朝,此生息望,而今因瞽視聾聽之事,諉以召役,苟然媒進,不惟臣私義之可羞,亦豈聖朝體下之道哉?然事關先陵,聖敎屢勤,臣欲不計廉義,冒沒趨承,而前冬恩罷之後,浮寄近郊,屢易舍館,疎窓冷屋,積有感傷,入春以來,發爲寒疾,鄕居無醫藥,不卽汗解,轉輾添感,症形危惡,舊患痰喘,乘時作劇,膈煩喉壅,呼吸緊急,臥不貼背,眠不交睫者,今至數十餘日,形骸幻鑠,氣息如縷,見者無不深憂,臣心自分必死。以此鬼關殘命,寧有自力蠢動之望哉?伏乞聖慈,天地父母,量臣私義之不可入,危疾之不可强,亟寢催促之命,仍勘違慢之罪,以勵臣義,以幸私分焉。臣無任喘喘哀籲望恩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而若是處鄕,尙不上來,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上來。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向者卄違召命,非不知犯分悖義之罪,實合萬殞,而猶且不顧嚴畏,肆然至此者,冀幸亟解必遞之職,庶獲私心之安,而畢竟嚴敎之下,情勢迫隘,不免冒承而參政。皇壇親祭,私廟擧動,適在數日之內,職是宿衛,又未免黽勉陪扈,而因仍盤礴,斷無是理。噫,過三政卽遞,便同金石之典,臣何敢弁髦先輩已行之例,厭然濫據於必遞之地,不恤人之嗤點,自陷於貪樂之科哉?臣雖欲全沒廉愧,當去不去,司直之論,豈可一任臣之放倒也?況伏聞頃日詮對,大臣亦陳當遞之義,揆以公體私分,不容一刻苟叨於此,尤可見矣。念臣至愚極陋,過蒙特達之恩,冥升此崇,委寄此重,臣實無寸能可以自效,唯是筋力奔走,爲絲毫報答之圖,從前如非至難强之病,至難安之情,則不敢爲慢蹇之計,故顧以必遞之身,終未能畫一堅守,亦旣乍出乍入,全失去就之節,自省慙恧,人謂斯何?今則惟有一遞,矢心天地,玆敢疾聲哀籲,更申前懇,伏乞天地父母,察臣必遞之義,諒臣難冒之狀,亟遞臣本兵重任,俾公務毋曠,至願獲遂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因晝講入侍事,召牌荐下,而本職未解之前,決無冒進之勢,輒又逋命,臣罪尤萬萬矣。冀蒙重勘,以勵群工,不勝幸甚。且臣於經筵事,竊有所慨然者,敢此尾陳焉,春日方和,法筵將開,以殿下勤學之誠,得一世橫經之士,與之討論奧旨,啓沃聖心,其所進益學問之功,賁飾治化之道,尤何如哉?此時宜求博雅文學之人,庸作法筵之龍象,而乃以如臣蔑學老鈍者,苟充於侍講之任,臣每一挾冊登筵,不覺顔厚十重而汗沾背矣。臣於前秋講畢,略陳此意,聖上亦必記有之矣。如李眞望、李秉常、宋成明數臣者,固可謂當今文學之士,殿下何不召收而置諸知事之列,以備顧問乎?今日瀛館諸學士,儘皆賢矣。至若金尙星、李喆輔、吳瑗、南泰良輩,盛之玉堂,實無媿矣。雖各有區區私義之可引,殿下若洞然明諭,截然嚴責,使不敢不進,則渠輩,亦何必膠守一切之偏見,不爲殿下之所需哉?伏願,申飭銓曹,在罷者請敍,竝列于館職,勿以禁推罷職責其出,別開可進之門,以爲應命之地,則其所裨補於經筵者,豈淺淺哉?且念山林讀書之士,雖以人主之尊,實不能呼斥,惟克敦誠禮,以致之矣。國朝名賢,前後相望,無愧濂、洛,而惟我列聖之尊尙禮遇,亦前代之所未有也。不幸碩德老師,殆無存者,而篤志求行,已膺殿下之旌招者,亦不患無人矣。尹東洙、魚有鳳、朴弼周、尹東源、沈錥、朴弼傅諸人,或有淵源之學,或有窮格之功,苟能羅以致之,出入講筵,闡明經義,論說聖訓,則其精微之見,劈晳之言,其可與科目中人,比以論之哉?彼雖世祿之裔,旣守志畎畝之中,若不招之以誠,待之以禮,則豈肯于于而來哉?亦願殿下,益篤緇衣之誠,期於召致,每於開筵之日,使之輪回侍講,則豈不美矣,而先朝盛時事,庶復見於今日矣。伏乞殿下,竝加留神察納焉。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附陳者,當留意,元無必遞之義,而若是過辭,其在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甲寅三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聖龍,假注書金尙魯,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輪對官奉常寺正沈一羲,司僕寺判官李思一,軍器寺僉正閔孝百,氷庫別檢金聖采,中部參奉鄭允迪、李聖龍進前伏。上曰,輪對罷後,當爲召對,玉堂上下番,持進講冊子,差遲來待於閤門事,分付。上曰,輪對官,以次問之,可也。沈一羲進伏。上曰,曾已入侍矣。使之只陳職掌及所懷。一羲曰,小臣旣無所掌,且無大段所懷,而旣承下詢,敢此仰達矣。本寺供進祭需中,祭酒每患未精,故該掌官員,常時各別申飭。近來則稍勝,而猶未極盡,典僕輩,每以酒米元數之不足爲悶矣。上曰,所達似模糊矣。當初朝家磨鍊,必厚而不薄矣。一羲曰,祭享各種物件中,祭酒尤難精備矣。朝家一年上下酒米,爲二百五十石,而不送本寺,出給貢物主人,本米則二石五斗,而一石式納于本寺,故祭用則浩多,酒米則不足,典僕輩,不無稱冤之端。若自惠廳,勿爲出給貢人,而全數直送於本寺,自本寺,申飭典僕,以爲擔當措備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酒米之不爲直送本寺而出給貢人,使之納于本寺者,蓋欲作一階梯,務爲精潔矣。當初設施之意,可謂纖密,而今以沈一羲所達觀之,近來貢人輩,所納酒米,似欠精實,故典僕輩,敢生爭利之心矣。祭酒之不精,可推而知,今後則各別申飭,可也。{{*|此一段,出擧條}}聖龍曰,米不精而酒不精者,是太常官員之罪也。上曰,然矣。一羲曰,縷縷煩陳,不勝惶恐,而又有仰達之語矣。大抵貢物創設,今已百餘年,其後陵寢及太廟位室,比前有加,而本寺所捧酒米石數,僅爲一百七石矣。通一年元祭享及無時別祭,只以此數當之,故利歸於貢人,而本寺則自有不給之患矣。聖龍曰,大小祭享,比昔時雖曰浩多,以此石數,豈至於不能當一年之用乎?上曰,旣問所懷,如有所懷,則陳達不爲非矣,而但此則貢物,亦必屬於本寺矣。本寺旣有提調,果有變通之事,則郞廳相議於提調,提調筵稟或草記,未爲不可,而今此所達,殊涉瑣屑,沈一羲推考,可也。聖龍曰,輪對官之頻賜引接,下詢所懷,聖意則好,而疎逖之人,昧於筵體,辭未達意,每致有瑣屑之患矣。上曰,沈一羲,似未曉予意而累次陳達矣。當初酒米之作一階梯,意固有在,古昔立法之纖密,大抵如此矣,今不可容易變通也。上曰,輪對設置之意,非不美矣,而近來作一文具,雖問所懷,或曰無可陳達之事,或曰雖有些少弊端,有提調,故卽已稟議變通,甚無輪回引接之意矣。沈一羲,雖以所達瑣屑推考,而外間不能詳知,誤認以陳所懷,被推考,則亦有後弊,沈一羲勿推,可也。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思一曰,小臣則去月晦日引見時,已仰達矣。上曰,纔果入侍矣。然則職掌遺在,前已陳達,只陳所懷,可也。思一曰,所懷亦於其時仰達,故今無可達之語矣。上曰,初入侍之人外,使之只陳所懷。閔孝百進伏。上曰,履歷?孝百曰,戊申別試武科,己酉差禦營哨官,出六後,除北部主簿,辛亥除軍器寺判官,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孝百曰,所掌弓箭矣。上曰,遺在?孝百曰,黑角弓八百四十七張,校子弓三百五張,長箭一萬六千五百五十部,片箭一萬七千三百五十部矣。上曰,所懷?孝百曰,本寺有提調衙門,故凡有大小變通之事,或爲草記,或爲稟達,隨卽變通,姑無別爲仰達之事矣。金聖采進伏。上曰,履歷?聖采曰,壬子初除義禁府都事,癸丑以堂上相避換差,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聖采曰,氷丁供上進排矣。上曰,遺在?聖采曰,氷丁異於錢布,這這消瀜,故遺在之數,無可仰達者矣。上曰,所懷?聖采曰,有提調衙門,故有弊端,則卽爲相議變通,別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別檢,非六品乎?聖龍曰,別提爲六品窠,而別檢則是參六窠也。鄭允迪進伏。上曰,此人則頃日朝參時入侍矣。上曰,所懷?允迪曰,近來部民,謀避防役,投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無勢殘民,偏應苦役,是爲痼弊矣。上曰,其弊誠然,所達之辭,可謂約而盡矣。輸對官,以次先退。 ○上曰,注書出去,招玉堂入來。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兪健基以次入侍。金若魯,讀《近思錄》第五編首章,自濂溪先生,至從善而已。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晉之上九,至便是欲。上曰,注書讀之。金尙魯讀,自明道先生,至義理常勝。若魯曰,首章,言乾乾不息於誠者,蓋君子體乾之健,而至誠不息然後,始爲克己之工,而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於克己上,最爲緊切,非誠無以着此工夫,若於這箇工夫,一有未盡,則不能克己,此誠爲學之要也。葉註云,懲忿,象山之高,窒慾,象澤之深,此說恐不然。朱子曰,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塡壑,以此推之,象山象澤之解,終可疑矣。健基曰,乾乾不息云者,蓋取乾卦終日乾乾之義,言其至誠不息也。若魯曰,養心,孟子則曰莫善於寡欲,濂溪則曰至於無,孟子寡字,濂溪無字,雖似有異,而孟子言其養心之工夫。故曰寡,濂溪言其極處。故曰無,其遏人欲之意則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養心之工,寡欲與無欲,似無異矣。若魯曰,此則不然,孟子所謂寡欲者,言養心工夫也。若言養心莫善於無欲,則無下工夫處。故不曰無,而曰寡,濂溪則恐後學,不究孟子本旨,只以寡欲,便謂極工而止焉。故言無然後,誠立明通,如是解釋之後,此章之旨,始明矣。上曰,此言是矣。孟子寡欲之訓,非不盡矣,而濂溪,以至於無三字言之,故尤詳。若魯曰,聖敎至當。若魯曰,顔子所以進乎聖人地位者,在於克己復禮此四字,而克己復禮之目,亦不越乎四勿矣。蓋人之由乎中而應乎外者,惟本於視聽言動,故四箴之戰兢儆戒之意,最切於工夫,一字不可汎看也。上曰,四箴,果好矣。李聖龍曰,先賢箴戒之辭,非不多矣,而亦未有如四箴之爲眞切,固宜朝夕省覽也。若魯曰,臣於言箴傷煩則支一句,竊有仰勉者,殿下於絲綸之間,不免有太繁之病,雖出於欲令群下,洞然曉知之意,而終有欠於王言簡重之體,故今又因文義,敢此仰達,乞留聖意。上曰,所達儘好,當留意矣。若魯曰,不遠復無祗悔以下,蓋引《易傳》陽復之義,以喩君子反善之道矣。雖有過失,未遠而能復,自至於無悔,固可謂大善,然執德不固,頻失而頻復,則雖不至於悔,猶爲未至,終不若初無可復之失,故下文所云,不失則何復之有者,此聖人之道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故人之有失,若猛省而速改,則無所悔,無所悔則事事盡善,不待勉强而中乎道,自底於無過可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損卦之義,於日用工夫最緊切,人孰不知損過就中,損末就本之爲貴,而每患理不勝欲,其流之害,自至於華勝質末勝本,使天理日消而人欲日蔽,可不懼哉?須無一毫放過,於理欲之分,先將人欲,痛加抑損然後,天理自復矣。聖龍曰,須於損人欲復天理六字上,日日着工,無或放忽,則自然無此病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夬九五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莧陸,一小物,而草卉中,感陰氣最多,至脆易折者也。上六之陰,如莧陸,故九五當決之時,必取而爲決之主,衆陽上進,決去一陰,所以爲夬也。決而決之,不失中正之義,則於中道,自可無咎,然心有所比,便不得爲光大,故又說出正心誠意四箇字,使之無一毫繫累,以盡中行之道,聖人牖後學之旨,可謂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明道所謂治怒治懼一句,其爲難則一也,而治怒之難,甚於治懼,故先言治怒,次言治懼,而更下六字,伊川亦曰,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蓋人之於怒,制之最難者,病痛常在於一己之偏係,未祛血氣,時時用事耳。凡人尙然,況人生之莅至尊位,挾雷霆威,喜怒易發者乎?如使己私旣克,則一朝之忿,自不作矣。故治怒之功,只患其不能克己,而不患其怒之難制矣,人主於此,須臾不可汎忽也。上曰,下文比如明鏡云者,甚好,鏡何嘗有好惡六字,可謂一言盡之矣。若魯曰,比之明鏡,比之如水者,乃是公好惡之極致,而殿下所看得者,誠切當矣。但殿下於平日愼喜怒公好惡之道,非不加意用工,而或不無威怒之暴發。又不無遷怒之時,其於明鏡止水之訓,聖學恐有所未盡而然矣。上曰,所達儘好,當各別留意。若魯曰,陪奉他三字,卽語錄,是陪隨奉持之意也。上曰,如是解之之外,似無他義。若魯曰,制怒之義,纔因文義,有所仰達,而操存之工,一有不固,則輒不免隨處觸發,此伊川之以動心忍性,勉戒思叔者也。上曰,思叔,是張思叔乎?若魯曰,然矣。是伊川門人張繹之字也。上曰,動心之動字,何義?若魯曰,朱子釋之曰,竦動其心,竦動云者,蓋指警惕而無少懈也,與《孟子浩然章》動心不動心之動字,不同矣。上曰,然則此動字,果異於不動心之動字矣。健基曰,動心忍性然後,自無疾遽之失,暴發之病,故先賢所以拈出此四箇字戒之者,此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潛心於道,忽忽爲他慮引去一句,甚有味,學者於道,雖潛心着工,而每患志不勝氣,便爲許多思慮所撓奪,終未能灑脫舊習,此先賢所以書而自警者,而可謂善形容矣。上曰,大抵先賢所以爲此言者,似不是汎然脫出來,必親自經歷而後,書之以言乎?聖人亦有此光景而當有云然耶?若魯曰,此屬賢者以下事,聖人則本無此光景矣。健基曰,此卽橫渠言,自不無氣質之病,故其爲說如此矣。若魯曰,橫渠未必眞有這箇病痛,只是兢惕一心,孜孜靡懈,作爲此自警之辭耳。看得如此然後,自無礙滯處矣。聖龍曰,學者病根,常在於外撓糾紛,氣質難變,故雖大賢,亦不能無警戒之心者如此,可見先賢用工之縝密。上曰,承旨所達,好矣。自有細密處,故俄者疑而問之者此也。若魯曰,溫柔可以進學云者,非謂溫柔二字之外,無他進學之工也。闕黨童子之病痛,在於輕傲不循禮,唯溫柔,可爲進學之址,故聖賢所以隨人病痛而勉戒之者,多此類矣。上曰,果如是也,故聖賢所言,自各異矣。若魯曰,第七板九德之目,見於《書經》皐陶謨,而最切於克己工夫,九德中廢其一,則便不得着工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進前。李聖龍進伏。上曰,掌令安相徽,承牌然後,始可開鞫乎?聖龍曰,然矣。鞫獄何等嚴重,而近因臺諫不備,每致停輟,雖以經筵言之,知事有六員,而因其不備,今日晝講,旣有命而亦不得開筵,誠爲慨然矣。上曰,承旨,似不能詳知鞫情矣。卽今鞫體,與前稍異,不宜若是,而稽緩猶尙如此矣。聖龍曰,鞫情,小臣雖未詳知,連因該房,亦有略聞者矣。上曰,近日,只以開政爲事矣。上曰,今日日勢已暮,開鞫亦未可必。安相徽俄雖出牌,而姑無牌去來矣。聖龍曰,牌去來,亦非不申飭,而近來百事,自至解弛,此皆臣等之罪也。聖龍曰,日昨大報壇親祭時,藝文館廳直,所爲駭然,輕重間似當勘罪,故方今囚繫,而本院則囚繫之外,無分付勘律之例,秋曹則旣非啓下之事,故亦不得照律云,事雖微細,不可不一稟故仰達矣。上曰,此事,非翰林所可知,而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則有之,故只以事體罷職矣。藝院廳直,令秋曹科治,可也。{{*|出擧條}}上曰,今日應製詩篇,姑未盡製耶?聖龍曰,或有盡製者,或有未及圓篇者矣。上曰,此異於三日製,非終日科次之事。弘文提學宋寅明,卽爲牌招,使之科次後出去,開鞫,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鍾城府使李榕,慈山府使朴守慶。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風雨乖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鍾城府使李榕處給送。 ○朴師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魯,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由限已過,徐命臣連呈辭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今觀使臣狀啓,其犯越人事,有下問者,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來待賓廳事,分付。 ○李宗城啓曰,大臣備局有司堂上,依下敎來待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傳于李宗城曰,今日大臣,當爲入侍,晝講停。 ○傳于李宗城曰,引見時,《備局》、《承文院謄錄》持入事,分付。 ○有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朴師正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朴師正進。 ○吏批啓曰,漢城判尹,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司圃署牒呈,則別提金致謙,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均爲陳奏正使,朴文秀爲副使,黃梓爲書狀官,閔致龍爲掌令,尹淳爲禮曹判書,趙尙絅爲判尹,李眞淳爲刑曹判書,李衡佐爲延安府使,李思一爲安岳縣監,李喆輔單付按覈御史。 ○兵批啓曰,忠壯將沈宗善,景福宮假衛將朴受和,俱以抱病之人,宿病添劇,勢難供職,呈狀乞遞,輪直之任,不可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亻政}}、吳光運付副謢軍,尹陽來付副司直,李喆輔付副司果,閔通洙、金尙魯付副司正,權和經單付同知。 ○備邊司薦望,開城留守鄭壽期、洪鉉輔、金龍慶,咸鏡監司李箕鎭、李眞淳、李壽沆,義州府尹尹得和、尹敬龍、崔命相。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同義禁李眞淳,移拜刑曹參判,其代,自本院稟旨差出云,令該曹口傳卽爲差出,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普赫爲知義禁,李道謙爲平安都事。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豹皮一令,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各虎皮一令,校理金若魯鹿皮一令,假注書金尙魯,副修撰兪健基各草注紙三卷,筆七柄,墨三笏,假注書閔通洙,佐郞金徵慶,右副承旨朴師正,假注書李長夏各草注紙二卷,筆五柄,墨二笏賜給。仍傳曰,紙筆墨,依朔書例,自該曹賜給。 ○李宗城以禁衛營言啓曰,去二月朔,本營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蔡膺禔未滿四矢,權{{?|⿰香咸}}不中,依例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捕廳草記,緣坐逃躱罪人睦贊興稟處事,命下矣。所當依傳敎稟處,而第緣坐逃亡,自有定式應施之罪,而本府之初不直爲稟處,移送捕廳者,以其逆虎緣坐,與他有別,而變幻姓名,出沒京輦,情狀萬萬凶惡,有不可循例稟處故也,則捕廳之一番捧招,謂已究問,初無嚴訊之事,泛以稟處爲請者,殊無當初,稟請究問之本意,當該捕盜大將推考,贊興更令捕廳姑先嚴加杖問,觀其招辭後,移本府稟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冒死申懇,冀被嚴譴者,實出於萬萬不獲已之情,一兪之音,顒首以俟,而伏承史官傳批,辭旨愈益勤摯,至有入聽面諭之敎,奉讀感泣,繼之以惶恐悶迫,不知所措也。臣之疾勢,如或有一分可强之勢,則雖挈曳匍匐,入承聖敎,畢暴衷悃,庶幾天地父母之少垂憐察,豈非臣之至願,而顧以三朔沈委,一縷垂絶,床褥之間,轉側須人,跬步之內,蠢動無路,恩諭至此,末由祗承,罪戾層積,益無所逃,伏地戰悸,只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以犯越人事,有下問者,卿以元輔,軍國重事,決不過嫌而不參,其卽入來,共爲入侍事,更爲傳諭。 ○三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宋眞明,行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李宗城,校理金若魯,副修撰兪健基,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假注書閔通洙,事變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陰濕,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今番先來,國辱如此,痛心何可盡達?前後辱說,頻數,尤爲痛心矣。上曰,不知前例,故使之持入矣。前有如此文字乎?興慶曰,議處二字,尤爲痛心矣。上曰,辛未年,有査事矣。前例考出,可也。壽賢曰,先來狀啓,未及得見矣。上,下之。上曰,一人讀之,玉堂竝見之,可也。上曰,庚午年《政院日記》入之。壽賢曰,罪人承款者,二十六人矣。似無査事出來之慮,而金永昌尙未捕得,是爲悶慮矣。向來啓文中,以按覈使査狀來後,卽當轉奏之意及之,況且國辱如此,使臣宜卽差送,而今則事體頗重,似當以大臣差送矣。上曰,以大臣差送,可也。壽賢曰,姑觀前頭差出乎?上曰,政官牌招,卽爲差出,而以陳奏使爲號,可也。寅明曰,江界罪人,不可仍置江界,移囚平壤,更送御史,與監司眼同嚴査,似好,而其中金永昌,事極難處,若以溺水死爲言,則好耶?上曰,以溺水爲言矣,若或見捉於彼國,則其將如何耶?凡事當以誠實處之矣。眞明曰,以李喆輔,更爲差送御史,好矣。上曰,李喆輔當爲更差,而以按覈使差下書出,可也。若魯、健基所啓,人臣專對之任,若有辱國之事,固當埋骨燕山,以伸主辱臣死之義,而今番三使臣,受其慢書,不能爭執,仍爲出來,我國國小力弱,近來受侮於彼,非一非再,其爲驚心痛惋,當復如何?此等處,若不嚴加處分,將無以勵臣節。臣等待罪經幄,與兩司有異,故不得勘律請罪,而三使臣,不可不嚴處矣。{{*|出擧條}}上曰,當用何律耶?壽賢曰,臣伏聞此啓,惶恐無地矣。臣方待罪之不暇,不敢干涉,而彼中形勢,誠有所不然者,而人言每如此,尤切惶愧矣。上曰,戊申,以何律勘處耶?寅明曰,其時臺官,卽小臣,而以遠竄論啓矣。上曰,今番則與戊申有間,三使臣竝削職,可也。若魯曰,削職太輕矣。今日臣子憤痛之懷,當洩於何處耶?上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予豈强拂乎?三使臣,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使臣先來軍官兩人及譯官,皆稱病落後,只令陪持上來,事極駭然,不可不各別論罪矣。上曰,稱以有病,落留中路,遲滯甚矣。先來軍官及譯官,令攸司從重勘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少退。備局次對,久未爲之,備局諸堂及兩司牌招,以次對入侍。諸臣遂退出。午時,還爲入侍。宗城曰,査勅時《事變日記》,付籤以來矣。上曰,上之。壽賢曰,罪人之招,各各不同,胡亂,甚矣。急送御史,期於同招,爲宜矣。上曰,奏文措語,何以爲之耶?壽賢曰,臣往見彼國形勢,少有執頉處,必生事,略略說及,似好矣。寅明曰,戊申陳奏時,以事體之重大,分授諸臣,各撰一本,故臣於其時,未入館閣,而亦製進矣。今番奏文,比前尤重,尹淳、李德壽,以曾經主文之人,方在外,若以奏文製進之意,催促上來,則此與官職有異,何敢不來乎?上曰,若聞此事,則豈可不來乎?當此主辱之日,諸臣何敢在鄕?令喉院各別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壽賢曰,先來狀啓中,彼國慢書,誠極痛心,而且以犯越在逃人金永昌事,彼之提說如此,而尙未捕捉,前頭生事,殊爲可慮,宜有嚴飭購捕之擧矣。上曰,考出乙丑賞典謄錄,申飭監、兵營,懸賞購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番陳奏使入去時,西邊犯越罪人,多少懸殊,不可指一爲辭,而瀋陽將軍所報,與御史査狀,亦且不一,似當更送前御史,別爲從實究覈,歸一爲宜矣。壽賢曰,按覈御史,急速下送諸罪人處,更爲捧招,犯越地名與殺人之數,一一詳覈,與彼中文書,無相左之患然後,可以附咨於使行矣。上曰,罪人移囚平壤,御史與道臣,眼同査實,速爲狀聞,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江邊犯越事,在監、兵使,爲其公罪,而旣有革職前例,故李遂良,以依例革職,別爲議啓矣。江界府使金浚,亦當照律,而犯人,皆是高山鎭屬,則在浚,亦爲公罪,所當與兵使,一體勘律,而卽今則與前有別,前咨旣以聽候爲言,則先此照律放送,亦難便,彼中事出場,早晩不可知,而一向囚禁,不爲照律以待之,尤爲重難,未知何以處之耶?上曰,何可一向囚禁?金浚亦姑先革職放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以爲,鳳凰城將馳通出來,使譯學李齊聃取見,則前日自滿浦境,拿縛越送孫可先供內,所援在逃者小溫兒,因盛京將軍移文,亦令臣府,遣兵査拿事馳通,故伊時道臣,因廟堂分付,行査答通,而彼旣因禮部謝覆咨文後知委之令,如是馳通,則不宜牢拒,故不得已,以理當具報本道方伯,更加伺捕等語,措辭答通,而前頭似當有回覆之擧,令廟堂稟旨分付云,到今更無搜捕之路,似當以前日答通辭意,回報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三使臣,因諸臣陳達,旣有拿處之命,爲其重事體也,而首譯則誠可痛矣。渠若血誠周旋,亦豈無感動之道,而以使臣別單觀之,多有可疑之端,其不爲力爭之狀,可知矣。首譯李樞,爲先拿鞫,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兼春秋權德載,咫尺之地,有不謹之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固城等邑,未收大同米,未滿千石,而卽今民間竭乏,今若與新賦稅,一時竝督,則民將不堪,蕩減則雖不可望,而以待秋退捧爲請矣,此則穀旣無多。且當此窮春,新舊稅之竝督,誠爲小民之弊,似當許施矣。宗城曰,臣於此狀啓,竊有所懷,而干係廟謨,故惶恐不發矣,言端旣發,敢此仰達矣。大同未收,未滿千石。且湖南旣已蕩減,其在一視之道,不宜異同,臣意則特許蕩減,以紓窮民一分之急,好矣。上曰,承宣之言是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道臣所請,旣是退捧,則朝家不必特令蕩減,依狀請使之退捧,似宜矣。興慶曰,今此未收米,不滿千石,則蕩減固非難事,而第嶺南沿海之尤甚,比湖沿不無間焉,則不必以湖南例許減。且蕩減惟正之供,係是非常之特恩,恐不宜續續輕施矣。上曰,向者以事體,雖已處分守令,沿海飢民,豈不顧視?特許所請。{{*|抄出擧條}}珽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擧行。{{*|原啓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原啓見上}}上曰,今則與前有異,極律與否,今非可論矣,不允。今來北咨中慢語,有非人臣所可忍聞者,其爲驚心痛骨,當如何哉?奉使諸臣,旣不能善辭周旋,又不能以死力爭,以至貽辱國家,罔有紀極。其奉使無狀之罪,可勝誅哉?三使臣,旣命拿處,譯官李樞,亦有拿鞫之命,則行中譯官輩,故欲生事,不爲宣力之罪,亦不可不嚴徵,請行中首譯,一體拿鞫。上曰,依啓。臣於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之命,竊以爲過也。夫正供退捧之請,雖涉猥越,而原其本情,亶出爲民,則容有可恕之端,不宜以此深責。且在郡封章,古人多有行之者,今重協應旨進言,兼陳民弊,不是異事,而殿下不少舒究,遽下嚴敎,至有拿命,此豈聖朝通下情恢言路之道哉?況陳民憂被重譴,亦將駭四方之聽,請還寢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之命。上曰,道臣旣已罷職,守令拿處,烏可已乎?不允。臣以稷山殺獄事,有所論啓蒙允矣。伊後數日,得聞稷山縣監李渭輔,受暇上京,怒其被殺人沈萬之妻呈訴法府,捉致拘留於其家云,臣聞甚怪駭,欲知其眞的與否,使憲府下人,招來沈萬之妻,親問其被拘之狀,則果如所聞,而過數日,僅得逃脫云云。夫渭輔,以主推官,偏護正犯,囚禁屍親,已極無據,而又欲杜絶其上京訴冤之路,拘留屍親於私家,尤爲可駭。渠方入於前後推官拿問之中,苟有一分畏憚公議之心,安敢乃爾?其循私蔑公,縱恣無忌之罪,不可不嚴懲,而趙天彬,家富族盛,居鄕豪强,此所謂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者也,外方殺獄,例多緩弛,有難成獄。請稷山縣監李渭輔,爲先拿問定罪,正犯趙天彬、寶甫等,一倂拿致京獄,以爲參考捕廳文案,嚴加究覈,依法勘處之地。上曰,依啓。方今隣族侵徵,實爲良民第一難支之弊,變通充補之政,宜不容少緩,而近來人心不古,詐僞百出,謀避軍役,如避死地,閑丁搜括,其勢誠難。況兩年飢癘,死亡無算,目今民間景像,有若新經兵燹,僅存餘氓,尙未蘇息,不奠厥居者太半。聞外方州縣,因朝令之至嚴,搜境內之閑丁,東西隳突,侵擾民間,當此農節,民不安頓,耕播愆期,今年農作,如或失時,則嗣歲之憂,有不可勝言。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當初下敎,意在爲民,其所騷擾,乃守令之不職,諸道監司,從重推考,守令嚴飭。相徽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原啓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依啓。{{*|原啓見上}}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定州牧使黃應洙遞差。上曰,當初不允,意有在焉。豈可置人於黯黮之中乎?勿煩。{{*|原啓見上}}請理山前府使禹夏亨,拿致究覈。上曰,旣有拿命,令該府添問目査問。珽所啓,臣以諸道簽丁,限秋成姑徐事,論啓矣。殿下終靳分明賜答,只以道臣、守令推考爲敎,此則非臣陳啓之本意,臣言之無足有無,已極惶愧。且本院有大司諫金始炯,下諭啓辭,而傳啓之際,頓然忘却,以致漏落,臣之昏憒不察之失,誠無以自解。以此以彼,其何可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亦勿退待。壽賢曰,密陽府使李重協之疏,不過出於爲民之意,而處分至此,非所以示遠民也。臣意以爲,宜收拿問之命矣。上曰,向來處分,湖南旣有意,近來紀綱,無復餘地,不可不如是矣。大臣之言如此,何可不從?拿問還收,罷黜,可也。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以爲本道連歲荐飢,民間遑急,許多飢民,實無口食繼給之勢,留庫還上中,米太則係是不虞之備,雖不可擅動,至於皮雜穀小豆,非但異於正穀,經夏留庫,每致腐傷,雖有積峙,終歸無用,民間形勢,如是遑急,則似當有變通分給之道,令廟堂稟旨分付云。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施矣。上曰,依狀請許之,可也。平安都事鄭熙普,今姑改差,今日內口傳,各別擇差事,一司署經守令,卽爲催促發送事,副校理鄭亨復、兪最基,校理趙明澤,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朴弼載,竝牌招事,都承旨李瑜同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上曰,領相進來。壽賢進伏。上曰,三公俱備然後,國事可做矣。卿之閱月引嫌,不亦太過?予則非以筋力望卿,而卿則每以筋力之不逮爲言,此甚可悶矣。壽賢曰,聖敎至此,惶恐無地矣。昨者批答中,有面諭之敎,而實無自力之道,故不得承命矣。朝聞北報,不勝驚痛,蒼黃入來,而今雖入來,更無陳力之望。臣於常時,每以不擇燥濕,奔走職事爲期,病勢若不至此,何敢如是撕捱乎?且勿論曲直之如何,一有臺言,大臣之不得行公,古例卽然。向者臺言,雖非直斥臣身,以廟薦之不公,深攻左相,則臣居首席,其敢晏然行公,以招縱恣之目乎?呼唱道路,實愧鍾樓之市人矣。上曰,卿之引嫌,專在於臺言,而每以病爲言,此予所以爲悶者也。卿心果如李壽海之言,則如是引嫌,可也,而若有蕩平之心,則何可强以爲嫌乎?卽今廟薦之閱月不得擧行,卽前所未有之事也。況主辱之義,人臣所同有,予則雖以今日彼言,爲不足怒,而於卿等,則豈不以主辱之義看乎?壽賢曰,聖敎至此,臣更無所達矣。退出後,當與右相相議,廟薦卽爲擧行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3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瑜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咸鏡監司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知義禁尹陽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坐不可不備員,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大臣以下,當爲登對云,今日晝講停。 ○朴師正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朴師正曰,卽速開坐事,申飭。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冬至正使密昌君樴,副使閔應洙,書狀官尹彙貞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密昌君樴、閔應洙、尹彙貞等,時未還渡江,計其渡江日字,依例發遣府都事、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鄭益河,俱有親病,尹得徵、李顯望身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兵曹正郞金漢喆,司成崔命相,兵曹佐郞洪啓裕,司果趙榮國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南德老,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召對爲之。 ○李瑜,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安岳縣監望,司僕判官李思一,正書之際,以僉正誤書,而未能覺察,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行都承旨李瑜進,權{{!|𢢜|⿰忄業}}爲右參贊,沈鳳輝爲掌樂僉正,宋儒式爲監察,金彦熙爲司僕判官,田日祥爲慶源府使,尹淳爲兼藝文提學,金喜慶爲義禁府都事,李梅爲司圃別提,洪鉉輔爲瓦署提調。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李長夏單付副司正。 ○傳于李宗城曰,全羅左水使狀啓,形止事由而已,而濃墨之故,不得下院。 ○以京畿監司狀啓,戶曹參議魚有鳳,病重上去不得事。 ○傳于趙命臣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急,方寸煎熬,不得不冒死,復有塵瀆,尙冀仁覆之天,俯賜鑑燭而哀憐,伏奉承宣,臨諭聖批,又未得兪音,而責勉之旨,旣嚴且溫,至以困我爲敎,臣罪至此而益無所逃矣。臣心膽戰悸,汗淚逬集,直欲無身,而不可得矣。念臣特一眇末賤臣耳,如無萬萬不敢出之義,萬萬不可赦之罪,則濫蒙異渥,至于斯極,而何敢不思祗承,仰煩聖慮也哉?惟其違迕之誅,猶止於一身,喪廉之恥,實關於世道,臣雖不肖無狀,決不忍以身先汚聖上之朝廷。臣固樹立無素,而受恩罔極,旣叨此地,不敢以平日自處者自處,聖上亦不宜以平日視臣者視臣,今又不賜譴何,一向束縛,則臣唯當抱此冤悶,自就澌滅而已矣。伏地兢隕,不能悉對,敢欲更暴衷臆,仰干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伏以臣之今日境界,可謂至迫阨而至窮慼矣。閱三月禁推,往古所未有,而若臣則辜犯忒殊,拘繫最重,搶頭狴犴,甘心縲紲者,恰恰六旬有餘日矣。畢竟嶺海刀鋸,唯上所命,而臣有八袠偏母,素嬰美疢,前冬以來,益復沈綿,緣臣不肖,獲戾聖明,一向牢囚,宥免無期,則婦人之情,過於驚憂,危疾之喘,失所將護,門閭之望已窮,而藥餌之節且疎。日夜涕泣,轉生別症,奄奄床笫,朝夕莫保,臣於此撫躬疚傷,叩心煼熬,誠恐一朝無幸,永抱子道靡及之痛,重得罪於孝理之下矣。昨於千萬匪望,忽蒙付過放遣之命,仰惟聖上,至仁且明,有若曲察微臣情理之萬萬迫切者而然耳。夜出圜土,歸視病母,母聞臣至,扶頭蹶起,握手嗚咽,惟以未死前母子相聚爲萬幸,而感祝聖恩,與天同大,旋復昏綴,氣息懍然,蓋其中間疾勢之陡劇,莫非以臣之滯獄,而慮念之踰節,醫救之失宜故也。俯仰痛恨,尙又何言。噫,策名明時,致身瀛館,卽人子榮親之大節,而臣則反是,重貽親憂,剛添親疾,以爲終身靡極之悔,而伏況累忝橫經之班,徒懷守株之愚,前後恩除,積有違逋,則法紀森張,蒙萬戮而難贖,子職虧矣,臣分缺焉。忠孝俱喪,此何人哉?永念慙悼,寧欲無生。臣久縶幽圄,觸冷中濕,感疾甚重,未堪自力,而母病朝來,轉益困殆,謁醫討藥,强疾遑遑,此際又辱天牌,不敢坐違,謹此趨詣禁閽之下,而毋論從前自畫之地,有不可突然冒入,卽今臣母疾狀,實無少選離捨供職之望,玆具短疏,瀝血仰瀆於錫類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諒情私之至爲焦切,職名之終難承膺,亟許鐫削,使之任便救護,仍治臣終始逋慢之罪,以嚴朝綱,千萬不勝大幸。臣無任惶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三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李普赫、徐宗伋,右副承旨朴師正,掌令安相徽,正言趙明履,事變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入侍。金興慶曰,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大王大妣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金興慶曰,元龜招辭,多怪異之言,不可不一經稟裁,故敢達矣。宋寅明曰,獄事有變書有根本然後,可以覈實。南極逃躱時,元龜符同外直之事,今已現露,必須詳査得情然後,迎刃可解,而其間情僞,有難測度,逃躱一節,所當盡根究覈矣。上曰,予對卿等,說此多愧,卿等亦愧矣。十九日下敎後,有意飭勵,擺脫舊習,則元龜等事,安敢復出乎?予不能建極,以言敎者,詔少南老南附合之言,朝廷妥帖則渠何敢生意乎?卽今禁府堂上,多有未行公者,故渠輩爲此延拖眩亂之計,所謂權{{!|𥛚|⿰礻啇}},李萬維、申處洙、朴長潤之說,誠爲怪異,其捏合情態,殊甚巧惡矣。今若久置獄中,奸謀百出,若不別樣嚴束,則國何爲國乎?大抵以鞫體言之,旣曰逆則當爲訊問,嚮時如全城君沈廷輔,入於鞫廳,權{{!|𥛚|⿰礻啇}}雖曰曖昧,事體則亦當請捕矣。金興慶曰,下敎不然矣。臣曾見戊申年罪人之時,誣告張鵬翼、尹淳諸人,其時自上特爲置之,鞫事不可徑生疑慮,故敢達矣。上曰,卿與判金吾,決無私好惡,豈以彼此有勢無勢而有所左右耶?今直以禁堂發告,鞫體則自當請拿,權{{!|𥛚|⿰礻啇}}雖補外邑,豈可以逆疑之乎?凡事必從公平然後,可矣。宋寅明曰,戊申年,雖有過處分,而別生事端可慮,故姑不請拿矣。上曰,南極雖未信,而閔哥則可疑,故昨日已爲判付。大抵元龜,雖庶孽疲弊,李萬維、李浹,皆連家間,分明入於其黨者矣。宋寅明曰,枝辭蔓語,姑舍之,逃躱一節,當爲査實矣。上曰,此亦枝葉,南極雖正刑,無妨,此輩常怨國,屋下私談,皆未免偶語棄市之律矣。宋寅明曰,南極逃躱之事,似是元龜所爲,而姑未詳知矣。上曰,淸涼山事,似不虛疎。南極初云去涼山,後則變辭,其情狀,尤覺絶痛矣。宋寅明曰,招辭極爲殊常,臣等所見,欲一經稟裁,故敢達矣。金興慶曰,大抵此輩怨國,所謂淸涼山,皆是謀逆事云矣。上曰,怨國皆逆乎?元龜謀逆之事承款,則逆詳知情實然後,可以正法,不然則閔之一族,皆以怨國而盡誅乎,雖有怨國之言,而使之不生心,是矣。安相徽曰,此獄,南極逃躱後,閔哥外直符同,招辭書札,與元龜雖異,而和應則現露,不可不嚴覈矣。宋寅明曰,今若一二杖則多發言,李濟同,亦然矣。上曰,加刑則不知有何擧措矣。趙明履曰,南極爲人奸巧,其言往往有實辭,招辭中某字魚喁之說,非自做出,則必有人矣。上曰,南極則奸巧,閔哥則凶惡,不得骨子,則加刑後,可知矣。宋寅明啓曰,昨以禹夏亨已有拿命,臺啓所請面質事,有添入問目之命矣。從後聞之,夏亨初無拿問之事云,何以爲之?上曰,不可不一番推問,禹夏亨更爲拿處,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依乙丑年例,犯越人懸賞購捕事,昨已定奪矣。出身則有加資之規,常漢則必不願,似有錢布間參酌題給之擧矣。上曰,出身則加資,常漢則免賤後,令該曹錢布磨鍊,題給,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鞫廳罪人行刑時,本府都事之監刑,乃是前例,而日前誣告罪人金世珍行刑時,以假都事監刑云,後弊所關,極爲駭然。其時當該實都事,不可不論罪矣。上曰,當該都事,拿處,可也。傳曰,凡干除弊之時,且有定式,則奉命宣傳官,科外責立,雖涉未妥。關西宣傳官下去時,適値大政入侍,有飭勵之敎,只遵飭勵,不顧定式,宜有參酌推考飭勵,使者雖卑,王命可尊,敎諭雖重,牌有御押,則道臣狀啓中,只以官秩,曰以自重,事體所在,極爲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雖曰科外,不過報備局飭勵者,而近來外方,不有王人,徒以自重角勝爲能,前席飭勵之奉命人,敢欲抑制,報諸道臣,至煩狀聞,其在事體,亦極寒心。瑞興縣監朴師昌,從重推考,其所排立,自有舊制,令備局更飭京外,元狀啓勿施,以示重御押,尊王命之意。{{*|榻前下敎}}安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須勿更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趙明履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昨已諭,勿煩。又啓曰,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初意在於隣族侵徵,昨已諭,何煩之有?{{*|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獄文案之秘不宣泄,法例至嚴,至於政院所藏之本,則雖修史翰林,不得取見,乃者前參議李匡輔,不有禁令,任自謄傳,事極放肆無畏。且關後弊,而罷職不敍之罰,未免失之太寬,此後若復有如匡輔者,迫於親故之懇,則豈復慮後日之罷職不敍,而不圖所以傳示之道乎?凡罪罰當然後,方得制法之本意,請前參議李匡輔,削奪官爵,門外出送。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干連鞫獄之事,推覈之際,所當反覆究覈,期於得情,而江原監司趙最壽査聞之狀,極涉草略,殊無詳嚴之意,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罰,請江原監司趙最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捕廳罪人尹廷顯所告諸罪人,初命原營行査,聖意固有所在,然當此世道壞敗,國威不振之日,乃以干連鞫獄之事,擺脫法例,付一藩臣査究,實非所以示四方也。且以一獄事,分京外各行按覈,尤涉苟簡,請尹廷顯及所告諸罪人,竝令金吾拿致嚴覈。上曰,依啓。又啓曰,鞫囚訊問之法,至爲嚴急,不容暫徐,況今朝綱解弛,人心惰緩之時,鞫獄重囚逃躱之餘,職在金吾之臣,其所以奮發振勵,宜有加於人者,而知義禁朴師益,旣出之後,旋復言病辭遞,重臣固有病矣,然若以古人輿疾討賊之義推之,則此時言病,揆以事體,殊涉未安,請錦原君朴師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金吾郞官,素稱蔭塗華選,而時任都事李昌麟,爲人太不了了,擧止不似官員,循例易行之職事,每待下吏之指導,而猶未成樣,貽笑觀瞻。請禁府都事李昌麟汰去。上曰,依啓。又啓曰,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當此國綱頹弛之時,如此之類,又爲收敍,則頹者益頹,弛者益弛,而無復振擧之日,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事已過矣。今者所論,未免太過,不允。又啓bb曰b,臣本愚芚懦拙,不合臺閣之任,兼而向來,重遭人詬辱,故不欲冒居於公論之地,始敢冒死違召,而適以鞫坐,天牌再臨,揆以分義,不敢固辭,遂乃黽勉承命,旣出之後,妄欲效古人居職盡事之義,先發五六啓辭,而至於李思周刊去仕籍之論,伏承太過之敎,臣竊不勝惶悚而繼之以慨歎也。夫思周,本與泰徵,同出賊招甚緊,至今人言未已,而一朝洗拂,置之侍衛之列,不審殿下,何取於情迹可疑之思周,而處分之失當,一至此哉?方今典法湮晦,綱紀頹弛,主威日降,國勢日卑,爲今之道,當求所以明法振紀之方,不宜復行寬宥之政,而如思周之類,又爲收敍,則是已晦之法,益晦而不明,已頹之綱,益頹而不振,豈非大可憂哉?蓋臣之意,只欲扶豎義理,以正人心,此其所秉執者,固不小矣。其論思周之語,亦採至公之論,了無毫分過語,而聖明不賜允許,乃以臣爲太過,則更何敢出意見論是非,以循其職事哉?不循職事而逐隊隨行,人之羞恥,莫甚於此。且殿下,旣不用臣言,則便以臣爲不合言責侍從之任矣。雖欲蹲仍不去,而亦不可得,抑臣固無可以見信於君父者,然不用其言,卽是不信其人也,亦何顔面,冒居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朴師正曰,正言趙明履,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兪最基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職,止視之猶子也。一遍訖。兪健基讀自又問天性,至以己之子妻公冶長何也。上曰,吐,何如,解釋,何如?最基曰,妻公冶長下吐,或有異此者矣。讀止有可學無可學耳。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南德老讀自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止漢晉是也。一遍訖。最基曰,德不可一日不修,學不可一日不講,此是首章,故敢此告達矣。曾元爲口體之養,曾子是養志之孝,孟子所云,非不足乎曾子也。程子曰,事君若周公,可也。子之於父,臣之於君,當盡其分,周公、曾子,非過其分也。上曰,以此事觀之,世之人,皆不盡其道矣。忠孝盡分,非聖人也,乃人道也。健基曰,幹母之蠱,言子之事母,當以巽順爲主矣。上曰,往時儒臣,說此文義矣。此下大文,有可疑者,須告達焉,乃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之義也。最基曰,臣如周公而廑成小康之治者,以成王爲君故也,然此文義,於後世,不能無弊矣。健基曰,子幹母,乃爲剛陽,人臣事君,有犯顔嬰鱗者,有承順輔導者,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若諸葛亮事後主也。《周易》,皆言時與道也。上曰,此大賢之言,而向者言孟子事,亦有所云云矣,然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云者,心有所疑矣。周公豈不聖矣,而王莽,援周公、伊、霍,剛陽二字,誠可疑也。齊宣王之於孟子,顧左右而言他,可謂巽順乎?諸葛亮,治李嚴、廖立、尙嚴,亦可謂巽順乎?若偏於巽順剛陽,則皆有弊矣。最基曰,諫亦有直諫,有諷諫矣。上曰,東方朔,乃諷諫也,有聖人之言,孔子曰,有犯而無隱,是也。伯、叔程子,各有氣象,此乃叔程子之言乎?剛陽二字,終不能無疑矣。孟子於齊宣王,初無君臣之義矣。健基曰,此解卦辭,非解文義也。上曰,剛陽,終是可疑矣。最基曰,無於己者,不能及於家,施於天下,此言治家,不必專尙威嚴,當先治吾身,使吾心無一毫悔吝,則家人,自然有所嚴憚觀感而率歸于正矣。此匹夫治家之事,而其爲言則好矣。上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卽此義也。最基曰,家人,常多恩意矣。上曰,恩意之偏,多矣。最基曰,第五倫事,論者雖以私言之,然朱子賢之,載於《小學》,兄子、己子,儘有物我,旣曰猶子猶父,則豈全無差等乎?嫁女,當擇其才之相稱者,聖人豈避嫌乎?上曰,此《論語》註,而拔載此書矣。最基曰,侯夫人賢,兩程成就,皆其敎導之力矣。上曰,此行狀耶?最基曰,然矣。健基曰,文王德化,本於一身,及於后妃,是爲周南,及於江漢,遂爲召南,其治化,誠盛且大矣。然皆自文王之身,而推近及遠者也。此在蒙學,固當講誦,而帝王家,尤宜留意於二南矣。上曰,然。健基曰,蠱之上九所謂不事王侯之人,自有等級,然朝廷有道,則揚于王庭矣。最基曰,是不然,堯、舜之時,有巢、許矣。健基曰,雖然,元、凱在朝矣。在國家之道,宜使賢士,揚于王庭,是豈不有光於國乎?最基曰,以近日言之,以臣等不似,豈有補於聖學乎?卽今豈無林下讀書之士,以至誠求之,當有出者矣。上曰,《歷代名臣奏議》,何以爲之耶?最基曰,下人無狀,不告于臣,知事趙尙絅、尹游,皆選送云,而卷秩,當浩汗矣。上曰,似然矣。最基曰,臣與李宗城相議,欲請講《宣公奏議》矣。上曰,《名臣奏議》,先朝每欲爲之選,後則有何難乎?可爲五十卷乎?最基曰,然矣。令李德壽及李眞望選之,何如?上曰,其人不爲上來,其人如李縡,不欲爲官矣。然雖不爲官,在幼學壯行之義,經筵官,豈不可行乎?最基曰,如此則愈辭避矣。上曰,經筵官,非同經筵、知經筵,若果如此,則愈爲辭讓矣。最基曰,慢書辱國,寧有如許之事乎?內而鞫囚逃躱,外而慢書又來,此非小憂也。不獨禹夏亨,可以拿處,使臣受咨文而來,誠爲無狀。至如權儆輩,亦各別治之然後,可解臣子之憤矣。必振擧紀綱,庶幾可以爲國,愚衷所激,敢此仰達。趙命臣曰,紀綱解弛,未有甚於此時,紀綱如此,故無處不弊,以至邊禁亦弛,辱及國家,此而不治,何處用紀綱乎?各別嚴懲,如何?上曰,今時則非我國所當爲,末梢豈無處分乎?諸臣以次退出。 ==3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式暇}}。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卯時,日有兩珥。申時,日有左珥。夜二更三更,月犯左角星。 ○李聖龍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理山前府使禹夏亨拿處事,傳旨啓下矣。禹夏亨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事,命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送矣。卽者拿問還收事,擧條啓下,李重協勿爲拿來,還爲上來事,書吏所到處,分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泗川縣監朴端錫原辭,緣坐罪人李落松逃亡,旣不在於其等內,當該守令,令本道現告事,覆啓蒙允後,纔已發關本道矣。卽者前縣監池友翼名呈所志內,罪人李落松逃躱,在於渠之在官時,故今方自現待命云,拿囚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冬至使首譯李樞,行中首譯韓斗綱等拿鞫事,傳旨啓下矣。李樞、韓斗綱等,時未還渡江,計其渡江日字,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啓曰,正言趙明履出仕事,擧條啓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日昨伏聞,因使臣狀啓,有大臣、備堂入侍之命。臣蹙伏待勘,跡阻朝班,徒切鬱慮之情,繼而使命,及於臣身,追始得聞彼中嘖言非常,臣不勝驚痛憤惋之至。當此主辱臣死之日,臣子分義,不暇他顧,宜卽趨承,亟治行具,而顧臣情勢負犯,終於相職未解之前,決無重入脩門之路。見方使事爲急,不容曠日虛縻,旣當出疆,職任元不關緊,到此尤無靳固之慮,必不待臣之煩籲,而卽賜處分矣。人之疾痛,必呼父母,君臣猶父子,今臣迫急之情,不啻疾痛,則安得不赴愬於君父之前也?經曰,人之所欲,天必從之,臣以是伏地涕泣,顒首以俟,而卽蒙一兪之音,則更無所事於敦迫,承宣之一向相守,全無意義。伏乞聖明,亟賜諒察,輟還近侍,遞臣職名,俾臣得以自伸,而使事毋自遲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悉諭心曲,辭竭意窮,更何有諭,而但今者專對之命,所重在焉,意亦有在,卿何過讓,而況職名?凡諸節行,例皆陞銜,而往昔年前例,亦時任爲使,顧今鼎席,首揆老病,卿又處外,若差右揆,鼎席將無人矣。卿雖過讓,義共往役。噫,以微細傾軋之事,嫌國之重事,以卿體國之誠,不諒若此乎?此非强迫,所重在也。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讓,卽日偕入,共議奏咨,俾無重事遲滯之弊,是予所望也。 ○李宗城啓曰,筵席記注,固當詳悉,書出王言,尤宜敬謹,而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昨日臺啓批答,致有錯誤書入,終至付標,其在事體,至爲未安。李長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擧條未啓下之前,入侍注書,不敢遠離,事體當然,而前假注書閔通洙,昨日擧條書入之後,卽爲下鄕,聖敎之下,致有微稟之擧,殊甚未安。閔通洙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三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不知禮乎?一遍訖。金在魯曰,三十九章君親制祭割牲,皆以五爲吐,宜矣。上曰,然矣。兪最基讀,自禮不王不禘,止周道然也。一遍訖。上讀新受音一遍,至追王亶父。在魯曰,人名,父音爲甫矣。止周道然也。在魯曰,綴音,宜作體讀之矣。上曰,此以反切,作秋音而反切,不可盡從矣。最基曰,此言不王不禘之義矣。在魯曰,此言禮之大者。上曰,然。在魯曰,不王不禘,王者初卽位,諸侯皆朝則爲禘,諸侯卽位,來朝天子後,爲禘一說,以此爲是矣。最基曰,設奠於牧室,謂行主也,曾子問,亦然矣。在魯曰,行主,謂祧廟主,而司馬遷所記,則誤矣。上曰,然。在魯曰,卑有二義,小註以卑爲子孫矣。上曰,上註似長,下註似過矣。最基曰,小註穿鑿矣。在魯曰,石梁王氏云,周頌作駿,似未瑩,以此章參之,吐宜無之。上曰,此則分明然矣。在魯曰,朱子曰,疑武王時,追稱王,成王時,追上諡號矣。健基曰,此章終有疑惑矣。以此文勢觀之,似上諡於設奠牧室之時矣。最基曰,豈其然乎?上曰,雖云於牧室爲之,何不可之有?武王,卽位於牧野,上諡於牧室,是次第事矣。雖無明文,大抵天下,不可一日無王,疑是次第事矣。最基曰,人道竭矣之語,好矣,竭,乃極盡之謂也。上曰,周興嗣云,孝當竭力矣。在魯曰,親屬,上治旁治下治而盡矣,民不與焉,言行此五者,則不蘄治民而民自治矣。存愛註,頗似牽强矣。上曰,旣似牽强,又似孤單矣,大抵民不與焉。非爲人之學,乃爲己之學矣。在魯曰,一齒兩絲曰紕繆,乃亂之謂也。上曰,旣曰民不與焉。下文曰無不足無不贍,其意味,好矣。最基曰,立考改易殊異別云者,卽因革也,親親尊尊,乃天地之常經,不可變革者也。上曰,此言,好矣。最基曰,古者宗法甚重,秦漢以後,無宗法,唐雖是衰晩之世,張公藝,能九世同居矣。卽今宗法不明,故人心薄惡,宗法亦關於世道矣。在魯曰,推而言之,尊國家尊大宗尊小宗矣。最基曰,卽今宗法不嚴,大宗無子,小宗不肯與子出繼,風俗甚薄矣。在魯曰,古或謂弟妻爲婦,故此文以爲非矣。上曰,猶未曉然矣。古有弟婦之稱乎?在魯曰,有之,同高祖爲四世,同五代祖爲袒免之親矣。上曰,六世而親屬竭矣,此竭字,異於人道竭矣之竭矣。健基曰,非曰無親屬之義,言無恩意也。雖袒免,豈非親乎?在魯曰,然。周時,禮文甚備,同姓不昏,殷時,同姓亦昏姻,堯、舜,以同姓而昏姻矣。健基曰,此則不可信矣。上曰,其不可信者,何也?李宗城曰,堯、舜之世代年甲,相牴牾故耳。在魯曰,同出於黃帝矣。宗城曰,一姓分爲數氏,如叔牙、慶父矣。上曰,其時如此者多矣。宗城曰,禘字之義,美矣。知其說則治天下,如指掌,此人君所當體念者矣。在魯曰,追遠報本,故孔子贊之如此,承旨之言,好矣。上曰,是則然矣。宗城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存愛如五行之土,存愛之註,上敎以爲孤單,誠是矣。然不可所親愛而僻焉。兼此註觀之,似好矣。上曰,然。宗城曰,講古書者,必參今時而論之,此章言文章器械之變者,多矣。大抵不可變者,卽三綱五常也。今所當變者,不得變革,所不可變者,民無得焉。此則責在聖上,伏望諷詠講讀,以至左右逢源然後,今日之講,方爲有效。上曰,以此觀之,三綱五常,宜人之常有,承旨之進規如此,當各別留念矣。常參後,當朝講,常參爲辰時,朝講爲巳初矣。宗城曰,因判義禁宋寅明所啓,罪人金世珍行刑時,監刑以假都事替送,實都事有拿處之命,故卽捧現告,則洪啓白云,而啓白,以南極逃躱時郞官,方在拿處中,勿爲捧傳旨,以擧條添入問目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注書書上敎,而煩字,誤書關字,意在侵徵,又似記注之誤。上曰,所言只是四字,故似大簡,以初意在於隣族侵徵,改之,可也。語雖似長,以此爲之。宗城曰,有大段做錯事,乃諫臣傳啓事也。上曰,閔珽不爲自明,時在廣州耶?宗城曰,趙明履、李師周啓辭後,避嫌而出,大司諫金始炯下諭之啓,未及傳啓,而諫院該吏,不爲削去於笏記中,送于堂后,注書未及覺察,出諸擧條,終致書入,事甚未安。諫院吏,令該曹推治,注書則雖是新進生疎之致,政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敢此仰達矣。上曰,該吏,令該曹推治,當該注書,拿處,可也。{{*|出擧條}}最基曰,明履引避,臣敢爲處置矣。引嫌而退,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聖批靳允,何必爲嫌?請正言趙明履出仕。上曰,依啓。{{*|出擧條}}宗城曰,召對,以《近思錄》爲之,繼講冊子則以《歷代名臣奏議》爲定云,其爲書甚廣,自太公冊書,迄于宋矣。上曰,誰所撰耶?宗城曰,明時大儒所撰集,而分綱立目,乃士子類聚冊也。其中嘉言,皆上曾所進講者也。今宜更講《綱目》、《宋鑑》,以至爛熟則好矣。一百卷冊,若抄選進講,則一大卷付標者,或廑止一二處,而召對連講數板,豈可持十卷冊入侍乎?在魯曰,此冊多不緊,且支煩,若選之則非全秩也。他日雖欲溫繹,亦不完具,以臣愚見,《左傳》似好,雖曰浮誇,事實可觀,文字亦好矣。上曰,《左傳》幾卷,而經筵所講則乃《春秋》耶?在魯曰,他日當講《春秋》,先講《左傳》,宜矣。《公羊》、《穀梁》,猶不如《左氏》矣。李眞淳曰,《名臣奏議》,多不緊切,虛費光陰,宜以緊於治道者進講,諸臣之言,是也。在魯曰,李忠定綱奏議,亦宜進講矣。上曰,我國有此冊乎?宗城曰,常板有之矣。陸宣公、李忠定,唐、宋名相,其中所言,皆嘉言治謨矣。健基曰,《名臣奏議》,好者皆出於《史記》,且卷秩汗漫,宜非召對進講之書矣。最基曰,似類聚冊矣。至如陸、李奏議,則其忠言嘉謨,相爲表裏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乎?健基曰,以玉堂冊觀之,一百三十餘卷矣。宗城曰,治安策、兵事疏、十漸疏,皆載其中矣。最基曰,以聖學工夫言之,百三十卷,終歸涉獵,召對盡許多卷帙,頗似不實矣。上曰,付標於上耶?今講《禮記》幾訖,講忠定奏議、《貞觀政要》,亦好矣。《名臣奏議》見之,則果多不緊,文獻雖備,近於文勝矣。《禮記》豈不重哉?然亦選之,《禮記》謂之讀訖,似不誠實矣。《易》、《春秋》,皆未進講,《名臣奏議》,不待陳達,欲下敎停止,而第有意焉,先朝嘗講此書矣。且一番召對,豈用十卷乎?世宗朝,亦講累秩冊矣。今選其好者,從簡爲之,可也。予非重《名臣奏議》也。前頭則雖講已講之書,亦何不可?嘗聞之,先朝進講,多未盡秩。宣廟及先朝,嘗講《禮記》,而今畢講此書,心多感愴矣。宗城曰,以經筵言之,不得以次序進講,旣越《詩》、《易》、《春秋》,而講《禮記》矣,《宣公奏議》,前已講訖,繼講忠定奏議,如何?上曰,《名臣奏議》中,亦載之矣,名臣奏議,未訖選耶?在魯曰,然矣。健基曰,尹游選之,而以臣所見,不好者亦入之矣。上曰,今時儒生之文,尙難選,況歷代名臣之文乎?在魯曰,《名臣奏議》,隨選進講,似苟簡矣。上曰,此則事體苟簡矣。欲講李忠定奏議,問于領事,召對當入七件,且問冊有幾件,可也。召對冊子,使玉堂問議於領事以稟事,榻前下敎。眞淳啓曰,臣自昨年,連爲待罪於秋曹,旣知獄囚弊端,故敢達。生民疾苦,囚獄甚於受杖矣。近來諸上司,直囚衙門,或以私事無罪目囚之,或下吏輩,以粉牌自下,操縱於本司,見過人處,多有受賂之事,事甚駭然矣。曾前亦有此弊,故戊辰年受敎,各衙門泛稱犯罪而囚禁者,令典獄勿爲囚禁,辛巳受敎,諸上司直囚,勿用白牌白文,以印信文字,具書罪目,以防虛僞,而違令者,獄官,報刑曹入啓處置,而到今年久之後,弊端又復如前,不可無申飭之道。自今依前受敎,更加嚴飭,諸上司之以私事囚禁及無踏印具書罪目者,獄官這這報于刑曹,勿施,違令獄官,隨現論罪,出擧條施行,何如?在魯曰,此則有窒礙處矣。上曰,若言爲弊,則何事不有弊乎?凡白文者,固不可囚,而至使五上司具文書,則亦似有弊矣。宗城曰,故相臣文忠公南九萬,亦嘗以此事,有所論列者矣。牌雖不可不用,用牌亦不可不愼。上曰,此則飭礪,是也。雖五上司郞廳,用牌者,嚴禁,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今番應製,科次非一,從科次而恩典甚重,弊袴嚬笑,雖小宜惜。上曰,以三承旨事也。前時有給馬之賞,今番則從略爲之矣。其中有三上三中一虎皮,豈可分別?其下三下,用泮製規也。趙命臣三上三下,李聖龍三中三下,此則三下三下矣。宗城曰,安允中所犯有無,雖不可知,臺臣旣發啓,聖上又降特敎,是宜到底査明然後,始可勘律,而金吾議處,只以允中之發明爲斷,甚失法意矣。在魯曰,此是臣在曹時事,臣則有嫌,而其傔人之言果實,則允中之罪累大矣。不然則傔人之罪,亦當隨而輕重,納賂節度,所當明査,不當遽爾勘斷,承旨之言,是矣。上曰,以其招辭,問于傔人,則必不以爲然矣。宗城曰,不宜逆度,傔人之變辭,又豈可以其發明爲實,卽爲脫免耶?盧哥、李哥,皆爲究問,其出其給,亦必査明,宜矣。上曰,該府議讞大旨,不悖予意,故允下,而第別判付之下,不以上裁爲請,此爲率易矣。更令捕廳究問諸人後議處,而該府堂上,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上曰,夕講爲之之事,榻前下敎,明日朝講正時,以巳初定入事,榻前下敎。諫院下吏,令該曹推治,當該注書拿處事,榻前下敎。安允中議處,金吾堂上推考後,更令捕廳究問諸人後,更爲議處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兪健基讀《禮記大傳》,自服術有六,至之所自出曰,此四字,朱子云衍文,故不讀矣。上曰,意則然矣。此後付籤,可也。最基讀,止此之謂也。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服術有六,止此之謂也。一遍訖。最基曰,首大文及第二大文,論六服輕重矣。在魯曰,古禮,無嫂叔之服矣。從有服從無服註,終是可疑。上曰,有字,離而附之,可也。率者,何意?在魯曰,意似不分明矣。以義言之,祖爲重,以仁言之,祖爲輕,馬氏註,似偏於禰矣。上曰,然。以仁言之,禰爲重,以義言之,祖爲重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嚴上下之辨,則好矣。杜簒代之萌則此等言語,啓後世猜疑宗族之心矣。大君王子,爲不遷之宗矣。有百世不遷者,有五世而遷者,宗其繼高祖,宗其繼別子者,其義云何?繼高祖,非大宗耶?在魯曰,繼別子者,爲大宗矣。朱子說有之,取君之嫡弟,以爲宗則是爲大宗而無小宗矣。無嫡兄弟,而宗其庶兄弟則是有小宗而無大宗矣。若只有一人,則是無宗,亦莫之宗也。上曰,今始曉得矣。國君別有所宗,而親屬不敢宗國君故也。宗,謂宗家也。最基曰,移服,猶施于中谷之施,此言好矣。自親親故尊祖,至禮俗刑,次序好矣。上曰,刑罰中,以得中看得,好矣。在魯曰,百志成,雖云百姓之志,卽徯志從欲之謂也。上曰,然。在魯曰,禮俗刑,取王制侀字之義也。健基曰,不但此也,卽刑于寡妻之義也。上曰,兼此二義,觀之,好矣。樂字,猶顔子所樂之樂,其意好矣。在魯曰,無斁於人,猶樂字之義矣。上曰,然。李眞淳曰,有一句語,財用足三字,切於當今,故敢達。上曰,此云財用足,非富國,卽百姓足,君誰與不足之義也。李瑜曰,三四日風日不佳,故數日前,請入診矣。聖體諸節,若何?上曰,無事矣。瑜曰,知事出來,問之則有咳嗽之氣云,玉音或帶重濁,卽今閭閻間,有感冒咳嗽,或聖候有感氣乎?上曰,雖非感氣,偶有咳嗽,而聲之重濁,因咳嗽而然矣。瑜曰,一二醫官,來朝入診,似好矣。上曰,姑無診候之事矣。觀一兩日不愈,則診候,可也。瑜曰,感候異他症,若觀一兩日,和解未易矣。上曰,今番姑無關係,觀夜間,若不差,當自內問于醫官矣。瑜曰,來日常參及朝講爲之,常參,出御法殿,時刻亦早,常參或停止,則似有補於調攝之道矣。上曰,常參、朝講,時刻相換,似好矣。時刻不早,暫時間,其何關係乎?明日朝講,以辰初爲之,常參以巳初定入事,榻前下敎。瑜曰,朝講前,召問御醫,如何?上曰,若愈則不必召,不愈則當召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只朝講、常參。 ○月出時,月色赤。夜二更,月有右珥。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方住江郊,取考前例,雖無入來與否仰稟之事,而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朴師正啓曰,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朝講時,同爲入侍。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長夏拿處,代以南泰耆爲事變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南德老,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薦新及進上生石首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狀啓。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北兵使狀啓,犯越罪人,究覈之間査事,如是遲滯,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咸鏡監司狀啓,道內凡事,無不主管,而致令邊上奸民,有此犯越之事,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趙命臣啓曰,靈城君朴文秀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bb?b啓曰,繕工監副正李勛佐呈狀內,所遭人言,不但自處之道,期於必遞,人莫不指以應遞之官,劃卽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罷散,或居中考,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大司成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錫杓爲正言,成範錫爲兵曹佐郞,韓德全爲密陽府使,趙元錫爲順川郡守,鄭泰濟爲英陵參奉,金相礪爲典籍,鄭羽良爲大司成,金相勛爲繕工副正,金尙星爲校理,南泰良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姜杭單付承文副正字,洪聖源單付學諭,陳奏副使朴文秀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李宗城進。 ○以趙尙命付副司果。 ○李宗城,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頃日出付罪人羅將吳泰禧等,合坐究覈之時,因露梁居私奴時贊妻之供辭,鞫廳罪人閔元龜之四寸李哥,發送軍官捉來之意,草記允下矣。軍官等,馳往於槐山地,所謂時贊上典李哥郁馨爲名者,今已拿來,移送鞫廳,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金錫一,以臺疏爲嫌,屢度呈辭,而聖批特推之後,不當控免之意,論題敦勉,一向堅拒,無意行公,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金錫一,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宋堯和,卽令該曹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宋堯和,活人別提李基宗相換。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伏承聖批,不許所辭,諭敎諄諄,開示備盡,臣捧讀涕泗,方寸自激,第於義共往役,安心勿讓之敎,尤不勝惶悚抑鬱之至,今此使命,義當奉承之不暇,臣非敢以此爲辭,直以相職,尙在身上,萬無冒進之路,若蒙遞免之恩,則卽當竭蹶趨詣,而聖上不賜體諒,只緣臣文字蕪拙,不能委曲形寫,而抑恐日月之明,猶有遺照也。曾見相臣,差除使任,而情勢難安,則許遞本職而往赴,前例卽然,謹當更暴情實,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臣於籌司之任,萬不相稱,固不敢以舊踐自居,而以情以病,亦無一可强之勢,日夕慙慄,如縛求解,瀝血籲急,實非獲已,而喉司不諒,連事阻搪,疾痛之號,罔由得徹,違逋之罪,不可勝贖,凡有次對,輒蒙重推,前後嚴敎,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人皆爲之代竦,揆以邦憲,萬戮猶輕,苟非我殿下,每每慈覆,曲施涵貸,則臣之無此身,蓋已久矣。噫,籌堂汰冗之說,儘是朝家綜核之政,而臣於此任,尤是冗之冗也。則豈任其一任虛帶,莫之變通,而況臣辜犯,往益彰著,當此飭勵之日,亦不當更加寬恕,以紊政刑也,明矣。今於臺推之下,尤增惶懍,置身無所,彼夙夜諸臣之一時不進,尙被督過,則顧臣積久偃便之習,視他如何?而其敢以混被例勘爲幸,厭然自掩,而一刻蹲冒於職次也哉?且臣於日者試役,迫於分義,不敢不勉承荐召,忍死出入,而伊後宿患諸症,挾感迭劇,宛轉床簀,鬼事日迫,決無復起爲人之望。玆敢冒萬死疾籲于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鐫改臣備局堂上之任,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之此疏,一向被遏,臣之病狀,一向反覆,臣於病裏,惟日惶悶,而日者金吾除命,遽及於鞫囚見逸,中外駭憤之日,臣遂不覺其蹶然驚起,拚死祗肅,而顧以床簀之身,乃爲晨夕之役,理無可堪,人皆愍念,暫時行禮於公座,亦得扶曳,終夕呻頹於私次,復何省識?夫如是者,其不能因仍供職,終始參鞫也,明矣。累夕奔走之餘,未克自力更進,以致鞫廳之例稟變通,在公在私,雖免狼狽,而臣心懍慄,當復如何?玆際臺劾,意出責勵,雖其不諒之甚,臣不呶呶相辨,而第依其言,合受重何,其可安於問備薄勘而晏然而已哉?國家不幸,逆獄頻起,至于今日而極矣。噫嘻,此何時哉?今我殿下,赫然奮發,訊鞫斯嚴,庶幾漏網者伏法,除草而盡根,得使賊徒,自今慴伏,不敢更肆矣。此時職在按治,孰敢不明目張膽,思所以奉承聖旨,效其職責哉?若臣者,雖極無狀,其於輿討之義,不至全昧,而從前隨獄官之後,輒以病徑解,不止一再,臣每追思,迄有餘竦矣。今又不能自盡臣分,卒之重速臺評,至於如此,假令臣,稍竢少間,如前舁出,尙有何顔,更顯于朝行哉?撫心自悼,惟願遄被鈇鉞,而所控籌堂,先賜遞改,以便調息,豈勝大願?積感苦呻,喘喘垂盡,語無倫脊,尤增死罪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正言趙明履疏曰,臣於日昨入侍,論李思周事,而伏承太過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悚震越,始則不敢爲抗顔復進之計,而處置請出,旣蒙允可。且伏念因一時匪怒之敎,而力辭固避,揆以分義,殊涉未安,故謹玆承牌來詣於禁扃之外,而第臣於原營時囚罪人尹廷顯及廷顯所告諸罪人請拿之啓,當請令鞫廳拿致嚴覈,而陳辭之際,鞫廳二字,錯擧以金吾,則其在臺體,所當引避祈免。又伏聞日昨,傳送前啓於堂后之際,下吏誤粘下諭之啓,而注書不察,混同書入云。蓋下諭之啓,例達於他啓之末,而臣未陳此啓之前,先有引避之端,故不得繼進而退,而卽以此意,言於院屬,則臣之不達此啓,固注書之所目覩,下吏之所詳聞,而今乃有誤粘混書之擧,雖曰一時之做錯,聞來殊甚驚駭。又伏念,旣不陳啓,卽無批答,混書以入,實是千萬慮外,然前啓傳送,本是臺官之事,則臣亦有不能照檢之失,而不宜獨免於罪罰,以此以彼,何敢仍冒於職次乎?臣於今日,所當詣臺自列,而下吏方在推治中,情地一倍竦蹙,不敢晏然入臺廳,自外陳籲,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辜,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俟罪之不暇,故不得更發尹廷顯及所告諸罪人請令鞫廳拿致嚴覈之啓,而本事旣已蒙允,則令鞫廳一節,不可不更有命矣。伏乞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俯伏待罪竦恐祈懇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三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洪鉉輔、趙錫命,參贊官朴師正,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上曰,綴字,讀作衛音乎?讀作逮音乎?金在魯曰,作逮音,是矣。止此之謂也。一遍訖。上曰,復見之則是矣。自仁率親兩大文,同故也。兪最基讀學記發慮憲。上曰,其必由學乎下四字,宜連讀矣。最基曰,夏楚二物吐,雖作乙音,當作殷音矣。止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一遍,上讀新受音,自發慮憲止此之謂乎,一遍訖。最基曰,學記,泛論敎學之意,不言敎學之法矣。在魯曰,善良,乃平人,與賢德之士,不相似,註誤矣。上曰,然。最基曰,玉不琢,人不學,對說,而戴氏之註,誤矣。上曰,此甚未安,然歸重學問矣。最基曰,雖有嘉肴之義,好矣。在魯曰,羅整菴《困知記》,亦說此義矣。上曰,困而知之之義也。此困字,敎之而知困辱矣。在魯曰,敎學相長,言敎人與受學,交相爲益矣。上曰,與上文敎學爲先,義相似矣。最基曰,古者重學校之政,以《白虎通》觀之,無處無學,古先王學校之政,大矣。我國家造士之典,甚爲疎略,向者亦嘗告達矣。在魯曰,比年,連年也。此蓋敎學之大綱,而昏明强弱之稟不同,非人人皆如此也。我朝科製,近於敎之爭競,敎學之道,甚爲疎漏,而卽今,此亦不能矣。上曰,以此觀之,心甚歉然,彌文末節,不可以興學,學自有實道,自天子達于庶人,皆有學矣。臨御十年,上無進學之效,下無興學之化,學然後知不足,正予之謂也。在魯曰,頃年視學,實曠世盛擧,一世聳動矣。又曰,術有序註,萬二千五百家,萬字誤矣。上曰,此誤書也。自二十五家,推之矣。最基曰,蛾子時述,其爲譬喩,好矣。蟻以微蟲,能成大垤。述,乃作之之謂也。蛾,乃蟻字之誤也。在魯曰,鄭玄,多改經書字,而若改蛾字,則是矣。上曰,此鄭玄所改耶?健基曰,以譬喩言之,卽鳥數飛之義也。上曰,然。最基曰,皮弁,取簡樸精潔矣。上曰,今釋奠,無釋菜之事乎?在魯曰,用蔓菁矣。上曰,芹,在泮水矣。謂之釋菜,必有義矣。在魯曰,奠菜之義也。入學鼓篋之註,未瑩矣。健基曰,今則用此文字,以爲鼓其篋矣。上曰,疑者,闕之,可也。在魯曰,夏楚二物,乃扑作敎刑之義也。上曰,然。健基曰,收其威,非泛然下字,乃秋成收藏之義也。在魯曰,時觀而弗語,乃引而不發,欲其自得也。上曰,《近思錄》,亦有此義,孔子不言性命,所以不言者,使學者自得之矣。以此觀之,《大學》篇,似無此義矣。在魯曰,學記,未嘗言敎學之工矣。金興慶曰,日間聖體,若何?按覈御史,使之入侍,如何?上曰,常參時,使之入侍矣。同入然後,有可爲之事耶?使之入侍,可矣。李喆輔進曰,北咨末端語,詆辱非常,駭痛何極?臣方受命更出,而三昨大臣諸宰引見時,臣晩聞更差御史之報,卽爲赴闕欲求對,預聞末議,而引見已罷,故臣亦退出,上下商確之事,漠然不知,昨與再昨,或會備局,或見大臣,頗悉指揮之意,而上敎不得親聞,是用鬱鬱,玆以求對,欲聞上敎之如何?而仍有稟定事矣。卽今使臣往者,以瀋陽査本,與小臣所言不相應故也。瀋陽査本則殺人之處,乃三道溝,而小臣所言則乃羅多乃洞矣。以小臣之意,文書不可强捏爲之,然亦有暗合者矣。上曰,常參時刻已迫,領相當入來矣。如有稟定事,則今姑安徐,常參時,同入陳達,以爲與大臣諸宰,商確之地,可也。朴師正曰,御史姑無所達,則先令退出,何如?上曰,同退,可也。司諫閔珽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初諭有意,而此非相持者,一向靳允,非爲民之意,依啓。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勿煩。{{*|措辭見上}}新啓,向者鞫廳罪人行刑時,假都事監刑,實是前所未有之事,當該都事,旣命論罪,則其日赴坐堂上之許其替行,亦難免其責,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鞫廳罪人閔元龜,受刑不過數次,遽爾徑斃,事極怪駭,請入直都事拿推,當該救療官,從重科罪。上曰,依啓。新除授行大司諫金始炯,時在慶尙道監營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掌令安相徽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措辭見上}}新啓,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身爲鎭將,不能檢束鎭卒,至有犯越生事之弊,而今來北咨中,辱國之語,專由於此,其罪可勝誅哉?日者禁府照律,未免太輕,請其時禁府堂上,從重推考,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遠地定配。上曰,依啓。{{*|出擧條}}金興慶曰,昨日元龜,能言語矣。三更致斃云,受杖雖少次,數則多故矣。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趙鎭禧,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東班,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參判李普赫,禮曹參議魚有龍,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校理兪最基,副修撰兪健基,禮曹正郞任述,戶曹佐郞李彦熽,監察李挺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班,領敦寧魚有龜,錦平尉朴弼成,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光原君樍,花原君權喜學,同中樞李震箕,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金{{?|⿰禾道}},刑曹佐郞崔守約,工曹佐郞金聖梓,以次進伏。李聖龍啓曰,諸臣如有所懷,使之入奏,如何?上曰,如前分付,可也。又啓曰,掌樂院正林光弼,今日常參,以入侍官受點,而稱以有病,終不入來,未知病勢之如何?而不可無警飭,推考,何如?上曰,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病如此,而今日按覈御史入侍云,故入來,而不善趨蹌矣。上曰,其何關係乎?魚有龜曰,惶恐敢達,聖候,若何?上曰,近來則無事矣。李瑜曰,聖候,若何?上曰,今日勝於昨日矣。壽賢曰,李喆輔,今方辭朝,而所慮者,地方人數不同耳。上曰,使喆輔入達,可也。喆輔曰,俄者欲爲稟定之事,當一一陳達矣。卽今按覈之事,不過臣之査狀與瀋陽査本,互相差錯,故欲令臣更査,以爲歸一之地,而所謂歸一,誠難矣。竊聽廟堂諸議,則雖不直令臣捏合硬定,而其意則每在於求合瀋咨,俾無差錯之患,凡治獄之道,寄心於空地,初無適莫,聽罪人之言,而隨事隨覈然後,獄體乃正,若獄官先有繫着之心,則雖自謂不欲牽合,而自歸於牽合之科,道理豈非未安乎?非但此也。雖以後日事言之,亦多不可不慮之端,今以三道溝殺掠事,强謂之羅多乃洞殺掠,則目前雖得無事,日後自瀋陽,如或更發羅多乃洞殺掠事而査問,則犯者,何處更得乎?況瀋陽將,自今以後,必無顧護我國之意,而必將求過不已,此已可慮,又見回咨中辭意,則方令瀋陽將軍,與寧古塔將軍,更爲按覈云,然則今雖强合於瀋査初本,前頭瀋陽,若更査得別般殺掠事,被殺名數及地方,又與瀋査初本,互相差錯,而更爲査問,則其時又何以爲辭?臣之査狀,與瀋査,不無暗合之端,今臣亦不曰斷非一事,而亦未知其斷是一事,但當從實更査,從實陳奏然後,理直事順,而前頭亦無難便之慮矣。況聞乙丑謄錄,其時殺掠地方,亦是三道溝,而所謂三道溝地方,移咨鳳城,問是何地方,則鳳城答咨曰,厚州江越邊地方云云,然則卽今所謂羅多乃洞,乃是慈城江越邊地方,而慈城江之距厚州江,爲四百里,則羅多乃洞之於三道溝,亦當爲四百里,今欲以相距四百里地之事,强成一處,豈能無差錯乎?上曰,地名尤爲易知矣。雖與瀋査不合,固無妨,而殺掠之數有加,亦無妨矣。今若强合兩處,日後羅洞事發則亦可慮矣。或別有他處而今乃强合,則恐有後患矣。三道溝、世洞,同日殺掠,旣未可知,相距四百里云,不亦遼越乎?壽賢曰,按事之臣,其言固當然矣。凡事宜仔細,而但國事如此,亦豈無方便之道乎?上曰,非但奉命之臣,當如此,事實關於國家矣。壽賢曰,上敎以爲,殺人之數,雖有加,亦無妨,而其無弊,未可知。且以前事觀之,興慶柵門外則雖相去甚遠,皆稱以興慶門外,羅洞,卽我國所稱地名,世洞,乃我地,去渾河甚遠,以罪人口招,爲之合此二處,造成文書,則豈必有見露之弊乎?上曰,次對言之矣。我國人自白直,而彼人,雖比我人不細,所見則甚詳,彼必以不爲査明,又有辱及之事矣。若暗昧爲之,被辱則是自取也。使灣尹馳通鳳城,問三道溝及渾河,務爲査明,在我道理,是矣。正法之人,亦無怨矣。獄官若有意構成,則成矣。苟且捏合,甚不可也。卽今名數多寡及地名,當問之矣。合而一之,爲第二件事矣。瑜曰,御史之事,非矣。謀國交隣,不可無權字,向來大臣、備局,不無此意,設令的是好策,法座前,不可陳達,退與大臣諸宰,商議爲之,可矣。自上初無强合之敎,則以此縷縷爲辭,已極不當,而今日況是常參大朝會,則尤不當如是煩複矣。喆輔曰,都承旨,以臣爲非,而臣則不知其然矣。俄者臣言,亦不曰自上使之强合也。不過以事體道理爲言,臣旣受命而出,則所按之事,詳細稟定,固臣之職,而此非臣之私事,國家前頭之慮,亦不可不預念,則其言自不得不多,以此爲非,臣未知其可也。上曰,御史所達,大體然矣。孔子曰,忠信可行於蠻貊。凡事有不誠實而成者乎?況其中或有曖昧者,而强合被殺,則便是殺一不辜,是可忍乎?又況前頭事不可不念之言,亦有見矣。今雖强合,安知前頭,又不差錯乎?御史下去,殺掠名數及日字及地方,更爲詳査,據實馳啓,可也。世洞、三道溝則不必明言,只言地名有相違處,而問于鳳城,宜矣。喆輔曰,姜周虎處,亦當問之矣。上曰,然。金興慶曰,御史之言有意,蓋慮國家査得之後,復有他事而然也。然此事宜歸一,不必爲後患矣。地名里數若彷彿,則强合無妨矣。上曰,彼人勿如此視之,所見則甚詳矣。金在魯曰,聖敎雖以爲殺一不辜,而此則不然矣。雖未知渠輩,殺掠於何處,而殺掠則的實矣。雖死,豈爲不辜乎?殺掠名數及日字地方,試更査問,好矣。瑜曰,地方則似不必問矣。上曰,何可不問乎?喆輔曰,地方則問與不問,固非大事矣。彼我稱號不同,語音亦殊,則雖問地名,安知其與彼人所稱相符乎?上曰,乙丑亦有移咨之事,移咨雖重難,使灣尹馳通鳳城,問其殺掠地方,可也。壽賢曰,雖馳通瀋陽,査本內辭緣,不必擧論,所謂三道溝、渾江近處等說,亦不必自我先發矣。喆輔曰,此則然矣。李宗城曰,馳通事,旣有下敎矣。當分付於平安監司乎?壽賢曰,自備局發關乎?上曰,御史旣已親承下敎,不必別爲分付矣。瑜曰,若待畢査,而一時封啓,則這這査問之事,廟堂不得聞知,此爲可鬱,御史下去後,隨覈隨啓,而其中如有可疑處,則自廟堂,知委發問,似好矣。上曰,廟堂他公事亦多,而不得一一爲之矣。況此非多日遲滯之事,御史畢査而封啓,可也。喆輔曰,出身趙東鼎,今方軍官啓下,而更聞之,則先已赴防啓下云,赴防則雖還歸後,亦無不可爲之事。今姑除防率去之意,敢達。上曰,何必除防乎?今姑率去,而還歸後,赴防,可也。壽賢曰,備局有司堂上有闕,以堂上差出,則以副提調啓下矣。承旨李宗城差下,如何?上曰,依爲之。備局副提調,以承旨李宗城差下事,榻前下敎。壽賢曰,宣惠廳堂上有闕矣。上曰,已爲議定差出者則陳達,可矣。壽賢曰,向者尹淳爲之,有故不在京,且今宣惠廳多事,尹游差下似好,而右相則以爲,尹淳前爲此任,故差下爲可云矣。上曰,姑從領相所見,爲之,可也。宣惠廳堂上有闕之代,以兵曹判書尹游差下事,榻前下敎。上曰,陳奏使,何時離發耶?壽賢曰,在四月間矣。其在主辱臣死之義,雖死於道路,誰敢不往,而副使朴文秀項瘡之宂通於口,此則人所共知,渠則欲往,而宜有體下之道矣。上曰,渠則必欲往矣。大臣則左揆當往,而因左揆寧城引嫌矣。朴文秀只用爲使臣則已,不然則副使遞差,更爲望,可矣。瑜曰,開政甚急,政官牌招,如何?上曰,依爲之。陳奏副使朴文秀改差,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榻前下敎。壽賢曰,權以鎭旣已拿來,國法已施,姑爲削職,如何?上曰,依爲之。在魯曰,申晩爲吏郞,而以問事郞廳,開政時不爲入參,開政時,使之時時來參,鞫坐單子,依宣諡例,懸注,如何?上曰,依爲之。吏曹佐郞申晩,自今開政時,間間來參,鞫坐單子,依宣諡時例懸注事,榻前下敎。李廷濟曰,國家雖以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爲敎,如此而何以爲國乎?此群下不能{{!|𦇯|⿰糹彌}}縫之致也。宗城曰,今日北道監、兵使狀啓入來,以梟示犯越人啓請矣。上曰,狀啓持來。注書徐命臣出去,持狀啓入進。廷濟曰,江邊蕩然,以致犯越之弊,御史下去,與監司各別申飭,防秋武弁,不使遠離,如何?舊時則兵使在寧邊,與江邊相通矣。适變後,兵營移於安州,與江邊不相應,若置行營於寧邊近處,則似爲便宜,御史之行,使與監司相議,如何?上曰,御史不必更爲陳達,下去,與道臣相議爲之,可也。宗城曰,李喆輔出去矣。上曰,然。姑待賜物,可也。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所懷,臣等,今日朝講,已爲傳啓,而適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俄因大臣陳達,有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勿爲拿問,削職放送之命,臣等竊以爲不可也。犯越生事之後,監、兵使拿問,自是舊例,而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其在嚴處分之道,徑先放送,有傷國體,亦非所以使聞於彼人者,亟寢權以愼削職放送之命,仍令拿問,宜矣。上曰,所達不無意見,依爲之。{{*|出擧條}}瑜曰,國家之置撥路於兩西者,意實非偶。以謄錄考之,則古者,能一日夜馳到京城,所以聲息絡繹,命令無滯,近來百度廢弛,而撥路事,尤屬寒心。雖時急文書,必至四五日,或五六日而後始來,雖以今番陪持事言之,其所遲稽,誠極絶痛,備局方囚禁今來陪持,然今後若無別樣嚴處之道,則日後必將甚於今日矣。自備局各別嚴飭,兩路及當該官府,俾無遲滯之弊。凡有陪持來後,自備局考察封啓之日字,驗其遲速,而或有不遵申飭,過日淹遲者,陪持則勿計其勞而削仕,當該封啓之地方官員,則各別論罪事,定式施行。此意仍爲知委於兩路,以爲惕念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落點官,異於他官,宜宣召,使之陳達所懷矣。聖龍曰,若無所懷,則與常參官無異,退出無妨矣。上曰,然。雲劍差備,無佩劍之事,而以摠管及守門將見之,則皆佩劍,守門將,雖以武士之故佩劍,而雲劍差備,無佩劍之事矣。雲劍差備,雲劍之外,勿佩環刀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靈城君朴文秀請對引見時,靈城君朴文秀,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入侍。趙命臣進伏曰,臣以院事仰達,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聖龍申退,右副承旨朴師正鞫坐進去,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偕來,下直出去。廳中只有臣及左副承旨李宗城,小臣以代房,往吏批政廳,宗城往兵批政廳,求對命下已久,時刻淹遲未安。故臣自政廳,直爲入來,而望筒出納之際,無承旨可往之員,申退右承旨李聖龍,牌招,何如?上曰,何必爲此而至於牌招乎?別單下則望筒將卽入矣。文秀進曰,國弱力小,邊民生奸,辱國之說,至及於君父,此政臣子效死之秋也。臣別無踰人之才,而有一二淺見,敢此求對,大臣因臣出城,而臣獨揚揚,出入筵席,極爲未安。故不敢出仕,而至如專對之命,不可顧小小廉隅。故向日常參時,非不知入侍之爲宜,而大臣前頭,必有入城之期,故欲與之同爲登對矣。意外聖恩罔極,軫念賤疾,至有許遞之擧,區區所欲達者,恐無陳白之時,敢此請對,首則爲邊事區處之道,而臣有七十偏母,未差使臣之前,實難離側,而旣差之後,臣已有所牢定者,故欲以此尾陳於後矣。自古待夷狄之道,不過有二,誠信也,羈縻也。以今日彼此事勢言之,誠信已不足,而羈縻之術,亦無可言者矣。江邊之於彼地,如前門之近,旱時則脫袴而越,朝夕取柴。且人蔘換米,爲境上人之命脈,故前後生梗,皆由於此。今番偶爲顯露,而前後所不知者,安知其幾許乎?古人善於謀國,殺掠之變,先生於彼,而我國移咨,問其地方,捉送罪人,猶且罰金。今番則異於此,自我先出世丁等名字,不問其地方所在,或以爲羅多乃洞,或以爲細洞,有若瞽者之投杖,後日行査,而與姜舟后所指之處相左,則豈不又生梗乎?臣以私札,有所往復於按覈御史者矣。今若馳通於鳳凰城將,問以爲犯越人殺掠處,在何地方,必得詳細通報然後,可以按覈云,則彼必有所指處。一邊馳問鳳城,一邊査覈罪人,與彼所指處,必無相左然後,可得無事,或有相左之弊,則生事必矣。相考謄錄則自前生事,皆出浚州地矣。上曰,常參已爲下敎,而馳通鳳城事,急爲之,可也。文秀曰,使備局堂上,詳議爲之,而必引前事爲訂,問其殺掠處乎?上曰,唯。{{*|出擧條}}分付備局,依此擧行,而卿亦措語,分付,可也。文秀曰,臣有難安情勢,咨文體重,非主文則莫得與知,故當初咨文措語,全然不知,而永石之名,自我先出,極爲罪矣。臣見臣外三寸判府事李台佐言之,則亦以爲然,而貽書于領相,以靈城之言,何以不用爲言矣?永石爲殺掠之主人,而今未捕得,使臣之往,彼若以永石未得爲辭而退却,則何以爲之耶?命臣曰,永石,無乃指永昌而誤達耶?文秀曰,然。乃誤達爲永石矣。上曰,當初咨問,不思之,甚矣。文秀曰,君父方在待勘之中,辱莫大矣,而以在彼之道言之,此特循例文書,與我國文狀中,各別詳査牒報之意,同矣。若朝鮮,以倭國爲臣,而有如許事,則朝鮮人,必攘臂大言,不止於此矣。彼雖夷狄,其規模極不細瑣,禮部文書,淸尙書三泰則不欲入啓,而漢尙書吳襄,必欲入之云,此言不成說矣。一部之官,必意同然後,方爲入啓,豈有不同而入之之理乎?此猶循例文書,辱說少矣。永昌終若不捕,則辱說豈止於此乎?譏捕之道,必誠實爲之,可矣。賞格必以千金懸購然後,庶有捕得之望,如堂嘉善帖子,不過費得數十金,人皆得之,此何足爲激勸之道乎?盡吾之道而無可奈何,則天必鑑之,不然而行之以詐僞,則患必生矣。自備局送郞廳于監、兵營,別關分付,則豈無捕得之時乎?古則善處事矣。見謄錄則贓器皆有所得,前後文書,如出一手,分明如茶食板矣。上曰,古則然矣。文秀曰,今亦依此爲之,照驗前日咨文規式,無有違格然後,可無後患,古人如申包胥之類,非但忠誠出人,與其國君臣,相對盡言,故易於使事,今則只在玉河館中,所聞不過驛舌所傳而已。給銀於胥班輩,何以盡知其國之事情乎?雖有諸葛亮之才,無所用處,惟是盡在我之道而已。謄錄最可詳考,其爲訂據,不止一二矣。使之入之,命近侍之臣,進讀而聽之,則可以曉然。凡如此等事,殿下不知,大臣、宰相不知,而可以成事乎?待大國之道,貴乎誠實,我先自爲非,則百戰百敗,及其不成之後,雖賂之以重貨,不可得力,未知戶曹所有之銀,幾何?而罰金必不下五萬兩矣。上曰,五萬兩乎?雖一萬兩,戶曹無出處矣。文書予亦見之,器械物件,多有之矣。文秀曰,使書吏十餘人,汲汲謄出,下送于御史,以爲憑問之地,何如?上曰,李喆輔足可爲之,謄錄中犯越人事,汲汲謄送于御史處事,出擧條,分付備局,可也。文秀曰,馳通措語,使主文之臣撰送乎?上曰,何必主文之臣,備局會議,着實爲之,可也。漢高約法三章,彼人亦必守之,殺人者死,法例,然也。金永昌,以窩主爲言,而終不捕得,則辱必及矣。文秀曰,臣有老母,三十爲寡婦,今爲七十之年,臣雖兄弟二人,臣兄出繼,無異獨身。且婦人之性,愛少子,故臣母,不之兄任所,而在臣家矣。臣初不爲使臣則已,旣爲之後,決定于心,欲一行矣。方爲治裝之際,意外遞解,朝鮮今方無事,坐食進奉,無他報效之地,豈臣所安者哉?八方錢穀兵民,自有諸臣分管,非臣一手所可爲,臣自御史爲監司,而未能盡心於國事,而徒竊好爵,眞可謂友德功臣,臣嘗以爲,在家有父子,在國有君臣,於此二者,不能盡分,則與禽獸無異,所見得者如是,故朝鮮有事則己斷之以擔當矣。離母遠行雖難,而父子主恩,君臣主義,互爲輕重,目前母病,無沈綿之患,則當此辱國之日,挺身而往,是爲臣子之節,而始無愧於心矣。晝思夜度,一往之外,別無他道矣。上曰,因卿求對,而已知卿欲往之心矣。使卿只爲使臣而止則已矣。不然則以卿之病,必更添傷,此豈用卿之心乎?非循例之談也。君臣猶父子,往者鄭錫三之事,至今思之,心猶不平矣。人之慈愛,無貴賤,卿母之不之卿兄任所,人情亦似然,若有金革之事,則豈無輕重緊歇於其間,而不然則不能終養,非孝也。卿何必如是固執也?文秀曰,下敎及此,聖恩罔極。臣今請行,迹涉要寵,而旣無目前之病,則何至於顚蹶於道路乎?頃者備局之坐,諸臣皆爲臣慮之,臣外三寸則欲使領相陳白,而臣挽止之矣。臣母有病,則當直陳情勢而不行,何必借人而爲說乎?臣聞遞任之報,欲爲求對請行而入來,則臣母,手持章服而衣之,使之速爲入朝,蓋臣報國之心,刻骨不忘,若有圖報之所,則不避嫌疑,而將爲之。況此行,不過四五月還歸矣。成事則幸,不成則天,而臣母之心,亦如臣心,以安母心爲孝,豈不爲至情之大者乎?臣爲監司、御史從軍之役,而無所報效,昨年爲監賑之任,盡心國事而未及半道,以病還來,惠廳堂上則不過文書往復而已。臣年踰四十,聖上春秋,亦已晼晩,報國之日,其將幾何耶?士大夫,二十五六,亦有夭死者多,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恨矣。請行之言,如有一毫假飾,則天地鬼神,鑑臨之矣。焉可誣也?君父待勘之日,豈是臣子安坐之時耶?況非久當還,臣已決之以一往矣。上曰,卿爲此行,必知其傷矣。旣知其傷而送之使行,是予過也。今聞卿言,卿母賢矣。於心有感,頃以忠孝爲言者,不是過也。今卿請行,其不爲觀瞻之美可知,特許其往,而往者嶺南之行,所傷不少,又爲此行,將來似不得着實用之矣。文秀曰,任之以高官大爵,食肉富貴然後,始可謂用之乎?人生爲貴,而能做事,尤貴矣。上曰,卿旣帶使臣,與備局堂上,商確爲之,可也。文秀曰,大臣及有司堂上二三員,特爲會坐相議乎?上曰,唯。着實爲之,可也。文秀曰,廟堂不善謀國,至有此等之辱,莫非諸臣之罪也。上曰,孔子曰,必也使無訟乎?申嚴邊禁,使無犯越,是我道理,而此後更無如此之弊則幸也。文秀曰,臣等雖行,別無用力之事,人謂可以用銀行賂,使無後患云,而大國禮部尙書,豈有受外國之銀者乎?此言,不成說矣。上曰,更無辱說則是爲用力也。文秀曰,凡事篤厚誠實,爲之爲宜,宋之契丹、元昊之類,不無相欺之事,而淸人之於我國,何嘗有欺負之事耶?上曰,彼則無所欺者,今若不實以對之,則是我欺彼也。與自辱無異,頃者常參日,誦孔子言忠信行篤敬之訓而諭之者,以此也。文秀曰,咨文措語,必以誠意到底爲言,我國雖小如蟹甲,尙有不受苞苴之人,彼爲萬餘里皇帝,以天地運用者,豈有受銀之理乎?上曰,此言則不緊矣。今日下敎,靈城旣皆親承,別無出擧條之事,卿須先退,急與備局,相議爲之,可也。命臣曰,今此彼中嫚書,以臣等見之,不勝驚心痛骨,而在彼人言之,不過循例擧行文書也。上曰,然矣。命臣曰,畢竟似無大段生梗,而至於在逃之金永昌,擧論於當初移咨,此甚疎漏,若不捕送,則有損國綱。且無以有辭於彼人,此一節,甚可悶矣。臣不詳久遠事,而乙丑年犯越事,有所詳知者,實爲大段貽害於國家矣。其時臣之外祖父故參判臣朴相馨,爲甲山府使,而三水約正韓以遠爲名漢,率沿邊土兵,犯越彼境,適値康熙宗臣之祈雨者,疑爲採蔘胡人而打殺之,仍斫木白而書之曰,三水人韓以遠殺胡而過云云。彼人執此以告康熙,康熙大怒,出送査勅於我國,而咸鏡監司以下,先斬後奏云云。則北邊騷擾,後洲僉使恐㤼自裁,其他干犯邊將、守令者,皆拿致京獄,推問以遠,則以遠納招曰,某邑則某人入去,某鎭則某人同越,而至於甲山之民,府使赴任後,不捧例納藥參於民間曰,汝輩或憑藉此事,易致犯越,故吾則不捧,敢違令者死,仍輒限五日點考民人,使不得出境,民人畏威懷惠,無敢犯令者,故不得率去云云。肅廟因以遠招辭下敎曰,當列邑生事之日,甲山府使之奉法訓民,獨能如此,實爲可嘉,仍命加資,其餘犯越人,該邑鎭守令、邊將,皆勘死律,以此觀之,其時犯越生事,可謂大段,而今則視此無甚可虞,況彼中事,專恃驛舌,雖擇送使臣,無所事於彼,朴文秀雖往,豈有別樣可爲之事乎?然挺身請往,其志則可尙,其所謂犯越時文書,考出謄錄傍照,以用於移咨馳通等文者,好矣。上曰,今番雖曰生梗,比前元不大段,朴文秀雖往,豈有別樣可爲之事乎?更不辱國則幸矣。 ==3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州牧使柳時模,平南萬戶鄭泰章,順天營將權興駿。 ○李宗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今日不爲仕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去鞫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受由出去,右副承旨朴師正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同副承旨趙鎭禧,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進去,廳中只有臣命臣,伴直無人,都承旨,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而右副承旨朴師正只推,亦爲牌招。 ○李宗城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平南萬戶鄭泰章處給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校理南泰良,時在長湍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朴弼載,由限已過,竝與新除授修撰申宅夏,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召對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臺啓,捕廳罪人尹廷顯所援諸人,令金吾拿覈事,命下矣。尹廷顯所援諸人,方在江原監營營獄,所當依例發遣羅將,干連各人,一體拿來,而數多罪人,只送一羅將拿來,已涉虛疎,今此罪人等,旣非朝士,且無設鞫之命,則自本府擧行,有違法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批答,旣已依施,遣府郞。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營營獄罪人等,發遣府郞拿來事,命下矣。今方發送府都事,而發告者尹廷顯,被告者南格,府都事,當爲拿來,而其他或以家主或以看證干連各人,設鞫後,必不無憑問之端,則今不可不一體捉致待令,而旣非應爲鞫問之人,則竝送都事拿來,恐涉過當,此等人,自本道別定勤幹將校,一時押領上送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閔元龜,嚴刑四次,訊杖實數,未滿二次,而遽至物故,臣等不勝疑慮,方自本府,當該軍卒處,嚴加推覈矣。卽見漢城府檢屍啓草,則元龜致死實因,以飮毒懸錄,而釵色變動,顯有引藥之狀,變怪難測,事極驚心,軍卒等,急先嚴覈後,可以得情,而本府平問,無以覈得,當該首奴外直間軍士等,竝卽移送捕廳,嚴問窮覈,期於得情,恐爲得宜,臣等,忝居獄官,不善檢飭,致有此意外之變,震慄罔措,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依啓,勿待罪。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思永,身病卒劇。申晩,方有親病。趙榮國,修史時急,竝姑改差,其代以前校理趙明澤,司果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趙明澤、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德老改差,代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沈益聖,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明日有下敎事,推鞫姑罷。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唯望許遞本職,亟治行李,及承聖批,大失所圖,臣伏地抑塞,無以爲措,使命旣重且急,不敢偃然退坐,謹當進伏城裏,檢察使事,而更以一疏,悉暴衷懇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朴師正疏曰,伏以臣,痰火之疾,積有源委,少或失攝,輒致增重,居常閉戶涔涔,殆無一日寧息之時,雖是漫冗職事,實難筋力奔走,則況於夙夜出納之地,尤豈有堪承之望,故前月之忝叨見職也。未免坐違嚴召,獲蒙恩罷,旣惶且感,私分粗安,不意敍命除旨,忽復續下於數旬之內,分義所在,不敢更事逋慢,黽勉承命,今已一望有餘矣,及至近日以來,連赴鞫坐,晝宵奔忙,觸傷非細,舊患新恙,種種兼發,渾身灑淅,未能鎭定,頭部疼痛,兩眼浮爛,頑痰閼塞,血咯頻發,眩暈特甚,若在煙霧之中,胸膈煩悶,飮食不得順下,委臥床席,精神幾至迷昧,症涉危惡,有非一時偶感之比,强起供職,萬無其路,朝者天牌之下,竟未祗赴,恭竢譴罰,意外反繳只推之恩,仍有再招之命,臣於病裏,一倍悶蹙,在家荐違,有所未安,不得不拚死隨詣於禁扃之外,而目今所患諸症,決難强爲承入。玆敢冒控疾痛之呼,旋卽徑歸,臣誠死罪,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病重實狀,亟許鐫遞,以延殘喘,不勝幸甚。 ○左副承旨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夙夜供仕之勢,而只爲出入省闥,覲日月之耿光,不敢爲辭遜之計矣。適値僚員不齊,番休無人,十日持被,如度三秋,況伏聞臣父宿患,數日以來,益復綿綴,情私內迫,有難自抑,敢冒煩瀆之誅,仰伸疾痛之呼,乞賜鐫遞,俾便歸護焉。且臣於新兼籌司副提擧之任,尤有惶蹙慙汗,萬萬不敢承當者,本司,雖曰備邊,實爲政本,唐、宋之門下樞密,是也。自昔群僚,皆務揀擇,而有司爲加重,至於衣緋兼官,最稱難愼。苟非宿望通才,尠或居之,臣本愚騃短拙,百無寸長,學不足以通才,識不足以斷事,擧其平生,不過曰膏梁gg膏粱g子弟之無實用者,商略廟議,與聞國論,固不暇論,而雖責之以簿書之會,刀筆之能,必知其潰潰不堪使,顧今內訌外虞,法廢民窮,百度蠱壞,澟然有朝夕傾覆之慮,一分維持之道,惟在於得人任使,而纔擇一重任,乃復以臣處之,擧措如是,亦可以觀朝廷也。廟堂雖適失擧,聖鑑宜無遺照,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察庸虛之實,深惟選任之方,亟命收回新命,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備局有司之任,不必過辭,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殘齡一第,晩出世路,自揣才分,以退屛爲義,乃者聖心奮發,大誥誕降,至誠求助之義,直令群下感泣,當此時忝言地,終不能以一言,少效尺寸之裨補,則實有孤恩負心之罪,敢陳草草數語矣。言纔脫口,衆怒如火,章疏迭發,拳踢旁午,亦不料世道之慘,一至於此也。然此皆金有慶之故也。今之訟有慶者,固當就臣所論倫綱義理等說,分別其旨趣,辨白其言句,則臣當有以復之,而洪鉉輔、李壽海之疏,皆於此一段,不以片言辨論,何哉?至於銓長之疏,綽略爲說,歸之於世道之百變。噫,平陂往復,滄桑迭遷,前後言者之嘅嘆世道,固非一二,卽此而止,距足爲罪,而只此義理晦倫常斁六字,此爲何等語,此指何等世,而乃敢加之於今日乎?十九日之敎,打破頭腦,昭揭日月,立萬世之民極者,正爲義理倫常地,則義理何以反晦,倫常何以反斁?其言絶悖,其意無嚴,苟有一分秉彝之心者,爲人臣子,何敢以此肆然筆之乎?此臣所以斷其出於狠愎之性怨懟之心,若臣之不勘罪律,只請改正者,誠以事非今日新發,當初聖上洞燭而嚴斥,已賜勘處,則經年之後,不必再勘其罪,惟佐銓極望,則不可使之玷汚,故但請改正此職,以示公議之至嚴而已。以臣此啓,爲敲撼銓地者,誠極可笑,臣之入臺,凡幾次,前後銓地,可論者何限,而未嘗一言及此,何獨於今日,借此爲慶事,欲以餘波及於長官而已乎?如此伎倆,臣不爲也。彼兩憲臣之痼於黨習者,固不足深責,惜乎重臣,乃亦不免費辭於此,臣恐用意之勞,不在於臣也。且憲疏所謂互對云者及爲北伯地等說,尤不足辨也。不竝擧則必曰偏護,竝擧則謂之互對,此將何所處而可乎?況一北伯之赴與不赴,何干於臣,而乃爲此崎嶇哉?此等計較,實非常人意慮之所及,此其意不如此,無以眩亂天聽,亦無以脅持言者,艱辛捏合,迭相唱和,其爲計,亦已淺矣。臣繼又得見宰臣之疏,因一規警,深懷慍意,至以臣言,歸之爽誤,是何不思之甚也?雖以兩銓官之疏觀之,其替人筵白,不自重而損體貌者,甚矣。人言之來,惟宜自反,而今乃以不開政一款,要爲自明之證,滿紙張皇,語多苟且,臣竊爲宰臣悶之也。至於安允中事,國言之喧騰,重臣之疏,亦言之矣。受賕之迹,浪藉難掩,不啻若泥中之鬪獸,市廛公然聚千金,敢爲行賂之計者,實是古來所未聞,此而不痛査嚴懲,尙可謂國有法乎?在重臣,唯當亟請嚴覈而已。恐不爲多費辭說,殆若爲允中分疏,而强引爲己嫌也。具鼎勳之直陞名郡,重臣,謂有前規,歷數多人,而然其援例中人,率皆有可言者,李秀輔,不但爲州牧別薦。且曾除龍仁縣令,金始炡,以秋曹正郞,亦嘗除平壤庶尹,雖皆未赴,履歷有據,尹慶一除郡,在於除縣之後,鄭欽先陞郡,亦在於經五品七年之後,林世諿、李蓍明,俱以郞署久任,大臣直請準職除授,則今其援而比論者,豈重臣未或諳此而然耶?李泰祥,曾典數縣,連次居下,則不治之稱,實有所據,而重臣,以有治效爲言,其亦異於臣之所聞也。至若閔瑗之疏,於臣昨年疏中,論斥渠之本事,無一辭辨明,唯以文與意不相續等說,囫圇囚弄,一襲前套,此則可哀不足怒也。噫,臣不自揣量,重觸時諱,左右迭出,醜辱狼藉,以臣孤根弱植,處在睢盱之中,幾何其不至顚踣也?今臣所叨職名,係是從前所自劃者,而視今情勢,猶有第二件義也。豈有一分餘地,可論去就者耶?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冒陳血懇,自外徑退,尤增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苦之忱,有萬分難强之勢,察臣臲卼之跡,無一毫可進之理,亟命先削臣職,仍勘臣罪,俾臣得以永謝榮塗,退歸田廬,遠避駭機,獲保殘喘,是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資本愚魯,不合言地,迹且疎遠,未閑朝儀,一登前席,醜拙立現,幸而論思之地,卽有駁遞之請,損失臺體,惶恧雖深,歸伏田廬,病分粗安,而納言召命,旋下於夢寐之外,臣誠惶感憫蹙,罔知所以自措也。臣本抱病,少動輒劇,頃患寒疾,不善調治,彌留失解,駄還鄕居,轉成壞症,委頓惙惙,實無起動之望,而恩召之下,不敢一向淹伏,今始擔舁病軀,來伏私次,顧臣疾病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難安者,玆敢猥自伸暴於宸嚴之下,唯聖明之少垂矜察焉。臣於前日,以姑寢完府城役事,有所論啓,聖批有詢問道臣,稟處之命矣。及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本,則辭極張皇,意甚不平,臣實訝惑,莫曉其辭氣之失中,胡至於此也?今玆所爭,係是國事,平說道理,有何不可,而必以日斬十人悔讀《春秋》等說,噴薄譏嘲,已是意外,而爲國任事之人,銳意幹役之際,驟見請寢之論,不無怫然底意,信筆辨析,容或未暇乎點檢,則臣不必一一較挈,而最是主意,有若臣聽信官吏之浮言,至於發啓者然,何其不思之甚也。饑饉慘酷之餘,一邊設賑,一邊勞民,自是大段可憫之事,雖以道臣疏語觀之,簽發丁牛,調役緇徒,至慮其延至農劇,則其可無民間驛騷之患,時屈擧贏之慮乎?陰雨之備,雖曰可軫,猶非時日切急之比,而當此聖心,憂念黎元,不忍以一事擾民之日,爲臺官者,其何有聞不陳,而道臣之疏,全不相恕,其亦異於古人推車之義矣。且完府,距京不遠,南來士夫,豈無目擊民間事勢者,而必以臣言,歸之於吏胥之動得者,又何說也?雖然臣旣忝備言責,略陳一言,而當事之人,至以異論橫發事功將虧,爲嫌,則在臣廉隅,其何可一日BChar認gg淟涊g於職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謝人言,俾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猥叨專對之任,卽當趨進,而相職未遞之前,不敢蠢動,冒陳危悃,冀賜處分,伏承批敎,有若臣竝辭使命者然,臣於此,一倍惶懍抑塞,罔知攸措,見今使事,旣重且急,不得不更暴情實,臣罪萬死。噫,邊氓悍暋生事,又有此辱國之言,臣民莫不驚心痛骨,當此之時,何敢偃然退伏,違迕明旨,而人臣進退,惟義所在,可進而不進,不可進而進,均爲不恭,雖當危難之際,苟被人言,不敢供職,道理當然,若諉以君命之嚴,主恩之隆,而忘廉冒恥,知進而不知退,則是特貪利之鄙夫,人皆賤汚之,國家亦將焉用哉?今臣出疆之役,義在當赴,敢以祗承爲計,而至於本職,理宜必遞,萬無因冒之勢,咫尺之守,矢死自劃,古昔聖王之御天下也。雖在匹庶,不奪其志。況今聖明在上,豈可使軒墀之下,有此㧪冤莫伸而不之恤也?殿下,每擧先父以勉臣,臣雖萬萬不肖,亦嘗以此自勵,而今若不以先父之事先朝者,事殿下,是負殿下也,背先父也。將何顔面,自立於殿下之朝廷,亦何以歸見先父於地下也?臣之苦心血懇,至此而猶未蒙君父之矜諒,更復何言,亦復何望乎?聖批,以時任爲使爲敎,而此則前例,明有可據,臣從祖故相臣文重,當其拜相,橫遭臺言,而適差使任,難於應命,自上特許遞本職,而使之往赴,先朝處分,深得於禮使之道,而使命之不係於時任,可知矣。臣伏地涕泣,祗竢恩命,伏乞聖明,曲賜體察,卽許遞改臣職名,俾得亟治使事,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批悉諭,專對義重,卿何過讓?況此非他使之比?時任帶之,勉副相職,則重使之意,焉在?且今咨觀之,考詳前例,以往年時任使介問之,其何以答乎?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顧專對重事之義,安心勿復過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開城府留守鄭壽期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中,分都居留之命,臣驚惶震惕,罔知攸措,念臣湔劣,無所短長,蒙被渥恩,前後叨冒,罔非逾分,感結心腑,日夕頌祝,而老病塊處,床席纏綿,雖此心耿然,而圖報無地,則惟結草爲期而已。不意起之於衰病之餘,授之以保釐之任,雖簿令之間,條敎之不煩,素稱閑局,而其所以責寄者,則亦重矣。況今飢荒荐仍而流亡未集,府庫空虛而凋瘵已甚,蘇殘補弊之方,非比前日之可以暇豫無事,則此豈如臣衰朽,所可堪當者哉?臣聞命以來,且惶且感,屢日不寧,反覆思惟,實無承膺之路,伏乞聖明,特垂諒察,亟命鐫遞,以重公器,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居留新命,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日者,鞫囚逃躱,實是前古所無之變,而羅卒輩受賂故縱之狀,旣已顯露,此不但在囚元龜之所可獨辦,必有自外陰圖者,然後能售如許奸計,而莫測其端倪矣。卽伏聞罪人南雲紀之弟雲炳,變其服着,詐爲常漢樣子,乘夜往來,見捉巡軍,方囚捕廳,而問其見捉日字,則乃在南極逸獄之前,雲紀,卽賊黯之壻,元龜之姑母夫,而且是多財者,渠弟之變服夜行,形迹極其殊常,臣謂亟令捕廳嚴加究問,宜矣。且元龜之行貨獄中,使南極逸獄,已極陰兇,其所發告以謀主者,符合於南極面質之時,則此獄端緖,庶可究得,而訊問之下,又爲張皇納招,以爲疑亂獄情之計者,情狀尤極巧惡,故日月之明,燭破其奸,卽命加刑,不下一杖,旋以誣告自服,若其當初所謂謀主者,則三次嚴訊,終無異辭,而尙未發捕,輿情方菀,元龜,遽爾徑斃,飮藥之迹,又著於京兆檢驗之狀。噫,元龜,卽凶賊之一賤孽,遐邑之一官奴,而牢囚鞫獄,乃能圖脫,其告者,又能飮藥而自斃,此由於府屬輩全不畏法,狼藉和應,暗地弄奸之致,今日紀綱,可謂末如之何矣。豈不大可寒心哉?首奴羅卒輩,已自本府,請送捕廳,以爲嚴覈之地,而若不嚴法重繩,則無以杜日後無窮之弊,臣謂南極逃躱時,羅卒中已爲承款者,爲先正法,而其餘干犯者,亦皆窮治取服,斷以一罪,以嚴其隄防,元龜招中,以謀主發告者及與南極招中姓名相符者,竝卽發捕,嚴鞫得情,以嚴其懲討,斷不可已也。臣連參鞫坐,粗諳獄情,旣有區區之見,不敢容默,略此仰陳,伏乞聖明,竝許採施焉。答曰,省疏具悉。可以究覈者,令該廳各別擧行,其所正法,必覈後應爲擧行者矣。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以職則乃新進也,以人則至眇末也。君臣之分,又何等嚴截,而向於一日之內,再違召命,論其負犯,誠人臣之極罪,其在常憲,合被重誅,而畢境臺彈,僅止於罷職薄罰。臣外訝公議之猶輕,內頌聖恩之曲貸,杜門縮伏,一味惶感,不意彈墨未乾,恩敍遽下,恩授之不足,又授以前銜,臣是何人,乃至於此?聞命驚駴,繼以涕流。臣眷顧分義之至重,感激榮寵之踰分,中夜徊徨,心焉靡定,誠欲一造天陛,祗謝恩命,以贖違傲之前愆,粗伸臣子之微責,而第其科名,反復思惟,終有所不慊於心,心之不慊,便非義之極處,以券則後者居先矣。以文則客反爲主矣。由我而失者,固甚冤矣。因人而得者,亦豈快哉?不待人言,臣固自歉,此臣之必欲早爲自處,冀免傍口之譏嗤者也。夫士子之立朝,猶處女之嫁夫,女而失身,卽非貞靜,士而喪守,便是貪鄙,臣若不顧一身之廉義,徒怵畏嚴命,揚揚冒出,行呼唱於道路,則雖街童市兒之賤,必將手指而目笑者曰,彼夫也。是蹈襲他文,倖竊科第者耶?人之無恥,何若是甚也?臣雖顔厚如壁,誠不敢自顯,喙長三尺,亦無辭自解,臣心愧恥,奚止如處女之失身哉?噫,高科,士之極榮,華官,人之至願也。自非然者,臣何苦巧爲辭避,甘自陷於瀆擾之科哉?臣之情勢,誠有如此,而向來僚臺,不少推究,遽目之以不成說云者,固已不諒之甚,而臣又聞伊時,筵中大臣,以臣所嫌之不當,至歸之於兒童之爲,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而第念臣,人雖疲劣,其官則諫,卽古所稱與宰相等者,設令其所嫌,有不當者,大臣,就其事而論,可也。擧其身而凌蔑之,則固不可,況臣所嫌,尤非不當者乎?雖然苟使臣平日言行,少自持重,有以見信於人,則大臣雖尊重,何遽以童騃目之,僚臺雖秉法,亦豈以此等語,輕易句斷乎?皆臣自取,無所咎怨,而其貽羞臺閣,取譏朝紳,則已不細矣。本來情勢之外,只此一事,又爲難冒之端,百爾思量,萬無趨承之望,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投呈短疏,徑歸私次,伏乞聖慈,諒臣前後所懇,非出於一毫假飾,亟命先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退伏田里,俾守本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3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金始㷜{{*|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宗城{{*|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沈益聖{{*|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出時,月色赤。 ○下直,定州牧使黃應洙,理山府使金垕。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瑜啓曰,廳中苟簡,未有甚於今日,而左承旨趙命臣,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當爲開坐,而昨日旣有明日下敎之命,故不敢循例開坐,請出推案,臣等,今方齊會以待云矣,敢啓。傳曰,當爲引見,入來。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以情勢引嫌,宋寅明,以鞫廳事來待,金取魯、同經筵趙尙絅受由在外,李眞望在鄕,尹游病不進,無推移入參之員,金在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法講事重,如是違牌,殊涉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晝講時刻已迫,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副修撰朴弼載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朴弼載,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開政事,命下矣。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右承旨李聖龍鞫坐進去,左副承旨李宗城由限未過,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大臣偕來事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瑜,出納之地,伴直無人,事甚苟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方急,不卽應命,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爲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瑜進。 ○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金始㷜、魚有龍爲承旨,柳儼爲刑曹參議,趙尙絅爲左參贊,宋洵億爲典籍,柳瀅爲穩城府使。禁府都事李基宗,歸厚別提趙堦相換。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啓曰,新除授方山萬戶金允瑞呈狀內,其父,本以抱病之人,添得中風之症,挾月醫治,漸至危劇,渠以獨子,決不可離捨遠赴云,其父病如此,則有難强令赴任,邊鎭亦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朴師正付副司直,沈益聖付副司正。 ○口傳政事,以趙明澤、鄭益河,付副司果。 ○傳于李瑜曰,南極更招事,雖已下敎,姑未書出,在院承旨書出,分付當直都事。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居烽軍崔有進等燒死事,傳于李聖龍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李聖龍曰,聞靑平尉、淑明公主,更卜墓山於高陽,旣定葬月云,禮葬等事,依例擧行,造墓軍、擔持軍,令本道量宜題給,長生殿退件外梓二部,石灰二百石,輸送于所捧處事,分付該曹,故右尹沈廷輔運柩時,擔持軍亦爲參酌題給,葬需亦令該曹參酌顧助。 ○李瑜啓曰,今番啓下京畿上言九十六丈內,二十二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四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番上言中,金川居林桂、林橿等,以一事,兄弟疊呈,尤極猥越,原上言還入,啓字爻周,林桂等,分付該曹,令本道推治,以懲其習,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左承旨,推鞫姑罷後入直,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召對繼講冊子,臣健基,奉命就議于領事處,則領議政臣沈壽賢,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皆以爲,李忠定公奏議,實合於召對時繼講冊子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以此進講。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赴燕別使之行,出於意外,日期急迫,其路費,未及求請於各道,在前如此之時,有以大同米,自京廳出給之例,而兩西求請,則去路收合,京畿、湖西,則自本廳定式直給,兩南求請之價,依丁未陳奏使行時謄錄出給,以爲措備行資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把摠手本,則弘化門入直哨官申弘祚,自數日前,重得傷寒矣。今日載來入直後,添以觸風,症情危重,方在苦痛之中,有難留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鞫獄多事之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基宗,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義禁府草記內,逆虎之姪子定配罪人睦贊興,更令捕廳,姑先嚴加杖問,觀其招辭後,移本府稟處事,命下矣。罪人贊興,依傳旨杖問捧招以入,而其所供辭,與前無異,且非捕廳一向足杖之罪,則更加嚴杖,期於致斃,實非當初貸死本意,更爲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左邊捕盜廳啓辭,據逆賊虎龍同姓姪子緣坐安置罪人贊興,杖問捧招以入,而其所供辭,與前無異,更爲移送本府,稟處事,允下矣。贊興,依定式令秋曹嚴刑後,濟州牧大靜縣,絶島定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書啓,大臣,纔已入城,而姑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隨入,姑留之意,敢啓。傳曰,聞卿入城,心深欣慰,體小子之至意,顧專對之緊重,安心卽爲偕入事,傳諭。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累煩號籲,未蒙矜許,整治使事,一日爲急,不得不冒沒入城,而非敢爲仍據本職之計,不意卽者,承宣來宣特諭,促臣偕進,臣於此,不勝惶隕悶蹙之至,臣旣歸伏私次,自當治行往赴,而本職未解之前,則萬無束帶趨朝之路,日前一登文陛,悉陳情懇,冀被嚴譴,是臣本意,而物議譁然,非斥四至,今若寅緣倖會,淟涊冒進,則廉恥掃地盡矣。臣雖萬殞,決不忍爲此,恩旨之下,不敢祗承,尤增死罪,謹當以文字,仰請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自過今番大政,臣期以必遞,人皆謂當遞,寸心自矢,便同金石之盟,一步難進,視若鐵關之限,而辭拙而不能瀝瀉肝血,誠淺而不能孚格聰聽,每煩疾痛之呼,輒承責勉之旨,間嘗怵迫嚴畏,未免乍出乍入,咫尺之守,反歸飾讓,鞶帶之卸,尙未遂願,去就無據,廉愧全掃,尤悔靡追,惶蹙罔措,一味泯伏,祗竢處分之有日矣。不意惠局兼帶之命,又下於是際。噫,此何事也?遽以一國錢穀甲兵之權,都畀於僬僥之微,有若非此人,無可以任此事者然,朝家用人之郞當,胡至此極?臣亦反顧慙悸,而自哂其太不着題,則其何以拄傍觀之笑口乎?經曰,負且乘,致寇,今臣所蒙,奚但負乘而已?臣苟不量而入,終陷於大戾,雖萬被誅戮,何補於國事哉?此臣所以揣分量己,不敢爲冒擔之計者也。至於本職,一遞之外,更無可論,未遞之前,理難趨列,近日北咨惡言,痛心欲死,而賓對廟議,一未進參,臣誠抑鬱懍惕,不知所出,玆敢更申危懇,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俯垂憫察,亟賜開允,將臣本兼兩任,盡行刊汰,以安私分,以重公器,不勝大幸,臣於治疏之際,因經筵事,召牌狎臨,顧此情地,變動無路,未克祗承,荐犯違傲,臣罪益萬萬矣。第臣往疏,已暴自劾之義,兼陳擧似之忱,前雖濫充,今何仍冒?臣願許收不稱之職,移授可堪之人,亦命重勘臣前後負犯,俾肅頹綱,是臣顒祝,臣無任瞻天扣懇伏地俟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本兵重務,豈可久曠?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洪鉉輔疏曰,臣卽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則追提已冷之事,譏斥姍怒,齗齗不已,豈非可笑者乎?臣疲於辨論,不必一二條辨,而儒臣之所以執爲必勝之案者,專在於宰臣疏語之不爲分別,而此等句語,登諸章奏者,前後無限,則何必更爲註解而後,始乃明白也?臣前疏所謂無他之云,可謂一言而斷之,而今以此爲說者,將以支梧臣疏中挾雜之語而然耶?至於改正不襯着之罰名,曾所未有,臣之所論,臺體則然,儒臣不思自反,反欲以黨習二字,拄人之口,可謂不能自見其睫也。臣因此一事,旣遭宋敎明之駁遞,今喫申宅夏之反詈,其所爲言,如印一紙,前後被誣,豈不困且苦哉?臣不欲與鋒穎方銳之人,左右呶呶,而亦安得晏然而已。玆暴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加諒察,亟賜鐫遞,以安私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十七日未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徐宗伋,右承旨李聖龍,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金興慶曰,近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昨日有明日下敎之敎,而無來待之敎,故臣等通于政院,今爲入侍矣。上曰,法講時欲爲引見,故不爲下敎矣。厥事,似虛似實,而今請發捕,南聖雲獄事,未知如何。興慶曰,初則未分虛實,南極逃躱之際,閔元龜,有所干涉,至於元龜之死,非偶然致斃,檢屍後,其飮毒情節,如是狼藉,比初頗多疑端矣。上曰,皆達之。宋寅明曰,見漢城府啓目,則臣等,事當席藁竢罪,而急於鞫囚,不敢自暴矣。南極在鄕,以無狀不測之人,身犯死罪,見捉上變,其言不可取信。且出招捕來者,皆不識面,未免虛謊,閔元龜招辭,亦不實,故自初,臣則有審愼之意,而以大體見之,所告者,皆是逆族。南極逃躱,元龜飮藥,變機巧忽,極涉疑怪,若有實事,南雲紀,則情跡極怪矣。上曰,南雲紀,是何許人也?寅明曰,黯賊之壻南天漢之族,家頗富饒云矣。李聖龍曰,黯賊出後,爲其女壻之意,怪異矣。上曰,此事怪矣。寅明曰,獄事,當以審愼爲務,不可草率,故反復究問,欲得端緖,而南雲紀、南極,使之面質,則以爲不相見識,後更面質,則南極,始知其爲南雲紀,以爲鬚髮已白,故未卽相知云云,南雲紀之弟,變服夜行,見捉巡更之卒,更有疑端矣。上曰,南雲紀年多乎?寅明曰,鬚髮已白,年必不少,而渠以爲不往先山,已至十年云,此非事理,而往來淸涼山,與僧相親之說,亦殊常矣。上曰,淸涼山,誰有見之者乎?尹陽來曰,臣曾見之,是名山矣。寅明曰,南雲紀情跡可疑,更推後將欲請刑,而此南聖運所傳之言也。今請發捕聖運,是也。陽來曰,臣別無所達,而南極,是人間妖惡者,口誦原情,而不少停間矣。上曰,雖古文,何如是善誦乎?寅明曰,皆是以兩鞍見之矣。上曰,誦其詩句時,不爲沈思,如水涌乎?陽來曰,然矣。渠若不如此,則元龜,何以設計逃出,而元龜檢屍時,銀釵飮藥丁寧,臣爲守令時,亦曾累驗矣。寅明曰,臣亦見其銀釵矣。臣等,何敢有隱乎?初則以漢城府草記,或過矣。及見銀釵,果然飮藥,非泛然色變者,臣等益切惶恐矣。陽來曰,不知那裏,分明有事,而南極則必從他人而聞知,根本則自在,故如是矣。寅明曰,南極之妻,在於盈德地,極,周遊無定所云矣。陽來曰,聖雲,事當發捕,而南極、元龜之招,初則以爲疑亂之言,南極之逃,與閔元龜同謀,則一類人也。閔元龜所告,至於三四十人,而南極之所告,亦如此,元龜、極所告中,相符疊出者,發捕得當,而騷擾爲慮,則與其捕來一人未久,又捕來一人,寧爲一番盡數捕來矣。寅明曰,兩招相符者,雖似無疑,而亦非各坐而問之,面質時互相問答,出於閔元龜,而過於南極之時所告者也。以此事理,質問,宜矣。上曰,南極,不可以事理問之,雖不見其狀貌,決非等閑人。誦文,何能如是乎?陽來曰,雖云僞造,極爲工巧矣。黃道重,亦有疑端矣。寅明曰,黃道重以爲,壬子前後,不得相見云,故方問於李尙起矣。上曰,李尙起妻,亦自捕廳不問乎?寅明曰,亦爲究問矣。上曰,傳給書札與否,問之乎?寅明曰,渠發明以無傳簡之事云矣。徐宗伋曰,南極來歷妖惡,其言不可信,而閔元龜,使南極逃躱,渠末乃飮藥自斃,以此見之,其中必若有事,大體則事當嚴鞫矣。閔珽曰,南極初面質時,罪人面名,不能辨知,似涉虛謊,以極之逃躱,元龜飮藥自斃見之,則自外間,似有行事者,而不得端緖,事極殊常,南雲紀則處地甚怪矣。上曰,處地怪異,其時爲黯壻,是無將之心矣。珽曰,南聖雲,事當發捕,南極初招以爲,經營南方半世事之句,是南雲紀之所作,而後則以裵胤休所作爲言矣。興慶曰,裵胤休之名,皆出於二人之招矣。上曰,胤休、胤命,皆出矣。安相徽曰,元龜,有極兇事三,黯族一也。使極逃躱一也。飮藥自斃一也。初欲疑亂獄情,亂招諸人,此計知其不成,行此至難極兇之事,渠何能獨自辦得?其間,似有陰爲主掌者,端緖不得,不無深憂,日昨疏末,以極招疊出者,亟請發捕,而不承賜批,不勝惶悚,元告雖今致斃,發捕後可有究得之路矣。寅明曰,更推南極,正爲此事,又有所言,然後將欲發捕矣。珽曰,極之參與於淸涼山會之說,甚怪矣。上曰,此事怪異矣。寅明曰,渠往來嶺南時,得聞殊常之人,而如是指告矣。相徽曰,罪囚逃躱,前古所無,今方推治,而又有元龜飮藥之事,國家紀綱,已無可言,臣於昨日疏末,已爲附陳,而其中已承款者,先爲正法,宜矣。上曰,欲改下批而未果矣。王者用刑之道,事雖痛駭,覈實後自當處分矣。南極,後以爲世所指目者告之。一見若虛,一見若實,而元龜則不謀而同。安相徽,雖以南極逃躱,元龜陰主爲言,而予則以爲不然矣。元龜招辭以爲,若無汝,則我何如是乎云云,而不可以此作爲疑端,元龜之物故,果是飮藥,則必有階梯,渠若無罪,則南極雖有,於渠何害?事理如是矣。南極,但知外面,而元龜,則悉知裏面,除此元龜者,必有之矣。陽來曰,此事必然矣。上曰,釵色,親鞫道昌時,漢城府官員持來,故予見之,銀釵淡墨而異常,今則過半色變乎?僉曰,此則釵色靑墨矣。上曰,此輩居家,常向國怨懟,以兩班爲黯賊之壻者,已有叛國之心,與逆賊同名者,雖不欲改而改之者,是畏國之法也。此輩背國之心,分明有之,如雲紀者,於此於彼,甚不惜杖斃,而此則表表,故知之,如雲紀者,不知復有幾人,亦安知拔其骨子而告之乎?鄕人所告,元來不實,許多發捕,徒傷國綱,寧畢査後,當用次律,而使此輩,旣不能革其心,徒促其怨懟之心,亦安知實無淸涼山之會乎?卿等,以此輩,以謂只自怨國而已。豈可盡爲謀逆乎?不欲盡數發捕,而不然則信國家信處置之道,寧盡爲發捕矣。今日拿來李浹,明日拿來雲紀,都事絡繹,則淸涼之會,職此應生矣。鄭夢石事,雖極浮浪,而安知不爲黃賊之事乎?一黃賊,至今未捕,後慮不少矣。李浹事,疏批有意,而然而南極情節過甚,如不畢告,更訊,可也。南雲紀,不必更推,事當訊問,而其大體則除此元龜之路,當各別審察,南雲炳事,甚緊,此則雖幸見捉於巡更,此路,亦必詳察矣。此輩,殊極殊常,而渠意以爲,若無此人,則我必無事,行此事,似無怪矣。或同參而行此事,亦似無怪,此爲詳察處。安相徽,雖以不卽正法爲悶,而道昌獄事時見之,一邊烙刑,一邊行藥,安保其復無除此雲紀者乎?此路,亦爲詳審處者也。見捕廳草記,則軍士以爲,元龜,初則言語酬酌,而終至致斃云,故自捕廳請罪,救療官,在法當然,故雖已允許,而渠何敢行此事乎?南極之逃躱,若以錢百貫租十斛行賂,則至於行藥,其賂物,當過於此數矣。戊申年信任邏將者,只吳弼周,而道昌之時,弼周居間,其不可信,如此矣。寅明曰,禁府官員,豈不盡心檢勅,而不過使捕廳,自外譏察矣。上曰,入直都事,當着實檢勅矣。陽來曰,入直都事,無監獄之事,蓋慮或有意外之事,不能往審矣。上曰,洪啓百元情,亦以爲親欲往審,而不得云矣。寅明曰,出招百餘人,豈可盡數發捕乎?上曰,問於南雲紀,則可知矣。寅明曰,問而知之,則豈不幸乎?上曰,南極,更當訊問矣。寅明曰,卽今欲死矣。上曰,然則更推,可也。古有不見其形,願察其影之語,向者掛書者,必是怨國之輩,今以掛書者爲誰,問於南極,則必指其中人而告矣。寅明曰,此獄,必詳細審察,然後可得端緖矣。上曰,南雲炳,自捕廳訊問乎?興慶曰,事各有異,當自捕廳訊問矣。聖龍曰,如此漢之得情,捕廳勝矣。上曰,權恪有疑端乎?爲人何如?非南極一類人乎?雲紀,勝於元龜者乎?寅明曰,皆是士人矣。興慶曰,牒事,韓之韓字,後謂之黃字,謂指若木黃哥,而非指仁同韓哥云。故不爲發捕,鄭夢石則招辭以爲,此希亮之姪,而作堗船上居生云,故發捕捉來,則未知誤爲捉來,而元無此事,且世爲校奴也。此無可問之端矣。上曰,直爲放送,可也。興慶曰,捕廳各別譏察之意,更加分付,如何?上曰,卿等,分付捕廳,可也。興慶曰,令捕廳直爲草記,何如?上曰,唯。興慶曰,李尙起之妻,令捕廳査覈聞啓乎?上曰,唯。陽來曰,承服邏將,旣是當死者,卽今罪人太多,速卽處斷,宜矣。興慶曰,承服軍士,亦送于刑曹照律,則宜矣。寅明曰,承服者,送刑曹正法,未及承服者,事當還送捕廳矣。上曰,如是則似疎通矣。李普赫曰,鄭夢石之放釋,人皆以爲曖昧之人得放,人心以此鎭定矣。上曰,南雲紀更推,若不直招,則直爲施威,可也。寅明曰,勿爲議啓乎?上曰,直爲訊問,可也。寅明曰,雖有直爲施威之命,事當奉傳旨後擧行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鞫廳罪人南雲紀,更推,若不直招則施威,施威而猶不吐實,仍爲訊問。珽,進前傳啓。上曰,若無改處,則只擧末端,可也。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原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相徽,進前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罪人南泰績鞫問時,以前問目添入嚴鞫,得情正罪。上曰,依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聖龍曰,南雲紀事傳旨,納于密匣而出去乎?上曰,然矣。放者與移送刑曹者,竝書出持去,可也。金吾堂上一員進來,言其罪人姓名,可也。普赫進伏。上曰,吳泰禧,是書吏乎?普赫曰,此邏卒也。上曰,南雲炳,是雲紀之弟乎?普赫曰,然矣。上使承旨書傳旨曰,鞫廳罪人鄭夢錫放送,朴信命、朴上建,移送秋曹,照律勘斷,崔枝葉、金興瑞、吳泰禧等,移送捕廳,嚴杖窮問,承款後移送秋曹,照律勘處,捕廳罪人李尙起妻及南雲炳,令捕廳各別施威嚴問。諸臣遂退出。 ==3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同副承旨金聖應{{*|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柒谷府使李震煥,恩津縣監李道善,全羅兵虞侯金必祐,大丘營將徐命茂。 ○李瑜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魚有龍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右承旨金始㷜,旣有只推之命矣。廳中苟簡,未有甚於近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始㷜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或有故或在外,無推移入侍之員,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在魯則以情勢陳疏入啓,同經筵尹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莫重法講,因經筵官之不備,命而旋停之,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今日晝講,將亦其停矣。吏判批下,不爲牌招,兵判撕捱,其無義意,再招之請,雖已允下,各別申飭,使卽應召。 ○傳于李聖龍曰,晝講停。 ○李瑜,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見存九員內,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俱在外,校理金若魯,受由在外,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方在禁推,副校理兪㝡基,臣健基,以上下番入直矣。卽者上番兪㝡基,以親病陳疏徑出,晝講命下,而上下番不備,事體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啓。莫重法講,以知事上下番之不備,停之,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受由外,在外人,竝禁推。 ○李瑜,因弘文館草記啓曰,上下番不備,令本院稟旨變通,差出闕員事,命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廳中旣甚苟簡,鎭日開政,亦極未安,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今日政,承旨望,武弁當爲通擬,未赴任閫帥,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長官,今當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違牌坐罷中,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金聖應爲承旨,徐命彬爲副提學,趙尙命爲修撰,尹陽來爲判尹,金龍慶爲禮曹參議。 ○兵批,無政事。 ○兵曹口傳政事,李道燮爲右邊捕盜廳從仕官。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居寡女金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李聖龍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瑜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新除授玉堂,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校理兪㝡基,以親病陳疏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今日晝講,講官不備,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允。 ○趙鎭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朴信命等,移送秋曹,依律勘斷事,命下矣。卽當竝爲移送,而其中朴信命,則罪人亮濟、甘德,旣有究覈之命,信命,旣是傳書之人,不可不憑問,姑爲仍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前差假都事不足,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極擇加出,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所囚罪人崔枝葉、金興瑞、吳泰禧,移送捕廳,嚴杖窮問,承款後移送秋曹,照律勘處事,命下,故臣等合坐後,罪人等,杖問次拿入,則枝葉、興瑞、泰禧三漢,病勢俱極危重,言語不通,勢將待其差病,杖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大臣旣已勉副,置處政事,趁早朝爲之事,分付。 ○傳于李瑜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護老父,感祝洪私,銘鏤在骨,而臣父宿患之外,猝添泄病,變成赤痢,度數無算,連用藥餌,未得分效,氣息一倍澌綴,情理煎迫,實無頃刻離側之勢,夙夜供奉,旣不敢曠日虛縻,院直苟艱,又不敢遲待由限,更冒萬死,瀝血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賜愍察,亟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父,予倚重大臣,添恙若此,深用念焉。遞爾本職,以便護焉,而安心善攝之意,將予意諭爾父。 ○判府事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昨者伏蒙近侍,以聖諭來宣,令臣偕入,而情勢危蹙,趨承無路,未免坐犯違慢,一倍惶悚。念臣今番所遭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台司之深羞,適因事端層生,處義節節謬失,終則進退無所據,爲世之僇人,撫躬慙悼,無地自容。臣當初怵迫嚴命,旣已入城,則直復尋單,有所不安,欲一入對,悉陳悃臆而乞遞,或未得命,則退而呈告,準請爲期,是臣區區定計,而又因批敎惶悚,逬出野外,蹤迹,極涉屈曲苟且,而其情懇則唯在於一遞後已也。意外有北咨,辱及國家,專對有命,行期急迫,一向偃伏,分義是懼,不敢不抗顔復入,若其仍因蹲據,出入政堂,非臣夢寐之所敢到也。今又乘機媒進,則一世物議,益復駭笑,雖喙長三尺,何以自解?蓋以自前相臣,遭彈而不遞,曾未之有也。此豈但爲臣終身之累,其關國綱而害世道,爲如何哉?且使命,以大臣差出,乃所以重事體也,而秩是相職,則元不以時、元任而有間,雖元任,入彼文書,必以實職假銜,彼人所見,別無異同,曾前奏請使臣,誠有難安之情,則亦許遞免本職,而假銜差遣,此乃已行之前例,恐不當以此爲拘也。行具則今方整治,而無由進詣朝堂,講礭使事,拘掣多端,勢極憫慮,有不容一日施引gg拖引g而弛置也,明矣。臣於承宣之淹留,尤切日夕不安,寢驚夢怵,今則臣旣入來,元無相守之義,損傷事體,日以益甚,而尙無輟還之命,懍惕罔措,俯伏涕泣,柢gg秪g竢處分,伏乞聖慈,亟加愍察,召還近侍,遞免職名,俾臣得以專意使事,千萬之幸。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心曲罄竭,而巽讓冞篤,此皆恒日誠意之未孚,只自恧焉。噫,讒人軋誣,洞悉無餘,卿之純誠,業已知之,豈可以此,若是邁邁?予何忍捨卿,況專對事重,尤不必若是過讓,而上下相持,反歸文具,每每强迫,亦欠敬待。噫,卿須不諒小子之意,予知卿之苦心之若此,終不開卿進身之道,則此予亦不諒乎?卿且姑爲勉副,以安大臣之心,而古例亦有相職,今姑勉副,開卿進身之道焉。噫,此雖安卿心之意,終乃許副,若中讒人之計,心切痛焉。而尤切愧恧,呼批反思,更鼓將深,只觀大體,雖不獲已賜批,若卿無瑕之大臣,勉副乃已,顧此世道,思今國勢,中夜奚寐?卿須體此慇懃之意,置處之後,其卽偕入,用副此意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抑情在直,今已閱旬,每夕闕門下鑰之後,於心增鬱,及朝家伻探回之時,未語先驚,持此情理,尙安有出而供仕之望哉?卽接家信,則母病,近又添重,而始則臣母勅家人,姑諱之而不以實,故臣則不知耳。蓋臣母痼疾,常時沈淹,而卽今則本病之外,重觸風寒,眩暈關格之症,極爲非細,氣息綿綴,精神昏迷,目未交睫,而口味全失云,臣得聞此奇,方寸飛越,他未暇顧,慌忙治疏,徑出禁門之外,伏乞聖慈,特加諒察,亟削臣所帶之職,俾伸私情,仍勘臣任情之罪,以嚴公法,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復提前事,詆斥臣身,甚緊,臣不勝瞿然駭悚之至,不得不略復陳暴焉。金有慶事,臺啓則固自用意,臣則不過因臺啓辨論,而乃欲以用意二字,反加於人,臣竊哂之。噫,戊申之亂,千古所無,而討逆未盡,懲惡不嚴,式至今日,凶言益肆,鞫獄無停輟之時,其他可駭可愕之變,無不層出,則宰臣之痛慨世道,語及於義理倫綱之晦斁者,有何可怒可惡,而今乃强爲捏合於元不交涉之十九日下敎,演出疏中所無之反晦反斁等語,要以益上怒而深其罪,果可以服人心拄人口乎?且十九日下敎,臣未知羞愧在誰,而張皇至此,殊可異也。安允中事,臣之前疏,初無爲允中分疏之意,而唯是虎出龜毁,臣當任責,故仰陳事狀,仍請罪譴,此豈可已而不已乎?分疏强嫌之斥,實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具鼎勳事,臣之所援最近六人儒臣,或以己曾除縣爲言,而暫除未赴,不足爲歷試,或以久於五品爲言,而其爲直郡則同。且五品之差久,何如蔭仕之最久乎?或以嘗除平壤未赴爲言,而臣之援例,正指其自正郞陞庶尹,何嘗指其後之郡除乎?或以郞署久任,請授準職爲言,而取考丁未冬節目,則兵、戶曹久任,準三十朔,成效表著,則入啓超授準職,蓋爲其絶無而僅有也。豈有不問成效,不待入啓,而輒授準職之理,此則非可用於人人,而若其準朔陞品,固合政法,臣何嘗非之乎?在昔則直郡者尤多,指不勝屈,雖以二十年來言之,造次可數十六七人,而未見其皆有可執之端也。李泰祥,曾典三縣,而只於一處,因中考見罷於曹啓,則連次居下之說,何所據而發也?雖然苟如儒臣之言,則用意而伸救宰臣,强嫌而分疏郞吏,誤引前例,妄稱善治,具爲臣罪,其不可晏然仍冒也,明矣。昨以經筵職事,天牌再降,而荐犯違慢,彌增悚蹙,臣本以難安之蹤,久處匪據之職,左右受嘖,應接不暇,疲勞,甚矣。瀆擾之誅,亦何可自逭?伏乞聖明,俯諒危懇,亟許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以靖私義,以謝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不必過嫌者,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3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出時,月色赤。 ○下直,南陽府使李國馨。 ○李瑜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今方入肅,故小臣先爲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洛昌君樘鍼灸呈辭,傳于金聖應曰,遣鍼醫看病。 ○李聖龍啓曰,注書徐命臣身病呈辭之代,以假注書沈益聖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金聖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知義禁尹陽來,昨日政,除拜判尹,時未肅謝,非但京兆首堂,不宜久曠,當此鞫獄方張之時,金吾堂上,亦不可bb不b備員,知義禁尹陽來,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副提學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趙尙命,時在京畿振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李普赫,身病猝重,實無供職之勢云,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可等待其差歇,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勉副事,命下矣。所當置處,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梁得中爲同副承旨,沈䥃爲正言,趙錫命爲同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魚有龍進。 ○兵批啓曰,捕盜軍官及第柳植,因右邊捕盜廳書啓,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又啓曰,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遞職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朴師益爲知事,李汝迪、朴乃貞爲副摠管,柳權爲僉知,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朴聖原爲武兼,沈洸爲中樞經歷,權世建爲方山萬戶,尹宅鼎爲慶尙右兵使,金鼎三爲慶德假衛將,朴萬起爲景福假衛將,鄭致道爲忠壯將,具億爲三陟營將,成瑍爲同知。 ○李瑜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梁得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晝講時刻已過,大臣亦將引見,晝講停,召對爲之。 ○金聖應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已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金聖應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遣別監問李判府事病患,則症勢不輕云,朝夕書啓之意,分付。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平安道癸丑年捧未捧啓本,則軍餉旣皆畢捧,而元還上未捧居末,德池鎭別將張振禧,居二,肅川府使洪元益矣。竝依事目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開城府壬癸兩年設賑時料辦軍官,黃海監營、慶尙水營癸丑設賑時料辦軍官及義州府運餉料辦軍官等論賞文書,送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事,命下矣。自前此等請賞,常多虛實相蒙之弊,而至於壬癸兩年無前大賑時,則宣力補賑之輩,全無論賞,亦非勸後之道,運餉料辦,雖與補賑有別,而此亦流來前例,不可全塞,其效勞輕重,自本司有難的知,只以其料辦緊歇,設賑大小,區別分等,別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稷山前縣監具熺,平澤縣監沈樺,天安郡守金得大,牙山縣監李普成,稷山縣監李渭輔,溫陽郡守鄭彦儒,木川縣監李山老等,竝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具熺、沈樺、金得大、李普成、鄭彦儒、李山老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渭輔,纔已拿囚,一體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兼律學敎授金琦,日前時囚罪人照律之際,不無舞弄欺瞞之事,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之,金琦,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弘文館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等禁推事,傳旨啓下矣。尹心衡,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南泰良時在長湍地,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三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啓白,記事官金聖垕,以次進伏。兪健基,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明夷初九,止虞而不得其正矣,讀畢。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自賢者惟知義而已,止唯義所在,讀畢。健基斂膝更坐,而釋第六板革之六二之文義曰,巳日乃革云者,此愼重之義也。凡爲人臣者,處革至善之地,而唯有巳日之戒,此非但人臣爲然,革之時義,遠矣。以人君之道,言之,法古弊生,治久將亂,則凡於法制政敎,不可無變革之道,而必十分愼重然後,可無除一弊省一弊之患矣。以晉之初六,參究演繹,則當晉如摧如之時,而裕之一字,實爲无咎之本,裕者,寬裕之意也。此非特人臣居位者之至戒,爲人上而欲變法革弊者,不可不知此義也。上曰,然矣。健基,又釋第七板艮之上九之義曰,人之患,難於久終,節或移於晩,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此先儒所謂保初節易,保晩節難者也。凡爲人君者,於初政之淸明,銳意圖治,其能終始如一者,或鮮,而前後判異者,多矣。此衛武公所以爲抑戒也。魏徵之以十漸,勉戒於唐宗者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健基,又釋第八板門人有居太學欲歸應鄕擧者章曰,門人之欲應鄕擧者,蓋蔡人,甚習《戴記》,而渠或習於《戴記》,欲爲決科之利也。此乃擧子之通患,以近來科場士子言之,習於四六者,欲逢四六題,習於賦策者,欲逢賦策題,而近日朝家試士,不爲專出四六,而間出每文題,故士子,莫知所適,頗留意於實地工夫,此於勸奬之道,不無少補矣。上曰,以科擧取士,終非王道之政耶?健基曰,三代取人之制,專在於鄕擧里選,考其德行,敎以禮義,科擧之法,始創於漢唐以後,而漢之賢良,待詔金門,有强起之,乃就對,唯有古義,而至於唐之應試覓官,全啓功利之源也。此豈三代先王之政乎?上曰,所達,是矣。予有所慨然於中者,今因儒臣所達,悉言之,可乎?士子之赴擧者,豈盡待牌招哉?雖有情勢疾病之難强,莫不勇赴,而猶恐不及,至於決科之後,則志氣頓異,怠慢成習,近來違牌之弊,未嘗聞如此之甚也。故相臣尹志完,以不得已情勢,四次違牌,每爲終身惶悚之端云矣。近日則或有數十牌違召者,此乃國綱不振bb之b弊也。豈非慨然之甚者哉?講訖。上曰,徐判府事,肅拜後卽爲引見事。注書出言之,益聖趨出,引判府事徐命均入來。命均進伏曰,臣久未入侍,近來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日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愈矣。然非如昔時耳。命均曰,眼候諸節,亦何如?上曰,不能如常矣。命均曰,眩氣比前,亦何如?上曰,少愈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臣伏蒙近侍,以聖諭來宣,令臣偕入,而情勢危蹙,趨承無路,未免坐犯違慢,一倍惶悚,臣當初怵迫嚴命,旣已入城,則直復尋單,有所不安,欲一入對,悉陳悃臆云,乞遞職名,或未得遞,則退而呈告,準請爲期,是臣區區定計,而意外北嘖罔極,辱及國家,專對有命,行期急迫,一向偃伏,分義是懼,然今若乘機媒進,則一世物議,益復駭笑,故相職未遞之前,無意蠢動矣。幸蒙聖明,果諒臣情勢之難安,特爲許遞,惶恐感激之至,無以仰達,而從此可以安心修治行具矣。上曰,予於往者,已知卿意。故終難强迫,不得已勉副,而今以判府事見卿,於予心尤不勝愧恧矣。命均曰,於臣心尤惶恐矣。上曰,金永昌當初咨文擧名,雖不善爲之,尙未捕得,殊可慮也。命均曰,瀋陽題本,則殺掠之處,以三渡溝地方混江近處爲言,而金世丁等招辭,則地名有異,有難捏合,殊甚可慮。上曰,寧古塔近處,或厚洲近處,而其地方則未詳矣。命均曰,因寧城君所達,馳通鳳城,問其地方於瀋陽,而詳細回通,未可知矣。上曰,其已馳通耶?命均曰,已爲馳通矣。上曰,朴海昌事,旣已出送,更無可論矣。命均曰,其罪,自當依律矣。此事則卽當回咨瀋陽,而尙不爲之,從速回咨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然矣。命均曰,行期定於何間乎?上曰,首揆,其時以四月爲言矣。命均曰,査事遲速,姑未預知,且四月則急迫,以四月晦,五月初擇日,以待査事完結而進退,爲宜矣。上曰,卿雖是元任,次對時,與他朝臣同入,可也。一月六次,豈可廢乎?命均曰,若無大段事故,則敢不依敎矣。且待罪藥房已久,至於鞫坐,雖無主張事,若無故,可以往參耳。然近來鞫事,如是甚頻,殊極悶慮矣。上曰,悶不可言,近來鞫廳,種種有之,不無深慮矣。命均曰,明日次對爲之乎?上曰,姑未知之耳。命均曰,李壽海處分,臣未知其得當矣。若於倫紀有害,則處分似然,而壽海疏,則不然。且朝家之置言官,欲其納諫也,而殿下,以如此事,有如此擧措,此塞言路也。此非聖世蕩平之道也。請還收李壽海遠補之命,使之入來,何如?上曰,卿之意然矣,而予於壽海,殊極痛惋矣。昔唐介之遠補也,遣中官護送,文彦博,亦爲伸救,予非不知處分之過當,卿之爲壽海言者,亦不足怪,而壽海則極爲切痛,故如是耳。命均曰,臣待罪藥房,每以頻覲耿光,爲幸,若遠行則心甚菀泄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明日次對,可以入侍耳。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聖應進伏書之。上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諸臣以次退出。 ==3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未肅拜}}。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宮縣監李延德。 ○夜五更,月暈兩珥,廻火星。 ○申時,日暈。 ○李瑜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無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推移入侍,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瑜啓曰,新除授藝文館奉敎李鼎輔,時在江原道原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講官不備,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吏批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病,承旨金聖應進。 ○吏批啓曰,司僕寺正沈錥,成均館直講李河述,除授後過限未上來,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 ○以李瑜爲副提學,李時熙爲大同察訪,金始煥爲司䆃提調,崔命相爲執義,洪啓裕爲正言,以右贊成單子。傳曰,祭酒鄭齊斗除授。 ○右贊成鄭齊斗,今超崇政除授事,承傳。 ○以李眞淳爲都承旨,崔定爲祥原郡守。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魚有龍進。 ○以金始煥單付司直。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番不備,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營獄事干連各人,令本道定將校押領上送事,前已啓下知委矣。卽者,本道將校捭領干連各人七名入來,而此非應爲鞫問之人,則恐不必囚禁本府,今姑出付捕廳,使之拘留,以爲諸罪人窮覈時,隨其憑問之端,臨時啓請移來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江原道罪人尹廷顯,纔已拿來,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猥叨匪據,理宜招災,心常悸恐,迺者本館廳直,犯罪於駕路咫尺之地,臣等之驚駭痛惋,有倍他人,而惶懍悚惕,只俟重誅,聖度天大,罰止罷職,此豈足以當其罪之萬一,而曾未幾何?又蒙收錄之恩,繼有牌招之命。臣等,固當感戴洪私,趨謝天陛,而第伏念臣等之罪,有不可以罷職薄罰,謂之已經勘處,而晏然就列者,彼廳直,不知天威之可畏,敢爲此前所未有之駭擧,論其罪狀,死亦無惜,而究其所以至此者,則乃臣等不能檢束之致,以是論之,廳直之罪,卽臣等之罪也。宜被重勘,以嚴國法然後,紀綱可以少振,人心可以有畏,而今乃乍罷旋敍,有若一時警責者然,臣等,若又徒恃宥過之恩,冒沒趨承,則國家典憲,其將由臣等而廢墜,臣等何敢唐突承命,以益其罪戾哉?玆於天牌之下,祗詣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不敢入肅,冒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先削臣等之職名,仍勘臣等之罪負,俾邦憲得伸,具僚知警,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壟,榮動松梓,感結幽明,到底聖渥,欲報無地,及其歸路,忽聞臺章論臣,醜詆狼藉,竊不勝其瞿然慙悚,縮伏私次,恭竢處分,殆浹數旬,而尙未聞有變通之擧。臣誠訝惑抑菀,益不知置身之所,念臣所叨,責重任大,論其才分情地,寧有一分堪承之理,而聖諭開誨,迥出常格,嚴旨特推,促臣應命,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噫,聖敎及此,而臣猶迷不知變,則是臣分掃地矣。臣雖甚蠢騃,區區守株之見,有不容終始膠滯,而且嶺賊方捕,痛憂轉深,臣節之所宜勉者,不擇夷險也,公議之所見責者,急難退步也。臣之一身,非臣所有,則到此地頭,他何暇計?其所以抗顔而冒出者,蓋自附於赴湯蹈火之義,初豈有毫分饕榮之意而然哉?噫,辭受一節,不可苟焉。廉義大防,不可壞了,而臣之怵迫威命,容易出脚者,雖緣事勢之所驅使,環顧初心,已多辭卑居尊之嫌,驟覩外面,未免忘廉冒恥之歸,臣實內省多媿,人言之來,又何足異也?第臣孤根弱植,涉世昧方,積被睢盱,動輒齮齕,曾於待罪原營時,慘遭臺劾,幸賴按査明白,誣衊昭洗,天日洞照,開釋無餘,向非聖上之曲賜伸枉,臣之爲虀粉,久矣。中心含恩,何日忘之,而自是以來,臣亦杜門斂迹,念切當世,分作聖朝之一棄物者,亶出於遠避坑穽之計,而今因事會迫隘,黽勉承膺,又致此無限狼狽。臣實自取,尙誰之咎,而彼之捃摭八九年前已了之案,忽地橫出,必欲擠排而後已者,亦見其求說不得,費力吹覓也。良可笑也。臣之所遭非常,羞辱已極,去就更無可論,而職名尙在身上,一向泯默,亦甚悚憫。玆敢略陳危衷,仰請譴何,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勢,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蹜踖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三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吏曹參判宋眞明,掌令安相徽,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事官金聖垕,以次進伏。徐命均曰,日晩後則風勢不佳,夜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金興慶曰,近來以鞫坐,不爲日次者久,而鞫囚則無大段可問者,今日,是次對日次,故入侍矣。命均曰,眼候餘氣,尙有之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日已晩矣。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丸製纔進,故未及矣。興慶,持諸狀啓進伏曰,此江原監司趙最壽還上居末狀啓也。洪川、橫城兩邑,俱入於之次中,壬子條還上,當以三分一收捧,而較其捧未捧,則洪川縣監沈鐸,準捧三分之一,而橫城前縣監尹得商所捧,則未滿三分之一云,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乎?上曰,依事目決罪,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京畿監司申昉,以弘濟院移建事,論報備局,而館宇傾圮,決不可暫時支撑,若於霖雨前,未及修改,則頹壓之患,勢所必至,此時動民,雖有弊端,前頭勅行遲速,有不可知,請使戶工曹堂上,看審而議定云,似不可不速爲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爲,理山府潛商干連罪人江界人李信侃及其子震明,與李自和等,一竝嚴囚,以至經年,而尙無回啓勘斷之事,當此江邊罪囚滿獄之日,如此輕囚,宜加疏釋,請令廟堂稟處矣。信侃,初非潛商,而不過買蔘之故,滯囚他官,已至經年。又無大段可疑之端,當此江邊罪囚積滯之時,此等罪人,亦不可久囚,而原任大臣,詳知其事端,俯詢而處之,何如?命均曰,此出於趙永三之招辭矣。永三以爲,賣蔘於信侃處云云之說,聞知於同謀金世雄之言,而不知其蔘之出於彼中。且以爲渠於其時,方在配所,故當其區別勘處之際,欲爲放送,而宋眞明以爲,買蔘一節,未免殊常。且曾經僉使之職,爲邊民之領首,則不可輕釋云,故使之更査,而其後廟堂,忘未更稟,旣無大段疑端,則分揀,似宜矣。尹游曰,此事,非置而不査者,初則信侃八兩蔘買得之說,出於罪人之招,而其後更査時,則信侃,其時在謫不與,其子震明,買得一兩蔘云,而尙今囚禁矣。上曰,信侃,分揀放送,可也。其子,亦當隨而放釋矣。興慶曰,然則李自和,亦當一體放送乎?上曰,然矣。{{*|出擧條}}興慶曰,日昨次對時所稟定者,鳳凰城將處措辭答通事及江原監司狀啓雜穀小豆參酌變通事,至今不出擧條,誠甚未安矣。其時入侍承旨,推考,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其兩款擧條,則使伊日注書,書入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曾有定式,入侍承旨、注書,盡出擧條後,當爲出直,更爲申飭政院,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咸鏡監司趙遠命狀啓也。元還上新分與舊還應捧者,分數計之,則洪原縣監趙昌來,爲居末,明川府使許㙉,爲之次,今此兩邑守令,依定式勘罪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爲,城役之訖功早晩,惟在石手之多寡,而卽今使役者,不過百餘名,各軍門、各衙門所屬石手,無遺下送,以爲依他例使役事,請令廟堂急速分付矣。以石手事,至於狀請下送,未免煩屑,事當推考,而軍門石手,則皆是軍兵,不可出送遠地,繕工監及他衙門所有者,使之下送助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因承旨趙命臣所達,江陵、嶺西三倉所在還穀之數,甚多。次次轉移,嶺西附近橫城、洪川等邑,則受來嶺西,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則受來橫、洪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以此意問于江原監營,如有剩餘之穀,使之次次移來,未知何如?宋寅明曰,趙命臣,見其未移粟之前,而如是仰達矣。江陵穀物,旣爲移給原州,而嶺東,又値荐凶,似無餘儲矣。興慶曰,上年春三萬石穀物,旣運于京畿,事勢當如此矣。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姑觀前頭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備陳本道民事之竭急。請得春川等九邑還耗全數,通川等四邑流來賑餘穀矣。九邑邊耗,則旣因前狀啓,以折半許給之意,覆啓,分付。而四邑賑餘穀,則依狀請畫給,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平陵、祥雲兩驛,連値凶荒,凋弊特甚,而入居木輸送於銀溪者,至於七百八十餘疋之多,貧殘驛卒,勢難支堪,誠可矜悶,考見營上謄錄,則丙子、丁丑年,以年凶,因本道狀請,竝令盡數姑減,壬午年又減三分之一,而顧今兩驛難保之勢,合有參酌變通之道,特爲蠲減事,請令廟堂稟處矣。今此入居木,若是轉輸于畿驛者,則有不可許減,諸議皆以爲,事當防啓矣。上曰,勿施,可也。眞明曰,日昨筵中,金永昌購捕時賞格擧條,未免埋沒,似當明白更定矣。金在魯曰,出身閑良則加資,公私賤則免賤,而加資免賤外,似當別施重賞,然千金或太重,以木幾同加給,則爲宜耶?上曰,近來雖尋常捕賊,亦爲加資,故不以加資爲貴,有重賞然後,庶可以捕得,出身閑良,則加資,公私賤則免賤,而加資免賤之外,旣爲加給賞物,則只以木同賞給,似甚鮮小,加賞千金事,知委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前頭發行遲速,當觀彼事定之,而似當持銀貨入去,卽今內外貨蓄皆空,以是爲悶。上曰,近來使行,皆持去銀貨乎?寅明曰,近來則不爲持去矣。上曰,若有銀貨,商賈輩爲利矣。我事無瑕而不聽,則曲在於彼,尙命所謂今則使臣勿來之說,意在索賂,極爲殊常,靈城以爲,尙命比我國爲判書階級者,豈可索銀乎云,而此言過矣。廉恥一節,豈責於彼輩乎?行中若有銀貨,則彼人,必以銀生心,雖以斛給之,不能充其壑慾,我國行賂,勢難支堪,申包胥七日之哭,不費銀貨,只是誠心,而予豈過望於卿等乎?前頭使臣,皆持銀貨而去,則其弊難防矣。興慶曰,此時彼國人心,與前有異矣。上曰,看前後史策,散宜生美女玉帛之說,亦有之,雖不可無權道,而今番事,則邊禁不嚴,所失在我,更誰怨尤耶?寅明曰,今若皇帝,激怒而致此,則雖使多賚銀貨,恐無益矣。命均曰,在此之人,不知彼中事勢,而其言如此矣。游曰,銀貨事,聖敎至當,査事畢後,未知事勢之如何?而譯舌輩,皆以是爲利矣。命均曰,事之順不順,何以預知,而銀貨不爲持去乎?上曰,今使行若持銀貨而去,則彼尙命,必以從後善圖爲言,予心甚爲痛憤矣。命均曰,聞彼事情,當爲更稟矣,操縱韓信事,豈不有與此相似之言乎?游曰,是一生操縱在蕭何之句乎?上曰,此句亦有之矣。尙命,於我雖有益,亦不無弊端矣。游曰,譯舌輩做出之音,亦不可信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臣癸卯年奉使時,得見尙命,渠亦來見矣。前者韓德厚別單,書啓以爲,原譯及使臣軍官數多,故以致八包之數,亦多請減,而原譯及軍官之數,卒難變通,原譯之數雖多,皆有名目,入去後則雖爲六七人,可以使役,後日登對時,可以釐正,而元數,比皇明時雖小,今則未免太多矣。興慶曰,沿革,自古無常矣。上曰,今不可遽減,而不緊者似多,寫字官二員入去亦多,此庚子後豈非變通者乎?命均曰,前日承文院書員一人隨去矣。其後於渠無利,故渠輩上言,以不爲隨往定式,故寫字官一員,因書員之窠,加送一人矣。隨去,在渠似如何矣。興慶曰,寫字官加送一人,恐有疾病而如是矣。上曰,然則畫員,亦當有加送一人之弊矣。寅明曰,安不知前頭,復加送一人乎?命均曰,寫字官一員,減之,似好矣。眞明曰,灣上軍官二員,皆自司譯院差送矣。上曰,如是者不久矣。放料軍官,則使灣府差出,可矣。命均曰,義州形勢,至於如此,使義州差定,可也。寅明曰,只使譯官入去,則以爲似無後債矣。今聞譯官輩,亦皆出債云,前頭可憫,使大臣今番之行,另加檢察,何如?有識者,方爲深慮矣。游曰,此弊,造次之間,難爲盡達,而譯官於皇城,亦有負債之事云,是比諸此事,尤非細憂矣。上曰,非譯官輩而已。八包入去,故商賈,負債之如是,減其八包之數,則可以少除其弊矣。興慶曰,使行之入彼地,房錢之費,皆徵於八包而用之矣。上曰,減其八包,則不無有弊,姑觀而變通,可也。而先來,必以灣上軍官送來,此事怪異矣。命均曰,行中軍官,皆不願,故以灣上軍官,付送矣。兩班軍官二人,乾糧軍官一人,一家人一人,又爲率去,故此中人,則拘於私情,難於出送,故每如是矣。上曰,雖兩班,旣以軍官率去,何爲謀避也?命均曰,陪道出來,故如是不欲矣。上曰,前者東平尉奉使時,以李著定年六十之人,出送先來,渠爲見其老親,而自願出來矣。命均曰,大君王子奉使出疆時,有送御醫之規,而今則宗班及大臣之行,皆爲率去,仍爲謬例,何以爲之?上曰,待大臣之道,有異,萬里銜命,豈不率往乎?有病則亦有送御醫看病之典矣。命均曰,故相臣南九萬,奉使時始爲率去,而前例則一品宗臣,曾經守陵官者,可得率去矣。上曰,大君王子儀賓今不去,而宗室替往,故遣此銜醫,卽愛禮存羊之意也。寅明曰,靑平尉遷葬時,小方山價錢二千兩,木二十同,有出給之命,而前例則不然,此數甚多,此路一開,不無後弊,而卽今則度支財用俱竭,勢難辦備,而《禮葬謄錄》中,元無小方山備給之規矣。上曰,禮葬,例有小方山,而前謄錄中,似漏落矣。寅明曰,雖或有之,其價不必如是過多,更考前例,當仰稟矣。上曰,此用東平尉例,而東平則一喪也,此則二喪也。寅明曰,更考若無前例,則以草記稟之乎?有之則當依下敎,如數出給乎?命均曰,未知自內需司,造給小方山,而其價本,自戶曹出給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卽今國家,務爲節用,所用者,未嘗有至於十同之多,而此則太過矣。上曰,非不知如是,而禮葬不息,故以此方多債,更必欲節用充償之矣。戶判之言如是,減其半數,可也。寅明曰,此是百姓膏血,京外官員,另念督捧,而用處則不實,是爲矜憫處也。閔珽傳啓。上曰,不改則擧末端,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珽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更煩。請正言李錫杓遞差。上曰,依啓。 ○安相徽傳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新啓鞫囚拿來,何等重大,而日者發捕假都事,或未拿來,或換名拿來,雖不無原恕者,而其在嚴飭之道,不可仍置,請未拿來及換名拿來假都事,竝命拿處。上曰,依啓。 ○閔珽所啓,名流去就,不宜自輕,而正言李錫杓,初除臺職,默無一言,卽爲肅謝,及其署經之後,始以科名爲言,無意應命,錫杓,以年少新進,强飾嫌端,規避臺地,其習可駭,請正言李錫杓遞差。上曰,換名捉來則誤矣。若無則何以爲之?興慶曰,雖有依據,而皆誤爲拿來矣。寅明曰,南極所告所謂南鼎命、任先達、鄭夢石等人,使本道監司譏察上送,何如?上曰,使監司譏察,則必致騷擾,置之,可也。上曰,右相判金吾進來,亮濟、甘德之招,多有相反處,甘德之招,似是,亮濟之招,似詐,而此事不甚關係,不可更問,甘德已受四次刑訊,亮濟亦受一次刑訊,甘德姑勿更問,意有所存,又不欲加刑,不當以此開坐,待他罪人發捕間,姑停,可也。興慶曰,南格纔已拿來囚,事當問之,而甘德則不可限死刑訊,外議皆如此矣。上曰,南格則是他事也。寅明曰,事非關緊,而大體相符,故今欲更招,甘德,旣有介也之等說,故將欲更問,以爲究得之計,而安知其間無事端乎?上曰,南格,今當問之,此時一體問之,可也。上曰,南極之以女人變服自隨,極爲怪惡矣。寅明曰,是非常之變也。上曰,待尹廷顯上來,擧行,似好,豈爲此不實南極,而開鞫乎?命均曰,寫字官減一人事,何以爲之?上曰,釐正時更議之,可也。上謂命均曰,軍官,欲率往誰人也?命均曰,今姑未定,稟達後欲爲率去耳。上曰,承旨進來。金始煥,以何職坐罷乎?聖應曰,未能詳知,使史官出外問之乎?上曰,史官出外問啓,可也。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來,還爲入告曰,金始煥以前知事,罷職云矣。上,使承旨書傳旨曰,前知事金始煥敍用。上曰,史官出往,宣諭金在魯,使之更爲入侍。記注官金啓白,承命出來,引金在魯而進伏。上曰,故相臣權尙夏爲左議政乎?在魯曰,然矣。上曰,權左議政爲贊成時,備三望乎?在魯曰,未詳矣。上曰,其時因上敎而備三望矣。在魯曰,似是擬望而不能記得矣。上曰,今日政,差出玉堂時,贊成擬望以入,可也。副提學,當出,而可爲之者有之乎?在魯曰,未知可爲者,誰某有之矣。上曰,必以行公者,擬入,可也。上曰,予忘之矣。海恩府院君,亦經贊成矣。在魯曰,事當問議大臣而後,備擬矣。上曰,然矣。上曰,因玉堂之不備,法講尙未開,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諸臣以次退出。 ==3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未肅拜}}。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 ○未時,日暈。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以東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留待。 ○傳于魚有龍曰,忠淸監司、安東營將引見。 ○趙鎭禧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大司諫金始炯,俱在外,執義崔命相,持平洪昌漢,正言洪啓裕,未肅拜,獻納趙漢緯,正言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掌令安相徽,司諫閔珽,呈辭,無行公之員,除在外罷職傳旨未下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今日內三廳七番正領遵古例別試射時,內禁衛出身尹就聘,柳葉箭三中四分居首,兼司僕出身李世泰,六兩一矢百五十六步,二矢百五十三步,三矢百五十四步,竝加資,內禁衛閑良吳興瑞,騎芻四中居首,直赴殿試。 ○以黃海監司狀啓,康翎等官居金從立等渰死事,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洪啓裕,移拜臺諫,其代,以副司果閔瑗,前正言李顯望差下,而顯望,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義禁府假都事盧啓禎、朴東祥、李英俊、柳碩徵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盧啓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英俊、柳碩徵等,以鞫囚拿來事,纔已出去,待其回還拿囚,朴東祥,病親呈辭後,下去京畿長湍地,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敎忠淸道觀察使李壽沆書,王若曰,國家重方面之權,難乎玆選,人臣有鞫躬之義,往哉汝諧。誠以憂國奉公之意可嘉,豈徒剸煩理劇之才是仗?眷言百濟舊域。實是一國雄藩,統領百千萬軍兵,節制之任旣重,管轄五十四州郡,鎭壓之責不輕。俗同鄒魯之彬彬,士業詩書禮樂,土比雍梁之上上,民貢粟米麻絲。第當災歲之困窮,重以良役之催督。白骨侵徵之害日急,殆至十室九室,黃口塡補之弊歲增,可哀一路百姓。蓋其變通張更之策,政若拯溺而救焚,儻非識慮周詳之才,難可委任而責效。惟卿,恢通而有鎭物之量,敏達而有幹事之能。擅名於翰墨之間,文詞乃是餘事,蜚英於朝著之上,溫飽固非本心。歷柏府而長薇垣,藹然聲譽之赫赤gg赫赫g,尹東京而莞西塞,蔚乎治化之洋洋。至若湖南按察之辰,寔遵浙東賑救之政。惟廟堂拿罷之議,雖由事情之未諳,伊屛翰設施之方,豈曰功名之有損。以往事何嫌也?可見別利器於遇盤,當是時復屬之,殆若駕輕車而熟路。玆授卿云云,祗服明命,懋殫弘謨。詰戎則軫桑土之疎虞,隨事措劃,安民則念蔀屋之愁苦,從便撫摩。律一己而戢貪婪,大明黜陟之政,修百度而祛弊瘼,丕推懷保之恩。惟其淸謹之操慈惠之治,於卿奚勖?若乃剛果之威堅確之守,寔予所期。其餘稟裁,厥有典例。於戲,念蘇殘爬痒之策,丙枕何安?顧承流宣化之方,子惠宜務。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韓師得製進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掌令安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 ○正言洪啓裕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傡梟示。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 ○開城留守鄭壽期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仁川地,久未省掃,情理已難自抑,而今又蒙恩,將居留陪京,身繫官守,有不可任便往來者,欲望聖慈,特於未辭陛之前,許臣往省,俾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三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輪臺官留待入侍時,忠淸監司李壽沆,右承旨魚有龍,安東營將李玗,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輪臺官儀賓府都事李燮,成均館典籍鄭廣運,司圃署別提李碩華,造紙署別提鄭文恒,尙瑞院直長韓配崙,以次進伏。上曰,忠淸監司進來,李壽沆進伏。上曰,有所懷否?壽沆曰,事情與物理,未知如何?姑無所達,第以大體言之,伏聞各邑方設賑,而賑政,前監司,已善處置,其名數多少,則未知其詳,到任後若有變通事,則當狀聞矣。上曰,荐飢之餘,且當農時,到任後,須加着念爲之,至於良役等事,各別申飭,可也。聞本道軍政,極涉疎闊,此乃守令不能之致,須於守令處,別樣申飭,牢守勿擾,管攝大體,勿拘小節,可也。壽沆曰,聖敎如此,敢不體行焉。大抵簽丁事,無依之類皆入之,着實之類不入,故今年雖充數,明年還爲散亂,下去後,當申飭守令,而此弊誠爲悶慮矣。上曰,其中興訛造訕之類,甚多,故似至於如是耳。壽沆曰,興訛造訕者,皆以士爲名,而彼此不及,故會聚百姓之子,靜僻之處,構數間屋,名以書堂,而敎以文字,厥學徒,頗通小文,而其中,若有閑丁之被充,則興訛造訕,靡不用極矣。上曰,然矣。上曰,治心之工,動靜相表裏,治國治心,實無異同,動靜必相須爲用,不可偏廢然後,於致君澤民之道,可以粹然無雜,須着念,可也。壽沆曰,學問治化一樣矣。以《大易》所載言之。有曰,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動靜工夫,大槪如此,以今日人心觀之,動靜雙行,才分過人者,其能免謗訕者,鮮矣。上曰,近來紀綱頹弛,法度廢壞,道臣及守令,以不遵敎令,爲能事,殊甚慨然。蓋道臣,守令之綱,廟堂,道臣之綱,則統序輕重,十分嚴截,而近來則不然。若以李匡德事言之,不能無慨然矣。卿下去後,各別惕念,以裵度、李晟,無獨專美於前,宜矣。壽沆曰,謹當奉行矣。守令,遵方伯之令,方伯,遵廟堂之令,理勢當然,而但遙探事機不易,故或至於如是矣。廟堂諸議,宜無不善,而間或闊於事情者居多,臣誠慨然于中矣。李匡德事,未知其詳,而不無病痛矣。上曰,然矣。壽沆曰,臣方以藩任辭朝,不宜猥陳他事,而臣旣干涉,故敢此仰達,順天前營將兪一基,以明火賊金元龜事,壯啓gg狀啓g正書而來矣。其後李梫,則不過着押而已。狀啓則非渠所爲之事,而有削職更勿檢擬於討捕使望之命,故臣於其時,疏陳其本末矣。批答有,今觀卿疏,知非李梫事,當安徐之敎,而政院不捧傳旨,尙在罪籍云,旣有安徐之命,則當還初削職之命,似當寢矣。上曰,當初傳旨,未及爻周,故歲抄時,每每書入,而予亦忘之矣。所達如此,當初傳旨,爻周,可也。{{*|出擧條}}上曰,營將進來。李玗進伏。上曰,營將,無留待入侍事,而近來弊端甚多,故欲爲申飭之計耳。爾年雖少,所付非細,下去後,着意遵行,可也。上問所懷。玗曰,姑無所達矣。上命給弓矢。玗,持而同壽沆退出。上曰,輪臺官,以次進來。儀賓府都事李燮進伏。上問履歷。燮曰,丁未三月,中部參奉除授,戊申二月,濬源殿參奉換差,戊申十月,移差內資奉事,庚戌二月,移除昌陵直長,辛亥六月,移除典設別提,六月念後,移除司憲府監察,癸丑五月,移除儀賓府都事。上問所懷。燮曰,無所達矣。燮退伏。司圃署別提李碩華,成均館典籍鄭廣運,一時進伏。承旨謂廣運還退,廣運退伏。上問碩華履歷。碩華曰,小臣,丁未,增廣及第,職掌逐日供上,隨産進排荏曆,辛亥三月,政部將除授,仕滿後出六,癸丑三月,引儀除授,甲寅正月,本署移除。上問所懷。碩華曰,小臣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鄭廣運進伏。上問履歷。廣運曰,小臣庚戌登第,辛亥,除慶安察訪,癸丑十二月,陞時職。上問所懷。廣運曰,小臣職掌官名典籍,似有書籍典司之事,而旣無所典之事,故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上問諸臣曰,鄭廣運,京人否?魚有龍曰,在廣州慶安地,而曾經臺侍人孫云矣。造紙署別提鄭文恒進伏。上問履歷。文恒曰,小臣,乙未四月,通禮院假引儀除授,甲寅二月,本職除授。上問所懷。文恒曰,小臣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尙瑞院直長韓配崙進伏。上問履歷。配崙曰,小臣,壬子,翼陵參奉除授,癸丑,宗廟副奉事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職。上問所懷。配崙曰,小臣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本院殘弊特甚,不成貌樣,以下人言之,只有書員二名,使令一名而已。凡事苟簡,姑舍勿論,每當擧動之時,御寶陪行,當入四人,而以三人不得陪寶,故每每臨時,借得隨行,況且院中所藏皇明符驗及莫重巡牌馬牌,無人看守,事甚可慮,今添出一使令,以爲守直本院之地,何如?上曰,當此凡百省減之時,不宜加出,而陪寶事體重大,分付該曹,加出,宜矣。上問諸臣曰,韓配崙,京人否?魚有龍曰,居京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3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忠淸水使李義翼,咸京都事gg咸鏡都事g李彙恒。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玉堂旣已備員,視事,所當取稟。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忠淸水使李義翼,同爲入侍。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人臣事君,無隱爲忠,渠雖蔭官,京華士子,往者判付,若何?而其敢終是欺隱,頃日安允中更招,不無條理,故該府議讞,循例啓下,蓋以此也。今觀捕廳文案,不啻詳盡,旣有所受之婢,且留二日,則渠焉敢終始隱諱乎?特敎之下,其所欺隱,與受無異,當此廉恥掃地之時,不可不嚴懲,令該府勿捧書納,各別鞫問。 ○傳于魚有龍曰,今觀李判府事看病醫官書啓,則自明日往來看病云,姑爲仍留看病事,分付。 ○傳于趙鎭禧曰,明日有下敎事,鞫廳姑罷。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鞫廳大臣以下,來待。 ○召對入侍時,傳于金聖應曰,禮判旣已批下,奏咨撰進,不必遲滯,卽爲牌招察任。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著,親病方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載厚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載厚單付副司果。 ○金聖應,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春等本廳別抄武士、別武士、別破陣、京標下軍兵等,射砲用劍各技藝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囚,何等嚴重,而守直軍士李夫容,李萬億等,爲罪人通書。且以米錢私相許貸之狀,已發於鞫囚招辭,其時罪人,有酌處之命,所通書辭,亦無大段說話,則雖與鞫事方張時,傳通陰祕之書札者,不能無間,而初是鞫囚又方有請鞫之臺啓,則其所罪犯,終涉重大,其在防奸懲後之道,不可不從重勘處,移送刑曹,照律施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於窮廬病伏中,伏聞北咨慢辭,辱國罔極,髮豎膽裂,直欲無生。館閣之臣,因此撰咨事,擧似臣名字,至有催促上來之命,臣雖無狀,亦粗有知覺,微聖上有敎,主辱臣死,豈昧斯義,而賤疾久淹,未卽起程,忽此春卿藝提之恩除,鎭日相續,馹召遠降,溝壑廢頓之賤,被此光華,驚感則有,而在臣去就,反歸於欲其入而閉其門,何者?鄭人適野之謀,縱非臣所能,臣子奔問之誠,亦何敢後人?若其官職辭受,雖金革干戈之倉卒,而有不容越分苟承,義自較然。蓋臣,迹畸於明時,心死於宦塗,天日在上,庶幾下燭,宗伯重任,已非求退者虛縻,而又況藝館兼銜,曾臣,據例陳辭於前席,夬蒙天語之許副,則政曹,何爲而擬臣於此任?聖明,何爲而授臣於此際?爲臣當面之鐵璧gg鐵壁g,使不得前進一步,少伸驚痛趨造之微忱也。然在鄕陳辭,略無變動,亦非今日臣義,故曳疾自載,來伏郊次,而本兼未解之前,便是杜門逋違之一頑物,縱欲與聞於文字末議,又何可得?是則召臣無所事,而適爲臣罪上之罪而已。言出肝腑,字字皆血,伏乞聖慈,俯諒臣苦衷,亟許鐫遞臣新授諸任,俾臣得以閒散本分,暫赴初命,粗效誠忱而歸,不勝大願。臣無任懇迫呼號望恩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儀曹閑職,尤不必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九日,伏奉承政院下送有旨,以罪人尹廷顯、南格等査問狀啓事,特下不可若是草草修啓之聖敎。臣聞命震惕,罔知攸措。臣於當初,伏承按査之命,竊意莫重獄事,藩臣替當,凡於罪人盤問之節,件件修啓,仰稟聖旨,然後可以次第擧行。且春川諸證人推捉之際,已費多日,而逆顯所率下人等,在遠地,若待此査問後馳啓,則必至十數日之遲,故一時稽滯,心有所不安,以各人等招辭,徑爲狀聞,臣非以是爲畢査而馳啓也。臣之本意,不過如此,成命之下,豈敢一毫泛忽,而草草按治也哉?然其未及反復査問,遽然先啓,實未免爲疎率之歸矣。纔承嚴敎,恭竢重譴,臺章果發,罰止問備,臣尤不勝隕越感懼之至。夫按獄不詳嚴之失,何等罪犯,而寧可以例勘薄罰而止哉?方此縮伏惶駭,冀蒙大何。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三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忠淸水使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忠淸水使李義翼,以次進伏。上曰,忠淸水使進來。李義翼進伏。上曰,朝家之出閫任,意非偶然,下去後,須着念職事,毋孤國家除送之意。義翼更伏曰,小臣,以不學無識之武夫,蒙被國恩,前後罔極,敢不着力爲之。上曰,有所懷否?義翼曰,以臣在通津時事,監司,至煩天聽,誠極惶悚。臣在通津時,觀江華、通津形勢,則江華非通津,則決難支撐矣。通津簽丁元數二千六百名,而投入於江華者,居多,故閑丁甚難充定,臣則江華入籍軍官之類,盡爲汰定而充數,盡是朝充暮散之流,今年雖充數,安知明年又無逃故乎?上曰,時任所懷言之。義翼曰,不能預知,下去後若有大段事,則當狀聞矣。但聞松禁一節,極難云矣。金聖應曰,讀宣諭別諭,何如?上曰,宜矣。聖應讀之,義翼聽而退出。 ○兪健基,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止失前禽之義也。上曰,承旨讀之。聖應,讀自古之時公卿大夫,止夙則吉也。上曰,注書讀之。益聖,讀自物必有則,止唯此二端而已。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明道先生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止其孰能之。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橫渠先生曰道千乘之國,止不殊心而得矣。以次讀畢。健基,告第一板文義曰,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疎云者,以大體言之,則治家似易,治天下似難,而但家人,至親之間,恩常掩義,易流於私愛,故此所以治家難,而反勝於治天下也。凡爲人辟,當於深宮燕私之際,昵於宮妾之間,尤當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又釋第二板明道先生言於神宗之義曰,此乃王伯辨也。聖學高明,伏想講劘部柝gg剖析g,更無餘蘊,而但漢唐以來。凡於王伯之辨,徒規規於皮毛影響,而至明道明辨,快析而後,後世學者,始能的知王伯之辨矣。上曰,漢董仲舒之對策,亦言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此豈非王伯辨耶?健基曰,董仲舒,於漢儒最爲純正,故其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云者,此實能明王道之至論也。但於斥偏伯之處,至曰,仲尼之門,羞稱五伯而已。豈如明道先生之形容伯者之排置,正路崎嶇反側曲逕之中之語耶?此所以後世學者,賴有此訓,故不迷於趨向也。上曰,所達然矣。健基,又釋第六板大畜六五豶豕之牙之義曰,物有摠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此乃化奸猾爲善良之大本要旨也。牙之爲物,强猛,在牙若去其强猛,只在於豶去其勢而已。程子,取譬於至道之方,以農桑之業,廉恥之道,揭爲明敎化止奸宄之要道,此乃豶去其勢之義也。上曰,所達奇矣。上曰,以玉堂上下番不備,法講久廢,極爲寒心,卽爲牌招,明日法講爲之,副提學及蒙宥玉堂,竝卽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齋戒。 ○夜二更,流星出北斗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四更,流星出箕星上,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月出時月色赤。 ○趙鎭禧啓曰,依下敎,鞫廳大臣以下來待,敢啓。傳曰,引見。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昨日承批之後,違牌不進,奏咨撰進,不宜遲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矣。今日國忌齋戒,明日國忌正日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相玉爲同義禁。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李重震差下,而時無職名,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錫命,左副承旨趙鎭禧,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興慶曰,日寒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宋寅明曰,眼候其已夬差乎?上曰,餘症,久則當差矣。寅明曰,湯劑,雖久不進御,其無覺知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發乎?上曰,春後則自數日前有之,而不爲大段矣。興慶曰,昨有來待之敎,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亮濟,非他事,只是書札往復,雖謂乍吐乍呑,而大同少異,酬酢不過如此,當初酌處,有意存焉。泰績,則廷顯,是怪異漢也。他人事,何等難知者,而輕云知之,今以南格事,請刑泰績,而不可以他事,問此戊申酌處之人,如此則彼他酌處之人,將不信國法矣。泰績與格,如兄若弟,不是異事,不當以此陳久之事,問之。廷顯與格面質時,以爲隔窓聞之,而廷顯,年老而無知,不可以往事問之,今欲放泰績矣。興慶曰,亮濟事,臣等在外已相議,而建伊事,一次刑訊後,更無所言,頃者已有不可限死加刑之稟矣。上曰,甘德輩,殊常乎?興慶曰,泛稱曖昧,事當加刑而已。廷顯,初旣難信,而終言誣告,非但虛妄,其年已老矣。泰績之今番請刑,初謂與弼顯,不相識面,今日始謂三次相見,其言之相左如此。考見文案,則爛熳出招,至今生存,亦爲怪事,李興仁,則判義禁以爲,或云入或云不入云,故以罪疑惟輕,傅之生議云,而此泰績,則名出賊招,不啻爛熳矣。上曰,泰績與李興仁一樣矣。泰徵甚騃,泰績不愚,不入其中云,河之言最信,其虛張之言,不可信也。李興仁,雖謂或云入或云不入,而至於泰績,則以不入言之,雖泰徵之子,若或不入,則豈不容恕乎?寅明曰,甘德、亮濟,無他疑端,旣非謀逆,則不可以傳示書札,置於死罪,今番書札,亦不陰祕矣。上曰,其兩人,極涉殊常,而當以他事問之矣。寅明曰,然矣。初則掩諱,故雖已加刑,而事當酌處。尹廷顯,則鞫體不成矣。上曰,速欲收殺矣。寅明曰,泰績之得免於戊甲年,倖矣。其入與不入,不可質言,而旣累出於諸賊之招,且泰徵之至親,設令不知,渠當無辭,而況渠以爲,爲礪山營將時,河來言邊山事云,此亦殊常。今番廷顯之所告,雖不可取信,本是當死之人,不可復惜,故今爲請刑矣。上曰,判金吾誤矣。知其骨子者,若復來告,則事當訊問,而今因嶺東人告變,引戊申事而加刑,則豈不冤乎?寅明曰,其隱諱,豈可無罪乎?上曰,此則不然,孰不畏入於逆賊乎?以其心事參看,可也,而今則不然,同是一事,而尹邃,則置而不訊,至於泰績而受刑,豈不甚冤乎?興慶曰,此則不然矣。上曰,河之招,甚信,而泰徵則愚,泰績則詐,此言極精矣。寅明曰,聖敎,以爲不可竝爲者,得宜,而今番有所飾詐,故請此加刑,不可復惜矣。上曰,豈不可惜乎?趙鎭禧曰,其在獄體,當然矣。寅明曰,南雲紀爲黯壻,怪異矣。上曰,以黯爲妻父,是爲逆心矣。寅明曰,以限死加刑爲計矣。上曰,尹廷顯年老乎?寅明曰,年甚老,惟願速死矣。陽來曰,泰績以爲,不知弼顯是非,常例隱諱,甘德傳札,亦爲疑端,獄中通書,何等難事,而甘德,初不現捉,此必有隱情,故請刑,而大體則非渠所做也。必是京中往來書札,雖謂不可限死加刑,而似有結處矣。上曰,此非大段矣。陽來曰,泰績獄案外事,不可陳達,而其時當以大逆,知情行刑,不可以河之一言置之,尹邃之獨至今得生,誠如上敎,亦是異事矣。寅明曰,前後治獄,倒置則未免矣。興慶曰,泰績亟令正法,得宜矣。寅明曰,凡治逆之道,恐有枉死者,當以至誠,辨其玉石,而此則寬恕之典,不可與無根本者,同矣。上曰,先朝庚申事酌處,皆爲詳審矣。寅明曰,适輩犯逆,是明白,而其後謀逆,則只以言語現捉,庚申之逆,亦是議論之事也。興慶曰,戊申年逆賊,是逆适後初見也。寅明曰,器遠之逆,亦非犯闕,汝立獄事,則明白而未免濫殺矣。上曰,泰績,不可殺之於此時矣。陽來曰,泰績之違錯,在於稱以不知逆顯也。上曰,予有不善爲事,欲以廷顯,自京問之,乃有此事,反使泰績,復作鞫囚,廷顯不可取信,然則邃與泰績,毋寧夬許鞫問矣。寅明曰,自上處分,果爲不善爲矣。鞫廳罪人,豈可一則自鄕訊問,一則在京訊問乎?上曰,然矣。南格,何以爲之?興慶曰,此有違端,其所告梁應標,似是梁命夏,而又有火燒都目之言矣。上曰,因此事當杖斃乎?寅明曰,其所謂梁應標,似指梁命夏,而命夏之都目有無,何以知之乎?上曰,命夏之都目,南格何以知之,梁命夏,其時都事拿來乎?陽來曰,梁命夏,非都事拿來,把守捉納矣。上曰,梁命夏之自斃,其時有名,江原道人,何以不知也?寅明曰,泰績之欲爲放釋,未免徑先矣。告者,不使面質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然則使之面質,可也。寅明曰,一次刑訊,不可已也。上曰,泰績六次受刑,而能得生活,亦是怪事,僅得不死之人,今不可更訊,此非審愼之道也。寅明曰,亮濟書札一事,不爲大段,一次刑訊後,以停刑爲敎,得宜,而泰績之一次刑訊,似無痕跡矣。上曰,此旣他事,而六次受刑而不服之人,今受一次刑訊而豈得輸情乎?興慶曰,其違端不少矣。寅明曰,違端如此,必不免刑訊矣。上曰,廷顯來告,則加刑一次,又一人來告,則復爲加刑一次,則其將不堪而必死矣。興慶曰,然則雖有告者,不當刑訊乎?寅明曰,豈可以泰績之故,不爲加刑乎?鞫囚,不可得情於平問之下,勢當加刑矣。上曰,所謂違端,不爲大段矣。寅明曰,其違端,是欺國,豈不大段乎?六次刑訊,曾已堪耐,今不可死於一次之刑,至以必死爲敎,未免過矣。興慶曰,弼顯之起兵泰仁,稱以不知,極涉奸詐,又謂之與弼夔,不相親,是出於牢拒之意也。上曰,不必過疑矣。當初混而問之,誤矣。豈可知其非而遂之乎?凡事,無一是一非,而此則然矣。以陸宣公奏議見之,上之所爲,在下者,或多相爭,卿等之請,是矣。寅明曰,尹廷顯,非誣告,自捕廳捉來問之,似因臺啓而如是矣。上曰,是柳儼所達,非臺啓也。渠謂之殊常,初欲上變,反爲走歸云,故朝家聞而捉來矣。錫命曰,泰績事,雖有聖敎,違端如此,不可停止矣。興慶曰,一次刑訊後停之,似爲完備矣。上曰,不知其完備矣。謂之相知,則刑訊之,謂之不知,則放之,將來此弊,其可勝乎?今加刑訊,甚無義矣。朴弼章,何見漏乎?興慶曰,因傳敎矣。上曰,然矣。以小都目,故格則刑訊,朴弼章則置之,分爲三層矣。洪夏成,元不入矣。興慶曰,洪夏成,則以此事用心,已死云矣。上曰,泰績,使與廷顯面質,似非矣。寅明曰,其在獄體,卽然,面質則循例爲之矣。上曰,南格處置,豈不難乎?寅明曰,廷顯,以爲曖昧則當放送而亦非誣告矣。上曰,豈謂之誣告乎?旣爲走歸,則事當置之,拿來査問果爲誤着矣。興慶曰,何知其事之輕重而不問乎?上曰,格、廷顯,使之面質,可也。鎭禧曰,出於榻前下敎乎?上曰,前亦有之,盛於密匣而下之,而密匣鑰匙,注書出往持來,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還告曰,鑰匙,在於禁府,持來之際,勢當遲久,故先爲入來矣。上曰,在內鑰匙,出來開之,可也。興慶曰,日昨江原監司趙最壽,以平陵、祥雲兩驛輸送銀溪驛入居木請減事,狀聞矣。凡入居木,自外方各驛,輸納于京畿者,例也。意謂此兩驛所納之木,都會于銀溪,轉輸于畿驛,而畿驛之凋弊,視外驛不啻十倍,有不可許減,故以防啓之意,陳稟定奪矣。蓋其所請減者,非畿驛當納之物,乃是輸送于銀溪者,而曾因本道狀請,丙子丁丑年有全減之事,壬子年減三分之一矣。今者道臣,旣已參量其道內各驛之事勢,有此狀請,依壬午年例,許減三分之一,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同義禁徐宗伋再度呈辭,已爲入啓,行將遞改矣。鞫廳大臣,不可不備員,今日預爲變通,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參鞫之地,何如?上曰,有實病乎?日昨筵中見之,似無病矣。寅明曰,病狀未知如何,而鞫廳時禁堂,自政院捧入呈辭,未安矣。上曰,業欲處分,而以鞫事姑未果矣,向者徐宗伋之違牌,已極不當,而今又無端呈辭,尤爲非矣。罷職,其時捧入辭單承旨,從重推考,可也。興慶曰,其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及榻前下敎}}寅明曰,今聞諸道漕船來泊云,分倉事,亦不輕,一日往見,何如?自外懸頉未安,如是敢稟矣。上曰,嶺南罪人,何時當來乎?寅明曰,今明當來到,而今無大段罪囚,暫時出往,親自點檢,似好矣。上曰,非但此漕船事也。內局事亦悶,密匣已下,今不可變通,而今則可爲判義禁者,不少矣。寅明曰,臣非欲請遞兼任而如是矣。命相所懷,今此鞫廳罪人亮濟獄情,殿下旣盡照察,大臣諸臣,相繼陳達,又有此酌處之命,聖意攸在,臣固仰知,而第此獄肯緊,只在京書出處。建伊之招,則十二月十六日食餠時,聞其罔涯之歎,知京書之來,亮濟之招,則以初一二日間得見朝報之說,爲對,其間顯有隱情,請還寢罪人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今者推問,事件各異,初旣酌處,夫何更問?不允。命相所懷,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尙保首領,已是失法之大者,今因廷顯之招,更加鞫問,未究竟之前,遽以他端,爲敎而酌處之。噫,前者處分,旣違法例,今又何仍前酌處乎?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當初酌處,意有所在,虛謊之說,又何設鞫,不允。上曰,泰績臺啓,當停之,似以此所懷措語,置之於臺啓末端矣。啓裕曰,甘德、亮濟相傳之語,是不道之言也。事當期於得情,與泰績事有間,而參酌處分,意有所在,大小臣僚,不爲强爭,而至於臺臣,則爭執是矣。此事不必兩司俱發,故臣則不以所懷仰達,而仍前嚴鞫,得宜矣。上曰,執法之言,當如是,而處分,意有所在矣。啓裕所懷,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菀,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已諭憲臣所懷,不允。啓裕所懷,筵席奏對,固當十分審愼,而判義禁宋寅明,以向日鞫廳下敎,謂之不善爲,此雖依聖敎所云而言,且重臣平日樸實,行語之間,率口而發,然終始失言,請判義禁宋寅明推考。上曰,依爲之。上曰,南格與尹廷顯面質,有違端則卽當請刑乎?寅明曰,見屈於面質,則事當請刑矣。諸臣遂退出。 ==3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 ○夜二更,流星出星星上,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 ○金聖應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連日違牌,尙不出肅,殊涉未安,奏咨撰進,不可遲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同義禁金相玉,昨日違牌不進,當此鞫獄方張之時,金吾堂上,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莫重監軍落點之後,趁卽不傳,極爲非矣。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而李奉朝賀,久未見,今日從容矣,入來事,遣史官傳諭,奉朝賀入來後,同詣閤門外。 ○傳于趙鎭禧曰,鞫廳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史官南泰耆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奉朝賀李光佐處,則以爲,臣卽伏蒙特遣史官,傳宣久未見今日從容入來之敎,臣未覲天光,已及三朔,瞻雲就日,增曉夕之耿耿,今奉此出常之恩諭,豈敢不竭蹶趨承,而臣自上年九月,得咳嗽喘促之症,經冬入春,久而彌劇,或因朝請,或因私家,拜廟行祭等事,一有勞動,則輒致一番添加,轉成彌留沈痼之形,頑痰連亘喉膈,作響如鉅,喘息促急,如將悶絶,闕庭行步,軒陛趨走,實無以自力,竟不克趨奉明旨,仰承淸燕之餘閒,不但辜負恩命,惶恐死罪,區區犬馬之誠,實不勝悵觖戀慕之至,伏地戰慄,不省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趙鎭禧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一百三十九張內,五十七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三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南泰良,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濂溪先生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敎化,止其性然也。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古者戍役再期而還,止封建乃定。讀畢。上曰,小退閤門外入來。諸臣皆出來。少頃復入侍,泰良,更伏告之曰,此卷,論治道,而先言通書中論禮樂者,而以禮樂爲治者,卽三代以上事也。後世則治道禮樂,判爲二道,歐陽修所謂後世禮樂廢壞,然究厥本,則只在人君一心上者,蓋言其禮樂,亦爲治之一道也。上曰,然矣。泰良曰,我國庠序之法,專以文藝取士,元無行誼取士之法,卽今學校之政,專無古義矣。健基曰,我國學校之政雖多,文藝取士而亦非全無古義也。以館學公薦等儒法觀之,實是程子所云檢察行檢法之遺義也。臣於看詳三學條制,育才論秀之說,有所仰達者矣。賢關公薦,當初設置之意,卽檢登士人,行檢法之遺意也。近來公薦,或不能一遵古義,而銓曹,亦不以古之公薦,視之,或有送薦而不施者,古法漸壞,識者竊歎,自上宜加飭勵於賢關齋任,必以行誼純篤之人,至公剡薦,又飭銓曹,隨薦注擬,似合於育材論秀之道矣。上曰,古法漸頹,予嘗慨然矣。參贊官李聖龍曰,儒臣所達,誠得宜矣。公薦美法,漸益頹廢,以今番都政觀之,太學初不薦送,古法將至於廢閣矣,誠甚慨然矣。此意出擧條,申飭齋任與銓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章,有曰,爲子者,何以獨厚於其父,爲父者,又烏得以當之,此言或有弊耶?橫渠西銘,以天地萬物,同胞爲言,而此於兄弟叔姪之間,反有間隔,何耶?泰良曰,橫渠,有强索力探之病,此或病處矣。健基曰,似非然矣。雖兄弟父子之間,服制禮法,亦有隆殺等級之別,以曾子事言之,日有酒食,以養其父,而未能遍及於其伯父叔父,此乃禮制家道品節之有異也。橫渠此言,不過欲曲盡人情而已。本非間隔至親之義也。上曰,所達似是,猶不無疑惑矣。上曰,井田,卒歸於封建云者,此何義也?健基曰,封建者,乃周家不以周官之法也。井田,使民有定業,故封建諸侯,國有定君,官有定守之義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卜其宅兆云者,蓋謂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自有相應之理,故孝子慈孫爲親之心,宜乎差擇善地,以盡其誠,而然而近來則毋論上下,俱惑於地理,至有侵占村後之弊,故山事告訟,比比有之,此弊誠極爲悶。上曰,然矣。地家書雖多,而近來地師,術則劣矣。士夫之若是尙惑,誠爲迂闊矣。且旣有先朝下敎之語,此乃萬世不易之事,則亦不可如是,而然卽今上下皆惑,禁之亦難矣。聖龍曰,近來上言,山訟極盛,必起訟而後,快於心,其流之弊,至於私奴,雖欲禁止,其亦難矣。上曰,堪輿之術,辛丑以後,厥弊尤甚矣。健基曰,名雖地師,術則矇昧者,多矣。上曰,爲此術者,心志,居多不直矣。爲弊甚於醫家矣。醫則見欺雖小,此則專以欺人爲能事,而爲親求山者,知其見欺而惑之者,亦無足怪矣。到此地頭,雖有識者,無可奈何。健基曰,何以則厥弊可以禁止,而使無雜亂之患耶?上曰,奢侈之弊,到今極盛,而防禁極難,至若酒禁,終難禁之,況此弊,有甚於酒矣。酒則飮者惑之,不飮者視若尋常,而此則上下無不迷惑,將若之何哉?健基曰,近來士夫家廣占之弊,不小,十分消詳,思所以除弊之道,似好矣。上曰,無識者,例也,而有識者亦然,無可奈何。聖龍曰,下敎諸道,嚴立科條,步數有定規,則不甚亂雜矣。上曰,庶民無步數,然有定數則,似好矣。聖龍曰,一遵手敎,似好,如此而猶有起訟者,各別嚴治,宜矣。臣在湖南時,嚴立科條以治,故頗有其效矣,上曰,湖南,不其甚耶?聖龍曰,山訟,京畿、湖西,尤甚矣。上曰,朴孝娘,以山事,至被慘禍矣。健基曰,或有怯殺,或有接戰,至有以汚穢之物,置諸棺上,其弊孔慘矣。 ○聖龍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耳。臣待罪湖南時聞之,則貧民之廢農流離,無足怪矣。許多土地,盡是京中士夫家所有,故難得竝作,終歲勤苦,而及其西成收獲之時,則善作者,不過數十石,持此而應三四夫良役,又從有隣族之侵徵,雖盡賣家産,太半不足,民生之飢饉鎖尾,蓋由於此。臣思拯濟保存之策,有一道焉,何也?以湖南言之,陳廢閑土,幾近居半,而其賦稅,則帶良田時所品定,無耕墾者已。若有起墾之事,則以當初所定稅督徵,故民雖飢死,不敢生意,良田美畓,看作無用之物,此何異於負米而飢,戴泉而渴哉?朝家,若自今爲始,減捧半稅,而許其耕食,則孰不樂從耶?然則土無曠閑之處,而民無殿屎之患,豈不美哉?上曰,向者戶判,以此事有所陳達矣。聖龍曰,趙顯命,亦有所達云,而未知其詳,蓋使之擧行,則民樂新得之土,國有無前之稅,此乃國家長久之法也。豈不好耶?上曰,戶判旣有所達,分付廟堂,次對時達之,可也。健基曰,此事大段,不可輕易爲之矣。上曰,然矣。不可卒然爲之,與廟堂確處,宜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3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河陽縣監柳重鼎,軍威縣監李重泰,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 ○自卯時至午時,日暈。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承旨啓曰,今日政,祿都目政事兼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下直守令、差使員、虞候留待,持公事入侍時,同爲入侍。 ○傳于李眞淳曰,今日晝講相値,持公事入侍,晝講後爲之。 ○傳于魚有龍曰,循例下之,而尹廷顯,姑待下敎更問事,分付當直都事。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漢喆,移拜臺諫,趙明澤,親病方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兵曹佐郞成範錫,副司果尹得徵差下,使卽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呈辭入啓,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掌樂院正林光弼呈狀內,所患痰咳之症,便成蘧戚之人,最妨於俯伏拜跪之節,特諒難强之實狀,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有難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平府使申光岳,以善治善賑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沈聖希爲副應校,申晩爲獻納,朴文秀爲戶曹參判,趙遠命爲刑曹參判,金尙耉爲兵曹佐郞,宋秀衡爲司成,禹世準爲直講,金漢喆爲正言,仁平君李普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鞫坐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牒報,則衛將李必楷在外,過限不爲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德宮假衛將金鼎三呈狀內,重得寒疾,症勢危劇,旬日之內,萬無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則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監金鼎熙,司果金時逵、韓箕燦等,以料辦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鼎熙、金時逵、韓箕燦等,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金始煥爲知中樞府事,南就明爲副摠管,許晶爲內禁將,金瑞奎爲訓鍊僉正,李禧遠爲尙州營將,李道燮單付副司果。 ○金聖應啓曰,新除授內禁衛將許晶,時無敍用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敍用。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臣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之病咳喘,已七朔矣。每一動作,轉益添加,至近日而彌甚,喉痰極盛,與喘息交爭,煩滿促急,轉動至艱,俄者宣召之旨,出於尋常之外,久未見之敎,今日從容之諭,實爲感泣,奉承淸燕餘閒,少盡犬馬忱誠,豈非臣至願至幸,而病勢苦劇,致身無路,竟不能自力於此,臣之瞻天戀闕,懊恨熲觖,固不敢盡陳,而逋命廢分,厥罪誠合萬死,玆敢席藁陳籲,仰請威譴。伏乞聖慈,亟命治臣違慢之罪,俾得少安私心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久未見卿,故有是命,觀書啓及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其所未赴,何傷之有?卿勿引咎,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有或放過,眞成鄙夫,四維之防,可謂嚴矣。顧臣所帶藩任,義在必遞,人雖不言,臣固自畫,而執法之地,公議已發,臣若憑恃寵遇,貪戀不去,則是臺臣,以士夫望臣,而臣則以鄙夫自待也。臣雖不肖,忍爲此也。當遞之義,旣無可論於去就,禮使之下,必當曲循於微懇,故臣之前疏,略陳梗槪,而不敢爲煩縷之言,以致聖明,視爲例讓,遂靳允許,此又臣不敏之罪也。藩臣爲任,一路觀瞻之所屬,風化之所出,苟不能自靖其廉隅,一有見非於公議,則體貌自卑,威重漸損,將何以檢束五十州守令與軍民也。況今廢務已久,事多瘝曠,日間狀牒之緊急者,雖不得不勉應,而大小民訴,絶不聽理,當農之民,裹糧遠路,空往而空來者,項背相望,致令民情不通,怨呼載路,此又豈細故也哉?沿邑賑事,已皆措處,本府城築,亦頗成緖,必不以臣之去留,有所加損,而廉隅所關,旣不容少忽,公議所在,亦不容終咈,玆復冒萬死申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亟許遞改臣藩任,以幸公私焉。臣又得見憲臣疏本,以南原縣監趙虎臣,不能捕掛書賊,至請削罷,臣於此惶恐慙恧,莫知措躬之所也。始臣見虎臣,爲人慷慨,機敏於譏捕事,有誓死擔當之意,而適帶營將之任,不能任便行止,有妨窺詗,故與監賑使李匡德相議,遂至狀請換差,非不知事異常規,而蓋出於靡不用極之意,畢竟無功,至今遷就,實非臣始料所及也。臣與虎臣,固自知罪,早晩斧鉞之誅,實所甘心。然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虎臣次之,而臺臣之論,舍臣而先虎臣,何也?雖幸聖度寬恕,不卽賜允,而臣以一體同罪之人,豈敢一刻自安於藩宣之重也?伏乞卽命攸司,亟加嚴誅,以爲人臣不忠不職者之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因大臣所達,更命重推,意亦有在,伊後復請,未免過矣。卿何過嫌,末端引嫌,尤涉過重,藩臣事體,與他自別,嫌旣往之事,抛委寄之民事,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宜速察任。 ○三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魚有龍,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申命擧,各持《禮記》十三卷,以次進伏。上講前受音,讀自發慮憲求善良,止凡學,先事士先志,此之謂乎。一遍訖。南泰良,讀自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止可謂繼志矣。一遍訖。泰良曰,數字,似是朔音,故以朔音讀之之意,敢達矣。上曰,以朔讀之,無妨矣。兪健基曰,以本文言及于數,文勢及陳氏疏所言,又不止一端,故言及于數等,語脈觀之,數字,不必朔音讀之耳。上曰,下番儒臣所達,自有所見矣。李廷濟曰,數與朔,音雖異,大意則同,而細觀文勢,亦似非朔音。泰良曰,敬孫務時敏,與說命本文,有異,而敬孫二字,尤似有味矣。健基曰,《禮記》之引《書傳》文字,與本文差異者,不特此章而已也。以上第五章,惟斅學半句觀之,亦無惟字斅字,以學字書之,《禮記》,或有漢儒鑿簡,未經朱子之手,故多有此等處耳。上曰,然矣。泰良曰,扞格之格,以胡客反,爲半切gg反切g,以核音讀之之意,敢達矣。上曰,《小學諺解》,則乃格音也。健基曰,《小學諺解》,旣作格音,則當以格音定之,似爲得宜,且《禮記》字音反切處,不特此格字也。亦多有可疑處矣。上曰,然矣。以格音讀之,可矣。尹游曰,燕辟廢其學,鄭註,大段誤矣。健基曰,鄭註果誤,而鄭氏註中,褻其朋友懸吐處,則似誤矣。鄭氏註雖誤,其文勢則當以鄭之本意,觀之可矣。泰良曰,小臣之意,亦如此耳。上曰,然矣。健基曰,第十四板君子旣知敎之所由興章曰,和易以思,和易二字,帶得涵養底意思,此乃思字緊要工夫也。大抵學必以思爲貴,故記曰,學而不思則罔,韓文公曰,學成于思,此固聖賢定論,而但徒以思爲主,而或闕涵養之工,則恐有强索力探之病,急迫馳騖之慮,故必以和易二字,爲思之關鍵,璧經gg壁經g之此等垂訓處,極爲眞切矣。上曰,然矣。游曰,人君師保之意,顧不重歟?不恥下問,此實晉益之方,雖知亦問,亦是敬愼之道矣。上曰,然矣。廷濟曰,古有不召之臣,而後世無之,此亦慨然處也。人君,豈無師友乎?程子,以講官告於神宗,而專以人君有所師有所友之義,反復陳達,孟子,引子思之言,而有以師保,爲人君進德之要,則豈以師保之義,專美於古人歟?方今聖德隆盛,講學不怠,伏望於此,各別留念焉。上曰,所達好矣。游曰,我朝三百年老師宿儒,間或有之,自上無致禮盡敬之誠,故尙志之士,高蹈遠引,不偶於世。以今日言之,鄭齊斗一人,可謂篤學求道之人,若至誠盡敬,使之賁然來思,置諸朝著之上,則直諒多聞之士,自然來集,而庶可以成就君德,治臻郅隆矣。上曰,所達誠好,予不無其志,當有變通之道矣。廷濟曰,小臣有區區所達之語,敢此仰達矣。聖心不怠,淸燕之閑,講劘不懈,此實太平無疆之休,而第伏念一念之忽,百邪竝見,寥寂之中,此心易馳,伏未知講學操存之盛意,其於幽獨之中,亦無間斷之患乎?上曰,因文義有此所達,當各別留意焉。但目今朝著之上,規模不成,紀綱解弛,以違牌爲能事,以慢命爲尋常,若非山林高蹈之士,則必不如是,且必欲決科者,有意於許身事君,而若有設科之事,則儒生,不令而自至,至於決科之後,則若是怠慢,此非慨然之甚者乎?廷濟曰,風俗大謬,紀綱漸頹,此非細憂矣。上曰,卿等更有所達乎?經筵退去,守令先入事,注書出言之。諸臣仍以退出。 ○三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邊將引見入侍時,右承旨魚有龍,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歙谷縣監安健,軍威縣監李重泰,河陽縣監柳重鼎,以次進伏。上曰,以次進來,可也。兪隆基進伏。上問履歷。隆基曰,丙午登科,科前出六,庚戌十一月鍊東萬戶除授,癸丑三月改遞,付訓鍊主簿,同年八月政,判官除拜,甲寅二月僉正除拜,移除慶尙左兵虞候。上問所懷。隆基曰,所懷則無所達矣。歙谷縣監安健進伏。上問履歷。健曰,辛亥繕工監役除授,其後除歸厚別提,其後除義禁府都事,今除本職。上問所懷。健曰,所懷無所仰達矣。軍威縣監李重泰進伏。上問履歷。重泰曰,初除光陵參奉,移除明陵奉事,移除禁府都事,移除司宰奉事,移除貞陵直長,移除長興主簿,移除工曹佐郞,今除本職。上問所懷及七事,重泰誦七事,所懷則無各別所達矣。河陽縣監柳重鼎進伏。上問履歷。重鼎曰,前後所經職,假引儀、兼引儀、東部主簿、桃原察訪gg桃源察訪g、江華監牧官、司圃別提、禮賓主簿、贊儀,時除本職。上問所懷及七事,重鼎,誦七事,所懷別無所達矣。上謂安健曰,本府民戶,幾何?健曰,七百八十餘戶,而屢經凶荒後,見存者,不過七百戶耳。上曰,軍政幾何?健曰,合六百六十名,而飢饉以後,多闕額矣。上曰,給乾糧乎,設粥乎?健曰,給乾糧,而間或設粥矣。上曰,還穀幾何捧之乎?健曰,畢捧矣。上曰,雖有飢殍,守令豈能盡知乎?嶺東雖不如湖南,不可不用念,須體此意,惕念爲之,可也。健曰,謹當奉行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堂上同爲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宋眞明,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諸承旨,各持公事,次第進伏。上各使之讀,而其中疑惑事,則命納親覽,旋卽命題,不少遲滯,因使金聖應書傳旨,聖應書之。尹游曰,金聖應,能爲承旨任矣。上曰,近觀講讀,爲武夫,亦似冤痛矣。游曰,日昨禁軍六兩內試射,實是稀有之擧,而又有加資賜第之命,軍政無不洽然矣。禁軍設立,意非偶然,而近來一軍色所捧半縮,賞試射,亦不得頻爲之,如都試,十餘年來廢閣不行,實非鍊詰之道,蓋大臣出令,六曹合坐,擧措甚大,故近來一不設行,誠爲欠闕矣。上曰,罷鞫後卽爲設行,而此後,亦無廢舊例,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游曰,一軍色所捧禁保布,自是禁軍接濟之需,而連因年凶裁減,一年所捧幾半縮,而未收又甚多,二軍色騎步布,以經費所用自別,各邑雖大凶,逐當上納,不敢爲未收之計,昨今年每當未收甚多,誠爲駭然,而卽今因尤甚邑合沒査實,沿海尤甚邑物故蕩減之令,各邑,憑藉此事,竝與應納者而全不上納,自上特軫軍民之弊,別施惠政,則各邑,不思奉承聖意,査之又査,當減者抄報,應捧者趁限上納之道,而反生延拖冒頉之計,極爲寒心。凡此兩色軍布,兵使,例爲主管督納,近來兵使輩,恬嬉成習,徒思自便之圖,全昧奉職之道,以致如此,臣每每別關嚴飭,亦不動念,不可置之。三南兵使,姑先從重推考,使之別樣督責,斯速準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能麽兒講設立之意,蓋欲年少武士,講習陣法,俾知號令承接等事也。近來稍通淸路者,多般懸頉,尤不進參,以此筵稟申飭,而亦不嚴畏,不但此也。堂上,以秩高武臣,備三員差出,近來數次,稱以有病,無端廢閣,誠爲未妥,自今不爲開坐之堂上,入啓論罷,不爲赴講之人,一一査出,直爲汰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日昨輪對,尙瑞院直長韓配崙,以使令加出事,仰達蒙允,而當此凡百省減之時,不宜加出,此則勿施。韓配崙,非職掌事,而以使令事,敢上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趙泰先爲同知,今已三年矣。不宜一向長帶,依申吉萬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廷濟曰,鞫廳軍士朴信明等,何以處之?上曰,此與死罪,異矣。不可輕議,日後次對,大臣入侍時,達之,可也。廷濟曰,頃有犯倫紀之獄事,其勘罪,不無疑心,敢此仰達。上曰,此等罪犯,不可容貸,而似不無間隔,此亦於大臣入侍時達之,可也。廷濟曰,京畿監司申昉,向於陵幸時,還上一萬餘石請得事,雖有朝家分付,而適値大臣出去,未及稟定矣,玆敢仰達。上曰,畿邑還上,元數甚些,此可憫矣。游曰,京畿還上,殆盡無餘,折半留庫,似宜,而此亦難矣。上曰,許之甚難,而有此下敎,京畿事勢,似然故耳。宋眞明曰,察尤甚邑分揀處之,似好矣。李眞淳曰,折半留庫,似得宜,若盡費,則國無所用,此不可輕易許之。上曰,如畿邑雖傾庫,恤民不足,不可輕許矣。雖大臣入之,不可許給矣。眞明曰,備局凡事,大臣主管,只一堂上入侍,實無可以陳達變通者矣。關西牛三百首,曾有移送湖南之命,其中二百九十首,旣已移送,未及送之者,只是十首,而今則日熱不得移送云,十首則置之事,題送該道報狀,而此是草記定奪之事,故敢以去來陳達。上曰,唯。眞明曰,關西,以箕聖故都,遺風餘俗,猶有存者,而敎導之政,近甚廢弛,民風,大抵以逐利爲事,所謂儒士者,亦不過汩沒於擧子業而止,苟無敎養之素,則設有危急之時,何以責其親上事長之義哉?臣莅任之日,南、北關,竝設經義齋,蓋取蘇州胡學之規,選取有志向學者十數人居接,先讀《小學》,次讀《大學》、《近思錄》等諸書,行之一年,頗有興起之效矣。昔宋臣朱熹,作白鹿洞書院,仍請頒降經書,今若依此例,自芸閣刊送《心經》、《近思錄》等帙,以示朝家奬勸之意,則其於成就作興之道,必有所益,他日邊上重地,亦未必無得力之效矣。上曰,前日嶺南舊伯趙顯命,亦以此等事疏請,故下備局使之頒行矣。卿旣有此創設,令芸閣頒送二冊,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賦稅之歇,身役之輕,無如西民,而其倒懸,甚於他道,蓋其習俗浮夸,民力殫竭於空中費用,且非時無名之徵斂,不一其端,兵判尹游,有意釐正,始捧成冊而未果行,臣於莅任初,請罪兩守令,仍行詳定之法,各因其邑規制,恒定一年賦稅,分別公私用道,以防科外濫費,別無大段更革,而民瘼,自多蠲除,公財,漸有儲蓄,行之今已周年,民情始皆稱便矣。此皆啓聞之事,且往復廟堂節目頒行者,則在守令之道,宜不敢任意變改,而近聞數三邑,不無一二條件撓改之事云,若此而漸至解弛,則西民之受病,必倍於前,令道臣別爲廉察,如有不報營門,擅自改易者,則摘發論罪,以勵後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淳曰,禮曹判書尹淳,屢次違牌,分義未安,推考而更爲牌招,何如?上曰,文衡辭免,似宜矣。奏文,待特敎而後爲之,可也。李聖龍進伏曰,昨以湖南良田事,有所陳達矣。臣出見前此稟定文案,則與小臣所達,一樣矣。不必更出擧條,故玆以仰達矣。上曰,唯。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聖應書之,傳曰,春川、蔚珍、江陵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春川之一朔內,其所囕死,若是之多,極爲慘焉。分付本府,捉虎等事,各別嚴飭事,回諭。傳曰,興陽、錦山等邑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傳曰,各邑同推飭勵,前後非一,而京畿監司啓本中,又有未準數者,殊無飭勵之意,其令該曹察任。諸臣以次退出。 ==3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延安府使李衡佐,海南縣監金重熙,殷山縣監趙鎭世,高敞縣監黃演。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趙鎭禧曰,議啓中,有大臣以下登對之語,而南極,有更問之事,更問後登對。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輪對武臣,曾前被抄之人,有頉居多,依例加抄別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濬爲副摠管。 ○金聖應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忠淸監司鄭彦燮,稱以病重,使褊裨替納密符,事甚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以校理金若魯未徹之疏,强引爲嫌,投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招gg禁推g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八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一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四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全羅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九番右部左司屬五哨軍兵,則六月一朔立番,右部中司屬五哨軍兵,則七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三番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當海西十三番十四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一番別馬隊四十七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四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五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司分養馬,如有故失瘦瘠病傷,則每於畢上納後,抄出所授營邑,從輕重施罰,而其間有赦令,則時推、歲抄,竝爲蕩滌矣。去癸丑年抄啓,似不當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蕩滌。 ○趙鎭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南極間軍士張漢贊、黃四范,自捕廳搜捕事,分付矣,今始捉來云。仍令捕廳,嚴加究問,待其端緖現發,以爲移來憑覈之地,何如?傳曰,令捕廳卽爲嚴問以啓,而若不直招,則施威嚴問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觀關西放未放啓本,申處洙,置諸稟秩,處洙之頃年處分,所重在焉,伊後酌處,不過爲民,則特敎之外,遽置稟秩,其在事體,極涉不當,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申處洙仍。 ○副司直金始煥疏曰,伏以臣,老而不死,久寄斯世,積虧臣分,重傷國綱,只恨一息支離,遭値迫阨,而聖明謂臣耄荒,無足深責,宜賜嚴誅,暫示薄勘,罪大恩鉅,尤欲溘滅無知也。顧臣平生無寸長,粗知恪畏君命,而垂死殘齡,反學年少者撕捱之爲,使莫重之鞫坐,緣臣而停輟,僅存之紀綱,自臣而壞滅,此亦臣鬼責將迫,天奪其衷,冥迷罔惑,常理都盡之致,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輿疾等敎,直令人跼蹐欲死,事君無狀,爲臣不忠,抱玆惶愧,亦何以瞑目入地?第區區本情,非敢致忽於討賊,而臣罪至此,無以自解,縱聖上至仁,曲賜含容,特以簪履舊物,不忍終棄,然臣抑何面目,有以自容於天地也。噫,自臣庚戌陳懇之後,今至五年之久,其間大小除命,亦不趐幾次,而有召輒違,有籲輒遞,雖係藥院保護之任,政府閒漫之職,聖上之措辭許遞,非止一二,或値設鞫之時,冒當判讞之責,而朝家,亦許其變通者,此無他。蓋臣前後瀝血之懇,非出一毫矯飾,從古乞年之臣,皆以歸田爲請,而今臣餘生無幾,誠不忍便訣堯、舜,在官職則必欲無毁於禮防,在身計則必欲永倚於京輦者,固知其牴牾不可成,然此心耿耿,天鑑在上,頃年禮判辭疏之批,亦有予非因此强迫之敎,則妄謂從玆以往,不復以職事爲憂,而竊念進退無據,徒欲自占便宜,其所粗效微忱者,唯在於一時起居之節,而至若奔走勞悴之地,則輒以年至爲辭,息偃床笫,徒竊廩祿,人臣之義,其亦掃地盡矣。第臣平日,不欲强自皎厲,故據經致仕之請,固未嘗力懇也。樞府軍銜之秩,亦未嘗苦辭也,而未死之前,唯欲倚近日月,優游自在,以畢餘生者,其情雖悲,其義難行,如向日之積傷義分,亦緣臣遲回不忍去故耳。始知古人之歸田乞年者,有見於此,而徒懷老馬之戀,罔念蹲鳳之誚,此臣所以撫念身圖,徊徨自悲者也。臣於月前,曾蒙焚黃之暇,而尸居餘喘,無以自力,少竢病間日暖,僅到先壟,禮伸展掃,感結幽明,而春寒老健之諺,儘非虛語,數日勞動,重以引飮過算,素患飧泄之症,猝致苦劇,一日之內,殆不知幾許登廁,而元氣澌苶,食飮殆廢,鄕裏醫餌之節,自多齟齬,則豈不欲寸寸作行,近住京洛,而目今病情,實無擔舁登途之勢。方此進退維谷之際,伏聞有筵中特敍之命,病裏感泣,直欲卽日祗謝,而事與計違,力不心從,唯恐一隔天顔,無以復覲,瞻望雲闕,祗增耿結。至若兼帶提擧,已有從前虛縻之愧,而今又以臣代臣,尤傷國體,悶蹙之極,不得不短章先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刊臣朝籍,許臣退休,俾得以少竢病歇,任便往來於京外,則區區隕結之報,亦當有日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何過嫌,卿須勿辭焉。 ○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不幸而便訣經幄,又不幸而遄離外邑,身圖濩落,自效無門,逡巡仕宦,非素志也。棲屑鄕郊,亦非本意也,而臣誠不得已爲此耳。念臣屢叨館職,三遭大顚沛,而乍入旋出,猶未嘗抵死力辭者,蓋以一時所遭,元無終始不可出之義故也。今則冥如木石,頑若病喪,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知感,寸志難撓,褊性難化者,一自辛亥陳箚之後,固已心口相誓,而粗聞士大夫去就之際,不宜有迹,故中心自畫之義,一未嘗對人顯言,只就外面影子,略綽爲嫌,則天日雖至明,亦無以下燭,譬如啞者食檗,唯自知其苦而已。何怪其知臣者少,不知臣者多,而如兩重臣之猶可諒悉者,亦不免一例備數於諸學士勉出之列,前後浮實之語,適足以添臣難安之端,假臣而一毫可出,則臣自承膺耳。何待上下之督勉,有若進退自重之士哉?臣以世祿家子弟,受恩罔極,袖手占便,此非其時,則苟可以冒膺除命,固不當逡巡於仕宦,苟可以不費違逋,亦不必棲屑於鄕校,而今於瀛館一步地,鐵限在前,唯以鈇鉞爲定命,嶺海爲樂界,則早晩嚴誅,朝暮恭竢,而第以今日言之,爲臣不忠,積孤恩命,爲子不孝,未伸情私,天地雖大,此身靡容,衷情菀抑,五內失守,疾痛之呼,有不得不暴於父母之前者。念臣六歲失慈,欲報無路,每歲展掃,少伸至痛,而三年外補,久闕往省,且念墓道剝落,尙無片石之表,故臣與弟兄,親自撰寫,隨往臣父焚黃之行,方擬始役,而臣父路道撼頓,又失將攝,素患飧泄之症,猝致暴發,一日登廁,殆無定算,而飮啖全廢,氣息漸苶,左右扶將,焦灼靡措。此際拿命忽降,蒼黃置對,終夜繞壁,方寸交亂。此時此情,何以爲言,供辭纔入,恩宥卽降,天地體下之至仁,殞結難酬,則臣於蒙宥之後,豈不知徑情歸護,而頃因館僚不備,以致講筵久停,備忘辭意,至爲惶悚,臣父病裏催程,俾不得晷刻暫淹,而且以爲病勢雖如此,毋敢爲猥瀆私懇之計云。旣以在外就理又以下鄕陳懇者,設有私情之至切,實非分義之所敢,臣欲投章徑歸,則父命嚴切,臣欲抑情遲待,則心神煎灼,左思右量,莫知攸措。雖未知卽今父病之加減,更爲如何?而臣不得躬自診護,只自憂灼,且臣亡母墓道之役,在臣則爲莫大之事,而緣臣在此,將無以自伸人子之情,此不過略費數朔,可以幹歸,而最是往護父病,一時爲急。仰惟聖明,以孝爲理,凡有至切之懇,無不曲遂,則如臣見帶館銜,固不過畢竟虛縻者耳。儻或曲加俯諒,特賜一遞,則區區情私,庶可以兩伸,臣雖見劃於館職,積傷分義,而寸心如結,亦豈無感激圖報之日也?至情所迫,不敢自隱於仁覆之下,臣尤不勝死罪,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臣昨寫此疏,而適値齋戒,末由登徹,繼而得見家兄所報,則臣父便泄之症,少無所減云,情理切急,不得不爲留疏歸護之計,臣罪至此,尤無所逃,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陳情,予雖興感,若是自畫,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三月二十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廣興君,武臣李汝迪,各持《禮記》十三卷,以次進伏。上講前受音,自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止可謂繼志矣。一遍訖。南泰良,讀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止此之謂務本。一遍訖。上講新受音一遍訖。泰良曰,能爲長然後,能爲君者,在我之德,足以長人,則可以優於天下,是以三王以後,未聞君師之澤,君長之道,若是其難,則爲人君,其可忽諸?尹游曰,人君,知君師之道,然後於君道爲宜,故玆敢仰達矣。上曰,其意極好矣。以三代言之,舜擧八元八凱,此可謂師矣。且後世雖不無禮樂,而徒事其末,不識其本,此誠慨然。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敬以將之以玉帛,則爲禮,和而發之以鍾鼓,則爲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洪鉉輔曰,臣有所懷,因文義敢此仰達。童蒙敎官,責任則重大,而近來古規全壞,京中士夫,無受學者,故師無往敎之禮,發蒙之義,全無實效,極爲慨然矣。上曰,當初設立之意,實非偶然,而今則美規一頹,只帶職名,專昧敎率之才,恥受斅敎,絶無願學之人,此習極爲駭然,此後則童蒙敎官,以山林有學識之人擬望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泰良曰,方冊亦師,講讀之餘,沈潛玩味,可以有益於聖德矣。上曰,所達好矣。上問,必也其聽語乎?此言何謂也。健基曰,此乃弟子之語也。上曰,先言記問之學,繼以爲人師結之,然則弟子,亦擇師乎?健基曰,聽則歸師,語則歸弟子,似好矣。上曰,不足爲人師,上番初若答之,而今不然矣。泰良曰,聽語二字,大槪不分明矣。上曰,厥註似誤矣。健基曰,聽語者,聽學者所問之語也,皆屬乎師也。尹游曰,其義極殊常矣。上語玉堂曰,塗表紙,玩味,可也。泰良曰,此章,論師道之本,而下文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段全闕師義,意不相屬,大段誤矣。健基曰,似然,而細觀小註,則是矣。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道也,理使然矣。大抵《禮記》文義,如此處,雖或有之,玩味則脈絡,自然貫通矣。上曰,然矣。游曰,趙尙絅入來云,不受疏,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各軍門將官朔試射時,如柳葉箭屢巡之技,雖沒技,無論賞之事,如騎芻片箭單巡之技,例多施賞矣。上曰,此後單巡沒技,則別單書入,屢巡則勿論事,分付各軍門,可也。{{*|出擧條}}游曰,惠廳事,誠爲哀痛,而至於賑廳,尤不成樣,卽今留儲米,不滿萬石,今年幸無設賑,前頭備預之道,不容泛忽,而大抵賑廳之耗竭,專由於散貸者,不能收拾,近年以來,或公或私,散貸各邑及各司者,錢爲五萬餘兩,米爲九萬餘石,銀布亦多,二提調朴文秀,已爲一一抄出,發關各處,使之準納,而此等事,若非筵稟嚴督,則各司各邑,視若尋常,全不惕念奉行,一意延拖。以此意另飭各司各邑,一倂還報,而尤甚違拒者,前頭摘出入啓,從重論罪,而外方則監司處,別爲分付,亦令督責各邑,毋敢違忽,何如?上曰,因賑事備局許貸之外,私貸,必多有之,玆因文義,以務本事下敎矣。前後賑堂之許貸者,尙今不捧者,竝推考,所達,休施焉。{{*|出擧條}}鉉輔曰,臣於日昨,奉審長陵石物,則缺拆處塗灰,而以板縛束之,其勢久也。上曰,何以然也?頃聞都承旨李瑜之言,則鹹水浸入之石,本來如此云矣。游曰,石品若不好,則今年雖改之,安知明年又不如此也?且山陵石物,宜以熟石爲之。上曰,然矣。只入人力,而反不如熟石矣。游曰,雖不時急,亦宜於未冬前修改矣。上曰,此石旣如此,則屛風石,亦安知其獨不然乎?鉉輔曰,屛風石,罅隙雖大,亦可以支六七年矣。上曰,罅隙處,只以灰傅之,而何能支撐乎?游曰,畢竟則將必至於修改,臣意,則不如早爲修改之爲得也。健基曰,《近思錄》,只餘一卷,繼講冊,旣以李忠定公奏議議定,而尙不懸吐,上下番,則進講事緊,未暇懸吐,牌招經筵諸臣,會于玉堂,以爲趁速擧行之地,何如?上曰,李德壽,在外未及上來,牌招諸員,趁卽擧行,可也。{{*|出擧條}}泰良曰,經筵入番事緊,副應敎沈聖希,時在京畿通津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右參贊趙尙絅牌招察任,副摠管李思周,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都摠管朴乃貞,副摠管南就明,令政院,申飭肅謝事,及應敎黃梓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錫命、金相玉,左副承旨趙鎭禧,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以次進伏。興慶曰,春雨頻數,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古雖有誣人惡逆,而無如極之巧惡,初亦有虛謊之慮,而至以淸涼山之會,丁寧爲言,故不得已發捕出招者以來,而其中雖有不知面目者,然其在重獄體之道,姑爲仍囚矣。其後以極之逃躱,不無疑端,始有窮覈之意矣。至如識面之權恪,雖不知淸涼之會,而以其通文一事,至於請刑,受杖一次,裵胤休、南聖雲,則累次面質,不無疑端,故有請刑之事矣。極,始以誣告,丁寧納招,其餘,當登對稟處,而問目中,有未詳之敎,故更爲詳備持入,而極,旣是誣告,則他罪人,當稟處收殺矣。上曰,如極者,今始初見矣。承款招中,將無同之說,權恪,亦有君我將無同之言,韓、黃之變換,不無疑端,而極,旣曰誣告,則諸罪人,當放送矣。興慶曰,改其詩句矣。上曰,以此詩句,人必有心於權恪,然事當白脫,而元龜事,甚怪,與邏將符同之事,則有之矣。興慶曰,元告者,旣如此,無可言者矣。上曰,吳泰禧外,皆當放釋矣。興慶曰,受牌字於元龜之事,有之矣。上曰,往者武弼,能得達其家乎?寅明曰,皆在京身死,呈文戶曹,故皆有帖給之物矣。上曰,其一人,爲誰也?寅明曰,卽金元星也。上曰,此事有愍然者,諸罪人,皆嶺南之士子也。在王者恤刑之道,未免有歉,今雖放送,心終不快矣。興慶曰,死歾之慮,則無之矣。寅明曰,旣有情迹,不可質言,而前後豈不以微意仰達乎?極事,終涉虛謊,與道昌不同,千里外寒乞兒,以符同元龜爲言,故不能質言,而罪人旣得其情,放送諸囚之後,有何所慮乎?陽來曰,元龜一死,捕廳,今未究得,而以招辭見之,無他語,又以淸涼山會,告之,與極之招辭,暗合,故心竊怪之,今皆脫空矣。寅明曰,銀釵殊常,事理不當如是矣。興慶曰,死久則不能無變,而變色太甚,故不能無疑矣。上曰,於心不能無疑,故如是,而諸囚皆當放送,極則明日當正法矣。興慶曰,已捧結案矣。寅明曰,雲紀之爲黯壻,何如?上曰,終未免過,甚矣。寅明曰,禍家之說,亦爲過甚矣。興慶曰,無嚴,甚矣。寅明曰,渠以爲,其父主婚,非渠之所爲云,而或云自願爲黯壻云矣。興慶曰,以此事,嶺人皆棄之云矣。上曰,南雲炳之隨來,亦非異事,已使捕廳,置而不問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寅明曰,非但此誣告也。初以御寶僞造,捉來,當以此兩律擧行,誣告則無緣坐,而御寶僞造,當施孥籍之典矣。上曰,御寶僞造之罪,當添入於結案中矣。傳曰,南極之巧惡,前所未聞,渠旣箇箇誣告承款,誣人惡逆之律,於渠雖輕,而律不可低昻,以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之律,結案正法,而大抵此鞫,非特極之妖惡,末梢元龜之招,雖似虛謊,憑藉相符,終乃發捕多人,訊問諸囚,欠王者之恤刑,雖悔何愈,放送諸人,則白脫以放,其無可論,而古語云,刑者,不可復續,權恪、南聖雲、裵胤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各別救療下送,柳光弼、南斗精、黃道重、申重泰、尹相甲、金BChar、李浹、權緻,竝卽爲放送。寅明曰,此放送罪人,皆是生、進之人矣。興慶曰,皆是知名之士矣。上曰,此中受刑之人,似能無事還家乎?興慶曰,可得無事下去矣。上曰,裵胤休,與他有異,有疑端,故捉來,其一疑字,可悶矣。寅明曰,裵胤命之弟也。上曰,李浹以窩主稱之,而李萬維,則是文臣,其人乎?寅明曰,是曾經玉堂之人也。上曰,李浹之人物,不佳云矣。寅明曰,爲人驕妄云矣。上曰,李萬敷,是其望士云乎?寅明曰,以學術陞六品,而已爲身死矣。上曰,李浹所謂微末筮官云者,曾經何官也?寅明曰,李浹,曾爲桂坊官員,而不爲從仕矣。上曰,南雲紀,有可問之事,雖非本事,護逆亦逆,大臣堂上之意,何如?興慶曰,本事雖已脫空,娶逆家之女,極爲過甚,護逆亦逆之敎,極爲至當,此雖非死罪,事當嚴治矣。寅明曰,逆家之壻,離其妻,則從行仕路,不然則自爲廢人,雲紀之娶黯女,未知從其父命,而當離反娶,罪當重究矣。陽來曰,大臣判義禁之言,是矣。錫命曰,令大臣參酌治罪,宜矣。相玉曰,本事雖脫空,而禍家等說,極涉過甚,嚴治其罪,宜矣。上曰,南雲紀事,承旨繼而書之。傳曰,南雲紀,則本事旣已脫空,而娶黯息於爲婢之後,其心可知,今番招中,不稱逆於黯賊,尤可痛駭,其在嚴國法懲惡逆之道,不現則已,決不可以本事之脫bb空b置之,令禁府遠配。寅明曰,尹廷顯,何以爲之?上曰,今當處分,而無承款事,非誣人惡逆矣。興慶曰,外議皆如此,不可以誣告論之也。相玉曰,亦異於渠爲上變矣。陽來曰,行當自斃,而爲人妄誕,死不足惜矣。上曰,尹廷顯事,承旨書傳旨,可也。傳曰,尹廷顯之其所告人,旣歸虛謊,便成誣告,限承款加刑,事體則然,而當初所告,本非惡逆,不過賊顯常日往來之事,且譏捕鞫問,則似有差間焉。幺麽之輩,欲生欺弄國家之計,誣人於疑似之地,此等世道,其所懲治,亦不可不嚴,減死島配,被告人南格、廷顯,旣已處分,今無可問,放送。錫命曰,旣謂告變,則減死如何矣。上曰,雖今酌處,不可復生矣。寅明曰,年方七十矣。上曰,耐其三次刑訊,亦已怪矣。陽來曰,元龜徑斃時,邏將未及究覈矣。興慶曰,極之事,雖脫空,而傳書一款,事當更問矣。上曰,吳泰禧,受租於元龜,則是矣。寅明曰,傳書之罪,不可傅生矣。上曰,捧十貫錢之說,分明矣。當送于秋曹,照律勘處,而南雲炳、李尙起諸罪人,當放送矣。元龜徑斃時,首奴,何以爲之?加刑則似當致斃,在王者恤刑之道,豈不如何乎?寅明曰,不能質言矣。金者斤老味,見其逃躱而不告,不可仍置間,軍士則熟睡不覺,亦有罪乎?上曰,首奴之名,未知爲何?寅明曰,不能記得矣。上曰,羅將則泰成,首奴則守江矣,承旨書傳旨,可也。罪人送於秋曹,則似勝於捕廳矣。傳曰,秋曹時囚人李郁馨放送,捕廳時囚人吳泰禧、金興瑞、金泰輝軍士之蘭,竝移送秋曹,照律勘文,首奴壽江,羅將泰成,亦爲移送秋曹,嚴刑究問,其他今番以南極、元龜事,囚於捕廳者,竝放送事,分付。上曰,今則皆了當矣。興慶曰,昨日鞫坐時,徐命均以爲,書狀官黃梓,姑遞本職,使之專意使事爲好,要臣稟達,故敢此仰陳矣。上曰,館職不當撕捱,而兼帶之任旣重,本職遞差,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氣不佳,湯劑久爲停止,而其無覺知之事乎?上曰,觀勢欲進服前日所服滋陰健脾湯矣。寅明曰,數日來入診後,可以議定矣。今年所造鍼,卽正月初一日造成者,所謂三寅鍼也。其數加於前例,稟達後,內入之意,敢達矣。上曰,唯。執義崔命相傳啓,上曰,如無所改,則擧其末端,可也。命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bb定配b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以上具書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此鞫廳罪人亮濟獄情,殿下旣盡照察,大臣諸臣,相繼陳達,又有此酌處之命,聖意攸在,臣固仰知,而第此獄肯緊,只在京書出處,建伊之招,則十二月十六日食餠時,聞其罔涯之歎,知京書之來,亮濟之招,則以初一二日間,得見朝報之說爲對,其間,顯有隱情,而今以推問事件各異爲敎,而不復究覈,有乖鞫體。請還寢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屢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臣於鞫廳罪人尹廷顯減死島配之命,竊以爲未然也。當初不設鞫則已,旣令設鞫,三次嚴訊之下,終不以虛謊自服,只以有所聞仰對,而所聞之處,則忘未記得爲說,其間顯有欺隱之狀,請還寢尹廷顯島配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臣於罪人南格放送之命,大有所不然者,賊都目投火之說,旣發於廷顯之招,而終不能自明。且廷顯獄情未究竟之前,遽爾放釋,殊未免置人黯黮之科,請還寢南格放送之命,仍囚以待其結末。上曰,不允。命相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南極獄事,臣以問郞臺官,自初至終,皆得參見,極之所爲,虛疎莫甚,嶺南,纔經戊申變亂,人心未定,今番發捕者,皆是名下士人,尤必騷擾,特降德音,以爲鎭安之道,似好矣。上曰,別爲措語放送矣。以別格慰安嶺南之人,甚爲苦悶,以今日下敎,宣示放送,當務爲天然,此外更何有加乎?寅明曰,臺官所陳鎭安之道,得宜矣。興慶曰,臺臣之言,是矣。上曰,天然爲之,是矣。若如此,則必疑其間,有甚事,是爲可悶。正言洪啓裕傳啓。上曰,如無所改,則只擧末端,可也。啓裕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以上具書竝見上}}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噫嘻痛矣。西氓惹釁,北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境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前例如此乎?大臣之意,何如?似過矣。興慶曰,臺啓似未免過矣。寅明曰,古則有徒配之律,究其本,則守令邊將,不能檢下,以至於辱國矣。上曰,有意故問於大臣矣。啓裕曰,我國立法寬大,故此類尙今得生,事當卽爲梟示於境上,外議,以臺啓之減死,謂之輕勘矣。上曰,尤過矣。此乃參酌爲之之事矣。啓裕曰,辱國至於如此,日後之弊,恐無以防遏矣。上曰,不允。又啓曰,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菀,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廷顯所告,雖與直上急書,有異,渠旣發端,有此究覈,則便是告者,其言若實則被告者誅,若不實則誣告,自有其律,今若徑先酌處,則不但使被告者,終無以自白,而日後之弊,亦不可勝言,請還寢鞫廳罪人廷顯酌處之命,仍前嚴鞫,期於得情。上曰,不允。執法之論,似如是,若杖斃,則反有欲生之意矣。又啓曰,廷顯所告,雖曰虛妄,而累次刑訊,姑未取法,被告之人,有不可徑釋,請鞫廳罪人南格,姑爲仍囚,以待結末。上曰,不允。又啓曰,頃者平安都事差出之時,有擇差之敎,此與尋常除拜有異,而銓曹,乃以李道謙,首擬以入,至於承點,道謙,以向來御史時事,多年枳礙,而今乃見擬於此,殊非各別擇差之意。請平安都事李道謙遞差,銓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雖或相持,而李道謙,終不可棄矣。啓裕曰,他職則可爲,而至於擇差,則不可矣。又啓曰,沃川郡守安宗海,行己麤鄙,筮仕之初,已多疑謗,而奔走伺候,曲抵旁鑽,饒司名邑,隨窠輒得,頃爲賑郞,問候於摘奸中官,下吏之嗤點,同僚之唾鄙,至今未已,及授本郡,亦多不廉之誚,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衣冠之列,請沃川郡守安宗海,削去仕版。上曰,安宗海,是何人也?啓裕曰,自是士大夫也。興慶曰,故參判之曾孫也。上曰,依啓。郞官之問候,似是異事,則中官之不奏,雖由於事涉微細之致,而事旣駭異,予尙未聞,當該中官,罷職。啓裕曰,非中官之罪也。上曰,雖非大段,而不知人事之致矣。寅明曰,若問候於中官,則似不可置於衣冠之列矣。又啓曰,載寧郡守尹世觀,性度狂雜,口氣麤悖,新到點妓之際,多發可駭之言,邑民之聚觀者,無不傳說而嗤點。且其所眄之妓,卽本邑座首之女也,日夜沈惑,政出其手,時或出宿於座首之家,或稱座首以丈人,擧此一事,可知其餘。不治之聲,有口皆傳,請載寧郡守尹世觀,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尹世觀,是京居人乎?興慶曰,名家之人也。寅明曰,今當請出推案,放送罪人,何如?一日滯獄,甚愍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出於臺啓者,今不可擧行矣。上曰,然矣。大臣判金吾進來,嶺南,他無鎭安之道,別爲傳敎,自有深意,彼與常漢有異,必聽此傳敎,而知其意矣。上見諸囚人後,使律官,詳審其傷處輕重後放送,可也。興慶曰,宣諭德意後,當爲放送矣。寅明曰,今此上敎,當爲反復宣諭矣。鎭禧請出推案。上曰,入他文書後,當追後下之矣。罪人供饋,當自禮賓不爲矣。戊申年,經年後,因判義禁陳達,始令禮賓,不爲供饋,卽今臺啓人,則當爲傳家食矣。判義禁進來,承旨書傳旨,可也。申重泰,人物,何如?鎭禧曰,頗識文字,且爲進士,連居泮中,還家屬耳云矣。上曰,裵胤休,亦如此乎?鎭禧曰,亦爲進士矣。傳曰,淨掃囹圄,古禮有之,曾因講學,亦有飭勵。況近者鞫囚,無月無之囹圄,無潔淨之時,今則鞫事已了,餘囚皆酌處,酌處,乃傅生者,雖因連啓,未卽放釋,豈可使之熏蒸?卽令該府,其卽淨掃,空石等物,亦爲改給,以示滌囹圄之意。傳曰,禁府,乃王府也。事體之嚴,吏卒之不敢行私,非該曹之比,自古稱道者,而百度解弛,紀綱頹廢,鞫囚逃越,府隷索賂,未聞秋曹者兼有,事之寒心,莫大於此。雖由於人心不古之致,亦未必不由於府吏之不擇,羅卒之雜置,其若飭勵,宜自其下,嚴飭該府,俾勿循謬,其須另擇。上曰,下推案時,標信,亦當隨下矣。諸臣遂退出。 ==3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病}}。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夜一更,流星出文昌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黃照地。五更,流星出北斗星下,入艮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黃照地。 ○魚有龍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一日日食齋戒,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臺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修撰兪健基,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試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其所辭單,殊無義意,二度加由,廉隅可伸,原單給之。 ○以應敎黃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一體牌招。 ○魚有龍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將迫,而罪人行刑單子,纔已入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金聖應曰,有未盡者,秋曹亦有之,大臣及判金吾、秋判入侍事,分付。 ○金聖應啓曰,大臣及判金吾來待,而刑曹判書,以身病不得來待矣。傳曰,秋曹行公,佐貳,同爲入侍。 ○以忠淸監司狀啓,瑞山等官居金萬周等燒死事,傳于金聖應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判義禁,待刑曹堂上入來,直詣閤門。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禧大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爾元,本以抱病之人,經年冷獄,諸症越添,素患痰病,一倍加劇之中,兼得傷寒,上吐下瀉,眞元大脫,呼吸喘促,脈度似有似無,症情十分危惡,實有頃刻難支之狀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啓本,據本府覆啓內,晉州兼任昆陽前郡守柳始基,拿問事,允下矣。柳始基,時在忠淸道洪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南虞候朴敏信,以法外推奴爲目,其憑公營私之狀,極爲可駭,不可以下考而置之,拿處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發送矣。卽者書吏來告內,朴敏信,行到中路,猝得傷寒,僅僅入來,因病物故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廟署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展謁時,宗廟、永寧殿各室冊寶,此後展謁時,當奉審事,下敎,其後提調臣趙尙絅,以寶冊大謄錄中,肅廟、景廟冊寶,未及添書,日後自上奉審時,無以憑考,所當卽爲載錄,而都提調臣徐命均,方在郊外,姑待其行公奉審後,兩朝冊寶,一一添書於謄錄中之意,陳稟,蒙允矣。臣命均,纔已入來,以今二十八日,奉審各室冊寶後,兩朝冊寶,添書於謄錄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罪人極,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及妻子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蒙恩省墓,感結幽顯,而牽被事故,費失許多日字,往返之際,差過由限,干冒邦憲,罪無所逃,歸伏私次,控疏自列,以竢重勘焉。仍念臣於經幄之任,豈非千不似萬不近,而濫叨圈錄於群彦妙選之間,黽勉膺命於館直久曠之時,承乏苟充,出入講帷,亦已久矣,而姿性凡庸,學識鹵莽,旣不足以啓沃上心,裨補聖德,則登筵而汗流沾背,對人而媿溢于顔,耿耿一心,唯願聖鑑在上,洞燭其無用之實,執法在傍,糾正其濫竽之狀,蚤蒙斥黜,毋重罪戾矣。自有崇宰筵白之後,竊自幸斂退有路,卽欲引分自處,而亦不無悻悻之嫌,隱忍未發,冒沒供職,其饕榮名而妨賢路,則甚矣。及今重臣之疏又出,而疏論之體,異於筵奏,再至之言,重於初發,公議之轉益峻嚴,瀛選之不容苟玷,尤可見矣。重臣只以忠厚之意,姑不顯斥,宛轉爲辭,欲令如臣不勝任者,知恥而去,而猶且從他笑罵,恬然蹲據,抗顔冒廁於諸學士之後,則豈不來四方之嗤點而重得罪於士大夫之林哉?此不但在臣廉媿,決不可一日晏如,其在聖朝綜核之政,亦宜遄行刊汰,以重勸講之職也。臣昨暴衷懇,屢呈見却,在直兩僚,引嫌太過,至於徑出,喉院之啓,不及本事,泛爲之說,有若臣忽地生鬧,僚嫌專由臣疏者然,臣誠惝怳怪悚,莫省其故。玆隨召牌,趨伏闕外,更伸未徹之章而退。伏乞聖明,頫諒臣危悃,亟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得以退守本分,自遠譏議,千萬大願。臣無任兢惕怔營之地。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重患感冒,杜門呻楚之中,伏聞諫臣發啓,以李道謙擬差西幕事,規臣以從重推考,臣不勝瞿然之至。道謙,臣所素昧,只於其出身之初,聞其素有才望,伊後在鄕,偶見朝紙,朝家之所以罪道謙者,以其不能辦格外非常之事也。臣心竊以爲過重,及至庚戌還朝,嘗於筵席語次,仰陳愚見矣。到今歲月滋久,甄錄已屢,漸調舊踐,亦無不可,西藩佐幕,雖曰擇差,以道謙之人地汚不知不合是任,故臣果首擬受點,而道謙,過引前事,屢呈辭狀,臣方欲請推督送矣。今者臺言至此,甚矣。人見之不齊也。臣因一注措,不叶物情,重遭簿責,揆以廉義,不可晏然於銓地。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行公。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將螻蟻之殘生,荷覆庇之隆私,頂踵毛髮,皆歸恩造,尺寸絲毫,曾蔑仰酬,徒以床簀之喘,上煩帷蓋之念,太醫相守,珍劑繼頒,而又下仍留之命,掖隷臨視,御羞再宣,而輒申存撫之敎,眷遇殊異,寵數稠荐,乾坤大包,若偏於一物之生成,父母深仁,曲軫於稚子之顧復,至於迷息之陳情,特降隆批而諭意,事曠前史,恩絶常倫,閤門聚首,銘感在骨,以惶以涕,如癡如夢,顧念無似之賤品,叨被不世之洪渥,蒲柳之質已凋,尙霑雨露之澤,犬馬之誠冞深,長結軒墀之,臣瞻天望雲,生隕死結,臣無任感激鳴謝之至。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謝。往者所患不輕,深庸念焉。神明所相,勿藥乃瘳,欣慰曷諭?批中諭卿,命醫看症,敬元老之意,循常例之事,何謝之有哉?須體慇懃之意,益加善攝,是所望也。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曰,伏以臣父墳山,在於忠淸道公山地,專對有命,出疆不遠,乞蒙恩暇往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傳于金聖應曰,重臣所達,疏中所陳,本非可嫌者,金若魯之以此引嫌,未免太過,兩儒臣之因以徑出,尤涉過重,因玉署之不備,停講筵之多日,又强嫌其過重,本館因此曠職,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副校理南泰良、兪㝡基,修撰兪健基,只推牌招,此等以此爲嫌之章,其勿捧入。 ○又傳于金聖應曰,予之見卿,倏過半十年,思卿之心,奚嘗少弛,卿年雖篤,筋力猶强,春晷舒暢,望卿愈切,今者陞擢,一則尊賢,一則敬老也。卿須體小子之思想,諒陞擢之非文,幡然登道,副日夕之望事。遣史官傳諭于鄭贊成。 ○三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判義禁刑曹堂上來待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參議柳儼,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興慶曰,雨後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上曰,今日當有處分之事,故使之來待矣。南極隨行之女奴,何以處之?興慶曰,南極之女隨行者,換着男服,殊極巧惡,故言于捕廳,使之竝其男僕而施亂杖一次矣。上曰,意謂無治罪之事矣。旣已施杖一次,則可矣。上曰,吳泰禧、尙建等,何以處之乎?金吾堂上皆進來。宋寅明以下皆進伏。興慶曰,信明雖承服,極招則不然矣。寅明曰,信明招,不可信矣。上曰,雖承服,與羅卒異矣。寅明曰,洪啓白事,非臣本意耳。郞廳雖無獄間摘奸之事,鞫囚甚重,堂上旣已罷職,則都事擬律,亦當不輕,故臣以杖七十,都一年半,擬入矣。追聞以公議,各減一等,終不爲徒配云,此是金錡,中間操弄,故臣有草記請罪之事矣。上曰,金錡之照律,是乎?寅明曰,通減五等,終至於不爲徒配,所引法文則然矣,而金錡則似當知之矣。興慶曰,吳泰禧,索賂,旣已自服,而故縱,終始發明,且南極末招,亦以爲自脫出去矣。柳儼曰,莫重鞫囚,必加嚴斷,然後可懲日後矣。上曰,南極之招,皆以爲自脫云矣。寅明曰,更推然後可知矣。上曰,今此勘律,當以手敎定之,而吳泰禧,則不至於死罪矣。儼曰,凡係鞫獄,嚴治然後可以懲後日矣。上曰,雖捧其價而不知放釋之事,若果爲故縱,則當處以大辟,而此則不然矣。興慶曰,若有故縱之事,則情迹豈不自然綻露乎?上曰,今日引見,無他,此漢等罪名,不可以本律處之,故欲爲議定矣。興慶曰,故縱之事,南極招,旣已脫之矣。儼曰,羅將之罪定然後,可定軍卒之罪矣。上曰,雖或付之生議,必嚴處然後可徵日後耶?儼曰,莫重鞫囚,踰墻而走,誠極寒心矣。上曰,軍士同入獄間門鎖之乎?寅明曰,自戊申以來,獄間不足,至於多數結幕,故幕門不能堅鎖,其後雖獄間,因爲不鎖云矣。上曰,徙邊可乎?絶島可乎?僉曰,絶島似可矣。上曰,金泰輝、金興瑞,罪與泰禧同罪耶?僉曰,吳泰禧尤重耳。上曰,何必有輕重乎?興慶曰,三漢之罪,似不必大段異同矣。上曰,承旨書之,可也。聖應進伏書之。傳曰,鞫囚逃躱,亘古所無,索賂鞫囚,亦極絶痛,而其所律文,不至於極,且有南極之招,故縱,今無可論,但身爲王府吏隷,敢生索賂之計,此不嚴懲,何以懲後,書吏金泰輝,羅將金興瑞、吳泰禧,不可以所受多少而輕重,竝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勿限年定配。軍士枝葉,身爲守直軍士,莫重鞫囚,故縱不告,決不可以凡死囚故縱減等律,施行,當施極律,而捕得南極,旣已正法,嚴刑三次後,減死絶島定配。信明則軍士枝葉,旣已處分,律無異同,依枝葉例擧行,爲宜矣。尙建則雖有間於信明,身爲間軍士,難免不謹守直,嚴刑定配。上曰,亮濟、甘德,皆殊常矣。甘德處傳書軍士,其罪,何如?僉曰,此則稍輕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似俱輕矣。上曰,此乃酌處罪人,而其傳書之罪,杖一百則似輕矣。寅明曰,臣曾聞甲戌年黯賊入禁府時,故相臣徐文重,傳喝于黯賊云,若是逆賊,則判義禁,豈傳喝乎?上曰,亮濟等往復事,不過以粥物事耳。上曰,金聲八、朴鳳彩等,皆在南間乎?寅明曰,雖非鞫囚,若重罪則俱在東南間矣。寅明曰,金浹,亦是重囚,而因堂上有故,不得連日訊問矣。上曰,事勢似然矣。儼曰,近來律官,不如前日,凡事不能善爲擧行矣。上曰,古則律官不如此,今則無愈於金錡者矣。頃日張榏事,何以爲之乎?儼曰,張榏,以海州律官,不受賂物,當有別樣褒賞之事,而不過高品付祿,何以聳動乎?上曰,參議言是矣。昨見諸罪人,則作何樣耶?寅明曰,不甚傷耳。上曰,柳星樞,受刑四次而何以生耶?寅明曰,肥大者易死,而柳星樞瘦强,故能生之矣。上曰,罪人久囚之餘,出之,則易死云矣。上曰,玉堂事,誠可憫矣。重臣入侍,故言之耳。卿,頃以四人仰達乎?寅明曰,三人。上曰,豈非兪健基等四人乎?寅明曰,所達者三人,而健基,則追後陳達,非與三人同爲陳達矣。上曰,卿之所達,謂其鐵中錚錚者耳,非謂只用此數人而已。豈有可嫌之事,而金若魯,陳疏不行公,故南泰良、兪健基,又爲徑出矣。金若魯疏,措語則順便,不爲又事撕捱而出,則好矣,而不然則必將許久撕捱矣。寅明曰,臣言而後,不爲如此矣。兵判疏出後,如是撕捱矣。上曰,先朝,亦有朴泰輔等別用之事,而他人無引嫌事矣。寅明曰,然矣。且臣雖以親經歷事,言之,臣在春坊時,李台佐,擧臣及趙顯命,而臣等皆行公,他人亦不引嫌,豈可以此引嫌乎?上曰,名流廉隅太勝,可憫矣。近來玉堂,好爲入直,而公然如此矣。寅明曰,旣非深引之嫌,若敦迫則豈不復出乎?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頃遭臺言,雖已陳疏承批,而一向引入,終無往赴之意,蓋復明才望,實爲儕流之所推許,今此嶺伯之除,皆以爲得人矣。意外臺臣,以近十年前脫空之事,提起論斥,誠甚不韙矣。然而旣有臺言之後,其不欲赴任,不是異事,嶺南事,殊爲可慮,何以爲之乎?上曰,首揆之意如何?興慶曰,領相則以爲不必輕遞云,而方伯,卽外臺風憲之任,人言如此,朝家雖爲敦迫,恐不可容易下去矣。寅明曰,復明爲人,可合關東事,則雖不知其果何如也,而其才則誠不易矣。上曰,其爲人則誠不易矣。寅明曰,自是解事之人也。上曰,疏論之臺,誰也?寅明曰,當初論關東事,卽李著,今番臺論,李以濟也。上曰,人臣事君,分義是重,藩臬重任,不可輕遞,況又往事,旣已脫空,今無可嫌,然臺疏措語頗緊,非一時官師相規之比,其在廉隅,似難下去,朝家敦迫,非禮使之道。且向來洪景輔,則所遭輕於此,而猶不去,此則較重耳。必不欲去,朝家勵廉恥之道,不可强迫,今姑遞改,可也。興慶曰,臣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頃者徐宗燮,見擬於方伯之望,而自上有非斥銓官之敎,臣竊以bb爲b過也。宗燮爲人,雖無外面捷給之才,而樸直礭實,多有長處,此固儕流之所稱許,伏未知殿下,何以有不合於方伯之敎耶?凡人有長則有短,穎發者近於輕率,重厚者近於鈍滯,朝家用人,當舍短而取長。昔宋仁宗之言曰,朕不欲留人過失於心,此誠皇極之道,人君臨下之道,固當如是矣。上曰,予於宗燮,豈有見過之事乎?蓋其爲人,大臣所謂樸直云者,誠是,而第或似有欠於周變,故當此方伯另擇之日,有所云云,而且於吏判,望之也深,故有飭勵之敎矣。大臣,引宋仁宗之言,有此陳達,其言誠好矣。寅明曰,徐宗燮,曾爲嶺南御史,頗有聲譽,人多稱道矣。興慶曰,御史時旣有聲譽,而非但此也。其爲人,頗有實地矣。寅明曰,其時上敎誠切迫矣。上曰,其時下敎之如何?予未思得,而近來用人之政,若經弘吏,則無處不用,凡人才,有合於刑官而不合於經幄者,有合於經幄而不合於刑官者,而不顧其才之當否,隨處調用,故有所云云矣。寅明曰,刑曹則日次罪人加刑,次堂亦爲之,禁府則曾前亦如刑曹矣。近來首堂上外,不得爲之,首堂行公未易,故加刑絶罕,今後依舊例次堂坐起,亦令加刑,何如?上曰,次堂開坐,宜無異於秋曹,且旣有古例,則依所達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李譔所幹安興役事,不知其可成與否,而徒費財力,如其不可成也,不如早止,故欲使忠淸水使李義翼往審,則義翼以爲須有朝令,可以往見,分付往見後,形止詳報,自備局發關,分付於義翼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沃川郡守安宗海,旣有日昨臺啓中問候中官之語,故自內査覈,則元無是事,安宗海,爲先拿問,可也。{{*|榻前上敎}}上曰,往者備局公事中,有可問事,欲待從容日矣。今日始言之,開城府,以礪峴僉使,請得內需司柴場事,狀聞,而引文殊山城前例,文殊則別將,旣在於其中,次知,猶之可也。礪峴則不緊矣。公然給不緊之柴場,又令代定於他處,亦豈不有弊乎?興慶曰,臣則狀啓辭意,未能記得矣。上曰,見此狀啓,宜矣。仍下狀啓,興慶見之訖曰,千餘納稅之故,礪峴之欲得此益,爲關防,而實不緊矣。上曰,礪峴,李箕鎭爲留守時,所創設,而此所謂沙防築也,而數百年柴場,公然移給,又爲望定於他處,不緊,故欲問於大臣矣。寅明曰,旣稱關防,故自然如此矣。上曰,礪峴,將來必有弊矣。國家無物力,不能自爲設立,藉力於商賈輩設立,其初旣甚苟簡,末後必有苟簡之弊矣。寅明曰,凡邊將之加設者,皆是庚申後所設,而加設者,皆有弊矣。上曰,自庚申後多加設乎?寅明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gg貞熹王后g忌辰齋戒。 ○自午時至未時,日暈。 ○趙鎭禧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宗廟提調冊寶奉審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今纔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副提學李瑜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三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聖龍,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趙昌會、金德履,陳奏副使朴文秀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比前何如?而眩氣往來之候,入春後或不如冬間乎?上曰,寢睡水剌一樣,而眩氣,入春後間間往來未已,欲進滋陰健脾湯矣。命均曰,欲觀數日而問候矣,昨晩聞提調言,始知有此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太沈靜,方當春氣旺盛之時,肝脈太從容,似是氣血不足之致,曾前如此時,滋陰健脾湯加入進御矣。卽今症候如此,又爲進御,宜當矣。上曰,近有咳嗽,雖不至大段,而似是感氣未解然矣。命均曰,今當換節之際,少有失攝,則咳嗽,輒挾感而發,脫着之方,必宜審愼也。上曰,非爲失攝致此,而或痰盛之則卽隨而發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平均,而完實不如前,又當春節,故有眩氣,此似由於近來,久不御補劑而然矣。滋陰健脾湯進御,而人蔘、天麻之屬,加入宜矣。大抵卽今聖候,氣邊似不足,俄者權聖徵所達,不爲無見矣。必祐診脈退伏曰,方當春節,脈候宜洪大,而少有不足底氣,眩候且猶未已,滋陰健脾湯,加入天麻、人蔘進御,則似好矣。昌會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雖調均,而重按則不足,滋陰健脾湯進御,臣意亦以爲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度調均則調均,而春脈,宜數而不數,似是痰盛之致,滋陰健脾湯,不但補血,亦爲治痰之劑,進御誠好矣。上曰,金德履,主痰邊之論,不無所見,夫痰之爲物,氣壯則止,弱則作,可謂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矣。聖徵曰,以脈度觀之,眩氣往來之候,尙有存者,補氣血則眩氣,自可減去矣。上曰,氣弱之時,昏眩輒甚,而必以眩氣云者,姑借用之言,非眞眩氣也。故必欲進滋陰健脾湯,常例眩氣,則必不思滋陰湯矣。補中益氣湯,與滋陰健脾湯,緊歇果何如?聖徵曰,卽今聖候,有虛暈之氣,以臣淺見,滋陰湯,似勝於補中之劑矣。命均曰,眉稜往來之氣,近日尙然乎?上曰,氣升之時,不無其氣,而頃則特甚,近頗減歇,蓋春氣向暖,氣亦隨而差勝矣。應三曰,水剌厭進之症,聖意或有差勝之節乎?上曰,雖有所勝之時,未知顯然矣。命均曰,氣弱之時,昏困而思睡乎?上曰,雖不至如此,但朝睡甚甘,此亦氣困而然也。命均曰,口味如何?上曰,雖思食時,至二三匙,則已厭進矣。寅明曰,諸醫之議歸一,退去,滋陰湯,更爲商議劑入,何如?上曰,問於首醫,卽於此處,議定錢數,可也。命均,顧諸醫使之定數。聖徵曰,聖候氣血,終有不足之氣,滋陰健脾湯元方中,加人蔘五分,天麻、黃芪各一錢,進御爲好矣。上曰,如此則寧不如直用補中湯,而今欲進滋陰湯,以其時異冬節故也。應三曰,爲藥之道,雖一味,亦足責效,黃芪不必加入,如入黃芪則是何異於補中湯乎?必祐曰,滋陰湯甚緊,黃芪不必加入,補中湯,姑觀前頭而用之,可也。上曰,必祐之意,欲姑用滋陰湯乎?必祐曰,然矣。昌會曰,眩暈,必乘氣虛而發,且緣痰盛之致,滋陰湯,加人蔘、天麻爲好矣。德履曰,眩氣往來,終始痰候,宜用二陳,而二陳,入於滋陰湯,滋陰湯宜用,而黃芪,不必加入矣。上曰,權聖徵之言,不無所見,而諸醫之議,皆如金應三議,從多以滋陰湯劑入,可也。命均曰,然矣。當先以五貼劑入矣。上曰,近來久不服藥,今若進御,則似必有效矣。丸劑與此藥同進,無妨乎?諸醫曰,無妨矣。上曰,近來眩氣之如此,不無所以然,丸劑作輟已久,故似然矣。寅明曰,眼候比來快愈乎?上曰,似愈矣。命均曰,大祭尙隔一旬,近日漸至夜短,至於齋沐之節,不必前期爲之,以致勞損之方,爲好矣。上曰,明日爲受誓戒乎?命均曰,然矣。仍達曰,湯劑進御之際,當看氣運之如何,參量爲之,則好矣。上曰,氣弱之時,逐日進服雖難,而今則不關係矣。命均曰,受灸則似有效於膈間及氣升之候矣。上曰,予於前日中脘受灸,幾二百餘壯,每撫灸處,輒悔其公然受灸,而亦無其效矣。命均曰,凡受灸,不可以若干壯,責效矣。上曰,予之二百壯,比他二千壯,猶爲多矣。命均曰,朝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然矣。仍命曰,陳奏副使進來。文秀進伏。上曰,按覈御史狀啓中,所謂走去漢,果是何漢耶?命均曰,金永昌云矣。文秀曰,朝廷之上,一無有知邊事者,此事,是何等重事也。咨文中,三道溝近處殺掠云,而自此査驗,地方人數,若與彼咨相左,則此爲大段違錯處矣。上曰,金世丁,爲魁首,而今忽變辭,竝與犯越而發明云矣。文秀曰,渠初旣承服,則其爲魁首,可知也。豈無更爲取服之節耶?上曰,此事終不可歇後視之也。文秀曰,三道溝,卽自古犯越殺人之場,所謂虞、芮之地是也,與羅多乃洞,相距二百餘里,此已爲脫空,且未知果是瀋陽之三道溝也。臣自有此事以來,廣考前例,人數不合,則必有査勅,而皆以其地方査之,而今則非特人數不合,地方,亦爲六里靑山矣。上曰,羅多乃洞,混江咨文中,以他地名,傅會成說乎?文秀曰,臣則以爲當直尋說去,可也。査勅若來,地名相左,則將何以爲對耶?議者皆以爲,査勅必不來云,而萬一出來,則將何以爲之耶?不可不預慮也。且制命者,彼國,誤事者,我國也。彼若有言,我將無辭,不可不早爲商量也。使行日期,大臣則以爲,四月擇之,爲可云,而臣則以爲雖至月,亦難云矣。命均曰,文秀之言是,而乙丑則査勅來後,卽爲送使而受辱,庚午則自此先報而人數違錯,故其時該部,請送査勅以爲罰金之地,而以康熙特旨,得免。甲申則自此奏請送勅行査,則康熙不許,而令我國自査,故事得順便。庚寅則自江邊行査,而亦不送陳奏使,今番則自我先報,此可以有辭矣。上曰,査勅今方出來,則姑退使行而等待,可也,而査勅出來與否,姑未可知,則使行,何可一向不往乎?頃日常參時,李喆輔,有所達之言,而李瑜則非之矣。大臣之意,地名欲假稱,而査勅若來,坐南別宮,使我國人不容於其間,而使大通官,直爲査問,如我國禁府訊囚之例,則將何以爲之乎?文秀曰,曾前鳳城査時,犯越人當死者,亦有生歸者,今番罪人,亦知謄錄,必多變辭之人矣。且地方,今無指的,行期今雖擇日,只可爲觀美,而獄事了當不易,則雖已擇日,必每每退定,臣則以爲不必急急擇日,獄事先爲了當,可也。命均曰,日字人數,若大槪相合,則雖有小小違錯處,亦可以發行矣。文秀曰,然而彼若査問,將何以爲之?若無此慮,雖以八道他罪人,捏合以去,亦無不可矣。上曰,其言,太抑揚矣。寅明曰,其言似周密,而事有不必然者矣。上曰,至於小地名,渠何以盡知之乎?文秀曰,李匡德,方在甲山北道,與彼接連處,地名必能詳知,使匡德密探,無妨矣。寅明曰,問於甲山云者,其意周密,而事亦不妨矣。上曰,此則問之無妨矣。聖龍曰,然則以密關問之乎?文秀曰,此則大臣,以私書問於匡德,可也。命均曰,雖問之,決非北道矣。上曰,混河,非北道,必不稱寧古塔將軍矣。文秀曰,奏文中,凡事則諸臣,必先粧撰,粧撰後,臣則但當持去,然凡事粧撰,則天必憎之矣。上曰,大抵我人侮彼,故有欲欺之心矣。文秀曰,無論他事,只須細洞、羅多乃洞,地名相合,可以無事矣。上曰,此豈可易成耶?今世丁,又變辭矣。文秀曰,終若反辭,直以當初承服招辭,謄去可乎?上曰,靈城,俄言則直矣,此言則非矣。文秀曰,渠若初不承服,則國雖受禍,不可歸罪,渠初旣承服,今雖變辭,以當初承服勘罪,亦不害矣。上曰,査事,上來後當更議處之耳。文秀曰,査問之際,勿令致斃,然後前頭可以憑驗矣。上曰,旣使之訊問,又令勿使致斃者,豈理乎?上又敎曰,頃者大臣,請得銀貨,副使之意,如何?文秀曰,使臣,奉君命而去,雖死,豈敢請銀貨,而自朝家,若爲不虞之備,而使之持去,則亦何可不持去乎?前後赴燕者,若値事勢難處處,欲作不虞之需,亦多持去之例矣。上曰,予意謂靈城則必不欲持去矣。今以所達見之,自朝家給之,則有持去之意,若持去則其勢,必用盡而還,頃日以申包胥事下敎,似爲過矣,而道理則當如是矣。文秀曰,自前使臣,如崔錫鼎,不用銀貨,而亦能得請,其餘,則與禮部往復請謁之際,自不能無用銀處矣。上曰,此崔錫鼎事乎?文秀曰,伊時錫鼎,出伏於玉河館庭中,適會事可得成之機,閣老,過去而見之,故能不用銀貨而得請,且其時事,則我國是,故能如此,今則我國事,非矣。有難相爭,使臣於禮部,直是客耳。非銀貨,何以成事乎?上曰,靈城,云行貨禮部,然則爲尙書者,豈可受賂乎?此言迂闊矣。文秀曰,此則自皇明時已然,明時則甚於今日云矣。上曰,雖象譯,旣已任事,則不當疑之矣。寅明曰,所謂象譯輩探事云者,皆是虛也。尹淳使行回還後,卽有勅使,而尹淳行時,漠然不聞其消息,若能探事,豈不知此乎?上曰,或因不聞而不知也。命均曰,臣曾前使行時,道路多聞雍正之過失矣。及見其所謂覺迷錄,則其中多有所聞之事,使行時所聞,亦不可謂全然虛疎矣。上曰,庚戌年間,有禮部侍郞者出來,其人尙有之乎否。僉曰,厥後有年所,存沒未可知矣。命均曰,使行以何間擇日乎?上曰,行期不可一向遲滯,必以來月望間離發,好矣。命均曰,在前使行時,有御醫一人率往之例矣。今亦依前例醫官柳徵瑞率去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聖龍曰,大祭齋戒不遠,故敢達,臣偶見院中故事,大祭則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例也,而肅廟己丑親行後,過十九年至丁未始行,故散齋四日,則本院,忘未頉稟,只以致齋三日頉稟,遂復成例,事當定奪復舊,故敢達。上曰,近來則致齋,亦非三日,只如國忌之例用二日矣。爲三日者,亦因前日下敎而然矣。七日戒三日齋,刑殺文書,似不可入啓,此後則除正日前期三日致齋,而散齋則視事勿爲頉稟,可也。上又下敎曰,以齋明盛服之義觀之,齋戒之義,豈不重歟?苟無其誠,則雖有玉帛鍾鼓,將無以享,假今此大祭不遠,誓戒中,亦有國有常刑之語,諸執事,當各別齋潔,如有慢忽者,國有常刑,以此各別嚴飭,可也。{{*|出擧條}}諸bb臣b仍次退出。 ==3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gg貞熹王后g忌辰。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日次,而賓廳坐起,以國忌正日,旣已頉稟,不得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魚有龍啓曰,上番翰林鄭履儉,以史閣修改事,今方出去,上番,當以兼春秋推移入直,而兼春秋金啓白、金聖垕,俱奉命出外,朱炯离在外未肅拜,金啓白、金聖垕,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金聖鎔爲兼春秋。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其所撕捱,俱涉過矣,則特敎之下,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只推竝牌招。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至於四十餘員,而曾經侍從人,多在罷散中,實無推移塡差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竝敍用。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當以文臣侍從塡差,而時無職名人,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堂上執禮,他無可合之人,不得已刑曹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親享事體至重,禮儀使,豈可預差替行,禮判,卽爲牌招,使之進參誓戒。 ○以尹心衡、李宗白、趙迪命、趙明澤、洪尙寅、柳光弼、南泰慶、李善行、趙漢緯、李廣道、朴胤東、李光湜、呂光憲、趙世垕、金尙重、鄭亨復、宋徵啓、柳謙明、李巨源、吳彦胄、閔泰齊、任{{!|𪼛|⿰王集}}、鄭熙普、李顯望、李裕身、鄭益河、沈䥃、金兌世、李錫杓、李性孝、李載厚、金尙翼,單付副司果。 ○魚有龍□□□判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如是違牌,殊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牌招事,已下,而方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lsvviwr43lsfbm5a4h51akgxqo4brxq 2173430 2173429 2022-08-21T19:23:42Z Blahhmosh 79595 /* 3月16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3月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宗城{{*|坐}}。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趙鎭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今日鞫坐,諫院無行公之員,大司諫徐宗燮呈辭受由,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在外,正言趙明履未肅拜。除受由在外外,司諫閔珽,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判義禁金始煥牌不進後,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鞫坐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判義禁金始煥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一向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牌招。 ○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引見。 ○趙命臣啓曰,判尹尹陽來疏批已下,詞訟重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金若魯由限已過,新除授副校理兪最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康陵石物塗灰時,禮曹堂上一員,當爲進去,而判書申思喆,以大報壇親祭時禮儀仗,明日隷儀進去,參判洪鉉輔服制,參議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參判洪鉉輔,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去,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柳儼書啓。臣承命敦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之復尋辭單,誠出於萬不獲已,以聖上體下之仁,宜在矜諒,一兪之音,顒首以竢。千萬夢寐之外,承宣以聖諭來宣,誨責備至,仍有與臣偕入之命。臣於是精爽飛越,不能自定,此何等恩數,而有若常例,輒施於螻蟻之賤,臣尤感極而懼,不知涕汗之逬集也。今臣情勢道理,惟在鐫削職名一路,故威命之下,冥然頑然,抵死不敢冒承,自犯欺謾君父之罪,到此地頭,速伏刑章而已。聖恩愈渥而臣罪愈極,伏地震越,無以爲對,謹當以文字,更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召對爲之。 ○李瑜,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常以每年季春稟定事,曾已命下矣,展拜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旬望間,推擇吉日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行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李宗城,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吉日,取稟草記。傳曰,以旬望間推擇吉日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初九日、初十日、十六日爲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初十日定行。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方在尋單俟罪之中,萬無冒受之理,謹當以文字,仰請寢還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之情地,其可謂窮且蹙矣。殿下則責臣以欺謾,公議則譏臣以冒沒,臣誠作事卽當,獲罪於君父,處義乖謬,見非於識者,去就無據,節節狼狽,罔非自取,尙誰咎哉?然而事或以時而輕重,罪亦隨處而大小,以臣今日所處言之,趨命之義,反輕於正己,喪廉之恥,有大於欺君,何者?臣雖萬萬無似,殿下旣拔擢而置之此地,使之蕫率百僚,矜式一世,則臣之進退,關係亦重矣。今使臣全昧義分,冥頑無動,不念前席勤懇之旨,自食齋殿勉承之言,則其蔑分之罪,欺天之誅,只在臣一身,是則臣固竄謫甘心,鈇鉞甘心。至若諉以恩數之難孤,威命之難拒,乃曰我旣成言於君前,今不可以更入,夤緣幸會,冒昧蹲仍,則弁髦人言,放肆極矣,隳壞廉隅,鄙陋甚矣。使國體虧壞,四維頹圮,辱朝廷具瞻之地,爲世道無窮之弊,苟如是,臣雖今日而死,將何以歸見先臣於地下,而亦將爲不瞑之鬼矣?臣左右思惟,晝夜商量,終未得善處,寧以身被三尺之法,誠不忍貽一世之害,受萬口之誅,惟以一日在地上,以仰煩聖慮爲至恨耳。且臣於天地之大,亦不能無憾焉,今日承宣偕來之命,顧何爲也?近侍來守,事體雖重,比之於咫尺香案,執手面諭之敎,果何如也?況人臣極罪,莫大於上欺其君,則臣今受如是之恩,負如是之罪,而若無省識,曾不蠢動者,非敢爲一己計也。誠以公議之可畏也,士節之難壞也。仰惟殿下之明,亦豈不洞燭于斯,而一向敦迫,維縶不捨?臣誠死罪,殿下之視臣,恐歸於待遇相臣之虛禮,而有乖於扶植世敎之大防,此亦臣事君不誠之罪,俯仰慙怍,寧欲無言。爲今之道,唯在亟遞相職,俾微臣遂自靖之義,仍降重何,使國體無損傷之歎,席藁私次,涕泣以竢。伏乞聖明,特垂諒察,快降威命,千萬至幸。且臣於兩朔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感惶之至,今方戴罪俟譴,而冒受常廩,揆以義例,決無是理,亟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臣無任戰灼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承宣之往,罄悉予未諭之意,庶幾卿心之回也。及見書啓,意愈邈邈,今於疏本,巽讓愈篤。顧今國勢,寧欲無語?噫,前後面諭,卿豈不諒而若此哉?只緣恒日,待卿誠淺,辭未剴切,以至于此。今無他語,卿之若是過讓,徒增寡昧之抑鬱,職在保護,豈忍爲此?如是固執,徒使國事泮渙,以卿世祿,豈不少顧?卿須體前後慇懃之諭,念小子鬱抑之志,卽起偕入,用副朝野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留待引見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以次進伏。閔鎭遠曰,開春後,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臣得見朝報,則有眼患,無乃一時輪回之疾而然耶?今則若何?上曰,今則皆愈矣。鎭遠曰,曾前虛憊之症,卽今則若何?上曰,氣弱之症,稍愈於向時矣。鎭遠曰,今見玉體,似愈於前日矣。上曰,今則似愈矣。鎭遠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鎭遠曰,中宮殿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卿則何以經過乎?鎭遠曰,小臣病狀,苦歇無常,少有起動,則行步喘促,長在蟄伏,豈望得差,而姑無痛劇之事,衰憊之餘,廑得出入矣。向者周急之恩,實爲惶蹙,臣之老母,受賜感蹙,無以爲達。臣與李奉朝賀一體,而獨受恩賜,似有間隔,而心不自安矣。上曰,旣有分別輕重之意,以府夫人在故然矣。安心而勿辭,可也。近來府夫人,何以經過耶?鎭遠曰,卽今雖無大段痛劇之處,而宿病彌篤,老人筋力,異於朝夕,豈保何樣症病更作乎?上曰,病歇之時,治療爲宜。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看病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及第閔通洙,於卿爲第幾子耶?鎭遠曰,乃第三子也。臣子亨洙,重得罪於聖朝,竄在塞外,臣今朝夕垂死,難保父子之相見,而今此通洙,意外參科,人則爲賀,而臣則爲懼也。上曰,君臣之間,異於他人,往者之事,或不無過,而此後則善敎諸子,無納於罪過中,可也。爲人庸賃,則無如之何,而亨洙在翰院時,使之觀其爲人矣。鎭遠曰,今此通洙,爲人尤庸,雖可於冗官之列,而不可廁之於淸班,且雖軍士之賤,例有一子侍丁之規。通洙則勿論於仕宦之籍,以終殘喘,是臣之所望也。上曰,未第者更有之乎?鎭遠曰,有昌洙者,以前敎官,今則病蟄在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初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朴師正,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各持《近思錄》冊,以次進伏。兪健基讀,自興於詩止學易大方也。上曰,承旨讀之。朴師正讀,自大畜初二止棟難底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伊川以《易傳》止始見其法之用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學《春秋》止欲事事上之際,日已昏矣。上曰,明燭之後,讀之,可也。明燭後,履儉更讀,自致曲窮究止一職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古人能知詩者止其說多鑿。畢讀之後,健基進文義曰,詩者,天機之流動者也。呂東萊所謂,匹夫匹婦胸中之全經,是也。詩必以感發爲主,此所謂興於詩者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明道先生之善言《詩》,以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詩》註觀之,不曾章解句釋,但以數字論其大體,此下章所云一兩字,點掇地念過云者,蓋指此等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謝顯道所云,貴親炙云者,蓋謝顯道,周旋於春風座上,親見明道氣像,故其所省悟,自異於他人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大雅文王篇所云,有周不顯之不字,若直以不字解之,則豈成文理哉?後人必謂周德不能顯矣。此所以不以文害辭云者,政指此等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明道云,二典,卽求堯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云者,如堯典光被四表,平章百姓,敬授人時,允釐百工,罔非治民之事也。如舜典愼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敍,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罔非事君之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易傳》序云,隨時變易,蓋陰陽變易生萬物,此皆道體自然之妙也。其爲書也,廣大悉備,求其綱領歸趣,則只在於求言必自近五字符。上曰,然矣。健基曰,《周易》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爲美者,如坤六五黃裳元吉之類,是也。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爲過,如旣濟之三四,三年憊終日戒之類,是也。以此觀之,天下之理,莫過於時中也。以大禹三過其門,顔子簞瓢陋巷之時等語,參看此大文,則可知時中之道矣。上曰,然矣。權之爲言,秤錘之義也,此權字,權經之權耶,權衡之權耶?健基曰,乃時中之權也,秤錘,亦時中之義也。以上文過家不入,陋巷簞瓢之事觀之,可知矣。上曰,然矣。朴師正曰,臺諫啓辭,則有小紙笏記之事,而玉堂文義,則無笏記之例。檢討官兪健基,文義講論之際,以笏記仰達,事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罷出之際,朴師正欲爲先出,兪健基曰,召對罷出之時,玉堂先出,承旨後出,例也,而承旨朴師正,欲爲先出,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朴師正進伏,書左議政徐命均上疏批答,書訖後,讀而達之。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3月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宗城{{*|坐}}。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夜四更,流星出北斗星下,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李瑜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宗城,大報壇祭隷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朴師正啓曰,領議政沈壽賢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判義禁金始煥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違牌,以致鞫坐一向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鎭日違牌,尙不行公。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兪最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以大報壇親祭時大祝,今日議政府隷儀,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召對爲之。 ○左副承旨柳儼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罪犯欺謾,跡涉偃蹇,陳章請譴,極知其萬萬惶悚,而其苦心血懇,則或冀天日之照燭矣。及奉批敎,不賜開許,反復責諭,促臣偕入,有非負罪賤臣所敢承者,臣九頓以還,隕越悶塞,直欲求死,而不可得矣。欺君罔上,乃人臣之極罪,三尺至嚴,難以容貸。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偃息,大有乖於國家之刑政,尙何敢以冒沒趨承爲念哉?嚴敎之下,無路蠢動,只自伏地涕泣,不知所達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判尹尹陽來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瀝血控籲,不避猥越之誅者,豈有他哉?誠以一日虛帶,增一日之罪,區區一身之積罪積逋,終被金木,固所甘心,而其如國事之受病,何哉?日夜惶灼,攢手祈天,而忱誠淺薄,一兪尙閟,迫隘憂怖,計無所出。今不敢更陳支煩之辭,以瀆崇高之聽,唯願速被嚴誅,以爲人臣辜恩慢命之戒而已。噫,臣之所叨者,是何等任也,軍國機政,莫不關由,時日曠職,已不免萬務之叢脞,況臣之淹病引入,已至累朔,庶事積滯,莫可收拾,此已萬萬切迫,而至於陪京守臣,北藩、西鎭之推擬差遣,一時爲急,而遷就至今,尙未擧行,此在事體,至爲未安,莫非緣臣虛縻,以妨廟務之致也。臣之篤老癃殘,轉益澌敗,萬無復起之勢,伏惟日月之明,亦已俯諒,而一向靳固,不賜處分,坐令國體朝綱,骫骳頹塌,不可復振,臣竊憂歎,寧欲早就溘盡,而不可得也。每煩陳乞,實涉支離,分義惶恐,臣非不知,冥然泯伏,罪戾尤重,不得不猥復鳴號。伏乞聖明,深念國家之大體,相職之至重,亟許罷免臣職,仍勘違戾之罪,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噫,國勢之泮渙,生民之困窮,莫若于今,而廊廟之上,鼎席不備,機務之間,小大積滯,見今氣像,反不如勅勵之前也。卿之篤老,旣非不知,重卜之時,前後之旨,罄悉予意。況今春日舒暢,强力造朝,臥閣視事,正予所望,而加以往者左揆被讒事,引以爲嫌,竝與循例薦望,而尙不擧行。求諸往牒,藩任有闕,曠月未代,實所未聞,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其何介意之至此哉?且本事巧誣已燭,故曾不提諭,卿讓若此,何不一諭而釋焉?朝家任人,唯才是用,豈可苟且,以循便面目乎?卿在相職,若先有意於此者,是反私意也。無心而例看者,乃公也,有心而曰非者,此私也。以公之心,嫌挾私之斥,有若眞果若此者,此爲卿慨然者也。此本傾軋左揆者,本非卿替嫌者,此謂卿過中者也。顧今國事,奚忘食息,更悉心腹,仍竝開釋,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岌嶪,卽起偕入,以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昨於批旨,復悉予意,而見承宣之書啓,意愈邈邈,再單又上,欲諭無語,只自愧恧。古則雖史官之偕來,更無引入之事矣。今則予雖誠淺,躬自偕卿,齋殿面諭,親聞其諾,而以恒日待卿之不信,于今日辭單之復尋,方切愧恧之不暇,復何有敦勉之語哉?此非過語也。卿若終始過讓,無信不立,夫子所云,更何顔面,施令群工,蕫率億兆乎?頃於入診已諭,卿若山林高蹈之士,則旣諾復入,夫誰曰不可,而以世祿之家,股肱之臣,寧忍爲此,今諭此也,猶覺愧焉。以卿體國之心,困我孤我,俱至此極乎?幸少體此意,安心其勿過讓,卽日偕入,是小子之至望也。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趙鎭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承旨進來。先書批答,可也。趙鎭禧進,書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批答,至於無信不立等敎。兪健基進達曰,九經以敬大臣爲重,今此大臣,豈無體國之念哉?第大僚去就廉隅,與微官庶僚有異故耳。左議政徐命均批答中,無信不立等敎,恐爲大臣難安之端,有欠於敬大臣之道也。上曰,無信不立云者,予自引咎也,非謂大臣也。有如此議論,故大臣益難出矣。金尙重同去留之說,亦是誤聞也。健基曰,向者大臣批答中,有旣諾欺予之敎,勉出大臣,亦多有道理。如此下敎,辭語之間,似近太露。今此批答中,又以不信二字,引咎於聖躬,此豈非大臣難安處乎?臣忝在論思之列,適有所懷,故敢達矣。上曰,予非欲激動大臣也。目今無大臣無冢宰無司馬,藩任閫帥之窠,俱不得差出,如是而豈可爲國乎?健基曰,此則臣亦慨然,而勉出大臣之道,惟當務積誠意而已。欺字及不信引咎等敎,辭氣終涉大露矣。上曰,經幄補過,豈曰非也,而批答每每駁正,然則批答,亦將使知製敎製之乎?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兪健基,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趙鎭禧書批答訖後,上曰,批答讀以達之,可也。鎭禧讀而達之。上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仍命注書出給,金弘澤,奉批答出傳後,卽爲入侍。上曰,判義禁金始煥,只是如前不肯行公乎?抑有實病而然耶?趙鎭禧曰,病勢輕重,未得詳知,而其子尙奎,方在兵曹直中,故臣聞其言,經年求退之餘,有此除命,實難行公云矣。上曰,以當初擬望見之,可知該曹亦不得不擬之也。吏判及禮判,旣不可參鞫,無可推移之人,故落點,而予亦曾有許諾,豈復以劇務責之乎?但今鞫事方張,數日參坐後,卽爲請遞,則予豈不許之,而如是撕捱,於輿疾討賊之義,果如何耶?事體不宜若此,判義禁金始煥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鞫坐過親祭後,擧行爲宜事。{{*|榻前下敎}}趙鎭禧曰,兪健基遭嚴敎,方在惶恐中,讀書未知如何。上曰,以玉堂,豈有不讀之理乎?仍爲讀達,可也。兪健基讀,自或問聖可學止越不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人心作主止喚做敬。上曰,上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學者先務止可着力。上曰,下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先生謂澤曰止熟之而已。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無欲則靜虛二字,此是未發之氣像,當涵養本源,可大達於明通公溥之域,此乃聖學緊要處也。伏願聖明之益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健基曰,聖人養生之法,都在於動息節宣以養生,飮食衣服以養形,威儀行義以養德,推己及物以養人而已。上曰,所達是矣。養生之道,周公無逸篇,皆悉其意也。健基曰,無逸一書足矣。仙家養生之道,皆逆天理之事也。仍誦朱子感寓詩,翩翩學仙侶篇以對。上曰,然矣。健基曰,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此言誠敬之至也。以敬爲主,則雖當大患,難大恐懼,處之安而不自失矣。威震不足以動之矣。上曰,然矣。鎭禧曰,主一無適之謂敬。舜,納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伊川,儼然危坐舟中而不懼。以誠爲主,則造次必於敬,顚沛必於敬,無終食之違敬,而自無憂懼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呂與叔事,以虛器入水四字,形容主敬之義,極爲要切,細味此段,則可知主敬工夫矣。上曰,元氣實,則雜氣不能入,醫家之書,比喩切至,亦此意也。健基曰,此譬喩,實爲奇切矣。仍達司馬子微坐忘論。上曰,乃仙學也。健基曰,此人唐天寶中,隱居天台之赤城,嘗著論八篇,言淸淨無爲,坐忘遺照之道,仍爲成仙云矣。上曰,其下小註,皆訓釋也。鎭禧曰,儒臣因司馬承禎事陳達,而成仙等說,非所當言於經筵者矣。上曰,儒臣之以爲成仙云者,似不當矣。健基曰,臣欲詳陳司馬承禎始末事實,故以雜記所傳,如是仰對,非以成仙等語爲可準信也。上曰,事實云者,亦非矣。健基曰,其人始末如此,故臣有所達矣。上曰,儒臣本意,則未必以成仙爲是,而下敎之後,又如是,雖非(遂非))强是之意,旣知其非,不能卽改,若是固執,此儒臣之病痛也。後當戒之,可也,推考,宜矣。{{*|出擧條}}上曰,已尙不疑,再數之不合,何也?健基曰,以意數之時,無心而爲之,故果無所疑,再數之時,容有着意把捉底意,故有不合差錯矣。上曰,大抵三思則惑也,初數而無差者,以其無心之公也。再數而有疑者,容有着心把捉處私耳。健基曰,人只有一箇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此是興發緊要處也。上曰,略而盡矣。鎭禧曰,此乃明道存養切實之工夫,伏願聖明之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健基曰,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此言好矣。上曰,大體與天合其德之氣像乎?健基曰,思慮雖多,果出於正亦無害,此言發而中節之謂也。如在宗廟則主敬,在朝廷則主莊,在軍旅則主嚴等事,是也。上曰,然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3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奉命偕來}}。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冠。 ○下直,光陽縣監李枝發,天城僉使姜相周,包伊萬戶魚史正。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南泰耆偕來,代以李長夏爲事變假注書。 ○李宗城啓曰,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下直監司、守令、邊將,留待引見。 ○備忘記,傳于朴師正曰,頃者以湖南道臣事,處分纔下,噫,爲民父母,於民疾苦,何惜何吝?而事體則不可不存故也。密陽府使李重協,職在外邑,其所勉戒雖甚可尙事係惟正之供,則只聞難捧之弊,或非不可,而此猶道臣在也。雖曰,曾經侍從,今不過一守令,而乃敢分朔供給,特下德音之請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此等紀綱,決不可置之,拿處。 ○趙鎭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其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傳授。 ○朴師正啓曰,鞫坐,雖有親祭罷後擧行之命,而判義禁有闕之代,不可不趁速差出,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而以判義禁差出事,旣有開政之命,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依啓。判書之前後飭勵之下,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況莫重執事,亦豈付諸預差?從重推考,牌招,參議批下,亦爲牌招。 ○朴師正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其所撕捱,本無義意,此時本兵,多有擧行,從重推考,牌招。 ○傳于李宗城曰,多年之後,今始親祭,莫重執事,決不可以苟艱,兵判事,亦不可若是,吏、兵判牌去來,各別申飭後,牌不進與否,不復仰稟。 ○李宗城啓曰,近來廳中,甚爲苟艱,親祭又復在近,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李聖龍爲承旨,金始炯爲大司諫,沈宅賢爲兼判義禁,趙明翼爲大司成,尹春敎爲敦寧都正,張洵爲軍器判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禧遠呈狀內,重患輪疾,症勢危劇,旬月gg旬日g之內,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領軍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壯衛將李松老呈狀內,所帶訓局知彀官,係是劇務,而見差衛將,勢難兼任隨行云,旣帶軍門緊務,則宿衛輪直之任,難以兼察,李松老衛將之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金{{?|⿰亻政}}戶奴呈狀內,昨年所遭,幸蒙天日之下燭,而不敢自同平人,退歸田廬,杜門縮伏矣。僉樞新命,忽下於夢寐之外,其在分義,卽當趨謝,而年迫七十,百病纏綿,兼得眼疾,全不開睫,雖欲强疾登道,其勢無由,玆敢專人仰訴,卽速啓遞云。病勢如此,上來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可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眞淳爲都摠管,尹宅鼎爲內禁衛將,崔慶老爲都摠經歷,鄭巑爲都摠都事,吳榮冠爲武兼,金彦慶爲全州營將,金希魯爲曹司衛將,李安世、沈鳳徵、李基蕃爲五衛將,李枝潤爲部將,鄭齊斗爲知中樞,金聖應爲慶尙右兵使,尹濤爲慶德假衛將,權和經爲忠壯將,金養義爲宣傳官,金泳爲內禁衛將,李彦緯爲僉知中樞,朴師伋爲浦項別將,金致黽單付江口權管,權瑊、郭來泰、沈宗善單付僉知,韓配義單付副護軍,柳儼、徐宗燮單付副司直,閔思淵單付副司果,金弘澤單付副司正。 ○朴師正啓曰,左議政偕來承旨柳儼,旣已遞職,小臣以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監察宋守謙,今二月朔篆文,無緣不書,事體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飭勵之下,幺麽監察,豈敢無緣不書?事極寒心,拿處。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私廟展拜時,後廂軍兵,落後結陣於景福宮洞口前路,而壬子九月展拜時,西禁橋前路結陣矣。今番則後廂軍兵,結陣於何處乎?敢稟。傳曰,壬子年例,有歷臨之敎後擧行,依前例景福宮前留待。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三月初三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去二月二十九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莊陵立碑時,監董官以下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事,命下矣。監董堂上以下,員役、工匠等,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金若魯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去二月今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疏中,旣以寢還前命爲請。且在呈病不得行公,而冒食常祿,極涉無義,終不敢冒受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下敎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申致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申致重,繕工奉事李昌麟相換。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越分冒誅,屢煩籲號,雖出於萬萬迫隘之致,而一味瀆撓,積罪冞深,伏地兢隕,只竢鈇鉞之加矣。不意史官來臨,傳宣聖批,仍有偕來之命,而辭旨隆絶,誨責諄切,心腹之諭,靡有餘蘊,臣於是驚惶震惕,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區區血懇,以必遞爲限,不獲命則不敢止者,只以癃老殘疾,朝夕澟澟,決不可虛縻相職,重誤國事,不但以向日臺疏,爲難安之端而已。伏奉聖諭,以臣之連章祈免,專以臺疏一款,有所芥滯,而過自引嫌,此又臣從前陳懇辭不達意之罪也。惶恐之極,不敢更煩他說,謹當以一箚,畢暴肝膈之懇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書啓,臣伏奉聖諭,往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聖敎辭意,惶蹙罔措,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臣旣承偕來之命,亦爲隨來之意,敢啓。傳曰,昨者批旨,不過諭抑鬱之意,卿之胥命,不亦過乎?卿須體小子前後心腹之諭,安心勿待命,其卽偕入,庸副至望事,更爲傳諭。 ○又書啓,臣伏奉聖諭,往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待命處,則以爲臣,伏讀聖諭,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遭罹不幸,未卽滅死,欺天之罪至重而尙逭應被之典,出常之恩荐加而終煩自咎之敎,臣跼天蹐地,五情震惕,走伏金吾門外,恭俟鈇鉞之誅,不自意聖朝寬大,恩諭復降,近侍臨宣,臣雖冥頑,豈不知聖眷之勤摯?而臣之罪犯,終不敢一日偃息於私舍,不得不逬出郊次,席藁俟命,仍出城門,臣旣承偕來之命,亦爲隨往之意,敢啓。傳曰,昨者辭單之批,諭予爲世迫切之意,而莫回卿心,輾轉于此,此亦予過,豈有他勉卿之語哉?惟望亟回初心,勿復困我,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仍傳勿待命而期於勸入。 ○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諸子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辭俱見上}}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得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日者蒙放罪人尹㝚名,出於賊河宜璉之招,同被援引者,幾盡承款,竝伏邦刑,而㝚獨一次例問,不知究覈,徑先酌處,已是失刑之大者,中間徒配,尤出輿情之外,而今以徒限之將滿,忽有全釋之命,王章因此而不嚴,物情由是而愈激。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德川爲奴。罪人乭萬,以賊黯之孫,定屬邊郡,而變幻其名,往來京城,招引人物,潛賣西邊,其陰兇情迹有難測度,不可施之以在謫逃躱之律,請德川爲奴罪人乭萬,各別嚴刑,絶島定屬。爲其守令者,不能檢察,任其往來,恣行胸臆,其罪不可罷黜而止,請其時德川郡守拿問定罪。定州自是大處,另宜擇倅,而新除授牧使黃應洙,爲人驕妄,疵謗溢世,湖邑貪汚之狀,已苦於惠文之彈,則西邊雄州,不宜遽畀,而除目之下,物情大駭,請定州牧使黃應洙遞差。營將另擇事,聖敎申飭,前後非一,而三陟營將尹得商,人望素輕,資歷甚淺,以縣陞拜,未免太驟,而目不識丁,治盜文書,專委下吏,任其舞弄,如此之人,不可畀以治盜之任,請三陟營將尹得商罷職。新除授持平洪昌漢,時在京畿坡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乭萬事,尹得商事及下諭事,依啓。 ○校理金若魯疏曰,臣幸蒙恩暇,扶護母病,感祝聖渥,欲報罔極,而見今證情,比初雖似少減,乍進乍退,一味彌苦,區區情理,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亦不敢輒以私懇,更瀆宸聽,泯默屢日,稽謝恩命,臣不勝竦恐之至。且得見憲臣之疏,餘怒未解,猶帶勃勃色,此胡大事也?當初見聞之誤,臣自知之,奏對率爾之失,臣已言之,臺避張皇而臣不欲辨,諫抨隨發而臣不爲異,在臣,有許多不審之過,在憲臣,何損之有?而無心之言,有心而看,旣避且疏,不肯捨却,甚矣,世情之難平,疑阻之難釋也。至於寒心二字,元非臣筵奏中語,而憲臣初避,忽加督責,今又以此齗齗不已,竊恐當事錯誤之病,不必獨責於臣也。然緣臣一言,致令諸臺,相繼罷遞,勿論其言之過不過,臣之不可晏然於榮次決矣。若不遄被威譴,則終無以贖妄言之罪而謝臺閣之怒,玆隨天牌,拜章而退,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以安賤分幸甚。臣於臺疏所論兩館僚事,適有愚見,欲一陳筵席,而情理旣如此,情勢又如彼,登對姑未易,敢此尾聞,向來南泰良勉聖學之疏,語甚切實,固多可觀,而初登前席,遽承未安之敎,則聖諭雖出泛論,當之者之深懷慙惶,徑出違牌,烏可已乎?只多其自處之重,未見其擧措之失,而乃反以趨承,責之以非誠實,則在泰良,不但爲情外題目,其於崇廉義之道,亦何如也?朴弼均之所被判付,實是人臣所不敢聞者,殿下之急於督勉,失於辭令,則果有之,臺臣之請還,誠得體矣。然朝臣之得嚴敎而未卽陳章者,歷數前後,不獨弼均一人,則設令弼均,宜疏而不疏,是特節目間小失耳。直斷以臣分不嚴,不亦過乎?彼兩臣之或推或罷,俱係薄罰,在上不過爲一時勅勵,在下亦不必爭之,而臣所惜者,罪不當罪,則毋論施罰重輕,均之爲過中之歸矣。伏願亟命反汗焉。答曰,省疏具悉。南泰良則意雖飭勵,事勢固然,而朴弼均則其所罷職,烏可已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臣雖極愚騃,粗知分義,凡有職命,苟不至於喪廉沒恥,則未嘗效飾讓之態,亦不敢爲規免之計,夷考其出處,無甚自好,人或病之,而臣又不恤也。自叨銓任之後,輒以違命爲事,有若分義者然,此豈臣之本意哉?誠以萬萬不得已故耳。見今可遞之義,又不啻較然,始臣以廟薦爲嫌,其時大臣,亦有陳達之語,而因仍蹲據,終無自處之道,則去就無所據矣,間因臺啓,一日之內,三牌不進,夫堂上官三牌不進者,前所未有,而臣敢厭然,尙逭重譴,則紀綱無餘地矣。至於注擬之間,釁尤百出,譏誚四集,無非臣引咎之端,而今不盡言耳。臣非不知一遞之當然,而大政在前,控免無路,泯默挨過,以至於此,尋單請急,亦云晩矣,而還給之命,又出意想之外,臣於是跼天蹙地,靡所因極,寧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噫,養廉恥振紀綱,乃人主礪世之具,爲當今救弊之要,夫以一微臣之去就,而兼有二失,則是宜斥退之不暇以勉他人,而顧乃過費格外之恩,久置匪據之任,使不得自靖,臣之大小狼狽,姑未暇恤,其於損國體而辱朝廷,何哉?大抵天官佐貳,職是淸要,其所自處,實難放倒,故行止久速,一視公議之所在,雖欲感激恩私,姑且奔奏,而亦不可得矣。臣於前後,再徹辭單,出納之地,公議可見,而猶復迫於嚴命,乍入旋出,則眞箇世間不識羞恥事者,臣雖無狀,汚不至此,聖明亦安所取臣哉?臣自聞特敎,已至累日,而反復揣量,終無冒進之勢,鎭日違召,不知變動,罪上添罪,冞增惶恐。矧今皇壇親祭時,臣以本職,例差執事,而受誓肄儀,皆以預差替行,不但事體之至爲未安,論臣負犯,死且有餘,玆敢席藁私次,仰首自列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深加諒察,將臣職名,快行鐫削,仍令重勘其罪,以幸公事,以安私分。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莫重執事,不可付諸預差,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陽府使李重協疏曰,臣幸蒙聖恩,叨守南邑,辭陛之日,親承面諭,臣以本邑飢荒,癘札傳聞,罔非驚慘,有所仰對,而以爲道臣,旣專狀聞,州邑當聽道臣轉奏,而卽今邑事,非如常年。赴任之後,若有道臣之不得擅斷及難於陳請者,則臣欲以疏章條陳,取旨擧行,而聖上,以可與道臣商量,不必封章進來爲敎,臣謹奉聖敎,雖有邑弊民瘵,不敢輒控號籲,而近伏聞大誥之下,庶官末僚,皆得進言自效。且伏覩勸農六條,頒布八路,絲綸懇至,兆庶感動,而又以誠公二字,反覆敎飭,此誠守土之臣,所當體行而靡解者也。臣聞唐臣陸贄之言曰,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匹夫不誠,無復有事,況王者,賴人之誠以自固,可不誠於人乎?此言君臣上下,盡其誠而事有成也。殿下向於經筵,進講陸贄奏議,而有感於故兩大臣之言,至有致酹之命。嗚呼,以兩大臣之竭誠憂國,勸講於殿下者,爲其言之可行於今,而殿下,亦犁然有當於聖心者,以其言之切中時務也。臣請誦陸贄之言,爲殿下撮要而陳之,今臣之言,不踰乎州縣之事,閭閻之情,而治國安民,亦可擧斯而推也。伏乞聖明,留意而垂察焉。陸贄有言曰,立國之本,在乎得衆,得衆之要,在乎見情,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損益生,君澤下流,臣誠上達然後,理道立,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又曰,法制或虧,本末倒置,但務取人以資國,不思立國以養人,非獨徭賦繁多,夐無蠲貸,至於徵收迫促,亦不矜量,上司之繩責旣嚴,下吏之威暴猶甚,有者急賣而耗其半直,無者求假而費其倍酬,所繫遲速之間,不過月旬之異,一寬歲限,歲歲相承,何急敦迫,重傷疲人。嗚呼,其言之明白剴切,可謂達治要而知人情者也。大凡國之安危,惟視人情之樂憂,而唐虞三代之治,亦不過順人情而使各安其業耳,故孔子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也。《大學》絜矩,必言生財,而不專其利,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此必然之理也。《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孟子之論王政,必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自古治國安民,固無他術,而至於國勢板蕩,財匱民困之時,其扶持全安之道,亦無過此。唐代宗時,因連歲大兵,京師米斗千錢,禁膳不兼,甸農挼穗以供,而劉晏,善於治財,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又慕駛足,置於諸道巡院,四方貨直低昻及他利害,雖甚遠,數日卽知,每州縣有荒歉,晏,先令蠲某物貸某戶,民未及困而奏報已行。史氏,贊其常操,天下贏貲,可謂知取予,而宋臣陸九淵,以爲取而傷民,非知取者也,予而傷國,非知予者也。操開闔斂散之權,摠多寡盈縮之數,振弊擧廢,挹盈匡虛,取焉而不傷民,予焉而不傷國,非唐之劉晏,吾誰與歸?臣竊謂晏之治財,非如弘羊、孔僅、韋堅、王鉷之聚斂刻剝,而若語以行王道制民産則未也。然而以其能與民不傷財,至今稱以善治財,則誠以理國制財之道,莫如察民情而同其利也。方今連歲凶歉,諸路皆然,昨年之農,比來稍勝,而惟嶺南,熟處偏熟,災處偏災,沿江沿海,皆是尤甚,而沿江獨被水災,玄風、昌寧、靈山、咸安、梁山、金海,皆是隣近災邑,而密陽,處於衆水所匯之下流,被災尤酷,初秋大水,各穀之發穗未成實者,入於洪濤漂蕩之中,百餘里田疇,盡成汚萊,而旣失麥農,又無秋穫,孑遺之民,其何以延活將絶之命乎?況且荐飢毒癘,民戶流亡,什居五六,水田之初未移秧及廢鋤全荒者,入於檢災頉目,而旱田則以一年兩耕,不入災頉,其初不播種,水沈全棄,與水田何異?此等皆徵白稅,民所稱冤,而浦邊庚量之田,以每歲水災,棄而不墾,所謂丙午陳、戊申陳,已成蘆葦之場,而年年白徵,田主已亡,而徵於族隣,吁亦慘矣。壬子舊稅,收捧於昨秋,而猶患難捧,臣至以衙料所收,充數準納,而昨秋三稅,又將督捧於今春,是則以一年之秋收,當應兩年之租稅,此固豐歲之所不堪,而況此荐災之邑耶?舊稅纔輸,新稅且迫,一境民情,方處枯涸,反顧家藏則甖缸如洗,欲斥田土則買賣已絶,擧有塡壑之憂,頓無安堵之意,節屆燒畬而望斷扶犁,役急防堰而念絶荷蕢,哀此殘氓,誰復矜恤?九閽深遠,靡所因極,臣若不言,聖上亦何以盡知斯民之困苦如此之急也?爲今之計,惟在於緩其徵督,俾各安集,抄賑放糶,繼麥糊口,勸其農作,不愆耕耨,則可望其秋成,而今若加之以箠扑岸獄,則必擧境而無餘民矣。旣有非常之災,則當施非常之政,秋後檢田,春開納稅,固是常例,而此則秋已納其舊稅矣。且緩新稅,又待秋成,則民可紓急,而陸贄所謂遲速之間,不過月旬一寬,稅限,歲歲相承者也。朝家一年經用,新舊相繼,在於明年之夏,則被災尤甚之數邑,雖未得及期上納,三南稅米,不爲不多,稍稔之邑,如舊漕運,則亦何妨於先後之繼用乎?此劉晏所以每有荒歉,先令蠲貸,常操贏貲,而知其所予者也。此又非蠲減蕩滌,而只是寬限退捧,則可謂不費之惠而順民之情也。迺者,尤甚災邑,大同米減三斗待秋,實是聖朝軫恤之至意,凡在食土出粟之民,豈不感服盡力也哉?臣以此布告,而卽今民間形勢,亦無以趁期輸納,則涕泣而仰頌覃澤,焦熬而自嘆懸磬,其情誠可慼,而其事誠難辦也。臣若欲苟免罪罰,刻期督徵,則民將阽於死亡,不得卒蒙煦拊之恩,若欲緩其瘠戶,督其實戶,隨捧隨運,則必將遷延及秋,旣無寬限之朝令,而正供租稅,何可私自緩督,以干譽於愚氓,而歸怨於朝廷耶?臣竊念田稅大同,罔非惟正之供,而分朔供給,先後支計,亦有推移變通之方,此在掌財之臣,善爲經劃,而聖上特降德音,使之待秋收捧,則民情之鼓舞感頌,尤當如何哉?臣伏見頃日,有合沒絶戶,減除軍布之聖旨,有以知聖上憂憫元元,靡不用極之大惠也。第念軍額物故,其數雖多,臣到任以來,隨闕代定,已爲納布,而合沒絶戶,逋欠糴穀,亦皆徵其隣族,無族無隣之類,或至侵徵於越隣,死者誠可悶,而隣族亦奚罪焉?惟彼救死不贍之民,傾貲破産,怨聲徹天,擧懷逃散,職由於此,尤甚災邑合歿絶戶之逋糴,精覈抄出,則計不過千餘斛,此亦宜在蠲減均施德政也。昔朱子,論浙東荒政,必以蠲放爲先者,蓋爲聚穀救飢,常患不均,而減徵停催,皆安其業也。臣非不知國儲之匱竭,御供之減損也,奉公之誠,亦非後於人者也。敢爲此蠲放之請者,誠以救得倒懸之民命,莫切於此,而固結人情,俾知聖上洞察民隱,如保赤子,而皆有願戴欲死之心,是爲至誠奉公也。嗚呼,殿下以至誠願治,至誠愛民,而臣下,未有以至誠憂國,至誠恤民,則政何以底於成而澤何以究於下也?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孟子曰,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然則愛人由於節用,而恭儉,又節用之本也。臣竊觀前史,雖當衰亂之世,立國創業之君,皆能裕國理民,以成一代之治,此其君臣,得之於艱難辛苦之餘,故猶有簡朴之風,施以恭儉之政,而逮至後王後人,多因奢泰侈肆而敗國喪家,是知儉奢之分,卽爲治忽之幾也。伏願殿下,處心積慮,如在櫛風沐雨之際,大加節損,躬行刻苦,下而搢紳大夫,及於閭巷匹庶,亦以儉約勤勞自礪,咸歸草偃之化,則行之數年,必有其效,此衛侯之大布,終有騋牝三千,漢文之弋綈,竟致太倉紅腐者也。臣於戊申八月,投進一疏,以爲綾段紗羅雜色奇巧,本非我國之産,則今於年年使行,永塞商賈販貿,而尙方衣襨所入,旗幟軍服,朝士章服所入之外,譯官軍官八包交貿之物,只許白絲藥材,而不許綾羅雜色,若或犯禁,施以潛商之律,則灣上搜檢出入之數,較若枰星,自無雜亂挾帶之弊,白絲則皆入倭館,而無他轉貿之處,萊府所管地部收稅,必當有倍蓰之增,而可補國用矣。一以革擧國奢靡之習,一以防私商挾帶之奸,一以補度支經用之費,行一事而有三利焉,則殿下敎以難可猝行,而今聞尙方貿易,亦有停減之敎,一國臣庶,若能體殿下之意,而變改習俗,敦尙儉勤,則騋牝三千,太倉紅腐,有不足言者矣,然而殿下之心,一有不誠,則民亦不信而莫之從焉。此陸贄,必以人之所助信,信之所本,在誠爲言者也,有其言而不實有其心,非誠也,有其心而不實行其事,非誠也,銳於始而怠於終,非誠也,察乎內而遺乎外,非誠也,所以誠爲物之終始而合內外之道也,故通書曰本必端,端本誠身而已矣,不審殿下,固嘗加意於斯乎?殿下臨政願治,越玆十年,誠非不切,志非不勤,而顧今天心未豫,變異疊見,民饑滋甚,怨咨不息,臣誠深憂過慮,莫知其故,而殿下亦宜反省,推實心行實政,勿求治太速而煩於政令,勿用智太廣而急於事功,節財愛民,惟以順人情,爲固國命之基焉。仰于威尊,極知僭猥,只就目前之事,敢瀝憂愛之悃,亦願聖明,涵察而特賜財擇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爲國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 ○知事朴乃貞疏曰,臣於向日,猥隨政官之後,獲近日月之光,誤蒙不世之恩數,濫升知樞之崇秩,臣承命驚惶,汗淚俱下,不知所以措躬也。臣本譾陋樸魯,不比恒人,猥藉文譜,厚蒙天眷,歷試外內,無一塞職,因緣幸會,驟躋宰列,覆楦之驢,在梁之鵜,在朝咸嗤,負販亦駭,而包羞詭隨,以至于今,不料黼座臨政,審擇庶官,動詢兩銓,毫忽無遺,政席垂輟,法醞遽宣,一堂之內,和氣春溫,而眷顧之恩,偏及於賤臣,玉音弘亮,酬酢如響,昵侍諸臣,擧皆聳聽。且謂臣篤老之齡,粗完筋骸,決科之年,亦感宸衷,渙降隆旨,超躐二階,優恩異渥,曠絶千古,榮感之極,五情爽惑,齧指出血,繼以哽咽,直欲糜骸粉肌,圖報萬一於此生未泯之前,而第恐審擇之日,玷汚崇班,重累則哲之明,且貽薦紳之羞矣。司直之論,果爾峻發,偏枯之說,允合公議,聖上宜卽許其繳還,丕恢聽納之量,而兪音終靳,聽聞皆惑,不知聖上,何取於朽鈍一無能之臣,而橫加誤恩,不恤臺言耶?臣竊惟爵祿者,人主所以磨鈍而勵世也。必須量能度才,用適其器然後,濫僞不齒,國體自尊,故伊尹之告太甲曰,其難其愼,古昔任官之道,不苟若此。今殿下,銳意圖治,動法三代,而勵世磨鈍之政,緣臣壞了,惶悶抑塞,不知所出,新除之初,冒陳危懇,會値淸齋,見阻喉院,武所試官之命。又降於是際,疏雖未徹,義在往役,再牌之下,黽勉出肅,追惟至今,面頸發赤,臺議重發之後,決不可因仍盤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卽命收還,以重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特授知樞,意非偶矣,過中之說,於卿何嫌?卿其勿辭焉。 ○左副承旨柳儼疏曰,臣向蒙恩暇,救視病母,由限纔過,牌招遽降,嚴畏分義,未敢顧私,不得不黽勉又出,仍以大臣偕來承命來守,而母病尙未痊可,私情十分悶迫。今又聞數日來,諸症越添,比向日尤苦,最是關格之症,乍減乍劇,其劇時則中焦閼塞而水勺不通,下部虛弱而泄痢無算,宛轉叫呼,頃刻難忍,藥餌救護之節,一時爲急,而王命在身,不敢離次,心焦意惶,罔知攸措,敢恃孝理之政,仰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曲加矜怜,遞臣見職,俾得及時歸救,以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仍念臣母,卄載沈疾,進退無常,臣之前後陳懇,不啻屢矣,近來年齡愈邁,氣力愈衰,少有感傷,一倍危綴,臣以孤孑一身,旣無兄弟姊妹,暫時離側,病心莫慰,雖其圖報聖君之心,或奪眷戀病親之情,有時從仕,筋力自效,而及其病勢益沈重,情理最悶迫之時,又不得不陳暴私懇,瀆擾崇聽,方寸交亂,去就眩惑,以今日事言之,君命何等體重,而猶未能忍耐奉行,親祭只隔數日,而又未免臨時煩溷,情雖可矜,罪實難逭,惟願天地父母,仍許臣長暇,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云云。入啓。踏啓字。 ○執義梁得中疏曰,臣伏承聖批,非惟不許所辭,乃反申之以溫諭,辭旨懇惻,如父誨子,臣捧讀涕零,惶感交極,不能喩之於懷也。夫禮所謂七十致事,古人豈苟然爲之防而已耶?誠以血氣心力,旣已衰謝,則其於事爲之間,亦將怠緩廢弛而莫之振故也。況臣之摧頹昏聵之狀,聖鑑固已俯燭之無復餘蘊,臣亦非敢徒守禮防之一節也,雖欲慷慨振刷,黽勉自力,冒昧趨承,而亦不可得,惟願早伏違逋之誅,庶有以自安於私分而已。然而竊伏惟念,臣之爲人,聖明非不熟知,而猶且廁之收召之列者,非以爲可堪職事,欲以器使之也。只以臣之樸騃癡戇,不知人間有忌諱之嫌,而有懷必達,率口盡言,故欲聞狂瞽之言,以資邇言之察,而因以開不諱之門也。臣之自知,亦豈不審,而從前之冒嗤笑而赴召,不以爲嫌者,亦非敢自擬於陳力就列也。只以愛君憂國,根於秉彝之天,而不容自已,故欲獻其一得之愚,庶祈有補於世道之萬一而已。今者以身不能進,而因遂泯默無言,終非臣心之所敢安者,故敢以平日肝膈之要,附陳於乞免之章,而獨於聖批實事求是,心尤味焉之敎,竊有所感焉,謹就此一說,爲之諄復焉,惟聖明之垂察焉。嗚呼,殿下求治之誠,十年如一日,而治不徯志,進寸退尺,陵夷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至於近日,殿下大誥中外,飭勵群工,而朝廷之泮渙逾甚,紀綱之頹弛逾甚,政亂民散,置之相忘之域,而不知恤,伏未知殿下,亦嘗淵然深思於燕閑之中,而得其所以然之故耶?昔在己酉春,臣之赴召登對之日,臣以孟子所謂勿正勿助長之說仰達,而殿下下敎曰,當作五字符,銘於心矣。其時此一說,雖因蕩平一事而發,而一理逢源,萬事皆然。故臣又以一本無僞之說,申復於後,而因而歷陳虛僞之弊矣。蓋此勿正勿助長一語,在學者,爲學問用工之節度,在聖王,爲御世應物之權度,而必也先有必有事焉一節然後,勿正勿助長之工,方可有着手處,而其實則只此必有事焉一句,已自帶得勿正勿助長之意,在其中,臣之所達實事求是四字,卽必有事焉之意也。噫,正與助長之病,自常情觀之,不過以爲無所益而已,而孟子之言,直比之於宋人之揠苗而苗枯,孰不以爲一時抑揚之辭耶?但涉世旣久,閱理旣熟之後,方覺孟子之言,爲十分善形容,而非一毫過情之言也。正助之病,其端甚微,其流甚遠,而其分則只在於公私誠僞之間,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孟子之告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不曰何以曰利,有仁義而已云,而必下必亦二字者,所以明不求利而自無不利之意也,亦所以明利非利而仁義爲眞箇利也。蓋好利而惡害,人之情也,聖人之敎人,不過因其好惡之情,而指示趨避之道而已。利之一字,元非可諱之言也,至如所謂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云者,語意正亦如此,如此等聖賢之言,不一而足,亦何嘗諱言利乎?只是因其情而利導之故,生意活潑,沛然無礙,正如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蕫子所謂樂而不亂,復而不厭,歷萬世而無弊者也。及夫董子,因江都易王越有三仁之問,而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言,而朱子,以卓越諸子稱之,則便是衰世之意,而不免於標榜,稍涉於安排矣。於是,便爲利字所壓倒,人皆諱言利,而遂有助長之病,朱子所謂理逾明而俗逾偸者,正謂此也。若乃有國之設官分職,莫非吾人之代天工者,而才不借於異代,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故自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蓋將爲代天工之具也。士之生於此世,讀書學問,砥礪名行,亦將以有爲於此世也。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元非可諱之事也。況今旣已應擧而決科矣,亦旣拜官而肅恩矣,卽此決科之日,便是許國之身矣,卽此肅恩之日,便是夙夜在公之人矣,尙何待牌招然後,爲官守耶?惟是士之不由科目者,爲崇儒重道之號所壓倒,惟以不仕爲高致,而朝廷之崇之重之,一向層加,故輾轉相因,因作僞楚之充隱矣。士之由科目而進身者,爲《管子》四維之論所壓倒,惟以牌不進爲廉隅,而君臣之大倫大義,終無所逃,故輾轉相因,因作踰墻婦人貌樣矣。臣愚死罪,敢願聖明,於此而試加睿思,此非正與助長之病而何耶?孟子之以宋人之揠苗爲喩者,是果一毫過情之言耶?古往今來,一治一亂,氣數推盪,莫之爲而爲,而豈料文弊之至於此極耶?孔子曰,如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云,而文弊之至於此極,誠非聖人知慮之所能及也。臣愚竊以爲,《中庸》之所謂聖人有所不至者,正謂此等世變也。今日時事之可言者,指不勝屈,而此一弊,最爲膏肓之疾,不去此疾,則雖有萬金良劑,終無可施之地,故獨於此,惓惓而不知止焉,惟聖明之深留睿思。嗚呼,虞廷之濟濟相讓,豈如今之所謂廉隅耶?汲黯之廉隅,何遽不及今人,而其自請出入禁闥,何耶?元來只是實事求是而已,只是必有事焉而已,尙何有許多計較於其間耶?至如臣者,受恩三朝,徒切願忠之心,深思時弊,不勝憂慨之忱,昨年赴召,擬效涓埃之報,而都下之人,群駭而聚笑,有如褒姒笑僞烽之諸侯,亦或爲之代羞,看作鄭女之褰裳涉洧,當初欲明實事之本心,畢竟歸於虛僞之物色,蹤跡孟浪,憮然而歸,而餘懷耿耿,猶不自已,目見今日庭臣,方爲廉隅二字所惱,轉動不得,殿下方汩沒於牌招推考等酬應,日不暇給,臣竊不勝悶塞抑鬱之懷,敢冒萬死,復獻此狂妄之言,伏想亦必復惹朝廷之一番驚駭矣。然而狷介之性,寧欲與鳥獸同群而不自恤,惟是瞻望宸極,衷情蘊結,伏乞聖明,恕其罪而採其言。《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蓋天下之理,本自簡易坦蕩,不如是之隘塞臲卼矣。臣無任激仰感慨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所陳,爲今藥石,因孟子之訓,勉戒尤甚切實,可不加意焉?見爾久矣,思爾切,須勿過辭,宜速上來,補我不逮。 ○正言趙明履疏。{{*|原疏留中}}答曰,省疏具悉。三條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而自勉焉?其中中條,秉筆前席,亦以多年,猶未詳乎予意者,雖然,大體則是,可不留意?第三條事,前後飭勵,不過如斯,其當先自行之,飭勵備局,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留中省覽。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臣於見職,非不知菲材綿力之萬萬不合,而祗以聖眷不可孤也,臣分不可忽也。臣果爲是之懼,惟以奔走恪謹爲恭,備員替直爲事,黽勉承膺,居然今爲周歲,而未嘗陳一格言,以啓沃乎聖心,出一竑議,以恢張乎公道,每自循省,顔厚有忸怩,人之笑罵,自是分內,臣之愧竦,亦多矣。此實臣區區私義之難進者,而伏況頃者,憲避諫疏,盛加譏斥於同僚,至請譴罰,同僚旣以此陳疏辭職,疏方留院,則臣之不安,與同僚無異,槪其筵奏之時,臣與之同辭共陳,則不審奏對之失,臣亦有之矣。今何可以臣名之不爲攙擧爲解,而晏然冒進於榮次,以喪其廉愧之防哉?此已臣難冒之端,而且臣目下情理,有萬分迫急者,玆敢悉殫肝膈之懇,仰瀆聰聽之下,臣之老母宿病,積年沈痼,寧日絶少而痛時居多,每當寒溫之交,輒爲大段增劇,動經時月,始得獲安,而今年則母年益深,病隨而深,私家病狀之種種瑣屑,雖不敢盡煩,而帖身床褥,氣息綿綴,肌肉換脫,寢噉俱廢,氣力精神,至爲澟然,臣方扶擁相守,藥餌爲命,人客雖來,而未敢接應,憂心焦灼,如癡如狂,束帶趨簉,已無其望,而在家衣帶,亦未整理,以臣孑然孤獨之身,豈有暫時離捨之勢哉?噫,臣之前後以母病而請急者,非一非再,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幸蒙我聖上至仁至慈,孝理體下之恩,每受由暇而救護,母子感祝,天地罔量,今臣母病,源委深重,症情危惡有非三日例暇,可以蘇安,前頭將不知費了幾番撕捱,幾番控籲,言至于此,惶悶悸恐,莫知措躬之所也。臣若有一分可進之道,昨日坐違,已極不敢,今於只推再召之下,尤何以頑不蠢動也哉?且伏念大壇親祀,私廟動駕,俱爲迫近,而臣職忝從班,將未得陪扈,臣罪尤大,萬殞難贖,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懇,特遞臣職,仍勘臣罪,俾至情伸而邦憲嚴,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掌令李以濟疏曰,臣自秋及春,四玷臺地,而涓埃蔑效,徒事逋慢者,夫豈臣心之樂爲哉?匪怒之聖敎,不匡之臺斥,臣不敢每引爲嫌,而惟是一疾沈痼,視聽俱昏,白晝猶未辨字畫,對人全未省細語,再登前席,輒有做錯之失,臣常自悔其不量,何待人嗤點哉?科時坐違嚴召,亶出於疾病之難强,不但情地之臲卼,而勘罷未幾,除旨繼降,天牌臨門,義不敢每事違傲,隨詣闕外,敢控哀籲,而鞫事方急,喉司退却,不得不一謝恩命,將赴鞫坐,而適因禁堂不備,荏苒數日,一味虛帶,惶隕悶蹙,如縛求解,前後辭疏,畢罄肝膈,而聖批每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引避者然,臣雖無似,亦何可自欺而欺天乎?世之泛然相知者皆知臣有此疾,其中稍有交分者,自臣除臺職,莫不爲臣憂之,公議槪可見矣。世安有頭童髮白,耳塞目昏,筵席未聞天語,傳啓不辨字畫,而徒然貪戀榮寵,行呼唱於內庭外衢者哉?況臣素抱虛冷之症,近復添劇,寒熱交升,逆氣兼發,叫苦旅托,調治失宜,旬月之間,實無自力之望,敢將疾痛之號,更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垂俯燭,諒臣肝血之忱,非出飾讓之例,亟許鐫遞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私分,以重淸選,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有區區憂慨之忱,敢此附陳焉。先儒周濂溪云,主靜,立人極焉。朱子釋之曰,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眞也,苟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旨哉言乎?夫靜者,動之基,動者,靜之用,故必先正此心,淡然虛淨,毋臆逆,毋將迎,毋助長,沈潛純粹,無有一點私僞,干其間然後,物來順應而姸媸曲直,莫能遁形,發皆中節而喜怒哀樂,無過不及,此乃古聖王居靜制動,執簡御煩之要旨,而兩賢之申申垂訓者,夫豈偶爾哉?伏惟聖學天縱,懋修厥德,凡於消人慾復天理,澄本應物之要,何嘗不領會方寸,辨析危微,而第於政令注措之間,似有求治欲速底意,憂勞太勤,寢睡愆度而攝養或失適,明察細事,未克用晦而王言似欠簡重,有言避逆而喜怒或至於失中,開誠接下而乾斷或未能廓揮,此殆聖上平日涵養工夫,未造乎靜專動直之域,故施諸事發於外者,自不無膠擾窒礙處耳。從古人臣之進言者,必曰罔淫于逸,罔敢荒寧,而我殿下,旣罔淫于逸矣,罔敢荒寧矣,進今日之藥石者,其將曷爲而可也?聖心必靜專然後,可以應萬機之酬酢,聖躬必康寧然後,可以祈永命於無窮,則愚臣眷眷之忠,安得不以主靜澄本之工,責難於我殿下乎?若其循序下工夫處,莫先於淸心寡慾,而要自戒懼謹獨中做出來,以殿下時敏之學,緝熙之工,誠察得公私分數,時時體驗警省,則自可有心得踐履處矣,何待臣覼縷也?當今可言之事,奚止一二,而最是良役變通,自先朝迄于今廟堂,講之熟矣,進言者,亦云多矣。前頭區劃設施,未知出於何策,而臣新自鄕來,聽於道路,良民等,皆以爲朝家,方講定一疋之役,莫不歡喜踊躍,翹足以待,不啻若赤子之慕慈母,今若因循前套,終無頒定之令,則魚喁缺望,誠非細慮,況當大歉之餘,良民之安堵者,十家無一,而列邑爲充闕額,校院生及僞稱幼學,閑散及冒屬忠義,各樣名目,一倂搜括,里閭繹騷,朝不謀夕,今日捧疤,明日逃散,旋得旋失,殆同弊甑汲水,雖有智者,無以善其策矣。噫,人之所見,各自不同,若待衆論歸一,則將無了當之日矣。臣愚竊願殿下,執其兩端,擇其均一無偏者,快施乾斷,無或留難焉。臣於近日官方,竊有所慨然者,繕工副正一窠,卽年老蔭仕養病之坊,而職掌無甚緊關,故昨年大臣及本監堂上,筵白革罷者,實出於捐不急之意,而未及一期,無端旋復,問其人則不過衰病之李勛佐耳。使勛佐,雖老且病,其才誠可惜,則相當緊冗,何處不可,而必復旣罷之窠耶?況是人也,捱異至親,專事黨論,曾莅州郡,且乏廉聲,及今年紀已暮,疾病難强,則爲此人復此窠,臣未知此何擧也。臣謂宜依前仍革,其他不急之官,亦宜刊罷,俾無冗食之繁焉,八路方伯,孰非緊重,而至於嶺南一道,其民地之重大,簿訴之繁委,非他道之比,故自古揀選之重,比諸道尤別焉。新監司柳復明,一按東藩,厚招人言,餘謗未已,公議嗤點,則今以七十州軍民之重,付之此人,恐非難愼之意也。臣謂宜速賜遞改,以重藩任焉。自侍從而任分憂之責者,其律己奉公,尤宜自別,而保寧縣監權贒,荒歲營賑,民不蒙惠,遏糶取剩,利歸私橐,簽丁塡額,專委滑吏,賄賂肆行,矇不省察,闔境嗷嗷,徂亡相繼,怨謗喧藉,聞者駭惋,亦宜劃卽遞罷,以紓窮民燃眉之急焉。臣病蟄旅托,罕與人接,凡於時政得失,聞見寡陋,敢將草草數語,略及於辭疏之末,誠不足以塞一日之責,豈聖朝許以風聞之意哉?伏乞聖明,竝加諒恕而澄省焉。答曰,省疏具悉。良役事,今方飭勵,可不勉焉?李勛佐事,實是意外,極涉過中,嶺伯事,往年被斥,旣已脫空,今者所論,尤極已甚矣。權贒事,遠外之聞,豈可盡詳?爾其勿辭察職。 ○敎黃海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海州牧使兪拓基書,王若曰,斂大惠而施一州,厥有昔人咨惜之語,置外藩而展四體,是亦古后任使之方。復煩卿刺自南移,寔爲予憂寬西顧。惟卿,襟宇弘毅,規範峻凝。回英眄而秉毫,一代蕫狐之譽擅,備顧問而講學,三晝廈氊之裨多。內則銓席之入參,公揀才進退之柄,外則嶺臬之出按,嚴考績黜陟之權。惟望實隨處俱孚,果材器無適不可。向者湖賊之干紀,特有楊鎭之分符。備寇於畿甸要衝之間,庸托捍禦之責,受命於人心危懼之際,能盡鎭安之謨。北門仗寇準之威,初何讓鎖鑰之任,晉陽寬尹鐸之政,終有賴保障之功。及夫內職之控辭,薄施外郡之斥補。杜母之歌謠相聞,復見古循吏之治,單父之淸簡自持,奚止賢太守之績。不宜久捐於下邑。玆乃更移於近藩。眷彼黃海偏區,實我靑丘要鎭。按山海之封域,總大小二十三官,簽水陸之軍兵,有騎步數千餘衆。表裏亭障,合爲關西唇齒之形,左右帶襟,不啻荊南咽喉之勢。嗟近歲荐饑而凋弊,必委寄得人而撫摩。伊平昔倚毗之心,本欲畀諸樞要,顧今日艱虞之棘,姑令作之屛翰。名雖左遷,豈臣職有間於內外,任重一面,須予眷無替於始終。玆授卿黃海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海州牧使,卿其克殫乃誠。祗若厥猷,惟桑土備綢繆之策,卿必盡心,若蔀屋祛愁怨之聲。予不多誥,急則折緩則廢,可忽寬猛之得中,小卽決大卽聞,自有裁稟之用舊。於戲,挹首陽之高節,勵立懦廉頑之風,瞻石潭之遺祠,敷摩仁漸義之敎。以經綸抱負之志,處宰輔而猶能,卽糟粕緖餘之微,理方岳而何有。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司成崔命相製進 ○甲寅三月初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下直監司、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入侍時,黃海監司兪拓基,右承旨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光陽縣監李枝發,天水僉使姜相周,包伊萬戶魚史正,以次進伏。上曰,承旨進來,先書批答,可也。李宗城進,書批答訖後,兪拓基進伏。上曰,卿之藩任,非初授,不待更勉,似必善爲,而海西異於他道,須着念爲之。拓基曰,臣於罪補之中,旋授藩任,怵分畏義,實無承當之望,誠不知何爲而能不負委寄之意矣。今於咫尺前席,又承勉戒之敎,敢不殫竭心力,圖報萬一乎?上曰,有所懷乎?拓基曰,臣於本道,沿路則使行時,一番歷見,而其他諸邑則事情風俗,茫然不知,利害便否,未能詳究,下去後,當隨事狀聞,或報于廟堂矣。上曰,前道臣變通軍制,繼去之人,若不善後,則將未免功虧一簣,卿須勿爲解弛,可也。拓基曰,前監司朴師洙,皆已善爲之,似無可以更改者矣。伏承以軍丁事,有所下敎,臣敢以所欲陳者仰達,臣待罪南陽時,考見民戶,僅爲五千餘,而計除士族、儒校生、將校、牧子、公私賤,則良戶,都不過九百餘,各邑良役則至於二千七百名,其中最苦,莫過於水軍,而其數,至於七百六十七名之多,雖在常年樂歲,流亡相繼,蓋聞在前水軍,元額不多,而數十年前,水原爲獨鎭之後,移屬者多,以致如此,或有過二十年逃亡不得頉者,又或有生男而不擧者,臣聞一有識士民之言,則十餘年前,有一民三父子,方應水軍之役者,自外歸家,則其妻又生男矣。其人以爲此兒,不過數朔,又將爲軍矣。一家內四水軍番布,將無以備納,勢必流散,則又將使隣族被侵,不如吾先死而無知,仍爲自縊而死云,聞來慘然矣。壬癸兩年物故及各樣流亡,合爲四百餘名,雖略已充定,至於七百名水軍,不可無變通之道,今若以近畿他邑騎、步兵等役,參半換定,則猶可以少得蘇息,故敢達。上曰,騎、步兵及水軍身布,每歲幾何?拓基曰,騎兵則三年一納布,步兵、砲保等各色則歲納二疋,而水軍則不但所納有加,又有越海赴操之役,戰船什物,責應夥然,而爲僉使者,又未必盡能撫恤,以是之故,民若定於水軍,則如就死地矣。上曰,聞卿所達,南陽之民,實甚可矜,令廟堂各別商確稟處,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朴師洙,頃以牙兵休息立番於監營事,狀聞,而見塞於廟堂,臣不知何以防塞,而臣與師洙,私書往復,故知其必可行矣。下詢新方伯而處之,如何?上曰,道臣之意,何如?拓基曰,小臣於在嶺南時見之,則以牙兵立番,一如禁衛京軍之制,而操鍊之規,似甚便好,雖海西立番,似爲便好,臣於交龜時,當與師洙爲議,而以宗城言及事勢,參商狀聞矣。上曰,朴師洙前後多有修擧之事,此則未知何以見塞,而事若便好,則卿勿以前伯之見塞於廟堂爲戒,而更爲狀聞,可也。拓基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廟堂之防塞,雖未知如何,而苟有可以狀聞者,豈敢以見塞爲慮,而不爲狀聞乎?宗城,請讀宣諭、別諭。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訖。上曰,擇守令則在於銓曹,而考績黜陟則專在道臣,考績中,又當以勸農桑爲重,今春甲子日下雨,亦是不好之兆也。水旱固非人力之所能爲,而亦不可不用人力,避旱之道,堤堰爲最,必須預爲申飭,勿解爲之,可也。拓基曰,聖敎諄諄,恤民之意,溢於言外,臣敢不殫竭心力,而勸農之道,當爲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而勸農時,民若以無種糧爲言,則道臣、守令,至此亦無可以助給之道,是最可憫矣。上曰,畿邑似難,而海西則似異於畿內矣。南陽今年麥事,將如何耶?拓基曰,臣在官時,春牟則耕者廑居半,而似不如壬子之甚凶矣。卽今民間,如經大病之人,未易蘇完,而舊逋欠,一時督捧,故民亦無可奈何,而有農糧者,盡入於逋欠,作農不能着實,不可謂比昨年快勝矣。上曰,種糧還穀所分給之數,比昨年何如?拓基曰,昨年猶能接濟,麥前矣。今年則人數倍加,穀數減少,故仰哺者經過之難,甚於昨年矣。遂爲退出,光陽縣監李枝發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有所懷陳達,可也。枝發曰,未赴任之前,姑未知邑事,無所懷之事矣。上曰,七事誦之,枝發誦訖,宗城請讀宣諭。上曰,依爲之。天水僉使姜相周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相周對曰,天水僉使姜相周也。上曰,履歷達之。相周曰,以訓鍊都監馬兵,乙巳年登科,戊申亂時,擒賊將,爲敎鍊官,以久勤爲此職矣。上曰,有所懷乎?姑未赴鎭,無所懷矣。上曰,天水,何地也?宗城曰,在寧邊地矣。包伊萬戶魚史正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史正曰,包伊萬戶魚史正也。上曰,履歷達之。史正曰,御營廳敎鍊官,以久勤除授本職矣。上曰,有所懷乎?史正曰,臣未赴鎭,姑無所懷矣。上曰,賜物受去,可也。枝發、史正,徑先出去。宗誠曰,邊將賜物,不爲受去徑出,推考,何如?上曰,此是生疎之致,勿推,可也。守令、邊將,遂皆退出,皇壇親祭時,進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以實差入參事,別爲申飭事,榻前下敎。宗城曰,鞫坐過親祭後爲之事,有下敎,而鞫廳事體,極爲嚴重,勿論虛實,惟當星火嚴治,不可遲緩,而今番則三日之間,判金吾三次遞易,此由人心狃安之致,而臣恐長此不已,則雖有如戊申之變,亦將如是稍緩矣,雖以戊申事觀之,初頭則豈能念其輕重乎?今番之不卽開坐,因諸臣之罪,而親祭後,開坐之敎,似恐未安矣。上曰,所達然矣。戊申年安鎛告變時,承宣以問郞參鞫,初頭則似極虛疎,獄情虛實,誠有不可知者,而今日之如此,實由於狃安,承宣言是矣。判金吾遞易,而皆不行公,今雖差出,似未必開坐,故寧欲以過齋爲限,若有所重,在齋戒矣。宗城曰,臣於兒時,見朝報,則玉堂若無伴直之人,雖夜,必開政差出,俾卽入直,宋成明之父徵殷,亦嘗於直中,有情勢難安之事,徑出違罷,其夜開政,還除館職復爲入直矣。今則上下番俱空,亦恬然不以爲怪,經筵講官,其責甚大,宜以有學識者處之,使之鎭長在職,庶可以成就君德,而虛久曠直,鞫獄之嚴重,經筵之緊急,而如是解弛,豈非可憫者乎?上曰,所達然矣。雖然,今番鞫事則告者非久,似當受刑,比庚戌、戊申則不無輕重之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于今七八年,而無論在官不在官,一飯之頃,豈敢忘國事?而國勢民心,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聖上起感於黃卷之中,不待人言,而有爲之志,卓然奮勵,而臣豈不欲一陳愚見於明主之前,而適在罪罟中,未能陳疏,其後又過時,故不敢,而若一登前席,假之以從容,則欲有所陳達矣。今登筵席,姑擧其槪而仰達矣。卽今國勢民事,非殿下挽回,則將無以挽回,而臨御以後十餘年之間,治效漠然,漸至此境,有如下瀨之舟,不進則退,夫所以挽回之道,惟在殿下悠久之誠,不息之功,不可以一朝一夕,一擧措一政令之善,而挽回之也。殿下,每以奮勵下敎,而無奮勵時,便見有不能奮勵之時矣。臣則以爲奮勵二字,不必言也。昨冬奮勵之後,天道已一小變,而了無其效,故殿下奮勵之事,又漸衰矣。且爲學之道,必以知行俱到爲貴,爲治之道亦然,必先有定算然後,向前做去,趙充國屯田之奏,亦量其事勢,必如是而後,可以有效,故屢屢言之,終成其功,諸葛亮,治蜀尙嚴,亦量其時勢而有定算,故能做三分事業。商鞅傳,亦曰令旣具未布,未布之前,亦已定其令矣。今則殿下,只曰奮勵,而無下工處,君上,造命之本,操可爲之柄,而又無不可爲之時,惟在殿下誠心做去與否,用血戰工夫然後,可以救得,若又如前悠泛,差過幾會,民無蘄向之心,則亦無可奈何矣。殿下有爲之志則非特臣知之,八方之民,亦皆知之,伏願殿下,必以挽回今日世道爲期焉。上曰,大誥之後,諸臣無一人進言者,承宣之私情,必難於夙夜之役,而所以除授者,蓋欲其有言矣。今者所達之語,大略則好矣。爲君上者,若念祖宗遺大投艱之意,則豈不懍然?爲臣下者,亦以與國共休戚爲心,則豈不好乎?古有倉庫氏,祖宗朝,亦有久任之規,故有其效矣。今則不然,所謂久任者,亦不過爲應文備數而已。賓廳次對,其意不偶,而每每頉稟,飭勵之後,似有其效矣。近來又漸不如前,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自是人君事,而今則不然,以今規模,終無爲國矣。左相所遭,宜其欲一遞,而今時則不可遞,都承旨所遭亦不輕,而今時則不可遞,故皆不許遞,而藩任嶺閫灣尹有闕,今已幾月,而尙不差出,吏、兵判則不過以三過都政,爲嫌而不出,予之此言,似有抑揚,而予將親自招來乎?如此而豈可爲國乎?宗城曰,聖敎之意,臣亦知之,而雖令諸臣奉令承敎,殿下當何以爲治耶?必如楚莊斷絃,齊威烹阿而後,可以有爲,諸臣之不當撕捱而捱撕者,嚴加責罰,可以有懲,而今則雖被罪之日,亦知霈澤之隨後,不爲懲畏,有罪者,必嚴治而無撓然後,人心可以有畏矣。且愼賞之道,雖在祖宗豐亨豫大之時,尙然,況今時乎?卽今凡事,皆不及祖宗朝,而獨於賞典,欲過於祖宗朝,中人以下勸戒,只在於賞罰,而罰賞如此,殿下前後以偏論罪之者有之矣。未嘗以不務民事罪之者,賞典亦非不愼惜,而諸臣有陳請之言者,則又復賞之者有之,賞罰如是而何以勸戒乎?上曰,所達極好矣。宗城曰,臣多有所懷,而水剌時近,故不敢盡達矣。上曰,雖前席大臣,亦有問之之例,判府事,近來則何以經過乎?宗城曰,前年冬間得病,今二月初則危懍矣,晦間則稍愈矣。上曰,精神無耗敗事乎?宗城曰,老人精神,豈無耗敗之理乎?雖不至前忘後失,而思慮所及,不能遠矣。畢達後,注書徐命臣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初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藥房請對,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李光躋、李鼎輔、李德重入侍。寅明進伏曰,近日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水剌、寢睡差歇,復更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臣等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眼候猶未差愈,自外所聞,不若親承下敎,故今日雖是淸齋之日,欲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上曰,眼候有些餘氣,而比前頗勝,卽今別無開睫不偏之患矣。寅明曰,親祭隔宵,徹夜將事,恐有傷損之節,臣等以是預切悶慮也。上曰,此與他祭有異,一夜行祀,何關係之有?寅明曰,在臣等道理,惟當仰體聖意,而靜攝中徹夜之祭,豈無所妨害?玆敢不避煩瀆,如是仰達,無任兢惶,聖上旣已牢決,臣等誠淺,不能感回聖心,今不必盡其所欲達,而至於藥物等事,不可不仰稟待令,故敢達。經夜行祭,熏洗之藥,必宜措備,以作不時之用,似好矣。上曰,別無癢症,故熏洗之物,不爲試之矣。寅明曰,五行湯洗之,有效矣。上曰,百沸湯似勝矣,時或爲之,而無所益也。李瑜曰,預爲熏洗而行祀,則似好矣。寅明曰,頃日入診時,仰見眼部,似若浮高,卽今厥候,何如?上曰,猶有餘氣而自然手習,不期撫而自撫也。寅明曰,藥物自外待令乎?上曰,雖不用待令,可矣。寅明曰,眼候所祟,未知緣何,而此必有受傷處矣。上曰,自少有之,而或苦或歇,猶不至大段矣。自戊申喪慘以後,一倍添加矣。寅明曰,《論語》曰,齋必有明衣,伏聞殿下,於祭享時,不脫衣而假寐云,此有乖於明衣布之義也。上曰,常時酬應之時則不無疲勞,自易就眠,淸齋之時則雖就眠,眠不成,非有意故如是也。寅明曰,自明日,乃淸齋也。申後,無公事出納之事,必早爲就寢,何如?上曰,唯。諸臣仍退出。 ==3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朴師正{{*|奉命偕來}}。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瑜啓曰,明日大報壇親祭齋戒,初六日正日,初七日又武科放榜,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差出之後,不卽出肅,事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祿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授。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朝者府吏來告臣等曰,鞫廳罪人南極,乘夜跳出,越墻逃走云。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臣等不勝驚駭,急急來詣本府,一邊推問守直羅卒,一邊分付左右捕廳,一邊發關諸道,使之刻期譏捕,而入直都事,不善防守,致有此弊,不可不拿問處之,該吏、羅卒,移送捕廳,嚴訊窮覈,有不可已,臣等亦不免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草記,鞫廳罪人南極,有逃躱之變,此實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事之驚駭,莫此爲甚。當該守直官員及書吏羅卒,若不嚴治正法,其流之弊,將無所不至,草記才已入啓,方待處分,而本府堂上之當時不能檢飭,亦不可不論。罪人逃躱,必在曉夜之間,而已牌之後,今始緩緩草記,亦極可駭,當該當直都事,亦當嚴處,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請禁府諸堂上當直都事,竝從重推考,何如?{{*|批答,請對時下敎}} ○又啓曰,小臣,以刑房代房,有時急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師益爲知義禁,徐宗伋、李眞淳爲同義禁。 ○李宗城啓曰,以鞫廳罪人逃躱事,金吾堂郞,有拿鞫嚴處之命矣。判義禁沈宅賢,三牌不進後,待命金吾門外云。新除授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李眞淳,竝卽牌招,何如?傳曰,依允。勿待命事,分付。 ○李瑜啓曰,臣與藥房提調宋寅明,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再明日,大報壇親祭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副承旨朴師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今方在外,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淸齋。 ○李聖龍啓曰,領議政沈壽賢箚子到院,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掌令李以濟啓曰,臣之樸陋巽軟,最居人下,屢玷臺地,一味虛帶,居常愧懼,若無所措,疾病且痼,無望自力,臺端宿硏,卽臣自畫之地,而聖明不棄,除旨相續,感戴洪造,嚴畏分義,冒沒出肅。因赴鞫坐,而禁堂不備,退伏私次,荏苒數日,虛叨職名,思效獻芹之忱,兼附輿人之誦,猥陳一疏,冀蒙採納,而及承批旨,不惟不賜允許,上款草草數語,語雖極陋,若其耿耿微衷,竊自附於古人,恐君有遺失之意,而不賜一字之批,實有乖於大聖人蒭蕘必擇之義。此已臣惶懍不安之端,而下款兩人事,以極涉過中,尤極已甚爲敎,有若臣忽地創出而巧爲刻核之論者然,臣奉讀未半,竊不勝訝惑而繼之以憂嘆也。夫繕工副正一窠,只是老蔭仕之養病坊也,職掌無甚緊關,故昨年革罷者,實出於捐不急之意,而纔過一年,無端旋復,若爲一勛佐而復設,則此窠未罷之前,老蔭仕之可合是任如勛佐者,世必有其人矣。若以此窠爲非冗散而可復,則必擇年力精强,可堪任使者處之,何可移授於衰病厭厭之人,苟然備數於閑冗之列耶?漢印之銷刻,固無損於時君轉圜之美,而此窠之纔罷旋復,其果出於不得已耶?亦果出於恢公祛私之意耶?臣實未曉也。噫,昨年今年,因革靡常,朝家設施,未免輕遽,則臣之所論,不過爲聖上惜事體也,爲朝家慮後弊也。不但爲一蔭窠而已,則過中之敎,實非臣淺慮之所及也。至於柳復明關東一事,殿下雖敎以脫空,而臣未知何事得脫也。夫復明,一介寒措大耳。不得名一金爲生,卽世所共知,而身居藩臬之任,大起京城之宅,渠渠廈屋,突兀見在,十手指點,衆口難掩,而擢拜雄藩,大違公議,則國家懲貪礪廉之典,獨不可行於藩宣之臣耶?臣之初疏,亦不欲明言顯斥,以傷忠厚之意,而殿下,至下已甚之敎,臣實未曉也。至於權贒則臣往來湖右竊聽輿議,其居官不職之狀,難以毛擧,而政委吏胥,闔境怨咨,傳說狼藉,有口皆言,臣之得於聽聞者,非泛然風聞之比,而聖批以遠外未詳爲敎,臣雖無似,顧何敢以未詳之言,仰陳於君父之前乎?如臣譾劣,忝居臺端,誠淺辭拙,不能見孚於君父,纔論數事,遽承未安之批,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趙鎭禧啓曰,掌令李以濟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於月前,以四邑守令論罪事,有所陳聞者矣。卽者得見其原草,則費辭自明,以臣所按者,專歸之於孟浪虛疎之科,求欲免罪者之言,安得不如此也?臣亦非用意陷害人者,但以職在按廉,有不容放過者,故隨所聞見,據實而論之耳。一時按査,容有疎漏,彼若直有可據白脫者則亦臣之所願也。但其自明者,多不成說,卒不免爲欺罔之歸,此尤臣之所悶然者也。蓋臣之按査本意,不過爲民怨之孔多,那移之太煩,略欲懲治其用權之奸吏,釐正其紛亂之頭緖而已。至於貪汚事,已遞之官,不必追論,故一例置之不問,而其一二條件之自然現露於平問吏招之中者,法不當掩置於旣發之後,隨例條列而已則可謂失之忠厚,而猶欲格言而痛辨之,粹然若無一點瑕累者然,可謂不自量,而敢欲欺天,臣竊痛之,不得不復撮其肯綮處,略爲辨論,具別單以進,伏願更命攸司以爲明覈處置之地焉。仍竊惟念,向日掛書之賊,非臣子所可一日共戴者也。立於殿下之庭者,孰不欲明目張膽而獲之,以售其食肉寢皮之憤也?然殿下,以末擬,特授臣是任者,謂臣粗有愚忠,將以責效於有事之秋也。殿下之意,鄭重如是,而臣顧無狀,上以負殿下特達之知,下以負人臣職思之責,有臣如此,宜在罔赦,雖幸聖度天大,不加之罪,臣以何顔,歸拜殿陛之下也?今則歲色將飜,遷就已甚,智力皆窮,冀望路絶,惟有歸身司敗,自服嚴誅,以勵他人,爲粗安於愚分耳。況臣以矢心自廢者,適會不幸,冒當重任,賊若今日捕則明日當解歸,而旣不能捕賊,又不能引去,遽延時月,坐費俸廩,進退無據,成一鄙夫,臣雖不肖,忍爲此也?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過福招災,門禍荐酷,昨年奔哭臣兄,今又連哭二壯侄,於數十日之內,而父母宗事,無所歸托,情理痛迫,不能節哀,見方寢食都廢,疾病交作,精力消亡,難以照管煩務。且新喪兩侄,皆孤露,以臣爲父,而無壯子,必臣歸而後,可以經紀其襄葬,保活其孤寡,此又臣私情之不可不歸者也。近又聞臣堂叔最壽,出按東藩,一門三節,亦豈寒宗薄祚所可堪也?伏乞天地父母,曲加矜察,先許臣遞歸,仍治臣不忠之罪,不勝萬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伏見朝紙,殿下因講陸贄奏議,追念臣亡兄勸講之言,惕然感悟,惻然愴悼,特降絲綸,仍命禮官致祭,臣奉讀未半,且感且悲,北望九頓,不覺聲淚之俱發也。夫君之於臣,一堂都兪,言聽計從者,古亦有之,旣骨之後,追記其有以得其微意於言語之外,而受用於遷改之地者,三代君臣所未有者也。臣兄當日之言,固應有意,然自非殿下反己之誠,察邇之明,何能及此乎?又況十行之間,善端藹然,責躬求助之懇,片片說出赤心,殿下前後求言罪己之敎,非止一二,而其眞意流動,無一毫應文,使讀之者,自然有感動之心者,未有此比,蓋雖輪臺興言之詔,蔑以加矣。然則此非獨臣門戶私榮而已,實爲今日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而當與八路士庶,同其慶幸者也。臣於此,始焉哽愴,繼之以歡欣頌忭,不自知其手舞而足蹈也。伏惟殿下,春秋已四十矣,臨御且十年矣。求治雖切而治效未著,重以亂逆橫生,災孽荐臻,種種不如意者,不勝其多。以常人之情揆之,殿下之意,宜已少怠矣,殿下之氣,宜已漸沮矣,而今殿下,不惟不沮,益有以振作,不惟不怠,益有以奮發,必欲挽回世運,陶鑄至治而後已,此殿下所以聰明英睿,度越百王者也。昔者漢照烈gg漢昭烈g,潰於新野,奔於江陵,半世寄寓,至不保妻子,而雄心傑氣,終始不挫,此其所以爲眞正英雄,而畢竟三分割據,綿祚四十者,蓋以此也。今殿下之於爲治,計不入手,勞而無功,無異於昭烈東敗西喪之日,而其不怠之志,不沮之氣,有倍於座上泣髀之秋。臣以此,有以知殿下之志,終必有成,而今日大哉之言,乃不以爲左契也。嗚乎,殿下,吾東之盛主也,今日,殿下之盛時也。凡爲殿下之臣者,孰不悚聳振動,精白淬礪,思所以對揚休命,奉承德意也哉?然以臣之愚,不能無私憂過慮者,臣謹按《周易》、復卦曰,六三頻復,厲無咎。程子釋之曰,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劉質夫曰,頻復不已,至於迷復,頻復之善,聖人雖與之,而其爲戒於頻失之危,亦深矣。殿下之前後因事奮發者,凡幾遭矣,卽祚之初,固已奮發矣,丁未進退之日,又當奮發矣,己酉,因關東伯之疏而奮發矣,今又因陸贄之言而奮發矣。方其奮發之初,精神風采,豈不誠赫然可觀也哉?明旨一播,四方風動,若將斡旋天地,揮廓風霆,而所以施措者,不過尋逐於文具枝葉之末,而無一分眞實作用。故將以破朋黨而朋黨實不能破,將以振紀綱而紀綱實不能振,將以濟活民生而民生實不能濟活,而卒之以因循偸惰,與未始奮發者,同歸於無實。然則殿下今日之奮發,又安保其不如前日之奮發,而頻復頻失,終恐不免爲迷復之歸也。臣以經幄舊物,久於藩屛,攬鏡自照,鬚髮已皤然,早晩歸朝,想亦有天顔非昔之感矣。歲月逾邁而事功難成,一時之意氣易闌而悠泛之舊習難祛,今若如前作撤,不能持是心純一做去。又失此好箇時節,則天下事,遂無可望矣,寧不悲哉?殿下誠能以今日奮發之心,守之堅確,持之悠久,今日如昨日,來日如今日,今月如去月,來年如今年,其志逾往而逾厲,其氣逾久而逾壯,念念不退,進進不息,如文王之純亦不已,成湯之日新又新,則於是乎主宰立而根基拓矣。夫然後,所謂治法征謨,可以因可以革,可祛可罷,許多時措之宜,方可以次第施行矣。所謂時措之宜,姑撮其大者而言之,曰涵養本源也,曰和協梱內也,曰正朝廷四方也,曰紵民力也,曰裕財用也,曰釐正軍制也。此外亦有零碎條件,而略爲附陳,惟聖明澄省焉。所謂涵養本源者,殿下聰明冠古,睿智出天,天質之美,旣如此矣。日御法筵,博觀經史,學問之勤,又如彼矣。是宜知行竝進,德業日新,而氣質之變化,或有所未盡,利欲之存遏,或有所未至,發於政令者,或未免於差謬,出於私己者,多有欠於和平,激惱之至則往往以臣子不忍聞之言,垂涕泣而道之,此蓋積哀所傷,心疢用事之致也。事過之後,殿下輒示悔悟之意,又從而自恕曰,是予方寸已傷之故也。斯固然矣,而播之當世,書之史冊,則草野竊議之人,千古秉筆之士,安能一一曲恕於殿下也?所貴乎學者,氣質,欲其變化也,理欲,欲其存遏也,政令之發,欲其正也,辭氣之出,欲其訥也,而殿下之爲學也,何其異此哉?所謂堯、舜精一之學,經傳義理之說,殿下講之非不熟也,知之非不明也,而但不能涵養其本源,以爲根基,故其講而知之者,若存若無,無所凝聚,終歸於口耳之姿而已耳。若夫涵養之術則不出敬之一字,先儒之論敬者,其說甚多,殿下亦嘗熟讀而習知之,臣何必更爲加疊之言也?殿下誠於一日,晨興盥櫛,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肅然若上帝之下臨,則是心之體,必將自然呈露,皎若方升之日矣。於是,奉持此心,如奉圭璧,以此心朝謁於東朝,以此心接見乎臣隣。講讀吟詠,惟此心,應接事物,惟此心,處暗室惟此心,對嬪御惟此心,至於飮食起居,一動一靜,亦惟此心,是豈時時如此,日日如此?接續做去,無所間斷,則將見此心,泰然有立,惰慢之說,非僻之干,自然消落,所謂常惺惺,所謂敬勝百邪,所謂整齊嚴肅心便一,所謂主一無適者,不過如斯而本源涵養之功,成矣。於是,氣質之變化,理欲之存遏,政令之發,辭氣之出,一切由是而(而))形焉者,無不純粹光明,而修齊治平,方可議矣。和協梱內者,臣之前後以此說冒瀆於殿下者,蓋屢矣。殿下始入東宮,最初開講之日,上書言之矣,丁未萬言疏中,言之矣,庚戌政院應旨啓中,言之矣,又於診席與尹淳入對,涕泣而言之矣。夫刑妻而後御邦,齊家而後治國,乾坤和而後萬物育,關雎樂而後麟趾盛,此蓋人道之大端,倫理之當然者,然此等道理,此等說話,臣言之已支離矣,殿下聽之亦厭飫矣。第有一段悲苦之情,或可見哀於父母之前者,事雖微細,臣請流涕而畢陳之,臣待罪知申時,自各殿,有例頒香囊,而獨內殿所出色品,視他殿若有間焉。此必一時偶然之事,未必有所以然之故,而奉玩以來,自然傷感,不覺抱持而泣,固知小人之腹,妄有憾於天地之大,然今日臣子哀痛切迫之情,出於天性而不能自已者,槪可見矣。其情不亦慼乎?況今螽斯之祝,擧國同情,而聖子之誕,尤有望於姙姒,臣雖嚴不敢盡其辭,而殿下儻或念及於此,則豈待臣言之畢而知所改圖也?農者,必廣種而後,得有囷積之收,此亦理之必然者也。切乞聖明,另留意焉。且夫殿下,今將痛開言路,導達群情,必須先將一件大事,群下所晝夜祈祝者,快示悔悟,勉順輿望,則四方之人,始皆孚信於殿下奮發之至誠,而且以嘉言格論,至矣。所謂正朝廷四方者,大臣,百僚之儀刑,而恬憘之風,可祛也。王守仁之言曰,大臣,任天下之責者,任天下之禍者,今之三公,固皆淸愼謹厚,然若曰挺然特立,以天下禍福爲己任,則臣未敢遽以爲然也。且夫大臣之責,固不在於錢穀兵甲,然必才德竝用,長短相須而後,事功成矣。故周勃少文而輔之以陳平,玄齡善謀而斷之以如晦,此漢、唐之治,所以盛於三代以後者也。殿下若能以漢唐事爲鑑,而以守仁之言,責之於大臣,則廟堂不恬憘矣。臺閣,人主之耳目,而緘默之習,可戒也。殿下之文辯,足以禦諫,而轉環之量,終不能無歉,指斥乘輿之言,固不可得以聞矣。至於朝廷得失,則同色者,不惟不知,雖知之,不忍言,異色者,非不欲言之,而嫌於伐異,而不得言,故呼唱出入者,不過謄傳故紙,强引避嫌而已。此外未有開口者,今殿下廣開不諱之門,其能指陳聖躬闕失者,不復以沽直好名疑之,以不問言者色目之爲某邊,惟其言之得失是列,則臺閣不緘默矣。且臺閣之不言者,古有斥補之法,而今無之矣。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其不言宜矣。吏、兵兩曹銓衡之所出也。必持心平而鑑別明而後,方可謂稱職,下此者,必謹守格式,愛惜名器而後,庶幾寡過,而近來銓格漸壞,仕路漸淆,以蔭則纔陞六而或爲州郡,以武則初出身而驟除閫帥,甚至於雜技,遍於字牧,奴隷騁於衣冠,銓選之臣,頻可警責也。秋、漢二府,訟獄刑法所出,而厭貧避劇,苟充尤多,堂上則爲二品武宰輪差之窠,郞廳則爲老殘蔭官久任之所,故猾胥舞弄,刑法不肅,立落成於關節,金矢多於桁楊,於是,都下人心不服,而四方之聽聞可愧,詞訟之官,尤可簡擇也。如臣等輩,亦忝方伯,今日此選,可謂寒心,或以德望,或以風稜,或以守法奉公,或以聰明才敏,作爲數件題目,詢于大臣六卿,別爲名錄,隨闕差出,毋令臨時取辦,苟循私意,如肅廟代柱帖之爲,則監司可以得人矣。生民休戚,係于守令,守令之不得人,京司殿最之法,不嚴也。外方守令,出自朝著,朝著之不得人,初仕保擧之法,不行也。保擧之法行則初仕不淆雜矣。殿最之法嚴則朝著無濫廁矣。然則由朝著而出爲守令者,其有不稱職者乎?所謂紵民力者,我國人物,名色甚繁,其中以良民稱者,不甚多,而追設之軍門旣多,不緊之兵額日滋,以不多之良民,充日滋之兵額,其勢固已難矣。且夫良役二疋,本非苦重,行之百年,民始以爲病也。自私募之門廣,而一疋之役出,則一疋與二疋,輕重苦歇懸殊,故民始知所趨避,智者用其詐,富者用其資,相率而入其中而良民日益縮矣。於是,老弱貧殘,渾同見充,而逃故雜頉,不以時代定,此隣族白骨之徵所以生也。匹夫晝耕夜織,艱難以應己役,而東西隣比之責,內外族親之督,又紛然四面以至,民安得不窮且逃也?昔之逃者貧,今之逃者,富而且逃,況其貧者乎?於是,民之視二疋良役,如蛇虎然,其實則非以二疋爲苦也。所苦者,乃其二疋外加徵數倍者,而議者不察,以爲一疋可減也,不亦疏乎?救此之術無他,革罷追設之軍門,減損不緊之兵額,剔塞京外投入之淵藪,復度僧之法,申漏籍之禁,則良丁足而隣族之徵紵矣。所謂田結之役,烟戶之斂,一切出於民者,宜有一定不易之規,而輕重多寡,通一國而道各不同,通一道而邑各不同,雖以本道言之,或以結役責之於戶,或以戶役責之於結,或此邑行之而彼邑不行,或山邑如此而野邑如彼,要皆別穿孔穴,巧作名色,征斂無藝,爲弊孔酷,本道如此,他道可知。李匡德按道時,大加釐正,作爲邑摠,使之遵行矣。匡德旋踵而便已,紛紜復起,臣非不欲更加申嚴,而懲於匡德之勞而無功,姑不得下手,然必自廟堂,一番行會各道,各其縣邑各樣結戶雜役種種名色,一倂收捧成成冊後,別定備堂中有心計習知外方事情者,量定條目,嚴立科條,頒宣各道,使之稟遵犯科者,論以贓律則橫暴之斂息矣。所謂裕財用者,孔子曰,節用而愛民,財者,非從天降,從地涌,皆出於民而用於國者也。用之無節,則其勢不得不加斂於民,而民遂困矣。故先王量入爲出,而定爲三十年通行之制,裕國便民,未有善於此法者也。春間筵席,殿下爲之發端,至以木衣草食之敎,發於絲綸,此殿下盛德至善,所以恰于民心者,而在下者未有能導揚而成就之,但以零碎物種,草率減損,苟爲彌縫於目前,而殊無實效之可言,致令屢經飢荒之殘民,不得蒙非常蠲恤之至澤,此臣所以至今慨然者也。臣願自今年爲始,一年所入財賦,毋論多少,就其中五分,際留其一分而以其四分,准一年經用,則如此五年,成一年之蓄,十五年,成三年之蓄,而國無凶荒矣。議者以爲,以一年之入,不能繼一年之費,以五分之四,何能支用乎?是固然矣。然汰去冗官冗吏,則食之者固已寡矣。又自上供,下至俸祿料布,以此遞減,要以准五分四之數,則可無難繼之患。況殿下,以草衣木食,從事於上,則下雖有升斗尺寸之減,孰敢懷怨之心也?夫旣能此則米布積矣。每年倭貢生銅,殆至數十萬斤,而消瀜於弓角,今若括此,間年鎔鑄,而一依《大典》法,山海漁鹽之産入於私門者,皆自各地主管,則煮海鑄山之利興矣。銀非國産,然密防菜蔘之潛賣,嚴禁八包之濫帶,則倭銀日至而入燕之數減矣。然則銀貨,亦不可勝用也。米布旣積,銀錢足用,則國計裕物價平,而隨時低仰之權,不歸於富室矣。所謂釐正軍制者,國家昇平百年,戎政之解弛久矣。自經戊申,中外稍欲警動,而不過數年,復已置之相忘,此識者所以深憂隱歎於無窮者也。臣亡兄,自經訓將,每言訓局兵權偏重,擁一國强兵,處人主肘腋,人主之授之於人,人臣之受之於君,皆難矣。此蓋燕居深念之言也。且國家之訓、御兩局,托重則均,而制度規模,未免斑駁,今若以訓局之京兵,半屬御營,御營之鄕軍,半屬訓局,平均分排,以爲南北二軍,罷經理廳而屬之畿營,與水禦、摠戎使,爲左右後,三輔遠近,嶺隘內外,所在郡縣,皆設獨鎭,定爲信地,賊來使之自戰,則禦暴之術備矣。至若稍變戰兵船制,而輪回漕運,則漕軍之費可減,而各鎭能櫓,可以習水矣。增損丘濬車制,而用之戰陣,則京外軍門卜馬之弊可除,而亦可代拒馬之用矣。士夫庶孽之出身者,許屬三廳之一,則可以解積鬱之冤矣。積年舊逋之鬼錄者,特降蕩減之令,則可以慰倒懸之怨矣。逆族法外之連坐,侍從言事而竄配者,竝施疏釋之典,則梟獍之心可馴,而噤烏之風可矯矣。此雖零些末節,而亦係時務之不可闕者也。夫涵養本源,和協梱內,而君德旣修矣。大臣不恬憘,臺閣不緘默,用舍公,訟獄平,監司得人,守令稱職,而朝廷與四方正矣。紵民力矣,裕財用矣,釐正軍制而器械備矣,疏蕩冤鬱而私氣至矣。董之以嚴而濟之以寬,繼之以文而緯之以武,命令不可煩數,而發之則如雷風,賞罰貴在重愼,而行之則如四時,至於人才培養之術,移風易俗之方,亦各以次施行,或變而通之,或修而明之,如此十年而國不治而治不成者,未之有也。況今股肱大臣,皆宿德人望,六卿百執事,亦多一時之選,以此等之人,行此等之事,豈不足以了得一世,而畢竟成敗,只在殿下奮發之心,誠僞久速之如何耳。惟聖明,毋但求之於人,必反之於己,則實宗社臣民之福也。昔朱子之爲藩帥也。屢上封事,外而朝廷,內而宮闈,無不極言而痛陳之,蓋藩臣事體,雖與在朝者有間,然應旨之疏,不必拘於常格故也。臣雖自附於古人已行之事,而不勝惶恐死罪之至,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甲寅三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李宗城請對引見時,左副承旨李宗城,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宗城曰,罪人逃躱之變,俄者啓辭,已爲盡達,而此實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禁府堂上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方俟處分,而同義禁趙明翼、李春躋等,方此處分未下之前,無非待勘之日,有不可晏然請對。且明翼,本職未肅拜,如非出牌,則不敢入肅拜單子,故不敢直爲求對,而方有緊急奏達之事,使本院仰稟請對,旣有所懷,則本院不可阻搪,故敢此入來請對矣。上曰,盡爲入來乎?承旨亦聞其言,今此逃躱之變,緣何而出云耶?宗城曰,兩宰臣先爲入來,而聞數日前,有軍士遞易之事,此爲可疑之端云矣。上曰,必軍士符同然後爲之,鞫囚至於越墻,則何所不至乎?宗城曰,處分必須嚴重然後,可杜後日之弊,而若盤問究覈,則豈無事端之現露者乎?禁堂以職掌所關,有此求對,臣不可不仰稟,故敢此入來矣。上曰,非但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勝國之時,亦未聞有如許之事,往牒亦未見之矣。外方或聞有越獄之事,而豈有禁府鞫囚逃躱之變乎?頃者承宣所達紀綱之言,誠然矣。紀綱掃地,故如許等事,亦以循例視之,國事如此,其可以爲國乎?予方有商量者,當爲處分,而行公禁堂,只兩宰臣乎?宗城曰,知義禁鄭亨益,方爲之矣。上曰,若不與衆卒軍士符同,則豈敢逃躱乎?都事亦不可循例置之,竝與堂上,拿鞫嚴處,可也。其時踰墻而逃云耶?至於開門則踰墻,非可論者也。宗城曰,啓辭中,亦爲盡達,而凡逃亡者,不敢於白日之下爲之,必在於曉夜之間,而今日巳末,始爲來呈草記,聞與堂上往復之際,自致差晩云,而其稽緩之罪,亦不可不懲矣。上曰,此亦稽緩矣。宗城曰,今日之紀綱法度,全爲解弛,固無可言,而至於今番事,不可使聞於四方也。外方猶未知朝家紀綱之如此,故不無畏憚之意,今京中如此,外方若聞之,則其能有畏忌之心耶?若使聖化覃布,匹夫匹婦,不敢懷輕朝廷之志,則豈不善哉,而不然則其將來之憂何如耶?奸究之徒,若隱伏京中而爲此,則目前關係,至爲不輕矣。上曰,關係不少矣。禁府內門,與都事入直處,爲相見之所乎?宗城曰,雖爲相見,都事豈常開門而坐乎?堂上亦何以知其逃亡乎?此不過羅卒輩,同謀開門,故逃亡矣。不開門則渠何以逃出乎?上曰,此必有開門者矣。承旨書傳旨,宗城執筆。上口號曰,鞫囚之逃躱,往牒今事,俱無所聞,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況曉前逃躱,晩後乃啓,于今紀綱,可謂掃地,而亦不可聞諸外方,若不嚴懲,後弊勝言,禁府行公堂上,當日入直都事,竝拿鞫嚴處,該吏羅卒入直軍士,竝令捕廳,各別嚴問,南極其所逃躱,必不在遠,亦令該廳刻期譏捕。宗城書畢。上曰,禁堂行公者當之,而違牌者不當乎?宗城曰,然矣。俄者判義禁再招不進,更爲三牌乎?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堂上必備員然後開坐,鄭亨益、趙明翼、李春躋之代,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竝出榻敎}}口傳政事,無牌招之規乎?宗城曰,不爲牌招矣。捕廳事,誠寒心矣,前後譏捕之令幾下,而終無所捕,自戊申以後,失捕者多矣。南極又不得捕,則國不可爲國,左右捕將,各別申飭,以爲刻期捕得之地,宜矣。上曰,兩捕廳從事官,卽爲招來,傳敎使之刻期捕得,而捕得則當有重賞,不得則重爲勘處之意,分付,可也。物色則豈難捕捉乎?渠雖逃亡,想未及遠去,方在城中,亦未可知也。宗城曰,賊謀難測,雖隱伏城中,何以知乎?上曰,若於諸城門物色,則可以捕得,終若不捕,則紀綱無可言者矣。若捕得則當直爲正法,令諸軍門,各別物色,而各處道路,亦爲發送軍官,刻期譏捕事,分付。宗城曰,禁府都事中,有知其可疑之端者云,令從事官,往問其前後曲折,以爲究覈之道,則隱情庶可得矣。上曰,文字則有煩,不爲傳敎,而使兩廳從事官,問于禁郞,以其言爲問目,嚴問羅卒等,可也。今値齋戒,雖不可用刑,而兩廳大將合坐,各別施威嚴問之意,斯速分付從事官等處,可也。仍退出。 ==3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暈。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祭齋戒,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親祭齋戒,頉稟。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祿事gg錄事g,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昨日三違召命,尙不出肅,事體殊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捕廳封書,今姑留中,而其中發捕與擧行等事,大將知悉擧行事,分付。 ○傳曰,史官一員待命。{{*|大報壇親祭所,內摘奸}} ○朴師正啓曰,掌令李以濟,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鍊金始炯,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在外,司諫閔珽,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逃躱罪人南極窺捕事,左右廳軍官,擧皆發送諸處,窮搜極覓矣。右廳軍官柳植,昨日三更量,轉到高陽鹽浦近處,則有一漢,披髮隱身於村里砧幕中,自稱以廣州衙前李哥,聞其父死,急赴坡州,冒夜作行爲難,暫此投止云,而迹涉殊常。容貌疤記,擧火考見,則無一相左,故結縛捉來,與本廳在囚禁府書吏羅卒輩對面,則果是南極云。移送鞫廳之意,敢啓。傳曰,知道。軍官以下,別單書入。 ○傳于朴師正曰,今番則分付該府,各別嚴囚。 ○李瑜,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時大祝,以弘文館修撰兪健基塡差啓下矣。來詣壇所之後,咳喘猝苦,聲音頗嘶,不得已以執尊吏曹佐郞申晩換差,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履啓曰,掌令李以濟,引嫌而退。論人之際,乃有挾雜,揆以公議,不可無警,請掌令李以濟遞差。答曰,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於日昨,伏承聖批,十行溫諭,委曲懇摯,恩降禮絶,已不勝其感泣惶恐,而至若公私二字之敎,剖析至切,開示至勤,此眞聖人精義之訓也。區區欽頌之忱,曷有其已?噫,聖見之高明如此,無微不燭,無幽不照,垂死愚臣鬱結窮迫之情,庶幾自達於蓋高之聽矣。臣請冒死疾聲,悉暴其自畫之由,惟聖明之少垂哀憐焉。臣自昨歲拜命以後,竭氣呼號,不避煩瀆者,只是祈免一事。及至前秋,屢入箚單,決意釋擔而死,而迫於嚴命,雖復冒出,然亦不過粗伸分義計耳。其不敢因仍盤礴,則固已自矢於心,而又於中間,感疾甚重,慘慼之餘,澌敗尤極,精神芒芒,前忘後失,氣息綴綴,坐立須人。雖或間赴公坐,時登前席,神昏而不辨事理,氣急而末由敷奏,名雖曰國之首相,實則特一泥塑木偶之類耳。自古以來,安有如是而叨塵政府,遲回不去者乎?臣旣自知甚明,自量甚審,決知其萬萬無可强之理,故敢於歲初,復上一箚,以請其罷免,伏惟聖上,必有以俯賜記有矣。此其本圖夙心,自有素定,必冀未死之前,得蒙遞鞶之恩,何嘗以一時人言,悻悻引入,以爲必遞之圖哉?臣之年位至此,一身去就,所係亦重,豈可因年少一臺諫之言,遽爲解免之計,而第臣連章辭職,適在其後,故聖上或意其有所芥滯,開釋之旨,勤懇至此,臣尤不勝惶懼焉。藩任居留,久未受代,此在事體,至爲未安。至於灣尹,又是邊上重任,薦擬差遣,尤不當時日遷延,薦事之至今不得擧行,誠極可悶,臣雖老昏,亦豈不日夕憂念乎?但念臣雖無似,言其職則表率百僚之任也。前旣謬擧,致有bb人b言者,今復冒當,寧有是理,而此猶以公體言之耳。若臣之筋力神識,耗竭凋剝,萬無一分可堪,一分復起之勢,則不但國人言之,卽臣之自揣已明,實有萬萬勉强不得者,如是而猶復貪榮戀祿,契曳奔走,蹣跚匍匐於周行之間,則是眞苟且無廉恥之極者,殿下欲勅勵臣隣,圖新政理,而必使如許無恥之人,苟蹲於政事之堂,則道路無不唾罵,婦孺無不姍笑。擧將曰這漢之篤老昏忘如此,筋骸不隨又如此,猶不知止,無復羞恥,今日國事,其可知矣云爾,則其所以羞辱朝廷,滓穢廟堂者,極矣。設令臣,有所猷爲有所薦,進不過爲國家之羞,而貽笑於士夫之林而已,寧有毫分裨益於國事者乎?念今百事泮渙,不成貌樣,臣常蚤夜憂歎,莫知所出。惟有亟遞臣匪據,延登賢德然後,庶有扶顚持危之望,而雖如目下薦擬等緊急之事,庶免稽滯之患,斷斷血忱,實出於爲國家計也。豈敢爲臣釋負之地,而猥煩籲號,一至於此哉?伏乞聖明,深念時事之艱虞,俯諒賤忱之迫隘,亟賜處分,以幸公私焉。取進止。傳于李瑜曰,遣承旨敦諭。 ○右副承旨朴師正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玄石里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逬伏野外,悚蹙俟譴,千萬意外,近密之臣,復以聖敎臨宣諭令偕進,臣不勝驚惶震越,繼以感涕自逬也。今臣前後辜犯至重,竄殛猶輕,至今偃息,已駭物情,雖以聖度之天大,有不可以容貸,臣亦何敢一刻自安,伏地兢惕,惟蘄罪名之亟勘云矣,而臣以下敎辭意,縷縷勸諭,而大臣時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詣大報壇,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親祭罷後,還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報壇親祭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朴師正啓曰,鞫坐親祭罷後爲之事,命下矣。判義禁沈宅賢,卽爲牌招,以爲趁早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坐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以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小臣,以慶恩府院君賜諡時,外宣醞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藝文館當該官員罷職擧條,纔已入啓,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竝爲出去。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楊經理祠,擇日致祭事,分付該曹。 ○以藝文館奉敎李鼎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右邊捕盜廳書啓,傳于李宗城曰,捕盜軍官出身柳植加資,軍士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傳于李宗城曰,申牌雖到,諸承旨,竝姑留在。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罪犯,節節層疊,已在必誅罔赦,不日而有處分,朝野所共知。臣惟當縮伏屛息,恭竢威命,而近侍淹辱,大傷事體,職名尙縻,深妨國事,日夕憂煎,置身無地,有不容引日泯默者,冒萬死復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垂憐焉。今臣罪戾至此,去就更無可論,而世安有被言如臣,而不去其職者,亦安有負罪如臣,而倖逭重譴者乎?蓋以士夫進退,實關國家之汚隆,身爲大官,一有隳失,其辱朝廷而害世道,無所不至,非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故眷顧勤摯而不敢承,責敎嚴峻而不知變,國事泮渙,民憂艱棘,而亦不暇顧,冥然頑然,無以蠢動,畢竟以臣之罪,仰煩聖衷,至下臣子不敢聞之敎,爲人臣而犯此罪,不卽被誅戮,則其可謂國有刑政乎?雖在勳舊倚重,山林特遇之臣,尙不可以容覆,況臣,特一庸調小臣耳。或以聖朝之寬大,欲有所涵貸,事關國體,非聖上可得以私庇之者,至今日而責罰不加,大是物情之外。伏惟聖明,亦已俯燭,而謬恩愈渥,責諭輒降,王人之臨守郊舍,尙未有寢還之命,臣危蹙迫隘,寢驚夢怵,自就澌然而滅死而已矣。情窮勢極,祗有涕泣。伏乞聖慈,特回鑑照,亟降明命,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俾國綱復振,邦憲益嚴,千萬大幸,臣無任席藁戰越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予敦勉于卿者,爲國事也,爲朝體也,卿胡固執,若是過讓?予雖誠淺,豈可以文具敦迫哉?國事猶不若此,則奚不勉副卿意,伸卿至懇,而敦諭面諭,回卿心爲期者,此亦固心,卿雖固心,予亦固心,廓然而思,豈若是其不諒乎?顧今鼎席,中夜無寐,以卿體國之誠,忍爲此乎?卿須體小子之至意,效古人之竭忠,安心無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六日,大報壇親祭時三更二點,上具冕服,乘玉轎出宜春門。上曰,禮房、兵房進來。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進前。上謂聖龍曰,累年之後,始擧親祀之禮,壇上諸執事以下,各別申飭,使之精潔肅靜,可也。又謂宗城曰,自前曾已申飭,而各別禁喧之意,更爲分付,雖有記過之事,將事之前,切勿治罪事,亦爲分付。大駕至朝宗門內。上曰,燭籠之同入門內,未知何如?社稷壝門內則不敢入矣。聖龍曰,如此黑夜,無燭亦難矣。宗城曰,燭籠之同入,固無不可矣。聖龍曰,壝門外進圭,通禮不卽仰請,事甚疎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樂章,必使之和緩中節,可也。上詣尊所。上曰,鬱鬯,何無所見乎?都承旨李瑜曰,鬱鬯,每沈在缸底矣。上曰,以勺斟取鬱鬯,可也。上曰,使守僕明燭於壇上,可也。上曰,壇史之出入壇上,行步緩緩,且不能明燭,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壇史爲誰?瑜曰,乃奉常僉正李瀁也。上曰,爵在南,幣在北,可乎?禮儀使申思喆曰,以圖式見之,爵南幣北矣。上曰,山陵丁字閣祭祀,則爵在北矣。上曰,諸執事出入之際,不爲趨蹌,各別申飭。可也。上曰,飮福酌酒,大祝爲之乎?思喆曰,然矣。上曰,使之斟酌酌酒,可也。上曰,紙榜,必精爲折下,可也。上曰,紙榜,必大祝主之乎?思喆曰,紙面則趙尙絅書之,貼付與拆下,則大祝爲之矣。上詣望燎位。上曰,燎祝時所用機木,終不如鐵矣。卽爲分付該曹,以鐵斯速造成,守直內官處,逢授,可也。{{*|出榻敎}},上曰,祝文,療gg燎g之爲宜,坎瘞,終涉不精矣。上曰,彼人亦有祭祀,前王之規乎?宗城曰,明太祖,必入於歷代帝王廟矣。左承旨趙命臣曰,我國亦有崇義殿,彼豈無祀享之所乎?禮罷。上將還宮。上曰,禮房進來。聖龍進前。上曰,昔我聖考,創斯禮之後,亦不得每每親祭,自予嗣服以後,每欲年年親行祀事,而自多事故,于今十年之內,僅行三次,怳若神皇東巡,而獲奉朝覲之禮,予懷感愴,曷可勝喩?楊經理祠宇,亦爲致祭事,卽爲分付該曹。{{*|出擧條}},上曰,推考,bb?b房進來。右副承旨朴師正進前。上曰,纔已申飭,而壇門之內,雜人多入,駕路至近之地,目見駭然之事,兵房承旨推考,本司官員,摘發罷職,可也。師正曰,然則自本院,捧現告罷職乎?上曰,不必捧現告矣。乃藝文館廳直也。{{*|出擧條}}仍還宮。 ==3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仁好{{*|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下直,忠淸兵使具聖益,三和府使張泰紹,居昌府使鄭震輔,夞怪萬戶趙錫五,位羅萬戶金東胤,薪智島萬戶林振夏。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夞怪萬戶趙錫五處給送。 ○李瑜啓曰,明日私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十日私廟擧動,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左右捕盜廳啓辭,據鞫廳逃躱罪人南極,旣已捉來,移送鞫廳,各別嚴囚事,命下矣。罪人南極,發遣府都事,拿來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已過,開鞫爲急,而一向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所撕捱,殊涉太過,亦不無所執。今姑改差,今日代差,仍卽牌招。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行都承旨李瑜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病,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李宗城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南陽府使申致雲戶奴呈狀內,矣上典,素患痰眩,換節之時,每每增劇,而前月添感,危症疊見,時月之內,末由起動赴任,斯速入啓變通云。當此春務方殷,畿邑守令,別爲催赴,而屢呈辭狀,無意赴任,南陽府使申致雲,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敦寧府都正尹春敎,與同知敦寧府事洪受濂,有男妹應避之嫌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呂光憲爲掌令,朱炯离爲宗簿正,宋寅明爲判義禁,李彦緯爲敦寧都正,李國馨爲南陽府使。 ○以李以濟付副護軍。 ○以金錫基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傳于朴師正曰,判義禁旣已下批,卽速開坐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朴師正曰,鞫囚之逃躱,亘古所無,不可以常例處之,況南極非誣人,則共謀惡逆,俱是極律,而又敢逃亡,決不可若是偃息。卽爲開坐,先爲結案取招,謀議逃躱,所告虛實,各別嚴訊取服。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臣與右副承旨朴師正伴直矣。師正今方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李宗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啓本,罪人尹廷顯所告諸人等,取招馳啓事,傳于李宗城曰,初命本道査聞者,意有在焉。不可若是草草修啓,更爲各別嚴査以啓事,回喩。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雖非時御所,事體嚴重,則兵曹小東門啓請單子謂曰,去夜日晩,乃入,故査問本處,則卽四更量云,門之開閉,衛將主之,夜深開門,其雖不敢,或某條報之,或早曉開門趁報當也,而若是稽緩,極可駭也。當該衛將汰去。 ○以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慶尙監司,以固城等官居良人金汝昌等,渰死事狀啓,傳于趙命臣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校理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校理趙明澤自鄕纔已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重協,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校理李喆輔,本營郞廳啓下,而方在罷職中,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楊經理祠擇日致祭事,分付該曹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亦令吏曹差出事,分付,而邢公,同在一祠之內,致祭,一體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圖畫署,有司果祿二遞兒,而一窠則畫員張得萬,以御眞圖寫,有除職承傳,故依他例許付矣。張得萬纔遭母喪,一遞兒,今作空窠,而畫員咸世輝,亦以御眞圖寫之功,有東班職除授承傳矣。今此空窠,依前例終身許付於咸世輝,以爲酬勞之典,似爲得宜,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敢陳請譴之章,冒瀆宸聽,自分僭猥之罪,亟被威罰,玆於千萬意外,承宣臨宣聖批,辭旨彌勤,諄諄若慈父之詔迷子,臣以首頓地,五情震駭,不自知眇末賤臣,緣何偏蒙聖渥,至斯之極也。顧臣今日之義,斷不可冒進,今日之罪,終不可倖逭,是以親承勉諭,自犯欺謾而不敢蠢動者,正所以爲朝體也,爲國事也,至於執迷不悟,飾讓沽名,萬萬非臣本情,而今聖敎,乃以此反加誨責,臣於是益不勝懍惕抑塞,只自恨誠意淺薄,無以見信於君父之前也。臣雖昏庸不足有無,而竭力奔奏,是臣素自期,倘蒙聖明,特回天鑑,飜然改命,則自無事於姑息優暇,而上下俱得其宜,朝體尊矣,國事幸矣。豈但臣銜結圖報而已?俯伏涕泣,祗俟處分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噫,辭竭意窮,而惟望卿者,卿之幡然偕入矣。須體慇懃之志,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事,更爲傳諭。 ○注書李光濟疏曰,臣之老父,今年七十八矣。氣息如綴,居常懍懍,自數昨猝患寒感,胃敗而食不近口,膈煩而夜不交睫,失汗太多,眞元漸削,委席叫苦,轉側須人,種種諸症,俱係非細。臣方晝夜扶將,實難一刻離捨,玆不得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遞臣職名,俾便救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臣之先父墓山,在於畿內一日之程,而公則職務煩委,不敢告暇,私則情理甚切,不能遠出,曠闕省掃,倏經年所,霜露之愴,無以爲懷。日者獲蒙恩暇,歸省塋域,留過冷節,手薦香火,丘壟之頹圮者,得以補築,莎草之枯傷者,得以修改,感極幽明,殞結難報。第臣年來劇務,受傷甚多,素患咳痰,觸風增添,又因脫着失宜,重患寒疾,委仆鄕舍,無望起動,而由限將迫,分義是懼,擔曳作行,忍死寸進,僅始來伏私次,而卽今病勢,實無自力束裝,入肅天陛之望,罪戾如山,惶竦無地。若蒙聖慈,俯念危喘之不可强起,劇地之不可久曠,許臣遞解職務,以幸公私,則實天地生成之德也。抑臣於路中,目見民隱,不得不附陳焉,顧今民間形勢,纔經兩年飢癘,値此春窮,凜凜有若將難保之勢。且去月旬望以後,正値春耕之節,而雨水頻仍,耕播後時,前頭之慮,有不可言。至於水田,治塍貯水,一日爲急,而歲初因大臣陳達,畿邑軍政,不無疎虞之慮,尤甚邑外,使營將抽栍巡點事,命下頒布,故營將發關,將有巡點之擧,各邑騷擾,多有推捉之事,其爲妨農,有不可言。噫,詰戎,固大事也。所不可緩者,而此時査正逃故,點閱軍器,動費七八日,齎糧往來,方農廢務,害民滋甚,其在不奪時之義,宜卽分付停止,俾除民弊也。臣之所見,不過漢北數三邑,而一邑如此,則他邑可知,漢北如此則漢南可知,旣有目見,不得不陳此,惟聖明之速賜處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營將巡點,待秋擧行,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以甚痼之病而兼至悲之悰,有必去之義而無可冒之理,猥上辭本,冀格崇聽,及承聖批,未蒙允許,惶悶之極,莫知所處。適幸臺言,發於此際,旣據法理,且責廉義,雖使臣自爲之辭,何以加此?今則殿下雖曲欲留臣,臣亦强欲仍冒,有不可得,事在必遞,無容更費煩縷,伏乞聖慈,亟命遞罷臣職,俾公務毋至久曠,廉義得以粗伸,不勝公私萬幸。繼又得見廟堂關文,因臺臣論啓,詢問本府城築形止者,臣於此不勝惶懼,繼之以惋歎也。夫路傍之舍,理必無成,加以南土澆吪,流謗滋多,臺言之發,臣實怪其太晩也。蓋臣之來按本道,適當辛壬大賑,許多錢穀,無限那移之餘,各邑奸吏之夤緣偸弄者,罔有紀極。臣試略加整頓,多所括得其數,以各穀竝計,殆過一萬三千餘石,而又以他歧變通貿置者,亦至數千石,故沿海災邑,白給賑資,皆以此分俵,以其餘數,欲爲別備記付,則不過數年,必當復歸奸猾輩囊橐,欲以防給民役,則勢難遍及一道,設令可以遍及,此不過一時要譽之資,而殊無久遠實效,此臣素所不樂爲者。竊見本州府城,元來草率,而年久頹廢,更無餘地,夫以豐沛舊鄕,眞殿奉安之地,而禦暴之具,若是疎虞,揆以未雨之備,寧不寒心哉?臣所辦財力,旣足了此,而若能成就,庶可爲國家數百年之利,似或勝於博得一時防役之虛譽,故遂決意狀請,此則城築經始之張本也。所用役丁,則當初狀請者,乃傍近十數邑烟軍及一道僧軍,而屢凶之餘,使役農民,終有所不忍,伏況屢承別諭,輒以擾民爲戒,故不得不仰體聖上如傷之德意,一倂停徹。僧軍則雖與農民有異,而掃一道調發,亦涉重難,故災邑外,略抄五千名,限五日使之赴役,而且許防給其南、北漢赴番之費,則蓋與雇軍無異也。本州所在營屬軍兵,爲六千餘名,早晩緩急,與之守城者則與凡民有間,而本城頹毁處,例以此輩修築,每年赴役,不勝其苦,今雖暫勞,可以永逸,故今方知委,限二日使役,而皆將給糧矣。烟丁旣停,僧軍又減,故不得已,以各邑不業農,仰役官奴、使令等,或五六十名、二三十名,一從邑大小路遠近,排日分定,使之助役,而亦令以還上給糧矣。此外京雇軍爲二百名,各邑監色有罪者,定日使役,而許贖其罪者,爲四百名,至於本府則係是地方官,異於他邑烟軍,一日赴役,勢不可已,而其中近在數十里內,有牛者,從自願以牛一隻,運納石一塊者,爲一千餘戶,而遠村之民不願,故亦不强也。臣曾見東萊築城時,所用丁夫,爲二十七萬名,而今所調用者,極其些少,蓋以別造童車,用五丁曳運,力省而事簡故也,此則役丁調用之節度也。舊城石子可用者過半,新石容入,不過爲二萬餘塊,自正月旬間,始爲伐石,而雇得工手數少,故數十日所伐者,極其零星矣。自今月以後,始許優給料布,故稍稍聚集,日加蕫督,今已過半,伐出一邊,運入一邊,毁撤舊城,一邊始築新石,旣不廣用役夫,勢難不日了當,而要於四五月之交,可以畢築體城。設或有不時雨潦及別件事端,間間停役,延至劇農時節,旣不用烟軍,本府烟軍,亦當於二月內畢調,則非時奪農,非所可慮,此則城築始訖之期限也。米四千石,錢一千四百兩,木五十同,鐵二萬五千斤,炭三千石,葛六百同,童車二百五十件,皆已貿辦,出付判官,使之專管擧行,此則城役財用之實數也。物力旣備,工役方興,而後時之異論橫發,垂成之事功將虧,甚矣人見之不同而世事之難平也。臺臣之言,以爲姑退城役,稍待年豐,以雇丁之財,移補賑資,實爲兩便,此誠好議論。然卽今設賑者八邑,而白給之穀,旣皆磨鍊俵給,耕種之糧,亦已推移區畫,今後則只當蕫飭守令,使之擧行而已。固無事乎添補賑資矣,況沿民之一死一生,皆臣責也。臣雖無狀,豈至使他人代憂,而恬不爲之動心也?且大役一停,不可復始,已費之工役,固爲可惜,而留儲之財力,漸歸耗失,一年二年,終必寢罷而已。然則臺臣待豐之說,不幾近於俟河之淸乎?而天下之事變難知,萬一有不幸之會,南門鎖鑰,靡所恃賴,則臺臣於此,必將悔讀春秋,而顧何所逮及也?臣聞此城始築,蓋在數百年前,方其議築之際,數十土豪,造謗而沮之,其時府尹,一日斬十二人之頭,而城遂成,本府人,至今流傳。古人臨事,其雄斷如此,故毋論事大小,所以做得到底,而臣則始役月餘,尙不鞭一人,無怪乎畏事之守令,不悅之吏胥,作爲浮言,流布中外,終能動得臺臣之聽也。然自有此事以來,流言之入於臣耳者,已不勝其紛紜,在遠之臺臣,驟聞而駭之,至於發啓,誠非異事,獨廟堂重臣,想必與聞於當初許築之議,而動於浮言,至煩奏達云,筵席語祕,雖未知其詳,而臣竊爲之慨然也。臣則便是已遞之人,而城役則固已專委於判官,臣雖去,必當按其成法而行之,役之告訖,要在早晩,伏願殿下,堅定聖志,勿爲沮擾於浮動之議,使已始之役,不至中撤,而保障之地,得有緩急可恃之所,則豈非國之大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卿之經始,實bb有b意見,故問于本道之命矣。觀卿所陳,乃知矣。所重在焉,旣且始役,何可中撤?其所不撓,惟在予,其所訖役,付諸本道矣。上款引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前月二十六日,猥陳血懇,敢請未辭陛之前,往省父母墳山,聖恩天大,曲加矜許,臣榮感交極。治任將發之際,素患冷疝之症,胸腹之痛,一時交發,轉輾危劇,昏倒床席,作一殭尸者,前後六七日矣。昨今以來,諸症少減,而自胸膈至下腹,一例綳急,猶未少歇,乍有運動,有若鐵錐直揷,不覺失聲叫痛。當待其差復,始爲往省,而第伏念,臣出謝恩命,今過旬望,辭朝之遲滯,已極惶悚,而往來松楸,費了多日,則夫馬亦不無久滯之弊,無寧待其快愈,卽辭文陛,雖迂數息之程,因緣去路,歷爲省掃,事或便可。玆敢更伸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諒病勢事勢之適然,特許歷路之省掃,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歷省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臣情勢病狀,豈有冒居館職之理,而撕捱念無已時,分義實亦難處,遂乃不謀不度,黽勉一出,在直一日,旋承前席之下敎,臣雖淺陋無識,豈不知聖上一時之敎,出於匪怒?人臣事君之義,務在省過,而竊自傷痛,平生行己無狀,前後言議,無一見信於君父,區區願忠之誠,反速未安之敎,慙惶震越,不敢頃刻自安。不得已徑出禁直,荐違天牌,而責罰不加,收敍旋降,馹召之命。又及於歸省先墓之日,里閭聚觀,桑梓生榮,臣是何人,叨此寵光?感惶踧踖,不知所云,恩旨之下,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分義所在,固當卽日出謝,不敢復爲辭免之計,而第臣得見持平金尙重疏本,則以臣向日違逋,盛加非斥,而語默自輕等說,闔捭gg捭闔g操縱,指意非常,臣於是竊不勝駭痛之至。臣之月前,撕捱憲職,本非因飭勵之聖敎,堂箚處置,自有難安之端,同避諸臣,旣皆引嫌不出,則臣之獨自就職,夫焉有是理,而至於日昨違召,則一遞職名,少伸惶愧之心,事理亦然,如使臣果有懷私自便之意,則十逋之餘,不謝臺銜,群讓之中,終辭館職,夫孰曰不可,而旣已承命,方復厭避,雖甚愚者,殆必不然。凡有公心,孰不諒其事勢之如此,而彼乃極意扭捏,必欲歸之於不誠之科者,抑何心哉?噫,義理無窮,人見不同,去就語默之節,惟在當人,各自勉力,雖粹然任世道之責者,猶不敢容易評人於出處之際,況其苟且引避,荒雜進言,自他人觀之,適見其深可憐憫,而猶欲强與人事,剖判得失,臣恐臺臣,諱不得妄人二字,良可笑也。臣伉拙奇蹇,實不忍投間抵巇,以取世資,其一生之所兢兢者,惟以不虧名行,爲報國之圖,前後處義,雖無足道,亦非如臺臣輩所知,而今忽無故,受其崎屹,議及隱微,臣雖滅死,亦不足以洗此恥辱矣。呶呶辨詰,祗益爲羞,而姓名旣登臺疏,聲罪不啻狼藉,則臣之今日去就,更無可論,雖荷聖明涵貸之仁,姑從薄罰,終欲任使,而在臣廉義,決無冒出之理,逋違至此,死有餘罪。玆敢略暴衷悃,仰瀆崇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賜諒察,先削臣所帶職名,仍命有司勘臣負犯,以快人心,以安微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臣母病甚劇,幸蒙恩暇,得以救護,而第臣母病,猝然添重,臣之卽今情理,實無暫時離側之勢,尙何有束帶持被之望哉?槪臣孤獨,惟母是依,而臣母未老而先衰,不病而常痛,前後之陳章請急者,不知其幾,而前則病雖頻發,而其歇亦易而速,今則諸症無非危惡,而其中眩暈風痰,尤爲苦劇,氣少升則頭昏欲倒,痰乍盛則喘促欲窒,時時關格,日日澌頓,如絲之氣力,漸至換脫,見之澟然,思之茫然。臣近來心神飛越,足未踏地,不知日月之逝去,臣母病狀之其非一時偶感可知,旣非一時之感,則臣雖欲嚴畏君命,强抑趨承,而至情所迫,有不可得,以我聖上無物不燭之明,似或不待臣辭之覶縷,而有所俯察矣。噫,近來朝臣違牌之弊,臣豈不於昨春登筵之時,爲之陳白歟?臣之常所自勉,不至如斯,而今臣憂故如右,同歸於尤而效之,躬自蹈焉,其爲惶恐,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千回思量,百番趑趄,心語於口曰,將來罪責,寧甘受也,目前情理,不忍廢焉,終不克趨詣。而伏況臣忝在近臣,昨曉親祭,行於曠年之後,而未參駿奔之列,再明動駕迫近,而將未遂陪衛之忱,有臣如此,不如死之,久矣。在家坐違,亦有所萬萬不敢,玆敢整束衣帶,慌忙祗伏於九闕之外,瀝盡區區情懇。伏乞天地父母,察臣崩迫之私,亟降鐫削之命,仍勘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警具僚,不勝攢手而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3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李仁好{{*|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今日以宣武祠致祭時獻官,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卽者承宣,復以聖敎臨諭,至令勿復過讓,卽起偕入,念臣罪犯,固在罔赦,而微誠未格,謬恩愈加,此誠臣死亡之期,彌促而然也。惶隕蹙迫,徒有涕泗,心神慌亂,尤無以爲對,謹當待其少定,更以文字,冒干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李宗城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諭。 ○假注書李長夏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今此命召傳授之命,有非負罪屛伏之臣,所敢承當者,雖極猥越,而不得不還納,第日煩王人之遠臨,亦涉惶悚。今姑奉留,以待遞職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代李仁好爲假注書。 ○李宗城,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著、金光世,俱有親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李顯望方在罷散,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李顯望。 ○趙命臣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一百四十七張內,四十七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九十三張,違格七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外方違格,亦爲下該司。 ○傳于李宗城曰,推案出去已久,而承旨尙不入來,此必是問郞輩,緩於書字之致,政院各別申飭。 ○傳于朴師正曰,捕廳文案,欲爲下捕廳矣。元龜問目中,有添入者,入于密匣以下,宜矣。元龜事,擧行後卽爲入來。 ○傳于李宗城曰,推鞫姑罷。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私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3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病}}金尙魯{{*|病}}。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右珥。夜一更二更,有霧氣。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私忌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bb去b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今方在外,在前如此之時,有入參之規,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又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李聖龍曰,再昨年孝章廟歷臨,今已三年,冞增愴然,還宮之時,欲爲命官祭焉,獻官、祭文,明當下敎,祭物執事,其令該曹預待。 ○李宗城啓曰,今日鞫坐,大臣已爲出令,而知義禁朴師益身病不進,同義禁徐宗伋呈辭,將不得備員開坐。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鞫遷就,事體至爲未安。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竝更爲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方張之時,以堂上不備,不得開坐,已極怪訝,牌招命下且久,而尙無牌去來,政院,申飭。 ○李瑜啓曰,假注書李仁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仁好改差,代以金尙魯爲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閔通洙爲之。 ○傳于李聖龍曰,香祝,當傳於私廟,駕臨之後,香與祝文紙,使之待令事,分付。 ○傳于李宗城曰,推鞫姑罷。 ==3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仕}}金尙魯{{*|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擧動相値,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擧動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擧動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假注書閔通洙、金尙魯,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擧動時,本館上下番外,無他進參之員,事甚未安。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又過,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陪從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趙遠命,二月令薦新生松魚,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宗城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大駕詣私廟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內乘來言,雨勢如此,輦轝雨具,取稟。傳曰,爲之。 ○李宗城啓曰,宣傳官來言,雨勢如此,蛟龍旗雨具,取稟。傳曰,爲之。 ○傳于李宗城曰,雨勢如此,軍兵雨具。 ○傳于李瑜曰,百官雨具。 ○傳于李聖龍曰,月城尉及大祝,過孝章廟致祭後,復命於乘輦時事,分付。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甲寅三月初十日巳時初,初刻,大駕私廟擧動時,上乘小輿,出自仁化門,由仁政殿至仁政門外,乘輦將發,左副承旨李宗城進伏曰,私廟洞口,地形狹窄,不緊侍衛,依前勿入於洞口內,何如?上曰,依爲之。{{*|出駕前下敎}},大駕到私廟大門外,降輦時,命中官,出祭文封紙,傳授禮房承旨李聖龍。仍敎曰,孝章廟致祭獻官,以月城尉金漢藎爲之,諸執事各別擇差,而雖無前例,執事單子,亦令書入。李宗城曰,此是遣官致祭,儀節當與本廟四節享儀,差間乎?李聖龍曰,孝章廟三年內,有遣官致祭之事云,而三年畢後,則無致祭之例矣。拜禮一節,何以爲之乎?上曰,國王遣官致祭,則例無拜禮,而今番則係是別致祭。且孝章廟三年內獻官,二品以上爲之,三年後則堂下官爲之,而祝辭中,國王遣臣云云,一也。自有常時祭儀,依此行之,可也。上曰,傳香,姑待下敎爲之。仍乘小輿,入私廟,諸臣退出外次。申時,大駕還宮,乘小輿,至大門外乘輦,未進發。李聖龍進伏曰,孝章廟致祭,獻官金漢藎,大祝兪㝡基,依下敎來待矣。上曰,入侍。漢藎進前伏曰,致祭而來矣。上嗚咽淚下,仍命退出。上召兵房承旨李宗城進前,命召兵曹判書尹游,趨入輦前俯伏。上曰,兵曹結陣草記批答中,無例字耶?宗城曰,批答中,以壬子年例,有歷臨之敎後擧行爲敎,明有例字矣。上曰,初意其無例字矣。然則果分明矣。上曰,予之觀臨孝章廟,已爲三載,今過廟傍,特遣月城尉致祭,予心益增愴悲。明年私廟擧動時則兵曹預爲知悉,其時節目,依壬子年例,磨鍊以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大駕還到仁政門外,降輦乘小輿,未發。上問承旨曰,新注書,爲誰誰?李宗城曰,閔通洙、金尙魯也。上曰,誰爲閔通洙,誰爲金尙魯?宗城指通洙曰,此閔通洙也。指尙魯曰,此金尙魯也。上曰,承旨進前。李宗城趨入。上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宗城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方帶判義禁矣。然則明日鞫坐,勢將姑停矣。上曰,更待下敎擧行。大駕進至仁政殿,召兵房承旨李宗城進前。上曰,雨勢若此,標信卽爲出送,速令罷陣,可也。宗城曰,然則三軍門,一體分付矣。上曰,依爲之。仍入大內,諸臣以次退出。 ==3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仕}}金尙魯{{*|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原都事洪曙,葛頭山僉使朴二松,乶下僉使鄭東尹。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朴師正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洪昌漢在外,掌令安相徽陳疏。入啓。呂光憲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宗城,今日俱不仕進,出納甚爲苟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今下弓矢,甫乙下僉使鄭東尹處給送。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參,而知事金在魯陳疏入啓,金㝡魯長生殿奉審進,宋寅明鞫坐進,同知事李眞望在外,尹游病不進,趙尙絅掃墳事,今方下直,無推移入侍之員,同知事尹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同經筵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他無推移入參之員。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同經筵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戶曹單子罪人南極,捕捉軍士等米布題給事,傳于趙命臣曰,不用前例,則其在參酌之道,固無妨,而今若援例,則與外方有異,事體重大,更加磨鍊以入。 ○李宗城,以兵曹言啓曰,頃日式年出身西北人,則依例赴防,其他京外人,納米與赴防間,從願施行,而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事筵稟,捧承傳擧行矣。今此庭試出身,不宜異同,一體,分付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旌義縣監宋遇聖遞任,進上馬二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鄭亨復,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朴弼載,本以尫病之人,前後三朔滯囚之餘,觸冷中濕,傷損已多,而自今月初,重得胸腹之病,痛勢日就苦劇,且素患吐血之證,乘時發作,方在苦劇難保之境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參下都事洪啓百,方在拿鞫中,當此鞫獄多事之時,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洪啓百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啓禧爲義禁府都事。 ○朴師正啓曰,掌令安相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參鞫,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臺疏,昨日擧動時,作門將官,令該監參酌決棍事,命下矣。當該把摠崔錫胤,哨官申弘祚,依傳敎決棍,各二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明日晝講,必當如今日,吏判疏批已下,竝與本職,牌招察任。 ○李宗城,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朴師益,身病添劇,有難察任,當此連日開鞫之時,不可等待其差歇,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承牌後,臣等來會本府,而同義禁李眞淳入直摠府,知義禁朴師益身病添重,不得進參,本府堂上不備,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宗城曰,今下諸臣應製詩,竝令提學課次以入,而提學曾有同爲製進之例,此則與他有異,亦以薦俎官將事,排律則太多,絶句亦令和進。 ○本院啓曰,臣等卽伏見回還謝恩兼冬至使先來狀啓,則犯越回咨中,至有約束不嚴,査參議處之語,臣等於此,驚心痛骨,直欲溘死而無聞也。國家之於彼言,固皆以不足喜怒處之,而出疆之臣,苟能相機善處,據理力爭,則悖辱之言,亦豈無刪去之道,而終至於昧然齎還者,甚乖不辱命之義。且失任專對之責,惟有重加譴罰於奉使之臣然後,庶可以少伸此今日憤痛之情,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回還三使臣,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已處分矣。{{*|批答,十三日下}}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素有目疾,少或失睡,則輒至苦劇,不能開睫者,積有年所,自去月旬後,見差問郞,晨往夜還,或至達曙者,殆過十餘日,故眼病復劇,見者代悶矣。仍除是職,適値僚臺之無一人在京行公,推移不得,轉動沒計,鞫坐試役,强疾往來,至於皇壇親祭時執事,惟以得忝於駿奔之末爲幸,而不敢以區區賤疾爲辭,及夫鞫囚逃躱,幸爾得捉,而不計親祀之日,乃有開鞫之命,則急於討罪,亦不敢言病,連赴三日鞫坐,皆至夜半乃罷。以是眼胞赤爛,瞳子刺痛,頃刻之間,亦難堪忍,若不趁速解職,就閑療治,則必將有難醫之憂,故不得不疾聲號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鐫遞,俾便調息,千萬幸甚。臣於請急之章,不宜贅陳,而第於目下事,有難容默,敢此附陳焉。大駕詣私廟後,左右布帳之內,便是闕中一體,凡所禁止闌入,自是兵曹之責,而近仗軍士輩,容隱賣酒女人於布帳內各司依幕之後,及至現發於兩司下人而後,始乃捉出,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必是近仗軍士輩,容置取飮之計,故臣爲先捉囚其被酒兩漢及該吏,而當該禁喧郞廳,亦難免不能檢察之罪,臣謂宜汰其職,以爲飭勵之地,該吏及近仗軍士之被酒者,賣酒女人之現捉者,亦令該曹從重科罪。賣酒女人之當初入來,不由作門,則必由布帳,軍門不嚴,於此可見,亦爲究問其入來處,當該將官,決棍汰去,主將從重推考,宜矣。文武放榜時,雖以權停行禮,而儀節一如親臨,則班列亦宜濟濟,而日昨唱榜,東西之班,不過小各司之官,三品以上,則新恩後拜人數三員外,無一人進參,誠可慨然。公故應頉外,不進人員,亦宜從重推考,以示警責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當該郞廳,從重推考,軍士令該曹從重棍治,大將推考,將官令該監參酌決棍,可駭其軍,閭民宜恕勿治。重推事,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積犯違慢,適値有事皇壇,怵迫嚴命,黽勉復出,而已自分其顚沛矣。掌令李以濟之疏,果然踵發,而以繕工副正李勛佐擬差事,游辭譏斥,指意非常,引避之語,轉益層加,直驅臣於循私之科,臣始焉駭怖,繼以一笑。蓋繕工副正之姑勿差出,因其時提調申昉所達,而蔭官內職從三品,只有此一窠,今竝減去,終有欠於重官制之道,朝議皆言其不當減。且此窠異於永罷,旣在抄闕之中,故臣入侍親政,敢陳官制之如右,仍稟其差出與否,則自上取覽官案,俯察副正十一窠,今無一存之狀,特以存羊之義,有復差之命矣。若以其無甚緊掌,而謂可永罷,則諸司正數窠,其將竝罷耶?至於李勛佐,臣元不相親,只知其累典州郡,輒有聲績,年紀雖老,康健如少壯,而且因其至親,屢聞其窮約之甚,臣固欲牽復於見存一窠,及至副正當差,品秩又正相當,故擬差,而雖非此窠,亦多他職,則元非爲勛佐而請復,可知也。向者筵中,自上擧此事,謬被臣以不虞之譽,聖敎之如此,臣未敢仰曉,而今臺臣,乃以崖異至親,專事黨論等語,劾勛佐,要以訐臣之非公而證臣之用私。噫,勛佐自少標榜,世或有指,而蔭路從仕,有何黨論之可言。況以崖異至親爲罪,則近世至親之異論者,殆不勝數,其可盡擧而罪之耶?此不過因聖上之謬奬,欲覓臣之疵衅,而殊不覺指論色目之至爲猥褻,亦可羞也。臺臣又論慶尙監司柳復明,至斥以非難愼之意,蓋嶺伯之窠,雖曰問議大臣,而臣旣意叶,再次擬入,則亦安得自安於心乎?復明,素以才局見推,南邑東藩,政績茂著,至今稱道,向間見辱,係是別般事,而亦旣昭雪無餘,則臺臣之復加斷斷,必欲擊去,殊非臣意慮之所及也。雖然,臣一出脚而難安之端,又復層出,揆以廉義,不可以其言之非公,而晏然冒進於政席,昨違天牌,尤增罪戾。玆敢略控短章,仰暴危懇,伏乞聖明,削臣匪據之職,處臣不競之地,以謝臺言,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予雖謬知,而嘉奬於卿,果也。當益加勉勵,非果,尤當勉者。大抵伊日下敎,往慨韓頤朝繡衣時事故也。因此欲歸卿於不公,反斥乎李勛佐吁,世道之若此也。初無心而奬卿,今何有心疑卿,御此等之世,知時弊之深矣。其若任人,豈眩此習?卿須勿辭,其卽行公。 ○行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見方行公金吾,連日參鞫,內局兼任,宜卽照例見遞,而昨日以前有不敢煩徹辭疏,至今仍冒,豈勝悚蹙?夫內局金吾之自前不得兩兼,所重有在,而況今鞫事方張,訊問已始,尤不可一日苟冒於保護之地。且內局都提擧,方處江外,臣又曉夜赴鞫,曠闕起居,亦已多日,臣心惶懍,當復如何?而循例變通,益不容少緩。伏乞聖明,亟許遞改臣兼帶內局提擧之任,使重地毋曠,私心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無問候之事,亦有副提擧,卿其勿辭焉。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今臣之罪,可勝數哉?初不量己,猥當重任,罪也,識闇材短,觸事聵眊,罪也,貪戀權柄,循私滅公,罪也,受人凌侮,不能力辭,以自壞風節,罪也,專事偏論,市恩樹黨,而重被臺劾,罪也,不識廉恥,而要寵媒進,冒參法班,罪也,樹立無素而怵迫嚴命,喪失所守,罪也,旣對勉承,退復引伏,終犯欺謾之科者,罪也,不誠不信,未卽就法,至有君上自咎之敎者,罪也,虛紆恩禮,積犯違慢而冥頑全昧義分之重者,罪也,今臣之罪,可勝誅哉?有一於此,論其輕者,理宜斥黜,而況重辜疊發,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乎?逬伏野外,日夕惶灼,靜言思之,許多罪戾,莫非職名之尙在故也。若蒙聖朝,許以鐫遞,加以譴罰,則臣之負犯,庶可以少贖矣。瞻望雲天,顒首拱祝,伏奉批敎,不少恕察,謬恩無改,勉諭彌深,疑臣以固執,責臣以過讓,臣誠崩隕抑鬱,不知死所。可已而不已,是謂固執,可出而不出,是謂過讓,伏惟日月之明,鑑燭事理,以臣今日所遭,其可仍冒其職,而倖免嚴誅乎?旣不可以冒出,則其辭不得不力,辭之力則不得不以被罪爲期,非敢出於固執而過讓也,明矣。聖上特加睿念,俯諒臣矢死自畫之情實,則不待臣累籲,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臣終非可出之人,本不當曠日羈縻,而近密之臣,淹辱遠郊,大非國體,所宜萬萬悶蹙,尤在於此。且臣方叨保護之任,伏聞昨日聖駕,展謁私廟,而不得陪扈,情禮俱缺,悚懍增深。伏乞聖慈,曲賜愍憐,亟令罷削臣職名,以嚴國體,重勘臣罪犯,以勵臣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席藁戰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不諒,豈乎若此?卿之困我,若是之極,今無他語,雖經年閱歲,日上百箚,此心已固,卿須少諒,亦勿困我,卽日偕入,慰小子之此意,濟今日之國事,卽日夕之所望。卿其安心,勿復過讓,其卽偕入,用副至望。仍傳于李宗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罪戾,臣實自知,恩批隆摯,不得仰體,聖諭敦勉,不敢趨承,冥然跧伏,末由蠢動。皇壇祀事,私廟展拜,旬日之內,動駕至再,而一未致身於陪衛之列,分義掃地,誅殛猶輕,席藁兢隕,祗竢威令之亟加而已。仍念廟薦之至今不得擧行,實是前所罕有之事,許多重任,尙未出代,靜思厥咎,莫非臣罪,違慢之誅,實所甘心,而顧臣疾病之決不可復强,職名之決不可仍冒,不但臣心之所自畫,聽於輿論,亦莫不然。日夕籲號,冀蒙矜許,雖在未遞之日,便是當遞之人,而從前首揆引入,不敢當薦事,則僚相之替行,例也,其何可一向遷延,而不思變通之道乎?至於史官之許久臨守,尤爲萬萬惶恐。臣之必遞之義,自矢寸心,非敢出於一毫矯飾,而反使君命,虛辱於委巷之中病裏焦遑,益無置身之所。玆敢復煩鳴號,伏乞聖慈,俯賜哀憐,及此一縷未絶之前,亟命撤還史官,仍許遞臣相職,俾得安意就盡,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已悉諭,卿豈若此?目今左揆,處外過讓,卿又引入,而廊廟之上,唯有右相,若是而國事奚做?文未寫意,予有面諭者,卿須體至意,安心偕入,聽我敎焉。仍傳于李宗城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行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父墳,在於廣州地,而臣自關西歸來,身帶重任,不敢遠出,其後仍嬰篤疾,曠省遂至五載,霜露之感,實難自抑。顧今病形,漸就深痼,朝暮人事,有未可期,擬趁春煦稍舒,一往省掃,而不有恩暇,無以作行,伏乞聖明,俯賜矜許焉。且臣下去後,有緊急山事之躬自檢理者,歸期自致淹遲,本職雖曰閑局,長席不宜暫曠,經筵、籌司,俱係緊任,亦願亟命一倂鐫遞,俾臣得以任便往來,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懇迫祈望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省焉。 ○行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入文字,乞寢長陵防川處看審之命,而聖明視爲飾讓,不賜矜允,近日又因筵敎,有自政院催促上來之擧,臣不敢知朝家之以此召臣,謂臣一往審,有可以懸度防事成否,別具一隻眼於他人所未覩之外歟?抑謂當初陳請者臣,而委其事於其人,如結者之解歟?臣之當初陳請,不過惜水道之變形,而欲復其舊,況在其時,鑿決未久,防役不鉅,若可以不日成之,似無難易之可論。前秋申稟,槪慮任事者水道自復之說,有未必然,而不卒其役,致有衝盪橫奔之患而已,實非有十分料量於刷淤鑿股,立堤捍水之術,今雖承命往視,顧何敢强所不知?指陳其可成與不可成,藉臣,妄謂必可成,目今東作方興,役民非時,事難卽擧。又經夏潦,則未知水勢之復作何狀,是則徒費臣往來,而終無益於事。且臣蹤地,已決一退,束帶趨朝,此生息望,而今因瞽視聾聽之事,諉以召役,苟然媒進,不惟臣私義之可羞,亦豈聖朝體下之道哉?然事關先陵,聖敎屢勤,臣欲不計廉義,冒沒趨承,而前冬恩罷之後,浮寄近郊,屢易舍館,疎窓冷屋,積有感傷,入春以來,發爲寒疾,鄕居無醫藥,不卽汗解,轉輾添感,症形危惡,舊患痰喘,乘時作劇,膈煩喉壅,呼吸緊急,臥不貼背,眠不交睫者,今至數十餘日,形骸幻鑠,氣息如縷,見者無不深憂,臣心自分必死。以此鬼關殘命,寧有自力蠢動之望哉?伏乞聖慈,天地父母,量臣私義之不可入,危疾之不可强,亟寢催促之命,仍勘違慢之罪,以勵臣義,以幸私分焉。臣無任喘喘哀籲望恩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而若是處鄕,尙不上來,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上來。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向者卄違召命,非不知犯分悖義之罪,實合萬殞,而猶且不顧嚴畏,肆然至此者,冀幸亟解必遞之職,庶獲私心之安,而畢竟嚴敎之下,情勢迫隘,不免冒承而參政。皇壇親祭,私廟擧動,適在數日之內,職是宿衛,又未免黽勉陪扈,而因仍盤礴,斷無是理。噫,過三政卽遞,便同金石之典,臣何敢弁髦先輩已行之例,厭然濫據於必遞之地,不恤人之嗤點,自陷於貪樂之科哉?臣雖欲全沒廉愧,當去不去,司直之論,豈可一任臣之放倒也?況伏聞頃日詮對,大臣亦陳當遞之義,揆以公體私分,不容一刻苟叨於此,尤可見矣。念臣至愚極陋,過蒙特達之恩,冥升此崇,委寄此重,臣實無寸能可以自效,唯是筋力奔走,爲絲毫報答之圖,從前如非至難强之病,至難安之情,則不敢爲慢蹇之計,故顧以必遞之身,終未能畫一堅守,亦旣乍出乍入,全失去就之節,自省慙恧,人謂斯何?今則惟有一遞,矢心天地,玆敢疾聲哀籲,更申前懇,伏乞天地父母,察臣必遞之義,諒臣難冒之狀,亟遞臣本兵重任,俾公務毋曠,至願獲遂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因晝講入侍事,召牌荐下,而本職未解之前,決無冒進之勢,輒又逋命,臣罪尤萬萬矣。冀蒙重勘,以勵群工,不勝幸甚。且臣於經筵事,竊有所慨然者,敢此尾陳焉,春日方和,法筵將開,以殿下勤學之誠,得一世橫經之士,與之討論奧旨,啓沃聖心,其所進益學問之功,賁飾治化之道,尤何如哉?此時宜求博雅文學之人,庸作法筵之龍象,而乃以如臣蔑學老鈍者,苟充於侍講之任,臣每一挾冊登筵,不覺顔厚十重而汗沾背矣。臣於前秋講畢,略陳此意,聖上亦必記有之矣。如李眞望、李秉常、宋成明數臣者,固可謂當今文學之士,殿下何不召收而置諸知事之列,以備顧問乎?今日瀛館諸學士,儘皆賢矣。至若金尙星、李喆輔、吳瑗、南泰良輩,盛之玉堂,實無媿矣。雖各有區區私義之可引,殿下若洞然明諭,截然嚴責,使不敢不進,則渠輩,亦何必膠守一切之偏見,不爲殿下之所需哉?伏願,申飭銓曹,在罷者請敍,竝列于館職,勿以禁推罷職責其出,別開可進之門,以爲應命之地,則其所裨補於經筵者,豈淺淺哉?且念山林讀書之士,雖以人主之尊,實不能呼斥,惟克敦誠禮,以致之矣。國朝名賢,前後相望,無愧濂、洛,而惟我列聖之尊尙禮遇,亦前代之所未有也。不幸碩德老師,殆無存者,而篤志求行,已膺殿下之旌招者,亦不患無人矣。尹東洙、魚有鳳、朴弼周、尹東源、沈錥、朴弼傅諸人,或有淵源之學,或有窮格之功,苟能羅以致之,出入講筵,闡明經義,論說聖訓,則其精微之見,劈晳之言,其可與科目中人,比以論之哉?彼雖世祿之裔,旣守志畎畝之中,若不招之以誠,待之以禮,則豈肯于于而來哉?亦願殿下,益篤緇衣之誠,期於召致,每於開筵之日,使之輪回侍講,則豈不美矣,而先朝盛時事,庶復見於今日矣。伏乞殿下,竝加留神察納焉。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附陳者,當留意,元無必遞之義,而若是過辭,其在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甲寅三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聖龍,假注書金尙魯,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輪對官奉常寺正沈一羲,司僕寺判官李思一,軍器寺僉正閔孝百,氷庫別檢金聖采,中部參奉鄭允迪、李聖龍進前伏。上曰,輪對罷後,當爲召對,玉堂上下番,持進講冊子,差遲來待於閤門事,分付。上曰,輪對官,以次問之,可也。沈一羲進伏。上曰,曾已入侍矣。使之只陳職掌及所懷。一羲曰,小臣旣無所掌,且無大段所懷,而旣承下詢,敢此仰達矣。本寺供進祭需中,祭酒每患未精,故該掌官員,常時各別申飭。近來則稍勝,而猶未極盡,典僕輩,每以酒米元數之不足爲悶矣。上曰,所達似模糊矣。當初朝家磨鍊,必厚而不薄矣。一羲曰,祭享各種物件中,祭酒尤難精備矣。朝家一年上下酒米,爲二百五十石,而不送本寺,出給貢物主人,本米則二石五斗,而一石式納于本寺,故祭用則浩多,酒米則不足,典僕輩,不無稱冤之端。若自惠廳,勿爲出給貢人,而全數直送於本寺,自本寺,申飭典僕,以爲擔當措備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酒米之不爲直送本寺而出給貢人,使之納于本寺者,蓋欲作一階梯,務爲精潔矣。當初設施之意,可謂纖密,而今以沈一羲所達觀之,近來貢人輩,所納酒米,似欠精實,故典僕輩,敢生爭利之心矣。祭酒之不精,可推而知,今後則各別申飭,可也。{{*|此一段,出擧條}}聖龍曰,米不精而酒不精者,是太常官員之罪也。上曰,然矣。一羲曰,縷縷煩陳,不勝惶恐,而又有仰達之語矣。大抵貢物創設,今已百餘年,其後陵寢及太廟位室,比前有加,而本寺所捧酒米石數,僅爲一百七石矣。通一年元祭享及無時別祭,只以此數當之,故利歸於貢人,而本寺則自有不給之患矣。聖龍曰,大小祭享,比昔時雖曰浩多,以此石數,豈至於不能當一年之用乎?上曰,旣問所懷,如有所懷,則陳達不爲非矣,而但此則貢物,亦必屬於本寺矣。本寺旣有提調,果有變通之事,則郞廳相議於提調,提調筵稟或草記,未爲不可,而今此所達,殊涉瑣屑,沈一羲推考,可也。聖龍曰,輪對官之頻賜引接,下詢所懷,聖意則好,而疎逖之人,昧於筵體,辭未達意,每致有瑣屑之患矣。上曰,沈一羲,似未曉予意而累次陳達矣。當初酒米之作一階梯,意固有在,古昔立法之纖密,大抵如此矣,今不可容易變通也。上曰,輪對設置之意,非不美矣,而近來作一文具,雖問所懷,或曰無可陳達之事,或曰雖有些少弊端,有提調,故卽已稟議變通,甚無輪回引接之意矣。沈一羲,雖以所達瑣屑推考,而外間不能詳知,誤認以陳所懷,被推考,則亦有後弊,沈一羲勿推,可也。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思一曰,小臣則去月晦日引見時,已仰達矣。上曰,纔果入侍矣。然則職掌遺在,前已陳達,只陳所懷,可也。思一曰,所懷亦於其時仰達,故今無可達之語矣。上曰,初入侍之人外,使之只陳所懷。閔孝百進伏。上曰,履歷?孝百曰,戊申別試武科,己酉差禦營哨官,出六後,除北部主簿,辛亥除軍器寺判官,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孝百曰,所掌弓箭矣。上曰,遺在?孝百曰,黑角弓八百四十七張,校子弓三百五張,長箭一萬六千五百五十部,片箭一萬七千三百五十部矣。上曰,所懷?孝百曰,本寺有提調衙門,故凡有大小變通之事,或爲草記,或爲稟達,隨卽變通,姑無別爲仰達之事矣。金聖采進伏。上曰,履歷?聖采曰,壬子初除義禁府都事,癸丑以堂上相避換差,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聖采曰,氷丁供上進排矣。上曰,遺在?聖采曰,氷丁異於錢布,這這消瀜,故遺在之數,無可仰達者矣。上曰,所懷?聖采曰,有提調衙門,故有弊端,則卽爲相議變通,別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別檢,非六品乎?聖龍曰,別提爲六品窠,而別檢則是參六窠也。鄭允迪進伏。上曰,此人則頃日朝參時入侍矣。上曰,所懷?允迪曰,近來部民,謀避防役,投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無勢殘民,偏應苦役,是爲痼弊矣。上曰,其弊誠然,所達之辭,可謂約而盡矣。輸對官,以次先退。 ○上曰,注書出去,招玉堂入來。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兪健基以次入侍。金若魯,讀《近思錄》第五編首章,自濂溪先生,至從善而已。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晉之上九,至便是欲。上曰,注書讀之。金尙魯讀,自明道先生,至義理常勝。若魯曰,首章,言乾乾不息於誠者,蓋君子體乾之健,而至誠不息然後,始爲克己之工,而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於克己上,最爲緊切,非誠無以着此工夫,若於這箇工夫,一有未盡,則不能克己,此誠爲學之要也。葉註云,懲忿,象山之高,窒慾,象澤之深,此說恐不然。朱子曰,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塡壑,以此推之,象山象澤之解,終可疑矣。健基曰,乾乾不息云者,蓋取乾卦終日乾乾之義,言其至誠不息也。若魯曰,養心,孟子則曰莫善於寡欲,濂溪則曰至於無,孟子寡字,濂溪無字,雖似有異,而孟子言其養心之工夫。故曰寡,濂溪言其極處。故曰無,其遏人欲之意則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養心之工,寡欲與無欲,似無異矣。若魯曰,此則不然,孟子所謂寡欲者,言養心工夫也。若言養心莫善於無欲,則無下工夫處。故不曰無,而曰寡,濂溪則恐後學,不究孟子本旨,只以寡欲,便謂極工而止焉。故言無然後,誠立明通,如是解釋之後,此章之旨,始明矣。上曰,此言是矣。孟子寡欲之訓,非不盡矣,而濂溪,以至於無三字言之,故尤詳。若魯曰,聖敎至當。若魯曰,顔子所以進乎聖人地位者,在於克己復禮此四字,而克己復禮之目,亦不越乎四勿矣。蓋人之由乎中而應乎外者,惟本於視聽言動,故四箴之戰兢儆戒之意,最切於工夫,一字不可汎看也。上曰,四箴,果好矣。李聖龍曰,先賢箴戒之辭,非不多矣,而亦未有如四箴之爲眞切,固宜朝夕省覽也。若魯曰,臣於言箴傷煩則支一句,竊有仰勉者,殿下於絲綸之間,不免有太繁之病,雖出於欲令群下,洞然曉知之意,而終有欠於王言簡重之體,故今又因文義,敢此仰達,乞留聖意。上曰,所達儘好,當留意矣。若魯曰,不遠復無祗悔以下,蓋引《易傳》陽復之義,以喩君子反善之道矣。雖有過失,未遠而能復,自至於無悔,固可謂大善,然執德不固,頻失而頻復,則雖不至於悔,猶爲未至,終不若初無可復之失,故下文所云,不失則何復之有者,此聖人之道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故人之有失,若猛省而速改,則無所悔,無所悔則事事盡善,不待勉强而中乎道,自底於無過可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損卦之義,於日用工夫最緊切,人孰不知損過就中,損末就本之爲貴,而每患理不勝欲,其流之害,自至於華勝質末勝本,使天理日消而人欲日蔽,可不懼哉?須無一毫放過,於理欲之分,先將人欲,痛加抑損然後,天理自復矣。聖龍曰,須於損人欲復天理六字上,日日着工,無或放忽,則自然無此病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夬九五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莧陸,一小物,而草卉中,感陰氣最多,至脆易折者也。上六之陰,如莧陸,故九五當決之時,必取而爲決之主,衆陽上進,決去一陰,所以爲夬也。決而決之,不失中正之義,則於中道,自可無咎,然心有所比,便不得爲光大,故又說出正心誠意四箇字,使之無一毫繫累,以盡中行之道,聖人牖後學之旨,可謂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明道所謂治怒治懼一句,其爲難則一也,而治怒之難,甚於治懼,故先言治怒,次言治懼,而更下六字,伊川亦曰,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蓋人之於怒,制之最難者,病痛常在於一己之偏係,未祛血氣,時時用事耳。凡人尙然,況人生之莅至尊位,挾雷霆威,喜怒易發者乎?如使己私旣克,則一朝之忿,自不作矣。故治怒之功,只患其不能克己,而不患其怒之難制矣,人主於此,須臾不可汎忽也。上曰,下文比如明鏡云者,甚好,鏡何嘗有好惡六字,可謂一言盡之矣。若魯曰,比之明鏡,比之如水者,乃是公好惡之極致,而殿下所看得者,誠切當矣。但殿下於平日愼喜怒公好惡之道,非不加意用工,而或不無威怒之暴發。又不無遷怒之時,其於明鏡止水之訓,聖學恐有所未盡而然矣。上曰,所達儘好,當各別留意。若魯曰,陪奉他三字,卽語錄,是陪隨奉持之意也。上曰,如是解之之外,似無他義。若魯曰,制怒之義,纔因文義,有所仰達,而操存之工,一有不固,則輒不免隨處觸發,此伊川之以動心忍性,勉戒思叔者也。上曰,思叔,是張思叔乎?若魯曰,然矣。是伊川門人張繹之字也。上曰,動心之動字,何義?若魯曰,朱子釋之曰,竦動其心,竦動云者,蓋指警惕而無少懈也,與《孟子浩然章》動心不動心之動字,不同矣。上曰,然則此動字,果異於不動心之動字矣。健基曰,動心忍性然後,自無疾遽之失,暴發之病,故先賢所以拈出此四箇字戒之者,此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潛心於道,忽忽爲他慮引去一句,甚有味,學者於道,雖潛心着工,而每患志不勝氣,便爲許多思慮所撓奪,終未能灑脫舊習,此先賢所以書而自警者,而可謂善形容矣。上曰,大抵先賢所以爲此言者,似不是汎然脫出來,必親自經歷而後,書之以言乎?聖人亦有此光景而當有云然耶?若魯曰,此屬賢者以下事,聖人則本無此光景矣。健基曰,此卽橫渠言,自不無氣質之病,故其爲說如此矣。若魯曰,橫渠未必眞有這箇病痛,只是兢惕一心,孜孜靡懈,作爲此自警之辭耳。看得如此然後,自無礙滯處矣。聖龍曰,學者病根,常在於外撓糾紛,氣質難變,故雖大賢,亦不能無警戒之心者如此,可見先賢用工之縝密。上曰,承旨所達,好矣。自有細密處,故俄者疑而問之者此也。若魯曰,溫柔可以進學云者,非謂溫柔二字之外,無他進學之工也。闕黨童子之病痛,在於輕傲不循禮,唯溫柔,可爲進學之址,故聖賢所以隨人病痛而勉戒之者,多此類矣。上曰,果如是也,故聖賢所言,自各異矣。若魯曰,第七板九德之目,見於《書經》皐陶謨,而最切於克己工夫,九德中廢其一,則便不得着工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進前。李聖龍進伏。上曰,掌令安相徽,承牌然後,始可開鞫乎?聖龍曰,然矣。鞫獄何等嚴重,而近因臺諫不備,每致停輟,雖以經筵言之,知事有六員,而因其不備,今日晝講,旣有命而亦不得開筵,誠爲慨然矣。上曰,承旨,似不能詳知鞫情矣。卽今鞫體,與前稍異,不宜若是,而稽緩猶尙如此矣。聖龍曰,鞫情,小臣雖未詳知,連因該房,亦有略聞者矣。上曰,近日,只以開政爲事矣。上曰,今日日勢已暮,開鞫亦未可必。安相徽俄雖出牌,而姑無牌去來矣。聖龍曰,牌去來,亦非不申飭,而近來百事,自至解弛,此皆臣等之罪也。聖龍曰,日昨大報壇親祭時,藝文館廳直,所爲駭然,輕重間似當勘罪,故方今囚繫,而本院則囚繫之外,無分付勘律之例,秋曹則旣非啓下之事,故亦不得照律云,事雖微細,不可不一稟故仰達矣。上曰,此事,非翰林所可知,而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則有之,故只以事體罷職矣。藝院廳直,令秋曹科治,可也。{{*|出擧條}}上曰,今日應製詩篇,姑未盡製耶?聖龍曰,或有盡製者,或有未及圓篇者矣。上曰,此異於三日製,非終日科次之事。弘文提學宋寅明,卽爲牌招,使之科次後出去,開鞫,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鍾城府使李榕,慈山府使朴守慶。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風雨乖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鍾城府使李榕處給送。 ○朴師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魯,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由限已過,徐命臣連呈辭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今觀使臣狀啓,其犯越人事,有下問者,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來待賓廳事,分付。 ○李宗城啓曰,大臣備局有司堂上,依下敎來待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傳于李宗城曰,今日大臣,當爲入侍,晝講停。 ○傳于李宗城曰,引見時,《備局》、《承文院謄錄》持入事,分付。 ○有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朴師正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朴師正進。 ○吏批啓曰,漢城判尹,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司圃署牒呈,則別提金致謙,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均爲陳奏正使,朴文秀爲副使,黃梓爲書狀官,閔致龍爲掌令,尹淳爲禮曹判書,趙尙絅爲判尹,李眞淳爲刑曹判書,李衡佐爲延安府使,李思一爲安岳縣監,李喆輔單付按覈御史。 ○兵批啓曰,忠壯將沈宗善,景福宮假衛將朴受和,俱以抱病之人,宿病添劇,勢難供職,呈狀乞遞,輪直之任,不可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亻政}}、吳光運付副謢軍,尹陽來付副司直,李喆輔付副司果,閔通洙、金尙魯付副司正,權和經單付同知。 ○備邊司薦望,開城留守鄭壽期、洪鉉輔、金龍慶,咸鏡監司李箕鎭、李眞淳、李壽沆,義州府尹尹得和、尹敬龍、崔命相。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同義禁李眞淳,移拜刑曹參判,其代,自本院稟旨差出云,令該曹口傳卽爲差出,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普赫爲知義禁,李道謙爲平安都事。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豹皮一令,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各虎皮一令,校理金若魯鹿皮一令,假注書金尙魯,副修撰兪健基各草注紙三卷,筆七柄,墨三笏,假注書閔通洙,佐郞金徵慶,右副承旨朴師正,假注書李長夏各草注紙二卷,筆五柄,墨二笏賜給。仍傳曰,紙筆墨,依朔書例,自該曹賜給。 ○李宗城以禁衛營言啓曰,去二月朔,本營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蔡膺禔未滿四矢,權{{?|⿰香咸}}不中,依例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捕廳草記,緣坐逃躱罪人睦贊興稟處事,命下矣。所當依傳敎稟處,而第緣坐逃亡,自有定式應施之罪,而本府之初不直爲稟處,移送捕廳者,以其逆虎緣坐,與他有別,而變幻姓名,出沒京輦,情狀萬萬凶惡,有不可循例稟處故也,則捕廳之一番捧招,謂已究問,初無嚴訊之事,泛以稟處爲請者,殊無當初,稟請究問之本意,當該捕盜大將推考,贊興更令捕廳姑先嚴加杖問,觀其招辭後,移本府稟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冒死申懇,冀被嚴譴者,實出於萬萬不獲已之情,一兪之音,顒首以俟,而伏承史官傳批,辭旨愈益勤摯,至有入聽面諭之敎,奉讀感泣,繼之以惶恐悶迫,不知所措也。臣之疾勢,如或有一分可强之勢,則雖挈曳匍匐,入承聖敎,畢暴衷悃,庶幾天地父母之少垂憐察,豈非臣之至願,而顧以三朔沈委,一縷垂絶,床褥之間,轉側須人,跬步之內,蠢動無路,恩諭至此,末由祗承,罪戾層積,益無所逃,伏地戰悸,只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以犯越人事,有下問者,卿以元輔,軍國重事,決不過嫌而不參,其卽入來,共爲入侍事,更爲傳諭。 ○三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宋眞明,行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李宗城,校理金若魯,副修撰兪健基,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假注書閔通洙,事變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陰濕,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今番先來,國辱如此,痛心何可盡達?前後辱說,頻數,尤爲痛心矣。上曰,不知前例,故使之持入矣。前有如此文字乎?興慶曰,議處二字,尤爲痛心矣。上曰,辛未年,有査事矣。前例考出,可也。壽賢曰,先來狀啓,未及得見矣。上,下之。上曰,一人讀之,玉堂竝見之,可也。上曰,庚午年《政院日記》入之。壽賢曰,罪人承款者,二十六人矣。似無査事出來之慮,而金永昌尙未捕得,是爲悶慮矣。向來啓文中,以按覈使査狀來後,卽當轉奏之意及之,況且國辱如此,使臣宜卽差送,而今則事體頗重,似當以大臣差送矣。上曰,以大臣差送,可也。壽賢曰,姑觀前頭差出乎?上曰,政官牌招,卽爲差出,而以陳奏使爲號,可也。寅明曰,江界罪人,不可仍置江界,移囚平壤,更送御史,與監司眼同嚴査,似好,而其中金永昌,事極難處,若以溺水死爲言,則好耶?上曰,以溺水爲言矣,若或見捉於彼國,則其將如何耶?凡事當以誠實處之矣。眞明曰,以李喆輔,更爲差送御史,好矣。上曰,李喆輔當爲更差,而以按覈使差下書出,可也。若魯、健基所啓,人臣專對之任,若有辱國之事,固當埋骨燕山,以伸主辱臣死之義,而今番三使臣,受其慢書,不能爭執,仍爲出來,我國國小力弱,近來受侮於彼,非一非再,其爲驚心痛惋,當復如何?此等處,若不嚴加處分,將無以勵臣節。臣等待罪經幄,與兩司有異,故不得勘律請罪,而三使臣,不可不嚴處矣。{{*|出擧條}}上曰,當用何律耶?壽賢曰,臣伏聞此啓,惶恐無地矣。臣方待罪之不暇,不敢干涉,而彼中形勢,誠有所不然者,而人言每如此,尤切惶愧矣。上曰,戊申,以何律勘處耶?寅明曰,其時臺官,卽小臣,而以遠竄論啓矣。上曰,今番則與戊申有間,三使臣竝削職,可也。若魯曰,削職太輕矣。今日臣子憤痛之懷,當洩於何處耶?上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予豈强拂乎?三使臣,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使臣先來軍官兩人及譯官,皆稱病落後,只令陪持上來,事極駭然,不可不各別論罪矣。上曰,稱以有病,落留中路,遲滯甚矣。先來軍官及譯官,令攸司從重勘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少退。備局次對,久未爲之,備局諸堂及兩司牌招,以次對入侍。諸臣遂退出。午時,還爲入侍。宗城曰,査勅時《事變日記》,付籤以來矣。上曰,上之。壽賢曰,罪人之招,各各不同,胡亂,甚矣。急送御史,期於同招,爲宜矣。上曰,奏文措語,何以爲之耶?壽賢曰,臣往見彼國形勢,少有執頉處,必生事,略略說及,似好矣。寅明曰,戊申陳奏時,以事體之重大,分授諸臣,各撰一本,故臣於其時,未入館閣,而亦製進矣。今番奏文,比前尤重,尹淳、李德壽,以曾經主文之人,方在外,若以奏文製進之意,催促上來,則此與官職有異,何敢不來乎?上曰,若聞此事,則豈可不來乎?當此主辱之日,諸臣何敢在鄕?令喉院各別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壽賢曰,先來狀啓中,彼國慢書,誠極痛心,而且以犯越在逃人金永昌事,彼之提說如此,而尙未捕捉,前頭生事,殊爲可慮,宜有嚴飭購捕之擧矣。上曰,考出乙丑賞典謄錄,申飭監、兵營,懸賞購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番陳奏使入去時,西邊犯越罪人,多少懸殊,不可指一爲辭,而瀋陽將軍所報,與御史査狀,亦且不一,似當更送前御史,別爲從實究覈,歸一爲宜矣。壽賢曰,按覈御史,急速下送諸罪人處,更爲捧招,犯越地名與殺人之數,一一詳覈,與彼中文書,無相左之患然後,可以附咨於使行矣。上曰,罪人移囚平壤,御史與道臣,眼同査實,速爲狀聞,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江邊犯越事,在監、兵使,爲其公罪,而旣有革職前例,故李遂良,以依例革職,別爲議啓矣。江界府使金浚,亦當照律,而犯人,皆是高山鎭屬,則在浚,亦爲公罪,所當與兵使,一體勘律,而卽今則與前有別,前咨旣以聽候爲言,則先此照律放送,亦難便,彼中事出場,早晩不可知,而一向囚禁,不爲照律以待之,尤爲重難,未知何以處之耶?上曰,何可一向囚禁?金浚亦姑先革職放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以爲,鳳凰城將馳通出來,使譯學李齊聃取見,則前日自滿浦境,拿縛越送孫可先供內,所援在逃者小溫兒,因盛京將軍移文,亦令臣府,遣兵査拿事馳通,故伊時道臣,因廟堂分付,行査答通,而彼旣因禮部謝覆咨文後知委之令,如是馳通,則不宜牢拒,故不得已,以理當具報本道方伯,更加伺捕等語,措辭答通,而前頭似當有回覆之擧,令廟堂稟旨分付云,到今更無搜捕之路,似當以前日答通辭意,回報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三使臣,因諸臣陳達,旣有拿處之命,爲其重事體也,而首譯則誠可痛矣。渠若血誠周旋,亦豈無感動之道,而以使臣別單觀之,多有可疑之端,其不爲力爭之狀,可知矣。首譯李樞,爲先拿鞫,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兼春秋權德載,咫尺之地,有不謹之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固城等邑,未收大同米,未滿千石,而卽今民間竭乏,今若與新賦稅,一時竝督,則民將不堪,蕩減則雖不可望,而以待秋退捧爲請矣,此則穀旣無多。且當此窮春,新舊稅之竝督,誠爲小民之弊,似當許施矣。宗城曰,臣於此狀啓,竊有所懷,而干係廟謨,故惶恐不發矣,言端旣發,敢此仰達矣。大同未收,未滿千石。且湖南旣已蕩減,其在一視之道,不宜異同,臣意則特許蕩減,以紓窮民一分之急,好矣。上曰,承宣之言是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道臣所請,旣是退捧,則朝家不必特令蕩減,依狀請使之退捧,似宜矣。興慶曰,今此未收米,不滿千石,則蕩減固非難事,而第嶺南沿海之尤甚,比湖沿不無間焉,則不必以湖南例許減。且蕩減惟正之供,係是非常之特恩,恐不宜續續輕施矣。上曰,向者以事體,雖已處分守令,沿海飢民,豈不顧視?特許所請。{{*|抄出擧條}}珽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擧行。{{*|原啓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原啓見上}}上曰,今則與前有異,極律與否,今非可論矣,不允。今來北咨中慢語,有非人臣所可忍聞者,其爲驚心痛骨,當如何哉?奉使諸臣,旣不能善辭周旋,又不能以死力爭,以至貽辱國家,罔有紀極。其奉使無狀之罪,可勝誅哉?三使臣,旣命拿處,譯官李樞,亦有拿鞫之命,則行中譯官輩,故欲生事,不爲宣力之罪,亦不可不嚴徵,請行中首譯,一體拿鞫。上曰,依啓。臣於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之命,竊以爲過也。夫正供退捧之請,雖涉猥越,而原其本情,亶出爲民,則容有可恕之端,不宜以此深責。且在郡封章,古人多有行之者,今重協應旨進言,兼陳民弊,不是異事,而殿下不少舒究,遽下嚴敎,至有拿命,此豈聖朝通下情恢言路之道哉?況陳民憂被重譴,亦將駭四方之聽,請還寢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之命。上曰,道臣旣已罷職,守令拿處,烏可已乎?不允。臣以稷山殺獄事,有所論啓蒙允矣。伊後數日,得聞稷山縣監李渭輔,受暇上京,怒其被殺人沈萬之妻呈訴法府,捉致拘留於其家云,臣聞甚怪駭,欲知其眞的與否,使憲府下人,招來沈萬之妻,親問其被拘之狀,則果如所聞,而過數日,僅得逃脫云云。夫渭輔,以主推官,偏護正犯,囚禁屍親,已極無據,而又欲杜絶其上京訴冤之路,拘留屍親於私家,尤爲可駭。渠方入於前後推官拿問之中,苟有一分畏憚公議之心,安敢乃爾?其循私蔑公,縱恣無忌之罪,不可不嚴懲,而趙天彬,家富族盛,居鄕豪强,此所謂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者也,外方殺獄,例多緩弛,有難成獄。請稷山縣監李渭輔,爲先拿問定罪,正犯趙天彬、寶甫等,一倂拿致京獄,以爲參考捕廳文案,嚴加究覈,依法勘處之地。上曰,依啓。方今隣族侵徵,實爲良民第一難支之弊,變通充補之政,宜不容少緩,而近來人心不古,詐僞百出,謀避軍役,如避死地,閑丁搜括,其勢誠難。況兩年飢癘,死亡無算,目今民間景像,有若新經兵燹,僅存餘氓,尙未蘇息,不奠厥居者太半。聞外方州縣,因朝令之至嚴,搜境內之閑丁,東西隳突,侵擾民間,當此農節,民不安頓,耕播愆期,今年農作,如或失時,則嗣歲之憂,有不可勝言。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當初下敎,意在爲民,其所騷擾,乃守令之不職,諸道監司,從重推考,守令嚴飭。相徽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原啓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依啓。{{*|原啓見上}}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定州牧使黃應洙遞差。上曰,當初不允,意有在焉。豈可置人於黯黮之中乎?勿煩。{{*|原啓見上}}請理山前府使禹夏亨,拿致究覈。上曰,旣有拿命,令該府添問目査問。珽所啓,臣以諸道簽丁,限秋成姑徐事,論啓矣。殿下終靳分明賜答,只以道臣、守令推考爲敎,此則非臣陳啓之本意,臣言之無足有無,已極惶愧。且本院有大司諫金始炯,下諭啓辭,而傳啓之際,頓然忘却,以致漏落,臣之昏憒不察之失,誠無以自解。以此以彼,其何可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亦勿退待。壽賢曰,密陽府使李重協之疏,不過出於爲民之意,而處分至此,非所以示遠民也。臣意以爲,宜收拿問之命矣。上曰,向來處分,湖南旣有意,近來紀綱,無復餘地,不可不如是矣。大臣之言如此,何可不從?拿問還收,罷黜,可也。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以爲本道連歲荐飢,民間遑急,許多飢民,實無口食繼給之勢,留庫還上中,米太則係是不虞之備,雖不可擅動,至於皮雜穀小豆,非但異於正穀,經夏留庫,每致腐傷,雖有積峙,終歸無用,民間形勢,如是遑急,則似當有變通分給之道,令廟堂稟旨分付云。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施矣。上曰,依狀請許之,可也。平安都事鄭熙普,今姑改差,今日內口傳,各別擇差事,一司署經守令,卽爲催促發送事,副校理鄭亨復、兪最基,校理趙明澤,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朴弼載,竝牌招事,都承旨李瑜同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上曰,領相進來。壽賢進伏。上曰,三公俱備然後,國事可做矣。卿之閱月引嫌,不亦太過?予則非以筋力望卿,而卿則每以筋力之不逮爲言,此甚可悶矣。壽賢曰,聖敎至此,惶恐無地矣。昨者批答中,有面諭之敎,而實無自力之道,故不得承命矣。朝聞北報,不勝驚痛,蒼黃入來,而今雖入來,更無陳力之望。臣於常時,每以不擇燥濕,奔走職事爲期,病勢若不至此,何敢如是撕捱乎?且勿論曲直之如何,一有臺言,大臣之不得行公,古例卽然。向者臺言,雖非直斥臣身,以廟薦之不公,深攻左相,則臣居首席,其敢晏然行公,以招縱恣之目乎?呼唱道路,實愧鍾樓之市人矣。上曰,卿之引嫌,專在於臺言,而每以病爲言,此予所以爲悶者也。卿心果如李壽海之言,則如是引嫌,可也,而若有蕩平之心,則何可强以爲嫌乎?卽今廟薦之閱月不得擧行,卽前所未有之事也。況主辱之義,人臣所同有,予則雖以今日彼言,爲不足怒,而於卿等,則豈不以主辱之義看乎?壽賢曰,聖敎至此,臣更無所達矣。退出後,當與右相相議,廟薦卽爲擧行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3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瑜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咸鏡監司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知義禁尹陽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坐不可不備員,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大臣以下,當爲登對云,今日晝講停。 ○朴師正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朴師正曰,卽速開坐事,申飭。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冬至正使密昌君樴,副使閔應洙,書狀官尹彙貞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密昌君樴、閔應洙、尹彙貞等,時未還渡江,計其渡江日字,依例發遣府都事、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鄭益河,俱有親病,尹得徵、李顯望身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兵曹正郞金漢喆,司成崔命相,兵曹佐郞洪啓裕,司果趙榮國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南德老,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召對爲之。 ○李瑜,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安岳縣監望,司僕判官李思一,正書之際,以僉正誤書,而未能覺察,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行都承旨李瑜進,權{{!|𢢜|⿰忄業}}爲右參贊,沈鳳輝爲掌樂僉正,宋儒式爲監察,金彦熙爲司僕判官,田日祥爲慶源府使,尹淳爲兼藝文提學,金喜慶爲義禁府都事,李梅爲司圃別提,洪鉉輔爲瓦署提調。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李長夏單付副司正。 ○傳于李宗城曰,全羅左水使狀啓,形止事由而已,而濃墨之故,不得下院。 ○以京畿監司狀啓,戶曹參議魚有鳳,病重上去不得事。 ○傳于趙命臣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急,方寸煎熬,不得不冒死,復有塵瀆,尙冀仁覆之天,俯賜鑑燭而哀憐,伏奉承宣,臨諭聖批,又未得兪音,而責勉之旨,旣嚴且溫,至以困我爲敎,臣罪至此而益無所逃矣。臣心膽戰悸,汗淚逬集,直欲無身,而不可得矣。念臣特一眇末賤臣耳,如無萬萬不敢出之義,萬萬不可赦之罪,則濫蒙異渥,至于斯極,而何敢不思祗承,仰煩聖慮也哉?惟其違迕之誅,猶止於一身,喪廉之恥,實關於世道,臣雖不肖無狀,決不忍以身先汚聖上之朝廷。臣固樹立無素,而受恩罔極,旣叨此地,不敢以平日自處者自處,聖上亦不宜以平日視臣者視臣,今又不賜譴何,一向束縛,則臣唯當抱此冤悶,自就澌滅而已矣。伏地兢隕,不能悉對,敢欲更暴衷臆,仰干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伏以臣之今日境界,可謂至迫阨而至窮慼矣。閱三月禁推,往古所未有,而若臣則辜犯忒殊,拘繫最重,搶頭狴犴,甘心縲紲者,恰恰六旬有餘日矣。畢竟嶺海刀鋸,唯上所命,而臣有八袠偏母,素嬰美疢,前冬以來,益復沈綿,緣臣不肖,獲戾聖明,一向牢囚,宥免無期,則婦人之情,過於驚憂,危疾之喘,失所將護,門閭之望已窮,而藥餌之節且疎。日夜涕泣,轉生別症,奄奄床笫,朝夕莫保,臣於此撫躬疚傷,叩心煼熬,誠恐一朝無幸,永抱子道靡及之痛,重得罪於孝理之下矣。昨於千萬匪望,忽蒙付過放遣之命,仰惟聖上,至仁且明,有若曲察微臣情理之萬萬迫切者而然耳。夜出圜土,歸視病母,母聞臣至,扶頭蹶起,握手嗚咽,惟以未死前母子相聚爲萬幸,而感祝聖恩,與天同大,旋復昏綴,氣息懍然,蓋其中間疾勢之陡劇,莫非以臣之滯獄,而慮念之踰節,醫救之失宜故也。俯仰痛恨,尙又何言。噫,策名明時,致身瀛館,卽人子榮親之大節,而臣則反是,重貽親憂,剛添親疾,以爲終身靡極之悔,而伏況累忝橫經之班,徒懷守株之愚,前後恩除,積有違逋,則法紀森張,蒙萬戮而難贖,子職虧矣,臣分缺焉。忠孝俱喪,此何人哉?永念慙悼,寧欲無生。臣久縶幽圄,觸冷中濕,感疾甚重,未堪自力,而母病朝來,轉益困殆,謁醫討藥,强疾遑遑,此際又辱天牌,不敢坐違,謹此趨詣禁閽之下,而毋論從前自畫之地,有不可突然冒入,卽今臣母疾狀,實無少選離捨供職之望,玆具短疏,瀝血仰瀆於錫類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諒情私之至爲焦切,職名之終難承膺,亟許鐫削,使之任便救護,仍治臣終始逋慢之罪,以嚴朝綱,千萬不勝大幸。臣無任惶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三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李普赫、徐宗伋,右副承旨朴師正,掌令安相徽,正言趙明履,事變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入侍。金興慶曰,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大王大妣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金興慶曰,元龜招辭,多怪異之言,不可不一經稟裁,故敢達矣。宋寅明曰,獄事有變書有根本然後,可以覈實。南極逃躱時,元龜符同外直之事,今已現露,必須詳査得情然後,迎刃可解,而其間情僞,有難測度,逃躱一節,所當盡根究覈矣。上曰,予對卿等,說此多愧,卿等亦愧矣。十九日下敎後,有意飭勵,擺脫舊習,則元龜等事,安敢復出乎?予不能建極,以言敎者,詔少南老南附合之言,朝廷妥帖則渠何敢生意乎?卽今禁府堂上,多有未行公者,故渠輩爲此延拖眩亂之計,所謂權{{!|𥛚|⿰礻啇}},李萬維、申處洙、朴長潤之說,誠爲怪異,其捏合情態,殊甚巧惡矣。今若久置獄中,奸謀百出,若不別樣嚴束,則國何爲國乎?大抵以鞫體言之,旣曰逆則當爲訊問,嚮時如全城君沈廷輔,入於鞫廳,權{{!|𥛚|⿰礻啇}}雖曰曖昧,事體則亦當請捕矣。金興慶曰,下敎不然矣。臣曾見戊申年罪人之時,誣告張鵬翼、尹淳諸人,其時自上特爲置之,鞫事不可徑生疑慮,故敢達矣。上曰,卿與判金吾,決無私好惡,豈以彼此有勢無勢而有所左右耶?今直以禁堂發告,鞫體則自當請拿,權{{!|𥛚|⿰礻啇}}雖補外邑,豈可以逆疑之乎?凡事必從公平然後,可矣。宋寅明曰,戊申年,雖有過處分,而別生事端可慮,故姑不請拿矣。上曰,南極雖未信,而閔哥則可疑,故昨日已爲判付。大抵元龜,雖庶孽疲弊,李萬維、李浹,皆連家間,分明入於其黨者矣。宋寅明曰,枝辭蔓語,姑舍之,逃躱一節,當爲査實矣。上曰,此亦枝葉,南極雖正刑,無妨,此輩常怨國,屋下私談,皆未免偶語棄市之律矣。宋寅明曰,南極逃躱之事,似是元龜所爲,而姑未詳知矣。上曰,淸涼山事,似不虛疎。南極初云去涼山,後則變辭,其情狀,尤覺絶痛矣。宋寅明曰,招辭極爲殊常,臣等所見,欲一經稟裁,故敢達矣。金興慶曰,大抵此輩怨國,所謂淸涼山,皆是謀逆事云矣。上曰,怨國皆逆乎?元龜謀逆之事承款,則逆詳知情實然後,可以正法,不然則閔之一族,皆以怨國而盡誅乎,雖有怨國之言,而使之不生心,是矣。安相徽曰,此獄,南極逃躱後,閔哥外直符同,招辭書札,與元龜雖異,而和應則現露,不可不嚴覈矣。宋寅明曰,今若一二杖則多發言,李濟同,亦然矣。上曰,加刑則不知有何擧措矣。趙明履曰,南極爲人奸巧,其言往往有實辭,招辭中某字魚喁之說,非自做出,則必有人矣。上曰,南極則奸巧,閔哥則凶惡,不得骨子,則加刑後,可知矣。宋寅明啓曰,昨以禹夏亨已有拿命,臺啓所請面質事,有添入問目之命矣。從後聞之,夏亨初無拿問之事云,何以爲之?上曰,不可不一番推問,禹夏亨更爲拿處,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依乙丑年例,犯越人懸賞購捕事,昨已定奪矣。出身則有加資之規,常漢則必不願,似有錢布間參酌題給之擧矣。上曰,出身則加資,常漢則免賤後,令該曹錢布磨鍊,題給,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鞫廳罪人行刑時,本府都事之監刑,乃是前例,而日前誣告罪人金世珍行刑時,以假都事監刑云,後弊所關,極爲駭然。其時當該實都事,不可不論罪矣。上曰,當該都事,拿處,可也。傳曰,凡干除弊之時,且有定式,則奉命宣傳官,科外責立,雖涉未妥。關西宣傳官下去時,適値大政入侍,有飭勵之敎,只遵飭勵,不顧定式,宜有參酌推考飭勵,使者雖卑,王命可尊,敎諭雖重,牌有御押,則道臣狀啓中,只以官秩,曰以自重,事體所在,極爲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雖曰科外,不過報備局飭勵者,而近來外方,不有王人,徒以自重角勝爲能,前席飭勵之奉命人,敢欲抑制,報諸道臣,至煩狀聞,其在事體,亦極寒心。瑞興縣監朴師昌,從重推考,其所排立,自有舊制,令備局更飭京外,元狀啓勿施,以示重御押,尊王命之意。{{*|榻前下敎}}安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須勿更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趙明履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昨已諭,勿煩。又啓曰,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初意在於隣族侵徵,昨已諭,何煩之有?{{*|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獄文案之秘不宣泄,法例至嚴,至於政院所藏之本,則雖修史翰林,不得取見,乃者前參議李匡輔,不有禁令,任自謄傳,事極放肆無畏。且關後弊,而罷職不敍之罰,未免失之太寬,此後若復有如匡輔者,迫於親故之懇,則豈復慮後日之罷職不敍,而不圖所以傳示之道乎?凡罪罰當然後,方得制法之本意,請前參議李匡輔,削奪官爵,門外出送。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干連鞫獄之事,推覈之際,所當反覆究覈,期於得情,而江原監司趙最壽査聞之狀,極涉草略,殊無詳嚴之意,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罰,請江原監司趙最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捕廳罪人尹廷顯所告諸罪人,初命原營行査,聖意固有所在,然當此世道壞敗,國威不振之日,乃以干連鞫獄之事,擺脫法例,付一藩臣査究,實非所以示四方也。且以一獄事,分京外各行按覈,尤涉苟簡,請尹廷顯及所告諸罪人,竝令金吾拿致嚴覈。上曰,依啓。又啓曰,鞫囚訊問之法,至爲嚴急,不容暫徐,況今朝綱解弛,人心惰緩之時,鞫獄重囚逃躱之餘,職在金吾之臣,其所以奮發振勵,宜有加於人者,而知義禁朴師益,旣出之後,旋復言病辭遞,重臣固有病矣,然若以古人輿疾討賊之義推之,則此時言病,揆以事體,殊涉未安,請錦原君朴師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金吾郞官,素稱蔭塗華選,而時任都事李昌麟,爲人太不了了,擧止不似官員,循例易行之職事,每待下吏之指導,而猶未成樣,貽笑觀瞻。請禁府都事李昌麟汰去。上曰,依啓。又啓曰,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當此國綱頹弛之時,如此之類,又爲收敍,則頹者益頹,弛者益弛,而無復振擧之日,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事已過矣。今者所論,未免太過,不允。又啓bb曰b,臣本愚芚懦拙,不合臺閣之任,兼而向來,重遭人詬辱,故不欲冒居於公論之地,始敢冒死違召,而適以鞫坐,天牌再臨,揆以分義,不敢固辭,遂乃黽勉承命,旣出之後,妄欲效古人居職盡事之義,先發五六啓辭,而至於李思周刊去仕籍之論,伏承太過之敎,臣竊不勝惶悚而繼之以慨歎也。夫思周,本與泰徵,同出賊招甚緊,至今人言未已,而一朝洗拂,置之侍衛之列,不審殿下,何取於情迹可疑之思周,而處分之失當,一至此哉?方今典法湮晦,綱紀頹弛,主威日降,國勢日卑,爲今之道,當求所以明法振紀之方,不宜復行寬宥之政,而如思周之類,又爲收敍,則是已晦之法,益晦而不明,已頹之綱,益頹而不振,豈非大可憂哉?蓋臣之意,只欲扶豎義理,以正人心,此其所秉執者,固不小矣。其論思周之語,亦採至公之論,了無毫分過語,而聖明不賜允許,乃以臣爲太過,則更何敢出意見論是非,以循其職事哉?不循職事而逐隊隨行,人之羞恥,莫甚於此。且殿下,旣不用臣言,則便以臣爲不合言責侍從之任矣。雖欲蹲仍不去,而亦不可得,抑臣固無可以見信於君父者,然不用其言,卽是不信其人也,亦何顔面,冒居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朴師正曰,正言趙明履,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兪最基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職,止視之猶子也。一遍訖。兪健基讀自又問天性,至以己之子妻公冶長何也。上曰,吐,何如,解釋,何如?最基曰,妻公冶長下吐,或有異此者矣。讀止有可學無可學耳。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南德老讀自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止漢晉是也。一遍訖。最基曰,德不可一日不修,學不可一日不講,此是首章,故敢此告達矣。曾元爲口體之養,曾子是養志之孝,孟子所云,非不足乎曾子也。程子曰,事君若周公,可也。子之於父,臣之於君,當盡其分,周公、曾子,非過其分也。上曰,以此事觀之,世之人,皆不盡其道矣。忠孝盡分,非聖人也,乃人道也。健基曰,幹母之蠱,言子之事母,當以巽順爲主矣。上曰,往時儒臣,說此文義矣。此下大文,有可疑者,須告達焉,乃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之義也。最基曰,臣如周公而廑成小康之治者,以成王爲君故也,然此文義,於後世,不能無弊矣。健基曰,子幹母,乃爲剛陽,人臣事君,有犯顔嬰鱗者,有承順輔導者,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若諸葛亮事後主也。《周易》,皆言時與道也。上曰,此大賢之言,而向者言孟子事,亦有所云云矣,然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云者,心有所疑矣。周公豈不聖矣,而王莽,援周公、伊、霍,剛陽二字,誠可疑也。齊宣王之於孟子,顧左右而言他,可謂巽順乎?諸葛亮,治李嚴、廖立、尙嚴,亦可謂巽順乎?若偏於巽順剛陽,則皆有弊矣。最基曰,諫亦有直諫,有諷諫矣。上曰,東方朔,乃諷諫也,有聖人之言,孔子曰,有犯而無隱,是也。伯、叔程子,各有氣象,此乃叔程子之言乎?剛陽二字,終不能無疑矣。孟子於齊宣王,初無君臣之義矣。健基曰,此解卦辭,非解文義也。上曰,剛陽,終是可疑矣。最基曰,無於己者,不能及於家,施於天下,此言治家,不必專尙威嚴,當先治吾身,使吾心無一毫悔吝,則家人,自然有所嚴憚觀感而率歸于正矣。此匹夫治家之事,而其爲言則好矣。上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卽此義也。最基曰,家人,常多恩意矣。上曰,恩意之偏,多矣。最基曰,第五倫事,論者雖以私言之,然朱子賢之,載於《小學》,兄子、己子,儘有物我,旣曰猶子猶父,則豈全無差等乎?嫁女,當擇其才之相稱者,聖人豈避嫌乎?上曰,此《論語》註,而拔載此書矣。最基曰,侯夫人賢,兩程成就,皆其敎導之力矣。上曰,此行狀耶?最基曰,然矣。健基曰,文王德化,本於一身,及於后妃,是爲周南,及於江漢,遂爲召南,其治化,誠盛且大矣。然皆自文王之身,而推近及遠者也。此在蒙學,固當講誦,而帝王家,尤宜留意於二南矣。上曰,然。健基曰,蠱之上九所謂不事王侯之人,自有等級,然朝廷有道,則揚于王庭矣。最基曰,是不然,堯、舜之時,有巢、許矣。健基曰,雖然,元、凱在朝矣。在國家之道,宜使賢士,揚于王庭,是豈不有光於國乎?最基曰,以近日言之,以臣等不似,豈有補於聖學乎?卽今豈無林下讀書之士,以至誠求之,當有出者矣。上曰,《歷代名臣奏議》,何以爲之耶?最基曰,下人無狀,不告于臣,知事趙尙絅、尹游,皆選送云,而卷秩,當浩汗矣。上曰,似然矣。最基曰,臣與李宗城相議,欲請講《宣公奏議》矣。上曰,《名臣奏議》,先朝每欲爲之選,後則有何難乎?可爲五十卷乎?最基曰,然矣。令李德壽及李眞望選之,何如?上曰,其人不爲上來,其人如李縡,不欲爲官矣。然雖不爲官,在幼學壯行之義,經筵官,豈不可行乎?最基曰,如此則愈辭避矣。上曰,經筵官,非同經筵、知經筵,若果如此,則愈爲辭讓矣。最基曰,慢書辱國,寧有如許之事乎?內而鞫囚逃躱,外而慢書又來,此非小憂也。不獨禹夏亨,可以拿處,使臣受咨文而來,誠爲無狀。至如權儆輩,亦各別治之然後,可解臣子之憤矣。必振擧紀綱,庶幾可以爲國,愚衷所激,敢此仰達。趙命臣曰,紀綱解弛,未有甚於此時,紀綱如此,故無處不弊,以至邊禁亦弛,辱及國家,此而不治,何處用紀綱乎?各別嚴懲,如何?上曰,今時則非我國所當爲,末梢豈無處分乎?諸臣以次退出。 ==3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式暇}}。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卯時,日有兩珥。申時,日有左珥。夜二更三更,月犯左角星。 ○李聖龍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理山前府使禹夏亨拿處事,傳旨啓下矣。禹夏亨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事,命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送矣。卽者拿問還收事,擧條啓下,李重協勿爲拿來,還爲上來事,書吏所到處,分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泗川縣監朴端錫原辭,緣坐罪人李落松逃亡,旣不在於其等內,當該守令,令本道現告事,覆啓蒙允後,纔已發關本道矣。卽者前縣監池友翼名呈所志內,罪人李落松逃躱,在於渠之在官時,故今方自現待命云,拿囚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冬至使首譯李樞,行中首譯韓斗綱等拿鞫事,傳旨啓下矣。李樞、韓斗綱等,時未還渡江,計其渡江日字,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啓曰,正言趙明履出仕事,擧條啓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日昨伏聞,因使臣狀啓,有大臣、備堂入侍之命。臣蹙伏待勘,跡阻朝班,徒切鬱慮之情,繼而使命,及於臣身,追始得聞彼中嘖言非常,臣不勝驚痛憤惋之至。當此主辱臣死之日,臣子分義,不暇他顧,宜卽趨承,亟治行具,而顧臣情勢負犯,終於相職未解之前,決無重入脩門之路。見方使事爲急,不容曠日虛縻,旣當出疆,職任元不關緊,到此尤無靳固之慮,必不待臣之煩籲,而卽賜處分矣。人之疾痛,必呼父母,君臣猶父子,今臣迫急之情,不啻疾痛,則安得不赴愬於君父之前也?經曰,人之所欲,天必從之,臣以是伏地涕泣,顒首以俟,而卽蒙一兪之音,則更無所事於敦迫,承宣之一向相守,全無意義。伏乞聖明,亟賜諒察,輟還近侍,遞臣職名,俾臣得以自伸,而使事毋自遲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悉諭心曲,辭竭意窮,更何有諭,而但今者專對之命,所重在焉,意亦有在,卿何過讓,而況職名?凡諸節行,例皆陞銜,而往昔年前例,亦時任爲使,顧今鼎席,首揆老病,卿又處外,若差右揆,鼎席將無人矣。卿雖過讓,義共往役。噫,以微細傾軋之事,嫌國之重事,以卿體國之誠,不諒若此乎?此非强迫,所重在也。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讓,卽日偕入,共議奏咨,俾無重事遲滯之弊,是予所望也。 ○李宗城啓曰,筵席記注,固當詳悉,書出王言,尤宜敬謹,而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昨日臺啓批答,致有錯誤書入,終至付標,其在事體,至爲未安。李長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擧條未啓下之前,入侍注書,不敢遠離,事體當然,而前假注書閔通洙,昨日擧條書入之後,卽爲下鄕,聖敎之下,致有微稟之擧,殊甚未安。閔通洙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三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不知禮乎?一遍訖。金在魯曰,三十九章君親制祭割牲,皆以五爲吐,宜矣。上曰,然矣。兪最基讀,自禮不王不禘,止周道然也。一遍訖。上讀新受音一遍,至追王亶父。在魯曰,人名,父音爲甫矣。止周道然也。在魯曰,綴音,宜作體讀之矣。上曰,此以反切,作秋音而反切,不可盡從矣。最基曰,此言不王不禘之義矣。在魯曰,此言禮之大者。上曰,然。在魯曰,不王不禘,王者初卽位,諸侯皆朝則爲禘,諸侯卽位,來朝天子後,爲禘一說,以此爲是矣。最基曰,設奠於牧室,謂行主也,曾子問,亦然矣。在魯曰,行主,謂祧廟主,而司馬遷所記,則誤矣。上曰,然。在魯曰,卑有二義,小註以卑爲子孫矣。上曰,上註似長,下註似過矣。最基曰,小註穿鑿矣。在魯曰,石梁王氏云,周頌作駿,似未瑩,以此章參之,吐宜無之。上曰,此則分明然矣。在魯曰,朱子曰,疑武王時,追稱王,成王時,追上諡號矣。健基曰,此章終有疑惑矣。以此文勢觀之,似上諡於設奠牧室之時矣。最基曰,豈其然乎?上曰,雖云於牧室爲之,何不可之有?武王,卽位於牧野,上諡於牧室,是次第事矣。雖無明文,大抵天下,不可一日無王,疑是次第事矣。最基曰,人道竭矣之語,好矣,竭,乃極盡之謂也。上曰,周興嗣云,孝當竭力矣。在魯曰,親屬,上治旁治下治而盡矣,民不與焉,言行此五者,則不蘄治民而民自治矣。存愛註,頗似牽强矣。上曰,旣似牽强,又似孤單矣,大抵民不與焉。非爲人之學,乃爲己之學矣。在魯曰,一齒兩絲曰紕繆,乃亂之謂也。上曰,旣曰民不與焉。下文曰無不足無不贍,其意味,好矣。最基曰,立考改易殊異別云者,卽因革也,親親尊尊,乃天地之常經,不可變革者也。上曰,此言,好矣。最基曰,古者宗法甚重,秦漢以後,無宗法,唐雖是衰晩之世,張公藝,能九世同居矣。卽今宗法不明,故人心薄惡,宗法亦關於世道矣。在魯曰,推而言之,尊國家尊大宗尊小宗矣。最基曰,卽今宗法不嚴,大宗無子,小宗不肯與子出繼,風俗甚薄矣。在魯曰,古或謂弟妻爲婦,故此文以爲非矣。上曰,猶未曉然矣。古有弟婦之稱乎?在魯曰,有之,同高祖爲四世,同五代祖爲袒免之親矣。上曰,六世而親屬竭矣,此竭字,異於人道竭矣之竭矣。健基曰,非曰無親屬之義,言無恩意也。雖袒免,豈非親乎?在魯曰,然。周時,禮文甚備,同姓不昏,殷時,同姓亦昏姻,堯、舜,以同姓而昏姻矣。健基曰,此則不可信矣。上曰,其不可信者,何也?李宗城曰,堯、舜之世代年甲,相牴牾故耳。在魯曰,同出於黃帝矣。宗城曰,一姓分爲數氏,如叔牙、慶父矣。上曰,其時如此者多矣。宗城曰,禘字之義,美矣。知其說則治天下,如指掌,此人君所當體念者矣。在魯曰,追遠報本,故孔子贊之如此,承旨之言,好矣。上曰,是則然矣。宗城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存愛如五行之土,存愛之註,上敎以爲孤單,誠是矣。然不可所親愛而僻焉。兼此註觀之,似好矣。上曰,然。宗城曰,講古書者,必參今時而論之,此章言文章器械之變者,多矣。大抵不可變者,卽三綱五常也。今所當變者,不得變革,所不可變者,民無得焉。此則責在聖上,伏望諷詠講讀,以至左右逢源然後,今日之講,方爲有效。上曰,以此觀之,三綱五常,宜人之常有,承旨之進規如此,當各別留念矣。常參後,當朝講,常參爲辰時,朝講爲巳初矣。宗城曰,因判義禁宋寅明所啓,罪人金世珍行刑時,監刑以假都事替送,實都事有拿處之命,故卽捧現告,則洪啓白云,而啓白,以南極逃躱時郞官,方在拿處中,勿爲捧傳旨,以擧條添入問目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注書書上敎,而煩字,誤書關字,意在侵徵,又似記注之誤。上曰,所言只是四字,故似大簡,以初意在於隣族侵徵,改之,可也。語雖似長,以此爲之。宗城曰,有大段做錯事,乃諫臣傳啓事也。上曰,閔珽不爲自明,時在廣州耶?宗城曰,趙明履、李師周啓辭後,避嫌而出,大司諫金始炯下諭之啓,未及傳啓,而諫院該吏,不爲削去於笏記中,送于堂后,注書未及覺察,出諸擧條,終致書入,事甚未安。諫院吏,令該曹推治,注書則雖是新進生疎之致,政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敢此仰達矣。上曰,該吏,令該曹推治,當該注書,拿處,可也。{{*|出擧條}}最基曰,明履引避,臣敢爲處置矣。引嫌而退,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聖批靳允,何必爲嫌?請正言趙明履出仕。上曰,依啓。{{*|出擧條}}宗城曰,召對,以《近思錄》爲之,繼講冊子則以《歷代名臣奏議》爲定云,其爲書甚廣,自太公冊書,迄于宋矣。上曰,誰所撰耶?宗城曰,明時大儒所撰集,而分綱立目,乃士子類聚冊也。其中嘉言,皆上曾所進講者也。今宜更講《綱目》、《宋鑑》,以至爛熟則好矣。一百卷冊,若抄選進講,則一大卷付標者,或廑止一二處,而召對連講數板,豈可持十卷冊入侍乎?在魯曰,此冊多不緊,且支煩,若選之則非全秩也。他日雖欲溫繹,亦不完具,以臣愚見,《左傳》似好,雖曰浮誇,事實可觀,文字亦好矣。上曰,《左傳》幾卷,而經筵所講則乃《春秋》耶?在魯曰,他日當講《春秋》,先講《左傳》,宜矣。《公羊》、《穀梁》,猶不如《左氏》矣。李眞淳曰,《名臣奏議》,多不緊切,虛費光陰,宜以緊於治道者進講,諸臣之言,是也。在魯曰,李忠定綱奏議,亦宜進講矣。上曰,我國有此冊乎?宗城曰,常板有之矣。陸宣公、李忠定,唐、宋名相,其中所言,皆嘉言治謨矣。健基曰,《名臣奏議》,好者皆出於《史記》,且卷秩汗漫,宜非召對進講之書矣。最基曰,似類聚冊矣。至如陸、李奏議,則其忠言嘉謨,相爲表裏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乎?健基曰,以玉堂冊觀之,一百三十餘卷矣。宗城曰,治安策、兵事疏、十漸疏,皆載其中矣。最基曰,以聖學工夫言之,百三十卷,終歸涉獵,召對盡許多卷帙,頗似不實矣。上曰,付標於上耶?今講《禮記》幾訖,講忠定奏議、《貞觀政要》,亦好矣。《名臣奏議》見之,則果多不緊,文獻雖備,近於文勝矣。《禮記》豈不重哉?然亦選之,《禮記》謂之讀訖,似不誠實矣。《易》、《春秋》,皆未進講,《名臣奏議》,不待陳達,欲下敎停止,而第有意焉,先朝嘗講此書矣。且一番召對,豈用十卷乎?世宗朝,亦講累秩冊矣。今選其好者,從簡爲之,可也。予非重《名臣奏議》也。前頭則雖講已講之書,亦何不可?嘗聞之,先朝進講,多未盡秩。宣廟及先朝,嘗講《禮記》,而今畢講此書,心多感愴矣。宗城曰,以經筵言之,不得以次序進講,旣越《詩》、《易》、《春秋》,而講《禮記》矣,《宣公奏議》,前已講訖,繼講忠定奏議,如何?上曰,《名臣奏議》中,亦載之矣,名臣奏議,未訖選耶?在魯曰,然矣。健基曰,尹游選之,而以臣所見,不好者亦入之矣。上曰,今時儒生之文,尙難選,況歷代名臣之文乎?在魯曰,《名臣奏議》,隨選進講,似苟簡矣。上曰,此則事體苟簡矣。欲講李忠定奏議,問于領事,召對當入七件,且問冊有幾件,可也。召對冊子,使玉堂問議於領事以稟事,榻前下敎。眞淳啓曰,臣自昨年,連爲待罪於秋曹,旣知獄囚弊端,故敢達。生民疾苦,囚獄甚於受杖矣。近來諸上司,直囚衙門,或以私事無罪目囚之,或下吏輩,以粉牌自下,操縱於本司,見過人處,多有受賂之事,事甚駭然矣。曾前亦有此弊,故戊辰年受敎,各衙門泛稱犯罪而囚禁者,令典獄勿爲囚禁,辛巳受敎,諸上司直囚,勿用白牌白文,以印信文字,具書罪目,以防虛僞,而違令者,獄官,報刑曹入啓處置,而到今年久之後,弊端又復如前,不可無申飭之道。自今依前受敎,更加嚴飭,諸上司之以私事囚禁及無踏印具書罪目者,獄官這這報于刑曹,勿施,違令獄官,隨現論罪,出擧條施行,何如?在魯曰,此則有窒礙處矣。上曰,若言爲弊,則何事不有弊乎?凡白文者,固不可囚,而至使五上司具文書,則亦似有弊矣。宗城曰,故相臣文忠公南九萬,亦嘗以此事,有所論列者矣。牌雖不可不用,用牌亦不可不愼。上曰,此則飭礪,是也。雖五上司郞廳,用牌者,嚴禁,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今番應製,科次非一,從科次而恩典甚重,弊袴嚬笑,雖小宜惜。上曰,以三承旨事也。前時有給馬之賞,今番則從略爲之矣。其中有三上三中一虎皮,豈可分別?其下三下,用泮製規也。趙命臣三上三下,李聖龍三中三下,此則三下三下矣。宗城曰,安允中所犯有無,雖不可知,臺臣旣發啓,聖上又降特敎,是宜到底査明然後,始可勘律,而金吾議處,只以允中之發明爲斷,甚失法意矣。在魯曰,此是臣在曹時事,臣則有嫌,而其傔人之言果實,則允中之罪累大矣。不然則傔人之罪,亦當隨而輕重,納賂節度,所當明査,不當遽爾勘斷,承旨之言,是矣。上曰,以其招辭,問于傔人,則必不以爲然矣。宗城曰,不宜逆度,傔人之變辭,又豈可以其發明爲實,卽爲脫免耶?盧哥、李哥,皆爲究問,其出其給,亦必査明,宜矣。上曰,該府議讞大旨,不悖予意,故允下,而第別判付之下,不以上裁爲請,此爲率易矣。更令捕廳究問諸人後議處,而該府堂上,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上曰,夕講爲之之事,榻前下敎,明日朝講正時,以巳初定入事,榻前下敎。諫院下吏,令該曹推治,當該注書拿處事,榻前下敎。安允中議處,金吾堂上推考後,更令捕廳究問諸人後,更爲議處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兪健基讀《禮記大傳》,自服術有六,至之所自出曰,此四字,朱子云衍文,故不讀矣。上曰,意則然矣。此後付籤,可也。最基讀,止此之謂也。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服術有六,止此之謂也。一遍訖。最基曰,首大文及第二大文,論六服輕重矣。在魯曰,古禮,無嫂叔之服矣。從有服從無服註,終是可疑。上曰,有字,離而附之,可也。率者,何意?在魯曰,意似不分明矣。以義言之,祖爲重,以仁言之,祖爲輕,馬氏註,似偏於禰矣。上曰,然。以仁言之,禰爲重,以義言之,祖爲重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嚴上下之辨,則好矣。杜簒代之萌則此等言語,啓後世猜疑宗族之心矣。大君王子,爲不遷之宗矣。有百世不遷者,有五世而遷者,宗其繼高祖,宗其繼別子者,其義云何?繼高祖,非大宗耶?在魯曰,繼別子者,爲大宗矣。朱子說有之,取君之嫡弟,以爲宗則是爲大宗而無小宗矣。無嫡兄弟,而宗其庶兄弟則是有小宗而無大宗矣。若只有一人,則是無宗,亦莫之宗也。上曰,今始曉得矣。國君別有所宗,而親屬不敢宗國君故也。宗,謂宗家也。最基曰,移服,猶施于中谷之施,此言好矣。自親親故尊祖,至禮俗刑,次序好矣。上曰,刑罰中,以得中看得,好矣。在魯曰,百志成,雖云百姓之志,卽徯志從欲之謂也。上曰,然。在魯曰,禮俗刑,取王制侀字之義也。健基曰,不但此也,卽刑于寡妻之義也。上曰,兼此二義,觀之,好矣。樂字,猶顔子所樂之樂,其意好矣。在魯曰,無斁於人,猶樂字之義矣。上曰,然。李眞淳曰,有一句語,財用足三字,切於當今,故敢達。上曰,此云財用足,非富國,卽百姓足,君誰與不足之義也。李瑜曰,三四日風日不佳,故數日前,請入診矣。聖體諸節,若何?上曰,無事矣。瑜曰,知事出來,問之則有咳嗽之氣云,玉音或帶重濁,卽今閭閻間,有感冒咳嗽,或聖候有感氣乎?上曰,雖非感氣,偶有咳嗽,而聲之重濁,因咳嗽而然矣。瑜曰,一二醫官,來朝入診,似好矣。上曰,姑無診候之事矣。觀一兩日不愈,則診候,可也。瑜曰,感候異他症,若觀一兩日,和解未易矣。上曰,今番姑無關係,觀夜間,若不差,當自內問于醫官矣。瑜曰,來日常參及朝講爲之,常參,出御法殿,時刻亦早,常參或停止,則似有補於調攝之道矣。上曰,常參、朝講,時刻相換,似好矣。時刻不早,暫時間,其何關係乎?明日朝講,以辰初爲之,常參以巳初定入事,榻前下敎。瑜曰,朝講前,召問御醫,如何?上曰,若愈則不必召,不愈則當召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只朝講、常參。 ○月出時,月色赤。夜二更,月有右珥。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方住江郊,取考前例,雖無入來與否仰稟之事,而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朴師正啓曰,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朝講時,同爲入侍。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長夏拿處,代以南泰耆爲事變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南德老,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薦新及進上生石首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狀啓。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北兵使狀啓,犯越罪人,究覈之間査事,如是遲滯,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咸鏡監司狀啓,道內凡事,無不主管,而致令邊上奸民,有此犯越之事,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趙命臣啓曰,靈城君朴文秀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bb?b啓曰,繕工監副正李勛佐呈狀內,所遭人言,不但自處之道,期於必遞,人莫不指以應遞之官,劃卽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罷散,或居中考,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大司成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錫杓爲正言,成範錫爲兵曹佐郞,韓德全爲密陽府使,趙元錫爲順川郡守,鄭泰濟爲英陵參奉,金相礪爲典籍,鄭羽良爲大司成,金相勛爲繕工副正,金尙星爲校理,南泰良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姜杭單付承文副正字,洪聖源單付學諭,陳奏副使朴文秀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李宗城進。 ○以趙尙命付副司果。 ○李宗城,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頃日出付罪人羅將吳泰禧等,合坐究覈之時,因露梁居私奴時贊妻之供辭,鞫廳罪人閔元龜之四寸李哥,發送軍官捉來之意,草記允下矣。軍官等,馳往於槐山地,所謂時贊上典李哥郁馨爲名者,今已拿來,移送鞫廳,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金錫一,以臺疏爲嫌,屢度呈辭,而聖批特推之後,不當控免之意,論題敦勉,一向堅拒,無意行公,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金錫一,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宋堯和,卽令該曹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宋堯和,活人別提李基宗相換。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伏承聖批,不許所辭,諭敎諄諄,開示備盡,臣捧讀涕泗,方寸自激,第於義共往役,安心勿讓之敎,尤不勝惶悚抑鬱之至,今此使命,義當奉承之不暇,臣非敢以此爲辭,直以相職,尙在身上,萬無冒進之路,若蒙遞免之恩,則卽當竭蹶趨詣,而聖上不賜體諒,只緣臣文字蕪拙,不能委曲形寫,而抑恐日月之明,猶有遺照也。曾見相臣,差除使任,而情勢難安,則許遞本職而往赴,前例卽然,謹當更暴情實,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臣於籌司之任,萬不相稱,固不敢以舊踐自居,而以情以病,亦無一可强之勢,日夕慙慄,如縛求解,瀝血籲急,實非獲已,而喉司不諒,連事阻搪,疾痛之號,罔由得徹,違逋之罪,不可勝贖,凡有次對,輒蒙重推,前後嚴敎,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人皆爲之代竦,揆以邦憲,萬戮猶輕,苟非我殿下,每每慈覆,曲施涵貸,則臣之無此身,蓋已久矣。噫,籌堂汰冗之說,儘是朝家綜核之政,而臣於此任,尤是冗之冗也。則豈任其一任虛帶,莫之變通,而況臣辜犯,往益彰著,當此飭勵之日,亦不當更加寬恕,以紊政刑也,明矣。今於臺推之下,尤增惶懍,置身無所,彼夙夜諸臣之一時不進,尙被督過,則顧臣積久偃便之習,視他如何?而其敢以混被例勘爲幸,厭然自掩,而一刻蹲冒於職次也哉?且臣於日者試役,迫於分義,不敢不勉承荐召,忍死出入,而伊後宿患諸症,挾感迭劇,宛轉床簀,鬼事日迫,決無復起爲人之望。玆敢冒萬死疾籲于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鐫改臣備局堂上之任,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之此疏,一向被遏,臣之病狀,一向反覆,臣於病裏,惟日惶悶,而日者金吾除命,遽及於鞫囚見逸,中外駭憤之日,臣遂不覺其蹶然驚起,拚死祗肅,而顧以床簀之身,乃爲晨夕之役,理無可堪,人皆愍念,暫時行禮於公座,亦得扶曳,終夕呻頹於私次,復何省識?夫如是者,其不能因仍供職,終始參鞫也,明矣。累夕奔走之餘,未克自力更進,以致鞫廳之例稟變通,在公在私,雖免狼狽,而臣心懍慄,當復如何?玆際臺劾,意出責勵,雖其不諒之甚,臣不呶呶相辨,而第依其言,合受重何,其可安於問備薄勘而晏然而已哉?國家不幸,逆獄頻起,至于今日而極矣。噫嘻,此何時哉?今我殿下,赫然奮發,訊鞫斯嚴,庶幾漏網者伏法,除草而盡根,得使賊徒,自今慴伏,不敢更肆矣。此時職在按治,孰敢不明目張膽,思所以奉承聖旨,效其職責哉?若臣者,雖極無狀,其於輿討之義,不至全昧,而從前隨獄官之後,輒以病徑解,不止一再,臣每追思,迄有餘竦矣。今又不能自盡臣分,卒之重速臺評,至於如此,假令臣,稍竢少間,如前舁出,尙有何顔,更顯于朝行哉?撫心自悼,惟願遄被鈇鉞,而所控籌堂,先賜遞改,以便調息,豈勝大願?積感苦呻,喘喘垂盡,語無倫脊,尤增死罪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正言趙明履疏曰,臣於日昨入侍,論李思周事,而伏承太過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悚震越,始則不敢爲抗顔復進之計,而處置請出,旣蒙允可。且伏念因一時匪怒之敎,而力辭固避,揆以分義,殊涉未安,故謹玆承牌來詣於禁扃之外,而第臣於原營時囚罪人尹廷顯及廷顯所告諸罪人請拿之啓,當請令鞫廳拿致嚴覈,而陳辭之際,鞫廳二字,錯擧以金吾,則其在臺體,所當引避祈免。又伏聞日昨,傳送前啓於堂后之際,下吏誤粘下諭之啓,而注書不察,混同書入云。蓋下諭之啓,例達於他啓之末,而臣未陳此啓之前,先有引避之端,故不得繼進而退,而卽以此意,言於院屬,則臣之不達此啓,固注書之所目覩,下吏之所詳聞,而今乃有誤粘混書之擧,雖曰一時之做錯,聞來殊甚驚駭。又伏念,旣不陳啓,卽無批答,混書以入,實是千萬慮外,然前啓傳送,本是臺官之事,則臣亦有不能照檢之失,而不宜獨免於罪罰,以此以彼,何敢仍冒於職次乎?臣於今日,所當詣臺自列,而下吏方在推治中,情地一倍竦蹙,不敢晏然入臺廳,自外陳籲,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辜,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俟罪之不暇,故不得更發尹廷顯及所告諸罪人請令鞫廳拿致嚴覈之啓,而本事旣已蒙允,則令鞫廳一節,不可不更有命矣。伏乞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俯伏待罪竦恐祈懇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三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洪鉉輔、趙錫命,參贊官朴師正,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上曰,綴字,讀作衛音乎?讀作逮音乎?金在魯曰,作逮音,是矣。止此之謂也。一遍訖。上曰,復見之則是矣。自仁率親兩大文,同故也。兪最基讀學記發慮憲。上曰,其必由學乎下四字,宜連讀矣。最基曰,夏楚二物吐,雖作乙音,當作殷音矣。止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一遍,上讀新受音,自發慮憲止此之謂乎,一遍訖。最基曰,學記,泛論敎學之意,不言敎學之法矣。在魯曰,善良,乃平人,與賢德之士,不相似,註誤矣。上曰,然。最基曰,玉不琢,人不學,對說,而戴氏之註,誤矣。上曰,此甚未安,然歸重學問矣。最基曰,雖有嘉肴之義,好矣。在魯曰,羅整菴《困知記》,亦說此義矣。上曰,困而知之之義也。此困字,敎之而知困辱矣。在魯曰,敎學相長,言敎人與受學,交相爲益矣。上曰,與上文敎學爲先,義相似矣。最基曰,古者重學校之政,以《白虎通》觀之,無處無學,古先王學校之政,大矣。我國家造士之典,甚爲疎略,向者亦嘗告達矣。在魯曰,比年,連年也。此蓋敎學之大綱,而昏明强弱之稟不同,非人人皆如此也。我朝科製,近於敎之爭競,敎學之道,甚爲疎漏,而卽今,此亦不能矣。上曰,以此觀之,心甚歉然,彌文末節,不可以興學,學自有實道,自天子達于庶人,皆有學矣。臨御十年,上無進學之效,下無興學之化,學然後知不足,正予之謂也。在魯曰,頃年視學,實曠世盛擧,一世聳動矣。又曰,術有序註,萬二千五百家,萬字誤矣。上曰,此誤書也。自二十五家,推之矣。最基曰,蛾子時述,其爲譬喩,好矣。蟻以微蟲,能成大垤。述,乃作之之謂也。蛾,乃蟻字之誤也。在魯曰,鄭玄,多改經書字,而若改蛾字,則是矣。上曰,此鄭玄所改耶?健基曰,以譬喩言之,卽鳥數飛之義也。上曰,然。最基曰,皮弁,取簡樸精潔矣。上曰,今釋奠,無釋菜之事乎?在魯曰,用蔓菁矣。上曰,芹,在泮水矣。謂之釋菜,必有義矣。在魯曰,奠菜之義也。入學鼓篋之註,未瑩矣。健基曰,今則用此文字,以爲鼓其篋矣。上曰,疑者,闕之,可也。在魯曰,夏楚二物,乃扑作敎刑之義也。上曰,然。健基曰,收其威,非泛然下字,乃秋成收藏之義也。在魯曰,時觀而弗語,乃引而不發,欲其自得也。上曰,《近思錄》,亦有此義,孔子不言性命,所以不言者,使學者自得之矣。以此觀之,《大學》篇,似無此義矣。在魯曰,學記,未嘗言敎學之工矣。金興慶曰,日間聖體,若何?按覈御史,使之入侍,如何?上曰,常參時,使之入侍矣。同入然後,有可爲之事耶?使之入侍,可矣。李喆輔進曰,北咨末端語,詆辱非常,駭痛何極?臣方受命更出,而三昨大臣諸宰引見時,臣晩聞更差御史之報,卽爲赴闕欲求對,預聞末議,而引見已罷,故臣亦退出,上下商確之事,漠然不知,昨與再昨,或會備局,或見大臣,頗悉指揮之意,而上敎不得親聞,是用鬱鬱,玆以求對,欲聞上敎之如何?而仍有稟定事矣。卽今使臣往者,以瀋陽査本,與小臣所言不相應故也。瀋陽査本則殺人之處,乃三道溝,而小臣所言則乃羅多乃洞矣。以小臣之意,文書不可强捏爲之,然亦有暗合者矣。上曰,常參時刻已迫,領相當入來矣。如有稟定事,則今姑安徐,常參時,同入陳達,以爲與大臣諸宰,商確之地,可也。朴師正曰,御史姑無所達,則先令退出,何如?上曰,同退,可也。司諫閔珽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初諭有意,而此非相持者,一向靳允,非爲民之意,依啓。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勿煩。{{*|措辭見上}}新啓,向者鞫廳罪人行刑時,假都事監刑,實是前所未有之事,當該都事,旣命論罪,則其日赴坐堂上之許其替行,亦難免其責,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鞫廳罪人閔元龜,受刑不過數次,遽爾徑斃,事極怪駭,請入直都事拿推,當該救療官,從重科罪。上曰,依啓。新除授行大司諫金始炯,時在慶尙道監營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掌令安相徽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措辭見上}}新啓,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身爲鎭將,不能檢束鎭卒,至有犯越生事之弊,而今來北咨中,辱國之語,專由於此,其罪可勝誅哉?日者禁府照律,未免太輕,請其時禁府堂上,從重推考,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遠地定配。上曰,依啓。{{*|出擧條}}金興慶曰,昨日元龜,能言語矣。三更致斃云,受杖雖少次,數則多故矣。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趙鎭禧,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東班,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參判李普赫,禮曹參議魚有龍,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校理兪最基,副修撰兪健基,禮曹正郞任述,戶曹佐郞李彦熽,監察李挺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班,領敦寧魚有龜,錦平尉朴弼成,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光原君樍,花原君權喜學,同中樞李震箕,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金{{?|⿰禾道}},刑曹佐郞崔守約,工曹佐郞金聖梓,以次進伏。李聖龍啓曰,諸臣如有所懷,使之入奏,如何?上曰,如前分付,可也。又啓曰,掌樂院正林光弼,今日常參,以入侍官受點,而稱以有病,終不入來,未知病勢之如何?而不可無警飭,推考,何如?上曰,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病如此,而今日按覈御史入侍云,故入來,而不善趨蹌矣。上曰,其何關係乎?魚有龜曰,惶恐敢達,聖候,若何?上曰,近來則無事矣。李瑜曰,聖候,若何?上曰,今日勝於昨日矣。壽賢曰,李喆輔,今方辭朝,而所慮者,地方人數不同耳。上曰,使喆輔入達,可也。喆輔曰,俄者欲爲稟定之事,當一一陳達矣。卽今按覈之事,不過臣之査狀與瀋陽査本,互相差錯,故欲令臣更査,以爲歸一之地,而所謂歸一,誠難矣。竊聽廟堂諸議,則雖不直令臣捏合硬定,而其意則每在於求合瀋咨,俾無差錯之患,凡治獄之道,寄心於空地,初無適莫,聽罪人之言,而隨事隨覈然後,獄體乃正,若獄官先有繫着之心,則雖自謂不欲牽合,而自歸於牽合之科,道理豈非未安乎?非但此也。雖以後日事言之,亦多不可不慮之端,今以三道溝殺掠事,强謂之羅多乃洞殺掠,則目前雖得無事,日後自瀋陽,如或更發羅多乃洞殺掠事而査問,則犯者,何處更得乎?況瀋陽將,自今以後,必無顧護我國之意,而必將求過不已,此已可慮,又見回咨中辭意,則方令瀋陽將軍,與寧古塔將軍,更爲按覈云,然則今雖强合於瀋査初本,前頭瀋陽,若更査得別般殺掠事,被殺名數及地方,又與瀋査初本,互相差錯,而更爲査問,則其時又何以爲辭?臣之査狀,與瀋査,不無暗合之端,今臣亦不曰斷非一事,而亦未知其斷是一事,但當從實更査,從實陳奏然後,理直事順,而前頭亦無難便之慮矣。況聞乙丑謄錄,其時殺掠地方,亦是三道溝,而所謂三道溝地方,移咨鳳城,問是何地方,則鳳城答咨曰,厚州江越邊地方云云,然則卽今所謂羅多乃洞,乃是慈城江越邊地方,而慈城江之距厚州江,爲四百里,則羅多乃洞之於三道溝,亦當爲四百里,今欲以相距四百里地之事,强成一處,豈能無差錯乎?上曰,地名尤爲易知矣。雖與瀋査不合,固無妨,而殺掠之數有加,亦無妨矣。今若强合兩處,日後羅洞事發則亦可慮矣。或別有他處而今乃强合,則恐有後患矣。三道溝、世洞,同日殺掠,旣未可知,相距四百里云,不亦遼越乎?壽賢曰,按事之臣,其言固當然矣。凡事宜仔細,而但國事如此,亦豈無方便之道乎?上曰,非但奉命之臣,當如此,事實關於國家矣。壽賢曰,上敎以爲,殺人之數,雖有加,亦無妨,而其無弊,未可知。且以前事觀之,興慶柵門外則雖相去甚遠,皆稱以興慶門外,羅洞,卽我國所稱地名,世洞,乃我地,去渾河甚遠,以罪人口招,爲之合此二處,造成文書,則豈必有見露之弊乎?上曰,次對言之矣。我國人自白直,而彼人,雖比我人不細,所見則甚詳,彼必以不爲査明,又有辱及之事矣。若暗昧爲之,被辱則是自取也。使灣尹馳通鳳城,問三道溝及渾河,務爲査明,在我道理,是矣。正法之人,亦無怨矣。獄官若有意構成,則成矣。苟且捏合,甚不可也。卽今名數多寡及地名,當問之矣。合而一之,爲第二件事矣。瑜曰,御史之事,非矣。謀國交隣,不可無權字,向來大臣、備局,不無此意,設令的是好策,法座前,不可陳達,退與大臣諸宰,商議爲之,可矣。自上初無强合之敎,則以此縷縷爲辭,已極不當,而今日況是常參大朝會,則尤不當如是煩複矣。喆輔曰,都承旨,以臣爲非,而臣則不知其然矣。俄者臣言,亦不曰自上使之强合也。不過以事體道理爲言,臣旣受命而出,則所按之事,詳細稟定,固臣之職,而此非臣之私事,國家前頭之慮,亦不可不預念,則其言自不得不多,以此爲非,臣未知其可也。上曰,御史所達,大體然矣。孔子曰,忠信可行於蠻貊。凡事有不誠實而成者乎?況其中或有曖昧者,而强合被殺,則便是殺一不辜,是可忍乎?又況前頭事不可不念之言,亦有見矣。今雖强合,安知前頭,又不差錯乎?御史下去,殺掠名數及日字及地方,更爲詳査,據實馳啓,可也。世洞、三道溝則不必明言,只言地名有相違處,而問于鳳城,宜矣。喆輔曰,姜周虎處,亦當問之矣。上曰,然。金興慶曰,御史之言有意,蓋慮國家査得之後,復有他事而然也。然此事宜歸一,不必爲後患矣。地名里數若彷彿,則强合無妨矣。上曰,彼人勿如此視之,所見則甚詳矣。金在魯曰,聖敎雖以爲殺一不辜,而此則不然矣。雖未知渠輩,殺掠於何處,而殺掠則的實矣。雖死,豈爲不辜乎?殺掠名數及日字地方,試更査問,好矣。瑜曰,地方則似不必問矣。上曰,何可不問乎?喆輔曰,地方則問與不問,固非大事矣。彼我稱號不同,語音亦殊,則雖問地名,安知其與彼人所稱相符乎?上曰,乙丑亦有移咨之事,移咨雖重難,使灣尹馳通鳳城,問其殺掠地方,可也。壽賢曰,雖馳通瀋陽,査本內辭緣,不必擧論,所謂三道溝、渾江近處等說,亦不必自我先發矣。喆輔曰,此則然矣。李宗城曰,馳通事,旣有下敎矣。當分付於平安監司乎?壽賢曰,自備局發關乎?上曰,御史旣已親承下敎,不必別爲分付矣。瑜曰,若待畢査,而一時封啓,則這這査問之事,廟堂不得聞知,此爲可鬱,御史下去後,隨覈隨啓,而其中如有可疑處,則自廟堂,知委發問,似好矣。上曰,廟堂他公事亦多,而不得一一爲之矣。況此非多日遲滯之事,御史畢査而封啓,可也。喆輔曰,出身趙東鼎,今方軍官啓下,而更聞之,則先已赴防啓下云,赴防則雖還歸後,亦無不可爲之事。今姑除防率去之意,敢達。上曰,何必除防乎?今姑率去,而還歸後,赴防,可也。壽賢曰,備局有司堂上有闕,以堂上差出,則以副提調啓下矣。承旨李宗城差下,如何?上曰,依爲之。備局副提調,以承旨李宗城差下事,榻前下敎。壽賢曰,宣惠廳堂上有闕矣。上曰,已爲議定差出者則陳達,可矣。壽賢曰,向者尹淳爲之,有故不在京,且今宣惠廳多事,尹游差下似好,而右相則以爲,尹淳前爲此任,故差下爲可云矣。上曰,姑從領相所見,爲之,可也。宣惠廳堂上有闕之代,以兵曹判書尹游差下事,榻前下敎。上曰,陳奏使,何時離發耶?壽賢曰,在四月間矣。其在主辱臣死之義,雖死於道路,誰敢不往,而副使朴文秀項瘡之宂通於口,此則人所共知,渠則欲往,而宜有體下之道矣。上曰,渠則必欲往矣。大臣則左揆當往,而因左揆寧城引嫌矣。朴文秀只用爲使臣則已,不然則副使遞差,更爲望,可矣。瑜曰,開政甚急,政官牌招,如何?上曰,依爲之。陳奏副使朴文秀改差,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榻前下敎。壽賢曰,權以鎭旣已拿來,國法已施,姑爲削職,如何?上曰,依爲之。在魯曰,申晩爲吏郞,而以問事郞廳,開政時不爲入參,開政時,使之時時來參,鞫坐單子,依宣諡例,懸注,如何?上曰,依爲之。吏曹佐郞申晩,自今開政時,間間來參,鞫坐單子,依宣諡時例懸注事,榻前下敎。李廷濟曰,國家雖以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爲敎,如此而何以爲國乎?此群下不能{{!|𦇯|⿰糹彌}}縫之致也。宗城曰,今日北道監、兵使狀啓入來,以梟示犯越人啓請矣。上曰,狀啓持來。注書徐命臣出去,持狀啓入進。廷濟曰,江邊蕩然,以致犯越之弊,御史下去,與監司各別申飭,防秋武弁,不使遠離,如何?舊時則兵使在寧邊,與江邊相通矣。适變後,兵營移於安州,與江邊不相應,若置行營於寧邊近處,則似爲便宜,御史之行,使與監司相議,如何?上曰,御史不必更爲陳達,下去,與道臣相議爲之,可也。宗城曰,李喆輔出去矣。上曰,然。姑待賜物,可也。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所懷,臣等,今日朝講,已爲傳啓,而適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俄因大臣陳達,有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勿爲拿問,削職放送之命,臣等竊以爲不可也。犯越生事之後,監、兵使拿問,自是舊例,而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其在嚴處分之道,徑先放送,有傷國體,亦非所以使聞於彼人者,亟寢權以愼削職放送之命,仍令拿問,宜矣。上曰,所達不無意見,依爲之。{{*|出擧條}}瑜曰,國家之置撥路於兩西者,意實非偶。以謄錄考之,則古者,能一日夜馳到京城,所以聲息絡繹,命令無滯,近來百度廢弛,而撥路事,尤屬寒心。雖時急文書,必至四五日,或五六日而後始來,雖以今番陪持事言之,其所遲稽,誠極絶痛,備局方囚禁今來陪持,然今後若無別樣嚴處之道,則日後必將甚於今日矣。自備局各別嚴飭,兩路及當該官府,俾無遲滯之弊。凡有陪持來後,自備局考察封啓之日字,驗其遲速,而或有不遵申飭,過日淹遲者,陪持則勿計其勞而削仕,當該封啓之地方官員,則各別論罪事,定式施行。此意仍爲知委於兩路,以爲惕念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落點官,異於他官,宜宣召,使之陳達所懷矣。聖龍曰,若無所懷,則與常參官無異,退出無妨矣。上曰,然。雲劍差備,無佩劍之事,而以摠管及守門將見之,則皆佩劍,守門將,雖以武士之故佩劍,而雲劍差備,無佩劍之事矣。雲劍差備,雲劍之外,勿佩環刀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靈城君朴文秀請對引見時,靈城君朴文秀,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入侍。趙命臣進伏曰,臣以院事仰達,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聖龍申退,右副承旨朴師正鞫坐進去,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偕來,下直出去。廳中只有臣及左副承旨李宗城,小臣以代房,往吏批政廳,宗城往兵批政廳,求對命下已久,時刻淹遲未安。故臣自政廳,直爲入來,而望筒出納之際,無承旨可往之員,申退右承旨李聖龍,牌招,何如?上曰,何必爲此而至於牌招乎?別單下則望筒將卽入矣。文秀進曰,國弱力小,邊民生奸,辱國之說,至及於君父,此政臣子效死之秋也。臣別無踰人之才,而有一二淺見,敢此求對,大臣因臣出城,而臣獨揚揚,出入筵席,極爲未安。故不敢出仕,而至如專對之命,不可顧小小廉隅。故向日常參時,非不知入侍之爲宜,而大臣前頭,必有入城之期,故欲與之同爲登對矣。意外聖恩罔極,軫念賤疾,至有許遞之擧,區區所欲達者,恐無陳白之時,敢此請對,首則爲邊事區處之道,而臣有七十偏母,未差使臣之前,實難離側,而旣差之後,臣已有所牢定者,故欲以此尾陳於後矣。自古待夷狄之道,不過有二,誠信也,羈縻也。以今日彼此事勢言之,誠信已不足,而羈縻之術,亦無可言者矣。江邊之於彼地,如前門之近,旱時則脫袴而越,朝夕取柴。且人蔘換米,爲境上人之命脈,故前後生梗,皆由於此。今番偶爲顯露,而前後所不知者,安知其幾許乎?古人善於謀國,殺掠之變,先生於彼,而我國移咨,問其地方,捉送罪人,猶且罰金。今番則異於此,自我先出世丁等名字,不問其地方所在,或以爲羅多乃洞,或以爲細洞,有若瞽者之投杖,後日行査,而與姜舟后所指之處相左,則豈不又生梗乎?臣以私札,有所往復於按覈御史者矣。今若馳通於鳳凰城將,問以爲犯越人殺掠處,在何地方,必得詳細通報然後,可以按覈云,則彼必有所指處。一邊馳問鳳城,一邊査覈罪人,與彼所指處,必無相左然後,可得無事,或有相左之弊,則生事必矣。相考謄錄則自前生事,皆出浚州地矣。上曰,常參已爲下敎,而馳通鳳城事,急爲之,可也。文秀曰,使備局堂上,詳議爲之,而必引前事爲訂,問其殺掠處乎?上曰,唯。{{*|出擧條}}分付備局,依此擧行,而卿亦措語,分付,可也。文秀曰,臣有難安情勢,咨文體重,非主文則莫得與知,故當初咨文措語,全然不知,而永石之名,自我先出,極爲罪矣。臣見臣外三寸判府事李台佐言之,則亦以爲然,而貽書于領相,以靈城之言,何以不用爲言矣?永石爲殺掠之主人,而今未捕得,使臣之往,彼若以永石未得爲辭而退却,則何以爲之耶?命臣曰,永石,無乃指永昌而誤達耶?文秀曰,然。乃誤達爲永石矣。上曰,當初咨問,不思之,甚矣。文秀曰,君父方在待勘之中,辱莫大矣,而以在彼之道言之,此特循例文書,與我國文狀中,各別詳査牒報之意,同矣。若朝鮮,以倭國爲臣,而有如許事,則朝鮮人,必攘臂大言,不止於此矣。彼雖夷狄,其規模極不細瑣,禮部文書,淸尙書三泰則不欲入啓,而漢尙書吳襄,必欲入之云,此言不成說矣。一部之官,必意同然後,方爲入啓,豈有不同而入之之理乎?此猶循例文書,辱說少矣。永昌終若不捕,則辱說豈止於此乎?譏捕之道,必誠實爲之,可矣。賞格必以千金懸購然後,庶有捕得之望,如堂嘉善帖子,不過費得數十金,人皆得之,此何足爲激勸之道乎?盡吾之道而無可奈何,則天必鑑之,不然而行之以詐僞,則患必生矣。自備局送郞廳于監、兵營,別關分付,則豈無捕得之時乎?古則善處事矣。見謄錄則贓器皆有所得,前後文書,如出一手,分明如茶食板矣。上曰,古則然矣。文秀曰,今亦依此爲之,照驗前日咨文規式,無有違格然後,可無後患,古人如申包胥之類,非但忠誠出人,與其國君臣,相對盡言,故易於使事,今則只在玉河館中,所聞不過驛舌所傳而已。給銀於胥班輩,何以盡知其國之事情乎?雖有諸葛亮之才,無所用處,惟是盡在我之道而已。謄錄最可詳考,其爲訂據,不止一二矣。使之入之,命近侍之臣,進讀而聽之,則可以曉然。凡如此等事,殿下不知,大臣、宰相不知,而可以成事乎?待大國之道,貴乎誠實,我先自爲非,則百戰百敗,及其不成之後,雖賂之以重貨,不可得力,未知戶曹所有之銀,幾何?而罰金必不下五萬兩矣。上曰,五萬兩乎?雖一萬兩,戶曹無出處矣。文書予亦見之,器械物件,多有之矣。文秀曰,使書吏十餘人,汲汲謄出,下送于御史,以爲憑問之地,何如?上曰,李喆輔足可爲之,謄錄中犯越人事,汲汲謄送于御史處事,出擧條,分付備局,可也。文秀曰,馳通措語,使主文之臣撰送乎?上曰,何必主文之臣,備局會議,着實爲之,可也。漢高約法三章,彼人亦必守之,殺人者死,法例,然也。金永昌,以窩主爲言,而終不捕得,則辱必及矣。文秀曰,臣有老母,三十爲寡婦,今爲七十之年,臣雖兄弟二人,臣兄出繼,無異獨身。且婦人之性,愛少子,故臣母,不之兄任所,而在臣家矣。臣初不爲使臣則已,旣爲之後,決定于心,欲一行矣。方爲治裝之際,意外遞解,朝鮮今方無事,坐食進奉,無他報效之地,豈臣所安者哉?八方錢穀兵民,自有諸臣分管,非臣一手所可爲,臣自御史爲監司,而未能盡心於國事,而徒竊好爵,眞可謂友德功臣,臣嘗以爲,在家有父子,在國有君臣,於此二者,不能盡分,則與禽獸無異,所見得者如是,故朝鮮有事則己斷之以擔當矣。離母遠行雖難,而父子主恩,君臣主義,互爲輕重,目前母病,無沈綿之患,則當此辱國之日,挺身而往,是爲臣子之節,而始無愧於心矣。晝思夜度,一往之外,別無他道矣。上曰,因卿求對,而已知卿欲往之心矣。使卿只爲使臣而止則已矣。不然則以卿之病,必更添傷,此豈用卿之心乎?非循例之談也。君臣猶父子,往者鄭錫三之事,至今思之,心猶不平矣。人之慈愛,無貴賤,卿母之不之卿兄任所,人情亦似然,若有金革之事,則豈無輕重緊歇於其間,而不然則不能終養,非孝也。卿何必如是固執也?文秀曰,下敎及此,聖恩罔極。臣今請行,迹涉要寵,而旣無目前之病,則何至於顚蹶於道路乎?頃者備局之坐,諸臣皆爲臣慮之,臣外三寸則欲使領相陳白,而臣挽止之矣。臣母有病,則當直陳情勢而不行,何必借人而爲說乎?臣聞遞任之報,欲爲求對請行而入來,則臣母,手持章服而衣之,使之速爲入朝,蓋臣報國之心,刻骨不忘,若有圖報之所,則不避嫌疑,而將爲之。況此行,不過四五月還歸矣。成事則幸,不成則天,而臣母之心,亦如臣心,以安母心爲孝,豈不爲至情之大者乎?臣爲監司、御史從軍之役,而無所報效,昨年爲監賑之任,盡心國事而未及半道,以病還來,惠廳堂上則不過文書往復而已。臣年踰四十,聖上春秋,亦已晼晩,報國之日,其將幾何耶?士大夫,二十五六,亦有夭死者多,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恨矣。請行之言,如有一毫假飾,則天地鬼神,鑑臨之矣。焉可誣也?君父待勘之日,豈是臣子安坐之時耶?況非久當還,臣已決之以一往矣。上曰,卿爲此行,必知其傷矣。旣知其傷而送之使行,是予過也。今聞卿言,卿母賢矣。於心有感,頃以忠孝爲言者,不是過也。今卿請行,其不爲觀瞻之美可知,特許其往,而往者嶺南之行,所傷不少,又爲此行,將來似不得着實用之矣。文秀曰,任之以高官大爵,食肉富貴然後,始可謂用之乎?人生爲貴,而能做事,尤貴矣。上曰,卿旣帶使臣,與備局堂上,商確爲之,可也。文秀曰,大臣及有司堂上二三員,特爲會坐相議乎?上曰,唯。着實爲之,可也。文秀曰,廟堂不善謀國,至有此等之辱,莫非諸臣之罪也。上曰,孔子曰,必也使無訟乎?申嚴邊禁,使無犯越,是我道理,而此後更無如此之弊則幸也。文秀曰,臣等雖行,別無用力之事,人謂可以用銀行賂,使無後患云,而大國禮部尙書,豈有受外國之銀者乎?此言,不成說矣。上曰,更無辱說則是爲用力也。文秀曰,凡事篤厚誠實,爲之爲宜,宋之契丹、元昊之類,不無相欺之事,而淸人之於我國,何嘗有欺負之事耶?上曰,彼則無所欺者,今若不實以對之,則是我欺彼也。與自辱無異,頃者常參日,誦孔子言忠信行篤敬之訓而諭之者,以此也。文秀曰,咨文措語,必以誠意到底爲言,我國雖小如蟹甲,尙有不受苞苴之人,彼爲萬餘里皇帝,以天地運用者,豈有受銀之理乎?上曰,此言則不緊矣。今日下敎,靈城旣皆親承,別無出擧條之事,卿須先退,急與備局,相議爲之,可也。命臣曰,今此彼中嫚書,以臣等見之,不勝驚心痛骨,而在彼人言之,不過循例擧行文書也。上曰,然矣。命臣曰,畢竟似無大段生梗,而至於在逃之金永昌,擧論於當初移咨,此甚疎漏,若不捕送,則有損國綱。且無以有辭於彼人,此一節,甚可悶矣。臣不詳久遠事,而乙丑年犯越事,有所詳知者,實爲大段貽害於國家矣。其時臣之外祖父故參判臣朴相馨,爲甲山府使,而三水約正韓以遠爲名漢,率沿邊土兵,犯越彼境,適値康熙宗臣之祈雨者,疑爲採蔘胡人而打殺之,仍斫木白而書之曰,三水人韓以遠殺胡而過云云。彼人執此以告康熙,康熙大怒,出送査勅於我國,而咸鏡監司以下,先斬後奏云云。則北邊騷擾,後洲僉使恐㤼自裁,其他干犯邊將、守令者,皆拿致京獄,推問以遠,則以遠納招曰,某邑則某人入去,某鎭則某人同越,而至於甲山之民,府使赴任後,不捧例納藥參於民間曰,汝輩或憑藉此事,易致犯越,故吾則不捧,敢違令者死,仍輒限五日點考民人,使不得出境,民人畏威懷惠,無敢犯令者,故不得率去云云。肅廟因以遠招辭下敎曰,當列邑生事之日,甲山府使之奉法訓民,獨能如此,實爲可嘉,仍命加資,其餘犯越人,該邑鎭守令、邊將,皆勘死律,以此觀之,其時犯越生事,可謂大段,而今則視此無甚可虞,況彼中事,專恃驛舌,雖擇送使臣,無所事於彼,朴文秀雖往,豈有別樣可爲之事乎?然挺身請往,其志則可尙,其所謂犯越時文書,考出謄錄傍照,以用於移咨馳通等文者,好矣。上曰,今番雖曰生梗,比前元不大段,朴文秀雖往,豈有別樣可爲之事乎?更不辱國則幸矣。 ==3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州牧使柳時模,平南萬戶鄭泰章,順天營將權興駿。 ○李宗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今日不爲仕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去鞫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受由出去,右副承旨朴師正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同副承旨趙鎭禧,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進去,廳中只有臣命臣,伴直無人,都承旨,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而右副承旨朴師正只推,亦爲牌招。 ○李宗城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平南萬戶鄭泰章處給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校理南泰良,時在長湍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朴弼載,由限已過,竝與新除授修撰申宅夏,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召對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臺啓,捕廳罪人尹廷顯所援諸人,令金吾拿覈事,命下矣。尹廷顯所援諸人,方在江原監營營獄,所當依例發遣羅將,干連各人,一體拿來,而數多罪人,只送一羅將拿來,已涉虛疎,今此罪人等,旣非朝士,且無設鞫之命,則自本府擧行,有違法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批答,旣已依施,遣府郞。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營營獄罪人等,發遣府郞拿來事,命下矣。今方發送府都事,而發告者尹廷顯,被告者南格,府都事,當爲拿來,而其他或以家主或以看證干連各人,設鞫後,必不無憑問之端,則今不可不一體捉致待令,而旣非應爲鞫問之人,則竝送都事拿來,恐涉過當,此等人,自本道別定勤幹將校,一時押領上送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閔元龜,嚴刑四次,訊杖實數,未滿二次,而遽至物故,臣等不勝疑慮,方自本府,當該軍卒處,嚴加推覈矣。卽見漢城府檢屍啓草,則元龜致死實因,以飮毒懸錄,而釵色變動,顯有引藥之狀,變怪難測,事極驚心,軍卒等,急先嚴覈後,可以得情,而本府平問,無以覈得,當該首奴外直間軍士等,竝卽移送捕廳,嚴問窮覈,期於得情,恐爲得宜,臣等,忝居獄官,不善檢飭,致有此意外之變,震慄罔措,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依啓,勿待罪。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思永,身病卒劇。申晩,方有親病。趙榮國,修史時急,竝姑改差,其代以前校理趙明澤,司果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趙明澤、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德老改差,代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沈益聖,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明日有下敎事,推鞫姑罷。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唯望許遞本職,亟治行李,及承聖批,大失所圖,臣伏地抑塞,無以爲措,使命旣重且急,不敢偃然退坐,謹當進伏城裏,檢察使事,而更以一疏,悉暴衷懇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朴師正疏曰,伏以臣,痰火之疾,積有源委,少或失攝,輒致增重,居常閉戶涔涔,殆無一日寧息之時,雖是漫冗職事,實難筋力奔走,則況於夙夜出納之地,尤豈有堪承之望,故前月之忝叨見職也。未免坐違嚴召,獲蒙恩罷,旣惶且感,私分粗安,不意敍命除旨,忽復續下於數旬之內,分義所在,不敢更事逋慢,黽勉承命,今已一望有餘矣,及至近日以來,連赴鞫坐,晝宵奔忙,觸傷非細,舊患新恙,種種兼發,渾身灑淅,未能鎭定,頭部疼痛,兩眼浮爛,頑痰閼塞,血咯頻發,眩暈特甚,若在煙霧之中,胸膈煩悶,飮食不得順下,委臥床席,精神幾至迷昧,症涉危惡,有非一時偶感之比,强起供職,萬無其路,朝者天牌之下,竟未祗赴,恭竢譴罰,意外反繳只推之恩,仍有再招之命,臣於病裏,一倍悶蹙,在家荐違,有所未安,不得不拚死隨詣於禁扃之外,而目今所患諸症,決難强爲承入。玆敢冒控疾痛之呼,旋卽徑歸,臣誠死罪,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病重實狀,亟許鐫遞,以延殘喘,不勝幸甚。 ○左副承旨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夙夜供仕之勢,而只爲出入省闥,覲日月之耿光,不敢爲辭遜之計矣。適値僚員不齊,番休無人,十日持被,如度三秋,況伏聞臣父宿患,數日以來,益復綿綴,情私內迫,有難自抑,敢冒煩瀆之誅,仰伸疾痛之呼,乞賜鐫遞,俾便歸護焉。且臣於新兼籌司副提擧之任,尤有惶蹙慙汗,萬萬不敢承當者,本司,雖曰備邊,實爲政本,唐、宋之門下樞密,是也。自昔群僚,皆務揀擇,而有司爲加重,至於衣緋兼官,最稱難愼。苟非宿望通才,尠或居之,臣本愚騃短拙,百無寸長,學不足以通才,識不足以斷事,擧其平生,不過曰膏梁gg膏粱g子弟之無實用者,商略廟議,與聞國論,固不暇論,而雖責之以簿書之會,刀筆之能,必知其潰潰不堪使,顧今內訌外虞,法廢民窮,百度蠱壞,澟然有朝夕傾覆之慮,一分維持之道,惟在於得人任使,而纔擇一重任,乃復以臣處之,擧措如是,亦可以觀朝廷也。廟堂雖適失擧,聖鑑宜無遺照,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察庸虛之實,深惟選任之方,亟命收回新命,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備局有司之任,不必過辭,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殘齡一第,晩出世路,自揣才分,以退屛爲義,乃者聖心奮發,大誥誕降,至誠求助之義,直令群下感泣,當此時忝言地,終不能以一言,少效尺寸之裨補,則實有孤恩負心之罪,敢陳草草數語矣。言纔脫口,衆怒如火,章疏迭發,拳踢旁午,亦不料世道之慘,一至於此也。然此皆金有慶之故也。今之訟有慶者,固當就臣所論倫綱義理等說,分別其旨趣,辨白其言句,則臣當有以復之,而洪鉉輔、李壽海之疏,皆於此一段,不以片言辨論,何哉?至於銓長之疏,綽略爲說,歸之於世道之百變。噫,平陂往復,滄桑迭遷,前後言者之嘅嘆世道,固非一二,卽此而止,距足爲罪,而只此義理晦倫常斁六字,此爲何等語,此指何等世,而乃敢加之於今日乎?十九日之敎,打破頭腦,昭揭日月,立萬世之民極者,正爲義理倫常地,則義理何以反晦,倫常何以反斁?其言絶悖,其意無嚴,苟有一分秉彝之心者,爲人臣子,何敢以此肆然筆之乎?此臣所以斷其出於狠愎之性怨懟之心,若臣之不勘罪律,只請改正者,誠以事非今日新發,當初聖上洞燭而嚴斥,已賜勘處,則經年之後,不必再勘其罪,惟佐銓極望,則不可使之玷汚,故但請改正此職,以示公議之至嚴而已。以臣此啓,爲敲撼銓地者,誠極可笑,臣之入臺,凡幾次,前後銓地,可論者何限,而未嘗一言及此,何獨於今日,借此爲慶事,欲以餘波及於長官而已乎?如此伎倆,臣不爲也。彼兩憲臣之痼於黨習者,固不足深責,惜乎重臣,乃亦不免費辭於此,臣恐用意之勞,不在於臣也。且憲疏所謂互對云者及爲北伯地等說,尤不足辨也。不竝擧則必曰偏護,竝擧則謂之互對,此將何所處而可乎?況一北伯之赴與不赴,何干於臣,而乃爲此崎嶇哉?此等計較,實非常人意慮之所及,此其意不如此,無以眩亂天聽,亦無以脅持言者,艱辛捏合,迭相唱和,其爲計,亦已淺矣。臣繼又得見宰臣之疏,因一規警,深懷慍意,至以臣言,歸之爽誤,是何不思之甚也?雖以兩銓官之疏觀之,其替人筵白,不自重而損體貌者,甚矣。人言之來,惟宜自反,而今乃以不開政一款,要爲自明之證,滿紙張皇,語多苟且,臣竊爲宰臣悶之也。至於安允中事,國言之喧騰,重臣之疏,亦言之矣。受賕之迹,浪藉難掩,不啻若泥中之鬪獸,市廛公然聚千金,敢爲行賂之計者,實是古來所未聞,此而不痛査嚴懲,尙可謂國有法乎?在重臣,唯當亟請嚴覈而已。恐不爲多費辭說,殆若爲允中分疏,而强引爲己嫌也。具鼎勳之直陞名郡,重臣,謂有前規,歷數多人,而然其援例中人,率皆有可言者,李秀輔,不但爲州牧別薦。且曾除龍仁縣令,金始炡,以秋曹正郞,亦嘗除平壤庶尹,雖皆未赴,履歷有據,尹慶一除郡,在於除縣之後,鄭欽先陞郡,亦在於經五品七年之後,林世諿、李蓍明,俱以郞署久任,大臣直請準職除授,則今其援而比論者,豈重臣未或諳此而然耶?李泰祥,曾典數縣,連次居下,則不治之稱,實有所據,而重臣,以有治效爲言,其亦異於臣之所聞也。至若閔瑗之疏,於臣昨年疏中,論斥渠之本事,無一辭辨明,唯以文與意不相續等說,囫圇囚弄,一襲前套,此則可哀不足怒也。噫,臣不自揣量,重觸時諱,左右迭出,醜辱狼藉,以臣孤根弱植,處在睢盱之中,幾何其不至顚踣也?今臣所叨職名,係是從前所自劃者,而視今情勢,猶有第二件義也。豈有一分餘地,可論去就者耶?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冒陳血懇,自外徑退,尤增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苦之忱,有萬分難强之勢,察臣臲卼之跡,無一毫可進之理,亟命先削臣職,仍勘臣罪,俾臣得以永謝榮塗,退歸田廬,遠避駭機,獲保殘喘,是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資本愚魯,不合言地,迹且疎遠,未閑朝儀,一登前席,醜拙立現,幸而論思之地,卽有駁遞之請,損失臺體,惶恧雖深,歸伏田廬,病分粗安,而納言召命,旋下於夢寐之外,臣誠惶感憫蹙,罔知所以自措也。臣本抱病,少動輒劇,頃患寒疾,不善調治,彌留失解,駄還鄕居,轉成壞症,委頓惙惙,實無起動之望,而恩召之下,不敢一向淹伏,今始擔舁病軀,來伏私次,顧臣疾病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難安者,玆敢猥自伸暴於宸嚴之下,唯聖明之少垂矜察焉。臣於前日,以姑寢完府城役事,有所論啓,聖批有詢問道臣,稟處之命矣。及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本,則辭極張皇,意甚不平,臣實訝惑,莫曉其辭氣之失中,胡至於此也?今玆所爭,係是國事,平說道理,有何不可,而必以日斬十人悔讀《春秋》等說,噴薄譏嘲,已是意外,而爲國任事之人,銳意幹役之際,驟見請寢之論,不無怫然底意,信筆辨析,容或未暇乎點檢,則臣不必一一較挈,而最是主意,有若臣聽信官吏之浮言,至於發啓者然,何其不思之甚也。饑饉慘酷之餘,一邊設賑,一邊勞民,自是大段可憫之事,雖以道臣疏語觀之,簽發丁牛,調役緇徒,至慮其延至農劇,則其可無民間驛騷之患,時屈擧贏之慮乎?陰雨之備,雖曰可軫,猶非時日切急之比,而當此聖心,憂念黎元,不忍以一事擾民之日,爲臺官者,其何有聞不陳,而道臣之疏,全不相恕,其亦異於古人推車之義矣。且完府,距京不遠,南來士夫,豈無目擊民間事勢者,而必以臣言,歸之於吏胥之動得者,又何說也?雖然臣旣忝備言責,略陳一言,而當事之人,至以異論橫發事功將虧,爲嫌,則在臣廉隅,其何可一日{{!|𧨸|⿰言典}}認gg淟涊g於職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謝人言,俾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猥叨專對之任,卽當趨進,而相職未遞之前,不敢蠢動,冒陳危悃,冀賜處分,伏承批敎,有若臣竝辭使命者然,臣於此,一倍惶懍抑塞,罔知攸措,見今使事,旣重且急,不得不更暴情實,臣罪萬死。噫,邊氓悍暋生事,又有此辱國之言,臣民莫不驚心痛骨,當此之時,何敢偃然退伏,違迕明旨,而人臣進退,惟義所在,可進而不進,不可進而進,均爲不恭,雖當危難之際,苟被人言,不敢供職,道理當然,若諉以君命之嚴,主恩之隆,而忘廉冒恥,知進而不知退,則是特貪利之鄙夫,人皆賤汚之,國家亦將焉用哉?今臣出疆之役,義在當赴,敢以祗承爲計,而至於本職,理宜必遞,萬無因冒之勢,咫尺之守,矢死自劃,古昔聖王之御天下也。雖在匹庶,不奪其志。況今聖明在上,豈可使軒墀之下,有此㧪冤莫伸而不之恤也?殿下,每擧先父以勉臣,臣雖萬萬不肖,亦嘗以此自勵,而今若不以先父之事先朝者,事殿下,是負殿下也,背先父也。將何顔面,自立於殿下之朝廷,亦何以歸見先父於地下也?臣之苦心血懇,至此而猶未蒙君父之矜諒,更復何言,亦復何望乎?聖批,以時任爲使爲敎,而此則前例,明有可據,臣從祖故相臣文重,當其拜相,橫遭臺言,而適差使任,難於應命,自上特許遞本職,而使之往赴,先朝處分,深得於禮使之道,而使命之不係於時任,可知矣。臣伏地涕泣,祗竢恩命,伏乞聖明,曲賜體察,卽許遞改臣職名,俾得亟治使事,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批悉諭,專對義重,卿何過讓?況此非他使之比?時任帶之,勉副相職,則重使之意,焉在?且今咨觀之,考詳前例,以往年時任使介問之,其何以答乎?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顧專對重事之義,安心勿復過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開城府留守鄭壽期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中,分都居留之命,臣驚惶震惕,罔知攸措,念臣湔劣,無所短長,蒙被渥恩,前後叨冒,罔非逾分,感結心腑,日夕頌祝,而老病塊處,床席纏綿,雖此心耿然,而圖報無地,則惟結草爲期而已。不意起之於衰病之餘,授之以保釐之任,雖簿令之間,條敎之不煩,素稱閑局,而其所以責寄者,則亦重矣。況今飢荒荐仍而流亡未集,府庫空虛而凋瘵已甚,蘇殘補弊之方,非比前日之可以暇豫無事,則此豈如臣衰朽,所可堪當者哉?臣聞命以來,且惶且感,屢日不寧,反覆思惟,實無承膺之路,伏乞聖明,特垂諒察,亟命鐫遞,以重公器,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居留新命,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日者,鞫囚逃躱,實是前古所無之變,而羅卒輩受賂故縱之狀,旣已顯露,此不但在囚元龜之所可獨辦,必有自外陰圖者,然後能售如許奸計,而莫測其端倪矣。卽伏聞罪人南雲紀之弟雲炳,變其服着,詐爲常漢樣子,乘夜往來,見捉巡軍,方囚捕廳,而問其見捉日字,則乃在南極逸獄之前,雲紀,卽賊黯之壻,元龜之姑母夫,而且是多財者,渠弟之變服夜行,形迹極其殊常,臣謂亟令捕廳嚴加究問,宜矣。且元龜之行貨獄中,使南極逸獄,已極陰兇,其所發告以謀主者,符合於南極面質之時,則此獄端緖,庶可究得,而訊問之下,又爲張皇納招,以爲疑亂獄情之計者,情狀尤極巧惡,故日月之明,燭破其奸,卽命加刑,不下一杖,旋以誣告自服,若其當初所謂謀主者,則三次嚴訊,終無異辭,而尙未發捕,輿情方菀,元龜,遽爾徑斃,飮藥之迹,又著於京兆檢驗之狀。噫,元龜,卽凶賊之一賤孽,遐邑之一官奴,而牢囚鞫獄,乃能圖脫,其告者,又能飮藥而自斃,此由於府屬輩全不畏法,狼藉和應,暗地弄奸之致,今日紀綱,可謂末如之何矣。豈不大可寒心哉?首奴羅卒輩,已自本府,請送捕廳,以爲嚴覈之地,而若不嚴法重繩,則無以杜日後無窮之弊,臣謂南極逃躱時,羅卒中已爲承款者,爲先正法,而其餘干犯者,亦皆窮治取服,斷以一罪,以嚴其隄防,元龜招中,以謀主發告者及與南極招中姓名相符者,竝卽發捕,嚴鞫得情,以嚴其懲討,斷不可已也。臣連參鞫坐,粗諳獄情,旣有區區之見,不敢容默,略此仰陳,伏乞聖明,竝許採施焉。答曰,省疏具悉。可以究覈者,令該廳各別擧行,其所正法,必覈後應爲擧行者矣。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以職則乃新進也,以人則至眇末也。君臣之分,又何等嚴截,而向於一日之內,再違召命,論其負犯,誠人臣之極罪,其在常憲,合被重誅,而畢境臺彈,僅止於罷職薄罰。臣外訝公議之猶輕,內頌聖恩之曲貸,杜門縮伏,一味惶感,不意彈墨未乾,恩敍遽下,恩授之不足,又授以前銜,臣是何人,乃至於此?聞命驚駴,繼以涕流。臣眷顧分義之至重,感激榮寵之踰分,中夜徊徨,心焉靡定,誠欲一造天陛,祗謝恩命,以贖違傲之前愆,粗伸臣子之微責,而第其科名,反復思惟,終有所不慊於心,心之不慊,便非義之極處,以券則後者居先矣。以文則客反爲主矣。由我而失者,固甚冤矣。因人而得者,亦豈快哉?不待人言,臣固自歉,此臣之必欲早爲自處,冀免傍口之譏嗤者也。夫士子之立朝,猶處女之嫁夫,女而失身,卽非貞靜,士而喪守,便是貪鄙,臣若不顧一身之廉義,徒怵畏嚴命,揚揚冒出,行呼唱於道路,則雖街童市兒之賤,必將手指而目笑者曰,彼夫也。是蹈襲他文,倖竊科第者耶?人之無恥,何若是甚也?臣雖顔厚如壁,誠不敢自顯,喙長三尺,亦無辭自解,臣心愧恥,奚止如處女之失身哉?噫,高科,士之極榮,華官,人之至願也。自非然者,臣何苦巧爲辭避,甘自陷於瀆擾之科哉?臣之情勢,誠有如此,而向來僚臺,不少推究,遽目之以不成說云者,固已不諒之甚,而臣又聞伊時,筵中大臣,以臣所嫌之不當,至歸之於兒童之爲,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而第念臣,人雖疲劣,其官則諫,卽古所稱與宰相等者,設令其所嫌,有不當者,大臣,就其事而論,可也。擧其身而凌蔑之,則固不可,況臣所嫌,尤非不當者乎?雖然苟使臣平日言行,少自持重,有以見信於人,則大臣雖尊重,何遽以童騃目之,僚臺雖秉法,亦豈以此等語,輕易句斷乎?皆臣自取,無所咎怨,而其貽羞臺閣,取譏朝紳,則已不細矣。本來情勢之外,只此一事,又爲難冒之端,百爾思量,萬無趨承之望,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投呈短疏,徑歸私次,伏乞聖慈,諒臣前後所懇,非出於一毫假飾,亟命先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退伏田里,俾守本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3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金始㷜{{*|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宗城{{*|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沈益聖{{*|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出時,月色赤。 ○下直,定州牧使黃應洙,理山府使金垕。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瑜啓曰,廳中苟簡,未有甚於今日,而左承旨趙命臣,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當爲開坐,而昨日旣有明日下敎之命,故不敢循例開坐,請出推案,臣等,今方齊會以待云矣,敢啓。傳曰,當爲引見,入來。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以情勢引嫌,宋寅明,以鞫廳事來待,金取魯、同經筵趙尙絅受由在外,李眞望在鄕,尹游病不進,無推移入參之員,金在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法講事重,如是違牌,殊涉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晝講時刻已迫,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副修撰朴弼載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朴弼載,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開政事,命下矣。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右承旨李聖龍鞫坐進去,左副承旨李宗城由限未過,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大臣偕來事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瑜,出納之地,伴直無人,事甚苟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方急,不卽應命,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爲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瑜進。 ○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金始㷜、魚有龍爲承旨,柳儼爲刑曹參議,趙尙絅爲左參贊,宋洵億爲典籍,柳瀅爲穩城府使。禁府都事李基宗,歸厚別提趙堦相換。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啓曰,新除授方山萬戶金允瑞呈狀內,其父,本以抱病之人,添得中風之症,挾月醫治,漸至危劇,渠以獨子,決不可離捨遠赴云,其父病如此,則有難强令赴任,邊鎭亦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朴師正付副司直,沈益聖付副司正。 ○口傳政事,以趙明澤、鄭益河,付副司果。 ○傳于李瑜曰,南極更招事,雖已下敎,姑未書出,在院承旨書出,分付當直都事。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居烽軍崔有進等燒死事,傳于李聖龍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李聖龍曰,聞靑平尉、淑明公主,更卜墓山於高陽,旣定葬月云,禮葬等事,依例擧行,造墓軍、擔持軍,令本道量宜題給,長生殿退件外梓二部,石灰二百石,輸送于所捧處事,分付該曹,故右尹沈廷輔運柩時,擔持軍亦爲參酌題給,葬需亦令該曹參酌顧助。 ○李瑜啓曰,今番啓下京畿上言九十六丈內,二十二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四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番上言中,金川居林桂、林橿等,以一事,兄弟疊呈,尤極猥越,原上言還入,啓字爻周,林桂等,分付該曹,令本道推治,以懲其習,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左承旨,推鞫姑罷後入直,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召對繼講冊子,臣健基,奉命就議于領事處,則領議政臣沈壽賢,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皆以爲,李忠定公奏議,實合於召對時繼講冊子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以此進講。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赴燕別使之行,出於意外,日期急迫,其路費,未及求請於各道,在前如此之時,有以大同米,自京廳出給之例,而兩西求請,則去路收合,京畿、湖西,則自本廳定式直給,兩南求請之價,依丁未陳奏使行時謄錄出給,以爲措備行資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把摠手本,則弘化門入直哨官申弘祚,自數日前,重得傷寒矣。今日載來入直後,添以觸風,症情危重,方在苦痛之中,有難留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鞫獄多事之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基宗,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義禁府草記內,逆虎之姪子定配罪人睦贊興,更令捕廳,姑先嚴加杖問,觀其招辭後,移本府稟處事,命下矣。罪人贊興,依傳旨杖問捧招以入,而其所供辭,與前無異,且非捕廳一向足杖之罪,則更加嚴杖,期於致斃,實非當初貸死本意,更爲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左邊捕盜廳啓辭,據逆賊虎龍同姓姪子緣坐安置罪人贊興,杖問捧招以入,而其所供辭,與前無異,更爲移送本府,稟處事,允下矣。贊興,依定式令秋曹嚴刑後,濟州牧大靜縣,絶島定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書啓,大臣,纔已入城,而姑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隨入,姑留之意,敢啓。傳曰,聞卿入城,心深欣慰,體小子之至意,顧專對之緊重,安心卽爲偕入事,傳諭。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累煩號籲,未蒙矜許,整治使事,一日爲急,不得不冒沒入城,而非敢爲仍據本職之計,不意卽者,承宣來宣特諭,促臣偕進,臣於此,不勝惶隕悶蹙之至,臣旣歸伏私次,自當治行往赴,而本職未解之前,則萬無束帶趨朝之路,日前一登文陛,悉陳情懇,冀被嚴譴,是臣本意,而物議譁然,非斥四至,今若寅緣倖會,淟涊冒進,則廉恥掃地盡矣。臣雖萬殞,決不忍爲此,恩旨之下,不敢祗承,尤增死罪,謹當以文字,仰請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自過今番大政,臣期以必遞,人皆謂當遞,寸心自矢,便同金石之盟,一步難進,視若鐵關之限,而辭拙而不能瀝瀉肝血,誠淺而不能孚格聰聽,每煩疾痛之呼,輒承責勉之旨,間嘗怵迫嚴畏,未免乍出乍入,咫尺之守,反歸飾讓,鞶帶之卸,尙未遂願,去就無據,廉愧全掃,尤悔靡追,惶蹙罔措,一味泯伏,祗竢處分之有日矣。不意惠局兼帶之命,又下於是際。噫,此何事也?遽以一國錢穀甲兵之權,都畀於僬僥之微,有若非此人,無可以任此事者然,朝家用人之郞當,胡至此極?臣亦反顧慙悸,而自哂其太不着題,則其何以拄傍觀之笑口乎?經曰,負且乘,致寇,今臣所蒙,奚但負乘而已?臣苟不量而入,終陷於大戾,雖萬被誅戮,何補於國事哉?此臣所以揣分量己,不敢爲冒擔之計者也。至於本職,一遞之外,更無可論,未遞之前,理難趨列,近日北咨惡言,痛心欲死,而賓對廟議,一未進參,臣誠抑鬱懍惕,不知所出,玆敢更申危懇,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俯垂憫察,亟賜開允,將臣本兼兩任,盡行刊汰,以安私分,以重公器,不勝大幸,臣於治疏之際,因經筵事,召牌狎臨,顧此情地,變動無路,未克祗承,荐犯違傲,臣罪益萬萬矣。第臣往疏,已暴自劾之義,兼陳擧似之忱,前雖濫充,今何仍冒?臣願許收不稱之職,移授可堪之人,亦命重勘臣前後負犯,俾肅頹綱,是臣顒祝,臣無任瞻天扣懇伏地俟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本兵重務,豈可久曠?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洪鉉輔疏曰,臣卽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則追提已冷之事,譏斥姍怒,齗齗不已,豈非可笑者乎?臣疲於辨論,不必一二條辨,而儒臣之所以執爲必勝之案者,專在於宰臣疏語之不爲分別,而此等句語,登諸章奏者,前後無限,則何必更爲註解而後,始乃明白也?臣前疏所謂無他之云,可謂一言而斷之,而今以此爲說者,將以支梧臣疏中挾雜之語而然耶?至於改正不襯着之罰名,曾所未有,臣之所論,臺體則然,儒臣不思自反,反欲以黨習二字,拄人之口,可謂不能自見其睫也。臣因此一事,旣遭宋敎明之駁遞,今喫申宅夏之反詈,其所爲言,如印一紙,前後被誣,豈不困且苦哉?臣不欲與鋒穎方銳之人,左右呶呶,而亦安得晏然而已。玆暴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加諒察,亟賜鐫遞,以安私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十七日未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徐宗伋,右承旨李聖龍,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金興慶曰,近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昨日有明日下敎之敎,而無來待之敎,故臣等通于政院,今爲入侍矣。上曰,法講時欲爲引見,故不爲下敎矣。厥事,似虛似實,而今請發捕,南聖雲獄事,未知如何。興慶曰,初則未分虛實,南極逃躱之際,閔元龜,有所干涉,至於元龜之死,非偶然致斃,檢屍後,其飮毒情節,如是狼藉,比初頗多疑端矣。上曰,皆達之。宋寅明曰,見漢城府啓目,則臣等,事當席藁竢罪,而急於鞫囚,不敢自暴矣。南極在鄕,以無狀不測之人,身犯死罪,見捉上變,其言不可取信。且出招捕來者,皆不識面,未免虛謊,閔元龜招辭,亦不實,故自初,臣則有審愼之意,而以大體見之,所告者,皆是逆族。南極逃躱,元龜飮藥,變機巧忽,極涉疑怪,若有實事,南雲紀,則情跡極怪矣。上曰,南雲紀,是何許人也?寅明曰,黯賊之壻南天漢之族,家頗富饒云矣。李聖龍曰,黯賊出後,爲其女壻之意,怪異矣。上曰,此事怪矣。寅明曰,獄事,當以審愼爲務,不可草率,故反復究問,欲得端緖,而南雲紀、南極,使之面質,則以爲不相見識,後更面質,則南極,始知其爲南雲紀,以爲鬚髮已白,故未卽相知云云,南雲紀之弟,變服夜行,見捉巡更之卒,更有疑端矣。上曰,南雲紀年多乎?寅明曰,鬚髮已白,年必不少,而渠以爲不往先山,已至十年云,此非事理,而往來淸涼山,與僧相親之說,亦殊常矣。上曰,淸涼山,誰有見之者乎?尹陽來曰,臣曾見之,是名山矣。寅明曰,南雲紀情跡可疑,更推後將欲請刑,而此南聖運所傳之言也。今請發捕聖運,是也。陽來曰,臣別無所達,而南極,是人間妖惡者,口誦原情,而不少停間矣。上曰,雖古文,何如是善誦乎?寅明曰,皆是以兩鞍見之矣。上曰,誦其詩句時,不爲沈思,如水涌乎?陽來曰,然矣。渠若不如此,則元龜,何以設計逃出,而元龜檢屍時,銀釵飮藥丁寧,臣爲守令時,亦曾累驗矣。寅明曰,臣亦見其銀釵矣。臣等,何敢有隱乎?初則以漢城府草記,或過矣。及見銀釵,果然飮藥,非泛然色變者,臣等益切惶恐矣。陽來曰,不知那裏,分明有事,而南極則必從他人而聞知,根本則自在,故如是矣。寅明曰,南極之妻,在於盈德地,極,周遊無定所云矣。陽來曰,聖雲,事當發捕,而南極、元龜之招,初則以爲疑亂之言,南極之逃,與閔元龜同謀,則一類人也。閔元龜所告,至於三四十人,而南極之所告,亦如此,元龜、極所告中,相符疊出者,發捕得當,而騷擾爲慮,則與其捕來一人未久,又捕來一人,寧爲一番盡數捕來矣。寅明曰,兩招相符者,雖似無疑,而亦非各坐而問之,面質時互相問答,出於閔元龜,而過於南極之時所告者也。以此事理,質問,宜矣。上曰,南極,不可以事理問之,雖不見其狀貌,決非等閑人。誦文,何能如是乎?陽來曰,雖云僞造,極爲工巧矣。黃道重,亦有疑端矣。寅明曰,黃道重以爲,壬子前後,不得相見云,故方問於李尙起矣。上曰,李尙起妻,亦自捕廳不問乎?寅明曰,亦爲究問矣。上曰,傳給書札與否,問之乎?寅明曰,渠發明以無傳簡之事云矣。徐宗伋曰,南極來歷妖惡,其言不可信,而閔元龜,使南極逃躱,渠末乃飮藥自斃,以此見之,其中必若有事,大體則事當嚴鞫矣。閔珽曰,南極初面質時,罪人面名,不能辨知,似涉虛謊,以極之逃躱,元龜飮藥自斃見之,則自外間,似有行事者,而不得端緖,事極殊常,南雲紀則處地甚怪矣。上曰,處地怪異,其時爲黯壻,是無將之心矣。珽曰,南聖雲,事當發捕,南極初招以爲,經營南方半世事之句,是南雲紀之所作,而後則以裵胤休所作爲言矣。興慶曰,裵胤休之名,皆出於二人之招矣。上曰,胤休、胤命,皆出矣。安相徽曰,元龜,有極兇事三,黯族一也。使極逃躱一也。飮藥自斃一也。初欲疑亂獄情,亂招諸人,此計知其不成,行此至難極兇之事,渠何能獨自辦得?其間,似有陰爲主掌者,端緖不得,不無深憂,日昨疏末,以極招疊出者,亟請發捕,而不承賜批,不勝惶悚,元告雖今致斃,發捕後可有究得之路矣。寅明曰,更推南極,正爲此事,又有所言,然後將欲發捕矣。珽曰,極之參與於淸涼山會之說,甚怪矣。上曰,此事怪異矣。寅明曰,渠往來嶺南時,得聞殊常之人,而如是指告矣。相徽曰,罪囚逃躱,前古所無,今方推治,而又有元龜飮藥之事,國家紀綱,已無可言,臣於昨日疏末,已爲附陳,而其中已承款者,先爲正法,宜矣。上曰,欲改下批而未果矣。王者用刑之道,事雖痛駭,覈實後自當處分矣。南極,後以爲世所指目者告之。一見若虛,一見若實,而元龜則不謀而同。安相徽,雖以南極逃躱,元龜陰主爲言,而予則以爲不然矣。元龜招辭以爲,若無汝,則我何如是乎云云,而不可以此作爲疑端,元龜之物故,果是飮藥,則必有階梯,渠若無罪,則南極雖有,於渠何害?事理如是矣。南極,但知外面,而元龜,則悉知裏面,除此元龜者,必有之矣。陽來曰,此事必然矣。上曰,釵色,親鞫道昌時,漢城府官員持來,故予見之,銀釵淡墨而異常,今則過半色變乎?僉曰,此則釵色靑墨矣。上曰,此輩居家,常向國怨懟,以兩班爲黯賊之壻者,已有叛國之心,與逆賊同名者,雖不欲改而改之者,是畏國之法也。此輩背國之心,分明有之,如雲紀者,於此於彼,甚不惜杖斃,而此則表表,故知之,如雲紀者,不知復有幾人,亦安知拔其骨子而告之乎?鄕人所告,元來不實,許多發捕,徒傷國綱,寧畢査後,當用次律,而使此輩,旣不能革其心,徒促其怨懟之心,亦安知實無淸涼山之會乎?卿等,以此輩,以謂只自怨國而已。豈可盡爲謀逆乎?不欲盡數發捕,而不然則信國家信處置之道,寧盡爲發捕矣。今日拿來李浹,明日拿來雲紀,都事絡繹,則淸涼之會,職此應生矣。鄭夢石事,雖極浮浪,而安知不爲黃賊之事乎?一黃賊,至今未捕,後慮不少矣。李浹事,疏批有意,而然而南極情節過甚,如不畢告,更訊,可也。南雲紀,不必更推,事當訊問,而其大體則除此元龜之路,當各別審察,南雲炳事,甚緊,此則雖幸見捉於巡更,此路,亦必詳察矣。此輩,殊極殊常,而渠意以爲,若無此人,則我必無事,行此事,似無怪矣。或同參而行此事,亦似無怪,此爲詳察處。安相徽,雖以不卽正法爲悶,而道昌獄事時見之,一邊烙刑,一邊行藥,安保其復無除此雲紀者乎?此路,亦爲詳審處者也。見捕廳草記,則軍士以爲,元龜,初則言語酬酌,而終至致斃云,故自捕廳請罪,救療官,在法當然,故雖已允許,而渠何敢行此事乎?南極之逃躱,若以錢百貫租十斛行賂,則至於行藥,其賂物,當過於此數矣。戊申年信任邏將者,只吳弼周,而道昌之時,弼周居間,其不可信,如此矣。寅明曰,禁府官員,豈不盡心檢勅,而不過使捕廳,自外譏察矣。上曰,入直都事,當着實檢勅矣。陽來曰,入直都事,無監獄之事,蓋慮或有意外之事,不能往審矣。上曰,洪啓百元情,亦以爲親欲往審,而不得云矣。寅明曰,出招百餘人,豈可盡數發捕乎?上曰,問於南雲紀,則可知矣。寅明曰,問而知之,則豈不幸乎?上曰,南極,更當訊問矣。寅明曰,卽今欲死矣。上曰,然則更推,可也。古有不見其形,願察其影之語,向者掛書者,必是怨國之輩,今以掛書者爲誰,問於南極,則必指其中人而告矣。寅明曰,此獄,必詳細審察,然後可得端緖矣。上曰,南雲炳,自捕廳訊問乎?興慶曰,事各有異,當自捕廳訊問矣。聖龍曰,如此漢之得情,捕廳勝矣。上曰,權恪有疑端乎?爲人何如?非南極一類人乎?雲紀,勝於元龜者乎?寅明曰,皆是士人矣。興慶曰,牒事,韓之韓字,後謂之黃字,謂指若木黃哥,而非指仁同韓哥云。故不爲發捕,鄭夢石則招辭以爲,此希亮之姪,而作堗船上居生云,故發捕捉來,則未知誤爲捉來,而元無此事,且世爲校奴也。此無可問之端矣。上曰,直爲放送,可也。興慶曰,捕廳各別譏察之意,更加分付,如何?上曰,卿等,分付捕廳,可也。興慶曰,令捕廳直爲草記,何如?上曰,唯。興慶曰,李尙起之妻,令捕廳査覈聞啓乎?上曰,唯。陽來曰,承服邏將,旣是當死者,卽今罪人太多,速卽處斷,宜矣。興慶曰,承服軍士,亦送于刑曹照律,則宜矣。寅明曰,承服者,送刑曹正法,未及承服者,事當還送捕廳矣。上曰,如是則似疎通矣。李普赫曰,鄭夢石之放釋,人皆以爲曖昧之人得放,人心以此鎭定矣。上曰,南雲紀更推,若不直招,則直爲施威,可也。寅明曰,勿爲議啓乎?上曰,直爲訊問,可也。寅明曰,雖有直爲施威之命,事當奉傳旨後擧行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鞫廳罪人南雲紀,更推,若不直招則施威,施威而猶不吐實,仍爲訊問。珽,進前傳啓。上曰,若無改處,則只擧末端,可也。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原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相徽,進前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罪人南泰績鞫問時,以前問目添入嚴鞫,得情正罪。上曰,依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聖龍曰,南雲紀事傳旨,納于密匣而出去乎?上曰,然矣。放者與移送刑曹者,竝書出持去,可也。金吾堂上一員進來,言其罪人姓名,可也。普赫進伏。上曰,吳泰禧,是書吏乎?普赫曰,此邏卒也。上曰,南雲炳,是雲紀之弟乎?普赫曰,然矣。上使承旨書傳旨曰,鞫廳罪人鄭夢錫放送,朴信命、朴上建,移送秋曹,照律勘斷,崔枝葉、金興瑞、吳泰禧等,移送捕廳,嚴杖窮問,承款後移送秋曹,照律勘處,捕廳罪人李尙起妻及南雲炳,令捕廳各別施威嚴問。諸臣遂退出。 ==3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同副承旨金聖應{{*|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柒谷府使李震煥,恩津縣監李道善,全羅兵虞侯金必祐,大丘營將徐命茂。 ○李瑜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魚有龍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右承旨金始㷜,旣有只推之命矣。廳中苟簡,未有甚於近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始㷜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或有故或在外,無推移入侍之員,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在魯則以情勢陳疏入啓,同經筵尹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莫重法講,因經筵官之不備,命而旋停之,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今日晝講,將亦其停矣。吏判批下,不爲牌招,兵判撕捱,其無義意,再招之請,雖已允下,各別申飭,使卽應召。 ○傳于李聖龍曰,晝講停。 ○李瑜,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見存九員內,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俱在外,校理金若魯,受由在外,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方在禁推,副校理兪㝡基,臣健基,以上下番入直矣。卽者上番兪㝡基,以親病陳疏徑出,晝講命下,而上下番不備,事體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啓。莫重法講,以知事上下番之不備,停之,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受由外,在外人,竝禁推。 ○李瑜,因弘文館草記啓曰,上下番不備,令本院稟旨變通,差出闕員事,命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廳中旣甚苟簡,鎭日開政,亦極未安,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今日政,承旨望,武弁當爲通擬,未赴任閫帥,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長官,今當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違牌坐罷中,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金聖應爲承旨,徐命彬爲副提學,趙尙命爲修撰,尹陽來爲判尹,金龍慶爲禮曹參議。 ○兵批,無政事。 ○兵曹口傳政事,李道燮爲右邊捕盜廳從仕官。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居寡女金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李聖龍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瑜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新除授玉堂,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校理兪㝡基,以親病陳疏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今日晝講,講官不備,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允。 ○趙鎭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朴信命等,移送秋曹,依律勘斷事,命下矣。卽當竝爲移送,而其中朴信命,則罪人亮濟、甘德,旣有究覈之命,信命,旣是傳書之人,不可不憑問,姑爲仍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前差假都事不足,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極擇加出,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所囚罪人崔枝葉、金興瑞、吳泰禧,移送捕廳,嚴杖窮問,承款後移送秋曹,照律勘處事,命下,故臣等合坐後,罪人等,杖問次拿入,則枝葉、興瑞、泰禧三漢,病勢俱極危重,言語不通,勢將待其差病,杖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大臣旣已勉副,置處政事,趁早朝爲之事,分付。 ○傳于李瑜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護老父,感祝洪私,銘鏤在骨,而臣父宿患之外,猝添泄病,變成赤痢,度數無算,連用藥餌,未得分效,氣息一倍澌綴,情理煎迫,實無頃刻離側之勢,夙夜供奉,旣不敢曠日虛縻,院直苟艱,又不敢遲待由限,更冒萬死,瀝血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賜愍察,亟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父,予倚重大臣,添恙若此,深用念焉。遞爾本職,以便護焉,而安心善攝之意,將予意諭爾父。 ○判府事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昨者伏蒙近侍,以聖諭來宣,令臣偕入,而情勢危蹙,趨承無路,未免坐犯違慢,一倍惶悚。念臣今番所遭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台司之深羞,適因事端層生,處義節節謬失,終則進退無所據,爲世之僇人,撫躬慙悼,無地自容。臣當初怵迫嚴命,旣已入城,則直復尋單,有所不安,欲一入對,悉陳悃臆而乞遞,或未得命,則退而呈告,準請爲期,是臣區區定計,而又因批敎惶悚,逬出野外,蹤迹,極涉屈曲苟且,而其情懇則唯在於一遞後已也。意外有北咨,辱及國家,專對有命,行期急迫,一向偃伏,分義是懼,不敢不抗顔復入,若其仍因蹲據,出入政堂,非臣夢寐之所敢到也。今又乘機媒進,則一世物議,益復駭笑,雖喙長三尺,何以自解?蓋以自前相臣,遭彈而不遞,曾未之有也。此豈但爲臣終身之累,其關國綱而害世道,爲如何哉?且使命,以大臣差出,乃所以重事體也,而秩是相職,則元不以時、元任而有間,雖元任,入彼文書,必以實職假銜,彼人所見,別無異同,曾前奏請使臣,誠有難安之情,則亦許遞免本職,而假銜差遣,此乃已行之前例,恐不當以此爲拘也。行具則今方整治,而無由進詣朝堂,講礭使事,拘掣多端,勢極憫慮,有不容一日施引gg拖引g而弛置也,明矣。臣於承宣之淹留,尤切日夕不安,寢驚夢怵,今則臣旣入來,元無相守之義,損傷事體,日以益甚,而尙無輟還之命,懍惕罔措,俯伏涕泣,柢gg秪g竢處分,伏乞聖慈,亟加愍察,召還近侍,遞免職名,俾臣得以專意使事,千萬之幸。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心曲罄竭,而巽讓冞篤,此皆恒日誠意之未孚,只自恧焉。噫,讒人軋誣,洞悉無餘,卿之純誠,業已知之,豈可以此,若是邁邁?予何忍捨卿,況專對事重,尤不必若是過讓,而上下相持,反歸文具,每每强迫,亦欠敬待。噫,卿須不諒小子之意,予知卿之苦心之若此,終不開卿進身之道,則此予亦不諒乎?卿且姑爲勉副,以安大臣之心,而古例亦有相職,今姑勉副,開卿進身之道焉。噫,此雖安卿心之意,終乃許副,若中讒人之計,心切痛焉。而尤切愧恧,呼批反思,更鼓將深,只觀大體,雖不獲已賜批,若卿無瑕之大臣,勉副乃已,顧此世道,思今國勢,中夜奚寐?卿須體此慇懃之意,置處之後,其卽偕入,用副此意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抑情在直,今已閱旬,每夕闕門下鑰之後,於心增鬱,及朝家伻探回之時,未語先驚,持此情理,尙安有出而供仕之望哉?卽接家信,則母病,近又添重,而始則臣母勅家人,姑諱之而不以實,故臣則不知耳。蓋臣母痼疾,常時沈淹,而卽今則本病之外,重觸風寒,眩暈關格之症,極爲非細,氣息綿綴,精神昏迷,目未交睫,而口味全失云,臣得聞此奇,方寸飛越,他未暇顧,慌忙治疏,徑出禁門之外,伏乞聖慈,特加諒察,亟削臣所帶之職,俾伸私情,仍勘臣任情之罪,以嚴公法,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復提前事,詆斥臣身,甚緊,臣不勝瞿然駭悚之至,不得不略復陳暴焉。金有慶事,臺啓則固自用意,臣則不過因臺啓辨論,而乃欲以用意二字,反加於人,臣竊哂之。噫,戊申之亂,千古所無,而討逆未盡,懲惡不嚴,式至今日,凶言益肆,鞫獄無停輟之時,其他可駭可愕之變,無不層出,則宰臣之痛慨世道,語及於義理倫綱之晦斁者,有何可怒可惡,而今乃强爲捏合於元不交涉之十九日下敎,演出疏中所無之反晦反斁等語,要以益上怒而深其罪,果可以服人心拄人口乎?且十九日下敎,臣未知羞愧在誰,而張皇至此,殊可異也。安允中事,臣之前疏,初無爲允中分疏之意,而唯是虎出龜毁,臣當任責,故仰陳事狀,仍請罪譴,此豈可已而不已乎?分疏强嫌之斥,實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具鼎勳事,臣之所援最近六人儒臣,或以己曾除縣爲言,而暫除未赴,不足爲歷試,或以久於五品爲言,而其爲直郡則同。且五品之差久,何如蔭仕之最久乎?或以嘗除平壤未赴爲言,而臣之援例,正指其自正郞陞庶尹,何嘗指其後之郡除乎?或以郞署久任,請授準職爲言,而取考丁未冬節目,則兵、戶曹久任,準三十朔,成效表著,則入啓超授準職,蓋爲其絶無而僅有也。豈有不問成效,不待入啓,而輒授準職之理,此則非可用於人人,而若其準朔陞品,固合政法,臣何嘗非之乎?在昔則直郡者尤多,指不勝屈,雖以二十年來言之,造次可數十六七人,而未見其皆有可執之端也。李泰祥,曾典三縣,而只於一處,因中考見罷於曹啓,則連次居下之說,何所據而發也?雖然苟如儒臣之言,則用意而伸救宰臣,强嫌而分疏郞吏,誤引前例,妄稱善治,具爲臣罪,其不可晏然仍冒也,明矣。昨以經筵職事,天牌再降,而荐犯違慢,彌增悚蹙,臣本以難安之蹤,久處匪據之職,左右受嘖,應接不暇,疲勞,甚矣。瀆擾之誅,亦何可自逭?伏乞聖明,俯諒危懇,亟許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以靖私義,以謝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不必過嫌者,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3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出時,月色赤。 ○下直,南陽府使李國馨。 ○李瑜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今方入肅,故小臣先爲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洛昌君樘鍼灸呈辭,傳于金聖應曰,遣鍼醫看病。 ○李聖龍啓曰,注書徐命臣身病呈辭之代,以假注書沈益聖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金聖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知義禁尹陽來,昨日政,除拜判尹,時未肅謝,非但京兆首堂,不宜久曠,當此鞫獄方張之時,金吾堂上,亦不可bb不b備員,知義禁尹陽來,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副提學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趙尙命,時在京畿振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李普赫,身病猝重,實無供職之勢云,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可等待其差歇,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勉副事,命下矣。所當置處,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梁得中爲同副承旨,沈䥃爲正言,趙錫命爲同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魚有龍進。 ○兵批啓曰,捕盜軍官及第柳植,因右邊捕盜廳書啓,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又啓曰,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遞職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朴師益爲知事,李汝迪、朴乃貞爲副摠管,柳權爲僉知,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朴聖原爲武兼,沈洸爲中樞經歷,權世建爲方山萬戶,尹宅鼎爲慶尙右兵使,金鼎三爲慶德假衛將,朴萬起爲景福假衛將,鄭致道爲忠壯將,具億爲三陟營將,成瑍爲同知。 ○李瑜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梁得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晝講時刻已過,大臣亦將引見,晝講停,召對爲之。 ○金聖應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已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金聖應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遣別監問李判府事病患,則症勢不輕云,朝夕書啓之意,分付。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平安道癸丑年捧未捧啓本,則軍餉旣皆畢捧,而元還上未捧居末,德池鎭別將張振禧,居二,肅川府使洪元益矣。竝依事目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開城府壬癸兩年設賑時料辦軍官,黃海監營、慶尙水營癸丑設賑時料辦軍官及義州府運餉料辦軍官等論賞文書,送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事,命下矣。自前此等請賞,常多虛實相蒙之弊,而至於壬癸兩年無前大賑時,則宣力補賑之輩,全無論賞,亦非勸後之道,運餉料辦,雖與補賑有別,而此亦流來前例,不可全塞,其效勞輕重,自本司有難的知,只以其料辦緊歇,設賑大小,區別分等,別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稷山前縣監具熺,平澤縣監沈樺,天安郡守金得大,牙山縣監李普成,稷山縣監李渭輔,溫陽郡守鄭彦儒,木川縣監李山老等,竝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具熺、沈樺、金得大、李普成、鄭彦儒、李山老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渭輔,纔已拿囚,一體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兼律學敎授金琦,日前時囚罪人照律之際,不無舞弄欺瞞之事,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之,金琦,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弘文館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等禁推事,傳旨啓下矣。尹心衡,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南泰良時在長湍地,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三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啓白,記事官金聖垕,以次進伏。兪健基,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明夷初九,止虞而不得其正矣,讀畢。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自賢者惟知義而已,止唯義所在,讀畢。健基斂膝更坐,而釋第六板革之六二之文義曰,巳日乃革云者,此愼重之義也。凡爲人臣者,處革至善之地,而唯有巳日之戒,此非但人臣爲然,革之時義,遠矣。以人君之道,言之,法古弊生,治久將亂,則凡於法制政敎,不可無變革之道,而必十分愼重然後,可無除一弊省一弊之患矣。以晉之初六,參究演繹,則當晉如摧如之時,而裕之一字,實爲无咎之本,裕者,寬裕之意也。此非特人臣居位者之至戒,爲人上而欲變法革弊者,不可不知此義也。上曰,然矣。健基,又釋第七板艮之上九之義曰,人之患,難於久終,節或移於晩,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此先儒所謂保初節易,保晩節難者也。凡爲人君者,於初政之淸明,銳意圖治,其能終始如一者,或鮮,而前後判異者,多矣。此衛武公所以爲抑戒也。魏徵之以十漸,勉戒於唐宗者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健基,又釋第八板門人有居太學欲歸應鄕擧者章曰,門人之欲應鄕擧者,蓋蔡人,甚習《戴記》,而渠或習於《戴記》,欲爲決科之利也。此乃擧子之通患,以近來科場士子言之,習於四六者,欲逢四六題,習於賦策者,欲逢賦策題,而近日朝家試士,不爲專出四六,而間出每文題,故士子,莫知所適,頗留意於實地工夫,此於勸奬之道,不無少補矣。上曰,以科擧取士,終非王道之政耶?健基曰,三代取人之制,專在於鄕擧里選,考其德行,敎以禮義,科擧之法,始創於漢唐以後,而漢之賢良,待詔金門,有强起之,乃就對,唯有古義,而至於唐之應試覓官,全啓功利之源也。此豈三代先王之政乎?上曰,所達,是矣。予有所慨然於中者,今因儒臣所達,悉言之,可乎?士子之赴擧者,豈盡待牌招哉?雖有情勢疾病之難强,莫不勇赴,而猶恐不及,至於決科之後,則志氣頓異,怠慢成習,近來違牌之弊,未嘗聞如此之甚也。故相臣尹志完,以不得已情勢,四次違牌,每爲終身惶悚之端云矣。近日則或有數十牌違召者,此乃國綱不振bb之b弊也。豈非慨然之甚者哉?講訖。上曰,徐判府事,肅拜後卽爲引見事。注書出言之,益聖趨出,引判府事徐命均入來。命均進伏曰,臣久未入侍,近來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日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愈矣。然非如昔時耳。命均曰,眼候諸節,亦何如?上曰,不能如常矣。命均曰,眩氣比前,亦何如?上曰,少愈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臣伏蒙近侍,以聖諭來宣,令臣偕入,而情勢危蹙,趨承無路,未免坐犯違慢,一倍惶悚,臣當初怵迫嚴命,旣已入城,則直復尋單,有所不安,欲一入對,悉陳悃臆云,乞遞職名,或未得遞,則退而呈告,準請爲期,是臣區區定計,而意外北嘖罔極,辱及國家,專對有命,行期急迫,一向偃伏,分義是懼,然今若乘機媒進,則一世物議,益復駭笑,故相職未遞之前,無意蠢動矣。幸蒙聖明,果諒臣情勢之難安,特爲許遞,惶恐感激之至,無以仰達,而從此可以安心修治行具矣。上曰,予於往者,已知卿意。故終難强迫,不得已勉副,而今以判府事見卿,於予心尤不勝愧恧矣。命均曰,於臣心尤惶恐矣。上曰,金永昌當初咨文擧名,雖不善爲之,尙未捕得,殊可慮也。命均曰,瀋陽題本,則殺掠之處,以三渡溝地方混江近處爲言,而金世丁等招辭,則地名有異,有難捏合,殊甚可慮。上曰,寧古塔近處,或厚洲近處,而其地方則未詳矣。命均曰,因寧城君所達,馳通鳳城,問其地方於瀋陽,而詳細回通,未可知矣。上曰,其已馳通耶?命均曰,已爲馳通矣。上曰,朴海昌事,旣已出送,更無可論矣。命均曰,其罪,自當依律矣。此事則卽當回咨瀋陽,而尙不爲之,從速回咨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然矣。命均曰,行期定於何間乎?上曰,首揆,其時以四月爲言矣。命均曰,査事遲速,姑未預知,且四月則急迫,以四月晦,五月初擇日,以待査事完結而進退,爲宜矣。上曰,卿雖是元任,次對時,與他朝臣同入,可也。一月六次,豈可廢乎?命均曰,若無大段事故,則敢不依敎矣。且待罪藥房已久,至於鞫坐,雖無主張事,若無故,可以往參耳。然近來鞫事,如是甚頻,殊極悶慮矣。上曰,悶不可言,近來鞫廳,種種有之,不無深慮矣。命均曰,明日次對爲之乎?上曰,姑未知之耳。命均曰,李壽海處分,臣未知其得當矣。若於倫紀有害,則處分似然,而壽海疏,則不然。且朝家之置言官,欲其納諫也,而殿下,以如此事,有如此擧措,此塞言路也。此非聖世蕩平之道也。請還收李壽海遠補之命,使之入來,何如?上曰,卿之意然矣,而予於壽海,殊極痛惋矣。昔唐介之遠補也,遣中官護送,文彦博,亦爲伸救,予非不知處分之過當,卿之爲壽海言者,亦不足怪,而壽海則極爲切痛,故如是耳。命均曰,臣待罪藥房,每以頻覲耿光,爲幸,若遠行則心甚菀泄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明日次對,可以入侍耳。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聖應進伏書之。上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諸臣以次退出。 ==3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未肅拜}}。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宮縣監李延德。 ○夜五更,月暈兩珥,廻火星。 ○申時,日暈。 ○李瑜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無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推移入侍,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瑜啓曰,新除授藝文館奉敎李鼎輔,時在江原道原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講官不備,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吏批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病,承旨金聖應進。 ○吏批啓曰,司僕寺正沈錥,成均館直講李河述,除授後過限未上來,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 ○以李瑜爲副提學,李時熙爲大同察訪,金始煥爲司䆃提調,崔命相爲執義,洪啓裕爲正言,以右贊成單子。傳曰,祭酒鄭齊斗除授。 ○右贊成鄭齊斗,今超崇政除授事,承傳。 ○以李眞淳爲都承旨,崔定爲祥原郡守。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魚有龍進。 ○以金始煥單付司直。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番不備,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營獄事干連各人,令本道定將校押領上送事,前已啓下知委矣。卽者,本道將校捭領干連各人七名入來,而此非應爲鞫問之人,則恐不必囚禁本府,今姑出付捕廳,使之拘留,以爲諸罪人窮覈時,隨其憑問之端,臨時啓請移來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江原道罪人尹廷顯,纔已拿來,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猥叨匪據,理宜招災,心常悸恐,迺者本館廳直,犯罪於駕路咫尺之地,臣等之驚駭痛惋,有倍他人,而惶懍悚惕,只俟重誅,聖度天大,罰止罷職,此豈足以當其罪之萬一,而曾未幾何?又蒙收錄之恩,繼有牌招之命。臣等,固當感戴洪私,趨謝天陛,而第伏念臣等之罪,有不可以罷職薄罰,謂之已經勘處,而晏然就列者,彼廳直,不知天威之可畏,敢爲此前所未有之駭擧,論其罪狀,死亦無惜,而究其所以至此者,則乃臣等不能檢束之致,以是論之,廳直之罪,卽臣等之罪也。宜被重勘,以嚴國法然後,紀綱可以少振,人心可以有畏,而今乃乍罷旋敍,有若一時警責者然,臣等,若又徒恃宥過之恩,冒沒趨承,則國家典憲,其將由臣等而廢墜,臣等何敢唐突承命,以益其罪戾哉?玆於天牌之下,祗詣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不敢入肅,冒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先削臣等之職名,仍勘臣等之罪負,俾邦憲得伸,具僚知警,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壟,榮動松梓,感結幽明,到底聖渥,欲報無地,及其歸路,忽聞臺章論臣,醜詆狼藉,竊不勝其瞿然慙悚,縮伏私次,恭竢處分,殆浹數旬,而尙未聞有變通之擧。臣誠訝惑抑菀,益不知置身之所,念臣所叨,責重任大,論其才分情地,寧有一分堪承之理,而聖諭開誨,迥出常格,嚴旨特推,促臣應命,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噫,聖敎及此,而臣猶迷不知變,則是臣分掃地矣。臣雖甚蠢騃,區區守株之見,有不容終始膠滯,而且嶺賊方捕,痛憂轉深,臣節之所宜勉者,不擇夷險也,公議之所見責者,急難退步也。臣之一身,非臣所有,則到此地頭,他何暇計?其所以抗顔而冒出者,蓋自附於赴湯蹈火之義,初豈有毫分饕榮之意而然哉?噫,辭受一節,不可苟焉。廉義大防,不可壞了,而臣之怵迫威命,容易出脚者,雖緣事勢之所驅使,環顧初心,已多辭卑居尊之嫌,驟覩外面,未免忘廉冒恥之歸,臣實內省多媿,人言之來,又何足異也?第臣孤根弱植,涉世昧方,積被睢盱,動輒齮齕,曾於待罪原營時,慘遭臺劾,幸賴按査明白,誣衊昭洗,天日洞照,開釋無餘,向非聖上之曲賜伸枉,臣之爲虀粉,久矣。中心含恩,何日忘之,而自是以來,臣亦杜門斂迹,念切當世,分作聖朝之一棄物者,亶出於遠避坑穽之計,而今因事會迫隘,黽勉承膺,又致此無限狼狽。臣實自取,尙誰之咎,而彼之捃摭八九年前已了之案,忽地橫出,必欲擠排而後已者,亦見其求說不得,費力吹覓也。良可笑也。臣之所遭非常,羞辱已極,去就更無可論,而職名尙在身上,一向泯默,亦甚悚憫。玆敢略陳危衷,仰請譴何,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勢,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蹜踖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三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吏曹參判宋眞明,掌令安相徽,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事官金聖垕,以次進伏。徐命均曰,日晩後則風勢不佳,夜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金興慶曰,近來以鞫坐,不爲日次者久,而鞫囚則無大段可問者,今日,是次對日次,故入侍矣。命均曰,眼候餘氣,尙有之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日已晩矣。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丸製纔進,故未及矣。興慶,持諸狀啓進伏曰,此江原監司趙最壽還上居末狀啓也。洪川、橫城兩邑,俱入於之次中,壬子條還上,當以三分一收捧,而較其捧未捧,則洪川縣監沈鐸,準捧三分之一,而橫城前縣監尹得商所捧,則未滿三分之一云,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乎?上曰,依事目決罪,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京畿監司申昉,以弘濟院移建事,論報備局,而館宇傾圮,決不可暫時支撑,若於霖雨前,未及修改,則頹壓之患,勢所必至,此時動民,雖有弊端,前頭勅行遲速,有不可知,請使戶工曹堂上,看審而議定云,似不可不速爲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爲,理山府潛商干連罪人江界人李信侃及其子震明,與李自和等,一竝嚴囚,以至經年,而尙無回啓勘斷之事,當此江邊罪囚滿獄之日,如此輕囚,宜加疏釋,請令廟堂稟處矣。信侃,初非潛商,而不過買蔘之故,滯囚他官,已至經年。又無大段可疑之端,當此江邊罪囚積滯之時,此等罪人,亦不可久囚,而原任大臣,詳知其事端,俯詢而處之,何如?命均曰,此出於趙永三之招辭矣。永三以爲,賣蔘於信侃處云云之說,聞知於同謀金世雄之言,而不知其蔘之出於彼中。且以爲渠於其時,方在配所,故當其區別勘處之際,欲爲放送,而宋眞明以爲,買蔘一節,未免殊常。且曾經僉使之職,爲邊民之領首,則不可輕釋云,故使之更査,而其後廟堂,忘未更稟,旣無大段疑端,則分揀,似宜矣。尹游曰,此事,非置而不査者,初則信侃八兩蔘買得之說,出於罪人之招,而其後更査時,則信侃,其時在謫不與,其子震明,買得一兩蔘云,而尙今囚禁矣。上曰,信侃,分揀放送,可也。其子,亦當隨而放釋矣。興慶曰,然則李自和,亦當一體放送乎?上曰,然矣。{{*|出擧條}}興慶曰,日昨次對時所稟定者,鳳凰城將處措辭答通事及江原監司狀啓雜穀小豆參酌變通事,至今不出擧條,誠甚未安矣。其時入侍承旨,推考,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其兩款擧條,則使伊日注書,書入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曾有定式,入侍承旨、注書,盡出擧條後,當爲出直,更爲申飭政院,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咸鏡監司趙遠命狀啓也。元還上新分與舊還應捧者,分數計之,則洪原縣監趙昌來,爲居末,明川府使許㙉,爲之次,今此兩邑守令,依定式勘罪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爲,城役之訖功早晩,惟在石手之多寡,而卽今使役者,不過百餘名,各軍門、各衙門所屬石手,無遺下送,以爲依他例使役事,請令廟堂急速分付矣。以石手事,至於狀請下送,未免煩屑,事當推考,而軍門石手,則皆是軍兵,不可出送遠地,繕工監及他衙門所有者,使之下送助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因承旨趙命臣所達,江陵、嶺西三倉所在還穀之數,甚多。次次轉移,嶺西附近橫城、洪川等邑,則受來嶺西,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則受來橫、洪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以此意問于江原監營,如有剩餘之穀,使之次次移來,未知何如?宋寅明曰,趙命臣,見其未移粟之前,而如是仰達矣。江陵穀物,旣爲移給原州,而嶺東,又値荐凶,似無餘儲矣。興慶曰,上年春三萬石穀物,旣運于京畿,事勢當如此矣。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姑觀前頭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備陳本道民事之竭急。請得春川等九邑還耗全數,通川等四邑流來賑餘穀矣。九邑邊耗,則旣因前狀啓,以折半許給之意,覆啓,分付。而四邑賑餘穀,則依狀請畫給,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平陵、祥雲兩驛,連値凶荒,凋弊特甚,而入居木輸送於銀溪者,至於七百八十餘疋之多,貧殘驛卒,勢難支堪,誠可矜悶,考見營上謄錄,則丙子、丁丑年,以年凶,因本道狀請,竝令盡數姑減,壬午年又減三分之一,而顧今兩驛難保之勢,合有參酌變通之道,特爲蠲減事,請令廟堂稟處矣。今此入居木,若是轉輸于畿驛者,則有不可許減,諸議皆以爲,事當防啓矣。上曰,勿施,可也。眞明曰,日昨筵中,金永昌購捕時賞格擧條,未免埋沒,似當明白更定矣。金在魯曰,出身閑良則加資,公私賤則免賤,而加資免賤外,似當別施重賞,然千金或太重,以木幾同加給,則爲宜耶?上曰,近來雖尋常捕賊,亦爲加資,故不以加資爲貴,有重賞然後,庶可以捕得,出身閑良,則加資,公私賤則免賤,而加資免賤之外,旣爲加給賞物,則只以木同賞給,似甚鮮小,加賞千金事,知委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前頭發行遲速,當觀彼事定之,而似當持銀貨入去,卽今內外貨蓄皆空,以是爲悶。上曰,近來使行,皆持去銀貨乎?寅明曰,近來則不爲持去矣。上曰,若有銀貨,商賈輩爲利矣。我事無瑕而不聽,則曲在於彼,尙命所謂今則使臣勿來之說,意在索賂,極爲殊常,靈城以爲,尙命比我國爲判書階級者,豈可索銀乎云,而此言過矣。廉恥一節,豈責於彼輩乎?行中若有銀貨,則彼人,必以銀生心,雖以斛給之,不能充其壑慾,我國行賂,勢難支堪,申包胥七日之哭,不費銀貨,只是誠心,而予豈過望於卿等乎?前頭使臣,皆持銀貨而去,則其弊難防矣。興慶曰,此時彼國人心,與前有異矣。上曰,看前後史策,散宜生美女玉帛之說,亦有之,雖不可無權道,而今番事,則邊禁不嚴,所失在我,更誰怨尤耶?寅明曰,今若皇帝,激怒而致此,則雖使多賚銀貨,恐無益矣。命均曰,在此之人,不知彼中事勢,而其言如此矣。游曰,銀貨事,聖敎至當,査事畢後,未知事勢之如何?而譯舌輩,皆以是爲利矣。命均曰,事之順不順,何以預知,而銀貨不爲持去乎?上曰,今使行若持銀貨而去,則彼尙命,必以從後善圖爲言,予心甚爲痛憤矣。命均曰,聞彼事情,當爲更稟矣,操縱韓信事,豈不有與此相似之言乎?游曰,是一生操縱在蕭何之句乎?上曰,此句亦有之矣。尙命,於我雖有益,亦不無弊端矣。游曰,譯舌輩做出之音,亦不可信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臣癸卯年奉使時,得見尙命,渠亦來見矣。前者韓德厚別單,書啓以爲,原譯及使臣軍官數多,故以致八包之數,亦多請減,而原譯及軍官之數,卒難變通,原譯之數雖多,皆有名目,入去後則雖爲六七人,可以使役,後日登對時,可以釐正,而元數,比皇明時雖小,今則未免太多矣。興慶曰,沿革,自古無常矣。上曰,今不可遽減,而不緊者似多,寫字官二員入去亦多,此庚子後豈非變通者乎?命均曰,前日承文院書員一人隨去矣。其後於渠無利,故渠輩上言,以不爲隨往定式,故寫字官一員,因書員之窠,加送一人矣。隨去,在渠似如何矣。興慶曰,寫字官加送一人,恐有疾病而如是矣。上曰,然則畫員,亦當有加送一人之弊矣。寅明曰,安不知前頭,復加送一人乎?命均曰,寫字官一員,減之,似好矣。眞明曰,灣上軍官二員,皆自司譯院差送矣。上曰,如是者不久矣。放料軍官,則使灣府差出,可矣。命均曰,義州形勢,至於如此,使義州差定,可也。寅明曰,只使譯官入去,則以爲似無後債矣。今聞譯官輩,亦皆出債云,前頭可憫,使大臣今番之行,另加檢察,何如?有識者,方爲深慮矣。游曰,此弊,造次之間,難爲盡達,而譯官於皇城,亦有負債之事云,是比諸此事,尤非細憂矣。上曰,非譯官輩而已。八包入去,故商賈,負債之如是,減其八包之數,則可以少除其弊矣。興慶曰,使行之入彼地,房錢之費,皆徵於八包而用之矣。上曰,減其八包,則不無有弊,姑觀而變通,可也。而先來,必以灣上軍官送來,此事怪異矣。命均曰,行中軍官,皆不願,故以灣上軍官,付送矣。兩班軍官二人,乾糧軍官一人,一家人一人,又爲率去,故此中人,則拘於私情,難於出送,故每如是矣。上曰,雖兩班,旣以軍官率去,何爲謀避也?命均曰,陪道出來,故如是不欲矣。上曰,前者東平尉奉使時,以李著定年六十之人,出送先來,渠爲見其老親,而自願出來矣。命均曰,大君王子奉使出疆時,有送御醫之規,而今則宗班及大臣之行,皆爲率去,仍爲謬例,何以爲之?上曰,待大臣之道,有異,萬里銜命,豈不率往乎?有病則亦有送御醫看病之典矣。命均曰,故相臣南九萬,奉使時始爲率去,而前例則一品宗臣,曾經守陵官者,可得率去矣。上曰,大君王子儀賓今不去,而宗室替往,故遣此銜醫,卽愛禮存羊之意也。寅明曰,靑平尉遷葬時,小方山價錢二千兩,木二十同,有出給之命,而前例則不然,此數甚多,此路一開,不無後弊,而卽今則度支財用俱竭,勢難辦備,而《禮葬謄錄》中,元無小方山備給之規矣。上曰,禮葬,例有小方山,而前謄錄中,似漏落矣。寅明曰,雖或有之,其價不必如是過多,更考前例,當仰稟矣。上曰,此用東平尉例,而東平則一喪也,此則二喪也。寅明曰,更考若無前例,則以草記稟之乎?有之則當依下敎,如數出給乎?命均曰,未知自內需司,造給小方山,而其價本,自戶曹出給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卽今國家,務爲節用,所用者,未嘗有至於十同之多,而此則太過矣。上曰,非不知如是,而禮葬不息,故以此方多債,更必欲節用充償之矣。戶判之言如是,減其半數,可也。寅明曰,此是百姓膏血,京外官員,另念督捧,而用處則不實,是爲矜憫處也。閔珽傳啓。上曰,不改則擧末端,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珽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更煩。請正言李錫杓遞差。上曰,依啓。 ○安相徽傳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新啓鞫囚拿來,何等重大,而日者發捕假都事,或未拿來,或換名拿來,雖不無原恕者,而其在嚴飭之道,不可仍置,請未拿來及換名拿來假都事,竝命拿處。上曰,依啓。 ○閔珽所啓,名流去就,不宜自輕,而正言李錫杓,初除臺職,默無一言,卽爲肅謝,及其署經之後,始以科名爲言,無意應命,錫杓,以年少新進,强飾嫌端,規避臺地,其習可駭,請正言李錫杓遞差。上曰,換名捉來則誤矣。若無則何以爲之?興慶曰,雖有依據,而皆誤爲拿來矣。寅明曰,南極所告所謂南鼎命、任先達、鄭夢石等人,使本道監司譏察上送,何如?上曰,使監司譏察,則必致騷擾,置之,可也。上曰,右相判金吾進來,亮濟、甘德之招,多有相反處,甘德之招,似是,亮濟之招,似詐,而此事不甚關係,不可更問,甘德已受四次刑訊,亮濟亦受一次刑訊,甘德姑勿更問,意有所存,又不欲加刑,不當以此開坐,待他罪人發捕間,姑停,可也。興慶曰,南格纔已拿來囚,事當問之,而甘德則不可限死刑訊,外議皆如此矣。上曰,南格則是他事也。寅明曰,事非關緊,而大體相符,故今欲更招,甘德,旣有介也之等說,故將欲更問,以爲究得之計,而安知其間無事端乎?上曰,南格,今當問之,此時一體問之,可也。上曰,南極之以女人變服自隨,極爲怪惡矣。寅明曰,是非常之變也。上曰,待尹廷顯上來,擧行,似好,豈爲此不實南極,而開鞫乎?命均曰,寫字官減一人事,何以爲之?上曰,釐正時更議之,可也。上謂命均曰,軍官,欲率往誰人也?命均曰,今姑未定,稟達後欲爲率去耳。上曰,承旨進來。金始煥,以何職坐罷乎?聖應曰,未能詳知,使史官出外問之乎?上曰,史官出外問啓,可也。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來,還爲入告曰,金始煥以前知事,罷職云矣。上,使承旨書傳旨曰,前知事金始煥敍用。上曰,史官出往,宣諭金在魯,使之更爲入侍。記注官金啓白,承命出來,引金在魯而進伏。上曰,故相臣權尙夏爲左議政乎?在魯曰,然矣。上曰,權左議政爲贊成時,備三望乎?在魯曰,未詳矣。上曰,其時因上敎而備三望矣。在魯曰,似是擬望而不能記得矣。上曰,今日政,差出玉堂時,贊成擬望以入,可也。副提學,當出,而可爲之者有之乎?在魯曰,未知可爲者,誰某有之矣。上曰,必以行公者,擬入,可也。上曰,予忘之矣。海恩府院君,亦經贊成矣。在魯曰,事當問議大臣而後,備擬矣。上曰,然矣。上曰,因玉堂之不備,法講尙未開,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諸臣以次退出。 ==3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未肅拜}}。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 ○未時,日暈。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以東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留待。 ○傳于魚有龍曰,忠淸監司、安東營將引見。 ○趙鎭禧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大司諫金始炯,俱在外,執義崔命相,持平洪昌漢,正言洪啓裕,未肅拜,獻納趙漢緯,正言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掌令安相徽,司諫閔珽,呈辭,無行公之員,除在外罷職傳旨未下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今日內三廳七番正領遵古例別試射時,內禁衛出身尹就聘,柳葉箭三中四分居首,兼司僕出身李世泰,六兩一矢百五十六步,二矢百五十三步,三矢百五十四步,竝加資,內禁衛閑良吳興瑞,騎芻四中居首,直赴殿試。 ○以黃海監司狀啓,康翎等官居金從立等渰死事,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洪啓裕,移拜臺諫,其代,以副司果閔瑗,前正言李顯望差下,而顯望,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義禁府假都事盧啓禎、朴東祥、李英俊、柳碩徵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盧啓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英俊、柳碩徵等,以鞫囚拿來事,纔已出去,待其回還拿囚,朴東祥,病親呈辭後,下去京畿長湍地,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敎忠淸道觀察使李壽沆書,王若曰,國家重方面之權,難乎玆選,人臣有鞫躬之義,往哉汝諧。誠以憂國奉公之意可嘉,豈徒剸煩理劇之才是仗?眷言百濟舊域。實是一國雄藩,統領百千萬軍兵,節制之任旣重,管轄五十四州郡,鎭壓之責不輕。俗同鄒魯之彬彬,士業詩書禮樂,土比雍梁之上上,民貢粟米麻絲。第當災歲之困窮,重以良役之催督。白骨侵徵之害日急,殆至十室九室,黃口塡補之弊歲增,可哀一路百姓。蓋其變通張更之策,政若拯溺而救焚,儻非識慮周詳之才,難可委任而責效。惟卿,恢通而有鎭物之量,敏達而有幹事之能。擅名於翰墨之間,文詞乃是餘事,蜚英於朝著之上,溫飽固非本心。歷柏府而長薇垣,藹然聲譽之赫赤gg赫赫g,尹東京而莞西塞,蔚乎治化之洋洋。至若湖南按察之辰,寔遵浙東賑救之政。惟廟堂拿罷之議,雖由事情之未諳,伊屛翰設施之方,豈曰功名之有損。以往事何嫌也?可見別利器於遇盤,當是時復屬之,殆若駕輕車而熟路。玆授卿云云,祗服明命,懋殫弘謨。詰戎則軫桑土之疎虞,隨事措劃,安民則念蔀屋之愁苦,從便撫摩。律一己而戢貪婪,大明黜陟之政,修百度而祛弊瘼,丕推懷保之恩。惟其淸謹之操慈惠之治,於卿奚勖?若乃剛果之威堅確之守,寔予所期。其餘稟裁,厥有典例。於戲,念蘇殘爬痒之策,丙枕何安?顧承流宣化之方,子惠宜務。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韓師得製進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掌令安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 ○正言洪啓裕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傡梟示。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 ○開城留守鄭壽期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仁川地,久未省掃,情理已難自抑,而今又蒙恩,將居留陪京,身繫官守,有不可任便往來者,欲望聖慈,特於未辭陛之前,許臣往省,俾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三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輪臺官留待入侍時,忠淸監司李壽沆,右承旨魚有龍,安東營將李玗,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輪臺官儀賓府都事李燮,成均館典籍鄭廣運,司圃署別提李碩華,造紙署別提鄭文恒,尙瑞院直長韓配崙,以次進伏。上曰,忠淸監司進來,李壽沆進伏。上曰,有所懷否?壽沆曰,事情與物理,未知如何?姑無所達,第以大體言之,伏聞各邑方設賑,而賑政,前監司,已善處置,其名數多少,則未知其詳,到任後若有變通事,則當狀聞矣。上曰,荐飢之餘,且當農時,到任後,須加着念爲之,至於良役等事,各別申飭,可也。聞本道軍政,極涉疎闊,此乃守令不能之致,須於守令處,別樣申飭,牢守勿擾,管攝大體,勿拘小節,可也。壽沆曰,聖敎如此,敢不體行焉。大抵簽丁事,無依之類皆入之,着實之類不入,故今年雖充數,明年還爲散亂,下去後,當申飭守令,而此弊誠爲悶慮矣。上曰,其中興訛造訕之類,甚多,故似至於如是耳。壽沆曰,興訛造訕者,皆以士爲名,而彼此不及,故會聚百姓之子,靜僻之處,構數間屋,名以書堂,而敎以文字,厥學徒,頗通小文,而其中,若有閑丁之被充,則興訛造訕,靡不用極矣。上曰,然矣。上曰,治心之工,動靜相表裏,治國治心,實無異同,動靜必相須爲用,不可偏廢然後,於致君澤民之道,可以粹然無雜,須着念,可也。壽沆曰,學問治化一樣矣。以《大易》所載言之。有曰,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動靜工夫,大槪如此,以今日人心觀之,動靜雙行,才分過人者,其能免謗訕者,鮮矣。上曰,近來紀綱頹弛,法度廢壞,道臣及守令,以不遵敎令,爲能事,殊甚慨然。蓋道臣,守令之綱,廟堂,道臣之綱,則統序輕重,十分嚴截,而近來則不然。若以李匡德事言之,不能無慨然矣。卿下去後,各別惕念,以裵度、李晟,無獨專美於前,宜矣。壽沆曰,謹當奉行矣。守令,遵方伯之令,方伯,遵廟堂之令,理勢當然,而但遙探事機不易,故或至於如是矣。廟堂諸議,宜無不善,而間或闊於事情者居多,臣誠慨然于中矣。李匡德事,未知其詳,而不無病痛矣。上曰,然矣。壽沆曰,臣方以藩任辭朝,不宜猥陳他事,而臣旣干涉,故敢此仰達,順天前營將兪一基,以明火賊金元龜事,壯啓gg狀啓g正書而來矣。其後李梫,則不過着押而已。狀啓則非渠所爲之事,而有削職更勿檢擬於討捕使望之命,故臣於其時,疏陳其本末矣。批答有,今觀卿疏,知非李梫事,當安徐之敎,而政院不捧傳旨,尙在罪籍云,旣有安徐之命,則當還初削職之命,似當寢矣。上曰,當初傳旨,未及爻周,故歲抄時,每每書入,而予亦忘之矣。所達如此,當初傳旨,爻周,可也。{{*|出擧條}}上曰,營將進來。李玗進伏。上曰,營將,無留待入侍事,而近來弊端甚多,故欲爲申飭之計耳。爾年雖少,所付非細,下去後,着意遵行,可也。上問所懷。玗曰,姑無所達矣。上命給弓矢。玗,持而同壽沆退出。上曰,輪臺官,以次進來。儀賓府都事李燮進伏。上問履歷。燮曰,丁未三月,中部參奉除授,戊申二月,濬源殿參奉換差,戊申十月,移差內資奉事,庚戌二月,移除昌陵直長,辛亥六月,移除典設別提,六月念後,移除司憲府監察,癸丑五月,移除儀賓府都事。上問所懷。燮曰,無所達矣。燮退伏。司圃署別提李碩華,成均館典籍鄭廣運,一時進伏。承旨謂廣運還退,廣運退伏。上問碩華履歷。碩華曰,小臣,丁未,增廣及第,職掌逐日供上,隨産進排荏曆,辛亥三月,政部將除授,仕滿後出六,癸丑三月,引儀除授,甲寅正月,本署移除。上問所懷。碩華曰,小臣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鄭廣運進伏。上問履歷。廣運曰,小臣庚戌登第,辛亥,除慶安察訪,癸丑十二月,陞時職。上問所懷。廣運曰,小臣職掌官名典籍,似有書籍典司之事,而旣無所典之事,故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上問諸臣曰,鄭廣運,京人否?魚有龍曰,在廣州慶安地,而曾經臺侍人孫云矣。造紙署別提鄭文恒進伏。上問履歷。文恒曰,小臣,乙未四月,通禮院假引儀除授,甲寅二月,本職除授。上問所懷。文恒曰,小臣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尙瑞院直長韓配崙進伏。上問履歷。配崙曰,小臣,壬子,翼陵參奉除授,癸丑,宗廟副奉事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職。上問所懷。配崙曰,小臣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本院殘弊特甚,不成貌樣,以下人言之,只有書員二名,使令一名而已。凡事苟簡,姑舍勿論,每當擧動之時,御寶陪行,當入四人,而以三人不得陪寶,故每每臨時,借得隨行,況且院中所藏皇明符驗及莫重巡牌馬牌,無人看守,事甚可慮,今添出一使令,以爲守直本院之地,何如?上曰,當此凡百省減之時,不宜加出,而陪寶事體重大,分付該曹,加出,宜矣。上問諸臣曰,韓配崙,京人否?魚有龍曰,居京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3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忠淸水使李義翼,咸京都事gg咸鏡都事g李彙恒。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玉堂旣已備員,視事,所當取稟。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忠淸水使李義翼,同爲入侍。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人臣事君,無隱爲忠,渠雖蔭官,京華士子,往者判付,若何?而其敢終是欺隱,頃日安允中更招,不無條理,故該府議讞,循例啓下,蓋以此也。今觀捕廳文案,不啻詳盡,旣有所受之婢,且留二日,則渠焉敢終始隱諱乎?特敎之下,其所欺隱,與受無異,當此廉恥掃地之時,不可不嚴懲,令該府勿捧書納,各別鞫問。 ○傳于魚有龍曰,今觀李判府事看病醫官書啓,則自明日往來看病云,姑爲仍留看病事,分付。 ○傳于趙鎭禧曰,明日有下敎事,鞫廳姑罷。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鞫廳大臣以下,來待。 ○召對入侍時,傳于金聖應曰,禮判旣已批下,奏咨撰進,不必遲滯,卽爲牌招察任。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著,親病方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載厚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載厚單付副司果。 ○金聖應,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春等本廳別抄武士、別武士、別破陣、京標下軍兵等,射砲用劍各技藝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囚,何等嚴重,而守直軍士李夫容,李萬億等,爲罪人通書。且以米錢私相許貸之狀,已發於鞫囚招辭,其時罪人,有酌處之命,所通書辭,亦無大段說話,則雖與鞫事方張時,傳通陰祕之書札者,不能無間,而初是鞫囚又方有請鞫之臺啓,則其所罪犯,終涉重大,其在防奸懲後之道,不可不從重勘處,移送刑曹,照律施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於窮廬病伏中,伏聞北咨慢辭,辱國罔極,髮豎膽裂,直欲無生。館閣之臣,因此撰咨事,擧似臣名字,至有催促上來之命,臣雖無狀,亦粗有知覺,微聖上有敎,主辱臣死,豈昧斯義,而賤疾久淹,未卽起程,忽此春卿藝提之恩除,鎭日相續,馹召遠降,溝壑廢頓之賤,被此光華,驚感則有,而在臣去就,反歸於欲其入而閉其門,何者?鄭人適野之謀,縱非臣所能,臣子奔問之誠,亦何敢後人?若其官職辭受,雖金革干戈之倉卒,而有不容越分苟承,義自較然。蓋臣,迹畸於明時,心死於宦塗,天日在上,庶幾下燭,宗伯重任,已非求退者虛縻,而又況藝館兼銜,曾臣,據例陳辭於前席,夬蒙天語之許副,則政曹,何爲而擬臣於此任?聖明,何爲而授臣於此際?爲臣當面之鐵璧gg鐵壁g,使不得前進一步,少伸驚痛趨造之微忱也。然在鄕陳辭,略無變動,亦非今日臣義,故曳疾自載,來伏郊次,而本兼未解之前,便是杜門逋違之一頑物,縱欲與聞於文字末議,又何可得?是則召臣無所事,而適爲臣罪上之罪而已。言出肝腑,字字皆血,伏乞聖慈,俯諒臣苦衷,亟許鐫遞臣新授諸任,俾臣得以閒散本分,暫赴初命,粗效誠忱而歸,不勝大願。臣無任懇迫呼號望恩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儀曹閑職,尤不必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九日,伏奉承政院下送有旨,以罪人尹廷顯、南格等査問狀啓事,特下不可若是草草修啓之聖敎。臣聞命震惕,罔知攸措。臣於當初,伏承按査之命,竊意莫重獄事,藩臣替當,凡於罪人盤問之節,件件修啓,仰稟聖旨,然後可以次第擧行。且春川諸證人推捉之際,已費多日,而逆顯所率下人等,在遠地,若待此査問後馳啓,則必至十數日之遲,故一時稽滯,心有所不安,以各人等招辭,徑爲狀聞,臣非以是爲畢査而馳啓也。臣之本意,不過如此,成命之下,豈敢一毫泛忽,而草草按治也哉?然其未及反復査問,遽然先啓,實未免爲疎率之歸矣。纔承嚴敎,恭竢重譴,臺章果發,罰止問備,臣尤不勝隕越感懼之至。夫按獄不詳嚴之失,何等罪犯,而寧可以例勘薄罰而止哉?方此縮伏惶駭,冀蒙大何。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三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忠淸水使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忠淸水使李義翼,以次進伏。上曰,忠淸水使進來。李義翼進伏。上曰,朝家之出閫任,意非偶然,下去後,須着念職事,毋孤國家除送之意。義翼更伏曰,小臣,以不學無識之武夫,蒙被國恩,前後罔極,敢不着力爲之。上曰,有所懷否?義翼曰,以臣在通津時事,監司,至煩天聽,誠極惶悚。臣在通津時,觀江華、通津形勢,則江華非通津,則決難支撐矣。通津簽丁元數二千六百名,而投入於江華者,居多,故閑丁甚難充定,臣則江華入籍軍官之類,盡爲汰定而充數,盡是朝充暮散之流,今年雖充數,安知明年又無逃故乎?上曰,時任所懷言之。義翼曰,不能預知,下去後若有大段事,則當狀聞矣。但聞松禁一節,極難云矣。金聖應曰,讀宣諭別諭,何如?上曰,宜矣。聖應讀之,義翼聽而退出。 ○兪健基,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止失前禽之義也。上曰,承旨讀之。聖應,讀自古之時公卿大夫,止夙則吉也。上曰,注書讀之。益聖,讀自物必有則,止唯此二端而已。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明道先生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止其孰能之。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橫渠先生曰道千乘之國,止不殊心而得矣。以次讀畢。健基,告第一板文義曰,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疎云者,以大體言之,則治家似易,治天下似難,而但家人,至親之間,恩常掩義,易流於私愛,故此所以治家難,而反勝於治天下也。凡爲人辟,當於深宮燕私之際,昵於宮妾之間,尤當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又釋第二板明道先生言於神宗之義曰,此乃王伯辨也。聖學高明,伏想講劘部柝gg剖析g,更無餘蘊,而但漢唐以來。凡於王伯之辨,徒規規於皮毛影響,而至明道明辨,快析而後,後世學者,始能的知王伯之辨矣。上曰,漢董仲舒之對策,亦言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此豈非王伯辨耶?健基曰,董仲舒,於漢儒最爲純正,故其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云者,此實能明王道之至論也。但於斥偏伯之處,至曰,仲尼之門,羞稱五伯而已。豈如明道先生之形容伯者之排置,正路崎嶇反側曲逕之中之語耶?此所以後世學者,賴有此訓,故不迷於趨向也。上曰,所達然矣。健基,又釋第六板大畜六五豶豕之牙之義曰,物有摠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此乃化奸猾爲善良之大本要旨也。牙之爲物,强猛,在牙若去其强猛,只在於豶去其勢而已。程子,取譬於至道之方,以農桑之業,廉恥之道,揭爲明敎化止奸宄之要道,此乃豶去其勢之義也。上曰,所達奇矣。上曰,以玉堂上下番不備,法講久廢,極爲寒心,卽爲牌招,明日法講爲之,副提學及蒙宥玉堂,竝卽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齋戒。 ○夜二更,流星出北斗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四更,流星出箕星上,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月出時月色赤。 ○趙鎭禧啓曰,依下敎,鞫廳大臣以下來待,敢啓。傳曰,引見。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昨日承批之後,違牌不進,奏咨撰進,不宜遲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矣。今日國忌齋戒,明日國忌正日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相玉爲同義禁。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李重震差下,而時無職名,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錫命,左副承旨趙鎭禧,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興慶曰,日寒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宋寅明曰,眼候其已夬差乎?上曰,餘症,久則當差矣。寅明曰,湯劑,雖久不進御,其無覺知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發乎?上曰,春後則自數日前有之,而不爲大段矣。興慶曰,昨有來待之敎,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亮濟,非他事,只是書札往復,雖謂乍吐乍呑,而大同少異,酬酢不過如此,當初酌處,有意存焉。泰績,則廷顯,是怪異漢也。他人事,何等難知者,而輕云知之,今以南格事,請刑泰績,而不可以他事,問此戊申酌處之人,如此則彼他酌處之人,將不信國法矣。泰績與格,如兄若弟,不是異事,不當以此陳久之事,問之。廷顯與格面質時,以爲隔窓聞之,而廷顯,年老而無知,不可以往事問之,今欲放泰績矣。興慶曰,亮濟事,臣等在外已相議,而建伊事,一次刑訊後,更無所言,頃者已有不可限死加刑之稟矣。上曰,甘德輩,殊常乎?興慶曰,泛稱曖昧,事當加刑而已。廷顯,初旣難信,而終言誣告,非但虛妄,其年已老矣。泰績之今番請刑,初謂與弼顯,不相識面,今日始謂三次相見,其言之相左如此。考見文案,則爛熳出招,至今生存,亦爲怪事,李興仁,則判義禁以爲,或云入或云不入云,故以罪疑惟輕,傅之生議云,而此泰績,則名出賊招,不啻爛熳矣。上曰,泰績與李興仁一樣矣。泰徵甚騃,泰績不愚,不入其中云,河之言最信,其虛張之言,不可信也。李興仁,雖謂或云入或云不入,而至於泰績,則以不入言之,雖泰徵之子,若或不入,則豈不容恕乎?寅明曰,甘德、亮濟,無他疑端,旣非謀逆,則不可以傳示書札,置於死罪,今番書札,亦不陰祕矣。上曰,其兩人,極涉殊常,而當以他事問之矣。寅明曰,然矣。初則掩諱,故雖已加刑,而事當酌處。尹廷顯,則鞫體不成矣。上曰,速欲收殺矣。寅明曰,泰績之得免於戊甲年,倖矣。其入與不入,不可質言,而旣累出於諸賊之招,且泰徵之至親,設令不知,渠當無辭,而況渠以爲,爲礪山營將時,河來言邊山事云,此亦殊常。今番廷顯之所告,雖不可取信,本是當死之人,不可復惜,故今爲請刑矣。上曰,判金吾誤矣。知其骨子者,若復來告,則事當訊問,而今因嶺東人告變,引戊申事而加刑,則豈不冤乎?寅明曰,其隱諱,豈可無罪乎?上曰,此則不然,孰不畏入於逆賊乎?以其心事參看,可也,而今則不然,同是一事,而尹邃,則置而不訊,至於泰績而受刑,豈不甚冤乎?興慶曰,此則不然矣。上曰,河之招,甚信,而泰徵則愚,泰績則詐,此言極精矣。寅明曰,聖敎,以爲不可竝爲者,得宜,而今番有所飾詐,故請此加刑,不可復惜矣。上曰,豈不可惜乎?趙鎭禧曰,其在獄體,當然矣。寅明曰,南雲紀爲黯壻,怪異矣。上曰,以黯爲妻父,是爲逆心矣。寅明曰,以限死加刑爲計矣。上曰,尹廷顯年老乎?寅明曰,年甚老,惟願速死矣。陽來曰,泰績以爲,不知弼顯是非,常例隱諱,甘德傳札,亦爲疑端,獄中通書,何等難事,而甘德,初不現捉,此必有隱情,故請刑,而大體則非渠所做也。必是京中往來書札,雖謂不可限死加刑,而似有結處矣。上曰,此非大段矣。陽來曰,泰績獄案外事,不可陳達,而其時當以大逆,知情行刑,不可以河之一言置之,尹邃之獨至今得生,誠如上敎,亦是異事矣。寅明曰,前後治獄,倒置則未免矣。興慶曰,泰績亟令正法,得宜矣。寅明曰,凡治逆之道,恐有枉死者,當以至誠,辨其玉石,而此則寬恕之典,不可與無根本者,同矣。上曰,先朝庚申事酌處,皆爲詳審矣。寅明曰,适輩犯逆,是明白,而其後謀逆,則只以言語現捉,庚申之逆,亦是議論之事也。興慶曰,戊申年逆賊,是逆适後初見也。寅明曰,器遠之逆,亦非犯闕,汝立獄事,則明白而未免濫殺矣。上曰,泰績,不可殺之於此時矣。陽來曰,泰績之違錯,在於稱以不知逆顯也。上曰,予有不善爲事,欲以廷顯,自京問之,乃有此事,反使泰績,復作鞫囚,廷顯不可取信,然則邃與泰績,毋寧夬許鞫問矣。寅明曰,自上處分,果爲不善爲矣。鞫廳罪人,豈可一則自鄕訊問,一則在京訊問乎?上曰,然矣。南格,何以爲之?興慶曰,此有違端,其所告梁應標,似是梁命夏,而又有火燒都目之言矣。上曰,因此事當杖斃乎?寅明曰,其所謂梁應標,似指梁命夏,而命夏之都目有無,何以知之乎?上曰,命夏之都目,南格何以知之,梁命夏,其時都事拿來乎?陽來曰,梁命夏,非都事拿來,把守捉納矣。上曰,梁命夏之自斃,其時有名,江原道人,何以不知也?寅明曰,泰績之欲爲放釋,未免徑先矣。告者,不使面質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然則使之面質,可也。寅明曰,一次刑訊,不可已也。上曰,泰績六次受刑,而能得生活,亦是怪事,僅得不死之人,今不可更訊,此非審愼之道也。寅明曰,亮濟書札一事,不爲大段,一次刑訊後,以停刑爲敎,得宜,而泰績之一次刑訊,似無痕跡矣。上曰,此旣他事,而六次受刑而不服之人,今受一次刑訊而豈得輸情乎?興慶曰,其違端不少矣。寅明曰,違端如此,必不免刑訊矣。上曰,廷顯來告,則加刑一次,又一人來告,則復爲加刑一次,則其將不堪而必死矣。興慶曰,然則雖有告者,不當刑訊乎?寅明曰,豈可以泰績之故,不爲加刑乎?鞫囚,不可得情於平問之下,勢當加刑矣。上曰,所謂違端,不爲大段矣。寅明曰,其違端,是欺國,豈不大段乎?六次刑訊,曾已堪耐,今不可死於一次之刑,至以必死爲敎,未免過矣。興慶曰,弼顯之起兵泰仁,稱以不知,極涉奸詐,又謂之與弼夔,不相親,是出於牢拒之意也。上曰,不必過疑矣。當初混而問之,誤矣。豈可知其非而遂之乎?凡事,無一是一非,而此則然矣。以陸宣公奏議見之,上之所爲,在下者,或多相爭,卿等之請,是矣。寅明曰,尹廷顯,非誣告,自捕廳捉來問之,似因臺啓而如是矣。上曰,是柳儼所達,非臺啓也。渠謂之殊常,初欲上變,反爲走歸云,故朝家聞而捉來矣。錫命曰,泰績事,雖有聖敎,違端如此,不可停止矣。興慶曰,一次刑訊後停之,似爲完備矣。上曰,不知其完備矣。謂之相知,則刑訊之,謂之不知,則放之,將來此弊,其可勝乎?今加刑訊,甚無義矣。朴弼章,何見漏乎?興慶曰,因傳敎矣。上曰,然矣。以小都目,故格則刑訊,朴弼章則置之,分爲三層矣。洪夏成,元不入矣。興慶曰,洪夏成,則以此事用心,已死云矣。上曰,泰績,使與廷顯面質,似非矣。寅明曰,其在獄體,卽然,面質則循例爲之矣。上曰,南格處置,豈不難乎?寅明曰,廷顯,以爲曖昧則當放送而亦非誣告矣。上曰,豈謂之誣告乎?旣爲走歸,則事當置之,拿來査問果爲誤着矣。興慶曰,何知其事之輕重而不問乎?上曰,格、廷顯,使之面質,可也。鎭禧曰,出於榻前下敎乎?上曰,前亦有之,盛於密匣而下之,而密匣鑰匙,注書出往持來,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還告曰,鑰匙,在於禁府,持來之際,勢當遲久,故先爲入來矣。上曰,在內鑰匙,出來開之,可也。興慶曰,日昨江原監司趙最壽,以平陵、祥雲兩驛輸送銀溪驛入居木請減事,狀聞矣。凡入居木,自外方各驛,輸納于京畿者,例也。意謂此兩驛所納之木,都會于銀溪,轉輸于畿驛,而畿驛之凋弊,視外驛不啻十倍,有不可許減,故以防啓之意,陳稟定奪矣。蓋其所請減者,非畿驛當納之物,乃是輸送于銀溪者,而曾因本道狀請,丙子丁丑年有全減之事,壬子年減三分之一矣。今者道臣,旣已參量其道內各驛之事勢,有此狀請,依壬午年例,許減三分之一,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同義禁徐宗伋再度呈辭,已爲入啓,行將遞改矣。鞫廳大臣,不可不備員,今日預爲變通,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參鞫之地,何如?上曰,有實病乎?日昨筵中見之,似無病矣。寅明曰,病狀未知如何,而鞫廳時禁堂,自政院捧入呈辭,未安矣。上曰,業欲處分,而以鞫事姑未果矣,向者徐宗伋之違牌,已極不當,而今又無端呈辭,尤爲非矣。罷職,其時捧入辭單承旨,從重推考,可也。興慶曰,其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及榻前下敎}}寅明曰,今聞諸道漕船來泊云,分倉事,亦不輕,一日往見,何如?自外懸頉未安,如是敢稟矣。上曰,嶺南罪人,何時當來乎?寅明曰,今明當來到,而今無大段罪囚,暫時出往,親自點檢,似好矣。上曰,非但此漕船事也。內局事亦悶,密匣已下,今不可變通,而今則可爲判義禁者,不少矣。寅明曰,臣非欲請遞兼任而如是矣。命相所懷,今此鞫廳罪人亮濟獄情,殿下旣盡照察,大臣諸臣,相繼陳達,又有此酌處之命,聖意攸在,臣固仰知,而第此獄肯緊,只在京書出處。建伊之招,則十二月十六日食餠時,聞其罔涯之歎,知京書之來,亮濟之招,則以初一二日間得見朝報之說,爲對,其間顯有隱情,請還寢罪人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今者推問,事件各異,初旣酌處,夫何更問?不允。命相所懷,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尙保首領,已是失法之大者,今因廷顯之招,更加鞫問,未究竟之前,遽以他端,爲敎而酌處之。噫,前者處分,旣違法例,今又何仍前酌處乎?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當初酌處,意有所在,虛謊之說,又何設鞫,不允。上曰,泰績臺啓,當停之,似以此所懷措語,置之於臺啓末端矣。啓裕曰,甘德、亮濟相傳之語,是不道之言也。事當期於得情,與泰績事有間,而參酌處分,意有所在,大小臣僚,不爲强爭,而至於臺臣,則爭執是矣。此事不必兩司俱發,故臣則不以所懷仰達,而仍前嚴鞫,得宜矣。上曰,執法之言,當如是,而處分,意有所在矣。啓裕所懷,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菀,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已諭憲臣所懷,不允。啓裕所懷,筵席奏對,固當十分審愼,而判義禁宋寅明,以向日鞫廳下敎,謂之不善爲,此雖依聖敎所云而言,且重臣平日樸實,行語之間,率口而發,然終始失言,請判義禁宋寅明推考。上曰,依爲之。上曰,南格與尹廷顯面質,有違端則卽當請刑乎?寅明曰,見屈於面質,則事當請刑矣。諸臣遂退出。 ==3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 ○夜二更,流星出星星上,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 ○金聖應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連日違牌,尙不出肅,殊涉未安,奏咨撰進,不可遲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同義禁金相玉,昨日違牌不進,當此鞫獄方張之時,金吾堂上,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莫重監軍落點之後,趁卽不傳,極爲非矣。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而李奉朝賀,久未見,今日從容矣,入來事,遣史官傳諭,奉朝賀入來後,同詣閤門外。 ○傳于趙鎭禧曰,鞫廳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史官南泰耆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奉朝賀李光佐處,則以爲,臣卽伏蒙特遣史官,傳宣久未見今日從容入來之敎,臣未覲天光,已及三朔,瞻雲就日,增曉夕之耿耿,今奉此出常之恩諭,豈敢不竭蹶趨承,而臣自上年九月,得咳嗽喘促之症,經冬入春,久而彌劇,或因朝請,或因私家,拜廟行祭等事,一有勞動,則輒致一番添加,轉成彌留沈痼之形,頑痰連亘喉膈,作響如鉅,喘息促急,如將悶絶,闕庭行步,軒陛趨走,實無以自力,竟不克趨奉明旨,仰承淸燕之餘閒,不但辜負恩命,惶恐死罪,區區犬馬之誠,實不勝悵觖戀慕之至,伏地戰慄,不省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趙鎭禧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一百三十九張內,五十七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三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南泰良,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濂溪先生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敎化,止其性然也。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古者戍役再期而還,止封建乃定。讀畢。上曰,小退閤門外入來。諸臣皆出來。少頃復入侍,泰良,更伏告之曰,此卷,論治道,而先言通書中論禮樂者,而以禮樂爲治者,卽三代以上事也。後世則治道禮樂,判爲二道,歐陽修所謂後世禮樂廢壞,然究厥本,則只在人君一心上者,蓋言其禮樂,亦爲治之一道也。上曰,然矣。泰良曰,我國庠序之法,專以文藝取士,元無行誼取士之法,卽今學校之政,專無古義矣。健基曰,我國學校之政雖多,文藝取士而亦非全無古義也。以館學公薦等儒法觀之,實是程子所云檢察行檢法之遺義也。臣於看詳三學條制,育才論秀之說,有所仰達者矣。賢關公薦,當初設置之意,卽檢登士人,行檢法之遺意也。近來公薦,或不能一遵古義,而銓曹,亦不以古之公薦,視之,或有送薦而不施者,古法漸壞,識者竊歎,自上宜加飭勵於賢關齋任,必以行誼純篤之人,至公剡薦,又飭銓曹,隨薦注擬,似合於育材論秀之道矣。上曰,古法漸頹,予嘗慨然矣。參贊官李聖龍曰,儒臣所達,誠得宜矣。公薦美法,漸益頹廢,以今番都政觀之,太學初不薦送,古法將至於廢閣矣,誠甚慨然矣。此意出擧條,申飭齋任與銓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章,有曰,爲子者,何以獨厚於其父,爲父者,又烏得以當之,此言或有弊耶?橫渠西銘,以天地萬物,同胞爲言,而此於兄弟叔姪之間,反有間隔,何耶?泰良曰,橫渠,有强索力探之病,此或病處矣。健基曰,似非然矣。雖兄弟父子之間,服制禮法,亦有隆殺等級之別,以曾子事言之,日有酒食,以養其父,而未能遍及於其伯父叔父,此乃禮制家道品節之有異也。橫渠此言,不過欲曲盡人情而已。本非間隔至親之義也。上曰,所達似是,猶不無疑惑矣。上曰,井田,卒歸於封建云者,此何義也?健基曰,封建者,乃周家不以周官之法也。井田,使民有定業,故封建諸侯,國有定君,官有定守之義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卜其宅兆云者,蓋謂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自有相應之理,故孝子慈孫爲親之心,宜乎差擇善地,以盡其誠,而然而近來則毋論上下,俱惑於地理,至有侵占村後之弊,故山事告訟,比比有之,此弊誠極爲悶。上曰,然矣。地家書雖多,而近來地師,術則劣矣。士夫之若是尙惑,誠爲迂闊矣。且旣有先朝下敎之語,此乃萬世不易之事,則亦不可如是,而然卽今上下皆惑,禁之亦難矣。聖龍曰,近來上言,山訟極盛,必起訟而後,快於心,其流之弊,至於私奴,雖欲禁止,其亦難矣。上曰,堪輿之術,辛丑以後,厥弊尤甚矣。健基曰,名雖地師,術則矇昧者,多矣。上曰,爲此術者,心志,居多不直矣。爲弊甚於醫家矣。醫則見欺雖小,此則專以欺人爲能事,而爲親求山者,知其見欺而惑之者,亦無足怪矣。到此地頭,雖有識者,無可奈何。健基曰,何以則厥弊可以禁止,而使無雜亂之患耶?上曰,奢侈之弊,到今極盛,而防禁極難,至若酒禁,終難禁之,況此弊,有甚於酒矣。酒則飮者惑之,不飮者視若尋常,而此則上下無不迷惑,將若之何哉?健基曰,近來士夫家廣占之弊,不小,十分消詳,思所以除弊之道,似好矣。上曰,無識者,例也,而有識者亦然,無可奈何。聖龍曰,下敎諸道,嚴立科條,步數有定規,則不甚亂雜矣。上曰,庶民無步數,然有定數則,似好矣。聖龍曰,一遵手敎,似好,如此而猶有起訟者,各別嚴治,宜矣。臣在湖南時,嚴立科條以治,故頗有其效矣,上曰,湖南,不其甚耶?聖龍曰,山訟,京畿、湖西,尤甚矣。上曰,朴孝娘,以山事,至被慘禍矣。健基曰,或有怯殺,或有接戰,至有以汚穢之物,置諸棺上,其弊孔慘矣。 ○聖龍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耳。臣待罪湖南時聞之,則貧民之廢農流離,無足怪矣。許多土地,盡是京中士夫家所有,故難得竝作,終歲勤苦,而及其西成收獲之時,則善作者,不過數十石,持此而應三四夫良役,又從有隣族之侵徵,雖盡賣家産,太半不足,民生之飢饉鎖尾,蓋由於此。臣思拯濟保存之策,有一道焉,何也?以湖南言之,陳廢閑土,幾近居半,而其賦稅,則帶良田時所品定,無耕墾者已。若有起墾之事,則以當初所定稅督徵,故民雖飢死,不敢生意,良田美畓,看作無用之物,此何異於負米而飢,戴泉而渴哉?朝家,若自今爲始,減捧半稅,而許其耕食,則孰不樂從耶?然則土無曠閑之處,而民無殿屎之患,豈不美哉?上曰,向者戶判,以此事有所陳達矣。聖龍曰,趙顯命,亦有所達云,而未知其詳,蓋使之擧行,則民樂新得之土,國有無前之稅,此乃國家長久之法也。豈不好耶?上曰,戶判旣有所達,分付廟堂,次對時達之,可也。健基曰,此事大段,不可輕易爲之矣。上曰,然矣。不可卒然爲之,與廟堂確處,宜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3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河陽縣監柳重鼎,軍威縣監李重泰,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 ○自卯時至午時,日暈。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承旨啓曰,今日政,祿都目政事兼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下直守令、差使員、虞候留待,持公事入侍時,同爲入侍。 ○傳于李眞淳曰,今日晝講相値,持公事入侍,晝講後爲之。 ○傳于魚有龍曰,循例下之,而尹廷顯,姑待下敎更問事,分付當直都事。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漢喆,移拜臺諫,趙明澤,親病方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兵曹佐郞成範錫,副司果尹得徵差下,使卽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呈辭入啓,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掌樂院正林光弼呈狀內,所患痰咳之症,便成蘧戚之人,最妨於俯伏拜跪之節,特諒難强之實狀,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有難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平府使申光岳,以善治善賑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沈聖希爲副應校,申晩爲獻納,朴文秀爲戶曹參判,趙遠命爲刑曹參判,金尙耉爲兵曹佐郞,宋秀衡爲司成,禹世準爲直講,金漢喆爲正言,仁平君李普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鞫坐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牒報,則衛將李必楷在外,過限不爲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德宮假衛將金鼎三呈狀內,重得寒疾,症勢危劇,旬日之內,萬無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則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監金鼎熙,司果金時逵、韓箕燦等,以料辦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鼎熙、金時逵、韓箕燦等,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金始煥爲知中樞府事,南就明爲副摠管,許晶爲內禁將,金瑞奎爲訓鍊僉正,李禧遠爲尙州營將,李道燮單付副司果。 ○金聖應啓曰,新除授內禁衛將許晶,時無敍用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敍用。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臣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之病咳喘,已七朔矣。每一動作,轉益添加,至近日而彌甚,喉痰極盛,與喘息交爭,煩滿促急,轉動至艱,俄者宣召之旨,出於尋常之外,久未見之敎,今日從容之諭,實爲感泣,奉承淸燕餘閒,少盡犬馬忱誠,豈非臣至願至幸,而病勢苦劇,致身無路,竟不能自力於此,臣之瞻天戀闕,懊恨熲觖,固不敢盡陳,而逋命廢分,厥罪誠合萬死,玆敢席藁陳籲,仰請威譴。伏乞聖慈,亟命治臣違慢之罪,俾得少安私心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久未見卿,故有是命,觀書啓及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其所未赴,何傷之有?卿勿引咎,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有或放過,眞成鄙夫,四維之防,可謂嚴矣。顧臣所帶藩任,義在必遞,人雖不言,臣固自畫,而執法之地,公議已發,臣若憑恃寵遇,貪戀不去,則是臺臣,以士夫望臣,而臣則以鄙夫自待也。臣雖不肖,忍爲此也。當遞之義,旣無可論於去就,禮使之下,必當曲循於微懇,故臣之前疏,略陳梗槪,而不敢爲煩縷之言,以致聖明,視爲例讓,遂靳允許,此又臣不敏之罪也。藩臣爲任,一路觀瞻之所屬,風化之所出,苟不能自靖其廉隅,一有見非於公議,則體貌自卑,威重漸損,將何以檢束五十州守令與軍民也。況今廢務已久,事多瘝曠,日間狀牒之緊急者,雖不得不勉應,而大小民訴,絶不聽理,當農之民,裹糧遠路,空往而空來者,項背相望,致令民情不通,怨呼載路,此又豈細故也哉?沿邑賑事,已皆措處,本府城築,亦頗成緖,必不以臣之去留,有所加損,而廉隅所關,旣不容少忽,公議所在,亦不容終咈,玆復冒萬死申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亟許遞改臣藩任,以幸公私焉。臣又得見憲臣疏本,以南原縣監趙虎臣,不能捕掛書賊,至請削罷,臣於此惶恐慙恧,莫知措躬之所也。始臣見虎臣,爲人慷慨,機敏於譏捕事,有誓死擔當之意,而適帶營將之任,不能任便行止,有妨窺詗,故與監賑使李匡德相議,遂至狀請換差,非不知事異常規,而蓋出於靡不用極之意,畢竟無功,至今遷就,實非臣始料所及也。臣與虎臣,固自知罪,早晩斧鉞之誅,實所甘心。然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虎臣次之,而臺臣之論,舍臣而先虎臣,何也?雖幸聖度寬恕,不卽賜允,而臣以一體同罪之人,豈敢一刻自安於藩宣之重也?伏乞卽命攸司,亟加嚴誅,以爲人臣不忠不職者之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因大臣所達,更命重推,意亦有在,伊後復請,未免過矣。卿何過嫌,末端引嫌,尤涉過重,藩臣事體,與他自別,嫌旣往之事,抛委寄之民事,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宜速察任。 ○三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魚有龍,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申命擧,各持《禮記》十三卷,以次進伏。上講前受音,讀自發慮憲求善良,止凡學,先事士先志,此之謂乎。一遍訖。南泰良,讀自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止可謂繼志矣。一遍訖。泰良曰,數字,似是朔音,故以朔音讀之之意,敢達矣。上曰,以朔讀之,無妨矣。兪健基曰,以本文言及于數,文勢及陳氏疏所言,又不止一端,故言及于數等,語脈觀之,數字,不必朔音讀之耳。上曰,下番儒臣所達,自有所見矣。李廷濟曰,數與朔,音雖異,大意則同,而細觀文勢,亦似非朔音。泰良曰,敬孫務時敏,與說命本文,有異,而敬孫二字,尤似有味矣。健基曰,《禮記》之引《書傳》文字,與本文差異者,不特此章而已也。以上第五章,惟斅學半句觀之,亦無惟字斅字,以學字書之,《禮記》,或有漢儒鑿簡,未經朱子之手,故多有此等處耳。上曰,然矣。泰良曰,扞格之格,以胡客反,爲半切gg反切g,以核音讀之之意,敢達矣。上曰,《小學諺解》,則乃格音也。健基曰,《小學諺解》,旣作格音,則當以格音定之,似爲得宜,且《禮記》字音反切處,不特此格字也。亦多有可疑處矣。上曰,然矣。以格音讀之,可矣。尹游曰,燕辟廢其學,鄭註,大段誤矣。健基曰,鄭註果誤,而鄭氏註中,褻其朋友懸吐處,則似誤矣。鄭氏註雖誤,其文勢則當以鄭之本意,觀之可矣。泰良曰,小臣之意,亦如此耳。上曰,然矣。健基曰,第十四板君子旣知敎之所由興章曰,和易以思,和易二字,帶得涵養底意思,此乃思字緊要工夫也。大抵學必以思爲貴,故記曰,學而不思則罔,韓文公曰,學成于思,此固聖賢定論,而但徒以思爲主,而或闕涵養之工,則恐有强索力探之病,急迫馳騖之慮,故必以和易二字,爲思之關鍵,璧經gg壁經g之此等垂訓處,極爲眞切矣。上曰,然矣。游曰,人君師保之意,顧不重歟?不恥下問,此實晉益之方,雖知亦問,亦是敬愼之道矣。上曰,然矣。廷濟曰,古有不召之臣,而後世無之,此亦慨然處也。人君,豈無師友乎?程子,以講官告於神宗,而專以人君有所師有所友之義,反復陳達,孟子,引子思之言,而有以師保,爲人君進德之要,則豈以師保之義,專美於古人歟?方今聖德隆盛,講學不怠,伏望於此,各別留念焉。上曰,所達好矣。游曰,我朝三百年老師宿儒,間或有之,自上無致禮盡敬之誠,故尙志之士,高蹈遠引,不偶於世。以今日言之,鄭齊斗一人,可謂篤學求道之人,若至誠盡敬,使之賁然來思,置諸朝著之上,則直諒多聞之士,自然來集,而庶可以成就君德,治臻郅隆矣。上曰,所達誠好,予不無其志,當有變通之道矣。廷濟曰,小臣有區區所達之語,敢此仰達矣。聖心不怠,淸燕之閑,講劘不懈,此實太平無疆之休,而第伏念一念之忽,百邪竝見,寥寂之中,此心易馳,伏未知講學操存之盛意,其於幽獨之中,亦無間斷之患乎?上曰,因文義有此所達,當各別留意焉。但目今朝著之上,規模不成,紀綱解弛,以違牌爲能事,以慢命爲尋常,若非山林高蹈之士,則必不如是,且必欲決科者,有意於許身事君,而若有設科之事,則儒生,不令而自至,至於決科之後,則若是怠慢,此非慨然之甚者乎?廷濟曰,風俗大謬,紀綱漸頹,此非細憂矣。上曰,卿等更有所達乎?經筵退去,守令先入事,注書出言之。諸臣仍以退出。 ○三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邊將引見入侍時,右承旨魚有龍,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歙谷縣監安健,軍威縣監李重泰,河陽縣監柳重鼎,以次進伏。上曰,以次進來,可也。兪隆基進伏。上問履歷。隆基曰,丙午登科,科前出六,庚戌十一月鍊東萬戶除授,癸丑三月改遞,付訓鍊主簿,同年八月政,判官除拜,甲寅二月僉正除拜,移除慶尙左兵虞候。上問所懷。隆基曰,所懷則無所達矣。歙谷縣監安健進伏。上問履歷。健曰,辛亥繕工監役除授,其後除歸厚別提,其後除義禁府都事,今除本職。上問所懷。健曰,所懷無所仰達矣。軍威縣監李重泰進伏。上問履歷。重泰曰,初除光陵參奉,移除明陵奉事,移除禁府都事,移除司宰奉事,移除貞陵直長,移除長興主簿,移除工曹佐郞,今除本職。上問所懷及七事,重泰誦七事,所懷則無各別所達矣。河陽縣監柳重鼎進伏。上問履歷。重鼎曰,前後所經職,假引儀、兼引儀、東部主簿、桃原察訪gg桃源察訪g、江華監牧官、司圃別提、禮賓主簿、贊儀,時除本職。上問所懷及七事,重鼎,誦七事,所懷別無所達矣。上謂安健曰,本府民戶,幾何?健曰,七百八十餘戶,而屢經凶荒後,見存者,不過七百戶耳。上曰,軍政幾何?健曰,合六百六十名,而飢饉以後,多闕額矣。上曰,給乾糧乎,設粥乎?健曰,給乾糧,而間或設粥矣。上曰,還穀幾何捧之乎?健曰,畢捧矣。上曰,雖有飢殍,守令豈能盡知乎?嶺東雖不如湖南,不可不用念,須體此意,惕念爲之,可也。健曰,謹當奉行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堂上同爲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宋眞明,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諸承旨,各持公事,次第進伏。上各使之讀,而其中疑惑事,則命納親覽,旋卽命題,不少遲滯,因使金聖應書傳旨,聖應書之。尹游曰,金聖應,能爲承旨任矣。上曰,近觀講讀,爲武夫,亦似冤痛矣。游曰,日昨禁軍六兩內試射,實是稀有之擧,而又有加資賜第之命,軍政無不洽然矣。禁軍設立,意非偶然,而近來一軍色所捧半縮,賞試射,亦不得頻爲之,如都試,十餘年來廢閣不行,實非鍊詰之道,蓋大臣出令,六曹合坐,擧措甚大,故近來一不設行,誠爲欠闕矣。上曰,罷鞫後卽爲設行,而此後,亦無廢舊例,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游曰,一軍色所捧禁保布,自是禁軍接濟之需,而連因年凶裁減,一年所捧幾半縮,而未收又甚多,二軍色騎步布,以經費所用自別,各邑雖大凶,逐當上納,不敢爲未收之計,昨今年每當未收甚多,誠爲駭然,而卽今因尤甚邑合沒査實,沿海尤甚邑物故蕩減之令,各邑,憑藉此事,竝與應納者而全不上納,自上特軫軍民之弊,別施惠政,則各邑,不思奉承聖意,査之又査,當減者抄報,應捧者趁限上納之道,而反生延拖冒頉之計,極爲寒心。凡此兩色軍布,兵使,例爲主管督納,近來兵使輩,恬嬉成習,徒思自便之圖,全昧奉職之道,以致如此,臣每每別關嚴飭,亦不動念,不可置之。三南兵使,姑先從重推考,使之別樣督責,斯速準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能麽兒講設立之意,蓋欲年少武士,講習陣法,俾知號令承接等事也。近來稍通淸路者,多般懸頉,尤不進參,以此筵稟申飭,而亦不嚴畏,不但此也。堂上,以秩高武臣,備三員差出,近來數次,稱以有病,無端廢閣,誠爲未妥,自今不爲開坐之堂上,入啓論罷,不爲赴講之人,一一査出,直爲汰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日昨輪對,尙瑞院直長韓配崙,以使令加出事,仰達蒙允,而當此凡百省減之時,不宜加出,此則勿施。韓配崙,非職掌事,而以使令事,敢上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趙泰先爲同知,今已三年矣。不宜一向長帶,依申吉萬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廷濟曰,鞫廳軍士朴信明等,何以處之?上曰,此與死罪,異矣。不可輕議,日後次對,大臣入侍時,達之,可也。廷濟曰,頃有犯倫紀之獄事,其勘罪,不無疑心,敢此仰達。上曰,此等罪犯,不可容貸,而似不無間隔,此亦於大臣入侍時達之,可也。廷濟曰,京畿監司申昉,向於陵幸時,還上一萬餘石請得事,雖有朝家分付,而適値大臣出去,未及稟定矣,玆敢仰達。上曰,畿邑還上,元數甚些,此可憫矣。游曰,京畿還上,殆盡無餘,折半留庫,似宜,而此亦難矣。上曰,許之甚難,而有此下敎,京畿事勢,似然故耳。宋眞明曰,察尤甚邑分揀處之,似好矣。李眞淳曰,折半留庫,似得宜,若盡費,則國無所用,此不可輕易許之。上曰,如畿邑雖傾庫,恤民不足,不可輕許矣。雖大臣入之,不可許給矣。眞明曰,備局凡事,大臣主管,只一堂上入侍,實無可以陳達變通者矣。關西牛三百首,曾有移送湖南之命,其中二百九十首,旣已移送,未及送之者,只是十首,而今則日熱不得移送云,十首則置之事,題送該道報狀,而此是草記定奪之事,故敢以去來陳達。上曰,唯。眞明曰,關西,以箕聖故都,遺風餘俗,猶有存者,而敎導之政,近甚廢弛,民風,大抵以逐利爲事,所謂儒士者,亦不過汩沒於擧子業而止,苟無敎養之素,則設有危急之時,何以責其親上事長之義哉?臣莅任之日,南、北關,竝設經義齋,蓋取蘇州胡學之規,選取有志向學者十數人居接,先讀《小學》,次讀《大學》、《近思錄》等諸書,行之一年,頗有興起之效矣。昔宋臣朱熹,作白鹿洞書院,仍請頒降經書,今若依此例,自芸閣刊送《心經》、《近思錄》等帙,以示朝家奬勸之意,則其於成就作興之道,必有所益,他日邊上重地,亦未必無得力之效矣。上曰,前日嶺南舊伯趙顯命,亦以此等事疏請,故下備局使之頒行矣。卿旣有此創設,令芸閣頒送二冊,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賦稅之歇,身役之輕,無如西民,而其倒懸,甚於他道,蓋其習俗浮夸,民力殫竭於空中費用,且非時無名之徵斂,不一其端,兵判尹游,有意釐正,始捧成冊而未果行,臣於莅任初,請罪兩守令,仍行詳定之法,各因其邑規制,恒定一年賦稅,分別公私用道,以防科外濫費,別無大段更革,而民瘼,自多蠲除,公財,漸有儲蓄,行之今已周年,民情始皆稱便矣。此皆啓聞之事,且往復廟堂節目頒行者,則在守令之道,宜不敢任意變改,而近聞數三邑,不無一二條件撓改之事云,若此而漸至解弛,則西民之受病,必倍於前,令道臣別爲廉察,如有不報營門,擅自改易者,則摘發論罪,以勵後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淳曰,禮曹判書尹淳,屢次違牌,分義未安,推考而更爲牌招,何如?上曰,文衡辭免,似宜矣。奏文,待特敎而後爲之,可也。李聖龍進伏曰,昨以湖南良田事,有所陳達矣。臣出見前此稟定文案,則與小臣所達,一樣矣。不必更出擧條,故玆以仰達矣。上曰,唯。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聖應書之,傳曰,春川、蔚珍、江陵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春川之一朔內,其所囕死,若是之多,極爲慘焉。分付本府,捉虎等事,各別嚴飭事,回諭。傳曰,興陽、錦山等邑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傳曰,各邑同推飭勵,前後非一,而京畿監司啓本中,又有未準數者,殊無飭勵之意,其令該曹察任。諸臣以次退出。 ==3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延安府使李衡佐,海南縣監金重熙,殷山縣監趙鎭世,高敞縣監黃演。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趙鎭禧曰,議啓中,有大臣以下登對之語,而南極,有更問之事,更問後登對。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輪對武臣,曾前被抄之人,有頉居多,依例加抄別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濬爲副摠管。 ○金聖應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忠淸監司鄭彦燮,稱以病重,使褊裨替納密符,事甚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以校理金若魯未徹之疏,强引爲嫌,投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招gg禁推g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八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一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四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全羅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九番右部左司屬五哨軍兵,則六月一朔立番,右部中司屬五哨軍兵,則七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三番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當海西十三番十四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一番別馬隊四十七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四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五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司分養馬,如有故失瘦瘠病傷,則每於畢上納後,抄出所授營邑,從輕重施罰,而其間有赦令,則時推、歲抄,竝爲蕩滌矣。去癸丑年抄啓,似不當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蕩滌。 ○趙鎭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南極間軍士張漢贊、黃四范,自捕廳搜捕事,分付矣,今始捉來云。仍令捕廳,嚴加究問,待其端緖現發,以爲移來憑覈之地,何如?傳曰,令捕廳卽爲嚴問以啓,而若不直招,則施威嚴問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觀關西放未放啓本,申處洙,置諸稟秩,處洙之頃年處分,所重在焉,伊後酌處,不過爲民,則特敎之外,遽置稟秩,其在事體,極涉不當,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申處洙仍。 ○副司直金始煥疏曰,伏以臣,老而不死,久寄斯世,積虧臣分,重傷國綱,只恨一息支離,遭値迫阨,而聖明謂臣耄荒,無足深責,宜賜嚴誅,暫示薄勘,罪大恩鉅,尤欲溘滅無知也。顧臣平生無寸長,粗知恪畏君命,而垂死殘齡,反學年少者撕捱之爲,使莫重之鞫坐,緣臣而停輟,僅存之紀綱,自臣而壞滅,此亦臣鬼責將迫,天奪其衷,冥迷罔惑,常理都盡之致,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輿疾等敎,直令人跼蹐欲死,事君無狀,爲臣不忠,抱玆惶愧,亦何以瞑目入地?第區區本情,非敢致忽於討賊,而臣罪至此,無以自解,縱聖上至仁,曲賜含容,特以簪履舊物,不忍終棄,然臣抑何面目,有以自容於天地也。噫,自臣庚戌陳懇之後,今至五年之久,其間大小除命,亦不趐幾次,而有召輒違,有籲輒遞,雖係藥院保護之任,政府閒漫之職,聖上之措辭許遞,非止一二,或値設鞫之時,冒當判讞之責,而朝家,亦許其變通者,此無他。蓋臣前後瀝血之懇,非出一毫矯飾,從古乞年之臣,皆以歸田爲請,而今臣餘生無幾,誠不忍便訣堯、舜,在官職則必欲無毁於禮防,在身計則必欲永倚於京輦者,固知其牴牾不可成,然此心耿耿,天鑑在上,頃年禮判辭疏之批,亦有予非因此强迫之敎,則妄謂從玆以往,不復以職事爲憂,而竊念進退無據,徒欲自占便宜,其所粗效微忱者,唯在於一時起居之節,而至若奔走勞悴之地,則輒以年至爲辭,息偃床笫,徒竊廩祿,人臣之義,其亦掃地盡矣。第臣平日,不欲强自皎厲,故據經致仕之請,固未嘗力懇也。樞府軍銜之秩,亦未嘗苦辭也,而未死之前,唯欲倚近日月,優游自在,以畢餘生者,其情雖悲,其義難行,如向日之積傷義分,亦緣臣遲回不忍去故耳。始知古人之歸田乞年者,有見於此,而徒懷老馬之戀,罔念蹲鳳之誚,此臣所以撫念身圖,徊徨自悲者也。臣於月前,曾蒙焚黃之暇,而尸居餘喘,無以自力,少竢病間日暖,僅到先壟,禮伸展掃,感結幽明,而春寒老健之諺,儘非虛語,數日勞動,重以引飮過算,素患飧泄之症,猝致苦劇,一日之內,殆不知幾許登廁,而元氣澌苶,食飮殆廢,鄕裏醫餌之節,自多齟齬,則豈不欲寸寸作行,近住京洛,而目今病情,實無擔舁登途之勢。方此進退維谷之際,伏聞有筵中特敍之命,病裏感泣,直欲卽日祗謝,而事與計違,力不心從,唯恐一隔天顔,無以復覲,瞻望雲闕,祗增耿結。至若兼帶提擧,已有從前虛縻之愧,而今又以臣代臣,尤傷國體,悶蹙之極,不得不短章先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刊臣朝籍,許臣退休,俾得以少竢病歇,任便往來於京外,則區區隕結之報,亦當有日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何過嫌,卿須勿辭焉。 ○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不幸而便訣經幄,又不幸而遄離外邑,身圖濩落,自效無門,逡巡仕宦,非素志也。棲屑鄕郊,亦非本意也,而臣誠不得已爲此耳。念臣屢叨館職,三遭大顚沛,而乍入旋出,猶未嘗抵死力辭者,蓋以一時所遭,元無終始不可出之義故也。今則冥如木石,頑若病喪,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知感,寸志難撓,褊性難化者,一自辛亥陳箚之後,固已心口相誓,而粗聞士大夫去就之際,不宜有迹,故中心自畫之義,一未嘗對人顯言,只就外面影子,略綽爲嫌,則天日雖至明,亦無以下燭,譬如啞者食檗,唯自知其苦而已。何怪其知臣者少,不知臣者多,而如兩重臣之猶可諒悉者,亦不免一例備數於諸學士勉出之列,前後浮實之語,適足以添臣難安之端,假臣而一毫可出,則臣自承膺耳。何待上下之督勉,有若進退自重之士哉?臣以世祿家子弟,受恩罔極,袖手占便,此非其時,則苟可以冒膺除命,固不當逡巡於仕宦,苟可以不費違逋,亦不必棲屑於鄕校,而今於瀛館一步地,鐵限在前,唯以鈇鉞爲定命,嶺海爲樂界,則早晩嚴誅,朝暮恭竢,而第以今日言之,爲臣不忠,積孤恩命,爲子不孝,未伸情私,天地雖大,此身靡容,衷情菀抑,五內失守,疾痛之呼,有不得不暴於父母之前者。念臣六歲失慈,欲報無路,每歲展掃,少伸至痛,而三年外補,久闕往省,且念墓道剝落,尙無片石之表,故臣與弟兄,親自撰寫,隨往臣父焚黃之行,方擬始役,而臣父路道撼頓,又失將攝,素患飧泄之症,猝致暴發,一日登廁,殆無定算,而飮啖全廢,氣息漸苶,左右扶將,焦灼靡措。此際拿命忽降,蒼黃置對,終夜繞壁,方寸交亂。此時此情,何以爲言,供辭纔入,恩宥卽降,天地體下之至仁,殞結難酬,則臣於蒙宥之後,豈不知徑情歸護,而頃因館僚不備,以致講筵久停,備忘辭意,至爲惶悚,臣父病裏催程,俾不得晷刻暫淹,而且以爲病勢雖如此,毋敢爲猥瀆私懇之計云。旣以在外就理又以下鄕陳懇者,設有私情之至切,實非分義之所敢,臣欲投章徑歸,則父命嚴切,臣欲抑情遲待,則心神煎灼,左思右量,莫知攸措。雖未知卽今父病之加減,更爲如何?而臣不得躬自診護,只自憂灼,且臣亡母墓道之役,在臣則爲莫大之事,而緣臣在此,將無以自伸人子之情,此不過略費數朔,可以幹歸,而最是往護父病,一時爲急。仰惟聖明,以孝爲理,凡有至切之懇,無不曲遂,則如臣見帶館銜,固不過畢竟虛縻者耳。儻或曲加俯諒,特賜一遞,則區區情私,庶可以兩伸,臣雖見劃於館職,積傷分義,而寸心如結,亦豈無感激圖報之日也?至情所迫,不敢自隱於仁覆之下,臣尤不勝死罪,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臣昨寫此疏,而適値齋戒,末由登徹,繼而得見家兄所報,則臣父便泄之症,少無所減云,情理切急,不得不爲留疏歸護之計,臣罪至此,尤無所逃,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陳情,予雖興感,若是自畫,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三月二十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廣興君,武臣李汝迪,各持《禮記》十三卷,以次進伏。上講前受音,自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止可謂繼志矣。一遍訖。南泰良,讀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止此之謂務本。一遍訖。上講新受音一遍訖。泰良曰,能爲長然後,能爲君者,在我之德,足以長人,則可以優於天下,是以三王以後,未聞君師之澤,君長之道,若是其難,則爲人君,其可忽諸?尹游曰,人君,知君師之道,然後於君道爲宜,故玆敢仰達矣。上曰,其意極好矣。以三代言之,舜擧八元八凱,此可謂師矣。且後世雖不無禮樂,而徒事其末,不識其本,此誠慨然。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敬以將之以玉帛,則爲禮,和而發之以鍾鼓,則爲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洪鉉輔曰,臣有所懷,因文義敢此仰達。童蒙敎官,責任則重大,而近來古規全壞,京中士夫,無受學者,故師無往敎之禮,發蒙之義,全無實效,極爲慨然矣。上曰,當初設立之意,實非偶然,而今則美規一頹,只帶職名,專昧敎率之才,恥受斅敎,絶無願學之人,此習極爲駭然,此後則童蒙敎官,以山林有學識之人擬望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泰良曰,方冊亦師,講讀之餘,沈潛玩味,可以有益於聖德矣。上曰,所達好矣。上問,必也其聽語乎?此言何謂也。健基曰,此乃弟子之語也。上曰,先言記問之學,繼以爲人師結之,然則弟子,亦擇師乎?健基曰,聽則歸師,語則歸弟子,似好矣。上曰,不足爲人師,上番初若答之,而今不然矣。泰良曰,聽語二字,大槪不分明矣。上曰,厥註似誤矣。健基曰,聽語者,聽學者所問之語也,皆屬乎師也。尹游曰,其義極殊常矣。上語玉堂曰,塗表紙,玩味,可也。泰良曰,此章,論師道之本,而下文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段全闕師義,意不相屬,大段誤矣。健基曰,似然,而細觀小註,則是矣。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道也,理使然矣。大抵《禮記》文義,如此處,雖或有之,玩味則脈絡,自然貫通矣。上曰,然矣。游曰,趙尙絅入來云,不受疏,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各軍門將官朔試射時,如柳葉箭屢巡之技,雖沒技,無論賞之事,如騎芻片箭單巡之技,例多施賞矣。上曰,此後單巡沒技,則別單書入,屢巡則勿論事,分付各軍門,可也。{{*|出擧條}}游曰,惠廳事,誠爲哀痛,而至於賑廳,尤不成樣,卽今留儲米,不滿萬石,今年幸無設賑,前頭備預之道,不容泛忽,而大抵賑廳之耗竭,專由於散貸者,不能收拾,近年以來,或公或私,散貸各邑及各司者,錢爲五萬餘兩,米爲九萬餘石,銀布亦多,二提調朴文秀,已爲一一抄出,發關各處,使之準納,而此等事,若非筵稟嚴督,則各司各邑,視若尋常,全不惕念奉行,一意延拖。以此意另飭各司各邑,一倂還報,而尤甚違拒者,前頭摘出入啓,從重論罪,而外方則監司處,別爲分付,亦令督責各邑,毋敢違忽,何如?上曰,因賑事備局許貸之外,私貸,必多有之,玆因文義,以務本事下敎矣。前後賑堂之許貸者,尙今不捧者,竝推考,所達,休施焉。{{*|出擧條}}鉉輔曰,臣於日昨,奉審長陵石物,則缺拆處塗灰,而以板縛束之,其勢久也。上曰,何以然也?頃聞都承旨李瑜之言,則鹹水浸入之石,本來如此云矣。游曰,石品若不好,則今年雖改之,安知明年又不如此也?且山陵石物,宜以熟石爲之。上曰,然矣。只入人力,而反不如熟石矣。游曰,雖不時急,亦宜於未冬前修改矣。上曰,此石旣如此,則屛風石,亦安知其獨不然乎?鉉輔曰,屛風石,罅隙雖大,亦可以支六七年矣。上曰,罅隙處,只以灰傅之,而何能支撐乎?游曰,畢竟則將必至於修改,臣意,則不如早爲修改之爲得也。健基曰,《近思錄》,只餘一卷,繼講冊,旣以李忠定公奏議議定,而尙不懸吐,上下番,則進講事緊,未暇懸吐,牌招經筵諸臣,會于玉堂,以爲趁速擧行之地,何如?上曰,李德壽,在外未及上來,牌招諸員,趁卽擧行,可也。{{*|出擧條}}泰良曰,經筵入番事緊,副應敎沈聖希,時在京畿通津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右參贊趙尙絅牌招察任,副摠管李思周,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都摠管朴乃貞,副摠管南就明,令政院,申飭肅謝事,及應敎黃梓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錫命、金相玉,左副承旨趙鎭禧,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以次進伏。興慶曰,春雨頻數,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古雖有誣人惡逆,而無如極之巧惡,初亦有虛謊之慮,而至以淸涼山之會,丁寧爲言,故不得已發捕出招者以來,而其中雖有不知面目者,然其在重獄體之道,姑爲仍囚矣。其後以極之逃躱,不無疑端,始有窮覈之意矣。至如識面之權恪,雖不知淸涼之會,而以其通文一事,至於請刑,受杖一次,裵胤休、南聖雲,則累次面質,不無疑端,故有請刑之事矣。極,始以誣告,丁寧納招,其餘,當登對稟處,而問目中,有未詳之敎,故更爲詳備持入,而極,旣是誣告,則他罪人,當稟處收殺矣。上曰,如極者,今始初見矣。承款招中,將無同之說,權恪,亦有君我將無同之言,韓、黃之變換,不無疑端,而極,旣曰誣告,則諸罪人,當放送矣。興慶曰,改其詩句矣。上曰,以此詩句,人必有心於權恪,然事當白脫,而元龜事,甚怪,與邏將符同之事,則有之矣。興慶曰,元告者,旣如此,無可言者矣。上曰,吳泰禧外,皆當放釋矣。興慶曰,受牌字於元龜之事,有之矣。上曰,往者武弼,能得達其家乎?寅明曰,皆在京身死,呈文戶曹,故皆有帖給之物矣。上曰,其一人,爲誰也?寅明曰,卽金元星也。上曰,此事有愍然者,諸罪人,皆嶺南之士子也。在王者恤刑之道,未免有歉,今雖放送,心終不快矣。興慶曰,死歾之慮,則無之矣。寅明曰,旣有情迹,不可質言,而前後豈不以微意仰達乎?極事,終涉虛謊,與道昌不同,千里外寒乞兒,以符同元龜爲言,故不能質言,而罪人旣得其情,放送諸囚之後,有何所慮乎?陽來曰,元龜一死,捕廳,今未究得,而以招辭見之,無他語,又以淸涼山會,告之,與極之招辭,暗合,故心竊怪之,今皆脫空矣。寅明曰,銀釵殊常,事理不當如是矣。興慶曰,死久則不能無變,而變色太甚,故不能無疑矣。上曰,於心不能無疑,故如是,而諸囚皆當放送,極則明日當正法矣。興慶曰,已捧結案矣。寅明曰,雲紀之爲黯壻,何如?上曰,終未免過,甚矣。寅明曰,禍家之說,亦爲過甚矣。興慶曰,無嚴,甚矣。寅明曰,渠以爲,其父主婚,非渠之所爲云,而或云自願爲黯壻云矣。興慶曰,以此事,嶺人皆棄之云矣。上曰,南雲炳之隨來,亦非異事,已使捕廳,置而不問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寅明曰,非但此誣告也。初以御寶僞造,捉來,當以此兩律擧行,誣告則無緣坐,而御寶僞造,當施孥籍之典矣。上曰,御寶僞造之罪,當添入於結案中矣。傳曰,南極之巧惡,前所未聞,渠旣箇箇誣告承款,誣人惡逆之律,於渠雖輕,而律不可低昻,以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之律,結案正法,而大抵此鞫,非特極之妖惡,末梢元龜之招,雖似虛謊,憑藉相符,終乃發捕多人,訊問諸囚,欠王者之恤刑,雖悔何愈,放送諸人,則白脫以放,其無可論,而古語云,刑者,不可復續,權恪、南聖雲、裵胤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各別救療下送,柳光弼、南斗精、黃道重、申重泰、尹相甲、金BChar、李浹、權緻,竝卽爲放送。寅明曰,此放送罪人,皆是生、進之人矣。興慶曰,皆是知名之士矣。上曰,此中受刑之人,似能無事還家乎?興慶曰,可得無事下去矣。上曰,裵胤休,與他有異,有疑端,故捉來,其一疑字,可悶矣。寅明曰,裵胤命之弟也。上曰,李浹以窩主稱之,而李萬維,則是文臣,其人乎?寅明曰,是曾經玉堂之人也。上曰,李浹之人物,不佳云矣。寅明曰,爲人驕妄云矣。上曰,李萬敷,是其望士云乎?寅明曰,以學術陞六品,而已爲身死矣。上曰,李浹所謂微末筮官云者,曾經何官也?寅明曰,李浹,曾爲桂坊官員,而不爲從仕矣。上曰,南雲紀,有可問之事,雖非本事,護逆亦逆,大臣堂上之意,何如?興慶曰,本事雖已脫空,娶逆家之女,極爲過甚,護逆亦逆之敎,極爲至當,此雖非死罪,事當嚴治矣。寅明曰,逆家之壻,離其妻,則從行仕路,不然則自爲廢人,雲紀之娶黯女,未知從其父命,而當離反娶,罪當重究矣。陽來曰,大臣判義禁之言,是矣。錫命曰,令大臣參酌治罪,宜矣。相玉曰,本事雖脫空,而禍家等說,極涉過甚,嚴治其罪,宜矣。上曰,南雲紀事,承旨繼而書之。傳曰,南雲紀,則本事旣已脫空,而娶黯息於爲婢之後,其心可知,今番招中,不稱逆於黯賊,尤可痛駭,其在嚴國法懲惡逆之道,不現則已,決不可以本事之脫bb空b置之,令禁府遠配。寅明曰,尹廷顯,何以爲之?上曰,今當處分,而無承款事,非誣人惡逆矣。興慶曰,外議皆如此,不可以誣告論之也。相玉曰,亦異於渠爲上變矣。陽來曰,行當自斃,而爲人妄誕,死不足惜矣。上曰,尹廷顯事,承旨書傳旨,可也。傳曰,尹廷顯之其所告人,旣歸虛謊,便成誣告,限承款加刑,事體則然,而當初所告,本非惡逆,不過賊顯常日往來之事,且譏捕鞫問,則似有差間焉。幺麽之輩,欲生欺弄國家之計,誣人於疑似之地,此等世道,其所懲治,亦不可不嚴,減死島配,被告人南格、廷顯,旣已處分,今無可問,放送。錫命曰,旣謂告變,則減死如何矣。上曰,雖今酌處,不可復生矣。寅明曰,年方七十矣。上曰,耐其三次刑訊,亦已怪矣。陽來曰,元龜徑斃時,邏將未及究覈矣。興慶曰,極之事,雖脫空,而傳書一款,事當更問矣。上曰,吳泰禧,受租於元龜,則是矣。寅明曰,傳書之罪,不可傅生矣。上曰,捧十貫錢之說,分明矣。當送于秋曹,照律勘處,而南雲炳、李尙起諸罪人,當放送矣。元龜徑斃時,首奴,何以爲之?加刑則似當致斃,在王者恤刑之道,豈不如何乎?寅明曰,不能質言矣。金者斤老味,見其逃躱而不告,不可仍置間,軍士則熟睡不覺,亦有罪乎?上曰,首奴之名,未知爲何?寅明曰,不能記得矣。上曰,羅將則泰成,首奴則守江矣,承旨書傳旨,可也。罪人送於秋曹,則似勝於捕廳矣。傳曰,秋曹時囚人李郁馨放送,捕廳時囚人吳泰禧、金興瑞、金泰輝軍士之蘭,竝移送秋曹,照律勘文,首奴壽江,羅將泰成,亦爲移送秋曹,嚴刑究問,其他今番以南極、元龜事,囚於捕廳者,竝放送事,分付。上曰,今則皆了當矣。興慶曰,昨日鞫坐時,徐命均以爲,書狀官黃梓,姑遞本職,使之專意使事爲好,要臣稟達,故敢此仰陳矣。上曰,館職不當撕捱,而兼帶之任旣重,本職遞差,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氣不佳,湯劑久爲停止,而其無覺知之事乎?上曰,觀勢欲進服前日所服滋陰健脾湯矣。寅明曰,數日來入診後,可以議定矣。今年所造鍼,卽正月初一日造成者,所謂三寅鍼也。其數加於前例,稟達後,內入之意,敢達矣。上曰,唯。執義崔命相傳啓,上曰,如無所改,則擧其末端,可也。命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bb定配b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以上具書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此鞫廳罪人亮濟獄情,殿下旣盡照察,大臣諸臣,相繼陳達,又有此酌處之命,聖意攸在,臣固仰知,而第此獄肯緊,只在京書出處,建伊之招,則十二月十六日食餠時,聞其罔涯之歎,知京書之來,亮濟之招,則以初一二日間,得見朝報之說爲對,其間,顯有隱情,而今以推問事件各異爲敎,而不復究覈,有乖鞫體。請還寢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屢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臣於鞫廳罪人尹廷顯減死島配之命,竊以爲未然也。當初不設鞫則已,旣令設鞫,三次嚴訊之下,終不以虛謊自服,只以有所聞仰對,而所聞之處,則忘未記得爲說,其間顯有欺隱之狀,請還寢尹廷顯島配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臣於罪人南格放送之命,大有所不然者,賊都目投火之說,旣發於廷顯之招,而終不能自明。且廷顯獄情未究竟之前,遽爾放釋,殊未免置人黯黮之科,請還寢南格放送之命,仍囚以待其結末。上曰,不允。命相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南極獄事,臣以問郞臺官,自初至終,皆得參見,極之所爲,虛疎莫甚,嶺南,纔經戊申變亂,人心未定,今番發捕者,皆是名下士人,尤必騷擾,特降德音,以爲鎭安之道,似好矣。上曰,別爲措語放送矣。以別格慰安嶺南之人,甚爲苦悶,以今日下敎,宣示放送,當務爲天然,此外更何有加乎?寅明曰,臺官所陳鎭安之道,得宜矣。興慶曰,臺臣之言,是矣。上曰,天然爲之,是矣。若如此,則必疑其間,有甚事,是爲可悶。正言洪啓裕傳啓。上曰,如無所改,則只擧末端,可也。啓裕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以上具書竝見上}}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噫嘻痛矣。西氓惹釁,北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境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前例如此乎?大臣之意,何如?似過矣。興慶曰,臺啓似未免過矣。寅明曰,古則有徒配之律,究其本,則守令邊將,不能檢下,以至於辱國矣。上曰,有意故問於大臣矣。啓裕曰,我國立法寬大,故此類尙今得生,事當卽爲梟示於境上,外議,以臺啓之減死,謂之輕勘矣。上曰,尤過矣。此乃參酌爲之之事矣。啓裕曰,辱國至於如此,日後之弊,恐無以防遏矣。上曰,不允。又啓曰,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菀,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廷顯所告,雖與直上急書,有異,渠旣發端,有此究覈,則便是告者,其言若實則被告者誅,若不實則誣告,自有其律,今若徑先酌處,則不但使被告者,終無以自白,而日後之弊,亦不可勝言,請還寢鞫廳罪人廷顯酌處之命,仍前嚴鞫,期於得情。上曰,不允。執法之論,似如是,若杖斃,則反有欲生之意矣。又啓曰,廷顯所告,雖曰虛妄,而累次刑訊,姑未取法,被告之人,有不可徑釋,請鞫廳罪人南格,姑爲仍囚,以待結末。上曰,不允。又啓曰,頃者平安都事差出之時,有擇差之敎,此與尋常除拜有異,而銓曹,乃以李道謙,首擬以入,至於承點,道謙,以向來御史時事,多年枳礙,而今乃見擬於此,殊非各別擇差之意。請平安都事李道謙遞差,銓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雖或相持,而李道謙,終不可棄矣。啓裕曰,他職則可爲,而至於擇差,則不可矣。又啓曰,沃川郡守安宗海,行己麤鄙,筮仕之初,已多疑謗,而奔走伺候,曲抵旁鑽,饒司名邑,隨窠輒得,頃爲賑郞,問候於摘奸中官,下吏之嗤點,同僚之唾鄙,至今未已,及授本郡,亦多不廉之誚,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衣冠之列,請沃川郡守安宗海,削去仕版。上曰,安宗海,是何人也?啓裕曰,自是士大夫也。興慶曰,故參判之曾孫也。上曰,依啓。郞官之問候,似是異事,則中官之不奏,雖由於事涉微細之致,而事旣駭異,予尙未聞,當該中官,罷職。啓裕曰,非中官之罪也。上曰,雖非大段,而不知人事之致矣。寅明曰,若問候於中官,則似不可置於衣冠之列矣。又啓曰,載寧郡守尹世觀,性度狂雜,口氣麤悖,新到點妓之際,多發可駭之言,邑民之聚觀者,無不傳說而嗤點。且其所眄之妓,卽本邑座首之女也,日夜沈惑,政出其手,時或出宿於座首之家,或稱座首以丈人,擧此一事,可知其餘。不治之聲,有口皆傳,請載寧郡守尹世觀,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尹世觀,是京居人乎?興慶曰,名家之人也。寅明曰,今當請出推案,放送罪人,何如?一日滯獄,甚愍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出於臺啓者,今不可擧行矣。上曰,然矣。大臣判金吾進來,嶺南,他無鎭安之道,別爲傳敎,自有深意,彼與常漢有異,必聽此傳敎,而知其意矣。上見諸囚人後,使律官,詳審其傷處輕重後放送,可也。興慶曰,宣諭德意後,當爲放送矣。寅明曰,今此上敎,當爲反復宣諭矣。鎭禧請出推案。上曰,入他文書後,當追後下之矣。罪人供饋,當自禮賓不爲矣。戊申年,經年後,因判義禁陳達,始令禮賓,不爲供饋,卽今臺啓人,則當爲傳家食矣。判義禁進來,承旨書傳旨,可也。申重泰,人物,何如?鎭禧曰,頗識文字,且爲進士,連居泮中,還家屬耳云矣。上曰,裵胤休,亦如此乎?鎭禧曰,亦爲進士矣。傳曰,淨掃囹圄,古禮有之,曾因講學,亦有飭勵。況近者鞫囚,無月無之囹圄,無潔淨之時,今則鞫事已了,餘囚皆酌處,酌處,乃傅生者,雖因連啓,未卽放釋,豈可使之熏蒸?卽令該府,其卽淨掃,空石等物,亦爲改給,以示滌囹圄之意。傳曰,禁府,乃王府也。事體之嚴,吏卒之不敢行私,非該曹之比,自古稱道者,而百度解弛,紀綱頹廢,鞫囚逃越,府隷索賂,未聞秋曹者兼有,事之寒心,莫大於此。雖由於人心不古之致,亦未必不由於府吏之不擇,羅卒之雜置,其若飭勵,宜自其下,嚴飭該府,俾勿循謬,其須另擇。上曰,下推案時,標信,亦當隨下矣。諸臣遂退出。 ==3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病}}。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夜一更,流星出文昌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黃照地。五更,流星出北斗星下,入艮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黃照地。 ○魚有龍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一日日食齋戒,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臺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修撰兪健基,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試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其所辭單,殊無義意,二度加由,廉隅可伸,原單給之。 ○以應敎黃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一體牌招。 ○魚有龍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將迫,而罪人行刑單子,纔已入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金聖應曰,有未盡者,秋曹亦有之,大臣及判金吾、秋判入侍事,分付。 ○金聖應啓曰,大臣及判金吾來待,而刑曹判書,以身病不得來待矣。傳曰,秋曹行公,佐貳,同爲入侍。 ○以忠淸監司狀啓,瑞山等官居金萬周等燒死事,傳于金聖應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判義禁,待刑曹堂上入來,直詣閤門。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禧大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爾元,本以抱病之人,經年冷獄,諸症越添,素患痰病,一倍加劇之中,兼得傷寒,上吐下瀉,眞元大脫,呼吸喘促,脈度似有似無,症情十分危惡,實有頃刻難支之狀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啓本,據本府覆啓內,晉州兼任昆陽前郡守柳始基,拿問事,允下矣。柳始基,時在忠淸道洪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南虞候朴敏信,以法外推奴爲目,其憑公營私之狀,極爲可駭,不可以下考而置之,拿處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發送矣。卽者書吏來告內,朴敏信,行到中路,猝得傷寒,僅僅入來,因病物故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廟署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展謁時,宗廟、永寧殿各室冊寶,此後展謁時,當奉審事,下敎,其後提調臣趙尙絅,以寶冊大謄錄中,肅廟、景廟冊寶,未及添書,日後自上奉審時,無以憑考,所當卽爲載錄,而都提調臣徐命均,方在郊外,姑待其行公奉審後,兩朝冊寶,一一添書於謄錄中之意,陳稟,蒙允矣。臣命均,纔已入來,以今二十八日,奉審各室冊寶後,兩朝冊寶,添書於謄錄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罪人極,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及妻子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蒙恩省墓,感結幽顯,而牽被事故,費失許多日字,往返之際,差過由限,干冒邦憲,罪無所逃,歸伏私次,控疏自列,以竢重勘焉。仍念臣於經幄之任,豈非千不似萬不近,而濫叨圈錄於群彦妙選之間,黽勉膺命於館直久曠之時,承乏苟充,出入講帷,亦已久矣,而姿性凡庸,學識鹵莽,旣不足以啓沃上心,裨補聖德,則登筵而汗流沾背,對人而媿溢于顔,耿耿一心,唯願聖鑑在上,洞燭其無用之實,執法在傍,糾正其濫竽之狀,蚤蒙斥黜,毋重罪戾矣。自有崇宰筵白之後,竊自幸斂退有路,卽欲引分自處,而亦不無悻悻之嫌,隱忍未發,冒沒供職,其饕榮名而妨賢路,則甚矣。及今重臣之疏又出,而疏論之體,異於筵奏,再至之言,重於初發,公議之轉益峻嚴,瀛選之不容苟玷,尤可見矣。重臣只以忠厚之意,姑不顯斥,宛轉爲辭,欲令如臣不勝任者,知恥而去,而猶且從他笑罵,恬然蹲據,抗顔冒廁於諸學士之後,則豈不來四方之嗤點而重得罪於士大夫之林哉?此不但在臣廉媿,決不可一日晏如,其在聖朝綜核之政,亦宜遄行刊汰,以重勸講之職也。臣昨暴衷懇,屢呈見却,在直兩僚,引嫌太過,至於徑出,喉院之啓,不及本事,泛爲之說,有若臣忽地生鬧,僚嫌專由臣疏者然,臣誠惝怳怪悚,莫省其故。玆隨召牌,趨伏闕外,更伸未徹之章而退。伏乞聖明,頫諒臣危悃,亟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得以退守本分,自遠譏議,千萬大願。臣無任兢惕怔營之地。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重患感冒,杜門呻楚之中,伏聞諫臣發啓,以李道謙擬差西幕事,規臣以從重推考,臣不勝瞿然之至。道謙,臣所素昧,只於其出身之初,聞其素有才望,伊後在鄕,偶見朝紙,朝家之所以罪道謙者,以其不能辦格外非常之事也。臣心竊以爲過重,及至庚戌還朝,嘗於筵席語次,仰陳愚見矣。到今歲月滋久,甄錄已屢,漸調舊踐,亦無不可,西藩佐幕,雖曰擇差,以道謙之人地汚不知不合是任,故臣果首擬受點,而道謙,過引前事,屢呈辭狀,臣方欲請推督送矣。今者臺言至此,甚矣。人見之不齊也。臣因一注措,不叶物情,重遭簿責,揆以廉義,不可晏然於銓地。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行公。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將螻蟻之殘生,荷覆庇之隆私,頂踵毛髮,皆歸恩造,尺寸絲毫,曾蔑仰酬,徒以床簀之喘,上煩帷蓋之念,太醫相守,珍劑繼頒,而又下仍留之命,掖隷臨視,御羞再宣,而輒申存撫之敎,眷遇殊異,寵數稠荐,乾坤大包,若偏於一物之生成,父母深仁,曲軫於稚子之顧復,至於迷息之陳情,特降隆批而諭意,事曠前史,恩絶常倫,閤門聚首,銘感在骨,以惶以涕,如癡如夢,顧念無似之賤品,叨被不世之洪渥,蒲柳之質已凋,尙霑雨露之澤,犬馬之誠冞深,長結軒墀之,臣瞻天望雲,生隕死結,臣無任感激鳴謝之至。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謝。往者所患不輕,深庸念焉。神明所相,勿藥乃瘳,欣慰曷諭?批中諭卿,命醫看症,敬元老之意,循常例之事,何謝之有哉?須體慇懃之意,益加善攝,是所望也。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曰,伏以臣父墳山,在於忠淸道公山地,專對有命,出疆不遠,乞蒙恩暇往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傳于金聖應曰,重臣所達,疏中所陳,本非可嫌者,金若魯之以此引嫌,未免太過,兩儒臣之因以徑出,尤涉過重,因玉署之不備,停講筵之多日,又强嫌其過重,本館因此曠職,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副校理南泰良、兪㝡基,修撰兪健基,只推牌招,此等以此爲嫌之章,其勿捧入。 ○又傳于金聖應曰,予之見卿,倏過半十年,思卿之心,奚嘗少弛,卿年雖篤,筋力猶强,春晷舒暢,望卿愈切,今者陞擢,一則尊賢,一則敬老也。卿須體小子之思想,諒陞擢之非文,幡然登道,副日夕之望事。遣史官傳諭于鄭贊成。 ○三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判義禁刑曹堂上來待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參議柳儼,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興慶曰,雨後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上曰,今日當有處分之事,故使之來待矣。南極隨行之女奴,何以處之?興慶曰,南極之女隨行者,換着男服,殊極巧惡,故言于捕廳,使之竝其男僕而施亂杖一次矣。上曰,意謂無治罪之事矣。旣已施杖一次,則可矣。上曰,吳泰禧、尙建等,何以處之乎?金吾堂上皆進來。宋寅明以下皆進伏。興慶曰,信明雖承服,極招則不然矣。寅明曰,信明招,不可信矣。上曰,雖承服,與羅卒異矣。寅明曰,洪啓白事,非臣本意耳。郞廳雖無獄間摘奸之事,鞫囚甚重,堂上旣已罷職,則都事擬律,亦當不輕,故臣以杖七十,都一年半,擬入矣。追聞以公議,各減一等,終不爲徒配云,此是金錡,中間操弄,故臣有草記請罪之事矣。上曰,金錡之照律,是乎?寅明曰,通減五等,終至於不爲徒配,所引法文則然矣,而金錡則似當知之矣。興慶曰,吳泰禧,索賂,旣已自服,而故縱,終始發明,且南極末招,亦以爲自脫出去矣。柳儼曰,莫重鞫囚,必加嚴斷,然後可懲日後矣。上曰,南極之招,皆以爲自脫云矣。寅明曰,更推然後可知矣。上曰,今此勘律,當以手敎定之,而吳泰禧,則不至於死罪矣。儼曰,凡係鞫獄,嚴治然後可以懲後日矣。上曰,雖捧其價而不知放釋之事,若果爲故縱,則當處以大辟,而此則不然矣。興慶曰,若有故縱之事,則情迹豈不自然綻露乎?上曰,今日引見,無他,此漢等罪名,不可以本律處之,故欲爲議定矣。興慶曰,故縱之事,南極招,旣已脫之矣。儼曰,羅將之罪定然後,可定軍卒之罪矣。上曰,雖或付之生議,必嚴處然後可徵日後耶?儼曰,莫重鞫囚,踰墻而走,誠極寒心矣。上曰,軍士同入獄間門鎖之乎?寅明曰,自戊申以來,獄間不足,至於多數結幕,故幕門不能堅鎖,其後雖獄間,因爲不鎖云矣。上曰,徙邊可乎?絶島可乎?僉曰,絶島似可矣。上曰,金泰輝、金興瑞,罪與泰禧同罪耶?僉曰,吳泰禧尤重耳。上曰,何必有輕重乎?興慶曰,三漢之罪,似不必大段異同矣。上曰,承旨書之,可也。聖應進伏書之。傳曰,鞫囚逃躱,亘古所無,索賂鞫囚,亦極絶痛,而其所律文,不至於極,且有南極之招,故縱,今無可論,但身爲王府吏隷,敢生索賂之計,此不嚴懲,何以懲後,書吏金泰輝,羅將金興瑞、吳泰禧,不可以所受多少而輕重,竝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勿限年定配。軍士枝葉,身爲守直軍士,莫重鞫囚,故縱不告,決不可以凡死囚故縱減等律,施行,當施極律,而捕得南極,旣已正法,嚴刑三次後,減死絶島定配。信明則軍士枝葉,旣已處分,律無異同,依枝葉例擧行,爲宜矣。尙建則雖有間於信明,身爲間軍士,難免不謹守直,嚴刑定配。上曰,亮濟、甘德,皆殊常矣。甘德處傳書軍士,其罪,何如?僉曰,此則稍輕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似俱輕矣。上曰,此乃酌處罪人,而其傳書之罪,杖一百則似輕矣。寅明曰,臣曾聞甲戌年黯賊入禁府時,故相臣徐文重,傳喝于黯賊云,若是逆賊,則判義禁,豈傳喝乎?上曰,亮濟等往復事,不過以粥物事耳。上曰,金聲八、朴鳳彩等,皆在南間乎?寅明曰,雖非鞫囚,若重罪則俱在東南間矣。寅明曰,金浹,亦是重囚,而因堂上有故,不得連日訊問矣。上曰,事勢似然矣。儼曰,近來律官,不如前日,凡事不能善爲擧行矣。上曰,古則律官不如此,今則無愈於金錡者矣。頃日張榏事,何以爲之乎?儼曰,張榏,以海州律官,不受賂物,當有別樣褒賞之事,而不過高品付祿,何以聳動乎?上曰,參議言是矣。昨見諸罪人,則作何樣耶?寅明曰,不甚傷耳。上曰,柳星樞,受刑四次而何以生耶?寅明曰,肥大者易死,而柳星樞瘦强,故能生之矣。上曰,罪人久囚之餘,出之,則易死云矣。上曰,玉堂事,誠可憫矣。重臣入侍,故言之耳。卿,頃以四人仰達乎?寅明曰,三人。上曰,豈非兪健基等四人乎?寅明曰,所達者三人,而健基,則追後陳達,非與三人同爲陳達矣。上曰,卿之所達,謂其鐵中錚錚者耳,非謂只用此數人而已。豈有可嫌之事,而金若魯,陳疏不行公,故南泰良、兪健基,又爲徑出矣。金若魯疏,措語則順便,不爲又事撕捱而出,則好矣,而不然則必將許久撕捱矣。寅明曰,臣言而後,不爲如此矣。兵判疏出後,如是撕捱矣。上曰,先朝,亦有朴泰輔等別用之事,而他人無引嫌事矣。寅明曰,然矣。且臣雖以親經歷事,言之,臣在春坊時,李台佐,擧臣及趙顯命,而臣等皆行公,他人亦不引嫌,豈可以此引嫌乎?上曰,名流廉隅太勝,可憫矣。近來玉堂,好爲入直,而公然如此矣。寅明曰,旣非深引之嫌,若敦迫則豈不復出乎?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頃遭臺言,雖已陳疏承批,而一向引入,終無往赴之意,蓋復明才望,實爲儕流之所推許,今此嶺伯之除,皆以爲得人矣。意外臺臣,以近十年前脫空之事,提起論斥,誠甚不韙矣。然而旣有臺言之後,其不欲赴任,不是異事,嶺南事,殊爲可慮,何以爲之乎?上曰,首揆之意如何?興慶曰,領相則以爲不必輕遞云,而方伯,卽外臺風憲之任,人言如此,朝家雖爲敦迫,恐不可容易下去矣。寅明曰,復明爲人,可合關東事,則雖不知其果何如也,而其才則誠不易矣。上曰,其爲人則誠不易矣。寅明曰,自是解事之人也。上曰,疏論之臺,誰也?寅明曰,當初論關東事,卽李著,今番臺論,李以濟也。上曰,人臣事君,分義是重,藩臬重任,不可輕遞,況又往事,旣已脫空,今無可嫌,然臺疏措語頗緊,非一時官師相規之比,其在廉隅,似難下去,朝家敦迫,非禮使之道。且向來洪景輔,則所遭輕於此,而猶不去,此則較重耳。必不欲去,朝家勵廉恥之道,不可强迫,今姑遞改,可也。興慶曰,臣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頃者徐宗燮,見擬於方伯之望,而自上有非斥銓官之敎,臣竊以bb爲b過也。宗燮爲人,雖無外面捷給之才,而樸直礭實,多有長處,此固儕流之所稱許,伏未知殿下,何以有不合於方伯之敎耶?凡人有長則有短,穎發者近於輕率,重厚者近於鈍滯,朝家用人,當舍短而取長。昔宋仁宗之言曰,朕不欲留人過失於心,此誠皇極之道,人君臨下之道,固當如是矣。上曰,予於宗燮,豈有見過之事乎?蓋其爲人,大臣所謂樸直云者,誠是,而第或似有欠於周變,故當此方伯另擇之日,有所云云,而且於吏判,望之也深,故有飭勵之敎矣。大臣,引宋仁宗之言,有此陳達,其言誠好矣。寅明曰,徐宗燮,曾爲嶺南御史,頗有聲譽,人多稱道矣。興慶曰,御史時旣有聲譽,而非但此也。其爲人,頗有實地矣。寅明曰,其時上敎誠切迫矣。上曰,其時下敎之如何?予未思得,而近來用人之政,若經弘吏,則無處不用,凡人才,有合於刑官而不合於經幄者,有合於經幄而不合於刑官者,而不顧其才之當否,隨處調用,故有所云云矣。寅明曰,刑曹則日次罪人加刑,次堂亦爲之,禁府則曾前亦如刑曹矣。近來首堂上外,不得爲之,首堂行公未易,故加刑絶罕,今後依舊例次堂坐起,亦令加刑,何如?上曰,次堂開坐,宜無異於秋曹,且旣有古例,則依所達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李譔所幹安興役事,不知其可成與否,而徒費財力,如其不可成也,不如早止,故欲使忠淸水使李義翼往審,則義翼以爲須有朝令,可以往見,分付往見後,形止詳報,自備局發關,分付於義翼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沃川郡守安宗海,旣有日昨臺啓中問候中官之語,故自內査覈,則元無是事,安宗海,爲先拿問,可也。{{*|榻前上敎}}上曰,往者備局公事中,有可問事,欲待從容日矣。今日始言之,開城府,以礪峴僉使,請得內需司柴場事,狀聞,而引文殊山城前例,文殊則別將,旣在於其中,次知,猶之可也。礪峴則不緊矣。公然給不緊之柴場,又令代定於他處,亦豈不有弊乎?興慶曰,臣則狀啓辭意,未能記得矣。上曰,見此狀啓,宜矣。仍下狀啓,興慶見之訖曰,千餘納稅之故,礪峴之欲得此益,爲關防,而實不緊矣。上曰,礪峴,李箕鎭爲留守時,所創設,而此所謂沙防築也,而數百年柴場,公然移給,又爲望定於他處,不緊,故欲問於大臣矣。寅明曰,旣稱關防,故自然如此矣。上曰,礪峴,將來必有弊矣。國家無物力,不能自爲設立,藉力於商賈輩設立,其初旣甚苟簡,末後必有苟簡之弊矣。寅明曰,凡邊將之加設者,皆是庚申後所設,而加設者,皆有弊矣。上曰,自庚申後多加設乎?寅明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gg貞熹王后g忌辰齋戒。 ○自午時至未時,日暈。 ○趙鎭禧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宗廟提調冊寶奉審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今纔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副提學李瑜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三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聖龍,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趙昌會、金德履,陳奏副使朴文秀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比前何如?而眩氣往來之候,入春後或不如冬間乎?上曰,寢睡水剌一樣,而眩氣,入春後間間往來未已,欲進滋陰健脾湯矣。命均曰,欲觀數日而問候矣,昨晩聞提調言,始知有此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太沈靜,方當春氣旺盛之時,肝脈太從容,似是氣血不足之致,曾前如此時,滋陰健脾湯加入進御矣。卽今症候如此,又爲進御,宜當矣。上曰,近有咳嗽,雖不至大段,而似是感氣未解然矣。命均曰,今當換節之際,少有失攝,則咳嗽,輒挾感而發,脫着之方,必宜審愼也。上曰,非爲失攝致此,而或痰盛之則卽隨而發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平均,而完實不如前,又當春節,故有眩氣,此似由於近來,久不御補劑而然矣。滋陰健脾湯進御,而人蔘、天麻之屬,加入宜矣。大抵卽今聖候,氣邊似不足,俄者權聖徵所達,不爲無見矣。必祐診脈退伏曰,方當春節,脈候宜洪大,而少有不足底氣,眩候且猶未已,滋陰健脾湯,加入天麻、人蔘進御,則似好矣。昌會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雖調均,而重按則不足,滋陰健脾湯進御,臣意亦以爲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度調均則調均,而春脈,宜數而不數,似是痰盛之致,滋陰健脾湯,不但補血,亦爲治痰之劑,進御誠好矣。上曰,金德履,主痰邊之論,不無所見,夫痰之爲物,氣壯則止,弱則作,可謂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矣。聖徵曰,以脈度觀之,眩氣往來之候,尙有存者,補氣血則眩氣,自可減去矣。上曰,氣弱之時,昏眩輒甚,而必以眩氣云者,姑借用之言,非眞眩氣也。故必欲進滋陰健脾湯,常例眩氣,則必不思滋陰湯矣。補中益氣湯,與滋陰健脾湯,緊歇果何如?聖徵曰,卽今聖候,有虛暈之氣,以臣淺見,滋陰湯,似勝於補中之劑矣。命均曰,眉稜往來之氣,近日尙然乎?上曰,氣升之時,不無其氣,而頃則特甚,近頗減歇,蓋春氣向暖,氣亦隨而差勝矣。應三曰,水剌厭進之症,聖意或有差勝之節乎?上曰,雖有所勝之時,未知顯然矣。命均曰,氣弱之時,昏困而思睡乎?上曰,雖不至如此,但朝睡甚甘,此亦氣困而然也。命均曰,口味如何?上曰,雖思食時,至二三匙,則已厭進矣。寅明曰,諸醫之議歸一,退去,滋陰湯,更爲商議劑入,何如?上曰,問於首醫,卽於此處,議定錢數,可也。命均,顧諸醫使之定數。聖徵曰,聖候氣血,終有不足之氣,滋陰健脾湯元方中,加人蔘五分,天麻、黃芪各一錢,進御爲好矣。上曰,如此則寧不如直用補中湯,而今欲進滋陰湯,以其時異冬節故也。應三曰,爲藥之道,雖一味,亦足責效,黃芪不必加入,如入黃芪則是何異於補中湯乎?必祐曰,滋陰湯甚緊,黃芪不必加入,補中湯,姑觀前頭而用之,可也。上曰,必祐之意,欲姑用滋陰湯乎?必祐曰,然矣。昌會曰,眩暈,必乘氣虛而發,且緣痰盛之致,滋陰湯,加人蔘、天麻爲好矣。德履曰,眩氣往來,終始痰候,宜用二陳,而二陳,入於滋陰湯,滋陰湯宜用,而黃芪,不必加入矣。上曰,權聖徵之言,不無所見,而諸醫之議,皆如金應三議,從多以滋陰湯劑入,可也。命均曰,然矣。當先以五貼劑入矣。上曰,近來久不服藥,今若進御,則似必有效矣。丸劑與此藥同進,無妨乎?諸醫曰,無妨矣。上曰,近來眩氣之如此,不無所以然,丸劑作輟已久,故似然矣。寅明曰,眼候比來快愈乎?上曰,似愈矣。命均曰,大祭尙隔一旬,近日漸至夜短,至於齋沐之節,不必前期爲之,以致勞損之方,爲好矣。上曰,明日爲受誓戒乎?命均曰,然矣。仍達曰,湯劑進御之際,當看氣運之如何,參量爲之,則好矣。上曰,氣弱之時,逐日進服雖難,而今則不關係矣。命均曰,受灸則似有效於膈間及氣升之候矣。上曰,予於前日中脘受灸,幾二百餘壯,每撫灸處,輒悔其公然受灸,而亦無其效矣。命均曰,凡受灸,不可以若干壯,責效矣。上曰,予之二百壯,比他二千壯,猶爲多矣。命均曰,朝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然矣。仍命曰,陳奏副使進來。文秀進伏。上曰,按覈御史狀啓中,所謂走去漢,果是何漢耶?命均曰,金永昌云矣。文秀曰,朝廷之上,一無有知邊事者,此事,是何等重事也。咨文中,三道溝近處殺掠云,而自此査驗,地方人數,若與彼咨相左,則此爲大段違錯處矣。上曰,金世丁,爲魁首,而今忽變辭,竝與犯越而發明云矣。文秀曰,渠初旣承服,則其爲魁首,可知也。豈無更爲取服之節耶?上曰,此事終不可歇後視之也。文秀曰,三道溝,卽自古犯越殺人之場,所謂虞、芮之地是也,與羅多乃洞,相距二百餘里,此已爲脫空,且未知果是瀋陽之三道溝也。臣自有此事以來,廣考前例,人數不合,則必有査勅,而皆以其地方査之,而今則非特人數不合,地方,亦爲六里靑山矣。上曰,羅多乃洞,混江咨文中,以他地名,傅會成說乎?文秀曰,臣則以爲當直尋說去,可也。査勅若來,地名相左,則將何以爲對耶?議者皆以爲,査勅必不來云,而萬一出來,則將何以爲之耶?不可不預慮也。且制命者,彼國,誤事者,我國也。彼若有言,我將無辭,不可不早爲商量也。使行日期,大臣則以爲,四月擇之,爲可云,而臣則以爲雖至月,亦難云矣。命均曰,文秀之言是,而乙丑則査勅來後,卽爲送使而受辱,庚午則自此先報而人數違錯,故其時該部,請送査勅以爲罰金之地,而以康熙特旨,得免。甲申則自此奏請送勅行査,則康熙不許,而令我國自査,故事得順便。庚寅則自江邊行査,而亦不送陳奏使,今番則自我先報,此可以有辭矣。上曰,査勅今方出來,則姑退使行而等待,可也,而査勅出來與否,姑未可知,則使行,何可一向不往乎?頃日常參時,李喆輔,有所達之言,而李瑜則非之矣。大臣之意,地名欲假稱,而査勅若來,坐南別宮,使我國人不容於其間,而使大通官,直爲査問,如我國禁府訊囚之例,則將何以爲之乎?文秀曰,曾前鳳城査時,犯越人當死者,亦有生歸者,今番罪人,亦知謄錄,必多變辭之人矣。且地方,今無指的,行期今雖擇日,只可爲觀美,而獄事了當不易,則雖已擇日,必每每退定,臣則以爲不必急急擇日,獄事先爲了當,可也。命均曰,日字人數,若大槪相合,則雖有小小違錯處,亦可以發行矣。文秀曰,然而彼若査問,將何以爲之?若無此慮,雖以八道他罪人,捏合以去,亦無不可矣。上曰,其言,太抑揚矣。寅明曰,其言似周密,而事有不必然者矣。上曰,至於小地名,渠何以盡知之乎?文秀曰,李匡德,方在甲山北道,與彼接連處,地名必能詳知,使匡德密探,無妨矣。寅明曰,問於甲山云者,其意周密,而事亦不妨矣。上曰,此則問之無妨矣。聖龍曰,然則以密關問之乎?文秀曰,此則大臣,以私書問於匡德,可也。命均曰,雖問之,決非北道矣。上曰,混河,非北道,必不稱寧古塔將軍矣。文秀曰,奏文中,凡事則諸臣,必先粧撰,粧撰後,臣則但當持去,然凡事粧撰,則天必憎之矣。上曰,大抵我人侮彼,故有欲欺之心矣。文秀曰,無論他事,只須細洞、羅多乃洞,地名相合,可以無事矣。上曰,此豈可易成耶?今世丁,又變辭矣。文秀曰,終若反辭,直以當初承服招辭,謄去可乎?上曰,靈城,俄言則直矣,此言則非矣。文秀曰,渠若初不承服,則國雖受禍,不可歸罪,渠初旣承服,今雖變辭,以當初承服勘罪,亦不害矣。上曰,査事,上來後當更議處之耳。文秀曰,査問之際,勿令致斃,然後前頭可以憑驗矣。上曰,旣使之訊問,又令勿使致斃者,豈理乎?上又敎曰,頃者大臣,請得銀貨,副使之意,如何?文秀曰,使臣,奉君命而去,雖死,豈敢請銀貨,而自朝家,若爲不虞之備,而使之持去,則亦何可不持去乎?前後赴燕者,若値事勢難處處,欲作不虞之需,亦多持去之例矣。上曰,予意謂靈城則必不欲持去矣。今以所達見之,自朝家給之,則有持去之意,若持去則其勢,必用盡而還,頃日以申包胥事下敎,似爲過矣,而道理則當如是矣。文秀曰,自前使臣,如崔錫鼎,不用銀貨,而亦能得請,其餘,則與禮部往復請謁之際,自不能無用銀處矣。上曰,此崔錫鼎事乎?文秀曰,伊時錫鼎,出伏於玉河館庭中,適會事可得成之機,閣老,過去而見之,故能不用銀貨而得請,且其時事,則我國是,故能如此,今則我國事,非矣。有難相爭,使臣於禮部,直是客耳。非銀貨,何以成事乎?上曰,靈城,云行貨禮部,然則爲尙書者,豈可受賂乎?此言迂闊矣。文秀曰,此則自皇明時已然,明時則甚於今日云矣。上曰,雖象譯,旣已任事,則不當疑之矣。寅明曰,所謂象譯輩探事云者,皆是虛也。尹淳使行回還後,卽有勅使,而尹淳行時,漠然不聞其消息,若能探事,豈不知此乎?上曰,或因不聞而不知也。命均曰,臣曾前使行時,道路多聞雍正之過失矣。及見其所謂覺迷錄,則其中多有所聞之事,使行時所聞,亦不可謂全然虛疎矣。上曰,庚戌年間,有禮部侍郞者出來,其人尙有之乎否。僉曰,厥後有年所,存沒未可知矣。命均曰,使行以何間擇日乎?上曰,行期不可一向遲滯,必以來月望間離發,好矣。命均曰,在前使行時,有御醫一人率往之例矣。今亦依前例醫官柳徵瑞率去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聖龍曰,大祭齋戒不遠,故敢達,臣偶見院中故事,大祭則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例也,而肅廟己丑親行後,過十九年至丁未始行,故散齋四日,則本院,忘未頉稟,只以致齋三日頉稟,遂復成例,事當定奪復舊,故敢達。上曰,近來則致齋,亦非三日,只如國忌之例用二日矣。爲三日者,亦因前日下敎而然矣。七日戒三日齋,刑殺文書,似不可入啓,此後則除正日前期三日致齋,而散齋則視事勿爲頉稟,可也。上又下敎曰,以齋明盛服之義觀之,齋戒之義,豈不重歟?苟無其誠,則雖有玉帛鍾鼓,將無以享,假今此大祭不遠,誓戒中,亦有國有常刑之語,諸執事,當各別齋潔,如有慢忽者,國有常刑,以此各別嚴飭,可也。{{*|出擧條}}諸bb臣b仍次退出。 ==3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gg貞熹王后g忌辰。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日次,而賓廳坐起,以國忌正日,旣已頉稟,不得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魚有龍啓曰,上番翰林鄭履儉,以史閣修改事,今方出去,上番,當以兼春秋推移入直,而兼春秋金啓白、金聖垕,俱奉命出外,朱炯离在外未肅拜,金啓白、金聖垕,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金聖鎔爲兼春秋。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其所撕捱,俱涉過矣,則特敎之下,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只推竝牌招。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至於四十餘員,而曾經侍從人,多在罷散中,實無推移塡差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竝敍用。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當以文臣侍從塡差,而時無職名人,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堂上執禮,他無可合之人,不得已刑曹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親享事體至重,禮儀使,豈可預差替行,禮判,卽爲牌招,使之進參誓戒。 ○以尹心衡、李宗白、趙迪命、趙明澤、洪尙寅、柳光弼、南泰慶、李善行、趙漢緯、李廣道、朴胤東、李光湜、呂光憲、趙世垕、金尙重、鄭亨復、宋徵啓、柳謙明、李巨源、吳彦胄、閔泰齊、任{{!|𪼛|⿰王集}}、鄭熙普、李顯望、李裕身、鄭益河、沈䥃、金兌世、李錫杓、李性孝、李載厚、金尙翼,單付副司果。 ○魚有龍□□□判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如是違牌,殊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牌招事,已下,而方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7c6e32g5l03cukq81qopkw0ncjriucf 2173431 2173430 2022-08-21T19:25:13Z Blahhmosh 79595 /* 3月26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3月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宗城{{*|坐}}。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趙鎭禧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今日鞫坐,諫院無行公之員,大司諫徐宗燮呈辭受由,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在外,正言趙明履未肅拜。除受由在外外,司諫閔珽,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判義禁金始煥牌不進後,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鞫坐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判義禁金始煥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鞫坐,一向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牌招。 ○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引見。 ○趙命臣啓曰,判尹尹陽來疏批已下,詞訟重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金若魯由限已過,新除授副校理兪最基,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康陵石物塗灰時,禮曹堂上一員,當爲進去,而判書申思喆,以大報壇親祭時禮儀仗,明日隷儀進去,參判洪鉉輔服制,參議魚有龍受由在外,他無推移之道。參判洪鉉輔,待明朝牌招,使之進去,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柳儼書啓。臣承命敦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之復尋辭單,誠出於萬不獲已,以聖上體下之仁,宜在矜諒,一兪之音,顒首以竢。千萬夢寐之外,承宣以聖諭來宣,誨責備至,仍有與臣偕入之命。臣於是精爽飛越,不能自定,此何等恩數,而有若常例,輒施於螻蟻之賤,臣尤感極而懼,不知涕汗之逬集也。今臣情勢道理,惟在鐫削職名一路,故威命之下,冥然頑然,抵死不敢冒承,自犯欺謾君父之罪,到此地頭,速伏刑章而已。聖恩愈渥而臣罪愈極,伏地震越,無以爲對,謹當以文字,更請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召對爲之。 ○李瑜,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常以每年季春稟定事,曾已命下矣,展拜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旬望間,推擇吉日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夏享大祭親行事,已爲啓下矣。《五禮儀》,有大祀後,陳賀訖,行飮福宴之文,而本曹謄錄,則每以近年以來,竝爲停止爲辭,而有權停之命矣。今此親祭時,陳賀、飮福宴等節目,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李宗城,以禮曹言啓曰,私廟展拜吉日,取稟草記。傳曰,以旬望間推擇吉日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初九日、初十日、十六日爲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初十日定行。 ○趙鎭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今二月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方在尋單俟罪之中,萬無冒受之理,謹當以文字,仰請寢還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之情地,其可謂窮且蹙矣。殿下則責臣以欺謾,公議則譏臣以冒沒,臣誠作事卽當,獲罪於君父,處義乖謬,見非於識者,去就無據,節節狼狽,罔非自取,尙誰咎哉?然而事或以時而輕重,罪亦隨處而大小,以臣今日所處言之,趨命之義,反輕於正己,喪廉之恥,有大於欺君,何者?臣雖萬萬無似,殿下旣拔擢而置之此地,使之蕫率百僚,矜式一世,則臣之進退,關係亦重矣。今使臣全昧義分,冥頑無動,不念前席勤懇之旨,自食齋殿勉承之言,則其蔑分之罪,欺天之誅,只在臣一身,是則臣固竄謫甘心,鈇鉞甘心。至若諉以恩數之難孤,威命之難拒,乃曰我旣成言於君前,今不可以更入,夤緣幸會,冒昧蹲仍,則弁髦人言,放肆極矣,隳壞廉隅,鄙陋甚矣。使國體虧壞,四維頹圮,辱朝廷具瞻之地,爲世道無窮之弊,苟如是,臣雖今日而死,將何以歸見先臣於地下,而亦將爲不瞑之鬼矣?臣左右思惟,晝夜商量,終未得善處,寧以身被三尺之法,誠不忍貽一世之害,受萬口之誅,惟以一日在地上,以仰煩聖慮爲至恨耳。且臣於天地之大,亦不能無憾焉,今日承宣偕來之命,顧何爲也?近侍來守,事體雖重,比之於咫尺香案,執手面諭之敎,果何如也?況人臣極罪,莫大於上欺其君,則臣今受如是之恩,負如是之罪,而若無省識,曾不蠢動者,非敢爲一己計也。誠以公議之可畏也,士節之難壞也。仰惟殿下之明,亦豈不洞燭于斯,而一向敦迫,維縶不捨?臣誠死罪,殿下之視臣,恐歸於待遇相臣之虛禮,而有乖於扶植世敎之大防,此亦臣事君不誠之罪,俯仰慙怍,寧欲無言。爲今之道,唯在亟遞相職,俾微臣遂自靖之義,仍降重何,使國體無損傷之歎,席藁私次,涕泣以竢。伏乞聖明,特垂諒察,快降威命,千萬至幸。且臣於兩朔祿俸輸送之命,不勝感惶之至,今方戴罪俟譴,而冒受常廩,揆以義例,決無是理,亟寢前命,以嚴邦典,是臣區區之望。臣無任戰灼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承宣之往,罄悉予未諭之意,庶幾卿心之回也。及見書啓,意愈邈邈,今於疏本,巽讓愈篤。顧今國勢,寧欲無語?噫,前後面諭,卿豈不諒而若此哉?只緣恒日,待卿誠淺,辭未剴切,以至于此。今無他語,卿之若是過讓,徒增寡昧之抑鬱,職在保護,豈忍爲此?如是固執,徒使國事泮渙,以卿世祿,豈不少顧?卿須體前後慇懃之諭,念小子鬱抑之志,卽起偕入,用副朝野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留待引見入侍時,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啓白、李錫祿,以次進伏。閔鎭遠曰,開春後,日氣不調,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臣得見朝報,則有眼患,無乃一時輪回之疾而然耶?今則若何?上曰,今則皆愈矣。鎭遠曰,曾前虛憊之症,卽今則若何?上曰,氣弱之症,稍愈於向時矣。鎭遠曰,今見玉體,似愈於前日矣。上曰,今則似愈矣。鎭遠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鎭遠曰,中宮殿氣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卿則何以經過乎?鎭遠曰,小臣病狀,苦歇無常,少有起動,則行步喘促,長在蟄伏,豈望得差,而姑無痛劇之事,衰憊之餘,廑得出入矣。向者周急之恩,實爲惶蹙,臣之老母,受賜感蹙,無以爲達。臣與李奉朝賀一體,而獨受恩賜,似有間隔,而心不自安矣。上曰,旣有分別輕重之意,以府夫人在故然矣。安心而勿辭,可也。近來府夫人,何以經過耶?鎭遠曰,卽今雖無大段痛劇之處,而宿病彌篤,老人筋力,異於朝夕,豈保何樣症病更作乎?上曰,病歇之時,治療爲宜。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看病事,榻前下敎。上曰,今番及第閔通洙,於卿爲第幾子耶?鎭遠曰,乃第三子也。臣子亨洙,重得罪於聖朝,竄在塞外,臣今朝夕垂死,難保父子之相見,而今此通洙,意外參科,人則爲賀,而臣則爲懼也。上曰,君臣之間,異於他人,往者之事,或不無過,而此後則善敎諸子,無納於罪過中,可也。爲人庸賃,則無如之何,而亨洙在翰院時,使之觀其爲人矣。鎭遠曰,今此通洙,爲人尤庸,雖可於冗官之列,而不可廁之於淸班,且雖軍士之賤,例有一子侍丁之規。通洙則勿論於仕宦之籍,以終殘喘,是臣之所望也。上曰,未第者更有之乎?鎭遠曰,有昌洙者,以前敎官,今則病蟄在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初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朴師正,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各持《近思錄》冊,以次進伏。兪健基讀,自興於詩止學易大方也。上曰,承旨讀之。朴師正讀,自大畜初二止棟難底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伊川以《易傳》止始見其法之用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學《春秋》止欲事事上之際,日已昏矣。上曰,明燭之後,讀之,可也。明燭後,履儉更讀,自致曲窮究止一職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古人能知詩者止其說多鑿。畢讀之後,健基進文義曰,詩者,天機之流動者也。呂東萊所謂,匹夫匹婦胸中之全經,是也。詩必以感發爲主,此所謂興於詩者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明道先生之善言《詩》,以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詩》註觀之,不曾章解句釋,但以數字論其大體,此下章所云一兩字,點掇地念過云者,蓋指此等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謝顯道所云,貴親炙云者,蓋謝顯道,周旋於春風座上,親見明道氣像,故其所省悟,自異於他人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大雅文王篇所云,有周不顯之不字,若直以不字解之,則豈成文理哉?後人必謂周德不能顯矣。此所以不以文害辭云者,政指此等處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明道云,二典,卽求堯所以治民,舜所以事君云者,如堯典光被四表,平章百姓,敬授人時,允釐百工,罔非治民之事也。如舜典愼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敍,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罔非事君之事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易傳》序云,隨時變易,蓋陰陽變易生萬物,此皆道體自然之妙也。其爲書也,廣大悉備,求其綱領歸趣,則只在於求言必自近五字符。上曰,然矣。健基曰,《周易》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爲美者,如坤六五黃裳元吉之類,是也。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爲過,如旣濟之三四,三年憊終日戒之類,是也。以此觀之,天下之理,莫過於時中也。以大禹三過其門,顔子簞瓢陋巷之時等語,參看此大文,則可知時中之道矣。上曰,然矣。權之爲言,秤錘之義也,此權字,權經之權耶,權衡之權耶?健基曰,乃時中之權也,秤錘,亦時中之義也。以上文過家不入,陋巷簞瓢之事觀之,可知矣。上曰,然矣。朴師正曰,臺諫啓辭,則有小紙笏記之事,而玉堂文義,則無笏記之例。檢討官兪健基,文義講論之際,以笏記仰達,事涉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罷出之際,朴師正欲爲先出,兪健基曰,召對罷出之時,玉堂先出,承旨後出,例也,而承旨朴師正,欲爲先出,未免失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批答書之。朴師正進伏,書左議政徐命均上疏批答,書訖後,讀而達之。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3月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宗城{{*|坐}}。左副承旨柳儼{{*|奉命偕來}}。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章敬王后忌辰齋戒。 ○夜四更,流星出北斗星下,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李瑜啓曰,小臣與右承旨李宗城,大報壇祭隷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朴師正啓曰,領議政沈壽賢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判義禁金始煥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連日違牌,以致鞫坐一向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漢城判尹尹陽來,鎭日違牌,尙不行公。詞訟重地,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兪最基,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以大報壇親祭時大祝,今日議政府隷儀,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召對爲之。 ○左副承旨柳儼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罪犯欺謾,跡涉偃蹇,陳章請譴,極知其萬萬惶悚,而其苦心血懇,則或冀天日之照燭矣。及奉批敎,不賜開許,反復責諭,促臣偕入,有非負罪賤臣所敢承者,臣九頓以還,隕越悶塞,直欲求死,而不可得矣。欺君罔上,乃人臣之極罪,三尺至嚴,難以容貸。臣旣負此罪名,一日偃息,大有乖於國家之刑政,尙何敢以冒沒趨承爲念哉?嚴敎之下,無路蠢動,只自伏地涕泣,不知所達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判尹尹陽來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瀝血控籲,不避猥越之誅者,豈有他哉?誠以一日虛帶,增一日之罪,區區一身之積罪積逋,終被金木,固所甘心,而其如國事之受病,何哉?日夜惶灼,攢手祈天,而忱誠淺薄,一兪尙閟,迫隘憂怖,計無所出。今不敢更陳支煩之辭,以瀆崇高之聽,唯願速被嚴誅,以爲人臣辜恩慢命之戒而已。噫,臣之所叨者,是何等任也,軍國機政,莫不關由,時日曠職,已不免萬務之叢脞,況臣之淹病引入,已至累朔,庶事積滯,莫可收拾,此已萬萬切迫,而至於陪京守臣,北藩、西鎭之推擬差遣,一時爲急,而遷就至今,尙未擧行,此在事體,至爲未安,莫非緣臣虛縻,以妨廟務之致也。臣之篤老癃殘,轉益澌敗,萬無復起之勢,伏惟日月之明,亦已俯諒,而一向靳固,不賜處分,坐令國體朝綱,骫骳頹塌,不可復振,臣竊憂歎,寧欲早就溘盡,而不可得也。每煩陳乞,實涉支離,分義惶恐,臣非不知,冥然泯伏,罪戾尤重,不得不猥復鳴號。伏乞聖明,深念國家之大體,相職之至重,亟許罷免臣職,仍勘違戾之罪,以幸公私,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噫,國勢之泮渙,生民之困窮,莫若于今,而廊廟之上,鼎席不備,機務之間,小大積滯,見今氣像,反不如勅勵之前也。卿之篤老,旣非不知,重卜之時,前後之旨,罄悉予意。況今春日舒暢,强力造朝,臥閣視事,正予所望,而加以往者左揆被讒事,引以爲嫌,竝與循例薦望,而尙不擧行。求諸往牒,藩任有闕,曠月未代,實所未聞,以卿體國之誠,休休之量,其何介意之至此哉?且本事巧誣已燭,故曾不提諭,卿讓若此,何不一諭而釋焉?朝家任人,唯才是用,豈可苟且,以循便面目乎?卿在相職,若先有意於此者,是反私意也。無心而例看者,乃公也,有心而曰非者,此私也。以公之心,嫌挾私之斥,有若眞果若此者,此爲卿慨然者也。此本傾軋左揆者,本非卿替嫌者,此謂卿過中者也。顧今國事,奚忘食息,更悉心腹,仍竝開釋,卿須體小子之至意,念國事之岌嶪,卽起偕入,以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與之偕來。 ○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答曰,昨於批旨,復悉予意,而見承宣之書啓,意愈邈邈,再單又上,欲諭無語,只自愧恧。古則雖史官之偕來,更無引入之事矣。今則予雖誠淺,躬自偕卿,齋殿面諭,親聞其諾,而以恒日待卿之不信,于今日辭單之復尋,方切愧恧之不暇,復何有敦勉之語哉?此非過語也。卿若終始過讓,無信不立,夫子所云,更何顔面,施令群工,蕫率億兆乎?頃於入診已諭,卿若山林高蹈之士,則旣諾復入,夫誰曰不可,而以世祿之家,股肱之臣,寧忍爲此,今諭此也,猶覺愧焉。以卿體國之心,困我孤我,俱至此極乎?幸少體此意,安心其勿過讓,卽日偕入,是小子之至望也。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趙鎭禧,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各持《近思錄》,以次進伏。上曰,承旨進來。先書批答,可也。趙鎭禧進,書左議政徐命均再度呈辭批答,至於無信不立等敎。兪健基進達曰,九經以敬大臣爲重,今此大臣,豈無體國之念哉?第大僚去就廉隅,與微官庶僚有異故耳。左議政徐命均批答中,無信不立等敎,恐爲大臣難安之端,有欠於敬大臣之道也。上曰,無信不立云者,予自引咎也,非謂大臣也。有如此議論,故大臣益難出矣。金尙重同去留之說,亦是誤聞也。健基曰,向者大臣批答中,有旣諾欺予之敎,勉出大臣,亦多有道理。如此下敎,辭語之間,似近太露。今此批答中,又以不信二字,引咎於聖躬,此豈非大臣難安處乎?臣忝在論思之列,適有所懷,故敢達矣。上曰,予非欲激動大臣也。目今無大臣無冢宰無司馬,藩任閫帥之窠,俱不得差出,如是而豈可爲國乎?健基曰,此則臣亦慨然,而勉出大臣之道,惟當務積誠意而已。欺字及不信引咎等敎,辭氣終涉大露矣。上曰,經幄補過,豈曰非也,而批答每每駁正,然則批答,亦將使知製敎製之乎?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兪健基,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趙鎭禧書批答訖後,上曰,批答讀以達之,可也。鎭禧讀而達之。上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仍命注書出給,金弘澤,奉批答出傳後,卽爲入侍。上曰,判義禁金始煥,只是如前不肯行公乎?抑有實病而然耶?趙鎭禧曰,病勢輕重,未得詳知,而其子尙奎,方在兵曹直中,故臣聞其言,經年求退之餘,有此除命,實難行公云矣。上曰,以當初擬望見之,可知該曹亦不得不擬之也。吏判及禮判,旣不可參鞫,無可推移之人,故落點,而予亦曾有許諾,豈復以劇務責之乎?但今鞫事方張,數日參坐後,卽爲請遞,則予豈不許之,而如是撕捱,於輿疾討賊之義,果如何耶?事體不宜若此,判義禁金始煥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鞫坐過親祭後,擧行爲宜事。{{*|榻前下敎}}趙鎭禧曰,兪健基遭嚴敎,方在惶恐中,讀書未知如何。上曰,以玉堂,豈有不讀之理乎?仍爲讀達,可也。兪健基讀,自或問聖可學止越不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人心作主止喚做敬。上曰,上番翰林讀之。鄭履儉讀,自學者先務止可着力。上曰,下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先生謂澤曰止熟之而已。畢讀之後,健基進達文義曰,無欲則靜虛二字,此是未發之氣像,當涵養本源,可大達於明通公溥之域,此乃聖學緊要處也。伏願聖明之益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健基曰,聖人養生之法,都在於動息節宣以養生,飮食衣服以養形,威儀行義以養德,推己及物以養人而已。上曰,所達是矣。養生之道,周公無逸篇,皆悉其意也。健基曰,無逸一書足矣。仙家養生之道,皆逆天理之事也。仍誦朱子感寓詩,翩翩學仙侶篇以對。上曰,然矣。健基曰,震驚百里,不喪匕鬯,此言誠敬之至也。以敬爲主,則雖當大患,難大恐懼,處之安而不自失矣。威震不足以動之矣。上曰,然矣。鎭禧曰,主一無適之謂敬。舜,納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伊川,儼然危坐舟中而不懼。以誠爲主,則造次必於敬,顚沛必於敬,無終食之違敬,而自無憂懼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呂與叔事,以虛器入水四字,形容主敬之義,極爲要切,細味此段,則可知主敬工夫矣。上曰,元氣實,則雜氣不能入,醫家之書,比喩切至,亦此意也。健基曰,此譬喩,實爲奇切矣。仍達司馬子微坐忘論。上曰,乃仙學也。健基曰,此人唐天寶中,隱居天台之赤城,嘗著論八篇,言淸淨無爲,坐忘遺照之道,仍爲成仙云矣。上曰,其下小註,皆訓釋也。鎭禧曰,儒臣因司馬承禎事陳達,而成仙等說,非所當言於經筵者矣。上曰,儒臣之以爲成仙云者,似不當矣。健基曰,臣欲詳陳司馬承禎始末事實,故以雜記所傳,如是仰對,非以成仙等語爲可準信也。上曰,事實云者,亦非矣。健基曰,其人始末如此,故臣有所達矣。上曰,儒臣本意,則未必以成仙爲是,而下敎之後,又如是,雖非(遂非))强是之意,旣知其非,不能卽改,若是固執,此儒臣之病痛也。後當戒之,可也,推考,宜矣。{{*|出擧條}}上曰,已尙不疑,再數之不合,何也?健基曰,以意數之時,無心而爲之,故果無所疑,再數之時,容有着意把捉底意,故有不合差錯矣。上曰,大抵三思則惑也,初數而無差者,以其無心之公也。再數而有疑者,容有着心把捉處私耳。健基曰,人只有一箇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此是興發緊要處也。上曰,略而盡矣。鎭禧曰,此乃明道存養切實之工夫,伏願聖明之體念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矣。健基曰,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此言好矣。上曰,大體與天合其德之氣像乎?健基曰,思慮雖多,果出於正亦無害,此言發而中節之謂也。如在宗廟則主敬,在朝廷則主莊,在軍旅則主嚴等事,是也。上曰,然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3月3日== 行都承旨李瑜{{*|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奉命偕來}}。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未時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冠。 ○下直,光陽縣監李枝發,天城僉使姜相周,包伊萬戶魚史正。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南泰耆偕來,代以李長夏爲事變假注書。 ○李宗城啓曰,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下直監司、守令、邊將,留待引見。 ○備忘記,傳于朴師正曰,頃者以湖南道臣事,處分纔下,噫,爲民父母,於民疾苦,何惜何吝?而事體則不可不存故也。密陽府使李重協,職在外邑,其所勉戒雖甚可尙事係惟正之供,則只聞難捧之弊,或非不可,而此猶道臣在也。雖曰,曾經侍從,今不過一守令,而乃敢分朔供給,特下德音之請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此等紀綱,決不可置之,拿處。 ○趙鎭禧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使其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傳授。 ○朴師正啓曰,鞫坐,雖有親祭罷後擧行之命,而判義禁有闕之代,不可不趁速差出,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最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鎭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而以判義禁差出事,旣有開政之命,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依啓。判書之前後飭勵之下,若是撕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況莫重執事,亦豈付諸預差?從重推考,牌招,參議批下,亦爲牌招。 ○朴師正啓曰,慶尙右兵使差出,命下已久,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兵曹判書尹游,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其所撕捱,本無義意,此時本兵,多有擧行,從重推考,牌招。 ○傳于李宗城曰,多年之後,今始親祭,莫重執事,決不可以苟艱,兵判事,亦不可若是,吏、兵判牌去來,各別申飭後,牌不進與否,不復仰稟。 ○李宗城啓曰,近來廳中,甚爲苟艱,親祭又復在近,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進,同副承旨趙鎭禧進。以李聖龍爲承旨,金始炯爲大司諫,沈宅賢爲兼判義禁,趙明翼爲大司成,尹春敎爲敦寧都正,張洵爲軍器判官。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進,參知韓師得病,同副承旨趙鎭禧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禧遠呈狀內,重患輪疾,症勢危劇,旬月gg旬日g之內,實無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領軍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壯衛將李松老呈狀內,所帶訓局知彀官,係是劇務,而見差衛將,勢難兼任隨行云,旣帶軍門緊務,則宿衛輪直之任,難以兼察,李松老衛將之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金{{?|⿰亻政}}戶奴呈狀內,昨年所遭,幸蒙天日之下燭,而不敢自同平人,退歸田廬,杜門縮伏矣。僉樞新命,忽下於夢寐之外,其在分義,卽當趨謝,而年迫七十,百病纏綿,兼得眼疾,全不開睫,雖欲强疾登道,其勢無由,玆敢專人仰訴,卽速啓遞云。病勢如此,上來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可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右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眞淳爲都摠管,尹宅鼎爲內禁衛將,崔慶老爲都摠經歷,鄭巑爲都摠都事,吳榮冠爲武兼,金彦慶爲全州營將,金希魯爲曹司衛將,李安世、沈鳳徵、李基蕃爲五衛將,李枝潤爲部將,鄭齊斗爲知中樞,金聖應爲慶尙右兵使,尹濤爲慶德假衛將,權和經爲忠壯將,金養義爲宣傳官,金泳爲內禁衛將,李彦緯爲僉知中樞,朴師伋爲浦項別將,金致黽單付江口權管,權瑊、郭來泰、沈宗善單付僉知,韓配義單付副護軍,柳儼、徐宗燮單付副司直,閔思淵單付副司果,金弘澤單付副司正。 ○朴師正啓曰,左議政偕來承旨柳儼,旣已遞職,小臣以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監察宋守謙,今二月朔篆文,無緣不書,事體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飭勵之下,幺麽監察,豈敢無緣不書?事極寒心,拿處。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私廟展拜時,後廂軍兵,落後結陣於景福宮洞口前路,而壬子九月展拜時,西禁橋前路結陣矣。今番則後廂軍兵,結陣於何處乎?敢稟。傳曰,壬子年例,有歷臨之敎後擧行,依前例景福宮前留待。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三月初三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大提學、大司成,俱未差出,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去二月二十九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莊陵立碑時,監董官以下崇陵例,使之書啓,可也事,命下矣。監董堂上以下,員役、工匠等,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校理金若魯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新除授判義禁,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左議政徐命均去二月今三月兩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疏中,旣以寢還前命爲請。且在呈病不得行公,而冒食常祿,極涉無義,終不敢冒受云。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下敎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申致重,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申致重,繕工奉事李昌麟相換。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越分冒誅,屢煩籲號,雖出於萬萬迫隘之致,而一味瀆撓,積罪冞深,伏地兢隕,只竢鈇鉞之加矣。不意史官來臨,傳宣聖批,仍有偕來之命,而辭旨隆絶,誨責諄切,心腹之諭,靡有餘蘊,臣於是驚惶震惕,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之區區血懇,以必遞爲限,不獲命則不敢止者,只以癃老殘疾,朝夕澟澟,決不可虛縻相職,重誤國事,不但以向日臺疏,爲難安之端而已。伏奉聖諭,以臣之連章祈免,專以臺疏一款,有所芥滯,而過自引嫌,此又臣從前陳懇辭不達意之罪也。惶恐之極,不敢更煩他說,謹當以一箚,畢暴肝膈之懇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儼書啓,臣伏奉聖諭,往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聖敎辭意,惶蹙罔措,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臣旣承偕來之命,亦爲隨來之意,敢啓。傳曰,昨者批旨,不過諭抑鬱之意,卿之胥命,不亦過乎?卿須體小子前後心腹之諭,安心勿待命,其卽偕入,庸副至望事,更爲傳諭。 ○又書啓,臣伏奉聖諭,往宣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待命處,則以爲臣,伏讀聖諭,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遭罹不幸,未卽滅死,欺天之罪至重而尙逭應被之典,出常之恩荐加而終煩自咎之敎,臣跼天蹐地,五情震惕,走伏金吾門外,恭俟鈇鉞之誅,不自意聖朝寬大,恩諭復降,近侍臨宣,臣雖冥頑,豈不知聖眷之勤摯?而臣之罪犯,終不敢一日偃息於私舍,不得不逬出郊次,席藁俟命,仍出城門,臣旣承偕來之命,亦爲隨往之意,敢啓。傳曰,昨者辭單之批,諭予爲世迫切之意,而莫回卿心,輾轉于此,此亦予過,豈有他勉卿之語哉?惟望亟回初心,勿復困我,卽日偕入事,更爲傳諭,仍傳勿待命而期於勸入。 ○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南泰績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諸子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措辭俱見上}}今番鞫獄肯綮,只在言根出處,而建伊,旣終始不服,忍杖徑斃,則事當更問甘德、亮濟,而且甘德名卜諺札等說,亮濟湯劑進御之言,俱涉可疑,徑先酌處,殊失重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頒曆授時,乃王政之第一條,而亘古今不易之規也。當其計分數排月日之際,苟或有毫釐之差,則定四時成歲功之妙,一竝乖了。有國所重,無大於此者,吾東曆法,較諸中國之時憲,曾無彼此相左之事,而今年則立春日時,或先或後,其他節候之進退,月朔之大小,居多相錯,原其主事者罪犯,律以政典,則先時與不及時者,俱在殺無赦之科,而迺者現發於本監,移送於秋曹,把作微眚,徵贖而旋放,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請觀象監正金振得等,竝爲拿覈,考律勘斷。日者蒙放罪人尹㝚名,出於賊河宜璉之招,同被援引者,幾盡承款,竝伏邦刑,而㝚獨一次例問,不知究覈,徑先酌處,已是失刑之大者,中間徒配,尤出輿情之外,而今以徒限之將滿,忽有全釋之命,王章因此而不嚴,物情由是而愈激。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德川爲奴。罪人乭萬,以賊黯之孫,定屬邊郡,而變幻其名,往來京城,招引人物,潛賣西邊,其陰兇情迹有難測度,不可施之以在謫逃躱之律,請德川爲奴罪人乭萬,各別嚴刑,絶島定屬。爲其守令者,不能檢察,任其往來,恣行胸臆,其罪不可罷黜而止,請其時德川郡守拿問定罪。定州自是大處,另宜擇倅,而新除授牧使黃應洙,爲人驕妄,疵謗溢世,湖邑貪汚之狀,已苦於惠文之彈,則西邊雄州,不宜遽畀,而除目之下,物情大駭,請定州牧使黃應洙遞差。營將另擇事,聖敎申飭,前後非一,而三陟營將尹得商,人望素輕,資歷甚淺,以縣陞拜,未免太驟,而目不識丁,治盜文書,專委下吏,任其舞弄,如此之人,不可畀以治盜之任,請三陟營將尹得商罷職。新除授持平洪昌漢,時在京畿坡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乭萬事,尹得商事及下諭事,依啓。 ○校理金若魯疏曰,臣幸蒙恩暇,扶護母病,感祝聖渥,欲報罔極,而見今證情,比初雖似少減,乍進乍退,一味彌苦,區區情理,實無離側供仕之望,亦不敢輒以私懇,更瀆宸聽,泯默屢日,稽謝恩命,臣不勝竦恐之至。且得見憲臣之疏,餘怒未解,猶帶勃勃色,此胡大事也?當初見聞之誤,臣自知之,奏對率爾之失,臣已言之,臺避張皇而臣不欲辨,諫抨隨發而臣不爲異,在臣,有許多不審之過,在憲臣,何損之有?而無心之言,有心而看,旣避且疏,不肯捨却,甚矣,世情之難平,疑阻之難釋也。至於寒心二字,元非臣筵奏中語,而憲臣初避,忽加督責,今又以此齗齗不已,竊恐當事錯誤之病,不必獨責於臣也。然緣臣一言,致令諸臺,相繼罷遞,勿論其言之過不過,臣之不可晏然於榮次決矣。若不遄被威譴,則終無以贖妄言之罪而謝臺閣之怒,玆隨天牌,拜章而退,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以安賤分幸甚。臣於臺疏所論兩館僚事,適有愚見,欲一陳筵席,而情理旣如此,情勢又如彼,登對姑未易,敢此尾聞,向來南泰良勉聖學之疏,語甚切實,固多可觀,而初登前席,遽承未安之敎,則聖諭雖出泛論,當之者之深懷慙惶,徑出違牌,烏可已乎?只多其自處之重,未見其擧措之失,而乃反以趨承,責之以非誠實,則在泰良,不但爲情外題目,其於崇廉義之道,亦何如也?朴弼均之所被判付,實是人臣所不敢聞者,殿下之急於督勉,失於辭令,則果有之,臺臣之請還,誠得體矣。然朝臣之得嚴敎而未卽陳章者,歷數前後,不獨弼均一人,則設令弼均,宜疏而不疏,是特節目間小失耳。直斷以臣分不嚴,不亦過乎?彼兩臣之或推或罷,俱係薄罰,在上不過爲一時勅勵,在下亦不必爭之,而臣所惜者,罪不當罪,則毋論施罰重輕,均之爲過中之歸矣。伏願亟命反汗焉。答曰,省疏具悉。南泰良則意雖飭勵,事勢固然,而朴弼均則其所罷職,烏可已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臣雖極愚騃,粗知分義,凡有職命,苟不至於喪廉沒恥,則未嘗效飾讓之態,亦不敢爲規免之計,夷考其出處,無甚自好,人或病之,而臣又不恤也。自叨銓任之後,輒以違命爲事,有若分義者然,此豈臣之本意哉?誠以萬萬不得已故耳。見今可遞之義,又不啻較然,始臣以廟薦爲嫌,其時大臣,亦有陳達之語,而因仍蹲據,終無自處之道,則去就無所據矣,間因臺啓,一日之內,三牌不進,夫堂上官三牌不進者,前所未有,而臣敢厭然,尙逭重譴,則紀綱無餘地矣。至於注擬之間,釁尤百出,譏誚四集,無非臣引咎之端,而今不盡言耳。臣非不知一遞之當然,而大政在前,控免無路,泯默挨過,以至於此,尋單請急,亦云晩矣,而還給之命,又出意想之外,臣於是跼天蹙地,靡所因極,寧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噫,養廉恥振紀綱,乃人主礪世之具,爲當今救弊之要,夫以一微臣之去就,而兼有二失,則是宜斥退之不暇以勉他人,而顧乃過費格外之恩,久置匪據之任,使不得自靖,臣之大小狼狽,姑未暇恤,其於損國體而辱朝廷,何哉?大抵天官佐貳,職是淸要,其所自處,實難放倒,故行止久速,一視公議之所在,雖欲感激恩私,姑且奔奏,而亦不可得矣。臣於前後,再徹辭單,出納之地,公議可見,而猶復迫於嚴命,乍入旋出,則眞箇世間不識羞恥事者,臣雖無狀,汚不至此,聖明亦安所取臣哉?臣自聞特敎,已至累日,而反復揣量,終無冒進之勢,鎭日違召,不知變動,罪上添罪,冞增惶恐。矧今皇壇親祭時,臣以本職,例差執事,而受誓肄儀,皆以預差替行,不但事體之至爲未安,論臣負犯,死且有餘,玆敢席藁私次,仰首自列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深加諒察,將臣職名,快行鐫削,仍令重勘其罪,以幸公事,以安私分。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莫重執事,不可付諸預差,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陽府使李重協疏曰,臣幸蒙聖恩,叨守南邑,辭陛之日,親承面諭,臣以本邑飢荒,癘札傳聞,罔非驚慘,有所仰對,而以爲道臣,旣專狀聞,州邑當聽道臣轉奏,而卽今邑事,非如常年。赴任之後,若有道臣之不得擅斷及難於陳請者,則臣欲以疏章條陳,取旨擧行,而聖上,以可與道臣商量,不必封章進來爲敎,臣謹奉聖敎,雖有邑弊民瘵,不敢輒控號籲,而近伏聞大誥之下,庶官末僚,皆得進言自效。且伏覩勸農六條,頒布八路,絲綸懇至,兆庶感動,而又以誠公二字,反覆敎飭,此誠守土之臣,所當體行而靡解者也。臣聞唐臣陸贄之言曰,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匹夫不誠,無復有事,況王者,賴人之誠以自固,可不誠於人乎?此言君臣上下,盡其誠而事有成也。殿下向於經筵,進講陸贄奏議,而有感於故兩大臣之言,至有致酹之命。嗚呼,以兩大臣之竭誠憂國,勸講於殿下者,爲其言之可行於今,而殿下,亦犁然有當於聖心者,以其言之切中時務也。臣請誦陸贄之言,爲殿下撮要而陳之,今臣之言,不踰乎州縣之事,閭閻之情,而治國安民,亦可擧斯而推也。伏乞聖明,留意而垂察焉。陸贄有言曰,立國之本,在乎得衆,得衆之要,在乎見情,情有通塞故否泰生,情有厚薄故損益生,君澤下流,臣誠上達然後,理道立,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則危。又曰,法制或虧,本末倒置,但務取人以資國,不思立國以養人,非獨徭賦繁多,夐無蠲貸,至於徵收迫促,亦不矜量,上司之繩責旣嚴,下吏之威暴猶甚,有者急賣而耗其半直,無者求假而費其倍酬,所繫遲速之間,不過月旬之異,一寬歲限,歲歲相承,何急敦迫,重傷疲人。嗚呼,其言之明白剴切,可謂達治要而知人情者也。大凡國之安危,惟視人情之樂憂,而唐虞三代之治,亦不過順人情而使各安其業耳,故孔子曰,人情者,聖王之田也。《大學》絜矩,必言生財,而不專其利,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此必然之理也。《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孟子之論王政,必曰,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自古治國安民,固無他術,而至於國勢板蕩,財匱民困之時,其扶持全安之道,亦無過此。唐代宗時,因連歲大兵,京師米斗千錢,禁膳不兼,甸農挼穗以供,而劉晏,善於治財,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又慕駛足,置於諸道巡院,四方貨直低昻及他利害,雖甚遠,數日卽知,每州縣有荒歉,晏,先令蠲某物貸某戶,民未及困而奏報已行。史氏,贊其常操,天下贏貲,可謂知取予,而宋臣陸九淵,以爲取而傷民,非知取者也,予而傷國,非知予者也。操開闔斂散之權,摠多寡盈縮之數,振弊擧廢,挹盈匡虛,取焉而不傷民,予焉而不傷國,非唐之劉晏,吾誰與歸?臣竊謂晏之治財,非如弘羊、孔僅、韋堅、王鉷之聚斂刻剝,而若語以行王道制民産則未也。然而以其能與民不傷財,至今稱以善治財,則誠以理國制財之道,莫如察民情而同其利也。方今連歲凶歉,諸路皆然,昨年之農,比來稍勝,而惟嶺南,熟處偏熟,災處偏災,沿江沿海,皆是尤甚,而沿江獨被水災,玄風、昌寧、靈山、咸安、梁山、金海,皆是隣近災邑,而密陽,處於衆水所匯之下流,被災尤酷,初秋大水,各穀之發穗未成實者,入於洪濤漂蕩之中,百餘里田疇,盡成汚萊,而旣失麥農,又無秋穫,孑遺之民,其何以延活將絶之命乎?況且荐飢毒癘,民戶流亡,什居五六,水田之初未移秧及廢鋤全荒者,入於檢災頉目,而旱田則以一年兩耕,不入災頉,其初不播種,水沈全棄,與水田何異?此等皆徵白稅,民所稱冤,而浦邊庚量之田,以每歲水災,棄而不墾,所謂丙午陳、戊申陳,已成蘆葦之場,而年年白徵,田主已亡,而徵於族隣,吁亦慘矣。壬子舊稅,收捧於昨秋,而猶患難捧,臣至以衙料所收,充數準納,而昨秋三稅,又將督捧於今春,是則以一年之秋收,當應兩年之租稅,此固豐歲之所不堪,而況此荐災之邑耶?舊稅纔輸,新稅且迫,一境民情,方處枯涸,反顧家藏則甖缸如洗,欲斥田土則買賣已絶,擧有塡壑之憂,頓無安堵之意,節屆燒畬而望斷扶犁,役急防堰而念絶荷蕢,哀此殘氓,誰復矜恤?九閽深遠,靡所因極,臣若不言,聖上亦何以盡知斯民之困苦如此之急也?爲今之計,惟在於緩其徵督,俾各安集,抄賑放糶,繼麥糊口,勸其農作,不愆耕耨,則可望其秋成,而今若加之以箠扑岸獄,則必擧境而無餘民矣。旣有非常之災,則當施非常之政,秋後檢田,春開納稅,固是常例,而此則秋已納其舊稅矣。且緩新稅,又待秋成,則民可紓急,而陸贄所謂遲速之間,不過月旬一寬,稅限,歲歲相承者也。朝家一年經用,新舊相繼,在於明年之夏,則被災尤甚之數邑,雖未得及期上納,三南稅米,不爲不多,稍稔之邑,如舊漕運,則亦何妨於先後之繼用乎?此劉晏所以每有荒歉,先令蠲貸,常操贏貲,而知其所予者也。此又非蠲減蕩滌,而只是寬限退捧,則可謂不費之惠而順民之情也。迺者,尤甚災邑,大同米減三斗待秋,實是聖朝軫恤之至意,凡在食土出粟之民,豈不感服盡力也哉?臣以此布告,而卽今民間形勢,亦無以趁期輸納,則涕泣而仰頌覃澤,焦熬而自嘆懸磬,其情誠可慼,而其事誠難辦也。臣若欲苟免罪罰,刻期督徵,則民將阽於死亡,不得卒蒙煦拊之恩,若欲緩其瘠戶,督其實戶,隨捧隨運,則必將遷延及秋,旣無寬限之朝令,而正供租稅,何可私自緩督,以干譽於愚氓,而歸怨於朝廷耶?臣竊念田稅大同,罔非惟正之供,而分朔供給,先後支計,亦有推移變通之方,此在掌財之臣,善爲經劃,而聖上特降德音,使之待秋收捧,則民情之鼓舞感頌,尤當如何哉?臣伏見頃日,有合沒絶戶,減除軍布之聖旨,有以知聖上憂憫元元,靡不用極之大惠也。第念軍額物故,其數雖多,臣到任以來,隨闕代定,已爲納布,而合沒絶戶,逋欠糴穀,亦皆徵其隣族,無族無隣之類,或至侵徵於越隣,死者誠可悶,而隣族亦奚罪焉?惟彼救死不贍之民,傾貲破産,怨聲徹天,擧懷逃散,職由於此,尤甚災邑合歿絶戶之逋糴,精覈抄出,則計不過千餘斛,此亦宜在蠲減均施德政也。昔朱子,論浙東荒政,必以蠲放爲先者,蓋爲聚穀救飢,常患不均,而減徵停催,皆安其業也。臣非不知國儲之匱竭,御供之減損也,奉公之誠,亦非後於人者也。敢爲此蠲放之請者,誠以救得倒懸之民命,莫切於此,而固結人情,俾知聖上洞察民隱,如保赤子,而皆有願戴欲死之心,是爲至誠奉公也。嗚呼,殿下以至誠願治,至誠愛民,而臣下,未有以至誠憂國,至誠恤民,則政何以底於成而澤何以究於下也?孔子曰,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孟子曰,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然則愛人由於節用,而恭儉,又節用之本也。臣竊觀前史,雖當衰亂之世,立國創業之君,皆能裕國理民,以成一代之治,此其君臣,得之於艱難辛苦之餘,故猶有簡朴之風,施以恭儉之政,而逮至後王後人,多因奢泰侈肆而敗國喪家,是知儉奢之分,卽爲治忽之幾也。伏願殿下,處心積慮,如在櫛風沐雨之際,大加節損,躬行刻苦,下而搢紳大夫,及於閭巷匹庶,亦以儉約勤勞自礪,咸歸草偃之化,則行之數年,必有其效,此衛侯之大布,終有騋牝三千,漢文之弋綈,竟致太倉紅腐者也。臣於戊申八月,投進一疏,以爲綾段紗羅雜色奇巧,本非我國之産,則今於年年使行,永塞商賈販貿,而尙方衣襨所入,旗幟軍服,朝士章服所入之外,譯官軍官八包交貿之物,只許白絲藥材,而不許綾羅雜色,若或犯禁,施以潛商之律,則灣上搜檢出入之數,較若枰星,自無雜亂挾帶之弊,白絲則皆入倭館,而無他轉貿之處,萊府所管地部收稅,必當有倍蓰之增,而可補國用矣。一以革擧國奢靡之習,一以防私商挾帶之奸,一以補度支經用之費,行一事而有三利焉,則殿下敎以難可猝行,而今聞尙方貿易,亦有停減之敎,一國臣庶,若能體殿下之意,而變改習俗,敦尙儉勤,則騋牝三千,太倉紅腐,有不足言者矣,然而殿下之心,一有不誠,則民亦不信而莫之從焉。此陸贄,必以人之所助信,信之所本,在誠爲言者也,有其言而不實有其心,非誠也,有其心而不實行其事,非誠也,銳於始而怠於終,非誠也,察乎內而遺乎外,非誠也,所以誠爲物之終始而合內外之道也,故通書曰本必端,端本誠身而已矣,不審殿下,固嘗加意於斯乎?殿下臨政願治,越玆十年,誠非不切,志非不勤,而顧今天心未豫,變異疊見,民饑滋甚,怨咨不息,臣誠深憂過慮,莫知其故,而殿下亦宜反省,推實心行實政,勿求治太速而煩於政令,勿用智太廣而急於事功,節財愛民,惟以順人情,爲固國命之基焉。仰于威尊,極知僭猥,只就目前之事,敢瀝憂愛之悃,亦願聖明,涵察而特賜財擇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爲國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 ○知事朴乃貞疏曰,臣於向日,猥隨政官之後,獲近日月之光,誤蒙不世之恩數,濫升知樞之崇秩,臣承命驚惶,汗淚俱下,不知所以措躬也。臣本譾陋樸魯,不比恒人,猥藉文譜,厚蒙天眷,歷試外內,無一塞職,因緣幸會,驟躋宰列,覆楦之驢,在梁之鵜,在朝咸嗤,負販亦駭,而包羞詭隨,以至于今,不料黼座臨政,審擇庶官,動詢兩銓,毫忽無遺,政席垂輟,法醞遽宣,一堂之內,和氣春溫,而眷顧之恩,偏及於賤臣,玉音弘亮,酬酢如響,昵侍諸臣,擧皆聳聽。且謂臣篤老之齡,粗完筋骸,決科之年,亦感宸衷,渙降隆旨,超躐二階,優恩異渥,曠絶千古,榮感之極,五情爽惑,齧指出血,繼以哽咽,直欲糜骸粉肌,圖報萬一於此生未泯之前,而第恐審擇之日,玷汚崇班,重累則哲之明,且貽薦紳之羞矣。司直之論,果爾峻發,偏枯之說,允合公議,聖上宜卽許其繳還,丕恢聽納之量,而兪音終靳,聽聞皆惑,不知聖上,何取於朽鈍一無能之臣,而橫加誤恩,不恤臺言耶?臣竊惟爵祿者,人主所以磨鈍而勵世也。必須量能度才,用適其器然後,濫僞不齒,國體自尊,故伊尹之告太甲曰,其難其愼,古昔任官之道,不苟若此。今殿下,銳意圖治,動法三代,而勵世磨鈍之政,緣臣壞了,惶悶抑塞,不知所出,新除之初,冒陳危懇,會値淸齋,見阻喉院,武所試官之命。又降於是際,疏雖未徹,義在往役,再牌之下,黽勉出肅,追惟至今,面頸發赤,臺議重發之後,決不可因仍盤礴。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卽命收還,以重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特授知樞,意非偶矣,過中之說,於卿何嫌?卿其勿辭焉。 ○左副承旨柳儼疏曰,臣向蒙恩暇,救視病母,由限纔過,牌招遽降,嚴畏分義,未敢顧私,不得不黽勉又出,仍以大臣偕來承命來守,而母病尙未痊可,私情十分悶迫。今又聞數日來,諸症越添,比向日尤苦,最是關格之症,乍減乍劇,其劇時則中焦閼塞而水勺不通,下部虛弱而泄痢無算,宛轉叫呼,頃刻難忍,藥餌救護之節,一時爲急,而王命在身,不敢離次,心焦意惶,罔知攸措,敢恃孝理之政,仰伸疾痛之呼,伏乞聖慈,曲加矜怜,遞臣見職,俾得及時歸救,以伸人子之情,千萬至祝。仍念臣母,卄載沈疾,進退無常,臣之前後陳懇,不啻屢矣,近來年齡愈邁,氣力愈衰,少有感傷,一倍危綴,臣以孤孑一身,旣無兄弟姊妹,暫時離側,病心莫慰,雖其圖報聖君之心,或奪眷戀病親之情,有時從仕,筋力自效,而及其病勢益沈重,情理最悶迫之時,又不得不陳暴私懇,瀆擾崇聽,方寸交亂,去就眩惑,以今日事言之,君命何等體重,而猶未能忍耐奉行,親祭只隔數日,而又未免臨時煩溷,情雖可矜,罪實難逭,惟願天地父母,仍許臣長暇,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云云。入啓。踏啓字。 ○執義梁得中疏曰,臣伏承聖批,非惟不許所辭,乃反申之以溫諭,辭旨懇惻,如父誨子,臣捧讀涕零,惶感交極,不能喩之於懷也。夫禮所謂七十致事,古人豈苟然爲之防而已耶?誠以血氣心力,旣已衰謝,則其於事爲之間,亦將怠緩廢弛而莫之振故也。況臣之摧頹昏聵之狀,聖鑑固已俯燭之無復餘蘊,臣亦非敢徒守禮防之一節也,雖欲慷慨振刷,黽勉自力,冒昧趨承,而亦不可得,惟願早伏違逋之誅,庶有以自安於私分而已。然而竊伏惟念,臣之爲人,聖明非不熟知,而猶且廁之收召之列者,非以爲可堪職事,欲以器使之也。只以臣之樸騃癡戇,不知人間有忌諱之嫌,而有懷必達,率口盡言,故欲聞狂瞽之言,以資邇言之察,而因以開不諱之門也。臣之自知,亦豈不審,而從前之冒嗤笑而赴召,不以爲嫌者,亦非敢自擬於陳力就列也。只以愛君憂國,根於秉彝之天,而不容自已,故欲獻其一得之愚,庶祈有補於世道之萬一而已。今者以身不能進,而因遂泯默無言,終非臣心之所敢安者,故敢以平日肝膈之要,附陳於乞免之章,而獨於聖批實事求是,心尤味焉之敎,竊有所感焉,謹就此一說,爲之諄復焉,惟聖明之垂察焉。嗚呼,殿下求治之誠,十年如一日,而治不徯志,進寸退尺,陵夷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至於近日,殿下大誥中外,飭勵群工,而朝廷之泮渙逾甚,紀綱之頹弛逾甚,政亂民散,置之相忘之域,而不知恤,伏未知殿下,亦嘗淵然深思於燕閑之中,而得其所以然之故耶?昔在己酉春,臣之赴召登對之日,臣以孟子所謂勿正勿助長之說仰達,而殿下下敎曰,當作五字符,銘於心矣。其時此一說,雖因蕩平一事而發,而一理逢源,萬事皆然。故臣又以一本無僞之說,申復於後,而因而歷陳虛僞之弊矣。蓋此勿正勿助長一語,在學者,爲學問用工之節度,在聖王,爲御世應物之權度,而必也先有必有事焉一節然後,勿正勿助長之工,方可有着手處,而其實則只此必有事焉一句,已自帶得勿正勿助長之意,在其中,臣之所達實事求是四字,卽必有事焉之意也。噫,正與助長之病,自常情觀之,不過以爲無所益而已,而孟子之言,直比之於宋人之揠苗而苗枯,孰不以爲一時抑揚之辭耶?但涉世旣久,閱理旣熟之後,方覺孟子之言,爲十分善形容,而非一毫過情之言也。正助之病,其端甚微,其流甚遠,而其分則只在於公私誠僞之間,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也。孟子之告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不曰何以曰利,有仁義而已云,而必下必亦二字者,所以明不求利而自無不利之意也,亦所以明利非利而仁義爲眞箇利也。蓋好利而惡害,人之情也,聖人之敎人,不過因其好惡之情,而指示趨避之道而已。利之一字,元非可諱之言也,至如所謂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云者,語意正亦如此,如此等聖賢之言,不一而足,亦何嘗諱言利乎?只是因其情而利導之故,生意活潑,沛然無礙,正如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蕫子所謂樂而不亂,復而不厭,歷萬世而無弊者也。及夫董子,因江都易王越有三仁之問,而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言,而朱子,以卓越諸子稱之,則便是衰世之意,而不免於標榜,稍涉於安排矣。於是,便爲利字所壓倒,人皆諱言利,而遂有助長之病,朱子所謂理逾明而俗逾偸者,正謂此也。若乃有國之設官分職,莫非吾人之代天工者,而才不借於異代,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故自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蓋將爲代天工之具也。士之生於此世,讀書學問,砥礪名行,亦將以有爲於此世也。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元非可諱之事也。況今旣已應擧而決科矣,亦旣拜官而肅恩矣,卽此決科之日,便是許國之身矣,卽此肅恩之日,便是夙夜在公之人矣,尙何待牌招然後,爲官守耶?惟是士之不由科目者,爲崇儒重道之號所壓倒,惟以不仕爲高致,而朝廷之崇之重之,一向層加,故輾轉相因,因作僞楚之充隱矣。士之由科目而進身者,爲《管子》四維之論所壓倒,惟以牌不進爲廉隅,而君臣之大倫大義,終無所逃,故輾轉相因,因作踰墻婦人貌樣矣。臣愚死罪,敢願聖明,於此而試加睿思,此非正與助長之病而何耶?孟子之以宋人之揠苗爲喩者,是果一毫過情之言耶?古往今來,一治一亂,氣數推盪,莫之爲而爲,而豈料文弊之至於此極耶?孔子曰,如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云,而文弊之至於此極,誠非聖人知慮之所能及也。臣愚竊以爲,《中庸》之所謂聖人有所不至者,正謂此等世變也。今日時事之可言者,指不勝屈,而此一弊,最爲膏肓之疾,不去此疾,則雖有萬金良劑,終無可施之地,故獨於此,惓惓而不知止焉,惟聖明之深留睿思。嗚呼,虞廷之濟濟相讓,豈如今之所謂廉隅耶?汲黯之廉隅,何遽不及今人,而其自請出入禁闥,何耶?元來只是實事求是而已,只是必有事焉而已,尙何有許多計較於其間耶?至如臣者,受恩三朝,徒切願忠之心,深思時弊,不勝憂慨之忱,昨年赴召,擬效涓埃之報,而都下之人,群駭而聚笑,有如褒姒笑僞烽之諸侯,亦或爲之代羞,看作鄭女之褰裳涉洧,當初欲明實事之本心,畢竟歸於虛僞之物色,蹤跡孟浪,憮然而歸,而餘懷耿耿,猶不自已,目見今日庭臣,方爲廉隅二字所惱,轉動不得,殿下方汩沒於牌招推考等酬應,日不暇給,臣竊不勝悶塞抑鬱之懷,敢冒萬死,復獻此狂妄之言,伏想亦必復惹朝廷之一番驚駭矣。然而狷介之性,寧欲與鳥獸同群而不自恤,惟是瞻望宸極,衷情蘊結,伏乞聖明,恕其罪而採其言。《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蓋天下之理,本自簡易坦蕩,不如是之隘塞臲卼矣。臣無任激仰感慨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所陳,爲今藥石,因孟子之訓,勉戒尤甚切實,可不加意焉?見爾久矣,思爾切,須勿過辭,宜速上來,補我不逮。 ○正言趙明履疏。{{*|原疏留中}}答曰,省疏具悉。三條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而自勉焉?其中中條,秉筆前席,亦以多年,猶未詳乎予意者,雖然,大體則是,可不留意?第三條事,前後飭勵,不過如斯,其當先自行之,飭勵備局,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原疏留中省覽。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臣於見職,非不知菲材綿力之萬萬不合,而祗以聖眷不可孤也,臣分不可忽也。臣果爲是之懼,惟以奔走恪謹爲恭,備員替直爲事,黽勉承膺,居然今爲周歲,而未嘗陳一格言,以啓沃乎聖心,出一竑議,以恢張乎公道,每自循省,顔厚有忸怩,人之笑罵,自是分內,臣之愧竦,亦多矣。此實臣區區私義之難進者,而伏況頃者,憲避諫疏,盛加譏斥於同僚,至請譴罰,同僚旣以此陳疏辭職,疏方留院,則臣之不安,與同僚無異,槪其筵奏之時,臣與之同辭共陳,則不審奏對之失,臣亦有之矣。今何可以臣名之不爲攙擧爲解,而晏然冒進於榮次,以喪其廉愧之防哉?此已臣難冒之端,而且臣目下情理,有萬分迫急者,玆敢悉殫肝膈之懇,仰瀆聰聽之下,臣之老母宿病,積年沈痼,寧日絶少而痛時居多,每當寒溫之交,輒爲大段增劇,動經時月,始得獲安,而今年則母年益深,病隨而深,私家病狀之種種瑣屑,雖不敢盡煩,而帖身床褥,氣息綿綴,肌肉換脫,寢噉俱廢,氣力精神,至爲澟然,臣方扶擁相守,藥餌爲命,人客雖來,而未敢接應,憂心焦灼,如癡如狂,束帶趨簉,已無其望,而在家衣帶,亦未整理,以臣孑然孤獨之身,豈有暫時離捨之勢哉?噫,臣之前後以母病而請急者,非一非再,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幸蒙我聖上至仁至慈,孝理體下之恩,每受由暇而救護,母子感祝,天地罔量,今臣母病,源委深重,症情危惡有非三日例暇,可以蘇安,前頭將不知費了幾番撕捱,幾番控籲,言至于此,惶悶悸恐,莫知措躬之所也。臣若有一分可進之道,昨日坐違,已極不敢,今於只推再召之下,尤何以頑不蠢動也哉?且伏念大壇親祀,私廟動駕,俱爲迫近,而臣職忝從班,將未得陪扈,臣罪尤大,萬殞難贖,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懇,特遞臣職,仍勘臣罪,俾至情伸而邦憲嚴,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掌令李以濟疏曰,臣自秋及春,四玷臺地,而涓埃蔑效,徒事逋慢者,夫豈臣心之樂爲哉?匪怒之聖敎,不匡之臺斥,臣不敢每引爲嫌,而惟是一疾沈痼,視聽俱昏,白晝猶未辨字畫,對人全未省細語,再登前席,輒有做錯之失,臣常自悔其不量,何待人嗤點哉?科時坐違嚴召,亶出於疾病之難强,不但情地之臲卼,而勘罷未幾,除旨繼降,天牌臨門,義不敢每事違傲,隨詣闕外,敢控哀籲,而鞫事方急,喉司退却,不得不一謝恩命,將赴鞫坐,而適因禁堂不備,荏苒數日,一味虛帶,惶隕悶蹙,如縛求解,前後辭疏,畢罄肝膈,而聖批每以勿辭察職爲敎,有若臣托疾圖便而故爲引避者然,臣雖無似,亦何可自欺而欺天乎?世之泛然相知者皆知臣有此疾,其中稍有交分者,自臣除臺職,莫不爲臣憂之,公議槪可見矣。世安有頭童髮白,耳塞目昏,筵席未聞天語,傳啓不辨字畫,而徒然貪戀榮寵,行呼唱於內庭外衢者哉?況臣素抱虛冷之症,近復添劇,寒熱交升,逆氣兼發,叫苦旅托,調治失宜,旬月之間,實無自力之望,敢將疾痛之號,更瀆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垂俯燭,諒臣肝血之忱,非出飾讓之例,亟許鐫遞臣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安私分,以重淸選,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有區區憂慨之忱,敢此附陳焉。先儒周濂溪云,主靜,立人極焉。朱子釋之曰,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眞也,苟非此心寂然無欲而靜,則又何以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天下之動哉?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旨哉言乎?夫靜者,動之基,動者,靜之用,故必先正此心,淡然虛淨,毋臆逆,毋將迎,毋助長,沈潛純粹,無有一點私僞,干其間然後,物來順應而姸媸曲直,莫能遁形,發皆中節而喜怒哀樂,無過不及,此乃古聖王居靜制動,執簡御煩之要旨,而兩賢之申申垂訓者,夫豈偶爾哉?伏惟聖學天縱,懋修厥德,凡於消人慾復天理,澄本應物之要,何嘗不領會方寸,辨析危微,而第於政令注措之間,似有求治欲速底意,憂勞太勤,寢睡愆度而攝養或失適,明察細事,未克用晦而王言似欠簡重,有言避逆而喜怒或至於失中,開誠接下而乾斷或未能廓揮,此殆聖上平日涵養工夫,未造乎靜專動直之域,故施諸事發於外者,自不無膠擾窒礙處耳。從古人臣之進言者,必曰罔淫于逸,罔敢荒寧,而我殿下,旣罔淫于逸矣,罔敢荒寧矣,進今日之藥石者,其將曷爲而可也?聖心必靜專然後,可以應萬機之酬酢,聖躬必康寧然後,可以祈永命於無窮,則愚臣眷眷之忠,安得不以主靜澄本之工,責難於我殿下乎?若其循序下工夫處,莫先於淸心寡慾,而要自戒懼謹獨中做出來,以殿下時敏之學,緝熙之工,誠察得公私分數,時時體驗警省,則自可有心得踐履處矣,何待臣覼縷也?當今可言之事,奚止一二,而最是良役變通,自先朝迄于今廟堂,講之熟矣,進言者,亦云多矣。前頭區劃設施,未知出於何策,而臣新自鄕來,聽於道路,良民等,皆以爲朝家,方講定一疋之役,莫不歡喜踊躍,翹足以待,不啻若赤子之慕慈母,今若因循前套,終無頒定之令,則魚喁缺望,誠非細慮,況當大歉之餘,良民之安堵者,十家無一,而列邑爲充闕額,校院生及僞稱幼學,閑散及冒屬忠義,各樣名目,一倂搜括,里閭繹騷,朝不謀夕,今日捧疤,明日逃散,旋得旋失,殆同弊甑汲水,雖有智者,無以善其策矣。噫,人之所見,各自不同,若待衆論歸一,則將無了當之日矣。臣愚竊願殿下,執其兩端,擇其均一無偏者,快施乾斷,無或留難焉。臣於近日官方,竊有所慨然者,繕工副正一窠,卽年老蔭仕養病之坊,而職掌無甚緊關,故昨年大臣及本監堂上,筵白革罷者,實出於捐不急之意,而未及一期,無端旋復,問其人則不過衰病之李勛佐耳。使勛佐,雖老且病,其才誠可惜,則相當緊冗,何處不可,而必復旣罷之窠耶?況是人也,捱異至親,專事黨論,曾莅州郡,且乏廉聲,及今年紀已暮,疾病難强,則爲此人復此窠,臣未知此何擧也。臣謂宜依前仍革,其他不急之官,亦宜刊罷,俾無冗食之繁焉,八路方伯,孰非緊重,而至於嶺南一道,其民地之重大,簿訴之繁委,非他道之比,故自古揀選之重,比諸道尤別焉。新監司柳復明,一按東藩,厚招人言,餘謗未已,公議嗤點,則今以七十州軍民之重,付之此人,恐非難愼之意也。臣謂宜速賜遞改,以重藩任焉。自侍從而任分憂之責者,其律己奉公,尤宜自別,而保寧縣監權贒,荒歲營賑,民不蒙惠,遏糶取剩,利歸私橐,簽丁塡額,專委滑吏,賄賂肆行,矇不省察,闔境嗷嗷,徂亡相繼,怨謗喧藉,聞者駭惋,亦宜劃卽遞罷,以紓窮民燃眉之急焉。臣病蟄旅托,罕與人接,凡於時政得失,聞見寡陋,敢將草草數語,略及於辭疏之末,誠不足以塞一日之責,豈聖朝許以風聞之意哉?伏乞聖明,竝加諒恕而澄省焉。答曰,省疏具悉。良役事,今方飭勵,可不勉焉?李勛佐事,實是意外,極涉過中,嶺伯事,往年被斥,旣已脫空,今者所論,尤極已甚矣。權贒事,遠外之聞,豈可盡詳?爾其勿辭察職。 ○敎黃海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海州牧使兪拓基書,王若曰,斂大惠而施一州,厥有昔人咨惜之語,置外藩而展四體,是亦古后任使之方。復煩卿刺自南移,寔爲予憂寬西顧。惟卿,襟宇弘毅,規範峻凝。回英眄而秉毫,一代蕫狐之譽擅,備顧問而講學,三晝廈氊之裨多。內則銓席之入參,公揀才進退之柄,外則嶺臬之出按,嚴考績黜陟之權。惟望實隨處俱孚,果材器無適不可。向者湖賊之干紀,特有楊鎭之分符。備寇於畿甸要衝之間,庸托捍禦之責,受命於人心危懼之際,能盡鎭安之謨。北門仗寇準之威,初何讓鎖鑰之任,晉陽寬尹鐸之政,終有賴保障之功。及夫內職之控辭,薄施外郡之斥補。杜母之歌謠相聞,復見古循吏之治,單父之淸簡自持,奚止賢太守之績。不宜久捐於下邑。玆乃更移於近藩。眷彼黃海偏區,實我靑丘要鎭。按山海之封域,總大小二十三官,簽水陸之軍兵,有騎步數千餘衆。表裏亭障,合爲關西唇齒之形,左右帶襟,不啻荊南咽喉之勢。嗟近歲荐饑而凋弊,必委寄得人而撫摩。伊平昔倚毗之心,本欲畀諸樞要,顧今日艱虞之棘,姑令作之屛翰。名雖左遷,豈臣職有間於內外,任重一面,須予眷無替於始終。玆授卿黃海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海州牧使,卿其克殫乃誠。祗若厥猷,惟桑土備綢繆之策,卿必盡心,若蔀屋祛愁怨之聲。予不多誥,急則折緩則廢,可忽寬猛之得中,小卽決大卽聞,自有裁稟之用舊。於戲,挹首陽之高節,勵立懦廉頑之風,瞻石潭之遺祠,敷摩仁漸義之敎。以經綸抱負之志,處宰輔而猶能,卽糟粕緖餘之微,理方岳而何有。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司成崔命相製進 ○甲寅三月初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下直監司、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入侍時,黃海監司兪拓基,右承旨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光陽縣監李枝發,天水僉使姜相周,包伊萬戶魚史正,以次進伏。上曰,承旨進來,先書批答,可也。李宗城進,書批答訖後,兪拓基進伏。上曰,卿之藩任,非初授,不待更勉,似必善爲,而海西異於他道,須着念爲之。拓基曰,臣於罪補之中,旋授藩任,怵分畏義,實無承當之望,誠不知何爲而能不負委寄之意矣。今於咫尺前席,又承勉戒之敎,敢不殫竭心力,圖報萬一乎?上曰,有所懷乎?拓基曰,臣於本道,沿路則使行時,一番歷見,而其他諸邑則事情風俗,茫然不知,利害便否,未能詳究,下去後,當隨事狀聞,或報于廟堂矣。上曰,前道臣變通軍制,繼去之人,若不善後,則將未免功虧一簣,卿須勿爲解弛,可也。拓基曰,前監司朴師洙,皆已善爲之,似無可以更改者矣。伏承以軍丁事,有所下敎,臣敢以所欲陳者仰達,臣待罪南陽時,考見民戶,僅爲五千餘,而計除士族、儒校生、將校、牧子、公私賤,則良戶,都不過九百餘,各邑良役則至於二千七百名,其中最苦,莫過於水軍,而其數,至於七百六十七名之多,雖在常年樂歲,流亡相繼,蓋聞在前水軍,元額不多,而數十年前,水原爲獨鎭之後,移屬者多,以致如此,或有過二十年逃亡不得頉者,又或有生男而不擧者,臣聞一有識士民之言,則十餘年前,有一民三父子,方應水軍之役者,自外歸家,則其妻又生男矣。其人以爲此兒,不過數朔,又將爲軍矣。一家內四水軍番布,將無以備納,勢必流散,則又將使隣族被侵,不如吾先死而無知,仍爲自縊而死云,聞來慘然矣。壬癸兩年物故及各樣流亡,合爲四百餘名,雖略已充定,至於七百名水軍,不可無變通之道,今若以近畿他邑騎、步兵等役,參半換定,則猶可以少得蘇息,故敢達。上曰,騎、步兵及水軍身布,每歲幾何?拓基曰,騎兵則三年一納布,步兵、砲保等各色則歲納二疋,而水軍則不但所納有加,又有越海赴操之役,戰船什物,責應夥然,而爲僉使者,又未必盡能撫恤,以是之故,民若定於水軍,則如就死地矣。上曰,聞卿所達,南陽之民,實甚可矜,令廟堂各別商確稟處,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朴師洙,頃以牙兵休息立番於監營事,狀聞,而見塞於廟堂,臣不知何以防塞,而臣與師洙,私書往復,故知其必可行矣。下詢新方伯而處之,如何?上曰,道臣之意,何如?拓基曰,小臣於在嶺南時見之,則以牙兵立番,一如禁衛京軍之制,而操鍊之規,似甚便好,雖海西立番,似爲便好,臣於交龜時,當與師洙爲議,而以宗城言及事勢,參商狀聞矣。上曰,朴師洙前後多有修擧之事,此則未知何以見塞,而事若便好,則卿勿以前伯之見塞於廟堂爲戒,而更爲狀聞,可也。拓基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廟堂之防塞,雖未知如何,而苟有可以狀聞者,豈敢以見塞爲慮,而不爲狀聞乎?宗城,請讀宣諭、別諭。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訖。上曰,擇守令則在於銓曹,而考績黜陟則專在道臣,考績中,又當以勸農桑爲重,今春甲子日下雨,亦是不好之兆也。水旱固非人力之所能爲,而亦不可不用人力,避旱之道,堤堰爲最,必須預爲申飭,勿解爲之,可也。拓基曰,聖敎諄諄,恤民之意,溢於言外,臣敢不殫竭心力,而勸農之道,當爲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而勸農時,民若以無種糧爲言,則道臣、守令,至此亦無可以助給之道,是最可憫矣。上曰,畿邑似難,而海西則似異於畿內矣。南陽今年麥事,將如何耶?拓基曰,臣在官時,春牟則耕者廑居半,而似不如壬子之甚凶矣。卽今民間,如經大病之人,未易蘇完,而舊逋欠,一時督捧,故民亦無可奈何,而有農糧者,盡入於逋欠,作農不能着實,不可謂比昨年快勝矣。上曰,種糧還穀所分給之數,比昨年何如?拓基曰,昨年猶能接濟,麥前矣。今年則人數倍加,穀數減少,故仰哺者經過之難,甚於昨年矣。遂爲退出,光陽縣監李枝發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有所懷陳達,可也。枝發曰,未赴任之前,姑未知邑事,無所懷之事矣。上曰,七事誦之,枝發誦訖,宗城請讀宣諭。上曰,依爲之。天水僉使姜相周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相周對曰,天水僉使姜相周也。上曰,履歷達之。相周曰,以訓鍊都監馬兵,乙巳年登科,戊申亂時,擒賊將,爲敎鍊官,以久勤爲此職矣。上曰,有所懷乎?姑未赴鎭,無所懷矣。上曰,天水,何地也?宗城曰,在寧邊地矣。包伊萬戶魚史正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史正曰,包伊萬戶魚史正也。上曰,履歷達之。史正曰,御營廳敎鍊官,以久勤除授本職矣。上曰,有所懷乎?史正曰,臣未赴鎭,姑無所懷矣。上曰,賜物受去,可也。枝發、史正,徑先出去。宗誠曰,邊將賜物,不爲受去徑出,推考,何如?上曰,此是生疎之致,勿推,可也。守令、邊將,遂皆退出,皇壇親祭時,進幣瓚爵官,奠幣瓚爵官,以實差入參事,別爲申飭事,榻前下敎。宗城曰,鞫坐過親祭後爲之事,有下敎,而鞫廳事體,極爲嚴重,勿論虛實,惟當星火嚴治,不可遲緩,而今番則三日之間,判金吾三次遞易,此由人心狃安之致,而臣恐長此不已,則雖有如戊申之變,亦將如是稍緩矣,雖以戊申事觀之,初頭則豈能念其輕重乎?今番之不卽開坐,因諸臣之罪,而親祭後,開坐之敎,似恐未安矣。上曰,所達然矣。戊申年安鎛告變時,承宣以問郞參鞫,初頭則似極虛疎,獄情虛實,誠有不可知者,而今日之如此,實由於狃安,承宣言是矣。判金吾遞易,而皆不行公,今雖差出,似未必開坐,故寧欲以過齋爲限,若有所重,在齋戒矣。宗城曰,臣於兒時,見朝報,則玉堂若無伴直之人,雖夜,必開政差出,俾卽入直,宋成明之父徵殷,亦嘗於直中,有情勢難安之事,徑出違罷,其夜開政,還除館職復爲入直矣。今則上下番俱空,亦恬然不以爲怪,經筵講官,其責甚大,宜以有學識者處之,使之鎭長在職,庶可以成就君德,而虛久曠直,鞫獄之嚴重,經筵之緊急,而如是解弛,豈非可憫者乎?上曰,所達然矣。雖然,今番鞫事則告者非久,似當受刑,比庚戌、戊申則不無輕重之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于今七八年,而無論在官不在官,一飯之頃,豈敢忘國事?而國勢民心,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而聖上起感於黃卷之中,不待人言,而有爲之志,卓然奮勵,而臣豈不欲一陳愚見於明主之前,而適在罪罟中,未能陳疏,其後又過時,故不敢,而若一登前席,假之以從容,則欲有所陳達矣。今登筵席,姑擧其槪而仰達矣。卽今國勢民事,非殿下挽回,則將無以挽回,而臨御以後十餘年之間,治效漠然,漸至此境,有如下瀨之舟,不進則退,夫所以挽回之道,惟在殿下悠久之誠,不息之功,不可以一朝一夕,一擧措一政令之善,而挽回之也。殿下,每以奮勵下敎,而無奮勵時,便見有不能奮勵之時矣。臣則以爲奮勵二字,不必言也。昨冬奮勵之後,天道已一小變,而了無其效,故殿下奮勵之事,又漸衰矣。且爲學之道,必以知行俱到爲貴,爲治之道亦然,必先有定算然後,向前做去,趙充國屯田之奏,亦量其事勢,必如是而後,可以有效,故屢屢言之,終成其功,諸葛亮,治蜀尙嚴,亦量其時勢而有定算,故能做三分事業。商鞅傳,亦曰令旣具未布,未布之前,亦已定其令矣。今則殿下,只曰奮勵,而無下工處,君上,造命之本,操可爲之柄,而又無不可爲之時,惟在殿下誠心做去與否,用血戰工夫然後,可以救得,若又如前悠泛,差過幾會,民無蘄向之心,則亦無可奈何矣。殿下有爲之志則非特臣知之,八方之民,亦皆知之,伏願殿下,必以挽回今日世道爲期焉。上曰,大誥之後,諸臣無一人進言者,承宣之私情,必難於夙夜之役,而所以除授者,蓋欲其有言矣。今者所達之語,大略則好矣。爲君上者,若念祖宗遺大投艱之意,則豈不懍然?爲臣下者,亦以與國共休戚爲心,則豈不好乎?古有倉庫氏,祖宗朝,亦有久任之規,故有其效矣。今則不然,所謂久任者,亦不過爲應文備數而已。賓廳次對,其意不偶,而每每頉稟,飭勵之後,似有其效矣。近來又漸不如前,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自是人君事,而今則不然,以今規模,終無爲國矣。左相所遭,宜其欲一遞,而今時則不可遞,都承旨所遭亦不輕,而今時則不可遞,故皆不許遞,而藩任嶺閫灣尹有闕,今已幾月,而尙不差出,吏、兵判則不過以三過都政,爲嫌而不出,予之此言,似有抑揚,而予將親自招來乎?如此而豈可爲國乎?宗城曰,聖敎之意,臣亦知之,而雖令諸臣奉令承敎,殿下當何以爲治耶?必如楚莊斷絃,齊威烹阿而後,可以有爲,諸臣之不當撕捱而捱撕者,嚴加責罰,可以有懲,而今則雖被罪之日,亦知霈澤之隨後,不爲懲畏,有罪者,必嚴治而無撓然後,人心可以有畏矣。且愼賞之道,雖在祖宗豐亨豫大之時,尙然,況今時乎?卽今凡事,皆不及祖宗朝,而獨於賞典,欲過於祖宗朝,中人以下勸戒,只在於賞罰,而罰賞如此,殿下前後以偏論罪之者有之矣。未嘗以不務民事罪之者,賞典亦非不愼惜,而諸臣有陳請之言者,則又復賞之者有之,賞罰如是而何以勸戒乎?上曰,所達極好矣。宗城曰,臣多有所懷,而水剌時近,故不敢盡達矣。上曰,雖前席大臣,亦有問之之例,判府事,近來則何以經過乎?宗城曰,前年冬間得病,今二月初則危懍矣,晦間則稍愈矣。上曰,精神無耗敗事乎?宗城曰,老人精神,豈無耗敗之理乎?雖不至前忘後失,而思慮所及,不能遠矣。畢達後,注書徐命臣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初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藥房請對,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瑜,記事官李光躋、李鼎輔、李德重入侍。寅明進伏曰,近日日氣和暢,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寅明曰,水剌、寢睡差歇,復更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臣等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眼候猶未差愈,自外所聞,不若親承下敎,故今日雖是淸齋之日,欲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上曰,眼候有些餘氣,而比前頗勝,卽今別無開睫不偏之患矣。寅明曰,親祭隔宵,徹夜將事,恐有傷損之節,臣等以是預切悶慮也。上曰,此與他祭有異,一夜行祀,何關係之有?寅明曰,在臣等道理,惟當仰體聖意,而靜攝中徹夜之祭,豈無所妨害?玆敢不避煩瀆,如是仰達,無任兢惶,聖上旣已牢決,臣等誠淺,不能感回聖心,今不必盡其所欲達,而至於藥物等事,不可不仰稟待令,故敢達。經夜行祭,熏洗之藥,必宜措備,以作不時之用,似好矣。上曰,別無癢症,故熏洗之物,不爲試之矣。寅明曰,五行湯洗之,有效矣。上曰,百沸湯似勝矣,時或爲之,而無所益也。李瑜曰,預爲熏洗而行祀,則似好矣。寅明曰,頃日入診時,仰見眼部,似若浮高,卽今厥候,何如?上曰,猶有餘氣而自然手習,不期撫而自撫也。寅明曰,藥物自外待令乎?上曰,雖不用待令,可矣。寅明曰,眼候所祟,未知緣何,而此必有受傷處矣。上曰,自少有之,而或苦或歇,猶不至大段矣。自戊申喪慘以後,一倍添加矣。寅明曰,《論語》曰,齋必有明衣,伏聞殿下,於祭享時,不脫衣而假寐云,此有乖於明衣布之義也。上曰,常時酬應之時則不無疲勞,自易就眠,淸齋之時則雖就眠,眠不成,非有意故如是也。寅明曰,自明日,乃淸齋也。申後,無公事出納之事,必早爲就寢,何如?上曰,唯。諸臣仍退出。 ==3月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朴師正{{*|奉命偕來}}。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瑜啓曰,明日大報壇親祭齋戒,初六日正日,初七日又武科放榜,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差出之後,不卽出肅,事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祿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令史官傳授。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朝者府吏來告臣等曰,鞫廳罪人南極,乘夜跳出,越墻逃走云。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臣等不勝驚駭,急急來詣本府,一邊推問守直羅卒,一邊分付左右捕廳,一邊發關諸道,使之刻期譏捕,而入直都事,不善防守,致有此弊,不可不拿問處之,該吏、羅卒,移送捕廳,嚴訊窮覈,有不可已,臣等亦不免不能檢飭之失,惶恐待罪。 ○又啓曰,卽伏見禁府草記,鞫廳罪人南極,有逃躱之變,此實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事之驚駭,莫此爲甚。當該守直官員及書吏羅卒,若不嚴治正法,其流之弊,將無所不至,草記才已入啓,方待處分,而本府堂上之當時不能檢飭,亦不可不論。罪人逃躱,必在曉夜之間,而已牌之後,今始緩緩草記,亦極可駭,當該當直都事,亦當嚴處,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請禁府諸堂上當直都事,竝從重推考,何如?{{*|批答,請對時下敎}} ○又啓曰,小臣,以刑房代房,有時急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師益爲知義禁,徐宗伋、李眞淳爲同義禁。 ○李宗城啓曰,以鞫廳罪人逃躱事,金吾堂郞,有拿鞫嚴處之命矣。判義禁沈宅賢,三牌不進後,待命金吾門外云。新除授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李眞淳,竝卽牌招,何如?傳曰,依允。勿待命事,分付。 ○李瑜啓曰,臣與藥房提調宋寅明,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再明日,大報壇親祭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右副承旨朴師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今方在外,在前如此之時,有姑令入參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淸齋。 ○李聖龍啓曰,領議政沈壽賢箚子到院,而大報壇親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掌令李以濟啓曰,臣之樸陋巽軟,最居人下,屢玷臺地,一味虛帶,居常愧懼,若無所措,疾病且痼,無望自力,臺端宿硏,卽臣自畫之地,而聖明不棄,除旨相續,感戴洪造,嚴畏分義,冒沒出肅。因赴鞫坐,而禁堂不備,退伏私次,荏苒數日,虛叨職名,思效獻芹之忱,兼附輿人之誦,猥陳一疏,冀蒙採納,而及承批旨,不惟不賜允許,上款草草數語,語雖極陋,若其耿耿微衷,竊自附於古人,恐君有遺失之意,而不賜一字之批,實有乖於大聖人蒭蕘必擇之義。此已臣惶懍不安之端,而下款兩人事,以極涉過中,尤極已甚爲敎,有若臣忽地創出而巧爲刻核之論者然,臣奉讀未半,竊不勝訝惑而繼之以憂嘆也。夫繕工副正一窠,只是老蔭仕之養病坊也,職掌無甚緊關,故昨年革罷者,實出於捐不急之意,而纔過一年,無端旋復,若爲一勛佐而復設,則此窠未罷之前,老蔭仕之可合是任如勛佐者,世必有其人矣。若以此窠爲非冗散而可復,則必擇年力精强,可堪任使者處之,何可移授於衰病厭厭之人,苟然備數於閑冗之列耶?漢印之銷刻,固無損於時君轉圜之美,而此窠之纔罷旋復,其果出於不得已耶?亦果出於恢公祛私之意耶?臣實未曉也。噫,昨年今年,因革靡常,朝家設施,未免輕遽,則臣之所論,不過爲聖上惜事體也,爲朝家慮後弊也。不但爲一蔭窠而已,則過中之敎,實非臣淺慮之所及也。至於柳復明關東一事,殿下雖敎以脫空,而臣未知何事得脫也。夫復明,一介寒措大耳。不得名一金爲生,卽世所共知,而身居藩臬之任,大起京城之宅,渠渠廈屋,突兀見在,十手指點,衆口難掩,而擢拜雄藩,大違公議,則國家懲貪礪廉之典,獨不可行於藩宣之臣耶?臣之初疏,亦不欲明言顯斥,以傷忠厚之意,而殿下,至下已甚之敎,臣實未曉也。至於權贒則臣往來湖右竊聽輿議,其居官不職之狀,難以毛擧,而政委吏胥,闔境怨咨,傳說狼藉,有口皆言,臣之得於聽聞者,非泛然風聞之比,而聖批以遠外未詳爲敎,臣雖無似,顧何敢以未詳之言,仰陳於君父之前乎?如臣譾劣,忝居臺端,誠淺辭拙,不能見孚於君父,纔論數事,遽承未安之批,將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趙鎭禧啓曰,掌令李以濟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於月前,以四邑守令論罪事,有所陳聞者矣。卽者得見其原草,則費辭自明,以臣所按者,專歸之於孟浪虛疎之科,求欲免罪者之言,安得不如此也?臣亦非用意陷害人者,但以職在按廉,有不容放過者,故隨所聞見,據實而論之耳。一時按査,容有疎漏,彼若直有可據白脫者則亦臣之所願也。但其自明者,多不成說,卒不免爲欺罔之歸,此尤臣之所悶然者也。蓋臣之按査本意,不過爲民怨之孔多,那移之太煩,略欲懲治其用權之奸吏,釐正其紛亂之頭緖而已。至於貪汚事,已遞之官,不必追論,故一例置之不問,而其一二條件之自然現露於平問吏招之中者,法不當掩置於旣發之後,隨例條列而已則可謂失之忠厚,而猶欲格言而痛辨之,粹然若無一點瑕累者然,可謂不自量,而敢欲欺天,臣竊痛之,不得不復撮其肯綮處,略爲辨論,具別單以進,伏願更命攸司以爲明覈處置之地焉。仍竊惟念,向日掛書之賊,非臣子所可一日共戴者也。立於殿下之庭者,孰不欲明目張膽而獲之,以售其食肉寢皮之憤也?然殿下,以末擬,特授臣是任者,謂臣粗有愚忠,將以責效於有事之秋也。殿下之意,鄭重如是,而臣顧無狀,上以負殿下特達之知,下以負人臣職思之責,有臣如此,宜在罔赦,雖幸聖度天大,不加之罪,臣以何顔,歸拜殿陛之下也?今則歲色將飜,遷就已甚,智力皆窮,冀望路絶,惟有歸身司敗,自服嚴誅,以勵他人,爲粗安於愚分耳。況臣以矢心自廢者,適會不幸,冒當重任,賊若今日捕則明日當解歸,而旣不能捕賊,又不能引去,遽延時月,坐費俸廩,進退無據,成一鄙夫,臣雖不肖,忍爲此也?以此以彼,實無久冒之理。且臣過福招災,門禍荐酷,昨年奔哭臣兄,今又連哭二壯侄,於數十日之內,而父母宗事,無所歸托,情理痛迫,不能節哀,見方寢食都廢,疾病交作,精力消亡,難以照管煩務。且新喪兩侄,皆孤露,以臣爲父,而無壯子,必臣歸而後,可以經紀其襄葬,保活其孤寡,此又臣私情之不可不歸者也。近又聞臣堂叔最壽,出按東藩,一門三節,亦豈寒宗薄祚所可堪也?伏乞天地父母,曲加矜察,先許臣遞歸,仍治臣不忠之罪,不勝萬幸。臣治疏將上之際,得伏見朝紙,殿下因講陸贄奏議,追念臣亡兄勸講之言,惕然感悟,惻然愴悼,特降絲綸,仍命禮官致祭,臣奉讀未半,且感且悲,北望九頓,不覺聲淚之俱發也。夫君之於臣,一堂都兪,言聽計從者,古亦有之,旣骨之後,追記其有以得其微意於言語之外,而受用於遷改之地者,三代君臣所未有者也。臣兄當日之言,固應有意,然自非殿下反己之誠,察邇之明,何能及此乎?又況十行之間,善端藹然,責躬求助之懇,片片說出赤心,殿下前後求言罪己之敎,非止一二,而其眞意流動,無一毫應文,使讀之者,自然有感動之心者,未有此比,蓋雖輪臺興言之詔,蔑以加矣。然則此非獨臣門戶私榮而已,實爲今日傾否回泰之一大機會,而當與八路士庶,同其慶幸者也。臣於此,始焉哽愴,繼之以歡欣頌忭,不自知其手舞而足蹈也。伏惟殿下,春秋已四十矣,臨御且十年矣。求治雖切而治效未著,重以亂逆橫生,災孽荐臻,種種不如意者,不勝其多。以常人之情揆之,殿下之意,宜已少怠矣,殿下之氣,宜已漸沮矣,而今殿下,不惟不沮,益有以振作,不惟不怠,益有以奮發,必欲挽回世運,陶鑄至治而後已,此殿下所以聰明英睿,度越百王者也。昔者漢照烈gg漢昭烈g,潰於新野,奔於江陵,半世寄寓,至不保妻子,而雄心傑氣,終始不挫,此其所以爲眞正英雄,而畢竟三分割據,綿祚四十者,蓋以此也。今殿下之於爲治,計不入手,勞而無功,無異於昭烈東敗西喪之日,而其不怠之志,不沮之氣,有倍於座上泣髀之秋。臣以此,有以知殿下之志,終必有成,而今日大哉之言,乃不以爲左契也。嗚乎,殿下,吾東之盛主也,今日,殿下之盛時也。凡爲殿下之臣者,孰不悚聳振動,精白淬礪,思所以對揚休命,奉承德意也哉?然以臣之愚,不能無私憂過慮者,臣謹按《周易》、復卦曰,六三頻復,厲無咎。程子釋之曰,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劉質夫曰,頻復不已,至於迷復,頻復之善,聖人雖與之,而其爲戒於頻失之危,亦深矣。殿下之前後因事奮發者,凡幾遭矣,卽祚之初,固已奮發矣,丁未進退之日,又當奮發矣,己酉,因關東伯之疏而奮發矣,今又因陸贄之言而奮發矣。方其奮發之初,精神風采,豈不誠赫然可觀也哉?明旨一播,四方風動,若將斡旋天地,揮廓風霆,而所以施措者,不過尋逐於文具枝葉之末,而無一分眞實作用。故將以破朋黨而朋黨實不能破,將以振紀綱而紀綱實不能振,將以濟活民生而民生實不能濟活,而卒之以因循偸惰,與未始奮發者,同歸於無實。然則殿下今日之奮發,又安保其不如前日之奮發,而頻復頻失,終恐不免爲迷復之歸也。臣以經幄舊物,久於藩屛,攬鏡自照,鬚髮已皤然,早晩歸朝,想亦有天顔非昔之感矣。歲月逾邁而事功難成,一時之意氣易闌而悠泛之舊習難祛,今若如前作撤,不能持是心純一做去。又失此好箇時節,則天下事,遂無可望矣,寧不悲哉?殿下誠能以今日奮發之心,守之堅確,持之悠久,今日如昨日,來日如今日,今月如去月,來年如今年,其志逾往而逾厲,其氣逾久而逾壯,念念不退,進進不息,如文王之純亦不已,成湯之日新又新,則於是乎主宰立而根基拓矣。夫然後,所謂治法征謨,可以因可以革,可祛可罷,許多時措之宜,方可以次第施行矣。所謂時措之宜,姑撮其大者而言之,曰涵養本源也,曰和協梱內也,曰正朝廷四方也,曰紵民力也,曰裕財用也,曰釐正軍制也。此外亦有零碎條件,而略爲附陳,惟聖明澄省焉。所謂涵養本源者,殿下聰明冠古,睿智出天,天質之美,旣如此矣。日御法筵,博觀經史,學問之勤,又如彼矣。是宜知行竝進,德業日新,而氣質之變化,或有所未盡,利欲之存遏,或有所未至,發於政令者,或未免於差謬,出於私己者,多有欠於和平,激惱之至則往往以臣子不忍聞之言,垂涕泣而道之,此蓋積哀所傷,心疢用事之致也。事過之後,殿下輒示悔悟之意,又從而自恕曰,是予方寸已傷之故也。斯固然矣,而播之當世,書之史冊,則草野竊議之人,千古秉筆之士,安能一一曲恕於殿下也?所貴乎學者,氣質,欲其變化也,理欲,欲其存遏也,政令之發,欲其正也,辭氣之出,欲其訥也,而殿下之爲學也,何其異此哉?所謂堯、舜精一之學,經傳義理之說,殿下講之非不熟也,知之非不明也,而但不能涵養其本源,以爲根基,故其講而知之者,若存若無,無所凝聚,終歸於口耳之姿而已耳。若夫涵養之術則不出敬之一字,先儒之論敬者,其說甚多,殿下亦嘗熟讀而習知之,臣何必更爲加疊之言也?殿下誠於一日,晨興盥櫛,正其衣冠,尊其瞻視,肅然若上帝之下臨,則是心之體,必將自然呈露,皎若方升之日矣。於是,奉持此心,如奉圭璧,以此心朝謁於東朝,以此心接見乎臣隣。講讀吟詠,惟此心,應接事物,惟此心,處暗室惟此心,對嬪御惟此心,至於飮食起居,一動一靜,亦惟此心,是豈時時如此,日日如此?接續做去,無所間斷,則將見此心,泰然有立,惰慢之說,非僻之干,自然消落,所謂常惺惺,所謂敬勝百邪,所謂整齊嚴肅心便一,所謂主一無適者,不過如斯而本源涵養之功,成矣。於是,氣質之變化,理欲之存遏,政令之發,辭氣之出,一切由是而(而))形焉者,無不純粹光明,而修齊治平,方可議矣。和協梱內者,臣之前後以此說冒瀆於殿下者,蓋屢矣。殿下始入東宮,最初開講之日,上書言之矣,丁未萬言疏中,言之矣,庚戌政院應旨啓中,言之矣,又於診席與尹淳入對,涕泣而言之矣。夫刑妻而後御邦,齊家而後治國,乾坤和而後萬物育,關雎樂而後麟趾盛,此蓋人道之大端,倫理之當然者,然此等道理,此等說話,臣言之已支離矣,殿下聽之亦厭飫矣。第有一段悲苦之情,或可見哀於父母之前者,事雖微細,臣請流涕而畢陳之,臣待罪知申時,自各殿,有例頒香囊,而獨內殿所出色品,視他殿若有間焉。此必一時偶然之事,未必有所以然之故,而奉玩以來,自然傷感,不覺抱持而泣,固知小人之腹,妄有憾於天地之大,然今日臣子哀痛切迫之情,出於天性而不能自已者,槪可見矣。其情不亦慼乎?況今螽斯之祝,擧國同情,而聖子之誕,尤有望於姙姒,臣雖嚴不敢盡其辭,而殿下儻或念及於此,則豈待臣言之畢而知所改圖也?農者,必廣種而後,得有囷積之收,此亦理之必然者也。切乞聖明,另留意焉。且夫殿下,今將痛開言路,導達群情,必須先將一件大事,群下所晝夜祈祝者,快示悔悟,勉順輿望,則四方之人,始皆孚信於殿下奮發之至誠,而且以嘉言格論,至矣。所謂正朝廷四方者,大臣,百僚之儀刑,而恬憘之風,可祛也。王守仁之言曰,大臣,任天下之責者,任天下之禍者,今之三公,固皆淸愼謹厚,然若曰挺然特立,以天下禍福爲己任,則臣未敢遽以爲然也。且夫大臣之責,固不在於錢穀兵甲,然必才德竝用,長短相須而後,事功成矣。故周勃少文而輔之以陳平,玄齡善謀而斷之以如晦,此漢、唐之治,所以盛於三代以後者也。殿下若能以漢唐事爲鑑,而以守仁之言,責之於大臣,則廟堂不恬憘矣。臺閣,人主之耳目,而緘默之習,可戒也。殿下之文辯,足以禦諫,而轉環之量,終不能無歉,指斥乘輿之言,固不可得以聞矣。至於朝廷得失,則同色者,不惟不知,雖知之,不忍言,異色者,非不欲言之,而嫌於伐異,而不得言,故呼唱出入者,不過謄傳故紙,强引避嫌而已。此外未有開口者,今殿下廣開不諱之門,其能指陳聖躬闕失者,不復以沽直好名疑之,以不問言者色目之爲某邊,惟其言之得失是列,則臺閣不緘默矣。且臺閣之不言者,古有斥補之法,而今無之矣。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其不言宜矣。吏、兵兩曹銓衡之所出也。必持心平而鑑別明而後,方可謂稱職,下此者,必謹守格式,愛惜名器而後,庶幾寡過,而近來銓格漸壞,仕路漸淆,以蔭則纔陞六而或爲州郡,以武則初出身而驟除閫帥,甚至於雜技,遍於字牧,奴隷騁於衣冠,銓選之臣,頻可警責也。秋、漢二府,訟獄刑法所出,而厭貧避劇,苟充尤多,堂上則爲二品武宰輪差之窠,郞廳則爲老殘蔭官久任之所,故猾胥舞弄,刑法不肅,立落成於關節,金矢多於桁楊,於是,都下人心不服,而四方之聽聞可愧,詞訟之官,尤可簡擇也。如臣等輩,亦忝方伯,今日此選,可謂寒心,或以德望,或以風稜,或以守法奉公,或以聰明才敏,作爲數件題目,詢于大臣六卿,別爲名錄,隨闕差出,毋令臨時取辦,苟循私意,如肅廟代柱帖之爲,則監司可以得人矣。生民休戚,係于守令,守令之不得人,京司殿最之法,不嚴也。外方守令,出自朝著,朝著之不得人,初仕保擧之法,不行也。保擧之法行則初仕不淆雜矣。殿最之法嚴則朝著無濫廁矣。然則由朝著而出爲守令者,其有不稱職者乎?所謂紵民力者,我國人物,名色甚繁,其中以良民稱者,不甚多,而追設之軍門旣多,不緊之兵額日滋,以不多之良民,充日滋之兵額,其勢固已難矣。且夫良役二疋,本非苦重,行之百年,民始以爲病也。自私募之門廣,而一疋之役出,則一疋與二疋,輕重苦歇懸殊,故民始知所趨避,智者用其詐,富者用其資,相率而入其中而良民日益縮矣。於是,老弱貧殘,渾同見充,而逃故雜頉,不以時代定,此隣族白骨之徵所以生也。匹夫晝耕夜織,艱難以應己役,而東西隣比之責,內外族親之督,又紛然四面以至,民安得不窮且逃也?昔之逃者貧,今之逃者,富而且逃,況其貧者乎?於是,民之視二疋良役,如蛇虎然,其實則非以二疋爲苦也。所苦者,乃其二疋外加徵數倍者,而議者不察,以爲一疋可減也,不亦疏乎?救此之術無他,革罷追設之軍門,減損不緊之兵額,剔塞京外投入之淵藪,復度僧之法,申漏籍之禁,則良丁足而隣族之徵紵矣。所謂田結之役,烟戶之斂,一切出於民者,宜有一定不易之規,而輕重多寡,通一國而道各不同,通一道而邑各不同,雖以本道言之,或以結役責之於戶,或以戶役責之於結,或此邑行之而彼邑不行,或山邑如此而野邑如彼,要皆別穿孔穴,巧作名色,征斂無藝,爲弊孔酷,本道如此,他道可知。李匡德按道時,大加釐正,作爲邑摠,使之遵行矣。匡德旋踵而便已,紛紜復起,臣非不欲更加申嚴,而懲於匡德之勞而無功,姑不得下手,然必自廟堂,一番行會各道,各其縣邑各樣結戶雜役種種名色,一倂收捧成成冊後,別定備堂中有心計習知外方事情者,量定條目,嚴立科條,頒宣各道,使之稟遵犯科者,論以贓律則橫暴之斂息矣。所謂裕財用者,孔子曰,節用而愛民,財者,非從天降,從地涌,皆出於民而用於國者也。用之無節,則其勢不得不加斂於民,而民遂困矣。故先王量入爲出,而定爲三十年通行之制,裕國便民,未有善於此法者也。春間筵席,殿下爲之發端,至以木衣草食之敎,發於絲綸,此殿下盛德至善,所以恰于民心者,而在下者未有能導揚而成就之,但以零碎物種,草率減損,苟爲彌縫於目前,而殊無實效之可言,致令屢經飢荒之殘民,不得蒙非常蠲恤之至澤,此臣所以至今慨然者也。臣願自今年爲始,一年所入財賦,毋論多少,就其中五分,際留其一分而以其四分,准一年經用,則如此五年,成一年之蓄,十五年,成三年之蓄,而國無凶荒矣。議者以爲,以一年之入,不能繼一年之費,以五分之四,何能支用乎?是固然矣。然汰去冗官冗吏,則食之者固已寡矣。又自上供,下至俸祿料布,以此遞減,要以准五分四之數,則可無難繼之患。況殿下,以草衣木食,從事於上,則下雖有升斗尺寸之減,孰敢懷怨之心也?夫旣能此則米布積矣。每年倭貢生銅,殆至數十萬斤,而消瀜於弓角,今若括此,間年鎔鑄,而一依《大典》法,山海漁鹽之産入於私門者,皆自各地主管,則煮海鑄山之利興矣。銀非國産,然密防菜蔘之潛賣,嚴禁八包之濫帶,則倭銀日至而入燕之數減矣。然則銀貨,亦不可勝用也。米布旣積,銀錢足用,則國計裕物價平,而隨時低仰之權,不歸於富室矣。所謂釐正軍制者,國家昇平百年,戎政之解弛久矣。自經戊申,中外稍欲警動,而不過數年,復已置之相忘,此識者所以深憂隱歎於無窮者也。臣亡兄,自經訓將,每言訓局兵權偏重,擁一國强兵,處人主肘腋,人主之授之於人,人臣之受之於君,皆難矣。此蓋燕居深念之言也。且國家之訓、御兩局,托重則均,而制度規模,未免斑駁,今若以訓局之京兵,半屬御營,御營之鄕軍,半屬訓局,平均分排,以爲南北二軍,罷經理廳而屬之畿營,與水禦、摠戎使,爲左右後,三輔遠近,嶺隘內外,所在郡縣,皆設獨鎭,定爲信地,賊來使之自戰,則禦暴之術備矣。至若稍變戰兵船制,而輪回漕運,則漕軍之費可減,而各鎭能櫓,可以習水矣。增損丘濬車制,而用之戰陣,則京外軍門卜馬之弊可除,而亦可代拒馬之用矣。士夫庶孽之出身者,許屬三廳之一,則可以解積鬱之冤矣。積年舊逋之鬼錄者,特降蕩減之令,則可以慰倒懸之怨矣。逆族法外之連坐,侍從言事而竄配者,竝施疏釋之典,則梟獍之心可馴,而噤烏之風可矯矣。此雖零些末節,而亦係時務之不可闕者也。夫涵養本源,和協梱內,而君德旣修矣。大臣不恬憘,臺閣不緘默,用舍公,訟獄平,監司得人,守令稱職,而朝廷與四方正矣。紵民力矣,裕財用矣,釐正軍制而器械備矣,疏蕩冤鬱而私氣至矣。董之以嚴而濟之以寬,繼之以文而緯之以武,命令不可煩數,而發之則如雷風,賞罰貴在重愼,而行之則如四時,至於人才培養之術,移風易俗之方,亦各以次施行,或變而通之,或修而明之,如此十年而國不治而治不成者,未之有也。況今股肱大臣,皆宿德人望,六卿百執事,亦多一時之選,以此等之人,行此等之事,豈不足以了得一世,而畢竟成敗,只在殿下奮發之心,誠僞久速之如何耳。惟聖明,毋但求之於人,必反之於己,則實宗社臣民之福也。昔朱子之爲藩帥也。屢上封事,外而朝廷,內而宮闈,無不極言而痛陳之,蓋藩臣事體,雖與在朝者有間,然應旨之疏,不必拘於常格故也。臣雖自附於古人已行之事,而不勝惶恐死罪之至,臣無任云云。{{*|批答見上}} ○甲寅三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左副承旨李宗城請對引見時,左副承旨李宗城,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宗城曰,罪人逃躱之變,俄者啓辭,已爲盡達,而此實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禁府堂上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方俟處分,而同義禁趙明翼、李春躋等,方此處分未下之前,無非待勘之日,有不可晏然請對。且明翼,本職未肅拜,如非出牌,則不敢入肅拜單子,故不敢直爲求對,而方有緊急奏達之事,使本院仰稟請對,旣有所懷,則本院不可阻搪,故敢此入來請對矣。上曰,盡爲入來乎?承旨亦聞其言,今此逃躱之變,緣何而出云耶?宗城曰,兩宰臣先爲入來,而聞數日前,有軍士遞易之事,此爲可疑之端云矣。上曰,必軍士符同然後爲之,鞫囚至於越墻,則何所不至乎?宗城曰,處分必須嚴重然後,可杜後日之弊,而若盤問究覈,則豈無事端之現露者乎?禁堂以職掌所關,有此求對,臣不可不仰稟,故敢此入來矣。上曰,非但開國以來所未有之變怪,勝國之時,亦未聞有如許之事,往牒亦未見之矣。外方或聞有越獄之事,而豈有禁府鞫囚逃躱之變乎?頃者承宣所達紀綱之言,誠然矣。紀綱掃地,故如許等事,亦以循例視之,國事如此,其可以爲國乎?予方有商量者,當爲處分,而行公禁堂,只兩宰臣乎?宗城曰,知義禁鄭亨益,方爲之矣。上曰,若不與衆卒軍士符同,則豈敢逃躱乎?都事亦不可循例置之,竝與堂上,拿鞫嚴處,可也。其時踰墻而逃云耶?至於開門則踰墻,非可論者也。宗城曰,啓辭中,亦爲盡達,而凡逃亡者,不敢於白日之下爲之,必在於曉夜之間,而今日巳末,始爲來呈草記,聞與堂上往復之際,自致差晩云,而其稽緩之罪,亦不可不懲矣。上曰,此亦稽緩矣。宗城曰,今日之紀綱法度,全爲解弛,固無可言,而至於今番事,不可使聞於四方也。外方猶未知朝家紀綱之如此,故不無畏憚之意,今京中如此,外方若聞之,則其能有畏忌之心耶?若使聖化覃布,匹夫匹婦,不敢懷輕朝廷之志,則豈不善哉,而不然則其將來之憂何如耶?奸究之徒,若隱伏京中而爲此,則目前關係,至爲不輕矣。上曰,關係不少矣。禁府內門,與都事入直處,爲相見之所乎?宗城曰,雖爲相見,都事豈常開門而坐乎?堂上亦何以知其逃亡乎?此不過羅卒輩,同謀開門,故逃亡矣。不開門則渠何以逃出乎?上曰,此必有開門者矣。承旨書傳旨,宗城執筆。上口號曰,鞫囚之逃躱,往牒今事,俱無所聞,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況曉前逃躱,晩後乃啓,于今紀綱,可謂掃地,而亦不可聞諸外方,若不嚴懲,後弊勝言,禁府行公堂上,當日入直都事,竝拿鞫嚴處,該吏羅卒入直軍士,竝令捕廳,各別嚴問,南極其所逃躱,必不在遠,亦令該廳刻期譏捕。宗城書畢。上曰,禁堂行公者當之,而違牌者不當乎?宗城曰,然矣。俄者判義禁再招不進,更爲三牌乎?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堂上必備員然後開坐,鄭亨益、趙明翼、李春躋之代,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竝出榻敎}}口傳政事,無牌招之規乎?宗城曰,不爲牌招矣。捕廳事,誠寒心矣,前後譏捕之令幾下,而終無所捕,自戊申以後,失捕者多矣。南極又不得捕,則國不可爲國,左右捕將,各別申飭,以爲刻期捕得之地,宜矣。上曰,兩捕廳從事官,卽爲招來,傳敎使之刻期捕得,而捕得則當有重賞,不得則重爲勘處之意,分付,可也。物色則豈難捕捉乎?渠雖逃亡,想未及遠去,方在城中,亦未可知也。宗城曰,賊謀難測,雖隱伏城中,何以知乎?上曰,若於諸城門物色,則可以捕得,終若不捕,則紀綱無可言者矣。若捕得則當直爲正法,令諸軍門,各別物色,而各處道路,亦爲發送軍官,刻期譏捕事,分付。宗城曰,禁府都事中,有知其可疑之端者云,令從事官,往問其前後曲折,以爲究覈之道,則隱情庶可得矣。上曰,文字則有煩,不爲傳敎,而使兩廳從事官,問于禁郞,以其言爲問目,嚴問羅卒等,可也。今値齋戒,雖不可用刑,而兩廳大將合坐,各別施威嚴問之意,斯速分付從事官等處,可也。仍退出。 ==3月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暈。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祭齋戒,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親祭齋戒,頉稟。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祿事gg錄事g,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昨日三違召命,尙不出肅,事體殊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捕廳封書,今姑留中,而其中發捕與擧行等事,大將知悉擧行事,分付。 ○傳曰,史官一員待命。{{*|大報壇親祭所,內摘奸}} ○朴師正啓曰,掌令李以濟,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鍊金始炯,獻納趙漢緯,正言趙尙命在外,司諫閔珽,正言趙明履,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逃躱罪人南極窺捕事,左右廳軍官,擧皆發送諸處,窮搜極覓矣。右廳軍官柳植,昨日三更量,轉到高陽鹽浦近處,則有一漢,披髮隱身於村里砧幕中,自稱以廣州衙前李哥,聞其父死,急赴坡州,冒夜作行爲難,暫此投止云,而迹涉殊常。容貌疤記,擧火考見,則無一相左,故結縛捉來,與本廳在囚禁府書吏羅卒輩對面,則果是南極云。移送鞫廳之意,敢啓。傳曰,知道。軍官以下,別單書入。 ○傳于朴師正曰,今番則分付該府,各別嚴囚。 ○李瑜,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大報壇親祭時大祝,以弘文館修撰兪健基塡差啓下矣。來詣壇所之後,咳喘猝苦,聲音頗嘶,不得已以執尊吏曹佐郞申晩換差,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趙明履啓曰,掌令李以濟,引嫌而退。論人之際,乃有挾雜,揆以公議,不可無警,請掌令李以濟遞差。答曰,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臣於日昨,伏承聖批,十行溫諭,委曲懇摯,恩降禮絶,已不勝其感泣惶恐,而至若公私二字之敎,剖析至切,開示至勤,此眞聖人精義之訓也。區區欽頌之忱,曷有其已?噫,聖見之高明如此,無微不燭,無幽不照,垂死愚臣鬱結窮迫之情,庶幾自達於蓋高之聽矣。臣請冒死疾聲,悉暴其自畫之由,惟聖明之少垂哀憐焉。臣自昨歲拜命以後,竭氣呼號,不避煩瀆者,只是祈免一事。及至前秋,屢入箚單,決意釋擔而死,而迫於嚴命,雖復冒出,然亦不過粗伸分義計耳。其不敢因仍盤礴,則固已自矢於心,而又於中間,感疾甚重,慘慼之餘,澌敗尤極,精神芒芒,前忘後失,氣息綴綴,坐立須人。雖或間赴公坐,時登前席,神昏而不辨事理,氣急而末由敷奏,名雖曰國之首相,實則特一泥塑木偶之類耳。自古以來,安有如是而叨塵政府,遲回不去者乎?臣旣自知甚明,自量甚審,決知其萬萬無可强之理,故敢於歲初,復上一箚,以請其罷免,伏惟聖上,必有以俯賜記有矣。此其本圖夙心,自有素定,必冀未死之前,得蒙遞鞶之恩,何嘗以一時人言,悻悻引入,以爲必遞之圖哉?臣之年位至此,一身去就,所係亦重,豈可因年少一臺諫之言,遽爲解免之計,而第臣連章辭職,適在其後,故聖上或意其有所芥滯,開釋之旨,勤懇至此,臣尤不勝惶懼焉。藩任居留,久未受代,此在事體,至爲未安。至於灣尹,又是邊上重任,薦擬差遣,尤不當時日遷延,薦事之至今不得擧行,誠極可悶,臣雖老昏,亦豈不日夕憂念乎?但念臣雖無似,言其職則表率百僚之任也。前旣謬擧,致有bb人b言者,今復冒當,寧有是理,而此猶以公體言之耳。若臣之筋力神識,耗竭凋剝,萬無一分可堪,一分復起之勢,則不但國人言之,卽臣之自揣已明,實有萬萬勉强不得者,如是而猶復貪榮戀祿,契曳奔走,蹣跚匍匐於周行之間,則是眞苟且無廉恥之極者,殿下欲勅勵臣隣,圖新政理,而必使如許無恥之人,苟蹲於政事之堂,則道路無不唾罵,婦孺無不姍笑。擧將曰這漢之篤老昏忘如此,筋骸不隨又如此,猶不知止,無復羞恥,今日國事,其可知矣云爾,則其所以羞辱朝廷,滓穢廟堂者,極矣。設令臣,有所猷爲有所薦,進不過爲國家之羞,而貽笑於士夫之林而已,寧有毫分裨益於國事者乎?念今百事泮渙,不成貌樣,臣常蚤夜憂歎,莫知所出。惟有亟遞臣匪據,延登賢德然後,庶有扶顚持危之望,而雖如目下薦擬等緊急之事,庶免稽滯之患,斷斷血忱,實出於爲國家計也。豈敢爲臣釋負之地,而猥煩籲號,一至於此哉?伏乞聖明,深念時事之艱虞,俯諒賤忱之迫隘,亟賜處分,以幸公私焉。取進止。傳于李瑜曰,遣承旨敦諭。 ○右副承旨朴師正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玄石里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逬伏野外,悚蹙俟譴,千萬意外,近密之臣,復以聖敎臨宣諭令偕進,臣不勝驚惶震越,繼以感涕自逬也。今臣前後辜犯至重,竄殛猶輕,至今偃息,已駭物情,雖以聖度之天大,有不可以容貸,臣亦何敢一刻自安,伏地兢惕,惟蘄罪名之亟勘云矣,而臣以下敎辭意,縷縷勸諭,而大臣時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月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駕詣大報壇,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親祭罷後,還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報壇親祭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朴師正啓曰,鞫坐親祭罷後爲之事,命下矣。判義禁沈宅賢,卽爲牌招,以爲趁早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坐遷就,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以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小臣,以慶恩府院君賜諡時,外宣醞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藝文館當該官員罷職擧條,纔已入啓,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竝爲出去。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楊經理祠,擇日致祭事,分付該曹。 ○以藝文館奉敎李鼎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右邊捕盜廳書啓,傳于李宗城曰,捕盜軍官出身柳植加資,軍士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傳于李宗城曰,申牌雖到,諸承旨,竝姑留在。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臣罪犯,節節層疊,已在必誅罔赦,不日而有處分,朝野所共知。臣惟當縮伏屛息,恭竢威命,而近侍淹辱,大傷事體,職名尙縻,深妨國事,日夕憂煎,置身無地,有不容引日泯默者,冒萬死復申籲號,庶幾仁愛之垂憐焉。今臣罪戾至此,去就更無可論,而世安有被言如臣,而不去其職者,亦安有負罪如臣,而倖逭重譴者乎?蓋以士夫進退,實關國家之汚隆,身爲大官,一有隳失,其辱朝廷而害世道,無所不至,非但爲一己之私義而已。故眷顧勤摯而不敢承,責敎嚴峻而不知變,國事泮渙,民憂艱棘,而亦不暇顧,冥然頑然,無以蠢動,畢竟以臣之罪,仰煩聖衷,至下臣子不敢聞之敎,爲人臣而犯此罪,不卽被誅戮,則其可謂國有刑政乎?雖在勳舊倚重,山林特遇之臣,尙不可以容覆,況臣,特一庸調小臣耳。或以聖朝之寬大,欲有所涵貸,事關國體,非聖上可得以私庇之者,至今日而責罰不加,大是物情之外。伏惟聖明,亦已俯燭,而謬恩愈渥,責諭輒降,王人之臨守郊舍,尙未有寢還之命,臣危蹙迫隘,寢驚夢怵,自就澌然而滅死而已矣。情窮勢極,祗有涕泣。伏乞聖慈,特回鑑照,亟降明命,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俾國綱復振,邦憲益嚴,千萬大幸,臣無任席藁戰越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予敦勉于卿者,爲國事也,爲朝體也,卿胡固執,若是過讓?予雖誠淺,豈可以文具敦迫哉?國事猶不若此,則奚不勉副卿意,伸卿至懇,而敦諭面諭,回卿心爲期者,此亦固心,卿雖固心,予亦固心,廓然而思,豈若是其不諒乎?顧今鼎席,中夜無寐,以卿體國之誠,忍爲此乎?卿須體小子之至意,效古人之竭忠,安心無復過讓,卽日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甲寅三月初六日,大報壇親祭時三更二點,上具冕服,乘玉轎出宜春門。上曰,禮房、兵房進來。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進前。上謂聖龍曰,累年之後,始擧親祀之禮,壇上諸執事以下,各別申飭,使之精潔肅靜,可也。又謂宗城曰,自前曾已申飭,而各別禁喧之意,更爲分付,雖有記過之事,將事之前,切勿治罪事,亦爲分付。大駕至朝宗門內。上曰,燭籠之同入門內,未知何如?社稷壝門內則不敢入矣。聖龍曰,如此黑夜,無燭亦難矣。宗城曰,燭籠之同入,固無不可矣。聖龍曰,壝門外進圭,通禮不卽仰請,事甚疎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樂章,必使之和緩中節,可也。上詣尊所。上曰,鬱鬯,何無所見乎?都承旨李瑜曰,鬱鬯,每沈在缸底矣。上曰,以勺斟取鬱鬯,可也。上曰,使守僕明燭於壇上,可也。上曰,壇史之出入壇上,行步緩緩,且不能明燭,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壇史爲誰?瑜曰,乃奉常僉正李瀁也。上曰,爵在南,幣在北,可乎?禮儀使申思喆曰,以圖式見之,爵南幣北矣。上曰,山陵丁字閣祭祀,則爵在北矣。上曰,諸執事出入之際,不爲趨蹌,各別申飭。可也。上曰,飮福酌酒,大祝爲之乎?思喆曰,然矣。上曰,使之斟酌酌酒,可也。上曰,紙榜,必精爲折下,可也。上曰,紙榜,必大祝主之乎?思喆曰,紙面則趙尙絅書之,貼付與拆下,則大祝爲之矣。上詣望燎位。上曰,燎祝時所用機木,終不如鐵矣。卽爲分付該曹,以鐵斯速造成,守直內官處,逢授,可也。{{*|出榻敎}},上曰,祝文,療gg燎g之爲宜,坎瘞,終涉不精矣。上曰,彼人亦有祭祀,前王之規乎?宗城曰,明太祖,必入於歷代帝王廟矣。左承旨趙命臣曰,我國亦有崇義殿,彼豈無祀享之所乎?禮罷。上將還宮。上曰,禮房進來。聖龍進前。上曰,昔我聖考,創斯禮之後,亦不得每每親祭,自予嗣服以後,每欲年年親行祀事,而自多事故,于今十年之內,僅行三次,怳若神皇東巡,而獲奉朝覲之禮,予懷感愴,曷可勝喩?楊經理祠宇,亦爲致祭事,卽爲分付該曹。{{*|出擧條}},上曰,推考,bb?b房進來。右副承旨朴師正進前。上曰,纔已申飭,而壇門之內,雜人多入,駕路至近之地,目見駭然之事,兵房承旨推考,本司官員,摘發罷職,可也。師正曰,然則自本院,捧現告罷職乎?上曰,不必捧現告矣。乃藝文館廳直也。{{*|出擧條}}仍還宮。 ==3月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仁好{{*|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下直,忠淸兵使具聖益,三和府使張泰紹,居昌府使鄭震輔,夞怪萬戶趙錫五,位羅萬戶金東胤,薪智島萬戶林振夏。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夞怪萬戶趙錫五處給送。 ○李瑜啓曰,明日私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十日私廟擧動,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左右捕盜廳啓辭,據鞫廳逃躱罪人南極,旣已捉來,移送鞫廳,各別嚴囚事,命下矣。罪人南極,發遣府都事,拿來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今日文武科放榜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鞫坐進去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判義禁未肅拜,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沈宅賢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已過,開鞫爲急,而一向遷就,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所撕捱,殊涉太過,亦不無所執。今姑改差,今日代差,仍卽牌招。 ○又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李瑜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行都承旨李瑜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病,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李宗城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南陽府使申致雲戶奴呈狀內,矣上典,素患痰眩,換節之時,每每增劇,而前月添感,危症疊見,時月之內,末由起動赴任,斯速入啓變通云。當此春務方殷,畿邑守令,別爲催赴,而屢呈辭狀,無意赴任,南陽府使申致雲,依近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敦寧府都正尹春敎,與同知敦寧府事洪受濂,有男妹應避之嫌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呂光憲爲掌令,朱炯离爲宗簿正,宋寅明爲判義禁,李彦緯爲敦寧都正,李國馨爲南陽府使。 ○以李以濟付副護軍。 ○以金錫基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傳于朴師正曰,判義禁旣已下批,卽速開坐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朴師正曰,鞫囚之逃躱,亘古所無,不可以常例處之,況南極非誣人,則共謀惡逆,俱是極律,而又敢逃亡,決不可若是偃息。卽爲開坐,先爲結案取招,謀議逃躱,所告虛實,各別嚴訊取服。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臣與右副承旨朴師正伴直矣。師正今方鞫坐進去,伴直無人。左副承旨李宗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啓本,罪人尹廷顯所告諸人等,取招馳啓事,傳于李宗城曰,初命本道査聞者,意有在焉。不可若是草草修啓,更爲各別嚴査以啓事,回喩。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雖非時御所,事體嚴重,則兵曹小東門啓請單子謂曰,去夜日晩,乃入,故査問本處,則卽四更量云,門之開閉,衛將主之,夜深開門,其雖不敢,或某條報之,或早曉開門趁報當也,而若是稽緩,極可駭也。當該衛將汰去。 ○以正言趙尙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慶尙監司,以固城等官居良人金汝昌等,渰死事狀啓,傳于趙命臣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校理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校理趙明澤自鄕纔已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宗城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重協,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校理李喆輔,本營郞廳啓下,而方在罷職中,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楊經理祠擇日致祭事,分付該曹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三月初八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官,亦令吏曹差出事,分付,而邢公,同在一祠之內,致祭,一體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圖畫署,有司果祿二遞兒,而一窠則畫員張得萬,以御眞圖寫,有除職承傳,故依他例許付矣。張得萬纔遭母喪,一遞兒,今作空窠,而畫員咸世輝,亦以御眞圖寫之功,有東班職除授承傳矣。今此空窠,依前例終身許付於咸世輝,以爲酬勞之典,似爲得宜,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敢陳請譴之章,冒瀆宸聽,自分僭猥之罪,亟被威罰,玆於千萬意外,承宣臨宣聖批,辭旨彌勤,諄諄若慈父之詔迷子,臣以首頓地,五情震駭,不自知眇末賤臣,緣何偏蒙聖渥,至斯之極也。顧臣今日之義,斷不可冒進,今日之罪,終不可倖逭,是以親承勉諭,自犯欺謾而不敢蠢動者,正所以爲朝體也,爲國事也,至於執迷不悟,飾讓沽名,萬萬非臣本情,而今聖敎,乃以此反加誨責,臣於是益不勝懍惕抑塞,只自恨誠意淺薄,無以見信於君父之前也。臣雖昏庸不足有無,而竭力奔奏,是臣素自期,倘蒙聖明,特回天鑑,飜然改命,則自無事於姑息優暇,而上下俱得其宜,朝體尊矣,國事幸矣。豈但臣銜結圖報而已?俯伏涕泣,祗俟處分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噫,辭竭意窮,而惟望卿者,卿之幡然偕入矣。須體慇懃之志,安心勿復過讓,卽起偕入事,更爲傳諭。 ○注書李光濟疏曰,臣之老父,今年七十八矣。氣息如綴,居常懍懍,自數昨猝患寒感,胃敗而食不近口,膈煩而夜不交睫,失汗太多,眞元漸削,委席叫苦,轉側須人,種種諸症,俱係非細。臣方晝夜扶將,實難一刻離捨,玆不得不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許遞臣職名,俾便救護,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刑曹判書李廷濟疏曰,臣之先父墓山,在於畿內一日之程,而公則職務煩委,不敢告暇,私則情理甚切,不能遠出,曠闕省掃,倏經年所,霜露之愴,無以爲懷。日者獲蒙恩暇,歸省塋域,留過冷節,手薦香火,丘壟之頹圮者,得以補築,莎草之枯傷者,得以修改,感極幽明,殞結難報。第臣年來劇務,受傷甚多,素患咳痰,觸風增添,又因脫着失宜,重患寒疾,委仆鄕舍,無望起動,而由限將迫,分義是懼,擔曳作行,忍死寸進,僅始來伏私次,而卽今病勢,實無自力束裝,入肅天陛之望,罪戾如山,惶竦無地。若蒙聖慈,俯念危喘之不可强起,劇地之不可久曠,許臣遞解職務,以幸公私,則實天地生成之德也。抑臣於路中,目見民隱,不得不附陳焉,顧今民間形勢,纔經兩年飢癘,値此春窮,凜凜有若將難保之勢。且去月旬望以後,正値春耕之節,而雨水頻仍,耕播後時,前頭之慮,有不可言。至於水田,治塍貯水,一日爲急,而歲初因大臣陳達,畿邑軍政,不無疎虞之慮,尤甚邑外,使營將抽栍巡點事,命下頒布,故營將發關,將有巡點之擧,各邑騷擾,多有推捉之事,其爲妨農,有不可言。噫,詰戎,固大事也。所不可緩者,而此時査正逃故,點閱軍器,動費七八日,齎糧往來,方農廢務,害民滋甚,其在不奪時之義,宜卽分付停止,俾除民弊也。臣之所見,不過漢北數三邑,而一邑如此,則他邑可知,漢北如此則漢南可知,旣有目見,不得不陳此,惟聖明之速賜處分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營將巡點,待秋擧行,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臣以甚痼之病而兼至悲之悰,有必去之義而無可冒之理,猥上辭本,冀格崇聽,及承聖批,未蒙允許,惶悶之極,莫知所處。適幸臺言,發於此際,旣據法理,且責廉義,雖使臣自爲之辭,何以加此?今則殿下雖曲欲留臣,臣亦强欲仍冒,有不可得,事在必遞,無容更費煩縷,伏乞聖慈,亟命遞罷臣職,俾公務毋至久曠,廉義得以粗伸,不勝公私萬幸。繼又得見廟堂關文,因臺臣論啓,詢問本府城築形止者,臣於此不勝惶懼,繼之以惋歎也。夫路傍之舍,理必無成,加以南土澆吪,流謗滋多,臺言之發,臣實怪其太晩也。蓋臣之來按本道,適當辛壬大賑,許多錢穀,無限那移之餘,各邑奸吏之夤緣偸弄者,罔有紀極。臣試略加整頓,多所括得其數,以各穀竝計,殆過一萬三千餘石,而又以他歧變通貿置者,亦至數千石,故沿海災邑,白給賑資,皆以此分俵,以其餘數,欲爲別備記付,則不過數年,必當復歸奸猾輩囊橐,欲以防給民役,則勢難遍及一道,設令可以遍及,此不過一時要譽之資,而殊無久遠實效,此臣素所不樂爲者。竊見本州府城,元來草率,而年久頹廢,更無餘地,夫以豐沛舊鄕,眞殿奉安之地,而禦暴之具,若是疎虞,揆以未雨之備,寧不寒心哉?臣所辦財力,旣足了此,而若能成就,庶可爲國家數百年之利,似或勝於博得一時防役之虛譽,故遂決意狀請,此則城築經始之張本也。所用役丁,則當初狀請者,乃傍近十數邑烟軍及一道僧軍,而屢凶之餘,使役農民,終有所不忍,伏況屢承別諭,輒以擾民爲戒,故不得不仰體聖上如傷之德意,一倂停徹。僧軍則雖與農民有異,而掃一道調發,亦涉重難,故災邑外,略抄五千名,限五日使之赴役,而且許防給其南、北漢赴番之費,則蓋與雇軍無異也。本州所在營屬軍兵,爲六千餘名,早晩緩急,與之守城者則與凡民有間,而本城頹毁處,例以此輩修築,每年赴役,不勝其苦,今雖暫勞,可以永逸,故今方知委,限二日使役,而皆將給糧矣。烟丁旣停,僧軍又減,故不得已,以各邑不業農,仰役官奴、使令等,或五六十名、二三十名,一從邑大小路遠近,排日分定,使之助役,而亦令以還上給糧矣。此外京雇軍爲二百名,各邑監色有罪者,定日使役,而許贖其罪者,爲四百名,至於本府則係是地方官,異於他邑烟軍,一日赴役,勢不可已,而其中近在數十里內,有牛者,從自願以牛一隻,運納石一塊者,爲一千餘戶,而遠村之民不願,故亦不强也。臣曾見東萊築城時,所用丁夫,爲二十七萬名,而今所調用者,極其些少,蓋以別造童車,用五丁曳運,力省而事簡故也,此則役丁調用之節度也。舊城石子可用者過半,新石容入,不過爲二萬餘塊,自正月旬間,始爲伐石,而雇得工手數少,故數十日所伐者,極其零星矣。自今月以後,始許優給料布,故稍稍聚集,日加蕫督,今已過半,伐出一邊,運入一邊,毁撤舊城,一邊始築新石,旣不廣用役夫,勢難不日了當,而要於四五月之交,可以畢築體城。設或有不時雨潦及別件事端,間間停役,延至劇農時節,旣不用烟軍,本府烟軍,亦當於二月內畢調,則非時奪農,非所可慮,此則城築始訖之期限也。米四千石,錢一千四百兩,木五十同,鐵二萬五千斤,炭三千石,葛六百同,童車二百五十件,皆已貿辦,出付判官,使之專管擧行,此則城役財用之實數也。物力旣備,工役方興,而後時之異論橫發,垂成之事功將虧,甚矣人見之不同而世事之難平也。臺臣之言,以爲姑退城役,稍待年豐,以雇丁之財,移補賑資,實爲兩便,此誠好議論。然卽今設賑者八邑,而白給之穀,旣皆磨鍊俵給,耕種之糧,亦已推移區畫,今後則只當蕫飭守令,使之擧行而已。固無事乎添補賑資矣,況沿民之一死一生,皆臣責也。臣雖無狀,豈至使他人代憂,而恬不爲之動心也?且大役一停,不可復始,已費之工役,固爲可惜,而留儲之財力,漸歸耗失,一年二年,終必寢罷而已。然則臺臣待豐之說,不幾近於俟河之淸乎?而天下之事變難知,萬一有不幸之會,南門鎖鑰,靡所恃賴,則臺臣於此,必將悔讀春秋,而顧何所逮及也?臣聞此城始築,蓋在數百年前,方其議築之際,數十土豪,造謗而沮之,其時府尹,一日斬十二人之頭,而城遂成,本府人,至今流傳。古人臨事,其雄斷如此,故毋論事大小,所以做得到底,而臣則始役月餘,尙不鞭一人,無怪乎畏事之守令,不悅之吏胥,作爲浮言,流布中外,終能動得臺臣之聽也。然自有此事以來,流言之入於臣耳者,已不勝其紛紜,在遠之臺臣,驟聞而駭之,至於發啓,誠非異事,獨廟堂重臣,想必與聞於當初許築之議,而動於浮言,至煩奏達云,筵席語祕,雖未知其詳,而臣竊爲之慨然也。臣則便是已遞之人,而城役則固已專委於判官,臣雖去,必當按其成法而行之,役之告訖,要在早晩,伏願殿下,堅定聖志,勿爲沮擾於浮動之議,使已始之役,不至中撤,而保障之地,得有緩急可恃之所,則豈非國之大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卿之經始,實bb有b意見,故問于本道之命矣。觀卿所陳,乃知矣。所重在焉,旣且始役,何可中撤?其所不撓,惟在予,其所訖役,付諸本道矣。上款引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臣前月二十六日,猥陳血懇,敢請未辭陛之前,往省父母墳山,聖恩天大,曲加矜許,臣榮感交極。治任將發之際,素患冷疝之症,胸腹之痛,一時交發,轉輾危劇,昏倒床席,作一殭尸者,前後六七日矣。昨今以來,諸症少減,而自胸膈至下腹,一例綳急,猶未少歇,乍有運動,有若鐵錐直揷,不覺失聲叫痛。當待其差復,始爲往省,而第伏念,臣出謝恩命,今過旬望,辭朝之遲滯,已極惶悚,而往來松楸,費了多日,則夫馬亦不無久滯之弊,無寧待其快愈,卽辭文陛,雖迂數息之程,因緣去路,歷爲省掃,事或便可。玆敢更伸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諒病勢事勢之適然,特許歷路之省掃,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歷省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臣情勢病狀,豈有冒居館職之理,而撕捱念無已時,分義實亦難處,遂乃不謀不度,黽勉一出,在直一日,旋承前席之下敎,臣雖淺陋無識,豈不知聖上一時之敎,出於匪怒?人臣事君之義,務在省過,而竊自傷痛,平生行己無狀,前後言議,無一見信於君父,區區願忠之誠,反速未安之敎,慙惶震越,不敢頃刻自安。不得已徑出禁直,荐違天牌,而責罰不加,收敍旋降,馹召之命。又及於歸省先墓之日,里閭聚觀,桑梓生榮,臣是何人,叨此寵光?感惶踧踖,不知所云,恩旨之下,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分義所在,固當卽日出謝,不敢復爲辭免之計,而第臣得見持平金尙重疏本,則以臣向日違逋,盛加非斥,而語默自輕等說,闔捭gg捭闔g操縱,指意非常,臣於是竊不勝駭痛之至。臣之月前,撕捱憲職,本非因飭勵之聖敎,堂箚處置,自有難安之端,同避諸臣,旣皆引嫌不出,則臣之獨自就職,夫焉有是理,而至於日昨違召,則一遞職名,少伸惶愧之心,事理亦然,如使臣果有懷私自便之意,則十逋之餘,不謝臺銜,群讓之中,終辭館職,夫孰曰不可,而旣已承命,方復厭避,雖甚愚者,殆必不然。凡有公心,孰不諒其事勢之如此,而彼乃極意扭捏,必欲歸之於不誠之科者,抑何心哉?噫,義理無窮,人見不同,去就語默之節,惟在當人,各自勉力,雖粹然任世道之責者,猶不敢容易評人於出處之際,況其苟且引避,荒雜進言,自他人觀之,適見其深可憐憫,而猶欲强與人事,剖判得失,臣恐臺臣,諱不得妄人二字,良可笑也。臣伉拙奇蹇,實不忍投間抵巇,以取世資,其一生之所兢兢者,惟以不虧名行,爲報國之圖,前後處義,雖無足道,亦非如臺臣輩所知,而今忽無故,受其崎屹,議及隱微,臣雖滅死,亦不足以洗此恥辱矣。呶呶辨詰,祗益爲羞,而姓名旣登臺疏,聲罪不啻狼藉,則臣之今日去就,更無可論,雖荷聖明涵貸之仁,姑從薄罰,終欲任使,而在臣廉義,決無冒出之理,逋違至此,死有餘罪。玆敢略暴衷悃,仰瀆崇聽,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賜諒察,先削臣所帶職名,仍命有司勘臣負犯,以快人心,以安微分,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臣母病甚劇,幸蒙恩暇,得以救護,而第臣母病,猝然添重,臣之卽今情理,實無暫時離側之勢,尙何有束帶持被之望哉?槪臣孤獨,惟母是依,而臣母未老而先衰,不病而常痛,前後之陳章請急者,不知其幾,而前則病雖頻發,而其歇亦易而速,今則諸症無非危惡,而其中眩暈風痰,尤爲苦劇,氣少升則頭昏欲倒,痰乍盛則喘促欲窒,時時關格,日日澌頓,如絲之氣力,漸至換脫,見之澟然,思之茫然。臣近來心神飛越,足未踏地,不知日月之逝去,臣母病狀之其非一時偶感可知,旣非一時之感,則臣雖欲嚴畏君命,强抑趨承,而至情所迫,有不可得,以我聖上無物不燭之明,似或不待臣辭之覶縷,而有所俯察矣。噫,近來朝臣違牌之弊,臣豈不於昨春登筵之時,爲之陳白歟?臣之常所自勉,不至如斯,而今臣憂故如右,同歸於尤而效之,躬自蹈焉,其爲惶恐,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千回思量,百番趑趄,心語於口曰,將來罪責,寧甘受也,目前情理,不忍廢焉,終不克趨詣。而伏況臣忝在近臣,昨曉親祭,行於曠年之後,而未參駿奔之列,再明動駕迫近,而將未遂陪衛之忱,有臣如此,不如死之,久矣。在家坐違,亦有所萬萬不敢,玆敢整束衣帶,慌忙祗伏於九闕之外,瀝盡區區情懇。伏乞天地父母,察臣崩迫之私,亟降鐫削之命,仍勘臣任情瀆擾之罪,以警具僚,不勝攢手而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3月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李仁好{{*|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辰時,有霧氣。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今日以宣武祠致祭時獻官,晝仕進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卽者承宣,復以聖敎臨諭,至令勿復過讓,卽起偕入,念臣罪犯,固在罔赦,而微誠未格,謬恩愈加,此誠臣死亡之期,彌促而然也。惶隕蹙迫,徒有涕泗,心神慌亂,尤無以爲對,謹當待其少定,更以文字,冒干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禁推傳旨捧入。李宗城啓曰,卽者左議政徐命均,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諭。 ○假注書李長夏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今此命召傳授之命,有非負罪屛伏之臣,所敢承當者,雖極猥越,而不得不還納,第日煩王人之遠臨,亦涉惶悚。今姑奉留,以待遞職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代李仁好爲假注書。 ○李宗城,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著、金光世,俱有親病,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縣監鄭益河,前持平李顯望差下,而鄭益河時無職名,李顯望方在罷散,竝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鄭益河、李顯望。 ○趙命臣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一百四十七張內,四十七張,分下各該司,猥濫九十三張,違格七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此乃外方違格,亦爲下該司。 ○傳于李宗城曰,推案出去已久,而承旨尙不入來,此必是問郞輩,緩於書字之致,政院各別申飭。 ○傳于朴師正曰,捕廳文案,欲爲下捕廳矣。元龜問目中,有添入者,入于密匣以下,宜矣。元龜事,擧行後卽爲入來。 ○傳于李宗城曰,推鞫姑罷。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私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3月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式暇}}。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病}}金尙魯{{*|病}}。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直}}。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日有右珥。夜一更二更,有霧氣。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私忌正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bb去b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今方在外,在前如此之時,有入參之規,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又啓曰,明日私廟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傳于李聖龍曰,再昨年孝章廟歷臨,今已三年,冞增愴然,還宮之時,欲爲命官祭焉,獻官、祭文,明當下敎,祭物執事,其令該曹預待。 ○李宗城啓曰,今日鞫坐,大臣已爲出令,而知義禁朴師益身病不進,同義禁徐宗伋呈辭,將不得備員開坐。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鞫遷就,事體至爲未安。知義禁朴師益,同義禁徐宗伋,竝更爲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方張之時,以堂上不備,不得開坐,已極怪訝,牌招命下且久,而尙無牌去來,政院,申飭。 ○李瑜啓曰,假注書李仁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仁好改差,代以金尙魯爲之。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閔通洙爲之。 ○傳于李聖龍曰,香祝,當傳於私廟,駕臨之後,香與祝文紙,使之待令事,分付。 ○傳于李宗城曰,推鞫姑罷。 ==3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朴師正{{*|坐直}}。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仕}}金尙魯{{*|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朴師正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擧動相値,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擧動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擧動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假注書閔通洙、金尙魯,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擧動時,本館上下番外,無他進參之員,事甚未安。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又過,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以爲陪從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咸鏡監司趙遠命,二月令薦新生松魚,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宗城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大駕詣私廟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展拜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以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內乘來言,雨勢如此,輦轝雨具,取稟。傳曰,爲之。 ○李宗城啓曰,宣傳官來言,雨勢如此,蛟龍旗雨具,取稟。傳曰,爲之。 ○傳于李宗城曰,雨勢如此,軍兵雨具。 ○傳于李瑜曰,百官雨具。 ○傳于李聖龍曰,月城尉及大祝,過孝章廟致祭後,復命於乘輦時事,分付。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甲寅三月初十日巳時初,初刻,大駕私廟擧動時,上乘小輿,出自仁化門,由仁政殿至仁政門外,乘輦將發,左副承旨李宗城進伏曰,私廟洞口,地形狹窄,不緊侍衛,依前勿入於洞口內,何如?上曰,依爲之。{{*|出駕前下敎}},大駕到私廟大門外,降輦時,命中官,出祭文封紙,傳授禮房承旨李聖龍。仍敎曰,孝章廟致祭獻官,以月城尉金漢藎爲之,諸執事各別擇差,而雖無前例,執事單子,亦令書入。李宗城曰,此是遣官致祭,儀節當與本廟四節享儀,差間乎?李聖龍曰,孝章廟三年內,有遣官致祭之事云,而三年畢後,則無致祭之例矣。拜禮一節,何以爲之乎?上曰,國王遣官致祭,則例無拜禮,而今番則係是別致祭。且孝章廟三年內獻官,二品以上爲之,三年後則堂下官爲之,而祝辭中,國王遣臣云云,一也。自有常時祭儀,依此行之,可也。上曰,傳香,姑待下敎爲之。仍乘小輿,入私廟,諸臣退出外次。申時,大駕還宮,乘小輿,至大門外乘輦,未進發。李聖龍進伏曰,孝章廟致祭,獻官金漢藎,大祝兪㝡基,依下敎來待矣。上曰,入侍。漢藎進前伏曰,致祭而來矣。上嗚咽淚下,仍命退出。上召兵房承旨李宗城進前,命召兵曹判書尹游,趨入輦前俯伏。上曰,兵曹結陣草記批答中,無例字耶?宗城曰,批答中,以壬子年例,有歷臨之敎後擧行爲敎,明有例字矣。上曰,初意其無例字矣。然則果分明矣。上曰,予之觀臨孝章廟,已爲三載,今過廟傍,特遣月城尉致祭,予心益增愴悲。明年私廟擧動時則兵曹預爲知悉,其時節目,依壬子年例,磨鍊以入,可也。{{*|此一段,出擧條}}大駕還到仁政門外,降輦乘小輿,未發。上問承旨曰,新注書,爲誰誰?李宗城曰,閔通洙、金尙魯也。上曰,誰爲閔通洙,誰爲金尙魯?宗城指通洙曰,此閔通洙也。指尙魯曰,此金尙魯也。上曰,承旨進前。李宗城趨入。上曰,明朝弘文提學命招。宗城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方帶判義禁矣。然則明日鞫坐,勢將姑停矣。上曰,更待下敎擧行。大駕進至仁政殿,召兵房承旨李宗城進前。上曰,雨勢若此,標信卽爲出送,速令罷陣,可也。宗城曰,然則三軍門,一體分付矣。上曰,依爲之。仍入大內,諸臣以次退出。 ==3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閔通洙{{*|仕}}金尙魯{{*|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原都事洪曙,葛頭山僉使朴二松,乶下僉使鄭東尹。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朴師正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執義梁得中,持平金相奭、洪昌漢在外,掌令安相徽陳疏。入啓。呂光憲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李宗城,今日俱不仕進,出納甚爲苟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今下弓矢,甫乙下僉使鄭東尹處給送。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參,而知事金在魯陳疏入啓,金㝡魯長生殿奉審進,宋寅明鞫坐進,同知事李眞望在外,尹游病不進,趙尙絅掃墳事,今方下直,無推移入侍之員,同知事尹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同經筵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他無推移入參之員。更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同經筵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戶曹單子罪人南極,捕捉軍士等米布題給事,傳于趙命臣曰,不用前例,則其在參酌之道,固無妨,而今若援例,則與外方有異,事體重大,更加磨鍊以入。 ○李宗城,以兵曹言啓曰,頃日式年出身西北人,則依例赴防,其他京外人,納米與赴防間,從願施行,而兩班子枝,則皆令赴防事筵稟,捧承傳擧行矣。今此庭試出身,不宜異同,一體,分付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旌義縣監宋遇聖遞任,進上馬二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保放罪人鄭亨復,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時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朴弼載,本以尫病之人,前後三朔滯囚之餘,觸冷中濕,傷損已多,而自今月初,重得胸腹之病,痛勢日就苦劇,且素患吐血之證,乘時發作,方在苦劇難保之境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參下都事洪啓百,方在拿鞫中,當此鞫獄多事之時,都事不可不備員。都事洪啓百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啓禧爲義禁府都事。 ○朴師正啓曰,掌令安相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參鞫,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臺疏,昨日擧動時,作門將官,令該監參酌決棍事,命下矣。當該把摠崔錫胤,哨官申弘祚,依傳敎決棍,各二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明日晝講,必當如今日,吏判疏批已下,竝與本職,牌招察任。 ○李宗城,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知義禁朴師益,身病添劇,有難察任,當此連日開鞫之時,不可等待其差歇,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臺諫承牌後,臣等來會本府,而同義禁李眞淳入直摠府,知義禁朴師益身病添重,不得進參,本府堂上不備,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宗城曰,今下諸臣應製詩,竝令提學課次以入,而提學曾有同爲製進之例,此則與他有異,亦以薦俎官將事,排律則太多,絶句亦令和進。 ○本院啓曰,臣等卽伏見回還謝恩兼冬至使先來狀啓,則犯越回咨中,至有約束不嚴,査參議處之語,臣等於此,驚心痛骨,直欲溘死而無聞也。國家之於彼言,固皆以不足喜怒處之,而出疆之臣,苟能相機善處,據理力爭,則悖辱之言,亦豈無刪去之道,而終至於昧然齎還者,甚乖不辱命之義。且失任專對之責,惟有重加譴罰於奉使之臣然後,庶可以少伸此今日憤痛之情,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可施之罰,回還三使臣,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已處分矣。{{*|批答,十三日下}}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臣,素有目疾,少或失睡,則輒至苦劇,不能開睫者,積有年所,自去月旬後,見差問郞,晨往夜還,或至達曙者,殆過十餘日,故眼病復劇,見者代悶矣。仍除是職,適値僚臺之無一人在京行公,推移不得,轉動沒計,鞫坐試役,强疾往來,至於皇壇親祭時執事,惟以得忝於駿奔之末爲幸,而不敢以區區賤疾爲辭,及夫鞫囚逃躱,幸爾得捉,而不計親祀之日,乃有開鞫之命,則急於討罪,亦不敢言病,連赴三日鞫坐,皆至夜半乃罷。以是眼胞赤爛,瞳子刺痛,頃刻之間,亦難堪忍,若不趁速解職,就閑療治,則必將有難醫之憂,故不得不疾聲號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鐫遞,俾便調息,千萬幸甚。臣於請急之章,不宜贅陳,而第於目下事,有難容默,敢此附陳焉。大駕詣私廟後,左右布帳之內,便是闕中一體,凡所禁止闌入,自是兵曹之責,而近仗軍士輩,容隱賣酒女人於布帳內各司依幕之後,及至現發於兩司下人而後,始乃捉出,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此必是近仗軍士輩,容置取飮之計,故臣爲先捉囚其被酒兩漢及該吏,而當該禁喧郞廳,亦難免不能檢察之罪,臣謂宜汰其職,以爲飭勵之地,該吏及近仗軍士之被酒者,賣酒女人之現捉者,亦令該曹從重科罪。賣酒女人之當初入來,不由作門,則必由布帳,軍門不嚴,於此可見,亦爲究問其入來處,當該將官,決棍汰去,主將從重推考,宜矣。文武放榜時,雖以權停行禮,而儀節一如親臨,則班列亦宜濟濟,而日昨唱榜,東西之班,不過小各司之官,三品以上,則新恩後拜人數三員外,無一人進參,誠可慨然。公故應頉外,不進人員,亦宜從重推考,以示警責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當該郞廳,從重推考,軍士令該曹從重棍治,大將推考,將官令該監參酌決棍,可駭其軍,閭民宜恕勿治。重推事,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積犯違慢,適値有事皇壇,怵迫嚴命,黽勉復出,而已自分其顚沛矣。掌令李以濟之疏,果然踵發,而以繕工副正李勛佐擬差事,游辭譏斥,指意非常,引避之語,轉益層加,直驅臣於循私之科,臣始焉駭怖,繼以一笑。蓋繕工副正之姑勿差出,因其時提調申昉所達,而蔭官內職從三品,只有此一窠,今竝減去,終有欠於重官制之道,朝議皆言其不當減。且此窠異於永罷,旣在抄闕之中,故臣入侍親政,敢陳官制之如右,仍稟其差出與否,則自上取覽官案,俯察副正十一窠,今無一存之狀,特以存羊之義,有復差之命矣。若以其無甚緊掌,而謂可永罷,則諸司正數窠,其將竝罷耶?至於李勛佐,臣元不相親,只知其累典州郡,輒有聲績,年紀雖老,康健如少壯,而且因其至親,屢聞其窮約之甚,臣固欲牽復於見存一窠,及至副正當差,品秩又正相當,故擬差,而雖非此窠,亦多他職,則元非爲勛佐而請復,可知也。向者筵中,自上擧此事,謬被臣以不虞之譽,聖敎之如此,臣未敢仰曉,而今臺臣,乃以崖異至親,專事黨論等語,劾勛佐,要以訐臣之非公而證臣之用私。噫,勛佐自少標榜,世或有指,而蔭路從仕,有何黨論之可言。況以崖異至親爲罪,則近世至親之異論者,殆不勝數,其可盡擧而罪之耶?此不過因聖上之謬奬,欲覓臣之疵衅,而殊不覺指論色目之至爲猥褻,亦可羞也。臺臣又論慶尙監司柳復明,至斥以非難愼之意,蓋嶺伯之窠,雖曰問議大臣,而臣旣意叶,再次擬入,則亦安得自安於心乎?復明,素以才局見推,南邑東藩,政績茂著,至今稱道,向間見辱,係是別般事,而亦旣昭雪無餘,則臺臣之復加斷斷,必欲擊去,殊非臣意慮之所及也。雖然,臣一出脚而難安之端,又復層出,揆以廉義,不可以其言之非公,而晏然冒進於政席,昨違天牌,尤增罪戾。玆敢略控短章,仰暴危懇,伏乞聖明,削臣匪據之職,處臣不競之地,以謝臺言,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予雖謬知,而嘉奬於卿,果也。當益加勉勵,非果,尤當勉者。大抵伊日下敎,往慨韓頤朝繡衣時事故也。因此欲歸卿於不公,反斥乎李勛佐吁,世道之若此也。初無心而奬卿,今何有心疑卿,御此等之世,知時弊之深矣。其若任人,豈眩此習?卿須勿辭,其卽行公。 ○行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見方行公金吾,連日參鞫,內局兼任,宜卽照例見遞,而昨日以前有不敢煩徹辭疏,至今仍冒,豈勝悚蹙?夫內局金吾之自前不得兩兼,所重有在,而況今鞫事方張,訊問已始,尤不可一日苟冒於保護之地。且內局都提擧,方處江外,臣又曉夜赴鞫,曠闕起居,亦已多日,臣心惶懍,當復如何?而循例變通,益不容少緩。伏乞聖明,亟許遞改臣兼帶內局提擧之任,使重地毋曠,私心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無問候之事,亦有副提擧,卿其勿辭焉。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今臣之罪,可勝數哉?初不量己,猥當重任,罪也,識闇材短,觸事聵眊,罪也,貪戀權柄,循私滅公,罪也,受人凌侮,不能力辭,以自壞風節,罪也,專事偏論,市恩樹黨,而重被臺劾,罪也,不識廉恥,而要寵媒進,冒參法班,罪也,樹立無素而怵迫嚴命,喪失所守,罪也,旣對勉承,退復引伏,終犯欺謾之科者,罪也,不誠不信,未卽就法,至有君上自咎之敎者,罪也,虛紆恩禮,積犯違慢而冥頑全昧義分之重者,罪也,今臣之罪,可勝誅哉?有一於此,論其輕者,理宜斥黜,而況重辜疊發,何敢一刻容息於覆載之間乎?逬伏野外,日夕惶灼,靜言思之,許多罪戾,莫非職名之尙在故也。若蒙聖朝,許以鐫遞,加以譴罰,則臣之負犯,庶可以少贖矣。瞻望雲天,顒首拱祝,伏奉批敎,不少恕察,謬恩無改,勉諭彌深,疑臣以固執,責臣以過讓,臣誠崩隕抑鬱,不知死所。可已而不已,是謂固執,可出而不出,是謂過讓,伏惟日月之明,鑑燭事理,以臣今日所遭,其可仍冒其職,而倖免嚴誅乎?旣不可以冒出,則其辭不得不力,辭之力則不得不以被罪爲期,非敢出於固執而過讓也,明矣。聖上特加睿念,俯諒臣矢死自畫之情實,則不待臣累籲,而必有以早賜處分矣。臣終非可出之人,本不當曠日羈縻,而近密之臣,淹辱遠郊,大非國體,所宜萬萬悶蹙,尤在於此。且臣方叨保護之任,伏聞昨日聖駕,展謁私廟,而不得陪扈,情禮俱缺,悚懍增深。伏乞聖慈,曲賜愍憐,亟令罷削臣職名,以嚴國體,重勘臣罪犯,以勵臣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席藁戰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卿之不諒,豈乎若此?卿之困我,若是之極,今無他語,雖經年閱歲,日上百箚,此心已固,卿須少諒,亦勿困我,卽日偕入,慰小子之此意,濟今日之國事,卽日夕之所望。卿其安心,勿復過讓,其卽偕入,用副至望。仍傳于李宗城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領議政沈壽賢箚曰,伏以臣之罪戾,臣實自知,恩批隆摯,不得仰體,聖諭敦勉,不敢趨承,冥然跧伏,末由蠢動。皇壇祀事,私廟展拜,旬日之內,動駕至再,而一未致身於陪衛之列,分義掃地,誅殛猶輕,席藁兢隕,祗竢威令之亟加而已。仍念廟薦之至今不得擧行,實是前所罕有之事,許多重任,尙未出代,靜思厥咎,莫非臣罪,違慢之誅,實所甘心,而顧臣疾病之決不可復强,職名之決不可仍冒,不但臣心之所自畫,聽於輿論,亦莫不然。日夕籲號,冀蒙矜許,雖在未遞之日,便是當遞之人,而從前首揆引入,不敢當薦事,則僚相之替行,例也,其何可一向遷延,而不思變通之道乎?至於史官之許久臨守,尤爲萬萬惶恐。臣之必遞之義,自矢寸心,非敢出於一毫矯飾,而反使君命,虛辱於委巷之中病裏焦遑,益無置身之所。玆敢復煩鳴號,伏乞聖慈,俯賜哀憐,及此一縷未絶之前,亟命撤還史官,仍許遞臣相職,俾得安意就盡,不勝至願。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前已悉諭,卿豈若此?目今左揆,處外過讓,卿又引入,而廊廟之上,唯有右相,若是而國事奚做?文未寫意,予有面諭者,卿須體至意,安心偕入,聽我敎焉。仍傳于李宗城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行工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父墳,在於廣州地,而臣自關西歸來,身帶重任,不敢遠出,其後仍嬰篤疾,曠省遂至五載,霜露之感,實難自抑。顧今病形,漸就深痼,朝暮人事,有未可期,擬趁春煦稍舒,一往省掃,而不有恩暇,無以作行,伏乞聖明,俯賜矜許焉。且臣下去後,有緊急山事之躬自檢理者,歸期自致淹遲,本職雖曰閑局,長席不宜暫曠,經筵、籌司,俱係緊任,亦願亟命一倂鐫遞,俾臣得以任便往來,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懇迫祈望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省焉。 ○行副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入文字,乞寢長陵防川處看審之命,而聖明視爲飾讓,不賜矜允,近日又因筵敎,有自政院催促上來之擧,臣不敢知朝家之以此召臣,謂臣一往審,有可以懸度防事成否,別具一隻眼於他人所未覩之外歟?抑謂當初陳請者臣,而委其事於其人,如結者之解歟?臣之當初陳請,不過惜水道之變形,而欲復其舊,況在其時,鑿決未久,防役不鉅,若可以不日成之,似無難易之可論。前秋申稟,槪慮任事者水道自復之說,有未必然,而不卒其役,致有衝盪橫奔之患而已,實非有十分料量於刷淤鑿股,立堤捍水之術,今雖承命往視,顧何敢强所不知?指陳其可成與不可成,藉臣,妄謂必可成,目今東作方興,役民非時,事難卽擧。又經夏潦,則未知水勢之復作何狀,是則徒費臣往來,而終無益於事。且臣蹤地,已決一退,束帶趨朝,此生息望,而今因瞽視聾聽之事,諉以召役,苟然媒進,不惟臣私義之可羞,亦豈聖朝體下之道哉?然事關先陵,聖敎屢勤,臣欲不計廉義,冒沒趨承,而前冬恩罷之後,浮寄近郊,屢易舍館,疎窓冷屋,積有感傷,入春以來,發爲寒疾,鄕居無醫藥,不卽汗解,轉輾添感,症形危惡,舊患痰喘,乘時作劇,膈煩喉壅,呼吸緊急,臥不貼背,眠不交睫者,今至數十餘日,形骸幻鑠,氣息如縷,見者無不深憂,臣心自分必死。以此鬼關殘命,寧有自力蠢動之望哉?伏乞聖慈,天地父母,量臣私義之不可入,危疾之不可强,亟寢催促之命,仍勘違慢之罪,以勵臣義,以幸私分焉。臣無任喘喘哀籲望恩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而若是處鄕,尙不上來,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上來。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向者卄違召命,非不知犯分悖義之罪,實合萬殞,而猶且不顧嚴畏,肆然至此者,冀幸亟解必遞之職,庶獲私心之安,而畢竟嚴敎之下,情勢迫隘,不免冒承而參政。皇壇親祭,私廟擧動,適在數日之內,職是宿衛,又未免黽勉陪扈,而因仍盤礴,斷無是理。噫,過三政卽遞,便同金石之典,臣何敢弁髦先輩已行之例,厭然濫據於必遞之地,不恤人之嗤點,自陷於貪樂之科哉?臣雖欲全沒廉愧,當去不去,司直之論,豈可一任臣之放倒也?況伏聞頃日詮對,大臣亦陳當遞之義,揆以公體私分,不容一刻苟叨於此,尤可見矣。念臣至愚極陋,過蒙特達之恩,冥升此崇,委寄此重,臣實無寸能可以自效,唯是筋力奔走,爲絲毫報答之圖,從前如非至難强之病,至難安之情,則不敢爲慢蹇之計,故顧以必遞之身,終未能畫一堅守,亦旣乍出乍入,全失去就之節,自省慙恧,人謂斯何?今則惟有一遞,矢心天地,玆敢疾聲哀籲,更申前懇,伏乞天地父母,察臣必遞之義,諒臣難冒之狀,亟遞臣本兵重任,俾公務毋曠,至願獲遂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因晝講入侍事,召牌荐下,而本職未解之前,決無冒進之勢,輒又逋命,臣罪尤萬萬矣。冀蒙重勘,以勵群工,不勝幸甚。且臣於經筵事,竊有所慨然者,敢此尾陳焉,春日方和,法筵將開,以殿下勤學之誠,得一世橫經之士,與之討論奧旨,啓沃聖心,其所進益學問之功,賁飾治化之道,尤何如哉?此時宜求博雅文學之人,庸作法筵之龍象,而乃以如臣蔑學老鈍者,苟充於侍講之任,臣每一挾冊登筵,不覺顔厚十重而汗沾背矣。臣於前秋講畢,略陳此意,聖上亦必記有之矣。如李眞望、李秉常、宋成明數臣者,固可謂當今文學之士,殿下何不召收而置諸知事之列,以備顧問乎?今日瀛館諸學士,儘皆賢矣。至若金尙星、李喆輔、吳瑗、南泰良輩,盛之玉堂,實無媿矣。雖各有區區私義之可引,殿下若洞然明諭,截然嚴責,使不敢不進,則渠輩,亦何必膠守一切之偏見,不爲殿下之所需哉?伏願,申飭銓曹,在罷者請敍,竝列于館職,勿以禁推罷職責其出,別開可進之門,以爲應命之地,則其所裨補於經筵者,豈淺淺哉?且念山林讀書之士,雖以人主之尊,實不能呼斥,惟克敦誠禮,以致之矣。國朝名賢,前後相望,無愧濂、洛,而惟我列聖之尊尙禮遇,亦前代之所未有也。不幸碩德老師,殆無存者,而篤志求行,已膺殿下之旌招者,亦不患無人矣。尹東洙、魚有鳳、朴弼周、尹東源、沈錥、朴弼傅諸人,或有淵源之學,或有窮格之功,苟能羅以致之,出入講筵,闡明經義,論說聖訓,則其精微之見,劈晳之言,其可與科目中人,比以論之哉?彼雖世祿之裔,旣守志畎畝之中,若不招之以誠,待之以禮,則豈肯于于而來哉?亦願殿下,益篤緇衣之誠,期於召致,每於開筵之日,使之輪回侍講,則豈不美矣,而先朝盛時事,庶復見於今日矣。伏乞殿下,竝加留神察納焉。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附陳者,當留意,元無必遞之義,而若是過辭,其在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甲寅三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聖龍,假注書金尙魯,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輪對官奉常寺正沈一羲,司僕寺判官李思一,軍器寺僉正閔孝百,氷庫別檢金聖采,中部參奉鄭允迪、李聖龍進前伏。上曰,輪對罷後,當爲召對,玉堂上下番,持進講冊子,差遲來待於閤門事,分付。上曰,輪對官,以次問之,可也。沈一羲進伏。上曰,曾已入侍矣。使之只陳職掌及所懷。一羲曰,小臣旣無所掌,且無大段所懷,而旣承下詢,敢此仰達矣。本寺供進祭需中,祭酒每患未精,故該掌官員,常時各別申飭。近來則稍勝,而猶未極盡,典僕輩,每以酒米元數之不足爲悶矣。上曰,所達似模糊矣。當初朝家磨鍊,必厚而不薄矣。一羲曰,祭享各種物件中,祭酒尤難精備矣。朝家一年上下酒米,爲二百五十石,而不送本寺,出給貢物主人,本米則二石五斗,而一石式納于本寺,故祭用則浩多,酒米則不足,典僕輩,不無稱冤之端。若自惠廳,勿爲出給貢人,而全數直送於本寺,自本寺,申飭典僕,以爲擔當措備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酒米之不爲直送本寺而出給貢人,使之納于本寺者,蓋欲作一階梯,務爲精潔矣。當初設施之意,可謂纖密,而今以沈一羲所達觀之,近來貢人輩,所納酒米,似欠精實,故典僕輩,敢生爭利之心矣。祭酒之不精,可推而知,今後則各別申飭,可也。{{*|此一段,出擧條}}聖龍曰,米不精而酒不精者,是太常官員之罪也。上曰,然矣。一羲曰,縷縷煩陳,不勝惶恐,而又有仰達之語矣。大抵貢物創設,今已百餘年,其後陵寢及太廟位室,比前有加,而本寺所捧酒米石數,僅爲一百七石矣。通一年元祭享及無時別祭,只以此數當之,故利歸於貢人,而本寺則自有不給之患矣。聖龍曰,大小祭享,比昔時雖曰浩多,以此石數,豈至於不能當一年之用乎?上曰,旣問所懷,如有所懷,則陳達不爲非矣,而但此則貢物,亦必屬於本寺矣。本寺旣有提調,果有變通之事,則郞廳相議於提調,提調筵稟或草記,未爲不可,而今此所達,殊涉瑣屑,沈一羲推考,可也。聖龍曰,輪對官之頻賜引接,下詢所懷,聖意則好,而疎逖之人,昧於筵體,辭未達意,每致有瑣屑之患矣。上曰,沈一羲,似未曉予意而累次陳達矣。當初酒米之作一階梯,意固有在,古昔立法之纖密,大抵如此矣,今不可容易變通也。上曰,輪對設置之意,非不美矣,而近來作一文具,雖問所懷,或曰無可陳達之事,或曰雖有些少弊端,有提調,故卽已稟議變通,甚無輪回引接之意矣。沈一羲,雖以所達瑣屑推考,而外間不能詳知,誤認以陳所懷,被推考,則亦有後弊,沈一羲勿推,可也。李思一進伏。上曰,履歷?思一曰,小臣則去月晦日引見時,已仰達矣。上曰,纔果入侍矣。然則職掌遺在,前已陳達,只陳所懷,可也。思一曰,所懷亦於其時仰達,故今無可達之語矣。上曰,初入侍之人外,使之只陳所懷。閔孝百進伏。上曰,履歷?孝百曰,戊申別試武科,己酉差禦營哨官,出六後,除北部主簿,辛亥除軍器寺判官,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孝百曰,所掌弓箭矣。上曰,遺在?孝百曰,黑角弓八百四十七張,校子弓三百五張,長箭一萬六千五百五十部,片箭一萬七千三百五十部矣。上曰,所懷?孝百曰,本寺有提調衙門,故凡有大小變通之事,或爲草記,或爲稟達,隨卽變通,姑無別爲仰達之事矣。金聖采進伏。上曰,履歷?聖采曰,壬子初除義禁府都事,癸丑以堂上相避換差,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聖采曰,氷丁供上進排矣。上曰,遺在?聖采曰,氷丁異於錢布,這這消瀜,故遺在之數,無可仰達者矣。上曰,所懷?聖采曰,有提調衙門,故有弊端,則卽爲相議變通,別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別檢,非六品乎?聖龍曰,別提爲六品窠,而別檢則是參六窠也。鄭允迪進伏。上曰,此人則頃日朝參時入侍矣。上曰,所懷?允迪曰,近來部民,謀避防役,投屬於各軍門諸上司,故無勢殘民,偏應苦役,是爲痼弊矣。上曰,其弊誠然,所達之辭,可謂約而盡矣。輸對官,以次先退。 ○上曰,注書出去,招玉堂入來。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兪健基以次入侍。金若魯,讀《近思錄》第五編首章,自濂溪先生,至從善而已。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晉之上九,至便是欲。上曰,注書讀之。金尙魯讀,自明道先生,至義理常勝。若魯曰,首章,言乾乾不息於誠者,蓋君子體乾之健,而至誠不息然後,始爲克己之工,而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於克己上,最爲緊切,非誠無以着此工夫,若於這箇工夫,一有未盡,則不能克己,此誠爲學之要也。葉註云,懲忿,象山之高,窒慾,象澤之深,此說恐不然。朱子曰,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塡壑,以此推之,象山象澤之解,終可疑矣。健基曰,乾乾不息云者,蓋取乾卦終日乾乾之義,言其至誠不息也。若魯曰,養心,孟子則曰莫善於寡欲,濂溪則曰至於無,孟子寡字,濂溪無字,雖似有異,而孟子言其養心之工夫。故曰寡,濂溪言其極處。故曰無,其遏人欲之意則一也。上曰,然矣。健基曰,養心之工,寡欲與無欲,似無異矣。若魯曰,此則不然,孟子所謂寡欲者,言養心工夫也。若言養心莫善於無欲,則無下工夫處。故不曰無,而曰寡,濂溪則恐後學,不究孟子本旨,只以寡欲,便謂極工而止焉。故言無然後,誠立明通,如是解釋之後,此章之旨,始明矣。上曰,此言是矣。孟子寡欲之訓,非不盡矣,而濂溪,以至於無三字言之,故尤詳。若魯曰,聖敎至當。若魯曰,顔子所以進乎聖人地位者,在於克己復禮此四字,而克己復禮之目,亦不越乎四勿矣。蓋人之由乎中而應乎外者,惟本於視聽言動,故四箴之戰兢儆戒之意,最切於工夫,一字不可汎看也。上曰,四箴,果好矣。李聖龍曰,先賢箴戒之辭,非不多矣,而亦未有如四箴之爲眞切,固宜朝夕省覽也。若魯曰,臣於言箴傷煩則支一句,竊有仰勉者,殿下於絲綸之間,不免有太繁之病,雖出於欲令群下,洞然曉知之意,而終有欠於王言簡重之體,故今又因文義,敢此仰達,乞留聖意。上曰,所達儘好,當留意矣。若魯曰,不遠復無祗悔以下,蓋引《易傳》陽復之義,以喩君子反善之道矣。雖有過失,未遠而能復,自至於無悔,固可謂大善,然執德不固,頻失而頻復,則雖不至於悔,猶爲未至,終不若初無可復之失,故下文所云,不失則何復之有者,此聖人之道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故人之有失,若猛省而速改,則無所悔,無所悔則事事盡善,不待勉强而中乎道,自底於無過可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損卦之義,於日用工夫最緊切,人孰不知損過就中,損末就本之爲貴,而每患理不勝欲,其流之害,自至於華勝質末勝本,使天理日消而人欲日蔽,可不懼哉?須無一毫放過,於理欲之分,先將人欲,痛加抑損然後,天理自復矣。聖龍曰,須於損人欲復天理六字上,日日着工,無或放忽,則自然無此病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夬九五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莧陸,一小物,而草卉中,感陰氣最多,至脆易折者也。上六之陰,如莧陸,故九五當決之時,必取而爲決之主,衆陽上進,決去一陰,所以爲夬也。決而決之,不失中正之義,則於中道,自可無咎,然心有所比,便不得爲光大,故又說出正心誠意四箇字,使之無一毫繫累,以盡中行之道,聖人牖後學之旨,可謂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明道所謂治怒治懼一句,其爲難則一也,而治怒之難,甚於治懼,故先言治怒,次言治懼,而更下六字,伊川亦曰,七情之中,惟怒難制,蓋人之於怒,制之最難者,病痛常在於一己之偏係,未祛血氣,時時用事耳。凡人尙然,況人生之莅至尊位,挾雷霆威,喜怒易發者乎?如使己私旣克,則一朝之忿,自不作矣。故治怒之功,只患其不能克己,而不患其怒之難制矣,人主於此,須臾不可汎忽也。上曰,下文比如明鏡云者,甚好,鏡何嘗有好惡六字,可謂一言盡之矣。若魯曰,比之明鏡,比之如水者,乃是公好惡之極致,而殿下所看得者,誠切當矣。但殿下於平日愼喜怒公好惡之道,非不加意用工,而或不無威怒之暴發。又不無遷怒之時,其於明鏡止水之訓,聖學恐有所未盡而然矣。上曰,所達儘好,當各別留意。若魯曰,陪奉他三字,卽語錄,是陪隨奉持之意也。上曰,如是解之之外,似無他義。若魯曰,制怒之義,纔因文義,有所仰達,而操存之工,一有不固,則輒不免隨處觸發,此伊川之以動心忍性,勉戒思叔者也。上曰,思叔,是張思叔乎?若魯曰,然矣。是伊川門人張繹之字也。上曰,動心之動字,何義?若魯曰,朱子釋之曰,竦動其心,竦動云者,蓋指警惕而無少懈也,與《孟子浩然章》動心不動心之動字,不同矣。上曰,然則此動字,果異於不動心之動字矣。健基曰,動心忍性然後,自無疾遽之失,暴發之病,故先賢所以拈出此四箇字戒之者,此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潛心於道,忽忽爲他慮引去一句,甚有味,學者於道,雖潛心着工,而每患志不勝氣,便爲許多思慮所撓奪,終未能灑脫舊習,此先賢所以書而自警者,而可謂善形容矣。上曰,大抵先賢所以爲此言者,似不是汎然脫出來,必親自經歷而後,書之以言乎?聖人亦有此光景而當有云然耶?若魯曰,此屬賢者以下事,聖人則本無此光景矣。健基曰,此卽橫渠言,自不無氣質之病,故其爲說如此矣。若魯曰,橫渠未必眞有這箇病痛,只是兢惕一心,孜孜靡懈,作爲此自警之辭耳。看得如此然後,自無礙滯處矣。聖龍曰,學者病根,常在於外撓糾紛,氣質難變,故雖大賢,亦不能無警戒之心者如此,可見先賢用工之縝密。上曰,承旨所達,好矣。自有細密處,故俄者疑而問之者此也。若魯曰,溫柔可以進學云者,非謂溫柔二字之外,無他進學之工也。闕黨童子之病痛,在於輕傲不循禮,唯溫柔,可爲進學之址,故聖賢所以隨人病痛而勉戒之者,多此類矣。上曰,果如是也,故聖賢所言,自各異矣。若魯曰,第七板九德之目,見於《書經》皐陶謨,而最切於克己工夫,九德中廢其一,則便不得着工矣。上曰,然矣。上曰,承旨進前。李聖龍進伏。上曰,掌令安相徽,承牌然後,始可開鞫乎?聖龍曰,然矣。鞫獄何等嚴重,而近因臺諫不備,每致停輟,雖以經筵言之,知事有六員,而因其不備,今日晝講,旣有命而亦不得開筵,誠爲慨然矣。上曰,承旨,似不能詳知鞫情矣。卽今鞫體,與前稍異,不宜若是,而稽緩猶尙如此矣。聖龍曰,鞫情,小臣雖未詳知,連因該房,亦有略聞者矣。上曰,近日,只以開政爲事矣。上曰,今日日勢已暮,開鞫亦未可必。安相徽俄雖出牌,而姑無牌去來矣。聖龍曰,牌去來,亦非不申飭,而近來百事,自至解弛,此皆臣等之罪也。聖龍曰,日昨大報壇親祭時,藝文館廳直,所爲駭然,輕重間似當勘罪,故方今囚繫,而本院則囚繫之外,無分付勘律之例,秋曹則旣非啓下之事,故亦不得照律云,事雖微細,不可不一稟故仰達矣。上曰,此事,非翰林所可知,而常時不能檢飭之失則有之,故只以事體罷職矣。藝院廳直,令秋曹科治,可也。{{*|出擧條}}上曰,今日應製詩篇,姑未盡製耶?聖龍曰,或有盡製者,或有未及圓篇者矣。上曰,此異於三日製,非終日科次之事。弘文提學宋寅明,卽爲牌招,使之科次後出去,開鞫,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鍾城府使李榕,慈山府使朴守慶。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副提調臣李瑜啓曰,風雨乖和,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眞淳,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鞫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鍾城府使李榕處給送。 ○朴師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金尙魯,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由限已過,徐命臣連呈辭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今觀使臣狀啓,其犯越人事,有下問者,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來待賓廳事,分付。 ○李宗城啓曰,大臣備局有司堂上,依下敎來待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傳于李宗城曰,今日大臣,當爲入侍,晝講停。 ○傳于李宗城曰,引見時,《備局》、《承文院謄錄》持入事,分付。 ○有政。 ○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朴師正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式暇,右副承旨朴師正進。 ○吏批啓曰,漢城判尹,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司圃署牒呈,則別提金致謙,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均爲陳奏正使,朴文秀爲副使,黃梓爲書狀官,閔致龍爲掌令,尹淳爲禮曹判書,趙尙絅爲判尹,李眞淳爲刑曹判書,李衡佐爲延安府使,李思一爲安岳縣監,李喆輔單付按覈御史。 ○兵批啓曰,忠壯將沈宗善,景福宮假衛將朴受和,俱以抱病之人,宿病添劇,勢難供職,呈狀乞遞,輪直之任,不可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亻政}}、吳光運付副謢軍,尹陽來付副司直,李喆輔付副司果,閔通洙、金尙魯付副司正,權和經單付同知。 ○備邊司薦望,開城留守鄭壽期、洪鉉輔、金龍慶,咸鏡監司李箕鎭、李眞淳、李壽沆,義州府尹尹得和、尹敬龍、崔命相。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李宗城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同義禁李眞淳,移拜刑曹參判,其代,自本院稟旨差出云,令該曹口傳卽爲差出,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普赫爲知義禁,李道謙爲平安都事。 ○備忘記,傳于李聖龍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豹皮一令,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各虎皮一令,校理金若魯鹿皮一令,假注書金尙魯,副修撰兪健基各草注紙三卷,筆七柄,墨三笏,假注書閔通洙,佐郞金徵慶,右副承旨朴師正,假注書李長夏各草注紙二卷,筆五柄,墨二笏賜給。仍傳曰,紙筆墨,依朔書例,自該曹賜給。 ○李宗城以禁衛營言啓曰,去二月朔,本營無軍將官朔試射時,哨官蔡膺禔未滿四矢,權{{?|⿰香咸}}不中,依例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捕廳草記,緣坐逃躱罪人睦贊興稟處事,命下矣。所當依傳敎稟處,而第緣坐逃亡,自有定式應施之罪,而本府之初不直爲稟處,移送捕廳者,以其逆虎緣坐,與他有別,而變幻姓名,出沒京輦,情狀萬萬凶惡,有不可循例稟處故也,則捕廳之一番捧招,謂已究問,初無嚴訊之事,泛以稟處爲請者,殊無當初,稟請究問之本意,當該捕盜大將推考,贊興更令捕廳姑先嚴加杖問,觀其招辭後,移本府稟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冒死申懇,冀被嚴譴者,實出於萬萬不獲已之情,一兪之音,顒首以俟,而伏承史官傳批,辭旨愈益勤摯,至有入聽面諭之敎,奉讀感泣,繼之以惶恐悶迫,不知所措也。臣之疾勢,如或有一分可强之勢,則雖挈曳匍匐,入承聖敎,畢暴衷悃,庶幾天地父母之少垂憐察,豈非臣之至願,而顧以三朔沈委,一縷垂絶,床褥之間,轉側須人,跬步之內,蠢動無路,恩諭至此,末由祗承,罪戾層積,益無所逃,伏地戰悸,只俟嚴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以犯越人事,有下問者,卿以元輔,軍國重事,決不過嫌而不參,其卽入來,共爲入侍事,更爲傳諭。 ○三月十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宋眞明,行都承旨李瑜,左副承旨李宗城,校理金若魯,副修撰兪健基,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假注書閔通洙,事變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入侍。壽賢進伏曰,日氣陰濕,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壽賢曰,今番先來,國辱如此,痛心何可盡達?前後辱說,頻數,尤爲痛心矣。上曰,不知前例,故使之持入矣。前有如此文字乎?興慶曰,議處二字,尤爲痛心矣。上曰,辛未年,有査事矣。前例考出,可也。壽賢曰,先來狀啓,未及得見矣。上,下之。上曰,一人讀之,玉堂竝見之,可也。上曰,庚午年《政院日記》入之。壽賢曰,罪人承款者,二十六人矣。似無査事出來之慮,而金永昌尙未捕得,是爲悶慮矣。向來啓文中,以按覈使査狀來後,卽當轉奏之意及之,況且國辱如此,使臣宜卽差送,而今則事體頗重,似當以大臣差送矣。上曰,以大臣差送,可也。壽賢曰,姑觀前頭差出乎?上曰,政官牌招,卽爲差出,而以陳奏使爲號,可也。寅明曰,江界罪人,不可仍置江界,移囚平壤,更送御史,與監司眼同嚴査,似好,而其中金永昌,事極難處,若以溺水死爲言,則好耶?上曰,以溺水爲言矣,若或見捉於彼國,則其將如何耶?凡事當以誠實處之矣。眞明曰,以李喆輔,更爲差送御史,好矣。上曰,李喆輔當爲更差,而以按覈使差下書出,可也。若魯、健基所啓,人臣專對之任,若有辱國之事,固當埋骨燕山,以伸主辱臣死之義,而今番三使臣,受其慢書,不能爭執,仍爲出來,我國國小力弱,近來受侮於彼,非一非再,其爲驚心痛惋,當復如何?此等處,若不嚴加處分,將無以勵臣節。臣等待罪經幄,與兩司有異,故不得勘律請罪,而三使臣,不可不嚴處矣。{{*|出擧條}}上曰,當用何律耶?壽賢曰,臣伏聞此啓,惶恐無地矣。臣方待罪之不暇,不敢干涉,而彼中形勢,誠有所不然者,而人言每如此,尤切惶愧矣。上曰,戊申,以何律勘處耶?寅明曰,其時臺官,卽小臣,而以遠竄論啓矣。上曰,今番則與戊申有間,三使臣竝削職,可也。若魯曰,削職太輕矣。今日臣子憤痛之懷,當洩於何處耶?上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予豈强拂乎?三使臣,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壽賢曰,使臣先來軍官兩人及譯官,皆稱病落後,只令陪持上來,事極駭然,不可不各別論罪矣。上曰,稱以有病,落留中路,遲滯甚矣。先來軍官及譯官,令攸司從重勘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少退。備局次對,久未爲之,備局諸堂及兩司牌招,以次對入侍。諸臣遂退出。午時,還爲入侍。宗城曰,査勅時《事變日記》,付籤以來矣。上曰,上之。壽賢曰,罪人之招,各各不同,胡亂,甚矣。急送御史,期於同招,爲宜矣。上曰,奏文措語,何以爲之耶?壽賢曰,臣往見彼國形勢,少有執頉處,必生事,略略說及,似好矣。寅明曰,戊申陳奏時,以事體之重大,分授諸臣,各撰一本,故臣於其時,未入館閣,而亦製進矣。今番奏文,比前尤重,尹淳、李德壽,以曾經主文之人,方在外,若以奏文製進之意,催促上來,則此與官職有異,何敢不來乎?上曰,若聞此事,則豈可不來乎?當此主辱之日,諸臣何敢在鄕?令喉院各別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壽賢曰,先來狀啓中,彼國慢書,誠極痛心,而且以犯越在逃人金永昌事,彼之提說如此,而尙未捕捉,前頭生事,殊爲可慮,宜有嚴飭購捕之擧矣。上曰,考出乙丑賞典謄錄,申飭監、兵營,懸賞購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番陳奏使入去時,西邊犯越罪人,多少懸殊,不可指一爲辭,而瀋陽將軍所報,與御史査狀,亦且不一,似當更送前御史,別爲從實究覈,歸一爲宜矣。壽賢曰,按覈御史,急速下送諸罪人處,更爲捧招,犯越地名與殺人之數,一一詳覈,與彼中文書,無相左之患然後,可以附咨於使行矣。上曰,罪人移囚平壤,御史與道臣,眼同査實,速爲狀聞,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江邊犯越事,在監、兵使,爲其公罪,而旣有革職前例,故李遂良,以依例革職,別爲議啓矣。江界府使金浚,亦當照律,而犯人,皆是高山鎭屬,則在浚,亦爲公罪,所當與兵使,一體勘律,而卽今則與前有別,前咨旣以聽候爲言,則先此照律放送,亦難便,彼中事出場,早晩不可知,而一向囚禁,不爲照律以待之,尤爲重難,未知何以處之耶?上曰,何可一向囚禁?金浚亦姑先革職放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義州府尹黃晸狀啓以爲,鳳凰城將馳通出來,使譯學李齊聃取見,則前日自滿浦境,拿縛越送孫可先供內,所援在逃者小溫兒,因盛京將軍移文,亦令臣府,遣兵査拿事馳通,故伊時道臣,因廟堂分付,行査答通,而彼旣因禮部謝覆咨文後知委之令,如是馳通,則不宜牢拒,故不得已,以理當具報本道方伯,更加伺捕等語,措辭答通,而前頭似當有回覆之擧,令廟堂稟旨分付云,到今更無搜捕之路,似當以前日答通辭意,回報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三使臣,因諸臣陳達,旣有拿處之命,爲其重事體也,而首譯則誠可痛矣。渠若血誠周旋,亦豈無感動之道,而以使臣別單觀之,多有可疑之端,其不爲力爭之狀,可知矣。首譯李樞,爲先拿鞫,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兼春秋權德載,咫尺之地,有不謹之事,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固城等邑,未收大同米,未滿千石,而卽今民間竭乏,今若與新賦稅,一時竝督,則民將不堪,蕩減則雖不可望,而以待秋退捧爲請矣,此則穀旣無多。且當此窮春,新舊稅之竝督,誠爲小民之弊,似當許施矣。宗城曰,臣於此狀啓,竊有所懷,而干係廟謨,故惶恐不發矣,言端旣發,敢此仰達矣。大同未收,未滿千石。且湖南旣已蕩減,其在一視之道,不宜異同,臣意則特許蕩減,以紓窮民一分之急,好矣。上曰,承宣之言是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壽賢曰,道臣所請,旣是退捧,則朝家不必特令蕩減,依狀請使之退捧,似宜矣。興慶曰,今此未收米,不滿千石,則蕩減固非難事,而第嶺南沿海之尤甚,比湖沿不無間焉,則不必以湖南例許減。且蕩減惟正之供,係是非常之特恩,恐不宜續續輕施矣。上曰,向者以事體,雖已處分守令,沿海飢民,豈不顧視?特許所請。{{*|抄出擧條}}珽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擧行。{{*|原啓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姜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原啓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原啓見上}}上曰,今則與前有異,極律與否,今非可論矣,不允。今來北咨中慢語,有非人臣所可忍聞者,其爲驚心痛骨,當如何哉?奉使諸臣,旣不能善辭周旋,又不能以死力爭,以至貽辱國家,罔有紀極。其奉使無狀之罪,可勝誅哉?三使臣,旣命拿處,譯官李樞,亦有拿鞫之命,則行中譯官輩,故欲生事,不爲宣力之罪,亦不可不嚴徵,請行中首譯,一體拿鞫。上曰,依啓。臣於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之命,竊以爲過也。夫正供退捧之請,雖涉猥越,而原其本情,亶出爲民,則容有可恕之端,不宜以此深責。且在郡封章,古人多有行之者,今重協應旨進言,兼陳民弊,不是異事,而殿下不少舒究,遽下嚴敎,至有拿命,此豈聖朝通下情恢言路之道哉?況陳民憂被重譴,亦將駭四方之聽,請還寢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之命。上曰,道臣旣已罷職,守令拿處,烏可已乎?不允。臣以稷山殺獄事,有所論啓蒙允矣。伊後數日,得聞稷山縣監李渭輔,受暇上京,怒其被殺人沈萬之妻呈訴法府,捉致拘留於其家云,臣聞甚怪駭,欲知其眞的與否,使憲府下人,招來沈萬之妻,親問其被拘之狀,則果如所聞,而過數日,僅得逃脫云云。夫渭輔,以主推官,偏護正犯,囚禁屍親,已極無據,而又欲杜絶其上京訴冤之路,拘留屍親於私家,尤爲可駭。渠方入於前後推官拿問之中,苟有一分畏憚公議之心,安敢乃爾?其循私蔑公,縱恣無忌之罪,不可不嚴懲,而趙天彬,家富族盛,居鄕豪强,此所謂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者也,外方殺獄,例多緩弛,有難成獄。請稷山縣監李渭輔,爲先拿問定罪,正犯趙天彬、寶甫等,一倂拿致京獄,以爲參考捕廳文案,嚴加究覈,依法勘處之地。上曰,依啓。方今隣族侵徵,實爲良民第一難支之弊,變通充補之政,宜不容少緩,而近來人心不古,詐僞百出,謀避軍役,如避死地,閑丁搜括,其勢誠難。況兩年飢癘,死亡無算,目今民間景像,有若新經兵燹,僅存餘氓,尙未蘇息,不奠厥居者太半。聞外方州縣,因朝令之至嚴,搜境內之閑丁,東西隳突,侵擾民間,當此農節,民不安頓,耕播愆期,今年農作,如或失時,則嗣歲之憂,有不可勝言。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當初下敎,意在爲民,其所騷擾,乃守令之不職,諸道監司,從重推考,守令嚴飭。相徽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原啓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還收罪人甘德、李亮濟,參酌遠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依啓。{{*|原啓見上}}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原啓見上}}請定州牧使黃應洙遞差。上曰,當初不允,意有在焉。豈可置人於黯黮之中乎?勿煩。{{*|原啓見上}}請理山前府使禹夏亨,拿致究覈。上曰,旣有拿命,令該府添問目査問。珽所啓,臣以諸道簽丁,限秋成姑徐事,論啓矣。殿下終靳分明賜答,只以道臣、守令推考爲敎,此則非臣陳啓之本意,臣言之無足有無,已極惶愧。且本院有大司諫金始炯,下諭啓辭,而傳啓之際,頓然忘却,以致漏落,臣之昏憒不察之失,誠無以自解。以此以彼,其何可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亦勿退待。壽賢曰,密陽府使李重協之疏,不過出於爲民之意,而處分至此,非所以示遠民也。臣意以爲,宜收拿問之命矣。上曰,向來處分,湖南旣有意,近來紀綱,無復餘地,不可不如是矣。大臣之言如此,何可不從?拿問還收,罷黜,可也。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以爲本道連歲荐飢,民間遑急,許多飢民,實無口食繼給之勢,留庫還上中,米太則係是不虞之備,雖不可擅動,至於皮雜穀小豆,非但異於正穀,經夏留庫,每致腐傷,雖有積峙,終歸無用,民間形勢,如是遑急,則似當有變通分給之道,令廟堂稟旨分付云。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施矣。上曰,依狀請許之,可也。平安都事鄭熙普,今姑改差,今日內口傳,各別擇差事,一司署經守令,卽爲催促發送事,副校理鄭亨復、兪最基,校理趙明澤,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朴弼載,竝牌招事,都承旨李瑜同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上曰,領相進來。壽賢進伏。上曰,三公俱備然後,國事可做矣。卿之閱月引嫌,不亦太過?予則非以筋力望卿,而卿則每以筋力之不逮爲言,此甚可悶矣。壽賢曰,聖敎至此,惶恐無地矣。昨者批答中,有面諭之敎,而實無自力之道,故不得承命矣。朝聞北報,不勝驚痛,蒼黃入來,而今雖入來,更無陳力之望。臣於常時,每以不擇燥濕,奔走職事爲期,病勢若不至此,何敢如是撕捱乎?且勿論曲直之如何,一有臺言,大臣之不得行公,古例卽然。向者臺言,雖非直斥臣身,以廟薦之不公,深攻左相,則臣居首席,其敢晏然行公,以招縱恣之目乎?呼唱道路,實愧鍾樓之市人矣。上曰,卿之引嫌,專在於臺言,而每以病爲言,此予所以爲悶者也。卿心果如李壽海之言,則如是引嫌,可也,而若有蕩平之心,則何可强以爲嫌乎?卽今廟薦之閱月不得擧行,卽前所未有之事也。況主辱之義,人臣所同有,予則雖以今日彼言,爲不足怒,而於卿等,則豈不以主辱之義看乎?壽賢曰,聖敎至此,臣更無所達矣。退出後,當與右相相議,廟薦卽爲擧行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3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瑜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咸鏡監司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宗城啓曰,知義禁尹陽來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鞫坐不可不備員,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大臣以下,當爲登對云,今日晝講停。 ○朴師正啓曰,鞫廳大臣以下,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朴師正曰,卽速開坐事,申飭。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冬至正使密昌君樴,副使閔應洙,書狀官尹彙貞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密昌君樴、閔應洙、尹彙貞等,時未還渡江,計其渡江日字,依例發遣府都事、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任{{!|𪼛|⿰王集}}、鄭益河,俱有親病,尹得徵、李顯望身病猝重,竝姑改差,其代以兵曹正郞金漢喆,司成崔命相,兵曹佐郞洪啓裕,司果趙榮國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南德老,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召對爲之。 ○李瑜,以吏曹言啓曰,昨日政,安岳縣監望,司僕判官李思一,正書之際,以僉正誤書,而未能覺察,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病,行都承旨李瑜進,權{{!|𢢜|⿰忄業}}爲右參贊,沈鳳輝爲掌樂僉正,宋儒式爲監察,金彦熙爲司僕判官,田日祥爲慶源府使,尹淳爲兼藝文提學,金喜慶爲義禁府都事,李梅爲司圃別提,洪鉉輔爲瓦署提調。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李長夏單付副司正。 ○傳于李宗城曰,全羅左水使狀啓,形止事由而已,而濃墨之故,不得下院。 ○以京畿監司狀啓,戶曹參議魚有鳳,病重上去不得事。 ○傳于趙命臣曰,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事,回諭。 ○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情窮勢急,方寸煎熬,不得不冒死,復有塵瀆,尙冀仁覆之天,俯賜鑑燭而哀憐,伏奉承宣,臨諭聖批,又未得兪音,而責勉之旨,旣嚴且溫,至以困我爲敎,臣罪至此而益無所逃矣。臣心膽戰悸,汗淚逬集,直欲無身,而不可得矣。念臣特一眇末賤臣耳,如無萬萬不敢出之義,萬萬不可赦之罪,則濫蒙異渥,至于斯極,而何敢不思祗承,仰煩聖慮也哉?惟其違迕之誅,猶止於一身,喪廉之恥,實關於世道,臣雖不肖無狀,決不忍以身先汚聖上之朝廷。臣固樹立無素,而受恩罔極,旣叨此地,不敢以平日自處者自處,聖上亦不宜以平日視臣者視臣,今又不賜譴何,一向束縛,則臣唯當抱此冤悶,自就澌滅而已矣。伏地兢隕,不能悉對,敢欲更暴衷臆,仰干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伏以臣之今日境界,可謂至迫阨而至窮慼矣。閱三月禁推,往古所未有,而若臣則辜犯忒殊,拘繫最重,搶頭狴犴,甘心縲紲者,恰恰六旬有餘日矣。畢竟嶺海刀鋸,唯上所命,而臣有八袠偏母,素嬰美疢,前冬以來,益復沈綿,緣臣不肖,獲戾聖明,一向牢囚,宥免無期,則婦人之情,過於驚憂,危疾之喘,失所將護,門閭之望已窮,而藥餌之節且疎。日夜涕泣,轉生別症,奄奄床笫,朝夕莫保,臣於此撫躬疚傷,叩心煼熬,誠恐一朝無幸,永抱子道靡及之痛,重得罪於孝理之下矣。昨於千萬匪望,忽蒙付過放遣之命,仰惟聖上,至仁且明,有若曲察微臣情理之萬萬迫切者而然耳。夜出圜土,歸視病母,母聞臣至,扶頭蹶起,握手嗚咽,惟以未死前母子相聚爲萬幸,而感祝聖恩,與天同大,旋復昏綴,氣息懍然,蓋其中間疾勢之陡劇,莫非以臣之滯獄,而慮念之踰節,醫救之失宜故也。俯仰痛恨,尙又何言。噫,策名明時,致身瀛館,卽人子榮親之大節,而臣則反是,重貽親憂,剛添親疾,以爲終身靡極之悔,而伏況累忝橫經之班,徒懷守株之愚,前後恩除,積有違逋,則法紀森張,蒙萬戮而難贖,子職虧矣,臣分缺焉。忠孝俱喪,此何人哉?永念慙悼,寧欲無生。臣久縶幽圄,觸冷中濕,感疾甚重,未堪自力,而母病朝來,轉益困殆,謁醫討藥,强疾遑遑,此際又辱天牌,不敢坐違,謹此趨詣禁閽之下,而毋論從前自畫之地,有不可突然冒入,卽今臣母疾狀,實無少選離捨供職之望,玆具短疏,瀝血仰瀆於錫類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諒情私之至爲焦切,職名之終難承膺,亟許鐫削,使之任便救護,仍治臣終始逋慢之罪,以嚴朝綱,千萬不勝大幸。臣無任惶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三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以下請對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李普赫、徐宗伋,右副承旨朴師正,掌令安相徽,正言趙明履,事變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金啓白入侍。金興慶曰,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大王大妣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金興慶曰,元龜招辭,多怪異之言,不可不一經稟裁,故敢達矣。宋寅明曰,獄事有變書有根本然後,可以覈實。南極逃躱時,元龜符同外直之事,今已現露,必須詳査得情然後,迎刃可解,而其間情僞,有難測度,逃躱一節,所當盡根究覈矣。上曰,予對卿等,說此多愧,卿等亦愧矣。十九日下敎後,有意飭勵,擺脫舊習,則元龜等事,安敢復出乎?予不能建極,以言敎者,詔少南老南附合之言,朝廷妥帖則渠何敢生意乎?卽今禁府堂上,多有未行公者,故渠輩爲此延拖眩亂之計,所謂權{{!|𥛚|⿰礻啇}},李萬維、申處洙、朴長潤之說,誠爲怪異,其捏合情態,殊甚巧惡矣。今若久置獄中,奸謀百出,若不別樣嚴束,則國何爲國乎?大抵以鞫體言之,旣曰逆則當爲訊問,嚮時如全城君沈廷輔,入於鞫廳,權{{!|𥛚|⿰礻啇}}雖曰曖昧,事體則亦當請捕矣。金興慶曰,下敎不然矣。臣曾見戊申年罪人之時,誣告張鵬翼、尹淳諸人,其時自上特爲置之,鞫事不可徑生疑慮,故敢達矣。上曰,卿與判金吾,決無私好惡,豈以彼此有勢無勢而有所左右耶?今直以禁堂發告,鞫體則自當請拿,權{{!|𥛚|⿰礻啇}}雖補外邑,豈可以逆疑之乎?凡事必從公平然後,可矣。宋寅明曰,戊申年,雖有過處分,而別生事端可慮,故姑不請拿矣。上曰,南極雖未信,而閔哥則可疑,故昨日已爲判付。大抵元龜,雖庶孽疲弊,李萬維、李浹,皆連家間,分明入於其黨者矣。宋寅明曰,枝辭蔓語,姑舍之,逃躱一節,當爲査實矣。上曰,此亦枝葉,南極雖正刑,無妨,此輩常怨國,屋下私談,皆未免偶語棄市之律矣。宋寅明曰,南極逃躱之事,似是元龜所爲,而姑未詳知矣。上曰,淸涼山事,似不虛疎。南極初云去涼山,後則變辭,其情狀,尤覺絶痛矣。宋寅明曰,招辭極爲殊常,臣等所見,欲一經稟裁,故敢達矣。金興慶曰,大抵此輩怨國,所謂淸涼山,皆是謀逆事云矣。上曰,怨國皆逆乎?元龜謀逆之事承款,則逆詳知情實然後,可以正法,不然則閔之一族,皆以怨國而盡誅乎,雖有怨國之言,而使之不生心,是矣。安相徽曰,此獄,南極逃躱後,閔哥外直符同,招辭書札,與元龜雖異,而和應則現露,不可不嚴覈矣。宋寅明曰,今若一二杖則多發言,李濟同,亦然矣。上曰,加刑則不知有何擧措矣。趙明履曰,南極爲人奸巧,其言往往有實辭,招辭中某字魚喁之說,非自做出,則必有人矣。上曰,南極則奸巧,閔哥則凶惡,不得骨子,則加刑後,可知矣。宋寅明啓曰,昨以禹夏亨已有拿命,臺啓所請面質事,有添入問目之命矣。從後聞之,夏亨初無拿問之事云,何以爲之?上曰,不可不一番推問,禹夏亨更爲拿處,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依乙丑年例,犯越人懸賞購捕事,昨已定奪矣。出身則有加資之規,常漢則必不願,似有錢布間參酌題給之擧矣。上曰,出身則加資,常漢則免賤後,令該曹錢布磨鍊,題給,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鞫廳罪人行刑時,本府都事之監刑,乃是前例,而日前誣告罪人金世珍行刑時,以假都事監刑云,後弊所關,極爲駭然。其時當該實都事,不可不論罪矣。上曰,當該都事,拿處,可也。傳曰,凡干除弊之時,且有定式,則奉命宣傳官,科外責立,雖涉未妥。關西宣傳官下去時,適値大政入侍,有飭勵之敎,只遵飭勵,不顧定式,宜有參酌推考飭勵,使者雖卑,王命可尊,敎諭雖重,牌有御押,則道臣狀啓中,只以官秩,曰以自重,事體所在,極爲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雖曰科外,不過報備局飭勵者,而近來外方,不有王人,徒以自重角勝爲能,前席飭勵之奉命人,敢欲抑制,報諸道臣,至煩狀聞,其在事體,亦極寒心。瑞興縣監朴師昌,從重推考,其所排立,自有舊制,令備局更飭京外,元狀啓勿施,以示重御押,尊王命之意。{{*|榻前下敎}}安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須勿更煩。{{*|措辭竝見上}}又啓曰,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趙明履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昨已諭,勿煩。又啓曰,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初意在於隣族侵徵,昨已諭,何煩之有?{{*|措辭竝見上}}又啓曰,鞫獄文案之秘不宣泄,法例至嚴,至於政院所藏之本,則雖修史翰林,不得取見,乃者前參議李匡輔,不有禁令,任自謄傳,事極放肆無畏。且關後弊,而罷職不敍之罰,未免失之太寬,此後若復有如匡輔者,迫於親故之懇,則豈復慮後日之罷職不敍,而不圖所以傳示之道乎?凡罪罰當然後,方得制法之本意,請前參議李匡輔,削奪官爵,門外出送。上曰,依啓。又啓曰,凡干連鞫獄之事,推覈之際,所當反覆究覈,期於得情,而江原監司趙最壽査聞之狀,極涉草略,殊無詳嚴之意,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罰,請江原監司趙最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捕廳罪人尹廷顯所告諸罪人,初命原營行査,聖意固有所在,然當此世道壞敗,國威不振之日,乃以干連鞫獄之事,擺脫法例,付一藩臣査究,實非所以示四方也。且以一獄事,分京外各行按覈,尤涉苟簡,請尹廷顯及所告諸罪人,竝令金吾拿致嚴覈。上曰,依啓。又啓曰,鞫囚訊問之法,至爲嚴急,不容暫徐,況今朝綱解弛,人心惰緩之時,鞫獄重囚逃躱之餘,職在金吾之臣,其所以奮發振勵,宜有加於人者,而知義禁朴師益,旣出之後,旋復言病辭遞,重臣固有病矣,然若以古人輿疾討賊之義推之,則此時言病,揆以事體,殊涉未安,請錦原君朴師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金吾郞官,素稱蔭塗華選,而時任都事李昌麟,爲人太不了了,擧止不似官員,循例易行之職事,每待下吏之指導,而猶未成樣,貽笑觀瞻。請禁府都事李昌麟汰去。上曰,依啓。又啓曰,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當此國綱頹弛之時,如此之類,又爲收敍,則頹者益頹,弛者益弛,而無復振擧之日,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事已過矣。今者所論,未免太過,不允。又啓bb曰b,臣本愚芚懦拙,不合臺閣之任,兼而向來,重遭人詬辱,故不欲冒居於公論之地,始敢冒死違召,而適以鞫坐,天牌再臨,揆以分義,不敢固辭,遂乃黽勉承命,旣出之後,妄欲效古人居職盡事之義,先發五六啓辭,而至於李思周刊去仕籍之論,伏承太過之敎,臣竊不勝惶悚而繼之以慨歎也。夫思周,本與泰徵,同出賊招甚緊,至今人言未已,而一朝洗拂,置之侍衛之列,不審殿下,何取於情迹可疑之思周,而處分之失當,一至此哉?方今典法湮晦,綱紀頹弛,主威日降,國勢日卑,爲今之道,當求所以明法振紀之方,不宜復行寬宥之政,而如思周之類,又爲收敍,則是已晦之法,益晦而不明,已頹之綱,益頹而不振,豈非大可憂哉?蓋臣之意,只欲扶豎義理,以正人心,此其所秉執者,固不小矣。其論思周之語,亦採至公之論,了無毫分過語,而聖明不賜允許,乃以臣爲太過,則更何敢出意見論是非,以循其職事哉?不循職事而逐隊隨行,人之羞恥,莫甚於此。且殿下,旣不用臣言,則便以臣爲不合言責侍從之任矣。雖欲蹲仍不去,而亦不可得,抑臣固無可以見信於君父者,然不用其言,卽是不信其人也,亦何顔面,冒居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朴師正曰,正言趙明履,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兪最基讀《近思錄》,自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職,止視之猶子也。一遍訖。兪健基讀自又問天性,至以己之子妻公冶長何也。上曰,吐,何如,解釋,何如?最基曰,妻公冶長下吐,或有異此者矣。讀止有可學無可學耳。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南德老讀自伊川先生曰賢者在下,止漢晉是也。一遍訖。最基曰,德不可一日不修,學不可一日不講,此是首章,故敢此告達矣。曾元爲口體之養,曾子是養志之孝,孟子所云,非不足乎曾子也。程子曰,事君若周公,可也。子之於父,臣之於君,當盡其分,周公、曾子,非過其分也。上曰,以此事觀之,世之人,皆不盡其道矣。忠孝盡分,非聖人也,乃人道也。健基曰,幹母之蠱,言子之事母,當以巽順爲主矣。上曰,往時儒臣,說此文義矣。此下大文,有可疑者,須告達焉,乃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之義也。最基曰,臣如周公而廑成小康之治者,以成王爲君故也,然此文義,於後世,不能無弊矣。健基曰,子幹母,乃爲剛陽,人臣事君,有犯顔嬰鱗者,有承順輔導者,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若諸葛亮事後主也。《周易》,皆言時與道也。上曰,此大賢之言,而向者言孟子事,亦有所云云矣,然剛陽之臣,事柔弱之君云者,心有所疑矣。周公豈不聖矣,而王莽,援周公、伊、霍,剛陽二字,誠可疑也。齊宣王之於孟子,顧左右而言他,可謂巽順乎?諸葛亮,治李嚴、廖立、尙嚴,亦可謂巽順乎?若偏於巽順剛陽,則皆有弊矣。最基曰,諫亦有直諫,有諷諫矣。上曰,東方朔,乃諷諫也,有聖人之言,孔子曰,有犯而無隱,是也。伯、叔程子,各有氣象,此乃叔程子之言乎?剛陽二字,終不能無疑矣。孟子於齊宣王,初無君臣之義矣。健基曰,此解卦辭,非解文義也。上曰,剛陽,終是可疑矣。最基曰,無於己者,不能及於家,施於天下,此言治家,不必專尙威嚴,當先治吾身,使吾心無一毫悔吝,則家人,自然有所嚴憚觀感而率歸于正矣。此匹夫治家之事,而其爲言則好矣。上曰,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卽此義也。最基曰,家人,常多恩意矣。上曰,恩意之偏,多矣。最基曰,第五倫事,論者雖以私言之,然朱子賢之,載於《小學》,兄子、己子,儘有物我,旣曰猶子猶父,則豈全無差等乎?嫁女,當擇其才之相稱者,聖人豈避嫌乎?上曰,此《論語》註,而拔載此書矣。最基曰,侯夫人賢,兩程成就,皆其敎導之力矣。上曰,此行狀耶?最基曰,然矣。健基曰,文王德化,本於一身,及於后妃,是爲周南,及於江漢,遂爲召南,其治化,誠盛且大矣。然皆自文王之身,而推近及遠者也。此在蒙學,固當講誦,而帝王家,尤宜留意於二南矣。上曰,然。健基曰,蠱之上九所謂不事王侯之人,自有等級,然朝廷有道,則揚于王庭矣。最基曰,是不然,堯、舜之時,有巢、許矣。健基曰,雖然,元、凱在朝矣。在國家之道,宜使賢士,揚于王庭,是豈不有光於國乎?最基曰,以近日言之,以臣等不似,豈有補於聖學乎?卽今豈無林下讀書之士,以至誠求之,當有出者矣。上曰,《歷代名臣奏議》,何以爲之耶?最基曰,下人無狀,不告于臣,知事趙尙絅、尹游,皆選送云,而卷秩,當浩汗矣。上曰,似然矣。最基曰,臣與李宗城相議,欲請講《宣公奏議》矣。上曰,《名臣奏議》,先朝每欲爲之選,後則有何難乎?可爲五十卷乎?最基曰,然矣。令李德壽及李眞望選之,何如?上曰,其人不爲上來,其人如李縡,不欲爲官矣。然雖不爲官,在幼學壯行之義,經筵官,豈不可行乎?最基曰,如此則愈辭避矣。上曰,經筵官,非同經筵、知經筵,若果如此,則愈爲辭讓矣。最基曰,慢書辱國,寧有如許之事乎?內而鞫囚逃躱,外而慢書又來,此非小憂也。不獨禹夏亨,可以拿處,使臣受咨文而來,誠爲無狀。至如權儆輩,亦各別治之然後,可解臣子之憤矣。必振擧紀綱,庶幾可以爲國,愚衷所激,敢此仰達。趙命臣曰,紀綱解弛,未有甚於此時,紀綱如此,故無處不弊,以至邊禁亦弛,辱及國家,此而不治,何處用紀綱乎?各別嚴懲,如何?上曰,今時則非我國所當爲,末梢豈無處分乎?諸臣以次退出。 ==3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式暇}}。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長夏{{*|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卯時,日有兩珥。申時,日有左珥。夜二更三更,月犯左角星。 ○李聖龍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朴師正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理山前府使禹夏亨拿處事,傳旨啓下矣。禹夏亨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府使李重協拿處事,命下,故拿來書吏,纔已發送矣。卽者拿問還收事,擧條啓下,李重協勿爲拿來,還爲上來事,書吏所到處,分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泗川縣監朴端錫原辭,緣坐罪人李落松逃亡,旣不在於其等內,當該守令,令本道現告事,覆啓蒙允後,纔已發關本道矣。卽者前縣監池友翼名呈所志內,罪人李落松逃躱,在於渠之在官時,故今方自現待命云,拿囚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冬至使首譯李樞,行中首譯韓斗綱等拿鞫事,傳旨啓下矣。李樞、韓斗綱等,時未還渡江,計其渡江日字,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啓曰,正言趙明履出仕事,擧條啓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日昨伏聞,因使臣狀啓,有大臣、備堂入侍之命。臣蹙伏待勘,跡阻朝班,徒切鬱慮之情,繼而使命,及於臣身,追始得聞彼中嘖言非常,臣不勝驚痛憤惋之至。當此主辱臣死之日,臣子分義,不暇他顧,宜卽趨承,亟治行具,而顧臣情勢負犯,終於相職未解之前,決無重入脩門之路。見方使事爲急,不容曠日虛縻,旣當出疆,職任元不關緊,到此尤無靳固之慮,必不待臣之煩籲,而卽賜處分矣。人之疾痛,必呼父母,君臣猶父子,今臣迫急之情,不啻疾痛,則安得不赴愬於君父之前也?經曰,人之所欲,天必從之,臣以是伏地涕泣,顒首以俟,而卽蒙一兪之音,則更無所事於敦迫,承宣之一向相守,全無意義。伏乞聖明,亟賜諒察,輟還近侍,遞臣職名,俾臣得以自伸,而使事毋自遲滯,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悉諭心曲,辭竭意窮,更何有諭,而但今者專對之命,所重在焉,意亦有在,卿何過讓,而況職名?凡諸節行,例皆陞銜,而往昔年前例,亦時任爲使,顧今鼎席,首揆老病,卿又處外,若差右揆,鼎席將無人矣。卿雖過讓,義共往役。噫,以微細傾軋之事,嫌國之重事,以卿體國之誠,不諒若此乎?此非强迫,所重在也。卿須體此意,安心勿讓,卽日偕入,共議奏咨,俾無重事遲滯之弊,是予所望也。 ○李宗城啓曰,筵席記注,固當詳悉,書出王言,尤宜敬謹,而事變假注書李長夏,昨日臺啓批答,致有錯誤書入,終至付標,其在事體,至爲未安。李長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擧條未啓下之前,入侍注書,不敢遠離,事體當然,而前假注書閔通洙,昨日擧條書入之後,卽爲下鄕,聖敎之下,致有微稟之擧,殊甚未安。閔通洙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三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廷彬,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自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止不知禮乎?一遍訖。金在魯曰,三十九章君親制祭割牲,皆以五爲吐,宜矣。上曰,然矣。兪最基讀,自禮不王不禘,止周道然也。一遍訖。上讀新受音一遍,至追王亶父。在魯曰,人名,父音爲甫矣。止周道然也。在魯曰,綴音,宜作體讀之矣。上曰,此以反切,作秋音而反切,不可盡從矣。最基曰,此言不王不禘之義矣。在魯曰,此言禮之大者。上曰,然。在魯曰,不王不禘,王者初卽位,諸侯皆朝則爲禘,諸侯卽位,來朝天子後,爲禘一說,以此爲是矣。最基曰,設奠於牧室,謂行主也,曾子問,亦然矣。在魯曰,行主,謂祧廟主,而司馬遷所記,則誤矣。上曰,然。在魯曰,卑有二義,小註以卑爲子孫矣。上曰,上註似長,下註似過矣。最基曰,小註穿鑿矣。在魯曰,石梁王氏云,周頌作駿,似未瑩,以此章參之,吐宜無之。上曰,此則分明然矣。在魯曰,朱子曰,疑武王時,追稱王,成王時,追上諡號矣。健基曰,此章終有疑惑矣。以此文勢觀之,似上諡於設奠牧室之時矣。最基曰,豈其然乎?上曰,雖云於牧室爲之,何不可之有?武王,卽位於牧野,上諡於牧室,是次第事矣。雖無明文,大抵天下,不可一日無王,疑是次第事矣。最基曰,人道竭矣之語,好矣,竭,乃極盡之謂也。上曰,周興嗣云,孝當竭力矣。在魯曰,親屬,上治旁治下治而盡矣,民不與焉,言行此五者,則不蘄治民而民自治矣。存愛註,頗似牽强矣。上曰,旣似牽强,又似孤單矣,大抵民不與焉。非爲人之學,乃爲己之學矣。在魯曰,一齒兩絲曰紕繆,乃亂之謂也。上曰,旣曰民不與焉。下文曰無不足無不贍,其意味,好矣。最基曰,立考改易殊異別云者,卽因革也,親親尊尊,乃天地之常經,不可變革者也。上曰,此言,好矣。最基曰,古者宗法甚重,秦漢以後,無宗法,唐雖是衰晩之世,張公藝,能九世同居矣。卽今宗法不明,故人心薄惡,宗法亦關於世道矣。在魯曰,推而言之,尊國家尊大宗尊小宗矣。最基曰,卽今宗法不嚴,大宗無子,小宗不肯與子出繼,風俗甚薄矣。在魯曰,古或謂弟妻爲婦,故此文以爲非矣。上曰,猶未曉然矣。古有弟婦之稱乎?在魯曰,有之,同高祖爲四世,同五代祖爲袒免之親矣。上曰,六世而親屬竭矣,此竭字,異於人道竭矣之竭矣。健基曰,非曰無親屬之義,言無恩意也。雖袒免,豈非親乎?在魯曰,然。周時,禮文甚備,同姓不昏,殷時,同姓亦昏姻,堯、舜,以同姓而昏姻矣。健基曰,此則不可信矣。上曰,其不可信者,何也?李宗城曰,堯、舜之世代年甲,相牴牾故耳。在魯曰,同出於黃帝矣。宗城曰,一姓分爲數氏,如叔牙、慶父矣。上曰,其時如此者多矣。宗城曰,禘字之義,美矣。知其說則治天下,如指掌,此人君所當體念者矣。在魯曰,追遠報本,故孔子贊之如此,承旨之言,好矣。上曰,是則然矣。宗城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存愛如五行之土,存愛之註,上敎以爲孤單,誠是矣。然不可所親愛而僻焉。兼此註觀之,似好矣。上曰,然。宗城曰,講古書者,必參今時而論之,此章言文章器械之變者,多矣。大抵不可變者,卽三綱五常也。今所當變者,不得變革,所不可變者,民無得焉。此則責在聖上,伏望諷詠講讀,以至左右逢源然後,今日之講,方爲有效。上曰,以此觀之,三綱五常,宜人之常有,承旨之進規如此,當各別留念矣。常參後,當朝講,常參爲辰時,朝講爲巳初矣。宗城曰,因判義禁宋寅明所啓,罪人金世珍行刑時,監刑以假都事替送,實都事有拿處之命,故卽捧現告,則洪啓白云,而啓白,以南極逃躱時郞官,方在拿處中,勿爲捧傳旨,以擧條添入問目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注書書上敎,而煩字,誤書關字,意在侵徵,又似記注之誤。上曰,所言只是四字,故似大簡,以初意在於隣族侵徵,改之,可也。語雖似長,以此爲之。宗城曰,有大段做錯事,乃諫臣傳啓事也。上曰,閔珽不爲自明,時在廣州耶?宗城曰,趙明履、李師周啓辭後,避嫌而出,大司諫金始炯下諭之啓,未及傳啓,而諫院該吏,不爲削去於笏記中,送于堂后,注書未及覺察,出諸擧條,終致書入,事甚未安。諫院吏,令該曹推治,注書則雖是新進生疎之致,政院推考之外,無他可施之罰,敢此仰達矣。上曰,該吏,令該曹推治,當該注書,拿處,可也。{{*|出擧條}}最基曰,明履引避,臣敢爲處置矣。引嫌而退,其所論啓,誠得臺體,聖批靳允,何必爲嫌?請正言趙明履出仕。上曰,依啓。{{*|出擧條}}宗城曰,召對,以《近思錄》爲之,繼講冊子則以《歷代名臣奏議》爲定云,其爲書甚廣,自太公冊書,迄于宋矣。上曰,誰所撰耶?宗城曰,明時大儒所撰集,而分綱立目,乃士子類聚冊也。其中嘉言,皆上曾所進講者也。今宜更講《綱目》、《宋鑑》,以至爛熟則好矣。一百卷冊,若抄選進講,則一大卷付標者,或廑止一二處,而召對連講數板,豈可持十卷冊入侍乎?在魯曰,此冊多不緊,且支煩,若選之則非全秩也。他日雖欲溫繹,亦不完具,以臣愚見,《左傳》似好,雖曰浮誇,事實可觀,文字亦好矣。上曰,《左傳》幾卷,而經筵所講則乃《春秋》耶?在魯曰,他日當講《春秋》,先講《左傳》,宜矣。《公羊》、《穀梁》,猶不如《左氏》矣。李眞淳曰,《名臣奏議》,多不緊切,虛費光陰,宜以緊於治道者進講,諸臣之言,是也。在魯曰,李忠定綱奏議,亦宜進講矣。上曰,我國有此冊乎?宗城曰,常板有之矣。陸宣公、李忠定,唐、宋名相,其中所言,皆嘉言治謨矣。健基曰,《名臣奏議》,好者皆出於《史記》,且卷秩汗漫,宜非召對進講之書矣。最基曰,似類聚冊矣。至如陸、李奏議,則其忠言嘉謨,相爲表裏矣。上曰,《名臣奏議》,幾卷乎?健基曰,以玉堂冊觀之,一百三十餘卷矣。宗城曰,治安策、兵事疏、十漸疏,皆載其中矣。最基曰,以聖學工夫言之,百三十卷,終歸涉獵,召對盡許多卷帙,頗似不實矣。上曰,付標於上耶?今講《禮記》幾訖,講忠定奏議、《貞觀政要》,亦好矣。《名臣奏議》見之,則果多不緊,文獻雖備,近於文勝矣。《禮記》豈不重哉?然亦選之,《禮記》謂之讀訖,似不誠實矣。《易》、《春秋》,皆未進講,《名臣奏議》,不待陳達,欲下敎停止,而第有意焉,先朝嘗講此書矣。且一番召對,豈用十卷乎?世宗朝,亦講累秩冊矣。今選其好者,從簡爲之,可也。予非重《名臣奏議》也。前頭則雖講已講之書,亦何不可?嘗聞之,先朝進講,多未盡秩。宣廟及先朝,嘗講《禮記》,而今畢講此書,心多感愴矣。宗城曰,以經筵言之,不得以次序進講,旣越《詩》、《易》、《春秋》,而講《禮記》矣,《宣公奏議》,前已講訖,繼講忠定奏議,如何?上曰,《名臣奏議》中,亦載之矣,名臣奏議,未訖選耶?在魯曰,然矣。健基曰,尹游選之,而以臣所見,不好者亦入之矣。上曰,今時儒生之文,尙難選,況歷代名臣之文乎?在魯曰,《名臣奏議》,隨選進講,似苟簡矣。上曰,此則事體苟簡矣。欲講李忠定奏議,問于領事,召對當入七件,且問冊有幾件,可也。召對冊子,使玉堂問議於領事以稟事,榻前下敎。眞淳啓曰,臣自昨年,連爲待罪於秋曹,旣知獄囚弊端,故敢達。生民疾苦,囚獄甚於受杖矣。近來諸上司,直囚衙門,或以私事無罪目囚之,或下吏輩,以粉牌自下,操縱於本司,見過人處,多有受賂之事,事甚駭然矣。曾前亦有此弊,故戊辰年受敎,各衙門泛稱犯罪而囚禁者,令典獄勿爲囚禁,辛巳受敎,諸上司直囚,勿用白牌白文,以印信文字,具書罪目,以防虛僞,而違令者,獄官,報刑曹入啓處置,而到今年久之後,弊端又復如前,不可無申飭之道。自今依前受敎,更加嚴飭,諸上司之以私事囚禁及無踏印具書罪目者,獄官這這報于刑曹,勿施,違令獄官,隨現論罪,出擧條施行,何如?在魯曰,此則有窒礙處矣。上曰,若言爲弊,則何事不有弊乎?凡白文者,固不可囚,而至使五上司具文書,則亦似有弊矣。宗城曰,故相臣文忠公南九萬,亦嘗以此事,有所論列者矣。牌雖不可不用,用牌亦不可不愼。上曰,此則飭礪,是也。雖五上司郞廳,用牌者,嚴禁,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今番應製,科次非一,從科次而恩典甚重,弊袴嚬笑,雖小宜惜。上曰,以三承旨事也。前時有給馬之賞,今番則從略爲之矣。其中有三上三中一虎皮,豈可分別?其下三下,用泮製規也。趙命臣三上三下,李聖龍三中三下,此則三下三下矣。宗城曰,安允中所犯有無,雖不可知,臺臣旣發啓,聖上又降特敎,是宜到底査明然後,始可勘律,而金吾議處,只以允中之發明爲斷,甚失法意矣。在魯曰,此是臣在曹時事,臣則有嫌,而其傔人之言果實,則允中之罪累大矣。不然則傔人之罪,亦當隨而輕重,納賂節度,所當明査,不當遽爾勘斷,承旨之言,是矣。上曰,以其招辭,問于傔人,則必不以爲然矣。宗城曰,不宜逆度,傔人之變辭,又豈可以其發明爲實,卽爲脫免耶?盧哥、李哥,皆爲究問,其出其給,亦必査明,宜矣。上曰,該府議讞大旨,不悖予意,故允下,而第別判付之下,不以上裁爲請,此爲率易矣。更令捕廳究問諸人後議處,而該府堂上,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上曰,夕講爲之之事,榻前下敎,明日朝講正時,以巳初定入事,榻前下敎。諫院下吏,令該曹推治,當該注書拿處事,榻前下敎。安允中議處,金吾堂上推考後,更令捕廳究問諸人後,更爲議處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瑜,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兪健基讀《禮記大傳》,自服術有六,至之所自出曰,此四字,朱子云衍文,故不讀矣。上曰,意則然矣。此後付籤,可也。最基讀,止此之謂也。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服術有六,止此之謂也。一遍訖。最基曰,首大文及第二大文,論六服輕重矣。在魯曰,古禮,無嫂叔之服矣。從有服從無服註,終是可疑。上曰,有字,離而附之,可也。率者,何意?在魯曰,意似不分明矣。以義言之,祖爲重,以仁言之,祖爲輕,馬氏註,似偏於禰矣。上曰,然。以仁言之,禰爲重,以義言之,祖爲重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嚴上下之辨,則好矣。杜簒代之萌則此等言語,啓後世猜疑宗族之心矣。大君王子,爲不遷之宗矣。有百世不遷者,有五世而遷者,宗其繼高祖,宗其繼別子者,其義云何?繼高祖,非大宗耶?在魯曰,繼別子者,爲大宗矣。朱子說有之,取君之嫡弟,以爲宗則是爲大宗而無小宗矣。無嫡兄弟,而宗其庶兄弟則是有小宗而無大宗矣。若只有一人,則是無宗,亦莫之宗也。上曰,今始曉得矣。國君別有所宗,而親屬不敢宗國君故也。宗,謂宗家也。最基曰,移服,猶施于中谷之施,此言好矣。自親親故尊祖,至禮俗刑,次序好矣。上曰,刑罰中,以得中看得,好矣。在魯曰,百志成,雖云百姓之志,卽徯志從欲之謂也。上曰,然。在魯曰,禮俗刑,取王制侀字之義也。健基曰,不但此也,卽刑于寡妻之義也。上曰,兼此二義,觀之,好矣。樂字,猶顔子所樂之樂,其意好矣。在魯曰,無斁於人,猶樂字之義矣。上曰,然。李眞淳曰,有一句語,財用足三字,切於當今,故敢達。上曰,此云財用足,非富國,卽百姓足,君誰與不足之義也。李瑜曰,三四日風日不佳,故數日前,請入診矣。聖體諸節,若何?上曰,無事矣。瑜曰,知事出來,問之則有咳嗽之氣云,玉音或帶重濁,卽今閭閻間,有感冒咳嗽,或聖候有感氣乎?上曰,雖非感氣,偶有咳嗽,而聲之重濁,因咳嗽而然矣。瑜曰,一二醫官,來朝入診,似好矣。上曰,姑無診候之事矣。觀一兩日不愈,則診候,可也。瑜曰,感候異他症,若觀一兩日,和解未易矣。上曰,今番姑無關係,觀夜間,若不差,當自內問于醫官矣。瑜曰,來日常參及朝講爲之,常參,出御法殿,時刻亦早,常參或停止,則似有補於調攝之道矣。上曰,常參、朝講,時刻相換,似好矣。時刻不早,暫時間,其何關係乎?明日朝講,以辰初爲之,常參以巳初定入事,榻前下敎。瑜曰,朝講前,召問御醫,如何?上曰,若愈則不必召,不愈則當召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李聖龍{{*|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坐直}}。右副承旨朴師正{{*|坐}}。同副承旨趙鎭禧{{*|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只朝講、常參。 ○月出時,月色赤。夜二更,月有右珥。 ○李宗城,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宗城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徐命均偕來,方住江郊,取考前例,雖無入來與否仰稟之事,而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來進參。 ○朴師正啓曰,平安道按覈御史李喆輔,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朝講時,同爲入侍。 ○又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左議政徐命均偕來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長夏拿處,代以南泰耆爲事變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南德老,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薦新及進上生石首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狀啓。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北兵使狀啓,犯越罪人,究覈之間査事,如是遲滯,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以咸鏡監司狀啓,道內凡事,無不主管,而致令邊上奸民,有此犯越之事,惶恐待罪事,傳于李宗城曰,勿待罪事,回諭。 ○趙命臣啓曰,靈城君朴文秀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朴師正曰,推鞫姑罷。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bb?b啓曰,繕工監副正李勛佐呈狀內,所遭人言,不但自處之道,期於必遞,人莫不指以應遞之官,劃卽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罷散,或居中考,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大司成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錫杓爲正言,成範錫爲兵曹佐郞,韓德全爲密陽府使,趙元錫爲順川郡守,鄭泰濟爲英陵參奉,金相礪爲典籍,鄭羽良爲大司成,金相勛爲繕工副正,金尙星爲校理,南泰良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姜杭單付承文副正字,洪聖源單付學諭,陳奏副使朴文秀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左副承旨李宗城進。 ○以趙尙命付副司果。 ○李宗城,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頃日出付罪人羅將吳泰禧等,合坐究覈之時,因露梁居私奴時贊妻之供辭,鞫廳罪人閔元龜之四寸李哥,發送軍官捉來之意,草記允下矣。軍官等,馳往於槐山地,所謂時贊上典李哥郁馨爲名者,今已拿來,移送鞫廳,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金錫一,以臺疏爲嫌,屢度呈辭,而聖批特推之後,不當控免之意,論題敦勉,一向堅拒,無意行公,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金錫一,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朴師正,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宋堯和,卽令該曹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宋堯和,活人別提李基宗相換。 ○同副承旨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伏承聖批,不許所辭,諭敎諄諄,開示備盡,臣捧讀涕泗,方寸自激,第於義共往役,安心勿讓之敎,尤不勝惶悚抑鬱之至,今此使命,義當奉承之不暇,臣非敢以此爲辭,直以相職,尙在身上,萬無冒進之路,若蒙遞免之恩,則卽當竭蹶趨詣,而聖上不賜體諒,只緣臣文字蕪拙,不能委曲形寫,而抑恐日月之明,猶有遺照也。曾見相臣,差除使任,而情勢難安,則許遞本職而往赴,前例卽然,謹當更暴情實,仰請威命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臣於籌司之任,萬不相稱,固不敢以舊踐自居,而以情以病,亦無一可强之勢,日夕慙慄,如縛求解,瀝血籲急,實非獲已,而喉司不諒,連事阻搪,疾痛之號,罔由得徹,違逋之罪,不可勝贖,凡有次對,輒蒙重推,前後嚴敎,有非臣子所敢聞者,人皆爲之代竦,揆以邦憲,萬戮猶輕,苟非我殿下,每每慈覆,曲施涵貸,則臣之無此身,蓋已久矣。噫,籌堂汰冗之說,儘是朝家綜核之政,而臣於此任,尤是冗之冗也。則豈任其一任虛帶,莫之變通,而況臣辜犯,往益彰著,當此飭勵之日,亦不當更加寬恕,以紊政刑也,明矣。今於臺推之下,尤增惶懍,置身無所,彼夙夜諸臣之一時不進,尙被督過,則顧臣積久偃便之習,視他如何?而其敢以混被例勘爲幸,厭然自掩,而一刻蹲冒於職次也哉?且臣於日者試役,迫於分義,不敢不勉承荐召,忍死出入,而伊後宿患諸症,挾感迭劇,宛轉床簀,鬼事日迫,決無復起爲人之望。玆敢冒萬死疾籲于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鐫改臣備局堂上之任,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肅頹綱,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之此疏,一向被遏,臣之病狀,一向反覆,臣於病裏,惟日惶悶,而日者金吾除命,遽及於鞫囚見逸,中外駭憤之日,臣遂不覺其蹶然驚起,拚死祗肅,而顧以床簀之身,乃爲晨夕之役,理無可堪,人皆愍念,暫時行禮於公座,亦得扶曳,終夕呻頹於私次,復何省識?夫如是者,其不能因仍供職,終始參鞫也,明矣。累夕奔走之餘,未克自力更進,以致鞫廳之例稟變通,在公在私,雖免狼狽,而臣心懍慄,當復如何?玆際臺劾,意出責勵,雖其不諒之甚,臣不呶呶相辨,而第依其言,合受重何,其可安於問備薄勘而晏然而已哉?國家不幸,逆獄頻起,至于今日而極矣。噫嘻,此何時哉?今我殿下,赫然奮發,訊鞫斯嚴,庶幾漏網者伏法,除草而盡根,得使賊徒,自今慴伏,不敢更肆矣。此時職在按治,孰敢不明目張膽,思所以奉承聖旨,效其職責哉?若臣者,雖極無狀,其於輿討之義,不至全昧,而從前隨獄官之後,輒以病徑解,不止一再,臣每追思,迄有餘竦矣。今又不能自盡臣分,卒之重速臺評,至於如此,假令臣,稍竢少間,如前舁出,尙有何顔,更顯于朝行哉?撫心自悼,惟願遄被鈇鉞,而所控籌堂,先賜遞改,以便調息,豈勝大願?積感苦呻,喘喘垂盡,語無倫脊,尤增死罪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正言趙明履疏曰,臣於日昨入侍,論李思周事,而伏承太過之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悚震越,始則不敢爲抗顔復進之計,而處置請出,旣蒙允可。且伏念因一時匪怒之敎,而力辭固避,揆以分義,殊涉未安,故謹玆承牌來詣於禁扃之外,而第臣於原營時囚罪人尹廷顯及廷顯所告諸罪人請拿之啓,當請令鞫廳拿致嚴覈,而陳辭之際,鞫廳二字,錯擧以金吾,則其在臺體,所當引避祈免。又伏聞日昨,傳送前啓於堂后之際,下吏誤粘下諭之啓,而注書不察,混同書入云。蓋下諭之啓,例達於他啓之末,而臣未陳此啓之前,先有引避之端,故不得繼進而退,而卽以此意,言於院屬,則臣之不達此啓,固注書之所目覩,下吏之所詳聞,而今乃有誤粘混書之擧,雖曰一時之做錯,聞來殊甚驚駭。又伏念,旣不陳啓,卽無批答,混書以入,實是千萬慮外,然前啓傳送,本是臺官之事,則臣亦有不能照檢之失,而不宜獨免於罪罰,以此以彼,何敢仍冒於職次乎?臣於今日,所當詣臺自列,而下吏方在推治中,情地一倍竦蹙,不敢晏然入臺廳,自外陳籲,仰請嚴譴,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辜,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俟罪之不暇,故不得更發尹廷顯及所告諸罪人請令鞫廳拿致嚴覈之啓,而本事旣已蒙允,則令鞫廳一節,不可不更有命矣。伏乞聖明垂察焉。臣無任俯伏待罪竦恐祈懇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三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洪鉉輔、趙錫命,參贊官朴師正,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侍讀官兪最基,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上讀前受音《禮記大傳》禮不王不禘。上曰,綴字,讀作衛音乎?讀作逮音乎?金在魯曰,作逮音,是矣。止此之謂也。一遍訖。上曰,復見之則是矣。自仁率親兩大文,同故也。兪最基讀學記發慮憲。上曰,其必由學乎下四字,宜連讀矣。最基曰,夏楚二物吐,雖作乙音,當作殷音矣。止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一遍,上讀新受音,自發慮憲止此之謂乎,一遍訖。最基曰,學記,泛論敎學之意,不言敎學之法矣。在魯曰,善良,乃平人,與賢德之士,不相似,註誤矣。上曰,然。最基曰,玉不琢,人不學,對說,而戴氏之註,誤矣。上曰,此甚未安,然歸重學問矣。最基曰,雖有嘉肴之義,好矣。在魯曰,羅整菴《困知記》,亦說此義矣。上曰,困而知之之義也。此困字,敎之而知困辱矣。在魯曰,敎學相長,言敎人與受學,交相爲益矣。上曰,與上文敎學爲先,義相似矣。最基曰,古者重學校之政,以《白虎通》觀之,無處無學,古先王學校之政,大矣。我國家造士之典,甚爲疎略,向者亦嘗告達矣。在魯曰,比年,連年也。此蓋敎學之大綱,而昏明强弱之稟不同,非人人皆如此也。我朝科製,近於敎之爭競,敎學之道,甚爲疎漏,而卽今,此亦不能矣。上曰,以此觀之,心甚歉然,彌文末節,不可以興學,學自有實道,自天子達于庶人,皆有學矣。臨御十年,上無進學之效,下無興學之化,學然後知不足,正予之謂也。在魯曰,頃年視學,實曠世盛擧,一世聳動矣。又曰,術有序註,萬二千五百家,萬字誤矣。上曰,此誤書也。自二十五家,推之矣。最基曰,蛾子時述,其爲譬喩,好矣。蟻以微蟲,能成大垤。述,乃作之之謂也。蛾,乃蟻字之誤也。在魯曰,鄭玄,多改經書字,而若改蛾字,則是矣。上曰,此鄭玄所改耶?健基曰,以譬喩言之,卽鳥數飛之義也。上曰,然。最基曰,皮弁,取簡樸精潔矣。上曰,今釋奠,無釋菜之事乎?在魯曰,用蔓菁矣。上曰,芹,在泮水矣。謂之釋菜,必有義矣。在魯曰,奠菜之義也。入學鼓篋之註,未瑩矣。健基曰,今則用此文字,以爲鼓其篋矣。上曰,疑者,闕之,可也。在魯曰,夏楚二物,乃扑作敎刑之義也。上曰,然。健基曰,收其威,非泛然下字,乃秋成收藏之義也。在魯曰,時觀而弗語,乃引而不發,欲其自得也。上曰,《近思錄》,亦有此義,孔子不言性命,所以不言者,使學者自得之矣。以此觀之,《大學》篇,似無此義矣。在魯曰,學記,未嘗言敎學之工矣。金興慶曰,日間聖體,若何?按覈御史,使之入侍,如何?上曰,常參時,使之入侍矣。同入然後,有可爲之事耶?使之入侍,可矣。李喆輔進曰,北咨末端語,詆辱非常,駭痛何極?臣方受命更出,而三昨大臣諸宰引見時,臣晩聞更差御史之報,卽爲赴闕欲求對,預聞末議,而引見已罷,故臣亦退出,上下商確之事,漠然不知,昨與再昨,或會備局,或見大臣,頗悉指揮之意,而上敎不得親聞,是用鬱鬱,玆以求對,欲聞上敎之如何?而仍有稟定事矣。卽今使臣往者,以瀋陽査本,與小臣所言不相應故也。瀋陽査本則殺人之處,乃三道溝,而小臣所言則乃羅多乃洞矣。以小臣之意,文書不可强捏爲之,然亦有暗合者矣。上曰,常參時刻已迫,領相當入來矣。如有稟定事,則今姑安徐,常參時,同入陳達,以爲與大臣諸宰,商確之地,可也。朴師正曰,御史姑無所達,則先令退出,何如?上曰,同退,可也。司諫閔珽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分付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俾除方農擾民之弊。上曰,初諭有意,而此非相持者,一向靳允,非爲民之意,依啓。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勿煩。{{*|措辭見上}}新啓,向者鞫廳罪人行刑時,假都事監刑,實是前所未有之事,當該都事,旣命論罪,則其日赴坐堂上之許其替行,亦難免其責,請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鞫廳罪人閔元龜,受刑不過數次,遽爾徑斃,事極怪駭,請入直都事拿推,當該救療官,從重科罪。上曰,依啓。新除授行大司諫金始炯,時在慶尙道監營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掌令安相徽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南泰績,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措辭見上}}新啓,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身爲鎭將,不能檢束鎭卒,至有犯越生事之弊,而今來北咨中,辱國之語,專由於此,其罪可勝誅哉?日者禁府照律,未免太輕,請其時禁府堂上,從重推考,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遠地定配。上曰,依啓。{{*|出擧條}}金興慶曰,昨日元龜,能言語矣。三更致斃云,受杖雖少次,數則多故矣。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都承旨李瑜,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李聖龍,左副承旨李宗城,右副承旨朴師正,同副承旨趙鎭禧,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東班,領議政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參判李普赫,禮曹參議魚有龍,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校理兪最基,副修撰兪健基,禮曹正郞任述,戶曹佐郞李彦熽,監察李挺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班,領敦寧魚有龜,錦平尉朴弼成,刑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參判趙錫命,光原君樍,花原君權喜學,同中樞李震箕,工曹參議李承源,兵曹正郞金{{?|⿰禾道}},刑曹佐郞崔守約,工曹佐郞金聖梓,以次進伏。李聖龍啓曰,諸臣如有所懷,使之入奏,如何?上曰,如前分付,可也。又啓曰,掌樂院正林光弼,今日常參,以入侍官受點,而稱以有病,終不入來,未知病勢之如何?而不可無警飭,推考,何如?上曰,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沈壽賢曰,小臣病如此,而今日按覈御史入侍云,故入來,而不善趨蹌矣。上曰,其何關係乎?魚有龜曰,惶恐敢達,聖候,若何?上曰,近來則無事矣。李瑜曰,聖候,若何?上曰,今日勝於昨日矣。壽賢曰,李喆輔,今方辭朝,而所慮者,地方人數不同耳。上曰,使喆輔入達,可也。喆輔曰,俄者欲爲稟定之事,當一一陳達矣。卽今按覈之事,不過臣之査狀與瀋陽査本,互相差錯,故欲令臣更査,以爲歸一之地,而所謂歸一,誠難矣。竊聽廟堂諸議,則雖不直令臣捏合硬定,而其意則每在於求合瀋咨,俾無差錯之患,凡治獄之道,寄心於空地,初無適莫,聽罪人之言,而隨事隨覈然後,獄體乃正,若獄官先有繫着之心,則雖自謂不欲牽合,而自歸於牽合之科,道理豈非未安乎?非但此也。雖以後日事言之,亦多不可不慮之端,今以三道溝殺掠事,强謂之羅多乃洞殺掠,則目前雖得無事,日後自瀋陽,如或更發羅多乃洞殺掠事而査問,則犯者,何處更得乎?況瀋陽將,自今以後,必無顧護我國之意,而必將求過不已,此已可慮,又見回咨中辭意,則方令瀋陽將軍,與寧古塔將軍,更爲按覈云,然則今雖强合於瀋査初本,前頭瀋陽,若更査得別般殺掠事,被殺名數及地方,又與瀋査初本,互相差錯,而更爲査問,則其時又何以爲辭?臣之査狀,與瀋査,不無暗合之端,今臣亦不曰斷非一事,而亦未知其斷是一事,但當從實更査,從實陳奏然後,理直事順,而前頭亦無難便之慮矣。況聞乙丑謄錄,其時殺掠地方,亦是三道溝,而所謂三道溝地方,移咨鳳城,問是何地方,則鳳城答咨曰,厚州江越邊地方云云,然則卽今所謂羅多乃洞,乃是慈城江越邊地方,而慈城江之距厚州江,爲四百里,則羅多乃洞之於三道溝,亦當爲四百里,今欲以相距四百里地之事,强成一處,豈能無差錯乎?上曰,地名尤爲易知矣。雖與瀋査不合,固無妨,而殺掠之數有加,亦無妨矣。今若强合兩處,日後羅洞事發則亦可慮矣。或別有他處而今乃强合,則恐有後患矣。三道溝、世洞,同日殺掠,旣未可知,相距四百里云,不亦遼越乎?壽賢曰,按事之臣,其言固當然矣。凡事宜仔細,而但國事如此,亦豈無方便之道乎?上曰,非但奉命之臣,當如此,事實關於國家矣。壽賢曰,上敎以爲,殺人之數,雖有加,亦無妨,而其無弊,未可知。且以前事觀之,興慶柵門外則雖相去甚遠,皆稱以興慶門外,羅洞,卽我國所稱地名,世洞,乃我地,去渾河甚遠,以罪人口招,爲之合此二處,造成文書,則豈必有見露之弊乎?上曰,次對言之矣。我國人自白直,而彼人,雖比我人不細,所見則甚詳,彼必以不爲査明,又有辱及之事矣。若暗昧爲之,被辱則是自取也。使灣尹馳通鳳城,問三道溝及渾河,務爲査明,在我道理,是矣。正法之人,亦無怨矣。獄官若有意構成,則成矣。苟且捏合,甚不可也。卽今名數多寡及地名,當問之矣。合而一之,爲第二件事矣。瑜曰,御史之事,非矣。謀國交隣,不可無權字,向來大臣、備局,不無此意,設令的是好策,法座前,不可陳達,退與大臣諸宰,商議爲之,可矣。自上初無强合之敎,則以此縷縷爲辭,已極不當,而今日況是常參大朝會,則尤不當如是煩複矣。喆輔曰,都承旨,以臣爲非,而臣則不知其然矣。俄者臣言,亦不曰自上使之强合也。不過以事體道理爲言,臣旣受命而出,則所按之事,詳細稟定,固臣之職,而此非臣之私事,國家前頭之慮,亦不可不預念,則其言自不得不多,以此爲非,臣未知其可也。上曰,御史所達,大體然矣。孔子曰,忠信可行於蠻貊。凡事有不誠實而成者乎?況其中或有曖昧者,而强合被殺,則便是殺一不辜,是可忍乎?又況前頭事不可不念之言,亦有見矣。今雖强合,安知前頭,又不差錯乎?御史下去,殺掠名數及日字及地方,更爲詳査,據實馳啓,可也。世洞、三道溝則不必明言,只言地名有相違處,而問于鳳城,宜矣。喆輔曰,姜周虎處,亦當問之矣。上曰,然。金興慶曰,御史之言有意,蓋慮國家査得之後,復有他事而然也。然此事宜歸一,不必爲後患矣。地名里數若彷彿,則强合無妨矣。上曰,彼人勿如此視之,所見則甚詳矣。金在魯曰,聖敎雖以爲殺一不辜,而此則不然矣。雖未知渠輩,殺掠於何處,而殺掠則的實矣。雖死,豈爲不辜乎?殺掠名數及日字地方,試更査問,好矣。瑜曰,地方則似不必問矣。上曰,何可不問乎?喆輔曰,地方則問與不問,固非大事矣。彼我稱號不同,語音亦殊,則雖問地名,安知其與彼人所稱相符乎?上曰,乙丑亦有移咨之事,移咨雖重難,使灣尹馳通鳳城,問其殺掠地方,可也。壽賢曰,雖馳通瀋陽,査本內辭緣,不必擧論,所謂三道溝、渾江近處等說,亦不必自我先發矣。喆輔曰,此則然矣。李宗城曰,馳通事,旣有下敎矣。當分付於平安監司乎?壽賢曰,自備局發關乎?上曰,御史旣已親承下敎,不必別爲分付矣。瑜曰,若待畢査,而一時封啓,則這這査問之事,廟堂不得聞知,此爲可鬱,御史下去後,隨覈隨啓,而其中如有可疑處,則自廟堂,知委發問,似好矣。上曰,廟堂他公事亦多,而不得一一爲之矣。況此非多日遲滯之事,御史畢査而封啓,可也。喆輔曰,出身趙東鼎,今方軍官啓下,而更聞之,則先已赴防啓下云,赴防則雖還歸後,亦無不可爲之事。今姑除防率去之意,敢達。上曰,何必除防乎?今姑率去,而還歸後,赴防,可也。壽賢曰,備局有司堂上有闕,以堂上差出,則以副提調啓下矣。承旨李宗城差下,如何?上曰,依爲之。備局副提調,以承旨李宗城差下事,榻前下敎。壽賢曰,宣惠廳堂上有闕矣。上曰,已爲議定差出者則陳達,可矣。壽賢曰,向者尹淳爲之,有故不在京,且今宣惠廳多事,尹游差下似好,而右相則以爲,尹淳前爲此任,故差下爲可云矣。上曰,姑從領相所見,爲之,可也。宣惠廳堂上有闕之代,以兵曹判書尹游差下事,榻前下敎。上曰,陳奏使,何時離發耶?壽賢曰,在四月間矣。其在主辱臣死之義,雖死於道路,誰敢不往,而副使朴文秀項瘡之宂通於口,此則人所共知,渠則欲往,而宜有體下之道矣。上曰,渠則必欲往矣。大臣則左揆當往,而因左揆寧城引嫌矣。朴文秀只用爲使臣則已,不然則副使遞差,更爲望,可矣。瑜曰,開政甚急,政官牌招,如何?上曰,依爲之。陳奏副使朴文秀改差,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事,榻前下敎。壽賢曰,權以鎭旣已拿來,國法已施,姑爲削職,如何?上曰,依爲之。在魯曰,申晩爲吏郞,而以問事郞廳,開政時不爲入參,開政時,使之時時來參,鞫坐單子,依宣諡例,懸注,如何?上曰,依爲之。吏曹佐郞申晩,自今開政時,間間來參,鞫坐單子,依宣諡時例懸注事,榻前下敎。李廷濟曰,國家雖以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爲敎,如此而何以爲國乎?此群下不能{{!|𦇯|⿰糹彌}}縫之致也。宗城曰,今日北道監、兵使狀啓入來,以梟示犯越人啓請矣。上曰,狀啓持來。注書徐命臣出去,持狀啓入進。廷濟曰,江邊蕩然,以致犯越之弊,御史下去,與監司各別申飭,防秋武弁,不使遠離,如何?舊時則兵使在寧邊,與江邊相通矣。适變後,兵營移於安州,與江邊不相應,若置行營於寧邊近處,則似爲便宜,御史之行,使與監司相議,如何?上曰,御史不必更爲陳達,下去,與道臣相議爲之,可也。宗城曰,李喆輔出去矣。上曰,然。姑待賜物,可也。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所懷,臣等,今日朝講,已爲傳啓,而適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俄因大臣陳達,有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勿爲拿問,削職放送之命,臣等竊以爲不可也。犯越生事之後,監、兵使拿問,自是舊例,而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其在嚴處分之道,徑先放送,有傷國體,亦非所以使聞於彼人者,亟寢權以愼削職放送之命,仍令拿問,宜矣。上曰,所達不無意見,依爲之。{{*|出擧條}}瑜曰,國家之置撥路於兩西者,意實非偶。以謄錄考之,則古者,能一日夜馳到京城,所以聲息絡繹,命令無滯,近來百度廢弛,而撥路事,尤屬寒心。雖時急文書,必至四五日,或五六日而後始來,雖以今番陪持事言之,其所遲稽,誠極絶痛,備局方囚禁今來陪持,然今後若無別樣嚴處之道,則日後必將甚於今日矣。自備局各別嚴飭,兩路及當該官府,俾無遲滯之弊。凡有陪持來後,自備局考察封啓之日字,驗其遲速,而或有不遵申飭,過日淹遲者,陪持則勿計其勞而削仕,當該封啓之地方官員,則各別論罪事,定式施行。此意仍爲知委於兩路,以爲惕念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落點官,異於他官,宜宣召,使之陳達所懷矣。聖龍曰,若無所懷,則與常參官無異,退出無妨矣。上曰,然。雲劍差備,無佩劍之事,而以摠管及守門將見之,則皆佩劍,守門將,雖以武士之故佩劍,而雲劍差備,無佩劍之事矣。雲劍差備,雲劍之外,勿佩環刀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三月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靈城君朴文秀請對引見時,靈城君朴文秀,左承旨趙命臣,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李錫祿、金啓白入侍。趙命臣進伏曰,臣以院事仰達,都承旨李瑜,右承旨李聖龍申退,右副承旨朴師正鞫坐進去,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左議政偕來,下直出去。廳中只有臣及左副承旨李宗城,小臣以代房,往吏批政廳,宗城往兵批政廳,求對命下已久,時刻淹遲未安。故臣自政廳,直爲入來,而望筒出納之際,無承旨可往之員,申退右承旨李聖龍,牌招,何如?上曰,何必爲此而至於牌招乎?別單下則望筒將卽入矣。文秀進曰,國弱力小,邊民生奸,辱國之說,至及於君父,此政臣子效死之秋也。臣別無踰人之才,而有一二淺見,敢此求對,大臣因臣出城,而臣獨揚揚,出入筵席,極爲未安。故不敢出仕,而至如專對之命,不可顧小小廉隅。故向日常參時,非不知入侍之爲宜,而大臣前頭,必有入城之期,故欲與之同爲登對矣。意外聖恩罔極,軫念賤疾,至有許遞之擧,區區所欲達者,恐無陳白之時,敢此請對,首則爲邊事區處之道,而臣有七十偏母,未差使臣之前,實難離側,而旣差之後,臣已有所牢定者,故欲以此尾陳於後矣。自古待夷狄之道,不過有二,誠信也,羈縻也。以今日彼此事勢言之,誠信已不足,而羈縻之術,亦無可言者矣。江邊之於彼地,如前門之近,旱時則脫袴而越,朝夕取柴。且人蔘換米,爲境上人之命脈,故前後生梗,皆由於此。今番偶爲顯露,而前後所不知者,安知其幾許乎?古人善於謀國,殺掠之變,先生於彼,而我國移咨,問其地方,捉送罪人,猶且罰金。今番則異於此,自我先出世丁等名字,不問其地方所在,或以爲羅多乃洞,或以爲細洞,有若瞽者之投杖,後日行査,而與姜舟后所指之處相左,則豈不又生梗乎?臣以私札,有所往復於按覈御史者矣。今若馳通於鳳凰城將,問以爲犯越人殺掠處,在何地方,必得詳細通報然後,可以按覈云,則彼必有所指處。一邊馳問鳳城,一邊査覈罪人,與彼所指處,必無相左然後,可得無事,或有相左之弊,則生事必矣。相考謄錄則自前生事,皆出浚州地矣。上曰,常參已爲下敎,而馳通鳳城事,急爲之,可也。文秀曰,使備局堂上,詳議爲之,而必引前事爲訂,問其殺掠處乎?上曰,唯。{{*|出擧條}}分付備局,依此擧行,而卿亦措語,分付,可也。文秀曰,臣有難安情勢,咨文體重,非主文則莫得與知,故當初咨文措語,全然不知,而永石之名,自我先出,極爲罪矣。臣見臣外三寸判府事李台佐言之,則亦以爲然,而貽書于領相,以靈城之言,何以不用爲言矣?永石爲殺掠之主人,而今未捕得,使臣之往,彼若以永石未得爲辭而退却,則何以爲之耶?命臣曰,永石,無乃指永昌而誤達耶?文秀曰,然。乃誤達爲永石矣。上曰,當初咨問,不思之,甚矣。文秀曰,君父方在待勘之中,辱莫大矣,而以在彼之道言之,此特循例文書,與我國文狀中,各別詳査牒報之意,同矣。若朝鮮,以倭國爲臣,而有如許事,則朝鮮人,必攘臂大言,不止於此矣。彼雖夷狄,其規模極不細瑣,禮部文書,淸尙書三泰則不欲入啓,而漢尙書吳襄,必欲入之云,此言不成說矣。一部之官,必意同然後,方爲入啓,豈有不同而入之之理乎?此猶循例文書,辱說少矣。永昌終若不捕,則辱說豈止於此乎?譏捕之道,必誠實爲之,可矣。賞格必以千金懸購然後,庶有捕得之望,如堂嘉善帖子,不過費得數十金,人皆得之,此何足爲激勸之道乎?盡吾之道而無可奈何,則天必鑑之,不然而行之以詐僞,則患必生矣。自備局送郞廳于監、兵營,別關分付,則豈無捕得之時乎?古則善處事矣。見謄錄則贓器皆有所得,前後文書,如出一手,分明如茶食板矣。上曰,古則然矣。文秀曰,今亦依此爲之,照驗前日咨文規式,無有違格然後,可無後患,古人如申包胥之類,非但忠誠出人,與其國君臣,相對盡言,故易於使事,今則只在玉河館中,所聞不過驛舌所傳而已。給銀於胥班輩,何以盡知其國之事情乎?雖有諸葛亮之才,無所用處,惟是盡在我之道而已。謄錄最可詳考,其爲訂據,不止一二矣。使之入之,命近侍之臣,進讀而聽之,則可以曉然。凡如此等事,殿下不知,大臣、宰相不知,而可以成事乎?待大國之道,貴乎誠實,我先自爲非,則百戰百敗,及其不成之後,雖賂之以重貨,不可得力,未知戶曹所有之銀,幾何?而罰金必不下五萬兩矣。上曰,五萬兩乎?雖一萬兩,戶曹無出處矣。文書予亦見之,器械物件,多有之矣。文秀曰,使書吏十餘人,汲汲謄出,下送于御史,以爲憑問之地,何如?上曰,李喆輔足可爲之,謄錄中犯越人事,汲汲謄送于御史處事,出擧條,分付備局,可也。文秀曰,馳通措語,使主文之臣撰送乎?上曰,何必主文之臣,備局會議,着實爲之,可也。漢高約法三章,彼人亦必守之,殺人者死,法例,然也。金永昌,以窩主爲言,而終不捕得,則辱必及矣。文秀曰,臣有老母,三十爲寡婦,今爲七十之年,臣雖兄弟二人,臣兄出繼,無異獨身。且婦人之性,愛少子,故臣母,不之兄任所,而在臣家矣。臣初不爲使臣則已,旣爲之後,決定于心,欲一行矣。方爲治裝之際,意外遞解,朝鮮今方無事,坐食進奉,無他報效之地,豈臣所安者哉?八方錢穀兵民,自有諸臣分管,非臣一手所可爲,臣自御史爲監司,而未能盡心於國事,而徒竊好爵,眞可謂友德功臣,臣嘗以爲,在家有父子,在國有君臣,於此二者,不能盡分,則與禽獸無異,所見得者如是,故朝鮮有事則己斷之以擔當矣。離母遠行雖難,而父子主恩,君臣主義,互爲輕重,目前母病,無沈綿之患,則當此辱國之日,挺身而往,是爲臣子之節,而始無愧於心矣。晝思夜度,一往之外,別無他道矣。上曰,因卿求對,而已知卿欲往之心矣。使卿只爲使臣而止則已矣。不然則以卿之病,必更添傷,此豈用卿之心乎?非循例之談也。君臣猶父子,往者鄭錫三之事,至今思之,心猶不平矣。人之慈愛,無貴賤,卿母之不之卿兄任所,人情亦似然,若有金革之事,則豈無輕重緊歇於其間,而不然則不能終養,非孝也。卿何必如是固執也?文秀曰,下敎及此,聖恩罔極。臣今請行,迹涉要寵,而旣無目前之病,則何至於顚蹶於道路乎?頃者備局之坐,諸臣皆爲臣慮之,臣外三寸則欲使領相陳白,而臣挽止之矣。臣母有病,則當直陳情勢而不行,何必借人而爲說乎?臣聞遞任之報,欲爲求對請行而入來,則臣母,手持章服而衣之,使之速爲入朝,蓋臣報國之心,刻骨不忘,若有圖報之所,則不避嫌疑,而將爲之。況此行,不過四五月還歸矣。成事則幸,不成則天,而臣母之心,亦如臣心,以安母心爲孝,豈不爲至情之大者乎?臣爲監司、御史從軍之役,而無所報效,昨年爲監賑之任,盡心國事而未及半道,以病還來,惠廳堂上則不過文書往復而已。臣年踰四十,聖上春秋,亦已晼晩,報國之日,其將幾何耶?士大夫,二十五六,亦有夭死者多,臣雖死於今日,亦無恨矣。請行之言,如有一毫假飾,則天地鬼神,鑑臨之矣。焉可誣也?君父待勘之日,豈是臣子安坐之時耶?況非久當還,臣已決之以一往矣。上曰,卿爲此行,必知其傷矣。旣知其傷而送之使行,是予過也。今聞卿言,卿母賢矣。於心有感,頃以忠孝爲言者,不是過也。今卿請行,其不爲觀瞻之美可知,特許其往,而往者嶺南之行,所傷不少,又爲此行,將來似不得着實用之矣。文秀曰,任之以高官大爵,食肉富貴然後,始可謂用之乎?人生爲貴,而能做事,尤貴矣。上曰,卿旣帶使臣,與備局堂上,商確爲之,可也。文秀曰,大臣及有司堂上二三員,特爲會坐相議乎?上曰,唯。着實爲之,可也。文秀曰,廟堂不善謀國,至有此等之辱,莫非諸臣之罪也。上曰,孔子曰,必也使無訟乎?申嚴邊禁,使無犯越,是我道理,而此後更無如此之弊則幸也。文秀曰,臣等雖行,別無用力之事,人謂可以用銀行賂,使無後患云,而大國禮部尙書,豈有受外國之銀者乎?此言,不成說矣。上曰,更無辱說則是爲用力也。文秀曰,凡事篤厚誠實,爲之爲宜,宋之契丹、元昊之類,不無相欺之事,而淸人之於我國,何嘗有欺負之事耶?上曰,彼則無所欺者,今若不實以對之,則是我欺彼也。與自辱無異,頃者常參日,誦孔子言忠信行篤敬之訓而諭之者,以此也。文秀曰,咨文措語,必以誠意到底爲言,我國雖小如蟹甲,尙有不受苞苴之人,彼爲萬餘里皇帝,以天地運用者,豈有受銀之理乎?上曰,此言則不緊矣。今日下敎,靈城旣皆親承,別無出擧條之事,卿須先退,急與備局,相議爲之,可也。命臣曰,今此彼中嫚書,以臣等見之,不勝驚心痛骨,而在彼人言之,不過循例擧行文書也。上曰,然矣。命臣曰,畢竟似無大段生梗,而至於在逃之金永昌,擧論於當初移咨,此甚疎漏,若不捕送,則有損國綱。且無以有辭於彼人,此一節,甚可悶矣。臣不詳久遠事,而乙丑年犯越事,有所詳知者,實爲大段貽害於國家矣。其時臣之外祖父故參判臣朴相馨,爲甲山府使,而三水約正韓以遠爲名漢,率沿邊土兵,犯越彼境,適値康熙宗臣之祈雨者,疑爲採蔘胡人而打殺之,仍斫木白而書之曰,三水人韓以遠殺胡而過云云。彼人執此以告康熙,康熙大怒,出送査勅於我國,而咸鏡監司以下,先斬後奏云云。則北邊騷擾,後洲僉使恐㤼自裁,其他干犯邊將、守令者,皆拿致京獄,推問以遠,則以遠納招曰,某邑則某人入去,某鎭則某人同越,而至於甲山之民,府使赴任後,不捧例納藥參於民間曰,汝輩或憑藉此事,易致犯越,故吾則不捧,敢違令者死,仍輒限五日點考民人,使不得出境,民人畏威懷惠,無敢犯令者,故不得率去云云。肅廟因以遠招辭下敎曰,當列邑生事之日,甲山府使之奉法訓民,獨能如此,實爲可嘉,仍命加資,其餘犯越人,該邑鎭守令、邊將,皆勘死律,以此觀之,其時犯越生事,可謂大段,而今則視此無甚可虞,況彼中事,專恃驛舌,雖擇送使臣,無所事於彼,朴文秀雖往,豈有別樣可爲之事乎?然挺身請往,其志則可尙,其所謂犯越時文書,考出謄錄傍照,以用於移咨馳通等文者,好矣。上曰,今番雖曰生梗,比前元不大段,朴文秀雖往,豈有別樣可爲之事乎?更不辱國則幸矣。 ==3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李聖龍{{*|坐直}}。左副承旨李宗城{{*|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州牧使柳時模,平南萬戶鄭泰章,順天營將權興駿。 ○李宗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聖龍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右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朴師正,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承旨李瑜,今日不爲仕進,右承旨李聖龍□進去鞫坐,左副承旨李宗城受由出去,右副承旨朴師正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同副承旨趙鎭禧,左議政徐命均處偕來進去,廳中只有臣命臣,伴直無人,都承旨,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而右副承旨朴師正只推,亦爲牌招。 ○李宗城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宗城曰,今下弓矢,平南萬戶鄭泰章處給送。 ○李宗城,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校理南泰良,時在長湍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朴弼載,由限已過,竝與新除授修撰申宅夏,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召對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因臺啓,捕廳罪人尹廷顯所援諸人,令金吾拿覈事,命下矣。尹廷顯所援諸人,方在江原監營營獄,所當依例發遣羅將,干連各人,一體拿來,而數多罪人,只送一羅將拿來,已涉虛疎,今此罪人等,旣非朝士,且無設鞫之命,則自本府擧行,有違法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批答,旣已依施,遣府郞。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營營獄罪人等,發遣府郞拿來事,命下矣。今方發送府都事,而發告者尹廷顯,被告者南格,府都事,當爲拿來,而其他或以家主或以看證干連各人,設鞫後,必不無憑問之端,則今不可不一體捉致待令,而旣非應爲鞫問之人,則竝送都事拿來,恐涉過當,此等人,自本道別定勤幹將校,一時押領上送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宗城,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廳罪人閔元龜,嚴刑四次,訊杖實數,未滿二次,而遽至物故,臣等不勝疑慮,方自本府,當該軍卒處,嚴加推覈矣。卽見漢城府檢屍啓草,則元龜致死實因,以飮毒懸錄,而釵色變動,顯有引藥之狀,變怪難測,事極驚心,軍卒等,急先嚴覈後,可以得情,而本府平問,無以覈得,當該首奴外直間軍士等,竝卽移送捕廳,嚴問窮覈,期於得情,恐爲得宜,臣等,忝居獄官,不善檢飭,致有此意外之變,震慄罔措,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依啓,勿待罪。 ○李聖龍,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申思永,身病卒劇。申晩,方有親病。趙榮國,修史時急,竝姑改差,其代以前校理趙明澤,司果李著,前縣監鄭益河差下,而趙明澤、鄭益河,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德老改差,代以沈益聖爲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沈益聖,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明日有下敎事,推鞫姑罷。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趙鎭禧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冒死申籲,唯望許遞本職,亟治行李,及承聖批,大失所圖,臣伏地抑塞,無以爲措,使命旣重且急,不敢偃然退坐,謹當進伏城裏,檢察使事,而更以一疏,悉暴衷懇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副承旨朴師正疏曰,伏以臣,痰火之疾,積有源委,少或失攝,輒致增重,居常閉戶涔涔,殆無一日寧息之時,雖是漫冗職事,實難筋力奔走,則況於夙夜出納之地,尤豈有堪承之望,故前月之忝叨見職也。未免坐違嚴召,獲蒙恩罷,旣惶且感,私分粗安,不意敍命除旨,忽復續下於數旬之內,分義所在,不敢更事逋慢,黽勉承命,今已一望有餘矣,及至近日以來,連赴鞫坐,晝宵奔忙,觸傷非細,舊患新恙,種種兼發,渾身灑淅,未能鎭定,頭部疼痛,兩眼浮爛,頑痰閼塞,血咯頻發,眩暈特甚,若在煙霧之中,胸膈煩悶,飮食不得順下,委臥床席,精神幾至迷昧,症涉危惡,有非一時偶感之比,强起供職,萬無其路,朝者天牌之下,竟未祗赴,恭竢譴罰,意外反繳只推之恩,仍有再招之命,臣於病裏,一倍悶蹙,在家荐違,有所未安,不得不拚死隨詣於禁扃之外,而目今所患諸症,決難强爲承入。玆敢冒控疾痛之呼,旋卽徑歸,臣誠死罪,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病重實狀,亟許鐫遞,以延殘喘,不勝幸甚。 ○左副承旨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夙夜供仕之勢,而只爲出入省闥,覲日月之耿光,不敢爲辭遜之計矣。適値僚員不齊,番休無人,十日持被,如度三秋,況伏聞臣父宿患,數日以來,益復綿綴,情私內迫,有難自抑,敢冒煩瀆之誅,仰伸疾痛之呼,乞賜鐫遞,俾便歸護焉。且臣於新兼籌司副提擧之任,尤有惶蹙慙汗,萬萬不敢承當者,本司,雖曰備邊,實爲政本,唐、宋之門下樞密,是也。自昔群僚,皆務揀擇,而有司爲加重,至於衣緋兼官,最稱難愼。苟非宿望通才,尠或居之,臣本愚騃短拙,百無寸長,學不足以通才,識不足以斷事,擧其平生,不過曰膏梁gg膏粱g子弟之無實用者,商略廟議,與聞國論,固不暇論,而雖責之以簿書之會,刀筆之能,必知其潰潰不堪使,顧今內訌外虞,法廢民窮,百度蠱壞,澟然有朝夕傾覆之慮,一分維持之道,惟在於得人任使,而纔擇一重任,乃復以臣處之,擧措如是,亦可以觀朝廷也。廟堂雖適失擧,聖鑑宜無遺照,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察庸虛之實,深惟選任之方,亟命收回新命,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備局有司之任,不必過辭,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殘齡一第,晩出世路,自揣才分,以退屛爲義,乃者聖心奮發,大誥誕降,至誠求助之義,直令群下感泣,當此時忝言地,終不能以一言,少效尺寸之裨補,則實有孤恩負心之罪,敢陳草草數語矣。言纔脫口,衆怒如火,章疏迭發,拳踢旁午,亦不料世道之慘,一至於此也。然此皆金有慶之故也。今之訟有慶者,固當就臣所論倫綱義理等說,分別其旨趣,辨白其言句,則臣當有以復之,而洪鉉輔、李壽海之疏,皆於此一段,不以片言辨論,何哉?至於銓長之疏,綽略爲說,歸之於世道之百變。噫,平陂往復,滄桑迭遷,前後言者之嘅嘆世道,固非一二,卽此而止,距足爲罪,而只此義理晦倫常斁六字,此爲何等語,此指何等世,而乃敢加之於今日乎?十九日之敎,打破頭腦,昭揭日月,立萬世之民極者,正爲義理倫常地,則義理何以反晦,倫常何以反斁?其言絶悖,其意無嚴,苟有一分秉彝之心者,爲人臣子,何敢以此肆然筆之乎?此臣所以斷其出於狠愎之性怨懟之心,若臣之不勘罪律,只請改正者,誠以事非今日新發,當初聖上洞燭而嚴斥,已賜勘處,則經年之後,不必再勘其罪,惟佐銓極望,則不可使之玷汚,故但請改正此職,以示公議之至嚴而已。以臣此啓,爲敲撼銓地者,誠極可笑,臣之入臺,凡幾次,前後銓地,可論者何限,而未嘗一言及此,何獨於今日,借此爲慶事,欲以餘波及於長官而已乎?如此伎倆,臣不爲也。彼兩憲臣之痼於黨習者,固不足深責,惜乎重臣,乃亦不免費辭於此,臣恐用意之勞,不在於臣也。且憲疏所謂互對云者及爲北伯地等說,尤不足辨也。不竝擧則必曰偏護,竝擧則謂之互對,此將何所處而可乎?況一北伯之赴與不赴,何干於臣,而乃爲此崎嶇哉?此等計較,實非常人意慮之所及,此其意不如此,無以眩亂天聽,亦無以脅持言者,艱辛捏合,迭相唱和,其爲計,亦已淺矣。臣繼又得見宰臣之疏,因一規警,深懷慍意,至以臣言,歸之爽誤,是何不思之甚也?雖以兩銓官之疏觀之,其替人筵白,不自重而損體貌者,甚矣。人言之來,惟宜自反,而今乃以不開政一款,要爲自明之證,滿紙張皇,語多苟且,臣竊爲宰臣悶之也。至於安允中事,國言之喧騰,重臣之疏,亦言之矣。受賕之迹,浪藉難掩,不啻若泥中之鬪獸,市廛公然聚千金,敢爲行賂之計者,實是古來所未聞,此而不痛査嚴懲,尙可謂國有法乎?在重臣,唯當亟請嚴覈而已。恐不爲多費辭說,殆若爲允中分疏,而强引爲己嫌也。具鼎勳之直陞名郡,重臣,謂有前規,歷數多人,而然其援例中人,率皆有可言者,李秀輔,不但爲州牧別薦。且曾除龍仁縣令,金始炡,以秋曹正郞,亦嘗除平壤庶尹,雖皆未赴,履歷有據,尹慶一除郡,在於除縣之後,鄭欽先陞郡,亦在於經五品七年之後,林世諿、李蓍明,俱以郞署久任,大臣直請準職除授,則今其援而比論者,豈重臣未或諳此而然耶?李泰祥,曾典數縣,連次居下,則不治之稱,實有所據,而重臣,以有治效爲言,其亦異於臣之所聞也。至若閔瑗之疏,於臣昨年疏中,論斥渠之本事,無一辭辨明,唯以文與意不相續等說,囫圇囚弄,一襲前套,此則可哀不足怒也。噫,臣不自揣量,重觸時諱,左右迭出,醜辱狼藉,以臣孤根弱植,處在睢盱之中,幾何其不至顚踣也?今臣所叨職名,係是從前所自劃者,而視今情勢,猶有第二件義也。豈有一分餘地,可論去就者耶?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冒陳血懇,自外徑退,尤增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苦之忱,有萬分難强之勢,察臣臲卼之跡,無一毫可進之理,亟命先削臣職,仍勘臣罪,俾臣得以永謝榮塗,退歸田廬,遠避駭機,獲保殘喘,是亦造化生成之澤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趙漢緯疏曰,伏以臣,資本愚魯,不合言地,迹且疎遠,未閑朝儀,一登前席,醜拙立現,幸而論思之地,卽有駁遞之請,損失臺體,惶恧雖深,歸伏田廬,病分粗安,而納言召命,旋下於夢寐之外,臣誠惶感憫蹙,罔知所以自措也。臣本抱病,少動輒劇,頃患寒疾,不善調治,彌留失解,駄還鄕居,轉成壞症,委頓惙惙,實無起動之望,而恩召之下,不敢一向淹伏,今始擔舁病軀,來伏私次,顧臣疾病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難安者,玆敢猥自伸暴於宸嚴之下,唯聖明之少垂矜察焉。臣於前日,以姑寢完府城役事,有所論啓,聖批有詢問道臣,稟處之命矣。及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本,則辭極張皇,意甚不平,臣實訝惑,莫曉其辭氣之失中,胡至於此也?今玆所爭,係是國事,平說道理,有何不可,而必以日斬十人悔讀《春秋》等說,噴薄譏嘲,已是意外,而爲國任事之人,銳意幹役之際,驟見請寢之論,不無怫然底意,信筆辨析,容或未暇乎點檢,則臣不必一一較挈,而最是主意,有若臣聽信官吏之浮言,至於發啓者然,何其不思之甚也。饑饉慘酷之餘,一邊設賑,一邊勞民,自是大段可憫之事,雖以道臣疏語觀之,簽發丁牛,調役緇徒,至慮其延至農劇,則其可無民間驛騷之患,時屈擧贏之慮乎?陰雨之備,雖曰可軫,猶非時日切急之比,而當此聖心,憂念黎元,不忍以一事擾民之日,爲臺官者,其何有聞不陳,而道臣之疏,全不相恕,其亦異於古人推車之義矣。且完府,距京不遠,南來士夫,豈無目擊民間事勢者,而必以臣言,歸之於吏胥之動得者,又何說也?雖然臣旣忝備言責,略陳一言,而當事之人,至以異論橫發事功將虧,爲嫌,則在臣廉隅,其何可一日{{!|𧨸|⿰言典}}認gg淟涊g於職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謝人言,俾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猥叨專對之任,卽當趨進,而相職未遞之前,不敢蠢動,冒陳危悃,冀賜處分,伏承批敎,有若臣竝辭使命者然,臣於此,一倍惶懍抑塞,罔知攸措,見今使事,旣重且急,不得不更暴情實,臣罪萬死。噫,邊氓悍暋生事,又有此辱國之言,臣民莫不驚心痛骨,當此之時,何敢偃然退伏,違迕明旨,而人臣進退,惟義所在,可進而不進,不可進而進,均爲不恭,雖當危難之際,苟被人言,不敢供職,道理當然,若諉以君命之嚴,主恩之隆,而忘廉冒恥,知進而不知退,則是特貪利之鄙夫,人皆賤汚之,國家亦將焉用哉?今臣出疆之役,義在當赴,敢以祗承爲計,而至於本職,理宜必遞,萬無因冒之勢,咫尺之守,矢死自劃,古昔聖王之御天下也。雖在匹庶,不奪其志。況今聖明在上,豈可使軒墀之下,有此㧪冤莫伸而不之恤也?殿下,每擧先父以勉臣,臣雖萬萬不肖,亦嘗以此自勵,而今若不以先父之事先朝者,事殿下,是負殿下也,背先父也。將何顔面,自立於殿下之朝廷,亦何以歸見先父於地下也?臣之苦心血懇,至此而猶未蒙君父之矜諒,更復何言,亦復何望乎?聖批,以時任爲使爲敎,而此則前例,明有可據,臣從祖故相臣文重,當其拜相,橫遭臺言,而適差使任,難於應命,自上特許遞本職,而使之往赴,先朝處分,深得於禮使之道,而使命之不係於時任,可知矣。臣伏地涕泣,祗竢恩命,伏乞聖明,曲賜體察,卽許遞改臣職名,俾得亟治使事,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批悉諭,專對義重,卿何過讓?況此非他使之比?時任帶之,勉副相職,則重使之意,焉在?且今咨觀之,考詳前例,以往年時任使介問之,其何以答乎?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顧專對重事之義,安心勿復過辭,卽爲偕入,用副日夕之望。 ○開城府留守鄭壽期疏曰,伏以臣於病伏中,分都居留之命,臣驚惶震惕,罔知攸措,念臣湔劣,無所短長,蒙被渥恩,前後叨冒,罔非逾分,感結心腑,日夕頌祝,而老病塊處,床席纏綿,雖此心耿然,而圖報無地,則惟結草爲期而已。不意起之於衰病之餘,授之以保釐之任,雖簿令之間,條敎之不煩,素稱閑局,而其所以責寄者,則亦重矣。況今飢荒荐仍而流亡未集,府庫空虛而凋瘵已甚,蘇殘補弊之方,非比前日之可以暇豫無事,則此豈如臣衰朽,所可堪當者哉?臣聞命以來,且惶且感,屢日不寧,反覆思惟,實無承膺之路,伏乞聖明,特垂諒察,亟命鐫遞,以重公器,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居留新命,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往赴。 ○掌令安相徽疏曰,伏以日者,鞫囚逃躱,實是前古所無之變,而羅卒輩受賂故縱之狀,旣已顯露,此不但在囚元龜之所可獨辦,必有自外陰圖者,然後能售如許奸計,而莫測其端倪矣。卽伏聞罪人南雲紀之弟雲炳,變其服着,詐爲常漢樣子,乘夜往來,見捉巡軍,方囚捕廳,而問其見捉日字,則乃在南極逸獄之前,雲紀,卽賊黯之壻,元龜之姑母夫,而且是多財者,渠弟之變服夜行,形迹極其殊常,臣謂亟令捕廳嚴加究問,宜矣。且元龜之行貨獄中,使南極逸獄,已極陰兇,其所發告以謀主者,符合於南極面質之時,則此獄端緖,庶可究得,而訊問之下,又爲張皇納招,以爲疑亂獄情之計者,情狀尤極巧惡,故日月之明,燭破其奸,卽命加刑,不下一杖,旋以誣告自服,若其當初所謂謀主者,則三次嚴訊,終無異辭,而尙未發捕,輿情方菀,元龜,遽爾徑斃,飮藥之迹,又著於京兆檢驗之狀。噫,元龜,卽凶賊之一賤孽,遐邑之一官奴,而牢囚鞫獄,乃能圖脫,其告者,又能飮藥而自斃,此由於府屬輩全不畏法,狼藉和應,暗地弄奸之致,今日紀綱,可謂末如之何矣。豈不大可寒心哉?首奴羅卒輩,已自本府,請送捕廳,以爲嚴覈之地,而若不嚴法重繩,則無以杜日後無窮之弊,臣謂南極逃躱時,羅卒中已爲承款者,爲先正法,而其餘干犯者,亦皆窮治取服,斷以一罪,以嚴其隄防,元龜招中,以謀主發告者及與南極招中姓名相符者,竝卽發捕,嚴鞫得情,以嚴其懲討,斷不可已也。臣連參鞫坐,粗諳獄情,旣有區區之見,不敢容默,略此仰陳,伏乞聖明,竝許採施焉。答曰,省疏具悉。可以究覈者,令該廳各別擧行,其所正法,必覈後應爲擧行者矣。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以職則乃新進也,以人則至眇末也。君臣之分,又何等嚴截,而向於一日之內,再違召命,論其負犯,誠人臣之極罪,其在常憲,合被重誅,而畢境臺彈,僅止於罷職薄罰。臣外訝公議之猶輕,內頌聖恩之曲貸,杜門縮伏,一味惶感,不意彈墨未乾,恩敍遽下,恩授之不足,又授以前銜,臣是何人,乃至於此?聞命驚駴,繼以涕流。臣眷顧分義之至重,感激榮寵之踰分,中夜徊徨,心焉靡定,誠欲一造天陛,祗謝恩命,以贖違傲之前愆,粗伸臣子之微責,而第其科名,反復思惟,終有所不慊於心,心之不慊,便非義之極處,以券則後者居先矣。以文則客反爲主矣。由我而失者,固甚冤矣。因人而得者,亦豈快哉?不待人言,臣固自歉,此臣之必欲早爲自處,冀免傍口之譏嗤者也。夫士子之立朝,猶處女之嫁夫,女而失身,卽非貞靜,士而喪守,便是貪鄙,臣若不顧一身之廉義,徒怵畏嚴命,揚揚冒出,行呼唱於道路,則雖街童市兒之賤,必將手指而目笑者曰,彼夫也。是蹈襲他文,倖竊科第者耶?人之無恥,何若是甚也?臣雖顔厚如壁,誠不敢自顯,喙長三尺,亦無辭自解,臣心愧恥,奚止如處女之失身哉?噫,高科,士之極榮,華官,人之至願也。自非然者,臣何苦巧爲辭避,甘自陷於瀆擾之科哉?臣之情勢,誠有如此,而向來僚臺,不少推究,遽目之以不成說云者,固已不諒之甚,而臣又聞伊時,筵中大臣,以臣所嫌之不當,至歸之於兒童之爲,筵席語秘,雖未得其詳,而第念臣,人雖疲劣,其官則諫,卽古所稱與宰相等者,設令其所嫌,有不當者,大臣,就其事而論,可也。擧其身而凌蔑之,則固不可,況臣所嫌,尤非不當者乎?雖然苟使臣平日言行,少自持重,有以見信於人,則大臣雖尊重,何遽以童騃目之,僚臺雖秉法,亦豈以此等語,輕易句斷乎?皆臣自取,無所咎怨,而其貽羞臺閣,取譏朝紳,則已不細矣。本來情勢之外,只此一事,又爲難冒之端,百爾思量,萬無趨承之望,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投呈短疏,徑歸私次,伏乞聖慈,諒臣前後所懇,非出於一毫假飾,亟命先收科名,以重試體,仍令退伏田里,俾守本分,不勝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3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金始㷜{{*|未肅拜}}。左副承旨李宗城{{*|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魚有龍{{*|未肅拜}}。同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沈益聖{{*|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出時,月色赤。 ○下直,定州牧使黃應洙,理山府使金垕。 ○李聖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李瑜啓曰,廳中苟簡,未有甚於今日,而左承旨趙命臣,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今日當爲開坐,而昨日旣有明日下敎之命,故不敢循例開坐,請出推案,臣等,今方齊會以待云矣,敢啓。傳曰,當爲引見,入來。 ○又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以情勢引嫌,宋寅明,以鞫廳事來待,金取魯、同經筵趙尙絅受由在外,李眞望在鄕,尹游病不進,無推移入參之員,金在魯、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法講事重,如是違牌,殊涉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晝講時刻已迫,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副修撰朴弼載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朴弼載,正言趙明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開政事,命下矣。左承旨趙命臣牌不進罷職,右承旨李聖龍鞫坐進去,左副承旨李宗城由限未過,同副承旨趙鎭禧以大臣偕來事進去,一員未差,廳中只有臣瑜,出納之地,伴直無人,事甚苟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方急,不卽應命,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爲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瑜進。 ○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金始㷜、魚有龍爲承旨,柳儼爲刑曹參議,趙尙絅爲左參贊,宋洵億爲典籍,柳瀅爲穩城府使。禁府都事李基宗,歸厚別提趙堦相換。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啓曰,新除授方山萬戶金允瑞呈狀內,其父,本以抱病之人,添得中風之症,挾月醫治,漸至危劇,渠以獨子,決不可離捨遠赴云,其父病如此,則有難强令赴任,邊鎭亦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朴師正付副司直,沈益聖付副司正。 ○口傳政事,以趙明澤、鄭益河,付副司果。 ○傳于李瑜曰,南極更招事,雖已下敎,姑未書出,在院承旨書出,分付當直都事。 ○以咸鏡監司狀啓安邊居烽軍崔有進等燒死事,傳于李聖龍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李聖龍曰,聞靑平尉、淑明公主,更卜墓山於高陽,旣定葬月云,禮葬等事,依例擧行,造墓軍、擔持軍,令本道量宜題給,長生殿退件外梓二部,石灰二百石,輸送于所捧處事,分付該曹,故右尹沈廷輔運柩時,擔持軍亦爲參酌題給,葬需亦令該曹參酌顧助。 ○李瑜啓曰,今番啓下京畿上言九十六丈內,二十二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七十四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番上言中,金川居林桂、林橿等,以一事,兄弟疊呈,尤極猥越,原上言還入,啓字爻周,林桂等,分付該曹,令本道推治,以懲其習,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承旨,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左承旨,推鞫姑罷後入直,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以弘文館言啓曰,召對繼講冊子,臣健基,奉命就議于領事處,則領議政臣沈壽賢,左議政臣徐命均,右議政臣金興慶皆以爲,李忠定公奏議,實合於召對時繼講冊子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以此進講。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赴燕別使之行,出於意外,日期急迫,其路費,未及求請於各道,在前如此之時,有以大同米,自京廳出給之例,而兩西求請,則去路收合,京畿、湖西,則自本廳定式直給,兩南求請之價,依丁未陳奏使行時謄錄出給,以爲措備行資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把摠手本,則弘化門入直哨官申弘祚,自數日前,重得傷寒矣。今日載來入直後,添以觸風,症情危重,方在苦痛之中,有難留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鞫獄多事之時,本府都事,不可不備員,出使都事李基宗,令該曹卽爲口傳,閑官換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義禁府草記內,逆虎之姪子定配罪人睦贊興,更令捕廳,姑先嚴加杖問,觀其招辭後,移本府稟處事,命下矣。罪人贊興,依傳旨杖問捧招以入,而其所供辭,與前無異,且非捕廳一向足杖之罪,則更加嚴杖,期於致斃,實非當初貸死本意,更爲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左邊捕盜廳啓辭,據逆賊虎龍同姓姪子緣坐安置罪人贊興,杖問捧招以入,而其所供辭,與前無異,更爲移送本府,稟處事,允下矣。贊興,依定式令秋曹嚴刑後,濟州牧大靜縣,絶島定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書啓,大臣,纔已入城,而姑無造朝之意,臣旣承偕來之命隨入,姑留之意,敢啓。傳曰,聞卿入城,心深欣慰,體小子之至意,顧專對之緊重,安心卽爲偕入事,傳諭。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累煩號籲,未蒙矜許,整治使事,一日爲急,不得不冒沒入城,而非敢爲仍據本職之計,不意卽者,承宣來宣特諭,促臣偕進,臣於此,不勝惶隕悶蹙之至,臣旣歸伏私次,自當治行往赴,而本職未解之前,則萬無束帶趨朝之路,日前一登文陛,悉陳情懇,冀被嚴譴,是臣本意,而物議譁然,非斥四至,今若寅緣倖會,淟涊冒進,則廉恥掃地盡矣。臣雖萬殞,決不忍爲此,恩旨之下,不敢祗承,尤增死罪,謹當以文字,仰請鈇鉞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自過今番大政,臣期以必遞,人皆謂當遞,寸心自矢,便同金石之盟,一步難進,視若鐵關之限,而辭拙而不能瀝瀉肝血,誠淺而不能孚格聰聽,每煩疾痛之呼,輒承責勉之旨,間嘗怵迫嚴畏,未免乍出乍入,咫尺之守,反歸飾讓,鞶帶之卸,尙未遂願,去就無據,廉愧全掃,尤悔靡追,惶蹙罔措,一味泯伏,祗竢處分之有日矣。不意惠局兼帶之命,又下於是際。噫,此何事也?遽以一國錢穀甲兵之權,都畀於僬僥之微,有若非此人,無可以任此事者然,朝家用人之郞當,胡至此極?臣亦反顧慙悸,而自哂其太不着題,則其何以拄傍觀之笑口乎?經曰,負且乘,致寇,今臣所蒙,奚但負乘而已?臣苟不量而入,終陷於大戾,雖萬被誅戮,何補於國事哉?此臣所以揣分量己,不敢爲冒擔之計者也。至於本職,一遞之外,更無可論,未遞之前,理難趨列,近日北咨惡言,痛心欲死,而賓對廟議,一未進參,臣誠抑鬱懍惕,不知所出,玆敢更申危懇,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俯垂憫察,亟賜開允,將臣本兼兩任,盡行刊汰,以安私分,以重公器,不勝大幸,臣於治疏之際,因經筵事,召牌狎臨,顧此情地,變動無路,未克祗承,荐犯違傲,臣罪益萬萬矣。第臣往疏,已暴自劾之義,兼陳擧似之忱,前雖濫充,今何仍冒?臣願許收不稱之職,移授可堪之人,亦命重勘臣前後負犯,俾肅頹綱,是臣顒祝,臣無任瞻天扣懇伏地俟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本兵重務,豈可久曠?卿勿復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洪鉉輔疏曰,臣卽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則追提已冷之事,譏斥姍怒,齗齗不已,豈非可笑者乎?臣疲於辨論,不必一二條辨,而儒臣之所以執爲必勝之案者,專在於宰臣疏語之不爲分別,而此等句語,登諸章奏者,前後無限,則何必更爲註解而後,始乃明白也?臣前疏所謂無他之云,可謂一言而斷之,而今以此爲說者,將以支梧臣疏中挾雜之語而然耶?至於改正不襯着之罰名,曾所未有,臣之所論,臺體則然,儒臣不思自反,反欲以黨習二字,拄人之口,可謂不能自見其睫也。臣因此一事,旣遭宋敎明之駁遞,今喫申宅夏之反詈,其所爲言,如印一紙,前後被誣,豈不困且苦哉?臣不欲與鋒穎方銳之人,左右呶呶,而亦安得晏然而已。玆暴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俯加諒察,亟賜鐫遞,以安私分,以快人心,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十七日未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李普赫、徐宗伋,右承旨李聖龍,司諫閔珽,掌令安相徽,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錫祿、金啓白,以次進伏。金興慶曰,近來日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昨日有明日下敎之敎,而無來待之敎,故臣等通于政院,今爲入侍矣。上曰,法講時欲爲引見,故不爲下敎矣。厥事,似虛似實,而今請發捕,南聖雲獄事,未知如何。興慶曰,初則未分虛實,南極逃躱之際,閔元龜,有所干涉,至於元龜之死,非偶然致斃,檢屍後,其飮毒情節,如是狼藉,比初頗多疑端矣。上曰,皆達之。宋寅明曰,見漢城府啓目,則臣等,事當席藁竢罪,而急於鞫囚,不敢自暴矣。南極在鄕,以無狀不測之人,身犯死罪,見捉上變,其言不可取信。且出招捕來者,皆不識面,未免虛謊,閔元龜招辭,亦不實,故自初,臣則有審愼之意,而以大體見之,所告者,皆是逆族。南極逃躱,元龜飮藥,變機巧忽,極涉疑怪,若有實事,南雲紀,則情跡極怪矣。上曰,南雲紀,是何許人也?寅明曰,黯賊之壻南天漢之族,家頗富饒云矣。李聖龍曰,黯賊出後,爲其女壻之意,怪異矣。上曰,此事怪矣。寅明曰,獄事,當以審愼爲務,不可草率,故反復究問,欲得端緖,而南雲紀、南極,使之面質,則以爲不相見識,後更面質,則南極,始知其爲南雲紀,以爲鬚髮已白,故未卽相知云云,南雲紀之弟,變服夜行,見捉巡更之卒,更有疑端矣。上曰,南雲紀年多乎?寅明曰,鬚髮已白,年必不少,而渠以爲不往先山,已至十年云,此非事理,而往來淸涼山,與僧相親之說,亦殊常矣。上曰,淸涼山,誰有見之者乎?尹陽來曰,臣曾見之,是名山矣。寅明曰,南雲紀情跡可疑,更推後將欲請刑,而此南聖運所傳之言也。今請發捕聖運,是也。陽來曰,臣別無所達,而南極,是人間妖惡者,口誦原情,而不少停間矣。上曰,雖古文,何如是善誦乎?寅明曰,皆是以兩鞍見之矣。上曰,誦其詩句時,不爲沈思,如水涌乎?陽來曰,然矣。渠若不如此,則元龜,何以設計逃出,而元龜檢屍時,銀釵飮藥丁寧,臣爲守令時,亦曾累驗矣。寅明曰,臣亦見其銀釵矣。臣等,何敢有隱乎?初則以漢城府草記,或過矣。及見銀釵,果然飮藥,非泛然色變者,臣等益切惶恐矣。陽來曰,不知那裏,分明有事,而南極則必從他人而聞知,根本則自在,故如是矣。寅明曰,南極之妻,在於盈德地,極,周遊無定所云矣。陽來曰,聖雲,事當發捕,而南極、元龜之招,初則以爲疑亂之言,南極之逃,與閔元龜同謀,則一類人也。閔元龜所告,至於三四十人,而南極之所告,亦如此,元龜、極所告中,相符疊出者,發捕得當,而騷擾爲慮,則與其捕來一人未久,又捕來一人,寧爲一番盡數捕來矣。寅明曰,兩招相符者,雖似無疑,而亦非各坐而問之,面質時互相問答,出於閔元龜,而過於南極之時所告者也。以此事理,質問,宜矣。上曰,南極,不可以事理問之,雖不見其狀貌,決非等閑人。誦文,何能如是乎?陽來曰,雖云僞造,極爲工巧矣。黃道重,亦有疑端矣。寅明曰,黃道重以爲,壬子前後,不得相見云,故方問於李尙起矣。上曰,李尙起妻,亦自捕廳不問乎?寅明曰,亦爲究問矣。上曰,傳給書札與否,問之乎?寅明曰,渠發明以無傳簡之事云矣。徐宗伋曰,南極來歷妖惡,其言不可信,而閔元龜,使南極逃躱,渠末乃飮藥自斃,以此見之,其中必若有事,大體則事當嚴鞫矣。閔珽曰,南極初面質時,罪人面名,不能辨知,似涉虛謊,以極之逃躱,元龜飮藥自斃見之,則自外間,似有行事者,而不得端緖,事極殊常,南雲紀則處地甚怪矣。上曰,處地怪異,其時爲黯壻,是無將之心矣。珽曰,南聖雲,事當發捕,南極初招以爲,經營南方半世事之句,是南雲紀之所作,而後則以裵胤休所作爲言矣。興慶曰,裵胤休之名,皆出於二人之招矣。上曰,胤休、胤命,皆出矣。安相徽曰,元龜,有極兇事三,黯族一也。使極逃躱一也。飮藥自斃一也。初欲疑亂獄情,亂招諸人,此計知其不成,行此至難極兇之事,渠何能獨自辦得?其間,似有陰爲主掌者,端緖不得,不無深憂,日昨疏末,以極招疊出者,亟請發捕,而不承賜批,不勝惶悚,元告雖今致斃,發捕後可有究得之路矣。寅明曰,更推南極,正爲此事,又有所言,然後將欲發捕矣。珽曰,極之參與於淸涼山會之說,甚怪矣。上曰,此事怪異矣。寅明曰,渠往來嶺南時,得聞殊常之人,而如是指告矣。相徽曰,罪囚逃躱,前古所無,今方推治,而又有元龜飮藥之事,國家紀綱,已無可言,臣於昨日疏末,已爲附陳,而其中已承款者,先爲正法,宜矣。上曰,欲改下批而未果矣。王者用刑之道,事雖痛駭,覈實後自當處分矣。南極,後以爲世所指目者告之。一見若虛,一見若實,而元龜則不謀而同。安相徽,雖以南極逃躱,元龜陰主爲言,而予則以爲不然矣。元龜招辭以爲,若無汝,則我何如是乎云云,而不可以此作爲疑端,元龜之物故,果是飮藥,則必有階梯,渠若無罪,則南極雖有,於渠何害?事理如是矣。南極,但知外面,而元龜,則悉知裏面,除此元龜者,必有之矣。陽來曰,此事必然矣。上曰,釵色,親鞫道昌時,漢城府官員持來,故予見之,銀釵淡墨而異常,今則過半色變乎?僉曰,此則釵色靑墨矣。上曰,此輩居家,常向國怨懟,以兩班爲黯賊之壻者,已有叛國之心,與逆賊同名者,雖不欲改而改之者,是畏國之法也。此輩背國之心,分明有之,如雲紀者,於此於彼,甚不惜杖斃,而此則表表,故知之,如雲紀者,不知復有幾人,亦安知拔其骨子而告之乎?鄕人所告,元來不實,許多發捕,徒傷國綱,寧畢査後,當用次律,而使此輩,旣不能革其心,徒促其怨懟之心,亦安知實無淸涼山之會乎?卿等,以此輩,以謂只自怨國而已。豈可盡爲謀逆乎?不欲盡數發捕,而不然則信國家信處置之道,寧盡爲發捕矣。今日拿來李浹,明日拿來雲紀,都事絡繹,則淸涼之會,職此應生矣。鄭夢石事,雖極浮浪,而安知不爲黃賊之事乎?一黃賊,至今未捕,後慮不少矣。李浹事,疏批有意,而然而南極情節過甚,如不畢告,更訊,可也。南雲紀,不必更推,事當訊問,而其大體則除此元龜之路,當各別審察,南雲炳事,甚緊,此則雖幸見捉於巡更,此路,亦必詳察矣。此輩,殊極殊常,而渠意以爲,若無此人,則我必無事,行此事,似無怪矣。或同參而行此事,亦似無怪,此爲詳察處。安相徽,雖以不卽正法爲悶,而道昌獄事時見之,一邊烙刑,一邊行藥,安保其復無除此雲紀者乎?此路,亦爲詳審處者也。見捕廳草記,則軍士以爲,元龜,初則言語酬酌,而終至致斃云,故自捕廳請罪,救療官,在法當然,故雖已允許,而渠何敢行此事乎?南極之逃躱,若以錢百貫租十斛行賂,則至於行藥,其賂物,當過於此數矣。戊申年信任邏將者,只吳弼周,而道昌之時,弼周居間,其不可信,如此矣。寅明曰,禁府官員,豈不盡心檢勅,而不過使捕廳,自外譏察矣。上曰,入直都事,當着實檢勅矣。陽來曰,入直都事,無監獄之事,蓋慮或有意外之事,不能往審矣。上曰,洪啓百元情,亦以爲親欲往審,而不得云矣。寅明曰,出招百餘人,豈可盡數發捕乎?上曰,問於南雲紀,則可知矣。寅明曰,問而知之,則豈不幸乎?上曰,南極,更當訊問矣。寅明曰,卽今欲死矣。上曰,然則更推,可也。古有不見其形,願察其影之語,向者掛書者,必是怨國之輩,今以掛書者爲誰,問於南極,則必指其中人而告矣。寅明曰,此獄,必詳細審察,然後可得端緖矣。上曰,南雲炳,自捕廳訊問乎?興慶曰,事各有異,當自捕廳訊問矣。聖龍曰,如此漢之得情,捕廳勝矣。上曰,權恪有疑端乎?爲人何如?非南極一類人乎?雲紀,勝於元龜者乎?寅明曰,皆是士人矣。興慶曰,牒事,韓之韓字,後謂之黃字,謂指若木黃哥,而非指仁同韓哥云。故不爲發捕,鄭夢石則招辭以爲,此希亮之姪,而作堗船上居生云,故發捕捉來,則未知誤爲捉來,而元無此事,且世爲校奴也。此無可問之端矣。上曰,直爲放送,可也。興慶曰,捕廳各別譏察之意,更加分付,如何?上曰,卿等,分付捕廳,可也。興慶曰,令捕廳直爲草記,何如?上曰,唯。興慶曰,李尙起之妻,令捕廳査覈聞啓乎?上曰,唯。陽來曰,承服邏將,旣是當死者,卽今罪人太多,速卽處斷,宜矣。興慶曰,承服軍士,亦送于刑曹照律,則宜矣。寅明曰,承服者,送刑曹正法,未及承服者,事當還送捕廳矣。上曰,如是則似疎通矣。李普赫曰,鄭夢石之放釋,人皆以爲曖昧之人得放,人心以此鎭定矣。上曰,南雲紀更推,若不直招,則直爲施威,可也。寅明曰,勿爲議啓乎?上曰,直爲訊問,可也。寅明曰,雖有直爲施威之命,事當奉傳旨後擧行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鞫廳罪人南雲紀,更推,若不直招則施威,施威而猶不吐實,仍爲訊問。珽,進前傳啓。上曰,若無改處,則只擧末端,可也。珽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原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相徽,進前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罪人南泰績鞫問時,以前問目添入嚴鞫,得情正罪。上曰,依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聖龍曰,南雲紀事傳旨,納于密匣而出去乎?上曰,然矣。放者與移送刑曹者,竝書出持去,可也。金吾堂上一員進來,言其罪人姓名,可也。普赫進伏。上曰,吳泰禧,是書吏乎?普赫曰,此邏卒也。上曰,南雲炳,是雲紀之弟乎?普赫曰,然矣。上使承旨書傳旨曰,鞫廳罪人鄭夢錫放送,朴信命、朴上建,移送秋曹,照律勘斷,崔枝葉、金興瑞、吳泰禧等,移送捕廳,嚴杖窮問,承款後移送秋曹,照律勘處,捕廳罪人李尙起妻及南雲炳,令捕廳各別施威嚴問。諸臣遂退出。 ==3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魚有龍{{*|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奉命偕來}}。同副承旨金聖應{{*|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柒谷府使李震煥,恩津縣監李道善,全羅兵虞侯金必祐,大丘營將徐命茂。 ○李瑜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魚有龍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兵批,承旨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瑜啓曰,右承旨金始㷜,旣有只推之命矣。廳中苟簡,未有甚於近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始㷜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聖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聖龍啓曰,今日晝講時,知事或有故或在外,無推移入侍之員,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在魯則以情勢陳疏入啓,同經筵尹游,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聖龍曰,莫重法講,因經筵官之不備,命而旋停之,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今日晝講,將亦其停矣。吏判批下,不爲牌招,兵判撕捱,其無義意,再招之請,雖已允下,各別申飭,使卽應召。 ○傳于李聖龍曰,晝講停。 ○李瑜,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見存九員內,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俱在外,校理金若魯,受由在外,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方在禁推,副校理兪㝡基,臣健基,以上下番入直矣。卽者上番兪㝡基,以親病陳疏徑出,晝講命下,而上下番不備,事體極爲未安,令政院稟旨變通,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啓。莫重法講,以知事上下番之不備,停之,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受由外,在外人,竝禁推。 ○李瑜,因弘文館草記啓曰,上下番不備,令本院稟旨變通,差出闕員事,命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瑜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瑜啓曰,廳中旣甚苟簡,鎭日開政,亦極未安,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行都承旨李瑜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今日政,承旨望,武弁當爲通擬,未赴任閫帥,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長官,今當差出,而曾經之人,方在違牌坐罷中,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金聖應爲承旨,徐命彬爲副提學,趙尙命爲修撰,尹陽來爲判尹,金龍慶爲禮曹參議。 ○兵批,無政事。 ○兵曹口傳政事,李道燮爲右邊捕盜廳從仕官。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居寡女金召史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李聖龍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瑜啓曰,因弘文館草記,新除授玉堂,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校理兪㝡基,以親病陳疏徑出,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今日晝講,講官不備,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允。 ○趙鎭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罪人朴信命等,移送秋曹,依律勘斷事,命下矣。卽當竝爲移送,而其中朴信命,則罪人亮濟、甘德,旣有究覈之命,信命,旣是傳書之人,不可不憑問,姑爲仍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推鞫時,前差假都事不足,假都事十員,令該曹,卽爲極擇加出,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所囚罪人崔枝葉、金興瑞、吳泰禧,移送捕廳,嚴杖窮問,承款後移送秋曹,照律勘處事,命下,故臣等合坐後,罪人等,杖問次拿入,則枝葉、興瑞、泰禧三漢,病勢俱極危重,言語不通,勢將待其差病,杖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瑜曰,大臣旣已勉副,置處政事,趁早朝爲之事,分付。 ○傳于李瑜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 ○傳于李聖龍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護老父,感祝洪私,銘鏤在骨,而臣父宿患之外,猝添泄病,變成赤痢,度數無算,連用藥餌,未得分效,氣息一倍澌綴,情理煎迫,實無頃刻離側之勢,夙夜供奉,旣不敢曠日虛縻,院直苟艱,又不敢遲待由限,更冒萬死,瀝血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賜愍察,亟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父,予倚重大臣,添恙若此,深用念焉。遞爾本職,以便護焉,而安心善攝之意,將予意諭爾父。 ○判府事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昨者伏蒙近侍,以聖諭來宣,令臣偕入,而情勢危蹙,趨承無路,未免坐犯違慢,一倍惶悚。念臣今番所遭臺言,實是人臣之極罪,台司之深羞,適因事端層生,處義節節謬失,終則進退無所據,爲世之僇人,撫躬慙悼,無地自容。臣當初怵迫嚴命,旣已入城,則直復尋單,有所不安,欲一入對,悉陳悃臆而乞遞,或未得命,則退而呈告,準請爲期,是臣區區定計,而又因批敎惶悚,逬出野外,蹤迹,極涉屈曲苟且,而其情懇則唯在於一遞後已也。意外有北咨,辱及國家,專對有命,行期急迫,一向偃伏,分義是懼,不敢不抗顔復入,若其仍因蹲據,出入政堂,非臣夢寐之所敢到也。今又乘機媒進,則一世物議,益復駭笑,雖喙長三尺,何以自解?蓋以自前相臣,遭彈而不遞,曾未之有也。此豈但爲臣終身之累,其關國綱而害世道,爲如何哉?且使命,以大臣差出,乃所以重事體也,而秩是相職,則元不以時、元任而有間,雖元任,入彼文書,必以實職假銜,彼人所見,別無異同,曾前奏請使臣,誠有難安之情,則亦許遞免本職,而假銜差遣,此乃已行之前例,恐不當以此爲拘也。行具則今方整治,而無由進詣朝堂,講礭使事,拘掣多端,勢極憫慮,有不容一日施引gg拖引g而弛置也,明矣。臣於承宣之淹留,尤切日夕不安,寢驚夢怵,今則臣旣入來,元無相守之義,損傷事體,日以益甚,而尙無輟還之命,懍惕罔措,俯伏涕泣,柢gg秪g竢處分,伏乞聖慈,亟加愍察,召還近侍,遞免職名,俾臣得以專意使事,千萬之幸。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心曲罄竭,而巽讓冞篤,此皆恒日誠意之未孚,只自恧焉。噫,讒人軋誣,洞悉無餘,卿之純誠,業已知之,豈可以此,若是邁邁?予何忍捨卿,況專對事重,尤不必若是過讓,而上下相持,反歸文具,每每强迫,亦欠敬待。噫,卿須不諒小子之意,予知卿之苦心之若此,終不開卿進身之道,則此予亦不諒乎?卿且姑爲勉副,以安大臣之心,而古例亦有相職,今姑勉副,開卿進身之道焉。噫,此雖安卿心之意,終乃許副,若中讒人之計,心切痛焉。而尤切愧恧,呼批反思,更鼓將深,只觀大體,雖不獲已賜批,若卿無瑕之大臣,勉副乃已,顧此世道,思今國勢,中夜奚寐?卿須體此慇懃之意,置處之後,其卽偕入,用副此意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抑情在直,今已閱旬,每夕闕門下鑰之後,於心增鬱,及朝家伻探回之時,未語先驚,持此情理,尙安有出而供仕之望哉?卽接家信,則母病,近又添重,而始則臣母勅家人,姑諱之而不以實,故臣則不知耳。蓋臣母痼疾,常時沈淹,而卽今則本病之外,重觸風寒,眩暈關格之症,極爲非細,氣息綿綴,精神昏迷,目未交睫,而口味全失云,臣得聞此奇,方寸飛越,他未暇顧,慌忙治疏,徑出禁門之外,伏乞聖慈,特加諒察,亟削臣所帶之職,俾伸私情,仍勘臣任情之罪,以嚴公法,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復提前事,詆斥臣身,甚緊,臣不勝瞿然駭悚之至,不得不略復陳暴焉。金有慶事,臺啓則固自用意,臣則不過因臺啓辨論,而乃欲以用意二字,反加於人,臣竊哂之。噫,戊申之亂,千古所無,而討逆未盡,懲惡不嚴,式至今日,凶言益肆,鞫獄無停輟之時,其他可駭可愕之變,無不層出,則宰臣之痛慨世道,語及於義理倫綱之晦斁者,有何可怒可惡,而今乃强爲捏合於元不交涉之十九日下敎,演出疏中所無之反晦反斁等語,要以益上怒而深其罪,果可以服人心拄人口乎?且十九日下敎,臣未知羞愧在誰,而張皇至此,殊可異也。安允中事,臣之前疏,初無爲允中分疏之意,而唯是虎出龜毁,臣當任責,故仰陳事狀,仍請罪譴,此豈可已而不已乎?分疏强嫌之斥,實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具鼎勳事,臣之所援最近六人儒臣,或以己曾除縣爲言,而暫除未赴,不足爲歷試,或以久於五品爲言,而其爲直郡則同。且五品之差久,何如蔭仕之最久乎?或以嘗除平壤未赴爲言,而臣之援例,正指其自正郞陞庶尹,何嘗指其後之郡除乎?或以郞署久任,請授準職爲言,而取考丁未冬節目,則兵、戶曹久任,準三十朔,成效表著,則入啓超授準職,蓋爲其絶無而僅有也。豈有不問成效,不待入啓,而輒授準職之理,此則非可用於人人,而若其準朔陞品,固合政法,臣何嘗非之乎?在昔則直郡者尤多,指不勝屈,雖以二十年來言之,造次可數十六七人,而未見其皆有可執之端也。李泰祥,曾典三縣,而只於一處,因中考見罷於曹啓,則連次居下之說,何所據而發也?雖然苟如儒臣之言,則用意而伸救宰臣,强嫌而分疏郞吏,誤引前例,妄稱善治,具爲臣罪,其不可晏然仍冒也,明矣。昨以經筵職事,天牌再降,而荐犯違慢,彌增悚蹙,臣本以難安之蹤,久處匪據之職,左右受嘖,應接不暇,疲勞,甚矣。瀆擾之誅,亦何可自逭?伏乞聖明,俯諒危懇,亟許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以靖私義,以謝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不必過嫌者,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3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瑜{{*|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出時,月色赤。 ○下直,南陽府使李國馨。 ○李瑜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今方入肅,故小臣先爲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洛昌君樘鍼灸呈辭,傳于金聖應曰,遣鍼醫看病。 ○李聖龍啓曰,注書徐命臣身病呈辭之代,以假注書沈益聖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金聖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知義禁尹陽來,昨日政,除拜判尹,時未肅謝,非但京兆首堂,不宜久曠,當此鞫獄方張之時,金吾堂上,亦不可bb不b備員,知義禁尹陽來,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瑜啓曰,副提學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趙尙命,時在京畿振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同義禁李普赫,身病猝重,實無供職之勢云,當此鞫獄方張之日,不可等待其差歇,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病,都承旨李瑜進。 ○吏批啓曰,左議政徐命均勉副事,命下矣。所當置處,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梁得中爲同副承旨,沈䥃爲正言,趙錫命爲同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病,右承旨魚有龍進。 ○兵批啓曰,捕盜軍官及第柳植,因右邊捕盜廳書啓,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又啓曰,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遞職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朴師益爲知事,李汝迪、朴乃貞爲副摠管,柳權爲僉知,申光德爲訓鍊副正,朴聖原爲武兼,沈洸爲中樞經歷,權世建爲方山萬戶,尹宅鼎爲慶尙右兵使,金鼎三爲慶德假衛將,朴萬起爲景福假衛將,鄭致道爲忠壯將,具億爲三陟營將,成瑍爲同知。 ○李瑜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梁得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晝講時刻已過,大臣亦將引見,晝講停,召對爲之。 ○金聖應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旣已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單李德重。 ○金聖應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遣別監問李判府事病患,則症勢不輕云,朝夕書啓之意,分付。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平安道癸丑年捧未捧啓本,則軍餉旣皆畢捧,而元還上未捧居末,德池鎭別將張振禧,居二,肅川府使洪元益矣。竝依事目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開城府壬癸兩年設賑時料辦軍官,黃海監營、慶尙水營癸丑設賑時料辦軍官及義州府運餉料辦軍官等論賞文書,送廟堂分輕重,別單以稟事,命下矣。自前此等請賞,常多虛實相蒙之弊,而至於壬癸兩年無前大賑時,則宣力補賑之輩,全無論賞,亦非勸後之道,運餉料辦,雖與補賑有別,而此亦流來前例,不可全塞,其效勞輕重,自本司有難的知,只以其料辦緊歇,設賑大小,區別分等,別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稷山前縣監具熺,平澤縣監沈樺,天安郡守金得大,牙山縣監李普成,稷山縣監李渭輔,溫陽郡守鄭彦儒,木川縣監李山老等,竝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具熺、沈樺、金得大、李普成、鄭彦儒、李山老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渭輔,纔已拿囚,一體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本府兼律學敎授金琦,日前時囚罪人照律之際,不無舞弄欺瞞之事,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之,金琦,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弘文館應敎黃梓,副應敎尹心衡,校理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等禁推事,傳旨啓下矣。尹心衡,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南泰良時在長湍地,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三月十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啓白,記事官金聖垕,以次進伏。兪健基,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明夷初九,止虞而不得其正矣,讀畢。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自賢者惟知義而已,止唯義所在,讀畢。健基斂膝更坐,而釋第六板革之六二之文義曰,巳日乃革云者,此愼重之義也。凡爲人臣者,處革至善之地,而唯有巳日之戒,此非但人臣爲然,革之時義,遠矣。以人君之道,言之,法古弊生,治久將亂,則凡於法制政敎,不可無變革之道,而必十分愼重然後,可無除一弊省一弊之患矣。以晉之初六,參究演繹,則當晉如摧如之時,而裕之一字,實爲无咎之本,裕者,寬裕之意也。此非特人臣居位者之至戒,爲人上而欲變法革弊者,不可不知此義也。上曰,然矣。健基,又釋第七板艮之上九之義曰,人之患,難於久終,節或移於晩,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此先儒所謂保初節易,保晩節難者也。凡爲人君者,於初政之淸明,銳意圖治,其能終始如一者,或鮮,而前後判異者,多矣。此衛武公所以爲抑戒也。魏徵之以十漸,勉戒於唐宗者也。上曰,所達誠好,可不體念焉。健基,又釋第八板門人有居太學欲歸應鄕擧者章曰,門人之欲應鄕擧者,蓋蔡人,甚習《戴記》,而渠或習於《戴記》,欲爲決科之利也。此乃擧子之通患,以近來科場士子言之,習於四六者,欲逢四六題,習於賦策者,欲逢賦策題,而近日朝家試士,不爲專出四六,而間出每文題,故士子,莫知所適,頗留意於實地工夫,此於勸奬之道,不無少補矣。上曰,以科擧取士,終非王道之政耶?健基曰,三代取人之制,專在於鄕擧里選,考其德行,敎以禮義,科擧之法,始創於漢唐以後,而漢之賢良,待詔金門,有强起之,乃就對,唯有古義,而至於唐之應試覓官,全啓功利之源也。此豈三代先王之政乎?上曰,所達,是矣。予有所慨然於中者,今因儒臣所達,悉言之,可乎?士子之赴擧者,豈盡待牌招哉?雖有情勢疾病之難强,莫不勇赴,而猶恐不及,至於決科之後,則志氣頓異,怠慢成習,近來違牌之弊,未嘗聞如此之甚也。故相臣尹志完,以不得已情勢,四次違牌,每爲終身惶悚之端云矣。近日則或有數十牌違召者,此乃國綱不振bb之b弊也。豈非慨然之甚者哉?講訖。上曰,徐判府事,肅拜後卽爲引見事。注書出言之,益聖趨出,引判府事徐命均入來。命均進伏曰,臣久未入侍,近來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近日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愈矣。然非如昔時耳。命均曰,眼候諸節,亦何如?上曰,不能如常矣。命均曰,眩氣比前,亦何如?上曰,少愈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臣伏蒙近侍,以聖諭來宣,令臣偕入,而情勢危蹙,趨承無路,未免坐犯違慢,一倍惶悚,臣當初怵迫嚴命,旣已入城,則直復尋單,有所不安,欲一入對,悉陳悃臆云,乞遞職名,或未得遞,則退而呈告,準請爲期,是臣區區定計,而意外北嘖罔極,辱及國家,專對有命,行期急迫,一向偃伏,分義是懼,然今若乘機媒進,則一世物議,益復駭笑,故相職未遞之前,無意蠢動矣。幸蒙聖明,果諒臣情勢之難安,特爲許遞,惶恐感激之至,無以仰達,而從此可以安心修治行具矣。上曰,予於往者,已知卿意。故終難强迫,不得已勉副,而今以判府事見卿,於予心尤不勝愧恧矣。命均曰,於臣心尤惶恐矣。上曰,金永昌當初咨文擧名,雖不善爲之,尙未捕得,殊可慮也。命均曰,瀋陽題本,則殺掠之處,以三渡溝地方混江近處爲言,而金世丁等招辭,則地名有異,有難捏合,殊甚可慮。上曰,寧古塔近處,或厚洲近處,而其地方則未詳矣。命均曰,因寧城君所達,馳通鳳城,問其地方於瀋陽,而詳細回通,未可知矣。上曰,其已馳通耶?命均曰,已爲馳通矣。上曰,朴海昌事,旣已出送,更無可論矣。命均曰,其罪,自當依律矣。此事則卽當回咨瀋陽,而尙不爲之,從速回咨之意,分付,何如?上曰,然矣。命均曰,行期定於何間乎?上曰,首揆,其時以四月爲言矣。命均曰,査事遲速,姑未預知,且四月則急迫,以四月晦,五月初擇日,以待査事完結而進退,爲宜矣。上曰,卿雖是元任,次對時,與他朝臣同入,可也。一月六次,豈可廢乎?命均曰,若無大段事故,則敢不依敎矣。且待罪藥房已久,至於鞫坐,雖無主張事,若無故,可以往參耳。然近來鞫事,如是甚頻,殊極悶慮矣。上曰,悶不可言,近來鞫廳,種種有之,不無深慮矣。命均曰,明日次對爲之乎?上曰,姑未知之耳。命均曰,李壽海處分,臣未知其得當矣。若於倫紀有害,則處分似然,而壽海疏,則不然。且朝家之置言官,欲其納諫也,而殿下,以如此事,有如此擧措,此塞言路也。此非聖世蕩平之道也。請還收李壽海遠補之命,使之入來,何如?上曰,卿之意然矣,而予於壽海,殊極痛惋矣。昔唐介之遠補也,遣中官護送,文彦博,亦爲伸救,予非不知處分之過當,卿之爲壽海言者,亦不足怪,而壽海則極爲切痛,故如是耳。命均曰,臣待罪藥房,每以頻覲耿光,爲幸,若遠行則心甚菀泄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明日次對,可以入侍耳。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聖應進伏書之。上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竝敍用。諸臣以次退出。 ==3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未肅拜}}。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宮縣監李延德。 ○夜五更,月暈兩珥,廻火星。 ○申時,日暈。 ○李瑜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無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推移入侍,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瑜啓曰,新除授藝文館奉敎李鼎輔,時在江原道原城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講官不備,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吏批啓曰,副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病,承旨金聖應進。 ○吏批啓曰,司僕寺正沈錥,成均館直講李河述,除授後過限未上來,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今日政差出。 ○以李瑜爲副提學,李時熙爲大同察訪,金始煥爲司䆃提調,崔命相爲執義,洪啓裕爲正言,以右贊成單子。傳曰,祭酒鄭齊斗除授。 ○右贊成鄭齊斗,今超崇政除授事,承傳。 ○以李眞淳爲都承旨,崔定爲祥原郡守。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魚有龍進。 ○以金始煥單付司直。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鎭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番不備,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營獄事干連各人,令本道定將校押領上送事,前已啓下知委矣。卽者,本道將校捭領干連各人七名入來,而此非應爲鞫問之人,則恐不必囚禁本府,今姑出付捕廳,使之拘留,以爲諸罪人窮覈時,隨其憑問之端,臨時啓請移來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鞫廳大臣意來言,江原道罪人尹廷顯,纔已拿來,而日勢已暮,今日鞫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猥叨匪據,理宜招災,心常悸恐,迺者本館廳直,犯罪於駕路咫尺之地,臣等之驚駭痛惋,有倍他人,而惶懍悚惕,只俟重誅,聖度天大,罰止罷職,此豈足以當其罪之萬一,而曾未幾何?又蒙收錄之恩,繼有牌招之命。臣等,固當感戴洪私,趨謝天陛,而第伏念臣等之罪,有不可以罷職薄罰,謂之已經勘處,而晏然就列者,彼廳直,不知天威之可畏,敢爲此前所未有之駭擧,論其罪狀,死亦無惜,而究其所以至此者,則乃臣等不能檢束之致,以是論之,廳直之罪,卽臣等之罪也。宜被重勘,以嚴國法然後,紀綱可以少振,人心可以有畏,而今乃乍罷旋敍,有若一時警責者然,臣等,若又徒恃宥過之恩,冒沒趨承,則國家典憲,其將由臣等而廢墜,臣等何敢唐突承命,以益其罪戾哉?玆於天牌之下,祗詣禁扃之外,而反復思惟,不敢入肅,冒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明,先削臣等之職名,仍勘臣等之罪負,俾邦憲得伸,具僚知警,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慶尙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壟,榮動松梓,感結幽明,到底聖渥,欲報無地,及其歸路,忽聞臺章論臣,醜詆狼藉,竊不勝其瞿然慙悚,縮伏私次,恭竢處分,殆浹數旬,而尙未聞有變通之擧。臣誠訝惑抑菀,益不知置身之所,念臣所叨,責重任大,論其才分情地,寧有一分堪承之理,而聖諭開誨,迥出常格,嚴旨特推,促臣應命,至有臣子所不敢聞之敎。噫,聖敎及此,而臣猶迷不知變,則是臣分掃地矣。臣雖甚蠢騃,區區守株之見,有不容終始膠滯,而且嶺賊方捕,痛憂轉深,臣節之所宜勉者,不擇夷險也,公議之所見責者,急難退步也。臣之一身,非臣所有,則到此地頭,他何暇計?其所以抗顔而冒出者,蓋自附於赴湯蹈火之義,初豈有毫分饕榮之意而然哉?噫,辭受一節,不可苟焉。廉義大防,不可壞了,而臣之怵迫威命,容易出脚者,雖緣事勢之所驅使,環顧初心,已多辭卑居尊之嫌,驟覩外面,未免忘廉冒恥之歸,臣實內省多媿,人言之來,又何足異也?第臣孤根弱植,涉世昧方,積被睢盱,動輒齮齕,曾於待罪原營時,慘遭臺劾,幸賴按査明白,誣衊昭洗,天日洞照,開釋無餘,向非聖上之曲賜伸枉,臣之爲虀粉,久矣。中心含恩,何日忘之,而自是以來,臣亦杜門斂迹,念切當世,分作聖朝之一棄物者,亶出於遠避坑穽之計,而今因事會迫隘,黽勉承膺,又致此無限狼狽。臣實自取,尙誰之咎,而彼之捃摭八九年前已了之案,忽地橫出,必欲擠排而後已者,亦見其求說不得,費力吹覓也。良可笑也。臣之所遭非常,羞辱已極,去就更無可論,而職名尙在身上,一向泯默,亦甚悚憫。玆敢略陳危衷,仰請譴何,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勢,削臣職名,以快人心,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蹜踖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三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吏曹參判宋眞明,掌令安相徽,司諫閔珽,修撰兪健基,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啓白,記事官金聖垕,以次進伏。徐命均曰,日晩後則風勢不佳,夜氣頗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金興慶曰,近來以鞫坐,不爲日次者久,而鞫囚則無大段可問者,今日,是次對日次,故入侍矣。命均曰,眼候餘氣,尙有之乎?上曰,一樣矣。命均曰,日已晩矣。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丸製纔進,故未及矣。興慶,持諸狀啓進伏曰,此江原監司趙最壽還上居末狀啓也。洪川、橫城兩邑,俱入於之次中,壬子條還上,當以三分一收捧,而較其捧未捧,則洪川縣監沈鐸,準捧三分之一,而橫城前縣監尹得商所捧,則未滿三分之一云,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乎?上曰,依事目決罪,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京畿監司申昉,以弘濟院移建事,論報備局,而館宇傾圮,決不可暫時支撑,若於霖雨前,未及修改,則頹壓之患,勢所必至,此時動民,雖有弊端,前頭勅行遲速,有不可知,請使戶工曹堂上,看審而議定云,似不可不速爲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爲,理山府潛商干連罪人江界人李信侃及其子震明,與李自和等,一竝嚴囚,以至經年,而尙無回啓勘斷之事,當此江邊罪囚滿獄之日,如此輕囚,宜加疏釋,請令廟堂稟處矣。信侃,初非潛商,而不過買蔘之故,滯囚他官,已至經年。又無大段可疑之端,當此江邊罪囚積滯之時,此等罪人,亦不可久囚,而原任大臣,詳知其事端,俯詢而處之,何如?命均曰,此出於趙永三之招辭矣。永三以爲,賣蔘於信侃處云云之說,聞知於同謀金世雄之言,而不知其蔘之出於彼中。且以爲渠於其時,方在配所,故當其區別勘處之際,欲爲放送,而宋眞明以爲,買蔘一節,未免殊常。且曾經僉使之職,爲邊民之領首,則不可輕釋云,故使之更査,而其後廟堂,忘未更稟,旣無大段疑端,則分揀,似宜矣。尹游曰,此事,非置而不査者,初則信侃八兩蔘買得之說,出於罪人之招,而其後更査時,則信侃,其時在謫不與,其子震明,買得一兩蔘云,而尙今囚禁矣。上曰,信侃,分揀放送,可也。其子,亦當隨而放釋矣。興慶曰,然則李自和,亦當一體放送乎?上曰,然矣。{{*|出擧條}}興慶曰,日昨次對時所稟定者,鳳凰城將處措辭答通事及江原監司狀啓雜穀小豆參酌變通事,至今不出擧條,誠甚未安矣。其時入侍承旨,推考,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其兩款擧條,則使伊日注書,書入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曾有定式,入侍承旨、注書,盡出擧條後,當爲出直,更爲申飭政院,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咸鏡監司趙遠命狀啓也。元還上新分與舊還應捧者,分數計之,則洪原縣監趙昌來,爲居末,明川府使許㙉,爲之次,今此兩邑守令,依定式勘罪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以爲,城役之訖功早晩,惟在石手之多寡,而卽今使役者,不過百餘名,各軍門、各衙門所屬石手,無遺下送,以爲依他例使役事,請令廟堂急速分付矣。以石手事,至於狀請下送,未免煩屑,事當推考,而軍門石手,則皆是軍兵,不可出送遠地,繕工監及他衙門所有者,使之下送助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因承旨趙命臣所達,江陵、嶺西三倉所在還穀之數,甚多。次次轉移,嶺西附近橫城、洪川等邑,則受來嶺西,橫、洪兩邑附近加平、楊根,則受來橫、洪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以此意問于江原監營,如有剩餘之穀,使之次次移來,未知何如?宋寅明曰,趙命臣,見其未移粟之前,而如是仰達矣。江陵穀物,旣爲移給原州,而嶺東,又値荐凶,似無餘儲矣。興慶曰,上年春三萬石穀物,旣運于京畿,事勢當如此矣。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姑觀前頭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備陳本道民事之竭急。請得春川等九邑還耗全數,通川等四邑流來賑餘穀矣。九邑邊耗,則旣因前狀啓,以折半許給之意,覆啓,分付。而四邑賑餘穀,則依狀請畫給,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平陵、祥雲兩驛,連値凶荒,凋弊特甚,而入居木輸送於銀溪者,至於七百八十餘疋之多,貧殘驛卒,勢難支堪,誠可矜悶,考見營上謄錄,則丙子、丁丑年,以年凶,因本道狀請,竝令盡數姑減,壬午年又減三分之一,而顧今兩驛難保之勢,合有參酌變通之道,特爲蠲減事,請令廟堂稟處矣。今此入居木,若是轉輸于畿驛者,則有不可許減,諸議皆以爲,事當防啓矣。上曰,勿施,可也。眞明曰,日昨筵中,金永昌購捕時賞格擧條,未免埋沒,似當明白更定矣。金在魯曰,出身閑良則加資,公私賤則免賤,而加資免賤外,似當別施重賞,然千金或太重,以木幾同加給,則爲宜耶?上曰,近來雖尋常捕賊,亦爲加資,故不以加資爲貴,有重賞然後,庶可以捕得,出身閑良,則加資,公私賤則免賤,而加資免賤之外,旣爲加給賞物,則只以木同賞給,似甚鮮小,加賞千金事,知委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前頭發行遲速,當觀彼事定之,而似當持銀貨入去,卽今內外貨蓄皆空,以是爲悶。上曰,近來使行,皆持去銀貨乎?寅明曰,近來則不爲持去矣。上曰,若有銀貨,商賈輩爲利矣。我事無瑕而不聽,則曲在於彼,尙命所謂今則使臣勿來之說,意在索賂,極爲殊常,靈城以爲,尙命比我國爲判書階級者,豈可索銀乎云,而此言過矣。廉恥一節,豈責於彼輩乎?行中若有銀貨,則彼人,必以銀生心,雖以斛給之,不能充其壑慾,我國行賂,勢難支堪,申包胥七日之哭,不費銀貨,只是誠心,而予豈過望於卿等乎?前頭使臣,皆持銀貨而去,則其弊難防矣。興慶曰,此時彼國人心,與前有異矣。上曰,看前後史策,散宜生美女玉帛之說,亦有之,雖不可無權道,而今番事,則邊禁不嚴,所失在我,更誰怨尤耶?寅明曰,今若皇帝,激怒而致此,則雖使多賚銀貨,恐無益矣。命均曰,在此之人,不知彼中事勢,而其言如此矣。游曰,銀貨事,聖敎至當,査事畢後,未知事勢之如何?而譯舌輩,皆以是爲利矣。命均曰,事之順不順,何以預知,而銀貨不爲持去乎?上曰,今使行若持銀貨而去,則彼尙命,必以從後善圖爲言,予心甚爲痛憤矣。命均曰,聞彼事情,當爲更稟矣,操縱韓信事,豈不有與此相似之言乎?游曰,是一生操縱在蕭何之句乎?上曰,此句亦有之矣。尙命,於我雖有益,亦不無弊端矣。游曰,譯舌輩做出之音,亦不可信矣。上曰,此則,過矣。命均曰,臣癸卯年奉使時,得見尙命,渠亦來見矣。前者韓德厚別單,書啓以爲,原譯及使臣軍官數多,故以致八包之數,亦多請減,而原譯及軍官之數,卒難變通,原譯之數雖多,皆有名目,入去後則雖爲六七人,可以使役,後日登對時,可以釐正,而元數,比皇明時雖小,今則未免太多矣。興慶曰,沿革,自古無常矣。上曰,今不可遽減,而不緊者似多,寫字官二員入去亦多,此庚子後豈非變通者乎?命均曰,前日承文院書員一人隨去矣。其後於渠無利,故渠輩上言,以不爲隨往定式,故寫字官一員,因書員之窠,加送一人矣。隨去,在渠似如何矣。興慶曰,寫字官加送一人,恐有疾病而如是矣。上曰,然則畫員,亦當有加送一人之弊矣。寅明曰,安不知前頭,復加送一人乎?命均曰,寫字官一員,減之,似好矣。眞明曰,灣上軍官二員,皆自司譯院差送矣。上曰,如是者不久矣。放料軍官,則使灣府差出,可矣。命均曰,義州形勢,至於如此,使義州差定,可也。寅明曰,只使譯官入去,則以爲似無後債矣。今聞譯官輩,亦皆出債云,前頭可憫,使大臣今番之行,另加檢察,何如?有識者,方爲深慮矣。游曰,此弊,造次之間,難爲盡達,而譯官於皇城,亦有負債之事云,是比諸此事,尤非細憂矣。上曰,非譯官輩而已。八包入去,故商賈,負債之如是,減其八包之數,則可以少除其弊矣。興慶曰,使行之入彼地,房錢之費,皆徵於八包而用之矣。上曰,減其八包,則不無有弊,姑觀而變通,可也。而先來,必以灣上軍官送來,此事怪異矣。命均曰,行中軍官,皆不願,故以灣上軍官,付送矣。兩班軍官二人,乾糧軍官一人,一家人一人,又爲率去,故此中人,則拘於私情,難於出送,故每如是矣。上曰,雖兩班,旣以軍官率去,何爲謀避也?命均曰,陪道出來,故如是不欲矣。上曰,前者東平尉奉使時,以李著定年六十之人,出送先來,渠爲見其老親,而自願出來矣。命均曰,大君王子奉使出疆時,有送御醫之規,而今則宗班及大臣之行,皆爲率去,仍爲謬例,何以爲之?上曰,待大臣之道,有異,萬里銜命,豈不率往乎?有病則亦有送御醫看病之典矣。命均曰,故相臣南九萬,奉使時始爲率去,而前例則一品宗臣,曾經守陵官者,可得率去矣。上曰,大君王子儀賓今不去,而宗室替往,故遣此銜醫,卽愛禮存羊之意也。寅明曰,靑平尉遷葬時,小方山價錢二千兩,木二十同,有出給之命,而前例則不然,此數甚多,此路一開,不無後弊,而卽今則度支財用俱竭,勢難辦備,而《禮葬謄錄》中,元無小方山備給之規矣。上曰,禮葬,例有小方山,而前謄錄中,似漏落矣。寅明曰,雖或有之,其價不必如是過多,更考前例,當仰稟矣。上曰,此用東平尉例,而東平則一喪也,此則二喪也。寅明曰,更考若無前例,則以草記稟之乎?有之則當依下敎,如數出給乎?命均曰,未知自內需司,造給小方山,而其價本,自戶曹出給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卽今國家,務爲節用,所用者,未嘗有至於十同之多,而此則太過矣。上曰,非不知如是,而禮葬不息,故以此方多債,更必欲節用充償之矣。戶判之言如是,減其半數,可也。寅明曰,此是百姓膏血,京外官員,另念督捧,而用處則不實,是爲矜憫處也。閔珽傳啓。上曰,不改則擧末端,可也。珽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珽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更煩。請正言李錫杓遞差。上曰,依啓。 ○安相徽傳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新啓鞫囚拿來,何等重大,而日者發捕假都事,或未拿來,或換名拿來,雖不無原恕者,而其在嚴飭之道,不可仍置,請未拿來及換名拿來假都事,竝命拿處。上曰,依啓。 ○閔珽所啓,名流去就,不宜自輕,而正言李錫杓,初除臺職,默無一言,卽爲肅謝,及其署經之後,始以科名爲言,無意應命,錫杓,以年少新進,强飾嫌端,規避臺地,其習可駭,請正言李錫杓遞差。上曰,換名捉來則誤矣。若無則何以爲之?興慶曰,雖有依據,而皆誤爲拿來矣。寅明曰,南極所告所謂南鼎命、任先達、鄭夢石等人,使本道監司譏察上送,何如?上曰,使監司譏察,則必致騷擾,置之,可也。上曰,右相判金吾進來,亮濟、甘德之招,多有相反處,甘德之招,似是,亮濟之招,似詐,而此事不甚關係,不可更問,甘德已受四次刑訊,亮濟亦受一次刑訊,甘德姑勿更問,意有所存,又不欲加刑,不當以此開坐,待他罪人發捕間,姑停,可也。興慶曰,南格纔已拿來囚,事當問之,而甘德則不可限死刑訊,外議皆如此矣。上曰,南格則是他事也。寅明曰,事非關緊,而大體相符,故今欲更招,甘德,旣有介也之等說,故將欲更問,以爲究得之計,而安知其間無事端乎?上曰,南格,今當問之,此時一體問之,可也。上曰,南極之以女人變服自隨,極爲怪惡矣。寅明曰,是非常之變也。上曰,待尹廷顯上來,擧行,似好,豈爲此不實南極,而開鞫乎?命均曰,寫字官減一人事,何以爲之?上曰,釐正時更議之,可也。上謂命均曰,軍官,欲率往誰人也?命均曰,今姑未定,稟達後欲爲率去耳。上曰,承旨進來。金始煥,以何職坐罷乎?聖應曰,未能詳知,使史官出外問之乎?上曰,史官出外問啓,可也。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來,還爲入告曰,金始煥以前知事,罷職云矣。上,使承旨書傳旨曰,前知事金始煥敍用。上曰,史官出往,宣諭金在魯,使之更爲入侍。記注官金啓白,承命出來,引金在魯而進伏。上曰,故相臣權尙夏爲左議政乎?在魯曰,然矣。上曰,權左議政爲贊成時,備三望乎?在魯曰,未詳矣。上曰,其時因上敎而備三望矣。在魯曰,似是擬望而不能記得矣。上曰,今日政,差出玉堂時,贊成擬望以入,可也。副提學,當出,而可爲之者有之乎?在魯曰,未知可爲者,誰某有之矣。上曰,必以行公者,擬入,可也。上曰,予忘之矣。海恩府院君,亦經贊成矣。在魯曰,事當問議大臣而後,備擬矣。上曰,然矣。上曰,因玉堂之不備,法講尙未開,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諸臣以次退出。 ==3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未肅拜}}。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 ○未時,日暈。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修撰臣兪健基,以東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留待。 ○傳于魚有龍曰,忠淸監司、安東營將引見。 ○趙鎭禧啓曰,今日鞫坐,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大司諫金始炯,俱在外,執義崔命相,持平洪昌漢,正言洪啓裕,未肅拜,獻納趙漢緯,正言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掌令安相徽,司諫閔珽,呈辭,無行公之員,除在外罷職傳旨未下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參鞫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今日內三廳七番正領遵古例別試射時,內禁衛出身尹就聘,柳葉箭三中四分居首,兼司僕出身李世泰,六兩一矢百五十六步,二矢百五十三步,三矢百五十四步,竝加資,內禁衛閑良吳興瑞,騎芻四中居首,直赴殿試。 ○以黃海監司狀啓,康翎等官居金從立等渰死事,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崔命相、洪啓裕,移拜臺諫,其代,以副司果閔瑗,前正言李顯望差下,而顯望,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義禁府假都事盧啓禎、朴東祥、李英俊、柳碩徵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盧啓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英俊、柳碩徵等,以鞫囚拿來事,纔已出去,待其回還拿囚,朴東祥,病親呈辭後,下去京畿長湍地,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敎忠淸道觀察使李壽沆書,王若曰,國家重方面之權,難乎玆選,人臣有鞫躬之義,往哉汝諧。誠以憂國奉公之意可嘉,豈徒剸煩理劇之才是仗?眷言百濟舊域。實是一國雄藩,統領百千萬軍兵,節制之任旣重,管轄五十四州郡,鎭壓之責不輕。俗同鄒魯之彬彬,士業詩書禮樂,土比雍梁之上上,民貢粟米麻絲。第當災歲之困窮,重以良役之催督。白骨侵徵之害日急,殆至十室九室,黃口塡補之弊歲增,可哀一路百姓。蓋其變通張更之策,政若拯溺而救焚,儻非識慮周詳之才,難可委任而責效。惟卿,恢通而有鎭物之量,敏達而有幹事之能。擅名於翰墨之間,文詞乃是餘事,蜚英於朝著之上,溫飽固非本心。歷柏府而長薇垣,藹然聲譽之赫赤gg赫赫g,尹東京而莞西塞,蔚乎治化之洋洋。至若湖南按察之辰,寔遵浙東賑救之政。惟廟堂拿罷之議,雖由事情之未諳,伊屛翰設施之方,豈曰功名之有損。以往事何嫌也?可見別利器於遇盤,當是時復屬之,殆若駕輕車而熟路。玆授卿云云,祗服明命,懋殫弘謨。詰戎則軫桑土之疎虞,隨事措劃,安民則念蔀屋之愁苦,從便撫摩。律一己而戢貪婪,大明黜陟之政,修百度而祛弊瘼,丕推懷保之恩。惟其淸謹之操慈惠之治,於卿奚勖?若乃剛果之威堅確之守,寔予所期。其餘稟裁,厥有典例。於戲,念蘇殘爬痒之策,丙枕何安?顧承流宣化之方,子惠宜務。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韓師得製進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掌令安相徽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 ○正言洪啓裕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傡梟示。請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 ○開城留守鄭壽期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京畿仁川地,久未省掃,情理已難自抑,而今又蒙恩,將居留陪京,身繫官守,有不可任便往來者,欲望聖慈,特於未辭陛之前,許臣往省,俾伸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三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忠淸監司李壽沆,安東營將李玗,輪臺官留待入侍時,忠淸監司李壽沆,右承旨魚有龍,安東營將李玗,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輪臺官儀賓府都事李燮,成均館典籍鄭廣運,司圃署別提李碩華,造紙署別提鄭文恒,尙瑞院直長韓配崙,以次進伏。上曰,忠淸監司進來,李壽沆進伏。上曰,有所懷否?壽沆曰,事情與物理,未知如何?姑無所達,第以大體言之,伏聞各邑方設賑,而賑政,前監司,已善處置,其名數多少,則未知其詳,到任後若有變通事,則當狀聞矣。上曰,荐飢之餘,且當農時,到任後,須加着念爲之,至於良役等事,各別申飭,可也。聞本道軍政,極涉疎闊,此乃守令不能之致,須於守令處,別樣申飭,牢守勿擾,管攝大體,勿拘小節,可也。壽沆曰,聖敎如此,敢不體行焉。大抵簽丁事,無依之類皆入之,着實之類不入,故今年雖充數,明年還爲散亂,下去後,當申飭守令,而此弊誠爲悶慮矣。上曰,其中興訛造訕之類,甚多,故似至於如是耳。壽沆曰,興訛造訕者,皆以士爲名,而彼此不及,故會聚百姓之子,靜僻之處,構數間屋,名以書堂,而敎以文字,厥學徒,頗通小文,而其中,若有閑丁之被充,則興訛造訕,靡不用極矣。上曰,然矣。上曰,治心之工,動靜相表裏,治國治心,實無異同,動靜必相須爲用,不可偏廢然後,於致君澤民之道,可以粹然無雜,須着念,可也。壽沆曰,學問治化一樣矣。以《大易》所載言之。有曰,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動靜工夫,大槪如此,以今日人心觀之,動靜雙行,才分過人者,其能免謗訕者,鮮矣。上曰,近來紀綱頹弛,法度廢壞,道臣及守令,以不遵敎令,爲能事,殊甚慨然。蓋道臣,守令之綱,廟堂,道臣之綱,則統序輕重,十分嚴截,而近來則不然。若以李匡德事言之,不能無慨然矣。卿下去後,各別惕念,以裵度、李晟,無獨專美於前,宜矣。壽沆曰,謹當奉行矣。守令,遵方伯之令,方伯,遵廟堂之令,理勢當然,而但遙探事機不易,故或至於如是矣。廟堂諸議,宜無不善,而間或闊於事情者居多,臣誠慨然于中矣。李匡德事,未知其詳,而不無病痛矣。上曰,然矣。壽沆曰,臣方以藩任辭朝,不宜猥陳他事,而臣旣干涉,故敢此仰達,順天前營將兪一基,以明火賊金元龜事,壯啓gg狀啓g正書而來矣。其後李梫,則不過着押而已。狀啓則非渠所爲之事,而有削職更勿檢擬於討捕使望之命,故臣於其時,疏陳其本末矣。批答有,今觀卿疏,知非李梫事,當安徐之敎,而政院不捧傳旨,尙在罪籍云,旣有安徐之命,則當還初削職之命,似當寢矣。上曰,當初傳旨,未及爻周,故歲抄時,每每書入,而予亦忘之矣。所達如此,當初傳旨,爻周,可也。{{*|出擧條}}上曰,營將進來。李玗進伏。上曰,營將,無留待入侍事,而近來弊端甚多,故欲爲申飭之計耳。爾年雖少,所付非細,下去後,着意遵行,可也。上問所懷。玗曰,姑無所達矣。上命給弓矢。玗,持而同壽沆退出。上曰,輪臺官,以次進來。儀賓府都事李燮進伏。上問履歷。燮曰,丁未三月,中部參奉除授,戊申二月,濬源殿參奉換差,戊申十月,移差內資奉事,庚戌二月,移除昌陵直長,辛亥六月,移除典設別提,六月念後,移除司憲府監察,癸丑五月,移除儀賓府都事。上問所懷。燮曰,無所達矣。燮退伏。司圃署別提李碩華,成均館典籍鄭廣運,一時進伏。承旨謂廣運還退,廣運退伏。上問碩華履歷。碩華曰,小臣,丁未,增廣及第,職掌逐日供上,隨産進排荏曆,辛亥三月,政部將除授,仕滿後出六,癸丑三月,引儀除授,甲寅正月,本署移除。上問所懷。碩華曰,小臣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鄭廣運進伏。上問履歷。廣運曰,小臣庚戌登第,辛亥,除慶安察訪,癸丑十二月,陞時職。上問所懷。廣運曰,小臣職掌官名典籍,似有書籍典司之事,而旣無所典之事,故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上問諸臣曰,鄭廣運,京人否?魚有龍曰,在廣州慶安地,而曾經臺侍人孫云矣。造紙署別提鄭文恒進伏。上問履歷。文恒曰,小臣,乙未四月,通禮院假引儀除授,甲寅二月,本職除授。上問所懷。文恒曰,小臣所懷,則無所達矣。仍爲退伏。尙瑞院直長韓配崙進伏。上問履歷。配崙曰,小臣,壬子,翼陵參奉除授,癸丑,宗廟副奉事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職。上問所懷。配崙曰,小臣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本院殘弊特甚,不成貌樣,以下人言之,只有書員二名,使令一名而已。凡事苟簡,姑舍勿論,每當擧動之時,御寶陪行,當入四人,而以三人不得陪寶,故每每臨時,借得隨行,況且院中所藏皇明符驗及莫重巡牌馬牌,無人看守,事甚可慮,今添出一使令,以爲守直本院之地,何如?上曰,當此凡百省減之時,不宜加出,而陪寶事體重大,分付該曹,加出,宜矣。上問諸臣曰,韓配崙,京人否?魚有龍曰,居京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3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忠淸水使李義翼,咸京都事gg咸鏡都事g李彙恒。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玉堂旣已備員,視事,所當取稟。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上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忠淸水使李義翼,同爲入侍。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人臣事君,無隱爲忠,渠雖蔭官,京華士子,往者判付,若何?而其敢終是欺隱,頃日安允中更招,不無條理,故該府議讞,循例啓下,蓋以此也。今觀捕廳文案,不啻詳盡,旣有所受之婢,且留二日,則渠焉敢終始隱諱乎?特敎之下,其所欺隱,與受無異,當此廉恥掃地之時,不可不嚴懲,令該府勿捧書納,各別鞫問。 ○傳于魚有龍曰,今觀李判府事看病醫官書啓,則自明日往來看病云,姑爲仍留看病事,分付。 ○傳于趙鎭禧曰,明日有下敎事,鞫廳姑罷。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鞫廳大臣以下,來待。 ○召對入侍時,傳于金聖應曰,禮判旣已批下,奏咨撰進,不必遲滯,卽爲牌招察任。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李著,親病方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持平李載厚差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載厚單付副司果。 ○金聖應,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春等本廳別抄武士、別武士、別破陣、京標下軍兵等,射砲用劍各技藝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鞫囚,何等嚴重,而守直軍士李夫容,李萬億等,爲罪人通書。且以米錢私相許貸之狀,已發於鞫囚招辭,其時罪人,有酌處之命,所通書辭,亦無大段說話,則雖與鞫事方張時,傳通陰祕之書札者,不能無間,而初是鞫囚又方有請鞫之臺啓,則其所罪犯,終涉重大,其在防奸懲後之道,不可不從重勘處,移送刑曹,照律施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於窮廬病伏中,伏聞北咨慢辭,辱國罔極,髮豎膽裂,直欲無生。館閣之臣,因此撰咨事,擧似臣名字,至有催促上來之命,臣雖無狀,亦粗有知覺,微聖上有敎,主辱臣死,豈昧斯義,而賤疾久淹,未卽起程,忽此春卿藝提之恩除,鎭日相續,馹召遠降,溝壑廢頓之賤,被此光華,驚感則有,而在臣去就,反歸於欲其入而閉其門,何者?鄭人適野之謀,縱非臣所能,臣子奔問之誠,亦何敢後人?若其官職辭受,雖金革干戈之倉卒,而有不容越分苟承,義自較然。蓋臣,迹畸於明時,心死於宦塗,天日在上,庶幾下燭,宗伯重任,已非求退者虛縻,而又況藝館兼銜,曾臣,據例陳辭於前席,夬蒙天語之許副,則政曹,何爲而擬臣於此任?聖明,何爲而授臣於此際?爲臣當面之鐵璧gg鐵壁g,使不得前進一步,少伸驚痛趨造之微忱也。然在鄕陳辭,略無變動,亦非今日臣義,故曳疾自載,來伏郊次,而本兼未解之前,便是杜門逋違之一頑物,縱欲與聞於文字末議,又何可得?是則召臣無所事,而適爲臣罪上之罪而已。言出肝腑,字字皆血,伏乞聖慈,俯諒臣苦衷,亟許鐫遞臣新授諸任,俾臣得以閒散本分,暫赴初命,粗效誠忱而歸,不勝大願。臣無任懇迫呼號望恩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儀曹閑職,尤不必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九日,伏奉承政院下送有旨,以罪人尹廷顯、南格等査問狀啓事,特下不可若是草草修啓之聖敎。臣聞命震惕,罔知攸措。臣於當初,伏承按査之命,竊意莫重獄事,藩臣替當,凡於罪人盤問之節,件件修啓,仰稟聖旨,然後可以次第擧行。且春川諸證人推捉之際,已費多日,而逆顯所率下人等,在遠地,若待此査問後馳啓,則必至十數日之遲,故一時稽滯,心有所不安,以各人等招辭,徑爲狀聞,臣非以是爲畢査而馳啓也。臣之本意,不過如此,成命之下,豈敢一毫泛忽,而草草按治也哉?然其未及反復査問,遽然先啓,實未免爲疎率之歸矣。纔承嚴敎,恭竢重譴,臺章果發,罰止問備,臣尤不勝隕越感懼之至。夫按獄不詳嚴之失,何等罪犯,而寧可以例勘薄罰而止哉?方此縮伏惶駭,冀蒙大何。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三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忠淸水使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忠淸水使李義翼,以次進伏。上曰,忠淸水使進來。李義翼進伏。上曰,朝家之出閫任,意非偶然,下去後,須着念職事,毋孤國家除送之意。義翼更伏曰,小臣,以不學無識之武夫,蒙被國恩,前後罔極,敢不着力爲之。上曰,有所懷否?義翼曰,以臣在通津時事,監司,至煩天聽,誠極惶悚。臣在通津時,觀江華、通津形勢,則江華非通津,則決難支撐矣。通津簽丁元數二千六百名,而投入於江華者,居多,故閑丁甚難充定,臣則江華入籍軍官之類,盡爲汰定而充數,盡是朝充暮散之流,今年雖充數,安知明年又無逃故乎?上曰,時任所懷言之。義翼曰,不能預知,下去後若有大段事,則當狀聞矣。但聞松禁一節,極難云矣。金聖應曰,讀宣諭別諭,何如?上曰,宜矣。聖應讀之,義翼聽而退出。 ○兪健基,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止失前禽之義也。上曰,承旨讀之。聖應,讀自古之時公卿大夫,止夙則吉也。上曰,注書讀之。益聖,讀自物必有則,止唯此二端而已。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明道先生曰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止其孰能之。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橫渠先生曰道千乘之國,止不殊心而得矣。以次讀畢。健基,告第一板文義曰,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疎云者,以大體言之,則治家似易,治天下似難,而但家人,至親之間,恩常掩義,易流於私愛,故此所以治家難,而反勝於治天下也。凡爲人辟,當於深宮燕私之際,昵於宮妾之間,尤當惕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又釋第二板明道先生言於神宗之義曰,此乃王伯辨也。聖學高明,伏想講劘部柝gg剖析g,更無餘蘊,而但漢唐以來。凡於王伯之辨,徒規規於皮毛影響,而至明道明辨,快析而後,後世學者,始能的知王伯之辨矣。上曰,漢董仲舒之對策,亦言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此豈非王伯辨耶?健基曰,董仲舒,於漢儒最爲純正,故其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云者,此實能明王道之至論也。但於斥偏伯之處,至曰,仲尼之門,羞稱五伯而已。豈如明道先生之形容伯者之排置,正路崎嶇反側曲逕之中之語耶?此所以後世學者,賴有此訓,故不迷於趨向也。上曰,所達然矣。健基,又釋第六板大畜六五豶豕之牙之義曰,物有摠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此乃化奸猾爲善良之大本要旨也。牙之爲物,强猛,在牙若去其强猛,只在於豶去其勢而已。程子,取譬於至道之方,以農桑之業,廉恥之道,揭爲明敎化止奸宄之要道,此乃豶去其勢之義也。上曰,所達奇矣。上曰,以玉堂上下番不備,法講久廢,極爲寒心,卽爲牌招,明日法講爲之,副提學及蒙宥玉堂,竝卽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3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齋戒。 ○夜二更,流星出北斗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四更,流星出箕星上,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月出時月色赤。 ○趙鎭禧啓曰,依下敎,鞫廳大臣以下來待,敢啓。傳曰,引見。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昨日承批之後,違牌不進,奏咨撰進,不宜遲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矣。今日國忌齋戒,明日國忌正日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相玉爲同義禁。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鄭益河,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前獻納李重震差下,而時無職名,卽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錫命,左副承旨趙鎭禧,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興慶曰,日寒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宋寅明曰,眼候其已夬差乎?上曰,餘症,久則當差矣。寅明曰,湯劑,雖久不進御,其無覺知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發乎?上曰,春後則自數日前有之,而不爲大段矣。興慶曰,昨有來待之敎,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亮濟,非他事,只是書札往復,雖謂乍吐乍呑,而大同少異,酬酢不過如此,當初酌處,有意存焉。泰績,則廷顯,是怪異漢也。他人事,何等難知者,而輕云知之,今以南格事,請刑泰績,而不可以他事,問此戊申酌處之人,如此則彼他酌處之人,將不信國法矣。泰績與格,如兄若弟,不是異事,不當以此陳久之事,問之。廷顯與格面質時,以爲隔窓聞之,而廷顯,年老而無知,不可以往事問之,今欲放泰績矣。興慶曰,亮濟事,臣等在外已相議,而建伊事,一次刑訊後,更無所言,頃者已有不可限死加刑之稟矣。上曰,甘德輩,殊常乎?興慶曰,泛稱曖昧,事當加刑而已。廷顯,初旣難信,而終言誣告,非但虛妄,其年已老矣。泰績之今番請刑,初謂與弼顯,不相識面,今日始謂三次相見,其言之相左如此。考見文案,則爛熳出招,至今生存,亦爲怪事,李興仁,則判義禁以爲,或云入或云不入云,故以罪疑惟輕,傅之生議云,而此泰績,則名出賊招,不啻爛熳矣。上曰,泰績與李興仁一樣矣。泰徵甚騃,泰績不愚,不入其中云,河之言最信,其虛張之言,不可信也。李興仁,雖謂或云入或云不入,而至於泰績,則以不入言之,雖泰徵之子,若或不入,則豈不容恕乎?寅明曰,甘德、亮濟,無他疑端,旣非謀逆,則不可以傳示書札,置於死罪,今番書札,亦不陰祕矣。上曰,其兩人,極涉殊常,而當以他事問之矣。寅明曰,然矣。初則掩諱,故雖已加刑,而事當酌處。尹廷顯,則鞫體不成矣。上曰,速欲收殺矣。寅明曰,泰績之得免於戊甲年,倖矣。其入與不入,不可質言,而旣累出於諸賊之招,且泰徵之至親,設令不知,渠當無辭,而況渠以爲,爲礪山營將時,河來言邊山事云,此亦殊常。今番廷顯之所告,雖不可取信,本是當死之人,不可復惜,故今爲請刑矣。上曰,判金吾誤矣。知其骨子者,若復來告,則事當訊問,而今因嶺東人告變,引戊申事而加刑,則豈不冤乎?寅明曰,其隱諱,豈可無罪乎?上曰,此則不然,孰不畏入於逆賊乎?以其心事參看,可也,而今則不然,同是一事,而尹邃,則置而不訊,至於泰績而受刑,豈不甚冤乎?興慶曰,此則不然矣。上曰,河之招,甚信,而泰徵則愚,泰績則詐,此言極精矣。寅明曰,聖敎,以爲不可竝爲者,得宜,而今番有所飾詐,故請此加刑,不可復惜矣。上曰,豈不可惜乎?趙鎭禧曰,其在獄體,當然矣。寅明曰,南雲紀爲黯壻,怪異矣。上曰,以黯爲妻父,是爲逆心矣。寅明曰,以限死加刑爲計矣。上曰,尹廷顯年老乎?寅明曰,年甚老,惟願速死矣。陽來曰,泰績以爲,不知弼顯是非,常例隱諱,甘德傳札,亦爲疑端,獄中通書,何等難事,而甘德,初不現捉,此必有隱情,故請刑,而大體則非渠所做也。必是京中往來書札,雖謂不可限死加刑,而似有結處矣。上曰,此非大段矣。陽來曰,泰績獄案外事,不可陳達,而其時當以大逆,知情行刑,不可以河之一言置之,尹邃之獨至今得生,誠如上敎,亦是異事矣。寅明曰,前後治獄,倒置則未免矣。興慶曰,泰績亟令正法,得宜矣。寅明曰,凡治逆之道,恐有枉死者,當以至誠,辨其玉石,而此則寬恕之典,不可與無根本者,同矣。上曰,先朝庚申事酌處,皆爲詳審矣。寅明曰,适輩犯逆,是明白,而其後謀逆,則只以言語現捉,庚申之逆,亦是議論之事也。興慶曰,戊申年逆賊,是逆适後初見也。寅明曰,器遠之逆,亦非犯闕,汝立獄事,則明白而未免濫殺矣。上曰,泰績,不可殺之於此時矣。陽來曰,泰績之違錯,在於稱以不知逆顯也。上曰,予有不善爲事,欲以廷顯,自京問之,乃有此事,反使泰績,復作鞫囚,廷顯不可取信,然則邃與泰績,毋寧夬許鞫問矣。寅明曰,自上處分,果爲不善爲矣。鞫廳罪人,豈可一則自鄕訊問,一則在京訊問乎?上曰,然矣。南格,何以爲之?興慶曰,此有違端,其所告梁應標,似是梁命夏,而又有火燒都目之言矣。上曰,因此事當杖斃乎?寅明曰,其所謂梁應標,似指梁命夏,而命夏之都目有無,何以知之乎?上曰,命夏之都目,南格何以知之,梁命夏,其時都事拿來乎?陽來曰,梁命夏,非都事拿來,把守捉納矣。上曰,梁命夏之自斃,其時有名,江原道人,何以不知也?寅明曰,泰績之欲爲放釋,未免徑先矣。告者,不使面質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然則使之面質,可也。寅明曰,一次刑訊,不可已也。上曰,泰績六次受刑,而能得生活,亦是怪事,僅得不死之人,今不可更訊,此非審愼之道也。寅明曰,亮濟書札一事,不爲大段,一次刑訊後,以停刑爲敎,得宜,而泰績之一次刑訊,似無痕跡矣。上曰,此旣他事,而六次受刑而不服之人,今受一次刑訊而豈得輸情乎?興慶曰,其違端不少矣。寅明曰,違端如此,必不免刑訊矣。上曰,廷顯來告,則加刑一次,又一人來告,則復爲加刑一次,則其將不堪而必死矣。興慶曰,然則雖有告者,不當刑訊乎?寅明曰,豈可以泰績之故,不爲加刑乎?鞫囚,不可得情於平問之下,勢當加刑矣。上曰,所謂違端,不爲大段矣。寅明曰,其違端,是欺國,豈不大段乎?六次刑訊,曾已堪耐,今不可死於一次之刑,至以必死爲敎,未免過矣。興慶曰,弼顯之起兵泰仁,稱以不知,極涉奸詐,又謂之與弼夔,不相親,是出於牢拒之意也。上曰,不必過疑矣。當初混而問之,誤矣。豈可知其非而遂之乎?凡事,無一是一非,而此則然矣。以陸宣公奏議見之,上之所爲,在下者,或多相爭,卿等之請,是矣。寅明曰,尹廷顯,非誣告,自捕廳捉來問之,似因臺啓而如是矣。上曰,是柳儼所達,非臺啓也。渠謂之殊常,初欲上變,反爲走歸云,故朝家聞而捉來矣。錫命曰,泰績事,雖有聖敎,違端如此,不可停止矣。興慶曰,一次刑訊後停之,似爲完備矣。上曰,不知其完備矣。謂之相知,則刑訊之,謂之不知,則放之,將來此弊,其可勝乎?今加刑訊,甚無義矣。朴弼章,何見漏乎?興慶曰,因傳敎矣。上曰,然矣。以小都目,故格則刑訊,朴弼章則置之,分爲三層矣。洪夏成,元不入矣。興慶曰,洪夏成,則以此事用心,已死云矣。上曰,泰績,使與廷顯面質,似非矣。寅明曰,其在獄體,卽然,面質則循例爲之矣。上曰,南格處置,豈不難乎?寅明曰,廷顯,以爲曖昧則當放送而亦非誣告矣。上曰,豈謂之誣告乎?旣爲走歸,則事當置之,拿來査問果爲誤着矣。興慶曰,何知其事之輕重而不問乎?上曰,格、廷顯,使之面質,可也。鎭禧曰,出於榻前下敎乎?上曰,前亦有之,盛於密匣而下之,而密匣鑰匙,注書出往持來,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往還告曰,鑰匙,在於禁府,持來之際,勢當遲久,故先爲入來矣。上曰,在內鑰匙,出來開之,可也。興慶曰,日昨江原監司趙最壽,以平陵、祥雲兩驛輸送銀溪驛入居木請減事,狀聞矣。凡入居木,自外方各驛,輸納于京畿者,例也。意謂此兩驛所納之木,都會于銀溪,轉輸于畿驛,而畿驛之凋弊,視外驛不啻十倍,有不可許減,故以防啓之意,陳稟定奪矣。蓋其所請減者,非畿驛當納之物,乃是輸送于銀溪者,而曾因本道狀請,丙子丁丑年有全減之事,壬子年減三分之一矣。今者道臣,旣已參量其道內各驛之事勢,有此狀請,依壬午年例,許減三分之一,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同義禁徐宗伋再度呈辭,已爲入啓,行將遞改矣。鞫廳大臣,不可不備員,今日預爲變通,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參鞫之地,何如?上曰,有實病乎?日昨筵中見之,似無病矣。寅明曰,病狀未知如何,而鞫廳時禁堂,自政院捧入呈辭,未安矣。上曰,業欲處分,而以鞫事姑未果矣,向者徐宗伋之違牌,已極不當,而今又無端呈辭,尤爲非矣。罷職,其時捧入辭單承旨,從重推考,可也。興慶曰,其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及榻前下敎}}寅明曰,今聞諸道漕船來泊云,分倉事,亦不輕,一日往見,何如?自外懸頉未安,如是敢稟矣。上曰,嶺南罪人,何時當來乎?寅明曰,今明當來到,而今無大段罪囚,暫時出往,親自點檢,似好矣。上曰,非但此漕船事也。內局事亦悶,密匣已下,今不可變通,而今則可爲判義禁者,不少矣。寅明曰,臣非欲請遞兼任而如是矣。命相所懷,今此鞫廳罪人亮濟獄情,殿下旣盡照察,大臣諸臣,相繼陳達,又有此酌處之命,聖意攸在,臣固仰知,而第此獄肯緊,只在京書出處。建伊之招,則十二月十六日食餠時,聞其罔涯之歎,知京書之來,亮濟之招,則以初一二日間得見朝報之說,爲對,其間顯有隱情,請還寢罪人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今者推問,事件各異,初旣酌處,夫何更問?不允。命相所懷,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尙保首領,已是失法之大者,今因廷顯之招,更加鞫問,未究竟之前,遽以他端,爲敎而酌處之。噫,前者處分,旣違法例,今又何仍前酌處乎?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當初酌處,意有所在,虛謊之說,又何設鞫,不允。上曰,泰績臺啓,當停之,似以此所懷措語,置之於臺啓末端矣。啓裕曰,甘德、亮濟相傳之語,是不道之言也。事當期於得情,與泰績事有間,而參酌處分,意有所在,大小臣僚,不爲强爭,而至於臺臣,則爭執是矣。此事不必兩司俱發,故臣則不以所懷仰達,而仍前嚴鞫,得宜矣。上曰,執法之言,當如是,而處分,意有所在矣。啓裕所懷,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菀,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已諭憲臣所懷,不允。啓裕所懷,筵席奏對,固當十分審愼,而判義禁宋寅明,以向日鞫廳下敎,謂之不善爲,此雖依聖敎所云而言,且重臣平日樸實,行語之間,率口而發,然終始失言,請判義禁宋寅明推考。上曰,依爲之。上曰,南格與尹廷顯面質,有違端則卽當請刑乎?寅明曰,見屈於面質,則事當請刑矣。諸臣遂退出。 ==3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昭憲王后忌辰。 ○夜二更,流星出星星上,入坤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光照地。 ○金聖應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連日違牌,尙不出肅,殊涉未安,奏咨撰進,不可遲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同義禁金相玉,昨日違牌不進,當此鞫獄方張之時,金吾堂上,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莫重監軍落點之後,趁卽不傳,極爲非矣。當該內官,從重推考。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而李奉朝賀,久未見,今日從容矣,入來事,遣史官傳諭,奉朝賀入來後,同詣閤門外。 ○傳于趙鎭禧曰,鞫廳姑罷,明日趁早開坐。 ○史官南泰耆啓曰,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奉朝賀李光佐處,則以爲,臣卽伏蒙特遣史官,傳宣久未見今日從容入來之敎,臣未覲天光,已及三朔,瞻雲就日,增曉夕之耿耿,今奉此出常之恩諭,豈敢不竭蹶趨承,而臣自上年九月,得咳嗽喘促之症,經冬入春,久而彌劇,或因朝請,或因私家,拜廟行祭等事,一有勞動,則輒致一番添加,轉成彌留沈痼之形,頑痰連亘喉膈,作響如鉅,喘息促急,如將悶絶,闕庭行步,軒陛趨走,實無以自力,竟不克趨奉明旨,仰承淸燕之餘閒,不但辜負恩命,惶恐死罪,區區犬馬之誠,實不勝悵觖戀慕之至,伏地戰慄,不省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遣御醫看病。 ○趙鎭禧啓曰,啓下京中上言一百三十九張內,五十七張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二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三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南泰良,講《近思錄》第三卷,自濂溪先生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敎化,止其性然也。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自古者戍役再期而還,止封建乃定。讀畢。上曰,小退閤門外入來。諸臣皆出來。少頃復入侍,泰良,更伏告之曰,此卷,論治道,而先言通書中論禮樂者,而以禮樂爲治者,卽三代以上事也。後世則治道禮樂,判爲二道,歐陽修所謂後世禮樂廢壞,然究厥本,則只在人君一心上者,蓋言其禮樂,亦爲治之一道也。上曰,然矣。泰良曰,我國庠序之法,專以文藝取士,元無行誼取士之法,卽今學校之政,專無古義矣。健基曰,我國學校之政雖多,文藝取士而亦非全無古義也。以館學公薦等儒法觀之,實是程子所云檢察行檢法之遺義也。臣於看詳三學條制,育才論秀之說,有所仰達者矣。賢關公薦,當初設置之意,卽檢登士人,行檢法之遺意也。近來公薦,或不能一遵古義,而銓曹,亦不以古之公薦,視之,或有送薦而不施者,古法漸壞,識者竊歎,自上宜加飭勵於賢關齋任,必以行誼純篤之人,至公剡薦,又飭銓曹,隨薦注擬,似合於育材論秀之道矣。上曰,古法漸頹,予嘗慨然矣。參贊官李聖龍曰,儒臣所達,誠得宜矣。公薦美法,漸益頹廢,以今番都政觀之,太學初不薦送,古法將至於廢閣矣,誠甚慨然矣。此意出擧條,申飭齋任與銓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章,有曰,爲子者,何以獨厚於其父,爲父者,又烏得以當之,此言或有弊耶?橫渠西銘,以天地萬物,同胞爲言,而此於兄弟叔姪之間,反有間隔,何耶?泰良曰,橫渠,有强索力探之病,此或病處矣。健基曰,似非然矣。雖兄弟父子之間,服制禮法,亦有隆殺等級之別,以曾子事言之,日有酒食,以養其父,而未能遍及於其伯父叔父,此乃禮制家道品節之有異也。橫渠此言,不過欲曲盡人情而已。本非間隔至親之義也。上曰,所達似是,猶不無疑惑矣。上曰,井田,卒歸於封建云者,此何義也?健基曰,封建者,乃周家不以周官之法也。井田,使民有定業,故封建諸侯,國有定君,官有定守之義也。上曰,然矣。健基曰,卜其宅兆云者,蓋謂卜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神靈,自有相應之理,故孝子慈孫爲親之心,宜乎差擇善地,以盡其誠,而然而近來則毋論上下,俱惑於地理,至有侵占村後之弊,故山事告訟,比比有之,此弊誠極爲悶。上曰,然矣。地家書雖多,而近來地師,術則劣矣。士夫之若是尙惑,誠爲迂闊矣。且旣有先朝下敎之語,此乃萬世不易之事,則亦不可如是,而然卽今上下皆惑,禁之亦難矣。聖龍曰,近來上言,山訟極盛,必起訟而後,快於心,其流之弊,至於私奴,雖欲禁止,其亦難矣。上曰,堪輿之術,辛丑以後,厥弊尤甚矣。健基曰,名雖地師,術則矇昧者,多矣。上曰,爲此術者,心志,居多不直矣。爲弊甚於醫家矣。醫則見欺雖小,此則專以欺人爲能事,而爲親求山者,知其見欺而惑之者,亦無足怪矣。到此地頭,雖有識者,無可奈何。健基曰,何以則厥弊可以禁止,而使無雜亂之患耶?上曰,奢侈之弊,到今極盛,而防禁極難,至若酒禁,終難禁之,況此弊,有甚於酒矣。酒則飮者惑之,不飮者視若尋常,而此則上下無不迷惑,將若之何哉?健基曰,近來士夫家廣占之弊,不小,十分消詳,思所以除弊之道,似好矣。上曰,無識者,例也,而有識者亦然,無可奈何。聖龍曰,下敎諸道,嚴立科條,步數有定規,則不甚亂雜矣。上曰,庶民無步數,然有定數則,似好矣。聖龍曰,一遵手敎,似好,如此而猶有起訟者,各別嚴治,宜矣。臣在湖南時,嚴立科條以治,故頗有其效矣,上曰,湖南,不其甚耶?聖龍曰,山訟,京畿、湖西,尤甚矣。上曰,朴孝娘,以山事,至被慘禍矣。健基曰,或有怯殺,或有接戰,至有以汚穢之物,置諸棺上,其弊孔慘矣。 ○聖龍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耳。臣待罪湖南時聞之,則貧民之廢農流離,無足怪矣。許多土地,盡是京中士夫家所有,故難得竝作,終歲勤苦,而及其西成收獲之時,則善作者,不過數十石,持此而應三四夫良役,又從有隣族之侵徵,雖盡賣家産,太半不足,民生之飢饉鎖尾,蓋由於此。臣思拯濟保存之策,有一道焉,何也?以湖南言之,陳廢閑土,幾近居半,而其賦稅,則帶良田時所品定,無耕墾者已。若有起墾之事,則以當初所定稅督徵,故民雖飢死,不敢生意,良田美畓,看作無用之物,此何異於負米而飢,戴泉而渴哉?朝家,若自今爲始,減捧半稅,而許其耕食,則孰不樂從耶?然則土無曠閑之處,而民無殿屎之患,豈不美哉?上曰,向者戶判,以此事有所陳達矣。聖龍曰,趙顯命,亦有所達云,而未知其詳,蓋使之擧行,則民樂新得之土,國有無前之稅,此乃國家長久之法也。豈不好耶?上曰,戶判旣有所達,分付廟堂,次對時達之,可也。健基曰,此事大段,不可輕易爲之矣。上曰,然矣。不可卒然爲之,與廟堂確處,宜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3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式暇}}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河陽縣監柳重鼎,軍威縣監李重泰,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 ○自卯時至午時,日暈。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鞫坐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承旨啓曰,今日政,祿都目政事兼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下直守令、差使員、虞候留待,持公事入侍時,同爲入侍。 ○傳于李眞淳曰,今日晝講相値,持公事入侍,晝講後爲之。 ○傳于魚有龍曰,循例下之,而尹廷顯,姑待下敎更問事,分付當直都事。 ○金聖應,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問事郞廳金漢喆,移拜臺諫,趙明澤,親病方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以兵曹佐郞成範錫,副司果尹得徵差下,使卽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呈辭入啓,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掌樂院正林光弼呈狀內,所患痰咳之症,便成蘧戚之人,最妨於俯伏拜跪之節,特諒難强之實狀,入啓處置云,實病如此,則有難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定平府使申光岳,以善治善賑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沈聖希爲副應校,申晩爲獻納,朴文秀爲戶曹參判,趙遠命爲刑曹參判,金尙耉爲兵曹佐郞,宋秀衡爲司成,禹世準爲直講,金漢喆爲正言,仁平君李普赫。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鞫坐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卽接忠翊衛將牒報,則衛將李必楷在外,過限不爲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德宮假衛將金鼎三呈狀內,重得寒疾,症勢危劇,旬日之內,萬無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則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縣監金鼎熙,司果金時逵、韓箕燦等,以料辦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金鼎熙、金時逵、韓箕燦等,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金始煥爲知中樞府事,南就明爲副摠管,許晶爲內禁將,金瑞奎爲訓鍊僉正,李禧遠爲尙州營將,李道燮單付副司果。 ○金聖應啓曰,新除授內禁衛將許晶,時無敍用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敍用。 ○傳于趙鎭禧曰,推鞫姑罷。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臣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之病咳喘,已七朔矣。每一動作,轉益添加,至近日而彌甚,喉痰極盛,與喘息交爭,煩滿促急,轉動至艱,俄者宣召之旨,出於尋常之外,久未見之敎,今日從容之諭,實爲感泣,奉承淸燕餘閒,少盡犬馬忱誠,豈非臣至願至幸,而病勢苦劇,致身無路,竟不能自力於此,臣之瞻天戀闕,懊恨熲觖,固不敢盡陳,而逋命廢分,厥罪誠合萬死,玆敢席藁陳籲,仰請威譴。伏乞聖慈,亟命治臣違慢之罪,俾得少安私心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久未見卿,故有是命,觀書啓及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其所未赴,何傷之有?卿勿引咎,安心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有或放過,眞成鄙夫,四維之防,可謂嚴矣。顧臣所帶藩任,義在必遞,人雖不言,臣固自畫,而執法之地,公議已發,臣若憑恃寵遇,貪戀不去,則是臺臣,以士夫望臣,而臣則以鄙夫自待也。臣雖不肖,忍爲此也。當遞之義,旣無可論於去就,禮使之下,必當曲循於微懇,故臣之前疏,略陳梗槪,而不敢爲煩縷之言,以致聖明,視爲例讓,遂靳允許,此又臣不敏之罪也。藩臣爲任,一路觀瞻之所屬,風化之所出,苟不能自靖其廉隅,一有見非於公議,則體貌自卑,威重漸損,將何以檢束五十州守令與軍民也。況今廢務已久,事多瘝曠,日間狀牒之緊急者,雖不得不勉應,而大小民訴,絶不聽理,當農之民,裹糧遠路,空往而空來者,項背相望,致令民情不通,怨呼載路,此又豈細故也哉?沿邑賑事,已皆措處,本府城築,亦頗成緖,必不以臣之去留,有所加損,而廉隅所關,旣不容少忽,公議所在,亦不容終咈,玆復冒萬死申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亟許遞改臣藩任,以幸公私焉。臣又得見憲臣疏本,以南原縣監趙虎臣,不能捕掛書賊,至請削罷,臣於此惶恐慙恧,莫知措躬之所也。始臣見虎臣,爲人慷慨,機敏於譏捕事,有誓死擔當之意,而適帶營將之任,不能任便行止,有妨窺詗,故與監賑使李匡德相議,遂至狀請換差,非不知事異常規,而蓋出於靡不用極之意,畢竟無功,至今遷就,實非臣始料所及也。臣與虎臣,固自知罪,早晩斧鉞之誅,實所甘心。然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虎臣次之,而臺臣之論,舍臣而先虎臣,何也?雖幸聖度寬恕,不卽賜允,而臣以一體同罪之人,豈敢一刻自安於藩宣之重也?伏乞卽命攸司,亟加嚴誅,以爲人臣不忠不職者之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因大臣所達,更命重推,意亦有在,伊後復請,未免過矣。卿何過嫌,末端引嫌,尤涉過重,藩臣事體,與他自別,嫌旣往之事,抛委寄之民事,其在分義,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宜速察任。 ○三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魚有龍,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申命擧,各持《禮記》十三卷,以次進伏。上講前受音,讀自發慮憲求善良,止凡學,先事士先志,此之謂乎。一遍訖。南泰良,讀自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止可謂繼志矣。一遍訖。泰良曰,數字,似是朔音,故以朔音讀之之意,敢達矣。上曰,以朔讀之,無妨矣。兪健基曰,以本文言及于數,文勢及陳氏疏所言,又不止一端,故言及于數等,語脈觀之,數字,不必朔音讀之耳。上曰,下番儒臣所達,自有所見矣。李廷濟曰,數與朔,音雖異,大意則同,而細觀文勢,亦似非朔音。泰良曰,敬孫務時敏,與說命本文,有異,而敬孫二字,尤似有味矣。健基曰,《禮記》之引《書傳》文字,與本文差異者,不特此章而已也。以上第五章,惟斅學半句觀之,亦無惟字斅字,以學字書之,《禮記》,或有漢儒鑿簡,未經朱子之手,故多有此等處耳。上曰,然矣。泰良曰,扞格之格,以胡客反,爲半切gg反切g,以核音讀之之意,敢達矣。上曰,《小學諺解》,則乃格音也。健基曰,《小學諺解》,旣作格音,則當以格音定之,似爲得宜,且《禮記》字音反切處,不特此格字也。亦多有可疑處矣。上曰,然矣。以格音讀之,可矣。尹游曰,燕辟廢其學,鄭註,大段誤矣。健基曰,鄭註果誤,而鄭氏註中,褻其朋友懸吐處,則似誤矣。鄭氏註雖誤,其文勢則當以鄭之本意,觀之可矣。泰良曰,小臣之意,亦如此耳。上曰,然矣。健基曰,第十四板君子旣知敎之所由興章曰,和易以思,和易二字,帶得涵養底意思,此乃思字緊要工夫也。大抵學必以思爲貴,故記曰,學而不思則罔,韓文公曰,學成于思,此固聖賢定論,而但徒以思爲主,而或闕涵養之工,則恐有强索力探之病,急迫馳騖之慮,故必以和易二字,爲思之關鍵,璧經gg壁經g之此等垂訓處,極爲眞切矣。上曰,然矣。游曰,人君師保之意,顧不重歟?不恥下問,此實晉益之方,雖知亦問,亦是敬愼之道矣。上曰,然矣。廷濟曰,古有不召之臣,而後世無之,此亦慨然處也。人君,豈無師友乎?程子,以講官告於神宗,而專以人君有所師有所友之義,反復陳達,孟子,引子思之言,而有以師保,爲人君進德之要,則豈以師保之義,專美於古人歟?方今聖德隆盛,講學不怠,伏望於此,各別留念焉。上曰,所達好矣。游曰,我朝三百年老師宿儒,間或有之,自上無致禮盡敬之誠,故尙志之士,高蹈遠引,不偶於世。以今日言之,鄭齊斗一人,可謂篤學求道之人,若至誠盡敬,使之賁然來思,置諸朝著之上,則直諒多聞之士,自然來集,而庶可以成就君德,治臻郅隆矣。上曰,所達誠好,予不無其志,當有變通之道矣。廷濟曰,小臣有區區所達之語,敢此仰達矣。聖心不怠,淸燕之閑,講劘不懈,此實太平無疆之休,而第伏念一念之忽,百邪竝見,寥寂之中,此心易馳,伏未知講學操存之盛意,其於幽獨之中,亦無間斷之患乎?上曰,因文義有此所達,當各別留意焉。但目今朝著之上,規模不成,紀綱解弛,以違牌爲能事,以慢命爲尋常,若非山林高蹈之士,則必不如是,且必欲決科者,有意於許身事君,而若有設科之事,則儒生,不令而自至,至於決科之後,則若是怠慢,此非慨然之甚者乎?廷濟曰,風俗大謬,紀綱漸頹,此非細憂矣。上曰,卿等更有所達乎?經筵退去,守令先入事,注書出言之。諸臣仍以退出。 ○三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邊將引見入侍時,右承旨魚有龍,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慶尙左兵虞候兪隆基,歙谷縣監安健,軍威縣監李重泰,河陽縣監柳重鼎,以次進伏。上曰,以次進來,可也。兪隆基進伏。上問履歷。隆基曰,丙午登科,科前出六,庚戌十一月鍊東萬戶除授,癸丑三月改遞,付訓鍊主簿,同年八月政,判官除拜,甲寅二月僉正除拜,移除慶尙左兵虞候。上問所懷。隆基曰,所懷則無所達矣。歙谷縣監安健進伏。上問履歷。健曰,辛亥繕工監役除授,其後除歸厚別提,其後除義禁府都事,今除本職。上問所懷。健曰,所懷無所仰達矣。軍威縣監李重泰進伏。上問履歷。重泰曰,初除光陵參奉,移除明陵奉事,移除禁府都事,移除司宰奉事,移除貞陵直長,移除長興主簿,移除工曹佐郞,今除本職。上問所懷及七事,重泰誦七事,所懷則無各別所達矣。河陽縣監柳重鼎進伏。上問履歷。重鼎曰,前後所經職,假引儀、兼引儀、東部主簿、桃原察訪gg桃源察訪g、江華監牧官、司圃別提、禮賓主簿、贊儀,時除本職。上問所懷及七事,重鼎,誦七事,所懷別無所達矣。上謂安健曰,本府民戶,幾何?健曰,七百八十餘戶,而屢經凶荒後,見存者,不過七百戶耳。上曰,軍政幾何?健曰,合六百六十名,而飢饉以後,多闕額矣。上曰,給乾糧乎,設粥乎?健曰,給乾糧,而間或設粥矣。上曰,還穀幾何捧之乎?健曰,畢捧矣。上曰,雖有飢殍,守令豈能盡知乎?嶺東雖不如湖南,不可不用念,須體此意,惕念爲之,可也。健曰,謹當奉行矣。言訖,諸臣以次退出。 ○三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堂上同爲入侍時,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宋眞明,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諸承旨,各持公事,次第進伏。上各使之讀,而其中疑惑事,則命納親覽,旋卽命題,不少遲滯,因使金聖應書傳旨,聖應書之。尹游曰,金聖應,能爲承旨任矣。上曰,近觀講讀,爲武夫,亦似冤痛矣。游曰,日昨禁軍六兩內試射,實是稀有之擧,而又有加資賜第之命,軍政無不洽然矣。禁軍設立,意非偶然,而近來一軍色所捧半縮,賞試射,亦不得頻爲之,如都試,十餘年來廢閣不行,實非鍊詰之道,蓋大臣出令,六曹合坐,擧措甚大,故近來一不設行,誠爲欠闕矣。上曰,罷鞫後卽爲設行,而此後,亦無廢舊例,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游曰,一軍色所捧禁保布,自是禁軍接濟之需,而連因年凶裁減,一年所捧幾半縮,而未收又甚多,二軍色騎步布,以經費所用自別,各邑雖大凶,逐當上納,不敢爲未收之計,昨今年每當未收甚多,誠爲駭然,而卽今因尤甚邑合沒査實,沿海尤甚邑物故蕩減之令,各邑,憑藉此事,竝與應納者而全不上納,自上特軫軍民之弊,別施惠政,則各邑,不思奉承聖意,査之又査,當減者抄報,應捧者趁限上納之道,而反生延拖冒頉之計,極爲寒心。凡此兩色軍布,兵使,例爲主管督納,近來兵使輩,恬嬉成習,徒思自便之圖,全昧奉職之道,以致如此,臣每每別關嚴飭,亦不動念,不可置之。三南兵使,姑先從重推考,使之別樣督責,斯速準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能麽兒講設立之意,蓋欲年少武士,講習陣法,俾知號令承接等事也。近來稍通淸路者,多般懸頉,尤不進參,以此筵稟申飭,而亦不嚴畏,不但此也。堂上,以秩高武臣,備三員差出,近來數次,稱以有病,無端廢閣,誠爲未妥,自今不爲開坐之堂上,入啓論罷,不爲赴講之人,一一査出,直爲汰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日昨輪對,尙瑞院直長韓配崙,以使令加出事,仰達蒙允,而當此凡百省減之時,不宜加出,此則勿施。韓配崙,非職掌事,而以使令事,敢上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趙泰先爲同知,今已三年矣。不宜一向長帶,依申吉萬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廷濟曰,鞫廳軍士朴信明等,何以處之?上曰,此與死罪,異矣。不可輕議,日後次對,大臣入侍時,達之,可也。廷濟曰,頃有犯倫紀之獄事,其勘罪,不無疑心,敢此仰達。上曰,此等罪犯,不可容貸,而似不無間隔,此亦於大臣入侍時達之,可也。廷濟曰,京畿監司申昉,向於陵幸時,還上一萬餘石請得事,雖有朝家分付,而適値大臣出去,未及稟定矣,玆敢仰達。上曰,畿邑還上,元數甚些,此可憫矣。游曰,京畿還上,殆盡無餘,折半留庫,似宜,而此亦難矣。上曰,許之甚難,而有此下敎,京畿事勢,似然故耳。宋眞明曰,察尤甚邑分揀處之,似好矣。李眞淳曰,折半留庫,似得宜,若盡費,則國無所用,此不可輕易許之。上曰,如畿邑雖傾庫,恤民不足,不可輕許矣。雖大臣入之,不可許給矣。眞明曰,備局凡事,大臣主管,只一堂上入侍,實無可以陳達變通者矣。關西牛三百首,曾有移送湖南之命,其中二百九十首,旣已移送,未及送之者,只是十首,而今則日熱不得移送云,十首則置之事,題送該道報狀,而此是草記定奪之事,故敢以去來陳達。上曰,唯。眞明曰,關西,以箕聖故都,遺風餘俗,猶有存者,而敎導之政,近甚廢弛,民風,大抵以逐利爲事,所謂儒士者,亦不過汩沒於擧子業而止,苟無敎養之素,則設有危急之時,何以責其親上事長之義哉?臣莅任之日,南、北關,竝設經義齋,蓋取蘇州胡學之規,選取有志向學者十數人居接,先讀《小學》,次讀《大學》、《近思錄》等諸書,行之一年,頗有興起之效矣。昔宋臣朱熹,作白鹿洞書院,仍請頒降經書,今若依此例,自芸閣刊送《心經》、《近思錄》等帙,以示朝家奬勸之意,則其於成就作興之道,必有所益,他日邊上重地,亦未必無得力之效矣。上曰,前日嶺南舊伯趙顯命,亦以此等事疏請,故下備局使之頒行矣。卿旣有此創設,令芸閣頒送二冊,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賦稅之歇,身役之輕,無如西民,而其倒懸,甚於他道,蓋其習俗浮夸,民力殫竭於空中費用,且非時無名之徵斂,不一其端,兵判尹游,有意釐正,始捧成冊而未果行,臣於莅任初,請罪兩守令,仍行詳定之法,各因其邑規制,恒定一年賦稅,分別公私用道,以防科外濫費,別無大段更革,而民瘼,自多蠲除,公財,漸有儲蓄,行之今已周年,民情始皆稱便矣。此皆啓聞之事,且往復廟堂節目頒行者,則在守令之道,宜不敢任意變改,而近聞數三邑,不無一二條件撓改之事云,若此而漸至解弛,則西民之受病,必倍於前,令道臣別爲廉察,如有不報營門,擅自改易者,則摘發論罪,以勵後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淳曰,禮曹判書尹淳,屢次違牌,分義未安,推考而更爲牌招,何如?上曰,文衡辭免,似宜矣。奏文,待特敎而後爲之,可也。李聖龍進伏曰,昨以湖南良田事,有所陳達矣。臣出見前此稟定文案,則與小臣所達,一樣矣。不必更出擧條,故玆以仰達矣。上曰,唯。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聖應書之,傳曰,春川、蔚珍、江陵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春川之一朔內,其所囕死,若是之多,極爲慘焉。分付本府,捉虎等事,各別嚴飭事,回諭。傳曰,興陽、錦山等邑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傳曰,各邑同推飭勵,前後非一,而京畿監司啓本中,又有未準數者,殊無飭勵之意,其令該曹察任。諸臣以次退出。 ==3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延安府使李衡佐,海南縣監金重熙,殷山縣監趙鎭世,高敞縣監黃演。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趙鎭禧啓曰,小臣鞫廳坐起進去下直,請出推案。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鞫廳大臣以下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趙鎭禧曰,議啓中,有大臣以下登對之語,而南極,有更問之事,更問後登對。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輪對武臣,曾前被抄之人,有頉居多,依例加抄別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濬爲副摠管。 ○金聖應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忠淸監司鄭彦燮,稱以病重,使褊裨替納密符,事甚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以校理金若魯未徹之疏,强引爲嫌,投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招gg禁推g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八番中部右司屬江原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一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四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全羅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九番右部左司屬五哨軍兵,則六月一朔立番,右部中司屬五哨軍兵,則七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三番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當海西十三番十四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一番別馬隊四十七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四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五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五月兩朔應立後部右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四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本司分養馬,如有故失瘦瘠病傷,則每於畢上納後,抄出所授營邑,從輕重施罰,而其間有赦令,則時推、歲抄,竝爲蕩滌矣。去癸丑年抄啓,似不當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蕩滌。 ○趙鎭禧,以問事郞廳,以鞫廳大臣意啓曰,南極間軍士張漢贊、黃四范,自捕廳搜捕事,分付矣,今始捉來云。仍令捕廳,嚴加究問,待其端緖現發,以爲移來憑覈之地,何如?傳曰,令捕廳卽爲嚴問以啓,而若不直招,則施威嚴問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觀關西放未放啓本,申處洙,置諸稟秩,處洙之頃年處分,所重在焉,伊後酌處,不過爲民,則特敎之外,遽置稟秩,其在事體,極涉不當,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申處洙仍。 ○副司直金始煥疏曰,伏以臣,老而不死,久寄斯世,積虧臣分,重傷國綱,只恨一息支離,遭値迫阨,而聖明謂臣耄荒,無足深責,宜賜嚴誅,暫示薄勘,罪大恩鉅,尤欲溘滅無知也。顧臣平生無寸長,粗知恪畏君命,而垂死殘齡,反學年少者撕捱之爲,使莫重之鞫坐,緣臣而停輟,僅存之紀綱,自臣而壞滅,此亦臣鬼責將迫,天奪其衷,冥迷罔惑,常理都盡之致,一則臣罪,二則臣罪,而輿疾等敎,直令人跼蹐欲死,事君無狀,爲臣不忠,抱玆惶愧,亦何以瞑目入地?第區區本情,非敢致忽於討賊,而臣罪至此,無以自解,縱聖上至仁,曲賜含容,特以簪履舊物,不忍終棄,然臣抑何面目,有以自容於天地也。噫,自臣庚戌陳懇之後,今至五年之久,其間大小除命,亦不趐幾次,而有召輒違,有籲輒遞,雖係藥院保護之任,政府閒漫之職,聖上之措辭許遞,非止一二,或値設鞫之時,冒當判讞之責,而朝家,亦許其變通者,此無他。蓋臣前後瀝血之懇,非出一毫矯飾,從古乞年之臣,皆以歸田爲請,而今臣餘生無幾,誠不忍便訣堯、舜,在官職則必欲無毁於禮防,在身計則必欲永倚於京輦者,固知其牴牾不可成,然此心耿耿,天鑑在上,頃年禮判辭疏之批,亦有予非因此强迫之敎,則妄謂從玆以往,不復以職事爲憂,而竊念進退無據,徒欲自占便宜,其所粗效微忱者,唯在於一時起居之節,而至若奔走勞悴之地,則輒以年至爲辭,息偃床笫,徒竊廩祿,人臣之義,其亦掃地盡矣。第臣平日,不欲强自皎厲,故據經致仕之請,固未嘗力懇也。樞府軍銜之秩,亦未嘗苦辭也,而未死之前,唯欲倚近日月,優游自在,以畢餘生者,其情雖悲,其義難行,如向日之積傷義分,亦緣臣遲回不忍去故耳。始知古人之歸田乞年者,有見於此,而徒懷老馬之戀,罔念蹲鳳之誚,此臣所以撫念身圖,徊徨自悲者也。臣於月前,曾蒙焚黃之暇,而尸居餘喘,無以自力,少竢病間日暖,僅到先壟,禮伸展掃,感結幽明,而春寒老健之諺,儘非虛語,數日勞動,重以引飮過算,素患飧泄之症,猝致苦劇,一日之內,殆不知幾許登廁,而元氣澌苶,食飮殆廢,鄕裏醫餌之節,自多齟齬,則豈不欲寸寸作行,近住京洛,而目今病情,實無擔舁登途之勢。方此進退維谷之際,伏聞有筵中特敍之命,病裏感泣,直欲卽日祗謝,而事與計違,力不心從,唯恐一隔天顔,無以復覲,瞻望雲闕,祗增耿結。至若兼帶提擧,已有從前虛縻之愧,而今又以臣代臣,尤傷國體,悶蹙之極,不得不短章先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刊臣朝籍,許臣退休,俾得以少竢病歇,任便往來於京外,則區區隕結之報,亦當有日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何過嫌,卿須勿辭焉。 ○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不幸而便訣經幄,又不幸而遄離外邑,身圖濩落,自效無門,逡巡仕宦,非素志也。棲屑鄕郊,亦非本意也,而臣誠不得已爲此耳。念臣屢叨館職,三遭大顚沛,而乍入旋出,猶未嘗抵死力辭者,蓋以一時所遭,元無終始不可出之義故也。今則冥如木石,頑若病喪,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知感,寸志難撓,褊性難化者,一自辛亥陳箚之後,固已心口相誓,而粗聞士大夫去就之際,不宜有迹,故中心自畫之義,一未嘗對人顯言,只就外面影子,略綽爲嫌,則天日雖至明,亦無以下燭,譬如啞者食檗,唯自知其苦而已。何怪其知臣者少,不知臣者多,而如兩重臣之猶可諒悉者,亦不免一例備數於諸學士勉出之列,前後浮實之語,適足以添臣難安之端,假臣而一毫可出,則臣自承膺耳。何待上下之督勉,有若進退自重之士哉?臣以世祿家子弟,受恩罔極,袖手占便,此非其時,則苟可以冒膺除命,固不當逡巡於仕宦,苟可以不費違逋,亦不必棲屑於鄕校,而今於瀛館一步地,鐵限在前,唯以鈇鉞爲定命,嶺海爲樂界,則早晩嚴誅,朝暮恭竢,而第以今日言之,爲臣不忠,積孤恩命,爲子不孝,未伸情私,天地雖大,此身靡容,衷情菀抑,五內失守,疾痛之呼,有不得不暴於父母之前者。念臣六歲失慈,欲報無路,每歲展掃,少伸至痛,而三年外補,久闕往省,且念墓道剝落,尙無片石之表,故臣與弟兄,親自撰寫,隨往臣父焚黃之行,方擬始役,而臣父路道撼頓,又失將攝,素患飧泄之症,猝致暴發,一日登廁,殆無定算,而飮啖全廢,氣息漸苶,左右扶將,焦灼靡措。此際拿命忽降,蒼黃置對,終夜繞壁,方寸交亂。此時此情,何以爲言,供辭纔入,恩宥卽降,天地體下之至仁,殞結難酬,則臣於蒙宥之後,豈不知徑情歸護,而頃因館僚不備,以致講筵久停,備忘辭意,至爲惶悚,臣父病裏催程,俾不得晷刻暫淹,而且以爲病勢雖如此,毋敢爲猥瀆私懇之計云。旣以在外就理又以下鄕陳懇者,設有私情之至切,實非分義之所敢,臣欲投章徑歸,則父命嚴切,臣欲抑情遲待,則心神煎灼,左思右量,莫知攸措。雖未知卽今父病之加減,更爲如何?而臣不得躬自診護,只自憂灼,且臣亡母墓道之役,在臣則爲莫大之事,而緣臣在此,將無以自伸人子之情,此不過略費數朔,可以幹歸,而最是往護父病,一時爲急。仰惟聖明,以孝爲理,凡有至切之懇,無不曲遂,則如臣見帶館銜,固不過畢竟虛縻者耳。儻或曲加俯諒,特賜一遞,則區區情私,庶可以兩伸,臣雖見劃於館職,積傷分義,而寸心如結,亦豈無感激圖報之日也?至情所迫,不敢自隱於仁覆之下,臣尤不勝死罪,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臣昨寫此疏,而適値齋戒,末由登徹,繼而得見家兄所報,則臣父便泄之症,少無所減云,情理切急,不得不爲留疏歸護之計,臣罪至此,尤無所逃,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陳情,予雖興感,若是自畫,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三月二十六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健基,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廣興君,武臣李汝迪,各持《禮記》十三卷,以次進伏。上講前受音,自大學之敎也時敎必有正業,止可謂繼志矣。一遍訖。南泰良,讀自君子知至學之難易,止此之謂務本。一遍訖。上講新受音一遍訖。泰良曰,能爲長然後,能爲君者,在我之德,足以長人,則可以優於天下,是以三王以後,未聞君師之澤,君長之道,若是其難,則爲人君,其可忽諸?尹游曰,人君,知君師之道,然後於君道爲宜,故玆敢仰達矣。上曰,其意極好矣。以三代言之,舜擧八元八凱,此可謂師矣。且後世雖不無禮樂,而徒事其末,不識其本,此誠慨然。孔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蓋敬以將之以玉帛,則爲禮,和而發之以鍾鼓,則爲樂,遺其本而專事其末,則豈禮樂之謂哉?洪鉉輔曰,臣有所懷,因文義敢此仰達。童蒙敎官,責任則重大,而近來古規全壞,京中士夫,無受學者,故師無往敎之禮,發蒙之義,全無實效,極爲慨然矣。上曰,當初設立之意,實非偶然,而今則美規一頹,只帶職名,專昧敎率之才,恥受斅敎,絶無願學之人,此習極爲駭然,此後則童蒙敎官,以山林有學識之人擬望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泰良曰,方冊亦師,講讀之餘,沈潛玩味,可以有益於聖德矣。上曰,所達好矣。上問,必也其聽語乎?此言何謂也。健基曰,此乃弟子之語也。上曰,先言記問之學,繼以爲人師結之,然則弟子,亦擇師乎?健基曰,聽則歸師,語則歸弟子,似好矣。上曰,不足爲人師,上番初若答之,而今不然矣。泰良曰,聽語二字,大槪不分明矣。上曰,厥註似誤矣。健基曰,聽語者,聽學者所問之語也,皆屬乎師也。尹游曰,其義極殊常矣。上語玉堂曰,塗表紙,玩味,可也。泰良曰,此章,論師道之本,而下文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段全闕師義,意不相屬,大段誤矣。健基曰,似然,而細觀小註,則是矣。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道也,理使然矣。大抵《禮記》文義,如此處,雖或有之,玩味則脈絡,自然貫通矣。上曰,然矣。游曰,趙尙絅入來云,不受疏,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各軍門將官朔試射時,如柳葉箭屢巡之技,雖沒技,無論賞之事,如騎芻片箭單巡之技,例多施賞矣。上曰,此後單巡沒技,則別單書入,屢巡則勿論事,分付各軍門,可也。{{*|出擧條}}游曰,惠廳事,誠爲哀痛,而至於賑廳,尤不成樣,卽今留儲米,不滿萬石,今年幸無設賑,前頭備預之道,不容泛忽,而大抵賑廳之耗竭,專由於散貸者,不能收拾,近年以來,或公或私,散貸各邑及各司者,錢爲五萬餘兩,米爲九萬餘石,銀布亦多,二提調朴文秀,已爲一一抄出,發關各處,使之準納,而此等事,若非筵稟嚴督,則各司各邑,視若尋常,全不惕念奉行,一意延拖。以此意另飭各司各邑,一倂還報,而尤甚違拒者,前頭摘出入啓,從重論罪,而外方則監司處,別爲分付,亦令督責各邑,毋敢違忽,何如?上曰,因賑事備局許貸之外,私貸,必多有之,玆因文義,以務本事下敎矣。前後賑堂之許貸者,尙今不捧者,竝推考,所達,休施焉。{{*|出擧條}}鉉輔曰,臣於日昨,奉審長陵石物,則缺拆處塗灰,而以板縛束之,其勢久也。上曰,何以然也?頃聞都承旨李瑜之言,則鹹水浸入之石,本來如此云矣。游曰,石品若不好,則今年雖改之,安知明年又不如此也?且山陵石物,宜以熟石爲之。上曰,然矣。只入人力,而反不如熟石矣。游曰,雖不時急,亦宜於未冬前修改矣。上曰,此石旣如此,則屛風石,亦安知其獨不然乎?鉉輔曰,屛風石,罅隙雖大,亦可以支六七年矣。上曰,罅隙處,只以灰傅之,而何能支撐乎?游曰,畢竟則將必至於修改,臣意,則不如早爲修改之爲得也。健基曰,《近思錄》,只餘一卷,繼講冊,旣以李忠定公奏議議定,而尙不懸吐,上下番,則進講事緊,未暇懸吐,牌招經筵諸臣,會于玉堂,以爲趁速擧行之地,何如?上曰,李德壽,在外未及上來,牌招諸員,趁卽擧行,可也。{{*|出擧條}}泰良曰,經筵入番事緊,副應敎沈聖希,時在京畿通津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右參贊趙尙絅牌招察任,副摠管李思周,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都摠管朴乃貞,副摠管南就明,令政院,申飭肅謝事,及應敎黃梓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三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鞫廳大臣、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尹陽來,同義禁趙錫命、金相玉,左副承旨趙鎭禧,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以次進伏。興慶曰,春雨頻數,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古雖有誣人惡逆,而無如極之巧惡,初亦有虛謊之慮,而至以淸涼山之會,丁寧爲言,故不得已發捕出招者以來,而其中雖有不知面目者,然其在重獄體之道,姑爲仍囚矣。其後以極之逃躱,不無疑端,始有窮覈之意矣。至如識面之權恪,雖不知淸涼之會,而以其通文一事,至於請刑,受杖一次,裵胤休、南聖雲,則累次面質,不無疑端,故有請刑之事矣。極,始以誣告,丁寧納招,其餘,當登對稟處,而問目中,有未詳之敎,故更爲詳備持入,而極,旣是誣告,則他罪人,當稟處收殺矣。上曰,如極者,今始初見矣。承款招中,將無同之說,權恪,亦有君我將無同之言,韓、黃之變換,不無疑端,而極,旣曰誣告,則諸罪人,當放送矣。興慶曰,改其詩句矣。上曰,以此詩句,人必有心於權恪,然事當白脫,而元龜事,甚怪,與邏將符同之事,則有之矣。興慶曰,元告者,旣如此,無可言者矣。上曰,吳泰禧外,皆當放釋矣。興慶曰,受牌字於元龜之事,有之矣。上曰,往者武弼,能得達其家乎?寅明曰,皆在京身死,呈文戶曹,故皆有帖給之物矣。上曰,其一人,爲誰也?寅明曰,卽金元星也。上曰,此事有愍然者,諸罪人,皆嶺南之士子也。在王者恤刑之道,未免有歉,今雖放送,心終不快矣。興慶曰,死歾之慮,則無之矣。寅明曰,旣有情迹,不可質言,而前後豈不以微意仰達乎?極事,終涉虛謊,與道昌不同,千里外寒乞兒,以符同元龜爲言,故不能質言,而罪人旣得其情,放送諸囚之後,有何所慮乎?陽來曰,元龜一死,捕廳,今未究得,而以招辭見之,無他語,又以淸涼山會,告之,與極之招辭,暗合,故心竊怪之,今皆脫空矣。寅明曰,銀釵殊常,事理不當如是矣。興慶曰,死久則不能無變,而變色太甚,故不能無疑矣。上曰,於心不能無疑,故如是,而諸囚皆當放送,極則明日當正法矣。興慶曰,已捧結案矣。寅明曰,雲紀之爲黯壻,何如?上曰,終未免過,甚矣。寅明曰,禍家之說,亦爲過甚矣。興慶曰,無嚴,甚矣。寅明曰,渠以爲,其父主婚,非渠之所爲云,而或云自願爲黯壻云矣。興慶曰,以此事,嶺人皆棄之云矣。上曰,南雲炳之隨來,亦非異事,已使捕廳,置而不問矣。上曰,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寅明曰,非但此誣告也。初以御寶僞造,捉來,當以此兩律擧行,誣告則無緣坐,而御寶僞造,當施孥籍之典矣。上曰,御寶僞造之罪,當添入於結案中矣。傳曰,南極之巧惡,前所未聞,渠旣箇箇誣告承款,誣人惡逆之律,於渠雖輕,而律不可低昻,以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之律,結案正法,而大抵此鞫,非特極之妖惡,末梢元龜之招,雖似虛謊,憑藉相符,終乃發捕多人,訊問諸囚,欠王者之恤刑,雖悔何愈,放送諸人,則白脫以放,其無可論,而古語云,刑者,不可復續,權恪、南聖雲、裵胤休,其令該署,藥物題給,各別救療下送,柳光弼、南斗精、黃道重、申重泰、尹相甲、金{{!|𠇟|⿰亻永}}、李浹、權緻,竝卽爲放送。寅明曰,此放送罪人,皆是生、進之人矣。興慶曰,皆是知名之士矣。上曰,此中受刑之人,似能無事還家乎?興慶曰,可得無事下去矣。上曰,裵胤休,與他有異,有疑端,故捉來,其一疑字,可悶矣。寅明曰,裵胤命之弟也。上曰,李浹以窩主稱之,而李萬維,則是文臣,其人乎?寅明曰,是曾經玉堂之人也。上曰,李浹之人物,不佳云矣。寅明曰,爲人驕妄云矣。上曰,李萬敷,是其望士云乎?寅明曰,以學術陞六品,而已爲身死矣。上曰,李浹所謂微末筮官云者,曾經何官也?寅明曰,李浹,曾爲桂坊官員,而不爲從仕矣。上曰,南雲紀,有可問之事,雖非本事,護逆亦逆,大臣堂上之意,何如?興慶曰,本事雖已脫空,娶逆家之女,極爲過甚,護逆亦逆之敎,極爲至當,此雖非死罪,事當嚴治矣。寅明曰,逆家之壻,離其妻,則從行仕路,不然則自爲廢人,雲紀之娶黯女,未知從其父命,而當離反娶,罪當重究矣。陽來曰,大臣判義禁之言,是矣。錫命曰,令大臣參酌治罪,宜矣。相玉曰,本事雖脫空,而禍家等說,極涉過甚,嚴治其罪,宜矣。上曰,南雲紀事,承旨繼而書之。傳曰,南雲紀,則本事旣已脫空,而娶黯息於爲婢之後,其心可知,今番招中,不稱逆於黯賊,尤可痛駭,其在嚴國法懲惡逆之道,不現則已,決不可以本事之脫bb空b置之,令禁府遠配。寅明曰,尹廷顯,何以爲之?上曰,今當處分,而無承款事,非誣人惡逆矣。興慶曰,外議皆如此,不可以誣告論之也。相玉曰,亦異於渠爲上變矣。陽來曰,行當自斃,而爲人妄誕,死不足惜矣。上曰,尹廷顯事,承旨書傳旨,可也。傳曰,尹廷顯之其所告人,旣歸虛謊,便成誣告,限承款加刑,事體則然,而當初所告,本非惡逆,不過賊顯常日往來之事,且譏捕鞫問,則似有差間焉。幺麽之輩,欲生欺弄國家之計,誣人於疑似之地,此等世道,其所懲治,亦不可不嚴,減死島配,被告人南格、廷顯,旣已處分,今無可問,放送。錫命曰,旣謂告變,則減死如何矣。上曰,雖今酌處,不可復生矣。寅明曰,年方七十矣。上曰,耐其三次刑訊,亦已怪矣。陽來曰,元龜徑斃時,邏將未及究覈矣。興慶曰,極之事,雖脫空,而傳書一款,事當更問矣。上曰,吳泰禧,受租於元龜,則是矣。寅明曰,傳書之罪,不可傅生矣。上曰,捧十貫錢之說,分明矣。當送于秋曹,照律勘處,而南雲炳、李尙起諸罪人,當放送矣。元龜徑斃時,首奴,何以爲之?加刑則似當致斃,在王者恤刑之道,豈不如何乎?寅明曰,不能質言矣。金者斤老味,見其逃躱而不告,不可仍置間,軍士則熟睡不覺,亦有罪乎?上曰,首奴之名,未知爲何?寅明曰,不能記得矣。上曰,羅將則泰成,首奴則守江矣,承旨書傳旨,可也。罪人送於秋曹,則似勝於捕廳矣。傳曰,秋曹時囚人李郁馨放送,捕廳時囚人吳泰禧、金興瑞、金泰輝軍士之蘭,竝移送秋曹,照律勘文,首奴壽江,羅將泰成,亦爲移送秋曹,嚴刑究問,其他今番以南極、元龜事,囚於捕廳者,竝放送事,分付。上曰,今則皆了當矣。興慶曰,昨日鞫坐時,徐命均以爲,書狀官黃梓,姑遞本職,使之專意使事爲好,要臣稟達,故敢此仰陳矣。上曰,館職不當撕捱,而兼帶之任旣重,本職遞差,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日氣不佳,湯劑久爲停止,而其無覺知之事乎?上曰,觀勢欲進服前日所服滋陰健脾湯矣。寅明曰,數日來入診後,可以議定矣。今年所造鍼,卽正月初一日造成者,所謂三寅鍼也。其數加於前例,稟達後,內入之意,敢達矣。上曰,唯。執義崔命相傳啓,上曰,如無所改,則擧其末端,可也。命相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bb定配b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以上具書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此鞫廳罪人亮濟獄情,殿下旣盡照察,大臣諸臣,相繼陳達,又有此酌處之命,聖意攸在,臣固仰知,而第此獄肯緊,只在京書出處,建伊之招,則十二月十六日食餠時,聞其罔涯之歎,知京書之來,亮濟之招,則以初一二日間,得見朝報之說爲對,其間,顯有隱情,而今以推問事件各異爲敎,而不復究覈,有乖鞫體。請還寢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屢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臣於鞫廳罪人尹廷顯減死島配之命,竊以爲未然也。當初不設鞫則已,旣令設鞫,三次嚴訊之下,終不以虛謊自服,只以有所聞仰對,而所聞之處,則忘未記得爲說,其間顯有欺隱之狀,請還寢尹廷顯島配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不允。又啓曰,臣於罪人南格放送之命,大有所不然者,賊都目投火之說,旣發於廷顯之招,而終不能自明。且廷顯獄情未究竟之前,遽爾放釋,殊未免置人黯黮之科,請還寢南格放送之命,仍囚以待其結末。上曰,不允。命相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南極獄事,臣以問郞臺官,自初至終,皆得參見,極之所爲,虛疎莫甚,嶺南,纔經戊申變亂,人心未定,今番發捕者,皆是名下士人,尤必騷擾,特降德音,以爲鎭安之道,似好矣。上曰,別爲措語放送矣。以別格慰安嶺南之人,甚爲苦悶,以今日下敎,宣示放送,當務爲天然,此外更何有加乎?寅明曰,臺官所陳鎭安之道,得宜矣。興慶曰,臺臣之言,是矣。上曰,天然爲之,是矣。若如此,則必疑其間,有甚事,是爲可悶。正言洪啓裕傳啓。上曰,如無所改,則只擧末端,可也。啓裕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以上具書竝見上}}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噫嘻痛矣。西氓惹釁,北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境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前例如此乎?大臣之意,何如?似過矣。興慶曰,臺啓似未免過矣。寅明曰,古則有徒配之律,究其本,則守令邊將,不能檢下,以至於辱國矣。上曰,有意故問於大臣矣。啓裕曰,我國立法寬大,故此類尙今得生,事當卽爲梟示於境上,外議,以臺啓之減死,謂之輕勘矣。上曰,尤過矣。此乃參酌爲之之事矣。啓裕曰,辱國至於如此,日後之弊,恐無以防遏矣。上曰,不允。又啓曰,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菀,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廷顯所告,雖與直上急書,有異,渠旣發端,有此究覈,則便是告者,其言若實則被告者誅,若不實則誣告,自有其律,今若徑先酌處,則不但使被告者,終無以自白,而日後之弊,亦不可勝言,請還寢鞫廳罪人廷顯酌處之命,仍前嚴鞫,期於得情。上曰,不允。執法之論,似如是,若杖斃,則反有欲生之意矣。又啓曰,廷顯所告,雖曰虛妄,而累次刑訊,姑未取法,被告之人,有不可徑釋,請鞫廳罪人南格,姑爲仍囚,以待結末。上曰,不允。又啓曰,頃者平安都事差出之時,有擇差之敎,此與尋常除拜有異,而銓曹,乃以李道謙,首擬以入,至於承點,道謙,以向來御史時事,多年枳礙,而今乃見擬於此,殊非各別擇差之意。請平安都事李道謙遞差,銓曹當該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雖或相持,而李道謙,終不可棄矣。啓裕曰,他職則可爲,而至於擇差,則不可矣。又啓曰,沃川郡守安宗海,行己麤鄙,筮仕之初,已多疑謗,而奔走伺候,曲抵旁鑽,饒司名邑,隨窠輒得,頃爲賑郞,問候於摘奸中官,下吏之嗤點,同僚之唾鄙,至今未已,及授本郡,亦多不廉之誚,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衣冠之列,請沃川郡守安宗海,削去仕版。上曰,安宗海,是何人也?啓裕曰,自是士大夫也。興慶曰,故參判之曾孫也。上曰,依啓。郞官之問候,似是異事,則中官之不奏,雖由於事涉微細之致,而事旣駭異,予尙未聞,當該中官,罷職。啓裕曰,非中官之罪也。上曰,雖非大段,而不知人事之致矣。寅明曰,若問候於中官,則似不可置於衣冠之列矣。又啓曰,載寧郡守尹世觀,性度狂雜,口氣麤悖,新到點妓之際,多發可駭之言,邑民之聚觀者,無不傳說而嗤點。且其所眄之妓,卽本邑座首之女也,日夜沈惑,政出其手,時或出宿於座首之家,或稱座首以丈人,擧此一事,可知其餘。不治之聲,有口皆傳,請載寧郡守尹世觀,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尹世觀,是京居人乎?興慶曰,名家之人也。寅明曰,今當請出推案,放送罪人,何如?一日滯獄,甚愍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出於臺啓者,今不可擧行矣。上曰,然矣。大臣判金吾進來,嶺南,他無鎭安之道,別爲傳敎,自有深意,彼與常漢有異,必聽此傳敎,而知其意矣。上見諸囚人後,使律官,詳審其傷處輕重後放送,可也。興慶曰,宣諭德意後,當爲放送矣。寅明曰,今此上敎,當爲反復宣諭矣。鎭禧請出推案。上曰,入他文書後,當追後下之矣。罪人供饋,當自禮賓不爲矣。戊申年,經年後,因判義禁陳達,始令禮賓,不爲供饋,卽今臺啓人,則當爲傳家食矣。判義禁進來,承旨書傳旨,可也。申重泰,人物,何如?鎭禧曰,頗識文字,且爲進士,連居泮中,還家屬耳云矣。上曰,裵胤休,亦如此乎?鎭禧曰,亦爲進士矣。傳曰,淨掃囹圄,古禮有之,曾因講學,亦有飭勵。況近者鞫囚,無月無之囹圄,無潔淨之時,今則鞫事已了,餘囚皆酌處,酌處,乃傅生者,雖因連啓,未卽放釋,豈可使之熏蒸?卽令該府,其卽淨掃,空石等物,亦爲改給,以示滌囹圄之意。傳曰,禁府,乃王府也。事體之嚴,吏卒之不敢行私,非該曹之比,自古稱道者,而百度解弛,紀綱頹廢,鞫囚逃越,府隷索賂,未聞秋曹者兼有,事之寒心,莫大於此。雖由於人心不古之致,亦未必不由於府吏之不擇,羅卒之雜置,其若飭勵,宜自其下,嚴飭該府,俾勿循謬,其須另擇。上曰,下推案時,標信,亦當隨下矣。諸臣遂退出。 ==3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病}}。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未時,日暈。 ○夜一更,流星出文昌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赤黃照地。五更,流星出北斗星下,入艮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黃照地。 ○魚有龍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一日日食齋戒,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臺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修撰兪健基,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試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其所辭單,殊無義意,二度加由,廉隅可伸,原單給之。 ○以應敎黃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推考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校理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一體牌招。 ○魚有龍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將迫,而罪人行刑單子,纔已入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金聖應曰,有未盡者,秋曹亦有之,大臣及判金吾、秋判入侍事,分付。 ○金聖應啓曰,大臣及判金吾來待,而刑曹判書,以身病不得來待矣。傳曰,秋曹行公,佐貳,同爲入侍。 ○以忠淸監司狀啓,瑞山等官居金萬周等燒死事,傳于金聖應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判義禁,待刑曹堂上入來,直詣閤門。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禧大手本,則時囚罪人任爾元,本以抱病之人,經年冷獄,諸症越添,素患痰病,一倍加劇之中,兼得傷寒,上吐下瀉,眞元大脫,呼吸喘促,脈度似有似無,症情十分危惡,實有頃刻難支之狀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監司啓本,據本府覆啓內,晉州兼任昆陽前郡守柳始基,拿問事,允下矣。柳始基,時在忠淸道洪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南虞候朴敏信,以法外推奴爲目,其憑公營私之狀,極爲可駭,不可以下考而置之,拿處事,傳旨啓下,故拿來書吏發送矣。卽者書吏來告內,朴敏信,行到中路,猝得傷寒,僅僅入來,因病物故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廟署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正月十七日展謁時,宗廟、永寧殿各室冊寶,此後展謁時,當奉審事,下敎,其後提調臣趙尙絅,以寶冊大謄錄中,肅廟、景廟冊寶,未及添書,日後自上奉審時,無以憑考,所當卽爲載錄,而都提調臣徐命均,方在郊外,姑待其行公奉審後,兩朝冊寶,一一添書於謄錄中之意,陳稟,蒙允矣。臣命均,纔已入來,以今二十八日,奉審各室冊寶後,兩朝冊寶,添書於謄錄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罪人極,旣已承服正刑,依法典籍沒家産及妻子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蒙恩省墓,感結幽顯,而牽被事故,費失許多日字,往返之際,差過由限,干冒邦憲,罪無所逃,歸伏私次,控疏自列,以竢重勘焉。仍念臣於經幄之任,豈非千不似萬不近,而濫叨圈錄於群彦妙選之間,黽勉膺命於館直久曠之時,承乏苟充,出入講帷,亦已久矣,而姿性凡庸,學識鹵莽,旣不足以啓沃上心,裨補聖德,則登筵而汗流沾背,對人而媿溢于顔,耿耿一心,唯願聖鑑在上,洞燭其無用之實,執法在傍,糾正其濫竽之狀,蚤蒙斥黜,毋重罪戾矣。自有崇宰筵白之後,竊自幸斂退有路,卽欲引分自處,而亦不無悻悻之嫌,隱忍未發,冒沒供職,其饕榮名而妨賢路,則甚矣。及今重臣之疏又出,而疏論之體,異於筵奏,再至之言,重於初發,公議之轉益峻嚴,瀛選之不容苟玷,尤可見矣。重臣只以忠厚之意,姑不顯斥,宛轉爲辭,欲令如臣不勝任者,知恥而去,而猶且從他笑罵,恬然蹲據,抗顔冒廁於諸學士之後,則豈不來四方之嗤點而重得罪於士大夫之林哉?此不但在臣廉媿,決不可一日晏如,其在聖朝綜核之政,亦宜遄行刊汰,以重勸講之職也。臣昨暴衷懇,屢呈見却,在直兩僚,引嫌太過,至於徑出,喉院之啓,不及本事,泛爲之說,有若臣忽地生鬧,僚嫌專由臣疏者然,臣誠惝怳怪悚,莫省其故。玆隨召牌,趨伏闕外,更伸未徹之章而退。伏乞聖明,頫諒臣危悃,亟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得以退守本分,自遠譏議,千萬大願。臣無任兢惕怔營之地。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重患感冒,杜門呻楚之中,伏聞諫臣發啓,以李道謙擬差西幕事,規臣以從重推考,臣不勝瞿然之至。道謙,臣所素昧,只於其出身之初,聞其素有才望,伊後在鄕,偶見朝紙,朝家之所以罪道謙者,以其不能辦格外非常之事也。臣心竊以爲過重,及至庚戌還朝,嘗於筵席語次,仰陳愚見矣。到今歲月滋久,甄錄已屢,漸調舊踐,亦無不可,西藩佐幕,雖曰擇差,以道謙之人地汚不知不合是任,故臣果首擬受點,而道謙,過引前事,屢呈辭狀,臣方欲請推督送矣。今者臺言至此,甚矣。人見之不齊也。臣因一注措,不叶物情,重遭簿責,揆以廉義,不可晏然於銓地。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行公。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臣,將螻蟻之殘生,荷覆庇之隆私,頂踵毛髮,皆歸恩造,尺寸絲毫,曾蔑仰酬,徒以床簀之喘,上煩帷蓋之念,太醫相守,珍劑繼頒,而又下仍留之命,掖隷臨視,御羞再宣,而輒申存撫之敎,眷遇殊異,寵數稠荐,乾坤大包,若偏於一物之生成,父母深仁,曲軫於稚子之顧復,至於迷息之陳情,特降隆批而諭意,事曠前史,恩絶常倫,閤門聚首,銘感在骨,以惶以涕,如癡如夢,顧念無似之賤品,叨被不世之洪渥,蒲柳之質已凋,尙霑雨露之澤,犬馬之誠冞深,長結軒墀之,臣瞻天望雲,生隕死結,臣無任感激鳴謝之至。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謝。往者所患不輕,深庸念焉。神明所相,勿藥乃瘳,欣慰曷諭?批中諭卿,命醫看症,敬元老之意,循常例之事,何謝之有哉?須體慇懃之意,益加善攝,是所望也。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曰,伏以臣父墳山,在於忠淸道公山地,專對有命,出疆不遠,乞蒙恩暇往省,以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傳于金聖應曰,重臣所達,疏中所陳,本非可嫌者,金若魯之以此引嫌,未免太過,兩儒臣之因以徑出,尤涉過重,因玉署之不備,停講筵之多日,又强嫌其過重,本館因此曠職,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副校理南泰良、兪㝡基,修撰兪健基,只推牌招,此等以此爲嫌之章,其勿捧入。 ○又傳于金聖應曰,予之見卿,倏過半十年,思卿之心,奚嘗少弛,卿年雖篤,筋力猶强,春晷舒暢,望卿愈切,今者陞擢,一則尊賢,一則敬老也。卿須體小子之思想,諒陞擢之非文,幡然登道,副日夕之望事。遣史官傳諭于鄭贊成。 ○三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判義禁刑曹堂上來待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參議柳儼,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沈益聖,記事官鄭履儉,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興慶曰,雨後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上曰,今日當有處分之事,故使之來待矣。南極隨行之女奴,何以處之?興慶曰,南極之女隨行者,換着男服,殊極巧惡,故言于捕廳,使之竝其男僕而施亂杖一次矣。上曰,意謂無治罪之事矣。旣已施杖一次,則可矣。上曰,吳泰禧、尙建等,何以處之乎?金吾堂上皆進來。宋寅明以下皆進伏。興慶曰,信明雖承服,極招則不然矣。寅明曰,信明招,不可信矣。上曰,雖承服,與羅卒異矣。寅明曰,洪啓白事,非臣本意耳。郞廳雖無獄間摘奸之事,鞫囚甚重,堂上旣已罷職,則都事擬律,亦當不輕,故臣以杖七十,都一年半,擬入矣。追聞以公議,各減一等,終不爲徒配云,此是金錡,中間操弄,故臣有草記請罪之事矣。上曰,金錡之照律,是乎?寅明曰,通減五等,終至於不爲徒配,所引法文則然矣,而金錡則似當知之矣。興慶曰,吳泰禧,索賂,旣已自服,而故縱,終始發明,且南極末招,亦以爲自脫出去矣。柳儼曰,莫重鞫囚,必加嚴斷,然後可懲日後矣。上曰,南極之招,皆以爲自脫云矣。寅明曰,更推然後可知矣。上曰,今此勘律,當以手敎定之,而吳泰禧,則不至於死罪矣。儼曰,凡係鞫獄,嚴治然後可以懲後日矣。上曰,雖捧其價而不知放釋之事,若果爲故縱,則當處以大辟,而此則不然矣。興慶曰,若有故縱之事,則情迹豈不自然綻露乎?上曰,今日引見,無他,此漢等罪名,不可以本律處之,故欲爲議定矣。興慶曰,故縱之事,南極招,旣已脫之矣。儼曰,羅將之罪定然後,可定軍卒之罪矣。上曰,雖或付之生議,必嚴處然後可徵日後耶?儼曰,莫重鞫囚,踰墻而走,誠極寒心矣。上曰,軍士同入獄間門鎖之乎?寅明曰,自戊申以來,獄間不足,至於多數結幕,故幕門不能堅鎖,其後雖獄間,因爲不鎖云矣。上曰,徙邊可乎?絶島可乎?僉曰,絶島似可矣。上曰,金泰輝、金興瑞,罪與泰禧同罪耶?僉曰,吳泰禧尤重耳。上曰,何必有輕重乎?興慶曰,三漢之罪,似不必大段異同矣。上曰,承旨書之,可也。聖應進伏書之。傳曰,鞫囚逃躱,亘古所無,索賂鞫囚,亦極絶痛,而其所律文,不至於極,且有南極之招,故縱,今無可論,但身爲王府吏隷,敢生索賂之計,此不嚴懲,何以懲後,書吏金泰輝,羅將金興瑞、吳泰禧,不可以所受多少而輕重,竝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勿限年定配。軍士枝葉,身爲守直軍士,莫重鞫囚,故縱不告,決不可以凡死囚故縱減等律,施行,當施極律,而捕得南極,旣已正法,嚴刑三次後,減死絶島定配。信明則軍士枝葉,旣已處分,律無異同,依枝葉例擧行,爲宜矣。尙建則雖有間於信明,身爲間軍士,難免不謹守直,嚴刑定配。上曰,亮濟、甘德,皆殊常矣。甘德處傳書軍士,其罪,何如?僉曰,此則稍輕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似俱輕矣。上曰,此乃酌處罪人,而其傳書之罪,杖一百則似輕矣。寅明曰,臣曾聞甲戌年黯賊入禁府時,故相臣徐文重,傳喝于黯賊云,若是逆賊,則判義禁,豈傳喝乎?上曰,亮濟等往復事,不過以粥物事耳。上曰,金聲八、朴鳳彩等,皆在南間乎?寅明曰,雖非鞫囚,若重罪則俱在東南間矣。寅明曰,金浹,亦是重囚,而因堂上有故,不得連日訊問矣。上曰,事勢似然矣。儼曰,近來律官,不如前日,凡事不能善爲擧行矣。上曰,古則律官不如此,今則無愈於金錡者矣。頃日張榏事,何以爲之乎?儼曰,張榏,以海州律官,不受賂物,當有別樣褒賞之事,而不過高品付祿,何以聳動乎?上曰,參議言是矣。昨見諸罪人,則作何樣耶?寅明曰,不甚傷耳。上曰,柳星樞,受刑四次而何以生耶?寅明曰,肥大者易死,而柳星樞瘦强,故能生之矣。上曰,罪人久囚之餘,出之,則易死云矣。上曰,玉堂事,誠可憫矣。重臣入侍,故言之耳。卿,頃以四人仰達乎?寅明曰,三人。上曰,豈非兪健基等四人乎?寅明曰,所達者三人,而健基,則追後陳達,非與三人同爲陳達矣。上曰,卿之所達,謂其鐵中錚錚者耳,非謂只用此數人而已。豈有可嫌之事,而金若魯,陳疏不行公,故南泰良、兪健基,又爲徑出矣。金若魯疏,措語則順便,不爲又事撕捱而出,則好矣,而不然則必將許久撕捱矣。寅明曰,臣言而後,不爲如此矣。兵判疏出後,如是撕捱矣。上曰,先朝,亦有朴泰輔等別用之事,而他人無引嫌事矣。寅明曰,然矣。且臣雖以親經歷事,言之,臣在春坊時,李台佐,擧臣及趙顯命,而臣等皆行公,他人亦不引嫌,豈可以此引嫌乎?上曰,名流廉隅太勝,可憫矣。近來玉堂,好爲入直,而公然如此矣。寅明曰,旣非深引之嫌,若敦迫則豈不復出乎?興慶曰,慶尙監司柳復明,頃遭臺言,雖已陳疏承批,而一向引入,終無往赴之意,蓋復明才望,實爲儕流之所推許,今此嶺伯之除,皆以爲得人矣。意外臺臣,以近十年前脫空之事,提起論斥,誠甚不韙矣。然而旣有臺言之後,其不欲赴任,不是異事,嶺南事,殊爲可慮,何以爲之乎?上曰,首揆之意如何?興慶曰,領相則以爲不必輕遞云,而方伯,卽外臺風憲之任,人言如此,朝家雖爲敦迫,恐不可容易下去矣。寅明曰,復明爲人,可合關東事,則雖不知其果何如也,而其才則誠不易矣。上曰,其爲人則誠不易矣。寅明曰,自是解事之人也。上曰,疏論之臺,誰也?寅明曰,當初論關東事,卽李著,今番臺論,李以濟也。上曰,人臣事君,分義是重,藩臬重任,不可輕遞,況又往事,旣已脫空,今無可嫌,然臺疏措語頗緊,非一時官師相規之比,其在廉隅,似難下去,朝家敦迫,非禮使之道。且向來洪景輔,則所遭輕於此,而猶不去,此則較重耳。必不欲去,朝家勵廉恥之道,不可强迫,今姑遞改,可也。興慶曰,臣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頃者徐宗燮,見擬於方伯之望,而自上有非斥銓官之敎,臣竊以bb爲b過也。宗燮爲人,雖無外面捷給之才,而樸直礭實,多有長處,此固儕流之所稱許,伏未知殿下,何以有不合於方伯之敎耶?凡人有長則有短,穎發者近於輕率,重厚者近於鈍滯,朝家用人,當舍短而取長。昔宋仁宗之言曰,朕不欲留人過失於心,此誠皇極之道,人君臨下之道,固當如是矣。上曰,予於宗燮,豈有見過之事乎?蓋其爲人,大臣所謂樸直云者,誠是,而第或似有欠於周變,故當此方伯另擇之日,有所云云,而且於吏判,望之也深,故有飭勵之敎矣。大臣,引宋仁宗之言,有此陳達,其言誠好矣。寅明曰,徐宗燮,曾爲嶺南御史,頗有聲譽,人多稱道矣。興慶曰,御史時旣有聲譽,而非但此也。其爲人,頗有實地矣。寅明曰,其時上敎誠切迫矣。上曰,其時下敎之如何?予未思得,而近來用人之政,若經弘吏,則無處不用,凡人才,有合於刑官而不合於經幄者,有合於經幄而不合於刑官者,而不顧其才之當否,隨處調用,故有所云云矣。寅明曰,刑曹則日次罪人加刑,次堂亦爲之,禁府則曾前亦如刑曹矣。近來首堂上外,不得爲之,首堂行公未易,故加刑絶罕,今後依舊例次堂坐起,亦令加刑,何如?上曰,次堂開坐,宜無異於秋曹,且旣有古例,則依所達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李譔所幹安興役事,不知其可成與否,而徒費財力,如其不可成也,不如早止,故欲使忠淸水使李義翼往審,則義翼以爲須有朝令,可以往見,分付往見後,形止詳報,自備局發關,分付於義翼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沃川郡守安宗海,旣有日昨臺啓中問候中官之語,故自內査覈,則元無是事,安宗海,爲先拿問,可也。{{*|榻前上敎}}上曰,往者備局公事中,有可問事,欲待從容日矣。今日始言之,開城府,以礪峴僉使,請得內需司柴場事,狀聞,而引文殊山城前例,文殊則別將,旣在於其中,次知,猶之可也。礪峴則不緊矣。公然給不緊之柴場,又令代定於他處,亦豈不有弊乎?興慶曰,臣則狀啓辭意,未能記得矣。上曰,見此狀啓,宜矣。仍下狀啓,興慶見之訖曰,千餘納稅之故,礪峴之欲得此益,爲關防,而實不緊矣。上曰,礪峴,李箕鎭爲留守時,所創設,而此所謂沙防築也,而數百年柴場,公然移給,又爲望定於他處,不緊,故欲問於大臣矣。寅明曰,旣稱關防,故自然如此矣。上曰,礪峴,將來必有弊矣。國家無物力,不能自爲設立,藉力於商賈輩設立,其初旣甚苟簡,末後必有苟簡之弊矣。寅明曰,凡邊將之加設者,皆是庚申後所設,而加設者,皆有弊矣。上曰,自庚申後多加設乎?寅明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3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gg貞熹王后g忌辰齋戒。 ○自午時至未時,日暈。 ○趙鎭禧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趙尙絅,以宗廟提調冊寶奉審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今纔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副提學李瑜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體未安,更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三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聖龍,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趙昌會、金德履,陳奏副使朴文秀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比前何如?而眩氣往來之候,入春後或不如冬間乎?上曰,寢睡水剌一樣,而眩氣,入春後間間往來未已,欲進滋陰健脾湯矣。命均曰,欲觀數日而問候矣,昨晩聞提調言,始知有此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一向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度數調均,而太沈靜,方當春氣旺盛之時,肝脈太從容,似是氣血不足之致,曾前如此時,滋陰健脾湯加入進御矣。卽今症候如此,又爲進御,宜當矣。上曰,近有咳嗽,雖不至大段,而似是感氣未解然矣。命均曰,今當換節之際,少有失攝,則咳嗽,輒挾感而發,脫着之方,必宜審愼也。上曰,非爲失攝致此,而或痰盛之則卽隨而發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平均,而完實不如前,又當春節,故有眩氣,此似由於近來,久不御補劑而然矣。滋陰健脾湯進御,而人蔘、天麻之屬,加入宜矣。大抵卽今聖候,氣邊似不足,俄者權聖徵所達,不爲無見矣。必祐診脈退伏曰,方當春節,脈候宜洪大,而少有不足底氣,眩候且猶未已,滋陰健脾湯,加入天麻、人蔘進御,則似好矣。昌會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雖調均,而重按則不足,滋陰健脾湯進御,臣意亦以爲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度調均則調均,而春脈,宜數而不數,似是痰盛之致,滋陰健脾湯,不但補血,亦爲治痰之劑,進御誠好矣。上曰,金德履,主痰邊之論,不無所見,夫痰之爲物,氣壯則止,弱則作,可謂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矣。聖徵曰,以脈度觀之,眩氣往來之候,尙有存者,補氣血則眩氣,自可減去矣。上曰,氣弱之時,昏眩輒甚,而必以眩氣云者,姑借用之言,非眞眩氣也。故必欲進滋陰健脾湯,常例眩氣,則必不思滋陰湯矣。補中益氣湯,與滋陰健脾湯,緊歇果何如?聖徵曰,卽今聖候,有虛暈之氣,以臣淺見,滋陰湯,似勝於補中之劑矣。命均曰,眉稜往來之氣,近日尙然乎?上曰,氣升之時,不無其氣,而頃則特甚,近頗減歇,蓋春氣向暖,氣亦隨而差勝矣。應三曰,水剌厭進之症,聖意或有差勝之節乎?上曰,雖有所勝之時,未知顯然矣。命均曰,氣弱之時,昏困而思睡乎?上曰,雖不至如此,但朝睡甚甘,此亦氣困而然也。命均曰,口味如何?上曰,雖思食時,至二三匙,則已厭進矣。寅明曰,諸醫之議歸一,退去,滋陰湯,更爲商議劑入,何如?上曰,問於首醫,卽於此處,議定錢數,可也。命均,顧諸醫使之定數。聖徵曰,聖候氣血,終有不足之氣,滋陰健脾湯元方中,加人蔘五分,天麻、黃芪各一錢,進御爲好矣。上曰,如此則寧不如直用補中湯,而今欲進滋陰湯,以其時異冬節故也。應三曰,爲藥之道,雖一味,亦足責效,黃芪不必加入,如入黃芪則是何異於補中湯乎?必祐曰,滋陰湯甚緊,黃芪不必加入,補中湯,姑觀前頭而用之,可也。上曰,必祐之意,欲姑用滋陰湯乎?必祐曰,然矣。昌會曰,眩暈,必乘氣虛而發,且緣痰盛之致,滋陰湯,加人蔘、天麻爲好矣。德履曰,眩氣往來,終始痰候,宜用二陳,而二陳,入於滋陰湯,滋陰湯宜用,而黃芪,不必加入矣。上曰,權聖徵之言,不無所見,而諸醫之議,皆如金應三議,從多以滋陰湯劑入,可也。命均曰,然矣。當先以五貼劑入矣。上曰,近來久不服藥,今若進御,則似必有效矣。丸劑與此藥同進,無妨乎?諸醫曰,無妨矣。上曰,近來眩氣之如此,不無所以然,丸劑作輟已久,故似然矣。寅明曰,眼候比來快愈乎?上曰,似愈矣。命均曰,大祭尙隔一旬,近日漸至夜短,至於齋沐之節,不必前期爲之,以致勞損之方,爲好矣。上曰,明日爲受誓戒乎?命均曰,然矣。仍達曰,湯劑進御之際,當看氣運之如何,參量爲之,則好矣。上曰,氣弱之時,逐日進服雖難,而今則不關係矣。命均曰,受灸則似有效於膈間及氣升之候矣。上曰,予於前日中脘受灸,幾二百餘壯,每撫灸處,輒悔其公然受灸,而亦無其效矣。命均曰,凡受灸,不可以若干壯,責效矣。上曰,予之二百壯,比他二千壯,猶爲多矣。命均曰,朝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然矣。仍命曰,陳奏副使進來。文秀進伏。上曰,按覈御史狀啓中,所謂走去漢,果是何漢耶?命均曰,金永昌云矣。文秀曰,朝廷之上,一無有知邊事者,此事,是何等重事也。咨文中,三道溝近處殺掠云,而自此査驗,地方人數,若與彼咨相左,則此爲大段違錯處矣。上曰,金世丁,爲魁首,而今忽變辭,竝與犯越而發明云矣。文秀曰,渠初旣承服,則其爲魁首,可知也。豈無更爲取服之節耶?上曰,此事終不可歇後視之也。文秀曰,三道溝,卽自古犯越殺人之場,所謂虞、芮之地是也,與羅多乃洞,相距二百餘里,此已爲脫空,且未知果是瀋陽之三道溝也。臣自有此事以來,廣考前例,人數不合,則必有査勅,而皆以其地方査之,而今則非特人數不合,地方,亦爲六里靑山矣。上曰,羅多乃洞,混江咨文中,以他地名,傅會成說乎?文秀曰,臣則以爲當直尋說去,可也。査勅若來,地名相左,則將何以爲對耶?議者皆以爲,査勅必不來云,而萬一出來,則將何以爲之耶?不可不預慮也。且制命者,彼國,誤事者,我國也。彼若有言,我將無辭,不可不早爲商量也。使行日期,大臣則以爲,四月擇之,爲可云,而臣則以爲雖至月,亦難云矣。命均曰,文秀之言是,而乙丑則査勅來後,卽爲送使而受辱,庚午則自此先報而人數違錯,故其時該部,請送査勅以爲罰金之地,而以康熙特旨,得免。甲申則自此奏請送勅行査,則康熙不許,而令我國自査,故事得順便。庚寅則自江邊行査,而亦不送陳奏使,今番則自我先報,此可以有辭矣。上曰,査勅今方出來,則姑退使行而等待,可也,而査勅出來與否,姑未可知,則使行,何可一向不往乎?頃日常參時,李喆輔,有所達之言,而李瑜則非之矣。大臣之意,地名欲假稱,而査勅若來,坐南別宮,使我國人不容於其間,而使大通官,直爲査問,如我國禁府訊囚之例,則將何以爲之乎?文秀曰,曾前鳳城査時,犯越人當死者,亦有生歸者,今番罪人,亦知謄錄,必多變辭之人矣。且地方,今無指的,行期今雖擇日,只可爲觀美,而獄事了當不易,則雖已擇日,必每每退定,臣則以爲不必急急擇日,獄事先爲了當,可也。命均曰,日字人數,若大槪相合,則雖有小小違錯處,亦可以發行矣。文秀曰,然而彼若査問,將何以爲之?若無此慮,雖以八道他罪人,捏合以去,亦無不可矣。上曰,其言,太抑揚矣。寅明曰,其言似周密,而事有不必然者矣。上曰,至於小地名,渠何以盡知之乎?文秀曰,李匡德,方在甲山北道,與彼接連處,地名必能詳知,使匡德密探,無妨矣。寅明曰,問於甲山云者,其意周密,而事亦不妨矣。上曰,此則問之無妨矣。聖龍曰,然則以密關問之乎?文秀曰,此則大臣,以私書問於匡德,可也。命均曰,雖問之,決非北道矣。上曰,混河,非北道,必不稱寧古塔將軍矣。文秀曰,奏文中,凡事則諸臣,必先粧撰,粧撰後,臣則但當持去,然凡事粧撰,則天必憎之矣。上曰,大抵我人侮彼,故有欲欺之心矣。文秀曰,無論他事,只須細洞、羅多乃洞,地名相合,可以無事矣。上曰,此豈可易成耶?今世丁,又變辭矣。文秀曰,終若反辭,直以當初承服招辭,謄去可乎?上曰,靈城,俄言則直矣,此言則非矣。文秀曰,渠若初不承服,則國雖受禍,不可歸罪,渠初旣承服,今雖變辭,以當初承服勘罪,亦不害矣。上曰,査事,上來後當更議處之耳。文秀曰,査問之際,勿令致斃,然後前頭可以憑驗矣。上曰,旣使之訊問,又令勿使致斃者,豈理乎?上又敎曰,頃者大臣,請得銀貨,副使之意,如何?文秀曰,使臣,奉君命而去,雖死,豈敢請銀貨,而自朝家,若爲不虞之備,而使之持去,則亦何可不持去乎?前後赴燕者,若値事勢難處處,欲作不虞之需,亦多持去之例矣。上曰,予意謂靈城則必不欲持去矣。今以所達見之,自朝家給之,則有持去之意,若持去則其勢,必用盡而還,頃日以申包胥事下敎,似爲過矣,而道理則當如是矣。文秀曰,自前使臣,如崔錫鼎,不用銀貨,而亦能得請,其餘,則與禮部往復請謁之際,自不能無用銀處矣。上曰,此崔錫鼎事乎?文秀曰,伊時錫鼎,出伏於玉河館庭中,適會事可得成之機,閣老,過去而見之,故能不用銀貨而得請,且其時事,則我國是,故能如此,今則我國事,非矣。有難相爭,使臣於禮部,直是客耳。非銀貨,何以成事乎?上曰,靈城,云行貨禮部,然則爲尙書者,豈可受賂乎?此言迂闊矣。文秀曰,此則自皇明時已然,明時則甚於今日云矣。上曰,雖象譯,旣已任事,則不當疑之矣。寅明曰,所謂象譯輩探事云者,皆是虛也。尹淳使行回還後,卽有勅使,而尹淳行時,漠然不聞其消息,若能探事,豈不知此乎?上曰,或因不聞而不知也。命均曰,臣曾前使行時,道路多聞雍正之過失矣。及見其所謂覺迷錄,則其中多有所聞之事,使行時所聞,亦不可謂全然虛疎矣。上曰,庚戌年間,有禮部侍郞者出來,其人尙有之乎否。僉曰,厥後有年所,存沒未可知矣。命均曰,使行以何間擇日乎?上曰,行期不可一向遲滯,必以來月望間離發,好矣。命均曰,在前使行時,有御醫一人率往之例矣。今亦依前例醫官柳徵瑞率去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聖龍曰,大祭齋戒不遠,故敢達,臣偶見院中故事,大祭則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例也,而肅廟己丑親行後,過十九年至丁未始行,故散齋四日,則本院,忘未頉稟,只以致齋三日頉稟,遂復成例,事當定奪復舊,故敢達。上曰,近來則致齋,亦非三日,只如國忌之例用二日矣。爲三日者,亦因前日下敎而然矣。七日戒三日齋,刑殺文書,似不可入啓,此後則除正日前期三日致齋,而散齋則視事勿爲頉稟,可也。上又下敎曰,以齋明盛服之義觀之,齋戒之義,豈不重歟?苟無其誠,則雖有玉帛鍾鼓,將無以享,假今此大祭不遠,誓戒中,亦有國有常刑之語,諸執事,當各別齋潔,如有慢忽者,國有常刑,以此各別嚴飭,可也。{{*|出擧條}}諸bb臣b仍次退出。 ==3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禧王后gg貞熹王后g忌辰。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持公事入侍日次,而賓廳坐起,以國忌正日,旣已頉稟,不得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鎭禧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閔致龍,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呈辭,持平洪昌漢未署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魚有龍啓曰,上番翰林鄭履儉,以史閣修改事,今方出去,上番,當以兼春秋推移入直,而兼春秋金啓白、金聖垕,俱奉命出外,朱炯离在外未肅拜,金啓白、金聖垕,竝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錫祿、金聖鎔爲兼春秋。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其所撕捱,俱涉過矣,則特敎之下,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只推竝牌招。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至於四十餘員,而曾經侍從人,多在罷散中,實無推移塡差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竝敍用。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諸執事,當以文臣侍從塡差,而時無職名人,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以爲推移塡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親行時,堂上執禮,他無可合之人,不得已刑曹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親享事體至重,禮儀使,豈可預差替行,禮判,卽爲牌招,使之進參誓戒。 ○以尹心衡、李宗白、趙迪命、趙明澤、洪尙寅、柳光弼、南泰慶、李善行、趙漢緯、李廣道、朴胤東、李光湜、呂光憲、趙世垕、金尙重、鄭亨復、宋徵啓、柳謙明、李巨源、吳彦胄、閔泰齊、任{{!|𪼛|⿰王集}}、鄭熙普、李顯望、李裕身、鄭益河、沈䥃、金兌世、李錫杓、李性孝、李載厚、金尙翼,單付副司果。 ○魚有龍□□□判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如是違牌,殊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牌招事,已下,而方在城外,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8sbatfpv9i0i92g7ybvn72qnf0x00oi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四月 0 1109916 2173385 2022-08-21T13:40:4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五月|五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五月|五月]]}} l7b0cjvqjcb59odoec2sh8cs179dopk 2173432 2173385 2022-08-21T19:25:38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五月|五月]]}} ==4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尺許,良久乃滅。辰時,日暈兩珥。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問安。答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日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明朝,弘文提學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玉堂不備,明日法講,其將未開,其在事體,決不若是,金若魯之當初撕捱,其涉無義,重臣所達,俱無他意,經筵臣例奏則以此引嫌,極涉太過,對擧撕捱,亦涉過重。自古筵臣有若是陳達者,而未聞其時儒臣之引嫌,無乃廉隅,反勝於古人而然乎?其在事體道理,決不若此,竝只推,牌招入直,而明日晝講爲之。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4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固城縣令李行敏。 ○魚有龍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矣。傳曰,右承旨持此題,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傳于金聖應曰,提學雖持往書題,遣史官,書題若已懸則還來,未懸則還爲持來。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連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注書徐命臣呈告多日,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病不進,知經筵金取魯,同經筵李眞望在外,知經筵宋寅明纔已提學牌招,同經筵尹游疏批未下,他無入侍之員,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都承旨李眞淳曰,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留待。 ○仍傳曰,引見。 ○趙鎭禧啓曰,憲府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亦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校理南泰良,今三月朔篆文,無緣不書,從重推考,朔書必以百字爲準,自是定式,而兵曹佐郞金尙耉、成範錫,典籍李東元,朔書俱未準數,有違格例,雖已科次入格,竝皆勿施,今後各別申飭,何如?傳曰,依啓。飭勵之下,若是不書,極可駭也。其所處之旣在微官南泰良,依頃者處分擧行。 ○又啓曰,金井察訪李衡齡,差使員還下去,肅拜單子入啓之後,不爲入來,事甚可駭,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史官從宣仁門,馳往泮宮,則書題已懸,故不得持來之意敢稟。傳曰,知道。 ○又以司憲府言啓曰,持平洪昌漢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憲臣李德壽在外,掌令臣閔致龍在外,持平臣金相奭在外,只有執義臣崔命相,掌令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開坐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諫院言啓曰,司憲府持平洪昌漢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行大司諫臣金始炯在外,司諫臣閔珽受由在外,獻納臣申晩牌不進,只有正言臣洪啓裕,正言臣金漢喆,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餘皆不進,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副司直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趙尙絅,行副提學李瑜,竝牌招,而至於行禮曹判書尹淳,來在城外,連事撕捱,行副司果李宗城差下已久,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尤極未安,竝推考,一體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三百七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副校理兪㝡基親病陳疏入啓,晝講命下之後,以講官之不備,時刻已過,而尙不得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禮曹判書尹淳,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大司憲李德壽,刑曹參判趙遠命,行副提學李瑜,竝爲差下察任,行副司直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亦爲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今日晝講,時刻已過,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又傳曰,右相召對時,同爲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沃川郡守安宗海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安宗海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統制使金潗仕滿將官開坐啓本,則其中牙兵哨官閑良李延義,未滿五十朔,而以准朔啓聞,未免疎忽,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三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初二日,幼學姜舜沃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收禁gg囚禁g治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等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尹㝚事,亮濟等事,泰績事,南格事,{{*|以上措語見上}}鞫囚逃躱之初,乃有金吾堂郞竝爲拿鞫之命,而及夫罪人就捕之後,則揆以法文,宜在參恕之科,猶且特罷,諸堂、郞廳,則施以罪人未捕得之律,至於杖、徒者,蓋出於嚴處分之意,而吏卒則特以罪人正法,遽施寬典,未免輕重之倒置。噫,興瑞輩,受賂解枷之狀,已露於泰禧之納招,枝葉之知,而故縱亦著於極賊之結案,則其所忍杖不服,亦極兇獰,而未及取招,徑先酌處,殊非所以嚴隄防杜後弊之意,請還收興瑞等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答曰,不允。南格事依啓。 ○正言洪啓裕、金漢喆啓曰,李時蕃事,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承款人梟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廷顯獄事,雖未窮覈,而罪人南格,賊都目投火之說,旣不能明白自辨,則不可以廷顯之物故,無端全釋。請鞫廳罪人南格,參酌遠地定配。宣惠廳郞廳鄭潤先,大丘大同木捧納之際,與該邑監色、本廳庫直,密地符同,多受賂物,許多官木,冒禁換捧,爲該堂朴文秀所發覺,至於據實捧招,本宅,分付之說,已出於各人招辭,且監官及庫直,畏怯逃躱,則其符同情節,昭不可掩,而潤先,冒沒廉恥,尙今蹲仍,傳說狼藉,人皆唾鄙,請鄭潤先,爲先拿問定罪。軍門錢穀,所需不輕,公私債用,近有禁令,而摠戎使趙儐,一自除拜之後,用度太猾,放恣無忌,銀錢庫直,任以傔從,新營監官,差以私人,銀錢出納,潛相符同,假稱給債,用之如水,未捧懸錄,不知其數,且封不動銀子,何等重大,而擅自取用,至於二千兩之多,未知許多重貨,用於何處,而去處不明,人皆疑訝。除番需米及江倉糧餉,或稱改色,濫給親舊,或作名目,私自取用,營儲空虛,蕩然如洗,莫重軍需,冒禁濫用,其驕肆濫猾之習,不可不嚴懲。請摠戎使趙儐,爲先罷職,其罪狀,令金吾拿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趙儐,當觀供辭而處之,姑勿罷職。 ○副修撰兪建基箚曰,伏以視事,命下,則本館吏,例爲請進於知事及特進官,而帶去館隷,挾冊同往,且有勿禁帖,故雖値夜深,元無拘礙於夜禁,而昨夜館吏,被捉於禁營巡邏,結縛館隷,所挾經筵冊子,抛擲地上,以致添汚,又施重棍云。此是自來所未聞之事,事極驚駭,且關後弊,伊日巡邏牌將,請令該曹,囚禁科罪,禁營主將,亦難免不能詳審,壞損事體之失,從重問備之罰,斷不可已也。取進止。答曰,事極可駭,大將從重推考,牌將從重決棍。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少而癃痼,老而不死,犬馬之齒,今八十有六,眞元先竭,病益乘之,每一沈淹,形骸日以殘廢,坐臥不能隨意,衣被不自掛身,奄奄然一息,無復人世間生意,久矣。況敢論官職之事乎?有時瞻望天日,躬自怜悼,常以未死之前,無望訣辭天陛,爲此生之至恨,不自意本月之初,忽有西樞恩命,除旨遠降,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職雖閑任,品是卿列,是非草萊間垂死之臣,所敢冒當者,臣卽宜陳疏自列,而顧以尸居餘氣,神息昏迷,常不能自省多矣。僅僅倩人具藁,略控短疏,從縣道封進,惟乞及此纊息之未泯,得以盡釋其所被職名而就盡,是臣之大幸也。不料原疏未徹,乃於本月二十二日,敬奉聖旨,以臣爲崇政大夫議政府右贊成,職牒召旨,聯翩下臨,臣於淹伏之中,不覺震驚錯愕,誠莫知所以致此之由也。此殆臣死期將迫,卽促其晷刻溘盡,而猶自綿綿未絶,亦一天地間怪事,尙何言哉?至於班資之崇,職責之重,臨死賤臣之萬萬無所似,朝家擧措之萬萬無所據,以臣一縷危息,固不可以紙筆覼縷,而抑臣之微悃,竊有所哀痛迫隘,猶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者,臣請流涕而陳之,藉令臣,隨分積仕而進,今距禮經所謂致仕之年,已過十有六年,其不可以用捨進退論者,不但臣之所自知,卽國人之所知也。生而老,老而死,人事之常,自古及今,曷嘗有長存之人哉?臣年將滿九十,喘喘於房闥之間,朝暮飾巾以待者,不但國人之所知,卽聖上之所以洞悉也。又況空疎殘弊,雖在盛壯,而無堪於百執事之末者,不但聖明之所已悉,抑亦天日鬼神之所鑑臨也。今乃以周官所謂三孤隆秩,忽然加之於未冷之一尸,不少疑難者,抑何故也?臣誠千思萬想,決知聖心之非出於畀以職事,召而使之之意,此不過及其未死,以榮其身而已,則臣之數十年所叨白地虛銜,已是古所未有,天下安有以孤卿之位虛紆,以爲其榮之之理哉?惟此一着,可見聖朝之不惜天爵,視爲弁髦之一端,此臣所以憂歎抑鬱,不得瞑目而就歿者,不止爲一身之私憫而已也。臣之凜綴,不敢以陽界事自處,治疏祈免,亦有所不遑,而使崇資重任之名,不卽解脫,而遽爾冥然,則必將重獲戾於神明,玆敢收召神魂,略伸至懇,冒昧上瀆。伏乞天地父母,深軫名器之重,哀愍危死之命,亟將臣新授職名資給,竝行鐫削,以安須臾未絶之心,實終始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仰首雲天,伏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玆陞擢,意非偶矣。頃者別諭,亦悉予意,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幡然登道,用副望賢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臣於向日乞免之章,尾陳經筵事,而當聖上勤學之日,每以講官之不備,頻有作輟之嘆,臣實悶之,略論數臣,各引私義,過爲撕捱之弊,仍及甄敍責勉之請,措辭之際,安得無惜才之語,而至若無故之玉堂,不必提說,猶以瀛館諸學士,儘皆賢矣云云。爲其頭辭,則臣意之一毫無他,槪可知矣。匪意儒臣,過自引嫌,以臣疏語,謂之宛轉,有若臣眞有抑揚之心,而故爲委曲之說者然,何其疑不當疑,一至此哉?雖然,臣本疎闊,不自審量,無心說去,惹人嫌端,講筵之撤,職由於此,特敎屢宣,聖心不豫,究厥所以,莫非臣罪,以此情地,實無抗顔經席之望。且臣不學自劾之忱,疏籲之外,亦累暴於講訖,其萬萬出於血忱,聖上亦必下燭矣。昨於沙場行操之際,重觸風寒,痰壅喘急,頭暈身重,委頓呻囈,斷非起色,當此日日開筵之時,亦無輪回進參之勢。伏乞聖慈,鐫遞臣經筵之任,回授可堪之人,以重斯選,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必爲辭,卿其勿辭行公。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臣屢逋嚴命,日積惶竦,而聖度天大,輒靳例勘,特敎再下,開誨諄複,不翅若慈父之訓迷息,臣雖無狀,粗具人性,豈不知分義之至爲竦恐,明命之不可違越,而第廉隅大防,終有所不可放倒者,此豈區區自處,反欲過古人,而故爲無端辭避之計,不成節拍之事,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雖然,此則視卽今情理,猶屬第二事,未暇悉暴,而臣母病,連在危域,自昨朝猝然暴泄無數,元氣下陷,昏昏不省,肢節厥冷,凜凜有頃刻之憂,臣涕泣遑遑,罔知所措,此際天牌臨門,而輒未得承膺,臣於焦灼之中,益不勝惶恐欲死之忱。噫,頃則法講將開,而家裏急報之來,未免投疏徑出,今則召牌屢降,而臣母別症添重,又此詣闕陳懇,除非病狀之萬分切急,則臣何忍爲此哉?儻蒙聖慈得情而哀矜,卽賜遞改,俾臣母子,得以相守扶護,盡力於醫治之節,則臣之銜恩感激,河海罔量,而長日事君,豈無其時,近來臣僚之親病乞解者,每荷聖上體下之恩,無不曲允所請,臣亦天地大化中一物之微耳。安得不仰首鳴呼,冀被錫類之仁哉?臣情急事迫,未暇細締文字,慌忙來詣,瀝盡血懇。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窮蹙,諒臣情理之切至,特命削臣職而治臣罪,以之伸至情而肅頹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等疏曰,伏以鞫囚放釋之坐,異於議啓,臺官不必同參,故臣等,頃於諸罪人放送之時,相與退坐矣。今聞伊日讀宣傳敎之際,罪人裵胤休,忽發吾輩之事,一月則可知曖昧之說云,告者旣服,放出在卽,則其所曖昧,更何必遲待一月而後,始乃知之耶?今其言,有若別般事端,隱在不覩之中,待其發,而渠輩冤狀,方可見白者然,聽聞所及,莫不驚惑,皆以爲一番究覈,斷不可已,臣等旣有所聞,終不容泯默,玆敢仰陳。伏願殿下,俯詢於其時按獄大臣諸臣,而亟賜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者,當問大臣而處之焉。 ○左參贊權{{!|𢢜|⿰忄業}}疏曰,臣癃病濱死,全沒陽界人樣子者久矣。西樞有除,已至數朔,旣不能趨謝恩命,則宜以一疏陳籲,而床簀危喘,一味奄奄,數行文字,未暇構綴,尙此泯默,冞增悚蹙。不意政府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驚惶震越,益無以爲措,方欲倩人具疏,仰請威罰。忽於此際,得聞臣叔姪之名,入於鞫囚誣告中,臣骨驚肉顫,不覺渾身發靑,跼蹐高厚,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顧臣平生,曾無怨忤於人,且自病蟄以來,便絶知舊間問聞,杜門屛迹,與世相忘,況彼素所昧昧之兇孽,必不知臣身之尙在人世,而乃爲此虛謊罔測之說者,誠莫究其所以,此殆鬼物陰忌,有所揶揄而然耶?只恨臣老而不死,受此世所罕有之僇辱也。雖幸天鑑孔昭,洞燭其虛罔,賊情敗露,自服其誣捏,在臣私分,不敢息偃在家,擔舁病軀,以爲請罪司敗之計,而所苦泄痢,在途添劇,度數無算,飮啖全廢,氣息澌綴,殆將顚仆,纔到近畿,末由前進,席藁旅次,冒陳危懇,慢蹇之罪,尤無所逃矣。且念臣於昨歲夏間,一造京輦者,只欲少伸義分而已。固無因仍蹲滯之意,而聞有一大臣,提臣進退於筵中,至以臣未有職名陳疏下去爲言,有若臣較職名之有無,爲一身之進退者然,臣誠訝惑,莫省其意之攸在,而此莫非臣初不審愼於行止,致有人言之如此也。自玆以後,咋指矢心,不敢爲復出一步,以益其羞恥矣。今者凶言之構誣,又復罔極,身名之危辱,更無餘地,臣誠頑然,不能自滅,尙此戴圓履方,而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也。伏乞聖慈,察臣蹤地之危迫,不可更廁周行,諒臣病狀之癃苦,不可復起爲人,將臣新授職名及籌司兼帶,亟行鐫削,俾得歸身田里,以靖私義,此實天地父母生成之大恩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所誣,不足爲嫌,若是撕捱,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臣於向者,情窮理極,尋單控急,何幸聖慈垂諒,許免匪據,旋聞母病有添,及時歸救,渥恩所被,感祝冞深。乃者千萬不自圖,忽承北路按察之命,臣誠惝怳震駭,莫省所以致此也。噫,今之方伯,卽古之連帥也。必得威明足以服衆心,才猷足以當一面,然後方可以任承宣之責,望澄淸之效,苟非其人,上不當虛授,下不容冒受也決矣。顧此聖祖豐沛之鄕,北門鎖鑰之重,雖在常日,自別他路,而況法綱解弛,奸民生事,隣嘖國辱,所不忍聞,此時邊疆之臣,尤合另擇者乎?以臣之憃愚鹵劣,百無肖似,於內於外,何職可辦,而揆諸斯任,益知其萬萬不稱,同朝之間,宜無不審,則哲之下,寧有遺燭,而前後藩臬之選,輒擧臣名,固已大駭群聽,畢竟在心之簡,亦若無復難愼者然,臣竊爲聖朝惜此擧也。且臣年來,作一癃病人,種種醜陋之形,雖不敢縷陳,最是阿睹之患,便同盲廢,重聽之症,漸就深痼,濕痰流注,轉成風痺,手脚頑麻,不便運用,往往神思眩瞀,語言顚錯,對人酬酢,輒失首尾,尋常接應,尙患遺忘,雖於冗班散職,亦懼其不能陳力,顧何望自效於雄藩巡宣之務,無負我聖上委畀之意哉?抑臣私情,又有至悲切者,臣於六七年前,亦嘗謬叨是任,以老母之不堪將往,屢煩祈籲,終蒙恩解,臣尙銜結在心,不知死所,今臣禍釁餘喘,所恃而爲命者,只有本生母,而母以積痼之危疾,居恒懍綴,少失調將,莫保呼吸之頃,故常使一孀妹,晝夜守在病側,床褥轉動,一須其扶持矣。臣若之任,法當將母,而挈眷之前,傍無婦女,絶塞之外,疇任看護,此其勢,惟有捨置病母,而臣獨遠赴,古人所謂方寸已亂者,政獲臣今日情境,雖欲强抑,其可得乎?臣於除旨之下,宜卽祗詣輦下,竭誠哀號,以冀慈天之矜憐,而臣闋制之後,初値喪餘,情急伸哀,待過其日,昨纔登道,舟到楊根,而觸風添感,頭疼如碎,舁入道傍村舍,爲尋醫求治計,顧念藩職事體,有異邇班,中路濡滯,迹近慢蹇,一向泯默,尤增惶懼,玆敢猥從縣道,冒入文字。伏乞聖明,念方岳之至重,察臣情之孔慼,亟命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俾公私兩幸,仍治臣聞命稽赴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弘文提學宋寅明疏曰,臣於館閣之任,本不近似,而從前代斲於考試之役者,誠以主文柄者,時無在朝,臣又引分撕捱,則課試之有命旋輟,事體亦涉未安,不得不冒沒承膺,而私心惶愧,已不可勝言矣。卽有召命,天牌下降,若又有設製之擧,則見今曾經文衡,時任館閣之重臣,方在都下,非如曾前承乏之時,而臣若一例冒當,則臣身之放倒廉愧,雖不足自恤,其於國體之苟簡,館例之乖損,何哉?反覆思量,終難冒承,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收臣牌招之命,仍又重勘臣違傲之罪,以重國體,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違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焉。 ○兵曹參議金尙奎疏曰,臣幸蒙恩暇,來省母墳,且有墓道經紀之役,謂可以少伸情私,而朝臣由限,旣有定制,況此宿衛輪直之地,尤不宜一日曠帶,故臣雖不得親檢,儗趁近間上去計矣。臣父飧泄之症,添劇於今番焚黃之行,一日之內,殆不知幾許登溷,神氣委綴,食飮頓廢,床席轉動,輒必須人,區區至情,亦未忍離捨徑歸,鄕裏調護之節,尤多齟齬,豈不欲稍便醫藥,寸寸將往,而顧今病情,實無從近登途之勢,差待少歇,自爾淹滯,入城遲速,有難預度,私情雖切迫,而公體極惶悚。且聞僚員多故,禁直實難推移云,事勢到此,宜有及時變通之擧,玆敢略具短疏,縣道哀籲。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廟堂,稟處。{{*|原疏直下備局,時未覆啓,故未及謄上}} ○敎開城留守鄭壽期書。王若曰,故都擇居留之任,予難其任,大府摠管理之權,卿膺是選。秩視方岳,班輟亞卿。惟卿,珪璋令譽,詩書本業。蘇老泉之文章奇健,人皆讓頭,晏敦復之氣槪亢高,樣不入俗。家聲能繼於名祖,大策究天人之原,先見不愧於沁留,尺疏戒霜氷之漸。惟其逡巡於榮利芬華之際,能得脫灑於言議波蕩之間。出入於三朝侍從之班,前後衷悃之冞赤,徊翔於四郡山水之地,歸來顚髮之未華。喜卿精力之尙强,惟予倚畀之愈篤。眷玆松都留府,實是漢師陪京。燕路西通,褒斜結蜀路之口,沁都南拱,洛陽爲天下之喉。民物繁華,素稱姦猾之難制,關防險隘,最是鈐鎋之獨專。惟其任不輕而重焉,顧今日捨卿而誰也?玆授卿開城府留守兼管理使,卿其祗服予命,益殫乃心。勤庠序課試之規,而俾有作成之美,精卒伍蒐鍊之法,而須盡綢繆之謀。歲弊而儲蓄已空,曷堪供億之費,事豫則緩急有賴,宜思經紀之方。於戲,律己之淸,乃其能事,爲政之務,豈須多言。出自宰班,想知予宵旰之慮,往莅乃職,宜殫卿報效之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四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開城留守、北兵使,留待引見入侍時,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右承旨趙鎭禧,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上曰,開城留守進來。壽期進伏。上曰,近來松都,殘弊特甚,卿須下去後,着念爲之,可也。壽期曰,姑未知物情之如何,去後當有所達矣。上曰,北兵使進來。好人進伏。上曰,卿之所任,異於他任,故以文臣除授,有意存焉。須體此付畀之意,益加勉勵,毋或泛忽,可也。且卿名雖文臣,本來武家人,則至於武備,諳練亦多,以卿授此任,豈無意耶?好人曰,小臣本以蔑學之人,授此一邊之任,自量才分,萬無堪當之路,故呈于備局,終未得遞,不得已下去,而恐孤國家付畀之盛意也。上曰,有所懷否?好人曰,伏聞曾經人言,則多有變通之事云,而未能目擊,下去後,詳知狀聞矣。又有所達,小臣,本以儒家人,臣父,意外爲武科,而至於武事,非但生疎,況又絶塞重器,堪當無計,極爲悶慮。且去後凡事,不能盡爲親執,故申世洸、金養一兩人,欲爲率去,至於啓請矣。到今臨行,以不緊之故,多般推托,不欲同去,朝綱之解弛,於此可知矣。塞外重地,不可以獨力爲之,且同事之人,非此子莫可,故玆敢仰達。趙鎭禧進伏曰,幕裨不去之人,到任後狀間請罪,可也,而北兵使洪好人,以幕裨率去事,至煩前席,殊涉瑣屑,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出擧條}}上曰,承宣所達是矣。推考,而幕裨不去之人,則極爲非矣。不可追後帶去,今日內率去,而若或不去,則自有當律矣。承旨讀別諭。好人退伏。上曰,凡閫任,異於藩臣,辭陛時,當着戎服,而洪好人,不着戎服,好人與武臣有異,且不能詳知前例之如何,故不爲推考,而此後則雖文臣,以閫帥辭陛時,則必着戎服事,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鎭禧曰,此後定式事,分付乎?上曰,然矣。上命小黃門,給弓矢。上命承旨,書傳旨。傳曰,北兵使洪好人,軍官前虞候申世洸,出身金養一,今行隨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此退出。 ○甲寅四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聖應曰,俄有大臣同爲入侍之敎,而備坐罷後,大臣已爲出去云,故卽送史官于其家矣。健基讀《近思錄》第十篇,自伊川先生上疏,止周公乃盡其職耳。上曰,承旨讀之。眞淳讀,自大有之九三,止所以大吉。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防小人之道正己爲先,止使足以警衆,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問大臣入來與否,如入來則卽爲入侍之意,分付。命臣承命而出問之,則大臣姑未入來矣。卽爲還入奏達。健基曰,《李忠定奏議gg李忠定公奏議g》,頃有玉堂諸官,聚會本館,使之相議懸吐之敎,而卽今玉堂,只有臣一人,講筵出入,實無餘暇。且《陸宣公奏議》,李德壽曾已懸吐,而德壽今明當入來云。此冊亦令德壽,專意懸吐,何如?上曰,李德壽非久當入來矣。此冊專委德壽,使之懸吐,可也。{{*|出擧條}}健基曰,伊川答人書,所謂懼之以利害,則將恃財而自保,此雖非人臣告君之道,而自上各別體驗則好矣。上曰,然。健基曰,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一命之士,尙然,況君臨萬民,而豈可無存心之道乎?如此格訓,尤爲體念,是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坎之六四章曰,訐直强勁者,率多所忤,而溫厚明辨者,其說多行,人臣告君之道,則雖貴溫厚明辨,而人君聽諫之道,則異於此,雖訐直强勁者,必虛己容受,察其是非善惡,而從違之爲宜。上曰,然。納約自牖之義,頃因儒生殿講,而有所下問者矣。健基曰,天祺章,此論其德量也。凡所使之人,有罪則罪之,罪之之後,復用之如初,人君御世之道,亦如此。可罪者罪,可用者用,勿以其罪而廢其用,斯有益於治道矣。上曰,然。健基曰,欲當大任,須是篤實,此言甚好,必無虛僞文具之事,然後方可謂篤實。我國,以文治立國,後世有文勝之弊。凡事必篤實而後,可救此弊,篤實二字,尤當體念處矣。上曰,所達之言,好矣。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州縣專欲掩蔽,古亦有此弊矣。只以無誠意爭私意之致,今時則尤甚。健基曰,物我限隔而不相通,故有此弊。蓋西銘之理,不明於世,久矣,安得無此弊乎?上曰,卽今非但州縣監司爲然。監司與廟堂亦然,皆是自私其身而致此矣。健基曰,各欲盡其職事,則不無相爭之弊,而蓋緣不勝私意而然矣。上曰,皆有物我之心,故有此等弊矣。健基曰,不能行一公字,而各欲行其己意,故不能無弊。若使人人,留意於一公字,則其效必不少矣。上曰,奚但不少,其爲有益者,必大矣。司謁,以方席置左門之內。上曰,右相已爲入來,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可也。命臣趨出,與右議政金興慶偕入。興慶進曰,雨意雖霽,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未知有何下問之事,有此入侍之命,而傔從已散,倉黃入來矣。上曰,參鞫臺臣之疏,有問于大臣之言,故使之入侍,而猝急入來之際,不致聽聞之駭異乎?興慶曰,所謂大臣,例有平轎子及前導二人,而下人盡散,故不得已以政院下人,持按籠在前,近住傔從數人隨來,不至於有駭見聞矣。上曰,胤休之言,極可怪矣。卿亦聞之乎?興慶曰,臺疏則風聞其槪,而胤休之言,臣則全然不聞矣。蓋伊日十餘罪囚,一時放釋之際,自爾喧擾,且臣所坐處深奧,罪人云云之語,何以聞之乎?上曰,臺臣,亦似追聞其言矣。其時若耳聞之,則何不卽爲啓達,而今始言之耶?胤休爲人,未知,何如?久則當知,及一月之說,似有隱情矣。胤休其已下去否?興慶曰,胤休受杖,自惠民署給藥以送,似不及下去矣。上曰,其究問之道,何以則好耶?興慶曰,設鞫則重大,而旣非朝官,則亦非禁府所當問者矣。上曰,然。胤休非白面乎?興慶曰,曾爲進士云矣。蓋故承旨正徽之妾子,而其兄胤命,戊申庚戌間,得罪竄配云矣。上曰,然乎?胤休之言,似出逆情,而一月之說,極涉殊常矣。興慶曰,臺言旣如是,一問可矣。庚戌年間,改構禁府,視舊高幾尺餘,委官之坐尤深,故臣則不聞其語,而必有聞之者矣。上曰,乙巳年錄囚時見之,堂上雖高,堂下則洞見之矣。興慶曰,戊申己酉年間,臣爲判金吾,其時則俯視堂下,甚易矣。上曰,卿何年爲判金吾耶?興慶曰,臣丙午年,爲判義禁,戊申兵亂時上來,又爲之。世子喪事時上來,又爲之。其時則俯見堂下,自庚戌改構之後,凡罪人觀形察色,言語聽聞之道,大不如前矣。上曰,問郞則必見其人,爲人何如云耶?興慶曰,本是無形狀之人,亦有毒氣,且有詩名云。與南極面質之時,頻頻笑語,可知爲人之輕淺,元來庶孽之有文字之才者,人物多輕淺矣。上曰,爲人輕則易爲此等言矣。令政院謄出疏本,分付秋曹,使之嚴問後,登對以啓,可也。{{*|出擧條}}明日備局坐起,將爲之乎?興慶曰,似不得爲之。今日備坐來參者,只二人矣。上曰,朴文秀之言,聞之乎?興慶曰,此在外,已與領相戶判相議者矣。上曰,文秀則或慮御史,捏合於徐貴江事,而此則不必捏合矣。興慶曰,刑部眞作贗作之說,不必爲慮矣。上曰,明日,欲使領相、原任大臣入侍矣。然則無可爲之事,不必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卯時有霧氣。 ○下直,熊川縣監金瀁,安岳縣監李思一。 ○金聖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館學到記,摘奸}}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成均館寄齋儒生,與四學儒生,當爲親臨殿講,依此擧行,東西上齋儒生,明朝來會闕中事,分付。 ○又傳曰,明日儒生殿講,肄儀後爲之。 ○又傳曰,殿講處所,以崇文堂爲之,儒生,明政殿待令。 ○金聖應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開城留守李德壽所授密符,使其褊裨替納,其在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儐所授密符,使其軍官來納,雖不罷職,旣有拿命,則不可仍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密匣修整以入,令訓將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令訓將兼察事,命下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修撰兪健基,獨爲入直矣,卽因臺論,纔已出去,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崇文堂,親臨儒生殿講時,侍衛節目,當爲磨鍊,而此堂曾無已行之例,依熙政堂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光國功臣海平府院君尹根壽,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西原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望呈願受,査問本縣,折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錦陵君朴弼健,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安岳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七十五負三束,望呈願受,而査問本縣,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本曹句管三手米,乃是訓局軍兵放料之需,而亦是田稅中所出者,則其所關重,與田稅,少無異同,而谷城壬子條三手米,元數一百四十石內,昨年冬間,只納二十石,其中四十八石,移納於禁、御兩營軍保米未收之代,其餘七十餘石,初不上進。累次催督,尙在未收中,非但未收之數多,各司所納,體段各異,而以本曹所納,私自那移,分納他營,極涉可駭。後弊所關,不可置而不論,當該守令,拿問處之,何如?傳曰,允。 ○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等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尹㝚事,亮濟等事,泰績事,{{*|措辭見上}}臣於金吾吏卒酌處之命,竊有所訝惑焉。本府堂、郞則律文之外,處分旣嚴,而守直吏卒之眞有罪犯者,則反以其所律文,不至於極,罪人捕得,旣已正法爲敎,遽施寬典。噫,吏卒輩,受賂解枷之狀,已露於泰禧之招辭,枝葉之知而故縱,亦著於極賊之結案,則其所頑忍不服,亦極兇獰,而未及取招,徑先酌處,殊非所以嚴隄防杜後弊之意。請還收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國綱不嚴,朝令未行,分館,申飭,非止一再,且已經歲,而尙無擧行之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在嚴飭之道,不可一任其遷就。請承文院上博士拿推,分館各別催促。掌令閔致龍,旣無難安情勢之人所共知者,且居在京城不遠之地,則鞫獄方張之時,不卽上來者,誠所未曉。若其老病難强,則一疏陳籲,道理當然,而除拜幾滿一朔,去就略無擧論,其在事體,不當如是。請掌令閔致龍遞差。答曰,不允。槐院官事,閔致龍事,依啓。 ○正言金漢喆啓曰,李時蕃事,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承款罪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廉隅一節,士夫大防,近日經幄諸臣之鎭日撕捱,雖可謂引嫌之太過,而金若魯未出之前,兪健基自處之道,決不當冒沒先出也,明矣。況其經學之薦,作一笑囮,而衆嘲群譏,擔閣一邊,玉署花磚,抗顔前進,其壞廉隅而羞搢紳,爲如何哉?請副修撰兪健基改差。答曰,不允。兪健基則當初引嫌,已涉太過,何必共去就?不允。 ○洛昌君樘疏曰,臣以無似疎宗,致位崇班,秋毫莫非聖恩,恩山德海,欲報無階,只以筋力之奔奏gg奔走g,爲萬一圖酬之計,前後不敢以區區賤疾,有所仰浼,而近日風氣不佳,將攝失宜,素患痰癖之症,挾感上衝,有時昏窒,氣息委綴,症情危惡,雜試藥物,難望時日之效,乃敢爲請告鍼灸之計矣。不料天恩,愈往曠絶,至有遣醫看病之命,實非微末如臣所可得者,臣是何人,蒙此不世之恩於聖明之下哉?闔門攢祝,感極以涕,洪渥所及,病勢少減,而此非一時偶感之比,源委深痼,蠢動未易,旬月之內,實無供職之望,朔朝候班,旣未能進參,身帶宿衛之任,亦不免曠職而虧分,病裏惶隕,益增悶蹙。玆不得不疾聲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遞臣所帶摠管之職,以便調治,俾安賤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摠管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洪昌漢疏曰,臣罪大釁深,迹幽情危,永斷陳力之望,遂堅屛廢之志,有除而輒事撕捱,有召而一例違逋,專眛分義,慢視恩命,歷數朝臣,未有臣比,律以邦憲,誅殛亦輕,而姓名猶玷於朝籍,隆恩不替於簪履,柏府除旨,又降於病伏隴舍之日,馹召繼辱,梧楸生輝,負罪倖逭,已極感惶,從而媒榮,此何故也?臣誠仰戴洪私,俯循微分,不勝隕越罔措也。臣聞臺臣之當署未署者,朝家不以臺臣待之,雖抱危苦之情,而永阻呼籲之路,臣之忝叨是職,今至再矣。徒事違傲,不思一陳微懇,以冀聖慈之矜諒者,實非臣分之所敢出,故拚死出肅,以竢臺署,而冒瀆於天地父母之前焉。臣之史職時所遭,誠國朝以來未有之事也,不敢每每覼縷於開釋洞達之後,而若臣不忠無狀,事君昧方,自陷大辟,仰辱聖眷之罪,臣雖滅死萬萬,不足以自贖,日月已久,而餘悸薰心,中夜思之,惶汗浹背。噫,人臣之有情勢而難進者,儘多般數,有開釋敦勉,而可以承膺者,有時移事往,而可以變動者,亦有可以沒齒斂迹,而訟愆自靖者,顧臣當初罪名,關係,何如?而乃敢自同於微眚薄過,以恩諭之曠絶,官銜之換易,暇論於去就之節哉?是以,試院考校,事係往役,騎省郞署,職非華顯,而俱不免唐突趨承,竟速違罷,今忽弁髦廉義,變易初心,敢以金木之餘喘,盤礴豸冠之淸班,則臣之受人嗤罵,固不足言,其於世道,豈不添一變怪乎?臣旣有合下自引之情勢,則餘外難冒之端,俱屬檜下,而抑有不得不畢陳者,淸朝臺閣之任,其責果何如也?上而匡救衮職,下而糾劾官邪,激揚淸濁,分別是非,尊朝廷而礪當世者,其責專在於臺閣,雖使高見識大力量當之,猶懼其未能盡職,況臣庸愚蹇劣,技倆畢露,百爾思之,寧有一分彷彿於見任哉?且臣素乏需世之具,而早涉榮途,自信狷拙之性,而未解俯仰,一當翰薦,重觸時怒,循私之斥,醜詆之言,罪釁狼藉,身名汚辱,臣若不思懲羹,徒懷榮寵,更進一步於衆目睢盱之場,則其立見顚沛,必不但止於前日人言而已。臣雖至愚,自量甚審,復出世路,已矣息望,以國體言之,今日朝廷,雖曰乏人,豈可使行私史剡之人,復執一代之臺憲,以致咈人心而汚官方乎?正宜早行刋汰,以示好惡也。噫,臣猥以微末,偏蒙恩造,拔之於泥塗之中,躋之於法從之聯者,秋毫皆聖上也。在臣感結之忱,豈不欲竭力奔走,少效萬一之報答,而廉愧之防,不可踰越,守株之愚,有死難變,惟以甘心廢棄,爲息黥補劓之圖,臣之衷情,其亦慼矣。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特垂終始之恩,削臣職名,勘臣罪負,仍命選部,更勿檢擬,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4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啓曰,小臣,議政府隷儀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注書李光躋出使代,丁錫天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丁錫天,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夏享大祭親行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無上來之期,致齋前,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備擬。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隷儀進,左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階是第二品,當依例送西付京職,而取考謄祿,則甲子年故相臣尹趾完,以正二品,除拜慶尙監司時,本曹啓辭內,以爲續錄內,各道正二品以上觀察使,京職兼差云,而其下,以兩界則否懸註,此是以兼府尹之故,不爲疊付京職也。慶尙監司金始煥、金在魯,俱是正二品,而以兼海州牧使之故,竝不送西,今亦依此例,不爲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珩爲掌令,以趙明澤爲應敎,以鄭亨復爲校理,以柳鳳徵爲左尹,以金錫一爲兵曹正郞,以黃梓爲司僕正,以李滋爲掌樂正,以沈得賢爲載寧郡守,以鄭胤獻爲延豐縣監,以申命擧爲熙川郡守,以李承源爲承旨,以權{{!|𢢜|⿰忄業}}爲慶尙監司,以金徵慶爲平安都事,以朴世杓爲典籍,以韓景愈爲北部主夫,以李度爲沃川郡守,以朴起祖爲敦寧都正,以柳復明爲兵曹參議,以康弘濟爲成均博士單付,定平府使申光岳今加通政,善治善䀼gg善賑g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隷儀進,左副承旨趙鎭禧進。 ○柳復明、李彦緯、閔致龍、許晶爲副護軍單付。 ○兵曹口傳政事,以黃梓、申思永、金錫一、李師德爲副司果,以韓億增、韓翼謩爲副司正。 ○李眞淳啓曰,儒生殿講時,承旨當竝爲入侍,而右承旨魚有龍,以隷儀出去,罷後卽爲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上齋儒生,明政殿庭,使之入坐。 ○傳于李眞淳曰,弘文提學宋寅明,隷儀罷後,來待闕中事,分付。 ○魚有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玉署上下番俱空之日,一向撕捱,殊涉未安,更爲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亦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以禮儀使,今日隷儀,不爲出肅,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金尙奎,受由下去于漣川地,親病呈疏,上來無期,而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亦且不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因兵曹草記,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亦且不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參議金尙奎,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備擬。 ○傳于趙鎭禧曰,節製居首進士金硡,直赴殿試之次生員柳健,直赴會試,幼學鄭運維、李敏行、李剛中,進士申命觀,幼學李存中,進士金宗岱,各給二分。 ○傳于魚有龍曰,到記儒生殿講居首,幼學李昌儒,別製居首,進士閔齊岳,之次生員朴昌潤,竝直赴殿試,殿講之次,幼學趙應彦、金慶祖、金壽徵,竝直赴會試,幼學鄭升賓、曺命時、金載垕、徐性慶,別製之次,生員申CChar、鄭奎相,各給二分。 ○記注官金啓白書啓,臣敬奉聖旨,馳往江華府鎭江里右贊成臣鄭齊斗所住處,傳諭,則以爲臣猥被重命,萬萬有不敢當者,不得已冒死呼籲,徊徨累日,昨纔拜章陳乞,以祈天日之鑑燭,忽復別諭下臨,史官來宣,十行恩旨,可泣鬼神,至其一二寵命,實有非賤臣所敢承聞者,臣伏地隕越,字字感泣。聖諭若此,而臣乃以垂盡之命,無敢望對揚其萬一,是聖渥如天,而臣罪愈重,臣直欲速就溘然而無知也。賤息方此危困,無復承命之狀,已有文字上瀆,伏惟聖明,庶幾俯察,臣惟有席藁祈懇,日夜以竢聖慈之有所矜憐而,垂許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時囚罪人趙儐,素有痰喘之病,自去月旬前,挾感添重,喘息淹淹,兼發浮脹之症,委頓床席矣。昨日就拿之時,及到望門,二次氣塞,急灌淸心丸等藥物,僅僅回生,卽今病症,十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堂箚之發,不勝駭惑之至,繼伏見批旨,以事極可駭爲敎,仍下重推之命,臣於是惶蹙無地,第其箚,全沒實狀,混淪爲說,聖上亦何以照燭也?臣本不欲與之較絜,而今則臣旣被嚴敎,安得不一一陳暴也?昨日巡邏牌將來訴,以爲三更巡過時,有二人醉臥街上,所帶邏卒,問其爲誰,則不答一言,亂歐邏卒,如是之際,知其玉堂書吏與軍士,而書吏則持經筵冊子,故放送,軍士旣手歐邏卒,傷處甚重,故捉來云。臣欲知事狀,招致其同行書吏問之,則告以軍士乘醉,亂打邏卒,渠則無所犯云,臣,分付書吏曰,汝則旣以經筵事往來,醉倒街上,雖可罪,特爲分揀,軍士則犯夜固勿論,歐打邏卒,流血被面,汝所目覩,此不可不治,而相敬之道,不可不送言於本館,汝以吾言,詳告事狀于出仕玉堂。遂略施棍罰於軍士,晩後玉堂送言,軍士以犯夜受棍,將欲筵白,臣聞而怪之,問來吏曰,朝者令館吏,備陳曲折,則何如是送言耶?來吏曰,厥吏初無告達之事,臣始知館吏之激怒其官,欲惹不靖之端,又委曲爲答,要治厥吏不傳言之罪,且以軍士之重歐邏卒,終不可不治。雖政府下吏,犯夜則進來治罪,例也,館隷之作挐者,送言後治罪,有何可怒?而如此瑣事,何可筵白之意,爲答矣。卒乃汲汲陳箚,而至以一軍士之故,發怒於臣,罪軍校而請罪其將,不少留難。臣雖疲軟,職是卿列,且當夜禁申嚴之日,治一歐打邏卒之館隷,而生事至此,殆未前有,況臣所帶經筵,亦館隷之官長,學士之右地,則爲館隷,報復於官長,而淩藉於右地,終非識事體者所爲,壞損之目,恐不可以尤人也。若其全沒軍士受罪之實狀,反以書吏被捉,冊子添汚,張大粧撰,有若臣不致謹於冊子,而妄加罪於匪罪者然,必欲致駭於天聽者,抑獨何心,臣竊怕之。噫,臣之無似,冒當重任,力辭不獲,苟此蹲仍,終遭忽地羞辱於氣銳之學士,而駭然之嚴敎,又非臣子之所敢聞,臣誠慙靦惶懍,無地自措,其何可一刻抗顔於周行之間哉?玆敢畢陳前後顚末,以備睿察,兼暴私義之決不可淟涊,冀賜處分,伏乞卽日斥退,仍治臣壞體之罪,以安賤分,以快人心,不勝大願。至於牌將決棍之命,亦有不敢奉承者,治館隷者臣,而返歸罪於牌將,晏然施棍,一營軍校,謂臣何如哉?此又臣遞任以後,可以擧行者,不得不冒死尾陳焉。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乃本館之誤聞,牌將其勿決棍,卿其勿辭行公。 ○判義禁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之所帶內局、金吾兩任,在例不得竝兼,而向臣引例陳請,未蒙處分。伊時參鞫事急,不敢久費撕捱,未獲卒辭,尙皆冒兼,私心悚蹙,有不可言,而幸今鞫事,已盡收殺,兩兼任之竝此蹲據,揆以事例,終涉未安,卽令該曹,照例變通,有不可已矣。且臣信心冥行,瑕尤莫掩,議讞之際,致拂公議,奏對之間,動被臺參,雖節次奔忙,未暇自列,而在臣廉媿,未免放倒,至於向來筵奏,雖嘗自附於前輩美事,而率爾妄發,乃反爲諸學士撕捱之嚆矢,致令法講久停,愚眛抵觸,無所逃罪,而昨日新啓中,經學薦三字,忽復演出臣言外之文字,惠文餘波,橫及於臣,種種難安,節節生事。臣罪至此,有難勝贖,何敢一味淟涊,自陷於無忌憚之科耶?蹤地如此,今日內局起居之列,亦不得祗赴,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削臣本、兼諸職,仍命重勘臣前後辜犯,以爲妄言起鬧者之戒焉。抑臣有至懇悲悰,不敢自阻於慈覆之下,敢此尾陳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長湍地,墓莎半邊,近忽崩頹,不可不趁此霖潦前改築,而臣無長成子姪,非臣躬往,無以董役。且臣年前喪壯子,嬴博之葬,被湍儒誣討,雖朝家行査勿問,而不敢仍留其地,倉卒移運,藁葬於衢路之側,臣時見縻公故,不得爲臨壙之訣,近始揀得一麓,爲安厝之計,涓日在近,臣今又不得臨穴,則區區私情,誠有所不忍。此不過信宿之地,跋往跋來,可費三四日子,頃已呈單受暇,欲待大祭過後往還,而臣之見帶諸任,俱係緊重,有不敢循例辭朝,倘伏蒙聖慈,俯垂矜憐,特賜恩許,則至情可伸,幽明無憾,豈不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癃痼之疾,無望陳力,而含恩怵分,未敢辭避,適値鼎席之有故,獨當按鞫之重任,早夜奔走,殆至二朔,其得免於顚仆者,實非始慮之所及,昨夜登對罷還之後,素患脅痰凝結之症,忽復重發,胸腹浮疼,腰背牽痛,少有轉動,輒卽拘掣,俯仰不得,作一籧篨。今日廟享隷儀之班,旣未能進參,殿講考官之召,亦末由承膺,病裏惶隕,無以容措,玆敢略暴危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四月初四日巳時,上御崇文堂,親臨儒生殿講。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丁錫天,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考官,判府事徐命均,弘文提學宋寅明,判尹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大司成鄭羽良,行司直洪尙賓,參考官,司成宋秀衡,司果金光世入侍。上命宋寅明於明政殿庭,課試東西上齋儒生,而下齋儒生及四學儒生,則親臨試講。徐命均進伏曰,藥房啓辭,勿許入診,故不得入診矣,伏聞醫官之言,湯劑進御後,眩氣不復發作云,下情不勝喜幸。上曰,今番適然,而何能知其見效乎?數日內,不復發作矣。徐命均曰,水剌及寢睡,若何?上曰,水剌則稍勝,寢睡則如前矣。徐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掌議,無居齋者乎?鄭羽良曰,朝食堂則參之,而夕則不參矣。上曰,色掌不在耶?或入來外庭耶?徐命均曰,皆在外而不入來矣。臣於講經,試官則初爲之矣。上曰,上齋則課試,下齋則試講,今當依前例爲之,而日勢已晩,儒生輩,亦可悶矣。尹陽來曰,上齋中,亦有講經者矣。上命儒生,列坐殿庭。上曰,各呼名,書給講紙,而注書一員則書講紙,一員則收栍,宜矣。上顧徐命均曰,卿則初爲講經試官乎?命均曰,今番則初矣。宋眞明曰,臣亦初爲試官矣。眞明曰,曾前殿講時,儒生,於經書中,而今番則受講何冊乎?上曰,三經中落點,宜矣。落點於詩傳,上曰,京儒多居齋乎?鄭羽良曰,鄕儒多居,而亦多京儒矣。上曰,一儒生講時,又書他講紙,連爲進講,可矣。徐命臣書講紙於榻前,周示諸考官後,呼儒生登殿進講。尹光履講《詩羔裘》首章而不。上曰,此鄕儒乎?鄭羽良曰,鄕儒矣。上曰,似是鄕儒矣。丁錫天收栍於諸考官,至榻前呼栍。上曰,表與策,孰難乎?宋眞明曰,最難者表,故能表則亦能策矣。上曰,三日製壯元,京人乎?宋眞明曰,前副率金載海之孫矣。李仁垕講匏葉章,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而不。徐命均曰,儒生輩,專習《周易》,而不習《詩傳》,故如是矣。上曰,式年之時,必爲工夫矣。上曰,儒生輩,皆持試紙乎?鄭羽良曰,自本館備給矣,而非但今番,每當科時則備給矣。上顧徐命均曰,注書徐命臣,於卿爲幾許寸乎?命均曰,於臣爲八寸親矣。上曰,此亦達城尉之子孫乎?命均曰,達城尉季子直長晉履之曾孫也。上曰,其父兄在乎?命均曰,在而其父則儒也。趙應彦講江漢首章畢。上親問曰,末句何爲云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乎?應彦曰,武事,不得已而用之,故如此矣。上曰,向日書題,出於此矣。徐命均曰,表題矣。命收栍,六通一略。上曰,若多略則不怪矣,而一略則可怪矣。上曰,此京儒乎?宋眞明曰,趙鳳鳴之庶子也。姜彦輔講雨無正章,戎成不退而不。金尙礪講節南山章,四牡項領而不。上曰,尙礪累入殿講,經工則熟矣。鄭羽良對曰,鄕儒矣。李信普講賓之初筵章,賓旣醉止而不。權思顔講天保首章而不。上曰,新除承旨牌招乎?李眞淳曰,牌招矣。李夏躋講桑柔章,民之罔極,職涼善背而不。上曰,何許人也?鄭羽良曰,李春躋之庶弟也。洪頤輔講六月章,吉甫燕喜而不。鄭升賓講皇皇者華,我馬維駱而畢。徐命均問文意,未對。收栍三通三略一粗。上曰,詩傳則最難,書傳則差勝矣。上曰,四書則易乎?徐命均曰,不易矣。上曰,古者儒生名下,列書七書,以爲落點之規,而四書則不爲及第矣。盧夏謙講長發章,受小球大球而不。上曰,此章最深下矣。徐命均曰,如此深下之處,善誦則尤有色矣。李泰運講綿章,肆不殄厥慍而不。金可慶講天生蒸民首章而不。上曰,此儒年歲,似多於李泰運矣。上曰,講則意謂下齋,稍勝上齋,故別爲矣。姑不出及第,果不然矣。丁鶴天講斯干章,約之閣閣而不。金錫履講谷風章,行道遲遲而不。上曰,遇好者而惜矣。納冊於尊嚴之地,雖剛腸,不能善講,似不怪矣。上曰,金錫履入下齋久乎?鄭羽良曰,此乃關西人也。以其善講,故許入矣。上曰,關西人物,勿論文武,皆俊秀矣。上曰,寄齋生,皆實才乎?鄭羽良曰,皆實才矣。上曰,儒生之許入館學,大成主之乎?宋眞明曰,有敎授則敎授主之,無敎授則大成主之矣。韓相五講七月章,二之日鑿氷沖沖而不。金壽徵講文王有聲章,築城伊域,而誤讀首章遹字。上命贖罪。鄭羽良曰,殿講事體至重,不可贖罪矣。收栍三通二略二粗。金載垕講崧高章,王命申伯,式是南方畢。上問四方于宣之意,對之未瑩。收栍二通三略二粗。徐性慶講採薇首章畢。上親問再言玁狁之故,對之未瑩。收栍二通三略二粗。上曰,異於製述,得分亦幸矣。李顯祚講採菽章,赤芾在股而不。上,命少退,諸臣竝退待閤門外。申時更引入,諸臣以次進伏。上曰,今番則館學中,純通干矣。製述則異於是,豈有曳白之理?張擎九講大明章,天監在下而不。黃處奎講天命玄鳥而不。尹錫履講四牡修廣章不。曺命時講定之方中章畢。上,親問何謂秉心塞淵則來牝三千乎?命時曰,治國富强,故如此矣。徐命均問樹之蓁栗之意。命時曰,十年後收用之意也。命收栍,三通三略一粗。丁錫天收栍之際,上顧徐命均曰,此注書,在京乎,在鄕乎?徐命均曰,在京,而昨年式年,兄弟同榜者矣。上曰,厥弟則何名乎?徐命均曰,丁錫敷矣。上曰,講儒中有丁哥,無乃同族乎?鄭羽良曰,雖姓同,而非同族矣。李昌儒講文王章世之不顯畢。上,親問天命靡常,何謂也?昌儒曰,善則降福,不善則降禍也。上曰,文王以寧,何謂也?昌儒曰,多賢士故,君得安寧也。上曰,善對矣。上,問侯服于周,何謂也?昌儒曰,殷旣亡故服于周也。上曰,宜監于殷,何謂也?昌儒曰,殷旣不仁,而致亡故也。上,問亡國者非不多,而監于殷,何謂也?昌儒曰,近代故也。命收栍純通。上曰,前者此儒,殿講純通,而以比較不得及第,甚可冤也。今見之則乃李昌儒也。徐命均曰,前日以製述比較,而見屈矣,今又爲之矣。上曰,此儒終爲講經及第之數也。許紞講出車章,王命南仲而不。上曰,先朝有自不者,近來則無自不矣,非誠實底道理。徐命均曰,文臣殿講,亦不得自不矣。上曰,文臣多欲自不故也。金光集講信南山章,上天同雲,而誤讀大文上詩字。上曰,章頭有詩字,故加讀,前者亦有如此者矣。金宗翼講蒸民章,肅肅王命而不。上曰,製述儒生試卷gg試券g,所納幾許乎?遣史官往問,宜矣。金聖鎔趨出問之,復命曰,二十七丈云,而時已酉矣。上曰,酉時,日勢何如耶?徐命均曰,日昏時矣。此時晝長夜短,戌則夜矣。上曰,在外製述儒生則皆才士矣。徐命均曰,不持書冊而入場,眞才士矣。上命左承旨進前,李聖龍進伏。上曰,殿講比較時,命官考之乎,提學考之乎?考謄錄,可也。徐命均曰,前者柳紘科擧比較時,試官在賓廳考之矣。上曰,諸試官則年久不能記憶,李壽沆則其時爲參考官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其時試券,持而入來之意,分付,故提學考於御前矣。上曰,前者日記考之,可也。金聖鎔出去,持謄錄入來。林致馥講文王章,無念爾祖而不。上問此儒,年歲幾何?鄭羽良曰,十九歲云矣。上曰,年幼矣。上曰,異於他時,製述有未及時者,勿爲掩帳而盡受,雖限後復爲入奏,可也。李宜老講車攻章,駕彼四牡,而自不。金慶祖講駉首章畢。上,親問思無疆思無期等四節,條陳宜矣。慶祖曰,立心遠則所成厚矣。上,又問以馬皆比,何也?慶祖曰,別其色而言之,皆言盛也。命收栍六通一略。上曰,俄者儒生有誤,而爲六通一略,此儒則無罪,而爲六通一略矣。趙尙孝講都人士章,彼都人士充耳琇實而不。上曰,鄕儒乎?鄭羽良曰,鄭尙絅之族也。朴大秀講卷阿章,顒顒仰仰,自不。徐命世講喓喓草蟲首章,自不。上曰,此京儒乎?徐命均曰,庶孽也。上曰,學中五人,皆恒居乎?鄭羽良曰,皆在食堂而處矣。李元迪講思樂泮水首章,自不。李泰垕講旣醉章,其胤維何而不。上顧洪尙賓曰,能記得經吐乎?尙賓曰,何能記乎?上曰,大成不考講,而使儒生入齋乎?宋寅明曰,或大成許入,或敎授許入矣。鄭羽良曰,小臣則新除,而四學儒生則敎授隨干隨入,故然矣。上曰,《周易》則似不如是矣。徐命均曰,《周易》則必不然矣。宋翼休講車攻章,田車旣好,四牡孔阜而不。李世翊講大田章,曾孫來止而不。盧以貞講雲漢首章,自不。上曰,寄齋生,大無聊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上齋亦有善誦者矣。徐命均曰,必多善誦矣。金聖應奏曰,正言金漢喆,來待入侍矣。上曰,儒生講畢後,入侍,可也。金戢講抑首章,不,館學皆畢講。趙鎭禧進伏曰,就考前例,則丁未二月間殿講時,純通六人,出題比較,有先朝古例,故出題課次,則其中一人,以不能製述,自願復講,而不可如此,故相臣李觀命,就賓廳考之矣。徐命均曰,太廟冊寶奉審,以當日皆奉審乎?上曰,若盡爲則日勢似難矣。或冊寶之敝者,奉審宜矣。上齋儒生代讀官,以參考官定之之意,榻前下敎。上曰,入侍時,弘文提學同爲入侍。李聖龍持試券入來。上曰,幾軸乎?宋寅明曰,六十八丈矣。宋寅明曰,如謁聖禮,榻前考之乎?上曰,持試券,考於楹底,宜矣。上曰,落軸則無好文乎?李聖龍曰,庭謁聖則分考,故善作者多落矣。上曰,合考後失乎?徐命均曰,未入合考者矣。宋寅明曰,合考御覽後,書等次乎?上曰,依爲之。上曰,試券筆法,皆善矣。徐命均曰,進士故皆奇矣。上曰,策文則似不如是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儒生盡爲製納,無曳白乎?李眞淳曰,僅有一丈,而未及書矣。上曰,他日經筵,更竭所懷者,柳廷茂也。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此科擧甚精矣。徐命均曰,自作自書,皆奇矣。上曰,二下二中之外,亦有優等乎?李聖龍曰,曾前上之中則奏聞云矣。上曰,何必奏聞乎?近代有表,二下乎?李聖龍曰,洪景輔表,二下矣。徐命均曰,林象德亦二下矣。上曰,節製則無二下,何也?宋寅明曰,無可當者故無矣。上曰,東詩,有車雲輅乎?徐命均曰,有矣。上曰,有文集行世乎?徐命均曰,所作未集,故不傳於世也。上曰,曬gg儷g文集選註釋,金鎭圭爲之乎?徐命均曰,古有此冊,而金鎭圭,追後集成也。上曰,麗史提綱,故提學兪棨所作,皇明戒鑑,我朝太宗、世宗朝所作,而今不得見矣。徐命均曰,吾東方文獻,經亂後皆無矣。上曰,《海東名臣錄》、《類苑叢寶》,誰作乎?徐命均曰,故相臣金堉爲之矣。上曰,潛谷,其號也。金聖應之先代矣。徐命均曰,其高祖也。上曰,《明史提綱》,宜爲成之,而恨無矣。徐命均曰,李玄錫爲之,而未及成之,但書草而置於玉堂云矣。上曰,試券打印,先爲之乎?徐命均收券後打矣。上曰,庭謁聖,皆然乎?徐命均曰,然矣。上曰,殿試,何以爲之乎?徐命均曰,預受試券,安寶置之,明日入場後,呼名分給矣。上曰,東、西班首,誰也?李聖龍曰,有尹鳳三者,年八十三矣。近聞則厥子,以加資事,欲上言,則稱以離泮,則飢死丁寧,不肯云矣。上曰,儒生輩,以年齒乎?徐命均曰,兩班則以年齒,庶孽則居末坐,而下齋則不然矣。上曰,古者,自天子之元子、嫡子,皆入太學,豈不重歟?今則不然矣。李聖龍曰,退溪居下齋時,釋奠時,親滌祭器。守僕曰,此儒,後必爲血食云,其言果驗。館學,申飭之後,齋任輩,恒居則好矣,而無一人來參食堂者矣。上曰,子牙爲名,何冊有之乎?鄭羽良曰,《三國誌gg三國志g》,有之矣。徐命均曰,亦有於《西周衍義》矣。上曰,鄕試試紙,厚薄,何如?徐命均曰,稍厚矣。上曰,自本道辦備乎?徐命均曰,西路則自京下去,三南則自本道備矣。上曰,向者,節製相讓者,誰也?徐命均曰,徐海朝、李鳳齡,以同接試紙,誤爲相換云矣。宋寅明曰,等次自下書達,而稍勝一文則書三中,其下則皆書三下,而一丈則加一字,何如?上曰,依爲之。宋寅明曰,第二丈,文則似好,而末結句無之,何以爲之乎?上曰,命官見之,可也。徐命均曰,亦可爲末句,似無違格拔去事矣。宋寅明書等進之。上親自擢第曰,閔齊岳,誰也?京人乎?鄭羽良曰,鄕人。上曰,朴昌潤,誰也?徐命均曰,朴亨潤之六寸也。上曰,申CChar,誰也?宋寅明曰,昨年進士矣。上曰,鄭奎相,誰也?徐命均曰,鄕人。上曰,李存中,誰也?徐命均曰,京人。上曰,昨夕到記,有色掌乎?鄭羽良曰,洪宗海昨夕到記時來參矣。上曰,爲色掌後,爲掌議乎?鄭羽良曰,無第次矣。上曰,泮中接待,掌議、色掌同乎?鄭羽良曰,不然,掌議則主檢泮中矣。上曰,監試終場,出何文乎?徐命均曰,出疑與義耳。上曰,義難乎?徐命均曰,釋經義故,最難矣。上命魚有龍,書科次傳旨。上曰,直書到記儒生李昌儒,宜矣。徐命均進伏曰,更鼓已深,夜氣不好,請退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上曰,近來飭勵,而掌色稽緩之弊,莫甚矣。先朝,此有崇文堂,故彼有隆武堂。今日試士崇文堂,有意焉。大成體此意,各別飭勵諸生爲可。鄭羽良曰,齋任不在故如此,後當申飭矣。上曰,古者一榜,有盡賜及第之事,而不可開倖門也。前年殿講則及第三人,今日,則明日爲致齋之日矣,先爲殿講者,意有在焉。別製之設於殿庭,今乃初也。諸生,易則熟習,而詩則忽之,故今講《詩傳》,以觀講儒,大比之後,似不爲之。此後則各別勸奬儒生,必試才許入館學,如周家賓典之古規焉。鄭羽良曰,此後倘有干,則受講隨入事,定式,何如?上曰,何必定式?大成,但申飭館學,可也。宋寅明曰,裴胤休事,聞刑曹參議柳儼之言,則旣無長官,勢難獨當,而且見差宗廟祭官,故似不得速爲擧行矣。上曰,胤休方在京,究問豈有早晩乎?胤休蒙放之言,卿亦聞之乎?宋寅明曰,其時有其言矣。上曰,似是輕妄之致,而其言則可怪矣。 ○判府事徐命均所啓,更鼓已深,而事係緊急,略爲陳達矣。使行,搆得瀋陽題本,與瀋陽出送咨文,辭意有異,臣未知其故,曾有所達矣。副使朴文秀疏,詳陳委折,題本與兵部行文,已以贗作疑之,且經査勘而移咨,今此査事,則只當就本國發覺犯越,而査奏而已。所謂三渡溝、混江等地殺掠事,則不當滾作一案,以當初按査節次,更加詳備狀聞之意,自備局,分付按覈御史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漢喆所啓,臣昨以兪健基事,有所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從,乃反以何必共去就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惑之至。自古瀛館之選,或以經學,或以才華,或以地望,豈獨有經學,然後方可以膺是命哉?以此言之,則金若魯之向來引嫌,未免太過,而兪健基之以此徑出,亦可謂太過矣。然而旣已徑出之後,則在健基自處之道,不宜異同,而諸人則或拿或罷,健基則晏然獨出,放倒廉隅,恬不知恥,臣之論啓,烏可已乎?且伏見重臣之疏,以經學薦三字,謂臣演出,當初重臣筵奏,雖曰與所薦諸人,煞有差異,而勿論薦目之如何,參錯於別選之中,故人皆傳說,莫不駭笑,臣之啓意,只在於與選,不在於剡目,則演出二字,誠是意外。雖然,臣新入臺地,人微言輕,上未孚格於君父,下致疑阻於同朝,以此以彼,勢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 ○金漢喆所啓,臣於引避之際,承宣適書傳敎於榻前,同時陳啓,似涉煩擾,故臣言於承宣曰,先爲避嫌云云,蓋臣言則雖書傳敎,先爲避嫌,亦似無妨之意,而前席紛沓之中,言語不能明白,至以做錯爲敎,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右副承旨趙鎭禧曰,正言金漢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以次退出。 ==4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夏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以夏享大祭齋戒,旣以頉稟,持公事入侍,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李汝迪、韓範錫、柳濬,俱以軍門進去,二員未差,守宮一員,寶劍四員,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二員未差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宗廟擧動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令本院二員未差之代,以在京無故人,稟旨差出事,允下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藎爲都摠管,以宋眞明爲副摠管。 ○李眞淳啓曰,右副承旨趙鎭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一向撕捱,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魚有龍啓曰,新除授應敎趙明澤,時在平安道寧遠地,校理鄭亨復,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夏享大祭親祭祭文,藝文提學當爲製進,而提學尹淳,以禮儀使,鎭日撕捱,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藝文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不可不前期製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禮儀使尹淳,以禮判更卽牌招,仍爲齋宿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藝文提學尹淳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製進,一時爲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弘文提學牌招,製進。莫重親祭禮儀使,豈可以預差替行?兼帶提學今姑許遞,以禮判更卽牌招,仍使齋宿。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正言洪啓裕啓曰,正言金漢喆,以臣於引避之際,承宣適書傳敎於榻前,同時陳啓,似涉煩擾,故臣言於承宣曰,先爲避嫌云云,蓋臣言則雖書傳敎,先爲避嫌,亦似無妨之意,而前席紛沓之中,言語不能明白,至以做錯爲敎,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一時筵敎,何必爲嫌?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金漢喆出仕。答曰,依啓。 ==4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齋宿}}。左承旨李聖龍{{*|齋宿}}。右承旨魚有龍{{*|齋宿}}。左副承旨李承源{{*|齋宿}}。右副承旨趙鎭禧{{*|齋宿}}。同副承旨金聖應{{*|齋宿}}。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病}}。假注書丁錫天{{*|齋宿}}。事變假注書南泰耆{{*|齋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鎭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夏享大祭親行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及明明日行祭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魚有龍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祭文製進,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祭隔日,無意應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帶姑遞,所重在焉,則不顧君父之意,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其將預差替行耶?幾年曠禮,今乃躬行,而儀曹長官,以無義之撕捱爲事。重事若是苟且,其能爲國,此與他執事有間,自今致齋,其可爲之。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參議臣柳復明,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佐郞一員未差之代,亦令該曹口傳差出,內外司入直及侍衛差備,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爲兵曹佐郞。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聖運爲兵曹參議。 ○吏曹口傳政事,以韓師得爲兵曹參議,以金聖運爲兵曹參知。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及本府入直都事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本府都事十員內,都事李尙文,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來事,旣已出去出使,都事李尙文,令該曹口傳,閑官換差,以爲分排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尙文,典設別提李益焌相換。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親祭時協律郞,當以掌樂正塡差,而卽接本院牒報,則新除授正李滋,在鄕未及上來云,今姑遞改,其代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申思永爲掌樂正。 ○魚有龍啓曰,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涉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玉堂上下番俱空之時,一向違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4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仕直}}。左承旨李聖龍{{*|仕直}}。右承旨魚有龍{{*|仕直}}。左副承旨李承源{{*|仕直}}。右副承旨趙鎭禧{{*|仕直}}。同副承旨金聖應{{*|仕直}}。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本院仕直}}。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直}}。 ○上在太廟。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暈左珥。 ○魚有龍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禀。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箚子到院,而以大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曰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魚有龍啓曰,百官稟旨就次。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詣太廟入齋室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太廟、永寧殿奉審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太廟擧動時,都摠管趙尙絅身病陳疏,副摠管金漢藎親病陳疏,俱不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牌招,以爲侍衛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都摠管趙尙絅,副摠管金漢藎,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犧牲捧上時,各別精擇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魚有龍曰,今日當奉審寶冊,入齋室後,望廟禮卽行之意,分付。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親祭時,第十室大祝,以兵曹佐郞成範錫塡差,書啓矣,來詣齋所之後,忽然聲嘶,殆不成音,不得已以第四室執尊,副司果李著換差,堂上執禮刑曹參議柳儼,身病忽然危重,決無將事之勢,不得已以預差兵曹參議韓師得陞實,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昨,賤疾猝劇,旣未能進身於隷儀,又無以承命於考官,敢陳短箚,仰請威譴,而聖度涵貸,恩顧隆摯,太醫臨視,珍劑繼頒,臣伏枕惶隕,惟知感涕。寵靈所被,宜卽蘇歇,而顧臣心腹之疾,源委旣痼,重發勞傷之餘,症形轉劇,頑痰流注,氣脈壅滯,腰背牽痛,肢體痺疼,少有轉動,輒卽口呿,委臥床席,殆同僵尸,跬步之地,末由自力。今者輿御已戒,親享隔宵,而未參陪從之末班,莫效駿奔之微誠,有臣若此,生不如死,瞻想儀衛,只切悚惕。玆敢申暴疾痛之呼,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所患,尙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四月初七日午時,太廟親臨夏享大祭,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承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丁錫天,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自仁和門,乘玉轎至仁政殿階上,下敎曰,行望廟禮後,犧牲捧上爲之,可也。上,出仁政門外,乘輦詣太廟齋室。小頃,出西門,入太廟正殿,詣各室奉審,上命招廟司。徐命均曰,書名進之乎?上曰,都承旨進來。李眞淳進伏。上曰,年少者招入,可也。徐命均曰,冊寶奉安後,納祭狀,何如?上曰,依爲之。徐命均曰,大謄錄,當持來矣。上詣第一室,親手奉審冊寶曰,古者所造,如是矣。徐命均曰,丙寅所改寫故也。上曰,古寶有之,則見而告達,可也。徐命均考古謄錄曰,太祖朝上諡時諸具,今皆無矣。徐命均曰,第二室元敬王后寶,古者所造矣。上曰,廟司年老耳聾,不聽言語,年少者換入,宜矣。上奉審第三室曰,寶匣,盡爲改矣。徐命均曰,乙酉奉審時,盡改矣。上奉審第四室曰,諸具皆無矣。上命廟司,奉冊寶置卓上。上曰,謹封,誰寫乎?徐命均曰,徐文重寫之矣。上曰,朱匣皆在矣。徐命均曰,乙酉盡改,而諸具大小,各異矣。上曰,與第一室寶,大異矣。徐命均曰,古者所造,與近時異矣。上曰,奉審後,敬裹奉安,而都提調與廟司,着實看檢,宜矣。上曰,內袱則重難,外袱則待秋奉審,改之,宜矣。上詣第五室曰,寶制度異矣。徐命均曰,異矣,而常時用處,朱紅或塗矣。廟司不善裹。上曰,朱匣袱,敬裹,宜矣。上曰,宗廟官員,只此乎?徐命均曰,四員矣。上曰,有年少者乎?徐命均曰,洪重福在矣。上曰,招來,可也。洪重福趨進。上曰,第六室置簿,預爲考之,可也。上曰,第五室寶,更爲持出,奉安,宜矣。上詣第六室曰,或金印或金寶,何也?徐命均曰,金印、金寶,本無異矣。徐命均曰,諸具或無矣。上曰,朱匣盡在矣。上擧章敬王后之寶曰,四頭雖缺傷,而不太傷矣。上曰,龍頭,向前面奉之,宜矣。上詣第七室曰,玉寶太傷矣。徐命均曰,龜頭傷矣。上曰,每見前面奉安之意,傳之,可也。徐命均曰,內袱不傷,外袱改之,何如?上曰,宜矣。徐命均曰,衣香年久,無香臭矣。上曰,懿仁王后玉寶則好矣,仁穆王后寶則太傷矣。上,奉審後,還封事,下敎。魚有龍進曰,奉審後,捧犧牲,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此時,時刻少遲矣。早則好矣,而今晩矣。上,顧廟司曰,此官員,眞實矣。徐命均曰,趙鎭泰也。上曰,後殿捧上,先爲之,無未及之弊,何如?徐命均曰,宰殺犧牲,達夜爲之,則時刻稍晩矣。上詣第八室曰,寶幾件乎?徐命均曰,竝王后玉寶金寶,十矣。上詣第九室曰,玉冊一,上諡金寶一矣。上曰,竹冊間,有所隔乎?徐命均曰,袷袱有之矣。上曰,四貼竹冊,奉來,宜矣。奉來時,上親手奉安。上曰,何爲有濕氣乎?徐命均曰,以金先裹,故有濕氣耳。上曰,鎖鐵,難開矣。徐命均曰,鍮鐵久則生花,故難開矣。奉竹冊下席。上曰,極爲操心矣。奉床以進則,上曰,奉安床上,宜矣。親考後,上曰,廟司更爲敬裹,宜矣。上曰,乙酉後,敝者則改之,最古者則姑置,宜矣。上顧徐命均曰,犧牲捧上,卿爲之乎?徐命均曰,亞獻官麗善君捧上矣。上詣第九室曰,第列不知,都封置簿,奉獻,宜矣。魚有龍奉獻以進。上詣第十室曰,更難矣。待秋奉審,定之,宜矣。上,奉審畢,出太廟正殿門外,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問候曰,伏不審勤勞,玉體,何如?上曰,無事矣。上,出南門外,徐命均進白曰,此間稍遠,日氣甚熱,暫御玉輅,何如?上曰,於心未安矣。上,步詣永寧殿門外,行望殿禮後,入殿內,自第一室親行奉審,至第二室命進置簿大冊。徐命均考見曰,丙寅玉冊竝王后寶,皆古矣。上詣第三室曰,皆戊寅追諡所作乎?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詣第四室曰,印寶如圖書,而古樣則奇矣。上詣第五室,見大置簿曰,此皆書之乎?徐命均曰,皆書矣。上曰,匣則皆改矣。趙鎭泰曰,乙酉,設都監爲之耳。王后寶白鐵,上,以手擧之,着手皆碎。上曰,年久朽矣。徐命均曰,其時或匠人善爲,故以此爲之,而年久,不敢知其詳矣。上曰,久則皆然乎?長陵石圖書亦然,白鐵豈如金銀乎?此寶奉審,重大矣。上詣第六室曰,何獨有上諡寶乎?徐命均曰,壬辰亂後失之,金寶皆新造,諸具則皆無矣。上曰,新造時,有古匣乎?徐命均曰,置於庫中矣。上,以次奉審,詣十二室,徐命均曰,只有寶,而諸具皆無,故欲改造,而都監爲難,故中止矣。上曰,王后寶,相換於大王寶矣。其時守僕裹之乎?徐命均曰,官員裹之矣。上曰,奉審時如此,故有相換矣,各別操心,無更換之弊,宜矣。上,奉審畢,出殿門,藥房都提調徐命均,請乘玉輅。上曰,於心未安矣。徐命均曰,前日有乘此處之規,而玉體,勞甚矣。上曰,於心未安矣。上出東門失足,政院、藥房問候。答曰,無害矣。上還入齋室。 ○上曰,都摠管趙尙絅,副摠管金漢藎,更爲牌招,侍衛備員事下敎。 ○李眞淳所啓,今此親行大祭,大祝塡差時,時任玉堂,或在外,或拿推,或被論,雖無可差之人,曾經玉堂,亦無一人見差者,事甚未安。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 ○魚有龍所啓,左通禮李檥,臚唱之際,聲音低微,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 ○上曰,推考房進來。奉圭則不得奏事,例也,而都承旨李眞淳,奉圭奏事,從重推考。 ○永寧殿奉審時,上曰,第十二室金寶,如是換封,各室冊寶,或不無換封之弊,秋奉審時,各別著意,一從大謄錄所載次序,改爲封裹,可也。 ○上曰,副提學李瑜,更爲牌招事下敎。 ○上曰,第十二室金寶,誤爲換封,其時封裹官員,推考。 ==4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親祭罷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禮房承旨引見。 ○魚有龍啓曰,玉堂闕員,已至多日,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四月初八日四更一點,太廟親祭。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丁錫天,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具冕服出齋室,入自正南門,入正殿詣版位,西向立,啓請行事,禮儀使啓請四拜,上四拜畢,因啓請詣盥洗位訖,升自阼階,詣第一室三上香,近侍,以瓚授進幣瓚爵官,瓚爵官捧瓚跪進,禮儀使啓請執瓚祼地,上祼地訖。以瓚授奠幣官,奠幣官受授大祝,上執幣獻幣,上執圭,俯伏興平身。詣各室如上儀,殿下降自阼階復位,啓請入小次,殿下少入,進水剌,殿下旣升祼訖復位。薦俎官捧第一室俎,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室皆如上儀,謁者引進幣官、奠幣官,升詣第一室尊所,禮儀使,導殿下行初獻禮。酌醴齊,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神位前。祝讀祝。近侍以副爵授進幣官,進幣官捧爵跪進,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王后位前各室,如上儀畢。殿下降自阼階。李眞淳進伏曰,雲劍暫往監饍處,何如?上曰,雲劍,誰也?李眞淳曰,長溪君。上曰,依啓。上曰,彼國樂聲,與我國同異乎?禮儀使尹淳曰,與我國聲音,高低無異,音律相似,笙簧之各出則如我國鍾石之各異。上曰,入小次時見之,則內外班列,極爲虛疎,使史官,分付監察,使不爲虛疎,可也。上曰,祭儀如此太遲,無乃有稽緩之弊而然耶?徐命均曰,夜更晷刻短,故如此矣。上曰,庚戌祭時則不如是矣,今則漸漸太甚矣。禮儀使,啓請入小次。禮儀使導殿下至小次,殿下入小次,行亞獻禮,亞獻官盥洗後,升自阼階,獻爵各室,如儀畢,降復位。行終獻禮,如亞獻儀,贊引,引七祀獻官詣尊所,引詣神位前,獻爵後,祝史詣獻官之左,讀祝文,行禮如儀,七祀獻官,詣盥洗位時,贊引,引功臣獻官詣盥洗位,引詣神位前,行禮如儀畢,行飮福禮。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殿下受爵飮訖,大祝以俎授薦俎官,薦俎官捧俎,北向跪進,殿下受俎以授近侍,近侍降阼階,授司饔院官,殿下降復位四拜。徹籩豆,大祝入徹籩豆,七祀功臣位,各徹籩豆訖,樂止。執禮曰四拜,上又四拜,禮儀使啓禮畢。禮儀使導殿下還齋室,殿下入齋室釋冕服。行望瘞禮,亞獻官,詣望瘞位,大祝取黍稷飯,藉用白茅,束之以篚,取祝板及幣,置於坎,置土半坎。諸執事以次退出,典樂率工人二舞出,廟司、大祝、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 ○上復版位時,上曰,堂上執禮,顯有跛倚之狀,從重推考。 ○上曰,第三室大祝李顯望,誤讀徽號,從重推考,殿庭亦有咳唾之聲,現告拿處。 ○上曰,太廟之內,雖君上趨蹌,而前掌令李以濟,行步緩緩,不爲趨蹌,殊涉倨傲,先罷後推。 ○上曰,玉堂雖無行公之員,大祝豈無塡差之人,而以纔爲陞六者,苟然充差,事甚未安。且親行大祭則宗班,以昭穆序立,例也,而今則混差於齋郞、祝史,事體極爲寒心。此後則切勿以宗班塡差事,申飭該曹,可也。 ○上曰,今始行親祭,而太廟諸執事,猶不齊會,一邊請外辦,一邊出神主。大祭親行時,凡事尙如此,攝行時可知,事體極爲寒心。祭班、監察,竝拿處。 ○四月初八日辰時,上御宣政殿,禮房承旨引見。右承旨魚有龍,假注書丁錫天,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太廟寶冊藏門,官員未散之前,眼同封鎖,官員着署之意,招致守僕,分付事,榻前下敎。 ==4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午時未時,日暈。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諸將官五日射會監試事,本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享太廟,達曙將事,不瑕有勞傷之節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四載未遑,少伸情禮,心雖爲幸,追慕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臣與右副承旨趙鎭禧入直矣,鎭禧因臺啓徑出,伴直無人,同副承旨金聖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而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修撰趙尙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光躋呈辭代,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忠淸監司,以工曹參判金有慶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踏啓字。傳于金聖應曰,卿辭如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全羅監司狀啓,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事,傳于金聖應曰,其所依啓,不過非相持之故也。待秋成姑徐,備局關文結辭,已爲詳備,冒案代定,何必停止?竝依狀請施行事,令備局,分付。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水原府量外泥生無主地一結十二負五束及振威縣泥生無主地一結二負等處,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兩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各道田稅上納,自有期限,忠淸、黃海兩道則三月旬前上納,京畿陸運邑則歲前上納,船運邑則解氷卽爲上納,自是定式,而近來各邑,怠慢成習,愆期上納,已爲痼弊,誠甚駭然。上年稅入大縮,頒祿放糧,新稅前,實有難繼之患。故癸丑條稅穀,必以趁期上納之意,累次別關催督,而湖西海西所納,不過若干邑,京畿亦多有未納之邑,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三道道臣推考,未納邑田稅,各別督令上納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谷城前縣監卞觀夏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卞觀夏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記事官李光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上道面鎭江村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昨於自陳之章,別諭之對,悉暴懇迫之私,以祈矜諒之恩矣,迺者近侍之臣,來宣聖批,至諭以不敢承之敎,且使之幡然登道,臣益復惶霣震惕,只欲鑽地而入也。臣癃癈之狀,危苦之情,天日之鑑,猶未能洞悉,曠絶之恩,乃至于此,此莫非臣忱誠淺薄,文辭拙訥,瀝血陳懇之計,反爲要恩之歸,今於史官之回,更有何說可以仰復?顧今氣息昏綴,情理旣極,更不敢以文字上瀆,以益重誅,惟有瞻望雲闕,伏地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啓曰,李時蕃事,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罪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去就一節,固所當審。近日經幄諸臣之鎭日撕捱,雖可謂引嫌之太過,金若魯未出之前,兪健基自處之道,決不當冒沒先出也,明矣,而健基容易出脚,受人嗤點,其壞損廉義之失,不可不論。請副修撰兪健基改差。定州牧使黃應銖,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銖罷職不敍。臺啓之體,至爲嚴重,未收殺之前,雖有朝令,亦不得擧行,而向日定州牧使黃應銖請遞之啓方張,而道臣以停啓,則催促發送之意,馳啓以請者,實是前例所未有之事也。其輕臺閣損事體之失,不可無警,請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銀臺近密之班,地望自別,不宜人人濫授,而右副承旨趙鎭禧,行己鄙汚,全無士大夫規模,隨時俯仰,殆同千百億化身,其見棄於公議久矣,及授是任,物論譁然。請右副承旨趙鎭禧改正。答曰,兪健基、朴師洙事,依啓。黃應銖初駁太過,武臣事體,與他自別,迫於催促,仍爲赴任,其勢是也。何可置人於疑似之地,而若是不已乎?其涉過矣。趙鎭禧事,亦涉太過矣,竝不允。 ○又啓曰,臣之忝居言地,殆近一朔,而積事含默,毫無補裨,私心愧懼,罔有其涯,玆將草草數啓,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或賜俯可,而至於黃應洙、趙鎭禧事,不惟不賜允兪,誨諭諄諄,末乃責之以過矣,臣旣感且惶,竊不能無慨然于中也。夫黃應洙之疵謗有無,姑捨勿論,駁正之論,旣發於臺章,則在渠之道,固當引罪訟愆,必遞爲期之不暇,而停論未幾,憑藉催促,揚揚冒赴,自同無故之人,其驕蹇自恣,不有臺言之習,誠極痛駭。聖批中,雖以武臣事體,與他自別爲敎,臣恐長此不已,武臣輩,益無懲畏,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趙鎭禧之從前罪負,固多可論,而旣往之事,殿下一付之先天,故臣亦不敢追提索言,以傷忠厚之風,而只擧其隨時趨利,行己鄙汚之狀,竊附於重名器礪廉隅之義。若以言涉巽懦,有欠直截責之,則臣固甘心,而今此過矣之敎,實非臣始慮之攸及也。此莫非臣新入臺地,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其何敢抗顔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洪啓裕,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趙侹疏曰,伏以庸碌如臣,濫蒙洪造,前後恩榮,已踰涯分,而出入臺地,爲日亦多,上不能明言正議,以效殿下耳目之寄,下不能含默苟容,以爲一身全安之圖,畢竟狼狽,徒作可笑底人。屛伏私次,杜門省愆,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忽於此際,又有柏府新命,臣誠驚惶震惕,莫省攸措,不知聖明,何取於滓穢賤臣,而收之於棄捐之中,置之於僨敗之地耶?以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固無可論,而其玷汚名器,貽辱臺閣則甚矣。臣固當自靖之不暇,不宜更提前事,以犯衆怒,而臣之向來所遭,實是難洗之辱,終不可以事在旣往,有所泯默,玆敢略暴於黈纊之下,惟聖明垂察焉。嗚呼,黨人之禍人家國,何代無之,而未有甚於今日者也。倫常斁絶,亂逆肆行,變故層生,靡所不有,而歲月稍久,隄防漸弛,干犯之至重者,亦且次第甄錄,臣嘗慨然於此。昨年入臺之初,妄論一二,而此不過稍存激揚之義,粗效一日之責而已,有何大段礙逼於銓地?而其時亞銓之疏,太費辭氣,譏切臣身,不遺餘力,誠未可曉也。噫,往在辛壬之間,嗜利無恥之輩,附麗逆鏡,甘作鷹犬,凡係憯毒之論,無不攘臂擔當,彼大英者,卽其一也。送劍莅斬之論,亦出於其口,毒手禍心,人莫不切齒,而自玆以後,見枳公議,至於六七年之久,則罪犯之非細,推此可知,而向日筵中重臣,略陳其事實,伏想聖明,亦有以俯燭矣。且彼廷弼則當戊申變起之日,身爲封疆之臣,棄符投印,竄身荒谷,致令賊勢充斥,若繩以唐朝六等之科,則至今偃息,在渠亦幸,何可更爲擧論於政注之間乎?至於胤東,則甲辰年國輓製進之語,乙巳年世胤家宴席酬唱之詩,造語凶慘,用意叵測,國人之憤惋,至今未已,若使今日朝廷,少有紀綱,則如此之類,斷不可容易檢擬。故臣果草草論列,而一言脫口,衆鏑叢身,李顯望引避之章,移鋒狙擊,言之醜悖,無異於街巷惡少之口業,臣若與之較辨,則徒爲自汚之歸,臣雖疲劣,豈爲是哉?第臣所論數啓,於渠何關,而挺身出力,若是詬辱,抑何故耶?無乃渠以顯章之弟,惡聞嚴討之論,視若必報之私讎而然耶?臣竊痛之。雖然,臣之所被醜詆,卽搢紳間未有之事,不可以其言之無倫,有所晏然,而李以濟挾雜之斥,亦添臣難冒之一端,以此以彼,決難復廁於臺端。玆敢悉暴危悃,仰瀆聰聽,伏乞聖明,治臣前後妄言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肅朝綱,以快人心,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臣頃蒙政府除命,且聞有兇孽之誣招,不勝驚怖,來伏近畿,而身名僇辱,不敢自同恒人,疾病危苦,末由進詣京輦,猥以一疏,仰暴血懇,及承聖批,慰諭備至,臣誠惶隕感激,不覺涕血之交逬。固當竢得病間,一造天陛,叩謝恩命,少伸分義,而第臣所遭,實無抗顔冒進之勢,且臣所患,亦非時月可瘳之症,方欲更陳危迫之悃,以請斥退之命矣,不意嶺臬之除,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惝怳震駭,莫省所以有此也。臣於十八年前,待罪此藩,未效涓埃之報,尙有尸素之懼,今於白首垂死之日,再叨是任,堂堂聖朝,何患乏人,而乃以七十州重寄,更付於已試蔑效之一病臣耶?此固不可厭然冒赴,以孤聖上委畀之意,而仍念臣,曾以嶺儒之作挐科場者,狀聞請罪之故,一道儒生,怨毒次骨,群憾同聲,衆怒如火,必欲置臣於罔測之地,或假托他道之儒名,或陰囑同志之朝紳,迭出而搆誣者,極其危怕,若非累朝寬大之恩,臣何以得有今日也?向者元龜之誣衊,亦未必不由於嶺人之慫惥,則臣於嶺南,不可更蹈一步地者決矣。矧今朝家所以務鎭嶺民,愼簡藩任者,意非偶然,必須威望素著,誠信交孚而後,方可以任安撫之責,紓國家之憂,而反以如臣之大失道民心者,苟然差遣,適足以益其怒而生其釁而已,尙何望其鎭服渝俗,宣布德意之有哉?臣身之顚沛,雖不足恤,國事之僨誤,誠非細慮,此臣所以寧被違慢之誅,而不敢爲承膺之計者也。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命鐫遞臣新除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藩寄,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趙尙命疏曰,臣疎迂湔劣,最居人下,尋常散秩,每愧不稱,至於登瀛之選,專取經術之士,則決非謏才蔑學所可濫竽,而如臣庸駑,玷汚華顯,已踰年矣,每一登筵,瘡疣百出,雖微人言,能不靦顔?噫,金華晉對,固非强策之任,法筵橫經,是豈挨過之所?祗緣臣賦性樸愚,不自斟量,幸叨際於至誠勤學之日,欲盡分於備員開講之地,稍待前頭群彦濟濟之後,更爲瀝血陳懇,退守初志之計,其爲計也誠苟矣。臣頃於歲初,來從下土,朝奇物情,漠然無聞,會値太廟動駕之隔宵,入參陪班,仍爲持被,其在直之翌日,始得聞重臣筵對,別薦三臣之語。臣驟聞之初,心甚踧踖,直欲以此引退,則似涉悻悻之嫌,其或盤礴不去,則難免妨賢之譏,臣誠進退兩難,如坐鍼氊,適因賤恙猝劇,陳章丐免,含情莫暴,狼狽而出,此則聖明,或記有之矣。其後退而聽重臣之言,蓋其筵白,儘有委折,而館中諸僚,相繼膺命,鎖直登對,俱無所礙。臣於是,或疑己慮之太過,及夫知經筵之疏出,而益覺公議之難掩,妄信前見之有執,私竊以爲今離館職,不當與論,而是必有自高之士,早晩引嫌,惹起一場之紛鬧。臣之區區愚見,本自如此,幸而特蒙諫職之恩遞,獲遂親側之歸覲,不意新除之命踵至,馹召之旨誕降,恩命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而果然館中之風波已起,在直者徑出,違牌者竝罷。至其被薦中人,亦皆引以爲嫌,則餘輩去就,更無可言者,而臣之初不自劾,苟然處嫌之失,到此而益無所逃,其難進之義,必遞之端,較諸僚而尤百倍矣。至若兪健基之先出,眞可謂飢飽冷暖,人各不同,而臺言峻發,必欲一其去就,顧今所遭之與健基同者,一出脚而立見顚仆,必矣。況其所謂金若魯未出之前,決不當冒沒先出云者,誠爲今日之斷案,雖欲仰恃寵靈,唐突冒進,獨不畏白簡之議其後乎?玆敢露章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危懇,亟許斥退,俾令臣得免爲先發儒臣之竊笑也。臣於卽事,有不容泯默者,今不可遽然復登於前席,敢此附陳焉。國家之置館學齋生,蓋所以勸明經之士也。近來百事不古,私逕大開,其所黜陟進退之際,專出於顔面請囑,居齋之生,半是希覬僥倖之徒,遐方之以明經巨擘著稱者,無一得參,人多稱屈。伏聞日昨殿講時講生,全不開口,直書自不而退者,太半皆然云,烏在其設齋養士臨軒取才之意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謂國子長席及四庠官,竝命從重推考,今後則每當春秋,以講試才,拔其優等,隨闕塡充,永爲定式施行,斷不可已也。頃者平都之極擇差遣,意有所在,而屢次改易,末乃以未經兩司,且有耳病之金德慶,苟然塡差,自初另飭之意,顧安在哉?臣謂政曹該堂,特加問備,仍令急速換差,趁期發送焉。遐方文士之積仕於儀曹國子,其數甚多,乃所以顒望者,不過求邑自效之地,而屢經都政,調遷無人,雖以今春大政觀之,數十守令之窠,武弁之差遣居多,文士則絶無參錯,殊非朝家重經科試內外之意。臣謂自今,另飭銓曹,隨窠甄用,俾無積鬱之弊,恐合事宜,伏惟裁處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國子長席、四學官推考事,依施,申飭太學及四學,各別擇入。守令擇差之時,勿拘文武,或多或少,事勢固然,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月城尉金漢藎疏曰,臣以童騃之年,猥叨儀賓之選,居常愧懼,如集于木,乃者摠府除命,遽下意外,臣誠惝怳,罔知攸措。揆以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臣父痰癖之疾,猝發於積瘁之餘,委頓呻吟,轉側須人,至情所在,有難捨去。當太廟親享之日,承庚牌再召之命,而莫效竭蹶之義,荐犯違逋之辜,論以邦憲,合置重勘,而聖恩涵貸,尙稽譴罰,跼高蹐厚,若無所容,惟願速賜處分,以肅朝綱焉。仍念臣,竊有區區至懇,敢此冒昧而陳之,臣母年迫六旬,重嬰難醫之疾,歲已再周,長在床笫之間,症情沈痼,眞元澌削,朝晡省視,形觀輒異,臣心如焦,誠無以自制也。噫,臣之同胞六人,臣實爲季,已及成童之年,而尙有戀懷之情,母之視臣,猶繃縛之嬰,臣之仰母,如提抱之孩,雖平居無事之時,亦不能半日相捨,況今淹病伏枕,而其可忍遽然離違乎?臣於昨年,忝叨是任,黽勉肅命,旋卽持被,而禁鑰一下,裏外嚴隔,孺慕之懷,耿耿難抑,繞壁彷徨,通宵轉輾,捱過二夜,如度一年。夫人臣之離親而供職者何限,而臣獨如是而不自堪者,殆由於年幼而志未定之致也。今則臣齒,較其時添一,而母病,比前日加倍,以此情理,決難暫離,曠日禁直,實無其望。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察懇迫之私,不可强抑,仍念宿衛之職,不可久曠,亟命鐫遞臣摠管之任,仍正臣瀆撓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年尙幼矣,陳懇若此,兼帶摠管,今姑許遞焉。 ○朔寧居幼學李碩輔等疏,{{*|原疏直下備局,未及謄上}}答曰,省疏具悉。此令,本非朝令夕改者,甚可怪也。非爾等之聞,幾乎欺民,無乃節目未頒之故也。其令備局,稟處。 ○朔寧幼學李碩輔、崔彦謙、崔祐謙、玄星老、李熙道、李根、禹景命等疏曰,伏以臣等,悲怨則號天,疾病則呼父母者,誠以天之於人,父母之於子,視聽相關,血氣相屬,慈覆顧復,有不期然而然者,則人之有悲怨疾痛者,若不號呼於天與父母,則更當赴訴於何處乎?古之聖帝明王所以治天下國家也,雖匹夫匹婦,有不得其所,則必爲之至誠惻怛,呴濡拯濟,無一物向隅失所之嘆,今臣等之所怨憫者,不止於不得其所而已,則豈敢以身處畎畝,跡遠京闕,含默囁嚅,以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也哉?竊伏念朔寧爲郡,畿、江間隩區也。山深野狹,畓少田多,地品磽确,生穀之土甚鮮,生理蕭條,樂業之意常少,眞禹貢所載兗州之田,厥惟中下者,不幸而近之矣。其所謂牟麥播耰之田者,不過村巷間隙地,而一年再墾者,絶無,而僅有一番耕食之後,或至五六年陳廢,此實從古以來,土谷之常規,而其中北三面爲尤甚,滿目原野,鞠爲蓬蒿,實無逐歲開墾之望,而年年每以今陳執卜,公然爲白地徵稅之歸者,其來已久。蓋田不給災於今陳者,以其一年再耕之故,而今此朔郡之田,一墾之後,年久廢棄,非所暇論於一年之再耕,則隨地應稅,逐年督徵,有若無星之枰,不麪之飥,此豈聖世仁政之所忍爲,而窮峽殘氓之所可堪者哉?嗚呼,天災流行,何代無之,而昨今年大侵,往牒所無,饑饉荐之於前,疫癘繼之於後,壯者四散,十室九空,景像愁慘,如經兵燹,而世無一鄭俠,以流民圖進獻於紸黈,則殿下高拱穆淸,深居九重,豈可盡燭愁痛之此極耶?嗟我峽氓,素無恒産,雖逢稍豐之歲,尙不能仰事俯育,而纔經大殺,又困於白地徵斂,法令至嚴,而不得不奉行,杼柚其空,而不得不充納,闔境冤氣,上干天和,哀此孑遺相率而,不爲顚壑之鬼者幾何哉?再昨年繡衣之啓,一以耳目之所覩記,據實陳白,而厥後伏聞,大臣重臣,又以續田隨起隨稅之意,相繼稟達,而仍有非獨朔寧,諸道一體,分付之特敎,則本郡白地之稅,自在應蠲之科矣。及至該曹頒關之日,闔郡耄倪,歡欣鼓舞,涵泳若保之洪恩,感戴革弊之惠政,雖起死人而肉白骨,脫罟穽而寘衽席,未足喩其息肩之樂也。秋成之後,依舊出稅,朝令而夕改,刻印而銷印,舒慘歡慼,頓變於俄頃之間,是何朝家欺小民至此耶?噫,成命旣降,節目又頒,明白曉諭,揭爲令甲,而曾未幾何,令出惟反,至使大哉之王言,便作紙上之空文,窮民缺望,有不足言,而所惜者,國體之虧損,擧措之顚倒也。《易》曰,信及豚魚,微物尙不可欺,況此最靈之民乎?前日繡衣之臣,適以承宣入侍,又達還稅之冤,至有稟處之命,道臣又有査報之狀,故本郡民人,百十爲群,跋涉贏糧,留滯京邸者,今至兩年。累以從速覆啓之意,呈訴於備局,而迄無處分,未蒙指揮,故臣等,久愍邑民之羈困,不勝輿情之抑鬱,百里裹足,相率叫閽,非不知跡涉猥越,罪犯狂僭,而疾痛之極,未暇緩聲。伏願殿下,亟降明旨,復申初令,使我峽邑之氓,得免如前白地之稅,少紓一時倒懸之急,則天地之恩,河海之德,非臣隕首所可得而圖酬也。臣等無任流涕瀝懇云云。批答見上。 ○甲寅四月初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聖龍,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以次進伏。命均曰,太廟親享,久未行矣,今始爲之,仰惟聖情得伸,而行祭時刻,自爾遲延,玉體得無有勞傷之節乎?上曰,情理少伸,心事如新,身豈有勞傷之事乎?俄者批旨中,有落漏處,注書出去,持來,可也。命均曰,昨日廟門外,失足之事,下番翰林言之,故臣始聞之而問候矣。今日亦不關係乎?上曰,甎石之側立者傾仆,故失足顚躓,而不至大段矣。寅明曰,臣則待罪藥院,而不卽聞知,不能隨諸臣問候之後,極爲惶恐矣。上曰,敬心若如在廟時,則必不如此,而心有操舍,誠敬少衰,有此顚跌。古人云,一擧足而不敢忘父母,予則誠敬不足,是可愧也。豈知纔出廟門而顚跌乎?寅明曰,排設司鑰及夾侍內官,俱宜有罪矣。上曰,甎石之旁立者,易爲傾仆,且行步席甚滑,所着之新鞋亦滑,故致有顚躓,然而夾侍內官,則從重推考,可也。寅明曰,自政院宜卽報知於臣等,而不能使之卽知,致不得趁卽問候,亦不爲無過。推考,何如?上曰,政院豈知之乎?聖龍曰,臣則以問安承旨,不在侍班,不能知之矣。命均曰,政院不言,臣亦不聞,初以乘轎事請對時,亦不能問候,纔退,而下番翰林謂臣曰,自上有失足之事,宜卽問候云,故始爲問安。政院之不能卽知,亦不得無罪矣。上曰,政院之未及知之,無足怪矣。{{*|出擧條}}命均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更不發矣。命均曰,徹曉將事,眼候,何如?上曰,別無所加矣。命均曰,動駕之前,前劑入五貼,猶未盡矣。上曰,二貼未進御矣。命均曰,其時持往宗廟,服之乎?上曰,豈至於持往乎?命均曰,丸藥進御者幾許?上曰,數日不服,今日始服之。命均曰,如滋陰健脾湯調和之劑,不可不更爲進御。令醫官診察後,議定,何如?上曰,豈服十貼而止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中宮殿問候,久未爲之,氣候,何如?上曰,無事。命均曰,正月以後,嬪宮氣候,何如?上曰,心常不平故然,而食不能甘矣。宗廟中御路,是何意耶?前者所無矣。命均曰,冬則爲小次,故爲是矣。上曰,今始見之,好矣。脈理進達,可也。聖徵曰,聖候脈度,左右調均,頃日入診時,脈候不足,故議定湯劑,不可只服十餘貼而止,加進爲宜。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中脘之氣頗實,勝於往時矣。湯劑非一時責效之藥,加進十貼爲宜。命均曰,只使兩首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此藥欲服二三十貼,所餘數貼,當繼服矣。凡祭祀,誠敬爲本,而我國人則誠敬不足,以今番大祭見之,時刻雖晩,而朝見人形,如昏睡之狀矣。執禮雖已推考,而諸執事,盡使之一心誠敬,亦非飭勵攸及,何以爲之則好耶?孔子不云乎?禘自旣灌以往,吾不欲觀,自半夜至天明,使執事無少懈弛亦難,不足怪矣。命均曰,非但諸執事爲然,臣等亦不能如一矣。上曰,誠敬如一,則豈有懈惰之時乎?寅明曰,誠敬工夫,常時如一,則自無懈時,豈可猝然責之於祭時乎?上曰,雖灌前,亦不敢望其如一,而卿等猶如此,則筋力之不逮者,必多矣。命均曰,臣年已近六旬,則筋力之不逮,固無足怪,而若有誠敬工夫,則豈至如此乎?上曰,堂上執禮,非老人,而猶如此矣。聖龍曰,執禮則表而出之,見之甚易,故如此,而豈獨執禮爲然耶?命均曰,諺曰,前行善於立,後行不善於立,此閭巷俚談也。非筋力後不如前也,蓋前行官高,故爲人所觀瞻而然耳。人若有誠敬,則豈至於懈惰無儀乎?上曰,攝行時,何如耶?命均曰,無迎神樂章,故不至如親行之久矣。上曰,此事,亦可悶矣。今番大祭時,三獻樂則不盡爲之,迎神樂則,申飭,故九聲盡奏,而亦多有未盡曲者矣。寅明曰,守僕亦不如前日矣。命均曰,守僕輩料布單薄,故無一欲仕之人,只有老守僕二三,無此二三,則不成貌樣矣。使厚料衙門,吏輩兼行,則或有優者,而不然則難矣,必有變通之道,然後可以不生事矣。上曰,常時不能盡勸奬之道,故如此矣。寅明曰,以禁府羅將言之,今番獄事後,欲各別擇差,則人無願者,故尙有未塡之闕矣。凡府中之事,多係下人,下人若不實,則不成貌樣矣。上曰,威儀出於此輩故耳。命均曰,日已晩矣。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氣不如前,尙未進御矣。常時所習如此,故不能早食矣。命均曰,行步席有血點,極可怪矣。上曰,予亦見之,似是犧牲膋血之點落者,而飮福位,亦有之矣。命均曰,版位近處及八室九室內,亦有之矣。上曰,然。守僕或履之耶?寅明曰,守僕,豈履板位乎?上曰,非板位上也。如大臣之言,乃近處也。聖龍曰,極爲不潔,守僕、司鑰等,囚禁科罪,何如?命均曰,守僕當査罪勘處,而司鑰不能檢察之罪,亦不可無矣。上曰,大享旣已無事經過,勿爲推治,可也。命均曰,大抵下人輩,敬謹之風,今則全無矣。上曰,毛血乎,生血乎?終始難明矣。聖龍曰,前者履過,而後又履之,處處有痕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今月初則例有生脈散製進之規矣。今亦依例製進乎?上曰,依例製進,可也。命均曰,宋寅明今方受由下鄕,而判義禁與內局提調,終難兩兼矣。判義禁今姑許遞,何如?上曰,曾已下敎,而終有所妨礙處矣。兼帶金吾之任,許遞,可也。{{*|出榻敎}}寅明曰,臣數日後,卽當上來,而王府議讞之任,雖得遞解,內局提擧,亦不可帶行,必須遞免然後,可以任便往來矣。上曰,金吾之任旣遞,何必更遞藥院乎?命均曰,柳徵瑞以軍官帶去,而方任供上衙門之職,令該曹閑官換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密昌君樴爲正一品,與大臣同品,而與副使、書狀一倂拿處,事體似不當矣。命均曰,檜原君曾爲使臣,終不往,故臺啓拿問,而檜原則非正一品,乃從一品云矣。上曰,待宗臣之道,與他自別,且國家凡事,一番謬誤,則遂成規例,後弊不少,宜有區別之道,業欲下敎而忘之矣。正使密昌君樴削職,只副使及書狀官,拿處,可也。削職,則放送自在其中矣。命均曰,使行,必欲於今晦來初間定行矣,其間日子,皆有拘忌云,故以來月十七日爲定,而其前査事,速來則好,而尙今不來,似由於世丁不服之致,査奏,以我國所發覺者爲辭,若與瀋陽將軍、寧古塔將軍査奏相合,則可幸。上曰,査事若速成則好矣。命均曰,世丁今雖變辭,前已承服,則以前所招者爲定,似可矣。上曰,如前爲之亦無妨,而渠何敢不服乎?用治盜之律乎?命均曰,用治盜之刑,則徑斃可慮。上曰,如周牢之刑,何至徑斃乎?命均曰,大謄錄,方欲修正,肅廟、景廟玉冊,將謄上,而《政院日記》,不可不考見憑照。事變注書無他所事,使之考出,何如?上曰,儀匱豈不有之乎?禮曹儀匱,先爲考見,若無之則考出日記,可也。寅明曰,祭服事,誠爲難矣。年年執頉改備,未久卽爲渝色,其經費,不勝支當矣。祭後,臣鳩聚祭服於戶曹,分上、中、下三等,上、中品則送于諸處,下品則將欲改備,而每每如此,誠極重難矣。臣意則以爲五上司,則當自濟用監進排,各司則付其下人,使之臨時進排,未知,何如?上曰,其司官員,豈必盡爲祭官乎?奉俎官,如權知、訓鍊奉事之類,盡爲之,此輩何能善藏之乎?太廟有樂器庫、祭器庫,祭服亦藏之此中,宜矣。命均曰,祭後鳩聚祭服,授之守僕,使之藏置似好。上曰,祭服雖渝汚,此是暑月汗出之故,非守僕之罪。與其付諸各司,不如藏之太廟之爲精矣。寅明曰,欲其藏置之精,則不如各司矣。上曰,付諸各司之後,如有傷汚,則戶曹必使之自備矣。若作一間屋於太廟中,藏置祭服,則必當精潔矣。寅明曰,米布衙門如惠廳、戶曹等處,元有祭服矣。聖龍曰,如殿內執事之類,使之自備,亦無妨矣。上曰,前見李周鎭爲大祝,所著祭服,似自備矣。命均曰,臣見《大典》,祭服皆是靑色,而今則黑色,似與《大典》異矣。上曰,靑色,必染靑黛之屬,色尤怪異矣。命均曰,《大典》祭服條,有佩玉,而近來祭官,俱不佩玉,似與禮意相違。此後則使之佩玉,似好矣。上曰,昨見禮儀使,獨爲佩之,此後則祭官,以朝服所佩者,仍佩,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我國蔘禁至嚴,蔘商納稅,受帖於本曹,自平安監營,又復捧稅紙反貼後,入送江界,帖文出於一處,然後潛商可禁,而近來本曹帖外,自松都及平安監營,各自捧稅給帖,蔘商去處,本曹無以憑知。以此潛商日盛,法禁不嚴,松都則自朝家許之云。至於平安監營,則未知已經稟定於朝廷與否,而臣在西營觀之,其所捧稅,元不大段,西營雖無此稅,必不以用度爲慮,何可爲此些少稅入,致令奸僞多門耶?自今西營給帖一款,特爲防塞,雖是西路蔘商,竝令納稅受帖於本曹之意,定式,申飭施行,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近來人蔘極貴,幾至絶種,不但東萊潛商之路無限,産蔘之處,不如前日故耳。以御藥所入人蔘言之,江原道封進,大不如前,極以爲悶矣。凡朝家禁令,不可多門,戶曹之外,其他收稅,一切防禁,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戶曹本無銀貨出處,以諸道店稅若干所捧,爲添補之資,而聞德源、安邊之境,有一穴銀脈甚盛云。故自前判書時,連送人,欲爲設店,則本官及監營,一切防塞,不許開店,尙今相持矣,卽今傍近民人輩,或不無私自掘取之形,而本曹所送之人,終始拒塞云。山澤寶貨,自是國家所掌,而任令奸民冒掘,該道之欲防本曹設店者,必以民弊爲辭,而臣在外方見之,或反有益而無弊。且營門之私自設店,未嘗以民弊爲慮,此亦恐非公言,此時經用爲急,旣知銀脈之盛,則何可不爲設店耶?申飭本道,俾勿防塞,何如?上曰,設店終涉有弊,《宣廟寶鑑》,亦有如此之事,而不許之矣。雖送郞廳,豈知銀脈之有無乎?寅明曰,前判書金東弼,送郞廳見之,前判書金在魯,亦送人見之,臣亦送人見之,則銀脈甚大云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銀盡則店中人,皆散而爲盜,人皆爲慮,而我國募入,則與中國異矣。臣待罪戶曹時,多言銀穴有處,畿內則一切不許,而外方則定送算員,看審而或許之矣。德源銀穴,未知如何,文川、高原,旣有設店,元非創始之事,使之許採,似無妨矣。上曰,京畿,亦有之乎?命均曰,水落山,有銀云,而豐德等處,亦有之云矣。上曰,設店,果有益於國與民乎?寅明曰,戶曹所捧,殷山則一月百餘兩,高原則一月四十餘兩。所捧雖似些少,而以一年合而計之,則頗不少矣。以民事言之,如殷山之民,多富厚者,設店亦豈盡爲民弊耶?明朝則銀礦,爲亡國之根,而我國則異於此矣。臣爲道臣時,亦有所防之者,而德原則居民相與冒掘云,此則非矣。上,良久曰,塗聽塗說,不可準信。爲先發遣郞官,摘奸其處後,爲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慈山有金,而居民或掘取云矣。寅明曰,臣爲平安監司時,得六七兩,留庫而來矣。上曰,寶物亦多産於我國。以東史見之,常貢金銀於中原矣。銀、蔘皆産於我國,而納之於彼人,我國不得用之。聞彼中所用,皆我國天銀云矣。寅明曰,彼人皆用七星銀矣。上曰,戶曹所捧,爲天銀乎?所謂廣銀,亦天銀乎?寅明曰,品則爲天銀,而名則有玄銀、黃銀之稱。我國人,不知雜鉛之法,故人心雖奸,不善於鑄銀矣。命均曰,臣方待罪太僕,有所達者矣。數年以來,內寺馬多病斃,上年御乘,亦有此患,而尙多有未改立者矣。使行時,間有入送馬醫、司僕,買馬以來之規,而此則有弊。曾前給價譯官李樞,買馬以來,今番行時,內乘李昌壽,臣以軍官,適爲率去,價銀百兩,自西關,依前出給譯官貿得,而使昌壽看檢,何如?上曰,依爲之。李樞所得來之馬,爲太僕中第一矣。直陞御乘則例爲論賞,而不過本院論賞,其何以激勸乎?今番若又買得良馬以來,則別爲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卽今駕轎,皆用㺚馬,故前則駕轎甚低,而今則甚高,故不足於致遠云矣。上曰,淸馬多熱,且不食粥,而我國則飼之以粥,故易致生病,終不如我國之馬矣。我國馬亦多有之,年例所納八匹,古稱爲八駿馬,可知其善矣。豐陵爲太僕提擧,別擇百匹以來,其時馬皆良矣。命均曰,臣聞前濟州牧使鄭必寧之言,近來馬種不善,故馬無良者,故相臣吳命恒,買雌雄三匹,置之牧場,今頗生息,多良者云矣。上曰,詩云秉心塞淵,騋牝三千,頃以此問於儒生矣,凡事勤則終有成效。命均曰,李貴爲太僕提擧時,有私置簿,臣較之於今日,其多少不啻相懸矣。上曰,古者,問帝王之富,以馬計之,以今日之馬見之,脫有不幸,則將奈何?命均曰,今則雖欲買馬,給價無路,是亦難矣。臣曾以平安兵使、義州府尹、北京使、會寧府使,開市之時,買馬以送之意仰達,則自上有禁物不可買取之敎,而臣考見謄錄,則多有前例,西北開市,許其買賣。今後則,分付西北兵使,義州、會寧每年開市時,輪回買送良品一匹,而價本,自本道備給,何如?上曰,前例如此,則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頃以申處洙事,自上推考道臣,而處洙本情,不如此矣。渠只欲論尹淳,而不知及此,眞諺所謂,逐鹿而不見泰山者,如此類也。上曰,不然。戊申之變,所以釀成,豈非此等事耶?因微成大,無所不至。朴長潤亦豈不知事體之重大,而只憎製述之人,故不知其言之及於何處。處洙則雖異於長潤,其無形則同矣。尹淳雖可惡,而渠豈不知所重之有在乎?向者量移,亦出於爲民,靡不用極之意,如朴長潤、李萬維、申處洙等三人,雖有大蕩滌之典,不可放也。放此,豈可爲蕩平乎?命均曰,萬維事,終涉過矣。上曰,萬維處分則不過矣。事皆如是,故至於今番,元龜之類,亦有不稱逆家之弊矣。萬維爲儒賢事耶。命均曰,非儒賢事,乃議禮事也。上曰,非也。乃先正李珥事也。命均曰,金墰、金相紳,本事盡解,而尙今不敍,李德載亦爲李裕身所侵困,而不得不發明矣。寅明曰,倫常綱紀外,不必盡爲痼廢,不然則進善無路矣。上曰,不爲是則豈有此乎?所守處,欲固守矣。相紳初欲付籤,而罪名大,故不付,早晩當有處分bb矣b。墰則非矣,爲至親而訟冤則不非,而非至親而爲之,則可怪矣。寅明曰,至親豈有訟冤之理乎?爲至親而爲此等事,則尤當罪之,豈論其放乎?上曰,今世則至親視如草芥,黨論則視之優於至親矣。命均曰,處分終涉過重矣。臺啓論李道謙事,亦過矣。上曰,已遞,故許之,而過則過矣。戊申事,終爲不快,其時爲御史之任,而豈不知變報,而公然上來耶?寅明曰,行事快則豈有此言乎?不快之故,多年廢棄矣。命均曰,金在魯云,人人豈可責之以第一等乎?此言是矣。上曰,予擇送御史之時,望之以第一等,而道謙則極爲糢糊矣。寅明曰,有罪則卽罪之,事過之後,如舊用之,爲用人之道也。命均曰,李匡輔事,初聞甚駭然矣,追聞之則本事不如此矣。香室入番忠義,適有來問者,故匡輔對之,則忠義渠自謄去云,然則臺啓豈不爲過乎?上曰,過矣,而若開此路,則戊申年干犯諸罪人,皆欲謄出,以爲伸冤之計矣。予欲嚴其界限,故有所處分矣。寅明曰,鞫囚至有逃躱之擧,則堂上之特罷,不可謂過中,而伊日事狀,有不可不仰陳者。堂上聞其有逃躱之變,忙詣府中,究問其可問諸人,仍爲分付兩捕廳,然後入來,故自致遷延,事勢然矣。上曰,以事體特罷,其後欲爲特敍,而忘未及下敎矣。其不知則堂上、都事,亦同矣。大抵言之則羅將,亦何謂有罪耶?只緣朝廷之紀剛不嚴,近來視鞫獄若尋常,以至於此,此朝廷之過也。寅明曰,其時事,非慢忽而然也。累次往復之際,自致差晩云矣。上曰,其時見原情,略知曲折,而當初下敎,亦豈不以晩後來稟爲之乎?聖龍曰,其日兩堂上,入來政院時詳聞之,則諸堂上所居各遠,故回公之際,以致差晩,急詣府中,必欲得譏捕之端緖,故又頗遲延,而卽爲斯得者,未必無效矣。上曰,事狀則然矣。命均曰,特恢聖思,許其放釋,未知如何?上曰,申處洙事耶?命均曰,然矣。上曰,前以憫旱之意,特用寬典,於渠亦大矣,何至更論放釋乎?寅明曰,久廢則無爲善之路矣。上曰,聖人云,不與同中國,末如之何者,予亦欲不與同國矣。寅明曰,此與不與同中國,異矣。聖龍曰,然則無自新之路矣。上曰,予未見自新者矣。承旨進來。聖龍進伏。上曰,批旨中知道下,添書曰,四載未遑,少伸情義,心雖爲幸,追慕冞切。聖龍書畢。命均曰,日氣淸冽,宜於兩麥,風勢如此,似有旱徵。上曰,東朝問安,有過嶺之處,風色甚爲不佳,已爲慮之矣。寅明曰,國法,還上居末則有罪,而田稅大同未收,則獨無定律者,以其不可有未收故也。田稅所捧,一結不過四斗,視大同尤爲輕歇,故自前無未捧時,而近來守令,全不著念擧行,每有未收延拖之患矣。今年收租甚縮,初不足爲一年支用,而又不能及時準納,遷延時月,致有未捧。或至於氷合,則百官軍兵糧料,僅僅分排之數,豈不大段狼狽耶?臨急無以措手,預先嚴飭諸道,必於五六月前,使之無未收上納,爲宜。如有未收之處,則該邑守令,從重勘罪,該道道臣,亦難免其責之意,別爲知委,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使臣削職事,出擧條乎?上曰,先出榻前下敎,後出擧條,而以品級爲言,直書以,上曰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月色赤。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引避退待,或呈辭,無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外,獻納申晩,正言金漢喆,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以次對來會賓廳,而堂上多有懸頉,事甚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禮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金在魯,錦原君朴師益,吏曹參判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牌招。副提調李宗城,差下已久,一不進參,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亦卽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違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又傳曰,禮判亦爲違牌,一體牌招。 ○傳于魚有龍曰,明日文臣殿講,當於熙政堂親臨,以此磨鍊擧行。 ○又傳曰,輪對停。 ○傳于金聖應曰,匹段下該曹,貂皮下尙房。 ○魚有龍啓曰,副應敎沈聖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沈聖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右議政金興慶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南泰良,素患痰火之症,根源已痼,劇歇無常,而自五六日前,重得傷寒,渾身烘熱,頭痛如碎,腹脅牽疼,飮啖全廢,兼以吐血,連日夜不止,有時昏窒,氣息如縷,若將頃刻殞絶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二日,禁軍賞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凡儀注,禮曹郞廳親呈考準,例也,而明日親臨殿講儀注,屢度催促,終不入來,闕門垂閉之際,下吏獨自來呈,極爲駭然。當該郞廳,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儀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允。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再入銓地,不過爲一時副急之用,而力辭不獲,黽俛蹲據,私心愧仄,如坐鍼氊,種種難安之狀,又不勝覼縷矣。昨者儒臣疏陳,又以西幕之不擇,請推該堂,臣於其政,同參議擬,則凡有咎責,理難獨免。況今聖批無發落,便在請罪未勘之中,揆以事面,勢難行公,且掌令趙侹之疏,雖曰對辨太費辭氣之云,已多凌嘲,至其下端,臚列三臣罪犯,末乃歸之於朝廷之無紀綱,臣尤不覺駭怕。噫,罪籍外人,宜無永錮之理,況此三臣之檢用,本非臣所創始,則今獨齗齗,不亦異哉?此只是見臣疲懦,謂臣可易而然也。臣誠顔厚心懣,決不可以沒廉恥之防,而據銓選之重。伏乞聖上,俯賜鑑量,將臣本職,亟許改鐫,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今日賓對,擬將趨入,情跡如右,未免違召,尤增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正言金漢喆疏曰,伏以臣,倖竊科第,猥玷榮選,纔謝簪筆之地,旋叨伏蒲之班,自頂至踵,莫非造化之私,殫誠竭力,豈無報答之悃?而只緣臣性質朴野,言議拙訥,前後詣臺,不過草草數啓而已。當此聖明在上,轉環如流,崇奬臺閣,廣開言路,而如臣之世食國祿,最被恩數者,新入言地,尙此寂寂寥寥,孤負聖明之罪,臣實無以自解,其可仍因盤礴,重辱耳目之寄,而不自恤哉?矧伏念數昨入侍時,生疎之態,至今思之,惶愧罔措,昵侍邇列,今幾年所,而違離數朔,便復齟齬,前對之際,未免做錯,以聖上包容之量,雖下質實之敎,而臣心之慙恧,當復如何?處置請出,實是意外,在臣自處之道,固不當抗顔復進,而太廟親祭,適差執事,旣經肄儀,不敢乞遞,遂乃黽俛仕進,趨參末班,而若其壞損臺體,當遞不遞之失,到此益著矣,將何顔面,以爲蹲冒之計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有憂愛之忱,敢貢狂瞽之語,惟聖明,試垂省覽焉。臣出入前席,曾已三歲。伏覩殿下英明冠古,睿智出天,討論經典,雖老師宿儒,有不能及者。至誠愛民,雖歷代聖王,有莫能過者,內無聲音服玩之好,外絶遊觀佃獵之樂,此誠帝王之盛節,簡冊之所罕也。是宜治理休明,習俗丕變,而夫何臨御十載,敎化不行,玩愒成風,政令日就紊亂,紀綱漸至頹弛,加之以兵戈繹騷,重之以饑饉流亡,祛黨保合之敎,式月斯降,而推擠傾軋之習,轉痼於朝著之上,減稅蠲役之令,逐年應行,而嘆息愁苦之聲,不絶於蔀屋之下。以至士夫之風習大壞,生靈之塗炭已極,衰苶之氣,危亂之徵,竝萃於一時,比如萬斛之舟,維楫不具,縱之風濤之中,而梢工醉倚柁樓,嘯傲自若,臣知劉向之太息,袁安之流涕,在今日,眞歇後矣。竊念帝王之政,莫切於祛黨,帝王之治,莫先於保民,雖在治安之世,忽此二者,則朝廷日乖,邦本日搖,尠不至於危亡之境,況此國勢之岌嶪,莫可收拾者乎?噫,殿下惡朋黨而欲祛之,大哉王心,孰不欽仰?而顧其所以祛之之術,恐或未盡也。唐太宗,謂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夫以萬乘之威,除却數十措大,何至甚於去强寇之難乎?顧其勢終有至難者,何哉?自古士大夫,被朋黨之名者,多是聰明材力爲衆所推之類也。若其君相,果能裁成保合,不使潰裂,則難於其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終不害其爲大同也。如或只以朋黨之名,務爲割絶之道,彼此糾正之言,諉之以斥異之目,忠逆是非之辨,歸之於染黨之科,今日逐一人,明日竄一人,簪紳之間,人物掃盡,則雖謂之國空虛,可也。是以隨行逐隊,苟祿保位者多,遇事盡言,爲國效忠者寡,以至乎政注,則以互對,謂之公心,彈駁,則以雙擧,謂之正論。臣愚死罪,未敢知我殿下,以爲夫然後,方可做蕩平耶?昔蘇軾,譏王氏同俗之弊,比諸瘠地之黃茅白葦,祛黨之難,何以異此?大抵破朋黨,豈不是美題目,而若不得其其要,則往往至於亡國,甚可畏也。然今時則猶可易焉,爲今日計,顧不在我殿下一擧措之間耶?惟當嚴忠逆之分,明邪正之辨,使義理不苟,處置得宜,然後盡收一代之俊,克祛百年之弊,聚精會神,陶做至治,不拘色目,惟才是取,培埴gg培植g而裁制之,藻品而適用焉,則豈惟朋黨色目,自底消滌?抑亦天地交泰,馴致蕩平,皇極建中之美,可見於今日,而氷炭同器之譏,永絶於聖世矣,豈不休哉,豈不盛哉?殿下於保民之政,念之至矣,講之熟矣。臣曾伏見殿下於康津人食之變,惕然驚動,特命節省太官之供,復令蠲減惟正之稅。且於私廟行幸之日,駐輦街上,招致賑所流丐之徒,親降哀愍惻恤之敎,雖深山窮谷喑聾跛躄,豈不知我聖上視民如傷之至意,而溝壑之間,顚連依舊,潢池之中,嘯聚成群?孟子曰,雖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無他,不行先王之政也。今日之事,不幸近之,臣竊悶焉。殿下近年以來,哀痛之敎,除減之命,非一非再,其辭旨誠意之懇惻,有足以感激神明,而猶未克大行蠲減之政,如漢文賜今年田租之半,而使斯民,終不得蒙其實效者,政坐國用之不裕耳。國用之不裕,實由於不循節儉也。《魯論》曰,節用而愛民,蓋以國用不裕,則其勢不得不斂民而取足,雖有愛民之心,而民不被澤故也。臣聞向日筵中,有禁奢從儉之敎,而姑無大振作大飭勵之擧,眞諺所謂高麗公事三日者也。倘能先自宮禁,另加警動,一遵儉約,能如衛文之大布大帛,唐宗之御衣三澣,而大小百司裁節浮費,如在干戈板蕩之中,流離播越之際,則國家經用,自有餘裕,國用有裕,則漢文蠲半之政,不難行於今日,而國家之實惠,庶可究於窮民矣。若夫些少減供,若干停捧,雖曰少紓民困,而此特焦釜之漏水,九牛之一毛,曷足以爲民大惠,聳動一國乎?臣之此言,亦可謂腐陳例談,而平日耿耿,在此兩事,若蒙聖上不以人廢言,朝夕講究,則其於用人保民之道,必不無所裨矣。臣情勢之外,抑有疾病之難强者,素患痰火之症,越添於累日奔遑之餘,委頓床席,症情危苦,以此病狀,尤不可一刻虛帶也決矣。臣治疏將上之際,以賓廳次對,天牌儼臨,臣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九閽之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譴罷,以安微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卯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判府事徐命均,守禦使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訓鍊大將張鵬翼,左副承旨李承源,副提學李宗城,執義崔命相,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沈壽賢前伏曰,近日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前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日晩,水剌已進乎?上曰,已進矣。上曰,今日次對,久而後爲之,而堂上進參之員,甚少矣。壽賢曰,諸堂上多有有故之員,故然矣,而稟定事,則有司之臣,當奉承之矣。小臣病未造朝,久未入侍,故今日則入來,而所稟事無多,回啓公事,則句管堂上,各自隨到施行,無有留滯云矣。因自袖中,出狀啓軸曰,此則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理山罪人申義重,故放鎖匠韓中甫則旣已梟示,而同時囚禁罪人外,鎖匠金俊萬獄,刑房李六成等,尙無處分之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首犯旣已梟首,則刑房輩,不宜同施極律,金俊萬、李六成,則參酌減等,刑推定配,似爲得宜矣。上曰,極律不可每每用之,刑推定配,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若以刑推定配勘罪,則當以幾次定送乎?上曰,何必累次加刑乎?壽賢曰,此亦朴師洙狀啓也。謄報義州府尹黃晸狀啓,而以爲彼邊留住淸人上下往來者,無所顧忌。自前淸人之無時往來者,有自本府馳通防塞之事,況此邊禁,申飭之日,尤不可不馳通,馳通辭意,令廟堂搆草,下送爲請矣。此等馳通,亦皆自廟堂,搆草下送,事涉煩碎,似當勿施,而旣已狀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往者亦以此等事而辱及矣。壽賢曰,使本府馳通禁斷,而狀啓則勿施之意,敢稟。上曰,然。{{*|抄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慶尙監司狀啓,以爲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爲停行,令營將抽栍,官門點閱,旣有備局關文,故依此擧行。至於安東、尙州、大丘三鎭,亦當於新營將到任後擧行,而卽今農務方急,其在不奪時之道,實難擧行,故今番點閱,姑爲停止之意,旣已發關知會於三鎭,而有此狀聞矣。旣令停止,則今姑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以備局咨文事觀之,何事可做?初則專以羅多乃洞爲辭,而拔去細洞矣。今又以細洞事混入,其意何也?前咨之意,盡忘之矣。命均曰,初咨則以罪人承款之言記之,而細洞事,終有不可究得,故欲於羅多乃洞事,囫圇說去也。壽賢曰,初頭事,臣亦知之矣。宋寅明製之,臣考之,而一夜之間製出莫大文字,終不免草草,及其齎送咨文之後,臣以爲未渡鴨江,而被捉者放還,則咨文不必送,而朝議岐貳,終未之果矣。今番査事,姑未知所査如何,而御史李喆輔下去時見臣,臣亦有所言矣。羅多乃洞,旣是三渡溝近處,而所殺三名,又旣相合,似當以羅多乃洞當之也。至於混江,則其源出於白頭山,西流千餘里,復入于海,不可謂之江界地方矣。且細洞事,吾亦有說矣。鴨江一水,限界南北,曾不能窺江北一步地,則何以知得?以此爲言,亦足成說,事且順成矣。且前咨中,金永昌則臣欲拔去,而諸議皆以疎略爲慮,故不能强之矣。上曰,永昌本來不緊,且彼咨所謂三司議處,亦非重勘,而我人恇攘矣。至於該地官守,彼必指其國官員矣。壽賢曰,朴文秀亦以爲,若是贗作則可,不然則不無可慮云矣。命均曰,咨文措語,難於分明,若欲的言其地名人數,則必有違錯矣。上曰,我人則本甚泛忽,而彼人則摘抉文字深矣。名數日月,若必有差違,則寧不如不分明說去之爲愈矣。朴文秀之疏,是深看咨文,而過生疑心也。尹淳當製之人,故知之矣。使行去就,當何以決也?命均曰,待査事畢,然後可決矣。壽賢曰,査使數日內,當入來云矣。上曰,予意則以爲此査甚難矣。人情莫不惡死,豈保其卽爲直招耶?壽賢曰,在逃者則實難於跟捕,而已捕者,何難於取招乎?命均曰,卽聞玉音重濁,或有感氣而然乎?上曰,感氣則無,而此時則每然矣。壽賢曰,寒暖之交,脫著難適,所當愼之也。上曰,使臣有所欲言,先陳之。命均曰,使事,無所可陳矣。上曰,太僕事,有所欲言耶?命均曰,太僕亦無事可言矣,壽賢曰,昨見首譯金時緯,則北情別無所聞知矣。上使勿拿之命,昨日聖敎儘好矣。上曰,別無可好,而但念此路一啓,終關後弊,故特命停之矣。壽賢曰,正一品宗臣之囚禁,前例所無,故臣欲仰陳而未及矣。昨日聖敎,實出尋常,而宗臣亦以爲前所無之寵典云矣。命均曰,頃者有騎、步兵額數,議減之敎矣。聞兵判亦有所料量,使之陳白,何如?上曰,兵判試陳之。游曰,額數減定事,終有所重難,臣不敢輕自料理,而略有不得已變通之方,故臣試爲磨鍊矣。一年之內,八路鄕軍之上番,其數不些,鄕軍則一倂停番,令京畿軍交遞立番,而仍於鄕軍之停番者,收捧番布,以給雇軍,則鄕外軍士,無往來勞費,而國用則或有餘剩矣。上曰,鄕軍盡爲除番,而以京畿雇軍立番,則鄕軍多,雇軍少,雖得於此,反失於彼矣。此事,何如?壽賢曰,實無所損益矣。雇軍一朔所給,與鄕軍一年所納同,而且鄕軍則遠途上番,糧費甚難,京畿軍則途里不遠,使近者立其役,而遠者納其布,則亦似好矣。上曰,雇軍終不如元軍之著實矣。壽賢顧謂游曰,雇軍幾許數,而可充元軍耶?游曰,騎兵之役,專爲上番,而在遠鄕軍,妨農最悶,故必約而計之,使若干人上番,而雇軍八九百名則庶可以推移立番矣。大槪騎兵四年六匹之役,本是一年匹半之,例也。今若除其上番軍七千餘名,而仍捧其匹半之布,則漸次有餘,雖以此不能普施,白骨徵布及永難捧之軍布,或可以此而減下矣。且四年一次之役,雖有閑歲六匹之布,一次盡捧,實不如逐年分捧之爲便,而軍兵輩,亦必樂從矣。上曰,兵判之共濟國事,其意可嘉,而但雇軍之法,能無後弊耶?若有後弊,則不如仍舊之爲愈矣。且作事謀始,今若減下七千餘名上番軍,而弊生之後,還欲復故,則不亦難乎?況他軍,皆是一年二匹之役,而獨收其匹半之布,則匹半應役者,雖或爲便,而二匹應役者,能無不均之怨乎?壽賢曰,慮其苦役者之稱冤,而又使歇者不歇,則民安所措乎?此事於本曹,無損益,而於百姓,或有益,少嘗之,似宜矣。若斷而行之,終必有實效,而來年以後,則民必無厭避者矣。上曰,首揆之意固好矣。堯、舜之聖,猶病博施,則事不可執一論之,然騎兵之應以匹半,雖是本數中分出,而彼炮保、禁保等之逐年以二匹上納者,驟見之際,能不怨其或厚或薄耶?漢文時,賈誼,請改正朔定官名,而文帝不能用,史氏譏之矣。然予意則於卿少嘗之說,有所難者,予是不才不德,不敢與論於祖宗聖德,而卿等亦不及於古名臣碩輔,則謹當遵其成憲而已。今若大加變通,而萬一民國俱困,復思舊法,則將若之何?游曰,臣以大臣之意,試爲磨鍊而已矣。上曰,京畿軍上番,亦難矣。游曰,此則有不然者矣。上番雖曰苦役,而民無難之者矣。各收其保布,以爲資粧,而或以其布之半,中路雇送矣。上曰,判府事亦陳之。命均曰,騎步兵之制,當初非不好矣,而卽今則民皆困矣。每年捧上,逋欠甚多,而上司徵督之際,列邑亦難於責應,今此除番捧布之意,似是利大害小之事,試爲施行,何如?臣則別無他見矣。申思喆曰,玆事利害,上敎得之矣。古者立法,亭亭當當,而今猝變改,臣意則不勝慨然矣。問于諸臣,何如?張鵬翼曰,每年番布上納,本以十月定式,而猶不擧行,若以四年一次之役,分作四番,逐年應役,則雖於元數中分排,而民安保其不怨乎?李宗城曰,釐正之議,諸臣旣發之,臣則別無所見,而曾在肅廟朝,李健命,亦有上疏區劃矣。今不敢從頭煩達,而大抵騎兵與步兵,有異,而其他名色甚多,或以二匹,或以匹半應役,而兵曹官員,不能久任,初不知騎兵之爲如何,步兵之爲如何,而下吏操縱之各邑,則色吏幻弄之故,民不堪矣。至於京番雇立,則或以官員行下,或以下吏所屬,苟然充數而立之,此輩何能知渠輩之信地,而一有所事,則擧皆顚倒錯亂,莫知誰立於何地,政可笑也。今若雇軍立番,則如內七門,猶或,可也,而至於禁府、鞫廳、科場等處,必使元軍立役,然後可無疎虞之弊矣。大抵騎兵上番之數減而後,兵曹經用,或可以有剩矣,一軍所納八匹,而以四匹雇立,則所餘者又其半,而亦足以省他費矣。難之者,雖以爲六當番之法,有同存羊,不可猝革,而至於匹半之布,亦且難捧云。此言亦有所見,而但旣已區劃,而亦似有利而無害,限一年秋捧以試之,未爲不可矣。游曰,雇立事,誠然矣。堂、郞行下及五衛將輩,皆以所親無根著之軍士堅之,平時則猶或,可也,如或有事,則全無統領。曾前亦以此申飭,而必以洞內軍立之,其亦有弊矣。壽賢曰,尹游、李宗城之所陳,皆是節目間事也。大變通之後,節目何難乎?臣每念二匹之役,民所甚苦,實欲變通,而未之由矣。今此匹半之役,頗歇於二匹,而亦非本數中減縮者也。此所謂不費之惠也。上曰,若然則好矣,而當此修明舊典之時,變更未知如何。且《大典》法,近來盡廢,而但有六當番存耳,今又廢之,實爲重難矣。游曰,匹半之捧,初非加斂於民,而兵曹則自然有裕矣。兵曹旣富則流及者可遠,此可謂遠慮,而但近來國綱漸馳,朝令不行,是所憫也。上曰,副學之意,何如?宗城曰,騎兵保人,例給三名,而皆以其子侄輩爲之,故其實則四年六匹,皆從一室中辦出,似不如逐年分定,稍輕其卜也。上曰,許多當番,果自一室辦出,則其卜太重矣。渠亦必自爲悶,分作每年匹半之役,此雖同於朝三暮四,而亦足爲惠矣。且定爲此法,納布除番,則民皆悅乎?游曰,上番軍之捧布於保人,其利不少,故樂爲之矣。今若除番,則必有怨者矣,然何可以此爲慮乎?宗城曰,大誥之餘,又行此法,則半匹之減,猶爲實惠矣。判府事則欲減軍額,其意專在於裕國便民,領相則苦心矻矻,必欲補國,大意皆好矣。司馬之長,旣有區劃,大臣亦皆同辭,不可一言斷以爲不可行矣。上曰,兵判詳細箚記,諸臣別爲抄錄,待後日次對以入,則予當詳察便否,採施之矣。游曰,自歲初欲爲磨鍊施行,而判府事意外在外,故不能趁時相議,至此遷就矣。若欲自今年施行,則一當番之外,俱可減下,而遷就之際,已捧二當番,今年則已不可行矣。上曰,大臣俄者所陳,其意大矣。予亦傾聽,當有下敎矣。今日則將臣亦入侍,諸臣必須善守之哉。顧今日勢,頗有旱徵矣,春上甲有雨,且三朔多雨,此恐爲旱兆矣。有司之臣,固宜堅守,以備不虞,可也。宗城曰,禮判尹淳,素諳北情,近間臣私見之,與之語,不見咨文,而能揣其措辭指義矣。上曰,禮判之撕捱,何事也?誠無義矣。且今日牌招之員,無故不進者,爲誰某也。李承源曰,諸員則皆有故云,而尹淳、李瑜則公然違牌矣。上曰,李瑜過矣。次對久未爲之,今日豈可違牌耶?且初行都承旨之職,而俄卽引入,又於副學,公然撕捱,事甚未安。從重推考。出見牌去來,若不承牌,則更卽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 ○午時,復命入侍。禮曹判書尹淳,承牌而至,亦同爲入侍。壽賢進曰,臣以觀象監事,欲有陳達矣。皇曆出來之後,始覺我國曆書之差誤,旣罪其官員,更令考算矣,姑未能詳知,而略聞觀象監官員之言,則以爲時憲曆法,旣差之後,更以曆算考成用之,久而無差矣。卽今曆法又差,今年曆已誤,而又以今年皇曆推之,則明年之閏月,必差一月云,事甚大段矣。上曰,曆象豈欺哉?壽賢曰,聞渠輩言,則以爲近來彼國曆書,專委於西洋國人,故多與舊曆法有異。今觀皇曆,果與曆算考成,其法大異,今番使行時,願自隨去,學得新方以來,以爲必合不差之計云,而但與使臣,偕往偕來,則必不及於頒曆之前,未知何以爲之也。思喆曰,我國曆象,亦以精詳名,而間有如此之時,此未可知也。以春分言之,若彼以午正,我以午初,則所差不旣大乎?至於大小月節候,皆有違錯,則曆法已無可言矣。上曰,今年所差幾何?思喆曰,時刻多違矣。勢不可不偕使行送去,而必不及於新曆之前。我曆雖有差謬,使之造成,未知何如。上曰,不可以今年皇曆推算而考成耶?游曰,臣亦待罪本監矣,大抵曆算考成,乃康熙皇帝之一生專精,晩年造成之書,而極其精詳,曾於小臣赴京時,本監官員輩,亦以爲曆象已差,必得新冊以來,然後可以造曆云,故率去買來,其後無有違錯矣。今聞又求其所謂校歲篇,此必是隨往北京之計也。且此輩赴京,例有帖兒,渠輩則望利請行,而朝家則每作帖兒以送,亦甚支煩矣。壽賢曰,冬至使行時,亦請隨去,而不許矣。今年曆書,已有差誤,且閏月一節,所係甚大,若終爲易月,則曆不可爲曆,豈可逆詐gg推g其望利,而斷然不許乎?上曰,新方之得來,亦多有弊,來後則必當刊布矣。然寧可見欺於渠輩,不可終失曆法,許之隨往,可也。壽賢曰,此則然矣,而今年新曆,則已爲始役,不可待使行往返。閏月旣在三月四月間,則三四月張姑置之,餘張則預爲刊置,以待新方得來,定閏以刊乎?上曰,曆書非鑄子,而以木版刊行乎?壽賢曰,木板也。上曰,來年曆,倘不可行,則將若之何?原任大臣,以爲何如而爲便耶?命均曰,渠輩旣以爲明年置閏,已不可預料云。旣不知閏月之爲何月,而何以斟酌造成乎?他無考正之路,勢不可不送人知來,而往返之間,勢必不及,是爲悶也。上曰,彼我若用各曆則已,不然則難矣。且以大體言之,閏月旣差之後,授時之法,盡誤矣。況如國忌等節,何以爲之乎?淳曰,臣亦於年前奉使,而聞曆算考成之書,精於測候,令譯官求得其書,謄傳以來,而其書,乃康熙末年,與西洋國人,專精造成,其後雍正,爲之序矣。蓋西洋國人,言語不通,臣亦嘗與所謂蘇文者,頗有酬酢,而但以文字替言,以相往復而已。其時許原,見其書而曉解其法矣,今則又無及於許原者,是可悶也。上曰,近來赴京之路太濫,而論其大體而已。仁廟朝,每年使行時,必遣中官一人,學得曆法以來,先朝重曆象之意,如是周詳矣。且一年造曆,所費不貲,若以閏月之差誤,而書不可用,則費財力而造無用之冊,實無益矣。思喆曰,頒曆猶不可已,奈何?壽賢曰,姑令精算等待,而使行回還後,急急刊行,何如?思喆曰,國家則以皇曆用之,民間則以我國曆用之,亦似無妨矣。上曰,士夫家祭祀一節,亦豈不難乎?淳曰,閏月若違,則每張皆差矣。上曰,不差者,不過上兩張耳。命均曰,五六月以後張,則必無大段差謬矣。上曰,此亦第二件事也。《時憲曆》,何以爲之?壽賢曰,若得假令以來,則庶可相合矣。淳曰,曾前則以爲,必得曆算考成,然後曆法,可正云矣。今又請得{{*|日躔表、月離表}},未知將來,又願得何許書也。壽賢曰,渠輩亦必有所見而然矣。游曰,造曆,鉅役也。考算,亦幾半年而後刊印,卽今已是四月也,考算幾畢,不久當始刊,而若欲等待北京往還,則自然奄及至月,自至月始役,則何能於歲前頒曆乎?壽賢曰,三四月張則姑置之,以待皇曆,而餘月張則預爲刊置,似好矣。上曰,頒曆,大節也。然事已至此,勢不可以至日頒布矣。雖十二月始頒,曆法無差,則幸矣。命均曰,我國曆,不可不刊,雖少有差謬,刊行似無妨矣。宗城曰,北京之數數往來,意或有奸弊矣,然曆法,乃正朔也。至於置閏尤重,所重有在,則些少奸弊,有不可言,而卽今事,每以怠緩泛忽,無一了當,是可悶也。曆法何等重大,而專使觀象監官員考正之?想或不能如士大夫之精詳矣。卽今士夫間,亦豈無善算者乎?上曰,士夫中,亦有精於算數者耶?宗城曰,稍有之矣。左贊成鄭齊斗父子,俱以算數名,倘於此等重事,使之考正,則不爲而何?上曰,所達好矣。我國事罔涯,而今則曆法亦誤矣。曾在英廟朝,有若慶曄輩出,而至於予之世,事事如此,良可慨然也。壽賢曰,自時憲出後,日蝕每在於朔,曾無晦日蝕者,此則唐之李淳風,亦不能校正矣。至於西壤閣人算尺量天之法,不知如何,而設令得其法以來,亦安保其必合不差耶?鄭齊斗,雖明於算數,曉解曆法,其子垕一,亦於家庭目習,而亦安能必合於西壤閣人所主之法耶?宗城曰,臣之意,亦非他也。欲爲博問於士大夫之意也。上曰,曆書雖有差誤,猶可用乎?一國上下,各用他曆,亦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雖少有差謬,農家則用之無妨矣。上曰,孝者,自天子達,祭祀一款,終始重難矣。思喆曰,必待皇曆出來後,刊行,似好矣。上曰,又有一事焉。至日停頒,專爲皇曆之等待,而若使皇曆,亦无差異,置閏於四月,則停頒等待,不亦可笑乎?然不可但已,使一員隨使臣赴京,以求其書,又使諸官員,詳細考算,而終始差誤,則當用重律,若能相合,則必施大賞。以此意各別飭勵激動,可也。壽賢曰,聞渠輩所言,而當更爲陳達矣。且天文學敎授,自前別置三員,而卽今則無一人可合者。擇於本監中差勝者一員,已爲啓下,而二窠則姑置之,京中人則苦乏知名者,外方人則不能聞知,斯爲悶矣。上笑曰,漢學敎授,則每善啓下矣,若又如此,則豈不好乎?宗城曰,今番査事,下問于尹淳,何如?上曰,禮判陳之。淳曰,臣近在鄕外,聞有辱國之事,而使臣當行,驚慮之情,實無涯矣。臣亦於文衡時奉使,終有辱國之事矣。今聞此報,驚惋之念,有倍於人,而及到城外,始得詳聞,則實無別般事,至於使行,則臣之所見,似不必送矣。臣實欲仰達,而亦非疏章可陳,故或與大臣言之,而尙未有陳達矣。彼咨中參査議處之說,臣子之心,痛迫,何如?而但以臣愚見,似不必以侵辱之意,而爲此說也。乃彼國行用文字,至於該地之云,猶我國當該之意,曾於甲申咨文中,亦有當該國王,素著忠信,使國王査奏之云。該字之用,非今斯今,其時亦以謝恩使兼陳奏使以送之矣。大抵彼我對境以來,殺越之變,頻頻有之,使行不知其幾次矣。以今番事言之,査勅來後,不可無謝恩使,仍於其行,附奏犯越事,乃例也。非但甲申爲然,以庚午乙丑謄錄言之,未有專以陳奏送使之規,且以彼國事例言之,事非關係重大,則不敢直奏皇帝,今此修咨,付齎咨官以送,不爲倨也,亦所以尊大國也。奧自講和以來,單陳奏使,未之有也,今不可開路。至於徐貴江事,旣自彼國勘斷,不必更爲提說也。上曰,貴江事與姜周厚事,豈本一事耶?似是別件也。淳曰,果如聖敎,此乃別事,而貴江則已是收殺事也。前冬移咨,蓋爲先事而發,而彼旣又使瀋陽査覈,則我國所査,豈必能相合耶?以庚午事觀之,則以初奏相差,使之更査,今番亦或有再擧,單陳奏送使,前所未有,則今不可創開。且彼旣有向國辱說,而今咨則以先行査問,恭竢勘罪爲措辭,而付之齎咨官,待其結末,以謝恩使送之,此是前例然也。宗城曰,聞尹淳之言,事則然矣,而畢竟査勅之來不來,亦不可必。且齎咨官之行,自前未嘗遲緩,不過數三月內必送,而今番則奄過六個月,小臣實有萬一之慮,彼或以在逃人之久未捕得,責其遲緩,則其事難矣。淳曰,此則在咨文措辭之如何。去番則旣以未盡追捕爲辭,今番則以當殺者十餘人爲辭,而末復以遷延引嫌,則在我者至矣。且後事不可不慮,今行若能結梢則幸矣,然不可保其一咨完了也。固當先送齎咨官,而再査來後,使臣可送也。壽賢曰,尹淳之言,則斷以爲使臣不必送,而事難遙度,臣則未知其然矣。前咨旣以査事畢後,當卽陳奏之意爲辭,而今番又以未了之案送去,未知如何。且瀋陽之査,遲速難知,彼査若遲,則雖姑徐之無妨,而若彼速而我遲,則能無致責乎?淳曰,此等事,已有前例,自前犯越者則斬,監兵使則,革職,移咨則使齎咨官持去,而元無單陳奏送使之規矣。上曰,瀋陽將軍、靈古塔將軍之所査,査其畿內人與否云,其査,幾何而了當耶?壽賢曰,今使來時,瀋陽將,亦不爲言云,意必無所執文書矣。三渡溝、混江之說,元不提及矣。上曰,然則我亦不爲擧論,可也。壽賢曰,前冬咨文之到瀋中止,臣實倡議,而人皆以爲苟簡云,故小臣不能强之,而至今思之,中停,是矣。宗城持馳通本文以進。上曰,姜周厚事,幸而不擧論矣,彼人初不知殺略事,而倘因我事而起鬧,則事將至於何境耶?宗城曰,貴江旣已放還,則此是已勘之事,此後則三渡溝、混江事,割斷之,可也。上曰,靈古塔將軍,則直奏盛京乎,轉奏瀋陽乎,壽賢曰,奉天、瀋陽、靈古塔,同是藩臣,而直奏於天子矣。宗城曰,金世丁所殺,果是畿下人,則奉天將軍,何爲曲護於我人,而不行査乎?瀋陽、靈古塔將軍等,初若全然不知,而到今始欲査出,則必難摸捉矣。若欲以徐貴江事相混,則旣已明言顯赦,不可以混同矣。至於査勅,則自康熙禮待我國以來,未嘗出送,設有査勅,則辱國尤大,臣子之痛懷,有何可言耶?前後之事,舍之勿論,唯願殿下,亦必軫念,以止其査勅則幸矣。上曰,何以則査勅可止耶?先陳之。宗城曰,臣與按覈御史,私相往復,則以爲細洞事,不可湊合,而上年咨文,尙有餘地,其所謂地名各異,人數不同之云。幸有容手之處,此事則不必牽合,而只在於製咨之如何云矣。上曰,前咨中地名人數之句,果是幸有餘地矣。宗城曰,此事不可悠悠泛泛,御史及道臣處,指日,分付,或以羅多乃洞事爲實,則細洞事,雖姑置之,無妨,以此意刻日催促,今日內知會,何如?上曰,世上事,每於忙後錯了,而此事則誠可急矣。禮判所達,非但前例有據,若以査奏,而別送無前之使臣,則彼或疑其事大而先㤼也,亦安保其不以徐貴江爲言耶?至於奉旨而行,而不送使臣,未知事面如何,而若欲免再査之患,則陳奏使,亦不可已,如何而,可也?淳曰,事係重大,慮事宜無所不用其極,而或慮査使之復來者,蓋亦周詳意思也。事若順成,則一番齎咨官之行,亦可以善爲磨勘而還矣。宗城曰,今番使臣,謂之過恭則可,而亦何害之有哉?上曰,於盛京,或有私問之階耶?彼人之知與不知,漠然難知,是可鬱也。游曰,私相問覆,則大不可也。壽賢曰,送咨文於鳳城,使之問於禮部,則庶可知得矣。上曰,若欲於鳳城往來,則太遲滯矣。俄者李宗城所言,是矣。按覈御史勘來之期,至此遷延,羅多乃洞事,若已査得,則細洞事,雖不得歸一,從速取勘以來之意,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張鵬翼曰,鞫廳物故罪人尹挺顯所援引春川人池七臣等五名,泰仁人金萬江等二名,旣下捕廳之後,尙未處置。此不過廷顯干連之徒,而金吾堂上,忘不擧論,久致繫囚,何以爲之?旣是職掌,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則忘置矣。卽爲放送,可也。{{*|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震起子處置事,旣有後次對稟定之命,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壽賢曰,當令某人育之,待年處決,而賊漢之子,誰肯收育之者?鵬翼曰,其年尙稚,姑無知覺矣。若稍有知識,而自知其爲震起之子,則必當逃躱,誰肯受育哉?且以黃賊事,而柳世泰之妻,久在牢囚,亦可冤也。之英則屬之於自前率育者,限年來告之意知委,而柳世泰妻則放送,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訓鍊都監,近因凶歉,年年裁減之數,極其夥然之中,癸丑條價布災減,亦至一百三十同。此則臣詳知國家經費之匱竭,不敢請得,而災減之後,閤歿逃故之蕩減,亦至六十餘同。若得此數,則軍兵夏等衣資,庶可以充數分給,故敢達矣。上曰,都監與他軍門有異乎?都提調亦爲入侍,陳之,可也。壽賢曰,連歲災減之餘,各軍所捧,擧皆大縮,而都監尤難支用,上年旣以禁、御兩營二百同木,推移取用於夏等衣資,今不可復令兩軍門許貸。且是災減之代,則似當自惠廳劃給,而本廳留儲,臣雖未能詳知,惠廳堂上,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游曰,訓將之言,亦然矣。年年裁減蕩減之餘,各軍門之所入,幾乎半縮,都監亦豈如前乎?所當推移相助,而兩軍門,則前年所貸用,至於二百同,今難更議,惠廳事勢亦可慮。臣於退出之後,問議于大臣,當參酌貸下,而六十同之數,似不可準施矣。壽賢曰,臣聞訓將之言,則諸軍門,皆有賞中日設行之事,故訓營亦爲累年鳩聚,艱辦四十同賞木,而今若不得災減之代,則勢當出用此賞木,以充夏等衣資之數云。諸軍門,若皆設行賞中日,而獨於輦下親兵,不爲設行,則必將大失軍情矣,賞木決不可取用。惠廳似不無推移之道,限五十同劃給,似宜矣。游曰,五十同木,必使劃給,則惠廳亦難於支應。本廳有若干同布,參半給之,何如?上曰,都監軍衣資,亦以布爲之耶?鵬翼曰,必以木爲之,而無用布之規矣。上曰,賞木至欲取用,則其窘急可想。有司之臣,堅守則是矣,而訓局事勢若是,以四十同木出給,可也。游曰,若然,則是雖有似於朝三暮四,而惠廳所儲甚些,兵曹有若干所儲,四十同內,二十同,則自兵曹許貸,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都監之凋弊,至於如此,故軍兵輩,汩於飢寒,人間不善之事,都監軍士盡爲之,實爲可悶。且中日之規,三年積弊,軍情甚缺,故今年則必欲設行矣。上曰,然。鵬翼曰,近來軍兵所給官馬,極其體小,不合戰馬,所見駭異。在前如此之時,則有請得濟州山馬,分給軍兵之規,故限三百匹請得之意,敢達矣。上曰,前者豐陵,亦有稟行,今亦依此例出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淳曰,小臣欲有所仰達矣。世宗、端宗兩朝胎封,在於昆陽,睿宗朝胎封,在於全州,顯宗朝胎封,在於大興,而昆陽則初無表石,全州及大興兩所,則所舖裳石動退,其中兩石折傷。自辛亥年,有修改之命,而連値凶荒,未卽擧行,上年又爲稟達,有待明年擧行之敎,何以爲之?惶恐敢達矣。上曰,表石則雖待年豎立,亦或無妨,而全州、大興兩所,則似甚大段,不可不急速修改也。宗城曰,使道臣奉審以報,何如?上曰,每於此等事,人情不能無少忽,而以至於此矣。近來禮曹堂上,未有行公者,遷延至此,事在緊急,則豈計農節耶?若以妨農爲慮,則雖役以僧軍,不可已也。且此與改封築,異矣。游曰,胎封必於尖峯上占地,故裳石,每易於流移矣。至於缺傷處,尤難於待秋遲緩矣。上曰,分付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緊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大悶急,則事體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淳曰,昆陽表石,亦已浮置。以役事言之,不過豎立而已,似不大段矣。上曰,大興、全州畢役之後,仍爲始役於昆陽,可也。{{*|抄出擧行條件}}游曰,大政時,以各道私賑人,受加設帖者,依備局定奪,改授正資事,陳達蒙允矣。其時注書聽瑩,不卽出擧條,尙未擧行。當該注書推考,使之卽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露梁都監敎場之移設,蓋緣水患之衝逼,而近間則浦落之處,幾盡泥生,方欲還設舊基,故敢達矣。上曰,泥生處,皆是沙場,而民不作田耶?鵬翼曰,初無起墾之事,而茫然平沙也。上曰,然則還設,可也。執義崔命相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以上前啓,措辭見前}}又所啓,宣傳官之奉標信奪兵符,事體甚重,當其祗受之際,必著公服者,蓋以尊敬御押之意也。日者權以鎭之就拿也,敢以白衣便服,欲受標信,宣傳官據例而言,道理之決不如是,則以鎭,强行己意,終不肯聽。其慢君命壞體貌,已極寒心,而至於日傘引路等事,殆同無故遞歸之人。雖因金吾吏之言,旋爲中止,然其不諳朝體,無所謹畏之狀,尤甚可駭,請權以鎭削去仕版。上曰,其事怪矣。似當以公服迎之也。壽賢曰,拿來罪人,不敢衣朝服,則是也,而亦不可以白衣迎之,故或以下人,天翼及布冠迎之云矣。上曰,削版之律,用之此等事,太過矣。命相曰,豈云過耶?罪係慢君,削版猶輕矣。上曰,依啓。又所啓,夾侍內官,不離左右,扶護聖躬,乃其任耳。日昨太廟門前,玉趾蹉跌之際,雖幸聖體,无所損傷,未卽扶護,其在懲後之道,不可以問備薄罰而止。請伊日夾侍內官,拿問定罪。上曰,依啓。又所啓,伊日陪從諸承旨,亦於玉趾蹉跌之際,無一人知之者,未能傳報藥院,密邇陪侍之意,果安在哉?殊甚可駭。請伊日陪從諸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摠戎使趙儐,旣以臺啓,至有拿命,今夕就囚,明朝保放,人莫不爲駭。罪人未納供之前,不敢保放,乃其例也,而托以有病,至於草記煩請,事體所關,不可置之。請金吾當該當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裵胤休事,尙未處置,法綱罔涯矣。上曰,已爲下敎於判府事矣。不待首堂差出,令參議斯速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其事可怪矣。命相曰,禁府罪人放釋之事,臺臣何所與知耶?第於十一人疏放之日,禁府擾擾,喧傳其說,故臣問於問郞,則以爲裵哥言內,渠輩曖昧之事。若因囚一月,則可知云,而禁府都事則以爲,裵哥自言,若過一月,玉石可知云。一月之說,必有妙理,渠旣白脫之後,復何曖昧玉石之可言乎?上曰,其爲人輕著乎?命相曰,不甚輕著矣。今聞胤休,乃裵胤明之弟,而胤明亦於戊申,入於逆,方竄謫中矣。上曰,胤明則非逆賊也,疑其干連而謫之矣。宗城曰,小臣非可言,而李衡坤定配之命,已下矣。上曰,早晩間,事必有可知之日,而第其事如何,終爲贓乎?壽賢曰,衡坤以瓜滿之守令,初不欲復去,而朝廷迫促以送矣,事至於此,實不可知矣。上曰,不爲贓類乎?趙顯命則驅之於贓矣,予不識衡坤形狀何如,而但聞其居官則善云矣。壽賢曰,大抵凶年賑政,多所那移,而欲以秋捧充數者,其計太廣,謂之迂闊則可矣,而曾無一物入己,何可謂之貪乎?李承源曰,明日文臣殿講,與輪對相値,何以爲之?上曰,輪對停。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承源啓曰,正言洪啓裕,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呈辭入啓,或在外,或呈辭引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呈辭入啓外,無故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居首典籍李東元,熟馬一匹賜給。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魚有龍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金聖應啓曰,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旣已蒙放,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義禁府啓辭,三省罪人玉丹、白振聲所居官,罷其守令、降其邑號事,允下矣。問于義禁府及刑曹,則玉丹入籍於平山府,振聲入籍於通川郡云。而守令勿罷事,曾有定式,平山府、通川郡,竝降爲縣監,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尹淳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兪崇爲工曹參判,李宗城爲副提學,洪尙賓爲工曹參議,金希魯爲判決事,兪㝡基爲副校理,申致謹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安允升爲戶曹正郞,趙壽彬爲濟用判官,柳鼎茂爲監察,鄭希泰爲扶餘縣監,李廷濟爲左參贊,金尙重爲持平,內贍主簿柳徵瑞,活人別提金斗剛相換。 ○兵批啓曰,漢江渡別將宋圭錫呈狀內,猝得中風,半身不遂,不省人事,以此病狀,斷無復起爲人之望云。身病如此,則莫重津渡,不可久曠,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政事,副護軍李廷濟、金有慶、李光朝、趙泰先,副司果兪健基付。 ○金聖應啓曰,罪人裵胤休,令秋曹究問後,登對稟啓事,命下矣。卽者刑曹參議柳儼,開坐推問後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曰,裵胤休招中所云,南聖雲,尙若在京,令秋曹推問參互。{{*|詳見筵說}} ○魚有龍,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罪人票海常勘斷事,盛京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正gg別定g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盛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不法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執義崔命相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諸子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尹㝚事,南泰績事,金吾吏卒事,{{*|以上前啓,措辭見前}}正言洪啓裕,以臣之忝居言地,殆近一朔,而積事含默,毫無補裨,私心愧懼,罔有其涯,玆將草草數啓,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或賜俯可,而至於黃應洙、趙鎭禧事,不惟不賜允愈gg允兪g,誨責諄諄,末乃責之以過矣。臣旣感且惶,竊不能無慨然于中也。夫黃應之疵謗有無,姑舍勿論,駁正之論,旣發於臺章,則在渠之道,固當引罪訟愆,必遞爲期之不假,而停論未幾,憑藉催促,揚揚冒赴,自同無故之人,其驕蹇自恣,不有臺言之習,誠極痛駭。聖批中,雖以武臣事體,與他自別爲敎,臣恐長此不已,武臣輩,益無懲畏,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趙鎭之從負,固多可論,而旣往之事,殿下一付之先天,故臣亦不敢追提索言,以傷忠厚之風,而只擧其隨時趨利行己鄙汚之狀,竊付於重名器勵廉隅之義。若以言涉巽懦,有欠直截責之,則臣固甘心,而今此過矣之敎,實非臣始慮之攸及也。此莫非臣新入臺地,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其何敢抗顔仍冒於職次乎?引嫌而退,其所論覈,誠得臺體,過矣之敎,不必爲嫌,請正言洪啓裕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同副承旨金聖應等疏曰,伏以臣等,忝居近密之班,事多疎忽,心常愧懼。昨於憲臺請推之啓,誠有所萬萬惶蹙者,蓋伊日聖上,步出太廟門外時,因夾侍內官之不謹陪護,以致玉趾蹉失,雖幸聖體不至損傷,而群下之驚心罔措,當復如何?臣等於此時,分出挾門,雜踏紛擾之中,未卽親覩,旣不能請罪內官,又未及報知藥院,則臣等疏率之失,於是乎著矣。雖微人言,固當引罪之不暇,何敢以其時事勢之如此,有所自解,而晏然仍冒乎?玆敢露章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重勘臣等之罪,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陪詣太廟,及夫聖上出門降階之際,臣奉圭隨後,仰見聖步蹉失。而中間擁衛遮隔,雖未能詳知輕重,臣心驚惶,曷有其極?玉趾前進十餘步,藥院提調,進詣問候,其時頃刻之間,承宣之未及走告於保護諸臣,事勢誠若此,而臺臣旣以此論罪,臣不勝萬萬惶悚也。且臣臨事做錯,不特此一事而已。手擎御圭,宜不敢奏事,而倉卒之際,處事忙錯,不覺自陷於不敬之罪。雖聖度天大,只下問備薄罰,而自惟臣罪,豈逭重誅?念臣魯鈍空疎,猥忝邇列,觸處顚錯,動輒愆尤,揆以公體私分,宜不敢仍冒於近密之班。而親臨殿講,義不敢不參,冒沒趨進,而其在廉隅,終難晏然,玆將惶愧之忱,敢干宸嚴之聽。伏乞聖明,治臣昏憒之罪,罷臣所帶之職,以安賤分,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尹柳鳳徵疏曰,伏以臣,病蟄垂死之中,猥叨甄錄之恩,京兆佐貳之命遽下,千萬夢寐之外,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所以措躬也。顧此無用之物,鬼亦不收,狗馬之齒,殆準九甲,精消氣綴,僅存形殼。且自春初,添以阿睹之痛,赤瘼內凝,玄花外繁,長時沈涔,如在煙霧中,對人不辨誰某。聽音而或記,臨食不分乾濕,餂味而始認,昏昏倀倀,作一矇瞍,雖於房闥間常時坐臥之處,疑惑易方,咫尺迷措,推而後動,挽而復步,特廢疾之甚焉者耳。頃當太廟動駕之日,猶不敢息偃在床,曳致路左,散處祗復而已。有臣如此,生不如死,臣如有一分可强之勢,須臾未盡之前,豈不欲近身軒陛,一伸叨謝之忱哉?目疾異於他病,行或可依人,視不可替人,旣不能視,則便是棄人,値聖朝昭曠之際,明主不棄而臣自棄之,臣於此,重自悲也。詞訟劇地,不宜一向虛帶,長單見阻,丐免無路,玆敢疾聲哀號於慈覆之下。伏乞憐臣將死之鳴,遞臣新授之職,俾得安意待盡,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正言洪啓裕疏曰,伏以臣,得見囚人安宗海供辭,有不容泯默者,臣於宗海事,明有所聞,不勝慨惋,職在言責,據實論劾,非如泛然風聞之比。而今其供,乃以問候中官一事,歸之全然爽實之科,有若臣白地橫加者然,渠雖急於自明,獨不念天聽之終不可誣耶。伊時摘奸中官之出來也。宗海,以如此風日何以出來等語,慇懃勞問之狀,同坐史官宋敎明,目見而駭之,歸播於儕友間。臣亦得聞,不啻眞的,則今宗海,獨擧郞僚中官爲證,而不及於史官,何哉?至於不廉之目,南來之人,傳說狼藉,特以事係煩瑣,初不摟陳矣。渠敢不言某事,爲藉口之資,誠不滿一哂也。臣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事體,若其疲惱則,甚矣。伏乞聖明,亟賜斥罷,以重臺閣焉。抑臣於密昌君樴勿拿之命,竊有愚見,敢此附陳,今番使价,旣有辱國之罪,則與尋常過失,迥然不同,而上价之責,尤有別焉。則資級高下,非所可言,一番拿處,宜無異同,而徑從薄勘,大拂物情,一品宗臣,雖曰與大臣等,其所論處,當視其所坐之輕重耳。體例如何,前規有無,豈暇論於主辱之日乎?臣謂亟寢前旨,與副使、書狀一體,斷不可bb已b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果若此,尤可駭也。以此添入問目,更推,朝家處置,各自階限,初竝拿處,未免不審,亦墜前規,頃者處分,雖晩得中,竝問之請,予未曉也。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修撰趙尙命之疏,以關西佐幕之苟然差遣,都政守令之絶無文官,或請問備該堂,或請另飭該曹,臣於此,不勝瞿然也。西幕則當初道臣,以方有使行延卜檢飭之擧,狀中果有別擇差送之語,而初差者未卽赴,假都事已替行,則到今似無擺常格別擇之義。金徵慶之人地踐歷,亦足優循例擇差,故商議備望矣。儒臣以未經兩司,且有耳病爲言,耳病輕重,臣未詳如何,而顧今諸道佐幕,率多未經兩司,當此臺望苟簡之日,必以兩司人,盡塡佐幕,恐不可得也。至於守令,文、武、蔭,各有本窠,且當主於擇人,不必較量多少,藉令文窠適多,而武窠至少,固無如之何。而向者都政,亦有差遣文官於通差之窠者,則絶無參錯之云,無乃過乎?雖然,非斥之言,旣發論於論思之地,問備之罰,又在於未勘之中,顧何可晏然自如乎?昨日次對,初擬隨入,而所遭難安,未免違召,今以開政,庚牌下降,而又未得趨承,冞增悚恐,玆敢略貢微情。伏乞聖明,亟命遞臣銓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辰時,上御熙政堂。文臣殿講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同副承旨金聖應,判府事徐命均,行禮曹判書尹淳,知中樞府事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徐宗玉,行司直李宗城,兵曹正郞金錫一,兵曹佐郞金尙耉,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徐命均進曰,日氣向暖,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鼻啑之氣,夜來若何?上曰,今日則愈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上曰,今番講官,懸頉,以在外者,皆是公頉耶?命均曰,皆是在外人無軍職者也。上曰,誰某也?命均曰,趙明履,任鏶、金尙迪耳。徐宗玉曰,堂下無職事者,故以在外懸頉耳。魚有龍曰,聞皆有實故云矣。上曰,臨講不必用講規,勿令連上接下,從頭直講,可也。命均曰,或有講章不通,而直書自不者,不可使從頭直讀矣。上曰,然矣。而旣無連誦之事,則但用講規,實無義意矣。今番則無有《春秋》講者乎?李宗城曰,二員以《春秋》見抄矣。尹淳曰,殿講事重,諺解似不可無矣。上曰,諺解亦當有之,而古則無諺解矣。命均曰,講官可召入也。徐命臣,出立殿廡,呼宋守謙以入,守謙講《易》咸卦音釋後。宗玉曰,本義讀之,守謙讀本義。上曰,從頭講之,守謙講訖。命均曰,言天下之至嗇,嗇字,何義也。守謙曰,嗇字,有艱難之義,於其艱難之中,又有條理,使不可亂之謂也。命均曰,鶴鳴在陰,與大文之義,不同而言之,何歟?守謙曰,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此非感耶。宗玉曰,所以動天地者,何意也?守謙曰,以善而感,故天地亦動矣。上曰,收栍。慶承趨出收栍,爲五通二略矣。仍跪白曰,五通二略,從下栍爲略矣。上曰,告栍之際,從下栍之說,衍語也。命均曰,不知講規而然矣。此後則呼栍,以幾通幾略,爲略云,可也。命臣,又出呼愼爾復以入,爾復講小過卦訖。上曰,自我西郊者,何謂也?爾復曰,雲自西飛之謂也。上曰,自西之義,陳之可也。宗城曰,雲自西飛,而爲不雨之兆者,何也。尹淳曰,俗亦言,西風不雨,其由可陳,爾復對曰,以兩陰,故不能作雨也。命均曰,小使不可大使之意,何也?爾復曰,卦是兩陰,而非剛陽之才,故不可大使也。命均曰,飛鳥之蒙,奚取也?爾復曰,卦之全體,如鳥抱卵,故云也。淳曰,中剛外柔,何以爲飛鳥之義耶。爾復曰,鳥之飛也。身剛而毛柔,故取義也。上曰,收栍。慶承趨出收栍,爲六通一略,仍跪白曰,六通一略,通也。命臣,又呼南泰耆以入,泰耆進講同人卦,講章九三爻訖。上曰,太直讀之矣。命均曰,此則太不讀矣。上曰,收栍。慶承收栍,爲五不、二粗矣。跪白曰,五不、二粗,粗也。命均曰,五不二粗,豈爲粗耶。更以不通告栍也。慶承復跪白曰,不也。上曰,二粗栍,出於何試官也?李眞淳曰,以栍第次考之,出於下試官二員也。李聖龍曰,注書亦誤矣。誤白講栍,當推考,而此必是生疎之致,故不請推考矣。上曰,兩試官則推考,{{*|抄出擧條}}命臣呼金{{?|⿰禾道}}以入,{{?|⿰禾道}}講《春秋》,纔讀章下註。上曰,收栍。收栍則爲純不矣。邊翼老以次入講《春秋》,亦於注吐未瑩,收栍爲不通,李東元以次入講大誥音釋訖。上曰,此講官,何如人也。宗城曰,此乃北路地盡頭人而及第,亦六鎭之破天荒也。命均曰,殿講事體重大,而今此芸閣書冊,散帙居多,極爲未安矣。上曰,寒心矣。校書提調則推考,官員則拿推,下吏則囚禁,可也。{{*|出擧條}}上曰,講篇題。東元讀自篇題以終篇。上曰,不造喆迪民康,何謂也。東元曰,不能安百姓之謂也。上曰,武庚旣誅之後,何至此大誥也?東元對曰,大要以武王之得天下,天與人歸,而武庚敢爲叛亂,武庚則已無謂矣。而三叔亦入於其中,故大誥天下,使之曉然知之也。上曰,卜字,何爲重複言之也?東元曰,中原專尙占卜,且小註,亦以爲周家尙卜云矣。淳曰,太深入矣。上曰,大艱之艱字,何義也。東元對曰,亂字之意也。上曰,收栍。收栍則爲純通矣。宗城曰,此是六鎭中初出身,正可奇也。朴乃貞曰,臣嘗私試講之,多問文義,無一處未瑩,實可奇也。安復駿以次進講,蓋稷帝庸作歌章,誤釋惟時惟幾。上曰,收栍。收栍則爲四略、二粗、一不矣。姜杭以此入講魯頌講章音釋訖,上曰,此必治經人也。命均曰,六義,可講也。杭講六義,仍講訓誥。上曰,大指先講之,杭講大指訖。上曰,連上接下,杭講訖。上曰,維民之則,其義可問也。杭對曰,敬順其威儀,爲民表則之謂也。命均曰,匪怒伊敎,何謂也?杭曰,如洪範而康而色之義也。宗玉曰,學舍,乃主文之所,而獻馘於此,何也。杭曰,此是風化所關之地,故獻馘於此也。命均曰,必於此獻馘,似有其義,陳之,可也。杭曰,亦是以德服人之義也。宗玉曰,在泮獻馘,果是已獻之謂耶。杭曰,此章全是頌祝之辭,乃以未然之事,而預爲頌禱也。上曰,收栍,收栍則爲四通二略一粗矣。上曰,粗栍,又從何出也?宋眞明曰,無心拈出,故或有誤出時矣。講訖。上曰,文臣月課,亦不可已也。僉曰兪。命均曰,都憲終不行公,事當遞差,而以大提學使之,好矣。淳曰,兵曹佐郞金尙耉,入於殿講試官矣。例有一經試官之後,不爲講官之規云。此是謬例,革罷,何如?魚有龍曰,小臣以該房承旨備望,而矇然不察,以金尙耉,擬望受點矣。臣不勝惶悚,至於試官之終免講官,實是謬規也。不可不定奪矣。金尙耉曰,聞外論則實無頉免之規云矣。上曰,金尙耉之落點,蓋欲見其面目,而試官之任則太早矣。承宣則推考,而至於試官之不免講官,已有前例,吳瑗,曾以試官,亦於卽席應講矣。{{*|抄出擧行條件}}淳曰,校書館官員,近來乏絶,香室之番,每每苟艱,不得已,以國子參下,變通入直,事甚未安。別於校書館,加出六品一窠,使之推移入直,似好矣。上曰,新榜分館後,則必無苟艱矣。命均曰,刑判及判義禁有闕,委屬可悶矣。上曰,政官牌招,今日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副提學李瑜,前後違牌,已至二十餘次,別無可嫌之端,自前撕捱,不爲行公,事體未安,不可無責罰矣。上曰,昨日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事體極爲未安,罷職。禁推玉堂申宅夏、朴弼載及副校理南泰良,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以太僕事,欲有仰達矣。馬政,國之大事,故海島設屯,出民爲牧子者,當初設置之意,蓋所以重其事也。古者本寺饒富,牧子不貧,而馬匹亦蕃息矣。近來牧場,連歲設賑,又或爲宮家折授,歲入漸縮,太僕勢不可支保,而人之視牧場,反作等閑物,馬政由此疎虞矣。荐荒之餘,諸各司無復舊日貌樣,而至於本寺,則尤以牧場之頓縮,殆至於莫可收拾之境,當初設立之意,果安在哉?況監牧之官,或以提調所親人送之,而歲奉雖多,逋欠,亦無致察,以致本寺之凋弊,莫此時爲甚矣。上曰,少退。諸臣皆退出,試官及諸承旨,仍皆罷歸,時午正也。未初,復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復以次進伏。而諸臣皆脫黑團領,以紅團領就位,如他入侍例。上曰,講筵未輟,依俄者班列,就位,可也。命均曰,無他臣同入,不可謂講筵,而臣旣與承史,依他入侍,已換服着矣。仍進伏曰,牧場所係如此,故曾在仁廟朝,新豐府院君及領相金堉,至畫牧場以進矣。厥后漸不如初,而近來則減之又減,以馬匹之數言之,近較八十年前,而頓不及矣。牧場馬,例以一百二十匹爲一群,每群,定給牧子九名,使之看護,而此外別役頻數,必須數多,然後可以應役。故定額之外,又有加數,此非捧布者,而受敎內,牧子子枝,勿定他役,蓋以移定他役,則不可以保存故也。頃年李匡德,按湖南時,勒定他役,故其時,自本寺草記禁斷矣。日前湖南伯趙顯命,又以此狀請,備局覆啓,許其覈出冒屬者移定,而聞順天、興陽兩牧場牧子,辛壬兩年,物故過半,今若移定他役,則牧子將不得保存,事極可慮。依受敎,牧子子枝,勿侵他役之意,分付諸道,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本寺元來歲入半布,俱以累千計,而近來災減之餘,所入太縮,自數年來,廝卒放料,常患難繼。辛亥年則尙以若干舊儲補用,而昨年以後,則無計繼給,或轉賣以給,支過之狀,誠可哀痛,自前牧場,或有秋運處,故新穀出後,繼用有路矣。近間則豐德牧場,入於折授,而秋等陸運處,已無矣。旣已折授,雖不可變通,以他牧場中壤地均者換出,則於宮家,實無損害,而太僕之秋冬用度,實爲大益,未知,何如?上曰,當此申飭之日,豈可變通耶?仍舊貫置之,可也。命均曰,本寺凡百,都無舊樣,古則廝卒放料外,有別銀子累万兩,陳陳相仍,故世以小戶曹稱之矣。卽今未有銀子一兩,自有本寺以來,豈有如今日者耶。誠可慨然也。上曰,然。命均曰,近見朴師洙私書,則以爲其罪人,極口稱冤,且旣非自犯,則不能無疑云。權以鎭之當初廉問,安知其必是,而朴師洙之廉問,亦必然矣。但其間辭緣,亦多有可疑矣。上曰,晩後始疑,誠可愍也。人命豈不重耶。命均曰,事係犯殺,則亦烏能無罪乎?上曰,若非自犯者,而入於査中,則不亦冤乎?秋曹事,昨爲分付矣。參議果已開坐耶。命均曰,柳儼方以不可獨當之意,陳疏到院,而纔已還給云矣。上曰,此則已是下敎之事,當卽速擧行,而必欲待秋判之出,循例辭職,極爲非矣。參議柳儼推考,催促開坐,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夏享大祭日,咳唾人現告事,終無自首者,何以爲之?上曰,事體可怪矣。若然則承、史中官爲之耶。此等不甚大段,而現告之際,必欲自拔,駭然甚矣。聖應曰,旣自十室之際,而顯有咳唾之聲,自上親聞,則終始掩覆,事極可駭矣。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熙政堂。刑曹參議柳儼,來待引見入侍時,刑曹參議柳儼,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聖應跪傳文案,中使受而進之。上披覽曰,此中違錯者,何處也。柳儼曰,鞫廳文案,與該司文案異矣。臣於開坐後,盤問,則渠以爲方其放出之日,猝然捉出,恐其直欲行刑,故云然云矣。更加嚴問,使之直招,則以爲似將加刑,故云然云矣。臣又以爲罪人將欲加刑,則必不必門間內,脫枷,而旣已脫枷之後,復疑其加刑云者,實不成說云云,則始乃反辭,以爲久囚恐怯之餘,喪性所致云矣。又問一月之說,參聽者誰某也。胤休以爲,當其蒙放之際,放還諸人,皆會一室,而渠發此言,則南聖雲、申重泰兩人,以爲汝何失性也云,其亦可疑矣。一月之說,顯有隱情,其意誠不可測量,卽今則多般抵賴,似不可以平問取服矣。臣曾於戊申鞫廳時,亦請勿受原情,直加究問,蓋罪人原情,雖是例規,而曠日持久,奸情疊出,必爲掩匿自脫之計者,實原情遷延之弊也。古語曰,疾雷不及掩耳。當其見捉之際,急加究問,則雖巧詰之甚者,必不及掩其情耳。臣以刑曹一次堂,如此鞫囚之坐,不可獨當,而陳疏見阻,兼荷問備,不敢更有辭巽,開坐取招,而大抵此輩,皆有脈絡矣。臣於戊申,以裵胤明事,有所啓達,而胤明,亦是可疑之人也。今胤休,乃胤明之弟,而又有此可疑之端,豈不異乎?上曰,渠在於其中,若非剛腸,則亦豈不喪性乎?儼曰,南聖運、申重泰之責以失性者,亦不無可問之端矣。上曰,發此言之際,必是輕妄所致,不然則喪性,而旣爲此一月之說,復置嶺南於黯黮之中,不可不明査痛辨,各別施威,更爲取招,可也。儼曰,臣亦於當初,以此建白矣。上曰,自初以嶺南騷擾爲慮,而爲人臣者,自危自懼,實非好事,故不得已而發捕矣。儼曰,此獄方張之際,臣亦有是慮矣。幸而收殺之後,又有此疑端,不可不嚴査,申重泰、南聖運,更爲招問,何如?上曰,此兩人,尙不下去耶?南聖運若尙在京,則招問,而已下鄕,則置之,可也。退出後,仍復開坐,判付則當下矣。儼曰,請受榻前下敎而出矣。且救療官李聖澤、金時亮等,當待泰成、壽江究覈後,處之矣。今則泰成等,旣已物故,不可一向囚禁,似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救療官與羅卒輩,有異,自本曹考律勘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儼曰,夫容、萬億事則待首堂出仕而後,可以處之矣。上曰,然。金聖應曰,新除授玉堂及刑判,今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稟。上曰,兪。刑曹參議今當出去,留門之意,敢稟。上曰,兪。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式暇}}。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順天郡守趙元錫。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安相徽三度呈辭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賞中日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今日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俱以病不仕進,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左副承旨李承源,以式暇,纔已出去。臣有龍,與同副承旨金聖應在院矣。聖應,以其母病猝重,陳疏出去,廳中苟簡,伴直无人,左承旨李聖龍,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宗城,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竝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今日亦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申致謹,時在江原旌善郡任所,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物故罪人尹廷顯所援七人,因鞫廳草記,出付左右捕廳矣。今四月初十日,賓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廷顯所援七人,竝爲放送事,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同爲入侍時,親承下敎矣。依傳旨罪人泰仁人金萬江、姜得義,春川人池七臣、崔必良、崔京夏、尹河、鄭泰炳等七人,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南極逃躱時,外直羅將吳泰禧,內大門直羅將金興瑞,刑房書吏金泰輝,竝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勿限年定配。守直軍士、枝葉軍士朴信命,竝嚴刑三次後,減死絶島定配,軍士朴上建嚴刑定配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臺諫方以嚴刑取服,繩以重律論啓,姑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招中所言南聖雲,令本曹推問參互事,命下矣。卽發刑吏推捉,不知聖雲去處,捉來安東邸人問之,則以爲今月初八日,已爲發程,下往于安東,渠之本家云。故不得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啓曰,臣於辭疏之末,略陳密昌君樴竝拿之請,及承聖批,不賜開可,至以予未曉然也爲敎,臣竊不勝瞿然慙恧也。夫北庭回咨,旣有辱國之語,而專對之臣,晏然持來,則其在嚴處分尊國體之道,一番拿處,斷不可已,而或拿或削,未免爲斑駁之歸。若謂無罪,則雖在譯胥之微,有不必聞,以爲有罪,則豈可以班資崇庳,規例有無,有所低仰於其間哉?臣之以一體拿處爲請者,此也。而人微言輕,不槪聖心,未蒙允兪,反勤誨責,此已臣難冒之端也。且臣以兪健基改差事,連啓蒙允矣。昨伏見政目,則乃以健基,擬副校理首望,臣於是,益切驚愧之至。夫健基之啓,卽是體例間相規之事,稍經時月,檢擬宿趼,則夫誰曰不可,而乃於臺啓蒙允,纔經一日之後,汲汲擬望,有若角勝臺議者然,此莫非如臣疲劣,忝居臺地,言議巽懦,不能有無於朝論之致,其爲見輕大矣。以此以彼,俱不可一刻抗顔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又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黃應洙事,趙鎭禧事。{{*|以上前啓,措辭見前}}又啓曰,今番使行,未免有辱國之罪,則正使勿拿之命,殊涉斑駁,大拂物情,班資崇庳,規例有無,非所可論於主辱之日。請密昌君樴,依前下敎,一體拿處,申致謹之向來北路一事,大招物議,久枳淸塗,不可以數年外補,滌其疵累,而徑除館職,有駭聽聞,請修撰申致謹改差。國家之置臺閣,其意甚重,其不可輕視也,明矣。兪健基之彈墨未乾,卽擬宿趼者,事雖甚微,所關非細,其輕臺閣之失,不可不論。且以顯有疵累,久枳淸塗之申致謹,猝然檢擬於館職者,尤有乖於政例,請吏曹當該堂上,竝從重推考。兼臺事體,與時帶臺職無異,頃於書狀官尹彙貞拿處命下之後,所當先請其減下兼帶,而伊日承宣,未能覺察,致有帶臺銜就理之事,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請當該承旨推考。京城,乃根本之地,而荐經凶歉,閭里遑遑,朝家憂恤之道,靡不用極。而豪貴有勢之家,不體我聖上軫念之意,侵虐之端,不一而足。或私門徵債,與人分利,少不如意,則拘囚而鞭扑之,使不得愬冤,或先用廛物,不償本直,如以爲言,則咆喝而驅逐之,使不得接跡。法司無以繩其罪,窮民無以保其業。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而徒歸虛文,終無實效,言念民事,豈不大可惻傷乎?請自今私門徵債,廛物先用者,痛加禁斷,隨現重究,雖宗戚貴臣,切勿饒貸。臣卽伏見備忘,有獻納申晩特遞之命,竊不勝訝歎也。夫人君待臺閣之道,雖其言過中,必曲加優容,然後言路開而聖德益光矣。晩之疏,不過出於憂愛之誠,而今殿下,遽以黨習疑之,至下情外之敎,殿下之待臺閣,何其薄耶?晩妙年決科,出入三司者,今幾年矣。而每稱情勢,有除輒辭,曾不以格君心糾官邪,爲己任,臣嘗爲晩慨然。今其一疏,欲以少效其職分,則殿下尤宜假以辭色,導之使言,而乃反呵斥之摧折之,不少留難。臣恐從今以往,爲殿下臺閣者,以不言爲長算,而莫敢效一言於殿下之庭矣。言路通塞,所關非細,貽累聖德,莫大於此,請還收獻納申晩遞差之命。答曰,不允。承旨推考事,私門徵債事,依啓。崇品宗臣、大臣等,非關係甚重者,則雖執法之官,不敢請拿,卽例也。當初拿命,大不審也。頃者處分,本非曲護,事體當也。批旨亦諭,則不顧事體之若何?有若屈法酌處者,極涉率爾。兪健基之其所被斥,不過廉隅間事,儒臣則雖罷職者,請敍備擬,況遞差乎?當初事端,其本細矣。則視若重事,反非政官,良可異也。申致謹之往者所遭,本非重也。外邑已久,檢擬猶晩,改差館職何?請推政官何?申晩之泯默則恐崖異,甘心則恐勅礪,其所除拜,輒皆撕捱,不耐其心,敢售舊習,此雖駭,當徐。而其四臣事,十九下敎之後,爲今人臣者,何敢容喙,而乃敢若此?只遞其職,亦爲末勘,關係不重之申致謹,請遞請推,關係紀綱之申晩,唯恐遞差,釋褐未久,敢售此等習於君父耶。可爲無嚴,亦可駭也。 ○以獻納申晩上疏,傳于金聖應曰,此疏還給。 ○備忘記,十九日下敎者,明義理於後世,定君臣於百代,雖甘心舊習,滿腔私意者,焉敢容喙於君父之前乎?故處分申晩,蓋此也,則洪啓裕之營護,極涉無嚴,此輕處分之故,申晩罷職不敍,此等挾私之類,不可置之耳目之官,先遞差後罷職。 ○又備忘記,今者申晩疏中勉戒之事,不無省勉者,而指意可知,甘心舊習。噫,十九下敎之後,爲今日臣子者,焉敢若是?晩之曾前除授,輒皆撕捱者,礙異則不忍,欲陳則趑趄,今乃不得不售其舊習者,於此可知。渠之登科時,題外別諭,豈勸此哉,文山亦豈爲此哉?良可寒心,其所防限,不可不嚴,遞差。 ○同副承旨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之老母,年迫七十,素抱宿疾,居常澟澟矣。今於直中,得聞母病,重添寒感,頭疼寒熱,嘔吐咳嗽,達夜不寐,全廢食飮,症情危篤,氣息綿綴云。臣方寸煎灼,不能自定,玆冒萬死,疾呼於孝理之下。伏乞亟許遞臣職名,俾得及時救護,以伸至情焉。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無所比數,而謬蒙朝家甄拔之恩,前後所被寵渥,夐越尋常。出身數朔,躐驟無漸,公器太濫,私分極猥,不審聖明,奚取於百無一能之賤臣,而誤恩之荐疊,一至此哉?臣旣無寸長可以報塞其萬一,感戴恩私,惟以隕結爲期,況此所帶之職,地望之淸切,責任之緊重,尤非從前所叨之比?怵惕兢惶,益不知所措也。噫,臣以弓馬賤品,本無才望之可稱,又無歷試之可言,而朝除夕遷,遽然至此。一身過福之災,固不可論。其玷辱名器,貽羞淸朝,關係非細,新命之下,宜卽抵死辭避,以全本分,而冒瀆煩控,極涉猥越,不得不黽勉出肅。淟涊蹲冒,中心愧懼,如負大何,其可因仍盤據,若固有之,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玆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臣尤死罪。伏願天地父母,俯察微懇,非出飾讓,亟允所請,無使名器久玷,私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者,待罪近密,猥竭私情,迺伏蒙聖上,俯垂矜悶,許遞職名,床席刀圭,得自伸其救護之誠,天慈所曁,父病旋卽向差,仰戴洪造,河海莫量。噫,自古人臣,受一言眷顧於君,已爲沒身之幸。伏況賜敎於賤臣,宣旨於病父,委曲鄭鄭gg鄭重g,有類家人,斯實曠世罕覯之寵光。祗奉恩批,時夜五鼓,臣父於奄奄昏昧之中,尙能自力起身,北望百稽,諄諄如夢中語,又莫非責勉子侄。畢忠事上之義,父子兄弟,相對感泣,閤門殞結,不足言萬一之報。此夜此心,神鬼鑑之。今雖命之以蹈赴湯火,不敢萌一毫厭憚之念,矧玆新除,卽是經幄之首選,儒士之至榮,逡巡前却,違慢瀆撓,自陷於不恭之誅者,豈臣之情也?但念玉署邇班,孰是等閑,而至於長官,位任有別,輔導君德,維持公議,皆其責也。顧今朝論多岐,習尙漸汚,風瀾機穽,時發而間現,自量臣之公心誠意,不足以感孚同朝,晩生薄識,尤難以妄學調劑,栖栖碌碌,只速譏刺,尙何維持之敢云乎?至於輔導之責,則臣以章句末學,事殿下於帷幄,今已七載,沐浴恩波,亦可謂久矣。卒未能贊聖學於絲毫,酬聖志於百一,此皆臣之罪也。重以數年以來,鞍馬朱墨,斷廢佔CChargg佔畢g,掇拾舊聞,盡皆忘失,區區一鳴之技,亦旣殫矣。環顧倥侗,更不堪備使令於顧問之地,而雖以天縱之智,惜陰之工,晼晩遷就,慨然有學負初心,治不傒志之歎,則其所以左右開導,啓發成就。惟此時爲尤急,此任爲尤重,雖使碩士宏儒,進而當之,尙懼其不勝,況於臣哉?已試而效益蔑,陞秩而官益榮,昧分饕寵,靦然冒承,實非臣之所敢出也。天牌之下,謹此趨詣於九閽之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懇辭之匪飾,將臣新授職名,亟行改正,俾重名器,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疏曰,伏以臣之庸駑疎劣,不合將任,將卽聖鑑之所俯燭,而誤膺再叨,今已五年矣。性本柔懦,兼以衰頹,威不足以嚴束卒伍,以致軍情之日益懈惰。況又連歲荐凶,餉儲大縮,而亦不能用力收拾,枵然無一年之蓄,罪釁層積,理難久冒。前後筵席,累暴情實,而忱誠未格,假借大過,尙今羈縻,莫之變通,使軍門重地,將至於壞罷而後已。唯願聖明,無或一向恩貸,斷以國體,亟行鐫免,因治臣不職之罪焉。且臣有懇迫情理,而此在法例,有不可不必遞者,敢此冒陳焉。臣於去戊申春,遭母喪,其時山運不利,未得合葬於先父墓左,權窆於局內,而星霜荏苒,奄及七載。適會今年得吉運,將以本月念後,啓舊墓,來五月初,行合窆禮。期日漸迫,感痛如新。而墳山,在畿內豐德地,距京爲二日程,身帶將任,不得出外,卽國家定法也。必於其前,得蒙解卸,然後可以安意辦具,及期登途。伏乞聖慈,俯垂鑑諒,特遞臣所帶御營將任,俾得往理窀穸之事,以伸人子至痛,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當初此任,意非偶矣,帶任往來,亦有其例,卿其勿辭,安心往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百不猶人,濫廁經幄,其於論思啓沃之責,殆若瞽者之於丹靑,虛縻華銜,自顧靦顔,憧憧一念,常在於引分求退。及見公議之出,羞愧之心,自不覺觸發而不能止。冒上辭本,以乞斥黜者,特不過粗伸廉愧而已。初未嘗起疑於奏疏,而把作嚆矢也。亦未悟有礙於僚寀,而轉生葛藤也。不幸諸僚,至於竝嫌,重臣從而疏辨,惹出一場紛紜,使朝著而不靖者,臣之罪也。館職曠而講筵停,日煩聖慮者,臣之罪也。特敎三下,嚴召六辱,迷不知變,積犯逋慢者,又是臣難貰之罪也。而薄罷例勘,不足以贖其負犯,杜門省尤感戴恩私,日昨諫院之論僚臣,乃以不與臣同去就爲案,臣尤慙悚之至。夫去就出處,殆若寒煖飢飽,固不必責之以一視於人,況僚臣膺命之時,書問去就。故臣以區區引嫌,雖無自劃之意,勢將待重臣之對疏,而議其去就,承牌之差先差後,似不害義答之。臣等之私書往復,臺臣未曾聞知,雖勢也,而今以不待臣而先出,爲僚臣之過。則臣心之萬萬不安,當復如何?臣旣不能引疾爲辭,逡巡以退,又不能黽勉復出,以息鬧端。畢竟臺抨,及於僚席,姓名騰諸章牘,而自高竊笑等語。又發於儒臣之疏,頗帶譏嘲意,在臣,赧恧多矣,疲惱甚矣。事端之轉輾層生,雖非臣始慮之所及,摎厥所以,莫非臣咎,惟當退守私分,以盡自靖之義而已。以何面目,冒沒復處於深嚴之地哉?新除又下,召牌繼臨,不得不趨詣闕外,悉暴危悃,退竢明命。伏乞聖明,諒臣不可進之義,矜臣至難强之情,亟許鐫削,以全廉隅,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申晩疏曰,伏以臣,特一罪逋之蹤耳。凡有一番除旨,輒費一番撕捱,嶺海誅殛,是臣本分。而迺蒙聖慈孔仁,邦典不加,未知聖上,何取於臣,而曲貸之至此哉?主恩愈渥,臣分都虧,居常兢惶,若隕淵谷,間者天官郞任,實非如臣迷劣可以承當者。而親政有命,逃遁無路,不得不冒沒肅命,黽勉參政,反顧初心,抗顔無所,不意薇垣移除。又及此際,臣誠惝怳震惕,益不知所以自措,顧臣釁累旣深,臲卼轉深,榮途一念,灰冷已久。淸朝諫諍之責,夫豈臣所可僥冒,而況臣向叨是職時,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今於事過之後,固不敢有所煩瀆,而每一追惟,餘懍未已,人臣負此罪名,尙何以自立於法從之列乎?日昨違逋,蓋出於萬不獲已,而罰靳例勘,恩踰常格,臣一倍惶霣,無地bb?b容,玆將危迫之懇,仰干宸嚴之聽。伏乞天地父母,察臣情之萬分危蹙,諒臣言之非出飾讓,亟削職名,仍治罪戾,以嚴邦憲,以安私分,不勝大願。臣旣不敢以言職自居,則今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愛君之誠,根諸天性,憂國之志,不後他人,區區所自勉者。只在於有懷無隱。而且記昔丙午冬親臨試士時,聖上誕宣綸音,揭示試場,先以宋帝之有志未就,自警聖躬,更以習俗之徒尙文華,俯勉多士,十行諄諄,辭旨勤摯,有以仰見大聖人作成之盛意,而微臣釋褐,偶在此科,聖戒斯摯,愚衷自激,十載歸來,耿耿在心,每欲以一言仰復於殿下。而不幸獲戾明時,自分廢棄,有除而輒事逋慢,遇事而一未開口,顧臣無狀,負殿下多矣。今若一例含默,終不效一日之責,則是又將自負其素志也。乃敢以聖諭中振勵篤實之說,一陳於黈纊之下。惟聖明,勿以人廢言,而少垂察焉。嗚呼,天下國家之事,何莫非篤實中做去,而若於立志之初,不能振勵,則篤實之工,將無以可施矣。是故,志必振勵而後能立,事必篤實而後可做,刻意奮發之謂振勵,著誠去僞之謂篤實,二者相須,而天下之治成矣。朱子曰,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程子曰,明善惡辨忠邪,在於君志先定,此言志之不可不立也。程子又曰,當大任,須是篤實。朱子曰,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又曰,在天有眞實之理,在人有眞實之功,此誠意所以爲治平之本者也。蓋制治之道,莫先於立志,未有志不立而能成事者,志旣立矣,可以躬行,必有實心,乃下實工。故誠者,爲物之終始,物者,事也。自古明王懿辟之醇治美政,燦然方冊者,蓋莫不由於斯二者矣。恭惟我殿下,以睿聖之資,當極否之運,勵精圖理,一紀于玆,宵衣旰食,亦旣勞勤,而災怪荐臻,紀綱凌夷,義理益斁,是非互貿,危亡之兆,迫在呼吸。譬如病在膏肓,特一脈僅延耳。若使扁、和見之,必將望門而走矣。殿下亦能思其由乎?以爲聖德有未修也。則凡獵聲色之欲,前代所以亡國者,未之有焉。以爲聖學有未盡也。則咀嚼經史,討論仁義,正心修身之說,洋洋乎盈耳矣。然而至此者,豈無其故哉?臣不敢知聖志有所未立而然耶。抑聖志旣志gg立g,而不能務實而然耶?噫,人主一心,治亂所係,而心之所之,謂之志也。志於治則興,志於亂則亡,此必然之理也。臣伏覩殿下,亦嘗志乎三代矣。論治之際,動引堯、舜,發言之間,輒陋漢、唐,眞所謂志乎善,而與治同道者也。臣民之拭目翹足,庶幾唐、虞者,亦已久矣。而一年二年,食效愈邈,衰微益甚,興撥無期,雍熙之治,已無其望,而亦不能漢唐雜霸之世,同日而論,則此豈非立志靡定,未能眞實着力,殆同鏤氷畫脂而然哉?有其志而無實效者,謂之無志,可也。頹惰悠泛,亦同歸於亂亡而已。殿下於此,能不惕然反求,思所以挽回之道乎?嗚呼,君德成就,責在經筵,而經筵之設,蓋將以進學而修德,則誠不可應文而備數也。而三講兩對,每致停輟,一曝十寒,已多其憂,雖於開講之時,亦未嘗反覆紬繹。究厥旨趣,而只草草誦讀,略講文義而止,則尙何望開發聖智,將就聖學,克造光明緝熙之域,能責體驗踐履之效哉?至於臣僚晉接,只有常參與次對,而常參之設行甚稀,次對之頉稟居多,上無警發之擧,下有宴安之懷,而及至引對之際,終日講論,不過數度,狀啓應行節目,了無一事之建白,一策之區劃。而殿下,亦視以故常,未嘗策勵,上下之所漸摩,規模之所因襲,只是一場文具而已。然則庶事安得不叢脞,國勢安得不岌嶪乎?惟其不能振發,故委靡姑息如此,惟其不能誠實,故浮泛虛僞如此。今日之國事日非,傾圮在卽,而莫可捄得者,皆此之由也。雖以見於事者論之,殿下每遇災異,輒下求助之敎,警惕之意,惻怛之旨,若可以弭天怒於方寸,回泰運於造次,而惟其災過之後,此心不繼,志慮漸弛,氣象如舊,敬天以實之道,豈若是而已哉?災固有益於人君也。因天警而修厥德,一念靡懈,日新又新,轉災爲祥,治平可期,而殿下之應之也。終無以劃然改圖,仰副仁天之眷佑,則殷宗之桑穀,齊君之熒惑,其所修省弭災之方,決不如殿下之徒然也。雖殿下,又當變異,痛自刻責,有過於前,亦徒爲虛文之歸而已。至於前冬,殿下興感於陸贄之奏議,渙發大誥,廣開言路,凡在瞻聆,莫不欣聳,古聖王敷納之美,治理之盛,朝暮可見,而旣無公車之積,未聞芻蕘之擇。而間雖有一二進言者,亦未能極言竭論,仰裨求理之盛意,殿下之導之使言,非不勤矣。而群下之仰答聖旨者,不過如斯,則此莫非上下相循,玩愒成習之致也。然而其間亦豈無可以體於身心,措於政事者,而束之一邊,徒爲紙上之空言,猛省留中之敎,作一批旨間例語,而迄未有一言之見施,一事之見行,以此之故,虛僞成弊,姑息爲計。君德闕遺,未有匡救之言,朝政得失,亦無刺擧之論,甚至於咫尺前席,專事贊頌,奬詡同類,要示德色,以售其固保明助之計。而殿下不惟不嚴賜斥責,以杜其漸,反示優假之意。由是而讜直之風息,職此而容悅之態成,含糊苟且,偸過目前,其視國事,殆無異於越人之秦瘠,似此擧措,國可以爲國乎?臣誠死罪,殿下之臨朝發歎,深以言路爲憂者,其出於眞箇誠字耶。果爾則如前日之以言獲罪,積久廢痼者,率皆或霈昭釋,或賜甄錄,以示扶植之意,然後庶幾士風自振,讜言竝進,筵臣之以此爲言者多矣。殿下一例牢拒,終不採納,至以在謫臣之置諸稟秩,特推修啓之道臣,朝家之懲治言者,若是其嚴,則開喙論事,非愚則妄,人情皆自愛其身,安得不懲羹而吹薤哉?且君上聽言之道,唯當觀其是非,以定從違,不容以一毫私意,參於其間,而竊覵殿下,凡於聽納之際,不察本事之是非,只觀其人如何,一從一違,或扶或抑,言出於疎逖。則言雖是,而厭斥之,言出於親倖,則言雖非,而優容之,此豈大聖公平臨下之道,而至於言事之人?或有觸犯時諱,不槪聖心,則雖譴罰之,竄逐之,或可也。而輒以讒人等敎,容易加之,夫讒者,密地浸潤,蜚語惎間之謂也。殿下何可以此等辭令,輕施於臺閣之臣,而摧薄凌蹙,不少顧藉,以駭四方之聽聞也哉?然則殿下之向來求言,不過以方講陸贄之書,故其言明白剴切,有所激感而然,而此心旋懈,還復舊樣,則顧何望來讜言而收實效乎?且夫紀綱者,有國之所以維持,而古人比諸人血脈,人無血脈則死,國無紀綱bb則b亡,所謂明義理別是非,辨忠邪核功罪,皆立紀綱之道也。未知殿下,以爲今日之紀綱,立乎,否乎?以言乎義理,則斁晦如舊,以言乎是非,則貿亂猶昔,忠邪之辨晳無望,功罪之綜核未聞,細究厥由,誰執其咎,若夫四臣事,前後諸臣之言,盡之矣。兩臣則雖已昭雪,而同事一體之人,尙在丹書,幽冤莫伸,罪在宗社,事關凶逆之類,生前死後,官秩自如,殿下於此等大關捩,處分之倒植如此,將何以勸當世而懲來後耶。至於十九日下敎,雖父子之親,勿許相傳,以此廷臣,莫有知之者,而一種痼於宿習,陷溺其心者,乃敢因此藉口,益肆跳踉,以至於李喆輔之疏出,而尤無忌憚矣。噫噫,痛矣。虎龍變書,何等凶慘,一鏡敎文,何等惡逆,而以此錄勳,以此設科,科勳致殊,其實一貫,而鏡、虎伏法,勳旣罷削,則科名之獨存,天下寧有是耶。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正指此也。乙巳之命削其榜,可謂處分之至嚴,而聖志不固,隨時見撓,初改以別科,後復其初名,末乃特書承宣之望單,深罪枳拔之政官,而此輩窺測聖意,一倍增氣。昔日之縮頸訟罪,今反爲語毫gg豪g氣健,自許其義理,或斥以逆名,肆然爲說,不少顧畏,若如渠言,則一鏡之官可復,虎龍之勳可存,而科名亦可無疵矣。渠亦殿下之一臣子,何敢若是無嚴於今日朝廷乎?且人方指議其科名,則渠以榜中之人,惟當引伏悚縮,以竢公議,而乃敢攘臂突出,公肆噴血,如許道理,未或前聞,此在渠爲薄物細故,顧何足深責?而所可惜者,殿下曲加假借,終不嚴辭洞斥,明示典憲,君綱由是而不尊,臣紀職此而益壞。臣竊爲聖朝痛心焉。顧臣此言,非有一分私意欺罔聖聰者也。祗爲其所關至大,不得不言,殿下若賜平心舒察,則可以俯燭臣言之爲公非爲私也。噫,環顧今日,一無可恃,天災無消弭之時,君德無將就之益,言路當開而不開,紀綱當立而不立,殿下旣當此時,又任其責矣。其可不大段奮發,透徹做得,振垂亡之勢,挽極否之運,而直爲此泄泄伈伈,拱手安坐,終莫之救耶?傳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伏願殿下,自今以往,超然遠悟,慨然大奮,立志如仲由之必勇,務誠如天道之不息,以積弊爲必可革,以古治爲必可復,毋爲姑息之論所撓奪,毋爲私吝之累所牽掣。滌濯其因循苟且之習,擺脫其虛僞粉飾之弊,謀慮之際,必主發揚振作之意,施措之間,必盡篤實簡樸之心,其敬天則嚴恪寅畏,必使政令擧措,孚感於天心也。其講學則體認踐履,必使義理是非,暸然於胸中也。言路則量恢轉環,戒在瞑眩,使讜議善論,日進於前也。綱紀則公以辨別,明以照臨,使黜陟賞罰,一出於正也。而以實心行實政,守之以敦確,持之以維久,則事無不各當其理,而治理自可成矣,能事自可畢矣。伏願殿下,深留意而毋忽,則國家幸甚,臣無任云云。無批還下。 ○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魚有龍,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近思錄》敎人篇,自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止豈少補之哉?宗城曰,修己而後可以及人,故敎人,爲前篇之次也。上曰,然。宗城曰,初板伊川說好矣。夫以閭巷匹士,稍有自期者,未嘗不以宇宙爲己任,矧惟處君師之位,握天地之欛,一物一事,無非其責也。此章,雖主言在下者,而通上下體念之,似好矣。上曰,好矣。宗城曰,簿佐令章,可玩味也。僚寀之間,必待積誠而能動,況人臣之進言於君上者,倘無誠意之懇至,則雖於聽諾之際,姑爲唯唯,而實無勉從之意矣。雖措之於事爲,何實效之有哉?以講筵言之,如臣之誠薄學短者,出入經幄,七年于今,而無一事啓發聖意,惟是聖學天縱,觸類逢源,狂瞽之言,無不體念,而一世之治,尙如此寥寥,是則臣不學不誠之罪,不勝愧恧矣。上曰,予之蔑學,豈講官之過耶。言之善否,雖在於臣下,而長短取捨,則在於上,何咎於進言者哉?宗城曰,此下章則論人器量矣。蓋量弘而後,無物不容,無物不包,量不能自大。在於識,識不能自明,在於學矣。聖人之量,河海如也。天地如也。小臣不敢測度,而朱子曰,泰山爲高矣,泰山頂上,已不屬泰山矣。量雖大而愈復大之,識雖明而猶復明之,則豈不美乎?上曰,然。上曰,鄧艾下蜀,謝安折屐,大醉者益恭,居高者益謙,四者有大小之別耶。宗城曰,鄧艾、謝安,俱是不學之人也。不學,何能有識,無識,量何可論?平日藏拙,臨急輒露,此輩實無可言,醉後恭遜,居高卑謙,此則可好,而其爲所動則一也。上曰,鄧、謝無優劣,而醉而恭,高而謙者,無彼此之別乎?宗城曰,鄧艾破蜀,而志氣驕溢,已與鍾會修郤,謝安則捷報方至,而圍棋不輟,先儒雖以矯情言之,鎭物之量,蓋有之矣。非鄧艾之可比,而至於醉者之益恭,高者之益謙,雖無差別,《書》曰,位不期驕,蓋位高者易驕,而苟能卑以自牧,慠慢不形,則此尤好矣。上曰,此乃《近思錄》之本義也。宗城曰,觀其文勢,又以放肆驕傲對言之,亦所以示初學切問近思之方也。上曰,人之器量,各有大小,養之爲貴,向者嶺伯所言忍字好,而無忍字尤好云者,其言好矣。鄧、謝及醉恭高謙者之量,亦各有淺深,若有甚麽警省,是便爲物所動也。若以動心爲慮,則又不能省悟,亦必無這箇動字而後,量爲至矣。宗城曰,聖學,儘精微矣。夫以酒與位所動爲言者,以天地之量論之也。警省之方則安可無也。警省之不已,而識到性成,則天地之量,可幾而及矣。上曰,然。宗城曰,此段韓持國之言好矣。時韓維,爲資政殿太學士,自責其不能居位求人,使人求己,而深歎其不能取士。夫以一學士,而猶恐用人之未盡,況乎處君上之位?其收拾人材,尤當如何?卽今才難之歎極矣。然天必生一世人,使了一世事,則草野蓬蓽之中,安知無辦世需時之才耶。雖有其人,每患不能盡知,設令知其才之可用,而自有色目以來,知之而不薦矣,惜之而不用矣。此唯在於聖明之鑑別而湔拔之,以陶鎔其一世耳。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體念矣。宗城曰,此章則以人無遠慮,戒之矣。古人云,慮不在千里之遠,則禍在几席之間,以此觀之,今日之禍幾,豈云遠哉?疆域之憂,必至之勢也。已不可勝言,而連歲凶荒,民心漸訛,而天災時變,式月斯生,可憂可慮之端,不一而足矣。如有盡悴之臣,則固當恢長遠之圖,以救切近之禍,而九重乙丙之夜,亦當念念不忘,思而又慮,常若不測之禍,迫在朝夕者然矣。如臣不肖,素乏深慮遠算,雖或有念慮之切至,實無致用之長策矣。以在下者言則然矣。我殿下,握造化之權,操斡旋之機,而凡百事務,莫非殿下家事,必須隨事軫念,無或怠忽,而如或有掣肘之歎,尤加克己之工,以恢長遠之圖,以開永久之基,豈不美乎?此等處,所當猛省矣。上曰,各別留念矣。宗城曰,十七板,問御吏曰,正己而正物,此言好矣。居官而御吏者,猶以正己正物爲本務,況居上而御下者,捨此而何爲哉?此下段,乃敎人之章,而所言與《中庸》異矣。其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達道也云者,此合未發已發言之也。朱子曰,中字,一名而二義,此章所論中字,乃允執厥中之中也。小臣曾於講筵,以濂溪未發已發之說,仰達矣。此其本文也。上曰,然。宗城曰,化奸凶爲良善,慴仇敵爲一家云者,好矣。夫學者所以自新者,乃所以新民也。講正學距異端,以自祛其舊染之汚,則觀感所在,民皆作新,以之變化氣質,而無有不良善者矣。士之自期,猶尙如此,顧今奸凶之感化,仇敵之慴伏,惟在殿下之自新,惟願聖明留神焉。上曰,然矣,當體念矣。上曰,此章以下,皆敎人事也。宗城曰,然矣。此篇爲敎人之書,故末端則又以辨異端言之也。上曰,此亦如《聖學輯要》之節目有序耶。宗城曰,豈但然哉?先儒以爲,《近思錄》,門路甚正,非《心經》比也。小臣嘗惜此篇,必欲於經筵進講矣。今則幾已終篇矣。然畢講後,亦當於淸燕之間,常目警省矣。此下段,因論書札,而至擧顔、柳爲言矣。顔眞卿節義卓然,柳公權則亦嘗有筆諫,倘無是二者,而徒有筆翰,則孰以顔、柳稱之哉?小臣嘗於淸陰亭夜對時,略有陳戒矣。今已四年矣。聖聰何以記有之乎?上曰,其時陳戒之語,予豈忘之耶。宗城曰,此下章,有水利字,臣請因文義,以卽今事白之,安興之役,誠可悶也。臣叔父台佐,按西湖時,亦嘗往見,而聞其隨壅隨潰,事必不成,耗財病民之端,不一而足,臣之愚意則斯速命停,似好矣。上曰,向使李膺往見之,還白後,當有處分矣。然李譔之治水,尙不如鯀,鯀則逆水之性,宜其九載不績,而譔則當初所見誤矣。非其治水之失道也。宗城曰,鯀之失,只是不能順水之性而已。導山導水,鯀之功猶多,豈至如此之徒費財力,終無尺寸之效哉?魚有龍曰,臣亦於湖中人,聞其物議,事必不成云矣。上曰,古之人,亦多有欲爲之者,大臣亦多往見矣。宗城曰,此下段,又以不能興於詩,爲道不明之本,其言大矣。殿下聖學已高,而尙不入於《詩經》,此爲慨然矣。古經之文,孰非可好,而至於《詩》,則感發興起,有倍於他經,似不可不及時進講矣。第卽今玉堂一空,自古雖有一員進講之規,臣則決不敢奉承矣。聞北評事任珽,亦方入來云矣。上曰,上來已久乎?宗城曰,聞以母病,入來屬耳。明日則牌招政官,期於備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臣於玉堂事,深有慨然者矣。許多官員,一倂撕捱,臣子道理,豈容如此,以後錄言之?金尙星公然撕捱,終不行公者,尤無義意,若自好之輩,毁冠裂冕,深入山谷則則已,旣是市井之臣,何爲不仕乎?小臣不敢開口,而以其材言之,則實合經幄,一自富平遞歸之後,自上亦以局外人看過,置而不論,俄者亦以用人之道,陳白矣。尙星政宜督出。且權爀之疏,本非指斥堂錄,只以科榜爲言,多所僇辱,則爲李喆輔者,儻欲永棄科名則已,若以科名自處,則焉有一科名,而但可用於御史之任,而不可用於他職耶?臣則以爲,李喆輔亦不可不督出矣。南泰良、申宅夏則果有所遭,似當欲一番辨白,而至於朴弼載之撕捱,本無一事可嫌,無端自劃,豈可或拿或推,適中其願耶?亦當親自主張,各別督出矣。多官旣無行公之員,小臣獨在番直,而事故有未可知,臣亦何能長保其無故入直耶?聖學何等重大,經筵何等緊急,而反以萬萬微事,必欲規免乃已,而若復仍而置之,一任其撕捱,則經筵何以貌樣乎?金若魯之引入,亦不可無勉出之擧矣。上曰,金若魯則初非起鬧之意,而似當有一再違牌矣。宗城曰,若魯出而後,此事當有結末,故惶悚敢達矣。上曰,金漢喆之疏,亦非起鬧,而近來廉隅太勝,愈健基gg兪健基g亦是過爲引嫌矣。宗城曰,健基事,觀其啓辭,措語頗緊矣。人之進退去就,如飢飽冷暖,雖不可强迫,而今若督出金若魯,則其引入諸人,從當出仕,而庶有貌樣矣。上曰,尹敬龍則補外,而李宗白,今在何官?宗城曰,時無見帶之職,而三遭人言,無怪其自劃也。上曰,又有陳情矣。宗城曰,沈聖希事,亦可怪也。上曰,無義而撕捱者,沈聖希、朴弼載兩人,爲尤耳。宗城曰,《近思錄》,餘篇無多,繼講當用何冊乎?上曰,李忠定公奏議,何以爲之?其已懸吐否?宗城曰,聞尙未懸吐云矣,小臣明日則以備邊司坐起出去,回還後,當急急懸吐以入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祥原郡守崔定,全州營將金彦慶。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賞試射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承源,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本職,旣已坐罷,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金吾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尹淳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方有重囚究問之事,而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不進,參議徐宗玉不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兵批,判書尹游,慕華館禁軍賞試射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繕工監副正金相勛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平安道都事金徵慶呈狀內,旣被儒臣疏論,不可一刻帶職,竝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情勢,俱不可强迫,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宋徵啓爲副校理,任珽爲副修撰,鄭熙普爲掌令,趙明履、沈䥃爲正言,尹心衡爲旌善郡守,成範錫爲兵曹正郞,金兌和爲直講,宋秀賢爲奉常判官,李龜禎爲奉常主簿,元景濂爲寧陵參奉,奉常副奉事魏昌祖單付。 ○兵批政事,副護軍安相徽,副司果金漢喆,副司正南泰耆。 ○魚有龍,以義禁bb府b言啓曰,以京畿、全羅、平安三道監司狀啓及黃海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坡州牧使金道洽,旌義縣監宋遇聖,祥原前郡守李墷,德川前郡守李時佐,安岳前縣監趙彦彬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道洽、李墷、朴時佐、趙彦彬,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宋遇聖,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時囚罪人鄭潤先,素有重病,久處冷地,兼得傷寒,尙未取汗,晝夜苦痛,食飮全廢,不省人事,漸至委頓,呼吸不通,氣息奄奄,實有難保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加刑啓目,以依允,判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第本府用刑,例有日次,不得逐日刑訊,而今此胤休,則與他罪囚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則豈待日次,嚴訊取服。 ○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近思錄十三》篇,自濂溪先生曰仲由喜聞過,止所欲違一生如此,李聖龍讀自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止計得失哉。蔡慶承讀自明道先生曰堯與舜更無優劣,止武侯庶幾禮樂。金聖鎔讀自文仲子本是一隱君子,止人不可及也。李德重讀自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窓前草不除,止欲學聖人。宗城曰,人材成就而後,可以行道,故前篇以敎人言之,而將欲修身者,不可不闢異端,故此篇則又以闢異端言之。《聖學輯要》之次序,多出於此篇矣。初版所言仲由之喜聞過,所以爲百世之師,而古人亦以護疾忌醫,戒之。蓋人之有過,改之爲貴,而私貳之心,或間,則聞過而不喜,悟之而不改,故學問工夫,專以克己爲主。匹夫尙然,況人主?位則九五,威則雷霆,若無喜聞過之心,而導之使言,則言路塞矣。來諫之方,所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當別樣體念矣。宗城曰,此段方來字,聖人之存戒,至矣。凡人之智,不見將然,而怠忽之間,百邪乘之,則雖欲防之,無可及矣。方今聖人在上,臣豈敢面謾,而聲色遊佃之娛,則實未嘗有也。但恐心體之上,或不無驕侈之萌,故小臣每以陳戒,前後臣僚,亦多進言,而顧今治道漸汚,釁孽層生者,此已然之兆,將然之禍也。唯當及是時以防之,而若夫時過之後,則工夫又當百倍矣。惟願體念而精察焉。上曰,當各別體念矣。宗城曰,第四板文,可取戒也。夫以大舜之聖,惟畏巧言令色。蓋其犯顔直言,喜之甚難,好言善色,悅之甚易。古所謂於其所好,而知其所惡者,自非中人之所可能也。今日臣子,孰不欲逆探殿下之好惡愛憎,以迎殿下之心哉?儻於是時,一有偏係而或失其恢弘廣大之體,則巧令乘間以入矣。此等處,尤宜各別存戒也。上曰,予之偏處,豈不自知,所戒好矣。予當留意焉。宗城曰,料事爲明,機心必生二句,文義最奇矣。臣表出以白之,聖明,氣質純粹矣,明睿出天矣。臣之此言,似乎過慮,而倘有一分機心,存乎中,則大爲心體之病根,而事事受害矣,所當存戒也。上曰,然。宗城曰,前者引對時,以心有忿懥之端,則不能放下爲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卽今亦豈能不然乎?實欲克去而不能也。宗城曰,大小上下之人,此皆爲病痛,而人君而有是病,則所害尤大矣。旣知其病根,則一切刊落,何如?上曰,所言好矣。宗城曰,此章則以辨異端爲言,而辨異端之說,《聖學輯要》,已陳之,今別無可陳者,而下章亦然。大抵《近思錄》一書,乃四子之門路,而與《論》、《孟》相對擧,不宜草草開講而止,常目在之,似好矣。上曰,當依爲之矣。宗城曰,李忠定奏,今日當懸吐,來日移懸於御覽冊子,考準而後,可以進講,恐有不及之慮矣。爲先以初卷一半,懸吐以入之意,敢稟。上曰,自止,當如陸宣公奏議張數乎?宗城曰,此冊字甚細,一卷之張數且多,與陸宣公奏議有異矣。上曰,今日政事,或慮其不能爲矣。今聞已開政矣。宗城曰,昨日有下問事矣。卽聞尹敬龍,方受由上來云矣,而政官以補外之故,不敢備擬。上曰,經幄不備,補外玉堂,同爲備望,可也。{{*|出榻前下敎}}傳于李聖龍曰,前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趙翼、李春躋,竝敍用。{{*|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恭惠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月入時,月色赤。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呈辭受由,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詣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賞試射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本院啓曰,人主之於臺官,必優容而激勸之,寬假而扶植之,不以其言之不槪,而輕加斥絶者,非所以愛其人也。乃所以重其職也。臣等伏見聖上處分申晩、洪啓bb裕b事,竊有所憂慨者。申晩之疏,不過出於無隱之義,而無批還下,仍命特遞,其時詣臺之臺官,啓請還收,亦不過臺例而已。則顧何有大段激惱之事?而批旨與備忘中辭令太過,有欠優容之德,威罰隨加,顯示斥絶之意,彼二臣者之一時譴罷,固不足說,而在聖上待臺官恢言路之道,果何如耶?顧今朝著之上,媕娿成習,以言爲諱。縱聖上容而寬之,導以使言,猶懼其難革其弊,況摧折之斥罰之,無少假借,則其流之害,漸益至於言路杜而國受病矣。以殿下之明聖,何不念及於斯耶?臣等忝居近密,不容終默,敢以草草之語,略效匡救之忱。伏願聖明,特加三思,亟收前旨,以光聖德焉。答曰,飭礪之時,洞諭之下,此等循習,略之爲可,申晩之護黨是也。君父下敎,不是,匡救可也,君父下敎明白,申晩之護黨無疑。今者所請,豈特曰文具?此亦營護。頃以吳瑗事,聞下敎者,尙在喉院,而猶且若此,其剛腸者難矣。未見剛者,聖人豈欺也哉? ○傳于魚有龍曰,噫,國之爲國者,專在於三綱,而今則幾將至於無君之域。君不能君,其能爲國?吁嗟,靑丘爲時輩所弄,而其將不振,憲臣批旨已諭。此後若此者,決不貸不敬之律,其令諸臣,先讀漢法,無犯重憲。 ○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改差,代金尙魯以首望受點。 ○李承源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尙魯,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金希魯,除拜多日,尙不出肅。詞訟劇務,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今正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司諫李著所啓內,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鍮店寺gg楡岾寺g,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推捉之命,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事,依啓而捧傳旨矣。發送左右廳軍官於高城縣,多般跟尋,則已爲逃躱,莫適所向,故自京譏捕之意,嚴飭,分付矣。罪人韓世愈,今已捉得,移送秋曹,嚴訊處斷,何如?傳曰,令秋曹各別訊問。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罪人,雖因特敎,或有不待日次加刑之時,而旣無一日再次之例,至於拘忌日,則亦不得開坐刑訊矣。今此胤休究覈之端,與他罪囚有異,而旣不得一日,連爲加刑,且自明日至再明日,以國忌齋戒及正日,將不得用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齋後擧行。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訓鍊都監炮手金元億,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第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疾病危苦,旣無冒當藩任之路,蹤地迫隘,又無復按嶺民之勢,纔上辭本,略暴情悃。而未蒙矜許,促令往欽,臣誠惶隕悶蹙,不知所出。臣於本職,曾已勉副於前,則今此更叨,宜無固辭之意,而當其年紀未耄,精力尙强之時,猶不能剸理煩劇,仰副聖朝委寄之重,到今年迫七袠。病且癃痼,筋力之衰敗,精神之凋耗,非復昔日之比。夫豈有驅馳原隰,酬應事務,以圖毫分報效之望乎?譬如駑馬力盡,顚仆槽櫪,惟有郊坰豐草,或可以少保餘齒,今若委輸重負,驅策暮途,則其踣斃道路,摧折車軸,可立而待,必無幸矣。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人莫不爲臣而代愍,則慈覆之天,獨未見諒,日月之明,猶有遺燭者,何哉?七十州重寄,誠非小可之地,而朝家之擧措,如是剌謬,國事之僨誤,寧不澟然,況其嶺儒之詆誣一款,固非臣之曲嫌小忌,實有關於國家之利害,尤不可以薄物細故,視之也,明矣。事雖旣往,一道之餘怒未已,時當漸艱,臣心之隱憂益深,鎭服安撫之效,非所可論,而怪駭危怕之擧,更難保其必無,以向日武弼事觀之,其他可推而知也。及其辱國敗事之後,雖擢臣之髮,尙何補之有哉?且以臣之私義言之,前後所被人言之罔極,莫非嶺人之所構捏,追思至今,尙有餘悸,決不當諉以年久,抗顔復莅,壞一己之廉隅,益衆口噂沓也。傷桃者,宜戒於李,懲羹者,必吹其薤,此古人推類切至之言。臣若徒恃寵靈,反昧忌避,則是不幾於傷桃而不戒於桃,懲羹而復啜其羹乎?臣雖至愚,不忍爲此也。伏乞聖慈,特垂睿諒,察臣區區血懇,亶出於爲公,將臣所授職名,亟行鐫遞,使藩職無曠,愚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已承批之後,其所撕捱者,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往赴。 ○執義崔命相疏曰,伏以,臣謝臺端,八載之後,今以言官,復登前席者至三,略陳數三草草之啓,輒皆蒙允,臣誠惶感,有以仰殿下虛受之量矣。卽者伏見批旨,獻納申晩昨遞今罷,正言洪啓裕先遞後罷,豈意聖明之朝,有此非常之擧耶?噫,晩之疏意,非渠一人之獨見,是乃輿論之所共,而人皆以言爲戒,寂寥無聞,以至多年。今晩不顧一身之利害,悉陳憂愛之衷悃,言切gg言辭g剴切,有足觀者,殿下不惟不賜開納,乃反嚴敎而斥遞,啓裕之卽請還收,實憂我殿下待臺閣之甚薄,憫言路之杜絶,則殿下宜恢轉環之美,以示優容之意,而不少假借,又復激惱,始遞者轉而爲罷,請寢者終至特罷。一日之間,言事兩臺,相繼顚沛,聽聞俱駭,氣象愁沮,何殿下過中之擧,一至於此也?啓裕之釋褐未久,有懷卽陳,人多許之,而今殿下,疑以黨論,斥以無嚴,臣誠不勝慨然之至,以其所論中申致謹事言之,評事遞歸之路,重刑賊徵㺚馬之所執捉者,人莫不异之,及至戊申,其馬二匹,見捉於賊陣之中,則致謹當日之所爲,顧如何哉?而聖批中,有曰關係不重爲敎,館職改差之請,反歸之於黨習,臣竊爲殿下惜之。殿下每於臺臣論事之際,或慮其紛鬧,如晩之直陳無隱,啓裕之能存臺體者,一倂譴罷,欲絶其繼起之論,以爲其鎭定之策,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夫聽言之道,必須明義理定是非,然後人心咸服,朝論自定,而顧此兩諫臣之所論,一採輿誦,少無挾雜,則其言誠有可嘉,而若是其摧折,臣恐從今以往,讜直之言,無復陳於殿下之前也。臣宜卽詣臺,急請收還,而宿病猝劇,欲起還仆,愚衷所激,不容泯默,玆上短疏,仰瀆宸嚴。伏願殿下,亟收獻納申晩,正言洪啓裕特罷之命,以恢言路,以光聖德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疑者,爲今北面於予者,爲其黨非其君,明義理正君臣之敎,反爲角勝,此臣節乎,此敬君父乎?嚴亂逆之敎,義理乎?患失之輩,義理乎?今日靑丘,可謂有黨無君之國矣。漢之大不敬,獨論於白衣之權以鎭,而獨不論於護黨非君之無臣節者乎?日昨爾之所達之律,可謂預備于此者矣。旣知其律,身何犯之,良可駭也。 ==4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恭惠王后忌辰。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未肅拜,再度呈辭留院,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賞試射時,標下軍入格人等賞格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金聖應,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罪囚多滯,議讞久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禁推玉堂,放送傳旨已下,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公奏議首奏初板序文,自嗚呼天之愛人可謂深矣。上曰,李忠定文,開刊於何時乎?宗城曰,自中原出來,未知開刊於何時也。上曰,唐本亦有之乎?宗城曰,有之云,而臣則未之見也。上曰,此書以目錄數,晝講之乎?宗城曰,《靖康傳信錄》,先賜下覽,則有可以下燭者,故先入之。以目錄觀之,第十卷以下,不當講之矣。今日自止內,有表二首,故付傍籤以入矣。上曰,表則不緊乎?宗城曰,似或不緊,故付籤以進,以待睿裁矣。宗城繼講,止惟陛下裁察焉。仍曰,此下有表二首,何以爲乎?上曰,勿講。承宣讀之,李承源讀,自十二月二十日宣敎郞,止無任戰越兢惶之至。上曰,寔字,讀以實字是乎?宗城曰,宋以御諱,改實爲寔,寔字,讀以實也。上下文寔字,皆同也。上曰,注書讀之。宗城曰,小臣欲仰達,而姑未稟定,故不敢矣。至於盡卷而講,則非設講本意,亦非誠實邊也。上曰,初日則日已昏,未及開講,昨日則必欲爲之矣。予命奇,猝遇怪事,不能遣懷,纔下備忘,日已曉矣。且念急遽處之,則必有過擧,故,故爲緩緩,而思慮之際,自爾全然失睡矣。今日,始講日也。欲爲盡卷,而所陳如是。然則玉堂,講此章以終之,此後一從自止,爲之,可也。宗城復讀,自臣伏覩陛下以金國,止竢死之至取進止。宗城曰,此序文,乃朱子所作,其文順而立論且好。一篇之內,反覆致意者,專在於李綱,而深歎其天生如此人,而時君不能用,以致禍亂,千載之下,猶足掩卷云者,其意誠懇切矣。至於若使只用其言,猶可以恢復云者,尤爲切實矣。此豈但以高宗觀也。勢方危亂,而儻有扶亡救顚之策,則固當納用之不暇,今日,乃初講日,而序文,卽開卷第一義也。對此足以想見其人,殿下宜以李綱,作今日之臣而看過也。上曰,所白好矣。所謂不勝氣數之力云者,其語義,何如?宗城曰,帝王高下,家國存亡,莫不有命而然。劉先主、諸葛武侯不死,則漢必不亡,故論氣數者,每每云然。而聖賢立言,則未嘗及於氣數二字。氣數之說,便是衰世之歎,而周宣之後,更無如周宣之能盡己分者,故中興之功,未有聞焉。若專以興衰,諉之於氣數,則是舍人事也。氣數人事,如寒煖裘褐,虐雪饕風,重裘可以禦之,盛暑蒸炎,布褐可以免矣。況天心眷仁,本無顚覆之意者乎?以今日言之,立國三百年,世道、人心,已漸汚下,殆無可爲之勢,而苟能十分著意,必以挽回世道爲念,則氣數之否塞,猶可以斡旋之矣。上曰,氣數誠有之矣。春而後有冬,朝而後有暮,而以春言冬,則非不衰矣,然生成之功則同矣。以朝言暮,則非不衰矣,然不息之道則一也。斷不可以氣數衰盛,捨人事而論之也。如邵康節所論十二會者,雖不可詳言,而儻以十二會論之,則今之世,可謂暮矣。然人事得失,未嘗不參錯者,果如儒臣矣。雖昭烈崩於白帝,臥龍死於祈山gg祁山g,而儻使後主,能繼昭烈,姜維能繼臥龍,則興漢之功,豈不能終成乎?但人力奪造化者,乃後世不得已之說,而朱子此論,近之矣。儻使朱子,當三代之盛時,則亦必無是論矣。宗城曰,下段下敎,尤是發擇精微,斯爲美矣。上曰,漢以後爲晉,晉而後爲唐,而世道漸降,運會之說,似不虛矣。宗城曰,序文所謂此時積衰極否,非聖人十分力救,不可挽回云者,其意好矣。以我國國祚言之,如成廟、世宗朝,則人心、世道,猶可恃,而今至於此,此猶下瀨之舟,冉冉難止,必有大奮發大振作,然後反否回泰之功,庶有望矣。日昨大誥之初,聖意藹然,政令間數三節目,亦足以鼓舞振動,一邦臣庶,孰不拭目,而曾未幾何?此心或怠,了無一善政,有可以緝續播聞者。臣之愚意則竊恐此後,雖復有大誥,人必不信,且以求言而進言者,間被黜罰,而未聞有轉環之美,臣之前者所陳徵得忿戾字者,蓋爲此也。今日臣子之出入於筵席者,自聞聖敎以後,信如四時,堅如金石,而其中亦不無吾君不能者矣。然風霆竟日,則人不畏懼,人主威怒,亦不可太遽。臣當於文義後仰達,而第伏念若此因循,奄過日月,則臣恐三百年祖宗基業,永終於殿下之世矣。豈不痛哉?殿下之秉心,必如大誥之初,而挽回一念,常自奮勵,如或有沮戲之者,一刀割斷,不少饒貸,光明此心,常如懸燭,則人皆仰之,孰敢有干其間者哉?今日諸臣,雖無可委任者,而苟能善揀,則亦未必無其人矣。臣亦知我殿下,實有挽世之念,而尙未盡挽世之道,如此而治,何能從欲乎?上曰,予志則非不如向日,而事有不然而然矣。宗城曰,以李綱時言,則豈有人材之可言耶?童、蔡之徒,根據于中,而今其言曰,天下之士,雲蒸霧集,以李綱之抗直,猶爲此委曲之辭,進言之規,蓋如是矣。上曰,與陸贄之話法,有異乎?宗城曰,陸贄之勤懇章奏,誠得其雍容,而觀李綱《靖康錄》一篇,亦可以象想gg像想g其雍容矣。李忠定,嘗仍水災上疏,其時位不過下僚,而所論說,皆切時之語。立於闕門之外,麾之不去,終以此被斥。其氣節力量,初非媕娿苟且之人,而猶以量時做事之計,婉轉如此,而尙不免南竄西謫,不能安於朝廷之上,而況於直犯童、蔡之鋒者乎?一時名士,相繼斥逐,而及夫城門之垂閉,始開言路,其亦晩矣。尙何及哉?此段非足以致念處,而觀此委曲婉轉之辭,人臣之進言,若是難矣。此等處,各別澄省焉。上曰,好矣。宗城曰,此端論士風,而其言切至,誠可謂竊中時病矣。人心之狃於私枉,莫此時爲甚。自廟堂以下,未有以國事擔當者,徒循虛僞,專尙表襮,以國初言之,何嘗如今日乎?《國朝寶鑑》,纔已進講,想殿下,亦有所領會,而人才作成之餘,名臣輩出,其規模坦然,表裏如一者,比迹於朝矣。今日之士,徒以利祿榮進爲心,若此輩,將安用之,此箚中所謂臨利害不奪者,已無其人,良可慨然也。此等處,亦宜另念也。上曰,然。宗城曰,此乃俄者所達因水災進戒之疏也。姑無他疑義可陳,而此時李忠定,以起居微官,因災陳疏,積水之災,乃汴京之地勢然也。初非可怪可愕之變,人皆恬然看過,而李綱,獨見其災異之應,必有夷狄兵戎之禍,而爲此疏也。時,道君皇帝,方以花石爲事,童、蔡與居,人莫敢爲言,而公獨抗言不諱,因陳便宜六事,而竟遭斥逐,及其放還,而亂已作矣。夫然後,始復進用,而器械諸具,三日而備,又未幾何?童、蔡輩擯之,在謫未還,而二宮北狩,高宗南渡之後,綱復拜相,七十餘日,而百務皆擧。若李忠定者,眞可謂間世之人材,而俄又見逐矣。夫以興衰撥亂之才,終未能展其所蘊。北遷南謫,齎志歿地,則後人之覽此篇者,宜其掩卷流涕,如序文之所云也。六板,又言生財裕國之道,而以節用爲本矣。當是山林川澤之利,專歸於御庫,日月封摏,又動以千萬計,則其富饒,何如?而天下有力之丁壯,皆選而廩給於京,財力之匱竭,職由此也。神宗,慨然有矯弊之志,而王安石,出而迎合,變亂舊章,終至於亡宋矣。且所謂花石。綱,唯陛下所命云者,此非阿縱之意,方請太子監國,故姑爲是婉轉也。上曰,是亦納約自牖之意也。宗城曰,此所陳五事中,信號令以尊國勢云者,其言約而盡矣。人主之發號施令,或不能中適,而時有妄動,則紀綱不立而民不信矣。以今日言之,百弊千瘼,不可殫擧,而大訓明誥,亦有所不行,此無他,紀綱不立故也。立紀綱有要焉,賞罰用捨,是已。有罪而當罰者,雖貴bb而b不饒,有功而可賞者,雖賤而不漏,至於用捨而亦然,然後紀綱乃立矣。苟或用捨顚倒,賞罰無當,則雖日施誅褒,不足以懲勸,而適足以啓群下之窺測矣。人或窺測,則賞罰不信,賞罰不信,則治道不成矣。今若必使擧朝臣僚,唯上意是順,則此乃亡國之主,聖明豈爲是哉?而若夫聖意所執,旣得十分是處,而或有爲私黨違慠者,則國有常法矣。向者臣在喉院時,竊欲陳之而未敢矣。今因文義,略及於此,而以良役言之,積弊之餘,雖欲變通,而節目、度數,旣不能講正,則尙何以爲之哉?上曰,然矣。宗城曰,十八板,言選將之道,而上文所言則乃擧其大綱也。此則以目前可救之事言也。我國家任將之法,與古有異。古者,選其材可將者,委用不疑,然bb後b終成百戰百勝之功矣。三百年養兵之餘,居笠轂者,孰不欲自效?而戊申出征之日,武臣之垂踵者多,儻於平日別加恩注,則豈至於此耶?靖康之世,虜馬渡江,然後始問誰可將者,而李綱,遂乃放還見用,夫養之不素,而顚倒思汝矣。如此而甚事可做,必於國家無事之時,培養將才,可也。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 ○巳時末,復入侍。宗城曰,俄以選將事陳白,而未卒其辭矣,廟堂之臣諸省之長,必須斷自睿裁,預加恩注焉。百年綺紈之徒,猝委以安危之任,此何等事也?乙丙之間,宜存聽鼓之思也。上曰,然矣。此節,言兵制矣。宋時兵制,蓋選天下材力者,置之京輦,而廩給之,其名則禁軍也。又以郡邑之丁夫,雇立使喚,其名則廂軍,至於鄕軍,則如今措捕將之類,而團束用之,亦所謂土團,而本是統戶中民,故謂之保甲,番軍則上下分番之軍也。其徵發之際,各有次序矣。卽今事則臣當於文義後陳之矣。宗城又曰,此箚子,乃未上之書也。時,人心已去,而徽宗,且欲避往江、浙,故李綱,出萬死一生之計,發此太子監國之議,而適仍內禪之議決,故此箚不入矣。上曰,宋之天下,徽宗失之矣。此段所謂陛下釋重負享安逸於無窮云者,亦必以居君位者徽宗,故有是言也。宗城曰,誠如聖敎矣。上曰,非李綱,安能如此,此等處,上下當交勉矣。在上者因此,而想得李綱之心,在下者,當以李綱之心,爲心,可也。宗城曰,誠如聖敎矣。然但有李綱之心,而無李綱氣力,則何能辦此?當時徽宗不君,方欲棄宗廟社稷,而避兵於江、浙之間,且父子之間,臲卼不平,故李綱開導眷眷,而童貫、蔡攸,讒綱以專意於欽宗,則李綱此疏,正人鬼關頭,而其氣節可想矣。且非去邠之計,則雖李綱,亦不敢進此言耳。上曰,觀其文義,使徽宗圖生之意,隱然在此數字中矣。宗城曰,都監軍,古者,專是步兵,而其後移作禁軍,而騎兵漸多,故相臣金錫胄,又加精,所謂還作騎兵者,不能與於禁衛軍之選,而復屬於騎兵者也。當初禁衛軍之料,以七斗爲限矣。自中旬之規出,而加給五斗,經費之大縮,蓋以此也,禁衛、御營兩營,通計以十哨上番,十哨捧米,以其所捧米,接濟其上番軍,而不能支繼。故曾在肅廟朝,大加變通,特罷禁營三日,而故判書李寅燁,卽請復設,蓋其勢有不可罷者矣。養兵國竭,古來通患,而我國立法之初,已啓此弊矣。世以唐朝府兵之規,爲最善者,特以寓兵於農故也。唐制,蓋以丁壯爲兵,而劃給官田,其人物故,則卽以他丁充補,而移給其本田。當初設立之際,兵、農交修,製度周密矣。厥後法久漸弛,其物故者之家人,悶其本田之移給他人,各自託屬於鎭將,以求其自充自代,而仍授其田。畢竟民田,反爲其主將所有,而馴致藩鎭富强,莫之能制者此也。高麗兵制,大抵與唐制略同,而我朝則以保人代田以給。禁御軍則各給二保半,騎兵則一保半,此便是唐給田之意也。曾在都城創築之時,以各道步兵立役,而道遠不能來役者,納木以贖,所以以匹木,謂之步兵者,此也。夫發人之財,以與人,其失財者,豈不冤乎?給保捧布之法,已不勝其怨,而卽今軍門已多,未盡給保,且將盡一國之民,而分給各營保人,猶且不足。此必然之勢,如欲大變通大更張,則必也泝其源而沿革之,然後可爲,而此則難,將奈何也?上曰,一匹之議,亦足爲大更張,儒臣之意,何如?宗城曰,六七朝以來,旣不能斷然變通,而(而))不能者,以紀綱不立故也。卽今諸臣,皆以減下軍額爲言,而小臣則獨以爲減額則不可也。先王朝,暫爲裁減,而不數年,更加三之一,且丐乞流亡之徒,亦盡充丁,而纔以充補,俄又逃故,隣族侵徵之患,實由此也。臣之愚料,以爲雖減軍額,匪久又當復舊,而至於一匹之議,雖似爲實惠,亦不可以此,救良役侵徵矣。卽今事勢,實難變通,而所可變通者,不過各道各營不緊色目而已。分付道臣、守令,別樣申飭,又盡汰各營所屬,則或可爲一分之助,而必欲大更張,則臣恐收拾不得矣。若以不可更張,而又欲付之於無可奈何,則亦無事可爲矣。斯爲悶矣。上曰,此議亦已有年矣。每以爲戶布可以救之,而其後,聞李奉朝賀言而後,始覺吾見疎矣。一匹之役,則奉朝賀,亦欲行之矣。向者靈城所達,慧矣。大更張之道,必草衣草食,然後可議,而若以損益言之,則三代之際,各有沿革,一世之中,亦有損益,而但以予所聞見,古者,浮費少,實事豐矣,今則反之,實事薄,浮費豐矣。今雖欲行此之道,亦末如之何矣。紀綱已乖,何事可做?十九下敎之後,君臣之分義,森然矣。爲臣子者,何敢乃爾?且其中,似不當入者,亦入之矣。至於浮費一款,自上至下,皆知其無益,而尙且爲之,卽今則雖朝令夕禁,亦無奈何。儒臣所謂下瀨之舟,難挽難止者,政卽今姑息之諭,予則以爲,雖君臣上下,皆爲草衣草食,而一匹之役,不可爲矣。祖宗朝以來,非不欲救正,而尙至今不能矣。今若大加更張,有如開闢,則反恐宗社之愈促矣。且一匹之役,予若定行,而繼予者,以予心爲心,則猶或可支。儻不能繼此志,則必將加賦矣。如此之際,民怨當復如何?只當修明法典,而幸遇豐登,則如漢帝之減民租,可也,一匹之法,不可爲也。今番亦欲下敎,而未果矣。諸臣皆以不更張,悶之,而架漏牽補,猶可以□□而後爲之,其功反有倍於更張矣。宗城曰,若然則置之而已乎?聖意所存,則誠爲美矣。一匹之議,臣亦當爭,而但如貧家契活,雖不能遠計一年,而猶爲一月之計,然後一月可支,必爲一日之計,然後一日可支。夫豈有不爲自成之事耶?上曰,一家事,亦必夫妻和睦,相議排布,然後可爲。今日國事,誰能如妻之任家耶?宗城曰,上敎至當矣。苟不能得人,何以做事乎?上曰,雖得人,亦不能久任,奈何?宗城曰,此則在上意之委心聽政矣。君者,天也。握造化操進退,何不擇人而任官,用賢而勿貳也?上曰,尙亦難矣。予旣不能如古哲辟,卿等亦豈能如古名臣碩輔耶?卽今我國,規模然矣。宗城曰,臣亦不敢專攻上身,而以列朝史冊觀之,君上任用之道,豈無可法者哉?故相臣黃喜,其際遇,何如?而儻遇臺言,則太宗命罷之,又卽命卜相,任用之道,如是好矣。上曰,其亦有所難矣。今若以先朝待黃相之道,待大臣,則人必謂之薄矣。宗城曰,良法美制,非人莫行,而立紀綱用人材,皆在於殿下矣。草衣草食,非一朝可復,而仍復恬然無爲,則無可爲矣。雖一事節省,一物災減,猶可爲一分之效,目前因循,何時可了事乎?良役如前所陳,而儲蓄亦不可bb不b軫念矣。昨年慘凶之餘,人民死者,幾乎四之一,儻有舊儲,則顚連之慘,何至此酷耶?漢文之減租,蓋因國有蓄儲,而若其所以致紅腐之富者,則不過曰惜露臺之費,愼夫人衣不曳地而致之也。三百年制度,纖悉備具,今雖不可變更,而今日行一難事,明日擧一難事,然後衆瘼,庶可剗去矣。百年弊政,一朝爬擳,軋軋乎其難矣。而苟能參酌其輕重大小,而稍稍行之,以積其不息之功可矣。若其或作或輟,乍勤乍忽,則非所以示一世示後世之道也。天下萬事,實難如意,而今若默運於上,使凡百措爲,無不入於範圍之內,而如有違犯之者,爀然以雷霆之威臨之,則孰敢有干其政,梗其治者哉?上曰,予亦非欲爲是沓沓也。宗城曰,玉堂官員,擧皆違牌禁推,玉堂則臣一人入直,禁府則六員被囚,事極寒心矣。上曰,飭勵已行,禁推玉堂沈聖希、南泰良、宋徵啓、申宅夏、朴弼載、任珽,竝放送,仍卽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進□□□所餘無多,繼講冊子,何以爲之乎?上曰問議于領事,以定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歷朝名臣奏議,旣命經筵諸官抄選,而想不能盡抄矣。至於懸吐,又誰爲乎?上曰,舊吐亦或有之矣。宗城曰,此則使之懸吐以入,而□□時常目□□何冊而定奪乎?上曰,何書可乎?《貞觀政要》,何如?而欲刊印,則其工役,又幾何也。宗城曰,《貞觀政要》,亦不可不一講,而卷數不多,雖欲刊印,必不難矣。又有《歷代君鑑》、《歷代臣鑑》等書,俱爲緊切矣。名臣奏議抄選事,則姑徐之,何如?上曰,若此則雖過百年,必無了當之期,前□□李德壽,旣已入來,則臣□□選事專委而爲,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綱目,亦欲講之,而卷帙甚□□□,然後可訖矣。前者金在魯則請講《春秋左氏》,予則以《貞觀政要》□□矣。宗城曰,今日得見平安監司及按覈御史私書,則□□有究□數□□□上曰,何以爲之云耶?宗城曰,世丁,幸而承款,細洞事,雖不能究得,羅多乃洞事,幾已歸一,方欲待下敎入來云,使之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6日== ○{{*|以上缺}}例拘忌,不爲刑訊,而臣曹旣是法司,不敢違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臣亦初不能詳考前例,今始煩稟,不勝惶恐待罪之意,竝此敢啓。傳曰,勿待罪。無故日卽爲擧行,而韓世愈,亦爲依下敎擧行。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副校理兪最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朴弼載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提學臣李宗城,召對,繼講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冬,因大臣陳達,京中陞補學製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事定式矣。外方有年例公都會,而近年以來,亦多有不設於當年,而臨時合設處,殊甚不當。旣修古制,京、外課式,不可異同,外方公都會,亦如陞學例,逐年設行後,卽爲啓聞,而踰年則置而勿施之意,分付八道及兩都,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宗城,敬奉聖旨,召對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處,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召對繼講冊子,筵臣有以《左傳》陳白云。《左傳》,事該而文華,固宜進講。而第念左氏之傳,卽是春秋之註釋。進講之際,旣不可捨經而講傳,若爲竝講,則以六經爲召對之用,亦涉未安。愚淺之見,則不如更定以綱目,或《資治通鑑》之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左傳》,旣是《春秋》編年之史,今日進講,實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右相議施行。 ○傳于李眞淳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承源曰,莊陵碑閣營建時,監蕫堂上竝大字篆文書寫官禮曹參議李聖龍,陰記楷字書寫官西平君橈,各熟馬一匹,監司魚有龍,半熟馬一匹賜給。製述官,無例勿論,本陵參奉李潝六品遷轉,禮曹佐郞李錫祿,差使員府使權始經,郡守申致謹,縣監李雨臣,各兒馬一匹賜給,領役部將本道敎鍊官安汝恒,邊將除授。監官軍官兪宗碩,上弦弓一張賜給。京外員役、工匠等,令該曹該道,米布分等題給。 ○司諫閔珽啓曰,臣於前月,幸蒙恩暇,往省丘墓,獲伸人子至情,感祝天恩,罔知所諭。由限有定,固不敢爲久淹之計,而第臣祖母篤老之年,近添寒疾,氣息奄奄之中,悶臣遄歸,執手挽行。臣私情煎迫,不忍離捨,不得不遲留十餘日。稍俟祖母病勢之乍間,黽勉登程,數昨來伏私次。而往返之際,由限奄過,私心惶悚,固已萬萬。況臣職忝臺地,尤宜謹守式例,無或違越,而乃敢身自犯科,內省恧縮,若無所容。揆以臺例,其不可抗顔苟冒於職次也,明矣。上來之後,宜卽自列,而行役之餘,賤疾添苦,末由入肅,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閔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洪尙賓疏曰,臣衰朽之極,神精消耗,夙夜之勞,筋力殆盡,有命輒膺,迄休未果。人言之來,臣亦自料,頃因筵奏,果速臺評,其所見凌,更無餘地,分甘廢棄,望絶宦途。水部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感激恩私,靡所容措。臣不必追提往事,與之較爭,而旣被無限羞辱,則亦豈無陳暴之語哉?向於掖隷之來訴,倉色之推問也。臣適以式暇,連日在家,仕進之後,始聞同僚之言,而知有此事矣。軍倉書員、庫直輩,藏置新造較正之斗,換用減入一升之斗,臺監鉅斷舊斗,治罪色丘,而色丘之不敢隱諱於政院,推問之時及政院之元無較檢斗量等事,已悉於僚疏。今不煩複,而數小掖隷,分料時,所減之數,殆至百餘斗,則許多軍卒之受食本倉者,將不下四千石,摠計其減縮之數,則其數當至幾許耶?掖隷放料,如是減給,則其他可知,其罪豈但鉅斗笞罰而止哉?其所關係,不輕而重,豈可以事關掖隷,置而不論乎?筵對之時,不可不陳達懲治之意,與同僚酬酢矣。適於八路句管堂上入侍,前刑曹判書李廷濟,以諸上司,政院發牌,囚禁有弊事,有所陳白。臣以近來紀綱解弛,朝令不行,政院若無發牌囚禁之事,無以號令百司之意,有所仰達。仍陳軍資監放料時,用大小斗之事,而由掖隷之來告而知之。故首陳掖隷之受料減縮,欲訂倉吏偸食之太多,有所發端,而言辭迂拙,陳白未了,因重臣之所達,旣承問備之罰,故未能畢陳其說,泯默而退。論其大體,實非瑣屑之語,而人言之不諒如是,臣實莫曉其所由也。孔子爲季氏史,料量平,《論語》末篇,歷敍帝王治道,而亦曰,謹權量。舜典亦惟曰,同律度量衡。此乃聖人之垂訓,而有國之所重也。該倉一朔偸剩之數,小不下數三百石,則通計一年,其數可知。奸吏偸食之數,如是夥然,則許多受食者之稱冤,其勢固也。臣之本意,不過如此,而謂之事涉掖隷,信口凌藉,臺臣雖爲臣代羞,而臣豈索言相加,以傷篤厚之風乎?臺臣所言,臣亦付之一笑,顧臣衰老之蹤,累叨匪據,前後受侮,非止一再,而至於頃日所被臺章,實是搢紳之羞恥,臣何可束帶抗顔,立於周行,以增其謬辱乎?恩命之下,決不可冒沒承膺,泯默累日,今始陳暴,臣尤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難冒之情勢,特許鐫削新除之職名。仍命勿復檢擬於政注,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重疏曰,臣一入臺地,而一遭狼狽,再入臺地,而再遭狼狽,大憾小慍,群訾衆詆。日昨南泰良之疏出,而其凌藉無餘地矣。其疏有曰,操縱闔闢,臣竊駭痛。又曰,極意搆捏,抑獨何心,又曰,苟且引避,荒雜進言,自他人觀之,深可怜憫,而猶欲强預人事,剖判得失。又曰,前後處義,雖無足道,亦非如臺臣輩所知云。其勃勃狠怒之氣,直有耐忍不住底意。惜乎。臣若早知其如此,則何必自附於責備之好意,使砥礪言行,矜持太高之名流,過費暴怒,有不能自掩其氣象也哉?彼儒臣之出處語默,動適時宜,大臣則稱其言,玉堂則辨其謗,無怪乎高自標置。而視人如無,則如臣苟且引避,荒雜進言,爲世齮齕,飽人嘲罵者。其爲儒臣之所深憐,亦固何足怪,而所謂學士之處義作何狀,而非臺臣輩所可知耶?然而下聖賢一等,則容有可議。儒臣雖自處以第一地位,亦豈至於使人議不敢到,而譽之則躍如而喜,毁之則悻然而怒?欲令一世臺閣,毋敢雌黃於自家處義,臣恐儒臣所謂諱不得妄人二字,其亦自道也歟?彼雖怒臣議己,蹈藉太甚。然臣之區區本意,非出於一毫求過之計,則此何至於過自駭痛,滅死不能忘,而聲氣太露,殆不免街巷反詈之習。臣未知一生兢兢,惟恐名行之或虧者,亦如是乎?臣竊笑之。至於李晉吉供辭中許多悖說,有不足道,臣疏中猥瑣二字,在渠亦幸,而乃反粧撰謊說,快肆口氣,此等蠢騃之徒,必欲甘心於言者而後已。今日爲臺閣者,其亦困矣。臣雖疲劣,又豈可與之呶呶較辨哉?第臣之所自媿其言議巽軟,志氣消縮,大而不能爲搏擊之論,則小而不得不爲規警之請,而此猶衆怒如火,群憾如蝟。再陳蕘說,俱遭無限醜辱,一亦懲羹,何待三折肱而知戒也。從今以往,無非臣斂迹守口之日,則臺地去就,非所可論。且臣情勢之外,又有私義之萬萬難安者。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雖無兩司應避之法,實有一時竝據之嫌,以此以彼,尤何敢冒沒出膺?伏乞聖慈,亟賜鐫罷,仍命刊臣朝籍,退守本分,以謝衆怒,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方自處之不暇,固不當贅及他說,而事在目前,略此附陳焉。噫,今日之大義理,如星揭日昭,彝衷之所同得,輿儓之所共知。聖上之隱忍不發,始發於十九日者,卽所以立萬世君臣之綱,嚴萬世君臣之分,則惟彼牽連拘掣,未忍割斷,以此爲去就大關者,臣分都虧,人理都晦,陷溺迷昧,其亦可哀。如一種自好之士,孰肯塗足於此等處,而申晩之屢入三司,一例退縮,平日持論,不甚乖激者,忽地顯訟,不自知愧,毋亦舊習闖發,忍耐不得而然耶?抑或大勢潮驅,未能自脫而然歟?天下義理,本非兩項看者,而一則信君父之敎,以逆爲逆,而乃反目之以藉口跳踉。一則角君父之敎,以逆爲忠,而乃敢筆之以誰執厥咎,黨議所驅,大防不嚴,君綱民彝,將至於壞盡無餘,則此聖人所以還給其疏,特遞其職,欲使營護之謬習,稍自懲戢,而諫啓憲疏,相繼迭出,有若兵家之前茅後殿,首尾相應,喙喙不已,世道人心之晦溺,一何至此也。噫,鎭定浮議,惟在於洞諭是非,裁抑黨習,不係於用罰輕重,處分已下之後,在下者又何必喋喋有言。而臣之所駭惋者,殿下之不偏不倚,無適無莫,以大公至正之見,洞揭一箇源頭,至誠開曉,可透金石,而依舊膠纏,猶不能喚醒一分,其亦時運所關,莫之爲而然耶?大處如此,小處不足論,佼者如此,甚者不足言。而雖以李喆輔事言之,其所積被齮齕者,特不過諱惡榜名,而初旣錮塞之。末又僇辱之,則當之者一遭痛辨,事理固然,而又從而搆罪狼藉,使不得開口自嫌,抑何意義?近來外面爻象,漸覺不佳,彈擊紛紜,專以惹鬧爲能事。如洪啓裕之猝附時議,欲效新功者,議論風生,制作別般規模,自甘於擺脫本色,反責他人之變幻。此已可羞,而其論兩玉堂者,亦出於排軋之意。兪健基之引嫌徑出,所以自伸廉隅也。相議承命,亦所以嚴畏分義也。而一駁再駁,有若關係至重者然,申致謹之當初出宰,元非譴補,則循例檢擬,政格當然,而登諸白簡,次第擊去,一則使行公之玉堂,必欲撕捱,一則使佐銓之兩臣,混被餘波,排布旣巧,風色可怕。朝廷本自無事,而每爲此等人所壞了,臣竊痛之。至如趙侹之疏,尤極駭然,含憾李顯望之請勿檢擬,詬罵顯望之不足,至擧其亡兄而辱之,此不過蓄怒議已,快心逞憤之計。噫,堂堂聖朝,禮紀昭森,而恚其子弟,移辱父兄者,便同街巷悖厲之習,有足以貽羞簪紳,當此敦尙風化之日,豈可置之於耳目之列乎?臣謂趙侹,則宜命削罷,亦勿檢擬於臺選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事,其所處分,惟在於上,不必相若此也。痛懲往事,孰是孰非,惟恐其護之後他,自曰無愆而非人,予則皆曰非公,十九下敎之後,自有百代之公眼,何必自是?何必非他?予雖暗,閱歷此等之世,此等世態,洞然于中,不顧正君君臣臣之義,猶售舊習者,三尺在予,何待勸也?趙侹事,李顯望之尹大英被斥後,勿復檢擬之請,有若爲大英斥侹。此等事習,心常非之,而被斥者辨白,其無不可,而辱人其兄,亦係風化,罷職不敍,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初批趙侹事以下,豈特非侹,顯望所召,侵人致辱,反致辱者。雖宰百里者,猶不爲,況莅國者乎爲敎,因副提學李宗城筵達,還入改下}} ○左承旨李聖龍疏曰,臣誠死罪死罪。臣之待罪近密,凡幾時日,而顧無一言一議之足以裨聖德而效職責者。今乃一進短啓,重惱聖心,降旨誨責,旣嚴且切,臣一讀九頓,霣惶震惕,實不知此身之何所措也。夫一二臺官之斥罷,驟論之,則胡大事,而惟其言責所在,優容爲美,一或有處分之失其平者,則其爲君德累,自不細也。居出納之地,任惟允之責者,於是而無一言,則是亦負其職大矣。臣雖愚迷懦庸,亦豈白首殘年,區區爲一私黨者?而平素所見得,亶不在斯。故前後叨是職,固伈伈泄泄,只一箇尸素之甚者,而若其目下事,少涉過擧者,則輒不敢不言,蓋皆職分之不可已故耳。再昨一啓,亦固不可已之事,則文具營護等聖敎,大非臣始意所及,至若下端責勉之敎,蓋聖意專在臣身耳。臣於此,慄然而惶,赧然而恧,益不知所出。顧臣無狀,屢塵邇列,從容前席,親承懇惻之敎者,顧不知吳瑗事而已。臣誠萬萬不肖,固不足以奉承上意,稱塞聖旨,而若其感特達之知,竭僬僥之力,冀幸得以少酬萬一者,蓋未嘗一日忘于心也。夫如是,而乃反文具,以事吾君,營護而阿其好,則是其人何等心腸,此臣所以憫日月之遺照,悼本心之莫暴,手擎批旨,腸回淚眯,歷累日而不敢自定者。噫,臣衰頹病痼,精力已消,又無尺才寸能可裨明時,而顧乃低回近綴,將仆不去者,只爲淪肌殊渥,隕首難報,到底殫竭,期以顚斃,其心亦自苦矣。而循顧其行,百無可觀,卽不過圈套中一巽軟者,則聖敎中剛之一字,臣尤愧死。雖然,上下交勉,三代美事,則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謹當沒身佩服,盡心加勉。而第臣氣質,本自凡庸,終恐孤負我聖上之敎耳。臣旣重犯辜戾,獨逭譴罰,其兢懍不安,却不如厚被嚴誅,逬伏私次,惟處分是俟,徊徨數日,亦不敢遽入文字,而義在必遞,久而虛帶,又添私心之大惶蹙者,玆敢畢瀝肝血,仰伸呼籲。伏乞聖慈,俯諒臣迫隘危苦之情,亟命鐫削臣職秩,仍命重勘臣罪犯,俾得安賤分而肅朝綱焉,臣不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承旨魚有龍疏曰,臣昨伏承本院啓辭之批,辭旨極嚴,誨責備至,不啻若慈父之詔迷兒。臣奉讀未半,惶駭震懍,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處分之旣嚴,聖意之所存,臣雖愚昧,寧不仰知?而誠以杜絶言路,關係非細。矧今以言爲諱之時,尤宜優容臺閣,以光聖德,故果於兩臺臣之一時譴罷也。職忝近密,不容泯默,略以憂愛之忱,竊附匡救之義,仰冀聖明之恢言路重臺閣而已。非有一毫私意於其間,而言未槪心,辭不達意,反以臣等之啓,謂出於黨論,責之以循習,疑之以營護,有若臣事君不誠,阿其所好者然。臣誠一倍慙懼,莫知所以自措也。臣遲暮之年,重入近密之地,區區自矢於心者,惟以出納惟允爲期,而上不能納吾君於無過,下無以暴臣心之靡他。孤負職責,死有餘罪。臣何敢以獨逭譴罰,自以爲幸,而靦然仍冒於職次乎?適値僚員不齊,黽勉在直,今始退伏私次,露章自列,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斥臣職,以爲人臣護黨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應敎沈聖希疏曰,臣不肖無狀,誠孝淺薄,亡母權葬,今已屢歲,未得永窆之地,尙稽緬禮,慟纏心髓,如窮人之含恤,躬率地師,頃往畿內百餘里地,出入傍近,登陟山脊,殆近十數日,素患寒疝痰眩等症,一時兼劇,淹頓旅次,人鬼莫分。此際新除有命,馹召遠降,不敢久滯。且爲療治,擔曳還歸,未及陳籲,天牌遽臨,情病所迫,自犯違逋,竟速置對,屢日圓扉,恭俟誅譴,供辭未徹,恩宥旋下,惶隕感激,靡所容措。臣於見職,一切力辭,積罪靡悔,誠以情地臲卼,出於迫不得已也。當初李度遠之違牌,只緣堂箚之故,而經年罪罰之餘,其衷情,尙未得一番陳暴。臣以其時同事之人,罪同倖免,公議嗤點,至今未已,自省愆尤,尙有餘愧。然則李度遠未復舊踐,情實莫白之前,無非臣引義歛退之日。今若迫於嚴畏,放倒廉隅,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則是不識人間有羞恥事。人將唾罵,不食其餘矣。臣雖淟涊,士夫大防,不忍自臣身壞了。此豈臣無端違逋,甘自陷於慢蹇之誅哉?至若近日諸僚之撕捱一款,其難冒之義,臣亦宜無異同,而此則在臣,猶屬第二件事,不復煩陳,其情可謂迫矣,其勢可謂隘矣。顧此難進之嫌,必辭之義,通朝之所共知,聖明亦或垂察,而伏聞日昨筵中,長僚以臣撕捱,謂之無義,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竊訝惑焉。凡人冷暖飢飽,當之者自知,今長僚何以知他人情勢有無,而率爾陳白,乃如是耶?昔年臣患染疾,三次退熱,方在昏昏垂絶之中,而長僚以高著網巾,與人酬酌等語,陳達督迫。其時大臣,繼陳病重之狀,得免於罪譴矣。今長僚之復用前套,驅人於迫隘之地,實非臣意慮之所到也。區區咫尺之守,旣無變動之勢。且於目下,有情理之悶急者。臣之老父,自五六日前,毒瘇發於指端,多般治療,少有消減之勢矣。昨於直中,調將失宜,又被爪毒,毒氣復肆,一宵之間,蔓及肘腋,浮高紅暈,痛勢絞急。左臂全不運用,症形比初倍劇,替直歸家,叫苦煩悶,雜試針焫,姑無少減。臣方煎迫罔措,左右扶護,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今於恩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使螻蟻之微,得伸廉隅,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救護焉。 ○校理南泰良疏曰,臣荐違嚴命於館直,徑出之後,虛縻職名於諸僚倂罷之餘,情實未暴,罪戾日積,而尙不以一疏哀鳴者,實以必遞之義甚明。而當去之情難言,泯默坐違,惟待聖鑑之俯諒矣。今又貰出幽圄,復辱恩召,臣誠惶悶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向日兩重臣奏疏,在臣爲千萬不敢當之說,其羞愧恧縮,殆無面目之可顯,而所以不敢終辭,隨例一出者,苟欲避自重難進之嫌,而仍以爲泯然無迹之地耳。乃者僚疏一出,則臣之處地,固已萬萬不安,而猶不爲必去之計矣。及夫別薦之說,猝發於儒臣之疏,經學之目,重騰於憲司之啓,增加事端,例遭玩侮,而匹夫之志,仍以介然,決知其不可復入於金華之省矣。重念臣不學無狀,最居人下,而蒙被聖恩,致身經幄,懇辭踰年,黽勉冒出者,其意亦在於密邇筵席。仰望淸光,而薄命不幸,動輒顚躓,在直通爲六日,登筵僅成三次,而每每徑出,自速罪戾,臣心惶竦,已不可勝言。而今又風波猝起,節拍層生,空疎之才,旣無裨補之望,褊隘之性,不堪指目之多。自分此生,終爲辜恩慢命之人,此臣之所爲內自悼懼者也。且臣重得寒疾,一旬不汗,頭痛嘔血,縷息垂絶,積羸之餘,不能與病爲敵,駸駸困篤,死期已迫。雖非目前情勢,實無可出之理,玆於天牌之下,力疾治疏,詣闕投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哀臣所遭之非常,憫臣處此之至難,亟削臣所帶館職。仍命有司,永勿檢擬於淸塗,使臣得以少延殘喘,優遊自靖,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千萬大願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申宅夏疏曰,臣之今日蹤地,可謂萬分危蹙矣。自臣疏論金有慶一事,群憾蝟起,左右交謫,至于今斷斷不已。臣於此時,雖欲忘廉沒恥,靦然冒進,其可得乎?荐違嚴召,屢速置對,罪極逋慢,鈇鉞是甘,而聖度天大,曲加恩宥,圓扉纔脫,召牌復臨,臣誠驚惶震惕,益無所措。臣之許多難冒之義,今不可更提,而第於銓長之疏,終有所不容含默者,敢此略陳焉。戊申以來,鞫獄無停,北面殿下之庭者,其爲腐心憤痛,孰有後於彼有慶,而曾未聞以義理晦倫綱斁等語,指議於聖明之世,以濟其怨恚之私,如有慶之爲,則此皆不嚴於懲討而然歟?今重臣,急於分疏有慶,直斷有慶疏以元不交涉於十九日下敎。噫,此何言也。頃年有慶之肆然投疏,以其有十九日也。殿下之惡其角勝,嚴賜處分者,以其有十九日也。向來臣之啓論與疏辨,亦以其有十九日也。然則有慶之爲有慶,徒以有十九日在耳。雖就其原疏觀之,起之以世道一變,承之以是非顚倒,而以義理倫綱之說,攙入於其間者,其語意歸宿,自有掩不得耳。此果可謂不交涉於十九日下敎否乎?況十九日下敎,卽所以明義理正倫綱,而有慶則反曰晦斁。故臣於前疏,下得二反字,以明斥其絶悖無嚴而已耳。是豈依俙彷彿於增傅有慶疏,而重臣不尋究臣疏語理之如何,勒謂之演出有慶疏所無語,臣恐其看得錯了,此何用多辨也?至如羞愧之在人在我,一經聖諭之洞析,自有公議之難誣,而今忽拖出題外之剩語,顯有侵挨底意思,無亦太失斟量歟?若夫蔭倅事,重臣欲是己見,又復煩複至此,而其所以硬援爲例,强稱治效者,抑未知必欲反臣言而然耶?然此細事耳。又何必說來說去,徒事辯論爲也,且近日館中,風波猝起,彈駁橫生,致使無故行公之諸僚,相繼遞罷,則如臣從前所自畫者,尤何敢突然冒出,以速擧世之嗤點,一身之顚沛也哉?揆以廉愧,死不敢承膺,玆敢隨牌來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懇,特垂矜憐,先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治臣前後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任珽疏曰,臣於月前,得聞老母病報於北幕數千里之外,急於歸護,受暇上來。今纔有日,而瓜前徑還,朝令有禁。臣之今行,雖出於情理之萬不獲已,論以違越之科,合被郵譴,私心悚蹙,恭竢勘正,不意館職除命,遽下此際,臣誠驚惶震越,罔知攸措。顧今夏日漸長,政宜開筵,而輒因講官不備,有命旋停,臣於此時,忝叨是任,一登前席,勉贊聖工,豈非臣之所願?且臣離違軒陛,倏已經年,區區犬馬之忱,積有所結,則卽日趨造,仰覲耿光,又豈非臣之所欲也?第臣向來所遭,實爲搢紳之極恥。今雖歲月稍久,固不欲輒復索言,重自辱焉,而廉隅大防,終不敢毁壞,金華一步,鐵壁在前,何可徒恃寵靈,趨承爲恭,以累聖朝四維之治乎?況近日風波,忽起於館直粗備之際,遂使無故行公之諸僚,相繼逬出,力費撕捱,則如臣之從前僇辱,自畫榮塗者,尤豈可揚揚冒進,苟然備數,以招一世之譏議也哉?逋慢之罪,誅殛猶輕,而聖度過加涵貸,置對甫經宿而旋霈,特宥召牌,又復踵臨,含畏義分,謹此隨詣禁扃之外,畢暴肝膈之懇。伏惟聖明天地父母,俯賜照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臣伏聞諫官駁臣狀請定州牧使黃應洙促送事,有重推之命,臣誠不勝震駭。臣到界初,聞道內六七守令,皆新除未赴任,其中定州,三年赤地,累朔曠官,民憂尤罔極,不得不竝論。而惟其有臺啓是以下,已停則促送,蒙允則擇代之語,煞費裁酌,頗致謹愼。且臣惟民事是急,不暇爲應洙恤廉隅,但謂臺啓若停,朝廷自應促遣,豈意今日,別生後段,而卒得輕臺閣損事體之目乎?屈指臣到任,纔一月,旣以申處洙事,自速嚴敎,今又遭柱後之彈,妄錯之咎若是立見,其可以久誤重任乎?懇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勘臣負犯,以重臺言,不勝幸甚。臣方戴罪請譴,而又論定州事,極知惶恐。第念玆邑,曾是雄饒,今實蕩殘。況於數月之內,三易官長,飢民無告,擧將顚壑,殆必邑廢民空而後已。伏願特推如傷之念,嚴飭銓曹,公選應洙之代,必得能堪整頓懷保之責者。卽日馳驛下送,以幸一邑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無改差之事,則今者所請,亦率爾矣,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四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眞淳、李宗城,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宗城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二編,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自右臣伏覩皇帝陛下,止論禦寇用兵箚子詳擇施行。上曰,承旨讀之,眞淳讀自辭免兵部侍郞奏狀右臣被受,止辭免知樞密院箚子不勝大願,讀未了。上曰,開前門。內侍承命而開,時日昏,不得辨吐故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乞議不可割三鎭箚子臣契勘昨任太常少卿日,止備禦八事以慰關陝兵民之心,讀畢。宗城曰,懸吐之際,兩冊皆准,而一處誤懸,極爲惶恐矣。欽宗一初之政,李綱首論奸臣誤國之罪,蓋國之治亂,不在於他,只係一時臣下之邪正,而小人之蠱君心,無所不至。若人君有意於開邊疆,則如童貫之流,發征遼、征夏之議,有意玩好之物,則如王黼、蔡攸之流,創花石奇巧之事,朱勔、李彦之流,莫不以迎合上意爲謀。高俅則發身於賭博之中,其害尤大矣。人君若有學識,則分別賢邪,而向無學識,則其不知人之害,有如是矣。終至亡國而後已,雖食小人之肉,何補於事哉?上曰,所達儘好,人君不知其人而用之者,或有之,而徽宗則知三人之爲小人而用之,尤可痛也。宗城曰,徽宗雖暗,或於夜氣淸明之時,豈無不可用小人之心?而但爲物欲所使,終不能割捨,而至於亡國,人心惟危之訓,豈非人君之所當體念者乎?上曰,當各別留意,徽宗,自爲端王時,已如此矣。眞淳曰,徽宗正當昇平之時,自以爲天下無事,故便至如此。徽宗之時,宋室已亡,而高宗中興矣。上曰,承旨以高宗,爲優於徽宗耶?一隅臨安,與秦檜、黃潛善輩,同誤國事,與徽宗,有何相異之事?泥馬渡江,艱辛立國,而終不思復父兄之讎,不可以南渡言之矣。眞淳曰,名雖中興,有何稱道之事乎?宗城曰,此奏末端,言災異之事矣。蓋無災則人心狃安,有災則人心自然警飭。人君以千乘之位,惟皇天作福作威,若無敬天之心,則何所畏乎?如以災異,謂之或中或不中,則敬畏之誠,亦解矣。明於天人之際者,愼微而察幾,則災無不中者。惟修德可以轉災爲福,當時使徽宗,見大水之災,驚動其心,一改前非,則災豈爲災乎?前者曾聞聖敎,以爲文簿筆札之間,有一天字,則必生敬心云。一心對越,固仰聖上敬天之心,而今日中外,可愕之變甚多,勿懈此心,思弭災轉危之道,則今日之災雖多,不足爲慮,此奏益加留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李綱此言,近於漢儒傅會,與陸贄之言,規模異矣。然祥桑、白雉,亦載古書,修德則災不足慮矣。適見一冊,丙子年間日日所謄,莫非災異,爲此者其意不輕,其於修德之事,豈可自忽於心乎?向者柳儼,亦言畏字,予常時畏字工夫,儘有之,或有太過之時矣。戊申年治逆時,有所言者,人君有何所好,而爲此凶謀云云矣。上有宗社之重,下有億兆之托,天難諶命靡常,民心去則天命去。天惟視民心之去就,而降災祥,可不畏歟?爲諸侯,則邦內皆可畏,爲天子,則天下皆可畏,顧安有不畏之時乎?宗城曰,聖敎可爲宗社臣民之福矣。無不敬無不畏,常時一念,苟無懈弛,則困頓之赤子,豈不扶持?赤子扶持,則天心豈不眷顧乎?行之惟艱,願益加聖念焉。上曰,勉戒切實矣。眞淳曰,玉音未能如前弘亮,無乃有感氣耶?上曰,常時春夏、夏秋之交,自然所著,不得適中。且近日風日,連爲不佳,故似感非感之氣,常有而不至大段矣。東風連吹,有旱漸,頗以爲悶矣。幸得甘雨,寢睡自安矣。眞淳曰,日氣寒暖不適,故閭閻間,感氣多輪行,願加愼攝。上曰,當依爲之。我國人心狃安,見雨則喜,以狀聞見之,皆言兩麥之好,而必百姓食之,然後爲喜,秋成後經費入庫,然後始爲登熟,不然則未可知矣。極備極無之災,由於一心操舍,而操舍極易,是可懼也。宗城曰,李綱於用兵箚中,眷眷於不忘道君皇帝付託之意,此時極危急,而以不忘付託爲言,則何代何君不可以此陳戒乎?殿下孝友之德,聞於邦內,諸臣固素欽仰,而一念兢惕,以負荷三百年丕基爲心,此帝王之大孝也。以副付託之意,此句語,請各別留心。上曰,所陳好矣。宗城曰,臣前往北道時,豈不以李綱之言,陳達乎?臣才雖不及李綱,而邊地於彼境,只隔一水,秋高馬肥,則事有難知。故前後往來西北邊後,以先事之備,縷縷仰達矣。改軍制事,金潝遞兵使後,無所成效矣。潝又爲此任,未知如何處置,而大抵擇人爲上,監司、守令,皆擇而用之。廟堂又不遙制,則邊事必有成效矣。丙子年西邊邑倅,各別擇送,而猶未免丙子之禍。況今時人才,視前時,尤爲渺然者乎?邦域之內,赤子猶化爲龍蛇,況百萬胡虜,近在邊上,今日亦安知無事耶?乙丙之中,毋弛邊疆之慮焉。苟有兵亂,邊上守令,毋或遞改,西北之事,委之一人,更不遙制其權而後,可無慮矣。擇人久任,爲守邊之良策也。上曰,所達甚好,當各別留意焉。眞淳曰,我國邊事,極爲慨然,僉萬戶無所持之卒,賊必如入無人之境,豈不寒心乎?如多得士卒鍊習之,峙積糧食,則可無憂,而不然則何以備意外之患乎?宗城曰,西北邊將,不成貌樣,所居不過數間屋,以樺皮覆之,土卒不過數家,糧食不過粟數斗,所見極爲寒心矣。上曰,邊守如趙東漸、李景淑,皆擇而送之,權儆,凡事太過而生事矣。宗城曰,將帥必有遠慮,可以爲將,宣廟朝,如西平、玉城,平時無聰敏之名,使令應對之才,則雖不足,而優於爲將。如臣先祖權慄,以羅州牧使,直拜全羅監司,三人在朝,或以爲不了了矣。而拔而用之,咸言其則哲之明矣。上曰,聰明才智發越之人,皆非將才矣。近來尹游、金取魯,西伯中最善爲者矣。宗城曰,尹游則深山窮谷,無不遍行,金取魯則拱手而坐,皆善爲治矣。上曰,治西之才,兩人皆有餘矣。宗城曰,第五箚辨謗事也。忠憤慷慨,其言明快,當時被謗之事了然,不容朝廷之狀,亦了然。纔爲樞密使五日,以南仲之言,竟未免竄謫,小人之可畏如此,千載之下,不勝慨然。上曰,然。眞淳曰,八事中,創置樓櫓之策,極善矣。臣見故相臣柳成龍文集中,有言倭亂時,有一邑稍高處,必聚石爲城,下山耕作,賊至則入城,終得全保。平難後倭人云,某邑處處有城,終不得攻,邑邑皆然,則何以直抵忠州乎云云,此極爲備禦之善策矣。上曰,全州城役,猶以爲不緊,若使卽今守令,皆爲城役,則以今紀綱,能爲之乎?宗城曰,世祖朝,遣大臣,巡行江邊而築城矣。上曰,今若爲此,則民心必大擾矣。宗城曰,臣竊有所懷,金尙重疏批中,以趙侹事下敎,有不然者敢達,以兩人所爲,歸之悖出。閭巷士夫自反之言,宜如此,被論者反詈,固非美事,而李顯望之所達,以侹之不文,爲請改正,則在侹之道,可辨則辨之而已。何至於追提顯望已歿之兄爲言乎?且李顯章,有何懲討之事,而爲此辱說?此弊如開,則世無有論人之事,而其害無窮矣。上曰,十九下敎之後,更提前事,極爲非矣。三尺在予,皎如日星,不爲扶抑於其間,以爲諸黨云云。予意有在。十九下敎後,如有不忘舊習之人,見君父,豈不羞乎?李顯望非矣。勿復檢擬,輕易爲言,銓曹豈不檢擬乎?今日請勿擬,明日擬望,紀綱由是不立矣。少有嫉惡之意,輒請勿擬,侹之爲人,丙午年爲兵郞時,予見之,雖未了了,而儒臣亦豈只見外面,而盡知其人乎?尹大英事,趙侹過矣。爲大英而斥趙侹,顯望亦非矣。予欲止此等之習,有所下敎矣。宗城曰,悖出悖入,聖敎豈不好哉?勿擬之請雖非,而爲人不似,則亦安得無此言乎?其人不合於是職,而銓曹檢擬,則宜責銓曹,其人可合於是職,而臺臣請勿檢擬,則宜責臺臣。何可全非勿擬之請乎?尙重之言,以辱及言者之父兄,爲一變怪,而有此疏陳矣。上曰,玉堂之言,不無所見,批旨入之,當思量處之矣。宗城曰,召對冊子問議,以草記仰達,而令相gg領相g則以左氏浮誇,不欲進講,右相則以爲好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宗城曰,《左傳》似勝於他書矣。上曰,《資治通鑑》,豈不好哉?而已有先儒之言,而漢丞相入寇之言,終涉如何矣。《左傳》與《胡傳》旣異,依右相議,施行,可也。宗城曰,卽爲分付芸閣,印出而一二卷爲先印出,次次印之,則可以連續進講矣。上曰,聞校書提調之言,則紙地已爲上下云矣。{{*|出榻敎}}宗城曰,校書館官員,只有一員,而殿講時,以書冊不備,方在拿處中,然則放送乎?上曰,放送。《左傳》爲幾卷乎?宗城曰,當爲二十卷矣。諸臣遂罷出。 ==4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直}}。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式暇}}。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蔡慶承{{*|仕}}。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廻木星。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掌令一員未差,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持平金尙重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能麽兒堂上,能麽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辭疏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任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連日違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許多罪囚議讞,不可一向稽滯,竝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傳于李眞淳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李承源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承源曰,雖崇品宗臣,禮葬事體不輕,則況公主乎?淑明公主禮葬時,都差使員,以縣監差定,非道臣陪行之意,其在事體,不可不飭勵。監司申昉推考。 ○以副校理宋徵啓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往者被斥,業已知矣。館職撕捱,亦涉太過,而若是違牌,無意膺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禁推。 ○備忘記,傳于李眞淳曰,今日紀綱,可謂寒心。館錄濟濟,多官彬彬。而莫重法講,玉堂不備,尙未爲之,事體道理,豈容若是?任珽特付館職,所重法講,則旣已承批,又爲飭勵,而無義撕捱,再違召命。今日法講,亦未能行焉,特付之意焉,在厭避玉堂之類?不可虛備,更差前職。今日內辭朝,未下敎之前,更不敢受由上來事,分付道臣、北兵使。名類去就,雖曰異他,朴弼載之頃者,旣謝其職,不肯省記。飭勵强直之後,終乃徑出,其虧事體則已大,而其後違牌,其亦幾數?此等虧紀綱墜分義之類,不可任其所爲。況頃者獨補外乎尹敬龍,于今猶羈縻乎朴弼載?王者處分,豈若是其斑?朴弼載山陰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尹審,遞付京職。 ○以刑曹罪人韓世瑜加刑公事,傳于李承源曰,以渠招觀之,矯誣誇矜之狀,無疑。而問目中,只稱矯誣王言,故泛稱曖昧,以戶判之聞於本郡者,聞目外添問,各別嚴訊事,分付秋曹。 ○又傳曰,刑曹韓世瑜公事已入,而裴胤休事,當爲主問之固宜,先爲入啓,而尙今不入,以何故耶?問該曹以啓。 ○李承源啓曰,裵胤休事,當爲主問,而韓世瑜公事已入,胤休公事不入,問于該曹以啓事,命下矣。問于刑曹,則以爲裵胤休,則平明開坐訊問後,啓目卽爲入啓依允判下,而本曹則旣是法司。故一日之內,不得連次刑訊,韓世瑜則裵胤休加刑啓目入啓後,仍爲刑訊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京畿監司申昉,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去不得事狀啓到院。而權{{!|𢢜|⿰忄業}}方在果川地,再疏承批,則事當進身京城,更爲陳疏,而奴名陳病,使該道狀聞,事甚未安。此狀啓還爲下送,何如?傳曰,依啓。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入城。 ○傳于李承源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幾許耶?問于各司抄啓。 ○李眞淳,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泰陵、康陵官員所報,則自昨冬六陵虎患之後,間或有村間往來之事,而陵內則姑無見形矣。自四五日前,大虎二三,入據於兩陵間,至有白晝橫行,人皆畏縮,不得巡山。依例發送砲手,以爲捕捉之地云。陵內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尹彙貞,舊患痰癖之症,處冷猝劇,胸脅牽痛,呼吸不通,頃刻之間,若將悶絶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臣伏見副應敎沈聖希疏本,慍臣日昨筵奏,爲說至深,臣誠不勝瞿然也。夫人之去就,如飮冷水,飮者固自知之,而萬一當飮而不飮,不當飮而飮,則傍觀之商論節度,亦其勢也。臣之敢擧館僚之名於諸學士進退之間者,誠以禁直無伴,法講久停,稍遜高節,勉赴召命,不能無望於濟濟之群僚。此何怒之深也。僚寀之義,卽同昆弟,始而求聯床之好,終焉致鬩墻之言,此皆臣誠信不孚,有以召之,只宜自反,第其復用前套之云。一何待人之薄也?臣雖不肖,亦嘗奉敎於君子矣。粧成圈套,納人罪譴,竊所恥之。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豈必爾汝唾蹴而後,爲恥哉?其亦少講於修辭之訓也。臣昧分饕寵,冒叨經幄,失職尸位,日夕慙懼。今於恥辱之來,尤不宜更廁邇列,而猶且淟然gg淟涊g苟處,淹直封章,自知其益見笑於高人,而重得罪於公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卽許鐫遞,俾臣稍存廉愧,少遠恥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臣猝得寒疾,症形危惡,浹旬床簀,漸就殊域。加以宿患痰喘,乘虛復發,坐臥俱妨,醫藥罔效。太廟親享之日,荐違嚴召,竟未趨參於侍衛之列,惶竦之極,無地自容。何幸告單上徹,特解摠管之任,體下之恩,河海難量。刑部新除,宜卽祗肅,而不但臣之病情,一味沈篤,無望復起,抑臣情地,萬萬危臲,有不可一日仍冒者,玆不得不略此煩溷焉。臣於昨秋,忝叨本職,固海西殺獄之議奏,其時監司朴師洙之蹈藉醜辱,罔有紀極。至今思之,愧汗浹背。自玆以往,臣矢心謝迹於秋曹。其後見除也,以此積久撕捱,終至遞免,顧今處義,前後何異?夫士夫行身,廉恥爲重,人旣以非理惡言,容易加之,而晏然復入於其地,奏讞京外重獄,則其廉恥,何如?其處義,何如?臣雖疲劣,職忝六卿之列,彼罵詈而詬詆者,又異於年少位卑之人。其所爲辱,又是極汚至穢之言,則臣雖欲冒沒出脚,其於一世人之唾鄙,何哉?臣方待罪秋曹,請借曹隷事而喩之。今夫吏胥,賤漢也。其舞奸受賂,固非異事。而因其所幹刑獄文簿之不當於臣意,臣勃然訶責曰,彼犯罪者,是千金之子。故汝曲爲應死者,欲反獄案云爾,則其吏必縮頸掩耳而走,決不欲更當其事也,明矣。此非就廉隅上而言之,卽其事理然也。況奏御文字,較諸一時官長之嗔,其事體輕重,何如?而吏胥之必不欲爲者,臣豈忍爲之乎?堂堂聖朝,才彦林立,何患乎判刑部之無人。而乃以滓穢如臣者,苟然充差,必使之喪廉恥而强其所不忍爲者,何哉?無乃身處下流,受人汚辱,而戀祿遲回,淟涊不去而然耶?臣誠反顧慙恧,繼以慨然也。本曹方有重囚招覈之事,所關非細,而顧臣情勢病狀,萬無强起趨承之望,鎭日違召,惶隕罔措,誅罰之加,翹足以待。而自畫之志,有難變改,情窮勢迫,言未暇擇。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秋曹劇務,不宜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行禮曹判書尹淳疏曰,臣退屛自靖,已有年矣。分義一路,未敢擔却,每於事會之迫,不得不趨承,去來屑屑,作一無所據之人,而北咨一播,驚痛在心。又不免退伏郊近,欲自效於召役之間而已。至於束帶周行,便不屬己分,而適當聖躬,有事於太室,動駕隔宵,而天牌日三出,聖敎溫而厲,許解兼銜。特開進身之路,職是贊禮,恩亦難孤。苟非出天入地,無所逃辭,乃敢蒼黃叩謝,陪過殷事,伊後鎭日登筵,瞻近天光,畎畝軒陛之戀,庶可以歸死無憾,而省顧身心,自不覺其有泚于顙。今若因仍蹲據,自毁咫尺之守,數年苦心,其何以自明,而無義無恥,人將不食其餘矣。此義較然,不在多言。而不意金吾新除,又下於此際,此是何等緊劇,而埤遺於萬無可承之人也。況聞時囚多滯,圜土塡溢,勘法奏當,惟長官是須,此尤不宜一日虛曠,以貽公私之弊也決矣。瀝血之辭,動遭搪塞,召錄之降,日再違傲。臣分掃地,誅殛猶輕,而特推之下,又未承膺。臣誠悚懍惶蹙,求死無地,伏乞聖慈,俯諒匹夫之微尙,特許盡解本兼諸職。仍命攸司,重勘臣積逋嚴召之罪,以礪臣工,不勝千萬大願,臣無任叩心隕涕哀訴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莫重王府,何曠長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臣罪可勝誅哉?前後恩召繁煩,而徒抱咫尺之守,罔念義分之重。自歲之初,以迄于今,積有違傲,自速罪戾,搶頭牢犴,恭俟重擬者,首尾四朔,幾滿八旬矣。朝中長老,咸一口言,自有禁推,曾未有聞。國體由是大壞,威命因此益褻,其所關係,亦自不輕云。究厥致此,罔非臣之罪也。惟我聖上,上奉長樂,方隆錫類之治。凡朝臣之有父母之疾者,輒陳私懇,莫不蒙矜燭之恩。而若臣則家有八袠偏母,夙嬰奇疢,老益沈痼。且自前冬以來,種種病形,一倍添劇,跨春入夏,別症轉加,而最是篤耄元氣,難與病敵。床笫綿綴,朝夕奄奄。人子情理,實有不堪頃刻離捨,區區焦迫之私,或疏或供,瀝盡腔血,而職庳人微,辭拙誠薄,九重逾邈,一向牢囚,母病近又危綴,而無由自盡於醫藥扶救之節。誠恐一朝無幸,空抱沒身之痛,不免仰累聖明孝理之政,永念慙傷,此又臣之罪也。由前之言,則臣分已虧矣。由後之言,則子道都喪矣。非忠非孝,邦有常刑,卽此一案,終難寬貰,則鈇鉞嶺海,惟上所命耳。噫,臣雖不肖譾陋,亦一世祿遺裔,畢忠殫誠,生死向國,卽所自勉。而伏況瀛選高華,過蒙拔擢,恩召催督,欲備任使。小人之情,易致感激,君子之義,亦在酬報,則雖蹈赴湯火,亦不敢前却。而第臣於館職,終有不可冒進者。前夏最初疏中,略綽仰陳,伏想聖明,尙或記有之矣。斯義也,參前倚衡,終是難化。妄竊以爲,惟此苦情,實關士夫辭受之大節。厥或於此,而苟然放倒,則不徒自喪廉愧之巨防,實亦重傷風化之大端。若是者臣將無所藉乎?而事殿下者矣。自非然者,則臣誠何心,不畏君命,罔恤母病,而深深幽圄,如就樂地,頑然不知變哉?伏惟日月至明,無幽不燭,天地至仁,無物不遂,幋帶gg鞶帶g之褫,恐不待臣言之畢矣。抑臣又有目下必遞之義。臣雖未能以見識自居,而比日館中,別生新鬧,風瀾震憾,抨擊狼藉,無故登筵之諸僚,亦莫不擧懷嫌礙。相繼遞罷,則如臣之從前自畫,引分積逋者,去就一節,益無可論。且臣之忝叨庠職,亦已經年,而不能仰體我殿下作成之至意,少盡一日之責,則居常愧懼,若無所措。日昨伏見前修撰趙尙命之疏,則盛論學儒帖誦之魯莽,深罪學官之全不公選,入齋而乃曰,私逕大開,結之以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至有重推之請,而其言切至,卒蒙允可,使臣而果能循公蔑私,廣揀中外人士之志於經業者,以充齋額,而趲時程課,導揚育莪之美化,則人之爲言,夫豈至此哉?其在飭勵綜核之道,宜不但問備薄勘而止,此尤臣難安之一端。昨出圜墻,朝違天召,聖度涵貸,罰靳例罷,而一日再牌,迥出常格,惶隕震懍,來伏闕閽之下,略陳短疏,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慈,曲賜鑑諒,本兼兩任,一倂鐫罷,仍治臣慢,以嚴朝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箚曰,卽伏聞備忘下政院,有任珽、朴弼載補外,今日內發送之敎。此固出於勅勵之聖意。而第伏念卽今館僚不備,法講久停,目下無故可以行公者,惟此兩人在耳。弼載之許久撕捱,固爲過矣。當諸僚竝嫌之日,獨先出脚,亦宜其趑趄,珽則今日再召,若可以承命,處冷之餘,疝病猝劇,欲起而還仆云。苟究其情病,旣異於無端違傲。伏望聖明,俯垂諒察,反汗威命,仍責之前任館職,使卽就直,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法講久停,無故者少,此時補外,亦豈不諒?徒傷事體。不若處分,今者此命,蓋由於此,箚請若此,宜有參酌寢命,仍職,牌招入直。 ○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上曰,俄者朴弼載疏入矣。方欲問之,而召對冊子已入,故止之矣。其撕捱似無義矣。宗城曰,若是應不可當者,則雖法講事緊,臣亦豈敢爲言乎?卽今廉隅太勝,每以自高爲事,當之者欲爲撕捱,似無怪矣。上曰,玉堂若出,則今日晝講,必欲爲之。朴弼載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而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蔡慶承出而傳命,卽復入侍。李宗城讀,自臣伏覩种師道、詹度等未訖。上曰,任珽家不遠耶?昨日牌去來,亦太遲緩,今日則更爲申飭,任珽之撕捱,亦太過矣。推考,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復出去,分付,可也。且刑曹開坐事,申飭矣。今日開坐與否,使政院問知,可也。慶承復趨出問之,則牌去來尙未還到矣。更爲催促,仍令院吏,急往秋曹,問其開坐與否,而仍卽趨入。上曰,任珽何此不出仕乎?宗城以年前重被人言,故撕捱云矣。上曰,一遭人言之後,若仍不行公,則誰有出仕者乎?宗城曰,今日講章文義,別無逐段可陳矣。上曰,文亦錯雜矣。宗城曰,司諫閔珽,以由限已過,引嫌而退,處置歸於本館矣。老於臺規,工於規避,故逾由限,徒自强避,請司諫閔珽遞差。上曰,今若遞職,適中其願,處置措語,深其體,依啓。宗城曰,觀此段文,李綱用告身數張,而言者以專權斥之。又以少退行期,謂之拒命,人臣事君,誠亦難矣。威權之在下,雖曰害于家凶于國,而旣已任之,則當信之,旣已信之,則當勿疑。而此心少變,讒人間之,則疑阻成,而功不可成矣。是故,爲人臣者,每以君心之變改爲慮。以李綱言之,召用纔七十日,中興之功,庶幾可成,此可謂明效大驗,而旋以讒言,逐之在外。又以少緩行期,疑其拒命,如此而豈不亡國乎?此等處政宜監戒也。上曰,如此而徽、欽,何免於北狩乎?宗城曰,知人亦難矣。有鑑識,然後人之賢否可知。而此時李綱被斥在外,而朝廷殆不成貌樣。起廢之後,多賴其力,一時凡百,稍有頭緖,於此可知其賢。而讒人猶復愬之,時君猶復疑之,良可慨惋。自古讒人之造譖也,必以威福下移等說,恐動君聽。如樂羊、諸葛,豈不賢矣?而左右有盈篋之謗,關、張有不悅之意。蓋君上之所信任者,則自然有權,若不委之以權,則不可以做事故耳。上曰,然。爲此者,直欲遠李綱於朝廷也。宗城曰,李綱方在左右,而群小之讒,君上之疑,猶尙如此。儻復遠出,則天下事又將罔涯,故李綱亦欲只解將任,以避言者,而其言如此矣。上曰,觀此文,賜予則便蕃,而欲逐之意,已在其中矣。講畢,諸臣以次退出。 ==4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呈辭}}。上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崔龍賢{{*|病}}。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執義、掌令一員未差,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不得病狀,例也。同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已過,而當此僚員不齊之日,不爲仕進,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在被論中,不得開政云。判書金在魯,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仍卽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敎之下,陳疏承批,今日又不出肅。同義禁金相玉,特敎牌招之下,亦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察任。傳曰,旣已承批,撕捱太過,牌招察任。金相玉之違牌,尤無義意,從重推考,亦爲牌招。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如是撕捱,非但事體,極爲未安,議讞積滯,亦甚可慮。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連因政院請牌,有特敎,而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已涉過矣。其所自劃,亦涉過中。雖鎭日違牌,決無許解之理,徒使劇務久曠,王府多滯而已。分義道理,決不若此。判金吾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假注書崔龍賢以首望受點。 ○李承源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應命,詞訟重地,不可一向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撕捱,卽爲牌招察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今日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秋曹劇務,不可久曠,其所撕捱,亦無意義。而若是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趙尙絅,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 ○李承源啓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幾許耶?問于各司抄啓事,命下矣。問于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被論,參議徐宗玉被論,右承旨李承源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答曰,允。 ○吏批政事,以徐命彬爲左承旨,鄭彦燮爲同副承旨,趙遠命爲大司憲,沈聖希爲執義,李著爲司諫,閔瑗爲掌令,尹汲爲副校理,鄭亨益爲右參贊,李德壽爲左尹,朴弼震爲繕工副正,申光宅爲礪山府使,元慶運爲三登縣令,金宗台爲平安都事,李錫祿爲兵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載厚爲保寧縣監。 ○兵批政事,副護軍徐命彬、鄭亨益、李德壽、趙明翼、梁得中、閔珽付,副司直柳鳳徵、李春躋、金尙奎,副司果閔禎、兪最基,副司正金尙魯付。 ○李承源啓曰,卽今院僚不齊,事多苟簡,承旨二員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啓曰,方山萬戶權世建呈狀內,年迫七十,素患風疾,而恩除之下,扶病肅謝,將欲歷辭赴任之際,落馬重傷,肢節違骨,以此病狀,決無復起作行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邊鎭不可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壯衛將權和經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近又添症,方在委頓中,實無供職之勢云。身病如此,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泰陵、康陵,自四五日前,大虎二三,入據於兩陵間,至有白晝橫行,人皆畏縮,不得巡山。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率領,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應曰,因館職之不備,報恩縣監尹敬龍,更擬館職之命矣。今觀道臣狀聞,敬龍以補外之守令,當初受由上來,已涉駭然,尙不下去,亦極無謂若此。今之文官,京則厭避,外則不肯居官,若是偃蹇,特除外邑,投畀次律,猶且若此。若不嚴治,其弊將至於遠拒投畀而後已,尤極寒心。尹敬龍,明朝令該曹催促下送,仍寢備擬館職之命,今後則特除守令,切勿許由事,奉承傳施行。 ○又傳曰,報恩縣監尹敬龍,令吏曹催促下送後,卽爲草記事,分付。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八日,學生南景容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忠贊衛金忠寶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金虎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朝者典獄署,以罪人裵胤休,病勢危重之意牒報,而罪人加刑命下之後,不可以一時報狀取信。臣儼赴衙開坐,罪人上曹,欲爲訊刑,則病勢果如該署牒報,閉目昏昏,亦不能言語。今若加刑,則將不無目前徑斃之慮,不得已今姑停刑,待病勢少差,訊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各別救療事,分付。 ○又以刑曹言啓曰,因罪人韓世瑜加(加))刑公事,以渠招辭觀之,矯誣誇矜之狀無疑,而問目中,只稱矯誣王言。故泛稱曖昧,以戶判之聞於本郡者,問目中添問,各別嚴訊事,分付秋曹事,命下矣。當初戶曹判書宋寅明陳達擧行條件中,只有出入御前,矯誣王言等說,而此外則無他可問之端矣。此係啓下公事,則亦不可私相探問。今方移文戶曹,取來高城郡報狀,以狀中辭緣,添入問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府事鄭灝疏曰,伏以臣粵自昨年,癃癈忒甚,閱歷冬寒,疾病交劇,視聽俱爽,神識全昧,春盡夏屆,一味深閉,戶內物事,亦未分曉,特膈上一息,喘喘不絶耳。某忽因人微聞,臣之名姓,騰於向來鞫囚之口,臣於床簀奄奄中,震駭驚隕,求死不得。第遠外傳聞,無甚端的,未知所告者何人,所指者何事,則實有所不敢徑先露章自列者。而旋聞與臣,同其所遭之重臣,亦旣陳疏待命云。其不可諉以塗聽頑然自在也審矣。在臣之義,宜卽拚死就途,赴闕外胥命之不暇,而目今氣力摧殘,若將溘然。衽席之間,尙未轉動,作氣進發,其勢末由。不得(不))倩人代草,略具短疏,粗伸席藁之忱,而息偃在家,例付縣道,有若尋常引咎者然。臣罪至此,益無所逃,只恨在世支離,乃遭此罔測之變,尙何言哉。尙何言哉?惟是鞫事嚴祕,其間曲折,旣非在外賤臣所可詳知,則固不敢輒煩籲呼,陳暴冤痛,而至若不卽奔赴待命之罪,在所不赦。伏乞聖明,亟命攸司,將臣所帶職名,先加鐫削,而隨其事之輕重,而有所處分焉。臣無任震慄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者鞫囚疑亂之招,渠旣以誣自服,本非指卿。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勿過辭,須體予意,安心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郵官佐幕差遣之,不如其意,張皇譏斥,臣竊瞿然,《大典續錄》,大同、延曙、金郊等察訪,雖有兼授西班職,驛路事直啓之文,而兼臺之說,臣所未聞。從前大同察訪,率多差本土人,至或有未經郞署者,而今番則以其有狀請,拔例另擇矣。道臣反以未通淸病之,殊是意外也。都事擬差之由,前疏旣已備陳,今何必更煩?第諸道都事之以通淸人差送,屢有朝令,而從前不能一遵者,蓋亦事勢然耳。近日臺望苟簡,或當多窠,毋以推移,若另擇於佐幕,而不擇於臺閣,則內外輕重倒置。若以衰病疵累,不檢於臺望者,苟然差送,則臣恐反不如新進儲望之人也。臣又伏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復提前事,斷斷不已。臣誠疲於應接,不欲多辨,而其所以備辭臚列,自是務勝者,終見其牽强捏合,求說不得也。臣方左右受嘖,實無抗顔赴政之勢,坐違召牌,尤增罪戾。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臣有懇迫情勢,敢此附陳焉。臣之父墳,在於忠原地。臣於戊申,自忠原遞歸之後,星霜今已六改,而己酉臣出按海藩,庚戌、辛亥,連在本兵,壬子受任賑事,且帶藥院,俱無暇隙。其冬呈單受暇,至發路文,而適値聖候有少愆,旋止。昨年必欲往省,而公故私慼,終未得間。冬春以來,引入祈免時,亦不得循例請暇,遷延至今矣。每當露濡霜降,怵惕悽愴之情,自有不能忍住者。且聞墳封圮缺,莎草枯傷,修葺之役,不可不躬親檢視,窺gg竊g欲趁節祀下去。儻蒙聖慈,俯賜哀憐,許臣旬日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區區豈勝感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下款請由,目今在朝者乏人,卿勿過辭,從速行公,更竢日後往省焉。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先墓,嬴博之葬,亦得躬視,情事獲伸,幽明含感。臣旣見縻重務,不敢久淹郊坰,昨始還次,而撼頓之餘,重被寒感,落席添添gg涔涔g,已難起動。且臣得接朝紙,以日前金吾啓請趙儐保放,臺啓峻發,至有重推之請。此係臣忝在金吾時事。咎責之來,豈勝悚蹙?蓋伊時趙儐實病危重之狀,未就拿前,已有所聞。及其就囚也,或傳儐病,累次窒塞,幾不能救,過一宿後,醫官以病重手本,而觀其症形,亦不無朝夕難保之慮。臣意將領之任,有異微官,病重之報,亦據實狀。且其罪名雖重,初非極罪,未覈實之前,或不免先死於囹圄,則亦恐非聖朝體恤之道。臣遂往復僚堂,終至啓稟。初非有私於儐,曲爲之地者。而自外面觀之,則一日在囚,且未納供,而遽有此保放之擧,見拂公議,誠亦難免。今於官師之規,豈敢費辭自解?然其聲罪旣嚴,臣亦不能自恕,則其不可以已離其職,而晏然也,明矣。雖微疾病,卽此踪地,亦不敢唐突入肅,輒敢陳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本兼諸任,仍令攸司,重勘臣罪犯,以謝人言,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行公。 ○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蔡慶承,記註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慶原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以次進伏。李宗城進講,讀《樂記》初板,自凡音之起由人心,止誣上行詐而不可止也。上受讀訖。宗城曰,學必成於樂,故以《樂記》,繼於學記。蓋此一篇講論音樂之所由生,而兼言禮者,以禮樂不可相離故也。朴弼載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蓋以禮勝則離,樂勝則流,故二者必自相須矣。上曰,bb然b。宗城曰,初板所言音樂之出於心者,樂之始也。所謂比音於和者,乃樂之聲律度數也。所謂干戚羽旄,乃樂之器也。此兼本末而言之也。弼載曰,人心本自寂然,而隨遇而感,感而成聲,其寂然者靜也。至於感而成聲,則動也。其動也,亦有善惡之殊,而聲音隨之,善心感則其聲和,惡心感則其聲邪,此等處,人主所當監戒也。上曰,大體好矣。尹游曰,此所謂五聲有淸濁有條理相應云者,以音律變處言之也。上曰,十二律亦有隔八相生之理矣。宗城曰,初板則言樂之音,起於心,此以未制樂時言也。此言樂者,音之所由生者,此以制樂後言也。以人心感處而言,則曰七情,而七情之中,不言惡與慾者,蓋以惡者近於怒,慾則遍在於五情中故也。弼載曰,上番以初板兩節文義各異爲言,其言好矣。此乃分形而上形而下言之,而與易之寂感,《中庸》之未發已發同矣。所可着眼者,在於感之一字,不可泛然看過也。上曰,然矣。弼載曰,樂與喜,大義則同,而樂則大有寬緩之意,而其心長。喜則一時之私好,故其心短。二字之義,差有分別矣。游曰,講官所陳文義,政明白矣。人心所感善,則爲治世盛世之樂,所感不善,則爲衰世、亂世之樂,其心長短之諭,誠切實矣。上曰,然。宗城曰,上言人心感於音成於樂之妙,此言感於樂興於民之道,上文則通大小而言也。此則專指人君爲治之方而言也。弼載曰,此段言先王愼所以感,蓋以人主一心,萬化之根本,一念之善,和風慶雲,一念之差,疾風暴雨。若有善心感之,則氓淳俗厚,不善之心感之,則俗弊樂崩。愼所感三字,當體念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則以感於心者言之,此則禮樂刑政言之,樂之道至此大矣。弼載曰,此三節漸次深言,始言民之樂,而安爲治世,中言民之怨,而怒爲亂世,終言民之哀,而思爲亡國。治亂衰亡,皆係於樂,不可不戒也。宗城曰,小臣魯莽,凡於文義,不能明白敷陳,而下番所見精明,且於鍾律,頗能曉解,使之陳達,何如?弼載曰,副學於榻前,譏侮小臣矣。小臣本無知識,何所建白乎?上曰,旣已挾冊登筵,何必讓爲,當陳之。弼載曰,小臣實無知識,而上番誤白之耳。金聖應曰,上番旣以曉解仰達,自上又有何以讓爲之敎,下番玉堂朴弼載終始推諉,不卽敷陳,請推考。上曰,上番亦不自陳達,推之於下番,上下番竝推考。宗城曰,卽今則鄭齊斗,以曉解鍾律名矣。如小臣者,不敢强其所不知,讓於下番矣。旣荷問備,何敢復讓乎?蓋鍾律,以一黍積之,至於龠,至於合,仍以制其五聲六律八音。而黃鍾者屬宮,宮者君也。弼載曰,臣亦以註說陳之。黃鍾積黍量之,以爲制,而屬於陽。其數爲九九八十一,九九者,陽數也。八十者,陰數也。一者,復爲陽數也。陽以爲陰,陰而復陽,十二律及天地陰陽之度數,皆從此黃鍾中出矣。然此屬於數學,而程明道不事數學,蓋有大焉故也。窮格工夫,無處不在,而名物度數,非聖學之急務也。上曰然矣。然亦有不可不知者。《左傳》所謂鍾聲,不比左高者,此則以人君,行樂官之事,非可言者,而舜之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則音樂之所關,何如?且世祖朝朴淵以爲,若更磨一分,則必合律,磨之果然,此猶足見三代氣像矣。且以大禹言之,聲爲律,身爲度,律度豈可泛看耶?弼載曰,大禹之聲律身度,以其動靜語默,自然中規者言也。殿下若於本源上加工,理明學進,治成制定,以之興禮作樂,則世豈無朴淵者乎?游曰,小臣初以蔭仕,在樂院二十四朔,其時聲樂,頗有可觀矣。近來則祭享時登歌作樂,僅僅依樣,而殊可駭然矣。惟擧動時音樂,其聲緩而長,政治世之樂,而但與民樂十二章中,未有能學得其十餘章者矣。況於雅樂,有何可言乎?上曰,我國雅樂,與中原合耶?游曰,塤箎笙簧琴瑟之類,初皆質之中朝,而今則幾盡廢壞矣。至於瑟,但駕朱絃,以手拍之而已,殆不能成聲矣。上曰,行獻禮時聽之,果爲無形矣。若如此,則孔子之忘味,還可疑也。且以卽今言之,彼之音樂,豈可與孔子時比論乎?游曰,雅樂與政相通,音律不可不申飭也。宗城曰,此言宮亂則荒,聽其音以知民之哀樂。蓋言其聽民志,以驗其治亂之意也。弼載曰,此文命義精密矣。宮者,君也。人君驕則政事荒。商者,臣也。人臣壞其職,則其命傾。角亂則民憂,徵亂則事勤,羽亂則財竭。五聲所屬,人君不可不體念也。上曰,驕壞怨勤等五者,各有分屬,而商、角、徵、羽之亂,實皆有宮亂之致也。宗城曰,上敎得之矣。此篇文義,若必逐段陳之,則太支離矣,大抵莫危者,人心也。一牽於私慾,則便與私慾合,而此心隨而去,匹士尙然,人主尤可戒也。一念之間,安危否泰之幾係焉。所當警省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方今之世,禮壞樂崩,而但以刑政治之矣。小臣入侍經幄,亦已有年,常不以三代以下望殿下,而漢、唐以後,禮樂未有聞焉。且古人以爲,積德百年而後興云,則禮樂雖未復舊,刑政之用,儻得其中,則八隅蒼生,庶蒙其福。聞鼓鍾管籥之聲,而誰有疾首蹙頞者乎?上曰,然矣。弼載曰,禮樂、刑政,如天之四時。然而禮樂者,本也。刑政者,末也。以今言之,禮樂、刑政,無一可恃矣。臣在禁府時見之,則遐鄕武夫所坐,初不大段,而久致囚繫,或至四五朔,而不能自食,求乞於同囚諸人,以過朝夕,所見誠可矜也。宗城曰,判義禁尹淳之當初入來,蓋聞有辱國之事。自不能不來,而今聞又有所不安,而在禁府滯囚,已甚可憫。而至以使臣輩言之,非無辱國之罪,而上使旣以萬里行役勘免,則副使以下,畢竟勘罪,亦當不至於大何,滯獄至此,深可愍也。上曰,照律坐起,則次堂不能爲之耶?宗城曰,非首堂,則不能爲矣。游曰,判金吾之牌不進,各別申飭。上曰,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游曰,頃日筵中,道臣、帥臣論賞狀啓中,帶率軍官,則有自今勿施之敎矣。卽今本曹,亦多有未回啓者,而不可不一番更稟而擧行矣。其封啓日字,或在於令前,或在於令後,後事則所當勿施,而令前事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令前令後,詳細分揀,令後則勿施,可也。{{*|出擧行條件}}游曰,臣惶恐更有所達矣。頃者以駕後禁軍甲冑改備事,有所陳達,而仍請取用箕營錦段矣。箕營錦段,今才取來看審,則年久色渝,實不堪用。名曰,新製,非但不能鮮明改之,反不如不改矣。聞使行,例有錦段出來之事,而每下戶曹,發賣於商譯云。雖未知事體何如,而若於事體無妨,則其錦段,依商譯發賣例,下於兵曹,以爲甲冑之用,何如?上曰,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今者所達好矣。雖不必求其鮮明,而以年久之物改之,亦無益。且軍兵之用,何必以買賣爲也?量其容入,取用於戶曹,可也。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慶原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自音者出於人心者也,止此大亂之道也。上受讀訖。宗城曰,上章言樂之生,而極其至此,則又以君子審樂之事言之也。弼載曰,此論五聲,亦是承上文也。樂與禮,爲兩項事,而其本則一理也。故知樂之道,則禮在其中,樂與禮盡得,然後爲君子也。宗城曰,此幾於禮之幾字,乃近字義,而註則以幾微之義釋之誤矣。此下文,則又承上文禮樂皆得之語,而剖析禮樂而言之也。弼載曰,大抵禮樂,是文明之物,而文明易流於華侈,故聖人以爲,禮,與其奢也,寧儉。儉者,質也。宗城曰,朱絃疏越,俄以可笑陳達,而實非悅耳之音也。然亦近於質矣。尹游曰,朱絃濁而遠,雖不足以悅耳,而中原人則必有彈之之法矣。此必我人不能學得,而其聲然矣。上曰,知經筵俄者亦有所達,而朱絃之緩濁,殆同陶令之無絃,只取其古意而已。本非取其聲音也。嘗觀工人之彈此也,但以手指擧絃,而捨之而已。游曰,蓋以熟絲爲絃,本取其濁而遲也。弼載曰,知經筵所達似誤矣。不淸則何能一唱而三歎乎?上曰,以註說觀之,歎字亦非難忽之意也。宗城曰,自上文人生而靜,始發靜字矣。殿下聖學高明,其於未發已發之分,想無淹滯,今不敢贅陳矣。至於聖人之所貴者精一,而此不言者,蓋此篇以論樂爲主故也。然以此觀之,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査滓,氣和、心和,聖和、人和,則自然可至於聲律自度之域矣。弼載曰,動靜二字,其理實具於《太極圖說》,此與《大易》之寂感,《中庸》之中和,相爲表裏,而操存工夫,則在其中矣。上曰,此下段,但言其感樂之弊也。弼載曰,此段所言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等字,所當體念也。上曰,然矣。宗城曰,人生而靜四字文義,臣於年前進講時,適當淸齋,有所陳達,而罷齋後,趙觀彬處分時,至稱臣言,而寬緩處之,臣至今惶感矣。臣願萬機之暇,必察未發前氣像,而涵育靜養,則夜氣愈淸,而可以復吾之天矣。臣學識淺薄,固不足以啓發,而以趙觀彬處分觀之,每事如此,則豈不美乎?其後數年之間,尙未能乾乾不已,工夫未嘗接續,則其何能發於事爲,而終有成效乎?旣當此章,故惶恐後陳矣。上曰,每欲爲之而不能矣。所達更切實,當着念矣。宗城曰,《樂記》中動靜說,朱子述之,而至今見存矣。臣於家庭有所聞,故惶恐敢達。臣祖父每以爲朱子斯文之功,觀於十三經註疏,可見矣。今以朱子說,參看於漢儒所註,則尤可見其莫大之功矣。上曰,然。宗城曰,經幄不備,法講久未開筵,小臣亦伴直無人矣。今日則一日之內,再設講筵,群下之喜悅,可勝言哉?兩玉堂補外之命,終以轉環之量,卽爲反汗,誠爲美矣。至於李匡德之甲山補外,初無罪名矣。閔亨洙之極邊圍籬,旣出於斟酌施行,則臣亦不敢謂之無名,而匡德則以陞擢之官,辭免太過,終至於絶塞捐斥,聖意所在,亦或以邊民爲慮,而爲此擧也。王者爲政,顧不大哉?而當初斥罰,本非大何,久置絶塞,誠可愍然。上曰,大臣頃有所陳,儒臣今又陳達,事體則然矣。而予亦實非惡匡德也。第邊上守令,數遞可憫,日昨兩玉堂補外時,亦以甲山爲意,欲換匡德而來矣。但念夫馬有弊,故止之耳。宗城曰,甲山遞官時,元無夫馬之弊矣。上曰,三、甲,本無夫馬上來之事耶?宗城曰,然矣。今伏聞聖敎,爲甲山民地,則至矣盡矣,而甲山且非如義州、東萊。今雖有恩命新除之官,不能於夏前下去矣。小臣熟知三、甲地勢,甲山乃天下之窮處。臣嘗於九月下去,而其時已有丈雪,政是難耐之地,殿下之爲邊民地,則誠爲至矣。而曾前出入於侍從之班者,亦豈可爲邊民,久置外地耶?上曰,六鎭則夫馬上來乎?宗城曰,鏡城以南,則夫馬來矣。然數遞守令,勿論其夫馬有無,些少弊端,亦何嘗無乎?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在外}}。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沈聖希,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掌令閔瑗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承源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敎牌招之下,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執義沈聖希,掌令閔瑗,持平金漢喆,司諫李著,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沈聖希,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新除授左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爲之。 ○事變假注書金尙魯出使,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 ○李承源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大司諫金始炯,正言趙明履,俱在外。執義沈聖希,掌令閔瑗,持平金漢喆,司諫李著,竝未肅拜。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報恩縣監尹敬龍,令吏曹催促下送後,卽爲草記事,命下矣。報恩縣監尹敬龍,數日前旣已下去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南兵使李義豐,連呈五狀,以病請遞,而以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至以卽今病狀危劇,實有死歸之慮爲辭。閫師遞易,固爲重難,而實病如此,亦難强令察任,南兵使李義豐,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向叨藩任,荐被刺劾,重罪輕勘,旋蒙恩敍,仰視聖春,俯訟愆尤。連歸gg遞歸g之日,終不敢躬納密符,祗肅軍銜,罪戾層積,日夕惶懍。不意銀臺新除,忽及於釁瑕之身,臣感激洪造,無地自容。噫,臣於所遭嘖言,非無其間委折之可言,而義在順受,戒存無辨。顧何敢自爲分疏之言,重犯不韙之罪?而姜世胤之歸葬,尹㝚之稟秩,或泛據已然之前例,而全未覺得。其鞫啓之方張,或只從徒配之減等,而不復致察其罪名之至重。一則出於無情,二則由於昏錯。遂使懲討之堤坊,緣臣壞弛,則玉署之請推,白簡之論罷,多見其相恕太過,尙可以自解於執法之論乎?且臣策名十年,僥踰至此,則資歷尙淺矣。莅邊四載,冗不見治,則實績亦蔑矣。人雖不言,臣亦自知。然其自知者,雖如此,而自他人言之者,若是臚列,則其可以我所自知者已審,而恬然自恕於心,而莫之恤乎?至若凶歲勞民之案,霜上加霜,惶駭之餘,不任悲痛。臣早失怙恃,祿不逮養,父母墳山,寄在境內。臣又宦遊東南,樵牧不禁,幾何而不至於陵谷變遷,塋域湮沒乎?臣適來按本道,國恩所曁,經紀短表,圖所以賁諸泉塗。而且考營中前例,則無甚動民,而易於輸運。故臣果迫於私情,遂循舊例,以此勘罪,臣固無辭。事役未訖,罷官中止,此亦臣之誠孝,未能感激於君父之致也。尙誰咎哉?噫,歷數朝紳,臣實最下,才具智識,百不猶人。特聖明不知臣之不肖,記識之眷,奬拔之渥,偏荷前後,臣亦感激恩私,矢心圖酬,而一行作吏,絲毫無報,乍出藩臬,謗議喧騰。論其負犯,誅戮亦輕,語其噂{{!|𠴲|⿰口沓}},聽聞駭怪,而曲蒙湔拂,置諸近密。顧此出納惟允之任,有非如臣庸陋,所可承當。召牌之下,謹此趨詣闕外,而以臣情勢,有難抗顔於淸切之地,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尤死罪,玆敢疾聲呼籲於仁鑑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鐫遞臣職,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必過嫌?頃者處分,亦不過事體,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之情勢,本來危蹙,頃玷憲職,實難冒進,陳疏乞免。未獲恩遞,連尋長單,見阻喉司,適値動駕隔宵,兩司無一員陪扈。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牌,粗伸分義,連値鞫坐,冒沒進參矣。乃以避辭之不秘,致勤特敎,筵席語秘,雖不得其詳,臣之悚恧,久而益深。第其事實,有不可不仰暴者。伊日次對,兩司同會臺廳,只是一小軒,臣與獻納趙漢緯,坐席相接。且臣所引避,卽僚臺處置不可冒當事也。以此當避,人無不知。旣無可諱之規,故起草之際,自不得嚴秘。漢緯之謄書笏記,臣固未料,儒臣之以此請遞,亦未預度。若原其本,則實由於臣不能縝密之致,尋常體例間事,猶且疏漏,終莫能藏拙於睿明之下。其何能匡輔闕失,任淸朝耳目之責乎?幸賴聖度恢弘,遞免未幾,除名遽下。今因茶時,召牌儼臨,而臣屢玷言地,無一報效,觸事生疣,動輒得咎,其不可復冒於臺次也決矣。且於修撰申宅夏之疏,凌藉詬詆,不遺餘地。其口氣所觸,若將糜碎,誠可怕也。街市鬪鬨之習,臣不欲與較,而此又臣難冒之一端也。玆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靖私義,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身名至汚辱也,情地至危蹙也。而向來一出,膺命於積逋之餘者,只以鞫事當前,試役相仍,首尾四旬,殆無駐足之地,忘廉抗顔,有若無故之人,至今思之,愧汗浹背,其不可夤緣再誤也,明矣。而諫省除命,又下於蒙遞一朔之餘,不知聖明何取於滓穢之一賤臣,而屑越恩數,乃至於此也。顧臣難冒之義,非但本來情勢而已。前日試所,臺官之公然被誣於儒臣,卽一臺閣上羞恥事,其時三臺,皆以此違罷,而臣以一體之人,適會辭單已徹,獨至於順遞。事雖旣往,心迄不寧。而近日太廟大享時,三室執事査推之命,在臣亦爲惶蹙之端。臣於伊日,以第十室大祝,忝在於執籩之列,則現告未出之前,無非臣胥命之日。其敢曰,我無是事,而有所自安乎?然此等區區私義,亦未暇一二言也。而卽今情理,實有萬分煎迫者。臣之老父,今年七十有六,居常懍懍,而昨冬以來,重得腰脚之病,症類風痺,常在枕席,不能自運於床下一步地者,已浹月矣。頃於問郞之役,以此煩啓變通者,亦至屢次,則伏想聖慈,有以矜察其私情矣。又自數日前,本症之外,添得風寒之傷,症甚危篤,藥餌無效,糜飮亦廢。晝則昏昏委倒,若無所省覺,夜則喘喘咳逆,若不保頃刻。臣旣無他兄弟可以旁護者,獨自扶將,煎泣罔措,豈有毫髮餘念,暇及於仕宦事哉?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下,拜章卽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至懇,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朝講已命,不可不備,須參法講,依請護焉。 ○戶曹參議魚有鳳疏曰,伏以臣,虛帶職名,今至四朔矣。瀝血哀籲,情甚切也。而未蒙鑑諒,陳病轉聞,勢益窮矣。而終靳矜許,自愧誠淺,無以感格天聽。惶悶抑塞,靡所容措。惟當泯默掩伏,以俟朝家之早晩處分,而第念廢屛之蹤,旣絶進身之路。癃痼之疾,無復爲人之望,而徒使隆恩華秩,擔在身上,引時曠月,解免無期。此豈私分之所敢安哉?至於王朝官爵,雖閑司庶僚,猶不可一日曠廢。況地部務劇,佐貳任重,而緣臣之故,作一虛窠,揆以國體,寧容如是?玆敢不避瀆撓之誅,更伸疾痛之呼,惟聖明之垂察而夬允焉。抑臣且有痛切情理。臣之父母墳山,在京畿豐德地,臣母葬時,曾因山運不利,而權窆矣。將以來五月初卜吉,行合祔之禮。臣方自私次,離向墓下。顧以在野之身,去留遠近,有何煩聞於朝廷?而只是職名未卸,悶蹙轉甚,瞻望祈叩,衷情倍激。伏乞聖上,俯垂矜察,亟許鐫遞臣職,俾得粗安私心,自盡於大事,千萬幸甚。臣無任迫切懇禱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古則山林讀書之士林立於朝,而山野之士,有除輒辭。此予涼德之故,而豈壯行之義乎?尤況漫職,不必過讓,爾勿過辭,須體此意,卽速上來。其所請由,予豈靳哉? ○甲寅四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金聖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風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無加矣。命均曰,滋陰健脾湯所進幾何?上曰,十五貼內,二貼未服,而眩氣猶往來,水剌亦淡淡無味矣。命均曰,眉稜上有氣之候,何如?上曰,微有往來之漸,而滋陰健脾湯,見效遲矣。命均曰,以十餘貼藥,何能責效乎?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兼服,故滋陰湯,雖力微,似有效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感氣比前差勝矣。上曰,繼進之劑仍達,可也。聖徵曰,以卽今脈候觀之,不無少勝於前,滋陰健脾湯,加入黃芪、半夏,似好。不然,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好矣,當退而相議矣。應三診脈退伏曰,左右三部安穩,而脈候比前似不及。滋陰健脾湯,不可以十餘貼責效,藥貴完備,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好矣。起鵬診脈退伏曰,左右三部雖調均,別無完實底氣。滋陰健脾湯,脾胃不足之時,則甚好而已,爲進御,亦難速效。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似宜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調均,滋陰健脾湯,已服十餘貼爲敎,多服後可以得效。若加黃芪、半夏,則似好。臣之賤見如是矣。錭診脈退伏曰,脈候大體調均,而左右三部帶虛弱,滋陰健脾湯十二貼,難望顯著之效,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似愈矣。上曰,首醫旣曰可用補中之劑,此前所已試者,從衆議劑進,可也。最是水剌之節淡淡,是可悶也。聖徵曰,天麻、半夏,各一錢加入好矣。命均曰,然則滋陰健脾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各一錢,五貼自今日製進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近日則夜短,難於酬應,伏望夜必早爲就寢,調養聖體,若何?上曰,近日加意調攝,夜則每早休息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矣。命均曰,口味若淡淡,則以何樣饌物進御乎?上曰,魚鮮甚不善進,近以葵菜爲饌,少可以適口矣。寅明曰,向時所劑二陳丸,近不加劑何歟?臣民之顒望,唯在儲嗣之誕生矣。君臣之間,何言不可達乎?未知卽今,或有所望者乎?上曰,似是關係國運,今姑杳然矣。寅明曰,以病患如此,則豈不悶乎?此不但專責於天運,亦有當盡人事之道矣。上曰,吏判有廣種之說矣。雖廣種,豈不擇美田沃土耶?寅明曰,列聖朝已行之事,靡所不用其極矣。上曰,閔奉朝賀亦言之矣。爲國他何可顧,而亦不可張大矣。向日朝參時,南原所達,翰林聞之耶?德重曰,聞之矣。上曰,良娣二字是矣。卿等雖如此,予則以爲植松望亭矣。豐原往嶺南時曰若聞有儲嗣,則可以鎭定云者,如昨日矣。元良旣失之後,大則爲宗社,近則爲三宗血脈,故中夜思之,自然無寐矣。不孝之中,無後爲大,未有如予不孝者矣。寅明曰,閭閻或有以藥見效者矣。上曰,陳根腐草,豈能助人力耶?寅明曰,若是而不能周思,豈不沓沓乎?命均曰,向時聖徵所達,記有之耶?上曰,未能記有矣。使聖徵更爲陳達,可也。聖徵曰,臣自臣父業醫,豈無所聞乎?雖閭巷之間,亦有求嗣之方藥,聖敎以爲無不足之歎者,臣未之信也。上曰,俄已下敎矣。予本甚氣弱,至於近日,尋常無念。雖湯劑,何補乎?聞老人亦多色慾云。身老而氣不衰之故,予則氣已衰矣,將若之何?命均曰,雖如此,不妨於求嗣矣。寅明曰,産育,全由於婦人,血氣調均之後,可以産育矣。求嗣方乃是助陽之劑,苟無其效,而火氣上升,則其慮如何?上曰,其言是矣。殆同孟子揠苗。若專爲求嗣而爲之,則猶可爲之,而氣衰之後,豈有先文耶?試藥孰不持難,而此最難矣。寅明曰,求嗣不廣,專恃於一處,亦是沓沓道理矣。應三曰,雖不專用求嗣之藥,然其所加入,有意存焉。臣之醫術,不及古醫,顯然之病,亦不能治。況未然之事乎?若未見效,又有他頉,則極甚悶矣。聖徵曰,男子五八之時,或有陽氣盛壯之人矣。數三年前,生脈散進御,亦爲持難矣。其後多用補劑,而亦未見效。臣之所料,雖閭巷間人,四十之後,亦有求嗣之藥,雖單方,或可試之矣。上曰,雖以常人言之,不孝之中,無後爲大。況予之擔負,尤如何?不待諸醫之言,予已知之矣。命均曰,丸藥之外,必單方之藥,可以試之矣。上曰,所謂單方,果何物耶?聖徵亦有何首烏之說矣。其意欲用面目之好者,思見其效,而其有效,何可必乎?且無先文,所以持難也。命均曰,頃者宗廟寶冊奉審後,其中破傷之袱,有改造之命。且大謄錄,方爲修正,肅廟、景廟兩朝寶冊所裹內外袱色品,更爲奉審後,擧行,何如?上曰,累次奉審,事體未安,姑待秋奉審後,擧行,可也。{{*|出擧行}}命均曰,按覈御史李喆輔,有上來之敎,未知何事耶?上曰,有可問之事,故使之上來矣。命均曰,咨文若善爲措語,則豈不好矣?然第恐彼中或有執頉之慮矣。上曰,細洞事,若不著實,則永昌事歸虛矣。永昌,初爲窩主於細洞,業已爲言於彼矣。命均曰,瀋陽、寧古塔査報,與我國相左,則是可慮矣。上曰,其同何可知乎?寅明曰,待其回通之來,則使行之以初定日發行,似難矣。命均曰,使臣去,而瀋陽査本不去,則似有掣肘之端,是豈不爲沓沓乎?上曰,如是持疑,雖過一年,其了當未可知也。寅明曰,臣以職事,敢有所達矣。北關內奴婢身貢,頃者朝參時,依庚子條,移送內司事,命下矣。今見內需司啓下單子,則庚子條奴婢身貢,自戶曹移送者,不過三千二百餘石。而南關八邑奴婢貢災減者及己亥身貢未收追送者,竝添入通計,幾近五千石。近來身貢,代移送者,雖曰年年增加,漸益無節,而亦不過爲五千餘石。今依庚子條約定,而若又相等,則聖上裁減撙節之意,其果安在?而庚子條外,身貢增加者,留本道補賑之計,亦歸虛地。臣意則庚子八邑貢災減者及己亥未收數,竝勿論,只以庚子實移送三千二百石零,定式輸送,似爲得宜矣。上曰,依庚子當年條,爲之宜矣,而八邑則似當入之矣。寅明曰,災減八邑身貢,雖不添入,自當與納代外餘數,同爲補賑之資,於國則恐無所失矣。上曰,限庚子奴婢數,州倉入上,近來增加之數,別爲收捧置之,以備不虞。而或有犯手者,與儲置米犯手者,同罪爲可。庚子條外所捧,備局成節目句管,不加不減,依庚子條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比年銀貨甚少,木綿亦匱,而若一向撙節,則差過一二年,似不爲無效,而至於印冊事,紙地雖有元貢,粧䌙及工匠料布,不無所費。臣意以爲,殊非今日之急務也。如進講冊子,則雖不可已,而殿講時所用七書,具諺解,已始印役。又將印出召對時冊子《左傳》,此亦卷帙不少矣。上曰,伊日下敎,召對所進之件,有印出之敎矣。殿講冊子,初無發落矣。漢文惜露臺百金之費,故能致免租之效,意在節用,若有益於百姓,寧不爲勝乎?召對進講件印出外,如進上頒賜件,竝勿印出,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於義宮軍官廳頹毁處,今將不得已改建,而工役便同新造,爲費甚多。營繕姑停之時,旣非緊用公廨,則恐不必修補,仍置之似無妨矣。上曰,龍興舊宮軍官廳,亦是舊迹,任其頹毁可惜,不必廣爲營造。減其制樣,以其舊材,略爲營建,雖一二間,存其舊名可矣。{{*|出擧條}}命均曰,言路恢廣,爲人君先務,臣以李壽海事,有所仰達。壽海之論駁大官,勿論事之是非,斥補太過,召用內職,似好矣。上曰,李壽海補何邑乎?命均曰,爲鏡城判官矣。渠言雖謂過中,言路之塞,亦不可不念矣。上曰,非爲卿也。李壽海極非矣。如此處不以爲非,則無擧直錯枉之道,於卿何較,而情態可怪,豈有如此者乎?命均曰,言路事難矣。若不寥寥無聞,則必生平地風波,此甚可悶,而大官論駁,宜有容恕之道矣。且如權以鎭,以重臣削去仕版,旣無前例,以臣思之,白衣之外,似無他道矣。寅明曰,冠帶則終不可着矣。上曰,權以鎭不得都民之心,且爲世所嫉,前後之受人侵責多矣。命均曰,權以鎭孤單故然矣。上曰,國家之如是支撑者,以鎭之功也。命均曰,趙儐事亦過矣。上曰,此實不知也。命均曰,儐有實病矣。寅明曰,今日囚明日保放,臺言之發,亦不爲怪矣?上曰,此則不以爲怪矣。命均曰,各司疲弊之中,司僕最甚,蓋用度浩汗,而稅穀減縮,無以繼給監牧官輩,不善擧職,已極無據,而連三年沿海慘凶,其勢固然,其中尤甚不納者,不可無論罪之擧,晉州前監牧官李春芳,興陽前監牧官邊儀,多大浦前僉使洪致榮等,竝爲拿問嚴處,以爲懲礪他人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告身之律,功減則減乎?寅明曰,以功罪則減,私罪則只減杖矣。上曰,金道洽功減乎?功私罪不可知也。道洽方爲坡牧,而以前任時事,有拿處之事,路傍守令之數遞有弊,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松田失火罪,非私罪,此時守令之遞易,豈不重難乎?上曰,牧使六年窠乎?命均曰,六年窠矣。上曰,坡州不爲數遞乎?聖應曰,李浤得已三年矣。上曰,自政院問于該房,陳達,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李昌壽,同爲入侍。在魯曰,西風甚惡,請閉西窓。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記樂記》,自凡音之起也,止大亂之道也。宗城讀新受音,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止述作之謂也。上讀新受音。宗城曰,此文始言性,而下又言禮,所以節人慾而存天理之意也。在魯曰,過不及,皆當節之以禮也。論衰麻哭泣昏姻之文。陽來曰,禮樂非獨玉帛鍾鼓之謂也。所以節人慾而和人性也。至如衰麻哭泣之節之以禮者,正如檀弓子夏、子貢侃侃切切等事也。上曰,似異矣。在魯曰,無以異也。宗城曰,交接,非謂以上接下也。凡隣國交接及其他禮接之事,皆是也。在魯曰,通上下言之,可也。上曰,然。婚姻冠笄亦然,有王公之禮,有私家之禮矣。在魯曰,三代禮樂,今不可見,而但自上想像制禮作樂之意,則可知禮樂之本矣。弼載曰,雖有三代之禮樂,君心不正,則何以有中和之節,而行三代之禮樂乎?上曰,此文所謂禮樂之由,正謂此也。論禮勝樂勝之文。宗城曰,禮勝樂勝之弊,當以仁義救之,故中間說出仁義二字,以爲救禮樂偏勝之病,其意甚好。以王者之政言之,不可徒仁而無義,徒義而無仁也。上曰,然。論樂由中出之文。弼載曰,樂自人心喜悅中出來,故曰,由中出,禮有大小輕重之制,故由外作也。上曰,然。宗城曰,自形禁gg刑禁g以下,至大禮大樂,治有淺深,一節深於一節也。上曰,暴民不作,故五刑不用,諸侯賓服,故兵革不試,所以百姓無患,天子不怒也。弼載曰,暴民不作,諸侯賓服,皆抱於五刑不用之中矣。宗城曰,上意以爲五刑兵革,各有所應耶。上曰,然。宗城曰,樂之大,而與天地同其和,禮之大,而與天地同其節。禮樂之用,豈不大哉?且帝王之禮樂,隨時沿革,其本則同。雲英、韶武,樂雖殊,而制樂之意則同,揖讓征討,禮雖異,而所行之心則同,此所謂明王相沿也。在魯曰,此合禮樂而言,其與天地同也。弼載曰,節中有和底意,和中有節底意,此禮樂之所以竝行也。且上章言制禮樂之意,下言禮樂之極效也。上曰,然。與《中庸》天地位萬物育,同意矣。在魯曰,聖敎誠然。論鍾鼓管籥之文。上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樂云樂云,鍾鼓云乎?此章獨言器與文,何也?在魯曰,非器非文,何以知禮樂之情,而能制禮作樂乎?蓋知禮樂之情,故能作,識禮樂之文,故能述。然作者非聖人不能。故作者能爲述者事,而述者或不能爲作者事矣。上曰,不然。有聖人然後有禮樂之器與禮樂之文,則能述者,獨不能作乎?在魯曰,作者有餘於述,而述者不足於作矣。上曰,雖然,《中庸》曰,及其行之一也。述者可與作者,同功矣。在魯曰,《禮記》間或有駁雜之處,如下章是也。上曰,如三老五更之說,已見於上,而又複出矣。在魯曰,《禮記》多漢儒劉戴等所傅會,故如是矣。上曰,除其駁雜,精抄以講,何如?宗城曰,讀《禮記》,不如《詩經》,夫子亦有面墻之戒,抄講《禮記》,以爲趁速講詩之地,似好矣。上曰,如卽今所講者,其文甚粹,其意甚好矣。在魯曰,誠如聖敎。宗城曰,今日所講禮樂偏勝,捄以仁義之說,尤可玩繹,禮樂之弊,當以仁義矯之,而至如人心偏勝之病,所以捄之者,惟在於變化氣質,日日所講者何事耶?將欲反之於身,而致之於用也。殿下若或有偏勝之病,而不知所以變化氣質,則今日國綱之懈弛,亦將何以矯之耶?上曰,禮樂偏勝之病,予初以爲與文質相勝之弊,有相似然者矣。今聞儒臣變化氣質之語,其意尤好。弼載曰,今日所講好惡著,則賢不肖別云者,意最緊切,人君之所可戒者,莫如好惡之偏着也。上曰,賢不肖好惡,有上下之別乎?弼載曰,下有賢不肖之異,而上有好惡之別矣。上曰,今世安有眞箇賢不肖好惡之分耶?弼載曰,好惡則或有混淆之失,而賢不肖安可無分耶?上曰,彼是此非,彼非此是,今世安有眞箇賢不肖之分,予曾於金尙重疏批,略暴其意矣。宗城曰,黨論之痼弊,今過百年。今若盡祛其弊,咸囿於蕩蕩平平之化,則豈不美哉?在魯曰,使不肖者,皆化爲賢者,聖王之極功,其要只在於好惡之無私,而賢不肖之鑑別矣。上曰,賢不肖之分,豈特朝臣?雖科臼中人,亦豈無賢愚之分耶?爲今之道,惟賢是用,惟才是拔,則是爲公好惡也。在魯曰,鑑空衡平,然後賢愚可分,而好惡公矣。上曰,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上有好者,下有甚者,人君之好惡,不可不審也。弼載曰,鑑不明,則所惡惟賢,所好惟不肖,何以別賢愚而公好惡乎?上曰,當今爲君甚難,諸臣若能同寅協恭,則豈不美哉?而予則同用辛甘,用意甚苦,朝臣則膠守黨論,自以爲高,良可嘅也。宗城曰,知事及檢討官之言,其意甚好,願留念焉。上曰,姑舍是,上章有疑處,欲問知事矣。宗城曰,聞翰林言,則記問之學大文,有疑處云。故臣等與知事及翰林,同議於閤門外矣。上曰,頃日儒臣,以聽語爲弟子事,而予則以師之視弟子爲說,未知何如。宗城曰,聽語二字,最是此文眼目,蓋記問,不足以爲人師,故聽學者之問,而有所曉然。若學問溫習者,何待於聽語耶?在魯曰,必也二字,似是反辭,與必也使無訟之文勢相類,蓋聽語之師,勝於記問,當作二節看也。上問於翰林曰,儒臣之言謂何。德重曰,南泰良之言,則大意與金在魯同,而兪健基及知事尹游,則以爲爲弟子言之也。上曰,兩說未知孰是,然副學之言,過於太深矣。宗城曰,臣於文義,必欲會意,故於無疑中生疑,如此看得矣。臣以此,仍有所思,自上於求治聽言之道,亦必過欲會意,而反於無疑中生疑,則亦豈無過疑之事乎?上曰,然。 ○講訖,金在魯曰,金若魯,臣之從弟也。玉堂起鬧後,臣勸之使出,則渠以爲此非欲自畫,只欲一番陳疏而後出。故與兪健基書議,健基先出,若魯則未及出,而臺啓兪健基事,出於意外。若魯之當初引入,使健基先出者,反使同僚受駁,故方爲惶悚。此又爲難出之端。且健基則有別般所遭,而泰良、若魯,則不可不同出,而泰良以朔書不書,至有拿命。祖宗朝古規,朔書不書者,推考而已。拿推過矣。況泰良,則撕捱本職,日事違牌,罷職傳旨,日日入啓,豈可出乎?若魯則必欲與南泰良、兪健基同出矣。宗城曰,在魯之言非矣。當初鬧端,出於若魯,則若魯之引入已過,而今在魯之以欲與泰良輩,同出爲言者,非矣,請金在魯推考。上曰,吏判所言,實出無隱,其勿推考。蓋泰良之以朔書不書拿處者,以有頃日宋守謙事也。本非爲定式者也。當初若無金漢喆劾健基事,則事當順便,而今旣至此。今則若魯先出而後,他人可出,使之速出爲可。在魯曰,朴弼載補外,旣已還寢,山陰縣監尹審仍任乎?上曰,不必以仍任爲言,朴弼載補外單子,還爲爻周,則尹審自然爲仍任矣。在魯曰,慶源府使田日祥,以母病危重,累度呈狀請遞,而非特以病重爲言。且以曾爲邊倅有奔喪之事,恐復有人子之悔,見此不得不動念。雖是武弁,有不可督令赴任。在前邊倅,有親病許遞之例,似當罷黜,而不可泛然草記,故今因登對敢達。上曰,邊倅之厭避,誠爲有弊,而旣以親病危重爲辭,又聞曾前奔喪,自覺惻然,豈可强迫,依爲之。{{*|出擧條}} ○在魯曰,臣欲爲上疏受由,省掃親墓,而頃以從弟取魯受由往省,故不敢併請矣。日昨陳疏,而不蒙允許,今又惶恐敢達。上曰,近來朝臣,每以省掃下去,而不卽還朝,至如卿,則斷無疑矣。且卿戊申入京之後,今近十年,霜露之感,人孰無之,以予心推之而興感,今欲許卿。卿其拜掃卽來乎?在魯曰,聖敎如此,感泣何達,限以旬日,卽可往返耳。李宗城曰,金在魯情理,雖如此,而一品重臣,辭職尙難,況此煩籲?而承旨不請推考。請入侍承旨推考。上曰,事體則當然,而情事不可不許,故旣已許之矣。承旨則生疏所致,其勿推考。 ○尹陽來曰,坡州牧使金道洽事,用功儀當減之律矣。上曰,功儀減罪何如耶?笞五十以上解見任乎?前者趙命臣事,與此相類矣。陽來曰,趙命臣則曾有解見任之事,而李衡坤議處時,亦有儀減之例矣。上曰,旣已儀減,則不必論也。 ○陽來曰,禁府久爲廢坐,分付諸堂上,使之盡日開坐,何如?上曰,初意諸員未備,無可入之員,故如是矣。諸員旣備,則自今日開坐,此後連日開坐,俾無滯囚,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十九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李承源、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同爲入侍。宗城讀新受音。上曰,先儒以《樂記》,謂有經傳之分,何者爲經乎?宗城曰,先儒分《樂記》,以昔者以上爲經,以下爲傳矣。在魯曰,昔者以上,言尤純粹,故爲經耳。上讀新受音《樂記》,自樂者天地之和也,止曰禮樂云。宗城曰,上言禮樂之極功,此言禮樂之與天地合也。天地有自然之禮樂,故此章言禮樂之原於天地,下文又以禮樂之在人者言之也。論率神居鬼之文。在魯曰,神鬼陰陽之分也。卽上文幽則有鬼神,明則有禮樂之意也。且天尊地卑,天地自然之禮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天地自然之樂也。禮樂之原,出於天地,故《易》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又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亦此意也。宗城曰,天尊地卑以下,出於《易係辭gg易繫辭g》,而陽村權近以爲,此非用係辭gg繫辭g語,撰述之際,自有同處云矣。蓋以《樂記》大旨言之,則禮樂之所由出者心,所由本者性,人以理氣成形性。故存心養性,氣和形和,而至於天地位萬物育者,皆禮樂之極功,而其要只自一念始。故《樂記》中間,拈出性字,極有味,所當體念也。上曰,各別留念焉。在魯曰,禮樂之用大矣。古者以樂敎胄矣。今則古樂不作,敎人以樂之法,已不可復,而惟留意於禮樂之本,思所以興起感發之,則庶幾以樂敎胄之義也。上曰,誠然。 ○李宗城曰,《禮記》旣已抄講,抄時臣旣不在,故所抄太多。臣意以爲,《詩經》緊於《禮記》,《禮記》不抄則已,旣抄則抄之又抄,從速畢講,急講《詩經》,何如?上曰,副學憫予面墻,勸讀《詩傳》,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也。且《左傳春秋》,亦可講也。宗城曰,然則以表記三年問爲定,何如?上曰,特進官以爲,何如?陽來曰,臣何敢議?宗城曰,第奏之。陽來曰,《春秋》、《詩經》尤急,副提學言是也。上曰,然則以表記三年問爲定。 ○李宗城曰,前頭召對,《左傳》將爲進講,而自本館懸吐,則必有窘速之患,知經筵金在魯熟於《左傳》,專委在魯,使之懸吐,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朴弼載曰,《左傳》汗漫,故相臣以李恒福所撰《魯史零言》,詳略得當,詢于知事,以此繼講,何如?上曰,知事以爲,何如?在魯曰,臣曾聞有此冊,而未及見之。故未知好否,而但法講至重,專講此冊,事體未安,以此參講,何如?上曰,事體誠然。分付弘文館,講《左傳》時,以《魯史零言》,參考爲好,玉堂有此冊乎?入之,可也。宗城曰,《魯史零言》,有入之之命,而本館所在之冊不帙,板本在星州,令慶尙監營,趁卽印出上送,以爲《左傳》召對時,參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宗城曰,副校理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宗城曰,明日次對爲之,則晝講何以爲之?上曰,事有掣肘,晝講停,朝講爲之後,賓廳次對,可也。而朝講諸員,無不備之患乎?宗城曰,兩司諸員,多有撕捱者,故未備矣。上曰,金漢喆、沈聖希,亦何有撕捱之事,以申晩事,有撕捱之端耶?宗城曰,聖希則以李度遠事,有所撕捱,而旣已吏郞行公,則何必引避於臺地乎?上曰,聖希過矣。明日朝講時,獨有李著乎?注書出問玉堂書吏,曾前朝講時,兩司雖未備,若有臺諫一員,則有開講之例否也。龍賢出問後入奏曰,玉堂書吏以爲,曾前朝講時,兩司雖不備員,若有臺諫一人,則亦有開講之例云矣。上曰,旣有前例,則可爲朝講,而閔瑗亦爲牌招入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在外}}。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承源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再牌不進傳旨,傳于李眞淳曰,往事不必過嫌,以外職事,撕捱京職,亦涉太過。只推,更卽牌招。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眞淳啓曰,禮曹判書尹淳,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禮判入侍。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上年癸丑十月初八日受灸時,校理兪最基,同爲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所啓,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服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猝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爲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之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校理兪最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槪爛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幅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歎。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徐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意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最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已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稟處,可也事,命下矣。發遣郞廳,問議于在外儒臣處,則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於恩旨之餘,日夜惶懼,而猶不敢起身運動,少有答於隆命,則尙可以謂人世間物耶?今者儀曹官,以儒生冠服事,有所來詢,臣氣息日益澌綴,神識茫昧,特一僵尸,復何敢容議於博考儒文之節也。府詢之下,無以仰對,衷情震越,益切伏地候罪之至,伏惟上裁云。戶曹參議魚有鳳以爲,臣職名未解,日夕兢惶,疾病沈篤,昏不省事。不意此際,以儒生巾服問議事,禮官下臨,驚懍悚惕,益無所措。顧此儒服變改,乃是中華美制。先輩定論,無容別議,而以臣謏聞寡識,何敢可否於沿革大節乎?罔知所對,伏地隕越云。前執義朴弼用以爲,臣疾病昏瞀,目前細微事,亦皆迷罔。況此禮服沿革,是何等典章,而敢與末議乎?每以不得仰對之說,煩徹天聽,罪至於此,死且有餘云。前正沈錥以爲,臣之愚魯,全無知解,今此禮服沿革之制,其何敢越分妄論,自附於諸臣之末議?而前後詢問之下,輒以不敢仰對之說,每煩天聽,惶恐之極,秪增死罪云。副司果尹東洙以爲,螻蟻微臣,病伏溝壑,不意禮官,銜命遠臨,臣誠惶惑,不勝震掉之至。臣之庸陋淺末,不敢當儒臣之名,乞蒙汰去於問議之列者,前已累籲,而未蒙朝廷之垂諒,輒循他例,每辱詢蕘之命,只增悶塞,置身無地,本分實情,如右所陳。今亦不敢依他獻議,雖出惶恐,實合萬殞,席藁私次,唯俟誅殛而已云。前承旨梁得中以爲,臣匪分職名,未蒙鐫免,不免復上猥疏,方縮伏以竢處分矣。不意禮官遠臨,俯詢以儒臣服色事,臣驚惶震越,莫知所以爲對也。臣以賤分微識,不敢比數於儒臣問議之列,前此亦嘗屢被此命,而一不敢爲獻議之計。此在朝廷綜核之政,合有揀汰之擧,而因循謬例,尙今不已,每令王人,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其爲惶悶窘迫之狀,不可名喩,而臣之罪戾,萬殞而猶輕矣。況此所詢節文,雖使臣越分妄論,亦何有別樣意見於諸大臣所陳之外哉?虛辱王人,罪合萬殞,惟戰慄伏地待罪而已云。前掌令尹東源以爲,千萬意外,禮郞,以冠服變通事,承命來詢,臣不勝惶恐隕越之至。臣之鹵莽滅裂,全無知識,聖明之所俯燭也。而每當詢問之下,輒廁諸臣之後,天下寧有如許虛僞事乎?臣實悶然也。第伏念冠服制度,代各有尙,今欲復古,折衷甚難,我朝文物,皆倣皇明,則從周庶無大過。若得眞的制度,而變通之,人誰間然,區區迷見,不敢不略陳,此亦分外,惶恐無地云。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姑徐博詢處之。 ○金聖應,以御營廳言啓曰,前副修撰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保放罪人尹彙貞,病勢今始向減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待敎鄭履儉啓曰,臣承命祗詣于江華府鼎足山史閣,以四月初四日,奉出《列聖實錄》五十二樻,《燕山君日記》四十六卷,《光海君日記》三樻。權安于別堂後史閣北邊第二間廳板耳機低凹處,詳細奉審,則史閣基址本甚低下,而後面階砌,不爲石築,山水滲入,濕氣上侵,柱木下端二尺許,腐傷無力,以致耳機凹陷。廳板缺落,而不但第二間如此,第一間、第三間柱木,擧皆受傷,耳機蹲縮,道里之屬,亦隨而傾仄。故壞其墻壁,撑起屋簷,柱木腐傷處,擧皆截去,以新木補之。耳機及廳板之朽破者,亦以他木改葺,後面左右階砌,用石堅築,又置隱溝,然後改築墻壁。蓋瓦亦多有傷缺處。故一一改覆,樑上所塗之灰,剝落無餘,故一竝改塗,閣中鋪陳,渝破已甚。故全數改造,前面外退第一柱,亦爲風雨所侵,未免朽傷,故一體改備。以今十七日還爲奉安,而史間守衛一節,極爲虛疎,不可不變通。故敢將膚淺之見,書進別單緣由,敢啓。傳曰,知道。別單所陳,令該曹依施,義僧事,令備局稟處。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居硫黃軍金自安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金聖應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徐宗玉等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參佐銓司,未獲遜避之願,久處睢盱之中。向者殿講之日,退出閤外,政牌狎降,逃遁不得,遂與偕赴,注措之間,固難保其盡厭人心,而詰朝諫官,奮然詣臺。旣避又啓,齗齗於政擬。或曰,輕視臺閣,或曰,有乖政例,又斷之以所關非細,臣等不勝驚怕,繼之以訝惑也。今之論兪健基者,一則去就之節也,一則經學之薦也。健基之當初徑出發啓,臺官亦謂之過中,則固無可言之廉隅。況聞健基往復於金若魯,將欲次第膺命,而臺啓先發云,若魯特未及出耳。健基何失焉?經學二字,旣知其爽誤,則刪沒於連啓,措語則譏嘲云云。自歸脫空,而健基之地望文華,不爲不合之說,又發於發啓臺官之口,則其不足復以是輕重健基者,灼然明甚。爲政官者,乃因失實之臺言,又從以枳礙之,則果可以合事理而鎭物情乎?臣等只見其無故被劾,大爲公議之所嗟惋,故特以銓平之法,收殺之後,始卽檢擬,初何有角勝之意而然也。今此諫臣之言,尤所未曉,旣謂之體例間事,而必欲待時月之久,何其輕論而重勘也?至如申致謹,原初停枳,臣眞明實主其議,而此不過一時示警之意,旋蒙開釋,如舊牽復,間嘗出入於講筵矣。東郡之除,非斥伊求,而前後啓請擬望者,亦非一再,則久枳淸塗之云,于何所據,臺臣果不知始末而然耶?臣等竊異之。噫,臺閣固重矣,而銓官亦有權衡,從其是非而低昻,乃其責也。而顧臣等不能耳。辛、甘異味,好惡殊情,屈意彌縫,漸失其稜角,此臣等之居常愧負者,而人又以輕視臺閣斥之,還可笑也。雖然,近日臺閣,亦甚寂寥。凡係政注之得失,隨事相規,此固善矣。臣等雖甚褊介,惟當受以爲罪,而但此彈目,自非尋常,其曰所關非細者,指意可見。語曰,見幾而作。今則幾而著矣。如使臣等,莫念時勢,猶復蹲仍,不知所以自處,則畢竟謬辱,當至於何境也?區區去就,更無可論,而臺議方張,郵罰未加,縮伏多日,今始自列,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先將臣等之職名,快行鐫削,仍命重勘其罪,使臺議增重,愚分獲安,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危慄懇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者,卿等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之向來草草數啓,不過粗效一日之責,得伏見前持平金尙重之疏,其所謂行公之玉堂,必欲使之撕捱云者,卽指臣頃日所論兪健基事也。夫一玉堂之行公與否,何甚關緊,而汲汲擊去,必欲使之撕捱乎?當初發啓,實出於卽事相規,而今乃費辭張皇,有若臣無中生,有故爲起鬧者,然渠之疏中,排布旣巧,風色可怕等語,眞自道也。誠不滿一哂,臣何足與之呶呶也?然而乍入臺地,僨敗至此,在臣廉隅,固不敢以言責自處,而第於近日處分,竊有所憂嘅者。略此附陳於疏辭之中,惟聖明試加察納焉。竊瞯殿下,每於臣僚之言,或有不槪於心,則輒以十九下敎之後,爲今日臣子者,安敢乃爾爲敎。臣愚死罪,未敢知我殿下,何爲而發此敎也。曾於十九日下敎之時,臣適待罪右史,至承手書,而殿下旣不明言顯說,播告中外。且有父子間勿相傳之敎,故伊日入侍之諸臣,相戒呑舌,不敢傳道。在廷群僚,孰有詳知者。而殿下以此下敎,箝制一邊,使不得容喙於其間。一種承望之徒,不知聖意,憑藉此敎,顯斥異己,陰護私黨,跳踉躑躅,靡所不至。而殿下方且優容批敎,無甚別白,一任其放肆無忌,臣竊爲殿下惜之也。仍伏念國家耳目之寄,在於臺閣之臣,而懷榮畏罪,人之恒情。人君雖假借聲色,導之使言,猶且顧瞻囁嚅,不敢盡言。又況震之以威,責之以罰,則孰肯進無益之言,而陷不測之辜耶?肆昔哲王,進建善之旌,立誹謗之木,所以通下情,而來諫言也。殿下以言事忤旨,罪申晩,以申捄言者,特罷洪啓裕,而若其辭旨峻嚴,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豈意聖明之世,乃有此等過中之擧耶?至於大不敬三字之敎,尤是萬萬意慮之外。今日廷臣之所以期望於我殿下者,果何如也?而殿下之摧折諫臣如此,杜塞言路如此,臣恐衛國君臣,莫敢矯非者,不幸近之。臣若目見君父之過擧,而嚴畏縮伏,不能進一言,則適足以長君上之過,而貽臺閣之羞也。玆敢不避鈇鉞之誅,略貢憂愛之忱,誠願殿下,特恢轉圜之量,前後嚴旨,竝命還收,使廷臣啓進言之路,聖朝絶拒諫之譏焉,臣於尙重之醜詆啓裕,尤不勝駭惋之至。當臺閣寂寞之時,獨啓裕感激知遇,一入言地,有懷輒陳,綽有古諫臣風。而今乃以猝附時議,欲效新功等千不襯萬不近之目,勒加詬辱,少無持難。同朝相敬之道,決不當若是。而聖批之賜,終無譴責,臣重爲殿下憂歎焉。臣卽今情迹,萬無復進臺端之勢,昨日違召,固出於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感,罔知攸措,怵分畏威,不敢更犯逋慢。玆隨恩牌,謹詣闕外,而咫尺天陛,末由入謝,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慈,亟削臣職,永刊朝籍,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幸萬幸,臣無任祈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聽十九之下敎,爾猶若此,他尙何說?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沈壽賢,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趙正萬,參贊官李眞淳、李宗城,司諫李著,掌令閔瑗,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同爲入侍。上曰,眩氣今雖少愈,尙有餘症。前受音,只以昨日夕時所講爲之矣。宗城曰,昨日以坊記爲定乎?臣則以坊記聽認,而史官以表記,記得矣。上曰,昨日以表記、三年問爲定矣。宗城曰,臣等不敏,聽瑩聖敎,惶恐矣。壽賢曰,當拔坊記,進表記,而閤門外未能定奪矣。上曰,副學憫讀《詩》之漸晩,故《禮記》抄之又抄,減之又減。昨以二篇爲定,蓋欲從速畢講《禮記》,講《詩經》於六月盛暑前矣。今以坊記、三年問爲定乎?以表記、三年問爲定乎?宗城曰,坊、表二篇,不相優劣。初旣以二篇爲定,則以坊記、三年問爲定,何如?眞淳曰,表記不可闕也。在魯曰,當初聖意,旣以表記爲定,今不可廢,而坊記則旣已付籤。雖以三篇爲定,畢講後,可講《詩經》於盛暑前矣。上曰,然則入表記竝坊記、三年問爲講,可也。上讀前受音。宗城讀新受音,自子言之,止君曰寡君。上讀新受音。宗城曰,文義使領事先爲奏陳,何如?上曰,規矩則領事先爲之否?在魯曰,玉堂先爲奏陳,例也。宗城曰,坊之一字,坊記之綱領,此下諸章,皆自此而推之耳。壽賢曰,矯枉從正,便是坊德也。至如命以坊欲,其意尤好,命卽本分也。近來之弊,莫大於不知本分。若使人人,不踰本分,則各安其所矣。自上處分,亦無過分之事,則亦命以坊欲之事也。上曰,此意甚好。弼載曰,坊德者,下註所謂坊其所不足也。天理人慾,同行異情,天理不足處,便是人欲,坊其人欲,所以坊其所不足也。上曰,德何有不善乎?在魯曰,道與德爲虛位,故有吉有凶矣。論制富貴之文。宗城曰,只言制富貴之道,而不言貧者,蓋以富貴,尤難不驕故也。上曰,上只言貧富,而下則增一貴字,似有意矣。在魯曰,不必深有意矣。蓋貧而樂,富不驕,雖是君子事,而凡厥人心,旣富能穀,人君若能富以敎之,使人貧不至於約,則豈有窮濫之事乎?上曰,然。弼載曰,貧而好樂,添一好字,恐非孔子語者,亦有先儒之論矣。上曰,後人意謂非孔子所作,故毋乃過疑耶?在魯曰,好字甚無意義,決非孔子語也。論章疑別微之文。宗城曰,別微二字,甚緊於人君,蓋微者,幾也。幾者,帝王之所當致意也。論大夫不稱君之文。在魯曰,古者莫貴於王,故天子稱王,諸侯稱君矣。後世諸侯稱王,大夫稱君,此非古制也。上曰,古則如此,而今天子稱皇帝,諸侯稱王,則大夫稱君,無足怪者。宗城曰,皇明丁應泰構誣我朝時,亦以廟號爲言矣。在魯曰,我朝伊時,欲諱廟號事於皇朝矣。故相臣李廷龜辨誣疏中,直書辨誣矣。宗城曰,大槪坊之一字,所以坊民之所不足也。人君居乎億兆之上,不知所以坊之,則何以制民,而民若窮困,不聊其生,則雖欲坊之,何可得也?目今比歲凶歉,民不安堵,軍役賦徭,無以應給,將何以坊其所不足乎?願聖上特念坊民所不足之意焉。且以聖學言之,則坊之爲字,同克己之克字,一念之間,一毫有私,則能加坊克之道,以至天理昭融。人慾盡祛,則豈非坊德之工?而坊民之本,不外是矣。上曰,其意甚好,另加念焉。論辭富辭貴之文。在魯曰,此人臣自當之事,非人君之事也。宗城曰,大抵士大夫,有輕爵祿之心,然後可用。若專以榮名寵利,驅策之,則士大夫徒有戀爵祿之心,亦何所用?故人臣則輕外慕愼自守,而人主則謹名器禮股肱,然後君臣之義俱得矣。上曰,予豈不知此義?但雖有輕爵祿之心,於此可審其公私虛僞。若徒以輕爵祿爲賢,則有所不可,近來難進之人,非眞有輕爵祿之高致也。我國以門地用人,門地之高者,今雖一退,後必顯達。故以難進爲高致,競生務勝之心。如是而安能保其不能驕斯亂也。旣不免驕斯亂,則亦安能免其貧斯約乎?此予所以爲世道嘅然也。弼載曰,雖然,必使人臣勵廉隅,然後可得節義之士也。上曰,士大夫皆不欲立於朝,安有節義之士耶?古語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雖不可不勵,而難進易退,非今日所可道也。講訖。趙正萬進伏曰,臣本以微末庶僚,猥蒙天恩,官位至此,老病不能事事。而今日之入參法講者,只欲一聞玉音矣。今聖上親講《樂記》坊記,玉音調暢,臣誠歡忻忭悅,不知手舞足蹈也。文義則聖上與諸學士,旣已反復討論,臣無可陳之言,而坊記之坊,蓋是坊遏人欲之謂也。臣年十四,受《詩傳》於先正臣宋浚吉之門,浚吉手書遏欲存理四字以與之。及年前,得吐衄之病,幾死僅生,其時臣之友金昌翕,以淸心寡欲之義,衍一文字以與之。此臣所嘗聞於師友者,而今聖上適講坊記,坊之義,亦欲坊其欲也。與此八字,其意相近,故敢以聞於師友者,仰達矣。上曰,老人爲之入來,其所陳白之言,約而盡,其意極好,當各別體念矣。正萬退伏其座。上問曰,年今幾何?正萬曰,七十九歲矣。上又曰,方講坊記,而宰臣所達極好,淸心寡欲四字,則自內有先朝御筆,不必更書,而遏欲存理四字,入侍承旨書入,可也。少頃,上曰,都承旨固知其善書,而特進官亦可書乎?在魯曰,曾前已書朝家文字矣。上曰,予亦記之,但此亦年久矣。今猶不廢把筆,而可以書之乎?正萬曰,若有書入之命,則雖老,敢不書入乎?上曰,然則使陳達之人,書入,可也。 ○沈壽賢進曰,近來問安,何如?上曰,風勢昨甚不好,故昨日講罷後,頗有不寧之候矣。今則少間,故今日朝講與次對,雖爲設行,而眩氣時作,不能快祛矣。壽賢曰,慈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壽賢曰,今日次對爲之乎?上曰,爲之。 ○李眞淳曰,晝講何以爲之?上曰,旣爲朝講,晝講停。 ○司諫李著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徵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强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法講事體至重,而今此進講冊子篇名,講官聽瑩聖敎,至有換篇付籤之擧,不可無警責之道。請當該玉堂上下番,竝推考。上曰,依啓。 ○又所啓,新除授正言趙明履,時在慶尙道陜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 ○掌令閔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今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正,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之兩司相持,未免太過,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趙遠命,時在咸鏡監營任所。掌令鄭熙普,時在京畿砥平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金聖應,掌令閔瑗,假注書崔龍賢,事變假注書李光瀷,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禮曹判書尹淳追後入侍。沈壽賢曰,江華留守金東弼,以本府軍餉腐朽耗縮,狀請蕩減矣。壬寅年間,臣待罪江華時,稟定節目,修改倉庫,另飭監色,日後如有腐朽耗縮,則監官、色吏、庫子等,從重治罪,分徵事定式矣。追聞頃者兪拓基爲留守時,又以朽腐耗縮,啓請蕩減,而廟堂不許,仍爲申飭云。今不當更爲撓改矣。上曰,兪拓基狀請時,旣以今後更勿許蕩減之意,磨勘定式矣。今者備局覆啓,更令詳査,而留守因以狀啓,則備局似示欲許之色,未免失着矣。兪拓基時磨勘之法,今不可撓改,耗縮之數,無論多少,一倂不許蕩減,可也。且米穀積地,則易爲腐朽,南漢則設板積米乎?副學曾尹廣州,必知之矣。李宗城曰,果設板矣。不但南漢,江都事,臣父嘗再任留守,故知之,亦如此矣。大抵國家用法,當量其可行與不可行而爲之,豈有許之於兪拓基之請?而後勿爲例之理也。壽賢曰,臣在江華,修補倉庫時,亦設板而積儲矣,監色輩,若一遵事目,善爲守護,則豈有腐朽耗縮之患乎?金在魯曰,前後江華留守,輒有腐朽蕩減之請,極爲可怪。江都每以海氣爲言,而諸道海邊邑倉庫,孰無海氣,未聞稱以腐朽,輒請蕩減,不可不永爲嚴防矣。尹游曰,數年以來,還上新出斗給之規,自不得不有欠縮,故腐朽蕩減之請,亦出於推移之計。臣待罪時,亦未免狀請,而朝令已下之後,似不可輕易撓改矣。上曰,豈有他故?蓋留守,例兼備局,異於沿邑守令,足以動得廟堂。故每行其蕩減之計定式後,前後留守,若是復請,豈可無責?而回啓備堂,亦不無其責矣。前後留守及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 ○壽賢曰,守禦使申思喆,因廣州府尹曺命敎所報狀請,本府豆太、租,限六七千石,加給還上矣。還上分給,旣有定式,則固難依此數加給,而上年畿邑,未免荐饑。今當麥嶺,民間甚艱,宜有參酌分給之道矣。今年麥農,頗有豐登之漸,三南則多種秋牟,故今方向熟,似無可慮,而京畿則亦可免凶,而多種春牟。故數十日後,似可成熟。目今民事切急,廣州外開留,亦以軍餉米,依上年三分二分給事狀請。而京畿監司,論報備局,以民事竭急,折半內不可不加給云。畿民事勢,如所報,似當參酌許施矣。上曰,頃者李廷濟,以此事,亦爲陳達,而予以折半外許給爲重難矣。壽賢曰,卽今兩年,有成熟之望,而當此麥嶺,若牢守折半之令,閉糶而全無所給,則民將失望,誠爲可慮矣。上曰,副學來奏。宗城曰,雖以南漢事言之,當初廟堂許分之數,雖未知已滿與否,而設或已滿,此後不可不加給矣。上曰,傾庫給還,則因以爲習,後必有弊矣。在魯曰,畿邑還穀,本來數少,而比年荐歉,實捧尤減。今若牢守折半之法,則當此麥嶺,民必不堪,似當參酌,特許加給。而雖最甚切急之邑,必令毋過於三分之二,則似爲得宜矣。宗城曰,畿邑還穀,大抵不敷,如楊州,則雖傾庫分給,一戶所受,不過數斗云。如此處,若守折半之令,豈不難乎?但只令監司,參酌處之,則殊無限節,吏判所達,雖最切急之邑,毋過三分之二云者善矣。壽賢曰,峽邑則還穀頗優,雖能遵折半之令,可以分等分給。而其他還上元數不足,如楊州等邑,不能繼給,實如所達矣。上曰,吏判之議最好。松都、南漢豆太,許給種子爲可。其他畿邑,隨其緩急,參酌加給,而雖尤甚切急者,亦勿過三分之二事,另飭分付,可也。宗城曰,卽今則民事方急,不可無變通之道。而稍待年豐,申飭收還,使無逋欠,則各邑還穀,自無耗縮之弊矣。上曰,頃年領相於利川行宮,以此有陳達者,卿能記憶否?壽賢曰,行宮入侍時,道臣以還上加數分給事,有所陳達。故臣以道臣詳知道內事勢,有此陳請,似當許施仰達,而楊州牧使金浩,以忠州還穀二千石,移送本州事陳請。其時諸臣,有以他道移粟爲難爲言,而臣則以爲在道臣,則雖以他道持難,朝家則不必以此爲拘,特許畫給似宜之意陳達矣。其後臣不在朝,未知末後處分之如何,而楊州還穀,如舊無加云,似是不果聽施而然矣。上曰,此事許之亦難,不許亦難。蓋糶糴,非細事也。脫有不幸,則當爲軍餉,年凶則賑飢,常年則以作種糧,其所關重,如何?而若値如上上凶歉之時,當年條還上,亦爲每每逋欠。畿邑還穀,何得以有餘乎?此後則依貢賦納未納相考之例,各邑當年條還上,無論數之多少。若未準捧,則雖有褒啓,勿爲論賞事,定式施行,可也。在魯曰,御史褒啓守令,則自前有考見貢賦論賞之規,而監司褒啓之邑,則元無此規,未知其故矣。尹游曰,監司必知各邑上納之有無多少,然後始可褒啓,故貢賦納未納之不爲更考,似由於此矣。上曰,此後則貢賦未納及還上逋欠之守令,雖有他治績,監司無得褒啓事,定式,可也。{{*|出擧條}} ○壽賢曰,禮曹判書尹淳以爲,姑停使臣,先送齎咨官爲宜云。卽今事勢,恐有使臣不能了當處。蓋瀋陽、靈古榻gg靈古塔g按査,或未及來,而彼國不以我國査報者爲斷,則徒爲稽滯,狼狽極矣。又見李樞原情,則彼國亦以爲齎咨官當來云。使臣先往,事亦不當,而使臣雖往,或有不能了當之慮,非徒無益,漸有難處之端矣。上曰,彼國嘖言旣來之後,爲我國臣子者,豈不痛心?而彼人旣以殺害渠國人命爲言,則彼國所處,非如前日之公然受辱者也。當初只送齎咨官亦宜,而今則已定遣使之議,我國動靜,彼人必無不知之理。彼人方待使臣之入來,而我國中輟不遣,則豈不爲彼人所笑乎?且彼國紀綱,必不如我國之寬弛,我國邊査,未及奏報,而彼國査勅已來,鳳凰城査核,想必先奏於我國使臣未入之前矣。此事恐有搆釁之端,旣已事大,則今遣使臣,事體宜矣。前日引見時所議,蓋爲此也。壽賢曰,使臣雖往,恐有不能了當之慮,故然矣。上曰,若然則曾前使臣,何以拿處耶?彼國旣以國王議處爲言,則大臣入去,事理當然矣。壽賢曰,然則爲先製奏咨文矣。上曰,有主文然後可撰奏文。提學今豈有撕捱之端?依領相所達,速撰奏文,可也。 ○掌令閔瑗所啓,彼國慢辭嘖言,辱及君父,爲臣子者,驚心痛骨,而使臣遷延至今,至有先送齎咨官之議,其在主辱臣死之義,決不當若是也。上曰,遷延之說亦過矣。 ○又所啓,彼國慢辭嘖語,辱及君父,而有只送齎咨官,姑停使行之議,故以主辱臣死之義,略陳所懷。而反承過矣之敎,決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引嫌之事,勿辭,亦勿退待。 ○沈壽賢曰,來年四月三十日亥時,當入小滿節,而皇曆則入於明日子時云。曆法置閏,當以無中氣月爲閏,則中氣當入於四月晦,而閏月初爲小滿,則有中氣月,反爲閏矣。蓋皇曆,以康熙萬年曆爲準云矣。上曰,非康熙時所造,乃雍正萬年曆也。此與萬年計相類矣。壽賢曰,我國觀象監官員一者,隨今番使臣入去,以爲準考皇曆之地乎?上曰,依爲之。 ○金在魯曰,李台重曾爲翰林薦矣,朴文秀敗薦,今無所屬處,從前如此之類,皆有區處之道。請李台重陞六,何如?上曰,李台重誰也。在魯曰,故參判李廷夔之孫,光州牧使李秉常之五寸姪也。尹游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八寸也。上曰,已爲分館乎?在魯曰,已爲分館,而又有引嫌之事,尙未免身,故今無歸屬處矣。上曰,無端出六,顧誠,何如?亦有前例否。尹游曰,宋正明、沈宅賢翰林敗薦時,已有此例矣。上曰,出六事重,詳考前例,更稟,可也。 ○以副提學李瑜敍用後,仍差備局堂上,依前句管湖南事,榻前下敎。 ○尹淳曰,貞陵曲墻後主脈及靑龍案沙汰處形止,纔已書啓,而其間不無稟定事,故請對矣。主脈腦頭沙汰處,所見極未安,而役處不至甚鉅。若過今夏水潦,則漸益浩大,似當趁卽修補,而此時農民調用,殊涉重難。端午時陵軍合番,腦頭被莎之役,先爲了當後,前面崩頹作坎處,樹柵之役,次第徐徐爲之,似爲便好。而曲墻後事體重大,只令陵官看董,似未得當。禮曹堂郞,當爲進去,而堂郞進去之役,全用陵軍,亦涉苟艱,必有商量下敎而後,可以擧行矣。上曰,禮曹堂郞,不可不進,而只令陵軍修改,事體未安矣。尹游曰,此時動民誠難,役處不鉅,則量用募軍,似爲兩便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不必盡用募軍,與合番陵軍,竝力充役,可也。{{*|出擧條}}尹淳曰,貞陵內案小麓,有一表石仆地,而觀其表刻,則乃惠愼翁主之墓也。立石年月,旣不刻識,歸考璿譜,亦無其號,不詳其爲何代翁主。而第國初未下嫁公翁主,皆不載錄。或是其時殤喪翁主,而墳形已平,左右沙汰逼近,所見誠爲矜惻矣。陵所修補時,立其舊表,稍成墳形,加以莎草,未知如何。上曰,旣在此陵之內,則與敬陵內仁城大君墓相類,疑是未成婚翁主之墓,陵役時,仍爲立表封墳,可也。{{*|出擧條}} ○尹淳曰,以禁府事,有所稟達矣。首譯辱國之律,無以勘定,處分於大臣,處斷,何如?上曰,不能詳知其律,然與使臣同律,則不可也。壽賢曰,李樞自國勘罪後,朴文秀必欲帶去云矣。淳曰,李樞所得文書,異於徐貴剛所得送文書,渠之不得眞本,誠有不善探情之罪,李樞削職後,不可與使臣同往矣。上曰,李樞前亦有得罪之事耶?淳曰,前者一次被竄矣。壽賢曰,金始宇、李樞,俱以首譯,一番受罰後,不可復爲率入燕京。而頃者李樞,定配南海後,以勅使之來,復爲召入矣。今文秀以爲,李樞勘罪後,率去燕行,渠不能了當此事於今番,則當用極律云矣。上曰,欲用極律之語,靈城過矣。後日之律,姑勿論,卽今勘律,何以爲之耶?壽賢曰,不可與使臣同律,則誠然矣。上曰,無可當之律耶?淳曰,無可當之律矣,削職外無他律,而削職之律,似輕矣。上曰,議處後,當爲判付矣。 ○淳曰,禮曹卞家立後事,領相曾爲判義禁時,有所議處矣。上曰,此事不可如此草草,門內外衰麻之說,極可駭也。淳曰,壬子年宋寅明決給後,今又起訟矣。上曰,寅明誤決乎?淳曰,寅明決給,亦有意義,而其後連爲起訟,終未決定矣。上曰,此事不可輕爲決折,議處更稟,可也。 ○李宗城曰,今日夕講姑停,何如?上曰,今日姑停,明日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4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吉州牧使鄭檝,雲寵萬戶李奎文。 ○金聖應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未差,掌令閔瑗呈辭,持平金漢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趙鎭禧,病不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雲寵萬戶李奎文處給送。 ○金聖應啓曰,領敦寧魚有龜,以母墳遷葬事,京畿豐德地,今方下往,而勢將累日經宿,請納所授御營大將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事,遣史官傳諭,都提調摠察事,郞廳發牌,分付。 ○傳于金聖應曰,追惟昔年,宜可顧助,其在事體,亦當行矣。咸原府院君,今已辭朝,葬需祭需,議曹、該府題給,造墓軍參酌題給事,分付。 ○傳于李眞淳曰,咸原府院君給由馬事,分付。 ○司直張鵬翼鍼灸呈辭,傳于金聖應曰,遣鍼醫看病。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鎭日違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院僚不齊,事多苟艱,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趙鎭禧罷職之代,亦爲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罷散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宋秀衡爲執義,徐命珩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趙明翼爲刑曹參判,盧以亨爲禮曹正郞,李益焌爲社稷令,兪最基爲兼南學敎授,申命相爲慶源府使,咸平君泓爲司饔提調,尹陽來爲司宰提調,沈宅賢爲平市提調,李德壽爲內贍提調,洪尙賓爲承旨,鄭必寧爲承旨,金尙星爲副應敎。 ○傳于金聖應曰,副校理望,改擬以入。 ○以尹汲爲兼校書校理,金若魯爲校理,兪健基爲修撰,安相徽爲司成,李{{!|𤲸|⿱兹田}}爲工曹參議,李重彦爲禁府都事,安栻爲泰川縣監,兪最基爲副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判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兵批啓曰,南兵使、全羅左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部將廳牒報,則部將李枝潤,本廳許參時,連三次可否不順,依例汰去。薦主守門將馬起河,亦依例罷職,以懲其誤薦之罪,何如?傳曰,允。 ○以尹陽來爲都摠管,李春躋爲副摠管,閔鎭箕爲羽林將,金夏明爲五衛將,崔星瑞爲曹司衛將,李義煥爲忠翊衛將,朴秀光爲慶德假衛將,李重國爲訓鍊判官,張溟翷爲武兼,尹就履爲僉知,元釴爲僉知,尹殷輔爲同知,李益泰爲忠壯衛將,裴尙度爲方山萬戶,趙東彬爲南兵使,李希夏爲全羅左水使,同知單池百源,大興山城中軍朴震圭,副司直李瑜,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李光瀷、崔龍賢單報gg單付g,司果金時逵、韓箕燦,今加折衝賞加。 ○以左承旨洪尙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因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李璞、李琢等名字,原榜目中付標事,覆啓蒙允矣。癸卯、乙巳兩年榜目,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陳奏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四十一疋內,忠淸道八疋,全羅道八疋,慶尙道十七疋,來五月初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四疋,咸鏡道四疋,來五月十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委,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朝講爲之。 ○李承源啓曰,明日朝講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親病受由外,正言南泰齊,待明朝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崔龍賢,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病狀輕重,連招救療官及該署吏,問之,則以爲一向危重云,而亦不可准信。臣儼,今日開坐,上曹看審,則病勢比前日倍加,氣息奄奄,若將垂盡,無以訊問,待其少差,加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戶曹言啓曰,咸鏡道安邊、德源等地銀店,發遣郞廳摘奸事,旣已定奪矣。郞廳下去時,給馬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守門將書員來言,曜金門入直守門將馬起河,曾爲部將李枝潤薦主矣。枝潤可否不順,起河自知主薦,例爲罷職。入省記後,日暮時徑出闕門,屢次催促,終不入直。莫重闕門,不得一時闕直,受點間以金重采,姑爲代直,而起河本事未出場前,輕先出直,其在事體,極涉痛駭。馬起河,令攸司拿問定罪,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疏曰,伏以臣,猥陳衰劣實狀,兼暴懇迫情理,冒瀆宸聰,冀解將任。而及承批旨,未蒙矜允,敎以帶任有例,仍令安心往來,臣不勝惶駭悶蹙之至。夫將臣之不得帶職出外,法意甚嚴,設或有一二適然之例,終非國體之所宜。每每如此,則臣恐法綱漸弛,紀律漸隳,而至如命召佩往之命,失法之中,又爲失法。雖近地經宿之所,輒必收納者,寔出於嚴密之意。而況臣今行,則地是二日程,日將一望餘矣。揆以公法,尤極萬萬未安,私心悚隕,不敢仍因奉承。玆又不避煩聒,更瀝血懇,徊徨禁庭,顒竢兪音。伏乞聖明,特命遞臣將任,亟收命召,以嚴國體,以安私義,不勝萬幸。今玆給馬之命,出於別恩,雖切感祝,而以私行而貽弊馹路,亦甚兢惕,竝乞收還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佩往事,已有其例,給馬之命,亦遵事體,卿其安心勿辭焉。 ○咸平君泓疏曰,伏以臣,忝在宗籍,偏蒙洪造,節次超陞,班資崇顯,涯分已溢,兢惕恒深。而今春新授資級,尤是曠絶之恩,不惟譾劣無似之身,未堪承當。況又塊苫甫闋之餘,益切悲愴,祗奉命書,徒自感涕之被面而已。仍竊伏念,顯揚父母,人子之至情,榮贈泉塗,國家之盛典。而臣父檜原君臣倫,職是顯祿,今無可加之資,惟是臣本生父監役臣時煌,生前纔沾一命,身後未免埋沒。今臣官位已隆,而祿養靡逮,一身之光寵雖極,而所生之顧復未報。惟有追榮一事,庶可以少伸無窮之情,而常格有拘,不得循例加贈。揆以情理,曷勝摧咽?且臣父曾在肅廟時,特蒙優老之恩,獲授通政階,而緣臣無祿,旋卽棄世,未有實職,墓道凄涼,每念及此,益不勝悲結痛霣之至。伏惟聖明臨御,敦尙孝理,內外朝臣之疏請推恩所生者,輒蒙矜許,已成近例,前後相望,則如臣懇迫之情,亦不宜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玆敢冒萬死瀝血哀鳴,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察至懇,特準所請,施臣本生父贈秩之典,俾伸至情。仍治臣格外干澤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已有其例,令該曹依施焉。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護軍白守一,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訖。宗城讀新受音坊記,自子曰利祿,止書云辟不辟忝厥祖。宗城曰,頃於筵中,有拔去子云下吐之命,而小臣未及聞之。故今日欲爲定奪拔去矣。上曰,頃已下敎矣。上讀新受音。寅明曰,坊者,有堤坊之意,亦有表準底意,此篇皆所以示民坊也。弼載曰,坊記專爲坊民之欲,故節節皆稱以此坊民。蓋帝王,以禮樂刑政,以坊人欲。人欲不行,而天理粹然。父子長幼之倫,各得其序,而風俗歸厚,則坊民之極效也。論貴人尙技之文。宗城曰,有德者,與共天祿,與共天職,則此貴人而賤祿也。技與無他技之技同,有能者,車服以寵,則此尙技而賤車也。至於君子小人之分,在於約言先言,故用人以言行爲先也。寅明曰,用人以言語,則易於眩亂,故取人以言,常患有失。有德者,無所事於言,而有言者,多不足於德,故國家取人之道,莫如務實也。上曰,技字與他技之技,有異矣。寅明曰,能者,在位之意也。論上酌民言之文。寅明曰,酌者,酌事理之當然也。弼載曰,天上施者,下民視上所施,如天所降也。宗城曰,下不天上施則亂者,如上下陵夷,敎令悖乖。則上之所敎,有不敢從,上之所令,有不可施,如是則豈不亂乎?參酌民言,擇其善而從之,則下天上施也。弼載曰,與舍己從人,執兩端用其中之意同,如此則民心悅,而天上施矣。上曰,然。論過則稱己之文。宗城曰,此專以在上者言之。在上者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化自躬行,至於不言不爭,則豈有凶咎之事耶?上曰,然。論善則稱君之文。宗城曰,此專以臣子言之,在人臣之道,雖當如此,而人君若欲其臣專稱君善,則容悅媚諛之言,日進於前。而所謂君出言,自以爲是,卿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矣。上曰,雖然,非言於時君之前,乃言於外也。弼載曰,《尙書》本意,則成王但稱君陳之如此,而先儒猶以爲失言矣。上曰,成王獨謂君陳,非謂人臣之道當如此云爾,則似非成王之失言矣。弼載曰,此殆同於漢高所謂李斯善則稱君,過則歸己之言。故眞西山以成王此言爲失矣。論從命不忿。宗城曰,微陳人子事也。至於臣之於君,犯顔敢諫,有所不入,然後有微諫也。寅明曰,人君當以此自反,人君之道,太上不諫亦入,其次從諫如流,其次微諷則從之。此人君之所當自反也。若人臣之道,固宜面折廷爭,而諫之不從,然bb後b有微諫。微諫者,君臣之不幸也。臣最蒙恩遇,受知之深。人誰如臣?而至於筵中,或有惶恐未能盡達之事。況恩遇之不及臣者,安能敢於進言,而盡其所懷?誠願聖上,假以辭色,導之使言,毋使臣隣,有有懷不陳之歎焉。上曰,當各別內省焉。弼載曰,勞而不怨,人子之道,當如是。而至若君民之間,異於父子,爲人君,撫恤萬民,德洽民生,以逸使之,然後百姓無怨。今日民生之困悴已極,豈能勞而不怨乎?寅明曰,三代聖王,子惠萬民,故民雖勞而不怨,如文王經始靈臺,萬民子來是也。上曰,勞而不怨,孝子事也。爲子亦難,況臣乎民乎?西銘以國與民,視爲一體,而有主恩威之異,則君民之間,雖如父子,而恩威之行有異,在上者不盡其爲父母之道,而以人子猶難之孝,望之於民,寧有是耶?弼載曰,聖敎誠然。使申生而恭者,果何如耶?論辟不辟忝厥祖之文。寅明曰,孝者,能敬爲上,能養爲次。至於人君之孝,不可專以能養能敬言之也。惟在盡人君之道,澤洽民生,功光祖宗,則孝莫大矣。故此言辟不辟忝厥祖。蓋不盡人君之道,爲不孝之大者也。上曰,所奏誠好。宗城曰,小人之孝能養也。君子之孝能敬也。帝王之孝,則承治平之業者,肯構肯堂。當多難之會者,匡復舊物,克保先基,不墜令緖者,是大孝也。論利祿先死先亡之文。寅明曰,死者易忘,亡者易遺,故愼終追遠者,不忘死也。不泄迹,不忘遠者,不忘亡也。生者、存者,見聞之所逮也。死者、亡者,所不聞所不見也。利祿必先於所不聞所不見者,忠厚之至也。故臣下亦有興起感發之效,而能不偝矣。或有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者,甚者唐德宗之於陸贄,與同患難,共濟艱危,其後不知陸贄之所在,亦何論於先死先亡之義耶?上曰,所奏誠好。宗城曰,賈復功不如鄧禹,而論功行封時,復已死,故光武加封三縣。黃權奔魏,先主待其妻子,有加於在蜀時,此利祿先死先亡之意也。臣頃以先正臣李珥,《聖學輯要》進講時,亦以賈復、黃權事仰陳矣。今此文義,尤爲相合,故又此陳達矣。蓋爲人臣之道,豈可望報?而中人以下,待勸而興,知事言是也。凡人臣之死亡者,人君宜有先施之典,而況爲國而死者,尤當軫念。雖以今日言之,忠臣之後,安知其無號無告者乎?願聖上各別惕念焉。上曰,儒臣以黃權、賈復事陳達,予亦有感於心。戊申年有軍功之類,門戶之顯著者,或不可忘,而微賤者,何能盡不忘之乎?戊申年有軍功之人,已死者錄用其子孫事,分付兩銓,亦爲分付諸軍門。{{*|出擧條}} ○上問承旨曰,南德夏脫喪乎?金聖應曰,已脫喪矣。上曰,德夏渠則非矣,而延年之忠,予嘗嘉歎,德夏敍用,可也。 ○李宗城曰,今因文義,聖心感動,至有戊申軍功人已亡者,子孫收用之敎,聞此德音,死者亦必感泣矣。又請以平日所欲達者仰達。海恩府院君吳命恒橫遭人言,逬處江外,觸寒感疾,數日而死,人皆至今悲之。其弟命新不幸有所遭,而名出賊招者,前後無限。旣知其誣,則不可執以爲瑕累,亦宜無彼此之殊?而命新則栖遑外郡,瓜期已滿,而尙無宿硏檢擧之事,誠甚慨然矣。上曰,此事亦欲下敎而未果,今副學發端矣。元勳之意外喪逝,至今愴歎。吳命新所遭,事旣虛妄,豈有可論?當初亦無補外之事,而以承旨入來,則翰注有逃避者,命新因此不安而遞,仍除外邑,雖謂之補外,可也。世道之怪駭至此,如申致謹許久在外,今始內遷,則臺諫論之。故爲銓官者,亦不能不趑趄於檢擬之際矣。其姪彦胄,亦因此不能無臲卼不安之色矣。寅明曰,彦胄則無見枳之事矣。上曰,雖不見枳,似有不自安之意矣。吳命新如前檢用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擧條}} ○宗城曰,申致謹,臣之友也。臣御史北道時,以致謹送馬泰徵事,問於咸興判官,則以爲此事本無明訂云。設有送馬之事,至如戊申賊陣中得此馬之說,極爲虛妄。若一如臺言,則渠安敢不入玉堂而已?當初寅明之一番拔出於玉堂之望者,本非枳之,而今以檢擬淸望,臺論如是,極可慨然也。寅明曰,有過則警之而已。不必以疑似之事,久爲廢棄也。上曰,以文官,送馬武臣,則謂之失體,可也,而泰徵逆心,辛壬以後,醞釀許久。雖有先見之明,安知他日之爲逆乎?王衍識石勒,人皆謂先見之明,而予則以爲王衍催石勒,反有何益乎?致謹曾論泰徵之失,或以爲先知泰徵之逆心,此則過矣。而至於助泰徵爲逆,寧有是耶?若如洪啓裕等所言,則豈特不入玉堂之望而已耶?此實近來之弊習也。 ○宋寅明進伏曰,補中益氣湯,服之有益乎?上曰,姑不可知,而憺憺者稍勝矣。寅明曰,眩氣,如何?上曰,昨晝猶有往來之漸矣。今日則快無往來之事矣。 ○宋寅明曰,北關內奴婢身貢代,八邑災減代,竝計輸送事,前有下敎,而此有大段掣肘處。當初一依庚子條定式之敎,旣出於慮其年年增加,欲爲撙節之意。而若竝與災減代送之,則比之卽今應送之數,元無所減。且以辛亥、己酉等年條觀之,則其所輸送,不過爲二千餘石,以其有災減故也。今此定式,勢將行之於永久,則此後雖災減之時,應送減於庚子,而一依庚子數多之條而送之,亦豈不難便乎?臣意以爲災減代,姑勿擧論,一依庚子輸送實數而定式,何如?上曰,事勢然矣,依所達爲之。寅明曰,元貢旣依庚子定式,則役價宜無異同,亦當依庚子數,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鄭履儉曰,臣昨以江華船頭浦畓,參酌劃給於鼎足山史庫守衛傳燈寺僧人,使得歲收數十石穀之意,有所書啓,而令該曹依施事,命下矣。但此畓,本自江華府築堰作畓,而當初物役不逮,貸用兵曹米木。故自兵曹姑爲收稅,以償其所貸之物。而旣是自江華府築堰者,則江華府卽其主人也。今雖分付該曹,不可不使江華知之,一體知委,使之量宜劃給,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頃日下雨時,適披覽奏議於殿退欄檻間,厥後內官,不爲收置,雨灑沾濕。內官恐其不卽藏守之罪,從中捧授於冊色書吏,改其粧䌙,其事雖微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內官罷職。{{*|出擧條}}諸臣以此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未時,上御宣政殿,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都摠都事李培源,內資奉事李顯行,司宰奉事張海翼,司畜別提崔翼齡,典設別提柳尙徽,同爲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對。培源進伏。上問職姓名,培源曰,都摠都事臣李培源。問履歷,對曰,戊申春別試武科,禁衛哨官,出六後除拜訓鍊院主簿,今爲都摠都事矣。問職掌,對曰,五衛革罷後,別無大段所掌,而以入直監軍而已。中日則都監軍士及武藝別監試才,或內入直軍士摘奸而已。問所懷,對曰,本府不無些少弊端,而堂上主張,故小臣則今無所達矣。培源退,顯行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內資奉事臣李顯行。問履歷,對曰,壬子十月都政,除授光陵參奉,甲寅二月都政,移拜本寺奉事矣。問職掌,對曰,酒、油、淸。問遺在,對曰,燒酒一千七百六十四甁,香醞四百四十三甁,淸蜜九十二石十斗二升,眞油一百二十五石三斗八升矣。問所懷,對曰,本寺雖有些少弊端,與提調相議變通,故別無所達之事矣。顯行退,海翼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司宰奉事臣張海翼。問履歷,對曰,壬子六月,莊陵參奉除授,癸丑六月,陞拜本職矣。上曰,京人乎?鄕人乎?金聖應曰,訓鍊大將張鵬翼之弟也。上曰,然耶?問職掌,對曰,魚物。問所懷,對曰,雖有弊端,與提調相議陳達,今何煩達耶?海翼退,益齡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司畜別提臣崔益齡。問履歷,對曰,初授通禮院假引儀,陞拜兼引儀,今方待罪本職。問職掌,對曰,掌養飼雜畜宴禮時所用及使客支供諸般等事。問遺在,對曰,猪一千三百八十五口,羊二百八口,羔三十五口,唐雁七十一首,鴨子一百二十四首。問所懷,對曰,或有弊端,則本署有提調,故隨事變通,今無所達矣。益齡退,尙徽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典設司別提臣柳尙徽。問履歷,對曰,丁酉七月,初授禧陵參奉,除授宗廟奉事,長興庫直長,遷轉造紙別提,移授義禁府都事,轉拜文義縣監,卽今待罪本職矣。問職掌,對曰,掌遮帳。問所懷,尙徽啓曰,本司行用遮帳改造之規,當初三年一改,而近因經費之不敷,辛亥年自廟堂,五年一造事改定式,而該曹依前防塞,卽今完件甚少。前頭排設稠疊,則必有生事之患,特令該曹,一依改定式,題給物力,惶恐敢達。金聖應所啓,典設別提柳尙徽敢請遮帳改造事,分付該曹,特給物力之說,殊涉煩瑣,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輪對官引見罷後,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上曰,判決事誰也?宗城曰,金在魯之兄金希魯也。上曰,金希魯同爲入侍。上讀新受音,自子云父母在,止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論言孝不言慈之文。宗城曰,常人之情,溺愛者多,盡孝者少,此章切中恒人之病也。上曰,孟子言人少則慕父母,有妻子則慕妻子,五十而慕,予於大舜見之矣。此極言天理人慾之分,而與此章薄孝厚慈之戒,相類矣。寅明曰,孝慈皆原天理,而孝於親甚難,慈於子猶易者,人情之通患,而亦或有不慈者,蓋以天理之都喪,而人慾之交蔽也。上曰,此乃私欲也。故人心危道心微,精一執中之訓,正欲坊其私欲之危也。論脩宗廟敬祀事之文。寅明曰,聖人立敎,曲盡縝密,事死事亡,禮意咸備,如《易萃卦》,言王假有廟,言以己之精神,聚祖考之精神。此所以敬祀事也。上曰,聖人立敎,森嚴可畏,凡人事死,不如事生。今日君臣,恐亦俱未免此患也。此聖人所以立此事亡之禮,使不至忘親之歸也。宗城曰,臣本以蠢愚,待罪經幄,其於聖人制禮之意,何敢與議,而惟以宗廟饗子孫保之孝,切有望於聖上也。弼載曰,此言朝廷敬老,則民作孝。以此觀之,朝廷爲四方之根本也。上曰,所謂上老老而民興孝者,是也。弼載曰,示民有事,謂民事之敎示也。寅明曰,事卽事亡之事,非謂民事也。上曰,事亡之事爲是。論醴酒在室之文。弼載曰,以醴酒爲首,卽大羹玄酒之意,所以不忘本,而務其實也。非獨祀事爲然,王政亦當務實,用人亦宜只取純朴也。上曰,然。論諸侯薨而不葬之文。上曰,此齊桓尸蟲出戶之類乎?宗城曰,卽爲此事也。上曰,《禮記》有中庸、大學之篇名何也?宗城曰,庸、學,本《禮記》,而程子表出之,此程子所以有功於聖門也。上曰,然。宗城曰,今日則一日再講,故行數頗少,明日則稍加行數,何如?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南德夏有敍用之敎,故出問吏曹書吏,則德夏職牒,尙未還授云矣。上曰,南德夏職牒還給,{{*|榻前下敎}}上曰,庚戌二月有免賤公事,下掌隷院備忘矣。今有考見事,庚戌年二月望前後日記入之。判決事金希魯入侍。上曰,判決事年今幾何?希魯曰,六十二歲矣。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順安安定館婢永切還賤回啓事粘目,此只是僞造圖出該院乎?抑竝與備忘,而僞造者乎?希魯曰,朴順才旣已逃躱,公事之僞造,或圖出與否,無以詳知,而備忘則雖非僞造,其中元氏等,乃是備忘中所無矣。且雖是從自願免賤,而西北則例不得爲之矣。上曰,西北規例姑勿論,今見《政院日記》,當初備忘中,元無吳氏、元氏,此便是僞造備忘也。啓下公事之僞造,亦自有其律,而此則竝與備忘而僞造,與向來啓字僞造者同矣。情狀絶痛,不可不各別譏捕,依法重繩矣。希魯曰,順才卽是本道人,自京有難譏捕。臣今親承聖敎,當以此移文,知委於本道監司處,以爲各別譏捕,期於必捉之地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4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道元{{*|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夜五更,月暈廻火星。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兵曹判書尹游鍼灸呈辭,傳于洪尙賓曰,遣鍼醫看病。 ○鄭必寧啓曰,今日朝講時,領事領議政沈壽賢,來詣闕下矣,因正言南泰齊上疏,出去,時刻已迫,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持上疏入侍。 ○傳于洪尙賓曰,朝講停,晝講爲之。 ○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出往城外,仍史gg使g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于鄭必寧曰,命召,遣史官傳授。 ○李承源啓曰,刑曹方有重囚究問之事,而判書趙尙絅,呈辭受由,參判趙明翼,時未出肅,參判趙明翼,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朝者別諭,罄悉予意,書啓之上,方切抑鬱。又觀喉院之稟啓,卿出城外,至納命召,愕然之極,良欲無語。噫,此等之說,以卿休休之量,何足掛齒,而不顧國事,自輕去就,卿須體朝者心曲之旨,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入城事,更爲傳諭。 ○假注書崔龍賢改差,代金道元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夕講爲之事,命下矣。副提學李宗城,陳疏出去,副修撰任珽,陳疏入啓,副校理兪㝡基,牌招不進,校理金若魯,來詣闕下,今方陳疏云。夕講時刻已過,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此備忘,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副承旨李承源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老悖昏耄,苟蹲不去,終至於公議峻發,貽辱朝廷,此實國朝輔相所未遭之羞恥也。撫躬慙悼,祗自恨其滄浪自取而,不意近密之臣,臨傳恩諭,慰勉備至,至有偕入之命,不知滓濊賤臣,何以獲此於君父之前哉?稽手奉讀,自不覺其涕淚之橫集也。顧臣所遭,實關國體,一日仍縻,增國家一日之恥,至於區區私義,有不假論也。惟願亟正臣羞辱國家之罪,以謝國人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書啓,大臣出去城外,臣旣承偕來之命,仍爲隨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在謫之遭親喪者,許令歸葬,已有定式施行之命矣。卽接全羅監司狀啓,則臨陂縣定配罪人吳彦賓,今四月初三日遭父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保放罪人鄭潤先,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二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因義禁府啓目,史官宋敎明處,令本曹發緘取問事,蒙允啓下矣。宋敎明,方爲京畿都事,依例發關緘問,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以昌城等官居良人林中化女四歲兒等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今日筵中,猝被憲臣之論斥,至目以黨論之人,私心慙悚,已難自勝,而事端轉輾,館僚譴遞。究厥所由,皆以臣故。噫,臣本不肖,樹立無素,公心誠意,曾不能見孚於同朝,則不知者之斥臣云云,何足怪也?第其區區建白之意,實在於擇大中而堅守,消淫朋而致治,其言雖微,其心誠苦矣。雖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俯垂鑑燭,不以爲罪,柱後惠文,駁論森然。其言之得失,臣不敢論,只以朝體言之,咫尺前席,臺諫有言,廉義所在,豈敢爲淟涊蹲冒之計也?臣非是悻悻見面,故作此徑情過分之擧,卽所以重臺議也,存事面也。私義公體,固當如此,玆敢冒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卽賜鐫遞,以伸微尙,仍勘郵罰,以嚴國綱,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惶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庸虛蹇拙,百不猶人,一切言議之地,自知其決難堪承,而怵畏分義,間嘗一再應命,語默失宜,動被呵斥,擧止疎繆,輒致顚沛。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杜門屛跡,庶可爲自靖之圖矣。不意玆者,復叨諫省新除,繼以朝講有命,牌召臨門,而顧此蔑效之地,勢難苟冒,僨敗之蹤,理宜控免,玆敢隨詣闕外,略申籲號,乞賜鐫削,以安區區私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事關大體,不能終默,輒此附陳焉。臣聞人主之職,在於擇相。況今天災時變,危亡之刑gg形g,日甚一日,其扶傾補敗,弘濟時艱,只在於輔相之得人,而顧今領揆耄昏,頗不任事,一國之人,無不爲憂,而無敢爲殿下一言者,夫忠厚老成,國之大寶,殿下必欲圖任,聖意甚盛。臣非敢沮殿下此心,而但非德望素重,志慮不衰之人,則徒有伴食之誚,實無鎭物之功,此臣之所bb以b爲憂歎者也。惜其知恥有素,而守義不堅,兩次引入,皆不免迫於嚴命而復起,此亦殿下之過也。臣謂宜以禮進退,以全終始之恩焉。今日可言者甚多,而惟此一事,實係國家之安危。臣以疎遠之蹤,固知言發而禍應,然區區願忠之誠,不能自已,鼎鑊斧鉞,實所不辭,惟殿下矜其志而納其忠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入啓還下。 ○副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卽伏見下政院備忘記,有正言南泰齊遠補之命。臣切不勝驚歎憂慨之至。噫,殿下於前冬,特頒大誥,洞開言路,一國之人,擧皆欣欣,以爲從今以往,讜言日聞,漸復祖宗盛時之氣像,而前後進言者,或懷私意,或毛擧細事,無一人直言正議,仰副殿下虛竚之聖心,此中外之所共慨惜者也。今泰齊,以疎遠一新進,不顧一身之利害,急於願忠,慨然陳章,敢論當軸之首相,毋論其言之當否,此亶出於一片赤心,則殿下所宜優容寬假,以奬敢諫之氣,而乃反嚴辭摧折,譴斥於海島烟瘴之地,處分猝遽,景色愁沮。此雖出於敬大臣之意,獨不思迫逐言官,大爲聖德之累耶?且今私意橫流,習尙不佳,牽制畏愞,顧瞻搖漾之風,已成朝廷之痼疾,求其不拘時俗,不怵禍福,敢爲殿下達一國之公議者,只有一泰齊而已。其疎戇狂直,實亦可尙,殿下奈何忍棄之於絶海之中,使有生行死歸之歎耶?況諫官斥補,本非聖世之美事,言路通塞,亦係國家之安危。臣職在論思,目見聖上之過擧,不忍終默,敢效一言,伏願亟收成命,以光聖德焉。臣治疏呈院,已半日,而承宣故事遷就,不卽捧入,臣誠莫曉何意。今於召牌之下,隨詣闕外,更拜原疏,未免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屛營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入啓還下。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南泰齊怪駭之狀,已諭於處分備忘中,則敢拾洪啓裕護申晩之習,若是請焉,已涉異也,而懷挾私意者誰,一片赤心者誰?其關係體統非細,則敢稱公議,許以忠慨,尤可駭也。況夕講有命,特命牌招,則營護爲事,侵斥喉院,無端違牌,使法講中止,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副修撰任珽遞差。 ○甲寅四月二十二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南泰齊原疏上之。必寧跪進,上覽後曰,正言南泰齊,爲先遞差。命承旨書備忘曰,世道乖悖,擧措輒駭,于今南泰齊而極矣。臺閣者,人主之耳目,朝廷之儀則,其語君也,人主動色,其語相也,宰相待罪,其事體豈不重乎?大抵大臣,在一人之下,居萬人之上,非擅弄威權,關係惡逆,則自古爲耳目之官者,不過就事論事,相規警而已。豈一泰齊,尋常下語,若論庶僚者乎?尤況老昏,頗不任事之目,若非衰吏微官,則雖重宰,在同朝相敬之道,決不若是。於大臣,焉敢惟意下筆?其中以禮進退之說,卽掇拾往者下廟堂飭勵之意。目今雖鼎席不備,朝象泮渙,豈可以官師相規,深責耳目之官,而此則不然。觀其疏,則無他深惡可知,而於其體,則虧損朝體大矣。無他深惡,自虧其體,其心可知。此等之類,不可不嚴加痛懲,以勵朝體,以防傾軋。不若此,豈講坊記之意哉?前正言南泰齊,珍島郡守除授,卽令辭朝,赴任日子,令道臣狀聞,而時任郡守,遞付京職。書訖,上命書別諭曰,噫,世道怪駭,人心淆薄,甚至於傾軋朝廷,迫逐大僚,爲能事,可勝痛哉?今南泰齊之語卿者,絶悖無義,詳諭處分備忘矣。無他開釋之敎,而此亦因予之過。噫,卿之篤老,予豈不知,而年雖篤矣,筋力尙旺,志本忠厚,臨事堅確,此予所以終始敦勉,必欲倚任者。若泰齊之言,年少氣銳,白面鼎席而後,可副輿情耶?此不讀《尙書》黃耉老成者也,何可足責?頃於朝講,以坊之文義,縷縷爲辭,今日朝講,若是被斥,習講屬耳,稟啓遽上,恒日待卿,其若誠信,此等怪論,何敢闖上?此乃予之過也。顧今國事,良欲無語。此等之態,雖三尺之童,豈可不知?以卿忠厚之心,休休之量,何足掛齒,而蒼黃以去,反傷其體乎?玆遣喉院之臣,喩予慇懃之意,兼示過予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顧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承旨傳諭于領相,仍與偕來。書訖,必寧自備忘讀下一通。上下敎曰,朝講停,晝講爲之。又敎曰,近來人妖物怪多矣,而泰齊則以堂后,任事頗久,予意以爲非怪異者矣。此疏必喪性而爲之矣。必寧曰,臣亦知泰齊之爲人,不至如此。今日此擧,體統所在,誠可異矣。仍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掌令閔瑗同爲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掌令閔瑗,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金道元,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夏原君杞,武臣副護軍崔綱入侍。自子云升自客階,止猶有弑其父者。宗城曰,此章承上章喪禮爲言,而引《魯春秋》爲言者,未畢喪三年之制而見弑,則不稱君,蓋所以嚴尊君之制,而亦民之不敢爭故也。弼載曰,此章卽初章命以防欲之義,而與《春秋》定一尊之義同矣。殺字以如字讀無妨。奚齊未吉喪而歿,故《春秋》書法,待之不以君之義,而大抵下犯上爲弑。奚齊雖不得稱君,旣君之子,則讀以弑字亦好矣。上曰,奚齊亦君之子,而下旣弑上,則以弑字讀可矣。寅明曰,殺字以如字讀無妨,而上敎則實在於尊君之子,以弑字讀亦可也。自孝以事君,止卜之日稱二君,宗城曰,此言孝悌之道,而有君不謀仕云者,臣之愚見,則以爲春秋之世,爲人臣者,朝楚暮齊,元無一定之君,故但有其君而已,至於仕官之道,不必謀,而惟卜其仕之日,稱二君。蓋二君者,其所以爲其君者,不亶一而已矣。臣則註疏多舛駁不可信,以此看爲好矣。弼載曰,孝以事君者,卽移孝爲忠之義,弟以事長者,卽敬兄敬長之義,而不謀仕一句語,上番所達非矣。太子之位,視膳問寢之外,不可干與軍國事,故曰不謀仕。惟卜之日云者,古重卜筮,故臨卜之日,始乃稱二君,註所引卜貳圉者是也。宗城曰,若如此解,則仕字豈不可疑乎?弼載曰,仕字《詩傳》中,作事字者,非一二處。此所謂不謀仕云者,卽不謀國事者矣。寅明曰,此章如上番所解者甚曲矣,當如註疏所解,義甚通矣。上曰,然矣。副學所達,亦有見,而二君云者,指君之貳而言矣。自喪父,止民不疑也,宗城曰,此章言君臣父子之義,初無二致,至於喪制,三年之禮,無異同。於父喪,旣盡三年之制,故於君喪,亦盡三年之制矣。示民不疑,所以定民志也。上曰,然矣。弼載曰,父喪君喪,當盡三年之義者,在禮如此,而自《春秋》以後,喪紀大壞,父之喪,旣不能行三年之禮,況君喪乎?朱子君臣服議,君喪之禮大備,而其後亦未能盡行朱子之議矣。至我肅宗大王,取朱子之議,定君喪之制,而纖悉俱非gg俱備g,此所以本朝制作之卓越千古者矣。上曰,然矣。自父母在,止示民有上也,宗城曰,此章乃父母在,其身不敢自由之義也。弼載曰,爲人子者,其身卽父母之身,東西南北,惟父母所命,故此所以不敢有其身也。上曰,然矣。爲人君者,尤不可不體念此義,惟能繼述祖宗之憲章,常恐或墜其基緖,亦不敢有其身之義也,而人臣之義亦然,不墜乃祖乃父之遺訓,克紹其家聲者,於父母,豈不有光乎?宗城曰,聖敎至當。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卽人君之孝也。自故四海之內,止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宗城曰,此章卽天子一統天下之謂也。弼載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處王土之內者,雖室屋之微,人臣不敢自有矣。自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止民猶貴祿而賤行,宗城曰,此章無他義,惟言民不以利祿爲重,而先事功也。弼載曰,此章中無辭而行情一句語,儘合加意細究矣。人之性本善,而情之發,有善有惡。伊川曰,情旣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情熾性鑿,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可不懼哉?此尤人主之所當體意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禮之先幣帛云者,卽孟子所謂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之道,事事物物,無處不在,而敬之爲德大矣。帝王修齊治平之大要,敬爲之本焉,此人君所當體意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一句語,此章所引,則與《詩》本文不同,而人君用人之道,無求備於一人,義亦同此矣。上曰,然矣。自子云夫禮,止自獻其身,宗城曰,此章以下,卽別男女重婚姻之義,雜出於《曲禮》等諸篇,伏想自上,已領會矣。弼載曰,章疑別微,禮之用也,而男女之際,尤有大焉,故別之一字,所當着意者也。宗城曰,男女之有別,禮之所重也。我朝先正臣趙光祖,當中廟求治之日,爲風憲之長,纔七日,而行路男左女右,至今傳誦。爲國以禮,則化民成俗之驗,有如此者矣。上曰,然矣。弼載曰,蓻麻如之何gg蓺麻如之何g一句,註疏則曰,豳風伐柯篇,而伐柯篇,無蓻麻如之何gg蓺麻如之何g之句,齊風南山之篇有之矣。自子云取妻不取同姓,止非祭男女不交爵章及寡婦子之章以下,宗城曰,此章以下諸章,皆男女有別之義,而別無他新義矣。弼載曰,取妻不取同姓云者,其姓氏之所同也。與我國之只同姓字者不同,而夫子對陳司敗,以昭公知禮,不敢諱於《春秋》者,蓋書法不隱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非祭,男女不交爵云者,卽曲禮所謂非祭男女不相授器之義也。上曰,然矣。弼載曰,諸侯不漁色之句,垂戒意甚明。蓋風化之本,實係於男女之別,此人主之所當取則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上章二君云者,卽君之貳云者也。貳者副也,副者預備者也。太子之於國家,其重如此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日所講中,君子不盡利,以遺民云者,先王之政,蓋如是矣。民窮財盡,則國不亡者幾希矣。自祖宗朝以來,每以不盡利以遺民之義,爲養民之本,故不害爲藏富於民矣。卽今山澤之利,盡入於折受,地無遺利,民生之倒懸益甚,國家之窘乏已極,豈不重可寒心哉?宗城曰,祖宗朝爲治之法,則每以不盡利以遺民之義爲本,而以司䆃署gg司䆃寺g一處言之,壬辰亂後,猶有餘儲三四千石云,其他可推而知也。以此觀之,今日國儲之蕩竭,誠懍然寒心矣。上曰,然矣。 ○掌令閔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 ○初仕之職,卽他日臨民之階,其不可不擇差也,明矣。厚陵參奉文道濟,矇不識事,全無官員貌樣。本陵左右,卽松都、江華陵卒輩,與兩處民人,作爲契坊,家材鹽柴,任意斫出,斧斤日入,身爲陵官,漫不知爲何事,莫之禁焉。如此昏懦不職之人,不可置之齋郞之列,請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上曰,依啓。司饔直長李泰翼,爲人賤陋,全不謹飭,及授本職,多行不法,進上事體至重,而受出錢木,半歸於私,磁器闕封,其數甚多,及至拿問,飾辭彌縫,同列羞與爲伍,吏隷莫不怨罵,恬不知(知))愧,晏然行公。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衣冠之列,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果若所論,殊極可駭。其所浮謗,亦難準信,先令金吾,拿問處之。順安縣令尹尙遠,爲人闇劣,全無士夫樣子。及授本縣,日事沈酗,吏緣爲奸,昏不省事,坐衙全沒體貌,待吏有若儕友,至與官屬對坐,爲雜技賭酒肉,以此爲樂,恬不知愧,西來之人,無不掩口,累登臺章,至今倖免。請順安縣令尹尙遠罷職。上曰,文官乎?蔭官乎?李宗城曰,蔭官而古相尹趾善奉祀孫也。上曰,何其甚耶?無乃風聞過耶?遠外風聞,未可準信,更爲詳察處之。 ○閔瑗避嫌所啓,臣言議巽軟,不能見信於君父,論一二蔭官,下詢其先代之誰,其不賜快允,臣何面目,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所引嫌,殊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 ○宋寅明曰,弘濟院傾圮處,小臣明將親往摘奸,而南別宮西宴廳,曾無傷破之事,忽然頹壓,誠甚可異。且聞平壤風雪之變,極其非常云。可驚可慮之事,非止一二,而領相意外有所遭,蒼黃出去。國事如此,未知何以濟此耶?上曰,泰齊事極可駭然。出入堂后者久矣,謂其人不如此矣,今忽爲此,必是失性而然矣。事若微細,而關係非常。國綱之壞損如此,將無以振之矣。寅明曰,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也。大臣有失,則臺諫固當論之,而設有發啓請罪之事,一司不敢獨啓,有簡通一會等許多節次,其事體之若此矣。亦或有陳疏論劾之規,而豈有單擧徑列,請其斥退,如微官庶僚之汰去啓辭者乎?國綱事體,決不當若是,良可寒心。李廷濟曰,小臣立朝許多年,未曾見如此事矣。豈意如許紀綱乎?宗城曰,近日聖上,連設法講,至於朝講,尤是盛擧,而屢次設行,不但臣等之與有榮焉,人情莫不欽頌矣。今日則習講纔訖,臺疏遽上,使大臣,顚倒出去,不但景色之不佳,朝講盛擧,又將間斷,實爲慨然。南泰齊之事,誠如聖敎,若非失性者,豈如此乎?蓋近來士大夫風習怪駭,若欲改頭換面,則必爲此事,若立功者然,世道如此,尙何言哉?臣下不當以黨色等語,陳達於前席,而用舍黜陟之際,不可不先辨其情僞,故臣敢爲此言矣。上曰,予固已料此,故朝者處分時,有其心可知之敎矣。又曰,洪啓裕,是洪禹傳之子耶?廷濟曰,此乃洪禹傳之姪,而故縣監洪禹偁之子也。上曰,啓裕向日事,誠怪駭矣。其日避嫌,應有退待,故予心以爲臺諫,當退待後,請留門,卽爲出去矣。不爲退待,而乃發啓,作可駭之擧矣。予於朝臣,不知誰某之爲誰某,而頃日見金尙重之疏,始知之矣。尙重之疏亦非矣。何必如是乎?宗城曰,十九日下敎,雖父子之間,戒勿相傳,故外人固多不知,而以前日聖敎中,定君君臣臣之綱等語觀之,可見義理昭然,如日中天,而護黨之輩,不信聖敎,必欲使十九日下敎,歸之不可知之域,可謂無嚴之甚,而以昨日違牌坐罷玉堂敍用事觀之,殿下處分亦不嚴,壞亂朝廷之輩,以開其復用之路,因此繼起者,將不勝紛然矣,豈不寒心乎?上曰,以申晩等敍用事,欲有下敎,而昨日晝講相値未果矣。上敎未畢,閔瑗前伏曰,臣有所懷敢達。殿下以去黨習,至誠申勅,而李宗城以諸臣蒙敍之不當,有所陳達,此皆專出於黨習,黨習何時止息乎?金尙重之疏,專事黨伐,而宗城不言其非,只以吳瑗、權爀、洪鳳祚等不宜敍用之意陳白。所好則護之,異己則斥之,此莫非黨習。殿下申勅之意,果安在哉?臣竊慨然也。上曰,宗城所達,亶出肝膈,而目之而gg以g黨習者,是黨習也。此所謂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者矣。弼載曰,晝講入侍臺官,啓辭畢後,宜卽退出,而瑗則不退。且無論宗城所達之如何,而上敎未畢,如是汲汲爲言者,掌憲事誠甚非矣。上曰,掌憲事非矣,侍臣之又如此陳達者,俱非矣。君臣一堂之間,猶尙如此,他可知矣。掌憲及侍臣,竝遞差。 ○副提學李宗城所啓,副應校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晝講入侍時,夕講爲之事,榻前下敎。掌令閔瑗,副修撰朴弼載,竝遞差事,榻前下敎。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副修撰任珽,竝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式暇}}。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李眞淳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執義宋秀衡未肅拜,持平金漢喆未肅拜呈辭,掌令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停。 ○李眞淳啓曰,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有枳子封進之事。雖出獻芹之誠,而依例進上之外,有此別進上,其在事體,實涉猥屑,推考,何如?傳曰,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傳啓中燁、{{!|𪸸|⿰火典}}等事,臺諫則依前書送大槪,而注書草冊中,元無燁、{{!|𪸸|⿰火典}}等事傳啓書錄之處,問于上下番翰林,則皆以爲他啓,則竝批答盡爲列書,而此啓則元無記錄之事,似是臺官,落漏於傳啓之際。自堂後,以不得書入之意,往復於臺諫,自爾遲滯矣。臺臣則以爲連啓,史官則以爲草冊不記之啓,不可書入云。燁、{{!|𪸸|⿰火典}}啓辭不得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不傳啓則無疑矣。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珍島郡守申震熽,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趙世垕爲掌令,李錫杓爲正言,趙漢緯爲副修撰,趙尙命爲副修撰,宋日贊爲禮曹佐郞,李光進爲厚陵參奉。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李義豐、李命祥、洪禹錫、都永夏,單付副護軍,閔瑗、宋徵啓,單付副司直,任珽、朴弼載,單付副司果。 ○左副承旨李承源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近侍之臣,隨臨於城外逬伏之中,傳宣聖諭,委曲勤摰,至有偕入之敎,不知逋播賤臣,何以徼此恩寵於衆棄之日也?感激兢惶,不知死所,而至若微臣區區踪地,更無去就之可論者,惟願亟收誤命,以尊國體而已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bb官b傳授。 ○李眞淳啓曰,副校理尹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金聖應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翼,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纔已承牌入來,而晝講時刻已過,今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時刻已過,停,夕講爲之。 ○傳于李眞淳曰,昔夫子,其不時不食。今濟州牧使封進枳子,乃不時之果,非薦新之物,則事涉猥屑,徒貽民弊,令廚院下送,後勿封進事,分付。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金道元,自去夜,疝氣上升,昏窒不省,症勢危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姜杭爲假注書。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夕講,命下矣,有前眩氣,不得爲之,夕講停。藥房若無時問安,則東朝似爲軫念,今日則勿爲問安,明日問安日次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六陵火巢內,自春夏以來,略有虎行之跡。未見作害之事,而且今草木方盛,難於搜捕,又當農務方殷之時,發民有弊,故姑未擧報矣。今自泰陵、康陵內搜捕以後,昨今日六陵內,虎跡縱橫,不啻狼藉,前頭傷害人命,極爲可慮云。陵內虎患如此,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三日幼學尹命恒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校理金若魯上疏。答曰,省疏具悉。使行日期,開月之初,其尙未晩,更何進定?末端事,當飭勵。拜表之日,上款gg上疏g引嫌,其涉太過。當初葛藤,非爾,誰若此?其所應命,爾宜先,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李眞淳曰,校理金若魯原疏留中。 ○刑曹參判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忝金吾,尸職僨事之罪,尙有餘悸,罪人徑斃,近爲痼弊。本府堂郞之留意申飭者,每在於此,若其被枷杻之罪囚,逃身牢戶,自是思慮之所不到。雖世級已降,奸僞日甚,豈意亘古所無之變,忽生於目下耶?當夜失囚,翌朝旣晩之後,始乃發告,此亦守直軍卒之用計也。旣聞之後,不敢晏然在家,顚倒詣府,鉤覈逃躲之由,訊問可疑之人,言多敗露,果得端緖,招致捕校,付與可問情節而送之,且其求捕之節,不容少緩,故草記批下,有難等待,卽卽知委於兩邊捕廳及各軍門,以爲及時譏捕之地,而端緖深覈一款,係關緊急,擬欲面奏前席矣。諸堂拿鞫之命,遽下此際,蒼黃震懾,相率就理,搶頭圜土,拊心抑塞,自分重譴之亟加,聖度天大,威怒旋收,施以罷職薄勘,罪重罰輕,惶悚深切,甄敍之命,意外特降,收錄之恩,未幾繼下,有若初無所坐者然,臣誠惝怳震惕,莫省攸措。噫,臣於當官莅事,每以毋放過三字,爲自勉報效之資,事變闖乘於匪意,以致朝綱之益紊,豈敢以堂上不爲直宿,有所毫髮自恕者歟?夫子所謂虎兕出於柙,是誰之過者,政是臣向日溺職之案也。從玆以往,宦念都消,復塵淸朝之器使,更犯職責之孤負,臣實爲恥。況此秋曹,係是訟獄重地,便同金吾,以臣負累之蹤,寧有再叨獄官之理?左右揣量,義在必遞,天牌儼臨,坐犯違傲,罪上添罪,求得不得。玆陳肝膈之懇,仰徹黈纊之聽,伏乞聖明,俯諒臣言之不少外飾,特察見識之不容苟冒,亟削臣職,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夏陵君樀疏曰,伏以臣,忝居宗籍之末,猥沐累朝之恩,班序濫躋,而蔑效絲毫,愧懼徒深,而若隕淵谷,第其爲國之忱,愛君之悃,不以人微而有間,此則秉彝之天,所同然也。臣向伏見宗臣洛昌君樘之疏本,則請爲慈殿,亟上徽號,其奉揚慈化之意,光薦顯冊之願,可請gg謂g厭人情,而協群議矣。臣之淺料,固知此疏旣出之後,縟儀盛典,卽宜奉行之不暇,而月日已多,尙此寂寥,蓋緣我慈聖殿下,殷念彌深,盛德愈謙,不卽勉循而然也。臣於是尤不覺欽仰頌祝之至,而微衷所激,有不自默。顧今禮之當然,事之應行,宗臣之疏,備悉靡餘,臣固何所復陳,而蓋其舊甲重回之說,實爲今日哀慕涕泣之處也。噫,洪惟我肅廟大王,光御五十年間,卓越千百王上,駿德丕顯,鴻化普洽,環東數千,誕啓熙運。若天休滋至,聖壽益綿,端臨寶座,歲又攝提,則一邦之稱慶,萬姓之同歡,其可已乎?是則大朝受揭徽之禮,慈殿有媲美之章,而不幸仙馭已遠,慈天獨臨,兩宮同慶,今焉已矣,而念我慈聖殿下,配我聖考,躬贊太平,母儀二朝,心勤保護,履位三十年,于今陰敎旁達於內外,慈恩咸囿於品彙,以致無疆之福,誠如宗臣之言,而巋然東朝,裘冕獨尊,寶算婉晩,適當是年。我殿下終天之慕,愛日之誠,悲喜交竝,自倍常歲。誠以此時,進崇號而擧盛禮,則庶可以彰慈聖闡化之美,而伸殿下撫時之感也,豈不猗歟盛哉?今夫閭巷士夫之類,雖婚科等事,若遇回甲,則亦不無志喜之道。伏況勛華初元,遽回於禮陟之後,妊、娰徽音,幸奉於長樂之尊,則宗社慶忭,孰過於是?揆諸邦憲,考之彝典,其不忍虛過是年也審矣。臣伏見宗臣疏批,則至有抑鬱深矣之敎。伏惟我殿下,夙承丕基,孝事聖母,奉三朝而冞勤,養一國而不足。今逢寧考卽祚之歲,莫伸慈殿致隆之儀,則耿耿聖心,必至於抑塞,而不能自釋,夫以我聖母至仁至慈之念,豈固守謙挹,終靳允兪,以孤我殿下尊親之至誠也哉?臣仰體聖衷,孝思冞篤於顯揚,俯聽輿誦,忱誠擧切於尊崇。若復遲回濡滯,一日不行,則有一日之鬱泄,二日不行,則有二日之鬱泄。伏乞聖明,益加反復力請,亟回慈聽,夬揮睿斷,特命有司之臣,卽擧象行之典,則邦國幸甚,臣民幸甚。噫,臣跡雖賤微,亦先朝一物耳。撫弓餘慟,與時惟新,呼嵩前甲,無地可忭,瞻喬陵而永慕,仰慈覆而愛戴,不勝區區微忱,玆冒鈇鉞之嚴誅,敢瀆肝膈之至懇,臣尤死罪,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卿疏,慕深感切,而謙挹盛德,難以强煩,惟抑鬱于心矣。 ○副摠管李春躋疏曰,伏以,鞫囚逃逸,何等變怪,而臣以此際,適叨禁堂,尸職之罪,合被重誅,而畢竟處分,止於薄罷,感戴洪私,冞切惶蹙,不自意恩敍特降,繼而有摠府新除,聞命震駴,益不知置身之所也。伊時事狀,僚疏盡之矣,不容臣更暴,而追思至今,餘悸在心,則尙何敢以罪人之旋獲,日月之差久,而有所自恕也哉?且臣向日之疏,不過略明委折而已,何嘗有一毫侵及於儒臣者,而其所對擧,尙自齗齗。一時傳聞之訛,本非異事,而或恐自歸爽誤,終始不捨,臣竊哂之。其所謂政廳進去一款,旣已脫空,則彼亦無辭可執,故只以替人筵白,歸之於損體。凡喉院之啓稟筵白,率多朝臣去就之事,則以此爲罪,匪夷所思。臣誠巽懦,不欲呶呶,而其受困則甚矣。情地危苦,未卽肅命,玆瀝肝血,仰瀆宸嚴,伏願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往事亦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4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式暇}}。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趙世垕,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持平金漢喆未肅拜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昨夕伏見下政院之敎,以有前眩氣,至命停講。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伏未審夜來,聖候,更復何如?湯劑亦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無常,只湯劑繼進日,問安宜矣。 ○金聖應啓bb曰b,刑曹參判趙明翼,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金聖應,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火巢內,自春夏以來,略有虎行之跡矣,今自泰陵、康陵內搜捕以後,虎跡不啻狼藉,前頭傷人,極爲可慮,陵內虎患如此,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時囚罪人安宗海,本有濕痰之病,又有四肢不仁之症,而行役驅馳,卽入冷圉,已至一望,所患本症,一倍添重,夜間猝然大寒戰發熱,頭骨如碎,滿身烘熱,右脅牽痛,呼吸急促,手足麻木,腹部脹滿,食飮全廢,不省昏昏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副司果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謬膺申命,復按西事,辭陛時,雖以不可强合之意仰陳,而此特據事理而言耳。乃其心,則幸而歸一,順且無事。而及査終,與瀋報相左,只得如前取招。末後事不知如何,區區憂慮,誠不敢小弛也。臣旣承上來之命,卽起程,方玆入城,例當反命天陛,而竊聞日昨申晩上疏,攻臣全無道理。蓋其許多張皇,都出於忘君護逆之心,則斯亦妄人也已矣,在臣何怒,又何辨?況臣前疏,已悉之,又安用架疊爲哉?但臣旣被其無限詆辱,則理難晏然進身,玆敢略具短控,而自闕下徑退,誠不勝惶恐。伏乞聖明,亟降譴罰,以嚴使臣之體,永賜屛斥,以謝黨人之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不適,聖體若何?昨伏見下政院之敎,眩氣有加,仍命停講,不勝驚慮之至。卽今症候,與昨何如?上曰,不至大段。眩氣往來之時,似感非感,蓋是根本勞瘁所致。再昨領相被逐,景色不佳,憤惋交中,如添一病,眩氣上升,有難引接,竝與晝講而停之矣。今朝比昨稍勝,而猶未已矣。命均曰,殿下每不自量,連日開講,以致勞損之節,至有過後生悔之歎矣。上曰,予豈不思其如此哉?近日玉堂之備員未易,故欲趁其備員,必爲開講。且作報無常,則有若孟子所謂揠苗,故自不得不然,至於召對,則每量力而爲之矣。命均曰,聖上勤學之意,孰不欽仰,而勤勞太甚,是可悶矣。寢睡比前,何如?上曰,氣倦之時,必困睡,而近日煩轉,不得安穩矣。命均曰,前日寢睡時,必披散所覆爲敎,今亦如此否?上曰,然矣。命均曰,朝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進之矣。寅明曰,然則不有虛乏之氣乎?上曰,如此之時,常無節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眉稜上有氣之候,何如?上以雙手技額左右曰,誠難狀矣。命均曰,近日寒暖不調,此時調攝誠難矣。上曰,日氣雖如此,不必慮也,而氣適如此故耳。日寒如此,未知於麥農何如云耶?命均曰,所謂麥秋,乍寒無害云矣。聖徵診脈。上曰,診脈後茶飮仍進與否,陳之,可也。聖徵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如前,而卽今左寸脈暫微弱,右寸脈少根氣,非一時虛憊之氣,滋陰湯旣連進,則茶飮不須多進,數三貼進御,似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昨夕脈候,有沈微之氣。今日脈體,比昨稍大,而不無氣不足之候。補中益氣湯,非不好矣,而發散之劑,不可不用於此時,茶飮數貼進御似宜矣。龜慶診脈退伏曰,脈度比前似沈微。茶飮進御,臣意亦以爲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調均則調均,而不無沈微之候。補中湯雖不可遽輟,如此之時,則姑進茶飮好矣。錭診脈退伏(退))曰,左三寸沈,右三部大,不可以補中之劑過用,宜以茶飮進御矣。上曰,氣不平時,少有飮食,則眩氣似有加,其何爲而然也?諸醫皆曰,脾胃微弱而然矣。命均曰,玉色久未瞻仰,未知何如?上曰仰觀之。命均擧顔瞻望。上曰,氣弱之時,有微縮不舒之氣矣。應三仰瞻玉色曰,有損前日矣。寅明曰,茶飮,於此議定乎?上曰,唯。諸醫議定訖。命均曰,補中益氣湯姑停,蔘蓮茶加橘皮一錢五分,二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前日水剌厭進之時,或以半乾全卜進御,則有開胃之道矣。求之佳品而入之,何如?上曰,厭進之時,適口爲難,而此亦不以爲關係,觀勢爲之可矣。命均曰,鮒魚蒸之屬,或可爲適口之資耶?上曰,鮒魚蒸,雖美味,予常不嗜矣。命均曰,昨今東朝問安之節,何以爲之乎?上曰,病雖如此,豈可廢乎?命均曰,日氣不和,凡諸起居之際,務爲適意,毋致傷損幸甚。上曰,一時如此,何關係乎?命均曰,使行當以來月望後發程矣。日子急迫,犯越奏咨文,不可不急速撰出。禮曹判書尹淳,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大司憲李德壽,前副提學李瑜,使之一兩日內,齊會備局,相議結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小臣惶恐有所達。金若魯潦水阻滯之說,誠爲臣不安之端。蓋當潦水之時,方物之盡濕,亦不可不念,故臣果有所云云,而乃以是爲執言之端,臣心之不安,當如何哉?上曰,金若魯亦豈不知其如此?大抵該國王,方在待勘之中,而在下者不無緩忽之事。使行至今遷就,故若魯有慨於中而發也。卿何引以爲嫌乎?寅明曰,弘濟院昨日躬往摘奸,則果爲毁傷無餘。且其水道橫決,決非可久之地。移建之役,有不可已,而以大廳言之,則今年內似不至頹壓,卽今南別宮西宴廳改建之役,尤爲緊急。兩處巨役,一時竝設,則本曹事力,亦有不逮之慮。弘濟院則待西宴廳畢役後擧行。西宴廳頹壓處,亦昨往見之,舊材瓦無一可用,四十餘間改建之役,極爲浩大,材木姑難臨急措備,前頭還報次,賑廳曾有若干公得材木,爲先取用,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曾在肅廟朝,以遷葬之有弊,雖勳戚大臣遷葬時,勿許禮葬事,筵敎丁寧,其後又有定式之事矣。今番靑平尉遷葬時,有禮葬之命,伏想聖上,或未及考例而然耶?或出於特恩,而曾前定式則如此矣。上曰,予果不知而然矣。命均曰,大臣遷葬時,雖勿許禮葬,而葬需及擔軍,則其後連爲參酌題給矣。聞故相臣趙相愚遷葬,今方爲之云,故敢達。上曰,葬需擔軍,參酌題給,而此後遷葬者,則勿許禮葬事,更爲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問安之規,與古有異。古則藥院問安三日後,政院爲之矣,今則政院、朝廷,一同爲之,非古例也。蓋問安之節,非以有弊也,恐貽東朝之憂念,故有此下敎也。命均曰,明日則問安當爲之矣。上曰,旣喩其意,依爲之。諸臣仍退出。 ==4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bb假注書b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茶飮,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所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蔘蓮茶進御,而眩氣往來,姑無加減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伏承問安之批,以眩氣往來,姑無加減爲敎。醫官使之入診爲宜,敢稟。傳曰,依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答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廸,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上候方在靜攝中,且無緊急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告未肅拜,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右承旨徐命彬,自鄕上來,辭疏到院,而原疏旣已退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翼,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李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趙尙命,時在振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五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領議政沈壽賢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方遭臺劾,逬伏城外,何敢復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所納騎步兵價布,乃是三年二次之役,故在前元無災減之事,而近因連歲凶荒,辛、壬兩年合沒之類及癸丑年物故者,未捧身布,朝家別施優恤之典,時爲蕩減,則其在外方奉行之道,所當十分明覈,査之又査,從略報減,俾無相蒙之弊,而卽接瑞山縣監所報物故成冊,則本曹各樣未收十五同四十七匹,一倂驅入於物故中。設令本邑物故,最多於各邑,要不出二三同,而今此十五同四十餘匹未收,憑藉朝令,欲爲全數蕩減之計,揆以事理,萬萬無據。爲守令者,不思奉行朝家之德意,乃反虛張冒頉,至於如此,誠極駭然。此而置之,將無以懲戢,瑞山縣監李鼎燁,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病勢之加重,連自該署報來,而重囚之屢日停刑,事極未安。臣明翼、臣儼,今日開坐,上曹看審,則病勢果爲危重,氣息奄奄,口頰戰掉,實有頃刻危急之慮。旣無以刑訊,勢將待少差加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漢喆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bb收b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臺閣傳啓,事體至重,而前掌令閔瑗,向於榻前連啓之際,前啓中燁、㙉諸子事,無端落漏。此雖出於倉卒疎率之致,而揆以臺體,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前掌令閔瑗罷職。新除授掌令趙世垕,時在慶尙道尙州地,新除授司諫院獻納徐命珩,時在平安道泰川縣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事,依啓。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廢屛溝壑之一微物耳。宜不敢復近朝端,而日聞北嘖痛心,召役有命,臣分所在,不免暫赴,而使事當否,略有料量,對人酬酢,至達於筵席,乃有特招之命。旣有愚見,不敢自隱,敢以酬酢於人者,仰溷高聽,以備裁擇而已,初無主張,固必於其間,廁聞玉署之臣,因此投章,而其曰,筵臣云云,似指臣身。疏旣留中,指意所在,漠然無聞,昨始因人,得見其疏,其罪臣也,誠狼藉。始焉驚怖,徐gg終g以一笑。臣固飽受人拳踢,今不欲復事呶呶,而彼旣喝出臣所不言,從以億臣意中事,立一毆擊之話柄,空地架設,置人於輕主辱忘大義之科,噫嘻,何其言之險也?臣於伊日,首陳奏與咨事例之不同,而以今送使之難於開例,且關後弊爲慮,繼陳今番嘖言,雖甚憤痛,猶不下從前襲用之悖語,後慮或不至如丙寅、庚午之叵測,而丙寅、庚午,猶不得辨理,今亦不過謄報査案如前之爲,而彼方行査於瀋陽、寧古塔,其査覆,安知與我査,一一相符?然則不如姑依前例,急送咨官,先報犯人承款之招,以觀彼答而應之,似爲完備。蓋其言,差有詳略,大體不外於此。何嘗曰,嘖言是例用者,又何嘗曰,嘖辱之來,勢所難免,而不足辨也。臣之愚慮,只欲確遵前例,先探彼情,以盡愼重之道,而特以言出於臣,求過之目,不肯平心看過,翻演架鑿,有若臣恬然坐視,不知恥辱者然,未知儒臣,何從聞此,而浪費氣力至此?然前例如何,彼自謂不知,若考前例,當知臣言之不爲無稽,尙何足與年少氣盛者,訟其長短也?至於大義二字,又何拖引於題外,自居以己獨知於人所不知之地也?噫,忍痛含冤,婦孺所同,而國小力弱,畏約無窮,慢書責金之辱,前後相望。在其時,雖鉅儒藎臣,森然於朝野,而或咨或奏,惟以循例彌縫爲事,則低心下氣,不獨今日之爲可悲,其所云事在數十年前,必不若此者,多見其未詳故實,徒快口氣之爲可哂耳。然其外托義理,中藏機栝,不專在於臣身,如臣驚弓之餘魄,已有避三舍之意,天日在上,臣復何言?獨愧夫臣之私義,秪甘伏死於田間,而徒以主辱臣死之忱,輕於一進,進亦不能囚舌於時事,一言妄發,又受此無限詆侮,更何顔面,一日蹲仍於輦轂之下,與聞於草創之末?伏乞聖慈,亟加臣妄言之罪,俾臣歸守初分,沒齒訟愆,毋惹淸朝之撓端,公私誠萬萬幸矣。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猥忝僥科,厚惹一世之譏笑,再玷言地,洊被兩臺之訶劾,左右受困,殆至於應接不暇,而後發之言,比前尤緊,臣誠慙恧,無以自解。若其初除之徑先出肅,臣亦追悔之莫及。蓋臺臣,雖有難安情勢,未署經之前,不得陳暴者,古例云然,故臣亦只憑院吏之言,作此顚倒之擧,其生疎妄着甚矣。臺言之來,尤當甘心受罪。雖其他費力譏詆,無少顧藉,而呶呶分疏,秪益疲勞。臣雖不弘,何足芥滯,獨其規避二字,實是士夫難洗之恥。近來朝廷一種風習,專以含糊彌縫爲事,而臣之引嫌,適在入臺之初,旁觀者驟而看之,執此疑臣,固非異事。第念臣家世世,厚被累朝之恩遇,自臣父祖,實有盡瘁死國之誠,臣雖蒙騃,固嘗受此義於家庭之間矣。苟臣不念國恩之報塞,計較一身之利害,上而慮咈於主意,下而恐觸於當路,顧瞻前後,唯以巧避爲心,則是不但在國爲不忠之臣,在家亦且爲不肖之孫,神必殛之,何忍爲此?只以人臣出處,不可苟焉,士夫廉隅,不可放倒,故前疏之辭,不過自伸其私義而已,夫豈有他意哉?苟或朝政不善,關係有大,則雖在韋布,義當盡言,以爲報效之圖,至於徒拘嫌引,而傍默於得失,實非臣之本心也。彼臺臣之不少究恕,而直以一筆句斷者,何其快也?臣竊悶焉。雖然,姓名旣登於臺章,聲罪不翅狼藉,則官職去就,更無可論。雖荷聖明涵貸之仁,旣罷旋官,終欲洗拂,而在臣廉義,決無冒出之理。今於天牌之下,又不得祗命,違逋至此,死有餘罪。玆敢略暴衷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賜諒察,先削臣新授職名,仍勘其傲慢之罪,以謝人言,以肅朝綱,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參判兪崇疏曰,伏以臣,積罹奇疾,轉成半體之不遂,床簀之間,作一籧篨,奄奄垂盡之狀,殆同草露之將晞者,八朔于玆矣。近又將息失宜,重添醫家所謂再中之症,而萬分危急,一晝夜之間,不成生人之理,省識專無,至於家人子姪,而不能覺察,到此地頭,只一縷未絶而已。親戚知舊之來見者,莫不傷憐而告訣,醫技罔措,亦不得下手投劑,古人所謂拭巾待盡,符到卽行者,政臣今日事也。匪意水部除旨,遽下此際,聖朝不遺簪履之恩,至及於朝夕濱死之喘,臣誠驚惶感泣,不知死所。鬼事將迫,實無去就之可論,承命亦且有日,宜卽陳懇,而數行文字,無以自力,今始倩人構得,冒萬死仰伸疾痛之呼於天地父母之前,而積違耿光,竟不得更瞻天顔,臨死血泣,死不可以瞑目也。伏乞聖慈,矜憐臣由中血懇,亟許鐫遞臣所帶職名,俾得以安意就盡,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水部閑局,何讓之有?卿其勿辭調理焉。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父病沈篤,猥陳危懇,伏蒙參講依護之命,而法筵纔罷,次對將行,天語委曲,特許臣先退,體下之恩,迥出尋常。臣歸視湯劑,父子感泣,銘心鏤骨,隕結難酬。第篤老危疾,有非時日之所可差復,卽今症形,一味無減。臣欲更事籲號,則懼於屢瀆,欲勉供職事,則迫於情理,徊徨悶蹙,不知所措。玆因喉院啓稟,天牌下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抑情奔走,斷無其望,敢此申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焉。臣於祈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伏見殿下,保合朝象之意,發於至誠,而日事憂惱,其效邈然,竊不勝惋歎之私。玆以一言附陳,惟聖明裁察。夫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一有干犯乎此,則討之者爲義,護之者同歸。惟此一副當義理,亘古亘今,無彼無此。十九日下敎,誠出於建皇極明人彝之義,非止爲一時調劑之計,則爲今日臣子者,孰敢有容護之意,而一邊之惑,去而益甚,將至於無奈何之域者,豈但黨習者之罪哉?亦殿下使之然也。仁厚涵容,固是人主之盛德,而至於大關係大防限處,則不可不明白灑落,如日月之麗天,以開一世之耳目,而其時下敎之頒示臣隣者,不過曰,彼此皆有不逞之徒,不可爲黨之意,而至於裏面詳悉之敎,入侍諸臣之外,無有得聞者。雖以近日前獻納申晩,持平金漢喆之疏觀之,皆以下敎之不得聞不敢傳爲辭,似若以殿下初不明言顯說,播告中外之故,不知而爲此者然。苟使知之,則其不敢如是也明矣。噫,嚴亂逆於千秋,正君臣於百代,何許大處分,而只與數三臣僚,密勿於半夜前席,惟恐外廷之或聞者,有非公言之義,而臣於日昨前持平金尙重疏批中,百世公眼之敎,亦有所慨然者。夫道不能行於一時,而欲俟來世者,聖人不得位者之事也。殿下處可爲之勢,操可爲之柄,明天理正人心,皆殿下責也,則顧不能行之於今日,而乃欲竢百世之公眼耶?臣謂伊日下敎,祕勿相傳之命,特宜還寢,使纏繞舊習之人,得脫於烟霧籠罩之中,而洞然知臣節之不敢犯,私黨之不敢護,然後痼弊可革,朝論可靖矣。且念世道淪喪,習俗乖謬,看得忠逆字,無異於是非賢否等義。言之者容易,受之者不驚,可爲寒心,而殿下於飭勵之際,無臣節大不敬之敎,亦視之如尋常行用之語,朝而下此敎,暮而敍其人,如此則群下顧何所懲畏,而亦豈不大有損於絲綸之體乎?伏願殿下,繼自今留心愼重於辭令之間,使王言尊而國論嚴焉。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十九下敎,略而詳矣,而佯若不知,徒事務勝者,無嚴也。因此務勝,必欲制彼者,亦不反也。孰是孰非,孰非孰是?末端勉戒,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爾其勿辭救護焉。 ==4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亦復何如?前劑入茶飮,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無常,而此本是往來之候,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卽者校理金若魯,因禮曹判書尹淳疏語引嫌,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漢喆啓曰,臣於數昨辭疏之中,略及十九下敎之事,而及承聖批,誨諭諄切。臣於是,固有所不敢自安者,而料外亞諫之疏,忽復摻及臣身,殿下又以孰是孰非爲批。臣之當初疏論,只欲明伊日筵敎,本非此輩之所可藉重而已,元無較爭是非,與之角勝之意,則今此諫臣之看作大事,費辭侵斥者,抑何意耶?噫,聖批中佯若不知等敎,雖未知聖意何居,而臣之原疏,初不詳論者,蓋以有不相傳之敎故耳。秉筆前席,又奉手書,則得其顚末,宜莫如臣。肆於前疏,有所云云,而今者人言,乃反如是,此固正坐乎不知聖意耳,臣何足與之呶呶哉?雖然,諫疏之詆斥,旣如彼,聖批之未安,又如此,在臣廉隅,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金漢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啓曰,今四月二十二日晝講時,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副應敎金尙星,修撰兪健基下諭事,當出擧條,而不爲書入,尙未下諭,事甚可駭。當該注書從重推考,擧條追後書入,而臣亦難免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判書趙尙絅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只遞本職。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光瀷啓曰,臣敬奉命召,崇禮門外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傳授則以爲,臣情勢萬萬危蹙,而屢煩王人之臨授,不勝惶恐,姑此奉留,以俟解職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五月當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二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五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二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五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一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分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禁府刑房書吏金泰輝,大門直羅將金興瑞,外直羅將吳泰禧,間軍士崔枝葉、朴信命、朴尙健等刑推定配事,前已命下,而因臺諫有究問之啓,不得擧行矣。昨日臺諫,旣已停啓,故竝爲擧行,而其中大門直羅將金興瑞,欲爲刑推,則病勢危重,所見凜凜,將有徑斃之慮。此則姑待其病勢少差,刑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將爲闕直。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申飭之時,況異於常時,而靜攝之中,不緊疏本捧入,非申飭之意矣。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瑞山縣監李鼎燁拿問定罪事,傳旨啓下矣。李鼎燁,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全州營將金彦慶,今月十三日辭朝發行之際,猝得怪疾,不省人事,已過累日,有加無減,卽今病勢,一向危重,實有死生之慮云。此是前營將崔命柱移拜咸陽府使之代,道臣至以此狀請催促,則營將交代,一時爲急,而病勢如此,赴任無期,不可無變通之道。金彦慶今姑罷黜,其代口傳差出,使之一兩日內,往赴,何如?傳曰,允。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罪重溺職,罰止薄勘,屛伏荒郊,感戴洪恩,庶得以涵泳聖澤,安意顚壑,曾未匝月,敍命特下,繼以有政府恩除,馹召之旨,降辱蓬蓽。臣於床簀澌頓之中,驚惶震惕,莫省攸處。噫,臣以衰朽癃廢之質,苟然充備於禁堂之列,昏不能事事,致令防守不嚴,坐失鞫囚,虎兕出柙,責有所歸,泥首犴狴,誅罰是竢,聖度如天,曲施寬典,一時薄罷,旣不足以少贖重戾,而又從以輕加滌蕩,官秩如舊,是豈負累微臣,所敢承當者哉?且其時該郞,尙在譴謫,臣則以同罪之人,先被甄錄,國家刑政,尤不宜若是斑駁,此又臣私義之大段兢蹙者也。仍念臣狗馬之齒,已望八旬,螻螘之喘,自分朝暮,加以喪病摧剝,萬念灰死,精銷神鑠,造次遺失,無復有生人樣子,早宜引分告退,以畢餘命,得免爲《禮經》之罪人,而只緣感激洪造,惓係遲回,罔恤池蹲之譏,自犯夜行之戒,間嘗屢蹈機穽,而猶不知止,有除而未或規免,有召而不敢荐違,扶策殘骸,黽勉承膺,忘年而奔走,遇事而昏憒,向日僨誤,亶由於此。至今追頌,寢驚夢愕。臣雖無狀,顚沛至此,而猶不反顧自省,敢懷冒錄之計哉?況年至則退,不能者止,誠古人裁量詔後之格言,而正爲臣今日準備語也。臣之老不堪任驅策而備使令,實是通朝之所共知,而亦聖明之所俯悉也。今若不自揣量,貪戀榮寵,冒昧復進,則不但爲一世之嗤點,臣身廉愧,壞喪無餘,顧以何辭,以謝淸朝之公議乎?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從縣道控籲,伏乞聖明,俯加矜愍,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仍令銓部,勿復檢擧,俾令垂死殘命,得依丘墓之鄕,瞑目就盡,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咸鏡道觀察使李箕鎭疏曰,伏以,臣之叨此匪據,今且浹兩月矣。縣道承批之後,不敢一向退伏,力疾匍匐,致身京輦,本擬竭誠籲天,蘄幸聖慈垂察,而及至入城,素患風痺之症,挾感陡劇,便卽昏仆,出入人鬼關頭,首尾十數日子,雜試湯丸,竝受砭焫,得以延保軀命,而種種餘症,訖此沈頓,實無轉動之勢,徒煩疾痛之號,喉司不諒,終靳一徹,臣罪愈積,臣情愈蹙,徊徨跼蹐,靡所自容。噫,臣是滓穢之一賤臣耳。向來匪分之除,輒在淸顯之班,臣每恧縮駴慄,死不敢承,積逋嚴命,一未叩謝,執迹而論,萬戮猶輕,臣雖迷頑,獨不知畏?顧今見叨本職,係是外官,亦非初授。苟使臣才力,有一線可效之資,疾病無萬分難强之勢,則勉膺恩旨,少伸義分,亦豈非臣心之所竊幸,而特以任大而責重,決知非臣譾劣之姿,癃廢之身,所能一日堪承,而徒怵威命,强其不能,卒僨國事,自陷重辟,是臣所大懼存焉故耳。伏想天日至明,容光必照,臣之苦心血忱,寧不有以下燭哉?抑臣扶將病母,去住兩難之情,蓋已悉暴於初疏,而秪緣臣誠意素淺,言行不孚,未蒙體諒於愍覆之下。臣只自撫躬慙悼,何敢復以爲言,而臣旣違遠病側,省視久曠,憂虞多端,寢夢屢驚,得見鄕書,臣母吐血之患,近又重發,急灌藥物,幸得少定。臣母知臣有病,慮臣疾歸,雖外爲寬緩之語,而衰年積病之餘,失血旣多,氣息之一倍懍惙,可想知矣。念臣鄕居,去京不過一宿之程,而今得此信於數旬睽離之餘,尙不堪方寸焚灼,如癡如狂。臣若在絶塞之外,母或有添病之報,人子情理,當復如何?恭惟我聖上,以孝爲治,敦倫是先,若臣披愬,在所矜恤。玆敢瀝盡肝血,仰干鈇鉞之嚴,伏乞聖明,特推仁恩,許臣解卸職名,歸護母病,使重任毋至虛授,而至情得以自盡,實公私千萬之幸也。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卿其勿辭往欽哉。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得見宗伯疏本,怒臣之論及使事,勃然見色,語不擇發,是誠意慮所不到,甚矣疑阻之爲害也。臣於重臣,以何心,必欲求過,又以何事,必欲毆擊乎?噫,國家不幸,北嘖忽至,主辱大矣,憤痛極矣。今日群下之爲國家慮者,靡所不至,則臣於此,適有愚見,一疏陳聞,唯是公耳。辨論得失之間,攙說他人之筵奏當否,亦其說然也,而從古當國家大事,人見每患不同,曰是曰非,非係一人私好惡,則但當以談笑爭之而已,在彼在此,何怒之有哉?且近日筵臣之以使事陳其見者,未必重臣一人,則重臣之出而獨當,看作私事,跆藉譏詆,唯其意者,抑又何也?至於筵說一句,天聽在上,諸臣在傍,其無其有,有不可誣,臣不必呶呶强辨,而第其疏中,外托義理,中藏機栝等語,疑太深而意至險矣。言之雖快,亦豈可以如許危怕之目,容易相加於人哉?惜乎,位崇老成之人,猶不愼口氣如此,臣恐盛氣費力之斥,不宜責之於臣也。然臣之初疏,只知爲國深憂,不覺觸犯時諱,是固妄矣,而苟使臣言,有利於國,雖重得罪於重臣,夫何恨焉?然說往說來,轉生一場鬧端,亦非臣本心,唯當緘口囚舌,不與之逐段較詰,而若其受人詬詈,則殊不細矣。怖悸熏心,明發無寐,冒沒在直,萬無其理,露章自列,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妄言之辜,以謝重臣之怒,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若此。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宋秀衡疏曰,伏以臣,沈痼之疾,釁累之蹤,榮塗非望,置散乃分,而不意聖恩偏隆,除旨聯翩,向授以國子之官,今侈以亞憲之任,臣誠感惶震惕,不知所以自措。臣於昨年春,忝叨言職,不恤廉隅,突然出肅者,蓋出於積年戀闕,一瞻耿光之願,而初非仍據臺端之計也,月前所叨之官,則似是閑司漫職,不宜辭避,謹效叩謝之忱,以伸分義,而亦非漸進榮次之意也。自量已深,自畫已久,淸朝豸冠之列,是豈如臣者所可復玷?見識蒙昧,言議疲軟,此可遞也,釁尤旣積,臲卼轉甚,此可遞也,而顧今賤疾危苦,不堪冒出之勢,尤有甚於斯二者。臣於日昨朔試射時,重觸終朝風寒,元來沈纏之疾,一倍添劇,右臂不仁,腰脅牽痛,頭疼膈痞,內寒外熱,種種危惡之證,不一而足,斷無自强轉動之望。昨日違牌,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大逋慢,恭竢誅罰,聖恩曲貰,例勘猶靳,病裏惶隕,益無所措。分義攸在,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目今病狀轉劇,無計自力,臣罪至此,萬隕猶輕。玆貢短章,略暴危迫之懇,伏乞聖慈,曲賜矜察,特遞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不勝區區憂愛之誠,略此附陳焉。夫人君,撫世應物,無非事者,一言一動,實關治忽,而其要只在於心術之微。故古之君子,必曰格君心之非,必曰正心誠意者,亶爲捨此,則無別方可試故也。蓋心之本體,靜如止水,大如天地,而一有私意累之,則至靜者擾雜,至大者消縮,而失其本然之天矣,紛紛事物之來,何以宰之處之之得其平乎?一心眞妄之分,不過毫釐,而國家理亂之別,謬以千里,豈不大可懼哉?仰惟殿下,以聰明睿知之姿,稟剛健中正之德,本地純粹,聖學高明,凡於一心操存之工,宜無所不盡,而若以辭令之發於外者觀之,或不無私意隔礙,本體失平,以致處分之乖當,臣竊惑之。殿下平日接群下之際,天顔溫粹,酬酢如響,便同家人父子,而若其一言不槪於聖心,則摧折箝制,俾不得發其喙,或黜補竄逐,屢年而不復召,或下情外刻迫之敎,使當之者,寧速誅死,而不忍聞,噫噫,此何擧也?閭閻父老之稍能自好者,平居對子弟僮僕,不欲爲疾言遽色,非其子弟僮僕,皆能順承乃父乃主之心而然也,蓋爲家長之道,不得不如是也。噫,閭閻自好者,猶尙如此,曾謂我殿下,以至尊而臨億兆之上,御臣隣之衆,而反不能平其心和其色,有時乎不免於辭氣之失中乎?以臣小人之腹,何敢度聖人之心,而竊意殿下,致蕩平之志太急,而未免硬着於心上,惡朋黨之意太過,而未免偏係於念頭,凡人進言,未暇察其本情,而先有所疑,方寸虛明之地,終反爲私意所累。故物來不能順應,有許多過中之擧耳。不識殿下,以爲言之而不當,何取於進規,罪之而可制,何恤於拒諫乎?夫聽言之道,與任事有異,任事而有不善者,罰之固也,至於聽言,則雖或有不當於上心者,惟當置之而已,不宜輕加以威怒也。若其威怒輕加,處分失平,則不但貽累於君德,而有駭於聽聞,人皆以言爲戒,危亂之兆,未必不由於此也。況上之所自是,未必盡是,而非人者,未必盡非,何妨平心而聽之,虛襟而受之?言出於人,雖有狂瞽之訾,而善歸於我,無非爲瞑眩之益乎?雖以近日諸臺臣譴罷事言之,殿下唯當平心恕察,其言可則用之,不可則置之,如以爲可罪,則亦當罪之而已。何至前後備忘,輒下臣子不忍聞之敎,以之傷寬大之德,而駭四方之聽乎?心之失平,害乃至此,臣深爲殿下惜之也。且臣有所慨然於心者,殿下心氣之不平,辭令之過中,實爲聖德之累,而今日在廷之臣,無一人爲殿下進規,往往有乘機投疏,要激上怒,如許風習,已爲不佳。至若黨人之目,自古人主之所深惡,而近來章牘筵奏之間,或有以黨人二字,歸之於一邊,臣未知爲此言者,果能無一毫私黨之習,而軋人如是耶?此等之言,若日進於黈纊之前,則殿下之心,終無和平之時矣,臣竊憂之。臣本庸陋,加以辭拙,事殿下十年,章奏無多,而粵自丙午入臺之初,固嘗以平聖心爲言矣。丁未再疏,又論之,昨年入侍,又陳之,今玆所仰瀆者,又不過如此。區區之意,獨以爲殿下一心,實爲萬化之本,而或失其和平正大之體,則辭令之間,處分之際,未免乖當,辭令與處分乖當,則言路塞而危亂兆矣。臣於此,安得不屢陳而不知止乎?《易》曰,修辭立其誠。又曰,易其心而後語。伏願殿下,深體此訓,須於一念未動之前,靜坐穆然之中,反以思之,涵而養之,克加易心之工,兼盡修辭之義,勿以先入之見,揣斷群情,惟執正當之則,秤量萬事,無偏無側,會極歸極,則豈非宗社生靈之幸耶?答曰,省疏具悉。勉戒者,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待罪嶺藩,無一善狀,觸處生疣,隨事招疵,臺評迭發,公議至嚴,畢竟譴罷,在臣猶爲薄勘,而不意恩敍旋降,寵除隨辱,諫長新命,忽下於席藁訟愆中,臣誠惝怳感愧,措躬無所。噫,王府定配罪人,事體至重,不待稟覆,爲道臣者,何敢擅自移配,而當初狀請之時,該府二字,偶然落書,只憑該曹覆啓中依施之語,混同分配者,莫非臣矇未覺察,不能詳審之罪,而事雖疎率,其關係後弊,則誠非細,淸朝司直之論,又何怪其不少恕究也?臣之臨事昏謬,十顚九錯者,眞所謂侏儒之短,一節可知。唯當受以爲罪,誠不欲更事追辨,而第末後憲臣之疏,旨意甚巧,其曰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是何人心之危怕至此也?臣之引病乞免,已在於竝據兩藩之前,則一時規警之臺論,在臣何關,而餘波所及,唯恐一箭之不能竝中,精神意態,吁亦可怕。然臣兄已遞北藩,臣又不日將西歸,自此人言,亦可以休,則區區自靖之義,只思斂迹守分而已,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況此薇垣長席,尤豈庸碌如臣者,所可一日叨冒者哉?適値新伯遞易,屢月須代之際,自不免曠久虛縻,情急勢隘,益增惶蹙,不敢遲待於交符之後,玆陳短疏,略此先籲,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遞臣所帶臺職,以重官方,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察任。 ○甲寅四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蒸濕,恐有妨於聖體調攝之節,眩氣往來之候,與昨何如?上曰,今日比前稍勝,而姑無所加矣。第蔘蓮茶進服後,煩熱轉甚,引飮頗頻。予則意謂前此連進補劑,故致此,而亦是浮熱,非有實熱而然也。卽今則眩氣,猶不至甚,微弱之症,亦似減歇矣。命均曰,昨日伏聞醫官所傳之言,有煩熱之候,而此非蔘蓮茶有所害而然也。蓋聖候未平,浮熱間作之致矣。寅明曰,煩渴時引飮頻數,最可悶矣。上曰,然。故每撙節而不飮矣。命均曰,眉稜之候,比前加減,何如?上曰,稍勝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煩熱之故,未得安穩矣。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今日則比昨不至太厭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而連如近日之安穩,則幸矣。命均曰,丸藥近日連進耶?上曰,姑止之矣。聖徵診脈退奏曰,脈候左右平和,無他症候。少微且數,而不至大段。卽今煩渴之候,非若干蔘力而然。近日日氣不適,晝則熱,夜則寒,故自有煩轉不安之候矣。卽今脈度,微帶數,人蔘飮進御,似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比昨似實。煩渴之候,非茶飮二貼之害,氣運虛憊之中,日氣蒸鬱,故自致如此耳。然而茶飮不可一向連進,生脈散加減進御,湯藥則姑觀爲之,似好矣。起鵬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度調均,而乍帶數,此非茶飮二貼之故。權聖徵所達人蔘飮,輕重相適,進御極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調均,而茶飮不必連進,生脈散加減,長爲進御,則臣之所見,似好矣。錭診脈退伏曰,脈度平順,蓋茶飮二貼進御之效,生脈散之屬,似未免泛緩,人蔘飮進御,誠好矣。諸醫診察訖,命均曰,生脈散,帶淸涼之意,人蔘飮,乃溫補之劑,諸醫所見旣歸一,蔘蓮茶今姑停止,人蔘飮劑入,何如?上曰,三貼姑先劑入,可也。寅明曰,晩後首醫更爲招入,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使事,有稟定者,故敢達。使行若在五六月,則輒有遼野阻水之患。不但不得如計趲程,所齎方物,每有沾濕之弊。向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以書狀赴燕時,齎去五起方物,只納一起,而僅僅推移充數,幸免生事。今番則只是一起,若或沾濕,則臣等被罪,固不須言,其生事國家,當復如何?雖不可加其起數,而苧布綿紬之補空者,倍數以齎,備其不虞,似宜矣。若無事得達,則留作冬至方物補空之用,恐無不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各種方物中席子,最易傷汚,不可不加齎其立數,而且臣曾見封裹,則所裹油紙,薄劣特甚,決難防其水患。今番則必以敦厚油芚,各別擇裹事,申飭戶曹,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自前一品使行,則必有譯官自辟加定及別啓請之規。間因奉朝賀李光佐,以其兩人不緊,防啓,只許有事則別啓請矣。其後因宗臣所達,連爲率去,而今番不可不以幹事譯官,別啓請,故金時瑜則以加定率去,而諸議及副使、書狀之意,皆以爲李樞,自初居間往來,必有周旋之道。且以續奏到日妥奏爲言,則雖在罪謫,不可不率去云,而亦有前例。丁丑年臣之從祖故相臣徐文重,不得竣事而還,其時首譯卞爾遇,被罪發配,而故相臣崔錫鼎,仍請率去。今番亦用此例,李樞戴罪率去,何如?上曰,此非放釋也。命均曰,然矣。當戴罪率去,如白衣從事之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聖應曰,日者平安道備忘,僞造逃亡罪人朴順才,令本道各別譏捕之意,自掌隷院,分付道臣事,因上敎,雖已知委該院,衙門卑微,牒呈而不得發關。若自備邊司或秋曹,更爲發關分付,似好,故敢達。上曰,令秋曹發關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仍退出。 ==4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式暇}}。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能麽兒堂上,能麽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呈辭,持平金漢喆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傳于鄭必寧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前日偕來承旨,還爲入來。 ○洪尙賓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眞淳,今日病不仕進,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卽爲牌招。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萬成爲全州營將。 ○金聖應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禮曹判書尹淳,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判書金在魯,左尹李德壽,副司直李瑜,齊會備局,陳奏咨文,一兩日內結撰事,命下已久,拜表日字不遠,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宋寅明、金在魯、李德壽、李瑜,竝卽牌招,使之急速撰出,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禮曹判書尹淳,副司直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陳奏咨文撰出,一日爲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今番使行,戴罪率去事,命下矣。以此意,分付本道,罪人李樞,姑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泰陵、康陵兩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虎一口捉得後,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搜捕者,已至累日,更無蹤跡。且當農節,逐虎軍連續調發,亦涉民弊,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五月朔祿俸,輸送于領議政沈壽賢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地,決無常廩之理,至煩輸送之命,而終不敢祗承,不勝惶恐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副校理兪㝡基箚子曰,伏以持平金漢喆,以臣於數昨辭疏之中,略及十九下敎之事,而及承聖批,誨諭諄切。臣於是,固有所不敢自安者,而料外亞諫之疏,忽復攙及臣身,殿下又以孰是孰非爲批。臣之當初疏論,只欲明伊日筵敎,本非此輩之所可藉重而已,元無較爭是非,與之角勝之意,則今此諫臣之看作大事,費辭侵斥者,抑何意也?噫,聖批中佯若不知等敎,雖未知聖意何居,而臣之原疏,初不詳論者,蓋以有不相傳之敎故耳。秉筆前席,又奉手書,則得其顓未顚末,宜莫如臣。肆於前疏,有所云云,而今者人言,乃反如是,此固正坐乎不知聖意耳,臣何足與之呶呶哉?雖然,諫疏之詆斥,旣如彼,聖批之未安,又如此,在臣廉隅,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諫疏侵斥,出於意外,聖批未安,何必深嫌?請持平金漢喆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之年來處身,誠是事理之外也。以決不可强之老病,猥膺決不可承之隆命,挈曳垂絶之喘,奔走班行之間,其爲苟且無恥甚矣。臣敢呼號祈祝,屢入疏單,庶冀未死之前,免爲失性之人,而聖渥冞隆,一兪尙靳,臣常惕然自悲,怵然自慙,蹙蹙若窮人之無所歸,今則臺議旣已峻發矣。自國家置輔相以來,殆未有如臣所遭者,而況其爲言,初無一字之過實,揆以國體,其何可一日虛縻,以增國人之唾鄙乎?若臣之所自痛者,貪戀不去,老不知恥,畢竟以一身貽羞朝廷,乃至於此,身名僇辱,更無餘地,俯仰慙悼,皆臣自取。唯願亟正臣汚衊廊廟之罪,以厲世道焉。且臣得聞校理金若魯疏中,以姑停使行,先送譯舌爲未安。臣不勝瞿然之至。今此使事,難遽以我査勘結,彼中方有會査之擧,先送咨譯,且探査事,繼送使臣,似或爲審愼之道,故有所仰達矣。人見之不同如此,此亦臣慮事錯謬之致。至於或牽於使臣暑行之議云者,臣雖無狀,其忍爲此?苟如其言,先私後公,厥罪,如何?伏乞聖上,俯諒危悃,亟下處分,鐫削臣職名,仍勘臣罪,以幸公私,不勝大願。{{*|不批,遣知申敦諭,與之偕來}} ==4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式暇}}。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東萊府使李潝。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bb拜b呈辭,持平金漢喆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校理金若魯,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聖旨,馳往于南大門外領議政沈壽賢所住處,傳宣聖諭,仍以偕入之意,再三敦勉,而大臣以所遭非常,無意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予之敦勉于卿者,豈特慰之心?關係朝綱,亦關事體。以泰齊駭怕之斥,勉副首相,朝綱乎?事體乎?求諸往牒,豈有此等之理乎?以卿忠厚之性,休休之量,何足介意,而自輕去就乎?今者知申偕來之命,其意深矣。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朝象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更爲傳諭,期與偕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甚未安。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校理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以不可冒之踪地,難自强之情理,尸居臺端,辭避不得,居常恧蹙,若隕淵谷,而目見朝象日乖,痼習難醫,敢以草草數語,贅陳於請急之章,及承聖批,頗蒙開納,而第誨飭之諭,實有非臣疏之本意者。噫,殿下視臣以色目中人,故或意臣因其務勝之習,故爲制彼之計,而區區憂慨之忱,則本不出此。蓋殿下雖以略而詳爲敎,而十九之後,人之爲言者,亦非一二矣。若知而言之,則固無奈何,不知而言之,則前後嚴敎,亦無以服其心。而況義理,是公共之物事,王言,非可諱之文字,此臣之必欲一番宣示,洞然開曉,使殿下之處分,如日月之光明,一世之疑惑,若雲霧之披豁而已。至於甲是乙非,初非所較,相制不反,又是情外。固知聖敎,亶出於交勉戒之意,而獨臣之所自愧者,欲矯色目中疑阻之弊,反以此受疑於君父,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此已臣難冒之端,而繼伏見憲臣之避,以臣疏語强引爲嫌,臣誠訝惑,未曉其由也。臣疏所謂不聞知者,非謂憲臣,則在憲臣,有何可嫌之事,而只以語次間提及其說之故,不察辭意,徑自替辨,有若眞有被斥於臣者然,誠非所慮,而看作大事,不知聖意等說,備加譏詆,都是題外,又何必多辨也?臣妄陳一言,旣承難安之敎,又被匪意之斥,以此以彼,有不可一刻晏然於職次,而適受恩暇,未卽詣臺,曠日泯伏,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咸鏡道觀察使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將私懇,冒瀆宸嚴,寵批勤摯,有踰尋常,臣誠含恩感分,未敢顧私,旣已冒沒肅命。固當卽速赴任,而第臣自聞母病,方寸慌亂,不能自定,唯以及時歸救爲急。且臣亡父母墳山,在砥平地,而今臣去喪之後,初當遠離,辭陛之前,一行展掃,亦係情理之不容已者,玆敢冒死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許令往來,俾伸人子之至情,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4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載寧郡守沈得賢。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連日雨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前劑入人蔘飮,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茶飮進御後,眩氣少愈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漢喆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李承源曰,藥房入診時,右相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告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處置,已至經宿,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未差,右承旨徐命彬進。 ○吏批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議,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尹陽來爲刑曹判書,李德壽爲吏曹參判,徐命彬爲吏曹參議,趙明翼爲京畿監司,申昉爲工曹參判,尹潝爲白川郡守,沈聖希爲副校理,李夏龜爲振威縣監,南泰良爲副修撰,李徵道爲直講,金錫一爲慶尙都事,金尙星爲西學敎授,趙尙絅爲漢城判尹,李瑜爲刑曹參判,魚有璜爲咸興判官,李春躋爲左尹,宋秀衡爲同副承旨,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承源爲右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趙尙絅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申昉爲同知,姜璠爲僉知。 ○傳于李承源曰,秋曹佐貳,承旨及咸興判官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鄭必寧啓曰,再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新除授南兵使趙東彬戶奴呈狀內,上典偏母今年八十四歲,揆以情法,決不可遠離赴任,斯速啓遞云。閫帥之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有八十篤老之親者,亦多許遞之例矣。今此趙東彬之母,年八十有四,則孝理之下,難以强令遠赴,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池百源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近添輪疾,症勢危劇,萬無供仕之望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砲保價布,乃是輦下親兵冬衣之資,故當年十月內畢納事目,不啻嚴明,而近來國綱解弛,朝令不行,各邑守令,怠慢成習,無意督納,事極寒心。諸道癸丑條價布,災減外應納未收,極其夥然之中,至於湖南之光陽、順天、綾州,入於之次之邑,而光陽、順天則經年遷就,尙今全然不納,綾州則未收之數,比他邑最多。湖西之西原,以稍實之邑,歲翻之後,只以若干木同,塞責上納,卽今未收,多至八同餘,而尙不來納,故三次嚴關,一不回牒,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所當依事目,一倂請罷,而非但迎送之有弊,近來守令,不無厭避故犯之事。光陽、順天、綾州、西原等四邑守令,爲先拿處,以懲日後,而其餘諸道未收各邑守令,亦爲從重推考,各其監色,竝令本道兵使,各別科治後,未收價布,定日畢納之意,嚴飭分付於諸道道臣及帥臣,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領議政沈壽賢五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日夕所顒祝者,唯在早蒙恩譴而已,冒受常廩,斷無是理。屢煩輸送之命,終不敢祗受,尤增惶恐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敎輸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出身尹就亳,今四月二十二日番中日時,騎芻五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九日私婢海丹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守僕李貴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金尙鉉,敦化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司憲府執義宋秀衡,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未回啓疏章擧條中,年月旣久,事端或變者,有難一一以粘目覆奏,故曾前皆已別單回啓矣。今亦依前例,抄出要旨,略論可否,條列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二軍色郞廳,例爲久任差下,專管經費,而今日政,久任正郞金錫一,移拜慶尙都事矣。方當委任責成之時,遽移他職,本色事誠甚可慮。且庫舍改建,纔已始役,鎭日監董,此亦不可付之生手,參考前例,多有啓請仍任之事,金錫一卽爲仍任,此後則久任郞廳勿遷之意,竝分付吏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忠淸監司癸丑年捧未捧狀啓,元還上,則泰安郡守崔道聖爲居末,瑞山縣監李鼎燁爲之次,軍餉則新昌縣監李肇元爲居末,瑞山縣監李鼎燁爲居二,燕岐縣監鄭亨泰爲居三矣。竝依事目擧行之意,分付,而諸道還上磨勘,三月內未及擧行,則監司從重推考,都會官守令拿問事,新有定式矣。今此封啓,在於四月初一日,且本道監司,新經遞易,差遲日子,容有可恕,監司、守令推考拿問,竝姑安徐,何如?傳曰,允。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月初,爲省先隴,來淹楸下,病蟄跧伏之中,伏奉今月二十六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使之乘馹上來者。臣承命驚感,莫省攸措。念臣愚於量己,暗於涉世,徒知事君無隱,觸犯於衆怒,不忍便訣明時,蹲冒於邇列,本以游羿彀之蹤,又況處睢盱之地,早晩顚沛,固已揣知,果然金漢喆之僇辱及之矣。觀其精神所注,則外托於官師相規,而藏得許多機關。經學薦三字,演出於白地,至以衆嘲群譏,擔閣一邊等語,操切臣身,不遺餘地。臣於是,惝怳駭惑,莫省其謂也。所謂經學別薦,臣於臺啓,始聞之。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則未知譏嘲等說,果俑於誰口,而設令其姻婭宿憾之間,自做物議,暗裏閃弄,臣何以覺得,亦何從得聞也?漢喆之必以是爲誣臣辱臣之妙方者,其爲計,欲巧反拙,誠不滿一哂也。然而重臣之疏,渠之避辭,不待辨說,自歸落空,故擠陷之計,無處下手,替傳他臺,減得分數,徒以去就一節,爲其脅持之欛柄,此亦有一言可辨者。臣之所執,本與金若魯差異,向者徑出,不過待同僚伸廉隅之意,則屢違牌召,嚴敎荐降,臣之雅志,本不欲因此事爲嫌,而轉輾撕捱,荐違召命,亦非分義之所敢出者。臣之先爲膺命,其亦僚席間消詳講定事也。漢喆旣以臣徑出爲太過,又以臣先出爲罪案,自不覺其言語矛盾,旨意綻露。臣固付之一笑,而亦知其意之不專在於就事論事也。仍念臣孤根弱植,四無板援gg攀援g,信心直前,不避忌諱,昨年臺垣,旣招人次骨之怨,向日筵白,又礙其進身之路,畢竟逞憾之毒鋒,果出於親姻之地,傳法之神,則此尤可怕。將未知從今以後,含沙於幾處,伏弩者幾人,則到此地頭,不但蹤跡顚沛,身名僇辱而已,七尺之微軀,其能保全於毒螫糜碎之中耶?在臣自謀之道,固宜永謝簪紱,退伏田廬,遠避駭機,不干世事,可以少殺其怒湍,而得免於密網矣。官職去就,固無可論,金華一步,鐵壁在前,在臣亦是歇後語也。且臣於夏官長之對疏,尤有所恧踧不自安者。伊時事實,館例可考,館隷尙存,焉可誣也?不謂重臣,因體例間一微事,務欲角勝,大費聲色,亦非臣始慮之所及者,此亦臣難進之一端。噫,臣持身不謹,自速謗尤,名登於白簡,迹困於叢鏑,已分自屛於窮山樵牧之社,以爲自靖訟愆之地,恩召之下,末由趨承,瞻望雲天,一心耿耿。玆敢於縣道之章,悉暴其情懇,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遞臣所叨職名,仍令選部,永刊臣名於仕籍,使得優游田畝,歌詠聖澤,俾安臣分,以謝衆怒,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末端下語,此亦疑阻所致,其須就事對之而已,其何此等疑阻之目,譏人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俄者問安之批,已言之矣。眩氣尙有往來之氣,而微弱之候,頗勝於前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氣若平時,亦隨而差勝矣。命均曰,前劑入人蔘飮三貼,已爲進御乎?上曰,唯。命均曰,膈間不平之候,猶有餘氣乎?上曰,比前頗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平和調均,而猶欠有力之氣矣。命均曰,人蔘飮繼進當否,仍爲議定,似好矣。上曰,依爲之。聖徵曰,人蔘飮極爲平順無害,其中加減繼進則好矣。上曰,厥藥味甚甘酸難進。五味子入幾何?其味與生脈散有異,未免太酸矣。應三珍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平順。然脈體比前猶高,些欠安靜,不足之候,猶未快祛矣。聖徵曰,人蔘飮無非甘味之材,故不能善進。今後減去甘酸之味,半夏薑製加入,則進御似勝矣。上曰,辛味猶勝甘酸,而橘皮味亦覺酸矣。應三曰,寒汗之候,或有減歇之道耶?上曰,比前差勝,而猶不止之矣。應三曰,汗候雖承勝前之敎,以脈候觀之,氣弱之候猶未已,汗候未必亦由於此。臣之所見,半夏、貝母加入,五味子、甘草減分入之,則於進御之道,不至太酸甘矣。命均曰,令入侍醫官,一同議定則好矣。上曰,其令首醫仰達,可也。聖徵、應三,各陳所見訖,命均曰,從首醫所達,人蔘飮本方中,黃芪五分,五味子十粒,甘草四分減去,半夏干製一錢加入,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候今番差勝,未必不由於藥效,調攝失宜,則恐有更發之慮,調保之節,別樣審愼則好矣。命均曰,明日有晝講之命,聖候諸節,猶未復常,小愈之戒,亦不可忽矣。上曰,今幾差勝,何關係之有?興慶進伏曰,今日臣有及時稟定事入來,而伏聞明日有下開講之命。聖候猶未平復之中,若有講讀,則不瑕有勞損乎?小臣不勝區區之慮,敢此仰達。上曰,近因不平,久不開講,故有是命矣。所達若此,明日晝講停,次對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榻敎}}上謂興慶曰,頃者以針灸,受由引入矣。今已出仕,所患其得差愈耶?興慶曰,小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頃者重傷於兩朔鞫坐,症情苦劇者,殆過旬日。連服藥餌,受由施灸,僅得少歇,而乃者領相,意外遭人言,至於逬出城外,朝體傷損,極可驚歎。如臣病昏者,獨處重任,廟堂凡事,實多憂悶,而昨者鳳城回通出來後,以使事,有急時稟定事,不得已出仕矣。當初犯越咨文中,以細洞及羅多乃洞兩處殺掠之意咨報矣。按覈使査覈後,細洞則歸虛,只以羅多乃洞一處成案以來,殊未可知也。瀋陽將軍題本,有渾江地方及三道溝地方兩處殺掠之語,故馳通鳳城,探問其地界,則回通纔來到,處所則果是二處,而前所謂三道溝地方三人被殺處,今爲紅土巖地方,前所謂渾江地方六人被殺處,今爲二道溝地方,而所謂二道溝地方,卽伐登高山里對境云,細洞卽此地也。人命被殺之數,雖與瀋陽題本,有所換易,而蓋犯越人初招中,細洞殺掠之說,明是實狀,其追後之招,必是誣飾也。事端旣如此,今若更爲詳覈,査得其細洞、羅多乃洞兩處殺掠之實,與當初咨文措語,無相左之端,則査案似爲明的矣。上曰,回通雖來,地名人數,與按覈使査狀及瀋陽題本,旣多換易,罪人追後招辭,又是誣飾,則雖更覈査,其與當初咨文措語符合,未可知也。在魯曰,下敎誠然,而以今番回通見之,地方人數,雖不脗合,罪人初招殺掠之說,以實納供,則後招誣飾,不可取信,而但細洞先出云云之說,終是疑心處。不然,必是當初隱而不發之致,更爲査究,於事體,似爲得當矣。按覈使亦不可不更令下送矣。上曰,以前後査案見之,則細洞殺掠,金永昌似爲首犯矣。命均曰,似然矣。興慶曰,査案無違錯,然後似可無後慮。今以此兩處,更査成案,誠爲得當矣。且奏文咨文事,諸議或以爲姑徐使行,先遣咨官,前頭勘結時,使行可以持奏文入去,或以爲不可先送咨官,使行當爲入去云,而卽今入侍吏、戶判兩人之意,亦各不同,使之陳達,何如?上曰,其各陳達,可也。寅明曰,奏文體例,臣未之考覽前例,而大抵撰文,當以直爲親問樣,粧撰爲辭,文理通暢,然後保無他慮矣。元來我國,前後五番,有此等事,而頃日禮曹判書尹淳所達,則以爲我國犯越之事,前例不多,甲申年査勅,亦不出來。且以事理推之,天子至尊且嚴,此事停當,要必先奏皇帝,以存重事體之意。亦以今方査覈之意,及於咨文中,不必先送使行云云,而小臣之意不然,國家事必以萬全之道爲之,可矣。且旣無的當可據之例,則不如自此,先送使行,不待彼使之出來,似爲得宜矣。廣詢諸臣,而決之爲好矣。在魯曰,當初使行定奪時,臣未入侍,雖不知其時事端之如何,而第聞尹淳所達之言,則其所爲說,似違前例。庚午年査勅來時,元無罪人捉問之事,至其搜捕後,自此續奏。其時文書,未能盡見,而臣意則罪人地方,一一磨勘,同謝恩奏文,入送爲好,而其中不無難處之端,以是,臣亦不知何以則果爲善處之道矣。上曰,頃者首揆陳達,故業已知之,而承文院古事,猶未知其前例果如何也。俄者吏判所達似是,而我國雖疲弊,該國王,方在待勘中,豈不奏文乎?此不可如戊申年之爲也。在魯曰,其中某漢首犯,某漢之次,分輕重具悉於奏文中,方可無相左之弊。而衆罪人,亦不可不趁速悉致京獄,取招矣。上曰,拿致捧招,道理爲是,而不必來囚京獄,囚置於畿營,亦無妨矣。在魯曰,如此則道理終不誠實,不如拿致於京獄,捧招爲可矣。上曰,然則平安道江邊犯越罪人等,拿致京獄,可也。{{*|出榻敎}}命均曰,査案分明爲之,卽今第一件事矣。上曰,査案不分明,雖送使,顧何爲哉?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近以服藥之故,每差晩進御矣。興慶曰,朴海昌梟示事,旣已回咨入送,而正法關文,尙不發送云。旣是犯越者,則當用犯越之律,卽爲行關於本道,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來到近郊,而方有身病,陳疏呈狀,尙不上來。當初以正卿,備擬藩任,實出擇差,而{{!|𢢜|⿰忄業}}之眼疾素重,難於理劇,故差出時銓長,書問於臣,而臣以不必擬望之意,有所回答矣,望筒已入,終至於受點矣。蓋{{!|𢢜|⿰忄業}},以鞫囚之誣招,欲爲待命而上來,行至果川,病勢添劇,嶺伯除命之下,不能入城,投呈辭狀於備局,而正卿方伯之狀,不可循例題送矣。病狀旣如此,則有難强迫,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嶺伯之除,予亦有意,而前後除拜,一不應命,事體豈容若是乎?興慶曰,且聞近患泄痢,症頗不輕云矣。上曰,頃日辭疏之批,有所下敎,而予有欲一見之心矣。在此近地,何不入來耶?從重推考,數日內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臣於昨日,暫爲往見,則其志固定,不遞則斷無入來之意。自上敦勉雖勤,徒爲上下相持而已,領相事誠爲難處矣。上曰,卿果見之否?命均曰,昨日見之矣。上曰,首揆所遭,誠怪異,幺麽一臺,駁斥大僚,有若微末庶官然,此關係朝綱。體統所在,誠極寒心也。命均曰,老成之在朝廷,豈無所益,而一朝去朝,今日爻象,可謂潰裂無可言矣。近來黨論雖痼,而論人之道,必指某事某事而非之,然後可以服人之心,而臺疏之一筆句斷,如論庶僚微官者,事體道理,豈有如今番事乎?上曰,南泰齊事,已極怪異,而任珽之營護,尤可怪也。世道如彼,良可寒心。命均曰,侵斥之言,豈曰無之,而其疏措語之不稱量,豈有如許者乎?興慶曰,《景廟朝實錄》,今春奉安於赤裳史閣事,曾有成命。所當擧行,而方當劇農,列邑軍丁,調發有弊,待秋擧行,恐爲得宜。五臺山史閣實錄曝曬,今年當次,而《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他處史冊缺落,故五臺山實錄曝曬時,考出謄來事,亦有定奪矣。莫重實錄,旣知缺落之後,尙未謄來,事體極爲未安。且曝曬每當年次,而未卽擧行,故致有史冊霾濕之患。今番則必趁潦雨前,發遣史官曝曬,仍使之謄來落編,而本館曝曬,亦爲當次,竝依例擧行,何如?上曰,事體則然,而曝曬時,亦必貽弊於各邑,當此劇農,實甚重難。赤裳奉安事及五臺山本館曝曬等事,竝待秋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南別宮西宴廳及弘濟院修改時物力,今方措備,而其中大樑四箇,誠難得之。劃給耗穀,卜定外方,何如?上曰,此時輸運,爲農民之巨弊,自京中無可得之道乎?寅明曰,自京實無可得之道。若於有船材處,取用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有船材處,使之定差員,斫伐以納,而必令斫取於近水處,俾除輸運之弊,可也。{{*|出擧條}}在魯曰,李台重變通陞六事,頃日仰達,則下詢大臣後,有考見襯的前例更達之敎,故退而詳考,則翰薦旣完之後,有異議者,變通陞六。不知其數,而至於回薦時致敗者,多從春坊陞出。唯李瑜、柳弼垣,因筵臣陳達,別爲陞六,此爲襯的之例矣。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凡翰薦之規,多人被薦,而一人見枳,則見枳者外,例爲更薦,而今此李台重敗薦時,雖不以其人之不合爲言,旣以單薦致敗,且有李瑜等前例,則陞六,似宜矣。上曰,依他例陞六,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考見奏文前例,則監、兵使及地方官,亦皆捧招矣。關西前監司,旣令上來,而地方官處,亦當一體緘問,而當自刑曹,知委擧行矣。上曰,自備局定其地方官後,分付刑曹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刑曹判書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敎}}上曰,前刑曹判書趙尙絅,以千金子不死市之語,强作嫌端,終必圖遞而乃已,實爲未安,而政院之捧入辭單,殊甚非矣。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承源,侍讀官金若魯、兪㝡基,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就坐訖,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一卷,自乞深考祖宗之法箚子,止論不可遣罷防秋人兵箚子。訖,上命下番讀之。㝡基讀自第二箚子,止乞罷宣撫使第二箚子。訖,上命注書讀之。光躋讀上皇帝封事一編。訖,若魯釋文義曰,此箚中進君子退小人,以圖中興數句語,爲一篇大指,而其勤勤懇懇於章奏間者,於此等處,可見矣。㝡基曰,李綱初抵河陽,論城辟gg城壁g頹廢之狀,仍遙望拜陵寢,而拜此疏,可見忠誠懇款,而其論君子小人之辨,亦甚明白。蓋綱於初辭陛之日,旣已道聶山、唐恪之爲小人之狀,高宗信任之爲非。不但此也,曾受裵度傳之賜也,謝箚第二中,首以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起頭,而末又以魏洪簡、元稹爲言者,可知其嚴於賢邪之分也。君子小人之於用兵行師之間,似不相及,而武侯之深以此爲言者,明寇敵外患,猶可掃除,小人之在朝蠹害,根本寢長,其害難去,有不可勝言而然也。是以尹吉甫出師北伐,必以張仲之孝友爲言者,亦以此耳。此等處別爲留念,而勿泛然看過,則豈不幸甚?上曰,然矣。㝡基曰,十五板無以利口善諞言,爲足使云者,蓋取人之法,當以忠實樸直爲主。至於嫺其辭令,飾其文辨者,雖似外爲觀美,而終非正大底人。以此漢文帝時,以嗇夫除上林令,張釋之以爲豈以嗇夫之喋喋利口,而拜官哉?《論語》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人主取人,恐不可以言語取之矣。上曰,然。㝡基曰,以李綱之才,而終受汪伯彦、黃潛善二人之讒構,拜相七十餘日竟解去,而謫洞宵宮使。雖以防秋兵請罷一事觀之,以此作爲李綱之罪案。初則欲防秋,而以李綱之請罷爲罪者,小人之巧於陷人,而先期設計,豈不密乎?上曰,然矣。上曰,防秋人兵箚子,尤可見李綱之設施方略,盡言不諱矣。非李綱之才美,則孰有如此者乎?若魯曰,自古忠君死國之人,亦皆智謀兼備,奮不顧身者,不爲不多,而至於李綱,則其知其謀,古亦罕有,而但恨遭時不淑,逢衆口之讒,而爲世所嫉。然事君之義,不以明暗,而有所異心,嫉惡之志,不以剛禦,而有所畏憚,爲國之誠,前後章奏,勤懇切實,若使當時之君,言聽計從,擧國而倚任之,則李綱尤宜殫竭心力,知無不爲,而惜乎高宗不能容一李綱,終至於國勢之委靡不振。此無他,不親君子,而近小人之致,斯害豈但止於一時?亦迤及萬世矣,可不懼哉?此爲帝王深爲監戒處矣。上曰,然矣。上曰,李綱用之,則徽、欽,豈至於往沙漠耶?若魯曰,用捨之權在我,而高宗不能自主,以至於旣張之國勢,莫可收拾,用捨不明之害,從古如斯矣。上曰,以其上皇帝封事見之,李綱嘗以忠義自奮,以徇國家之急,其愛君憂國,心迫而情切,益章章矣。若魯曰,高宗卽位之初,親筆手詔曰,朕於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自以爲庶幾焉。以此觀之,高宗徒有是言,而不能自强,不思討復之義,惟以苟且姑息爲事,其不足與有爲,於此可知矣。上曰,徽、欽在時,高宗猶有投鼠忌器之嫌,而徽、欽旣沒之後,則似無所顧藉,而復雪昧昧焉無聞,此予所以未知也。㝡基曰,上皇帝封事,和戰守三策,有所達矣。能守而後可戰,能戰而後可和,斯乃千古確論。若戰而後和,則所以和者在我,不能戰而專請和,則所以和者在於虜。此所以宋以一字之和,竟至於亡,一如石靑之於契丹,誠千古痛恨處矣。上曰,然矣。㝡基曰,其中論恭儉英哲這一句語,儘好矣。繼體守文之君,惟恭儉,可以爲之支遣,而至若興衰撥亂之主,非英哲,不足以當之。惟其英,故用心剛而斷大事,不爲小人之所搖,惟其哲,故見善明而任君子,不爲小人之所間,此豈非千古帝王之可法者乎?其所論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太宗處,亦有意見。蓋高祖,豁達大度,詘群策而用中,漢之光武,推赤心置人腹中,唐之太宗,從諫如流,宋太祖,則洞開中門,以待群下,太宗,則沈謀英斷,勤儉納諫。玆四五君者,莫不以用人之言,而爲己之善,得力,或致創業,或致太平。此等言語,豈其一時李綱,只諫於高宗而已?誠爲百世人主之可法可監處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下番引恭儉英哲之語,所達好矣。如李綱事,其所以興衰撥亂之意,前後章奏,勉戒切至,而在上者莫能用其言,終至於寢微而不振,甚可慨矣。今聖上飭勵求助之盛心,孰不欽仰,而第念殿下臨御以來,變怪日生,治效未著,此無他,殿下於用人之道,猶有所未盡,以致君子小人之混淆,而不能辨,繼自今,尤益奮勵振作,明君子小人之分,世道可以挽回,政事可以進益矣。伏惟聖上,益加留意,而察臣愚衷,則其幸,如何?上曰,所達大體則好,而予於世所謂君子小人,見之久矣。講罷,上命上下番,進伏於前。上曰,處置批答見之乎?十九下敎,儒臣亦嘗請頒,而以公心請頒者是,而其中亦不無以私心請頒者矣。李著疏語,果不無挾雜者。儒臣之置之落科,予不爲非,而此後儒臣之所不憎之人,如有挾雜者,儒臣辨之以挾雜,然後二人方知今日處置之不出於私矣。李著之心,若果無挾雜之心,而玉堂處置如此,則李著豈不冤乎?若如前日,則亦必有下敎,而只以依啓批下者,欲觀前頭矣。若魯曰,李著疏語,終是偏且挾矣,而殿下反謂臣等挾雜,臣等平日言議行事,若見孚於君父,則豈有此下敎乎?臣承此言外之敎,益不勝惶悚,繼之以恧蹙也。㝡基曰,臣果與上番,相酬酢於直次曰,吾輩今日之司諫處置,實出於至公,而自上必認以爲有甚麽偏見而然矣。今者果伏承聖諭,而聖意所在,臣等非不仰揣,而但李著初疏中語,儘有挾雜之語,其所以請頒十九日筵敎者,昨年上番臣金若魯,以此疏陳,而臣於其時,亦有疏曰,臣見與若魯同,而特若魯先之耳云云,此則然矣。第其中李著疏所謂討之者爲義,護之者同歸等語,豈非欲驅半世之人於逆之科耶?此乃挾雜也。故臣等果相議而置之落科矣。上曰,近來人無偏係者,凡幾人,如李著,則憑藉而排斥之,如兪健基,則不無執滯,而彼此各相疑阻故然,而儘如兪健基疏,設使金漢喆無狀,雖爲鄭益河而爲之,其亦彼此各以疑阻之心見之,故至於如此,世道之寒心,尤無可言者也。若魯曰,頃日兪健基,意外遞罷,同僚之間,臣亦去就相同,而兪健基、南泰良二人,則終不出,臣獨冒出,臣之不安,尤如何哉?上曰,此與兪健基、南泰良有異。禁推,而措辭牌招,則豈可以此爲嫌耶?若魯曰,卽今本館,只有金尙星及臣二人外,無他行公之人,而尙星積久撕捱,終不膺命。自上若別樣敦迫,則渠豈不承命乎?館中形勢,誠甚苟艱,故敢達。上曰,金尙星之撕捱,殊無義,其所引嫌,豈不過乎?分義不當若是。牌招入直,可也。若魯曰,召對冊子懸吐,使李德壽,與副學相議爲之事,前已稟定,而開講不遠,姑未懸吐,將有窘迫之患矣。何以爲之耶?上曰,其有不然者。不可,則長官、次官,繼而懸吐,可也。諸臣仍退出。 ==4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沃川郡守李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金漢喆牌不進,執義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及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尙未處置,或未肅拜,或未差,或呈辭,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眞淳,以領議政沈壽賢偕來,方在城外。在前如此之時,有稟旨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李德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常參朝講時刻單子,傳于李承源曰,常參當先爲之。常參時刻,則定以卯正初刻,朝講時刻,定以辰正三刻。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昨日違牌,今不出肅,參判李瑜,亦不出肅,詞訟積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而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不爲行公,知義禁趙尙絅未肅拜,只有同義禁趙錫命,不得備員開坐,事甚未安。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知義禁趙尙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入對,事體殊甚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尹淳,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議政府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判朴文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承源曰,召對爲之。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南泰良則今無更嫌之端,若是撕捱,極涉太過。沈聖希則其所引嫌,尤極無義,只推,更卽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傳于鄭必寧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下,連違召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參議,一體牌招開政。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禮曹判書尹淳,參判洪鉉輔,俱以病懸頉,參議金龍慶在外,工曹判書金取魯,受由還來未肅拜,參判申昉,參議李{{!|𤲸|⿱兹田}},俱在外,無進參之員。禮曹判書尹淳,參判洪鉉輔,工曹判書金取魯,竝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縣監李枝發,順天府使南渭老,綾州牧使鄭錫疇,西原縣監李秉鼎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枝發、南渭老、鄭錫疇、李秉鼎,時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自蒙恩罷,杜門調息,雖復疾病支離,頓無生人之意象。而自幸衷情畢暴,已蒙聖心之鑑燭,竊庶幾從今以後,引分休廢,無復有怵迫之慮矣,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復叨館職新除。臣聞命惝怳,忽不自知其愧與懼也。噫,向日憲啓中,旣以經學之薦,作一笑囮爲言,則臣顧自謂何等人,而超然自居於臺論之外,耐彈忍恥,復汚經幄之地哉?此理甚明,人莫不知之,而銓曹猥加檢擬,聖明輒復存錄,是必至於積久撕捱,公私交病而後已。臣之一身罪戾,固不足道,而其重傷國體,虧損分義,亦非細事,此臣之所以惶悶抑菀者也。且臣得見持平金尙重疏本,則急於詆辱,語無倫理。臣雖疲駑,豈可與此人,每每較詰,而其中動適時宜一句語,指意黯黮,有不容無說焉。夫喜言論立名譽,務以馳逐時好者,世自有此一等人,如臣孤弱,自守不足,前後出處言議,自度無可以當此目。今不確實指陳,以明其動適時宜之狀,而但曰,大臣稱其言,玉堂辨其謗而已,則是豈臣之所可得與,而又何以爲臣之病耶?至於毁譽喜怒等說,尤極可笑。當初臺疏之發,臣不能處之以橫逆,而辱與辨論,此固臣之偏處,彼之目以悻悻,固無足怪。然,其所謂躍然而喜者,則彼又何從而得之也?首尾語意,無一實事,而苟以抑勒詆笑爲事,是尙可與之辨說事理,以究是非之所在哉?雖然,其一篇醜辱,無非搢紳難洗之羞,則臣之目前去就,尤無可論。玆於特敎荐召之下,力疾詣闕,仰伸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一自奔逬出城以來,竊計匪據之職,自當隨卽解免矣。不意恩諭洊降,近臣臨守,一日二日,以及一旬,臣誠抑塞煎悶,不知所措,晝不能食,夜不能寐,絲縷氣息,有頃刻垂絶之形矣。如或因卽溘盡,則臣之不瞑之恨,固不暇言,而其爲搢紳之羞辱,爲如何哉?臣誠爲是之懼,不計煩瀆之誅,復申疾痛之號,唯聖明之少垂哀矜焉。噫,今臣所遭,自是國人之所共言,公議之所同然,今而始發,其亦晩矣。以公言之,可免覆餗之歎,以私言之,庶逃負乘之患,在臣賤分,實爲萬幸,而第臣之所自痛恨者,以言才具,則其少也,猶不如人,況於衰耄之年乎?以言年齒,則雖在朝從宦之人,年力旣勌,固當乞退,況於屛蟄田間,年迫日索者乎?旣自知其無才無德,篤老劇病,飾巾待盡,乃其常理,而怵迫分義,貪戀恩寵,終至於冒受重任,老妄昏錯,殆失常理,此臣自痛者一也。一年從政,疾病過半,筋力精神,萬無可强之勢,屢入疏單,以爲自處之計,而精忱淺薄,旣不能感動天聽,志節不固,又未能抵死祈免,乍入乍出,處義無據,此臣自痛者二也。醜拙畢露,姗笑溢世,垂死殘齡,名登白簡,終爲苟且無廉恥之人,區區身名,雖不足恤,受恩如天,報蔑絲毫,行己無狀,有辱睿簡,傷則哲之至明,孤眷毗之殊遇,此臣自痛者三也。從來輔政之臣,尠以無恥被言,蓋能揆度年力,早自引去,不至於受人迫蹴,而臣獨冥行不息,知進忘退,貽辱朝廷,更無餘地。雖決西江之水,顧何以洗此黃閣上羞恥哉?此臣自痛者四也。靜言思之,莫非自取,撫躬慙悼,夫復何言?雖然,事已往矣,噬臍莫及,而臣之所菀悶而焦熬者,以此滓穢之身,尙叨輔相之名,行路指點,婦孺嗤侮,必怪其至今淟涊,其爲係關於廉隅之大防,深矣。一日不遞,所傷實多,以殿下之明聖,儻或俯垂照臨,其所以亟賜處分,必不待臣辭之畢矣。伏乞聖明,俯矜悲苦之懇,快降斥退之命,俾臣得以生安死順,獲霑生成之大造,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自古大臣,被讒被斥於人者,豈特卿也,而若卿者,往牒未聞。朝綱不嚴,世道乖悖,南泰齊極矣。以卿恒日力讓之心,況又到此,豈不若是,而予之靳允者,亦無他也。曾已諭,乃事體也,乃紀綱也。昨聞原任大臣陳達,詳知卿心,又聞不勉副,則尋鄕之意。噫,卽今在朝時原任,其幾人?卿若又往,其於國勢何,其於股肱何?聞此所達,終難强迫,而循例許解,適中其意,其虧事體掃紀綱何?噫,黃耉老成,經傳所在,忠厚確實,所以取卿者。若靳允,則使老成大臣長往,若勉循,捨倚重之元老,於此於彼,思之忘寐。故傳諭批答,欲諭未諭,尙未答矣。巽牘復上,而反復思之,終難例批,頃年亦有其例,若如原任所達,入城見予,前席面陳,予亦有面諭之意,卿須體此肝膈之旨,卽日入城,聽我面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隴,焚告榮誥,荒原動色,感結幽明,淚濺松柏,欲酬洪私,惟期隕結。昨纔還歸,未及趨肅,刑官移拜,遽下此際。臣聞命驚惕,莫省攸措。顧此新除,資級雖同,而六部之長,地望自別,況有籌司之例兼,與聞廟議之緖餘,此豈如臣庸品鈍資,所可叨冒哉?左右思量,愧與懼竝,天牌荐降,自犯違慢,臣尤死罪。玆敢不避煩猥,仰陳情懇,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遞臣匪分之職,仍勘臣違命之罪,以安私心,以肅朝綱,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使劇務毋滯焉。 ○吏曹參議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廢疾無用之一物耳。濫被恩造,曾無尺寸之補,積犯違慢,徒負丘山之罪,居常懍惕,若隕淵谷。顧此銓部佐貳之命,夫豈臣意想之所及哉?方今聖上,赫然奮厲,思欲丕新治模,制治之要,莫先於用人,用人之道,惟在於銓衡。政宜另擇其標望鑑識見重於當世者,畀以參銓,庶幾商確甄品,調劑酸鹹,以無負其職責,而乃使如臣者,遽爾充擬於人望之外。雖以則哲之明,偶失照察,至有此謬恩之橫加,其爲累睿簡,而乖政理,孰甚於此哉?臣誠震惶慙汗,繼以駭惑,莫省其所以也。噫,人雖至愚,自知甚明。顧臣迂闇之資,痼廢之疾,誠不足以備數於淸朝任使之末,竊嘗自附於古人量受之義,從前忝叨,稍係匪分,輒敢懇扣辭遜,蓋已有自畫於中者,曾以此,累形於章牘,質言於朋儕,斷斷苦心,可質神明,非敢有一毫矯飾。此知臣者,所共矜悶,而見恕者也。年前銓郞之除,適當親臨視政之日,威命之所怵畏,事勢之所窮極,不得已乍出承命,粗伸義分,而去就郞當,處義無據,內違素心,外貽深誚,省己而有汗霑衣,對人而無面可顯,矧玆所叨,有加於前,而乃復冒昧承受,循墻之志,都歸壞了,濫竽之恥,漸至恬安,殆若己分之所固有,一之再之,不知止焉,則向前所以斟酌辭受,不敢苟然之意,其將黯闇不能自明,而眞所謂要官美職,從容遜讓,而必致之者,世之持淸議者,必將嗤罵之,目之以壟斷之鄙夫,臣雖不肖,寧忍爲此?從今以往,唯當謝脚榮塗,固守微尙,庶可以息黥補劓,而不至爲全喪廉恥之人耳。此臣所以反復揣量,有死而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且臣有私義之不敢安者。前參議臣徐宗玉,卽臣五寸叔也。權衡人物之地,何等權要,而後先遞代,不出同堂之親,使莫重公器,有若臣一家私物,堂堂聖朝,何患乏人,而乃若是苟簡爲哉?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也。卽因開政有命,天牌再臨,不得不隨詣闕外,披歷gg披瀝g情實,仰控宸嚴,伏乞聖慈,曲垂諒察,俯循至懇,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銓任,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等箚曰,伏以司諫李著,以臣以不可冒之蹤地,難自强之情理,尸居臺端,辭避不得,居常恧蹙,若隕淵谷,而目見朝象日乖,痼習難醫,敢以草草數語,贅陳於請急之章。及承聖批,頗蒙開納,而第誨飭之諭,實有非臣疏之本意者。噫,殿下視臣以色目中人,故或意臣,因其務勝之習,故爲制彼之計,而區區憂慨之忱,則本不出此。蓋殿下雖以略而詳爲敎,而十九之後,人之爲言者,亦非一二矣。若知而言之,則固無奈何,不知而言之,則前後嚴敎,亦無以服其心。而況義理是公共之物事,王言非可諱之文字。此臣之必欲一番宣示,洞然開曉,使殿下之處分,如日月之光明,一世之疑惑,若雲霧之披豁而已。至於甲是乙非,初非所較,相制不反,又是情外。固知聖敎,亶出於交勉戒之意,而獨臣之所自愧者,欲矯色目中疑阻之弊,反以此受疑於君父,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此已臣難冒之端,而繼伏見憲臣之避,以臣疏語,强引爲嫌,臣誠訝惑,未曉其由也。臣疏所謂不聞知者,非謂憲臣,則在憲臣,有何可嫌之事,而只以語次間,提及其疏之故,不察辭意,强自替辨,有若眞有被斥於臣者然,誠非所慮,而看作大事,不知聖意等說,備加譏詆,都是題外,又何必多辨也?臣妄陳一言,旣承難安之敎,又被匪意之斥,以此以彼,有不可一刻晏然於職次,而適受恩暇,未卽詣臺,曠日泯伏,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筵敎請頒,不無意見,疏中辭語,頗有挾雜,請司諫李著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甲寅四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知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聖應,校理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差歇後一樣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作乎?上曰,大體一樣,而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困惱之候,比昨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昨劑入人蔘飮,已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上曰,備局次對,何等關重,而諸臺多有懸頉,不爲入參,豈有如許道理乎?事體誠爲寒心矣。興慶曰,今日引見,時刻頗早,故文書之可裁稟者,未能商確,只以若干覽過者持入矣。仍達曰,還上軍餉捧未捧文書,必於三月內磨勘,過限者,都會官論罪,自有定規矣。卽伏見慶尙監司狀啓,則四月初二日封啓,而各邑磨勘,則已於三月內爲之,封啓之際,自致遲延云。事勢似當如此,都會官論罪事,姑爲安徐,居末居二者,依定式勘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盛陳都事、守令、察訪不爲擇差之弊,以爲都事,則以栅門迎卜搜檢事,朝家本有侍從擇差之命,而徐命杰一番往返後,連三次使行之還,輒以假都事代行,當初朝令,竟歸弁髦,且聞假都事之搜檢,極涉可笑,不如不爲。朝廷紀綱,終若不能愼揀都事而送之,則莫如因前送邊將云。道臣此言,實出於深慨之意,今後則申飭銓曹,使之極擇差出,而迎卜搜檢時,必令實都事下往,何如?上曰,吏曹不爲擇差,固非矣。道臣之因此請罷都事之搜檢者,極涉未安。藩臣事體,不當若是。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都事擇差之意,亦爲申飭銓曹,而前頭搜檢時,如有不爲下去者,則論以厭避邊倅之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淸北四邑獨鎭軍器,今方區劃變通,而其中鳥銃,尤難措辦。道內各邑所在鳥銃之數,比之軍摠,剩餘頗多,請取其餘數中,除出二千四百六十餘柄,移給於獨鎭四邑。此則誠爲便當,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 ○上曰,湖南煮鹽事勢,與嶺南有異,趙顯命之意,與朴文秀,有若楚越,何以則有善處之道耶?興慶曰,湖南事勢,有異於嶺南。嶺南則船材斫出非難,而湖南則松田,距鹽場稍遠,大凡形勢,與嶺南,大相不同。且以狀啓措語觀之,其松田皆在沿邑,而沿邑飢饉之慘,有甚於辛壬兩年。今方救死不贍,雖不侵擾,任其自在,糊口作農,其勢末由,裹糧遠役,尤難自力云。煮鹽之意,專出於備凶救民,而些少弊端,不一而足,況松政之可慮,旣如此,而且已節晩云。臣意則以爲,依其狀啓,姑爲停止,似好矣。上曰,頃者趙顯命狀啓,船材有處摘奸事,方入邊山云矣。其狀啓,政院置之耶?承旨出去問之,可也。聖應承命趨出,復入達曰,臣出去問之,則元無留置之事,或出給備局,或卽下該曹云,故未能持入矣。上曰,其狀啓頗簡略,政院則必不置之矣。大抵謀之在衆,斷之在上。事勢果如此,則詳量爲之,好矣。興慶曰,慶尙道金海鎭營將,狀報于備局,以爲巡點次,去月二十八日,離發本鎭矣。同月二十日兵使關文內,得見朝報,則今月初八日,因重臣疏請,營將巡點待秋擧行事下批矣。巡點之行,姑爲停止云,故依關文停巡而還止云。外方藩閫,不見備局關文,只憑朝紙,莫重巡點等事,若是停止,事甚可駭。當該兵使閔昌基,事當拿問,而旣以他事,方在拿問中,宜有別樣論罪之事矣。上曰,旣以他事拿問,則更以此別爲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農事方殷,此時守令,不可一時離官,受由上京未下去諸道守令,令政院催促下送,可也。{{*|出榻敎}}興慶曰,目今節屆仲夏,農務方殷,民間一邊刈麥,一邊移秧,日不暇給,而各樣軍米布及田稅大同,勿論新舊未收,一倂催納,小民困於徵督,將未免農事之愆期,誠可矜悶。辛壬條未收,則姑爲停退,待秋徵捧,俾無奪農時之患,似爲得宜。戶判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此乃極農之時,五六月兩朔,則未收姑令停捧,待初秋卽令捧上,誠爲無妨,而應捧之物,各邑必多已捧上未裝發者,各邑有因此停捧,或混歸未捧,而中間料理,反爲民弊,亦涉可慮。或未捧停退外,已捧者,區別督送之意,嚴飭本道,有不可已矣。上曰,昨年則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昨年則舊未收,竝皆停捧矣。上曰,所達是矣。辛壬條未捧,姑爲停退,已捧者,各邑若或混歸於未捧,則前頭繡衣時,隨其現發,當繩以重法,各別嚴飭,使卽上納,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曰)),各處祭服,其數甚多,典守之人,初不加意看護,擧皆渝傷,而奉審時及祭祀時,執頉改造,經費亦無以支當。日前一倂取來本曹,看審區別上中下三品,太廟朔望祭所用,旣是每朔應行,計其祭官數,爲先極擇,盛之櫃中,具鎖鑰還送太廟,令守僕依前次知,其他大祭、親祭時所用祭服及各處祭服,竝自本曹次知,每祭受誓戒,前期一兩日,堂郞開坐看品,計其祭官數,一一擇出,移文輸送於行祭處,過祭後,又復推來,依前次知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興慶曰,此卽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也。以還上軍餉儲置未捧事,列書居末、居二、居三守令等姓名,請令廟堂,稟處矣。亦當一依定式勘斷。都會官則無論及之事,而此啓本,亦在於四月初,則當與嶺南都會官,一體勿論矣。京畿監司申昉,亦以還上移轉軍餉未捧事,列書居末、之次守令等姓名,有所啓聞矣。此亦當依定式勘斷,而京畿則初無都會官云,別無可論之事矣。上曰,竝依定式勘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以江邊事,前監司權以鎭,則已令上來,而兵使李遂良,不知在京與否,且地方官當一體取供,而前江界府使金浚,則被拿削職,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方在謫所,令刑曹發關分付,使之上來,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番犯越罪人之自平安道上來者,直囚京獄,未有前例,謄錄亦無見在者矣。上曰,直囚京獄,則似涉不可,守禦庫或掌隷院,囚置,何如?眞明曰,自前如此等罪囚,囚置京獄,第未知前例之有無,不可不詳考前例而處之矣。興慶曰,與京囚,不可混入,別處則好,而處所終爲難便矣。上曰,置於一處,終難便,考例擧行,可也。眞明曰,朔寧幼學李碩輔,以陳田減稅事上疏,批旨有曰,非爾等之聞,幾乎欺民,仍令備局,稟處矣。事之始末,臣適知之,故敢達。京畿御史嚴慶遐,曾以此事陳白,擧條下備局,故領相洪致中,以査問許減之意覆奏矣。其後嚴慶遐,又以承旨入侍,以畿營不卽施行陳達,故問其陳田結卜於畿營,則多至百餘結,一時許頉,誠爲重難,更欲筵稟處之矣。稱以朔寧民人,每每呈狀於備局之坐,而外着儒服,立庭强訴,有若非理健訟之類,故臣招入嚴責曰,百餘結多民之地,非一人私事,而汝獨主張,如是留連。近來鄕曲無賴輩,托以上京圖事,誘民聚財,資生圖利者,成一弊習,汝亦其類,斯速退歸專農云爾,則無辭而退矣。今乃假稱應旨,猥越陳疏,政院之捧入,亦可怪矣。日昨別單回啓時,已令畿營都事覆審時,詳細踏驗,待其啓聞,可以更爲稟處,此上疏似當勿施矣。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引見時必令備三司入侍者,意非偶然,所以重事體也。政院前期周旋,雖變通開政,必俱備三司,或不得已兩司中一人入侍,則仍爲次對,而若兩司俱不在,則每以請對入侍,曾見事例如此,而近來則兩司不備之時,仍行引見,恐舊禮遂廢矣。興慶曰,先朝備局引見時,兩司雖或不備,兩司中一員,必令入參矣。上曰,前例果然乎?寅明曰,前例則然矣。若魯曰,次對時三司入侍,亦中間定式之事,不必以三司之不備,亦廢次對,至於以請對入侍,亦未知前例之果然,別爲申飭,必令備員入侍,則似宜矣。上曰,此是政院之責,前期申飭,必令兩司俱備,而前例之如何,自政院考見日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水剌尙未進御乎?恐爲過時矣。上曰,今日水剌之時嘗早矣。上曰,兩司不備,明日常參似殊常矣。若魯曰,明日朝講爲之乎?晝講爲之乎?兩司不備,是可慮矣。上曰,臺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興慶曰,頃日南別宮西宴廳,無風自頹,亦一變怪。自古變不虛生,伏願聖上,益加勉勵,務實去文,一心對越,則在下者亦豈不懲戒而不務實乎?上曰,所達,好矣。興慶曰,臣曾聞六鎭往來守令之言,則其百姓,皆願一得文臣作宰云,而特以地遠之故,人皆厭避,只以無勢武弁充差,重邊之意果安在哉?前後擇差,申飭非一,而銓曹每每因循,不爲擧行,繼自今另加申飭,作爲定式,則誠好矣。我國事,有若高麗公事三日,永久遵行,似不易矣。上曰,邊地守令差出時,問於大臣乎?興慶曰,曾無來問事矣。若魯曰,愼簡之道,專在銓官,大臣則唯當精白一心,持其大體而已,則自然體貌尊重,何必與聞?眞明曰,於差出時,必先問議大臣後爲之,可矣,而見差之人,若又不合,則大臣請罪政官,亦無不可矣。興慶曰,此則專出於責望大臣之言。臣忝在大臣之列,適見近來如此之事,有所仰達,而若是責望,則其事終不可爲矣。上曰,此則彼儒臣所達,似是矣。古豐陵及領相在時,每以自重彈壓矣。今則不然,一泰齊凌踏大臣如此,豈不寒心哉?大臣,在一人之下,居萬人之上,而反制於在下之人,此莫非平日不能自重彈壓之致。俄者金若魯之言,果是矣。興慶曰,小臣之意,則以爲此由於時勢使然而然矣。若魯曰,聖上勉勵大臣之言,誠是矣。大臣承此下敎,豈不盡心奉承,而殿下亦先自勉,凡於發號施令之間,凝重自持,則其爲上下交勉之義,亦不淺淺矣。上曰,仍爲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焉。寅明曰,今日筵中,從容論難治體。每日筵體如此,豈不美哉?上曰,上下其各不忘如此,好矣。上曰,嶺伯催促事,爲擧條乎?興慶曰,當以榻前下敎書出,而仍出擧條,亦好矣。上曰,出擧條爲是也。思喆曰,臣於擧條草略之事,亦有可達者矣。年前寧陵幸行時,雙嶺戰亡處立碑事,守禦使與廣州府,擔當爲之,而碑文則使提學宋寅明製進事下敎,而臣於其時入侍,親承上敎矣。厥後碑文,久無撰出之事,故問於宋寅明,則其時下敎,全然不知云。此是擧條不爲頒示之致也。擧條之疎漏,類多如此矣。寅明曰,此事久後,臣始聞知,而已知之後,至今不製進者,誠以臣之不文,冒當館閣。雖朝家副急文字,不得不應命,而至於碑文,不敢以文任自居而晏然製進矣。上曰,立碑事,其時下敎之後,意已卽爲擧行矣,尙今遲滯云,殊爲未安。不宜若是過辭,斯速製進,可也。思喆曰,碑文書寫官,臨時自儀曹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次對日,臣等則待開門來會,而引見之命,每下於朝前,故輒與朝水剌相値,時刻急迫,雖有所達之事,每不得畢辭而退,且文書之可以稟處者,未及確議決定而入,此甚可悶矣。上曰,所達非矣。常時凡干文書,當詳細考閱,何可於入侍之時,始入取見,如臨渴掘井之爲乎?眞明曰,輪示之時□□□而大臣諸宰齊會後,始可議定,故如此矣。上曰,次對前日,若開坐本司,預爲講究,則豈有此患乎?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我聖上,興感於雙嶺戰亡之事,至有立碑之命,臣竊不勝欽歎之至,而亦因有所懷,敢達矣。人臣臨亂殉身,孰非可貴,而至如丙子斥和臣尹集、吳達濟、洪翼漢三人節義,尤爲卓異,照人耳目者也。列聖朝褒恤之典,迥出尋常,及至肅廟朝,特贈以上相,連爲收用其子孫矣。卽今吳、尹兩臣子孫,俱有入仕者,而洪翼漢之孫禹錫,曾經郡守,以老職爲僉知,見遞之後,不得食祿,家業素貧,無以奉其香火。聞禹錫之承重孫侃,年三十,爲人頗佳,且有文藝,而禹 d8a2mknn6xk9nghmklwi5nsjs1agejt 2173434 2173432 2022-08-21T19:27:33Z Blahhmosh 79595 /* 4月4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五月|五月]]}} ==4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尺許,良久乃滅。辰時,日暈兩珥。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問安。答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日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明朝,弘文提學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玉堂不備,明日法講,其將未開,其在事體,決不若是,金若魯之當初撕捱,其涉無義,重臣所達,俱無他意,經筵臣例奏則以此引嫌,極涉太過,對擧撕捱,亦涉過重。自古筵臣有若是陳達者,而未聞其時儒臣之引嫌,無乃廉隅,反勝於古人而然乎?其在事體道理,決不若此,竝只推,牌招入直,而明日晝講爲之。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4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固城縣令李行敏。 ○魚有龍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矣。傳曰,右承旨持此題,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傳于金聖應曰,提學雖持往書題,遣史官,書題若已懸則還來,未懸則還爲持來。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連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注書徐命臣呈告多日,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病不進,知經筵金取魯,同經筵李眞望在外,知經筵宋寅明纔已提學牌招,同經筵尹游疏批未下,他無入侍之員,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都承旨李眞淳曰,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留待。 ○仍傳曰,引見。 ○趙鎭禧啓曰,憲府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亦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校理南泰良,今三月朔篆文,無緣不書,從重推考,朔書必以百字爲準,自是定式,而兵曹佐郞金尙耉、成範錫,典籍李東元,朔書俱未準數,有違格例,雖已科次入格,竝皆勿施,今後各別申飭,何如?傳曰,依啓。飭勵之下,若是不書,極可駭也。其所處之旣在微官南泰良,依頃者處分擧行。 ○又啓曰,金井察訪李衡齡,差使員還下去,肅拜單子入啓之後,不爲入來,事甚可駭,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史官從宣仁門,馳往泮宮,則書題已懸,故不得持來之意敢稟。傳曰,知道。 ○又以司憲府言啓曰,持平洪昌漢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憲臣李德壽在外,掌令臣閔致龍在外,持平臣金相奭在外,只有執義臣崔命相,掌令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開坐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諫院言啓曰,司憲府持平洪昌漢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行大司諫臣金始炯在外,司諫臣閔珽受由在外,獻納臣申晩牌不進,只有正言臣洪啓裕,正言臣金漢喆,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餘皆不進,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副司直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趙尙絅,行副提學李瑜,竝牌招,而至於行禮曹判書尹淳,來在城外,連事撕捱,行副司果李宗城差下已久,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尤極未安,竝推考,一體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三百七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副校理兪㝡基親病陳疏入啓,晝講命下之後,以講官之不備,時刻已過,而尙不得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禮曹判書尹淳,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大司憲李德壽,刑曹參判趙遠命,行副提學李瑜,竝爲差下察任,行副司直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亦爲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今日晝講,時刻已過,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又傳曰,右相召對時,同爲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沃川郡守安宗海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安宗海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統制使金潗仕滿將官開坐啓本,則其中牙兵哨官閑良李延義,未滿五十朔,而以准朔啓聞,未免疎忽,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三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初二日,幼學姜舜沃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收禁gg囚禁g治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等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尹㝚事,亮濟等事,泰績事,南格事,{{*|以上措語見上}}鞫囚逃躱之初,乃有金吾堂郞竝爲拿鞫之命,而及夫罪人就捕之後,則揆以法文,宜在參恕之科,猶且特罷,諸堂、郞廳,則施以罪人未捕得之律,至於杖、徒者,蓋出於嚴處分之意,而吏卒則特以罪人正法,遽施寬典,未免輕重之倒置。噫,興瑞輩,受賂解枷之狀,已露於泰禧之納招,枝葉之知,而故縱亦著於極賊之結案,則其所忍杖不服,亦極兇獰,而未及取招,徑先酌處,殊非所以嚴隄防杜後弊之意,請還收興瑞等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答曰,不允。南格事依啓。 ○正言洪啓裕、金漢喆啓曰,李時蕃事,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承款人梟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廷顯獄事,雖未窮覈,而罪人南格,賊都目投火之說,旣不能明白自辨,則不可以廷顯之物故,無端全釋。請鞫廳罪人南格,參酌遠地定配。宣惠廳郞廳鄭潤先,大丘大同木捧納之際,與該邑監色、本廳庫直,密地符同,多受賂物,許多官木,冒禁換捧,爲該堂朴文秀所發覺,至於據實捧招,本宅,分付之說,已出於各人招辭,且監官及庫直,畏怯逃躱,則其符同情節,昭不可掩,而潤先,冒沒廉恥,尙今蹲仍,傳說狼藉,人皆唾鄙,請鄭潤先,爲先拿問定罪。軍門錢穀,所需不輕,公私債用,近有禁令,而摠戎使趙儐,一自除拜之後,用度太猾,放恣無忌,銀錢庫直,任以傔從,新營監官,差以私人,銀錢出納,潛相符同,假稱給債,用之如水,未捧懸錄,不知其數,且封不動銀子,何等重大,而擅自取用,至於二千兩之多,未知許多重貨,用於何處,而去處不明,人皆疑訝。除番需米及江倉糧餉,或稱改色,濫給親舊,或作名目,私自取用,營儲空虛,蕩然如洗,莫重軍需,冒禁濫用,其驕肆濫猾之習,不可不嚴懲。請摠戎使趙儐,爲先罷職,其罪狀,令金吾拿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趙儐,當觀供辭而處之,姑勿罷職。 ○副修撰兪建基箚曰,伏以視事,命下,則本館吏,例爲請進於知事及特進官,而帶去館隷,挾冊同往,且有勿禁帖,故雖値夜深,元無拘礙於夜禁,而昨夜館吏,被捉於禁營巡邏,結縛館隷,所挾經筵冊子,抛擲地上,以致添汚,又施重棍云。此是自來所未聞之事,事極驚駭,且關後弊,伊日巡邏牌將,請令該曹,囚禁科罪,禁營主將,亦難免不能詳審,壞損事體之失,從重問備之罰,斷不可已也。取進止。答曰,事極可駭,大將從重推考,牌將從重決棍。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少而癃痼,老而不死,犬馬之齒,今八十有六,眞元先竭,病益乘之,每一沈淹,形骸日以殘廢,坐臥不能隨意,衣被不自掛身,奄奄然一息,無復人世間生意,久矣。況敢論官職之事乎?有時瞻望天日,躬自怜悼,常以未死之前,無望訣辭天陛,爲此生之至恨,不自意本月之初,忽有西樞恩命,除旨遠降,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職雖閑任,品是卿列,是非草萊間垂死之臣,所敢冒當者,臣卽宜陳疏自列,而顧以尸居餘氣,神息昏迷,常不能自省多矣。僅僅倩人具藁,略控短疏,從縣道封進,惟乞及此纊息之未泯,得以盡釋其所被職名而就盡,是臣之大幸也。不料原疏未徹,乃於本月二十二日,敬奉聖旨,以臣爲崇政大夫議政府右贊成,職牒召旨,聯翩下臨,臣於淹伏之中,不覺震驚錯愕,誠莫知所以致此之由也。此殆臣死期將迫,卽促其晷刻溘盡,而猶自綿綿未絶,亦一天地間怪事,尙何言哉?至於班資之崇,職責之重,臨死賤臣之萬萬無所似,朝家擧措之萬萬無所據,以臣一縷危息,固不可以紙筆覼縷,而抑臣之微悃,竊有所哀痛迫隘,猶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者,臣請流涕而陳之,藉令臣,隨分積仕而進,今距禮經所謂致仕之年,已過十有六年,其不可以用捨進退論者,不但臣之所自知,卽國人之所知也。生而老,老而死,人事之常,自古及今,曷嘗有長存之人哉?臣年將滿九十,喘喘於房闥之間,朝暮飾巾以待者,不但國人之所知,卽聖上之所以洞悉也。又況空疎殘弊,雖在盛壯,而無堪於百執事之末者,不但聖明之所已悉,抑亦天日鬼神之所鑑臨也。今乃以周官所謂三孤隆秩,忽然加之於未冷之一尸,不少疑難者,抑何故也?臣誠千思萬想,決知聖心之非出於畀以職事,召而使之之意,此不過及其未死,以榮其身而已,則臣之數十年所叨白地虛銜,已是古所未有,天下安有以孤卿之位虛紆,以爲其榮之之理哉?惟此一着,可見聖朝之不惜天爵,視爲弁髦之一端,此臣所以憂歎抑鬱,不得瞑目而就歿者,不止爲一身之私憫而已也。臣之凜綴,不敢以陽界事自處,治疏祈免,亦有所不遑,而使崇資重任之名,不卽解脫,而遽爾冥然,則必將重獲戾於神明,玆敢收召神魂,略伸至懇,冒昧上瀆。伏乞天地父母,深軫名器之重,哀愍危死之命,亟將臣新授職名資給,竝行鐫削,以安須臾未絶之心,實終始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仰首雲天,伏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玆陞擢,意非偶矣。頃者別諭,亦悉予意,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幡然登道,用副望賢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臣於向日乞免之章,尾陳經筵事,而當聖上勤學之日,每以講官之不備,頻有作輟之嘆,臣實悶之,略論數臣,各引私義,過爲撕捱之弊,仍及甄敍責勉之請,措辭之際,安得無惜才之語,而至若無故之玉堂,不必提說,猶以瀛館諸學士,儘皆賢矣云云。爲其頭辭,則臣意之一毫無他,槪可知矣。匪意儒臣,過自引嫌,以臣疏語,謂之宛轉,有若臣眞有抑揚之心,而故爲委曲之說者然,何其疑不當疑,一至此哉?雖然,臣本疎闊,不自審量,無心說去,惹人嫌端,講筵之撤,職由於此,特敎屢宣,聖心不豫,究厥所以,莫非臣罪,以此情地,實無抗顔經席之望。且臣不學自劾之忱,疏籲之外,亦累暴於講訖,其萬萬出於血忱,聖上亦必下燭矣。昨於沙場行操之際,重觸風寒,痰壅喘急,頭暈身重,委頓呻囈,斷非起色,當此日日開筵之時,亦無輪回進參之勢。伏乞聖慈,鐫遞臣經筵之任,回授可堪之人,以重斯選,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必爲辭,卿其勿辭行公。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臣屢逋嚴命,日積惶竦,而聖度天大,輒靳例勘,特敎再下,開誨諄複,不翅若慈父之訓迷息,臣雖無狀,粗具人性,豈不知分義之至爲竦恐,明命之不可違越,而第廉隅大防,終有所不可放倒者,此豈區區自處,反欲過古人,而故爲無端辭避之計,不成節拍之事,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雖然,此則視卽今情理,猶屬第二事,未暇悉暴,而臣母病,連在危域,自昨朝猝然暴泄無數,元氣下陷,昏昏不省,肢節厥冷,凜凜有頃刻之憂,臣涕泣遑遑,罔知所措,此際天牌臨門,而輒未得承膺,臣於焦灼之中,益不勝惶恐欲死之忱。噫,頃則法講將開,而家裏急報之來,未免投疏徑出,今則召牌屢降,而臣母別症添重,又此詣闕陳懇,除非病狀之萬分切急,則臣何忍爲此哉?儻蒙聖慈得情而哀矜,卽賜遞改,俾臣母子,得以相守扶護,盡力於醫治之節,則臣之銜恩感激,河海罔量,而長日事君,豈無其時,近來臣僚之親病乞解者,每荷聖上體下之恩,無不曲允所請,臣亦天地大化中一物之微耳。安得不仰首鳴呼,冀被錫類之仁哉?臣情急事迫,未暇細締文字,慌忙來詣,瀝盡血懇。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窮蹙,諒臣情理之切至,特命削臣職而治臣罪,以之伸至情而肅頹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等疏曰,伏以鞫囚放釋之坐,異於議啓,臺官不必同參,故臣等,頃於諸罪人放送之時,相與退坐矣。今聞伊日讀宣傳敎之際,罪人裵胤休,忽發吾輩之事,一月則可知曖昧之說云,告者旣服,放出在卽,則其所曖昧,更何必遲待一月而後,始乃知之耶?今其言,有若別般事端,隱在不覩之中,待其發,而渠輩冤狀,方可見白者然,聽聞所及,莫不驚惑,皆以爲一番究覈,斷不可已,臣等旣有所聞,終不容泯默,玆敢仰陳。伏願殿下,俯詢於其時按獄大臣諸臣,而亟賜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者,當問大臣而處之焉。 ○左參贊權{{!|𢢜|⿰忄業}}疏曰,臣癃病濱死,全沒陽界人樣子者久矣。西樞有除,已至數朔,旣不能趨謝恩命,則宜以一疏陳籲,而床簀危喘,一味奄奄,數行文字,未暇構綴,尙此泯默,冞增悚蹙。不意政府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驚惶震越,益無以爲措,方欲倩人具疏,仰請威罰。忽於此際,得聞臣叔姪之名,入於鞫囚誣告中,臣骨驚肉顫,不覺渾身發靑,跼蹐高厚,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顧臣平生,曾無怨忤於人,且自病蟄以來,便絶知舊間問聞,杜門屛迹,與世相忘,況彼素所昧昧之兇孽,必不知臣身之尙在人世,而乃爲此虛謊罔測之說者,誠莫究其所以,此殆鬼物陰忌,有所揶揄而然耶?只恨臣老而不死,受此世所罕有之僇辱也。雖幸天鑑孔昭,洞燭其虛罔,賊情敗露,自服其誣捏,在臣私分,不敢息偃在家,擔舁病軀,以爲請罪司敗之計,而所苦泄痢,在途添劇,度數無算,飮啖全廢,氣息澌綴,殆將顚仆,纔到近畿,末由前進,席藁旅次,冒陳危懇,慢蹇之罪,尤無所逃矣。且念臣於昨歲夏間,一造京輦者,只欲少伸義分而已。固無因仍蹲滯之意,而聞有一大臣,提臣進退於筵中,至以臣未有職名陳疏下去爲言,有若臣較職名之有無,爲一身之進退者然,臣誠訝惑,莫省其意之攸在,而此莫非臣初不審愼於行止,致有人言之如此也。自玆以後,咋指矢心,不敢爲復出一步,以益其羞恥矣。今者凶言之構誣,又復罔極,身名之危辱,更無餘地,臣誠頑然,不能自滅,尙此戴圓履方,而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也。伏乞聖慈,察臣蹤地之危迫,不可更廁周行,諒臣病狀之癃苦,不可復起爲人,將臣新授職名及籌司兼帶,亟行鐫削,俾得歸身田里,以靖私義,此實天地父母生成之大恩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所誣,不足爲嫌,若是撕捱,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臣於向者,情窮理極,尋單控急,何幸聖慈垂諒,許免匪據,旋聞母病有添,及時歸救,渥恩所被,感祝冞深。乃者千萬不自圖,忽承北路按察之命,臣誠惝怳震駭,莫省所以致此也。噫,今之方伯,卽古之連帥也。必得威明足以服衆心,才猷足以當一面,然後方可以任承宣之責,望澄淸之效,苟非其人,上不當虛授,下不容冒受也決矣。顧此聖祖豐沛之鄕,北門鎖鑰之重,雖在常日,自別他路,而況法綱解弛,奸民生事,隣嘖國辱,所不忍聞,此時邊疆之臣,尤合另擇者乎?以臣之憃愚鹵劣,百無肖似,於內於外,何職可辦,而揆諸斯任,益知其萬萬不稱,同朝之間,宜無不審,則哲之下,寧有遺燭,而前後藩臬之選,輒擧臣名,固已大駭群聽,畢竟在心之簡,亦若無復難愼者然,臣竊爲聖朝惜此擧也。且臣年來,作一癃病人,種種醜陋之形,雖不敢縷陳,最是阿睹之患,便同盲廢,重聽之症,漸就深痼,濕痰流注,轉成風痺,手脚頑麻,不便運用,往往神思眩瞀,語言顚錯,對人酬酢,輒失首尾,尋常接應,尙患遺忘,雖於冗班散職,亦懼其不能陳力,顧何望自效於雄藩巡宣之務,無負我聖上委畀之意哉?抑臣私情,又有至悲切者,臣於六七年前,亦嘗謬叨是任,以老母之不堪將往,屢煩祈籲,終蒙恩解,臣尙銜結在心,不知死所,今臣禍釁餘喘,所恃而爲命者,只有本生母,而母以積痼之危疾,居恒懍綴,少失調將,莫保呼吸之頃,故常使一孀妹,晝夜守在病側,床褥轉動,一須其扶持矣。臣若之任,法當將母,而挈眷之前,傍無婦女,絶塞之外,疇任看護,此其勢,惟有捨置病母,而臣獨遠赴,古人所謂方寸已亂者,政獲臣今日情境,雖欲强抑,其可得乎?臣於除旨之下,宜卽祗詣輦下,竭誠哀號,以冀慈天之矜憐,而臣闋制之後,初値喪餘,情急伸哀,待過其日,昨纔登道,舟到楊根,而觸風添感,頭疼如碎,舁入道傍村舍,爲尋醫求治計,顧念藩職事體,有異邇班,中路濡滯,迹近慢蹇,一向泯默,尤增惶懼,玆敢猥從縣道,冒入文字。伏乞聖明,念方岳之至重,察臣情之孔慼,亟命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俾公私兩幸,仍治臣聞命稽赴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弘文提學宋寅明疏曰,臣於館閣之任,本不近似,而從前代斲於考試之役者,誠以主文柄者,時無在朝,臣又引分撕捱,則課試之有命旋輟,事體亦涉未安,不得不冒沒承膺,而私心惶愧,已不可勝言矣。卽有召命,天牌下降,若又有設製之擧,則見今曾經文衡,時任館閣之重臣,方在都下,非如曾前承乏之時,而臣若一例冒當,則臣身之放倒廉愧,雖不足自恤,其於國體之苟簡,館例之乖損,何哉?反覆思量,終難冒承,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收臣牌招之命,仍又重勘臣違傲之罪,以重國體,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違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焉。 ○兵曹參議金尙奎疏曰,臣幸蒙恩暇,來省母墳,且有墓道經紀之役,謂可以少伸情私,而朝臣由限,旣有定制,況此宿衛輪直之地,尤不宜一日曠帶,故臣雖不得親檢,儗趁近間上去計矣。臣父飧泄之症,添劇於今番焚黃之行,一日之內,殆不知幾許登溷,神氣委綴,食飮頓廢,床席轉動,輒必須人,區區至情,亦未忍離捨徑歸,鄕裏調護之節,尤多齟齬,豈不欲稍便醫藥,寸寸將往,而顧今病情,實無從近登途之勢,差待少歇,自爾淹滯,入城遲速,有難預度,私情雖切迫,而公體極惶悚。且聞僚員多故,禁直實難推移云,事勢到此,宜有及時變通之擧,玆敢略具短疏,縣道哀籲。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廟堂,稟處。{{*|原疏直下備局,時未覆啓,故未及謄上}} ○敎開城留守鄭壽期書。王若曰,故都擇居留之任,予難其任,大府摠管理之權,卿膺是選。秩視方岳,班輟亞卿。惟卿,珪璋令譽,詩書本業。蘇老泉之文章奇健,人皆讓頭,晏敦復之氣槪亢高,樣不入俗。家聲能繼於名祖,大策究天人之原,先見不愧於沁留,尺疏戒霜氷之漸。惟其逡巡於榮利芬華之際,能得脫灑於言議波蕩之間。出入於三朝侍從之班,前後衷悃之冞赤,徊翔於四郡山水之地,歸來顚髮之未華。喜卿精力之尙强,惟予倚畀之愈篤。眷玆松都留府,實是漢師陪京。燕路西通,褒斜結蜀路之口,沁都南拱,洛陽爲天下之喉。民物繁華,素稱姦猾之難制,關防險隘,最是鈐鎋之獨專。惟其任不輕而重焉,顧今日捨卿而誰也?玆授卿開城府留守兼管理使,卿其祗服予命,益殫乃心。勤庠序課試之規,而俾有作成之美,精卒伍蒐鍊之法,而須盡綢繆之謀。歲弊而儲蓄已空,曷堪供億之費,事豫則緩急有賴,宜思經紀之方。於戲,律己之淸,乃其能事,爲政之務,豈須多言。出自宰班,想知予宵旰之慮,往莅乃職,宜殫卿報效之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四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開城留守、北兵使,留待引見入侍時,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右承旨趙鎭禧,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上曰,開城留守進來。壽期進伏。上曰,近來松都,殘弊特甚,卿須下去後,着念爲之,可也。壽期曰,姑未知物情之如何,去後當有所達矣。上曰,北兵使進來。好人進伏。上曰,卿之所任,異於他任,故以文臣除授,有意存焉。須體此付畀之意,益加勉勵,毋或泛忽,可也。且卿名雖文臣,本來武家人,則至於武備,諳練亦多,以卿授此任,豈無意耶?好人曰,小臣本以蔑學之人,授此一邊之任,自量才分,萬無堪當之路,故呈于備局,終未得遞,不得已下去,而恐孤國家付畀之盛意也。上曰,有所懷否?好人曰,伏聞曾經人言,則多有變通之事云,而未能目擊,下去後,詳知狀聞矣。又有所達,小臣,本以儒家人,臣父,意外爲武科,而至於武事,非但生疎,況又絶塞重器,堪當無計,極爲悶慮。且去後凡事,不能盡爲親執,故申世洸、金養一兩人,欲爲率去,至於啓請矣。到今臨行,以不緊之故,多般推托,不欲同去,朝綱之解弛,於此可知矣。塞外重地,不可以獨力爲之,且同事之人,非此子莫可,故玆敢仰達。趙鎭禧進伏曰,幕裨不去之人,到任後狀間請罪,可也,而北兵使洪好人,以幕裨率去事,至煩前席,殊涉瑣屑,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出擧條}}上曰,承宣所達是矣。推考,而幕裨不去之人,則極爲非矣。不可追後帶去,今日內率去,而若或不去,則自有當律矣。承旨讀別諭。好人退伏。上曰,凡閫任,異於藩臣,辭陛時,當着戎服,而洪好人,不着戎服,好人與武臣有異,且不能詳知前例之如何,故不爲推考,而此後則雖文臣,以閫帥辭陛時,則必着戎服事,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鎭禧曰,此後定式事,分付乎?上曰,然矣。上命小黃門,給弓矢。上命承旨,書傳旨。傳曰,北兵使洪好人,軍官前虞候申世洸,出身金養一,今行隨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此退出。 ○甲寅四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聖應曰,俄有大臣同爲入侍之敎,而備坐罷後,大臣已爲出去云,故卽送史官于其家矣。健基讀《近思錄》第十篇,自伊川先生上疏,止周公乃盡其職耳。上曰,承旨讀之。眞淳讀,自大有之九三,止所以大吉。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防小人之道正己爲先,止使足以警衆,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問大臣入來與否,如入來則卽爲入侍之意,分付。命臣承命而出問之,則大臣姑未入來矣。卽爲還入奏達。健基曰,《李忠定奏議gg李忠定公奏議g》,頃有玉堂諸官,聚會本館,使之相議懸吐之敎,而卽今玉堂,只有臣一人,講筵出入,實無餘暇。且《陸宣公奏議》,李德壽曾已懸吐,而德壽今明當入來云。此冊亦令德壽,專意懸吐,何如?上曰,李德壽非久當入來矣。此冊專委德壽,使之懸吐,可也。{{*|出擧條}}健基曰,伊川答人書,所謂懼之以利害,則將恃財而自保,此雖非人臣告君之道,而自上各別體驗則好矣。上曰,然。健基曰,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一命之士,尙然,況君臨萬民,而豈可無存心之道乎?如此格訓,尤爲體念,是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坎之六四章曰,訐直强勁者,率多所忤,而溫厚明辨者,其說多行,人臣告君之道,則雖貴溫厚明辨,而人君聽諫之道,則異於此,雖訐直强勁者,必虛己容受,察其是非善惡,而從違之爲宜。上曰,然。納約自牖之義,頃因儒生殿講,而有所下問者矣。健基曰,天祺章,此論其德量也。凡所使之人,有罪則罪之,罪之之後,復用之如初,人君御世之道,亦如此。可罪者罪,可用者用,勿以其罪而廢其用,斯有益於治道矣。上曰,然。健基曰,欲當大任,須是篤實,此言甚好,必無虛僞文具之事,然後方可謂篤實。我國,以文治立國,後世有文勝之弊。凡事必篤實而後,可救此弊,篤實二字,尤當體念處矣。上曰,所達之言,好矣。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州縣專欲掩蔽,古亦有此弊矣。只以無誠意爭私意之致,今時則尤甚。健基曰,物我限隔而不相通,故有此弊。蓋西銘之理,不明於世,久矣,安得無此弊乎?上曰,卽今非但州縣監司爲然。監司與廟堂亦然,皆是自私其身而致此矣。健基曰,各欲盡其職事,則不無相爭之弊,而蓋緣不勝私意而然矣。上曰,皆有物我之心,故有此等弊矣。健基曰,不能行一公字,而各欲行其己意,故不能無弊。若使人人,留意於一公字,則其效必不少矣。上曰,奚但不少,其爲有益者,必大矣。司謁,以方席置左門之內。上曰,右相已爲入來,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可也。命臣趨出,與右議政金興慶偕入。興慶進曰,雨意雖霽,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未知有何下問之事,有此入侍之命,而傔從已散,倉黃入來矣。上曰,參鞫臺臣之疏,有問于大臣之言,故使之入侍,而猝急入來之際,不致聽聞之駭異乎?興慶曰,所謂大臣,例有平轎子及前導二人,而下人盡散,故不得已以政院下人,持按籠在前,近住傔從數人隨來,不至於有駭見聞矣。上曰,胤休之言,極可怪矣。卿亦聞之乎?興慶曰,臺疏則風聞其槪,而胤休之言,臣則全然不聞矣。蓋伊日十餘罪囚,一時放釋之際,自爾喧擾,且臣所坐處深奧,罪人云云之語,何以聞之乎?上曰,臺臣,亦似追聞其言矣。其時若耳聞之,則何不卽爲啓達,而今始言之耶?胤休爲人,未知,何如?久則當知,及一月之說,似有隱情矣。胤休其已下去否?興慶曰,胤休受杖,自惠民署給藥以送,似不及下去矣。上曰,其究問之道,何以則好耶?興慶曰,設鞫則重大,而旣非朝官,則亦非禁府所當問者矣。上曰,然。胤休非白面乎?興慶曰,曾爲進士云矣。蓋故承旨正徽之妾子,而其兄胤命,戊申庚戌間,得罪竄配云矣。上曰,然乎?胤休之言,似出逆情,而一月之說,極涉殊常矣。興慶曰,臺言旣如是,一問可矣。庚戌年間,改構禁府,視舊高幾尺餘,委官之坐尤深,故臣則不聞其語,而必有聞之者矣。上曰,乙巳年錄囚時見之,堂上雖高,堂下則洞見之矣。興慶曰,戊申己酉年間,臣爲判金吾,其時則俯視堂下,甚易矣。上曰,卿何年爲判金吾耶?興慶曰,臣丙午年,爲判義禁,戊申兵亂時上來,又爲之。世子喪事時上來,又爲之。其時則俯見堂下,自庚戌改構之後,凡罪人觀形察色,言語聽聞之道,大不如前矣。上曰,問郞則必見其人,爲人何如云耶?興慶曰,本是無形狀之人,亦有毒氣,且有詩名云。與南極面質之時,頻頻笑語,可知爲人之輕淺,元來庶孽之有文字之才者,人物多輕淺矣。上曰,爲人輕則易爲此等言矣。令政院謄出疏本,分付秋曹,使之嚴問後,登對以啓,可也。{{*|出擧條}}明日備局坐起,將爲之乎?興慶曰,似不得爲之。今日備坐來參者,只二人矣。上曰,朴文秀之言,聞之乎?興慶曰,此在外,已與領相戶判相議者矣。上曰,文秀則或慮御史,捏合於徐貴江事,而此則不必捏合矣。興慶曰,刑部眞作贗作之說,不必爲慮矣。上曰,明日,欲使領相、原任大臣入侍矣。然則無可爲之事,不必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卯時有霧氣。 ○下直,熊川縣監金瀁,安岳縣監李思一。 ○金聖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館學到記,摘奸}}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成均館寄齋儒生,與四學儒生,當爲親臨殿講,依此擧行,東西上齋儒生,明朝來會闕中事,分付。 ○又傳曰,明日儒生殿講,肄儀後爲之。 ○又傳曰,殿講處所,以崇文堂爲之,儒生,明政殿待令。 ○金聖應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開城留守李德壽所授密符,使其褊裨替納,其在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儐所授密符,使其軍官來納,雖不罷職,旣有拿命,則不可仍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密匣修整以入,令訓將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令訓將兼察事,命下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修撰兪健基,獨爲入直矣,卽因臺論,纔已出去,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崇文堂,親臨儒生殿講時,侍衛節目,當爲磨鍊,而此堂曾無已行之例,依熙政堂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光國功臣海平府院君尹根壽,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西原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望呈願受,査問本縣,折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錦陵君朴弼健,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安岳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七十五負三束,望呈願受,而査問本縣,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本曹句管三手米,乃是訓局軍兵放料之需,而亦是田稅中所出者,則其所關重,與田稅,少無異同,而谷城壬子條三手米,元數一百四十石內,昨年冬間,只納二十石,其中四十八石,移納於禁、御兩營軍保米未收之代,其餘七十餘石,初不上進。累次催督,尙在未收中,非但未收之數多,各司所納,體段各異,而以本曹所納,私自那移,分納他營,極涉可駭。後弊所關,不可置而不論,當該守令,拿問處之,何如?傳曰,允。 ○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等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尹㝚事,亮濟等事,泰績事,{{*|措辭見上}}臣於金吾吏卒酌處之命,竊有所訝惑焉。本府堂、郞則律文之外,處分旣嚴,而守直吏卒之眞有罪犯者,則反以其所律文,不至於極,罪人捕得,旣已正法爲敎,遽施寬典。噫,吏卒輩,受賂解枷之狀,已露於泰禧之招辭,枝葉之知而故縱,亦著於極賊之結案,則其所頑忍不服,亦極兇獰,而未及取招,徑先酌處,殊非所以嚴隄防杜後弊之意。請還收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國綱不嚴,朝令未行,分館,申飭,非止一再,且已經歲,而尙無擧行之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在嚴飭之道,不可一任其遷就。請承文院上博士拿推,分館各別催促。掌令閔致龍,旣無難安情勢之人所共知者,且居在京城不遠之地,則鞫獄方張之時,不卽上來者,誠所未曉。若其老病難强,則一疏陳籲,道理當然,而除拜幾滿一朔,去就略無擧論,其在事體,不當如是。請掌令閔致龍遞差。答曰,不允。槐院官事,閔致龍事,依啓。 ○正言金漢喆啓曰,李時蕃事,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承款罪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廉隅一節,士夫大防,近日經幄諸臣之鎭日撕捱,雖可謂引嫌之太過,而金若魯未出之前,兪健基自處之道,決不當冒沒先出也,明矣。況其經學之薦,作一笑囮,而衆嘲群譏,擔閣一邊,玉署花磚,抗顔前進,其壞廉隅而羞搢紳,爲如何哉?請副修撰兪健基改差。答曰,不允。兪健基則當初引嫌,已涉太過,何必共去就?不允。 ○洛昌君樘疏曰,臣以無似疎宗,致位崇班,秋毫莫非聖恩,恩山德海,欲報無階,只以筋力之奔奏gg奔走g,爲萬一圖酬之計,前後不敢以區區賤疾,有所仰浼,而近日風氣不佳,將攝失宜,素患痰癖之症,挾感上衝,有時昏窒,氣息委綴,症情危惡,雜試藥物,難望時日之效,乃敢爲請告鍼灸之計矣。不料天恩,愈往曠絶,至有遣醫看病之命,實非微末如臣所可得者,臣是何人,蒙此不世之恩於聖明之下哉?闔門攢祝,感極以涕,洪渥所及,病勢少減,而此非一時偶感之比,源委深痼,蠢動未易,旬月之內,實無供職之望,朔朝候班,旣未能進參,身帶宿衛之任,亦不免曠職而虧分,病裏惶隕,益增悶蹙。玆不得不疾聲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遞臣所帶摠管之職,以便調治,俾安賤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摠管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洪昌漢疏曰,臣罪大釁深,迹幽情危,永斷陳力之望,遂堅屛廢之志,有除而輒事撕捱,有召而一例違逋,專眛分義,慢視恩命,歷數朝臣,未有臣比,律以邦憲,誅殛亦輕,而姓名猶玷於朝籍,隆恩不替於簪履,柏府除旨,又降於病伏隴舍之日,馹召繼辱,梧楸生輝,負罪倖逭,已極感惶,從而媒榮,此何故也?臣誠仰戴洪私,俯循微分,不勝隕越罔措也。臣聞臺臣之當署未署者,朝家不以臺臣待之,雖抱危苦之情,而永阻呼籲之路,臣之忝叨是職,今至再矣。徒事違傲,不思一陳微懇,以冀聖慈之矜諒者,實非臣分之所敢出,故拚死出肅,以竢臺署,而冒瀆於天地父母之前焉。臣之史職時所遭,誠國朝以來未有之事也,不敢每每覼縷於開釋洞達之後,而若臣不忠無狀,事君昧方,自陷大辟,仰辱聖眷之罪,臣雖滅死萬萬,不足以自贖,日月已久,而餘悸薰心,中夜思之,惶汗浹背。噫,人臣之有情勢而難進者,儘多般數,有開釋敦勉,而可以承膺者,有時移事往,而可以變動者,亦有可以沒齒斂迹,而訟愆自靖者,顧臣當初罪名,關係,何如?而乃敢自同於微眚薄過,以恩諭之曠絶,官銜之換易,暇論於去就之節哉?是以,試院考校,事係往役,騎省郞署,職非華顯,而俱不免唐突趨承,竟速違罷,今忽弁髦廉義,變易初心,敢以金木之餘喘,盤礴豸冠之淸班,則臣之受人嗤罵,固不足言,其於世道,豈不添一變怪乎?臣旣有合下自引之情勢,則餘外難冒之端,俱屬檜下,而抑有不得不畢陳者,淸朝臺閣之任,其責果何如也?上而匡救衮職,下而糾劾官邪,激揚淸濁,分別是非,尊朝廷而礪當世者,其責專在於臺閣,雖使高見識大力量當之,猶懼其未能盡職,況臣庸愚蹇劣,技倆畢露,百爾思之,寧有一分彷彿於見任哉?且臣素乏需世之具,而早涉榮途,自信狷拙之性,而未解俯仰,一當翰薦,重觸時怒,循私之斥,醜詆之言,罪釁狼藉,身名汚辱,臣若不思懲羹,徒懷榮寵,更進一步於衆目睢盱之場,則其立見顚沛,必不但止於前日人言而已。臣雖至愚,自量甚審,復出世路,已矣息望,以國體言之,今日朝廷,雖曰乏人,豈可使行私史剡之人,復執一代之臺憲,以致咈人心而汚官方乎?正宜早行刋汰,以示好惡也。噫,臣猥以微末,偏蒙恩造,拔之於泥塗之中,躋之於法從之聯者,秋毫皆聖上也。在臣感結之忱,豈不欲竭力奔走,少效萬一之報答,而廉愧之防,不可踰越,守株之愚,有死難變,惟以甘心廢棄,爲息黥補劓之圖,臣之衷情,其亦慼矣。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特垂終始之恩,削臣職名,勘臣罪負,仍命選部,更勿檢擬,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4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啓曰,小臣,議政府隷儀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注書李光躋出使代,丁錫天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丁錫天,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夏享大祭親行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無上來之期,致齋前,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備擬。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隷儀進,左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階是第二品,當依例送西付京職,而取考謄祿,則甲子年故相臣尹趾完,以正二品,除拜慶尙監司時,本曹啓辭內,以爲續錄內,各道正二品以上觀察使,京職兼差云,而其下,以兩界則否懸註,此是以兼府尹之故,不爲疊付京職也。慶尙監司金始煥、金在魯,俱是正二品,而以兼海州牧使之故,竝不送西,今亦依此例,不爲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珩爲掌令,以趙明澤爲應敎,以鄭亨復爲校理,以柳鳳徵爲左尹,以金錫一爲兵曹正郞,以黃梓爲司僕正,以李滋爲掌樂正,以沈得賢爲載寧郡守,以鄭胤獻爲延豐縣監,以申命擧爲熙川郡守,以李承源爲承旨,以權{{!|𢢜|⿰忄業}}爲慶尙監司,以金徵慶爲平安都事,以朴世杓爲典籍,以韓景愈爲北部主夫,以李度爲沃川郡守,以朴起祖爲敦寧都正,以柳復明爲兵曹參議,以康弘濟爲成均博士單付,定平府使申光岳今加通政,善治善䀼gg善賑g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隷儀進,左副承旨趙鎭禧進。 ○柳復明、李彦緯、閔致龍、許晶爲副護軍單付。 ○兵曹口傳政事,以黃梓、申思永、金錫一、李師德爲副司果,以韓億增、韓翼謩爲副司正。 ○李眞淳啓曰,儒生殿講時,承旨當竝爲入侍,而右承旨魚有龍,以隷儀出去,罷後卽爲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上齋儒生,明政殿庭,使之入坐。 ○傳于李眞淳曰,弘文提學宋寅明,隷儀罷後,來待闕中事,分付。 ○魚有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玉署上下番俱空之日,一向撕捱,殊涉未安,更爲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亦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以禮儀使,今日隷儀,不爲出肅,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金尙奎,受由下去于漣川地,親病呈疏,上來無期,而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亦且不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因兵曹草記,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亦且不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參議金尙奎,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備擬。 ○傳于趙鎭禧曰,節製居首進士金硡,直赴殿試之次生員柳健,直赴會試,幼學鄭運維、李敏行、李剛中,進士申命觀,幼學李存中,進士金宗岱,各給二分。 ○傳于魚有龍曰,到記儒生殿講居首,幼學李昌儒,別製居首,進士閔齊岳,之次生員朴昌潤,竝直赴殿試,殿講之次,幼學趙應彦、金慶祖、金壽徵,竝直赴會試,幼學鄭升賓、曺命時、金載垕、徐性慶,別製之次,生員申{{!|𰜶|⿰氵啓}}、鄭奎相,各給二分。 ○記注官金啓白書啓,臣敬奉聖旨,馳往江華府鎭江里右贊成臣鄭齊斗所住處,傳諭,則以爲臣猥被重命,萬萬有不敢當者,不得已冒死呼籲,徊徨累日,昨纔拜章陳乞,以祈天日之鑑燭,忽復別諭下臨,史官來宣,十行恩旨,可泣鬼神,至其一二寵命,實有非賤臣所敢承聞者,臣伏地隕越,字字感泣。聖諭若此,而臣乃以垂盡之命,無敢望對揚其萬一,是聖渥如天,而臣罪愈重,臣直欲速就溘然而無知也。賤息方此危困,無復承命之狀,已有文字上瀆,伏惟聖明,庶幾俯察,臣惟有席藁祈懇,日夜以竢聖慈之有所矜憐而,垂許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時囚罪人趙儐,素有痰喘之病,自去月旬前,挾感添重,喘息淹淹,兼發浮脹之症,委頓床席矣。昨日就拿之時,及到望門,二次氣塞,急灌淸心丸等藥物,僅僅回生,卽今病症,十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堂箚之發,不勝駭惑之至,繼伏見批旨,以事極可駭爲敎,仍下重推之命,臣於是惶蹙無地,第其箚,全沒實狀,混淪爲說,聖上亦何以照燭也?臣本不欲與之較絜,而今則臣旣被嚴敎,安得不一一陳暴也?昨日巡邏牌將來訴,以爲三更巡過時,有二人醉臥街上,所帶邏卒,問其爲誰,則不答一言,亂歐邏卒,如是之際,知其玉堂書吏與軍士,而書吏則持經筵冊子,故放送,軍士旣手歐邏卒,傷處甚重,故捉來云。臣欲知事狀,招致其同行書吏問之,則告以軍士乘醉,亂打邏卒,渠則無所犯云,臣,分付書吏曰,汝則旣以經筵事往來,醉倒街上,雖可罪,特爲分揀,軍士則犯夜固勿論,歐打邏卒,流血被面,汝所目覩,此不可不治,而相敬之道,不可不送言於本館,汝以吾言,詳告事狀于出仕玉堂。遂略施棍罰於軍士,晩後玉堂送言,軍士以犯夜受棍,將欲筵白,臣聞而怪之,問來吏曰,朝者令館吏,備陳曲折,則何如是送言耶?來吏曰,厥吏初無告達之事,臣始知館吏之激怒其官,欲惹不靖之端,又委曲爲答,要治厥吏不傳言之罪,且以軍士之重歐邏卒,終不可不治。雖政府下吏,犯夜則進來治罪,例也,館隷之作挐者,送言後治罪,有何可怒?而如此瑣事,何可筵白之意,爲答矣。卒乃汲汲陳箚,而至以一軍士之故,發怒於臣,罪軍校而請罪其將,不少留難。臣雖疲軟,職是卿列,且當夜禁申嚴之日,治一歐打邏卒之館隷,而生事至此,殆未前有,況臣所帶經筵,亦館隷之官長,學士之右地,則爲館隷,報復於官長,而淩藉於右地,終非識事體者所爲,壞損之目,恐不可以尤人也。若其全沒軍士受罪之實狀,反以書吏被捉,冊子添汚,張大粧撰,有若臣不致謹於冊子,而妄加罪於匪罪者然,必欲致駭於天聽者,抑獨何心,臣竊怕之。噫,臣之無似,冒當重任,力辭不獲,苟此蹲仍,終遭忽地羞辱於氣銳之學士,而駭然之嚴敎,又非臣子之所敢聞,臣誠慙靦惶懍,無地自措,其何可一刻抗顔於周行之間哉?玆敢畢陳前後顚末,以備睿察,兼暴私義之決不可淟涊,冀賜處分,伏乞卽日斥退,仍治臣壞體之罪,以安賤分,以快人心,不勝大願。至於牌將決棍之命,亦有不敢奉承者,治館隷者臣,而返歸罪於牌將,晏然施棍,一營軍校,謂臣何如哉?此又臣遞任以後,可以擧行者,不得不冒死尾陳焉。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乃本館之誤聞,牌將其勿決棍,卿其勿辭行公。 ○判義禁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之所帶內局、金吾兩任,在例不得竝兼,而向臣引例陳請,未蒙處分。伊時參鞫事急,不敢久費撕捱,未獲卒辭,尙皆冒兼,私心悚蹙,有不可言,而幸今鞫事,已盡收殺,兩兼任之竝此蹲據,揆以事例,終涉未安,卽令該曹,照例變通,有不可已矣。且臣信心冥行,瑕尤莫掩,議讞之際,致拂公議,奏對之間,動被臺參,雖節次奔忙,未暇自列,而在臣廉媿,未免放倒,至於向來筵奏,雖嘗自附於前輩美事,而率爾妄發,乃反爲諸學士撕捱之嚆矢,致令法講久停,愚眛抵觸,無所逃罪,而昨日新啓中,經學薦三字,忽復演出臣言外之文字,惠文餘波,橫及於臣,種種難安,節節生事。臣罪至此,有難勝贖,何敢一味淟涊,自陷於無忌憚之科耶?蹤地如此,今日內局起居之列,亦不得祗赴,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削臣本、兼諸職,仍命重勘臣前後辜犯,以爲妄言起鬧者之戒焉。抑臣有至懇悲悰,不敢自阻於慈覆之下,敢此尾陳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長湍地,墓莎半邊,近忽崩頹,不可不趁此霖潦前改築,而臣無長成子姪,非臣躬往,無以董役。且臣年前喪壯子,嬴博之葬,被湍儒誣討,雖朝家行査勿問,而不敢仍留其地,倉卒移運,藁葬於衢路之側,臣時見縻公故,不得爲臨壙之訣,近始揀得一麓,爲安厝之計,涓日在近,臣今又不得臨穴,則區區私情,誠有所不忍。此不過信宿之地,跋往跋來,可費三四日子,頃已呈單受暇,欲待大祭過後往還,而臣之見帶諸任,俱係緊重,有不敢循例辭朝,倘伏蒙聖慈,俯垂矜憐,特賜恩許,則至情可伸,幽明無憾,豈不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癃痼之疾,無望陳力,而含恩怵分,未敢辭避,適値鼎席之有故,獨當按鞫之重任,早夜奔走,殆至二朔,其得免於顚仆者,實非始慮之所及,昨夜登對罷還之後,素患脅痰凝結之症,忽復重發,胸腹浮疼,腰背牽痛,少有轉動,輒卽拘掣,俯仰不得,作一籧篨。今日廟享隷儀之班,旣未能進參,殿講考官之召,亦末由承膺,病裏惶隕,無以容措,玆敢略暴危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四月初四日巳時,上御崇文堂,親臨儒生殿講。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丁錫天,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考官,判府事徐命均,弘文提學宋寅明,判尹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大司成鄭羽良,行司直洪尙賓,參考官,司成宋秀衡,司果金光世入侍。上命宋寅明於明政殿庭,課試東西上齋儒生,而下齋儒生及四學儒生,則親臨試講。徐命均進伏曰,藥房啓辭,勿許入診,故不得入診矣,伏聞醫官之言,湯劑進御後,眩氣不復發作云,下情不勝喜幸。上曰,今番適然,而何能知其見效乎?數日內,不復發作矣。徐命均曰,水剌及寢睡,若何?上曰,水剌則稍勝,寢睡則如前矣。徐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掌議,無居齋者乎?鄭羽良曰,朝食堂則參之,而夕則不參矣。上曰,色掌不在耶?或入來外庭耶?徐命均曰,皆在外而不入來矣。臣於講經,試官則初爲之矣。上曰,上齋則課試,下齋則試講,今當依前例爲之,而日勢已晩,儒生輩,亦可悶矣。尹陽來曰,上齋中,亦有講經者矣。上命儒生,列坐殿庭。上曰,各呼名,書給講紙,而注書一員則書講紙,一員則收栍,宜矣。上顧徐命均曰,卿則初爲講經試官乎?命均曰,今番則初矣。宋眞明曰,臣亦初爲試官矣。眞明曰,曾前殿講時,儒生,於經書中,而今番則受講何冊乎?上曰,三經中落點,宜矣。落點於詩傳,上曰,京儒多居齋乎?鄭羽良曰,鄕儒多居,而亦多京儒矣。上曰,一儒生講時,又書他講紙,連爲進講,可矣。徐命臣書講紙於榻前,周示諸考官後,呼儒生登殿進講。尹光履講《詩羔裘》首章而不。上曰,此鄕儒乎?鄭羽良曰,鄕儒矣。上曰,似是鄕儒矣。丁錫天收栍於諸考官,至榻前呼栍。上曰,表與策,孰難乎?宋眞明曰,最難者表,故能表則亦能策矣。上曰,三日製壯元,京人乎?宋眞明曰,前副率金載海之孫矣。李仁垕講匏葉章,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而不。徐命均曰,儒生輩,專習《周易》,而不習《詩傳》,故如是矣。上曰,式年之時,必爲工夫矣。上曰,儒生輩,皆持試紙乎?鄭羽良曰,自本館備給矣,而非但今番,每當科時則備給矣。上顧徐命均曰,注書徐命臣,於卿爲幾許寸乎?命均曰,於臣爲八寸親矣。上曰,此亦達城尉之子孫乎?命均曰,達城尉季子直長晉履之曾孫也。上曰,其父兄在乎?命均曰,在而其父則儒也。趙應彦講江漢首章畢。上親問曰,末句何爲云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乎?應彦曰,武事,不得已而用之,故如此矣。上曰,向日書題,出於此矣。徐命均曰,表題矣。命收栍,六通一略。上曰,若多略則不怪矣,而一略則可怪矣。上曰,此京儒乎?宋眞明曰,趙鳳鳴之庶子也。姜彦輔講雨無正章,戎成不退而不。金尙礪講節南山章,四牡項領而不。上曰,尙礪累入殿講,經工則熟矣。鄭羽良對曰,鄕儒矣。李信普講賓之初筵章,賓旣醉止而不。權思顔講天保首章而不。上曰,新除承旨牌招乎?李眞淳曰,牌招矣。李夏躋講桑柔章,民之罔極,職涼善背而不。上曰,何許人也?鄭羽良曰,李春躋之庶弟也。洪頤輔講六月章,吉甫燕喜而不。鄭升賓講皇皇者華,我馬維駱而畢。徐命均問文意,未對。收栍三通三略一粗。上曰,詩傳則最難,書傳則差勝矣。上曰,四書則易乎?徐命均曰,不易矣。上曰,古者儒生名下,列書七書,以爲落點之規,而四書則不爲及第矣。盧夏謙講長發章,受小球大球而不。上曰,此章最深下矣。徐命均曰,如此深下之處,善誦則尤有色矣。李泰運講綿章,肆不殄厥慍而不。金可慶講天生蒸民首章而不。上曰,此儒年歲,似多於李泰運矣。上曰,講則意謂下齋,稍勝上齋,故別爲矣。姑不出及第,果不然矣。丁鶴天講斯干章,約之閣閣而不。金錫履講谷風章,行道遲遲而不。上曰,遇好者而惜矣。納冊於尊嚴之地,雖剛腸,不能善講,似不怪矣。上曰,金錫履入下齋久乎?鄭羽良曰,此乃關西人也。以其善講,故許入矣。上曰,關西人物,勿論文武,皆俊秀矣。上曰,寄齋生,皆實才乎?鄭羽良曰,皆實才矣。上曰,儒生之許入館學,大成主之乎?宋眞明曰,有敎授則敎授主之,無敎授則大成主之矣。韓相五講七月章,二之日鑿氷沖沖而不。金壽徵講文王有聲章,築城伊域,而誤讀首章遹字。上命贖罪。鄭羽良曰,殿講事體至重,不可贖罪矣。收栍三通二略二粗。金載垕講崧高章,王命申伯,式是南方畢。上問四方于宣之意,對之未瑩。收栍二通三略二粗。徐性慶講採薇首章畢。上親問再言玁狁之故,對之未瑩。收栍二通三略二粗。上曰,異於製述,得分亦幸矣。李顯祚講採菽章,赤芾在股而不。上,命少退,諸臣竝退待閤門外。申時更引入,諸臣以次進伏。上曰,今番則館學中,純通干矣。製述則異於是,豈有曳白之理?張擎九講大明章,天監在下而不。黃處奎講天命玄鳥而不。尹錫履講四牡修廣章不。曺命時講定之方中章畢。上,親問何謂秉心塞淵則來牝三千乎?命時曰,治國富强,故如此矣。徐命均問樹之蓁栗之意。命時曰,十年後收用之意也。命收栍,三通三略一粗。丁錫天收栍之際,上顧徐命均曰,此注書,在京乎,在鄕乎?徐命均曰,在京,而昨年式年,兄弟同榜者矣。上曰,厥弟則何名乎?徐命均曰,丁錫敷矣。上曰,講儒中有丁哥,無乃同族乎?鄭羽良曰,雖姓同,而非同族矣。李昌儒講文王章世之不顯畢。上,親問天命靡常,何謂也?昌儒曰,善則降福,不善則降禍也。上曰,文王以寧,何謂也?昌儒曰,多賢士故,君得安寧也。上曰,善對矣。上,問侯服于周,何謂也?昌儒曰,殷旣亡故服于周也。上曰,宜監于殷,何謂也?昌儒曰,殷旣不仁,而致亡故也。上,問亡國者非不多,而監于殷,何謂也?昌儒曰,近代故也。命收栍純通。上曰,前者此儒,殿講純通,而以比較不得及第,甚可冤也。今見之則乃李昌儒也。徐命均曰,前日以製述比較,而見屈矣,今又爲之矣。上曰,此儒終爲講經及第之數也。許紞講出車章,王命南仲而不。上曰,先朝有自不者,近來則無自不矣,非誠實底道理。徐命均曰,文臣殿講,亦不得自不矣。上曰,文臣多欲自不故也。金光集講信南山章,上天同雲,而誤讀大文上詩字。上曰,章頭有詩字,故加讀,前者亦有如此者矣。金宗翼講蒸民章,肅肅王命而不。上曰,製述儒生試卷gg試券g,所納幾許乎?遣史官往問,宜矣。金聖鎔趨出問之,復命曰,二十七丈云,而時已酉矣。上曰,酉時,日勢何如耶?徐命均曰,日昏時矣。此時晝長夜短,戌則夜矣。上曰,在外製述儒生則皆才士矣。徐命均曰,不持書冊而入場,眞才士矣。上命左承旨進前,李聖龍進伏。上曰,殿講比較時,命官考之乎,提學考之乎?考謄錄,可也。徐命均曰,前者柳紘科擧比較時,試官在賓廳考之矣。上曰,諸試官則年久不能記憶,李壽沆則其時爲參考官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其時試券,持而入來之意,分付,故提學考於御前矣。上曰,前者日記考之,可也。金聖鎔出去,持謄錄入來。林致馥講文王章,無念爾祖而不。上問此儒,年歲幾何?鄭羽良曰,十九歲云矣。上曰,年幼矣。上曰,異於他時,製述有未及時者,勿爲掩帳而盡受,雖限後復爲入奏,可也。李宜老講車攻章,駕彼四牡,而自不。金慶祖講駉首章畢。上,親問思無疆思無期等四節,條陳宜矣。慶祖曰,立心遠則所成厚矣。上,又問以馬皆比,何也?慶祖曰,別其色而言之,皆言盛也。命收栍六通一略。上曰,俄者儒生有誤,而爲六通一略,此儒則無罪,而爲六通一略矣。趙尙孝講都人士章,彼都人士充耳琇實而不。上曰,鄕儒乎?鄭羽良曰,鄭尙絅之族也。朴大秀講卷阿章,顒顒仰仰,自不。徐命世講喓喓草蟲首章,自不。上曰,此京儒乎?徐命均曰,庶孽也。上曰,學中五人,皆恒居乎?鄭羽良曰,皆在食堂而處矣。李元迪講思樂泮水首章,自不。李泰垕講旣醉章,其胤維何而不。上顧洪尙賓曰,能記得經吐乎?尙賓曰,何能記乎?上曰,大成不考講,而使儒生入齋乎?宋寅明曰,或大成許入,或敎授許入矣。鄭羽良曰,小臣則新除,而四學儒生則敎授隨干隨入,故然矣。上曰,《周易》則似不如是矣。徐命均曰,《周易》則必不然矣。宋翼休講車攻章,田車旣好,四牡孔阜而不。李世翊講大田章,曾孫來止而不。盧以貞講雲漢首章,自不。上曰,寄齋生,大無聊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上齋亦有善誦者矣。徐命均曰,必多善誦矣。金聖應奏曰,正言金漢喆,來待入侍矣。上曰,儒生講畢後,入侍,可也。金戢講抑首章,不,館學皆畢講。趙鎭禧進伏曰,就考前例,則丁未二月間殿講時,純通六人,出題比較,有先朝古例,故出題課次,則其中一人,以不能製述,自願復講,而不可如此,故相臣李觀命,就賓廳考之矣。徐命均曰,太廟冊寶奉審,以當日皆奉審乎?上曰,若盡爲則日勢似難矣。或冊寶之敝者,奉審宜矣。上齋儒生代讀官,以參考官定之之意,榻前下敎。上曰,入侍時,弘文提學同爲入侍。李聖龍持試券入來。上曰,幾軸乎?宋寅明曰,六十八丈矣。宋寅明曰,如謁聖禮,榻前考之乎?上曰,持試券,考於楹底,宜矣。上曰,落軸則無好文乎?李聖龍曰,庭謁聖則分考,故善作者多落矣。上曰,合考後失乎?徐命均曰,未入合考者矣。宋寅明曰,合考御覽後,書等次乎?上曰,依爲之。上曰,試券筆法,皆善矣。徐命均曰,進士故皆奇矣。上曰,策文則似不如是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儒生盡爲製納,無曳白乎?李眞淳曰,僅有一丈,而未及書矣。上曰,他日經筵,更竭所懷者,柳廷茂也。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此科擧甚精矣。徐命均曰,自作自書,皆奇矣。上曰,二下二中之外,亦有優等乎?李聖龍曰,曾前上之中則奏聞云矣。上曰,何必奏聞乎?近代有表,二下乎?李聖龍曰,洪景輔表,二下矣。徐命均曰,林象德亦二下矣。上曰,節製則無二下,何也?宋寅明曰,無可當者故無矣。上曰,東詩,有車雲輅乎?徐命均曰,有矣。上曰,有文集行世乎?徐命均曰,所作未集,故不傳於世也。上曰,曬gg儷g文集選註釋,金鎭圭爲之乎?徐命均曰,古有此冊,而金鎭圭,追後集成也。上曰,麗史提綱,故提學兪棨所作,皇明戒鑑,我朝太宗、世宗朝所作,而今不得見矣。徐命均曰,吾東方文獻,經亂後皆無矣。上曰,《海東名臣錄》、《類苑叢寶》,誰作乎?徐命均曰,故相臣金堉爲之矣。上曰,潛谷,其號也。金聖應之先代矣。徐命均曰,其高祖也。上曰,《明史提綱》,宜爲成之,而恨無矣。徐命均曰,李玄錫爲之,而未及成之,但書草而置於玉堂云矣。上曰,試券打印,先爲之乎?徐命均收券後打矣。上曰,庭謁聖,皆然乎?徐命均曰,然矣。上曰,殿試,何以爲之乎?徐命均曰,預受試券,安寶置之,明日入場後,呼名分給矣。上曰,東、西班首,誰也?李聖龍曰,有尹鳳三者,年八十三矣。近聞則厥子,以加資事,欲上言,則稱以離泮,則飢死丁寧,不肯云矣。上曰,儒生輩,以年齒乎?徐命均曰,兩班則以年齒,庶孽則居末坐,而下齋則不然矣。上曰,古者,自天子之元子、嫡子,皆入太學,豈不重歟?今則不然矣。李聖龍曰,退溪居下齋時,釋奠時,親滌祭器。守僕曰,此儒,後必爲血食云,其言果驗。館學,申飭之後,齋任輩,恒居則好矣,而無一人來參食堂者矣。上曰,子牙爲名,何冊有之乎?鄭羽良曰,《三國誌gg三國志g》,有之矣。徐命均曰,亦有於《西周衍義》矣。上曰,鄕試試紙,厚薄,何如?徐命均曰,稍厚矣。上曰,自本道辦備乎?徐命均曰,西路則自京下去,三南則自本道備矣。上曰,向者,節製相讓者,誰也?徐命均曰,徐海朝、李鳳齡,以同接試紙,誤爲相換云矣。宋寅明曰,等次自下書達,而稍勝一文則書三中,其下則皆書三下,而一丈則加一字,何如?上曰,依爲之。宋寅明曰,第二丈,文則似好,而末結句無之,何以爲之乎?上曰,命官見之,可也。徐命均曰,亦可爲末句,似無違格拔去事矣。宋寅明書等進之。上親自擢第曰,閔齊岳,誰也?京人乎?鄭羽良曰,鄕人。上曰,朴昌潤,誰也?徐命均曰,朴亨潤之六寸也。上曰,申{{!|𰜶|⿰氵啓}},誰也?宋寅明曰,昨年進士矣。上曰,鄭奎相,誰也?徐命均曰,鄕人。上曰,李存中,誰也?徐命均曰,京人。上曰,昨夕到記,有色掌乎?鄭羽良曰,洪宗海昨夕到記時來參矣。上曰,爲色掌後,爲掌議乎?鄭羽良曰,無第次矣。上曰,泮中接待,掌議、色掌同乎?鄭羽良曰,不然,掌議則主檢泮中矣。上曰,監試終場,出何文乎?徐命均曰,出疑與義耳。上曰,義難乎?徐命均曰,釋經義故,最難矣。上命魚有龍,書科次傳旨。上曰,直書到記儒生李昌儒,宜矣。徐命均進伏曰,更鼓已深,夜氣不好,請退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上曰,近來飭勵,而掌色稽緩之弊,莫甚矣。先朝,此有崇文堂,故彼有隆武堂。今日試士崇文堂,有意焉。大成體此意,各別飭勵諸生爲可。鄭羽良曰,齋任不在故如此,後當申飭矣。上曰,古者一榜,有盡賜及第之事,而不可開倖門也。前年殿講則及第三人,今日,則明日爲致齋之日矣,先爲殿講者,意有在焉。別製之設於殿庭,今乃初也。諸生,易則熟習,而詩則忽之,故今講《詩傳》,以觀講儒,大比之後,似不爲之。此後則各別勸奬儒生,必試才許入館學,如周家賓典之古規焉。鄭羽良曰,此後倘有干,則受講隨入事,定式,何如?上曰,何必定式?大成,但申飭館學,可也。宋寅明曰,裴胤休事,聞刑曹參議柳儼之言,則旣無長官,勢難獨當,而且見差宗廟祭官,故似不得速爲擧行矣。上曰,胤休方在京,究問豈有早晩乎?胤休蒙放之言,卿亦聞之乎?宋寅明曰,其時有其言矣。上曰,似是輕妄之致,而其言則可怪矣。 ○判府事徐命均所啓,更鼓已深,而事係緊急,略爲陳達矣。使行,搆得瀋陽題本,與瀋陽出送咨文,辭意有異,臣未知其故,曾有所達矣。副使朴文秀疏,詳陳委折,題本與兵部行文,已以贗作疑之,且經査勘而移咨,今此査事,則只當就本國發覺犯越,而査奏而已。所謂三渡溝、混江等地殺掠事,則不當滾作一案,以當初按査節次,更加詳備狀聞之意,自備局,分付按覈御史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漢喆所啓,臣昨以兪健基事,有所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從,乃反以何必共去就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惑之至。自古瀛館之選,或以經學,或以才華,或以地望,豈獨有經學,然後方可以膺是命哉?以此言之,則金若魯之向來引嫌,未免太過,而兪健基之以此徑出,亦可謂太過矣。然而旣已徑出之後,則在健基自處之道,不宜異同,而諸人則或拿或罷,健基則晏然獨出,放倒廉隅,恬不知恥,臣之論啓,烏可已乎?且伏見重臣之疏,以經學薦三字,謂臣演出,當初重臣筵奏,雖曰與所薦諸人,煞有差異,而勿論薦目之如何,參錯於別選之中,故人皆傳說,莫不駭笑,臣之啓意,只在於與選,不在於剡目,則演出二字,誠是意外。雖然,臣新入臺地,人微言輕,上未孚格於君父,下致疑阻於同朝,以此以彼,勢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 ○金漢喆所啓,臣於引避之際,承宣適書傳敎於榻前,同時陳啓,似涉煩擾,故臣言於承宣曰,先爲避嫌云云,蓋臣言則雖書傳敎,先爲避嫌,亦似無妨之意,而前席紛沓之中,言語不能明白,至以做錯爲敎,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右副承旨趙鎭禧曰,正言金漢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以次退出。 ==4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夏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以夏享大祭齋戒,旣以頉稟,持公事入侍,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李汝迪、韓範錫、柳濬,俱以軍門進去,二員未差,守宮一員,寶劍四員,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二員未差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宗廟擧動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令本院二員未差之代,以在京無故人,稟旨差出事,允下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藎爲都摠管,以宋眞明爲副摠管。 ○李眞淳啓曰,右副承旨趙鎭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一向撕捱,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魚有龍啓曰,新除授應敎趙明澤,時在平安道寧遠地,校理鄭亨復,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夏享大祭親祭祭文,藝文提學當爲製進,而提學尹淳,以禮儀使,鎭日撕捱,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藝文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不可不前期製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禮儀使尹淳,以禮判更卽牌招,仍爲齋宿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藝文提學尹淳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製進,一時爲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弘文提學牌招,製進。莫重親祭禮儀使,豈可以預差替行?兼帶提學今姑許遞,以禮判更卽牌招,仍使齋宿。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正言洪啓裕啓曰,正言金漢喆,以臣於引避之際,承宣適書傳敎於榻前,同時陳啓,似涉煩擾,故臣言於承宣曰,先爲避嫌云云,蓋臣言則雖書傳敎,先爲避嫌,亦似無妨之意,而前席紛沓之中,言語不能明白,至以做錯爲敎,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一時筵敎,何必爲嫌?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金漢喆出仕。答曰,依啓。 ==4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齋宿}}。左承旨李聖龍{{*|齋宿}}。右承旨魚有龍{{*|齋宿}}。左副承旨李承源{{*|齋宿}}。右副承旨趙鎭禧{{*|齋宿}}。同副承旨金聖應{{*|齋宿}}。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病}}。假注書丁錫天{{*|齋宿}}。事變假注書南泰耆{{*|齋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鎭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夏享大祭親行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及明明日行祭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魚有龍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祭文製進,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祭隔日,無意應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帶姑遞,所重在焉,則不顧君父之意,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其將預差替行耶?幾年曠禮,今乃躬行,而儀曹長官,以無義之撕捱爲事。重事若是苟且,其能爲國,此與他執事有間,自今致齋,其可爲之。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參議臣柳復明,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佐郞一員未差之代,亦令該曹口傳差出,內外司入直及侍衛差備,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爲兵曹佐郞。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聖運爲兵曹參議。 ○吏曹口傳政事,以韓師得爲兵曹參議,以金聖運爲兵曹參知。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及本府入直都事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本府都事十員內,都事李尙文,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來事,旣已出去出使,都事李尙文,令該曹口傳,閑官換差,以爲分排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尙文,典設別提李益焌相換。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親祭時協律郞,當以掌樂正塡差,而卽接本院牒報,則新除授正李滋,在鄕未及上來云,今姑遞改,其代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申思永爲掌樂正。 ○魚有龍啓曰,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涉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玉堂上下番俱空之時,一向違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4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仕直}}。左承旨李聖龍{{*|仕直}}。右承旨魚有龍{{*|仕直}}。左副承旨李承源{{*|仕直}}。右副承旨趙鎭禧{{*|仕直}}。同副承旨金聖應{{*|仕直}}。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本院仕直}}。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直}}。 ○上在太廟。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暈左珥。 ○魚有龍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禀。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箚子到院,而以大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曰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魚有龍啓曰,百官稟旨就次。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詣太廟入齋室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太廟、永寧殿奉審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太廟擧動時,都摠管趙尙絅身病陳疏,副摠管金漢藎親病陳疏,俱不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牌招,以爲侍衛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都摠管趙尙絅,副摠管金漢藎,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犧牲捧上時,各別精擇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魚有龍曰,今日當奉審寶冊,入齋室後,望廟禮卽行之意,分付。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親祭時,第十室大祝,以兵曹佐郞成範錫塡差,書啓矣,來詣齋所之後,忽然聲嘶,殆不成音,不得已以第四室執尊,副司果李著換差,堂上執禮刑曹參議柳儼,身病忽然危重,決無將事之勢,不得已以預差兵曹參議韓師得陞實,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昨,賤疾猝劇,旣未能進身於隷儀,又無以承命於考官,敢陳短箚,仰請威譴,而聖度涵貸,恩顧隆摯,太醫臨視,珍劑繼頒,臣伏枕惶隕,惟知感涕。寵靈所被,宜卽蘇歇,而顧臣心腹之疾,源委旣痼,重發勞傷之餘,症形轉劇,頑痰流注,氣脈壅滯,腰背牽痛,肢體痺疼,少有轉動,輒卽口呿,委臥床席,殆同僵尸,跬步之地,末由自力。今者輿御已戒,親享隔宵,而未參陪從之末班,莫效駿奔之微誠,有臣若此,生不如死,瞻想儀衛,只切悚惕。玆敢申暴疾痛之呼,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所患,尙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四月初七日午時,太廟親臨夏享大祭,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承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丁錫天,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自仁和門,乘玉轎至仁政殿階上,下敎曰,行望廟禮後,犧牲捧上爲之,可也。上,出仁政門外,乘輦詣太廟齋室。小頃,出西門,入太廟正殿,詣各室奉審,上命招廟司。徐命均曰,書名進之乎?上曰,都承旨進來。李眞淳進伏。上曰,年少者招入,可也。徐命均曰,冊寶奉安後,納祭狀,何如?上曰,依爲之。徐命均曰,大謄錄,當持來矣。上詣第一室,親手奉審冊寶曰,古者所造,如是矣。徐命均曰,丙寅所改寫故也。上曰,古寶有之,則見而告達,可也。徐命均考古謄錄曰,太祖朝上諡時諸具,今皆無矣。徐命均曰,第二室元敬王后寶,古者所造矣。上曰,廟司年老耳聾,不聽言語,年少者換入,宜矣。上奉審第三室曰,寶匣,盡爲改矣。徐命均曰,乙酉奉審時,盡改矣。上奉審第四室曰,諸具皆無矣。上命廟司,奉冊寶置卓上。上曰,謹封,誰寫乎?徐命均曰,徐文重寫之矣。上曰,朱匣皆在矣。徐命均曰,乙酉盡改,而諸具大小,各異矣。上曰,與第一室寶,大異矣。徐命均曰,古者所造,與近時異矣。上曰,奉審後,敬裹奉安,而都提調與廟司,着實看檢,宜矣。上曰,內袱則重難,外袱則待秋奉審,改之,宜矣。上詣第五室曰,寶制度異矣。徐命均曰,異矣,而常時用處,朱紅或塗矣。廟司不善裹。上曰,朱匣袱,敬裹,宜矣。上曰,宗廟官員,只此乎?徐命均曰,四員矣。上曰,有年少者乎?徐命均曰,洪重福在矣。上曰,招來,可也。洪重福趨進。上曰,第六室置簿,預爲考之,可也。上曰,第五室寶,更爲持出,奉安,宜矣。上詣第六室曰,或金印或金寶,何也?徐命均曰,金印、金寶,本無異矣。徐命均曰,諸具或無矣。上曰,朱匣盡在矣。上擧章敬王后之寶曰,四頭雖缺傷,而不太傷矣。上曰,龍頭,向前面奉之,宜矣。上詣第七室曰,玉寶太傷矣。徐命均曰,龜頭傷矣。上曰,每見前面奉安之意,傳之,可也。徐命均曰,內袱不傷,外袱改之,何如?上曰,宜矣。徐命均曰,衣香年久,無香臭矣。上曰,懿仁王后玉寶則好矣,仁穆王后寶則太傷矣。上,奉審後,還封事,下敎。魚有龍進曰,奉審後,捧犧牲,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此時,時刻少遲矣。早則好矣,而今晩矣。上,顧廟司曰,此官員,眞實矣。徐命均曰,趙鎭泰也。上曰,後殿捧上,先爲之,無未及之弊,何如?徐命均曰,宰殺犧牲,達夜爲之,則時刻稍晩矣。上詣第八室曰,寶幾件乎?徐命均曰,竝王后玉寶金寶,十矣。上詣第九室曰,玉冊一,上諡金寶一矣。上曰,竹冊間,有所隔乎?徐命均曰,袷袱有之矣。上曰,四貼竹冊,奉來,宜矣。奉來時,上親手奉安。上曰,何爲有濕氣乎?徐命均曰,以金先裹,故有濕氣耳。上曰,鎖鐵,難開矣。徐命均曰,鍮鐵久則生花,故難開矣。奉竹冊下席。上曰,極爲操心矣。奉床以進則,上曰,奉安床上,宜矣。親考後,上曰,廟司更爲敬裹,宜矣。上曰,乙酉後,敝者則改之,最古者則姑置,宜矣。上顧徐命均曰,犧牲捧上,卿爲之乎?徐命均曰,亞獻官麗善君捧上矣。上詣第九室曰,第列不知,都封置簿,奉獻,宜矣。魚有龍奉獻以進。上詣第十室曰,更難矣。待秋奉審,定之,宜矣。上,奉審畢,出太廟正殿門外,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問候曰,伏不審勤勞,玉體,何如?上曰,無事矣。上,出南門外,徐命均進白曰,此間稍遠,日氣甚熱,暫御玉輅,何如?上曰,於心未安矣。上,步詣永寧殿門外,行望殿禮後,入殿內,自第一室親行奉審,至第二室命進置簿大冊。徐命均考見曰,丙寅玉冊竝王后寶,皆古矣。上詣第三室曰,皆戊寅追諡所作乎?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詣第四室曰,印寶如圖書,而古樣則奇矣。上詣第五室,見大置簿曰,此皆書之乎?徐命均曰,皆書矣。上曰,匣則皆改矣。趙鎭泰曰,乙酉,設都監爲之耳。王后寶白鐵,上,以手擧之,着手皆碎。上曰,年久朽矣。徐命均曰,其時或匠人善爲,故以此爲之,而年久,不敢知其詳矣。上曰,久則皆然乎?長陵石圖書亦然,白鐵豈如金銀乎?此寶奉審,重大矣。上詣第六室曰,何獨有上諡寶乎?徐命均曰,壬辰亂後失之,金寶皆新造,諸具則皆無矣。上曰,新造時,有古匣乎?徐命均曰,置於庫中矣。上,以次奉審,詣十二室,徐命均曰,只有寶,而諸具皆無,故欲改造,而都監爲難,故中止矣。上曰,王后寶,相換於大王寶矣。其時守僕裹之乎?徐命均曰,官員裹之矣。上曰,奉審時如此,故有相換矣,各別操心,無更換之弊,宜矣。上,奉審畢,出殿門,藥房都提調徐命均,請乘玉輅。上曰,於心未安矣。徐命均曰,前日有乘此處之規,而玉體,勞甚矣。上曰,於心未安矣。上出東門失足,政院、藥房問候。答曰,無害矣。上還入齋室。 ○上曰,都摠管趙尙絅,副摠管金漢藎,更爲牌招,侍衛備員事下敎。 ○李眞淳所啓,今此親行大祭,大祝塡差時,時任玉堂,或在外,或拿推,或被論,雖無可差之人,曾經玉堂,亦無一人見差者,事甚未安。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 ○魚有龍所啓,左通禮李檥,臚唱之際,聲音低微,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 ○上曰,推考房進來。奉圭則不得奏事,例也,而都承旨李眞淳,奉圭奏事,從重推考。 ○永寧殿奉審時,上曰,第十二室金寶,如是換封,各室冊寶,或不無換封之弊,秋奉審時,各別著意,一從大謄錄所載次序,改爲封裹,可也。 ○上曰,副提學李瑜,更爲牌招事下敎。 ○上曰,第十二室金寶,誤爲換封,其時封裹官員,推考。 ==4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親祭罷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禮房承旨引見。 ○魚有龍啓曰,玉堂闕員,已至多日,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四月初八日四更一點,太廟親祭。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丁錫天,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具冕服出齋室,入自正南門,入正殿詣版位,西向立,啓請行事,禮儀使啓請四拜,上四拜畢,因啓請詣盥洗位訖,升自阼階,詣第一室三上香,近侍,以瓚授進幣瓚爵官,瓚爵官捧瓚跪進,禮儀使啓請執瓚祼地,上祼地訖。以瓚授奠幣官,奠幣官受授大祝,上執幣獻幣,上執圭,俯伏興平身。詣各室如上儀,殿下降自阼階復位,啓請入小次,殿下少入,進水剌,殿下旣升祼訖復位。薦俎官捧第一室俎,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室皆如上儀,謁者引進幣官、奠幣官,升詣第一室尊所,禮儀使,導殿下行初獻禮。酌醴齊,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神位前。祝讀祝。近侍以副爵授進幣官,進幣官捧爵跪進,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王后位前各室,如上儀畢。殿下降自阼階。李眞淳進伏曰,雲劍暫往監饍處,何如?上曰,雲劍,誰也?李眞淳曰,長溪君。上曰,依啓。上曰,彼國樂聲,與我國同異乎?禮儀使尹淳曰,與我國聲音,高低無異,音律相似,笙簧之各出則如我國鍾石之各異。上曰,入小次時見之,則內外班列,極爲虛疎,使史官,分付監察,使不爲虛疎,可也。上曰,祭儀如此太遲,無乃有稽緩之弊而然耶?徐命均曰,夜更晷刻短,故如此矣。上曰,庚戌祭時則不如是矣,今則漸漸太甚矣。禮儀使,啓請入小次。禮儀使導殿下至小次,殿下入小次,行亞獻禮,亞獻官盥洗後,升自阼階,獻爵各室,如儀畢,降復位。行終獻禮,如亞獻儀,贊引,引七祀獻官詣尊所,引詣神位前,獻爵後,祝史詣獻官之左,讀祝文,行禮如儀,七祀獻官,詣盥洗位時,贊引,引功臣獻官詣盥洗位,引詣神位前,行禮如儀畢,行飮福禮。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殿下受爵飮訖,大祝以俎授薦俎官,薦俎官捧俎,北向跪進,殿下受俎以授近侍,近侍降阼階,授司饔院官,殿下降復位四拜。徹籩豆,大祝入徹籩豆,七祀功臣位,各徹籩豆訖,樂止。執禮曰四拜,上又四拜,禮儀使啓禮畢。禮儀使導殿下還齋室,殿下入齋室釋冕服。行望瘞禮,亞獻官,詣望瘞位,大祝取黍稷飯,藉用白茅,束之以篚,取祝板及幣,置於坎,置土半坎。諸執事以次退出,典樂率工人二舞出,廟司、大祝、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 ○上復版位時,上曰,堂上執禮,顯有跛倚之狀,從重推考。 ○上曰,第三室大祝李顯望,誤讀徽號,從重推考,殿庭亦有咳唾之聲,現告拿處。 ○上曰,太廟之內,雖君上趨蹌,而前掌令李以濟,行步緩緩,不爲趨蹌,殊涉倨傲,先罷後推。 ○上曰,玉堂雖無行公之員,大祝豈無塡差之人,而以纔爲陞六者,苟然充差,事甚未安。且親行大祭則宗班,以昭穆序立,例也,而今則混差於齋郞、祝史,事體極爲寒心。此後則切勿以宗班塡差事,申飭該曹,可也。 ○上曰,今始行親祭,而太廟諸執事,猶不齊會,一邊請外辦,一邊出神主。大祭親行時,凡事尙如此,攝行時可知,事體極爲寒心。祭班、監察,竝拿處。 ○四月初八日辰時,上御宣政殿,禮房承旨引見。右承旨魚有龍,假注書丁錫天,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太廟寶冊藏門,官員未散之前,眼同封鎖,官員着署之意,招致守僕,分付事,榻前下敎。 ==4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午時未時,日暈。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諸將官五日射會監試事,本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享太廟,達曙將事,不瑕有勞傷之節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四載未遑,少伸情禮,心雖爲幸,追慕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臣與右副承旨趙鎭禧入直矣,鎭禧因臺啓徑出,伴直無人,同副承旨金聖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而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修撰趙尙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光躋呈辭代,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忠淸監司,以工曹參判金有慶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踏啓字。傳于金聖應曰,卿辭如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全羅監司狀啓,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事,傳于金聖應曰,其所依啓,不過非相持之故也。待秋成姑徐,備局關文結辭,已爲詳備,冒案代定,何必停止?竝依狀請施行事,令備局,分付。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水原府量外泥生無主地一結十二負五束及振威縣泥生無主地一結二負等處,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兩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各道田稅上納,自有期限,忠淸、黃海兩道則三月旬前上納,京畿陸運邑則歲前上納,船運邑則解氷卽爲上納,自是定式,而近來各邑,怠慢成習,愆期上納,已爲痼弊,誠甚駭然。上年稅入大縮,頒祿放糧,新稅前,實有難繼之患。故癸丑條稅穀,必以趁期上納之意,累次別關催督,而湖西海西所納,不過若干邑,京畿亦多有未納之邑,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三道道臣推考,未納邑田稅,各別督令上納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谷城前縣監卞觀夏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卞觀夏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記事官李光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上道面鎭江村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昨於自陳之章,別諭之對,悉暴懇迫之私,以祈矜諒之恩矣,迺者近侍之臣,來宣聖批,至諭以不敢承之敎,且使之幡然登道,臣益復惶霣震惕,只欲鑽地而入也。臣癃癈之狀,危苦之情,天日之鑑,猶未能洞悉,曠絶之恩,乃至于此,此莫非臣忱誠淺薄,文辭拙訥,瀝血陳懇之計,反爲要恩之歸,今於史官之回,更有何說可以仰復?顧今氣息昏綴,情理旣極,更不敢以文字上瀆,以益重誅,惟有瞻望雲闕,伏地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啓曰,李時蕃事,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罪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去就一節,固所當審。近日經幄諸臣之鎭日撕捱,雖可謂引嫌之太過,金若魯未出之前,兪健基自處之道,決不當冒沒先出也,明矣,而健基容易出脚,受人嗤點,其壞損廉義之失,不可不論。請副修撰兪健基改差。定州牧使黃應銖,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銖罷職不敍。臺啓之體,至爲嚴重,未收殺之前,雖有朝令,亦不得擧行,而向日定州牧使黃應銖請遞之啓方張,而道臣以停啓,則催促發送之意,馳啓以請者,實是前例所未有之事也。其輕臺閣損事體之失,不可無警,請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銀臺近密之班,地望自別,不宜人人濫授,而右副承旨趙鎭禧,行己鄙汚,全無士大夫規模,隨時俯仰,殆同千百億化身,其見棄於公議久矣,及授是任,物論譁然。請右副承旨趙鎭禧改正。答曰,兪健基、朴師洙事,依啓。黃應銖初駁太過,武臣事體,與他自別,迫於催促,仍爲赴任,其勢是也。何可置人於疑似之地,而若是不已乎?其涉過矣。趙鎭禧事,亦涉太過矣,竝不允。 ○又啓曰,臣之忝居言地,殆近一朔,而積事含默,毫無補裨,私心愧懼,罔有其涯,玆將草草數啓,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或賜俯可,而至於黃應洙、趙鎭禧事,不惟不賜允兪,誨諭諄諄,末乃責之以過矣,臣旣感且惶,竊不能無慨然于中也。夫黃應洙之疵謗有無,姑捨勿論,駁正之論,旣發於臺章,則在渠之道,固當引罪訟愆,必遞爲期之不暇,而停論未幾,憑藉催促,揚揚冒赴,自同無故之人,其驕蹇自恣,不有臺言之習,誠極痛駭。聖批中,雖以武臣事體,與他自別爲敎,臣恐長此不已,武臣輩,益無懲畏,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趙鎭禧之從前罪負,固多可論,而旣往之事,殿下一付之先天,故臣亦不敢追提索言,以傷忠厚之風,而只擧其隨時趨利,行己鄙汚之狀,竊附於重名器礪廉隅之義。若以言涉巽懦,有欠直截責之,則臣固甘心,而今此過矣之敎,實非臣始慮之攸及也。此莫非臣新入臺地,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其何敢抗顔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洪啓裕,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趙侹疏曰,伏以庸碌如臣,濫蒙洪造,前後恩榮,已踰涯分,而出入臺地,爲日亦多,上不能明言正議,以效殿下耳目之寄,下不能含默苟容,以爲一身全安之圖,畢竟狼狽,徒作可笑底人。屛伏私次,杜門省愆,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忽於此際,又有柏府新命,臣誠驚惶震惕,莫省攸措,不知聖明,何取於滓穢賤臣,而收之於棄捐之中,置之於僨敗之地耶?以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固無可論,而其玷汚名器,貽辱臺閣則甚矣。臣固當自靖之不暇,不宜更提前事,以犯衆怒,而臣之向來所遭,實是難洗之辱,終不可以事在旣往,有所泯默,玆敢略暴於黈纊之下,惟聖明垂察焉。嗚呼,黨人之禍人家國,何代無之,而未有甚於今日者也。倫常斁絶,亂逆肆行,變故層生,靡所不有,而歲月稍久,隄防漸弛,干犯之至重者,亦且次第甄錄,臣嘗慨然於此。昨年入臺之初,妄論一二,而此不過稍存激揚之義,粗效一日之責而已,有何大段礙逼於銓地?而其時亞銓之疏,太費辭氣,譏切臣身,不遺餘力,誠未可曉也。噫,往在辛壬之間,嗜利無恥之輩,附麗逆鏡,甘作鷹犬,凡係憯毒之論,無不攘臂擔當,彼大英者,卽其一也。送劍莅斬之論,亦出於其口,毒手禍心,人莫不切齒,而自玆以後,見枳公議,至於六七年之久,則罪犯之非細,推此可知,而向日筵中重臣,略陳其事實,伏想聖明,亦有以俯燭矣。且彼廷弼則當戊申變起之日,身爲封疆之臣,棄符投印,竄身荒谷,致令賊勢充斥,若繩以唐朝六等之科,則至今偃息,在渠亦幸,何可更爲擧論於政注之間乎?至於胤東,則甲辰年國輓製進之語,乙巳年世胤家宴席酬唱之詩,造語凶慘,用意叵測,國人之憤惋,至今未已,若使今日朝廷,少有紀綱,則如此之類,斷不可容易檢擬。故臣果草草論列,而一言脫口,衆鏑叢身,李顯望引避之章,移鋒狙擊,言之醜悖,無異於街巷惡少之口業,臣若與之較辨,則徒爲自汚之歸,臣雖疲劣,豈爲是哉?第臣所論數啓,於渠何關,而挺身出力,若是詬辱,抑何故耶?無乃渠以顯章之弟,惡聞嚴討之論,視若必報之私讎而然耶?臣竊痛之。雖然,臣之所被醜詆,卽搢紳間未有之事,不可以其言之無倫,有所晏然,而李以濟挾雜之斥,亦添臣難冒之一端,以此以彼,決難復廁於臺端。玆敢悉暴危悃,仰瀆聰聽,伏乞聖明,治臣前後妄言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肅朝綱,以快人心,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臣頃蒙政府除命,且聞有兇孽之誣招,不勝驚怖,來伏近畿,而身名僇辱,不敢自同恒人,疾病危苦,末由進詣京輦,猥以一疏,仰暴血懇,及承聖批,慰諭備至,臣誠惶隕感激,不覺涕血之交逬。固當竢得病間,一造天陛,叩謝恩命,少伸分義,而第臣所遭,實無抗顔冒進之勢,且臣所患,亦非時月可瘳之症,方欲更陳危迫之悃,以請斥退之命矣,不意嶺臬之除,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惝怳震駭,莫省所以有此也。臣於十八年前,待罪此藩,未效涓埃之報,尙有尸素之懼,今於白首垂死之日,再叨是任,堂堂聖朝,何患乏人,而乃以七十州重寄,更付於已試蔑效之一病臣耶?此固不可厭然冒赴,以孤聖上委畀之意,而仍念臣,曾以嶺儒之作挐科場者,狀聞請罪之故,一道儒生,怨毒次骨,群憾同聲,衆怒如火,必欲置臣於罔測之地,或假托他道之儒名,或陰囑同志之朝紳,迭出而搆誣者,極其危怕,若非累朝寬大之恩,臣何以得有今日也?向者元龜之誣衊,亦未必不由於嶺人之慫惥,則臣於嶺南,不可更蹈一步地者決矣。矧今朝家所以務鎭嶺民,愼簡藩任者,意非偶然,必須威望素著,誠信交孚而後,方可以任安撫之責,紓國家之憂,而反以如臣之大失道民心者,苟然差遣,適足以益其怒而生其釁而已,尙何望其鎭服渝俗,宣布德意之有哉?臣身之顚沛,雖不足恤,國事之僨誤,誠非細慮,此臣所以寧被違慢之誅,而不敢爲承膺之計者也。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命鐫遞臣新除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藩寄,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趙尙命疏曰,臣疎迂湔劣,最居人下,尋常散秩,每愧不稱,至於登瀛之選,專取經術之士,則決非謏才蔑學所可濫竽,而如臣庸駑,玷汚華顯,已踰年矣,每一登筵,瘡疣百出,雖微人言,能不靦顔?噫,金華晉對,固非强策之任,法筵橫經,是豈挨過之所?祗緣臣賦性樸愚,不自斟量,幸叨際於至誠勤學之日,欲盡分於備員開講之地,稍待前頭群彦濟濟之後,更爲瀝血陳懇,退守初志之計,其爲計也誠苟矣。臣頃於歲初,來從下土,朝奇物情,漠然無聞,會値太廟動駕之隔宵,入參陪班,仍爲持被,其在直之翌日,始得聞重臣筵對,別薦三臣之語。臣驟聞之初,心甚踧踖,直欲以此引退,則似涉悻悻之嫌,其或盤礴不去,則難免妨賢之譏,臣誠進退兩難,如坐鍼氊,適因賤恙猝劇,陳章丐免,含情莫暴,狼狽而出,此則聖明,或記有之矣。其後退而聽重臣之言,蓋其筵白,儘有委折,而館中諸僚,相繼膺命,鎖直登對,俱無所礙。臣於是,或疑己慮之太過,及夫知經筵之疏出,而益覺公議之難掩,妄信前見之有執,私竊以爲今離館職,不當與論,而是必有自高之士,早晩引嫌,惹起一場之紛鬧。臣之區區愚見,本自如此,幸而特蒙諫職之恩遞,獲遂親側之歸覲,不意新除之命踵至,馹召之旨誕降,恩命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而果然館中之風波已起,在直者徑出,違牌者竝罷。至其被薦中人,亦皆引以爲嫌,則餘輩去就,更無可言者,而臣之初不自劾,苟然處嫌之失,到此而益無所逃,其難進之義,必遞之端,較諸僚而尤百倍矣。至若兪健基之先出,眞可謂飢飽冷暖,人各不同,而臺言峻發,必欲一其去就,顧今所遭之與健基同者,一出脚而立見顚仆,必矣。況其所謂金若魯未出之前,決不當冒沒先出云者,誠爲今日之斷案,雖欲仰恃寵靈,唐突冒進,獨不畏白簡之議其後乎?玆敢露章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危懇,亟許斥退,俾令臣得免爲先發儒臣之竊笑也。臣於卽事,有不容泯默者,今不可遽然復登於前席,敢此附陳焉。國家之置館學齋生,蓋所以勸明經之士也。近來百事不古,私逕大開,其所黜陟進退之際,專出於顔面請囑,居齋之生,半是希覬僥倖之徒,遐方之以明經巨擘著稱者,無一得參,人多稱屈。伏聞日昨殿講時講生,全不開口,直書自不而退者,太半皆然云,烏在其設齋養士臨軒取才之意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謂國子長席及四庠官,竝命從重推考,今後則每當春秋,以講試才,拔其優等,隨闕塡充,永爲定式施行,斷不可已也。頃者平都之極擇差遣,意有所在,而屢次改易,末乃以未經兩司,且有耳病之金德慶,苟然塡差,自初另飭之意,顧安在哉?臣謂政曹該堂,特加問備,仍令急速換差,趁期發送焉。遐方文士之積仕於儀曹國子,其數甚多,乃所以顒望者,不過求邑自效之地,而屢經都政,調遷無人,雖以今春大政觀之,數十守令之窠,武弁之差遣居多,文士則絶無參錯,殊非朝家重經科試內外之意。臣謂自今,另飭銓曹,隨窠甄用,俾無積鬱之弊,恐合事宜,伏惟裁處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國子長席、四學官推考事,依施,申飭太學及四學,各別擇入。守令擇差之時,勿拘文武,或多或少,事勢固然,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月城尉金漢藎疏曰,臣以童騃之年,猥叨儀賓之選,居常愧懼,如集于木,乃者摠府除命,遽下意外,臣誠惝怳,罔知攸措。揆以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臣父痰癖之疾,猝發於積瘁之餘,委頓呻吟,轉側須人,至情所在,有難捨去。當太廟親享之日,承庚牌再召之命,而莫效竭蹶之義,荐犯違逋之辜,論以邦憲,合置重勘,而聖恩涵貸,尙稽譴罰,跼高蹐厚,若無所容,惟願速賜處分,以肅朝綱焉。仍念臣,竊有區區至懇,敢此冒昧而陳之,臣母年迫六旬,重嬰難醫之疾,歲已再周,長在床笫之間,症情沈痼,眞元澌削,朝晡省視,形觀輒異,臣心如焦,誠無以自制也。噫,臣之同胞六人,臣實爲季,已及成童之年,而尙有戀懷之情,母之視臣,猶繃縛之嬰,臣之仰母,如提抱之孩,雖平居無事之時,亦不能半日相捨,況今淹病伏枕,而其可忍遽然離違乎?臣於昨年,忝叨是任,黽勉肅命,旋卽持被,而禁鑰一下,裏外嚴隔,孺慕之懷,耿耿難抑,繞壁彷徨,通宵轉輾,捱過二夜,如度一年。夫人臣之離親而供職者何限,而臣獨如是而不自堪者,殆由於年幼而志未定之致也。今則臣齒,較其時添一,而母病,比前日加倍,以此情理,決難暫離,曠日禁直,實無其望。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察懇迫之私,不可强抑,仍念宿衛之職,不可久曠,亟命鐫遞臣摠管之任,仍正臣瀆撓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年尙幼矣,陳懇若此,兼帶摠管,今姑許遞焉。 ○朔寧居幼學李碩輔等疏,{{*|原疏直下備局,未及謄上}}答曰,省疏具悉。此令,本非朝令夕改者,甚可怪也。非爾等之聞,幾乎欺民,無乃節目未頒之故也。其令備局,稟處。 ○朔寧幼學李碩輔、崔彦謙、崔祐謙、玄星老、李熙道、李根、禹景命等疏曰,伏以臣等,悲怨則號天,疾病則呼父母者,誠以天之於人,父母之於子,視聽相關,血氣相屬,慈覆顧復,有不期然而然者,則人之有悲怨疾痛者,若不號呼於天與父母,則更當赴訴於何處乎?古之聖帝明王所以治天下國家也,雖匹夫匹婦,有不得其所,則必爲之至誠惻怛,呴濡拯濟,無一物向隅失所之嘆,今臣等之所怨憫者,不止於不得其所而已,則豈敢以身處畎畝,跡遠京闕,含默囁嚅,以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也哉?竊伏念朔寧爲郡,畿、江間隩區也。山深野狹,畓少田多,地品磽确,生穀之土甚鮮,生理蕭條,樂業之意常少,眞禹貢所載兗州之田,厥惟中下者,不幸而近之矣。其所謂牟麥播耰之田者,不過村巷間隙地,而一年再墾者,絶無,而僅有一番耕食之後,或至五六年陳廢,此實從古以來,土谷之常規,而其中北三面爲尤甚,滿目原野,鞠爲蓬蒿,實無逐歲開墾之望,而年年每以今陳執卜,公然爲白地徵稅之歸者,其來已久。蓋田不給災於今陳者,以其一年再耕之故,而今此朔郡之田,一墾之後,年久廢棄,非所暇論於一年之再耕,則隨地應稅,逐年督徵,有若無星之枰,不麪之飥,此豈聖世仁政之所忍爲,而窮峽殘氓之所可堪者哉?嗚呼,天災流行,何代無之,而昨今年大侵,往牒所無,饑饉荐之於前,疫癘繼之於後,壯者四散,十室九空,景像愁慘,如經兵燹,而世無一鄭俠,以流民圖進獻於紸黈,則殿下高拱穆淸,深居九重,豈可盡燭愁痛之此極耶?嗟我峽氓,素無恒産,雖逢稍豐之歲,尙不能仰事俯育,而纔經大殺,又困於白地徵斂,法令至嚴,而不得不奉行,杼柚其空,而不得不充納,闔境冤氣,上干天和,哀此孑遺相率而,不爲顚壑之鬼者幾何哉?再昨年繡衣之啓,一以耳目之所覩記,據實陳白,而厥後伏聞,大臣重臣,又以續田隨起隨稅之意,相繼稟達,而仍有非獨朔寧,諸道一體,分付之特敎,則本郡白地之稅,自在應蠲之科矣。及至該曹頒關之日,闔郡耄倪,歡欣鼓舞,涵泳若保之洪恩,感戴革弊之惠政,雖起死人而肉白骨,脫罟穽而寘衽席,未足喩其息肩之樂也。秋成之後,依舊出稅,朝令而夕改,刻印而銷印,舒慘歡慼,頓變於俄頃之間,是何朝家欺小民至此耶?噫,成命旣降,節目又頒,明白曉諭,揭爲令甲,而曾未幾何,令出惟反,至使大哉之王言,便作紙上之空文,窮民缺望,有不足言,而所惜者,國體之虧損,擧措之顚倒也。《易》曰,信及豚魚,微物尙不可欺,況此最靈之民乎?前日繡衣之臣,適以承宣入侍,又達還稅之冤,至有稟處之命,道臣又有査報之狀,故本郡民人,百十爲群,跋涉贏糧,留滯京邸者,今至兩年。累以從速覆啓之意,呈訴於備局,而迄無處分,未蒙指揮,故臣等,久愍邑民之羈困,不勝輿情之抑鬱,百里裹足,相率叫閽,非不知跡涉猥越,罪犯狂僭,而疾痛之極,未暇緩聲。伏願殿下,亟降明旨,復申初令,使我峽邑之氓,得免如前白地之稅,少紓一時倒懸之急,則天地之恩,河海之德,非臣隕首所可得而圖酬也。臣等無任流涕瀝懇云云。批答見上。 ○甲寅四月初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聖龍,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以次進伏。命均曰,太廟親享,久未行矣,今始爲之,仰惟聖情得伸,而行祭時刻,自爾遲延,玉體得無有勞傷之節乎?上曰,情理少伸,心事如新,身豈有勞傷之事乎?俄者批旨中,有落漏處,注書出去,持來,可也。命均曰,昨日廟門外,失足之事,下番翰林言之,故臣始聞之而問候矣。今日亦不關係乎?上曰,甎石之側立者傾仆,故失足顚躓,而不至大段矣。寅明曰,臣則待罪藥院,而不卽聞知,不能隨諸臣問候之後,極爲惶恐矣。上曰,敬心若如在廟時,則必不如此,而心有操舍,誠敬少衰,有此顚跌。古人云,一擧足而不敢忘父母,予則誠敬不足,是可愧也。豈知纔出廟門而顚跌乎?寅明曰,排設司鑰及夾侍內官,俱宜有罪矣。上曰,甎石之旁立者,易爲傾仆,且行步席甚滑,所着之新鞋亦滑,故致有顚躓,然而夾侍內官,則從重推考,可也。寅明曰,自政院宜卽報知於臣等,而不能使之卽知,致不得趁卽問候,亦不爲無過。推考,何如?上曰,政院豈知之乎?聖龍曰,臣則以問安承旨,不在侍班,不能知之矣。命均曰,政院不言,臣亦不聞,初以乘轎事請對時,亦不能問候,纔退,而下番翰林謂臣曰,自上有失足之事,宜卽問候云,故始爲問安。政院之不能卽知,亦不得無罪矣。上曰,政院之未及知之,無足怪矣。{{*|出擧條}}命均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更不發矣。命均曰,徹曉將事,眼候,何如?上曰,別無所加矣。命均曰,動駕之前,前劑入五貼,猶未盡矣。上曰,二貼未進御矣。命均曰,其時持往宗廟,服之乎?上曰,豈至於持往乎?命均曰,丸藥進御者幾許?上曰,數日不服,今日始服之。命均曰,如滋陰健脾湯調和之劑,不可不更爲進御。令醫官診察後,議定,何如?上曰,豈服十貼而止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中宮殿問候,久未爲之,氣候,何如?上曰,無事。命均曰,正月以後,嬪宮氣候,何如?上曰,心常不平故然,而食不能甘矣。宗廟中御路,是何意耶?前者所無矣。命均曰,冬則爲小次,故爲是矣。上曰,今始見之,好矣。脈理進達,可也。聖徵曰,聖候脈度,左右調均,頃日入診時,脈候不足,故議定湯劑,不可只服十餘貼而止,加進爲宜。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中脘之氣頗實,勝於往時矣。湯劑非一時責效之藥,加進十貼爲宜。命均曰,只使兩首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此藥欲服二三十貼,所餘數貼,當繼服矣。凡祭祀,誠敬爲本,而我國人則誠敬不足,以今番大祭見之,時刻雖晩,而朝見人形,如昏睡之狀矣。執禮雖已推考,而諸執事,盡使之一心誠敬,亦非飭勵攸及,何以爲之則好耶?孔子不云乎?禘自旣灌以往,吾不欲觀,自半夜至天明,使執事無少懈弛亦難,不足怪矣。命均曰,非但諸執事爲然,臣等亦不能如一矣。上曰,誠敬如一,則豈有懈惰之時乎?寅明曰,誠敬工夫,常時如一,則自無懈時,豈可猝然責之於祭時乎?上曰,雖灌前,亦不敢望其如一,而卿等猶如此,則筋力之不逮者,必多矣。命均曰,臣年已近六旬,則筋力之不逮,固無足怪,而若有誠敬工夫,則豈至如此乎?上曰,堂上執禮,非老人,而猶如此矣。聖龍曰,執禮則表而出之,見之甚易,故如此,而豈獨執禮爲然耶?命均曰,諺曰,前行善於立,後行不善於立,此閭巷俚談也。非筋力後不如前也,蓋前行官高,故爲人所觀瞻而然耳。人若有誠敬,則豈至於懈惰無儀乎?上曰,攝行時,何如耶?命均曰,無迎神樂章,故不至如親行之久矣。上曰,此事,亦可悶矣。今番大祭時,三獻樂則不盡爲之,迎神樂則,申飭,故九聲盡奏,而亦多有未盡曲者矣。寅明曰,守僕亦不如前日矣。命均曰,守僕輩料布單薄,故無一欲仕之人,只有老守僕二三,無此二三,則不成貌樣矣。使厚料衙門,吏輩兼行,則或有優者,而不然則難矣,必有變通之道,然後可以不生事矣。上曰,常時不能盡勸奬之道,故如此矣。寅明曰,以禁府羅將言之,今番獄事後,欲各別擇差,則人無願者,故尙有未塡之闕矣。凡府中之事,多係下人,下人若不實,則不成貌樣矣。上曰,威儀出於此輩故耳。命均曰,日已晩矣。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氣不如前,尙未進御矣。常時所習如此,故不能早食矣。命均曰,行步席有血點,極可怪矣。上曰,予亦見之,似是犧牲膋血之點落者,而飮福位,亦有之矣。命均曰,版位近處及八室九室內,亦有之矣。上曰,然。守僕或履之耶?寅明曰,守僕,豈履板位乎?上曰,非板位上也。如大臣之言,乃近處也。聖龍曰,極爲不潔,守僕、司鑰等,囚禁科罪,何如?命均曰,守僕當査罪勘處,而司鑰不能檢察之罪,亦不可無矣。上曰,大享旣已無事經過,勿爲推治,可也。命均曰,大抵下人輩,敬謹之風,今則全無矣。上曰,毛血乎,生血乎?終始難明矣。聖龍曰,前者履過,而後又履之,處處有痕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今月初則例有生脈散製進之規矣。今亦依例製進乎?上曰,依例製進,可也。命均曰,宋寅明今方受由下鄕,而判義禁與內局提調,終難兩兼矣。判義禁今姑許遞,何如?上曰,曾已下敎,而終有所妨礙處矣。兼帶金吾之任,許遞,可也。{{*|出榻敎}}寅明曰,臣數日後,卽當上來,而王府議讞之任,雖得遞解,內局提擧,亦不可帶行,必須遞免然後,可以任便往來矣。上曰,金吾之任旣遞,何必更遞藥院乎?命均曰,柳徵瑞以軍官帶去,而方任供上衙門之職,令該曹閑官換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密昌君樴爲正一品,與大臣同品,而與副使、書狀一倂拿處,事體似不當矣。命均曰,檜原君曾爲使臣,終不往,故臺啓拿問,而檜原則非正一品,乃從一品云矣。上曰,待宗臣之道,與他自別,且國家凡事,一番謬誤,則遂成規例,後弊不少,宜有區別之道,業欲下敎而忘之矣。正使密昌君樴削職,只副使及書狀官,拿處,可也。削職,則放送自在其中矣。命均曰,使行,必欲於今晦來初間定行矣,其間日子,皆有拘忌云,故以來月十七日爲定,而其前査事,速來則好,而尙今不來,似由於世丁不服之致,査奏,以我國所發覺者爲辭,若與瀋陽將軍、寧古塔將軍査奏相合,則可幸。上曰,査事若速成則好矣。命均曰,世丁今雖變辭,前已承服,則以前所招者爲定,似可矣。上曰,如前爲之亦無妨,而渠何敢不服乎?用治盜之律乎?命均曰,用治盜之刑,則徑斃可慮。上曰,如周牢之刑,何至徑斃乎?命均曰,大謄錄,方欲修正,肅廟、景廟玉冊,將謄上,而《政院日記》,不可不考見憑照。事變注書無他所事,使之考出,何如?上曰,儀匱豈不有之乎?禮曹儀匱,先爲考見,若無之則考出日記,可也。寅明曰,祭服事,誠爲難矣。年年執頉改備,未久卽爲渝色,其經費,不勝支當矣。祭後,臣鳩聚祭服於戶曹,分上、中、下三等,上、中品則送于諸處,下品則將欲改備,而每每如此,誠極重難矣。臣意則以爲五上司,則當自濟用監進排,各司則付其下人,使之臨時進排,未知,何如?上曰,其司官員,豈必盡爲祭官乎?奉俎官,如權知、訓鍊奉事之類,盡爲之,此輩何能善藏之乎?太廟有樂器庫、祭器庫,祭服亦藏之此中,宜矣。命均曰,祭後鳩聚祭服,授之守僕,使之藏置似好。上曰,祭服雖渝汚,此是暑月汗出之故,非守僕之罪。與其付諸各司,不如藏之太廟之爲精矣。寅明曰,欲其藏置之精,則不如各司矣。上曰,付諸各司之後,如有傷汚,則戶曹必使之自備矣。若作一間屋於太廟中,藏置祭服,則必當精潔矣。寅明曰,米布衙門如惠廳、戶曹等處,元有祭服矣。聖龍曰,如殿內執事之類,使之自備,亦無妨矣。上曰,前見李周鎭爲大祝,所著祭服,似自備矣。命均曰,臣見《大典》,祭服皆是靑色,而今則黑色,似與《大典》異矣。上曰,靑色,必染靑黛之屬,色尤怪異矣。命均曰,《大典》祭服條,有佩玉,而近來祭官,俱不佩玉,似與禮意相違。此後則使之佩玉,似好矣。上曰,昨見禮儀使,獨爲佩之,此後則祭官,以朝服所佩者,仍佩,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我國蔘禁至嚴,蔘商納稅,受帖於本曹,自平安監營,又復捧稅紙反貼後,入送江界,帖文出於一處,然後潛商可禁,而近來本曹帖外,自松都及平安監營,各自捧稅給帖,蔘商去處,本曹無以憑知。以此潛商日盛,法禁不嚴,松都則自朝家許之云。至於平安監營,則未知已經稟定於朝廷與否,而臣在西營觀之,其所捧稅,元不大段,西營雖無此稅,必不以用度爲慮,何可爲此些少稅入,致令奸僞多門耶?自今西營給帖一款,特爲防塞,雖是西路蔘商,竝令納稅受帖於本曹之意,定式,申飭施行,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近來人蔘極貴,幾至絶種,不但東萊潛商之路無限,産蔘之處,不如前日故耳。以御藥所入人蔘言之,江原道封進,大不如前,極以爲悶矣。凡朝家禁令,不可多門,戶曹之外,其他收稅,一切防禁,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戶曹本無銀貨出處,以諸道店稅若干所捧,爲添補之資,而聞德源、安邊之境,有一穴銀脈甚盛云。故自前判書時,連送人,欲爲設店,則本官及監營,一切防塞,不許開店,尙今相持矣,卽今傍近民人輩,或不無私自掘取之形,而本曹所送之人,終始拒塞云。山澤寶貨,自是國家所掌,而任令奸民冒掘,該道之欲防本曹設店者,必以民弊爲辭,而臣在外方見之,或反有益而無弊。且營門之私自設店,未嘗以民弊爲慮,此亦恐非公言,此時經用爲急,旣知銀脈之盛,則何可不爲設店耶?申飭本道,俾勿防塞,何如?上曰,設店終涉有弊,《宣廟寶鑑》,亦有如此之事,而不許之矣。雖送郞廳,豈知銀脈之有無乎?寅明曰,前判書金東弼,送郞廳見之,前判書金在魯,亦送人見之,臣亦送人見之,則銀脈甚大云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銀盡則店中人,皆散而爲盜,人皆爲慮,而我國募入,則與中國異矣。臣待罪戶曹時,多言銀穴有處,畿內則一切不許,而外方則定送算員,看審而或許之矣。德源銀穴,未知如何,文川、高原,旣有設店,元非創始之事,使之許採,似無妨矣。上曰,京畿,亦有之乎?命均曰,水落山,有銀云,而豐德等處,亦有之云矣。上曰,設店,果有益於國與民乎?寅明曰,戶曹所捧,殷山則一月百餘兩,高原則一月四十餘兩。所捧雖似些少,而以一年合而計之,則頗不少矣。以民事言之,如殷山之民,多富厚者,設店亦豈盡爲民弊耶?明朝則銀礦,爲亡國之根,而我國則異於此矣。臣爲道臣時,亦有所防之者,而德原則居民相與冒掘云,此則非矣。上,良久曰,塗聽塗說,不可準信。爲先發遣郞官,摘奸其處後,爲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慈山有金,而居民或掘取云矣。寅明曰,臣爲平安監司時,得六七兩,留庫而來矣。上曰,寶物亦多産於我國。以東史見之,常貢金銀於中原矣。銀、蔘皆産於我國,而納之於彼人,我國不得用之。聞彼中所用,皆我國天銀云矣。寅明曰,彼人皆用七星銀矣。上曰,戶曹所捧,爲天銀乎?所謂廣銀,亦天銀乎?寅明曰,品則爲天銀,而名則有玄銀、黃銀之稱。我國人,不知雜鉛之法,故人心雖奸,不善於鑄銀矣。命均曰,臣方待罪太僕,有所達者矣。數年以來,內寺馬多病斃,上年御乘,亦有此患,而尙多有未改立者矣。使行時,間有入送馬醫、司僕,買馬以來之規,而此則有弊。曾前給價譯官李樞,買馬以來,今番行時,內乘李昌壽,臣以軍官,適爲率去,價銀百兩,自西關,依前出給譯官貿得,而使昌壽看檢,何如?上曰,依爲之。李樞所得來之馬,爲太僕中第一矣。直陞御乘則例爲論賞,而不過本院論賞,其何以激勸乎?今番若又買得良馬以來,則別爲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卽今駕轎,皆用㺚馬,故前則駕轎甚低,而今則甚高,故不足於致遠云矣。上曰,淸馬多熱,且不食粥,而我國則飼之以粥,故易致生病,終不如我國之馬矣。我國馬亦多有之,年例所納八匹,古稱爲八駿馬,可知其善矣。豐陵爲太僕提擧,別擇百匹以來,其時馬皆良矣。命均曰,臣聞前濟州牧使鄭必寧之言,近來馬種不善,故馬無良者,故相臣吳命恒,買雌雄三匹,置之牧場,今頗生息,多良者云矣。上曰,詩云秉心塞淵,騋牝三千,頃以此問於儒生矣,凡事勤則終有成效。命均曰,李貴爲太僕提擧時,有私置簿,臣較之於今日,其多少不啻相懸矣。上曰,古者,問帝王之富,以馬計之,以今日之馬見之,脫有不幸,則將奈何?命均曰,今則雖欲買馬,給價無路,是亦難矣。臣曾以平安兵使、義州府尹、北京使、會寧府使,開市之時,買馬以送之意仰達,則自上有禁物不可買取之敎,而臣考見謄錄,則多有前例,西北開市,許其買賣。今後則,分付西北兵使,義州、會寧每年開市時,輪回買送良品一匹,而價本,自本道備給,何如?上曰,前例如此,則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頃以申處洙事,自上推考道臣,而處洙本情,不如此矣。渠只欲論尹淳,而不知及此,眞諺所謂,逐鹿而不見泰山者,如此類也。上曰,不然。戊申之變,所以釀成,豈非此等事耶?因微成大,無所不至。朴長潤亦豈不知事體之重大,而只憎製述之人,故不知其言之及於何處。處洙則雖異於長潤,其無形則同矣。尹淳雖可惡,而渠豈不知所重之有在乎?向者量移,亦出於爲民,靡不用極之意,如朴長潤、李萬維、申處洙等三人,雖有大蕩滌之典,不可放也。放此,豈可爲蕩平乎?命均曰,萬維事,終涉過矣。上曰,萬維處分則不過矣。事皆如是,故至於今番,元龜之類,亦有不稱逆家之弊矣。萬維爲儒賢事耶。命均曰,非儒賢事,乃議禮事也。上曰,非也。乃先正李珥事也。命均曰,金墰、金相紳,本事盡解,而尙今不敍,李德載亦爲李裕身所侵困,而不得不發明矣。寅明曰,倫常綱紀外,不必盡爲痼廢,不然則進善無路矣。上曰,不爲是則豈有此乎?所守處,欲固守矣。相紳初欲付籤,而罪名大,故不付,早晩當有處分bb矣b。墰則非矣,爲至親而訟冤則不非,而非至親而爲之,則可怪矣。寅明曰,至親豈有訟冤之理乎?爲至親而爲此等事,則尤當罪之,豈論其放乎?上曰,今世則至親視如草芥,黨論則視之優於至親矣。命均曰,處分終涉過重矣。臺啓論李道謙事,亦過矣。上曰,已遞,故許之,而過則過矣。戊申事,終爲不快,其時爲御史之任,而豈不知變報,而公然上來耶?寅明曰,行事快則豈有此言乎?不快之故,多年廢棄矣。命均曰,金在魯云,人人豈可責之以第一等乎?此言是矣。上曰,予擇送御史之時,望之以第一等,而道謙則極爲糢糊矣。寅明曰,有罪則卽罪之,事過之後,如舊用之,爲用人之道也。命均曰,李匡輔事,初聞甚駭然矣,追聞之則本事不如此矣。香室入番忠義,適有來問者,故匡輔對之,則忠義渠自謄去云,然則臺啓豈不爲過乎?上曰,過矣,而若開此路,則戊申年干犯諸罪人,皆欲謄出,以爲伸冤之計矣。予欲嚴其界限,故有所處分矣。寅明曰,鞫囚至有逃躱之擧,則堂上之特罷,不可謂過中,而伊日事狀,有不可不仰陳者。堂上聞其有逃躱之變,忙詣府中,究問其可問諸人,仍爲分付兩捕廳,然後入來,故自致遷延,事勢然矣。上曰,以事體特罷,其後欲爲特敍,而忘未及下敎矣。其不知則堂上、都事,亦同矣。大抵言之則羅將,亦何謂有罪耶?只緣朝廷之紀剛不嚴,近來視鞫獄若尋常,以至於此,此朝廷之過也。寅明曰,其時事,非慢忽而然也。累次往復之際,自致差晩云矣。上曰,其時見原情,略知曲折,而當初下敎,亦豈不以晩後來稟爲之乎?聖龍曰,其日兩堂上,入來政院時詳聞之,則諸堂上所居各遠,故回公之際,以致差晩,急詣府中,必欲得譏捕之端緖,故又頗遲延,而卽爲斯得者,未必無效矣。上曰,事狀則然矣。命均曰,特恢聖思,許其放釋,未知如何?上曰,申處洙事耶?命均曰,然矣。上曰,前以憫旱之意,特用寬典,於渠亦大矣,何至更論放釋乎?寅明曰,久廢則無爲善之路矣。上曰,聖人云,不與同中國,末如之何者,予亦欲不與同國矣。寅明曰,此與不與同中國,異矣。聖龍曰,然則無自新之路矣。上曰,予未見自新者矣。承旨進來。聖龍進伏。上曰,批旨中知道下,添書曰,四載未遑,少伸情義,心雖爲幸,追慕冞切。聖龍書畢。命均曰,日氣淸冽,宜於兩麥,風勢如此,似有旱徵。上曰,東朝問安,有過嶺之處,風色甚爲不佳,已爲慮之矣。寅明曰,國法,還上居末則有罪,而田稅大同未收,則獨無定律者,以其不可有未收故也。田稅所捧,一結不過四斗,視大同尤爲輕歇,故自前無未捧時,而近來守令,全不著念擧行,每有未收延拖之患矣。今年收租甚縮,初不足爲一年支用,而又不能及時準納,遷延時月,致有未捧。或至於氷合,則百官軍兵糧料,僅僅分排之數,豈不大段狼狽耶?臨急無以措手,預先嚴飭諸道,必於五六月前,使之無未收上納,爲宜。如有未收之處,則該邑守令,從重勘罪,該道道臣,亦難免其責之意,別爲知委,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使臣削職事,出擧條乎?上曰,先出榻前下敎,後出擧條,而以品級爲言,直書以,上曰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月色赤。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引避退待,或呈辭,無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外,獻納申晩,正言金漢喆,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以次對來會賓廳,而堂上多有懸頉,事甚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禮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金在魯,錦原君朴師益,吏曹參判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牌招。副提調李宗城,差下已久,一不進參,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亦卽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違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又傳曰,禮判亦爲違牌,一體牌招。 ○傳于魚有龍曰,明日文臣殿講,當於熙政堂親臨,以此磨鍊擧行。 ○又傳曰,輪對停。 ○傳于金聖應曰,匹段下該曹,貂皮下尙房。 ○魚有龍啓曰,副應敎沈聖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沈聖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右議政金興慶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南泰良,素患痰火之症,根源已痼,劇歇無常,而自五六日前,重得傷寒,渾身烘熱,頭痛如碎,腹脅牽疼,飮啖全廢,兼以吐血,連日夜不止,有時昏窒,氣息如縷,若將頃刻殞絶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二日,禁軍賞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凡儀注,禮曹郞廳親呈考準,例也,而明日親臨殿講儀注,屢度催促,終不入來,闕門垂閉之際,下吏獨自來呈,極爲駭然。當該郞廳,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儀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允。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再入銓地,不過爲一時副急之用,而力辭不獲,黽俛蹲據,私心愧仄,如坐鍼氊,種種難安之狀,又不勝覼縷矣。昨者儒臣疏陳,又以西幕之不擇,請推該堂,臣於其政,同參議擬,則凡有咎責,理難獨免。況今聖批無發落,便在請罪未勘之中,揆以事面,勢難行公,且掌令趙侹之疏,雖曰對辨太費辭氣之云,已多凌嘲,至其下端,臚列三臣罪犯,末乃歸之於朝廷之無紀綱,臣尤不覺駭怕。噫,罪籍外人,宜無永錮之理,況此三臣之檢用,本非臣所創始,則今獨齗齗,不亦異哉?此只是見臣疲懦,謂臣可易而然也。臣誠顔厚心懣,決不可以沒廉恥之防,而據銓選之重。伏乞聖上,俯賜鑑量,將臣本職,亟許改鐫,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今日賓對,擬將趨入,情跡如右,未免違召,尤增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正言金漢喆疏曰,伏以臣,倖竊科第,猥玷榮選,纔謝簪筆之地,旋叨伏蒲之班,自頂至踵,莫非造化之私,殫誠竭力,豈無報答之悃?而只緣臣性質朴野,言議拙訥,前後詣臺,不過草草數啓而已。當此聖明在上,轉環如流,崇奬臺閣,廣開言路,而如臣之世食國祿,最被恩數者,新入言地,尙此寂寂寥寥,孤負聖明之罪,臣實無以自解,其可仍因盤礴,重辱耳目之寄,而不自恤哉?矧伏念數昨入侍時,生疎之態,至今思之,惶愧罔措,昵侍邇列,今幾年所,而違離數朔,便復齟齬,前對之際,未免做錯,以聖上包容之量,雖下質實之敎,而臣心之慙恧,當復如何?處置請出,實是意外,在臣自處之道,固不當抗顔復進,而太廟親祭,適差執事,旣經肄儀,不敢乞遞,遂乃黽俛仕進,趨參末班,而若其壞損臺體,當遞不遞之失,到此益著矣,將何顔面,以爲蹲冒之計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有憂愛之忱,敢貢狂瞽之語,惟聖明,試垂省覽焉。臣出入前席,曾已三歲。伏覩殿下英明冠古,睿智出天,討論經典,雖老師宿儒,有不能及者。至誠愛民,雖歷代聖王,有莫能過者,內無聲音服玩之好,外絶遊觀佃獵之樂,此誠帝王之盛節,簡冊之所罕也。是宜治理休明,習俗丕變,而夫何臨御十載,敎化不行,玩愒成風,政令日就紊亂,紀綱漸至頹弛,加之以兵戈繹騷,重之以饑饉流亡,祛黨保合之敎,式月斯降,而推擠傾軋之習,轉痼於朝著之上,減稅蠲役之令,逐年應行,而嘆息愁苦之聲,不絶於蔀屋之下。以至士夫之風習大壞,生靈之塗炭已極,衰苶之氣,危亂之徵,竝萃於一時,比如萬斛之舟,維楫不具,縱之風濤之中,而梢工醉倚柁樓,嘯傲自若,臣知劉向之太息,袁安之流涕,在今日,眞歇後矣。竊念帝王之政,莫切於祛黨,帝王之治,莫先於保民,雖在治安之世,忽此二者,則朝廷日乖,邦本日搖,尠不至於危亡之境,況此國勢之岌嶪,莫可收拾者乎?噫,殿下惡朋黨而欲祛之,大哉王心,孰不欽仰?而顧其所以祛之之術,恐或未盡也。唐太宗,謂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夫以萬乘之威,除却數十措大,何至甚於去强寇之難乎?顧其勢終有至難者,何哉?自古士大夫,被朋黨之名者,多是聰明材力爲衆所推之類也。若其君相,果能裁成保合,不使潰裂,則難於其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終不害其爲大同也。如或只以朋黨之名,務爲割絶之道,彼此糾正之言,諉之以斥異之目,忠逆是非之辨,歸之於染黨之科,今日逐一人,明日竄一人,簪紳之間,人物掃盡,則雖謂之國空虛,可也。是以隨行逐隊,苟祿保位者多,遇事盡言,爲國效忠者寡,以至乎政注,則以互對,謂之公心,彈駁,則以雙擧,謂之正論。臣愚死罪,未敢知我殿下,以爲夫然後,方可做蕩平耶?昔蘇軾,譏王氏同俗之弊,比諸瘠地之黃茅白葦,祛黨之難,何以異此?大抵破朋黨,豈不是美題目,而若不得其其要,則往往至於亡國,甚可畏也。然今時則猶可易焉,爲今日計,顧不在我殿下一擧措之間耶?惟當嚴忠逆之分,明邪正之辨,使義理不苟,處置得宜,然後盡收一代之俊,克祛百年之弊,聚精會神,陶做至治,不拘色目,惟才是取,培埴gg培植g而裁制之,藻品而適用焉,則豈惟朋黨色目,自底消滌?抑亦天地交泰,馴致蕩平,皇極建中之美,可見於今日,而氷炭同器之譏,永絶於聖世矣,豈不休哉,豈不盛哉?殿下於保民之政,念之至矣,講之熟矣。臣曾伏見殿下於康津人食之變,惕然驚動,特命節省太官之供,復令蠲減惟正之稅。且於私廟行幸之日,駐輦街上,招致賑所流丐之徒,親降哀愍惻恤之敎,雖深山窮谷喑聾跛躄,豈不知我聖上視民如傷之至意,而溝壑之間,顚連依舊,潢池之中,嘯聚成群?孟子曰,雖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無他,不行先王之政也。今日之事,不幸近之,臣竊悶焉。殿下近年以來,哀痛之敎,除減之命,非一非再,其辭旨誠意之懇惻,有足以感激神明,而猶未克大行蠲減之政,如漢文賜今年田租之半,而使斯民,終不得蒙其實效者,政坐國用之不裕耳。國用之不裕,實由於不循節儉也。《魯論》曰,節用而愛民,蓋以國用不裕,則其勢不得不斂民而取足,雖有愛民之心,而民不被澤故也。臣聞向日筵中,有禁奢從儉之敎,而姑無大振作大飭勵之擧,眞諺所謂高麗公事三日者也。倘能先自宮禁,另加警動,一遵儉約,能如衛文之大布大帛,唐宗之御衣三澣,而大小百司裁節浮費,如在干戈板蕩之中,流離播越之際,則國家經用,自有餘裕,國用有裕,則漢文蠲半之政,不難行於今日,而國家之實惠,庶可究於窮民矣。若夫些少減供,若干停捧,雖曰少紓民困,而此特焦釜之漏水,九牛之一毛,曷足以爲民大惠,聳動一國乎?臣之此言,亦可謂腐陳例談,而平日耿耿,在此兩事,若蒙聖上不以人廢言,朝夕講究,則其於用人保民之道,必不無所裨矣。臣情勢之外,抑有疾病之難强者,素患痰火之症,越添於累日奔遑之餘,委頓床席,症情危苦,以此病狀,尤不可一刻虛帶也決矣。臣治疏將上之際,以賓廳次對,天牌儼臨,臣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九閽之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譴罷,以安微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卯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判府事徐命均,守禦使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訓鍊大將張鵬翼,左副承旨李承源,副提學李宗城,執義崔命相,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沈壽賢前伏曰,近日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前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日晩,水剌已進乎?上曰,已進矣。上曰,今日次對,久而後爲之,而堂上進參之員,甚少矣。壽賢曰,諸堂上多有有故之員,故然矣,而稟定事,則有司之臣,當奉承之矣。小臣病未造朝,久未入侍,故今日則入來,而所稟事無多,回啓公事,則句管堂上,各自隨到施行,無有留滯云矣。因自袖中,出狀啓軸曰,此則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理山罪人申義重,故放鎖匠韓中甫則旣已梟示,而同時囚禁罪人外,鎖匠金俊萬獄,刑房李六成等,尙無處分之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首犯旣已梟首,則刑房輩,不宜同施極律,金俊萬、李六成,則參酌減等,刑推定配,似爲得宜矣。上曰,極律不可每每用之,刑推定配,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若以刑推定配勘罪,則當以幾次定送乎?上曰,何必累次加刑乎?壽賢曰,此亦朴師洙狀啓也。謄報義州府尹黃晸狀啓,而以爲彼邊留住淸人上下往來者,無所顧忌。自前淸人之無時往來者,有自本府馳通防塞之事,況此邊禁,申飭之日,尤不可不馳通,馳通辭意,令廟堂搆草,下送爲請矣。此等馳通,亦皆自廟堂,搆草下送,事涉煩碎,似當勿施,而旣已狀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往者亦以此等事而辱及矣。壽賢曰,使本府馳通禁斷,而狀啓則勿施之意,敢稟。上曰,然。{{*|抄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慶尙監司狀啓,以爲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爲停行,令營將抽栍,官門點閱,旣有備局關文,故依此擧行。至於安東、尙州、大丘三鎭,亦當於新營將到任後擧行,而卽今農務方急,其在不奪時之道,實難擧行,故今番點閱,姑爲停止之意,旣已發關知會於三鎭,而有此狀聞矣。旣令停止,則今姑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以備局咨文事觀之,何事可做?初則專以羅多乃洞爲辭,而拔去細洞矣。今又以細洞事混入,其意何也?前咨之意,盡忘之矣。命均曰,初咨則以罪人承款之言記之,而細洞事,終有不可究得,故欲於羅多乃洞事,囫圇說去也。壽賢曰,初頭事,臣亦知之矣。宋寅明製之,臣考之,而一夜之間製出莫大文字,終不免草草,及其齎送咨文之後,臣以爲未渡鴨江,而被捉者放還,則咨文不必送,而朝議岐貳,終未之果矣。今番査事,姑未知所査如何,而御史李喆輔下去時見臣,臣亦有所言矣。羅多乃洞,旣是三渡溝近處,而所殺三名,又旣相合,似當以羅多乃洞當之也。至於混江,則其源出於白頭山,西流千餘里,復入于海,不可謂之江界地方矣。且細洞事,吾亦有說矣。鴨江一水,限界南北,曾不能窺江北一步地,則何以知得?以此爲言,亦足成說,事且順成矣。且前咨中,金永昌則臣欲拔去,而諸議皆以疎略爲慮,故不能强之矣。上曰,永昌本來不緊,且彼咨所謂三司議處,亦非重勘,而我人恇攘矣。至於該地官守,彼必指其國官員矣。壽賢曰,朴文秀亦以爲,若是贗作則可,不然則不無可慮云矣。命均曰,咨文措語,難於分明,若欲的言其地名人數,則必有違錯矣。上曰,我人則本甚泛忽,而彼人則摘抉文字深矣。名數日月,若必有差違,則寧不如不分明說去之爲愈矣。朴文秀之疏,是深看咨文,而過生疑心也。尹淳當製之人,故知之矣。使行去就,當何以決也?命均曰,待査事畢,然後可決矣。壽賢曰,査使數日內,當入來云矣。上曰,予意則以爲此査甚難矣。人情莫不惡死,豈保其卽爲直招耶?壽賢曰,在逃者則實難於跟捕,而已捕者,何難於取招乎?命均曰,卽聞玉音重濁,或有感氣而然乎?上曰,感氣則無,而此時則每然矣。壽賢曰,寒暖之交,脫著難適,所當愼之也。上曰,使臣有所欲言,先陳之。命均曰,使事,無所可陳矣。上曰,太僕事,有所欲言耶?命均曰,太僕亦無事可言矣,壽賢曰,昨見首譯金時緯,則北情別無所聞知矣。上使勿拿之命,昨日聖敎儘好矣。上曰,別無可好,而但念此路一啓,終關後弊,故特命停之矣。壽賢曰,正一品宗臣之囚禁,前例所無,故臣欲仰陳而未及矣。昨日聖敎,實出尋常,而宗臣亦以爲前所無之寵典云矣。命均曰,頃者有騎、步兵額數,議減之敎矣。聞兵判亦有所料量,使之陳白,何如?上曰,兵判試陳之。游曰,額數減定事,終有所重難,臣不敢輕自料理,而略有不得已變通之方,故臣試爲磨鍊矣。一年之內,八路鄕軍之上番,其數不些,鄕軍則一倂停番,令京畿軍交遞立番,而仍於鄕軍之停番者,收捧番布,以給雇軍,則鄕外軍士,無往來勞費,而國用則或有餘剩矣。上曰,鄕軍盡爲除番,而以京畿雇軍立番,則鄕軍多,雇軍少,雖得於此,反失於彼矣。此事,何如?壽賢曰,實無所損益矣。雇軍一朔所給,與鄕軍一年所納同,而且鄕軍則遠途上番,糧費甚難,京畿軍則途里不遠,使近者立其役,而遠者納其布,則亦似好矣。上曰,雇軍終不如元軍之著實矣。壽賢顧謂游曰,雇軍幾許數,而可充元軍耶?游曰,騎兵之役,專爲上番,而在遠鄕軍,妨農最悶,故必約而計之,使若干人上番,而雇軍八九百名則庶可以推移立番矣。大槪騎兵四年六匹之役,本是一年匹半之,例也。今若除其上番軍七千餘名,而仍捧其匹半之布,則漸次有餘,雖以此不能普施,白骨徵布及永難捧之軍布,或可以此而減下矣。且四年一次之役,雖有閑歲六匹之布,一次盡捧,實不如逐年分捧之爲便,而軍兵輩,亦必樂從矣。上曰,兵判之共濟國事,其意可嘉,而但雇軍之法,能無後弊耶?若有後弊,則不如仍舊之爲愈矣。且作事謀始,今若減下七千餘名上番軍,而弊生之後,還欲復故,則不亦難乎?況他軍,皆是一年二匹之役,而獨收其匹半之布,則匹半應役者,雖或爲便,而二匹應役者,能無不均之怨乎?壽賢曰,慮其苦役者之稱冤,而又使歇者不歇,則民安所措乎?此事於本曹,無損益,而於百姓,或有益,少嘗之,似宜矣。若斷而行之,終必有實效,而來年以後,則民必無厭避者矣。上曰,首揆之意固好矣。堯、舜之聖,猶病博施,則事不可執一論之,然騎兵之應以匹半,雖是本數中分出,而彼炮保、禁保等之逐年以二匹上納者,驟見之際,能不怨其或厚或薄耶?漢文時,賈誼,請改正朔定官名,而文帝不能用,史氏譏之矣。然予意則於卿少嘗之說,有所難者,予是不才不德,不敢與論於祖宗聖德,而卿等亦不及於古名臣碩輔,則謹當遵其成憲而已。今若大加變通,而萬一民國俱困,復思舊法,則將若之何?游曰,臣以大臣之意,試爲磨鍊而已矣。上曰,京畿軍上番,亦難矣。游曰,此則有不然者矣。上番雖曰苦役,而民無難之者矣。各收其保布,以爲資粧,而或以其布之半,中路雇送矣。上曰,判府事亦陳之。命均曰,騎步兵之制,當初非不好矣,而卽今則民皆困矣。每年捧上,逋欠甚多,而上司徵督之際,列邑亦難於責應,今此除番捧布之意,似是利大害小之事,試爲施行,何如?臣則別無他見矣。申思喆曰,玆事利害,上敎得之矣。古者立法,亭亭當當,而今猝變改,臣意則不勝慨然矣。問于諸臣,何如?張鵬翼曰,每年番布上納,本以十月定式,而猶不擧行,若以四年一次之役,分作四番,逐年應役,則雖於元數中分排,而民安保其不怨乎?李宗城曰,釐正之議,諸臣旣發之,臣則別無所見,而曾在肅廟朝,李健命,亦有上疏區劃矣。今不敢從頭煩達,而大抵騎兵與步兵,有異,而其他名色甚多,或以二匹,或以匹半應役,而兵曹官員,不能久任,初不知騎兵之爲如何,步兵之爲如何,而下吏操縱之各邑,則色吏幻弄之故,民不堪矣。至於京番雇立,則或以官員行下,或以下吏所屬,苟然充數而立之,此輩何能知渠輩之信地,而一有所事,則擧皆顚倒錯亂,莫知誰立於何地,政可笑也。今若雇軍立番,則如內七門,猶或,可也,而至於禁府、鞫廳、科場等處,必使元軍立役,然後可無疎虞之弊矣。大抵騎兵上番之數減而後,兵曹經用,或可以有剩矣,一軍所納八匹,而以四匹雇立,則所餘者又其半,而亦足以省他費矣。難之者,雖以爲六當番之法,有同存羊,不可猝革,而至於匹半之布,亦且難捧云。此言亦有所見,而但旣已區劃,而亦似有利而無害,限一年秋捧以試之,未爲不可矣。游曰,雇立事,誠然矣。堂、郞行下及五衛將輩,皆以所親無根著之軍士堅之,平時則猶或,可也,如或有事,則全無統領。曾前亦以此申飭,而必以洞內軍立之,其亦有弊矣。壽賢曰,尹游、李宗城之所陳,皆是節目間事也。大變通之後,節目何難乎?臣每念二匹之役,民所甚苦,實欲變通,而未之由矣。今此匹半之役,頗歇於二匹,而亦非本數中減縮者也。此所謂不費之惠也。上曰,若然則好矣,而當此修明舊典之時,變更未知如何。且《大典》法,近來盡廢,而但有六當番存耳,今又廢之,實爲重難矣。游曰,匹半之捧,初非加斂於民,而兵曹則自然有裕矣。兵曹旣富則流及者可遠,此可謂遠慮,而但近來國綱漸馳,朝令不行,是所憫也。上曰,副學之意,何如?宗城曰,騎兵保人,例給三名,而皆以其子侄輩爲之,故其實則四年六匹,皆從一室中辦出,似不如逐年分定,稍輕其卜也。上曰,許多當番,果自一室辦出,則其卜太重矣。渠亦必自爲悶,分作每年匹半之役,此雖同於朝三暮四,而亦足爲惠矣。且定爲此法,納布除番,則民皆悅乎?游曰,上番軍之捧布於保人,其利不少,故樂爲之矣。今若除番,則必有怨者矣,然何可以此爲慮乎?宗城曰,大誥之餘,又行此法,則半匹之減,猶爲實惠矣。判府事則欲減軍額,其意專在於裕國便民,領相則苦心矻矻,必欲補國,大意皆好矣。司馬之長,旣有區劃,大臣亦皆同辭,不可一言斷以爲不可行矣。上曰,兵判詳細箚記,諸臣別爲抄錄,待後日次對以入,則予當詳察便否,採施之矣。游曰,自歲初欲爲磨鍊施行,而判府事意外在外,故不能趁時相議,至此遷就矣。若欲自今年施行,則一當番之外,俱可減下,而遷就之際,已捧二當番,今年則已不可行矣。上曰,大臣俄者所陳,其意大矣。予亦傾聽,當有下敎矣。今日則將臣亦入侍,諸臣必須善守之哉。顧今日勢,頗有旱徵矣,春上甲有雨,且三朔多雨,此恐爲旱兆矣。有司之臣,固宜堅守,以備不虞,可也。宗城曰,禮判尹淳,素諳北情,近間臣私見之,與之語,不見咨文,而能揣其措辭指義矣。上曰,禮判之撕捱,何事也?誠無義矣。且今日牌招之員,無故不進者,爲誰某也。李承源曰,諸員則皆有故云,而尹淳、李瑜則公然違牌矣。上曰,李瑜過矣。次對久未爲之,今日豈可違牌耶?且初行都承旨之職,而俄卽引入,又於副學,公然撕捱,事甚未安。從重推考。出見牌去來,若不承牌,則更卽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 ○午時,復命入侍。禮曹判書尹淳,承牌而至,亦同爲入侍。壽賢進曰,臣以觀象監事,欲有陳達矣。皇曆出來之後,始覺我國曆書之差誤,旣罪其官員,更令考算矣,姑未能詳知,而略聞觀象監官員之言,則以爲時憲曆法,旣差之後,更以曆算考成用之,久而無差矣。卽今曆法又差,今年曆已誤,而又以今年皇曆推之,則明年之閏月,必差一月云,事甚大段矣。上曰,曆象豈欺哉?壽賢曰,聞渠輩言,則以爲近來彼國曆書,專委於西洋國人,故多與舊曆法有異。今觀皇曆,果與曆算考成,其法大異,今番使行時,願自隨去,學得新方以來,以爲必合不差之計云,而但與使臣,偕往偕來,則必不及於頒曆之前,未知何以爲之也。思喆曰,我國曆象,亦以精詳名,而間有如此之時,此未可知也。以春分言之,若彼以午正,我以午初,則所差不旣大乎?至於大小月節候,皆有違錯,則曆法已無可言矣。上曰,今年所差幾何?思喆曰,時刻多違矣。勢不可不偕使行送去,而必不及於新曆之前。我曆雖有差謬,使之造成,未知何如。上曰,不可以今年皇曆推算而考成耶?游曰,臣亦待罪本監矣,大抵曆算考成,乃康熙皇帝之一生專精,晩年造成之書,而極其精詳,曾於小臣赴京時,本監官員輩,亦以爲曆象已差,必得新冊以來,然後可以造曆云,故率去買來,其後無有違錯矣。今聞又求其所謂校歲篇,此必是隨往北京之計也。且此輩赴京,例有帖兒,渠輩則望利請行,而朝家則每作帖兒以送,亦甚支煩矣。壽賢曰,冬至使行時,亦請隨去,而不許矣。今年曆書,已有差誤,且閏月一節,所係甚大,若終爲易月,則曆不可爲曆,豈可逆詐gg推g其望利,而斷然不許乎?上曰,新方之得來,亦多有弊,來後則必當刊布矣。然寧可見欺於渠輩,不可終失曆法,許之隨往,可也。壽賢曰,此則然矣,而今年新曆,則已爲始役,不可待使行往返。閏月旣在三月四月間,則三四月張姑置之,餘張則預爲刊置,以待新方得來,定閏以刊乎?上曰,曆書非鑄子,而以木版刊行乎?壽賢曰,木板也。上曰,來年曆,倘不可行,則將若之何?原任大臣,以爲何如而爲便耶?命均曰,渠輩旣以爲明年置閏,已不可預料云。旣不知閏月之爲何月,而何以斟酌造成乎?他無考正之路,勢不可不送人知來,而往返之間,勢必不及,是爲悶也。上曰,彼我若用各曆則已,不然則難矣。且以大體言之,閏月旣差之後,授時之法,盡誤矣。況如國忌等節,何以爲之乎?淳曰,臣亦於年前奉使,而聞曆算考成之書,精於測候,令譯官求得其書,謄傳以來,而其書,乃康熙末年,與西洋國人,專精造成,其後雍正,爲之序矣。蓋西洋國人,言語不通,臣亦嘗與所謂蘇文者,頗有酬酢,而但以文字替言,以相往復而已。其時許原,見其書而曉解其法矣,今則又無及於許原者,是可悶也。上曰,近來赴京之路太濫,而論其大體而已。仁廟朝,每年使行時,必遣中官一人,學得曆法以來,先朝重曆象之意,如是周詳矣。且一年造曆,所費不貲,若以閏月之差誤,而書不可用,則費財力而造無用之冊,實無益矣。思喆曰,頒曆猶不可已,奈何?壽賢曰,姑令精算等待,而使行回還後,急急刊行,何如?思喆曰,國家則以皇曆用之,民間則以我國曆用之,亦似無妨矣。上曰,士夫家祭祀一節,亦豈不難乎?淳曰,閏月若違,則每張皆差矣。上曰,不差者,不過上兩張耳。命均曰,五六月以後張,則必無大段差謬矣。上曰,此亦第二件事也。《時憲曆》,何以爲之?壽賢曰,若得假令以來,則庶可相合矣。淳曰,曾前則以爲,必得曆算考成,然後曆法,可正云矣。今又請得{{*|日躔表、月離表}},未知將來,又願得何許書也。壽賢曰,渠輩亦必有所見而然矣。游曰,造曆,鉅役也。考算,亦幾半年而後刊印,卽今已是四月也,考算幾畢,不久當始刊,而若欲等待北京往還,則自然奄及至月,自至月始役,則何能於歲前頒曆乎?壽賢曰,三四月張則姑置之,以待皇曆,而餘月張則預爲刊置,似好矣。上曰,頒曆,大節也。然事已至此,勢不可以至日頒布矣。雖十二月始頒,曆法無差,則幸矣。命均曰,我國曆,不可不刊,雖少有差謬,刊行似無妨矣。宗城曰,北京之數數往來,意或有奸弊矣,然曆法,乃正朔也。至於置閏尤重,所重有在,則些少奸弊,有不可言,而卽今事,每以怠緩泛忽,無一了當,是可悶也。曆法何等重大,而專使觀象監官員考正之?想或不能如士大夫之精詳矣。卽今士夫間,亦豈無善算者乎?上曰,士夫中,亦有精於算數者耶?宗城曰,稍有之矣。左贊成鄭齊斗父子,俱以算數名,倘於此等重事,使之考正,則不爲而何?上曰,所達好矣。我國事罔涯,而今則曆法亦誤矣。曾在英廟朝,有若慶曄輩出,而至於予之世,事事如此,良可慨然也。壽賢曰,自時憲出後,日蝕每在於朔,曾無晦日蝕者,此則唐之李淳風,亦不能校正矣。至於西壤閣人算尺量天之法,不知如何,而設令得其法以來,亦安保其必合不差耶?鄭齊斗,雖明於算數,曉解曆法,其子垕一,亦於家庭目習,而亦安能必合於西壤閣人所主之法耶?宗城曰,臣之意,亦非他也。欲爲博問於士大夫之意也。上曰,曆書雖有差誤,猶可用乎?一國上下,各用他曆,亦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雖少有差謬,農家則用之無妨矣。上曰,孝者,自天子達,祭祀一款,終始重難矣。思喆曰,必待皇曆出來後,刊行,似好矣。上曰,又有一事焉。至日停頒,專爲皇曆之等待,而若使皇曆,亦无差異,置閏於四月,則停頒等待,不亦可笑乎?然不可但已,使一員隨使臣赴京,以求其書,又使諸官員,詳細考算,而終始差誤,則當用重律,若能相合,則必施大賞。以此意各別飭勵激動,可也。壽賢曰,聞渠輩所言,而當更爲陳達矣。且天文學敎授,自前別置三員,而卽今則無一人可合者。擇於本監中差勝者一員,已爲啓下,而二窠則姑置之,京中人則苦乏知名者,外方人則不能聞知,斯爲悶矣。上笑曰,漢學敎授,則每善啓下矣,若又如此,則豈不好乎?宗城曰,今番査事,下問于尹淳,何如?上曰,禮判陳之。淳曰,臣近在鄕外,聞有辱國之事,而使臣當行,驚慮之情,實無涯矣。臣亦於文衡時奉使,終有辱國之事矣。今聞此報,驚惋之念,有倍於人,而及到城外,始得詳聞,則實無別般事,至於使行,則臣之所見,似不必送矣。臣實欲仰達,而亦非疏章可陳,故或與大臣言之,而尙未有陳達矣。彼咨中參査議處之說,臣子之心,痛迫,何如?而但以臣愚見,似不必以侵辱之意,而爲此說也。乃彼國行用文字,至於該地之云,猶我國當該之意,曾於甲申咨文中,亦有當該國王,素著忠信,使國王査奏之云。該字之用,非今斯今,其時亦以謝恩使兼陳奏使以送之矣。大抵彼我對境以來,殺越之變,頻頻有之,使行不知其幾次矣。以今番事言之,査勅來後,不可無謝恩使,仍於其行,附奏犯越事,乃例也。非但甲申爲然,以庚午乙丑謄錄言之,未有專以陳奏送使之規,且以彼國事例言之,事非關係重大,則不敢直奏皇帝,今此修咨,付齎咨官以送,不爲倨也,亦所以尊大國也。奧自講和以來,單陳奏使,未之有也,今不可開路。至於徐貴江事,旣自彼國勘斷,不必更爲提說也。上曰,貴江事與姜周厚事,豈本一事耶?似是別件也。淳曰,果如聖敎,此乃別事,而貴江則已是收殺事也。前冬移咨,蓋爲先事而發,而彼旣又使瀋陽査覈,則我國所査,豈必能相合耶?以庚午事觀之,則以初奏相差,使之更査,今番亦或有再擧,單陳奏送使,前所未有,則今不可創開。且彼旣有向國辱說,而今咨則以先行査問,恭竢勘罪爲措辭,而付之齎咨官,待其結末,以謝恩使送之,此是前例然也。宗城曰,聞尹淳之言,事則然矣,而畢竟査勅之來不來,亦不可必。且齎咨官之行,自前未嘗遲緩,不過數三月內必送,而今番則奄過六個月,小臣實有萬一之慮,彼或以在逃人之久未捕得,責其遲緩,則其事難矣。淳曰,此則在咨文措辭之如何。去番則旣以未盡追捕爲辭,今番則以當殺者十餘人爲辭,而末復以遷延引嫌,則在我者至矣。且後事不可不慮,今行若能結梢則幸矣,然不可保其一咨完了也。固當先送齎咨官,而再査來後,使臣可送也。壽賢曰,尹淳之言,則斷以爲使臣不必送,而事難遙度,臣則未知其然矣。前咨旣以査事畢後,當卽陳奏之意爲辭,而今番又以未了之案送去,未知如何。且瀋陽之査,遲速難知,彼査若遲,則雖姑徐之無妨,而若彼速而我遲,則能無致責乎?淳曰,此等事,已有前例,自前犯越者則斬,監兵使則,革職,移咨則使齎咨官持去,而元無單陳奏送使之規矣。上曰,瀋陽將軍、靈古塔將軍之所査,査其畿內人與否云,其査,幾何而了當耶?壽賢曰,今使來時,瀋陽將,亦不爲言云,意必無所執文書矣。三渡溝、混江之說,元不提及矣。上曰,然則我亦不爲擧論,可也。壽賢曰,前冬咨文之到瀋中止,臣實倡議,而人皆以爲苟簡云,故小臣不能强之,而至今思之,中停,是矣。宗城持馳通本文以進。上曰,姜周厚事,幸而不擧論矣,彼人初不知殺略事,而倘因我事而起鬧,則事將至於何境耶?宗城曰,貴江旣已放還,則此是已勘之事,此後則三渡溝、混江事,割斷之,可也。上曰,靈古塔將軍,則直奏盛京乎,轉奏瀋陽乎,壽賢曰,奉天、瀋陽、靈古塔,同是藩臣,而直奏於天子矣。宗城曰,金世丁所殺,果是畿下人,則奉天將軍,何爲曲護於我人,而不行査乎?瀋陽、靈古塔將軍等,初若全然不知,而到今始欲査出,則必難摸捉矣。若欲以徐貴江事相混,則旣已明言顯赦,不可以混同矣。至於査勅,則自康熙禮待我國以來,未嘗出送,設有査勅,則辱國尤大,臣子之痛懷,有何可言耶?前後之事,舍之勿論,唯願殿下,亦必軫念,以止其査勅則幸矣。上曰,何以則査勅可止耶?先陳之。宗城曰,臣與按覈御史,私相往復,則以爲細洞事,不可湊合,而上年咨文,尙有餘地,其所謂地名各異,人數不同之云。幸有容手之處,此事則不必牽合,而只在於製咨之如何云矣。上曰,前咨中地名人數之句,果是幸有餘地矣。宗城曰,此事不可悠悠泛泛,御史及道臣處,指日,分付,或以羅多乃洞事爲實,則細洞事,雖姑置之,無妨,以此意刻日催促,今日內知會,何如?上曰,世上事,每於忙後錯了,而此事則誠可急矣。禮判所達,非但前例有據,若以査奏,而別送無前之使臣,則彼或疑其事大而先㤼也,亦安保其不以徐貴江爲言耶?至於奉旨而行,而不送使臣,未知事面如何,而若欲免再査之患,則陳奏使,亦不可已,如何而,可也?淳曰,事係重大,慮事宜無所不用其極,而或慮査使之復來者,蓋亦周詳意思也。事若順成,則一番齎咨官之行,亦可以善爲磨勘而還矣。宗城曰,今番使臣,謂之過恭則可,而亦何害之有哉?上曰,於盛京,或有私問之階耶?彼人之知與不知,漠然難知,是可鬱也。游曰,私相問覆,則大不可也。壽賢曰,送咨文於鳳城,使之問於禮部,則庶可知得矣。上曰,若欲於鳳城往來,則太遲滯矣。俄者李宗城所言,是矣。按覈御史勘來之期,至此遷延,羅多乃洞事,若已査得,則細洞事,雖不得歸一,從速取勘以來之意,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張鵬翼曰,鞫廳物故罪人尹挺顯所援引春川人池七臣等五名,泰仁人金萬江等二名,旣下捕廳之後,尙未處置。此不過廷顯干連之徒,而金吾堂上,忘不擧論,久致繫囚,何以爲之?旣是職掌,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則忘置矣。卽爲放送,可也。{{*|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震起子處置事,旣有後次對稟定之命,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壽賢曰,當令某人育之,待年處決,而賊漢之子,誰肯收育之者?鵬翼曰,其年尙稚,姑無知覺矣。若稍有知識,而自知其爲震起之子,則必當逃躱,誰肯受育哉?且以黃賊事,而柳世泰之妻,久在牢囚,亦可冤也。之英則屬之於自前率育者,限年來告之意知委,而柳世泰妻則放送,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訓鍊都監,近因凶歉,年年裁減之數,極其夥然之中,癸丑條價布災減,亦至一百三十同。此則臣詳知國家經費之匱竭,不敢請得,而災減之後,閤歿逃故之蕩減,亦至六十餘同。若得此數,則軍兵夏等衣資,庶可以充數分給,故敢達矣。上曰,都監與他軍門有異乎?都提調亦爲入侍,陳之,可也。壽賢曰,連歲災減之餘,各軍所捧,擧皆大縮,而都監尤難支用,上年旣以禁、御兩營二百同木,推移取用於夏等衣資,今不可復令兩軍門許貸。且是災減之代,則似當自惠廳劃給,而本廳留儲,臣雖未能詳知,惠廳堂上,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游曰,訓將之言,亦然矣。年年裁減蕩減之餘,各軍門之所入,幾乎半縮,都監亦豈如前乎?所當推移相助,而兩軍門,則前年所貸用,至於二百同,今難更議,惠廳事勢亦可慮。臣於退出之後,問議于大臣,當參酌貸下,而六十同之數,似不可準施矣。壽賢曰,臣聞訓將之言,則諸軍門,皆有賞中日設行之事,故訓營亦爲累年鳩聚,艱辦四十同賞木,而今若不得災減之代,則勢當出用此賞木,以充夏等衣資之數云。諸軍門,若皆設行賞中日,而獨於輦下親兵,不爲設行,則必將大失軍情矣,賞木決不可取用。惠廳似不無推移之道,限五十同劃給,似宜矣。游曰,五十同木,必使劃給,則惠廳亦難於支應。本廳有若干同布,參半給之,何如?上曰,都監軍衣資,亦以布爲之耶?鵬翼曰,必以木爲之,而無用布之規矣。上曰,賞木至欲取用,則其窘急可想。有司之臣,堅守則是矣,而訓局事勢若是,以四十同木出給,可也。游曰,若然,則是雖有似於朝三暮四,而惠廳所儲甚些,兵曹有若干所儲,四十同內,二十同,則自兵曹許貸,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都監之凋弊,至於如此,故軍兵輩,汩於飢寒,人間不善之事,都監軍士盡爲之,實爲可悶。且中日之規,三年積弊,軍情甚缺,故今年則必欲設行矣。上曰,然。鵬翼曰,近來軍兵所給官馬,極其體小,不合戰馬,所見駭異。在前如此之時,則有請得濟州山馬,分給軍兵之規,故限三百匹請得之意,敢達矣。上曰,前者豐陵,亦有稟行,今亦依此例出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淳曰,小臣欲有所仰達矣。世宗、端宗兩朝胎封,在於昆陽,睿宗朝胎封,在於全州,顯宗朝胎封,在於大興,而昆陽則初無表石,全州及大興兩所,則所舖裳石動退,其中兩石折傷。自辛亥年,有修改之命,而連値凶荒,未卽擧行,上年又爲稟達,有待明年擧行之敎,何以爲之?惶恐敢達矣。上曰,表石則雖待年豎立,亦或無妨,而全州、大興兩所,則似甚大段,不可不急速修改也。宗城曰,使道臣奉審以報,何如?上曰,每於此等事,人情不能無少忽,而以至於此矣。近來禮曹堂上,未有行公者,遷延至此,事在緊急,則豈計農節耶?若以妨農爲慮,則雖役以僧軍,不可已也。且此與改封築,異矣。游曰,胎封必於尖峯上占地,故裳石,每易於流移矣。至於缺傷處,尤難於待秋遲緩矣。上曰,分付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緊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大悶急,則事體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淳曰,昆陽表石,亦已浮置。以役事言之,不過豎立而已,似不大段矣。上曰,大興、全州畢役之後,仍爲始役於昆陽,可也。{{*|抄出擧行條件}}游曰,大政時,以各道私賑人,受加設帖者,依備局定奪,改授正資事,陳達蒙允矣。其時注書聽瑩,不卽出擧條,尙未擧行。當該注書推考,使之卽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露梁都監敎場之移設,蓋緣水患之衝逼,而近間則浦落之處,幾盡泥生,方欲還設舊基,故敢達矣。上曰,泥生處,皆是沙場,而民不作田耶?鵬翼曰,初無起墾之事,而茫然平沙也。上曰,然則還設,可也。執義崔命相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以上前啓,措辭見前}}又所啓,宣傳官之奉標信奪兵符,事體甚重,當其祗受之際,必著公服者,蓋以尊敬御押之意也。日者權以鎭之就拿也,敢以白衣便服,欲受標信,宣傳官據例而言,道理之決不如是,則以鎭,强行己意,終不肯聽。其慢君命壞體貌,已極寒心,而至於日傘引路等事,殆同無故遞歸之人。雖因金吾吏之言,旋爲中止,然其不諳朝體,無所謹畏之狀,尤甚可駭,請權以鎭削去仕版。上曰,其事怪矣。似當以公服迎之也。壽賢曰,拿來罪人,不敢衣朝服,則是也,而亦不可以白衣迎之,故或以下人,天翼及布冠迎之云矣。上曰,削版之律,用之此等事,太過矣。命相曰,豈云過耶?罪係慢君,削版猶輕矣。上曰,依啓。又所啓,夾侍內官,不離左右,扶護聖躬,乃其任耳。日昨太廟門前,玉趾蹉跌之際,雖幸聖體,无所損傷,未卽扶護,其在懲後之道,不可以問備薄罰而止。請伊日夾侍內官,拿問定罪。上曰,依啓。又所啓,伊日陪從諸承旨,亦於玉趾蹉跌之際,無一人知之者,未能傳報藥院,密邇陪侍之意,果安在哉?殊甚可駭。請伊日陪從諸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摠戎使趙儐,旣以臺啓,至有拿命,今夕就囚,明朝保放,人莫不爲駭。罪人未納供之前,不敢保放,乃其例也,而托以有病,至於草記煩請,事體所關,不可置之。請金吾當該當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裵胤休事,尙未處置,法綱罔涯矣。上曰,已爲下敎於判府事矣。不待首堂差出,令參議斯速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其事可怪矣。命相曰,禁府罪人放釋之事,臺臣何所與知耶?第於十一人疏放之日,禁府擾擾,喧傳其說,故臣問於問郞,則以爲裵哥言內,渠輩曖昧之事。若因囚一月,則可知云,而禁府都事則以爲,裵哥自言,若過一月,玉石可知云。一月之說,必有妙理,渠旣白脫之後,復何曖昧玉石之可言乎?上曰,其爲人輕著乎?命相曰,不甚輕著矣。今聞胤休,乃裵胤明之弟,而胤明亦於戊申,入於逆,方竄謫中矣。上曰,胤明則非逆賊也,疑其干連而謫之矣。宗城曰,小臣非可言,而李衡坤定配之命,已下矣。上曰,早晩間,事必有可知之日,而第其事如何,終爲贓乎?壽賢曰,衡坤以瓜滿之守令,初不欲復去,而朝廷迫促以送矣,事至於此,實不可知矣。上曰,不爲贓類乎?趙顯命則驅之於贓矣,予不識衡坤形狀何如,而但聞其居官則善云矣。壽賢曰,大抵凶年賑政,多所那移,而欲以秋捧充數者,其計太廣,謂之迂闊則可矣,而曾無一物入己,何可謂之貪乎?李承源曰,明日文臣殿講,與輪對相値,何以爲之?上曰,輪對停。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承源啓曰,正言洪啓裕,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呈辭入啓,或在外,或呈辭引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呈辭入啓外,無故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居首典籍李東元,熟馬一匹賜給。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魚有龍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金聖應啓曰,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旣已蒙放,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義禁府啓辭,三省罪人玉丹、白振聲所居官,罷其守令、降其邑號事,允下矣。問于義禁府及刑曹,則玉丹入籍於平山府,振聲入籍於通川郡云。而守令勿罷事,曾有定式,平山府、通川郡,竝降爲縣監,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尹淳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兪崇爲工曹參判,李宗城爲副提學,洪尙賓爲工曹參議,金希魯爲判決事,兪㝡基爲副校理,申致謹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安允升爲戶曹正郞,趙壽彬爲濟用判官,柳鼎茂爲監察,鄭希泰爲扶餘縣監,李廷濟爲左參贊,金尙重爲持平,內贍主簿柳徵瑞,活人別提金斗剛相換。 ○兵批啓曰,漢江渡別將宋圭錫呈狀內,猝得中風,半身不遂,不省人事,以此病狀,斷無復起爲人之望云。身病如此,則莫重津渡,不可久曠,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政事,副護軍李廷濟、金有慶、李光朝、趙泰先,副司果兪健基付。 ○金聖應啓曰,罪人裵胤休,令秋曹究問後,登對稟啓事,命下矣。卽者刑曹參議柳儼,開坐推問後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曰,裵胤休招中所云,南聖雲,尙若在京,令秋曹推問參互。{{*|詳見筵說}} ○魚有龍,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罪人票海常勘斷事,盛京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正gg別定g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盛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不法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執義崔命相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諸子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尹㝚事,南泰績事,金吾吏卒事,{{*|以上前啓,措辭見前}}正言洪啓裕,以臣之忝居言地,殆近一朔,而積事含默,毫無補裨,私心愧懼,罔有其涯,玆將草草數啓,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或賜俯可,而至於黃應洙、趙鎭禧事,不惟不賜允愈gg允兪g,誨責諄諄,末乃責之以過矣。臣旣感且惶,竊不能無慨然于中也。夫黃應之疵謗有無,姑舍勿論,駁正之論,旣發於臺章,則在渠之道,固當引罪訟愆,必遞爲期之不假,而停論未幾,憑藉催促,揚揚冒赴,自同無故之人,其驕蹇自恣,不有臺言之習,誠極痛駭。聖批中,雖以武臣事體,與他自別爲敎,臣恐長此不已,武臣輩,益無懲畏,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趙鎭之從負,固多可論,而旣往之事,殿下一付之先天,故臣亦不敢追提索言,以傷忠厚之風,而只擧其隨時趨利行己鄙汚之狀,竊付於重名器勵廉隅之義。若以言涉巽懦,有欠直截責之,則臣固甘心,而今此過矣之敎,實非臣始慮之攸及也。此莫非臣新入臺地,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其何敢抗顔仍冒於職次乎?引嫌而退,其所論覈,誠得臺體,過矣之敎,不必爲嫌,請正言洪啓裕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同副承旨金聖應等疏曰,伏以臣等,忝居近密之班,事多疎忽,心常愧懼。昨於憲臺請推之啓,誠有所萬萬惶蹙者,蓋伊日聖上,步出太廟門外時,因夾侍內官之不謹陪護,以致玉趾蹉失,雖幸聖體不至損傷,而群下之驚心罔措,當復如何?臣等於此時,分出挾門,雜踏紛擾之中,未卽親覩,旣不能請罪內官,又未及報知藥院,則臣等疏率之失,於是乎著矣。雖微人言,固當引罪之不暇,何敢以其時事勢之如此,有所自解,而晏然仍冒乎?玆敢露章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重勘臣等之罪,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陪詣太廟,及夫聖上出門降階之際,臣奉圭隨後,仰見聖步蹉失。而中間擁衛遮隔,雖未能詳知輕重,臣心驚惶,曷有其極?玉趾前進十餘步,藥院提調,進詣問候,其時頃刻之間,承宣之未及走告於保護諸臣,事勢誠若此,而臺臣旣以此論罪,臣不勝萬萬惶悚也。且臣臨事做錯,不特此一事而已。手擎御圭,宜不敢奏事,而倉卒之際,處事忙錯,不覺自陷於不敬之罪。雖聖度天大,只下問備薄罰,而自惟臣罪,豈逭重誅?念臣魯鈍空疎,猥忝邇列,觸處顚錯,動輒愆尤,揆以公體私分,宜不敢仍冒於近密之班。而親臨殿講,義不敢不參,冒沒趨進,而其在廉隅,終難晏然,玆將惶愧之忱,敢干宸嚴之聽。伏乞聖明,治臣昏憒之罪,罷臣所帶之職,以安賤分,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尹柳鳳徵疏曰,伏以臣,病蟄垂死之中,猥叨甄錄之恩,京兆佐貳之命遽下,千萬夢寐之外,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所以措躬也。顧此無用之物,鬼亦不收,狗馬之齒,殆準九甲,精消氣綴,僅存形殼。且自春初,添以阿睹之痛,赤瘼內凝,玄花外繁,長時沈涔,如在煙霧中,對人不辨誰某。聽音而或記,臨食不分乾濕,餂味而始認,昏昏倀倀,作一矇瞍,雖於房闥間常時坐臥之處,疑惑易方,咫尺迷措,推而後動,挽而復步,特廢疾之甚焉者耳。頃當太廟動駕之日,猶不敢息偃在床,曳致路左,散處祗復而已。有臣如此,生不如死,臣如有一分可强之勢,須臾未盡之前,豈不欲近身軒陛,一伸叨謝之忱哉?目疾異於他病,行或可依人,視不可替人,旣不能視,則便是棄人,値聖朝昭曠之際,明主不棄而臣自棄之,臣於此,重自悲也。詞訟劇地,不宜一向虛帶,長單見阻,丐免無路,玆敢疾聲哀號於慈覆之下。伏乞憐臣將死之鳴,遞臣新授之職,俾得安意待盡,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正言洪啓裕疏曰,伏以臣,得見囚人安宗海供辭,有不容泯默者,臣於宗海事,明有所聞,不勝慨惋,職在言責,據實論劾,非如泛然風聞之比。而今其供,乃以問候中官一事,歸之全然爽實之科,有若臣白地橫加者然,渠雖急於自明,獨不念天聽之終不可誣耶。伊時摘奸中官之出來也。宗海,以如此風日何以出來等語,慇懃勞問之狀,同坐史官宋敎明,目見而駭之,歸播於儕友間。臣亦得聞,不啻眞的,則今宗海,獨擧郞僚中官爲證,而不及於史官,何哉?至於不廉之目,南來之人,傳說狼藉,特以事係煩瑣,初不摟陳矣。渠敢不言某事,爲藉口之資,誠不滿一哂也。臣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事體,若其疲惱則,甚矣。伏乞聖明,亟賜斥罷,以重臺閣焉。抑臣於密昌君樴勿拿之命,竊有愚見,敢此附陳,今番使价,旣有辱國之罪,則與尋常過失,迥然不同,而上价之責,尤有別焉。則資級高下,非所可言,一番拿處,宜無異同,而徑從薄勘,大拂物情,一品宗臣,雖曰與大臣等,其所論處,當視其所坐之輕重耳。體例如何,前規有無,豈暇論於主辱之日乎?臣謂亟寢前旨,與副使、書狀一體,斷不可bb已b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果若此,尤可駭也。以此添入問目,更推,朝家處置,各自階限,初竝拿處,未免不審,亦墜前規,頃者處分,雖晩得中,竝問之請,予未曉也。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修撰趙尙命之疏,以關西佐幕之苟然差遣,都政守令之絶無文官,或請問備該堂,或請另飭該曹,臣於此,不勝瞿然也。西幕則當初道臣,以方有使行延卜檢飭之擧,狀中果有別擇差送之語,而初差者未卽赴,假都事已替行,則到今似無擺常格別擇之義。金徵慶之人地踐歷,亦足優循例擇差,故商議備望矣。儒臣以未經兩司,且有耳病爲言,耳病輕重,臣未詳如何,而顧今諸道佐幕,率多未經兩司,當此臺望苟簡之日,必以兩司人,盡塡佐幕,恐不可得也。至於守令,文、武、蔭,各有本窠,且當主於擇人,不必較量多少,藉令文窠適多,而武窠至少,固無如之何。而向者都政,亦有差遣文官於通差之窠者,則絶無參錯之云,無乃過乎?雖然,非斥之言,旣發論於論思之地,問備之罰,又在於未勘之中,顧何可晏然自如乎?昨日次對,初擬隨入,而所遭難安,未免違召,今以開政,庚牌下降,而又未得趨承,冞增悚恐,玆敢略貢微情。伏乞聖明,亟命遞臣銓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辰時,上御熙政堂。文臣殿講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同副承旨金聖應,判府事徐命均,行禮曹判書尹淳,知中樞府事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徐宗玉,行司直李宗城,兵曹正郞金錫一,兵曹佐郞金尙耉,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徐命均進曰,日氣向暖,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鼻啑之氣,夜來若何?上曰,今日則愈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上曰,今番講官,懸頉,以在外者,皆是公頉耶?命均曰,皆是在外人無軍職者也。上曰,誰某也?命均曰,趙明履,任鏶、金尙迪耳。徐宗玉曰,堂下無職事者,故以在外懸頉耳。魚有龍曰,聞皆有實故云矣。上曰,臨講不必用講規,勿令連上接下,從頭直講,可也。命均曰,或有講章不通,而直書自不者,不可使從頭直讀矣。上曰,然矣。而旣無連誦之事,則但用講規,實無義意矣。今番則無有《春秋》講者乎?李宗城曰,二員以《春秋》見抄矣。尹淳曰,殿講事重,諺解似不可無矣。上曰,諺解亦當有之,而古則無諺解矣。命均曰,講官可召入也。徐命臣,出立殿廡,呼宋守謙以入,守謙講《易》咸卦音釋後。宗玉曰,本義讀之,守謙讀本義。上曰,從頭講之,守謙講訖。命均曰,言天下之至嗇,嗇字,何義也。守謙曰,嗇字,有艱難之義,於其艱難之中,又有條理,使不可亂之謂也。命均曰,鶴鳴在陰,與大文之義,不同而言之,何歟?守謙曰,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此非感耶。宗玉曰,所以動天地者,何意也?守謙曰,以善而感,故天地亦動矣。上曰,收栍。慶承趨出收栍,爲五通二略矣。仍跪白曰,五通二略,從下栍爲略矣。上曰,告栍之際,從下栍之說,衍語也。命均曰,不知講規而然矣。此後則呼栍,以幾通幾略,爲略云,可也。命臣,又出呼愼爾復以入,爾復講小過卦訖。上曰,自我西郊者,何謂也?爾復曰,雲自西飛之謂也。上曰,自西之義,陳之可也。宗城曰,雲自西飛,而爲不雨之兆者,何也。尹淳曰,俗亦言,西風不雨,其由可陳,爾復對曰,以兩陰,故不能作雨也。命均曰,小使不可大使之意,何也?爾復曰,卦是兩陰,而非剛陽之才,故不可大使也。命均曰,飛鳥之蒙,奚取也?爾復曰,卦之全體,如鳥抱卵,故云也。淳曰,中剛外柔,何以爲飛鳥之義耶。爾復曰,鳥之飛也。身剛而毛柔,故取義也。上曰,收栍。慶承趨出收栍,爲六通一略,仍跪白曰,六通一略,通也。命臣,又呼南泰耆以入,泰耆進講同人卦,講章九三爻訖。上曰,太直讀之矣。命均曰,此則太不讀矣。上曰,收栍。慶承收栍,爲五不、二粗矣。跪白曰,五不、二粗,粗也。命均曰,五不二粗,豈爲粗耶。更以不通告栍也。慶承復跪白曰,不也。上曰,二粗栍,出於何試官也?李眞淳曰,以栍第次考之,出於下試官二員也。李聖龍曰,注書亦誤矣。誤白講栍,當推考,而此必是生疎之致,故不請推考矣。上曰,兩試官則推考,{{*|抄出擧條}}命臣呼金{{?|⿰禾道}}以入,{{?|⿰禾道}}講《春秋》,纔讀章下註。上曰,收栍。收栍則爲純不矣。邊翼老以次入講《春秋》,亦於注吐未瑩,收栍爲不通,李東元以次入講大誥音釋訖。上曰,此講官,何如人也。宗城曰,此乃北路地盡頭人而及第,亦六鎭之破天荒也。命均曰,殿講事體重大,而今此芸閣書冊,散帙居多,極爲未安矣。上曰,寒心矣。校書提調則推考,官員則拿推,下吏則囚禁,可也。{{*|出擧條}}上曰,講篇題。東元讀自篇題以終篇。上曰,不造喆迪民康,何謂也。東元曰,不能安百姓之謂也。上曰,武庚旣誅之後,何至此大誥也?東元對曰,大要以武王之得天下,天與人歸,而武庚敢爲叛亂,武庚則已無謂矣。而三叔亦入於其中,故大誥天下,使之曉然知之也。上曰,卜字,何爲重複言之也?東元曰,中原專尙占卜,且小註,亦以爲周家尙卜云矣。淳曰,太深入矣。上曰,大艱之艱字,何義也。東元對曰,亂字之意也。上曰,收栍。收栍則爲純通矣。宗城曰,此是六鎭中初出身,正可奇也。朴乃貞曰,臣嘗私試講之,多問文義,無一處未瑩,實可奇也。安復駿以次進講,蓋稷帝庸作歌章,誤釋惟時惟幾。上曰,收栍。收栍則爲四略、二粗、一不矣。姜杭以此入講魯頌講章音釋訖,上曰,此必治經人也。命均曰,六義,可講也。杭講六義,仍講訓誥。上曰,大指先講之,杭講大指訖。上曰,連上接下,杭講訖。上曰,維民之則,其義可問也。杭對曰,敬順其威儀,爲民表則之謂也。命均曰,匪怒伊敎,何謂也?杭曰,如洪範而康而色之義也。宗玉曰,學舍,乃主文之所,而獻馘於此,何也。杭曰,此是風化所關之地,故獻馘於此也。命均曰,必於此獻馘,似有其義,陳之,可也。杭曰,亦是以德服人之義也。宗玉曰,在泮獻馘,果是已獻之謂耶。杭曰,此章全是頌祝之辭,乃以未然之事,而預爲頌禱也。上曰,收栍,收栍則爲四通二略一粗矣。上曰,粗栍,又從何出也?宋眞明曰,無心拈出,故或有誤出時矣。講訖。上曰,文臣月課,亦不可已也。僉曰兪。命均曰,都憲終不行公,事當遞差,而以大提學使之,好矣。淳曰,兵曹佐郞金尙耉,入於殿講試官矣。例有一經試官之後,不爲講官之規云。此是謬例,革罷,何如?魚有龍曰,小臣以該房承旨備望,而矇然不察,以金尙耉,擬望受點矣。臣不勝惶悚,至於試官之終免講官,實是謬規也。不可不定奪矣。金尙耉曰,聞外論則實無頉免之規云矣。上曰,金尙耉之落點,蓋欲見其面目,而試官之任則太早矣。承宣則推考,而至於試官之不免講官,已有前例,吳瑗,曾以試官,亦於卽席應講矣。{{*|抄出擧行條件}}淳曰,校書館官員,近來乏絶,香室之番,每每苟艱,不得已,以國子參下,變通入直,事甚未安。別於校書館,加出六品一窠,使之推移入直,似好矣。上曰,新榜分館後,則必無苟艱矣。命均曰,刑判及判義禁有闕,委屬可悶矣。上曰,政官牌招,今日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副提學李瑜,前後違牌,已至二十餘次,別無可嫌之端,自前撕捱,不爲行公,事體未安,不可無責罰矣。上曰,昨日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事體極爲未安,罷職。禁推玉堂申宅夏、朴弼載及副校理南泰良,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以太僕事,欲有仰達矣。馬政,國之大事,故海島設屯,出民爲牧子者,當初設置之意,蓋所以重其事也。古者本寺饒富,牧子不貧,而馬匹亦蕃息矣。近來牧場,連歲設賑,又或爲宮家折授,歲入漸縮,太僕勢不可支保,而人之視牧場,反作等閑物,馬政由此疎虞矣。荐荒之餘,諸各司無復舊日貌樣,而至於本寺,則尤以牧場之頓縮,殆至於莫可收拾之境,當初設立之意,果安在哉?況監牧之官,或以提調所親人送之,而歲奉雖多,逋欠,亦無致察,以致本寺之凋弊,莫此時爲甚矣。上曰,少退。諸臣皆退出,試官及諸承旨,仍皆罷歸,時午正也。未初,復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復以次進伏。而諸臣皆脫黑團領,以紅團領就位,如他入侍例。上曰,講筵未輟,依俄者班列,就位,可也。命均曰,無他臣同入,不可謂講筵,而臣旣與承史,依他入侍,已換服着矣。仍進伏曰,牧場所係如此,故曾在仁廟朝,新豐府院君及領相金堉,至畫牧場以進矣。厥后漸不如初,而近來則減之又減,以馬匹之數言之,近較八十年前,而頓不及矣。牧場馬,例以一百二十匹爲一群,每群,定給牧子九名,使之看護,而此外別役頻數,必須數多,然後可以應役。故定額之外,又有加數,此非捧布者,而受敎內,牧子子枝,勿定他役,蓋以移定他役,則不可以保存故也。頃年李匡德,按湖南時,勒定他役,故其時,自本寺草記禁斷矣。日前湖南伯趙顯命,又以此狀請,備局覆啓,許其覈出冒屬者移定,而聞順天、興陽兩牧場牧子,辛壬兩年,物故過半,今若移定他役,則牧子將不得保存,事極可慮。依受敎,牧子子枝,勿侵他役之意,分付諸道,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本寺元來歲入半布,俱以累千計,而近來災減之餘,所入太縮,自數年來,廝卒放料,常患難繼。辛亥年則尙以若干舊儲補用,而昨年以後,則無計繼給,或轉賣以給,支過之狀,誠可哀痛,自前牧場,或有秋運處,故新穀出後,繼用有路矣。近間則豐德牧場,入於折授,而秋等陸運處,已無矣。旣已折授,雖不可變通,以他牧場中壤地均者換出,則於宮家,實無損害,而太僕之秋冬用度,實爲大益,未知,何如?上曰,當此申飭之日,豈可變通耶?仍舊貫置之,可也。命均曰,本寺凡百,都無舊樣,古則廝卒放料外,有別銀子累万兩,陳陳相仍,故世以小戶曹稱之矣。卽今未有銀子一兩,自有本寺以來,豈有如今日者耶。誠可慨然也。上曰,然。命均曰,近見朴師洙私書,則以爲其罪人,極口稱冤,且旣非自犯,則不能無疑云。權以鎭之當初廉問,安知其必是,而朴師洙之廉問,亦必然矣。但其間辭緣,亦多有可疑矣。上曰,晩後始疑,誠可愍也。人命豈不重耶。命均曰,事係犯殺,則亦烏能無罪乎?上曰,若非自犯者,而入於査中,則不亦冤乎?秋曹事,昨爲分付矣。參議果已開坐耶。命均曰,柳儼方以不可獨當之意,陳疏到院,而纔已還給云矣。上曰,此則已是下敎之事,當卽速擧行,而必欲待秋判之出,循例辭職,極爲非矣。參議柳儼推考,催促開坐,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夏享大祭日,咳唾人現告事,終無自首者,何以爲之?上曰,事體可怪矣。若然則承、史中官爲之耶。此等不甚大段,而現告之際,必欲自拔,駭然甚矣。聖應曰,旣自十室之際,而顯有咳唾之聲,自上親聞,則終始掩覆,事極可駭矣。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熙政堂。刑曹參議柳儼,來待引見入侍時,刑曹參議柳儼,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聖應跪傳文案,中使受而進之。上披覽曰,此中違錯者,何處也。柳儼曰,鞫廳文案,與該司文案異矣。臣於開坐後,盤問,則渠以爲方其放出之日,猝然捉出,恐其直欲行刑,故云然云矣。更加嚴問,使之直招,則以爲似將加刑,故云然云矣。臣又以爲罪人將欲加刑,則必不必門間內,脫枷,而旣已脫枷之後,復疑其加刑云者,實不成說云云,則始乃反辭,以爲久囚恐怯之餘,喪性所致云矣。又問一月之說,參聽者誰某也。胤休以爲,當其蒙放之際,放還諸人,皆會一室,而渠發此言,則南聖雲、申重泰兩人,以爲汝何失性也云,其亦可疑矣。一月之說,顯有隱情,其意誠不可測量,卽今則多般抵賴,似不可以平問取服矣。臣曾於戊申鞫廳時,亦請勿受原情,直加究問,蓋罪人原情,雖是例規,而曠日持久,奸情疊出,必爲掩匿自脫之計者,實原情遷延之弊也。古語曰,疾雷不及掩耳。當其見捉之際,急加究問,則雖巧詰之甚者,必不及掩其情耳。臣以刑曹一次堂,如此鞫囚之坐,不可獨當,而陳疏見阻,兼荷問備,不敢更有辭巽,開坐取招,而大抵此輩,皆有脈絡矣。臣於戊申,以裵胤明事,有所啓達,而胤明,亦是可疑之人也。今胤休,乃胤明之弟,而又有此可疑之端,豈不異乎?上曰,渠在於其中,若非剛腸,則亦豈不喪性乎?儼曰,南聖運、申重泰之責以失性者,亦不無可問之端矣。上曰,發此言之際,必是輕妄所致,不然則喪性,而旣爲此一月之說,復置嶺南於黯黮之中,不可不明査痛辨,各別施威,更爲取招,可也。儼曰,臣亦於當初,以此建白矣。上曰,自初以嶺南騷擾爲慮,而爲人臣者,自危自懼,實非好事,故不得已而發捕矣。儼曰,此獄方張之際,臣亦有是慮矣。幸而收殺之後,又有此疑端,不可不嚴査,申重泰、南聖運,更爲招問,何如?上曰,此兩人,尙不下去耶?南聖運若尙在京,則招問,而已下鄕,則置之,可也。退出後,仍復開坐,判付則當下矣。儼曰,請受榻前下敎而出矣。且救療官李聖澤、金時亮等,當待泰成、壽江究覈後,處之矣。今則泰成等,旣已物故,不可一向囚禁,似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救療官與羅卒輩,有異,自本曹考律勘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儼曰,夫容、萬億事則待首堂出仕而後,可以處之矣。上曰,然。金聖應曰,新除授玉堂及刑判,今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稟。上曰,兪。刑曹參議今當出去,留門之意,敢稟。上曰,兪。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式暇}}。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順天郡守趙元錫。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安相徽三度呈辭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賞中日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今日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俱以病不仕進,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左副承旨李承源,以式暇,纔已出去。臣有龍,與同副承旨金聖應在院矣。聖應,以其母病猝重,陳疏出去,廳中苟簡,伴直无人,左承旨李聖龍,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宗城,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竝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今日亦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申致謹,時在江原旌善郡任所,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物故罪人尹廷顯所援七人,因鞫廳草記,出付左右捕廳矣。今四月初十日,賓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廷顯所援七人,竝爲放送事,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同爲入侍時,親承下敎矣。依傳旨罪人泰仁人金萬江、姜得義,春川人池七臣、崔必良、崔京夏、尹河、鄭泰炳等七人,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南極逃躱時,外直羅將吳泰禧,內大門直羅將金興瑞,刑房書吏金泰輝,竝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勿限年定配。守直軍士、枝葉軍士朴信命,竝嚴刑三次後,減死絶島定配,軍士朴上建嚴刑定配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臺諫方以嚴刑取服,繩以重律論啓,姑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招中所言南聖雲,令本曹推問參互事,命下矣。卽發刑吏推捉,不知聖雲去處,捉來安東邸人問之,則以爲今月初八日,已爲發程,下往于安東,渠之本家云。故不得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啓曰,臣於辭疏之末,略陳密昌君樴竝拿之請,及承聖批,不賜開可,至以予未曉然也爲敎,臣竊不勝瞿然慙恧也。夫北庭回咨,旣有辱國之語,而專對之臣,晏然持來,則其在嚴處分尊國體之道,一番拿處,斷不可已,而或拿或削,未免爲斑駁之歸。若謂無罪,則雖在譯胥之微,有不必聞,以爲有罪,則豈可以班資崇庳,規例有無,有所低仰於其間哉?臣之以一體拿處爲請者,此也。而人微言輕,不槪聖心,未蒙允兪,反勤誨責,此已臣難冒之端也。且臣以兪健基改差事,連啓蒙允矣。昨伏見政目,則乃以健基,擬副校理首望,臣於是,益切驚愧之至。夫健基之啓,卽是體例間相規之事,稍經時月,檢擬宿趼,則夫誰曰不可,而乃於臺啓蒙允,纔經一日之後,汲汲擬望,有若角勝臺議者然,此莫非如臣疲劣,忝居臺地,言議巽懦,不能有無於朝論之致,其爲見輕大矣。以此以彼,俱不可一刻抗顔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又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黃應洙事,趙鎭禧事。{{*|以上前啓,措辭見前}}又啓曰,今番使行,未免有辱國之罪,則正使勿拿之命,殊涉斑駁,大拂物情,班資崇庳,規例有無,非所可論於主辱之日。請密昌君樴,依前下敎,一體拿處,申致謹之向來北路一事,大招物議,久枳淸塗,不可以數年外補,滌其疵累,而徑除館職,有駭聽聞,請修撰申致謹改差。國家之置臺閣,其意甚重,其不可輕視也,明矣。兪健基之彈墨未乾,卽擬宿趼者,事雖甚微,所關非細,其輕臺閣之失,不可不論。且以顯有疵累,久枳淸塗之申致謹,猝然檢擬於館職者,尤有乖於政例,請吏曹當該堂上,竝從重推考。兼臺事體,與時帶臺職無異,頃於書狀官尹彙貞拿處命下之後,所當先請其減下兼帶,而伊日承宣,未能覺察,致有帶臺銜就理之事,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請當該承旨推考。京城,乃根本之地,而荐經凶歉,閭里遑遑,朝家憂恤之道,靡不用極。而豪貴有勢之家,不體我聖上軫念之意,侵虐之端,不一而足。或私門徵債,與人分利,少不如意,則拘囚而鞭扑之,使不得愬冤,或先用廛物,不償本直,如以爲言,則咆喝而驅逐之,使不得接跡。法司無以繩其罪,窮民無以保其業。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而徒歸虛文,終無實效,言念民事,豈不大可惻傷乎?請自今私門徵債,廛物先用者,痛加禁斷,隨現重究,雖宗戚貴臣,切勿饒貸。臣卽伏見備忘,有獻納申晩特遞之命,竊不勝訝歎也。夫人君待臺閣之道,雖其言過中,必曲加優容,然後言路開而聖德益光矣。晩之疏,不過出於憂愛之誠,而今殿下,遽以黨習疑之,至下情外之敎,殿下之待臺閣,何其薄耶?晩妙年決科,出入三司者,今幾年矣。而每稱情勢,有除輒辭,曾不以格君心糾官邪,爲己任,臣嘗爲晩慨然。今其一疏,欲以少效其職分,則殿下尤宜假以辭色,導之使言,而乃反呵斥之摧折之,不少留難。臣恐從今以往,爲殿下臺閣者,以不言爲長算,而莫敢效一言於殿下之庭矣。言路通塞,所關非細,貽累聖德,莫大於此,請還收獻納申晩遞差之命。答曰,不允。承旨推考事,私門徵債事,依啓。崇品宗臣、大臣等,非關係甚重者,則雖執法之官,不敢請拿,卽例也。當初拿命,大不審也。頃者處分,本非曲護,事體當也。批旨亦諭,則不顧事體之若何?有若屈法酌處者,極涉率爾。兪健基之其所被斥,不過廉隅間事,儒臣則雖罷職者,請敍備擬,況遞差乎?當初事端,其本細矣。則視若重事,反非政官,良可異也。申致謹之往者所遭,本非重也。外邑已久,檢擬猶晩,改差館職何?請推政官何?申晩之泯默則恐崖異,甘心則恐勅礪,其所除拜,輒皆撕捱,不耐其心,敢售舊習,此雖駭,當徐。而其四臣事,十九下敎之後,爲今人臣者,何敢容喙,而乃敢若此?只遞其職,亦爲末勘,關係不重之申致謹,請遞請推,關係紀綱之申晩,唯恐遞差,釋褐未久,敢售此等習於君父耶。可爲無嚴,亦可駭也。 ○以獻納申晩上疏,傳于金聖應曰,此疏還給。 ○備忘記,十九日下敎者,明義理於後世,定君臣於百代,雖甘心舊習,滿腔私意者,焉敢容喙於君父之前乎?故處分申晩,蓋此也,則洪啓裕之營護,極涉無嚴,此輕處分之故,申晩罷職不敍,此等挾私之類,不可置之耳目之官,先遞差後罷職。 ○又備忘記,今者申晩疏中勉戒之事,不無省勉者,而指意可知,甘心舊習。噫,十九下敎之後,爲今日臣子者,焉敢若是?晩之曾前除授,輒皆撕捱者,礙異則不忍,欲陳則趑趄,今乃不得不售其舊習者,於此可知。渠之登科時,題外別諭,豈勸此哉,文山亦豈爲此哉?良可寒心,其所防限,不可不嚴,遞差。 ○同副承旨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之老母,年迫七十,素抱宿疾,居常澟澟矣。今於直中,得聞母病,重添寒感,頭疼寒熱,嘔吐咳嗽,達夜不寐,全廢食飮,症情危篤,氣息綿綴云。臣方寸煎灼,不能自定,玆冒萬死,疾呼於孝理之下。伏乞亟許遞臣職名,俾得及時救護,以伸至情焉。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無所比數,而謬蒙朝家甄拔之恩,前後所被寵渥,夐越尋常。出身數朔,躐驟無漸,公器太濫,私分極猥,不審聖明,奚取於百無一能之賤臣,而誤恩之荐疊,一至此哉?臣旣無寸長可以報塞其萬一,感戴恩私,惟以隕結爲期,況此所帶之職,地望之淸切,責任之緊重,尤非從前所叨之比?怵惕兢惶,益不知所措也。噫,臣以弓馬賤品,本無才望之可稱,又無歷試之可言,而朝除夕遷,遽然至此。一身過福之災,固不可論。其玷辱名器,貽羞淸朝,關係非細,新命之下,宜卽抵死辭避,以全本分,而冒瀆煩控,極涉猥越,不得不黽勉出肅。淟涊蹲冒,中心愧懼,如負大何,其可因仍盤據,若固有之,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玆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臣尤死罪。伏願天地父母,俯察微懇,非出飾讓,亟允所請,無使名器久玷,私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者,待罪近密,猥竭私情,迺伏蒙聖上,俯垂矜悶,許遞職名,床席刀圭,得自伸其救護之誠,天慈所曁,父病旋卽向差,仰戴洪造,河海莫量。噫,自古人臣,受一言眷顧於君,已爲沒身之幸。伏況賜敎於賤臣,宣旨於病父,委曲鄭鄭gg鄭重g,有類家人,斯實曠世罕覯之寵光。祗奉恩批,時夜五鼓,臣父於奄奄昏昧之中,尙能自力起身,北望百稽,諄諄如夢中語,又莫非責勉子侄。畢忠事上之義,父子兄弟,相對感泣,閤門殞結,不足言萬一之報。此夜此心,神鬼鑑之。今雖命之以蹈赴湯火,不敢萌一毫厭憚之念,矧玆新除,卽是經幄之首選,儒士之至榮,逡巡前却,違慢瀆撓,自陷於不恭之誅者,豈臣之情也?但念玉署邇班,孰是等閑,而至於長官,位任有別,輔導君德,維持公議,皆其責也。顧今朝論多岐,習尙漸汚,風瀾機穽,時發而間現,自量臣之公心誠意,不足以感孚同朝,晩生薄識,尤難以妄學調劑,栖栖碌碌,只速譏刺,尙何維持之敢云乎?至於輔導之責,則臣以章句末學,事殿下於帷幄,今已七載,沐浴恩波,亦可謂久矣。卒未能贊聖學於絲毫,酬聖志於百一,此皆臣之罪也。重以數年以來,鞍馬朱墨,斷廢佔CChargg佔畢g,掇拾舊聞,盡皆忘失,區區一鳴之技,亦旣殫矣。環顧倥侗,更不堪備使令於顧問之地,而雖以天縱之智,惜陰之工,晼晩遷就,慨然有學負初心,治不傒志之歎,則其所以左右開導,啓發成就。惟此時爲尤急,此任爲尤重,雖使碩士宏儒,進而當之,尙懼其不勝,況於臣哉?已試而效益蔑,陞秩而官益榮,昧分饕寵,靦然冒承,實非臣之所敢出也。天牌之下,謹此趨詣於九閽之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懇辭之匪飾,將臣新授職名,亟行改正,俾重名器,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疏曰,伏以臣之庸駑疎劣,不合將任,將卽聖鑑之所俯燭,而誤膺再叨,今已五年矣。性本柔懦,兼以衰頹,威不足以嚴束卒伍,以致軍情之日益懈惰。況又連歲荐凶,餉儲大縮,而亦不能用力收拾,枵然無一年之蓄,罪釁層積,理難久冒。前後筵席,累暴情實,而忱誠未格,假借大過,尙今羈縻,莫之變通,使軍門重地,將至於壞罷而後已。唯願聖明,無或一向恩貸,斷以國體,亟行鐫免,因治臣不職之罪焉。且臣有懇迫情理,而此在法例,有不可不必遞者,敢此冒陳焉。臣於去戊申春,遭母喪,其時山運不利,未得合葬於先父墓左,權窆於局內,而星霜荏苒,奄及七載。適會今年得吉運,將以本月念後,啓舊墓,來五月初,行合窆禮。期日漸迫,感痛如新。而墳山,在畿內豐德地,距京爲二日程,身帶將任,不得出外,卽國家定法也。必於其前,得蒙解卸,然後可以安意辦具,及期登途。伏乞聖慈,俯垂鑑諒,特遞臣所帶御營將任,俾得往理窀穸之事,以伸人子至痛,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當初此任,意非偶矣,帶任往來,亦有其例,卿其勿辭,安心往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百不猶人,濫廁經幄,其於論思啓沃之責,殆若瞽者之於丹靑,虛縻華銜,自顧靦顔,憧憧一念,常在於引分求退。及見公議之出,羞愧之心,自不覺觸發而不能止。冒上辭本,以乞斥黜者,特不過粗伸廉愧而已。初未嘗起疑於奏疏,而把作嚆矢也。亦未悟有礙於僚寀,而轉生葛藤也。不幸諸僚,至於竝嫌,重臣從而疏辨,惹出一場紛紜,使朝著而不靖者,臣之罪也。館職曠而講筵停,日煩聖慮者,臣之罪也。特敎三下,嚴召六辱,迷不知變,積犯逋慢者,又是臣難貰之罪也。而薄罷例勘,不足以贖其負犯,杜門省尤感戴恩私,日昨諫院之論僚臣,乃以不與臣同去就爲案,臣尤慙悚之至。夫去就出處,殆若寒煖飢飽,固不必責之以一視於人,況僚臣膺命之時,書問去就。故臣以區區引嫌,雖無自劃之意,勢將待重臣之對疏,而議其去就,承牌之差先差後,似不害義答之。臣等之私書往復,臺臣未曾聞知,雖勢也,而今以不待臣而先出,爲僚臣之過。則臣心之萬萬不安,當復如何?臣旣不能引疾爲辭,逡巡以退,又不能黽勉復出,以息鬧端。畢竟臺抨,及於僚席,姓名騰諸章牘,而自高竊笑等語。又發於儒臣之疏,頗帶譏嘲意,在臣,赧恧多矣,疲惱甚矣。事端之轉輾層生,雖非臣始慮之所及,摎厥所以,莫非臣咎,惟當退守私分,以盡自靖之義而已。以何面目,冒沒復處於深嚴之地哉?新除又下,召牌繼臨,不得不趨詣闕外,悉暴危悃,退竢明命。伏乞聖明,諒臣不可進之義,矜臣至難强之情,亟許鐫削,以全廉隅,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申晩疏曰,伏以臣,特一罪逋之蹤耳。凡有一番除旨,輒費一番撕捱,嶺海誅殛,是臣本分。而迺蒙聖慈孔仁,邦典不加,未知聖上,何取於臣,而曲貸之至此哉?主恩愈渥,臣分都虧,居常兢惶,若隕淵谷,間者天官郞任,實非如臣迷劣可以承當者。而親政有命,逃遁無路,不得不冒沒肅命,黽勉參政,反顧初心,抗顔無所,不意薇垣移除。又及此際,臣誠惝怳震惕,益不知所以自措,顧臣釁累旣深,臲卼轉深,榮途一念,灰冷已久。淸朝諫諍之責,夫豈臣所可僥冒,而況臣向叨是職時,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今於事過之後,固不敢有所煩瀆,而每一追惟,餘懍未已,人臣負此罪名,尙何以自立於法從之列乎?日昨違逋,蓋出於萬不獲已,而罰靳例勘,恩踰常格,臣一倍惶霣,無地bb?b容,玆將危迫之懇,仰干宸嚴之聽。伏乞天地父母,察臣情之萬分危蹙,諒臣言之非出飾讓,亟削職名,仍治罪戾,以嚴邦憲,以安私分,不勝大願。臣旣不敢以言職自居,則今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愛君之誠,根諸天性,憂國之志,不後他人,區區所自勉者。只在於有懷無隱。而且記昔丙午冬親臨試士時,聖上誕宣綸音,揭示試場,先以宋帝之有志未就,自警聖躬,更以習俗之徒尙文華,俯勉多士,十行諄諄,辭旨勤摯,有以仰見大聖人作成之盛意,而微臣釋褐,偶在此科,聖戒斯摯,愚衷自激,十載歸來,耿耿在心,每欲以一言仰復於殿下。而不幸獲戾明時,自分廢棄,有除而輒事逋慢,遇事而一未開口,顧臣無狀,負殿下多矣。今若一例含默,終不效一日之責,則是又將自負其素志也。乃敢以聖諭中振勵篤實之說,一陳於黈纊之下。惟聖明,勿以人廢言,而少垂察焉。嗚呼,天下國家之事,何莫非篤實中做去,而若於立志之初,不能振勵,則篤實之工,將無以可施矣。是故,志必振勵而後能立,事必篤實而後可做,刻意奮發之謂振勵,著誠去僞之謂篤實,二者相須,而天下之治成矣。朱子曰,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程子曰,明善惡辨忠邪,在於君志先定,此言志之不可不立也。程子又曰,當大任,須是篤實。朱子曰,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又曰,在天有眞實之理,在人有眞實之功,此誠意所以爲治平之本者也。蓋制治之道,莫先於立志,未有志不立而能成事者,志旣立矣,可以躬行,必有實心,乃下實工。故誠者,爲物之終始,物者,事也。自古明王懿辟之醇治美政,燦然方冊者,蓋莫不由於斯二者矣。恭惟我殿下,以睿聖之資,當極否之運,勵精圖理,一紀于玆,宵衣旰食,亦旣勞勤,而災怪荐臻,紀綱凌夷,義理益斁,是非互貿,危亡之兆,迫在呼吸。譬如病在膏肓,特一脈僅延耳。若使扁、和見之,必將望門而走矣。殿下亦能思其由乎?以爲聖德有未修也。則凡獵聲色之欲,前代所以亡國者,未之有焉。以爲聖學有未盡也。則咀嚼經史,討論仁義,正心修身之說,洋洋乎盈耳矣。然而至此者,豈無其故哉?臣不敢知聖志有所未立而然耶。抑聖志旣志gg立g,而不能務實而然耶?噫,人主一心,治亂所係,而心之所之,謂之志也。志於治則興,志於亂則亡,此必然之理也。臣伏覩殿下,亦嘗志乎三代矣。論治之際,動引堯、舜,發言之間,輒陋漢、唐,眞所謂志乎善,而與治同道者也。臣民之拭目翹足,庶幾唐、虞者,亦已久矣。而一年二年,食效愈邈,衰微益甚,興撥無期,雍熙之治,已無其望,而亦不能漢唐雜霸之世,同日而論,則此豈非立志靡定,未能眞實着力,殆同鏤氷畫脂而然哉?有其志而無實效者,謂之無志,可也。頹惰悠泛,亦同歸於亂亡而已。殿下於此,能不惕然反求,思所以挽回之道乎?嗚呼,君德成就,責在經筵,而經筵之設,蓋將以進學而修德,則誠不可應文而備數也。而三講兩對,每致停輟,一曝十寒,已多其憂,雖於開講之時,亦未嘗反覆紬繹。究厥旨趣,而只草草誦讀,略講文義而止,則尙何望開發聖智,將就聖學,克造光明緝熙之域,能責體驗踐履之效哉?至於臣僚晉接,只有常參與次對,而常參之設行甚稀,次對之頉稟居多,上無警發之擧,下有宴安之懷,而及至引對之際,終日講論,不過數度,狀啓應行節目,了無一事之建白,一策之區劃。而殿下,亦視以故常,未嘗策勵,上下之所漸摩,規模之所因襲,只是一場文具而已。然則庶事安得不叢脞,國勢安得不岌嶪乎?惟其不能振發,故委靡姑息如此,惟其不能誠實,故浮泛虛僞如此。今日之國事日非,傾圮在卽,而莫可捄得者,皆此之由也。雖以見於事者論之,殿下每遇災異,輒下求助之敎,警惕之意,惻怛之旨,若可以弭天怒於方寸,回泰運於造次,而惟其災過之後,此心不繼,志慮漸弛,氣象如舊,敬天以實之道,豈若是而已哉?災固有益於人君也。因天警而修厥德,一念靡懈,日新又新,轉災爲祥,治平可期,而殿下之應之也。終無以劃然改圖,仰副仁天之眷佑,則殷宗之桑穀,齊君之熒惑,其所修省弭災之方,決不如殿下之徒然也。雖殿下,又當變異,痛自刻責,有過於前,亦徒爲虛文之歸而已。至於前冬,殿下興感於陸贄之奏議,渙發大誥,廣開言路,凡在瞻聆,莫不欣聳,古聖王敷納之美,治理之盛,朝暮可見,而旣無公車之積,未聞芻蕘之擇。而間雖有一二進言者,亦未能極言竭論,仰裨求理之盛意,殿下之導之使言,非不勤矣。而群下之仰答聖旨者,不過如斯,則此莫非上下相循,玩愒成習之致也。然而其間亦豈無可以體於身心,措於政事者,而束之一邊,徒爲紙上之空言,猛省留中之敎,作一批旨間例語,而迄未有一言之見施,一事之見行,以此之故,虛僞成弊,姑息爲計。君德闕遺,未有匡救之言,朝政得失,亦無刺擧之論,甚至於咫尺前席,專事贊頌,奬詡同類,要示德色,以售其固保明助之計。而殿下不惟不嚴賜斥責,以杜其漸,反示優假之意。由是而讜直之風息,職此而容悅之態成,含糊苟且,偸過目前,其視國事,殆無異於越人之秦瘠,似此擧措,國可以爲國乎?臣誠死罪,殿下之臨朝發歎,深以言路爲憂者,其出於眞箇誠字耶。果爾則如前日之以言獲罪,積久廢痼者,率皆或霈昭釋,或賜甄錄,以示扶植之意,然後庶幾士風自振,讜言竝進,筵臣之以此爲言者多矣。殿下一例牢拒,終不採納,至以在謫臣之置諸稟秩,特推修啓之道臣,朝家之懲治言者,若是其嚴,則開喙論事,非愚則妄,人情皆自愛其身,安得不懲羹而吹薤哉?且君上聽言之道,唯當觀其是非,以定從違,不容以一毫私意,參於其間,而竊覵殿下,凡於聽納之際,不察本事之是非,只觀其人如何,一從一違,或扶或抑,言出於疎逖。則言雖是,而厭斥之,言出於親倖,則言雖非,而優容之,此豈大聖公平臨下之道,而至於言事之人?或有觸犯時諱,不槪聖心,則雖譴罰之,竄逐之,或可也。而輒以讒人等敎,容易加之,夫讒者,密地浸潤,蜚語惎間之謂也。殿下何可以此等辭令,輕施於臺閣之臣,而摧薄凌蹙,不少顧藉,以駭四方之聽聞也哉?然則殿下之向來求言,不過以方講陸贄之書,故其言明白剴切,有所激感而然,而此心旋懈,還復舊樣,則顧何望來讜言而收實效乎?且夫紀綱者,有國之所以維持,而古人比諸人血脈,人無血脈則死,國無紀綱bb則b亡,所謂明義理別是非,辨忠邪核功罪,皆立紀綱之道也。未知殿下,以爲今日之紀綱,立乎,否乎?以言乎義理,則斁晦如舊,以言乎是非,則貿亂猶昔,忠邪之辨晳無望,功罪之綜核未聞,細究厥由,誰執其咎,若夫四臣事,前後諸臣之言,盡之矣。兩臣則雖已昭雪,而同事一體之人,尙在丹書,幽冤莫伸,罪在宗社,事關凶逆之類,生前死後,官秩自如,殿下於此等大關捩,處分之倒植如此,將何以勸當世而懲來後耶。至於十九日下敎,雖父子之親,勿許相傳,以此廷臣,莫有知之者,而一種痼於宿習,陷溺其心者,乃敢因此藉口,益肆跳踉,以至於李喆輔之疏出,而尤無忌憚矣。噫噫,痛矣。虎龍變書,何等凶慘,一鏡敎文,何等惡逆,而以此錄勳,以此設科,科勳致殊,其實一貫,而鏡、虎伏法,勳旣罷削,則科名之獨存,天下寧有是耶。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正指此也。乙巳之命削其榜,可謂處分之至嚴,而聖志不固,隨時見撓,初改以別科,後復其初名,末乃特書承宣之望單,深罪枳拔之政官,而此輩窺測聖意,一倍增氣。昔日之縮頸訟罪,今反爲語毫gg豪g氣健,自許其義理,或斥以逆名,肆然爲說,不少顧畏,若如渠言,則一鏡之官可復,虎龍之勳可存,而科名亦可無疵矣。渠亦殿下之一臣子,何敢若是無嚴於今日朝廷乎?且人方指議其科名,則渠以榜中之人,惟當引伏悚縮,以竢公議,而乃敢攘臂突出,公肆噴血,如許道理,未或前聞,此在渠爲薄物細故,顧何足深責?而所可惜者,殿下曲加假借,終不嚴辭洞斥,明示典憲,君綱由是而不尊,臣紀職此而益壞。臣竊爲聖朝痛心焉。顧臣此言,非有一分私意欺罔聖聰者也。祗爲其所關至大,不得不言,殿下若賜平心舒察,則可以俯燭臣言之爲公非爲私也。噫,環顧今日,一無可恃,天災無消弭之時,君德無將就之益,言路當開而不開,紀綱當立而不立,殿下旣當此時,又任其責矣。其可不大段奮發,透徹做得,振垂亡之勢,挽極否之運,而直爲此泄泄伈伈,拱手安坐,終莫之救耶?傳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伏願殿下,自今以往,超然遠悟,慨然大奮,立志如仲由之必勇,務誠如天道之不息,以積弊爲必可革,以古治爲必可復,毋爲姑息之論所撓奪,毋爲私吝之累所牽掣。滌濯其因循苟且之習,擺脫其虛僞粉飾之弊,謀慮之際,必主發揚振作之意,施措之間,必盡篤實簡樸之心,其敬天則嚴恪寅畏,必使政令擧措,孚感於天心也。其講學則體認踐履,必使義理是非,暸然於胸中也。言路則量恢轉環,戒在瞑眩,使讜議善論,日進於前也。綱紀則公以辨別,明以照臨,使黜陟賞罰,一出於正也。而以實心行實政,守之以敦確,持之以維久,則事無不各當其理,而治理自可成矣,能事自可畢矣。伏願殿下,深留意而毋忽,則國家幸甚,臣無任云云。無批還下。 ○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魚有龍,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近思錄》敎人篇,自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止豈少補之哉?宗城曰,修己而後可以及人,故敎人,爲前篇之次也。上曰,然。宗城曰,初板伊川說好矣。夫以閭巷匹士,稍有自期者,未嘗不以宇宙爲己任,矧惟處君師之位,握天地之欛,一物一事,無非其責也。此章,雖主言在下者,而通上下體念之,似好矣。上曰,好矣。宗城曰,簿佐令章,可玩味也。僚寀之間,必待積誠而能動,況人臣之進言於君上者,倘無誠意之懇至,則雖於聽諾之際,姑爲唯唯,而實無勉從之意矣。雖措之於事爲,何實效之有哉?以講筵言之,如臣之誠薄學短者,出入經幄,七年于今,而無一事啓發聖意,惟是聖學天縱,觸類逢源,狂瞽之言,無不體念,而一世之治,尙如此寥寥,是則臣不學不誠之罪,不勝愧恧矣。上曰,予之蔑學,豈講官之過耶。言之善否,雖在於臣下,而長短取捨,則在於上,何咎於進言者哉?宗城曰,此下章則論人器量矣。蓋量弘而後,無物不容,無物不包,量不能自大。在於識,識不能自明,在於學矣。聖人之量,河海如也。天地如也。小臣不敢測度,而朱子曰,泰山爲高矣,泰山頂上,已不屬泰山矣。量雖大而愈復大之,識雖明而猶復明之,則豈不美乎?上曰,然。上曰,鄧艾下蜀,謝安折屐,大醉者益恭,居高者益謙,四者有大小之別耶。宗城曰,鄧艾、謝安,俱是不學之人也。不學,何能有識,無識,量何可論?平日藏拙,臨急輒露,此輩實無可言,醉後恭遜,居高卑謙,此則可好,而其爲所動則一也。上曰,鄧、謝無優劣,而醉而恭,高而謙者,無彼此之別乎?宗城曰,鄧艾破蜀,而志氣驕溢,已與鍾會修郤,謝安則捷報方至,而圍棋不輟,先儒雖以矯情言之,鎭物之量,蓋有之矣。非鄧艾之可比,而至於醉者之益恭,高者之益謙,雖無差別,《書》曰,位不期驕,蓋位高者易驕,而苟能卑以自牧,慠慢不形,則此尤好矣。上曰,此乃《近思錄》之本義也。宗城曰,觀其文勢,又以放肆驕傲對言之,亦所以示初學切問近思之方也。上曰,人之器量,各有大小,養之爲貴,向者嶺伯所言忍字好,而無忍字尤好云者,其言好矣。鄧、謝及醉恭高謙者之量,亦各有淺深,若有甚麽警省,是便爲物所動也。若以動心爲慮,則又不能省悟,亦必無這箇動字而後,量爲至矣。宗城曰,聖學,儘精微矣。夫以酒與位所動爲言者,以天地之量論之也。警省之方則安可無也。警省之不已,而識到性成,則天地之量,可幾而及矣。上曰,然。宗城曰,此段韓持國之言好矣。時韓維,爲資政殿太學士,自責其不能居位求人,使人求己,而深歎其不能取士。夫以一學士,而猶恐用人之未盡,況乎處君上之位?其收拾人材,尤當如何?卽今才難之歎極矣。然天必生一世人,使了一世事,則草野蓬蓽之中,安知無辦世需時之才耶。雖有其人,每患不能盡知,設令知其才之可用,而自有色目以來,知之而不薦矣,惜之而不用矣。此唯在於聖明之鑑別而湔拔之,以陶鎔其一世耳。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體念矣。宗城曰,此章則以人無遠慮,戒之矣。古人云,慮不在千里之遠,則禍在几席之間,以此觀之,今日之禍幾,豈云遠哉?疆域之憂,必至之勢也。已不可勝言,而連歲凶荒,民心漸訛,而天災時變,式月斯生,可憂可慮之端,不一而足矣。如有盡悴之臣,則固當恢長遠之圖,以救切近之禍,而九重乙丙之夜,亦當念念不忘,思而又慮,常若不測之禍,迫在朝夕者然矣。如臣不肖,素乏深慮遠算,雖或有念慮之切至,實無致用之長策矣。以在下者言則然矣。我殿下,握造化之權,操斡旋之機,而凡百事務,莫非殿下家事,必須隨事軫念,無或怠忽,而如或有掣肘之歎,尤加克己之工,以恢長遠之圖,以開永久之基,豈不美乎?此等處,所當猛省矣。上曰,各別留念矣。宗城曰,十七板,問御吏曰,正己而正物,此言好矣。居官而御吏者,猶以正己正物爲本務,況居上而御下者,捨此而何爲哉?此下段,乃敎人之章,而所言與《中庸》異矣。其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達道也云者,此合未發已發言之也。朱子曰,中字,一名而二義,此章所論中字,乃允執厥中之中也。小臣曾於講筵,以濂溪未發已發之說,仰達矣。此其本文也。上曰,然。宗城曰,化奸凶爲良善,慴仇敵爲一家云者,好矣。夫學者所以自新者,乃所以新民也。講正學距異端,以自祛其舊染之汚,則觀感所在,民皆作新,以之變化氣質,而無有不良善者矣。士之自期,猶尙如此,顧今奸凶之感化,仇敵之慴伏,惟在殿下之自新,惟願聖明留神焉。上曰,然矣,當體念矣。上曰,此章以下,皆敎人事也。宗城曰,然矣。此篇爲敎人之書,故末端則又以辨異端言之也。上曰,此亦如《聖學輯要》之節目有序耶。宗城曰,豈但然哉?先儒以爲,《近思錄》,門路甚正,非《心經》比也。小臣嘗惜此篇,必欲於經筵進講矣。今則幾已終篇矣。然畢講後,亦當於淸燕之間,常目警省矣。此下段,因論書札,而至擧顔、柳爲言矣。顔眞卿節義卓然,柳公權則亦嘗有筆諫,倘無是二者,而徒有筆翰,則孰以顔、柳稱之哉?小臣嘗於淸陰亭夜對時,略有陳戒矣。今已四年矣。聖聰何以記有之乎?上曰,其時陳戒之語,予豈忘之耶。宗城曰,此下章,有水利字,臣請因文義,以卽今事白之,安興之役,誠可悶也。臣叔父台佐,按西湖時,亦嘗往見,而聞其隨壅隨潰,事必不成,耗財病民之端,不一而足,臣之愚意則斯速命停,似好矣。上曰,向使李膺往見之,還白後,當有處分矣。然李譔之治水,尙不如鯀,鯀則逆水之性,宜其九載不績,而譔則當初所見誤矣。非其治水之失道也。宗城曰,鯀之失,只是不能順水之性而已。導山導水,鯀之功猶多,豈至如此之徒費財力,終無尺寸之效哉?魚有龍曰,臣亦於湖中人,聞其物議,事必不成云矣。上曰,古之人,亦多有欲爲之者,大臣亦多往見矣。宗城曰,此下段,又以不能興於詩,爲道不明之本,其言大矣。殿下聖學已高,而尙不入於《詩經》,此爲慨然矣。古經之文,孰非可好,而至於《詩》,則感發興起,有倍於他經,似不可不及時進講矣。第卽今玉堂一空,自古雖有一員進講之規,臣則決不敢奉承矣。聞北評事任珽,亦方入來云矣。上曰,上來已久乎?宗城曰,聞以母病,入來屬耳。明日則牌招政官,期於備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臣於玉堂事,深有慨然者矣。許多官員,一倂撕捱,臣子道理,豈容如此,以後錄言之?金尙星公然撕捱,終不行公者,尤無義意,若自好之輩,毁冠裂冕,深入山谷則則已,旣是市井之臣,何爲不仕乎?小臣不敢開口,而以其材言之,則實合經幄,一自富平遞歸之後,自上亦以局外人看過,置而不論,俄者亦以用人之道,陳白矣。尙星政宜督出。且權爀之疏,本非指斥堂錄,只以科榜爲言,多所僇辱,則爲李喆輔者,儻欲永棄科名則已,若以科名自處,則焉有一科名,而但可用於御史之任,而不可用於他職耶?臣則以爲,李喆輔亦不可不督出矣。南泰良、申宅夏則果有所遭,似當欲一番辨白,而至於朴弼載之撕捱,本無一事可嫌,無端自劃,豈可或拿或推,適中其願耶?亦當親自主張,各別督出矣。多官旣無行公之員,小臣獨在番直,而事故有未可知,臣亦何能長保其無故入直耶?聖學何等重大,經筵何等緊急,而反以萬萬微事,必欲規免乃已,而若復仍而置之,一任其撕捱,則經筵何以貌樣乎?金若魯之引入,亦不可無勉出之擧矣。上曰,金若魯則初非起鬧之意,而似當有一再違牌矣。宗城曰,若魯出而後,此事當有結末,故惶悚敢達矣。上曰,金漢喆之疏,亦非起鬧,而近來廉隅太勝,愈健基gg兪健基g亦是過爲引嫌矣。宗城曰,健基事,觀其啓辭,措語頗緊矣。人之進退去就,如飢飽冷暖,雖不可强迫,而今若督出金若魯,則其引入諸人,從當出仕,而庶有貌樣矣。上曰,尹敬龍則補外,而李宗白,今在何官?宗城曰,時無見帶之職,而三遭人言,無怪其自劃也。上曰,又有陳情矣。宗城曰,沈聖希事,亦可怪也。上曰,無義而撕捱者,沈聖希、朴弼載兩人,爲尤耳。宗城曰,《近思錄》,餘篇無多,繼講當用何冊乎?上曰,李忠定公奏議,何以爲之?其已懸吐否?宗城曰,聞尙未懸吐云矣,小臣明日則以備邊司坐起出去,回還後,當急急懸吐以入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祥原郡守崔定,全州營將金彦慶。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賞試射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承源,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本職,旣已坐罷,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金吾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尹淳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方有重囚究問之事,而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不進,參議徐宗玉不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兵批,判書尹游,慕華館禁軍賞試射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繕工監副正金相勛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平安道都事金徵慶呈狀內,旣被儒臣疏論,不可一刻帶職,竝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情勢,俱不可强迫,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宋徵啓爲副校理,任珽爲副修撰,鄭熙普爲掌令,趙明履、沈䥃爲正言,尹心衡爲旌善郡守,成範錫爲兵曹正郞,金兌和爲直講,宋秀賢爲奉常判官,李龜禎爲奉常主簿,元景濂爲寧陵參奉,奉常副奉事魏昌祖單付。 ○兵批政事,副護軍安相徽,副司果金漢喆,副司正南泰耆。 ○魚有龍,以義禁bb府b言啓曰,以京畿、全羅、平安三道監司狀啓及黃海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坡州牧使金道洽,旌義縣監宋遇聖,祥原前郡守李墷,德川前郡守李時佐,安岳前縣監趙彦彬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道洽、李墷、朴時佐、趙彦彬,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宋遇聖,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時囚罪人鄭潤先,素有重病,久處冷地,兼得傷寒,尙未取汗,晝夜苦痛,食飮全廢,不省人事,漸至委頓,呼吸不通,氣息奄奄,實有難保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加刑啓目,以依允,判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第本府用刑,例有日次,不得逐日刑訊,而今此胤休,則與他罪囚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則豈待日次,嚴訊取服。 ○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近思錄十三》篇,自濂溪先生曰仲由喜聞過,止所欲違一生如此,李聖龍讀自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止計得失哉。蔡慶承讀自明道先生曰堯與舜更無優劣,止武侯庶幾禮樂。金聖鎔讀自文仲子本是一隱君子,止人不可及也。李德重讀自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窓前草不除,止欲學聖人。宗城曰,人材成就而後,可以行道,故前篇以敎人言之,而將欲修身者,不可不闢異端,故此篇則又以闢異端言之。《聖學輯要》之次序,多出於此篇矣。初版所言仲由之喜聞過,所以爲百世之師,而古人亦以護疾忌醫,戒之。蓋人之有過,改之爲貴,而私貳之心,或間,則聞過而不喜,悟之而不改,故學問工夫,專以克己爲主。匹夫尙然,況人主?位則九五,威則雷霆,若無喜聞過之心,而導之使言,則言路塞矣。來諫之方,所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當別樣體念矣。宗城曰,此段方來字,聖人之存戒,至矣。凡人之智,不見將然,而怠忽之間,百邪乘之,則雖欲防之,無可及矣。方今聖人在上,臣豈敢面謾,而聲色遊佃之娛,則實未嘗有也。但恐心體之上,或不無驕侈之萌,故小臣每以陳戒,前後臣僚,亦多進言,而顧今治道漸汚,釁孽層生者,此已然之兆,將然之禍也。唯當及是時以防之,而若夫時過之後,則工夫又當百倍矣。惟願體念而精察焉。上曰,當各別體念矣。宗城曰,第四板文,可取戒也。夫以大舜之聖,惟畏巧言令色。蓋其犯顔直言,喜之甚難,好言善色,悅之甚易。古所謂於其所好,而知其所惡者,自非中人之所可能也。今日臣子,孰不欲逆探殿下之好惡愛憎,以迎殿下之心哉?儻於是時,一有偏係而或失其恢弘廣大之體,則巧令乘間以入矣。此等處,尤宜各別存戒也。上曰,予之偏處,豈不自知,所戒好矣。予當留意焉。宗城曰,料事爲明,機心必生二句,文義最奇矣。臣表出以白之,聖明,氣質純粹矣,明睿出天矣。臣之此言,似乎過慮,而倘有一分機心,存乎中,則大爲心體之病根,而事事受害矣,所當存戒也。上曰,然。宗城曰,前者引對時,以心有忿懥之端,則不能放下爲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卽今亦豈能不然乎?實欲克去而不能也。宗城曰,大小上下之人,此皆爲病痛,而人君而有是病,則所害尤大矣。旣知其病根,則一切刊落,何如?上曰,所言好矣。宗城曰,此章則以辨異端爲言,而辨異端之說,《聖學輯要》,已陳之,今別無可陳者,而下章亦然。大抵《近思錄》一書,乃四子之門路,而與《論》、《孟》相對擧,不宜草草開講而止,常目在之,似好矣。上曰,當依爲之矣。宗城曰,李忠定奏,今日當懸吐,來日移懸於御覽冊子,考準而後,可以進講,恐有不及之慮矣。爲先以初卷一半,懸吐以入之意,敢稟。上曰,自止,當如陸宣公奏議張數乎?宗城曰,此冊字甚細,一卷之張數且多,與陸宣公奏議有異矣。上曰,今日政事,或慮其不能爲矣。今聞已開政矣。宗城曰,昨日有下問事矣。卽聞尹敬龍,方受由上來云矣,而政官以補外之故,不敢備擬。上曰,經幄不備,補外玉堂,同爲備望,可也。{{*|出榻前下敎}}傳于李聖龍曰,前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趙翼、李春躋,竝敍用。{{*|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恭惠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月入時,月色赤。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呈辭受由,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詣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賞試射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本院啓曰,人主之於臺官,必優容而激勸之,寬假而扶植之,不以其言之不槪,而輕加斥絶者,非所以愛其人也。乃所以重其職也。臣等伏見聖上處分申晩、洪啓bb裕b事,竊有所憂慨者。申晩之疏,不過出於無隱之義,而無批還下,仍命特遞,其時詣臺之臺官,啓請還收,亦不過臺例而已。則顧何有大段激惱之事?而批旨與備忘中辭令太過,有欠優容之德,威罰隨加,顯示斥絶之意,彼二臣者之一時譴罷,固不足說,而在聖上待臺官恢言路之道,果何如耶?顧今朝著之上,媕娿成習,以言爲諱。縱聖上容而寬之,導以使言,猶懼其難革其弊,況摧折之斥罰之,無少假借,則其流之害,漸益至於言路杜而國受病矣。以殿下之明聖,何不念及於斯耶?臣等忝居近密,不容終默,敢以草草之語,略效匡救之忱。伏願聖明,特加三思,亟收前旨,以光聖德焉。答曰,飭礪之時,洞諭之下,此等循習,略之爲可,申晩之護黨是也。君父下敎,不是,匡救可也,君父下敎明白,申晩之護黨無疑。今者所請,豈特曰文具?此亦營護。頃以吳瑗事,聞下敎者,尙在喉院,而猶且若此,其剛腸者難矣。未見剛者,聖人豈欺也哉? ○傳于魚有龍曰,噫,國之爲國者,專在於三綱,而今則幾將至於無君之域。君不能君,其能爲國?吁嗟,靑丘爲時輩所弄,而其將不振,憲臣批旨已諭。此後若此者,決不貸不敬之律,其令諸臣,先讀漢法,無犯重憲。 ○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改差,代金尙魯以首望受點。 ○李承源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尙魯,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金希魯,除拜多日,尙不出肅。詞訟劇務,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今正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司諫李著所啓內,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鍮店寺gg楡岾寺g,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推捉之命,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事,依啓而捧傳旨矣。發送左右廳軍官於高城縣,多般跟尋,則已爲逃躱,莫適所向,故自京譏捕之意,嚴飭,分付矣。罪人韓世愈,今已捉得,移送秋曹,嚴訊處斷,何如?傳曰,令秋曹各別訊問。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罪人,雖因特敎,或有不待日次加刑之時,而旣無一日再次之例,至於拘忌日,則亦不得開坐刑訊矣。今此胤休究覈之端,與他罪囚有異,而旣不得一日,連爲加刑,且自明日至再明日,以國忌齋戒及正日,將不得用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齋後擧行。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訓鍊都監炮手金元億,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第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疾病危苦,旣無冒當藩任之路,蹤地迫隘,又無復按嶺民之勢,纔上辭本,略暴情悃。而未蒙矜許,促令往欽,臣誠惶隕悶蹙,不知所出。臣於本職,曾已勉副於前,則今此更叨,宜無固辭之意,而當其年紀未耄,精力尙强之時,猶不能剸理煩劇,仰副聖朝委寄之重,到今年迫七袠。病且癃痼,筋力之衰敗,精神之凋耗,非復昔日之比。夫豈有驅馳原隰,酬應事務,以圖毫分報效之望乎?譬如駑馬力盡,顚仆槽櫪,惟有郊坰豐草,或可以少保餘齒,今若委輸重負,驅策暮途,則其踣斃道路,摧折車軸,可立而待,必無幸矣。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人莫不爲臣而代愍,則慈覆之天,獨未見諒,日月之明,猶有遺燭者,何哉?七十州重寄,誠非小可之地,而朝家之擧措,如是剌謬,國事之僨誤,寧不澟然,況其嶺儒之詆誣一款,固非臣之曲嫌小忌,實有關於國家之利害,尤不可以薄物細故,視之也,明矣。事雖旣往,一道之餘怒未已,時當漸艱,臣心之隱憂益深,鎭服安撫之效,非所可論,而怪駭危怕之擧,更難保其必無,以向日武弼事觀之,其他可推而知也。及其辱國敗事之後,雖擢臣之髮,尙何補之有哉?且以臣之私義言之,前後所被人言之罔極,莫非嶺人之所構捏,追思至今,尙有餘悸,決不當諉以年久,抗顔復莅,壞一己之廉隅,益衆口噂沓也。傷桃者,宜戒於李,懲羹者,必吹其薤,此古人推類切至之言。臣若徒恃寵靈,反昧忌避,則是不幾於傷桃而不戒於桃,懲羹而復啜其羹乎?臣雖至愚,不忍爲此也。伏乞聖慈,特垂睿諒,察臣區區血懇,亶出於爲公,將臣所授職名,亟行鐫遞,使藩職無曠,愚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已承批之後,其所撕捱者,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往赴。 ○執義崔命相疏曰,伏以,臣謝臺端,八載之後,今以言官,復登前席者至三,略陳數三草草之啓,輒皆蒙允,臣誠惶感,有以仰殿下虛受之量矣。卽者伏見批旨,獻納申晩昨遞今罷,正言洪啓裕先遞後罷,豈意聖明之朝,有此非常之擧耶?噫,晩之疏意,非渠一人之獨見,是乃輿論之所共,而人皆以言爲戒,寂寥無聞,以至多年。今晩不顧一身之利害,悉陳憂愛之衷悃,言切gg言辭g剴切,有足觀者,殿下不惟不賜開納,乃反嚴敎而斥遞,啓裕之卽請還收,實憂我殿下待臺閣之甚薄,憫言路之杜絶,則殿下宜恢轉環之美,以示優容之意,而不少假借,又復激惱,始遞者轉而爲罷,請寢者終至特罷。一日之間,言事兩臺,相繼顚沛,聽聞俱駭,氣象愁沮,何殿下過中之擧,一至於此也?啓裕之釋褐未久,有懷卽陳,人多許之,而今殿下,疑以黨論,斥以無嚴,臣誠不勝慨然之至,以其所論中申致謹事言之,評事遞歸之路,重刑賊徵㺚馬之所執捉者,人莫不异之,及至戊申,其馬二匹,見捉於賊陣之中,則致謹當日之所爲,顧如何哉?而聖批中,有曰關係不重爲敎,館職改差之請,反歸之於黨習,臣竊爲殿下惜之。殿下每於臺臣論事之際,或慮其紛鬧,如晩之直陳無隱,啓裕之能存臺體者,一倂譴罷,欲絶其繼起之論,以爲其鎭定之策,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夫聽言之道,必須明義理定是非,然後人心咸服,朝論自定,而顧此兩諫臣之所論,一採輿誦,少無挾雜,則其言誠有可嘉,而若是其摧折,臣恐從今以往,讜直之言,無復陳於殿下之前也。臣宜卽詣臺,急請收還,而宿病猝劇,欲起還仆,愚衷所激,不容泯默,玆上短疏,仰瀆宸嚴。伏願殿下,亟收獻納申晩,正言洪啓裕特罷之命,以恢言路,以光聖德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疑者,爲今北面於予者,爲其黨非其君,明義理正君臣之敎,反爲角勝,此臣節乎,此敬君父乎?嚴亂逆之敎,義理乎?患失之輩,義理乎?今日靑丘,可謂有黨無君之國矣。漢之大不敬,獨論於白衣之權以鎭,而獨不論於護黨非君之無臣節者乎?日昨爾之所達之律,可謂預備于此者矣。旣知其律,身何犯之,良可駭也。 ==4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恭惠王后忌辰。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未肅拜,再度呈辭留院,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賞試射時,標下軍入格人等賞格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金聖應,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罪囚多滯,議讞久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禁推玉堂,放送傳旨已下,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公奏議首奏初板序文,自嗚呼天之愛人可謂深矣。上曰,李忠定文,開刊於何時乎?宗城曰,自中原出來,未知開刊於何時也。上曰,唐本亦有之乎?宗城曰,有之云,而臣則未之見也。上曰,此書以目錄數,晝講之乎?宗城曰,《靖康傳信錄》,先賜下覽,則有可以下燭者,故先入之。以目錄觀之,第十卷以下,不當講之矣。今日自止內,有表二首,故付傍籤以入矣。上曰,表則不緊乎?宗城曰,似或不緊,故付籤以進,以待睿裁矣。宗城繼講,止惟陛下裁察焉。仍曰,此下有表二首,何以爲乎?上曰,勿講。承宣讀之,李承源讀,自十二月二十日宣敎郞,止無任戰越兢惶之至。上曰,寔字,讀以實字是乎?宗城曰,宋以御諱,改實爲寔,寔字,讀以實也。上下文寔字,皆同也。上曰,注書讀之。宗城曰,小臣欲仰達,而姑未稟定,故不敢矣。至於盡卷而講,則非設講本意,亦非誠實邊也。上曰,初日則日已昏,未及開講,昨日則必欲爲之矣。予命奇,猝遇怪事,不能遣懷,纔下備忘,日已曉矣。且念急遽處之,則必有過擧,故,故爲緩緩,而思慮之際,自爾全然失睡矣。今日,始講日也。欲爲盡卷,而所陳如是。然則玉堂,講此章以終之,此後一從自止,爲之,可也。宗城復讀,自臣伏覩陛下以金國,止竢死之至取進止。宗城曰,此序文,乃朱子所作,其文順而立論且好。一篇之內,反覆致意者,專在於李綱,而深歎其天生如此人,而時君不能用,以致禍亂,千載之下,猶足掩卷云者,其意誠懇切矣。至於若使只用其言,猶可以恢復云者,尤爲切實矣。此豈但以高宗觀也。勢方危亂,而儻有扶亡救顚之策,則固當納用之不暇,今日,乃初講日,而序文,卽開卷第一義也。對此足以想見其人,殿下宜以李綱,作今日之臣而看過也。上曰,所白好矣。所謂不勝氣數之力云者,其語義,何如?宗城曰,帝王高下,家國存亡,莫不有命而然。劉先主、諸葛武侯不死,則漢必不亡,故論氣數者,每每云然。而聖賢立言,則未嘗及於氣數二字。氣數之說,便是衰世之歎,而周宣之後,更無如周宣之能盡己分者,故中興之功,未有聞焉。若專以興衰,諉之於氣數,則是舍人事也。氣數人事,如寒煖裘褐,虐雪饕風,重裘可以禦之,盛暑蒸炎,布褐可以免矣。況天心眷仁,本無顚覆之意者乎?以今日言之,立國三百年,世道、人心,已漸汚下,殆無可爲之勢,而苟能十分著意,必以挽回世道爲念,則氣數之否塞,猶可以斡旋之矣。上曰,氣數誠有之矣。春而後有冬,朝而後有暮,而以春言冬,則非不衰矣,然生成之功則同矣。以朝言暮,則非不衰矣,然不息之道則一也。斷不可以氣數衰盛,捨人事而論之也。如邵康節所論十二會者,雖不可詳言,而儻以十二會論之,則今之世,可謂暮矣。然人事得失,未嘗不參錯者,果如儒臣矣。雖昭烈崩於白帝,臥龍死於祈山gg祁山g,而儻使後主,能繼昭烈,姜維能繼臥龍,則興漢之功,豈不能終成乎?但人力奪造化者,乃後世不得已之說,而朱子此論,近之矣。儻使朱子,當三代之盛時,則亦必無是論矣。宗城曰,下段下敎,尤是發擇精微,斯爲美矣。上曰,漢以後爲晉,晉而後爲唐,而世道漸降,運會之說,似不虛矣。宗城曰,序文所謂此時積衰極否,非聖人十分力救,不可挽回云者,其意好矣。以我國國祚言之,如成廟、世宗朝,則人心、世道,猶可恃,而今至於此,此猶下瀨之舟,冉冉難止,必有大奮發大振作,然後反否回泰之功,庶有望矣。日昨大誥之初,聖意藹然,政令間數三節目,亦足以鼓舞振動,一邦臣庶,孰不拭目,而曾未幾何?此心或怠,了無一善政,有可以緝續播聞者。臣之愚意則竊恐此後,雖復有大誥,人必不信,且以求言而進言者,間被黜罰,而未聞有轉環之美,臣之前者所陳徵得忿戾字者,蓋爲此也。今日臣子之出入於筵席者,自聞聖敎以後,信如四時,堅如金石,而其中亦不無吾君不能者矣。然風霆竟日,則人不畏懼,人主威怒,亦不可太遽。臣當於文義後仰達,而第伏念若此因循,奄過日月,則臣恐三百年祖宗基業,永終於殿下之世矣。豈不痛哉?殿下之秉心,必如大誥之初,而挽回一念,常自奮勵,如或有沮戲之者,一刀割斷,不少饒貸,光明此心,常如懸燭,則人皆仰之,孰敢有干其間者哉?今日諸臣,雖無可委任者,而苟能善揀,則亦未必無其人矣。臣亦知我殿下,實有挽世之念,而尙未盡挽世之道,如此而治,何能從欲乎?上曰,予志則非不如向日,而事有不然而然矣。宗城曰,以李綱時言,則豈有人材之可言耶?童、蔡之徒,根據于中,而今其言曰,天下之士,雲蒸霧集,以李綱之抗直,猶爲此委曲之辭,進言之規,蓋如是矣。上曰,與陸贄之話法,有異乎?宗城曰,陸贄之勤懇章奏,誠得其雍容,而觀李綱《靖康錄》一篇,亦可以象想gg像想g其雍容矣。李忠定,嘗仍水災上疏,其時位不過下僚,而所論說,皆切時之語。立於闕門之外,麾之不去,終以此被斥。其氣節力量,初非媕娿苟且之人,而猶以量時做事之計,婉轉如此,而尙不免南竄西謫,不能安於朝廷之上,而況於直犯童、蔡之鋒者乎?一時名士,相繼斥逐,而及夫城門之垂閉,始開言路,其亦晩矣。尙何及哉?此段非足以致念處,而觀此委曲婉轉之辭,人臣之進言,若是難矣。此等處,各別澄省焉。上曰,好矣。宗城曰,此端論士風,而其言切至,誠可謂竊中時病矣。人心之狃於私枉,莫此時爲甚。自廟堂以下,未有以國事擔當者,徒循虛僞,專尙表襮,以國初言之,何嘗如今日乎?《國朝寶鑑》,纔已進講,想殿下,亦有所領會,而人才作成之餘,名臣輩出,其規模坦然,表裏如一者,比迹於朝矣。今日之士,徒以利祿榮進爲心,若此輩,將安用之,此箚中所謂臨利害不奪者,已無其人,良可慨然也。此等處,亦宜另念也。上曰,然。宗城曰,此乃俄者所達因水災進戒之疏也。姑無他疑義可陳,而此時李忠定,以起居微官,因災陳疏,積水之災,乃汴京之地勢然也。初非可怪可愕之變,人皆恬然看過,而李綱,獨見其災異之應,必有夷狄兵戎之禍,而爲此疏也。時,道君皇帝,方以花石爲事,童、蔡與居,人莫敢爲言,而公獨抗言不諱,因陳便宜六事,而竟遭斥逐,及其放還,而亂已作矣。夫然後,始復進用,而器械諸具,三日而備,又未幾何?童、蔡輩擯之,在謫未還,而二宮北狩,高宗南渡之後,綱復拜相,七十餘日,而百務皆擧。若李忠定者,眞可謂間世之人材,而俄又見逐矣。夫以興衰撥亂之才,終未能展其所蘊。北遷南謫,齎志歿地,則後人之覽此篇者,宜其掩卷流涕,如序文之所云也。六板,又言生財裕國之道,而以節用爲本矣。當是山林川澤之利,專歸於御庫,日月封摏,又動以千萬計,則其富饒,何如?而天下有力之丁壯,皆選而廩給於京,財力之匱竭,職由此也。神宗,慨然有矯弊之志,而王安石,出而迎合,變亂舊章,終至於亡宋矣。且所謂花石。綱,唯陛下所命云者,此非阿縱之意,方請太子監國,故姑爲是婉轉也。上曰,是亦納約自牖之意也。宗城曰,此所陳五事中,信號令以尊國勢云者,其言約而盡矣。人主之發號施令,或不能中適,而時有妄動,則紀綱不立而民不信矣。以今日言之,百弊千瘼,不可殫擧,而大訓明誥,亦有所不行,此無他,紀綱不立故也。立紀綱有要焉,賞罰用捨,是已。有罪而當罰者,雖貴bb而b不饒,有功而可賞者,雖賤而不漏,至於用捨而亦然,然後紀綱乃立矣。苟或用捨顚倒,賞罰無當,則雖日施誅褒,不足以懲勸,而適足以啓群下之窺測矣。人或窺測,則賞罰不信,賞罰不信,則治道不成矣。今若必使擧朝臣僚,唯上意是順,則此乃亡國之主,聖明豈爲是哉?而若夫聖意所執,旣得十分是處,而或有爲私黨違慠者,則國有常法矣。向者臣在喉院時,竊欲陳之而未敢矣。今因文義,略及於此,而以良役言之,積弊之餘,雖欲變通,而節目、度數,旣不能講正,則尙何以爲之哉?上曰,然矣。宗城曰,十八板,言選將之道,而上文所言則乃擧其大綱也。此則以目前可救之事言也。我國家任將之法,與古有異。古者,選其材可將者,委用不疑,然bb後b終成百戰百勝之功矣。三百年養兵之餘,居笠轂者,孰不欲自效?而戊申出征之日,武臣之垂踵者多,儻於平日別加恩注,則豈至於此耶?靖康之世,虜馬渡江,然後始問誰可將者,而李綱,遂乃放還見用,夫養之不素,而顚倒思汝矣。如此而甚事可做,必於國家無事之時,培養將才,可也。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 ○巳時末,復入侍。宗城曰,俄以選將事陳白,而未卒其辭矣,廟堂之臣諸省之長,必須斷自睿裁,預加恩注焉。百年綺紈之徒,猝委以安危之任,此何等事也?乙丙之間,宜存聽鼓之思也。上曰,然矣。此節,言兵制矣。宋時兵制,蓋選天下材力者,置之京輦,而廩給之,其名則禁軍也。又以郡邑之丁夫,雇立使喚,其名則廂軍,至於鄕軍,則如今措捕將之類,而團束用之,亦所謂土團,而本是統戶中民,故謂之保甲,番軍則上下分番之軍也。其徵發之際,各有次序矣。卽今事則臣當於文義後陳之矣。宗城又曰,此箚子,乃未上之書也。時,人心已去,而徽宗,且欲避往江、浙,故李綱,出萬死一生之計,發此太子監國之議,而適仍內禪之議決,故此箚不入矣。上曰,宋之天下,徽宗失之矣。此段所謂陛下釋重負享安逸於無窮云者,亦必以居君位者徽宗,故有是言也。宗城曰,誠如聖敎矣。上曰,非李綱,安能如此,此等處,上下當交勉矣。在上者因此,而想得李綱之心,在下者,當以李綱之心,爲心,可也。宗城曰,誠如聖敎矣。然但有李綱之心,而無李綱氣力,則何能辦此?當時徽宗不君,方欲棄宗廟社稷,而避兵於江、浙之間,且父子之間,臲卼不平,故李綱開導眷眷,而童貫、蔡攸,讒綱以專意於欽宗,則李綱此疏,正人鬼關頭,而其氣節可想矣。且非去邠之計,則雖李綱,亦不敢進此言耳。上曰,觀其文義,使徽宗圖生之意,隱然在此數字中矣。宗城曰,都監軍,古者,專是步兵,而其後移作禁軍,而騎兵漸多,故相臣金錫胄,又加精,所謂還作騎兵者,不能與於禁衛軍之選,而復屬於騎兵者也。當初禁衛軍之料,以七斗爲限矣。自中旬之規出,而加給五斗,經費之大縮,蓋以此也,禁衛、御營兩營,通計以十哨上番,十哨捧米,以其所捧米,接濟其上番軍,而不能支繼。故曾在肅廟朝,大加變通,特罷禁營三日,而故判書李寅燁,卽請復設,蓋其勢有不可罷者矣。養兵國竭,古來通患,而我國立法之初,已啓此弊矣。世以唐朝府兵之規,爲最善者,特以寓兵於農故也。唐制,蓋以丁壯爲兵,而劃給官田,其人物故,則卽以他丁充補,而移給其本田。當初設立之際,兵、農交修,製度周密矣。厥後法久漸弛,其物故者之家人,悶其本田之移給他人,各自託屬於鎭將,以求其自充自代,而仍授其田。畢竟民田,反爲其主將所有,而馴致藩鎭富强,莫之能制者此也。高麗兵制,大抵與唐制略同,而我朝則以保人代田以給。禁御軍則各給二保半,騎兵則一保半,此便是唐給田之意也。曾在都城創築之時,以各道步兵立役,而道遠不能來役者,納木以贖,所以以匹木,謂之步兵者,此也。夫發人之財,以與人,其失財者,豈不冤乎?給保捧布之法,已不勝其怨,而卽今軍門已多,未盡給保,且將盡一國之民,而分給各營保人,猶且不足。此必然之勢,如欲大變通大更張,則必也泝其源而沿革之,然後可爲,而此則難,將奈何也?上曰,一匹之議,亦足爲大更張,儒臣之意,何如?宗城曰,六七朝以來,旣不能斷然變通,而(而))不能者,以紀綱不立故也。卽今諸臣,皆以減下軍額爲言,而小臣則獨以爲減額則不可也。先王朝,暫爲裁減,而不數年,更加三之一,且丐乞流亡之徒,亦盡充丁,而纔以充補,俄又逃故,隣族侵徵之患,實由此也。臣之愚料,以爲雖減軍額,匪久又當復舊,而至於一匹之議,雖似爲實惠,亦不可以此,救良役侵徵矣。卽今事勢,實難變通,而所可變通者,不過各道各營不緊色目而已。分付道臣、守令,別樣申飭,又盡汰各營所屬,則或可爲一分之助,而必欲大更張,則臣恐收拾不得矣。若以不可更張,而又欲付之於無可奈何,則亦無事可爲矣。斯爲悶矣。上曰,此議亦已有年矣。每以爲戶布可以救之,而其後,聞李奉朝賀言而後,始覺吾見疎矣。一匹之役,則奉朝賀,亦欲行之矣。向者靈城所達,慧矣。大更張之道,必草衣草食,然後可議,而若以損益言之,則三代之際,各有沿革,一世之中,亦有損益,而但以予所聞見,古者,浮費少,實事豐矣,今則反之,實事薄,浮費豐矣。今雖欲行此之道,亦末如之何矣。紀綱已乖,何事可做?十九下敎之後,君臣之分義,森然矣。爲臣子者,何敢乃爾?且其中,似不當入者,亦入之矣。至於浮費一款,自上至下,皆知其無益,而尙且爲之,卽今則雖朝令夕禁,亦無奈何。儒臣所謂下瀨之舟,難挽難止者,政卽今姑息之諭,予則以爲,雖君臣上下,皆爲草衣草食,而一匹之役,不可爲矣。祖宗朝以來,非不欲救正,而尙至今不能矣。今若大加更張,有如開闢,則反恐宗社之愈促矣。且一匹之役,予若定行,而繼予者,以予心爲心,則猶或可支。儻不能繼此志,則必將加賦矣。如此之際,民怨當復如何?只當修明法典,而幸遇豐登,則如漢帝之減民租,可也,一匹之法,不可爲也。今番亦欲下敎,而未果矣。諸臣皆以不更張,悶之,而架漏牽補,猶可以□□而後爲之,其功反有倍於更張矣。宗城曰,若然則置之而已乎?聖意所存,則誠爲美矣。一匹之議,臣亦當爭,而但如貧家契活,雖不能遠計一年,而猶爲一月之計,然後一月可支,必爲一日之計,然後一日可支。夫豈有不爲自成之事耶?上曰,一家事,亦必夫妻和睦,相議排布,然後可爲。今日國事,誰能如妻之任家耶?宗城曰,上敎至當矣。苟不能得人,何以做事乎?上曰,雖得人,亦不能久任,奈何?宗城曰,此則在上意之委心聽政矣。君者,天也。握造化操進退,何不擇人而任官,用賢而勿貳也?上曰,尙亦難矣。予旣不能如古哲辟,卿等亦豈能如古名臣碩輔耶?卽今我國,規模然矣。宗城曰,臣亦不敢專攻上身,而以列朝史冊觀之,君上任用之道,豈無可法者哉?故相臣黃喜,其際遇,何如?而儻遇臺言,則太宗命罷之,又卽命卜相,任用之道,如是好矣。上曰,其亦有所難矣。今若以先朝待黃相之道,待大臣,則人必謂之薄矣。宗城曰,良法美制,非人莫行,而立紀綱用人材,皆在於殿下矣。草衣草食,非一朝可復,而仍復恬然無爲,則無可爲矣。雖一事節省,一物災減,猶可爲一分之效,目前因循,何時可了事乎?良役如前所陳,而儲蓄亦不可bb不b軫念矣。昨年慘凶之餘,人民死者,幾乎四之一,儻有舊儲,則顚連之慘,何至此酷耶?漢文之減租,蓋因國有蓄儲,而若其所以致紅腐之富者,則不過曰惜露臺之費,愼夫人衣不曳地而致之也。三百年制度,纖悉備具,今雖不可變更,而今日行一難事,明日擧一難事,然後衆瘼,庶可剗去矣。百年弊政,一朝爬擳,軋軋乎其難矣。而苟能參酌其輕重大小,而稍稍行之,以積其不息之功可矣。若其或作或輟,乍勤乍忽,則非所以示一世示後世之道也。天下萬事,實難如意,而今若默運於上,使凡百措爲,無不入於範圍之內,而如有違犯之者,爀然以雷霆之威臨之,則孰敢有干其政,梗其治者哉?上曰,予亦非欲爲是沓沓也。宗城曰,玉堂官員,擧皆違牌禁推,玉堂則臣一人入直,禁府則六員被囚,事極寒心矣。上曰,飭勵已行,禁推玉堂沈聖希、南泰良、宋徵啓、申宅夏、朴弼載、任珽,竝放送,仍卽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進□□□所餘無多,繼講冊子,何以爲之乎?上曰問議于領事,以定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歷朝名臣奏議,旣命經筵諸官抄選,而想不能盡抄矣。至於懸吐,又誰爲乎?上曰,舊吐亦或有之矣。宗城曰,此則使之懸吐以入,而□□時常目□□何冊而定奪乎?上曰,何書可乎?《貞觀政要》,何如?而欲刊印,則其工役,又幾何也。宗城曰,《貞觀政要》,亦不可不一講,而卷數不多,雖欲刊印,必不難矣。又有《歷代君鑑》、《歷代臣鑑》等書,俱爲緊切矣。名臣奏議抄選事,則姑徐之,何如?上曰,若此則雖過百年,必無了當之期,前□□李德壽,旣已入來,則臣□□選事專委而爲,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綱目,亦欲講之,而卷帙甚□□□,然後可訖矣。前者金在魯則請講《春秋左氏》,予則以《貞觀政要》□□矣。宗城曰,今日得見平安監司及按覈御史私書,則□□有究□數□□□上曰,何以爲之云耶?宗城曰,世丁,幸而承款,細洞事,雖不能究得,羅多乃洞事,幾已歸一,方欲待下敎入來云,使之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6日== ○{{*|以上缺}}例拘忌,不爲刑訊,而臣曹旣是法司,不敢違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臣亦初不能詳考前例,今始煩稟,不勝惶恐待罪之意,竝此敢啓。傳曰,勿待罪。無故日卽爲擧行,而韓世愈,亦爲依下敎擧行。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副校理兪最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朴弼載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提學臣李宗城,召對,繼講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冬,因大臣陳達,京中陞補學製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事定式矣。外方有年例公都會,而近年以來,亦多有不設於當年,而臨時合設處,殊甚不當。旣修古制,京、外課式,不可異同,外方公都會,亦如陞學例,逐年設行後,卽爲啓聞,而踰年則置而勿施之意,分付八道及兩都,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宗城,敬奉聖旨,召對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處,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召對繼講冊子,筵臣有以《左傳》陳白云。《左傳》,事該而文華,固宜進講。而第念左氏之傳,卽是春秋之註釋。進講之際,旣不可捨經而講傳,若爲竝講,則以六經爲召對之用,亦涉未安。愚淺之見,則不如更定以綱目,或《資治通鑑》之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左傳》,旣是《春秋》編年之史,今日進講,實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右相議施行。 ○傳于李眞淳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承源曰,莊陵碑閣營建時,監蕫堂上竝大字篆文書寫官禮曹參議李聖龍,陰記楷字書寫官西平君橈,各熟馬一匹,監司魚有龍,半熟馬一匹賜給。製述官,無例勿論,本陵參奉李潝六品遷轉,禮曹佐郞李錫祿,差使員府使權始經,郡守申致謹,縣監李雨臣,各兒馬一匹賜給,領役部將本道敎鍊官安汝恒,邊將除授。監官軍官兪宗碩,上弦弓一張賜給。京外員役、工匠等,令該曹該道,米布分等題給。 ○司諫閔珽啓曰,臣於前月,幸蒙恩暇,往省丘墓,獲伸人子至情,感祝天恩,罔知所諭。由限有定,固不敢爲久淹之計,而第臣祖母篤老之年,近添寒疾,氣息奄奄之中,悶臣遄歸,執手挽行。臣私情煎迫,不忍離捨,不得不遲留十餘日。稍俟祖母病勢之乍間,黽勉登程,數昨來伏私次。而往返之際,由限奄過,私心惶悚,固已萬萬。況臣職忝臺地,尤宜謹守式例,無或違越,而乃敢身自犯科,內省恧縮,若無所容。揆以臺例,其不可抗顔苟冒於職次也,明矣。上來之後,宜卽自列,而行役之餘,賤疾添苦,末由入肅,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閔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洪尙賓疏曰,臣衰朽之極,神精消耗,夙夜之勞,筋力殆盡,有命輒膺,迄休未果。人言之來,臣亦自料,頃因筵奏,果速臺評,其所見凌,更無餘地,分甘廢棄,望絶宦途。水部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感激恩私,靡所容措。臣不必追提往事,與之較爭,而旣被無限羞辱,則亦豈無陳暴之語哉?向於掖隷之來訴,倉色之推問也。臣適以式暇,連日在家,仕進之後,始聞同僚之言,而知有此事矣。軍倉書員、庫直輩,藏置新造較正之斗,換用減入一升之斗,臺監鉅斷舊斗,治罪色丘,而色丘之不敢隱諱於政院,推問之時及政院之元無較檢斗量等事,已悉於僚疏。今不煩複,而數小掖隷,分料時,所減之數,殆至百餘斗,則許多軍卒之受食本倉者,將不下四千石,摠計其減縮之數,則其數當至幾許耶?掖隷放料,如是減給,則其他可知,其罪豈但鉅斗笞罰而止哉?其所關係,不輕而重,豈可以事關掖隷,置而不論乎?筵對之時,不可不陳達懲治之意,與同僚酬酢矣。適於八路句管堂上入侍,前刑曹判書李廷濟,以諸上司,政院發牌,囚禁有弊事,有所陳白。臣以近來紀綱解弛,朝令不行,政院若無發牌囚禁之事,無以號令百司之意,有所仰達。仍陳軍資監放料時,用大小斗之事,而由掖隷之來告而知之。故首陳掖隷之受料減縮,欲訂倉吏偸食之太多,有所發端,而言辭迂拙,陳白未了,因重臣之所達,旣承問備之罰,故未能畢陳其說,泯默而退。論其大體,實非瑣屑之語,而人言之不諒如是,臣實莫曉其所由也。孔子爲季氏史,料量平,《論語》末篇,歷敍帝王治道,而亦曰,謹權量。舜典亦惟曰,同律度量衡。此乃聖人之垂訓,而有國之所重也。該倉一朔偸剩之數,小不下數三百石,則通計一年,其數可知。奸吏偸食之數,如是夥然,則許多受食者之稱冤,其勢固也。臣之本意,不過如此,而謂之事涉掖隷,信口凌藉,臺臣雖爲臣代羞,而臣豈索言相加,以傷篤厚之風乎?臺臣所言,臣亦付之一笑,顧臣衰老之蹤,累叨匪據,前後受侮,非止一再,而至於頃日所被臺章,實是搢紳之羞恥,臣何可束帶抗顔,立於周行,以增其謬辱乎?恩命之下,決不可冒沒承膺,泯默累日,今始陳暴,臣尤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難冒之情勢,特許鐫削新除之職名。仍命勿復檢擬於政注,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重疏曰,臣一入臺地,而一遭狼狽,再入臺地,而再遭狼狽,大憾小慍,群訾衆詆。日昨南泰良之疏出,而其凌藉無餘地矣。其疏有曰,操縱闔闢,臣竊駭痛。又曰,極意搆捏,抑獨何心,又曰,苟且引避,荒雜進言,自他人觀之,深可怜憫,而猶欲强預人事,剖判得失。又曰,前後處義,雖無足道,亦非如臺臣輩所知云。其勃勃狠怒之氣,直有耐忍不住底意。惜乎。臣若早知其如此,則何必自附於責備之好意,使砥礪言行,矜持太高之名流,過費暴怒,有不能自掩其氣象也哉?彼儒臣之出處語默,動適時宜,大臣則稱其言,玉堂則辨其謗,無怪乎高自標置。而視人如無,則如臣苟且引避,荒雜進言,爲世齮齕,飽人嘲罵者。其爲儒臣之所深憐,亦固何足怪,而所謂學士之處義作何狀,而非臺臣輩所可知耶?然而下聖賢一等,則容有可議。儒臣雖自處以第一地位,亦豈至於使人議不敢到,而譽之則躍如而喜,毁之則悻然而怒?欲令一世臺閣,毋敢雌黃於自家處義,臣恐儒臣所謂諱不得妄人二字,其亦自道也歟?彼雖怒臣議己,蹈藉太甚。然臣之區區本意,非出於一毫求過之計,則此何至於過自駭痛,滅死不能忘,而聲氣太露,殆不免街巷反詈之習。臣未知一生兢兢,惟恐名行之或虧者,亦如是乎?臣竊笑之。至於李晉吉供辭中許多悖說,有不足道,臣疏中猥瑣二字,在渠亦幸,而乃反粧撰謊說,快肆口氣,此等蠢騃之徒,必欲甘心於言者而後已。今日爲臺閣者,其亦困矣。臣雖疲劣,又豈可與之呶呶較辨哉?第臣之所自媿其言議巽軟,志氣消縮,大而不能爲搏擊之論,則小而不得不爲規警之請,而此猶衆怒如火,群憾如蝟。再陳蕘說,俱遭無限醜辱,一亦懲羹,何待三折肱而知戒也。從今以往,無非臣斂迹守口之日,則臺地去就,非所可論。且臣情勢之外,又有私義之萬萬難安者。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雖無兩司應避之法,實有一時竝據之嫌,以此以彼,尤何敢冒沒出膺?伏乞聖慈,亟賜鐫罷,仍命刊臣朝籍,退守本分,以謝衆怒,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方自處之不暇,固不當贅及他說,而事在目前,略此附陳焉。噫,今日之大義理,如星揭日昭,彝衷之所同得,輿儓之所共知。聖上之隱忍不發,始發於十九日者,卽所以立萬世君臣之綱,嚴萬世君臣之分,則惟彼牽連拘掣,未忍割斷,以此爲去就大關者,臣分都虧,人理都晦,陷溺迷昧,其亦可哀。如一種自好之士,孰肯塗足於此等處,而申晩之屢入三司,一例退縮,平日持論,不甚乖激者,忽地顯訟,不自知愧,毋亦舊習闖發,忍耐不得而然耶?抑或大勢潮驅,未能自脫而然歟?天下義理,本非兩項看者,而一則信君父之敎,以逆爲逆,而乃反目之以藉口跳踉。一則角君父之敎,以逆爲忠,而乃敢筆之以誰執厥咎,黨議所驅,大防不嚴,君綱民彝,將至於壞盡無餘,則此聖人所以還給其疏,特遞其職,欲使營護之謬習,稍自懲戢,而諫啓憲疏,相繼迭出,有若兵家之前茅後殿,首尾相應,喙喙不已,世道人心之晦溺,一何至此也。噫,鎭定浮議,惟在於洞諭是非,裁抑黨習,不係於用罰輕重,處分已下之後,在下者又何必喋喋有言。而臣之所駭惋者,殿下之不偏不倚,無適無莫,以大公至正之見,洞揭一箇源頭,至誠開曉,可透金石,而依舊膠纏,猶不能喚醒一分,其亦時運所關,莫之爲而然耶?大處如此,小處不足論,佼者如此,甚者不足言。而雖以李喆輔事言之,其所積被齮齕者,特不過諱惡榜名,而初旣錮塞之。末又僇辱之,則當之者一遭痛辨,事理固然,而又從而搆罪狼藉,使不得開口自嫌,抑何意義?近來外面爻象,漸覺不佳,彈擊紛紜,專以惹鬧爲能事。如洪啓裕之猝附時議,欲效新功者,議論風生,制作別般規模,自甘於擺脫本色,反責他人之變幻。此已可羞,而其論兩玉堂者,亦出於排軋之意。兪健基之引嫌徑出,所以自伸廉隅也。相議承命,亦所以嚴畏分義也。而一駁再駁,有若關係至重者然,申致謹之當初出宰,元非譴補,則循例檢擬,政格當然,而登諸白簡,次第擊去,一則使行公之玉堂,必欲撕捱,一則使佐銓之兩臣,混被餘波,排布旣巧,風色可怕。朝廷本自無事,而每爲此等人所壞了,臣竊痛之。至如趙侹之疏,尤極駭然,含憾李顯望之請勿檢擬,詬罵顯望之不足,至擧其亡兄而辱之,此不過蓄怒議已,快心逞憤之計。噫,堂堂聖朝,禮紀昭森,而恚其子弟,移辱父兄者,便同街巷悖厲之習,有足以貽羞簪紳,當此敦尙風化之日,豈可置之於耳目之列乎?臣謂趙侹,則宜命削罷,亦勿檢擬於臺選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事,其所處分,惟在於上,不必相若此也。痛懲往事,孰是孰非,惟恐其護之後他,自曰無愆而非人,予則皆曰非公,十九下敎之後,自有百代之公眼,何必自是?何必非他?予雖暗,閱歷此等之世,此等世態,洞然于中,不顧正君君臣臣之義,猶售舊習者,三尺在予,何待勸也?趙侹事,李顯望之尹大英被斥後,勿復檢擬之請,有若爲大英斥侹。此等事習,心常非之,而被斥者辨白,其無不可,而辱人其兄,亦係風化,罷職不敍,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初批趙侹事以下,豈特非侹,顯望所召,侵人致辱,反致辱者。雖宰百里者,猶不爲,況莅國者乎爲敎,因副提學李宗城筵達,還入改下}} ○左承旨李聖龍疏曰,臣誠死罪死罪。臣之待罪近密,凡幾時日,而顧無一言一議之足以裨聖德而效職責者。今乃一進短啓,重惱聖心,降旨誨責,旣嚴且切,臣一讀九頓,霣惶震惕,實不知此身之何所措也。夫一二臺官之斥罷,驟論之,則胡大事,而惟其言責所在,優容爲美,一或有處分之失其平者,則其爲君德累,自不細也。居出納之地,任惟允之責者,於是而無一言,則是亦負其職大矣。臣雖愚迷懦庸,亦豈白首殘年,區區爲一私黨者?而平素所見得,亶不在斯。故前後叨是職,固伈伈泄泄,只一箇尸素之甚者,而若其目下事,少涉過擧者,則輒不敢不言,蓋皆職分之不可已故耳。再昨一啓,亦固不可已之事,則文具營護等聖敎,大非臣始意所及,至若下端責勉之敎,蓋聖意專在臣身耳。臣於此,慄然而惶,赧然而恧,益不知所出。顧臣無狀,屢塵邇列,從容前席,親承懇惻之敎者,顧不知吳瑗事而已。臣誠萬萬不肖,固不足以奉承上意,稱塞聖旨,而若其感特達之知,竭僬僥之力,冀幸得以少酬萬一者,蓋未嘗一日忘于心也。夫如是,而乃反文具,以事吾君,營護而阿其好,則是其人何等心腸,此臣所以憫日月之遺照,悼本心之莫暴,手擎批旨,腸回淚眯,歷累日而不敢自定者。噫,臣衰頹病痼,精力已消,又無尺才寸能可裨明時,而顧乃低回近綴,將仆不去者,只爲淪肌殊渥,隕首難報,到底殫竭,期以顚斃,其心亦自苦矣。而循顧其行,百無可觀,卽不過圈套中一巽軟者,則聖敎中剛之一字,臣尤愧死。雖然,上下交勉,三代美事,則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謹當沒身佩服,盡心加勉。而第臣氣質,本自凡庸,終恐孤負我聖上之敎耳。臣旣重犯辜戾,獨逭譴罰,其兢懍不安,却不如厚被嚴誅,逬伏私次,惟處分是俟,徊徨數日,亦不敢遽入文字,而義在必遞,久而虛帶,又添私心之大惶蹙者,玆敢畢瀝肝血,仰伸呼籲。伏乞聖慈,俯諒臣迫隘危苦之情,亟命鐫削臣職秩,仍命重勘臣罪犯,俾得安賤分而肅朝綱焉,臣不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承旨魚有龍疏曰,臣昨伏承本院啓辭之批,辭旨極嚴,誨責備至,不啻若慈父之詔迷兒。臣奉讀未半,惶駭震懍,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處分之旣嚴,聖意之所存,臣雖愚昧,寧不仰知?而誠以杜絶言路,關係非細。矧今以言爲諱之時,尤宜優容臺閣,以光聖德,故果於兩臺臣之一時譴罷也。職忝近密,不容泯默,略以憂愛之忱,竊附匡救之義,仰冀聖明之恢言路重臺閣而已。非有一毫私意於其間,而言未槪心,辭不達意,反以臣等之啓,謂出於黨論,責之以循習,疑之以營護,有若臣事君不誠,阿其所好者然。臣誠一倍慙懼,莫知所以自措也。臣遲暮之年,重入近密之地,區區自矢於心者,惟以出納惟允爲期,而上不能納吾君於無過,下無以暴臣心之靡他。孤負職責,死有餘罪。臣何敢以獨逭譴罰,自以爲幸,而靦然仍冒於職次乎?適値僚員不齊,黽勉在直,今始退伏私次,露章自列,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斥臣職,以爲人臣護黨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應敎沈聖希疏曰,臣不肖無狀,誠孝淺薄,亡母權葬,今已屢歲,未得永窆之地,尙稽緬禮,慟纏心髓,如窮人之含恤,躬率地師,頃往畿內百餘里地,出入傍近,登陟山脊,殆近十數日,素患寒疝痰眩等症,一時兼劇,淹頓旅次,人鬼莫分。此際新除有命,馹召遠降,不敢久滯。且爲療治,擔曳還歸,未及陳籲,天牌遽臨,情病所迫,自犯違逋,竟速置對,屢日圓扉,恭俟誅譴,供辭未徹,恩宥旋下,惶隕感激,靡所容措。臣於見職,一切力辭,積罪靡悔,誠以情地臲卼,出於迫不得已也。當初李度遠之違牌,只緣堂箚之故,而經年罪罰之餘,其衷情,尙未得一番陳暴。臣以其時同事之人,罪同倖免,公議嗤點,至今未已,自省愆尤,尙有餘愧。然則李度遠未復舊踐,情實莫白之前,無非臣引義歛退之日。今若迫於嚴畏,放倒廉隅,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則是不識人間有羞恥事。人將唾罵,不食其餘矣。臣雖淟涊,士夫大防,不忍自臣身壞了。此豈臣無端違逋,甘自陷於慢蹇之誅哉?至若近日諸僚之撕捱一款,其難冒之義,臣亦宜無異同,而此則在臣,猶屬第二件事,不復煩陳,其情可謂迫矣,其勢可謂隘矣。顧此難進之嫌,必辭之義,通朝之所共知,聖明亦或垂察,而伏聞日昨筵中,長僚以臣撕捱,謂之無義,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竊訝惑焉。凡人冷暖飢飽,當之者自知,今長僚何以知他人情勢有無,而率爾陳白,乃如是耶?昔年臣患染疾,三次退熱,方在昏昏垂絶之中,而長僚以高著網巾,與人酬酌等語,陳達督迫。其時大臣,繼陳病重之狀,得免於罪譴矣。今長僚之復用前套,驅人於迫隘之地,實非臣意慮之所到也。區區咫尺之守,旣無變動之勢。且於目下,有情理之悶急者。臣之老父,自五六日前,毒瘇發於指端,多般治療,少有消減之勢矣。昨於直中,調將失宜,又被爪毒,毒氣復肆,一宵之間,蔓及肘腋,浮高紅暈,痛勢絞急。左臂全不運用,症形比初倍劇,替直歸家,叫苦煩悶,雜試針焫,姑無少減。臣方煎迫罔措,左右扶護,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今於恩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使螻蟻之微,得伸廉隅,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救護焉。 ○校理南泰良疏曰,臣荐違嚴命於館直,徑出之後,虛縻職名於諸僚倂罷之餘,情實未暴,罪戾日積,而尙不以一疏哀鳴者,實以必遞之義甚明。而當去之情難言,泯默坐違,惟待聖鑑之俯諒矣。今又貰出幽圄,復辱恩召,臣誠惶悶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向日兩重臣奏疏,在臣爲千萬不敢當之說,其羞愧恧縮,殆無面目之可顯,而所以不敢終辭,隨例一出者,苟欲避自重難進之嫌,而仍以爲泯然無迹之地耳。乃者僚疏一出,則臣之處地,固已萬萬不安,而猶不爲必去之計矣。及夫別薦之說,猝發於儒臣之疏,經學之目,重騰於憲司之啓,增加事端,例遭玩侮,而匹夫之志,仍以介然,決知其不可復入於金華之省矣。重念臣不學無狀,最居人下,而蒙被聖恩,致身經幄,懇辭踰年,黽勉冒出者,其意亦在於密邇筵席。仰望淸光,而薄命不幸,動輒顚躓,在直通爲六日,登筵僅成三次,而每每徑出,自速罪戾,臣心惶竦,已不可勝言。而今又風波猝起,節拍層生,空疎之才,旣無裨補之望,褊隘之性,不堪指目之多。自分此生,終爲辜恩慢命之人,此臣之所爲內自悼懼者也。且臣重得寒疾,一旬不汗,頭痛嘔血,縷息垂絶,積羸之餘,不能與病爲敵,駸駸困篤,死期已迫。雖非目前情勢,實無可出之理,玆於天牌之下,力疾治疏,詣闕投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哀臣所遭之非常,憫臣處此之至難,亟削臣所帶館職。仍命有司,永勿檢擬於淸塗,使臣得以少延殘喘,優遊自靖,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千萬大願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申宅夏疏曰,臣之今日蹤地,可謂萬分危蹙矣。自臣疏論金有慶一事,群憾蝟起,左右交謫,至于今斷斷不已。臣於此時,雖欲忘廉沒恥,靦然冒進,其可得乎?荐違嚴召,屢速置對,罪極逋慢,鈇鉞是甘,而聖度天大,曲加恩宥,圓扉纔脫,召牌復臨,臣誠驚惶震惕,益無所措。臣之許多難冒之義,今不可更提,而第於銓長之疏,終有所不容含默者,敢此略陳焉。戊申以來,鞫獄無停,北面殿下之庭者,其爲腐心憤痛,孰有後於彼有慶,而曾未聞以義理晦倫綱斁等語,指議於聖明之世,以濟其怨恚之私,如有慶之爲,則此皆不嚴於懲討而然歟?今重臣,急於分疏有慶,直斷有慶疏以元不交涉於十九日下敎。噫,此何言也。頃年有慶之肆然投疏,以其有十九日也。殿下之惡其角勝,嚴賜處分者,以其有十九日也。向來臣之啓論與疏辨,亦以其有十九日也。然則有慶之爲有慶,徒以有十九日在耳。雖就其原疏觀之,起之以世道一變,承之以是非顚倒,而以義理倫綱之說,攙入於其間者,其語意歸宿,自有掩不得耳。此果可謂不交涉於十九日下敎否乎?況十九日下敎,卽所以明義理正倫綱,而有慶則反曰晦斁。故臣於前疏,下得二反字,以明斥其絶悖無嚴而已耳。是豈依俙彷彿於增傅有慶疏,而重臣不尋究臣疏語理之如何,勒謂之演出有慶疏所無語,臣恐其看得錯了,此何用多辨也?至如羞愧之在人在我,一經聖諭之洞析,自有公議之難誣,而今忽拖出題外之剩語,顯有侵挨底意思,無亦太失斟量歟?若夫蔭倅事,重臣欲是己見,又復煩複至此,而其所以硬援爲例,强稱治效者,抑未知必欲反臣言而然耶?然此細事耳。又何必說來說去,徒事辯論爲也,且近日館中,風波猝起,彈駁橫生,致使無故行公之諸僚,相繼遞罷,則如臣從前所自畫者,尤何敢突然冒出,以速擧世之嗤點,一身之顚沛也哉?揆以廉愧,死不敢承膺,玆敢隨牌來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懇,特垂矜憐,先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治臣前後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任珽疏曰,臣於月前,得聞老母病報於北幕數千里之外,急於歸護,受暇上來。今纔有日,而瓜前徑還,朝令有禁。臣之今行,雖出於情理之萬不獲已,論以違越之科,合被郵譴,私心悚蹙,恭竢勘正,不意館職除命,遽下此際,臣誠驚惶震越,罔知攸措。顧今夏日漸長,政宜開筵,而輒因講官不備,有命旋停,臣於此時,忝叨是任,一登前席,勉贊聖工,豈非臣之所願?且臣離違軒陛,倏已經年,區區犬馬之忱,積有所結,則卽日趨造,仰覲耿光,又豈非臣之所欲也?第臣向來所遭,實爲搢紳之極恥。今雖歲月稍久,固不欲輒復索言,重自辱焉,而廉隅大防,終不敢毁壞,金華一步,鐵壁在前,何可徒恃寵靈,趨承爲恭,以累聖朝四維之治乎?況近日風波,忽起於館直粗備之際,遂使無故行公之諸僚,相繼逬出,力費撕捱,則如臣之從前僇辱,自畫榮塗者,尤豈可揚揚冒進,苟然備數,以招一世之譏議也哉?逋慢之罪,誅殛猶輕,而聖度過加涵貸,置對甫經宿而旋霈,特宥召牌,又復踵臨,含畏義分,謹此隨詣禁扃之外,畢暴肝膈之懇。伏惟聖明天地父母,俯賜照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臣伏聞諫官駁臣狀請定州牧使黃應洙促送事,有重推之命,臣誠不勝震駭。臣到界初,聞道內六七守令,皆新除未赴任,其中定州,三年赤地,累朔曠官,民憂尤罔極,不得不竝論。而惟其有臺啓是以下,已停則促送,蒙允則擇代之語,煞費裁酌,頗致謹愼。且臣惟民事是急,不暇爲應洙恤廉隅,但謂臺啓若停,朝廷自應促遣,豈意今日,別生後段,而卒得輕臺閣損事體之目乎?屈指臣到任,纔一月,旣以申處洙事,自速嚴敎,今又遭柱後之彈,妄錯之咎若是立見,其可以久誤重任乎?懇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勘臣負犯,以重臺言,不勝幸甚。臣方戴罪請譴,而又論定州事,極知惶恐。第念玆邑,曾是雄饒,今實蕩殘。況於數月之內,三易官長,飢民無告,擧將顚壑,殆必邑廢民空而後已。伏願特推如傷之念,嚴飭銓曹,公選應洙之代,必得能堪整頓懷保之責者。卽日馳驛下送,以幸一邑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無改差之事,則今者所請,亦率爾矣,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四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眞淳、李宗城,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宗城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二編,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自右臣伏覩皇帝陛下,止論禦寇用兵箚子詳擇施行。上曰,承旨讀之,眞淳讀自辭免兵部侍郞奏狀右臣被受,止辭免知樞密院箚子不勝大願,讀未了。上曰,開前門。內侍承命而開,時日昏,不得辨吐故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乞議不可割三鎭箚子臣契勘昨任太常少卿日,止備禦八事以慰關陝兵民之心,讀畢。宗城曰,懸吐之際,兩冊皆准,而一處誤懸,極爲惶恐矣。欽宗一初之政,李綱首論奸臣誤國之罪,蓋國之治亂,不在於他,只係一時臣下之邪正,而小人之蠱君心,無所不至。若人君有意於開邊疆,則如童貫之流,發征遼、征夏之議,有意玩好之物,則如王黼、蔡攸之流,創花石奇巧之事,朱勔、李彦之流,莫不以迎合上意爲謀。高俅則發身於賭博之中,其害尤大矣。人君若有學識,則分別賢邪,而向無學識,則其不知人之害,有如是矣。終至亡國而後已,雖食小人之肉,何補於事哉?上曰,所達儘好,人君不知其人而用之者,或有之,而徽宗則知三人之爲小人而用之,尤可痛也。宗城曰,徽宗雖暗,或於夜氣淸明之時,豈無不可用小人之心?而但爲物欲所使,終不能割捨,而至於亡國,人心惟危之訓,豈非人君之所當體念者乎?上曰,當各別留意,徽宗,自爲端王時,已如此矣。眞淳曰,徽宗正當昇平之時,自以爲天下無事,故便至如此。徽宗之時,宋室已亡,而高宗中興矣。上曰,承旨以高宗,爲優於徽宗耶?一隅臨安,與秦檜、黃潛善輩,同誤國事,與徽宗,有何相異之事?泥馬渡江,艱辛立國,而終不思復父兄之讎,不可以南渡言之矣。眞淳曰,名雖中興,有何稱道之事乎?宗城曰,此奏末端,言災異之事矣。蓋無災則人心狃安,有災則人心自然警飭。人君以千乘之位,惟皇天作福作威,若無敬天之心,則何所畏乎?如以災異,謂之或中或不中,則敬畏之誠,亦解矣。明於天人之際者,愼微而察幾,則災無不中者。惟修德可以轉災爲福,當時使徽宗,見大水之災,驚動其心,一改前非,則災豈爲災乎?前者曾聞聖敎,以爲文簿筆札之間,有一天字,則必生敬心云。一心對越,固仰聖上敬天之心,而今日中外,可愕之變甚多,勿懈此心,思弭災轉危之道,則今日之災雖多,不足爲慮,此奏益加留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李綱此言,近於漢儒傅會,與陸贄之言,規模異矣。然祥桑、白雉,亦載古書,修德則災不足慮矣。適見一冊,丙子年間日日所謄,莫非災異,爲此者其意不輕,其於修德之事,豈可自忽於心乎?向者柳儼,亦言畏字,予常時畏字工夫,儘有之,或有太過之時矣。戊申年治逆時,有所言者,人君有何所好,而爲此凶謀云云矣。上有宗社之重,下有億兆之托,天難諶命靡常,民心去則天命去。天惟視民心之去就,而降災祥,可不畏歟?爲諸侯,則邦內皆可畏,爲天子,則天下皆可畏,顧安有不畏之時乎?宗城曰,聖敎可爲宗社臣民之福矣。無不敬無不畏,常時一念,苟無懈弛,則困頓之赤子,豈不扶持?赤子扶持,則天心豈不眷顧乎?行之惟艱,願益加聖念焉。上曰,勉戒切實矣。眞淳曰,玉音未能如前弘亮,無乃有感氣耶?上曰,常時春夏、夏秋之交,自然所著,不得適中。且近日風日,連爲不佳,故似感非感之氣,常有而不至大段矣。東風連吹,有旱漸,頗以爲悶矣。幸得甘雨,寢睡自安矣。眞淳曰,日氣寒暖不適,故閭閻間,感氣多輪行,願加愼攝。上曰,當依爲之。我國人心狃安,見雨則喜,以狀聞見之,皆言兩麥之好,而必百姓食之,然後爲喜,秋成後經費入庫,然後始爲登熟,不然則未可知矣。極備極無之災,由於一心操舍,而操舍極易,是可懼也。宗城曰,李綱於用兵箚中,眷眷於不忘道君皇帝付託之意,此時極危急,而以不忘付託爲言,則何代何君不可以此陳戒乎?殿下孝友之德,聞於邦內,諸臣固素欽仰,而一念兢惕,以負荷三百年丕基爲心,此帝王之大孝也。以副付託之意,此句語,請各別留心。上曰,所陳好矣。宗城曰,臣前往北道時,豈不以李綱之言,陳達乎?臣才雖不及李綱,而邊地於彼境,只隔一水,秋高馬肥,則事有難知。故前後往來西北邊後,以先事之備,縷縷仰達矣。改軍制事,金潝遞兵使後,無所成效矣。潝又爲此任,未知如何處置,而大抵擇人爲上,監司、守令,皆擇而用之。廟堂又不遙制,則邊事必有成效矣。丙子年西邊邑倅,各別擇送,而猶未免丙子之禍。況今時人才,視前時,尤爲渺然者乎?邦域之內,赤子猶化爲龍蛇,況百萬胡虜,近在邊上,今日亦安知無事耶?乙丙之中,毋弛邊疆之慮焉。苟有兵亂,邊上守令,毋或遞改,西北之事,委之一人,更不遙制其權而後,可無慮矣。擇人久任,爲守邊之良策也。上曰,所達甚好,當各別留意焉。眞淳曰,我國邊事,極爲慨然,僉萬戶無所持之卒,賊必如入無人之境,豈不寒心乎?如多得士卒鍊習之,峙積糧食,則可無憂,而不然則何以備意外之患乎?宗城曰,西北邊將,不成貌樣,所居不過數間屋,以樺皮覆之,土卒不過數家,糧食不過粟數斗,所見極爲寒心矣。上曰,邊守如趙東漸、李景淑,皆擇而送之,權儆,凡事太過而生事矣。宗城曰,將帥必有遠慮,可以爲將,宣廟朝,如西平、玉城,平時無聰敏之名,使令應對之才,則雖不足,而優於爲將。如臣先祖權慄,以羅州牧使,直拜全羅監司,三人在朝,或以爲不了了矣。而拔而用之,咸言其則哲之明矣。上曰,聰明才智發越之人,皆非將才矣。近來尹游、金取魯,西伯中最善爲者矣。宗城曰,尹游則深山窮谷,無不遍行,金取魯則拱手而坐,皆善爲治矣。上曰,治西之才,兩人皆有餘矣。宗城曰,第五箚辨謗事也。忠憤慷慨,其言明快,當時被謗之事了然,不容朝廷之狀,亦了然。纔爲樞密使五日,以南仲之言,竟未免竄謫,小人之可畏如此,千載之下,不勝慨然。上曰,然。眞淳曰,八事中,創置樓櫓之策,極善矣。臣見故相臣柳成龍文集中,有言倭亂時,有一邑稍高處,必聚石爲城,下山耕作,賊至則入城,終得全保。平難後倭人云,某邑處處有城,終不得攻,邑邑皆然,則何以直抵忠州乎云云,此極爲備禦之善策矣。上曰,全州城役,猶以爲不緊,若使卽今守令,皆爲城役,則以今紀綱,能爲之乎?宗城曰,世祖朝,遣大臣,巡行江邊而築城矣。上曰,今若爲此,則民心必大擾矣。宗城曰,臣竊有所懷,金尙重疏批中,以趙侹事下敎,有不然者敢達,以兩人所爲,歸之悖出。閭巷士夫自反之言,宜如此,被論者反詈,固非美事,而李顯望之所達,以侹之不文,爲請改正,則在侹之道,可辨則辨之而已。何至於追提顯望已歿之兄爲言乎?且李顯章,有何懲討之事,而爲此辱說?此弊如開,則世無有論人之事,而其害無窮矣。上曰,十九下敎之後,更提前事,極爲非矣。三尺在予,皎如日星,不爲扶抑於其間,以爲諸黨云云。予意有在。十九下敎後,如有不忘舊習之人,見君父,豈不羞乎?李顯望非矣。勿復檢擬,輕易爲言,銓曹豈不檢擬乎?今日請勿擬,明日擬望,紀綱由是不立矣。少有嫉惡之意,輒請勿擬,侹之爲人,丙午年爲兵郞時,予見之,雖未了了,而儒臣亦豈只見外面,而盡知其人乎?尹大英事,趙侹過矣。爲大英而斥趙侹,顯望亦非矣。予欲止此等之習,有所下敎矣。宗城曰,悖出悖入,聖敎豈不好哉?勿擬之請雖非,而爲人不似,則亦安得無此言乎?其人不合於是職,而銓曹檢擬,則宜責銓曹,其人可合於是職,而臺臣請勿檢擬,則宜責臺臣。何可全非勿擬之請乎?尙重之言,以辱及言者之父兄,爲一變怪,而有此疏陳矣。上曰,玉堂之言,不無所見,批旨入之,當思量處之矣。宗城曰,召對冊子問議,以草記仰達,而令相gg領相g則以左氏浮誇,不欲進講,右相則以爲好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宗城曰,《左傳》似勝於他書矣。上曰,《資治通鑑》,豈不好哉?而已有先儒之言,而漢丞相入寇之言,終涉如何矣。《左傳》與《胡傳》旣異,依右相議,施行,可也。宗城曰,卽爲分付芸閣,印出而一二卷爲先印出,次次印之,則可以連續進講矣。上曰,聞校書提調之言,則紙地已爲上下云矣。{{*|出榻敎}}宗城曰,校書館官員,只有一員,而殿講時,以書冊不備,方在拿處中,然則放送乎?上曰,放送。《左傳》爲幾卷乎?宗城曰,當爲二十卷矣。諸臣遂罷出。 ==4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直}}。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式暇}}。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蔡慶承{{*|仕}}。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廻木星。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掌令一員未差,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持平金尙重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能麽兒堂上,能麽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辭疏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任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連日違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許多罪囚議讞,不可一向稽滯,竝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傳于李眞淳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李承源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承源曰,雖崇品宗臣,禮葬事體不輕,則況公主乎?淑明公主禮葬時,都差使員,以縣監差定,非道臣陪行之意,其在事體,不可不飭勵。監司申昉推考。 ○以副校理宋徵啓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往者被斥,業已知矣。館職撕捱,亦涉太過,而若是違牌,無意膺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禁推。 ○備忘記,傳于李眞淳曰,今日紀綱,可謂寒心。館錄濟濟,多官彬彬。而莫重法講,玉堂不備,尙未爲之,事體道理,豈容若是?任珽特付館職,所重法講,則旣已承批,又爲飭勵,而無義撕捱,再違召命。今日法講,亦未能行焉,特付之意焉,在厭避玉堂之類?不可虛備,更差前職。今日內辭朝,未下敎之前,更不敢受由上來事,分付道臣、北兵使。名類去就,雖曰異他,朴弼載之頃者,旣謝其職,不肯省記。飭勵强直之後,終乃徑出,其虧事體則已大,而其後違牌,其亦幾數?此等虧紀綱墜分義之類,不可任其所爲。況頃者獨補外乎尹敬龍,于今猶羈縻乎朴弼載?王者處分,豈若是其斑?朴弼載山陰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尹審,遞付京職。 ○以刑曹罪人韓世瑜加刑公事,傳于李承源曰,以渠招觀之,矯誣誇矜之狀,無疑。而問目中,只稱矯誣王言,故泛稱曖昧,以戶判之聞於本郡者,聞目外添問,各別嚴訊事,分付秋曹。 ○又傳曰,刑曹韓世瑜公事已入,而裴胤休事,當爲主問之固宜,先爲入啓,而尙今不入,以何故耶?問該曹以啓。 ○李承源啓曰,裵胤休事,當爲主問,而韓世瑜公事已入,胤休公事不入,問于該曹以啓事,命下矣。問于刑曹,則以爲裵胤休,則平明開坐訊問後,啓目卽爲入啓依允判下,而本曹則旣是法司。故一日之內,不得連次刑訊,韓世瑜則裵胤休加刑啓目入啓後,仍爲刑訊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京畿監司申昉,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去不得事狀啓到院。而權{{!|𢢜|⿰忄業}}方在果川地,再疏承批,則事當進身京城,更爲陳疏,而奴名陳病,使該道狀聞,事甚未安。此狀啓還爲下送,何如?傳曰,依啓。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入城。 ○傳于李承源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幾許耶?問于各司抄啓。 ○李眞淳,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泰陵、康陵官員所報,則自昨冬六陵虎患之後,間或有村間往來之事,而陵內則姑無見形矣。自四五日前,大虎二三,入據於兩陵間,至有白晝橫行,人皆畏縮,不得巡山。依例發送砲手,以爲捕捉之地云。陵內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尹彙貞,舊患痰癖之症,處冷猝劇,胸脅牽痛,呼吸不通,頃刻之間,若將悶絶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臣伏見副應敎沈聖希疏本,慍臣日昨筵奏,爲說至深,臣誠不勝瞿然也。夫人之去就,如飮冷水,飮者固自知之,而萬一當飮而不飮,不當飮而飮,則傍觀之商論節度,亦其勢也。臣之敢擧館僚之名於諸學士進退之間者,誠以禁直無伴,法講久停,稍遜高節,勉赴召命,不能無望於濟濟之群僚。此何怒之深也。僚寀之義,卽同昆弟,始而求聯床之好,終焉致鬩墻之言,此皆臣誠信不孚,有以召之,只宜自反,第其復用前套之云。一何待人之薄也?臣雖不肖,亦嘗奉敎於君子矣。粧成圈套,納人罪譴,竊所恥之。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豈必爾汝唾蹴而後,爲恥哉?其亦少講於修辭之訓也。臣昧分饕寵,冒叨經幄,失職尸位,日夕慙懼。今於恥辱之來,尤不宜更廁邇列,而猶且淟然gg淟涊g苟處,淹直封章,自知其益見笑於高人,而重得罪於公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卽許鐫遞,俾臣稍存廉愧,少遠恥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臣猝得寒疾,症形危惡,浹旬床簀,漸就殊域。加以宿患痰喘,乘虛復發,坐臥俱妨,醫藥罔效。太廟親享之日,荐違嚴召,竟未趨參於侍衛之列,惶竦之極,無地自容。何幸告單上徹,特解摠管之任,體下之恩,河海難量。刑部新除,宜卽祗肅,而不但臣之病情,一味沈篤,無望復起,抑臣情地,萬萬危臲,有不可一日仍冒者,玆不得不略此煩溷焉。臣於昨秋,忝叨本職,固海西殺獄之議奏,其時監司朴師洙之蹈藉醜辱,罔有紀極。至今思之,愧汗浹背。自玆以往,臣矢心謝迹於秋曹。其後見除也,以此積久撕捱,終至遞免,顧今處義,前後何異?夫士夫行身,廉恥爲重,人旣以非理惡言,容易加之,而晏然復入於其地,奏讞京外重獄,則其廉恥,何如?其處義,何如?臣雖疲劣,職忝六卿之列,彼罵詈而詬詆者,又異於年少位卑之人。其所爲辱,又是極汚至穢之言,則臣雖欲冒沒出脚,其於一世人之唾鄙,何哉?臣方待罪秋曹,請借曹隷事而喩之。今夫吏胥,賤漢也。其舞奸受賂,固非異事。而因其所幹刑獄文簿之不當於臣意,臣勃然訶責曰,彼犯罪者,是千金之子。故汝曲爲應死者,欲反獄案云爾,則其吏必縮頸掩耳而走,決不欲更當其事也,明矣。此非就廉隅上而言之,卽其事理然也。況奏御文字,較諸一時官長之嗔,其事體輕重,何如?而吏胥之必不欲爲者,臣豈忍爲之乎?堂堂聖朝,才彦林立,何患乎判刑部之無人。而乃以滓穢如臣者,苟然充差,必使之喪廉恥而强其所不忍爲者,何哉?無乃身處下流,受人汚辱,而戀祿遲回,淟涊不去而然耶?臣誠反顧慙恧,繼以慨然也。本曹方有重囚招覈之事,所關非細,而顧臣情勢病狀,萬無强起趨承之望,鎭日違召,惶隕罔措,誅罰之加,翹足以待。而自畫之志,有難變改,情窮勢迫,言未暇擇。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秋曹劇務,不宜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行禮曹判書尹淳疏曰,臣退屛自靖,已有年矣。分義一路,未敢擔却,每於事會之迫,不得不趨承,去來屑屑,作一無所據之人,而北咨一播,驚痛在心。又不免退伏郊近,欲自效於召役之間而已。至於束帶周行,便不屬己分,而適當聖躬,有事於太室,動駕隔宵,而天牌日三出,聖敎溫而厲,許解兼銜。特開進身之路,職是贊禮,恩亦難孤。苟非出天入地,無所逃辭,乃敢蒼黃叩謝,陪過殷事,伊後鎭日登筵,瞻近天光,畎畝軒陛之戀,庶可以歸死無憾,而省顧身心,自不覺其有泚于顙。今若因仍蹲據,自毁咫尺之守,數年苦心,其何以自明,而無義無恥,人將不食其餘矣。此義較然,不在多言。而不意金吾新除,又下於此際,此是何等緊劇,而埤遺於萬無可承之人也。況聞時囚多滯,圜土塡溢,勘法奏當,惟長官是須,此尤不宜一日虛曠,以貽公私之弊也決矣。瀝血之辭,動遭搪塞,召錄之降,日再違傲。臣分掃地,誅殛猶輕,而特推之下,又未承膺。臣誠悚懍惶蹙,求死無地,伏乞聖慈,俯諒匹夫之微尙,特許盡解本兼諸職。仍命攸司,重勘臣積逋嚴召之罪,以礪臣工,不勝千萬大願,臣無任叩心隕涕哀訴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莫重王府,何曠長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臣罪可勝誅哉?前後恩召繁煩,而徒抱咫尺之守,罔念義分之重。自歲之初,以迄于今,積有違傲,自速罪戾,搶頭牢犴,恭俟重擬者,首尾四朔,幾滿八旬矣。朝中長老,咸一口言,自有禁推,曾未有聞。國體由是大壞,威命因此益褻,其所關係,亦自不輕云。究厥致此,罔非臣之罪也。惟我聖上,上奉長樂,方隆錫類之治。凡朝臣之有父母之疾者,輒陳私懇,莫不蒙矜燭之恩。而若臣則家有八袠偏母,夙嬰奇疢,老益沈痼。且自前冬以來,種種病形,一倍添劇,跨春入夏,別症轉加,而最是篤耄元氣,難與病敵。床笫綿綴,朝夕奄奄。人子情理,實有不堪頃刻離捨,區區焦迫之私,或疏或供,瀝盡腔血,而職庳人微,辭拙誠薄,九重逾邈,一向牢囚,母病近又危綴,而無由自盡於醫藥扶救之節。誠恐一朝無幸,空抱沒身之痛,不免仰累聖明孝理之政,永念慙傷,此又臣之罪也。由前之言,則臣分已虧矣。由後之言,則子道都喪矣。非忠非孝,邦有常刑,卽此一案,終難寬貰,則鈇鉞嶺海,惟上所命耳。噫,臣雖不肖譾陋,亦一世祿遺裔,畢忠殫誠,生死向國,卽所自勉。而伏況瀛選高華,過蒙拔擢,恩召催督,欲備任使。小人之情,易致感激,君子之義,亦在酬報,則雖蹈赴湯火,亦不敢前却。而第臣於館職,終有不可冒進者。前夏最初疏中,略綽仰陳,伏想聖明,尙或記有之矣。斯義也,參前倚衡,終是難化。妄竊以爲,惟此苦情,實關士夫辭受之大節。厥或於此,而苟然放倒,則不徒自喪廉愧之巨防,實亦重傷風化之大端。若是者臣將無所藉乎?而事殿下者矣。自非然者,則臣誠何心,不畏君命,罔恤母病,而深深幽圄,如就樂地,頑然不知變哉?伏惟日月至明,無幽不燭,天地至仁,無物不遂,幋帶gg鞶帶g之褫,恐不待臣言之畢矣。抑臣又有目下必遞之義。臣雖未能以見識自居,而比日館中,別生新鬧,風瀾震憾,抨擊狼藉,無故登筵之諸僚,亦莫不擧懷嫌礙。相繼遞罷,則如臣之從前自畫,引分積逋者,去就一節,益無可論。且臣之忝叨庠職,亦已經年,而不能仰體我殿下作成之至意,少盡一日之責,則居常愧懼,若無所措。日昨伏見前修撰趙尙命之疏,則盛論學儒帖誦之魯莽,深罪學官之全不公選,入齋而乃曰,私逕大開,結之以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至有重推之請,而其言切至,卒蒙允可,使臣而果能循公蔑私,廣揀中外人士之志於經業者,以充齋額,而趲時程課,導揚育莪之美化,則人之爲言,夫豈至此哉?其在飭勵綜核之道,宜不但問備薄勘而止,此尤臣難安之一端。昨出圜墻,朝違天召,聖度涵貸,罰靳例罷,而一日再牌,迥出常格,惶隕震懍,來伏闕閽之下,略陳短疏,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慈,曲賜鑑諒,本兼兩任,一倂鐫罷,仍治臣慢,以嚴朝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箚曰,卽伏聞備忘下政院,有任珽、朴弼載補外,今日內發送之敎。此固出於勅勵之聖意。而第伏念卽今館僚不備,法講久停,目下無故可以行公者,惟此兩人在耳。弼載之許久撕捱,固爲過矣。當諸僚竝嫌之日,獨先出脚,亦宜其趑趄,珽則今日再召,若可以承命,處冷之餘,疝病猝劇,欲起而還仆云。苟究其情病,旣異於無端違傲。伏望聖明,俯垂諒察,反汗威命,仍責之前任館職,使卽就直,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法講久停,無故者少,此時補外,亦豈不諒?徒傷事體。不若處分,今者此命,蓋由於此,箚請若此,宜有參酌寢命,仍職,牌招入直。 ○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上曰,俄者朴弼載疏入矣。方欲問之,而召對冊子已入,故止之矣。其撕捱似無義矣。宗城曰,若是應不可當者,則雖法講事緊,臣亦豈敢爲言乎?卽今廉隅太勝,每以自高爲事,當之者欲爲撕捱,似無怪矣。上曰,玉堂若出,則今日晝講,必欲爲之。朴弼載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而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蔡慶承出而傳命,卽復入侍。李宗城讀,自臣伏覩种師道、詹度等未訖。上曰,任珽家不遠耶?昨日牌去來,亦太遲緩,今日則更爲申飭,任珽之撕捱,亦太過矣。推考,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復出去,分付,可也。且刑曹開坐事,申飭矣。今日開坐與否,使政院問知,可也。慶承復趨出問之,則牌去來尙未還到矣。更爲催促,仍令院吏,急往秋曹,問其開坐與否,而仍卽趨入。上曰,任珽何此不出仕乎?宗城以年前重被人言,故撕捱云矣。上曰,一遭人言之後,若仍不行公,則誰有出仕者乎?宗城曰,今日講章文義,別無逐段可陳矣。上曰,文亦錯雜矣。宗城曰,司諫閔珽,以由限已過,引嫌而退,處置歸於本館矣。老於臺規,工於規避,故逾由限,徒自强避,請司諫閔珽遞差。上曰,今若遞職,適中其願,處置措語,深其體,依啓。宗城曰,觀此段文,李綱用告身數張,而言者以專權斥之。又以少退行期,謂之拒命,人臣事君,誠亦難矣。威權之在下,雖曰害于家凶于國,而旣已任之,則當信之,旣已信之,則當勿疑。而此心少變,讒人間之,則疑阻成,而功不可成矣。是故,爲人臣者,每以君心之變改爲慮。以李綱言之,召用纔七十日,中興之功,庶幾可成,此可謂明效大驗,而旋以讒言,逐之在外。又以少緩行期,疑其拒命,如此而豈不亡國乎?此等處政宜監戒也。上曰,如此而徽、欽,何免於北狩乎?宗城曰,知人亦難矣。有鑑識,然後人之賢否可知。而此時李綱被斥在外,而朝廷殆不成貌樣。起廢之後,多賴其力,一時凡百,稍有頭緖,於此可知其賢。而讒人猶復愬之,時君猶復疑之,良可慨惋。自古讒人之造譖也,必以威福下移等說,恐動君聽。如樂羊、諸葛,豈不賢矣?而左右有盈篋之謗,關、張有不悅之意。蓋君上之所信任者,則自然有權,若不委之以權,則不可以做事故耳。上曰,然。爲此者,直欲遠李綱於朝廷也。宗城曰,李綱方在左右,而群小之讒,君上之疑,猶尙如此。儻復遠出,則天下事又將罔涯,故李綱亦欲只解將任,以避言者,而其言如此矣。上曰,觀此文,賜予則便蕃,而欲逐之意,已在其中矣。講畢,諸臣以次退出。 ==4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呈辭}}。上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崔龍賢{{*|病}}。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執義、掌令一員未差,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不得病狀,例也。同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已過,而當此僚員不齊之日,不爲仕進,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在被論中,不得開政云。判書金在魯,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仍卽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敎之下,陳疏承批,今日又不出肅。同義禁金相玉,特敎牌招之下,亦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察任。傳曰,旣已承批,撕捱太過,牌招察任。金相玉之違牌,尤無義意,從重推考,亦爲牌招。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如是撕捱,非但事體,極爲未安,議讞積滯,亦甚可慮。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連因政院請牌,有特敎,而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已涉過矣。其所自劃,亦涉過中。雖鎭日違牌,決無許解之理,徒使劇務久曠,王府多滯而已。分義道理,決不若此。判金吾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假注書崔龍賢以首望受點。 ○李承源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應命,詞訟重地,不可一向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撕捱,卽爲牌招察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今日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秋曹劇務,不可久曠,其所撕捱,亦無意義。而若是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趙尙絅,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 ○李承源啓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幾許耶?問于各司抄啓事,命下矣。問于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被論,參議徐宗玉被論,右承旨李承源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答曰,允。 ○吏批政事,以徐命彬爲左承旨,鄭彦燮爲同副承旨,趙遠命爲大司憲,沈聖希爲執義,李著爲司諫,閔瑗爲掌令,尹汲爲副校理,鄭亨益爲右參贊,李德壽爲左尹,朴弼震爲繕工副正,申光宅爲礪山府使,元慶運爲三登縣令,金宗台爲平安都事,李錫祿爲兵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載厚爲保寧縣監。 ○兵批政事,副護軍徐命彬、鄭亨益、李德壽、趙明翼、梁得中、閔珽付,副司直柳鳳徵、李春躋、金尙奎,副司果閔禎、兪最基,副司正金尙魯付。 ○李承源啓曰,卽今院僚不齊,事多苟簡,承旨二員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啓曰,方山萬戶權世建呈狀內,年迫七十,素患風疾,而恩除之下,扶病肅謝,將欲歷辭赴任之際,落馬重傷,肢節違骨,以此病狀,決無復起作行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邊鎭不可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壯衛將權和經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近又添症,方在委頓中,實無供職之勢云。身病如此,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泰陵、康陵,自四五日前,大虎二三,入據於兩陵間,至有白晝橫行,人皆畏縮,不得巡山。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率領,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應曰,因館職之不備,報恩縣監尹敬龍,更擬館職之命矣。今觀道臣狀聞,敬龍以補外之守令,當初受由上來,已涉駭然,尙不下去,亦極無謂若此。今之文官,京則厭避,外則不肯居官,若是偃蹇,特除外邑,投畀次律,猶且若此。若不嚴治,其弊將至於遠拒投畀而後已,尤極寒心。尹敬龍,明朝令該曹催促下送,仍寢備擬館職之命,今後則特除守令,切勿許由事,奉承傳施行。 ○又傳曰,報恩縣監尹敬龍,令吏曹催促下送後,卽爲草記事,分付。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八日,學生南景容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忠贊衛金忠寶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金虎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朝者典獄署,以罪人裵胤休,病勢危重之意牒報,而罪人加刑命下之後,不可以一時報狀取信。臣儼赴衙開坐,罪人上曹,欲爲訊刑,則病勢果如該署牒報,閉目昏昏,亦不能言語。今若加刑,則將不無目前徑斃之慮,不得已今姑停刑,待病勢少差,訊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各別救療事,分付。 ○又以刑曹言啓曰,因罪人韓世瑜加(加))刑公事,以渠招辭觀之,矯誣誇矜之狀無疑,而問目中,只稱矯誣王言。故泛稱曖昧,以戶判之聞於本郡者,問目中添問,各別嚴訊事,分付秋曹事,命下矣。當初戶曹判書宋寅明陳達擧行條件中,只有出入御前,矯誣王言等說,而此外則無他可問之端矣。此係啓下公事,則亦不可私相探問。今方移文戶曹,取來高城郡報狀,以狀中辭緣,添入問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府事鄭灝疏曰,伏以臣粵自昨年,癃癈忒甚,閱歷冬寒,疾病交劇,視聽俱爽,神識全昧,春盡夏屆,一味深閉,戶內物事,亦未分曉,特膈上一息,喘喘不絶耳。某忽因人微聞,臣之名姓,騰於向來鞫囚之口,臣於床簀奄奄中,震駭驚隕,求死不得。第遠外傳聞,無甚端的,未知所告者何人,所指者何事,則實有所不敢徑先露章自列者。而旋聞與臣,同其所遭之重臣,亦旣陳疏待命云。其不可諉以塗聽頑然自在也審矣。在臣之義,宜卽拚死就途,赴闕外胥命之不暇,而目今氣力摧殘,若將溘然。衽席之間,尙未轉動,作氣進發,其勢末由。不得(不))倩人代草,略具短疏,粗伸席藁之忱,而息偃在家,例付縣道,有若尋常引咎者然。臣罪至此,益無所逃,只恨在世支離,乃遭此罔測之變,尙何言哉。尙何言哉?惟是鞫事嚴祕,其間曲折,旣非在外賤臣所可詳知,則固不敢輒煩籲呼,陳暴冤痛,而至若不卽奔赴待命之罪,在所不赦。伏乞聖明,亟命攸司,將臣所帶職名,先加鐫削,而隨其事之輕重,而有所處分焉。臣無任震慄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者鞫囚疑亂之招,渠旣以誣自服,本非指卿。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勿過辭,須體予意,安心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郵官佐幕差遣之,不如其意,張皇譏斥,臣竊瞿然,《大典續錄》,大同、延曙、金郊等察訪,雖有兼授西班職,驛路事直啓之文,而兼臺之說,臣所未聞。從前大同察訪,率多差本土人,至或有未經郞署者,而今番則以其有狀請,拔例另擇矣。道臣反以未通淸病之,殊是意外也。都事擬差之由,前疏旣已備陳,今何必更煩?第諸道都事之以通淸人差送,屢有朝令,而從前不能一遵者,蓋亦事勢然耳。近日臺望苟簡,或當多窠,毋以推移,若另擇於佐幕,而不擇於臺閣,則內外輕重倒置。若以衰病疵累,不檢於臺望者,苟然差送,則臣恐反不如新進儲望之人也。臣又伏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復提前事,斷斷不已。臣誠疲於應接,不欲多辨,而其所以備辭臚列,自是務勝者,終見其牽强捏合,求說不得也。臣方左右受嘖,實無抗顔赴政之勢,坐違召牌,尤增罪戾。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臣有懇迫情勢,敢此附陳焉。臣之父墳,在於忠原地。臣於戊申,自忠原遞歸之後,星霜今已六改,而己酉臣出按海藩,庚戌、辛亥,連在本兵,壬子受任賑事,且帶藥院,俱無暇隙。其冬呈單受暇,至發路文,而適値聖候有少愆,旋止。昨年必欲往省,而公故私慼,終未得間。冬春以來,引入祈免時,亦不得循例請暇,遷延至今矣。每當露濡霜降,怵惕悽愴之情,自有不能忍住者。且聞墳封圮缺,莎草枯傷,修葺之役,不可不躬親檢視,窺gg竊g欲趁節祀下去。儻蒙聖慈,俯賜哀憐,許臣旬日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區區豈勝感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下款請由,目今在朝者乏人,卿勿過辭,從速行公,更竢日後往省焉。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先墓,嬴博之葬,亦得躬視,情事獲伸,幽明含感。臣旣見縻重務,不敢久淹郊坰,昨始還次,而撼頓之餘,重被寒感,落席添添gg涔涔g,已難起動。且臣得接朝紙,以日前金吾啓請趙儐保放,臺啓峻發,至有重推之請。此係臣忝在金吾時事。咎責之來,豈勝悚蹙?蓋伊時趙儐實病危重之狀,未就拿前,已有所聞。及其就囚也,或傳儐病,累次窒塞,幾不能救,過一宿後,醫官以病重手本,而觀其症形,亦不無朝夕難保之慮。臣意將領之任,有異微官,病重之報,亦據實狀。且其罪名雖重,初非極罪,未覈實之前,或不免先死於囹圄,則亦恐非聖朝體恤之道。臣遂往復僚堂,終至啓稟。初非有私於儐,曲爲之地者。而自外面觀之,則一日在囚,且未納供,而遽有此保放之擧,見拂公議,誠亦難免。今於官師之規,豈敢費辭自解?然其聲罪旣嚴,臣亦不能自恕,則其不可以已離其職,而晏然也,明矣。雖微疾病,卽此踪地,亦不敢唐突入肅,輒敢陳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本兼諸任,仍令攸司,重勘臣罪犯,以謝人言,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行公。 ○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蔡慶承,記註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慶原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以次進伏。李宗城進講,讀《樂記》初板,自凡音之起由人心,止誣上行詐而不可止也。上受讀訖。宗城曰,學必成於樂,故以《樂記》,繼於學記。蓋此一篇講論音樂之所由生,而兼言禮者,以禮樂不可相離故也。朴弼載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蓋以禮勝則離,樂勝則流,故二者必自相須矣。上曰,bb然b。宗城曰,初板所言音樂之出於心者,樂之始也。所謂比音於和者,乃樂之聲律度數也。所謂干戚羽旄,乃樂之器也。此兼本末而言之也。弼載曰,人心本自寂然,而隨遇而感,感而成聲,其寂然者靜也。至於感而成聲,則動也。其動也,亦有善惡之殊,而聲音隨之,善心感則其聲和,惡心感則其聲邪,此等處,人主所當監戒也。上曰,大體好矣。尹游曰,此所謂五聲有淸濁有條理相應云者,以音律變處言之也。上曰,十二律亦有隔八相生之理矣。宗城曰,初板則言樂之音,起於心,此以未制樂時言也。此言樂者,音之所由生者,此以制樂後言也。以人心感處而言,則曰七情,而七情之中,不言惡與慾者,蓋以惡者近於怒,慾則遍在於五情中故也。弼載曰,上番以初板兩節文義各異爲言,其言好矣。此乃分形而上形而下言之,而與易之寂感,《中庸》之未發已發同矣。所可着眼者,在於感之一字,不可泛然看過也。上曰,然矣。弼載曰,樂與喜,大義則同,而樂則大有寬緩之意,而其心長。喜則一時之私好,故其心短。二字之義,差有分別矣。游曰,講官所陳文義,政明白矣。人心所感善,則爲治世盛世之樂,所感不善,則爲衰世、亂世之樂,其心長短之諭,誠切實矣。上曰,然。宗城曰,上言人心感於音成於樂之妙,此言感於樂興於民之道,上文則通大小而言也。此則專指人君爲治之方而言也。弼載曰,此段言先王愼所以感,蓋以人主一心,萬化之根本,一念之善,和風慶雲,一念之差,疾風暴雨。若有善心感之,則氓淳俗厚,不善之心感之,則俗弊樂崩。愼所感三字,當體念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則以感於心者言之,此則禮樂刑政言之,樂之道至此大矣。弼載曰,此三節漸次深言,始言民之樂,而安爲治世,中言民之怨,而怒爲亂世,終言民之哀,而思爲亡國。治亂衰亡,皆係於樂,不可不戒也。宗城曰,小臣魯莽,凡於文義,不能明白敷陳,而下番所見精明,且於鍾律,頗能曉解,使之陳達,何如?弼載曰,副學於榻前,譏侮小臣矣。小臣本無知識,何所建白乎?上曰,旣已挾冊登筵,何必讓爲,當陳之。弼載曰,小臣實無知識,而上番誤白之耳。金聖應曰,上番旣以曉解仰達,自上又有何以讓爲之敎,下番玉堂朴弼載終始推諉,不卽敷陳,請推考。上曰,上番亦不自陳達,推之於下番,上下番竝推考。宗城曰,卽今則鄭齊斗,以曉解鍾律名矣。如小臣者,不敢强其所不知,讓於下番矣。旣荷問備,何敢復讓乎?蓋鍾律,以一黍積之,至於龠,至於合,仍以制其五聲六律八音。而黃鍾者屬宮,宮者君也。弼載曰,臣亦以註說陳之。黃鍾積黍量之,以爲制,而屬於陽。其數爲九九八十一,九九者,陽數也。八十者,陰數也。一者,復爲陽數也。陽以爲陰,陰而復陽,十二律及天地陰陽之度數,皆從此黃鍾中出矣。然此屬於數學,而程明道不事數學,蓋有大焉故也。窮格工夫,無處不在,而名物度數,非聖學之急務也。上曰然矣。然亦有不可不知者。《左傳》所謂鍾聲,不比左高者,此則以人君,行樂官之事,非可言者,而舜之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則音樂之所關,何如?且世祖朝朴淵以爲,若更磨一分,則必合律,磨之果然,此猶足見三代氣像矣。且以大禹言之,聲爲律,身爲度,律度豈可泛看耶?弼載曰,大禹之聲律身度,以其動靜語默,自然中規者言也。殿下若於本源上加工,理明學進,治成制定,以之興禮作樂,則世豈無朴淵者乎?游曰,小臣初以蔭仕,在樂院二十四朔,其時聲樂,頗有可觀矣。近來則祭享時登歌作樂,僅僅依樣,而殊可駭然矣。惟擧動時音樂,其聲緩而長,政治世之樂,而但與民樂十二章中,未有能學得其十餘章者矣。況於雅樂,有何可言乎?上曰,我國雅樂,與中原合耶?游曰,塤箎笙簧琴瑟之類,初皆質之中朝,而今則幾盡廢壞矣。至於瑟,但駕朱絃,以手拍之而已,殆不能成聲矣。上曰,行獻禮時聽之,果爲無形矣。若如此,則孔子之忘味,還可疑也。且以卽今言之,彼之音樂,豈可與孔子時比論乎?游曰,雅樂與政相通,音律不可不申飭也。宗城曰,此言宮亂則荒,聽其音以知民之哀樂。蓋言其聽民志,以驗其治亂之意也。弼載曰,此文命義精密矣。宮者,君也。人君驕則政事荒。商者,臣也。人臣壞其職,則其命傾。角亂則民憂,徵亂則事勤,羽亂則財竭。五聲所屬,人君不可不體念也。上曰,驕壞怨勤等五者,各有分屬,而商、角、徵、羽之亂,實皆有宮亂之致也。宗城曰,上敎得之矣。此篇文義,若必逐段陳之,則太支離矣,大抵莫危者,人心也。一牽於私慾,則便與私慾合,而此心隨而去,匹士尙然,人主尤可戒也。一念之間,安危否泰之幾係焉。所當警省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方今之世,禮壞樂崩,而但以刑政治之矣。小臣入侍經幄,亦已有年,常不以三代以下望殿下,而漢、唐以後,禮樂未有聞焉。且古人以爲,積德百年而後興云,則禮樂雖未復舊,刑政之用,儻得其中,則八隅蒼生,庶蒙其福。聞鼓鍾管籥之聲,而誰有疾首蹙頞者乎?上曰,然矣。弼載曰,禮樂、刑政,如天之四時。然而禮樂者,本也。刑政者,末也。以今言之,禮樂、刑政,無一可恃矣。臣在禁府時見之,則遐鄕武夫所坐,初不大段,而久致囚繫,或至四五朔,而不能自食,求乞於同囚諸人,以過朝夕,所見誠可矜也。宗城曰,判義禁尹淳之當初入來,蓋聞有辱國之事。自不能不來,而今聞又有所不安,而在禁府滯囚,已甚可憫。而至以使臣輩言之,非無辱國之罪,而上使旣以萬里行役勘免,則副使以下,畢竟勘罪,亦當不至於大何,滯獄至此,深可愍也。上曰,照律坐起,則次堂不能爲之耶?宗城曰,非首堂,則不能爲矣。游曰,判金吾之牌不進,各別申飭。上曰,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游曰,頃日筵中,道臣、帥臣論賞狀啓中,帶率軍官,則有自今勿施之敎矣。卽今本曹,亦多有未回啓者,而不可不一番更稟而擧行矣。其封啓日字,或在於令前,或在於令後,後事則所當勿施,而令前事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令前令後,詳細分揀,令後則勿施,可也。{{*|出擧行條件}}游曰,臣惶恐更有所達矣。頃者以駕後禁軍甲冑改備事,有所陳達,而仍請取用箕營錦段矣。箕營錦段,今才取來看審,則年久色渝,實不堪用。名曰,新製,非但不能鮮明改之,反不如不改矣。聞使行,例有錦段出來之事,而每下戶曹,發賣於商譯云。雖未知事體何如,而若於事體無妨,則其錦段,依商譯發賣例,下於兵曹,以爲甲冑之用,何如?上曰,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今者所達好矣。雖不必求其鮮明,而以年久之物改之,亦無益。且軍兵之用,何必以買賣爲也?量其容入,取用於戶曹,可也。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慶原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自音者出於人心者也,止此大亂之道也。上受讀訖。宗城曰,上章言樂之生,而極其至此,則又以君子審樂之事言之也。弼載曰,此論五聲,亦是承上文也。樂與禮,爲兩項事,而其本則一理也。故知樂之道,則禮在其中,樂與禮盡得,然後爲君子也。宗城曰,此幾於禮之幾字,乃近字義,而註則以幾微之義釋之誤矣。此下文,則又承上文禮樂皆得之語,而剖析禮樂而言之也。弼載曰,大抵禮樂,是文明之物,而文明易流於華侈,故聖人以爲,禮,與其奢也,寧儉。儉者,質也。宗城曰,朱絃疏越,俄以可笑陳達,而實非悅耳之音也。然亦近於質矣。尹游曰,朱絃濁而遠,雖不足以悅耳,而中原人則必有彈之之法矣。此必我人不能學得,而其聲然矣。上曰,知經筵俄者亦有所達,而朱絃之緩濁,殆同陶令之無絃,只取其古意而已。本非取其聲音也。嘗觀工人之彈此也,但以手指擧絃,而捨之而已。游曰,蓋以熟絲爲絃,本取其濁而遲也。弼載曰,知經筵所達似誤矣。不淸則何能一唱而三歎乎?上曰,以註說觀之,歎字亦非難忽之意也。宗城曰,自上文人生而靜,始發靜字矣。殿下聖學高明,其於未發已發之分,想無淹滯,今不敢贅陳矣。至於聖人之所貴者精一,而此不言者,蓋此篇以論樂爲主故也。然以此觀之,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査滓,氣和、心和,聖和、人和,則自然可至於聲律自度之域矣。弼載曰,動靜二字,其理實具於《太極圖說》,此與《大易》之寂感,《中庸》之中和,相爲表裏,而操存工夫,則在其中矣。上曰,此下段,但言其感樂之弊也。弼載曰,此段所言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等字,所當體念也。上曰,然矣。宗城曰,人生而靜四字文義,臣於年前進講時,適當淸齋,有所陳達,而罷齋後,趙觀彬處分時,至稱臣言,而寬緩處之,臣至今惶感矣。臣願萬機之暇,必察未發前氣像,而涵育靜養,則夜氣愈淸,而可以復吾之天矣。臣學識淺薄,固不足以啓發,而以趙觀彬處分觀之,每事如此,則豈不美乎?其後數年之間,尙未能乾乾不已,工夫未嘗接續,則其何能發於事爲,而終有成效乎?旣當此章,故惶恐後陳矣。上曰,每欲爲之而不能矣。所達更切實,當着念矣。宗城曰,《樂記》中動靜說,朱子述之,而至今見存矣。臣於家庭有所聞,故惶恐敢達。臣祖父每以爲朱子斯文之功,觀於十三經註疏,可見矣。今以朱子說,參看於漢儒所註,則尤可見其莫大之功矣。上曰,然。宗城曰,經幄不備,法講久未開筵,小臣亦伴直無人矣。今日則一日之內,再設講筵,群下之喜悅,可勝言哉?兩玉堂補外之命,終以轉環之量,卽爲反汗,誠爲美矣。至於李匡德之甲山補外,初無罪名矣。閔亨洙之極邊圍籬,旣出於斟酌施行,則臣亦不敢謂之無名,而匡德則以陞擢之官,辭免太過,終至於絶塞捐斥,聖意所在,亦或以邊民爲慮,而爲此擧也。王者爲政,顧不大哉?而當初斥罰,本非大何,久置絶塞,誠可愍然。上曰,大臣頃有所陳,儒臣今又陳達,事體則然矣。而予亦實非惡匡德也。第邊上守令,數遞可憫,日昨兩玉堂補外時,亦以甲山爲意,欲換匡德而來矣。但念夫馬有弊,故止之耳。宗城曰,甲山遞官時,元無夫馬之弊矣。上曰,三、甲,本無夫馬上來之事耶?宗城曰,然矣。今伏聞聖敎,爲甲山民地,則至矣盡矣,而甲山且非如義州、東萊。今雖有恩命新除之官,不能於夏前下去矣。小臣熟知三、甲地勢,甲山乃天下之窮處。臣嘗於九月下去,而其時已有丈雪,政是難耐之地,殿下之爲邊民地,則誠爲至矣。而曾前出入於侍從之班者,亦豈可爲邊民,久置外地耶?上曰,六鎭則夫馬上來乎?宗城曰,鏡城以南,則夫馬來矣。然數遞守令,勿論其夫馬有無,些少弊端,亦何嘗無乎?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在外}}。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沈聖希,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掌令閔瑗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承源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敎牌招之下,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執義沈聖希,掌令閔瑗,持平金漢喆,司諫李著,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沈聖希,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新除授左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爲之。 ○事變假注書金尙魯出使,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 ○李承源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大司諫金始炯,正言趙明履,俱在外。執義沈聖希,掌令閔瑗,持平金漢喆,司諫李著,竝未肅拜。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報恩縣監尹敬龍,令吏曹催促下送後,卽爲草記事,命下矣。報恩縣監尹敬龍,數日前旣已下去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南兵使李義豐,連呈五狀,以病請遞,而以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至以卽今病狀危劇,實有死歸之慮爲辭。閫師遞易,固爲重難,而實病如此,亦難强令察任,南兵使李義豐,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向叨藩任,荐被刺劾,重罪輕勘,旋蒙恩敍,仰視聖春,俯訟愆尤。連歸gg遞歸g之日,終不敢躬納密符,祗肅軍銜,罪戾層積,日夕惶懍。不意銀臺新除,忽及於釁瑕之身,臣感激洪造,無地自容。噫,臣於所遭嘖言,非無其間委折之可言,而義在順受,戒存無辨。顧何敢自爲分疏之言,重犯不韙之罪?而姜世胤之歸葬,尹㝚之稟秩,或泛據已然之前例,而全未覺得。其鞫啓之方張,或只從徒配之減等,而不復致察其罪名之至重。一則出於無情,二則由於昏錯。遂使懲討之堤坊,緣臣壞弛,則玉署之請推,白簡之論罷,多見其相恕太過,尙可以自解於執法之論乎?且臣策名十年,僥踰至此,則資歷尙淺矣。莅邊四載,冗不見治,則實績亦蔑矣。人雖不言,臣亦自知。然其自知者,雖如此,而自他人言之者,若是臚列,則其可以我所自知者已審,而恬然自恕於心,而莫之恤乎?至若凶歲勞民之案,霜上加霜,惶駭之餘,不任悲痛。臣早失怙恃,祿不逮養,父母墳山,寄在境內。臣又宦遊東南,樵牧不禁,幾何而不至於陵谷變遷,塋域湮沒乎?臣適來按本道,國恩所曁,經紀短表,圖所以賁諸泉塗。而且考營中前例,則無甚動民,而易於輸運。故臣果迫於私情,遂循舊例,以此勘罪,臣固無辭。事役未訖,罷官中止,此亦臣之誠孝,未能感激於君父之致也。尙誰咎哉?噫,歷數朝紳,臣實最下,才具智識,百不猶人。特聖明不知臣之不肖,記識之眷,奬拔之渥,偏荷前後,臣亦感激恩私,矢心圖酬,而一行作吏,絲毫無報,乍出藩臬,謗議喧騰。論其負犯,誅戮亦輕,語其噂{{!|𠴲|⿰口沓}},聽聞駭怪,而曲蒙湔拂,置諸近密。顧此出納惟允之任,有非如臣庸陋,所可承當。召牌之下,謹此趨詣闕外,而以臣情勢,有難抗顔於淸切之地,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尤死罪,玆敢疾聲呼籲於仁鑑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鐫遞臣職,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必過嫌?頃者處分,亦不過事體,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之情勢,本來危蹙,頃玷憲職,實難冒進,陳疏乞免。未獲恩遞,連尋長單,見阻喉司,適値動駕隔宵,兩司無一員陪扈。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牌,粗伸分義,連値鞫坐,冒沒進參矣。乃以避辭之不秘,致勤特敎,筵席語秘,雖不得其詳,臣之悚恧,久而益深。第其事實,有不可不仰暴者。伊日次對,兩司同會臺廳,只是一小軒,臣與獻納趙漢緯,坐席相接。且臣所引避,卽僚臺處置不可冒當事也。以此當避,人無不知。旣無可諱之規,故起草之際,自不得嚴秘。漢緯之謄書笏記,臣固未料,儒臣之以此請遞,亦未預度。若原其本,則實由於臣不能縝密之致,尋常體例間事,猶且疏漏,終莫能藏拙於睿明之下。其何能匡輔闕失,任淸朝耳目之責乎?幸賴聖度恢弘,遞免未幾,除名遽下。今因茶時,召牌儼臨,而臣屢玷言地,無一報效,觸事生疣,動輒得咎,其不可復冒於臺次也決矣。且於修撰申宅夏之疏,凌藉詬詆,不遺餘地。其口氣所觸,若將糜碎,誠可怕也。街市鬪鬨之習,臣不欲與較,而此又臣難冒之一端也。玆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靖私義,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身名至汚辱也,情地至危蹙也。而向來一出,膺命於積逋之餘者,只以鞫事當前,試役相仍,首尾四旬,殆無駐足之地,忘廉抗顔,有若無故之人,至今思之,愧汗浹背,其不可夤緣再誤也,明矣。而諫省除命,又下於蒙遞一朔之餘,不知聖明何取於滓穢之一賤臣,而屑越恩數,乃至於此也。顧臣難冒之義,非但本來情勢而已。前日試所,臺官之公然被誣於儒臣,卽一臺閣上羞恥事,其時三臺,皆以此違罷,而臣以一體之人,適會辭單已徹,獨至於順遞。事雖旣往,心迄不寧。而近日太廟大享時,三室執事査推之命,在臣亦爲惶蹙之端。臣於伊日,以第十室大祝,忝在於執籩之列,則現告未出之前,無非臣胥命之日。其敢曰,我無是事,而有所自安乎?然此等區區私義,亦未暇一二言也。而卽今情理,實有萬分煎迫者。臣之老父,今年七十有六,居常懍懍,而昨冬以來,重得腰脚之病,症類風痺,常在枕席,不能自運於床下一步地者,已浹月矣。頃於問郞之役,以此煩啓變通者,亦至屢次,則伏想聖慈,有以矜察其私情矣。又自數日前,本症之外,添得風寒之傷,症甚危篤,藥餌無效,糜飮亦廢。晝則昏昏委倒,若無所省覺,夜則喘喘咳逆,若不保頃刻。臣旣無他兄弟可以旁護者,獨自扶將,煎泣罔措,豈有毫髮餘念,暇及於仕宦事哉?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下,拜章卽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至懇,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朝講已命,不可不備,須參法講,依請護焉。 ○戶曹參議魚有鳳疏曰,伏以臣,虛帶職名,今至四朔矣。瀝血哀籲,情甚切也。而未蒙鑑諒,陳病轉聞,勢益窮矣。而終靳矜許,自愧誠淺,無以感格天聽。惶悶抑塞,靡所容措。惟當泯默掩伏,以俟朝家之早晩處分,而第念廢屛之蹤,旣絶進身之路。癃痼之疾,無復爲人之望,而徒使隆恩華秩,擔在身上,引時曠月,解免無期。此豈私分之所敢安哉?至於王朝官爵,雖閑司庶僚,猶不可一日曠廢。況地部務劇,佐貳任重,而緣臣之故,作一虛窠,揆以國體,寧容如是?玆敢不避瀆撓之誅,更伸疾痛之呼,惟聖明之垂察而夬允焉。抑臣且有痛切情理。臣之父母墳山,在京畿豐德地,臣母葬時,曾因山運不利,而權窆矣。將以來五月初卜吉,行合祔之禮。臣方自私次,離向墓下。顧以在野之身,去留遠近,有何煩聞於朝廷?而只是職名未卸,悶蹙轉甚,瞻望祈叩,衷情倍激。伏乞聖上,俯垂矜察,亟許鐫遞臣職,俾得粗安私心,自盡於大事,千萬幸甚。臣無任迫切懇禱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古則山林讀書之士林立於朝,而山野之士,有除輒辭。此予涼德之故,而豈壯行之義乎?尤況漫職,不必過讓,爾勿過辭,須體此意,卽速上來。其所請由,予豈靳哉? ○甲寅四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金聖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風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無加矣。命均曰,滋陰健脾湯所進幾何?上曰,十五貼內,二貼未服,而眩氣猶往來,水剌亦淡淡無味矣。命均曰,眉稜上有氣之候,何如?上曰,微有往來之漸,而滋陰健脾湯,見效遲矣。命均曰,以十餘貼藥,何能責效乎?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兼服,故滋陰湯,雖力微,似有效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感氣比前差勝矣。上曰,繼進之劑仍達,可也。聖徵曰,以卽今脈候觀之,不無少勝於前,滋陰健脾湯,加入黃芪、半夏,似好。不然,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好矣,當退而相議矣。應三診脈退伏曰,左右三部安穩,而脈候比前似不及。滋陰健脾湯,不可以十餘貼責效,藥貴完備,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好矣。起鵬診脈退伏曰,左右三部雖調均,別無完實底氣。滋陰健脾湯,脾胃不足之時,則甚好而已,爲進御,亦難速效。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似宜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調均,滋陰健脾湯,已服十餘貼爲敎,多服後可以得效。若加黃芪、半夏,則似好。臣之賤見如是矣。錭診脈退伏曰,脈候大體調均,而左右三部帶虛弱,滋陰健脾湯十二貼,難望顯著之效,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似愈矣。上曰,首醫旣曰可用補中之劑,此前所已試者,從衆議劑進,可也。最是水剌之節淡淡,是可悶也。聖徵曰,天麻、半夏,各一錢加入好矣。命均曰,然則滋陰健脾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各一錢,五貼自今日製進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近日則夜短,難於酬應,伏望夜必早爲就寢,調養聖體,若何?上曰,近日加意調攝,夜則每早休息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矣。命均曰,口味若淡淡,則以何樣饌物進御乎?上曰,魚鮮甚不善進,近以葵菜爲饌,少可以適口矣。寅明曰,向時所劑二陳丸,近不加劑何歟?臣民之顒望,唯在儲嗣之誕生矣。君臣之間,何言不可達乎?未知卽今,或有所望者乎?上曰,似是關係國運,今姑杳然矣。寅明曰,以病患如此,則豈不悶乎?此不但專責於天運,亦有當盡人事之道矣。上曰,吏判有廣種之說矣。雖廣種,豈不擇美田沃土耶?寅明曰,列聖朝已行之事,靡所不用其極矣。上曰,閔奉朝賀亦言之矣。爲國他何可顧,而亦不可張大矣。向日朝參時,南原所達,翰林聞之耶?德重曰,聞之矣。上曰,良娣二字是矣。卿等雖如此,予則以爲植松望亭矣。豐原往嶺南時曰若聞有儲嗣,則可以鎭定云者,如昨日矣。元良旣失之後,大則爲宗社,近則爲三宗血脈,故中夜思之,自然無寐矣。不孝之中,無後爲大,未有如予不孝者矣。寅明曰,閭閻或有以藥見效者矣。上曰,陳根腐草,豈能助人力耶?寅明曰,若是而不能周思,豈不沓沓乎?命均曰,向時聖徵所達,記有之耶?上曰,未能記有矣。使聖徵更爲陳達,可也。聖徵曰,臣自臣父業醫,豈無所聞乎?雖閭巷之間,亦有求嗣之方藥,聖敎以爲無不足之歎者,臣未之信也。上曰,俄已下敎矣。予本甚氣弱,至於近日,尋常無念。雖湯劑,何補乎?聞老人亦多色慾云。身老而氣不衰之故,予則氣已衰矣,將若之何?命均曰,雖如此,不妨於求嗣矣。寅明曰,産育,全由於婦人,血氣調均之後,可以産育矣。求嗣方乃是助陽之劑,苟無其效,而火氣上升,則其慮如何?上曰,其言是矣。殆同孟子揠苗。若專爲求嗣而爲之,則猶可爲之,而氣衰之後,豈有先文耶?試藥孰不持難,而此最難矣。寅明曰,求嗣不廣,專恃於一處,亦是沓沓道理矣。應三曰,雖不專用求嗣之藥,然其所加入,有意存焉。臣之醫術,不及古醫,顯然之病,亦不能治。況未然之事乎?若未見效,又有他頉,則極甚悶矣。聖徵曰,男子五八之時,或有陽氣盛壯之人矣。數三年前,生脈散進御,亦爲持難矣。其後多用補劑,而亦未見效。臣之所料,雖閭巷間人,四十之後,亦有求嗣之藥,雖單方,或可試之矣。上曰,雖以常人言之,不孝之中,無後爲大。況予之擔負,尤如何?不待諸醫之言,予已知之矣。命均曰,丸藥之外,必單方之藥,可以試之矣。上曰,所謂單方,果何物耶?聖徵亦有何首烏之說矣。其意欲用面目之好者,思見其效,而其有效,何可必乎?且無先文,所以持難也。命均曰,頃者宗廟寶冊奉審後,其中破傷之袱,有改造之命。且大謄錄,方爲修正,肅廟、景廟兩朝寶冊所裹內外袱色品,更爲奉審後,擧行,何如?上曰,累次奉審,事體未安,姑待秋奉審後,擧行,可也。{{*|出擧行}}命均曰,按覈御史李喆輔,有上來之敎,未知何事耶?上曰,有可問之事,故使之上來矣。命均曰,咨文若善爲措語,則豈不好矣?然第恐彼中或有執頉之慮矣。上曰,細洞事,若不著實,則永昌事歸虛矣。永昌,初爲窩主於細洞,業已爲言於彼矣。命均曰,瀋陽、寧古塔査報,與我國相左,則是可慮矣。上曰,其同何可知乎?寅明曰,待其回通之來,則使行之以初定日發行,似難矣。命均曰,使臣去,而瀋陽査本不去,則似有掣肘之端,是豈不爲沓沓乎?上曰,如是持疑,雖過一年,其了當未可知也。寅明曰,臣以職事,敢有所達矣。北關內奴婢身貢,頃者朝參時,依庚子條,移送內司事,命下矣。今見內需司啓下單子,則庚子條奴婢身貢,自戶曹移送者,不過三千二百餘石。而南關八邑奴婢貢災減者及己亥身貢未收追送者,竝添入通計,幾近五千石。近來身貢,代移送者,雖曰年年增加,漸益無節,而亦不過爲五千餘石。今依庚子條約定,而若又相等,則聖上裁減撙節之意,其果安在?而庚子條外,身貢增加者,留本道補賑之計,亦歸虛地。臣意則庚子八邑貢災減者及己亥未收數,竝勿論,只以庚子實移送三千二百石零,定式輸送,似爲得宜矣。上曰,依庚子當年條,爲之宜矣,而八邑則似當入之矣。寅明曰,災減八邑身貢,雖不添入,自當與納代外餘數,同爲補賑之資,於國則恐無所失矣。上曰,限庚子奴婢數,州倉入上,近來增加之數,別爲收捧置之,以備不虞。而或有犯手者,與儲置米犯手者,同罪爲可。庚子條外所捧,備局成節目句管,不加不減,依庚子條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比年銀貨甚少,木綿亦匱,而若一向撙節,則差過一二年,似不爲無效,而至於印冊事,紙地雖有元貢,粧䌙及工匠料布,不無所費。臣意以爲,殊非今日之急務也。如進講冊子,則雖不可已,而殿講時所用七書,具諺解,已始印役。又將印出召對時冊子《左傳》,此亦卷帙不少矣。上曰,伊日下敎,召對所進之件,有印出之敎矣。殿講冊子,初無發落矣。漢文惜露臺百金之費,故能致免租之效,意在節用,若有益於百姓,寧不爲勝乎?召對進講件印出外,如進上頒賜件,竝勿印出,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於義宮軍官廳頹毁處,今將不得已改建,而工役便同新造,爲費甚多。營繕姑停之時,旣非緊用公廨,則恐不必修補,仍置之似無妨矣。上曰,龍興舊宮軍官廳,亦是舊迹,任其頹毁可惜,不必廣爲營造。減其制樣,以其舊材,略爲營建,雖一二間,存其舊名可矣。{{*|出擧條}}命均曰,言路恢廣,爲人君先務,臣以李壽海事,有所仰達。壽海之論駁大官,勿論事之是非,斥補太過,召用內職,似好矣。上曰,李壽海補何邑乎?命均曰,爲鏡城判官矣。渠言雖謂過中,言路之塞,亦不可不念矣。上曰,非爲卿也。李壽海極非矣。如此處不以爲非,則無擧直錯枉之道,於卿何較,而情態可怪,豈有如此者乎?命均曰,言路事難矣。若不寥寥無聞,則必生平地風波,此甚可悶,而大官論駁,宜有容恕之道矣。且如權以鎭,以重臣削去仕版,旣無前例,以臣思之,白衣之外,似無他道矣。寅明曰,冠帶則終不可着矣。上曰,權以鎭不得都民之心,且爲世所嫉,前後之受人侵責多矣。命均曰,權以鎭孤單故然矣。上曰,國家之如是支撑者,以鎭之功也。命均曰,趙儐事亦過矣。上曰,此實不知也。命均曰,儐有實病矣。寅明曰,今日囚明日保放,臺言之發,亦不爲怪矣?上曰,此則不以爲怪矣。命均曰,各司疲弊之中,司僕最甚,蓋用度浩汗,而稅穀減縮,無以繼給監牧官輩,不善擧職,已極無據,而連三年沿海慘凶,其勢固然,其中尤甚不納者,不可無論罪之擧,晉州前監牧官李春芳,興陽前監牧官邊儀,多大浦前僉使洪致榮等,竝爲拿問嚴處,以爲懲礪他人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告身之律,功減則減乎?寅明曰,以功罪則減,私罪則只減杖矣。上曰,金道洽功減乎?功私罪不可知也。道洽方爲坡牧,而以前任時事,有拿處之事,路傍守令之數遞有弊,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松田失火罪,非私罪,此時守令之遞易,豈不重難乎?上曰,牧使六年窠乎?命均曰,六年窠矣。上曰,坡州不爲數遞乎?聖應曰,李浤得已三年矣。上曰,自政院問于該房,陳達,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李昌壽,同爲入侍。在魯曰,西風甚惡,請閉西窓。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記樂記》,自凡音之起也,止大亂之道也。宗城讀新受音,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止述作之謂也。上讀新受音。宗城曰,此文始言性,而下又言禮,所以節人慾而存天理之意也。在魯曰,過不及,皆當節之以禮也。論衰麻哭泣昏姻之文。陽來曰,禮樂非獨玉帛鍾鼓之謂也。所以節人慾而和人性也。至如衰麻哭泣之節之以禮者,正如檀弓子夏、子貢侃侃切切等事也。上曰,似異矣。在魯曰,無以異也。宗城曰,交接,非謂以上接下也。凡隣國交接及其他禮接之事,皆是也。在魯曰,通上下言之,可也。上曰,然。婚姻冠笄亦然,有王公之禮,有私家之禮矣。在魯曰,三代禮樂,今不可見,而但自上想像制禮作樂之意,則可知禮樂之本矣。弼載曰,雖有三代之禮樂,君心不正,則何以有中和之節,而行三代之禮樂乎?上曰,此文所謂禮樂之由,正謂此也。論禮勝樂勝之文。宗城曰,禮勝樂勝之弊,當以仁義救之,故中間說出仁義二字,以爲救禮樂偏勝之病,其意甚好。以王者之政言之,不可徒仁而無義,徒義而無仁也。上曰,然。論樂由中出之文。弼載曰,樂自人心喜悅中出來,故曰,由中出,禮有大小輕重之制,故由外作也。上曰,然。宗城曰,自形禁gg刑禁g以下,至大禮大樂,治有淺深,一節深於一節也。上曰,暴民不作,故五刑不用,諸侯賓服,故兵革不試,所以百姓無患,天子不怒也。弼載曰,暴民不作,諸侯賓服,皆抱於五刑不用之中矣。宗城曰,上意以爲五刑兵革,各有所應耶。上曰,然。宗城曰,樂之大,而與天地同其和,禮之大,而與天地同其節。禮樂之用,豈不大哉?且帝王之禮樂,隨時沿革,其本則同。雲英、韶武,樂雖殊,而制樂之意則同,揖讓征討,禮雖異,而所行之心則同,此所謂明王相沿也。在魯曰,此合禮樂而言,其與天地同也。弼載曰,節中有和底意,和中有節底意,此禮樂之所以竝行也。且上章言制禮樂之意,下言禮樂之極效也。上曰,然。與《中庸》天地位萬物育,同意矣。在魯曰,聖敎誠然。論鍾鼓管籥之文。上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樂云樂云,鍾鼓云乎?此章獨言器與文,何也?在魯曰,非器非文,何以知禮樂之情,而能制禮作樂乎?蓋知禮樂之情,故能作,識禮樂之文,故能述。然作者非聖人不能。故作者能爲述者事,而述者或不能爲作者事矣。上曰,不然。有聖人然後有禮樂之器與禮樂之文,則能述者,獨不能作乎?在魯曰,作者有餘於述,而述者不足於作矣。上曰,雖然,《中庸》曰,及其行之一也。述者可與作者,同功矣。在魯曰,《禮記》間或有駁雜之處,如下章是也。上曰,如三老五更之說,已見於上,而又複出矣。在魯曰,《禮記》多漢儒劉戴等所傅會,故如是矣。上曰,除其駁雜,精抄以講,何如?宗城曰,讀《禮記》,不如《詩經》,夫子亦有面墻之戒,抄講《禮記》,以爲趁速講詩之地,似好矣。上曰,如卽今所講者,其文甚粹,其意甚好矣。在魯曰,誠如聖敎。宗城曰,今日所講禮樂偏勝,捄以仁義之說,尤可玩繹,禮樂之弊,當以仁義矯之,而至如人心偏勝之病,所以捄之者,惟在於變化氣質,日日所講者何事耶?將欲反之於身,而致之於用也。殿下若或有偏勝之病,而不知所以變化氣質,則今日國綱之懈弛,亦將何以矯之耶?上曰,禮樂偏勝之病,予初以爲與文質相勝之弊,有相似然者矣。今聞儒臣變化氣質之語,其意尤好。弼載曰,今日所講好惡著,則賢不肖別云者,意最緊切,人君之所可戒者,莫如好惡之偏着也。上曰,賢不肖好惡,有上下之別乎?弼載曰,下有賢不肖之異,而上有好惡之別矣。上曰,今世安有眞箇賢不肖好惡之分耶?弼載曰,好惡則或有混淆之失,而賢不肖安可無分耶?上曰,彼是此非,彼非此是,今世安有眞箇賢不肖之分,予曾於金尙重疏批,略暴其意矣。宗城曰,黨論之痼弊,今過百年。今若盡祛其弊,咸囿於蕩蕩平平之化,則豈不美哉?在魯曰,使不肖者,皆化爲賢者,聖王之極功,其要只在於好惡之無私,而賢不肖之鑑別矣。上曰,賢不肖之分,豈特朝臣?雖科臼中人,亦豈無賢愚之分耶?爲今之道,惟賢是用,惟才是拔,則是爲公好惡也。在魯曰,鑑空衡平,然後賢愚可分,而好惡公矣。上曰,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上有好者,下有甚者,人君之好惡,不可不審也。弼載曰,鑑不明,則所惡惟賢,所好惟不肖,何以別賢愚而公好惡乎?上曰,當今爲君甚難,諸臣若能同寅協恭,則豈不美哉?而予則同用辛甘,用意甚苦,朝臣則膠守黨論,自以爲高,良可嘅也。宗城曰,知事及檢討官之言,其意甚好,願留念焉。上曰,姑舍是,上章有疑處,欲問知事矣。宗城曰,聞翰林言,則記問之學大文,有疑處云。故臣等與知事及翰林,同議於閤門外矣。上曰,頃日儒臣,以聽語爲弟子事,而予則以師之視弟子爲說,未知何如。宗城曰,聽語二字,最是此文眼目,蓋記問,不足以爲人師,故聽學者之問,而有所曉然。若學問溫習者,何待於聽語耶?在魯曰,必也二字,似是反辭,與必也使無訟之文勢相類,蓋聽語之師,勝於記問,當作二節看也。上問於翰林曰,儒臣之言謂何。德重曰,南泰良之言,則大意與金在魯同,而兪健基及知事尹游,則以爲爲弟子言之也。上曰,兩說未知孰是,然副學之言,過於太深矣。宗城曰,臣於文義,必欲會意,故於無疑中生疑,如此看得矣。臣以此,仍有所思,自上於求治聽言之道,亦必過欲會意,而反於無疑中生疑,則亦豈無過疑之事乎?上曰,然。 ○講訖,金在魯曰,金若魯,臣之從弟也。玉堂起鬧後,臣勸之使出,則渠以爲此非欲自畫,只欲一番陳疏而後出。故與兪健基書議,健基先出,若魯則未及出,而臺啓兪健基事,出於意外。若魯之當初引入,使健基先出者,反使同僚受駁,故方爲惶悚。此又爲難出之端。且健基則有別般所遭,而泰良、若魯,則不可不同出,而泰良以朔書不書,至有拿命。祖宗朝古規,朔書不書者,推考而已。拿推過矣。況泰良,則撕捱本職,日事違牌,罷職傳旨,日日入啓,豈可出乎?若魯則必欲與南泰良、兪健基同出矣。宗城曰,在魯之言非矣。當初鬧端,出於若魯,則若魯之引入已過,而今在魯之以欲與泰良輩,同出爲言者,非矣,請金在魯推考。上曰,吏判所言,實出無隱,其勿推考。蓋泰良之以朔書不書拿處者,以有頃日宋守謙事也。本非爲定式者也。當初若無金漢喆劾健基事,則事當順便,而今旣至此。今則若魯先出而後,他人可出,使之速出爲可。在魯曰,朴弼載補外,旣已還寢,山陰縣監尹審仍任乎?上曰,不必以仍任爲言,朴弼載補外單子,還爲爻周,則尹審自然爲仍任矣。在魯曰,慶源府使田日祥,以母病危重,累度呈狀請遞,而非特以病重爲言。且以曾爲邊倅有奔喪之事,恐復有人子之悔,見此不得不動念。雖是武弁,有不可督令赴任。在前邊倅,有親病許遞之例,似當罷黜,而不可泛然草記,故今因登對敢達。上曰,邊倅之厭避,誠爲有弊,而旣以親病危重爲辭,又聞曾前奔喪,自覺惻然,豈可强迫,依爲之。{{*|出擧條}} ○在魯曰,臣欲爲上疏受由,省掃親墓,而頃以從弟取魯受由往省,故不敢併請矣。日昨陳疏,而不蒙允許,今又惶恐敢達。上曰,近來朝臣,每以省掃下去,而不卽還朝,至如卿,則斷無疑矣。且卿戊申入京之後,今近十年,霜露之感,人孰無之,以予心推之而興感,今欲許卿。卿其拜掃卽來乎?在魯曰,聖敎如此,感泣何達,限以旬日,卽可往返耳。李宗城曰,金在魯情理,雖如此,而一品重臣,辭職尙難,況此煩籲?而承旨不請推考。請入侍承旨推考。上曰,事體則當然,而情事不可不許,故旣已許之矣。承旨則生疏所致,其勿推考。 ○尹陽來曰,坡州牧使金道洽事,用功儀當減之律矣。上曰,功儀減罪何如耶?笞五十以上解見任乎?前者趙命臣事,與此相類矣。陽來曰,趙命臣則曾有解見任之事,而李衡坤議處時,亦有儀減之例矣。上曰,旣已儀減,則不必論也。 ○陽來曰,禁府久爲廢坐,分付諸堂上,使之盡日開坐,何如?上曰,初意諸員未備,無可入之員,故如是矣。諸員旣備,則自今日開坐,此後連日開坐,俾無滯囚,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十九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李承源、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同爲入侍。宗城讀新受音。上曰,先儒以《樂記》,謂有經傳之分,何者爲經乎?宗城曰,先儒分《樂記》,以昔者以上爲經,以下爲傳矣。在魯曰,昔者以上,言尤純粹,故爲經耳。上讀新受音《樂記》,自樂者天地之和也,止曰禮樂云。宗城曰,上言禮樂之極功,此言禮樂之與天地合也。天地有自然之禮樂,故此章言禮樂之原於天地,下文又以禮樂之在人者言之也。論率神居鬼之文。在魯曰,神鬼陰陽之分也。卽上文幽則有鬼神,明則有禮樂之意也。且天尊地卑,天地自然之禮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天地自然之樂也。禮樂之原,出於天地,故《易》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又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亦此意也。宗城曰,天尊地卑以下,出於《易係辭gg易繫辭g》,而陽村權近以爲,此非用係辭gg繫辭g語,撰述之際,自有同處云矣。蓋以《樂記》大旨言之,則禮樂之所由出者心,所由本者性,人以理氣成形性。故存心養性,氣和形和,而至於天地位萬物育者,皆禮樂之極功,而其要只自一念始。故《樂記》中間,拈出性字,極有味,所當體念也。上曰,各別留念焉。在魯曰,禮樂之用大矣。古者以樂敎胄矣。今則古樂不作,敎人以樂之法,已不可復,而惟留意於禮樂之本,思所以興起感發之,則庶幾以樂敎胄之義也。上曰,誠然。 ○李宗城曰,《禮記》旣已抄講,抄時臣旣不在,故所抄太多。臣意以爲,《詩經》緊於《禮記》,《禮記》不抄則已,旣抄則抄之又抄,從速畢講,急講《詩經》,何如?上曰,副學憫予面墻,勸讀《詩傳》,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也。且《左傳春秋》,亦可講也。宗城曰,然則以表記三年問爲定,何如?上曰,特進官以爲,何如?陽來曰,臣何敢議?宗城曰,第奏之。陽來曰,《春秋》、《詩經》尤急,副提學言是也。上曰,然則以表記三年問爲定。 ○李宗城曰,前頭召對,《左傳》將爲進講,而自本館懸吐,則必有窘速之患,知經筵金在魯熟於《左傳》,專委在魯,使之懸吐,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朴弼載曰,《左傳》汗漫,故相臣以李恒福所撰《魯史零言》,詳略得當,詢于知事,以此繼講,何如?上曰,知事以爲,何如?在魯曰,臣曾聞有此冊,而未及見之。故未知好否,而但法講至重,專講此冊,事體未安,以此參講,何如?上曰,事體誠然。分付弘文館,講《左傳》時,以《魯史零言》,參考爲好,玉堂有此冊乎?入之,可也。宗城曰,《魯史零言》,有入之之命,而本館所在之冊不帙,板本在星州,令慶尙監營,趁卽印出上送,以爲《左傳》召對時,參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宗城曰,副校理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宗城曰,明日次對爲之,則晝講何以爲之?上曰,事有掣肘,晝講停,朝講爲之後,賓廳次對,可也。而朝講諸員,無不備之患乎?宗城曰,兩司諸員,多有撕捱者,故未備矣。上曰,金漢喆、沈聖希,亦何有撕捱之事,以申晩事,有撕捱之端耶?宗城曰,聖希則以李度遠事,有所撕捱,而旣已吏郞行公,則何必引避於臺地乎?上曰,聖希過矣。明日朝講時,獨有李著乎?注書出問玉堂書吏,曾前朝講時,兩司雖未備,若有臺諫一員,則有開講之例否也。龍賢出問後入奏曰,玉堂書吏以爲,曾前朝講時,兩司雖不備員,若有臺諫一人,則亦有開講之例云矣。上曰,旣有前例,則可爲朝講,而閔瑗亦爲牌招入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在外}}。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承源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再牌不進傳旨,傳于李眞淳曰,往事不必過嫌,以外職事,撕捱京職,亦涉太過。只推,更卽牌招。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眞淳啓曰,禮曹判書尹淳,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禮判入侍。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上年癸丑十月初八日受灸時,校理兪最基,同爲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所啓,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服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猝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爲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之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校理兪最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槪爛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幅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歎。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徐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意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最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已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稟處,可也事,命下矣。發遣郞廳,問議于在外儒臣處,則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於恩旨之餘,日夜惶懼,而猶不敢起身運動,少有答於隆命,則尙可以謂人世間物耶?今者儀曹官,以儒生冠服事,有所來詢,臣氣息日益澌綴,神識茫昧,特一僵尸,復何敢容議於博考儒文之節也。府詢之下,無以仰對,衷情震越,益切伏地候罪之至,伏惟上裁云。戶曹參議魚有鳳以爲,臣職名未解,日夕兢惶,疾病沈篤,昏不省事。不意此際,以儒生巾服問議事,禮官下臨,驚懍悚惕,益無所措。顧此儒服變改,乃是中華美制。先輩定論,無容別議,而以臣謏聞寡識,何敢可否於沿革大節乎?罔知所對,伏地隕越云。前執義朴弼用以爲,臣疾病昏瞀,目前細微事,亦皆迷罔。況此禮服沿革,是何等典章,而敢與末議乎?每以不得仰對之說,煩徹天聽,罪至於此,死且有餘云。前正沈錥以爲,臣之愚魯,全無知解,今此禮服沿革之制,其何敢越分妄論,自附於諸臣之末議?而前後詢問之下,輒以不敢仰對之說,每煩天聽,惶恐之極,秪增死罪云。副司果尹東洙以爲,螻蟻微臣,病伏溝壑,不意禮官,銜命遠臨,臣誠惶惑,不勝震掉之至。臣之庸陋淺末,不敢當儒臣之名,乞蒙汰去於問議之列者,前已累籲,而未蒙朝廷之垂諒,輒循他例,每辱詢蕘之命,只增悶塞,置身無地,本分實情,如右所陳。今亦不敢依他獻議,雖出惶恐,實合萬殞,席藁私次,唯俟誅殛而已云。前承旨梁得中以爲,臣匪分職名,未蒙鐫免,不免復上猥疏,方縮伏以竢處分矣。不意禮官遠臨,俯詢以儒臣服色事,臣驚惶震越,莫知所以爲對也。臣以賤分微識,不敢比數於儒臣問議之列,前此亦嘗屢被此命,而一不敢爲獻議之計。此在朝廷綜核之政,合有揀汰之擧,而因循謬例,尙今不已,每令王人,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其爲惶悶窘迫之狀,不可名喩,而臣之罪戾,萬殞而猶輕矣。況此所詢節文,雖使臣越分妄論,亦何有別樣意見於諸大臣所陳之外哉?虛辱王人,罪合萬殞,惟戰慄伏地待罪而已云。前掌令尹東源以爲,千萬意外,禮郞,以冠服變通事,承命來詢,臣不勝惶恐隕越之至。臣之鹵莽滅裂,全無知識,聖明之所俯燭也。而每當詢問之下,輒廁諸臣之後,天下寧有如許虛僞事乎?臣實悶然也。第伏念冠服制度,代各有尙,今欲復古,折衷甚難,我朝文物,皆倣皇明,則從周庶無大過。若得眞的制度,而變通之,人誰間然,區區迷見,不敢不略陳,此亦分外,惶恐無地云。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姑徐博詢處之。 ○金聖應,以御營廳言啓曰,前副修撰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保放罪人尹彙貞,病勢今始向減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待敎鄭履儉啓曰,臣承命祗詣于江華府鼎足山史閣,以四月初四日,奉出《列聖實錄》五十二樻,《燕山君日記》四十六卷,《光海君日記》三樻。權安于別堂後史閣北邊第二間廳板耳機低凹處,詳細奉審,則史閣基址本甚低下,而後面階砌,不爲石築,山水滲入,濕氣上侵,柱木下端二尺許,腐傷無力,以致耳機凹陷。廳板缺落,而不但第二間如此,第一間、第三間柱木,擧皆受傷,耳機蹲縮,道里之屬,亦隨而傾仄。故壞其墻壁,撑起屋簷,柱木腐傷處,擧皆截去,以新木補之。耳機及廳板之朽破者,亦以他木改葺,後面左右階砌,用石堅築,又置隱溝,然後改築墻壁。蓋瓦亦多有傷缺處。故一一改覆,樑上所塗之灰,剝落無餘,故一竝改塗,閣中鋪陳,渝破已甚。故全數改造,前面外退第一柱,亦爲風雨所侵,未免朽傷,故一體改備。以今十七日還爲奉安,而史間守衛一節,極爲虛疎,不可不變通。故敢將膚淺之見,書進別單緣由,敢啓。傳曰,知道。別單所陳,令該曹依施,義僧事,令備局稟處。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居硫黃軍金自安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金聖應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徐宗玉等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參佐銓司,未獲遜避之願,久處睢盱之中。向者殿講之日,退出閤外,政牌狎降,逃遁不得,遂與偕赴,注措之間,固難保其盡厭人心,而詰朝諫官,奮然詣臺。旣避又啓,齗齗於政擬。或曰,輕視臺閣,或曰,有乖政例,又斷之以所關非細,臣等不勝驚怕,繼之以訝惑也。今之論兪健基者,一則去就之節也,一則經學之薦也。健基之當初徑出發啓,臺官亦謂之過中,則固無可言之廉隅。況聞健基往復於金若魯,將欲次第膺命,而臺啓先發云,若魯特未及出耳。健基何失焉?經學二字,旣知其爽誤,則刪沒於連啓,措語則譏嘲云云。自歸脫空,而健基之地望文華,不爲不合之說,又發於發啓臺官之口,則其不足復以是輕重健基者,灼然明甚。爲政官者,乃因失實之臺言,又從以枳礙之,則果可以合事理而鎭物情乎?臣等只見其無故被劾,大爲公議之所嗟惋,故特以銓平之法,收殺之後,始卽檢擬,初何有角勝之意而然也。今此諫臣之言,尤所未曉,旣謂之體例間事,而必欲待時月之久,何其輕論而重勘也?至如申致謹,原初停枳,臣眞明實主其議,而此不過一時示警之意,旋蒙開釋,如舊牽復,間嘗出入於講筵矣。東郡之除,非斥伊求,而前後啓請擬望者,亦非一再,則久枳淸塗之云,于何所據,臺臣果不知始末而然耶?臣等竊異之。噫,臺閣固重矣,而銓官亦有權衡,從其是非而低昻,乃其責也。而顧臣等不能耳。辛、甘異味,好惡殊情,屈意彌縫,漸失其稜角,此臣等之居常愧負者,而人又以輕視臺閣斥之,還可笑也。雖然,近日臺閣,亦甚寂寥。凡係政注之得失,隨事相規,此固善矣。臣等雖甚褊介,惟當受以爲罪,而但此彈目,自非尋常,其曰所關非細者,指意可見。語曰,見幾而作。今則幾而著矣。如使臣等,莫念時勢,猶復蹲仍,不知所以自處,則畢竟謬辱,當至於何境也?區區去就,更無可論,而臺議方張,郵罰未加,縮伏多日,今始自列,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先將臣等之職名,快行鐫削,仍命重勘其罪,使臺議增重,愚分獲安,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危慄懇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者,卿等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之向來草草數啓,不過粗效一日之責,得伏見前持平金尙重之疏,其所謂行公之玉堂,必欲使之撕捱云者,卽指臣頃日所論兪健基事也。夫一玉堂之行公與否,何甚關緊,而汲汲擊去,必欲使之撕捱乎?當初發啓,實出於卽事相規,而今乃費辭張皇,有若臣無中生,有故爲起鬧者,然渠之疏中,排布旣巧,風色可怕等語,眞自道也。誠不滿一哂,臣何足與之呶呶也?然而乍入臺地,僨敗至此,在臣廉隅,固不敢以言責自處,而第於近日處分,竊有所憂嘅者。略此附陳於疏辭之中,惟聖明試加察納焉。竊瞯殿下,每於臣僚之言,或有不槪於心,則輒以十九下敎之後,爲今日臣子者,安敢乃爾爲敎。臣愚死罪,未敢知我殿下,何爲而發此敎也。曾於十九日下敎之時,臣適待罪右史,至承手書,而殿下旣不明言顯說,播告中外。且有父子間勿相傳之敎,故伊日入侍之諸臣,相戒呑舌,不敢傳道。在廷群僚,孰有詳知者。而殿下以此下敎,箝制一邊,使不得容喙於其間。一種承望之徒,不知聖意,憑藉此敎,顯斥異己,陰護私黨,跳踉躑躅,靡所不至。而殿下方且優容批敎,無甚別白,一任其放肆無忌,臣竊爲殿下惜之也。仍伏念國家耳目之寄,在於臺閣之臣,而懷榮畏罪,人之恒情。人君雖假借聲色,導之使言,猶且顧瞻囁嚅,不敢盡言。又況震之以威,責之以罰,則孰肯進無益之言,而陷不測之辜耶?肆昔哲王,進建善之旌,立誹謗之木,所以通下情,而來諫言也。殿下以言事忤旨,罪申晩,以申捄言者,特罷洪啓裕,而若其辭旨峻嚴,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豈意聖明之世,乃有此等過中之擧耶?至於大不敬三字之敎,尤是萬萬意慮之外。今日廷臣之所以期望於我殿下者,果何如也?而殿下之摧折諫臣如此,杜塞言路如此,臣恐衛國君臣,莫敢矯非者,不幸近之。臣若目見君父之過擧,而嚴畏縮伏,不能進一言,則適足以長君上之過,而貽臺閣之羞也。玆敢不避鈇鉞之誅,略貢憂愛之忱,誠願殿下,特恢轉圜之量,前後嚴旨,竝命還收,使廷臣啓進言之路,聖朝絶拒諫之譏焉,臣於尙重之醜詆啓裕,尤不勝駭惋之至。當臺閣寂寞之時,獨啓裕感激知遇,一入言地,有懷輒陳,綽有古諫臣風。而今乃以猝附時議,欲效新功等千不襯萬不近之目,勒加詬辱,少無持難。同朝相敬之道,決不當若是。而聖批之賜,終無譴責,臣重爲殿下憂歎焉。臣卽今情迹,萬無復進臺端之勢,昨日違召,固出於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感,罔知攸措,怵分畏威,不敢更犯逋慢。玆隨恩牌,謹詣闕外,而咫尺天陛,末由入謝,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慈,亟削臣職,永刊朝籍,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幸萬幸,臣無任祈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聽十九之下敎,爾猶若此,他尙何說?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沈壽賢,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趙正萬,參贊官李眞淳、李宗城,司諫李著,掌令閔瑗,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同爲入侍。上曰,眩氣今雖少愈,尙有餘症。前受音,只以昨日夕時所講爲之矣。宗城曰,昨日以坊記爲定乎?臣則以坊記聽認,而史官以表記,記得矣。上曰,昨日以表記、三年問爲定矣。宗城曰,臣等不敏,聽瑩聖敎,惶恐矣。壽賢曰,當拔坊記,進表記,而閤門外未能定奪矣。上曰,副學憫讀《詩》之漸晩,故《禮記》抄之又抄,減之又減。昨以二篇爲定,蓋欲從速畢講《禮記》,講《詩經》於六月盛暑前矣。今以坊記、三年問爲定乎?以表記、三年問爲定乎?宗城曰,坊、表二篇,不相優劣。初旣以二篇爲定,則以坊記、三年問爲定,何如?眞淳曰,表記不可闕也。在魯曰,當初聖意,旣以表記爲定,今不可廢,而坊記則旣已付籤。雖以三篇爲定,畢講後,可講《詩經》於盛暑前矣。上曰,然則入表記竝坊記、三年問爲講,可也。上讀前受音。宗城讀新受音,自子言之,止君曰寡君。上讀新受音。宗城曰,文義使領事先爲奏陳,何如?上曰,規矩則領事先爲之否?在魯曰,玉堂先爲奏陳,例也。宗城曰,坊之一字,坊記之綱領,此下諸章,皆自此而推之耳。壽賢曰,矯枉從正,便是坊德也。至如命以坊欲,其意尤好,命卽本分也。近來之弊,莫大於不知本分。若使人人,不踰本分,則各安其所矣。自上處分,亦無過分之事,則亦命以坊欲之事也。上曰,此意甚好。弼載曰,坊德者,下註所謂坊其所不足也。天理人慾,同行異情,天理不足處,便是人欲,坊其人欲,所以坊其所不足也。上曰,德何有不善乎?在魯曰,道與德爲虛位,故有吉有凶矣。論制富貴之文。宗城曰,只言制富貴之道,而不言貧者,蓋以富貴,尤難不驕故也。上曰,上只言貧富,而下則增一貴字,似有意矣。在魯曰,不必深有意矣。蓋貧而樂,富不驕,雖是君子事,而凡厥人心,旣富能穀,人君若能富以敎之,使人貧不至於約,則豈有窮濫之事乎?上曰,然。弼載曰,貧而好樂,添一好字,恐非孔子語者,亦有先儒之論矣。上曰,後人意謂非孔子所作,故毋乃過疑耶?在魯曰,好字甚無意義,決非孔子語也。論章疑別微之文。宗城曰,別微二字,甚緊於人君,蓋微者,幾也。幾者,帝王之所當致意也。論大夫不稱君之文。在魯曰,古者莫貴於王,故天子稱王,諸侯稱君矣。後世諸侯稱王,大夫稱君,此非古制也。上曰,古則如此,而今天子稱皇帝,諸侯稱王,則大夫稱君,無足怪者。宗城曰,皇明丁應泰構誣我朝時,亦以廟號爲言矣。在魯曰,我朝伊時,欲諱廟號事於皇朝矣。故相臣李廷龜辨誣疏中,直書辨誣矣。宗城曰,大槪坊之一字,所以坊民之所不足也。人君居乎億兆之上,不知所以坊之,則何以制民,而民若窮困,不聊其生,則雖欲坊之,何可得也?目今比歲凶歉,民不安堵,軍役賦徭,無以應給,將何以坊其所不足乎?願聖上特念坊民所不足之意焉。且以聖學言之,則坊之爲字,同克己之克字,一念之間,一毫有私,則能加坊克之道,以至天理昭融。人慾盡祛,則豈非坊德之工?而坊民之本,不外是矣。上曰,其意甚好,另加念焉。論辭富辭貴之文。在魯曰,此人臣自當之事,非人君之事也。宗城曰,大抵士大夫,有輕爵祿之心,然後可用。若專以榮名寵利,驅策之,則士大夫徒有戀爵祿之心,亦何所用?故人臣則輕外慕愼自守,而人主則謹名器禮股肱,然後君臣之義俱得矣。上曰,予豈不知此義?但雖有輕爵祿之心,於此可審其公私虛僞。若徒以輕爵祿爲賢,則有所不可,近來難進之人,非眞有輕爵祿之高致也。我國以門地用人,門地之高者,今雖一退,後必顯達。故以難進爲高致,競生務勝之心。如是而安能保其不能驕斯亂也。旣不免驕斯亂,則亦安能免其貧斯約乎?此予所以爲世道嘅然也。弼載曰,雖然,必使人臣勵廉隅,然後可得節義之士也。上曰,士大夫皆不欲立於朝,安有節義之士耶?古語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雖不可不勵,而難進易退,非今日所可道也。講訖。趙正萬進伏曰,臣本以微末庶僚,猥蒙天恩,官位至此,老病不能事事。而今日之入參法講者,只欲一聞玉音矣。今聖上親講《樂記》坊記,玉音調暢,臣誠歡忻忭悅,不知手舞足蹈也。文義則聖上與諸學士,旣已反復討論,臣無可陳之言,而坊記之坊,蓋是坊遏人欲之謂也。臣年十四,受《詩傳》於先正臣宋浚吉之門,浚吉手書遏欲存理四字以與之。及年前,得吐衄之病,幾死僅生,其時臣之友金昌翕,以淸心寡欲之義,衍一文字以與之。此臣所嘗聞於師友者,而今聖上適講坊記,坊之義,亦欲坊其欲也。與此八字,其意相近,故敢以聞於師友者,仰達矣。上曰,老人爲之入來,其所陳白之言,約而盡,其意極好,當各別體念矣。正萬退伏其座。上問曰,年今幾何?正萬曰,七十九歲矣。上又曰,方講坊記,而宰臣所達極好,淸心寡欲四字,則自內有先朝御筆,不必更書,而遏欲存理四字,入侍承旨書入,可也。少頃,上曰,都承旨固知其善書,而特進官亦可書乎?在魯曰,曾前已書朝家文字矣。上曰,予亦記之,但此亦年久矣。今猶不廢把筆,而可以書之乎?正萬曰,若有書入之命,則雖老,敢不書入乎?上曰,然則使陳達之人,書入,可也。 ○沈壽賢進曰,近來問安,何如?上曰,風勢昨甚不好,故昨日講罷後,頗有不寧之候矣。今則少間,故今日朝講與次對,雖爲設行,而眩氣時作,不能快祛矣。壽賢曰,慈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壽賢曰,今日次對爲之乎?上曰,爲之。 ○李眞淳曰,晝講何以爲之?上曰,旣爲朝講,晝講停。 ○司諫李著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徵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强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法講事體至重,而今此進講冊子篇名,講官聽瑩聖敎,至有換篇付籤之擧,不可無警責之道。請當該玉堂上下番,竝推考。上曰,依啓。 ○又所啓,新除授正言趙明履,時在慶尙道陜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 ○掌令閔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今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正,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之兩司相持,未免太過,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趙遠命,時在咸鏡監營任所。掌令鄭熙普,時在京畿砥平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金聖應,掌令閔瑗,假注書崔龍賢,事變假注書李光瀷,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禮曹判書尹淳追後入侍。沈壽賢曰,江華留守金東弼,以本府軍餉腐朽耗縮,狀請蕩減矣。壬寅年間,臣待罪江華時,稟定節目,修改倉庫,另飭監色,日後如有腐朽耗縮,則監官、色吏、庫子等,從重治罪,分徵事定式矣。追聞頃者兪拓基爲留守時,又以朽腐耗縮,啓請蕩減,而廟堂不許,仍爲申飭云。今不當更爲撓改矣。上曰,兪拓基狀請時,旣以今後更勿許蕩減之意,磨勘定式矣。今者備局覆啓,更令詳査,而留守因以狀啓,則備局似示欲許之色,未免失着矣。兪拓基時磨勘之法,今不可撓改,耗縮之數,無論多少,一倂不許蕩減,可也。且米穀積地,則易爲腐朽,南漢則設板積米乎?副學曾尹廣州,必知之矣。李宗城曰,果設板矣。不但南漢,江都事,臣父嘗再任留守,故知之,亦如此矣。大抵國家用法,當量其可行與不可行而爲之,豈有許之於兪拓基之請?而後勿爲例之理也。壽賢曰,臣在江華,修補倉庫時,亦設板而積儲矣,監色輩,若一遵事目,善爲守護,則豈有腐朽耗縮之患乎?金在魯曰,前後江華留守,輒有腐朽蕩減之請,極爲可怪。江都每以海氣爲言,而諸道海邊邑倉庫,孰無海氣,未聞稱以腐朽,輒請蕩減,不可不永爲嚴防矣。尹游曰,數年以來,還上新出斗給之規,自不得不有欠縮,故腐朽蕩減之請,亦出於推移之計。臣待罪時,亦未免狀請,而朝令已下之後,似不可輕易撓改矣。上曰,豈有他故?蓋留守,例兼備局,異於沿邑守令,足以動得廟堂。故每行其蕩減之計定式後,前後留守,若是復請,豈可無責?而回啓備堂,亦不無其責矣。前後留守及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 ○壽賢曰,守禦使申思喆,因廣州府尹曺命敎所報狀請,本府豆太、租,限六七千石,加給還上矣。還上分給,旣有定式,則固難依此數加給,而上年畿邑,未免荐饑。今當麥嶺,民間甚艱,宜有參酌分給之道矣。今年麥農,頗有豐登之漸,三南則多種秋牟,故今方向熟,似無可慮,而京畿則亦可免凶,而多種春牟。故數十日後,似可成熟。目今民事切急,廣州外開留,亦以軍餉米,依上年三分二分給事狀請。而京畿監司,論報備局,以民事竭急,折半內不可不加給云。畿民事勢,如所報,似當參酌許施矣。上曰,頃者李廷濟,以此事,亦爲陳達,而予以折半外許給爲重難矣。壽賢曰,卽今兩年,有成熟之望,而當此麥嶺,若牢守折半之令,閉糶而全無所給,則民將失望,誠爲可慮矣。上曰,副學來奏。宗城曰,雖以南漢事言之,當初廟堂許分之數,雖未知已滿與否,而設或已滿,此後不可不加給矣。上曰,傾庫給還,則因以爲習,後必有弊矣。在魯曰,畿邑還穀,本來數少,而比年荐歉,實捧尤減。今若牢守折半之法,則當此麥嶺,民必不堪,似當參酌,特許加給。而雖最甚切急之邑,必令毋過於三分之二,則似爲得宜矣。宗城曰,畿邑還穀,大抵不敷,如楊州,則雖傾庫分給,一戶所受,不過數斗云。如此處,若守折半之令,豈不難乎?但只令監司,參酌處之,則殊無限節,吏判所達,雖最切急之邑,毋過三分之二云者善矣。壽賢曰,峽邑則還穀頗優,雖能遵折半之令,可以分等分給。而其他還上元數不足,如楊州等邑,不能繼給,實如所達矣。上曰,吏判之議最好。松都、南漢豆太,許給種子爲可。其他畿邑,隨其緩急,參酌加給,而雖尤甚切急者,亦勿過三分之二事,另飭分付,可也。宗城曰,卽今則民事方急,不可無變通之道。而稍待年豐,申飭收還,使無逋欠,則各邑還穀,自無耗縮之弊矣。上曰,頃年領相於利川行宮,以此有陳達者,卿能記憶否?壽賢曰,行宮入侍時,道臣以還上加數分給事,有所陳達。故臣以道臣詳知道內事勢,有此陳請,似當許施仰達,而楊州牧使金浩,以忠州還穀二千石,移送本州事陳請。其時諸臣,有以他道移粟爲難爲言,而臣則以爲在道臣,則雖以他道持難,朝家則不必以此爲拘,特許畫給似宜之意陳達矣。其後臣不在朝,未知末後處分之如何,而楊州還穀,如舊無加云,似是不果聽施而然矣。上曰,此事許之亦難,不許亦難。蓋糶糴,非細事也。脫有不幸,則當爲軍餉,年凶則賑飢,常年則以作種糧,其所關重,如何?而若値如上上凶歉之時,當年條還上,亦爲每每逋欠。畿邑還穀,何得以有餘乎?此後則依貢賦納未納相考之例,各邑當年條還上,無論數之多少。若未準捧,則雖有褒啓,勿爲論賞事,定式施行,可也。在魯曰,御史褒啓守令,則自前有考見貢賦論賞之規,而監司褒啓之邑,則元無此規,未知其故矣。尹游曰,監司必知各邑上納之有無多少,然後始可褒啓,故貢賦納未納之不爲更考,似由於此矣。上曰,此後則貢賦未納及還上逋欠之守令,雖有他治績,監司無得褒啓事,定式,可也。{{*|出擧條}} ○壽賢曰,禮曹判書尹淳以爲,姑停使臣,先送齎咨官爲宜云。卽今事勢,恐有使臣不能了當處。蓋瀋陽、靈古榻gg靈古塔g按査,或未及來,而彼國不以我國査報者爲斷,則徒爲稽滯,狼狽極矣。又見李樞原情,則彼國亦以爲齎咨官當來云。使臣先往,事亦不當,而使臣雖往,或有不能了當之慮,非徒無益,漸有難處之端矣。上曰,彼國嘖言旣來之後,爲我國臣子者,豈不痛心?而彼人旣以殺害渠國人命爲言,則彼國所處,非如前日之公然受辱者也。當初只送齎咨官亦宜,而今則已定遣使之議,我國動靜,彼人必無不知之理。彼人方待使臣之入來,而我國中輟不遣,則豈不爲彼人所笑乎?且彼國紀綱,必不如我國之寬弛,我國邊査,未及奏報,而彼國査勅已來,鳳凰城査核,想必先奏於我國使臣未入之前矣。此事恐有搆釁之端,旣已事大,則今遣使臣,事體宜矣。前日引見時所議,蓋爲此也。壽賢曰,使臣雖往,恐有不能了當之慮,故然矣。上曰,若然則曾前使臣,何以拿處耶?彼國旣以國王議處爲言,則大臣入去,事理當然矣。壽賢曰,然則爲先製奏咨文矣。上曰,有主文然後可撰奏文。提學今豈有撕捱之端?依領相所達,速撰奏文,可也。 ○掌令閔瑗所啓,彼國慢辭嘖言,辱及君父,爲臣子者,驚心痛骨,而使臣遷延至今,至有先送齎咨官之議,其在主辱臣死之義,決不當若是也。上曰,遷延之說亦過矣。 ○又所啓,彼國慢辭嘖語,辱及君父,而有只送齎咨官,姑停使行之議,故以主辱臣死之義,略陳所懷。而反承過矣之敎,決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引嫌之事,勿辭,亦勿退待。 ○沈壽賢曰,來年四月三十日亥時,當入小滿節,而皇曆則入於明日子時云。曆法置閏,當以無中氣月爲閏,則中氣當入於四月晦,而閏月初爲小滿,則有中氣月,反爲閏矣。蓋皇曆,以康熙萬年曆爲準云矣。上曰,非康熙時所造,乃雍正萬年曆也。此與萬年計相類矣。壽賢曰,我國觀象監官員一者,隨今番使臣入去,以爲準考皇曆之地乎?上曰,依爲之。 ○金在魯曰,李台重曾爲翰林薦矣,朴文秀敗薦,今無所屬處,從前如此之類,皆有區處之道。請李台重陞六,何如?上曰,李台重誰也。在魯曰,故參判李廷夔之孫,光州牧使李秉常之五寸姪也。尹游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八寸也。上曰,已爲分館乎?在魯曰,已爲分館,而又有引嫌之事,尙未免身,故今無歸屬處矣。上曰,無端出六,顧誠,何如?亦有前例否。尹游曰,宋正明、沈宅賢翰林敗薦時,已有此例矣。上曰,出六事重,詳考前例,更稟,可也。 ○以副提學李瑜敍用後,仍差備局堂上,依前句管湖南事,榻前下敎。 ○尹淳曰,貞陵曲墻後主脈及靑龍案沙汰處形止,纔已書啓,而其間不無稟定事,故請對矣。主脈腦頭沙汰處,所見極未安,而役處不至甚鉅。若過今夏水潦,則漸益浩大,似當趁卽修補,而此時農民調用,殊涉重難。端午時陵軍合番,腦頭被莎之役,先爲了當後,前面崩頹作坎處,樹柵之役,次第徐徐爲之,似爲便好。而曲墻後事體重大,只令陵官看董,似未得當。禮曹堂郞,當爲進去,而堂郞進去之役,全用陵軍,亦涉苟艱,必有商量下敎而後,可以擧行矣。上曰,禮曹堂郞,不可不進,而只令陵軍修改,事體未安矣。尹游曰,此時動民誠難,役處不鉅,則量用募軍,似爲兩便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不必盡用募軍,與合番陵軍,竝力充役,可也。{{*|出擧條}}尹淳曰,貞陵內案小麓,有一表石仆地,而觀其表刻,則乃惠愼翁主之墓也。立石年月,旣不刻識,歸考璿譜,亦無其號,不詳其爲何代翁主。而第國初未下嫁公翁主,皆不載錄。或是其時殤喪翁主,而墳形已平,左右沙汰逼近,所見誠爲矜惻矣。陵所修補時,立其舊表,稍成墳形,加以莎草,未知如何。上曰,旣在此陵之內,則與敬陵內仁城大君墓相類,疑是未成婚翁主之墓,陵役時,仍爲立表封墳,可也。{{*|出擧條}} ○尹淳曰,以禁府事,有所稟達矣。首譯辱國之律,無以勘定,處分於大臣,處斷,何如?上曰,不能詳知其律,然與使臣同律,則不可也。壽賢曰,李樞自國勘罪後,朴文秀必欲帶去云矣。淳曰,李樞所得文書,異於徐貴剛所得送文書,渠之不得眞本,誠有不善探情之罪,李樞削職後,不可與使臣同往矣。上曰,李樞前亦有得罪之事耶?淳曰,前者一次被竄矣。壽賢曰,金始宇、李樞,俱以首譯,一番受罰後,不可復爲率入燕京。而頃者李樞,定配南海後,以勅使之來,復爲召入矣。今文秀以爲,李樞勘罪後,率去燕行,渠不能了當此事於今番,則當用極律云矣。上曰,欲用極律之語,靈城過矣。後日之律,姑勿論,卽今勘律,何以爲之耶?壽賢曰,不可與使臣同律,則誠然矣。上曰,無可當之律耶?淳曰,無可當之律矣,削職外無他律,而削職之律,似輕矣。上曰,議處後,當爲判付矣。 ○淳曰,禮曹卞家立後事,領相曾爲判義禁時,有所議處矣。上曰,此事不可如此草草,門內外衰麻之說,極可駭也。淳曰,壬子年宋寅明決給後,今又起訟矣。上曰,寅明誤決乎?淳曰,寅明決給,亦有意義,而其後連爲起訟,終未決定矣。上曰,此事不可輕爲決折,議處更稟,可也。 ○李宗城曰,今日夕講姑停,何如?上曰,今日姑停,明日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4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吉州牧使鄭檝,雲寵萬戶李奎文。 ○金聖應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未差,掌令閔瑗呈辭,持平金漢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趙鎭禧,病不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雲寵萬戶李奎文處給送。 ○金聖應啓曰,領敦寧魚有龜,以母墳遷葬事,京畿豐德地,今方下往,而勢將累日經宿,請納所授御營大將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事,遣史官傳諭,都提調摠察事,郞廳發牌,分付。 ○傳于金聖應曰,追惟昔年,宜可顧助,其在事體,亦當行矣。咸原府院君,今已辭朝,葬需祭需,議曹、該府題給,造墓軍參酌題給事,分付。 ○傳于李眞淳曰,咸原府院君給由馬事,分付。 ○司直張鵬翼鍼灸呈辭,傳于金聖應曰,遣鍼醫看病。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鎭日違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院僚不齊,事多苟艱,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趙鎭禧罷職之代,亦爲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罷散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宋秀衡爲執義,徐命珩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趙明翼爲刑曹參判,盧以亨爲禮曹正郞,李益焌爲社稷令,兪最基爲兼南學敎授,申命相爲慶源府使,咸平君泓爲司饔提調,尹陽來爲司宰提調,沈宅賢爲平市提調,李德壽爲內贍提調,洪尙賓爲承旨,鄭必寧爲承旨,金尙星爲副應敎。 ○傳于金聖應曰,副校理望,改擬以入。 ○以尹汲爲兼校書校理,金若魯爲校理,兪健基爲修撰,安相徽爲司成,李{{!|𤲸|⿱兹田}}爲工曹參議,李重彦爲禁府都事,安栻爲泰川縣監,兪最基爲副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判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兵批啓曰,南兵使、全羅左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部將廳牒報,則部將李枝潤,本廳許參時,連三次可否不順,依例汰去。薦主守門將馬起河,亦依例罷職,以懲其誤薦之罪,何如?傳曰,允。 ○以尹陽來爲都摠管,李春躋爲副摠管,閔鎭箕爲羽林將,金夏明爲五衛將,崔星瑞爲曹司衛將,李義煥爲忠翊衛將,朴秀光爲慶德假衛將,李重國爲訓鍊判官,張溟翷爲武兼,尹就履爲僉知,元釴爲僉知,尹殷輔爲同知,李益泰爲忠壯衛將,裴尙度爲方山萬戶,趙東彬爲南兵使,李希夏爲全羅左水使,同知單池百源,大興山城中軍朴震圭,副司直李瑜,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李光瀷、崔龍賢單報gg單付g,司果金時逵、韓箕燦,今加折衝賞加。 ○以左承旨洪尙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因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李璞、李琢等名字,原榜目中付標事,覆啓蒙允矣。癸卯、乙巳兩年榜目,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陳奏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四十一疋內,忠淸道八疋,全羅道八疋,慶尙道十七疋,來五月初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四疋,咸鏡道四疋,來五月十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委,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朝講爲之。 ○李承源啓曰,明日朝講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親病受由外,正言南泰齊,待明朝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崔龍賢,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病狀輕重,連招救療官及該署吏,問之,則以爲一向危重云,而亦不可准信。臣儼,今日開坐,上曹看審,則病勢比前日倍加,氣息奄奄,若將垂盡,無以訊問,待其少差,加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戶曹言啓曰,咸鏡道安邊、德源等地銀店,發遣郞廳摘奸事,旣已定奪矣。郞廳下去時,給馬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守門將書員來言,曜金門入直守門將馬起河,曾爲部將李枝潤薦主矣。枝潤可否不順,起河自知主薦,例爲罷職。入省記後,日暮時徑出闕門,屢次催促,終不入直。莫重闕門,不得一時闕直,受點間以金重采,姑爲代直,而起河本事未出場前,輕先出直,其在事體,極涉痛駭。馬起河,令攸司拿問定罪,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疏曰,伏以臣,猥陳衰劣實狀,兼暴懇迫情理,冒瀆宸聰,冀解將任。而及承批旨,未蒙矜允,敎以帶任有例,仍令安心往來,臣不勝惶駭悶蹙之至。夫將臣之不得帶職出外,法意甚嚴,設或有一二適然之例,終非國體之所宜。每每如此,則臣恐法綱漸弛,紀律漸隳,而至如命召佩往之命,失法之中,又爲失法。雖近地經宿之所,輒必收納者,寔出於嚴密之意。而況臣今行,則地是二日程,日將一望餘矣。揆以公法,尤極萬萬未安,私心悚隕,不敢仍因奉承。玆又不避煩聒,更瀝血懇,徊徨禁庭,顒竢兪音。伏乞聖明,特命遞臣將任,亟收命召,以嚴國體,以安私義,不勝萬幸。今玆給馬之命,出於別恩,雖切感祝,而以私行而貽弊馹路,亦甚兢惕,竝乞收還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佩往事,已有其例,給馬之命,亦遵事體,卿其安心勿辭焉。 ○咸平君泓疏曰,伏以臣,忝在宗籍,偏蒙洪造,節次超陞,班資崇顯,涯分已溢,兢惕恒深。而今春新授資級,尤是曠絶之恩,不惟譾劣無似之身,未堪承當。況又塊苫甫闋之餘,益切悲愴,祗奉命書,徒自感涕之被面而已。仍竊伏念,顯揚父母,人子之至情,榮贈泉塗,國家之盛典。而臣父檜原君臣倫,職是顯祿,今無可加之資,惟是臣本生父監役臣時煌,生前纔沾一命,身後未免埋沒。今臣官位已隆,而祿養靡逮,一身之光寵雖極,而所生之顧復未報。惟有追榮一事,庶可以少伸無窮之情,而常格有拘,不得循例加贈。揆以情理,曷勝摧咽?且臣父曾在肅廟時,特蒙優老之恩,獲授通政階,而緣臣無祿,旋卽棄世,未有實職,墓道凄涼,每念及此,益不勝悲結痛霣之至。伏惟聖明臨御,敦尙孝理,內外朝臣之疏請推恩所生者,輒蒙矜許,已成近例,前後相望,則如臣懇迫之情,亦不宜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玆敢冒萬死瀝血哀鳴,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察至懇,特準所請,施臣本生父贈秩之典,俾伸至情。仍治臣格外干澤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已有其例,令該曹依施焉。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護軍白守一,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訖。宗城讀新受音坊記,自子曰利祿,止書云辟不辟忝厥祖。宗城曰,頃於筵中,有拔去子云下吐之命,而小臣未及聞之。故今日欲爲定奪拔去矣。上曰,頃已下敎矣。上讀新受音。寅明曰,坊者,有堤坊之意,亦有表準底意,此篇皆所以示民坊也。弼載曰,坊記專爲坊民之欲,故節節皆稱以此坊民。蓋帝王,以禮樂刑政,以坊人欲。人欲不行,而天理粹然。父子長幼之倫,各得其序,而風俗歸厚,則坊民之極效也。論貴人尙技之文。宗城曰,有德者,與共天祿,與共天職,則此貴人而賤祿也。技與無他技之技同,有能者,車服以寵,則此尙技而賤車也。至於君子小人之分,在於約言先言,故用人以言行爲先也。寅明曰,用人以言語,則易於眩亂,故取人以言,常患有失。有德者,無所事於言,而有言者,多不足於德,故國家取人之道,莫如務實也。上曰,技字與他技之技,有異矣。寅明曰,能者,在位之意也。論上酌民言之文。寅明曰,酌者,酌事理之當然也。弼載曰,天上施者,下民視上所施,如天所降也。宗城曰,下不天上施則亂者,如上下陵夷,敎令悖乖。則上之所敎,有不敢從,上之所令,有不可施,如是則豈不亂乎?參酌民言,擇其善而從之,則下天上施也。弼載曰,與舍己從人,執兩端用其中之意同,如此則民心悅,而天上施矣。上曰,然。論過則稱己之文。宗城曰,此專以在上者言之。在上者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化自躬行,至於不言不爭,則豈有凶咎之事耶?上曰,然。論善則稱君之文。宗城曰,此專以臣子言之,在人臣之道,雖當如此,而人君若欲其臣專稱君善,則容悅媚諛之言,日進於前。而所謂君出言,自以爲是,卿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矣。上曰,雖然,非言於時君之前,乃言於外也。弼載曰,《尙書》本意,則成王但稱君陳之如此,而先儒猶以爲失言矣。上曰,成王獨謂君陳,非謂人臣之道當如此云爾,則似非成王之失言矣。弼載曰,此殆同於漢高所謂李斯善則稱君,過則歸己之言。故眞西山以成王此言爲失矣。論從命不忿。宗城曰,微陳人子事也。至於臣之於君,犯顔敢諫,有所不入,然後有微諫也。寅明曰,人君當以此自反,人君之道,太上不諫亦入,其次從諫如流,其次微諷則從之。此人君之所當自反也。若人臣之道,固宜面折廷爭,而諫之不從,然bb後b有微諫。微諫者,君臣之不幸也。臣最蒙恩遇,受知之深。人誰如臣?而至於筵中,或有惶恐未能盡達之事。況恩遇之不及臣者,安能敢於進言,而盡其所懷?誠願聖上,假以辭色,導之使言,毋使臣隣,有有懷不陳之歎焉。上曰,當各別內省焉。弼載曰,勞而不怨,人子之道,當如是。而至若君民之間,異於父子,爲人君,撫恤萬民,德洽民生,以逸使之,然後百姓無怨。今日民生之困悴已極,豈能勞而不怨乎?寅明曰,三代聖王,子惠萬民,故民雖勞而不怨,如文王經始靈臺,萬民子來是也。上曰,勞而不怨,孝子事也。爲子亦難,況臣乎民乎?西銘以國與民,視爲一體,而有主恩威之異,則君民之間,雖如父子,而恩威之行有異,在上者不盡其爲父母之道,而以人子猶難之孝,望之於民,寧有是耶?弼載曰,聖敎誠然。使申生而恭者,果何如耶?論辟不辟忝厥祖之文。寅明曰,孝者,能敬爲上,能養爲次。至於人君之孝,不可專以能養能敬言之也。惟在盡人君之道,澤洽民生,功光祖宗,則孝莫大矣。故此言辟不辟忝厥祖。蓋不盡人君之道,爲不孝之大者也。上曰,所奏誠好。宗城曰,小人之孝能養也。君子之孝能敬也。帝王之孝,則承治平之業者,肯構肯堂。當多難之會者,匡復舊物,克保先基,不墜令緖者,是大孝也。論利祿先死先亡之文。寅明曰,死者易忘,亡者易遺,故愼終追遠者,不忘死也。不泄迹,不忘遠者,不忘亡也。生者、存者,見聞之所逮也。死者、亡者,所不聞所不見也。利祿必先於所不聞所不見者,忠厚之至也。故臣下亦有興起感發之效,而能不偝矣。或有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者,甚者唐德宗之於陸贄,與同患難,共濟艱危,其後不知陸贄之所在,亦何論於先死先亡之義耶?上曰,所奏誠好。宗城曰,賈復功不如鄧禹,而論功行封時,復已死,故光武加封三縣。黃權奔魏,先主待其妻子,有加於在蜀時,此利祿先死先亡之意也。臣頃以先正臣李珥,《聖學輯要》進講時,亦以賈復、黃權事仰陳矣。今此文義,尤爲相合,故又此陳達矣。蓋爲人臣之道,豈可望報?而中人以下,待勸而興,知事言是也。凡人臣之死亡者,人君宜有先施之典,而況爲國而死者,尤當軫念。雖以今日言之,忠臣之後,安知其無號無告者乎?願聖上各別惕念焉。上曰,儒臣以黃權、賈復事陳達,予亦有感於心。戊申年有軍功之類,門戶之顯著者,或不可忘,而微賤者,何能盡不忘之乎?戊申年有軍功之人,已死者錄用其子孫事,分付兩銓,亦爲分付諸軍門。{{*|出擧條}} ○上問承旨曰,南德夏脫喪乎?金聖應曰,已脫喪矣。上曰,德夏渠則非矣,而延年之忠,予嘗嘉歎,德夏敍用,可也。 ○李宗城曰,今因文義,聖心感動,至有戊申軍功人已亡者,子孫收用之敎,聞此德音,死者亦必感泣矣。又請以平日所欲達者仰達。海恩府院君吳命恒橫遭人言,逬處江外,觸寒感疾,數日而死,人皆至今悲之。其弟命新不幸有所遭,而名出賊招者,前後無限。旣知其誣,則不可執以爲瑕累,亦宜無彼此之殊?而命新則栖遑外郡,瓜期已滿,而尙無宿硏檢擧之事,誠甚慨然矣。上曰,此事亦欲下敎而未果,今副學發端矣。元勳之意外喪逝,至今愴歎。吳命新所遭,事旣虛妄,豈有可論?當初亦無補外之事,而以承旨入來,則翰注有逃避者,命新因此不安而遞,仍除外邑,雖謂之補外,可也。世道之怪駭至此,如申致謹許久在外,今始內遷,則臺諫論之。故爲銓官者,亦不能不趑趄於檢擬之際矣。其姪彦胄,亦因此不能無臲卼不安之色矣。寅明曰,彦胄則無見枳之事矣。上曰,雖不見枳,似有不自安之意矣。吳命新如前檢用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擧條}} ○宗城曰,申致謹,臣之友也。臣御史北道時,以致謹送馬泰徵事,問於咸興判官,則以爲此事本無明訂云。設有送馬之事,至如戊申賊陣中得此馬之說,極爲虛妄。若一如臺言,則渠安敢不入玉堂而已?當初寅明之一番拔出於玉堂之望者,本非枳之,而今以檢擬淸望,臺論如是,極可慨然也。寅明曰,有過則警之而已。不必以疑似之事,久爲廢棄也。上曰,以文官,送馬武臣,則謂之失體,可也,而泰徵逆心,辛壬以後,醞釀許久。雖有先見之明,安知他日之爲逆乎?王衍識石勒,人皆謂先見之明,而予則以爲王衍催石勒,反有何益乎?致謹曾論泰徵之失,或以爲先知泰徵之逆心,此則過矣。而至於助泰徵爲逆,寧有是耶?若如洪啓裕等所言,則豈特不入玉堂之望而已耶?此實近來之弊習也。 ○宋寅明進伏曰,補中益氣湯,服之有益乎?上曰,姑不可知,而憺憺者稍勝矣。寅明曰,眩氣,如何?上曰,昨晝猶有往來之漸矣。今日則快無往來之事矣。 ○宋寅明曰,北關內奴婢身貢代,八邑災減代,竝計輸送事,前有下敎,而此有大段掣肘處。當初一依庚子條定式之敎,旣出於慮其年年增加,欲爲撙節之意。而若竝與災減代送之,則比之卽今應送之數,元無所減。且以辛亥、己酉等年條觀之,則其所輸送,不過爲二千餘石,以其有災減故也。今此定式,勢將行之於永久,則此後雖災減之時,應送減於庚子,而一依庚子數多之條而送之,亦豈不難便乎?臣意以爲災減代,姑勿擧論,一依庚子輸送實數而定式,何如?上曰,事勢然矣,依所達爲之。寅明曰,元貢旣依庚子定式,則役價宜無異同,亦當依庚子數,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鄭履儉曰,臣昨以江華船頭浦畓,參酌劃給於鼎足山史庫守衛傳燈寺僧人,使得歲收數十石穀之意,有所書啓,而令該曹依施事,命下矣。但此畓,本自江華府築堰作畓,而當初物役不逮,貸用兵曹米木。故自兵曹姑爲收稅,以償其所貸之物。而旣是自江華府築堰者,則江華府卽其主人也。今雖分付該曹,不可不使江華知之,一體知委,使之量宜劃給,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頃日下雨時,適披覽奏議於殿退欄檻間,厥後內官,不爲收置,雨灑沾濕。內官恐其不卽藏守之罪,從中捧授於冊色書吏,改其粧䌙,其事雖微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內官罷職。{{*|出擧條}}諸臣以此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未時,上御宣政殿,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都摠都事李培源,內資奉事李顯行,司宰奉事張海翼,司畜別提崔翼齡,典設別提柳尙徽,同爲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對。培源進伏。上問職姓名,培源曰,都摠都事臣李培源。問履歷,對曰,戊申春別試武科,禁衛哨官,出六後除拜訓鍊院主簿,今爲都摠都事矣。問職掌,對曰,五衛革罷後,別無大段所掌,而以入直監軍而已。中日則都監軍士及武藝別監試才,或內入直軍士摘奸而已。問所懷,對曰,本府不無些少弊端,而堂上主張,故小臣則今無所達矣。培源退,顯行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內資奉事臣李顯行。問履歷,對曰,壬子十月都政,除授光陵參奉,甲寅二月都政,移拜本寺奉事矣。問職掌,對曰,酒、油、淸。問遺在,對曰,燒酒一千七百六十四甁,香醞四百四十三甁,淸蜜九十二石十斗二升,眞油一百二十五石三斗八升矣。問所懷,對曰,本寺雖有些少弊端,與提調相議變通,故別無所達之事矣。顯行退,海翼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司宰奉事臣張海翼。問履歷,對曰,壬子六月,莊陵參奉除授,癸丑六月,陞拜本職矣。上曰,京人乎?鄕人乎?金聖應曰,訓鍊大將張鵬翼之弟也。上曰,然耶?問職掌,對曰,魚物。問所懷,對曰,雖有弊端,與提調相議陳達,今何煩達耶?海翼退,益齡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司畜別提臣崔益齡。問履歷,對曰,初授通禮院假引儀,陞拜兼引儀,今方待罪本職。問職掌,對曰,掌養飼雜畜宴禮時所用及使客支供諸般等事。問遺在,對曰,猪一千三百八十五口,羊二百八口,羔三十五口,唐雁七十一首,鴨子一百二十四首。問所懷,對曰,或有弊端,則本署有提調,故隨事變通,今無所達矣。益齡退,尙徽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典設司別提臣柳尙徽。問履歷,對曰,丁酉七月,初授禧陵參奉,除授宗廟奉事,長興庫直長,遷轉造紙別提,移授義禁府都事,轉拜文義縣監,卽今待罪本職矣。問職掌,對曰,掌遮帳。問所懷,尙徽啓曰,本司行用遮帳改造之規,當初三年一改,而近因經費之不敷,辛亥年自廟堂,五年一造事改定式,而該曹依前防塞,卽今完件甚少。前頭排設稠疊,則必有生事之患,特令該曹,一依改定式,題給物力,惶恐敢達。金聖應所啓,典設別提柳尙徽敢請遮帳改造事,分付該曹,特給物力之說,殊涉煩瑣,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輪對官引見罷後,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上曰,判決事誰也?宗城曰,金在魯之兄金希魯也。上曰,金希魯同爲入侍。上讀新受音,自子云父母在,止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論言孝不言慈之文。宗城曰,常人之情,溺愛者多,盡孝者少,此章切中恒人之病也。上曰,孟子言人少則慕父母,有妻子則慕妻子,五十而慕,予於大舜見之矣。此極言天理人慾之分,而與此章薄孝厚慈之戒,相類矣。寅明曰,孝慈皆原天理,而孝於親甚難,慈於子猶易者,人情之通患,而亦或有不慈者,蓋以天理之都喪,而人慾之交蔽也。上曰,此乃私欲也。故人心危道心微,精一執中之訓,正欲坊其私欲之危也。論脩宗廟敬祀事之文。寅明曰,聖人立敎,曲盡縝密,事死事亡,禮意咸備,如《易萃卦》,言王假有廟,言以己之精神,聚祖考之精神。此所以敬祀事也。上曰,聖人立敎,森嚴可畏,凡人事死,不如事生。今日君臣,恐亦俱未免此患也。此聖人所以立此事亡之禮,使不至忘親之歸也。宗城曰,臣本以蠢愚,待罪經幄,其於聖人制禮之意,何敢與議,而惟以宗廟饗子孫保之孝,切有望於聖上也。弼載曰,此言朝廷敬老,則民作孝。以此觀之,朝廷爲四方之根本也。上曰,所謂上老老而民興孝者,是也。弼載曰,示民有事,謂民事之敎示也。寅明曰,事卽事亡之事,非謂民事也。上曰,事亡之事爲是。論醴酒在室之文。弼載曰,以醴酒爲首,卽大羹玄酒之意,所以不忘本,而務其實也。非獨祀事爲然,王政亦當務實,用人亦宜只取純朴也。上曰,然。論諸侯薨而不葬之文。上曰,此齊桓尸蟲出戶之類乎?宗城曰,卽爲此事也。上曰,《禮記》有中庸、大學之篇名何也?宗城曰,庸、學,本《禮記》,而程子表出之,此程子所以有功於聖門也。上曰,然。宗城曰,今日則一日再講,故行數頗少,明日則稍加行數,何如?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南德夏有敍用之敎,故出問吏曹書吏,則德夏職牒,尙未還授云矣。上曰,南德夏職牒還給,{{*|榻前下敎}}上曰,庚戌二月有免賤公事,下掌隷院備忘矣。今有考見事,庚戌年二月望前後日記入之。判決事金希魯入侍。上曰,判決事年今幾何?希魯曰,六十二歲矣。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順安安定館婢永切還賤回啓事粘目,此只是僞造圖出該院乎?抑竝與備忘,而僞造者乎?希魯曰,朴順才旣已逃躱,公事之僞造,或圖出與否,無以詳知,而備忘則雖非僞造,其中元氏等,乃是備忘中所無矣。且雖是從自願免賤,而西北則例不得爲之矣。上曰,西北規例姑勿論,今見《政院日記》,當初備忘中,元無吳氏、元氏,此便是僞造備忘也。啓下公事之僞造,亦自有其律,而此則竝與備忘而僞造,與向來啓字僞造者同矣。情狀絶痛,不可不各別譏捕,依法重繩矣。希魯曰,順才卽是本道人,自京有難譏捕。臣今親承聖敎,當以此移文,知委於本道監司處,以爲各別譏捕,期於必捉之地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4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道元{{*|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夜五更,月暈廻火星。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兵曹判書尹游鍼灸呈辭,傳于洪尙賓曰,遣鍼醫看病。 ○鄭必寧啓曰,今日朝講時,領事領議政沈壽賢,來詣闕下矣,因正言南泰齊上疏,出去,時刻已迫,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持上疏入侍。 ○傳于洪尙賓曰,朝講停,晝講爲之。 ○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出往城外,仍史gg使g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于鄭必寧曰,命召,遣史官傳授。 ○李承源啓曰,刑曹方有重囚究問之事,而判書趙尙絅,呈辭受由,參判趙明翼,時未出肅,參判趙明翼,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朝者別諭,罄悉予意,書啓之上,方切抑鬱。又觀喉院之稟啓,卿出城外,至納命召,愕然之極,良欲無語。噫,此等之說,以卿休休之量,何足掛齒,而不顧國事,自輕去就,卿須體朝者心曲之旨,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入城事,更爲傳諭。 ○假注書崔龍賢改差,代金道元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夕講爲之事,命下矣。副提學李宗城,陳疏出去,副修撰任珽,陳疏入啓,副校理兪㝡基,牌招不進,校理金若魯,來詣闕下,今方陳疏云。夕講時刻已過,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此備忘,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副承旨李承源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老悖昏耄,苟蹲不去,終至於公議峻發,貽辱朝廷,此實國朝輔相所未遭之羞恥也。撫躬慙悼,祗自恨其滄浪自取而,不意近密之臣,臨傳恩諭,慰勉備至,至有偕入之命,不知滓濊賤臣,何以獲此於君父之前哉?稽手奉讀,自不覺其涕淚之橫集也。顧臣所遭,實關國體,一日仍縻,增國家一日之恥,至於區區私義,有不假論也。惟願亟正臣羞辱國家之罪,以謝國人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書啓,大臣出去城外,臣旣承偕來之命,仍爲隨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在謫之遭親喪者,許令歸葬,已有定式施行之命矣。卽接全羅監司狀啓,則臨陂縣定配罪人吳彦賓,今四月初三日遭父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保放罪人鄭潤先,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二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因義禁府啓目,史官宋敎明處,令本曹發緘取問事,蒙允啓下矣。宋敎明,方爲京畿都事,依例發關緘問,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以昌城等官居良人林中化女四歲兒等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今日筵中,猝被憲臣之論斥,至目以黨論之人,私心慙悚,已難自勝,而事端轉輾,館僚譴遞。究厥所由,皆以臣故。噫,臣本不肖,樹立無素,公心誠意,曾不能見孚於同朝,則不知者之斥臣云云,何足怪也?第其區區建白之意,實在於擇大中而堅守,消淫朋而致治,其言雖微,其心誠苦矣。雖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俯垂鑑燭,不以爲罪,柱後惠文,駁論森然。其言之得失,臣不敢論,只以朝體言之,咫尺前席,臺諫有言,廉義所在,豈敢爲淟涊蹲冒之計也?臣非是悻悻見面,故作此徑情過分之擧,卽所以重臺議也,存事面也。私義公體,固當如此,玆敢冒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卽賜鐫遞,以伸微尙,仍勘郵罰,以嚴國綱,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惶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庸虛蹇拙,百不猶人,一切言議之地,自知其決難堪承,而怵畏分義,間嘗一再應命,語默失宜,動被呵斥,擧止疎繆,輒致顚沛。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杜門屛跡,庶可爲自靖之圖矣。不意玆者,復叨諫省新除,繼以朝講有命,牌召臨門,而顧此蔑效之地,勢難苟冒,僨敗之蹤,理宜控免,玆敢隨詣闕外,略申籲號,乞賜鐫削,以安區區私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事關大體,不能終默,輒此附陳焉。臣聞人主之職,在於擇相。況今天災時變,危亡之刑gg形g,日甚一日,其扶傾補敗,弘濟時艱,只在於輔相之得人,而顧今領揆耄昏,頗不任事,一國之人,無不爲憂,而無敢爲殿下一言者,夫忠厚老成,國之大寶,殿下必欲圖任,聖意甚盛。臣非敢沮殿下此心,而但非德望素重,志慮不衰之人,則徒有伴食之誚,實無鎭物之功,此臣之所bb以b爲憂歎者也。惜其知恥有素,而守義不堅,兩次引入,皆不免迫於嚴命而復起,此亦殿下之過也。臣謂宜以禮進退,以全終始之恩焉。今日可言者甚多,而惟此一事,實係國家之安危。臣以疎遠之蹤,固知言發而禍應,然區區願忠之誠,不能自已,鼎鑊斧鉞,實所不辭,惟殿下矜其志而納其忠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入啓還下。 ○副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卽伏見下政院備忘記,有正言南泰齊遠補之命。臣切不勝驚歎憂慨之至。噫,殿下於前冬,特頒大誥,洞開言路,一國之人,擧皆欣欣,以爲從今以往,讜言日聞,漸復祖宗盛時之氣像,而前後進言者,或懷私意,或毛擧細事,無一人直言正議,仰副殿下虛竚之聖心,此中外之所共慨惜者也。今泰齊,以疎遠一新進,不顧一身之利害,急於願忠,慨然陳章,敢論當軸之首相,毋論其言之當否,此亶出於一片赤心,則殿下所宜優容寬假,以奬敢諫之氣,而乃反嚴辭摧折,譴斥於海島烟瘴之地,處分猝遽,景色愁沮。此雖出於敬大臣之意,獨不思迫逐言官,大爲聖德之累耶?且今私意橫流,習尙不佳,牽制畏愞,顧瞻搖漾之風,已成朝廷之痼疾,求其不拘時俗,不怵禍福,敢爲殿下達一國之公議者,只有一泰齊而已。其疎戇狂直,實亦可尙,殿下奈何忍棄之於絶海之中,使有生行死歸之歎耶?況諫官斥補,本非聖世之美事,言路通塞,亦係國家之安危。臣職在論思,目見聖上之過擧,不忍終默,敢效一言,伏願亟收成命,以光聖德焉。臣治疏呈院,已半日,而承宣故事遷就,不卽捧入,臣誠莫曉何意。今於召牌之下,隨詣闕外,更拜原疏,未免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屛營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入啓還下。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南泰齊怪駭之狀,已諭於處分備忘中,則敢拾洪啓裕護申晩之習,若是請焉,已涉異也,而懷挾私意者誰,一片赤心者誰?其關係體統非細,則敢稱公議,許以忠慨,尤可駭也。況夕講有命,特命牌招,則營護爲事,侵斥喉院,無端違牌,使法講中止,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副修撰任珽遞差。 ○甲寅四月二十二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南泰齊原疏上之。必寧跪進,上覽後曰,正言南泰齊,爲先遞差。命承旨書備忘曰,世道乖悖,擧措輒駭,于今南泰齊而極矣。臺閣者,人主之耳目,朝廷之儀則,其語君也,人主動色,其語相也,宰相待罪,其事體豈不重乎?大抵大臣,在一人之下,居萬人之上,非擅弄威權,關係惡逆,則自古爲耳目之官者,不過就事論事,相規警而已。豈一泰齊,尋常下語,若論庶僚者乎?尤況老昏,頗不任事之目,若非衰吏微官,則雖重宰,在同朝相敬之道,決不若是。於大臣,焉敢惟意下筆?其中以禮進退之說,卽掇拾往者下廟堂飭勵之意。目今雖鼎席不備,朝象泮渙,豈可以官師相規,深責耳目之官,而此則不然。觀其疏,則無他深惡可知,而於其體,則虧損朝體大矣。無他深惡,自虧其體,其心可知。此等之類,不可不嚴加痛懲,以勵朝體,以防傾軋。不若此,豈講坊記之意哉?前正言南泰齊,珍島郡守除授,卽令辭朝,赴任日子,令道臣狀聞,而時任郡守,遞付京職。書訖,上命書別諭曰,噫,世道怪駭,人心淆薄,甚至於傾軋朝廷,迫逐大僚,爲能事,可勝痛哉?今南泰齊之語卿者,絶悖無義,詳諭處分備忘矣。無他開釋之敎,而此亦因予之過。噫,卿之篤老,予豈不知,而年雖篤矣,筋力尙旺,志本忠厚,臨事堅確,此予所以終始敦勉,必欲倚任者。若泰齊之言,年少氣銳,白面鼎席而後,可副輿情耶?此不讀《尙書》黃耉老成者也,何可足責?頃於朝講,以坊之文義,縷縷爲辭,今日朝講,若是被斥,習講屬耳,稟啓遽上,恒日待卿,其若誠信,此等怪論,何敢闖上?此乃予之過也。顧今國事,良欲無語。此等之態,雖三尺之童,豈可不知?以卿忠厚之心,休休之量,何足掛齒,而蒼黃以去,反傷其體乎?玆遣喉院之臣,喩予慇懃之意,兼示過予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顧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承旨傳諭于領相,仍與偕來。書訖,必寧自備忘讀下一通。上下敎曰,朝講停,晝講爲之。又敎曰,近來人妖物怪多矣,而泰齊則以堂后,任事頗久,予意以爲非怪異者矣。此疏必喪性而爲之矣。必寧曰,臣亦知泰齊之爲人,不至如此。今日此擧,體統所在,誠可異矣。仍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掌令閔瑗同爲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掌令閔瑗,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金道元,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夏原君杞,武臣副護軍崔綱入侍。自子云升自客階,止猶有弑其父者。宗城曰,此章承上章喪禮爲言,而引《魯春秋》爲言者,未畢喪三年之制而見弑,則不稱君,蓋所以嚴尊君之制,而亦民之不敢爭故也。弼載曰,此章卽初章命以防欲之義,而與《春秋》定一尊之義同矣。殺字以如字讀無妨。奚齊未吉喪而歿,故《春秋》書法,待之不以君之義,而大抵下犯上爲弑。奚齊雖不得稱君,旣君之子,則讀以弑字亦好矣。上曰,奚齊亦君之子,而下旣弑上,則以弑字讀可矣。寅明曰,殺字以如字讀無妨,而上敎則實在於尊君之子,以弑字讀亦可也。自孝以事君,止卜之日稱二君,宗城曰,此言孝悌之道,而有君不謀仕云者,臣之愚見,則以爲春秋之世,爲人臣者,朝楚暮齊,元無一定之君,故但有其君而已,至於仕官之道,不必謀,而惟卜其仕之日,稱二君。蓋二君者,其所以爲其君者,不亶一而已矣。臣則註疏多舛駁不可信,以此看爲好矣。弼載曰,孝以事君者,卽移孝爲忠之義,弟以事長者,卽敬兄敬長之義,而不謀仕一句語,上番所達非矣。太子之位,視膳問寢之外,不可干與軍國事,故曰不謀仕。惟卜之日云者,古重卜筮,故臨卜之日,始乃稱二君,註所引卜貳圉者是也。宗城曰,若如此解,則仕字豈不可疑乎?弼載曰,仕字《詩傳》中,作事字者,非一二處。此所謂不謀仕云者,卽不謀國事者矣。寅明曰,此章如上番所解者甚曲矣,當如註疏所解,義甚通矣。上曰,然矣。副學所達,亦有見,而二君云者,指君之貳而言矣。自喪父,止民不疑也,宗城曰,此章言君臣父子之義,初無二致,至於喪制,三年之禮,無異同。於父喪,旣盡三年之制,故於君喪,亦盡三年之制矣。示民不疑,所以定民志也。上曰,然矣。弼載曰,父喪君喪,當盡三年之義者,在禮如此,而自《春秋》以後,喪紀大壞,父之喪,旣不能行三年之禮,況君喪乎?朱子君臣服議,君喪之禮大備,而其後亦未能盡行朱子之議矣。至我肅宗大王,取朱子之議,定君喪之制,而纖悉俱非gg俱備g,此所以本朝制作之卓越千古者矣。上曰,然矣。自父母在,止示民有上也,宗城曰,此章乃父母在,其身不敢自由之義也。弼載曰,爲人子者,其身卽父母之身,東西南北,惟父母所命,故此所以不敢有其身也。上曰,然矣。爲人君者,尤不可不體念此義,惟能繼述祖宗之憲章,常恐或墜其基緖,亦不敢有其身之義也,而人臣之義亦然,不墜乃祖乃父之遺訓,克紹其家聲者,於父母,豈不有光乎?宗城曰,聖敎至當。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卽人君之孝也。自故四海之內,止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宗城曰,此章卽天子一統天下之謂也。弼載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處王土之內者,雖室屋之微,人臣不敢自有矣。自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止民猶貴祿而賤行,宗城曰,此章無他義,惟言民不以利祿爲重,而先事功也。弼載曰,此章中無辭而行情一句語,儘合加意細究矣。人之性本善,而情之發,有善有惡。伊川曰,情旣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情熾性鑿,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可不懼哉?此尤人主之所當體意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禮之先幣帛云者,卽孟子所謂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之道,事事物物,無處不在,而敬之爲德大矣。帝王修齊治平之大要,敬爲之本焉,此人君所當體意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一句語,此章所引,則與《詩》本文不同,而人君用人之道,無求備於一人,義亦同此矣。上曰,然矣。自子云夫禮,止自獻其身,宗城曰,此章以下,卽別男女重婚姻之義,雜出於《曲禮》等諸篇,伏想自上,已領會矣。弼載曰,章疑別微,禮之用也,而男女之際,尤有大焉,故別之一字,所當着意者也。宗城曰,男女之有別,禮之所重也。我朝先正臣趙光祖,當中廟求治之日,爲風憲之長,纔七日,而行路男左女右,至今傳誦。爲國以禮,則化民成俗之驗,有如此者矣。上曰,然矣。弼載曰,蓻麻如之何gg蓺麻如之何g一句,註疏則曰,豳風伐柯篇,而伐柯篇,無蓻麻如之何gg蓺麻如之何g之句,齊風南山之篇有之矣。自子云取妻不取同姓,止非祭男女不交爵章及寡婦子之章以下,宗城曰,此章以下諸章,皆男女有別之義,而別無他新義矣。弼載曰,取妻不取同姓云者,其姓氏之所同也。與我國之只同姓字者不同,而夫子對陳司敗,以昭公知禮,不敢諱於《春秋》者,蓋書法不隱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非祭,男女不交爵云者,卽曲禮所謂非祭男女不相授器之義也。上曰,然矣。弼載曰,諸侯不漁色之句,垂戒意甚明。蓋風化之本,實係於男女之別,此人主之所當取則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上章二君云者,卽君之貳云者也。貳者副也,副者預備者也。太子之於國家,其重如此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日所講中,君子不盡利,以遺民云者,先王之政,蓋如是矣。民窮財盡,則國不亡者幾希矣。自祖宗朝以來,每以不盡利以遺民之義,爲養民之本,故不害爲藏富於民矣。卽今山澤之利,盡入於折受,地無遺利,民生之倒懸益甚,國家之窘乏已極,豈不重可寒心哉?宗城曰,祖宗朝爲治之法,則每以不盡利以遺民之義爲本,而以司䆃署gg司䆃寺g一處言之,壬辰亂後,猶有餘儲三四千石云,其他可推而知也。以此觀之,今日國儲之蕩竭,誠懍然寒心矣。上曰,然矣。 ○掌令閔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 ○初仕之職,卽他日臨民之階,其不可不擇差也,明矣。厚陵參奉文道濟,矇不識事,全無官員貌樣。本陵左右,卽松都、江華陵卒輩,與兩處民人,作爲契坊,家材鹽柴,任意斫出,斧斤日入,身爲陵官,漫不知爲何事,莫之禁焉。如此昏懦不職之人,不可置之齋郞之列,請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上曰,依啓。司饔直長李泰翼,爲人賤陋,全不謹飭,及授本職,多行不法,進上事體至重,而受出錢木,半歸於私,磁器闕封,其數甚多,及至拿問,飾辭彌縫,同列羞與爲伍,吏隷莫不怨罵,恬不知(知))愧,晏然行公。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衣冠之列,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果若所論,殊極可駭。其所浮謗,亦難準信,先令金吾,拿問處之。順安縣令尹尙遠,爲人闇劣,全無士夫樣子。及授本縣,日事沈酗,吏緣爲奸,昏不省事,坐衙全沒體貌,待吏有若儕友,至與官屬對坐,爲雜技賭酒肉,以此爲樂,恬不知愧,西來之人,無不掩口,累登臺章,至今倖免。請順安縣令尹尙遠罷職。上曰,文官乎?蔭官乎?李宗城曰,蔭官而古相尹趾善奉祀孫也。上曰,何其甚耶?無乃風聞過耶?遠外風聞,未可準信,更爲詳察處之。 ○閔瑗避嫌所啓,臣言議巽軟,不能見信於君父,論一二蔭官,下詢其先代之誰,其不賜快允,臣何面目,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所引嫌,殊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 ○宋寅明曰,弘濟院傾圮處,小臣明將親往摘奸,而南別宮西宴廳,曾無傷破之事,忽然頹壓,誠甚可異。且聞平壤風雪之變,極其非常云。可驚可慮之事,非止一二,而領相意外有所遭,蒼黃出去。國事如此,未知何以濟此耶?上曰,泰齊事極可駭然。出入堂后者久矣,謂其人不如此矣,今忽爲此,必是失性而然矣。事若微細,而關係非常。國綱之壞損如此,將無以振之矣。寅明曰,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也。大臣有失,則臺諫固當論之,而設有發啓請罪之事,一司不敢獨啓,有簡通一會等許多節次,其事體之若此矣。亦或有陳疏論劾之規,而豈有單擧徑列,請其斥退,如微官庶僚之汰去啓辭者乎?國綱事體,決不當若是,良可寒心。李廷濟曰,小臣立朝許多年,未曾見如此事矣。豈意如許紀綱乎?宗城曰,近日聖上,連設法講,至於朝講,尤是盛擧,而屢次設行,不但臣等之與有榮焉,人情莫不欽頌矣。今日則習講纔訖,臺疏遽上,使大臣,顚倒出去,不但景色之不佳,朝講盛擧,又將間斷,實爲慨然。南泰齊之事,誠如聖敎,若非失性者,豈如此乎?蓋近來士大夫風習怪駭,若欲改頭換面,則必爲此事,若立功者然,世道如此,尙何言哉?臣下不當以黨色等語,陳達於前席,而用舍黜陟之際,不可不先辨其情僞,故臣敢爲此言矣。上曰,予固已料此,故朝者處分時,有其心可知之敎矣。又曰,洪啓裕,是洪禹傳之子耶?廷濟曰,此乃洪禹傳之姪,而故縣監洪禹偁之子也。上曰,啓裕向日事,誠怪駭矣。其日避嫌,應有退待,故予心以爲臺諫,當退待後,請留門,卽爲出去矣。不爲退待,而乃發啓,作可駭之擧矣。予於朝臣,不知誰某之爲誰某,而頃日見金尙重之疏,始知之矣。尙重之疏亦非矣。何必如是乎?宗城曰,十九日下敎,雖父子之間,戒勿相傳,故外人固多不知,而以前日聖敎中,定君君臣臣之綱等語觀之,可見義理昭然,如日中天,而護黨之輩,不信聖敎,必欲使十九日下敎,歸之不可知之域,可謂無嚴之甚,而以昨日違牌坐罷玉堂敍用事觀之,殿下處分亦不嚴,壞亂朝廷之輩,以開其復用之路,因此繼起者,將不勝紛然矣,豈不寒心乎?上曰,以申晩等敍用事,欲有下敎,而昨日晝講相値未果矣。上敎未畢,閔瑗前伏曰,臣有所懷敢達。殿下以去黨習,至誠申勅,而李宗城以諸臣蒙敍之不當,有所陳達,此皆專出於黨習,黨習何時止息乎?金尙重之疏,專事黨伐,而宗城不言其非,只以吳瑗、權爀、洪鳳祚等不宜敍用之意陳白。所好則護之,異己則斥之,此莫非黨習。殿下申勅之意,果安在哉?臣竊慨然也。上曰,宗城所達,亶出肝膈,而目之而gg以g黨習者,是黨習也。此所謂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者矣。弼載曰,晝講入侍臺官,啓辭畢後,宜卽退出,而瑗則不退。且無論宗城所達之如何,而上敎未畢,如是汲汲爲言者,掌憲事誠甚非矣。上曰,掌憲事非矣,侍臣之又如此陳達者,俱非矣。君臣一堂之間,猶尙如此,他可知矣。掌憲及侍臣,竝遞差。 ○副提學李宗城所啓,副應校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晝講入侍時,夕講爲之事,榻前下敎。掌令閔瑗,副修撰朴弼載,竝遞差事,榻前下敎。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副修撰任珽,竝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式暇}}。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李眞淳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執義宋秀衡未肅拜,持平金漢喆未肅拜呈辭,掌令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停。 ○李眞淳啓曰,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有枳子封進之事。雖出獻芹之誠,而依例進上之外,有此別進上,其在事體,實涉猥屑,推考,何如?傳曰,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傳啓中燁、{{!|𪸸|⿰火典}}等事,臺諫則依前書送大槪,而注書草冊中,元無燁、{{!|𪸸|⿰火典}}等事傳啓書錄之處,問于上下番翰林,則皆以爲他啓,則竝批答盡爲列書,而此啓則元無記錄之事,似是臺官,落漏於傳啓之際。自堂後,以不得書入之意,往復於臺諫,自爾遲滯矣。臺臣則以爲連啓,史官則以爲草冊不記之啓,不可書入云。燁、{{!|𪸸|⿰火典}}啓辭不得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不傳啓則無疑矣。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珍島郡守申震熽,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趙世垕爲掌令,李錫杓爲正言,趙漢緯爲副修撰,趙尙命爲副修撰,宋日贊爲禮曹佐郞,李光進爲厚陵參奉。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李義豐、李命祥、洪禹錫、都永夏,單付副護軍,閔瑗、宋徵啓,單付副司直,任珽、朴弼載,單付副司果。 ○左副承旨李承源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近侍之臣,隨臨於城外逬伏之中,傳宣聖諭,委曲勤摰,至有偕入之敎,不知逋播賤臣,何以徼此恩寵於衆棄之日也?感激兢惶,不知死所,而至若微臣區區踪地,更無去就之可論者,惟願亟收誤命,以尊國體而已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bb官b傳授。 ○李眞淳啓曰,副校理尹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金聖應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翼,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纔已承牌入來,而晝講時刻已過,今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時刻已過,停,夕講爲之。 ○傳于李眞淳曰,昔夫子,其不時不食。今濟州牧使封進枳子,乃不時之果,非薦新之物,則事涉猥屑,徒貽民弊,令廚院下送,後勿封進事,分付。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金道元,自去夜,疝氣上升,昏窒不省,症勢危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姜杭爲假注書。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夕講,命下矣,有前眩氣,不得爲之,夕講停。藥房若無時問安,則東朝似爲軫念,今日則勿爲問安,明日問安日次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六陵火巢內,自春夏以來,略有虎行之跡。未見作害之事,而且今草木方盛,難於搜捕,又當農務方殷之時,發民有弊,故姑未擧報矣。今自泰陵、康陵內搜捕以後,昨今日六陵內,虎跡縱橫,不啻狼藉,前頭傷害人命,極爲可慮云。陵內虎患如此,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三日幼學尹命恒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校理金若魯上疏。答曰,省疏具悉。使行日期,開月之初,其尙未晩,更何進定?末端事,當飭勵。拜表之日,上款gg上疏g引嫌,其涉太過。當初葛藤,非爾,誰若此?其所應命,爾宜先,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李眞淳曰,校理金若魯原疏留中。 ○刑曹參判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忝金吾,尸職僨事之罪,尙有餘悸,罪人徑斃,近爲痼弊。本府堂郞之留意申飭者,每在於此,若其被枷杻之罪囚,逃身牢戶,自是思慮之所不到。雖世級已降,奸僞日甚,豈意亘古所無之變,忽生於目下耶?當夜失囚,翌朝旣晩之後,始乃發告,此亦守直軍卒之用計也。旣聞之後,不敢晏然在家,顚倒詣府,鉤覈逃躲之由,訊問可疑之人,言多敗露,果得端緖,招致捕校,付與可問情節而送之,且其求捕之節,不容少緩,故草記批下,有難等待,卽卽知委於兩邊捕廳及各軍門,以爲及時譏捕之地,而端緖深覈一款,係關緊急,擬欲面奏前席矣。諸堂拿鞫之命,遽下此際,蒼黃震懾,相率就理,搶頭圜土,拊心抑塞,自分重譴之亟加,聖度天大,威怒旋收,施以罷職薄勘,罪重罰輕,惶悚深切,甄敍之命,意外特降,收錄之恩,未幾繼下,有若初無所坐者然,臣誠惝怳震惕,莫省攸措。噫,臣於當官莅事,每以毋放過三字,爲自勉報效之資,事變闖乘於匪意,以致朝綱之益紊,豈敢以堂上不爲直宿,有所毫髮自恕者歟?夫子所謂虎兕出於柙,是誰之過者,政是臣向日溺職之案也。從玆以往,宦念都消,復塵淸朝之器使,更犯職責之孤負,臣實爲恥。況此秋曹,係是訟獄重地,便同金吾,以臣負累之蹤,寧有再叨獄官之理?左右揣量,義在必遞,天牌儼臨,坐犯違傲,罪上添罪,求得不得。玆陳肝膈之懇,仰徹黈纊之聽,伏乞聖明,俯諒臣言之不少外飾,特察見識之不容苟冒,亟削臣職,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夏陵君樀疏曰,伏以臣,忝居宗籍之末,猥沐累朝之恩,班序濫躋,而蔑效絲毫,愧懼徒深,而若隕淵谷,第其爲國之忱,愛君之悃,不以人微而有間,此則秉彝之天,所同然也。臣向伏見宗臣洛昌君樘之疏本,則請爲慈殿,亟上徽號,其奉揚慈化之意,光薦顯冊之願,可請gg謂g厭人情,而協群議矣。臣之淺料,固知此疏旣出之後,縟儀盛典,卽宜奉行之不暇,而月日已多,尙此寂寥,蓋緣我慈聖殿下,殷念彌深,盛德愈謙,不卽勉循而然也。臣於是尤不覺欽仰頌祝之至,而微衷所激,有不自默。顧今禮之當然,事之應行,宗臣之疏,備悉靡餘,臣固何所復陳,而蓋其舊甲重回之說,實爲今日哀慕涕泣之處也。噫,洪惟我肅廟大王,光御五十年間,卓越千百王上,駿德丕顯,鴻化普洽,環東數千,誕啓熙運。若天休滋至,聖壽益綿,端臨寶座,歲又攝提,則一邦之稱慶,萬姓之同歡,其可已乎?是則大朝受揭徽之禮,慈殿有媲美之章,而不幸仙馭已遠,慈天獨臨,兩宮同慶,今焉已矣,而念我慈聖殿下,配我聖考,躬贊太平,母儀二朝,心勤保護,履位三十年,于今陰敎旁達於內外,慈恩咸囿於品彙,以致無疆之福,誠如宗臣之言,而巋然東朝,裘冕獨尊,寶算婉晩,適當是年。我殿下終天之慕,愛日之誠,悲喜交竝,自倍常歲。誠以此時,進崇號而擧盛禮,則庶可以彰慈聖闡化之美,而伸殿下撫時之感也,豈不猗歟盛哉?今夫閭巷士夫之類,雖婚科等事,若遇回甲,則亦不無志喜之道。伏況勛華初元,遽回於禮陟之後,妊、娰徽音,幸奉於長樂之尊,則宗社慶忭,孰過於是?揆諸邦憲,考之彝典,其不忍虛過是年也審矣。臣伏見宗臣疏批,則至有抑鬱深矣之敎。伏惟我殿下,夙承丕基,孝事聖母,奉三朝而冞勤,養一國而不足。今逢寧考卽祚之歲,莫伸慈殿致隆之儀,則耿耿聖心,必至於抑塞,而不能自釋,夫以我聖母至仁至慈之念,豈固守謙挹,終靳允兪,以孤我殿下尊親之至誠也哉?臣仰體聖衷,孝思冞篤於顯揚,俯聽輿誦,忱誠擧切於尊崇。若復遲回濡滯,一日不行,則有一日之鬱泄,二日不行,則有二日之鬱泄。伏乞聖明,益加反復力請,亟回慈聽,夬揮睿斷,特命有司之臣,卽擧象行之典,則邦國幸甚,臣民幸甚。噫,臣跡雖賤微,亦先朝一物耳。撫弓餘慟,與時惟新,呼嵩前甲,無地可忭,瞻喬陵而永慕,仰慈覆而愛戴,不勝區區微忱,玆冒鈇鉞之嚴誅,敢瀆肝膈之至懇,臣尤死罪,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卿疏,慕深感切,而謙挹盛德,難以强煩,惟抑鬱于心矣。 ○副摠管李春躋疏曰,伏以,鞫囚逃逸,何等變怪,而臣以此際,適叨禁堂,尸職之罪,合被重誅,而畢竟處分,止於薄罷,感戴洪私,冞切惶蹙,不自意恩敍特降,繼而有摠府新除,聞命震駴,益不知置身之所也。伊時事狀,僚疏盡之矣,不容臣更暴,而追思至今,餘悸在心,則尙何敢以罪人之旋獲,日月之差久,而有所自恕也哉?且臣向日之疏,不過略明委折而已,何嘗有一毫侵及於儒臣者,而其所對擧,尙自齗齗。一時傳聞之訛,本非異事,而或恐自歸爽誤,終始不捨,臣竊哂之。其所謂政廳進去一款,旣已脫空,則彼亦無辭可執,故只以替人筵白,歸之於損體。凡喉院之啓稟筵白,率多朝臣去就之事,則以此爲罪,匪夷所思。臣誠巽懦,不欲呶呶,而其受困則甚矣。情地危苦,未卽肅命,玆瀝肝血,仰瀆宸嚴,伏願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往事亦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4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式暇}}。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趙世垕,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持平金漢喆未肅拜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昨夕伏見下政院之敎,以有前眩氣,至命停講。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伏未審夜來,聖候,更復何如?湯劑亦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無常,只湯劑繼進日,問安宜矣。 ○金聖應啓bb曰b,刑曹參判趙明翼,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金聖應,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火巢內,自春夏以來,略有虎行之跡矣,今自泰陵、康陵內搜捕以後,虎跡不啻狼藉,前頭傷人,極爲可慮,陵內虎患如此,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時囚罪人安宗海,本有濕痰之病,又有四肢不仁之症,而行役驅馳,卽入冷圉,已至一望,所患本症,一倍添重,夜間猝然大寒戰發熱,頭骨如碎,滿身烘熱,右脅牽痛,呼吸急促,手足麻木,腹部脹滿,食飮全廢,不省昏昏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副司果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謬膺申命,復按西事,辭陛時,雖以不可强合之意仰陳,而此特據事理而言耳。乃其心,則幸而歸一,順且無事。而及査終,與瀋報相左,只得如前取招。末後事不知如何,區區憂慮,誠不敢小弛也。臣旣承上來之命,卽起程,方玆入城,例當反命天陛,而竊聞日昨申晩上疏,攻臣全無道理。蓋其許多張皇,都出於忘君護逆之心,則斯亦妄人也已矣,在臣何怒,又何辨?況臣前疏,已悉之,又安用架疊爲哉?但臣旣被其無限詆辱,則理難晏然進身,玆敢略具短控,而自闕下徑退,誠不勝惶恐。伏乞聖明,亟降譴罰,以嚴使臣之體,永賜屛斥,以謝黨人之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不適,聖體若何?昨伏見下政院之敎,眩氣有加,仍命停講,不勝驚慮之至。卽今症候,與昨何如?上曰,不至大段。眩氣往來之時,似感非感,蓋是根本勞瘁所致。再昨領相被逐,景色不佳,憤惋交中,如添一病,眩氣上升,有難引接,竝與晝講而停之矣。今朝比昨稍勝,而猶未已矣。命均曰,殿下每不自量,連日開講,以致勞損之節,至有過後生悔之歎矣。上曰,予豈不思其如此哉?近日玉堂之備員未易,故欲趁其備員,必爲開講。且作報無常,則有若孟子所謂揠苗,故自不得不然,至於召對,則每量力而爲之矣。命均曰,聖上勤學之意,孰不欽仰,而勤勞太甚,是可悶矣。寢睡比前,何如?上曰,氣倦之時,必困睡,而近日煩轉,不得安穩矣。命均曰,前日寢睡時,必披散所覆爲敎,今亦如此否?上曰,然矣。命均曰,朝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進之矣。寅明曰,然則不有虛乏之氣乎?上曰,如此之時,常無節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眉稜上有氣之候,何如?上以雙手技額左右曰,誠難狀矣。命均曰,近日寒暖不調,此時調攝誠難矣。上曰,日氣雖如此,不必慮也,而氣適如此故耳。日寒如此,未知於麥農何如云耶?命均曰,所謂麥秋,乍寒無害云矣。聖徵診脈。上曰,診脈後茶飮仍進與否,陳之,可也。聖徵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如前,而卽今左寸脈暫微弱,右寸脈少根氣,非一時虛憊之氣,滋陰湯旣連進,則茶飮不須多進,數三貼進御,似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昨夕脈候,有沈微之氣。今日脈體,比昨稍大,而不無氣不足之候。補中益氣湯,非不好矣,而發散之劑,不可不用於此時,茶飮數貼進御似宜矣。龜慶診脈退伏曰,脈度比前似沈微。茶飮進御,臣意亦以爲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調均則調均,而不無沈微之候。補中湯雖不可遽輟,如此之時,則姑進茶飮好矣。錭診脈退伏(退))曰,左三寸沈,右三部大,不可以補中之劑過用,宜以茶飮進御矣。上曰,氣不平時,少有飮食,則眩氣似有加,其何爲而然也?諸醫皆曰,脾胃微弱而然矣。命均曰,玉色久未瞻仰,未知何如?上曰仰觀之。命均擧顔瞻望。上曰,氣弱之時,有微縮不舒之氣矣。應三仰瞻玉色曰,有損前日矣。寅明曰,茶飮,於此議定乎?上曰,唯。諸醫議定訖。命均曰,補中益氣湯姑停,蔘蓮茶加橘皮一錢五分,二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前日水剌厭進之時,或以半乾全卜進御,則有開胃之道矣。求之佳品而入之,何如?上曰,厭進之時,適口爲難,而此亦不以爲關係,觀勢爲之可矣。命均曰,鮒魚蒸之屬,或可爲適口之資耶?上曰,鮒魚蒸,雖美味,予常不嗜矣。命均曰,昨今東朝問安之節,何以爲之乎?上曰,病雖如此,豈可廢乎?命均曰,日氣不和,凡諸起居之際,務爲適意,毋致傷損幸甚。上曰,一時如此,何關係乎?命均曰,使行當以來月望後發程矣。日子急迫,犯越奏咨文,不可不急速撰出。禮曹判書尹淳,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大司憲李德壽,前副提學李瑜,使之一兩日內,齊會備局,相議結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小臣惶恐有所達。金若魯潦水阻滯之說,誠爲臣不安之端。蓋當潦水之時,方物之盡濕,亦不可不念,故臣果有所云云,而乃以是爲執言之端,臣心之不安,當如何哉?上曰,金若魯亦豈不知其如此?大抵該國王,方在待勘之中,而在下者不無緩忽之事。使行至今遷就,故若魯有慨於中而發也。卿何引以爲嫌乎?寅明曰,弘濟院昨日躬往摘奸,則果爲毁傷無餘。且其水道橫決,決非可久之地。移建之役,有不可已,而以大廳言之,則今年內似不至頹壓,卽今南別宮西宴廳改建之役,尤爲緊急。兩處巨役,一時竝設,則本曹事力,亦有不逮之慮。弘濟院則待西宴廳畢役後擧行。西宴廳頹壓處,亦昨往見之,舊材瓦無一可用,四十餘間改建之役,極爲浩大,材木姑難臨急措備,前頭還報次,賑廳曾有若干公得材木,爲先取用,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曾在肅廟朝,以遷葬之有弊,雖勳戚大臣遷葬時,勿許禮葬事,筵敎丁寧,其後又有定式之事矣。今番靑平尉遷葬時,有禮葬之命,伏想聖上,或未及考例而然耶?或出於特恩,而曾前定式則如此矣。上曰,予果不知而然矣。命均曰,大臣遷葬時,雖勿許禮葬,而葬需及擔軍,則其後連爲參酌題給矣。聞故相臣趙相愚遷葬,今方爲之云,故敢達。上曰,葬需擔軍,參酌題給,而此後遷葬者,則勿許禮葬事,更爲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問安之規,與古有異。古則藥院問安三日後,政院爲之矣,今則政院、朝廷,一同爲之,非古例也。蓋問安之節,非以有弊也,恐貽東朝之憂念,故有此下敎也。命均曰,明日則問安當爲之矣。上曰,旣喩其意,依爲之。諸臣仍退出。 ==4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bb假注書b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茶飮,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所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蔘蓮茶進御,而眩氣往來,姑無加減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伏承問安之批,以眩氣往來,姑無加減爲敎。醫官使之入診爲宜,敢稟。傳曰,依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答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廸,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上候方在靜攝中,且無緊急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告未肅拜,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右承旨徐命彬,自鄕上來,辭疏到院,而原疏旣已退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翼,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李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趙尙命,時在振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五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領議政沈壽賢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方遭臺劾,逬伏城外,何敢復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所納騎步兵價布,乃是三年二次之役,故在前元無災減之事,而近因連歲凶荒,辛、壬兩年合沒之類及癸丑年物故者,未捧身布,朝家別施優恤之典,時爲蕩減,則其在外方奉行之道,所當十分明覈,査之又査,從略報減,俾無相蒙之弊,而卽接瑞山縣監所報物故成冊,則本曹各樣未收十五同四十七匹,一倂驅入於物故中。設令本邑物故,最多於各邑,要不出二三同,而今此十五同四十餘匹未收,憑藉朝令,欲爲全數蕩減之計,揆以事理,萬萬無據。爲守令者,不思奉行朝家之德意,乃反虛張冒頉,至於如此,誠極駭然。此而置之,將無以懲戢,瑞山縣監李鼎燁,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病勢之加重,連自該署報來,而重囚之屢日停刑,事極未安。臣明翼、臣儼,今日開坐,上曹看審,則病勢果爲危重,氣息奄奄,口頰戰掉,實有頃刻危急之慮。旣無以刑訊,勢將待少差加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漢喆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bb收b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臺閣傳啓,事體至重,而前掌令閔瑗,向於榻前連啓之際,前啓中燁、㙉諸子事,無端落漏。此雖出於倉卒疎率之致,而揆以臺體,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前掌令閔瑗罷職。新除授掌令趙世垕,時在慶尙道尙州地,新除授司諫院獻納徐命珩,時在平安道泰川縣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事,依啓。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廢屛溝壑之一微物耳。宜不敢復近朝端,而日聞北嘖痛心,召役有命,臣分所在,不免暫赴,而使事當否,略有料量,對人酬酢,至達於筵席,乃有特招之命。旣有愚見,不敢自隱,敢以酬酢於人者,仰溷高聽,以備裁擇而已,初無主張,固必於其間,廁聞玉署之臣,因此投章,而其曰,筵臣云云,似指臣身。疏旣留中,指意所在,漠然無聞,昨始因人,得見其疏,其罪臣也,誠狼藉。始焉驚怖,徐gg終g以一笑。臣固飽受人拳踢,今不欲復事呶呶,而彼旣喝出臣所不言,從以億臣意中事,立一毆擊之話柄,空地架設,置人於輕主辱忘大義之科,噫嘻,何其言之險也?臣於伊日,首陳奏與咨事例之不同,而以今送使之難於開例,且關後弊爲慮,繼陳今番嘖言,雖甚憤痛,猶不下從前襲用之悖語,後慮或不至如丙寅、庚午之叵測,而丙寅、庚午,猶不得辨理,今亦不過謄報査案如前之爲,而彼方行査於瀋陽、寧古塔,其査覆,安知與我査,一一相符?然則不如姑依前例,急送咨官,先報犯人承款之招,以觀彼答而應之,似爲完備。蓋其言,差有詳略,大體不外於此。何嘗曰,嘖言是例用者,又何嘗曰,嘖辱之來,勢所難免,而不足辨也。臣之愚慮,只欲確遵前例,先探彼情,以盡愼重之道,而特以言出於臣,求過之目,不肯平心看過,翻演架鑿,有若臣恬然坐視,不知恥辱者然,未知儒臣,何從聞此,而浪費氣力至此?然前例如何,彼自謂不知,若考前例,當知臣言之不爲無稽,尙何足與年少氣盛者,訟其長短也?至於大義二字,又何拖引於題外,自居以己獨知於人所不知之地也?噫,忍痛含冤,婦孺所同,而國小力弱,畏約無窮,慢書責金之辱,前後相望。在其時,雖鉅儒藎臣,森然於朝野,而或咨或奏,惟以循例彌縫爲事,則低心下氣,不獨今日之爲可悲,其所云事在數十年前,必不若此者,多見其未詳故實,徒快口氣之爲可哂耳。然其外托義理,中藏機栝,不專在於臣身,如臣驚弓之餘魄,已有避三舍之意,天日在上,臣復何言?獨愧夫臣之私義,秪甘伏死於田間,而徒以主辱臣死之忱,輕於一進,進亦不能囚舌於時事,一言妄發,又受此無限詆侮,更何顔面,一日蹲仍於輦轂之下,與聞於草創之末?伏乞聖慈,亟加臣妄言之罪,俾臣歸守初分,沒齒訟愆,毋惹淸朝之撓端,公私誠萬萬幸矣。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猥忝僥科,厚惹一世之譏笑,再玷言地,洊被兩臺之訶劾,左右受困,殆至於應接不暇,而後發之言,比前尤緊,臣誠慙恧,無以自解。若其初除之徑先出肅,臣亦追悔之莫及。蓋臺臣,雖有難安情勢,未署經之前,不得陳暴者,古例云然,故臣亦只憑院吏之言,作此顚倒之擧,其生疎妄着甚矣。臺言之來,尤當甘心受罪。雖其他費力譏詆,無少顧藉,而呶呶分疏,秪益疲勞。臣雖不弘,何足芥滯,獨其規避二字,實是士夫難洗之恥。近來朝廷一種風習,專以含糊彌縫爲事,而臣之引嫌,適在入臺之初,旁觀者驟而看之,執此疑臣,固非異事。第念臣家世世,厚被累朝之恩遇,自臣父祖,實有盡瘁死國之誠,臣雖蒙騃,固嘗受此義於家庭之間矣。苟臣不念國恩之報塞,計較一身之利害,上而慮咈於主意,下而恐觸於當路,顧瞻前後,唯以巧避爲心,則是不但在國爲不忠之臣,在家亦且爲不肖之孫,神必殛之,何忍爲此?只以人臣出處,不可苟焉,士夫廉隅,不可放倒,故前疏之辭,不過自伸其私義而已,夫豈有他意哉?苟或朝政不善,關係有大,則雖在韋布,義當盡言,以爲報效之圖,至於徒拘嫌引,而傍默於得失,實非臣之本心也。彼臺臣之不少究恕,而直以一筆句斷者,何其快也?臣竊悶焉。雖然,姓名旣登於臺章,聲罪不翅狼藉,則官職去就,更無可論。雖荷聖明涵貸之仁,旣罷旋官,終欲洗拂,而在臣廉義,決無冒出之理。今於天牌之下,又不得祗命,違逋至此,死有餘罪。玆敢略暴衷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賜諒察,先削臣新授職名,仍勘其傲慢之罪,以謝人言,以肅朝綱,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參判兪崇疏曰,伏以臣,積罹奇疾,轉成半體之不遂,床簀之間,作一籧篨,奄奄垂盡之狀,殆同草露之將晞者,八朔于玆矣。近又將息失宜,重添醫家所謂再中之症,而萬分危急,一晝夜之間,不成生人之理,省識專無,至於家人子姪,而不能覺察,到此地頭,只一縷未絶而已。親戚知舊之來見者,莫不傷憐而告訣,醫技罔措,亦不得下手投劑,古人所謂拭巾待盡,符到卽行者,政臣今日事也。匪意水部除旨,遽下此際,聖朝不遺簪履之恩,至及於朝夕濱死之喘,臣誠驚惶感泣,不知死所。鬼事將迫,實無去就之可論,承命亦且有日,宜卽陳懇,而數行文字,無以自力,今始倩人構得,冒萬死仰伸疾痛之呼於天地父母之前,而積違耿光,竟不得更瞻天顔,臨死血泣,死不可以瞑目也。伏乞聖慈,矜憐臣由中血懇,亟許鐫遞臣所帶職名,俾得以安意就盡,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水部閑局,何讓之有?卿其勿辭調理焉。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父病沈篤,猥陳危懇,伏蒙參講依護之命,而法筵纔罷,次對將行,天語委曲,特許臣先退,體下之恩,迥出尋常。臣歸視湯劑,父子感泣,銘心鏤骨,隕結難酬。第篤老危疾,有非時日之所可差復,卽今症形,一味無減。臣欲更事籲號,則懼於屢瀆,欲勉供職事,則迫於情理,徊徨悶蹙,不知所措。玆因喉院啓稟,天牌下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抑情奔走,斷無其望,敢此申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焉。臣於祈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伏見殿下,保合朝象之意,發於至誠,而日事憂惱,其效邈然,竊不勝惋歎之私。玆以一言附陳,惟聖明裁察。夫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一有干犯乎此,則討之者爲義,護之者同歸。惟此一副當義理,亘古亘今,無彼無此。十九日下敎,誠出於建皇極明人彝之義,非止爲一時調劑之計,則爲今日臣子者,孰敢有容護之意,而一邊之惑,去而益甚,將至於無奈何之域者,豈但黨習者之罪哉?亦殿下使之然也。仁厚涵容,固是人主之盛德,而至於大關係大防限處,則不可不明白灑落,如日月之麗天,以開一世之耳目,而其時下敎之頒示臣隣者,不過曰,彼此皆有不逞之徒,不可爲黨之意,而至於裏面詳悉之敎,入侍諸臣之外,無有得聞者。雖以近日前獻納申晩,持平金漢喆之疏觀之,皆以下敎之不得聞不敢傳爲辭,似若以殿下初不明言顯說,播告中外之故,不知而爲此者然。苟使知之,則其不敢如是也明矣。噫,嚴亂逆於千秋,正君臣於百代,何許大處分,而只與數三臣僚,密勿於半夜前席,惟恐外廷之或聞者,有非公言之義,而臣於日昨前持平金尙重疏批中,百世公眼之敎,亦有所慨然者。夫道不能行於一時,而欲俟來世者,聖人不得位者之事也。殿下處可爲之勢,操可爲之柄,明天理正人心,皆殿下責也,則顧不能行之於今日,而乃欲竢百世之公眼耶?臣謂伊日下敎,祕勿相傳之命,特宜還寢,使纏繞舊習之人,得脫於烟霧籠罩之中,而洞然知臣節之不敢犯,私黨之不敢護,然後痼弊可革,朝論可靖矣。且念世道淪喪,習俗乖謬,看得忠逆字,無異於是非賢否等義。言之者容易,受之者不驚,可爲寒心,而殿下於飭勵之際,無臣節大不敬之敎,亦視之如尋常行用之語,朝而下此敎,暮而敍其人,如此則群下顧何所懲畏,而亦豈不大有損於絲綸之體乎?伏願殿下,繼自今留心愼重於辭令之間,使王言尊而國論嚴焉。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十九下敎,略而詳矣,而佯若不知,徒事務勝者,無嚴也。因此務勝,必欲制彼者,亦不反也。孰是孰非,孰非孰是?末端勉戒,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爾其勿辭救護焉。 ==4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亦復何如?前劑入茶飮,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無常,而此本是往來之候,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卽者校理金若魯,因禮曹判書尹淳疏語引嫌,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漢喆啓曰,臣於數昨辭疏之中,略及十九下敎之事,而及承聖批,誨諭諄切。臣於是,固有所不敢自安者,而料外亞諫之疏,忽復摻及臣身,殿下又以孰是孰非爲批。臣之當初疏論,只欲明伊日筵敎,本非此輩之所可藉重而已,元無較爭是非,與之角勝之意,則今此諫臣之看作大事,費辭侵斥者,抑何意耶?噫,聖批中佯若不知等敎,雖未知聖意何居,而臣之原疏,初不詳論者,蓋以有不相傳之敎故耳。秉筆前席,又奉手書,則得其顚末,宜莫如臣。肆於前疏,有所云云,而今者人言,乃反如是,此固正坐乎不知聖意耳,臣何足與之呶呶哉?雖然,諫疏之詆斥,旣如彼,聖批之未安,又如此,在臣廉隅,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金漢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啓曰,今四月二十二日晝講時,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副應敎金尙星,修撰兪健基下諭事,當出擧條,而不爲書入,尙未下諭,事甚可駭。當該注書從重推考,擧條追後書入,而臣亦難免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判書趙尙絅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只遞本職。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光瀷啓曰,臣敬奉命召,崇禮門外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傳授則以爲,臣情勢萬萬危蹙,而屢煩王人之臨授,不勝惶恐,姑此奉留,以俟解職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五月當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二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五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二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五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一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分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禁府刑房書吏金泰輝,大門直羅將金興瑞,外直羅將吳泰禧,間軍士崔枝葉、朴信命、朴尙健等刑推定配事,前已命下,而因臺諫有究問之啓,不得擧行矣。昨日臺諫,旣已停啓,故竝爲擧行,而其中大門直羅將金興瑞,欲爲刑推,則病勢危重,所見凜凜,將有徑斃之慮。此則姑待其病勢少差,刑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將爲闕直。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申飭之時,況異於常時,而靜攝之中,不緊疏本捧入,非申飭之意矣。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瑞山縣監李鼎燁拿問定罪事,傳旨啓下矣。李鼎燁,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全州營將金彦慶,今月十三日辭朝發行之際,猝得怪疾,不省人事,已過累日,有加無減,卽今病勢,一向危重,實有死生之慮云。此是前營將崔命柱移拜咸陽府使之代,道臣至以此狀請催促,則營將交代,一時爲急,而病勢如此,赴任無期,不可無變通之道。金彦慶今姑罷黜,其代口傳差出,使之一兩日內,往赴,何如?傳曰,允。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罪重溺職,罰止薄勘,屛伏荒郊,感戴洪恩,庶得以涵泳聖澤,安意顚壑,曾未匝月,敍命特下,繼以有政府恩除,馹召之旨,降辱蓬蓽。臣於床簀澌頓之中,驚惶震惕,莫省攸處。噫,臣以衰朽癃廢之質,苟然充備於禁堂之列,昏不能事事,致令防守不嚴,坐失鞫囚,虎兕出柙,責有所歸,泥首犴狴,誅罰是竢,聖度如天,曲施寬典,一時薄罷,旣不足以少贖重戾,而又從以輕加滌蕩,官秩如舊,是豈負累微臣,所敢承當者哉?且其時該郞,尙在譴謫,臣則以同罪之人,先被甄錄,國家刑政,尤不宜若是斑駁,此又臣私義之大段兢蹙者也。仍念臣狗馬之齒,已望八旬,螻螘之喘,自分朝暮,加以喪病摧剝,萬念灰死,精銷神鑠,造次遺失,無復有生人樣子,早宜引分告退,以畢餘命,得免爲《禮經》之罪人,而只緣感激洪造,惓係遲回,罔恤池蹲之譏,自犯夜行之戒,間嘗屢蹈機穽,而猶不知止,有除而未或規免,有召而不敢荐違,扶策殘骸,黽勉承膺,忘年而奔走,遇事而昏憒,向日僨誤,亶由於此。至今追頌,寢驚夢愕。臣雖無狀,顚沛至此,而猶不反顧自省,敢懷冒錄之計哉?況年至則退,不能者止,誠古人裁量詔後之格言,而正爲臣今日準備語也。臣之老不堪任驅策而備使令,實是通朝之所共知,而亦聖明之所俯悉也。今若不自揣量,貪戀榮寵,冒昧復進,則不但爲一世之嗤點,臣身廉愧,壞喪無餘,顧以何辭,以謝淸朝之公議乎?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從縣道控籲,伏乞聖明,俯加矜愍,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仍令銓部,勿復檢擧,俾令垂死殘命,得依丘墓之鄕,瞑目就盡,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咸鏡道觀察使李箕鎭疏曰,伏以,臣之叨此匪據,今且浹兩月矣。縣道承批之後,不敢一向退伏,力疾匍匐,致身京輦,本擬竭誠籲天,蘄幸聖慈垂察,而及至入城,素患風痺之症,挾感陡劇,便卽昏仆,出入人鬼關頭,首尾十數日子,雜試湯丸,竝受砭焫,得以延保軀命,而種種餘症,訖此沈頓,實無轉動之勢,徒煩疾痛之號,喉司不諒,終靳一徹,臣罪愈積,臣情愈蹙,徊徨跼蹐,靡所自容。噫,臣是滓穢之一賤臣耳。向來匪分之除,輒在淸顯之班,臣每恧縮駴慄,死不敢承,積逋嚴命,一未叩謝,執迹而論,萬戮猶輕,臣雖迷頑,獨不知畏?顧今見叨本職,係是外官,亦非初授。苟使臣才力,有一線可效之資,疾病無萬分難强之勢,則勉膺恩旨,少伸義分,亦豈非臣心之所竊幸,而特以任大而責重,決知非臣譾劣之姿,癃廢之身,所能一日堪承,而徒怵威命,强其不能,卒僨國事,自陷重辟,是臣所大懼存焉故耳。伏想天日至明,容光必照,臣之苦心血忱,寧不有以下燭哉?抑臣扶將病母,去住兩難之情,蓋已悉暴於初疏,而秪緣臣誠意素淺,言行不孚,未蒙體諒於愍覆之下。臣只自撫躬慙悼,何敢復以爲言,而臣旣違遠病側,省視久曠,憂虞多端,寢夢屢驚,得見鄕書,臣母吐血之患,近又重發,急灌藥物,幸得少定。臣母知臣有病,慮臣疾歸,雖外爲寬緩之語,而衰年積病之餘,失血旣多,氣息之一倍懍惙,可想知矣。念臣鄕居,去京不過一宿之程,而今得此信於數旬睽離之餘,尙不堪方寸焚灼,如癡如狂。臣若在絶塞之外,母或有添病之報,人子情理,當復如何?恭惟我聖上,以孝爲治,敦倫是先,若臣披愬,在所矜恤。玆敢瀝盡肝血,仰干鈇鉞之嚴,伏乞聖明,特推仁恩,許臣解卸職名,歸護母病,使重任毋至虛授,而至情得以自盡,實公私千萬之幸也。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卿其勿辭往欽哉。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得見宗伯疏本,怒臣之論及使事,勃然見色,語不擇發,是誠意慮所不到,甚矣疑阻之爲害也。臣於重臣,以何心,必欲求過,又以何事,必欲毆擊乎?噫,國家不幸,北嘖忽至,主辱大矣,憤痛極矣。今日群下之爲國家慮者,靡所不至,則臣於此,適有愚見,一疏陳聞,唯是公耳。辨論得失之間,攙說他人之筵奏當否,亦其說然也,而從古當國家大事,人見每患不同,曰是曰非,非係一人私好惡,則但當以談笑爭之而已,在彼在此,何怒之有哉?且近日筵臣之以使事陳其見者,未必重臣一人,則重臣之出而獨當,看作私事,跆藉譏詆,唯其意者,抑又何也?至於筵說一句,天聽在上,諸臣在傍,其無其有,有不可誣,臣不必呶呶强辨,而第其疏中,外托義理,中藏機栝等語,疑太深而意至險矣。言之雖快,亦豈可以如許危怕之目,容易相加於人哉?惜乎,位崇老成之人,猶不愼口氣如此,臣恐盛氣費力之斥,不宜責之於臣也。然臣之初疏,只知爲國深憂,不覺觸犯時諱,是固妄矣,而苟使臣言,有利於國,雖重得罪於重臣,夫何恨焉?然說往說來,轉生一場鬧端,亦非臣本心,唯當緘口囚舌,不與之逐段較詰,而若其受人詬詈,則殊不細矣。怖悸熏心,明發無寐,冒沒在直,萬無其理,露章自列,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妄言之辜,以謝重臣之怒,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若此。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宋秀衡疏曰,伏以臣,沈痼之疾,釁累之蹤,榮塗非望,置散乃分,而不意聖恩偏隆,除旨聯翩,向授以國子之官,今侈以亞憲之任,臣誠感惶震惕,不知所以自措。臣於昨年春,忝叨言職,不恤廉隅,突然出肅者,蓋出於積年戀闕,一瞻耿光之願,而初非仍據臺端之計也,月前所叨之官,則似是閑司漫職,不宜辭避,謹效叩謝之忱,以伸分義,而亦非漸進榮次之意也。自量已深,自畫已久,淸朝豸冠之列,是豈如臣者所可復玷?見識蒙昧,言議疲軟,此可遞也,釁尤旣積,臲卼轉甚,此可遞也,而顧今賤疾危苦,不堪冒出之勢,尤有甚於斯二者。臣於日昨朔試射時,重觸終朝風寒,元來沈纏之疾,一倍添劇,右臂不仁,腰脅牽痛,頭疼膈痞,內寒外熱,種種危惡之證,不一而足,斷無自强轉動之望。昨日違牌,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大逋慢,恭竢誅罰,聖恩曲貰,例勘猶靳,病裏惶隕,益無所措。分義攸在,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目今病狀轉劇,無計自力,臣罪至此,萬隕猶輕。玆貢短章,略暴危迫之懇,伏乞聖慈,曲賜矜察,特遞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不勝區區憂愛之誠,略此附陳焉。夫人君,撫世應物,無非事者,一言一動,實關治忽,而其要只在於心術之微。故古之君子,必曰格君心之非,必曰正心誠意者,亶爲捨此,則無別方可試故也。蓋心之本體,靜如止水,大如天地,而一有私意累之,則至靜者擾雜,至大者消縮,而失其本然之天矣,紛紛事物之來,何以宰之處之之得其平乎?一心眞妄之分,不過毫釐,而國家理亂之別,謬以千里,豈不大可懼哉?仰惟殿下,以聰明睿知之姿,稟剛健中正之德,本地純粹,聖學高明,凡於一心操存之工,宜無所不盡,而若以辭令之發於外者觀之,或不無私意隔礙,本體失平,以致處分之乖當,臣竊惑之。殿下平日接群下之際,天顔溫粹,酬酢如響,便同家人父子,而若其一言不槪於聖心,則摧折箝制,俾不得發其喙,或黜補竄逐,屢年而不復召,或下情外刻迫之敎,使當之者,寧速誅死,而不忍聞,噫噫,此何擧也?閭閻父老之稍能自好者,平居對子弟僮僕,不欲爲疾言遽色,非其子弟僮僕,皆能順承乃父乃主之心而然也,蓋爲家長之道,不得不如是也。噫,閭閻自好者,猶尙如此,曾謂我殿下,以至尊而臨億兆之上,御臣隣之衆,而反不能平其心和其色,有時乎不免於辭氣之失中乎?以臣小人之腹,何敢度聖人之心,而竊意殿下,致蕩平之志太急,而未免硬着於心上,惡朋黨之意太過,而未免偏係於念頭,凡人進言,未暇察其本情,而先有所疑,方寸虛明之地,終反爲私意所累。故物來不能順應,有許多過中之擧耳。不識殿下,以爲言之而不當,何取於進規,罪之而可制,何恤於拒諫乎?夫聽言之道,與任事有異,任事而有不善者,罰之固也,至於聽言,則雖或有不當於上心者,惟當置之而已,不宜輕加以威怒也。若其威怒輕加,處分失平,則不但貽累於君德,而有駭於聽聞,人皆以言爲戒,危亂之兆,未必不由於此也。況上之所自是,未必盡是,而非人者,未必盡非,何妨平心而聽之,虛襟而受之?言出於人,雖有狂瞽之訾,而善歸於我,無非爲瞑眩之益乎?雖以近日諸臺臣譴罷事言之,殿下唯當平心恕察,其言可則用之,不可則置之,如以爲可罪,則亦當罪之而已。何至前後備忘,輒下臣子不忍聞之敎,以之傷寬大之德,而駭四方之聽乎?心之失平,害乃至此,臣深爲殿下惜之也。且臣有所慨然於心者,殿下心氣之不平,辭令之過中,實爲聖德之累,而今日在廷之臣,無一人爲殿下進規,往往有乘機投疏,要激上怒,如許風習,已爲不佳。至若黨人之目,自古人主之所深惡,而近來章牘筵奏之間,或有以黨人二字,歸之於一邊,臣未知爲此言者,果能無一毫私黨之習,而軋人如是耶?此等之言,若日進於黈纊之前,則殿下之心,終無和平之時矣,臣竊憂之。臣本庸陋,加以辭拙,事殿下十年,章奏無多,而粵自丙午入臺之初,固嘗以平聖心爲言矣。丁未再疏,又論之,昨年入侍,又陳之,今玆所仰瀆者,又不過如此。區區之意,獨以爲殿下一心,實爲萬化之本,而或失其和平正大之體,則辭令之間,處分之際,未免乖當,辭令與處分乖當,則言路塞而危亂兆矣。臣於此,安得不屢陳而不知止乎?《易》曰,修辭立其誠。又曰,易其心而後語。伏願殿下,深體此訓,須於一念未動之前,靜坐穆然之中,反以思之,涵而養之,克加易心之工,兼盡修辭之義,勿以先入之見,揣斷群情,惟執正當之則,秤量萬事,無偏無側,會極歸極,則豈非宗社生靈之幸耶?答曰,省疏具悉。勉戒者,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待罪嶺藩,無一善狀,觸處生疣,隨事招疵,臺評迭發,公議至嚴,畢竟譴罷,在臣猶爲薄勘,而不意恩敍旋降,寵除隨辱,諫長新命,忽下於席藁訟愆中,臣誠惝怳感愧,措躬無所。噫,王府定配罪人,事體至重,不待稟覆,爲道臣者,何敢擅自移配,而當初狀請之時,該府二字,偶然落書,只憑該曹覆啓中依施之語,混同分配者,莫非臣矇未覺察,不能詳審之罪,而事雖疎率,其關係後弊,則誠非細,淸朝司直之論,又何怪其不少恕究也?臣之臨事昏謬,十顚九錯者,眞所謂侏儒之短,一節可知。唯當受以爲罪,誠不欲更事追辨,而第末後憲臣之疏,旨意甚巧,其曰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是何人心之危怕至此也?臣之引病乞免,已在於竝據兩藩之前,則一時規警之臺論,在臣何關,而餘波所及,唯恐一箭之不能竝中,精神意態,吁亦可怕。然臣兄已遞北藩,臣又不日將西歸,自此人言,亦可以休,則區區自靖之義,只思斂迹守分而已,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況此薇垣長席,尤豈庸碌如臣者,所可一日叨冒者哉?適値新伯遞易,屢月須代之際,自不免曠久虛縻,情急勢隘,益增惶蹙,不敢遲待於交符之後,玆陳短疏,略此先籲,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遞臣所帶臺職,以重官方,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察任。 ○甲寅四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蒸濕,恐有妨於聖體調攝之節,眩氣往來之候,與昨何如?上曰,今日比前稍勝,而姑無所加矣。第蔘蓮茶進服後,煩熱轉甚,引飮頗頻。予則意謂前此連進補劑,故致此,而亦是浮熱,非有實熱而然也。卽今則眩氣,猶不至甚,微弱之症,亦似減歇矣。命均曰,昨日伏聞醫官所傳之言,有煩熱之候,而此非蔘蓮茶有所害而然也。蓋聖候未平,浮熱間作之致矣。寅明曰,煩渴時引飮頻數,最可悶矣。上曰,然。故每撙節而不飮矣。命均曰,眉稜之候,比前加減,何如?上曰,稍勝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煩熱之故,未得安穩矣。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今日則比昨不至太厭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而連如近日之安穩,則幸矣。命均曰,丸藥近日連進耶?上曰,姑止之矣。聖徵診脈退奏曰,脈候左右平和,無他症候。少微且數,而不至大段。卽今煩渴之候,非若干蔘力而然。近日日氣不適,晝則熱,夜則寒,故自有煩轉不安之候矣。卽今脈度,微帶數,人蔘飮進御,似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比昨似實。煩渴之候,非茶飮二貼之害,氣運虛憊之中,日氣蒸鬱,故自致如此耳。然而茶飮不可一向連進,生脈散加減進御,湯藥則姑觀爲之,似好矣。起鵬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度調均,而乍帶數,此非茶飮二貼之故。權聖徵所達人蔘飮,輕重相適,進御極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調均,而茶飮不必連進,生脈散加減,長爲進御,則臣之所見,似好矣。錭診脈退伏曰,脈度平順,蓋茶飮二貼進御之效,生脈散之屬,似未免泛緩,人蔘飮進御,誠好矣。諸醫診察訖,命均曰,生脈散,帶淸涼之意,人蔘飮,乃溫補之劑,諸醫所見旣歸一,蔘蓮茶今姑停止,人蔘飮劑入,何如?上曰,三貼姑先劑入,可也。寅明曰,晩後首醫更爲招入,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使事,有稟定者,故敢達。使行若在五六月,則輒有遼野阻水之患。不但不得如計趲程,所齎方物,每有沾濕之弊。向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以書狀赴燕時,齎去五起方物,只納一起,而僅僅推移充數,幸免生事。今番則只是一起,若或沾濕,則臣等被罪,固不須言,其生事國家,當復如何?雖不可加其起數,而苧布綿紬之補空者,倍數以齎,備其不虞,似宜矣。若無事得達,則留作冬至方物補空之用,恐無不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各種方物中席子,最易傷汚,不可不加齎其立數,而且臣曾見封裹,則所裹油紙,薄劣特甚,決難防其水患。今番則必以敦厚油芚,各別擇裹事,申飭戶曹,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自前一品使行,則必有譯官自辟加定及別啓請之規。間因奉朝賀李光佐,以其兩人不緊,防啓,只許有事則別啓請矣。其後因宗臣所達,連爲率去,而今番不可不以幹事譯官,別啓請,故金時瑜則以加定率去,而諸議及副使、書狀之意,皆以爲李樞,自初居間往來,必有周旋之道。且以續奏到日妥奏爲言,則雖在罪謫,不可不率去云,而亦有前例。丁丑年臣之從祖故相臣徐文重,不得竣事而還,其時首譯卞爾遇,被罪發配,而故相臣崔錫鼎,仍請率去。今番亦用此例,李樞戴罪率去,何如?上曰,此非放釋也。命均曰,然矣。當戴罪率去,如白衣從事之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聖應曰,日者平安道備忘,僞造逃亡罪人朴順才,令本道各別譏捕之意,自掌隷院,分付道臣事,因上敎,雖已知委該院,衙門卑微,牒呈而不得發關。若自備邊司或秋曹,更爲發關分付,似好,故敢達。上曰,令秋曹發關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仍退出。 ==4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式暇}}。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能麽兒堂上,能麽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呈辭,持平金漢喆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傳于鄭必寧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前日偕來承旨,還爲入來。 ○洪尙賓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眞淳,今日病不仕進,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卽爲牌招。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萬成爲全州營將。 ○金聖應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禮曹判書尹淳,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判書金在魯,左尹李德壽,副司直李瑜,齊會備局,陳奏咨文,一兩日內結撰事,命下已久,拜表日字不遠,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宋寅明、金在魯、李德壽、李瑜,竝卽牌招,使之急速撰出,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禮曹判書尹淳,副司直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陳奏咨文撰出,一日爲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今番使行,戴罪率去事,命下矣。以此意,分付本道,罪人李樞,姑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泰陵、康陵兩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虎一口捉得後,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搜捕者,已至累日,更無蹤跡。且當農節,逐虎軍連續調發,亦涉民弊,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五月朔祿俸,輸送于領議政沈壽賢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地,決無常廩之理,至煩輸送之命,而終不敢祗承,不勝惶恐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副校理兪㝡基箚子曰,伏以持平金漢喆,以臣於數昨辭疏之中,略及十九下敎之事,而及承聖批,誨諭諄切。臣於是,固有所不敢自安者,而料外亞諫之疏,忽復攙及臣身,殿下又以孰是孰非爲批。臣之當初疏論,只欲明伊日筵敎,本非此輩之所可藉重而已,元無較爭是非,與之角勝之意,則今此諫臣之看作大事,費辭侵斥者,抑何意也?噫,聖批中佯若不知等敎,雖未知聖意何居,而臣之原疏,初不詳論者,蓋以有不相傳之敎故耳。秉筆前席,又奉手書,則得其顓未顚末,宜莫如臣。肆於前疏,有所云云,而今者人言,乃反如是,此固正坐乎不知聖意耳,臣何足與之呶呶哉?雖然,諫疏之詆斥,旣如彼,聖批之未安,又如此,在臣廉隅,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諫疏侵斥,出於意外,聖批未安,何必深嫌?請持平金漢喆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之年來處身,誠是事理之外也。以決不可强之老病,猥膺決不可承之隆命,挈曳垂絶之喘,奔走班行之間,其爲苟且無恥甚矣。臣敢呼號祈祝,屢入疏單,庶冀未死之前,免爲失性之人,而聖渥冞隆,一兪尙靳,臣常惕然自悲,怵然自慙,蹙蹙若窮人之無所歸,今則臺議旣已峻發矣。自國家置輔相以來,殆未有如臣所遭者,而況其爲言,初無一字之過實,揆以國體,其何可一日虛縻,以增國人之唾鄙乎?若臣之所自痛者,貪戀不去,老不知恥,畢竟以一身貽羞朝廷,乃至於此,身名僇辱,更無餘地,俯仰慙悼,皆臣自取。唯願亟正臣汚衊廊廟之罪,以厲世道焉。且臣得聞校理金若魯疏中,以姑停使行,先送譯舌爲未安。臣不勝瞿然之至。今此使事,難遽以我査勘結,彼中方有會査之擧,先送咨譯,且探査事,繼送使臣,似或爲審愼之道,故有所仰達矣。人見之不同如此,此亦臣慮事錯謬之致。至於或牽於使臣暑行之議云者,臣雖無狀,其忍爲此?苟如其言,先私後公,厥罪,如何?伏乞聖上,俯諒危悃,亟下處分,鐫削臣職名,仍勘臣罪,以幸公私,不勝大願。{{*|不批,遣知申敦諭,與之偕來}} ==4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式暇}}。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東萊府使李潝。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bb拜b呈辭,持平金漢喆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校理金若魯,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聖旨,馳往于南大門外領議政沈壽賢所住處,傳宣聖諭,仍以偕入之意,再三敦勉,而大臣以所遭非常,無意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予之敦勉于卿者,豈特慰之心?關係朝綱,亦關事體。以泰齊駭怕之斥,勉副首相,朝綱乎?事體乎?求諸往牒,豈有此等之理乎?以卿忠厚之性,休休之量,何足介意,而自輕去就乎?今者知申偕來之命,其意深矣。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朝象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更爲傳諭,期與偕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甚未安。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校理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以不可冒之踪地,難自强之情理,尸居臺端,辭避不得,居常恧蹙,若隕淵谷,而目見朝象日乖,痼習難醫,敢以草草數語,贅陳於請急之章,及承聖批,頗蒙開納,而第誨飭之諭,實有非臣疏之本意者。噫,殿下視臣以色目中人,故或意臣因其務勝之習,故爲制彼之計,而區區憂慨之忱,則本不出此。蓋殿下雖以略而詳爲敎,而十九之後,人之爲言者,亦非一二矣。若知而言之,則固無奈何,不知而言之,則前後嚴敎,亦無以服其心。而況義理,是公共之物事,王言,非可諱之文字,此臣之必欲一番宣示,洞然開曉,使殿下之處分,如日月之光明,一世之疑惑,若雲霧之披豁而已。至於甲是乙非,初非所較,相制不反,又是情外。固知聖敎,亶出於交勉戒之意,而獨臣之所自愧者,欲矯色目中疑阻之弊,反以此受疑於君父,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此已臣難冒之端,而繼伏見憲臣之避,以臣疏語强引爲嫌,臣誠訝惑,未曉其由也。臣疏所謂不聞知者,非謂憲臣,則在憲臣,有何可嫌之事,而只以語次間提及其說之故,不察辭意,徑自替辨,有若眞有被斥於臣者然,誠非所慮,而看作大事,不知聖意等說,備加譏詆,都是題外,又何必多辨也?臣妄陳一言,旣承難安之敎,又被匪意之斥,以此以彼,有不可一刻晏然於職次,而適受恩暇,未卽詣臺,曠日泯伏,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咸鏡道觀察使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將私懇,冒瀆宸嚴,寵批勤摯,有踰尋常,臣誠含恩感分,未敢顧私,旣已冒沒肅命。固當卽速赴任,而第臣自聞母病,方寸慌亂,不能自定,唯以及時歸救爲急。且臣亡父母墳山,在砥平地,而今臣去喪之後,初當遠離,辭陛之前,一行展掃,亦係情理之不容已者,玆敢冒死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許令往來,俾伸人子之至情,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4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載寧郡守沈得賢。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連日雨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前劑入人蔘飮,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茶飮進御後,眩氣少愈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漢喆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李承源曰,藥房入診時,右相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告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處置,已至經宿,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未差,右承旨徐命彬進。 ○吏批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議,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尹陽來爲刑曹判書,李德壽爲吏曹參判,徐命彬爲吏曹參議,趙明翼爲京畿監司,申昉爲工曹參判,尹潝爲白川郡守,沈聖希爲副校理,李夏龜爲振威縣監,南泰良爲副修撰,李徵道爲直講,金錫一爲慶尙都事,金尙星爲西學敎授,趙尙絅爲漢城判尹,李瑜爲刑曹參判,魚有璜爲咸興判官,李春躋爲左尹,宋秀衡爲同副承旨,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承源爲右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趙尙絅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申昉爲同知,姜璠爲僉知。 ○傳于李承源曰,秋曹佐貳,承旨及咸興判官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鄭必寧啓曰,再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新除授南兵使趙東彬戶奴呈狀內,上典偏母今年八十四歲,揆以情法,決不可遠離赴任,斯速啓遞云。閫帥之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有八十篤老之親者,亦多許遞之例矣。今此趙東彬之母,年八十有四,則孝理之下,難以强令遠赴,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池百源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近添輪疾,症勢危劇,萬無供仕之望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砲保價布,乃是輦下親兵冬衣之資,故當年十月內畢納事目,不啻嚴明,而近來國綱解弛,朝令不行,各邑守令,怠慢成習,無意督納,事極寒心。諸道癸丑條價布,災減外應納未收,極其夥然之中,至於湖南之光陽、順天、綾州,入於之次之邑,而光陽、順天則經年遷就,尙今全然不納,綾州則未收之數,比他邑最多。湖西之西原,以稍實之邑,歲翻之後,只以若干木同,塞責上納,卽今未收,多至八同餘,而尙不來納,故三次嚴關,一不回牒,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所當依事目,一倂請罷,而非但迎送之有弊,近來守令,不無厭避故犯之事。光陽、順天、綾州、西原等四邑守令,爲先拿處,以懲日後,而其餘諸道未收各邑守令,亦爲從重推考,各其監色,竝令本道兵使,各別科治後,未收價布,定日畢納之意,嚴飭分付於諸道道臣及帥臣,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領議政沈壽賢五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日夕所顒祝者,唯在早蒙恩譴而已,冒受常廩,斷無是理。屢煩輸送之命,終不敢祗受,尤增惶恐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敎輸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出身尹就亳,今四月二十二日番中日時,騎芻五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九日私婢海丹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守僕李貴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金尙鉉,敦化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司憲府執義宋秀衡,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未回啓疏章擧條中,年月旣久,事端或變者,有難一一以粘目覆奏,故曾前皆已別單回啓矣。今亦依前例,抄出要旨,略論可否,條列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二軍色郞廳,例爲久任差下,專管經費,而今日政,久任正郞金錫一,移拜慶尙都事矣。方當委任責成之時,遽移他職,本色事誠甚可慮。且庫舍改建,纔已始役,鎭日監董,此亦不可付之生手,參考前例,多有啓請仍任之事,金錫一卽爲仍任,此後則久任郞廳勿遷之意,竝分付吏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忠淸監司癸丑年捧未捧狀啓,元還上,則泰安郡守崔道聖爲居末,瑞山縣監李鼎燁爲之次,軍餉則新昌縣監李肇元爲居末,瑞山縣監李鼎燁爲居二,燕岐縣監鄭亨泰爲居三矣。竝依事目擧行之意,分付,而諸道還上磨勘,三月內未及擧行,則監司從重推考,都會官守令拿問事,新有定式矣。今此封啓,在於四月初一日,且本道監司,新經遞易,差遲日子,容有可恕,監司、守令推考拿問,竝姑安徐,何如?傳曰,允。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月初,爲省先隴,來淹楸下,病蟄跧伏之中,伏奉今月二十六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使之乘馹上來者。臣承命驚感,莫省攸措。念臣愚於量己,暗於涉世,徒知事君無隱,觸犯於衆怒,不忍便訣明時,蹲冒於邇列,本以游羿彀之蹤,又況處睢盱之地,早晩顚沛,固已揣知,果然金漢喆之僇辱及之矣。觀其精神所注,則外托於官師相規,而藏得許多機關。經學薦三字,演出於白地,至以衆嘲群譏,擔閣一邊等語,操切臣身,不遺餘地。臣於是,惝怳駭惑,莫省其謂也。所謂經學別薦,臣於臺啓,始聞之。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則未知譏嘲等說,果俑於誰口,而設令其姻婭宿憾之間,自做物議,暗裏閃弄,臣何以覺得,亦何從得聞也?漢喆之必以是爲誣臣辱臣之妙方者,其爲計,欲巧反拙,誠不滿一哂也。然而重臣之疏,渠之避辭,不待辨說,自歸落空,故擠陷之計,無處下手,替傳他臺,減得分數,徒以去就一節,爲其脅持之欛柄,此亦有一言可辨者。臣之所執,本與金若魯差異,向者徑出,不過待同僚伸廉隅之意,則屢違牌召,嚴敎荐降,臣之雅志,本不欲因此事爲嫌,而轉輾撕捱,荐違召命,亦非分義之所敢出者。臣之先爲膺命,其亦僚席間消詳講定事也。漢喆旣以臣徑出爲太過,又以臣先出爲罪案,自不覺其言語矛盾,旨意綻露。臣固付之一笑,而亦知其意之不專在於就事論事也。仍念臣孤根弱植,四無板援gg攀援g,信心直前,不避忌諱,昨年臺垣,旣招人次骨之怨,向日筵白,又礙其進身之路,畢竟逞憾之毒鋒,果出於親姻之地,傳法之神,則此尤可怕。將未知從今以後,含沙於幾處,伏弩者幾人,則到此地頭,不但蹤跡顚沛,身名僇辱而已,七尺之微軀,其能保全於毒螫糜碎之中耶?在臣自謀之道,固宜永謝簪紱,退伏田廬,遠避駭機,不干世事,可以少殺其怒湍,而得免於密網矣。官職去就,固無可論,金華一步,鐵壁在前,在臣亦是歇後語也。且臣於夏官長之對疏,尤有所恧踧不自安者。伊時事實,館例可考,館隷尙存,焉可誣也?不謂重臣,因體例間一微事,務欲角勝,大費聲色,亦非臣始慮之所及者,此亦臣難進之一端。噫,臣持身不謹,自速謗尤,名登於白簡,迹困於叢鏑,已分自屛於窮山樵牧之社,以爲自靖訟愆之地,恩召之下,末由趨承,瞻望雲天,一心耿耿。玆敢於縣道之章,悉暴其情懇,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遞臣所叨職名,仍令選部,永刊臣名於仕籍,使得優游田畝,歌詠聖澤,俾安臣分,以謝衆怒,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末端下語,此亦疑阻所致,其須就事對之而已,其何此等疑阻之目,譏人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俄者問安之批,已言之矣。眩氣尙有往來之氣,而微弱之候,頗勝於前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氣若平時,亦隨而差勝矣。命均曰,前劑入人蔘飮三貼,已爲進御乎?上曰,唯。命均曰,膈間不平之候,猶有餘氣乎?上曰,比前頗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平和調均,而猶欠有力之氣矣。命均曰,人蔘飮繼進當否,仍爲議定,似好矣。上曰,依爲之。聖徵曰,人蔘飮極爲平順無害,其中加減繼進則好矣。上曰,厥藥味甚甘酸難進。五味子入幾何?其味與生脈散有異,未免太酸矣。應三珍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平順。然脈體比前猶高,些欠安靜,不足之候,猶未快祛矣。聖徵曰,人蔘飮無非甘味之材,故不能善進。今後減去甘酸之味,半夏薑製加入,則進御似勝矣。上曰,辛味猶勝甘酸,而橘皮味亦覺酸矣。應三曰,寒汗之候,或有減歇之道耶?上曰,比前差勝,而猶不止之矣。應三曰,汗候雖承勝前之敎,以脈候觀之,氣弱之候猶未已,汗候未必亦由於此。臣之所見,半夏、貝母加入,五味子、甘草減分入之,則於進御之道,不至太酸甘矣。命均曰,令入侍醫官,一同議定則好矣。上曰,其令首醫仰達,可也。聖徵、應三,各陳所見訖,命均曰,從首醫所達,人蔘飮本方中,黃芪五分,五味子十粒,甘草四分減去,半夏干製一錢加入,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候今番差勝,未必不由於藥效,調攝失宜,則恐有更發之慮,調保之節,別樣審愼則好矣。命均曰,明日有晝講之命,聖候諸節,猶未復常,小愈之戒,亦不可忽矣。上曰,今幾差勝,何關係之有?興慶進伏曰,今日臣有及時稟定事入來,而伏聞明日有下開講之命。聖候猶未平復之中,若有講讀,則不瑕有勞損乎?小臣不勝區區之慮,敢此仰達。上曰,近因不平,久不開講,故有是命矣。所達若此,明日晝講停,次對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榻敎}}上謂興慶曰,頃者以針灸,受由引入矣。今已出仕,所患其得差愈耶?興慶曰,小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頃者重傷於兩朔鞫坐,症情苦劇者,殆過旬日。連服藥餌,受由施灸,僅得少歇,而乃者領相,意外遭人言,至於逬出城外,朝體傷損,極可驚歎。如臣病昏者,獨處重任,廟堂凡事,實多憂悶,而昨者鳳城回通出來後,以使事,有急時稟定事,不得已出仕矣。當初犯越咨文中,以細洞及羅多乃洞兩處殺掠之意咨報矣。按覈使査覈後,細洞則歸虛,只以羅多乃洞一處成案以來,殊未可知也。瀋陽將軍題本,有渾江地方及三道溝地方兩處殺掠之語,故馳通鳳城,探問其地界,則回通纔來到,處所則果是二處,而前所謂三道溝地方三人被殺處,今爲紅土巖地方,前所謂渾江地方六人被殺處,今爲二道溝地方,而所謂二道溝地方,卽伐登高山里對境云,細洞卽此地也。人命被殺之數,雖與瀋陽題本,有所換易,而蓋犯越人初招中,細洞殺掠之說,明是實狀,其追後之招,必是誣飾也。事端旣如此,今若更爲詳覈,査得其細洞、羅多乃洞兩處殺掠之實,與當初咨文措語,無相左之端,則査案似爲明的矣。上曰,回通雖來,地名人數,與按覈使査狀及瀋陽題本,旣多換易,罪人追後招辭,又是誣飾,則雖更覈査,其與當初咨文措語符合,未可知也。在魯曰,下敎誠然,而以今番回通見之,地方人數,雖不脗合,罪人初招殺掠之說,以實納供,則後招誣飾,不可取信,而但細洞先出云云之說,終是疑心處。不然,必是當初隱而不發之致,更爲査究,於事體,似爲得當矣。按覈使亦不可不更令下送矣。上曰,以前後査案見之,則細洞殺掠,金永昌似爲首犯矣。命均曰,似然矣。興慶曰,査案無違錯,然後似可無後慮。今以此兩處,更査成案,誠爲得當矣。且奏文咨文事,諸議或以爲姑徐使行,先遣咨官,前頭勘結時,使行可以持奏文入去,或以爲不可先送咨官,使行當爲入去云,而卽今入侍吏、戶判兩人之意,亦各不同,使之陳達,何如?上曰,其各陳達,可也。寅明曰,奏文體例,臣未之考覽前例,而大抵撰文,當以直爲親問樣,粧撰爲辭,文理通暢,然後保無他慮矣。元來我國,前後五番,有此等事,而頃日禮曹判書尹淳所達,則以爲我國犯越之事,前例不多,甲申年査勅,亦不出來。且以事理推之,天子至尊且嚴,此事停當,要必先奏皇帝,以存重事體之意。亦以今方査覈之意,及於咨文中,不必先送使行云云,而小臣之意不然,國家事必以萬全之道爲之,可矣。且旣無的當可據之例,則不如自此,先送使行,不待彼使之出來,似爲得宜矣。廣詢諸臣,而決之爲好矣。在魯曰,當初使行定奪時,臣未入侍,雖不知其時事端之如何,而第聞尹淳所達之言,則其所爲說,似違前例。庚午年査勅來時,元無罪人捉問之事,至其搜捕後,自此續奏。其時文書,未能盡見,而臣意則罪人地方,一一磨勘,同謝恩奏文,入送爲好,而其中不無難處之端,以是,臣亦不知何以則果爲善處之道矣。上曰,頃者首揆陳達,故業已知之,而承文院古事,猶未知其前例果如何也。俄者吏判所達似是,而我國雖疲弊,該國王,方在待勘中,豈不奏文乎?此不可如戊申年之爲也。在魯曰,其中某漢首犯,某漢之次,分輕重具悉於奏文中,方可無相左之弊。而衆罪人,亦不可不趁速悉致京獄,取招矣。上曰,拿致捧招,道理爲是,而不必來囚京獄,囚置於畿營,亦無妨矣。在魯曰,如此則道理終不誠實,不如拿致於京獄,捧招爲可矣。上曰,然則平安道江邊犯越罪人等,拿致京獄,可也。{{*|出榻敎}}命均曰,査案分明爲之,卽今第一件事矣。上曰,査案不分明,雖送使,顧何爲哉?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近以服藥之故,每差晩進御矣。興慶曰,朴海昌梟示事,旣已回咨入送,而正法關文,尙不發送云。旣是犯越者,則當用犯越之律,卽爲行關於本道,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來到近郊,而方有身病,陳疏呈狀,尙不上來。當初以正卿,備擬藩任,實出擇差,而{{!|𢢜|⿰忄業}}之眼疾素重,難於理劇,故差出時銓長,書問於臣,而臣以不必擬望之意,有所回答矣,望筒已入,終至於受點矣。蓋{{!|𢢜|⿰忄業}},以鞫囚之誣招,欲爲待命而上來,行至果川,病勢添劇,嶺伯除命之下,不能入城,投呈辭狀於備局,而正卿方伯之狀,不可循例題送矣。病狀旣如此,則有難强迫,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嶺伯之除,予亦有意,而前後除拜,一不應命,事體豈容若是乎?興慶曰,且聞近患泄痢,症頗不輕云矣。上曰,頃日辭疏之批,有所下敎,而予有欲一見之心矣。在此近地,何不入來耶?從重推考,數日內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臣於昨日,暫爲往見,則其志固定,不遞則斷無入來之意。自上敦勉雖勤,徒爲上下相持而已,領相事誠爲難處矣。上曰,卿果見之否?命均曰,昨日見之矣。上曰,首揆所遭,誠怪異,幺麽一臺,駁斥大僚,有若微末庶官然,此關係朝綱。體統所在,誠極寒心也。命均曰,老成之在朝廷,豈無所益,而一朝去朝,今日爻象,可謂潰裂無可言矣。近來黨論雖痼,而論人之道,必指某事某事而非之,然後可以服人之心,而臺疏之一筆句斷,如論庶僚微官者,事體道理,豈有如今番事乎?上曰,南泰齊事,已極怪異,而任珽之營護,尤可怪也。世道如彼,良可寒心。命均曰,侵斥之言,豈曰無之,而其疏措語之不稱量,豈有如許者乎?興慶曰,《景廟朝實錄》,今春奉安於赤裳史閣事,曾有成命。所當擧行,而方當劇農,列邑軍丁,調發有弊,待秋擧行,恐爲得宜。五臺山史閣實錄曝曬,今年當次,而《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他處史冊缺落,故五臺山實錄曝曬時,考出謄來事,亦有定奪矣。莫重實錄,旣知缺落之後,尙未謄來,事體極爲未安。且曝曬每當年次,而未卽擧行,故致有史冊霾濕之患。今番則必趁潦雨前,發遣史官曝曬,仍使之謄來落編,而本館曝曬,亦爲當次,竝依例擧行,何如?上曰,事體則然,而曝曬時,亦必貽弊於各邑,當此劇農,實甚重難。赤裳奉安事及五臺山本館曝曬等事,竝待秋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南別宮西宴廳及弘濟院修改時物力,今方措備,而其中大樑四箇,誠難得之。劃給耗穀,卜定外方,何如?上曰,此時輸運,爲農民之巨弊,自京中無可得之道乎?寅明曰,自京實無可得之道。若於有船材處,取用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有船材處,使之定差員,斫伐以納,而必令斫取於近水處,俾除輸運之弊,可也。{{*|出擧條}}在魯曰,李台重變通陞六事,頃日仰達,則下詢大臣後,有考見襯的前例更達之敎,故退而詳考,則翰薦旣完之後,有異議者,變通陞六。不知其數,而至於回薦時致敗者,多從春坊陞出。唯李瑜、柳弼垣,因筵臣陳達,別爲陞六,此爲襯的之例矣。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凡翰薦之規,多人被薦,而一人見枳,則見枳者外,例爲更薦,而今此李台重敗薦時,雖不以其人之不合爲言,旣以單薦致敗,且有李瑜等前例,則陞六,似宜矣。上曰,依他例陞六,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考見奏文前例,則監、兵使及地方官,亦皆捧招矣。關西前監司,旣令上來,而地方官處,亦當一體緘問,而當自刑曹,知委擧行矣。上曰,自備局定其地方官後,分付刑曹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刑曹判書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敎}}上曰,前刑曹判書趙尙絅,以千金子不死市之語,强作嫌端,終必圖遞而乃已,實爲未安,而政院之捧入辭單,殊甚非矣。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承源,侍讀官金若魯、兪㝡基,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就坐訖,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一卷,自乞深考祖宗之法箚子,止論不可遣罷防秋人兵箚子。訖,上命下番讀之。㝡基讀自第二箚子,止乞罷宣撫使第二箚子。訖,上命注書讀之。光躋讀上皇帝封事一編。訖,若魯釋文義曰,此箚中進君子退小人,以圖中興數句語,爲一篇大指,而其勤勤懇懇於章奏間者,於此等處,可見矣。㝡基曰,李綱初抵河陽,論城辟gg城壁g頹廢之狀,仍遙望拜陵寢,而拜此疏,可見忠誠懇款,而其論君子小人之辨,亦甚明白。蓋綱於初辭陛之日,旣已道聶山、唐恪之爲小人之狀,高宗信任之爲非。不但此也,曾受裵度傳之賜也,謝箚第二中,首以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起頭,而末又以魏洪簡、元稹爲言者,可知其嚴於賢邪之分也。君子小人之於用兵行師之間,似不相及,而武侯之深以此爲言者,明寇敵外患,猶可掃除,小人之在朝蠹害,根本寢長,其害難去,有不可勝言而然也。是以尹吉甫出師北伐,必以張仲之孝友爲言者,亦以此耳。此等處別爲留念,而勿泛然看過,則豈不幸甚?上曰,然矣。㝡基曰,十五板無以利口善諞言,爲足使云者,蓋取人之法,當以忠實樸直爲主。至於嫺其辭令,飾其文辨者,雖似外爲觀美,而終非正大底人。以此漢文帝時,以嗇夫除上林令,張釋之以爲豈以嗇夫之喋喋利口,而拜官哉?《論語》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人主取人,恐不可以言語取之矣。上曰,然。㝡基曰,以李綱之才,而終受汪伯彦、黃潛善二人之讒構,拜相七十餘日竟解去,而謫洞宵宮使。雖以防秋兵請罷一事觀之,以此作爲李綱之罪案。初則欲防秋,而以李綱之請罷爲罪者,小人之巧於陷人,而先期設計,豈不密乎?上曰,然矣。上曰,防秋人兵箚子,尤可見李綱之設施方略,盡言不諱矣。非李綱之才美,則孰有如此者乎?若魯曰,自古忠君死國之人,亦皆智謀兼備,奮不顧身者,不爲不多,而至於李綱,則其知其謀,古亦罕有,而但恨遭時不淑,逢衆口之讒,而爲世所嫉。然事君之義,不以明暗,而有所異心,嫉惡之志,不以剛禦,而有所畏憚,爲國之誠,前後章奏,勤懇切實,若使當時之君,言聽計從,擧國而倚任之,則李綱尤宜殫竭心力,知無不爲,而惜乎高宗不能容一李綱,終至於國勢之委靡不振。此無他,不親君子,而近小人之致,斯害豈但止於一時?亦迤及萬世矣,可不懼哉?此爲帝王深爲監戒處矣。上曰,然矣。上曰,李綱用之,則徽、欽,豈至於往沙漠耶?若魯曰,用捨之權在我,而高宗不能自主,以至於旣張之國勢,莫可收拾,用捨不明之害,從古如斯矣。上曰,以其上皇帝封事見之,李綱嘗以忠義自奮,以徇國家之急,其愛君憂國,心迫而情切,益章章矣。若魯曰,高宗卽位之初,親筆手詔曰,朕於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自以爲庶幾焉。以此觀之,高宗徒有是言,而不能自强,不思討復之義,惟以苟且姑息爲事,其不足與有爲,於此可知矣。上曰,徽、欽在時,高宗猶有投鼠忌器之嫌,而徽、欽旣沒之後,則似無所顧藉,而復雪昧昧焉無聞,此予所以未知也。㝡基曰,上皇帝封事,和戰守三策,有所達矣。能守而後可戰,能戰而後可和,斯乃千古確論。若戰而後和,則所以和者在我,不能戰而專請和,則所以和者在於虜。此所以宋以一字之和,竟至於亡,一如石靑之於契丹,誠千古痛恨處矣。上曰,然矣。㝡基曰,其中論恭儉英哲這一句語,儘好矣。繼體守文之君,惟恭儉,可以爲之支遣,而至若興衰撥亂之主,非英哲,不足以當之。惟其英,故用心剛而斷大事,不爲小人之所搖,惟其哲,故見善明而任君子,不爲小人之所間,此豈非千古帝王之可法者乎?其所論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太宗處,亦有意見。蓋高祖,豁達大度,詘群策而用中,漢之光武,推赤心置人腹中,唐之太宗,從諫如流,宋太祖,則洞開中門,以待群下,太宗,則沈謀英斷,勤儉納諫。玆四五君者,莫不以用人之言,而爲己之善,得力,或致創業,或致太平。此等言語,豈其一時李綱,只諫於高宗而已?誠爲百世人主之可法可監處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下番引恭儉英哲之語,所達好矣。如李綱事,其所以興衰撥亂之意,前後章奏,勉戒切至,而在上者莫能用其言,終至於寢微而不振,甚可慨矣。今聖上飭勵求助之盛心,孰不欽仰,而第念殿下臨御以來,變怪日生,治效未著,此無他,殿下於用人之道,猶有所未盡,以致君子小人之混淆,而不能辨,繼自今,尤益奮勵振作,明君子小人之分,世道可以挽回,政事可以進益矣。伏惟聖上,益加留意,而察臣愚衷,則其幸,如何?上曰,所達大體則好,而予於世所謂君子小人,見之久矣。講罷,上命上下番,進伏於前。上曰,處置批答見之乎?十九下敎,儒臣亦嘗請頒,而以公心請頒者是,而其中亦不無以私心請頒者矣。李著疏語,果不無挾雜者。儒臣之置之落科,予不爲非,而此後儒臣之所不憎之人,如有挾雜者,儒臣辨之以挾雜,然後二人方知今日處置之不出於私矣。李著之心,若果無挾雜之心,而玉堂處置如此,則李著豈不冤乎?若如前日,則亦必有下敎,而只以依啓批下者,欲觀前頭矣。若魯曰,李著疏語,終是偏且挾矣,而殿下反謂臣等挾雜,臣等平日言議行事,若見孚於君父,則豈有此下敎乎?臣承此言外之敎,益不勝惶悚,繼之以恧蹙也。㝡基曰,臣果與上番,相酬酢於直次曰,吾輩今日之司諫處置,實出於至公,而自上必認以爲有甚麽偏見而然矣。今者果伏承聖諭,而聖意所在,臣等非不仰揣,而但李著初疏中語,儘有挾雜之語,其所以請頒十九日筵敎者,昨年上番臣金若魯,以此疏陳,而臣於其時,亦有疏曰,臣見與若魯同,而特若魯先之耳云云,此則然矣。第其中李著疏所謂討之者爲義,護之者同歸等語,豈非欲驅半世之人於逆之科耶?此乃挾雜也。故臣等果相議而置之落科矣。上曰,近來人無偏係者,凡幾人,如李著,則憑藉而排斥之,如兪健基,則不無執滯,而彼此各相疑阻故然,而儘如兪健基疏,設使金漢喆無狀,雖爲鄭益河而爲之,其亦彼此各以疑阻之心見之,故至於如此,世道之寒心,尤無可言者也。若魯曰,頃日兪健基,意外遞罷,同僚之間,臣亦去就相同,而兪健基、南泰良二人,則終不出,臣獨冒出,臣之不安,尤如何哉?上曰,此與兪健基、南泰良有異。禁推,而措辭牌招,則豈可以此爲嫌耶?若魯曰,卽今本館,只有金尙星及臣二人外,無他行公之人,而尙星積久撕捱,終不膺命。自上若別樣敦迫,則渠豈不承命乎?館中形勢,誠甚苟艱,故敢達。上曰,金尙星之撕捱,殊無義,其所引嫌,豈不過乎?分義不當若是。牌招入直,可也。若魯曰,召對冊子懸吐,使李德壽,與副學相議爲之事,前已稟定,而開講不遠,姑未懸吐,將有窘迫之患矣。何以爲之耶?上曰,其有不然者。不可,則長官、次官,繼而懸吐,可也。諸臣仍退出。 ==4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沃川郡守李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金漢喆牌不進,執義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及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尙未處置,或未肅拜,或未差,或呈辭,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眞淳,以領議政沈壽賢偕來,方在城外。在前如此之時,有稟旨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李德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常參朝講時刻單子,傳于李承源曰,常參當先爲之。常參時刻,則定以卯正初刻,朝講時刻,定以辰正三刻。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昨日違牌,今不出肅,參判李瑜,亦不出肅,詞訟積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而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不爲行公,知義禁趙尙絅未肅拜,只有同義禁趙錫命,不得備員開坐,事甚未安。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知義禁趙尙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入對,事體殊甚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尹淳,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議政府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判朴文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承源曰,召對爲之。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南泰良則今無更嫌之端,若是撕捱,極涉太過。沈聖希則其所引嫌,尤極無義,只推,更卽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傳于鄭必寧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下,連違召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參議,一體牌招開政。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禮曹判書尹淳,參判洪鉉輔,俱以病懸頉,參議金龍慶在外,工曹判書金取魯,受由還來未肅拜,參判申昉,參議李{{!|𤲸|⿱兹田}},俱在外,無進參之員。禮曹判書尹淳,參判洪鉉輔,工曹判書金取魯,竝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縣監李枝發,順天府使南渭老,綾州牧使鄭錫疇,西原縣監李秉鼎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枝發、南渭老、鄭錫疇、李秉鼎,時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自蒙恩罷,杜門調息,雖復疾病支離,頓無生人之意象。而自幸衷情畢暴,已蒙聖心之鑑燭,竊庶幾從今以後,引分休廢,無復有怵迫之慮矣,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復叨館職新除。臣聞命惝怳,忽不自知其愧與懼也。噫,向日憲啓中,旣以經學之薦,作一笑囮爲言,則臣顧自謂何等人,而超然自居於臺論之外,耐彈忍恥,復汚經幄之地哉?此理甚明,人莫不知之,而銓曹猥加檢擬,聖明輒復存錄,是必至於積久撕捱,公私交病而後已。臣之一身罪戾,固不足道,而其重傷國體,虧損分義,亦非細事,此臣之所以惶悶抑菀者也。且臣得見持平金尙重疏本,則急於詆辱,語無倫理。臣雖疲駑,豈可與此人,每每較詰,而其中動適時宜一句語,指意黯黮,有不容無說焉。夫喜言論立名譽,務以馳逐時好者,世自有此一等人,如臣孤弱,自守不足,前後出處言議,自度無可以當此目。今不確實指陳,以明其動適時宜之狀,而但曰,大臣稱其言,玉堂辨其謗而已,則是豈臣之所可得與,而又何以爲臣之病耶?至於毁譽喜怒等說,尤極可笑。當初臺疏之發,臣不能處之以橫逆,而辱與辨論,此固臣之偏處,彼之目以悻悻,固無足怪。然,其所謂躍然而喜者,則彼又何從而得之也?首尾語意,無一實事,而苟以抑勒詆笑爲事,是尙可與之辨說事理,以究是非之所在哉?雖然,其一篇醜辱,無非搢紳難洗之羞,則臣之目前去就,尤無可論。玆於特敎荐召之下,力疾詣闕,仰伸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一自奔逬出城以來,竊計匪據之職,自當隨卽解免矣。不意恩諭洊降,近臣臨守,一日二日,以及一旬,臣誠抑塞煎悶,不知所措,晝不能食,夜不能寐,絲縷氣息,有頃刻垂絶之形矣。如或因卽溘盡,則臣之不瞑之恨,固不暇言,而其爲搢紳之羞辱,爲如何哉?臣誠爲是之懼,不計煩瀆之誅,復申疾痛之號,唯聖明之少垂哀矜焉。噫,今臣所遭,自是國人之所共言,公議之所同然,今而始發,其亦晩矣。以公言之,可免覆餗之歎,以私言之,庶逃負乘之患,在臣賤分,實爲萬幸,而第臣之所自痛恨者,以言才具,則其少也,猶不如人,況於衰耄之年乎?以言年齒,則雖在朝從宦之人,年力旣勌,固當乞退,況於屛蟄田間,年迫日索者乎?旣自知其無才無德,篤老劇病,飾巾待盡,乃其常理,而怵迫分義,貪戀恩寵,終至於冒受重任,老妄昏錯,殆失常理,此臣自痛者一也。一年從政,疾病過半,筋力精神,萬無可强之勢,屢入疏單,以爲自處之計,而精忱淺薄,旣不能感動天聽,志節不固,又未能抵死祈免,乍入乍出,處義無據,此臣自痛者二也。醜拙畢露,姗笑溢世,垂死殘齡,名登白簡,終爲苟且無廉恥之人,區區身名,雖不足恤,受恩如天,報蔑絲毫,行己無狀,有辱睿簡,傷則哲之至明,孤眷毗之殊遇,此臣自痛者三也。從來輔政之臣,尠以無恥被言,蓋能揆度年力,早自引去,不至於受人迫蹴,而臣獨冥行不息,知進忘退,貽辱朝廷,更無餘地。雖決西江之水,顧何以洗此黃閣上羞恥哉?此臣自痛者四也。靜言思之,莫非自取,撫躬慙悼,夫復何言?雖然,事已往矣,噬臍莫及,而臣之所菀悶而焦熬者,以此滓穢之身,尙叨輔相之名,行路指點,婦孺嗤侮,必怪其至今淟涊,其爲係關於廉隅之大防,深矣。一日不遞,所傷實多,以殿下之明聖,儻或俯垂照臨,其所以亟賜處分,必不待臣辭之畢矣。伏乞聖明,俯矜悲苦之懇,快降斥退之命,俾臣得以生安死順,獲霑生成之大造,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自古大臣,被讒被斥於人者,豈特卿也,而若卿者,往牒未聞。朝綱不嚴,世道乖悖,南泰齊極矣。以卿恒日力讓之心,況又到此,豈不若是,而予之靳允者,亦無他也。曾已諭,乃事體也,乃紀綱也。昨聞原任大臣陳達,詳知卿心,又聞不勉副,則尋鄕之意。噫,卽今在朝時原任,其幾人?卿若又往,其於國勢何,其於股肱何?聞此所達,終難强迫,而循例許解,適中其意,其虧事體掃紀綱何?噫,黃耉老成,經傳所在,忠厚確實,所以取卿者。若靳允,則使老成大臣長往,若勉循,捨倚重之元老,於此於彼,思之忘寐。故傳諭批答,欲諭未諭,尙未答矣。巽牘復上,而反復思之,終難例批,頃年亦有其例,若如原任所達,入城見予,前席面陳,予亦有面諭之意,卿須體此肝膈之旨,卽日入城,聽我面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隴,焚告榮誥,荒原動色,感結幽明,淚濺松柏,欲酬洪私,惟期隕結。昨纔還歸,未及趨肅,刑官移拜,遽下此際。臣聞命驚惕,莫省攸措。顧此新除,資級雖同,而六部之長,地望自別,況有籌司之例兼,與聞廟議之緖餘,此豈如臣庸品鈍資,所可叨冒哉?左右思量,愧與懼竝,天牌荐降,自犯違慢,臣尤死罪。玆敢不避煩猥,仰陳情懇,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遞臣匪分之職,仍勘臣違命之罪,以安私心,以肅朝綱,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使劇務毋滯焉。 ○吏曹參議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廢疾無用之一物耳。濫被恩造,曾無尺寸之補,積犯違慢,徒負丘山之罪,居常懍惕,若隕淵谷。顧此銓部佐貳之命,夫豈臣意想之所及哉?方今聖上,赫然奮厲,思欲丕新治模,制治之要,莫先於用人,用人之道,惟在於銓衡。政宜另擇其標望鑑識見重於當世者,畀以參銓,庶幾商確甄品,調劑酸鹹,以無負其職責,而乃使如臣者,遽爾充擬於人望之外。雖以則哲之明,偶失照察,至有此謬恩之橫加,其爲累睿簡,而乖政理,孰甚於此哉?臣誠震惶慙汗,繼以駭惑,莫省其所以也。噫,人雖至愚,自知甚明。顧臣迂闇之資,痼廢之疾,誠不足以備數於淸朝任使之末,竊嘗自附於古人量受之義,從前忝叨,稍係匪分,輒敢懇扣辭遜,蓋已有自畫於中者,曾以此,累形於章牘,質言於朋儕,斷斷苦心,可質神明,非敢有一毫矯飾。此知臣者,所共矜悶,而見恕者也。年前銓郞之除,適當親臨視政之日,威命之所怵畏,事勢之所窮極,不得已乍出承命,粗伸義分,而去就郞當,處義無據,內違素心,外貽深誚,省己而有汗霑衣,對人而無面可顯,矧玆所叨,有加於前,而乃復冒昧承受,循墻之志,都歸壞了,濫竽之恥,漸至恬安,殆若己分之所固有,一之再之,不知止焉,則向前所以斟酌辭受,不敢苟然之意,其將黯闇不能自明,而眞所謂要官美職,從容遜讓,而必致之者,世之持淸議者,必將嗤罵之,目之以壟斷之鄙夫,臣雖不肖,寧忍爲此?從今以往,唯當謝脚榮塗,固守微尙,庶可以息黥補劓,而不至爲全喪廉恥之人耳。此臣所以反復揣量,有死而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且臣有私義之不敢安者。前參議臣徐宗玉,卽臣五寸叔也。權衡人物之地,何等權要,而後先遞代,不出同堂之親,使莫重公器,有若臣一家私物,堂堂聖朝,何患乏人,而乃若是苟簡爲哉?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也。卽因開政有命,天牌再臨,不得不隨詣闕外,披歷gg披瀝g情實,仰控宸嚴,伏乞聖慈,曲垂諒察,俯循至懇,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銓任,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等箚曰,伏以司諫李著,以臣以不可冒之蹤地,難自强之情理,尸居臺端,辭避不得,居常恧蹙,若隕淵谷,而目見朝象日乖,痼習難醫,敢以草草數語,贅陳於請急之章。及承聖批,頗蒙開納,而第誨飭之諭,實有非臣疏之本意者。噫,殿下視臣以色目中人,故或意臣,因其務勝之習,故爲制彼之計,而區區憂慨之忱,則本不出此。蓋殿下雖以略而詳爲敎,而十九之後,人之爲言者,亦非一二矣。若知而言之,則固無奈何,不知而言之,則前後嚴敎,亦無以服其心。而況義理是公共之物事,王言非可諱之文字。此臣之必欲一番宣示,洞然開曉,使殿下之處分,如日月之光明,一世之疑惑,若雲霧之披豁而已。至於甲是乙非,初非所較,相制不反,又是情外。固知聖敎,亶出於交勉戒之意,而獨臣之所自愧者,欲矯色目中疑阻之弊,反以此受疑於君父,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此已臣難冒之端,而繼伏見憲臣之避,以臣疏語,强引爲嫌,臣誠訝惑,未曉其由也。臣疏所謂不聞知者,非謂憲臣,則在憲臣,有何可嫌之事,而只以語次間,提及其疏之故,不察辭意,强自替辨,有若眞有被斥於臣者然,誠非所慮,而看作大事,不知聖意等說,備加譏詆,都是題外,又何必多辨也?臣妄陳一言,旣承難安之敎,又被匪意之斥,以此以彼,有不可一刻晏然於職次,而適受恩暇,未卽詣臺,曠日泯伏,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筵敎請頒,不無意見,疏中辭語,頗有挾雜,請司諫李著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甲寅四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知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聖應,校理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差歇後一樣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作乎?上曰,大體一樣,而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困惱之候,比昨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昨劑入人蔘飮,已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上曰,備局次對,何等關重,而諸臺多有懸頉,不爲入參,豈有如許道理乎?事體誠爲寒心矣。興慶曰,今日引見,時刻頗早,故文書之可裁稟者,未能商確,只以若干覽過者持入矣。仍達曰,還上軍餉捧未捧文書,必於三月內磨勘,過限者,都會官論罪,自有定規矣。卽伏見慶尙監司狀啓,則四月初二日封啓,而各邑磨勘,則已於三月內爲之,封啓之際,自致遲延云。事勢似當如此,都會官論罪事,姑爲安徐,居末居二者,依定式勘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盛陳都事、守令、察訪不爲擇差之弊,以爲都事,則以栅門迎卜搜檢事,朝家本有侍從擇差之命,而徐命杰一番往返後,連三次使行之還,輒以假都事代行,當初朝令,竟歸弁髦,且聞假都事之搜檢,極涉可笑,不如不爲。朝廷紀綱,終若不能愼揀都事而送之,則莫如因前送邊將云。道臣此言,實出於深慨之意,今後則申飭銓曹,使之極擇差出,而迎卜搜檢時,必令實都事下往,何如?上曰,吏曹不爲擇差,固非矣。道臣之因此請罷都事之搜檢者,極涉未安。藩臣事體,不當若是。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都事擇差之意,亦爲申飭銓曹,而前頭搜檢時,如有不爲下去者,則論以厭避邊倅之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淸北四邑獨鎭軍器,今方區劃變通,而其中鳥銃,尤難措辦。道內各邑所在鳥銃之數,比之軍摠,剩餘頗多,請取其餘數中,除出二千四百六十餘柄,移給於獨鎭四邑。此則誠爲便當,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 ○上曰,湖南煮鹽事勢,與嶺南有異,趙顯命之意,與朴文秀,有若楚越,何以則有善處之道耶?興慶曰,湖南事勢,有異於嶺南。嶺南則船材斫出非難,而湖南則松田,距鹽場稍遠,大凡形勢,與嶺南,大相不同。且以狀啓措語觀之,其松田皆在沿邑,而沿邑飢饉之慘,有甚於辛壬兩年。今方救死不贍,雖不侵擾,任其自在,糊口作農,其勢末由,裹糧遠役,尤難自力云。煮鹽之意,專出於備凶救民,而些少弊端,不一而足,況松政之可慮,旣如此,而且已節晩云。臣意則以爲,依其狀啓,姑爲停止,似好矣。上曰,頃者趙顯命狀啓,船材有處摘奸事,方入邊山云矣。其狀啓,政院置之耶?承旨出去問之,可也。聖應承命趨出,復入達曰,臣出去問之,則元無留置之事,或出給備局,或卽下該曹云,故未能持入矣。上曰,其狀啓頗簡略,政院則必不置之矣。大抵謀之在衆,斷之在上。事勢果如此,則詳量爲之,好矣。興慶曰,慶尙道金海鎭營將,狀報于備局,以爲巡點次,去月二十八日,離發本鎭矣。同月二十日兵使關文內,得見朝報,則今月初八日,因重臣疏請,營將巡點待秋擧行事下批矣。巡點之行,姑爲停止云,故依關文停巡而還止云。外方藩閫,不見備局關文,只憑朝紙,莫重巡點等事,若是停止,事甚可駭。當該兵使閔昌基,事當拿問,而旣以他事,方在拿問中,宜有別樣論罪之事矣。上曰,旣以他事拿問,則更以此別爲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農事方殷,此時守令,不可一時離官,受由上京未下去諸道守令,令政院催促下送,可也。{{*|出榻敎}}興慶曰,目今節屆仲夏,農務方殷,民間一邊刈麥,一邊移秧,日不暇給,而各樣軍米布及田稅大同,勿論新舊未收,一倂催納,小民困於徵督,將未免農事之愆期,誠可矜悶。辛壬條未收,則姑爲停退,待秋徵捧,俾無奪農時之患,似爲得宜。戶判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此乃極農之時,五六月兩朔,則未收姑令停捧,待初秋卽令捧上,誠爲無妨,而應捧之物,各邑必多已捧上未裝發者,各邑有因此停捧,或混歸未捧,而中間料理,反爲民弊,亦涉可慮。或未捧停退外,已捧者,區別督送之意,嚴飭本道,有不可已矣。上曰,昨年則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昨年則舊未收,竝皆停捧矣。上曰,所達是矣。辛壬條未捧,姑爲停退,已捧者,各邑若或混歸於未捧,則前頭繡衣時,隨其現發,當繩以重法,各別嚴飭,使卽上納,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曰)),各處祭服,其數甚多,典守之人,初不加意看護,擧皆渝傷,而奉審時及祭祀時,執頉改造,經費亦無以支當。日前一倂取來本曹,看審區別上中下三品,太廟朔望祭所用,旣是每朔應行,計其祭官數,爲先極擇,盛之櫃中,具鎖鑰還送太廟,令守僕依前次知,其他大祭、親祭時所用祭服及各處祭服,竝自本曹次知,每祭受誓戒,前期一兩日,堂郞開坐看品,計其祭官數,一一擇出,移文輸送於行祭處,過祭後,又復推來,依前次知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興慶曰,此卽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也。以還上軍餉儲置未捧事,列書居末、居二、居三守令等姓名,請令廟堂,稟處矣。亦當一依定式勘斷。都會官則無論及之事,而此啓本,亦在於四月初,則當與嶺南都會官,一體勿論矣。京畿監司申昉,亦以還上移轉軍餉未捧事,列書居末、之次守令等姓名,有所啓聞矣。此亦當依定式勘斷,而京畿則初無都會官云,別無可論之事矣。上曰,竝依定式勘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以江邊事,前監司權以鎭,則已令上來,而兵使李遂良,不知在京與否,且地方官當一體取供,而前江界府使金浚,則被拿削職,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方在謫所,令刑曹發關分付,使之上來,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番犯越罪人之自平安道上來者,直囚京獄,未有前例,謄錄亦無見在者矣。上曰,直囚京獄,則似涉不可,守禦庫或掌隷院,囚置,何如?眞明曰,自前如此等罪囚,囚置京獄,第未知前例之有無,不可不詳考前例而處之矣。興慶曰,與京囚,不可混入,別處則好,而處所終爲難便矣。上曰,置於一處,終難便,考例擧行,可也。眞明曰,朔寧幼學李碩輔,以陳田減稅事上疏,批旨有曰,非爾等之聞,幾乎欺民,仍令備局,稟處矣。事之始末,臣適知之,故敢達。京畿御史嚴慶遐,曾以此事陳白,擧條下備局,故領相洪致中,以査問許減之意覆奏矣。其後嚴慶遐,又以承旨入侍,以畿營不卽施行陳達,故問其陳田結卜於畿營,則多至百餘結,一時許頉,誠爲重難,更欲筵稟處之矣。稱以朔寧民人,每每呈狀於備局之坐,而外着儒服,立庭强訴,有若非理健訟之類,故臣招入嚴責曰,百餘結多民之地,非一人私事,而汝獨主張,如是留連。近來鄕曲無賴輩,托以上京圖事,誘民聚財,資生圖利者,成一弊習,汝亦其類,斯速退歸專農云爾,則無辭而退矣。今乃假稱應旨,猥越陳疏,政院之捧入,亦可怪矣。日昨別單回啓時,已令畿營都事覆審時,詳細踏驗,待其啓聞,可以更爲稟處,此上疏似當勿施矣。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引見時必令備三司入侍者,意非偶然,所以重事體也。政院前期周旋,雖變通開政,必俱備三司,或不得已兩司中一人入侍,則仍爲次對,而若兩司俱不在,則每以請對入侍,曾見事例如此,而近來則兩司不備之時,仍行引見,恐舊禮遂廢矣。興慶曰,先朝備局引見時,兩司雖或不備,兩司中一員,必令入參矣。上曰,前例果然乎?寅明曰,前例則然矣。若魯曰,次對時三司入侍,亦中間定式之事,不必以三司之不備,亦廢次對,至於以請對入侍,亦未知前例之果然,別爲申飭,必令備員入侍,則似宜矣。上曰,此是政院之責,前期申飭,必令兩司俱備,而前例之如何,自政院考見日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水剌尙未進御乎?恐爲過時矣。上曰,今日水剌之時嘗早矣。上曰,兩司不備,明日常參似殊常矣。若魯曰,明日朝講爲之乎?晝講爲之乎?兩司不備,是可慮矣。上曰,臺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興慶曰,頃日南別宮西宴廳,無風自頹,亦一變怪。自古變不虛生,伏願聖上,益加勉勵,務實去文,一心對越,則在下者亦豈不懲戒而不務實乎?上曰,所達,好矣。興慶曰,臣曾聞六鎭往來守令之言,則其百姓,皆願一得文臣作宰云,而特以地遠之故,人皆厭避,只以無勢武弁充差,重邊之意果安在哉?前後擇差,申飭非一,而銓曹每每因循,不爲擧行,繼自今另加申飭,作爲定式,則誠好矣。我國事,有若高麗公事三日,永久遵行,似不易矣。上曰,邊地守令差出時,問於大臣乎?興慶曰,曾無來問事矣。若魯曰,愼簡之道,專在銓官,大臣則唯當精白一心,持其大體而已,則自然體貌尊重,何必與聞?眞明曰,於差出時,必先問議大臣後爲之,可矣,而見差之人,若又不合,則大臣請罪政官,亦無不可矣。興慶曰,此則專出於責望大臣之言。臣忝在大臣之列,適見近來如此之事,有所仰達,而若是責望,則其事終不可爲矣。上曰,此則彼儒臣所達,似是矣。古豐陵及領相在時,每以自重彈壓矣。今則不然,一泰齊凌踏大臣如此,豈不寒心哉?大臣,在一人之下,居萬人之上,而反制於在下之人,此莫非平日不能自重彈壓之致。俄者金若魯之言,果是矣。興慶曰,小臣之意,則以爲此由於時勢使然而然矣。若魯曰,聖上勉勵大臣之言,誠是矣。大臣承此下敎,豈不盡心奉承,而殿下亦先自勉,凡於發號施令之間,凝重自持,則其爲上下交勉之義,亦不淺淺矣。上曰,仍爲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焉。寅明曰,今日筵中,從容論難治體。每日筵體如此,豈不美哉?上曰,上下其各不忘如此,好矣。上曰,嶺伯催促事,爲擧條乎?興慶曰,當以榻前下敎書出,而仍出擧條,亦好矣。上曰,出擧條爲是也。思喆曰,臣於擧條草略之事,亦有可達者矣。年前寧陵幸行時,雙嶺戰亡處立碑事,守禦使與廣州府,擔當爲之,而碑文則使提學宋寅明製進事下敎,而臣於其時入侍,親承上敎矣。厥後碑文,久無撰出之事,故問於宋寅明,則其時下敎,全然不知云。此是擧條不爲頒示之致也。擧條之疎漏,類多如此矣。寅明曰,此事久後,臣始聞知,而已知之後,至今不製進者,誠以臣之不文,冒當館閣。雖朝家副急文字,不得不應命,而至於碑文,不敢以文任自居而晏然製進矣。上曰,立碑事,其時下敎之後,意已卽爲擧行矣,尙今遲滯云,殊爲未安。不宜若是過辭,斯速製進,可也。思喆曰,碑文書寫官,臨時自儀曹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次對日,臣等則待開門來會,而引見之命,每下於朝前,故輒與朝水剌相値,時刻急迫,雖有所達之事,每不得畢辭而退,且文書之可以稟處者,未及確議決定而入,此甚可悶矣。上曰,所達非矣。常時凡干文書,當詳細考閱,何可於入侍之時,始入取見,如臨渴掘井之爲乎?眞明曰,輪示之時□□□而大臣諸宰齊會後,始可議定,故如此矣。上曰,次對前日,若開坐本司,預爲講究,則豈有此患乎?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我聖上,興感於雙嶺戰亡之事,至有立碑之命,臣竊不勝欽歎之至,而亦因有所懷,敢達矣。人臣臨亂殉身,孰非可貴,而至如丙子斥和臣尹集、吳達濟、洪翼漢三人節義,尤爲卓異,照人耳目者也。列聖朝褒恤之典,迥出尋常,及至肅廟朝,特贈以上相,連爲收用其子孫矣。卽今吳、尹兩臣子孫,俱有入仕者,而洪翼漢之孫禹錫,曾經郡守,以老職爲僉知,見遞之後,不得食祿,家業素貧,無以奉其香火。聞禹錫之承重孫侃,年三十,爲人頗佳,且有文藝,而禹 25lvvjmw3wzyt8ou6izmkhnwgbhba3o 2173435 2173434 2022-08-21T19:28:09Z Blahhmosh 79595 /* 4月12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五月|五月]]}} ==4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沈益聖{{*|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尺許,良久乃滅。辰時,日暈兩珥。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問安。答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日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明朝,弘文提學牌招。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玉堂不備,明日法講,其將未開,其在事體,決不若是,金若魯之當初撕捱,其涉無義,重臣所達,俱無他意,經筵臣例奏則以此引嫌,極涉太過,對擧撕捱,亦涉過重。自古筵臣有若是陳達者,而未聞其時儒臣之引嫌,無乃廉隅,反勝於古人而然乎?其在事體道理,決不若此,竝只推,牌招入直,而明日晝講爲之。 ○以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4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趙鎭禧{{*|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固城縣令李行敏。 ○魚有龍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矣。傳曰,右承旨持此題,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傳于金聖應曰,提學雖持往書題,遣史官,書題若已懸則還來,未懸則還爲持來。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連日違牌,無意出肅,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注書徐命臣呈告多日,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病不進,知經筵金取魯,同經筵李眞望在外,知經筵宋寅明纔已提學牌招,同經筵尹游疏批未下,他無入侍之員,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都承旨李眞淳曰,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留待。 ○仍傳曰,引見。 ○趙鎭禧啓曰,憲府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亦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校理南泰良,今三月朔篆文,無緣不書,從重推考,朔書必以百字爲準,自是定式,而兵曹佐郞金尙耉、成範錫,典籍李東元,朔書俱未準數,有違格例,雖已科次入格,竝皆勿施,今後各別申飭,何如?傳曰,依啓。飭勵之下,若是不書,極可駭也。其所處之旣在微官南泰良,依頃者處分擧行。 ○又啓曰,金井察訪李衡齡,差使員還下去,肅拜單子入啓之後,不爲入來,事甚可駭,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史官從宣仁門,馳往泮宮,則書題已懸,故不得持來之意敢稟。傳曰,知道。 ○又以司憲府言啓曰,持平洪昌漢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憲臣李德壽在外,掌令臣閔致龍在外,持平臣金相奭在外,只有執義臣崔命相,掌令臣安相徽,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開坐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諫院言啓曰,司憲府持平洪昌漢除拜有日,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行大司諫臣金始炯在外,司諫臣閔珽受由在外,獻納臣申晩牌不進,只有正言臣洪啓裕,正言臣金漢喆,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餘皆不進,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副司直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趙尙絅,行副提學李瑜,竝牌招,而至於行禮曹判書尹淳,來在城外,連事撕捱,行副司果李宗城差下已久,尙不行公,其在事體,尤極未安,竝推考,一體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三百七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副校理兪㝡基親病陳疏入啓,晝講命下之後,以講官之不備,時刻已過,而尙不得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近來本院提調,行公之員甚少,事多苟簡,行禮曹判書尹淳,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李廷濟,大司憲李德壽,刑曹參判趙遠命,行副提學李瑜,竝爲差下察任,行副司直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亦爲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知經筵金在魯,同經筵趙尙絅,副提學李瑜再招不進推考傳旨,方今捧入,而今日晝講,時刻已過,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又傳曰,右相召對時,同爲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沃川郡守安宗海拿問事,傳旨啓下矣。安宗海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統制使金潗仕滿將官開坐啓本,則其中牙兵哨官閑良李延義,未滿五十朔,而以准朔啓聞,未免疎忽,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三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初二日,幼學姜舜沃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收禁gg囚禁g治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執義崔命相,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等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尹㝚事,亮濟等事,泰績事,南格事,{{*|以上措語見上}}鞫囚逃躱之初,乃有金吾堂郞竝爲拿鞫之命,而及夫罪人就捕之後,則揆以法文,宜在參恕之科,猶且特罷,諸堂、郞廳,則施以罪人未捕得之律,至於杖、徒者,蓋出於嚴處分之意,而吏卒則特以罪人正法,遽施寬典,未免輕重之倒置。噫,興瑞輩,受賂解枷之狀,已露於泰禧之納招,枝葉之知,而故縱亦著於極賊之結案,則其所忍杖不服,亦極兇獰,而未及取招,徑先酌處,殊非所以嚴隄防杜後弊之意,請還收興瑞等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答曰,不允。南格事依啓。 ○正言洪啓裕、金漢喆啓曰,李時蕃事,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承款人梟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廷顯獄事,雖未窮覈,而罪人南格,賊都目投火之說,旣不能明白自辨,則不可以廷顯之物故,無端全釋。請鞫廳罪人南格,參酌遠地定配。宣惠廳郞廳鄭潤先,大丘大同木捧納之際,與該邑監色、本廳庫直,密地符同,多受賂物,許多官木,冒禁換捧,爲該堂朴文秀所發覺,至於據實捧招,本宅,分付之說,已出於各人招辭,且監官及庫直,畏怯逃躱,則其符同情節,昭不可掩,而潤先,冒沒廉恥,尙今蹲仍,傳說狼藉,人皆唾鄙,請鄭潤先,爲先拿問定罪。軍門錢穀,所需不輕,公私債用,近有禁令,而摠戎使趙儐,一自除拜之後,用度太猾,放恣無忌,銀錢庫直,任以傔從,新營監官,差以私人,銀錢出納,潛相符同,假稱給債,用之如水,未捧懸錄,不知其數,且封不動銀子,何等重大,而擅自取用,至於二千兩之多,未知許多重貨,用於何處,而去處不明,人皆疑訝。除番需米及江倉糧餉,或稱改色,濫給親舊,或作名目,私自取用,營儲空虛,蕩然如洗,莫重軍需,冒禁濫用,其驕肆濫猾之習,不可不嚴懲。請摠戎使趙儐,爲先罷職,其罪狀,令金吾拿處。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趙儐,當觀供辭而處之,姑勿罷職。 ○副修撰兪建基箚曰,伏以視事,命下,則本館吏,例爲請進於知事及特進官,而帶去館隷,挾冊同往,且有勿禁帖,故雖値夜深,元無拘礙於夜禁,而昨夜館吏,被捉於禁營巡邏,結縛館隷,所挾經筵冊子,抛擲地上,以致添汚,又施重棍云。此是自來所未聞之事,事極驚駭,且關後弊,伊日巡邏牌將,請令該曹,囚禁科罪,禁營主將,亦難免不能詳審,壞損事體之失,從重問備之罰,斷不可已也。取進止。答曰,事極可駭,大將從重推考,牌將從重決棍。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少而癃痼,老而不死,犬馬之齒,今八十有六,眞元先竭,病益乘之,每一沈淹,形骸日以殘廢,坐臥不能隨意,衣被不自掛身,奄奄然一息,無復人世間生意,久矣。況敢論官職之事乎?有時瞻望天日,躬自怜悼,常以未死之前,無望訣辭天陛,爲此生之至恨,不自意本月之初,忽有西樞恩命,除旨遠降,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職雖閑任,品是卿列,是非草萊間垂死之臣,所敢冒當者,臣卽宜陳疏自列,而顧以尸居餘氣,神息昏迷,常不能自省多矣。僅僅倩人具藁,略控短疏,從縣道封進,惟乞及此纊息之未泯,得以盡釋其所被職名而就盡,是臣之大幸也。不料原疏未徹,乃於本月二十二日,敬奉聖旨,以臣爲崇政大夫議政府右贊成,職牒召旨,聯翩下臨,臣於淹伏之中,不覺震驚錯愕,誠莫知所以致此之由也。此殆臣死期將迫,卽促其晷刻溘盡,而猶自綿綿未絶,亦一天地間怪事,尙何言哉?至於班資之崇,職責之重,臨死賤臣之萬萬無所似,朝家擧措之萬萬無所據,以臣一縷危息,固不可以紙筆覼縷,而抑臣之微悃,竊有所哀痛迫隘,猶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者,臣請流涕而陳之,藉令臣,隨分積仕而進,今距禮經所謂致仕之年,已過十有六年,其不可以用捨進退論者,不但臣之所自知,卽國人之所知也。生而老,老而死,人事之常,自古及今,曷嘗有長存之人哉?臣年將滿九十,喘喘於房闥之間,朝暮飾巾以待者,不但國人之所知,卽聖上之所以洞悉也。又況空疎殘弊,雖在盛壯,而無堪於百執事之末者,不但聖明之所已悉,抑亦天日鬼神之所鑑臨也。今乃以周官所謂三孤隆秩,忽然加之於未冷之一尸,不少疑難者,抑何故也?臣誠千思萬想,決知聖心之非出於畀以職事,召而使之之意,此不過及其未死,以榮其身而已,則臣之數十年所叨白地虛銜,已是古所未有,天下安有以孤卿之位虛紆,以爲其榮之之理哉?惟此一着,可見聖朝之不惜天爵,視爲弁髦之一端,此臣所以憂歎抑鬱,不得瞑目而就歿者,不止爲一身之私憫而已也。臣之凜綴,不敢以陽界事自處,治疏祈免,亦有所不遑,而使崇資重任之名,不卽解脫,而遽爾冥然,則必將重獲戾於神明,玆敢收召神魂,略伸至懇,冒昧上瀆。伏乞天地父母,深軫名器之重,哀愍危死之命,亟將臣新授職名資給,竝行鐫削,以安須臾未絶之心,實終始生成之澤也。臣無任仰首雲天,伏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玆陞擢,意非偶矣。頃者別諭,亦悉予意,卿須體此至意,安心勿辭,幡然登道,用副望賢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臣於向日乞免之章,尾陳經筵事,而當聖上勤學之日,每以講官之不備,頻有作輟之嘆,臣實悶之,略論數臣,各引私義,過爲撕捱之弊,仍及甄敍責勉之請,措辭之際,安得無惜才之語,而至若無故之玉堂,不必提說,猶以瀛館諸學士,儘皆賢矣云云。爲其頭辭,則臣意之一毫無他,槪可知矣。匪意儒臣,過自引嫌,以臣疏語,謂之宛轉,有若臣眞有抑揚之心,而故爲委曲之說者然,何其疑不當疑,一至此哉?雖然,臣本疎闊,不自審量,無心說去,惹人嫌端,講筵之撤,職由於此,特敎屢宣,聖心不豫,究厥所以,莫非臣罪,以此情地,實無抗顔經席之望。且臣不學自劾之忱,疏籲之外,亦累暴於講訖,其萬萬出於血忱,聖上亦必下燭矣。昨於沙場行操之際,重觸風寒,痰壅喘急,頭暈身重,委頓呻囈,斷非起色,當此日日開筵之時,亦無輪回進參之勢。伏乞聖慈,鐫遞臣經筵之任,回授可堪之人,以重斯選,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不必爲辭,卿其勿辭行公。 ○副校理兪㝡基疏曰,臣屢逋嚴命,日積惶竦,而聖度天大,輒靳例勘,特敎再下,開誨諄複,不翅若慈父之訓迷息,臣雖無狀,粗具人性,豈不知分義之至爲竦恐,明命之不可違越,而第廉隅大防,終有所不可放倒者,此豈區區自處,反欲過古人,而故爲無端辭避之計,不成節拍之事,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雖然,此則視卽今情理,猶屬第二事,未暇悉暴,而臣母病,連在危域,自昨朝猝然暴泄無數,元氣下陷,昏昏不省,肢節厥冷,凜凜有頃刻之憂,臣涕泣遑遑,罔知所措,此際天牌臨門,而輒未得承膺,臣於焦灼之中,益不勝惶恐欲死之忱。噫,頃則法講將開,而家裏急報之來,未免投疏徑出,今則召牌屢降,而臣母別症添重,又此詣闕陳懇,除非病狀之萬分切急,則臣何忍爲此哉?儻蒙聖慈得情而哀矜,卽賜遞改,俾臣母子,得以相守扶護,盡力於醫治之節,則臣之銜恩感激,河海罔量,而長日事君,豈無其時,近來臣僚之親病乞解者,每荷聖上體下之恩,無不曲允所請,臣亦天地大化中一物之微耳。安得不仰首鳴呼,冀被錫類之仁哉?臣情急事迫,未暇細締文字,慌忙來詣,瀝盡血懇。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窮蹙,諒臣情理之切至,特命削臣職而治臣罪,以之伸至情而肅頹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執義崔命相,正言洪啓裕等疏曰,伏以鞫囚放釋之坐,異於議啓,臺官不必同參,故臣等,頃於諸罪人放送之時,相與退坐矣。今聞伊日讀宣傳敎之際,罪人裵胤休,忽發吾輩之事,一月則可知曖昧之說云,告者旣服,放出在卽,則其所曖昧,更何必遲待一月而後,始乃知之耶?今其言,有若別般事端,隱在不覩之中,待其發,而渠輩冤狀,方可見白者然,聽聞所及,莫不驚惑,皆以爲一番究覈,斷不可已,臣等旣有所聞,終不容泯默,玆敢仰陳。伏願殿下,俯詢於其時按獄大臣諸臣,而亟賜處分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者,當問大臣而處之焉。 ○左參贊權{{!|𢢜|⿰忄業}}疏曰,臣癃病濱死,全沒陽界人樣子者久矣。西樞有除,已至數朔,旣不能趨謝恩命,則宜以一疏陳籲,而床簀危喘,一味奄奄,數行文字,未暇構綴,尙此泯默,冞增悚蹙。不意政府新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驚惶震越,益無以爲措,方欲倩人具疏,仰請威罰。忽於此際,得聞臣叔姪之名,入於鞫囚誣告中,臣骨驚肉顫,不覺渾身發靑,跼蹐高厚,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顧臣平生,曾無怨忤於人,且自病蟄以來,便絶知舊間問聞,杜門屛迹,與世相忘,況彼素所昧昧之兇孽,必不知臣身之尙在人世,而乃爲此虛謊罔測之說者,誠莫究其所以,此殆鬼物陰忌,有所揶揄而然耶?只恨臣老而不死,受此世所罕有之僇辱也。雖幸天鑑孔昭,洞燭其虛罔,賊情敗露,自服其誣捏,在臣私分,不敢息偃在家,擔舁病軀,以爲請罪司敗之計,而所苦泄痢,在途添劇,度數無算,飮啖全廢,氣息澌綴,殆將顚仆,纔到近畿,末由前進,席藁旅次,冒陳危懇,慢蹇之罪,尤無所逃矣。且念臣於昨歲夏間,一造京輦者,只欲少伸義分而已。固無因仍蹲滯之意,而聞有一大臣,提臣進退於筵中,至以臣未有職名陳疏下去爲言,有若臣較職名之有無,爲一身之進退者然,臣誠訝惑,莫省其意之攸在,而此莫非臣初不審愼於行止,致有人言之如此也。自玆以後,咋指矢心,不敢爲復出一步,以益其羞恥矣。今者凶言之構誣,又復罔極,身名之危辱,更無餘地,臣誠頑然,不能自滅,尙此戴圓履方,而至於官職去就,非所可論也。伏乞聖慈,察臣蹤地之危迫,不可更廁周行,諒臣病狀之癃苦,不可復起爲人,將臣新授職名及籌司兼帶,亟行鐫削,俾得歸身田里,以靖私義,此實天地父母生成之大恩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所誣,不足爲嫌,若是撕捱,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臣於向者,情窮理極,尋單控急,何幸聖慈垂諒,許免匪據,旋聞母病有添,及時歸救,渥恩所被,感祝冞深。乃者千萬不自圖,忽承北路按察之命,臣誠惝怳震駭,莫省所以致此也。噫,今之方伯,卽古之連帥也。必得威明足以服衆心,才猷足以當一面,然後方可以任承宣之責,望澄淸之效,苟非其人,上不當虛授,下不容冒受也決矣。顧此聖祖豐沛之鄕,北門鎖鑰之重,雖在常日,自別他路,而況法綱解弛,奸民生事,隣嘖國辱,所不忍聞,此時邊疆之臣,尤合另擇者乎?以臣之憃愚鹵劣,百無肖似,於內於外,何職可辦,而揆諸斯任,益知其萬萬不稱,同朝之間,宜無不審,則哲之下,寧有遺燭,而前後藩臬之選,輒擧臣名,固已大駭群聽,畢竟在心之簡,亦若無復難愼者然,臣竊爲聖朝惜此擧也。且臣年來,作一癃病人,種種醜陋之形,雖不敢縷陳,最是阿睹之患,便同盲廢,重聽之症,漸就深痼,濕痰流注,轉成風痺,手脚頑麻,不便運用,往往神思眩瞀,語言顚錯,對人酬酢,輒失首尾,尋常接應,尙患遺忘,雖於冗班散職,亦懼其不能陳力,顧何望自效於雄藩巡宣之務,無負我聖上委畀之意哉?抑臣私情,又有至悲切者,臣於六七年前,亦嘗謬叨是任,以老母之不堪將往,屢煩祈籲,終蒙恩解,臣尙銜結在心,不知死所,今臣禍釁餘喘,所恃而爲命者,只有本生母,而母以積痼之危疾,居恒懍綴,少失調將,莫保呼吸之頃,故常使一孀妹,晝夜守在病側,床褥轉動,一須其扶持矣。臣若之任,法當將母,而挈眷之前,傍無婦女,絶塞之外,疇任看護,此其勢,惟有捨置病母,而臣獨遠赴,古人所謂方寸已亂者,政獲臣今日情境,雖欲强抑,其可得乎?臣於除旨之下,宜卽祗詣輦下,竭誠哀號,以冀慈天之矜憐,而臣闋制之後,初値喪餘,情急伸哀,待過其日,昨纔登道,舟到楊根,而觸風添感,頭疼如碎,舁入道傍村舍,爲尋醫求治計,顧念藩職事體,有異邇班,中路濡滯,迹近慢蹇,一向泯默,尤增惶懼,玆敢猥從縣道,冒入文字。伏乞聖明,念方岳之至重,察臣情之孔慼,亟命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俾公私兩幸,仍治臣聞命稽赴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弘文提學宋寅明疏曰,臣於館閣之任,本不近似,而從前代斲於考試之役者,誠以主文柄者,時無在朝,臣又引分撕捱,則課試之有命旋輟,事體亦涉未安,不得不冒沒承膺,而私心惶愧,已不可勝言矣。卽有召命,天牌下降,若又有設製之擧,則見今曾經文衡,時任館閣之重臣,方在都下,非如曾前承乏之時,而臣若一例冒當,則臣身之放倒廉愧,雖不足自恤,其於國體之苟簡,館例之乖損,何哉?反覆思量,終難冒承,隨牌詣闕,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收臣牌招之命,仍又重勘臣違傲之罪,以重國體,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違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焉。 ○兵曹參議金尙奎疏曰,臣幸蒙恩暇,來省母墳,且有墓道經紀之役,謂可以少伸情私,而朝臣由限,旣有定制,況此宿衛輪直之地,尤不宜一日曠帶,故臣雖不得親檢,儗趁近間上去計矣。臣父飧泄之症,添劇於今番焚黃之行,一日之內,殆不知幾許登溷,神氣委綴,食飮頓廢,床席轉動,輒必須人,區區至情,亦未忍離捨徑歸,鄕裏調護之節,尤多齟齬,豈不欲稍便醫藥,寸寸將往,而顧今病情,實無從近登途之勢,差待少歇,自爾淹滯,入城遲速,有難預度,私情雖切迫,而公體極惶悚。且聞僚員多故,禁直實難推移云,事勢到此,宜有及時變通之擧,玆敢略具短疏,縣道哀籲。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廟堂,稟處。{{*|原疏直下備局,時未覆啓,故未及謄上}} ○敎開城留守鄭壽期書。王若曰,故都擇居留之任,予難其任,大府摠管理之權,卿膺是選。秩視方岳,班輟亞卿。惟卿,珪璋令譽,詩書本業。蘇老泉之文章奇健,人皆讓頭,晏敦復之氣槪亢高,樣不入俗。家聲能繼於名祖,大策究天人之原,先見不愧於沁留,尺疏戒霜氷之漸。惟其逡巡於榮利芬華之際,能得脫灑於言議波蕩之間。出入於三朝侍從之班,前後衷悃之冞赤,徊翔於四郡山水之地,歸來顚髮之未華。喜卿精力之尙强,惟予倚畀之愈篤。眷玆松都留府,實是漢師陪京。燕路西通,褒斜結蜀路之口,沁都南拱,洛陽爲天下之喉。民物繁華,素稱姦猾之難制,關防險隘,最是鈐鎋之獨專。惟其任不輕而重焉,顧今日捨卿而誰也?玆授卿開城府留守兼管理使,卿其祗服予命,益殫乃心。勤庠序課試之規,而俾有作成之美,精卒伍蒐鍊之法,而須盡綢繆之謀。歲弊而儲蓄已空,曷堪供億之費,事豫則緩急有賴,宜思經紀之方。於戲,律己之淸,乃其能事,爲政之務,豈須多言。出自宰班,想知予宵旰之慮,往莅乃職,宜殫卿報效之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四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開城留守、北兵使,留待引見入侍時,開城留守鄭壽期,北兵使洪好人,右承旨趙鎭禧,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上曰,開城留守進來。壽期進伏。上曰,近來松都,殘弊特甚,卿須下去後,着念爲之,可也。壽期曰,姑未知物情之如何,去後當有所達矣。上曰,北兵使進來。好人進伏。上曰,卿之所任,異於他任,故以文臣除授,有意存焉。須體此付畀之意,益加勉勵,毋或泛忽,可也。且卿名雖文臣,本來武家人,則至於武備,諳練亦多,以卿授此任,豈無意耶?好人曰,小臣本以蔑學之人,授此一邊之任,自量才分,萬無堪當之路,故呈于備局,終未得遞,不得已下去,而恐孤國家付畀之盛意也。上曰,有所懷否?好人曰,伏聞曾經人言,則多有變通之事云,而未能目擊,下去後,詳知狀聞矣。又有所達,小臣,本以儒家人,臣父,意外爲武科,而至於武事,非但生疎,況又絶塞重器,堪當無計,極爲悶慮。且去後凡事,不能盡爲親執,故申世洸、金養一兩人,欲爲率去,至於啓請矣。到今臨行,以不緊之故,多般推托,不欲同去,朝綱之解弛,於此可知矣。塞外重地,不可以獨力爲之,且同事之人,非此子莫可,故玆敢仰達。趙鎭禧進伏曰,幕裨不去之人,到任後狀間請罪,可也,而北兵使洪好人,以幕裨率去事,至煩前席,殊涉瑣屑,事體未安,推考,何如?{{*|出擧條}}上曰,承宣所達是矣。推考,而幕裨不去之人,則極爲非矣。不可追後帶去,今日內率去,而若或不去,則自有當律矣。承旨讀別諭。好人退伏。上曰,凡閫任,異於藩臣,辭陛時,當着戎服,而洪好人,不着戎服,好人與武臣有異,且不能詳知前例之如何,故不爲推考,而此後則雖文臣,以閫帥辭陛時,則必着戎服事,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鎭禧曰,此後定式事,分付乎?上曰,然矣。上命小黃門,給弓矢。上命承旨,書傳旨。傳曰,北兵使洪好人,軍官前虞候申世洸,出身金養一,今行隨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此退出。 ○甲寅四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聖應,檢討官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聖應曰,俄有大臣同爲入侍之敎,而備坐罷後,大臣已爲出去云,故卽送史官于其家矣。健基讀《近思錄》第十篇,自伊川先生上疏,止周公乃盡其職耳。上曰,承旨讀之。眞淳讀,自大有之九三,止所以大吉。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防小人之道正己爲先,止使足以警衆,可也。上曰,注書出去。問大臣入來與否,如入來則卽爲入侍之意,分付。命臣承命而出問之,則大臣姑未入來矣。卽爲還入奏達。健基曰,《李忠定奏議gg李忠定公奏議g》,頃有玉堂諸官,聚會本館,使之相議懸吐之敎,而卽今玉堂,只有臣一人,講筵出入,實無餘暇。且《陸宣公奏議》,李德壽曾已懸吐,而德壽今明當入來云。此冊亦令德壽,專意懸吐,何如?上曰,李德壽非久當入來矣。此冊專委德壽,使之懸吐,可也。{{*|出擧條}}健基曰,伊川答人書,所謂懼之以利害,則將恃財而自保,此雖非人臣告君之道,而自上各別體驗則好矣。上曰,然。健基曰,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一命之士,尙然,況君臨萬民,而豈可無存心之道乎?如此格訓,尤爲體念,是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坎之六四章曰,訐直强勁者,率多所忤,而溫厚明辨者,其說多行,人臣告君之道,則雖貴溫厚明辨,而人君聽諫之道,則異於此,雖訐直强勁者,必虛己容受,察其是非善惡,而從違之爲宜。上曰,然。納約自牖之義,頃因儒生殿講,而有所下問者矣。健基曰,天祺章,此論其德量也。凡所使之人,有罪則罪之,罪之之後,復用之如初,人君御世之道,亦如此。可罪者罪,可用者用,勿以其罪而廢其用,斯有益於治道矣。上曰,然。健基曰,欲當大任,須是篤實,此言甚好,必無虛僞文具之事,然後方可謂篤實。我國,以文治立國,後世有文勝之弊。凡事必篤實而後,可救此弊,篤實二字,尤當體念處矣。上曰,所達之言,好矣。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州縣專欲掩蔽,古亦有此弊矣。只以無誠意爭私意之致,今時則尤甚。健基曰,物我限隔而不相通,故有此弊。蓋西銘之理,不明於世,久矣,安得無此弊乎?上曰,卽今非但州縣監司爲然。監司與廟堂亦然,皆是自私其身而致此矣。健基曰,各欲盡其職事,則不無相爭之弊,而蓋緣不勝私意而然矣。上曰,皆有物我之心,故有此等弊矣。健基曰,不能行一公字,而各欲行其己意,故不能無弊。若使人人,留意於一公字,則其效必不少矣。上曰,奚但不少,其爲有益者,必大矣。司謁,以方席置左門之內。上曰,右相已爲入來,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可也。命臣趨出,與右議政金興慶偕入。興慶進曰,雨意雖霽,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未知有何下問之事,有此入侍之命,而傔從已散,倉黃入來矣。上曰,參鞫臺臣之疏,有問于大臣之言,故使之入侍,而猝急入來之際,不致聽聞之駭異乎?興慶曰,所謂大臣,例有平轎子及前導二人,而下人盡散,故不得已以政院下人,持按籠在前,近住傔從數人隨來,不至於有駭見聞矣。上曰,胤休之言,極可怪矣。卿亦聞之乎?興慶曰,臺疏則風聞其槪,而胤休之言,臣則全然不聞矣。蓋伊日十餘罪囚,一時放釋之際,自爾喧擾,且臣所坐處深奧,罪人云云之語,何以聞之乎?上曰,臺臣,亦似追聞其言矣。其時若耳聞之,則何不卽爲啓達,而今始言之耶?胤休爲人,未知,何如?久則當知,及一月之說,似有隱情矣。胤休其已下去否?興慶曰,胤休受杖,自惠民署給藥以送,似不及下去矣。上曰,其究問之道,何以則好耶?興慶曰,設鞫則重大,而旣非朝官,則亦非禁府所當問者矣。上曰,然。胤休非白面乎?興慶曰,曾爲進士云矣。蓋故承旨正徽之妾子,而其兄胤命,戊申庚戌間,得罪竄配云矣。上曰,然乎?胤休之言,似出逆情,而一月之說,極涉殊常矣。興慶曰,臺言旣如是,一問可矣。庚戌年間,改構禁府,視舊高幾尺餘,委官之坐尤深,故臣則不聞其語,而必有聞之者矣。上曰,乙巳年錄囚時見之,堂上雖高,堂下則洞見之矣。興慶曰,戊申己酉年間,臣爲判金吾,其時則俯視堂下,甚易矣。上曰,卿何年爲判金吾耶?興慶曰,臣丙午年,爲判義禁,戊申兵亂時上來,又爲之。世子喪事時上來,又爲之。其時則俯見堂下,自庚戌改構之後,凡罪人觀形察色,言語聽聞之道,大不如前矣。上曰,問郞則必見其人,爲人何如云耶?興慶曰,本是無形狀之人,亦有毒氣,且有詩名云。與南極面質之時,頻頻笑語,可知爲人之輕淺,元來庶孽之有文字之才者,人物多輕淺矣。上曰,爲人輕則易爲此等言矣。令政院謄出疏本,分付秋曹,使之嚴問後,登對以啓,可也。{{*|出擧條}}明日備局坐起,將爲之乎?興慶曰,似不得爲之。今日備坐來參者,只二人矣。上曰,朴文秀之言,聞之乎?興慶曰,此在外,已與領相戶判相議者矣。上曰,文秀則或慮御史,捏合於徐貴江事,而此則不必捏合矣。興慶曰,刑部眞作贗作之說,不必爲慮矣。上曰,明日,欲使領相、原任大臣入侍矣。然則無可爲之事,不必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趙鎭禧{{*|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卯時有霧氣。 ○下直,熊川縣監金瀁,安岳縣監李思一。 ○金聖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館學到記,摘奸}}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成均館寄齋儒生,與四學儒生,當爲親臨殿講,依此擧行,東西上齋儒生,明朝來會闕中事,分付。 ○又傳曰,明日儒生殿講,肄儀後爲之。 ○又傳曰,殿講處所,以崇文堂爲之,儒生,明政殿待令。 ○金聖應啓曰,密符親納,例也,而前開城留守李德壽所授密符,使其褊裨替納,其在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儐所授密符,使其軍官來納,雖不罷職,旣有拿命,則不可仍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密匣修整以入,令訓將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令訓將兼察事,命下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聽傳敎,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修撰兪健基,獨爲入直矣,卽因臺論,纔已出去,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崇文堂,親臨儒生殿講時,侍衛節目,當爲磨鍊,而此堂曾無已行之例,依熙政堂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光國功臣海平府院君尹根壽,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西原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望呈願受,査問本縣,折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錦陵君朴弼健,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安岳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七十五負三束,望呈願受,而査問本縣,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本曹句管三手米,乃是訓局軍兵放料之需,而亦是田稅中所出者,則其所關重,與田稅,少無異同,而谷城壬子條三手米,元數一百四十石內,昨年冬間,只納二十石,其中四十八石,移納於禁、御兩營軍保米未收之代,其餘七十餘石,初不上進。累次催督,尙在未收中,非但未收之數多,各司所納,體段各異,而以本曹所納,私自那移,分納他營,極涉可駭。後弊所關,不可置而不論,當該守令,拿問處之,何如?傳曰,允。 ○掌令安相徽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等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尹㝚事,亮濟等事,泰績事,{{*|措辭見上}}臣於金吾吏卒酌處之命,竊有所訝惑焉。本府堂、郞則律文之外,處分旣嚴,而守直吏卒之眞有罪犯者,則反以其所律文,不至於極,罪人捕得,旣已正法爲敎,遽施寬典。噫,吏卒輩,受賂解枷之狀,已露於泰禧之招辭,枝葉之知而故縱,亦著於極賊之結案,則其所頑忍不服,亦極兇獰,而未及取招,徑先酌處,殊非所以嚴隄防杜後弊之意。請還收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國綱不嚴,朝令未行,分館,申飭,非止一再,且已經歲,而尙無擧行之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在嚴飭之道,不可一任其遷就。請承文院上博士拿推,分館各別催促。掌令閔致龍,旣無難安情勢之人所共知者,且居在京城不遠之地,則鞫獄方張之時,不卽上來者,誠所未曉。若其老病難强,則一疏陳籲,道理當然,而除拜幾滿一朔,去就略無擧論,其在事體,不當如是。請掌令閔致龍遞差。答曰,不允。槐院官事,閔致龍事,依啓。 ○正言金漢喆啓曰,李時蕃事,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承款罪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廉隅一節,士夫大防,近日經幄諸臣之鎭日撕捱,雖可謂引嫌之太過,而金若魯未出之前,兪健基自處之道,決不當冒沒先出也,明矣。況其經學之薦,作一笑囮,而衆嘲群譏,擔閣一邊,玉署花磚,抗顔前進,其壞廉隅而羞搢紳,爲如何哉?請副修撰兪健基改差。答曰,不允。兪健基則當初引嫌,已涉太過,何必共去就?不允。 ○洛昌君樘疏曰,臣以無似疎宗,致位崇班,秋毫莫非聖恩,恩山德海,欲報無階,只以筋力之奔奏gg奔走g,爲萬一圖酬之計,前後不敢以區區賤疾,有所仰浼,而近日風氣不佳,將攝失宜,素患痰癖之症,挾感上衝,有時昏窒,氣息委綴,症情危惡,雜試藥物,難望時日之效,乃敢爲請告鍼灸之計矣。不料天恩,愈往曠絶,至有遣醫看病之命,實非微末如臣所可得者,臣是何人,蒙此不世之恩於聖明之下哉?闔門攢祝,感極以涕,洪渥所及,病勢少減,而此非一時偶感之比,源委深痼,蠢動未易,旬月之內,實無供職之望,朔朝候班,旣未能進參,身帶宿衛之任,亦不免曠職而虧分,病裏惶隕,益增悶蹙。玆不得不疾聲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遞臣所帶摠管之職,以便調治,俾安賤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摠管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洪昌漢疏曰,臣罪大釁深,迹幽情危,永斷陳力之望,遂堅屛廢之志,有除而輒事撕捱,有召而一例違逋,專眛分義,慢視恩命,歷數朝臣,未有臣比,律以邦憲,誅殛亦輕,而姓名猶玷於朝籍,隆恩不替於簪履,柏府除旨,又降於病伏隴舍之日,馹召繼辱,梧楸生輝,負罪倖逭,已極感惶,從而媒榮,此何故也?臣誠仰戴洪私,俯循微分,不勝隕越罔措也。臣聞臺臣之當署未署者,朝家不以臺臣待之,雖抱危苦之情,而永阻呼籲之路,臣之忝叨是職,今至再矣。徒事違傲,不思一陳微懇,以冀聖慈之矜諒者,實非臣分之所敢出,故拚死出肅,以竢臺署,而冒瀆於天地父母之前焉。臣之史職時所遭,誠國朝以來未有之事也,不敢每每覼縷於開釋洞達之後,而若臣不忠無狀,事君昧方,自陷大辟,仰辱聖眷之罪,臣雖滅死萬萬,不足以自贖,日月已久,而餘悸薰心,中夜思之,惶汗浹背。噫,人臣之有情勢而難進者,儘多般數,有開釋敦勉,而可以承膺者,有時移事往,而可以變動者,亦有可以沒齒斂迹,而訟愆自靖者,顧臣當初罪名,關係,何如?而乃敢自同於微眚薄過,以恩諭之曠絶,官銜之換易,暇論於去就之節哉?是以,試院考校,事係往役,騎省郞署,職非華顯,而俱不免唐突趨承,竟速違罷,今忽弁髦廉義,變易初心,敢以金木之餘喘,盤礴豸冠之淸班,則臣之受人嗤罵,固不足言,其於世道,豈不添一變怪乎?臣旣有合下自引之情勢,則餘外難冒之端,俱屬檜下,而抑有不得不畢陳者,淸朝臺閣之任,其責果何如也?上而匡救衮職,下而糾劾官邪,激揚淸濁,分別是非,尊朝廷而礪當世者,其責專在於臺閣,雖使高見識大力量當之,猶懼其未能盡職,況臣庸愚蹇劣,技倆畢露,百爾思之,寧有一分彷彿於見任哉?且臣素乏需世之具,而早涉榮途,自信狷拙之性,而未解俯仰,一當翰薦,重觸時怒,循私之斥,醜詆之言,罪釁狼藉,身名汚辱,臣若不思懲羹,徒懷榮寵,更進一步於衆目睢盱之場,則其立見顚沛,必不但止於前日人言而已。臣雖至愚,自量甚審,復出世路,已矣息望,以國體言之,今日朝廷,雖曰乏人,豈可使行私史剡之人,復執一代之臺憲,以致咈人心而汚官方乎?正宜早行刋汰,以示好惡也。噫,臣猥以微末,偏蒙恩造,拔之於泥塗之中,躋之於法從之聯者,秋毫皆聖上也。在臣感結之忱,豈不欲竭力奔走,少效萬一之報答,而廉愧之防,不可踰越,守株之愚,有死難變,惟以甘心廢棄,爲息黥補劓之圖,臣之衷情,其亦慼矣。伏惟聖上,天地於臣,父母於臣,特垂終始之恩,削臣職名,勘臣罪負,仍命選部,更勿檢擬,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4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啓曰,小臣,議政府隷儀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趙鎭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注書李光躋出使代,丁錫天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丁錫天,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夏享大祭親行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梁得中在外,無上來之期,致齋前,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備擬。 ○又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隷儀進,左副承旨趙鎭禧進。吏批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階是第二品,當依例送西付京職,而取考謄祿,則甲子年故相臣尹趾完,以正二品,除拜慶尙監司時,本曹啓辭內,以爲續錄內,各道正二品以上觀察使,京職兼差云,而其下,以兩界則否懸註,此是以兼府尹之故,不爲疊付京職也。慶尙監司金始煥、金在魯,俱是正二品,而以兼海州牧使之故,竝不送西,今亦依此例,不爲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命珩爲掌令,以趙明澤爲應敎,以鄭亨復爲校理,以柳鳳徵爲左尹,以金錫一爲兵曹正郞,以黃梓爲司僕正,以李滋爲掌樂正,以沈得賢爲載寧郡守,以鄭胤獻爲延豐縣監,以申命擧爲熙川郡守,以李承源爲承旨,以權{{!|𢢜|⿰忄業}}爲慶尙監司,以金徵慶爲平安都事,以朴世杓爲典籍,以韓景愈爲北部主夫,以李度爲沃川郡守,以朴起祖爲敦寧都正,以柳復明爲兵曹參議,以康弘濟爲成均博士單付,定平府使申光岳今加通政,善治善䀼gg善賑g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進,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參知韓師得隷儀進,左副承旨趙鎭禧進。 ○柳復明、李彦緯、閔致龍、許晶爲副護軍單付。 ○兵曹口傳政事,以黃梓、申思永、金錫一、李師德爲副司果,以韓億增、韓翼謩爲副司正。 ○李眞淳啓曰,儒生殿講時,承旨當竝爲入侍,而右承旨魚有龍,以隷儀出去,罷後卽爲牌招,以爲入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上齋儒生,明政殿庭,使之入坐。 ○傳于李眞淳曰,弘文提學宋寅明,隷儀罷後,來待闕中事,分付。 ○魚有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玉署上下番俱空之日,一向撕捱,殊涉未安,更爲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亦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禮曹判書尹淳,以禮儀使,今日隷儀,不爲出肅,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金尙奎,受由下去于漣川地,親病呈疏,上來無期,而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亦且不遠,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因兵曹草記,參議金尙奎受由在外,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亦且不遠,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參議金尙奎,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備擬。 ○傳于趙鎭禧曰,節製居首進士金硡,直赴殿試之次生員柳健,直赴會試,幼學鄭運維、李敏行、李剛中,進士申命觀,幼學李存中,進士金宗岱,各給二分。 ○傳于魚有龍曰,到記儒生殿講居首,幼學李昌儒,別製居首,進士閔齊岳,之次生員朴昌潤,竝直赴殿試,殿講之次,幼學趙應彦、金慶祖、金壽徵,竝直赴會試,幼學鄭升賓、曺命時、金載垕、徐性慶,別製之次,生員申{{!|𰜶|⿰氵啓}}、鄭奎相,各給二分。 ○記注官金啓白書啓,臣敬奉聖旨,馳往江華府鎭江里右贊成臣鄭齊斗所住處,傳諭,則以爲臣猥被重命,萬萬有不敢當者,不得已冒死呼籲,徊徨累日,昨纔拜章陳乞,以祈天日之鑑燭,忽復別諭下臨,史官來宣,十行恩旨,可泣鬼神,至其一二寵命,實有非賤臣所敢承聞者,臣伏地隕越,字字感泣。聖諭若此,而臣乃以垂盡之命,無敢望對揚其萬一,是聖渥如天,而臣罪愈重,臣直欲速就溘然而無知也。賤息方此危困,無復承命之狀,已有文字上瀆,伏惟聖明,庶幾俯察,臣惟有席藁祈懇,日夜以竢聖慈之有所矜憐而,垂許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時囚罪人趙儐,素有痰喘之病,自去月旬前,挾感添重,喘息淹淹,兼發浮脹之症,委頓床席矣。昨日就拿之時,及到望門,二次氣塞,急灌淸心丸等藥物,僅僅回生,卽今病症,十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堂箚之發,不勝駭惑之至,繼伏見批旨,以事極可駭爲敎,仍下重推之命,臣於是惶蹙無地,第其箚,全沒實狀,混淪爲說,聖上亦何以照燭也?臣本不欲與之較絜,而今則臣旣被嚴敎,安得不一一陳暴也?昨日巡邏牌將來訴,以爲三更巡過時,有二人醉臥街上,所帶邏卒,問其爲誰,則不答一言,亂歐邏卒,如是之際,知其玉堂書吏與軍士,而書吏則持經筵冊子,故放送,軍士旣手歐邏卒,傷處甚重,故捉來云。臣欲知事狀,招致其同行書吏問之,則告以軍士乘醉,亂打邏卒,渠則無所犯云,臣,分付書吏曰,汝則旣以經筵事往來,醉倒街上,雖可罪,特爲分揀,軍士則犯夜固勿論,歐打邏卒,流血被面,汝所目覩,此不可不治,而相敬之道,不可不送言於本館,汝以吾言,詳告事狀于出仕玉堂。遂略施棍罰於軍士,晩後玉堂送言,軍士以犯夜受棍,將欲筵白,臣聞而怪之,問來吏曰,朝者令館吏,備陳曲折,則何如是送言耶?來吏曰,厥吏初無告達之事,臣始知館吏之激怒其官,欲惹不靖之端,又委曲爲答,要治厥吏不傳言之罪,且以軍士之重歐邏卒,終不可不治。雖政府下吏,犯夜則進來治罪,例也,館隷之作挐者,送言後治罪,有何可怒?而如此瑣事,何可筵白之意,爲答矣。卒乃汲汲陳箚,而至以一軍士之故,發怒於臣,罪軍校而請罪其將,不少留難。臣雖疲軟,職是卿列,且當夜禁申嚴之日,治一歐打邏卒之館隷,而生事至此,殆未前有,況臣所帶經筵,亦館隷之官長,學士之右地,則爲館隷,報復於官長,而淩藉於右地,終非識事體者所爲,壞損之目,恐不可以尤人也。若其全沒軍士受罪之實狀,反以書吏被捉,冊子添汚,張大粧撰,有若臣不致謹於冊子,而妄加罪於匪罪者然,必欲致駭於天聽者,抑獨何心,臣竊怕之。噫,臣之無似,冒當重任,力辭不獲,苟此蹲仍,終遭忽地羞辱於氣銳之學士,而駭然之嚴敎,又非臣子之所敢聞,臣誠慙靦惶懍,無地自措,其何可一刻抗顔於周行之間哉?玆敢畢陳前後顚末,以備睿察,兼暴私義之決不可淟涊,冀賜處分,伏乞卽日斥退,仍治臣壞體之罪,以安賤分,以快人心,不勝大願。至於牌將決棍之命,亦有不敢奉承者,治館隷者臣,而返歸罪於牌將,晏然施棍,一營軍校,謂臣何如哉?此又臣遞任以後,可以擧行者,不得不冒死尾陳焉。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乃本館之誤聞,牌將其勿決棍,卿其勿辭行公。 ○判義禁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之所帶內局、金吾兩任,在例不得竝兼,而向臣引例陳請,未蒙處分。伊時參鞫事急,不敢久費撕捱,未獲卒辭,尙皆冒兼,私心悚蹙,有不可言,而幸今鞫事,已盡收殺,兩兼任之竝此蹲據,揆以事例,終涉未安,卽令該曹,照例變通,有不可已矣。且臣信心冥行,瑕尤莫掩,議讞之際,致拂公議,奏對之間,動被臺參,雖節次奔忙,未暇自列,而在臣廉媿,未免放倒,至於向來筵奏,雖嘗自附於前輩美事,而率爾妄發,乃反爲諸學士撕捱之嚆矢,致令法講久停,愚眛抵觸,無所逃罪,而昨日新啓中,經學薦三字,忽復演出臣言外之文字,惠文餘波,橫及於臣,種種難安,節節生事。臣罪至此,有難勝贖,何敢一味淟涊,自陷於無忌憚之科耶?蹤地如此,今日內局起居之列,亦不得祗赴,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削臣本、兼諸職,仍命重勘臣前後辜犯,以爲妄言起鬧者之戒焉。抑臣有至懇悲悰,不敢自阻於慈覆之下,敢此尾陳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長湍地,墓莎半邊,近忽崩頹,不可不趁此霖潦前改築,而臣無長成子姪,非臣躬往,無以董役。且臣年前喪壯子,嬴博之葬,被湍儒誣討,雖朝家行査勿問,而不敢仍留其地,倉卒移運,藁葬於衢路之側,臣時見縻公故,不得爲臨壙之訣,近始揀得一麓,爲安厝之計,涓日在近,臣今又不得臨穴,則區區私情,誠有所不忍。此不過信宿之地,跋往跋來,可費三四日子,頃已呈單受暇,欲待大祭過後往還,而臣之見帶諸任,俱係緊重,有不敢循例辭朝,倘伏蒙聖慈,俯垂矜憐,特賜恩許,則至情可伸,幽明無憾,豈不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癃痼之疾,無望陳力,而含恩怵分,未敢辭避,適値鼎席之有故,獨當按鞫之重任,早夜奔走,殆至二朔,其得免於顚仆者,實非始慮之所及,昨夜登對罷還之後,素患脅痰凝結之症,忽復重發,胸腹浮疼,腰背牽痛,少有轉動,輒卽拘掣,俯仰不得,作一籧篨。今日廟享隷儀之班,旣未能進參,殿講考官之召,亦末由承膺,病裏惶隕,無以容措,玆敢略暴危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所患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四月初四日巳時,上御崇文堂,親臨儒生殿講。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丁錫天,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考官,判府事徐命均,弘文提學宋寅明,判尹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大司成鄭羽良,行司直洪尙賓,參考官,司成宋秀衡,司果金光世入侍。上命宋寅明於明政殿庭,課試東西上齋儒生,而下齋儒生及四學儒生,則親臨試講。徐命均進伏曰,藥房啓辭,勿許入診,故不得入診矣,伏聞醫官之言,湯劑進御後,眩氣不復發作云,下情不勝喜幸。上曰,今番適然,而何能知其見效乎?數日內,不復發作矣。徐命均曰,水剌及寢睡,若何?上曰,水剌則稍勝,寢睡則如前矣。徐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掌議,無居齋者乎?鄭羽良曰,朝食堂則參之,而夕則不參矣。上曰,色掌不在耶?或入來外庭耶?徐命均曰,皆在外而不入來矣。臣於講經,試官則初爲之矣。上曰,上齋則課試,下齋則試講,今當依前例爲之,而日勢已晩,儒生輩,亦可悶矣。尹陽來曰,上齋中,亦有講經者矣。上命儒生,列坐殿庭。上曰,各呼名,書給講紙,而注書一員則書講紙,一員則收栍,宜矣。上顧徐命均曰,卿則初爲講經試官乎?命均曰,今番則初矣。宋眞明曰,臣亦初爲試官矣。眞明曰,曾前殿講時,儒生,於經書中,而今番則受講何冊乎?上曰,三經中落點,宜矣。落點於詩傳,上曰,京儒多居齋乎?鄭羽良曰,鄕儒多居,而亦多京儒矣。上曰,一儒生講時,又書他講紙,連爲進講,可矣。徐命臣書講紙於榻前,周示諸考官後,呼儒生登殿進講。尹光履講《詩羔裘》首章而不。上曰,此鄕儒乎?鄭羽良曰,鄕儒矣。上曰,似是鄕儒矣。丁錫天收栍於諸考官,至榻前呼栍。上曰,表與策,孰難乎?宋眞明曰,最難者表,故能表則亦能策矣。上曰,三日製壯元,京人乎?宋眞明曰,前副率金載海之孫矣。李仁垕講匏葉章,有兔斯首,燔之炙之而不。徐命均曰,儒生輩,專習《周易》,而不習《詩傳》,故如是矣。上曰,式年之時,必爲工夫矣。上曰,儒生輩,皆持試紙乎?鄭羽良曰,自本館備給矣,而非但今番,每當科時則備給矣。上顧徐命均曰,注書徐命臣,於卿爲幾許寸乎?命均曰,於臣爲八寸親矣。上曰,此亦達城尉之子孫乎?命均曰,達城尉季子直長晉履之曾孫也。上曰,其父兄在乎?命均曰,在而其父則儒也。趙應彦講江漢首章畢。上親問曰,末句何爲云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乎?應彦曰,武事,不得已而用之,故如此矣。上曰,向日書題,出於此矣。徐命均曰,表題矣。命收栍,六通一略。上曰,若多略則不怪矣,而一略則可怪矣。上曰,此京儒乎?宋眞明曰,趙鳳鳴之庶子也。姜彦輔講雨無正章,戎成不退而不。金尙礪講節南山章,四牡項領而不。上曰,尙礪累入殿講,經工則熟矣。鄭羽良對曰,鄕儒矣。李信普講賓之初筵章,賓旣醉止而不。權思顔講天保首章而不。上曰,新除承旨牌招乎?李眞淳曰,牌招矣。李夏躋講桑柔章,民之罔極,職涼善背而不。上曰,何許人也?鄭羽良曰,李春躋之庶弟也。洪頤輔講六月章,吉甫燕喜而不。鄭升賓講皇皇者華,我馬維駱而畢。徐命均問文意,未對。收栍三通三略一粗。上曰,詩傳則最難,書傳則差勝矣。上曰,四書則易乎?徐命均曰,不易矣。上曰,古者儒生名下,列書七書,以爲落點之規,而四書則不爲及第矣。盧夏謙講長發章,受小球大球而不。上曰,此章最深下矣。徐命均曰,如此深下之處,善誦則尤有色矣。李泰運講綿章,肆不殄厥慍而不。金可慶講天生蒸民首章而不。上曰,此儒年歲,似多於李泰運矣。上曰,講則意謂下齋,稍勝上齋,故別爲矣。姑不出及第,果不然矣。丁鶴天講斯干章,約之閣閣而不。金錫履講谷風章,行道遲遲而不。上曰,遇好者而惜矣。納冊於尊嚴之地,雖剛腸,不能善講,似不怪矣。上曰,金錫履入下齋久乎?鄭羽良曰,此乃關西人也。以其善講,故許入矣。上曰,關西人物,勿論文武,皆俊秀矣。上曰,寄齋生,皆實才乎?鄭羽良曰,皆實才矣。上曰,儒生之許入館學,大成主之乎?宋眞明曰,有敎授則敎授主之,無敎授則大成主之矣。韓相五講七月章,二之日鑿氷沖沖而不。金壽徵講文王有聲章,築城伊域,而誤讀首章遹字。上命贖罪。鄭羽良曰,殿講事體至重,不可贖罪矣。收栍三通二略二粗。金載垕講崧高章,王命申伯,式是南方畢。上問四方于宣之意,對之未瑩。收栍二通三略二粗。徐性慶講採薇首章畢。上親問再言玁狁之故,對之未瑩。收栍二通三略二粗。上曰,異於製述,得分亦幸矣。李顯祚講採菽章,赤芾在股而不。上,命少退,諸臣竝退待閤門外。申時更引入,諸臣以次進伏。上曰,今番則館學中,純通干矣。製述則異於是,豈有曳白之理?張擎九講大明章,天監在下而不。黃處奎講天命玄鳥而不。尹錫履講四牡修廣章不。曺命時講定之方中章畢。上,親問何謂秉心塞淵則來牝三千乎?命時曰,治國富强,故如此矣。徐命均問樹之蓁栗之意。命時曰,十年後收用之意也。命收栍,三通三略一粗。丁錫天收栍之際,上顧徐命均曰,此注書,在京乎,在鄕乎?徐命均曰,在京,而昨年式年,兄弟同榜者矣。上曰,厥弟則何名乎?徐命均曰,丁錫敷矣。上曰,講儒中有丁哥,無乃同族乎?鄭羽良曰,雖姓同,而非同族矣。李昌儒講文王章世之不顯畢。上,親問天命靡常,何謂也?昌儒曰,善則降福,不善則降禍也。上曰,文王以寧,何謂也?昌儒曰,多賢士故,君得安寧也。上曰,善對矣。上,問侯服于周,何謂也?昌儒曰,殷旣亡故服于周也。上曰,宜監于殷,何謂也?昌儒曰,殷旣不仁,而致亡故也。上,問亡國者非不多,而監于殷,何謂也?昌儒曰,近代故也。命收栍純通。上曰,前者此儒,殿講純通,而以比較不得及第,甚可冤也。今見之則乃李昌儒也。徐命均曰,前日以製述比較,而見屈矣,今又爲之矣。上曰,此儒終爲講經及第之數也。許紞講出車章,王命南仲而不。上曰,先朝有自不者,近來則無自不矣,非誠實底道理。徐命均曰,文臣殿講,亦不得自不矣。上曰,文臣多欲自不故也。金光集講信南山章,上天同雲,而誤讀大文上詩字。上曰,章頭有詩字,故加讀,前者亦有如此者矣。金宗翼講蒸民章,肅肅王命而不。上曰,製述儒生試卷gg試券g,所納幾許乎?遣史官往問,宜矣。金聖鎔趨出問之,復命曰,二十七丈云,而時已酉矣。上曰,酉時,日勢何如耶?徐命均曰,日昏時矣。此時晝長夜短,戌則夜矣。上曰,在外製述儒生則皆才士矣。徐命均曰,不持書冊而入場,眞才士矣。上命左承旨進前,李聖龍進伏。上曰,殿講比較時,命官考之乎,提學考之乎?考謄錄,可也。徐命均曰,前者柳紘科擧比較時,試官在賓廳考之矣。上曰,諸試官則年久不能記憶,李壽沆則其時爲參考官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其時試券,持而入來之意,分付,故提學考於御前矣。上曰,前者日記考之,可也。金聖鎔出去,持謄錄入來。林致馥講文王章,無念爾祖而不。上問此儒,年歲幾何?鄭羽良曰,十九歲云矣。上曰,年幼矣。上曰,異於他時,製述有未及時者,勿爲掩帳而盡受,雖限後復爲入奏,可也。李宜老講車攻章,駕彼四牡,而自不。金慶祖講駉首章畢。上,親問思無疆思無期等四節,條陳宜矣。慶祖曰,立心遠則所成厚矣。上,又問以馬皆比,何也?慶祖曰,別其色而言之,皆言盛也。命收栍六通一略。上曰,俄者儒生有誤,而爲六通一略,此儒則無罪,而爲六通一略矣。趙尙孝講都人士章,彼都人士充耳琇實而不。上曰,鄕儒乎?鄭羽良曰,鄭尙絅之族也。朴大秀講卷阿章,顒顒仰仰,自不。徐命世講喓喓草蟲首章,自不。上曰,此京儒乎?徐命均曰,庶孽也。上曰,學中五人,皆恒居乎?鄭羽良曰,皆在食堂而處矣。李元迪講思樂泮水首章,自不。李泰垕講旣醉章,其胤維何而不。上顧洪尙賓曰,能記得經吐乎?尙賓曰,何能記乎?上曰,大成不考講,而使儒生入齋乎?宋寅明曰,或大成許入,或敎授許入矣。鄭羽良曰,小臣則新除,而四學儒生則敎授隨干隨入,故然矣。上曰,《周易》則似不如是矣。徐命均曰,《周易》則必不然矣。宋翼休講車攻章,田車旣好,四牡孔阜而不。李世翊講大田章,曾孫來止而不。盧以貞講雲漢首章,自不。上曰,寄齋生,大無聊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上齋亦有善誦者矣。徐命均曰,必多善誦矣。金聖應奏曰,正言金漢喆,來待入侍矣。上曰,儒生講畢後,入侍,可也。金戢講抑首章,不,館學皆畢講。趙鎭禧進伏曰,就考前例,則丁未二月間殿講時,純通六人,出題比較,有先朝古例,故出題課次,則其中一人,以不能製述,自願復講,而不可如此,故相臣李觀命,就賓廳考之矣。徐命均曰,太廟冊寶奉審,以當日皆奉審乎?上曰,若盡爲則日勢似難矣。或冊寶之敝者,奉審宜矣。上齋儒生代讀官,以參考官定之之意,榻前下敎。上曰,入侍時,弘文提學同爲入侍。李聖龍持試券入來。上曰,幾軸乎?宋寅明曰,六十八丈矣。宋寅明曰,如謁聖禮,榻前考之乎?上曰,持試券,考於楹底,宜矣。上曰,落軸則無好文乎?李聖龍曰,庭謁聖則分考,故善作者多落矣。上曰,合考後失乎?徐命均曰,未入合考者矣。宋寅明曰,合考御覽後,書等次乎?上曰,依爲之。上曰,試券筆法,皆善矣。徐命均曰,進士故皆奇矣。上曰,策文則似不如是矣。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儒生盡爲製納,無曳白乎?李眞淳曰,僅有一丈,而未及書矣。上曰,他日經筵,更竭所懷者,柳廷茂也。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曰,此科擧甚精矣。徐命均曰,自作自書,皆奇矣。上曰,二下二中之外,亦有優等乎?李聖龍曰,曾前上之中則奏聞云矣。上曰,何必奏聞乎?近代有表,二下乎?李聖龍曰,洪景輔表,二下矣。徐命均曰,林象德亦二下矣。上曰,節製則無二下,何也?宋寅明曰,無可當者故無矣。上曰,東詩,有車雲輅乎?徐命均曰,有矣。上曰,有文集行世乎?徐命均曰,所作未集,故不傳於世也。上曰,曬gg儷g文集選註釋,金鎭圭爲之乎?徐命均曰,古有此冊,而金鎭圭,追後集成也。上曰,麗史提綱,故提學兪棨所作,皇明戒鑑,我朝太宗、世宗朝所作,而今不得見矣。徐命均曰,吾東方文獻,經亂後皆無矣。上曰,《海東名臣錄》、《類苑叢寶》,誰作乎?徐命均曰,故相臣金堉爲之矣。上曰,潛谷,其號也。金聖應之先代矣。徐命均曰,其高祖也。上曰,《明史提綱》,宜爲成之,而恨無矣。徐命均曰,李玄錫爲之,而未及成之,但書草而置於玉堂云矣。上曰,試券打印,先爲之乎?徐命均收券後打矣。上曰,庭謁聖,皆然乎?徐命均曰,然矣。上曰,殿試,何以爲之乎?徐命均曰,預受試券,安寶置之,明日入場後,呼名分給矣。上曰,東、西班首,誰也?李聖龍曰,有尹鳳三者,年八十三矣。近聞則厥子,以加資事,欲上言,則稱以離泮,則飢死丁寧,不肯云矣。上曰,儒生輩,以年齒乎?徐命均曰,兩班則以年齒,庶孽則居末坐,而下齋則不然矣。上曰,古者,自天子之元子、嫡子,皆入太學,豈不重歟?今則不然矣。李聖龍曰,退溪居下齋時,釋奠時,親滌祭器。守僕曰,此儒,後必爲血食云,其言果驗。館學,申飭之後,齋任輩,恒居則好矣,而無一人來參食堂者矣。上曰,子牙爲名,何冊有之乎?鄭羽良曰,《三國誌gg三國志g》,有之矣。徐命均曰,亦有於《西周衍義》矣。上曰,鄕試試紙,厚薄,何如?徐命均曰,稍厚矣。上曰,自本道辦備乎?徐命均曰,西路則自京下去,三南則自本道備矣。上曰,向者,節製相讓者,誰也?徐命均曰,徐海朝、李鳳齡,以同接試紙,誤爲相換云矣。宋寅明曰,等次自下書達,而稍勝一文則書三中,其下則皆書三下,而一丈則加一字,何如?上曰,依爲之。宋寅明曰,第二丈,文則似好,而末結句無之,何以爲之乎?上曰,命官見之,可也。徐命均曰,亦可爲末句,似無違格拔去事矣。宋寅明書等進之。上親自擢第曰,閔齊岳,誰也?京人乎?鄭羽良曰,鄕人。上曰,朴昌潤,誰也?徐命均曰,朴亨潤之六寸也。上曰,申{{!|𰜶|⿰氵啓}},誰也?宋寅明曰,昨年進士矣。上曰,鄭奎相,誰也?徐命均曰,鄕人。上曰,李存中,誰也?徐命均曰,京人。上曰,昨夕到記,有色掌乎?鄭羽良曰,洪宗海昨夕到記時來參矣。上曰,爲色掌後,爲掌議乎?鄭羽良曰,無第次矣。上曰,泮中接待,掌議、色掌同乎?鄭羽良曰,不然,掌議則主檢泮中矣。上曰,監試終場,出何文乎?徐命均曰,出疑與義耳。上曰,義難乎?徐命均曰,釋經義故,最難矣。上命魚有龍,書科次傳旨。上曰,直書到記儒生李昌儒,宜矣。徐命均進伏曰,更鼓已深,夜氣不好,請退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上曰,近來飭勵,而掌色稽緩之弊,莫甚矣。先朝,此有崇文堂,故彼有隆武堂。今日試士崇文堂,有意焉。大成體此意,各別飭勵諸生爲可。鄭羽良曰,齋任不在故如此,後當申飭矣。上曰,古者一榜,有盡賜及第之事,而不可開倖門也。前年殿講則及第三人,今日,則明日爲致齋之日矣,先爲殿講者,意有在焉。別製之設於殿庭,今乃初也。諸生,易則熟習,而詩則忽之,故今講《詩傳》,以觀講儒,大比之後,似不爲之。此後則各別勸奬儒生,必試才許入館學,如周家賓典之古規焉。鄭羽良曰,此後倘有干,則受講隨入事,定式,何如?上曰,何必定式?大成,但申飭館學,可也。宋寅明曰,裴胤休事,聞刑曹參議柳儼之言,則旣無長官,勢難獨當,而且見差宗廟祭官,故似不得速爲擧行矣。上曰,胤休方在京,究問豈有早晩乎?胤休蒙放之言,卿亦聞之乎?宋寅明曰,其時有其言矣。上曰,似是輕妄之致,而其言則可怪矣。 ○判府事徐命均所啓,更鼓已深,而事係緊急,略爲陳達矣。使行,搆得瀋陽題本,與瀋陽出送咨文,辭意有異,臣未知其故,曾有所達矣。副使朴文秀疏,詳陳委折,題本與兵部行文,已以贗作疑之,且經査勘而移咨,今此査事,則只當就本國發覺犯越,而査奏而已。所謂三渡溝、混江等地殺掠事,則不當滾作一案,以當初按査節次,更加詳備狀聞之意,自備局,分付按覈御史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漢喆所啓,臣昨以兪健基事,有所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從,乃反以何必共去就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惑之至。自古瀛館之選,或以經學,或以才華,或以地望,豈獨有經學,然後方可以膺是命哉?以此言之,則金若魯之向來引嫌,未免太過,而兪健基之以此徑出,亦可謂太過矣。然而旣已徑出之後,則在健基自處之道,不宜異同,而諸人則或拿或罷,健基則晏然獨出,放倒廉隅,恬不知恥,臣之論啓,烏可已乎?且伏見重臣之疏,以經學薦三字,謂臣演出,當初重臣筵奏,雖曰與所薦諸人,煞有差異,而勿論薦目之如何,參錯於別選之中,故人皆傳說,莫不駭笑,臣之啓意,只在於與選,不在於剡目,則演出二字,誠是意外。雖然,臣新入臺地,人微言輕,上未孚格於君父,下致疑阻於同朝,以此以彼,勢難仍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 ○金漢喆所啓,臣於引避之際,承宣適書傳敎於榻前,同時陳啓,似涉煩擾,故臣言於承宣曰,先爲避嫌云云,蓋臣言則雖書傳敎,先爲避嫌,亦似無妨之意,而前席紛沓之中,言語不能明白,至以做錯爲敎,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右副承旨趙鎭禧曰,正言金漢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諸臣以次退出。 ==4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仕}}。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夏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以夏享大祭齋戒,旣以頉稟,持公事入侍,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而副摠管李汝迪、韓範錫、柳濬,俱以軍門進去,二員未差,守宮一員,寶劍四員,侍衛將不得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二員未差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因都摠府草記,宗廟擧動時,本府堂上,不可不備員,令本院二員未差之代,以在京無故人,稟旨差出事,允下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藎爲都摠管,以宋眞明爲副摠管。 ○李眞淳啓曰,右副承旨趙鎭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瑜一向撕捱,副校理兪㝡基由限已過,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只推,更爲牌招。 ○魚有龍啓曰,新除授應敎趙明澤,時在平安道寧遠地,校理鄭亨復,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夏享大祭親祭祭文,藝文提學當爲製進,而提學尹淳,以禮儀使,鎭日撕捱,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藝文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不可不前期製進,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鎭禧啓曰,禮儀使尹淳,以禮判更卽牌招,仍爲齋宿事,命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藝文提學尹淳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親祭祭文製進,一時爲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弘文提學牌招,製進。莫重親祭禮儀使,豈可以預差替行?兼帶提學今姑許遞,以禮判更卽牌招,仍使齋宿。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正言洪啓裕啓曰,正言金漢喆,以臣於引避之際,承宣適書傳敎於榻前,同時陳啓,似涉煩擾,故臣言於承宣曰,先爲避嫌云云,蓋臣言則雖書傳敎,先爲避嫌,亦似無妨之意,而前席紛沓之中,言語不能明白,至以做錯爲敎,臣何敢晏然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一時筵敎,何必爲嫌?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正言金漢喆出仕。答曰,依啓。 ==4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齋宿}}。左承旨李聖龍{{*|齋宿}}。右承旨魚有龍{{*|齋宿}}。左副承旨李承源{{*|齋宿}}。右副承旨趙鎭禧{{*|齋宿}}。同副承旨金聖應{{*|齋宿}}。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病}}。假注書丁錫天{{*|齋宿}}。事變假注書南泰耆{{*|齋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趙鎭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夏享大祭親行擧動時,大駕入齋室後及明明日行祭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魚有龍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祭文製進,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無意應命,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禮曹判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祭隔日,無意應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兼帶姑遞,所重在焉,則不顧君父之意,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其將預差替行耶?幾年曠禮,今乃躬行,而儀曹長官,以無義之撕捱爲事。重事若是苟且,其能爲國,此與他執事有間,自今致齋,其可爲之。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新除授參議臣柳復明,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佐郞一員未差之代,亦令該曹口傳差出,內外司入直及侍衛差備,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爲兵曹佐郞。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聖運爲兵曹參議。 ○吏曹口傳政事,以韓師得爲兵曹參議,以金聖運爲兵曹參知。 ○趙鎭禧,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宗廟夏享大祭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及本府入直都事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本府都事十員內,都事李尙文,以慶尙右兵使閔昌基拿來事,旣已出去出使,都事李尙文,令該曹口傳,閑官換差,以爲分排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禁府都事李尙文,典設別提李益焌相換。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親祭時協律郞,當以掌樂正塡差,而卽接本院牒報,則新除授正李滋,在鄕未及上來云,今姑遞改,其代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申思永爲掌樂正。 ○魚有龍啓曰,玉堂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極涉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玉堂上下番俱空之時,一向違牌,事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4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仕直}}。左承旨李聖龍{{*|仕直}}。右承旨魚有龍{{*|仕直}}。左副承旨李承源{{*|仕直}}。右副承旨趙鎭禧{{*|仕直}}。同副承旨金聖應{{*|仕直}}。注書李光躋{{*|奉命出使}}徐命臣{{*|本院仕直}}。假注書丁錫天{{*|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直}}。 ○上在太廟。停常參、經筵。 ○夜二更,月暈左珥。 ○魚有龍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禀。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箚子到院,而以大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聖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于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曰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魚有龍啓曰,百官稟旨就次。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禦營廳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詣太廟入齋室後,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太廟、永寧殿奉審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太廟擧動時,都摠管趙尙絅身病陳疏,副摠管金漢藎親病陳疏,俱不進參。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令政院急速稟旨牌招,以爲侍衛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都摠府草記,都摠管趙尙絅,副摠管金漢藎,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莫重侍衛,不可不備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犧牲捧上時,各別精擇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魚有龍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魚有龍曰,今日當奉審寶冊,入齋室後,望廟禮卽行之意,分付。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親祭時,第十室大祝,以兵曹佐郞成範錫塡差,書啓矣,來詣齋所之後,忽然聲嘶,殆不成音,不得已以第四室執尊,副司果李著換差,堂上執禮刑曹參議柳儼,身病忽然危重,決無將事之勢,不得已以預差兵曹參議韓師得陞實,竝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昨,賤疾猝劇,旣未能進身於隷儀,又無以承命於考官,敢陳短箚,仰請威譴,而聖度涵貸,恩顧隆摯,太醫臨視,珍劑繼頒,臣伏枕惶隕,惟知感涕。寵靈所被,宜卽蘇歇,而顧臣心腹之疾,源委旣痼,重發勞傷之餘,症形轉劇,頑痰流注,氣脈壅滯,腰背牽痛,肢體痺疼,少有轉動,輒卽口呿,委臥床席,殆同僵尸,跬步之地,末由自力。今者輿御已戒,親享隔宵,而未參陪從之末班,莫效駿奔之微誠,有臣若此,生不如死,瞻想儀衛,只切悚惕。玆敢申暴疾痛之呼,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所患,尙若此,深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四月初七日午時,太廟親臨夏享大祭,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承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丁錫天,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自仁和門,乘玉轎至仁政殿階上,下敎曰,行望廟禮後,犧牲捧上爲之,可也。上,出仁政門外,乘輦詣太廟齋室。小頃,出西門,入太廟正殿,詣各室奉審,上命招廟司。徐命均曰,書名進之乎?上曰,都承旨進來。李眞淳進伏。上曰,年少者招入,可也。徐命均曰,冊寶奉安後,納祭狀,何如?上曰,依爲之。徐命均曰,大謄錄,當持來矣。上詣第一室,親手奉審冊寶曰,古者所造,如是矣。徐命均曰,丙寅所改寫故也。上曰,古寶有之,則見而告達,可也。徐命均考古謄錄曰,太祖朝上諡時諸具,今皆無矣。徐命均曰,第二室元敬王后寶,古者所造矣。上曰,廟司年老耳聾,不聽言語,年少者換入,宜矣。上奉審第三室曰,寶匣,盡爲改矣。徐命均曰,乙酉奉審時,盡改矣。上奉審第四室曰,諸具皆無矣。上命廟司,奉冊寶置卓上。上曰,謹封,誰寫乎?徐命均曰,徐文重寫之矣。上曰,朱匣皆在矣。徐命均曰,乙酉盡改,而諸具大小,各異矣。上曰,與第一室寶,大異矣。徐命均曰,古者所造,與近時異矣。上曰,奉審後,敬裹奉安,而都提調與廟司,着實看檢,宜矣。上曰,內袱則重難,外袱則待秋奉審,改之,宜矣。上詣第五室曰,寶制度異矣。徐命均曰,異矣,而常時用處,朱紅或塗矣。廟司不善裹。上曰,朱匣袱,敬裹,宜矣。上曰,宗廟官員,只此乎?徐命均曰,四員矣。上曰,有年少者乎?徐命均曰,洪重福在矣。上曰,招來,可也。洪重福趨進。上曰,第六室置簿,預爲考之,可也。上曰,第五室寶,更爲持出,奉安,宜矣。上詣第六室曰,或金印或金寶,何也?徐命均曰,金印、金寶,本無異矣。徐命均曰,諸具或無矣。上曰,朱匣盡在矣。上擧章敬王后之寶曰,四頭雖缺傷,而不太傷矣。上曰,龍頭,向前面奉之,宜矣。上詣第七室曰,玉寶太傷矣。徐命均曰,龜頭傷矣。上曰,每見前面奉安之意,傳之,可也。徐命均曰,內袱不傷,外袱改之,何如?上曰,宜矣。徐命均曰,衣香年久,無香臭矣。上曰,懿仁王后玉寶則好矣,仁穆王后寶則太傷矣。上,奉審後,還封事,下敎。魚有龍進曰,奉審後,捧犧牲,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此時,時刻少遲矣。早則好矣,而今晩矣。上,顧廟司曰,此官員,眞實矣。徐命均曰,趙鎭泰也。上曰,後殿捧上,先爲之,無未及之弊,何如?徐命均曰,宰殺犧牲,達夜爲之,則時刻稍晩矣。上詣第八室曰,寶幾件乎?徐命均曰,竝王后玉寶金寶,十矣。上詣第九室曰,玉冊一,上諡金寶一矣。上曰,竹冊間,有所隔乎?徐命均曰,袷袱有之矣。上曰,四貼竹冊,奉來,宜矣。奉來時,上親手奉安。上曰,何爲有濕氣乎?徐命均曰,以金先裹,故有濕氣耳。上曰,鎖鐵,難開矣。徐命均曰,鍮鐵久則生花,故難開矣。奉竹冊下席。上曰,極爲操心矣。奉床以進則,上曰,奉安床上,宜矣。親考後,上曰,廟司更爲敬裹,宜矣。上曰,乙酉後,敝者則改之,最古者則姑置,宜矣。上顧徐命均曰,犧牲捧上,卿爲之乎?徐命均曰,亞獻官麗善君捧上矣。上詣第九室曰,第列不知,都封置簿,奉獻,宜矣。魚有龍奉獻以進。上詣第十室曰,更難矣。待秋奉審,定之,宜矣。上,奉審畢,出太廟正殿門外,藥房都提調徐命均問候曰,伏不審勤勞,玉體,何如?上曰,無事矣。上,出南門外,徐命均進白曰,此間稍遠,日氣甚熱,暫御玉輅,何如?上曰,於心未安矣。上,步詣永寧殿門外,行望殿禮後,入殿內,自第一室親行奉審,至第二室命進置簿大冊。徐命均考見曰,丙寅玉冊竝王后寶,皆古矣。上詣第三室曰,皆戊寅追諡所作乎?徐命均曰,上敎,是矣。上詣第四室曰,印寶如圖書,而古樣則奇矣。上詣第五室,見大置簿曰,此皆書之乎?徐命均曰,皆書矣。上曰,匣則皆改矣。趙鎭泰曰,乙酉,設都監爲之耳。王后寶白鐵,上,以手擧之,着手皆碎。上曰,年久朽矣。徐命均曰,其時或匠人善爲,故以此爲之,而年久,不敢知其詳矣。上曰,久則皆然乎?長陵石圖書亦然,白鐵豈如金銀乎?此寶奉審,重大矣。上詣第六室曰,何獨有上諡寶乎?徐命均曰,壬辰亂後失之,金寶皆新造,諸具則皆無矣。上曰,新造時,有古匣乎?徐命均曰,置於庫中矣。上,以次奉審,詣十二室,徐命均曰,只有寶,而諸具皆無,故欲改造,而都監爲難,故中止矣。上曰,王后寶,相換於大王寶矣。其時守僕裹之乎?徐命均曰,官員裹之矣。上曰,奉審時如此,故有相換矣,各別操心,無更換之弊,宜矣。上,奉審畢,出殿門,藥房都提調徐命均,請乘玉輅。上曰,於心未安矣。徐命均曰,前日有乘此處之規,而玉體,勞甚矣。上曰,於心未安矣。上出東門失足,政院、藥房問候。答曰,無害矣。上還入齋室。 ○上曰,都摠管趙尙絅,副摠管金漢藎,更爲牌招,侍衛備員事下敎。 ○李眞淳所啓,今此親行大祭,大祝塡差時,時任玉堂,或在外,或拿推,或被論,雖無可差之人,曾經玉堂,亦無一人見差者,事甚未安。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 ○魚有龍所啓,左通禮李檥,臚唱之際,聲音低微,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 ○上曰,推考房進來。奉圭則不得奏事,例也,而都承旨李眞淳,奉圭奏事,從重推考。 ○永寧殿奉審時,上曰,第十二室金寶,如是換封,各室冊寶,或不無換封之弊,秋奉審時,各別著意,一從大謄錄所載次序,改爲封裹,可也。 ○上曰,副提學李瑜,更爲牌招事下敎。 ○上曰,第十二室金寶,誤爲換封,其時封裹官員,推考。 ==4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親祭罷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魚有龍曰,禮房承旨引見。 ○魚有龍啓曰,玉堂闕員,已至多日,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副提學李瑜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四月初八日四更一點,太廟親祭。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右副承旨趙鎭禧,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丁錫天,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具冕服出齋室,入自正南門,入正殿詣版位,西向立,啓請行事,禮儀使啓請四拜,上四拜畢,因啓請詣盥洗位訖,升自阼階,詣第一室三上香,近侍,以瓚授進幣瓚爵官,瓚爵官捧瓚跪進,禮儀使啓請執瓚祼地,上祼地訖。以瓚授奠幣官,奠幣官受授大祝,上執幣獻幣,上執圭,俯伏興平身。詣各室如上儀,殿下降自阼階復位,啓請入小次,殿下少入,進水剌,殿下旣升祼訖復位。薦俎官捧第一室俎,北向跪奠,先薦牛,次薦羊,次薦豕。各室皆如上儀,謁者引進幣官、奠幣官,升詣第一室尊所,禮儀使,導殿下行初獻禮。酌醴齊,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神位前。祝讀祝。近侍以副爵授進幣官,進幣官捧爵跪進,殿下執爵獻爵。奠于王后位前各室,如上儀畢。殿下降自阼階。李眞淳進伏曰,雲劍暫往監饍處,何如?上曰,雲劍,誰也?李眞淳曰,長溪君。上曰,依啓。上曰,彼國樂聲,與我國同異乎?禮儀使尹淳曰,與我國聲音,高低無異,音律相似,笙簧之各出則如我國鍾石之各異。上曰,入小次時見之,則內外班列,極爲虛疎,使史官,分付監察,使不爲虛疎,可也。上曰,祭儀如此太遲,無乃有稽緩之弊而然耶?徐命均曰,夜更晷刻短,故如此矣。上曰,庚戌祭時則不如是矣,今則漸漸太甚矣。禮儀使,啓請入小次。禮儀使導殿下至小次,殿下入小次,行亞獻禮,亞獻官盥洗後,升自阼階,獻爵各室,如儀畢,降復位。行終獻禮,如亞獻儀,贊引,引七祀獻官詣尊所,引詣神位前,獻爵後,祝史詣獻官之左,讀祝文,行禮如儀,七祀獻官,詣盥洗位時,贊引,引功臣獻官詣盥洗位,引詣神位前,行禮如儀畢,行飮福禮。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殿下受爵飮訖,大祝以俎授薦俎官,薦俎官捧俎,北向跪進,殿下受俎以授近侍,近侍降阼階,授司饔院官,殿下降復位四拜。徹籩豆,大祝入徹籩豆,七祀功臣位,各徹籩豆訖,樂止。執禮曰四拜,上又四拜,禮儀使啓禮畢。禮儀使導殿下還齋室,殿下入齋室釋冕服。行望瘞禮,亞獻官,詣望瘞位,大祝取黍稷飯,藉用白茅,束之以篚,取祝板及幣,置於坎,置土半坎。諸執事以次退出,典樂率工人二舞出,廟司、大祝、宮闈令,納神主如常儀。 ○上復版位時,上曰,堂上執禮,顯有跛倚之狀,從重推考。 ○上曰,第三室大祝李顯望,誤讀徽號,從重推考,殿庭亦有咳唾之聲,現告拿處。 ○上曰,太廟之內,雖君上趨蹌,而前掌令李以濟,行步緩緩,不爲趨蹌,殊涉倨傲,先罷後推。 ○上曰,玉堂雖無行公之員,大祝豈無塡差之人,而以纔爲陞六者,苟然充差,事甚未安。且親行大祭則宗班,以昭穆序立,例也,而今則混差於齋郞、祝史,事體極爲寒心。此後則切勿以宗班塡差事,申飭該曹,可也。 ○上曰,今始行親祭,而太廟諸執事,猶不齊會,一邊請外辦,一邊出神主。大祭親行時,凡事尙如此,攝行時可知,事體極爲寒心。祭班、監察,竝拿處。 ○四月初八日辰時,上御宣政殿,禮房承旨引見。右承旨魚有龍,假注書丁錫天,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太廟寶冊藏門,官員未散之前,眼同封鎖,官員着署之意,招致守僕,分付事,榻前下敎。 ==4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坐}}。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蔡慶承{{*|病}}。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日出時,日色赤。午時未時,日暈。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諸將官五日射會監試事,本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享太廟,達曙將事,不瑕有勞傷之節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四載未遑,少伸情禮,心雖爲幸,追慕冞切。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臣與右副承旨趙鎭禧入直矣,鎭禧因臺啓徑出,伴直無人,同副承旨金聖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已至多日,而副提學李瑜一向違牌,修撰趙尙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李光躋呈辭代,以蔡慶承爲假注書。 ○忠淸監司,以工曹參判金有慶病重,上去不得事,狀啓,踏啓字。傳于金聖應曰,卿辭如此,本職今姑許遞事,回諭。 ○全羅監司狀啓,諸道簽丁等事,限秋成姑徐事,傳于金聖應曰,其所依啓,不過非相持之故也。待秋成姑徐,備局關文結辭,已爲詳備,冒案代定,何必停止?竝依狀請施行事,令備局,分付。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水原府量外泥生無主地一結十二負五束及振威縣泥生無主地一結二負等處,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兩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各道田稅上納,自有期限,忠淸、黃海兩道則三月旬前上納,京畿陸運邑則歲前上納,船運邑則解氷卽爲上納,自是定式,而近來各邑,怠慢成習,愆期上納,已爲痼弊,誠甚駭然。上年稅入大縮,頒祿放糧,新稅前,實有難繼之患。故癸丑條稅穀,必以趁期上納之意,累次別關催督,而湖西海西所納,不過若干邑,京畿亦多有未納之邑,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三道道臣推考,未納邑田稅,各別督令上納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谷城前縣監卞觀夏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卞觀夏時在忠淸道西原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記事官李光躋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上道面鎭江村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昨於自陳之章,別諭之對,悉暴懇迫之私,以祈矜諒之恩矣,迺者近侍之臣,來宣聖批,至諭以不敢承之敎,且使之幡然登道,臣益復惶霣震惕,只欲鑽地而入也。臣癃癈之狀,危苦之情,天日之鑑,猶未能洞悉,曠絶之恩,乃至于此,此莫非臣忱誠淺薄,文辭拙訥,瀝血陳懇之計,反爲要恩之歸,今於史官之回,更有何說可以仰復?顧今氣息昏綴,情理旣極,更不敢以文字上瀆,以益重誅,惟有瞻望雲闕,伏地涕泣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啓曰,李時蕃事,坦事,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罪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去就一節,固所當審。近日經幄諸臣之鎭日撕捱,雖可謂引嫌之太過,金若魯未出之前,兪健基自處之道,決不當冒沒先出也,明矣,而健基容易出脚,受人嗤點,其壞損廉義之失,不可不論。請副修撰兪健基改差。定州牧使黃應銖,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銖罷職不敍。臺啓之體,至爲嚴重,未收殺之前,雖有朝令,亦不得擧行,而向日定州牧使黃應銖請遞之啓方張,而道臣以停啓,則催促發送之意,馳啓以請者,實是前例所未有之事也。其輕臺閣損事體之失,不可無警,請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銀臺近密之班,地望自別,不宜人人濫授,而右副承旨趙鎭禧,行己鄙汚,全無士大夫規模,隨時俯仰,殆同千百億化身,其見棄於公議久矣,及授是任,物論譁然。請右副承旨趙鎭禧改正。答曰,兪健基、朴師洙事,依啓。黃應銖初駁太過,武臣事體,與他自別,迫於催促,仍爲赴任,其勢是也。何可置人於疑似之地,而若是不已乎?其涉過矣。趙鎭禧事,亦涉太過矣,竝不允。 ○又啓曰,臣之忝居言地,殆近一朔,而積事含默,毫無補裨,私心愧懼,罔有其涯,玆將草草數啓,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或賜俯可,而至於黃應洙、趙鎭禧事,不惟不賜允兪,誨諭諄諄,末乃責之以過矣,臣旣感且惶,竊不能無慨然于中也。夫黃應洙之疵謗有無,姑捨勿論,駁正之論,旣發於臺章,則在渠之道,固當引罪訟愆,必遞爲期之不暇,而停論未幾,憑藉催促,揚揚冒赴,自同無故之人,其驕蹇自恣,不有臺言之習,誠極痛駭。聖批中,雖以武臣事體,與他自別爲敎,臣恐長此不已,武臣輩,益無懲畏,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趙鎭禧之從前罪負,固多可論,而旣往之事,殿下一付之先天,故臣亦不敢追提索言,以傷忠厚之風,而只擧其隨時趨利,行己鄙汚之狀,竊附於重名器礪廉隅之義。若以言涉巽懦,有欠直截責之,則臣固甘心,而今此過矣之敎,實非臣始慮之攸及也。此莫非臣新入臺地,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其何敢抗顔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洪啓裕,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趙侹疏曰,伏以庸碌如臣,濫蒙洪造,前後恩榮,已踰涯分,而出入臺地,爲日亦多,上不能明言正議,以效殿下耳目之寄,下不能含默苟容,以爲一身全安之圖,畢竟狼狽,徒作可笑底人。屛伏私次,杜門省愆,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忽於此際,又有柏府新命,臣誠驚惶震惕,莫省攸措,不知聖明,何取於滓穢賤臣,而收之於棄捐之中,置之於僨敗之地耶?以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固無可論,而其玷汚名器,貽辱臺閣則甚矣。臣固當自靖之不暇,不宜更提前事,以犯衆怒,而臣之向來所遭,實是難洗之辱,終不可以事在旣往,有所泯默,玆敢略暴於黈纊之下,惟聖明垂察焉。嗚呼,黨人之禍人家國,何代無之,而未有甚於今日者也。倫常斁絶,亂逆肆行,變故層生,靡所不有,而歲月稍久,隄防漸弛,干犯之至重者,亦且次第甄錄,臣嘗慨然於此。昨年入臺之初,妄論一二,而此不過稍存激揚之義,粗效一日之責而已,有何大段礙逼於銓地?而其時亞銓之疏,太費辭氣,譏切臣身,不遺餘力,誠未可曉也。噫,往在辛壬之間,嗜利無恥之輩,附麗逆鏡,甘作鷹犬,凡係憯毒之論,無不攘臂擔當,彼大英者,卽其一也。送劍莅斬之論,亦出於其口,毒手禍心,人莫不切齒,而自玆以後,見枳公議,至於六七年之久,則罪犯之非細,推此可知,而向日筵中重臣,略陳其事實,伏想聖明,亦有以俯燭矣。且彼廷弼則當戊申變起之日,身爲封疆之臣,棄符投印,竄身荒谷,致令賊勢充斥,若繩以唐朝六等之科,則至今偃息,在渠亦幸,何可更爲擧論於政注之間乎?至於胤東,則甲辰年國輓製進之語,乙巳年世胤家宴席酬唱之詩,造語凶慘,用意叵測,國人之憤惋,至今未已,若使今日朝廷,少有紀綱,則如此之類,斷不可容易檢擬。故臣果草草論列,而一言脫口,衆鏑叢身,李顯望引避之章,移鋒狙擊,言之醜悖,無異於街巷惡少之口業,臣若與之較辨,則徒爲自汚之歸,臣雖疲劣,豈爲是哉?第臣所論數啓,於渠何關,而挺身出力,若是詬辱,抑何故耶?無乃渠以顯章之弟,惡聞嚴討之論,視若必報之私讎而然耶?臣竊痛之。雖然,臣之所被醜詆,卽搢紳間未有之事,不可以其言之無倫,有所晏然,而李以濟挾雜之斥,亦添臣難冒之一端,以此以彼,決難復廁於臺端。玆敢悉暴危悃,仰瀆聰聽,伏乞聖明,治臣前後妄言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肅朝綱,以快人心,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臣頃蒙政府除命,且聞有兇孽之誣招,不勝驚怖,來伏近畿,而身名僇辱,不敢自同恒人,疾病危苦,末由進詣京輦,猥以一疏,仰暴血懇,及承聖批,慰諭備至,臣誠惶隕感激,不覺涕血之交逬。固當竢得病間,一造天陛,叩謝恩命,少伸分義,而第臣所遭,實無抗顔冒進之勢,且臣所患,亦非時月可瘳之症,方欲更陳危迫之悃,以請斥退之命矣,不意嶺臬之除,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惝怳震駭,莫省所以有此也。臣於十八年前,待罪此藩,未效涓埃之報,尙有尸素之懼,今於白首垂死之日,再叨是任,堂堂聖朝,何患乏人,而乃以七十州重寄,更付於已試蔑效之一病臣耶?此固不可厭然冒赴,以孤聖上委畀之意,而仍念臣,曾以嶺儒之作挐科場者,狀聞請罪之故,一道儒生,怨毒次骨,群憾同聲,衆怒如火,必欲置臣於罔測之地,或假托他道之儒名,或陰囑同志之朝紳,迭出而搆誣者,極其危怕,若非累朝寬大之恩,臣何以得有今日也?向者元龜之誣衊,亦未必不由於嶺人之慫惥,則臣於嶺南,不可更蹈一步地者決矣。矧今朝家所以務鎭嶺民,愼簡藩任者,意非偶然,必須威望素著,誠信交孚而後,方可以任安撫之責,紓國家之憂,而反以如臣之大失道民心者,苟然差遣,適足以益其怒而生其釁而已,尙何望其鎭服渝俗,宣布德意之有哉?臣身之顚沛,雖不足恤,國事之僨誤,誠非細慮,此臣所以寧被違慢之誅,而不敢爲承膺之計者也。伏乞聖慈,曲賜諒察,亟命鐫遞臣新除職名,回授可堪之人,以重藩寄,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修撰趙尙命疏曰,臣疎迂湔劣,最居人下,尋常散秩,每愧不稱,至於登瀛之選,專取經術之士,則決非謏才蔑學所可濫竽,而如臣庸駑,玷汚華顯,已踰年矣,每一登筵,瘡疣百出,雖微人言,能不靦顔?噫,金華晉對,固非强策之任,法筵橫經,是豈挨過之所?祗緣臣賦性樸愚,不自斟量,幸叨際於至誠勤學之日,欲盡分於備員開講之地,稍待前頭群彦濟濟之後,更爲瀝血陳懇,退守初志之計,其爲計也誠苟矣。臣頃於歲初,來從下土,朝奇物情,漠然無聞,會値太廟動駕之隔宵,入參陪班,仍爲持被,其在直之翌日,始得聞重臣筵對,別薦三臣之語。臣驟聞之初,心甚踧踖,直欲以此引退,則似涉悻悻之嫌,其或盤礴不去,則難免妨賢之譏,臣誠進退兩難,如坐鍼氊,適因賤恙猝劇,陳章丐免,含情莫暴,狼狽而出,此則聖明,或記有之矣。其後退而聽重臣之言,蓋其筵白,儘有委折,而館中諸僚,相繼膺命,鎖直登對,俱無所礙。臣於是,或疑己慮之太過,及夫知經筵之疏出,而益覺公議之難掩,妄信前見之有執,私竊以爲今離館職,不當與論,而是必有自高之士,早晩引嫌,惹起一場之紛鬧。臣之區區愚見,本自如此,幸而特蒙諫職之恩遞,獲遂親側之歸覲,不意新除之命踵至,馹召之旨誕降,恩命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而果然館中之風波已起,在直者徑出,違牌者竝罷。至其被薦中人,亦皆引以爲嫌,則餘輩去就,更無可言者,而臣之初不自劾,苟然處嫌之失,到此而益無所逃,其難進之義,必遞之端,較諸僚而尤百倍矣。至若兪健基之先出,眞可謂飢飽冷暖,人各不同,而臺言峻發,必欲一其去就,顧今所遭之與健基同者,一出脚而立見顚仆,必矣。況其所謂金若魯未出之前,決不當冒沒先出云者,誠爲今日之斷案,雖欲仰恃寵靈,唐突冒進,獨不畏白簡之議其後乎?玆敢露章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危懇,亟許斥退,俾令臣得免爲先發儒臣之竊笑也。臣於卽事,有不容泯默者,今不可遽然復登於前席,敢此附陳焉。國家之置館學齋生,蓋所以勸明經之士也。近來百事不古,私逕大開,其所黜陟進退之際,專出於顔面請囑,居齋之生,半是希覬僥倖之徒,遐方之以明經巨擘著稱者,無一得參,人多稱屈。伏聞日昨殿講時講生,全不開口,直書自不而退者,太半皆然云,烏在其設齋養士臨軒取才之意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謂國子長席及四庠官,竝命從重推考,今後則每當春秋,以講試才,拔其優等,隨闕塡充,永爲定式施行,斷不可已也。頃者平都之極擇差遣,意有所在,而屢次改易,末乃以未經兩司,且有耳病之金德慶,苟然塡差,自初另飭之意,顧安在哉?臣謂政曹該堂,特加問備,仍令急速換差,趁期發送焉。遐方文士之積仕於儀曹國子,其數甚多,乃所以顒望者,不過求邑自效之地,而屢經都政,調遷無人,雖以今春大政觀之,數十守令之窠,武弁之差遣居多,文士則絶無參錯,殊非朝家重經科試內外之意。臣謂自今,另飭銓曹,隨窠甄用,俾無積鬱之弊,恐合事宜,伏惟裁處焉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國子長席、四學官推考事,依施,申飭太學及四學,各別擇入。守令擇差之時,勿拘文武,或多或少,事勢固然,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月城尉金漢藎疏曰,臣以童騃之年,猥叨儀賓之選,居常愧懼,如集于木,乃者摠府除命,遽下意外,臣誠惝怳,罔知攸措。揆以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臣父痰癖之疾,猝發於積瘁之餘,委頓呻吟,轉側須人,至情所在,有難捨去。當太廟親享之日,承庚牌再召之命,而莫效竭蹶之義,荐犯違逋之辜,論以邦憲,合置重勘,而聖恩涵貸,尙稽譴罰,跼高蹐厚,若無所容,惟願速賜處分,以肅朝綱焉。仍念臣,竊有區區至懇,敢此冒昧而陳之,臣母年迫六旬,重嬰難醫之疾,歲已再周,長在床笫之間,症情沈痼,眞元澌削,朝晡省視,形觀輒異,臣心如焦,誠無以自制也。噫,臣之同胞六人,臣實爲季,已及成童之年,而尙有戀懷之情,母之視臣,猶繃縛之嬰,臣之仰母,如提抱之孩,雖平居無事之時,亦不能半日相捨,況今淹病伏枕,而其可忍遽然離違乎?臣於昨年,忝叨是任,黽勉肅命,旋卽持被,而禁鑰一下,裏外嚴隔,孺慕之懷,耿耿難抑,繞壁彷徨,通宵轉輾,捱過二夜,如度一年。夫人臣之離親而供職者何限,而臣獨如是而不自堪者,殆由於年幼而志未定之致也。今則臣齒,較其時添一,而母病,比前日加倍,以此情理,決難暫離,曠日禁直,實無其望。伏乞聖慈,天地父母,曲察懇迫之私,不可强抑,仍念宿衛之職,不可久曠,亟命鐫遞臣摠管之任,仍正臣瀆撓逋慢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年尙幼矣,陳懇若此,兼帶摠管,今姑許遞焉。 ○朔寧居幼學李碩輔等疏,{{*|原疏直下備局,未及謄上}}答曰,省疏具悉。此令,本非朝令夕改者,甚可怪也。非爾等之聞,幾乎欺民,無乃節目未頒之故也。其令備局,稟處。 ○朔寧幼學李碩輔、崔彦謙、崔祐謙、玄星老、李熙道、李根、禹景命等疏曰,伏以臣等,悲怨則號天,疾病則呼父母者,誠以天之於人,父母之於子,視聽相關,血氣相屬,慈覆顧復,有不期然而然者,則人之有悲怨疾痛者,若不號呼於天與父母,則更當赴訴於何處乎?古之聖帝明王所以治天下國家也,雖匹夫匹婦,有不得其所,則必爲之至誠惻怛,呴濡拯濟,無一物向隅失所之嘆,今臣等之所怨憫者,不止於不得其所而已,則豈敢以身處畎畝,跡遠京闕,含默囁嚅,以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也哉?竊伏念朔寧爲郡,畿、江間隩區也。山深野狹,畓少田多,地品磽确,生穀之土甚鮮,生理蕭條,樂業之意常少,眞禹貢所載兗州之田,厥惟中下者,不幸而近之矣。其所謂牟麥播耰之田者,不過村巷間隙地,而一年再墾者,絶無,而僅有一番耕食之後,或至五六年陳廢,此實從古以來,土谷之常規,而其中北三面爲尤甚,滿目原野,鞠爲蓬蒿,實無逐歲開墾之望,而年年每以今陳執卜,公然爲白地徵稅之歸者,其來已久。蓋田不給災於今陳者,以其一年再耕之故,而今此朔郡之田,一墾之後,年久廢棄,非所暇論於一年之再耕,則隨地應稅,逐年督徵,有若無星之枰,不麪之飥,此豈聖世仁政之所忍爲,而窮峽殘氓之所可堪者哉?嗚呼,天災流行,何代無之,而昨今年大侵,往牒所無,饑饉荐之於前,疫癘繼之於後,壯者四散,十室九空,景像愁慘,如經兵燹,而世無一鄭俠,以流民圖進獻於紸黈,則殿下高拱穆淸,深居九重,豈可盡燭愁痛之此極耶?嗟我峽氓,素無恒産,雖逢稍豐之歲,尙不能仰事俯育,而纔經大殺,又困於白地徵斂,法令至嚴,而不得不奉行,杼柚其空,而不得不充納,闔境冤氣,上干天和,哀此孑遺相率而,不爲顚壑之鬼者幾何哉?再昨年繡衣之啓,一以耳目之所覩記,據實陳白,而厥後伏聞,大臣重臣,又以續田隨起隨稅之意,相繼稟達,而仍有非獨朔寧,諸道一體,分付之特敎,則本郡白地之稅,自在應蠲之科矣。及至該曹頒關之日,闔郡耄倪,歡欣鼓舞,涵泳若保之洪恩,感戴革弊之惠政,雖起死人而肉白骨,脫罟穽而寘衽席,未足喩其息肩之樂也。秋成之後,依舊出稅,朝令而夕改,刻印而銷印,舒慘歡慼,頓變於俄頃之間,是何朝家欺小民至此耶?噫,成命旣降,節目又頒,明白曉諭,揭爲令甲,而曾未幾何,令出惟反,至使大哉之王言,便作紙上之空文,窮民缺望,有不足言,而所惜者,國體之虧損,擧措之顚倒也。《易》曰,信及豚魚,微物尙不可欺,況此最靈之民乎?前日繡衣之臣,適以承宣入侍,又達還稅之冤,至有稟處之命,道臣又有査報之狀,故本郡民人,百十爲群,跋涉贏糧,留滯京邸者,今至兩年。累以從速覆啓之意,呈訴於備局,而迄無處分,未蒙指揮,故臣等,久愍邑民之羈困,不勝輿情之抑鬱,百里裹足,相率叫閽,非不知跡涉猥越,罪犯狂僭,而疾痛之極,未暇緩聲。伏願殿下,亟降明旨,復申初令,使我峽邑之氓,得免如前白地之稅,少紓一時倒懸之急,則天地之恩,河海之德,非臣隕首所可得而圖酬也。臣等無任流涕瀝懇云云。批答見上。 ○甲寅四月初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聖龍,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以次進伏。命均曰,太廟親享,久未行矣,今始爲之,仰惟聖情得伸,而行祭時刻,自爾遲延,玉體得無有勞傷之節乎?上曰,情理少伸,心事如新,身豈有勞傷之事乎?俄者批旨中,有落漏處,注書出去,持來,可也。命均曰,昨日廟門外,失足之事,下番翰林言之,故臣始聞之而問候矣。今日亦不關係乎?上曰,甎石之側立者傾仆,故失足顚躓,而不至大段矣。寅明曰,臣則待罪藥院,而不卽聞知,不能隨諸臣問候之後,極爲惶恐矣。上曰,敬心若如在廟時,則必不如此,而心有操舍,誠敬少衰,有此顚跌。古人云,一擧足而不敢忘父母,予則誠敬不足,是可愧也。豈知纔出廟門而顚跌乎?寅明曰,排設司鑰及夾侍內官,俱宜有罪矣。上曰,甎石之旁立者,易爲傾仆,且行步席甚滑,所着之新鞋亦滑,故致有顚躓,然而夾侍內官,則從重推考,可也。寅明曰,自政院宜卽報知於臣等,而不能使之卽知,致不得趁卽問候,亦不爲無過。推考,何如?上曰,政院豈知之乎?聖龍曰,臣則以問安承旨,不在侍班,不能知之矣。命均曰,政院不言,臣亦不聞,初以乘轎事請對時,亦不能問候,纔退,而下番翰林謂臣曰,自上有失足之事,宜卽問候云,故始爲問安。政院之不能卽知,亦不得無罪矣。上曰,政院之未及知之,無足怪矣。{{*|出擧條}}命均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更不發矣。命均曰,徹曉將事,眼候,何如?上曰,別無所加矣。命均曰,動駕之前,前劑入五貼,猶未盡矣。上曰,二貼未進御矣。命均曰,其時持往宗廟,服之乎?上曰,豈至於持往乎?命均曰,丸藥進御者幾許?上曰,數日不服,今日始服之。命均曰,如滋陰健脾湯調和之劑,不可不更爲進御。令醫官診察後,議定,何如?上曰,豈服十貼而止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命均曰,中宮殿問候,久未爲之,氣候,何如?上曰,無事。命均曰,正月以後,嬪宮氣候,何如?上曰,心常不平故然,而食不能甘矣。宗廟中御路,是何意耶?前者所無矣。命均曰,冬則爲小次,故爲是矣。上曰,今始見之,好矣。脈理進達,可也。聖徵曰,聖候脈度,左右調均,頃日入診時,脈候不足,故議定湯劑,不可只服十餘貼而止,加進爲宜。應三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中脘之氣頗實,勝於往時矣。湯劑非一時責效之藥,加進十貼爲宜。命均曰,只使兩首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此藥欲服二三十貼,所餘數貼,當繼服矣。凡祭祀,誠敬爲本,而我國人則誠敬不足,以今番大祭見之,時刻雖晩,而朝見人形,如昏睡之狀矣。執禮雖已推考,而諸執事,盡使之一心誠敬,亦非飭勵攸及,何以爲之則好耶?孔子不云乎?禘自旣灌以往,吾不欲觀,自半夜至天明,使執事無少懈弛亦難,不足怪矣。命均曰,非但諸執事爲然,臣等亦不能如一矣。上曰,誠敬如一,則豈有懈惰之時乎?寅明曰,誠敬工夫,常時如一,則自無懈時,豈可猝然責之於祭時乎?上曰,雖灌前,亦不敢望其如一,而卿等猶如此,則筋力之不逮者,必多矣。命均曰,臣年已近六旬,則筋力之不逮,固無足怪,而若有誠敬工夫,則豈至如此乎?上曰,堂上執禮,非老人,而猶如此矣。聖龍曰,執禮則表而出之,見之甚易,故如此,而豈獨執禮爲然耶?命均曰,諺曰,前行善於立,後行不善於立,此閭巷俚談也。非筋力後不如前也,蓋前行官高,故爲人所觀瞻而然耳。人若有誠敬,則豈至於懈惰無儀乎?上曰,攝行時,何如耶?命均曰,無迎神樂章,故不至如親行之久矣。上曰,此事,亦可悶矣。今番大祭時,三獻樂則不盡爲之,迎神樂則,申飭,故九聲盡奏,而亦多有未盡曲者矣。寅明曰,守僕亦不如前日矣。命均曰,守僕輩料布單薄,故無一欲仕之人,只有老守僕二三,無此二三,則不成貌樣矣。使厚料衙門,吏輩兼行,則或有優者,而不然則難矣,必有變通之道,然後可以不生事矣。上曰,常時不能盡勸奬之道,故如此矣。寅明曰,以禁府羅將言之,今番獄事後,欲各別擇差,則人無願者,故尙有未塡之闕矣。凡府中之事,多係下人,下人若不實,則不成貌樣矣。上曰,威儀出於此輩故耳。命均曰,日已晩矣。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氣不如前,尙未進御矣。常時所習如此,故不能早食矣。命均曰,行步席有血點,極可怪矣。上曰,予亦見之,似是犧牲膋血之點落者,而飮福位,亦有之矣。命均曰,版位近處及八室九室內,亦有之矣。上曰,然。守僕或履之耶?寅明曰,守僕,豈履板位乎?上曰,非板位上也。如大臣之言,乃近處也。聖龍曰,極爲不潔,守僕、司鑰等,囚禁科罪,何如?命均曰,守僕當査罪勘處,而司鑰不能檢察之罪,亦不可無矣。上曰,大享旣已無事經過,勿爲推治,可也。命均曰,大抵下人輩,敬謹之風,今則全無矣。上曰,毛血乎,生血乎?終始難明矣。聖龍曰,前者履過,而後又履之,處處有痕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今月初則例有生脈散製進之規矣。今亦依例製進乎?上曰,依例製進,可也。命均曰,宋寅明今方受由下鄕,而判義禁與內局提調,終難兩兼矣。判義禁今姑許遞,何如?上曰,曾已下敎,而終有所妨礙處矣。兼帶金吾之任,許遞,可也。{{*|出榻敎}}寅明曰,臣數日後,卽當上來,而王府議讞之任,雖得遞解,內局提擧,亦不可帶行,必須遞免然後,可以任便往來矣。上曰,金吾之任旣遞,何必更遞藥院乎?命均曰,柳徵瑞以軍官帶去,而方任供上衙門之職,令該曹閑官換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密昌君樴爲正一品,與大臣同品,而與副使、書狀一倂拿處,事體似不當矣。命均曰,檜原君曾爲使臣,終不往,故臺啓拿問,而檜原則非正一品,乃從一品云矣。上曰,待宗臣之道,與他自別,且國家凡事,一番謬誤,則遂成規例,後弊不少,宜有區別之道,業欲下敎而忘之矣。正使密昌君樴削職,只副使及書狀官,拿處,可也。削職,則放送自在其中矣。命均曰,使行,必欲於今晦來初間定行矣,其間日子,皆有拘忌云,故以來月十七日爲定,而其前査事,速來則好,而尙今不來,似由於世丁不服之致,査奏,以我國所發覺者爲辭,若與瀋陽將軍、寧古塔將軍査奏相合,則可幸。上曰,査事若速成則好矣。命均曰,世丁今雖變辭,前已承服,則以前所招者爲定,似可矣。上曰,如前爲之亦無妨,而渠何敢不服乎?用治盜之律乎?命均曰,用治盜之刑,則徑斃可慮。上曰,如周牢之刑,何至徑斃乎?命均曰,大謄錄,方欲修正,肅廟、景廟玉冊,將謄上,而《政院日記》,不可不考見憑照。事變注書無他所事,使之考出,何如?上曰,儀匱豈不有之乎?禮曹儀匱,先爲考見,若無之則考出日記,可也。寅明曰,祭服事,誠爲難矣。年年執頉改備,未久卽爲渝色,其經費,不勝支當矣。祭後,臣鳩聚祭服於戶曹,分上、中、下三等,上、中品則送于諸處,下品則將欲改備,而每每如此,誠極重難矣。臣意則以爲五上司,則當自濟用監進排,各司則付其下人,使之臨時進排,未知,何如?上曰,其司官員,豈必盡爲祭官乎?奉俎官,如權知、訓鍊奉事之類,盡爲之,此輩何能善藏之乎?太廟有樂器庫、祭器庫,祭服亦藏之此中,宜矣。命均曰,祭後鳩聚祭服,授之守僕,使之藏置似好。上曰,祭服雖渝汚,此是暑月汗出之故,非守僕之罪。與其付諸各司,不如藏之太廟之爲精矣。寅明曰,欲其藏置之精,則不如各司矣。上曰,付諸各司之後,如有傷汚,則戶曹必使之自備矣。若作一間屋於太廟中,藏置祭服,則必當精潔矣。寅明曰,米布衙門如惠廳、戶曹等處,元有祭服矣。聖龍曰,如殿內執事之類,使之自備,亦無妨矣。上曰,前見李周鎭爲大祝,所著祭服,似自備矣。命均曰,臣見《大典》,祭服皆是靑色,而今則黑色,似與《大典》異矣。上曰,靑色,必染靑黛之屬,色尤怪異矣。命均曰,《大典》祭服條,有佩玉,而近來祭官,俱不佩玉,似與禮意相違。此後則使之佩玉,似好矣。上曰,昨見禮儀使,獨爲佩之,此後則祭官,以朝服所佩者,仍佩,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我國蔘禁至嚴,蔘商納稅,受帖於本曹,自平安監營,又復捧稅紙反貼後,入送江界,帖文出於一處,然後潛商可禁,而近來本曹帖外,自松都及平安監營,各自捧稅給帖,蔘商去處,本曹無以憑知。以此潛商日盛,法禁不嚴,松都則自朝家許之云。至於平安監營,則未知已經稟定於朝廷與否,而臣在西營觀之,其所捧稅,元不大段,西營雖無此稅,必不以用度爲慮,何可爲此些少稅入,致令奸僞多門耶?自今西營給帖一款,特爲防塞,雖是西路蔘商,竝令納稅受帖於本曹之意,定式,申飭施行,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近來人蔘極貴,幾至絶種,不但東萊潛商之路無限,産蔘之處,不如前日故耳。以御藥所入人蔘言之,江原道封進,大不如前,極以爲悶矣。凡朝家禁令,不可多門,戶曹之外,其他收稅,一切防禁,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戶曹本無銀貨出處,以諸道店稅若干所捧,爲添補之資,而聞德源、安邊之境,有一穴銀脈甚盛云。故自前判書時,連送人,欲爲設店,則本官及監營,一切防塞,不許開店,尙今相持矣,卽今傍近民人輩,或不無私自掘取之形,而本曹所送之人,終始拒塞云。山澤寶貨,自是國家所掌,而任令奸民冒掘,該道之欲防本曹設店者,必以民弊爲辭,而臣在外方見之,或反有益而無弊。且營門之私自設店,未嘗以民弊爲慮,此亦恐非公言,此時經用爲急,旣知銀脈之盛,則何可不爲設店耶?申飭本道,俾勿防塞,何如?上曰,設店終涉有弊,《宣廟寶鑑》,亦有如此之事,而不許之矣。雖送郞廳,豈知銀脈之有無乎?寅明曰,前判書金東弼,送郞廳見之,前判書金在魯,亦送人見之,臣亦送人見之,則銀脈甚大云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銀盡則店中人,皆散而爲盜,人皆爲慮,而我國募入,則與中國異矣。臣待罪戶曹時,多言銀穴有處,畿內則一切不許,而外方則定送算員,看審而或許之矣。德源銀穴,未知如何,文川、高原,旣有設店,元非創始之事,使之許採,似無妨矣。上曰,京畿,亦有之乎?命均曰,水落山,有銀云,而豐德等處,亦有之云矣。上曰,設店,果有益於國與民乎?寅明曰,戶曹所捧,殷山則一月百餘兩,高原則一月四十餘兩。所捧雖似些少,而以一年合而計之,則頗不少矣。以民事言之,如殷山之民,多富厚者,設店亦豈盡爲民弊耶?明朝則銀礦,爲亡國之根,而我國則異於此矣。臣爲道臣時,亦有所防之者,而德原則居民相與冒掘云,此則非矣。上,良久曰,塗聽塗說,不可準信。爲先發遣郞官,摘奸其處後,爲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慈山有金,而居民或掘取云矣。寅明曰,臣爲平安監司時,得六七兩,留庫而來矣。上曰,寶物亦多産於我國。以東史見之,常貢金銀於中原矣。銀、蔘皆産於我國,而納之於彼人,我國不得用之。聞彼中所用,皆我國天銀云矣。寅明曰,彼人皆用七星銀矣。上曰,戶曹所捧,爲天銀乎?所謂廣銀,亦天銀乎?寅明曰,品則爲天銀,而名則有玄銀、黃銀之稱。我國人,不知雜鉛之法,故人心雖奸,不善於鑄銀矣。命均曰,臣方待罪太僕,有所達者矣。數年以來,內寺馬多病斃,上年御乘,亦有此患,而尙多有未改立者矣。使行時,間有入送馬醫、司僕,買馬以來之規,而此則有弊。曾前給價譯官李樞,買馬以來,今番行時,內乘李昌壽,臣以軍官,適爲率去,價銀百兩,自西關,依前出給譯官貿得,而使昌壽看檢,何如?上曰,依爲之。李樞所得來之馬,爲太僕中第一矣。直陞御乘則例爲論賞,而不過本院論賞,其何以激勸乎?今番若又買得良馬以來,則別爲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卽今駕轎,皆用㺚馬,故前則駕轎甚低,而今則甚高,故不足於致遠云矣。上曰,淸馬多熱,且不食粥,而我國則飼之以粥,故易致生病,終不如我國之馬矣。我國馬亦多有之,年例所納八匹,古稱爲八駿馬,可知其善矣。豐陵爲太僕提擧,別擇百匹以來,其時馬皆良矣。命均曰,臣聞前濟州牧使鄭必寧之言,近來馬種不善,故馬無良者,故相臣吳命恒,買雌雄三匹,置之牧場,今頗生息,多良者云矣。上曰,詩云秉心塞淵,騋牝三千,頃以此問於儒生矣,凡事勤則終有成效。命均曰,李貴爲太僕提擧時,有私置簿,臣較之於今日,其多少不啻相懸矣。上曰,古者,問帝王之富,以馬計之,以今日之馬見之,脫有不幸,則將奈何?命均曰,今則雖欲買馬,給價無路,是亦難矣。臣曾以平安兵使、義州府尹、北京使、會寧府使,開市之時,買馬以送之意仰達,則自上有禁物不可買取之敎,而臣考見謄錄,則多有前例,西北開市,許其買賣。今後則,分付西北兵使,義州、會寧每年開市時,輪回買送良品一匹,而價本,自本道備給,何如?上曰,前例如此,則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頃以申處洙事,自上推考道臣,而處洙本情,不如此矣。渠只欲論尹淳,而不知及此,眞諺所謂,逐鹿而不見泰山者,如此類也。上曰,不然。戊申之變,所以釀成,豈非此等事耶?因微成大,無所不至。朴長潤亦豈不知事體之重大,而只憎製述之人,故不知其言之及於何處。處洙則雖異於長潤,其無形則同矣。尹淳雖可惡,而渠豈不知所重之有在乎?向者量移,亦出於爲民,靡不用極之意,如朴長潤、李萬維、申處洙等三人,雖有大蕩滌之典,不可放也。放此,豈可爲蕩平乎?命均曰,萬維事,終涉過矣。上曰,萬維處分則不過矣。事皆如是,故至於今番,元龜之類,亦有不稱逆家之弊矣。萬維爲儒賢事耶。命均曰,非儒賢事,乃議禮事也。上曰,非也。乃先正李珥事也。命均曰,金墰、金相紳,本事盡解,而尙今不敍,李德載亦爲李裕身所侵困,而不得不發明矣。寅明曰,倫常綱紀外,不必盡爲痼廢,不然則進善無路矣。上曰,不爲是則豈有此乎?所守處,欲固守矣。相紳初欲付籤,而罪名大,故不付,早晩當有處分bb矣b。墰則非矣,爲至親而訟冤則不非,而非至親而爲之,則可怪矣。寅明曰,至親豈有訟冤之理乎?爲至親而爲此等事,則尤當罪之,豈論其放乎?上曰,今世則至親視如草芥,黨論則視之優於至親矣。命均曰,處分終涉過重矣。臺啓論李道謙事,亦過矣。上曰,已遞,故許之,而過則過矣。戊申事,終爲不快,其時爲御史之任,而豈不知變報,而公然上來耶?寅明曰,行事快則豈有此言乎?不快之故,多年廢棄矣。命均曰,金在魯云,人人豈可責之以第一等乎?此言是矣。上曰,予擇送御史之時,望之以第一等,而道謙則極爲糢糊矣。寅明曰,有罪則卽罪之,事過之後,如舊用之,爲用人之道也。命均曰,李匡輔事,初聞甚駭然矣,追聞之則本事不如此矣。香室入番忠義,適有來問者,故匡輔對之,則忠義渠自謄去云,然則臺啓豈不爲過乎?上曰,過矣,而若開此路,則戊申年干犯諸罪人,皆欲謄出,以爲伸冤之計矣。予欲嚴其界限,故有所處分矣。寅明曰,鞫囚至有逃躱之擧,則堂上之特罷,不可謂過中,而伊日事狀,有不可不仰陳者。堂上聞其有逃躱之變,忙詣府中,究問其可問諸人,仍爲分付兩捕廳,然後入來,故自致遷延,事勢然矣。上曰,以事體特罷,其後欲爲特敍,而忘未及下敎矣。其不知則堂上、都事,亦同矣。大抵言之則羅將,亦何謂有罪耶?只緣朝廷之紀剛不嚴,近來視鞫獄若尋常,以至於此,此朝廷之過也。寅明曰,其時事,非慢忽而然也。累次往復之際,自致差晩云矣。上曰,其時見原情,略知曲折,而當初下敎,亦豈不以晩後來稟爲之乎?聖龍曰,其日兩堂上,入來政院時詳聞之,則諸堂上所居各遠,故回公之際,以致差晩,急詣府中,必欲得譏捕之端緖,故又頗遲延,而卽爲斯得者,未必無效矣。上曰,事狀則然矣。命均曰,特恢聖思,許其放釋,未知如何?上曰,申處洙事耶?命均曰,然矣。上曰,前以憫旱之意,特用寬典,於渠亦大矣,何至更論放釋乎?寅明曰,久廢則無爲善之路矣。上曰,聖人云,不與同中國,末如之何者,予亦欲不與同國矣。寅明曰,此與不與同中國,異矣。聖龍曰,然則無自新之路矣。上曰,予未見自新者矣。承旨進來。聖龍進伏。上曰,批旨中知道下,添書曰,四載未遑,少伸情義,心雖爲幸,追慕冞切。聖龍書畢。命均曰,日氣淸冽,宜於兩麥,風勢如此,似有旱徵。上曰,東朝問安,有過嶺之處,風色甚爲不佳,已爲慮之矣。寅明曰,國法,還上居末則有罪,而田稅大同未收,則獨無定律者,以其不可有未收故也。田稅所捧,一結不過四斗,視大同尤爲輕歇,故自前無未捧時,而近來守令,全不著念擧行,每有未收延拖之患矣。今年收租甚縮,初不足爲一年支用,而又不能及時準納,遷延時月,致有未捧。或至於氷合,則百官軍兵糧料,僅僅分排之數,豈不大段狼狽耶?臨急無以措手,預先嚴飭諸道,必於五六月前,使之無未收上納,爲宜。如有未收之處,則該邑守令,從重勘罪,該道道臣,亦難免其責之意,別爲知委,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使臣削職事,出擧條乎?上曰,先出榻前下敎,後出擧條,而以品級爲言,直書以,上曰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四更,月色赤。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引避退待,或呈辭,無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外,獻納申晩,正言金漢喆,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獻納申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臣等,以次對來會賓廳,而堂上多有懸頉,事甚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禮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金在魯,錦原君朴師益,吏曹參判宋眞明,行副提學李瑜,竝牌招。副提調李宗城,差下已久,一不進參,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亦卽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瑜,鎭日違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又傳曰,禮判亦爲違牌,一體牌招。 ○傳于魚有龍曰,明日文臣殿講,當於熙政堂親臨,以此磨鍊擧行。 ○又傳曰,輪對停。 ○傳于金聖應曰,匹段下該曹,貂皮下尙房。 ○魚有龍啓曰,副應敎沈聖希,自鄕纔已入來,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沈聖希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右議政金興慶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南泰良,素患痰火之症,根源已痼,劇歇無常,而自五六日前,重得傷寒,渾身烘熱,頭痛如碎,腹脅牽疼,飮啖全廢,兼以吐血,連日夜不止,有時昏窒,氣息如縷,若將頃刻殞絶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二日,禁軍賞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凡儀注,禮曹郞廳親呈考準,例也,而明日親臨殿講儀注,屢度催促,終不入來,闕門垂閉之際,下吏獨自來呈,極爲駭然。當該郞廳,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儀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允。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再入銓地,不過爲一時副急之用,而力辭不獲,黽俛蹲據,私心愧仄,如坐鍼氊,種種難安之狀,又不勝覼縷矣。昨者儒臣疏陳,又以西幕之不擇,請推該堂,臣於其政,同參議擬,則凡有咎責,理難獨免。況今聖批無發落,便在請罪未勘之中,揆以事面,勢難行公,且掌令趙侹之疏,雖曰對辨太費辭氣之云,已多凌嘲,至其下端,臚列三臣罪犯,末乃歸之於朝廷之無紀綱,臣尤不覺駭怕。噫,罪籍外人,宜無永錮之理,況此三臣之檢用,本非臣所創始,則今獨齗齗,不亦異哉?此只是見臣疲懦,謂臣可易而然也。臣誠顔厚心懣,決不可以沒廉恥之防,而據銓選之重。伏乞聖上,俯賜鑑量,將臣本職,亟許改鐫,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今日賓對,擬將趨入,情跡如右,未免違召,尤增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正言金漢喆疏曰,伏以臣,倖竊科第,猥玷榮選,纔謝簪筆之地,旋叨伏蒲之班,自頂至踵,莫非造化之私,殫誠竭力,豈無報答之悃?而只緣臣性質朴野,言議拙訥,前後詣臺,不過草草數啓而已。當此聖明在上,轉環如流,崇奬臺閣,廣開言路,而如臣之世食國祿,最被恩數者,新入言地,尙此寂寂寥寥,孤負聖明之罪,臣實無以自解,其可仍因盤礴,重辱耳目之寄,而不自恤哉?矧伏念數昨入侍時,生疎之態,至今思之,惶愧罔措,昵侍邇列,今幾年所,而違離數朔,便復齟齬,前對之際,未免做錯,以聖上包容之量,雖下質實之敎,而臣心之慙恧,當復如何?處置請出,實是意外,在臣自處之道,固不當抗顔復進,而太廟親祭,適差執事,旣經肄儀,不敢乞遞,遂乃黽俛仕進,趨參末班,而若其壞損臺體,當遞不遞之失,到此益著矣,將何顔面,以爲蹲冒之計哉?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有憂愛之忱,敢貢狂瞽之語,惟聖明,試垂省覽焉。臣出入前席,曾已三歲。伏覩殿下英明冠古,睿智出天,討論經典,雖老師宿儒,有不能及者。至誠愛民,雖歷代聖王,有莫能過者,內無聲音服玩之好,外絶遊觀佃獵之樂,此誠帝王之盛節,簡冊之所罕也。是宜治理休明,習俗丕變,而夫何臨御十載,敎化不行,玩愒成風,政令日就紊亂,紀綱漸至頹弛,加之以兵戈繹騷,重之以饑饉流亡,祛黨保合之敎,式月斯降,而推擠傾軋之習,轉痼於朝著之上,減稅蠲役之令,逐年應行,而嘆息愁苦之聲,不絶於蔀屋之下。以至士夫之風習大壞,生靈之塗炭已極,衰苶之氣,危亂之徵,竝萃於一時,比如萬斛之舟,維楫不具,縱之風濤之中,而梢工醉倚柁樓,嘯傲自若,臣知劉向之太息,袁安之流涕,在今日,眞歇後矣。竊念帝王之政,莫切於祛黨,帝王之治,莫先於保民,雖在治安之世,忽此二者,則朝廷日乖,邦本日搖,尠不至於危亡之境,況此國勢之岌嶪,莫可收拾者乎?噫,殿下惡朋黨而欲祛之,大哉王心,孰不欽仰?而顧其所以祛之之術,恐或未盡也。唐太宗,謂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夫以萬乘之威,除却數十措大,何至甚於去强寇之難乎?顧其勢終有至難者,何哉?自古士大夫,被朋黨之名者,多是聰明材力爲衆所推之類也。若其君相,果能裁成保合,不使潰裂,則難於其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終不害其爲大同也。如或只以朋黨之名,務爲割絶之道,彼此糾正之言,諉之以斥異之目,忠逆是非之辨,歸之於染黨之科,今日逐一人,明日竄一人,簪紳之間,人物掃盡,則雖謂之國空虛,可也。是以隨行逐隊,苟祿保位者多,遇事盡言,爲國效忠者寡,以至乎政注,則以互對,謂之公心,彈駁,則以雙擧,謂之正論。臣愚死罪,未敢知我殿下,以爲夫然後,方可做蕩平耶?昔蘇軾,譏王氏同俗之弊,比諸瘠地之黃茅白葦,祛黨之難,何以異此?大抵破朋黨,豈不是美題目,而若不得其其要,則往往至於亡國,甚可畏也。然今時則猶可易焉,爲今日計,顧不在我殿下一擧措之間耶?惟當嚴忠逆之分,明邪正之辨,使義理不苟,處置得宜,然後盡收一代之俊,克祛百年之弊,聚精會神,陶做至治,不拘色目,惟才是取,培埴gg培植g而裁制之,藻品而適用焉,則豈惟朋黨色目,自底消滌?抑亦天地交泰,馴致蕩平,皇極建中之美,可見於今日,而氷炭同器之譏,永絶於聖世矣,豈不休哉,豈不盛哉?殿下於保民之政,念之至矣,講之熟矣。臣曾伏見殿下於康津人食之變,惕然驚動,特命節省太官之供,復令蠲減惟正之稅。且於私廟行幸之日,駐輦街上,招致賑所流丐之徒,親降哀愍惻恤之敎,雖深山窮谷喑聾跛躄,豈不知我聖上視民如傷之至意,而溝壑之間,顚連依舊,潢池之中,嘯聚成群?孟子曰,雖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無他,不行先王之政也。今日之事,不幸近之,臣竊悶焉。殿下近年以來,哀痛之敎,除減之命,非一非再,其辭旨誠意之懇惻,有足以感激神明,而猶未克大行蠲減之政,如漢文賜今年田租之半,而使斯民,終不得蒙其實效者,政坐國用之不裕耳。國用之不裕,實由於不循節儉也。《魯論》曰,節用而愛民,蓋以國用不裕,則其勢不得不斂民而取足,雖有愛民之心,而民不被澤故也。臣聞向日筵中,有禁奢從儉之敎,而姑無大振作大飭勵之擧,眞諺所謂高麗公事三日者也。倘能先自宮禁,另加警動,一遵儉約,能如衛文之大布大帛,唐宗之御衣三澣,而大小百司裁節浮費,如在干戈板蕩之中,流離播越之際,則國家經用,自有餘裕,國用有裕,則漢文蠲半之政,不難行於今日,而國家之實惠,庶可究於窮民矣。若夫些少減供,若干停捧,雖曰少紓民困,而此特焦釜之漏水,九牛之一毛,曷足以爲民大惠,聳動一國乎?臣之此言,亦可謂腐陳例談,而平日耿耿,在此兩事,若蒙聖上不以人廢言,朝夕講究,則其於用人保民之道,必不無所裨矣。臣情勢之外,抑有疾病之難强者,素患痰火之症,越添於累日奔遑之餘,委頓床席,症情危苦,以此病狀,尤不可一刻虛帶也決矣。臣治疏將上之際,以賓廳次對,天牌儼臨,臣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九閽之外,拜章徑歸,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譴罷,以安微分,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俱爲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卯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判府事徐命均,守禦使申思喆,兵曹判書尹游,訓鍊大將張鵬翼,左副承旨李承源,副提學李宗城,執義崔命相,假注書蔡慶承,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沈壽賢前伏曰,近日日氣不和,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徐命均曰,前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上曰,然。命均曰,日晩,水剌已進乎?上曰,已進矣。上曰,今日次對,久而後爲之,而堂上進參之員,甚少矣。壽賢曰,諸堂上多有有故之員,故然矣,而稟定事,則有司之臣,當奉承之矣。小臣病未造朝,久未入侍,故今日則入來,而所稟事無多,回啓公事,則句管堂上,各自隨到施行,無有留滯云矣。因自袖中,出狀啓軸曰,此則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以爲理山罪人申義重,故放鎖匠韓中甫則旣已梟示,而同時囚禁罪人外,鎖匠金俊萬獄,刑房李六成等,尙無處分之事,請令廟堂,稟處矣。首犯旣已梟首,則刑房輩,不宜同施極律,金俊萬、李六成,則參酌減等,刑推定配,似爲得宜矣。上曰,極律不可每每用之,刑推定配,可也。{{*|出擧行條件}}命均曰,若以刑推定配勘罪,則當以幾次定送乎?上曰,何必累次加刑乎?壽賢曰,此亦朴師洙狀啓也。謄報義州府尹黃晸狀啓,而以爲彼邊留住淸人上下往來者,無所顧忌。自前淸人之無時往來者,有自本府馳通防塞之事,況此邊禁,申飭之日,尤不可不馳通,馳通辭意,令廟堂搆草,下送爲請矣。此等馳通,亦皆自廟堂,搆草下送,事涉煩碎,似當勿施,而旣已狀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往者亦以此等事而辱及矣。壽賢曰,使本府馳通禁斷,而狀啓則勿施之意,敢稟。上曰,然。{{*|抄出擧行條件}}壽賢曰,慶尙監司狀啓,以爲各道兵、水使營將巡操,竝爲停行,令營將抽栍,官門點閱,旣有備局關文,故依此擧行。至於安東、尙州、大丘三鎭,亦當於新營將到任後擧行,而卽今農務方急,其在不奪時之道,實難擧行,故今番點閱,姑爲停止之意,旣已發關知會於三鎭,而有此狀聞矣。旣令停止,則今姑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上曰,以備局咨文事觀之,何事可做?初則專以羅多乃洞爲辭,而拔去細洞矣。今又以細洞事混入,其意何也?前咨之意,盡忘之矣。命均曰,初咨則以罪人承款之言記之,而細洞事,終有不可究得,故欲於羅多乃洞事,囫圇說去也。壽賢曰,初頭事,臣亦知之矣。宋寅明製之,臣考之,而一夜之間製出莫大文字,終不免草草,及其齎送咨文之後,臣以爲未渡鴨江,而被捉者放還,則咨文不必送,而朝議岐貳,終未之果矣。今番査事,姑未知所査如何,而御史李喆輔下去時見臣,臣亦有所言矣。羅多乃洞,旣是三渡溝近處,而所殺三名,又旣相合,似當以羅多乃洞當之也。至於混江,則其源出於白頭山,西流千餘里,復入于海,不可謂之江界地方矣。且細洞事,吾亦有說矣。鴨江一水,限界南北,曾不能窺江北一步地,則何以知得?以此爲言,亦足成說,事且順成矣。且前咨中,金永昌則臣欲拔去,而諸議皆以疎略爲慮,故不能强之矣。上曰,永昌本來不緊,且彼咨所謂三司議處,亦非重勘,而我人恇攘矣。至於該地官守,彼必指其國官員矣。壽賢曰,朴文秀亦以爲,若是贗作則可,不然則不無可慮云矣。命均曰,咨文措語,難於分明,若欲的言其地名人數,則必有違錯矣。上曰,我人則本甚泛忽,而彼人則摘抉文字深矣。名數日月,若必有差違,則寧不如不分明說去之爲愈矣。朴文秀之疏,是深看咨文,而過生疑心也。尹淳當製之人,故知之矣。使行去就,當何以決也?命均曰,待査事畢,然後可決矣。壽賢曰,査使數日內,當入來云矣。上曰,予意則以爲此査甚難矣。人情莫不惡死,豈保其卽爲直招耶?壽賢曰,在逃者則實難於跟捕,而已捕者,何難於取招乎?命均曰,卽聞玉音重濁,或有感氣而然乎?上曰,感氣則無,而此時則每然矣。壽賢曰,寒暖之交,脫著難適,所當愼之也。上曰,使臣有所欲言,先陳之。命均曰,使事,無所可陳矣。上曰,太僕事,有所欲言耶?命均曰,太僕亦無事可言矣,壽賢曰,昨見首譯金時緯,則北情別無所聞知矣。上使勿拿之命,昨日聖敎儘好矣。上曰,別無可好,而但念此路一啓,終關後弊,故特命停之矣。壽賢曰,正一品宗臣之囚禁,前例所無,故臣欲仰陳而未及矣。昨日聖敎,實出尋常,而宗臣亦以爲前所無之寵典云矣。命均曰,頃者有騎、步兵額數,議減之敎矣。聞兵判亦有所料量,使之陳白,何如?上曰,兵判試陳之。游曰,額數減定事,終有所重難,臣不敢輕自料理,而略有不得已變通之方,故臣試爲磨鍊矣。一年之內,八路鄕軍之上番,其數不些,鄕軍則一倂停番,令京畿軍交遞立番,而仍於鄕軍之停番者,收捧番布,以給雇軍,則鄕外軍士,無往來勞費,而國用則或有餘剩矣。上曰,鄕軍盡爲除番,而以京畿雇軍立番,則鄕軍多,雇軍少,雖得於此,反失於彼矣。此事,何如?壽賢曰,實無所損益矣。雇軍一朔所給,與鄕軍一年所納同,而且鄕軍則遠途上番,糧費甚難,京畿軍則途里不遠,使近者立其役,而遠者納其布,則亦似好矣。上曰,雇軍終不如元軍之著實矣。壽賢顧謂游曰,雇軍幾許數,而可充元軍耶?游曰,騎兵之役,專爲上番,而在遠鄕軍,妨農最悶,故必約而計之,使若干人上番,而雇軍八九百名則庶可以推移立番矣。大槪騎兵四年六匹之役,本是一年匹半之,例也。今若除其上番軍七千餘名,而仍捧其匹半之布,則漸次有餘,雖以此不能普施,白骨徵布及永難捧之軍布,或可以此而減下矣。且四年一次之役,雖有閑歲六匹之布,一次盡捧,實不如逐年分捧之爲便,而軍兵輩,亦必樂從矣。上曰,兵判之共濟國事,其意可嘉,而但雇軍之法,能無後弊耶?若有後弊,則不如仍舊之爲愈矣。且作事謀始,今若減下七千餘名上番軍,而弊生之後,還欲復故,則不亦難乎?況他軍,皆是一年二匹之役,而獨收其匹半之布,則匹半應役者,雖或爲便,而二匹應役者,能無不均之怨乎?壽賢曰,慮其苦役者之稱冤,而又使歇者不歇,則民安所措乎?此事於本曹,無損益,而於百姓,或有益,少嘗之,似宜矣。若斷而行之,終必有實效,而來年以後,則民必無厭避者矣。上曰,首揆之意固好矣。堯、舜之聖,猶病博施,則事不可執一論之,然騎兵之應以匹半,雖是本數中分出,而彼炮保、禁保等之逐年以二匹上納者,驟見之際,能不怨其或厚或薄耶?漢文時,賈誼,請改正朔定官名,而文帝不能用,史氏譏之矣。然予意則於卿少嘗之說,有所難者,予是不才不德,不敢與論於祖宗聖德,而卿等亦不及於古名臣碩輔,則謹當遵其成憲而已。今若大加變通,而萬一民國俱困,復思舊法,則將若之何?游曰,臣以大臣之意,試爲磨鍊而已矣。上曰,京畿軍上番,亦難矣。游曰,此則有不然者矣。上番雖曰苦役,而民無難之者矣。各收其保布,以爲資粧,而或以其布之半,中路雇送矣。上曰,判府事亦陳之。命均曰,騎步兵之制,當初非不好矣,而卽今則民皆困矣。每年捧上,逋欠甚多,而上司徵督之際,列邑亦難於責應,今此除番捧布之意,似是利大害小之事,試爲施行,何如?臣則別無他見矣。申思喆曰,玆事利害,上敎得之矣。古者立法,亭亭當當,而今猝變改,臣意則不勝慨然矣。問于諸臣,何如?張鵬翼曰,每年番布上納,本以十月定式,而猶不擧行,若以四年一次之役,分作四番,逐年應役,則雖於元數中分排,而民安保其不怨乎?李宗城曰,釐正之議,諸臣旣發之,臣則別無所見,而曾在肅廟朝,李健命,亦有上疏區劃矣。今不敢從頭煩達,而大抵騎兵與步兵,有異,而其他名色甚多,或以二匹,或以匹半應役,而兵曹官員,不能久任,初不知騎兵之爲如何,步兵之爲如何,而下吏操縱之各邑,則色吏幻弄之故,民不堪矣。至於京番雇立,則或以官員行下,或以下吏所屬,苟然充數而立之,此輩何能知渠輩之信地,而一有所事,則擧皆顚倒錯亂,莫知誰立於何地,政可笑也。今若雇軍立番,則如內七門,猶或,可也,而至於禁府、鞫廳、科場等處,必使元軍立役,然後可無疎虞之弊矣。大抵騎兵上番之數減而後,兵曹經用,或可以有剩矣,一軍所納八匹,而以四匹雇立,則所餘者又其半,而亦足以省他費矣。難之者,雖以爲六當番之法,有同存羊,不可猝革,而至於匹半之布,亦且難捧云。此言亦有所見,而但旣已區劃,而亦似有利而無害,限一年秋捧以試之,未爲不可矣。游曰,雇立事,誠然矣。堂、郞行下及五衛將輩,皆以所親無根著之軍士堅之,平時則猶或,可也,如或有事,則全無統領。曾前亦以此申飭,而必以洞內軍立之,其亦有弊矣。壽賢曰,尹游、李宗城之所陳,皆是節目間事也。大變通之後,節目何難乎?臣每念二匹之役,民所甚苦,實欲變通,而未之由矣。今此匹半之役,頗歇於二匹,而亦非本數中減縮者也。此所謂不費之惠也。上曰,若然則好矣,而當此修明舊典之時,變更未知如何。且《大典》法,近來盡廢,而但有六當番存耳,今又廢之,實爲重難矣。游曰,匹半之捧,初非加斂於民,而兵曹則自然有裕矣。兵曹旣富則流及者可遠,此可謂遠慮,而但近來國綱漸馳,朝令不行,是所憫也。上曰,副學之意,何如?宗城曰,騎兵保人,例給三名,而皆以其子侄輩爲之,故其實則四年六匹,皆從一室中辦出,似不如逐年分定,稍輕其卜也。上曰,許多當番,果自一室辦出,則其卜太重矣。渠亦必自爲悶,分作每年匹半之役,此雖同於朝三暮四,而亦足爲惠矣。且定爲此法,納布除番,則民皆悅乎?游曰,上番軍之捧布於保人,其利不少,故樂爲之矣。今若除番,則必有怨者矣,然何可以此爲慮乎?宗城曰,大誥之餘,又行此法,則半匹之減,猶爲實惠矣。判府事則欲減軍額,其意專在於裕國便民,領相則苦心矻矻,必欲補國,大意皆好矣。司馬之長,旣有區劃,大臣亦皆同辭,不可一言斷以爲不可行矣。上曰,兵判詳細箚記,諸臣別爲抄錄,待後日次對以入,則予當詳察便否,採施之矣。游曰,自歲初欲爲磨鍊施行,而判府事意外在外,故不能趁時相議,至此遷就矣。若欲自今年施行,則一當番之外,俱可減下,而遷就之際,已捧二當番,今年則已不可行矣。上曰,大臣俄者所陳,其意大矣。予亦傾聽,當有下敎矣。今日則將臣亦入侍,諸臣必須善守之哉。顧今日勢,頗有旱徵矣,春上甲有雨,且三朔多雨,此恐爲旱兆矣。有司之臣,固宜堅守,以備不虞,可也。宗城曰,禮判尹淳,素諳北情,近間臣私見之,與之語,不見咨文,而能揣其措辭指義矣。上曰,禮判之撕捱,何事也?誠無義矣。且今日牌招之員,無故不進者,爲誰某也。李承源曰,諸員則皆有故云,而尹淳、李瑜則公然違牌矣。上曰,李瑜過矣。次對久未爲之,今日豈可違牌耶?且初行都承旨之職,而俄卽引入,又於副學,公然撕捱,事甚未安。從重推考。出見牌去來,若不承牌,則更卽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 ○午時,復命入侍。禮曹判書尹淳,承牌而至,亦同爲入侍。壽賢進曰,臣以觀象監事,欲有陳達矣。皇曆出來之後,始覺我國曆書之差誤,旣罪其官員,更令考算矣,姑未能詳知,而略聞觀象監官員之言,則以爲時憲曆法,旣差之後,更以曆算考成用之,久而無差矣。卽今曆法又差,今年曆已誤,而又以今年皇曆推之,則明年之閏月,必差一月云,事甚大段矣。上曰,曆象豈欺哉?壽賢曰,聞渠輩言,則以爲近來彼國曆書,專委於西洋國人,故多與舊曆法有異。今觀皇曆,果與曆算考成,其法大異,今番使行時,願自隨去,學得新方以來,以爲必合不差之計云,而但與使臣,偕往偕來,則必不及於頒曆之前,未知何以爲之也。思喆曰,我國曆象,亦以精詳名,而間有如此之時,此未可知也。以春分言之,若彼以午正,我以午初,則所差不旣大乎?至於大小月節候,皆有違錯,則曆法已無可言矣。上曰,今年所差幾何?思喆曰,時刻多違矣。勢不可不偕使行送去,而必不及於新曆之前。我曆雖有差謬,使之造成,未知何如。上曰,不可以今年皇曆推算而考成耶?游曰,臣亦待罪本監矣,大抵曆算考成,乃康熙皇帝之一生專精,晩年造成之書,而極其精詳,曾於小臣赴京時,本監官員輩,亦以爲曆象已差,必得新冊以來,然後可以造曆云,故率去買來,其後無有違錯矣。今聞又求其所謂校歲篇,此必是隨往北京之計也。且此輩赴京,例有帖兒,渠輩則望利請行,而朝家則每作帖兒以送,亦甚支煩矣。壽賢曰,冬至使行時,亦請隨去,而不許矣。今年曆書,已有差誤,且閏月一節,所係甚大,若終爲易月,則曆不可爲曆,豈可逆詐gg推g其望利,而斷然不許乎?上曰,新方之得來,亦多有弊,來後則必當刊布矣。然寧可見欺於渠輩,不可終失曆法,許之隨往,可也。壽賢曰,此則然矣,而今年新曆,則已爲始役,不可待使行往返。閏月旣在三月四月間,則三四月張姑置之,餘張則預爲刊置,以待新方得來,定閏以刊乎?上曰,曆書非鑄子,而以木版刊行乎?壽賢曰,木板也。上曰,來年曆,倘不可行,則將若之何?原任大臣,以爲何如而爲便耶?命均曰,渠輩旣以爲明年置閏,已不可預料云。旣不知閏月之爲何月,而何以斟酌造成乎?他無考正之路,勢不可不送人知來,而往返之間,勢必不及,是爲悶也。上曰,彼我若用各曆則已,不然則難矣。且以大體言之,閏月旣差之後,授時之法,盡誤矣。況如國忌等節,何以爲之乎?淳曰,臣亦於年前奉使,而聞曆算考成之書,精於測候,令譯官求得其書,謄傳以來,而其書,乃康熙末年,與西洋國人,專精造成,其後雍正,爲之序矣。蓋西洋國人,言語不通,臣亦嘗與所謂蘇文者,頗有酬酢,而但以文字替言,以相往復而已。其時許原,見其書而曉解其法矣,今則又無及於許原者,是可悶也。上曰,近來赴京之路太濫,而論其大體而已。仁廟朝,每年使行時,必遣中官一人,學得曆法以來,先朝重曆象之意,如是周詳矣。且一年造曆,所費不貲,若以閏月之差誤,而書不可用,則費財力而造無用之冊,實無益矣。思喆曰,頒曆猶不可已,奈何?壽賢曰,姑令精算等待,而使行回還後,急急刊行,何如?思喆曰,國家則以皇曆用之,民間則以我國曆用之,亦似無妨矣。上曰,士夫家祭祀一節,亦豈不難乎?淳曰,閏月若違,則每張皆差矣。上曰,不差者,不過上兩張耳。命均曰,五六月以後張,則必無大段差謬矣。上曰,此亦第二件事也。《時憲曆》,何以爲之?壽賢曰,若得假令以來,則庶可相合矣。淳曰,曾前則以爲,必得曆算考成,然後曆法,可正云矣。今又請得{{*|日躔表、月離表}},未知將來,又願得何許書也。壽賢曰,渠輩亦必有所見而然矣。游曰,造曆,鉅役也。考算,亦幾半年而後刊印,卽今已是四月也,考算幾畢,不久當始刊,而若欲等待北京往還,則自然奄及至月,自至月始役,則何能於歲前頒曆乎?壽賢曰,三四月張則姑置之,以待皇曆,而餘月張則預爲刊置,似好矣。上曰,頒曆,大節也。然事已至此,勢不可以至日頒布矣。雖十二月始頒,曆法無差,則幸矣。命均曰,我國曆,不可不刊,雖少有差謬,刊行似無妨矣。宗城曰,北京之數數往來,意或有奸弊矣,然曆法,乃正朔也。至於置閏尤重,所重有在,則些少奸弊,有不可言,而卽今事,每以怠緩泛忽,無一了當,是可悶也。曆法何等重大,而專使觀象監官員考正之?想或不能如士大夫之精詳矣。卽今士夫間,亦豈無善算者乎?上曰,士夫中,亦有精於算數者耶?宗城曰,稍有之矣。左贊成鄭齊斗父子,俱以算數名,倘於此等重事,使之考正,則不爲而何?上曰,所達好矣。我國事罔涯,而今則曆法亦誤矣。曾在英廟朝,有若慶曄輩出,而至於予之世,事事如此,良可慨然也。壽賢曰,自時憲出後,日蝕每在於朔,曾無晦日蝕者,此則唐之李淳風,亦不能校正矣。至於西壤閣人算尺量天之法,不知如何,而設令得其法以來,亦安保其必合不差耶?鄭齊斗,雖明於算數,曉解曆法,其子垕一,亦於家庭目習,而亦安能必合於西壤閣人所主之法耶?宗城曰,臣之意,亦非他也。欲爲博問於士大夫之意也。上曰,曆書雖有差誤,猶可用乎?一國上下,各用他曆,亦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雖少有差謬,農家則用之無妨矣。上曰,孝者,自天子達,祭祀一款,終始重難矣。思喆曰,必待皇曆出來後,刊行,似好矣。上曰,又有一事焉。至日停頒,專爲皇曆之等待,而若使皇曆,亦无差異,置閏於四月,則停頒等待,不亦可笑乎?然不可但已,使一員隨使臣赴京,以求其書,又使諸官員,詳細考算,而終始差誤,則當用重律,若能相合,則必施大賞。以此意各別飭勵激動,可也。壽賢曰,聞渠輩所言,而當更爲陳達矣。且天文學敎授,自前別置三員,而卽今則無一人可合者。擇於本監中差勝者一員,已爲啓下,而二窠則姑置之,京中人則苦乏知名者,外方人則不能聞知,斯爲悶矣。上笑曰,漢學敎授,則每善啓下矣,若又如此,則豈不好乎?宗城曰,今番査事,下問于尹淳,何如?上曰,禮判陳之。淳曰,臣近在鄕外,聞有辱國之事,而使臣當行,驚慮之情,實無涯矣。臣亦於文衡時奉使,終有辱國之事矣。今聞此報,驚惋之念,有倍於人,而及到城外,始得詳聞,則實無別般事,至於使行,則臣之所見,似不必送矣。臣實欲仰達,而亦非疏章可陳,故或與大臣言之,而尙未有陳達矣。彼咨中參査議處之說,臣子之心,痛迫,何如?而但以臣愚見,似不必以侵辱之意,而爲此說也。乃彼國行用文字,至於該地之云,猶我國當該之意,曾於甲申咨文中,亦有當該國王,素著忠信,使國王査奏之云。該字之用,非今斯今,其時亦以謝恩使兼陳奏使以送之矣。大抵彼我對境以來,殺越之變,頻頻有之,使行不知其幾次矣。以今番事言之,査勅來後,不可無謝恩使,仍於其行,附奏犯越事,乃例也。非但甲申爲然,以庚午乙丑謄錄言之,未有專以陳奏送使之規,且以彼國事例言之,事非關係重大,則不敢直奏皇帝,今此修咨,付齎咨官以送,不爲倨也,亦所以尊大國也。奧自講和以來,單陳奏使,未之有也,今不可開路。至於徐貴江事,旣自彼國勘斷,不必更爲提說也。上曰,貴江事與姜周厚事,豈本一事耶?似是別件也。淳曰,果如聖敎,此乃別事,而貴江則已是收殺事也。前冬移咨,蓋爲先事而發,而彼旣又使瀋陽査覈,則我國所査,豈必能相合耶?以庚午事觀之,則以初奏相差,使之更査,今番亦或有再擧,單陳奏送使,前所未有,則今不可創開。且彼旣有向國辱說,而今咨則以先行査問,恭竢勘罪爲措辭,而付之齎咨官,待其結末,以謝恩使送之,此是前例然也。宗城曰,聞尹淳之言,事則然矣,而畢竟査勅之來不來,亦不可必。且齎咨官之行,自前未嘗遲緩,不過數三月內必送,而今番則奄過六個月,小臣實有萬一之慮,彼或以在逃人之久未捕得,責其遲緩,則其事難矣。淳曰,此則在咨文措辭之如何。去番則旣以未盡追捕爲辭,今番則以當殺者十餘人爲辭,而末復以遷延引嫌,則在我者至矣。且後事不可不慮,今行若能結梢則幸矣,然不可保其一咨完了也。固當先送齎咨官,而再査來後,使臣可送也。壽賢曰,尹淳之言,則斷以爲使臣不必送,而事難遙度,臣則未知其然矣。前咨旣以査事畢後,當卽陳奏之意爲辭,而今番又以未了之案送去,未知如何。且瀋陽之査,遲速難知,彼査若遲,則雖姑徐之無妨,而若彼速而我遲,則能無致責乎?淳曰,此等事,已有前例,自前犯越者則斬,監兵使則,革職,移咨則使齎咨官持去,而元無單陳奏送使之規矣。上曰,瀋陽將軍、靈古塔將軍之所査,査其畿內人與否云,其査,幾何而了當耶?壽賢曰,今使來時,瀋陽將,亦不爲言云,意必無所執文書矣。三渡溝、混江之說,元不提及矣。上曰,然則我亦不爲擧論,可也。壽賢曰,前冬咨文之到瀋中止,臣實倡議,而人皆以爲苟簡云,故小臣不能强之,而至今思之,中停,是矣。宗城持馳通本文以進。上曰,姜周厚事,幸而不擧論矣,彼人初不知殺略事,而倘因我事而起鬧,則事將至於何境耶?宗城曰,貴江旣已放還,則此是已勘之事,此後則三渡溝、混江事,割斷之,可也。上曰,靈古塔將軍,則直奏盛京乎,轉奏瀋陽乎,壽賢曰,奉天、瀋陽、靈古塔,同是藩臣,而直奏於天子矣。宗城曰,金世丁所殺,果是畿下人,則奉天將軍,何爲曲護於我人,而不行査乎?瀋陽、靈古塔將軍等,初若全然不知,而到今始欲査出,則必難摸捉矣。若欲以徐貴江事相混,則旣已明言顯赦,不可以混同矣。至於査勅,則自康熙禮待我國以來,未嘗出送,設有査勅,則辱國尤大,臣子之痛懷,有何可言耶?前後之事,舍之勿論,唯願殿下,亦必軫念,以止其査勅則幸矣。上曰,何以則査勅可止耶?先陳之。宗城曰,臣與按覈御史,私相往復,則以爲細洞事,不可湊合,而上年咨文,尙有餘地,其所謂地名各異,人數不同之云。幸有容手之處,此事則不必牽合,而只在於製咨之如何云矣。上曰,前咨中地名人數之句,果是幸有餘地矣。宗城曰,此事不可悠悠泛泛,御史及道臣處,指日,分付,或以羅多乃洞事爲實,則細洞事,雖姑置之,無妨,以此意刻日催促,今日內知會,何如?上曰,世上事,每於忙後錯了,而此事則誠可急矣。禮判所達,非但前例有據,若以査奏,而別送無前之使臣,則彼或疑其事大而先㤼也,亦安保其不以徐貴江爲言耶?至於奉旨而行,而不送使臣,未知事面如何,而若欲免再査之患,則陳奏使,亦不可已,如何而,可也?淳曰,事係重大,慮事宜無所不用其極,而或慮査使之復來者,蓋亦周詳意思也。事若順成,則一番齎咨官之行,亦可以善爲磨勘而還矣。宗城曰,今番使臣,謂之過恭則可,而亦何害之有哉?上曰,於盛京,或有私問之階耶?彼人之知與不知,漠然難知,是可鬱也。游曰,私相問覆,則大不可也。壽賢曰,送咨文於鳳城,使之問於禮部,則庶可知得矣。上曰,若欲於鳳城往來,則太遲滯矣。俄者李宗城所言,是矣。按覈御史勘來之期,至此遷延,羅多乃洞事,若已査得,則細洞事,雖不得歸一,從速取勘以來之意,申飭,可也。{{*|抄出擧行條件}}張鵬翼曰,鞫廳物故罪人尹挺顯所援引春川人池七臣等五名,泰仁人金萬江等二名,旣下捕廳之後,尙未處置。此不過廷顯干連之徒,而金吾堂上,忘不擧論,久致繫囚,何以爲之?旣是職掌,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此則忘置矣。卽爲放送,可也。{{*|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震起子處置事,旣有後次對稟定之命,故敢達。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壽賢曰,當令某人育之,待年處決,而賊漢之子,誰肯收育之者?鵬翼曰,其年尙稚,姑無知覺矣。若稍有知識,而自知其爲震起之子,則必當逃躱,誰肯受育哉?且以黃賊事,而柳世泰之妻,久在牢囚,亦可冤也。之英則屬之於自前率育者,限年來告之意知委,而柳世泰妻則放送,何如?上曰,依爲之。鵬翼曰,訓鍊都監,近因凶歉,年年裁減之數,極其夥然之中,癸丑條價布災減,亦至一百三十同。此則臣詳知國家經費之匱竭,不敢請得,而災減之後,閤歿逃故之蕩減,亦至六十餘同。若得此數,則軍兵夏等衣資,庶可以充數分給,故敢達矣。上曰,都監與他軍門有異乎?都提調亦爲入侍,陳之,可也。壽賢曰,連歲災減之餘,各軍所捧,擧皆大縮,而都監尤難支用,上年旣以禁、御兩營二百同木,推移取用於夏等衣資,今不可復令兩軍門許貸。且是災減之代,則似當自惠廳劃給,而本廳留儲,臣雖未能詳知,惠廳堂上,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游曰,訓將之言,亦然矣。年年裁減蕩減之餘,各軍門之所入,幾乎半縮,都監亦豈如前乎?所當推移相助,而兩軍門,則前年所貸用,至於二百同,今難更議,惠廳事勢亦可慮。臣於退出之後,問議于大臣,當參酌貸下,而六十同之數,似不可準施矣。壽賢曰,臣聞訓將之言,則諸軍門,皆有賞中日設行之事,故訓營亦爲累年鳩聚,艱辦四十同賞木,而今若不得災減之代,則勢當出用此賞木,以充夏等衣資之數云。諸軍門,若皆設行賞中日,而獨於輦下親兵,不爲設行,則必將大失軍情矣,賞木決不可取用。惠廳似不無推移之道,限五十同劃給,似宜矣。游曰,五十同木,必使劃給,則惠廳亦難於支應。本廳有若干同布,參半給之,何如?上曰,都監軍衣資,亦以布爲之耶?鵬翼曰,必以木爲之,而無用布之規矣。上曰,賞木至欲取用,則其窘急可想。有司之臣,堅守則是矣,而訓局事勢若是,以四十同木出給,可也。游曰,若然,則是雖有似於朝三暮四,而惠廳所儲甚些,兵曹有若干所儲,四十同內,二十同,則自兵曹許貸,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都監之凋弊,至於如此,故軍兵輩,汩於飢寒,人間不善之事,都監軍士盡爲之,實爲可悶。且中日之規,三年積弊,軍情甚缺,故今年則必欲設行矣。上曰,然。鵬翼曰,近來軍兵所給官馬,極其體小,不合戰馬,所見駭異。在前如此之時,則有請得濟州山馬,分給軍兵之規,故限三百匹請得之意,敢達矣。上曰,前者豐陵,亦有稟行,今亦依此例出給,可也。{{*|出擧行條件}}淳曰,小臣欲有所仰達矣。世宗、端宗兩朝胎封,在於昆陽,睿宗朝胎封,在於全州,顯宗朝胎封,在於大興,而昆陽則初無表石,全州及大興兩所,則所舖裳石動退,其中兩石折傷。自辛亥年,有修改之命,而連値凶荒,未卽擧行,上年又爲稟達,有待明年擧行之敎,何以爲之?惶恐敢達矣。上曰,表石則雖待年豎立,亦或無妨,而全州、大興兩所,則似甚大段,不可不急速修改也。宗城曰,使道臣奉審以報,何如?上曰,每於此等事,人情不能無少忽,而以至於此矣。近來禮曹堂上,未有行公者,遷延至此,事在緊急,則豈計農節耶?若以妨農爲慮,則雖役以僧軍,不可已也。且此與改封築,異矣。游曰,胎封必於尖峯上占地,故裳石,每易於流移矣。至於缺傷處,尤難於待秋遲緩矣。上曰,分付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緊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大悶急,則事體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淳曰,昆陽表石,亦已浮置。以役事言之,不過豎立而已,似不大段矣。上曰,大興、全州畢役之後,仍爲始役於昆陽,可也。{{*|抄出擧行條件}}游曰,大政時,以各道私賑人,受加設帖者,依備局定奪,改授正資事,陳達蒙允矣。其時注書聽瑩,不卽出擧條,尙未擧行。當該注書推考,使之卽出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件,}}鵬翼曰,露梁都監敎場之移設,蓋緣水患之衝逼,而近間則浦落之處,幾盡泥生,方欲還設舊基,故敢達矣。上曰,泥生處,皆是沙場,而民不作田耶?鵬翼曰,初無起墾之事,而茫然平沙也。上曰,然則還設,可也。執義崔命相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亮濟、甘德,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以上前啓,措辭見前}}又所啓,宣傳官之奉標信奪兵符,事體甚重,當其祗受之際,必著公服者,蓋以尊敬御押之意也。日者權以鎭之就拿也,敢以白衣便服,欲受標信,宣傳官據例而言,道理之決不如是,則以鎭,强行己意,終不肯聽。其慢君命壞體貌,已極寒心,而至於日傘引路等事,殆同無故遞歸之人。雖因金吾吏之言,旋爲中止,然其不諳朝體,無所謹畏之狀,尤甚可駭,請權以鎭削去仕版。上曰,其事怪矣。似當以公服迎之也。壽賢曰,拿來罪人,不敢衣朝服,則是也,而亦不可以白衣迎之,故或以下人,天翼及布冠迎之云矣。上曰,削版之律,用之此等事,太過矣。命相曰,豈云過耶?罪係慢君,削版猶輕矣。上曰,依啓。又所啓,夾侍內官,不離左右,扶護聖躬,乃其任耳。日昨太廟門前,玉趾蹉跌之際,雖幸聖體,无所損傷,未卽扶護,其在懲後之道,不可以問備薄罰而止。請伊日夾侍內官,拿問定罪。上曰,依啓。又所啓,伊日陪從諸承旨,亦於玉趾蹉跌之際,無一人知之者,未能傳報藥院,密邇陪侍之意,果安在哉?殊甚可駭。請伊日陪從諸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摠戎使趙儐,旣以臺啓,至有拿命,今夕就囚,明朝保放,人莫不爲駭。罪人未納供之前,不敢保放,乃其例也,而托以有病,至於草記煩請,事體所關,不可置之。請金吾當該當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裵胤休事,尙未處置,法綱罔涯矣。上曰,已爲下敎於判府事矣。不待首堂差出,令參議斯速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其事可怪矣。命相曰,禁府罪人放釋之事,臺臣何所與知耶?第於十一人疏放之日,禁府擾擾,喧傳其說,故臣問於問郞,則以爲裵哥言內,渠輩曖昧之事。若因囚一月,則可知云,而禁府都事則以爲,裵哥自言,若過一月,玉石可知云。一月之說,必有妙理,渠旣白脫之後,復何曖昧玉石之可言乎?上曰,其爲人輕著乎?命相曰,不甚輕著矣。今聞胤休,乃裵胤明之弟,而胤明亦於戊申,入於逆,方竄謫中矣。上曰,胤明則非逆賊也,疑其干連而謫之矣。宗城曰,小臣非可言,而李衡坤定配之命,已下矣。上曰,早晩間,事必有可知之日,而第其事如何,終爲贓乎?壽賢曰,衡坤以瓜滿之守令,初不欲復去,而朝廷迫促以送矣,事至於此,實不可知矣。上曰,不爲贓類乎?趙顯命則驅之於贓矣,予不識衡坤形狀何如,而但聞其居官則善云矣。壽賢曰,大抵凶年賑政,多所那移,而欲以秋捧充數者,其計太廣,謂之迂闊則可矣,而曾無一物入己,何可謂之貪乎?李承源曰,明日文臣殿講,與輪對相値,何以爲之?上曰,輪對停。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仕}}。 ○上御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魚有龍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李承源啓曰,正言洪啓裕,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呈辭入啓,或在外,或呈辭引入,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呈辭入啓外,無故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居首典籍李東元,熟馬一匹賜給。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魚有龍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金聖應啓曰,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旣已蒙放,竝卽牌招,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亦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義禁府啓辭,三省罪人玉丹、白振聲所居官,罷其守令、降其邑號事,允下矣。問于義禁府及刑曹,則玉丹入籍於平山府,振聲入籍於通川郡云。而守令勿罷事,曾有定式,平山府、通川郡,竝降爲縣監,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尹淳爲判義禁,趙尙絅爲刑曹判書,兪崇爲工曹參判,李宗城爲副提學,洪尙賓爲工曹參議,金希魯爲判決事,兪㝡基爲副校理,申致謹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安允升爲戶曹正郞,趙壽彬爲濟用判官,柳鼎茂爲監察,鄭希泰爲扶餘縣監,李廷濟爲左參贊,金尙重爲持平,內贍主簿柳徵瑞,活人別提金斗剛相換。 ○兵批啓曰,漢江渡別將宋圭錫呈狀內,猝得中風,半身不遂,不省人事,以此病狀,斷無復起爲人之望云。身病如此,則莫重津渡,不可久曠,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兵批政事,副護軍李廷濟、金有慶、李光朝、趙泰先,副司果兪健基付。 ○金聖應啓曰,罪人裵胤休,令秋曹究問後,登對稟啓事,命下矣。卽者刑曹參議柳儼,開坐推問後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曰,裵胤休招中所云,南聖雲,尙若在京,令秋曹推問參互。{{*|詳見筵說}} ○魚有龍,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犯越罪人票海常勘斷事,盛京回覆咨文,旣已正書,別正gg別定g禁軍給撥,罔夜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盛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濟州前判官李泰斗原情公事,除刑推議處事,判下矣。御史封進不法文書,下本府以爲議處時憑考之地,何如?傳曰,允。 ○執義崔命相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諸子事,炯、烒事,睦天顯、睦聖觀事,李夏宅事、尹㝚事,南泰績事,金吾吏卒事,{{*|以上前啓,措辭見前}}正言洪啓裕,以臣之忝居言地,殆近一朔,而積事含默,毫無補裨,私心愧懼,罔有其涯,玆將草草數啓,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或賜俯可,而至於黃應洙、趙鎭禧事,不惟不賜允愈gg允兪g,誨責諄諄,末乃責之以過矣。臣旣感且惶,竊不能無慨然于中也。夫黃應之疵謗有無,姑舍勿論,駁正之論,旣發於臺章,則在渠之道,固當引罪訟愆,必遞爲期之不假,而停論未幾,憑藉催促,揚揚冒赴,自同無故之人,其驕蹇自恣,不有臺言之習,誠極痛駭。聖批中,雖以武臣事體,與他自別爲敎,臣恐長此不已,武臣輩,益無懲畏,日後之弊,有不可勝言矣。趙鎭之從負,固多可論,而旣往之事,殿下一付之先天,故臣亦不敢追提索言,以傷忠厚之風,而只擧其隨時趨利行己鄙汚之狀,竊付於重名器勵廉隅之義。若以言涉巽懦,有欠直截責之,則臣固甘心,而今此過矣之敎,實非臣始慮之攸及也。此莫非臣新入臺地,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其何敢抗顔仍冒於職次乎?引嫌而退,其所論覈,誠得臺體,過矣之敎,不必爲嫌,請正言洪啓裕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同副承旨金聖應等疏曰,伏以臣等,忝居近密之班,事多疎忽,心常愧懼。昨於憲臺請推之啓,誠有所萬萬惶蹙者,蓋伊日聖上,步出太廟門外時,因夾侍內官之不謹陪護,以致玉趾蹉失,雖幸聖體不至損傷,而群下之驚心罔措,當復如何?臣等於此時,分出挾門,雜踏紛擾之中,未卽親覩,旣不能請罪內官,又未及報知藥院,則臣等疏率之失,於是乎著矣。雖微人言,固當引罪之不暇,何敢以其時事勢之如此,有所自解,而晏然仍冒乎?玆敢露章自列,仰瀆宸嚴,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重勘臣等之罪,以謝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陪詣太廟,及夫聖上出門降階之際,臣奉圭隨後,仰見聖步蹉失。而中間擁衛遮隔,雖未能詳知輕重,臣心驚惶,曷有其極?玉趾前進十餘步,藥院提調,進詣問候,其時頃刻之間,承宣之未及走告於保護諸臣,事勢誠若此,而臺臣旣以此論罪,臣不勝萬萬惶悚也。且臣臨事做錯,不特此一事而已。手擎御圭,宜不敢奏事,而倉卒之際,處事忙錯,不覺自陷於不敬之罪。雖聖度天大,只下問備薄罰,而自惟臣罪,豈逭重誅?念臣魯鈍空疎,猥忝邇列,觸處顚錯,動輒愆尤,揆以公體私分,宜不敢仍冒於近密之班。而親臨殿講,義不敢不參,冒沒趨進,而其在廉隅,終難晏然,玆將惶愧之忱,敢干宸嚴之聽。伏乞聖明,治臣昏憒之罪,罷臣所帶之職,以安賤分,以警具僚,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尹柳鳳徵疏曰,伏以臣,病蟄垂死之中,猥叨甄錄之恩,京兆佐貳之命遽下,千萬夢寐之外,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所以措躬也。顧此無用之物,鬼亦不收,狗馬之齒,殆準九甲,精消氣綴,僅存形殼。且自春初,添以阿睹之痛,赤瘼內凝,玄花外繁,長時沈涔,如在煙霧中,對人不辨誰某。聽音而或記,臨食不分乾濕,餂味而始認,昏昏倀倀,作一矇瞍,雖於房闥間常時坐臥之處,疑惑易方,咫尺迷措,推而後動,挽而復步,特廢疾之甚焉者耳。頃當太廟動駕之日,猶不敢息偃在床,曳致路左,散處祗復而已。有臣如此,生不如死,臣如有一分可强之勢,須臾未盡之前,豈不欲近身軒陛,一伸叨謝之忱哉?目疾異於他病,行或可依人,視不可替人,旣不能視,則便是棄人,値聖朝昭曠之際,明主不棄而臣自棄之,臣於此,重自悲也。詞訟劇地,不宜一向虛帶,長單見阻,丐免無路,玆敢疾聲哀號於慈覆之下。伏乞憐臣將死之鳴,遞臣新授之職,俾得安意待盡,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正言洪啓裕疏曰,伏以臣,得見囚人安宗海供辭,有不容泯默者,臣於宗海事,明有所聞,不勝慨惋,職在言責,據實論劾,非如泛然風聞之比。而今其供,乃以問候中官一事,歸之全然爽實之科,有若臣白地橫加者然,渠雖急於自明,獨不念天聽之終不可誣耶。伊時摘奸中官之出來也。宗海,以如此風日何以出來等語,慇懃勞問之狀,同坐史官宋敎明,目見而駭之,歸播於儕友間。臣亦得聞,不啻眞的,則今宗海,獨擧郞僚中官爲證,而不及於史官,何哉?至於不廉之目,南來之人,傳說狼藉,特以事係煩瑣,初不摟陳矣。渠敢不言某事,爲藉口之資,誠不滿一哂也。臣不欲與之呶呶爭辨,以傷事體,若其疲惱則,甚矣。伏乞聖明,亟賜斥罷,以重臺閣焉。抑臣於密昌君樴勿拿之命,竊有愚見,敢此附陳,今番使价,旣有辱國之罪,則與尋常過失,迥然不同,而上价之責,尤有別焉。則資級高下,非所可言,一番拿處,宜無異同,而徑從薄勘,大拂物情,一品宗臣,雖曰與大臣等,其所論處,當視其所坐之輕重耳。體例如何,前規有無,豈暇論於主辱之日乎?臣謂亟寢前旨,與副使、書狀一體,斷不可bb已b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果若此,尤可駭也。以此添入問目,更推,朝家處置,各自階限,初竝拿處,未免不審,亦墜前規,頃者處分,雖晩得中,竝問之請,予未曉也。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修撰趙尙命之疏,以關西佐幕之苟然差遣,都政守令之絶無文官,或請問備該堂,或請另飭該曹,臣於此,不勝瞿然也。西幕則當初道臣,以方有使行延卜檢飭之擧,狀中果有別擇差送之語,而初差者未卽赴,假都事已替行,則到今似無擺常格別擇之義。金徵慶之人地踐歷,亦足優循例擇差,故商議備望矣。儒臣以未經兩司,且有耳病爲言,耳病輕重,臣未詳如何,而顧今諸道佐幕,率多未經兩司,當此臺望苟簡之日,必以兩司人,盡塡佐幕,恐不可得也。至於守令,文、武、蔭,各有本窠,且當主於擇人,不必較量多少,藉令文窠適多,而武窠至少,固無如之何。而向者都政,亦有差遣文官於通差之窠者,則絶無參錯之云,無乃過乎?雖然,非斥之言,旣發論於論思之地,問備之罰,又在於未勘之中,顧何可晏然自如乎?昨日次對,初擬隨入,而所遭難安,未免違召,今以開政,庚牌下降,而又未得趨承,冞增悚恐,玆敢略貢微情。伏乞聖明,亟命遞臣銓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辰時,上御熙政堂。文臣殿講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左副承旨李承源,同副承旨金聖應,判府事徐命均,行禮曹判書尹淳,知中樞府事朴乃貞,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徐宗玉,行司直李宗城,兵曹正郞金錫一,兵曹佐郞金尙耉,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徐命均進曰,日氣向暖,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近復若何?上曰,一樣矣。命均曰,鼻啑之氣,夜來若何?上曰,今日則愈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上曰,今番講官,懸頉,以在外者,皆是公頉耶?命均曰,皆是在外人無軍職者也。上曰,誰某也?命均曰,趙明履,任鏶、金尙迪耳。徐宗玉曰,堂下無職事者,故以在外懸頉耳。魚有龍曰,聞皆有實故云矣。上曰,臨講不必用講規,勿令連上接下,從頭直講,可也。命均曰,或有講章不通,而直書自不者,不可使從頭直讀矣。上曰,然矣。而旣無連誦之事,則但用講規,實無義意矣。今番則無有《春秋》講者乎?李宗城曰,二員以《春秋》見抄矣。尹淳曰,殿講事重,諺解似不可無矣。上曰,諺解亦當有之,而古則無諺解矣。命均曰,講官可召入也。徐命臣,出立殿廡,呼宋守謙以入,守謙講《易》咸卦音釋後。宗玉曰,本義讀之,守謙讀本義。上曰,從頭講之,守謙講訖。命均曰,言天下之至嗇,嗇字,何義也。守謙曰,嗇字,有艱難之義,於其艱難之中,又有條理,使不可亂之謂也。命均曰,鶴鳴在陰,與大文之義,不同而言之,何歟?守謙曰,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此非感耶。宗玉曰,所以動天地者,何意也?守謙曰,以善而感,故天地亦動矣。上曰,收栍。慶承趨出收栍,爲五通二略矣。仍跪白曰,五通二略,從下栍爲略矣。上曰,告栍之際,從下栍之說,衍語也。命均曰,不知講規而然矣。此後則呼栍,以幾通幾略,爲略云,可也。命臣,又出呼愼爾復以入,爾復講小過卦訖。上曰,自我西郊者,何謂也?爾復曰,雲自西飛之謂也。上曰,自西之義,陳之可也。宗城曰,雲自西飛,而爲不雨之兆者,何也。尹淳曰,俗亦言,西風不雨,其由可陳,爾復對曰,以兩陰,故不能作雨也。命均曰,小使不可大使之意,何也?爾復曰,卦是兩陰,而非剛陽之才,故不可大使也。命均曰,飛鳥之蒙,奚取也?爾復曰,卦之全體,如鳥抱卵,故云也。淳曰,中剛外柔,何以爲飛鳥之義耶。爾復曰,鳥之飛也。身剛而毛柔,故取義也。上曰,收栍。慶承趨出收栍,爲六通一略,仍跪白曰,六通一略,通也。命臣,又呼南泰耆以入,泰耆進講同人卦,講章九三爻訖。上曰,太直讀之矣。命均曰,此則太不讀矣。上曰,收栍。慶承收栍,爲五不、二粗矣。跪白曰,五不、二粗,粗也。命均曰,五不二粗,豈爲粗耶。更以不通告栍也。慶承復跪白曰,不也。上曰,二粗栍,出於何試官也?李眞淳曰,以栍第次考之,出於下試官二員也。李聖龍曰,注書亦誤矣。誤白講栍,當推考,而此必是生疎之致,故不請推考矣。上曰,兩試官則推考,{{*|抄出擧條}}命臣呼金{{?|⿰禾道}}以入,{{?|⿰禾道}}講《春秋》,纔讀章下註。上曰,收栍。收栍則爲純不矣。邊翼老以次入講《春秋》,亦於注吐未瑩,收栍爲不通,李東元以次入講大誥音釋訖。上曰,此講官,何如人也。宗城曰,此乃北路地盡頭人而及第,亦六鎭之破天荒也。命均曰,殿講事體重大,而今此芸閣書冊,散帙居多,極爲未安矣。上曰,寒心矣。校書提調則推考,官員則拿推,下吏則囚禁,可也。{{*|出擧條}}上曰,講篇題。東元讀自篇題以終篇。上曰,不造喆迪民康,何謂也。東元曰,不能安百姓之謂也。上曰,武庚旣誅之後,何至此大誥也?東元對曰,大要以武王之得天下,天與人歸,而武庚敢爲叛亂,武庚則已無謂矣。而三叔亦入於其中,故大誥天下,使之曉然知之也。上曰,卜字,何爲重複言之也?東元曰,中原專尙占卜,且小註,亦以爲周家尙卜云矣。淳曰,太深入矣。上曰,大艱之艱字,何義也。東元對曰,亂字之意也。上曰,收栍。收栍則爲純通矣。宗城曰,此是六鎭中初出身,正可奇也。朴乃貞曰,臣嘗私試講之,多問文義,無一處未瑩,實可奇也。安復駿以次進講,蓋稷帝庸作歌章,誤釋惟時惟幾。上曰,收栍。收栍則爲四略、二粗、一不矣。姜杭以此入講魯頌講章音釋訖,上曰,此必治經人也。命均曰,六義,可講也。杭講六義,仍講訓誥。上曰,大指先講之,杭講大指訖。上曰,連上接下,杭講訖。上曰,維民之則,其義可問也。杭對曰,敬順其威儀,爲民表則之謂也。命均曰,匪怒伊敎,何謂也?杭曰,如洪範而康而色之義也。宗玉曰,學舍,乃主文之所,而獻馘於此,何也。杭曰,此是風化所關之地,故獻馘於此也。命均曰,必於此獻馘,似有其義,陳之,可也。杭曰,亦是以德服人之義也。宗玉曰,在泮獻馘,果是已獻之謂耶。杭曰,此章全是頌祝之辭,乃以未然之事,而預爲頌禱也。上曰,收栍,收栍則爲四通二略一粗矣。上曰,粗栍,又從何出也?宋眞明曰,無心拈出,故或有誤出時矣。講訖。上曰,文臣月課,亦不可已也。僉曰兪。命均曰,都憲終不行公,事當遞差,而以大提學使之,好矣。淳曰,兵曹佐郞金尙耉,入於殿講試官矣。例有一經試官之後,不爲講官之規云。此是謬例,革罷,何如?魚有龍曰,小臣以該房承旨備望,而矇然不察,以金尙耉,擬望受點矣。臣不勝惶悚,至於試官之終免講官,實是謬規也。不可不定奪矣。金尙耉曰,聞外論則實無頉免之規云矣。上曰,金尙耉之落點,蓋欲見其面目,而試官之任則太早矣。承宣則推考,而至於試官之不免講官,已有前例,吳瑗,曾以試官,亦於卽席應講矣。{{*|抄出擧行條件}}淳曰,校書館官員,近來乏絶,香室之番,每每苟艱,不得已,以國子參下,變通入直,事甚未安。別於校書館,加出六品一窠,使之推移入直,似好矣。上曰,新榜分館後,則必無苟艱矣。命均曰,刑判及判義禁有闕,委屬可悶矣。上曰,政官牌招,今日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副提學李瑜,前後違牌,已至二十餘次,別無可嫌之端,自前撕捱,不爲行公,事體未安,不可無責罰矣。上曰,昨日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事體極爲未安,罷職。禁推玉堂申宅夏、朴弼載及副校理南泰良,竝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以太僕事,欲有仰達矣。馬政,國之大事,故海島設屯,出民爲牧子者,當初設置之意,蓋所以重其事也。古者本寺饒富,牧子不貧,而馬匹亦蕃息矣。近來牧場,連歲設賑,又或爲宮家折授,歲入漸縮,太僕勢不可支保,而人之視牧場,反作等閑物,馬政由此疎虞矣。荐荒之餘,諸各司無復舊日貌樣,而至於本寺,則尤以牧場之頓縮,殆至於莫可收拾之境,當初設立之意,果安在哉?況監牧之官,或以提調所親人送之,而歲奉雖多,逋欠,亦無致察,以致本寺之凋弊,莫此時爲甚矣。上曰,少退。諸臣皆退出,試官及諸承旨,仍皆罷歸,時午正也。未初,復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復以次進伏。而諸臣皆脫黑團領,以紅團領就位,如他入侍例。上曰,講筵未輟,依俄者班列,就位,可也。命均曰,無他臣同入,不可謂講筵,而臣旣與承史,依他入侍,已換服着矣。仍進伏曰,牧場所係如此,故曾在仁廟朝,新豐府院君及領相金堉,至畫牧場以進矣。厥后漸不如初,而近來則減之又減,以馬匹之數言之,近較八十年前,而頓不及矣。牧場馬,例以一百二十匹爲一群,每群,定給牧子九名,使之看護,而此外別役頻數,必須數多,然後可以應役。故定額之外,又有加數,此非捧布者,而受敎內,牧子子枝,勿定他役,蓋以移定他役,則不可以保存故也。頃年李匡德,按湖南時,勒定他役,故其時,自本寺草記禁斷矣。日前湖南伯趙顯命,又以此狀請,備局覆啓,許其覈出冒屬者移定,而聞順天、興陽兩牧場牧子,辛壬兩年,物故過半,今若移定他役,則牧子將不得保存,事極可慮。依受敎,牧子子枝,勿侵他役之意,分付諸道,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行條件}}命均曰,本寺元來歲入半布,俱以累千計,而近來災減之餘,所入太縮,自數年來,廝卒放料,常患難繼。辛亥年則尙以若干舊儲補用,而昨年以後,則無計繼給,或轉賣以給,支過之狀,誠可哀痛,自前牧場,或有秋運處,故新穀出後,繼用有路矣。近間則豐德牧場,入於折授,而秋等陸運處,已無矣。旣已折授,雖不可變通,以他牧場中壤地均者換出,則於宮家,實無損害,而太僕之秋冬用度,實爲大益,未知,何如?上曰,當此申飭之日,豈可變通耶?仍舊貫置之,可也。命均曰,本寺凡百,都無舊樣,古則廝卒放料外,有別銀子累万兩,陳陳相仍,故世以小戶曹稱之矣。卽今未有銀子一兩,自有本寺以來,豈有如今日者耶。誠可慨然也。上曰,然。命均曰,近見朴師洙私書,則以爲其罪人,極口稱冤,且旣非自犯,則不能無疑云。權以鎭之當初廉問,安知其必是,而朴師洙之廉問,亦必然矣。但其間辭緣,亦多有可疑矣。上曰,晩後始疑,誠可愍也。人命豈不重耶。命均曰,事係犯殺,則亦烏能無罪乎?上曰,若非自犯者,而入於査中,則不亦冤乎?秋曹事,昨爲分付矣。參議果已開坐耶。命均曰,柳儼方以不可獨當之意,陳疏到院,而纔已還給云矣。上曰,此則已是下敎之事,當卽速擧行,而必欲待秋判之出,循例辭職,極爲非矣。參議柳儼推考,催促開坐,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夏享大祭日,咳唾人現告事,終無自首者,何以爲之?上曰,事體可怪矣。若然則承、史中官爲之耶。此等不甚大段,而現告之際,必欲自拔,駭然甚矣。聖應曰,旣自十室之際,而顯有咳唾之聲,自上親聞,則終始掩覆,事極可駭矣。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熙政堂。刑曹參議柳儼,來待引見入侍時,刑曹參議柳儼,同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金聖應跪傳文案,中使受而進之。上披覽曰,此中違錯者,何處也。柳儼曰,鞫廳文案,與該司文案異矣。臣於開坐後,盤問,則渠以爲方其放出之日,猝然捉出,恐其直欲行刑,故云然云矣。更加嚴問,使之直招,則以爲似將加刑,故云然云矣。臣又以爲罪人將欲加刑,則必不必門間內,脫枷,而旣已脫枷之後,復疑其加刑云者,實不成說云云,則始乃反辭,以爲久囚恐怯之餘,喪性所致云矣。又問一月之說,參聽者誰某也。胤休以爲,當其蒙放之際,放還諸人,皆會一室,而渠發此言,則南聖雲、申重泰兩人,以爲汝何失性也云,其亦可疑矣。一月之說,顯有隱情,其意誠不可測量,卽今則多般抵賴,似不可以平問取服矣。臣曾於戊申鞫廳時,亦請勿受原情,直加究問,蓋罪人原情,雖是例規,而曠日持久,奸情疊出,必爲掩匿自脫之計者,實原情遷延之弊也。古語曰,疾雷不及掩耳。當其見捉之際,急加究問,則雖巧詰之甚者,必不及掩其情耳。臣以刑曹一次堂,如此鞫囚之坐,不可獨當,而陳疏見阻,兼荷問備,不敢更有辭巽,開坐取招,而大抵此輩,皆有脈絡矣。臣於戊申,以裵胤明事,有所啓達,而胤明,亦是可疑之人也。今胤休,乃胤明之弟,而又有此可疑之端,豈不異乎?上曰,渠在於其中,若非剛腸,則亦豈不喪性乎?儼曰,南聖運、申重泰之責以失性者,亦不無可問之端矣。上曰,發此言之際,必是輕妄所致,不然則喪性,而旣爲此一月之說,復置嶺南於黯黮之中,不可不明査痛辨,各別施威,更爲取招,可也。儼曰,臣亦於當初,以此建白矣。上曰,自初以嶺南騷擾爲慮,而爲人臣者,自危自懼,實非好事,故不得已而發捕矣。儼曰,此獄方張之際,臣亦有是慮矣。幸而收殺之後,又有此疑端,不可不嚴査,申重泰、南聖運,更爲招問,何如?上曰,此兩人,尙不下去耶?南聖運若尙在京,則招問,而已下鄕,則置之,可也。退出後,仍復開坐,判付則當下矣。儼曰,請受榻前下敎而出矣。且救療官李聖澤、金時亮等,當待泰成、壽江究覈後,處之矣。今則泰成等,旣已物故,不可一向囚禁,似當有處之之道矣。上曰,救療官與羅卒輩,有異,自本曹考律勘處,可也。{{*|出擧行條件}}儼曰,夫容、萬億事則待首堂出仕而後,可以處之矣。上曰,然。金聖應曰,新除授玉堂及刑判,今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稟。上曰,兪。刑曹參議今當出去,留門之意,敢稟。上曰,兪。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式暇}}。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南泰耆{{*|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順天郡守趙元錫。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安相徽三度呈辭入啓,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賞中日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啓曰,今日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李聖龍,俱以病不仕進,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左副承旨李承源,以式暇,纔已出去。臣有龍,與同副承旨金聖應在院矣。聖應,以其母病猝重,陳疏出去,廳中苟簡,伴直无人,左承旨李聖龍,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左承旨牌招。 ○魚有龍啓曰,副提學李宗城,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竝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今日亦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朴弼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魚有龍啓曰,新除授弘文館修撰申致謹,時在江原旌善郡任所,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鞫廳物故罪人尹廷顯所援七人,因鞫廳草記,出付左右捕廳矣。今四月初十日,賓廳大臣以下引見入侍時,廷顯所援七人,竝爲放送事,左邊大將臣張鵬翼同爲入侍時,親承下敎矣。依傳旨罪人泰仁人金萬江、姜得義,春川人池七臣、崔必良、崔京夏、尹河、鄭泰炳等七人,竝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南極逃躱時,外直羅將吳泰禧,內大門直羅將金興瑞,刑房書吏金泰輝,竝嚴刑二次後,減死絶島勿限年定配。守直軍士、枝葉軍士朴信命,竝嚴刑三次後,減死絶島定配,軍士朴上建嚴刑定配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臺諫方以嚴刑取服,繩以重律論啓,姑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招中所言南聖雲,令本曹推問參互事,命下矣。卽發刑吏推捉,不知聖雲去處,捉來安東邸人問之,則以爲今月初八日,已爲發程,下往于安東,渠之本家云。故不得推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洪啓裕啓曰,臣於辭疏之末,略陳密昌君樴竝拿之請,及承聖批,不賜開可,至以予未曉然也爲敎,臣竊不勝瞿然慙恧也。夫北庭回咨,旣有辱國之語,而專對之臣,晏然持來,則其在嚴處分尊國體之道,一番拿處,斷不可已,而或拿或削,未免爲斑駁之歸。若謂無罪,則雖在譯胥之微,有不必聞,以爲有罪,則豈可以班資崇庳,規例有無,有所低仰於其間哉?臣之以一體拿處爲請者,此也。而人微言輕,不槪聖心,未蒙允兪,反勤誨責,此已臣難冒之端也。且臣以兪健基改差事,連啓蒙允矣。昨伏見政目,則乃以健基,擬副校理首望,臣於是,益切驚愧之至。夫健基之啓,卽是體例間相規之事,稍經時月,檢擬宿趼,則夫誰曰不可,而乃於臺啓蒙允,纔經一日之後,汲汲擬望,有若角勝臺議者然,此莫非如臣疲劣,忝居臺地,言議巽懦,不能有無於朝論之致,其爲見輕大矣。以此以彼,俱不可一刻抗顔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又啓曰,李時蕃事,逆坦事,姜世胤事,炯、烒事,黃翼再事,李夏宅事,權重經事,犯越人事,李思周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事,泰績事,黃應洙事,趙鎭禧事。{{*|以上前啓,措辭見前}}又啓曰,今番使行,未免有辱國之罪,則正使勿拿之命,殊涉斑駁,大拂物情,班資崇庳,規例有無,非所可論於主辱之日。請密昌君樴,依前下敎,一體拿處,申致謹之向來北路一事,大招物議,久枳淸塗,不可以數年外補,滌其疵累,而徑除館職,有駭聽聞,請修撰申致謹改差。國家之置臺閣,其意甚重,其不可輕視也,明矣。兪健基之彈墨未乾,卽擬宿趼者,事雖甚微,所關非細,其輕臺閣之失,不可不論。且以顯有疵累,久枳淸塗之申致謹,猝然檢擬於館職者,尤有乖於政例,請吏曹當該堂上,竝從重推考。兼臺事體,與時帶臺職無異,頃於書狀官尹彙貞拿處命下之後,所當先請其減下兼帶,而伊日承宣,未能覺察,致有帶臺銜就理之事,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之道,請當該承旨推考。京城,乃根本之地,而荐經凶歉,閭里遑遑,朝家憂恤之道,靡不用極。而豪貴有勢之家,不體我聖上軫念之意,侵虐之端,不一而足。或私門徵債,與人分利,少不如意,則拘囚而鞭扑之,使不得愬冤,或先用廛物,不償本直,如以爲言,則咆喝而驅逐之,使不得接跡。法司無以繩其罪,窮民無以保其業。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而徒歸虛文,終無實效,言念民事,豈不大可惻傷乎?請自今私門徵債,廛物先用者,痛加禁斷,隨現重究,雖宗戚貴臣,切勿饒貸。臣卽伏見備忘,有獻納申晩特遞之命,竊不勝訝歎也。夫人君待臺閣之道,雖其言過中,必曲加優容,然後言路開而聖德益光矣。晩之疏,不過出於憂愛之誠,而今殿下,遽以黨習疑之,至下情外之敎,殿下之待臺閣,何其薄耶?晩妙年決科,出入三司者,今幾年矣。而每稱情勢,有除輒辭,曾不以格君心糾官邪,爲己任,臣嘗爲晩慨然。今其一疏,欲以少效其職分,則殿下尤宜假以辭色,導之使言,而乃反呵斥之摧折之,不少留難。臣恐從今以往,爲殿下臺閣者,以不言爲長算,而莫敢效一言於殿下之庭矣。言路通塞,所關非細,貽累聖德,莫大於此,請還收獻納申晩遞差之命。答曰,不允。承旨推考事,私門徵債事,依啓。崇品宗臣、大臣等,非關係甚重者,則雖執法之官,不敢請拿,卽例也。當初拿命,大不審也。頃者處分,本非曲護,事體當也。批旨亦諭,則不顧事體之若何?有若屈法酌處者,極涉率爾。兪健基之其所被斥,不過廉隅間事,儒臣則雖罷職者,請敍備擬,況遞差乎?當初事端,其本細矣。則視若重事,反非政官,良可異也。申致謹之往者所遭,本非重也。外邑已久,檢擬猶晩,改差館職何?請推政官何?申晩之泯默則恐崖異,甘心則恐勅礪,其所除拜,輒皆撕捱,不耐其心,敢售舊習,此雖駭,當徐。而其四臣事,十九下敎之後,爲今人臣者,何敢容喙,而乃敢若此?只遞其職,亦爲末勘,關係不重之申致謹,請遞請推,關係紀綱之申晩,唯恐遞差,釋褐未久,敢售此等習於君父耶。可爲無嚴,亦可駭也。 ○以獻納申晩上疏,傳于金聖應曰,此疏還給。 ○備忘記,十九日下敎者,明義理於後世,定君臣於百代,雖甘心舊習,滿腔私意者,焉敢容喙於君父之前乎?故處分申晩,蓋此也,則洪啓裕之營護,極涉無嚴,此輕處分之故,申晩罷職不敍,此等挾私之類,不可置之耳目之官,先遞差後罷職。 ○又備忘記,今者申晩疏中勉戒之事,不無省勉者,而指意可知,甘心舊習。噫,十九下敎之後,爲今日臣子者,焉敢若是?晩之曾前除授,輒皆撕捱者,礙異則不忍,欲陳則趑趄,今乃不得不售其舊習者,於此可知。渠之登科時,題外別諭,豈勸此哉,文山亦豈爲此哉?良可寒心,其所防限,不可不嚴,遞差。 ○同副承旨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之老母,年迫七十,素抱宿疾,居常澟澟矣。今於直中,得聞母病,重添寒感,頭疼寒熱,嘔吐咳嗽,達夜不寐,全廢食飮,症情危篤,氣息綿綴云。臣方寸煎灼,不能自定,玆冒萬死,疾呼於孝理之下。伏乞亟許遞臣職名,俾得及時救護,以伸至情焉。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無所比數,而謬蒙朝家甄拔之恩,前後所被寵渥,夐越尋常。出身數朔,躐驟無漸,公器太濫,私分極猥,不審聖明,奚取於百無一能之賤臣,而誤恩之荐疊,一至此哉?臣旣無寸長可以報塞其萬一,感戴恩私,惟以隕結爲期,況此所帶之職,地望之淸切,責任之緊重,尤非從前所叨之比?怵惕兢惶,益不知所措也。噫,臣以弓馬賤品,本無才望之可稱,又無歷試之可言,而朝除夕遷,遽然至此。一身過福之災,固不可論。其玷辱名器,貽羞淸朝,關係非細,新命之下,宜卽抵死辭避,以全本分,而冒瀆煩控,極涉猥越,不得不黽勉出肅。淟涊蹲冒,中心愧懼,如負大何,其可因仍盤據,若固有之,不思所以自處之道乎?玆敢披瀝肝血,仰干宸嚴,臣尤死罪。伏願天地父母,俯察微懇,非出飾讓,亟允所請,無使名器久玷,私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者,待罪近密,猥竭私情,迺伏蒙聖上,俯垂矜悶,許遞職名,床席刀圭,得自伸其救護之誠,天慈所曁,父病旋卽向差,仰戴洪造,河海莫量。噫,自古人臣,受一言眷顧於君,已爲沒身之幸。伏況賜敎於賤臣,宣旨於病父,委曲鄭鄭gg鄭重g,有類家人,斯實曠世罕覯之寵光。祗奉恩批,時夜五鼓,臣父於奄奄昏昧之中,尙能自力起身,北望百稽,諄諄如夢中語,又莫非責勉子侄。畢忠事上之義,父子兄弟,相對感泣,閤門殞結,不足言萬一之報。此夜此心,神鬼鑑之。今雖命之以蹈赴湯火,不敢萌一毫厭憚之念,矧玆新除,卽是經幄之首選,儒士之至榮,逡巡前却,違慢瀆撓,自陷於不恭之誅者,豈臣之情也?但念玉署邇班,孰是等閑,而至於長官,位任有別,輔導君德,維持公議,皆其責也。顧今朝論多岐,習尙漸汚,風瀾機穽,時發而間現,自量臣之公心誠意,不足以感孚同朝,晩生薄識,尤難以妄學調劑,栖栖碌碌,只速譏刺,尙何維持之敢云乎?至於輔導之責,則臣以章句末學,事殿下於帷幄,今已七載,沐浴恩波,亦可謂久矣。卒未能贊聖學於絲毫,酬聖志於百一,此皆臣之罪也。重以數年以來,鞍馬朱墨,斷廢佔{{!|𠌫|⿰亻畢}}gg佔畢g,掇拾舊聞,盡皆忘失,區區一鳴之技,亦旣殫矣。環顧倥侗,更不堪備使令於顧問之地,而雖以天縱之智,惜陰之工,晼晩遷就,慨然有學負初心,治不傒志之歎,則其所以左右開導,啓發成就。惟此時爲尤急,此任爲尤重,雖使碩士宏儒,進而當之,尙懼其不勝,況於臣哉?已試而效益蔑,陞秩而官益榮,昧分饕寵,靦然冒承,實非臣之所敢出也。天牌之下,謹此趨詣於九閽之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諒臣懇辭之匪飾,將臣新授職名,亟行改正,俾重名器,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疏曰,伏以臣之庸駑疎劣,不合將任,將卽聖鑑之所俯燭,而誤膺再叨,今已五年矣。性本柔懦,兼以衰頹,威不足以嚴束卒伍,以致軍情之日益懈惰。況又連歲荐凶,餉儲大縮,而亦不能用力收拾,枵然無一年之蓄,罪釁層積,理難久冒。前後筵席,累暴情實,而忱誠未格,假借大過,尙今羈縻,莫之變通,使軍門重地,將至於壞罷而後已。唯願聖明,無或一向恩貸,斷以國體,亟行鐫免,因治臣不職之罪焉。且臣有懇迫情理,而此在法例,有不可不必遞者,敢此冒陳焉。臣於去戊申春,遭母喪,其時山運不利,未得合葬於先父墓左,權窆於局內,而星霜荏苒,奄及七載。適會今年得吉運,將以本月念後,啓舊墓,來五月初,行合窆禮。期日漸迫,感痛如新。而墳山,在畿內豐德地,距京爲二日程,身帶將任,不得出外,卽國家定法也。必於其前,得蒙解卸,然後可以安意辦具,及期登途。伏乞聖慈,俯垂鑑諒,特遞臣所帶御營將任,俾得往理窀穸之事,以伸人子至痛,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當初此任,意非偶矣,帶任往來,亦有其例,卿其勿辭,安心往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百不猶人,濫廁經幄,其於論思啓沃之責,殆若瞽者之於丹靑,虛縻華銜,自顧靦顔,憧憧一念,常在於引分求退。及見公議之出,羞愧之心,自不覺觸發而不能止。冒上辭本,以乞斥黜者,特不過粗伸廉愧而已。初未嘗起疑於奏疏,而把作嚆矢也。亦未悟有礙於僚寀,而轉生葛藤也。不幸諸僚,至於竝嫌,重臣從而疏辨,惹出一場紛紜,使朝著而不靖者,臣之罪也。館職曠而講筵停,日煩聖慮者,臣之罪也。特敎三下,嚴召六辱,迷不知變,積犯逋慢者,又是臣難貰之罪也。而薄罷例勘,不足以贖其負犯,杜門省尤感戴恩私,日昨諫院之論僚臣,乃以不與臣同去就爲案,臣尤慙悚之至。夫去就出處,殆若寒煖飢飽,固不必責之以一視於人,況僚臣膺命之時,書問去就。故臣以區區引嫌,雖無自劃之意,勢將待重臣之對疏,而議其去就,承牌之差先差後,似不害義答之。臣等之私書往復,臺臣未曾聞知,雖勢也,而今以不待臣而先出,爲僚臣之過。則臣心之萬萬不安,當復如何?臣旣不能引疾爲辭,逡巡以退,又不能黽勉復出,以息鬧端。畢竟臺抨,及於僚席,姓名騰諸章牘,而自高竊笑等語。又發於儒臣之疏,頗帶譏嘲意,在臣,赧恧多矣,疲惱甚矣。事端之轉輾層生,雖非臣始慮之所及,摎厥所以,莫非臣咎,惟當退守私分,以盡自靖之義而已。以何面目,冒沒復處於深嚴之地哉?新除又下,召牌繼臨,不得不趨詣闕外,悉暴危悃,退竢明命。伏乞聖明,諒臣不可進之義,矜臣至難强之情,亟許鐫削,以全廉隅,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申晩疏曰,伏以臣,特一罪逋之蹤耳。凡有一番除旨,輒費一番撕捱,嶺海誅殛,是臣本分。而迺蒙聖慈孔仁,邦典不加,未知聖上,何取於臣,而曲貸之至此哉?主恩愈渥,臣分都虧,居常兢惶,若隕淵谷,間者天官郞任,實非如臣迷劣可以承當者。而親政有命,逃遁無路,不得不冒沒肅命,黽勉參政,反顧初心,抗顔無所,不意薇垣移除。又及此際,臣誠惝怳震惕,益不知所以自措,顧臣釁累旣深,臲卼轉深,榮途一念,灰冷已久。淸朝諫諍之責,夫豈臣所可僥冒,而況臣向叨是職時,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今於事過之後,固不敢有所煩瀆,而每一追惟,餘懍未已,人臣負此罪名,尙何以自立於法從之列乎?日昨違逋,蓋出於萬不獲已,而罰靳例勘,恩踰常格,臣一倍惶霣,無地bb?b容,玆將危迫之懇,仰干宸嚴之聽。伏乞天地父母,察臣情之萬分危蹙,諒臣言之非出飾讓,亟削職名,仍治罪戾,以嚴邦憲,以安私分,不勝大願。臣旣不敢以言職自居,則今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愛君之誠,根諸天性,憂國之志,不後他人,區區所自勉者。只在於有懷無隱。而且記昔丙午冬親臨試士時,聖上誕宣綸音,揭示試場,先以宋帝之有志未就,自警聖躬,更以習俗之徒尙文華,俯勉多士,十行諄諄,辭旨勤摯,有以仰見大聖人作成之盛意,而微臣釋褐,偶在此科,聖戒斯摯,愚衷自激,十載歸來,耿耿在心,每欲以一言仰復於殿下。而不幸獲戾明時,自分廢棄,有除而輒事逋慢,遇事而一未開口,顧臣無狀,負殿下多矣。今若一例含默,終不效一日之責,則是又將自負其素志也。乃敢以聖諭中振勵篤實之說,一陳於黈纊之下。惟聖明,勿以人廢言,而少垂察焉。嗚呼,天下國家之事,何莫非篤實中做去,而若於立志之初,不能振勵,則篤實之工,將無以可施矣。是故,志必振勵而後能立,事必篤實而後可做,刻意奮發之謂振勵,著誠去僞之謂篤實,二者相須,而天下之治成矣。朱子曰,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程子曰,明善惡辨忠邪,在於君志先定,此言志之不可不立也。程子又曰,當大任,須是篤實。朱子曰,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又曰,在天有眞實之理,在人有眞實之功,此誠意所以爲治平之本者也。蓋制治之道,莫先於立志,未有志不立而能成事者,志旣立矣,可以躬行,必有實心,乃下實工。故誠者,爲物之終始,物者,事也。自古明王懿辟之醇治美政,燦然方冊者,蓋莫不由於斯二者矣。恭惟我殿下,以睿聖之資,當極否之運,勵精圖理,一紀于玆,宵衣旰食,亦旣勞勤,而災怪荐臻,紀綱凌夷,義理益斁,是非互貿,危亡之兆,迫在呼吸。譬如病在膏肓,特一脈僅延耳。若使扁、和見之,必將望門而走矣。殿下亦能思其由乎?以爲聖德有未修也。則凡獵聲色之欲,前代所以亡國者,未之有焉。以爲聖學有未盡也。則咀嚼經史,討論仁義,正心修身之說,洋洋乎盈耳矣。然而至此者,豈無其故哉?臣不敢知聖志有所未立而然耶。抑聖志旣志gg立g,而不能務實而然耶?噫,人主一心,治亂所係,而心之所之,謂之志也。志於治則興,志於亂則亡,此必然之理也。臣伏覩殿下,亦嘗志乎三代矣。論治之際,動引堯、舜,發言之間,輒陋漢、唐,眞所謂志乎善,而與治同道者也。臣民之拭目翹足,庶幾唐、虞者,亦已久矣。而一年二年,食效愈邈,衰微益甚,興撥無期,雍熙之治,已無其望,而亦不能漢唐雜霸之世,同日而論,則此豈非立志靡定,未能眞實着力,殆同鏤氷畫脂而然哉?有其志而無實效者,謂之無志,可也。頹惰悠泛,亦同歸於亂亡而已。殿下於此,能不惕然反求,思所以挽回之道乎?嗚呼,君德成就,責在經筵,而經筵之設,蓋將以進學而修德,則誠不可應文而備數也。而三講兩對,每致停輟,一曝十寒,已多其憂,雖於開講之時,亦未嘗反覆紬繹。究厥旨趣,而只草草誦讀,略講文義而止,則尙何望開發聖智,將就聖學,克造光明緝熙之域,能責體驗踐履之效哉?至於臣僚晉接,只有常參與次對,而常參之設行甚稀,次對之頉稟居多,上無警發之擧,下有宴安之懷,而及至引對之際,終日講論,不過數度,狀啓應行節目,了無一事之建白,一策之區劃。而殿下,亦視以故常,未嘗策勵,上下之所漸摩,規模之所因襲,只是一場文具而已。然則庶事安得不叢脞,國勢安得不岌嶪乎?惟其不能振發,故委靡姑息如此,惟其不能誠實,故浮泛虛僞如此。今日之國事日非,傾圮在卽,而莫可捄得者,皆此之由也。雖以見於事者論之,殿下每遇災異,輒下求助之敎,警惕之意,惻怛之旨,若可以弭天怒於方寸,回泰運於造次,而惟其災過之後,此心不繼,志慮漸弛,氣象如舊,敬天以實之道,豈若是而已哉?災固有益於人君也。因天警而修厥德,一念靡懈,日新又新,轉災爲祥,治平可期,而殿下之應之也。終無以劃然改圖,仰副仁天之眷佑,則殷宗之桑穀,齊君之熒惑,其所修省弭災之方,決不如殿下之徒然也。雖殿下,又當變異,痛自刻責,有過於前,亦徒爲虛文之歸而已。至於前冬,殿下興感於陸贄之奏議,渙發大誥,廣開言路,凡在瞻聆,莫不欣聳,古聖王敷納之美,治理之盛,朝暮可見,而旣無公車之積,未聞芻蕘之擇。而間雖有一二進言者,亦未能極言竭論,仰裨求理之盛意,殿下之導之使言,非不勤矣。而群下之仰答聖旨者,不過如斯,則此莫非上下相循,玩愒成習之致也。然而其間亦豈無可以體於身心,措於政事者,而束之一邊,徒爲紙上之空言,猛省留中之敎,作一批旨間例語,而迄未有一言之見施,一事之見行,以此之故,虛僞成弊,姑息爲計。君德闕遺,未有匡救之言,朝政得失,亦無刺擧之論,甚至於咫尺前席,專事贊頌,奬詡同類,要示德色,以售其固保明助之計。而殿下不惟不嚴賜斥責,以杜其漸,反示優假之意。由是而讜直之風息,職此而容悅之態成,含糊苟且,偸過目前,其視國事,殆無異於越人之秦瘠,似此擧措,國可以爲國乎?臣誠死罪,殿下之臨朝發歎,深以言路爲憂者,其出於眞箇誠字耶。果爾則如前日之以言獲罪,積久廢痼者,率皆或霈昭釋,或賜甄錄,以示扶植之意,然後庶幾士風自振,讜言竝進,筵臣之以此爲言者多矣。殿下一例牢拒,終不採納,至以在謫臣之置諸稟秩,特推修啓之道臣,朝家之懲治言者,若是其嚴,則開喙論事,非愚則妄,人情皆自愛其身,安得不懲羹而吹薤哉?且君上聽言之道,唯當觀其是非,以定從違,不容以一毫私意,參於其間,而竊覵殿下,凡於聽納之際,不察本事之是非,只觀其人如何,一從一違,或扶或抑,言出於疎逖。則言雖是,而厭斥之,言出於親倖,則言雖非,而優容之,此豈大聖公平臨下之道,而至於言事之人?或有觸犯時諱,不槪聖心,則雖譴罰之,竄逐之,或可也。而輒以讒人等敎,容易加之,夫讒者,密地浸潤,蜚語惎間之謂也。殿下何可以此等辭令,輕施於臺閣之臣,而摧薄凌蹙,不少顧藉,以駭四方之聽聞也哉?然則殿下之向來求言,不過以方講陸贄之書,故其言明白剴切,有所激感而然,而此心旋懈,還復舊樣,則顧何望來讜言而收實效乎?且夫紀綱者,有國之所以維持,而古人比諸人血脈,人無血脈則死,國無紀綱bb則b亡,所謂明義理別是非,辨忠邪核功罪,皆立紀綱之道也。未知殿下,以爲今日之紀綱,立乎,否乎?以言乎義理,則斁晦如舊,以言乎是非,則貿亂猶昔,忠邪之辨晳無望,功罪之綜核未聞,細究厥由,誰執其咎,若夫四臣事,前後諸臣之言,盡之矣。兩臣則雖已昭雪,而同事一體之人,尙在丹書,幽冤莫伸,罪在宗社,事關凶逆之類,生前死後,官秩自如,殿下於此等大關捩,處分之倒植如此,將何以勸當世而懲來後耶。至於十九日下敎,雖父子之親,勿許相傳,以此廷臣,莫有知之者,而一種痼於宿習,陷溺其心者,乃敢因此藉口,益肆跳踉,以至於李喆輔之疏出,而尤無忌憚矣。噫噫,痛矣。虎龍變書,何等凶慘,一鏡敎文,何等惡逆,而以此錄勳,以此設科,科勳致殊,其實一貫,而鏡、虎伏法,勳旣罷削,則科名之獨存,天下寧有是耶。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正指此也。乙巳之命削其榜,可謂處分之至嚴,而聖志不固,隨時見撓,初改以別科,後復其初名,末乃特書承宣之望單,深罪枳拔之政官,而此輩窺測聖意,一倍增氣。昔日之縮頸訟罪,今反爲語毫gg豪g氣健,自許其義理,或斥以逆名,肆然爲說,不少顧畏,若如渠言,則一鏡之官可復,虎龍之勳可存,而科名亦可無疵矣。渠亦殿下之一臣子,何敢若是無嚴於今日朝廷乎?且人方指議其科名,則渠以榜中之人,惟當引伏悚縮,以竢公議,而乃敢攘臂突出,公肆噴血,如許道理,未或前聞,此在渠爲薄物細故,顧何足深責?而所可惜者,殿下曲加假借,終不嚴辭洞斥,明示典憲,君綱由是而不尊,臣紀職此而益壞。臣竊爲聖朝痛心焉。顧臣此言,非有一分私意欺罔聖聰者也。祗爲其所關至大,不得不言,殿下若賜平心舒察,則可以俯燭臣言之爲公非爲私也。噫,環顧今日,一無可恃,天災無消弭之時,君德無將就之益,言路當開而不開,紀綱當立而不立,殿下旣當此時,又任其責矣。其可不大段奮發,透徹做得,振垂亡之勢,挽極否之運,而直爲此泄泄伈伈,拱手安坐,終莫之救耶?傳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伏願殿下,自今以往,超然遠悟,慨然大奮,立志如仲由之必勇,務誠如天道之不息,以積弊爲必可革,以古治爲必可復,毋爲姑息之論所撓奪,毋爲私吝之累所牽掣。滌濯其因循苟且之習,擺脫其虛僞粉飾之弊,謀慮之際,必主發揚振作之意,施措之間,必盡篤實簡樸之心,其敬天則嚴恪寅畏,必使政令擧措,孚感於天心也。其講學則體認踐履,必使義理是非,暸然於胸中也。言路則量恢轉環,戒在瞑眩,使讜議善論,日進於前也。綱紀則公以辨別,明以照臨,使黜陟賞罰,一出於正也。而以實心行實政,守之以敦確,持之以維久,則事無不各當其理,而治理自可成矣,能事自可畢矣。伏願殿下,深留意而毋忽,則國家幸甚,臣無任云云。無批還下。 ○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魚有龍,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事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近思錄》敎人篇,自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止豈少補之哉?宗城曰,修己而後可以及人,故敎人,爲前篇之次也。上曰,然。宗城曰,初板伊川說好矣。夫以閭巷匹士,稍有自期者,未嘗不以宇宙爲己任,矧惟處君師之位,握天地之欛,一物一事,無非其責也。此章,雖主言在下者,而通上下體念之,似好矣。上曰,好矣。宗城曰,簿佐令章,可玩味也。僚寀之間,必待積誠而能動,況人臣之進言於君上者,倘無誠意之懇至,則雖於聽諾之際,姑爲唯唯,而實無勉從之意矣。雖措之於事爲,何實效之有哉?以講筵言之,如臣之誠薄學短者,出入經幄,七年于今,而無一事啓發聖意,惟是聖學天縱,觸類逢源,狂瞽之言,無不體念,而一世之治,尙如此寥寥,是則臣不學不誠之罪,不勝愧恧矣。上曰,予之蔑學,豈講官之過耶。言之善否,雖在於臣下,而長短取捨,則在於上,何咎於進言者哉?宗城曰,此下章則論人器量矣。蓋量弘而後,無物不容,無物不包,量不能自大。在於識,識不能自明,在於學矣。聖人之量,河海如也。天地如也。小臣不敢測度,而朱子曰,泰山爲高矣,泰山頂上,已不屬泰山矣。量雖大而愈復大之,識雖明而猶復明之,則豈不美乎?上曰,然。上曰,鄧艾下蜀,謝安折屐,大醉者益恭,居高者益謙,四者有大小之別耶。宗城曰,鄧艾、謝安,俱是不學之人也。不學,何能有識,無識,量何可論?平日藏拙,臨急輒露,此輩實無可言,醉後恭遜,居高卑謙,此則可好,而其爲所動則一也。上曰,鄧、謝無優劣,而醉而恭,高而謙者,無彼此之別乎?宗城曰,鄧艾破蜀,而志氣驕溢,已與鍾會修郤,謝安則捷報方至,而圍棋不輟,先儒雖以矯情言之,鎭物之量,蓋有之矣。非鄧艾之可比,而至於醉者之益恭,高者之益謙,雖無差別,《書》曰,位不期驕,蓋位高者易驕,而苟能卑以自牧,慠慢不形,則此尤好矣。上曰,此乃《近思錄》之本義也。宗城曰,觀其文勢,又以放肆驕傲對言之,亦所以示初學切問近思之方也。上曰,人之器量,各有大小,養之爲貴,向者嶺伯所言忍字好,而無忍字尤好云者,其言好矣。鄧、謝及醉恭高謙者之量,亦各有淺深,若有甚麽警省,是便爲物所動也。若以動心爲慮,則又不能省悟,亦必無這箇動字而後,量爲至矣。宗城曰,聖學,儘精微矣。夫以酒與位所動爲言者,以天地之量論之也。警省之方則安可無也。警省之不已,而識到性成,則天地之量,可幾而及矣。上曰,然。宗城曰,此段韓持國之言好矣。時韓維,爲資政殿太學士,自責其不能居位求人,使人求己,而深歎其不能取士。夫以一學士,而猶恐用人之未盡,況乎處君上之位?其收拾人材,尤當如何?卽今才難之歎極矣。然天必生一世人,使了一世事,則草野蓬蓽之中,安知無辦世需時之才耶。雖有其人,每患不能盡知,設令知其才之可用,而自有色目以來,知之而不薦矣,惜之而不用矣。此唯在於聖明之鑑別而湔拔之,以陶鎔其一世耳。上曰,所陳好矣。當各別體念矣。宗城曰,此章則以人無遠慮,戒之矣。古人云,慮不在千里之遠,則禍在几席之間,以此觀之,今日之禍幾,豈云遠哉?疆域之憂,必至之勢也。已不可勝言,而連歲凶荒,民心漸訛,而天災時變,式月斯生,可憂可慮之端,不一而足矣。如有盡悴之臣,則固當恢長遠之圖,以救切近之禍,而九重乙丙之夜,亦當念念不忘,思而又慮,常若不測之禍,迫在朝夕者然矣。如臣不肖,素乏深慮遠算,雖或有念慮之切至,實無致用之長策矣。以在下者言則然矣。我殿下,握造化之權,操斡旋之機,而凡百事務,莫非殿下家事,必須隨事軫念,無或怠忽,而如或有掣肘之歎,尤加克己之工,以恢長遠之圖,以開永久之基,豈不美乎?此等處,所當猛省矣。上曰,各別留念矣。宗城曰,十七板,問御吏曰,正己而正物,此言好矣。居官而御吏者,猶以正己正物爲本務,況居上而御下者,捨此而何爲哉?此下段,乃敎人之章,而所言與《中庸》異矣。其曰,中也者,和也中節也。達道也云者,此合未發已發言之也。朱子曰,中字,一名而二義,此章所論中字,乃允執厥中之中也。小臣曾於講筵,以濂溪未發已發之說,仰達矣。此其本文也。上曰,然。宗城曰,化奸凶爲良善,慴仇敵爲一家云者,好矣。夫學者所以自新者,乃所以新民也。講正學距異端,以自祛其舊染之汚,則觀感所在,民皆作新,以之變化氣質,而無有不良善者矣。士之自期,猶尙如此,顧今奸凶之感化,仇敵之慴伏,惟在殿下之自新,惟願聖明留神焉。上曰,然矣,當體念矣。上曰,此章以下,皆敎人事也。宗城曰,然矣。此篇爲敎人之書,故末端則又以辨異端言之也。上曰,此亦如《聖學輯要》之節目有序耶。宗城曰,豈但然哉?先儒以爲,《近思錄》,門路甚正,非《心經》比也。小臣嘗惜此篇,必欲於經筵進講矣。今則幾已終篇矣。然畢講後,亦當於淸燕之間,常目警省矣。此下段,因論書札,而至擧顔、柳爲言矣。顔眞卿節義卓然,柳公權則亦嘗有筆諫,倘無是二者,而徒有筆翰,則孰以顔、柳稱之哉?小臣嘗於淸陰亭夜對時,略有陳戒矣。今已四年矣。聖聰何以記有之乎?上曰,其時陳戒之語,予豈忘之耶。宗城曰,此下章,有水利字,臣請因文義,以卽今事白之,安興之役,誠可悶也。臣叔父台佐,按西湖時,亦嘗往見,而聞其隨壅隨潰,事必不成,耗財病民之端,不一而足,臣之愚意則斯速命停,似好矣。上曰,向使李膺往見之,還白後,當有處分矣。然李譔之治水,尙不如鯀,鯀則逆水之性,宜其九載不績,而譔則當初所見誤矣。非其治水之失道也。宗城曰,鯀之失,只是不能順水之性而已。導山導水,鯀之功猶多,豈至如此之徒費財力,終無尺寸之效哉?魚有龍曰,臣亦於湖中人,聞其物議,事必不成云矣。上曰,古之人,亦多有欲爲之者,大臣亦多往見矣。宗城曰,此下段,又以不能興於詩,爲道不明之本,其言大矣。殿下聖學已高,而尙不入於《詩經》,此爲慨然矣。古經之文,孰非可好,而至於《詩》,則感發興起,有倍於他經,似不可不及時進講矣。第卽今玉堂一空,自古雖有一員進講之規,臣則決不敢奉承矣。聞北評事任珽,亦方入來云矣。上曰,上來已久乎?宗城曰,聞以母病,入來屬耳。明日則牌招政官,期於備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臣於玉堂事,深有慨然者矣。許多官員,一倂撕捱,臣子道理,豈容如此,以後錄言之?金尙星公然撕捱,終不行公者,尤無義意,若自好之輩,毁冠裂冕,深入山谷則則已,旣是市井之臣,何爲不仕乎?小臣不敢開口,而以其材言之,則實合經幄,一自富平遞歸之後,自上亦以局外人看過,置而不論,俄者亦以用人之道,陳白矣。尙星政宜督出。且權爀之疏,本非指斥堂錄,只以科榜爲言,多所僇辱,則爲李喆輔者,儻欲永棄科名則已,若以科名自處,則焉有一科名,而但可用於御史之任,而不可用於他職耶?臣則以爲,李喆輔亦不可不督出矣。南泰良、申宅夏則果有所遭,似當欲一番辨白,而至於朴弼載之撕捱,本無一事可嫌,無端自劃,豈可或拿或推,適中其願耶?亦當親自主張,各別督出矣。多官旣無行公之員,小臣獨在番直,而事故有未可知,臣亦何能長保其無故入直耶?聖學何等重大,經筵何等緊急,而反以萬萬微事,必欲規免乃已,而若復仍而置之,一任其撕捱,則經筵何以貌樣乎?金若魯之引入,亦不可無勉出之擧矣。上曰,金若魯則初非起鬧之意,而似當有一再違牌矣。宗城曰,若魯出而後,此事當有結末,故惶悚敢達矣。上曰,金漢喆之疏,亦非起鬧,而近來廉隅太勝,愈健基gg兪健基g亦是過爲引嫌矣。宗城曰,健基事,觀其啓辭,措語頗緊矣。人之進退去就,如飢飽冷暖,雖不可强迫,而今若督出金若魯,則其引入諸人,從當出仕,而庶有貌樣矣。上曰,尹敬龍則補外,而李宗白,今在何官?宗城曰,時無見帶之職,而三遭人言,無怪其自劃也。上曰,又有陳情矣。宗城曰,沈聖希事,亦可怪也。上曰,無義而撕捱者,沈聖希、朴弼載兩人,爲尤耳。宗城曰,《近思錄》,餘篇無多,繼講當用何冊乎?上曰,李忠定公奏議,何以爲之?其已懸吐否?宗城曰,聞尙未懸吐云矣,小臣明日則以備邊司坐起出去,回還後,當急急懸吐以入矣。諸臣以次退出。 ==4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祥原郡守崔定,全州營將金彦慶。 ○李聖龍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魚有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賞試射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承源,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本職,旣已坐罷,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事變假注書南泰耆,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金吾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判義禁尹淳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魚有龍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方有重囚究問之事,而判書趙尙絅,連違召命,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不進,參議徐宗玉不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兵批,判書尹游,慕華館禁軍賞試射坐起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繕工監副正金相勛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平安道都事金徵慶呈狀內,旣被儒臣疏論,不可一刻帶職,竝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情勢,俱不可强迫,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政事,以宋徵啓爲副校理,任珽爲副修撰,鄭熙普爲掌令,趙明履、沈䥃爲正言,尹心衡爲旌善郡守,成範錫爲兵曹正郞,金兌和爲直講,宋秀賢爲奉常判官,李龜禎爲奉常主簿,元景濂爲寧陵參奉,奉常副奉事魏昌祖單付。 ○兵批政事,副護軍安相徽,副司果金漢喆,副司正南泰耆。 ○魚有龍,以義禁bb府b言啓曰,以京畿、全羅、平安三道監司狀啓及黃海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坡州牧使金道洽,旌義縣監宋遇聖,祥原前郡守李墷,德川前郡守李時佐,安岳前縣監趙彦彬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道洽、李墷、朴時佐、趙彦彬,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宋遇聖,時在全羅道全州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時囚罪人鄭潤先,素有重病,久處冷地,兼得傷寒,尙未取汗,晝夜苦痛,食飮全廢,不省人事,漸至委頓,呼吸不通,氣息奄奄,實有難保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加刑啓目,以依允,判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第本府用刑,例有日次,不得逐日刑訊,而今此胤休,則與他罪囚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此則豈待日次,嚴訊取服。 ○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聖龍,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近思錄十三》篇,自濂溪先生曰仲由喜聞過,止所欲違一生如此,李聖龍讀自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止計得失哉。蔡慶承讀自明道先生曰堯與舜更無優劣,止武侯庶幾禮樂。金聖鎔讀自文仲子本是一隱君子,止人不可及也。李德重讀自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窓前草不除,止欲學聖人。宗城曰,人材成就而後,可以行道,故前篇以敎人言之,而將欲修身者,不可不闢異端,故此篇則又以闢異端言之。《聖學輯要》之次序,多出於此篇矣。初版所言仲由之喜聞過,所以爲百世之師,而古人亦以護疾忌醫,戒之。蓋人之有過,改之爲貴,而私貳之心,或間,則聞過而不喜,悟之而不改,故學問工夫,專以克己爲主。匹夫尙然,況人主?位則九五,威則雷霆,若無喜聞過之心,而導之使言,則言路塞矣。來諫之方,所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好矣。當別樣體念矣。宗城曰,此段方來字,聖人之存戒,至矣。凡人之智,不見將然,而怠忽之間,百邪乘之,則雖欲防之,無可及矣。方今聖人在上,臣豈敢面謾,而聲色遊佃之娛,則實未嘗有也。但恐心體之上,或不無驕侈之萌,故小臣每以陳戒,前後臣僚,亦多進言,而顧今治道漸汚,釁孽層生者,此已然之兆,將然之禍也。唯當及是時以防之,而若夫時過之後,則工夫又當百倍矣。惟願體念而精察焉。上曰,當各別體念矣。宗城曰,第四板文,可取戒也。夫以大舜之聖,惟畏巧言令色。蓋其犯顔直言,喜之甚難,好言善色,悅之甚易。古所謂於其所好,而知其所惡者,自非中人之所可能也。今日臣子,孰不欲逆探殿下之好惡愛憎,以迎殿下之心哉?儻於是時,一有偏係而或失其恢弘廣大之體,則巧令乘間以入矣。此等處,尤宜各別存戒也。上曰,予之偏處,豈不自知,所戒好矣。予當留意焉。宗城曰,料事爲明,機心必生二句,文義最奇矣。臣表出以白之,聖明,氣質純粹矣,明睿出天矣。臣之此言,似乎過慮,而倘有一分機心,存乎中,則大爲心體之病根,而事事受害矣,所當存戒也。上曰,然。宗城曰,前者引對時,以心有忿懥之端,則不能放下爲敎矣。今則何如?上曰,卽今亦豈能不然乎?實欲克去而不能也。宗城曰,大小上下之人,此皆爲病痛,而人君而有是病,則所害尤大矣。旣知其病根,則一切刊落,何如?上曰,所言好矣。宗城曰,此章則以辨異端爲言,而辨異端之說,《聖學輯要》,已陳之,今別無可陳者,而下章亦然。大抵《近思錄》一書,乃四子之門路,而與《論》、《孟》相對擧,不宜草草開講而止,常目在之,似好矣。上曰,當依爲之矣。宗城曰,李忠定奏,今日當懸吐,來日移懸於御覽冊子,考準而後,可以進講,恐有不及之慮矣。爲先以初卷一半,懸吐以入之意,敢稟。上曰,自止,當如陸宣公奏議張數乎?宗城曰,此冊字甚細,一卷之張數且多,與陸宣公奏議有異矣。上曰,今日政事,或慮其不能爲矣。今聞已開政矣。宗城曰,昨日有下問事矣。卽聞尹敬龍,方受由上來云矣,而政官以補外之故,不敢備擬。上曰,經幄不備,補外玉堂,同爲備望,可也。{{*|出榻前下敎}}傳于李聖龍曰,前知義禁鄭亨益,同義禁趙翼、李春躋,竝敍用。{{*|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魚有龍{{*|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恭惠王后,忌辰齋戒。 ○申時,日暈。夜一更二更月暈,月入時,月色赤。 ○魚有龍啓曰,明日常參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李德壽呈辭受由,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副提調臣李聖龍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詣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等賞試射事,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本院啓曰,人主之於臺官,必優容而激勸之,寬假而扶植之,不以其言之不槪,而輕加斥絶者,非所以愛其人也。乃所以重其職也。臣等伏見聖上處分申晩、洪啓bb裕b事,竊有所憂慨者。申晩之疏,不過出於無隱之義,而無批還下,仍命特遞,其時詣臺之臺官,啓請還收,亦不過臺例而已。則顧何有大段激惱之事?而批旨與備忘中辭令太過,有欠優容之德,威罰隨加,顯示斥絶之意,彼二臣者之一時譴罷,固不足說,而在聖上待臺官恢言路之道,果何如耶?顧今朝著之上,媕娿成習,以言爲諱。縱聖上容而寬之,導以使言,猶懼其難革其弊,況摧折之斥罰之,無少假借,則其流之害,漸益至於言路杜而國受病矣。以殿下之明聖,何不念及於斯耶?臣等忝居近密,不容終默,敢以草草之語,略效匡救之忱。伏願聖明,特加三思,亟收前旨,以光聖德焉。答曰,飭礪之時,洞諭之下,此等循習,略之爲可,申晩之護黨是也。君父下敎,不是,匡救可也,君父下敎明白,申晩之護黨無疑。今者所請,豈特曰文具?此亦營護。頃以吳瑗事,聞下敎者,尙在喉院,而猶且若此,其剛腸者難矣。未見剛者,聖人豈欺也哉? ○傳于魚有龍曰,噫,國之爲國者,專在於三綱,而今則幾將至於無君之域。君不能君,其能爲國?吁嗟,靑丘爲時輩所弄,而其將不振,憲臣批旨已諭。此後若此者,決不貸不敬之律,其令諸臣,先讀漢法,無犯重憲。 ○事變假注書南泰耆改差,代金尙魯以首望受點。 ○李承源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尙魯,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金希魯,除拜多日,尙不出肅。詞訟劇務,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違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魚有龍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今正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司諫李著所啓內,於義宮宮差,作弊於高城鍮店寺gg楡岾寺g,矯誣恐動之言,罔有紀極,至有筵臣陳達之擧,雖未詳其言之果如何,而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雖有自秋曹移文本道推捉之命,終涉歇後,請令捕廳,發遣將校,拿致嚴訊處斷事,依啓而捧傳旨矣。發送左右廳軍官於高城縣,多般跟尋,則已爲逃躱,莫適所向,故自京譏捕之意,嚴飭,分付矣。罪人韓世愈,今已捉得,移送秋曹,嚴訊處斷,何如?傳曰,令秋曹各別訊問。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罪人,雖因特敎,或有不待日次加刑之時,而旣無一日再次之例,至於拘忌日,則亦不得開坐刑訊矣。今此胤休究覈之端,與他罪囚有異,而旣不得一日,連爲加刑,且自明日至再明日,以國忌齋戒及正日,將不得用刑,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齋後擧行。 ○魚有龍,以兵曹言啓曰,訓鍊都監炮手金元億,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第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疾病危苦,旣無冒當藩任之路,蹤地迫隘,又無復按嶺民之勢,纔上辭本,略暴情悃。而未蒙矜許,促令往欽,臣誠惶隕悶蹙,不知所出。臣於本職,曾已勉副於前,則今此更叨,宜無固辭之意,而當其年紀未耄,精力尙强之時,猶不能剸理煩劇,仰副聖朝委寄之重,到今年迫七袠。病且癃痼,筋力之衰敗,精神之凋耗,非復昔日之比。夫豈有驅馳原隰,酬應事務,以圖毫分報效之望乎?譬如駑馬力盡,顚仆槽櫪,惟有郊坰豐草,或可以少保餘齒,今若委輸重負,驅策暮途,則其踣斃道路,摧折車軸,可立而待,必無幸矣。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人莫不爲臣而代愍,則慈覆之天,獨未見諒,日月之明,猶有遺燭者,何哉?七十州重寄,誠非小可之地,而朝家之擧措,如是剌謬,國事之僨誤,寧不澟然,況其嶺儒之詆誣一款,固非臣之曲嫌小忌,實有關於國家之利害,尤不可以薄物細故,視之也,明矣。事雖旣往,一道之餘怒未已,時當漸艱,臣心之隱憂益深,鎭服安撫之效,非所可論,而怪駭危怕之擧,更難保其必無,以向日武弼事觀之,其他可推而知也。及其辱國敗事之後,雖擢臣之髮,尙何補之有哉?且以臣之私義言之,前後所被人言之罔極,莫非嶺人之所構捏,追思至今,尙有餘悸,決不當諉以年久,抗顔復莅,壞一己之廉隅,益衆口噂沓也。傷桃者,宜戒於李,懲羹者,必吹其薤,此古人推類切至之言。臣若徒恃寵靈,反昧忌避,則是不幾於傷桃而不戒於桃,懲羹而復啜其羹乎?臣雖至愚,不忍爲此也。伏乞聖慈,特垂睿諒,察臣區區血懇,亶出於爲公,將臣所授職名,亟行鐫遞,使藩職無曠,愚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旣已承批之後,其所撕捱者,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往赴。 ○執義崔命相疏曰,伏以,臣謝臺端,八載之後,今以言官,復登前席者至三,略陳數三草草之啓,輒皆蒙允,臣誠惶感,有以仰殿下虛受之量矣。卽者伏見批旨,獻納申晩昨遞今罷,正言洪啓裕先遞後罷,豈意聖明之朝,有此非常之擧耶?噫,晩之疏意,非渠一人之獨見,是乃輿論之所共,而人皆以言爲戒,寂寥無聞,以至多年。今晩不顧一身之利害,悉陳憂愛之衷悃,言切gg言辭g剴切,有足觀者,殿下不惟不賜開納,乃反嚴敎而斥遞,啓裕之卽請還收,實憂我殿下待臺閣之甚薄,憫言路之杜絶,則殿下宜恢轉環之美,以示優容之意,而不少假借,又復激惱,始遞者轉而爲罷,請寢者終至特罷。一日之間,言事兩臺,相繼顚沛,聽聞俱駭,氣象愁沮,何殿下過中之擧,一至於此也?啓裕之釋褐未久,有懷卽陳,人多許之,而今殿下,疑以黨論,斥以無嚴,臣誠不勝慨然之至,以其所論中申致謹事言之,評事遞歸之路,重刑賊徵㺚馬之所執捉者,人莫不异之,及至戊申,其馬二匹,見捉於賊陣之中,則致謹當日之所爲,顧如何哉?而聖批中,有曰關係不重爲敎,館職改差之請,反歸之於黨習,臣竊爲殿下惜之。殿下每於臺臣論事之際,或慮其紛鬧,如晩之直陳無隱,啓裕之能存臺體者,一倂譴罷,欲絶其繼起之論,以爲其鎭定之策,而此則大有不然者。夫聽言之道,必須明義理定是非,然後人心咸服,朝論自定,而顧此兩諫臣之所論,一採輿誦,少無挾雜,則其言誠有可嘉,而若是其摧折,臣恐從今以往,讜直之言,無復陳於殿下之前也。臣宜卽詣臺,急請收還,而宿病猝劇,欲起還仆,愚衷所激,不容泯默,玆上短疏,仰瀆宸嚴。伏願殿下,亟收獻納申晩,正言洪啓裕特罷之命,以恢言路,以光聖德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可疑者,爲今北面於予者,爲其黨非其君,明義理正君臣之敎,反爲角勝,此臣節乎,此敬君父乎?嚴亂逆之敎,義理乎?患失之輩,義理乎?今日靑丘,可謂有黨無君之國矣。漢之大不敬,獨論於白衣之權以鎭,而獨不論於護黨非君之無臣節者乎?日昨爾之所達之律,可謂預備于此者矣。旣知其律,身何犯之,良可駭也。 ==4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蔡慶承{{*|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恭惠王后忌辰。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李德壽未肅拜,再度呈辭留院,執義崔命相呈辭,掌令趙侹,持平金尙重未肅拜,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禁軍別將禁軍賞試射時,標下軍入格人等賞格分給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金聖應,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魚有龍曰,召對爲之。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罪囚多滯,議讞久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禁推玉堂,放送傳旨已下,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公奏議首奏初板序文,自嗚呼天之愛人可謂深矣。上曰,李忠定文,開刊於何時乎?宗城曰,自中原出來,未知開刊於何時也。上曰,唐本亦有之乎?宗城曰,有之云,而臣則未之見也。上曰,此書以目錄數,晝講之乎?宗城曰,《靖康傳信錄》,先賜下覽,則有可以下燭者,故先入之。以目錄觀之,第十卷以下,不當講之矣。今日自止內,有表二首,故付傍籤以入矣。上曰,表則不緊乎?宗城曰,似或不緊,故付籤以進,以待睿裁矣。宗城繼講,止惟陛下裁察焉。仍曰,此下有表二首,何以爲乎?上曰,勿講。承宣讀之,李承源讀,自十二月二十日宣敎郞,止無任戰越兢惶之至。上曰,寔字,讀以實字是乎?宗城曰,宋以御諱,改實爲寔,寔字,讀以實也。上下文寔字,皆同也。上曰,注書讀之。宗城曰,小臣欲仰達,而姑未稟定,故不敢矣。至於盡卷而講,則非設講本意,亦非誠實邊也。上曰,初日則日已昏,未及開講,昨日則必欲爲之矣。予命奇,猝遇怪事,不能遣懷,纔下備忘,日已曉矣。且念急遽處之,則必有過擧,故,故爲緩緩,而思慮之際,自爾全然失睡矣。今日,始講日也。欲爲盡卷,而所陳如是。然則玉堂,講此章以終之,此後一從自止,爲之,可也。宗城復讀,自臣伏覩陛下以金國,止竢死之至取進止。宗城曰,此序文,乃朱子所作,其文順而立論且好。一篇之內,反覆致意者,專在於李綱,而深歎其天生如此人,而時君不能用,以致禍亂,千載之下,猶足掩卷云者,其意誠懇切矣。至於若使只用其言,猶可以恢復云者,尤爲切實矣。此豈但以高宗觀也。勢方危亂,而儻有扶亡救顚之策,則固當納用之不暇,今日,乃初講日,而序文,卽開卷第一義也。對此足以想見其人,殿下宜以李綱,作今日之臣而看過也。上曰,所白好矣。所謂不勝氣數之力云者,其語義,何如?宗城曰,帝王高下,家國存亡,莫不有命而然。劉先主、諸葛武侯不死,則漢必不亡,故論氣數者,每每云然。而聖賢立言,則未嘗及於氣數二字。氣數之說,便是衰世之歎,而周宣之後,更無如周宣之能盡己分者,故中興之功,未有聞焉。若專以興衰,諉之於氣數,則是舍人事也。氣數人事,如寒煖裘褐,虐雪饕風,重裘可以禦之,盛暑蒸炎,布褐可以免矣。況天心眷仁,本無顚覆之意者乎?以今日言之,立國三百年,世道、人心,已漸汚下,殆無可爲之勢,而苟能十分著意,必以挽回世道爲念,則氣數之否塞,猶可以斡旋之矣。上曰,氣數誠有之矣。春而後有冬,朝而後有暮,而以春言冬,則非不衰矣,然生成之功則同矣。以朝言暮,則非不衰矣,然不息之道則一也。斷不可以氣數衰盛,捨人事而論之也。如邵康節所論十二會者,雖不可詳言,而儻以十二會論之,則今之世,可謂暮矣。然人事得失,未嘗不參錯者,果如儒臣矣。雖昭烈崩於白帝,臥龍死於祈山gg祁山g,而儻使後主,能繼昭烈,姜維能繼臥龍,則興漢之功,豈不能終成乎?但人力奪造化者,乃後世不得已之說,而朱子此論,近之矣。儻使朱子,當三代之盛時,則亦必無是論矣。宗城曰,下段下敎,尤是發擇精微,斯爲美矣。上曰,漢以後爲晉,晉而後爲唐,而世道漸降,運會之說,似不虛矣。宗城曰,序文所謂此時積衰極否,非聖人十分力救,不可挽回云者,其意好矣。以我國國祚言之,如成廟、世宗朝,則人心、世道,猶可恃,而今至於此,此猶下瀨之舟,冉冉難止,必有大奮發大振作,然後反否回泰之功,庶有望矣。日昨大誥之初,聖意藹然,政令間數三節目,亦足以鼓舞振動,一邦臣庶,孰不拭目,而曾未幾何?此心或怠,了無一善政,有可以緝續播聞者。臣之愚意則竊恐此後,雖復有大誥,人必不信,且以求言而進言者,間被黜罰,而未聞有轉環之美,臣之前者所陳徵得忿戾字者,蓋爲此也。今日臣子之出入於筵席者,自聞聖敎以後,信如四時,堅如金石,而其中亦不無吾君不能者矣。然風霆竟日,則人不畏懼,人主威怒,亦不可太遽。臣當於文義後仰達,而第伏念若此因循,奄過日月,則臣恐三百年祖宗基業,永終於殿下之世矣。豈不痛哉?殿下之秉心,必如大誥之初,而挽回一念,常自奮勵,如或有沮戲之者,一刀割斷,不少饒貸,光明此心,常如懸燭,則人皆仰之,孰敢有干其間者哉?今日諸臣,雖無可委任者,而苟能善揀,則亦未必無其人矣。臣亦知我殿下,實有挽世之念,而尙未盡挽世之道,如此而治,何能從欲乎?上曰,予志則非不如向日,而事有不然而然矣。宗城曰,以李綱時言,則豈有人材之可言耶?童、蔡之徒,根據于中,而今其言曰,天下之士,雲蒸霧集,以李綱之抗直,猶爲此委曲之辭,進言之規,蓋如是矣。上曰,與陸贄之話法,有異乎?宗城曰,陸贄之勤懇章奏,誠得其雍容,而觀李綱《靖康錄》一篇,亦可以象想gg像想g其雍容矣。李忠定,嘗仍水災上疏,其時位不過下僚,而所論說,皆切時之語。立於闕門之外,麾之不去,終以此被斥。其氣節力量,初非媕娿苟且之人,而猶以量時做事之計,婉轉如此,而尙不免南竄西謫,不能安於朝廷之上,而況於直犯童、蔡之鋒者乎?一時名士,相繼斥逐,而及夫城門之垂閉,始開言路,其亦晩矣。尙何及哉?此段非足以致念處,而觀此委曲婉轉之辭,人臣之進言,若是難矣。此等處,各別澄省焉。上曰,好矣。宗城曰,此端論士風,而其言切至,誠可謂竊中時病矣。人心之狃於私枉,莫此時爲甚。自廟堂以下,未有以國事擔當者,徒循虛僞,專尙表襮,以國初言之,何嘗如今日乎?《國朝寶鑑》,纔已進講,想殿下,亦有所領會,而人才作成之餘,名臣輩出,其規模坦然,表裏如一者,比迹於朝矣。今日之士,徒以利祿榮進爲心,若此輩,將安用之,此箚中所謂臨利害不奪者,已無其人,良可慨然也。此等處,亦宜另念也。上曰,然。宗城曰,此乃俄者所達因水災進戒之疏也。姑無他疑義可陳,而此時李忠定,以起居微官,因災陳疏,積水之災,乃汴京之地勢然也。初非可怪可愕之變,人皆恬然看過,而李綱,獨見其災異之應,必有夷狄兵戎之禍,而爲此疏也。時,道君皇帝,方以花石爲事,童、蔡與居,人莫敢爲言,而公獨抗言不諱,因陳便宜六事,而竟遭斥逐,及其放還,而亂已作矣。夫然後,始復進用,而器械諸具,三日而備,又未幾何?童、蔡輩擯之,在謫未還,而二宮北狩,高宗南渡之後,綱復拜相,七十餘日,而百務皆擧。若李忠定者,眞可謂間世之人材,而俄又見逐矣。夫以興衰撥亂之才,終未能展其所蘊。北遷南謫,齎志歿地,則後人之覽此篇者,宜其掩卷流涕,如序文之所云也。六板,又言生財裕國之道,而以節用爲本矣。當是山林川澤之利,專歸於御庫,日月封摏,又動以千萬計,則其富饒,何如?而天下有力之丁壯,皆選而廩給於京,財力之匱竭,職由此也。神宗,慨然有矯弊之志,而王安石,出而迎合,變亂舊章,終至於亡宋矣。且所謂花石。綱,唯陛下所命云者,此非阿縱之意,方請太子監國,故姑爲是婉轉也。上曰,是亦納約自牖之意也。宗城曰,此所陳五事中,信號令以尊國勢云者,其言約而盡矣。人主之發號施令,或不能中適,而時有妄動,則紀綱不立而民不信矣。以今日言之,百弊千瘼,不可殫擧,而大訓明誥,亦有所不行,此無他,紀綱不立故也。立紀綱有要焉,賞罰用捨,是已。有罪而當罰者,雖貴bb而b不饒,有功而可賞者,雖賤而不漏,至於用捨而亦然,然後紀綱乃立矣。苟或用捨顚倒,賞罰無當,則雖日施誅褒,不足以懲勸,而適足以啓群下之窺測矣。人或窺測,則賞罰不信,賞罰不信,則治道不成矣。今若必使擧朝臣僚,唯上意是順,則此乃亡國之主,聖明豈爲是哉?而若夫聖意所執,旣得十分是處,而或有爲私黨違慠者,則國有常法矣。向者臣在喉院時,竊欲陳之而未敢矣。今因文義,略及於此,而以良役言之,積弊之餘,雖欲變通,而節目、度數,旣不能講正,則尙何以爲之哉?上曰,然矣。宗城曰,十八板,言選將之道,而上文所言則乃擧其大綱也。此則以目前可救之事言也。我國家任將之法,與古有異。古者,選其材可將者,委用不疑,然bb後b終成百戰百勝之功矣。三百年養兵之餘,居笠轂者,孰不欲自效?而戊申出征之日,武臣之垂踵者多,儻於平日別加恩注,則豈至於此耶?靖康之世,虜馬渡江,然後始問誰可將者,而李綱,遂乃放還見用,夫養之不素,而顚倒思汝矣。如此而甚事可做,必於國家無事之時,培養將才,可也。上曰,少退。諸臣退待閤門外。 ○巳時末,復入侍。宗城曰,俄以選將事陳白,而未卒其辭矣,廟堂之臣諸省之長,必須斷自睿裁,預加恩注焉。百年綺紈之徒,猝委以安危之任,此何等事也?乙丙之間,宜存聽鼓之思也。上曰,然矣。此節,言兵制矣。宋時兵制,蓋選天下材力者,置之京輦,而廩給之,其名則禁軍也。又以郡邑之丁夫,雇立使喚,其名則廂軍,至於鄕軍,則如今措捕將之類,而團束用之,亦所謂土團,而本是統戶中民,故謂之保甲,番軍則上下分番之軍也。其徵發之際,各有次序矣。卽今事則臣當於文義後陳之矣。宗城又曰,此箚子,乃未上之書也。時,人心已去,而徽宗,且欲避往江、浙,故李綱,出萬死一生之計,發此太子監國之議,而適仍內禪之議決,故此箚不入矣。上曰,宋之天下,徽宗失之矣。此段所謂陛下釋重負享安逸於無窮云者,亦必以居君位者徽宗,故有是言也。宗城曰,誠如聖敎矣。上曰,非李綱,安能如此,此等處,上下當交勉矣。在上者因此,而想得李綱之心,在下者,當以李綱之心,爲心,可也。宗城曰,誠如聖敎矣。然但有李綱之心,而無李綱氣力,則何能辦此?當時徽宗不君,方欲棄宗廟社稷,而避兵於江、浙之間,且父子之間,臲卼不平,故李綱開導眷眷,而童貫、蔡攸,讒綱以專意於欽宗,則李綱此疏,正人鬼關頭,而其氣節可想矣。且非去邠之計,則雖李綱,亦不敢進此言耳。上曰,觀其文義,使徽宗圖生之意,隱然在此數字中矣。宗城曰,都監軍,古者,專是步兵,而其後移作禁軍,而騎兵漸多,故相臣金錫胄,又加精,所謂還作騎兵者,不能與於禁衛軍之選,而復屬於騎兵者也。當初禁衛軍之料,以七斗爲限矣。自中旬之規出,而加給五斗,經費之大縮,蓋以此也,禁衛、御營兩營,通計以十哨上番,十哨捧米,以其所捧米,接濟其上番軍,而不能支繼。故曾在肅廟朝,大加變通,特罷禁營三日,而故判書李寅燁,卽請復設,蓋其勢有不可罷者矣。養兵國竭,古來通患,而我國立法之初,已啓此弊矣。世以唐朝府兵之規,爲最善者,特以寓兵於農故也。唐制,蓋以丁壯爲兵,而劃給官田,其人物故,則卽以他丁充補,而移給其本田。當初設立之際,兵、農交修,製度周密矣。厥後法久漸弛,其物故者之家人,悶其本田之移給他人,各自託屬於鎭將,以求其自充自代,而仍授其田。畢竟民田,反爲其主將所有,而馴致藩鎭富强,莫之能制者此也。高麗兵制,大抵與唐制略同,而我朝則以保人代田以給。禁御軍則各給二保半,騎兵則一保半,此便是唐給田之意也。曾在都城創築之時,以各道步兵立役,而道遠不能來役者,納木以贖,所以以匹木,謂之步兵者,此也。夫發人之財,以與人,其失財者,豈不冤乎?給保捧布之法,已不勝其怨,而卽今軍門已多,未盡給保,且將盡一國之民,而分給各營保人,猶且不足。此必然之勢,如欲大變通大更張,則必也泝其源而沿革之,然後可爲,而此則難,將奈何也?上曰,一匹之議,亦足爲大更張,儒臣之意,何如?宗城曰,六七朝以來,旣不能斷然變通,而(而))不能者,以紀綱不立故也。卽今諸臣,皆以減下軍額爲言,而小臣則獨以爲減額則不可也。先王朝,暫爲裁減,而不數年,更加三之一,且丐乞流亡之徒,亦盡充丁,而纔以充補,俄又逃故,隣族侵徵之患,實由此也。臣之愚料,以爲雖減軍額,匪久又當復舊,而至於一匹之議,雖似爲實惠,亦不可以此,救良役侵徵矣。卽今事勢,實難變通,而所可變通者,不過各道各營不緊色目而已。分付道臣、守令,別樣申飭,又盡汰各營所屬,則或可爲一分之助,而必欲大更張,則臣恐收拾不得矣。若以不可更張,而又欲付之於無可奈何,則亦無事可爲矣。斯爲悶矣。上曰,此議亦已有年矣。每以爲戶布可以救之,而其後,聞李奉朝賀言而後,始覺吾見疎矣。一匹之役,則奉朝賀,亦欲行之矣。向者靈城所達,慧矣。大更張之道,必草衣草食,然後可議,而若以損益言之,則三代之際,各有沿革,一世之中,亦有損益,而但以予所聞見,古者,浮費少,實事豐矣,今則反之,實事薄,浮費豐矣。今雖欲行此之道,亦末如之何矣。紀綱已乖,何事可做?十九下敎之後,君臣之分義,森然矣。爲臣子者,何敢乃爾?且其中,似不當入者,亦入之矣。至於浮費一款,自上至下,皆知其無益,而尙且爲之,卽今則雖朝令夕禁,亦無奈何。儒臣所謂下瀨之舟,難挽難止者,政卽今姑息之諭,予則以爲,雖君臣上下,皆爲草衣草食,而一匹之役,不可爲矣。祖宗朝以來,非不欲救正,而尙至今不能矣。今若大加更張,有如開闢,則反恐宗社之愈促矣。且一匹之役,予若定行,而繼予者,以予心爲心,則猶或可支。儻不能繼此志,則必將加賦矣。如此之際,民怨當復如何?只當修明法典,而幸遇豐登,則如漢帝之減民租,可也,一匹之法,不可爲也。今番亦欲下敎,而未果矣。諸臣皆以不更張,悶之,而架漏牽補,猶可以□□而後爲之,其功反有倍於更張矣。宗城曰,若然則置之而已乎?聖意所存,則誠爲美矣。一匹之議,臣亦當爭,而但如貧家契活,雖不能遠計一年,而猶爲一月之計,然後一月可支,必爲一日之計,然後一日可支。夫豈有不爲自成之事耶?上曰,一家事,亦必夫妻和睦,相議排布,然後可爲。今日國事,誰能如妻之任家耶?宗城曰,上敎至當矣。苟不能得人,何以做事乎?上曰,雖得人,亦不能久任,奈何?宗城曰,此則在上意之委心聽政矣。君者,天也。握造化操進退,何不擇人而任官,用賢而勿貳也?上曰,尙亦難矣。予旣不能如古哲辟,卿等亦豈能如古名臣碩輔耶?卽今我國,規模然矣。宗城曰,臣亦不敢專攻上身,而以列朝史冊觀之,君上任用之道,豈無可法者哉?故相臣黃喜,其際遇,何如?而儻遇臺言,則太宗命罷之,又卽命卜相,任用之道,如是好矣。上曰,其亦有所難矣。今若以先朝待黃相之道,待大臣,則人必謂之薄矣。宗城曰,良法美制,非人莫行,而立紀綱用人材,皆在於殿下矣。草衣草食,非一朝可復,而仍復恬然無爲,則無可爲矣。雖一事節省,一物災減,猶可爲一分之效,目前因循,何時可了事乎?良役如前所陳,而儲蓄亦不可bb不b軫念矣。昨年慘凶之餘,人民死者,幾乎四之一,儻有舊儲,則顚連之慘,何至此酷耶?漢文之減租,蓋因國有蓄儲,而若其所以致紅腐之富者,則不過曰惜露臺之費,愼夫人衣不曳地而致之也。三百年制度,纖悉備具,今雖不可變更,而今日行一難事,明日擧一難事,然後衆瘼,庶可剗去矣。百年弊政,一朝爬擳,軋軋乎其難矣。而苟能參酌其輕重大小,而稍稍行之,以積其不息之功可矣。若其或作或輟,乍勤乍忽,則非所以示一世示後世之道也。天下萬事,實難如意,而今若默運於上,使凡百措爲,無不入於範圍之內,而如有違犯之者,爀然以雷霆之威臨之,則孰敢有干其政,梗其治者哉?上曰,予亦非欲爲是沓沓也。宗城曰,玉堂官員,擧皆違牌禁推,玉堂則臣一人入直,禁府則六員被囚,事極寒心矣。上曰,飭勵已行,禁推玉堂沈聖希、南泰良、宋徵啓、申宅夏、朴弼載、任珽,竝放送,仍卽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進□□□所餘無多,繼講冊子,何以爲之乎?上曰問議于領事,以定之,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歷朝名臣奏議,旣命經筵諸官抄選,而想不能盡抄矣。至於懸吐,又誰爲乎?上曰,舊吐亦或有之矣。宗城曰,此則使之懸吐以入,而□□時常目□□何冊而定奪乎?上曰,何書可乎?《貞觀政要》,何如?而欲刊印,則其工役,又幾何也。宗城曰,《貞觀政要》,亦不可不一講,而卷數不多,雖欲刊印,必不難矣。又有《歷代君鑑》、《歷代臣鑑》等書,俱爲緊切矣。名臣奏議抄選事,則姑徐之,何如?上曰,若此則雖過百年,必無了當之期,前□□李德壽,旣已入來,則臣□□選事專委而爲,可也。{{*|抄出擧行條件}}綱目,亦欲講之,而卷帙甚□□□,然後可訖矣。前者金在魯則請講《春秋左氏》,予則以《貞觀政要》□□矣。宗城曰,今日得見平安監司及按覈御史私書,則□□有究□數□□□上曰,何以爲之云耶?宗城曰,世丁,幸而承款,細洞事,雖不能究得,羅多乃洞事,幾已歸一,方欲待下敎入來云,使之催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16日== ○{{*|以上缺}}例拘忌,不爲刑訊,而臣曹旣是法司,不敢違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臣亦初不能詳考前例,今始煩稟,不勝惶恐待罪之意,竝此敢啓。傳曰,勿待罪。無故日卽爲擧行,而韓世愈,亦爲依下敎擧行。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未差代,前副校理兪最基,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朴弼載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提學臣李宗城,召對,繼講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冬,因大臣陳達,京中陞補學製當年條,當年不得設行,而踰年則其年條,置而勿設事定式矣。外方有年例公都會,而近年以來,亦多有不設於當年,而臨時合設處,殊甚不當。旣修古制,京、外課式,不可異同,外方公都會,亦如陞學例,逐年設行後,卽爲啓聞,而踰年則置而勿施之意,分付八道及兩都,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臣宗城,敬奉聖旨,召對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處,則領議政臣沈壽賢,以爲召對繼講冊子,筵臣有以《左傳》陳白云。《左傳》,事該而文華,固宜進講。而第念左氏之傳,卽是春秋之註釋。進講之際,旣不可捨經而講傳,若爲竝講,則以六經爲召對之用,亦涉未安。愚淺之見,則不如更定以綱目,或《資治通鑑》之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左傳》,旣是《春秋》編年之史,今日進講,實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右相議施行。 ○傳于李眞淳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承源曰,莊陵碑閣營建時,監蕫堂上竝大字篆文書寫官禮曹參議李聖龍,陰記楷字書寫官西平君橈,各熟馬一匹,監司魚有龍,半熟馬一匹賜給。製述官,無例勿論,本陵參奉李潝六品遷轉,禮曹佐郞李錫祿,差使員府使權始經,郡守申致謹,縣監李雨臣,各兒馬一匹賜給,領役部將本道敎鍊官安汝恒,邊將除授。監官軍官兪宗碩,上弦弓一張賜給。京外員役、工匠等,令該曹該道,米布分等題給。 ○司諫閔珽啓曰,臣於前月,幸蒙恩暇,往省丘墓,獲伸人子至情,感祝天恩,罔知所諭。由限有定,固不敢爲久淹之計,而第臣祖母篤老之年,近添寒疾,氣息奄奄之中,悶臣遄歸,執手挽行。臣私情煎迫,不忍離捨,不得不遲留十餘日。稍俟祖母病勢之乍間,黽勉登程,數昨來伏私次。而往返之際,由限奄過,私心惶悚,固已萬萬。況臣職忝臺地,尤宜謹守式例,無或違越,而乃敢身自犯科,內省恧縮,若無所容。揆以臺例,其不可抗顔苟冒於職次也,明矣。上來之後,宜卽自列,而行役之餘,賤疾添苦,末由入肅,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閔珽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洪尙賓疏曰,臣衰朽之極,神精消耗,夙夜之勞,筋力殆盡,有命輒膺,迄休未果。人言之來,臣亦自料,頃因筵奏,果速臺評,其所見凌,更無餘地,分甘廢棄,望絶宦途。水部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臣感激恩私,靡所容措。臣不必追提往事,與之較爭,而旣被無限羞辱,則亦豈無陳暴之語哉?向於掖隷之來訴,倉色之推問也。臣適以式暇,連日在家,仕進之後,始聞同僚之言,而知有此事矣。軍倉書員、庫直輩,藏置新造較正之斗,換用減入一升之斗,臺監鉅斷舊斗,治罪色丘,而色丘之不敢隱諱於政院,推問之時及政院之元無較檢斗量等事,已悉於僚疏。今不煩複,而數小掖隷,分料時,所減之數,殆至百餘斗,則許多軍卒之受食本倉者,將不下四千石,摠計其減縮之數,則其數當至幾許耶?掖隷放料,如是減給,則其他可知,其罪豈但鉅斗笞罰而止哉?其所關係,不輕而重,豈可以事關掖隷,置而不論乎?筵對之時,不可不陳達懲治之意,與同僚酬酢矣。適於八路句管堂上入侍,前刑曹判書李廷濟,以諸上司,政院發牌,囚禁有弊事,有所陳白。臣以近來紀綱解弛,朝令不行,政院若無發牌囚禁之事,無以號令百司之意,有所仰達。仍陳軍資監放料時,用大小斗之事,而由掖隷之來告而知之。故首陳掖隷之受料減縮,欲訂倉吏偸食之太多,有所發端,而言辭迂拙,陳白未了,因重臣之所達,旣承問備之罰,故未能畢陳其說,泯默而退。論其大體,實非瑣屑之語,而人言之不諒如是,臣實莫曉其所由也。孔子爲季氏史,料量平,《論語》末篇,歷敍帝王治道,而亦曰,謹權量。舜典亦惟曰,同律度量衡。此乃聖人之垂訓,而有國之所重也。該倉一朔偸剩之數,小不下數三百石,則通計一年,其數可知。奸吏偸食之數,如是夥然,則許多受食者之稱冤,其勢固也。臣之本意,不過如此,而謂之事涉掖隷,信口凌藉,臺臣雖爲臣代羞,而臣豈索言相加,以傷篤厚之風乎?臺臣所言,臣亦付之一笑,顧臣衰老之蹤,累叨匪據,前後受侮,非止一再,而至於頃日所被臺章,實是搢紳之羞恥,臣何可束帶抗顔,立於周行,以增其謬辱乎?恩命之下,決不可冒沒承膺,泯默累日,今始陳暴,臣尤死罪。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難冒之情勢,特許鐫削新除之職名。仍命勿復檢擬於政注,以謝臺言,以安賤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重疏曰,臣一入臺地,而一遭狼狽,再入臺地,而再遭狼狽,大憾小慍,群訾衆詆。日昨南泰良之疏出,而其凌藉無餘地矣。其疏有曰,操縱闔闢,臣竊駭痛。又曰,極意搆捏,抑獨何心,又曰,苟且引避,荒雜進言,自他人觀之,深可怜憫,而猶欲强預人事,剖判得失。又曰,前後處義,雖無足道,亦非如臺臣輩所知云。其勃勃狠怒之氣,直有耐忍不住底意。惜乎。臣若早知其如此,則何必自附於責備之好意,使砥礪言行,矜持太高之名流,過費暴怒,有不能自掩其氣象也哉?彼儒臣之出處語默,動適時宜,大臣則稱其言,玉堂則辨其謗,無怪乎高自標置。而視人如無,則如臣苟且引避,荒雜進言,爲世齮齕,飽人嘲罵者。其爲儒臣之所深憐,亦固何足怪,而所謂學士之處義作何狀,而非臺臣輩所可知耶?然而下聖賢一等,則容有可議。儒臣雖自處以第一地位,亦豈至於使人議不敢到,而譽之則躍如而喜,毁之則悻然而怒?欲令一世臺閣,毋敢雌黃於自家處義,臣恐儒臣所謂諱不得妄人二字,其亦自道也歟?彼雖怒臣議己,蹈藉太甚。然臣之區區本意,非出於一毫求過之計,則此何至於過自駭痛,滅死不能忘,而聲氣太露,殆不免街巷反詈之習。臣未知一生兢兢,惟恐名行之或虧者,亦如是乎?臣竊笑之。至於李晉吉供辭中許多悖說,有不足道,臣疏中猥瑣二字,在渠亦幸,而乃反粧撰謊說,快肆口氣,此等蠢騃之徒,必欲甘心於言者而後已。今日爲臺閣者,其亦困矣。臣雖疲劣,又豈可與之呶呶較辨哉?第臣之所自媿其言議巽軟,志氣消縮,大而不能爲搏擊之論,則小而不得不爲規警之請,而此猶衆怒如火,群憾如蝟。再陳蕘說,俱遭無限醜辱,一亦懲羹,何待三折肱而知戒也。從今以往,無非臣斂迹守口之日,則臺地去就,非所可論。且臣情勢之外,又有私義之萬萬難安者。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雖無兩司應避之法,實有一時竝據之嫌,以此以彼,尤何敢冒沒出膺?伏乞聖慈,亟賜鐫罷,仍命刊臣朝籍,退守本分,以謝衆怒,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方自處之不暇,固不當贅及他說,而事在目前,略此附陳焉。噫,今日之大義理,如星揭日昭,彝衷之所同得,輿儓之所共知。聖上之隱忍不發,始發於十九日者,卽所以立萬世君臣之綱,嚴萬世君臣之分,則惟彼牽連拘掣,未忍割斷,以此爲去就大關者,臣分都虧,人理都晦,陷溺迷昧,其亦可哀。如一種自好之士,孰肯塗足於此等處,而申晩之屢入三司,一例退縮,平日持論,不甚乖激者,忽地顯訟,不自知愧,毋亦舊習闖發,忍耐不得而然耶?抑或大勢潮驅,未能自脫而然歟?天下義理,本非兩項看者,而一則信君父之敎,以逆爲逆,而乃反目之以藉口跳踉。一則角君父之敎,以逆爲忠,而乃敢筆之以誰執厥咎,黨議所驅,大防不嚴,君綱民彝,將至於壞盡無餘,則此聖人所以還給其疏,特遞其職,欲使營護之謬習,稍自懲戢,而諫啓憲疏,相繼迭出,有若兵家之前茅後殿,首尾相應,喙喙不已,世道人心之晦溺,一何至此也。噫,鎭定浮議,惟在於洞諭是非,裁抑黨習,不係於用罰輕重,處分已下之後,在下者又何必喋喋有言。而臣之所駭惋者,殿下之不偏不倚,無適無莫,以大公至正之見,洞揭一箇源頭,至誠開曉,可透金石,而依舊膠纏,猶不能喚醒一分,其亦時運所關,莫之爲而然耶?大處如此,小處不足論,佼者如此,甚者不足言。而雖以李喆輔事言之,其所積被齮齕者,特不過諱惡榜名,而初旣錮塞之。末又僇辱之,則當之者一遭痛辨,事理固然,而又從而搆罪狼藉,使不得開口自嫌,抑何意義?近來外面爻象,漸覺不佳,彈擊紛紜,專以惹鬧爲能事。如洪啓裕之猝附時議,欲效新功者,議論風生,制作別般規模,自甘於擺脫本色,反責他人之變幻。此已可羞,而其論兩玉堂者,亦出於排軋之意。兪健基之引嫌徑出,所以自伸廉隅也。相議承命,亦所以嚴畏分義也。而一駁再駁,有若關係至重者然,申致謹之當初出宰,元非譴補,則循例檢擬,政格當然,而登諸白簡,次第擊去,一則使行公之玉堂,必欲撕捱,一則使佐銓之兩臣,混被餘波,排布旣巧,風色可怕。朝廷本自無事,而每爲此等人所壞了,臣竊痛之。至如趙侹之疏,尤極駭然,含憾李顯望之請勿檢擬,詬罵顯望之不足,至擧其亡兄而辱之,此不過蓄怒議已,快心逞憤之計。噫,堂堂聖朝,禮紀昭森,而恚其子弟,移辱父兄者,便同街巷悖厲之習,有足以貽羞簪紳,當此敦尙風化之日,豈可置之於耳目之列乎?臣謂趙侹,則宜命削罷,亦勿檢擬於臺選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事,其所處分,惟在於上,不必相若此也。痛懲往事,孰是孰非,惟恐其護之後他,自曰無愆而非人,予則皆曰非公,十九下敎之後,自有百代之公眼,何必自是?何必非他?予雖暗,閱歷此等之世,此等世態,洞然于中,不顧正君君臣臣之義,猶售舊習者,三尺在予,何待勸也?趙侹事,李顯望之尹大英被斥後,勿復檢擬之請,有若爲大英斥侹。此等事習,心常非之,而被斥者辨白,其無不可,而辱人其兄,亦係風化,罷職不敍,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初批趙侹事以下,豈特非侹,顯望所召,侵人致辱,反致辱者。雖宰百里者,猶不爲,況莅國者乎爲敎,因副提學李宗城筵達,還入改下}} ○左承旨李聖龍疏曰,臣誠死罪死罪。臣之待罪近密,凡幾時日,而顧無一言一議之足以裨聖德而效職責者。今乃一進短啓,重惱聖心,降旨誨責,旣嚴且切,臣一讀九頓,霣惶震惕,實不知此身之何所措也。夫一二臺官之斥罷,驟論之,則胡大事,而惟其言責所在,優容爲美,一或有處分之失其平者,則其爲君德累,自不細也。居出納之地,任惟允之責者,於是而無一言,則是亦負其職大矣。臣雖愚迷懦庸,亦豈白首殘年,區區爲一私黨者?而平素所見得,亶不在斯。故前後叨是職,固伈伈泄泄,只一箇尸素之甚者,而若其目下事,少涉過擧者,則輒不敢不言,蓋皆職分之不可已故耳。再昨一啓,亦固不可已之事,則文具營護等聖敎,大非臣始意所及,至若下端責勉之敎,蓋聖意專在臣身耳。臣於此,慄然而惶,赧然而恧,益不知所出。顧臣無狀,屢塵邇列,從容前席,親承懇惻之敎者,顧不知吳瑗事而已。臣誠萬萬不肖,固不足以奉承上意,稱塞聖旨,而若其感特達之知,竭僬僥之力,冀幸得以少酬萬一者,蓋未嘗一日忘于心也。夫如是,而乃反文具,以事吾君,營護而阿其好,則是其人何等心腸,此臣所以憫日月之遺照,悼本心之莫暴,手擎批旨,腸回淚眯,歷累日而不敢自定者。噫,臣衰頹病痼,精力已消,又無尺才寸能可裨明時,而顧乃低回近綴,將仆不去者,只爲淪肌殊渥,隕首難報,到底殫竭,期以顚斃,其心亦自苦矣。而循顧其行,百無可觀,卽不過圈套中一巽軟者,則聖敎中剛之一字,臣尤愧死。雖然,上下交勉,三代美事,則臣是何人,得此於君父,謹當沒身佩服,盡心加勉。而第臣氣質,本自凡庸,終恐孤負我聖上之敎耳。臣旣重犯辜戾,獨逭譴罰,其兢懍不安,却不如厚被嚴誅,逬伏私次,惟處分是俟,徊徨數日,亦不敢遽入文字,而義在必遞,久而虛帶,又添私心之大惶蹙者,玆敢畢瀝肝血,仰伸呼籲。伏乞聖慈,俯諒臣迫隘危苦之情,亟命鐫削臣職秩,仍命重勘臣罪犯,俾得安賤分而肅朝綱焉,臣不勝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承旨魚有龍疏曰,臣昨伏承本院啓辭之批,辭旨極嚴,誨責備至,不啻若慈父之詔迷兒。臣奉讀未半,惶駭震懍,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處分之旣嚴,聖意之所存,臣雖愚昧,寧不仰知?而誠以杜絶言路,關係非細。矧今以言爲諱之時,尤宜優容臺閣,以光聖德,故果於兩臺臣之一時譴罷也。職忝近密,不容泯默,略以憂愛之忱,竊附匡救之義,仰冀聖明之恢言路重臺閣而已。非有一毫私意於其間,而言未槪心,辭不達意,反以臣等之啓,謂出於黨論,責之以循習,疑之以營護,有若臣事君不誠,阿其所好者然。臣誠一倍慙懼,莫知所以自措也。臣遲暮之年,重入近密之地,區區自矢於心者,惟以出納惟允爲期,而上不能納吾君於無過,下無以暴臣心之靡他。孤負職責,死有餘罪。臣何敢以獨逭譴罰,自以爲幸,而靦然仍冒於職次乎?適値僚員不齊,黽勉在直,今始退伏私次,露章自列,臣罪至此,尤萬萬矣。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斥臣職,以爲人臣護黨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應敎沈聖希疏曰,臣不肖無狀,誠孝淺薄,亡母權葬,今已屢歲,未得永窆之地,尙稽緬禮,慟纏心髓,如窮人之含恤,躬率地師,頃往畿內百餘里地,出入傍近,登陟山脊,殆近十數日,素患寒疝痰眩等症,一時兼劇,淹頓旅次,人鬼莫分。此際新除有命,馹召遠降,不敢久滯。且爲療治,擔曳還歸,未及陳籲,天牌遽臨,情病所迫,自犯違逋,竟速置對,屢日圓扉,恭俟誅譴,供辭未徹,恩宥旋下,惶隕感激,靡所容措。臣於見職,一切力辭,積罪靡悔,誠以情地臲卼,出於迫不得已也。當初李度遠之違牌,只緣堂箚之故,而經年罪罰之餘,其衷情,尙未得一番陳暴。臣以其時同事之人,罪同倖免,公議嗤點,至今未已,自省愆尤,尙有餘愧。然則李度遠未復舊踐,情實莫白之前,無非臣引義歛退之日。今若迫於嚴畏,放倒廉隅,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則是不識人間有羞恥事。人將唾罵,不食其餘矣。臣雖淟涊,士夫大防,不忍自臣身壞了。此豈臣無端違逋,甘自陷於慢蹇之誅哉?至若近日諸僚之撕捱一款,其難冒之義,臣亦宜無異同,而此則在臣,猶屬第二件事,不復煩陳,其情可謂迫矣,其勢可謂隘矣。顧此難進之嫌,必辭之義,通朝之所共知,聖明亦或垂察,而伏聞日昨筵中,長僚以臣撕捱,謂之無義,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臣竊訝惑焉。凡人冷暖飢飽,當之者自知,今長僚何以知他人情勢有無,而率爾陳白,乃如是耶?昔年臣患染疾,三次退熱,方在昏昏垂絶之中,而長僚以高著網巾,與人酬酌等語,陳達督迫。其時大臣,繼陳病重之狀,得免於罪譴矣。今長僚之復用前套,驅人於迫隘之地,實非臣意慮之所到也。區區咫尺之守,旣無變動之勢。且於目下,有情理之悶急者。臣之老父,自五六日前,毒瘇發於指端,多般治療,少有消減之勢矣。昨於直中,調將失宜,又被爪毒,毒氣復肆,一宵之間,蔓及肘腋,浮高紅暈,痛勢絞急。左臂全不運用,症形比初倍劇,替直歸家,叫苦煩悶,雜試針焫,姑無少減。臣方煎迫罔措,左右扶護,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今於恩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使螻蟻之微,得伸廉隅,俾便救護。仍治臣前後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救護焉。 ○校理南泰良疏曰,臣荐違嚴命於館直,徑出之後,虛縻職名於諸僚倂罷之餘,情實未暴,罪戾日積,而尙不以一疏哀鳴者,實以必遞之義甚明。而當去之情難言,泯默坐違,惟待聖鑑之俯諒矣。今又貰出幽圄,復辱恩召,臣誠惶悶抑鬱,不知所以自措也。噫,向日兩重臣奏疏,在臣爲千萬不敢當之說,其羞愧恧縮,殆無面目之可顯,而所以不敢終辭,隨例一出者,苟欲避自重難進之嫌,而仍以爲泯然無迹之地耳。乃者僚疏一出,則臣之處地,固已萬萬不安,而猶不爲必去之計矣。及夫別薦之說,猝發於儒臣之疏,經學之目,重騰於憲司之啓,增加事端,例遭玩侮,而匹夫之志,仍以介然,決知其不可復入於金華之省矣。重念臣不學無狀,最居人下,而蒙被聖恩,致身經幄,懇辭踰年,黽勉冒出者,其意亦在於密邇筵席。仰望淸光,而薄命不幸,動輒顚躓,在直通爲六日,登筵僅成三次,而每每徑出,自速罪戾,臣心惶竦,已不可勝言。而今又風波猝起,節拍層生,空疎之才,旣無裨補之望,褊隘之性,不堪指目之多。自分此生,終爲辜恩慢命之人,此臣之所爲內自悼懼者也。且臣重得寒疾,一旬不汗,頭痛嘔血,縷息垂絶,積羸之餘,不能與病爲敵,駸駸困篤,死期已迫。雖非目前情勢,實無可出之理,玆於天牌之下,力疾治疏,詣闕投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哀臣所遭之非常,憫臣處此之至難,亟削臣所帶館職。仍命有司,永勿檢擬於淸塗,使臣得以少延殘喘,優遊自靖,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千萬大願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申宅夏疏曰,臣之今日蹤地,可謂萬分危蹙矣。自臣疏論金有慶一事,群憾蝟起,左右交謫,至于今斷斷不已。臣於此時,雖欲忘廉沒恥,靦然冒進,其可得乎?荐違嚴召,屢速置對,罪極逋慢,鈇鉞是甘,而聖度天大,曲加恩宥,圓扉纔脫,召牌復臨,臣誠驚惶震惕,益無所措。臣之許多難冒之義,今不可更提,而第於銓長之疏,終有所不容含默者,敢此略陳焉。戊申以來,鞫獄無停,北面殿下之庭者,其爲腐心憤痛,孰有後於彼有慶,而曾未聞以義理晦倫綱斁等語,指議於聖明之世,以濟其怨恚之私,如有慶之爲,則此皆不嚴於懲討而然歟?今重臣,急於分疏有慶,直斷有慶疏以元不交涉於十九日下敎。噫,此何言也。頃年有慶之肆然投疏,以其有十九日也。殿下之惡其角勝,嚴賜處分者,以其有十九日也。向來臣之啓論與疏辨,亦以其有十九日也。然則有慶之爲有慶,徒以有十九日在耳。雖就其原疏觀之,起之以世道一變,承之以是非顚倒,而以義理倫綱之說,攙入於其間者,其語意歸宿,自有掩不得耳。此果可謂不交涉於十九日下敎否乎?況十九日下敎,卽所以明義理正倫綱,而有慶則反曰晦斁。故臣於前疏,下得二反字,以明斥其絶悖無嚴而已耳。是豈依俙彷彿於增傅有慶疏,而重臣不尋究臣疏語理之如何,勒謂之演出有慶疏所無語,臣恐其看得錯了,此何用多辨也?至如羞愧之在人在我,一經聖諭之洞析,自有公議之難誣,而今忽拖出題外之剩語,顯有侵挨底意思,無亦太失斟量歟?若夫蔭倅事,重臣欲是己見,又復煩複至此,而其所以硬援爲例,强稱治效者,抑未知必欲反臣言而然耶?然此細事耳。又何必說來說去,徒事辯論爲也,且近日館中,風波猝起,彈駁橫生,致使無故行公之諸僚,相繼遞罷,則如臣從前所自畫者,尤何敢突然冒出,以速擧世之嗤點,一身之顚沛也哉?揆以廉愧,死不敢承膺,玆敢隨牌來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懇,特垂矜憐,先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治臣前後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任珽疏曰,臣於月前,得聞老母病報於北幕數千里之外,急於歸護,受暇上來。今纔有日,而瓜前徑還,朝令有禁。臣之今行,雖出於情理之萬不獲已,論以違越之科,合被郵譴,私心悚蹙,恭竢勘正,不意館職除命,遽下此際,臣誠驚惶震越,罔知攸措。顧今夏日漸長,政宜開筵,而輒因講官不備,有命旋停,臣於此時,忝叨是任,一登前席,勉贊聖工,豈非臣之所願?且臣離違軒陛,倏已經年,區區犬馬之忱,積有所結,則卽日趨造,仰覲耿光,又豈非臣之所欲也?第臣向來所遭,實爲搢紳之極恥。今雖歲月稍久,固不欲輒復索言,重自辱焉,而廉隅大防,終不敢毁壞,金華一步,鐵壁在前,何可徒恃寵靈,趨承爲恭,以累聖朝四維之治乎?況近日風波,忽起於館直粗備之際,遂使無故行公之諸僚,相繼逬出,力費撕捱,則如臣之從前僇辱,自畫榮塗者,尤豈可揚揚冒進,苟然備數,以招一世之譏議也哉?逋慢之罪,誅殛猶輕,而聖度過加涵貸,置對甫經宿而旋霈,特宥召牌,又復踵臨,含畏義分,謹此隨詣禁扃之外,畢暴肝膈之懇。伏惟聖明天地父母,俯賜照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臣伏聞諫官駁臣狀請定州牧使黃應洙促送事,有重推之命,臣誠不勝震駭。臣到界初,聞道內六七守令,皆新除未赴任,其中定州,三年赤地,累朔曠官,民憂尤罔極,不得不竝論。而惟其有臺啓是以下,已停則促送,蒙允則擇代之語,煞費裁酌,頗致謹愼。且臣惟民事是急,不暇爲應洙恤廉隅,但謂臺啓若停,朝廷自應促遣,豈意今日,別生後段,而卒得輕臺閣損事體之目乎?屈指臣到任,纔一月,旣以申處洙事,自速嚴敎,今又遭柱後之彈,妄錯之咎若是立見,其可以久誤重任乎?懇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勘臣負犯,以重臺言,不勝幸甚。臣方戴罪請譴,而又論定州事,極知惶恐。第念玆邑,曾是雄饒,今實蕩殘。況於數月之內,三易官長,飢民無告,擧將顚壑,殆必邑廢民空而後已。伏願特推如傷之念,嚴飭銓曹,公選應洙之代,必得能堪整頓懷保之責者。卽日馳驛下送,以幸一邑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朝家無改差之事,則今者所請,亦率爾矣,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四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眞淳、李宗城,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宗城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二編,上淵聖皇帝實封言事奏狀,自右臣伏覩皇帝陛下,止論禦寇用兵箚子詳擇施行。上曰,承旨讀之,眞淳讀自辭免兵部侍郞奏狀右臣被受,止辭免知樞密院箚子不勝大願,讀未了。上曰,開前門。內侍承命而開,時日昏,不得辨吐故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乞議不可割三鎭箚子臣契勘昨任太常少卿日,止備禦八事以慰關陝兵民之心,讀畢。宗城曰,懸吐之際,兩冊皆准,而一處誤懸,極爲惶恐矣。欽宗一初之政,李綱首論奸臣誤國之罪,蓋國之治亂,不在於他,只係一時臣下之邪正,而小人之蠱君心,無所不至。若人君有意於開邊疆,則如童貫之流,發征遼、征夏之議,有意玩好之物,則如王黼、蔡攸之流,創花石奇巧之事,朱勔、李彦之流,莫不以迎合上意爲謀。高俅則發身於賭博之中,其害尤大矣。人君若有學識,則分別賢邪,而向無學識,則其不知人之害,有如是矣。終至亡國而後已,雖食小人之肉,何補於事哉?上曰,所達儘好,人君不知其人而用之者,或有之,而徽宗則知三人之爲小人而用之,尤可痛也。宗城曰,徽宗雖暗,或於夜氣淸明之時,豈無不可用小人之心?而但爲物欲所使,終不能割捨,而至於亡國,人心惟危之訓,豈非人君之所當體念者乎?上曰,當各別留意,徽宗,自爲端王時,已如此矣。眞淳曰,徽宗正當昇平之時,自以爲天下無事,故便至如此。徽宗之時,宋室已亡,而高宗中興矣。上曰,承旨以高宗,爲優於徽宗耶?一隅臨安,與秦檜、黃潛善輩,同誤國事,與徽宗,有何相異之事?泥馬渡江,艱辛立國,而終不思復父兄之讎,不可以南渡言之矣。眞淳曰,名雖中興,有何稱道之事乎?宗城曰,此奏末端,言災異之事矣。蓋無災則人心狃安,有災則人心自然警飭。人君以千乘之位,惟皇天作福作威,若無敬天之心,則何所畏乎?如以災異,謂之或中或不中,則敬畏之誠,亦解矣。明於天人之際者,愼微而察幾,則災無不中者。惟修德可以轉災爲福,當時使徽宗,見大水之災,驚動其心,一改前非,則災豈爲災乎?前者曾聞聖敎,以爲文簿筆札之間,有一天字,則必生敬心云。一心對越,固仰聖上敬天之心,而今日中外,可愕之變甚多,勿懈此心,思弭災轉危之道,則今日之災雖多,不足爲慮,此奏益加留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李綱此言,近於漢儒傅會,與陸贄之言,規模異矣。然祥桑、白雉,亦載古書,修德則災不足慮矣。適見一冊,丙子年間日日所謄,莫非災異,爲此者其意不輕,其於修德之事,豈可自忽於心乎?向者柳儼,亦言畏字,予常時畏字工夫,儘有之,或有太過之時矣。戊申年治逆時,有所言者,人君有何所好,而爲此凶謀云云矣。上有宗社之重,下有億兆之托,天難諶命靡常,民心去則天命去。天惟視民心之去就,而降災祥,可不畏歟?爲諸侯,則邦內皆可畏,爲天子,則天下皆可畏,顧安有不畏之時乎?宗城曰,聖敎可爲宗社臣民之福矣。無不敬無不畏,常時一念,苟無懈弛,則困頓之赤子,豈不扶持?赤子扶持,則天心豈不眷顧乎?行之惟艱,願益加聖念焉。上曰,勉戒切實矣。眞淳曰,玉音未能如前弘亮,無乃有感氣耶?上曰,常時春夏、夏秋之交,自然所著,不得適中。且近日風日,連爲不佳,故似感非感之氣,常有而不至大段矣。東風連吹,有旱漸,頗以爲悶矣。幸得甘雨,寢睡自安矣。眞淳曰,日氣寒暖不適,故閭閻間,感氣多輪行,願加愼攝。上曰,當依爲之。我國人心狃安,見雨則喜,以狀聞見之,皆言兩麥之好,而必百姓食之,然後爲喜,秋成後經費入庫,然後始爲登熟,不然則未可知矣。極備極無之災,由於一心操舍,而操舍極易,是可懼也。宗城曰,李綱於用兵箚中,眷眷於不忘道君皇帝付託之意,此時極危急,而以不忘付託爲言,則何代何君不可以此陳戒乎?殿下孝友之德,聞於邦內,諸臣固素欽仰,而一念兢惕,以負荷三百年丕基爲心,此帝王之大孝也。以副付託之意,此句語,請各別留心。上曰,所陳好矣。宗城曰,臣前往北道時,豈不以李綱之言,陳達乎?臣才雖不及李綱,而邊地於彼境,只隔一水,秋高馬肥,則事有難知。故前後往來西北邊後,以先事之備,縷縷仰達矣。改軍制事,金潝遞兵使後,無所成效矣。潝又爲此任,未知如何處置,而大抵擇人爲上,監司、守令,皆擇而用之。廟堂又不遙制,則邊事必有成效矣。丙子年西邊邑倅,各別擇送,而猶未免丙子之禍。況今時人才,視前時,尤爲渺然者乎?邦域之內,赤子猶化爲龍蛇,況百萬胡虜,近在邊上,今日亦安知無事耶?乙丙之中,毋弛邊疆之慮焉。苟有兵亂,邊上守令,毋或遞改,西北之事,委之一人,更不遙制其權而後,可無慮矣。擇人久任,爲守邊之良策也。上曰,所達甚好,當各別留意焉。眞淳曰,我國邊事,極爲慨然,僉萬戶無所持之卒,賊必如入無人之境,豈不寒心乎?如多得士卒鍊習之,峙積糧食,則可無憂,而不然則何以備意外之患乎?宗城曰,西北邊將,不成貌樣,所居不過數間屋,以樺皮覆之,土卒不過數家,糧食不過粟數斗,所見極爲寒心矣。上曰,邊守如趙東漸、李景淑,皆擇而送之,權儆,凡事太過而生事矣。宗城曰,將帥必有遠慮,可以爲將,宣廟朝,如西平、玉城,平時無聰敏之名,使令應對之才,則雖不足,而優於爲將。如臣先祖權慄,以羅州牧使,直拜全羅監司,三人在朝,或以爲不了了矣。而拔而用之,咸言其則哲之明矣。上曰,聰明才智發越之人,皆非將才矣。近來尹游、金取魯,西伯中最善爲者矣。宗城曰,尹游則深山窮谷,無不遍行,金取魯則拱手而坐,皆善爲治矣。上曰,治西之才,兩人皆有餘矣。宗城曰,第五箚辨謗事也。忠憤慷慨,其言明快,當時被謗之事了然,不容朝廷之狀,亦了然。纔爲樞密使五日,以南仲之言,竟未免竄謫,小人之可畏如此,千載之下,不勝慨然。上曰,然。眞淳曰,八事中,創置樓櫓之策,極善矣。臣見故相臣柳成龍文集中,有言倭亂時,有一邑稍高處,必聚石爲城,下山耕作,賊至則入城,終得全保。平難後倭人云,某邑處處有城,終不得攻,邑邑皆然,則何以直抵忠州乎云云,此極爲備禦之善策矣。上曰,全州城役,猶以爲不緊,若使卽今守令,皆爲城役,則以今紀綱,能爲之乎?宗城曰,世祖朝,遣大臣,巡行江邊而築城矣。上曰,今若爲此,則民心必大擾矣。宗城曰,臣竊有所懷,金尙重疏批中,以趙侹事下敎,有不然者敢達,以兩人所爲,歸之悖出。閭巷士夫自反之言,宜如此,被論者反詈,固非美事,而李顯望之所達,以侹之不文,爲請改正,則在侹之道,可辨則辨之而已。何至於追提顯望已歿之兄爲言乎?且李顯章,有何懲討之事,而爲此辱說?此弊如開,則世無有論人之事,而其害無窮矣。上曰,十九下敎之後,更提前事,極爲非矣。三尺在予,皎如日星,不爲扶抑於其間,以爲諸黨云云。予意有在。十九下敎後,如有不忘舊習之人,見君父,豈不羞乎?李顯望非矣。勿復檢擬,輕易爲言,銓曹豈不檢擬乎?今日請勿擬,明日擬望,紀綱由是不立矣。少有嫉惡之意,輒請勿擬,侹之爲人,丙午年爲兵郞時,予見之,雖未了了,而儒臣亦豈只見外面,而盡知其人乎?尹大英事,趙侹過矣。爲大英而斥趙侹,顯望亦非矣。予欲止此等之習,有所下敎矣。宗城曰,悖出悖入,聖敎豈不好哉?勿擬之請雖非,而爲人不似,則亦安得無此言乎?其人不合於是職,而銓曹檢擬,則宜責銓曹,其人可合於是職,而臺臣請勿檢擬,則宜責臺臣。何可全非勿擬之請乎?尙重之言,以辱及言者之父兄,爲一變怪,而有此疏陳矣。上曰,玉堂之言,不無所見,批旨入之,當思量處之矣。宗城曰,召對冊子問議,以草記仰達,而令相gg領相g則以左氏浮誇,不欲進講,右相則以爲好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宗城曰,《左傳》似勝於他書矣。上曰,《資治通鑑》,豈不好哉?而已有先儒之言,而漢丞相入寇之言,終涉如何矣。《左傳》與《胡傳》旣異,依右相議,施行,可也。宗城曰,卽爲分付芸閣,印出而一二卷爲先印出,次次印之,則可以連續進講矣。上曰,聞校書提調之言,則紙地已爲上下云矣。{{*|出榻敎}}宗城曰,校書館官員,只有一員,而殿講時,以書冊不備,方在拿處中,然則放送乎?上曰,放送。《左傳》爲幾卷乎?宗城曰,當爲二十卷矣。諸臣遂罷出。 ==4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直}}。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魚有龍{{*|病}}。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同副承旨金聖應{{*|式暇}}。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蔡慶承{{*|仕}}。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三更,月暈,廻木星。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李德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掌令一員未差,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持平金尙重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能麽兒堂上,能麽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魚有龍,辭疏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南泰良,修撰申宅夏,副修撰任珽,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連日違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許多罪囚議讞,不可一向稽滯,竝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此,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傳于李眞淳曰,秋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李承源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招之下,如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承源曰,雖崇品宗臣,禮葬事體不輕,則況公主乎?淑明公主禮葬時,都差使員,以縣監差定,非道臣陪行之意,其在事體,不可不飭勵。監司申昉推考。 ○以副校理宋徵啓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往者被斥,業已知矣。館職撕捱,亦涉太過,而若是違牌,無意膺命,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禁推。 ○備忘記,傳于李眞淳曰,今日紀綱,可謂寒心。館錄濟濟,多官彬彬。而莫重法講,玉堂不備,尙未爲之,事體道理,豈容若是?任珽特付館職,所重法講,則旣已承批,又爲飭勵,而無義撕捱,再違召命。今日法講,亦未能行焉,特付之意焉,在厭避玉堂之類?不可虛備,更差前職。今日內辭朝,未下敎之前,更不敢受由上來事,分付道臣、北兵使。名類去就,雖曰異他,朴弼載之頃者,旣謝其職,不肯省記。飭勵强直之後,終乃徑出,其虧事體則已大,而其後違牌,其亦幾數?此等虧紀綱墜分義之類,不可任其所爲。況頃者獨補外乎尹敬龍,于今猶羈縻乎朴弼載?王者處分,豈若是其斑?朴弼載山陰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尹審,遞付京職。 ○以刑曹罪人韓世瑜加刑公事,傳于李承源曰,以渠招觀之,矯誣誇矜之狀,無疑。而問目中,只稱矯誣王言,故泛稱曖昧,以戶判之聞於本郡者,聞目外添問,各別嚴訊事,分付秋曹。 ○又傳曰,刑曹韓世瑜公事已入,而裴胤休事,當爲主問之固宜,先爲入啓,而尙今不入,以何故耶?問該曹以啓。 ○李承源啓曰,裵胤休事,當爲主問,而韓世瑜公事已入,胤休公事不入,問于該曹以啓事,命下矣。問于刑曹,則以爲裵胤休,則平明開坐訊問後,啓目卽爲入啓依允判下,而本曹則旣是法司。故一日之內,不得連次刑訊,韓世瑜則裵胤休加刑啓目入啓後,仍爲刑訊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京畿監司申昉,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去不得事狀啓到院。而權{{!|𢢜|⿰忄業}}方在果川地,再疏承批,則事當進身京城,更爲陳疏,而奴名陳病,使該道狀聞,事甚未安。此狀啓還爲下送,何如?傳曰,依啓。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入城。 ○傳于李承源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幾許耶?問于各司抄啓。 ○李眞淳,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泰陵、康陵官員所報,則自昨冬六陵虎患之後,間或有村間往來之事,而陵內則姑無見形矣。自四五日前,大虎二三,入據於兩陵間,至有白晝橫行,人皆畏縮,不得巡山。依例發送砲手,以爲捕捉之地云。陵內虎患如此,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時囚罪人尹彙貞,舊患痰癖之症,處冷猝劇,胸脅牽痛,呼吸不通,頃刻之間,若將悶絶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保放罪人任爾元,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臣伏見副應敎沈聖希疏本,慍臣日昨筵奏,爲說至深,臣誠不勝瞿然也。夫人之去就,如飮冷水,飮者固自知之,而萬一當飮而不飮,不當飮而飮,則傍觀之商論節度,亦其勢也。臣之敢擧館僚之名於諸學士進退之間者,誠以禁直無伴,法講久停,稍遜高節,勉赴召命,不能無望於濟濟之群僚。此何怒之深也。僚寀之義,卽同昆弟,始而求聯床之好,終焉致鬩墻之言,此皆臣誠信不孚,有以召之,只宜自反,第其復用前套之云。一何待人之薄也?臣雖不肖,亦嘗奉敎於君子矣。粧成圈套,納人罪譴,竊所恥之。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豈必爾汝唾蹴而後,爲恥哉?其亦少講於修辭之訓也。臣昧分饕寵,冒叨經幄,失職尸位,日夕慙懼。今於恥辱之來,尤不宜更廁邇列,而猶且淟然gg淟涊g苟處,淹直封章,自知其益見笑於高人,而重得罪於公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卽許鐫遞,俾臣稍存廉愧,少遠恥辱,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趙尙絅疏曰,臣猝得寒疾,症形危惡,浹旬床簀,漸就殊域。加以宿患痰喘,乘虛復發,坐臥俱妨,醫藥罔效。太廟親享之日,荐違嚴召,竟未趨參於侍衛之列,惶竦之極,無地自容。何幸告單上徹,特解摠管之任,體下之恩,河海難量。刑部新除,宜卽祗肅,而不但臣之病情,一味沈篤,無望復起,抑臣情地,萬萬危臲,有不可一日仍冒者,玆不得不略此煩溷焉。臣於昨秋,忝叨本職,固海西殺獄之議奏,其時監司朴師洙之蹈藉醜辱,罔有紀極。至今思之,愧汗浹背。自玆以往,臣矢心謝迹於秋曹。其後見除也,以此積久撕捱,終至遞免,顧今處義,前後何異?夫士夫行身,廉恥爲重,人旣以非理惡言,容易加之,而晏然復入於其地,奏讞京外重獄,則其廉恥,何如?其處義,何如?臣雖疲劣,職忝六卿之列,彼罵詈而詬詆者,又異於年少位卑之人。其所爲辱,又是極汚至穢之言,則臣雖欲冒沒出脚,其於一世人之唾鄙,何哉?臣方待罪秋曹,請借曹隷事而喩之。今夫吏胥,賤漢也。其舞奸受賂,固非異事。而因其所幹刑獄文簿之不當於臣意,臣勃然訶責曰,彼犯罪者,是千金之子。故汝曲爲應死者,欲反獄案云爾,則其吏必縮頸掩耳而走,決不欲更當其事也,明矣。此非就廉隅上而言之,卽其事理然也。況奏御文字,較諸一時官長之嗔,其事體輕重,何如?而吏胥之必不欲爲者,臣豈忍爲之乎?堂堂聖朝,才彦林立,何患乎判刑部之無人。而乃以滓穢如臣者,苟然充差,必使之喪廉恥而强其所不忍爲者,何哉?無乃身處下流,受人汚辱,而戀祿遲回,淟涊不去而然耶?臣誠反顧慙恧,繼以慨然也。本曹方有重囚招覈之事,所關非細,而顧臣情勢病狀,萬無强起趨承之望,鎭日違召,惶隕罔措,誅罰之加,翹足以待。而自畫之志,有難變改,情窮勢迫,言未暇擇。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秋曹劇務,不宜久曠。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行禮曹判書尹淳疏曰,臣退屛自靖,已有年矣。分義一路,未敢擔却,每於事會之迫,不得不趨承,去來屑屑,作一無所據之人,而北咨一播,驚痛在心。又不免退伏郊近,欲自效於召役之間而已。至於束帶周行,便不屬己分,而適當聖躬,有事於太室,動駕隔宵,而天牌日三出,聖敎溫而厲,許解兼銜。特開進身之路,職是贊禮,恩亦難孤。苟非出天入地,無所逃辭,乃敢蒼黃叩謝,陪過殷事,伊後鎭日登筵,瞻近天光,畎畝軒陛之戀,庶可以歸死無憾,而省顧身心,自不覺其有泚于顙。今若因仍蹲據,自毁咫尺之守,數年苦心,其何以自明,而無義無恥,人將不食其餘矣。此義較然,不在多言。而不意金吾新除,又下於此際,此是何等緊劇,而埤遺於萬無可承之人也。況聞時囚多滯,圜土塡溢,勘法奏當,惟長官是須,此尤不宜一日虛曠,以貽公私之弊也決矣。瀝血之辭,動遭搪塞,召錄之降,日再違傲。臣分掃地,誅殛猶輕,而特推之下,又未承膺。臣誠悚懍惶蹙,求死無地,伏乞聖慈,俯諒匹夫之微尙,特許盡解本兼諸職。仍命攸司,重勘臣積逋嚴召之罪,以礪臣工,不勝千萬大願,臣無任叩心隕涕哀訴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莫重王府,何曠長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臣罪可勝誅哉?前後恩召繁煩,而徒抱咫尺之守,罔念義分之重。自歲之初,以迄于今,積有違傲,自速罪戾,搶頭牢犴,恭俟重擬者,首尾四朔,幾滿八旬矣。朝中長老,咸一口言,自有禁推,曾未有聞。國體由是大壞,威命因此益褻,其所關係,亦自不輕云。究厥致此,罔非臣之罪也。惟我聖上,上奉長樂,方隆錫類之治。凡朝臣之有父母之疾者,輒陳私懇,莫不蒙矜燭之恩。而若臣則家有八袠偏母,夙嬰奇疢,老益沈痼。且自前冬以來,種種病形,一倍添劇,跨春入夏,別症轉加,而最是篤耄元氣,難與病敵。床笫綿綴,朝夕奄奄。人子情理,實有不堪頃刻離捨,區區焦迫之私,或疏或供,瀝盡腔血,而職庳人微,辭拙誠薄,九重逾邈,一向牢囚,母病近又危綴,而無由自盡於醫藥扶救之節。誠恐一朝無幸,空抱沒身之痛,不免仰累聖明孝理之政,永念慙傷,此又臣之罪也。由前之言,則臣分已虧矣。由後之言,則子道都喪矣。非忠非孝,邦有常刑,卽此一案,終難寬貰,則鈇鉞嶺海,惟上所命耳。噫,臣雖不肖譾陋,亦一世祿遺裔,畢忠殫誠,生死向國,卽所自勉。而伏況瀛選高華,過蒙拔擢,恩召催督,欲備任使。小人之情,易致感激,君子之義,亦在酬報,則雖蹈赴湯火,亦不敢前却。而第臣於館職,終有不可冒進者。前夏最初疏中,略綽仰陳,伏想聖明,尙或記有之矣。斯義也,參前倚衡,終是難化。妄竊以爲,惟此苦情,實關士夫辭受之大節。厥或於此,而苟然放倒,則不徒自喪廉愧之巨防,實亦重傷風化之大端。若是者臣將無所藉乎?而事殿下者矣。自非然者,則臣誠何心,不畏君命,罔恤母病,而深深幽圄,如就樂地,頑然不知變哉?伏惟日月至明,無幽不燭,天地至仁,無物不遂,幋帶gg鞶帶g之褫,恐不待臣言之畢矣。抑臣又有目下必遞之義。臣雖未能以見識自居,而比日館中,別生新鬧,風瀾震憾,抨擊狼藉,無故登筵之諸僚,亦莫不擧懷嫌礙。相繼遞罷,則如臣之從前自畫,引分積逋者,去就一節,益無可論。且臣之忝叨庠職,亦已經年,而不能仰體我殿下作成之至意,少盡一日之責,則居常愧懼,若無所措。日昨伏見前修撰趙尙命之疏,則盛論學儒帖誦之魯莽,深罪學官之全不公選,入齋而乃曰,私逕大開,結之以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至有重推之請,而其言切至,卒蒙允可,使臣而果能循公蔑私,廣揀中外人士之志於經業者,以充齋額,而趲時程課,導揚育莪之美化,則人之爲言,夫豈至此哉?其在飭勵綜核之道,宜不但問備薄勘而止,此尤臣難安之一端。昨出圜墻,朝違天召,聖度涵貸,罰靳例罷,而一日再牌,迥出常格,惶隕震懍,來伏闕閽之下,略陳短疏,悉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慈,曲賜鑑諒,本兼兩任,一倂鐫罷,仍治臣慢,以嚴朝典,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箚曰,卽伏聞備忘下政院,有任珽、朴弼載補外,今日內發送之敎。此固出於勅勵之聖意。而第伏念卽今館僚不備,法講久停,目下無故可以行公者,惟此兩人在耳。弼載之許久撕捱,固爲過矣。當諸僚竝嫌之日,獨先出脚,亦宜其趑趄,珽則今日再召,若可以承命,處冷之餘,疝病猝劇,欲起而還仆云。苟究其情病,旣異於無端違傲。伏望聖明,俯垂諒察,反汗威命,仍責之前任館職,使卽就直,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法講久停,無故者少,此時補外,亦豈不諒?徒傷事體。不若處分,今者此命,蓋由於此,箚請若此,宜有參酌寢命,仍職,牌招入直。 ○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以次進伏。上曰,俄者朴弼載疏入矣。方欲問之,而召對冊子已入,故止之矣。其撕捱似無義矣。宗城曰,若是應不可當者,則雖法講事緊,臣亦豈敢爲言乎?卽今廉隅太勝,每以自高爲事,當之者欲爲撕捱,似無怪矣。上曰,玉堂若出,則今日晝講,必欲爲之。朴弼載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出而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蔡慶承出而傳命,卽復入侍。李宗城讀,自臣伏覩种師道、詹度等未訖。上曰,任珽家不遠耶?昨日牌去來,亦太遲緩,今日則更爲申飭,任珽之撕捱,亦太過矣。推考,更爲牌招之意,注書復出去,分付,可也。且刑曹開坐事,申飭矣。今日開坐與否,使政院問知,可也。慶承復趨出問之,則牌去來尙未還到矣。更爲催促,仍令院吏,急往秋曹,問其開坐與否,而仍卽趨入。上曰,任珽何此不出仕乎?宗城以年前重被人言,故撕捱云矣。上曰,一遭人言之後,若仍不行公,則誰有出仕者乎?宗城曰,今日講章文義,別無逐段可陳矣。上曰,文亦錯雜矣。宗城曰,司諫閔珽,以由限已過,引嫌而退,處置歸於本館矣。老於臺規,工於規避,故逾由限,徒自强避,請司諫閔珽遞差。上曰,今若遞職,適中其願,處置措語,深其體,依啓。宗城曰,觀此段文,李綱用告身數張,而言者以專權斥之。又以少退行期,謂之拒命,人臣事君,誠亦難矣。威權之在下,雖曰害于家凶于國,而旣已任之,則當信之,旣已信之,則當勿疑。而此心少變,讒人間之,則疑阻成,而功不可成矣。是故,爲人臣者,每以君心之變改爲慮。以李綱言之,召用纔七十日,中興之功,庶幾可成,此可謂明效大驗,而旋以讒言,逐之在外。又以少緩行期,疑其拒命,如此而豈不亡國乎?此等處政宜監戒也。上曰,如此而徽、欽,何免於北狩乎?宗城曰,知人亦難矣。有鑑識,然後人之賢否可知。而此時李綱被斥在外,而朝廷殆不成貌樣。起廢之後,多賴其力,一時凡百,稍有頭緖,於此可知其賢。而讒人猶復愬之,時君猶復疑之,良可慨惋。自古讒人之造譖也,必以威福下移等說,恐動君聽。如樂羊、諸葛,豈不賢矣?而左右有盈篋之謗,關、張有不悅之意。蓋君上之所信任者,則自然有權,若不委之以權,則不可以做事故耳。上曰,然。爲此者,直欲遠李綱於朝廷也。宗城曰,李綱方在左右,而群小之讒,君上之疑,猶尙如此。儻復遠出,則天下事又將罔涯,故李綱亦欲只解將任,以避言者,而其言如此矣。上曰,觀此文,賜予則便蕃,而欲逐之意,已在其中矣。講畢,諸臣以次退出。 ==4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呈辭}}。上假注書蔡慶承{{*|仕直}}崔龍賢{{*|病}}。事變假注書金尙魯{{*|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晝夕講。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執義、掌令一員未差,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金尙重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不得病狀,例也。同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已過,而當此僚員不齊之日,不爲仕進,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在被論中,不得開政云。判書金在魯,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仍卽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敎之下,陳疏承批,今日又不出肅。同義禁金相玉,特敎牌招之下,亦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察任。傳曰,旣已承批,撕捱太過,牌招察任。金相玉之違牌,尤無義意,從重推考,亦爲牌招。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如是撕捱,非但事體,極爲未安,議讞積滯,亦甚可慮。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連因政院請牌,有特敎,而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已涉過矣。其所自劃,亦涉過中。雖鎭日違牌,決無許解之理,徒使劇務久曠,王府多滯而已。分義道理,決不若此。判金吾從重推考,更卽牌招察任。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假注書崔龍賢以首望受點。 ○李承源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應命,詞訟重地,不可一向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撕捱,卽爲牌招察任。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今日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秋曹劇務,不可久曠,其所撕捱,亦無意義。而若是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趙尙絅,從重推考,明朝牌招察任。 ○李承源啓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幾許耶?問于各司抄啓事,命下矣。問于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被論,參議徐宗玉被論,右承旨李承源進。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答曰,允。 ○吏批政事,以徐命彬爲左承旨,鄭彦燮爲同副承旨,趙遠命爲大司憲,沈聖希爲執義,李著爲司諫,閔瑗爲掌令,尹汲爲副校理,鄭亨益爲右參贊,李德壽爲左尹,朴弼震爲繕工副正,申光宅爲礪山府使,元慶運爲三登縣令,金宗台爲平安都事,李錫祿爲兵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載厚爲保寧縣監。 ○兵批政事,副護軍徐命彬、鄭亨益、李德壽、趙明翼、梁得中、閔珽付,副司直柳鳳徵、李春躋、金尙奎,副司果閔禎、兪最基,副司正金尙魯付。 ○李承源啓曰,卽今院僚不齊,事多苟簡,承旨二員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啓曰,方山萬戶權世建呈狀內,年迫七十,素患風疾,而恩除之下,扶病肅謝,將欲歷辭赴任之際,落馬重傷,肢節違骨,以此病狀,決無復起作行之望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邊鎭不可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壯衛將權和經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近又添症,方在委頓中,實無供職之勢云。身病如此,則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泰陵、康陵,自四五日前,大虎二三,入據於兩陵間,至有白晝橫行,人皆畏縮,不得巡山。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率領,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應曰,因館職之不備,報恩縣監尹敬龍,更擬館職之命矣。今觀道臣狀聞,敬龍以補外之守令,當初受由上來,已涉駭然,尙不下去,亦極無謂若此。今之文官,京則厭避,外則不肯居官,若是偃蹇,特除外邑,投畀次律,猶且若此。若不嚴治,其弊將至於遠拒投畀而後已,尤極寒心。尹敬龍,明朝令該曹催促下送,仍寢備擬館職之命,今後則特除守令,切勿許由事,奉承傳施行。 ○又傳曰,報恩縣監尹敬龍,令吏曹催促下送後,卽爲草記事,分付。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十八日,學生南景容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忠贊衛金忠寶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金虎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朝者典獄署,以罪人裵胤休,病勢危重之意牒報,而罪人加刑命下之後,不可以一時報狀取信。臣儼赴衙開坐,罪人上曹,欲爲訊刑,則病勢果如該署牒報,閉目昏昏,亦不能言語。今若加刑,則將不無目前徑斃之慮,不得已今姑停刑,待病勢少差,訊問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各別救療事,分付。 ○又以刑曹言啓曰,因罪人韓世瑜加(加))刑公事,以渠招辭觀之,矯誣誇矜之狀無疑,而問目中,只稱矯誣王言。故泛稱曖昧,以戶判之聞於本郡者,問目中添問,各別嚴訊事,分付秋曹事,命下矣。當初戶曹判書宋寅明陳達擧行條件中,只有出入御前,矯誣王言等說,而此外則無他可問之端矣。此係啓下公事,則亦不可私相探問。今方移文戶曹,取來高城郡報狀,以狀中辭緣,添入問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府事鄭灝疏曰,伏以臣粵自昨年,癃癈忒甚,閱歷冬寒,疾病交劇,視聽俱爽,神識全昧,春盡夏屆,一味深閉,戶內物事,亦未分曉,特膈上一息,喘喘不絶耳。某忽因人微聞,臣之名姓,騰於向來鞫囚之口,臣於床簀奄奄中,震駭驚隕,求死不得。第遠外傳聞,無甚端的,未知所告者何人,所指者何事,則實有所不敢徑先露章自列者。而旋聞與臣,同其所遭之重臣,亦旣陳疏待命云。其不可諉以塗聽頑然自在也審矣。在臣之義,宜卽拚死就途,赴闕外胥命之不暇,而目今氣力摧殘,若將溘然。衽席之間,尙未轉動,作氣進發,其勢末由。不得(不))倩人代草,略具短疏,粗伸席藁之忱,而息偃在家,例付縣道,有若尋常引咎者然。臣罪至此,益無所逃,只恨在世支離,乃遭此罔測之變,尙何言哉。尙何言哉?惟是鞫事嚴祕,其間曲折,旣非在外賤臣所可詳知,則固不敢輒煩籲呼,陳暴冤痛,而至若不卽奔赴待命之罪,在所不赦。伏乞聖明,亟命攸司,將臣所帶職名,先加鐫削,而隨其事之輕重,而有所處分焉。臣無任震慄崩迫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者鞫囚疑亂之招,渠旣以誣自服,本非指卿。於卿有何不安之端?卿勿過辭,須體予意,安心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郵官佐幕差遣之,不如其意,張皇譏斥,臣竊瞿然,《大典續錄》,大同、延曙、金郊等察訪,雖有兼授西班職,驛路事直啓之文,而兼臺之說,臣所未聞。從前大同察訪,率多差本土人,至或有未經郞署者,而今番則以其有狀請,拔例另擇矣。道臣反以未通淸病之,殊是意外也。都事擬差之由,前疏旣已備陳,今何必更煩?第諸道都事之以通淸人差送,屢有朝令,而從前不能一遵者,蓋亦事勢然耳。近日臺望苟簡,或當多窠,毋以推移,若另擇於佐幕,而不擇於臺閣,則內外輕重倒置。若以衰病疵累,不檢於臺望者,苟然差送,則臣恐反不如新進儲望之人也。臣又伏見修撰申宅夏之疏,復提前事,斷斷不已。臣誠疲於應接,不欲多辨,而其所以備辭臚列,自是務勝者,終見其牽强捏合,求說不得也。臣方左右受嘖,實無抗顔赴政之勢,坐違召牌,尤增罪戾。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臣有懇迫情勢,敢此附陳焉。臣之父墳,在於忠原地。臣於戊申,自忠原遞歸之後,星霜今已六改,而己酉臣出按海藩,庚戌、辛亥,連在本兵,壬子受任賑事,且帶藥院,俱無暇隙。其冬呈單受暇,至發路文,而適値聖候有少愆,旋止。昨年必欲往省,而公故私慼,終未得間。冬春以來,引入祈免時,亦不得循例請暇,遷延至今矣。每當露濡霜降,怵惕悽愴之情,自有不能忍住者。且聞墳封圮缺,莎草枯傷,修葺之役,不可不躬親檢視,窺gg竊g欲趁節祀下去。儻蒙聖慈,俯賜哀憐,許臣旬日之暇,俾伸人子至情,則區區豈勝感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下款請由,目今在朝者乏人,卿勿過辭,從速行公,更竢日後往省焉。 ○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幸蒙恩暇,往省先墓,嬴博之葬,亦得躬視,情事獲伸,幽明含感。臣旣見縻重務,不敢久淹郊坰,昨始還次,而撼頓之餘,重被寒感,落席添添gg涔涔g,已難起動。且臣得接朝紙,以日前金吾啓請趙儐保放,臺啓峻發,至有重推之請。此係臣忝在金吾時事。咎責之來,豈勝悚蹙?蓋伊時趙儐實病危重之狀,未就拿前,已有所聞。及其就囚也,或傳儐病,累次窒塞,幾不能救,過一宿後,醫官以病重手本,而觀其症形,亦不無朝夕難保之慮。臣意將領之任,有異微官,病重之報,亦據實狀。且其罪名雖重,初非極罪,未覈實之前,或不免先死於囹圄,則亦恐非聖朝體恤之道。臣遂往復僚堂,終至啓稟。初非有私於儐,曲爲之地者。而自外面觀之,則一日在囚,且未納供,而遽有此保放之擧,見拂公議,誠亦難免。今於官師之規,豈敢費辭自解?然其聲罪旣嚴,臣亦不能自恕,則其不可以已離其職,而晏然也,明矣。雖微疾病,卽此踪地,亦不敢唐突入肅,輒敢陳章自列。伏乞聖明,亟遞臣本兼諸任,仍令攸司,重勘臣罪犯,以謝人言,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行公。 ○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蔡慶承,記註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慶原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以次進伏。李宗城進講,讀《樂記》初板,自凡音之起由人心,止誣上行詐而不可止也。上受讀訖。宗城曰,學必成於樂,故以《樂記》,繼於學記。蓋此一篇講論音樂之所由生,而兼言禮者,以禮樂不可相離故也。朴弼載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蓋以禮勝則離,樂勝則流,故二者必自相須矣。上曰,bb然b。宗城曰,初板所言音樂之出於心者,樂之始也。所謂比音於和者,乃樂之聲律度數也。所謂干戚羽旄,乃樂之器也。此兼本末而言之也。弼載曰,人心本自寂然,而隨遇而感,感而成聲,其寂然者靜也。至於感而成聲,則動也。其動也,亦有善惡之殊,而聲音隨之,善心感則其聲和,惡心感則其聲邪,此等處,人主所當監戒也。上曰,大體好矣。尹游曰,此所謂五聲有淸濁有條理相應云者,以音律變處言之也。上曰,十二律亦有隔八相生之理矣。宗城曰,初板則言樂之音,起於心,此以未制樂時言也。此言樂者,音之所由生者,此以制樂後言也。以人心感處而言,則曰七情,而七情之中,不言惡與慾者,蓋以惡者近於怒,慾則遍在於五情中故也。弼載曰,上番以初板兩節文義各異爲言,其言好矣。此乃分形而上形而下言之,而與易之寂感,《中庸》之未發已發同矣。所可着眼者,在於感之一字,不可泛然看過也。上曰,然矣。弼載曰,樂與喜,大義則同,而樂則大有寬緩之意,而其心長。喜則一時之私好,故其心短。二字之義,差有分別矣。游曰,講官所陳文義,政明白矣。人心所感善,則爲治世盛世之樂,所感不善,則爲衰世、亂世之樂,其心長短之諭,誠切實矣。上曰,然。宗城曰,上言人心感於音成於樂之妙,此言感於樂興於民之道,上文則通大小而言也。此則專指人君爲治之方而言也。弼載曰,此段言先王愼所以感,蓋以人主一心,萬化之根本,一念之善,和風慶雲,一念之差,疾風暴雨。若有善心感之,則氓淳俗厚,不善之心感之,則俗弊樂崩。愼所感三字,當體念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則以感於心者言之,此則禮樂刑政言之,樂之道至此大矣。弼載曰,此三節漸次深言,始言民之樂,而安爲治世,中言民之怨,而怒爲亂世,終言民之哀,而思爲亡國。治亂衰亡,皆係於樂,不可不戒也。宗城曰,小臣魯莽,凡於文義,不能明白敷陳,而下番所見精明,且於鍾律,頗能曉解,使之陳達,何如?弼載曰,副學於榻前,譏侮小臣矣。小臣本無知識,何所建白乎?上曰,旣已挾冊登筵,何必讓爲,當陳之。弼載曰,小臣實無知識,而上番誤白之耳。金聖應曰,上番旣以曉解仰達,自上又有何以讓爲之敎,下番玉堂朴弼載終始推諉,不卽敷陳,請推考。上曰,上番亦不自陳達,推之於下番,上下番竝推考。宗城曰,卽今則鄭齊斗,以曉解鍾律名矣。如小臣者,不敢强其所不知,讓於下番矣。旣荷問備,何敢復讓乎?蓋鍾律,以一黍積之,至於龠,至於合,仍以制其五聲六律八音。而黃鍾者屬宮,宮者君也。弼載曰,臣亦以註說陳之。黃鍾積黍量之,以爲制,而屬於陽。其數爲九九八十一,九九者,陽數也。八十者,陰數也。一者,復爲陽數也。陽以爲陰,陰而復陽,十二律及天地陰陽之度數,皆從此黃鍾中出矣。然此屬於數學,而程明道不事數學,蓋有大焉故也。窮格工夫,無處不在,而名物度數,非聖學之急務也。上曰然矣。然亦有不可不知者。《左傳》所謂鍾聲,不比左高者,此則以人君,行樂官之事,非可言者,而舜之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則音樂之所關,何如?且世祖朝朴淵以爲,若更磨一分,則必合律,磨之果然,此猶足見三代氣像矣。且以大禹言之,聲爲律,身爲度,律度豈可泛看耶?弼載曰,大禹之聲律身度,以其動靜語默,自然中規者言也。殿下若於本源上加工,理明學進,治成制定,以之興禮作樂,則世豈無朴淵者乎?游曰,小臣初以蔭仕,在樂院二十四朔,其時聲樂,頗有可觀矣。近來則祭享時登歌作樂,僅僅依樣,而殊可駭然矣。惟擧動時音樂,其聲緩而長,政治世之樂,而但與民樂十二章中,未有能學得其十餘章者矣。況於雅樂,有何可言乎?上曰,我國雅樂,與中原合耶?游曰,塤箎笙簧琴瑟之類,初皆質之中朝,而今則幾盡廢壞矣。至於瑟,但駕朱絃,以手拍之而已,殆不能成聲矣。上曰,行獻禮時聽之,果爲無形矣。若如此,則孔子之忘味,還可疑也。且以卽今言之,彼之音樂,豈可與孔子時比論乎?游曰,雅樂與政相通,音律不可不申飭也。宗城曰,此言宮亂則荒,聽其音以知民之哀樂。蓋言其聽民志,以驗其治亂之意也。弼載曰,此文命義精密矣。宮者,君也。人君驕則政事荒。商者,臣也。人臣壞其職,則其命傾。角亂則民憂,徵亂則事勤,羽亂則財竭。五聲所屬,人君不可不體念也。上曰,驕壞怨勤等五者,各有分屬,而商、角、徵、羽之亂,實皆有宮亂之致也。宗城曰,上敎得之矣。此篇文義,若必逐段陳之,則太支離矣,大抵莫危者,人心也。一牽於私慾,則便與私慾合,而此心隨而去,匹士尙然,人主尤可戒也。一念之間,安危否泰之幾係焉。所當警省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方今之世,禮壞樂崩,而但以刑政治之矣。小臣入侍經幄,亦已有年,常不以三代以下望殿下,而漢、唐以後,禮樂未有聞焉。且古人以爲,積德百年而後興云,則禮樂雖未復舊,刑政之用,儻得其中,則八隅蒼生,庶蒙其福。聞鼓鍾管籥之聲,而誰有疾首蹙頞者乎?上曰,然矣。弼載曰,禮樂、刑政,如天之四時。然而禮樂者,本也。刑政者,末也。以今言之,禮樂、刑政,無一可恃矣。臣在禁府時見之,則遐鄕武夫所坐,初不大段,而久致囚繫,或至四五朔,而不能自食,求乞於同囚諸人,以過朝夕,所見誠可矜也。宗城曰,判義禁尹淳之當初入來,蓋聞有辱國之事。自不能不來,而今聞又有所不安,而在禁府滯囚,已甚可憫。而至以使臣輩言之,非無辱國之罪,而上使旣以萬里行役勘免,則副使以下,畢竟勘罪,亦當不至於大何,滯獄至此,深可愍也。上曰,照律坐起,則次堂不能爲之耶?宗城曰,非首堂,則不能爲矣。游曰,判金吾之牌不進,各別申飭。上曰,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游曰,頃日筵中,道臣、帥臣論賞狀啓中,帶率軍官,則有自今勿施之敎矣。卽今本曹,亦多有未回啓者,而不可不一番更稟而擧行矣。其封啓日字,或在於令前,或在於令後,後事則所當勿施,而令前事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令前令後,詳細分揀,令後則勿施,可也。{{*|出擧行條件}}游曰,臣惶恐更有所達矣。頃者以駕後禁軍甲冑改備事,有所陳達,而仍請取用箕營錦段矣。箕營錦段,今才取來看審,則年久色渝,實不堪用。名曰,新製,非但不能鮮明改之,反不如不改矣。聞使行,例有錦段出來之事,而每下戶曹,發賣於商譯云。雖未知事體何如,而若於事體無妨,則其錦段,依商譯發賣例,下於兵曹,以爲甲冑之用,何如?上曰,其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今者所達好矣。雖不必求其鮮明,而以年久之物改之,亦無益。且軍兵之用,何必以買賣爲也?量其容入,取用於戶曹,可也。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尹游,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蔡慶承,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慶原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以次進伏。李宗城讀,自音者出於人心者也,止此大亂之道也。上受讀訖。宗城曰,上章言樂之生,而極其至此,則又以君子審樂之事言之也。弼載曰,此論五聲,亦是承上文也。樂與禮,爲兩項事,而其本則一理也。故知樂之道,則禮在其中,樂與禮盡得,然後爲君子也。宗城曰,此幾於禮之幾字,乃近字義,而註則以幾微之義釋之誤矣。此下文,則又承上文禮樂皆得之語,而剖析禮樂而言之也。弼載曰,大抵禮樂,是文明之物,而文明易流於華侈,故聖人以爲,禮,與其奢也,寧儉。儉者,質也。宗城曰,朱絃疏越,俄以可笑陳達,而實非悅耳之音也。然亦近於質矣。尹游曰,朱絃濁而遠,雖不足以悅耳,而中原人則必有彈之之法矣。此必我人不能學得,而其聲然矣。上曰,知經筵俄者亦有所達,而朱絃之緩濁,殆同陶令之無絃,只取其古意而已。本非取其聲音也。嘗觀工人之彈此也,但以手指擧絃,而捨之而已。游曰,蓋以熟絲爲絃,本取其濁而遲也。弼載曰,知經筵所達似誤矣。不淸則何能一唱而三歎乎?上曰,以註說觀之,歎字亦非難忽之意也。宗城曰,自上文人生而靜,始發靜字矣。殿下聖學高明,其於未發已發之分,想無淹滯,今不敢贅陳矣。至於聖人之所貴者精一,而此不言者,蓋此篇以論樂爲主故也。然以此觀之,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査滓,氣和、心和,聖和、人和,則自然可至於聲律自度之域矣。弼載曰,動靜二字,其理實具於《太極圖說》,此與《大易》之寂感,《中庸》之中和,相爲表裏,而操存工夫,則在其中矣。上曰,此下段,但言其感樂之弊也。弼載曰,此段所言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等字,所當體念也。上曰,然矣。宗城曰,人生而靜四字文義,臣於年前進講時,適當淸齋,有所陳達,而罷齋後,趙觀彬處分時,至稱臣言,而寬緩處之,臣至今惶感矣。臣願萬機之暇,必察未發前氣像,而涵育靜養,則夜氣愈淸,而可以復吾之天矣。臣學識淺薄,固不足以啓發,而以趙觀彬處分觀之,每事如此,則豈不美乎?其後數年之間,尙未能乾乾不已,工夫未嘗接續,則其何能發於事爲,而終有成效乎?旣當此章,故惶恐後陳矣。上曰,每欲爲之而不能矣。所達更切實,當着念矣。宗城曰,《樂記》中動靜說,朱子述之,而至今見存矣。臣於家庭有所聞,故惶恐敢達。臣祖父每以爲朱子斯文之功,觀於十三經註疏,可見矣。今以朱子說,參看於漢儒所註,則尤可見其莫大之功矣。上曰,然。宗城曰,經幄不備,法講久未開筵,小臣亦伴直無人矣。今日則一日之內,再設講筵,群下之喜悅,可勝言哉?兩玉堂補外之命,終以轉環之量,卽爲反汗,誠爲美矣。至於李匡德之甲山補外,初無罪名矣。閔亨洙之極邊圍籬,旣出於斟酌施行,則臣亦不敢謂之無名,而匡德則以陞擢之官,辭免太過,終至於絶塞捐斥,聖意所在,亦或以邊民爲慮,而爲此擧也。王者爲政,顧不大哉?而當初斥罰,本非大何,久置絶塞,誠可愍然。上曰,大臣頃有所陳,儒臣今又陳達,事體則然矣。而予亦實非惡匡德也。第邊上守令,數遞可憫,日昨兩玉堂補外時,亦以甲山爲意,欲換匡德而來矣。但念夫馬有弊,故止之耳。宗城曰,甲山遞官時,元無夫馬之弊矣。上曰,三、甲,本無夫馬上來之事耶?宗城曰,然矣。今伏聞聖敎,爲甲山民地,則至矣盡矣,而甲山且非如義州、東萊。今雖有恩命新除之官,不能於夏前下去矣。小臣熟知三、甲地勢,甲山乃天下之窮處。臣嘗於九月下去,而其時已有丈雪,政是難耐之地,殿下之爲邊民地,則誠爲至矣。而曾前出入於侍從之班者,亦豈可爲邊民,久置外地耶?上曰,六鎭則夫馬上來乎?宗城曰,鏡城以南,則夫馬來矣。然數遞守令,勿論其夫馬有無,些少弊端,亦何嘗無乎?諸臣還復位,以次退出。 ==4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在外}}。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沈聖希,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掌令閔瑗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承旨臣李承源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特敎牌招之下,終不應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執義沈聖希,掌令閔瑗,持平金漢喆,司諫李著,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沈聖希,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新除授左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批已下,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爲之。 ○事變假注書金尙魯出使,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 ○李承源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大司諫金始炯,正言趙明履,俱在外。執義沈聖希,掌令閔瑗,持平金漢喆,司諫李著,竝未肅拜。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吏曹言啓曰,報恩縣監尹敬龍,令吏曹催促下送後,卽爲草記事,命下矣。報恩縣監尹敬龍,數日前旣已下去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南兵使李義豐,連呈五狀,以病請遞,而以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至以卽今病狀危劇,實有死歸之慮爲辭。閫師遞易,固爲重難,而實病如此,亦難强令察任,南兵使李義豐,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向叨藩任,荐被刺劾,重罪輕勘,旋蒙恩敍,仰視聖春,俯訟愆尤。連歸gg遞歸g之日,終不敢躬納密符,祗肅軍銜,罪戾層積,日夕惶懍。不意銀臺新除,忽及於釁瑕之身,臣感激洪造,無地自容。噫,臣於所遭嘖言,非無其間委折之可言,而義在順受,戒存無辨。顧何敢自爲分疏之言,重犯不韙之罪?而姜世胤之歸葬,尹㝚之稟秩,或泛據已然之前例,而全未覺得。其鞫啓之方張,或只從徒配之減等,而不復致察其罪名之至重。一則出於無情,二則由於昏錯。遂使懲討之堤坊,緣臣壞弛,則玉署之請推,白簡之論罷,多見其相恕太過,尙可以自解於執法之論乎?且臣策名十年,僥踰至此,則資歷尙淺矣。莅邊四載,冗不見治,則實績亦蔑矣。人雖不言,臣亦自知。然其自知者,雖如此,而自他人言之者,若是臚列,則其可以我所自知者已審,而恬然自恕於心,而莫之恤乎?至若凶歲勞民之案,霜上加霜,惶駭之餘,不任悲痛。臣早失怙恃,祿不逮養,父母墳山,寄在境內。臣又宦遊東南,樵牧不禁,幾何而不至於陵谷變遷,塋域湮沒乎?臣適來按本道,國恩所曁,經紀短表,圖所以賁諸泉塗。而且考營中前例,則無甚動民,而易於輸運。故臣果迫於私情,遂循舊例,以此勘罪,臣固無辭。事役未訖,罷官中止,此亦臣之誠孝,未能感激於君父之致也。尙誰咎哉?噫,歷數朝紳,臣實最下,才具智識,百不猶人。特聖明不知臣之不肖,記識之眷,奬拔之渥,偏荷前後,臣亦感激恩私,矢心圖酬,而一行作吏,絲毫無報,乍出藩臬,謗議喧騰。論其負犯,誅戮亦輕,語其噂{{!|𠴲|⿰口沓}},聽聞駭怪,而曲蒙湔拂,置諸近密。顧此出納惟允之任,有非如臣庸陋,所可承當。召牌之下,謹此趨詣闕外,而以臣情勢,有難抗顔於淸切之地,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尤死罪,玆敢疾聲呼籲於仁鑑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鐫遞臣職,以謝人言,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必過嫌?頃者處分,亦不過事體,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閔瑗疏曰,伏以臣之情勢,本來危蹙,頃玷憲職,實難冒進,陳疏乞免。未獲恩遞,連尋長單,見阻喉司,適値動駕隔宵,兩司無一員陪扈。區區私義,有不暇顧,黽勉承牌,粗伸分義,連値鞫坐,冒沒進參矣。乃以避辭之不秘,致勤特敎,筵席語秘,雖不得其詳,臣之悚恧,久而益深。第其事實,有不可不仰暴者。伊日次對,兩司同會臺廳,只是一小軒,臣與獻納趙漢緯,坐席相接。且臣所引避,卽僚臺處置不可冒當事也。以此當避,人無不知。旣無可諱之規,故起草之際,自不得嚴秘。漢緯之謄書笏記,臣固未料,儒臣之以此請遞,亦未預度。若原其本,則實由於臣不能縝密之致,尋常體例間事,猶且疏漏,終莫能藏拙於睿明之下。其何能匡輔闕失,任淸朝耳目之責乎?幸賴聖度恢弘,遞免未幾,除名遽下。今因茶時,召牌儼臨,而臣屢玷言地,無一報效,觸事生疣,動輒得咎,其不可復冒於臺次也決矣。且於修撰申宅夏之疏,凌藉詬詆,不遺餘地。其口氣所觸,若將糜碎,誠可怕也。街市鬪鬨之習,臣不欲與較,而此又臣難冒之一端也。玆不得不隨詣闕下,拜章徑退。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靖私義,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身名至汚辱也,情地至危蹙也。而向來一出,膺命於積逋之餘者,只以鞫事當前,試役相仍,首尾四旬,殆無駐足之地,忘廉抗顔,有若無故之人,至今思之,愧汗浹背,其不可夤緣再誤也,明矣。而諫省除命,又下於蒙遞一朔之餘,不知聖明何取於滓穢之一賤臣,而屑越恩數,乃至於此也。顧臣難冒之義,非但本來情勢而已。前日試所,臺官之公然被誣於儒臣,卽一臺閣上羞恥事,其時三臺,皆以此違罷,而臣以一體之人,適會辭單已徹,獨至於順遞。事雖旣往,心迄不寧。而近日太廟大享時,三室執事査推之命,在臣亦爲惶蹙之端。臣於伊日,以第十室大祝,忝在於執籩之列,則現告未出之前,無非臣胥命之日。其敢曰,我無是事,而有所自安乎?然此等區區私義,亦未暇一二言也。而卽今情理,實有萬分煎迫者。臣之老父,今年七十有六,居常懍懍,而昨冬以來,重得腰脚之病,症類風痺,常在枕席,不能自運於床下一步地者,已浹月矣。頃於問郞之役,以此煩啓變通者,亦至屢次,則伏想聖慈,有以矜察其私情矣。又自數日前,本症之外,添得風寒之傷,症甚危篤,藥餌無效,糜飮亦廢。晝則昏昏委倒,若無所省覺,夜則喘喘咳逆,若不保頃刻。臣旣無他兄弟可以旁護者,獨自扶將,煎泣罔措,豈有毫髮餘念,暇及於仕宦事哉?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下,拜章卽歸。臣尤死罪。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至懇,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朝講已命,不可不備,須參法講,依請護焉。 ○戶曹參議魚有鳳疏曰,伏以臣,虛帶職名,今至四朔矣。瀝血哀籲,情甚切也。而未蒙鑑諒,陳病轉聞,勢益窮矣。而終靳矜許,自愧誠淺,無以感格天聽。惶悶抑塞,靡所容措。惟當泯默掩伏,以俟朝家之早晩處分,而第念廢屛之蹤,旣絶進身之路。癃痼之疾,無復爲人之望,而徒使隆恩華秩,擔在身上,引時曠月,解免無期。此豈私分之所敢安哉?至於王朝官爵,雖閑司庶僚,猶不可一日曠廢。況地部務劇,佐貳任重,而緣臣之故,作一虛窠,揆以國體,寧容如是?玆敢不避瀆撓之誅,更伸疾痛之呼,惟聖明之垂察而夬允焉。抑臣且有痛切情理。臣之父母墳山,在京畿豐德地,臣母葬時,曾因山運不利,而權窆矣。將以來五月初卜吉,行合祔之禮。臣方自私次,離向墓下。顧以在野之身,去留遠近,有何煩聞於朝廷?而只是職名未卸,悶蹙轉甚,瞻望祈叩,衷情倍激。伏乞聖上,俯垂矜察,亟許鐫遞臣職,俾得粗安私心,自盡於大事,千萬幸甚。臣無任迫切懇禱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古則山林讀書之士林立於朝,而山野之士,有除輒辭。此予涼德之故,而豈壯行之義乎?尤況漫職,不必過讓,爾勿過辭,須體此意,卽速上來。其所請由,予豈靳哉? ○甲寅四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金聖鎔、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風氣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無加矣。命均曰,滋陰健脾湯所進幾何?上曰,十五貼內,二貼未服,而眩氣猶往來,水剌亦淡淡無味矣。命均曰,眉稜上有氣之候,何如?上曰,微有往來之漸,而滋陰健脾湯,見效遲矣。命均曰,以十餘貼藥,何能責效乎?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兼服,故滋陰湯,雖力微,似有效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均,感氣比前差勝矣。上曰,繼進之劑仍達,可也。聖徵曰,以卽今脈候觀之,不無少勝於前,滋陰健脾湯,加入黃芪、半夏,似好。不然,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好矣,當退而相議矣。應三診脈退伏曰,左右三部安穩,而脈候比前似不及。滋陰健脾湯,不可以十餘貼責效,藥貴完備,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好矣。起鵬診脈退伏曰,左右三部雖調均,別無完實底氣。滋陰健脾湯,脾胃不足之時,則甚好而已,爲進御,亦難速效。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似宜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調均,滋陰健脾湯,已服十餘貼爲敎,多服後可以得效。若加黃芪、半夏,則似好。臣之賤見如是矣。錭診脈退伏曰,脈候大體調均,而左右三部帶虛弱,滋陰健脾湯十二貼,難望顯著之效,補中益氣湯,加入進御似愈矣。上曰,首醫旣曰可用補中之劑,此前所已試者,從衆議劑進,可也。最是水剌之節淡淡,是可悶也。聖徵曰,天麻、半夏,各一錢加入好矣。命均曰,然則滋陰健脾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天麻、半夏,各一錢,五貼自今日製進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近日則夜短,難於酬應,伏望夜必早爲就寢,調養聖體,若何?上曰,近日加意調攝,夜則每早休息矣。命均曰,朝水剌已進御乎?上曰,已進矣。命均曰,口味若淡淡,則以何樣饌物進御乎?上曰,魚鮮甚不善進,近以葵菜爲饌,少可以適口矣。寅明曰,向時所劑二陳丸,近不加劑何歟?臣民之顒望,唯在儲嗣之誕生矣。君臣之間,何言不可達乎?未知卽今,或有所望者乎?上曰,似是關係國運,今姑杳然矣。寅明曰,以病患如此,則豈不悶乎?此不但專責於天運,亦有當盡人事之道矣。上曰,吏判有廣種之說矣。雖廣種,豈不擇美田沃土耶?寅明曰,列聖朝已行之事,靡所不用其極矣。上曰,閔奉朝賀亦言之矣。爲國他何可顧,而亦不可張大矣。向日朝參時,南原所達,翰林聞之耶?德重曰,聞之矣。上曰,良娣二字是矣。卿等雖如此,予則以爲植松望亭矣。豐原往嶺南時曰若聞有儲嗣,則可以鎭定云者,如昨日矣。元良旣失之後,大則爲宗社,近則爲三宗血脈,故中夜思之,自然無寐矣。不孝之中,無後爲大,未有如予不孝者矣。寅明曰,閭閻或有以藥見效者矣。上曰,陳根腐草,豈能助人力耶?寅明曰,若是而不能周思,豈不沓沓乎?命均曰,向時聖徵所達,記有之耶?上曰,未能記有矣。使聖徵更爲陳達,可也。聖徵曰,臣自臣父業醫,豈無所聞乎?雖閭巷之間,亦有求嗣之方藥,聖敎以爲無不足之歎者,臣未之信也。上曰,俄已下敎矣。予本甚氣弱,至於近日,尋常無念。雖湯劑,何補乎?聞老人亦多色慾云。身老而氣不衰之故,予則氣已衰矣,將若之何?命均曰,雖如此,不妨於求嗣矣。寅明曰,産育,全由於婦人,血氣調均之後,可以産育矣。求嗣方乃是助陽之劑,苟無其效,而火氣上升,則其慮如何?上曰,其言是矣。殆同孟子揠苗。若專爲求嗣而爲之,則猶可爲之,而氣衰之後,豈有先文耶?試藥孰不持難,而此最難矣。寅明曰,求嗣不廣,專恃於一處,亦是沓沓道理矣。應三曰,雖不專用求嗣之藥,然其所加入,有意存焉。臣之醫術,不及古醫,顯然之病,亦不能治。況未然之事乎?若未見效,又有他頉,則極甚悶矣。聖徵曰,男子五八之時,或有陽氣盛壯之人矣。數三年前,生脈散進御,亦爲持難矣。其後多用補劑,而亦未見效。臣之所料,雖閭巷間人,四十之後,亦有求嗣之藥,雖單方,或可試之矣。上曰,雖以常人言之,不孝之中,無後爲大。況予之擔負,尤如何?不待諸醫之言,予已知之矣。命均曰,丸藥之外,必單方之藥,可以試之矣。上曰,所謂單方,果何物耶?聖徵亦有何首烏之說矣。其意欲用面目之好者,思見其效,而其有效,何可必乎?且無先文,所以持難也。命均曰,頃者宗廟寶冊奉審後,其中破傷之袱,有改造之命。且大謄錄,方爲修正,肅廟、景廟兩朝寶冊所裹內外袱色品,更爲奉審後,擧行,何如?上曰,累次奉審,事體未安,姑待秋奉審後,擧行,可也。{{*|出擧行}}命均曰,按覈御史李喆輔,有上來之敎,未知何事耶?上曰,有可問之事,故使之上來矣。命均曰,咨文若善爲措語,則豈不好矣?然第恐彼中或有執頉之慮矣。上曰,細洞事,若不著實,則永昌事歸虛矣。永昌,初爲窩主於細洞,業已爲言於彼矣。命均曰,瀋陽、寧古塔査報,與我國相左,則是可慮矣。上曰,其同何可知乎?寅明曰,待其回通之來,則使行之以初定日發行,似難矣。命均曰,使臣去,而瀋陽査本不去,則似有掣肘之端,是豈不爲沓沓乎?上曰,如是持疑,雖過一年,其了當未可知也。寅明曰,臣以職事,敢有所達矣。北關內奴婢身貢,頃者朝參時,依庚子條,移送內司事,命下矣。今見內需司啓下單子,則庚子條奴婢身貢,自戶曹移送者,不過三千二百餘石。而南關八邑奴婢貢災減者及己亥身貢未收追送者,竝添入通計,幾近五千石。近來身貢,代移送者,雖曰年年增加,漸益無節,而亦不過爲五千餘石。今依庚子條約定,而若又相等,則聖上裁減撙節之意,其果安在?而庚子條外,身貢增加者,留本道補賑之計,亦歸虛地。臣意則庚子八邑貢災減者及己亥未收數,竝勿論,只以庚子實移送三千二百石零,定式輸送,似爲得宜矣。上曰,依庚子當年條,爲之宜矣,而八邑則似當入之矣。寅明曰,災減八邑身貢,雖不添入,自當與納代外餘數,同爲補賑之資,於國則恐無所失矣。上曰,限庚子奴婢數,州倉入上,近來增加之數,別爲收捧置之,以備不虞。而或有犯手者,與儲置米犯手者,同罪爲可。庚子條外所捧,備局成節目句管,不加不減,依庚子條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比年銀貨甚少,木綿亦匱,而若一向撙節,則差過一二年,似不爲無效,而至於印冊事,紙地雖有元貢,粧䌙及工匠料布,不無所費。臣意以爲,殊非今日之急務也。如進講冊子,則雖不可已,而殿講時所用七書,具諺解,已始印役。又將印出召對時冊子《左傳》,此亦卷帙不少矣。上曰,伊日下敎,召對所進之件,有印出之敎矣。殿講冊子,初無發落矣。漢文惜露臺百金之費,故能致免租之效,意在節用,若有益於百姓,寧不爲勝乎?召對進講件印出外,如進上頒賜件,竝勿印出,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於義宮軍官廳頹毁處,今將不得已改建,而工役便同新造,爲費甚多。營繕姑停之時,旣非緊用公廨,則恐不必修補,仍置之似無妨矣。上曰,龍興舊宮軍官廳,亦是舊迹,任其頹毁可惜,不必廣爲營造。減其制樣,以其舊材,略爲營建,雖一二間,存其舊名可矣。{{*|出擧條}}命均曰,言路恢廣,爲人君先務,臣以李壽海事,有所仰達。壽海之論駁大官,勿論事之是非,斥補太過,召用內職,似好矣。上曰,李壽海補何邑乎?命均曰,爲鏡城判官矣。渠言雖謂過中,言路之塞,亦不可不念矣。上曰,非爲卿也。李壽海極非矣。如此處不以爲非,則無擧直錯枉之道,於卿何較,而情態可怪,豈有如此者乎?命均曰,言路事難矣。若不寥寥無聞,則必生平地風波,此甚可悶,而大官論駁,宜有容恕之道矣。且如權以鎭,以重臣削去仕版,旣無前例,以臣思之,白衣之外,似無他道矣。寅明曰,冠帶則終不可着矣。上曰,權以鎭不得都民之心,且爲世所嫉,前後之受人侵責多矣。命均曰,權以鎭孤單故然矣。上曰,國家之如是支撑者,以鎭之功也。命均曰,趙儐事亦過矣。上曰,此實不知也。命均曰,儐有實病矣。寅明曰,今日囚明日保放,臺言之發,亦不爲怪矣?上曰,此則不以爲怪矣。命均曰,各司疲弊之中,司僕最甚,蓋用度浩汗,而稅穀減縮,無以繼給監牧官輩,不善擧職,已極無據,而連三年沿海慘凶,其勢固然,其中尤甚不納者,不可無論罪之擧,晉州前監牧官李春芳,興陽前監牧官邊儀,多大浦前僉使洪致榮等,竝爲拿問嚴處,以爲懲礪他人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告身之律,功減則減乎?寅明曰,以功罪則減,私罪則只減杖矣。上曰,金道洽功減乎?功私罪不可知也。道洽方爲坡牧,而以前任時事,有拿處之事,路傍守令之數遞有弊,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松田失火罪,非私罪,此時守令之遞易,豈不重難乎?上曰,牧使六年窠乎?命均曰,六年窠矣。上曰,坡州不爲數遞乎?聖應曰,李浤得已三年矣。上曰,自政院問于該房,陳達,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宗臣夏陵君樀,武臣副護軍李昌壽,同爲入侍。在魯曰,西風甚惡,請閉西窓。上曰,唯。上讀前受音《禮記樂記》,自凡音之起也,止大亂之道也。宗城讀新受音,自是故先王之制禮樂,止述作之謂也。上讀新受音。宗城曰,此文始言性,而下又言禮,所以節人慾而存天理之意也。在魯曰,過不及,皆當節之以禮也。論衰麻哭泣昏姻之文。陽來曰,禮樂非獨玉帛鍾鼓之謂也。所以節人慾而和人性也。至如衰麻哭泣之節之以禮者,正如檀弓子夏、子貢侃侃切切等事也。上曰,似異矣。在魯曰,無以異也。宗城曰,交接,非謂以上接下也。凡隣國交接及其他禮接之事,皆是也。在魯曰,通上下言之,可也。上曰,然。婚姻冠笄亦然,有王公之禮,有私家之禮矣。在魯曰,三代禮樂,今不可見,而但自上想像制禮作樂之意,則可知禮樂之本矣。弼載曰,雖有三代之禮樂,君心不正,則何以有中和之節,而行三代之禮樂乎?上曰,此文所謂禮樂之由,正謂此也。論禮勝樂勝之文。宗城曰,禮勝樂勝之弊,當以仁義救之,故中間說出仁義二字,以爲救禮樂偏勝之病,其意甚好。以王者之政言之,不可徒仁而無義,徒義而無仁也。上曰,然。論樂由中出之文。弼載曰,樂自人心喜悅中出來,故曰,由中出,禮有大小輕重之制,故由外作也。上曰,然。宗城曰,自形禁gg刑禁g以下,至大禮大樂,治有淺深,一節深於一節也。上曰,暴民不作,故五刑不用,諸侯賓服,故兵革不試,所以百姓無患,天子不怒也。弼載曰,暴民不作,諸侯賓服,皆抱於五刑不用之中矣。宗城曰,上意以爲五刑兵革,各有所應耶。上曰,然。宗城曰,樂之大,而與天地同其和,禮之大,而與天地同其節。禮樂之用,豈不大哉?且帝王之禮樂,隨時沿革,其本則同。雲英、韶武,樂雖殊,而制樂之意則同,揖讓征討,禮雖異,而所行之心則同,此所謂明王相沿也。在魯曰,此合禮樂而言,其與天地同也。弼載曰,節中有和底意,和中有節底意,此禮樂之所以竝行也。且上章言制禮樂之意,下言禮樂之極效也。上曰,然。與《中庸》天地位萬物育,同意矣。在魯曰,聖敎誠然。論鍾鼓管籥之文。上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樂云樂云,鍾鼓云乎?此章獨言器與文,何也?在魯曰,非器非文,何以知禮樂之情,而能制禮作樂乎?蓋知禮樂之情,故能作,識禮樂之文,故能述。然作者非聖人不能。故作者能爲述者事,而述者或不能爲作者事矣。上曰,不然。有聖人然後有禮樂之器與禮樂之文,則能述者,獨不能作乎?在魯曰,作者有餘於述,而述者不足於作矣。上曰,雖然,《中庸》曰,及其行之一也。述者可與作者,同功矣。在魯曰,《禮記》間或有駁雜之處,如下章是也。上曰,如三老五更之說,已見於上,而又複出矣。在魯曰,《禮記》多漢儒劉戴等所傅會,故如是矣。上曰,除其駁雜,精抄以講,何如?宗城曰,讀《禮記》,不如《詩經》,夫子亦有面墻之戒,抄講《禮記》,以爲趁速講詩之地,似好矣。上曰,如卽今所講者,其文甚粹,其意甚好矣。在魯曰,誠如聖敎。宗城曰,今日所講禮樂偏勝,捄以仁義之說,尤可玩繹,禮樂之弊,當以仁義矯之,而至如人心偏勝之病,所以捄之者,惟在於變化氣質,日日所講者何事耶?將欲反之於身,而致之於用也。殿下若或有偏勝之病,而不知所以變化氣質,則今日國綱之懈弛,亦將何以矯之耶?上曰,禮樂偏勝之病,予初以爲與文質相勝之弊,有相似然者矣。今聞儒臣變化氣質之語,其意尤好。弼載曰,今日所講好惡著,則賢不肖別云者,意最緊切,人君之所可戒者,莫如好惡之偏着也。上曰,賢不肖好惡,有上下之別乎?弼載曰,下有賢不肖之異,而上有好惡之別矣。上曰,今世安有眞箇賢不肖好惡之分耶?弼載曰,好惡則或有混淆之失,而賢不肖安可無分耶?上曰,彼是此非,彼非此是,今世安有眞箇賢不肖之分,予曾於金尙重疏批,略暴其意矣。宗城曰,黨論之痼弊,今過百年。今若盡祛其弊,咸囿於蕩蕩平平之化,則豈不美哉?在魯曰,使不肖者,皆化爲賢者,聖王之極功,其要只在於好惡之無私,而賢不肖之鑑別矣。上曰,賢不肖之分,豈特朝臣?雖科臼中人,亦豈無賢愚之分耶?爲今之道,惟賢是用,惟才是拔,則是爲公好惡也。在魯曰,鑑空衡平,然後賢愚可分,而好惡公矣。上曰,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上有好者,下有甚者,人君之好惡,不可不審也。弼載曰,鑑不明,則所惡惟賢,所好惟不肖,何以別賢愚而公好惡乎?上曰,當今爲君甚難,諸臣若能同寅協恭,則豈不美哉?而予則同用辛甘,用意甚苦,朝臣則膠守黨論,自以爲高,良可嘅也。宗城曰,知事及檢討官之言,其意甚好,願留念焉。上曰,姑舍是,上章有疑處,欲問知事矣。宗城曰,聞翰林言,則記問之學大文,有疑處云。故臣等與知事及翰林,同議於閤門外矣。上曰,頃日儒臣,以聽語爲弟子事,而予則以師之視弟子爲說,未知何如。宗城曰,聽語二字,最是此文眼目,蓋記問,不足以爲人師,故聽學者之問,而有所曉然。若學問溫習者,何待於聽語耶?在魯曰,必也二字,似是反辭,與必也使無訟之文勢相類,蓋聽語之師,勝於記問,當作二節看也。上問於翰林曰,儒臣之言謂何。德重曰,南泰良之言,則大意與金在魯同,而兪健基及知事尹游,則以爲爲弟子言之也。上曰,兩說未知孰是,然副學之言,過於太深矣。宗城曰,臣於文義,必欲會意,故於無疑中生疑,如此看得矣。臣以此,仍有所思,自上於求治聽言之道,亦必過欲會意,而反於無疑中生疑,則亦豈無過疑之事乎?上曰,然。 ○講訖,金在魯曰,金若魯,臣之從弟也。玉堂起鬧後,臣勸之使出,則渠以爲此非欲自畫,只欲一番陳疏而後出。故與兪健基書議,健基先出,若魯則未及出,而臺啓兪健基事,出於意外。若魯之當初引入,使健基先出者,反使同僚受駁,故方爲惶悚。此又爲難出之端。且健基則有別般所遭,而泰良、若魯,則不可不同出,而泰良以朔書不書,至有拿命。祖宗朝古規,朔書不書者,推考而已。拿推過矣。況泰良,則撕捱本職,日事違牌,罷職傳旨,日日入啓,豈可出乎?若魯則必欲與南泰良、兪健基同出矣。宗城曰,在魯之言非矣。當初鬧端,出於若魯,則若魯之引入已過,而今在魯之以欲與泰良輩,同出爲言者,非矣,請金在魯推考。上曰,吏判所言,實出無隱,其勿推考。蓋泰良之以朔書不書拿處者,以有頃日宋守謙事也。本非爲定式者也。當初若無金漢喆劾健基事,則事當順便,而今旣至此。今則若魯先出而後,他人可出,使之速出爲可。在魯曰,朴弼載補外,旣已還寢,山陰縣監尹審仍任乎?上曰,不必以仍任爲言,朴弼載補外單子,還爲爻周,則尹審自然爲仍任矣。在魯曰,慶源府使田日祥,以母病危重,累度呈狀請遞,而非特以病重爲言。且以曾爲邊倅有奔喪之事,恐復有人子之悔,見此不得不動念。雖是武弁,有不可督令赴任。在前邊倅,有親病許遞之例,似當罷黜,而不可泛然草記,故今因登對敢達。上曰,邊倅之厭避,誠爲有弊,而旣以親病危重爲辭,又聞曾前奔喪,自覺惻然,豈可强迫,依爲之。{{*|出擧條}} ○在魯曰,臣欲爲上疏受由,省掃親墓,而頃以從弟取魯受由往省,故不敢併請矣。日昨陳疏,而不蒙允許,今又惶恐敢達。上曰,近來朝臣,每以省掃下去,而不卽還朝,至如卿,則斷無疑矣。且卿戊申入京之後,今近十年,霜露之感,人孰無之,以予心推之而興感,今欲許卿。卿其拜掃卽來乎?在魯曰,聖敎如此,感泣何達,限以旬日,卽可往返耳。李宗城曰,金在魯情理,雖如此,而一品重臣,辭職尙難,況此煩籲?而承旨不請推考。請入侍承旨推考。上曰,事體則當然,而情事不可不許,故旣已許之矣。承旨則生疏所致,其勿推考。 ○尹陽來曰,坡州牧使金道洽事,用功儀當減之律矣。上曰,功儀減罪何如耶?笞五十以上解見任乎?前者趙命臣事,與此相類矣。陽來曰,趙命臣則曾有解見任之事,而李衡坤議處時,亦有儀減之例矣。上曰,旣已儀減,則不必論也。 ○陽來曰,禁府久爲廢坐,分付諸堂上,使之盡日開坐,何如?上曰,初意諸員未備,無可入之員,故如是矣。諸員旣備,則自今日開坐,此後連日開坐,俾無滯囚,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十九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金在魯,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李承源、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同爲入侍。宗城讀新受音。上曰,先儒以《樂記》,謂有經傳之分,何者爲經乎?宗城曰,先儒分《樂記》,以昔者以上爲經,以下爲傳矣。在魯曰,昔者以上,言尤純粹,故爲經耳。上讀新受音《樂記》,自樂者天地之和也,止曰禮樂云。宗城曰,上言禮樂之極功,此言禮樂之與天地合也。天地有自然之禮樂,故此章言禮樂之原於天地,下文又以禮樂之在人者言之也。論率神居鬼之文。在魯曰,神鬼陰陽之分也。卽上文幽則有鬼神,明則有禮樂之意也。且天尊地卑,天地自然之禮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天地自然之樂也。禮樂之原,出於天地,故《易》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又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亦此意也。宗城曰,天尊地卑以下,出於《易係辭gg易繫辭g》,而陽村權近以爲,此非用係辭gg繫辭g語,撰述之際,自有同處云矣。蓋以《樂記》大旨言之,則禮樂之所由出者心,所由本者性,人以理氣成形性。故存心養性,氣和形和,而至於天地位萬物育者,皆禮樂之極功,而其要只自一念始。故《樂記》中間,拈出性字,極有味,所當體念也。上曰,各別留念焉。在魯曰,禮樂之用大矣。古者以樂敎胄矣。今則古樂不作,敎人以樂之法,已不可復,而惟留意於禮樂之本,思所以興起感發之,則庶幾以樂敎胄之義也。上曰,誠然。 ○李宗城曰,《禮記》旣已抄講,抄時臣旣不在,故所抄太多。臣意以爲,《詩經》緊於《禮記》,《禮記》不抄則已,旣抄則抄之又抄,從速畢講,急講《詩經》,何如?上曰,副學憫予面墻,勸讀《詩傳》,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意也。且《左傳春秋》,亦可講也。宗城曰,然則以表記三年問爲定,何如?上曰,特進官以爲,何如?陽來曰,臣何敢議?宗城曰,第奏之。陽來曰,《春秋》、《詩經》尤急,副提學言是也。上曰,然則以表記三年問爲定。 ○李宗城曰,前頭召對,《左傳》將爲進講,而自本館懸吐,則必有窘速之患,知經筵金在魯熟於《左傳》,專委在魯,使之懸吐,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朴弼載曰,《左傳》汗漫,故相臣以李恒福所撰《魯史零言》,詳略得當,詢于知事,以此繼講,何如?上曰,知事以爲,何如?在魯曰,臣曾聞有此冊,而未及見之。故未知好否,而但法講至重,專講此冊,事體未安,以此參講,何如?上曰,事體誠然。分付弘文館,講《左傳》時,以《魯史零言》,參考爲好,玉堂有此冊乎?入之,可也。宗城曰,《魯史零言》,有入之之命,而本館所在之冊不帙,板本在星州,令慶尙監營,趁卽印出上送,以爲《左傳》召對時,參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宗城曰,副校理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宗城曰,明日次對爲之,則晝講何以爲之?上曰,事有掣肘,晝講停,朝講爲之後,賓廳次對,可也。而朝講諸員,無不備之患乎?宗城曰,兩司諸員,多有撕捱者,故未備矣。上曰,金漢喆、沈聖希,亦何有撕捱之事,以申晩事,有撕捱之端耶?宗城曰,聖希則以李度遠事,有所撕捱,而旣已吏郞行公,則何必引避於臺地乎?上曰,聖希過矣。明日朝講時,獨有李著乎?注書出問玉堂書吏,曾前朝講時,兩司雖未備,若有臺諫一員,則有開講之例否也。龍賢出問後入奏曰,玉堂書吏以爲,曾前朝講時,兩司雖不備員,若有臺諫一人,則亦有開講之例云矣。上曰,旣有前例,則可爲朝講,而閔瑗亦爲牌招入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4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徐命彬{{*|在外}}。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趙鎭禧{{*|被論}}。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承源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再牌不進傳旨,傳于李眞淳曰,往事不必過嫌,以外職事,撕捱京職,亦涉太過。只推,更卽牌招。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鎭日違牌,無意出肅,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李光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眞淳啓曰,禮曹判書尹淳,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禮判入侍。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上年癸丑十月初八日受灸時,校理兪最基,同爲入侍時,都提調徐命均所啓,臣有所懷,欲爲稟達而未果矣。今番生進儒生冠服,聞有使玉堂博考之敎。而曾在顯宗朝,亦以此事,有博詢之命,因冠服之不爲分明,以故判書臣趙復陽之言,終歸停止。其後故相臣閔鼎重得來冠制云,而朝家因循不行。趙明翼之言,出於遵用華制之意,聖上亦以擧行爲敎,意甚盛矣。而如臣者雖魯莽,元老大臣之議旣持難。奉朝賀閔鎭遠,以鼎重之姪,豈不欲行之?而以事勢推之,猝難行之。蓋其窒礙處,非爲一端。二百生進,居京之人多,則居半有器具者,或爲靑衫,而至於鄕人,則率多借用。若使用此冠服,則鄕曲儒生,何以辦備?而設或有辦備之道,五六日之內,決難及期。且館學儒生,決難一時措備,不然則斑駁,甚矣。校理兪最基曰,趙明翼之疏,必欲行古禮者,槪爛衫者,乃華制,而士子服也。幅頭者,亦華制,而故相臣閔鼎重赴燕時覓來,而始知其制度,卽今好禮之家,亦頗用之於冠禮時矣。自上欲用華制,批旨中下敎,尤爲感歎。而臣以昨日晩後,始爲入直之故,姑未能考閱可據文字,而今番則應榜日字,不過五六日,其間似難及期辦備矣。徐命均曰,聖上之意,本欲務實,而此事終歸文具。先朝之不行此事,亦非未遑,而諸臣之意如此,置之無妨,雖是必可行之事,今不可及期矣。最基曰,前日批旨,深寓匪風、下泉之意。若推是心以去,則孰不欽仰?而今番則日字已迫,勢難及期,從徐博考行之,似好矣。上曰,禮曹參判之固請,意有所在,故從之。此事雖好,今則事勢不及,使之依前爲之,其冠服制度,使該曹從徐博詢於諸儒臣,稟處,可也事,命下矣。發遣郞廳,問議于在外儒臣處,則右贊成鄭齊斗以爲,臣於恩旨之餘,日夜惶懼,而猶不敢起身運動,少有答於隆命,則尙可以謂人世間物耶?今者儀曹官,以儒生冠服事,有所來詢,臣氣息日益澌綴,神識茫昧,特一僵尸,復何敢容議於博考儒文之節也。府詢之下,無以仰對,衷情震越,益切伏地候罪之至,伏惟上裁云。戶曹參議魚有鳳以爲,臣職名未解,日夕兢惶,疾病沈篤,昏不省事。不意此際,以儒生巾服問議事,禮官下臨,驚懍悚惕,益無所措。顧此儒服變改,乃是中華美制。先輩定論,無容別議,而以臣謏聞寡識,何敢可否於沿革大節乎?罔知所對,伏地隕越云。前執義朴弼用以爲,臣疾病昏瞀,目前細微事,亦皆迷罔。況此禮服沿革,是何等典章,而敢與末議乎?每以不得仰對之說,煩徹天聽,罪至於此,死且有餘云。前正沈錥以爲,臣之愚魯,全無知解,今此禮服沿革之制,其何敢越分妄論,自附於諸臣之末議?而前後詢問之下,輒以不敢仰對之說,每煩天聽,惶恐之極,秪增死罪云。副司果尹東洙以爲,螻蟻微臣,病伏溝壑,不意禮官,銜命遠臨,臣誠惶惑,不勝震掉之至。臣之庸陋淺末,不敢當儒臣之名,乞蒙汰去於問議之列者,前已累籲,而未蒙朝廷之垂諒,輒循他例,每辱詢蕘之命,只增悶塞,置身無地,本分實情,如右所陳。今亦不敢依他獻議,雖出惶恐,實合萬殞,席藁私次,唯俟誅殛而已云。前承旨梁得中以爲,臣匪分職名,未蒙鐫免,不免復上猥疏,方縮伏以竢處分矣。不意禮官遠臨,俯詢以儒臣服色事,臣驚惶震越,莫知所以爲對也。臣以賤分微識,不敢比數於儒臣問議之列,前此亦嘗屢被此命,而一不敢爲獻議之計。此在朝廷綜核之政,合有揀汰之擧,而因循謬例,尙今不已,每令王人,辱臨於蓽門圭竇之下,其爲惶悶窘迫之狀,不可名喩,而臣之罪戾,萬殞而猶輕矣。況此所詢節文,雖使臣越分妄論,亦何有別樣意見於諸大臣所陳之外哉?虛辱王人,罪合萬殞,惟戰慄伏地待罪而已云。前掌令尹東源以爲,千萬意外,禮郞,以冠服變通事,承命來詢,臣不勝惶恐隕越之至。臣之鹵莽滅裂,全無知識,聖明之所俯燭也。而每當詢問之下,輒廁諸臣之後,天下寧有如許虛僞事乎?臣實悶然也。第伏念冠服制度,代各有尙,今欲復古,折衷甚難,我朝文物,皆倣皇明,則從周庶無大過。若得眞的制度,而變通之,人誰間然,區區迷見,不敢不略陳,此亦分外,惶恐無地云。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姑徐博詢處之。 ○金聖應,以御營廳言啓曰,前副修撰金若魯,本廳軍色郞廳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保放罪人尹彙貞,病勢今始向減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待敎鄭履儉啓曰,臣承命祗詣于江華府鼎足山史閣,以四月初四日,奉出《列聖實錄》五十二樻,《燕山君日記》四十六卷,《光海君日記》三樻。權安于別堂後史閣北邊第二間廳板耳機低凹處,詳細奉審,則史閣基址本甚低下,而後面階砌,不爲石築,山水滲入,濕氣上侵,柱木下端二尺許,腐傷無力,以致耳機凹陷。廳板缺落,而不但第二間如此,第一間、第三間柱木,擧皆受傷,耳機蹲縮,道里之屬,亦隨而傾仄。故壞其墻壁,撑起屋簷,柱木腐傷處,擧皆截去,以新木補之。耳機及廳板之朽破者,亦以他木改葺,後面左右階砌,用石堅築,又置隱溝,然後改築墻壁。蓋瓦亦多有傷缺處。故一一改覆,樑上所塗之灰,剝落無餘,故一竝改塗,閣中鋪陳,渝破已甚。故全數改造,前面外退第一柱,亦爲風雨所侵,未免朽傷,故一體改備。以今十七日還爲奉安,而史間守衛一節,極爲虛疎,不可不變通。故敢將膚淺之見,書進別單緣由,敢啓。傳曰,知道。別單所陳,令該曹依施,義僧事,令備局稟處。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慶州居硫黃軍金自安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金聖應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參判宋眞明,吏曹參議徐宗玉等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無似,參佐銓司,未獲遜避之願,久處睢盱之中。向者殿講之日,退出閤外,政牌狎降,逃遁不得,遂與偕赴,注措之間,固難保其盡厭人心,而詰朝諫官,奮然詣臺。旣避又啓,齗齗於政擬。或曰,輕視臺閣,或曰,有乖政例,又斷之以所關非細,臣等不勝驚怕,繼之以訝惑也。今之論兪健基者,一則去就之節也,一則經學之薦也。健基之當初徑出發啓,臺官亦謂之過中,則固無可言之廉隅。況聞健基往復於金若魯,將欲次第膺命,而臺啓先發云,若魯特未及出耳。健基何失焉?經學二字,旣知其爽誤,則刪沒於連啓,措語則譏嘲云云。自歸脫空,而健基之地望文華,不爲不合之說,又發於發啓臺官之口,則其不足復以是輕重健基者,灼然明甚。爲政官者,乃因失實之臺言,又從以枳礙之,則果可以合事理而鎭物情乎?臣等只見其無故被劾,大爲公議之所嗟惋,故特以銓平之法,收殺之後,始卽檢擬,初何有角勝之意而然也。今此諫臣之言,尤所未曉,旣謂之體例間事,而必欲待時月之久,何其輕論而重勘也?至如申致謹,原初停枳,臣眞明實主其議,而此不過一時示警之意,旋蒙開釋,如舊牽復,間嘗出入於講筵矣。東郡之除,非斥伊求,而前後啓請擬望者,亦非一再,則久枳淸塗之云,于何所據,臺臣果不知始末而然耶?臣等竊異之。噫,臺閣固重矣,而銓官亦有權衡,從其是非而低昻,乃其責也。而顧臣等不能耳。辛、甘異味,好惡殊情,屈意彌縫,漸失其稜角,此臣等之居常愧負者,而人又以輕視臺閣斥之,還可笑也。雖然,近日臺閣,亦甚寂寥。凡係政注之得失,隨事相規,此固善矣。臣等雖甚褊介,惟當受以爲罪,而但此彈目,自非尋常,其曰所關非細者,指意可見。語曰,見幾而作。今則幾而著矣。如使臣等,莫念時勢,猶復蹲仍,不知所以自處,則畢竟謬辱,當至於何境也?區區去就,更無可論,而臺議方張,郵罰未加,縮伏多日,今始自列,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先將臣等之職名,快行鐫削,仍命重勘其罪,使臺議增重,愚分獲安,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危慄懇祈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者,卿等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之向來草草數啓,不過粗效一日之責,得伏見前持平金尙重之疏,其所謂行公之玉堂,必欲使之撕捱云者,卽指臣頃日所論兪健基事也。夫一玉堂之行公與否,何甚關緊,而汲汲擊去,必欲使之撕捱乎?當初發啓,實出於卽事相規,而今乃費辭張皇,有若臣無中生,有故爲起鬧者,然渠之疏中,排布旣巧,風色可怕等語,眞自道也。誠不滿一哂,臣何足與之呶呶也?然而乍入臺地,僨敗至此,在臣廉隅,固不敢以言責自處,而第於近日處分,竊有所憂嘅者。略此附陳於疏辭之中,惟聖明試加察納焉。竊瞯殿下,每於臣僚之言,或有不槪於心,則輒以十九下敎之後,爲今日臣子者,安敢乃爾爲敎。臣愚死罪,未敢知我殿下,何爲而發此敎也。曾於十九日下敎之時,臣適待罪右史,至承手書,而殿下旣不明言顯說,播告中外。且有父子間勿相傳之敎,故伊日入侍之諸臣,相戒呑舌,不敢傳道。在廷群僚,孰有詳知者。而殿下以此下敎,箝制一邊,使不得容喙於其間。一種承望之徒,不知聖意,憑藉此敎,顯斥異己,陰護私黨,跳踉躑躅,靡所不至。而殿下方且優容批敎,無甚別白,一任其放肆無忌,臣竊爲殿下惜之也。仍伏念國家耳目之寄,在於臺閣之臣,而懷榮畏罪,人之恒情。人君雖假借聲色,導之使言,猶且顧瞻囁嚅,不敢盡言。又況震之以威,責之以罰,則孰肯進無益之言,而陷不測之辜耶?肆昔哲王,進建善之旌,立誹謗之木,所以通下情,而來諫言也。殿下以言事忤旨,罪申晩,以申捄言者,特罷洪啓裕,而若其辭旨峻嚴,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豈意聖明之世,乃有此等過中之擧耶?至於大不敬三字之敎,尤是萬萬意慮之外。今日廷臣之所以期望於我殿下者,果何如也?而殿下之摧折諫臣如此,杜塞言路如此,臣恐衛國君臣,莫敢矯非者,不幸近之。臣若目見君父之過擧,而嚴畏縮伏,不能進一言,則適足以長君上之過,而貽臺閣之羞也。玆敢不避鈇鉞之誅,略貢憂愛之忱,誠願殿下,特恢轉圜之量,前後嚴旨,竝命還收,使廷臣啓進言之路,聖朝絶拒諫之譏焉,臣於尙重之醜詆啓裕,尤不勝駭惋之至。當臺閣寂寞之時,獨啓裕感激知遇,一入言地,有懷輒陳,綽有古諫臣風。而今乃以猝附時議,欲效新功等千不襯萬不近之目,勒加詬辱,少無持難。同朝相敬之道,決不當若是。而聖批之賜,終無譴責,臣重爲殿下憂歎焉。臣卽今情迹,萬無復進臺端之勢,昨日違召,固出於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誠惶感,罔知攸措,怵分畏威,不敢更犯逋慢。玆隨恩牌,謹詣闕外,而咫尺天陛,末由入謝,拜章徑歸,臣罪尤大。伏乞聖慈,亟削臣職,永刊朝籍,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幸萬幸,臣無任祈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聽十九之下敎,爾猶若此,他尙何說?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沈壽賢,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普赫、趙正萬,參贊官李眞淳、李宗城,司諫李著,掌令閔瑗,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同爲入侍。上曰,眩氣今雖少愈,尙有餘症。前受音,只以昨日夕時所講爲之矣。宗城曰,昨日以坊記爲定乎?臣則以坊記聽認,而史官以表記,記得矣。上曰,昨日以表記、三年問爲定矣。宗城曰,臣等不敏,聽瑩聖敎,惶恐矣。壽賢曰,當拔坊記,進表記,而閤門外未能定奪矣。上曰,副學憫讀《詩》之漸晩,故《禮記》抄之又抄,減之又減。昨以二篇爲定,蓋欲從速畢講《禮記》,講《詩經》於六月盛暑前矣。今以坊記、三年問爲定乎?以表記、三年問爲定乎?宗城曰,坊、表二篇,不相優劣。初旣以二篇爲定,則以坊記、三年問爲定,何如?眞淳曰,表記不可闕也。在魯曰,當初聖意,旣以表記爲定,今不可廢,而坊記則旣已付籤。雖以三篇爲定,畢講後,可講《詩經》於盛暑前矣。上曰,然則入表記竝坊記、三年問爲講,可也。上讀前受音。宗城讀新受音,自子言之,止君曰寡君。上讀新受音。宗城曰,文義使領事先爲奏陳,何如?上曰,規矩則領事先爲之否?在魯曰,玉堂先爲奏陳,例也。宗城曰,坊之一字,坊記之綱領,此下諸章,皆自此而推之耳。壽賢曰,矯枉從正,便是坊德也。至如命以坊欲,其意尤好,命卽本分也。近來之弊,莫大於不知本分。若使人人,不踰本分,則各安其所矣。自上處分,亦無過分之事,則亦命以坊欲之事也。上曰,此意甚好。弼載曰,坊德者,下註所謂坊其所不足也。天理人慾,同行異情,天理不足處,便是人欲,坊其人欲,所以坊其所不足也。上曰,德何有不善乎?在魯曰,道與德爲虛位,故有吉有凶矣。論制富貴之文。宗城曰,只言制富貴之道,而不言貧者,蓋以富貴,尤難不驕故也。上曰,上只言貧富,而下則增一貴字,似有意矣。在魯曰,不必深有意矣。蓋貧而樂,富不驕,雖是君子事,而凡厥人心,旣富能穀,人君若能富以敎之,使人貧不至於約,則豈有窮濫之事乎?上曰,然。弼載曰,貧而好樂,添一好字,恐非孔子語者,亦有先儒之論矣。上曰,後人意謂非孔子所作,故毋乃過疑耶?在魯曰,好字甚無意義,決非孔子語也。論章疑別微之文。宗城曰,別微二字,甚緊於人君,蓋微者,幾也。幾者,帝王之所當致意也。論大夫不稱君之文。在魯曰,古者莫貴於王,故天子稱王,諸侯稱君矣。後世諸侯稱王,大夫稱君,此非古制也。上曰,古則如此,而今天子稱皇帝,諸侯稱王,則大夫稱君,無足怪者。宗城曰,皇明丁應泰構誣我朝時,亦以廟號爲言矣。在魯曰,我朝伊時,欲諱廟號事於皇朝矣。故相臣李廷龜辨誣疏中,直書辨誣矣。宗城曰,大槪坊之一字,所以坊民之所不足也。人君居乎億兆之上,不知所以坊之,則何以制民,而民若窮困,不聊其生,則雖欲坊之,何可得也?目今比歲凶歉,民不安堵,軍役賦徭,無以應給,將何以坊其所不足乎?願聖上特念坊民所不足之意焉。且以聖學言之,則坊之爲字,同克己之克字,一念之間,一毫有私,則能加坊克之道,以至天理昭融。人慾盡祛,則豈非坊德之工?而坊民之本,不外是矣。上曰,其意甚好,另加念焉。論辭富辭貴之文。在魯曰,此人臣自當之事,非人君之事也。宗城曰,大抵士大夫,有輕爵祿之心,然後可用。若專以榮名寵利,驅策之,則士大夫徒有戀爵祿之心,亦何所用?故人臣則輕外慕愼自守,而人主則謹名器禮股肱,然後君臣之義俱得矣。上曰,予豈不知此義?但雖有輕爵祿之心,於此可審其公私虛僞。若徒以輕爵祿爲賢,則有所不可,近來難進之人,非眞有輕爵祿之高致也。我國以門地用人,門地之高者,今雖一退,後必顯達。故以難進爲高致,競生務勝之心。如是而安能保其不能驕斯亂也。旣不免驕斯亂,則亦安能免其貧斯約乎?此予所以爲世道嘅然也。弼載曰,雖然,必使人臣勵廉隅,然後可得節義之士也。上曰,士大夫皆不欲立於朝,安有節義之士耶?古語曰,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廉恥,雖不可不勵,而難進易退,非今日所可道也。講訖。趙正萬進伏曰,臣本以微末庶僚,猥蒙天恩,官位至此,老病不能事事。而今日之入參法講者,只欲一聞玉音矣。今聖上親講《樂記》坊記,玉音調暢,臣誠歡忻忭悅,不知手舞足蹈也。文義則聖上與諸學士,旣已反復討論,臣無可陳之言,而坊記之坊,蓋是坊遏人欲之謂也。臣年十四,受《詩傳》於先正臣宋浚吉之門,浚吉手書遏欲存理四字以與之。及年前,得吐衄之病,幾死僅生,其時臣之友金昌翕,以淸心寡欲之義,衍一文字以與之。此臣所嘗聞於師友者,而今聖上適講坊記,坊之義,亦欲坊其欲也。與此八字,其意相近,故敢以聞於師友者,仰達矣。上曰,老人爲之入來,其所陳白之言,約而盡,其意極好,當各別體念矣。正萬退伏其座。上問曰,年今幾何?正萬曰,七十九歲矣。上又曰,方講坊記,而宰臣所達極好,淸心寡欲四字,則自內有先朝御筆,不必更書,而遏欲存理四字,入侍承旨書入,可也。少頃,上曰,都承旨固知其善書,而特進官亦可書乎?在魯曰,曾前已書朝家文字矣。上曰,予亦記之,但此亦年久矣。今猶不廢把筆,而可以書之乎?正萬曰,若有書入之命,則雖老,敢不書入乎?上曰,然則使陳達之人,書入,可也。 ○沈壽賢進曰,近來問安,何如?上曰,風勢昨甚不好,故昨日講罷後,頗有不寧之候矣。今則少間,故今日朝講與次對,雖爲設行,而眩氣時作,不能快祛矣。壽賢曰,慈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壽賢曰,今日次對爲之乎?上曰,爲之。 ○李眞淳曰,晝講何以爲之?上曰,旣爲朝講,晝講停。 ○司諫李著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徵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强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法講事體至重,而今此進講冊子篇名,講官聽瑩聖敎,至有換篇付籤之擧,不可無警責之道。請當該玉堂上下番,竝推考。上曰,依啓。 ○又所啓,新除授正言趙明履,時在慶尙道陜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 ○掌令閔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今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正,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之兩司相持,未免太過,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又所啓,新除授大司憲趙遠命,時在咸鏡監營任所。掌令鄭熙普,時在京畿砥平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都憲交龜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領議政沈壽賢,吏曹判書金在魯,兵曹判書尹游,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金聖應,掌令閔瑗,假注書崔龍賢,事變假注書李光瀷,記注官金聖鎔,記事官李德重入侍。禮曹判書尹淳追後入侍。沈壽賢曰,江華留守金東弼,以本府軍餉腐朽耗縮,狀請蕩減矣。壬寅年間,臣待罪江華時,稟定節目,修改倉庫,另飭監色,日後如有腐朽耗縮,則監官、色吏、庫子等,從重治罪,分徵事定式矣。追聞頃者兪拓基爲留守時,又以朽腐耗縮,啓請蕩減,而廟堂不許,仍爲申飭云。今不當更爲撓改矣。上曰,兪拓基狀請時,旣以今後更勿許蕩減之意,磨勘定式矣。今者備局覆啓,更令詳査,而留守因以狀啓,則備局似示欲許之色,未免失着矣。兪拓基時磨勘之法,今不可撓改,耗縮之數,無論多少,一倂不許蕩減,可也。且米穀積地,則易爲腐朽,南漢則設板積米乎?副學曾尹廣州,必知之矣。李宗城曰,果設板矣。不但南漢,江都事,臣父嘗再任留守,故知之,亦如此矣。大抵國家用法,當量其可行與不可行而爲之,豈有許之於兪拓基之請?而後勿爲例之理也。壽賢曰,臣在江華,修補倉庫時,亦設板而積儲矣,監色輩,若一遵事目,善爲守護,則豈有腐朽耗縮之患乎?金在魯曰,前後江華留守,輒有腐朽蕩減之請,極爲可怪。江都每以海氣爲言,而諸道海邊邑倉庫,孰無海氣,未聞稱以腐朽,輒請蕩減,不可不永爲嚴防矣。尹游曰,數年以來,還上新出斗給之規,自不得不有欠縮,故腐朽蕩減之請,亦出於推移之計。臣待罪時,亦未免狀請,而朝令已下之後,似不可輕易撓改矣。上曰,豈有他故?蓋留守,例兼備局,異於沿邑守令,足以動得廟堂。故每行其蕩減之計定式後,前後留守,若是復請,豈可無責?而回啓備堂,亦不無其責矣。前後留守及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 ○壽賢曰,守禦使申思喆,因廣州府尹曺命敎所報狀請,本府豆太、租,限六七千石,加給還上矣。還上分給,旣有定式,則固難依此數加給,而上年畿邑,未免荐饑。今當麥嶺,民間甚艱,宜有參酌分給之道矣。今年麥農,頗有豐登之漸,三南則多種秋牟,故今方向熟,似無可慮,而京畿則亦可免凶,而多種春牟。故數十日後,似可成熟。目今民事切急,廣州外開留,亦以軍餉米,依上年三分二分給事狀請。而京畿監司,論報備局,以民事竭急,折半內不可不加給云。畿民事勢,如所報,似當參酌許施矣。上曰,頃者李廷濟,以此事,亦爲陳達,而予以折半外許給爲重難矣。壽賢曰,卽今兩年,有成熟之望,而當此麥嶺,若牢守折半之令,閉糶而全無所給,則民將失望,誠爲可慮矣。上曰,副學來奏。宗城曰,雖以南漢事言之,當初廟堂許分之數,雖未知已滿與否,而設或已滿,此後不可不加給矣。上曰,傾庫給還,則因以爲習,後必有弊矣。在魯曰,畿邑還穀,本來數少,而比年荐歉,實捧尤減。今若牢守折半之法,則當此麥嶺,民必不堪,似當參酌,特許加給。而雖最甚切急之邑,必令毋過於三分之二,則似爲得宜矣。宗城曰,畿邑還穀,大抵不敷,如楊州,則雖傾庫分給,一戶所受,不過數斗云。如此處,若守折半之令,豈不難乎?但只令監司,參酌處之,則殊無限節,吏判所達,雖最切急之邑,毋過三分之二云者善矣。壽賢曰,峽邑則還穀頗優,雖能遵折半之令,可以分等分給。而其他還上元數不足,如楊州等邑,不能繼給,實如所達矣。上曰,吏判之議最好。松都、南漢豆太,許給種子爲可。其他畿邑,隨其緩急,參酌加給,而雖尤甚切急者,亦勿過三分之二事,另飭分付,可也。宗城曰,卽今則民事方急,不可無變通之道。而稍待年豐,申飭收還,使無逋欠,則各邑還穀,自無耗縮之弊矣。上曰,頃年領相於利川行宮,以此有陳達者,卿能記憶否?壽賢曰,行宮入侍時,道臣以還上加數分給事,有所陳達。故臣以道臣詳知道內事勢,有此陳請,似當許施仰達,而楊州牧使金浩,以忠州還穀二千石,移送本州事陳請。其時諸臣,有以他道移粟爲難爲言,而臣則以爲在道臣,則雖以他道持難,朝家則不必以此爲拘,特許畫給似宜之意陳達矣。其後臣不在朝,未知末後處分之如何,而楊州還穀,如舊無加云,似是不果聽施而然矣。上曰,此事許之亦難,不許亦難。蓋糶糴,非細事也。脫有不幸,則當爲軍餉,年凶則賑飢,常年則以作種糧,其所關重,如何?而若値如上上凶歉之時,當年條還上,亦爲每每逋欠。畿邑還穀,何得以有餘乎?此後則依貢賦納未納相考之例,各邑當年條還上,無論數之多少。若未準捧,則雖有褒啓,勿爲論賞事,定式施行,可也。在魯曰,御史褒啓守令,則自前有考見貢賦論賞之規,而監司褒啓之邑,則元無此規,未知其故矣。尹游曰,監司必知各邑上納之有無多少,然後始可褒啓,故貢賦納未納之不爲更考,似由於此矣。上曰,此後則貢賦未納及還上逋欠之守令,雖有他治績,監司無得褒啓事,定式,可也。{{*|出擧條}} ○壽賢曰,禮曹判書尹淳以爲,姑停使臣,先送齎咨官爲宜云。卽今事勢,恐有使臣不能了當處。蓋瀋陽、靈古榻gg靈古塔g按査,或未及來,而彼國不以我國査報者爲斷,則徒爲稽滯,狼狽極矣。又見李樞原情,則彼國亦以爲齎咨官當來云。使臣先往,事亦不當,而使臣雖往,或有不能了當之慮,非徒無益,漸有難處之端矣。上曰,彼國嘖言旣來之後,爲我國臣子者,豈不痛心?而彼人旣以殺害渠國人命爲言,則彼國所處,非如前日之公然受辱者也。當初只送齎咨官亦宜,而今則已定遣使之議,我國動靜,彼人必無不知之理。彼人方待使臣之入來,而我國中輟不遣,則豈不爲彼人所笑乎?且彼國紀綱,必不如我國之寬弛,我國邊査,未及奏報,而彼國査勅已來,鳳凰城査核,想必先奏於我國使臣未入之前矣。此事恐有搆釁之端,旣已事大,則今遣使臣,事體宜矣。前日引見時所議,蓋爲此也。壽賢曰,使臣雖往,恐有不能了當之慮,故然矣。上曰,若然則曾前使臣,何以拿處耶?彼國旣以國王議處爲言,則大臣入去,事理當然矣。壽賢曰,然則爲先製奏咨文矣。上曰,有主文然後可撰奏文。提學今豈有撕捱之端?依領相所達,速撰奏文,可也。 ○掌令閔瑗所啓,彼國慢辭嘖言,辱及君父,爲臣子者,驚心痛骨,而使臣遷延至今,至有先送齎咨官之議,其在主辱臣死之義,決不當若是也。上曰,遷延之說亦過矣。 ○又所啓,彼國慢辭嘖語,辱及君父,而有只送齎咨官,姑停使行之議,故以主辱臣死之義,略陳所懷。而反承過矣之敎,決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引嫌之事,勿辭,亦勿退待。 ○沈壽賢曰,來年四月三十日亥時,當入小滿節,而皇曆則入於明日子時云。曆法置閏,當以無中氣月爲閏,則中氣當入於四月晦,而閏月初爲小滿,則有中氣月,反爲閏矣。蓋皇曆,以康熙萬年曆爲準云矣。上曰,非康熙時所造,乃雍正萬年曆也。此與萬年計相類矣。壽賢曰,我國觀象監官員一者,隨今番使臣入去,以爲準考皇曆之地乎?上曰,依爲之。 ○金在魯曰,李台重曾爲翰林薦矣,朴文秀敗薦,今無所屬處,從前如此之類,皆有區處之道。請李台重陞六,何如?上曰,李台重誰也。在魯曰,故參判李廷夔之孫,光州牧使李秉常之五寸姪也。尹游曰,下番翰林李德重八寸也。上曰,已爲分館乎?在魯曰,已爲分館,而又有引嫌之事,尙未免身,故今無歸屬處矣。上曰,無端出六,顧誠,何如?亦有前例否。尹游曰,宋正明、沈宅賢翰林敗薦時,已有此例矣。上曰,出六事重,詳考前例,更稟,可也。 ○以副提學李瑜敍用後,仍差備局堂上,依前句管湖南事,榻前下敎。 ○尹淳曰,貞陵曲墻後主脈及靑龍案沙汰處形止,纔已書啓,而其間不無稟定事,故請對矣。主脈腦頭沙汰處,所見極未安,而役處不至甚鉅。若過今夏水潦,則漸益浩大,似當趁卽修補,而此時農民調用,殊涉重難。端午時陵軍合番,腦頭被莎之役,先爲了當後,前面崩頹作坎處,樹柵之役,次第徐徐爲之,似爲便好。而曲墻後事體重大,只令陵官看董,似未得當。禮曹堂郞,當爲進去,而堂郞進去之役,全用陵軍,亦涉苟艱,必有商量下敎而後,可以擧行矣。上曰,禮曹堂郞,不可不進,而只令陵軍修改,事體未安矣。尹游曰,此時動民誠難,役處不鉅,則量用募軍,似爲兩便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不必盡用募軍,與合番陵軍,竝力充役,可也。{{*|出擧條}}尹淳曰,貞陵內案小麓,有一表石仆地,而觀其表刻,則乃惠愼翁主之墓也。立石年月,旣不刻識,歸考璿譜,亦無其號,不詳其爲何代翁主。而第國初未下嫁公翁主,皆不載錄。或是其時殤喪翁主,而墳形已平,左右沙汰逼近,所見誠爲矜惻矣。陵所修補時,立其舊表,稍成墳形,加以莎草,未知如何。上曰,旣在此陵之內,則與敬陵內仁城大君墓相類,疑是未成婚翁主之墓,陵役時,仍爲立表封墳,可也。{{*|出擧條}} ○尹淳曰,以禁府事,有所稟達矣。首譯辱國之律,無以勘定,處分於大臣,處斷,何如?上曰,不能詳知其律,然與使臣同律,則不可也。壽賢曰,李樞自國勘罪後,朴文秀必欲帶去云矣。淳曰,李樞所得文書,異於徐貴剛所得送文書,渠之不得眞本,誠有不善探情之罪,李樞削職後,不可與使臣同往矣。上曰,李樞前亦有得罪之事耶?淳曰,前者一次被竄矣。壽賢曰,金始宇、李樞,俱以首譯,一番受罰後,不可復爲率入燕京。而頃者李樞,定配南海後,以勅使之來,復爲召入矣。今文秀以爲,李樞勘罪後,率去燕行,渠不能了當此事於今番,則當用極律云矣。上曰,欲用極律之語,靈城過矣。後日之律,姑勿論,卽今勘律,何以爲之耶?壽賢曰,不可與使臣同律,則誠然矣。上曰,無可當之律耶?淳曰,無可當之律矣,削職外無他律,而削職之律,似輕矣。上曰,議處後,當爲判付矣。 ○淳曰,禮曹卞家立後事,領相曾爲判義禁時,有所議處矣。上曰,此事不可如此草草,門內外衰麻之說,極可駭也。淳曰,壬子年宋寅明決給後,今又起訟矣。上曰,寅明誤決乎?淳曰,寅明決給,亦有意義,而其後連爲起訟,終未決定矣。上曰,此事不可輕爲決折,議處更稟,可也。 ○李宗城曰,今日夕講姑停,何如?上曰,今日姑停,明日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4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未肅拜}}。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吉州牧使鄭檝,雲寵萬戶李奎文。 ○金聖應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未差,掌令閔瑗呈辭,持平金漢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趙鎭禧,病不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雲寵萬戶李奎文處給送。 ○金聖應啓曰,領敦寧魚有龜,以母墳遷葬事,京畿豐德地,今方下往,而勢將累日經宿,請納所授御營大將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事,遣史官傳諭,都提調摠察事,郞廳發牌,分付。 ○傳于金聖應曰,追惟昔年,宜可顧助,其在事體,亦當行矣。咸原府院君,今已辭朝,葬需祭需,議曹、該府題給,造墓軍參酌題給事,分付。 ○傳于李眞淳曰,咸原府院君給由馬事,分付。 ○司直張鵬翼鍼灸呈辭,傳于金聖應曰,遣鍼醫看病。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鎭日違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院僚不齊,事多苟艱,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趙鎭禧罷職之代,亦爲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罷散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宋秀衡爲執義,徐命珩爲獻納,南泰齊爲正言,趙明翼爲刑曹參判,盧以亨爲禮曹正郞,李益焌爲社稷令,兪最基爲兼南學敎授,申命相爲慶源府使,咸平君泓爲司饔提調,尹陽來爲司宰提調,沈宅賢爲平市提調,李德壽爲內贍提調,洪尙賓爲承旨,鄭必寧爲承旨,金尙星爲副應敎。 ○傳于金聖應曰,副校理望,改擬以入。 ○以尹汲爲兼校書校理,金若魯爲校理,兪健基爲修撰,安相徽爲司成,李{{!|𤲸|⿱兹田}}爲工曹參議,李重彦爲禁府都事,安栻爲泰川縣監,兪最基爲副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判金聖運進,左副承旨李承源進。兵批啓曰,南兵使、全羅左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部將廳牒報,則部將李枝潤,本廳許參時,連三次可否不順,依例汰去。薦主守門將馬起河,亦依例罷職,以懲其誤薦之罪,何如?傳曰,允。 ○以尹陽來爲都摠管,李春躋爲副摠管,閔鎭箕爲羽林將,金夏明爲五衛將,崔星瑞爲曹司衛將,李義煥爲忠翊衛將,朴秀光爲慶德假衛將,李重國爲訓鍊判官,張溟翷爲武兼,尹就履爲僉知,元釴爲僉知,尹殷輔爲同知,李益泰爲忠壯衛將,裴尙度爲方山萬戶,趙東彬爲南兵使,李希夏爲全羅左水使,同知單池百源,大興山城中軍朴震圭,副司直李瑜,副司果金若魯,副司正李光瀷、崔龍賢單報gg單付g,司果金時逵、韓箕燦,今加折衝賞加。 ○以左承旨洪尙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因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李璞、李琢等名字,原榜目中付標事,覆啓蒙允矣。癸卯、乙巳兩年榜目,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陳奏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四十一疋內,忠淸道八疋,全羅道八疋,慶尙道十七疋,來五月初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四疋,咸鏡道四疋,來五月十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委,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朝講爲之。 ○李承源啓曰,明日朝講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親病受由外,正言南泰齊,待明朝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崔龍賢,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病狀輕重,連招救療官及該署吏,問之,則以爲一向危重云,而亦不可准信。臣儼,今日開坐,上曹看審,則病勢比前日倍加,氣息奄奄,若將垂盡,無以訊問,待其少差,加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戶曹言啓曰,咸鏡道安邊、德源等地銀店,發遣郞廳摘奸事,旣已定奪矣。郞廳下去時,給馬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守門將書員來言,曜金門入直守門將馬起河,曾爲部將李枝潤薦主矣。枝潤可否不順,起河自知主薦,例爲罷職。入省記後,日暮時徑出闕門,屢次催促,終不入直。莫重闕門,不得一時闕直,受點間以金重采,姑爲代直,而起河本事未出場前,輕先出直,其在事體,極涉痛駭。馬起河,令攸司拿問定罪,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咸原府院君魚有龜疏曰,伏以臣,猥陳衰劣實狀,兼暴懇迫情理,冒瀆宸聰,冀解將任。而及承批旨,未蒙矜允,敎以帶任有例,仍令安心往來,臣不勝惶駭悶蹙之至。夫將臣之不得帶職出外,法意甚嚴,設或有一二適然之例,終非國體之所宜。每每如此,則臣恐法綱漸弛,紀律漸隳,而至如命召佩往之命,失法之中,又爲失法。雖近地經宿之所,輒必收納者,寔出於嚴密之意。而況臣今行,則地是二日程,日將一望餘矣。揆以公法,尤極萬萬未安,私心悚隕,不敢仍因奉承。玆又不避煩聒,更瀝血懇,徊徨禁庭,顒竢兪音。伏乞聖明,特命遞臣將任,亟收命召,以嚴國體,以安私義,不勝萬幸。今玆給馬之命,出於別恩,雖切感祝,而以私行而貽弊馹路,亦甚兢惕,竝乞收還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仍佩往事,已有其例,給馬之命,亦遵事體,卿其安心勿辭焉。 ○咸平君泓疏曰,伏以臣,忝在宗籍,偏蒙洪造,節次超陞,班資崇顯,涯分已溢,兢惕恒深。而今春新授資級,尤是曠絶之恩,不惟譾劣無似之身,未堪承當。況又塊苫甫闋之餘,益切悲愴,祗奉命書,徒自感涕之被面而已。仍竊伏念,顯揚父母,人子之至情,榮贈泉塗,國家之盛典。而臣父檜原君臣倫,職是顯祿,今無可加之資,惟是臣本生父監役臣時煌,生前纔沾一命,身後未免埋沒。今臣官位已隆,而祿養靡逮,一身之光寵雖極,而所生之顧復未報。惟有追榮一事,庶可以少伸無窮之情,而常格有拘,不得循例加贈。揆以情理,曷勝摧咽?且臣父曾在肅廟時,特蒙優老之恩,獲授通政階,而緣臣無祿,旋卽棄世,未有實職,墓道凄涼,每念及此,益不勝悲結痛霣之至。伏惟聖明臨御,敦尙孝理,內外朝臣之疏請推恩所生者,輒蒙矜許,已成近例,前後相望,則如臣懇迫之情,亦不宜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玆敢冒萬死瀝血哀鳴,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察至懇,特準所請,施臣本生父贈秩之典,俾伸至情。仍治臣格外干澤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已有其例,令該曹依施焉。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原豐君熙,武臣護軍白守一,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訖。宗城讀新受音坊記,自子曰利祿,止書云辟不辟忝厥祖。宗城曰,頃於筵中,有拔去子云下吐之命,而小臣未及聞之。故今日欲爲定奪拔去矣。上曰,頃已下敎矣。上讀新受音。寅明曰,坊者,有堤坊之意,亦有表準底意,此篇皆所以示民坊也。弼載曰,坊記專爲坊民之欲,故節節皆稱以此坊民。蓋帝王,以禮樂刑政,以坊人欲。人欲不行,而天理粹然。父子長幼之倫,各得其序,而風俗歸厚,則坊民之極效也。論貴人尙技之文。宗城曰,有德者,與共天祿,與共天職,則此貴人而賤祿也。技與無他技之技同,有能者,車服以寵,則此尙技而賤車也。至於君子小人之分,在於約言先言,故用人以言行爲先也。寅明曰,用人以言語,則易於眩亂,故取人以言,常患有失。有德者,無所事於言,而有言者,多不足於德,故國家取人之道,莫如務實也。上曰,技字與他技之技,有異矣。寅明曰,能者,在位之意也。論上酌民言之文。寅明曰,酌者,酌事理之當然也。弼載曰,天上施者,下民視上所施,如天所降也。宗城曰,下不天上施則亂者,如上下陵夷,敎令悖乖。則上之所敎,有不敢從,上之所令,有不可施,如是則豈不亂乎?參酌民言,擇其善而從之,則下天上施也。弼載曰,與舍己從人,執兩端用其中之意同,如此則民心悅,而天上施矣。上曰,然。論過則稱己之文。宗城曰,此專以在上者言之。在上者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化自躬行,至於不言不爭,則豈有凶咎之事耶?上曰,然。論善則稱君之文。宗城曰,此專以臣子言之,在人臣之道,雖當如此,而人君若欲其臣專稱君善,則容悅媚諛之言,日進於前。而所謂君出言,自以爲是,卿大夫莫敢矯其非者,不幸近之矣。上曰,雖然,非言於時君之前,乃言於外也。弼載曰,《尙書》本意,則成王但稱君陳之如此,而先儒猶以爲失言矣。上曰,成王獨謂君陳,非謂人臣之道當如此云爾,則似非成王之失言矣。弼載曰,此殆同於漢高所謂李斯善則稱君,過則歸己之言。故眞西山以成王此言爲失矣。論從命不忿。宗城曰,微陳人子事也。至於臣之於君,犯顔敢諫,有所不入,然後有微諫也。寅明曰,人君當以此自反,人君之道,太上不諫亦入,其次從諫如流,其次微諷則從之。此人君之所當自反也。若人臣之道,固宜面折廷爭,而諫之不從,然bb後b有微諫。微諫者,君臣之不幸也。臣最蒙恩遇,受知之深。人誰如臣?而至於筵中,或有惶恐未能盡達之事。況恩遇之不及臣者,安能敢於進言,而盡其所懷?誠願聖上,假以辭色,導之使言,毋使臣隣,有有懷不陳之歎焉。上曰,當各別內省焉。弼載曰,勞而不怨,人子之道,當如是。而至若君民之間,異於父子,爲人君,撫恤萬民,德洽民生,以逸使之,然後百姓無怨。今日民生之困悴已極,豈能勞而不怨乎?寅明曰,三代聖王,子惠萬民,故民雖勞而不怨,如文王經始靈臺,萬民子來是也。上曰,勞而不怨,孝子事也。爲子亦難,況臣乎民乎?西銘以國與民,視爲一體,而有主恩威之異,則君民之間,雖如父子,而恩威之行有異,在上者不盡其爲父母之道,而以人子猶難之孝,望之於民,寧有是耶?弼載曰,聖敎誠然。使申生而恭者,果何如耶?論辟不辟忝厥祖之文。寅明曰,孝者,能敬爲上,能養爲次。至於人君之孝,不可專以能養能敬言之也。惟在盡人君之道,澤洽民生,功光祖宗,則孝莫大矣。故此言辟不辟忝厥祖。蓋不盡人君之道,爲不孝之大者也。上曰,所奏誠好。宗城曰,小人之孝能養也。君子之孝能敬也。帝王之孝,則承治平之業者,肯構肯堂。當多難之會者,匡復舊物,克保先基,不墜令緖者,是大孝也。論利祿先死先亡之文。寅明曰,死者易忘,亡者易遺,故愼終追遠者,不忘死也。不泄迹,不忘遠者,不忘亡也。生者、存者,見聞之所逮也。死者、亡者,所不聞所不見也。利祿必先於所不聞所不見者,忠厚之至也。故臣下亦有興起感發之效,而能不偝矣。或有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者,甚者唐德宗之於陸贄,與同患難,共濟艱危,其後不知陸贄之所在,亦何論於先死先亡之義耶?上曰,所奏誠好。宗城曰,賈復功不如鄧禹,而論功行封時,復已死,故光武加封三縣。黃權奔魏,先主待其妻子,有加於在蜀時,此利祿先死先亡之意也。臣頃以先正臣李珥,《聖學輯要》進講時,亦以賈復、黃權事仰陳矣。今此文義,尤爲相合,故又此陳達矣。蓋爲人臣之道,豈可望報?而中人以下,待勸而興,知事言是也。凡人臣之死亡者,人君宜有先施之典,而況爲國而死者,尤當軫念。雖以今日言之,忠臣之後,安知其無號無告者乎?願聖上各別惕念焉。上曰,儒臣以黃權、賈復事陳達,予亦有感於心。戊申年有軍功之類,門戶之顯著者,或不可忘,而微賤者,何能盡不忘之乎?戊申年有軍功之人,已死者錄用其子孫事,分付兩銓,亦爲分付諸軍門。{{*|出擧條}} ○上問承旨曰,南德夏脫喪乎?金聖應曰,已脫喪矣。上曰,德夏渠則非矣,而延年之忠,予嘗嘉歎,德夏敍用,可也。 ○李宗城曰,今因文義,聖心感動,至有戊申軍功人已亡者,子孫收用之敎,聞此德音,死者亦必感泣矣。又請以平日所欲達者仰達。海恩府院君吳命恒橫遭人言,逬處江外,觸寒感疾,數日而死,人皆至今悲之。其弟命新不幸有所遭,而名出賊招者,前後無限。旣知其誣,則不可執以爲瑕累,亦宜無彼此之殊?而命新則栖遑外郡,瓜期已滿,而尙無宿硏檢擧之事,誠甚慨然矣。上曰,此事亦欲下敎而未果,今副學發端矣。元勳之意外喪逝,至今愴歎。吳命新所遭,事旣虛妄,豈有可論?當初亦無補外之事,而以承旨入來,則翰注有逃避者,命新因此不安而遞,仍除外邑,雖謂之補外,可也。世道之怪駭至此,如申致謹許久在外,今始內遷,則臺諫論之。故爲銓官者,亦不能不趑趄於檢擬之際矣。其姪彦胄,亦因此不能無臲卼不安之色矣。寅明曰,彦胄則無見枳之事矣。上曰,雖不見枳,似有不自安之意矣。吳命新如前檢用事,分付銓曹,可也。{{*|出擧條}} ○宗城曰,申致謹,臣之友也。臣御史北道時,以致謹送馬泰徵事,問於咸興判官,則以爲此事本無明訂云。設有送馬之事,至如戊申賊陣中得此馬之說,極爲虛妄。若一如臺言,則渠安敢不入玉堂而已?當初寅明之一番拔出於玉堂之望者,本非枳之,而今以檢擬淸望,臺論如是,極可慨然也。寅明曰,有過則警之而已。不必以疑似之事,久爲廢棄也。上曰,以文官,送馬武臣,則謂之失體,可也,而泰徵逆心,辛壬以後,醞釀許久。雖有先見之明,安知他日之爲逆乎?王衍識石勒,人皆謂先見之明,而予則以爲王衍催石勒,反有何益乎?致謹曾論泰徵之失,或以爲先知泰徵之逆心,此則過矣。而至於助泰徵爲逆,寧有是耶?若如洪啓裕等所言,則豈特不入玉堂之望而已耶?此實近來之弊習也。 ○宋寅明進伏曰,補中益氣湯,服之有益乎?上曰,姑不可知,而憺憺者稍勝矣。寅明曰,眩氣,如何?上曰,昨晝猶有往來之漸矣。今日則快無往來之事矣。 ○宋寅明曰,北關內奴婢身貢代,八邑災減代,竝計輸送事,前有下敎,而此有大段掣肘處。當初一依庚子條定式之敎,旣出於慮其年年增加,欲爲撙節之意。而若竝與災減代送之,則比之卽今應送之數,元無所減。且以辛亥、己酉等年條觀之,則其所輸送,不過爲二千餘石,以其有災減故也。今此定式,勢將行之於永久,則此後雖災減之時,應送減於庚子,而一依庚子數多之條而送之,亦豈不難便乎?臣意以爲災減代,姑勿擧論,一依庚子輸送實數而定式,何如?上曰,事勢然矣,依所達爲之。寅明曰,元貢旣依庚子定式,則役價宜無異同,亦當依庚子數,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鄭履儉曰,臣昨以江華船頭浦畓,參酌劃給於鼎足山史庫守衛傳燈寺僧人,使得歲收數十石穀之意,有所書啓,而令該曹依施事,命下矣。但此畓,本自江華府築堰作畓,而當初物役不逮,貸用兵曹米木。故自兵曹姑爲收稅,以償其所貸之物。而旣是自江華府築堰者,則江華府卽其主人也。今雖分付該曹,不可不使江華知之,一體知委,使之量宜劃給,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上曰,頃日下雨時,適披覽奏議於殿退欄檻間,厥後內官,不爲收置,雨灑沾濕。內官恐其不卽藏守之罪,從中捧授於冊色書吏,改其粧䌙,其事雖微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內官罷職。{{*|出擧條}}諸臣以此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未時,上御宣政殿,輪對官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輪對官都摠都事李培源,內資奉事李顯行,司宰奉事張海翼,司畜別提崔翼齡,典設別提柳尙徽,同爲入侍。上曰,輪對官以次進對。培源進伏。上問職姓名,培源曰,都摠都事臣李培源。問履歷,對曰,戊申春別試武科,禁衛哨官,出六後除拜訓鍊院主簿,今爲都摠都事矣。問職掌,對曰,五衛革罷後,別無大段所掌,而以入直監軍而已。中日則都監軍士及武藝別監試才,或內入直軍士摘奸而已。問所懷,對曰,本府不無些少弊端,而堂上主張,故小臣則今無所達矣。培源退,顯行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內資奉事臣李顯行。問履歷,對曰,壬子十月都政,除授光陵參奉,甲寅二月都政,移拜本寺奉事矣。問職掌,對曰,酒、油、淸。問遺在,對曰,燒酒一千七百六十四甁,香醞四百四十三甁,淸蜜九十二石十斗二升,眞油一百二十五石三斗八升矣。問所懷,對曰,本寺雖有些少弊端,與提調相議變通,故別無所達之事矣。顯行退,海翼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司宰奉事臣張海翼。問履歷,對曰,壬子六月,莊陵參奉除授,癸丑六月,陞拜本職矣。上曰,京人乎?鄕人乎?金聖應曰,訓鍊大將張鵬翼之弟也。上曰,然耶?問職掌,對曰,魚物。問所懷,對曰,雖有弊端,與提調相議陳達,今何煩達耶?海翼退,益齡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司畜別提臣崔益齡。問履歷,對曰,初授通禮院假引儀,陞拜兼引儀,今方待罪本職。問職掌,對曰,掌養飼雜畜宴禮時所用及使客支供諸般等事。問遺在,對曰,猪一千三百八十五口,羊二百八口,羔三十五口,唐雁七十一首,鴨子一百二十四首。問所懷,對曰,或有弊端,則本署有提調,故隨事變通,今無所達矣。益齡退,尙徽進伏。上問職姓名,對曰,典設司別提臣柳尙徽。問履歷,對曰,丁酉七月,初授禧陵參奉,除授宗廟奉事,長興庫直長,遷轉造紙別提,移授義禁府都事,轉拜文義縣監,卽今待罪本職矣。問職掌,對曰,掌遮帳。問所懷,尙徽啓曰,本司行用遮帳改造之規,當初三年一改,而近因經費之不敷,辛亥年自廟堂,五年一造事改定式,而該曹依前防塞,卽今完件甚少。前頭排設稠疊,則必有生事之患,特令該曹,一依改定式,題給物力,惶恐敢達。金聖應所啓,典設別提柳尙徽敢請遮帳改造事,分付該曹,特給物力之說,殊涉煩瑣,請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輪對官引見罷後,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同爲入侍。上曰,判決事誰也?宗城曰,金在魯之兄金希魯也。上曰,金希魯同爲入侍。上讀新受音,自子云父母在,止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論言孝不言慈之文。宗城曰,常人之情,溺愛者多,盡孝者少,此章切中恒人之病也。上曰,孟子言人少則慕父母,有妻子則慕妻子,五十而慕,予於大舜見之矣。此極言天理人慾之分,而與此章薄孝厚慈之戒,相類矣。寅明曰,孝慈皆原天理,而孝於親甚難,慈於子猶易者,人情之通患,而亦或有不慈者,蓋以天理之都喪,而人慾之交蔽也。上曰,此乃私欲也。故人心危道心微,精一執中之訓,正欲坊其私欲之危也。論脩宗廟敬祀事之文。寅明曰,聖人立敎,曲盡縝密,事死事亡,禮意咸備,如《易萃卦》,言王假有廟,言以己之精神,聚祖考之精神。此所以敬祀事也。上曰,聖人立敎,森嚴可畏,凡人事死,不如事生。今日君臣,恐亦俱未免此患也。此聖人所以立此事亡之禮,使不至忘親之歸也。宗城曰,臣本以蠢愚,待罪經幄,其於聖人制禮之意,何敢與議,而惟以宗廟饗子孫保之孝,切有望於聖上也。弼載曰,此言朝廷敬老,則民作孝。以此觀之,朝廷爲四方之根本也。上曰,所謂上老老而民興孝者,是也。弼載曰,示民有事,謂民事之敎示也。寅明曰,事卽事亡之事,非謂民事也。上曰,事亡之事爲是。論醴酒在室之文。弼載曰,以醴酒爲首,卽大羹玄酒之意,所以不忘本,而務其實也。非獨祀事爲然,王政亦當務實,用人亦宜只取純朴也。上曰,然。論諸侯薨而不葬之文。上曰,此齊桓尸蟲出戶之類乎?宗城曰,卽爲此事也。上曰,《禮記》有中庸、大學之篇名何也?宗城曰,庸、學,本《禮記》,而程子表出之,此程子所以有功於聖門也。上曰,然。宗城曰,今日則一日再講,故行數頗少,明日則稍加行數,何如?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南德夏有敍用之敎,故出問吏曹書吏,則德夏職牒,尙未還授云矣。上曰,南德夏職牒還給,{{*|榻前下敎}}上曰,庚戌二月有免賤公事,下掌隷院備忘矣。今有考見事,庚戌年二月望前後日記入之。判決事金希魯入侍。上曰,判決事年今幾何?希魯曰,六十二歲矣。上曰,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順安安定館婢永切還賤回啓事粘目,此只是僞造圖出該院乎?抑竝與備忘,而僞造者乎?希魯曰,朴順才旣已逃躱,公事之僞造,或圖出與否,無以詳知,而備忘則雖非僞造,其中元氏等,乃是備忘中所無矣。且雖是從自願免賤,而西北則例不得爲之矣。上曰,西北規例姑勿論,今見《政院日記》,當初備忘中,元無吳氏、元氏,此便是僞造備忘也。啓下公事之僞造,亦自有其律,而此則竝與備忘而僞造,與向來啓字僞造者同矣。情狀絶痛,不可不各別譏捕,依法重繩矣。希魯曰,順才卽是本道人,自京有難譏捕。臣今親承聖敎,當以此移文,知委於本道監司處,以爲各別譏捕,期於必捉之地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4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道元{{*|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夜五更,月暈廻火星。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兵曹判書尹游鍼灸呈辭,傳于洪尙賓曰,遣鍼醫看病。 ○鄭必寧啓曰,今日朝講時,領事領議政沈壽賢,來詣闕下矣,因正言南泰齊上疏,出去,時刻已迫,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承旨持上疏入侍。 ○傳于洪尙賓曰,朝講停,晝講爲之。 ○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出往城外,仍史gg使g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于鄭必寧曰,命召,遣史官傳授。 ○李承源啓曰,刑曹方有重囚究問之事,而判書趙尙絅,呈辭受由,參判趙明翼,時未出肅,參判趙明翼,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朝者別諭,罄悉予意,書啓之上,方切抑鬱。又觀喉院之稟啓,卿出城外,至納命召,愕然之極,良欲無語。噫,此等之說,以卿休休之量,何足掛齒,而不顧國事,自輕去就,卿須體朝者心曲之旨,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入城事,更爲傳諭。 ○假注書崔龍賢改差,代金道元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夕講爲之事,命下矣。副提學李宗城,陳疏出去,副修撰任珽,陳疏入啓,副校理兪㝡基,牌招不進,校理金若魯,來詣闕下,今方陳疏云。夕講時刻已過,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李宗城,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此備忘,使偕來承旨傳諭。 ○左副承旨李承源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老悖昏耄,苟蹲不去,終至於公議峻發,貽辱朝廷,此實國朝輔相所未遭之羞恥也。撫躬慙悼,祗自恨其滄浪自取而,不意近密之臣,臨傳恩諭,慰勉備至,至有偕入之命,不知滓濊賤臣,何以獲此於君父之前哉?稽手奉讀,自不覺其涕淚之橫集也。顧臣所遭,實關國體,一日仍縻,增國家一日之恥,至於區區私義,有不假論也。惟願亟正臣羞辱國家之罪,以謝國人云,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書啓,大臣出去城外,臣旣承偕來之命,仍爲隨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在謫之遭親喪者,許令歸葬,已有定式施行之命矣。卽接全羅監司狀啓,則臨陂縣定配罪人吳彦賓,今四月初三日遭父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保放罪人鄭潤先,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二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因義禁府啓目,史官宋敎明處,令本曹發緘取問事,蒙允啓下矣。宋敎明,方爲京畿都事,依例發關緘問,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以昌城等官居良人林中化女四歲兒等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今日筵中,猝被憲臣之論斥,至目以黨論之人,私心慙悚,已難自勝,而事端轉輾,館僚譴遞。究厥所由,皆以臣故。噫,臣本不肖,樹立無素,公心誠意,曾不能見孚於同朝,則不知者之斥臣云云,何足怪也?第其區區建白之意,實在於擇大中而堅守,消淫朋而致治,其言雖微,其心誠苦矣。雖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俯垂鑑燭,不以爲罪,柱後惠文,駁論森然。其言之得失,臣不敢論,只以朝體言之,咫尺前席,臺諫有言,廉義所在,豈敢爲淟涊蹲冒之計也?臣非是悻悻見面,故作此徑情過分之擧,卽所以重臺議也,存事面也。私義公體,固當如此,玆敢冒陳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卽賜鐫遞,以伸微尙,仍勘郵罰,以嚴國綱,不勝萬幸。臣無任戰惶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所非在彼,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南泰齊疏曰,伏以臣,庸虛蹇拙,百不猶人,一切言議之地,自知其決難堪承,而怵畏分義,間嘗一再應命,語默失宜,動被呵斥,擧止疎繆,輒致顚沛。自是以後,益信迂拙之姿,不足有爲於時,杜門屛跡,庶可爲自靖之圖矣。不意玆者,復叨諫省新除,繼以朝講有命,牌召臨門,而顧此蔑效之地,勢難苟冒,僨敗之蹤,理宜控免,玆敢隨詣闕外,略申籲號,乞賜鐫削,以安區區私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事關大體,不能終默,輒此附陳焉。臣聞人主之職,在於擇相。況今天災時變,危亡之刑gg形g,日甚一日,其扶傾補敗,弘濟時艱,只在於輔相之得人,而顧今領揆耄昏,頗不任事,一國之人,無不爲憂,而無敢爲殿下一言者,夫忠厚老成,國之大寶,殿下必欲圖任,聖意甚盛。臣非敢沮殿下此心,而但非德望素重,志慮不衰之人,則徒有伴食之誚,實無鎭物之功,此臣之所bb以b爲憂歎者也。惜其知恥有素,而守義不堅,兩次引入,皆不免迫於嚴命而復起,此亦殿下之過也。臣謂宜以禮進退,以全終始之恩焉。今日可言者甚多,而惟此一事,實係國家之安危。臣以疎遠之蹤,固知言發而禍應,然區區願忠之誠,不能自已,鼎鑊斧鉞,實所不辭,惟殿下矜其志而納其忠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入啓還下。 ○副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卽伏見下政院備忘記,有正言南泰齊遠補之命。臣切不勝驚歎憂慨之至。噫,殿下於前冬,特頒大誥,洞開言路,一國之人,擧皆欣欣,以爲從今以往,讜言日聞,漸復祖宗盛時之氣像,而前後進言者,或懷私意,或毛擧細事,無一人直言正議,仰副殿下虛竚之聖心,此中外之所共慨惜者也。今泰齊,以疎遠一新進,不顧一身之利害,急於願忠,慨然陳章,敢論當軸之首相,毋論其言之當否,此亶出於一片赤心,則殿下所宜優容寬假,以奬敢諫之氣,而乃反嚴辭摧折,譴斥於海島烟瘴之地,處分猝遽,景色愁沮。此雖出於敬大臣之意,獨不思迫逐言官,大爲聖德之累耶?且今私意橫流,習尙不佳,牽制畏愞,顧瞻搖漾之風,已成朝廷之痼疾,求其不拘時俗,不怵禍福,敢爲殿下達一國之公議者,只有一泰齊而已。其疎戇狂直,實亦可尙,殿下奈何忍棄之於絶海之中,使有生行死歸之歎耶?況諫官斥補,本非聖世之美事,言路通塞,亦係國家之安危。臣職在論思,目見聖上之過擧,不忍終默,敢效一言,伏願亟收成命,以光聖德焉。臣治疏呈院,已半日,而承宣故事遷就,不卽捧入,臣誠莫曉何意。今於召牌之下,隨詣闕外,更拜原疏,未免徑歸,臣尤死罪。臣無任屛營激懇之至,謹昧死以聞。入啓還下。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南泰齊怪駭之狀,已諭於處分備忘中,則敢拾洪啓裕護申晩之習,若是請焉,已涉異也,而懷挾私意者誰,一片赤心者誰?其關係體統非細,則敢稱公議,許以忠慨,尤可駭也。況夕講有命,特命牌招,則營護爲事,侵斥喉院,無端違牌,使法講中止,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副修撰任珽遞差。 ○甲寅四月二十二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南泰齊原疏上之。必寧跪進,上覽後曰,正言南泰齊,爲先遞差。命承旨書備忘曰,世道乖悖,擧措輒駭,于今南泰齊而極矣。臺閣者,人主之耳目,朝廷之儀則,其語君也,人主動色,其語相也,宰相待罪,其事體豈不重乎?大抵大臣,在一人之下,居萬人之上,非擅弄威權,關係惡逆,則自古爲耳目之官者,不過就事論事,相規警而已。豈一泰齊,尋常下語,若論庶僚者乎?尤況老昏,頗不任事之目,若非衰吏微官,則雖重宰,在同朝相敬之道,決不若是。於大臣,焉敢惟意下筆?其中以禮進退之說,卽掇拾往者下廟堂飭勵之意。目今雖鼎席不備,朝象泮渙,豈可以官師相規,深責耳目之官,而此則不然。觀其疏,則無他深惡可知,而於其體,則虧損朝體大矣。無他深惡,自虧其體,其心可知。此等之類,不可不嚴加痛懲,以勵朝體,以防傾軋。不若此,豈講坊記之意哉?前正言南泰齊,珍島郡守除授,卽令辭朝,赴任日子,令道臣狀聞,而時任郡守,遞付京職。書訖,上命書別諭曰,噫,世道怪駭,人心淆薄,甚至於傾軋朝廷,迫逐大僚,爲能事,可勝痛哉?今南泰齊之語卿者,絶悖無義,詳諭處分備忘矣。無他開釋之敎,而此亦因予之過。噫,卿之篤老,予豈不知,而年雖篤矣,筋力尙旺,志本忠厚,臨事堅確,此予所以終始敦勉,必欲倚任者。若泰齊之言,年少氣銳,白面鼎席而後,可副輿情耶?此不讀《尙書》黃耉老成者也,何可足責?頃於朝講,以坊之文義,縷縷爲辭,今日朝講,若是被斥,習講屬耳,稟啓遽上,恒日待卿,其若誠信,此等怪論,何敢闖上?此乃予之過也。顧今國事,良欲無語。此等之態,雖三尺之童,豈可不知?以卿忠厚之心,休休之量,何足掛齒,而蒼黃以去,反傷其體乎?玆遣喉院之臣,喩予慇懃之意,兼示過予之意,卿須體小子之至意,顧國事之多艱,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承旨傳諭于領相,仍與偕來。書訖,必寧自備忘讀下一通。上下敎曰,朝講停,晝講爲之。又敎曰,近來人妖物怪多矣,而泰齊則以堂后,任事頗久,予意以爲非怪異者矣。此疏必喪性而爲之矣。必寧曰,臣亦知泰齊之爲人,不至如此。今日此擧,體統所在,誠可異矣。仍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掌令閔瑗同爲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掌令閔瑗,檢討官朴弼載,假注書金道元,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夏原君杞,武臣副護軍崔綱入侍。自子云升自客階,止猶有弑其父者。宗城曰,此章承上章喪禮爲言,而引《魯春秋》爲言者,未畢喪三年之制而見弑,則不稱君,蓋所以嚴尊君之制,而亦民之不敢爭故也。弼載曰,此章卽初章命以防欲之義,而與《春秋》定一尊之義同矣。殺字以如字讀無妨。奚齊未吉喪而歿,故《春秋》書法,待之不以君之義,而大抵下犯上爲弑。奚齊雖不得稱君,旣君之子,則讀以弑字亦好矣。上曰,奚齊亦君之子,而下旣弑上,則以弑字讀可矣。寅明曰,殺字以如字讀無妨,而上敎則實在於尊君之子,以弑字讀亦可也。自孝以事君,止卜之日稱二君,宗城曰,此言孝悌之道,而有君不謀仕云者,臣之愚見,則以爲春秋之世,爲人臣者,朝楚暮齊,元無一定之君,故但有其君而已,至於仕官之道,不必謀,而惟卜其仕之日,稱二君。蓋二君者,其所以爲其君者,不亶一而已矣。臣則註疏多舛駁不可信,以此看爲好矣。弼載曰,孝以事君者,卽移孝爲忠之義,弟以事長者,卽敬兄敬長之義,而不謀仕一句語,上番所達非矣。太子之位,視膳問寢之外,不可干與軍國事,故曰不謀仕。惟卜之日云者,古重卜筮,故臨卜之日,始乃稱二君,註所引卜貳圉者是也。宗城曰,若如此解,則仕字豈不可疑乎?弼載曰,仕字《詩傳》中,作事字者,非一二處。此所謂不謀仕云者,卽不謀國事者矣。寅明曰,此章如上番所解者甚曲矣,當如註疏所解,義甚通矣。上曰,然矣。副學所達,亦有見,而二君云者,指君之貳而言矣。自喪父,止民不疑也,宗城曰,此章言君臣父子之義,初無二致,至於喪制,三年之禮,無異同。於父喪,旣盡三年之制,故於君喪,亦盡三年之制矣。示民不疑,所以定民志也。上曰,然矣。弼載曰,父喪君喪,當盡三年之義者,在禮如此,而自《春秋》以後,喪紀大壞,父之喪,旣不能行三年之禮,況君喪乎?朱子君臣服議,君喪之禮大備,而其後亦未能盡行朱子之議矣。至我肅宗大王,取朱子之議,定君喪之制,而纖悉俱非gg俱備g,此所以本朝制作之卓越千古者矣。上曰,然矣。自父母在,止示民有上也,宗城曰,此章乃父母在,其身不敢自由之義也。弼載曰,爲人子者,其身卽父母之身,東西南北,惟父母所命,故此所以不敢有其身也。上曰,然矣。爲人君者,尤不可不體念此義,惟能繼述祖宗之憲章,常恐或墜其基緖,亦不敢有其身之義也,而人臣之義亦然,不墜乃祖乃父之遺訓,克紹其家聲者,於父母,豈不有光乎?宗城曰,聖敎至當。宗廟享之,子孫保之,卽人君之孝也。自故四海之內,止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宗城曰,此章卽天子一統天下之謂也。弼載曰,《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凡處王土之內者,雖室屋之微,人臣不敢自有矣。自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止民猶貴祿而賤行,宗城曰,此章無他義,惟言民不以利祿爲重,而先事功也。弼載曰,此章中無辭而行情一句語,儘合加意細究矣。人之性本善,而情之發,有善有惡。伊川曰,情旣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情熾性鑿,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可不懼哉?此尤人主之所當體意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禮之先幣帛云者,卽孟子所謂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之道,事事物物,無處不在,而敬之爲德大矣。帝王修齊治平之大要,敬爲之本焉,此人君所當體意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一句語,此章所引,則與《詩》本文不同,而人君用人之道,無求備於一人,義亦同此矣。上曰,然矣。自子云夫禮,止自獻其身,宗城曰,此章以下,卽別男女重婚姻之義,雜出於《曲禮》等諸篇,伏想自上,已領會矣。弼載曰,章疑別微,禮之用也,而男女之際,尤有大焉,故別之一字,所當着意者也。宗城曰,男女之有別,禮之所重也。我朝先正臣趙光祖,當中廟求治之日,爲風憲之長,纔七日,而行路男左女右,至今傳誦。爲國以禮,則化民成俗之驗,有如此者矣。上曰,然矣。弼載曰,蓻麻如之何gg蓺麻如之何g一句,註疏則曰,豳風伐柯篇,而伐柯篇,無蓻麻如之何gg蓺麻如之何g之句,齊風南山之篇有之矣。自子云取妻不取同姓,止非祭男女不交爵章及寡婦子之章以下,宗城曰,此章以下諸章,皆男女有別之義,而別無他新義矣。弼載曰,取妻不取同姓云者,其姓氏之所同也。與我國之只同姓字者不同,而夫子對陳司敗,以昭公知禮,不敢諱於《春秋》者,蓋書法不隱故也。上曰,然矣。弼載曰,非祭,男女不交爵云者,卽曲禮所謂非祭男女不相授器之義也。上曰,然矣。弼載曰,諸侯不漁色之句,垂戒意甚明。蓋風化之本,實係於男女之別,此人主之所當取則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上章二君云者,卽君之貳云者也。貳者副也,副者預備者也。太子之於國家,其重如此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日所講中,君子不盡利,以遺民云者,先王之政,蓋如是矣。民窮財盡,則國不亡者幾希矣。自祖宗朝以來,每以不盡利以遺民之義,爲養民之本,故不害爲藏富於民矣。卽今山澤之利,盡入於折受,地無遺利,民生之倒懸益甚,國家之窘乏已極,豈不重可寒心哉?宗城曰,祖宗朝爲治之法,則每以不盡利以遺民之義爲本,而以司䆃署gg司䆃寺g一處言之,壬辰亂後,猶有餘儲三四千石云,其他可推而知也。以此觀之,今日國儲之蕩竭,誠懍然寒心矣。上曰,然矣。 ○掌令閔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吏卒輩酌處之命,竝令該曹,嚴刑取服,繩以重律。上曰,勿煩。 ○初仕之職,卽他日臨民之階,其不可不擇差也,明矣。厚陵參奉文道濟,矇不識事,全無官員貌樣。本陵左右,卽松都、江華陵卒輩,與兩處民人,作爲契坊,家材鹽柴,任意斫出,斧斤日入,身爲陵官,漫不知爲何事,莫之禁焉。如此昏懦不職之人,不可置之齋郞之列,請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上曰,依啓。司饔直長李泰翼,爲人賤陋,全不謹飭,及授本職,多行不法,進上事體至重,而受出錢木,半歸於私,磁器闕封,其數甚多,及至拿問,飾辭彌縫,同列羞與爲伍,吏隷莫不怨罵,恬不知(知))愧,晏然行公。如此之人,不可置之衣冠之列,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果若所論,殊極可駭。其所浮謗,亦難準信,先令金吾,拿問處之。順安縣令尹尙遠,爲人闇劣,全無士夫樣子。及授本縣,日事沈酗,吏緣爲奸,昏不省事,坐衙全沒體貌,待吏有若儕友,至與官屬對坐,爲雜技賭酒肉,以此爲樂,恬不知愧,西來之人,無不掩口,累登臺章,至今倖免。請順安縣令尹尙遠罷職。上曰,文官乎?蔭官乎?李宗城曰,蔭官而古相尹趾善奉祀孫也。上曰,何其甚耶?無乃風聞過耶?遠外風聞,未可準信,更爲詳察處之。 ○閔瑗避嫌所啓,臣言議巽軟,不能見信於君父,論一二蔭官,下詢其先代之誰,其不賜快允,臣何面目,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所引嫌,殊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 ○宋寅明曰,弘濟院傾圮處,小臣明將親往摘奸,而南別宮西宴廳,曾無傷破之事,忽然頹壓,誠甚可異。且聞平壤風雪之變,極其非常云。可驚可慮之事,非止一二,而領相意外有所遭,蒼黃出去。國事如此,未知何以濟此耶?上曰,泰齊事極可駭然。出入堂后者久矣,謂其人不如此矣,今忽爲此,必是失性而然矣。事若微細,而關係非常。國綱之壞損如此,將無以振之矣。寅明曰,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也。大臣有失,則臺諫固當論之,而設有發啓請罪之事,一司不敢獨啓,有簡通一會等許多節次,其事體之若此矣。亦或有陳疏論劾之規,而豈有單擧徑列,請其斥退,如微官庶僚之汰去啓辭者乎?國綱事體,決不當若是,良可寒心。李廷濟曰,小臣立朝許多年,未曾見如此事矣。豈意如許紀綱乎?宗城曰,近日聖上,連設法講,至於朝講,尤是盛擧,而屢次設行,不但臣等之與有榮焉,人情莫不欽頌矣。今日則習講纔訖,臺疏遽上,使大臣,顚倒出去,不但景色之不佳,朝講盛擧,又將間斷,實爲慨然。南泰齊之事,誠如聖敎,若非失性者,豈如此乎?蓋近來士大夫風習怪駭,若欲改頭換面,則必爲此事,若立功者然,世道如此,尙何言哉?臣下不當以黨色等語,陳達於前席,而用舍黜陟之際,不可不先辨其情僞,故臣敢爲此言矣。上曰,予固已料此,故朝者處分時,有其心可知之敎矣。又曰,洪啓裕,是洪禹傳之子耶?廷濟曰,此乃洪禹傳之姪,而故縣監洪禹偁之子也。上曰,啓裕向日事,誠怪駭矣。其日避嫌,應有退待,故予心以爲臺諫,當退待後,請留門,卽爲出去矣。不爲退待,而乃發啓,作可駭之擧矣。予於朝臣,不知誰某之爲誰某,而頃日見金尙重之疏,始知之矣。尙重之疏亦非矣。何必如是乎?宗城曰,十九日下敎,雖父子之間,戒勿相傳,故外人固多不知,而以前日聖敎中,定君君臣臣之綱等語觀之,可見義理昭然,如日中天,而護黨之輩,不信聖敎,必欲使十九日下敎,歸之不可知之域,可謂無嚴之甚,而以昨日違牌坐罷玉堂敍用事觀之,殿下處分亦不嚴,壞亂朝廷之輩,以開其復用之路,因此繼起者,將不勝紛然矣,豈不寒心乎?上曰,以申晩等敍用事,欲有下敎,而昨日晝講相値未果矣。上敎未畢,閔瑗前伏曰,臣有所懷敢達。殿下以去黨習,至誠申勅,而李宗城以諸臣蒙敍之不當,有所陳達,此皆專出於黨習,黨習何時止息乎?金尙重之疏,專事黨伐,而宗城不言其非,只以吳瑗、權爀、洪鳳祚等不宜敍用之意陳白。所好則護之,異己則斥之,此莫非黨習。殿下申勅之意,果安在哉?臣竊慨然也。上曰,宗城所達,亶出肝膈,而目之而gg以g黨習者,是黨習也。此所謂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者矣。弼載曰,晝講入侍臺官,啓辭畢後,宜卽退出,而瑗則不退。且無論宗城所達之如何,而上敎未畢,如是汲汲爲言者,掌憲事誠甚非矣。上曰,掌憲事非矣,侍臣之又如此陳達者,俱非矣。君臣一堂之間,猶尙如此,他可知矣。掌憲及侍臣,竝遞差。 ○副提學李宗城所啓,副應校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晝講入侍時,夕講爲之事,榻前下敎。掌令閔瑗,副修撰朴弼載,竝遞差事,榻前下敎。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副修撰任珽,竝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4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式暇}}。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李眞淳啓曰,自明日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執義宋秀衡未肅拜,持平金漢喆未肅拜呈辭,掌令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旣已備員,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停。 ○李眞淳啓曰,卽伏見濟州牧使鄭道元狀啓,則有枳子封進之事。雖出獻芹之誠,而依例進上之外,有此別進上,其在事體,實涉猥屑,推考,何如?傳曰,從重推考。 ○洪尙賓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傳啓中燁、{{!|𪸸|⿰火典}}等事,臺諫則依前書送大槪,而注書草冊中,元無燁、{{!|𪸸|⿰火典}}等事傳啓書錄之處,問于上下番翰林,則皆以爲他啓,則竝批答盡爲列書,而此啓則元無記錄之事,似是臺官,落漏於傳啓之際。自堂後,以不得書入之意,往復於臺諫,自爾遲滯矣。臺臣則以爲連啓,史官則以爲草冊不記之啓,不可書入云。燁、{{!|𪸸|⿰火典}}啓辭不得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不傳啓則無疑矣。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珍島郡守申震熽,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趙世垕爲掌令,李錫杓爲正言,趙漢緯爲副修撰,趙尙命爲副修撰,宋日贊爲禮曹佐郞,李光進爲厚陵參奉。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受由在外,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李義豐、李命祥、洪禹錫、都永夏,單付副護軍,閔瑗、宋徵啓,單付副司直,任珽、朴弼載,單付副司果。 ○左副承旨李承源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近侍之臣,隨臨於城外逬伏之中,傳宣聖諭,委曲勤摰,至有偕入之敎,不知逋播賤臣,何以徼此恩寵於衆棄之日也?感激兢惶,不知死所,而至若微臣區區踪地,更無去就之可論者,惟願亟收誤命,以尊國體而已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使錄事,又爲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遣史bb官b傳授。 ○李眞淳啓曰,副校理尹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㝡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金聖應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翼,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纔已承牌入來,而晝講時刻已過,今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時刻已過,停,夕講爲之。 ○傳于李眞淳曰,昔夫子,其不時不食。今濟州牧使封進枳子,乃不時之果,非薦新之物,則事涉猥屑,徒貽民弊,令廚院下送,後勿封進事,分付。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金道元,自去夜,疝氣上升,昏窒不省,症勢危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姜杭爲假注書。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夕講,命下矣,有前眩氣,不得爲之,夕講停。藥房若無時問安,則東朝似爲軫念,今日則勿爲問安,明日問安日次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官員所報,則六陵火巢內,自春夏以來,略有虎行之跡。未見作害之事,而且今草木方盛,難於搜捕,又當農務方殷之時,發民有弊,故姑未擧報矣。今自泰陵、康陵內搜捕以後,昨今日六陵內,虎跡縱橫,不啻狼藉,前頭傷害人命,極爲可慮云。陵內虎患如此,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三日幼學尹命恒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校理金若魯上疏。答曰,省疏具悉。使行日期,開月之初,其尙未晩,更何進定?末端事,當飭勵。拜表之日,上款gg上疏g引嫌,其涉太過。當初葛藤,非爾,誰若此?其所應命,爾宜先,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傳于李眞淳曰,校理金若魯原疏留中。 ○刑曹參判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忝金吾,尸職僨事之罪,尙有餘悸,罪人徑斃,近爲痼弊。本府堂郞之留意申飭者,每在於此,若其被枷杻之罪囚,逃身牢戶,自是思慮之所不到。雖世級已降,奸僞日甚,豈意亘古所無之變,忽生於目下耶?當夜失囚,翌朝旣晩之後,始乃發告,此亦守直軍卒之用計也。旣聞之後,不敢晏然在家,顚倒詣府,鉤覈逃躲之由,訊問可疑之人,言多敗露,果得端緖,招致捕校,付與可問情節而送之,且其求捕之節,不容少緩,故草記批下,有難等待,卽卽知委於兩邊捕廳及各軍門,以爲及時譏捕之地,而端緖深覈一款,係關緊急,擬欲面奏前席矣。諸堂拿鞫之命,遽下此際,蒼黃震懾,相率就理,搶頭圜土,拊心抑塞,自分重譴之亟加,聖度天大,威怒旋收,施以罷職薄勘,罪重罰輕,惶悚深切,甄敍之命,意外特降,收錄之恩,未幾繼下,有若初無所坐者然,臣誠惝怳震惕,莫省攸措。噫,臣於當官莅事,每以毋放過三字,爲自勉報效之資,事變闖乘於匪意,以致朝綱之益紊,豈敢以堂上不爲直宿,有所毫髮自恕者歟?夫子所謂虎兕出於柙,是誰之過者,政是臣向日溺職之案也。從玆以往,宦念都消,復塵淸朝之器使,更犯職責之孤負,臣實爲恥。況此秋曹,係是訟獄重地,便同金吾,以臣負累之蹤,寧有再叨獄官之理?左右揣量,義在必遞,天牌儼臨,坐犯違傲,罪上添罪,求得不得。玆陳肝膈之懇,仰徹黈纊之聽,伏乞聖明,俯諒臣言之不少外飾,特察見識之不容苟冒,亟削臣職,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何過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夏陵君樀疏曰,伏以臣,忝居宗籍之末,猥沐累朝之恩,班序濫躋,而蔑效絲毫,愧懼徒深,而若隕淵谷,第其爲國之忱,愛君之悃,不以人微而有間,此則秉彝之天,所同然也。臣向伏見宗臣洛昌君樘之疏本,則請爲慈殿,亟上徽號,其奉揚慈化之意,光薦顯冊之願,可請gg謂g厭人情,而協群議矣。臣之淺料,固知此疏旣出之後,縟儀盛典,卽宜奉行之不暇,而月日已多,尙此寂寥,蓋緣我慈聖殿下,殷念彌深,盛德愈謙,不卽勉循而然也。臣於是尤不覺欽仰頌祝之至,而微衷所激,有不自默。顧今禮之當然,事之應行,宗臣之疏,備悉靡餘,臣固何所復陳,而蓋其舊甲重回之說,實爲今日哀慕涕泣之處也。噫,洪惟我肅廟大王,光御五十年間,卓越千百王上,駿德丕顯,鴻化普洽,環東數千,誕啓熙運。若天休滋至,聖壽益綿,端臨寶座,歲又攝提,則一邦之稱慶,萬姓之同歡,其可已乎?是則大朝受揭徽之禮,慈殿有媲美之章,而不幸仙馭已遠,慈天獨臨,兩宮同慶,今焉已矣,而念我慈聖殿下,配我聖考,躬贊太平,母儀二朝,心勤保護,履位三十年,于今陰敎旁達於內外,慈恩咸囿於品彙,以致無疆之福,誠如宗臣之言,而巋然東朝,裘冕獨尊,寶算婉晩,適當是年。我殿下終天之慕,愛日之誠,悲喜交竝,自倍常歲。誠以此時,進崇號而擧盛禮,則庶可以彰慈聖闡化之美,而伸殿下撫時之感也,豈不猗歟盛哉?今夫閭巷士夫之類,雖婚科等事,若遇回甲,則亦不無志喜之道。伏況勛華初元,遽回於禮陟之後,妊、娰徽音,幸奉於長樂之尊,則宗社慶忭,孰過於是?揆諸邦憲,考之彝典,其不忍虛過是年也審矣。臣伏見宗臣疏批,則至有抑鬱深矣之敎。伏惟我殿下,夙承丕基,孝事聖母,奉三朝而冞勤,養一國而不足。今逢寧考卽祚之歲,莫伸慈殿致隆之儀,則耿耿聖心,必至於抑塞,而不能自釋,夫以我聖母至仁至慈之念,豈固守謙挹,終靳允兪,以孤我殿下尊親之至誠也哉?臣仰體聖衷,孝思冞篤於顯揚,俯聽輿誦,忱誠擧切於尊崇。若復遲回濡滯,一日不行,則有一日之鬱泄,二日不行,則有二日之鬱泄。伏乞聖明,益加反復力請,亟回慈聽,夬揮睿斷,特命有司之臣,卽擧象行之典,則邦國幸甚,臣民幸甚。噫,臣跡雖賤微,亦先朝一物耳。撫弓餘慟,與時惟新,呼嵩前甲,無地可忭,瞻喬陵而永慕,仰慈覆而愛戴,不勝區區微忱,玆冒鈇鉞之嚴誅,敢瀆肝膈之至懇,臣尤死罪,臣尤死罪,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今觀卿疏,慕深感切,而謙挹盛德,難以强煩,惟抑鬱于心矣。 ○副摠管李春躋疏曰,伏以,鞫囚逃逸,何等變怪,而臣以此際,適叨禁堂,尸職之罪,合被重誅,而畢竟處分,止於薄罷,感戴洪私,冞切惶蹙,不自意恩敍特降,繼而有摠府新除,聞命震駴,益不知置身之所也。伊時事狀,僚疏盡之矣,不容臣更暴,而追思至今,餘悸在心,則尙何敢以罪人之旋獲,日月之差久,而有所自恕也哉?且臣向日之疏,不過略明委折而已,何嘗有一毫侵及於儒臣者,而其所對擧,尙自齗齗。一時傳聞之訛,本非異事,而或恐自歸爽誤,終始不捨,臣竊哂之。其所謂政廳進去一款,旣已脫空,則彼亦無辭可執,故只以替人筵白,歸之於損體。凡喉院之啓稟筵白,率多朝臣去就之事,則以此爲罪,匪夷所思。臣誠巽懦,不欲呶呶,而其受困則甚矣。情地危苦,未卽肅命,玆瀝肝血,仰瀆宸嚴,伏願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削,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處分,不過事體,往事亦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4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式暇}}。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鄭熙普、趙世垕,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持平金漢喆未肅拜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昨夕伏見下政院之敎,以有前眩氣,至命停講。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伏未審夜來,聖候,更復何如?湯劑亦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無常,只湯劑繼進日,問安宜矣。 ○金聖應啓bb曰b,刑曹參判趙明翼,連日違牌,尙不出肅,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金聖應,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火巢內,自春夏以來,略有虎行之跡矣,今自泰陵、康陵內搜捕以後,虎跡不啻狼藉,前頭傷人,極爲可慮,陵內虎患如此,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本廳定將校,率領牙兵四十名,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時囚罪人安宗海,本有濕痰之病,又有四肢不仁之症,而行役驅馳,卽入冷圉,已至一望,所患本症,一倍添重,夜間猝然大寒戰發熱,頭骨如碎,滿身烘熱,右脅牽痛,呼吸急促,手足麻木,腹部脹滿,食飮全廢,不省昏昏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副司果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謬膺申命,復按西事,辭陛時,雖以不可强合之意仰陳,而此特據事理而言耳。乃其心,則幸而歸一,順且無事。而及査終,與瀋報相左,只得如前取招。末後事不知如何,區區憂慮,誠不敢小弛也。臣旣承上來之命,卽起程,方玆入城,例當反命天陛,而竊聞日昨申晩上疏,攻臣全無道理。蓋其許多張皇,都出於忘君護逆之心,則斯亦妄人也已矣,在臣何怒,又何辨?況臣前疏,已悉之,又安用架疊爲哉?但臣旣被其無限詆辱,則理難晏然進身,玆敢略具短控,而自闕下徑退,誠不勝惶恐。伏乞聖明,亟降譴罰,以嚴使臣之體,永賜屛斥,以謝黨人之怒焉。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日氣不適,聖體若何?昨伏見下政院之敎,眩氣有加,仍命停講,不勝驚慮之至。卽今症候,與昨何如?上曰,不至大段。眩氣往來之時,似感非感,蓋是根本勞瘁所致。再昨領相被逐,景色不佳,憤惋交中,如添一病,眩氣上升,有難引接,竝與晝講而停之矣。今朝比昨稍勝,而猶未已矣。命均曰,殿下每不自量,連日開講,以致勞損之節,至有過後生悔之歎矣。上曰,予豈不思其如此哉?近日玉堂之備員未易,故欲趁其備員,必爲開講。且作報無常,則有若孟子所謂揠苗,故自不得不然,至於召對,則每量力而爲之矣。命均曰,聖上勤學之意,孰不欽仰,而勤勞太甚,是可悶矣。寢睡比前,何如?上曰,氣倦之時,必困睡,而近日煩轉,不得安穩矣。命均曰,前日寢睡時,必披散所覆爲敎,今亦如此否?上曰,然矣。命均曰,朝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進之矣。寅明曰,然則不有虛乏之氣乎?上曰,如此之時,常無節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眉稜上有氣之候,何如?上以雙手技額左右曰,誠難狀矣。命均曰,近日寒暖不調,此時調攝誠難矣。上曰,日氣雖如此,不必慮也,而氣適如此故耳。日寒如此,未知於麥農何如云耶?命均曰,所謂麥秋,乍寒無害云矣。聖徵診脈。上曰,診脈後茶飮仍進與否,陳之,可也。聖徵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如前,而卽今左寸脈暫微弱,右寸脈少根氣,非一時虛憊之氣,滋陰湯旣連進,則茶飮不須多進,數三貼進御,似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昨夕脈候,有沈微之氣。今日脈體,比昨稍大,而不無氣不足之候。補中益氣湯,非不好矣,而發散之劑,不可不用於此時,茶飮數貼進御似宜矣。龜慶診脈退伏曰,脈度比前似沈微。茶飮進御,臣意亦以爲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調均則調均,而不無沈微之候。補中湯雖不可遽輟,如此之時,則姑進茶飮好矣。錭診脈退伏(退))曰,左三寸沈,右三部大,不可以補中之劑過用,宜以茶飮進御矣。上曰,氣不平時,少有飮食,則眩氣似有加,其何爲而然也?諸醫皆曰,脾胃微弱而然矣。命均曰,玉色久未瞻仰,未知何如?上曰仰觀之。命均擧顔瞻望。上曰,氣弱之時,有微縮不舒之氣矣。應三仰瞻玉色曰,有損前日矣。寅明曰,茶飮,於此議定乎?上曰,唯。諸醫議定訖。命均曰,補中益氣湯姑停,蔘蓮茶加橘皮一錢五分,二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前日水剌厭進之時,或以半乾全卜進御,則有開胃之道矣。求之佳品而入之,何如?上曰,厭進之時,適口爲難,而此亦不以爲關係,觀勢爲之可矣。命均曰,鮒魚蒸之屬,或可爲適口之資耶?上曰,鮒魚蒸,雖美味,予常不嗜矣。命均曰,昨今東朝問安之節,何以爲之乎?上曰,病雖如此,豈可廢乎?命均曰,日氣不和,凡諸起居之際,務爲適意,毋致傷損幸甚。上曰,一時如此,何關係乎?命均曰,使行當以來月望後發程矣。日子急迫,犯越奏咨文,不可不急速撰出。禮曹判書尹淳,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判書金在魯,前大司憲李德壽,前副提學李瑜,使之一兩日內,齊會備局,相議結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小臣惶恐有所達。金若魯潦水阻滯之說,誠爲臣不安之端。蓋當潦水之時,方物之盡濕,亦不可不念,故臣果有所云云,而乃以是爲執言之端,臣心之不安,當如何哉?上曰,金若魯亦豈不知其如此?大抵該國王,方在待勘之中,而在下者不無緩忽之事。使行至今遷就,故若魯有慨於中而發也。卿何引以爲嫌乎?寅明曰,弘濟院昨日躬往摘奸,則果爲毁傷無餘。且其水道橫決,決非可久之地。移建之役,有不可已,而以大廳言之,則今年內似不至頹壓,卽今南別宮西宴廳改建之役,尤爲緊急。兩處巨役,一時竝設,則本曹事力,亦有不逮之慮。弘濟院則待西宴廳畢役後擧行。西宴廳頹壓處,亦昨往見之,舊材瓦無一可用,四十餘間改建之役,極爲浩大,材木姑難臨急措備,前頭還報次,賑廳曾有若干公得材木,爲先取用,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曾在肅廟朝,以遷葬之有弊,雖勳戚大臣遷葬時,勿許禮葬事,筵敎丁寧,其後又有定式之事矣。今番靑平尉遷葬時,有禮葬之命,伏想聖上,或未及考例而然耶?或出於特恩,而曾前定式則如此矣。上曰,予果不知而然矣。命均曰,大臣遷葬時,雖勿許禮葬,而葬需及擔軍,則其後連爲參酌題給矣。聞故相臣趙相愚遷葬,今方爲之云,故敢達。上曰,葬需擔軍,參酌題給,而此後遷葬者,則勿許禮葬事,更爲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問安之規,與古有異。古則藥院問安三日後,政院爲之矣,今則政院、朝廷,一同爲之,非古例也。蓋問安之節,非以有弊也,恐貽東朝之憂念,故有此下敎也。命均曰,明日則問安當爲之矣。上曰,旣喩其意,依爲之。諸臣仍退出。 ==4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bb假注書b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茶飮,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所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蔘蓮茶進御,而眩氣往來,姑無加減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伏承問安之批,以眩氣往來,姑無加減爲敎。醫官使之入診爲宜,敢稟。傳曰,依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答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命下矣。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廸,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上候方在靜攝中,且無緊急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告未肅拜,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右承旨徐命彬,自鄕上來,辭疏到院,而原疏旣已退却,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趙明翼,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李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副修撰趙尙命,時在振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五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領議政沈壽賢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方遭臺劾,逬伏城外,何敢復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所納騎步兵價布,乃是三年二次之役,故在前元無災減之事,而近因連歲凶荒,辛、壬兩年合沒之類及癸丑年物故者,未捧身布,朝家別施優恤之典,時爲蕩減,則其在外方奉行之道,所當十分明覈,査之又査,從略報減,俾無相蒙之弊,而卽接瑞山縣監所報物故成冊,則本曹各樣未收十五同四十七匹,一倂驅入於物故中。設令本邑物故,最多於各邑,要不出二三同,而今此十五同四十餘匹未收,憑藉朝令,欲爲全數蕩減之計,揆以事理,萬萬無據。爲守令者,不思奉行朝家之德意,乃反虛張冒頉,至於如此,誠極駭然。此而置之,將無以懲戢,瑞山縣監李鼎燁,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裵胤休病勢之加重,連自該署報來,而重囚之屢日停刑,事極未安。臣明翼、臣儼,今日開坐,上曹看審,則病勢果爲危重,氣息奄奄,口頰戰掉,實有頃刻危急之慮。旣無以刑訊,勢將待少差加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漢喆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bb收b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臺閣傳啓,事體至重,而前掌令閔瑗,向於榻前連啓之際,前啓中燁、㙉諸子事,無端落漏。此雖出於倉卒疎率之致,而揆以臺體,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前掌令閔瑗罷職。新除授掌令趙世垕,時在慶尙道尙州地,新除授司諫院獻納徐命珩,時在平安道泰川縣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下諭事,依啓。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廢屛溝壑之一微物耳。宜不敢復近朝端,而日聞北嘖痛心,召役有命,臣分所在,不免暫赴,而使事當否,略有料量,對人酬酢,至達於筵席,乃有特招之命。旣有愚見,不敢自隱,敢以酬酢於人者,仰溷高聽,以備裁擇而已,初無主張,固必於其間,廁聞玉署之臣,因此投章,而其曰,筵臣云云,似指臣身。疏旣留中,指意所在,漠然無聞,昨始因人,得見其疏,其罪臣也,誠狼藉。始焉驚怖,徐gg終g以一笑。臣固飽受人拳踢,今不欲復事呶呶,而彼旣喝出臣所不言,從以億臣意中事,立一毆擊之話柄,空地架設,置人於輕主辱忘大義之科,噫嘻,何其言之險也?臣於伊日,首陳奏與咨事例之不同,而以今送使之難於開例,且關後弊爲慮,繼陳今番嘖言,雖甚憤痛,猶不下從前襲用之悖語,後慮或不至如丙寅、庚午之叵測,而丙寅、庚午,猶不得辨理,今亦不過謄報査案如前之爲,而彼方行査於瀋陽、寧古塔,其査覆,安知與我査,一一相符?然則不如姑依前例,急送咨官,先報犯人承款之招,以觀彼答而應之,似爲完備。蓋其言,差有詳略,大體不外於此。何嘗曰,嘖言是例用者,又何嘗曰,嘖辱之來,勢所難免,而不足辨也。臣之愚慮,只欲確遵前例,先探彼情,以盡愼重之道,而特以言出於臣,求過之目,不肯平心看過,翻演架鑿,有若臣恬然坐視,不知恥辱者然,未知儒臣,何從聞此,而浪費氣力至此?然前例如何,彼自謂不知,若考前例,當知臣言之不爲無稽,尙何足與年少氣盛者,訟其長短也?至於大義二字,又何拖引於題外,自居以己獨知於人所不知之地也?噫,忍痛含冤,婦孺所同,而國小力弱,畏約無窮,慢書責金之辱,前後相望。在其時,雖鉅儒藎臣,森然於朝野,而或咨或奏,惟以循例彌縫爲事,則低心下氣,不獨今日之爲可悲,其所云事在數十年前,必不若此者,多見其未詳故實,徒快口氣之爲可哂耳。然其外托義理,中藏機栝,不專在於臣身,如臣驚弓之餘魄,已有避三舍之意,天日在上,臣復何言?獨愧夫臣之私義,秪甘伏死於田間,而徒以主辱臣死之忱,輕於一進,進亦不能囚舌於時事,一言妄發,又受此無限詆侮,更何顔面,一日蹲仍於輦轂之下,與聞於草創之末?伏乞聖慈,亟加臣妄言之罪,俾臣歸守初分,沒齒訟愆,毋惹淸朝之撓端,公私誠萬萬幸矣。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猥忝僥科,厚惹一世之譏笑,再玷言地,洊被兩臺之訶劾,左右受困,殆至於應接不暇,而後發之言,比前尤緊,臣誠慙恧,無以自解。若其初除之徑先出肅,臣亦追悔之莫及。蓋臺臣,雖有難安情勢,未署經之前,不得陳暴者,古例云然,故臣亦只憑院吏之言,作此顚倒之擧,其生疎妄着甚矣。臺言之來,尤當甘心受罪。雖其他費力譏詆,無少顧藉,而呶呶分疏,秪益疲勞。臣雖不弘,何足芥滯,獨其規避二字,實是士夫難洗之恥。近來朝廷一種風習,專以含糊彌縫爲事,而臣之引嫌,適在入臺之初,旁觀者驟而看之,執此疑臣,固非異事。第念臣家世世,厚被累朝之恩遇,自臣父祖,實有盡瘁死國之誠,臣雖蒙騃,固嘗受此義於家庭之間矣。苟臣不念國恩之報塞,計較一身之利害,上而慮咈於主意,下而恐觸於當路,顧瞻前後,唯以巧避爲心,則是不但在國爲不忠之臣,在家亦且爲不肖之孫,神必殛之,何忍爲此?只以人臣出處,不可苟焉,士夫廉隅,不可放倒,故前疏之辭,不過自伸其私義而已,夫豈有他意哉?苟或朝政不善,關係有大,則雖在韋布,義當盡言,以爲報效之圖,至於徒拘嫌引,而傍默於得失,實非臣之本心也。彼臺臣之不少究恕,而直以一筆句斷者,何其快也?臣竊悶焉。雖然,姓名旣登於臺章,聲罪不翅狼藉,則官職去就,更無可論。雖荷聖明涵貸之仁,旣罷旋官,終欲洗拂,而在臣廉義,決無冒出之理。今於天牌之下,又不得祗命,違逋至此,死有餘罪。玆敢略暴衷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賜諒察,先削臣新授職名,仍勘其傲慢之罪,以謝人言,以肅朝綱,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工曹參判兪崇疏曰,伏以臣,積罹奇疾,轉成半體之不遂,床簀之間,作一籧篨,奄奄垂盡之狀,殆同草露之將晞者,八朔于玆矣。近又將息失宜,重添醫家所謂再中之症,而萬分危急,一晝夜之間,不成生人之理,省識專無,至於家人子姪,而不能覺察,到此地頭,只一縷未絶而已。親戚知舊之來見者,莫不傷憐而告訣,醫技罔措,亦不得下手投劑,古人所謂拭巾待盡,符到卽行者,政臣今日事也。匪意水部除旨,遽下此際,聖朝不遺簪履之恩,至及於朝夕濱死之喘,臣誠驚惶感泣,不知死所。鬼事將迫,實無去就之可論,承命亦且有日,宜卽陳懇,而數行文字,無以自力,今始倩人構得,冒萬死仰伸疾痛之呼於天地父母之前,而積違耿光,竟不得更瞻天顔,臨死血泣,死不可以瞑目也。伏乞聖慈,矜憐臣由中血懇,亟許鐫遞臣所帶職名,俾得以安意就盡,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水部閑局,何讓之有?卿其勿辭調理焉。 ○司諫李著疏曰,伏以臣,父病沈篤,猥陳危懇,伏蒙參講依護之命,而法筵纔罷,次對將行,天語委曲,特許臣先退,體下之恩,迥出尋常。臣歸視湯劑,父子感泣,銘心鏤骨,隕結難酬。第篤老危疾,有非時日之所可差復,卽今症形,一味無減。臣欲更事籲號,則懼於屢瀆,欲勉供職事,則迫於情理,徊徨悶蹙,不知所措。玆因喉院啓稟,天牌下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抑情奔走,斷無其望,敢此申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許鐫遞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焉。臣於祈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伏見殿下,保合朝象之意,發於至誠,而日事憂惱,其效邈然,竊不勝惋歎之私。玆以一言附陳,惟聖明裁察。夫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一有干犯乎此,則討之者爲義,護之者同歸。惟此一副當義理,亘古亘今,無彼無此。十九日下敎,誠出於建皇極明人彝之義,非止爲一時調劑之計,則爲今日臣子者,孰敢有容護之意,而一邊之惑,去而益甚,將至於無奈何之域者,豈但黨習者之罪哉?亦殿下使之然也。仁厚涵容,固是人主之盛德,而至於大關係大防限處,則不可不明白灑落,如日月之麗天,以開一世之耳目,而其時下敎之頒示臣隣者,不過曰,彼此皆有不逞之徒,不可爲黨之意,而至於裏面詳悉之敎,入侍諸臣之外,無有得聞者。雖以近日前獻納申晩,持平金漢喆之疏觀之,皆以下敎之不得聞不敢傳爲辭,似若以殿下初不明言顯說,播告中外之故,不知而爲此者然。苟使知之,則其不敢如是也明矣。噫,嚴亂逆於千秋,正君臣於百代,何許大處分,而只與數三臣僚,密勿於半夜前席,惟恐外廷之或聞者,有非公言之義,而臣於日昨前持平金尙重疏批中,百世公眼之敎,亦有所慨然者。夫道不能行於一時,而欲俟來世者,聖人不得位者之事也。殿下處可爲之勢,操可爲之柄,明天理正人心,皆殿下責也,則顧不能行之於今日,而乃欲竢百世之公眼耶?臣謂伊日下敎,祕勿相傳之命,特宜還寢,使纏繞舊習之人,得脫於烟霧籠罩之中,而洞然知臣節之不敢犯,私黨之不敢護,然後痼弊可革,朝論可靖矣。且念世道淪喪,習俗乖謬,看得忠逆字,無異於是非賢否等義。言之者容易,受之者不驚,可爲寒心,而殿下於飭勵之際,無臣節大不敬之敎,亦視之如尋常行用之語,朝而下此敎,暮而敍其人,如此則群下顧何所懲畏,而亦豈不大有損於絲綸之體乎?伏願殿下,繼自今留心愼重於辭令之間,使王言尊而國論嚴焉。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十九下敎,略而詳矣,而佯若不知,徒事務勝者,無嚴也。因此務勝,必欲制彼者,亦不反也。孰是孰非,孰非孰是?末端勉戒,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爾其勿辭救護焉。 ==4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坐}}。左副承旨李承源{{*|奉命偕來}}。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亦復何如?前劑入茶飮,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無常,而此本是往來之候,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卽者校理金若魯,因禮曹判書尹淳疏語引嫌,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漢喆啓曰,臣於數昨辭疏之中,略及十九下敎之事,而及承聖批,誨諭諄切。臣於是,固有所不敢自安者,而料外亞諫之疏,忽復摻及臣身,殿下又以孰是孰非爲批。臣之當初疏論,只欲明伊日筵敎,本非此輩之所可藉重而已,元無較爭是非,與之角勝之意,則今此諫臣之看作大事,費辭侵斥者,抑何意耶?噫,聖批中佯若不知等敎,雖未知聖意何居,而臣之原疏,初不詳論者,蓋以有不相傳之敎故耳。秉筆前席,又奉手書,則得其顚末,宜莫如臣。肆於前疏,有所云云,而今者人言,乃反如是,此固正坐乎不知聖意耳,臣何足與之呶呶哉?雖然,諫疏之詆斥,旣如彼,聖批之未安,又如此,在臣廉隅,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金漢喆,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徐命彬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洪尙賓啓曰,今四月二十二日晝講時,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副應敎金尙星,修撰兪健基下諭事,當出擧條,而不爲書入,尙未下諭,事甚可駭。當該注書從重推考,擧條追後書入,而臣亦難免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判書趙尙絅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只遞本職。 ○金聖應啓曰,卽者領議政沈壽賢,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光瀷啓曰,臣敬奉命召,崇禮門外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處傳授則以爲,臣情勢萬萬危蹙,而屢煩王人之臨授,不勝惶恐,姑此奉留,以俟解職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徐命彬,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五月當八番右部前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二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五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二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五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一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分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禁府刑房書吏金泰輝,大門直羅將金興瑞,外直羅將吳泰禧,間軍士崔枝葉、朴信命、朴尙健等刑推定配事,前已命下,而因臺諫有究問之啓,不得擧行矣。昨日臺諫,旣已停啓,故竝爲擧行,而其中大門直羅將金興瑞,欲爲刑推,則病勢危重,所見凜凜,將有徑斃之慮。此則姑待其病勢少差,刑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將爲闕直。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申飭之時,況異於常時,而靜攝之中,不緊疏本捧入,非申飭之意矣。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瑞山縣監李鼎燁拿問定罪事,傳旨啓下矣。李鼎燁,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全州營將金彦慶,今月十三日辭朝發行之際,猝得怪疾,不省人事,已過累日,有加無減,卽今病勢,一向危重,實有死生之慮云。此是前營將崔命柱移拜咸陽府使之代,道臣至以此狀請催促,則營將交代,一時爲急,而病勢如此,赴任無期,不可無變通之道。金彦慶今姑罷黜,其代口傳差出,使之一兩日內,往赴,何如?傳曰,允。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罪重溺職,罰止薄勘,屛伏荒郊,感戴洪恩,庶得以涵泳聖澤,安意顚壑,曾未匝月,敍命特下,繼以有政府恩除,馹召之旨,降辱蓬蓽。臣於床簀澌頓之中,驚惶震惕,莫省攸處。噫,臣以衰朽癃廢之質,苟然充備於禁堂之列,昏不能事事,致令防守不嚴,坐失鞫囚,虎兕出柙,責有所歸,泥首犴狴,誅罰是竢,聖度如天,曲施寬典,一時薄罷,旣不足以少贖重戾,而又從以輕加滌蕩,官秩如舊,是豈負累微臣,所敢承當者哉?且其時該郞,尙在譴謫,臣則以同罪之人,先被甄錄,國家刑政,尤不宜若是斑駁,此又臣私義之大段兢蹙者也。仍念臣狗馬之齒,已望八旬,螻螘之喘,自分朝暮,加以喪病摧剝,萬念灰死,精銷神鑠,造次遺失,無復有生人樣子,早宜引分告退,以畢餘命,得免爲《禮經》之罪人,而只緣感激洪造,惓係遲回,罔恤池蹲之譏,自犯夜行之戒,間嘗屢蹈機穽,而猶不知止,有除而未或規免,有召而不敢荐違,扶策殘骸,黽勉承膺,忘年而奔走,遇事而昏憒,向日僨誤,亶由於此。至今追頌,寢驚夢愕。臣雖無狀,顚沛至此,而猶不反顧自省,敢懷冒錄之計哉?況年至則退,不能者止,誠古人裁量詔後之格言,而正爲臣今日準備語也。臣之老不堪任驅策而備使令,實是通朝之所共知,而亦聖明之所俯悉也。今若不自揣量,貪戀榮寵,冒昧復進,則不但爲一世之嗤點,臣身廉愧,壞喪無餘,顧以何辭,以謝淸朝之公議乎?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從縣道控籲,伏乞聖明,俯加矜愍,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仍令銓部,勿復檢擧,俾令垂死殘命,得依丘墓之鄕,瞑目就盡,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事體,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咸鏡道觀察使李箕鎭疏曰,伏以,臣之叨此匪據,今且浹兩月矣。縣道承批之後,不敢一向退伏,力疾匍匐,致身京輦,本擬竭誠籲天,蘄幸聖慈垂察,而及至入城,素患風痺之症,挾感陡劇,便卽昏仆,出入人鬼關頭,首尾十數日子,雜試湯丸,竝受砭焫,得以延保軀命,而種種餘症,訖此沈頓,實無轉動之勢,徒煩疾痛之號,喉司不諒,終靳一徹,臣罪愈積,臣情愈蹙,徊徨跼蹐,靡所自容。噫,臣是滓穢之一賤臣耳。向來匪分之除,輒在淸顯之班,臣每恧縮駴慄,死不敢承,積逋嚴命,一未叩謝,執迹而論,萬戮猶輕,臣雖迷頑,獨不知畏?顧今見叨本職,係是外官,亦非初授。苟使臣才力,有一線可效之資,疾病無萬分難强之勢,則勉膺恩旨,少伸義分,亦豈非臣心之所竊幸,而特以任大而責重,決知非臣譾劣之姿,癃廢之身,所能一日堪承,而徒怵威命,强其不能,卒僨國事,自陷重辟,是臣所大懼存焉故耳。伏想天日至明,容光必照,臣之苦心血忱,寧不有以下燭哉?抑臣扶將病母,去住兩難之情,蓋已悉暴於初疏,而秪緣臣誠意素淺,言行不孚,未蒙體諒於愍覆之下。臣只自撫躬慙悼,何敢復以爲言,而臣旣違遠病側,省視久曠,憂虞多端,寢夢屢驚,得見鄕書,臣母吐血之患,近又重發,急灌藥物,幸得少定。臣母知臣有病,慮臣疾歸,雖外爲寬緩之語,而衰年積病之餘,失血旣多,氣息之一倍懍惙,可想知矣。念臣鄕居,去京不過一宿之程,而今得此信於數旬睽離之餘,尙不堪方寸焚灼,如癡如狂。臣若在絶塞之外,母或有添病之報,人子情理,當復如何?恭惟我聖上,以孝爲治,敦倫是先,若臣披愬,在所矜恤。玆敢瀝盡肝血,仰干鈇鉞之嚴,伏乞聖明,特推仁恩,許臣解卸職名,歸護母病,使重任毋至虛授,而至情得以自盡,實公私千萬之幸也。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藩任體重,卿其勿辭往欽哉。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昨得見宗伯疏本,怒臣之論及使事,勃然見色,語不擇發,是誠意慮所不到,甚矣疑阻之爲害也。臣於重臣,以何心,必欲求過,又以何事,必欲毆擊乎?噫,國家不幸,北嘖忽至,主辱大矣,憤痛極矣。今日群下之爲國家慮者,靡所不至,則臣於此,適有愚見,一疏陳聞,唯是公耳。辨論得失之間,攙說他人之筵奏當否,亦其說然也,而從古當國家大事,人見每患不同,曰是曰非,非係一人私好惡,則但當以談笑爭之而已,在彼在此,何怒之有哉?且近日筵臣之以使事陳其見者,未必重臣一人,則重臣之出而獨當,看作私事,跆藉譏詆,唯其意者,抑又何也?至於筵說一句,天聽在上,諸臣在傍,其無其有,有不可誣,臣不必呶呶强辨,而第其疏中,外托義理,中藏機栝等語,疑太深而意至險矣。言之雖快,亦豈可以如許危怕之目,容易相加於人哉?惜乎,位崇老成之人,猶不愼口氣如此,臣恐盛氣費力之斥,不宜責之於臣也。然臣之初疏,只知爲國深憂,不覺觸犯時諱,是固妄矣,而苟使臣言,有利於國,雖重得罪於重臣,夫何恨焉?然說往說來,轉生一場鬧端,亦非臣本心,唯當緘口囚舌,不與之逐段較詰,而若其受人詬詈,則殊不細矣。怖悸熏心,明發無寐,冒沒在直,萬無其理,露章自列,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仍治妄言之辜,以謝重臣之怒,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若此。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宋秀衡疏曰,伏以臣,沈痼之疾,釁累之蹤,榮塗非望,置散乃分,而不意聖恩偏隆,除旨聯翩,向授以國子之官,今侈以亞憲之任,臣誠感惶震惕,不知所以自措。臣於昨年春,忝叨言職,不恤廉隅,突然出肅者,蓋出於積年戀闕,一瞻耿光之願,而初非仍據臺端之計也,月前所叨之官,則似是閑司漫職,不宜辭避,謹效叩謝之忱,以伸分義,而亦非漸進榮次之意也。自量已深,自畫已久,淸朝豸冠之列,是豈如臣者所可復玷?見識蒙昧,言議疲軟,此可遞也,釁尤旣積,臲卼轉甚,此可遞也,而顧今賤疾危苦,不堪冒出之勢,尤有甚於斯二者。臣於日昨朔試射時,重觸終朝風寒,元來沈纏之疾,一倍添劇,右臂不仁,腰脅牽痛,頭疼膈痞,內寒外熱,種種危惡之證,不一而足,斷無自强轉動之望。昨日違牌,實出於萬不獲已,而罪大逋慢,恭竢誅罰,聖恩曲貰,例勘猶靳,病裏惶隕,益無所措。分義攸在,豈不欲竭蹶趨承,而目今病狀轉劇,無計自力,臣罪至此,萬隕猶輕。玆貢短章,略暴危迫之懇,伏乞聖慈,曲賜矜察,特遞臣新授職名,以安私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竊不勝區區憂愛之誠,略此附陳焉。夫人君,撫世應物,無非事者,一言一動,實關治忽,而其要只在於心術之微。故古之君子,必曰格君心之非,必曰正心誠意者,亶爲捨此,則無別方可試故也。蓋心之本體,靜如止水,大如天地,而一有私意累之,則至靜者擾雜,至大者消縮,而失其本然之天矣,紛紛事物之來,何以宰之處之之得其平乎?一心眞妄之分,不過毫釐,而國家理亂之別,謬以千里,豈不大可懼哉?仰惟殿下,以聰明睿知之姿,稟剛健中正之德,本地純粹,聖學高明,凡於一心操存之工,宜無所不盡,而若以辭令之發於外者觀之,或不無私意隔礙,本體失平,以致處分之乖當,臣竊惑之。殿下平日接群下之際,天顔溫粹,酬酢如響,便同家人父子,而若其一言不槪於聖心,則摧折箝制,俾不得發其喙,或黜補竄逐,屢年而不復召,或下情外刻迫之敎,使當之者,寧速誅死,而不忍聞,噫噫,此何擧也?閭閻父老之稍能自好者,平居對子弟僮僕,不欲爲疾言遽色,非其子弟僮僕,皆能順承乃父乃主之心而然也,蓋爲家長之道,不得不如是也。噫,閭閻自好者,猶尙如此,曾謂我殿下,以至尊而臨億兆之上,御臣隣之衆,而反不能平其心和其色,有時乎不免於辭氣之失中乎?以臣小人之腹,何敢度聖人之心,而竊意殿下,致蕩平之志太急,而未免硬着於心上,惡朋黨之意太過,而未免偏係於念頭,凡人進言,未暇察其本情,而先有所疑,方寸虛明之地,終反爲私意所累。故物來不能順應,有許多過中之擧耳。不識殿下,以爲言之而不當,何取於進規,罪之而可制,何恤於拒諫乎?夫聽言之道,與任事有異,任事而有不善者,罰之固也,至於聽言,則雖或有不當於上心者,惟當置之而已,不宜輕加以威怒也。若其威怒輕加,處分失平,則不但貽累於君德,而有駭於聽聞,人皆以言爲戒,危亂之兆,未必不由於此也。況上之所自是,未必盡是,而非人者,未必盡非,何妨平心而聽之,虛襟而受之?言出於人,雖有狂瞽之訾,而善歸於我,無非爲瞑眩之益乎?雖以近日諸臺臣譴罷事言之,殿下唯當平心恕察,其言可則用之,不可則置之,如以爲可罪,則亦當罪之而已。何至前後備忘,輒下臣子不忍聞之敎,以之傷寬大之德,而駭四方之聽乎?心之失平,害乃至此,臣深爲殿下惜之也。且臣有所慨然於心者,殿下心氣之不平,辭令之過中,實爲聖德之累,而今日在廷之臣,無一人爲殿下進規,往往有乘機投疏,要激上怒,如許風習,已爲不佳。至若黨人之目,自古人主之所深惡,而近來章牘筵奏之間,或有以黨人二字,歸之於一邊,臣未知爲此言者,果能無一毫私黨之習,而軋人如是耶?此等之言,若日進於黈纊之前,則殿下之心,終無和平之時矣,臣竊憂之。臣本庸陋,加以辭拙,事殿下十年,章奏無多,而粵自丙午入臺之初,固嘗以平聖心爲言矣。丁未再疏,又論之,昨年入侍,又陳之,今玆所仰瀆者,又不過如此。區區之意,獨以爲殿下一心,實爲萬化之本,而或失其和平正大之體,則辭令之間,處分之際,未免乖當,辭令與處分乖當,則言路塞而危亂兆矣。臣於此,安得不屢陳而不知止乎?《易》曰,修辭立其誠。又曰,易其心而後語。伏願殿下,深體此訓,須於一念未動之前,靜坐穆然之中,反以思之,涵而養之,克加易心之工,兼盡修辭之義,勿以先入之見,揣斷群情,惟執正當之則,秤量萬事,無偏無側,會極歸極,則豈非宗社生靈之幸耶?答曰,省疏具悉。勉戒者,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待罪嶺藩,無一善狀,觸處生疣,隨事招疵,臺評迭發,公議至嚴,畢竟譴罷,在臣猶爲薄勘,而不意恩敍旋降,寵除隨辱,諫長新命,忽下於席藁訟愆中,臣誠惝怳感愧,措躬無所。噫,王府定配罪人,事體至重,不待稟覆,爲道臣者,何敢擅自移配,而當初狀請之時,該府二字,偶然落書,只憑該曹覆啓中依施之語,混同分配者,莫非臣矇未覺察,不能詳審之罪,而事雖疎率,其關係後弊,則誠非細,淸朝司直之論,又何怪其不少恕究也?臣之臨事昏謬,十顚九錯者,眞所謂侏儒之短,一節可知。唯當受以爲罪,誠不欲更事追辨,而第末後憲臣之疏,旨意甚巧,其曰求遞者得遞,欲赴者得赴云者,是何人心之危怕至此也?臣之引病乞免,已在於竝據兩藩之前,則一時規警之臺論,在臣何關,而餘波所及,唯恐一箭之不能竝中,精神意態,吁亦可怕。然臣兄已遞北藩,臣又不日將西歸,自此人言,亦可以休,則區區自靖之義,只思斂迹守分而已,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況此薇垣長席,尤豈庸碌如臣者,所可一日叨冒者哉?適値新伯遞易,屢月須代之際,自不免曠久虛縻,情急勢隘,益增惶蹙,不敢遲待於交符之後,玆陳短疏,略此先籲,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遞臣所帶臺職,以重官方,以靖私義,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上來察任。 ○甲寅四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蒸濕,恐有妨於聖體調攝之節,眩氣往來之候,與昨何如?上曰,今日比前稍勝,而姑無所加矣。第蔘蓮茶進服後,煩熱轉甚,引飮頗頻。予則意謂前此連進補劑,故致此,而亦是浮熱,非有實熱而然也。卽今則眩氣,猶不至甚,微弱之症,亦似減歇矣。命均曰,昨日伏聞醫官所傳之言,有煩熱之候,而此非蔘蓮茶有所害而然也。蓋聖候未平,浮熱間作之致矣。寅明曰,煩渴時引飮頻數,最可悶矣。上曰,然。故每撙節而不飮矣。命均曰,眉稜之候,比前加減,何如?上曰,稍勝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煩熱之故,未得安穩矣。命均曰,水剌,何如?上曰,今日則比昨不至太厭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唯。命均曰,日氣如此,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而連如近日之安穩,則幸矣。命均曰,丸藥近日連進耶?上曰,姑止之矣。聖徵診脈退奏曰,脈候左右平和,無他症候。少微且數,而不至大段。卽今煩渴之候,非若干蔘力而然。近日日氣不適,晝則熱,夜則寒,故自有煩轉不安之候矣。卽今脈度,微帶數,人蔘飮進御,似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比昨似實。煩渴之候,非茶飮二貼之害,氣運虛憊之中,日氣蒸鬱,故自致如此耳。然而茶飮不可一向連進,生脈散加減進御,湯藥則姑觀爲之,似好矣。起鵬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度調均,而乍帶數,此非茶飮二貼之故。權聖徵所達人蔘飮,輕重相適,進御極好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調均,而茶飮不必連進,生脈散加減,長爲進御,則臣之所見,似好矣。錭診脈退伏曰,脈度平順,蓋茶飮二貼進御之效,生脈散之屬,似未免泛緩,人蔘飮進御,誠好矣。諸醫診察訖,命均曰,生脈散,帶淸涼之意,人蔘飮,乃溫補之劑,諸醫所見旣歸一,蔘蓮茶今姑停止,人蔘飮劑入,何如?上曰,三貼姑先劑入,可也。寅明曰,晩後首醫更爲招入,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使事,有稟定者,故敢達。使行若在五六月,則輒有遼野阻水之患。不但不得如計趲程,所齎方物,每有沾濕之弊。向者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以書狀赴燕時,齎去五起方物,只納一起,而僅僅推移充數,幸免生事。今番則只是一起,若或沾濕,則臣等被罪,固不須言,其生事國家,當復如何?雖不可加其起數,而苧布綿紬之補空者,倍數以齎,備其不虞,似宜矣。若無事得達,則留作冬至方物補空之用,恐無不可矣。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各種方物中席子,最易傷汚,不可不加齎其立數,而且臣曾見封裹,則所裹油紙,薄劣特甚,決難防其水患。今番則必以敦厚油芚,各別擇裹事,申飭戶曹,何如?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自前一品使行,則必有譯官自辟加定及別啓請之規。間因奉朝賀李光佐,以其兩人不緊,防啓,只許有事則別啓請矣。其後因宗臣所達,連爲率去,而今番不可不以幹事譯官,別啓請,故金時瑜則以加定率去,而諸議及副使、書狀之意,皆以爲李樞,自初居間往來,必有周旋之道。且以續奏到日妥奏爲言,則雖在罪謫,不可不率去云,而亦有前例。丁丑年臣之從祖故相臣徐文重,不得竣事而還,其時首譯卞爾遇,被罪發配,而故相臣崔錫鼎,仍請率去。今番亦用此例,李樞戴罪率去,何如?上曰,此非放釋也。命均曰,然矣。當戴罪率去,如白衣從事之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聖應曰,日者平安道備忘,僞造逃亡罪人朴順才,令本道各別譏捕之意,自掌隷院,分付道臣事,因上敎,雖已知委該院,衙門卑微,牒呈而不得發關。若自備邊司或秋曹,更爲發關分付,似好,故敢達。上曰,令秋曹發關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仍退出。 ==4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式暇}}。左副承旨李承源{{*|坐}}。右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韓範錫,以能麽兒堂上,能麽兒坐起事,本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呈辭,持平金漢喆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傳于鄭必寧曰,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前日偕來承旨,還爲入來。 ○洪尙賓啓曰,領議政沈壽賢處,遣都承旨敦諭,與之偕來事,命下矣。都承旨李眞淳,今日病不仕進,所當牌招,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卽爲牌招。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萬成爲全州營將。 ○金聖應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禮曹判書尹淳,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判書金在魯,左尹李德壽,副司直李瑜,齊會備局,陳奏咨文,一兩日內結撰事,命下已久,拜表日字不遠,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自本院稟旨牌招云。尹淳、宋寅明、金在魯、李德壽、李瑜,竝卽牌招,使之急速撰出,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禮曹判書尹淳,副司直李瑜,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陳奏咨文撰出,一日爲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今番使行,戴罪率去事,命下矣。以此意,分付本道,罪人李樞,姑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泰陵、康陵兩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虎一口捉得後,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搜捕者,已至累日,更無蹤跡。且當農節,逐虎軍連續調發,亦涉民弊,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五月朔祿俸,輸送于領議政沈壽賢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臣之卽今情地,決無常廩之理,至煩輸送之命,而終不敢祗承,不勝惶恐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副校理兪㝡基箚子曰,伏以持平金漢喆,以臣於數昨辭疏之中,略及十九下敎之事,而及承聖批,誨諭諄切。臣於是,固有所不敢自安者,而料外亞諫之疏,忽復攙及臣身,殿下又以孰是孰非爲批。臣之當初疏論,只欲明伊日筵敎,本非此輩之所可藉重而已,元無較爭是非,與之角勝之意,則今此諫臣之看作大事,費辭侵斥者,抑何意也?噫,聖批中佯若不知等敎,雖未知聖意何居,而臣之原疏,初不詳論者,蓋以有不相傳之敎故耳。秉筆前席,又奉手書,則得其顓未顚末,宜莫如臣。肆於前疏,有所云云,而今者人言,乃反如是,此固正坐乎不知聖意耳,臣何足與之呶呶哉?雖然,諫疏之詆斥,旣如彼,聖批之未安,又如此,在臣廉隅,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諫疏侵斥,出於意外,聖批未安,何必深嫌?請持平金漢喆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之年來處身,誠是事理之外也。以決不可强之老病,猥膺決不可承之隆命,挈曳垂絶之喘,奔走班行之間,其爲苟且無恥甚矣。臣敢呼號祈祝,屢入疏單,庶冀未死之前,免爲失性之人,而聖渥冞隆,一兪尙靳,臣常惕然自悲,怵然自慙,蹙蹙若窮人之無所歸,今則臺議旣已峻發矣。自國家置輔相以來,殆未有如臣所遭者,而況其爲言,初無一字之過實,揆以國體,其何可一日虛縻,以增國人之唾鄙乎?若臣之所自痛者,貪戀不去,老不知恥,畢竟以一身貽羞朝廷,乃至於此,身名僇辱,更無餘地,俯仰慙悼,皆臣自取。唯願亟正臣汚衊廊廟之罪,以厲世道焉。且臣得聞校理金若魯疏中,以姑停使行,先送譯舌爲未安。臣不勝瞿然之至。今此使事,難遽以我査勘結,彼中方有會査之擧,先送咨譯,且探査事,繼送使臣,似或爲審愼之道,故有所仰達矣。人見之不同如此,此亦臣慮事錯謬之致。至於或牽於使臣暑行之議云者,臣雖無狀,其忍爲此?苟如其言,先私後公,厥罪,如何?伏乞聖上,俯諒危悃,亟下處分,鐫削臣職名,仍勘臣罪,以幸公私,不勝大願。{{*|不批,遣知申敦諭,與之偕來}} ==4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徐命彬{{*|式暇}}。左副承旨李承源{{*|坐直}}。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東萊府使李潝。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bb拜b呈辭,持平金漢喆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校理金若魯,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聖旨,馳往于南大門外領議政沈壽賢所住處,傳宣聖諭,仍以偕入之意,再三敦勉,而大臣以所遭非常,無意造朝。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予之敦勉于卿者,豈特慰之心?關係朝綱,亦關事體。以泰齊駭怕之斥,勉副首相,朝綱乎?事體乎?求諸往牒,豈有此等之理乎?以卿忠厚之性,休休之量,何足介意,而自輕去就乎?今者知申偕來之命,其意深矣。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朝象之泮渙,卽日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更爲傳諭,期與偕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甚未安。校理金若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校理臣兪㝡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李著啓曰,臣以不可冒之踪地,難自强之情理,尸居臺端,辭避不得,居常恧蹙,若隕淵谷,而目見朝象日乖,痼習難醫,敢以草草數語,贅陳於請急之章,及承聖批,頗蒙開納,而第誨飭之諭,實有非臣疏之本意者。噫,殿下視臣以色目中人,故或意臣因其務勝之習,故爲制彼之計,而區區憂慨之忱,則本不出此。蓋殿下雖以略而詳爲敎,而十九之後,人之爲言者,亦非一二矣。若知而言之,則固無奈何,不知而言之,則前後嚴敎,亦無以服其心。而況義理,是公共之物事,王言,非可諱之文字,此臣之必欲一番宣示,洞然開曉,使殿下之處分,如日月之光明,一世之疑惑,若雲霧之披豁而已。至於甲是乙非,初非所較,相制不反,又是情外。固知聖敎,亶出於交勉戒之意,而獨臣之所自愧者,欲矯色目中疑阻之弊,反以此受疑於君父,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此已臣難冒之端,而繼伏見憲臣之避,以臣疏語强引爲嫌,臣誠訝惑,未曉其由也。臣疏所謂不聞知者,非謂憲臣,則在憲臣,有何可嫌之事,而只以語次間提及其說之故,不察辭意,徑自替辨,有若眞有被斥於臣者然,誠非所慮,而看作大事,不知聖意等說,備加譏詆,都是題外,又何必多辨也?臣妄陳一言,旣承難安之敎,又被匪意之斥,以此以彼,有不可一刻晏然於職次,而適受恩暇,未卽詣臺,曠日泯伏,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咸鏡道觀察使李箕鎭疏曰,伏以臣,猥將私懇,冒瀆宸嚴,寵批勤摯,有踰尋常,臣誠含恩感分,未敢顧私,旣已冒沒肅命。固當卽速赴任,而第臣自聞母病,方寸慌亂,不能自定,唯以及時歸救爲急。且臣亡父母墳山,在砥平地,而今臣去喪之後,初當遠離,辭陛之前,一行展掃,亦係情理之不容已者,玆敢冒死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垂憐察,許令往來,俾伸人子之至情,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省焉。 ==4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載寧郡守沈得賢。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連日雨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前劑入人蔘飮,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茶飮進御後,眩氣少愈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宋秀衡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漢喆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李承源曰,藥房入診時,右相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告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處置,已至經宿,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未差,參議未差,右承旨徐命彬進。 ○吏批啓曰,刑曹判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政府西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曹參議,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尹陽來爲刑曹判書,李德壽爲吏曹參判,徐命彬爲吏曹參議,趙明翼爲京畿監司,申昉爲工曹參判,尹潝爲白川郡守,沈聖希爲副校理,李夏龜爲振威縣監,南泰良爲副修撰,李徵道爲直講,金錫一爲慶尙都事,金尙星爲西學敎授,趙尙絅爲漢城判尹,李瑜爲刑曹參判,魚有璜爲咸興判官,李春躋爲左尹,宋秀衡爲同副承旨,趙尙絅爲知義禁,李承源爲右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金聖應進。以趙尙絅爲副護軍,宋眞明爲副司直,申昉爲同知,姜璠爲僉知。 ○傳于李承源曰,秋曹佐貳,承旨及咸興判官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鄭必寧啓曰,再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新除授南兵使趙東彬戶奴呈狀內,上典偏母今年八十四歲,揆以情法,決不可遠離赴任,斯速啓遞云。閫帥之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有八十篤老之親者,亦多許遞之例矣。今此趙東彬之母,年八十有四,則孝理之下,難以强令遠赴,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池百源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近添輪疾,症勢危劇,萬無供仕之望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砲保價布,乃是輦下親兵冬衣之資,故當年十月內畢納事目,不啻嚴明,而近來國綱解弛,朝令不行,各邑守令,怠慢成習,無意督納,事極寒心。諸道癸丑條價布,災減外應納未收,極其夥然之中,至於湖南之光陽、順天、綾州,入於之次之邑,而光陽、順天則經年遷就,尙今全然不納,綾州則未收之數,比他邑最多。湖西之西原,以稍實之邑,歲翻之後,只以若干木同,塞責上納,卽今未收,多至八同餘,而尙不來納,故三次嚴關,一不回牒,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所當依事目,一倂請罷,而非但迎送之有弊,近來守令,不無厭避故犯之事。光陽、順天、綾州、西原等四邑守令,爲先拿處,以懲日後,而其餘諸道未收各邑守令,亦爲從重推考,各其監色,竝令本道兵使,各別科治後,未收價布,定日畢納之意,嚴飭分付於諸道道臣及帥臣,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領議政沈壽賢五月朔祿俸,更爲輸送于崇禮門外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日夕所顒祝者,唯在早蒙恩譴而已,冒受常廩,斷無是理。屢煩輸送之命,終不敢祗受,尤增惶恐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敎輸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出身尹就亳,今四月二十二日番中日時,騎芻五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四月二十九日私婢海丹稱名女人,自丹鳳門入來,守僕李貴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金尙鉉,敦化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司憲府執義宋秀衡,持平金漢喆,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未回啓疏章擧條中,年月旣久,事端或變者,有難一一以粘目覆奏,故曾前皆已別單回啓矣。今亦依前例,抄出要旨,略論可否,條列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二軍色郞廳,例爲久任差下,專管經費,而今日政,久任正郞金錫一,移拜慶尙都事矣。方當委任責成之時,遽移他職,本色事誠甚可慮。且庫舍改建,纔已始役,鎭日監董,此亦不可付之生手,參考前例,多有啓請仍任之事,金錫一卽爲仍任,此後則久任郞廳勿遷之意,竝分付吏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各道軍餉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拿問,居二決杖,居三推考,元還上未捧守令邊將,居末決杖,居二推考事,自前定奪矣。取考忠淸監司癸丑年捧未捧狀啓,元還上,則泰安郡守崔道聖爲居末,瑞山縣監李鼎燁爲之次,軍餉則新昌縣監李肇元爲居末,瑞山縣監李鼎燁爲居二,燕岐縣監鄭亨泰爲居三矣。竝依事目擧行之意,分付,而諸道還上磨勘,三月內未及擧行,則監司從重推考,都會官守令拿問事,新有定式矣。今此封啓,在於四月初一日,且本道監司,新經遞易,差遲日子,容有可恕,監司、守令推考拿問,竝姑安徐,何如?傳曰,允。 ○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月初,爲省先隴,來淹楸下,病蟄跧伏之中,伏奉今月二十六日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使之乘馹上來者。臣承命驚感,莫省攸措。念臣愚於量己,暗於涉世,徒知事君無隱,觸犯於衆怒,不忍便訣明時,蹲冒於邇列,本以游羿彀之蹤,又況處睢盱之地,早晩顚沛,固已揣知,果然金漢喆之僇辱及之矣。觀其精神所注,則外托於官師相規,而藏得許多機關。經學薦三字,演出於白地,至以衆嘲群譏,擔閣一邊等語,操切臣身,不遺餘地。臣於是,惝怳駭惑,莫省其謂也。所謂經學別薦,臣於臺啓,始聞之。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則未知譏嘲等說,果俑於誰口,而設令其姻婭宿憾之間,自做物議,暗裏閃弄,臣何以覺得,亦何從得聞也?漢喆之必以是爲誣臣辱臣之妙方者,其爲計,欲巧反拙,誠不滿一哂也。然而重臣之疏,渠之避辭,不待辨說,自歸落空,故擠陷之計,無處下手,替傳他臺,減得分數,徒以去就一節,爲其脅持之欛柄,此亦有一言可辨者。臣之所執,本與金若魯差異,向者徑出,不過待同僚伸廉隅之意,則屢違牌召,嚴敎荐降,臣之雅志,本不欲因此事爲嫌,而轉輾撕捱,荐違召命,亦非分義之所敢出者。臣之先爲膺命,其亦僚席間消詳講定事也。漢喆旣以臣徑出爲太過,又以臣先出爲罪案,自不覺其言語矛盾,旨意綻露。臣固付之一笑,而亦知其意之不專在於就事論事也。仍念臣孤根弱植,四無板援gg攀援g,信心直前,不避忌諱,昨年臺垣,旣招人次骨之怨,向日筵白,又礙其進身之路,畢竟逞憾之毒鋒,果出於親姻之地,傳法之神,則此尤可怕。將未知從今以後,含沙於幾處,伏弩者幾人,則到此地頭,不但蹤跡顚沛,身名僇辱而已,七尺之微軀,其能保全於毒螫糜碎之中耶?在臣自謀之道,固宜永謝簪紱,退伏田廬,遠避駭機,不干世事,可以少殺其怒湍,而得免於密網矣。官職去就,固無可論,金華一步,鐵壁在前,在臣亦是歇後語也。且臣於夏官長之對疏,尤有所恧踧不自安者。伊時事實,館例可考,館隷尙存,焉可誣也?不謂重臣,因體例間一微事,務欲角勝,大費聲色,亦非臣始慮之所及者,此亦臣難進之一端。噫,臣持身不謹,自速謗尤,名登於白簡,迹困於叢鏑,已分自屛於窮山樵牧之社,以爲自靖訟愆之地,恩召之下,末由趨承,瞻望雲天,一心耿耿。玆敢於縣道之章,悉暴其情懇,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遞臣所叨職名,仍令選部,永刊臣名於仕籍,使得優游田畝,歌詠聖澤,俾安臣分,以謝衆怒,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末端下語,此亦疑阻所致,其須就事對之而已,其何此等疑阻之目,譏人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四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許錭,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同爲入侍。命均進伏曰,雨餘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俄者問安之批,已言之矣。眩氣尙有往來之氣,而微弱之候,頗勝於前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氣若平時,亦隨而差勝矣。命均曰,前劑入人蔘飮三貼,已爲進御乎?上曰,唯。命均曰,膈間不平之候,猶有餘氣乎?上曰,比前頗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度數,平和調均,而猶欠有力之氣矣。命均曰,人蔘飮繼進當否,仍爲議定,似好矣。上曰,依爲之。聖徵曰,人蔘飮極爲平順無害,其中加減繼進則好矣。上曰,厥藥味甚甘酸難進。五味子入幾何?其味與生脈散有異,未免太酸矣。應三珍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平順。然脈體比前猶高,些欠安靜,不足之候,猶未快祛矣。聖徵曰,人蔘飮無非甘味之材,故不能善進。今後減去甘酸之味,半夏薑製加入,則進御似勝矣。上曰,辛味猶勝甘酸,而橘皮味亦覺酸矣。應三曰,寒汗之候,或有減歇之道耶?上曰,比前差勝,而猶不止之矣。應三曰,汗候雖承勝前之敎,以脈候觀之,氣弱之候猶未已,汗候未必亦由於此。臣之所見,半夏、貝母加入,五味子、甘草減分入之,則於進御之道,不至太酸甘矣。命均曰,令入侍醫官,一同議定則好矣。上曰,其令首醫仰達,可也。聖徵、應三,各陳所見訖,命均曰,從首醫所達,人蔘飮本方中,黃芪五分,五味子十粒,甘草四分減去,半夏干製一錢加入,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寅明曰,上候今番差勝,未必不由於藥效,調攝失宜,則恐有更發之慮,調保之節,別樣審愼則好矣。命均曰,明日有晝講之命,聖候諸節,猶未復常,小愈之戒,亦不可忽矣。上曰,今幾差勝,何關係之有?興慶進伏曰,今日臣有及時稟定事入來,而伏聞明日有下開講之命。聖候猶未平復之中,若有講讀,則不瑕有勞損乎?小臣不勝區區之慮,敢此仰達。上曰,近因不平,久不開講,故有是命矣。所達若此,明日晝講停,次對爲之事,分付,可也。{{*|出榻敎}}上謂興慶曰,頃者以針灸,受由引入矣。今已出仕,所患其得差愈耶?興慶曰,小臣痰癖之疾,已成癃痼,頃者重傷於兩朔鞫坐,症情苦劇者,殆過旬日。連服藥餌,受由施灸,僅得少歇,而乃者領相,意外遭人言,至於逬出城外,朝體傷損,極可驚歎。如臣病昏者,獨處重任,廟堂凡事,實多憂悶,而昨者鳳城回通出來後,以使事,有急時稟定事,不得已出仕矣。當初犯越咨文中,以細洞及羅多乃洞兩處殺掠之意咨報矣。按覈使査覈後,細洞則歸虛,只以羅多乃洞一處成案以來,殊未可知也。瀋陽將軍題本,有渾江地方及三道溝地方兩處殺掠之語,故馳通鳳城,探問其地界,則回通纔來到,處所則果是二處,而前所謂三道溝地方三人被殺處,今爲紅土巖地方,前所謂渾江地方六人被殺處,今爲二道溝地方,而所謂二道溝地方,卽伐登高山里對境云,細洞卽此地也。人命被殺之數,雖與瀋陽題本,有所換易,而蓋犯越人初招中,細洞殺掠之說,明是實狀,其追後之招,必是誣飾也。事端旣如此,今若更爲詳覈,査得其細洞、羅多乃洞兩處殺掠之實,與當初咨文措語,無相左之端,則査案似爲明的矣。上曰,回通雖來,地名人數,與按覈使査狀及瀋陽題本,旣多換易,罪人追後招辭,又是誣飾,則雖更覈査,其與當初咨文措語符合,未可知也。在魯曰,下敎誠然,而以今番回通見之,地方人數,雖不脗合,罪人初招殺掠之說,以實納供,則後招誣飾,不可取信,而但細洞先出云云之說,終是疑心處。不然,必是當初隱而不發之致,更爲査究,於事體,似爲得當矣。按覈使亦不可不更令下送矣。上曰,以前後査案見之,則細洞殺掠,金永昌似爲首犯矣。命均曰,似然矣。興慶曰,査案無違錯,然後似可無後慮。今以此兩處,更査成案,誠爲得當矣。且奏文咨文事,諸議或以爲姑徐使行,先遣咨官,前頭勘結時,使行可以持奏文入去,或以爲不可先送咨官,使行當爲入去云,而卽今入侍吏、戶判兩人之意,亦各不同,使之陳達,何如?上曰,其各陳達,可也。寅明曰,奏文體例,臣未之考覽前例,而大抵撰文,當以直爲親問樣,粧撰爲辭,文理通暢,然後保無他慮矣。元來我國,前後五番,有此等事,而頃日禮曹判書尹淳所達,則以爲我國犯越之事,前例不多,甲申年査勅,亦不出來。且以事理推之,天子至尊且嚴,此事停當,要必先奏皇帝,以存重事體之意。亦以今方査覈之意,及於咨文中,不必先送使行云云,而小臣之意不然,國家事必以萬全之道爲之,可矣。且旣無的當可據之例,則不如自此,先送使行,不待彼使之出來,似爲得宜矣。廣詢諸臣,而決之爲好矣。在魯曰,當初使行定奪時,臣未入侍,雖不知其時事端之如何,而第聞尹淳所達之言,則其所爲說,似違前例。庚午年査勅來時,元無罪人捉問之事,至其搜捕後,自此續奏。其時文書,未能盡見,而臣意則罪人地方,一一磨勘,同謝恩奏文,入送爲好,而其中不無難處之端,以是,臣亦不知何以則果爲善處之道矣。上曰,頃者首揆陳達,故業已知之,而承文院古事,猶未知其前例果如何也。俄者吏判所達似是,而我國雖疲弊,該國王,方在待勘中,豈不奏文乎?此不可如戊申年之爲也。在魯曰,其中某漢首犯,某漢之次,分輕重具悉於奏文中,方可無相左之弊。而衆罪人,亦不可不趁速悉致京獄,取招矣。上曰,拿致捧招,道理爲是,而不必來囚京獄,囚置於畿營,亦無妨矣。在魯曰,如此則道理終不誠實,不如拿致於京獄,捧招爲可矣。上曰,然則平安道江邊犯越罪人等,拿致京獄,可也。{{*|出榻敎}}命均曰,査案分明爲之,卽今第一件事矣。上曰,査案不分明,雖送使,顧何爲哉?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近以服藥之故,每差晩進御矣。興慶曰,朴海昌梟示事,旣已回咨入送,而正法關文,尙不發送云。旣是犯越者,則當用犯越之律,卽爲行關於本道,使之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來到近郊,而方有身病,陳疏呈狀,尙不上來。當初以正卿,備擬藩任,實出擇差,而{{!|𢢜|⿰忄業}}之眼疾素重,難於理劇,故差出時銓長,書問於臣,而臣以不必擬望之意,有所回答矣,望筒已入,終至於受點矣。蓋{{!|𢢜|⿰忄業}},以鞫囚之誣招,欲爲待命而上來,行至果川,病勢添劇,嶺伯除命之下,不能入城,投呈辭狀於備局,而正卿方伯之狀,不可循例題送矣。病狀旣如此,則有難强迫,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嶺伯之除,予亦有意,而前後除拜,一不應命,事體豈容若是乎?興慶曰,且聞近患泄痢,症頗不輕云矣。上曰,頃日辭疏之批,有所下敎,而予有欲一見之心矣。在此近地,何不入來耶?從重推考,數日內使之上來,可也。{{*|出擧條}}命均曰,領議政沈壽賢,臣於昨日,暫爲往見,則其志固定,不遞則斷無入來之意。自上敦勉雖勤,徒爲上下相持而已,領相事誠爲難處矣。上曰,卿果見之否?命均曰,昨日見之矣。上曰,首揆所遭,誠怪異,幺麽一臺,駁斥大僚,有若微末庶官然,此關係朝綱。體統所在,誠極寒心也。命均曰,老成之在朝廷,豈無所益,而一朝去朝,今日爻象,可謂潰裂無可言矣。近來黨論雖痼,而論人之道,必指某事某事而非之,然後可以服人之心,而臺疏之一筆句斷,如論庶僚微官者,事體道理,豈有如今番事乎?上曰,南泰齊事,已極怪異,而任珽之營護,尤可怪也。世道如彼,良可寒心。命均曰,侵斥之言,豈曰無之,而其疏措語之不稱量,豈有如許者乎?興慶曰,《景廟朝實錄》,今春奉安於赤裳史閣事,曾有成命。所當擧行,而方當劇農,列邑軍丁,調發有弊,待秋擧行,恐爲得宜。五臺山史閣實錄曝曬,今年當次,而《文宗朝實錄》第十一編,他處史冊缺落,故五臺山實錄曝曬時,考出謄來事,亦有定奪矣。莫重實錄,旣知缺落之後,尙未謄來,事體極爲未安。且曝曬每當年次,而未卽擧行,故致有史冊霾濕之患。今番則必趁潦雨前,發遣史官曝曬,仍使之謄來落編,而本館曝曬,亦爲當次,竝依例擧行,何如?上曰,事體則然,而曝曬時,亦必貽弊於各邑,當此劇農,實甚重難。赤裳奉安事及五臺山本館曝曬等事,竝待秋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南別宮西宴廳及弘濟院修改時物力,今方措備,而其中大樑四箇,誠難得之。劃給耗穀,卜定外方,何如?上曰,此時輸運,爲農民之巨弊,自京中無可得之道乎?寅明曰,自京實無可得之道。若於有船材處,取用好矣。上曰,自備局,分付有船材處,使之定差員,斫伐以納,而必令斫取於近水處,俾除輸運之弊,可也。{{*|出擧條}}在魯曰,李台重變通陞六事,頃日仰達,則下詢大臣後,有考見襯的前例更達之敎,故退而詳考,則翰薦旣完之後,有異議者,變通陞六。不知其數,而至於回薦時致敗者,多從春坊陞出。唯李瑜、柳弼垣,因筵臣陳達,別爲陞六,此爲襯的之例矣。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凡翰薦之規,多人被薦,而一人見枳,則見枳者外,例爲更薦,而今此李台重敗薦時,雖不以其人之不合爲言,旣以單薦致敗,且有李瑜等前例,則陞六,似宜矣。上曰,依他例陞六,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考見奏文前例,則監、兵使及地方官,亦皆捧招矣。關西前監司,旣令上來,而地方官處,亦當一體緘問,而當自刑曹,知委擧行矣。上曰,自備局定其地方官後,分付刑曹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刑曹判書有闕之代,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敎}}上曰,前刑曹判書趙尙絅,以千金子不死市之語,强作嫌端,終必圖遞而乃已,實爲未安,而政院之捧入辭單,殊甚非矣。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四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承源,侍讀官金若魯、兪㝡基,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入侍。就坐訖,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一卷,自乞深考祖宗之法箚子,止論不可遣罷防秋人兵箚子。訖,上命下番讀之。㝡基讀自第二箚子,止乞罷宣撫使第二箚子。訖,上命注書讀之。光躋讀上皇帝封事一編。訖,若魯釋文義曰,此箚中進君子退小人,以圖中興數句語,爲一篇大指,而其勤勤懇懇於章奏間者,於此等處,可見矣。㝡基曰,李綱初抵河陽,論城辟gg城壁g頹廢之狀,仍遙望拜陵寢,而拜此疏,可見忠誠懇款,而其論君子小人之辨,亦甚明白。蓋綱於初辭陛之日,旣已道聶山、唐恪之爲小人之狀,高宗信任之爲非。不但此也,曾受裵度傳之賜也,謝箚第二中,首以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起頭,而末又以魏洪簡、元稹爲言者,可知其嚴於賢邪之分也。君子小人之於用兵行師之間,似不相及,而武侯之深以此爲言者,明寇敵外患,猶可掃除,小人之在朝蠹害,根本寢長,其害難去,有不可勝言而然也。是以尹吉甫出師北伐,必以張仲之孝友爲言者,亦以此耳。此等處別爲留念,而勿泛然看過,則豈不幸甚?上曰,然矣。㝡基曰,十五板無以利口善諞言,爲足使云者,蓋取人之法,當以忠實樸直爲主。至於嫺其辭令,飾其文辨者,雖似外爲觀美,而終非正大底人。以此漢文帝時,以嗇夫除上林令,張釋之以爲豈以嗇夫之喋喋利口,而拜官哉?《論語》曰,惡利口之覆邦家者。人主取人,恐不可以言語取之矣。上曰,然。㝡基曰,以李綱之才,而終受汪伯彦、黃潛善二人之讒構,拜相七十餘日竟解去,而謫洞宵宮使。雖以防秋兵請罷一事觀之,以此作爲李綱之罪案。初則欲防秋,而以李綱之請罷爲罪者,小人之巧於陷人,而先期設計,豈不密乎?上曰,然矣。上曰,防秋人兵箚子,尤可見李綱之設施方略,盡言不諱矣。非李綱之才美,則孰有如此者乎?若魯曰,自古忠君死國之人,亦皆智謀兼備,奮不顧身者,不爲不多,而至於李綱,則其知其謀,古亦罕有,而但恨遭時不淑,逢衆口之讒,而爲世所嫉。然事君之義,不以明暗,而有所異心,嫉惡之志,不以剛禦,而有所畏憚,爲國之誠,前後章奏,勤懇切實,若使當時之君,言聽計從,擧國而倚任之,則李綱尤宜殫竭心力,知無不爲,而惜乎高宗不能容一李綱,終至於國勢之委靡不振。此無他,不親君子,而近小人之致,斯害豈但止於一時?亦迤及萬世矣,可不懼哉?此爲帝王深爲監戒處矣。上曰,然矣。上曰,李綱用之,則徽、欽,豈至於往沙漠耶?若魯曰,用捨之權在我,而高宗不能自主,以至於旣張之國勢,莫可收拾,用捨不明之害,從古如斯矣。上曰,以其上皇帝封事見之,李綱嘗以忠義自奮,以徇國家之急,其愛君憂國,心迫而情切,益章章矣。若魯曰,高宗卽位之初,親筆手詔曰,朕於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自以爲庶幾焉。以此觀之,高宗徒有是言,而不能自强,不思討復之義,惟以苟且姑息爲事,其不足與有爲,於此可知矣。上曰,徽、欽在時,高宗猶有投鼠忌器之嫌,而徽、欽旣沒之後,則似無所顧藉,而復雪昧昧焉無聞,此予所以未知也。㝡基曰,上皇帝封事,和戰守三策,有所達矣。能守而後可戰,能戰而後可和,斯乃千古確論。若戰而後和,則所以和者在我,不能戰而專請和,則所以和者在於虜。此所以宋以一字之和,竟至於亡,一如石靑之於契丹,誠千古痛恨處矣。上曰,然矣。㝡基曰,其中論恭儉英哲這一句語,儘好矣。繼體守文之君,惟恭儉,可以爲之支遣,而至若興衰撥亂之主,非英哲,不足以當之。惟其英,故用心剛而斷大事,不爲小人之所搖,惟其哲,故見善明而任君子,不爲小人之所間,此豈非千古帝王之可法者乎?其所論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太宗處,亦有意見。蓋高祖,豁達大度,詘群策而用中,漢之光武,推赤心置人腹中,唐之太宗,從諫如流,宋太祖,則洞開中門,以待群下,太宗,則沈謀英斷,勤儉納諫。玆四五君者,莫不以用人之言,而爲己之善,得力,或致創業,或致太平。此等言語,豈其一時李綱,只諫於高宗而已?誠爲百世人主之可法可監處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下番引恭儉英哲之語,所達好矣。如李綱事,其所以興衰撥亂之意,前後章奏,勉戒切至,而在上者莫能用其言,終至於寢微而不振,甚可慨矣。今聖上飭勵求助之盛心,孰不欽仰,而第念殿下臨御以來,變怪日生,治效未著,此無他,殿下於用人之道,猶有所未盡,以致君子小人之混淆,而不能辨,繼自今,尤益奮勵振作,明君子小人之分,世道可以挽回,政事可以進益矣。伏惟聖上,益加留意,而察臣愚衷,則其幸,如何?上曰,所達大體則好,而予於世所謂君子小人,見之久矣。講罷,上命上下番,進伏於前。上曰,處置批答見之乎?十九下敎,儒臣亦嘗請頒,而以公心請頒者是,而其中亦不無以私心請頒者矣。李著疏語,果不無挾雜者。儒臣之置之落科,予不爲非,而此後儒臣之所不憎之人,如有挾雜者,儒臣辨之以挾雜,然後二人方知今日處置之不出於私矣。李著之心,若果無挾雜之心,而玉堂處置如此,則李著豈不冤乎?若如前日,則亦必有下敎,而只以依啓批下者,欲觀前頭矣。若魯曰,李著疏語,終是偏且挾矣,而殿下反謂臣等挾雜,臣等平日言議行事,若見孚於君父,則豈有此下敎乎?臣承此言外之敎,益不勝惶悚,繼之以恧蹙也。㝡基曰,臣果與上番,相酬酢於直次曰,吾輩今日之司諫處置,實出於至公,而自上必認以爲有甚麽偏見而然矣。今者果伏承聖諭,而聖意所在,臣等非不仰揣,而但李著初疏中語,儘有挾雜之語,其所以請頒十九日筵敎者,昨年上番臣金若魯,以此疏陳,而臣於其時,亦有疏曰,臣見與若魯同,而特若魯先之耳云云,此則然矣。第其中李著疏所謂討之者爲義,護之者同歸等語,豈非欲驅半世之人於逆之科耶?此乃挾雜也。故臣等果相議而置之落科矣。上曰,近來人無偏係者,凡幾人,如李著,則憑藉而排斥之,如兪健基,則不無執滯,而彼此各相疑阻故然,而儘如兪健基疏,設使金漢喆無狀,雖爲鄭益河而爲之,其亦彼此各以疑阻之心見之,故至於如此,世道之寒心,尤無可言者也。若魯曰,頃日兪健基,意外遞罷,同僚之間,臣亦去就相同,而兪健基、南泰良二人,則終不出,臣獨冒出,臣之不安,尤如何哉?上曰,此與兪健基、南泰良有異。禁推,而措辭牌招,則豈可以此爲嫌耶?若魯曰,卽今本館,只有金尙星及臣二人外,無他行公之人,而尙星積久撕捱,終不膺命。自上若別樣敦迫,則渠豈不承命乎?館中形勢,誠甚苟艱,故敢達。上曰,金尙星之撕捱,殊無義,其所引嫌,豈不過乎?分義不當若是。牌招入直,可也。若魯曰,召對冊子懸吐,使李德壽,與副學相議爲之事,前已稟定,而開講不遠,姑未懸吐,將有窘迫之患矣。何以爲之耶?上曰,其有不然者。不可,則長官、次官,繼而懸吐,可也。諸臣仍退出。 ==4月3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沃川郡守李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金漢喆牌不進,執義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及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引避退待,尙未處置,或未肅拜,或未差,或呈辭,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而都承旨李眞淳,以領議政沈壽賢偕來,方在城外。在前如此之時,有稟旨入參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參。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徐命彬,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參判李德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常參朝講時刻單子,傳于李承源曰,常參當先爲之。常參時刻,則定以卯正初刻,朝講時刻,定以辰正三刻。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昨日違牌,今不出肅,參判李瑜,亦不出肅,詞訟積滯,委屬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獄囚多滯,而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不爲行公,知義禁趙尙絅未肅拜,只有同義禁趙錫命,不得備員開坐,事甚未安。判義禁尹淳,同義禁金相玉,知義禁趙尙絅,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賓廳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將無以備員入對,事體殊甚未安。除實病應頉外,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禮曹判書尹淳,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議政府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判朴文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承源曰,召對爲之。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南泰良則今無更嫌之端,若是撕捱,極涉太過。沈聖希則其所引嫌,尤極無義,只推,更卽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承旨傳諭。 ○傳于鄭必寧曰,秋判疏批已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下,連違召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參議,一體牌招開政。 ○又啓曰,明日常參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禮曹判書尹淳,參判洪鉉輔,俱以病懸頉,參議金龍慶在外,工曹判書金取魯,受由還來未肅拜,參判申昉,參議李{{!|𤲸|⿱兹田}},俱在外,無進參之員。禮曹判書尹淳,參判洪鉉輔,工曹判書金取魯,竝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縣監李枝發,順天府使南渭老,綾州牧使鄭錫疇,西原縣監李秉鼎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枝發、南渭老、鄭錫疇、李秉鼎,時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自蒙恩罷,杜門調息,雖復疾病支離,頓無生人之意象。而自幸衷情畢暴,已蒙聖心之鑑燭,竊庶幾從今以後,引分休廢,無復有怵迫之慮矣,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復叨館職新除。臣聞命惝怳,忽不自知其愧與懼也。噫,向日憲啓中,旣以經學之薦,作一笑囮爲言,則臣顧自謂何等人,而超然自居於臺論之外,耐彈忍恥,復汚經幄之地哉?此理甚明,人莫不知之,而銓曹猥加檢擬,聖明輒復存錄,是必至於積久撕捱,公私交病而後已。臣之一身罪戾,固不足道,而其重傷國體,虧損分義,亦非細事,此臣之所以惶悶抑菀者也。且臣得見持平金尙重疏本,則急於詆辱,語無倫理。臣雖疲駑,豈可與此人,每每較詰,而其中動適時宜一句語,指意黯黮,有不容無說焉。夫喜言論立名譽,務以馳逐時好者,世自有此一等人,如臣孤弱,自守不足,前後出處言議,自度無可以當此目。今不確實指陳,以明其動適時宜之狀,而但曰,大臣稱其言,玉堂辨其謗而已,則是豈臣之所可得與,而又何以爲臣之病耶?至於毁譽喜怒等說,尤極可笑。當初臺疏之發,臣不能處之以橫逆,而辱與辨論,此固臣之偏處,彼之目以悻悻,固無足怪。然,其所謂躍然而喜者,則彼又何從而得之也?首尾語意,無一實事,而苟以抑勒詆笑爲事,是尙可與之辨說事理,以究是非之所在哉?雖然,其一篇醜辱,無非搢紳難洗之羞,則臣之目前去就,尤無可論。玆於特敎荐召之下,力疾詣闕,仰伸危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罪,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一自奔逬出城以來,竊計匪據之職,自當隨卽解免矣。不意恩諭洊降,近臣臨守,一日二日,以及一旬,臣誠抑塞煎悶,不知所措,晝不能食,夜不能寐,絲縷氣息,有頃刻垂絶之形矣。如或因卽溘盡,則臣之不瞑之恨,固不暇言,而其爲搢紳之羞辱,爲如何哉?臣誠爲是之懼,不計煩瀆之誅,復申疾痛之號,唯聖明之少垂哀矜焉。噫,今臣所遭,自是國人之所共言,公議之所同然,今而始發,其亦晩矣。以公言之,可免覆餗之歎,以私言之,庶逃負乘之患,在臣賤分,實爲萬幸,而第臣之所自痛恨者,以言才具,則其少也,猶不如人,況於衰耄之年乎?以言年齒,則雖在朝從宦之人,年力旣勌,固當乞退,況於屛蟄田間,年迫日索者乎?旣自知其無才無德,篤老劇病,飾巾待盡,乃其常理,而怵迫分義,貪戀恩寵,終至於冒受重任,老妄昏錯,殆失常理,此臣自痛者一也。一年從政,疾病過半,筋力精神,萬無可强之勢,屢入疏單,以爲自處之計,而精忱淺薄,旣不能感動天聽,志節不固,又未能抵死祈免,乍入乍出,處義無據,此臣自痛者二也。醜拙畢露,姗笑溢世,垂死殘齡,名登白簡,終爲苟且無廉恥之人,區區身名,雖不足恤,受恩如天,報蔑絲毫,行己無狀,有辱睿簡,傷則哲之至明,孤眷毗之殊遇,此臣自痛者三也。從來輔政之臣,尠以無恥被言,蓋能揆度年力,早自引去,不至於受人迫蹴,而臣獨冥行不息,知進忘退,貽辱朝廷,更無餘地。雖決西江之水,顧何以洗此黃閣上羞恥哉?此臣自痛者四也。靜言思之,莫非自取,撫躬慙悼,夫復何言?雖然,事已往矣,噬臍莫及,而臣之所菀悶而焦熬者,以此滓穢之身,尙叨輔相之名,行路指點,婦孺嗤侮,必怪其至今淟涊,其爲係關於廉隅之大防,深矣。一日不遞,所傷實多,以殿下之明聖,儻或俯垂照臨,其所以亟賜處分,必不待臣辭之畢矣。伏乞聖明,俯矜悲苦之懇,快降斥退之命,俾臣得以生安死順,獲霑生成之大造,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自古大臣,被讒被斥於人者,豈特卿也,而若卿者,往牒未聞。朝綱不嚴,世道乖悖,南泰齊極矣。以卿恒日力讓之心,況又到此,豈不若是,而予之靳允者,亦無他也。曾已諭,乃事體也,乃紀綱也。昨聞原任大臣陳達,詳知卿心,又聞不勉副,則尋鄕之意。噫,卽今在朝時原任,其幾人?卿若又往,其於國勢何,其於股肱何?聞此所達,終難强迫,而循例許解,適中其意,其虧事體掃紀綱何?噫,黃耉老成,經傳所在,忠厚確實,所以取卿者。若靳允,則使老成大臣長往,若勉循,捨倚重之元老,於此於彼,思之忘寐。故傳諭批答,欲諭未諭,尙未答矣。巽牘復上,而反復思之,終難例批,頃年亦有其例,若如原任所達,入城見予,前席面陳,予亦有面諭之意,卿須體此肝膈之旨,卽日入城,聽我面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往省先隴,焚告榮誥,荒原動色,感結幽明,淚濺松柏,欲酬洪私,惟期隕結。昨纔還歸,未及趨肅,刑官移拜,遽下此際。臣聞命驚惕,莫省攸措。顧此新除,資級雖同,而六部之長,地望自別,況有籌司之例兼,與聞廟議之緖餘,此豈如臣庸品鈍資,所可叨冒哉?左右思量,愧與懼竝,天牌荐降,自犯違慢,臣尤死罪。玆敢不避煩猥,仰陳情懇,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遞臣匪分之職,仍勘臣違命之罪,以安私心,以肅朝綱,千萬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從速行公,使劇務毋滯焉。 ○吏曹參議徐命彬疏曰,伏以臣,廢疾無用之一物耳。濫被恩造,曾無尺寸之補,積犯違慢,徒負丘山之罪,居常懍惕,若隕淵谷。顧此銓部佐貳之命,夫豈臣意想之所及哉?方今聖上,赫然奮厲,思欲丕新治模,制治之要,莫先於用人,用人之道,惟在於銓衡。政宜另擇其標望鑑識見重於當世者,畀以參銓,庶幾商確甄品,調劑酸鹹,以無負其職責,而乃使如臣者,遽爾充擬於人望之外。雖以則哲之明,偶失照察,至有此謬恩之橫加,其爲累睿簡,而乖政理,孰甚於此哉?臣誠震惶慙汗,繼以駭惑,莫省其所以也。噫,人雖至愚,自知甚明。顧臣迂闇之資,痼廢之疾,誠不足以備數於淸朝任使之末,竊嘗自附於古人量受之義,從前忝叨,稍係匪分,輒敢懇扣辭遜,蓋已有自畫於中者,曾以此,累形於章牘,質言於朋儕,斷斷苦心,可質神明,非敢有一毫矯飾。此知臣者,所共矜悶,而見恕者也。年前銓郞之除,適當親臨視政之日,威命之所怵畏,事勢之所窮極,不得已乍出承命,粗伸義分,而去就郞當,處義無據,內違素心,外貽深誚,省己而有汗霑衣,對人而無面可顯,矧玆所叨,有加於前,而乃復冒昧承受,循墻之志,都歸壞了,濫竽之恥,漸至恬安,殆若己分之所固有,一之再之,不知止焉,則向前所以斟酌辭受,不敢苟然之意,其將黯闇不能自明,而眞所謂要官美職,從容遜讓,而必致之者,世之持淸議者,必將嗤罵之,目之以壟斷之鄙夫,臣雖不肖,寧忍爲此?從今以往,唯當謝脚榮塗,固守微尙,庶可以息黥補劓,而不至爲全喪廉恥之人耳。此臣所以反復揣量,有死而不敢爲冒承之計者也。且臣有私義之不敢安者。前參議臣徐宗玉,卽臣五寸叔也。權衡人物之地,何等權要,而後先遞代,不出同堂之親,使莫重公器,有若臣一家私物,堂堂聖朝,何患乏人,而乃若是苟簡爲哉?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也。卽因開政有命,天牌再臨,不得不隨詣闕外,披歷gg披瀝g情實,仰控宸嚴,伏乞聖慈,曲垂諒察,俯循至懇,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銓任,以安賤分,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㝡基等箚曰,伏以司諫李著,以臣以不可冒之蹤地,難自强之情理,尸居臺端,辭避不得,居常恧蹙,若隕淵谷,而目見朝象日乖,痼習難醫,敢以草草數語,贅陳於請急之章。及承聖批,頗蒙開納,而第誨飭之諭,實有非臣疏之本意者。噫,殿下視臣以色目中人,故或意臣,因其務勝之習,故爲制彼之計,而區區憂慨之忱,則本不出此。蓋殿下雖以略而詳爲敎,而十九之後,人之爲言者,亦非一二矣。若知而言之,則固無奈何,不知而言之,則前後嚴敎,亦無以服其心。而況義理是公共之物事,王言非可諱之文字。此臣之必欲一番宣示,洞然開曉,使殿下之處分,如日月之光明,一世之疑惑,若雲霧之披豁而已。至於甲是乙非,初非所較,相制不反,又是情外。固知聖敎,亶出於交勉戒之意,而獨臣之所自愧者,欲矯色目中疑阻之弊,反以此受疑於君父,莫非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之致。此已臣難冒之端,而繼伏見憲臣之避,以臣疏語,强引爲嫌,臣誠訝惑,未曉其由也。臣疏所謂不聞知者,非謂憲臣,則在憲臣,有何可嫌之事,而只以語次間,提及其疏之故,不察辭意,强自替辨,有若眞有被斥於臣者然,誠非所慮,而看作大事,不知聖意等說,備加譏詆,都是題外,又何必多辨也?臣妄陳一言,旣承難安之敎,又被匪意之斥,以此以彼,有不可一刻晏然於職次,而適受恩暇,未卽詣臺,曠日泯伏,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筵敎請頒,不無意見,疏中辭語,頗有挾雜,請司諫李著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甲寅四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知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宋寅明,吏曹參判宋眞明,左副承旨金聖應,校理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鄭履儉、李德重,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入侍。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差歇後一樣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作乎?上曰,大體一樣,而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困惱之候,比昨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昨劑入人蔘飮,已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上曰,備局次對,何等關重,而諸臺多有懸頉,不爲入參,豈有如許道理乎?事體誠爲寒心矣。興慶曰,今日引見,時刻頗早,故文書之可裁稟者,未能商確,只以若干覽過者持入矣。仍達曰,還上軍餉捧未捧文書,必於三月內磨勘,過限者,都會官論罪,自有定規矣。卽伏見慶尙監司狀啓,則四月初二日封啓,而各邑磨勘,則已於三月內爲之,封啓之際,自致遲延云。事勢似當如此,都會官論罪事,姑爲安徐,居末居二者,依定式勘斷,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盛陳都事、守令、察訪不爲擇差之弊,以爲都事,則以栅門迎卜搜檢事,朝家本有侍從擇差之命,而徐命杰一番往返後,連三次使行之還,輒以假都事代行,當初朝令,竟歸弁髦,且聞假都事之搜檢,極涉可笑,不如不爲。朝廷紀綱,終若不能愼揀都事而送之,則莫如因前送邊將云。道臣此言,實出於深慨之意,今後則申飭銓曹,使之極擇差出,而迎卜搜檢時,必令實都事下往,何如?上曰,吏曹不爲擇差,固非矣。道臣之因此請罷都事之搜檢者,極涉未安。藩臣事體,不當若是。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都事擇差之意,亦爲申飭銓曹,而前頭搜檢時,如有不爲下去者,則論以厭避邊倅之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淸北四邑獨鎭軍器,今方區劃變通,而其中鳥銃,尤難措辦。道內各邑所在鳥銃之數,比之軍摠,剩餘頗多,請取其餘數中,除出二千四百六十餘柄,移給於獨鎭四邑。此則誠爲便當,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 ○上曰,湖南煮鹽事勢,與嶺南有異,趙顯命之意,與朴文秀,有若楚越,何以則有善處之道耶?興慶曰,湖南事勢,有異於嶺南。嶺南則船材斫出非難,而湖南則松田,距鹽場稍遠,大凡形勢,與嶺南,大相不同。且以狀啓措語觀之,其松田皆在沿邑,而沿邑飢饉之慘,有甚於辛壬兩年。今方救死不贍,雖不侵擾,任其自在,糊口作農,其勢末由,裹糧遠役,尤難自力云。煮鹽之意,專出於備凶救民,而些少弊端,不一而足,況松政之可慮,旣如此,而且已節晩云。臣意則以爲,依其狀啓,姑爲停止,似好矣。上曰,頃者趙顯命狀啓,船材有處摘奸事,方入邊山云矣。其狀啓,政院置之耶?承旨出去問之,可也。聖應承命趨出,復入達曰,臣出去問之,則元無留置之事,或出給備局,或卽下該曹云,故未能持入矣。上曰,其狀啓頗簡略,政院則必不置之矣。大抵謀之在衆,斷之在上。事勢果如此,則詳量爲之,好矣。興慶曰,慶尙道金海鎭營將,狀報于備局,以爲巡點次,去月二十八日,離發本鎭矣。同月二十日兵使關文內,得見朝報,則今月初八日,因重臣疏請,營將巡點待秋擧行事下批矣。巡點之行,姑爲停止云,故依關文停巡而還止云。外方藩閫,不見備局關文,只憑朝紙,莫重巡點等事,若是停止,事甚可駭。當該兵使閔昌基,事當拿問,而旣以他事,方在拿問中,宜有別樣論罪之事矣。上曰,旣以他事拿問,則更以此別爲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農事方殷,此時守令,不可一時離官,受由上京未下去諸道守令,令政院催促下送,可也。{{*|出榻敎}}興慶曰,目今節屆仲夏,農務方殷,民間一邊刈麥,一邊移秧,日不暇給,而各樣軍米布及田稅大同,勿論新舊未收,一倂催納,小民困於徵督,將未免農事之愆期,誠可矜悶。辛壬條未收,則姑爲停退,待秋徵捧,俾無奪農時之患,似爲得宜。戶判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戶曹判書宋寅明曰,此乃極農之時,五六月兩朔,則未收姑令停捧,待初秋卽令捧上,誠爲無妨,而應捧之物,各邑必多已捧上未裝發者,各邑有因此停捧,或混歸未捧,而中間料理,反爲民弊,亦涉可慮。或未捧停退外,已捧者,區別督送之意,嚴飭本道,有不可已矣。上曰,昨年則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昨年則舊未收,竝皆停捧矣。上曰,所達是矣。辛壬條未捧,姑爲停退,已捧者,各邑若或混歸於未捧,則前頭繡衣時,隨其現發,當繩以重法,各別嚴飭,使卽上納,可也。{{*|出擧條}} ○寅明曰(曰)),各處祭服,其數甚多,典守之人,初不加意看護,擧皆渝傷,而奉審時及祭祀時,執頉改造,經費亦無以支當。日前一倂取來本曹,看審區別上中下三品,太廟朔望祭所用,旣是每朔應行,計其祭官數,爲先極擇,盛之櫃中,具鎖鑰還送太廟,令守僕依前次知,其他大祭、親祭時所用祭服及各處祭服,竝自本曹次知,每祭受誓戒,前期一兩日,堂郞開坐看品,計其祭官數,一一擇出,移文輸送於行祭處,過祭後,又復推來,依前次知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 ○興慶曰,此卽全羅監司趙顯命啓本也。以還上軍餉儲置未捧事,列書居末、居二、居三守令等姓名,請令廟堂,稟處矣。亦當一依定式勘斷。都會官則無論及之事,而此啓本,亦在於四月初,則當與嶺南都會官,一體勿論矣。京畿監司申昉,亦以還上移轉軍餉未捧事,列書居末、之次守令等姓名,有所啓聞矣。此亦當依定式勘斷,而京畿則初無都會官云,別無可論之事矣。上曰,竝依定式勘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以江邊事,前監司權以鎭,則已令上來,而兵使李遂良,不知在京與否,且地方官當一體取供,而前江界府使金浚,則被拿削職,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方在謫所,令刑曹發關分付,使之上來,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番犯越罪人之自平安道上來者,直囚京獄,未有前例,謄錄亦無見在者矣。上曰,直囚京獄,則似涉不可,守禦庫或掌隷院,囚置,何如?眞明曰,自前如此等罪囚,囚置京獄,第未知前例之有無,不可不詳考前例而處之矣。興慶曰,與京囚,不可混入,別處則好,而處所終爲難便矣。上曰,置於一處,終難便,考例擧行,可也。眞明曰,朔寧幼學李碩輔,以陳田減稅事上疏,批旨有曰,非爾等之聞,幾乎欺民,仍令備局,稟處矣。事之始末,臣適知之,故敢達。京畿御史嚴慶遐,曾以此事陳白,擧條下備局,故領相洪致中,以査問許減之意覆奏矣。其後嚴慶遐,又以承旨入侍,以畿營不卽施行陳達,故問其陳田結卜於畿營,則多至百餘結,一時許頉,誠爲重難,更欲筵稟處之矣。稱以朔寧民人,每每呈狀於備局之坐,而外着儒服,立庭强訴,有若非理健訟之類,故臣招入嚴責曰,百餘結多民之地,非一人私事,而汝獨主張,如是留連。近來鄕曲無賴輩,托以上京圖事,誘民聚財,資生圖利者,成一弊習,汝亦其類,斯速退歸專農云爾,則無辭而退矣。今乃假稱應旨,猥越陳疏,政院之捧入,亦可怪矣。日昨別單回啓時,已令畿營都事覆審時,詳細踏驗,待其啓聞,可以更爲稟處,此上疏似當勿施矣。上曰,勿施,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引見時必令備三司入侍者,意非偶然,所以重事體也。政院前期周旋,雖變通開政,必俱備三司,或不得已兩司中一人入侍,則仍爲次對,而若兩司俱不在,則每以請對入侍,曾見事例如此,而近來則兩司不備之時,仍行引見,恐舊禮遂廢矣。興慶曰,先朝備局引見時,兩司雖或不備,兩司中一員,必令入參矣。上曰,前例果然乎?寅明曰,前例則然矣。若魯曰,次對時三司入侍,亦中間定式之事,不必以三司之不備,亦廢次對,至於以請對入侍,亦未知前例之果然,別爲申飭,必令備員入侍,則似宜矣。上曰,此是政院之責,前期申飭,必令兩司俱備,而前例之如何,自政院考見日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水剌尙未進御乎?恐爲過時矣。上曰,今日水剌之時嘗早矣。上曰,兩司不備,明日常參似殊常矣。若魯曰,明日朝講爲之乎?晝講爲之乎?兩司不備,是可慮矣。上曰,臺諫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可也。{{*|出榻敎}}興慶曰,頃日南別宮西宴廳,無風自頹,亦一變怪。自古變不虛生,伏願聖上,益加勉勵,務實去文,一心對越,則在下者亦豈不懲戒而不務實乎?上曰,所達,好矣。興慶曰,臣曾聞六鎭往來守令之言,則其百姓,皆願一得文臣作宰云,而特以地遠之故,人皆厭避,只以無勢武弁充差,重邊之意果安在哉?前後擇差,申飭非一,而銓曹每每因循,不爲擧行,繼自今另加申飭,作爲定式,則誠好矣。我國事,有若高麗公事三日,永久遵行,似不易矣。上曰,邊地守令差出時,問於大臣乎?興慶曰,曾無來問事矣。若魯曰,愼簡之道,專在銓官,大臣則唯當精白一心,持其大體而已,則自然體貌尊重,何必與聞?眞明曰,於差出時,必先問議大臣後爲之,可矣,而見差之人,若又不合,則大臣請罪政官,亦無不可矣。興慶曰,此則專出於責望大臣之言。臣忝在大臣之列,適見近來如此之事,有所仰達,而若是責望,則其事終不可爲矣。上曰,此則彼儒臣所達,似是矣。古豐陵及領相在時,每以自重彈壓矣。今則不然,一泰齊凌踏大臣如此,豈不寒心哉?大臣,在一人之下,居萬人之上,而反制於在下之人,此莫非平日不能自重彈壓之致。俄者金若魯之言,果是矣。興慶曰,小臣之意,則以爲此由於時勢使然而然矣。若魯曰,聖上勉勵大臣之言,誠是矣。大臣承此下敎,豈不盡心奉承,而殿下亦先自勉,凡於發號施令之間,凝重自持,則其爲上下交勉之義,亦不淺淺矣。上曰,仍爲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焉。寅明曰,今日筵中,從容論難治體。每日筵體如此,豈不美哉?上曰,上下其各不忘如此,好矣。上曰,嶺伯催促事,爲擧條乎?興慶曰,當以榻前下敎書出,而仍出擧條,亦好矣。上曰,出擧條爲是也。思喆曰,臣於擧條草略之事,亦有可達者矣。年前寧陵幸行時,雙嶺戰亡處立碑事,守禦使與廣州府,擔當爲之,而碑文則使提學宋寅明製進事下敎,而臣於其時入侍,親承上敎矣。厥後碑文,久無撰出之事,故問於宋寅明,則其時下敎,全然不知云。此是擧條不爲頒示之致也。擧條之疎漏,類多如此矣。寅明曰,此事久後,臣始聞知,而已知之後,至今不製進者,誠以臣之不文,冒當館閣。雖朝家副急文字,不得不應命,而至於碑文,不敢以文任自居而晏然製進矣。上曰,立碑事,其時下敎之後,意已卽爲擧行矣,尙今遲滯云,殊爲未安。不宜若是過辭,斯速製進,可也。思喆曰,碑文書寫官,臨時自儀曹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次對日,臣等則待開門來會,而引見之命,每下於朝前,故輒與朝水剌相値,時刻急迫,雖有所達之事,每不得畢辭而退,且文書之可以稟處者,未及確議決定而入,此甚可悶矣。上曰,所達非矣。常時凡干文書,當詳細考閱,何可於入侍之時,始入取見,如臨渴掘井之爲乎?眞明曰,輪示之時□□□而大臣諸宰齊會後,始可議定,故如此矣。上曰,次對前日,若開坐本司,預爲講究,則豈有此患乎?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我聖上,興感於雙嶺戰亡之事,至有立碑之命,臣竊不勝欽歎之至,而亦因有所懷,敢達矣。人臣臨亂殉身,孰非可貴,而至如丙子斥和臣尹集、吳達濟、洪翼漢三人節義,尤爲卓異,照人耳目者也。列聖朝褒恤之典,迥出尋常,及至肅廟朝,特贈以上相,連爲收用其子孫矣。卽今吳、尹兩臣子孫,俱有入仕者,而洪翼漢之孫禹錫,曾經郡守,以老職爲僉知,見遞之後,不得食祿,家業素貧,無以奉其香火。聞禹錫之承重孫侃,年三十,爲人頗佳,且有文藝,而禹 e4sm32ya5s84i6i6yn3a546vgvnxxpu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五月 0 1109917 2173386 2022-08-21T13:40:52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六月|六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六月|六月]]}} ngxzjkc6xakw0pxg13tnvlgd648hy7d 2173436 2173386 2022-08-21T19:28:57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六月|六月]]}} ==5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義州府尹尹得和,引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朝講,時刻已迫,兩司闕員差出,一時爲急。參判李德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還下。 ○李承源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兩司開政差出之際,日勢自爾差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時刻,隨時入之。 ○傳于李承源曰,政官牌去來,催促卽速開政。 ○又傳曰,常參時刻已過,而尙無政官牌去來,更爲申飭。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常參事體,何等重大,而吏曹參判則其所撕捱,不過往事而已,經外職,本非過嫌者,而若是違牌,尙未開政,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參議引嫌,尤涉太過,廉雅雖美,分義亦重,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以副校理沈聖希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曰,常參、朝講停,晝講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以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啓請矣。常參旣已停,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依例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端午帖製述官,旣已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懿陵、守陵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沃川郡無主陳荒田四結二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卞觀夏,素以年老多病之人,入處冷地,今至半月,疝冷之症,自下上衝,添以傷寒,寒熱交戰,頭痛、胸痛,一時竝發,氣息奄奄,病勢十分沈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椎鈍之性,儱侗之姿,施諸百爲,無一而可,重以聰明俱癈,五官不備,冗官散職,尙虞不合,天官亞席,何等地望,一授、再授,今且三矣。在聖朝,旣乖用人之方,在微臣,實有踰分之懼。況昨年廟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不宜檢擧之意,有所牢塞,而其辭旨截嚴。夫崇高之地,一言便關輕重,其與微官庶僚之言,事體懸殊,則今日銓地,宜不敢擧擬於宿趼。臣之蹤跡,亦不敢冒沒就列,此固事理之當然,不待兩言而決矣。臣具疏將呈之際,以臺諫差出事,天牌荐降,而臣纔遭長孫之喪,未過成服,家無男丁,凡喪葬諸事,身自辦治,情勢之外,尤無趨承之望,慘毒昏迷之中,兼切惶隕悶蹙之忱,敢冒萬死,有此呼籲,尤爲死罪。伏乞聖明,曲諒情理,亟許遞解,俾不至爲放恣無忌之人,實公私之萬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爲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五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引見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閔鎭遠曰,日氣不和,靜攝中,聖體,若何?上曰,眩氣與感氣,少愈矣。鎭遠曰,連日勤政,聖體勞動,臣不勝悶慮之忱,而老昏且病,不入前席,已踰數朔,敢請瞻望天顔矣。上曰,唯。鎭遠曰,臣眼昏不能詳察,而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則玉鬚有白莖云,臣不勝驚懼,惶恐敢達矣。上曰,白莖生已久矣。鎭遠曰,臣濫被國恩,歷事累朝,曾瞻肅廟之白毛始生,今又老而不死,仰瞻殿下之又生衰毛,臣不勝感愴之懷矣。上曰,予則纔踰四十,已多白毛,若過數年,盡白無餘矣。鎭遠曰,玉貌似少紅潤之色矣。上曰,氣弱而然矣。鎭遠曰,臣雖在京,而不但老病,蹤迹亦涉非便,不得種種登對,以伸下情矣。上曰,有何非便之事乎?觀卿喘氣如此,可知老病矣。尹得和進伏,上曰,灣尹之職,異於他任,而今又邊民生梗,辱及國家,須着意擧行,俾免更爲生事之患,可也。得和曰,臣本以無似,猥當重任,恐負委托之意矣。上曰,所懷達之。得和曰,臣曾以書狀,往來彼國,粗諳事情,故略陳梗槪於前年上疏矣,不意今者,邊民生梗,辱及國家,且念胡無百年之運,西邊之憂,誠爲不細矣。邊禁不可不嚴飭,斥堠不可不預備,而卽伏聞白馬山城,在於本府三十里之地,不善守護,多有頹圮之處云,脫有事變,無他防備之道,殊極悶慮。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顧謂鎭遠曰,卿意,何如?鎭遠曰,臣曾者待罪西藩時,目見其城,未成模樣矣。厥後聞故領相洪致中之言,則其城尙多疎漏云,而其後事,未得聞知,然其城之不完,據此可知,何以防不虞之變乎?上曰,此城,自古有之乎?得和曰,林慶業,曾已斥堠於此云矣。上曰,目今邊民,以犯越事,必多騷擾。固當待其鎭安,寬徐修葺,而灣尹到界後,觀其形勢,各別留意籌度,稟議於廟堂,可也。得和曰,臣曾於鏡城,見江邊地形,江水多有淺灘,彼我國邊民,往來無常,而專以採蔘,爲生業,故種種犯越之患,皆由於此,而義州則又有潛商之患,誠極可悶矣。上曰,此弊,予亦曾已聞知矣。義州之民,率多不事農業,而專以商賈,爲事云,果爾乎?得和曰,義州在於使行往來之要衝,行貨之道,比他差勝,故多以商賈,爲事矣。且民無恒産,自無恒心,故惟以游食,爲主,雖以都城內居民,言之,俱是牟利資生之類,義州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居官之道,必須寬猛得中,剛柔相濟,然後可以得宜。下去後,各別惕念,俾民安堵,可也。得和曰,臣親承聖敎,敢不盡力奉行乎?臣幸蒙不世之恩遇,秉筆前席,出入經幄,而今當辭陛遠離之日,不勝區區之誠,敢以數語,惶恐仰達矣。經曰,不誠無物,伏望殿下,凡百事爲之間,務循誠實,不事文具,是臣之顒祝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得和退伏,上曰,承旨讀宣諭。金聖應讀訖,上曰,當問七事,而曾經侍從之臣,故不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閔鎭基。上讀前受音《禮記坊記》篇,自子云,升自客階,至以此防民,婦猶有不至者。金若魯讀表記,自子言之歸乎?至而置法以民。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表記,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者矣。趙尙絅曰,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統而言之,則威德蘊於中,而輝光發於外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歸乎之意,聖人周流不遇之歎,而與《論語》在陳歸歟之義,同矣。隱而顯,卽《中庸》所謂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是也。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卽所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是也。盛德積中,光華發外,身雖隱而道自顯矣。兪最基曰,坊記,以見於事者,言之表記,以發於外者,言之矣。若魯曰,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三者,修身之要,而只是敬之一字矣。足者擧動,色者顔色,口者言辭,君子修此三者,不待矜而莊,故不失足於人而貌足畏,不待厲而威,故不失色於人而色足憚,不待言而信,故不失口於人而言足信,皆自敬字中做出來矣。若魯曰,裼襲之不相因,禮之大小節文,各異,故必易服從事,各存其敬,不以襲衣而因爲裼,不以裼衣而因爲襲,蓋不憚其勞而毋漫瀆之意也。尙絅曰,要之不過無相䙝之意也。上曰,裼時不襲,襲時不裼,是不相因而毋相瀆之意也。若魯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云者,當竭盡其誠意,而不至於敬弛,朝極辨,不繼之以倦云者,當竭盡其節文而不入於苟簡矣。尙絅曰,朝廷者,萬化之源,一事不辨,則紊而不治矣,當以極辨爲務,而不可以倦矣。上曰,倦與苟簡,同乎?若魯曰,倦則百事解弛,紊而不治,其害甚於苟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愼以避禍云者,愼其行則自無過尤,禍患不至,篤以不揜云者,篤實不華,則輝光自著,而人不能揜,恭以遠恥云者,恭其行則人必敬之,自無恥辱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莊敬者,所以自强而爲進德之基,故日强,安肆者,所以自棄而爲敗度之漸,故日偸矣。最基曰,莊敬安肆之間,怠忽存焉,志强則日進於勤,志肆則日入於偸,此等處,固是殿下之所當體念也。上曰,此强字,與《論語》棖也慾,焉得剛字之義,同矣。尙絅曰,儳者,參錯不齊之貌,心無所檢束,則紛紜雜亂,而不能終日,若主敬以直內,則心廣體胖,邪思妄念不出,而自至於自强不息之境矣。最基曰,儳字有二義,或謂參錯,或謂輕淺矣。上曰,顔子去聖人不遠,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曾子亦曰,日三省吾身,況中人以下之資,尤當十分用力矣。洪尙賓曰,如不終日,與《易》所謂終日乾乾,夕惕若之義,同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若魯曰,雖以學問工夫,言之,莊敬二字之義,至爲要切矣。上曰,如不終日之義,深且大矣。尙賓曰,上敎至當。如不終日,有日夕乾乾,自强不息之義,豈非所當猛省者乎?最基曰,齋戒以事鬼神,致敬於幽者也,故主齋戒,擇日月以見君,致敬於明者也,故主擇日月,而蓋齋戒在人,日月在天,神道至幽,故言在人者以明之,君道至明,故言在天者以神之,亦各有義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無辭不相接,欲其有相接之名也,無禮不相見,欲其有相見之文也。引易取譬者,亦據毋相䙝之義也,凡卜筮之人,初筮則誠敬必全,再筮、三筮則誠意解弛,自至瀆慢,故引此以言賓主之交際,當愼始敬終,如初筮之誠,不可如再三筮之䙝慢也。上曰,然矣。若魯曰,仁足以長人,故曰天下之表,義足以方外,故曰天下之制,報者,禮也。交際往來,彼感此應,所以使人有文以相接,有恩以相愛,故曰天下之利也。德必報之以德,然後民有所勸,怨必報之以怨,然後民有所懲矣。君之於民,時使薄斂,此上有以報於下也,民之於君,出死斷亡而不偸,此下有以報於上也,《詩》、《書》所引,皆上下相報之義也。上曰,《詩》、《書》所引,皆是取義而言矣。最基曰,以德報怨,以怨報德,集註云,恐非夫子之言,此說誠然矣。《論語》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韓信,得千金而償漂母之德,孔子亦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以此言之,謂非夫子之言,不亦信乎?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欲而好仁,有畏而惡不仁,則私欲動矣,惟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則所好無非仁,所惡無非不仁。此非中心安仁者,不能,故曰天下一人而已矣。上曰,此則渾然天成之事矣。最基曰,常參、朝講是盛擧,而今日以政官不出,臺官未差,終不得擧行,其在事體,誠極慨然矣。若魯曰,常參,是祖宗朝逐日應行之禮,而若如今日,則何以行之乎?近來百事之解弛,如此,誠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若魯曰,以今日刑曹參議柳儼受由出去事,言之,關西罪人,將不日上來,秋曹當備員開坐,而政院捧其下直之單,似未安矣。上曰,柳儼之還,似在於其前矣。若魯曰,雖未知還朝遲速,而臣則以目前事體,言之矣。上曰,然矣。儒臣若不陳達則已,旣有所達,則不可置之。且新差銓曹堂上,俱未出仕,而今日常參時,臺官將不備,則吏判下直之單,亦當不捧而捧之,當該承旨,竝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鄭東翰{{*|病}}。事變假注書李山斗{{*|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沃川郡守申命擧,扶餘縣監鄭希泰。 ○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吏曹參判之疊違召命,參議之無義撕捱,莫重法參有命之時,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其在事體紀綱,不可無飭勵之道。參判罷職,參議罷職不敍。 ○因備邊司薦,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鄭必寧啓曰,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光瀷出使,代以李山斗爲假注書。 ○李山斗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李光躋受由,代以鄭東翰爲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出火事,惶恐待罪事,啓本。傳曰,勿待罪,回諭。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雖未下批,宜卽牌招,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明朝所當牌招,而明日乃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密匣內文書,政院封傳于捕廳,雖未開坐,卽速擧行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非新爲始作之事,且不當待明開坐,使之卽速擧行。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匪久當上來,依庚午、甲申年例,移囚於守禦廳空庫,或掌隷院庫舍事,日昨筵中,已稟達矣。發送本司郞廳見之,則守禦廳東西庫間,多有空地,且甚堅實云,待罪人入來,依前囚繫於該廳,而預令刑、戶曹看審,擇其容置罪人處,墻壁虛疎者,卽爲修補,俾爲分囚各人之地,而刑曹郞廳、典獄官員各一員式,輪回守直,監獄書員、鎖匠使令及守直巡更等軍,亦依前謄錄,擇定以送。其外事續續草記,有煩睿覽,自該曹照例捧甘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貞陵前面內案,崩汰成壑處,樹柵防塞事,前已啓下矣,樹柵雜木,無他拮据之道。東郊近處公私養木處,松雜木傍枝,使募軍斫伐取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穩城府使徐行進,黃拓坡權管金自允等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徐行進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金自允時在咸鏡道穩城地本家云,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捕盜廳合坐草記,則今日入侍承旨,誤爲換書。莫重奏御文字,有此做錯之失。左右捕盜大將張鵬翼、申光夏,倂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叨秋官,情勢兢危,不敢爲承膺之計,逐日違逋,自分重譴,適値藥院連設起居之儀。顧以區區賤臣之去就,日事瀆擾於靜攝之中,義有所不敢冒沒承牌,叩謝天陛,勉赴曹坐,粗伸分義,旋引難冒之端,要盡自靖之道,日尋長單,連阻喉司,徊徨悚惕,措躬無地。萬萬匪意,忽承藩臬之恩授,自惟不才無能,何以得此於淸朝愼簡之日也?念臣老父,年方七十九歲,見今筋力,幸不至甚衰,然回瞻崦嵫,夕照如飛,不勝烏鳥反哺之誠,敢效古人陳情之懇。聖明在上,曲體下情,猥荷垂憐之恩音,自是以往,耿耿懸望者,只在於借得斗小一邑,賴遂便養之願而已,乃者畿輔重藩,忽歸臣身,此豈意想之所及哉?諸道藩任,孰非不重,而顧此畿輔一路,卽國門之屛翰,而京城之股肱也。兼管兩都,首居八路,此何等難愼之地,而不問才具之如何,只視資級之相當,而遽然委畀耶?以私論之,咫尺城闕,瞻依雲天,得侈恩養,以便省覲,榮感忭悅,爲如何哉,而以公言之,顧臣才識最下,遽荷重擔,殆同於蚊山蚷河之勢,立致顚沛,自可曉然。其何敢以私計之便適,不顧責任之重大,妄自承當,竟速僨誤之譏乎?反復揣量,決無唐突冒膺之勢,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尹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悉暴危悃,及承聖批,不惟不準,所請開諭備至,俾速察職,感惶之餘,益復罔措。虛帶兼銜,一味稽謝,慢蹇之誅,方切自訟,京兆新際,忽降此際,聞命震駴,撫己兢惕,實不知滓穢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仍念臣情地,旣難冒出,病狀無望供劇,而且纔以父母墳加土事,幸蒙恩暇矣,竊欲從近辭去,以趁節祀,葺理墓道之役,將費許多日字,詞訟宿衛之地,不容緣臣而久曠。卜日及期之行,亦難因此而停廢,玆瀝肝血,仰首鳴號。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本兼之職,以安微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沈聖希疏曰,伏以臣,情勢窮蹙,轉動無計,荐違召命,罪釁層積,律以邦憲,萬戮猶輕,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恩召又下,臣惶隕震越,求死不得。伏念如臣庸陋,進由科第,初無不仕之義,顯揚榮塗,周旋邇列,是其素願,則抑獨何心,故爲撕捱,一切違逋,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誠以前後罪戾之獲犯,皆坐於三司言議之故,而此則時移事往,雖不敢每每提引,而目下情地之迫隘,敢於日前,入文字仰籲,伏想聖明,亦已下燭矣。李度遠當初違牌,只由堂箚,畢竟付籤,臣獨倖免,儕友唾罵,至疑以心術之微,祇今追思,愧汗沾背。況度遠罪罰之後,舊踐未復,情實莫暴,則臣雖甚無恥無義,粗識士夫檢身之道,豈可弁髦大防,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也哉?臣之處義,較然明甚,故凡今出入經幄之人,亦皆謂不可冒進,則公議之嚴,於此可見,臣非敢爲飾辭圖免之計也。頃日長僚,獨不諒臣情勢,乃以撕捱無義,率爾陳白,今殿下,又以無義,爲敎,臣誠抑塞懍惕,寧欲無生。臣於庸官漫職,間皆膺命,獨於言議之地,如是自劃,臣非不知去就之斑駁,而特其情勢,如右所陳,咫尺之守,抵死靡改,惟以筋力奔走之役,欲爲少伸分義之計。蓋人臣之事君,國家之用人,其道非一,不宜强其不能,奪其所守,以至於玷名器而壞廉隅也,明矣。今臣除非言議之地,雖赴湯蹈火,義所不辭,人情到此,誠亦慼矣。且臣於李宗城之疏,尤有所難安者,以臣疏中前套二字,大加疑怒,旣謂之待人之薄,又謂之不講修辭之訓,復以稍遜高節見笑高人等語,深加譏嘲。夫不諒人情勢之難强,欲其放倒廉隅者,是可謂待人之厚,而不察人處義之如何,從而反辭譏嘲者,亦可謂講於修辭之訓也歟?眞可謂責人則明而責己也暗也。臣不欲呶呶較辯,而緣臣自辨,譏斥至此,亦安得默然而已乎?以此以彼,莫非臣難進之端,今於荐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詣闕下,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懇,遞臣難冒之職,重勘臣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俾令私義,得以粗伸,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通德郞金相伯等疏曰,伏以嗣續見絶,先祀靡托,人理攸極,禮重大宗,擇繼其後,有國常典。臣等先祖故延興府院君臣悌男,以不遷之祀,傳世四代,至孫前副正臣相勛,有一子名爟,年今五十,生育理絶,主祀臣相勛,又以耋耄之年,死亡無日,則臣等諸孫,以宗祀無主爲憂,欲及臣相勛未死之前,謀立其後,以主宗祀,遂聚會諸宗,擇其可繼者。前縣監臣{{!|𪹯|⿰火集}},有子名載一,實爲府院君臣悌男第二子贈左承旨臣珪之支孫,而可以托宗祀之重,故諸宗合辭,以載一,定爲爟嗣,載一之父{{!|𪹯|⿰火集}},始無一言敢辭,經宿之後,猝然改悔,以渠亦奉父母之祀,一子不可以與人,諭以大義,終執不回。臣等謹按禮書,有曰,雖一嫡子之當繼父後者,大宗不可絶,則當絶父後而後於大宗。又曰,長子後於大宗,則成宗子禮,諸父之無後者,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後。先正臣兪棨,以此取入《家禮源流》,以明宗法之至重。《程子全書》亦曰,長子雖不可爲人後,若繼祖之宗絶,則亦當以繼祖,此言父嗣可絶而宗祀不可絶也。禮書所載,大賢定論,昭揭日星,爲萬世不易之典,近世士夫之謀繼絶者,莫不遵此禮制,無敢踰越。凡有一子而後於宗家者,雖使臣等,指名援例,其比甚衆,此實爲古今通行之大經、大法,而今{{!|𪹯|⿰火集}},但爲一己之私,不顧大宗之重,揆之禮意,甚是無謂,而且{{!|𪹯|⿰火集}}之言曰,擇嗣,當自近及遠,不當徑取其子,此又甚背禮意。凡人之爲一身謀後者,猶不較遠近,必擇其可者而取之,況以大宗之重,而有繼絶無窮之憂,則其可不擇賢否,而徒以遠近,爲準哉?臣相勛,有弟一人而無姓孫,有堂弟二人而又無姓孫,其有孫者,惟堂外之親,在臣相勛身,雖有功緦之別,以臣等先祖而視之,則同一子孫,又豈有遠近之可論哉?且使{{!|𪹯|⿰火集}}之父母,更無可後者則已,{{!|𪹯|⿰火集}}之諸弟,有子三人,{{!|𪹯|⿰火集}}亦年少,生産不斷,則雖非此一子,繼其父母,豈曰無人,如此而猶且以苟且私曲之言,左右支吾,無意變動?此由士夫之間,風俗澆漓,禮敎不傳,宗法虧敗之致,此豈但臣等私情之悶迫?其於聖世厚本尙禮之化,誠爲寒心。諒今事勢,不可以私相爭辨,得正嗣事。竊伏念府院君臣悌男,是宣廟朝國舅,於仁穆王后,爲考妣之重,而當癸丑禍變之日,闔門誅夷,一縷僅全,朝家愍恤之典,有踰尋常,而不幸今日,宗祀將絶,不惟臣等痛迫之情,靡所屆極。在聖祖繼絶之道,其所矜惻,視他有別,故玆敢相率,冒萬死瀝血哀籲於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哀憐,特命{{!|𪹯|⿰火集}}之子載一,定爲爟嗣,俾臣等先祖之祀,得以有托,千萬幸甚云云。通德郞金相伯,前副正金相勛,前縣令金相履,通德郞金相宣,前縣監金炯,幼學金焌、金CChar、金CChar、金{{!|𪸠|⿰火永}}、金炳、金CChar、金CChar、金焵、金炘、金載大、金載禧、金載望。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稟處。 ○五月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鄭必寧,請對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鄭必寧進伏曰。咸鏡監司狀啓來到,臣開坼見之,則罪人三名,定將校押送。罪人封書,亦爲上送,而其語意,極爲兇險,故狀啓及封書,持入請對矣。上曰,狀啓、封書上之,可也。必寧跪而上之,上披覽畢,顧謂必寧曰,三漢之名,云誰耶?必寧曰,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也。上曰,此亦與南極一套,而又是死中求生之類,其令左右捕廳合坐,施威嚴問,可也。必寧曰,上敎,當書出乎?上曰,唯。必寧持筆墨進伏,上親呼之曰,北道上送罪人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倂下捕廳,其中徐震積,卽令該廳合坐,施威嚴問,而左邊捕將,受由未出仕,然此事異於他事,其勿入肅,卽爲開坐擧行事,自政院,分付,可也。必寧書訖,上曰,此封書,政院堅封,下于該廳。必寧奉受而退,上曰,惟北道無事,今又有此變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洛豐君楙,武臣副護軍金養浩。上讀前受音,《禮記表記》篇,自子言之歸乎,至君子議道自已而置法以民。上讀訖,金若魯讀自子曰,仁有三,至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此章雖云仁有三,而實兼仁義而言矣。上曰,唯。若魯曰,仁道至大,四端在於其中,而與人同過,然後其仁可知者,與《論語》觀過知仁之義,同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右道左之義,集註,以先後之義,釋之矣。宋寅明曰,動靜體用,在於其中,只以先後之義,言之,似狹矣。若魯曰,安仁者,是極盡地頭,利仁者,知仁之爲己利則爲之,知不仁之爲己害則不爲也。故曰利仁,强仁者,畏不仁之爲罪,强而好之,故曰强仁,雖云成功則一,而利仁强仁,比諸安仁,固自有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至道,渾而無迹,故得其渾全精粹,以爲王,義道嚴而有方,故得其裁割斷制,以爲霸,考道,稽古之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故以爲無失矣。上曰,義道以霸,石梁王氏,直謂非孔子之言,此言似涉得當矣,孔子之言,豈有如此之言乎?寅明曰,聖敎至當。仲尼之門,五尺之童,尙羞稱五霸,義道以霸,似非孔子之言,故石梁王氏之說,如此矣。若魯曰,知事所達之言,極爲穩當,臣亦以此義,看過矣。上曰,唯。若魯曰,仁有數,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義有長短小大,言義無定體,在隨事而制其宜也。上曰,然矣。寅明曰,誠心愛人曰,愛人之仁,取諸人以爲善,謂之資仁,此所發淺深之數也。數世之仁,終身之仁,此所施遠近之數也,故曰仁有數,義者,本無定體,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故曰義有長短小大云矣。以豐水之潤澤生芑,譬喩養成人才,而武王豈不仕云者,言無遺才而盡用之也?聖人之爲後世長計,莫大於養成人才,而傳之子孫,以貽燕安翼輔之策,此所謂數世之仁也。雖擧後代帝王而論之,唐太宗之王珪、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得當時人才而後,能成帝業。此是殿下之所當惕念處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留念矣。若魯曰,《禮記》註,與《詩傳》本註,大相不同,臣請以《詩》註,陳達矣。豐水當能潤澤生芑,武王豈無所事乎?貽其謀於厥孫,以燕安其子矣。上曰,所達,亦好矣。若魯曰,知經筵,以用人陳達,而臣則以《詩傳》本註,達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之爲器重,與《論語》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之義同,其爲道遠,與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之義同矣。器者,若器用之器,道者,若道路之道也。寅明曰,以義度人者,盡義以求人,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難爲人,以人望人者,隨時望人,大賢愈於小賢,故賢者可知己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以當今言之,群臣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以堯、舜,爲期,而殿下之責臣隣者,以今世人望之隨其才而用之,是亦以人望人之義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中心安仁者,聖人之事,故曰天下一人矣。上曰,此與上章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之義同矣。若魯曰,德之輕如毛,非難能也,而凡人鮮有能擧者,惟仲山甫能擧,其德不待他人之助,此可謂一人矣,仰高山而瞻望,向大路而行之,以寓好仁之意而取興也。然鄕道而行,中道而廢,非但文義未暢,至於中道而廢之句,尤有所疑晦矣,忘身之老者,卽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勉焉日有孶孶者,無他顧而勤勉之義也。孔夫子,引詩人之好仁,使人有所勸勉,其義至深且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能好仁則得其所好矣,以其反此而失其所好,故云仁之難成,仁者雖或有過,其情則善,故云《易辭》也。若周公之使管叔監殷,孔子之謂昭公知禮,皆是爲君親而有過,此政合於《易辭》之義矣。最基曰,表記之論仁處甚多,而其中所引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義,尤爲深切。慕仰賢人,如高山之瞻望,鄕行正道,如景行之可行者,非好仁之甚者,不能此等處,尤令人感動也。上曰,所達誠甚切實矣。若魯曰,君子不以己之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愧人,使賢者有所勸勉,不肖者有所愧恥,輔導夾持,欲其趨向之專一也。聖人之敎人,仰不愧,俯不怍,故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以結之矣。上曰,下二章,細究其旨義,是成己、成物之功也。寅明曰,聖敎至當矣。講訖,諸臣進伏,上曰,北道上送罪人,曾爲兵曹二軍色書吏云,入侍諸臣中,或有見其面者乎?寅明曰,不見矣。上曰,注書出去,問左右捕廳合坐嚴問罪人與否而來。假注書姜杭,承命而出,上曰,在外玉堂,倂使之催促上來。{{*|出榻前下敎}}。又曰,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招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各司未回啓公事,爲先問啓,而數日內畢,回啓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若魯、兪最基先出,姜杭入告于鄭必寧曰,卽走下人,問于捕廳,而相距稍間,還報未易,遲滯極涉惶恐,故先爲入來矣。必寧以此意,達于上,上又曰,注書更出問之。杭又承命而出。寅明曰,各宮房免稅田畓,過四世後出稅,自是定式,己酉年出稅時,以其曾孫,或曾孫夫人在世,而還爲免稅矣。其時在世,而到今喪出者,居多,仍爲免稅,有違定式,似當依例出稅矣,敢達。上曰,奉祀條外,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先出,杭入告于鄭必寧曰,捕廳下吏來言,左右捕將,依下敎方合坐嚴問云矣。必寧以此意,陳達于上。必寧曰,兩司有闕,今當差出,而政官皆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達。上曰,銓曹前望無故者,佐貳耶,參議耶?必寧曰,佐貳也。上曰,參判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前副提學李宗城,前參議徐宗玉,前承旨鄭彦燮,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濟{{*|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姜杭{{*|病}}。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金相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濟受由代,假注書鄭東翰受點矣。聞其身病猝重,不得仕進,假注書姜杭,以注書徐命臣仕進之故,纔已出去,使之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徐震積捧招入啓草記批旨內,爲先各別周牢究問,若不直招,仍爲嚴杖,期於直招事,命下,故依傳旨,周牢次,爲先施威,則初招供辭,以皆是誣罔直招,係是誣人惡逆,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旣不設鞫,誣人之律,其不襯着,僞造御寶,自有其律,而但此等世道,以奴告主,關係綱常,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入侍稟定,而捕將亦爲入侍。 ○又啓曰,大臣及判義禁、刑曹判書、左右捕盜大將,依下敎來詣矣。傳曰,引見。 ○甲寅五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左右捕盜大將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尹淳,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刑曹判書尹陽來,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曰,炎氣漸生,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寢膳諸節,何如?上曰,夏令始行,故然而數日前,不如前矣,今則少勝。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世變層生,誣告相續,至於今番獄事,而尤無據矣。今日命諸臣入侍,似欲下詢律文,而律無可合之文,聖意欲以綱常,治之,此則不然矣。上曰,世道至此,無可言者,此事有權經,當審愼爲之,故使諸臣入侍,而予所謂權者,向時豐陵,亦有所達。事犯惡逆則必自鞫廳嚴問,非捕廳可問者,而戊申亂後,鞫廳不勝其煩多,或使捕廳替當矣。此則本以御寶僞造發覺,與盜賊,無異,自捕廳問之,亦宜,而事體則不然矣。向者,金世珍、南極之類,一則鼠竊狗偸,一則假稱兩班,僞造御寶設鞫,終爲重大,而使之鞫問矣,今使捕廳問之者,乃權道也。後有如此之事,雖曰虛罔,只使捕廳究問,則不可爲矣,予所謂經者,以奴告主,如韓信事,則漢祖治之,宜矣。今若告之所稱兵犯闕,則未知如何,而以奴告主,自祖宗朝,治之以綱常之律矣,此經道也。今此罪人,一晝夜之間,兩次取招,而反覆如此,誣人惡逆則宜送鞫廳,而僞造御寶,亦是極律,則以僞造律勘斷,似宜,以奴告主,大凡以綱常言之,而罪人之母,乃徐行進之婢,已爲贖身,其父上典朴礎,以爲奴良妻所生,又爲贖身云,則此亦非朴礎之奴矣。向者豐陵,嚴禁如此等事,朴礎犯禁爲之,此與以奴告主,似異矣,捕將不必入侍,而意欲審愼,故使之同入究問,節次陳達,可也。其爲人,何如?施威問之乎?鵬翼曰,爲人極爲奸惡矣。上曰,曾爲二軍色書吏云,果然否?鵬翼曰,非二軍色書吏,曾爲掌隷院書吏云矣,更招之時,直以誣告,爲言,極爲虛疎,故試使懸懸,未及周牢,箇箇直招,故草記中,已爲盡達,而請送禁府矣。上曰,捕廳體例則然矣,大臣及秋判、判義禁,各陳所見。興慶曰,僞造則斬,而以奴告主則元非極律矣。淳曰,子告父,孫告祖,妻妾告夫,則雖實事。必反坐,以奴告主則絞矣。陽來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俱是不待時斬罪矣。淳曰,其母贖良之後,父上典,又爲侵責,事極無據,而近來或不無如此之弊矣。以奴告主,不必論,而誣人與僞造,二罪俱發,似宜不待時斬矣。上曰,誣人則似是禁府擧行之事,此則以僞造律,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榻敎}}。朴礎則終未免犯禁矣。陽來曰,此法,孟胄瑞爲忠淸監司時,陳聞于朝,許積時爲相臣而設禁矣。淳曰,豐陵所稟定者,以男從父役,女從母役事,有所陳達矣。上曰,然乎?朴礎平日若善爲,則何至於告變乎?此雖誣告,礎之不善,亦可知矣。鵬翼曰,同時捉來金振鏡、朴時泰等,在咸監時,已爲承服,一體移送秋曹乎?上曰,同問正法,可乎?鵬翼曰,所引玉堂書吏,亦爲同送乎?興慶曰,同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不問首從,皆斬罪矣。上曰,三人必同罪乎?震積爲窩主,而時泰、振鏡則不過中間持文書往來之人矣。陽來曰,凡僞造御寶罪人,篆者、刻者,同是死罪。上曰,在本官時,其招以爲倖免於戊申云,而監營納招則不爲此言,振鏡誘說以上京,則當爲脫出之說,極奸惡矣。正法前當先受結案,而至秋曹後,雖變辭,旣有誣人之律,可以正法矣。陽來曰,人心漸致不可爲矣。刑曹二日之坐,所聽聞者,盡是御寶印信僞造罪人及士夫家婢僕招引賣之於西北道事,爲近來一變怪矣。鵬翼曰,人物招引之事,爲今第一之弊,兩西則陸路防禁,甚嚴,故潛以水路載去,今春間,臣聞三十餘名招引率去,至金川載舟之報,卽送譏察捉來,推還本主,而如此等事,比比有之云矣。上曰,勒送猶患不行,何以招引乎?陽來曰,臣在北關時,稔知此弊,初則以餠果之屬,啗而誘之,踰嶺之後,驅逐以去,不但人家婢僕,至於官婢,亦多招引之擧,賣之於彼人云,此弊必須嚴防重禁,爲宜矣。上曰,秋判之言,善矣。秋曹有回啓者乎?陽來曰,平安監司狀啓,姑未回啓矣。淳曰,近來御寶僞造之弊,極多。臣數年前待罪經理廳時,聞有人多持空名帖,狼藉行賣云,送人譏捕以來,則以蠟造成御寶及各司八道印信者,幾至十餘顆,藏之籠中矣,卽送捕廳,不下一杖,明白承服矣。至秋曹而變辭,秋曹杖問之規,異於捕廳,且一朔之內,坐起不多,故一入秋曹,正法無時。如是之故,人不徵畏,此後捉得御寶印信於其家之類,不待結案,直爲正法,似宜矣。上曰,結案之故,如是矣。陽來曰,臣爲刑曹參判時,私鑄罪人,狼藉難掩,而承服於捕廳,至刑曹而不服矣。凡罪人自捕廳來者,變辭於刑曹,則更送捕廳,又至刑曹變辭,則直爲正法,是法,例也。如此之類,罪狀顯著者,不待更送捕廳,直爲正法,似不害於徵治之道矣。上曰,此則有定式矣。犯越罪人,何時上來乎?興慶曰,罪人甚多,且經刑訊,似不得趲程而來矣。上曰,騎馬而來乎?興慶曰,然矣。罪人上來後,依前例,以囚繫於守禦廳事,昨已草記允下,而守禦廳則間數虛闊,多費物力,然後可以修補,故更令備郞,摘奸諸處,則其中刑曹庫舍,將至二十間,而間間隔壁,分囚便宜,且其修補物力,似不至大段云,更定于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似不得一一各囚矣。陽來曰,間數頗多,可以各囚矣。{{*|出擧條}}。上曰,語音則必相通矣。興慶曰,鄕獄,元無隔壁之事,在西關時,已爲爛漫同處矣。上曰,丁酉年,見水原則以水原大府獄所,甚爲虛疎,易致踰越之患矣。陽來曰,典獄亦然矣。上曰,然乎?陽來曰,拘忌日則例不得坐起,五日乃節日,過五日後,可以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必寧曰,刑曹參議過端午後,必當上來,而參判尙未出肅。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察任,可也。興慶曰,昨者,有各司回啓催促之敎,臣於是不勝惶縮焉。蓋備局回啓則有可以廣加商確者,固當有遲速,而臣方待罪於司譯院都提調矣,本院有前冬啓下二張姑未覆啓者,而其一則卞泰崙、邊翰周,各以其父丙午年冬至使先來,有史冊辨誣事齎來之功,請蒙恩賞。一則卞泰熙,以其父昌和,辛亥年以勅使差備,有加時,木、黑角貂皮及山羊皮、毛衾等物減除之事,請得加資之典。蓋此等事,果有功勞則當於其時,卽爲論賞,而時移事往之後,輒引近似之例,上言自鳴,以冀恩典,殊甚猥濫,竝置之,似宜。欲爲一番陳達,而防啓故敢達。上曰,京中上言則必見其槪略,故予亦見此上言矣。先來加資,係是特恩,且憑藉彼人,小小減除之事,妄希賞典,極涉猥越矣。意以爲政院必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其上言,竝爲勿施,可也。{{*|出擧條}}。淳曰,方今有各司回啓催促之命,禮曹亦有若干未回啓者,皆是繼後事,有難遽然回啓,而至於卞哥上言,則有問議大臣登對時,稟處之敎矣。卞爾昌,三年將盡,而兩人持服互爭,豈非人倫之大變乎?上曰,三年幾滿乎?淳曰,三年幾將盡矣。興慶曰,臣曾見其文案,而日月已久,未能詳記,而蓋爾昌,以之雄爲子之事,旣載於庚寅年所刊碑文,而之雄,卽廷老之兒名,則廷老,乃是最初所定者也。其後雖互有立落,而臣意則當以最初所定者,爲後,壬子年間,禮曹立案,一以爲養子,一以爲收養者,未知其得當矣。上曰,頃者,因宋高宗事,有所下敎,蓋慾之一字最難,倫常之變,皆以慾而出矣。淳曰,此事未免胥失,訟者一度得決則皆有之矣。蓋卞承業,爲一國之富,而其長子爾昌無子,故生時,以廷老爲養孫,其名至載於承業表石中,廷老妻別給文書,爾昌亦以舅父書之,而特未禮斜矣。承業死後,爾昌罷廷老,而又以其姪廷台,爲子,至十餘年之久,而廷台死,其後爾昌之妻死,則廷台之子國臣,承重持服,而爾昌不許服喪,而乃以前日禮斜,謂渠赴京時,其妻之圖出僞案,至於呈禮曹而罷養矣。壬子年,爾昌身故之後,國臣又爲服喪,卞哥諸族,呈于禮曹,則判書宋寅明以爲,死後罷養,元無前例,今若開路,則後日之弊,不止於此,因以國臣爲後,廷老爲侍養矣。上曰,侍養,亦有服乎?淳曰,爲心喪之服矣,蓋此事,專由於爾昌之無狀,旣子廷老,而以未及禮斜之故,忽生他意。又子廷台,十餘年間,稱以父子,而廷台死後,以國臣之不愜於渠意,始發其妻圖出立案之說,而考其年月,則在渠未赴燕之前,況身死後罷養,尤爲無據。丁未年,該曹之依其願罷養,殊未得當,故壬子回啓時,以廷台之已經禮斜,爲重。且以身故後罷養,爲無例,復以國臣,爲後,此則深有所見,但國臣,以罷養之孫,不先官辨,任自服喪,出於爭財之意,言辭亦多駭悖,此則不可無罪矣。然今兩人,竝皆持衰,豈有一人之喪,而繼後兩人持衰之理乎?免喪前,自朝家不可不一番釐正,一人則使之稅服,實合事宜,故敢此仰達。上曰,戶判所決,亦有意見,而但廷老,旣爲其祖之所定,今可釐正爲後,而廷台爲爾昌之子而死,此未知如何?陽來曰,一人之知有父而死,何如二人之不知子與孫乎?上曰,何以言之?陽來曰,承業,不知廷台之爲孫,爾昌,不知國臣之爲孫故耳。上曰,然。予因此有覺得者矣。興慶曰,國臣自以爲爾昌之孫,而有凌逼爾昌之語,此亦無狀矣。上曰,辱其祖者,其心可知,其持服,非服其祖也,乃服其財也,誰處於門內而誰處於門外耶?淳曰,國臣初於大門外成服矣,得勝後入於門內,今則兩服皆在門內云矣。上曰,此可爲碑碣者耶?淳曰,承業爲資憲階同知實職,宜爲碑者矣。興慶曰,此則立碑石,宜矣。淳曰,三年前,脫一人之服,關係國典,不可不趁卽爲之,俄者闕門之外,卞哥諸族,會集呼訴,皆願稟定於今日登對矣。上曰,三年前脫一人,爲宜,承旨書之。必寧執筆,上曰,首以上曰書之,出擧條時,直書上曰以下,可也。仍口號曰,父子者,五倫之首,三綱之先,其或紊亂,非特父不父子不子,將至於倫不倫人不人,可不重歟?大抵,卞哥一人之兩繼後,前後立落,俱不無所見,究其源則乃爾昌之無據也。廷老有渠父之遺言,且載石表之記陰,則不肯禮斜,反以廷台爲後者,已涉無據,而旣定廷台,又受禮斜,則廷台旣故之後,國臣應爲承重,而反生別計,罷旣故之廷台,復厭棄之廷老。父子大倫,若視兒戲,朝台暮老,不畏國法,爾昌若在,焉敢免邦憲,而渠旣故,今難追責,古今天下,焉有一門兩繼後執喪之理乎?其在倫理,亟宜免喪,前處分,大抵玆事。廷台旣知爲爾昌之子,身故則到今罷養,非特不忍,大違法典,且關後弊,而事有輕重,亦有大小,廷老之爲孫爲子,承業、爾昌之所知,則今拘於其子之知父,而故而遽換,以渠之祖先所不知之孫,定其繼後,輕重倒置,大小混淆,而況國臣之爲孫凌祖,任先服喪,其心可知,若有誠於祖而服喪,其侵辱,何哉?其非爲繼後,乃欲所在,明若觀火,此等世道日下,義理陷溺之時,亦不可放忽。廷老爲爾昌之後,釋國臣勒服之衰,爻壬子禮曹之斜,正倫理杜奔競,而今者處分,大意雖在,身故後罷養,終非法例,非他援例者,該曹宜知悉。必寧書畢,上曰,以末端語,國臣,似不無藉口之資矣。然而身故後罷繼之規,此後則嚴防,可也。必寧曰,捕廳文書,將下秋曹乎?鵬翼曰,似下捕廳矣。必寧曰,然則與草記,俱下乎?上曰,依爲之。淳曰,金相伯等上疏,覆啓將爲之,而金{{!|𪹯|⿰火集}}以爲,父母奉祀,獨子將見奪,故不無稱冤之端云矣。上曰,相勛,爲誰?興慶曰,相勛,乃延豐府院君奉祀孫也。上曰,彼邊似將有言,故疏批欲下敎而不爲之矣。辭必兩造,然後可知曲折,有他可後之人,則何必取其獨子乎?若無他人,則雖獨子,可以爲後矣。淳曰,{{!|𪹯|⿰火集}}以爲,宗中有多子之人,而必欲奪其獨子,故將爲上聞其情勢云耳。上曰,有他多子之人,則金{{!|𪹯|⿰火集}},宜有堅執之道矣,五日次對,將爲之乎?興慶曰,五日爲節日,故自前爲次對者,甚罕,曾前一次爲之矣。上曰,前則非次對也,有下問之事,故使諸臣入侍矣。秋曹回啓,有幾許耶?陽來曰,臣方入直摠府,連續爲之矣。上曰,西關撥馬,幾日下去耶?陽來曰,下去則以撥馬,上來則以刷馬云矣。上曰,罪囚方在何所耶?陽來曰,在平壤矣。上曰,爲幾日程乎?必寧曰,一日行二站則爲六日程,而若速行則四五日,可以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已臻快愈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金相奭纔已自鄕上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置處重,政官牌招,政事,當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以大臣置處,特敎開政,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此手書,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承源啓曰,今此手書之批,與循例批答,有異,使史官往傳于偕來承旨處,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有政。 ○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李時熙呈狀內,矣身難冒之廉隅,已悉於前後呈辭中,當遞未遞,虛帶累朔,官事久曠,夫馬有弊,幸卽入啓處置云,其情勢有難强令赴任,遠地夫馬,留滯可慮,大同察訪李時熙,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勉副事,命下矣,今方置處,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平壤庶尹,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擇擬。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海府使韓珩拿問之代,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 ○以金尙奎爲左副承旨,李宗城爲副提學,南泰慶爲執義,趙漢緯爲司諫,申宅夏爲持平,李光湜爲正言,李彦熽爲工曹正郞,金在魯爲內贍提調,洪應夢爲平壤庶尹,宋瓆爲慶尙都事,韓範錫爲金海府使,朱炯离爲大同察訪,金聖應爲右副承旨,鄭必寧爲同副承旨,金錫一,兵曹正郞仍任。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差祭,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沈壽賢爲判中樞,李義煥爲同知,鄭彦燮、李著、趙東彬爲副護軍,徐宗玉、李宗城爲副司直,孫德壽爲錦城監牧官。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洸爲禁軍別將。 ○鄭必寧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問啓事,命下矣。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而不多日內,盡數回啓事,自本院,申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近臣之啓,敢有附奏,竊計聖慈,已或俯垂照察矣。臣之不可一日仍冒之勢,聖明旣已鑑悉,而體諒矜副之意,開示絲綸之間,臣惟頂戴聖眷,口誦恩言,以爲恭俟之地,而第念虛縻gg虛糜g職名,奄至旬望,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私義,尤切悶蹙,一向泯伏,亦所不敢,不得不復煩籲號。伏乞聖明,俯賜矜悶,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不勝大願云云。手書答曰,省卿陳懇,而昨於批旨,雖諭予意,書啓之上,巽牘之覽,慨世道之若此,惜元老之解相。欲諭無語,弗忍賜答,呼批反思,中夜慨歎,迄于數日,顧大體乎?禮使,待大臣也宜誠,勉副至懇之卿職,以開進身之卿途。顧瞻廊廟,股肱又舍,思今國事,自恧誠淺。詢于黃髮,時原奚間?卽日入城,慰予此心。 ○甲寅五月初四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曰,欲雨未雨,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問安批答已諭,先令醫官,診脈,可也。聖應曰,下番翰林李德重,以回薦事,出去,兼春秋盧以亨,當爲入侍,開門後卽爲催促,而尙不入來,以致史官不備,事極未安。兼春秋盧以亨推考,若已來待,使之入侍,何如?命均曰,左右史不備,則例不得入侍,而問安批答,早下急於入診,卽詣閤外,故兼春秋,似未及入來,而事體所在,不可推考而止,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兼春秋或下番翰林,如有入來者,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命臣承命而出,則以亨已爲來待矣,與之偕入,則聖徵、應三、龜慶,已診脈而退伏矣。聖應曰,更聞注書出問之言,則下吏初無待開門請來之事,俄者始爲往請,故以亨卽速入來,而自致差晩云矣。命均曰,然則論罪似涉太過矣。上曰,然矣。勿爲拿處,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翰薦,已爲之乎?命均曰,爲之。上曰,雖大臣,曾經翰林則回薦時,亦往乎?命均曰,然矣。德履診畢曰,脈候無力,亦有滑脈矣。上曰,有感氣乎?德履曰,雖不大段,似有感氣,滑則有痰矣。錭診畢曰,有感氣則雖不大段,必有浮脈,而姑無所現者矣。上曰,滑乎?不足乎?錭曰,滑中有不足,而感氣則似無矣。命均曰,連日法筵,引接酬應,極爲浩煩,得無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至以此有不平之氣耶?卽今鼎席空虛,國事罔措,自聞卿言之後,元輔有不忍終欺,曉頭早起,以手書賜答,以此之故,入診頗早矣。似感非感之候,常時所有者,近日則炎令將行,故數日來,不如前矣。人蔘飮仍服乎?或加分數乎?德三曰,脈候中實之氣,不如前日,以閭閻言之,方當夏時,雖非氣不足之人,必有不足之氣,況酬應煩多,中氣安得如向時之實乎?上曰,氣非不如前也。炎氣將盛,此是初頭之暑,故此際實難堪過矣,若盛暑則猶勝於初頭矣。聖徵曰,元氣脾胃不足之中,痰又乘虛作孽,此非眩氣,乃勞傷所致,醫書亦言,內傷發熱,當補,不當用涼劑,人蔘飮,宜於卽今症候,聖候當以勞傷,爲主,眩氣爲之次矣。上曰,然。眩氣,乃不足之題目,爲之次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今日則善寢矣。昨日以怪異之事,酬應文書,故不得安寢矣。命均曰,臣雖未見文書,而世變層生,有此怪異之事矣。上曰,收殺則易爲之矣。應三曰,水剌之節,一樣乎?淡淡之味,不生乎?上曰,淡淡之味,不生矣。命均曰,前劑入五貼,皆進御乎?上曰,餘一貼矣。藥中有苦味,而似非人蔘矣。應三曰,乃白朮之味也,知其苦者,亦脾胃所傷之致。上曰,脾胃如好,則初暑若是難堪乎?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未服。命均曰,綿衣猶不脫乎?上曰,脫之矣。命均曰,如是之故,感氣易乘之矣。上曰,人蔘飮,未知如何?常時多服人蔘,或於當服之時,恐無效益矣。命均曰,外議皆以爲人蔘不可連用,用數貼後,止五六日,復用數貼,爲可云矣。聖徵曰,所進御者不多,何可責效乎?上曰,服七貼矣,補中益氣湯,與此藥,孰勝?應三曰,此藥合生脈散,故愈於補中益氣湯矣。聖徵曰,此藥中人蔘加五分用之,爲宜。上曰,人蔘如加五分用之,似好矣。聖徵曰,本方中赤茯神代,以白茯神,爲宜,醫書云,白補赤瀉。錭曰,方云,白者,化痰涎。命均曰,朝者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進御,常時早飯、點心之屬,不以爲甘矣。命均曰,綿衣雖難着,而如背子之類,時時服着,使背部常溫,似好。上曰,背子則當服之。寅明曰,暑月極熱,補劑不可每每用之矣。上曰,極熱之時,如蔘苓茶之屬可服,而補劑不可服矣。寅明曰,精神思慮,不可過用,凡事惟持大體,毋用察察於微瑣事,淸心澄慮,以爲調養之地,爲好。命均曰,凡事則有司存,何必躬親細務爲哉?辭令多則過費心慮,臣前日告戒者,此也。聞昨日因一中路人事,辭旨甚煩云,此所謂傷煩則支也。殿下每事必到底而止,故如是,而此甚害於調養矣。上曰,常時所習,如此,故每多斟酌,而猶未免矣。命均曰,勤學之誠,固知出尋常萬萬,而卽今氣候,如是不平,法筵姑爲停止,以爲調保之道,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脾胃之弱,由於元氣之不能滋補,滋補惟在飮食,而進御如是稀少,何以滋補元氣乎?上曰,異哉?他人日食三時,猶有虛乏之時云,而予不然,大食之外,無所進御者矣。命均曰,肅廟朝,雜飮食亦多進御者,以秋牟作米食,則豈不好耶?上曰,常時麥飯,亦進御矣。命均曰,九仙王道餻、茶食、唐米、薏苡、黃精米食之屬,皆可進御矣。寅明曰,龍眼肉、桑椹,豈不適口耶?上曰,米食之屬,尤不嗜焉,似是鄕音,而平生不好果實之類矣。前後所進,皆是有益之物,而尙多有餘者,何必更進乎?以醬水所和之食,稍宜於口矣。命均曰,有甲生鰒,何如?連爲進供乎?上曰,予則無嗜之之道,而上奉東朝,東朝頗以爲有味,一二次進之,可也。寅明曰,西宴廳改造,一時爲急,而卽今江水甚淺,材木絶無下來者,賑恤廳將構燒火庫舍,儲置材木,故臣於向日,以姑先所用,或以價本,或以材木,追後備償之意,仰稟,而得請矣,自賑廳終不許給。大抵近來同朝之間,信義不相孚,各司凡有貸用,互相欺負,賑廳之持難,意亦慮此,而臣意則不然,事在久遠,非今日所知者,彼此皆不當追論,而切急所用,相與推移者,何可不還報?賑廳之初不知臣,已極可慨,而不計事之緩急,惟以相持,爲事,其在奉行朝令之道,亦未知如何矣。如此不已,則不但朝令不行之爲未安,出反之弊,百事掣肘,豈不難處耶?臣意則材木推移一款,爲先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然矣。此則異於他事,若有不時牌文出來,則豈無窘急之患乎?不可不趁卽改構,更爲分付該廳,卽爲出給,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主意則不然。取此與彼,有同割肉充腹,故戶曹之財,不與人,不求人,善用則足以當本曹經費,而此則急矣,不得不爲此借用之計也。上曰,戶判之言,大體則好矣,以權以鎭之樸野,戶曹所貸之物,終不上送,易地則皆然矣。寅明曰,向日以各宮房免稅田畓代盡處,出稅事,陳達蒙允,而聖敎中,有奉祀條外施行之命,出於擧條矣,考見前例,四代親盡之後,雖奉祀條,亦一例出稅矣。宣廟朝公、翁主各宮,過四代處,已皆出稅,而如晉安尉、東昌尉、一善尉諸宮,以奉祀曾孫之在世,故己酉出稅時,還爲免稅矣。其間必不無身故代盡之處,如此處,似當依例出稅矣,前擧條中奉祀條外四字,改下,何如?上曰,不遷之位,奉祀條,何以爲之耶?命均曰,所謂出稅,非奪其田土,只罷其免稅而已。然而免稅田畓,卜數過多,罷稅之後,所出,不能當賦稅,故陳廢者居多云,此甚可慮,前頭不可無一番解卜釐正之事矣。上曰,然矣。田畓必多陳廢之患,此等處解卜,宜矣。寅明曰,然則四代親盡之類,一倂依例出稅,而田畓則追後待年分時,尺量解卜,何如?上曰,出稅事,依爲之。尺量解卜事,待秋爲之,亦可矣。{{*|出擧條}}。命均曰,仰請恩典,極知猥越,而贊成臣鄭齊斗,朝家禮遇之道,自別,故敢此仰達。齊斗之子厚一,方爲富平府使,而與新監司,爲相避當遞云,曾前亦爲其便養,有近地相換之事矣。今亦相換一近地,以爲便養,似合於禮遇儒臣之道,未知,何如?寅明曰,曾前厚一,以加平郡守,換除高陽矣。上曰,崔尙鼎,似亦有相換之事矣,今厚一則以遞職相換,與前有異,遞付京職,可也。命均曰,相避見遞,自是法典,上敎得當,而至於遞付京職,則無例可據,未知如何?上曰,此則出於特敎,何爲不可?{{*|出擧條}}。聖應曰,次對兩司或不備,則以請對改名事,頃者宰臣陳達,而臣考見前例,則終無可據者矣。古規則必以三司長官,入侍,而長官每多不備之時,先正臣宋浚吉以爲,長官若有故,則雖次官,亦爲入侍,未爲不可,遂陳白而定式矣。近來則次官亦多不備,雖無三司,而爲次對亦多矣。上曰,前亦有此例,今非定式之事也。聖應曰,臣考見日記,則本來古規,一月三次,而肅廟朝,改定六次矣。上曰,然乎?命均曰,國朝古事,一月三次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金聖應{{*|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俱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申宅夏,倂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手書批答,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千萬不自意,忽蒙手書賜批之寵,曲體賤忱,許遞匪據之職,辭旨之懇摯,恩禮之隆重,卓絶千古,曾所未覩,天地高厚,未足喩其覆庇,日月光明,未足方其照澈,懽欣拜稽,感激嗚咽,自不覺其寸丹之愈激,沈痾之若蘇,而從古人臣,得蒙宸翰之賜者,溯諸往牒,尙有光輝。以臣無似,叨此曠絶之恩,至再至三,眇福賤分,何以承當?手擎寶墨,感淚如瀉,惟有生而祝聖,死而結草,子子孫孫,誓畢犬馬之報而已。臣旣霑玆異渥,且承恩召,竊欲竭蹶趨造,以效臣子之分,而奔逬棲屑之餘,氣息益微,謹當稍俟日間,以爲扣謝之地,而銀臺之長,久淹委巷,到今相守,尤涉惶恐,竊願先命輟還,以安微分云矣。大臣有數日間造朝之意,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先爲入來。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熙川前郡守趙漢重,平壤前庶尹韓德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原縣監趙虎臣,興陽縣監沈瑎,金海府使韓珩,開雲浦萬戶金世璁,龍仁前縣監柳謙明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金世璁、柳謙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趙虎臣、沈瑎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韓珩亦在任所,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禁軍別將金洸,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又以刑曹言啓曰,近來京外油滑之徒,作奸犯科,無所不至,而卽今招引京中人物,假成買賣文書,入送於西北者,爲莫大之弊。日昨自高陽郡譏捕,行跡可疑,女人三名,常漢三名,押送本曹,觀其招辭,則所謂盤松坊居扈德成者,爲招引入送之窩主,所當推覈,依律勘處,而扈德成,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云。如此之類,法曹若不能囚治,則奸民無以禁戢,而痼弊無以防杜,自今以後,常漢出身之干犯重罪者,更依曾前刊行受敎,自臣曹直爲入啓,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過旬日,竟無蹤跡可尋云。似不過一時往來之虎,元非常留於陵內者,更觀前頭形止,出送宜當。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四日,前縣監金{{!|𪹯|⿰火集}},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權尙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宅夏啓曰,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禁近出納之地,固非如臣痼疾者,所可忝叨,前後之疏稟得遞,殆若圖便憚勞者然,此雖同朝之所共憐悶,而在臣分義道理,亦何敢一刻自安於心也?昨於床席沈淹之餘,又有此意外除命,惝怳抑塞,不自覺其氷火交攻,而蓋臣胸腹之病,已成四十年膏肓,種種陋穢之症,雖不敢每溷天聽,而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月供宦者,都坐於此耳。又自四五日前,失攝重發,狂叫亂嚷,殆不能耐過頃刻,雜試砭焫,纔得少歇,而餘症輪囷,尙爾宛轉,作痛累日,廢食苶然,亦未能收拾。雖欲强起承命,而實無一分自力之望,情勢所迫,玆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踏啓字。 ==5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九日國忌齋戒,初十日正日,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申宅夏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判府事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判府事沈壽賢引見。 ○傳于李承源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今日政,守令多窠,無以推移備擬,未準朔禁軍將、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邊兩邑,議于廟堂,勿拘常格差出事,本道狀請矣。勿論資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正郞黃旻,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同副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李廷漸爲高陽郡守,李彦燮爲渭源郡守,徐幹世爲朔州府使,柳徵龜爲龍川府使,朴師任爲永柔縣令,崔守約爲刑曹正郞,崔雲龍爲博川郡守,李宗伯爲宗簿正,金尙翼爲副修撰,徐宗璧爲戶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普赫爲成川府使,安相徽爲龍岡縣令,閔孝伯爲陽德縣監,李昌壽爲長淵府使,李益炡爲司僕主簿,朴龍秀爲司畜別提,李淵起爲直講,洪尙寅爲价川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任守迪、李聖龍、魚有龍、趙鎭禧、李匡世、宋秀衡、柳復明爲副護軍,金尙奎、趙命臣、金始㷜、申宅夏爲副司直,趙榮國、金光世、李台重爲副司果,洪曕爲副司正。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姜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前後上言之啓下本曹者,已盡覆啓,而其中平山幼學李德輝,限內終不現身,依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各道還上居末,軍餉居二,已遞歸守令,依定式勘斷事,命下矣。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令許錫,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等,竝依事目,當爲決杖,而李汝迪,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許錫,時在慶尙道金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擧行,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李汝迪,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頃因臺啓,壬子式年榜目中,固城直赴身死人,尹陽來已爲付標拔去,而其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最基箚曰,伏以持平申宅夏,以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臣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該房親嫌,亦拘銓注,揆以法例,不可仍在,請持平申宅夏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公山幼學柳幹采疏曰,伏以昔有卞和者,獻荊山之璞玉于楚君,楚朝不無知玉者,而竟莫知之,故三獻而再刖其足,今臣亦抱荊山之璞,再泣於闕下。臣聞志士所憂,惟國而已,臣蓋有慷慨之志也,生逢聖明,不忍縮伏,又於大誥之下,妄擔尺疏則衆夫止之曰,今之世,雖管、葛復起,決難試才。聖明之世,宜無衆論之如是,而諸生每獻策,殿下不召疏主而詳聞曲折,徒下廟堂,則諸臣各立意見,而自以爲知,且疎憂國之心,蔑視鄕儒,而泛論疏語不行之故也。蓋人之才器不同,而揣算各殊,則必與其人論難,然後可知其策之可用與不可用耳,書未達意,則其何以一端疏辭,斷定其策之可否耶?伏不勝慨歎也。臣本寒賤,妄有大志,雖早失父母,惟學業不廢,涉獵諸書,考閱歷代,則頗通識見矣。乃歎曰,男子生世,未遂終孝之願,當盡事君之道,鍊磨時務,蘊蓄于中,而每志立功於當世,備察民事,或擊節而長歎,或拊心而攬涕,年倏四十一矣,素誠未展,日月虛送,心常菀結,短髮已白,是以,更效愚忠,欲爲聖主再棄後退伏也。伏見殿下,卽位以來,明於黨錮之弊,先行蕩平之典,每講救民之策,丙枕不安,懇懇於備忘之中,不自聖而好自責,不喜贊而喜聞過,美哉,聖主之志也。又伏見殿下於戊申之亂,鎭輿民存社稷之事,其神功聖德,信莫大矣。其騷亂之日,親製敎、諭書,使判尹行告都城,以示悶憐之意,又開喩四方,使無驚惑,而一國乃安,其討賊之際,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破賊之後,親製祭文,以慰冤死之魂。御衆以寬,宥過無大,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好生之德,洽于民心。且於辛、壬之年,賑濟之時,頻遣承傳而問之,又親嘗其粥,聞者感泣,大哉,聖主之德也。考諸往牒,臣實未見,有君如此,無以贊襄,臣所以惜殿下而不欲蟄伏,思輔萬一,以助隆治也。又伏聞微禽陞殿,殿下懼以反己,特以先四民傳敎,此豈非致治之兆耶?噫,聖明在上而國事日非,此無他,朝無賢輔而然也。自古致治之君,雖有聰明睿智,必得其人然後,益曜其德而隆其治。堯、舜之聖而有皐陶、稷、夔之贊襄,成、湯之聖而有伊尹之佐,唐太宗之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可數也,臣非不知所欲之狂妄,憤慨攸激,不忍坐視世道之日頹也。臣伏見抄軍之擧,則民心大亂,各自奔避,不有作農之意,競出離鄕之計曰,今逢私亂離也,其故,何也?朝令抄其假稱幼學、儒鄕間不入案者,蓋其不入案者,或勝於其已入者,而其行身婚班,極爲高潔者多焉。是故,怨聲徹天,東西離散矣,一則搜英才,以新民物之事也。傳曰,其人存則其政擧,是以,君不得其人,而能致其治,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伏願殿下,試講今之所謂別薦人才,所謂吏薦者,決無治民之才,所謂將薦者,決無用兵之略也。東方偏少,雖博采側陋而器使,尙有才難之歎,而今或有方外之人才,而卑賤之故,却而不用,其何以內外之得人而賁飾乎,治道哉?靑丘千里,豈必無賢?且宜殿下,時引蔭官及別薦人才與科目出身,而講問治道,如無一事之可取,永奪其職。且罪其薦主,山公啓事,惟取其人,狄門桃李,無至成蹊而後,有才無命者,得彈冠於朝端矣,一則廢錢泉,以祛衆害之事也。夫錢者,蠹國害民之物也,令臣易背其主,而民易失其鄕,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以錢之故,欺詐甚焉,貪風熾焉,賄賂要焉,富者益富而貧者益貧,爭訟日紛,故風俗之淆惡,守令之貪婪,罔有其極,甚矣,錢之爲害也。夫粟米數石之重,中人不勝,不爲奸盜所利,故明君,貴五穀而賤貨財,以錢之故,事末利者多,商人已富貴,農夫已貧賤矣。臣則知廢棄錢泉則奸盜止,貪風熄,風俗厚也,人必曰,他無代行之物。臣則謂敎蠶農,以紬代行則誠好矣,民生世間,耕田而食,織蠶而衣而已,何用錢貨,徒長人慾哉?伏願亟廢錢泉,以扇淳風,夫如是則國家隆熙,而殿下垂拱而臨御矣。誠欲治道,一則此計,二則此計,而非迂遠不成之事,殿下何憚而不行?且人之意見不同,揣磨各殊,殿下若欲行之,必召臣親問,其難行之端,當詳對曲折,以解群議之惑。伏見諸臣,皆在夢迷之中,徒自爲能,不知自害其家,臣竊笑且歎,抑恐殿下,以爲世衰道微,至治難回也耶?夫善爲治者,必察一時之務,以盡改造之方,隨時損益,三代亦然,況今事隨世變,而百無一觀,則聖明在上,而何必局於前跡,圓鑿而方枘耶?臣請略擧前代致治之跡,整頹綱於廢弛之時。漢昭帝隆治也,徵用儒生,緝禮裁樂,化俗移風,漢武帝隆治也,夢想賢士,廁席幽人,從諫不咈,改過不吝,漢光武中興也,衆賢之進,如茅斯拔,鼓元氣,以雷域中,宋仁宗隆治也,大亂極矣,而又爲宇宙一新之會,若登春臺,游華胥,明世宗中興也,今殿下,先禁黨錮之習,廣求治道,此眞致治之主也。若先從臣愚策而試之,以致深隱之眞箇俊乂,何難回堯、舜之世乎?臣聞堯、舜之爲君,切於求賢,立進善之旌,以天下之目,爲目,以天下之耳,爲耳,恐遠方之有所壅塞,當是時,天下之賢才,皆已擧用,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無憂,風俗敦厚,荒服賓貢,天災時變,皆已消息,禮樂刑政敎化之具,皆已修理,動息之物,風雨霜露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皆已備至,而堯、舜以體天之聖,御天下之衆,其所致治,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賢於堯、舜者哉?不惟不賢於堯、舜而已,豈復有賢於時百執事者哉?然而堯、舜之求,如此其切,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意有所未及,以負天下之望,惟其如是,故于今頌堯、舜之德不衰。今殿下爲君,亦近耳,一國之賢才,豈盡擧用,四方豈盡無虞,禮樂敎化之具,豈盡修理,休徵嘉瑞,豈盡備至哉?今雖讓德於堯、舜,亦宜引鄕儒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取舍其策,不宜令諸臣,可否而已。臣誠知人微言輕,不足取用於朝廷,然古語云,聖主不以人廢言,如是勤勤,誠願少展補君之忱,濟民之計,終留片功於民間,則此眞男子生世之效,而死可瞑目,故敢作躍爐之鳴金,妄陳愚愛之忱,其素知臣者,冀其一試,其不知臣者,嘲此徒勞,聖明亦豈有投珠按劍之怒耶?欲避妄言,無以吐懷,故再獻慨菀之言,臣無任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其誠雖嘉,上贊寡躬,非予所求。條陳事,其令備局確處。 ○五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沈壽賢,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眩氣尙往來,而氣弱之證,亦不愈矣。壽賢曰,臣嘗伏聞,氣每上而有眩證,萬幾煩擾之中,必妨調攝之道,臣子之悶迫,不可形喩,伏望自今以後,商量氣候之舒和與否,隨時視事,恐或得當矣。上曰,唯。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安寧矣。又曰,今日對卿,予甚愧慙,平日待大臣之道,如果誠實,則徐判府事,見斥未幾,又豈有此事乎?卿之被斥,實是往牒稀罕之事,尤可歎也。壽賢曰,臣老病昏憒,而不能自量,進退無據,況又臺臣之論列,俱是實狀,自省愧恧,不知所喩。臣若早爲引入,必無今日之事,左右揣量,莫非臣之自取,何敢責人乎?臣之情勢,萬無冒據之理,而伏蒙曲諒,許釋重任,感祝聖恩而已,他尙何喩?上曰,以國體論之,不可勉副,而向聞原任大臣之言,則若不許遞,卿將有尋鄕之意云,卽今時、原大臣之在京者無幾,而卿又尋鄕,則予誰倚毗?詢于黃髮,共議國事,時、原無間,故不得已勉副矣。壽賢曰,臣之所懷,已盡於前後疏箚,伏想聖明,已悉俯燭矣。留住闕下,瞻近耿光,非不欲爲,而今此臺言,不但斥其老昏,若其知恥有素,守義不堅等語,尤爲臣難進之端?故果欲逬伏鄕廬,以爲頌罪自靖之計,而適與原任大臣,有所酬酢矣,至煩天聽,殊極惶恐。何幸聖上,念臣情地,特遞職名,且有面諭之命,故强策老病而入謝矣。上曰,往事勿說,許遞卿職,姑爲勉副。且念原任,有次對時入侍之例,每於次對,同爲入侍,是予所望也。壽賢曰,聖敎之委曲,如此,如無身病,則次對時,有何撕捱之事乎?雖在散秩,當盡力爲之矣。上曰,予懷已盡於前後批旨,別無他語,而一番面諭於前席,在所不已也。壽賢曰,臣之情勢,實難冒據,而曲賜俯諒,許遞臣職,又使之入對,尤極惶感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得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姜杭改差,代韓濟爲假注書。 ○甲寅五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故事批答則不爲,而自原任大臣引見之後,氣不如前日,召對久未爲之。今日始欲爲之,使中官出而傳命之際,故事入來,君臣之意,可謂相符,爾等在經幄,爲此匡救之事,心甚嘉之,後亦勿替此心,可也。若魯曰,聖候方在靜攝中,固知引接之有妨,而職責所在,有所仰陳者矣。聖敎至此,非但臣等之榮,其有光於聖德,大矣。此篇自止,雖如前付籤,進講之規,多則支煩,怠心易生,寧爲少少進講,而不間斷,好矣。上曰,此篇雖多,十議有難中分,必欲盡講矣,所達不無所見,自止,改付於十六板,熟計而幸察下,可也。若魯曰,靜攝中,法筵則事體重大,雖不可爲,而召對則時時於便殿,臥而聽之,若家人父子間,則豈非美事?上曰,雖自古如此爲言者多,而其在不冠不見之義,無乃有違耶?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四篇,自議國是臣竊以和戰守,止中興之功可期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議巡幸臣竊以國家都汴,止推行之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議赦令臣伏讀陛下,止論僞命扶持節義之敎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議戰臣聞天生五材,止陛下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議守臣聞居於山者,止熟計而幸察。上曰,十議只餘三篇,盡講固宜,而自止,旣以十六板,爲定,止此,可也。若魯曰,李綱爲右僕射之後,書進此箚,欲以此定其去就,此十議,爲奏議中第一也。最基曰,高宗卽位初年,召李綱拜相,綱詣行在,首陳此十議。綱之言曰,唐姚崇,以十事要說,皆中一時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陳,度其可行者,賜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云云。十議之上翌日,高宗,頒綱議于朝,惟論僭逆僞命二事,則留中不下,其後,綱又力言,不得已始治僭逆之罪,安置張邦昌於潭州,又罪其黨與之受僞命者,有差,如王時雍、吳牙、莫儔、李擢、孫覿等,是也。大抵南宋建國,全無紀綱,自李綱入來然後,始整頓一番,略成一介朝廷貌樣,如僭竊及受僞命之流,方行誅竄,而死節之臣,始行旌褒,詔贈李若水、劉鞈職,仍令諸路,求死節之臣以聞,此其李綱初頭第一事業,而綱亦終以此遇讒而去位,如汪、黃固不足論,而張浚,亦以殺侍從誣之者,誠可怪矣,此乃朱子之論也。然而中興以來,廟堂之上,主恢復之論者,前有李綱,後有張浚云,張浚亦豈可少之耶?上曰,南朝只一李侍郞云者,指李若水耶?若魯曰,然。高宗,若委任李綱而施行十議,則金人必不敢輕視南朝矣。國是之說,已陳於前日,而當時和議方張,不可沮遏,故綱以爲雖和,而和亦有道,必自强然後,以待金人之請和而和,則和事可成云矣。上曰,非欲和也,以待金人之自來請和而許之者,是綱之言,而其主意則在戰與守也。最基曰,以和戰守,次第言之,必戰而後守,守而後始可議和,而宋則使虜人制我之命,而初不以戰守,爲意,以傅雩爲二聖通問使,如河東金師。李綱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今日之事,當枕戈嘗膽,內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國强,則二帝,不待迎請而自歸,不然,雖冠蓋相望於道,卑辭厚禮,恐亦無益,今所遣使,但當奉表通問於兩宮,以致思慕之意,可也云云,李綱此意,豈非堂堂正論,而惜乎,高宗不用,只令綱草表,豈非千古志士之扼腕增慨處乎?上曰,高宗事,誠怪矣。若於二帝生時,則猶可諉以父兄被拘,而遣使乞和,至於二帝旣歿之後,亦惟和是乞,其意誠不可知也。聞五國城在北道,頃聞宰臣之言,予心猶有惻愴,而高宗則一隅臨安,遊衍西湖而已,父兄則置之相忘,其心果何如耶?若魯曰,孝宗則非高宗之比,而終不能復雪,極爲可惜矣。上曰,此時在何都乎?若魯曰,在淮南矣。其所議巡幸者,異古帝王巡幸之事,只爲聚軍糧定民心而爲此議也。上曰,然。議僭逆,篇分三等者,何意耶?北面而臣事者,與一等,不甚相遠,而置之三等,未可知也。若魯曰,秉權用事者,爲重,受官遷職者,爲次,北面爲臣者,又爲其次,北面,猶脅從之流也。上曰,然而脅從,亦豈非逆耶?君臣之分,至嚴,豈可言脅從耶?若魯曰,此亦不得已之言也。當時豈不欲盡討其罪,而雖首惡,亦晏然無罪,故不得已分此三等也。上曰,高宗時,豈曰無人?如張浚、宗澤、岳武穆之類,盡用其才則何患恢復之不成乎?若魯曰,雖有其人,如不用,何?上曰,李綱,猶不言親征北伐之策,而只言休養三年之說,可見其形勢之孤弱也。若魯曰,坐視君父,如行路人,此言雖野俗,而當時人心,可知。上曰,孔子不云乎?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常時保家謀身之流,一當變亂,安知其坐視君父,不如行路人乎?若魯曰,梟獍之性,終不可以仁義化之,此則無可言者。庸常之人,沈染爲脅從之流則極易,此在在上者善爲導率,平日若崇尙節義,則惡者亦化而爲善,無宋時之患矣。上曰,此言好矣。今世之人,專爲姑息苟且,心常憂慮者矣,如爲人所厭之事,必不爲,人心,大抵皆然,安知他日,無如此之患耶?此皆由於保家謀身之計也。若魯曰,人若着念於謀家,則不善於謀國矣。上曰,然則何以言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耶?若魯曰,謀家與齊家,異矣。人心,本無二用,念念在家,則豈又在於國乎?凡人賢不肖,惟在君上鑑別,而鑑別亦難矣。一番奏事而退,其賢不肖,何以知乎?所以爲賢者,安知非不肖,所以爲不肖者,安知非賢乎?徒以言辭取人,亦不可知其心矣。上曰,然。以我國言之,卽今可謂平安矣,向時嫚書,人皆以爲辱,而若比之於金、宋之時,果何如耶?我國如內空之朽木,思之寒心,而人皆爲保家謀身之策,仍循苟且,莫可振作,此由文勝之弊也。今日登對而退,儒臣之心,亦安知不謀家乎?平日所嘗悶慮者,故下敎如此矣。若魯曰,我國今日,誠可謂無憂,而或復有丙子之事,則豈如當時之收拾乎?上曰,雖見史冊,誠無如今日之無事,而若有兵亂則板蕩必倍於前矣。若魯曰,戰之一字,不可道於今日矣。唐太宗,伐安市城,終不克而還,昔時兵力如此,而今則無可言者,誠不可知其故矣。上曰,我朝南怡,豈不討建州奴賊,刻木而來乎?古則兵力如此矣。承旨新爲入侍,文義陳之。秀衡曰,自古爲國,無賢臣則危矣。如李綱之賢,當徽宗時,言大水之變,當有兵禍,而徽宗不用,當高宗初年,進此十議,其計策最良,而高宗又不用,今則只有空言載方冊,而永爲後人之鑑戒而已。朱子序文,豈不言乎?對冊而誦其言,則人皆恨慨其不能用於當日,而及有如此之言,則不知其言之切於今日,時君、世主,自古每多如此者,伏願殿下,各別留意焉。上曰,當留意。李綱之赴行在,同於現身也。若魯曰,高宗召之,故赴行在,非不待招而往也。上曰,十議,如今箚子乎?若魯曰,然。如箚子之流也。上曰,陸贄、李綱,其言則同,而氣稟相別矣。最基曰,勤懇章奏之間則陸贄勝於綱,慷慨忠憤則綱勝之。若魯曰,綱則不如贄之用於朝矣。最基曰,李綱拜相,只七十餘日。若魯曰,非臣所知,而適有所懷,故敢達。臣至政院聞之,禁府金{{!|𪹯|⿰火集}},請刑草記,循例判下云,自前每以除刑推,判下矣。上曰,他文書混同入之,故忘未覺察矣,還入,可也。此爲金相勛家事耶?若魯曰,然矣。相勛方爲國舅奉祀,故取金{{!|𪹯|⿰火集}}之子,將爲養孫,而{{!|𪹯|⿰火集}}只有獨子,無他子,故有此呼冤矣。秀衡曰,禁府草記,纔已出給,然則推來還入乎?上曰,唯。以齋戒,似未及擧行矣。 ==5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病}}。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 ○申時酉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韓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講李忠定奏議,金若魯讀,自臣竊以朝廷天下之本也,止生靈不勝幸甚。兪最基讀,自臣竊以河北、河東,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竊以祖宗建國,止取旨施行。上曰,綱馬之綱字,何義耶?必寧曰,綱者,商賈所持群馬之謂也。上曰,貞觀之貞字,以政字誤書耶?若魯曰,宋時諱貞字,以因仁宗之諱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議大體,昨已仰陳,而其中議本政、議責成、議修德三條,尤爲緊切,蓋朝廷者,天下之本,政令法度之所由出,而中書爲政令之本,政本不立而能爲國者,未之有也,此唐武宗之能用李德裕,而平藩鎭致少康也。雖平常無事之時,當如此,況撥亂反正之際乎?必擇賢而任之,旣知其賢,則任而勿疑,然後始有實效,而高宗蔽於小人,用舍顚錯,而不能委任君子,故李綱之言,又惓惓於責成,反復爲說,明白痛快。然人君苟不修德,則許多事,無以做得,乃以修德一條,終之,而引唐、虞、禹、湯、文、武、漢祖、唐宗,至以善小必爲,累小必祛爲言,以爲復讎刷恥之基,使後人讀之,猶有感慨之心,而高宗,終不能用,惜乎,若以李綱之言,高宗之事,作而鑑戒,則可爲人主進德之一助,乞留聖念焉。上曰,高宗不謀自强,而惟求講和,故李綱之言,如此矣。十議中下三條,果尤好矣。然十議,亦有先後次序乎?若魯曰,有之。當其時,不圖自强之策,惟思乞憐,義理人心都喪,故以定國是,爲首,此大本也,定國是然後,議巡幸,所以繫民情圖大業也。議赦令,所以正名分也,議僭逆論僞命,所以嚴懲討崇節義也,數者如是然後,始議戰議守,而本政,責於中書也,責成,言其委任也。然九議之事,莫不本於人主之修德,故以修德結之者,皆有次序也。上曰,然矣。高宗不能修德,則修德當爲急務,何以在於責成之下乎?若魯曰,修德之在末篇者,非後於諸條也,修德爲萬事之本,故以爲終篇,其意深而尤有味矣。上曰,修德之言,尤好矣。至於責成之道,得人而久任,可也。苟不得人而久任,反有害矣。必寧曰,欲擇人則須久任然後,可以能擇人矣。上曰,擇人後,可以久任,故有三載考績之法,不擇人而久任,則無或違於試可乃已之事乎?必寧曰,黜陟幽明者,亦由於久任,久任而有其效則陟之,有其害則黜之,陟者,必超遷之然後,可以能擇人,久任與超遷,不可相廢也。若魯曰,人君之職,在於擇人,而進其賢且能者,退其不肖者,承旨之言,亦試可之意。然以今日事言之,如內而小各司,外而小郡縣,可以試可矣,如宰相之職則異於庶僚,初必詳審,知其少賢而後,乃授之任,任之後,又責成,而勿疑然後,可矣,或以試可之意,假借而羈縻,則必有害矣。上曰,如大舜之試可,則好矣,何可以唐德宗、宋高祖之事,謂之試可乎?若魯曰,議本政中,閹宦恩倖,女謁皆干政,宰相保身固寵云者,誠善說出徽宗時事矣。徽宗外蔽於小人,內牽於恩倖,以致靖康之禍,自古亡國喪邦,莫不由於內嬖外倖,法度紊亂,此等事,非所可慮於聖明之世,而讀書之法,必鑑戒然後,可以有益,而制治於未亂,閑邪於未萌,實欲防微杜漸之道也。伏願聖明,深留睿念。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最基曰,十議之中,議修德于終者,不必以修德爲後而然也,蓋此十議之功效,其要在於德之一字故然矣。其所云,勿以小善爲無益而不爲,勿以小累爲無傷而勿去,此一句語,尤甚警發處也,漢昭烈之詔劉禪主,亦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弗爲,卽此意也。若以修德工夫,言之,則此一言,足矣,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今日去一惡而不爲,明日去一惡而不爲,則幾何而不至於聖人地位耶?上曰,然矣。最基曰,宋於當初河北,只失眞定等四郡,河東,失太原等六郡,天下之勢,不進則退,進則當主李綱經理兩河之議,宗澤留守之計,然則不惟中原之疆土可復,抑亦祖宗之羞恥可雪,退則不惟河北、河東之不可保,而河南亦不可保,以至淮甸,亦不可保,至於渡江,至於航海,而宋遂亡矣。此李綱所以深憂遠慮,度財力,量其地勢,欲於河北西路,請置招撫使、經制司,其於守修禦敵之道,誠爲得計,而惜乎,高宗不能用。噫,天之所以生李綱,誠不偶矣,竟爲汪、黃輩所沮毁,在位只七十餘日,見斥而去。朱子,嘗序李綱奏藁,以爲天必生弭難之人,以擬其後,末又言,使是書也,得備淸宴之暇,幸有以當上心,則有志之士,不恨其不用於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眞非偶然,朱子此言,豈非悲切乎?上曰,序亦有此語,槪其言感慨也。當時若用李綱之言,金虜,豈可不滅,而南宋,亦豈終至於亡耶?若魯曰,宋高宗之事,誠慨然矣。天下之事,無進則退,理之常也,高宗,不能奮發大志,恢復舊業,偏安一隅,殆若忘父兄之讎,惟以乞講和,爲能事,此李綱所以憂憤慷慨,必以進師河北之近地,以圖中興之大業。前後畢奏,勤懇不已,規模廣大,議論雋偉,趨機赴會,一一中窾。若使高宗,委任成責,則豈不弭禍亂返二聖,而終入小人擠斥之言,而不能用,此高宗規模偏小,性又懦弱而然矣。上曰,高宗有便於苟安,無大志而然也,誠可惜矣。若魯曰,高宗病處,正坐於用人失宜,故天生如李綱之才,而終不任用,高宗固無可言,如孝宗,亦可謂有爲之主,而終不能大其志業,此可惜矣。最基曰,臣於乞括買馬箚中,有因文義可達之語矣。此卽李綱之請留意馬政之言也,其言豈不誠然?兵必有馬,而後可騎,而戰馬與人,其爲用,一而二,二而一也。以此觀之,爲國之道,馬政豈不重歟?必寧曰,臣昔年過瀋陽時,路逢赴戰之兵,無一步軍,皆騎大馬。又各有副馬一匹,其人之壯勇,不必有加於我國之人,而其馬之壯健,誠非我國之所及也,自古胡人之所難敵者,以此也。最基曰,古者,論國之貧富,數馬而對,衛文公之騋牝,三千之多,其根本功效,豈不歸之於秉心塞淵乎?以我國卽今馬政,言之,司僕,專爲句管,當初設立之意,甚重,以濟馬言之,馬種名於天下,而孝廟初,自瀋中還取獺馬名品,取種於江華鎭所場,故至于今諸島中,惟鎭所場馬品,絶異云矣。凡國馬,分授各邑之際,不問馬之駿劣,秋而分授,及至春夏,始爲上納於司僕,而設法則甚重。外邑若見失,則有故失木,上納之時,若瘦瘠則守令有越等,而以一年喂飼之費,言之,則誠如國馬竭粟豆之詩,如是多費粟豆喂飼上來之後,因一丈帖,歸之於有形勢之家。臣之愚意則此不可不別樣變通,自今以後,專以番養駿乘,爲務,軍兵例給之外,帖子給馬之規,限年姑徐,似爲得宜,外邑分養馬,亦必擇給,似好矣。且以司僕物力,言之,古則稱以亞於戶曹,而聞今則凋殘,特甚云矣。上曰,太僕常在之馬,不滿五千,脫有不幸,馬數之鮮少如此,誠爲寒心矣。上曰,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何義也?必寧曰,用其所長云者,取藩鎭之外禦夷敵,內衛皇畿之謂也,棄其所短云者,戒其尾大不掉,跋扈難制之謂也。上曰,藩鎭若用如李綱者,專任則好矣,而若非其人而專任,則豈不有害乎?必寧曰,以宋朝言之,韓世忠、劉子羽輩則爲國干城,而若酈瓊、曲端輩則終至叛亂,誠在乎其人之如何也。上曰,雖不能委任李綱,而若採用其一二言,則亦可以有效乎?儒臣言之。若魯曰,凡事有本有末,不能正其本而務其末,則無可成之理,昔之良法美制,非不好也,不能行於衰末之世者,其根本已誤而然也。高宗旣不能用李綱,則其修德也,本政也,皆依舊紛亂,可知,雖以李綱之一二策,參錯用之,何以責其有效乎?上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酉時,日有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昨旣有只推之命矣,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纔已押來矣。依甲申年例,令刑曹嚴囚推問,朝夕饋飯及定軍、守直等事,亦令該曹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去四月二十二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以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事,論啓蒙允,而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有拿問之命矣。其時注書金道元,只出臺啓,而拿推擧條,不爲書入,成命之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擧條今始書入,而當該注書金道元,不可無責罰之道,從重推考,臣亦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旣已拿來囚禁,因備局草記,令本曹推覈事,允下矣。所當卽爲開坐究問,而自今日至初十日,國忌齋戒,正日相値,不得開坐,無故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今已捉來推覈,本曹堂郞,不可不備員,佐郞一員未差,事多苟簡,卽令該曹口傳,別擇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李挺楫爲刑曹佐郞。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取考甲申年犯越罪人推覈時謄錄,則以本曹郞廳六員,分掌各房,常時亦患不足,當此査事,勢無以周旋,減省郞官二員中一員,依庚午年例差出事,自備局草記蒙允矣,今亦依甲申年例,郞廳一員,以武臣令該曹極擇,口傳差出,以爲推覈間專意察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時佐爲刑曹佐郞。 ○甲寅五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衿川縣監金壽煃同爲入侍時。命均曰,數日前,日氣蒸熱,昨今日,頗淸明,聖體,若何?問安批答,以眩氣往來未已,爲敎,不勝憂慮之至。上曰,不至大段,而眩氣,時或有之。命均曰,與前日入診時,比之,則何如?上曰,似不如矣。命均曰,召對連日爲之,故臣意以爲或有差勝之效,聖候如是不平,則召對,何不姑爲停止乎?上曰,炎令始行之時,如無引接之事,則何以疏通乎?往者召對命下之後,玉堂故事入來,非爲玉堂之請而爲之也,久爲靜坐則頗甚菀泄,故量力而或爲之矣。寅明曰,每每入診,而聖候終未詳知,是爲泄泄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虛乏之時則有之,不能進御矣。寅明曰,以水澆進御乎?上曰,不必水澆,而氣弱之故,三四日,七八日,國忌連有,虛乏之症,所由發者,此也。命均曰,前日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仰達乎?上曰,豐陵嘗言,雖親忌,不得行素云矣,予雖氣弱,豈以數日行素,便如此乎?命均曰,雖閭閻之人,必脾胃無病然後,可以行素,脾胃不好,則雖祖先祭祀,不得行素者,亦多矣。初四日,則雖私家之人,不得不爲,而如八日、十日,則私家,亦不得爲之矣。寅明曰,臣等泛忽,不能先期,仰達矣。命均曰,四日則欲仰達,而忘未果達,八日、十日,則必不行素,故初不以爲慮矣,請令醫官入診。聖徵診畢曰,脈候雖似有不足之氣,而比前時,頗沈靜而從容矣。應三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沈靜如前,而大抵實不如前矣。必祐診畢曰,左右三部調均,而沈靜則右不如左矣。壽煃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本來沈靜,今猶如前,右三部,當時頗滑,今則不至大段,而有不足之氣,臣未參入診,已三朔,終不如春間入診之時矣。德履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調均,而中氣不實,痰候常在,故有滑脈矣。錭診畢曰,左脈則頗安靜,而右脈浮滑,重按則虛,大抵爲夏脈矣。命均曰,不但正日,齋戒日,亦爲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年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陳達而有下敎乎?中氣之不足,專由於此,極爲悶迫矣。上曰,數日行素,有何大段所傷者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粥少許進御矣。命均曰,丸劑尙未進御乎?上曰,未服矣。不無丸劑之效,今欲服之,未知如何。聖徵曰,卽今症候,未必無效,姑爲進御,似好矣。應三曰,脾胃不足之中,又有失攝之事,安得不敗乎?上曰,兩次一日半,合而計之,則不過三日,三日行素,豈至此乎?彼長時喫齋之僧徒,何以支過乎?命均曰,常人雖自奉太薄,不能一日行素者有之,況帝王家,與常人自殊,而三日行素,豈無其害乎?聖徵曰,心則欲食,而脾胃不受者,是所傷也。應三曰,自上脾胃,如無不足之患,則三日行素,豈至有害,而中氣不足之中,如是失攝,其害,多矣。暑月尤異於他時,脾胃調攝極難,丸劑姑觀數日,進御似宜。聖徵曰,大便,何如?上曰,數次泄矣。應三曰,有腹痛乎?上曰,初泄則甚快,再泄則後重,而似有腹痛矣。應三曰,腹部若受冷則可慮。上曰,當戒之。命均曰,寢睡之際,或有脫被之時乎?上曰,不無如此之時,而或不脫衣而寢者,多矣。聖徵曰,九仙王道餻代米食,時時進御,則豈不好耶?上曰,此則甚不好,昨日眩氣特甚,黃栗少食之氣,頗勝矣。命均曰,米飮代,茶飮之,似好。上曰,米飮,差可食矣。命均曰,前江原監司魚有龍家,有覆盆子米食,以覆盆子、桑椹、何首烏末,合而製之,甚宜於人,此米食進御,未知,何如?上曰,若干進之則當服之矣。以蜜水和服乎?命均曰,然矣。聖徵曰,自外已爲相議,而人蔘飮,今姑停止,六君子湯,更爲進御,似好矣。上曰,此言正合於予意,似勝於人蔘飮矣。錭曰,天麻不可不加入矣。應三曰,天麻加入,何以止眩氣乎?上曰,今予眩氣,非天麻可止。命均曰,諸御醫所見,皆同,六君子湯加蓮肉一錢,砂仁七分,此藥五貼劑入之意,仰達。上曰,依爲之。元方錢數幾許。聖徵曰,各一錢矣。寅明曰,今日不爲行素,是區區之望也。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白粥,常時進御,似好矣。命均曰,錦平尉,一生好食白粥,年今大耋,右議政金興慶,以錦平尉四寸,亦效而食之,頗有益云矣。上曰,白粥,予素不嗜矣。命均曰,砂仁,諸醫皆慮其性燥,減其分數,以五分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頻頻召對,好則好矣,亦不可强而爲之。祖宗朝,亦有臥內召儒臣講論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不必備禮起動,爲好矣。上曰,與古帝王不冠不見之義,異矣,予豈强爲之哉?時或鬱泄,則爲此而疏通之矣。寅明曰,然則米飮,自外煎進乎?上曰,自內當煎服,糯米若干,爲先納之,可也。不必多納,以待下敎,更納,可也。聖徵曰,雲母膏,付之臍中,似好矣。上曰,付之雖難,而少許納之,可也。命均曰,關西罪人,已爲上來,而奏文事,極難矣,奏文體段,末段必書革職立斬等語,而此則異於他事,終難爲辭矣。上曰,彼若有使本國議決之言,則如是爲之,可矣,無如此之言,則不必爲決辭矣。寅明曰,陳奏奏文,必依謄錄爲之,如同推文書,具格式爲之,爲宜,而此則不然,故以爲難也。上曰,然。同推文書,元無照律之事也,今若爲決辭,彼以爲,曾無決之之言,而何以爲此云,則奈何?寅明曰,果如上敎,而只以有違前例,爲大段難處矣。上曰,此事已違前例矣,古則査使出來,今則令本國査覈,已違前例矣。寅明曰,有可倣之例,則依此爲之,好矣,禮部或以違例,爲言,則何以處之耶?命均曰,漢人於文書上,極爲細密,必考規例,故如是慮之矣。上曰,雍正則必不軌言矣,金永昌事,極可殊常矣,文書中,終不可拔之也。寅明曰,以西伯私書,見之,越在彼中云矣。上曰,秋曹參議上來耶?必寧曰,上來矣。命均曰,內乘李昌壽,日昨政,移拜長淵府使矣,臣頃於筵中,以昌壽帶往使行兼爲檢察,御乘貿來之意,有所陳達蒙允,行期今已迫近。且有所幹,不可臨急移易,付諸生疎之人,內乘李昌壽,今姑仍任,以爲軍官帶往,使之專意貿馬之事,何如?昨以此事,書呈草記,以國忌齋戒,不得入啓,今方入侍,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冬黃海監司,以水使閔思淵所報昌麟島事,狀請還屬,臣於筵中,覆奏姑許矣,監司,又以此事狀請,所放馬匹,還爲移放水使事,極不當矣。大抵此島牧場,以所江設鎭之故,姑爲移給僉使,其後陞號水使,且兼瓮津,則營需,皆已劃給,不當仍借不還。故奉朝賀閔鎭遠,爲提調時,草記還屬本寺,而故領相洪致中,爲提調,因循未及還推,臣於昨年點馬之行,以還屬收稅移放馬匹事,成節目稟旨下送。今者水使,恐其見失,竝與所放之馬而請其還移,監司只從水使所報而狀請,固非異事,此有不然者,本道牧場,皆有瞭望軍卒,此島雖屬本寺,有何瞭望虛疎之患乎?臣聞點馬官之言,則專出於假托之意,本營諸需,旣已措置,則何可公然仍屬,以爲水使之私用乎?卽今本寺牧場,移屬數多,稅入減縮之中,如此之處,尤不當見失。上年稅穀則旣已許給,自今年還屬本寺,使之收稅,宜當,而備局公事,臣旣不得參涉,則未知將何以回啓,而事理如此,本道狀啓則勿施,昌麟島則還屬本寺之意,分付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事係冤枉則未嘗不陳白,李壽海則疑之以黨論,而所懷本自如此,李廷弼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今仍趙侹之疏,更加一層。上曰,何須盡言?予於喉院,任使廷弼,久矣,豈不知其爲人乎?戶判今亦入侍矣,廷弼以覆逆事,曾爲淸流所厭棄,以至於此矣,古人所謂勿以賤汚而僻之言,是矣,渠以侍從之臣,不能如李述原之爲國殉節,極非矣。以請兵事,往兵營則信然,而謂之以以郡與鼎佐輩,則信非實情,渠欲復郡,而蓋不知鄭商霖之謀矣。復郡之後,爲監營所辱亦大,而以高論見之,則處分至爲歇後,故朴師洙加罪之言,出矣。師洙之言,有若廷弼害黃璿者然,此則過矣,師洙之言,如此,則以趙侹所見,欲置之於六等之科者,其曰異乎?其子之爲父訟冤,不是異事,秋曹以《勘亂錄》,爲斷案,此則不然。其時欲判付而未果矣,蓋其爲人,宜受如此之言,無足怪矣。命均曰,當時李時蕃之招,言其請兵矣,監司狀啓,以棄郡逃走,爲言,而監司何以知之乎?鄭暘賓,以逃走報狀於監司,故監司只見其報狀而知之,《勘亂錄》則只以狀啓所報,爲主,而修正,故如是載錄矣。上曰,豈不與李普赫,有相爭之事耶?命均曰,故監司李秉泰爲陜川,詳知本事,嘗對人言其曖昧。趙顯命、朴文秀爲監司,詳知其曲折,欲一陳白而未果矣。寅明曰,《勘亂錄》,只憑狀啓、報狀而記之,故所載雖如此,而彼秉泰、文秀、顯命,皆是不爲無實之言者矣。命均曰,妻子在郡,不可以棄郡逃走,爲言矣,豈可以其爲人之不似,罪以非罪乎?上曰,朴師洙之言,終過矣,以予爲歇於處置,而不可以《勘亂錄》,永枳其人矣。寅明曰,丁未年,臣爲大司諫時,爲削黜啓辭矣。上曰,何可以此棄之乎?寅明曰,朴文秀、趙顯命爲嶺伯,故詳知本事,不然則誰能知之乎?上曰,趙顯命、朴文秀,若有此等事則人必不疑,特以出於李廷弼,故人皆疑之矣。《大學》絜矩之義,好矣,以李秉泰所言,爲信,必無如此之心然後,可也。 ==5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六君子湯,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差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少愈,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韓濟身病猝重,勢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濟病,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卽者待敎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宜暫曠,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備邊司文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本司坐起日,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使行時奏文撰出,一日爲急,故前平安監司權以鎭所供事,知委卽速上來之意,筵稟,分付於忠淸監司矣。卽接該道監司李壽沆報狀,則以鎭,身病猝重,上京無期爲言云,査案勘定,將未免因此遲延,已極可慮,而以鎭,設有身病,今此朝命,關係至重,則其在分義道理,何敢偃然無動,以疾爲辭乎?國體所在,不可等待其差病自來,令金吾拿問處之,監司李壽沆,循例馳報,亦不可無責,推考警飭,何如?傳曰,允。 ○敎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巡察使趙明翼書。王若曰,秋曹聽牘,方試折獄之才,日畿褰帷,遂隆按藩之寄。惟聲實之滋著,故遴簡之允諧。爰揚用亶,俾勉往卽,念玆邇服,寔惟神皐。境是內畿,其衝爲舟車之會,民困瘠土,其生乏甕盎之資。東西之陵寢肅嚴,審護宜謹,南北之冠蓋絡續,供億難支。覽歷代畫封之形,蓋重根本,考當時擇尹之迹,必在廉明。矧經兩歲之歉荒,益致三輔之凋瘵。哀綸減常入之賦,尙未免追徵之需,虛薄蠲宿逋之租,亦不見實惠之究。伊欲責活民之效,莫若得宣化之臣。厥惟艱哉,誰與共者?惟卿,早歲志學,一意飭躬。草枯毓英,旣襲蘇家之餘慶,蓮魁繼世,殆勝楊氏之五公。迨名塗之發揚,蔚雅望之著顯。指陳剴切之意,款款乎憂時之忠,論思啓沃之誠,眷眷於勸講之際。至於持論之務從平緩,蓋爲病國之戒在乖張。際時紛爭,初不效助瀾之習,任吾仕止,獨能免隨波之譏。囊封撼螭,予所以降古諫臣奬,廷立如鵠,人莫不推眞學士譽。由圓扉而擢置喉司,從緋列而旋授卿月。一門軒駟,曁賢父而同躋,妙年金貂,視名祖而無忝。鐵甕淸惠,尙騰邊民之謳謠,璧沼美規,爭看多士之矜式。方眷注甚摯,非無內重之心,顧績用已彰,更有外試之意。玆授卿云云,祗服予命,恪守官箴。勤聽斷而愼科條,明黜陟而懲貪汚。詳窮閻寒暑之怨,達之廟朝,體丙枕宵旰之憂,施于畎畝。以愛物,爲存心之本,以守法,爲勝私之符。其餘稟裁,厥有典故。於戲,非剛嚴,無以勵守宰,非公正,無以服民心。當澄淸攬轡之時,苟寵章之無墜,在出入屬望之際,庶令譽之彌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鄭羽良製進。 ○甲寅五月初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自止,改付議巡幸第二箚子下,可也。若魯曰,初欲付之於此矣,以下所餘者,比前差少,故不得付之矣。仍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五編乞修軍政箚子,自臣竊以大軍之禮,止取旨施行。上曰,陵字,與凌犯之義,同耶?最基曰,然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擬團結新軍指揮,止團結軍兵准此。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乞令諸路郡縣增修城壁箚子,自臣竊以國家,止今日之先務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乞敎車戰箚子,自臣聞以步兵戰者,止帥府要郡施行。上曰,狻字,注書以酸音,讀之,而似是俊音矣。最基曰,酸、俊兩音,人各異讀。命臣曰,酸音爲是。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乞造戰船募水軍箚子,自臣聞生于陵者,止指揮施行。最基曰,刺音,當以自音,讀之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議巡幸第一箚子,自臣以愚魯,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六飛之飛字,何義?最基曰,與六轡,同矣。上曰,如六龍之類矣,上番畢讀第二箚子,可也。若魯,讀議巡幸第二箚子,自臣已具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畢仍奏曰,初箚論軍政甚詳,其區畫設置之方,極有法度矣。凡軍法,將卒相熟,訓鍊有素,然後可以用兵,具載於此箚中矣。上曰,然。最基曰,用兵之道,務精不務多,岳武穆,以八千人,擊曺成於朱仙鎭,大破之。以此見之,兵家勝敗,不在於兵之多少,惟在得將,而爲將之道,亦在嚴明紀律,我國軍制,紀律則有之,而無可以將之才。且平時將卒相習然後,臨危得力,今七十餘萬之衆,無平時習鍊之事,而徒有養之之害,以此兵力,何以得力於危亂之際乎?上曰,平時養兵之外,無可以習戰之事矣。若魯曰,古者,兵甲出於田賦,寓兵於農矣,我國則兵、農殊道,取於農以養兵,故其害無窮,趙充國屯田之策,近於古道矣。上曰,非但充國、諸葛亮亦爲屯田矣。若魯曰,我國五衛之法罷,而訓局出,以租賦所納,爲養兵之資,此弊極爲不貲矣。上曰,訓局之兵,善用則爲强兵矣。若魯曰,皆是都下懶惰之流,用於護衛之事則可,而戰陣則不可用矣。不緊軍門,刪除爲宜,而三軍門則終不可罷,摠戎廳、守禦廳,罷之亦無不可矣。最基曰,訓局兵,於中旬中日之際,一爲兼司僕,則終身食司果料,此事終涉不當矣。上曰,三中則食之矣,儒臣見之乎?最基曰,臣方待罪都監郞廳,故見之矣。尙賓曰,砲殺手,一爲兼司僕則至死食司果料,此終有弊矣。上曰,超等則食之,而將官輩,若聞稱譽之言則出上栍,何以知其果合於超等乎?最基曰,千別將類,今番則各別申飭,故中旬之時,別無亂雜之弊,而優等亦多矣。若魯曰,此後則申飭軍門,冒濫之弊,各別禁斷,似好矣。上曰,一次中日時,勿出超等二人事,前已申飭有禁矣。若魯曰,臣因文義,敢有所達矣。三軍門敎鍊官之窠,多以閑散,差出,自行伍陞差者,絶少,故每當操鍊之際,輒不成樣,豈不寒心乎?近來武科出身,甚多,積滯之弊,已不可言,中人則近或有歸屬處云,而至於庶孽則無通仕之階,故抑鬱,甚矣。臣意則三軍門敎鍊官之以閑散,充差,雖難一切防塞,就其額數中,稍廣行伍陞差之窠,而多以出身可合者,差定,只以若干窠,許差閑散,一以爲慰悅軍情,一以爲疏通出身,似好矣。最基曰,上番所達,誠是矣。軍門敎鍊官,每以閑散,差定,故兩班之庶孽,或中人之有形勢者,一朝,猝以白衣從事,每當習陣時,只隨行觀光而已,全昧軍中節度,準朔數得差邊將而去,此誠各軍門之痼弊矣。臣方待罪軍門郞廳,聞行伍拔薦之類則稍解陣法,每於御前執事招入之時,必以此類,出而應之,三軍門閑散之窠,似難一時盡革,而參酌定數,爲之變通則好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如巡將,以古人之詩,見之,可知其冗官,而甲辰嗣服後,以雜技爲之者,猶盡防塞,然敎鍊官則雜用,可也。內試射及親行習陣時,以習於其任者入參,故未知其能否,而行伍窠,若廣置,則可以疏通軍心矣,令三軍門大將,就議廟堂,出身行伍、閑散等窠,商量分定後,稟啓施行,可也。{{*|抄出擧條}}。最基曰,乞敎車戰箚,好矣。《論語》道千乘之國註,八百家出車一乘,古者,兵出於農,《懲毖錄》序文,詳言此法矣。上番,俄言屯田事,而以我國士卒,使之屯田,必不成矣,且多其弊矣。上曰,驕悍之卒,雜置農民之間,則民必不堪矣,況無可耕之地乎?若魯曰,今日軍士,使之耕作,爲農,此豈可成之事乎?以此箚見之,其利害較然,議論宏遠矣。上曰,李綱之才,非小才矣,徽、欽之際,若拜綱爲相,宋室必不南遷,高宗若委任大事,則宋必中興,不止南渡而亡矣。若魯曰,範圍遠大,規模嚴正,每事透徹於時弊,言必中窾,諸葛亮之後,無如綱者矣。上曰,諸葛亮之後,有李靖,而綱之才,不下於衛公矣。尙賓曰,陸贄,勤勤懇懇,李綱,簡要精切,區畫無錯,高宗若少用之,豈有國亡於南之理乎?爲高宗甚可慨然也。上曰,然。陸贄溫容,李綱則骨鯁,所言尤分,明矣。德宗能用陸贄,以致中興之功,李綱則更三主而不能大用,尤可惜也。其所論奏,非但爲高宗之藥石,亦可爲後王之鑑法,而車戰箚子,其形容,尤爲分明。尹弼殷所畫進車制,雖爲一得之見,而大抵禦鐵騎,莫如車矣。最基曰,我國無曠野可用車處,而西關,或有平地可用處矣。上曰,我國形勢,雖異於中原,而大用亦車戰,小用亦車戰,備禦鐵騎之道,莫如車戰之善矣。往時李基夏,爲訓將時,取岳武穆所用禦兀朮那札刀之法,製進戰車,一面則槍,一面則劍,今尙在內,未知訓局,亦有此車,而此等之物,製造之時,多費物力,久則廢而不用。然而安知他日,不無用車之時乎?今仍李忠定奏議,竊有所感於心者,其團結軍伍之法,造作戰車之制,極爲詳備。其中議軍政敎車戰兩箚,令玉堂謄出,自政院,示于三軍門大將,使之詳知,可也。{{*|抄出擧條}}。彼人,初不長養下髥耶?累次見之,而皆無下髥矣。若魯曰,淸人只合於戰場矣。上曰,戰場無當之者,大抵車戰,足以當之,房琯之敗,宜矣,非以車戰也。倭則衣服制度,何如耶?尙賓曰,尙黑色而剃頭,着木屐矣。上曰,接慰官接待之時,亦有禮數而相等耶?尙賓曰,有禮數,而交椅相對而坐矣。上曰,獰悍則彼人甚於倭,而壬辰之禍則慘於丙子矣。若魯曰,倭則毒銳,而彼人則獰悍矣。上曰,倭則非威令所可制,倭事極可慮矣。交隣之道,誠信爲貴,而聞萊府接待之際,多欠誠信云,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萊府亦必知之,而新府使李潝,纔已下去,不可無別樣更飭之道。凡於交隣之時,雖係柴炭微細之物,無相欺負,必務誠信之意,令政院出擧條,申飭萊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臣待罪蔚山時見之,各邑先受米、布,以爲料理,故每有遲滯之弊矣。若魯曰,蔘禁,必嚴飭,爲宜,卽今局方,絶無人蔘,有病者不得食云矣。上曰,鄭彦燮爲府使極禁,故有飄風之變矣。朝家紀綱爲本,紀綱若立,則此等之弊,自可無矣。紀綱若不立,則雖嚴法重刑,無以禁止矣。尙賓曰,人蔘爲大利所在,且出來之路,非止一二,故有難防塞矣。諸臣遂退出。 ==5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礪山府使申光宅,全州營將柳萬成,京畿監司趙明翼。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入來未肅拜,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南泰良,旣已帶職蒙宥,修撰申致謹,自鄕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眞淳進。 ○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金尙耉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尹東源爲執義,李裕身爲持平,呂光憲爲司成,文德謙爲承文校檢,許錭爲瓦署別提,李景淑爲長淵府使,李台重爲兵曹佐郞,黃梓單付兼執義,魏昌祖、崔齊泰單付學諭。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啓曰,忠翊衛將李義煥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任,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昌壽付副護軍兼內乘仍任事,承傳,禁軍別將金洸今加嘉善加資事,啓下。 ○以忠淸監司狀啓,林川等官居私奴李萬億等渰死事,全羅監司狀啓,海南、莞島、大津、靈巖、梨津倉居民李道明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全羅監司狀啓,求禮等官居者斤禮等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京外褒貶,雖過限追勘,以六月、十二月初十日,爲限,限後遞職者,等第啓聞,自是定規,今觀平安兵使金潝,去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則牛峴前僉使元潔,古城前僉使辛斗翊,平南前萬戶韓命新,夞怪前萬戶李世赫,楸仇非前權管嚴德齡,於汀灘前權管金益鼎等,俱是限後遞職,則所當依例等第,天水前僉使金次鼎,限前罷職,未及出代,則當以未差書塡,而不此之爲,以各其鎭新差邊將,登諸啓本,皆書以限後到防,有違規例,不可無警責之道,兵使金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一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宣傳官田殷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田殷祥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前監司權以鎭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頃日仍禮曹草記,貞陵內案山成壑處,樹柵防塞次,取用東郊松雜木傍枝事,啓下,故以此,分付于該道監役矣。日昨得見該道監役官報狀,則自陵所發送募軍及守護軍,東小門外佛川東北面近處,生松元株,狼藉斫伐,而旣有啓下公事,故山直輩,不能禁斷云,聞甚驚駭。發遣府書吏及當道監役,眼同摘奸,則回告內,生松大中小元株斫伐之數,合爲二千九百餘株,昔之菀然而蒼蒼者,變爲濯濯赭山,所見極爲愁慘云。詳細査聞則禮曹堂郞未出去之前二日,繕工分差官,先爲出去,不爲親審監斫,只送領役部將募軍輩,以致恣意亂斫,至於如此,事之駭然,莫此爲甚。當該分差繕工監官員及領役部將等,令攸司從重科罪,餘存生松,不可不嚴禁護養。使東郊長位里、靑涼里、彌沙里gg彌阿里g等居民,着實分授,俾無斫伐之弊事,分付當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頃因出身李碩蕃上言,坡平副正偸葬處,令衿川官摘奸處決之意,覆啓允下,行移本道矣。卽接京畿監司移文,則以爲,訟隻坡平副正就訟事,累次移文,分付,而兩載巧避,終不往辨,自本府囚其家奴,卽爲起送云,故發遣本府使令,坡平副正奴子捉來,則坡平副正,不有國法,多發健奴,邀奪中路,亂打官差,以至於流血淋漓,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今日紀綱,雖曰解弛,成命之下,安敢乃爾?其違拒成命亂打官差之罪,不可不嚴懲,坡平副正彬,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疏曰,臣幸蒙恩暇,往省母墳,得伸至情,感結幽明,墓役未畢,忽聞父病之猝劇,方寸交亂,蒼黃歸見,則老父重患泄症,登溷無算,元氣澌鑠,奄奄若盡,齒齦浮高,至於成濃gg成膿g,痛楚難忍,鍼藥無效,食不近口,夜不交睫,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臣左右扶將,焦遑煎迫。以此情理,實無離捨供職之勢,由限已盡,末由入肅,堂后緊任,不容緣臣而許久替假,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稽慢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虛紆重秩,濫蒙寵旨,今有日月,而迄未有鐫改,臣日夜憂歎,寢驚夢疑,眠食以至俱廢,垂死之喘,日益凜惙矣。臣之耄荒枯落,無復有生人事之狀,異數隆命,不可以引日虛假之義,前疏所陳,旣以竭盡無餘,而只緣誠微辭拙,不能上格高天,俯垂哀愍,致使名器,屑越於匪分,恩章久委於草莽。臣雖欲更陳危迫之懇,仰冀仁恩,而神識昏翳,氣息斷續,實無以構成文字,畢露衷情,如是而朝暮之命,遂至澌滅,卒不得收回誤恩,使此職名,叨縻身上,以歿於地,則其所以貽累聖朝,得罪神明,將有不可以勝贖矣。臣誠抑塞蹙迫,不知所出,玆不敢不更以垂絶之息,仰首哀鳴,以祈鑑燭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上,憐而察之,及臣一縷之未泯,亟命收還臣所授職秩,使臣得以本分就盡,終獲免於重戾,則臣生死含恩,宜如何報,臣無任瞻天望聖煎迫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貳相之命,待儒賢之意,尊黃耉之禮,卿何過讓?昔漢隱者,衰年赴朝,獻策武帝,卿雖養德山林,受兩朝之恩遇,豈乎比此?見卿文,思卿切矣。于今此命,非望筋力,宜體寡昧之意,須勿過辭,俟力少間,幡然登道,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申致謹疏曰,臣待罪下邑,倏爾四載,回首雲天,一念懸結,乃於去月十八日,伏奉承政院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者,天書纔降,馹召旋催,拜命惝怳,久而未定,繼又伏聞,臺章峻發,選部被劾,竊不知初何爲而牽率局外閑漢,使之宛轉塗滓,重惹淸朝一場是非,而及見臺啓措語,則乃是臣年前北路脫空之事也,臣於是不覺一笑。甚矣,黨人之操切異己,求說不得,一至此也。此事,臣於庚戌辨章,旣已明白條陳,至伏承洞知之批,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彼洪啓裕則釋褐屬耳,容有不相悉者,而至於崔命相則亦豈全不聞知,今乃一則緩持緊擠,重劾薄勘,一則挺身立證,殆同上變,前唱後應,手勢忙急,殊不知聖鑑赫臨之下,如許機巧,只爲無益耳。噫,前所歷陳,誠不敢每每瀆屑,而惟彼推馬之營校,初無見面之事,則囚治等說,自歸白地,毛豈傅於不存之皮乎?其時咸興判官,尙今見存,非可誣也。本事旣已脫空,則馬之有無,尤無可論,而第所謂兩馬見捉於賊陣云者,未知誰見而誰傳之,誰知其必爲此賊之北來,馬信有之也,又何干於臣事乎?臣之未出,屢經舊踐,臣之一麾,專出力求,則初非補而謂之外補,元無事而謂之顯有,黯黮爲說,索性汚衊。藉曰,惟構人之爲急,獨不念天地之難欺乎?念臣迂愚坦率,涉世昧方,前後跋疐,非止一再,而狂疎之性,猶不知改。乃於己酉秋筵席,言議是非,重爲黨人之所側目,睢盱BChar訾,無所不至,虛謊之言始發,而狐埋狐掘,自唱自和,架虛捏無,愈出愈巧。雖賴聖明在上,未能卽售其傾陷之計,而耽耽之視,終不但已,舁彀之擬,計在必中,在臣之道,惟當杜門自靖,謝迹當世,得以避遠駭機,苟全微命而已,其何可復廁於言議翺翔之列乎?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下,略構短疏,悉暴情實,仰首鳴呼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情地,諒臣疾痛之哀號,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勿復檢擧,少解黨人之憾,俾臣延保危喘,優遊田廬,歌詠聖澤,則此莫非我殿下終始曲保之恩也。頂踵之報,隕結爲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一日卯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時,京畿監司趙明翼,右承旨李承源,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方伯之任,孰非不重,而畿輔重地,異於他道,近年以來,饑荒荐甚,民生之凋弊,已極,今者委任於卿者,意非偶然,敎、諭書,已盡諭,而如有所懷,雖未到界,特爲陳達,可也。明翼曰,如臣不才,謬膺重任,今又聖敎如此,臣雖無狀,敢不夙夜竭其思慮,以無負聖恩乎?如有變通之事,則到界後,卽當以狀啓,達之,而臣平日曾有慨然於心者,故敢此仰達。南漢,是天作金湯之地,而近來守護等事,漸不如前,此固未安,而臣曾見其城底至近之地,皆爲民人之起墾,其所治畝,亦皆橫理。昔者齊人,欲伐隣國,而隣國之田,皆南首而耕,故不敢伐矣,其後,變爲東首而耕,齊人曰,其國弱矣,無人可知,遂長驅而伐克之,此事見於《左傳》矣。今南漢城底所耕之田,皆橫其畝,殆不幾於齊人之易而侮者耶?曾聞丙子,灌水成氷,以爲防守之資,今者橫畝,便同雲梯之易上,豈不寒心?此後則城底起耕之處,竝依前日申飭,各別禁斷,而雖其山下可耕之所,必縱其畝,無如前日之患,以防登埤之路,實合事宜。臣到界之後,固當別關申飭,而臣遞職之後,則難保其永久遵行,出擧條別爲申飭,似爲得宜矣。上曰,城底禁耕,前已申飭,而今卿所達,儘有意見。雖可耕之處,勿爲橫理事,出擧條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明翼曰,江都,爲國家重地,三南漕運上來之要路,而絶島罪人,亦多往來,顧不重歟?古則船泊自有其所,近來聞之,無處不泊云,此亦可慮。古者關市,譏而不征,今亦依此,使留守往來之船,皆驗問其所從來與所從往處,而不徵其稅,一往一來,皆不遺漏,則豈不爲防守之善策耶?出擧條,申飭,未知如何?上曰,所懷不無意見,留守上來則當面諭,申飭,不必出擧條也。承旨讀別諭後,上曰,京畿,何時可以食新耶?明翼曰,次次取食,而前頭雨水之調均,未可知,是可慮也。臣立朝後,始爲藩任,而待罪喉院時見之,凡有朝令,卽爲奉行之人,絶少,大抵廟堂,初爲可行之事,以令於外藩,外藩亦以可行之事,爲請於廟堂,則豈有如此之事,而藩臣所欲得者,如千餘石則必加倍而請之,廟堂必減半而許之,無異於市井爭價之流,故其弊不貲,監司之於守令,亦然,上下之不相信,如此,而可以做事乎?廟堂一定之後,上疏陳其所懷,如不聽,則奉行之外,無他道矣。宋之韓琦,在鎭時,論靑苗之害,言不見施則奉行其法,而不至遺害於百姓,此豈非可法耶?臣意亦然,如有所見,則當一番陳疏,不可不爲,故敢此預達。上曰,廟堂何以知外方事乎?藩臣爭之,可也,而近來則專以務勝,爲主,道臣疑廟堂,廟堂疑道臣,前後面飭非一,而此弊猶不去矣。卿則氣稟,非務勝之人,故予不面戒,而如有所懷,則陳疏,可也。予豈爲非乎?明翼曰,誠信之道不行,故紀綱由是而不立矣。聖敎以爲,知臣氣稟,臣自幼時,未嘗有大動聲色,與人相爭之事,而亦不無主於中者矣,特以性稟巽懦之故,事事而每負於人矣。上曰,近來務勝,爲藩臣之痼疾,今則雖無事,而後日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別諭亦近文具,而播種之時,雖已過,農功懶惰之流,各別申飭,可也。舊監司申昉,以折半留庫,爲難,其時李廷濟則不許,而廟堂,末梢以三分之一,許給矣,折半留庫,非爲他也,平時則爲農糧賑資,而脫有不幸則爲軍糧,豈不重大,而近來守令,盡犯國法,卿今爲監司,不爲此請,亦未可知也。明翼曰,向時晝講,臣以特進官,入侍,右議政陳達以爲,他處則不可許,而京畿不可不許,臣退而以爲,當此荐饑之餘,自朝家知而不知,可也。折半留庫,何等重事,而豈可不守舊典乎?政院諸臣,皆以爲然矣。上曰,守令考績,在於別諭,而考績之法,誠難矣,廉問未必眞的,以貪爲廉,以廉爲貪,不難矣。往者有道臣褒啓,而繡衣,以不治爲啓者,豈不異哉?公字若存於心,則斯不難矣,畿邑則幅員不至廣大,盡心爲之,可也。明翼曰,務公祛私,人孰無此心,而聞見每患不眞,廉察之時,多用僧居士之流,而亦難必其眞的矣。向者金海府使李馨遠,御史李宗白則褒啓,而兵使則以軍器不修,置之下考,每多如此之事矣,公之一字,臣旣親承下敎,當各別留意,而亦不可無嚴明之道矣。遂受賜物而退,諸臣相繼退出。 ==5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午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李裕身、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聖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呈告飭礪之時,宜自喉院,再度加由,受由亦足,元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眞淳啓曰,左承旨洪尙賓,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罪囚多滯,委屬可慮,而判義禁尹淳,以本職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右議政金興慶,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晝講同爲入侍。 ○假注書崔龍賢在外,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南鶴宗,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曕出使,代以韓翼謩爲事變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堂后假官之數遞,曾有申飭,而若有新榜,則雖不拘此,近者則不過爲復爲之間,數易爲事,極爲寒心,各別申飭,實注書之呈辭差假,亦甚頻數,此則政院之曲循者,其宜自勉。 ○以平安兵使殺掠罪人金永昌捉得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今觀狀啓,捉得永昌,極爲多幸,卽爲分付監營,趁卽上送,朝家之令宜信,其首捕人,詳問本道,依定式施賞,助捕人,亦爲分等施賞事,分付備局。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等,旣已押來,嚴囚於刑曹,而所着衣服,擧皆弊盡。且當炎節,依甲申年例,單衣袴各一件,令戶曹卽爲造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胎峯,初無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峯,裳石擧皆動退,而二立折爲兩段,表石有大段欲折之橫紋七處。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峯表石,字畫缺落,罅隙處又至五處,而亦大段,裳石擧皆退隙,其中二立,又爲缺傷等處,分付本道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悶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悶急則事勢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事,頃因傳敎,分付三道矣。卽見慶尙監司金始炯,全羅監司趙顯命,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昆陽兩胎峯表石豎立,則姑觀年事登場,擧行爲請,而全州胎峯表石、裳石有頉外,又有川防之役,大興胎峯表石、裳石,竝待秋改鋪改立之意,狀聞矣。三處胎峯,表石及裳石修改之役,不可不趁今秋擧行,依前例令該監,擇日修改,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趁期下去,與本道監司,會同改排,而容入石物,令本道預爲浮取事,分付三道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二日,幼學朴光宇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啓目,全興副守埝,坡平副正彬,繕工奉事南圖逸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彬、南圖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埝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權{{!|𢢜|⿰忄業}}傳旨,趁未書入,書入于門鑰幾下之時,事之稽忽,莫此爲甚,當該注書,爲先從重推考。 ○又傳于宋秀衡曰,承傳色內官金德謙,當爲莫重備忘,聽瑩誤傳,極爲非矣,推考。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危苦之疾,有難轉動,迫隘之情,無處因極,替奴呈籲,萬不獲,而終被喉司之沮格,又承聖敎之嚴責。臣於病伏垂死中,一倍悚惕,亟欲輸身司敗,仰俟斧鉞之誅,而奄奄危喘,末由自力,只有席藁旅次,恭俟威罰而已。不意大臣,以臣病狀,陳達於筵中,而聖敎靳許,至有特推催促之命,臣誠惶隕怵迫,莫省攸處。昨纔擔舁病軀,僅僅來伏京邸,而所苦泄病,轉成休息痢,度數無算,眞元大陷,胸腹痞脹,飮啖全廢,委頓叫苦,㱡㱡欲絶,咫尺天門,無路入謝,逋慢之罪,益無所逃矣。仍念臣之自阻明時,病蟄窮鄕者,寧有他哉?秪以年衰病痼,不堪服勤之致,而間嘗有收錄之命,輒因事而順解,竊想聖明,亦必俯諒臣實病,任臣隨便調息,臣之至今得保殘喘,實荷天地生成之德,床簀呻吟之餘,無非攢手感祝之日也。今此藩宣之任,決非如臣老病者之所可冒當,而一疏再疏,尙靳聖兪,此殆臣死期將迫,卒未蒙慈覆之仁耶?耆耄之年,旣非驅馳原隰之時,癃痼之疾,斷無酬應事務之勢,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以日者大臣筵奏觀之,人亦知其必不堪也。臣之罹此奇疾,今已十有五稔矣。曾於待罪箕營及湖藩時,俱以是病,果辭得遞,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伏惟聖明,亦或俯燭之矣。昔疾尙猶未瘳,頹齡又復漸邁,縱使臣,迫於嚴命,强爲趨承,終必如前控籲,得遞而後已,適足以貽一道迎送之弊,顧何有補於國事耶?況其受誣於嶺儒,尤是難冒之一大關捩,夫以一營裨之見忤,尙有武弼不道之變,彼嶺人之有積怒於臣者,不知有幾武弼,則來頭變怪,將不知至於何境,此又臣之所大懼,而終不敢爲冒赴之計者也。且臣於聖上,欲一見之敎,尤不勝惶隕感激之至,臣逖違楓陛,倏已八載,區區犬馬之忱,豈無一覲耿光之願,而目今賤疾如此,無計趨造,瞻望宸極,只增隕結。伏乞聖慈,諒臣疾病之非由假飾,察臣情勢之終難勉赴,亟命鐫遞臣職,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使藩職毋曠,危喘少延,公私不勝幸甚。 ○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疏,傳于李眞淳曰,雖上來陳疏,事體道理,有不然者,原疏還給,今日內催促,使之肅謝。 ○金聖應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今日內催促肅謝事,命下矣。卽爲催促則不但有實病,以情勢難安,待命於金吾門外云,而特敎之下,無出肅,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 ○傳于宋秀衡曰,嶺藩之屢遞未赴,傷事體甚大,而監司權{{!|𢢜|⿰忄業}},自前有除輒不就,旣涉過矣,而正卿嶺伯,亦近左遷,分義道理,決不若是,而來在近畿,又事撕捱,旣入城中,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況以武弼事引嫌,亦極非矣。其在振紀綱嚴藩任之道,不可任其胥命,拿處。 ○宋秀衡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之情勢難强,臣不暇論,而聞其有實病入城之後,十分沈劇,實無轉動之勢云,重臣之年滿七十,又有此危苦之病,而今忽降拿處之命,此豈非有歉於待重臣之禮,體下之道乎?此非臣阿好之言,其在喉院出納之職,不得不如是矣。若於處分之下,臣無一言則將焉用承宣哉?上曰,權{{!|𢢜|⿰忄業}}予欲一見之矣,往者下敎後,不但以實病爲言。且以情勢言之非矣。近來國綱解弛,國綱解弛,則豈能爲國乎?處分之下,一番徼還,猶之可也,屢次陳達,誠爲未安,推考。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伏聞今日筵中,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臣竊以爲過也。夫{{!|𢢜|⿰忄業}},衰疾已痼,不堪劇務之狀,臣旣略陳於日前筵白之時。又且詳暴於其前後辭疏,則伏想日月之明,庶可以俯悉,而今乃不少恕察,遽下嚴命,臣恐大聖人處分,終不免爲失中之歸也。噫,朝家之待臣僚,自有等威,二品以上之官,雖屢犯違逋,不爲拿勘者,蓋所以存事體也。今{{!|𢢜|⿰忄業}},職雖藩任,秩是重臣,則乃以不卽膺命之罪,置諸縲絏之中,其在聖上使臣以禮之道,果何如也?玆敢略貢愚忱,冀寢成命,伏願聖明,少加察納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權{{!|𢢜|⿰忄業}}之有除輒辭,虧分義壞事體多矣,而藩臣體貌,比他自別,特敎飭礪之下,無意應命,此慢君命也。今者處分,豈不顧禮使之道哉?況以未就京職,有此處分,誠非過中,此重君命也,存紀綱也。纔以權以鎭不卽上來事,備局請拿草記,以謂得體,共是正卿,等是有疾,而不奉朝令,不奉君命,亦甚無異,而於不獲已處,則伸紀綱於關朝體者,則其假借紀綱,將此凌弛國法,無日可伸,雖若此,如是箚請,無乃過乎?處分,寢拿處之命,重推飭礪,使卽肅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在積逋,恩深屢赦,囹圄纔出,庚牌復辱,惶隕悶蹙,實不知置身之所。噫,春間筵奏疏陳,在微臣動成羞恥,出處去就,悉皆妨礙,而至於今日,則新播臺章,別生題目,愧赧極矣,疲惱甚矣。臣雖無狀,粗知廉義,經幄之地,有死而已。決不敢更進一步,非徒臣自畫如此。一時公議,無不謂然。今若迫於嚴命,冒沒復出,則是喪其所守,失所以事殿下者,臣豈忍爲此哉?至於日昨金尙重之疏,則侵詆譏笑,無非搢紳難洗之羞,而臣之此職,係是其疏後初除,世豈有彈墨未乾,晏然行公之人哉?由前則有終身自廢之義,由後則有目前必遞之端,而只恨微誠未格,天聽愈邈,前後下敎,一向處之以無故之人,此臣之所以沈歎鬱抑者也。且臣得伏聞日昨,筵中同僚,以臣之撕捱,引爲不安之端,有所陳達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臣竊不勝訝惑之至,當初僚疏之發,臣之徑出,不過略示踧踖媿恧之意而已。同僚若黽勉復出,則臣亦無不可出之義,故果以相議應命之意,有所往復,向使同僚卽出,則臣之同出,固已久矣。其後臣自以他事,兩遭譏評,情地危蹙,自畫已審,而今同僚,猶以故意相期,若是敦率,實是意慮之外,使臣無他端,而猶守前嫌,輒復撕捱,則同僚之爲此言,猶或可也,今則不然,臣之所遭,自是別件事理,則於同僚少不干涉,而猶且云云,將不得粗伸廉隅,此雖出於勉出臣身之意,然僚席相悉之義,恐不如是也。噫,臣之一身去就,譬如江湖之一鳧雁,同不足有無於朝廷,而同僚乃復牽連爲說,使不能自安於去就之際,狼狽迫隘,其亦極矣。臣顧安得無一言,重自陷於無義違命之罪哉?且臣所患吐血之證,一朔沈綿,形骸枯羸,喘息促急,寢食全廢,危乖疊生,而近又猝得泄痢,度數無算,元氣暴虛,寒痰上升,一日之間,屢次昏窒,雜試湯藥,少無其效,床席危喘,纍然爲朝夕待死之身。雖無向前情勢,卽今病狀,萬無束帶趨朝之路,玆於嚴召之下,擔輿詣闕,輒此哀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自畫之有素,悶臣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南泰良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右議政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順義君烜,武臣商興君朴道常入侍。上讀表記前受音,自子曰仁有三,止不畏于天。金若魯讀,自是故君子服其服,止自謂便人。上讀新受音一遍訖。金若魯釋文義曰,第一章德字云者,蓋有德則有其行,故衛武公之抑抑威儀,以德爲本,宋儒眞德秀之言,亦以德爲行之本。上曰,然矣。宋寅明曰,有德則有行,宋時有陸姓人,終身跪坐,而終不免爲惡人者,以其內無德也。然則修於內而後,有其行,儒臣以德爲本者,可謂善矣。上曰,切實矣。金若魯曰,天子親耕,所以能盡其敬爲其職也。然後有上行下效之義,而亦爲事天誠敬之道也。兪最基曰,君子求福云者,人君苟能建極,則臣下觀感矣。洪範曰,錫福,蓋以人君先建極而後,能錫福下人,而亦能自求其福也。上曰,然。金若魯曰,齊之陳完,以大斗給民而以小斗收,以行私惠,此非善心,此不可謂求福也。文王則不然,能盡其己之事,此所以爲求福之不回,而亦所謂建極也。上曰,然。金若魯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乃爲此章之大旨也。朴文秀曰,所謂陳完之心,非出於善者,蓋人君,能修齊治平然後,可無私心之爲累,以得之不得爲大旨者,以爲爲民則善,爲私則不善,是公私義利之所以分也。上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爲言者,誠好矣。金興慶曰,所謂正誼明道,亦是理也。金若魯曰,明德之工,加諸聖心則,似好矣。金若魯又曰,后稷之烈云者,此諡法之始也。蓋諡法者,言其名實之相符也。此所以以稷爲言者也。宋寅明曰,后稷,非無仁聖之德,以其務農,故稱其功而謂之烈也。上曰,此行字,高乎?兪最基曰,此行字,高矣。金若魯曰,其曰烈云者,非必以務農之故而云耳。上曰,若曰非解稷字,則其曰烈云者,豈不爲異乎?金若魯曰,諡法,自周以後,其壞久矣。上曰,近來諡法,無復古制,古制則漢時,有作臣下之諡,而亦有非美諡者矣。金若魯曰,諡者,非獨爲美而作,亦有爲惡而作者也。朴文秀曰,雖其如是,而蓋有以美而爲言者,亦多矣。上曰,諡法,近漸益壞,無復古法矣。金若魯曰,臣曾過果川,見有以煬字爲諡,古則亦有惡諡矣。兪最基曰,後世諡法,非文忠則皆以爲不可爲,此諡法之所以漸壞也。上曰,文忠二字,果不離於諡法矣。有以繆字爲諡,此乃漢時臣下之諡也。古則不如今矣。兪最基曰,此後則諡法從實之意,出擧條,申飭,可矣。金若魯曰,不必出擧條矣。上曰,如欲申飭,莫如玉堂知而爲之,出擧條,亦涉文具矣。兪最基曰,玉堂有《諡法通編》,可取而考見也。上曰,國家亦用此乎?且誰所撰也?金若魯曰,國家,亦豈可不用此,而所撰之人,乃李選也。上曰,假注書出去,取來,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玉堂吏,取冊以進。右議政金興慶所啓,今見關西伯朴師洙狀啓,則金永昌旣已就捕矣。永昌,以細洞殺掠時首犯,已入於咨文中,而當此使行迫近之日,久未捕得,方以爲憫矣。今乃斯得,誠爲萬幸,再昨關西伯報狀,先到備局,故使監司嚴問,取服後上送之意,題送矣。俄者備忘特下,以直爲上送爲敎,而自監營先爲取服然後,拿致京獄,似爲得宜矣。上曰,上送京獄一處同査,似爲便好矣。興慶曰,不爲究問,直爲上京之後,若廣引江邊之人,則事多難處,不如付諸關西,鉤覈取服後,拿致京獄,諸議以爲然矣。特進官朴文秀曰,今若拿致京獄,與世丁等一處面質,則似爲便好,而若或廣引江界等地人,則亦難一竝拿致,自監營先査歸一後,拿致京獄,似好矣。上曰,然則自監營先問取服後,詳細狀聞上送,可也。朴文秀曰,旣得永昌,國法能行,捉得誠爲大幸矣。宋寅明曰,旣捉永昌則震賊,亦有可得之望矣。上曰,是則僥倖之言矣。金興慶曰,今治罪人,或曰,具格式捧招爲當,或曰,發問不服則以前辭爲斷,因爲結案爲宜,臣以爲威劫取結案,未知何如也。宋寅明曰,具格式嚴問,無妨矣。朴文秀曰,若初自監營捧招,則好矣,旣已捉致變辭,而抑取結案,何可爲此也?設或苟冀無事,豈可以千乘之國而爲此擧乎?上曰,必欲强爲結案,以爲不可也。今使三分中,其死者至於二,其餘不服,使其不死者,强爲結案,使無罪之人,混入其中,此豈王者之道乎?諸臣之意,謂彼無可惜,故其言如此,然殺不辜而得天下,王者不爲,今欲使國無事,且要免彼辱而爲此,非王者之道也。朴文秀曰,使罪人,入死地過三夏,雖鐵,亦難堪,其皆死,必矣。上曰,是亦可慮矣。刑曹三堂上,竝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使行拜表日字,待罪人究覈後改擇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秋曹推覈時,左右捕將眼同究問事,榻前下敎。修撰申致謹,副修撰南泰良,竝牌招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推覈時,勿拘拘忌,連爲開坐事,榻前下敎。前金海府使韓珩,營門決杖後仍任事,榻前下敎。平安道已署經守令,催促下送,未署經守令,亦爲催促署經後發送事,榻前下敎。朴文秀所啓,當初煮鹽貿穀之事,臣旣主管矣。煮鹽之數,擧槪言之,當爲萬石,而一石之價,少不下錢二兩矣。聞卽今麥事大登,或云一兩錢,當貿牟三十斗,或云二十斗,此姑未能的知,而以臆度論之,則一兩貿牟一石,似易矣。若然則貿牟二萬石,而待七月晦間,觀年事之如何?果豐登則分給民間,及其還捧時,牟一石代,除耗捧租一石爲定式,則牟出米,多於租,民必樂受而食,作租二萬石,似不難矣。當初宋寅明,主管賑廳時,所在米數,不過四萬餘石,盡用於設賑時,其後鳩聚穀物之數,當爲五萬餘石,至於錢文,數至十一萬兩,今秋若豐熟則十一萬兩,似可辦三萬餘石穀,合而言之,當爲八萬餘石,此足可備凶,此後又善爲料理,則賑廳之穀,似不少矣。今此煮鹽,專出於備凶之意,若混錄於賑廳,而或有那移之事,則實非艱辛聚穀之本意,臣意則待作租二萬石後,一萬石則分半劃給湖西、湖南,以補還上不足者,一萬石則作米運置安興鎭,作軍餉,勿令遷動,若有値凶用穀之時,則以此米用之,誠合事宜,臣於兩年凶荒,目見得穀之甚難,故如是仰達,卽今鹽役幾了,貿牟方急,臣與一堂上,方議貿牟之道,而臣非久當出疆,此鹽事主管,何以爲之乎?右議政金興慶曰,戶判當初與靈城同議鹽事,知其始末。且見今例兼本廳堂上,靈城出疆後,使戶判主管,好矣。知事宋寅明曰,兵判旣是本廳主管堂上,當使堂上仍察,何可別定句管耶?臣則決不敢承命矣。上曰,戶判則以度支句管,兵判則以本廳句管,何讓之有?靈城所達中,作安興軍餉云。(安興軍餉云))安興,卽湖西,卿旣管湖西,緊關于戶判,卿宜專管,俾有實效。宋寅明所啓,貢物價,分數災減,本涉苟簡,而賑民之時,欲其取剩補賑,猶不爲無名。且其進排貢物,皆以錢貿,而災年米貴,一石之價,殆過常年數石之價,雖減給貢米,在渠無冤,而卽今則朝家無賑民之事,麥事稍豐,米價至歇,一向分減,誠爲無名,一番下詢諸臣後,復舊,似好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備局之坐,貢人輩,連次齊訴,請以解分爲言,未知減分,始於何時,而解分之期,必待秋爲之乎?朴文秀曰,貢物災減,雖因凶荒而爲此,苟艱則甚矣。非設賑之年則卽復,斷不可已也。蓋貢米,凶年則一石價,幾至七八兩,豐年則三四兩,凶年災減,貢人猶可支,常年不復,則貢人何以支乎?聞卽今貢米,一石價,不過三兩零云,不可等待來秋,卽今解分,恐合至當矣。寅明曰,惠廳主管堂上,適不入侍,待後日入待,下詢而處之,何如?文秀曰,災減復舊事,諸臣旣有仰達,臣亦方待罪惠廳堂上之任,旣有所見,故如是敢達,而首堂適未入侍,不可不更與講確而稟定矣。上曰,分數災減,元來名不正,而又若國民爭利,予意則本不若物種裁減,故頃年則減物種,而昨年則減種無期,分減有限,貢人反爲願此云,故許之矣。今則旣無賑事,其無名矣。且都民生業,專在于此,大臣重臣所達,是矣。更何遲待,自來朔依前復舊,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金海府使韓珩,以軍餉居末,有拿問之命,金海,乃是兼營將,兼營將則例當交代後拿來矣。金海,以尤甚設賑之邑,不但遞易之有弊。且方以煮鹽事,委之韓珩,頗有其效。今不當付之生手,軍餉居末,視還上居末,雖爲較重,不可無一時變通之道,韓珩依還上居末例,自監營決杖,姑爲仍任,使之主管鹽事,何如?特進官朴文秀曰,韓珩旣有治績,且當賑政,至於煮鹽一事,專委此人,方在垂成之際,拿問而若代以生手,則事或有狼狽之慮,軍餉事體旣重,今若以不拿,慮有後弊而持難,則亦有不然者,朝家以煮鹽爲重,而勿拿決杖,則後欲有援例者,決不敢爲矣。決杖仍任,以完鹽事,似得當矣。知事宋寅明曰,曾前雲峯縣監尹就履,亦以軍餉居末,有決杖仍任之事,依此爲之,似好矣。上曰,旣有前例,大臣、宰臣之陳達如此,煮鹽不可付生手,自監營決杖,仍任,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全羅監司趙顯命,以本道煮鹽,今姑停止事,有所狀請,而頃日筵中,有靈城君朴文秀入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上曰,靈城之意,如何?特進官朴文秀曰,當初嶺南煮鹽時,湖伯慮其難成,及其煮出後,覺其有利,昨年煮鹽之議,湖伯亦與聞,及按道也,如是持難,未知湖南煮鹽便否,與嶺南如何?臣旣不得目見,何以遙度便否乎?今則無論便與否,節已晩,且當極農,決不可爲矣。上曰,頃日欲問於靈城而處之矣。蓋湖南道臣,則於此等事齟齬,故不欲煮取,若當初不爲則已,當爲則速爲,道臣之情停非矣。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而煮鹽之役,則更待前頭廟堂指揮而爲之事,分付,可也。知事宋寅明所啓,本曹有紬與紓,而內入之物,每於廛人,重價貿得,進排衣襨所用,固不得不如此,而至於賞格等進排,則以曹中所在進排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道內守令催促下送事,爲請矣。未署經守令,令政院催促署經後發送,其餘守令則竝令該曹催促下送,而龍川府使柳徵龜,以錦城營將,方在任所,未出代之前,勢難赴任,分付兵曹,錦城營將之代,斯速差出,以爲趁卽交龜後赴任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依爲之。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入侍,參議柳儼追爲入侍。上曰,犯越人事,諸議以爲,何如?尹陽來曰,當初則不慮其如此,今則皆爲發明,以其前已承服者言之,則皆以爲不勝杖誣服矣。上曰,其人皆獰悍乎?尹陽來曰,其人皆胡狀矣。上曰,彼漢問時,各爲問之乎?尹陽來曰,各坐而各問之矣。使行今已迫頭,議論歸一後,可以爲之,故議備局之意,所以上達也。李瑜曰,彼漢輩,雖問而變辭,將何以爲之?朴文秀曰,彼漢輩之變辭必矣。上曰,然矣。其變辭應當矣。上曰,參議之見,何如?柳儼曰,別無可達,而厥漢輩上京後,變辭不亦宜乎?外議以爲初無可問,以渠初服之辭,及其日字,受結案爲可云矣。金興慶曰,此事已爲陳達矣,推覈時,捕將眼同以問,爲當矣。李瑜曰,此罪人,難捉而能捉得,幸矣,豈無善爲處置之道乎?上曰,使刑曹堂上入侍者,意有所在也。彼罪人,以國法言之,若當初直爲梟示,則可矣。旣爲更問則雖使使行差遲,此事必爲處置而後,可以爲之矣。彼漢輩,旣爲彼,我國所覺則豈有可生之理乎?渠旣已在極律,宜以好言問之,不然則施威問之,又於問目外,開諭,可矣。一體准次則徑斃可慮,此則不可爲也。柳儼曰,周紐則不可爲,擺脫常規而不爲准次,以五六杖爲數,亦可矣。上曰,雖三四杖還下,更問亦可也。俄者下敎之意如此,而周紐施威則不可無,便宜爲之,可也。李瑜曰,出入弛張,臣當知而爲之矣。上曰,渠何大罪,晝則脫枷,又爲疎通,夜則囚之其中,幾死不能逃者,皆以可生之道,便宜爲之。李瑜曰,罪人實多徑斃之慮,亦不無病染之患,一間而土穴,使之處其中,豈有可生之道乎?朴文秀曰,罪人所處,全以新泥塗之,此後多有可死之慮矣。上曰,如是則乃土窟也,徑斃可慮。尹陽來曰,晝則脫枷,可矣。上曰,秋曹之事,捕廳眼同爲之,而罪人亦爲巡更乎?李瑜曰,衛將所軍士爲之。上曰,此虛疎矣。宋寅明曰,晝則罪人無可失之慮矣。上曰,人心不可知,南極其何以逃走乎?捕廳軍士,番休眼同守之,當其夜者,各別申飭,失之則使當其罪,可也。李瑜曰,臣當從便善爲之,刑曹三堂上,先爲退出。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臣有區區所懷,而深切愍惻者敢達。李頤命妻,在扶餘地,無所依托,只有其獨孫鳳祥,而方在全羅道配所,相去絶遠,末由相見,老病之中,日夜號泣,惟望一見而死云。情理甚可矜惻,今若移配相近處,使其祖孫相見,則似不害於王者之仁政矣。哀此婦人,實是無告窮民,發政施仁,當先於如此者矣。其可矜情理,靈城君朴文秀,亦知之矣。朴文秀曰,臣與其家爲至親,故大臣,謂臣知其情理矣。臣旣爲其至親則宜不敢言,而其情理之矜惻,素嘗知之,故敢此仰達。鳳祥之弟,有一盲人而身死,只有鳳祥,而今方遠配,其祖母孑孑無依,晝夜流淚,兩目幾盲,唯願一見鳳祥云,孝理之下,宜令相聚爲生,而臣則至親,故惶恐不敢達矣。上曰,鳳祥今在何處耶?文秀曰,在羅州矣。若稍移相近地,則其祖母,欲往見之云矣。上曰,其祖母年多乎?興慶曰,年至八十,而未滿一二歲云矣。文秀曰,年將八十,命道奇窮,悲疚成疾,貼席度日,一縷不絶云矣。上曰,王者道理,惟當矜高年,予豈持難,而心亦有所思者。予之前後所以處鳳祥者,判若二人之事,當初之除齋郞,其後之以亡命治之者,大抵因世道之不得不然而然矣。若以公心觀之,不必有扶抑於其中,亡命之罪則固有之,而等是竄配,其情理則極爲矜惻,令該府移配相近之地,可也。金若魯曰,閔亨洙情理誠爲可矜,府夫人遠離之情,豈可不悶然乎?上曰,此則非所可達矣,上年李眞淳,以放釋事爲言,李匡德,又上疏請釋之,予心甚美之,其志公平故美之,今此所達則有不然矣。吾知府夫人情勢之可矜,豈不如儒臣乎?金興慶曰,小臣,因儒臣所達,敢此有陳,非特府夫人。鎭遠,豈不亦可矜乎?上曰,閔奉朝賀,頃者所達,以一子侍丁爲言,其言慼慼,仁顯王后,予雖未得奉見,追慕之心,予之道理當然,而今者卿等之請則非矣。雖有憎亨洙言之,予亦不從,大臣、儒臣所達,以放釋爲遲遲,故反爲遲遲之事,若置而不言,則予豈無處分之事乎?金若魯曰,小臣,聞大臣情理之言,而仍有所達矣。宋寅明曰,人君用法,當如風雨霜露之不可測度可也。上曰,風雨霜露之言,皆虛言矣。古語曰,屛諸四夷,聖人本自辭不迫切,而亦有此言,以近來言之,無此事矣。兪最基曰,三司之臣,豈敢以情理爲言?以府夫人故有所達矣。向者朴乃貞科擧,聖上問之者,特以仁顯王后之故也。聖上今豈無憫憐之心乎?上曰,北道移配,豈可以又爲乎?鳳祥事,不可復用也。朴文秀曰,小臣有所陳,臣旣以必往之意,定于榻前,則臣雖無狀,豈有周旋于大臣之事乎?且徐命均,殿下任使之久矣,豈不知其人?臣雖周旋,大臣亦豈可爲也?儒臣之言,臣實慨然矣。金興慶曰,此則情志不相通之故也。金若魯曰,此言,臣豈但聞之,外議皆以爲然矣。朴文秀曰,外議皆然者,尤所未聞,今日大臣及諸臣皆在,誰聞外議皆然之說乎?若魯曰,徐命均,亦臣之四寸妹夫,臣若不有所聞,則豈敢以此爲言乎?宋秀衡曰,朴文秀、金若魯,皆推考,何如?上曰,此是靈城病痛,皆推考,自此不爲撕捱,可也。兪最基曰,晝講,當間日爲之乎?近來日氣漸熱,故敢達。上曰,此後當觀勢爲之。上曰,近來筵席不嚴,故有申飭之事,今靈城,乃其病痛也。金興慶曰,此事,乃朴文秀與金若魯,皆出外陳疏之事,榻前爭詰,何敢若是?極爲寒心。宋秀衡曰,經筵事體至重,而今乃若是,極爲非矣。上曰,從重推考。上曰,嶺伯柳復明,親政爲之乎?李德重曰,親政爲之。上曰,嶺伯柳復明前,誰爲監司乎?假注書出門外,問之,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吏曹吏,乃鄭羽良也。以此仰達,大臣以下,皆退出矣。上曰,承旨史官,更爲入侍。上曰,承旨書權{{!|𢢜|⿰忄業}}拿處傳旨,可也。宋秀衡書傳旨,又傳于宋秀衡曰,其所陳達,事體未安,有若爭辯,虧損綱紀,其在飭礪,不可只推,靈城君朴文秀,校理金若魯,竝罷職。諸臣以次退出。 ==5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月犯本星。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春躋,方帶漢城府右尹矣,判尹趙尙絅晝講入侍,左尹趙正萬式暇,今日本府,無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多官皆在外,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聞持平李裕身,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旣違牌,今又呈辭,不爲行公,罪囚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莫重史局,兼春秋入直,已至多日,待敎鄭履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犯越殺掠罪人金世貞等,與左右捕將眼同開坐究問事,命下矣。臣陽來,與參判臣李瑜,參議臣柳儼,左邊捕盜大將臣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臣申光夏,自昨日申後,同爲開坐,諸罪人連爲究覈,或平問,或施威,或周牢,或施杖一二度,次第取招,竝皆承款,而別加盤詰之際,自致遷就,文書浩穰,亦不能急速修正,卽今未及推覈者,尙有八九名,旣不得趁卽入啓,勢將待諸囚畢供後,文案正書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近來擧條中,諸臣所達,頗異所奏,此不爲簡問之故,今者擧條中,貢物復舊事,煮鹽貿穀事,諸臣所達於貢物事,下敎前後所達,强合以謄,此則本不關緊,置之而只下敎者,依書下書入,煮鹽貿穀事,大違宰臣所達,牽掣下敎,更問宰臣書入下敎,亦依此書下,更爲書入,而當該注書,纔飭礪之下,若是疎忽,不可每每推考而止,拿處。 ○又傳于宋秀衡曰,靈城處簡問事,追後書入下敎事,明朝卽爲書入,注書擧條書入後,拿處傳旨捧入。 ○又傳于宋秀衡曰,賓廳次對,近多未行,再明常參相値,明日來待事,分付,帶秋曹捕將者,兼有下問之事,同爲來待事,分付。 ○持平李裕身疏批答曰,省疏具悉。爲父訟冤,人子常情,旣已洞察,處分旣定,何必煩籲,侵爾者德載,何可以疑,移乙張皇,若此不已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裕身疏曰,伏以臣,前冬瀝血之章,獲蒙覆盆之照,至以省爾鳴冤,業已處分爲敎,繼下備忘,辭旨嚴切。有曰,爲父訟冤,言豈能擇,是曲諒臣情之崩迫者也。有曰,不顧知奬,虐民歉歲,是嚴勘贓吏之罪案者也。有曰,受人草啓,揚揚入臺,是深惡悖臺之謬習者也。臣於此,有以見我聖上,大明畢照,乾斷赫然,奸情慝態,莫敢逃逭,而臣之父子性命,從此而超坑坎之危而返衽席之安,臣嘗捧持德音,歸對老父,聚首莊誦,攢手抃祝,感恩之涕,一語數行。庶幾未死之前,免作不忠之臣,依止田野,苟全視息,以答終始生成之澤者,卽臣日夜蘄望,而昨冬鄭益河之再供,前春李德載之辭疏,相繼迭出,造語尤憯,謾讕百端,構煽旁午,有非爲人臣爲人子之所可忍聞。噫,雨止而蚊雷尙殷,日出而魈吟猶啾。雖以天地之大,終不能絶物,則殿下亦無如此輩何矣。然在臣驚痛憤迫之心,夫豈容忍於晷刻,而前銜再籲,猥越是懼,書成復毁,至于再三,飮氣呑聲,式至今日。迺者千萬意外,忽伏承柏府新命,起自枳廢,復畀耳目。臣聞命以來,精魂惝怳,實未知滓穢賤蹤,何所受知於上,而壅培之,抆拂之,終不忍棄捐之意,若是其勤摯也。臣本植根至孤,輪翮無助,偶然一第,節次濫竽,回翔臺端,已有年所,而智昧涉世,言不徇俗,獲戾已多,迷不知止,畢竟僇辱,無復人理,父子性命,出入凶喙,絲痕鉅瘢,狼藉互錯,悲憤涕沱,寧欲無生,靜思厥由,都祟於臺銜二字,則仕宦一節,臣何忍轉想於飯頃夢瞥,而指天之誓,畫鐵之心,一寸耿耿,九死難化,雖郞署之職,猶不敢爲承膺之計,則臺省一步地,是豈臣投足之地哉?抑殿下,於臣情勢踪地,猶有未盡俯燭者,則臣請以德載凶悖之說,臣父子至冤之狀,涕泣而申之,惟聖明,少垂察焉。臣伏見德載之疏,其縷縷千萬言,意脈文體,與益河供辭,都出於一手懟筆,幽陰劫殺之氣,橫射盤結於字句間,世自有安道諸公之認得秦筆者,而若其以逆黨一案,臚列臣之父子,用意架鑿,遣辭凶險,比之前日疏避,尤有甚焉。嘻嘻,渠亦人子,胡寧忍此,臣之父子,與鏡賊不識面目之狀,已悉於前疏,夫旣不識其面目,其他更何足言,而必曰爲其卵育也,必曰大有訾謗也,設與凶逆,爲其近戚也,爲其切姻也,爲其故交也,握手於私室,慣面於公朝,必不人人而同黨也,人人而同情也。況如臣父子之於逆鏡,非近戚,非切姻,非故交也。都不知一毛一孔之作何樣子,今乃謂之卵育,謂之訾謗者,是可忍歟?旣曰,爲其卵育,則臣家平日情好之狀,渠必有親見者而後,宜如是矢言,而今忽曰,非渠目覩,未知孰見而孰傳之耶?藉如其言,臣果有不可勝誅之罪,何嫌於已甚而不爲索言乎?渠旣做出沒把捉之言,唯恐破綻,而如鳳鳴事則前後處分,劈中{{?|⿰月己}}理,故猝變前說,歸之於偶爾攙及之科,而忽然狂叫曰,是人也受學於鏡賊,同硏於鏡弟,必欲線索於卵育訾謗之說,臣自結髮治科工,只是家庭課習,而無一字半句之就質於當路朝士,其所謂學騈驪於鏡賊者,何如是丁寧也?藉令臣與鏡賊,素有情分,多年從學,若不涉於凶逆情節,不可勒歸其黨,臣之前疏,亦豈必以素昧爲對耶?鏡賊之弟堯鏡者,臣於未釋褐前,有稠中一面,而其人之從事鉛槧,臣未曾聞,其所謂同硏於終始者,又何其丁寧也?藉令臣與鏡弟,終始同事,至於十年二十年之久,不接逆鏡之面,不踏逆鏡之門,臣固自如也。況臣無一刻半晷之同事,其於往來出處之諱與不諱,非所可論也。噫,以臣父子之聲氣漠然,燕越其人,渠猶欲白地粧撰,一向籠罩,則如鏡賊之呼叔呼姪,相往相來,自少同硏,曁老同朝者,其何以堪之?渠欲以臣疏中入幕死交之語,勒指臣身,其同堂切族之句,又使誰當耶?其父徵夏,未嘗以大義滅親,故今欲稍避形迹於灰塵俱蕩之後,竝與其至親之號而猝然剗去,區別鏡母之所後所生,曲分支派之一轉再轉,崎嶇爲說,强自疎貳,終不言其爲五寸叔姪之親。此必由於眞有可諱者,而渠旣以五寸叔姪,而猶嫌於至親二字,則何忍以義同路人,毫毛不干者,指爲同黨,竝辱其親,必欲使臣如霜之筆鋒,反之於泉下之骨餘者,抑何快心歟?若使渠家,果知沐浴之義,則其父以年老世蔭,身居宰列,不思討復,偃臥江郊者,全不成道理,無或軍銜散職,只可以食祿於暮年,而獨不可以效命於一朝耶?抑默算平日之情好,終不忍手腕之遽斷耶?渠之兄弟,亦或有決科於甲辰之前,而但是換面於乙巳之後,故卯辰年間,以年老參下,已稱於世,而字號逆鏡,爲某氏幾兄,如常用茶飯,渠之親戚故舊之聞其言者,互相傳笑,至今齒冷,渠乃欲掩其陰附之實狀,敢以俱未釋褐,人微力弱,囫圇說去,爲其自欺自解之端,然則其父之散職,不如鳳鳴之末宦,而渠輩之勢力,不及鳳鳴之寒微而然乎?雖以渠素昧者論,渠生出本末,指爲鏡黨,亦可近理,渠何忍以其父其兄之本來面目,都不回想,罔悛梟音,反肆狗噬,言言而滅理,字字而悖倫,旣辱人之親,而又責其子之不知爲感,此等義理,何處從學,而彼乃認作天理人情之所當然,其亦不知父之一禽獸也。臣雖無似,在於禽獸,又何足怒,而切切互對,以惡言相敵哉?惟是冤憤之極,遏抑不住,話頭所指,綽有幾句,咄逼於渠家者,不識渠獨知感於臣言否乎?痛矣其人,好勇鬪狠,不顧其親,一至於此,而又恨徵夏平生,不曾以羊舌氏擇肉之敎,敎之也。渠方遑汲於傭耳賃口,代人操刀,不暇念及於悖出悖入之訓,而所謂甲辰訾謗,受學同硏之說,明有指敎,便一急書,所傳之人,所聞之處,渠又何以呑吐不發,而其所呑吐不發者,毋亦出於爲益河地乎?殿下於此,若命臣與德載,竝下王府,言根來歷,彼此情詞,箇箇盤問,則渠方規避和應之迹,必不以益河告之,若至於情窮勢迫而無所出,則雖刻木而對之,呪鬼而證之,必有指一援引者,逆黨自有天刑,誣人又有當律,一遭對質,兩正其罪,國體之所當然,殿下亦何忍一任其寬假,以長其譸張之習耶?見今水火薄射,氷炭互爭,顧其勢兩不俱生,伏願聖明,特賜嚴處焉。噫,十餘年來,以鏡黨二字,傷人陷人者,不知幾何。譬如病熱積傷者,目瞀空華,口譫物怪,源委已深,傳變薰染,至德載而幾乎發狂,其擧目而皆瞀,闖口而皆譫,卽其勢然也,而若其囊身假面,機關制使,出沒簸弄於陰陽人鬼之間者,自有其人,而德載爲其詿誤,此臣之所切痛也。至於渠所謂求邑乞駄之說,臣之前疏,已詳委折,而識者,猶以屑屑分疏,爲傷大體。今其操切,雖萬倍於前,臣當一笑而置之,西倅徵索,憲府出禁之言,此乃新題目之添湊者也。臣如有犯於此,西倅之口,臣不可防,皮、權兩漢,亦當生存,何難於一番査究,而其所齗齗太不新奇,係是臣之一身橫辱,亦不欲呶呶較挈也。噫,近來自有一種名士夫而行駔儈者,招結豪民,尊事富譯,靑銅白金,無脛於暮夜,而嗜利無恥之擧,或親犯之,或嗾成之,此臣之所嘗唾罵者,德載於此,太不照顧,反欲以虛罔之言,勒加誣訐,專事汚玷,眞所謂責人夷、惠之淸介,而不知其兩手之攫拏街肆,笑他巾裳之垢膩,而渾忘其全身之落在圊溷者也。甚矣,其人之面鐵而皮硬也。此外千百誣飾之辭,與益河供辭,多有參互對辨者,臣請逐條而洞陳之。益河,以臣未發之啓,欲歸之無實,以掩其嗾出德載之迹,而德載以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謂非其挾私以諱其和應益河之狀,而擧世之疑德載而目益河者,乃在於已遞後彈文之猝發,則臣將以一言明其然也。臺閣論人之道,或以處事失措,或以居官無狀,隨事糾劾,無所不可,當之者亦何憚於有改無勉也?藉令臣之行己持身,至麤悖至鄙陋,不過罰其身而已,古豈有辱其子,竝及其父者乎?彼德載之論臣也,初以論鳳鳴一款,驅之逆黨而噴薄說去,再以父子指目之語,以實其事而束縛脅持,一節加於一節,此其意,豈徒然哉?臣之引避處置,置落旣出渠手,則旣遞之後,固無憂於其啓之更出臣手,而但袖中之文,已爲朝紳之所傳播,如此喧藉之言,早晩須至一發,終莫如拉碎先倡之人,以示難犯之勢而後,可無後繼之慮,而威脅箝制之道,莫如施以人理難堪之危辱,故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誠不獲已,而罪狀臣身之不足,凶言至加於臣父,則渠輩之陰謀祕計,尤被人覰破處,都在此一着矣。正言宋徵啓之疏,取其親聞於臣者,引惹袖中彈文四字,略示駭憤之意,則彼益河怯於陰事之發覺,嘯起引避,不聽批之臺臣,不停走坂之步,益急移鋒之擊,冒沒陳疏,竱力築戰,其所詬辱,與臣一套,有若眞箇逆黨呼吸生變者然,如使益河,初不主張於其疏其啓,則德載浮筋之怒,擦齒之怨,從何激觸,蓬蓬勃勃,顯有生呑活剝之氣耶?渠輩,雖唾耳於密地,而跡之布於外,如獸鬪泥,聲之播於人,如雷震耳,則其所以凶言恐喝,殆有甚於崔日知之反構李傑,而兪健基之一啓,獨遜於楊御史之廷奏耳。殿下遠覽前史,近稽人情,取德載前後疏避,而反復省覽,則兩人者,暗中肆毒,倒行逆施,擧措顚倒,手脚忙亂之狀,可以想得矣。益河乃敢拈出臣首發三啓,謂臣本無論渠之心,繼又做出尹得和、李德孚云云之言,爲臣指的不得之證,其言尤極巧惡矣。臣伏見近來臺閣之上,形跡畏避,已成風習,含默苟且,專尙忌諱,臣則竊不自量,妄欲恢公,徒知當事不避,有懷盡言之義而已。初未嘗有計較輕重,分別先後之心,而李匡輔及gg反g不言臺官之啓,適先論列益河之啓,以其措語詳略之有些較量。雖未竝發,而明將發之之言,臣又對人酬酢於自臺罷歸之夕,其啓之必發,傳者可以郵置,而忽以意外事,至於引罪待勘,終致中沮,則親舊四面之責,不勝噂{{!|𠴲|⿰口沓}},或者曰,益河之贓,俗所謂鍾樓搖鈴,有耳皆聞,已成之草,何不先發,而獨論親舊中人乎?或者曰,匡輔雖有可論之事,新臺雖有不言之失,何可先益河而發之,以致風聲之宣露,自取陰中之凶誣乎?或者曰,近來臺閣,務爲對待之論,故先發匡輔,取必君父,而至於益河事則未發啓而先受其敗,何其疎率之甚也?當此睢盱之世,如彼疑嫌之說,雖未必盡諒臣之本心,而臣之當初兩啓,誠有率爾之失,則臣之前疏所謂不能傅虎於方睡之時,而鳴金耀甲,撼而覺之者,蓋亦指此也,而親舊間訟匡輔者,莫不譏臣以不審於輕重先後之別,而匡輔疏之反嘲者,亦在於此,渠何敢以君父之未悉外間物議,謂可欺謾,而引以爲臣啓無實之證耶?至於得和、德孚云者,卽臣千萬意象不到處也。臣之引避退待也,得和以永柔縣令,歷辭於臣而謂臣曰,近聞親舊間,多以君頃疏之攻斥銓地,謂君挾憾於求邑不得,君亦聞之否?臣答曰,吾未有聞,而但此不成說,吏判之許與不許,君無所傳於入臺之前,入臺之後,吏判雖欲許施,其勢末由,況所指之窠,至今不出,則此何求之,彼何許之,又何憾之可言也?其言似出於中間捏造矣。得和曰,吾亦送君書於吏判,而其後不與君相對,許不許間,元無彼此酬酢,親知傳說,極可怪訝,而吾則詳知此事,故爲君分曉於儕友中矣。臣答曰,如此怪駭之說,亦何分疏之爲哉?云云而罷矣。臣雖未知得和此言,亦出於熱腸冷面,而臣之當初送書,旣出於爲親求邑,則惟恐得和之諱其書爾,何怒於不諱,而況其與得和酬酢如此,問於得和可知矣。宋徵啓疏出後,臣適逢徵啓問曰,君疏下段浮浪之說,何指也?徵啓曰,聞外議則或以爲君未徹之彈文,欲竝論李德孚,而德載挾私先發,吾旣親聽君言,知其不然,故以德載怯於浮浪流傳之言,及之臣曰,彼德孚之治績能否,吾未有聞,初非萌於心而發於口者,誰人致疑於此耶?徵啓曰,德載駁君之後,其挾私先發之言,大播一時,間有不知君袖中只一益河,而或以臆逆致疑於德孚者,故吾疏跋語,欲使世人,知其非德孚云云。臣笑曰,浮言類多如此,而但無論德孚、益河,彼德載,難免挾私之謗矣。今益河,湊合風傳,拖擬德孚,已極巧詐,而得和指目之說,太甚虛謊,渠所謂風馬牛不相及之益河,何以知臣意慮不到之兩人事,而獨不聞臣素傳說萬口喧誦之自己事耶?趙漢緯之疏救宋徵啓,豈不知事關益河,而特不欲干涉本事而已,則以漢緯不聞不知之一轉語,爲渠不聞不知之證,以徵啓浮浪流傳之一句語,爲臣啓無實之證,拖指多人,抉摘文字,欲以廣樹臣仇敵,疑亂臣本事,惟熒惑天聽之是謀。若如渠言不聞不知浮浪流傳等說,在渠誠爲多幸,渠何以怒詈漢緯於初供,德載何以僇辱徵啓於前疏耶?其分疏德載處,尤可捧腹,彼德載之拙於文筆,出身之初,自有一世定論,雖其平日所阿好者,未嘗稱許,故益河,亦不敢曰能文之士,而特擧其家世文翰而稱之,昔陶靖節,有不好紙筆之子,韓文公,有不識金根之兒,則德載雖生於匠石之園,自來椎魯之質,何能漸化於見聞之多方也?且堂后記注之任,卽新進初仕也,無論文翰工拙,疾病有無,皆欲一次簪筆,獲近耿光,則彼德載之以疾爲辭者,抑獨何心?臣聞德載平居,能走馬善放炮,手足便利,爲世指目,有臂病者,決不當如是。臣恐益河所以回護德載者,適足以彰德載無文無筆之狀矣。是故,德載發啓之後,啓草代寫之說,卽已傳播,而探其來歷,則蓋出自政院,轉傳於朝紳間者也。傳者之許多說話,不須追提,而雖以重臣疏見之,其曰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而人多喧傳,吾亦聞之云云。卽又抵書於臣曰,承宣出傳一款,雖或誤傳,旣以吾亦聞之爲對,盛疏所云,亦不爽實,盛疏卽指臣疏,而其後對臣而言曰,承宣雖不直傳,我果有先問之言,吾疏中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人多喧傳,吾亦得聞云者,可明其云云之說,本不孟浪,君之取證,不爲無據而已。其間多少辭說,何必煩挐於章牘也?言根苗脈之明有出處,據此可知,及見承宣緘答,則有曰德載,當職之近戚也。嘗知臂病,艱於書字,見其草,率口而言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云,卽此數句,又有片言之可折者。旣曰臂病艱書云,則此與益河供辭所謂德載之有臂病者,雖欲照應,而無論病與不病,其艱書之狀,可知矣。旣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則其日啓草之非本色拙筆,而出於能書之手可知矣。旣曰,率口而言,則其大加驚駭於代寫之跡,而矢口吐出於不知不覺之中,又可知矣。一篇中精神血脈,專在率口而言能如是乎八字,而能如是乎之乎字,又爲一篇中字眼,故德載之疏,乃截去乎字,只以能如是三字,反復註解,變亂主意,歸之於率口稱贊之辭,德載之看得文字,眞所謂閃奸打訛者矣。蓋乎字,雖語助,而與也字矣字耳字,下用各異,文理脈絡,自有指歸,至於率口而言云者,凡事之出於思慮所不及,而知其爲十分怪駭,未暇搏量衝口吃驚之謂也。如使承宣,眞欲贊美於德載之猝然能書,則擊節而言可也,拊掌而言可也,嘖舌而言可也,何必曰,率口而言也?惟彼承宣,六十年讀書之人,一言一字,夫豈泛然下落,而稍存公正之心者,看過一遍,莫不知其曲直所在。殿下繼下可問德載之敎,渠又敢憫聖明之洞察,懼情跡之敗露,必欲捺生做熟,指黑爲白,巧譬曲解,攬作自據,旁覓承宣宛轉之私札,瞀亂朝家明白之公證者,其誰欺乎?夫臺筆眞僞,是豈嘲戲之談,緘答事體,又非依違之地,承宣豈不知此?而前有近戚之情誼,後有書辭之嚇喝,則答札之設爲幾句好話,政與益河所證之重臣書中急於縛得云者,一般慰藉周旋人情處耳。此等冗辭,何所輕重於本事之是非,而渠之多少自明之說,一味窘澁,只要撑拄,啓草憑準之說,尤極可笑,在家之草,旣非印跡封標之文書,則安知無中間變幻之端,而取信於經年之後哉?若使承宣,非渠近戚,其緘辭所證,必不如是約略,到處乞憐之說,眞所謂賊反荷杖,今乃以從學婦翁,不事擧業等語,厭然有不屑科工,高自標置底意,此所謂屠兒之頂佛,倡家之說禮,其然豈其然乎?況其科名二字,臣疏無所提及,而渠忽驀地闖說,此又何意也?大抵,科第得失,固不關於父兄之勸沮,而雖工於詞翰,老於場屋者,企仰一第,有若登天之難,則如渠之生年五十,不讀一字者,猝承父兄之勸,衰年一躍,如探囊中,斯亦可以驚人矣。不知當時,亦有率口稱贊者否也。渠之本末長短,謂殿下不知,强作儒生語,乃敢肆然噥喞於光天化日之下,獨不內愧其心,外畏公議耶?臣恐觀一節,可驗侏儒短,臣願德載,毋多言也。噫,臣之不顧死生,爲親訟冤,是何等大事,又況臺啓借筆,在渠雖薄物細故,猶是三百年創聞之事,則臣雖急於報讎雪冤,決不當粧出於空蕩之地,煩瀆於奏御之文,以蔽我聖上日月之明矣。重臣之疏,承宣之緘旣如此,則其啓草之非德載自寫,其言之出自承宣,斷然無疑,毋論越人之代寫,益河之代寫,臣之一段不欺之心,從此可質,而惟是德載之辱臣父子,專出於益河之毒手,而暗地排布,急急掩搏,惟恐機事之宣洩,則他人必不干於其間,此非益河之筆而更借何手哉?旣考其跡,且究其心,不但臣言如此,抑必有公心公眼之親切覰破者,殿下若先燭益河一點存心處,則白簡代寫之跡,如見肝肺矣。至於益河贓汚之跡,眞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宜無一辭可解,而臣之當初所陳,誠不欲盡發幽陰,只就件段上,說得十之三四矣。見其再供,推覓字句間罅漏處,而鍛鍊語脈,變亂情詞,勒歸臣疏於白地構捏之科,凡世之持公議者,皆曰其所自明,太半死款。雖自法府,直爲勘律,未爲不可云,而本道行査,已有成命,道臣査官,延拖累朔,顯有厭避之意,畢竟無實,雖已料得,亦不欲徑先論辨,姑待時月矣。及見査狀,則其所行査云者,創出新規,竝擧囚供,發爲問目,一次捧招,始査於二月十五日,封啓於二十日,而靑陽之於四郡,俱是四五日之程,則各邑之文移往復,各人之情節鉤覈,何如是卒乍也?凡査事,雖小於此者,必須觀其詞證,摘其疑端,再三推詰,務加詳審,猶難得情於萬一,況以益河素所豢畜之官屬,抱益河熟爛粧出之文牘,耳聽益河之供辭,眼承査官之眉睫,初無一言一事盤互鉤發之意,監色曰東,査官亦東,監色曰西,査官亦西,數十條所問,不終朝而畢査,彼官屬輩,非有榎楚桁楊之苦身勞體,則何以直告其隱情耶?雖使益河自謀,無以加此,査官之不忍致法於同隣同黨之朝士,固不足數,而獨怪夫道臣,非不知査狀之不成體例,而猶且袖手坐觀,不欲深鉤,惟以急急收殺爲意者,是何故也?無或牽於熟面,怯於傍喝而然耶?抑或耳目有所不周,而虛實有所不察而然耶?竊爲道臣惜此擧也。至於禁堂草記,始以道査數日內草草了當之意,枚擧論列,而及其入啓也,旋又刪去,只請道臣査官之薄勘警責者,亦可異也。臣固不敢以臣所陳,謂之皆出於風聞眞的,而彼益河之贓,亦可謂之萬無一犯耶?私之所掩,公不能勝,勢之所壓,法不能行,視殿下紀綱,如敗藩短垣,容易凌越,而不敢犯益河鴟張之氣焰,則臣於此,其亦末之何矣,然臣請逐段申奏,只明臣言之非誣也。所謂宮房收稅一款,臣疏則以爲加定二負,勒受甲稅,而渠之張皇爲對者,只是當初減稅之說,至於二負勒收云者,則其所發明之言,不過曰至愚至神之民,其肯納稅云云,此誠渠之語屈處,而且其宮房、耆所,官捧火粟,條貫各異,混同收捧,推移以納者,尤不成說。凡各項官捧之東西遷移,眩亂出入者,卽貪汚者用手之本色也。至於耆所、本官,兩項火粟,若竝與宮房,一例勒捧二負之稅,則其罪尤萬萬,而及其徵捧之時,星火驅督於旬日之內,其意蓋欲使民人等,不旋呼吸,莫省端倪,惟急急如律令奉行然,彼至愚而至神者,亦豈無一分知覺,而如使渠,果能就前九分所捧,減其三分而已,不有別般弄巧於其間,則年年應稅之民,豈不知一負二負之所納,而作此孟浪稱冤之言哉?況山火田,本無尺量定負之規,都在官家斟酌執負,故一負之地,可等平田五六負之地,其收稅之最輕如此,而於其最輕之中,又減三分,則民將鼓舞知惠,夫豈有自請量驗之理哉?渠所謂逐庫踏驗,全谷望量之說,卽加執負數之張本,而又下從民願三字,以掩加執之跡,彼各邑之原田打量,本出於有得無失之意,則渠之火田量驗,其可謂眞出於寧失無得之意哉?監色等所謂自官備納三分之說,尤極巧詐,以益河所謂艱難營賑之忠原,錢如金米如玉,諸般上納,一竝停閣,則何獨添給於不緊之宮稅,如果曰官備畢納也,則臣於前春問諸宮房,問諸耆所,皆有辛亥條百餘兩未收者,抑又何也?益河之於監色,腸肚相連,一辭欺罔,而其所以初減二分,以要民譽,潛加二負,陰收實利者,灼然可知矣。昔宋南康守臣徐端甫gg徐端輔g,輕減廬山稅錢,而又慮經稅之或虧,將下田升作中等,將中田升作上等,按籍履畝,趣紐其稅,終致人戶之呼冤。蓋端輔之升紐田等,只欲陰補山稅不足之數,而非出於橫斂自私之心。朱夫子,猶嘗責之以悖謬,今益河之尺量踏驗,已有端輔增稅之心,而其所加捧之錢,不屬於元稅,專出於罔民盜利之意,則其爲罪,奚止於悖謬之端輔而已?臣之前疏所謂宮差所私之物,三分加徵之數,豈有竝錄文書之理,而謂之文書可考乎?納稅民人等,必有生存者,何難推問,所掌監色輩,亦爲另加嚴詰,庶乎査出也。所謂復戶買得七百餘結,渠以爲買得四百餘結,收捧價租云,而無論七百四百結數之多少,驛人之預受價出賣於民間者,一竝還奪,一結給二兩勒買,雖以四百結所買言之,秋捧每結四石,合爲一千六百石,待春還賣,其價幾何?蓋凶年之減捧,足以外借恤民之名,而其實差勝於豐年之準捧,故渠之所以比前減捧,蓋以此也,而及其種糧分給之時,代以他色荒租,所謂復戶租則當春間租種極貴之時,每四石初貿十三兩五錢,末稍租種價漸翔,至於十五六兩之數,此則復戶租備納之民,亦皆受去,官給種租,故皆知其非復戶所納精租,而亦以錢貿去,各倉所賣精租,故皆知其官賣租之非復戶租也。一番推問於民人,可知矣。彼現納之文書則毋論某穀,特以復戶懸錄,將何以取信也?臣則或聞於士大夫之往來者,或聞於名官之傳說者,是豈泛然風聞乎?至於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勿論錢租,又不敢發明,而彼監色之招,又無一語辨白,蓋渠輩,欲以爲元無所捧云則已,有餘結五十七結之現捉者矣。欲以爲捧用云,則許多民結之偸用,爲其極罪,故不得已略之。以臣觀之,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渠已自服矣。大抵,各邑自有諸般名目收米捧錢之規,故間有貪宰,抄出富實民結,稱以某名某色,不無混捧之弊,各邑餘結之欺隱上司,憑藉名目,作米作錢,皆此類也。渠旣有復戶條好箇稱號,則許多餘結之混抄私捧,其勢固然。辛亥民結作戶之後,擇其富戶,抄出於元結之外,盡歸私捧,而春間分給戶首還上之時,此等富戶,一竝見漏,蓋以不入元結故也。富戶兩班家,雖未受出戶還,而或慮秋後有混侵之弊,呈狀以問其戶還見漏之委折,則益河,使座首鄭楗査給,而楗謂其呈狀者曰,官家例有如此事,歸告於汝等上典,無至傳播云云,此本邑崇善院、慕道院近處,最多富戶兩班、常漢,而不入於元結作戶者,多有呈狀之事。如是之故,益河遞官後,租穀尙有留置作錢之說,新官聞而推出,則其租,業已化爲錢,不知爲幾百兩,而未及輸去之餘數,又至五百兩之多,故盡爲輸入官庫,別封藏置,將補春賑之資云,臣之所聞,本自如此,而其年冬間,掌令閔珽之自忠原承召也,臣以此錢來歷,問於珽,珽亦曰,吾則雖不知其租之何名色,而邑底所置數百石租之作五百兩錢,爲新官推入之狀,吾亦非得於邑人之泛閑所傳,自有端的所聞處,君之所聞不差矣。此則臣之再次詳問於珽者也。其以租作錢之狀,旣如此,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且各邑田結雖多,收租雖晩,要不出於正二月間,則渠所謂本邑田政之了當,迤至三月云者,已不成說。設使迤至春晩,果如渠言,田案査勘,宜無遺漏,而至於田政已勘,上京遞罷,其間又至一朔餘,虛實根査,不患無日,則所謂五十餘結未盡査出之云者,此何以稱焉?以臣觀之,雖反覆其言,明是盜用之計,而渠之遞罷,出於意外。新官赴任之後,渠雖有神施鬼設之才,終無暗地處置之道,欲處置於暗地,終必有發露之慮,則其潛授由吏,密納新官,其勢不得不已,而渠乃卒辦,分付監色之言,以作目前應對之資,彼文書持去之人,雖或監色,而暮夜密納之人,卽由吏也。所謂文書,若是明白正大之物,則何必使由吏密密持納乎?渠雖欲以此等鄙陋之事,不欲人知,而其於天知神知,何哉?臣疏中,以由吏密納新官,嚴辭却之之說,箇箇詳陳而渠不敢有一言辨白者,可知其有隱情矣。況其供辭中,辛亥秋踏驗給災之時,監色輩偸食之結數,再次査得,均分民結,此則道臣之所知云,果如其言,監色所偸之査出,前後一也,而彼道臣所知之結,則何乃容易再査於當秋踏驗之時,而惟此道臣所不知己所獨知之五十餘結,則過冬春,至於夏間遞罷時,而猶未盡査者,抑何事耶?且益河之不受監營劃給五十結之說,道臣之張皇爲辭者,有若益河以本邑査得之五十結,推移給災,故不受營給者然,彼益河,拖至五月,尙稱未査,移送新官者,可謂有給災之意乎?新官初不受置之狀,臣旣詳聞,而枚報營門,亦在於臺論傳播之後,則以此爲之文書昭昭者,烏可取信也?臣聞當初査得五百餘結,稱以補民役,別作官結,而畢竟無一負分給補民,而全數分授於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申次迪者,每結皆捧七兩錢,而此是潛賣,故比復戶條混抄私捧者,稍低其價,以爲易售之計,而五百餘結,非小小可隱之物,渠之暗地授人,雖極祕密,而結價備納之兩班、常漢,許多耳目,有難盡諱,五六千錢貨,亦難一時畢捧,則今此五十七結之潛送新官者,豈非未及捧錢之餘數,而至於次迪所掌者,當時亦有數百兩未納之數云。雖未知末梢收殺之如何?而次迪者,告其妻上典,以其妻上典家,本邑所在若干結,亦捧七兩錢,以納於益河,如此彰著之跡,渠何忍肆然隱諱乎?其時都書員李聖徵及各面書員處,餘結査出之數,別作官結之由,各別嚴訊,而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次迪兩人則另加嚴刑,以渠輩所分授爲幾結,所納錢爲幾兩,十分究問其盜賣之實數,而此兩人外,所分授各人,一一盤詰於輝漢等,明査嚴處,斷不可已也。彼次迪者,聞以前居忠原士人李基厚之婢夫,販賈居生於邑內,仰役於官門,而益河,聞其爲人極伶俐,試之任事,曲當其意,益河大悅。凡衙中大小私幹,多付其手,今此餘結之潛授盜賣,卽其信任之一端,而數百兩未及盡納之說及渠妻上典家田結,亦爲捧錢之言,皆次迪之來告於李姓兩班者,而臣又詳聞,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也?所謂無面稅太,分付由吏,以隱結所捧充納云者,明白無疑,而渠難於發明,只曰,以楊倉耗穀,移補其數,新官如不許,則以重記付錄之六百石租,推移充納云云。夫渠旣遞官則各倉耗穀,雖如山積,非渠擅斷之物而付錄之,六百石租,若入於稅太充補,則所謂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之六百石租,又是何穀耶?況此六百石租之付錄於重記成貼之外者,已是渠贓汚現捉不得已追錄之物,則渠欲以此六百石租,到處拖引,臨時應卒,以掩其各項盜用之跡,豈不奸巧之甚乎?顧此百餘石稅太,果可還徵於民間者,則必以還徵次,成送文書於新官,設使又不欲還徵於民間,而必爲自官備納之計,則亦當預先措置,何至已遞之後?或曰,以倉耗移補也,或曰,以六百石租充代也,此無他。復戶價租盜賣之時,所謂稅太條通同私用,遽遞之後,無所措辦,虛掛欠籍,至前春未納,故臨急卒構之言,指的不得之狀,蓋如此矣。今此各人等招辭,亦不過曰未及充補而已。則此可爲發明之說耶?所謂追還已成之重記,追錄六百石租云者,臣之前疏論列,猶有泛略,故渠以追還新官處,爲大段差誤,費辭發明。蓋六百石租,初不載錄於重記,而益河作牌於倉色吏劉榮漢處,使之偸出於新官未赴任之前,倉監官李德祚,以新官已出,不可以舊官分付,擅出倉穀,據理不給,此又邑民丁重益之所詳知者。新官到任後,聞有此六百石記外之穀,而仍爲推出於重記未傳授之前,此際重記色吏,自京還歸,聞有六百石推出之擧,渠乃躱避,自外急還重記於益河處,益河始爲追錄於成貼之外,以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列錄下送,新官聞重記色吏之下來已久,隱避不現,仍爲推治色吏朱圓杖十八度,索出重記云。蓋官成文書之規,着押踏印,通稱成貼,臣之所謂成貼之外者,卽指着押內外而言也。渠則歸之踏印之外,勒成其說,而此有不然者,所謂踏印者,凡文書中,雖空紙連幅處,竝皆踏印,此豈有內外之可言?重記中當錄之物,雖些少錢穀,必爲盡載於原幅,而始爲着押於末端者,例也,今渠則勿論踏印與不踏印,以六百石租,追錄於着押之外者,果是何意也?彼六百石租,稱以四百石設廳料理,以補新舊刷馬迎送之費,二百石,充補軍布之指徵無處者。設廳者,乃爲民久遠之慮,防役者,乃爲民救急之意,而渠之初招,明白指告,其歸宿處,重記着押外,懸錄昭昭。今忽於稅太條上,以此穀兌那充納云。若然則今日設廳之穀,明日旋除二百石,而彼餘存數百石零瑣之穀,何以作爲民久遠之圖耶?以臣觀之,前招中設廳防役之說是,則再招中稅太移補之說,詐也。以此推之,追後付錄於重記着押之外者,已是副急之計,而末後移補之說,得無近於以子之矛,陷子之楯者耶?所謂結餘米云者,本邑元無流來隱結,則餘結之稱,未知何據,而設如其言,其數又奚止於四十餘石之零少乎?渠之所言於故領相之說,人無聞者。又無報備局巡營一丈文書,則其數雖至少,任意擅用,大段違法,五十石結餘米之擅自移補,果無偸用之罪乎?至於儲置米偸用與否。又不辨白,此則儲置米元數劃給外,留在數及結餘米,元數摠計之,可覈虛實,而且聞三百石儲置米還報之道,渠以爲拮据二百餘石米,分授新官吏房戶長,以爲料理備納之地,此尤有可疑者。夫居官者,給債牟利,已足羞恥,而旣辦二百餘石之米,則較諸本數,所欠無多。雖若干推移,可以充補於重記修正之日,而乃反以待秋料理,分付官屬者,誠是意外。臣未知二百餘石之到秋爲幾石利,而吏輩,以每斛幾斗之利,侤音受出於當初耶?臣聞益河,分付於安相宅等,以春市米價爲十餘兩錢,每一斛,秋可納三斛,以此相約,分給於民間,而分給之時,猶以官令分付之,煩人耳目爲嫌,以吏輩私債樣散給矣。及至昨秋荐凶,吏輩難於私徵,不得已始以儲置條,分付各面督納,則民人等,以所用私債,本非官物,三甲之利,當凶難辦,無意還報。雖以本邑乷味一面言之,儲置受債民人吳京昌等,終不備納,則該面都廳,以私債難捧之由,枚報本官,彼益河侤音分授之戶長安相宅等,自外阻搪不捧,始乃曰,民人等所給三甲之利,非私債,乃官債儲置條也。官債不可不捧,而此報狀,若告官,則必有紛紜之弊,不可入納,卽以此意,作答於都廳,還送原狀。其都廳之報狀,戶長之答通文字,臣已詳見,推此一坊,可知其他。二百一十石之每作三甲,其利爲六百餘石,則三百石劃給之數,雖曰還報,所餘又爲三百餘石,其所劃給外偸用之數,可按而知。新官、戶長、吏房及分給色吏安世才,乷味面都廳裵姓人處,訊問其報狀答通一事之有無,則臣所目見之文跡,渠輩決不敢牢諱。況民人吳京昌則不堪於儲置三甲之督徵,終至於自縊而死,此又臣之詳聞而矜憐者。京昌致斃之由,亦問於該面任掌人處,仍此而歷擧各面所分給之數,而盡爲嚴究,至於本邑東部居校生崔世漢、崔文秀,亦以等狀呈訴於監營本官,文狀具在云,一竝捉致,査考推覈,在所不已也。彼査官,徒仰官屬巧飾之口吻,而如許根因,不爲詳悉鉤覈,臣竊駭之,而在一路巡按之任者,猶且拘牽於舊日管下情面,則如同閈附勢臂脂自效之一申晉,又何足責也?所謂還穀數千石,折半出賣,折半分授官屬,待秋備納云者,此不特喧藉於京外,人多目覩而來傳者。渠猶且以湖西最多之本邑還穀,謂之數少,爲其發明之端者,誠可駭然。臣聞本邑賑倉米太累千餘石,出賣作錢,而太二百石則出給於本邑北門外居及唱奉鶴者,貿納五百餘兩錢,而奉鶴前後貿錢之數,不止於此。其餘米太則雖不知石數之爲幾何?而分授於官屬輩,皆以數倍之利,使之待秋準補所賣之元數云。蓋渠則以爲春價米一斛十餘兩所買之錢,足爲豐年秋市三四斛之價,而渠旣無遞官之端,亦無連凶之理,秋後了當,自在其手,故爲此濫計矣。其夏之遽遞,其秋之荐凶,果出於渠所料之外,彼將死之民,誰肯備納數倍之穀,以償前官盜用之數耶?官屬輩,日事驅督,則民人等呈狀呼冤,罔有紀極,新官不得已論報營門,傳令民間,以本邑還徵於民,以倍利分責所授之官屬。渠猶以賑倉米太,謂非還上穀,而歸臣言於全不近似之科耶?且其本邑附近八面還上,皆屬於司倉,而司倉,乃邑內倉,秋捧時,親捧各樣精穀,故八面前後十餘等還上,皆移給外各倉官耗,而司倉穀則以外各倉還耗條那移,或出賣於邑市,或給債於所親,邑民之赴百餘里六七十里之遠倉者,呼冤至今。渠猶以官耗之異於元還,謂非還上發賣耶?至於本邑所在戶曹常平倉穀十分之一,因戶曹行關,太一石八錢,租一石七錢,木麥一石六錢,牟一石五錢,使之依舊例發賣,則益河以租、太每石一兩五錢,木麥、牟每石一兩二三錢,加定出賣於各倉居民,而戶曹所納,依前例成文書上送,剩錢盡歸私用。戶曹常平倉穀所置各倉色吏及倉底居民之納價者,各別訊問,則可得其實。渠猶以上司行關,謂可憑藉,而能免盜賣之罪耶?金遷倉租、太百餘石則運置於木溪船人金禮吉家,出賣作錢,而使其家奴眼同爲之,所謂禮吉者,捉致訊問,可以覈得,此等奸濫之跡,亦豈有文書之可考,而取信自明之言乎?所謂遞等例下者,渠又無以飾辭辨白,乃敢援例於柳綎之例下,看作流來謄錄,且以新官之移充於監營還實八十石之數,爲渠不私用之明證者,誠極可笑。夫柳綎神明之治,氷蘖之操,民到今稱之,殿下亦嘗褒賞於筵中矣。藉令綎之遞等例下,大段過濫,固非後官之可法。渠之居官百事,皆比綎萬萬不能,而只欲比例於遞等一事,則其自待之太薄,亦已甚矣。且綎之遞等例下,雖或過多,未聞謗議之言,而渠之遞等,獨有喧藉之人言者,是必有公私義利之別,而綎之解官也,又未聞有數三百石米穀潛置邑底之說,則此眞渠赧然自服處,而臣疏中白文帖子等許多奸狀,不敢別白,猶以窘遁之說,欲爲防遮之資,殊可駭也。況又以渠所謂艱難拮据,僅僅成樣之忠原盜占之二百石稅太,猶不能措置於當納之節,應報之三百石儲置,猶不能充補於遞任之日,而獨爲侈大於遞等例下者,其果無自私之跡乎?渠之供辭及各人之招,以爲新官推出此穀,以充監營賑穀之縮。臣又聞新官,以此穀將補前春賑資,其穀之數多,推此可知,而道臣,以此穀欲歸之賑餘,渠所謂自備賑穀,果能有餘,何以加用八十石營穀,而稅太則虛錄,儲置則立本云耶?道臣之以冒稱之遞等,許作賑餘之美號者,可謂委曲矣。橫斂則曰營賑,發贓則曰賑餘,臣竊惜之。噫,如許米穀,豈非渠所謂可飽之粱肉?而設使渠專出於下輩帖給之意,彼吏奴所飽之粱肉,何獨不施於飢民?不然而都出於憑藉私用之計,則渠所謂米貴如金,艱難營賑之時,立視民死,專事肥己者,抑何心腸也?所謂一色紙一手筆,分作鄕品官屬邑底居人所志,稱以改色,出給數百石米,以甲利分給民間云,而渠則以此或歸之年例,題給貧寒難捧之類,換給新舊呈狀,有若還上反作之規,或歸之各廳許貸依例施行之科,果如其言,則甲利之說,何爲而發,呈訴之紛紜,又何故也?各廳官屬,其數甚多,何不以各紙各筆,書呈所志,而必出於一色紙一手筆者,豈不可疑?又況渠輩之年例許貸,雖不煩諸民間,自可料理還報,如使各廳改色之分給民間者,甲利收捧,果有舊規,則必無呈訴紛紜之弊。臣恐各廳年例許貸之外,別有憑藉作弄之端矣。渠雖欲混稱各廳例給,而一色紙一手筆,終不可掩,則乃以五張些少題給物,備數現納,圖掩其數十張一筆之借題者,顯有奸跡,而査官不問,道臣不察,一依監色之言,稱之曰,文書明白,豈不可異也?數十張借名題出,臣所詳知,而五張代納,亦可見渠輩不敢全諱之狀,則各別嚴問,可得其情矣。況臣聞新官,到任於再昨年五月十九日,而其前數日鄕任輩,以新官之到任期迫,告於兼官,本邑各庫開,金盡爲推還,而官廳別監李萬根等,密受益河指揮,乃於十七日,擅開官廳庫,偸出穀物,合米租太,幾至九百餘石,而一依益河分付,宰割分授於各人處,而鄕任鄭楗、李萬根、盧取聖、李億熙等,米九十石,吏房劉輝漢米一百四十石、太五十石、租三百石,倉色吏劉榮漢米一百四十石,朴春蕃米六十石,及唱崔檢同米六十石,訓鍊廳米五十石,各各分俵逢授,縱臣之所知者,只此而已,此外又不知盜用之爲幾何?渠以此等分授之穀,猶可謂之遞等例下乎?猶可謂之改色題給乎?遞等改色,俱不宜若是狼藉,而所謂遞等之物,新官到任後,白文帖子,已多見捉者,所謂改色,尤不當白文題給於遞任之後。新官到任,只隔一日,而不先不後,必於十七日,急急擅發,分授各人者,果何意也?分授之日,邑人丁重益等,與萬根爭詰是非,一場大鬧於鄕廳齊會處,人皆目覩如此,逢授人等,各別嚴問,在所不已。而況其新官到任後,推出邑底所置四百石米,輸入官庫,及其遞歸,入錄重記之說,人皆喧傳,則渠安敢掩諱也?噫,淸朝近聯,有此巨猾大蠹,而彼異面同腸之庸奴下流,初不能以鄭均之戒其兄者,責之於益河,而乃反干與災結,甘心同惡,鼻齅橐裏之銅臭,腹呑門前之米船,常欲爲益河得一死所,鳴吠圖報,則其所以螮蝀於赫日,魚肉乎臣身者,誠可骨寒,而尤爲痛恨者,連歲荐飢,民命近止,府藏枵竭,拯濟無策,至於御膳之減器,正供之停捧,百官之減料,他道之移粟,俱出於我聖上哀痛惻怛迫不得已之意,則爲今日分牧之任者,怎敢有一分豐侈自奉之計,而又況益河之從前受知於殿下者,又非常調守令之比,至以益河奉公之臣爲敎,則雖以渠知遇之感,尤宜有竭誠報效之心,而考其所行,不但反是其橫斂巧取,侈濫無厭之狀,無所不至,寧忍君父之日御小米,而忠原之財穀,用如泥土,寧忍赤子之日塡溝壑,而益河之妻孥,獨飽粱肉,臣竊痛之。所謂還租十五斗代,加捧稷二十斗者,已違朝家定制,而渠之招辭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之五斗剩,何以繼給飢民十三等監色之供?曰皮稷所捧,爲九百五十七石,道臣亦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而五斗剩,竝錄於會案云,彼九百五十石零,當初旣以二十斗捧上,則二十斗當爲一斛。若依還上例,以十五斗作斛,而除其五斗,加作斛數,亦爲三百一十餘石,都合當爲一千二百餘石,而道臣狀中所謂本道所上京廳會案,臣亦謄見。辛亥年皮稷代捧條,則合五斗加作斛數,只爲八百八十餘石,所餘多至三百餘石,籍使合計五斗剩而爲九百五十七石,一如監色之供,會案所付,只是八百八十石餘,則九百石零之於八百石零,所嬴又近百石,以此以彼,俱有大段可疑。至於換賑租一款,渠乃以監營所得雜耗分賑一事,混同爲說,變亂件段,欲掩其跡,而監色之供,以爲皮稷九百石,爲農民種糧,換用七百石賑租云,其換出之狀,渠雖諱之,監色等,已半吐矣。本邑還穀,其數甚多,雖非若干賑穀之相換,豈無推移分給之路,而況旣曰賑濟飢民,則捨正穀而取皮稷,似非荒政之得宜者。渠之復戶租隱結錢發賣之各倉還耗,若不盡爲盜用,種糧所給,不患難辦,何必奪飢民之命脈,而稱爲種糧換給耶?代還租則會案所錄,稷爲八百石餘,而還租爲六百石,換賑租則監色所供稷,爲九百五十七石,而賑租爲七百餘石,彼代捧之稷,宜有定數,而多少相懸,互有出入,增損惟意,自相逕庭,此其中,豈無鉤發之道,而道臣、査官,徒事掩遮,良可訝也?況渠所謂三次白給之種糧,只是若干雜穀,而一次所給則已爲還捧於再昨秋,此實罔民之甚者,所謂十三等乾糧云者,都不過皮稷二次,而其所分給,一次則爲一斗五升,一次則爲二斗,當初操切面任,抄飢至少,大面三四十人,小面數十人,合僅計爲數千人而已,則千餘石皮稷,何患不足於數千口二次所給?臣之從前所聞旣如此,而臣又聞之於昨春,自忠原上來之一名官,則答以聞諸民人所傳,飢民乾糧,果是皮稷二次,誠如君言云云,此又非風傳之比。渠忍能幻弄作奸,粧撰文書,下蔽道臣之耳目,上欺君父之聰聽。噫,亦甚矣。且其代捧之政。渠以爲面議道臣,一從市直,其所云云,有若從民願爲之者然,此事尤爲萬萬絶痛者。辛亥秋,本道監司,巡到南倉之日,民人等,以租十五斗代,稷二十斗,多有稱冤之由,齊聲陳訴,而倉底㐗味村居該面風憲鄭時雲,亦在等訴中。監司知民訴之如此,以告于本官,更爲變通爲答而去,蓋時雲,以該面風憲,率其民人面訴之時,不忍直陳其官長虐斂之狀,以各項弊端,皆歸罪於鄕任之欺凌,則出站鄕所鄭楗、李萬根者,惡其陰事之宣揚,綁縛時雲,無數亂打。仍又訐訴益河,捉入官庭之際,路由時雲家前。時雲家人,泣訴鄕所,請饋粥飮,則鄭楗、李萬根等,詬罵驅逐,急急捉囚於官獄數日。益河以別杖決罪五十度,曳出官門,死不踰時,而時雲之在獄中,呈狀丐命於益河,則益河,以非官家所捉,勿爲煩訴爲題。夫鄕任擅自生殺,而爲官長者,恬若不知,是何法理?況渠又施以五十度別杖,則非官所捉之說,誠莫曉其意,而益河遞歸後,時雲之妻,呈狀營門,得明査嚴處之題辭,粘訴於新官到任初,則新官以事係前官,不爲聽理,匹夫匹婦之冤,終無以自伸,一境之民,孰不齊憤而共憐也?噫,殺一無罪,王者不爲,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昔在肅廟朝甲申年間,有一宰臣,出守東邑,濫殺人命,惟我先大王,赫然震怒,杖訊殿庭。蓋以人命之至重,王法之至嚴,有不可以容貸者故也。彼益河,亦不過一守令也。旣忍於凶歲橫斂,又忍於濫殺人命,而孤寡之民,不能自訴於堂陛之邃,方伯之臣,不敢按法於勢焰之下,積鬱幽冤,上干天和,殿下獨不聞東海枯旱之災乎?若使今日,國綱不掃於地,益河烏得常刑乎?時雲妻之本邑前後官及營門所呈三狀,印押分明,題辭俱在,臣亦目見其文狀,知其實狀之由於代稷一款,卽此而五斗加捧之出於橫斂,可推而知,其所橫斂,至於殺人而不知止,則此其意,豈爲若干還上加錄之地而已?臣謂代捧稷之數,換賑租之數,各別推覈其實數所在,斷不可已也。其殺人一事則,殿下特下明旨,令本道捉致時雲家屬於京獄,取其前後三狀,委之剛明法官,俾得根査而嚴處之也。所謂六十間大家者,臣疏謂之構在本境,新占山下或堤川墓下兩岐爲說者,蓋欲觀渠一分不欺之言,渠雖不敢祕其新占山三字,而至於買得一款,又不明言何也。渠稱以遷葬新占山地,於本境㺚川上流山下,家舍田土,竝以六百兩買得,而山底居民沈莫龍者,爲其有勞於買賣,仍作山下主人,以南倉租數十石及僉知帖文一張,別爲賞給,視同典守之僕奴,仍令貿取材瓦,經營家舍,姑未成就,而其六百兩買山買土之狀,嚴問莫龍,可得其實。渠之堤川院林,有親山有墓舍,而忠原之民,放火於渠之親山,竝與前在家舍而燒之,故渠於在官之日,重創五十餘間,自院林往來者,多有親見而傳之,則渠何敢諱之也?所謂田土買得云者,臣疏已陳其難査之端,無論彼境此境,最爲渠發明之好欛柄,然傅說之言,雖或不知某人居間主事,某時給價成文,而要之皆以爲眞有是事,臣請以所聞更陳之。益河買得沃土十二石地於尙州沐浴浦,而再昨年,使劉輝漢,主管買賣,輝漢所親人,適有詗知其事者,則輝漢,恐其聲聞之透露,密囑其人,愼勿出口云云。此則嚴問輝漢,可得端緖,此外又有兩處作畓,而其一,淸風武嚴寺近處十五石地也,其一,堤川、院川渠之墓舍近處,而皆在於渠之居官,則其興役開土,又有厥由。本邑討捕營創建時,例以四郡民丁赴役,而辛亥年營舍重建時,益河調發本邑烟軍,以代其役,故民怨至今,而四郡民丁,則益河計其名數,皆收役價錢,募軍立役於渠之兩處作畓云,臣謂本邑煙軍無端代役之狀,不可不査問也。顧此兩款則臣之前疏,雖陳其難査之由,而臣之追後所聞,又如是眞的,則臣謂上項兩款事,亦惟在朝家明査之如何耳。臣之前疏所謂京廳帖文,雜捧錢租貿太沈醬,以賑餘數十甕,船運本家云,而渠旣縷縷發明,作爲燻造易運之說,以明醬甕難致之狀,其外面誠若有理,而此又有可言者,所謂帖文,無論京廳、監營之所給,旣有捧錢之事,則渠何敢區別京廳、監營,而臣聞僉知帖文三百張,同知帖文一百張,加設帖文一百張,勒授富民,橫徵高價,所賣不知爲幾千斛緡,而醬太貿取之外,餘錢已無去處,臣則初意其數多賑醬,若干分給矣。近來親聞往來士夫及本土小民之言,則設賑後,元無龠合所給云,此非渠所私用之物乎?渠雖粧出文書,混稱分賑,而如未乾之燻造,以船輸來,至於四十石之多,則渠何忍以醬甕之難於船運爲言耶?船運之難,果如其言,則抑未知別有何樣奇巧,可以運致之耶?至於樓巖船人,若非渠之奴僕,則必渠一家諸族之奴僕,不待臣言,渠必有自知者。然必欲使臣指告,則如渠之二年居官,內眷之稱以遞歸,以船路作行者,至於三次,而一次之行,必帶來三四船隻,京江之人,有目皆睹,彼三次船行之船人姓名,何不問之於臣,而獨問醬甕輸去之船人姓名耶?其人政好一笑爾。渠以臣十六條臚列,都歸之虛謊,只拈出木筏一款,謂有苗脈,陽示其直陳無欺之色,陰護其各項盜濫之跡,此尤可痛,臣不得不更演此段,以明臣十六條所陳之皆有根據,以破其無限奸巧之狀也。可興倉役時,稱以材瓦所用,民家丘木之長養處,毋論墳山遠近,一竝亂斫,計所入用,以其餘木,編作二十大筏,浮下京江,而甕院燔器所,例爲納稅,故渠連臂送言於廚院提擧,而因本院提擧之語次詰問,稱以自家丘木之作筏下江,圖得本院勿侵帖,而本院提擧,亦成給其帖。其間多少問答,臣姑略之,而此異於米錢偸用之類,故初疏不爲註解曲折矣。今其言,儘有許多奸情,夫臣疏所謂民家丘木者,槪聞斫取於本縣乷味沈姓人,前朝官李姓兩班及開天孫姓人家墓木,而沈哥或慮官家之復有侵伐,自斫其餘木,出賣於陰城人,則益河聞而惡之,沒數奪取,此其大數。其外若干斫取者,沿江以上,到處皆然。渠乃敢指爲淸風、堤川無主空山者,已極巧詐。況其作筏下江之際,以民家丘木,指爲自家丘木,瞞囑提擧之言,尤極鄙陋而渠又做出一家人助給之說,欲覆其私賣之跡,其言眞可笑矣。其所謂一家人,未知指誰,而私筏之漂失,雖甚失利,必不求助於官用之木材。且所謂百餘片吐木,何足有無於作筏,而渠又稱之以添補以給乎?參前考後,都出巧飾,而臣則初聞其爲二大筏矣。臣疏出後,傳者以爲二十大筏,臣始以益河供辭中,吐木筏價低之說較量,傳者之言二十筏之數,誠爲信然矣。雖以此一段見之,渠所以大則狼貪虎攫,小則鼠竊狗偸,惟利是求,無所不爲之狀,昭著無餘。且其倉役時,自監營爲其募軍貿材,劃給五百石穀,而嶺邑稅倉改建之役,自嶺邑,依舊例送役價三千兩錢,彼材瓦所入,旣取民家之丘木,軍丁赴役,又有煙戶之調發,通一邑各面,每二日使役,而梅安等,十三面一萬戶,則以遠不徵赴,每戶收納役價錢每五錢,合爲五千兩,故是役也,元無一名募軍,一株貿材,除其京署借得之瓦匠役糧工價外,一無所費,所謂木手,又爲括出於境內民人,亦無手直所給,則今此五百餘石營給之穀,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用於何處,而渠所謂通朝所知,自備新創之財力,果指何物而稱之乎?若謂之貿材也,渠則曰斫取於無主空山,臣則曰奪取於民家丘木,其兩無所貿,可知矣。若謂之募軍也,裹糧赴役,一邑皆然,遠坊收錢,萬目所覩,其毫無自備,可知矣。營穀五百石,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必以用下樣,排數粧出於文書,而但其材木役軍,不可竝論於用下之數,此外只以倉舍間數匠手工價摠計較驗,則可知六七千錢貨,五百餘石穀物,所入與否,亦宜嚴訊覈實也。蓋臣之前說,雖未盡得其奸細情節,而渠之供辭,各人之招,亦不敢曰,元無是事,則其贓跡之透露,已十之七八矣。臣疏一播,傳者猶藉藉不已,或曰,某事不論,或曰,某段不擧,辭說多端,虛實未分,而第有一件之可以憑據者,玆復陳之。本邑結役租五千餘石,戊申年按撫使金在魯之莅任也,凡官家日用,使客支應等物,皆以此租,磨鍊貿用,而勿論豐凶,每石以錢一兩二錢定式矣。益河在官時,凡貿易之物,比前倍定於一石,雖以生雉價一事言之,舊例則一石定捧五首雉,而益河則勒捧二十首,是以四石價,折於一石,此爲四倍之利,而所餘爲三石,他種之稱此,可推而知。渠則似以爲凶年市價,比豐年稍貴,爲此加倍之政,而當初無論豐凶,酌定施行,旣出於公私兩便之意,則今此倍數,已極無謂,況其數多餘錢,盡歸囊橐。新官到任後,猝按空簿,亦未變通,官用貿易,幾至全廢云,此一段,亦宜推問於結役租所掌色吏處也。大抵,營賑二字,爲近來各邑憑藉贓濫之好箇題目,而益河之各樣舞弄,特爲尤甚。所謂飢民賑濟云者,當初抄箚人口,極爲零少,而只以殘零皮穀,略略分給,只是二次,而虛張名數,增錄穀數,上報營門,稱之曰,十三等所謂種糧白給云者,一次所放,只是一二斗雜穀,而且其三次中,一次以還穀,詐稱白給。故昨秋已爲還捧,所謂還上云者,每年大戶所受,減爲中戶,中戶所受,減爲下戶,必以刻削爲務,還穀受去之民,除其往來脚費,更無所餘爲耕種之糧,故飢民則以盜竊賑穀,便私自營怨之,農民則以吝惜還穀,盜賣牟利怨之。闔境興咨,大小嗷嗷曰,所謂十三等設賑,只是二次皮穀,十三等分糶之穀,不如曾前五六次分給之數,而各項文書則與鄕任官吏,符同巧飾,瞞報營門,上欺朝家,怨聲溢路,有耳皆聞。臣之前疏中,摠計聚穀數爻,算驗分賑數爻者,此其賑穀査出之肯綮處,而渠不敢爲提說者,其有意掩遮可知矣。然臣言如未可取信,二次乾糧之虛實,推問於受食之飢民,白給一次還捧之有無,推問於備納之農民焉。況渠雖稱以萬餘口賑濟,而其言之無據,人皆傳笑。彼忠原飢民,雖曰,極繁,宜無遺漏於萬餘口之抄箚,而聞再昨年密陽府流丐八千餘名設賑之時,忠原飢民之流離就哺於密陽者,多至八百餘名云。渠若以萬餘口抄賑,十三等拯濟,則彼鳥形鵠面疲痿將死之民,何以捨其父母之官,而蒲伏望哺於千里他境,至此之多耶?渠雖舌端有蜜,粉飾外面,臣亦耳中無障,久厭腥聞,則渠何敢防臣之口也?惟彼忠原之錢穀出處,斡運徑路,益河無不熟知,故忠原之作窠也,益河力圖而爲之,其行專出於大逞意欲,計世之素知益河心術者,固已憂之於其初,而居官以後,惟利孶孶,其始也,妙穿逕竇,營運不煩,而及其終也,因緣營賑,多般料辦,厚殖錢穀,心薰魄動,意肆手滑,從他旁觀之嗤罵,惟急急伎倆之快施,如入波斯之肆者,羅列百貨,皆是可欲之物,不自知其頤朶而手攫也。甚至於細瑣難名之物,逐都津致,盡歸籠擔,此所謂失其常性者也。昔朱子,論唐仲友之貪黷,其所各項條列羅絹銀錢工作器皿之屬,姻婭子弟貨賂交通之狀,細大畢擧,數目浩瀚,而其狀有曰,雖其曲折,未必盡如所陳,萬口一辭,其中必有可信者,前後質陳,多至六七狀而不止,以朱子之賢,論仲友之貪,夫豈有片言之虛僞者乎?蓋此等人,自有別般心性,不可以常理責之故也。今益河之貪,比仲友,輕重大小,雖未知如何,臣亦不敢以臣言爲一一眞的,但其中,亦有詞證俱備,狼藉難諱者,不啻數十舛而已。至於臣所聞中,如工匠家諺文牌子,如買立十數私駄,興販嶺南,如漆匠一升之役,加捧三升,如厚恤沿路酒幕,延譽往來之客,如嗾囑境內諸族,猝立淸德之碑,此等可駭可羞可愕可痛之說,臣猶一竝刊落而不擧。語曰,竈不炊薪,堗豈生烟?如使益河所犯,不至甚黷,則傳聞之臭穢,必不如斯。且其居間助虐者,又有其人,庶孽柳璜,邑人權輯則留養衙內,結爲心腹。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都書員李聖徵,假官奴申次迪,引爲爪牙,內外和應,同心使令,而所謂鄭楗者,故參判李喬岳之宰忠原時,差出量田都廳。益河素與之親密,而其後,楗以罪受刑於淸州牧,一鄕棄之,以此不參鄕任者久矣。益河到任之後,起自廢棄,特差首任,以樹其恩,而聞楗之有病則許其乘轎出入,聞楗之過婚,則借其官屬使喚。所謂李萬根者,本以朴致遠信任鄕所,濁亂官政,殺越人命。營將李譔,譏捕嚴囚,將欲重治,則萬根越獄逃走。仍此見棄於一鄕,而益河,委以官任,言聽計從,萬根無妻獨居,益河擇年少一官妓,以老除樣,頉下官案,出給萬根,夫鄕任之於官長,分義之嚴截,無異朝體,而所謂鄕所,有意作妾,肆然干囑於官長,所謂官長,欲結其心,容易許給於鄕所,則益河之於兩人,其狎燕私,放倒體面,同謀共利,多行不法之狀,據此可知。此外官屬等,爲其耳目,受其指揮之類,臣不欲盡擧其親密來歷,以汚筆頭,而其行査者,若少加推索,夫豈疎忽沒略,如彼之甚哉?蓋益河之出死抵賴於當初庭招之下者,只恃査官之曲循其面情,新官之別嫌於交承,官屬之不負乎指敎,欲圖掉脫之路耳。蓋近來法網漸解,私意橫流,官吏之贓汚者,一經行査,皆歸淸脫,誠如向來臺言,此無他。爲査官者,皆不欲任怨根究,乍閱不明之文帳,而看過皮面,不拘可疑之情段,而曲從飾辭,寧忍欺君,而不敢犯其人,故益河之所恃,在此一節,而見於査狀,果然矣。噫,萬口之怨在人,數寸之管在臣,三尺之法在國,而幺麽一査官,惟意低仰,略無顧畏,道臣猶不敢一咳唾於其間,毋論益河之脫與不脫,是果謂國體之所存乎?惟彼愚夫愚婦數萬生口之告訴無處,怨泣載路者,不但咀呪,不但詬辱,不但臣之所聞如此,卽今卿宰侍從之臣,孰不聞忠原民怨之罔極?而渠獨曰,竭誠賑濟,溝壑救出之民,謂必不挾岸叱辱,謂必咀呪父母,而無或百姓無狀,乃反挾岸叱辱,又爲臚罪呈狀,皆出於渠所料之外,則忠原之素稱惡鄕,果如渠言而然耶?然如此惡鄕,又能挺出一箇權輯,爲其舊官陳疏辨誣云,此果益河之救出溝壑,得其死力者歟?良可笑也。臣疏出後,益河以其婦黨之六寸親李姓人及其子弟一人,下送於忠原邑內,兼貿數駄唐帽子,分給一邑官屬任掌輩,要得顧助之力,而又以私人柳璜,下送於本邑佛正面權輯之家,一以爲行査時觀變應接之道,一以爲募得邑子陳疏伸救之計,彼權輯者,不是別人,自以前日衙童,常時爲其豢養,臨急受其敎誘。又藉鄕任輩資裝起送之力,則所謂辨誣,勢不得已,而如此鄕曲愚蠢無識之類,何足煩大朝之刑章也?若令本道,取疏錄百餘人虛張之名帖,考見本邑靑衿錄及今式年戶籍,則可知其儒與非儒。又若以陳疏委折,推問於資送之鄕任輩,則可知益河之嗾與不嗾,而其中尤有萬萬駭然者。凡疏錄着名,必待其人意向之肯許,而始爲入錄。今此所謂疏錄則不問其人,太半僞錄,甚至於居親喪着禫服者及已物故於數年前者,混被姓名之僞着,彼冒儒名而訟贓吏,已是一邑之所羞,而潛勒喪人,混錄誣疏,尤非爲人子者所可忍爲,此事關係名敎,亦甚不細,尤宜嚴處,其處煽動浮言,搖惑人聽,咆哮恣睢於朝廷親舊,慫慂誘脅於本邑人民,作弄多端,巧詐百狀,而跳出圜墻之日,渴赴忠原,留連三日,面面致謝於官吏之屬,及其陳疏,設爲親舊責勉之說,甘言悲辭,窺探君心。渠若有父事吾君之心,何忍以此等淺詐之術,恣意欺謾,至此之極耶?然向來十行絲綸,處分嚴截,盡燭益河肝肚,臣聞忠原大小士民,無不戟手相賀於伊日特敎之下,而皆曰,舊官是有勢力之朝士,朝家之按法正罪,雖不敢望,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等,若有嚴刑重究之道,則猶可以少洩輿情,一鄕人民,前後詣官呈狀者,不知有幾,而已呈者,新官或歸之於匿名,其中崔必起、張允益、丁重益等,至於具狀入官,爲鄕所輩百般阻搪,終不得呈者,至於四次,其鄕任官吏,挾官助虐之狀。此人等,無不熟知,且其狀辭俱存,文跡有據,而盡爲萬根輩所劫奪云。此數人,亦宜一體捉致,據臣疏語,一一嚴問,益河之諸般贓跡,庶有憑驗之道。果使道臣,不惜本邑官屬數三人之性命,以慰數萬生靈之心,朝家不惜一益河之重勘,以勵三百六十州之守令,則豈不有勝於紙上申飭之空言耶?噫,權勢二字,卽人主之所惡,故渠雖欲鼓吻肆毒於對臣之說,而卽復掉尾乞憐於告君之辭。然以臣觀之,貪虐掊克如此,而無一人劾之,供辭欺蔽如此,而無一人論之,詐病七日,具文字緩緩納供於庭招命下累日之後,而無一人非之,嗾出鄕人,假稱儒疏,謂可以愚弄君父,而無一人斥之,和應同閈之査官,自占倖脫之科,而無一人責之,此非權而何哉?稍挾黨羽之勢,兼有言色之佞,上藉乎君臣之間,顔情稔熟,下揣乎朝廷之上,紀綱漸弛,自以爲只蔽得一人之聰明,則廷臣不足畏,縱恣無憚,乃爾如此,臣恐常調前縣監,必不當如彼。渠雖曰無一人之相好,而臣則曰無一人之不畏渠矣。獨臣不量孤弱,妄欲攖犯,卒受無限凶誣,莫非自取,更誰怨尤,而臣所切痛者,臣雖疲劣,其職則殿下之臺閣也。藉使臣所論無據,自有公議,爲忠爲逆,一死一生,皆係於殿下處分。渠以何人,謂可以制臣父子之死命,縱其籬落間物,大肆拳搏之威,必欲擅弄生殺之柄,其心所在,誠極叵測。彼益河、德載,卽臣父兄之讎,在臣冤憤之心,奚止於按劍血視而已。渠輩,亦有父之人,何不設處而思之也?臣非不知德載疏誣,一辨二辨之秖益疲困,又非不知益河贓跡,十査百査之卒歸無效,而其所以不避煩縷,反復陳籲者,將以明此白白之本心,暴此搰搰之危憤,臣之滿腔熱血,盡瀉此紙,殿下若將德載之疏,益河之供,本道之査狀,參考於臣疏,細覽一遍,則彼此情僞,庶幾爲淵鑑之燭破,此臣之所大願也。治疏將上之際,天牌狎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罪至此,萬殞難贖,玆敢席藁闕外,恭竢威命。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苦崩迫之情,特命下臣王府,仍命拿致德載,對辨凶誣,俾伸至痛,重究益河供辭欺罔,嗾人構陷之罪,以肅朝綱,以勵有位,臣不勝涕泣祈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上}}。 ○五月十三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宋眞明,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海春君栐,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入侍。李宗城曰,臣有所懷,講前敢有所達,聖候旣有眩氣,不必作聲爲之可矣。上曰,藥院提調,亦以此有所達,而旣始之後則講讀亦不至甚難,且廢之有難而然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止自謂便人。李宗城讀,自君子言之,止爵賞窮矣。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李宗城釋文義曰,此章仁字之義,以兼其德者,謂之仁也。父子之謂者,因上文尊親而言之,其下大文,亦連以尊親之意爲言。雖明日進講大文,不離此意者多矣。以安樂尊親,爲敎民之道,又以遜悌之義言之。然則强敎之强,以聖人之訓觀之,則以自强之義觀之,尤爲切實而有效矣。上曰,然。李宗城曰,次大文,以尊親之義言之,土字,當以地字觀之,命字與鬼字,以義觀之,猶費隱之義也。命則天所賦與之理,而人所難見者也。鬼則造化之迹,可尊而不可親者也。或曰,命字,以敎命之命觀之,尤親切矣。鬼之可尊而不可親,猶皇天有風雨霜露之敎,而又以顯著者言之,魚躍于淵,鳶飛戾天,皆在其中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甚浩大,蓋以天爲父,以土爲母之義也。兪㝡基曰,仁字,非仁義之謂,乃仁民之謂也,使民無怨則安矣。上文所言者,乃以爲民父母之道言之,三代以後,無此義,此所以無至治之世也。上曰,親賢云者,言子賢則父母親之,不賢則下之,而此下又言親尊二字,尊父親母,當爲二義,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大抵,父尊母親,其義有異矣。上曰,尊親二字,蓋以大體言之,若必如其言,則父可尊而不親,母可親而不尊乎?宋眞明曰,父母之道,尊親皆當兼之,不必分而言之也。上曰,下無能云云者,其言終似有弊矣。李宗城曰,尊與親,豈有弊,及至後世,乃有其弊,以是言之,亦不可謂無弊也。上曰,其爲弊則然矣,而父尊母親,終可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尊而不親,分而言之,則有害於名義矣。上曰,父子天性,而尊親分而言之,比上大文文義,似未恰好矣。上曰,水云者,何所比耶?李宗城曰,水比於母,火比於父也。上曰,此大文文義,亦似不足矣。李宗城曰,以後人不能盡尊親之義,故爲害矣。上曰,此皆後世之弊也。下大文,有父之親,有母之尊云者,亦此意也。兪㝡基曰,尊親二字,似是陰陽健順之理也。上曰,以下文觀之,尊中有親,親中有尊之謂也。兪㝡基曰,父尊母親,非偏着有弊之事,母比則水,而父比則火。上曰,然則水火之義,與父母之道,皆同矣。兪㝡基曰,君上之道,兼父母之義,殿下在民父母之位,能以尊親爲心,則尊之可以事天,親之無不容之人,以乾爲父道,以母爲坤道,不可偏發也。李宗城,釋夏、商、周大文曰,三代之弊,今可知矣。夏之弊,過於尙忠,故殷人率民以事神,殷之弊,蕩而不靜,故周人繼殷,不得已爲禮樂文物之事,畢竟其弊,至於巧而細,救周之弊,莫如尙忠,而秦繼周之後,專尙刻薄,故三代之治,仍以不復行也。上曰,然則秦尙夏之道可乎?李宗城曰,所當尙夏之忠以救之,而秦專以功利斬伐爲務,故竟至於亡矣。石梁王氏,以此爲非,夫子之言,古人亦有以此章爲疑者矣。然三代之時,忠質文所尙者,皆能盡其道,傳之後代,不能無弊,然而爲弊者,非先王之過也。制治之人君,不能及古先王以至於亂亡,此石梁王氏之言所以發也。兪㝡基曰,副學,以三代爲不相及,而周監於二代,其後之弊,非周之過也。上曰,先儒以石梁王氏之言,爲不敢信,則非質言者也。孔子曰,吾從周,從周之盛時,何不可之有,此言其後世之有弊也。三代有弊,故相損益,如其無弊,何損益之有也?李宗城曰,夏道未瀆辭者,其義似未明,所謂辭者,辭令之謂也。殷人尙鬼,而矯之者未能得禮之義,周人强民未瀆神,而終未至於妥帖也。可以强敎之者,强民以敎之謂也。若以此等文義觀之,稍似可明矣。上曰,不求備與求備,亦有其義之異乎?李宗城曰,相反矣。夏之時薄賦斂,故民未厭親,殷人求備於人,與夏相反,周人以爵賞刑罰施之,而民窮矣。上曰,副學謂夏勝於殷者,其言是矣。李宗城曰,下番兪㝡基,以爲民父母之義陳白,其言好矣。夫王者,爲民父母,任君師之責,下土顚連者,雖曰無所知識,而至愚而神,爲民父母之道,豈可不留念乎?然但有爲民父母之志,亦何能致治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其大槪也。以其小而言之,發於言而施之政,方可以救斯民而濟斯世也。以卽今言之,夏之弊則不至甚矣,而周末之弊,無不有之。今日救民之責,只在殿下,先正大規模,以爲民父母之意,常爲體念,則生民之幸大矣。上曰,切實矣。李宗城曰,小臣連爲備員館僚,近以母墳加築事出去,今始入來,伏聞《禮記》,幾已盡講云,此後聖上,逐日開筵則幸矣。近雖日熱,此殿高敞,晝講差退時刻爲之則,似好矣。上曰,書筵則每日晝講,經筵則只晝講,前日亦有退時刻進講之事乎?李宗城曰,祖宗之制,晝講以午正爲之,此外無可爲者,今若逐日開筵,陶養聖德,保嗇天和,則其爲益不少矣。上曰,近來氣亦稍平,欲連爲進講,令政院詳考前規,取稟,可也。李宗城曰,《表記》曰,莊敬安肆,留意敬字之工,幸甚,其在聖候,不無所益,自藥院,亦豈無保嗇調養之功,而若其日御經筵,進德修業,則必有保養聖體之效矣。上曰,留念焉。李宗城曰,向者厚陵參奉文道濟事,其時史官,不卽出擧行條件,此後則,申飭政院,似好矣。趙尙絅曰,文道濟事,臣請白之,臣觀其爲人勤幹,其在任時,禁伐松木泰甚,故人多怨之者,臺臣聞怨者之言而發啓,極爲冤矣。北道之人來仕者,皆其稍勝者,必無爲非之事矣。上曰,北道人,參奉始初爲之乎?尙絅曰,又有一人方爲之。上曰,誰乎?尙絅曰,任道元云矣。宋眞明曰,以臺啓言之,參奉爲二人,若有爲非之事,豈獨道濟一人,當其罪乎?趙尙絅曰,北道人爲參奉者,見道濟多年積勞,而終遭意外事,皆無興況,以仕宦爲無益矣。上曰,文道濟代,姑不出乎?趙尙絅曰,已出代矣。兪㝡基曰,姑觀其原情以處之,似可矣。上曰,北道人,見今番事,必皆心解,無來仕京師之人矣。李宗城曰,臣聞昨日,有李鳳祥移配之事,鳳祥初豈免三尺者乎?殿下,下察私情,曲撓邦憲,以致國有失刑之嘆,以今日事體言之,臺臣所當爭執不已,以爲經歷年歲之事也。今以亡命罪人,而漸輕其罪,遽爲移配,則日後之弊,何以防之?罪人之不敢爲亡命者,以有國法之故也。今以亡命而置之善地,彼鳳祥,豈是酌處之罪乎?向者待罪館閣也,曾駁臺臣之救鳳祥者矣。今以情理可矜而輕其罪可乎?此事則殿下,必須堅守,不爲撓奪,可也。移配之命還收,未知如何?上曰,鳳祥事,昨有下敎者矣。必欲提舊事以相持,又欲牽私意以爲無罪,二者皆過矣。自戊申以後,作一怪事,而當時該府,亦有照律之事矣。王者,以孝爲治,則今日之事,非量移,乃移配也。何必以此爲言乎?宗城曰,聖敎如此,臣亦知聖意之矜憐,而當時律文則小臣不能知,但以其所犯而言其罪,似不止此矣。伏願問之諸臣,決之聖意,深思遠慮,堅守不撓,爲宜也。且罪名雖重,而必其困苦,然後可謂之罪,若使居在近地,優閑自在,則是乃薄罰也。今臣所達,非不知聖意,若處分漸輕,則此後之事,無以禁之,此臣之所以煩達也。上曰,吾亦有所思矣。向者趙明翼之停啓爲可怪,而鄭羽良之事,亦可怪也。當初拜齋郞召見之事,到今思之,判若二人,吾實怪焉。向之停啓者,以爲非亡命於國而然,此亦爲過也,逆固自在也。然而使之做逆者誰乎?非師尙、一鏡,能爲逆乎?吾之所度者,景廟朝,若非渠所憎之人當朝,則渠必入來,予之此言,雖似爲異,而彼乃局面亡命,非國之亡命也。自鏡、夢創出不取服結案之法,故鳳祥,乃避其輩,非避國家也。宗城曰,鳳祥旣不終爲入來,則何可以此曲恕之也?上曰,鳳祥無可入之時,故不爲入來,彼旣不爲服罪,且鳳祥,非景廟之亡命也。若使承款正法,則豈有低仰律文之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益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雖有餘氣,近姑減歇,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注書李光躋受由,今已過限,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則俱在外,憲府則或在外,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罪囚之多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不爲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纔已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及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啓曰,新除授旌善郡守尹心衡呈狀內,荐罹喪禍,宿疾轉劇。又自前月,重添衄血,眞元日鑠,氣息如縷,時月之內,無望減歇。且與本道佐幕,有不可對面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尹心衡病狀情勢,俱難强迫,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孝章墓守衛官金聖夏呈狀內,病情轉益沈苦,萬無就直之望云。守直重地,不可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權瑞東,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吏曹參議,申思永、閔致龍爲掌令,李台重爲正言,金尙耉爲持平,李宗白爲校理,金尙翼爲副校理,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副修撰,尹得仁爲富平府使,金潤爲積城縣監,李行相爲軍器僉正,金命礪爲禮曹佐郞,成震齡爲旌善郡守,鄭錫台爲孝章墓守衛官,金海府使韓珩,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以鄭熙普、趙世垕付副護軍,沈聖希付副司直,趙明履、洪尙寅、李長欽付副司果,韓翼謩付副司正。 ○宋秀衡啓曰,明日常參、朝講時,兩司無進參之員,故變通差出矣。今日政,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持平金尙耉,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掌令申思永違牌坐罷,常參、朝講,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閔致龍、金尙耉、李台重,竝今姑改差,其代及有闕代,明朝政官牌招,以在京人擬望。 ○又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胎室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有頉處,修改及始役吉日時,推擇以入,而觀象監官員及繕工監監役官各一員,令本監擇定,前期下去本道,眼同看役,觀象監官員下去時,告由祭香祝,仍爲受去設行,而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則石物排設,臨時下去,先詣大興,董役事畢後,轉詣全州及昆陽監董事役事,分付本道及該監,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金尙魯,旣已應講,而卽今左右史不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竝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檢閱單金尙魯。 ○宋秀衡啓曰,檢閱金尙魯,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全羅道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令該府移配近地事,擧條啓下矣。李鳳祥道內礪山府移配,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鳳山人李璞、李琢等,以換名竊科事,原榜目中,旣已付標,而兩人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去正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白木廛燒燼後,當納之物用,給災之規,參酌蠲減事,命下矣。廛人當納物種,問于該曹則卽今當納者,不過發賣木四百三十同內,未捧二百十五同價錢及一次勅需吹鍊天銀五千兩而已。勅銀係是不時之需,有難減給,發賣木未捧中,限十分之二,價錢蕩滌宜當。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張鵬翼,左參贊李廷濟,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副提學李宗城,左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數日來,日氣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批答已諭,而眩氣氣弱等症,雖少愈,而猶未快去矣。命均曰。批答有姑字,似未快愈而然矣。湯劑進御乎?上曰,湯劑纔服,而眩氣往來之候,猶有餘氣矣。命均曰,數日連開法筵,不瑕有勞傷之節乎?上曰,不至勞傷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夜氣頗炎,故然而寢睡不得安寧,水剌,往時則少愈矣,近來則頻頻虛乏,而亦不得食,以此爲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時置飮食於左右,虛乏之時,隨卽食之,何不如此爲乎?上曰,雖虛之而欲食則不能,似由氣弱而然,而甚則下匙卽爲虛乏,極爲悶矣。寅明曰,所進米飮,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或進御,而此亦不緊,今後勿復進之,可也。命均曰,此醫書所謂嘈雜症也。由於痰盛,而如飴糖之屬,豈不適口耶?上曰,本不嗜糖屬矣。命均曰,口味,何如?上曰,日炎故似然,而不如前矣。寅明曰,如黃栗、龍蓮茶之流,時時少許進御,爲好矣。上曰,黃栗予亦見效,粳米則止之,黃栗少進,可也。寅明曰,臣來政院聞之,則公事出納,至於三更云,如此更短之時,酬應每至半夜,豈不有害於調養乎?上曰,比諸學問,則如程子觀獵,數日來雖如此,何必每每如此乎?此後當自勉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今將試服,前者服之,頗有效矣。眞明曰,嘈雜之症,暫時虛乏,若過其時則不飢,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以救之爲好,臣嘗得此症,累試累效矣。上曰,此症似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置飮食於座側,而食之者多矣。每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無失其時,如何?上曰,當依爲之,而自先朝時聞之,入侍之臣,或不忍饑,納飮食之物於袖中,而入來者有之云,而予則常時食性不然,於飮食本無誠意,故不能隨時卽進矣。寅明曰,聞玉堂之言則大臣常服九仙王道餻,而不作薏苡,以末作餠而食之,甚好云矣。上曰,不乾乎?宗城曰,乾則乾矣。每當虛乏之時,置諸座側而服之,如食餠餌之屬,甚爲有益矣。命均曰,朴乃貞常服八元粥,雖少出入,必持之以行,無時服之,甚好云矣。寅明曰,以藥八味爲末服之,味甚好,無藥味云矣。上曰,九仙王道餻,若干劑進,試當服之。寅明曰,材類入之,自內蒸服乎?上曰,藥房所蒸,勝於內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日炎如此,而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似好矣。上曰,將服之,常時不食早飯,以丸藥代服,中氣頗實矣。命均曰,今日則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日氣如是蒸鬱,似是雨徵也。聖應曰,今日次對有命,而兩司諸臣,皆在外,只有李裕身一人,亦牌不進矣。上曰,明日常參、朝講,頗殊常矣。國體之損傷,無復餘地,豈勝寒心?在外臺臣,誰爲下諭,而未及上來耶?注書出去,使之懸註以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懸註以進。上曰,如此而國可以爲國乎?兩司長官則交龜後,自當上來,長官及儒臣外,已下諭未上來,正言趙明履,掌令趙世垕、鄭熙普,竝改差,政官牌招,差出其代,可也。{{*|出榻敎}}違牌侍從人員,已爲敍用,望則似不苟簡矣。咸監之代,李箕鎭爲之耶?興慶曰,然矣。已爲肅命矣。上曰,非久似當下去矣。興慶曰,咸鏡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所報,論列馳啓,請以關西所在備局句管木八十餘同,入送於三、甲,而使民各出防布,換木以去,以開北民衣食之源,以防犯禁採參之路云。其言不無意見,而第聞關西營精三壯革罷之後,備局句管木餘數無幾云,旣無可換之木,則此請有難許施矣。上曰,關西木數,幾許耶?工判似知之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備局句管遼木元數不多,而旣罷精三壯之後,則尤難推移矣。上曰,副學曾見北道,此事,何如?副提學李宗城曰,三、甲木綿極貴,如有推移劃給之道則好矣。眞明曰,此事於三、甲之民,實爲大惠,而關西所謂遼軍木,一年經用,餘數無多,八十同木,辦出無處,曾前則朝家或覓送嶺南木花,換貿民穀,以軍餉會錄矣。上曰,然則置之,可也。{{*|出擧條}}李匡德,性本怪異,撕捱太過,故補外,而其後諸臣陳達之言,亦皆是矣。旣知其然,而不卽召還者,蓋爲甲山之難治,欲得匡德而久任也。且慮其迎送之有弊,故尙不召還矣。頃聞副學之言,則甲山元無夫馬迎送之弊云,分付銓曹,內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請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也。上曰,兩道監司,一則請仍任,一則請催促下送,同日竝來,未知何者可施耶?興慶曰,向者西伯私書中,以爲渭源,必得如李彦燮者差送云,故臣不拘常格,以彦燮擬渭源受點,而兪拓基則以彦燮善治之故,狀請仍任矣。上曰,前爲五衛將時,於帳前見之,有所下敎,此其人耶?取魯曰,然矣。在魯曰,以瞭望事,委之彦燮,故以此爲言而請仍矣。上曰,爲郡守則左遷矣,拜長淵已久乎?在魯曰,前年九月爲之矣。上曰,似爲李玗之代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海伯雖以瞭望爲言,而與邊地不同,似當以邊地歸重矣。上曰,瞭望則姑置勿論,守令數遞有弊矣。寅明曰,數遞雖似有弊,而長淵之於渭源,豈不無緩急輕重之分耶?臣意則以渭源歸重,似可矣。上曰,守令數遞,終涉有弊,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可也。{{*|出榻敎}}寅明曰,亡命罪人譏捕事,委之於禹夏亨,未及效力,以他事拿來,而今者永昌之捉得,皆夏亨指授之功云,以此見之,亦不無其功矣。上曰,彼地越去之說信乎?卿等亦聞之乎?眞明曰,見朴師洙之書,曾已與申尙仲兄弟,共謀譏捕,以遞職之故,未及捉得,而其所排布,已有成緖,有罪無罪間,速爲決斷,還送邊上,以責其成效似宜,諸臣之意,皆如此矣。上曰,前監司權以鎭,狀啓遞罷矣。寅明曰,以任爾元事方就理,而臣見西伯朴師洙及江界府使李日躋私書,則皆以爲必更送禹亨,然後可以成事云,任爾元事,本非朝廷所可問,而累月禁府,何至如是大査乎?興慶曰,夏亨事,極虛疎矣。命均曰,以尙重事見之,夏亨之當初排布,可知矣。眞明曰,朴師洙,常時攻治夏亨矣。今乃知其事功,抵書於廟堂,請其再任矣。上曰,理山姑未出代耶?在魯曰,已出代矣。命均曰,永昌事分明然後,再授夏亨可矣。上曰,任爾元事,處置宜矣。以狀啓見之,申尙仲爲首功,然則亡賊之越在彼地,有形迹矣。每事莫若付諸首謀之人,事成則有賞,不成則有罪而已。何必疑之而不用乎?此非擧條所出之事,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夏亨以爲爾元之妻四寸孽娚,又以爲四寸妻孽娚,而爾元俱無之,權儆三人之說,變爲二人,此事極涉虛謊矣。上曰,爾元初亦爲不切之言矣。鵬翼曰,臣亦以譏察聞之,爾元本無妻四寸及四寸妻娚云矣。書辭臣亦見之,三人之說本無矣。上曰,此事大抵爲三層,夏亨與爾元相爭,爾元與儆相爭矣。寅明曰,臣爲禁堂時,見其元情,兩人皆有僞端,而元非大事矣。上曰,武弁率口之言,不是異事,而爾元初不爲之,夏亨何以得聞乎?大抵夏亨,於爾元之言,不無增益,道臣初不狀聞則好,而以私書至於狀聞,此路一開,後弊難勝,禹夏亨及任爾元,竝分揀放送,道臣推考,可也。{{*|出榻敎}}在魯曰,永昌雖已捉得,似不無泄機之慮矣。上曰,此事,自廟堂專委夏亨,不得則非但功過相准,必有重罪,以此申飭,可也。夏亨爲人,何如耶?鵬翼曰,極爲可用之人。上曰,孫命大則確實矣。命均曰,命大,嶺南人,夏亨,海西人也。上曰,風土不同,故然矣。興慶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南再業、金秀雄偸竊船材松木事啓聞,而此已現發承款矣。律文中,盜園陵樹木者,杖一百徒三年,故偸斫禁山松木者,率皆比此律用之,則今玆再業等,論其情犯,視偸斫者,雖似加重,而捨此,他無可據之律矣。上曰,比之偸斫之律,則不襯着矣。當初帥臣,直自重治,豈不可乎?渠之用意無狀,而究其本,不過鼠竊之類,此等事,非朝廷所知,只令帥臣,嚴治之,可也。取魯曰,船材木伐取,水使元不能自斷,故有此狀聞,而偸竊賣食之弊,比比有之,今若仍此定律,則似好矣。寅明曰,臣意則偸賣船材,不過憑公營私,比之偸斫禁松,罪有間矣,而令攸司治之,亦似無妨矣。上曰,重爲決棍,則豈不勝於杖配乎?{{*|抄出擧條}}興慶曰,待敎鄭履儉別單中,備陳江華史庫下傳燈寺殘弊之狀,仍請船頭浦築堰畓若干劃給,此則旣有令該曹依施之敎,而至於南、北漢義僧移給事,議于守禦使及經理廳提調,則皆以爲不可許給云矣。上曰,所謂義僧,何名耶?興慶曰,南、北漢有外方僧徒上來入番之事,如上番軍士之規矣。上曰,南、北漢所守義僧,不可移送矣,南漢義僧事,副學必詳知矣。其果有益於保障乎?宗城曰,南漢專以九寺成樣,九寺以義僧成樣,義僧爲役雖苦,而在本城僧徒,則賴此而支過,一自分半移送北漢之後,南漢之僧,尙今稱冤,更爲割送,不可議矣。取魯曰,北漢則當初設置時,南漢義僧二百名,割半立番,而本城形勢,與南漢尤異,旣無府治民居之事,而只有城內十一寺,故守堞之事,專責僧徒,一年二百名,六次立番,猶爲不足,癸巳年,自朝家加定一百五十名於南、北漢,今爲三百五十名,而每番不過五十九名,各寺分處,不過五六名,元數不多,今難移送他處矣。上曰,已有之處,雖不可罷,豈可更設於本無之處乎?此不過本土之僧,欲藉重爲此也。別單則置之,令留守募入僧人,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守令之在官立碑,與百姓之媚悅主張者,更定律文,從重勘斷事,請令廟堂,稟處。故備局覆啓,令該曹稟旨著令矣。秋曹更請議于廟堂稟處,而蓋守令之在官立碑,本律雖輕,旣已昭載於律文,而且土民之媚悅者,則情雖可惡,此非廟堂可定挈令之事矣。上曰,其守令,誰耶?在魯曰,熙川郡守趙漢重,祥原郡守李墷也。上曰,當初廟堂之令該曹,稟處者非矣。此豈相諉之事耶?在魯曰,備局回啓,兵曹判書尹游,以句管堂上爲之,而其時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律文,不可續續變改云矣。上曰,此事,守令則旣有當律,民人則宜自本道,嚴加懲治,非廟堂所當定律矣。此而定律,則向者陵幸時,爲洪重疇立木碑之民,亦可以定律治之耶?大凡法網密,則民無所措手足,以此意,分付該道,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以全貴益焚燒同氣之屍身事狀請,令該曹稟旨勘律,而該曹請令廟堂稟處矣。律文則殘毁他人之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棄毁朞親卑幼死屍者,杖七十徒一年半云,此律似爲太輕,而至於一罪勘斷,則恐或爲過矣。上曰,此何故耶?用佛家之法而然耶?興慶曰,俗所謂瘵疾者,一門傳染而盡死云,故鄕曲愚蠢之民,畏其傳染,至爲此不忍之事,誠可痛惡矣。上曰,庾衮之罪人也。在魯曰,監司,以有甚於刃殺爲言,而此則過矣。律文,在手上則死,在手下則不死,杖一百徒三年之律,似爲太輕,而一律則未知其得當矣。寅明曰,臣意則以爲,此有甚於刃殺矣。壞風亂俗,莫大於此,從重科罪,似合於防微礪俗之道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命均曰,情狀則絶痛,而用一律則過矣。累次刑推後,定配遠地似宜矣。興慶曰,考諸律文,終無可據之律,而似與戕殺有異矣。在魯曰,臣意則比杖、徒,加律定罪可矣,不必創出法外之死律矣。取魯曰,畏忌惡疾之傳染,忍燒同氣之死屍,其情狀則絶痛,而此不過蚩俗蠢蠢無識之致,道臣狀辭中,謂之甚於刃殺云者,臣未知其然矣。旣有本律則參酌情犯,而加重之,可也,而直斷以一律,似過矣。然戶判所達之言,亦有意見也。寅明曰,法文重亂俗之罪人,此而不爲嚴治,東方幾何而不爲夷狄之歸耶?孔子治魯之時,事係亂俗則雖微必誅,其在懲亂俗之道,如此之類,不可不嚴治矣。鵬翼曰,戶判宋寅明之言是矣。各別重治,以懲末世亂俗宜矣。廷濟曰,亂俗之罪,重治固可矣,而甚於戕殺生者之言,臣未知其可也。尙絅曰,監司之必欲重究,不是異事,而臣意則以爲不必以一罪論斷矣。陽來曰,臣是法官,不可以法外之言仰達,而旣死之同氣,忍爲焚燒,此實莫大之變怪,而必用一律,則事涉太過,臣未知其可也。眞明曰,原其情則固出於無識所致,監司所謂甚於刃殺同氣,則臣未知其然也。雖然,此實無前之變怪,凡治國之道,無大無小,思其流弊所極,而預爲隄防爲宜,似不可不從重科斷矣。瑜曰,臣待罪湖南時,興德亦有此等獄事,見捉於本官譏察,報于監營,故臣親自窮覈,則游辭發明,終至杖斃,而此無可據之律文,似當有嚴立新法之道矣。宗城曰,《大明律》之太輕,雖未知何故,而此罪人情節甚惡,各別嚴處,則固宜,而朝家之隨罪立法,恐未安矣。上曰,《大明律》,或有當輕而重者,或有當重而輕者,此未可知也。寅明曰,刑亂國用重典,刑新國用輕典,此不過時措之宜,而胡元,以柔弱而無紀綱之故失國,大明,承元之後,不得不爲嚴重之治,作法大抵多密矣。上曰,視漢法則極苛密矣。是故末年多忠節之士矣。在魯曰,先朝受敎中,或有如此之事矣。上曰,我東,以禮義之國,素稱小中華,而渠旣生禮義之鄕,敢行滅親之事,尤爲痛駭,吏曹參判思患預防之說,是矣。極律則太過,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此亦將來,當爲受敎矣。{{*|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失火事,啓聞矣。松田失火之地方官,法應拿問,而今此當之者,乃是順天縣監南渭老也。係是兼任,則與本倅,似有間焉。且歉歲迎送,當有民弊,姑徐拿問之擧,未爲不可矣。上曰,順天豐歉,何居云耶?近來湖南,荐歲告歉,此必入於尤甚邑矣。興慶曰,順天雖不入於尤甚八邑,而蓋是設賑之邑也。且松田失火之官,自前亦有只推之例,姑勿拿問,推考似是矣。上曰,法不可輕改,固當拿問,而順天旣是設賑之邑,則松田雖重,民事亦不可不念,勿爲拿問,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失火,何其多耶?興慶曰,似由於鹽盆近處,故如是大段失火耳。瑜曰,兼官雖異本官,如是緩治,則後必不悛矣。上曰,李瑜之言,大體是矣。非爲兼官而緩治也,以數遞有弊故也。興慶曰,陳奏副使朴文秀,昨旣罷職,前者書狀官罷職後,敍用還付矣。今亦依此爲之乎?抑出代乎?上曰,此是飭勵,非深罪之意也。昨日處分之後,姑勿出代爲敎,有意而未及下敎,諸具想已盡備矣。命均曰,行期已迫,故行具幾盡措備矣。上曰,使臣之道,使之保其生而後,可以長久任使矣。文秀今番往來之後,其無病,未可必矣。寅明曰,聖慮及此,渠若聞之,豈不感泣?上曰,文秀爲人,有長有短,昨日擧措則駭怪,而此由學問工夫不足之故也。自家亦自言其放浪生長,而其通達則過人處多矣。伊日文義,亦以臆見爲對矣。不可不成人之美,副使姑勿出代,依書狀例,敍用後更差,可也。{{*|出榻敎}}嶺南煮鹽時,其用氣多矣。今此潦炎,所傷必尤多,是可慮也。興慶曰,再昨筵中,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覆奏時,有未及稟定之事矣。龍川、永柔兩邑守令,給馬發送事爲請,而龍川則以他道營將,移差永柔,則已令該曹,催促下送給馬事,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結城已革邑,而前規限滿則復邑,故保寧縣監於結城事,有同兼官,不成貌樣云,其將永革而合邑乎?抑將待限而復舊乎?上曰,此與安陰有異,終不可革罷矣。命均曰,合邑而別擇守令,差送,似好矣。上曰,若如陽川之規,自廟堂大更張,而倂合則,可也。若仍此永革,則無異安陰,豈有界限乎?依常限復邑,可也。聖應曰,晝講時刻進退事,《政院日記》則浩汗,未及考出,而聞弘文館舊例,則量日晷長短而進退時刻之時,亦有云矣。上曰,此後盛暑前未停筵之時,以巳初進定,可也。{{*|出榻敎}}秋判、捕將進來,陽來、鵬翼進伏。上曰,草記見之,而所供與初無異乎?陽來曰,罪人見刑具,已自畏慴,平問之下,數人先爲直招,其外,施威次盡爲承服,其中獰悍一人,受六杖矣。上曰,羅多乃洞、細洞所問目者,與咨文相合耶?鵬翼曰,相合矣。一二名,日字相左,而觀其氣色,其往必矣。陽來曰,往羅多乃洞者,往細洞再明,則文書當修正入啓矣。上曰,或罪人劫於威嚴乎?陽來曰,渠先自直招矣。犯越本是死罪,而今此罪人甚多。大抵二處犯越,有下手者,有瞭望者,有守幕者,有三層,似不可盡爲死罪矣。上曰,文書修正之時,三層必分析爲之,無相混淆,大臣及推官,同爲入來定罪,而凡於推問之時,或有劫威誣服之患,必須相審,無使玉石相混,可也。此雖可痛,與逆賊似異矣。瑜曰,下敎誠然矣。上曰,世丁爲窩主乎?陽來曰,以領將爲窩主矣。上曰,今日卽爲開坐,而明日常參殿坐時,則雖不得爲之,罷後卽爲開坐,可也。聖應曰,注書以不爲簡問,有拿處之敎,而聞簡通則盡爲之云矣。寅明曰,簡通,臣亦見之爲答矣。上曰,煮鹽一事,與靈城所達判異故也。入侍承旨,擧條出納後,出直,已有定式,未出擧條則無使出直,可也。上曰,備局堂上雖多,而有司之任最緊,李宗城還差有司之任,可也。{{*|出榻敎}} ==5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朝講。 ○下直,方山萬戶裵尙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二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方山萬戶裵尙度處給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行公,獄囚議讞,許久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常參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成範錫爲持平,尹得徵爲正言,沈聖希爲宗簿正,李觀厚爲兵曹佐郞,吳瑗爲副修撰,沈錥爲掌令,金廷潤爲掌令。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呈辭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洸、韓範錫、閔致龍爲副bb護b軍,金尙耉爲副bb司b直,李台重爲副司果。 ○以正言尹得徵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臺諫,今方開政差出,時刻勢將差退之意,敢稟。傳曰,時刻隨時入之。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中旬賞格上下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假注書望筒,傳于宋秀衡曰,呈辭旣已申飭,實官且有二員,何望筒,何以入之耶?還下。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鎭江里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賤情危迫,敢復冒昧上瀆,仰首俟威命,而伏承批旨下臨,不復矜許,反加隆異,非臣所敢承者。不知聖諭,何由而若此耶?夫聖人之裁物,如天之化育,各隨其物而賦命。今殿下之處臣者不然,以理物則非其宜也,以任用則非其分也。此豈大聖人盡人盡物,各得參贊之道哉?聖旨又引古人事爲諭,此則尤非臣所敢當者。臣本隱遯者流,只是少而廢病,老而不死者也,而豈意臨死之日,値此非常之恩,以益其罪戾哉?誨諭諄切之下,不勝感泣,而惟恨微誠之不能上格,伏地隕越,不知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江原監司春川等官居私婢初分等囕死、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江原監司狀啓,虎患熾盛,尙不能連捉gg捕捉g,以除峽民之患,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寧越府使權始經,以侍從之臣,爲民陳章,已示嘉尙之意,可以特許者,可以稟處者,俱以賜批,而其中木槽事,雖曰民弊,其名瑣屑。此報巡營報廚院者,而請以裁處,事體未安,推考,其令道臣,問于廚院處之。 ○答寧越府使權始經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以民事封章,予用嘉之。未打量折受,寢之已有下敎,不必覆啓,特寢焉。他餘事,令廟堂稟處。{{*|原疏,下備局}} ○甲寅五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東,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禮曹參判洪鉉輔,大司成鄭羽良,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最基,持平成範錫,禮曹佐郞宋日贊,戶曹佐郞李夏徵,監察許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領敦寧魚有龜,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原豐君熙,花原君權喜學,兵曹參知金聖運,僉知金夏明,工曹正郞李彦熽,兵曹佐郞朴致文,刑曹佐郞李廷楫。諸臣進伏訖,必寧啓曰,今日常參時,三品侍從中,司僕寺黃梓,當爲進參,而稱病不進,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黃梓,卽今所帶之職,不過該司,而亦不肯進參,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又啓曰,今日常參時,錦城尉朴弼成病不進,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不進,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進伏曰,日氣連熱,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臺諫不備,常參未能及時,每日如此,殊可悶矣。仍達曰,今日臣見平安監司狀啓,則瀋陽將軍出送咨文,而其辭云,殺掠犯越等事,渠則有若不知者然,只奉旨施行出送云云。誠爲怪異矣,而至於梟示正法之由,當悉於此後回咨中,而諸臣之議多不一,未知何以則爲好也。上曰,當初咨文,果自盛京禮部而來耶?。興慶曰,然矣。上曰,盛京禮部事,誠非矣。若無咨文往復之事,則已,旣曰有之,則不於盛京禮部爲之,而何處爲之乎?渠之私自退托,殊極怪異也。興慶曰,前此有三次據例爭之之事,而藩國咨文,中間私自退送,其意極是怪底事矣。上曰,渠欲捧則捧,不欲則不捧,事極怪異也。興慶曰,盛京則無入送齎咨官之規云。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上曰,然則灣府譯學,入送何如耶?在魯曰,盛京禮部,終始以通咨爲重難,而不捧之則轉奏北京,尤無其道,此事極是難處矣。興慶曰,順天縣監,以兼任光陽縣,松田失火事,有勿拿重推之命,而監司罷狀,又入來。今日政,出其代,而望單不下云,伏未知聖慮,又欲有仍任之意耶?在魯曰,狀聞措語不輕。監司之請罪如此,而若令復仍,則尤似有不便之端也。興慶曰,松田失火,自是無妄事也。處分固無可嫌,而道臣若是請罪,朝家雖令復仍,渠必不自安矣。上曰,更思之,此時守令,數遞可悶,故還給望單,欲爲下敎於筵中矣。令姑勿罷,只爲拿問,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似有所懷,陳達,可也。宗城曰,臣旣入侍,果有所懷,故敢達。漂海常之藩國咨文,宜當直奏於北京禮部云者,分明是托辭,而厥後漂海常,自謂曖昧,有若不知者,無他,初旣如彼爲辭,則到今爲之,其中自不無難處之端,故渠終不肯爲之,而自古咨文往來之事,非止一再,則渠雖不捧,自此送之,似無爲辱之事矣。其所難處云云,豈爲成說乎?在魯曰,此則儒臣所達,然矣。臣得聞洛昌君之言,入送盛京,自盛京轉奏北京,亦有已行之前例云。洛昌今方入侍衛,下問好矣。樘曰,臣往來燕京屢矣。至於此等事,不無所聞而知之者矣。自前我國咨文,入送盛京將軍,自盛京轉達於皇帝,前例每如此。到今渠之持難而不肯者,誠爲殊常矣。上曰,當初處事,未免違繣。渠若終始不許,則直送北京,有何妨耶?寅明曰,若無生梗之患,則雖直送,亦無妨矣。上曰,盛京之還送咨文時,以還送之意,爲回咨乎?不爲回咨而只爲回通耶?平監狀啓,何以爲辭耶?汝迪出曰,臣亦得聞盛京回咨,自平監直送備局云矣。在魯曰,盛京禮部,具回咨還送,而道臣狀啓,上送其咨文矣。臣則意謂已經睿覽而下,尙未經睿覽乎?上曰,姑未見之矣。興慶曰,臣意謂已經睿覽矣。今承下敎,始知其不爲入啓矣。上曰,注書出去,持入昨日來到瀋陽咨文,可也。翼謩卽承命趨出。聖應曰,元咨則同裹於狀啓中以送,而回咨則直送備局云矣。上曰,咨文與回通有異。咨文則例稱朝鮮國王云云,則所當竝狀啓上達,而平監之直送備局者,難免疏忽之失。其在事體,殊涉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盛京回咨,平安監司,雖直送備局,備堂中必有初拆見之人,而不卽覽察,尙未入啓者,亦難免率爾之失,當該備局堂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咨文還爲持來,則回通中必有還送之意,其咨文入覽則可知,而狀啓所上,似是咨文,卽今道理,更無須待之意。別定齎官,雖今月內治送,何不可之有?在魯曰,雖送回咨,其文法,自爾與前咨文似有異,必改而用之可矣。上曰,事是前事中出,則文法,豈甚有異乎?翼謩持咨文還入。僉曰,此非其咨文矣。上曰,此咨文,亦必有可觀,第上之,而注書更爲出送,持入本咨,可也。翼謩復承命趨出。上曰,咨文,內則補畫,外則不補畫耶?聖應曰,前例內爲而外不爲云矣。興慶曰,日昨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重臣之以不肯就官,至於拿處,實是無前之事。臣故上箚請寢,得蒙允可,而聞{{!|𢢜|⿰忄業}}猶切惶懼之心,方在胥命之所,不敢還京云。蓋嶺伯,自是至煩劇之任,以其病狀,實無可堪之勢,故臣曾於筵中,有所陳達矣。旣知其實病之如此,則似不必一向强迫。且{{!|𢢜|⿰忄業}}於頃日,旣承欲一見之下敎。惶感之極,亦豈無一覲耿光之忱也?姑宜許遞藩任,以他職用之,而前後嚴命之下,累犯違逋之罪,特爲譴罷,亦無不可矣。在魯曰,聖上每以{{!|𢢜|⿰忄業}}之一不上來爲敎,而其實則自丁未以後,元無累除實職而不爲上來之事云,而且其衰病,比年前尤甚矣。上曰,已諭於日昨大臣箚批,而國家紀綱,則因權{{!|𢢜|⿰忄業}}而尤爲墜傷。微官之不遵朝令者,其所以墜紀綱,猶爲小小,而位高之人如此,則尤有甚焉。{{!|𢢜|⿰忄業}}前日若有一來之事,則今番豈不遞乎?日昨以靈城之病,不欲充使价,有使之得生,而用於日後之敎。{{!|𢢜|⿰忄業}}若於前日,上京行公,則予豈不念其病而强送也?丁未以後,一不上京,戊申一爲忠監,而亦除朝辭,故不爲上京,予之見其面目,亦已久矣。雖以元龜誣告事爲言,而予則曰,前日之一不上京者,所以致此也。若上來從宦,則豈有此乎?且其疏中有曰,見嫉於嶺人云,此何事耶?在魯曰,{{!|𢢜|⿰忄業}}曾前爲嶺伯時,以罷場事,重治嶺人,爲嶺人所厭,故渠以爲一元龜,猶欲逞撼,則渠之見忤於嶺人者如此,今雖赴任,決無一時安於職次之理云,而不欲赴任矣。上曰,以元龜事爲嫌者,尤爲怪異矣。此豈足爲嫌端耶?日昨處分之後,承旨有所陳達,故特爲推考,而大臣箚請,故不得不許,而立紀綱,宜自大官始。事關備局則請拿推,而於慢君命之人,則國法獨不可行耶?{{!|𢢜|⿰忄業}}若謝恩赴任則或可許遞,而不然則決無許遞之理。若不能使一權{{!|𢢜|⿰忄業}}赴任,則何可君臨一國乎?終不去則寧爲定配於其道,許遞則斷不可爲也。大臣則以所懷陳白,猶之可也,重臣之如是縷縷,有若爲{{!|𢢜|⿰忄業}}分疏,極爲未安,推考,可也。{{*|抄出榻敎}}有龜曰,事雖煩瑣,而日昨兵曹回啓,有違於定式,故敢此仰達矣。御營廳敎鍊官金虎臣,以牙兵砲手次知,前冬崇陵內,捉得一虎,今年正月、二月光陵內,初捉二虎,後捉三虎,通前後所捉得,爲六頭矣。凡捉虎准五頭,則例有加資之典,故槪以此上言,而兵曹回啓中,以連頭骨捉納,未能的實爲言,又以該廳之不爲請賞爲訝,而啓稟置之矣。陵內捉虎,雖是渠等分內當然事,而朝家之論賞,旣出於激勸之意,曾前本廳將校二人,亦以此得蒙加資之典,今此虎臣則去月康陵內,又捉一虎,前後捉納,多至七頭,而捉得之後,以全體進上,則連頭骨與否,非所可論。該廳之直爲請賞,曾無定奪之事,則自本廳不得啓稟,事例當然矣。外方捉虎,旣許施賞,則陵寢內捉虎,獨未蒙賞,不無稱冤之端。體例所在,臣不敢直請賞典,而旣有可據前例,更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上曰,令該曹更爲考例,稟處,可也。{{*|出擧條}}在魯曰,以前理山府使禹夏亨,更差渭源郡守事,昨日擧條,未及啓下,而蓋聞極邊,別無大段解由之事云,而夏亨旣未出解由,則不無掣礙之端。若有自上勿拘之命,然後臣曹可以擧行矣。上曰,解由雖重,擇差有意,其令勿拘,可也。有龜曰,非但本廳,東西各陵,三軍門各爲分掌,當該軍門將校之捉虎,雖滿定數,該軍門則不得請賞,故渠等輒必上言,事涉煩猥矣。此後則各軍門將校捉虎之數,若滿定式,則自當該軍門,以考例論賞之意,草記啓稟,未知何如?上曰,捉虎論賞,以幾頭爲定耶?有龜曰,曾前則定以五頭,近來則定以三頭矣。上曰,此後則依所達草記啓稟,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臣以職掌事,敢有所達矣。陞學之設,專爲士子勸奬之道,而上年則以當年條,未及畢行於限內,有蕩滌之命矣。殊非培養勸奬之道,有同因噎而廢食,非但儒生輩落莫,且雖有蕩滌之令,必無以此惕念設行之理,似當有變通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朝令之不行,未有甚於近日。不有申飭,臨科之後,始乃一時爲之,只長躁競之風,殊無培養之意,限內不爲設行者,極爲非矣。過限則蕩滌者,乃所以存舊法也,非廢舊法也。爲師儒之長者,惟當悶其不行,思所以及期爲之,可也,乃反如是陳達,殊非委任之意,大司成鄭羽良,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本館供士之需,近甚凋弊,無以成樣,故前大司成趙明翼以祖宗朝折受於本館,三南所在田畓,遣官監打事,疏論蒙允,發送郞廳於三南,嶺南、湖南則無弊收捧,而獨牙山、稷山兩邑民人,以收稅之過多稱冤,臺疏發啓,請爲還給而蒙允矣。蓋聞湖西異於兩南,田畓執耕者,非無勢貧民也,多是兩班及豪强品官,故胥動浮言,以致如此。今若更爲還給,則不但本館養士之需無成樣,祖宗朝賜與本館之田畓,公然付之於此輩,寧有是理?況監打命下之後,又因奸民之興訛造謗,謂之民怨,乃復還給,則事體道理,決不當如此。湖西昨年所收穀還給之令,卽爲還收,恐好矣。上曰,此乃何人之發啓乎?羽良曰,趙尙命矣。宗城曰,臺疏(疏))初旣發啓,聖上又爲允從,則到今還收,不無缺然於民情者。若令師儒之臣,參酌還給,則恐爲得宜矣。上曰,聞此所達,牙、稷兩處之獨爲如此,可知其由矣。依所達爲之。興慶曰,臣於此事,略有所聞知者。昨年臣受由下鄕時,牙、稷居民,多有擁馬呼訴者,而且聞以收稅事下去館郞之言矣。蓋其收稅,在於田場旣滌之後,而勒定收捧,所捧穀數,視前日不啻倍蓰云,小民輩,安得無呼怨之事乎?今若使本館,參酌還給則好矣。上曰,大臣、儒臣之言得宜,參酌還給,可也。{{*|出擧條}}範錫進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讀未半,上曰,無改處,只擧下端,可也。範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減等之人,雖未及限,遽請此啓,終涉太過,其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渠旣白脫,其勿强煩。眞淳出伏曰,此啓,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故然矣。範錫又啓曰,新除授執義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持平金漢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司諫院司諫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正言李光湜,時在京畿仁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範錫退伏。上問申昉曰,田殷祥事,卿爲畿伯時所狀聞也。其事實如何耶?昉曰,驛路事重,察訪旣有所報,則巡營據其所報,例卽狀聞。殷祥事,察訪報狀中,枚擧其不由分路,加把驛馬之狀,故臣果據以啓聞矣。聖應曰,凡大小別星,皆有分路定式,而至於標信宣傳官,則本無定式,只以迅速爲主,且無馬牌,所騎一匹,衣籠馬一匹,吹螺赤所騎一匹,雨具馬一匹,合爲四匹,已有舊例也。今番殷祥往來時,臣雖未知這間曲折,而似無加把之理矣。上曰,頃於親政時,宣傳官李鐽,以奪符事下去時,親承下敎,故或不無太過之事,而其時海伯,至於狀聞。監司雖奉敎諭書而行,陪標信宣傳官,亦豈不重乎?欲存事體,海伯旣已推考,而近來以濫騎事狀聞者,只是宣傳官輩,名士之濫騎者,亦必多矣。宣傳官,豈獨濫騎乎?此後則勿拘名士,如有濫騎者,必爲狀聞,皆如宣傳官之意,分付。而況奉命宣傳官,無馬牌無分路,曾已知之,若四馬之數,本非加把,亦爲分付。{{*|出擧條}}範錫更爲進伏曰,筵席事體,何等嚴畏,而副摠管李汝迪,旣在侍衛之列,則宜不敢越次陳達,而平安監司朴師洙之上送盛京禮部咨文於備局事也,自上有所俯詢於大臣及諸重臣,未及仰對,而汝迪乃敢越位,唐突陳奏,其在事體,極爲猥瀆,請副摠管李汝迪,從重推考。上曰,以所懷達之乎?以啓辭達之乎?範錫曰,啓辭達之也。上曰,依啓。又啓曰,臣卽見司饔直長李泰翼前啓,其所劾列,旣非泛論,則今不可以供辭自明,謂以白脫,居然停啓。且當初啓辭,旣已拿處間姑停,則在今連啓,有不可已者,故臣果仍前論啓,而聖上以渠旣白脫爲敎,而承宣亦以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有所云云。臣於此,已不勝其訝惑,而且於李汝迪請推之啓,有疎漏啓體之失。以此以彼,臣何晏然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範錫退伏。最基進達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啓未畢之前,都承旨李眞淳,遽以臺臣不知事狀爲言,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不敢干涉廟謨,而儒臣,師儒之長,以正士習激勸等事,有所陳達。臣亦適有所聞,而此係培養之方,故敢達。孔聖後裔,自麗末持世系譜牒,出來東土,入我朝後,代數歷歷相傳,而有孔宗洙,居在龍仁,人物端正,且有志操,勤苦治經,遊於泮宮云。此乃大聖之後,宜有別樣勸奬之道,下詢大司成而處之,何如?羽良曰,臣初欲陳達而未及矣。宗洙卽己卯名賢孔瑞麟之後,且其人物,異於凡士,極爲可愛,非但治經也。臣勸令學問,則乃能有志從事,而言語進退之間,實有非聖人子孫,寧有此言之美?臣方別爲給料,置之泮中,欲待闕許入於寄齋,而且臣見《大明會典》,則皇帝視學時,三氏子孫,別令入參,而又廩食三十餘人。今先聖苗裔,譜牒來歷,旣分明可考,而人物又如此,宜永久留置於齋中,詢問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孔瑞麟則明是孔聖之後,宗洙果是瑞麟之後,則特給別料,置之齋中宜矣。上曰,若是孔聖後裔,則可謂貴矣,而孔聖後裔,似不但宗洙一人耳。無乃大司成適見此宗洙而特給別料耶?他日若又有優於宗洙者,則將何以爲之乎?羽良曰,又有優者,則追入,亦無妨矣。寅明曰,大司成旣已入侍,使大司成參酌處之爲可,不必自朝家處之矣。上曰,諸臣所達如此,特爲給料,隨闕許入,置之泮齋,可也。{{*|出擧條}}最基曰,筵席事體,何等嚴重,而近來朝體不嚴,誠爲駭然。禮不云乎?毋勦說,擥取他人之說,以爲己說,謂之勦說也。毋雷同,聞人之言而附而和之,謂之雷同。毋儳說,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未竟,少者不可擧他事爲言,錯雜於長者之說也。少者之接見於長者,猶尙如此。況臣僚奏事於君父之前,其何可紛鬧若是之極乎?此後筵席,毋得如前日紛鬧之意,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順天縣監南渭老,俄已下敎於筵中矣。拿問處之間,姑勿出代,可也。{{*|抄出榻敎}}又下敎曰,朝講時刻,隨時入之。{{*|出榻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持平成範錫,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上讀前受表記,自第十六板子言之君子之所謂,至第二十三板,賞爵刑罰窮矣。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虞夏之道,至第二十九板何日忘之。上又新受讀訖。宗城起伏曰,文義問於領事,何如?上曰,不必辭讓,儒臣先陳,可也。宗城曰,此大文,專言仁民之道,君上宜可惕念處矣。興慶曰,古人因時制義,於斯可見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夏尙忠,殷尙質。大槪,因時制義之義,可以爲法處矣。宗城曰,寡怨於民之寡字,意甚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夏尙忠,忠字,卽是中心之謂,而忠質竝言之,則忠字之義,益深矣。虞夏之世,非不有文,而質勝於文,故曰,周之世尙文,虞夏則尙質矣。上曰,然矣。最基曰,古之文質如此,而我朝則文勝之弊太甚。若矯而正之,使文質相等,則豈不美哉?宗城曰,親而尊,威而愛,富而有禮,三節言之者,皆有深意。非明德君子,孰能如此乎?上曰,此君子,非特有德君子,必有位君子也。宗城曰,然矣。上曰,孟子曰,舜何人?予何人?有爲者亦若是,其意似太露,而至於《中庸》所謂生知學知困知,及其成功則一也,其循序不迫之意,可見矣。廷濟曰,勿以虞舜不可及,每以舜何人,予何人,爲工夫,好矣。寅明曰,爲治之道無他,必以古聖王爲自期,則雖不中,不遠矣。常以舜亦人,予亦人,作興起感發之資,則必有益於聖學矣。宗城曰,鷄鳴而起,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鷄鳴而起,孜孜爲利者,蹠之徒也。思慮之發,至微至奧,一念之差,聖狂斯判。若以舜何人,予何人自勉,則是亦舜也。上曰,其言好矣。廷濟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則舜、蹠之分,於此亦可見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人君之學,聖智竝行,可矣。鷄鳴章,引以爲法,則豈不有助於聖學耶?興慶曰,學問之道,非高遠難行之事,其要只在於日用行事之間矣。宗城曰,此章,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此君臣上下交相責勉之意,而以此觀之,諸葛亮鞠躬盡瘁之義,可謂格言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章,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領事看作利於天下者,似好矣。上曰,其文義終爲殊常矣。最基曰,小註張子之言,爲是矣。興慶曰,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君,此乃責難之意,而事君不下達,亦此意。君上之於接下,亦如下之事上,則豈不爲上下交勉之道乎?上曰,所達儘好,當體念焉。寅明曰,大居敬而貴窮理。俄者諸臣所達,無非至理之言,聖上於此,益加體念焉。上曰,勉戒好矣。宗城曰,此下章事君,遠而疏則讇,近而不諫則尸利,此文義爲好矣。臣在經幄,殆十年餘矣。近侍之臣,豈有過臣者,而曾不以一言仰達,其瞿然于中者多矣。殿下睿哲聰明,虛襟納諫。如臣庸陋蔑學者,實無絲毫補益之望,而殿下誠若不以鄙卑而棄之,臣雖不忠,敢不彈gg殫g竭微誠,稱塞其萬一乎?上曰,所達切實,當從容體念。興慶曰,觀此文義,人臣苟能敬治其職,所與正直,則神將福之。如臣不似,忝在相職,於敬治,可謂蔑如,臣不覺瞿然矣。上曰,自勉爲心,擇人而擧之,則何瞿然之有?宗城曰,臣等進諫時,以拂逆爲自勉,聖上亦以從諫爲自勉,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寅明曰,拒諫從諫,利害若明而察之,則斯過半矣。上曰,漢宣帝時,朱雲折檻事,今見御製,如親覩其事。後世諫諍之臣,孰有如朱雲者乎?宗城曰,朱雲事,雖千載之後,如見其直氣之森然矣。上曰,公私玄微處,最爲難察。公不明則以賢爲愚,以愚爲賢,至於可用之人,終不用,公私之分,豈可忽諸?寅明曰,國家百年,無不皆然,而用人之際,公私所係,爲尤切矣。宗城曰,心乎愛矣,瑕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此人臣之爲君言也。骨鯁直節之類,莫非出於心乎愛矣之意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日熱如此,誠難逐日開講,而亦不可不速始《詩傳》,頉稟前,周、召南畢講,則爲好矣。最基曰,小臣前日所抄選十三篇,不爲不多,而未進講者,只是儒行一篇。旣入於抄選中,則闕之亦可惜。臣意以爲,領事、知事方入侍,更爲停當,竝此進講無妨,且拔去一篇,亦無所害,故敢達。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儒行篇,可也。光躋承命趨出,持儒行篇還入。必寧奉進,上受而覽之曰,此非御覽件。注書更出去,持入御覽件。光躋復承命趨出,持入御覽件。必寧奉進,上覽訖。廷濟曰,召對冊子,必以《左傳》爲定者,臣意則不知其可矣。上曰,無他可爲故也。廷濟曰,《春秋》進講,有勝於《左傳》,小臣有中心藏之之意,故敢達。上曰,特進所達,好則好矣。名臣奏議爲之之後,揷入其中而爲之,故然矣。廷濟曰,凡進講,一番看過,豈有其效乎?一冊再次爲之,則或似有益矣。上曰,不爲者尙多,顧力不暇及耳。寅明曰,日勢已晩,常參之際,時刻差遲,連續引接,恐有勞損之節。未知卽今聖候諸節,若何?上曰,虛乏之候,猶似未已,而眩氣往來,今日差勝矣。寅明曰,日熱如此,晝講鎭日爲之,抑有妨於調攝之節,亦不可無參酌之道矣。上曰,時刻若早,則一日一次開講,何害之有?寅明曰,臣待罪地部,故市廛間疾苦,自然有聞知者。事雖瑣屑,敢此仰達矣。白木廛失火之後,非但所見蕭條,市人等,蕩析離居,無以爲生,此是五百餘人生業所關。大抵廛家,非市人等自辦造作者也。在前則富民有財力者,出物營造,以爲收稅之地矣。近來則都民,亦無富饒者,不能造給,故五百餘人生業,無所依賴,亦可矜念。頃與左參贊李廷濟相議,則以爲,自賑廳及三軍門,顧助造成,則可以使市民輩,無失業之患,而且將有前頭收稅之道,於公於私,實爲兩便云。諸議亦或以爲便,而或有瑣屑不可爲之論。然半千都民命脈,所關亦重,豈可以瑣屑爲嫌,而不一仰陳耶?下詢大臣諸臣而處之,何如?特進官李廷濟曰,市廛之於國家,亦是四民之一,所關亦大矣。只以半千人命脈所關爲言者,臣則以爲其言太小。自朝家造給,則非特爲市民輩保存之道,亦王政之所不已也。上曰,市人自是國家貢民。若無市民則何以爲國乎?領事金興慶曰,市之於國家,固重矣,而以自朝家造給爲瑣屑者,其言是矣。若以使民皆願藏於其市之義爲言,則猶之可也,以收稅爲心則不可矣。廷濟曰,自公家貸給價物,使市民輩,自爲營造,可也。不必自公家營造。若貸給萬兩錢,則可以復建,未過十年,亦可以復償其數云矣。上曰,前已下敎,而大抵景象不佳。南山上,古有三樹,昔年風拔其一,所見猶不好。今景象,豈類此乎?且有國家則不可無市廛矣。國家若有裕,可以造給,則造給爲好,而此則物力不逮,使軍門、賑廳造給,亦有二弊。若自賑廳、軍門,貸錢營造,則將來必又以此之故,侵困市民,此其一也,自朝家使賑廳、軍門造給而收稅,則亦甚不當,此其二也。自賑廳某條,以數千兩錢顧助,而木物則以戶曹水上流下收稅者,充給宜矣。寅明曰,雖有若干流下者,元無可用之木物矣。上曰,然則自備局某條區畫,使軍門及賑廳、戶曹顧助,今年內,必爲造成,可也。興慶曰,似當自戶曹爲之,備局何以區畫乎?寅明曰,各軍門,必有備局區畫,而後方可顧助矣。上曰,此等事,在上者,但可指揮而已,區畫則廟堂當爲之。如是下敎之後,雖有稱頉不給者,自廟當直爲分付區處,無令更煩上聽,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重臣進伏。上曰,盛京禮部不受咨文,今無他可爲之道,直爲咨文於北京,可也。興慶曰,然則齎咨官,別定入送乎?上曰,今日內可往耶?廷濟曰,齎咨官速出,然後可以速往矣。上曰,齎咨官,今日內定送,可也。{{*|抄出榻敎}}上曰,翰薦,已爲之耶?興慶曰,已爲之矣。上曰,所薦幾人?德重曰,被薦五人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高陽郡守李廷漸,振威縣監李夏龜。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射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獄囚多滯,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李宗白,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副修撰朴弼均,時在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連日上番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宋徵啓,副修撰吳瑗,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金弘澤爲假注書。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去春等周急,依例輸送于奉朝賀李光躋gg李光佐g家,則姑令留置該掌矣。今欲更爲輸納則以爲,與奉朝賀崔奎瑞異同,終有所不安云,而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所辭旣異於大臣,何過讓之有?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順天縣監南渭老,逃故闕額代定之事,特敎之下,擅自寢閣之罪,令該府拿問處之事,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送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問,以狀啓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江原監司牒報,則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而尹得商移拜三陟營將,纔已遞歸云,故招問邸吏,則尹得商今已上來云。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尹得商,依律杖一百,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六日,濟州正兵文武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日氣猶熱,夕講時刻,以酉正初刻改入。 ○又啓曰,司僕寺正黃梓,以常參時不進事,禁推事,擧條啓下矣。聞黃梓以書狀官,方帶臺銜云。禁推傳旨,不得循例捧入,何以爲之?臣於當初,不能覺得,混同請推,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從重推考。 ○慶尙左兵使狀啓,禮安宜東面川沙里居私婢芿叱女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成範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邃,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之命,揆以國法,關係甚重,則不可以私情矜惻,有所參錯而低昻者矣。流三千里罪人鳳祥,至今得保首領,已是失刑之大者,今此移配之命,出於千萬意外,國言喧藉,輿情愈憤。請寢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臣伏聞亡命罪人鳳祥移配擧條,有故相臣李頤命孫等語,其後諸承宣,旋卽微稟,故相臣三字,改標以下云。臣聞來,不勝駭惑。當初捧入承旨,未知誰某,而矇然不職之罪,有不可置而不論者。朝家旣不復官,則不敢稱爵,法也。昔在先朝,故判書閔鎭厚,稱追削之李翔,謂之故大司憲,則其時堂箚論之,聖批以爲無嚴,而特罷鎭厚之職,此可見重法之意也。今者喉院,乃於鳳祥移配擧條中,敢以其祖未復之官爵,肆然塡書,殆若循例捧入者然,紀綱所關,極爲寒心。請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答bb曰b,不允。故相臣三字,其時大臣忘而偶達之致,趁卽付標,今者此請,大涉不諒。況鳳祥之本律,本非極律,則若是爭執,亦涉太過矣。不允。 ○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書入之由,至有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之請。臣等看來,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凡擧條,一從筵中說話,不敢有所刪改,蓋所以重記事之體也。臣等於其日捧入之時,固知未安,而未啓下之前,不可徑先稟達,故翌朝啓下之後,微稟付籤以入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等同在一院,旣已參見,則何可獨諉於當該,而晏然仍據於榮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仍治臣等溺職之罪,俾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請暇試灸之餘,面部小癤,轉成大腫,疔毒熾蔓,半面浮烘,終至用鍼割根,貼藥去惡,辛苦幾一望,尙未完可。蓋臣前春,亦以鬢疽瀕危,數朔醫治,僅尋生路。年年此病,必有所祟。醫言曾服參附,遺毒致此,方來之慮,有不可言。若不及時預防,專意調將,則實有死生之憂。且臣六七年來,滯濕停飮,遍體流注,輒作百怪,或下痢無算,或數溺無節,殆無寧月。眞元之耗渴,形貌之瘁爍,殆似篤老人樣子,居常懍悸,自分爲難治之末證。入夏以來,忽然手足麻痺,肌肉顫掉,往往肢節,不能屈伸,按之而不知其爲己有,精神時復昏暈,如墮烟霞,凡於事爲之間,先忘後失,見者皆以風漸憂之,砭焫已多,而少無所效。腫症之外,惟此深痼之疾,斷無時月起身之望。念臣所叨,何等重任,而一向曠廢,作一養病之坊,臣於宛轉床席之中,心焉惶惕,如添一病,寢食爲之俱忘矣。念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受恩罔極,致位至此,無他才能,圖報無地,只願殫竭心力,死而後已,一疾轉變,頓至於此,身重如山,氣運如醉,僵臥終日,殆無省覺,伏枕瞻天,但有涕淚。況臣見任,初非可堪,徒藉寵庇,蹲仍已三年。春間都政之後,矢心必免,而迫於事會,分義是懼,三單未卒,遽復冒出。一世譏議,固不暇言,而臣心慙悼,若無所措。一遞之願,鬼神亦臨,而危疾際發,誠有萬萬不可强者,則臣雖仍冒而不去,其於陳力之無路何哉?且聞日昨筵中,大臣以錦城營將急速差出事稟定。是宜登時奉行,此外亦有一二閫窠未差者,而緣臣淹病,開政無日,莫非臣不能先自解卸,貽害國事之罪也。臣以此陳懇,亦有日矣,而見阻喉司,悶蹙轉深,今則成命之下,未克祗承,罪尤難贖。玆敢不避煩猥,將賤疾危篤之實,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憐,亟許鐫削,一以使重任毋瘝,成命亟行,一以使醫治及時,殘喘得延,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本兵重任,決難輕遞,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傳于金聖應曰,兵判批下,牌招察任。 ○甲寅五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崔炯,宗臣東陽君㭻。上讀前受,自二十三板子曰虞、夏之道,止二十九板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至亂是用餤。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此章連言事君之道,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之言,好矣。人君御世,使群庶皆願立於王朝,則豈有難進之患耶?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在魯曰,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有輕爵祿之心,食之不苟且,而行仕則國其庶矣。君上之遇臣下,不以禮待之,欲以爵祿驅使之,則孰肯有立朝行仕者乎?上曰,所達好矣,而以卽今言之,所謂難進易退有二焉。或有所執,不染其中,或稱潔身,不事其國,而其亦計較爲之者矣。至如李眞望、金鎭商,則各有所執,如彼之人,實爲可取,而其他風波仕路行之者,則不足道也。在魯曰,以古先朝言之,則臣僚罷職絶罕矣。殿下於近年以來,宰臣罷職甚多,至於李德壽之罷職,其事元不大段,而終至如斯,宰臣待接,豈不薄乎?至於重臣拿處,則尤非禮使之道矣。上曰,李德壽事,予知□□□知行公之難,而不如此則反不直,且其外無可爲之道,故不得不然矣。宗城曰,可貴可賤之義好矣。人君一嚬一笑,苟失其當,則畢竟之弊,至於君道日下,臣道日高,死生禍福之際,私意橫流,而所以御臣之具,無以自操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此大文,在上之人,可以觀鑑處矣。宗城曰,周易不事王侯,高尙其事,與此吐少異矣。在魯曰,得志則愼慮而從之,否則熟慮而從之,其下字亦有意矣。宗城曰,唯天子受命于天,此引詩爲證者也。君命順則有順命,逆則有逆命,此文義,各別體念,爲好矣。上曰,當各別體念。在魯曰,受命于天云者,百事則受於天之意,順逆之義,自上尤宜自反猛省處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一人行有枝葉,辭有枝葉,如上章所陳,使天下有道,如此善矣,此爲各別體念處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行有枝葉,則百事無不曲軫,辭有枝葉,則絲綸之間,簡略不足。大抵絲綸,簡略,爲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此大文之義好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人君使臣爲然,臣僚事上亦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君臣之間,以義而合,故人君於臣下,見非處而必假借,則其道狹矣,雖君臣之間,上下焉相孚,若朋友之交相勉戒,則其道廣矣。俄者副學之言,大意則然矣。上曰,君臣之間,固當若是,而推之天下,其道無不然者矣。文義訖,宗城曰,近來堂后之頻數遞易,誠爲未安。聖敎申飭屬耳,而以假注書望筒之入啓,致勤聖敎,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昨日聞假官有實病,有難行公云,故望筒果爲不思而入之,臣不勝惶恐之至。在魯曰,殿下於臣僚之病,最爲難知矣。如小臣,一生陳病,尙不自知爲過,然而其爲惶悚則誠萬萬矣。上曰,束帶立朝爲難,故無不以病爲辭,而第見陳病之章,則有若頃刻難保者,曾不多時,或有出而行公,其事則終不誠實矣。尙賓曰,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豈無疾而必欲如是乎?上曰,孟子此言,蓋亦有意而然,不可援比於此也。宗城曰,俄以堂后事,出言端矣,臣亦有所仰達者。前假注書南鶴宗,以日昨擧條錯誤事,至有禁推之命矣。第聞槐院揀擇之坐,明日爲之云。鶴宗旣在囚禁中,則揀坐,其將不得同參,其情殊可憫矣。且旣已禁推,罰已行矣。若知分揀,使之同參揀坐之地,則爲好矣。上曰,當初禁推,不過飭勵,何必深罪?其令放送,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近來禁府罪囚充滿,而以判金吾不出之故,久不開坐,委屬之弊,誠爲可慮矣。上曰,判金吾之許久撕捱,不爲行公,殊無意義。判義禁尹淳,卽爲牌招,今日內開坐,俾無滯囚之弊,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臣昨以權{{!|𢢜|⿰忄業}}事,至蒙特推,不勝惶恐,而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權{{!|𢢜|⿰忄業}}從前除命甚罕,而適皆徑遞,未嘗有可以上來,而終不上來者。今則衰病頓甚,實無堪當處藩之勢,故有此固辭矣。然旣承昨日嚴敎之後,臣子分義,亦豈敢不爲變動乎?臣於昨日,自闕中歸路,歷見於依幕,爲傳筵敎則以爲,嚴敎如此,到此地頭,他不暇計,而但尙在待命中,自朝家元無勿待命之命,雖欲轉動,有不可得。且此與特敎罪補有異,而陳疏而未承批,嚴敎荐下,至有將爲竄配之敎,略不開進身之路。昔虞人非其招不往,將殺之,孔子以爲,志士不忘喪其元。吾之不欲遽然冒進,非只爲一身也,實爲國家顧事體云。其言亦誠然矣。當初除拜,本非黜補也,只出於別爲擇差之意,而末終則有同迫蹙者然,豈不有嫌於禮使之道乎?且藩臣牌招,先朝尋常爲之,至當宁亦然,而昨年以來,一切防塞,亦近於矯枉過直矣。臣之先父爲平安監司,有難安之端,逐日違牌,至十餘度之後,朝家體諒而變通,故得免無限延拖之弊。何嘗以此,益損於紀綱乎?今若先下勿待命之命,仍爲牌招,俾爲轉動膺命之地,則下可以伸廉義而存事體,上可以得體使之道,而亦不患命令之不行矣,豈非所謂兩美而俱全者乎?上曰,所達亦然。勿待命事,分付,可也,而至於牌招,則近來牌不進之弊,極其紛紜。內職雖無奈何,而藩臣牌招之一切防塞,出於不得已也。今不可遽復開路,而牌招與筵敎,其爲君命一也。若可變動,何待於書其名而出牌乎?以此筵敎分付,俾於今日內出肅,可也。{{*|抄出榻敎}}宗城曰,知事旣以待重臣之義仰達,臣亦有所懷矣。前判書權以鎭,秩是卿宰,曾經戶判,而頃日臺啓,以削版勘律。削版者,非係行檢名義,不可施矣。況其罪名,不過以白衣事?臣聞京軍門將臣,或有奪符之事,則亦爲白衣云。以鎭旣已革職,則雖欲着公服,不可得矣。臺啓雖重,旣知其非罪,則削版律名,似當有還收之道矣。在魯曰,其時臺臣以爲,問於吹螺赤,則曾無白衣之例云,而臣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且臺臣以削版爲請者,其時以鎭,方在革職中,故欲變疊律云,而設如臺臣之言,以慢君命之罪罪之,若用重於削版之律則,可也,削版之律,當用於行檢身累,非其當律矣。宗城曰,以鎭旣是重宰,而初旣被拿,中又削版,今番又令分付監司,知委上來,末又拿問,前後被罪如此,當之者豈敢自安乎?在魯曰,此則不然。以鎭旣無職名,則自監營知委之外,無他道矣。此是論罪之事,設有論罪之事,旣無職名,其可下諭而使之上來乎?上曰,拿問則廟堂所請得體,而但不可等待其自來一句,如何矣。朝家擢用以鎭拜戶判,則上自宰執,下至閭巷,莫不譏謗。又以邊事被拿,其受困可謂甚矣。削版之罪當律,欲下敎而未果矣。職帖還給,可也。{{*|出擧條}}臨罷,上下敎曰,夕講當爲之,時刻隨時入之,可也。{{*|出榻敎}}諸臣仍退出。 ○甲寅五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李宗城、鄭必寧,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自第三十四板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至於不敢以其私褻上而止,曰,小臣在外,與知事私自相確,以褻句讀爲是矣。文勢似是連上,故敢達。上曰,讀之。以褻事亦未必不爲文理,而所達似是,句讀,可也。宗城曰,不違龜筮之龜字,恐是卜字,而似有錯簡矣。上曰,然矣。宗城仍讀下自止所付。上讀新受訖。宗城曰,此與上章之意相連,如寒則衣飢則食之類,尤似連續矣。在魯曰,此與上章有客不能館,不問其所舍,同一意也,亦相連觀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不以口譽人之意,誠好矣。人君於臣僚,雖有嘉奬處,絲綸之間所與,必發於心而不止於外貌,則在下者,亦至誠觀感而化之矣。粵在戊申春,臣與趙顯命,陳此文義,殿下亦或記有,而每於此等處,留意自勉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知事、上番,皆陳文義,臣無可達者,而第於初章寒則衣飢則食之義,敢有所仰達者矣。小臣於昨日入晝仕出去之路,見二丐乞兒,橫臥途側,幾至於死。臣見來,自不覺其慘然。方今麥秋不遠,而其前生活未可必,自朝家分付賑廳而軫恤之,則豈不爲仁政之一端乎?上曰,在上者,豈不欲博施濟衆,而如彼寒乞之類,雖豐年,豈可必其盡無也?大抵民不安其所,以至流離丐乞者,求其本,則皆由於在上者不能導率之致,今何可隨而濟之乎?最基曰,歷去所見慘目,故臣果達之矣。宮城咫尺之地,猶尙如此,則他可推知。伏願聖上,每以無一夫不被其澤之義,常自勉,推之以視民如傷之道,則其於王政,可無闕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宗城曰,《禮記》開卷第一義,惟是無不敬三字。《禮記》今日畢講,聖上於此三字,益加體念焉。在魯曰,聖上講讀之際,玉音頗斷續。伏未知聖候,或有不平之氣,不能成聲而然耶?上曰,不能無感於昔年,故自然如此,而今日雖强忍開講,予心已傷故然矣。在魯曰,踐其位,行其禮,羹墻之慕,無時可已,而心緖每常如此,則不覺之中,亦豈無損傷之節乎?必寧曰,明日視事,溫繹間當頉稟,故敢達。上曰,溫繹當參量爲之,而明日視事,則依前爲之無妨。宗城曰,一卷畢講後,卽溫繹,經筵舊例然,故溫繹頉稟,自是前例矣。在魯曰,溫繹間日數不久,頉稟似然矣。上曰,注書日記,溫繹間頉稟書之耶?僉曰,然矣。宗城曰,法講事體至重,一卷畢後,每有溫繹,聖上於此,不必持難矣。上曰,心中不無不便之意,不欲循例爲之,而所達如此,溫繹間視事,頉稟,可也。{{*|抄出榻敎}}最基曰,小臣有所懷敢達。如臣無似,忝在講官,實無絲毫補益聖學者,而今日又伏聞聖敎,臣等之心摧隕,何可盡達?今日畢講,當始溫繹,前所講十一篇,自內從容披覽,五六日之內,一次溫繹則好矣。上曰,何必五六日,只講處溫繹,則不過數日,可以畢矣。諸臣仍退出。 ==5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汝迪,臣李春躋,上下番入直矣,俱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受點,一員當爲晝仕出去。一員替直而後,方可出去,而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連赴本曹査坐,副摠管南就明,方有身病,連呈辭單,洛豐君楙、宋眞明、柳濬,俱有式暇,三員未差,無他推移入直之員。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變通之例。有闕之代,令該曹依近例,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呈告人員,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趁赴試所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海春君栐、趙錫命爲都摠管,崔道章爲副摠管。 ○傳于鄭必寧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咸鏡監司李箕鎭引見。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罪囚多滯,議讞一日爲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黃海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鄭亨復,自鄕纔已入來。竝與今日政新除授修撰,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新除授保寧縣監李載厚,以歷辭時失體,下吏被罰,決難冒赴,母病又方苦劇,不忍遠離之意,累度呈狀。有難一向强勉,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修撰望改入。 ○以洪昌漢爲正言,李春躋爲兵曹參判,李觀厚爲兵曹正郞,崔命相爲掌樂正,玄鳳漸爲典籍,尹汲爲兼西學敎授,禹夏亨爲渭原郡守,尹汲爲修撰。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李景淑,副司直趙錫命,副司果兪健基。 ○金聖應啓曰,副摠管南就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副摠管李春躋,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當爲出去,且於□□政,移拜兵曹參判。兼帶摠管,自在應遞之中,而本府替直無人,副摠管南就明,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中樞府移文,則經歷沈洸,以體例間事,多有駭擧,不可仍置云。汰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卽接京居裵萬柱名呈所志,則其洞內居文哥稱名人,因微細之事,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之後,訐訴於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死云,故聞極驚駭,干連諸人等,自本曹今方窺捕,而檢屍事,一邊移文京兆。所謂士夫,問其姓名,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云。係是朝官,移義禁府爲先拿囚,而待屍帳及諸人等畢招,修正移送後,憑覈處之,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刑曹公事有下問事,非泛然稟處者。明朝,大臣及備局堂上,該曹堂上入侍。 ○持平成範錫啓曰,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歎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如何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成範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閱屢朔而待罪本院者,非曰能堪出納惟允之任也,只以恩顧之隆,不可孤,奔走之勞,不暇恤,黽勉隨行,式至于今,絲毫蔑贊,醜拙百出,其不可徒恃上眷,而一向虛縻也,明矣。且臣消暍gg消渴g之病,十年沈痼,每遇暑熱,輒必添劇。況當積月供劇之餘,引飮無節,下溲難算,肌膚日脫,形如枯木,脚漸痿而便同行尸。又自昨日常參退出之後,因當風午睡,重患暑感,頭烘腹熱,上嘔下泄,殆不省人事,及其舁還私次,多試藥物,而不但無分減,舊恙新症,相煽交劇,委頓床席,昏昏叫苦。此非如一時之病,痛歇良已者,源委旣痼,症形難醫,時月之間,無望復起從仕。玆敢疾聲哀籲,仰冀慈天之俯察,而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事,請罷當該承宣。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蓋伊日擧條書入時,臣等果爲驚怪於三字,問於堂后,則對以擧條,一依筵中陳白書入,不敢有所刪改云。係關記注事體,姑以依奏所錄者入之,及其啓下本院後,與諸僚相議,去三字付籤,微稟改啓下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何敢諉之當該,獨自晏然耶?不但身病如上所陳,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伏乞聖明,憐臣病狀之萬分難强,察臣情勢之一倍危蹙,亟命鐫遞臣職,俾尋生路,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領中樞府事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向日瀆陳兩箚,敢辭周急之賜。伏承恩批,委曲開曉,終俾安心領受。臣惶感之極,繼以悶蹙,顧不敢更爲煩瀆,姑且默爾以竢後,非敢有祗承之意也。日昨該曹來問,至於啓稟,乃有更令輸送之命。此於國家,特一細事,以是屢煩天聽,極知其惶恐不敢,而第念恩命辭受,關係則重。人之老也,戒實在得,義所不可,心所不安,亦何敢冒昧奉承,爲士大夫所嗤笑乎?蓋臣之所不安,只以元老於曾經相職中,序居第一,有國待相臣之體,元不以行公不行公,毫髮異視,則國家之所收回於元老者,於臣獨不許,其賜誠有異視之嫌,在臣私義,尤有獨享之愧,饕濫之懼矣。國家之不宜異視,理旣明甚,臣之不宜承受,義亦較然。嚴畏朝命,厭然冒承,非臣之所敢出也。臣於昨年,追思元老昔年請減事,首陳此義,已蒙採納,許其同減。今者更聞元老屢辭而全減,輒援昨年之例而續陳焉。昨年之所垂許,今豈獨靳許?此臣誠意淺薄,不能感格聰聽而然也。今使臣,只於昨年略減之時,獨爲辭免,而今玆全減之後,乃反不辭,則前辭而後受,辭少而受多,尤何以免貪得之嫌,而逃識者之譏乎?始終不可相違,本末不可相舛。今臣此懇,所不敢已,只欲準之於昨年事而已。伏乞聖明,更賜照察,亟准臣所請收還周急輸送之命,俾該曹一視元老請減之例而處之,以允朝體,以安臣心,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辭若此,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才識疎闇,言動迂鈍,不合於經幄顧問之列,而過蒙聖朝之拂拭,依近日月之末光,徒紆榮寵,無階圖報,忝叨經年,瘖默爲事,未能一進昌言,恢張公議,臣之孤負職責多矣。其在公朝綜核之道,亦不宜一向優假,苟然充備。上而貽虛授之歎,下以招尸素之譏,此固臣難冒之大端,而仍伏念,臣本尫虛忒甚,兼以常抱積中之悲哀,又纏難狀之疾病,外雖身軀撑持,而中實肝臟銷盡,不敢以恒人自處矣。臣之淹直,今已浹月,昨日再次登筵之後,喘息迫促,汗漿流瀉,迎風納涼,立成感氣,終宵直廬,痛不絶聲。今朝晝仕,强疾出來,忽於馬上,欠呵連發,寒淅繼生,吐出涎沫無算,仍之精神惝怳,此蓋近來廢食許久,胃氣虛敗,有以致之也。直來私次,欲爲乍定,而眩極不忍豎頭,嘔甚不能作氣。諸症賤陋,雖未盡煩,而若不趁卽調治,恐必將成大病。玆不得已冒上請急之章,猥屑之罪,何以自逃?噫,朝臣言病之過實,日昨筵敎,臣自親承,除非實狀,則臣何敢飾辭,自陷於不誠之科也?伏乞聖慈,俯察臣才分之不逮,仍諒臣病狀之難强,特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俾便調將,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bb敎b咸鏡監司李箕鎭書。王若曰,按藩之職無古今,而語責任則今尤難,掄材之道罔內外,而遇艱虞則外爲重。肆予切中朝之歎,倚卿寬北顧之憂。惟卿,喬木名家,魁梧雋望。榮塗華貫之遍歷,恂恂然無進取之心,宏器沈識之早成,優優焉有遠大之相。藝苑傳硯,世掌賈氏之絲綸,銓部佐衡,人稱毛玠之藻鑑。在於近密則銳意稱職,長于經幄則積誠匡君。風波屢經,寧懷楚令尹喜慍之色,畎畝久處,益篤魏子牟戀係之誠。無適不宜,大才合試於盤錯,非此莫可,僉擧果叶於廟堂。眷彼咸鏡雄鎭,實是豐沛舊邑。王跡肇始,衣冠想月游之儀,戎疆連接,臺隍壯天險之設。顧今何時,政急輯寧撫摩之責,與我共理,孰膺宣化承流之權?玆授卿以云云,卿其敬聽敷心之言,須體鞠躬之義。澄淸予非所慮,要以鎭服爲先,威重卿自有餘,固知發擿在後。褰帷攬轡,措赤子於衽席之安,食蘖gg食蘗g飮氷,戢墨史gg墨吏g於繩約之密。是皆措置中事,何待責勉後能?劈弊瘼而明獄刑,須思莅貊邑之日,峙餱糧而增城櫓,宜若按松都之時。儻有利國而便民,毋拘事勢之牽掣,凡係實邊而興俗,莫憚條奏之頻煩。若其專斷與稟裁,自有應行之故例。於戲,祗愼厥職,往卽乃封。堂陛邃深,予豈悉閭里之愁歎,旌纛飛拂,卿可布朝廷之德音。堂萱動輝,榮養佇潘輿之奉,幕連留跡,舊事想庾樓之遊。其亟往欽,予不多誥。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最基製進 ○甲寅五月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咸鏡監司李箕鎭,以次進伏。上曰,何處非重,而此時北路,則尤有別焉。授卿此任,有委任之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箕鎭曰,咫尺前席,聖敎諄諄如此,臣敢不殫竭心力?而素無才能,豈保其無負委任之意?而未赴任之前,本道事情,全然不知,姑未諳便否,而問議於備局諸宰、大臣,則不無所聞之事。其中一二事,略知大槪,故敢此惶恐仰達矣。前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報狀,請得遼軍木。廟議非不欲許,而因無遼軍木,不得許施,已是可惜,而聞朝家爲嶺南救荒之用,令北道築倉儲穀。本道形便,臣未及知,下去後,可以觀勢爲之,而年來北穀之移南者,多至四萬餘石,北穀想亦垂竭。今若欲備穀,則宜有別樣料理。備局句管嶺南射軍木,聞有四百餘同。若以二百同,趁秋前入送,換置穀物,則他日足以有賴於嶺南,而亦可觀勢入送,如甲山府使李匡德之策矣。分付廟堂,何如?上曰,嶺南若有可送之木,則事極順便,令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吉州本是文武換差之窠,而近來則連送武倅。未知其故,不可不更爲申飭。且文武交差事,前後筵席屢達,民情之想望,可知矣。六鎭中鍾城外大處一府,定以文武交差之規,必以近侍有聲望者擇送事,申飭施行,何如?上曰,此則本有交差之定式,修明舊典事,更加申飭,可也。箕鎭曰,六鎭中差送文官事,令該曹覆奏施行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箕鎭曰,北評事限瓜滿,勿爲輕遞,亦必受由於監營後出送事,曾有道臣定奪,而不能着實施行,一年內評事在北之時,無幾。宜有別樣申飭,遞易時,必使面觀交代,則或有其效矣。上曰,每每申飭,而朝令不行,更爲分付銓曹,亦令廟堂,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旣兼兵馬使,評事亦是幕下,而監營距邊上絶遠,耳目之所不逮。凡係軍政民弊等事,必令評事,聽受監司指授,或以文移往復,或令進來稟議,則不但有益於邊政,年少名官,亦可以通習軍務矣。自今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事係創規,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者,檢察守令之職,殿最不可不嚴明,而北路守令,率多堂上官也。若泛然用中而止,則但遞易頻數而已,無他警責之道。未遞任之前,其所不用心處固多矣。而況於已遞之後乎?臣意以爲,如非太不治,則雖參於中考,而勿爲遞改,依還上居末例,自營門特爲決定,以示警懼之道,何如?上曰,堂上守令,有決杖之事乎?箕鎭曰,堂上官決杖之事,未能詳知,而如此則警責之道似好,故敢達矣。金尙魯曰,堂上官有拿問之事,而果無決杖之事矣。上曰,以軍禮決杖,則可也,而以還上居末例,創開決杖之事,則不無弊端矣。箕鎭曰,臣咫尺筵席,如是上達之後,則雖無決杖之事,而自然有警懼之道矣。上曰,堂下官則猶或可也,而堂上官曾所不行之規,豈可强爲乎?邊將則以軍務等事,決杖,可也。箕鎭曰,邊將則例以軍務事,有決杖之事矣。上曰,承旨讀宣諭。李承源讀宣諭別諭訖。箕鎭受賜物,先爲退出,諸臣退伏。上曰,承旨進前。李承源進伏。上曰,凡事解弛,多不如定式。次對有頉不成,則持公事入侍,晝講日,臺諫有詣闕者,則同爲入侍事,前已申飭。昨日臺諫詣闕,趁晝講入侍,可也,而夕講雖未知在於何時,有晝講,有夕講,晝講若不及入侍,則夕講可以入侍,而自外傳啓,有非定式申飭之意,政院有不察之失。此則非特該房之責,在院諸承旨,竝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泰川縣監安栻。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正言李光湜、洪昌漢,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來言,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今日入侍,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局堂上及刑曹堂上,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金聖應曰,儒臣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特招之下,尙不膺命,事甚未安。暑月滯囚,極涉可慮,卽爲牌招,同義禁趙錫命,亦不行公,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議讞,一日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違召命,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聖敎雖如此,方當臺啓峻發之日,決不可冒沒膺命。明旨之下,不敢趨承,只自伏地惶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監察柳鼎茂,移本府處之事,允下矣。柳鼎茂,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兼任順天縣監南渭老,以松田失火事,拿問傳旨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遣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囚,以傳旨內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司宰監僉正鄭希先呈狀內,重患眩症,委頓時多,差復起動,難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副修撰,金箕錫爲正言,吳光運爲右尹,李師德爲兵曹佐郞,鄭熙揆爲保寧縣監,李宇夏爲司宰監僉正,姜杭爲承文著作,朴文秀爲戶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副司正金弘澤,首功人申尙仲,今超折衝,永昌捕捉加資事承傳。口傳政事,朴嗜覃爲錦城營將。 ○李承源啓曰,今日政申尙仲加資事,命下,而長官不爲開政,則次官例不得擧行云。敢稟。傳曰,此加資與他加資不同,雖無長官,次官擧行無妨,書入。 ○金聖應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事,命下,而修撰金若魯,副修撰吳彦胄,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疏曰,伏以臣,特一鄕曲老蔭官耳。寄命畎畝,待盡朝暮,不復知有陽界上事,忽於千萬意象之外,伏奉除旨,以臣爲工曹參議者。臣驚惶震越,久而靡定。不審朝家,何爲而有此駭異之擧耶?臣本不學無識,望絶供世,且抱奇疾,自廢窮峽。初蒙收錄,寔出先蔭,國恩私義,有不敢屢辭者,郵任數朔之就,敎官兩日之仕,卽所以仰承德意,少效臣分,而竟以病不能陳力而去,初非臣無意祿仕,妄自標異而然也。不幸中間,謬玷,剡牘,遽陞參上揀選之職。自此三十年來,不稱之除,殆於十數,自顧無實,坐竊匪據,臣誠慙恧,若撻于市。一味退伏,蓋非獲已,而至於優老之恩,僉樞之命,亦由於虛叨資窮之職故耳。臣爲是之愧,終不敢爲叩謝計,殆若全昧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者然,臣常撫躬悼嘆,惟願遄死。顧玆水部佐貳,是何等顯秩,而乃以如臣白徒,遽然濫躋於常格之外?其爲淆官方辱名器,視前所蒙,又不啻倍萬矣。微臣廉隅,姑不暇言,四方聽聞,將謂斯何?此在淸朝公議,應有駁正之論,而恭竢半月,訖未有聞,不得不冒上自劾之章,仰瀆宸嚴之聽。且臣犬馬之齒,今八十有三。尸居餘氣,㱡㱡欲絶,無以致身京輦,敢從縣道陳聞,慢蹇之誅,猥越之罪,尤無所逃死矣。伏乞聖明,察臣至懇,匪出飾讓,將臣職名,亟賜改正,俾銓法無褻,賤分獲安,而仍勘臣辜犯,以嚴朝體,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掌令金廷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萬萬不稱之狀,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冥行擿埴,猶不知止,畢竟顚沛,固已料之,而至於向來臺劾,語意深險,謬辱狼藉,乃以士夫難洗之累,猝然加之,無少疑難,未知憲臣,有何蓄憾於臣,而噴薄至此也?觀其辭氣,直欲呑噬,如臣孤弱,得免韲粉,亦云幸矣。忽地醜詆,當付之一笑,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可辨者,敢此申暴焉,惟聖明照察焉。彼之罪狀臣者,其目有三。一則曰,疏語之全無可觀也。向臣一疏,自附於應旨進言之誠,而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故略陳時急民瘼,而不及用意黨伐之語,則以時眼觀之,雖謂之全無可觀,固無足怪,而以疏語之無可觀,論罪言官,臣未之前聞也。其一則曰,論列一監司一守令治績事,而至以臺閣言事,有毁無譽爲言,臣尤駭惑焉。夫臺閣,乃是言議之地,則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亦爲論事之體。何必抉摘人所無之疵累,而惟意詆辱,然後方可合於臺體耶?中古之事,臣未詳知,而以近日臺官章奏見之,或有遭彈者,則費力營救而稱揚之,或有可用者,則極意奬許而薦引之。如此之類,指不勝屈,則彼憲臣,亦豈不聞不見,而急於持臣,乃以臣疏中行語間數句語,作爲{{!|𣠽|⿰木覇}}柄,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也。以此二者,爲臣之罪案,而終不成說,故艱辛覓得規避傳啓四字以實之,尤可笑也。臣之前後入臺,殆近十餘次,雖有些少難安之端,每當國家有事之時,則不敢以情勢爲言,輒出應命,未嘗有一毫避事之意,此則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矣。昨冬諫職除命,適下於在鄕之時,卽爲承召上來,則在京諸臺,因吏議疏批,一倂引避,終至譴罷,則臣不敢獨爲晏然,事理皎然,以此引避,而處置請出之日,庭鞫方張,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右僚已詣鞫坐,故臣則投進已成之疏而出來。臺官之詣臺,或疏或啓,不但前例斑斑,雖以近來出於朝紙者見之,就職後陳疏者,前後相繼,則以此謂之規避者,其果近似乎?設使臣果有規避之失,此不過一時規警之事,而追論於違罷日久之後,齗齗不已,有若眞有大釁累大負犯者然,臣實莫曉其意之所在也。噫,人心不古,世道迫隘,言議之際,或有不協者,則必以惡言相加,歷數今世,殆無完人。此所以指臺地爲苦海,而如避水火者也。如臣愚昧,徒恃寵靈,不諒時勢,有進而不知避,動輒得謗,爲人齮齕,罔非自取,尙誰咎哉?自遭橫逆之後,杜門屛蟄,世念都灰,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千萬意想之外,柏府除命,忽下於病伏鄕廬之中。未知聖明,何所取於螻蟻微臣,而甄拔之抆拭之至此也?驚惶感激,無地自容。昨始擔曳病軀,來伏私次,而第臣所遭人言,極其非常,身名戮喪,踪地危蹙,官職去就,非所可論,顧何可忘廉包恥,揚揚就列,以益其嗤點也哉?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光湜疏曰,伏以,臣之庸愚空疏,百無一能,屢添言責,釁尤層生,居恒愧懼,若隕淵谷。不意薇垣新命,忽及於端陽省墓之日,臣誠含恩畏義,卽當趨走之不暇,而賤疾適苦,累日淹滯。昨聞老母病重,蒼黃上來,則馹召之命,聞已下矣。臣於是,尤不勝萬萬惶蹙之至。第念僨誤之蹤,不宜復玷榮次,且今母病,風痰所祟,感暑添劇,肢節麻痺,寒熱交攻,咽喉浮塞,飮啖專失,種種症狀,罔非危惡,焦遑煎迫,萬無離側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逋慢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萬幸。臣方陳私情,不宜更及他說,而略有所懷,敢此附陳,惟殿下垂察焉。耆舊大臣,可鎭廊廟,兩次引老,必欲釋負,迫於嚴命,黽勉復出,實由於不獲已,而前正言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藉,其駭妄甚矣。宜殿下之震怒斥補,而第身爲臺官,論一宰相,是何大罪?不究其心跡,猝加以威罰,屛逐於炎荒瘴癘之地,此豈昭代之美事?臣恐從今以後,事關宰相,則雖有專擅不法之人,人莫得以論之也。伏願殿下,特收泰齊補外之命,以勵臺風焉。天官佐貳,何等重任,而前參判金有慶,遭彈改正之後,無他端而遽爾還擬,視若無故之人,是不有臺啓也,不遵成命也。物情俱駭,久而未已。臣以爲,當該堂上,不可無警飭之道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處分,猶可謂輕,當該堂上警飭事,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父方居留故都,臣母亦隨往,而素抱痼疾,長時沈淹,床席刀圭,殆少寧日。臣之情理,豈有一刻違離之勢,而身係官次,不敢輒事煩諗,情私熬悶,憧憧內迫,匙箸眠夢,不能自安。卽於此際,得接傍人之報,則自四五日前,又有感氣,宿病加劇,膈悶自飽,頭疼虛煩,寒熱間作,寢睡全失。凡所以積年爲症,廩廩挨保者,無不挾傷添苦,而糜粥之資,亦無所進。臣自聞此信,方寸焦煎,不能自定,急於歸視,留疏徑發。伏乞聖慈,先遞臣職,俾臣得以安意省救,仍命重勘臣擅離官次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甲寅五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堂上、刑曹堂上、儒臣同爲引見時,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參議柳儼,副提學李宗城,皆以次入侍,就位而伏。上曰,秋曹文案,皆已悉矣,而至於三招則有異,似難闕漏,其中難服之類,何以爲之耶?尹陽來曰,累次經獄,而供辭甚爲奸詐,捧招極難。其中二名,則用亂杖周牢之刑,其餘率去之類,至於三招,而無他變辭,隨從二十七名,終始不知云矣。上曰,細同初云自是耶?陽來曰,然也。査問蔘數,則從重治之似難矣。上曰,牌則採蔘牌乎?金取魯曰,然矣。其中主掌之類,不可的知,見罪人之氣色,則或爲强惡難服。決獄之道,當無疑然後得情矣。柳儼曰,元無警動之意,自捕廳,以示決不生之意,則似當承款。細同則未知其曲折,而其他罪人,各爲査問,則或云在幕,或爲歸一,在幕之類,終爲發明,難於得情矣。陽來曰,日昨平安監司朴師洙,別聞狀啓入來云。未知其曲折,而金昌溫事,實爲怪異矣。上曰,昌溫在於關西乎?宋眞明曰,然也。金昌溫本生地渭原,而終始殊常之漢也。自秋曹發關定配,業已久矣,而姑無到配之所聞矣。上曰,何時然乎?眞明曰,今三月發配云,而姑無所聞。事係備局,當初若自備局發關,則豈有至今不爲到配之理乎?宋寅明曰,與備局詳議酌處,事理當然,而此則秋曹不爲問議,而循例發關也。上曰,到配狀至今不來,極爲怪異矣。本道則旣爲發配云耶?眞明曰,平安道伯,曾爲發配矣。上曰,路由何處耶?眞明曰,陽口縣gg楊口縣g去處路由京矣。上曰,不啻細同,此昌溫極爲殊常矣。柳儼曰,金昌溫形勢難矣。取魯曰,鎭卒採蔘之類,無非親族,而細同、昌溫則五寸間云。高山鎭,地不相遠,與之合心,未可知矣。罪人招中,蔘軍自捕廳現察譏捕,卽今五月內,必爲上來矣。上曰,來京逃脫,據此文書,昭然可知,以本道狀啓,未可知矣。自秋曹直出關子可乎?李宗城曰,平安道定配罪人金昌溫事,初旣關由於備局,則秋曹酌處時,不爲問議於備局,而直發配關者,殊涉率爾。政院之混捧傳旨,致有此事,亦難免不察之失。刑曹當該堂上及當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其中昌溫,窩主也。江原道則無擺撥之事乎?眞明曰,無擺撥而有步撥矣。上曰,旣是下敎,卽爲擧行事,自備局特爲詳議具奏。李宗城曰,國事如是疎虞,未知何以則好。實爲茫然也。上曰,彼胡人公然結縛之狀,極爲不當。雖彼國之人,無端結縛,而用於何耶?取魯曰,然矣。上曰,以此觀之,則豈保其昌溫逃去彼國乎?眞明曰,似爲然矣。上曰,此非國家之小變,是媒禍之兆也。取魯曰,似不大段,而實爲憂懼矣。上曰,觀此狀啓,則非大段難禁之事矣。取魯曰,臣待罪平安時,略悉民情,邊地人心,異於畿內。鎭安之道,惟以慰悅爲主,不爲騷擾邊境,而一用寬緩之典,好矣。上曰,如是則太無事矣。近來人心怪異,每言嶺南,而此非小變。時方形勢,則不啻犯越,平安一道甚難矣。取魯曰,三南人心則雖然,而西關人心,實無强惡之事矣。上曰,此狀啓,副學知之乎?昌溫逮捕事爲急,小退,卽爲詳議擧行,具奏宜矣。右相之引入,有何所嫌而然耶?金聖應曰,以持平成範錫事不出矣。上曰,今日入侍,是廟務重事,雖以日昨臺啓爲嫌,此不過偶然忘却之致,不必久嫌,卽爲入來事,使入侍注書,傳諭于右相,今日入侍事,關於使事,徐判府事亦爲同入之意,遣史官傳諭。諸臣皆小退。金弘澤奉命退出,卽爲傳諭于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臺啓之峻發,不敢冒出云,故卽詣政院,以此意書啓。徐判府事家傳諭史官,卽爲偕來。諸臣皆復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爲入侍,各以次就次。徐命均進達曰,日氣甚炎,聖體若何?上曰,稍愈於向時,而煩懣之氣無愈矣。命均曰,以眩氣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無愈矣。命均曰,劑入之藥,其已盡御乎?上曰,當晝則日暖,故自然不能御,而或有忘却之時也。命均曰,卽今則當爲進御矣。上曰,每忘之耶?姑置之。命均曰,然則姑勿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觀此狀啓辭意乎?命均曰,大槪則見之而後入來。上曰,俄有下敎事矣。諸臣一一進達後,達之,可也。宋眞明曰,自京一邊譏捕,而江原道則使兩捕廳從事官搜得似好矣。上曰,搜得而直上之爲宜矣。李瑜曰,江原道伯,則旣已發送,而姑無所報矣。上曰,雖已發送,而到配與否,未可知也。眞明曰,若已去則豈有至今不爲到付之理乎?上曰,申尙仲,如是之外,無他次第擧行之事乎?金取魯曰,所念如前所達。臣意以爲,昌溫、永昌,不可不痛治,而道臣旣爲狀聞之後,中止爲難。姑先修刷獄事後,入送陳奏使,則庶可以安靜,而一邊送御使,便宜從事,施行爲宜矣。上曰,此大抵則國家之所欲捕者存焉。時方則以入來爲主,送使安集,可也。取魯曰,獄事僅定之後,一向逮捕爲難。此後則一從緩寬之典,道臣處諭之爲好,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此則似異於逆賊矣。取魯曰,犯越雖爲太重,而邊地之氓,誰有不犯越之類乎?使彼國不得現捉而然矣。某條用緩寬鎭安之道爲宜矣。宋寅明曰,痛治首發魁首之外,其餘則用蕩然寬赦之政宜矣。上曰,觀此狀啓,則無憂似快矣。寅明曰,旣已捉得彼漢之外,似無所患矣。取魯曰,獄事垂畢爲主可矣。上曰,時方則獄事幾爲垂畢矣。李宗城曰,卽今則無他可慮之端,而其中五六人難矣云矣。上曰,金永昌在奏文中,故當初不無所念矣。眞明曰,所念之事,無他可慮,而捕得則萬幸,不得捕則不幸,逮捕則靡不用極,而申尙仲兄弟數多,爲先論功行賞,可也。不然則少人之情抑鬱矣。上曰,其書大體已悉矣,而以此觀之,則渠輩非庸劣細少之類也。眞明曰,我國之人,專以得糧爲主,而致有此弊矣。上曰,此論賞之事,實則役彼人,非役於彼人也。眞明曰,然也。難化之類,不可以一律齊之。邊民與胡人爛漫雜駁,有如是生弊之事。彼中如有得罪流亡之事,則不無所念矣。寅明曰,此無他,專以得糧爲主,而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入侍之臣,雖非備局,皆達之。柳儼曰,他無可知,而第蕩滌其罪,論功行賞,則邊地人心,可以趨信而鎭安,自國家別無所赦之事矣。宗城曰,數日前所懷已達,而別聞狀,朝廷無中止之事,隨其便宜施行爲宜,而無事之時,不能遠慮,故縱之後,弊端層出,則將何以爲之乎?朴師洙旣已上啓,依施,可也。上曰,此則正如爲捉虎設穽,而反得鹿獐也。宗城曰,旣爲越彼之人,捉得爲難,而一如狀啓之意,便宜施行爲可矣。上曰,大臣終爲達之,可也。王哥、蕩哥、孫哥此三姓等,形勢終始難矣。命均曰,論賞事,於宋眞明等處聞之而入來,向時已有所達,而卽今永昌事出,急急爲之似好,而當細聞永昌之言,然後可以分明知之。時方在道之類,又安知永昌之誘引乎?上曰,此等輩寧爲餓殍,而豈有返還之理乎?命均曰,犯越中赦之,則自然還歸,似無怪矣。上曰,有不然者。諸臣所達,或冀有異聞矣。今此所達如此。大抵以麟佐、熙亮gg希亮g等事言之,逃去之類,藉勢於亡命之人而圖生。其人雖存,而豈爲久生乎?卽今存亡死生,未可知也。率彼而僅存其命之類,似不大段矣。偸生之賊,有無不關,彼國咨文,不爲施行則已,旣爲施行,則寧有赦之之事乎?不來則不赦而赦矣。赦而不來則難處,徒爲彼輩譏笑之資而已。柳儼所達是矣。朝家之事,以信爲主。尙仲不過活彼同生之意,豈爲失信於渠,而三丈之木,豈爲門門而立之乎?一次立信之後,則自然令行矣。寅明曰,如信,加資爲宜,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申尙仲,加資賞金而後,卽今昌溫歸命,則當哀矜而赦之,朝家之赦,則旣盡爲之,汝須得來之後,則雖十人二十人,不計賞給之多少,而論賜爲言,九仲、八仲,雖無赦之之事,而如是之後,自致赦矣。大抵殲厥巨魁而已。豈有隨隨而殺之乎?取魯曰,上敎是矣。上曰,結縛之人,在此狀文中矣。眞明曰,趙永三也。上曰,其土之人,尙仲皆誘之矣。自此以後,永赦彼類,則是國役於彼,勿問則自然不赦而赦,何可言寬赦之事耶?柳儼曰,只用緩寬之典爲好,而姑勿顯言赦之,可也。上曰,殲厥巨魁,則赦在其中。今日言赦之,則凡物有幾微,時方在彼而赦之,豈有赦之之意乎?命均曰,以此處捉來之人言之也。上曰,然矣。李瑜曰,寧止於不問爲宜矣。柳儼曰,此等輩,不知至於彼國矣。上曰,其赦出於朝報乎?密赦乎?柳儼曰,信賞必罰,則自然不赦而赦,賞罰不信,則非慰悅邊民之道也。上曰,時方此則當爲下敎,不爲騷擾邊境,而此等輩,豈爲細細可問而處之?宗城曰,臣以御史,往于高山鎭時,當初其意,則其中大毒則欲戮,而無目前之捉,故不得爲之,而申尙仲三兄弟,小臣皆見之矣。上曰,當初尙仲,應爲越去矣。宗城曰,然也。邊地之民,以犯越事,騷擾慘酷云。某條以慰悅安集爲主,可也。上曰,時方散亡之類,勿問宜矣。命均曰,今則已得巨魁,勸課安集之意,曉諭好矣。宗城曰,視其意旨,於邊鎭,使爲安集焉。上曰,副學之言是矣。申尙仲則當用極功,而渠若富者,則雖銀千金,何足貴也?邊地之類,似貴鬢邊玉冠子,加資不得不爲之矣。柳儼曰,不言赦之而信賞,則自然不赦而赦也。上曰,柳儼所達好矣。不直以犯越赦之,可也。八兄弟中幾人,在譏捕中乎?眞明曰,時方二人,在譏捕中矣。上曰,以戊申之事觀之,逆輩至於還上分給之境。如此等幾微,甚爲非常之憂也。宗城曰,然而不得如姜弘立之事矣。上曰,寧任他之外,無他變通之事矣。李瑜曰,以卽今形勢言之故然矣,而以國體論之,則以嚴爲主宜矣。上曰,戰國之時,皆爲接界,而不無往來得食之事。自此邊去彼邊,幾許耶?宗城曰,不過一馬場許矣。上曰,越視乎?宗城引前沼而對曰,其間不過自此至彼之境矣。氷解之時,乘馬艇而渡越矣。上曰,馬艇何如耶?眞明曰,不過馬喂器矣。李瑜曰,僅能越去,而所持輸之糧,不過一二日留資,遲留之間,將何以爲之乎?自然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結幕在之乎?眞明曰,皆爲結幕而留之矣。宗城曰,越見摘苽取食之狀矣。宋眞明俄已詳達,而小臣在彼之時見之,則七千人越去,而元無留糧持去之事,自然不爲掠取,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無人處乎?眞明曰,樹木參天,而無人之境矣。宗城曰,粟米一石價九錢云。安州二日程出來,則其利無窮,我國大利之源,禁之爲難。若開其利源,則如彼之事,比比有之,用力之人五六人,則皆可以結捉矣。渭原郡守,匹夫之力也。上曰,然則彼必嫉視我國矣。宗城曰,極爲憫慮矣。還歸之後,寧欲陳達開市,而姑未爲之也。上曰,魏晉之時,羊祜、陸阬gg陸抗g,饋藥而飮之不疑,都在於人矣。考見秋曹文案,則所謂蔘數,太小而不爲多矣。宗城曰,江界卽今所用之物,則以人口受之,從安出乎?命均曰,彼人則元無越此之事矣。上曰,無人蔘則有何弊端乎?眞明曰,若非利源,則豈有强爲之理也?上曰,時方別外所捧之物,除減則似愈矣。眞明曰,老弱鰥寡孤獨之類,皆爲除減,而九分蔘,以戶役捧上,無一戶疊役之事矣。上曰,然則多少不關矣。承旨進前,先書諭旨。金聖應進伏。柳儼曰,各各分等爲之,似好矣。寅明曰,分爲四等宜矣。柳儼曰,以三等分而論格,似可也。取魯曰,不無分等之事矣。上曰,下手逐縛之人,似爲從重爲之也。柳儼曰,首唱人與逐去之人,各有分等矣。上曰,以永昌招思gg招辭g觀之,則分等似難矣。寅明曰,當細知之後,處之爲宜,而姑無行賞之事矣。柳儼曰,但所矜者,八兄弟俱在其中,父子俱戮,實爲可矜處也。上曰,永昌父子,皆在其中,而當初咨文中,皆書入耶?取魯曰,李汝石、金興萬,皆入咨文中矣。上曰,旕金,何以入於文案乎?柳儼曰,本道査時,以先易得爲主,故謄文案矣。上曰申尙仲仲字,或書中字何耶?取魯曰,音同則用之矣。金聖應書諭旨。傳曰,朝家命令,信如金石,而況捕捉亡命者乎?永昌捕捉首功人申尙仲,依當初定式,令本道卽賞千金,而亦令該曹加資。渠以邊民,爲國效力,其功可嘉。其至親中,雖有犯科本道者,特爲寬貸,以示激勸之意,下諭道臣。其次邊將將校,令廟堂稟旨行賞。方書之際,上曰,注書出去,當初定式論賞事,問于備局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問于該吏,則答以無矣云,故前狀啓持入。李德重曰,注書誤問而來矣。上曰,吏曹參判問之而來,宋眞明奉命退出。上曰,承旨又書之,諭西伯處。卿之別聞狀啓覽悉,而此非朝家之先布命令者,大略已諭於兩件下諭,其他事宜,唯在卿之從長善處,卿須知悉。傳曰,今則永昌旣已捕得,京中査事,亦已垂畢,一向譏察,騷擾邊民,非鎭人心安邊民之道。譏察安徐,使邊倅撫摩安集,勸課農桑事,下諭于本道方伯。金聖應方書之際,金取魯曰,如是則似爲太緩矣。上曰,然則,下諭以上,皆削而更書之。朴師洙雖如此,而必無縱之之理矣。柳儼曰,申尙仲,論賞之外無他,赦之,可也。上曰,朴師洙此事,有異於所聞之人,未知何以爲之,而大抵道理如此矣。宋眞明出問入奏曰,當初定式擧行條件,則賞千金加資矣。上曰,其下皆削而更書之。凡賞非不惜,而如限爲信宜矣,出政院正書,可也。記事官金尙魯曰,臣以職責,有所仰達者。昨來平安監司朴師洙論犯越事狀啓,承宣之臣,謂甚忙迫,未入啓之前,不令臣見之。今日雖暫下賓廳,而只命廟堂諸臣會見後還入,故自下私取見,有所未安,亦不得見。今若留中仍不下,則將不知其狀中,有何樣語矣。事雖祕,寧有爲史臣而終不知之理乎?乞命封下,俾臣一見後,還爲封入。上曰,史官所達,誠得體矣。出付承旨曰,史官見之之後,承旨只抄出論賞諸人姓名,卽爲還入,可也。徐命均曰,臣以關係使行事,敢此仰達。伏聞常參時,以瀋陽回咨還送事,有別咨入送之命。聖上似以遲滯爲慮,而有此敎矣,第曾前此等事,使行當前,則不必專咨入送。今若先送,則徒有資送之費,亦涉不緊,而至於使行,則有大段利害矣。彼若以査事爲重,而未及査奏之前,何以微事先來爲問,則不無難處之端。且以私事,有所査問,則難於爲答,不得不以事情直告,則於使行,殊似無光。諸大臣之意,皆以勿爲先送爲宜云。臣意則順付使行爲得矣。上曰,然則使行不遠,齎咨官勿爲入送,順付使行,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前靈城君朴文秀,前校理金若魯,竝敍用,權以鎭放送後,依例發緘推問事,榻前下敎。尹陽來曰,自備局草記罪人,送于刑曹,而重罪之人,不可置之於散亡之處,送之典獄,何如?取魯曰,勿置京獄,而送于本道治之,似好矣。上曰,待永昌、昌溫之來,然後處之宜矣。尹陽來曰,臣於裵胤休事,心有所疑,敢此仰達矣。胤休於被拿受刑之日,失魂喪性,及其蒙放之時,猝發一月後可知曖昧之說。所謂一月之語,似有隱情,故臺臣發啓,令該曹窮覈,則渠不知此言之出於其口,而追聞南聖運所傳,而始乃知之云云,以此連施三次之刑矣。蓋渠以失魂之人,解枷杻放送之際,或誣以行刑,或誣以刑推,發此曖昧之說,而實無可覈之隱情,則限死刑訊,似涉太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頃日大臣入侍時,已爲聞之矣。判府事徐命均曰,臣前已陳達,而其言似爲虛妄。累次刑訊,終無端緖,則限死加刑,似涉太過矣。刑曹參議柳儼曰,臣自初按問,始則或意有疑端,而連次嚴訊之下,一向發明,亦無別樣可覈之端矣。上曰,一月之說,或似只是發明,或似有某事,而終始虛妄所致,然酌處時妄言,豈可無罪乎?參酌徒三年定配,可也。{{*|出擧條}}上曰,韓世瑜何以爲之耶?柳儼曰,世瑜則旣以詳覆罪人,定之矣。上曰,然矣。食覆之外,無可奈何。徐命均曰,情狀極爲切痛矣。李宗城曰,臣以耳目所睹記觀之,古則玉堂元無闕直之事,故參判臣宋徵殷,有故徑出,其夜卽爲牌招開政,仍爲差出入直矣。今則有時闕直,實爲寒心。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校理鄭亨復,只推勿罷,仍卽牌招入直事,榻前下敎。上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校理鄭亨復,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錦城營將口傳差出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減歇後,益復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微有餘氣。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避嫌退待外,掌令金廷潤,正言李光湜,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閫帥差出,亦係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熙川前郡守趙漢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前因他罪,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拈出問目,取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監許錫,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律文內,二罪以上俱發罪,各等從一科斷,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許錫,依法律從一科斷,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光湜啓曰,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隕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可一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箚曰,伏以正言李光湜,以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霣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引避而退。上款所論,旣斥駭妄,請收譴補,只爲臺例,改正之啓,卽蒙允可,無端更擬,亦宜規砭。聖批未安,何至爲嫌?請正言李光湜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持平成範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本館,而臣之私義,有不容參涉者,輒此陳聞焉。夫鳳祥移配之還收,臣亦嘗陳達於筵席矣。臺臣之論啓,旣出於公議,聖上之靳允,有歉於轉環,使臣而議範錫,則其置諸立科也,明矣。但其避辭,拖及宰臣,頗示咎責。宰臣,卽指前參判臣朴文秀也。文秀於臣,爲內外兄弟,親在應避,義難可否。臺啓處置,事體至重,臣以親嫌,旣不能參涉,則亦何可晏然仍冒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自頃恩罷之後,退伏鄕廬,頌戴洪造,不意敍命旋下,除旨隨降。在臣分義,所當卽詣京輦,以請譴何,而臣於春間,落傷甚重,幾至垂死,背脊觸踶,瘀痰凝聚,添得寒感,牽疼忒甚,屈伸俱礙,轉運無路,淹伏床笫,動經旬朔,私心惶懍,固已萬萬,而況伏聞日前筵中,有催促之命?臣於此,一倍震越,不計顚踣,擔舁入城,而委廢之身,無計蠢動,昨今荐承召命,輒犯坐違,今於三牌特招之下,不得不拚死走伏於禁扃之外,而咫尺微守,終難變渝,又敢略控血懇,退聽嚴命,是豈臣所樂爲哉?噫,臣之自劃於見任,厥惟久矣。區區迫切之懇,前後疏供,罄悉無蘊,今不敢一一申暴,以犯煩瀆之罪,而惟其衰形陋識,不襯是職之狀,不獨自知甚明,抑亦衆口皆然。臣之自初矢心退巽,絶意進步者,上畏榮選之玷辱,下懼本分之濫溢,危衷苦心,可質神鬼。使臣苟有一分妄想,或在僥冒,則固當彈冠於見錄之初,呈身於挾冊之列,顧何必屢拒威命,積費撕捱,殆至九死而靡悔也哉?噫,蒲質已凋於先秋,臨鑑自悼,簡冊未窺於他日,面墻可愧,反復省檢,萬不稱似。如是而猶且冒昧抗顔,間廁於少年之林,盤礴於學士之班,大耐嗤點,强說經旨,處之恬然,若固有之,則眞是貪寵損廉之人。緣臣一人之無狀,馴致四維之不張,亦非細故也。臣爲是懼,嘗自揣念,與其叨竊淸華,以貽濫吹之譏,無寧退全微尙,自取慢蹇之誅,守株之見,斷斷如此。是以雖荐被嚴敎,而睯gg暋g不知畏,久繫幽圄,而頑不改圖,殆若角勝君命者然,此豈臣分之所敢安哉?實出於萬不得已之意,臣之情地,到此而窮且慼矣。噫,臣罪猶自知之,其冥迷膠滯,昧分蔑義,揆之常憲,不可倖逭。尙今偃息,得免大戾,實荷仁天覆冒之德,今又披瀝哀悰,嗚呼不已,以冀幸於日月之俯照,僭越之罪,尤無所逃。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命永刊臣非分之職,仍治臣積逋之罪,以重官方,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有欲一筵白之事,而登對未易,敢此尾陳焉。臣於春初自嶺南還,以先正臣李滉奉祀孫李守謙收錄之意,附奏疏末,聖批允可,有卽令調用之敎矣。其後見擬政目,未受恩點。此或睿鑑偶然遺照之致,而成命旣未卽行,王言恐歸無信,惟聖明申明選部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末端附陳事,忘未覺察之致,令該曹更爲檢擬懸注,可也。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金尙翼疏曰,伏以臣,有事先壟,久淹鄕廬,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校理。未一旬而除書聯翩,馹召旁午,臣誠驚惶震越,莫省攸措。恩命荐下,義不敢俟屨,劃卽起發,行到中路,而只緣狗馬之疾,挾暑陡劇,低徊前却,日復一日。悶蹙之極,先此陳乞,非敢無故因循,自陷稽慢之科也。噫,瀛錄是何等極選也?被剡者,雖綽有才學,都無玷汚,其新圈初除之後,猶且備例克讓,而臣則屢叨匪分,尙不一入文字,徒以泯默違傲,自爲定算者,蓋向來儒臣之疏,殆若偏着於臣身,一錄諸人皆可出,而臣獨不可出故耳。何者?,公選至重,末俗多嘵,當初主圈者,特不過長席東壁,而伊時臣弟,猥當東壁,其弟主其圈,而其兄與其選,則是可謂公擧乎?假臣而蔚有人望,誠無愧公擧,在臣私心,已有寅緣倖占之嫌,而公議之疵斥又如此,臣之處義,其可與泛引之諸僚同乎?設令疵斥之言,未必緣臣而發,然其一篇語意,有若專循其好惡。人情之易私,未有如同氣,而一錄被薦者之爲主圈人至親者,獨臣一人而已,則臣之不幸僥冒,豈非公選之一大累乎?人或爲臣解之曰,彼之疏斥,元無指名顯論者,今日去就,唯視錄中諸人而爲之耳。若其親嫌之强引爲說,未免太拗。從前主圈者,未聞以親嫌爲拘,而被選者,亦未嘗以親嫌爲辭,則獨以此終始撕捱,毋亦太過云,而臣之非出於一毫强嫌者,言下可明。夫選之者,雖或謬擧,其傍觀則不可誣,言之者,雖不明斥,其自知則不可揜。況臣之萬萬不肖,太不相稱於斯選,而臣弟年少妄錯,不善處嫌,致使釐改一錄之請,重發於論思之地,則以其主圈者之特有親嫌,而先以此自畫者誠過矣,而公議論斥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者乎?如圈中諸僚之混被廝壞,不過一時橫遭,廉義道理,元無自畫之義,則初費撕捱,末乃膺命者,可謂兩得其宜,而若臣則自遭人言,實有沒齒難洗之愧,積犯違逋,飽閱迫阨。此皆臣命,尙復何言?臣以衰門薄祚,履滿至此,父子兄弟之平昔所相勉者,固有一箇至戒,居外居卑,唯以盡心爲期,而凡於奔走使役之地,則無或爲一分憚避之計。至若淸塗顯班,係是分外之物,雖有可藉之力,無或寅緣而得之,雖有外至之言,必須謹畏而避之者,便一家庭間三字符,而今日所叨,何等淸顯?當初冒玷於圈選者,非無可藉之力,則不可謂無所寅緣也,畢竟直請以釐改者,非如外至之言,則不可謂無所謹畏也。臣雖欲違負至訓,弁髦公議,亦何可得乎?其難冒之義,已畫之見,自有成說於僚友者,而一未疏籲,今始畢瀝危懇,仰惟天日至明,曲諒情私,如臣自處之不得不如此者,可以俯燭而無遺餘矣。伏乞聖慈,亟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臣伏以祖宗取於民者,止措處施行。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竊以祖宗藉陝西,止惶恐激切之至。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荊湖南北路招捕盜賊,止伏望勅旨,讀訖。宗城進達文義曰,首箚子,乃李綱草創之初,入來宋朝,而入則勉君,出則禦寇,以一人之效,而推己及人之事也。此疏專爲寬緩民力而言,得民心,斯得天矣。天命雖眇然難恃,然皇天眷顧之道,惟在得民心而已。上曰,然矣。宗城曰,其下箚子,專言茶鹽之法,以補國用之事也。卽今則國用耗竭無儲,實爲茫然。以壬辰事言之,經亂後軍盜倉gg軍資倉g木綿,猶有六百同餘儲云。大抵禁奢侈而補國用,不至於暴殄天物,猶可以成樣。以今日之規模,何以爲國乎?古則一處用之,故國有餘儲,今則各財其財,無所統攝,畢竟無效。恤民用兵之道,財用足,然後可以有裕,此茶鹽之利,不可忽也。李綱所論祖宗時,茶鹽之利,在州縣,故州縣豐足矣,崇觀以來,茶鹽之利,在朝廷,故朝廷豐饒。其後悉歸於御府,以爲玩好遊宴之資,錫予之物,則天下之利源竭矣。若有意於經量,則節財用爲上。殿下勿以掣肘難便,而擧而措之,一國財物,聚於一處,漁鹽之利,歸於州縣,則其利漫漫,自有其裕,而可以爲國矣。上曰,所達然矣。副學曾經南漢,畜積之道,何以則無耗縮之事乎?宗城曰,擇差府尹送之,而軍餉匱乏則懲其罪,善爲則褒而揚之。如此則自然有裕,而無欠縮之事矣。上曰,鹽稅之利,尤爲不實。入於何處而然耶?宗城曰,以三南言之,一望無際之野,無邊大海處,或稱宮家之物,或稱士夫之物,尺量決受gg折受g處云。小臣潛行時見之,則皆爲士夫宮家之囊橐窟穴。以周天子之廟,不愛圭壁gg圭璧g,而名山大川則愛之。卽今則海與山,不入於國家貢賦之數,故其爲無實,蓋以此也。又曰,此下箚子,言養兵之事也。卽今我朝,北道則稱親騎衛,兩西則稱別武士,宋之軍制亦然矣。臣待罪平安時見之,則西路軍士,無異於京內軍士,而北道軍士,則尤爲可用。左相臣南九萬建白以爲,沒技之法,每每設科,而多出於西北兩道。北道出身,則素稱勇bb猛b赴敵。如有不幸之變,庶可當敵而無憂。臣意以爲,南漢特爲設科,以爲沒技給科之規,則於惜人才之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宗城曰,我國舊勤gg久勤g之法,過三十朔,則兵判不得不遷轉,出送五軍門,舊勤gg久勤g一依限式遷職,而西北兩道上番之類,一無調用之事,豈無稱冤之路?,或有事變,則服勞則獨勤,而至於調用之道,獨不蒙恩,實爲不祥處也。宗城又曰,此下箚子,語意一體,而李綱見逐之時事也。有人而不能知,害覇也,知而不能用,害覇也。此言深切慨然之意。齊桓之於管仲,信而不疑,故能成五伯之功。高宗之於李綱,知而不能用,故終至於取金人之禍,此正殿下得聞處也。上曰,當依所達矣。宗城曰,人主發政施仁之道,惟在知人得人,而骨鯁盡瘁之臣,不在於國內,則脫有意外之變,誰可計事者,而亦何以得全乎?卽今近侍之列,元無骨鯁盡忠之臣。可愛,非君乎?竭誠盡忠者,臣也,而如趙顯命骨鯁之臣,時任畿外,心甚慨然。小臣不敢請召,而若置諸左右之列,則似可好矣。上曰,所達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端箚子,利害已見于下。此乃李綱見逐之際,故無他辭矣。畢達後,宗城曰,卽今《詩傳》,當爲進講,而經筵官不備。以先朝進講例觀之,則《詩傳》周南、召南篇,終於八日。今當朝晝夕講,連爲進講,而以講官之不備,似不得開講。副校理兪最基,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九日,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才短識淺,百無一能,累玷言地,絲毫莫補,及授縣紱,觸事生疏,數載下邑,未副我聖上分憂之責,心常愧懼,若隕淵谷。乃於千萬夢寐之外,伏奉前月二十五日有旨,以臣爲司諫院獻納,使之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感,罔知攸措。顧此納言之職,地望自別,決非如臣庸陋所可濫竽。人器之不稱,姑捨毋論,臣於頃年,猥叨諫職,重被宰臣反詈之斥。年久之事,雖不可一一提說,而其貽羞臺閣則甚矣。臣何可自處以無故之人,而揚揚復進於已試僨敗之地乎?恩召之下,不敢久淹,冒炎作行,寸寸前進,而累日行役之餘,重得暑癨,委頓床席,欲起還仆。以此病狀,萬無鎭日登途之望,未免滯留於路次,稽命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察臣情病之俱苦,亟命鐫削臣職,以安微分,以重臺選,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職名未遞之前,當有一日之責,不得不以行路聞見,略此封章,付呈縣道,惟聖明裁處焉。噫,向來犯越之變,自古雖不無其弊,而辱國之恥,未有甚於今番者,可勝痛哉?魁賊永昌,幸賴道臣之區劃,今始斯得,旣已取服,其爲國家之幸,倘復如何?第其捉納之人,則固當一依已頒之令,賞不踰時,以勸日後,而自有此事以來,邊境騷擾,民不安堵,雖無辜者,亦慮橫罹,擧懷逃散之心,若不保朝夕,此非細憂。旣得巨魁之後,慰安之道,不容小緩,誠宜分付道臣、帥臣,俾盡懷綏鎭安之策,而臣在淸北時,聞潛商緣坐等諸罪人,皆置江邊諸邑,其他罪人,亦多有之。臣雖未詳某罪人在於何邑,而當此邊憂孔殷之時,此輩若一搖足,則不知其爲幾永昌。臣謂毋論潛商緣坐及他罪人,倂移配於他邊,以絶前頭無窮之慮,斷不可已也。臣行到博川境,則本郡民人等,千百成群,處處遮路,號泣而訴曰,本郡以十室殘邑,五六年之間,日易邑倅,公私罄竭,民不支堪。時任郡守李思順,到任以後,銳意撫摩,凡於保民之策,竭誠殫力,蠲除民役,不啻十餘件事,一邑生靈,冀幸回甦,而不意今此殿最,以中考將遞歸。願以此意,奏達天聽,特爲仍任,以副一邑之望。臣亦待罪隣邑,旣聞思順小心居官之事,亦知本郡難支之勢,而今其民訴,實出眞情,故臣來過平壤,以此事言于道臣,則道臣亦謂思順治譽,固已聞知,業已書上考於草本,而臨當封啓,聞有兼官時失着,略以警語書中,實忘其爲堂上窠之當遞,及至柝榜,然後始覺,而追恨無及,勸臣以民情,陳達於還朝之後。考績事體雖重,道臣之言如此,民情之懇迫又如此,已宜變通仍任。況其新倅,非但年紀衰耗,累經縣邑,到處不治,而今乃畀之以積弊之邑,必將使弊邑之民,徒勞於迎送之役,則尤莫如遞新仍舊之爲便。伏願亟賜處分焉。寧邊府使鄭壽松,受國厚恩,名位最隆,比之常調武弁,可謂自別。至於治民之政,所當盡心爲之,而莅任以後,專廢公務,民不見面,時急擧行之事,下吏有或不敢入告,隣邑守宰之來,亦且不許通刺,甚至於遠村之民,呈訴官門者,留連五六日,而或至空還,闔境擧皆愁怨。臣謂急速罷遞,少除寧民之害也。西路可言之事,非止一二,而病裏神思錯亂,不能敷陳瘼論,只以耳目所及者,草草附陳,語無倫脊,而若蒙採納,則未必無少補,更願聖上,勿以人廢其言。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業已處分,而移配事,亦不無騷擾之弊,令備局參量爲之。李思順事,其遞雖惜,殿最事重,難以更之。末端事依施。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5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備局堂上、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姑無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牌,連呈辭單。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呂光憲爲掌令,金尙重爲正言,李匡世爲寧邊府使,黃泰河爲加平郡守,鄭光運爲監察。 ○兵批,判書尹游身病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以副校理兪最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更爲牌招。 ○平安道觀察使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伏聞頃日筵中聖敎,謂臣曾爲知申時疏,以黃璿之死,疑李廷弼,而廷弼之子,至以此擊鼓訟冤云。臣於此,誠不勝萬萬惶惑震悚之至。臣於戊申四月念後,從嶺南還朝,晦間被知申除命,適會諫官李壽沆發啓請錄黃璿之勳。而其時元勳筵奏,盛斥璿不能奮發討賊。臣憫璿爲國殫瘁而死,功不白而反受垢,疏陳在嶺外時所聞所見,大略以爲,李普赫、朴弼健之討賊,皆本於璿之指授。但璿不能庇觀望之帥,逃匿之倅,是又何負於國?其言逼於廷弼則有之矣。何嘗謂璿死之由於廷弼,而五月初一日,承召肅謝,入侍親鞫,政當賊環承款取招之日,且又出入政廳,終日奔遑,無他奏對之語。明日卽以母病,陳情蒙遞,更不入院中。其後今戶曹判書臣宋寅明,以大司諫,疏陳黃璿之死。人或致疑於中毒,請令拿致營屬於京獄窮問,聖批允從,旋因宰臣鄭錫三筵奏,以拿致京獄有弊,有本道都事按覈之命。此則似是六月間事,而臣適代寅明爲諫長,則大臣以李廷弼事,擧臣姓名於榻前,謂臣只從巡營所聞而論廷弼,其言不得不異於元勳云,故臣又以一疏陳辨,而仍論廷弼棄軍之罪,不當止於奪職,且於疏末,略陳營屬輩拿致京獄,旣有成命,諸囚必已登途,而旋又還送,殊涉顚倒,請仍前成命,致之京獄,只是草草數行而已,實無一毫疑廷弼之語。若謂置獄究覈之意,本出於疑廷弼,則首發此論者,是宋寅明也。夫在亂初,人情大抵憤激,辭說極其嘵訛。設令寅明與臣,俱或有疑於中毒,査事卒無可驗,諸囚亦皆見釋,則諸囚且不可疑,寧有以此疑廷弼於不當疑之理?而今不但寅明引衆證,以明廷弼之功罪,臣亦不曾與廷弼相絶,彼此弔饋不廢,向來深攻之意,分數太減,而顧反與趙侹之疏同科者,豈不情實之相戾?況寅徽之供,至以憯誣慘毒斥臣。臣實無以毒殺,疑廷弼之言,而橫遭此等口語,誠亦冤甚。儻蒙聖明,特令取臣前後章奏,一一檢覈於公朝,更徹天鑑,則彼寅徽之訴冤,不期白而自白,雖淵衷之疑臣者,亦可渙然開釋矣。第臣平日言議,若皆當理,雖於年久之後,豈致聖心之過疑,而名登囚供,恥辱亦甚。且此所叨任寄,決非弱才淺器,所可承當,在海西日,再疏控免,終未得請,朝辭旣除,更籲路阻,不得不推轉到此,而江邊憂虞,漸益艱棘,以臣疎迂,罔知攸濟,只俟早晩顚沛而已。點檢精神心力,亦覺大耗於年歲之間。雖以諫疏所論李思順事觀之,昏錯之咎,實難自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早許其歸,毋俾公私俱病,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於寅徽,更無可冤之端,卿尤何嫌?卿勿過辭,察任。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右臣契勘昨來,止合去奏知。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讀,自右臣准樞密院箚子,止朝廷紀綱旣正,漸次率服。上曰,小退,更爲入侍,可也。仍命承旨進前,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小退,有頃復爲入侍進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契勘李宏,止詳酌施行。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以僞齊劉豫,止非特臣之幸也。讀訖,宗城進文義曰,初二章,李綱以區區討賊之義,不憚煩縷,節節開陳,而懇惻慨然之意,溢於言外之義,可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二章,皆論盜賊之事,別無文義可達處,而以輯註觀之,則不無警發之道矣。上曰,然矣。此下誰所作也?宗城曰,皆李綱之言,而未知譏宋之至此也。李宏、馬友則皆群盜所服降,而馬友之言,出於不避。若李宏而不爲正法,則國不爲國,而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李綱備見當時事情,隨時識勢,而朝廷皆莫能知之,此正各別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鹽利之說,當時物力匱乏,國用耗竭,無他得其贏餘之路,爲此開利之道,以補國用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章之義,尤好矣。是時李綱見逐之際,所奏第一策也。論事情識時務,在俊傑等事,千載之下,玩其氣像,則似可見矣。其時劉豫,求爲大官,而朝廷不許。以此敢懷不滿底心,投降金人,與之南渡,卒爲國家之禍祟。小臣每以愚見,累次陳達,而竊想西北之慮,似不無倉卒之憂也。平安、六鎭,皆接界於彼國瀋陽處也。彼雖不來,一心都在於越境,而得一州得一路之意存焉,畢竟斷不無可慮之端。丙子時,彼人猶恐我國之議其後,而終不敢肆然放心,然卽今形勢,則有異於其時,決無守備之策,各其路亭,又無周守之路,如有一朝之憂,則將何以爲之乎?臣意則西北兩邊地界,擇人差送,以爲着實禦守則似可矣。上曰,然矣。丙子年,彼人猶不能無深疑,而今則異於其時矣。時方彼國所受朝貢處十三國,而其中藉重者我國,而豈保其大明之不復興乎?宗城曰,高麗時,以元爲上國,刑賞黜陟,皆決於元,而小不如意,則人君逐年見捉於元矣。上大笑。宗城曰,此後計策無他,大明將立,則未知何如,而所謂蒙古不安,則國家之憂,非今日之比也。上曰,大明之其間支撑,固不可必,而終始不無循環之理。以此觀之,則若無蒙古則已,蒙古久存,則終不無可慮之端矣。宗城曰,自祖宗朝,固結人心,浹於骨髓,而卽今則國綱人心漸弛,民心之內姦,莫此爲甚。一邊將一守令,頓無外攘之策,宸慮每以安爲治,而不思急急焉自强之道。若合不合,優遊度日,何以爲之乎?前年下敎時,臣未入侍,而此有不可忘處也。收拾人心之道爲難,殿下每不弛一念,群臣亦無怠惰之意,則庶乎其可,而若乃仍循恬然,一日二日,則卒無效驗。觀此《宋鑑》,則尤爲可觀處,伏望早夜警懼焉,深念焉。上曰,然矣。此言當各別留念矣。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宗城曰,判府事沈壽賢不出,兵曹判書尹游又不出,誰爲主掌而變通乎?臣於鹽利之說,昨已發端,而治國補用之道,以儲財爲本,天生穀物,節裁爲貴。東萊所入人蔘及北路銀貨,一切防塞,則稍可支撑矣。通貨之弊端,害於國用,不知其幾何,一番使行所入銀子,多則二十餘萬兩,少不下十餘萬兩,而換來之物,皆歸於閭里間夸奢浮文無用之具,而國內則專無財貨相通之事。脫有事變,無他出財之道,何以爲之,而直萬財人蔘,皆入於倭國,其弊有不可勝言。北京銀貨,東萊人蔘,嚴禁,則庶可補於國用,而有餘裕矣。且大同係於宣惠廳,錢木皆出於百姓,受納錢木及外方奴婢貢物漁鱗等所入之數,磨鍊計量,則三年似餘二年之財,節以制度,而無傷財之事,則千百艱虞自止,而雖間有水旱風霜之災,不至如此之太甚矣。上曰,近仍災減之事而尤難矣。宗城曰,然也。以卽今形勢觀之,朝不謀夕。時方宋寅明,以戶曹判書,貸債之數頗多云,實爲茫然矣。以昨年事言之,江津縣gg康津縣g,至於人相識gg食g之境,而以大同米不納之故,有守令決杖之事云,其邑之民,何以云乎?殿下果無以一己之私,有私用之道,而雖當歉歲,無一惠民之事,穀物則自然耗縮,不知何爲而然也?殿下如有挽回世道之意,則擧行節目,少無掣肘之端,而不爲曼延怠惰,急急焉自强,則庶乎挽回,而大同米,以木代受,似爲便利,而於民亦好矣。上曰,前後所達是矣。往昨年下敎事,有若迂遠,將欲奮勵,而卒無其效。至於銀子、人蔘防塞等說,非不知弊端,而姑未防禁,奢侈之事,上行而下效,予寧爲草衣草食則似愈,而自然不得爲之也。宗城曰,草衣草食之敎,有不然者。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豈人君而有何區區草衣草食之理乎?上曰,事則然矣。堯、舜之時,尙儉至矣。雖土階三等,而似不食粟飯,不脫衮冕而莅位,大禹菲飮食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以此觀之,則似無草衣草食之事也。洪尙賓曰,惡衣服菲飮食,皆出於尙儉,而致美黻冕,盡力溝洫,亦由於敬禮重農之意矣。所謂尙儉者,非謂草衣草食之事,而爲上之人,惟以克儉爲心,節用重農,使風俗無侈靡之風,豈不美哉?上曰,草衣草食非難,而如此則不過秦始皇衡石程書,隋文帝衛士傳餐等事也。宗城曰,未聞以一國之君,有草衣草食之事也。殿下豈獨爲前所未有之事乎?上曰,予之素意則然也。至於銀貨、人蔘等事,終始大利所關,故難禁,邊禁如是至嚴,而尙有犯越之事,利源之防塞,決難矣。宗城曰,奮勵與懈怠相反。殿下有意奮勵,則急急爲救時弊之策,節目規模,先爲定奪,然後擧而措之,何所不行?若今日明日,優遊度日,則無可爲之事矣。上曰,所達則切實。《李忠定奏議》,高宗不用李綱之論,予豈不知,而我不過爲高宗儒臣,則爲李綱之外,豈有他說乎?若因事勢,自然而爲之則可,急速越次,强爲不可成之事則難矣。洪尙賓曰,俄者儒臣所達蔘路防塞之說雖好,而沿江所出之地,旣多其路,沿海潛入之事,亦非一處,實無禁止之道,而至於彼中物貨中綵段,旣由一路,朝宗若欲禁之,則亦非難事。雖無彼人綵段,以我國所産,用於婚喪諸節,自無夸奢之風,而亦爲尙儉之一大節矣。上曰,申飭,禁之好矣,而卒無效驗,無可爲之路。然而豈無通貨之義乎?承宣所達,大體則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富平府使尹得仁,龍岡縣令安相徽。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兪㝡基箚曰,伏以持平成範錫,以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嘆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何如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無心之言,旣已稟改,不襯之喩,移攻當該,志東言西,用意至深。揆以臺體,勢難仍置,請持平成範錫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李承源啓曰,諫院多官俱在外,闕啓已至累日,新除授正言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膺命,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無意膺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時刻,以依前酉正初刻爲之。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金聖應曰,時刻不必每每書入,此後以酉正初刻定式。 ○以全羅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日,幼學韓尙翼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劉弼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永昌,當日申時量,京畿差使員,押來本曹,卽當依前日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眼同推覈,而日勢已暮,待明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陵君爟,武臣朴弼垕,正言金尙重,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序文,自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上讀新受音,自或有bb問b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詩傳》之爲毛詩,本毛萇所作,故仍以取義,經之本意有在,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作詩者,有善有不善,其人善則其文亦好,其人不善則其文亦不好。讀其書,見其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見其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三百篇中,有正有邪,不可以一律齊也。上曰,大抵懲創人之逸志,感發人之善心也。趙尙絅曰,詩駉篇之辭,乃思無邪,三百篇中第一大者也。乃興起處,而其他鄭衛之淫風,懲創處也。上曰,然矣。兪㝡基曰,詩本毛萇所作,若泛然看詩,則不過禽獸草木之名,而以先王陳詩觀民風參看,則知人之邪正及自反而勸懲之道,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朱子序文,雖無大段文義,而以問答發端,節節分釋,學者當作四大件事參看,則可矣。㝡基曰,本之二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具焉,以小註見之則可知矣。宗城曰,感物然後有慾,旣有慾則不能無有思,感而得其正,則天理藹然,善端萌矣。感而動於私,則人慾競熾,邪心出焉,隨其所感,而得失邪正判異,此感字流意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列國之風,多有不正,而孔子去其繁淫促數,刪詩三千,爲三百十一篇,而初端察情性志之善不善,末端言行樞機,自微而漸,發見之處,朱子之意,極可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程子讀詩,知一格價,此言好矣。殿下至今《詩傳》,未得進講,今始進講,而有眷春之意,李忠定奏議進講之功效,益可見矣,別爲加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洪尙賓曰,上下文義,儒臣旣已仰達,而臣亦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聖人在上,則其感之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則上之人,思所以自反而勸懲之,所感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云者,應於勸字,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云者,應於懲字。卽今世道日下,風敎不行,以言乎朝著,則無正雅和同共濟之美,以言乎風俗,則有變風渙散愁怨之歎,以至聲律繁促,氣像消歇,此正聖上自反之時也。自反之道,惟在躬率敎化之感發而懲創之,使得情性之正,而俗至於化行俗美之域矣。伏願聖上留意焉。上曰,然矣。國風周南篇題,皆讀之,而此後諸國風篇題,皆讀之乎?宗城曰,篇題章下註及大旨、六義,皆讀之矣。尙絅曰,大旨則每章有矣。申昉曰,初大文下註,大旨也。上曰,首章下圈註,章下乎?尙絅曰分章下註、大旨,而初大文下圈注則大旨也。大旨,言作詩之大槪,章下則統論一篇之義。申昉曰,古綠紙則六義皆爲進講矣。㝡基曰,稟定事,以紅紙帖之,付標宜矣。上曰,付標爲之。宗城曰,進講時受音、大文、篇題、大旨、章下註而已,而講官則凡大註皆講達,似好矣。上曰,只此講官讀之,似爲泛然矣。尙絅曰,李宗城所達之言,一體讀之,似爲未安云矣。㝡基曰,講官無遺大註,皆讀宜矣。上曰,有不然者,異於召對矣。尙賓曰,詩之六義、大旨,皆是緊要,不可不講。至如篇題,偏是中國地圖,章下註,統論大體,皆是格言,不可不講,而章下註中,或亦有不緊之處,是則付標不講,宜矣。上曰,依古綠紙付標篇題,逐篇皆有,而關雎章無大旨乎?宗城曰,關關雎鳩大文下圈註,乃大旨也。尙絅曰,列國之風,皆有篇題,而至於頌,又有篇題矣。上曰,章下註中,有不讀之註乎?宗城曰,不緊註則闕之,而此下匡衡註皆好,當進講矣。上曰,好註則皆爲之可矣。申昉曰,進講處,付標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周南篇下,有大章下註矣。上曰,愚按,此篇首五詩註耶。宗城曰,然也。上曰,六義皆讀之乎?尙絅曰,興、賦、比,章章各異,而閭閻之間,皆誦之矣。上曰,分章下絶句,讀之可乎?宗城曰,絶句則無讀之之事矣。達訖。金尙重進達曰,臣以萬萬無似,屢叨臺地,積被僇辱,動遭顚沛,前後醜詆之言,便一搢紳間難洗之羞,則臺端一步地,固無去就之可論。惟當守分斂迹,矢心自劃於淸朝言議之列,而分外恩除,忽降此際,旣係應遞之虛銜,宜卽自處,故牌召儼臨,纔果祗謝,而從前難冒之義,姑勿暇論,雖以公體私義言之,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一司通避,自有法典,揆以臺體,不容一刻暫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出擧條}}洪尙賓曰,正言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李宗城、兪㝡基曰,正言金尙重,引避退待矣。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正言金尙重遞差。上曰,依啓。{{*|出擧條}}上曰,講官出去,輪對官仍爲入侍事,注書出爲分付。金弘澤奉命退出,與輪對官偕入,而知事、特進官、玉堂、宗臣、武臣、臺諫皆出,社稷令任安世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對曰,小臣社稷令任安世也。上曰,履歷達之。安世曰,丙午八月禧陵參奉除授,戊申八月泰陵奉事除授,己酉七月長興直長除授,辛亥三月出六,工曹佐郞,刑曹佐郞除授,甲寅二月長興主簿除授,旋移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安世曰,灑掃壇內也。上曰,所懷達之。安世曰,本司則無祭享掌需之事,而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又爲以次進前,任安世退伏,兵曹佐郞金錫一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而職掌達之。錫一曰,乃兵曹二軍色也。上曰,遺在達之。錫一曰,本司元無所儲,隨得隨用矣。上曰,所懷達之。錫一曰,別無所懷之事矣。上曰,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錫一曰,其後大臣有故改遞,判書病不出,故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近來則上未收無之乎?錫一曰,卽今則無大段上未收矣。上曰,又以次進前。金錫一退伏,內贍奉事金百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百鍊曰,小臣內贍奉事金百鍊也。上曰,履歷達之。百鍊曰,壬子閏五月昌陵參奉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寺矣。上曰,職掌達之。百鍊曰,次知沙、木器也。上曰,所懷達之。百鍊曰,無所懷可達之事矣。上曰,在鄕乎?在京乎?洪尙賓曰,本來在京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未及對,兵曹佐郞金錫一,從傍替對曰,左相臣昇平府院君金瑬之五代孫也。上曰,然耶。昇平之後,有顯官乎?百鍊曰,先臣之孫參議臣震標,卽小臣之曾祖也。臣之祖父臣魯得,爲礪山郡守矣。上曰,未捷司馬,而以蔭除職乎?百鍊曰,然也。上曰,年今幾何?百鍊曰,二十六歲矣。仍爲退伏,南學訓導洪聖揆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聖揆曰,小臣南學訓導洪聖揆也。上曰,履歷達之。聖揆曰,丙午式年登科,辛亥年慶安察訪除授,壬子年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聖揆曰,別無所掌,而供士之道,則與兼官相議爲之也。上曰,南學兼敎授誰也,而今方無故耶。聖揆曰,乃兪㝡基也,無故行公矣。上曰,本學學製,幾次爲之乎?聖揆曰,姑未設行矣。上曰,當此申飭之時,兼官旣無故,則學製之不爲設行,殊涉非矣。當該兼敎授兪㝡基,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所懷達之。聖揆曰,小臣以微末庶僚,無他所懷,而些少弊端,與兼官相議,從便變通,不足以仰煩天聽矣。上曰,在鄕乎?聖揆曰,在江原道春川地也。仍爲退伏,西部參奉李秀徵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秀徵曰,小臣西部參奉李秀徵也。上曰,職掌達之。秀徵曰,有下朝令,則曉諭旁旁谷谷,不使犯禁,而以安集坊民爲主矣。上曰,本部民戶數幾何?秀徵曰,民戶一萬二千八百戶,人口七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內,男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六,女丁四萬六百九十一矣。上曰,卽今其無閭家奪入之事耶。秀徵曰,近來邦禁至嚴,絶無如此之事矣。上曰,卽今部內安靜乎?秀徵曰,不無染患矣。上曰,出幕之數幾何?秀徵曰,二十八幕矣。上曰,其中差病入來之數幾何?秀徵曰,差病入來之數十餘,而在幕十餘人矣。左承旨洪尙賓曰,西部參奉李秀徵,身爲部官,染病出幕之數,俯詢之下,不能詳知名數,奏辭未免差錯,推考,何如?上曰,初入侍之人奏辭差錯,不是異事,而初問職掌時,旣以安集坊民爲對,而今此所達,不能詳悉,殊涉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有所懷乎?秀徵曰,無所懷矣。上曰,在鄕乎?秀徵曰,本以京人,在於江華地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秀徵曰,小臣之曾祖爲監察矣。仍爲退伏,輪官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首出之人誰也。李德重曰,古司諫臣任元龜之孫也。上曰,今幾品耶。金尙魯曰,五品官矣。洪尙賓曰,與刑曹正郞、工曹正郞同品矣。上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敎}}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讀訖,上讀新受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國風篇題好矣。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至於用之閨門鄕黨邦國而化天下,則其於風字上關係處,重且大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周南篇逐簡,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治岐,東有紂,西有昆夷,北有玁狁,故治化自北而南,先被江漢之間,以周南名篇之義,可見矣。上曰,此下緝註,皆念其意也。各篇之意,與《論語》學而,《孟子》萬章等義,有異乎?宗城曰,《論語》、《孟子》,則只取首章二字名篇矣。尙絅曰,化自北而南,故仍以名篇,而別無他取義也。宗城曰,雎鳩,摯而有別之鳥,其所取義於雎鳩不偶也。上曰,摯字之義,何也?㝡基曰,摯之爲言,至也。至然而有別之意。尙絅曰,生有定耦而不相亂,竝遊而不相狎,似異於鴛鴦矣。上曰,似鴻乎?宗城曰,狀類鳧鷖,而人未嘗見其乘居匹處,蓋其性,專一之鳥也。《詩傳》六義,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者,直言其事,而關雎章,興中有比之義存焉。以下文螽斯章言之,則比中有興之義可見,逐簡參看之則好矣。而此荇菜則采之,以爲宗廟祭享之物也。上曰,荇菜何物也。宗城曰,蘋類而取其柔順芳潔,可薦之物也。尙絅曰,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以此觀之,則似爲苹草也。上曰,此下采蘋章有之矣。無取比之義乎?宗城曰,援彼比此比也,而此則興也。尙絅曰,下段無實事者,比也。下段有實事者,興也。上曰,關雎章下件實,故取義於興,在河之洲以上,起興之辭也。㝡基曰,起興而比在其中。宗城曰,興中有比之義,正謂此也。首章以關雎起興,而念彼窈窕之淑女,實爲君子之配,二章本其未得而言之,三章論其始得而言之,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故未得之時,轉輾反側,而旣得之則琴瑟友之,鍾鼓樂之,其喜樂尊奉,不能自已之意,可見矣。太姒入宮中之後,追敍其未得之時如此,而繪像其文王寤寐反側切求之意。上曰,文王寤寐反側求之,而妾媵見其憂思之甚,起興於詩而作之云乎?尙絅曰,然也。宗城曰,其愛其樂,皆由眞情發見,而以朱子註及大文,寤寐反側之意參之,則主客懸殊,先輩多有講論矣。上曰,皆達之。尙絅曰,世皆知寤寐反側,指文王,而一說,文王豈有此事云,以下匡衡註觀之,則后妃之德,係關不細,豈不爲寤寐展轉而求之乎?上曰,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之事,他人不得形容,而宮中之人親炙之,故繪其形像矣。尙絅曰,古先正臣宋時烈所論,皆主於文王觀之則爲好云,以宮女事觀之,則極爲無味矣。上曰,似爲無味矣。上大文,不爲連續下大文乎?宗城曰,不爲連續矣。申昉曰,以註觀之,則有先儒之議,初見此註,似爲宮女之所作,而無以配君子,則憂思溢於言外,豈非文王之眞有此事而作詩乎?㝡基曰,文王之化,及於宮女,而冀其得配也。上曰,三臣所見皆然,副學更達,可也。宗城曰,求其至德之配,豈無轉展反側之憂?趙尙絅、申昉皆達,而臣意則宮中之人,爲文王想必如此而作也,非直文王之事也。申昉曰,以關雎居首,三百篇之義存焉,豈宮人之言而屬之首篇乎?上曰,《詩傳》今始讀之,而前已考覽大體,則專歸於文王無味,而歸於宮人亦無味,以初篇題意,其言又足以感人之事觀之,則無非上行下效,而明德爲新民之本,《大學》亦以明德爲新民之本,無明德則何以新民乎?正猶夫子之前,未有夫子,夫子之後,亦未有夫子之意,關雎之前,未有關雎,關雎之後,亦未有關雎。論其大體,則宮人所作,而文王有是至德,故宮人化爲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皆餓死之意,文王之德,有以感發宮人之效,而外人做不得之事,知事俄以此達矣。然世俗偸薄之心論之,故然矣。內助所係,豈不重且大焉,而不爲寤寐反側乎?申昉曰,以後世薄俗之心論之,故然矣。宗城曰,詩以關雎爲本,人君守德於一己,則妾媵皆化於善,無一人不得其所,至於形於歌詠,溢於言外,四方莫不被其化,則豈不美哉?今日開講之始,三復興歎,實感聖慮矣。上曰,詩中所言好,故然矣。㝡基曰,配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五倫中夫婦爲重,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字屬乾,婦字屬坤,夫婦和而後,品物遂而天命全,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和平矣。開講之始,正當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雖有后妃之德,而無文王,何以成此德乎?宗城曰,兪㝡基引文義陳達,而臣亦以區區愚見,敢達。關雎、螽斯、麟趾,莫非修齊治平化行俗美之效,而以至於子孫之衆多。《論語》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孟子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三覆不忘處也。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宗城曰,大抵治道,貴於尋繹得力,興於詩之意,乃感發之效,及其至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止一番泛然讀着處也。上曰,當留意矣。尙絅曰,此篇章數不少,三次爲之似多矣。宗城曰,殆近七十板,三次進講,似爲多矣。上曰,與序文有異,大文豈爲多乎?宗城曰,《詩傳》風中七月篇、氓章,大矣而好矣。上曰,七月篇,正好矣。仍命承旨進前,金聖應進伏。上曰,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詩則皆懸韻乎?宗城曰,皆懸韻矣。上曰,中原無懸吐讀書之事乎?宗城曰,無吐矣。尙絅曰,無懸吐之事矣。胡人方讀書之際,置前使讀,則音響懸殊,全不知之矣。上曰,其乃漢語也。尙絅曰,臣每欲陳稟而未果,今因漢音文字之敎,敢此仰達矣。臣燕行時,見譯官輩,專不解漢音,李樞、金時瑜外,其所曉解者,不過買賣之言而已。其中不無年少可使者,而旣不通語音,則兩國交際,將安用乎?事甚可慮矣。特進官申昉曰,譯官等第,間或以本院有事,斂出財力者,及他條賞格,許其塡充,故其中亦多僥濫之弊。今後防塞此弊,而必以取才塡闕,則渠輩必益盡心於漢語,而合於勸課之道矣。尙絅曰,司譯院,有偶語廳,敎訓漢語,而專不着實,宜有別樣,申飭之道矣。上曰,曾已申飭而無效,更加申飭,別爲勸課,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近來文臣,無曉解漢音者,誠爲可慮矣。宣廟朝則朝臣中,亦多有能解漢語者,壬辰之變,賴以得力矣。上曰,文臣旣不解漢音,則譯官雖有所云云,何能辨識其眞僞乎?趙尙絅曰,文臣之不解漢音者,此由於承文院褒貶,久不設行之致矣。文臣三十前登科者,見抄於《老乞大》,三十後則見抄於吏文,承文院褒貶時,大臣考講,而近年以來,未聞開坐考講之事矣。上曰,別爲分付於承文院,使之着實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漢喆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連呈辭單,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獄囚多滯,議讞爲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都承旨李眞淳三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再度加由,自可調理,方當飭勵,豈可輕遞?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爲之。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光世爲持平,金宗台爲正言,李喆輔爲修撰,鄭熙普爲司成,徐宗集爲宗廟令,朴道郁爲典籍。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鄭爾柱爲珍島監牧官,副司直成範錫,副司果金尙重,副護軍李德壽。 ○傳于鄭必寧曰,牌招之人入來後,夕講時刻,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因吏曹判書金在魯疏語,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宗城,卽爲牌招。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夕講時刻已迫,而副提學李宗城,纔已陳疏出去,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承命詣闕,方將入對,忽被臺疏重斥,徑還私次,縮伏恭俟,引避之辭,轉加十層,罪狀臣身,殆無餘力,臣誠震駭怖懍,靡所容措。噫,金有慶之於銓職,係是十年前宿趼。向日論劾,出於媢嫉,而猶不曰不合,則改正之請,全不襯着,今而後,益驗當初擬律之爲今日準備也。在前臺閣,承宣被劾改正,苟係公議之所不然,則不移時旋擬原職者,歷歷可數,雖以命相之重,亦有改正還降,匪久復拜之人,況銓任,最重前望,何獨於宰臣之橫遭排擊,而更不敢擧擬耶?前後諸臣之章疏,公議可見矣。親臨大政之日,臣又援據前例,仰陳其無拘於更擬矣。前例如是,公議如是,筵奏如是,臣未知此外有何可待之節拍乎?其所謂無他端而復擬云者,反覆思量,終未覺其何謂也。且臺臣,若以宰臣,謂有罪不可擬,則雖甚抑勒,猶可成說,而今乃曰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蒙允,而無端還擬,有若角勝,結之以事之無嚴,莫此爲甚。臣於此,亦有可辨,夫改正之無拘更擬,旣如右所陳,果欲仍爲除去,初何不直請削罷,而今乃把持不韙之臺啓,扳援一時之聖批,欲令人不有公議,强同己見,創拔僚席之前望,其亦異矣。臣聞列朝盛時,臣僚有忤旨靳點者,則銓曹必加意屢檢,未聞以違拂上旨,斷之以無嚴,激之以君命不行,如今日之爲,亦可以觀世道之變也。臣以庸愚,謬當此時銓衡,夙夜所自勉,惟在於恢公祛黨,毋負簡知,而人心不如我心,黨議無以救革,信道直行,顚沛固宜,今反以黨議日肆等語,見斥於窠臼中人,臣竊自悲而自笑也。雖然臺臣疏避,便是重駁,而特未發啓,玉堂處置之箚,亦一彈文,罪釁狼藉,時議峻嚴,觀此頭勢,必不但已,官職去就,更無可論,其不容一刻仍冒銓地,以重罪戾也,決矣。玆敢收召驚魂,仰瀝哀懇,伏乞聖慈,念人言之至重,察臣情之至危,將臣本職,亟先鐫削,仍命勘臣無嚴之罪,以尊朝廷,以勵臣工,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校理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跧伏荒郊之中,忽伏蒙館職新命,除書遠降,蓬蓽生輝,以惶以感,且悶且蹙,實不知置身之處也。竊念臣之自劃於榮塗gg榮途g者,今已三載,非係往役,不敢進身,雖如該司,猶且謝跡,春間太僕正之乍出,止於陪扈陵行,近者宗簿官之稽謝,亦爲自靖私義,則況今所叨,雖曰宿趼,金華一步,何等地分,夫豈滓穢賤蹤,所敢冒竊。噫,臣之離違天陛,日月已多,區區犬馬之戀,誠不勝其耿結,而向來人言,寢夢猶悸,暗地蜮射,已見其影,情同傷弓之鳥,跡如被霜之葉,抱玆危蹙,杜門泯伏,有若自阻於天地之洪造,中夜撫躬,秪益悚悼。今惟退屛邱壑,避遠駭機,生而傾葵,死而結草,以不報爲報,卽臣之所自勉,今何可徒恃寵靈,貪饕榮利,以重觸睢盱,自辱身名也哉?情悰如許,轉動無路,前後除命,積事違慢,負此罪犯,敢逭邦憲,嶺海鈇鉞,惟命是俟,抑臣有悲苦之懇,敢此冒陳,臣賦命險釁,生甫八歲,奄失慈母,送終之節,居憂之禮,俱不能自盡,淺土之葬,奄過二紀,而遷襄之禮,慢而失時,子職闕矣,人理滅矣。夙夜茹痛,忽若無生,纔於月前,移窆母葬,擧下之制,旣是三年之餘。傳曰,禮者身之幹也,幹之不立,身亦喪矣。先輩多於緬服未盡之前,不欲應官,蓋所以不忘餘哀,企及聖訓,況臣情事之痛苦,有倍恒人,三月持服,又未自盡,則從前不孝之罪,尤無以自贖,豈不悲哉?恩召之下,不敢滯外,來伏私次,瀝血哀籲,伏乞聖慈父母,俯賜矜諒,亟命遞罷臣職,仍令銓部,勿復檢擬,俾得以少伸情理,退守本分,千萬至願。臣無任瞻望懇祝怵惕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制限例有,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離違病父,多日淹直之勢,而館僚不備,法講將停,冒沒肅命,仍以持被,今且經旬矣。情私內迫,固難自抑,而卽於罷對之後,伏見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本,以臣日者處置爲嫌,聖批又以過中爲敎,臣於是,不勝惶霣之至。夫臣之處置句語,不過曰宜致規砭云,則以規砭而斷以彈文,不但示人之不廣,恐亦非處銓衡,而求勤攻之義也。且其公議時議之云,果何指也,臣未知公議者惡乎定,而時議者其在誰耶?臣誠樹立素淺,平日言議,下不能見孚於同朝,上不能見信於君上,冢宰之疏,頗費疑怒,絲綸之旨,斥以過中,臣雖無似,顧其職則經幄也。叨經幄之地,而進過中之說,則將安所用之哉?夕講有命,而猶不敢遲待,玆敢冒進短章,徑出禁門,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謂過中之斥,指李光湜也。爾之替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恩君爣,武臣白守一,以次就位而伏,鄭必寧進達曰,前受音則除序文篇題,爲之進講宜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前受音,只大文而已,而無序文篇題講讀之事矣。上讀前受音,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止未有不由此者也。宗城讀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上讀新受音,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葛覃章,后妃采葛爲絺綌之事,首章追敍初夏之時,葛葉方盛之事,第二章,葛旣成矣,而治以爲布之事,三章則言其澣濯之事,而敷陳其事,直言而此乃賦體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后妃之德,旣勤且儉,親執其勞,而動其女工之思,有念念不忘之意,而未嘗有姑待來日之意,不怠二字,爲學問之極工處也。上曰,所達好矣。㝡基曰,葛覃章勤儉敬孝四字,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言告師氏者,示不敢自專也。歸寧父母者,示不敢忘也。因師以告君子者,示不敢褻也。后妃旣具四德,宜其室家,而文王躬率之效,亦不偶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大旨,儒臣旣以勤儉敬孝四字陳達,無可更達,而薄澣薄汚,服之無斁,可見其從容不迫,去就分明之意,不但觀於言句上得之,其於勤儉之中,無窮從容之氣像存焉。上曰,儉則自有精矣。宗城曰,后妃親執其勞,而知其成之不易,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念其服勞之難,而有愛惜之意,則他事皆然矣。殿下念祖宗櫛風沐雨,艱難創業之事,則豈無愛惜節儉之道乎?此章服之無斁,尤可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儒臣引文義,以治體陳達,而大槪不但觀其章句而已。其中自有可觀之義存焉,三復詠嘆,考其文義,則自然有感發處也。宗城曰,宋寅明所達,極爲切實,本源正而發於性者,自然無不正,內有以涵養,而外有以著見,則從容養德之工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周南召南篇,目目處處皆好矣。宗城曰,薄汚之汚字,訓爲治亂之亂字,極爲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段,大抵后妃一擧措一動靜,無不合德之義。上曰,周宣王之姜后,亦爲待罪永巷,卒致宣王中興之名。宗城曰,然也。以后妃之貴,必立師傅,俾訓道德,法家拂士,人主不可一日無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卷耳章,別無大段可達者,而卷耳、葛覃,同是賦體,似爲略不同,葛覃,直敍其所嘗經歷勤苦之事,卷耳則托言之意,而亦是賦體,陟彼崔嵬、高岡,皆爲設辭而言,似爲非賦而賦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君子在外而思之切憂之深,乃當然之理,然雖憂而不至於傷,思而不至於悲,無過哀過憂之事,其中自有可觀之義矣。宗城曰,南有樛木章,訓樛字,木下曲曰樛,以木枝下垂,故葛藟得以蔓之,喩后妃能惠下,故衆妾上附而事之,似是比體而與關雎章義同,故屬興也。寅明曰,太姒雖爲至德,而大槪太姒之德,實文王之德,太姒雖或有妬忌之事,而以文王大公至正之德,無偏僻之心,故后妃、媵妾,各得其樂,而文王如有偏寵之意,太姒決爲慨然矣。世皆知太姒之爲至德,而臣意則非特太姒之德,乃文王之化也。上曰,知事之言好矣。然於太姒如此之辭,似爲未安,內有太姒,外有文王,而內外和合,故能成其德。太姒前後,未有太姒,亦猶夫子前後,未有夫子之意,以太姒不能無欠爲達,未安矣。宗城曰,聖敎是也。後世婦人,有太姒之德,而感悟人主之心者,如姜后之待罪永巷也。上曰,此乃烝烝乂,不格姦之事。寅明曰,嫉妬之事例有之,或有等威不爲分明處,則不無綠衣黃裳之歎,太姒之德,至則至矣,而無文王則何以成此德乎?上曰,太姒不無嫉妬之事,終爲未安矣。有文王之德,而又有太姒之德,然後成關雎章,若無太姒、文王,則何以成關雎篇乎?宗城曰,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將之成之,嘉樂君子之德,浹洽於衆媵之心,故三復諷詠,而知后妃應受多福,皆期望之辭也。上曰,非但期望之辭,乃上行下感之事。寅明曰,心和氣和形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福祿之來,自有實理而然矣。宗城曰,此螽斯章,借螽斯之盛多,以比后妃之子孫衆多。文王宮中和樂,故其子孫之繁盛,至於如此,宋寅明,俄以和字達矣。伏願后妃有關雎之德,而後宮有妾媵之和樂,則自有烝烝之乂,而人君聰明睿智之德,未嘗不由於此,內外緝睦之道,一於和字上可見,惟冀聖上之體念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內外和樂,則天地之和,自然感應,而吉祥自至,樛木、螽斯、麟趾之義,皆和字之驗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㝡基曰,振振、繩繩、蟄蟄,皆從淺入深,亦猶葛藟章從淺入深之意也。后妃至德如此,故衆妾皆歸德而稱願之辭,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本於修身矣。上曰,然矣。葛覃章服之無斁,文義外有可觀者存焉。初知其艱難之勞,故所以孜孜不怠,不留於偸惰宴昵之私可知,知其成之不易,故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服之無斁四字,其味深長矣。自古創業之主,憂勤惕慮,備嘗艱苦,而爲其子孫者,豈可逸樂而縱肆乎?宗城曰,宸慮所及如此,宗社臣民之幸,無可仰達之辭矣。上曰,人生壽夭,固未可必,而秦始皇,欲爲長生,期於萬歲,人生百歲,能幾人哉?秦始皇事,終不可知也。宗城曰,秦始皇,一妄人也。寅明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乃是保國之道,而秦皇則安其危而利其災矣。上曰,言告師氏之義,大抵可觀其氣像矣。文王、太姒,極爲親密夫婦之間,而以父母歸寧之意,因師氏而告與君子,其外別無有加矣。寅明曰,無非發於性情之正也。宗城曰,序文閑邪之意,尤非,此尤字,或作猶字,文字或爲變訛矣。上曰,唐板冊亦然乎?以板異而然耶。宗城曰,玉堂冊木板也。上曰,文勢何以則順乎?㝡基曰,以尤字讀之,不害文勢矣。寅明曰,猶字尤字,皆不背文勢也。畢達後,寅明進伏問候曰,欲雨不雨,日氣甚不調,聖體若何?上曰,此際眩氣,同於向時矣。寅明曰,水剌進御寢睡之節,若何?上曰,無愈矣。寅明曰,前劑湯藥,連爲繼進乎?上曰,以日暖難御,故不能一一用之矣。寅明曰,曾前虛憊之症,今則何如?上曰,今則似愈矣。宗城曰,藥房之臣,如是陳達,臣非保護之任,而敢此仰達,有效之藥,不以難御,而連爲進御,劑入之藥若垂乏,則以加進爲敎,期於得效焉。帝王護身之道,所當謹愼詳審,而毒藥雖苦,利於病,若以苦口難御,而不爲進御,則此非臣等之所望也。上曰,不食而食,則志不誠實,非爲苦口,而味甚酸辛,當暑之時,決難御矣。若早爲進御,則與水剌相反,當晝而御,則日氣方暑難御,自然不能一一,而所達大體則好矣,當留意焉。宗城曰,當體嚮晦入宴息之義,早爲就寢,宜矣。上曰,有文書,自然不能早寢,而早宿之時,朝氣終始,愈則愈矣。宗城曰,宸心有憂慮之事,則夙夜爲之,可也。而卽今則無大段憂慮之事,日出視事,尙未晩矣。除他思慮,養以夜氣之靜,則精神必有可愈之道也。寅明曰,休心養神爲上,靜以安養,宜矣。上曰,前則寧不寐爲愈,而今則爲氣所屈,果難堪耐,而往者金吾之任,親自當之,予就寢後,無由寤起,或使侍者,搖體而得寤事下敎,而無寧初不就寢之爲愈故如此,而無文書之日早宿,則朝氣終始愈矣。仍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前下敎}}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金吾長席,不可久曠,而一向撕捱,不過出於不欲供仕之意,其在事體,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上讀新受音,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桃夭章,文王身修家齊之化,及於國,而男女以正,婚姻以時之意也。以少艾之女,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則可見其和順之意。寅明曰,觀此反復歎詠之言,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各得其所之意,當於言外得之矣。宗城曰,非特桃夭之婦人,以此下何彼穠矣章觀之,王姬之貴,而下嫁於諸侯,能敬且和,以執婦道,與公侯大夫士、庶人之女,無以異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兔罝章,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之時,化行俗美,賢才衆多,雖罝兔之野人,而才德之美如此,卽今世降俗末,衰亂之歎,極矣。所謂人才,無由得之矣,此正默想處也。上曰,然矣。㝡基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言其武夫之勇,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言其賢士之衆多,槪言文王作人才之盛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文王之時,在野之武夫,猶爲公侯之干城、好仇、腹心,而卽今則無人才之歎,未有甚於此,益加惕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采采芣芑gg芣苢g章,薄言采之、有之、掇之、將之、袺之、襭之,似無意味,而諷詠歎佚,首尾相承,婦人無事,相與和平,而采此芣芑gg芣苢g,則可見其從容閑靜之意,無味之中,自有意味之存焉。上曰,所達好矣。寅明曰,惰其四體,常人之所易也。而此芣芑gg芣苢g之婦人,相與采采,雍容端莊,形於歌詠,意簡而辭複如此,則可見其和平之意矣。上曰,知經筵所達,好矣。宗城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之義,猶關雎之興也。以喬木起興,江漢爲比,而反復詠歎,則與螽斯章比中有興之義,一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前日可求之女,今以貞潔變淫之故,望見而不敢犯禮,漢上之游女,猶尙如此,則況於閨閫之內乎?敎化之漸濡,可想矣。上曰,然。宗城曰,宋寅明之言,好矣。此游女,前未端莊靜一,而今已化之,故所求之人,望見而知其不可犯,文王之化,被於南方,而后妃之德,見於游女,可見矣。上曰,文王后妃之德化所及,至於如此,則其朝廷,不言可想矣。寅明曰,在野罝兔之人,而見其武勇,則其朝廷百執事,無可言矣。宗城曰,汝墳章,文王率商之叛國以事紂,行役者之婦人,念君子之不歸,憂深思切,而無情愛宴昵之私,惟以父母孔邇爲言,則其尊君親上之意見矣。上曰,然矣。㝡基曰,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思望之情也。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言王室之政,酷烈未已,而文王之德,如父母然不可忘,雖其別離之久,而尊君親上之義,溢於思表也。宗城曰,麟趾章,雖以公子、公孫、公族叶韻,然皆自近而遠,自狹而廣,至德風化之效,已見矣。必取麟者,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孫亦仁厚,有文王、太姒之德,然後有麟趾之效矣。寅明曰,非特取興嗟歎之意,麟瑞亦至云矣。宗城曰,周南篇,大抵言文王后妃德化之盛,修齊治平之道,無非感發振作之意。今日講訖之時,自有眷眷不忘底處,竊願聖上之留意。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焉。㝡基曰,序以爲,關雎之應得之極治,風化之效,可知矣。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體念處也。上曰,所達留念矣。寅明曰,麟趾章義,猶關雎之意,目目端端,皆賢妃,文王修身所及之致,不治其本,烏能望其效乎?上曰,然矣。洪尙賓曰,諸臣皆達,而臣亦有所達,故敢此仰達。南有喬木,興比之義深矣,喬木者,上竦無枝,不可陰覆,故人不向近,起興於喬木,以言其女子之難近。漢廣、江永,不可測度而方泳,故以比女子之難狎矣。江漢古多游女淫亂之風,而遠被文王之化,至於游女,人不敢相近相狎,非復前日之可求,則豈非治化流行,感人之心者乎?至於賢才之衆多,可見於兔罝之詩,雖罝兔之野人,皆干城腹心之賢,則其時在朝之人,當如何耶?至如關雎之篇,如易之首乾坤,實爲萬化萬福之根源。二南之詩,雖似平淡無味,反復沈潛,則可知詩人言外之志矣。聖學高明,已至聲入心通之境,今講周南十一篇,而感發情性,淫佚詠歎,灑然有鼓舞振作之氣像矣。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顔淵曰,有爲者亦若是,殿下誠能法文王之心,行文王之政,誠心對越,動遵儀則,上下十一篇,莫不存心而體認,躬行而導率,則自然有薰蒸透徹,風行草偃之化矣。以主,欲聖化之遠被,則思江漢之變俗,欲人才之作成,則思兔罝之衆多,逐篇玩索,以爲修身齊家,化民成俗之本,是臣區區之望也。伏願聖明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可不留意?寅明曰,周南篇下註,皆奇切矣。妻者,陰道也,陰道,無成而有終,后妃之德雖至矣,非文王以御于家邦之功效,則亦豈得而專成功之名?若乃專美后妃,而不爲歸本於文王,則極爲無味而誤矣。上曰,然矣。進文義訖。宋寅明進達曰,明日乃齋戒日也。頃於齋戒時,臣等有所陳達,而時方則連有欠安之候,一如去番素膳之事,則恐有傷於玉體,故敢達矣。上曰,豈有當素而不爲之事乎?頃日之素,我自量力爲之,而卽今此氣,猶尙如此,來日再明日,不過一二日,豈不專意而爲之乎?寅明曰,頃於常參時,有添重之候,而今以氣候之少愈,例爲行素,則玉體必有傷損之節矣。上曰,以其行素而傷損則何用乎?寅明曰,以大義論之,固無素膳之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七八年于玆矣。連爲侍講,而戊申己酉之玉音尙存,退朝歸家之後,與臣子姪輩,恒切景仰欽歎之不已,而待罪經幄,若有力所能逮之事,則豈有一分小歇於殿下乎?聖人治病之道爲重,宸慮所及,豈可歇後乎?有元氣之可强則爲之,而卽今玉體患候如此,有行素之意,下情不勝鬱抑矣。寅明曰,以禮文言之,禮則有限,服盡則親盡,强無素膳之事矣。上曰,《周禮》諸侯五廟,服則雖盡,然自然有不忍忘處,情雖無窮,禮則有節,以禮思之,則仁廟朝,於予爲服盡,而往年省墓時,如見之誠,小無異於明陵。惟我太祖,東國創業之主,而近來則摘奸之事,不得種種而放過,心甚不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一二日行素,豈有害氣之理乎?寅明曰,念我太祖付托艱難巍蕩之業,則尤不無審愼之道,而似不爲過禮,私家則禮文外事,無之,小臣雖未能保身體傅德義,而每念玉體之傷損也。上曰,禮則然也。而不爲者,權也。不食而食,食而不食,則志不誠實,予自量力爲之,而不待卿等之請矣。洪尙賓曰,祖宗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帝王達孝,異於凡庶,殿下宵旰憂勞之餘,連有藥院議之之事,方用蔘劑,此時行素,豈不有妨於愼重之道,而亦豈無惟疾之憂乎?伏望俯循藥院提調之請焉。上曰,承宣所達樸直矣。上陪東朝,有嘗膳之敎,極爲憫慮,而心甚不安。念先朝遺大投艱之意,則亦豈無審愼之道哉?卽今則少得病間,自可量力而爲之。尙賓曰,臣所達惟疾之憂,不但在於東朝矣。祖宗以億萬年無疆之休,付之殿下一身,連有欠安之疾,每用蔘劑,而以過過禮節,不思愼重之道,祖宗陟降之靈,可不有憂於冥冥之中乎?寅明曰,承宣之言,如是切至,有足以感動者矣。上曰,雖云氣憊,豈有一二日不堪之理乎?洪尙賓曰,秋曹査案,旣已了當,監、兵使、地方官,亦皆緘問取招,奏咨文今方撰出,而尹淳、金在魯、宋寅明、李德壽、李瑜等諸人,齊會一處,相議撰進事,曾有定奪矣。自備局分付擧行,而大臣引入,不得草記陳達,要使喉院,入侍提稟事仰達。上曰,李德壽,尙今未敍用乎?禮、吏判之撕捱,殊涉過矣,故俄已推考,而都政不遠,咨文撰出,亦爲緊急,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前參判李德壽敍用,口傳付軍職,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出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奉朝賀李光佐春等周急,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事,命下,而春秋周急,元無他略減之例,故欲以奉朝賀崔奎瑞,上年歲時歲饌輸送之例,參酌磨鍊,則李光佐聞之,以爲崔奎瑞春秋周急之物,皆已全減,則今此輸送者,雖曰略減,名以春秋周急,則終不敢冒受,若一依崔奎瑞例,姑待歲末輸送,則庶可安心。不然則勢將更煩箚籲云,蓋其意,不欲與崔奎瑞,有所異同,固辭如此,亦難强迫,此事何以處之乎?上曰,崔奉朝賀周急減定時,李奉朝賀爲之請,故不欲異同而然也。其所固辭,不爲無義,禮待之道,有難强之矣。然崔奉朝賀處所送歲輸,亦未免太薄,無時別饋,不在此限,必無可辭之義,故予方有思量者,從當下敎矣。該曹周急之需,則姑依崔奉朝賀歲需例擧行,可也。寅明曰,然則依奉朝賀崔奎瑞例,待歲時輸送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更矣。 ==5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康獻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鄭必寧曰,秋曹公事,當爲判付以下,而以齋戒不爲判下,依前判付,各別擧行事,分付。 ○洪尙賓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呈辭單,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乃齋戒,非公事之日,而公事旣已啓下,分付金吾,使之卽爲擧行。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朱炯离呈狀內,遠行勞動之餘,宿痾用事,危兆敗症,日加一日,雖幸而不死,時月之內,萬無遠赴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危劇,則有難强令赴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司果吳興舜、李忠康,前哨官閔孝參,及第南龍五,閑良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等,或御寶僞造罪人指示捕捉,或軍器別備,料理補賑,或賊人指捕,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權、張爾樞,雖已資窮,未經准職,吳興舜、李忠康、閔孝參,未資窮、未准職,南龍五、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戶曹判書宋寅明所啓,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前兵使李遂良,江界前府使金浚,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令刑曹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依爲之事,命下矣。權以鎭、李遂良、金浚、李泰祥等處,依下敎公緘問備,具格取供,正書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5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已快勝,而更無餘氣耶?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健元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五間水口門部將金夏瑞,無緣闕點,令該曹推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晝講爲之。 ○以慶尙監司竹筍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馳啓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命均進伏曰,近日欲雨不雨,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眩氣比前差勝乎?上曰,與頃日差愈之時,不無益勝之意矣。命均曰,眉稜上往來之候,近日,何如?尙有覺知之氣耶。上曰,猶不無之矣。命均曰,節候將晩,日旱如此,前頭之慮,殊非細矣。上曰,大體言之,近日之旱,豈云太甚,而一日二日,欲雨不雨,一向如此,而久不雨,則豈不悶乎?命均曰,以海西狀啓見之,非但旱旣太甚,且有霧氣云。若然則兩麥將未免失稔,民事之渴悶,當何如?上曰,海西已判麥凶云者,似爲過矣。大槪京畿則多種春牟,海西爲京畿之次,而若失稔,則秋成前民之生活,將無其道也。命均曰,聖上以憫旱之意,過自憂慮,故玉候尤爲不平矣。伏未知湯劑,其盡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隨氣或厭或甘矣。命均曰,丸劑更不進御耶。上曰,姑不始之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調潤平和,六君子湯,治痰健脾,非不爲好藥,而曾前進御,每不長久,且卽今夏節,脾胃底下,若加減進御則好矣。上曰,有時或發潰逆之症,似是脾胃不調之致,如此時,生脈散進服,或有勝耶。聖徵曰,生脈散豈不好矣,而五味之屬有酸味,亦非長進之藥。卽今道理,某條以健脾治痰之劑,進御爲是,而六君子湯停止,終爲可惜,姑觀數日,更爲加減進御則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和,比前益加差勝矣。六君子湯,於卽今症候,甚爲合當。今若止六君子湯,欲進生脈散,則一時進御,雖勝湯藥,其中麥門冬、甘草、五味子之屬,味甚甘酸,不合連進,俄者權聖徵,以六君子湯停止可惜,仰達矣。卽今聖候,無他可進之當劑,六君子湯,加減進御似宜矣。上曰,非厭服湯藥,於水剌進御之時,不無所妨,故姑欲止之,非永棄之意也。首醫旣陳之,諸醫所見,亦各陳達,可也。必祐曰,六君子湯,良於健脾之藥,加入縮砂、乾干,亦少許入之,尤好於開胃之道矣。德履曰,六君子湯,是極好之藥,而味差甘,乾干入之,則藥味似勝矣。錭曰,六君子湯,爲治痰好藥,今不可遽止,乾干若干入之進御則,似好矣。上曰,更問首醫議定,可也。命均顧聖徵等曰,何如?聖徵曰,乾干似好,而性味暫溫熱,小臣之意,撥去蓮肉,不入縮砂進御,則好矣。應三曰,方當盛熱,不可以他苦口之劑更進,六君子湯加入進御,則於潰逆之症,不可無效矣。上曰,蓮肉撥之,非斥而撥之耶。本方加入者,獨蓮肉而然歟。應三曰,聖上少厭甘酸之味,或撥或加,自然如此矣。上曰,常時脾胃,與前有異,寧味酸者差勝,生干差厚入之則好矣。聖徵曰,生干味終溫熱,臣意以爲,不可輕用矣。命均曰,諸醫之議相同,六君子湯本方中,蓮肉一錢,甘草二分減去,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上曰,近來常時,別無所進,如餠之類,幼時或喫之矣,今則如此之物,亦厭之矣。命均曰,竹瀝膏或少進,則脾胃鎭定之道,似有所勝矣。上曰,竹瀝膏有之乎?命均曰,卽今雖無所儲,欲進御則出汁作膏,固無難矣。上曰,竹瀝膏味甘不好,寧干茶和淸蜜服之,反勝耳。命均曰,一時救急之資,無如水類飮啜之易矣。聖徵曰,竹包湯進御,不至不好耶。上曰,竹包湯味似恬淡,故差勝矣。寅明曰,黃栗或進御乎?上曰,有時進御矣。寅明曰,自外又有待令者,入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厭進之時,或以麥飯進御則似勝矣。上曰,有時進御矣。命均曰,佳味眞魚入之,何如?上曰,其亦不嗜矣。如秀魚卵之類,雖是有名佳饍,而常不嗜,脾胃怪異而然也。命均曰,細魚醢,曾或進御乎?上曰,凡醢之屬本不嗜,蝦卵雖云好,亦不嗜之矣。命均曰,味鹹者爲勝乎?味淡者爲勝乎?朝夕水剌之饍,果以何饍進御乎?上曰,前所食生鮮之屬,近則不甚嗜,別無偏嗜長進之物矣。寅明曰,民、石魚味好者進御,則或有益於補脾胃之方矣。上曰,石魚則常喫之,而予知民魚終不如石魚矣。寅明曰,民、石魚兩西所産品佳者,分付覓上,何如?上曰,石魚所入中擇之則,豈無其佳,而民魚則本不嗜,不必徵之於外也。命均曰,歙谷蟹醢,至春方入醬,世所謂有名者矣。上曰,旣非時物,則其味不必佳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今日卽太祖大王忌辰祭也。方在靜攝之中,連日行素,豈不爲悶望乎?遠近有間,經權亦在,從權之道,不可不念,故敢達。上曰,一時行素,其何關係,而況是正日,豈不爲之乎?寅明曰,臣亦惶恐敢達。服盡則情盡,朝則雖固執不許常膳,夕則不可以不從權道矣。上曰,戶判所達,義則爲然,而今日固欲行素者,心有所思而然矣。命均曰,方在進藥之時,一時爲悶,追慕之聖孝,不在行素,夕水剌,必以常膳進御,何如?上曰,雖曰親盡,開創艱難之業,顧不念乎?向在居憂之時,雖浹月行素,猶能耐過,今者二日素膳,有何所傷耶?命均曰,帝王自與匹庶有異,且有居移氣,養移體之道,其所傷,亦與常人殊矣。上曰,奏咨文撰出爲急,其有所思耶。寅明曰,明日當齊會相議矣。上曰,此非牌招製進之事也。寅明曰,禮判尹淳家,相會爲之伏計矣。上曰,金昌溫事,其後更無所聞耶。寅明曰,問昌溫已到配所,而地方官,未及報知於巡營,以致到配關文之淹遲云矣。上曰,然則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可也。{{*|出擧條}}上曰,咨文撰述,不可以粧撰爲之,而其中凡干係彼國者,則一倂拔之好也。寅明曰,聖慮誠完備矣。命均曰,判義禁尹淳,日事撕捱,無意膺命,罪囚積滯,事甚可悶矣。上曰,判金吾之不爲行公,何也。寅明曰,如是撕捱,欲作咨文收殺後下去之張本矣。上曰,獄囚多滯,故日昨原情公事,不得不下,行有司之事矣。若初不仕宦則已,旣已上來之後,何可不爲行公乎?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亦抄出榻敎}}命均曰,朴文秀敍用之後,陳奏副使,似當卽爲仍差,而自上未有下敎,故姑未爲之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戶曹參判朴文秀,陳奏副使仍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昨見全羅右水使具侙狀啓,以臨陂烽臺事,請罷縣令安錞矣。水使之不爲關由於監司,直封罷狀者,有乖規例,殊甚怪訝。其間似有曲折,且監司狀啓追到,以爲當該監色,方自營門從重決罪,而縣令安錞則請仍矣。當自廟堂覆啓,而卽今右揆引入,若待回啓,則恐致遲延,此時守令之遞易,不可不慮,依監司狀請,許其仍任,似宜矣。寅明曰,安錞赴任屬耳,而聞有治聲矣。上曰,臨陂縣令安錞,仍任,可也。{{*|出擧條,亦抄條出榻敎}}命均曰,國家應行之典禮,所當依例奉行,而六七年之內,國家多事,因循未遑,以至于今日矣。東朝進宴,春秋一擧,前例旣然,故臣與右議政金興慶,禮bb曹b判書申思喆相議,欲從近一達於筵中矣,適會右揆引入,禮判久不行公,故臣終有所不可,一向泯默,玆敢,仰達矣。夫進宴之規,國家若無故,則一年之內,必當再擧,而中間東朝有故,久未伸應行之禮,其爲缺然,當如何哉?春間入侍時,禮判旣有所達,其時洛昌君,亦以此疏陳矣。聖上其間果爲仰達耶。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抑鬱之至。上曰,卿之所達,予豈不思,而第自上撝謙之德甚至,前例雖如此,進宴豈可論爲敎?且以甲辰戊申二次過行後,別無好事爲敎,非不仰請,撝謙如此,亦難一向强迫矣。命均曰,旣是前例,則自上陳請,自下擧行,事體當然,今春旣未及行,宜趁今秋,亟擧盛禮,有不可但已矣。上曰,愛日之誠,豈有貴賤,亦豈待卿等之請而爲之乎?累達而終不允從,心甚抑鬱矣。命均曰,此則終非撝謙之事,期限早定,然後亦不可無預爲擧行之事矣。上曰,兵判之尙不出仕,殊無義,本兵之任,豈可久曠?兵曹判書尹游,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聞付過還職之守令,姑不還任云,曠官之弊必多矣。自上別有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各別申飭金吾,付過還職守令,竝催促下送,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鍼監造醫官,自前有論賞之例,而今造鍼醫官,別無下敎之事,獨未蒙賞典矣。向來故領相洪致中,爲內局提擧時,亦有如此之事,筵稟論賞,故敢達。上曰,啓下時,使中官,書以知道,監造官考例論賞,而中官似聽瑩,只以知道二字書下矣。當該中官推考,造鍼監造官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昨年分館時,李聖檍,見漏於槐院,而以古言之,間間漏落,不爲怪矣。聖檍,乃故相臣李尙眞之親族,前掌令李以濟之子也。以侍從之子,獨漏槐院,故搢紳之間,莫不稱冤,分付銓曹,以槐院例調用,似好矣。上曰,依槐院例調用,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小臣待罪藥院,匪久當出疆,藥院提擧,速賜遞改,何如?上曰,前例必如此乎?命均曰,庚子年間,金昌集爲內局提調,赴燕時,果陳疏許遞矣。上曰,前例雖然,行期尙遠,姑勿祈免。命均曰,小臣不曉醫理,其於論藥之際,豈有所益乎?上曰,卿雖遞免,他大臣豈知醫理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宗城,讀自右臣伏奉詔書,止實天下之幸。讀訖,上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爲苦口逆耳,而服之行之則利也,不服不行,則末如之何矣。宗城曰,李綱其時之事,乾乾思慮所及,逸gg溢g於思表,高宗若用一言,則豈至於如許之境乎?觀其大體則茫然矣。㝡基曰,此奏議條陳六事,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上曰,此則少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也。宗城曰,此則忠君眷眷之意,尤有切焉,比諸陸宣公奏議,稍勝矣。上曰,唐、宋之間,志同意合爲難,以此觀之,則君臣之間難矣。宗城曰,然也。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實爲不祥,李綱則志大意高,才力蓋世,可以能回靖康之亂,而不爲見用,實爲慨然。李承源曰,李綱極爲奢侈,日食數百金云矣。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㝡基曰,在名臣錄中矣。宗城曰,此下條陳六事,無異於今日之弊端,毫分不差,變易士風等事,卽今藥力,實爲切至,倘使李綱,在於我國,則未知爲今日各別底意思,而大體則別爲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勿懈爲之,可也。宗城曰,觀此李綱輔弼爲國之誠意,懇惻至到,曲盡人情,玩其景像,則自然有覺處矣。上曰,然矣。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與世同之,而李綱所遭,暫違時俗故也。宗城曰,李秘gg李泌g、陸摯gg陸贄g,初爲志同意合,而終致揆異,未知何以爲之,而李秘gg李泌g托仙之意,陸摯gg陸贄g有問而不答,其中志不相合,實爲千古之慨恨,人主德宗,而臣有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可以同心合力而致治,則豈不好乎?上曰,所達好矣。漢高祖時,張良、陳平,躡足附耳,君臣之間無間,然後可以成功。宗城曰,張良才氣高遠,見識深沈,畢竟果爲全軀,而韓信則不過一時之用也。上曰,韓信則姑爲假借以爲用也。宗城曰,蕭何留守關中,給餉饋不絶糧道,鎭撫百姓,安養勸課,高祖之有蕭何,猶昭烈之有孔明也。上曰,蕭何終是漢之信臣也。宗城曰,蕭何以上林苑事有請,而高祖以爲,相國受賈豎金,爲請吾苑,至於械繫之境,以高祖之恢廓大度,有如此之事,實爲慨然矣。上曰,儒臣所達然矣。高帝雖無可無不可,而終無學力之效,故有顚倒之像,若有學文之事,則不當如是。宗城曰,太宗之有房、魏,武宗之有裵度,一心畫策,終成其功,武宗之於李德裕,六年委任,終致其功,其時則無他人間隔,而君有學業,臣有臣用,故能成事業矣。上曰,裵度,善人也。而武宗之於裵度,君臣之間,無所疎迂而然矣。昭烈之有孔明,歷代罕有之事,而至於宋太祖,則超世之主也。宗城曰,太宗之於魏徵,極爲無間,王猛之於符堅,亦爲無間矣。上曰,三代以後,未有如昭烈之於孔明也。宗城曰,然也。上曰,此下餘存幾卷乎?宗城曰,餘數二卷半,而表多故進講處不多矣。上曰,召南篇綠紙,前則幾次磨鍊付之乎?宗城曰,古綠紙則周、召南倂序文,九次爲之矣。上曰,四次爲之則似少矣。宗城曰,來日當爲磨鍊稟定,而考見弘文館懸板,則進講時前受音釋則不讀,而只讀音,新受音則倂音釋讀之。殿下昨於前受音,倂音釋讀之,而未能進達,俄見懸板,疑是古例,而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明日晝講時,與知經筵偕議爲之,可也。兪㝡基進達曰,來日是賓廳日次,而卽今位著不備,大臣及吏、兵判,皆爲引入,來月是都政之月,而亦將不得爲之,誠甚可憫矣。吏判則以李光湜避辭中,角勝無嚴,黨議橫肆等語,引嫌。蓋金有慶,旣非新通吏參之人,乃是復擬十年前宿趼,則今請改政,語不成說,正如向者權以鎭削板之啓也。僚堂之前望,僚堂豈可任意拔去乎?此則吏判疏已陳,而卽今國事,誠爲可憫,宜有開釋勉出之道矣。上曰,毋論李光湜、成範錫,皆不必扶抑矣。言端旣出,予當言之,雖以鳳祥事言之,豈可如是?予雖不明,十九下敎之後,界限已明,豈可改也?器之若承款正法,則鳳祥乃極律亡命之人,施以極律宜矣。而器之初旣不服,欲殺鳳祥,不過其時之過事,亦非景廟處分,此乃無前之律,自下强請而爲之者,若是出於景廟之意,則予豈可赦之乎?雖然,昔宋神宗,創靑苗之制,而哲宗改之,設令此事,出於景廟之意,處分若過則有改,乃所以光景廟之聖德也。豈無可改之理,而況初非景廟處分者乎?試思之,其時黨議滔天,而請行此法外之律者,果是誰耶?若是景廟處分,而又是當律,則今日諸臣之爭之也固宜,而此豈可爭之事乎?大抵十九下敎之後,豈可有所扶抑也?扶鳳祥者固非矣,非其扶之者,亦非矣。彼此亦有逆,今日臣僚,當以逆爲逆而割斷之,改心滌慮,可也。其時之人,豈皆忠於景廟者乎?此正所謂彼此皆有逆也。予非以器之爲是,而扶之者則竝與器之而爲是,抑之者則以器之爲逆,而欲置鳳祥於極律,此豈非偏論之故耶?故相臣三字,大臣不過忘却無心之致,若以大臣爲非,則猶之,可也。而至於承旨,則元無可非之事,承旨則不過依其所言,而書入擧條而已,擧條豈爲任自刪改耶?此非承宣之罪,而成範錫之啓辭,必引閔鎭厚事爲說者,極可非矣。此無他,其意之所在也。範錫則置之落科,可也,而副學之以爲當置立科云者,固非矣。下番之處置也,若只以上款所論論之,而以不可輕遞爲辭,置之立科,亦自無妨,而必以下款,置之落科者,予亦以爲非矣。蓋故相臣三字,出於俗習而然,雖於筵中,率口而發也。右相則欲待臺啓收殺之後,下敎勉出爲意,故頃日,書啓批答,只以知道書下,臺啓今若收殺,則可以無痕矣,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爲言者,非矣。上番則以鳳祥事,欲置立科,下番則以此事,置之落科者,亦非矣,金有慶則固非矣。頃曰吏判,旣以無礙復擬之意,陳達而復擬,則李光湜之斷斷不已,過矣。上番處置,若只以不可以此,輕遞言官爲言,則可矣,而不能如此,至於規貶等字者,亦非矣。其於吏判批答中過中云者,正指光湜,而副學之引嫌,過矣。然吏判之復擬有慶,雖已陳達之事,而向日疏中,伸救有慶,今番疏語亦過中,此則吏判當自反處也,儒臣之扶抑,亦未知其可也。㝡基曰,聖敎然矣。雖使臣若非,則直言之未爲不可,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侵斥大臣者則非矣,此正臣所謂指東言西者也。歸罪承宣,至有罷職不敍之請,殊涉異矣。此臣所以置諸落科,而聖敎如此,實爲惶恐矣。宗城曰,今因兪㝡基所達,下敎亦及於臣,臣誠惶恐,而臣雖誠淺見暗,平日所自勉者,不欲膠固於黨習之事,而旣無學力,臣亦未能自信其果能超發於黨臼也。至於成範錫事,範錫所言,卽是臣筵中所達之言,臣旣陳達,而置範錫於落科,則豈有此理,範錫避中所謂宰臣,卽臣而有親嫌之人耳,不敢可否,事勢然也。旣曰引嫌,而猶曰當置立科云者,臣亦知其爲剩語,而欲見臣之微旨也。至於金有慶事,臣旣與吏判相對而言其非,則亦安得不置光湜於立科乎?規貶二字,則上款措語旣長,故下款亦爲其文體之相當,下此兩字矣。世常稱銓曹權減滿囊,爲銓官者,旣不能每事盡善,則隨事相規,自是美事,非出於欲出光湜,而艱難爲說者也,而吏判至以此事過嫌,故臣亦不安,昨果徑出矣。上曰,非謂副學艱難爲說,所習見者如此,故不能無如此之事,予亦於乙巳丁未年間,則未免扶抑之偏矣,近來則欲求朝廷之鎭安,雖不爲扶抑,而間或自歸於扶抑,予心其亦勞矣。然十九下敎後,志已堅定,決不變改,又欲打破舊習,除去此病,只在於割斷爲逆者,以他世界見之,可矣。近來世道乖敗,黨習膠固,雖有修節,而其色目,則不以爲非,雖有鏡、夢,而其色目,則亦不以爲非,《戡亂錄gg勘亂祿g》序文,亦及此意矣。此是都出於患得患失之弊矣。宗城曰,聖敎至當矣。此固患得患失,而頭出頭沒,參之以利害之私慾,故以至於此矣。臣亦非爲黨論,而自生髮未燥時,已習聞知,而不免公私利害之心,參錯其間,此所以不能自信其超發於科臼也。殿下每稱十九下敎,而伊日下敎之事,臣問於奉朝賀李光佐,而終不言之,臣於光佐,爲親族,而尙不得聞知,則雖欲問於秉筆之臣,誰肯言之乎?上曰,下番玉堂,亦不得聞知耶。㝡基曰,祕不相傳,臣亦未聞矣。上曰,其時雖曰祕之,今已日久之後,豈不自然傳播耶?所謂十九下敎,非謂大段說話也。諸黨中皆有亂逆之敎也。雖不明言,而豈不知之乎?宗城曰,以逆爲逆之意,臣豈不知,臣則以爲,不能一心事君者,亦逆也。臣心如此,而聖上每以諸臣不能以逆爲逆爲敎,臣亦在於諸臣之中,如此下敎,每一承聞,實爲冤憫矣。上笑曰,不能詳覺之致也。諸臣以次退出。 ==5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夜一更,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頃者朴師洙辭疏,遽上於李寅徽供辭未入之前,心涉怪訝矣。今過數日之後,乃入供辭,遠外爲嫌,先上京曹,所供在後,俱難免徑先稽忽之責。監司朴師洙,秋曹堂上,竝推考。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宗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特召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推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學正洪聖源,受由過限未上來,依受敎罷職,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若魯爲校理,吳遂燁爲濟用主簿,崔昌愈爲英陽縣監,李師德爲兼大同察訪,權基彦爲平安都事,陳奏副使朴文秀,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已有下敎,事體亦不然,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事體不然,副應敎金尙星,只推,一體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軍職廳牒報,則行副司直金相玉,受由下鄕,由限已過云,依定奪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平安道點馬別監李義壁gg李義璧g,炭島驅點時,別捉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仍爲致死云。干連各人等,自本曹窺捕推覈,而査出士夫,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故移義禁府拿囚後,考見當部及京兆屍帳,則初覆檢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而卽接柳鼎茂兄益茂名呈所志,則以爲,檢屍時元犯人聖徵,陰嗾下吏,多有傷處,全不懸錄,自膝至胸脅,色皆靑黑,衆目所覩,豈非受傷於聖徵者乎?殺獄之肯綮,都在於檢驗,而檢驗之不公如此,亟令改檢,以伸冤枉云云。其所稱冤旣如此,則事當三檢,然後明査眞僞而處之。依受敎,發遣本曹郞廳與醫律官,三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事,命下矣。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發捕事,所當卽速擧行,而本曹元無外方罪人發捕之事,但有行關該道,使之捉送之規而已。邸人傳關之際,例致疏緩,若令捕廳,發送部將,則可以刻日捕來,以此意,分付捕廳,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東萊府使李潝,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校理兪㝡基,因正言金宗台疏斥,徑出禁門,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可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病淹中路,稽滯召命,縣道陳籲,冀幸恩遞,及承批旨,不賜矜諒,至以上來察職爲敎,臣於是,惶隕感激,罔知攸措。擔舁病軀,寸寸前進,昨纔來伏私次,方擬更暴私懇,以請鞶帶之褫矣,今以連日闕啓,天牌儼臨,嚴畏分義,不得不强疾來詣,而顧臣病狀,異於偶感,長路積傷之餘,症形添篤,萬無自力入肅之望,玆敢疾聲呼籲,自外徑還,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特許鐫罷,使危喘小延,臺地無曠,不勝萬幸。臣於近日事,竊有所憂慨者,敢此贅陳,惟聖明裁處焉。近來黨議益肆,傾軋成習,居臺閣者,不止就事論事,率多意東言西,臣常病之,如成範錫、李光湜之啓疏,亦其一二耳。原初擧條,旣已稟改,則當該承宣,少無追劾之義,設令必欲論啓,平心觀之,宜不過請推,而强加以罷職不敍之重律者,其意之不在承宣,灼然可知。況其所引故判書閔鎭厚之例,非但事實之判異,全不襯着於論劾承宣之啓,用意至深,太不白直。金有慶之向者一疏,亶出忠慨,則彼憑藉一時聖批,以爲迎合脅持之資者,固爲可羞之甚,而亞銓改正之啓,尤是前所未有之事。設令其人,眞有罪過,則削之罷之,何所不可,而必以此勘請者,豈不知不成事理,而不過欲爲穽於銓地耳。況其更擬,已經筵白,初非無端,而彼光湜,急於投合時好,始則緩辭低論,只請其警飭,以爲嘗試之計,終焉張皇引避,下語危怕,惟恐擠排之不力,手脚盡露,情跡可惡,臣謂範錫、光湜,不可不明辨痛斥,以懲其投抵敲撼之習也。臣於前疏,略及西事,而在途倥傯,未盡底蘊矣。向來犯越人之按査,關係至重,受其任者,所當十分審覈,以無負差遣之意,而李喆輔之前後按査,極涉疏忽,細洞,卽罪人之所首服,而猝然變辭,則反以其言爲可信,歸之虛套,金昌溫,乃其中窩主,行賂敎誘,以自解脫,而全然見欺,反請酌處,其他作變日月,所殺名數,無一得實,畢竟以未了之案,朦朧歸奏,若無京獄更覈之擧,而只據喆輔之狀,撰送咨奏,則必將更致査詰,生事國家,日後憂端,不知至於何境。曾謂席上之珍,特加掄選於差遣之際者,乃如是耶?致使西邊獷猂之俗,啓輕朝廷之心,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奉使失職之罪,不可不嚴加懲責,以礪日後,臣謂李喆輔,宜亟施削奪之罰也。近日荒唐船之出沒海洋,殆未前有,防逐之道,宜加前日,而黃海水使閔思淵之坐失船上軍器,已極駭然,至於佛狼器,係是軍器中緊物,而亦爲失之,尤可寒心。道臣至於査得馳聞,以請罪狀,而思淵不過罷職而止,邊帥用律,若是吝惜,誠未可曉,臣謂思淵,不可不拿問重處也。槐院,乃新進發軔之地,其所揀擇取舍,所宜博採公議,務歸至當,不可任其專擅,一循好惡也,明矣。今番完圈之際,先逐異己之僚,全取同色之人,而門閥才華之允合是選者,率多遺珠,物議譁然,臣謂當該上博士,特罷其職,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成範錫、李光湜,俱不無過中者,痛斥之請,未免太過矣。凡干査事,覈得其難,李喆輔之當初査狀,未免爽誤,未稍gg末梢g重推,其或,可也。今者所請,其涉太過,抉摘他人之辭,有若譏嘲,何疑阻之若此乎?其涉異也。閔思淵事依施,槐院官事亦涉過中矣。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臣,爲覲病父,久滯西峽,箕幕恩除,已至逾月,湯劑焦遑,未忍離捨,而一向稽謝,亦所不敢,抑情登還,纔得入城,此際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顧此諫諍之任,本非如臣空疏巽懦者所可承當,而況臣本來情勢,係是立身初士大夫之大防,則有不可以時月之稍久,遽然放忽,揚揚冒出也,明矣。且臣於去秋除拜憲職也,身在遠外,病情沈痼,未及趨造,遽蒙譴罷,私心惶悚,迄今未已。豈敢以恩敍之卽降,除命之荐加,有所自恕也哉?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咫尺之守,終難變改,自畫之地,無計進步,拜章闕外,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諒臣之不可仍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而適於近日事,竊有駭惋者,略此附陳。噫,鳳祥亡命之罪,三尺之所不可容貸,而善地流配,出於末減,國人之駭憤,久猶未已,乃者大臣、宰臣,相率陳白,忽請移配,不顧親嫌,煩複陳達,至若故相臣三字,旣經筵奏,又騰擧條,而喉舌之臣,恬不爲怪,肆然捧入,則輿情安得不憤,公議安得不激。請罷承宣之啓,實出於存常憲嚴大防之意,而其秉執旣正,關係至重,則聖批靳允,終欠轉環之量。職在論思者,固宜扶樹臺議,冀回天聽,而乃反艱覓無心之說,極力周遮,捏造用意之目,攘臂狙擊,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不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放肆無忌之言議也。鳳祥之移配,若不還寢,則王綱愈替矣,堂箚之謬戾,若不嚴斥,則國論不張矣。臣謂鳳祥移配之命,亟宜還寢,而伊日處置之玉堂,特施罷削之罰,斷不可已也。且臣得伏見獻納徐命珩之疏,其論博川郡守李思順事,誠有所怪駭者。思順之治績,未知果如所論,而道臣之置諸中考,若出做錯,則其不審之失,先爲規警,請仍其任,容或可也,而今其疏乃曰,道臣勸臣陳達,又曰,道臣之言如此,不能以己見論列,惟附於道臣喉氣,千里赴召,在途陳章,不過受人指使,貽笑聽聞之擧耳。其罷軟損體,莫此爲甚,亦宜譴遞,以存臺例也。官爵辭受,有關廉義,放倒貪戀,君子攸恥,勳府有司,素稱膴仕,若無親功臣,則承襲者之姑爲管察,例也。而顧今帶礪同盟,旣多其人,則引例相讓,固其宜也。錦原君朴師益,一味蹲據,不知斂避,其在養廉之道,不可一任其淟涊盤磗gg盤礴g,亦卽遞改,以礪頹俗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鳳祥事,當初律名,本非極律,則若是相持,其涉太過,玉堂處置,未免偏中。成範錫斥承旨,其意非矣,則到今護者,反若處置矣。徐命珩、朴師益事,亦涉太過矣。 ○備忘記,近來朝象,以疑阻相斥爲事,君父飭礪方嚴,而在下之人,尤以角勝爲事。今金宗台、徐命珩之疏觀之,各斥異己,自露其色,其所無嚴,乃敢若此,此等之習,不可不嚴懲,竝爲先遞差。 ○副修撰吳彦胄疏曰,伏以,臣於鄕廬病伏中,伏奉承政院成帖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乘馹上來者,天書遠降,蓽門生輝,臣誠驚惶震駭,莫省攸處,在臣分義,宜卽入城,畢暴情實,而賤疾適苦,委頓床席,末由蠢動,泯默淹滯,亦所不敢,徊徨屢日,不得不縣道陳籲,臣尤死罪。噫,臣於館職,有除輒辭,前後違逋,凡幾遭矣。尋常凜惕,若芒在背,臣之情地,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其何敢隨諸臣例讓,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誠以至萬萬危蹙,至萬萬臲卼,有不得不已者也。竊伏間gg聞g頃日筵中,以臣叔父平昌郡守臣命新事,縷縷下敎,至有甄復之命,而不意格外恩諭,轉及臣身,曲軫下情,開示聖意,反覆慰藉,殆同慈父之詔迷兒,是何疏逖如臣,獲此異數於千萬夢想之外也。臣始聞悚縮,繼又感激罔措,但有淚涑涑盈襟而不自禁也。臣雖鹵莽,亦嘗讀書,而粗知事君之道,區區私義,初何敢一毫自阻於聖明之世,而祗以臣叔父頃年被誣,至爲叵測,餘悸猶存,萬念都灰,名塗華貫,不敢冒沒故耳。株愚已畫,鐵限難越,而微誠未格,衷情莫暴,瀝血之籲,終未見諒於君父,勉出之敎,又復諄諄於筵席,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而私情迫隘,無路祗承,已矣此生,將何仰答,叔姪二人,唯當生而祝華,死而結草,圖報萬一而已。勢窮理極,刳肝披血,敢此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諒臣危懇,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卒生成之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有不忍離側從宦,不徒同朝之所見諒,抑亦聖慈之所俯燭,而臣猶無華不踐,有命輒承,濫竽之愧,常詘於分義之重,循墻之懇,莫售於召旨之下者,不但臣之執守有素,饕戀榮祿,亦以體臣父平日恪謹之訓矣。然而親年益高,宿病轉深,形症之沈痼,時月而有加,氣息之綿綴,朝暮而異候,臣固行蔑誠淺,子職全虧,旣不能服勤於調護,又不能盡力於藥餌,向非天地父母罔極之恩造,顧何以保有今日也?强抑情私,連就禁直,九門下鑰,問聞路阻,則心腑焦鬱,明發不寧,捱過一望,如度三秋,人子之情,其何以堪,昨因家人所報,得聞臣父稍失將攝,當午納涼,精神惝怳,言語蹇澁,胸膈悶塞,粥飮全却,床笫之間,亦不能起動云,此必是氣虛受風,痰盛用事之致。臣自聞斯報,頃刻百慮,忽忽如狂,卽欲投章籲哀,急歸省視,而臣父又戒以干瀆私懇,仰煩淸齋矣。纔罷筵對,終宵煎憂,僚友相慰,亦爲之傷憐。嗚呼,君親本無輕重,而恩義有時相奪者,只在乎權其緩急,而互爲之先後耳。臣抱懇迫之至悃,趑趄而不敢發者,今始流涕畢陳於閔覆之天,以冀垂愍而矜許焉。臣父今年七十有五矣,疾恙之危篤,如上所陳,臣又祚薄福眇,尙無嗣屬,只有一弟,過房季父,臣父膝下,只臣一人,出身以來,五載居外,雖縻內職,强半淹直,前後八年之間,在家之時無幾矣。每誦古人愛日之言,未嘗不怛然而疚心也。重以隆恩難報,畏塗多艱,凡臣之尸職素餐,發語處事,又莫非係念於老人,嬰思於病裏者,致養旣闕,貽憂孔多,逝水頹景,餘日幾何?恐爲莫追之憾,以成難贖之罪。臣聞祖宗定制,有七十歲以上親者,一子歸養,又伏聞編伍之卒,無兄弟父母年老者,亦許免役,卽所以體人情而敦孝理也。伏惟聖上,至德配天,深仁濟物,上奉東朝,慈育群生,侍從之臣,爲親陳情者,無不曲蒙準許,孝悌之治,覃被八域,今臣眇末之賤,雖不敢自齒近臣,獨不得與卒伍爲比,淺薄之誠,雖不敢仰冀特恩,獨不可以成典爲請乎?臣家世世祿,義同休戚,遭逢聖明,沐浴恩波,天高海深,不足以喩其渥,生霣死結,不足以喩其報,區區犬馬之戀,亦豈欲一日離違於軒墀之側,而特以情事絶悲,敢爲此乞身之計。昔先正臣李彦迪,上箋請養,其卒章曰,事國時長,顧捐軀而未晩,報親日短,恐不逮於餘齡,三復斯言,有淚霑襟,中懷迫隘,言不知裁。伏乞聖慈,鑑微臣之血懇,先遞見職,歸護病父,察國典之至意,許臣終養,以光聖化,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瞻望祈祝怵惕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之情理,其豈不諒,而經筵任重,豈可輕遞?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有司堂上同爲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備局有司堂上宋眞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又曰,此亦江原監司趙最壽啓本也。上曰,入之。覽畢,文書皆爲出給,尙賓進受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義禁府草記,東萊府使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事也。上曰,允,承源書之。又曰,此則忠淸監司李壽沆到任後緣由馳啓事狀本也。上曰,入之。文書仍爲出給,承源進受退伏。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忠淸兵使具聖益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此幼學何如人也?金聖應曰,不過校生也。達訖,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慶尙右兵使尹宅正狀啓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三名以上,令本道恤典擧行事,回諭。聖應書之。又曰,此亦忠淸兵使具聖益啓本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入之。他狀啓繼達,可也。聖應又曰,此乃御營廳入直十二番別馬隊中日試射及禁義營gg禁衛營g火藥庫入直別馬隊中日試射單子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傳曰,頃者以良役事,其若不緊色目,則先自上司始,且以公爲先之意,兩件飭勵,則今觀忠淸兵使具聖益狀聞,雖有句管堂上之指揮,守令之不報兵營,殊甚非矣。不有飭勵,帥臣之若是持難,亦涉未妥。若此不已,雖有良法,豈有可行之時?況爲民與營門,物力之凋弊輕重若何?兵使具聖益推考,此狀啓勿施。聖應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司僕寺啓目也。仍爲讀達。上曰,啓本誰也。聖應曰,乃鄭道元事也。上曰,書之。聖應書訖讀達而上之。又曰,此則兵曹巡將啓下啓目也。上曰,入之。又達之。聖應又曰,此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則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其餘文書皆上之,聖應皆上進文書。退伏之際,上曰,承旨此公事受去,可也。聖應進受文書退伏。鄭必寧進達曰,此乃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狀啓中申晉,何人也?金聖應、宋眞明曰,古判書臣申晸之孫也。上曰,申晉到任四年乎?鄭必寧曰,四年也。上曰,書之。傳曰,近來守令之厭避殘邑,遞易相仍,曾有飭勵,而今觀忠監狀啓,申晉病狀果若何,而盛稱其病,有違飭勵,當該道臣推考,勿罷仍任。必寧書訖。上曰,靑陽何如縣耶?宋眞明曰,素是殘邑,水土甚惡云矣。上曰,申晉,申宅夏之族乎?眞明曰,申致雲之一家也。旣已處分之後,無可更達,而過四年則必有怠心,果有實病,則難於久任矣。上曰,近來道臣及守令,以滿瓜限,極爲羞恥之事,道臣之隔月請遞,亦爲怪異矣。鄭必寧曰,此乃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仍爲讀達。上曰,書之。傳曰,進上居末,事體至重。其所弦違gg弦韋g,在於朝廷,使韓珩其若善治,以道臣之意狀聞,猶或,可也,而以府民所訴至煩,狀聞事體未安。且旣命決杖,原狀啓下送,道臣推考。必寧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副提學李宗城辭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昨者李宗城所達之言,心甚怪異矣,爲此辭疏之計而然也。副學終始如是,則晝講不得爲之矣。必寧曰,此上疏不欲捧入,而以其親病之的實云,故不得已捧達矣。宋眞明曰,今日晝講則爲之後處之,宜矣。上曰,批答書之,必寧書疏批。上曰,又書下敎,傳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訖。上曰,來月則經筵之日不多,以召南篇訖講次,副提學李宗城,今日晝夕講入參後,出去救護事,分付政院,{{*|出榻前下敎}}宋眞明進達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回啓,其時無大臣之故,備司不得處之,而大臣之意,欲爲陳達,故持來,仰達矣。上曰,入之。眞明曰,此乃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因碧潼郡所報,黑雄胡馬,越來此邊,方留養,以待朝家之處分云。使之揭榜江邊,必尋其本主,而越給似好,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款卽農事形止,而以雲山等二十一邑兩麥被災,請其留庫還上皮穀之加分矣。畿內三南,則或有參酌許施處,此則何以處之?上曰,關西還穀,豈若是不足乎?眞明曰,直路及沿海,還穀甚少矣。上曰,畿內則雖不得已許之,不可續續開路矣。眞明曰,下款以龍泉、永柔,俱是賑邑,平壤營下策應,不容少曠。三邑守令及江邊守令,竝稟旨給馬發送爲請矣。其中龍泉府使柳徵龜,時在錦城營將任所,大臣之意,則欲仍任徵龜,更出其代,催督赴任,而錦城營將,亦已出代矣。且諸邑夫馬,旣已上來,不必給馬,各別催促,使之數日內辭朝爲宜云,故敢達。上曰,仍任徵龜,而更出其代之際,又豈不遷延乎?錦城營將,旣已差出,則明日內發送,使卽交代上來,其外守令,竝於一兩日內辭朝事,分付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亦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盛稱渭原前郡守盧恰酣酗之狀,請其新郡守及朔州府使徐幹世當日內給馬發送矣。此則以江邊邑夫馬,必未及上來,似當給馬促送矣。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而禹夏亨則聞有實病,呈狀吏曹矣。上曰,分付該曹,使之給馬催促發送,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而備陳金昌溫必已到配之狀,而仍請自備局,分付捕廳,直爲譏捕矣。此事已令捕廳及本道着實擧行,更無可論,而昨見江原監營報狀,昌溫之到配,過十五日之後,始報營門云,楊口縣監事甚緩忽矣。大臣之意,欲姑先推考,以示警責,故敢達。上曰,楊口縣監誰耶?眞明曰,李景琦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爲先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吏曹年例歲抄單子,方修正以入,而其中以御史書啓,限年禁錮者,則待其限滿,各其名下懸註事,吏曹判書金在魯,曾已稟定云,而還上虛錄及田結妄冒之罪,亦多禁錮,同是限年者,則一體待年滿懸註乎。上曰,一體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不帶經筵,雖不得直爲請罪,而朝體所關,備局堂上,亦可論列,故敢達。劍履上殿,卽漢之特賜蕭何者,而今日筵中,有何刀子,落在席上,一承旨擧而擲之,一承旨受而佩之,擧措誠駭然矣。上曰,有刀落筵,擲之不甚怪,而落刀者未免疏忽,推考,可也。{{*|出擧條}}鄭必寧曰,校理鄭亨復,副校理金尙翼,修撰尹汲,副修撰李喆輔,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洪尙賓曰,副提學李宗城,今已受由,玉堂伴直爲難,使知經筵入直,何如?上曰,旣無前例,何爲使之入番乎?卽今在京者四員,而闕員則無之耶?鄭必寧曰,闕員未及問知矣。諸臣皆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驪川君增,武臣尹就履,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曰,進講時,前受音不讀釋事,與知經筵偕議爲之事,昨以下敎矣。今下詢趙尙絅而處之,何如?上曰,然矣。知事之意,何如?趙尙絅曰,懸板所謄,必是祖宗朝舊規,依舊爲之似好,而大抵諺解,蒙學不知絶句之類,讀之可矣。閭里之間,强無大段讀之之事也。上曰,儒臣之意亦然乎?宗城曰,小臣昨達之意,蓋以此也。上曰,然則依古規爲之。仍讀前受音,自葛之覃兮,止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宗城讀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上讀新受音,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此鵲巢章,言夫人之德,猶關雎言后妃之德,自天子至於諸侯大夫,刑于家邦,無二道也。關雎之取雎鳩者,以摯而有別之意,言鵲巢之取鳩者,鳩本性拙之鳥,不能作巢,而容有處鵲之成巢者,其性專靜無比,故可借以見夫人之德也。趙尙絅曰,取其專靜純一之義。兪㝡基曰,百兩乃諸侯之常禮,而此之子則非常令德之女,故反復詠嘆之意,不無深意。尙絅曰,此章與關雎章,表裏相應矣。宗城曰,維鳩居之,方之盈之,俄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反復諷詠,而至於百兩成之,則體貌已成,王化之所及,可知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漸漸諷詠,層激其意。上曰,然矣。宗城曰,采蘩章,言諸侯夫人能盡誠敬,以奉祭祀之事,蘩者,所以用諸宗廟祭享之物,而或以爲蘩,所以生蠶,然以小註觀之,則只爲奉祭祀,而不爲蠶事矣。上曰,蘩則用諸何許?尙絅曰,秋則香美,可爲生食,又可蒸爲菹,蓋菹屬也。宗城曰,公侯之事字,如有事于太廟之事字,重祭祀之意,可見矣。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方祭時事也。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祭畢時事也。自有餘敬未盡之意。㝡基曰,僮僮祁祁,皆始終如一,餘敬未盡,而有閑安舒泰之意,銳於始而怠於終,則有何可觀乎?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夫子此訓,切誡之辭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正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可見其餘敬未盡之意,徹頭徹尾,有始有終。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之訓,敬無間斷之意,此正聖上留意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草蟲章,文義奇矣。君子行役而蟲鳴薇生,則其別離之久可知。忡忡、惙惙、傷悲,則其憂傷之情可見,而無怨曠之心,畢竟亦旣得見,則降其心、說其心、平其心云,皆情性之發見,而文王風化之所曁,可見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此章文義,大體皆好矣。宗城曰,連以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德爲言,而一無美文王之事者,大體上係於君,無可指言,而莫非文王身修家齊之效也。見其詩則知其人,知其人則見其心,詩人歎詠之事,推以觀之,則文王德化之流行可想,而此不言美文王之德者,旣有雅頌而然矣。上曰,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身修則自然化天下,周南,修身齊家之事,召南,治國平天下之事也。㝡基曰,周南、召南,則不與雅、頌列,故係之風矣。進文義訖。上曰,承旨進前,金聖應進書。傳曰,夕講爲之,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兪㝡基曰,《詩傳》連爲開講,而上番李宗城,連爲入參矣。今以親病,情勢實難,臣於直中見之,則以爲,親敎雖死而不爲徑出云,夕講後,不得已出去,明日晝講有命,而以講官之不備,不得爲之則慨然矣。卽今闕員李宗白之代有之,而吳瑗、金若魯可行之人有闕代,卽爲差出,以爲隨行之地,何如?上曰,政官牌招,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上曰,南泰良之事過矣。金若魯非伸廉隅之事而如是,此後則政院,靈城君朴文秀、金若魯辭疏,勿爲捧入。驪川君增進達曰,臣方待罪宗親府有司之任,故惶恐敢達矣。本府吏隷之當初加出,旣因聖敎,則不當混入於雜色裁減中,而且他衙門加出之類,則元不擧論,本府數小吏隷,獨爲裁減,非但事涉斑駁,其在事體,亦極未安。本府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依前復舊事,分付,何如?上曰,他衙門則旣不擧論,而宗府吏隷之獨入裁減,果不免斑駁矣。依他衙門例施行,可也。{{*|出擧條}}驪川君增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而故宗臣朗原君臣偘,故相臣閔鎭長,爲本寺提調時,丁丑年賑恤廳銀子四百兩貸來,存本取利補用矣。戊戌年間,負債人等,多有散亡者,或有貧殘者,故不能收拾,盡爲散失,而自賑廳貸銀還報事,稟達筵中,每每督促,故方欲折受空閑處,以爲補用本寺,而兼爲還報賑廳矣,此亦因朝令停止。賑廳之物,卽賑恤之資也。賑資蕩滌之請,非不知未安,而本寺之淸寒,實通朝之所共知,顧今形勢,萬無拮据之路,敢此仰達。特爲蕩滌之意,分付該廳,何如?趙尙絅曰,蕩減之弊,已成謬規,近來京各司及外方守令,稱以貸去,而卒無還償之事,其爲痼弊,莫此爲甚,臣意以爲,此後則一切防塞,而不可輕許蕩滌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然近來京外各處貸去時,以蕩滌知之矣。如宗簿寺則貧殘,甚矣。實無可償之道,而到今年久之後,使之追償,則必有苟且之事矣。特爲蕩減,此後則勿爲許貸,可也。{{*|出擧條}}兪㝡基曰,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以爲明日進講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宗城曰,弘文館有償債之事,未知弘文,用於何處而然也。上曰,宗府則當初貸去時,已有蕩滌意思而然也,如戶曹則不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上讀新受音,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上采蘩章,言諸侯夫人之事,此采蘋章,美大夫夫人之事,而誠敬之至,事事必爲躬親,所薦有常物,所采有常處,先後次序分明。以季女而能如此,則可見其質之美,而文王后妃德化之所從來遠矣。上曰,然矣。此與被之僮僮無異,以此觀之,則上註尤爲分明也。尙絅曰,皆是文王德化之盛也。上曰,萍草,何物也?尙絅曰,謂之CChar音也。金若魯曰,各有其名之別矣。上曰,其有等級乎?宗城曰,强無等級矣。此甘棠章義,尤爲分明,覩其物則思其人,思其人則愛其樹,至於勿翦、勿敗、勿拜,愛護而不忍傷焉,召伯循行南國,觀省風俗,以宣布文王之德,故後人之思其德而愛其樹如此,若有治民之澤,固結人心,則豈特甘棠之勿翦勿伐也哉?宸慮每以浹洽人心,日夜自勉,而命遣方伯、元帥之際,亦以此意勸勉焉。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此則一節深於一節也。宗城曰,然也。尙絅曰,用字之法,如此處好矣。宗城曰,行露章,異於漢廣,女子或有强暴侵陵之患,故託以行多露,而畏其沾濡之意,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被於江漢之間,故江漢之男則被化先變,而行露之男則最後也。上曰,漢廣則男絶游女,而此章則女子貞信而男强暴也。宗城曰,化有先後,文王之化,譬之太陽,雖無私,而其照陰崖也獨後,陽春雖無私,而其至陰谷獨遲,漢廣之游女,被化而先變者也,行露之貞女,被化而未純者也。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宗城曰,章下豐城朱氏註有之矣。雖有遠近先後之變,而畢竟效驗,則無異於漢廣,王化所及,有河潤九里之說,而卽今則王化未及畿甸,嶺海千里之外,何足道哉?修文德之化,無不遠究,各別致念之意,仰達矣。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宗城曰,此羔羊章義,似非大段,而素絲五紽,則可見其節儉,退食自公委蛇,則可見其正直,而心無愧怍之意。其於表率導養,則惟在人君,在上之人,則體文王不怠不遑之意,在朝之臣,則法退食委蛇之義,豈不好乎?宸慮當觀而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退食自公之義,猶宜其室家之意。金若魯曰,召南篇諸章,無非化文王之政而然也。今此進講之時,不但尋繹於章句之末,當爲進講之根本也。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副提學李宗城,已爲受由矣。今方出去,明日當爲晝講,而館職不備,政官待明朝牌招,玉堂闕員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鄭必寧進達曰,知事、特進官,今方出去,而闕門已閉,留門標信出給事,敢達矣。上曰,標信使注書出給,可也。金弘澤進受標信,退出政院,傳于承旨。傳曰,其所引嫌,業已開釋,昨日下敎,已示予意,無義撕捱,分義未安。大政不遠,兩銓久曠,王府多滯,議讞無日,吏、兵判及判金吾,竝從重推考,明朝更爲牌招。傳曰,副應敎金尙星,其所撕捱,已涉太過,所謂情理,前批亦諭,而有除輒違,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明朝更爲牌招。金弘澤未及更入之前,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三更二點矣。 ==5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成川府使李普赫。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特召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留待。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引見。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參議,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泰良爲副校理,兪健基爲修撰,申宅夏爲校理,李善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鄭益河爲兵曹佐郞,李英輔爲宗簿主簿。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副司直徐命珩,副司果金宗台、沈寶賢。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傳于李承源曰,此戰船,出給備局,問于曾經水閫之武臣,稟定。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因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備邊司覆啓內,長陵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陵寢內烽臺,事體終涉未安,更令禮曹,看審形止稟啓後,使之移設事,允下矣。本曹堂上、郞廳,進去看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六日,通德郞朴鳳羽,自敦化門入來,馬兵盧萬興,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八月當十番右部右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五番六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九番右部左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三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六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當海西十五番及一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六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兩朔應立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八月初一日,與後部後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副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六月朔頒祿次,倉官進去于右議政金興慶家,請受祿牌則以爲,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不敢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黃海水使閔思淵,濟州前判官吳聖兪,大靜前縣監李景勳,旌義前縣監李明錫,濟州判官全五錫,大靜縣監朴世弼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李明錫,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閔思淵,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吳聖兪,時在全羅道務安地,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全五錫、朴世弼,時在各其任所,發遣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日遭宰臣之面斥,理難默然而退,略有奏對,殊失筵體,卒被恩譴,悚悔靡容,不意特敍遄降,除旨荐辱,而又以微臣去就,上煩聖慮,委曲開諭,至有辭疏勿捧之敎,臣於是,感戴洪私,惶懍冞深,臣之區區私義,有萬萬不自安者,固不可復事覶縷,況一時罷官,出於勅勵之盛意,則臣雖愚滯,何敢爲撕捱之計,而向臣一出,非無情勢之可言。筵敎疏批,輒諭以爾宜先出,而臣若堅守同去就之義,無所變動,則恐有妨於勉出諸僚之路,不得已黽勉膺命,而館僚之引嫌不出,猶夫前日,臣之徑先出脚,卒無益於息鬧,而只爲自喪廉恥之師,持被登筵,愧怍無已。故於前席南泰良事下敎之時,敢以姑俟畢竟臣當自處之意仰陳者,忖量已審,而筵臣亦以臣言,不以爲過,聖鑑必俯燭之無遺矣。館僚最後之疏,自處以別件,責臣以太過者,急於過嫌,不肯推恕,强爲此區別之言,而所謂別件事,亦由於臣疏,而生出節拍,則其果無所涉於臣身乎?其後館僚,終至坐罷,在臣之道,惟當自處之不暇,其不可冒沒復出,獨占榮塗,摎之事理,皎然明甚。而昨因法講之迫夜未行,久御外殿,宣召甚急,陳懇而喉司力搪,荐違而威罰不加,特敎連下,三牌臨門,臣情窮勢隘,顚倒祗謝,而仍因蹲據,恬不知恥,則聖朝經幄之列,四維之不張,必將自臣而始矣。伏乞聖明,俯諒臣蹤跡之臲卼,亟賜鐫之恩,以安私分焉。且臣例兼記注之任,與臣弟檢閱臣尙魯,有應避之嫌,亦命該曹,照例減下,俾存公格,幸甚。臣無任悚恐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下款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校理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昧於涉世,黯於量己,一言脫口,群射注身,前後僇辱之來,一皆處之以無辨,而今此徐命珩之疏,尤有所駭惋者,則臣不得不略言之。噫,金有慶之罪犯,何如,而奬之以亶出忠慨,聖上之處分,何如,而謂之以一時聖批,其縱肆無嚴,胡至此極?若其斥臣之言,則曰迎合,曰可羞,有若臣承奉不當奉之聖敎,故爲脅持之計者然,噫嘻痛矣,此何言也?今日世道,雖極昏墊,苟有一分紀綱,則蔑義理循黨習,寧敢爾耶?至於改正之前所未有云者,不過復襲憲臣之餘論,誠極可笑。此則臣於前疏,洞陳無餘,則論啓之意,本自明的,敲撼之目,都歸誣捏,而況且自玆已後,銓長之行公,未嘗以此拘焉,則所謂爲阱銓地之說,彼其急於持臣,自不覺其言之矛盾,不待索言,自可覰破,第臣所慨惜者,重臣疏中爲今日準備云者,亦不免坐在圈套,何其不相諒之甚,而疑怒太深耶?重臣旣承嚴處分之聖批,而乃反以違咈上旨,謂得銓注之體,則如臣者言,顧何望其視之以臺閣公議乎?當其旋擬銓望,曾無些礙,則有何可怒之端,而今忽以餘波浸及,持之益力,旣斥之以媢疾不襯。末又斷之曰,不韙之臺啓,臣誠莫曉其何謂也。臣雖愚昧,亦非喪性,豈不知時論之難平,危機之駭發,而飭勵之下,寸忱益激,欲以尺堤,障遏狂瀾,而衆椎爭下,顚沛立至,今之咎臣者若曰,寸膠何以止長河之濁,勺水何以救車薪之火?其亦不量力,而徒自取困也云爾,則臣固無辭可解,而顧何嘗有一毫彷彿於重臣詆斥之言耶?臣以此事,前後被重臣之疏斥者,殆至三四遭矣。每事對辨,實涉支離,而但其攻臣之語,愈往愈緊,今番則視前不啻加數層矣。臣誠不欲費辭自明,而世怒愈熾,頭勢可怖,身名汚辱,無復餘地,區區所志計,惟在於永謝榮塗,避遠駭機,退守本分,沒齒田廬,其何忍包羞忘恥,靦然冒進,自甘爲決性命饕利祿之鄙夫也哉?且若閔瑗之反詈,徒事醜辱,全無倫理,此何足與之呶呶,而顧臣難進之義,又添一端矣?臣方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矧玆新授職名,卽臣從前所自畫者,以今踪地之危蹙,尤豈有一分承膺之理乎?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亟行鐫削,仍令刊去朝籍,永勿檢擧,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我殿下至誠勤學,惟日緝熙,召接儒臣,講對不輟,而昨又親臨法殿,終夕忘勞,只緣講官之不備,趁未開筵,此時特召有命,至再至三,則臣子分義,他豈暇顧?臣雖不忠無狀,亦具人彝,其何忍徒執迷見,力抗明命,一以沮孜孜好學之聖心,一以壞區區僅存之國綱,而但人臣事君,不專在於趨走之恭,可出而不出者,非義也,不可出而冒出者,亦非義也,則其去就,惟義所在,而威命焉怵畏,寵榮乎貪戀,弁髦素義,苟幸無罪,則此心隨變,將何所不至也。然則臣之今日事殿下者,只此一箇心,而倏變倏化,前後二截,則本領都喪,無以自立,故遭値迫隘,進退靡措,氷火交中,求死不得,而其終始不可出者,旣如是矣。旣不可終出,則姑且黽勉暫肅,旋又引免自畫者,亦近來方便之一道,而此亦於義無據,不然則畢暴情懇,以俟處分者,義所當然,而闕門已閉,疏籲路阻,徘徊禁扃之外,自不得不荐犯違傲,此豈臣一分可出而不肯出,一毫樂爲而所自爲者哉?夫堂下官一日三召,國體所未有,而殿下創行之,堂下官一日三違,臣分所難容,而臣又創犯之,鈇鉞固宜,嶺海亦宜,而乃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嚴誅不降,特敎又勤,諭之以撕捱太過,誨之以事體寒心。殿下之曲庇而洞曉之者,一至於此,則臣亦人耳,寧不感激涕泣,而其於國體臣分,則緣臣而壞盡無餘,跼高蹐厚,此何人哉?噫,臣旣遭罹不幸,積虧義分,撫念身圖,其亦太崎嶇矣。一端自靖之義,又如瘖者之不能言,抱玆苦衷,安之若命,而所恃惟天日至明,庶幾體諒。今以撕捱太過爲敎,則亦有不得不自暴者,念臣一出冥塗,三入危穽,其不薤粉於前後者,秋毫皆聖賜,則宜退而愈進,乍入而旋出,必欲依近日月,報效涓塵,而一自辛亥以後,得罪尤甚。多少非理之言,至疑臣心術,則士大夫一種廉愧,唯有自廢而後已。違召爲五十餘次,置對爲二十餘遭,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敢膺者,蓋臣褊心苦情,雖結衷曲,至愧厚衊,都付言外,故只以含默違傲,永作定算,何怪乎同朝之全不諒悉,聖鑑之猶未照燭?而第一隔天顔,四換星霜,中夜懷恩,只恨自效之無門而已。重以已畫之蹤,積値艱阨,自在之身,苦受疲惱,如近日諸疏出而顔厚重鐵,憲啓發而恥倍撻市,三字別般題目,便一縉紳間笑囮云,則廉義所存,尤無去就之可論,而此猶臣過去微嫌耳。噫,斂分守拙,此義甚明,遠恥避辱,此心良苦,而身在京裏,自不得不積犯違慢,則此所以跡非棲遯,而長在鄕郊,意在溫飽,而輒辭官職者然,素圖濩落,孤負恩私,此皆臣命,尙復何言。如臣者,承命與否,非所暇論,則唯有亟被重誅,可以少贖臣罪,玆敢走伏闕外,仰俟戡處gg勘處g。伏乞聖慈,亟命有司,先議臣慢命之罪,以勵群僚,仍許永削朝籍,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所撕捱,終無義意,違牌爲事,罔念分義,其在事體,決不若是,爾勿復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之虛縻重任,今幾日矣,積逋嚴召,又幾遭矣。特敎連下,罰止問備,疏單俱阻,情莫上聞,惶駭悶塞,實不知何所措躬,聖明每以臣自處,謂無義,是則臣之苦衷哀懇,容有未蒙愍諒者,而至於初若不仕則已之敎,莊誦天語,赧汗至踵,使臣能固守初分,至今爲溝壑間一廢物,白首行裝,豈若是之狼狽無所據哉?自惟無狀,不能量己而審時,以庸虛而上欺明主,激取不世之恩造,以褊澁而下怫輿論,屢蹈滿地之機坑。欲去則眷係堯、舜,欲留則怵畏性命,遲回數歲,竟不得不去,豈其無必去之義,而苟爲身謀,忍訣我聖明哉?然猶決去不早,致位至此,分義廉隅,有時而相奪,自與林下嘉遯,潔身迷邦者不同,故昨歲之進,今日之赴,自高人觀之,良亦可笑,而在臣誠有不得已者。其艱辛苟且,不成頭緖,不惟目下之爲然,靜思厥由,皆祟於丁未一進,宜聖明之全責以分義,不欲其稍存廉隅也。雖然召不以職,義在執役,此臣所以來者,而一言妄發,又困於僇辱之餘債,文字議定,亦不敢承命,則況可以因此媒榮,都忘初義,蹲仍於仕宦之塗,便若無故人哉?私義較然,寸心難回,惟有早伏刑章,脫此匪據,而唯是積久廝啀gg撕捱g,公私俱病中,金吾滯囚,尤係時急變通者,伏乞聖慈,俯諒臣初不能不仕之爲失圖,今不敢復進之非無義,先遞臣金吾之任,仍命重勘臣辜恩慢命之罪,以勵法紀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再牌又降,而末由祗承,臣罪尤萬死萬死,臣無任戰掉震恐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終涉太過,撰奏引嫌,亦涉過中,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疏劣,冒當重任,奏決不得平,期會多後時,居常愧懼,方俟譴何,此際忽伏聞特敎,遽下問備有命,相顧惶恧,不敢自安。始李寅徽之供辭覆奏,實在月初,不多日而寅徽又擊鼓納供,其間曹中,有重囚究査之事,不暇及於不甚緊急之務。其後各緣病故公冗,果未能趁速擧行,臣瑜間嘗一日開衙,而不但按舊案訊重囚,抵暮怱怱。況寅徽之供,攙及臣瑜姨兄故副提學臣李秉泰爲說,私心有不可獨自攬奏,其後二日値齋戒過後,始奏其供,雖事體之適然,而稽忽則誠有之矣。噫,緩而不及,古人病之,莅刑獄之重,當事務之急,而敢緩忽之若此,則顧何敢一日晏然於職次乎?玆敢相率爲疏,以請處分。伏乞聖明,亟察臣等不可仍冒之狀,遄行罷遞,以幸公私,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bb祈b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不過飭礪之意,卿等勿辭行公。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注文島水軍僉節制使臣尹弼殷疏曰,伏以臣,猥蒙不世之恩,濫叨匪分之任,雖無管窺之見,猶有漆室之憂,及其辭朝赴任之際,欲知其海防形便,自西江水路下去,審夫關防利害,則陽川地鹽倉項及金浦地薄末島等,潮水雖闊,若夫行船水深處,則其廣不過十餘把,而餘皆沙草登也。往來船隻,若掛其沙草登,則進退兩難,船必覆敗云,果如臣前日之見也。臣之前疏有曰,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俾完水陸關防之請,蓋繇於此,而實出於利江都固國都之計也。且臣前疏,附陳海防機械,當其有事之日,設置於右項等地,而以通津之兵,乘釁突擊,則是猶驅群羊而入之苙中者然,賊莫敢犯江也,明矣。且夫江都地甲串、念駐項及南邊海口所謂孫石項等,其水甚狹,誠是南賊要衝關防重地也。而其間雖有殘鎭邊將,鎭底所居土卒些少,設令交鋒,以其孤軍弱卒,莫敢制敵也必矣。臣意則吉祥牧馬,分置於無衣、龍流、信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而吉祥所在千餘石落沃土,許民耕食,則民必雲集,可以爲海賊關防之道矣。以其吉祥居民,團束鎭卒,及其海賊犯越之時,依鹽倉項例,設置其海防鐵鎖於念駐項、孫石項後,使我鎭卒,前遮後擁,以千步銃、車機弓,沖東擊西,而以石硫黃火箭,衝火於賊船,則賊亦全沒海曲,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矣。夫所謂念駐項,則乃在於月串、濟物之間,而孫石項,則亦在於德浦、草芝之間也。夫濟物、草芝鎭,若置其戰防船各一隻,則其於渡海禦敵之道,俱無失措之弊矣。且所謂項山,卽草芝數里許一島嶼,而戰器藏置之宜,海賊關防之要,可謂畿輔重鎭之第一勝地,而若當凍氷之時,則公私船運穀物,露積於此島之中,累百空船,皆置於此浦之內,賊若覬覦其勢而鹵掠,則穀物與船隻,未免全失之患矣。臣愚以爲,卽今德浦鎭船泊處甚高,固不合戰器所置,若爲移鎭於項山,使鎭卒作農於吉祥,則必無公私難支之端,而軍器軍卒若優足,則此島之物,亦我戰器之一助,其可忽哉。且所謂長峯鎭,巋然獨存於大洋之中,而今夫戰船留置處,石角崢嶸,故爲慮其風浪之逼迫,常爲掛置岸上,如非望晦大潮,不得浮海,固非急亂禦敵之具,而雖或浮海,賊從順風而進,則我當逆風而退,孤獨戰器,莫敢當蔽海千艘也,審矣。故臣詳察其藏船與關防俱便之處,則所謂煤音島,要在於注文、井浦之間,而誠是江都之咽喉,漢流之海門也,以其水戰之利言之,煤音之於注文、喬桐,無異鼎足之分峙,可以防海西、湖西之來賊,而戰船安泊之浦,土卒生業之地,無不周便,其爲利害損益,與其當今設鎭處,不可同日而語矣。然而長峯、注文,皆以新設之鎭,生理極艱,故土卒亦少,如不爲徵兵於遠邑,則莫能制船禦敵也,必矣。顧安有海防申飭之意哉?念及于玆,豈不大可寒心?今以三南戰器言之,陸邑所在水軍,十二朔排番,使之防布給代於土卒,而各鎭募入之軍,亦且優足,故雖値不虞之變,旣無應變之苟艱,而至於長峯、注文,鎭下所居土卒旣少,設有時急之變,奚暇徵兵於四五日程遠邑,而其或聚衆,耳不聽金鼓,目不視旌旗,手生放砲、挽弓、能櫓之卒,何處用之乎?言念國事,不覺墮淚也。臣意則近在甫音、牙次島、西撿島之民,合屬於注文鎭,而以無衣、龍流、德積島之民,屬之於長峯,使之從附近完聚幷力,以應不時之變,俱極便當矣。且夫注文鎭入防水軍,多在於豐川、長淵、海州,而此三邑所屬龍煤、許沙、吾叉、白翎水軍,亦在於延安、白川,道里之遠近,可謂霄壤不侔也。臣意則從附近相換應役,事極便當,而如不爲此,則非特有緩急不濟之患,每年春秋水操時,亦不無捨近就遠之歎,而遠居水軍一番赴操,裹糧往來之勞,將至一朔之久,其在朝家恤民之政,從附近相換,恐不可已也。大抵今我國家環東土數千里,海防之憂,誠非細慮,而雖有戰器之措置,徒貽民弊,終無實效,故臣之前疏,累陳水陸軍完聚之請,良繇於此也。若以沿邑之民,十二朔排番,當其不虞之變,以其立番之軍,乘船而水戰,以其下番之軍,在陸而陸戰,水陸軍兵,互相禦侮,則賊莫敢下陸,我無慌忙失措之患,而若其下番之軍,則便是陸鎭束伍之卒,其於西北之憂,亦可謂應變之卒,其在水陸關防之道,似無掣肘之端,而其於良役變通之政,亦安有一身兩役,白骨徵布之弊乎?是故,臣之前後陳疏,非止一再,而第以人微言賤,迄未暴誠,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且所謂戰船,體甚高大,決非制風赴戰之器也。本鎭戰船,今當限滿新造,故方欲請得財力於備局,而臣意則新造戰船貌樣,一依魚腹形體造作,又添左右翼,使我能櫓格軍射砲手,以避矢石庇風雨,而戰船上莊及板屋,其高太半減縮,無異平船,便若龜船,雖當風濤險惡,制船非難,制敵亦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臣爲慮其戰船之高峻體大,別生意見,創出新製,方造一小船,因漕運領護,來詣闕下,伏俟處分,或賜入覽,則可以燭戰器之當否矣。臣不勝邊圉之憂,伏覩海賊應變偵探之勢,則沿邊一帶諸鎭,元無互相報警之事,而雖送其內外洋搜討巡邏,以其數少弱卒,不但爲難逐其唐船,縱欲馳告營門,闊海逆風,勢莫能及也,判矣。臣意則勿送搜討巡邏,而邊將所在處,各置其瞭望軍一名,而遠近諸島及間關隣鎭,相與約束,隨其唐船之犯境,以烟火次次相應,各其鎭將,一邊報知於營門,一邊領兵張旗幟於船上而赴進,以石硫黃火箭,衝火其帆席而驅逐,則後不更來也,決矣。如不然則設有搜討之發遣,强弱不同,反受其害,誠非異事,而且或有海賊之來犯我境,若無烟火,則各鎭邊將,漠然不知也,的矣。然則烏在國家重關防置邊將之意哉?論其利害,隨時變制,恐未爲不可也。伏願聖明,亟令廟堂,商確稟處,裨補闕漏焉。嗚呼,臣目覩戰器之虛疎,心究海防之爲難,則寒粟遍體,毛骨竦然,臣不勝憂愛之忱,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芻蕘之說,臣誠死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特加採納焉。臣不勝戰慄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成川府使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成川府使李普赫,皆以次就位。李普赫進前而伏。上曰,卿於字牧之任,固知有裕,必不待飭勵,而今日以勳臣賜對矣。卽今西北,異於他處,而昇平已久,凡事必多狃安,卿則與他人有異,必須努力,毋負予面諭之意。普赫曰,臣以萬萬無似,前後受國厚恩,當如何,而在京無報效之事,間或入侍前席,粗伸情禮,而今當遠出,下情無以爲懷,又被賜對之恩,惶感無地矣。西路風習,崇尙武藝,固多健兒,實爲國家他日得力之地,而近來則專尙文治,誠非本色,此爲可憫矣。上曰,漢光武,中興之主,而偃武修文,三代之時,亦尙文矣。其若眞尙文治,則亦豈不好耶?然西北則似異於他道,而此亦係於培養之如何。文士則以文學作成,而武士則以武技激勸,則脫有緩急,可以得力,所達之意則知悉矣。普赫曰,眞用文治,則豈不好矣,而無文治之效,反有武備疏漏之歎。卽今道臣,申飭列邑,多有成效云,而至於操鍊等事,若無朝令,則雖道臣帥臣,亦不敢任自擧行。且西路異於他處,接界彼境,故不敢閱武,戎政極其疎虞矣。年前海浪賊騷屑時,淸國始許武脩,故修擧戎政,而猶不如他道矣。臣得除西邑後,專尙武備之意,與廟堂諸宰,有所酬酢,當隨力留意於軍器軍政等事矣。上曰,成川,淸北耶?淸南耶?普赫曰,淸南矣。上曰,直路耶?普赫曰,距順安直路百餘里云,是僻邑而接界海西,故丙子之亂,胡兵自陽德作路,由海西上來,有兔山之戰,成川雖是峽邑,亦不可抛棄處矣。上曰,無山城耶?普赫曰,無邑城而屬之慈母山城,軍器多所藏置於山城倉矣,李承源進達宣諭,別諭讀訖。上曰,今日親勳臣之出宰,有若宋藝祖時授節度之意矣。西關雖不煩劇,卽今親勳臣不多,而卿又出去,予甚缺然,須好往來焉。卽今親功臣之在京者誰誰耶?普赫曰,只有朴文秀、朴弼健、李遂良、金浹、金重萬、權喜學矣。仍爲退伏。上命承旨曰,今日晝講,以玉堂之不備,不得爲之。今日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出榻前下敎}}上曰,成川府使進前。普赫進伏。上曰,軍制變通事,卿亦聞之耶。普赫曰,是李宗城爲御史時狀聞變通事耶?上曰,然矣。其軍兵,成川則無之耶?普赫曰,未及詳知,而似有軍額矣。上曰,措置之意則頗好,而若其奉行,在於守令矣。本邑則無操鍊等事耶?普赫曰,親承聖敎,試才軍兵,別爲撫恤,則豈無得力之道?而任自操鍊,則反致人言,誠爲危怕,不敢爲之矣。上曰,格外之事,雖如此,而按簿可行之事,則卿以尙武之意,才已陳達矣,卿其格別留意。普赫曰,聖敎至此,當與道臣、帥臣相議,從便擧行耳。上曰,彦城君金重萬,方在京無職耶?普赫曰,金重萬頃爲高原郡守,因尹得和特補,徑遞還歸之後,姑無職名矣。上曰,金重萬除高原時,已以不宜,一番差擬之意,有所下敎矣。遞歸已久,而更不檢擧者,其在待勳臣之道,埋沒,甚矣。分付銓曹,別爲調用,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臣綱今月十七日,止伏惟陛下留神幸察。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臣竊以當今天下形勢,止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聞戰國之際,止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臣竊見自宰臣,止伏惟陛下裁幸。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見朝廷近來,止朝廷大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曰,此乃謝親筆箚子,而雖無大段解釋之處,然當群口鑠金之際,見忌於讒口,而未見其用,李綱忠誠憤慨之意可見,而國家興亡,係於用捨之如何,此眞人主可觀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卽辭免箚子也。靖康之間,金寇犯闕,而軍政不修,夷狄敢肆陵侮,而不爲治兵自彊之計,先以和約金人爲主,而李綱則先務所急者,爲宗社生靈長久之策,故時人斥之以異議,遂成仇怨,故論之矣。上曰,金字牌,何物也?若魯曰,非直謂牌也。以詔諭書之降下者,當時謂之金字牌也。又曰,此論金人失信箚子也。李綱懇惻慨然之意,如初箚子所言,宣和、靖康以來,金人以爲起兵之托者,不過以失信二字,加於中國,故李綱,以師直爲壯,曲爲老,奉辭伐罪,以直爲先之意,言之也。信之一字,眞人君所當不離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彼夷狄雖甚强暴,豈可以信義,較曲直哉?小人之橫逆,君子猶以禽獸蓄之,況夷狄强暴,何可以信義,與之較哉?此蓋主信義而言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襄陽形勝箚子也。天下之形勝,專在於襄陽,如置子於局心,興復基業,區劃形止,使岳飛爲招討使,隨宜料理,修城壁建邑屋,措置營田勸誘,使賊不得抄掠,則吾事濟矣。天下形勝,無出襄陽之右者,此蓋無使緩不及事之意也。鄭必寧曰,古語云,襄陽爲上,關中爲中云矣。若魯曰,此則論和戰箚子之事,此言好矣。戰國之時,無一定之心,時君,張儀說之則信之,蘇秦說之則信之,說以連衡之說,而使之眩惑,故卒無成功,而至於敗亡,以宋國事觀之,信義倒錯,無一定之規模,人君之心,惟在定心而已矣。今殿下於一定之規,似有欠矣。實效未及於民,治道無煥然之事,勉戒人君之道,自當如此也。上曰,好矣,留意焉。鄭必寧曰,非但六國,前古興亡,皆在於一定心爲否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財用箚子,儲穀之道也。其時恭儉憂勤,而無燕遊玩好之娛,六宮減省,無橫恩濫賜之費,而國用不足矣。以卽今事觀之,殿下臨御以來,雖無橫濫之費,而國無餘儲,民無餘粟,實爲茫然矣。上曰,調度不足,則仰給於朝廷,朝廷支降不繼,則責辦於州縣等事,此正時弊也。若魯曰,當今雖無馳騁弋獵燕遊玩好之事,而國無三年之蓄,戶曹時無所用,責辦於外方云,若有一年凶歉,則將何以支撑乎?其危可坐而知之,無路儲蓄之道,誠甚可悶矣。又曰,此論營田箚子,乃屯田規模也。上曰,然。若魯曰,此論虔州盜賊箚子,不過論賊勢矣。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李忠定奏議》第五六卷持來。金弘澤奉命退出,奉冊進達。上曰,此冊考閱之意,當觀表詔矣。若魯曰,李綱之言,大抵勿論詔箚,皆好矣。上曰,副學李宗城言,以《節酌通編》觀之,表詔皆闕云,故進講處懸吐事,下敎矣。觀此則六卷以下,不爲大段,姑留考覽爲意耳。若魯曰,體格異於奏狀,似不爲進講矣。上曰,六卷詔以下皆止之,五卷以上爲進講,宜矣。若魯曰,論則論君子小人之分,正大樸實處也。上曰,然矣。金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下諭時,自政院別爲催促上來,而已下諭未上來人員,亦一體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校理申宅夏,今方陳疏云,未知其行公,副應敎金尙星,亦爲陳疏,明日晝講,亦似不得爲之矣。上曰,金尙星俄有疏,而堂下則無三牌之事,故答啓字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而以臣等之不備,法講連日不得爲之,不勝惶悚之至矣。在外玉堂人員,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壤庶尹洪應夢,永柔縣令朴師任,錦城營將朴嗜覃。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善行,正言李顯望,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辭疏承批之後,更呈辭單,無意膺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召之下,又爲違牌,連呈辭單,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鍼監造官考例論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或有相當職除授之敎,或有陞出六品之命。今此鍼監造官皮世麟,已出六品,似當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而恩賞事重,自下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相當職除授。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吳瑗爲修撰,宋徵啓爲副校理,權爀爲獻納,韓選基爲濟州判官,金振玉爲大靜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近因本館上下番之不備,講筵停掇,已至累日,事體極爲未安,而應敎趙明澤,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吳彦胄、朴弼均俱在外,副應敎及校理、副校理、修撰各一員未差,無以推移備直,闕員未差之代,令政院卽速稟旨差出,仍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校理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因弘文館草記,闕員未差之代,令本院稟旨差出事,允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顯望疏曰,伏以臣,行已無狀,涉世昧方,至使反詈者,叵測之危辱,橫及於旣骨之兄,臣自有是事,腐心痛肚,寧欲自斃,抆涕瀝血,擬卽鳴籲於黈纊之下,而顧無職名,不敢爲瀆擾之計。仄聞臺章筵奏,提及臣事,天鑑曲逮,聖批改宣,勘罷其人,快正風習,幽明之感,闔門之恩,非臣隕結,所可圖報,瞻天攢祝,不知死所。又不自意,薇垣新命,遽下於此際,臣含恩畏義,卽當趨承,而情私痛酷,踪地危蹙,旣不敢自齒於恒人,則束帶赴朝,已無可論,而第其所遭之至冤,終不可不一暴,惟聖明之照察焉。臣性本疎愚,未嘗有計較利害之心,妄以爲,生逢聖主,幸廁邇列,苟有可言者,而畏憚喑默,則不忠也,不職也。是以入臺之後,略擧一二事而論之,此何足以少塞言責,而怒者切齒,其焰如火,臣猶不懲,又論趙侹,夫侹之論劾尹大英事,其所坐實狀,不爲明言,顧其意惟在於憑藉起鬧,觀於避辭可知也。況且白簡之中,字混魚魯,傳啓之際,音舛杖獵,接待承宣,謄草注書,無不駭笑。噫,殿下耳目之任,亦重矣。堂堂聖朝,豈患無人,而必用如許不文之類,聽人指揮,壞亂朝象,而莫之恤乎?臣之勿擬淸選之請,蓋由於此,然政官旣不有公議而檢擬,則在渠之道,對章求辨,元無不可,詬辱臣身,亦非異事,而今忽以萬萬危悖之言,無端揷入,誣人亡兄,天下寧有是耶?臣兄故承旨臣顯章,當乙巳夏,爲李倚天所構捏,至被竄謫,及丁未秋,首蒙聖上特放之恩,春曹銀臺,除命聯翩,晉用未究,遽先身沒,此固天日之所鑑燭,儕流之所嗟惜,則渠雖急於逞憾,亦何忍白地噀血,惟意汚衊,一至此哉?噫,孝於親悌於兄,卽天理之所同得耳。臣未知侹也亦有兄否,而人或怒於侹,而辱其已死之同氣,加以此等之題目,則其顙得無泚耶?臣雖蠢劣,不欲與都無倫理之人,費辭呶呶,伏況處分旣嚴,無事gg無辭g更辨,而所可痛恨者,臣爲弟無良,得罪當路,遂使如侹輩,肆口誣詈,至及於泉壤之下,貽薦紳之羞辱,累聖世之風化,莫非臣自取之故也。今雖萬萬滅死,顧何以少贖其愆哉?抑臣於前持平金尙重疏批,爲大英斥侹之敎,固已震悸惶恧。而且伏聞向日筵中,以臣勿復檢擬之請,亦有未安之敎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此尤臣本情之外也。臣於大英,元無半面之雅,寧有相護之理?此不過就事而論之耳。臣雖無似,稍欲自愛,豈肯爲素不識之一大英,挺身扶抑,自貽悖辱,如今日之爲耶?至於勿擬淸選之請,如上所陳,入對儒臣,亦以別般事爲達,則今不敢疊床,而此非臣一人之言也。其時三司,擧懷等列之羞,公議譁然,實難沮遏,故臣之疏末提論,亦出於不得已耳。雖然如使臣平日言議,果可見信,則顧何以得此嚴敎於明主之前哉?此固臣之罪也。噫,臣之區區寸心,實在於隨事盡言,庶無負一日之責,而妄犯人怒,顚沛立至,至痛如刻,醜辱難洗,從今以往,惟在臣自靖而已。尙可以去就言哉?召牌之下,謹詣闕外,略陳崩迫之懇,哀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將臣新除職名,快賜鐫削,仍令選部,永勿檢擧,得以退伏丘墓,避遠駭機,則莫非天地生成之渥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金聖應啓曰,監、兵使遞來後,親納密符,例也。而前咸鏡監司趙遠命,謂有身病,使其褊裨,替納密符,殊涉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二十七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論常平箚子臣聞,止中興之助取進止。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曰,小臣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替讀,可也。金弘澤,讀自臣近者伏蒙聖恩,止不勝幸甚取進止。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常平箚子事也。《史記》貨殖傳曰,歲在火旱,歲在金穰,雖堯之聖,未免有九年之水,成湯之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天時未可必,而人事當極修,然後可待蓄積之備。常平之法,穀貴增價而糴,穀賤減價而糶,我國還上,乃糶糴之法,而非古之規模,若有一年之水旱凶歉,將何以爲之乎?朱子舍倉之法,有效矣。上曰,不爲水旱所困者,惟在人事之修不修如何耳。若魯曰,果如聖敎矣。還上小則民無聊生之路,而今守令之料理,異於常平之法,非修人事備蓄積,則何以支撑乎?上曰,卽今州縣,無那移之事乎?若魯曰,豈無那移之事乎?上曰,不過以本邑那移矣。若魯曰,還上或爲反秩,而徒爲陳文書而已。人事修而蓄積有備之意,此正好矣。洪尙賓曰,此乃王制之常行,所不可廢者也。而我國則無常平之法,實爲欠事也。上曰,我國常平之法,非本無而不行也。洪尙賓曰,我國近年以來,如貧人生産,穀賤錢貴,設有間歲之豐稔,而果無連歲之豐,卽今南中牟價,錢一兩可貿三十斗云,貿置換租,則其利爲大矣。若魯曰,常平之法,似爲猝難行之,宣惠廳常平,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外方言之,則無財儲蓄之道,其何以爲之?上曰,行之則好矣,而視以法外,何以爲之耶?若魯曰,此論迎還兩宮箚子,李綱之意,以迎還兩宮,懇惻言到之處,鸞輿未還,而久困沙漠,故進爲人子爲人弟之道。上曰,前以此事論之,而每不知高宗之事也。若魯曰,雖以難於所處之事言之,而惟以二聖早還爲期,則必盡人子人弟之道,而無害及之理矣。上曰,漢高祖定天下,而太公猶存,豈以難於所處論之耶?難得者兄弟。以此觀之,則高宗之事,不合於吾意,父子兄弟之義,頓無可觀,深切慨然也。若魯曰,爲人子爲人弟之道孝悌,而孝悌之至,則可通神明,思慕之極,見於羹墻,誠意格天,天必從之,惟以還軫爲念,血誠懇到,則兩宮雖遠,安知無可還之理乎?上曰,諸葛亮亦言,成敗利鈍,非臣所能逆覩也。李綱勸高宗之意,惟在於迎還兩宮,而未可必之言也。洪尙賓曰,玉輦之不返,只緣無規模而然也。上曰,非以規模謂之也。斗屋百姓,豈不知兄弟父母之義乎?若魯曰,此辨余堵事箚子,論李綱事實也,方粘罕之圍大原也。余堵在軍中,因使者蕭倫等來,達意於中國,欲援立耶律氏,且爲內應,余堵以金人失和,不爲納約事,歸咎於李綱,朝廷亦不深知其故,又以其事爲專出於李綱云,見影而吠聲之論,以此也。進達之際,日已昏矣。若魯曰,明燭而進文義,何如?上曰,明燭,可也。宋高宗時,人才蔚興,而未見其用,才不借於異代之說,正謂此也。或疑其迎還兩宮,則見怒於金寇,而事有不然者,徽、欽在時則雖然,而無徽、欽之後,何以爲之乎?若魯曰,全昧復父兄之讎,實爲無謂矣。此則論進兵箚子,言其利害便否,而大抵論自治自彊之說也。上曰,兩宮未還之事,不可謂自彊矣。若魯曰,兵貴精不貴多,此言好矣。上曰,韓信多多益辦,而其餘各有分量故也。以此觀之,則李綱,不在周亞夫、岳武穆之下也。若魯曰,深謀於己,廣謀於人,不特兵事上觀之,於治國之道觀之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陣貴分合,而我國則陣事規模頓無,以擧動時言之,無有作隊規模可觀之儀,誠甚可憫矣。將得其人而後當爲,而我國南隣北接,昇平頗久,脫有緩急,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如有不虞,無可奈何矣。若魯曰,今則或有修城完具之備,則人心騷擾憂懼矣。上曰,使李綱而爲將,則亦爲善將耶?古則文武無異,武在於文,孔文gg孔門g七十子,身通六藝,則不啻文矣,諸葛亮亦爲出將入相矣。洪尙賓曰,文武吉甫,萬邦爲憲,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一也。若魯曰,各有分界,有將才則將之以武,有文才則任以文事,不求備而用之矣。上曰,漢王之用將,各有分界,以祖宗朝事觀之,惟才是用,而近來則專視門閥矣。洪尙賓曰,各當其職任,出將入相,未爲不可,以壬辰事言之,西平君有出戰之事,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高宗恢復區宇,翦屠鯨鯢,使中國再安,二聖旋軫,爲宗社無疆之計,則豈不盡人子人弟之道乎?未盡善三字,最爲緊切也。上曰,若有復讎之意,則豈無返還之理乎?若魯曰,應爲返兩宮之計,則似無不可爲之理,而項羽之於沛公,雖甚强暴,終無以害太公矣。上曰,理然矣。以項羽之暴,不能害太公,夷狄雖甚强暴,豈有殺害之理乎?若魯曰,宋高宗,不免天下罪人也。上曰,如此之人,何以爲君乎?若魯曰,高宗實爲慨然矣。上曰,如此而其時猶有講和之議,其群臣亦可知矣。若魯曰,小人之勝君子,自古然也。如此而高宗豈無南渡之禍乎?洪尙賓曰,人主明察剛毅,然後能來君子。上曰,俄者儒臣所達是矣。高宗雖爲復讎雪恥,而金人,決無害徽宗、欽宗之事矣。若魯曰,以漢高祖、太公事觀之,必無可害之理矣。上曰,實金人之害也。若魯曰,當初耿南仲事觀之,以求目前之急,而李綱不遵其議,仍爲見逐,太學生陳東,爲綱上疏伸救矣。上曰,遞職之時然乎?若魯曰,爲僕射時陳疏矣。其時以李綱爲宣撫使,而不給斗糧一卒,以此觀之,則小人之害,極爲慘毒矣。上曰,以此觀之,則李綱有健羨陸摯之意,其爲慨然之意,可知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顯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金漢喆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兩司闕啓,今已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司諫趙漢緯,獻納權爀,正言李顯望,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未安,閫窠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三堂,或呈辭或陳疏,皆不行公,詞訟之地,不宜暫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李喆輔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許鐩爲軍器主簿,尹汲爲獻納,李台重爲正言。 ○兵批,無政事。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八日,楊州軍官朴昌輝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吳彦胄,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陣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各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悲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獍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定州牧使黃應洙,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奏御文字,至嚴且重,人臣之上書訟冤者,雖有私情之忿迫,斟量文字,雍容說去,猶可以辨白父兄之被誣,亦可以洞明彼隻之構捏,乃者前持平李裕身爲父訟冤之章,不啻累萬言,而其所下語,衝口直發,全不稱量,口氣所到,或誦街巷鄙悖之言。大失敬謹之體,其在規警之道,不可置之,請前持平李裕身罷職。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其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新除授正言金箕錫,時在京畿加平郡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下諭事,依啓。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曩蒙恩罷,歸省先壟,不圖聖上,俯垂記念,特侈甄敍之寵,更畀風憲之職。馹召臨辱,蓬蓽增輝,臣怵分畏義,不敢偃在鄕廬,昨纔驅策病軀,來伏私次,而第伏念,向者兪健基之疏,滿紙張皇,無非可怕可愕之語,論一去就間微細之事,而受人反詈,至於此極。今之爲臺閣,可謂難矣。臣雖欲冒沒復進,其可得乎?其所謂姻婭宿憾等語,似指鄭益河事也。益河卽臣妹壻之父也。夫姻婭之親,亦有分限,苟無應避之嫌,而如有可論之事,則雖彈劾其人,尙無不可,況於應避外姻親家有嫌之人,其可一一曲避,而不敢言耶?我國士夫,勿論內外遠近,其不在於婚媾結聯之中者,凡幾人哉?誠如健基之語,則居言責者,將不得發一言論一人,此豈非可笑之甚者乎?替傳他臺,減得分數云者,此必指洪啓裕連啓時,去其末端數句語也。臣之當初發啓,實出於一時相規之意,故果與僚臺,往復相議,略有所改,此蓋出於平恕容貸之意,其果一毫彷彿於誣辱擠陷之目乎?今其疏語,反以此事,欲爲脅持臣身之計,不識僚臺,爲姻婭之地,而連啓蒙允耶?噫嘻,其亦不自反,甚矣。僚席間消詳講定之說,卽指渠抵金若魯書,而臣亦得見其書矣。渠於其時,一邊承牌,而一邊書問,則其必欲先出之意,據此可知,亦可謂消詳而講定乎?若其演出白地,自做物議云者,在廷群僚,擧皆傳說,雖其相好之人,亦多非笑,則渠亦有耳有目,豈獨不知,而乃敢以今始聞之,誦於誰口等語,肆然煩縷於奏御之文字耶?其間委折,臣之前後啓辭,旣已詳論,其曰自歸落空云者,全不成說,眞所謂掩耳而偸鈴,不足怒也。又何難焉。其他機關閃弄,逞憾傳神等醜詆無倫之言,誠不滿一哂,顧何足逐端呶呶,與之較辨也哉?近來紀綱不嚴,勿論事之大小,若或被論於臺閣,則千方百計,必欲脅制言者,惡言詬辱,無所不至,不謂淸朝縉紳之列,有此麤悖之口業也。伏聞向日筵中,聖敎丁寧,深斥其反詈之習,至謂之疑阻之致,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而玆事是非,不待臣言,公議莫不喧藉,聖明旣已洞燭,臣不欲轉加層激,尤而效之,以傷其篤厚之風也。雖然臣旣被其無限醜辱,則其何敢輕進於衆目睢盱之中,復居於前日狼狽之地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本府茶時,天牌嚴臨,分義所在,違傲是懼,玆敢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情地危苦,決難冒出,不得不投疏徑歸,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賜譴罷,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金若魯,讀自賑濟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近嘗具奏,止臣不勝幸甚。上曰,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皆少退,有頃復入。上曰,注書繼讀,金弘澤,讀自乞差發軍馬箚子,止特加睿察取進止。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再陳己見箚子,止仰報聖恩之萬一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乞推廣孝思益修軍政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賑濟之事,勸民誘積之道,惟當富足,而近來則勸課誘積之政不行,實效未究於民,與李綱勸誘之意,大相不侔,召和氣之道,惟在於民心之和而富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制民常産,取民(以))以制,乃是王政之所先,而近來則小有稍豐,則至於倍徵之境,故民不願豐,不以年歲稍稔,而濫徵之喩,此李綱深見之意可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差發軍馬之事也。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非特用兵之道當然也。凡物內傷,則外無足觀,木蠹然後蠱生,穴虛然後風生,推以觀之,則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下條陳箚子,各擧條條,而第一條尤好矣。反危爲安,轉災爲福,天理不偶,將亂之世,則天降妖祥,以警懼人君,已亂之世,則無降災警責之義,此乃應天之實效也。應天之實,誠心爲上,非誠無以應天矣。此下末註,有眷眷愛君憂國之意,雖草茅之士,其言可用則用之,其計可行則聽之,可也。而近年以來,言路杜塞,無由得聞,弭災之道,自有其中,而係國家之興替者非細,草野之士論,其與臣等有異,別爲優納之意,敢達。近未聞直言極諫之士,如或直言,則不爲摧折壓迫,似好矣。上曰,草野之士,黨論之外,豈有摧折之理乎?若魯曰,黨論極爲痼弊,而其中草茅之士,有不然者,勿爲摧折沮抑,廣視容受焉。至於臣等,責之罰之無傷,而草野之言論,一切防塞,則言路頓絶,無由得聞知矣。上曰,草野之黨論,甚於朝廷,根本則自儒生而起矣。至於掛榜投書之事,不知其可也。若魯曰,士者國之元氣,臣之所達,非爲指的受納而言,大體迫待,則無以開廣言路矣。上曰,是則自喪元氣也。讀聖賢之書,行聖賢之行,而在國爲君,在家爲父,當然底道理,而專以黨論爲主,是可怪異也。若魯曰,臣未知殿下下敎之意,而以大體達故然矣。卽今八路草野之中,非無正士,而歸之於偏論,無採納之事,國勢如此,憫切所到,稍開言路,則庶可有效,故敢此仰達矣。上曰,以其事而言則好矣。不以偏論,有所達之事,則豈有摧折之理?可用則用,不可則不用,而儒臣俄以摧折沮抑爲達,故答以如此,然草野之士,尤所自覺處,而不悟其所由,誠可異也。若魯曰,殿下每以草野之士論,歸之於偏論,故轉轉層激,而至於如此之境,究其本則誠不大段矣。上曰,他事不可知,而丙申以後事,非偏論而何。若魯曰,朴文秀,前以此有所陳達,而庚申以後,一二人據要地,其漸甚微矣。癸亥年,古先正臣宋時烈入朝,而肅廟接遇以禮,其時無大段偏論之事,而朝廷別無疏章爭辨之事矣。古相臣尹拯,與宋時烈,師生之間,而以些少起鬧,至於倍師之境,伊後轉至層激,而原其本則極爲微矣。上曰,此非儒臣所達之道理,曾前之事不知,而丙申以後斯文上疏,切勿捧入爲定矣。若魯曰,丙申年大定是非之後,其後戊申之事異矣。非一件事也。上曰,此則儒臣,不知諸黨中,皆有亂逆,無非患得患失之致也。若魯曰,戊申之變,別件事而非偏論之所致也。上曰,甚者至於投托,而以弑父與君爲心,渠輩之意有在焉。此非偏論而何也。若魯曰,辛巳以後,南論方張矣,其後漸至轉激,而相乖擊矣。上曰,其根本則止之爲可。若魯曰,第二條件,如昨所陳,殿下下敎,有鼓動之意露矣。國以兵爲本事,論其大體,則以民爲本,而其時則以戰攻取勝爲主,故歸重於兵,其意有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近來則州縣官吏,不能修明舊典,而專事文簿期會之事,此段於時弊,實爲切實矣。此末條,專以退避爲事,而修城池之意眷眷焉。無爲偸惰之事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乞罷江西事,李綱求退之辭,而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事君之道當然也。懇惻誠意,不能自已,言不聽行不用,而苟守官職則不可,故李綱引此,以言去就之節矣。上曰,此則李綱見逐之時事可知矣。若魯曰,難進而易退,不得其職,故不得已退去,而其意懇惻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貪戀寵祿,則非所關心,而求退之意正大,宋高宗之於李綱,終不覺悟,而至於此境,實爲慨然矣。此下推廣孝思事,義理正大,無異於程。朱之奏議,道君太上皇帝捐世之後,進言之事,如是切至,甚言高宗之病痛也。上曰,宋朝群臣盛多,而觀此則其無君臣之義,可知矣。若魯曰,宋南渡之後,爲陳檜gg秦檜g和議所誤,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正謂此也。朱子爲此作詩,慨然之意存矣。李綱至誠惻怛之意,在此箚子尤大,三十一章,論中興之事,擴而充之,與神爲謀,日新其德之意,廣聖德然後可以有效,李綱當初之言,以立志爲主,而復無奮發之意,千古之憤,意在筆前矣。此下末箚子,言科制之事,而論其求直言極諫之士,俄以此事陳達,而第人君御世治國之道,廣開言路爲上,此則建炎以後十餘年事也。高宗初言養兵十年敎訓,則可以興復,而李綱對以不然矣。其後李綱之言,一一符驗,末章尤錄開元事,意有在焉。上曰,欽宗時,李綱爲都督乎?若魯曰,然也。上曰,此時徽宗先死乎?若魯曰,然也。上曰,皇后何后耶?若魯曰,徽宗之后也。若魯曰,時當盛暑,召對進講,恐有損於聖體,或以食前乘涼之時爲之,似好矣。上曰,今日則偶爲,而此後則知而爲之計矣。若魯曰,玉堂除在外闕員之外,無入直之員,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何如?上曰,如是則政事之外,無可奈何矣。若魯曰,新除授宋徵啓,無他嫌端而不出,吳瑗旣爲下敎之後,如是不出,莫重法講,久未設行,實爲可憫矣。上曰,吳瑗則似爲不出矣。分義所在,決不若是,而頃於敍用之後擬望,故落點而終爲引入,初牌答啓之意,意有在焉。每擬一番下敎後,任之爲計矣,頃以玉堂之不備,臣僚中誰某進達,而予以不復檢擬爲敎,旣遭其敎之後,似難出矣。然吳瑗則有異於他僚,而如是引避,終涉非矣。不以儒臣使之,而姑無差出之意,只緣經幄乏人,故再爲落點,而終始如是引入,則上負君父,下負父兄矣。其時卽爲行公似難,而如是下敎之後,不必爲嫌,且以文翰之稍勝,欲爲置諸經幄之列而任之,別爲飭勵,言及以出爲宜,予意則召對設若不爲,而頓無假借而任之之意,初牌答啓之意,蓋爲下敎開釋後任使之意也。若魯曰,殿下下敎諄諄及此,實好矣。臣僚中有非,則直爲下敎責罰,實是待臣下之道也。然則玉堂闕員差出乎?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自政院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乎?上曰,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再明日,乃常參日次,而大臣不出,似不得爲之矣。上曰,常參則雖無大臣而似爲矣。依前以稟爲宜。金聖應曰,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大臣之有故,不得爲之,則實爲慨然矣。上曰,向者雖無大臣而爲之矣。金若魯曰,常參則無大臣而爲之,似無妨,議政府堂上、左右參贊官入之,則亦是議政府官,雖無大臣,而豈有不爲之理乎?上曰,朝講似亦然矣。考其前例爲之,可也。大臣則臺啓修刷後當出,而姑未修刷,故如是不出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下直,朔州府使徐幹世。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旱炎比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司譯院提調,院試取才坐起事,本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膺命,暑月滯囚,誠甚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閫帥拿問之代,差出尤爲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 ○傳于鄭必寧曰,祈雨祭獻官事,筵中旣已下敎矣。祭物精潔爲之事,奉常寺,各別申飭。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事,命下矣。依聖敎,初次祈雨祭,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等處,遣三品官,不卜日,來六月初二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來六月初二日,祈雨祭設行事,允下矣。明日常參,與祈雨祭齋戒相値,常參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李喆輔,副校理吳瑗,修撰申宅夏,副修撰兪最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令捕廳捉來事,命下。故發送左右廳軍官於楊口縣,罪人金昌溫,今已捉來矣。移送秋曹,以爲究問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番歲抄中,前待敎鄭履儉牌不進罷職,落漏不爲書入,不察之失,在所難免,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下吏自本院推治,歲抄單子,追書以入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譴罷未幾,獲蒙甄錄,再叨館職,輒犯違逋,猶逭重辟,薄從例勘,仰戴天慈,惶感罔涯,誠不意,日晷未易,敍命旋下,還臣舊趼,促臣供職,此豈負罪賤臣所宜獲於聖主者?惝怳震越,靡所措躬,臣之向日,與喉院所爭,特體例間微事耳。緣臣疏中句語,不能葳蕤,以至累勤嚴敎,臣固不任悚慄,而若吳光運事,臣之愚戇,只欲嚴彰癉之義,效論思之職,豈敢有一毫私好惡哉?及奉聖旨,誨諭嚴切,臣之惶隕,又萬萬矣。臣本迷憃,無他技能,惟有炯炯一心,庶以自竭涓埃之報,而樹立無素,精誠未格,每一發口,不免見疑於天日之明,區區願忠之誠,輒自陷於罪戾,此心晻晦,不能自暴,誠無可藉手而進於君父之前者,此臣所以撫躬慙靦,竊自悼其畸窮也。抑臣私義,其於職名去就,尤有不暇擬議者,臣之酷遭反詆,固非一二,洪景輔之再疏醜詈,殆甚於街巷攔語,此正孟氏所謂橫逆之來者,臣之自反固久,又何難焉?至於吳光運末梢之疏,其張皇煽幻,至危極怕,直令傍視者,代臣骨顫,而卒乃仍玩戲二字,創造別語,指擬無倫,至曰何敢以此用之於不敢言之地。噫,臣自童稚學語,所講服者,事君之禮,而不圖今日,忍聞此言,痛心切骨,寧欲無生。噫,經席論人,自古何限?而遭此罔極之變怪,實始見於臣身,則臣身雖不自愛,其貽辱朝廷,至斯而極矣。夫臣疏中痛陳從古君子小人之情狀者,非臣取給於口也。固其根於彝性然也。亦非臣之瞽言也。實亦古聖賢之定訓然也。光運誠惡聞其言,欲引而自辨,則痛辨己之無是,誰曰不可,而不此之爲,今乃自唱自和,肆然扳援於至嚴至敬之地,言者方斥渠罪。而渠自曰,此非所敢言,徒欲上眩天聰,逞其構陷之宿習,而不自知其重犯無禮之罪,誠亦可哀也已。噫,人臣事君之義,莫大於刺斥奸佞,開廓聰聽。其言愈直,則愈彰其君之明,其忠益切,則益見其敬之至,故朱夫子前後封章,指斥小人有曰,戲慢媟狎,奇衺雜進,曰逞邪媚以蕩上心,至曰濁亂聖心,曰蠱惑陛下之心志,而其辭彌痛切矣。然時君樂聞,而後世誦法,雖淵覿說抃之徒,未嘗敢以此爲罪,而反噬於朱子也。今光運之言,乃至於此,豈世級愈下?而人之無忌憚,亦有甚於前歟?苟如其言,是雖有淵說百輩,朱子亦在所不敢斥也。此在小人,可謂巧計至策,而國其將如何哉?噫,誠如光運之言,臣固宜伏鈇鉞,苟非日月之俯燭,臣豈免於危穽乎?聖君在上,百世在後,臣固無事於辨理,而蒙此罔極之惡言,猶不思斂迹自屛,徒恃聖眷,恬然冒進,則一身危禍,非所敢恤,而廉節喪矣。風敎墜矣。將何以立於世乎?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日召對,聖上至以微臣去就,縷縷下敎,臣誠感激涕泣,不知死所。螻蟻至微,蒙殿下眷記至此,臣雖頑如木石,豈不欲竭蹶叩謝?少伸微忱,而衷情未暴,蹤跡至危,渥恩如天,酬報無階,瞻雲耿結,撫心傷悼,玆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察臣至悃,憐臣危懇,亟鐫見職。仍許屛退,以遠駭機,以靖私義,則天地生成之澤,非臣隕結所可仰報,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飭礪之下,猶事自是,昧何深矣。特敎若何?而豈敢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朴道煥、金德履、金世選。命均進伏曰,累日不雨,旱氣尤甚,其間聖體若何?上曰,雲漢之望,旱炎之困則有之,而氣候姑一樣矣。命均曰,頃日入診時,旣聞下敎,故雖在外,憂慮之心,何敢少弛?臣恐因此用慮,有損氣候矣。上曰,氣候則別無他症矣。命均曰,眩氣有不必書之敎,故今日啓辭亦不書,而批答中,謂有眩氣,臣未知近有所加而然乎。上曰,自然言熟故適言之,旣曰未快愈,則可知其猶未差勝矣。命均曰,眩氣二字,日後亦撥之於啓辭乎?今承聖敎,眩氣如是未差,實爲憂悶矣。上曰,後日亦撥之,可也。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近來連差勝矣。命均曰,連日開政,輒致夜深,似有害於寢睡之節。上曰,昨日則不至夜深矣。二昨因就睡,夜深後始下落點矣。寅明曰,夜分後始就寢,尤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承旨進前,先書下敎後,診察爲之,聖應秉筆進伏,上命書設行祈雨祭備忘。命均曰,禮曹所當趁時擧行,而尙不啓稟者,今年節晩,故似必有所待而然矣。上曰,予亦不爲卽行者,亦有所待,而今日初生得雨後,更不雨,其間雖有浥塵之驟雨,其可謂得雨乎?從前如此之時,必使之姑爲遲待者,蓋有瀆褻之嫌故耳。今則欲雨不雨,旱徵如此,民事誠可慮矣,不可等待矣。命均曰,嶺南、湖南,則連有雨澤云矣。寅明曰,雖云今年節晩,初伏不遠,而尙未移秧,極可慮矣。上曰,民間移秧,雖非朝家所與知,農節則誠甚促迫矣。近觀日候,他處似有雨來處矣。命均曰,果如宋寅明之言,節則晩矣。乾播處則固無旱乾之慮矣。上曰,雖乾播,若太旱,何可望秋乎?況夕間凄風,亦豈無害乎?命均曰,乾播雖旱,地不坼矣。寅明曰,雖乾播,六月內不能載水則無望矣。上曰,天無點雲,必雨云,而昨日無點雲,晩後又雲起,雨澤無可望矣。寅明曰,今日亦有雨意,終不雨可悶。上曰,臨雨之時,雖有西風,亦雨來,而一日二日,邈無雨意,民事可謂渴悶。命均曰,今年春雨太數,故村家以爲,五月必不雨,其說爲言讖矣。上曰,我國人太躁妄,若少不雨,則必曰無可望,而今則不然,實無可望矣。命均曰,三南沿海麥事,亦不如當初所望云矣。上曰,雖曰如此,麥事猶不至失稔矣。上曰,注書持此判付,出去分付。入診罷後,當仍令持公事入侍,諸承旨來待閤門事,亦爲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曰,注書更出去,持入判付,光躋卽趨出持入,上命承旨,判付中數字改下。仍命出去,分付。光躋奉判付更趨出,分付後還入。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爲之,可也。聖徵診察退伏曰,左右脈度,調均而暫滑矣。應三診察退伏曰,脈度左三部調均,右三部帶滑,比前恐無所勝矣。眩氣之往來不已者,未知氣平中氣不足而然乎?上曰,似是元氣不足,非但氣也。應三曰,眩氣之如此,似或由於困暑之致也。上曰,似是暑氣所致。命均曰,汗氣果何如?水漿無頻數引飮之事乎?上曰,汗或多出沾衣,而水漿則不爲進御矣。命均曰,湯劑改復進御少勝乎?上曰,未知其顯然矣。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近日則不忘而連服矣。命均曰,干糖進御,何如?上曰,此則進御似勝,而辣味不足矣。寅明曰,干糖增其辣味,更爲劑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卽今聖候觀之,湯劑姑不必改之矣。上曰,湯劑近日則連進,不必改之也。命均曰,然則加劑五貼以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近來法筵,玉堂不備,久不開講,故召對連次爲之,恐有貪多務得之患,況日熱如此,遲久臨講,易致傷損,此後參量爲之,何如?上曰,昨日有意,二次爲之,而何必每每如此乎?命均曰,近來滯囚之弊,京外同然,而外方尤爲特甚,當此憫旱之日,不可不另加申飭,分付諸道道臣,依前收覈,道內獄案,論列狀聞,可以疏釋者,隨卽決折,俾無滯囚冤鬱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奏文,方與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同會一處議撰,而罪人中李汝石、李興萬,前日旣入於咨文,無論罪之輕重,奏文中當有下落,而關西査狀,刑曹文案,皆無擧論事,無以憑據爲辭。卽今遠道拿來,誠重難,旣不在拿來中,則其罪之不死可知。旣與死罪有別,則兩人招辭,雖構成添入。亦恐無妨,而奏文前例,雖橫罹見脫之人,必令援告,或以挾感誣招等說,取服爲據,而後方爲區別,宜令刑曹知此意,兩人當初見援,末後免罪曲折,爲先取招於世丁、富成等,後以其招辭,移送臣等,何如?上曰,依爲之。雖啓下擧條,宜勿出朝報矣。{{*|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敢達。國家用人之方不廣,專以科目取之,而近來於京於鄕,出身而積滯者甚多,或十年或二十年,公然見棄,終身不得一官者,滔滔皆是,其在朝家用人之方,不可不有疏通之道矣。上曰,他事姑不暇論也。只取近事言之,日昨成範錫論斥承宣也。必擧故判書閔鎭厚而言之,求其本心,則其意在於右相,不在於承宣也。其與直斥,有何異哉?卽今右揆獨存,而又不得安其位,世道良可寒心,又如徐命珩之李喆輔席上珍云者,譏嘲太甚,金宗台之論錦原君事,尤可怪異,重臣駁遞,豈可如是乎?命均曰,世道如此,誠可寒心,而莫非出於吹毛覓疵之意矣。命均曰,聖朝無棄物,吳瑗雖有一時之過,其人終不可棄矣。上曰,卽今經幄乏人,吳瑗第當解用也。命均曰,吳瑗之文學才華,勝他人多矣。又達曰,補外之人,過年置之,豈不過乎?若有疏通之道則好矣。上曰,其中不無入望者矣。如李秉常,雖解而用之,其能行公,又未必也。命均曰,爲監司則豈不行公乎?上曰,李壽海、權{{!|𥛚|⿰礻啇}}則予終以爲頗非矣。寅明曰,臣於賑廳,雖已遞主管,而旣有區畫之事,敢此仰達矣。臣在賑廳時,旣經辛壬兩年大賑,廳儲蕩然,不幸又遭凶荒,勢將罔措,數十萬兩錢貨,艱辛措備,欲爲貿米儲積之計,而數萬石穀物,貿取至難,差人貿販,素知其有弊,故一切不欲開路。惠廳貢物價米之相換上下,亦有都下米貴取怨之慮,或言留待豐年貿米,而年事豐歉,不可知。未及待豐,而猝當設賑,則將何以處之耶?此亦難處,臣意公家事,當令公家官人處之,米價從優折定,分送三南,令守令貿納,自道臣照管申飭,則似無虛疎之慮,遂以此意,陳稟筵中,發關三南各邑,求其自願,湖西、嶺南,旣令道臣,專當擧行,湖南則其時道臣遞易,無以相托,守令中論報請得者,參酌分俵,臣猶以難捧爲慮,收租磨鍊時,直以該邑儲置會錄新稅儲置條中,相當畫出,直令上納矣。臣旣遞主管,兵判未及見差,靈城君朴文秀,又間多引入,中間久無主管催督,此時守令,事多慢忽,近聞此米,多有未上納者云。故臣於日前,招致該廳吏,問其捧未捧,則或有若干先納者,或有以本錢還納者,嶺南近又自本廳送船,已多有裝發者云,而間或有全無上納者,竝與作米形止,而無報來者云。此與久遠逋欠移轉等物有別,許多廳錢,自願受去。昨秋、今春,三南米直,亦非辛壬之比,而公然乾沒,無意備納,論其罪狀,死無可惜,卽今旱災如此。念及將來,憂悶罔涯,艱難拮据之錢貨,見欺於守令,公然消花於其手,亦甚忿痛,請令該廳主管堂上,此米捧未捧,一一査出,其中尤甚不納之守令。繩以重律,斷不饒貸,何如?上曰,事極無據,分付該廳,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有所達事矣。本寺提調驪川君增,日前晝講入侍時,以賑廳貸來銀貨蕩滌事陳達,而故相臣閔鎭長事,誤以故相臣閔鼎重爲言,旣知其誤達,則擧條中,宜以閔鎭長名字改付標矣。俄者閤外,驪川君增送言,稟請改付標,旣係本寺事,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以故失馬事,因濟川牧使狀啓,有所覆啓,而自上有別判付之事矣。此蓋有曲折,各牧場規例,閪失馬則一匹徵一匹,故卽今遵用,而爲慮雜種之相錯,每匹代捧常布十五疋,而至於濟州,則無他雜種,故必以馬代立矣。壬午年間,因本牧狀請,自廟堂覆啓,軫其牧草之弊,姑令二匹徵一匹,而以非永久遵行爲語,其後因循置之,故卽今奸僞日滋,盜賣之弊,無所不至,匹數比前大縮,此所以有依前代徵之狀矣。本事委折如此,故敢達。上曰,予則以爲,元來所捧,只是一匹,而今欲加定二匹,故有判付之事矣。今聞大臣所達,古例如此,自政院以依允,改付標啓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只進之矣。命均曰,然則持公事入侍,差晩爲之爲好。上曰,不必遲久,卽使入侍宜矣。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眞淳先爲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其餘則歲抄乎?眞淳曰,歲抄也。上曰,皆上之,兵批則無之乎?他文狀皆爲持來,眞淳退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承源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移文刑曹推送事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已遞邊將,自本道推捉之事有之乎?李眞淳、洪尙賓曰,無前例矣。上曰,其下結語,讀達,可也。邊將雖是微賤,而已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稟處。可也。而似無文移捉送之事矣。眞淳曰,已遞邊將,似無直爲捉送之事矣,讀訖。上曰,入而書之。承源進書,傳曰,邊將雖或卑微,卽朝廷差遣之官也。爲管下則關係軍政,例有決棍之事,而旣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處之,例也。當初視若屯別將,文移秋曹,使之捉送,未知前例之若何?而若無其例,有違事體,亦關後弊,令備局考其前例,其若無之,以示飭勵,存朝家差遣之意,承源書訖,讀達後退伏之際。上曰,右承旨年多乎?承源曰,壬寅生也。上曰,然耶?李夏源之族乎?對曰與李夏源八寸間也。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乃黃海水使閔思淵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上曰,入之。鄭必寧進達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此則非兵使之所關云耶?李眞淳曰,然也。上曰,宋徵來爲人,未知其如何?而觀此則不無材器矣。李眞淳曰,宋徵來,幹事之人也。上方考閱文書,而諸臣皆退伏。上曰,李興祥,兩班武弁乎?金聖應曰,非兩班也。曾經軍門敎鍊官之任也。上曰,全爾獐例班耶?眞淳曰,平班也。上曰,李敬澈、金瀁一,今番犯越之人乎?眞淳曰,今番犯越之類也。上曰,李鼎輔敍用之事,其在罷職前耶?鄭必寧、李德重曰,李鼎輔牌不進罷職之外,無他罷職之事矣。上曰,卽今以左右史之備員,翰林歲抄時敍用,此一初也。吏、兵房承旨進前,同爲書之,眞淳及聖應進書。傳曰,吏、兵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以給職牒敍用施行。上曰,奪告身三等,入於職牒還給與否,注書出去,問于該吏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上曰,當此憫旱祈雨之日,金吾滯囚,不可不趁時疏釋,判金吾尹淳,今日復爲違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當此憫旱,滯囚可慮,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更卽牌招,秋曹亦令逐日開坐,輕囚爲先疏釋,{{*|出榻敎}}弘澤出問入達曰,告身三等果入還給云矣。以次退出。 lyvxjmjz7qrssorv0yltvy81gid7d66 2173437 2173436 2022-08-21T19:32:17Z Blahhmosh 79595 /* 5月2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六月|六月]]}} ==5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義州府尹尹得和,引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朝講,時刻已迫,兩司闕員差出,一時爲急。參判李德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還下。 ○李承源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兩司開政差出之際,日勢自爾差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時刻,隨時入之。 ○傳于李承源曰,政官牌去來,催促卽速開政。 ○又傳曰,常參時刻已過,而尙無政官牌去來,更爲申飭。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常參事體,何等重大,而吏曹參判則其所撕捱,不過往事而已,經外職,本非過嫌者,而若是違牌,尙未開政,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參議引嫌,尤涉太過,廉雅雖美,分義亦重,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以副校理沈聖希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曰,常參、朝講停,晝講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以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啓請矣。常參旣已停,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依例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端午帖製述官,旣已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懿陵、守陵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沃川郡無主陳荒田四結二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卞觀夏,素以年老多病之人,入處冷地,今至半月,疝冷之症,自下上衝,添以傷寒,寒熱交戰,頭痛、胸痛,一時竝發,氣息奄奄,病勢十分沈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椎鈍之性,儱侗之姿,施諸百爲,無一而可,重以聰明俱癈,五官不備,冗官散職,尙虞不合,天官亞席,何等地望,一授、再授,今且三矣。在聖朝,旣乖用人之方,在微臣,實有踰分之懼。況昨年廟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不宜檢擧之意,有所牢塞,而其辭旨截嚴。夫崇高之地,一言便關輕重,其與微官庶僚之言,事體懸殊,則今日銓地,宜不敢擧擬於宿趼。臣之蹤跡,亦不敢冒沒就列,此固事理之當然,不待兩言而決矣。臣具疏將呈之際,以臺諫差出事,天牌荐降,而臣纔遭長孫之喪,未過成服,家無男丁,凡喪葬諸事,身自辦治,情勢之外,尤無趨承之望,慘毒昏迷之中,兼切惶隕悶蹙之忱,敢冒萬死,有此呼籲,尤爲死罪。伏乞聖明,曲諒情理,亟許遞解,俾不至爲放恣無忌之人,實公私之萬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爲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五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引見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閔鎭遠曰,日氣不和,靜攝中,聖體,若何?上曰,眩氣與感氣,少愈矣。鎭遠曰,連日勤政,聖體勞動,臣不勝悶慮之忱,而老昏且病,不入前席,已踰數朔,敢請瞻望天顔矣。上曰,唯。鎭遠曰,臣眼昏不能詳察,而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則玉鬚有白莖云,臣不勝驚懼,惶恐敢達矣。上曰,白莖生已久矣。鎭遠曰,臣濫被國恩,歷事累朝,曾瞻肅廟之白毛始生,今又老而不死,仰瞻殿下之又生衰毛,臣不勝感愴之懷矣。上曰,予則纔踰四十,已多白毛,若過數年,盡白無餘矣。鎭遠曰,玉貌似少紅潤之色矣。上曰,氣弱而然矣。鎭遠曰,臣雖在京,而不但老病,蹤迹亦涉非便,不得種種登對,以伸下情矣。上曰,有何非便之事乎?觀卿喘氣如此,可知老病矣。尹得和進伏,上曰,灣尹之職,異於他任,而今又邊民生梗,辱及國家,須着意擧行,俾免更爲生事之患,可也。得和曰,臣本以無似,猥當重任,恐負委托之意矣。上曰,所懷達之。得和曰,臣曾以書狀,往來彼國,粗諳事情,故略陳梗槪於前年上疏矣,不意今者,邊民生梗,辱及國家,且念胡無百年之運,西邊之憂,誠爲不細矣。邊禁不可不嚴飭,斥堠不可不預備,而卽伏聞白馬山城,在於本府三十里之地,不善守護,多有頹圮之處云,脫有事變,無他防備之道,殊極悶慮。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顧謂鎭遠曰,卿意,何如?鎭遠曰,臣曾者待罪西藩時,目見其城,未成模樣矣。厥後聞故領相洪致中之言,則其城尙多疎漏云,而其後事,未得聞知,然其城之不完,據此可知,何以防不虞之變乎?上曰,此城,自古有之乎?得和曰,林慶業,曾已斥堠於此云矣。上曰,目今邊民,以犯越事,必多騷擾。固當待其鎭安,寬徐修葺,而灣尹到界後,觀其形勢,各別留意籌度,稟議於廟堂,可也。得和曰,臣曾於鏡城,見江邊地形,江水多有淺灘,彼我國邊民,往來無常,而專以採蔘,爲生業,故種種犯越之患,皆由於此,而義州則又有潛商之患,誠極可悶矣。上曰,此弊,予亦曾已聞知矣。義州之民,率多不事農業,而專以商賈,爲事云,果爾乎?得和曰,義州在於使行往來之要衝,行貨之道,比他差勝,故多以商賈,爲事矣。且民無恒産,自無恒心,故惟以游食,爲主,雖以都城內居民,言之,俱是牟利資生之類,義州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居官之道,必須寬猛得中,剛柔相濟,然後可以得宜。下去後,各別惕念,俾民安堵,可也。得和曰,臣親承聖敎,敢不盡力奉行乎?臣幸蒙不世之恩遇,秉筆前席,出入經幄,而今當辭陛遠離之日,不勝區區之誠,敢以數語,惶恐仰達矣。經曰,不誠無物,伏望殿下,凡百事爲之間,務循誠實,不事文具,是臣之顒祝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得和退伏,上曰,承旨讀宣諭。金聖應讀訖,上曰,當問七事,而曾經侍從之臣,故不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閔鎭基。上讀前受音《禮記坊記》篇,自子云,升自客階,至以此防民,婦猶有不至者。金若魯讀表記,自子言之歸乎?至而置法以民。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表記,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者矣。趙尙絅曰,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統而言之,則威德蘊於中,而輝光發於外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歸乎之意,聖人周流不遇之歎,而與《論語》在陳歸歟之義,同矣。隱而顯,卽《中庸》所謂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是也。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卽所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是也。盛德積中,光華發外,身雖隱而道自顯矣。兪最基曰,坊記,以見於事者,言之表記,以發於外者,言之矣。若魯曰,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三者,修身之要,而只是敬之一字矣。足者擧動,色者顔色,口者言辭,君子修此三者,不待矜而莊,故不失足於人而貌足畏,不待厲而威,故不失色於人而色足憚,不待言而信,故不失口於人而言足信,皆自敬字中做出來矣。若魯曰,裼襲之不相因,禮之大小節文,各異,故必易服從事,各存其敬,不以襲衣而因爲裼,不以裼衣而因爲襲,蓋不憚其勞而毋漫瀆之意也。尙絅曰,要之不過無相䙝之意也。上曰,裼時不襲,襲時不裼,是不相因而毋相瀆之意也。若魯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云者,當竭盡其誠意,而不至於敬弛,朝極辨,不繼之以倦云者,當竭盡其節文而不入於苟簡矣。尙絅曰,朝廷者,萬化之源,一事不辨,則紊而不治矣,當以極辨爲務,而不可以倦矣。上曰,倦與苟簡,同乎?若魯曰,倦則百事解弛,紊而不治,其害甚於苟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愼以避禍云者,愼其行則自無過尤,禍患不至,篤以不揜云者,篤實不華,則輝光自著,而人不能揜,恭以遠恥云者,恭其行則人必敬之,自無恥辱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莊敬者,所以自强而爲進德之基,故日强,安肆者,所以自棄而爲敗度之漸,故日偸矣。最基曰,莊敬安肆之間,怠忽存焉,志强則日進於勤,志肆則日入於偸,此等處,固是殿下之所當體念也。上曰,此强字,與《論語》棖也慾,焉得剛字之義,同矣。尙絅曰,儳者,參錯不齊之貌,心無所檢束,則紛紜雜亂,而不能終日,若主敬以直內,則心廣體胖,邪思妄念不出,而自至於自强不息之境矣。最基曰,儳字有二義,或謂參錯,或謂輕淺矣。上曰,顔子去聖人不遠,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曾子亦曰,日三省吾身,況中人以下之資,尤當十分用力矣。洪尙賓曰,如不終日,與《易》所謂終日乾乾,夕惕若之義,同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若魯曰,雖以學問工夫,言之,莊敬二字之義,至爲要切矣。上曰,如不終日之義,深且大矣。尙賓曰,上敎至當。如不終日,有日夕乾乾,自强不息之義,豈非所當猛省者乎?最基曰,齋戒以事鬼神,致敬於幽者也,故主齋戒,擇日月以見君,致敬於明者也,故主擇日月,而蓋齋戒在人,日月在天,神道至幽,故言在人者以明之,君道至明,故言在天者以神之,亦各有義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無辭不相接,欲其有相接之名也,無禮不相見,欲其有相見之文也。引易取譬者,亦據毋相䙝之義也,凡卜筮之人,初筮則誠敬必全,再筮、三筮則誠意解弛,自至瀆慢,故引此以言賓主之交際,當愼始敬終,如初筮之誠,不可如再三筮之䙝慢也。上曰,然矣。若魯曰,仁足以長人,故曰天下之表,義足以方外,故曰天下之制,報者,禮也。交際往來,彼感此應,所以使人有文以相接,有恩以相愛,故曰天下之利也。德必報之以德,然後民有所勸,怨必報之以怨,然後民有所懲矣。君之於民,時使薄斂,此上有以報於下也,民之於君,出死斷亡而不偸,此下有以報於上也,《詩》、《書》所引,皆上下相報之義也。上曰,《詩》、《書》所引,皆是取義而言矣。最基曰,以德報怨,以怨報德,集註云,恐非夫子之言,此說誠然矣。《論語》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韓信,得千金而償漂母之德,孔子亦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以此言之,謂非夫子之言,不亦信乎?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欲而好仁,有畏而惡不仁,則私欲動矣,惟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則所好無非仁,所惡無非不仁。此非中心安仁者,不能,故曰天下一人而已矣。上曰,此則渾然天成之事矣。最基曰,常參、朝講是盛擧,而今日以政官不出,臺官未差,終不得擧行,其在事體,誠極慨然矣。若魯曰,常參,是祖宗朝逐日應行之禮,而若如今日,則何以行之乎?近來百事之解弛,如此,誠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若魯曰,以今日刑曹參議柳儼受由出去事,言之,關西罪人,將不日上來,秋曹當備員開坐,而政院捧其下直之單,似未安矣。上曰,柳儼之還,似在於其前矣。若魯曰,雖未知還朝遲速,而臣則以目前事體,言之矣。上曰,然矣。儒臣若不陳達則已,旣有所達,則不可置之。且新差銓曹堂上,俱未出仕,而今日常參時,臺官將不備,則吏判下直之單,亦當不捧而捧之,當該承旨,竝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鄭東翰{{*|病}}。事變假注書李山斗{{*|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沃川郡守申命擧,扶餘縣監鄭希泰。 ○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吏曹參判之疊違召命,參議之無義撕捱,莫重法參有命之時,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其在事體紀綱,不可無飭勵之道。參判罷職,參議罷職不敍。 ○因備邊司薦,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鄭必寧啓曰,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光瀷出使,代以李山斗爲假注書。 ○李山斗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李光躋受由,代以鄭東翰爲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出火事,惶恐待罪事,啓本。傳曰,勿待罪,回諭。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雖未下批,宜卽牌招,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明朝所當牌招,而明日乃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密匣內文書,政院封傳于捕廳,雖未開坐,卽速擧行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非新爲始作之事,且不當待明開坐,使之卽速擧行。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匪久當上來,依庚午、甲申年例,移囚於守禦廳空庫,或掌隷院庫舍事,日昨筵中,已稟達矣。發送本司郞廳見之,則守禦廳東西庫間,多有空地,且甚堅實云,待罪人入來,依前囚繫於該廳,而預令刑、戶曹看審,擇其容置罪人處,墻壁虛疎者,卽爲修補,俾爲分囚各人之地,而刑曹郞廳、典獄官員各一員式,輪回守直,監獄書員、鎖匠使令及守直巡更等軍,亦依前謄錄,擇定以送。其外事續續草記,有煩睿覽,自該曹照例捧甘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貞陵前面內案,崩汰成壑處,樹柵防塞事,前已啓下矣,樹柵雜木,無他拮据之道。東郊近處公私養木處,松雜木傍枝,使募軍斫伐取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穩城府使徐行進,黃拓坡權管金自允等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徐行進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金自允時在咸鏡道穩城地本家云,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捕盜廳合坐草記,則今日入侍承旨,誤爲換書。莫重奏御文字,有此做錯之失。左右捕盜大將張鵬翼、申光夏,倂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叨秋官,情勢兢危,不敢爲承膺之計,逐日違逋,自分重譴,適値藥院連設起居之儀。顧以區區賤臣之去就,日事瀆擾於靜攝之中,義有所不敢冒沒承牌,叩謝天陛,勉赴曹坐,粗伸分義,旋引難冒之端,要盡自靖之道,日尋長單,連阻喉司,徊徨悚惕,措躬無地。萬萬匪意,忽承藩臬之恩授,自惟不才無能,何以得此於淸朝愼簡之日也?念臣老父,年方七十九歲,見今筋力,幸不至甚衰,然回瞻崦嵫,夕照如飛,不勝烏鳥反哺之誠,敢效古人陳情之懇。聖明在上,曲體下情,猥荷垂憐之恩音,自是以往,耿耿懸望者,只在於借得斗小一邑,賴遂便養之願而已,乃者畿輔重藩,忽歸臣身,此豈意想之所及哉?諸道藩任,孰非不重,而顧此畿輔一路,卽國門之屛翰,而京城之股肱也。兼管兩都,首居八路,此何等難愼之地,而不問才具之如何,只視資級之相當,而遽然委畀耶?以私論之,咫尺城闕,瞻依雲天,得侈恩養,以便省覲,榮感忭悅,爲如何哉,而以公言之,顧臣才識最下,遽荷重擔,殆同於蚊山蚷河之勢,立致顚沛,自可曉然。其何敢以私計之便適,不顧責任之重大,妄自承當,竟速僨誤之譏乎?反復揣量,決無唐突冒膺之勢,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尹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悉暴危悃,及承聖批,不惟不準,所請開諭備至,俾速察職,感惶之餘,益復罔措。虛帶兼銜,一味稽謝,慢蹇之誅,方切自訟,京兆新際,忽降此際,聞命震駴,撫己兢惕,實不知滓穢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仍念臣情地,旣難冒出,病狀無望供劇,而且纔以父母墳加土事,幸蒙恩暇矣,竊欲從近辭去,以趁節祀,葺理墓道之役,將費許多日字,詞訟宿衛之地,不容緣臣而久曠。卜日及期之行,亦難因此而停廢,玆瀝肝血,仰首鳴號。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本兼之職,以安微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沈聖希疏曰,伏以臣,情勢窮蹙,轉動無計,荐違召命,罪釁層積,律以邦憲,萬戮猶輕,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恩召又下,臣惶隕震越,求死不得。伏念如臣庸陋,進由科第,初無不仕之義,顯揚榮塗,周旋邇列,是其素願,則抑獨何心,故爲撕捱,一切違逋,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誠以前後罪戾之獲犯,皆坐於三司言議之故,而此則時移事往,雖不敢每每提引,而目下情地之迫隘,敢於日前,入文字仰籲,伏想聖明,亦已下燭矣。李度遠當初違牌,只由堂箚,畢竟付籤,臣獨倖免,儕友唾罵,至疑以心術之微,祇今追思,愧汗沾背。況度遠罪罰之後,舊踐未復,情實莫暴,則臣雖甚無恥無義,粗識士夫檢身之道,豈可弁髦大防,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也哉?臣之處義,較然明甚,故凡今出入經幄之人,亦皆謂不可冒進,則公議之嚴,於此可見,臣非敢爲飾辭圖免之計也。頃日長僚,獨不諒臣情勢,乃以撕捱無義,率爾陳白,今殿下,又以無義,爲敎,臣誠抑塞懍惕,寧欲無生。臣於庸官漫職,間皆膺命,獨於言議之地,如是自劃,臣非不知去就之斑駁,而特其情勢,如右所陳,咫尺之守,抵死靡改,惟以筋力奔走之役,欲爲少伸分義之計。蓋人臣之事君,國家之用人,其道非一,不宜强其不能,奪其所守,以至於玷名器而壞廉隅也,明矣。今臣除非言議之地,雖赴湯蹈火,義所不辭,人情到此,誠亦慼矣。且臣於李宗城之疏,尤有所難安者,以臣疏中前套二字,大加疑怒,旣謂之待人之薄,又謂之不講修辭之訓,復以稍遜高節見笑高人等語,深加譏嘲。夫不諒人情勢之難强,欲其放倒廉隅者,是可謂待人之厚,而不察人處義之如何,從而反辭譏嘲者,亦可謂講於修辭之訓也歟?眞可謂責人則明而責己也暗也。臣不欲呶呶較辯,而緣臣自辨,譏斥至此,亦安得默然而已乎?以此以彼,莫非臣難進之端,今於荐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詣闕下,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懇,遞臣難冒之職,重勘臣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俾令私義,得以粗伸,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通德郞金相伯等疏曰,伏以嗣續見絶,先祀靡托,人理攸極,禮重大宗,擇繼其後,有國常典。臣等先祖故延興府院君臣悌男,以不遷之祀,傳世四代,至孫前副正臣相勛,有一子名爟,年今五十,生育理絶,主祀臣相勛,又以耋耄之年,死亡無日,則臣等諸孫,以宗祀無主爲憂,欲及臣相勛未死之前,謀立其後,以主宗祀,遂聚會諸宗,擇其可繼者。前縣監臣{{!|𪹯|⿰火集}},有子名載一,實爲府院君臣悌男第二子贈左承旨臣珪之支孫,而可以托宗祀之重,故諸宗合辭,以載一,定爲爟嗣,載一之父{{!|𪹯|⿰火集}},始無一言敢辭,經宿之後,猝然改悔,以渠亦奉父母之祀,一子不可以與人,諭以大義,終執不回。臣等謹按禮書,有曰,雖一嫡子之當繼父後者,大宗不可絶,則當絶父後而後於大宗。又曰,長子後於大宗,則成宗子禮,諸父之無後者,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後。先正臣兪棨,以此取入《家禮源流》,以明宗法之至重。《程子全書》亦曰,長子雖不可爲人後,若繼祖之宗絶,則亦當以繼祖,此言父嗣可絶而宗祀不可絶也。禮書所載,大賢定論,昭揭日星,爲萬世不易之典,近世士夫之謀繼絶者,莫不遵此禮制,無敢踰越。凡有一子而後於宗家者,雖使臣等,指名援例,其比甚衆,此實爲古今通行之大經、大法,而今{{!|𪹯|⿰火集}},但爲一己之私,不顧大宗之重,揆之禮意,甚是無謂,而且{{!|𪹯|⿰火集}}之言曰,擇嗣,當自近及遠,不當徑取其子,此又甚背禮意。凡人之爲一身謀後者,猶不較遠近,必擇其可者而取之,況以大宗之重,而有繼絶無窮之憂,則其可不擇賢否,而徒以遠近,爲準哉?臣相勛,有弟一人而無姓孫,有堂弟二人而又無姓孫,其有孫者,惟堂外之親,在臣相勛身,雖有功緦之別,以臣等先祖而視之,則同一子孫,又豈有遠近之可論哉?且使{{!|𪹯|⿰火集}}之父母,更無可後者則已,{{!|𪹯|⿰火集}}之諸弟,有子三人,{{!|𪹯|⿰火集}}亦年少,生産不斷,則雖非此一子,繼其父母,豈曰無人,如此而猶且以苟且私曲之言,左右支吾,無意變動?此由士夫之間,風俗澆漓,禮敎不傳,宗法虧敗之致,此豈但臣等私情之悶迫?其於聖世厚本尙禮之化,誠爲寒心。諒今事勢,不可以私相爭辨,得正嗣事。竊伏念府院君臣悌男,是宣廟朝國舅,於仁穆王后,爲考妣之重,而當癸丑禍變之日,闔門誅夷,一縷僅全,朝家愍恤之典,有踰尋常,而不幸今日,宗祀將絶,不惟臣等痛迫之情,靡所屆極。在聖祖繼絶之道,其所矜惻,視他有別,故玆敢相率,冒萬死瀝血哀籲於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哀憐,特命{{!|𪹯|⿰火集}}之子載一,定爲爟嗣,俾臣等先祖之祀,得以有托,千萬幸甚云云。通德郞金相伯,前副正金相勛,前縣令金相履,通德郞金相宣,前縣監金炯,幼學金焌、金{{?|⿰火回}}、金{{?|𪸗|⿰火允}}、金{{!|𪸠|⿰火永}}、金炳、金{{?|⿰火崇}}、金{{?|⿰火旻}}、金焵、金炘、金載大、金載禧、金載望。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稟處。 ○五月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鄭必寧,請對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鄭必寧進伏曰。咸鏡監司狀啓來到,臣開坼見之,則罪人三名,定將校押送。罪人封書,亦爲上送,而其語意,極爲兇險,故狀啓及封書,持入請對矣。上曰,狀啓、封書上之,可也。必寧跪而上之,上披覽畢,顧謂必寧曰,三漢之名,云誰耶?必寧曰,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也。上曰,此亦與南極一套,而又是死中求生之類,其令左右捕廳合坐,施威嚴問,可也。必寧曰,上敎,當書出乎?上曰,唯。必寧持筆墨進伏,上親呼之曰,北道上送罪人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倂下捕廳,其中徐震積,卽令該廳合坐,施威嚴問,而左邊捕將,受由未出仕,然此事異於他事,其勿入肅,卽爲開坐擧行事,自政院,分付,可也。必寧書訖,上曰,此封書,政院堅封,下于該廳。必寧奉受而退,上曰,惟北道無事,今又有此變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洛豐君楙,武臣副護軍金養浩。上讀前受音,《禮記表記》篇,自子言之歸乎,至君子議道自已而置法以民。上讀訖,金若魯讀自子曰,仁有三,至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此章雖云仁有三,而實兼仁義而言矣。上曰,唯。若魯曰,仁道至大,四端在於其中,而與人同過,然後其仁可知者,與《論語》觀過知仁之義,同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右道左之義,集註,以先後之義,釋之矣。宋寅明曰,動靜體用,在於其中,只以先後之義,言之,似狹矣。若魯曰,安仁者,是極盡地頭,利仁者,知仁之爲己利則爲之,知不仁之爲己害則不爲也。故曰利仁,强仁者,畏不仁之爲罪,强而好之,故曰强仁,雖云成功則一,而利仁强仁,比諸安仁,固自有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至道,渾而無迹,故得其渾全精粹,以爲王,義道嚴而有方,故得其裁割斷制,以爲霸,考道,稽古之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故以爲無失矣。上曰,義道以霸,石梁王氏,直謂非孔子之言,此言似涉得當矣,孔子之言,豈有如此之言乎?寅明曰,聖敎至當。仲尼之門,五尺之童,尙羞稱五霸,義道以霸,似非孔子之言,故石梁王氏之說,如此矣。若魯曰,知事所達之言,極爲穩當,臣亦以此義,看過矣。上曰,唯。若魯曰,仁有數,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義有長短小大,言義無定體,在隨事而制其宜也。上曰,然矣。寅明曰,誠心愛人曰,愛人之仁,取諸人以爲善,謂之資仁,此所發淺深之數也。數世之仁,終身之仁,此所施遠近之數也,故曰仁有數,義者,本無定體,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故曰義有長短小大云矣。以豐水之潤澤生芑,譬喩養成人才,而武王豈不仕云者,言無遺才而盡用之也?聖人之爲後世長計,莫大於養成人才,而傳之子孫,以貽燕安翼輔之策,此所謂數世之仁也。雖擧後代帝王而論之,唐太宗之王珪、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得當時人才而後,能成帝業。此是殿下之所當惕念處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留念矣。若魯曰,《禮記》註,與《詩傳》本註,大相不同,臣請以《詩》註,陳達矣。豐水當能潤澤生芑,武王豈無所事乎?貽其謀於厥孫,以燕安其子矣。上曰,所達,亦好矣。若魯曰,知經筵,以用人陳達,而臣則以《詩傳》本註,達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之爲器重,與《論語》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之義同,其爲道遠,與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之義同矣。器者,若器用之器,道者,若道路之道也。寅明曰,以義度人者,盡義以求人,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難爲人,以人望人者,隨時望人,大賢愈於小賢,故賢者可知己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以當今言之,群臣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以堯、舜,爲期,而殿下之責臣隣者,以今世人望之隨其才而用之,是亦以人望人之義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中心安仁者,聖人之事,故曰天下一人矣。上曰,此與上章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之義同矣。若魯曰,德之輕如毛,非難能也,而凡人鮮有能擧者,惟仲山甫能擧,其德不待他人之助,此可謂一人矣,仰高山而瞻望,向大路而行之,以寓好仁之意而取興也。然鄕道而行,中道而廢,非但文義未暢,至於中道而廢之句,尤有所疑晦矣,忘身之老者,卽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勉焉日有孶孶者,無他顧而勤勉之義也。孔夫子,引詩人之好仁,使人有所勸勉,其義至深且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能好仁則得其所好矣,以其反此而失其所好,故云仁之難成,仁者雖或有過,其情則善,故云《易辭》也。若周公之使管叔監殷,孔子之謂昭公知禮,皆是爲君親而有過,此政合於《易辭》之義矣。最基曰,表記之論仁處甚多,而其中所引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義,尤爲深切。慕仰賢人,如高山之瞻望,鄕行正道,如景行之可行者,非好仁之甚者,不能此等處,尤令人感動也。上曰,所達誠甚切實矣。若魯曰,君子不以己之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愧人,使賢者有所勸勉,不肖者有所愧恥,輔導夾持,欲其趨向之專一也。聖人之敎人,仰不愧,俯不怍,故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以結之矣。上曰,下二章,細究其旨義,是成己、成物之功也。寅明曰,聖敎至當矣。講訖,諸臣進伏,上曰,北道上送罪人,曾爲兵曹二軍色書吏云,入侍諸臣中,或有見其面者乎?寅明曰,不見矣。上曰,注書出去,問左右捕廳合坐嚴問罪人與否而來。假注書姜杭,承命而出,上曰,在外玉堂,倂使之催促上來。{{*|出榻前下敎}}。又曰,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招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各司未回啓公事,爲先問啓,而數日內畢,回啓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若魯、兪最基先出,姜杭入告于鄭必寧曰,卽走下人,問于捕廳,而相距稍間,還報未易,遲滯極涉惶恐,故先爲入來矣。必寧以此意,達于上,上又曰,注書更出問之。杭又承命而出。寅明曰,各宮房免稅田畓,過四世後出稅,自是定式,己酉年出稅時,以其曾孫,或曾孫夫人在世,而還爲免稅矣。其時在世,而到今喪出者,居多,仍爲免稅,有違定式,似當依例出稅矣,敢達。上曰,奉祀條外,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先出,杭入告于鄭必寧曰,捕廳下吏來言,左右捕將,依下敎方合坐嚴問云矣。必寧以此意,陳達于上。必寧曰,兩司有闕,今當差出,而政官皆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達。上曰,銓曹前望無故者,佐貳耶,參議耶?必寧曰,佐貳也。上曰,參判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前副提學李宗城,前參議徐宗玉,前承旨鄭彦燮,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濟{{*|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姜杭{{*|病}}。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金相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濟受由代,假注書鄭東翰受點矣。聞其身病猝重,不得仕進,假注書姜杭,以注書徐命臣仕進之故,纔已出去,使之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徐震積捧招入啓草記批旨內,爲先各別周牢究問,若不直招,仍爲嚴杖,期於直招事,命下,故依傳旨,周牢次,爲先施威,則初招供辭,以皆是誣罔直招,係是誣人惡逆,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旣不設鞫,誣人之律,其不襯着,僞造御寶,自有其律,而但此等世道,以奴告主,關係綱常,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入侍稟定,而捕將亦爲入侍。 ○又啓曰,大臣及判義禁、刑曹判書、左右捕盜大將,依下敎來詣矣。傳曰,引見。 ○甲寅五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左右捕盜大將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尹淳,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刑曹判書尹陽來,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曰,炎氣漸生,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寢膳諸節,何如?上曰,夏令始行,故然而數日前,不如前矣,今則少勝。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世變層生,誣告相續,至於今番獄事,而尤無據矣。今日命諸臣入侍,似欲下詢律文,而律無可合之文,聖意欲以綱常,治之,此則不然矣。上曰,世道至此,無可言者,此事有權經,當審愼爲之,故使諸臣入侍,而予所謂權者,向時豐陵,亦有所達。事犯惡逆則必自鞫廳嚴問,非捕廳可問者,而戊申亂後,鞫廳不勝其煩多,或使捕廳替當矣。此則本以御寶僞造發覺,與盜賊,無異,自捕廳問之,亦宜,而事體則不然矣。向者,金世珍、南極之類,一則鼠竊狗偸,一則假稱兩班,僞造御寶設鞫,終爲重大,而使之鞫問矣,今使捕廳問之者,乃權道也。後有如此之事,雖曰虛罔,只使捕廳究問,則不可爲矣,予所謂經者,以奴告主,如韓信事,則漢祖治之,宜矣。今若告之所稱兵犯闕,則未知如何,而以奴告主,自祖宗朝,治之以綱常之律矣,此經道也。今此罪人,一晝夜之間,兩次取招,而反覆如此,誣人惡逆則宜送鞫廳,而僞造御寶,亦是極律,則以僞造律勘斷,似宜,以奴告主,大凡以綱常言之,而罪人之母,乃徐行進之婢,已爲贖身,其父上典朴礎,以爲奴良妻所生,又爲贖身云,則此亦非朴礎之奴矣。向者豐陵,嚴禁如此等事,朴礎犯禁爲之,此與以奴告主,似異矣,捕將不必入侍,而意欲審愼,故使之同入究問,節次陳達,可也。其爲人,何如?施威問之乎?鵬翼曰,爲人極爲奸惡矣。上曰,曾爲二軍色書吏云,果然否?鵬翼曰,非二軍色書吏,曾爲掌隷院書吏云矣,更招之時,直以誣告,爲言,極爲虛疎,故試使懸懸,未及周牢,箇箇直招,故草記中,已爲盡達,而請送禁府矣。上曰,捕廳體例則然矣,大臣及秋判、判義禁,各陳所見。興慶曰,僞造則斬,而以奴告主則元非極律矣。淳曰,子告父,孫告祖,妻妾告夫,則雖實事。必反坐,以奴告主則絞矣。陽來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俱是不待時斬罪矣。淳曰,其母贖良之後,父上典,又爲侵責,事極無據,而近來或不無如此之弊矣。以奴告主,不必論,而誣人與僞造,二罪俱發,似宜不待時斬矣。上曰,誣人則似是禁府擧行之事,此則以僞造律,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榻敎}}。朴礎則終未免犯禁矣。陽來曰,此法,孟胄瑞爲忠淸監司時,陳聞于朝,許積時爲相臣而設禁矣。淳曰,豐陵所稟定者,以男從父役,女從母役事,有所陳達矣。上曰,然乎?朴礎平日若善爲,則何至於告變乎?此雖誣告,礎之不善,亦可知矣。鵬翼曰,同時捉來金振鏡、朴時泰等,在咸監時,已爲承服,一體移送秋曹乎?上曰,同問正法,可乎?鵬翼曰,所引玉堂書吏,亦爲同送乎?興慶曰,同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不問首從,皆斬罪矣。上曰,三人必同罪乎?震積爲窩主,而時泰、振鏡則不過中間持文書往來之人矣。陽來曰,凡僞造御寶罪人,篆者、刻者,同是死罪。上曰,在本官時,其招以爲倖免於戊申云,而監營納招則不爲此言,振鏡誘說以上京,則當爲脫出之說,極奸惡矣。正法前當先受結案,而至秋曹後,雖變辭,旣有誣人之律,可以正法矣。陽來曰,人心漸致不可爲矣。刑曹二日之坐,所聽聞者,盡是御寶印信僞造罪人及士夫家婢僕招引賣之於西北道事,爲近來一變怪矣。鵬翼曰,人物招引之事,爲今第一之弊,兩西則陸路防禁,甚嚴,故潛以水路載去,今春間,臣聞三十餘名招引率去,至金川載舟之報,卽送譏察捉來,推還本主,而如此等事,比比有之云矣。上曰,勒送猶患不行,何以招引乎?陽來曰,臣在北關時,稔知此弊,初則以餠果之屬,啗而誘之,踰嶺之後,驅逐以去,不但人家婢僕,至於官婢,亦多招引之擧,賣之於彼人云,此弊必須嚴防重禁,爲宜矣。上曰,秋判之言,善矣。秋曹有回啓者乎?陽來曰,平安監司狀啓,姑未回啓矣。淳曰,近來御寶僞造之弊,極多。臣數年前待罪經理廳時,聞有人多持空名帖,狼藉行賣云,送人譏捕以來,則以蠟造成御寶及各司八道印信者,幾至十餘顆,藏之籠中矣,卽送捕廳,不下一杖,明白承服矣。至秋曹而變辭,秋曹杖問之規,異於捕廳,且一朔之內,坐起不多,故一入秋曹,正法無時。如是之故,人不徵畏,此後捉得御寶印信於其家之類,不待結案,直爲正法,似宜矣。上曰,結案之故,如是矣。陽來曰,臣爲刑曹參判時,私鑄罪人,狼藉難掩,而承服於捕廳,至刑曹而不服矣。凡罪人自捕廳來者,變辭於刑曹,則更送捕廳,又至刑曹變辭,則直爲正法,是法,例也。如此之類,罪狀顯著者,不待更送捕廳,直爲正法,似不害於徵治之道矣。上曰,此則有定式矣。犯越罪人,何時上來乎?興慶曰,罪人甚多,且經刑訊,似不得趲程而來矣。上曰,騎馬而來乎?興慶曰,然矣。罪人上來後,依前例,以囚繫於守禦廳事,昨已草記允下,而守禦廳則間數虛闊,多費物力,然後可以修補,故更令備郞,摘奸諸處,則其中刑曹庫舍,將至二十間,而間間隔壁,分囚便宜,且其修補物力,似不至大段云,更定于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似不得一一各囚矣。陽來曰,間數頗多,可以各囚矣。{{*|出擧條}}。上曰,語音則必相通矣。興慶曰,鄕獄,元無隔壁之事,在西關時,已爲爛漫同處矣。上曰,丁酉年,見水原則以水原大府獄所,甚爲虛疎,易致踰越之患矣。陽來曰,典獄亦然矣。上曰,然乎?陽來曰,拘忌日則例不得坐起,五日乃節日,過五日後,可以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必寧曰,刑曹參議過端午後,必當上來,而參判尙未出肅。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察任,可也。興慶曰,昨者,有各司回啓催促之敎,臣於是不勝惶縮焉。蓋備局回啓則有可以廣加商確者,固當有遲速,而臣方待罪於司譯院都提調矣,本院有前冬啓下二張姑未覆啓者,而其一則卞泰崙、邊翰周,各以其父丙午年冬至使先來,有史冊辨誣事齎來之功,請蒙恩賞。一則卞泰熙,以其父昌和,辛亥年以勅使差備,有加時,木、黑角貂皮及山羊皮、毛衾等物減除之事,請得加資之典。蓋此等事,果有功勞則當於其時,卽爲論賞,而時移事往之後,輒引近似之例,上言自鳴,以冀恩典,殊甚猥濫,竝置之,似宜。欲爲一番陳達,而防啓故敢達。上曰,京中上言則必見其槪略,故予亦見此上言矣。先來加資,係是特恩,且憑藉彼人,小小減除之事,妄希賞典,極涉猥越矣。意以爲政院必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其上言,竝爲勿施,可也。{{*|出擧條}}。淳曰,方今有各司回啓催促之命,禮曹亦有若干未回啓者,皆是繼後事,有難遽然回啓,而至於卞哥上言,則有問議大臣登對時,稟處之敎矣。卞爾昌,三年將盡,而兩人持服互爭,豈非人倫之大變乎?上曰,三年幾滿乎?淳曰,三年幾將盡矣。興慶曰,臣曾見其文案,而日月已久,未能詳記,而蓋爾昌,以之雄爲子之事,旣載於庚寅年所刊碑文,而之雄,卽廷老之兒名,則廷老,乃是最初所定者也。其後雖互有立落,而臣意則當以最初所定者,爲後,壬子年間,禮曹立案,一以爲養子,一以爲收養者,未知其得當矣。上曰,頃者,因宋高宗事,有所下敎,蓋慾之一字最難,倫常之變,皆以慾而出矣。淳曰,此事未免胥失,訟者一度得決則皆有之矣。蓋卞承業,爲一國之富,而其長子爾昌無子,故生時,以廷老爲養孫,其名至載於承業表石中,廷老妻別給文書,爾昌亦以舅父書之,而特未禮斜矣。承業死後,爾昌罷廷老,而又以其姪廷台,爲子,至十餘年之久,而廷台死,其後爾昌之妻死,則廷台之子國臣,承重持服,而爾昌不許服喪,而乃以前日禮斜,謂渠赴京時,其妻之圖出僞案,至於呈禮曹而罷養矣。壬子年,爾昌身故之後,國臣又爲服喪,卞哥諸族,呈于禮曹,則判書宋寅明以爲,死後罷養,元無前例,今若開路,則後日之弊,不止於此,因以國臣爲後,廷老爲侍養矣。上曰,侍養,亦有服乎?淳曰,爲心喪之服矣,蓋此事,專由於爾昌之無狀,旣子廷老,而以未及禮斜之故,忽生他意。又子廷台,十餘年間,稱以父子,而廷台死後,以國臣之不愜於渠意,始發其妻圖出立案之說,而考其年月,則在渠未赴燕之前,況身死後罷養,尤爲無據。丁未年,該曹之依其願罷養,殊未得當,故壬子回啓時,以廷台之已經禮斜,爲重。且以身故後罷養,爲無例,復以國臣,爲後,此則深有所見,但國臣,以罷養之孫,不先官辨,任自服喪,出於爭財之意,言辭亦多駭悖,此則不可無罪矣。然今兩人,竝皆持衰,豈有一人之喪,而繼後兩人持衰之理乎?免喪前,自朝家不可不一番釐正,一人則使之稅服,實合事宜,故敢此仰達。上曰,戶判所決,亦有意見,而但廷老,旣爲其祖之所定,今可釐正爲後,而廷台爲爾昌之子而死,此未知如何?陽來曰,一人之知有父而死,何如二人之不知子與孫乎?上曰,何以言之?陽來曰,承業,不知廷台之爲孫,爾昌,不知國臣之爲孫故耳。上曰,然。予因此有覺得者矣。興慶曰,國臣自以爲爾昌之孫,而有凌逼爾昌之語,此亦無狀矣。上曰,辱其祖者,其心可知,其持服,非服其祖也,乃服其財也,誰處於門內而誰處於門外耶?淳曰,國臣初於大門外成服矣,得勝後入於門內,今則兩服皆在門內云矣。上曰,此可爲碑碣者耶?淳曰,承業爲資憲階同知實職,宜爲碑者矣。興慶曰,此則立碑石,宜矣。淳曰,三年前,脫一人之服,關係國典,不可不趁卽爲之,俄者闕門之外,卞哥諸族,會集呼訴,皆願稟定於今日登對矣。上曰,三年前脫一人,爲宜,承旨書之。必寧執筆,上曰,首以上曰書之,出擧條時,直書上曰以下,可也。仍口號曰,父子者,五倫之首,三綱之先,其或紊亂,非特父不父子不子,將至於倫不倫人不人,可不重歟?大抵,卞哥一人之兩繼後,前後立落,俱不無所見,究其源則乃爾昌之無據也。廷老有渠父之遺言,且載石表之記陰,則不肯禮斜,反以廷台爲後者,已涉無據,而旣定廷台,又受禮斜,則廷台旣故之後,國臣應爲承重,而反生別計,罷旣故之廷台,復厭棄之廷老。父子大倫,若視兒戲,朝台暮老,不畏國法,爾昌若在,焉敢免邦憲,而渠旣故,今難追責,古今天下,焉有一門兩繼後執喪之理乎?其在倫理,亟宜免喪,前處分,大抵玆事。廷台旣知爲爾昌之子,身故則到今罷養,非特不忍,大違法典,且關後弊,而事有輕重,亦有大小,廷老之爲孫爲子,承業、爾昌之所知,則今拘於其子之知父,而故而遽換,以渠之祖先所不知之孫,定其繼後,輕重倒置,大小混淆,而況國臣之爲孫凌祖,任先服喪,其心可知,若有誠於祖而服喪,其侵辱,何哉?其非爲繼後,乃欲所在,明若觀火,此等世道日下,義理陷溺之時,亦不可放忽。廷老爲爾昌之後,釋國臣勒服之衰,爻壬子禮曹之斜,正倫理杜奔競,而今者處分,大意雖在,身故後罷養,終非法例,非他援例者,該曹宜知悉。必寧書畢,上曰,以末端語,國臣,似不無藉口之資矣。然而身故後罷繼之規,此後則嚴防,可也。必寧曰,捕廳文書,將下秋曹乎?鵬翼曰,似下捕廳矣。必寧曰,然則與草記,俱下乎?上曰,依爲之。淳曰,金相伯等上疏,覆啓將爲之,而金{{!|𪹯|⿰火集}}以爲,父母奉祀,獨子將見奪,故不無稱冤之端云矣。上曰,相勛,爲誰?興慶曰,相勛,乃延豐府院君奉祀孫也。上曰,彼邊似將有言,故疏批欲下敎而不爲之矣。辭必兩造,然後可知曲折,有他可後之人,則何必取其獨子乎?若無他人,則雖獨子,可以爲後矣。淳曰,{{!|𪹯|⿰火集}}以爲,宗中有多子之人,而必欲奪其獨子,故將爲上聞其情勢云耳。上曰,有他多子之人,則金{{!|𪹯|⿰火集}},宜有堅執之道矣,五日次對,將爲之乎?興慶曰,五日爲節日,故自前爲次對者,甚罕,曾前一次爲之矣。上曰,前則非次對也,有下問之事,故使諸臣入侍矣。秋曹回啓,有幾許耶?陽來曰,臣方入直摠府,連續爲之矣。上曰,西關撥馬,幾日下去耶?陽來曰,下去則以撥馬,上來則以刷馬云矣。上曰,罪囚方在何所耶?陽來曰,在平壤矣。上曰,爲幾日程乎?必寧曰,一日行二站則爲六日程,而若速行則四五日,可以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已臻快愈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金相奭纔已自鄕上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置處重,政官牌招,政事,當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以大臣置處,特敎開政,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此手書,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承源啓曰,今此手書之批,與循例批答,有異,使史官往傳于偕來承旨處,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有政。 ○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李時熙呈狀內,矣身難冒之廉隅,已悉於前後呈辭中,當遞未遞,虛帶累朔,官事久曠,夫馬有弊,幸卽入啓處置云,其情勢有難强令赴任,遠地夫馬,留滯可慮,大同察訪李時熙,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勉副事,命下矣,今方置處,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平壤庶尹,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擇擬。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海府使韓珩拿問之代,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 ○以金尙奎爲左副承旨,李宗城爲副提學,南泰慶爲執義,趙漢緯爲司諫,申宅夏爲持平,李光湜爲正言,李彦熽爲工曹正郞,金在魯爲內贍提調,洪應夢爲平壤庶尹,宋瓆爲慶尙都事,韓範錫爲金海府使,朱炯离爲大同察訪,金聖應爲右副承旨,鄭必寧爲同副承旨,金錫一,兵曹正郞仍任。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差祭,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沈壽賢爲判中樞,李義煥爲同知,鄭彦燮、李著、趙東彬爲副護軍,徐宗玉、李宗城爲副司直,孫德壽爲錦城監牧官。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洸爲禁軍別將。 ○鄭必寧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問啓事,命下矣。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而不多日內,盡數回啓事,自本院,申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近臣之啓,敢有附奏,竊計聖慈,已或俯垂照察矣。臣之不可一日仍冒之勢,聖明旣已鑑悉,而體諒矜副之意,開示絲綸之間,臣惟頂戴聖眷,口誦恩言,以爲恭俟之地,而第念虛縻gg虛糜g職名,奄至旬望,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私義,尤切悶蹙,一向泯伏,亦所不敢,不得不復煩籲號。伏乞聖明,俯賜矜悶,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不勝大願云云。手書答曰,省卿陳懇,而昨於批旨,雖諭予意,書啓之上,巽牘之覽,慨世道之若此,惜元老之解相。欲諭無語,弗忍賜答,呼批反思,中夜慨歎,迄于數日,顧大體乎?禮使,待大臣也宜誠,勉副至懇之卿職,以開進身之卿途。顧瞻廊廟,股肱又舍,思今國事,自恧誠淺。詢于黃髮,時原奚間?卽日入城,慰予此心。 ○甲寅五月初四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曰,欲雨未雨,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問安批答已諭,先令醫官,診脈,可也。聖應曰,下番翰林李德重,以回薦事,出去,兼春秋盧以亨,當爲入侍,開門後卽爲催促,而尙不入來,以致史官不備,事極未安。兼春秋盧以亨推考,若已來待,使之入侍,何如?命均曰,左右史不備,則例不得入侍,而問安批答,早下急於入診,卽詣閤外,故兼春秋,似未及入來,而事體所在,不可推考而止,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兼春秋或下番翰林,如有入來者,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命臣承命而出,則以亨已爲來待矣,與之偕入,則聖徵、應三、龜慶,已診脈而退伏矣。聖應曰,更聞注書出問之言,則下吏初無待開門請來之事,俄者始爲往請,故以亨卽速入來,而自致差晩云矣。命均曰,然則論罪似涉太過矣。上曰,然矣。勿爲拿處,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翰薦,已爲之乎?命均曰,爲之。上曰,雖大臣,曾經翰林則回薦時,亦往乎?命均曰,然矣。德履診畢曰,脈候無力,亦有滑脈矣。上曰,有感氣乎?德履曰,雖不大段,似有感氣,滑則有痰矣。錭診畢曰,有感氣則雖不大段,必有浮脈,而姑無所現者矣。上曰,滑乎?不足乎?錭曰,滑中有不足,而感氣則似無矣。命均曰,連日法筵,引接酬應,極爲浩煩,得無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至以此有不平之氣耶?卽今鼎席空虛,國事罔措,自聞卿言之後,元輔有不忍終欺,曉頭早起,以手書賜答,以此之故,入診頗早矣。似感非感之候,常時所有者,近日則炎令將行,故數日來,不如前矣。人蔘飮仍服乎?或加分數乎?德三曰,脈候中實之氣,不如前日,以閭閻言之,方當夏時,雖非氣不足之人,必有不足之氣,況酬應煩多,中氣安得如向時之實乎?上曰,氣非不如前也。炎氣將盛,此是初頭之暑,故此際實難堪過矣,若盛暑則猶勝於初頭矣。聖徵曰,元氣脾胃不足之中,痰又乘虛作孽,此非眩氣,乃勞傷所致,醫書亦言,內傷發熱,當補,不當用涼劑,人蔘飮,宜於卽今症候,聖候當以勞傷,爲主,眩氣爲之次矣。上曰,然。眩氣,乃不足之題目,爲之次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今日則善寢矣。昨日以怪異之事,酬應文書,故不得安寢矣。命均曰,臣雖未見文書,而世變層生,有此怪異之事矣。上曰,收殺則易爲之矣。應三曰,水剌之節,一樣乎?淡淡之味,不生乎?上曰,淡淡之味,不生矣。命均曰,前劑入五貼,皆進御乎?上曰,餘一貼矣。藥中有苦味,而似非人蔘矣。應三曰,乃白朮之味也,知其苦者,亦脾胃所傷之致。上曰,脾胃如好,則初暑若是難堪乎?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未服。命均曰,綿衣猶不脫乎?上曰,脫之矣。命均曰,如是之故,感氣易乘之矣。上曰,人蔘飮,未知如何?常時多服人蔘,或於當服之時,恐無效益矣。命均曰,外議皆以爲人蔘不可連用,用數貼後,止五六日,復用數貼,爲可云矣。聖徵曰,所進御者不多,何可責效乎?上曰,服七貼矣,補中益氣湯,與此藥,孰勝?應三曰,此藥合生脈散,故愈於補中益氣湯矣。聖徵曰,此藥中人蔘加五分用之,爲宜。上曰,人蔘如加五分用之,似好矣。聖徵曰,本方中赤茯神代,以白茯神,爲宜,醫書云,白補赤瀉。錭曰,方云,白者,化痰涎。命均曰,朝者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進御,常時早飯、點心之屬,不以爲甘矣。命均曰,綿衣雖難着,而如背子之類,時時服着,使背部常溫,似好。上曰,背子則當服之。寅明曰,暑月極熱,補劑不可每每用之矣。上曰,極熱之時,如蔘苓茶之屬可服,而補劑不可服矣。寅明曰,精神思慮,不可過用,凡事惟持大體,毋用察察於微瑣事,淸心澄慮,以爲調養之地,爲好。命均曰,凡事則有司存,何必躬親細務爲哉?辭令多則過費心慮,臣前日告戒者,此也。聞昨日因一中路人事,辭旨甚煩云,此所謂傷煩則支也。殿下每事必到底而止,故如是,而此甚害於調養矣。上曰,常時所習,如此,故每多斟酌,而猶未免矣。命均曰,勤學之誠,固知出尋常萬萬,而卽今氣候,如是不平,法筵姑爲停止,以爲調保之道,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脾胃之弱,由於元氣之不能滋補,滋補惟在飮食,而進御如是稀少,何以滋補元氣乎?上曰,異哉?他人日食三時,猶有虛乏之時云,而予不然,大食之外,無所進御者矣。命均曰,肅廟朝,雜飮食亦多進御者,以秋牟作米食,則豈不好耶?上曰,常時麥飯,亦進御矣。命均曰,九仙王道餻、茶食、唐米、薏苡、黃精米食之屬,皆可進御矣。寅明曰,龍眼肉、桑椹,豈不適口耶?上曰,米食之屬,尤不嗜焉,似是鄕音,而平生不好果實之類矣。前後所進,皆是有益之物,而尙多有餘者,何必更進乎?以醬水所和之食,稍宜於口矣。命均曰,有甲生鰒,何如?連爲進供乎?上曰,予則無嗜之之道,而上奉東朝,東朝頗以爲有味,一二次進之,可也。寅明曰,西宴廳改造,一時爲急,而卽今江水甚淺,材木絶無下來者,賑恤廳將構燒火庫舍,儲置材木,故臣於向日,以姑先所用,或以價本,或以材木,追後備償之意,仰稟,而得請矣,自賑廳終不許給。大抵近來同朝之間,信義不相孚,各司凡有貸用,互相欺負,賑廳之持難,意亦慮此,而臣意則不然,事在久遠,非今日所知者,彼此皆不當追論,而切急所用,相與推移者,何可不還報?賑廳之初不知臣,已極可慨,而不計事之緩急,惟以相持,爲事,其在奉行朝令之道,亦未知如何矣。如此不已,則不但朝令不行之爲未安,出反之弊,百事掣肘,豈不難處耶?臣意則材木推移一款,爲先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然矣。此則異於他事,若有不時牌文出來,則豈無窘急之患乎?不可不趁卽改構,更爲分付該廳,卽爲出給,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主意則不然。取此與彼,有同割肉充腹,故戶曹之財,不與人,不求人,善用則足以當本曹經費,而此則急矣,不得不爲此借用之計也。上曰,戶判之言,大體則好矣,以權以鎭之樸野,戶曹所貸之物,終不上送,易地則皆然矣。寅明曰,向日以各宮房免稅田畓代盡處,出稅事,陳達蒙允,而聖敎中,有奉祀條外施行之命,出於擧條矣,考見前例,四代親盡之後,雖奉祀條,亦一例出稅矣。宣廟朝公、翁主各宮,過四代處,已皆出稅,而如晉安尉、東昌尉、一善尉諸宮,以奉祀曾孫之在世,故己酉出稅時,還爲免稅矣。其間必不無身故代盡之處,如此處,似當依例出稅矣,前擧條中奉祀條外四字,改下,何如?上曰,不遷之位,奉祀條,何以爲之耶?命均曰,所謂出稅,非奪其田土,只罷其免稅而已。然而免稅田畓,卜數過多,罷稅之後,所出,不能當賦稅,故陳廢者居多云,此甚可慮,前頭不可無一番解卜釐正之事矣。上曰,然矣。田畓必多陳廢之患,此等處解卜,宜矣。寅明曰,然則四代親盡之類,一倂依例出稅,而田畓則追後待年分時,尺量解卜,何如?上曰,出稅事,依爲之。尺量解卜事,待秋爲之,亦可矣。{{*|出擧條}}。命均曰,仰請恩典,極知猥越,而贊成臣鄭齊斗,朝家禮遇之道,自別,故敢此仰達。齊斗之子厚一,方爲富平府使,而與新監司,爲相避當遞云,曾前亦爲其便養,有近地相換之事矣。今亦相換一近地,以爲便養,似合於禮遇儒臣之道,未知,何如?寅明曰,曾前厚一,以加平郡守,換除高陽矣。上曰,崔尙鼎,似亦有相換之事矣,今厚一則以遞職相換,與前有異,遞付京職,可也。命均曰,相避見遞,自是法典,上敎得當,而至於遞付京職,則無例可據,未知如何?上曰,此則出於特敎,何爲不可?{{*|出擧條}}。聖應曰,次對兩司或不備,則以請對改名事,頃者宰臣陳達,而臣考見前例,則終無可據者矣。古規則必以三司長官,入侍,而長官每多不備之時,先正臣宋浚吉以爲,長官若有故,則雖次官,亦爲入侍,未爲不可,遂陳白而定式矣。近來則次官亦多不備,雖無三司,而爲次對亦多矣。上曰,前亦有此例,今非定式之事也。聖應曰,臣考見日記,則本來古規,一月三次,而肅廟朝,改定六次矣。上曰,然乎?命均曰,國朝古事,一月三次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金聖應{{*|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俱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申宅夏,倂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手書批答,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千萬不自意,忽蒙手書賜批之寵,曲體賤忱,許遞匪據之職,辭旨之懇摯,恩禮之隆重,卓絶千古,曾所未覩,天地高厚,未足喩其覆庇,日月光明,未足方其照澈,懽欣拜稽,感激嗚咽,自不覺其寸丹之愈激,沈痾之若蘇,而從古人臣,得蒙宸翰之賜者,溯諸往牒,尙有光輝。以臣無似,叨此曠絶之恩,至再至三,眇福賤分,何以承當?手擎寶墨,感淚如瀉,惟有生而祝聖,死而結草,子子孫孫,誓畢犬馬之報而已。臣旣霑玆異渥,且承恩召,竊欲竭蹶趨造,以效臣子之分,而奔逬棲屑之餘,氣息益微,謹當稍俟日間,以爲扣謝之地,而銀臺之長,久淹委巷,到今相守,尤涉惶恐,竊願先命輟還,以安微分云矣。大臣有數日間造朝之意,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先爲入來。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熙川前郡守趙漢重,平壤前庶尹韓德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原縣監趙虎臣,興陽縣監沈瑎,金海府使韓珩,開雲浦萬戶金世璁,龍仁前縣監柳謙明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金世璁、柳謙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趙虎臣、沈瑎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韓珩亦在任所,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禁軍別將金洸,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又以刑曹言啓曰,近來京外油滑之徒,作奸犯科,無所不至,而卽今招引京中人物,假成買賣文書,入送於西北者,爲莫大之弊。日昨自高陽郡譏捕,行跡可疑,女人三名,常漢三名,押送本曹,觀其招辭,則所謂盤松坊居扈德成者,爲招引入送之窩主,所當推覈,依律勘處,而扈德成,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云。如此之類,法曹若不能囚治,則奸民無以禁戢,而痼弊無以防杜,自今以後,常漢出身之干犯重罪者,更依曾前刊行受敎,自臣曹直爲入啓,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過旬日,竟無蹤跡可尋云。似不過一時往來之虎,元非常留於陵內者,更觀前頭形止,出送宜當。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四日,前縣監金{{!|𪹯|⿰火集}},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權尙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宅夏啓曰,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禁近出納之地,固非如臣痼疾者,所可忝叨,前後之疏稟得遞,殆若圖便憚勞者然,此雖同朝之所共憐悶,而在臣分義道理,亦何敢一刻自安於心也?昨於床席沈淹之餘,又有此意外除命,惝怳抑塞,不自覺其氷火交攻,而蓋臣胸腹之病,已成四十年膏肓,種種陋穢之症,雖不敢每溷天聽,而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月供宦者,都坐於此耳。又自四五日前,失攝重發,狂叫亂嚷,殆不能耐過頃刻,雜試砭焫,纔得少歇,而餘症輪囷,尙爾宛轉,作痛累日,廢食苶然,亦未能收拾。雖欲强起承命,而實無一分自力之望,情勢所迫,玆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踏啓字。 ==5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九日國忌齋戒,初十日正日,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申宅夏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判府事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判府事沈壽賢引見。 ○傳于李承源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今日政,守令多窠,無以推移備擬,未準朔禁軍將、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邊兩邑,議于廟堂,勿拘常格差出事,本道狀請矣。勿論資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正郞黃旻,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同副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李廷漸爲高陽郡守,李彦燮爲渭源郡守,徐幹世爲朔州府使,柳徵龜爲龍川府使,朴師任爲永柔縣令,崔守約爲刑曹正郞,崔雲龍爲博川郡守,李宗伯爲宗簿正,金尙翼爲副修撰,徐宗璧爲戶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普赫爲成川府使,安相徽爲龍岡縣令,閔孝伯爲陽德縣監,李昌壽爲長淵府使,李益炡爲司僕主簿,朴龍秀爲司畜別提,李淵起爲直講,洪尙寅爲价川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任守迪、李聖龍、魚有龍、趙鎭禧、李匡世、宋秀衡、柳復明爲副護軍,金尙奎、趙命臣、金始㷜、申宅夏爲副司直,趙榮國、金光世、李台重爲副司果,洪曕爲副司正。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姜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前後上言之啓下本曹者,已盡覆啓,而其中平山幼學李德輝,限內終不現身,依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各道還上居末,軍餉居二,已遞歸守令,依定式勘斷事,命下矣。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令許錫,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等,竝依事目,當爲決杖,而李汝迪,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許錫,時在慶尙道金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擧行,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李汝迪,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頃因臺啓,壬子式年榜目中,固城直赴身死人,尹陽來已爲付標拔去,而其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最基箚曰,伏以持平申宅夏,以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臣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該房親嫌,亦拘銓注,揆以法例,不可仍在,請持平申宅夏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公山幼學柳幹采疏曰,伏以昔有卞和者,獻荊山之璞玉于楚君,楚朝不無知玉者,而竟莫知之,故三獻而再刖其足,今臣亦抱荊山之璞,再泣於闕下。臣聞志士所憂,惟國而已,臣蓋有慷慨之志也,生逢聖明,不忍縮伏,又於大誥之下,妄擔尺疏則衆夫止之曰,今之世,雖管、葛復起,決難試才。聖明之世,宜無衆論之如是,而諸生每獻策,殿下不召疏主而詳聞曲折,徒下廟堂,則諸臣各立意見,而自以爲知,且疎憂國之心,蔑視鄕儒,而泛論疏語不行之故也。蓋人之才器不同,而揣算各殊,則必與其人論難,然後可知其策之可用與不可用耳,書未達意,則其何以一端疏辭,斷定其策之可否耶?伏不勝慨歎也。臣本寒賤,妄有大志,雖早失父母,惟學業不廢,涉獵諸書,考閱歷代,則頗通識見矣。乃歎曰,男子生世,未遂終孝之願,當盡事君之道,鍊磨時務,蘊蓄于中,而每志立功於當世,備察民事,或擊節而長歎,或拊心而攬涕,年倏四十一矣,素誠未展,日月虛送,心常菀結,短髮已白,是以,更效愚忠,欲爲聖主再棄後退伏也。伏見殿下,卽位以來,明於黨錮之弊,先行蕩平之典,每講救民之策,丙枕不安,懇懇於備忘之中,不自聖而好自責,不喜贊而喜聞過,美哉,聖主之志也。又伏見殿下於戊申之亂,鎭輿民存社稷之事,其神功聖德,信莫大矣。其騷亂之日,親製敎、諭書,使判尹行告都城,以示悶憐之意,又開喩四方,使無驚惑,而一國乃安,其討賊之際,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破賊之後,親製祭文,以慰冤死之魂。御衆以寬,宥過無大,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好生之德,洽于民心。且於辛、壬之年,賑濟之時,頻遣承傳而問之,又親嘗其粥,聞者感泣,大哉,聖主之德也。考諸往牒,臣實未見,有君如此,無以贊襄,臣所以惜殿下而不欲蟄伏,思輔萬一,以助隆治也。又伏聞微禽陞殿,殿下懼以反己,特以先四民傳敎,此豈非致治之兆耶?噫,聖明在上而國事日非,此無他,朝無賢輔而然也。自古致治之君,雖有聰明睿智,必得其人然後,益曜其德而隆其治。堯、舜之聖而有皐陶、稷、夔之贊襄,成、湯之聖而有伊尹之佐,唐太宗之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可數也,臣非不知所欲之狂妄,憤慨攸激,不忍坐視世道之日頹也。臣伏見抄軍之擧,則民心大亂,各自奔避,不有作農之意,競出離鄕之計曰,今逢私亂離也,其故,何也?朝令抄其假稱幼學、儒鄕間不入案者,蓋其不入案者,或勝於其已入者,而其行身婚班,極爲高潔者多焉。是故,怨聲徹天,東西離散矣,一則搜英才,以新民物之事也。傳曰,其人存則其政擧,是以,君不得其人,而能致其治,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伏願殿下,試講今之所謂別薦人才,所謂吏薦者,決無治民之才,所謂將薦者,決無用兵之略也。東方偏少,雖博采側陋而器使,尙有才難之歎,而今或有方外之人才,而卑賤之故,却而不用,其何以內外之得人而賁飾乎,治道哉?靑丘千里,豈必無賢?且宜殿下,時引蔭官及別薦人才與科目出身,而講問治道,如無一事之可取,永奪其職。且罪其薦主,山公啓事,惟取其人,狄門桃李,無至成蹊而後,有才無命者,得彈冠於朝端矣,一則廢錢泉,以祛衆害之事也。夫錢者,蠹國害民之物也,令臣易背其主,而民易失其鄕,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以錢之故,欺詐甚焉,貪風熾焉,賄賂要焉,富者益富而貧者益貧,爭訟日紛,故風俗之淆惡,守令之貪婪,罔有其極,甚矣,錢之爲害也。夫粟米數石之重,中人不勝,不爲奸盜所利,故明君,貴五穀而賤貨財,以錢之故,事末利者多,商人已富貴,農夫已貧賤矣。臣則知廢棄錢泉則奸盜止,貪風熄,風俗厚也,人必曰,他無代行之物。臣則謂敎蠶農,以紬代行則誠好矣,民生世間,耕田而食,織蠶而衣而已,何用錢貨,徒長人慾哉?伏願亟廢錢泉,以扇淳風,夫如是則國家隆熙,而殿下垂拱而臨御矣。誠欲治道,一則此計,二則此計,而非迂遠不成之事,殿下何憚而不行?且人之意見不同,揣磨各殊,殿下若欲行之,必召臣親問,其難行之端,當詳對曲折,以解群議之惑。伏見諸臣,皆在夢迷之中,徒自爲能,不知自害其家,臣竊笑且歎,抑恐殿下,以爲世衰道微,至治難回也耶?夫善爲治者,必察一時之務,以盡改造之方,隨時損益,三代亦然,況今事隨世變,而百無一觀,則聖明在上,而何必局於前跡,圓鑿而方枘耶?臣請略擧前代致治之跡,整頹綱於廢弛之時。漢昭帝隆治也,徵用儒生,緝禮裁樂,化俗移風,漢武帝隆治也,夢想賢士,廁席幽人,從諫不咈,改過不吝,漢光武中興也,衆賢之進,如茅斯拔,鼓元氣,以雷域中,宋仁宗隆治也,大亂極矣,而又爲宇宙一新之會,若登春臺,游華胥,明世宗中興也,今殿下,先禁黨錮之習,廣求治道,此眞致治之主也。若先從臣愚策而試之,以致深隱之眞箇俊乂,何難回堯、舜之世乎?臣聞堯、舜之爲君,切於求賢,立進善之旌,以天下之目,爲目,以天下之耳,爲耳,恐遠方之有所壅塞,當是時,天下之賢才,皆已擧用,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無憂,風俗敦厚,荒服賓貢,天災時變,皆已消息,禮樂刑政敎化之具,皆已修理,動息之物,風雨霜露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皆已備至,而堯、舜以體天之聖,御天下之衆,其所致治,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賢於堯、舜者哉?不惟不賢於堯、舜而已,豈復有賢於時百執事者哉?然而堯、舜之求,如此其切,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意有所未及,以負天下之望,惟其如是,故于今頌堯、舜之德不衰。今殿下爲君,亦近耳,一國之賢才,豈盡擧用,四方豈盡無虞,禮樂敎化之具,豈盡修理,休徵嘉瑞,豈盡備至哉?今雖讓德於堯、舜,亦宜引鄕儒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取舍其策,不宜令諸臣,可否而已。臣誠知人微言輕,不足取用於朝廷,然古語云,聖主不以人廢言,如是勤勤,誠願少展補君之忱,濟民之計,終留片功於民間,則此眞男子生世之效,而死可瞑目,故敢作躍爐之鳴金,妄陳愚愛之忱,其素知臣者,冀其一試,其不知臣者,嘲此徒勞,聖明亦豈有投珠按劍之怒耶?欲避妄言,無以吐懷,故再獻慨菀之言,臣無任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其誠雖嘉,上贊寡躬,非予所求。條陳事,其令備局確處。 ○五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沈壽賢,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眩氣尙往來,而氣弱之證,亦不愈矣。壽賢曰,臣嘗伏聞,氣每上而有眩證,萬幾煩擾之中,必妨調攝之道,臣子之悶迫,不可形喩,伏望自今以後,商量氣候之舒和與否,隨時視事,恐或得當矣。上曰,唯。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安寧矣。又曰,今日對卿,予甚愧慙,平日待大臣之道,如果誠實,則徐判府事,見斥未幾,又豈有此事乎?卿之被斥,實是往牒稀罕之事,尤可歎也。壽賢曰,臣老病昏憒,而不能自量,進退無據,況又臺臣之論列,俱是實狀,自省愧恧,不知所喩。臣若早爲引入,必無今日之事,左右揣量,莫非臣之自取,何敢責人乎?臣之情勢,萬無冒據之理,而伏蒙曲諒,許釋重任,感祝聖恩而已,他尙何喩?上曰,以國體論之,不可勉副,而向聞原任大臣之言,則若不許遞,卿將有尋鄕之意云,卽今時、原大臣之在京者無幾,而卿又尋鄕,則予誰倚毗?詢于黃髮,共議國事,時、原無間,故不得已勉副矣。壽賢曰,臣之所懷,已盡於前後疏箚,伏想聖明,已悉俯燭矣。留住闕下,瞻近耿光,非不欲爲,而今此臺言,不但斥其老昏,若其知恥有素,守義不堅等語,尤爲臣難進之端?故果欲逬伏鄕廬,以爲頌罪自靖之計,而適與原任大臣,有所酬酢矣,至煩天聽,殊極惶恐。何幸聖上,念臣情地,特遞職名,且有面諭之命,故强策老病而入謝矣。上曰,往事勿說,許遞卿職,姑爲勉副。且念原任,有次對時入侍之例,每於次對,同爲入侍,是予所望也。壽賢曰,聖敎之委曲,如此,如無身病,則次對時,有何撕捱之事乎?雖在散秩,當盡力爲之矣。上曰,予懷已盡於前後批旨,別無他語,而一番面諭於前席,在所不已也。壽賢曰,臣之情勢,實難冒據,而曲賜俯諒,許遞臣職,又使之入對,尤極惶感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得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姜杭改差,代韓濟爲假注書。 ○甲寅五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故事批答則不爲,而自原任大臣引見之後,氣不如前日,召對久未爲之。今日始欲爲之,使中官出而傳命之際,故事入來,君臣之意,可謂相符,爾等在經幄,爲此匡救之事,心甚嘉之,後亦勿替此心,可也。若魯曰,聖候方在靜攝中,固知引接之有妨,而職責所在,有所仰陳者矣。聖敎至此,非但臣等之榮,其有光於聖德,大矣。此篇自止,雖如前付籤,進講之規,多則支煩,怠心易生,寧爲少少進講,而不間斷,好矣。上曰,此篇雖多,十議有難中分,必欲盡講矣,所達不無所見,自止,改付於十六板,熟計而幸察下,可也。若魯曰,靜攝中,法筵則事體重大,雖不可爲,而召對則時時於便殿,臥而聽之,若家人父子間,則豈非美事?上曰,雖自古如此爲言者多,而其在不冠不見之義,無乃有違耶?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四篇,自議國是臣竊以和戰守,止中興之功可期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議巡幸臣竊以國家都汴,止推行之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議赦令臣伏讀陛下,止論僞命扶持節義之敎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議戰臣聞天生五材,止陛下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議守臣聞居於山者,止熟計而幸察。上曰,十議只餘三篇,盡講固宜,而自止,旣以十六板,爲定,止此,可也。若魯曰,李綱爲右僕射之後,書進此箚,欲以此定其去就,此十議,爲奏議中第一也。最基曰,高宗卽位初年,召李綱拜相,綱詣行在,首陳此十議。綱之言曰,唐姚崇,以十事要說,皆中一時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陳,度其可行者,賜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云云。十議之上翌日,高宗,頒綱議于朝,惟論僭逆僞命二事,則留中不下,其後,綱又力言,不得已始治僭逆之罪,安置張邦昌於潭州,又罪其黨與之受僞命者,有差,如王時雍、吳牙、莫儔、李擢、孫覿等,是也。大抵南宋建國,全無紀綱,自李綱入來然後,始整頓一番,略成一介朝廷貌樣,如僭竊及受僞命之流,方行誅竄,而死節之臣,始行旌褒,詔贈李若水、劉鞈職,仍令諸路,求死節之臣以聞,此其李綱初頭第一事業,而綱亦終以此遇讒而去位,如汪、黃固不足論,而張浚,亦以殺侍從誣之者,誠可怪矣,此乃朱子之論也。然而中興以來,廟堂之上,主恢復之論者,前有李綱,後有張浚云,張浚亦豈可少之耶?上曰,南朝只一李侍郞云者,指李若水耶?若魯曰,然。高宗,若委任李綱而施行十議,則金人必不敢輕視南朝矣。國是之說,已陳於前日,而當時和議方張,不可沮遏,故綱以爲雖和,而和亦有道,必自强然後,以待金人之請和而和,則和事可成云矣。上曰,非欲和也,以待金人之自來請和而許之者,是綱之言,而其主意則在戰與守也。最基曰,以和戰守,次第言之,必戰而後守,守而後始可議和,而宋則使虜人制我之命,而初不以戰守,爲意,以傅雩爲二聖通問使,如河東金師。李綱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今日之事,當枕戈嘗膽,內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國强,則二帝,不待迎請而自歸,不然,雖冠蓋相望於道,卑辭厚禮,恐亦無益,今所遣使,但當奉表通問於兩宮,以致思慕之意,可也云云,李綱此意,豈非堂堂正論,而惜乎,高宗不用,只令綱草表,豈非千古志士之扼腕增慨處乎?上曰,高宗事,誠怪矣。若於二帝生時,則猶可諉以父兄被拘,而遣使乞和,至於二帝旣歿之後,亦惟和是乞,其意誠不可知也。聞五國城在北道,頃聞宰臣之言,予心猶有惻愴,而高宗則一隅臨安,遊衍西湖而已,父兄則置之相忘,其心果何如耶?若魯曰,孝宗則非高宗之比,而終不能復雪,極爲可惜矣。上曰,此時在何都乎?若魯曰,在淮南矣。其所議巡幸者,異古帝王巡幸之事,只爲聚軍糧定民心而爲此議也。上曰,然。議僭逆,篇分三等者,何意耶?北面而臣事者,與一等,不甚相遠,而置之三等,未可知也。若魯曰,秉權用事者,爲重,受官遷職者,爲次,北面爲臣者,又爲其次,北面,猶脅從之流也。上曰,然而脅從,亦豈非逆耶?君臣之分,至嚴,豈可言脅從耶?若魯曰,此亦不得已之言也。當時豈不欲盡討其罪,而雖首惡,亦晏然無罪,故不得已分此三等也。上曰,高宗時,豈曰無人?如張浚、宗澤、岳武穆之類,盡用其才則何患恢復之不成乎?若魯曰,雖有其人,如不用,何?上曰,李綱,猶不言親征北伐之策,而只言休養三年之說,可見其形勢之孤弱也。若魯曰,坐視君父,如行路人,此言雖野俗,而當時人心,可知。上曰,孔子不云乎?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常時保家謀身之流,一當變亂,安知其坐視君父,不如行路人乎?若魯曰,梟獍之性,終不可以仁義化之,此則無可言者。庸常之人,沈染爲脅從之流則極易,此在在上者善爲導率,平日若崇尙節義,則惡者亦化而爲善,無宋時之患矣。上曰,此言好矣。今世之人,專爲姑息苟且,心常憂慮者矣,如爲人所厭之事,必不爲,人心,大抵皆然,安知他日,無如此之患耶?此皆由於保家謀身之計也。若魯曰,人若着念於謀家,則不善於謀國矣。上曰,然則何以言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耶?若魯曰,謀家與齊家,異矣。人心,本無二用,念念在家,則豈又在於國乎?凡人賢不肖,惟在君上鑑別,而鑑別亦難矣。一番奏事而退,其賢不肖,何以知乎?所以爲賢者,安知非不肖,所以爲不肖者,安知非賢乎?徒以言辭取人,亦不可知其心矣。上曰,然。以我國言之,卽今可謂平安矣,向時嫚書,人皆以爲辱,而若比之於金、宋之時,果何如耶?我國如內空之朽木,思之寒心,而人皆爲保家謀身之策,仍循苟且,莫可振作,此由文勝之弊也。今日登對而退,儒臣之心,亦安知不謀家乎?平日所嘗悶慮者,故下敎如此矣。若魯曰,我國今日,誠可謂無憂,而或復有丙子之事,則豈如當時之收拾乎?上曰,雖見史冊,誠無如今日之無事,而若有兵亂則板蕩必倍於前矣。若魯曰,戰之一字,不可道於今日矣。唐太宗,伐安市城,終不克而還,昔時兵力如此,而今則無可言者,誠不可知其故矣。上曰,我朝南怡,豈不討建州奴賊,刻木而來乎?古則兵力如此矣。承旨新爲入侍,文義陳之。秀衡曰,自古爲國,無賢臣則危矣。如李綱之賢,當徽宗時,言大水之變,當有兵禍,而徽宗不用,當高宗初年,進此十議,其計策最良,而高宗又不用,今則只有空言載方冊,而永爲後人之鑑戒而已。朱子序文,豈不言乎?對冊而誦其言,則人皆恨慨其不能用於當日,而及有如此之言,則不知其言之切於今日,時君、世主,自古每多如此者,伏願殿下,各別留意焉。上曰,當留意。李綱之赴行在,同於現身也。若魯曰,高宗召之,故赴行在,非不待招而往也。上曰,十議,如今箚子乎?若魯曰,然。如箚子之流也。上曰,陸贄、李綱,其言則同,而氣稟相別矣。最基曰,勤懇章奏之間則陸贄勝於綱,慷慨忠憤則綱勝之。若魯曰,綱則不如贄之用於朝矣。最基曰,李綱拜相,只七十餘日。若魯曰,非臣所知,而適有所懷,故敢達。臣至政院聞之,禁府金{{!|𪹯|⿰火集}},請刑草記,循例判下云,自前每以除刑推,判下矣。上曰,他文書混同入之,故忘未覺察矣,還入,可也。此爲金相勛家事耶?若魯曰,然矣。相勛方爲國舅奉祀,故取金{{!|𪹯|⿰火集}}之子,將爲養孫,而{{!|𪹯|⿰火集}}只有獨子,無他子,故有此呼冤矣。秀衡曰,禁府草記,纔已出給,然則推來還入乎?上曰,唯。以齋戒,似未及擧行矣。 ==5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病}}。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 ○申時酉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韓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講李忠定奏議,金若魯讀,自臣竊以朝廷天下之本也,止生靈不勝幸甚。兪最基讀,自臣竊以河北、河東,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竊以祖宗建國,止取旨施行。上曰,綱馬之綱字,何義耶?必寧曰,綱者,商賈所持群馬之謂也。上曰,貞觀之貞字,以政字誤書耶?若魯曰,宋時諱貞字,以因仁宗之諱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議大體,昨已仰陳,而其中議本政、議責成、議修德三條,尤爲緊切,蓋朝廷者,天下之本,政令法度之所由出,而中書爲政令之本,政本不立而能爲國者,未之有也,此唐武宗之能用李德裕,而平藩鎭致少康也。雖平常無事之時,當如此,況撥亂反正之際乎?必擇賢而任之,旣知其賢,則任而勿疑,然後始有實效,而高宗蔽於小人,用舍顚錯,而不能委任君子,故李綱之言,又惓惓於責成,反復爲說,明白痛快。然人君苟不修德,則許多事,無以做得,乃以修德一條,終之,而引唐、虞、禹、湯、文、武、漢祖、唐宗,至以善小必爲,累小必祛爲言,以爲復讎刷恥之基,使後人讀之,猶有感慨之心,而高宗,終不能用,惜乎,若以李綱之言,高宗之事,作而鑑戒,則可爲人主進德之一助,乞留聖念焉。上曰,高宗不謀自强,而惟求講和,故李綱之言,如此矣。十議中下三條,果尤好矣。然十議,亦有先後次序乎?若魯曰,有之。當其時,不圖自强之策,惟思乞憐,義理人心都喪,故以定國是,爲首,此大本也,定國是然後,議巡幸,所以繫民情圖大業也。議赦令,所以正名分也,議僭逆論僞命,所以嚴懲討崇節義也,數者如是然後,始議戰議守,而本政,責於中書也,責成,言其委任也。然九議之事,莫不本於人主之修德,故以修德結之者,皆有次序也。上曰,然矣。高宗不能修德,則修德當爲急務,何以在於責成之下乎?若魯曰,修德之在末篇者,非後於諸條也,修德爲萬事之本,故以爲終篇,其意深而尤有味矣。上曰,修德之言,尤好矣。至於責成之道,得人而久任,可也。苟不得人而久任,反有害矣。必寧曰,欲擇人則須久任然後,可以能擇人矣。上曰,擇人後,可以久任,故有三載考績之法,不擇人而久任,則無或違於試可乃已之事乎?必寧曰,黜陟幽明者,亦由於久任,久任而有其效則陟之,有其害則黜之,陟者,必超遷之然後,可以能擇人,久任與超遷,不可相廢也。若魯曰,人君之職,在於擇人,而進其賢且能者,退其不肖者,承旨之言,亦試可之意。然以今日事言之,如內而小各司,外而小郡縣,可以試可矣,如宰相之職則異於庶僚,初必詳審,知其少賢而後,乃授之任,任之後,又責成,而勿疑然後,可矣,或以試可之意,假借而羈縻,則必有害矣。上曰,如大舜之試可,則好矣,何可以唐德宗、宋高祖之事,謂之試可乎?若魯曰,議本政中,閹宦恩倖,女謁皆干政,宰相保身固寵云者,誠善說出徽宗時事矣。徽宗外蔽於小人,內牽於恩倖,以致靖康之禍,自古亡國喪邦,莫不由於內嬖外倖,法度紊亂,此等事,非所可慮於聖明之世,而讀書之法,必鑑戒然後,可以有益,而制治於未亂,閑邪於未萌,實欲防微杜漸之道也。伏願聖明,深留睿念。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最基曰,十議之中,議修德于終者,不必以修德爲後而然也,蓋此十議之功效,其要在於德之一字故然矣。其所云,勿以小善爲無益而不爲,勿以小累爲無傷而勿去,此一句語,尤甚警發處也,漢昭烈之詔劉禪主,亦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弗爲,卽此意也。若以修德工夫,言之,則此一言,足矣,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今日去一惡而不爲,明日去一惡而不爲,則幾何而不至於聖人地位耶?上曰,然矣。最基曰,宋於當初河北,只失眞定等四郡,河東,失太原等六郡,天下之勢,不進則退,進則當主李綱經理兩河之議,宗澤留守之計,然則不惟中原之疆土可復,抑亦祖宗之羞恥可雪,退則不惟河北、河東之不可保,而河南亦不可保,以至淮甸,亦不可保,至於渡江,至於航海,而宋遂亡矣。此李綱所以深憂遠慮,度財力,量其地勢,欲於河北西路,請置招撫使、經制司,其於守修禦敵之道,誠爲得計,而惜乎,高宗不能用。噫,天之所以生李綱,誠不偶矣,竟爲汪、黃輩所沮毁,在位只七十餘日,見斥而去。朱子,嘗序李綱奏藁,以爲天必生弭難之人,以擬其後,末又言,使是書也,得備淸宴之暇,幸有以當上心,則有志之士,不恨其不用於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眞非偶然,朱子此言,豈非悲切乎?上曰,序亦有此語,槪其言感慨也。當時若用李綱之言,金虜,豈可不滅,而南宋,亦豈終至於亡耶?若魯曰,宋高宗之事,誠慨然矣。天下之事,無進則退,理之常也,高宗,不能奮發大志,恢復舊業,偏安一隅,殆若忘父兄之讎,惟以乞講和,爲能事,此李綱所以憂憤慷慨,必以進師河北之近地,以圖中興之大業。前後畢奏,勤懇不已,規模廣大,議論雋偉,趨機赴會,一一中窾。若使高宗,委任成責,則豈不弭禍亂返二聖,而終入小人擠斥之言,而不能用,此高宗規模偏小,性又懦弱而然矣。上曰,高宗有便於苟安,無大志而然也,誠可惜矣。若魯曰,高宗病處,正坐於用人失宜,故天生如李綱之才,而終不任用,高宗固無可言,如孝宗,亦可謂有爲之主,而終不能大其志業,此可惜矣。最基曰,臣於乞括買馬箚中,有因文義可達之語矣。此卽李綱之請留意馬政之言也,其言豈不誠然?兵必有馬,而後可騎,而戰馬與人,其爲用,一而二,二而一也。以此觀之,爲國之道,馬政豈不重歟?必寧曰,臣昔年過瀋陽時,路逢赴戰之兵,無一步軍,皆騎大馬。又各有副馬一匹,其人之壯勇,不必有加於我國之人,而其馬之壯健,誠非我國之所及也,自古胡人之所難敵者,以此也。最基曰,古者,論國之貧富,數馬而對,衛文公之騋牝,三千之多,其根本功效,豈不歸之於秉心塞淵乎?以我國卽今馬政,言之,司僕,專爲句管,當初設立之意,甚重,以濟馬言之,馬種名於天下,而孝廟初,自瀋中還取獺馬名品,取種於江華鎭所場,故至于今諸島中,惟鎭所場馬品,絶異云矣。凡國馬,分授各邑之際,不問馬之駿劣,秋而分授,及至春夏,始爲上納於司僕,而設法則甚重。外邑若見失,則有故失木,上納之時,若瘦瘠則守令有越等,而以一年喂飼之費,言之,則誠如國馬竭粟豆之詩,如是多費粟豆喂飼上來之後,因一丈帖,歸之於有形勢之家。臣之愚意則此不可不別樣變通,自今以後,專以番養駿乘,爲務,軍兵例給之外,帖子給馬之規,限年姑徐,似爲得宜,外邑分養馬,亦必擇給,似好矣。且以司僕物力,言之,古則稱以亞於戶曹,而聞今則凋殘,特甚云矣。上曰,太僕常在之馬,不滿五千,脫有不幸,馬數之鮮少如此,誠爲寒心矣。上曰,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何義也?必寧曰,用其所長云者,取藩鎭之外禦夷敵,內衛皇畿之謂也,棄其所短云者,戒其尾大不掉,跋扈難制之謂也。上曰,藩鎭若用如李綱者,專任則好矣,而若非其人而專任,則豈不有害乎?必寧曰,以宋朝言之,韓世忠、劉子羽輩則爲國干城,而若酈瓊、曲端輩則終至叛亂,誠在乎其人之如何也。上曰,雖不能委任李綱,而若採用其一二言,則亦可以有效乎?儒臣言之。若魯曰,凡事有本有末,不能正其本而務其末,則無可成之理,昔之良法美制,非不好也,不能行於衰末之世者,其根本已誤而然也。高宗旣不能用李綱,則其修德也,本政也,皆依舊紛亂,可知,雖以李綱之一二策,參錯用之,何以責其有效乎?上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酉時,日有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昨旣有只推之命矣,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纔已押來矣。依甲申年例,令刑曹嚴囚推問,朝夕饋飯及定軍、守直等事,亦令該曹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去四月二十二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以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事,論啓蒙允,而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有拿問之命矣。其時注書金道元,只出臺啓,而拿推擧條,不爲書入,成命之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擧條今始書入,而當該注書金道元,不可無責罰之道,從重推考,臣亦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旣已拿來囚禁,因備局草記,令本曹推覈事,允下矣。所當卽爲開坐究問,而自今日至初十日,國忌齋戒,正日相値,不得開坐,無故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今已捉來推覈,本曹堂郞,不可不備員,佐郞一員未差,事多苟簡,卽令該曹口傳,別擇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李挺楫爲刑曹佐郞。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取考甲申年犯越罪人推覈時謄錄,則以本曹郞廳六員,分掌各房,常時亦患不足,當此査事,勢無以周旋,減省郞官二員中一員,依庚午年例差出事,自備局草記蒙允矣,今亦依甲申年例,郞廳一員,以武臣令該曹極擇,口傳差出,以爲推覈間專意察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時佐爲刑曹佐郞。 ○甲寅五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衿川縣監金壽煃同爲入侍時。命均曰,數日前,日氣蒸熱,昨今日,頗淸明,聖體,若何?問安批答,以眩氣往來未已,爲敎,不勝憂慮之至。上曰,不至大段,而眩氣,時或有之。命均曰,與前日入診時,比之,則何如?上曰,似不如矣。命均曰,召對連日爲之,故臣意以爲或有差勝之效,聖候如是不平,則召對,何不姑爲停止乎?上曰,炎令始行之時,如無引接之事,則何以疏通乎?往者召對命下之後,玉堂故事入來,非爲玉堂之請而爲之也,久爲靜坐則頗甚菀泄,故量力而或爲之矣。寅明曰,每每入診,而聖候終未詳知,是爲泄泄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虛乏之時則有之,不能進御矣。寅明曰,以水澆進御乎?上曰,不必水澆,而氣弱之故,三四日,七八日,國忌連有,虛乏之症,所由發者,此也。命均曰,前日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仰達乎?上曰,豐陵嘗言,雖親忌,不得行素云矣,予雖氣弱,豈以數日行素,便如此乎?命均曰,雖閭閻之人,必脾胃無病然後,可以行素,脾胃不好,則雖祖先祭祀,不得行素者,亦多矣。初四日,則雖私家之人,不得不爲,而如八日、十日,則私家,亦不得爲之矣。寅明曰,臣等泛忽,不能先期,仰達矣。命均曰,四日則欲仰達,而忘未果達,八日、十日,則必不行素,故初不以爲慮矣,請令醫官入診。聖徵診畢曰,脈候雖似有不足之氣,而比前時,頗沈靜而從容矣。應三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沈靜如前,而大抵實不如前矣。必祐診畢曰,左右三部調均,而沈靜則右不如左矣。壽煃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本來沈靜,今猶如前,右三部,當時頗滑,今則不至大段,而有不足之氣,臣未參入診,已三朔,終不如春間入診之時矣。德履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調均,而中氣不實,痰候常在,故有滑脈矣。錭診畢曰,左脈則頗安靜,而右脈浮滑,重按則虛,大抵爲夏脈矣。命均曰,不但正日,齋戒日,亦爲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年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陳達而有下敎乎?中氣之不足,專由於此,極爲悶迫矣。上曰,數日行素,有何大段所傷者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粥少許進御矣。命均曰,丸劑尙未進御乎?上曰,未服矣。不無丸劑之效,今欲服之,未知如何。聖徵曰,卽今症候,未必無效,姑爲進御,似好矣。應三曰,脾胃不足之中,又有失攝之事,安得不敗乎?上曰,兩次一日半,合而計之,則不過三日,三日行素,豈至此乎?彼長時喫齋之僧徒,何以支過乎?命均曰,常人雖自奉太薄,不能一日行素者有之,況帝王家,與常人自殊,而三日行素,豈無其害乎?聖徵曰,心則欲食,而脾胃不受者,是所傷也。應三曰,自上脾胃,如無不足之患,則三日行素,豈至有害,而中氣不足之中,如是失攝,其害,多矣。暑月尤異於他時,脾胃調攝極難,丸劑姑觀數日,進御似宜。聖徵曰,大便,何如?上曰,數次泄矣。應三曰,有腹痛乎?上曰,初泄則甚快,再泄則後重,而似有腹痛矣。應三曰,腹部若受冷則可慮。上曰,當戒之。命均曰,寢睡之際,或有脫被之時乎?上曰,不無如此之時,而或不脫衣而寢者,多矣。聖徵曰,九仙王道餻代米食,時時進御,則豈不好耶?上曰,此則甚不好,昨日眩氣特甚,黃栗少食之氣,頗勝矣。命均曰,米飮代,茶飮之,似好。上曰,米飮,差可食矣。命均曰,前江原監司魚有龍家,有覆盆子米食,以覆盆子、桑椹、何首烏末,合而製之,甚宜於人,此米食進御,未知,何如?上曰,若干進之則當服之矣。以蜜水和服乎?命均曰,然矣。聖徵曰,自外已爲相議,而人蔘飮,今姑停止,六君子湯,更爲進御,似好矣。上曰,此言正合於予意,似勝於人蔘飮矣。錭曰,天麻不可不加入矣。應三曰,天麻加入,何以止眩氣乎?上曰,今予眩氣,非天麻可止。命均曰,諸御醫所見,皆同,六君子湯加蓮肉一錢,砂仁七分,此藥五貼劑入之意,仰達。上曰,依爲之。元方錢數幾許。聖徵曰,各一錢矣。寅明曰,今日不爲行素,是區區之望也。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白粥,常時進御,似好矣。命均曰,錦平尉,一生好食白粥,年今大耋,右議政金興慶,以錦平尉四寸,亦效而食之,頗有益云矣。上曰,白粥,予素不嗜矣。命均曰,砂仁,諸醫皆慮其性燥,減其分數,以五分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頻頻召對,好則好矣,亦不可强而爲之。祖宗朝,亦有臥內召儒臣講論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不必備禮起動,爲好矣。上曰,與古帝王不冠不見之義,異矣,予豈强爲之哉?時或鬱泄,則爲此而疏通之矣。寅明曰,然則米飮,自外煎進乎?上曰,自內當煎服,糯米若干,爲先納之,可也。不必多納,以待下敎,更納,可也。聖徵曰,雲母膏,付之臍中,似好矣。上曰,付之雖難,而少許納之,可也。命均曰,關西罪人,已爲上來,而奏文事,極難矣,奏文體段,末段必書革職立斬等語,而此則異於他事,終難爲辭矣。上曰,彼若有使本國議決之言,則如是爲之,可矣,無如此之言,則不必爲決辭矣。寅明曰,陳奏奏文,必依謄錄爲之,如同推文書,具格式爲之,爲宜,而此則不然,故以爲難也。上曰,然。同推文書,元無照律之事也,今若爲決辭,彼以爲,曾無決之之言,而何以爲此云,則奈何?寅明曰,果如上敎,而只以有違前例,爲大段難處矣。上曰,此事已違前例矣,古則査使出來,今則令本國査覈,已違前例矣。寅明曰,有可倣之例,則依此爲之,好矣,禮部或以違例,爲言,則何以處之耶?命均曰,漢人於文書上,極爲細密,必考規例,故如是慮之矣。上曰,雍正則必不軌言矣,金永昌事,極可殊常矣,文書中,終不可拔之也。寅明曰,以西伯私書,見之,越在彼中云矣。上曰,秋曹參議上來耶?必寧曰,上來矣。命均曰,內乘李昌壽,日昨政,移拜長淵府使矣,臣頃於筵中,以昌壽帶往使行兼爲檢察,御乘貿來之意,有所陳達蒙允,行期今已迫近。且有所幹,不可臨急移易,付諸生疎之人,內乘李昌壽,今姑仍任,以爲軍官帶往,使之專意貿馬之事,何如?昨以此事,書呈草記,以國忌齋戒,不得入啓,今方入侍,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冬黃海監司,以水使閔思淵所報昌麟島事,狀請還屬,臣於筵中,覆奏姑許矣,監司,又以此事狀請,所放馬匹,還爲移放水使事,極不當矣。大抵此島牧場,以所江設鎭之故,姑爲移給僉使,其後陞號水使,且兼瓮津,則營需,皆已劃給,不當仍借不還。故奉朝賀閔鎭遠,爲提調時,草記還屬本寺,而故領相洪致中,爲提調,因循未及還推,臣於昨年點馬之行,以還屬收稅移放馬匹事,成節目稟旨下送。今者水使,恐其見失,竝與所放之馬而請其還移,監司只從水使所報而狀請,固非異事,此有不然者,本道牧場,皆有瞭望軍卒,此島雖屬本寺,有何瞭望虛疎之患乎?臣聞點馬官之言,則專出於假托之意,本營諸需,旣已措置,則何可公然仍屬,以爲水使之私用乎?卽今本寺牧場,移屬數多,稅入減縮之中,如此之處,尤不當見失。上年稅穀則旣已許給,自今年還屬本寺,使之收稅,宜當,而備局公事,臣旣不得參涉,則未知將何以回啓,而事理如此,本道狀啓則勿施,昌麟島則還屬本寺之意,分付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事係冤枉則未嘗不陳白,李壽海則疑之以黨論,而所懷本自如此,李廷弼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今仍趙侹之疏,更加一層。上曰,何須盡言?予於喉院,任使廷弼,久矣,豈不知其爲人乎?戶判今亦入侍矣,廷弼以覆逆事,曾爲淸流所厭棄,以至於此矣,古人所謂勿以賤汚而僻之言,是矣,渠以侍從之臣,不能如李述原之爲國殉節,極非矣。以請兵事,往兵營則信然,而謂之以以郡與鼎佐輩,則信非實情,渠欲復郡,而蓋不知鄭商霖之謀矣。復郡之後,爲監營所辱亦大,而以高論見之,則處分至爲歇後,故朴師洙加罪之言,出矣。師洙之言,有若廷弼害黃璿者然,此則過矣,師洙之言,如此,則以趙侹所見,欲置之於六等之科者,其曰異乎?其子之爲父訟冤,不是異事,秋曹以《勘亂錄》,爲斷案,此則不然。其時欲判付而未果矣,蓋其爲人,宜受如此之言,無足怪矣。命均曰,當時李時蕃之招,言其請兵矣,監司狀啓,以棄郡逃走,爲言,而監司何以知之乎?鄭暘賓,以逃走報狀於監司,故監司只見其報狀而知之,《勘亂錄》則只以狀啓所報,爲主,而修正,故如是載錄矣。上曰,豈不與李普赫,有相爭之事耶?命均曰,故監司李秉泰爲陜川,詳知本事,嘗對人言其曖昧。趙顯命、朴文秀爲監司,詳知其曲折,欲一陳白而未果矣。寅明曰,《勘亂錄》,只憑狀啓、報狀而記之,故所載雖如此,而彼秉泰、文秀、顯命,皆是不爲無實之言者矣。命均曰,妻子在郡,不可以棄郡逃走,爲言矣,豈可以其爲人之不似,罪以非罪乎?上曰,朴師洙之言,終過矣,以予爲歇於處置,而不可以《勘亂錄》,永枳其人矣。寅明曰,丁未年,臣爲大司諫時,爲削黜啓辭矣。上曰,何可以此棄之乎?寅明曰,朴文秀、趙顯命爲嶺伯,故詳知本事,不然則誰能知之乎?上曰,趙顯命、朴文秀,若有此等事則人必不疑,特以出於李廷弼,故人皆疑之矣。《大學》絜矩之義,好矣,以李秉泰所言,爲信,必無如此之心然後,可也。 ==5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六君子湯,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差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少愈,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韓濟身病猝重,勢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濟病,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卽者待敎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宜暫曠,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備邊司文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本司坐起日,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使行時奏文撰出,一日爲急,故前平安監司權以鎭所供事,知委卽速上來之意,筵稟,分付於忠淸監司矣。卽接該道監司李壽沆報狀,則以鎭,身病猝重,上京無期爲言云,査案勘定,將未免因此遲延,已極可慮,而以鎭,設有身病,今此朝命,關係至重,則其在分義道理,何敢偃然無動,以疾爲辭乎?國體所在,不可等待其差病自來,令金吾拿問處之,監司李壽沆,循例馳報,亦不可無責,推考警飭,何如?傳曰,允。 ○敎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巡察使趙明翼書。王若曰,秋曹聽牘,方試折獄之才,日畿褰帷,遂隆按藩之寄。惟聲實之滋著,故遴簡之允諧。爰揚用亶,俾勉往卽,念玆邇服,寔惟神皐。境是內畿,其衝爲舟車之會,民困瘠土,其生乏甕盎之資。東西之陵寢肅嚴,審護宜謹,南北之冠蓋絡續,供億難支。覽歷代畫封之形,蓋重根本,考當時擇尹之迹,必在廉明。矧經兩歲之歉荒,益致三輔之凋瘵。哀綸減常入之賦,尙未免追徵之需,虛薄蠲宿逋之租,亦不見實惠之究。伊欲責活民之效,莫若得宣化之臣。厥惟艱哉,誰與共者?惟卿,早歲志學,一意飭躬。草枯毓英,旣襲蘇家之餘慶,蓮魁繼世,殆勝楊氏之五公。迨名塗之發揚,蔚雅望之著顯。指陳剴切之意,款款乎憂時之忠,論思啓沃之誠,眷眷於勸講之際。至於持論之務從平緩,蓋爲病國之戒在乖張。際時紛爭,初不效助瀾之習,任吾仕止,獨能免隨波之譏。囊封撼螭,予所以降古諫臣奬,廷立如鵠,人莫不推眞學士譽。由圓扉而擢置喉司,從緋列而旋授卿月。一門軒駟,曁賢父而同躋,妙年金貂,視名祖而無忝。鐵甕淸惠,尙騰邊民之謳謠,璧沼美規,爭看多士之矜式。方眷注甚摯,非無內重之心,顧績用已彰,更有外試之意。玆授卿云云,祗服予命,恪守官箴。勤聽斷而愼科條,明黜陟而懲貪汚。詳窮閻寒暑之怨,達之廟朝,體丙枕宵旰之憂,施于畎畝。以愛物,爲存心之本,以守法,爲勝私之符。其餘稟裁,厥有典故。於戲,非剛嚴,無以勵守宰,非公正,無以服民心。當澄淸攬轡之時,苟寵章之無墜,在出入屬望之際,庶令譽之彌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鄭羽良製進。 ○甲寅五月初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自止,改付議巡幸第二箚子下,可也。若魯曰,初欲付之於此矣,以下所餘者,比前差少,故不得付之矣。仍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五編乞修軍政箚子,自臣竊以大軍之禮,止取旨施行。上曰,陵字,與凌犯之義,同耶?最基曰,然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擬團結新軍指揮,止團結軍兵准此。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乞令諸路郡縣增修城壁箚子,自臣竊以國家,止今日之先務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乞敎車戰箚子,自臣聞以步兵戰者,止帥府要郡施行。上曰,狻字,注書以酸音,讀之,而似是俊音矣。最基曰,酸、俊兩音,人各異讀。命臣曰,酸音爲是。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乞造戰船募水軍箚子,自臣聞生于陵者,止指揮施行。最基曰,刺音,當以自音,讀之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議巡幸第一箚子,自臣以愚魯,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六飛之飛字,何義?最基曰,與六轡,同矣。上曰,如六龍之類矣,上番畢讀第二箚子,可也。若魯,讀議巡幸第二箚子,自臣已具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畢仍奏曰,初箚論軍政甚詳,其區畫設置之方,極有法度矣。凡軍法,將卒相熟,訓鍊有素,然後可以用兵,具載於此箚中矣。上曰,然。最基曰,用兵之道,務精不務多,岳武穆,以八千人,擊曺成於朱仙鎭,大破之。以此見之,兵家勝敗,不在於兵之多少,惟在得將,而爲將之道,亦在嚴明紀律,我國軍制,紀律則有之,而無可以將之才。且平時將卒相習然後,臨危得力,今七十餘萬之衆,無平時習鍊之事,而徒有養之之害,以此兵力,何以得力於危亂之際乎?上曰,平時養兵之外,無可以習戰之事矣。若魯曰,古者,兵甲出於田賦,寓兵於農矣,我國則兵、農殊道,取於農以養兵,故其害無窮,趙充國屯田之策,近於古道矣。上曰,非但充國、諸葛亮亦爲屯田矣。若魯曰,我國五衛之法罷,而訓局出,以租賦所納,爲養兵之資,此弊極爲不貲矣。上曰,訓局之兵,善用則爲强兵矣。若魯曰,皆是都下懶惰之流,用於護衛之事則可,而戰陣則不可用矣。不緊軍門,刪除爲宜,而三軍門則終不可罷,摠戎廳、守禦廳,罷之亦無不可矣。最基曰,訓局兵,於中旬中日之際,一爲兼司僕,則終身食司果料,此事終涉不當矣。上曰,三中則食之矣,儒臣見之乎?最基曰,臣方待罪都監郞廳,故見之矣。尙賓曰,砲殺手,一爲兼司僕則至死食司果料,此終有弊矣。上曰,超等則食之,而將官輩,若聞稱譽之言則出上栍,何以知其果合於超等乎?最基曰,千別將類,今番則各別申飭,故中旬之時,別無亂雜之弊,而優等亦多矣。若魯曰,此後則申飭軍門,冒濫之弊,各別禁斷,似好矣。上曰,一次中日時,勿出超等二人事,前已申飭有禁矣。若魯曰,臣因文義,敢有所達矣。三軍門敎鍊官之窠,多以閑散,差出,自行伍陞差者,絶少,故每當操鍊之際,輒不成樣,豈不寒心乎?近來武科出身,甚多,積滯之弊,已不可言,中人則近或有歸屬處云,而至於庶孽則無通仕之階,故抑鬱,甚矣。臣意則三軍門敎鍊官之以閑散,充差,雖難一切防塞,就其額數中,稍廣行伍陞差之窠,而多以出身可合者,差定,只以若干窠,許差閑散,一以爲慰悅軍情,一以爲疏通出身,似好矣。最基曰,上番所達,誠是矣。軍門敎鍊官,每以閑散,差定,故兩班之庶孽,或中人之有形勢者,一朝,猝以白衣從事,每當習陣時,只隨行觀光而已,全昧軍中節度,準朔數得差邊將而去,此誠各軍門之痼弊矣。臣方待罪軍門郞廳,聞行伍拔薦之類則稍解陣法,每於御前執事招入之時,必以此類,出而應之,三軍門閑散之窠,似難一時盡革,而參酌定數,爲之變通則好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如巡將,以古人之詩,見之,可知其冗官,而甲辰嗣服後,以雜技爲之者,猶盡防塞,然敎鍊官則雜用,可也。內試射及親行習陣時,以習於其任者入參,故未知其能否,而行伍窠,若廣置,則可以疏通軍心矣,令三軍門大將,就議廟堂,出身行伍、閑散等窠,商量分定後,稟啓施行,可也。{{*|抄出擧條}}。最基曰,乞敎車戰箚,好矣。《論語》道千乘之國註,八百家出車一乘,古者,兵出於農,《懲毖錄》序文,詳言此法矣。上番,俄言屯田事,而以我國士卒,使之屯田,必不成矣,且多其弊矣。上曰,驕悍之卒,雜置農民之間,則民必不堪矣,況無可耕之地乎?若魯曰,今日軍士,使之耕作,爲農,此豈可成之事乎?以此箚見之,其利害較然,議論宏遠矣。上曰,李綱之才,非小才矣,徽、欽之際,若拜綱爲相,宋室必不南遷,高宗若委任大事,則宋必中興,不止南渡而亡矣。若魯曰,範圍遠大,規模嚴正,每事透徹於時弊,言必中窾,諸葛亮之後,無如綱者矣。上曰,諸葛亮之後,有李靖,而綱之才,不下於衛公矣。尙賓曰,陸贄,勤勤懇懇,李綱,簡要精切,區畫無錯,高宗若少用之,豈有國亡於南之理乎?爲高宗甚可慨然也。上曰,然。陸贄溫容,李綱則骨鯁,所言尤分,明矣。德宗能用陸贄,以致中興之功,李綱則更三主而不能大用,尤可惜也。其所論奏,非但爲高宗之藥石,亦可爲後王之鑑法,而車戰箚子,其形容,尤爲分明。尹弼殷所畫進車制,雖爲一得之見,而大抵禦鐵騎,莫如車矣。最基曰,我國無曠野可用車處,而西關,或有平地可用處矣。上曰,我國形勢,雖異於中原,而大用亦車戰,小用亦車戰,備禦鐵騎之道,莫如車戰之善矣。往時李基夏,爲訓將時,取岳武穆所用禦兀朮那札刀之法,製進戰車,一面則槍,一面則劍,今尙在內,未知訓局,亦有此車,而此等之物,製造之時,多費物力,久則廢而不用。然而安知他日,不無用車之時乎?今仍李忠定奏議,竊有所感於心者,其團結軍伍之法,造作戰車之制,極爲詳備。其中議軍政敎車戰兩箚,令玉堂謄出,自政院,示于三軍門大將,使之詳知,可也。{{*|抄出擧條}}。彼人,初不長養下髥耶?累次見之,而皆無下髥矣。若魯曰,淸人只合於戰場矣。上曰,戰場無當之者,大抵車戰,足以當之,房琯之敗,宜矣,非以車戰也。倭則衣服制度,何如耶?尙賓曰,尙黑色而剃頭,着木屐矣。上曰,接慰官接待之時,亦有禮數而相等耶?尙賓曰,有禮數,而交椅相對而坐矣。上曰,獰悍則彼人甚於倭,而壬辰之禍則慘於丙子矣。若魯曰,倭則毒銳,而彼人則獰悍矣。上曰,倭則非威令所可制,倭事極可慮矣。交隣之道,誠信爲貴,而聞萊府接待之際,多欠誠信云,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萊府亦必知之,而新府使李潝,纔已下去,不可無別樣更飭之道。凡於交隣之時,雖係柴炭微細之物,無相欺負,必務誠信之意,令政院出擧條,申飭萊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臣待罪蔚山時見之,各邑先受米、布,以爲料理,故每有遲滯之弊矣。若魯曰,蔘禁,必嚴飭,爲宜,卽今局方,絶無人蔘,有病者不得食云矣。上曰,鄭彦燮爲府使極禁,故有飄風之變矣。朝家紀綱爲本,紀綱若立,則此等之弊,自可無矣。紀綱若不立,則雖嚴法重刑,無以禁止矣。尙賓曰,人蔘爲大利所在,且出來之路,非止一二,故有難防塞矣。諸臣遂退出。 ==5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礪山府使申光宅,全州營將柳萬成,京畿監司趙明翼。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入來未肅拜,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南泰良,旣已帶職蒙宥,修撰申致謹,自鄕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眞淳進。 ○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金尙耉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尹東源爲執義,李裕身爲持平,呂光憲爲司成,文德謙爲承文校檢,許錭爲瓦署別提,李景淑爲長淵府使,李台重爲兵曹佐郞,黃梓單付兼執義,魏昌祖、崔齊泰單付學諭。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啓曰,忠翊衛將李義煥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任,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昌壽付副護軍兼內乘仍任事,承傳,禁軍別將金洸今加嘉善加資事,啓下。 ○以忠淸監司狀啓,林川等官居私奴李萬億等渰死事,全羅監司狀啓,海南、莞島、大津、靈巖、梨津倉居民李道明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全羅監司狀啓,求禮等官居者斤禮等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京外褒貶,雖過限追勘,以六月、十二月初十日,爲限,限後遞職者,等第啓聞,自是定規,今觀平安兵使金潝,去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則牛峴前僉使元潔,古城前僉使辛斗翊,平南前萬戶韓命新,夞怪前萬戶李世赫,楸仇非前權管嚴德齡,於汀灘前權管金益鼎等,俱是限後遞職,則所當依例等第,天水前僉使金次鼎,限前罷職,未及出代,則當以未差書塡,而不此之爲,以各其鎭新差邊將,登諸啓本,皆書以限後到防,有違規例,不可無警責之道,兵使金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一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宣傳官田殷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田殷祥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前監司權以鎭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頃日仍禮曹草記,貞陵內案山成壑處,樹柵防塞次,取用東郊松雜木傍枝事,啓下,故以此,分付于該道監役矣。日昨得見該道監役官報狀,則自陵所發送募軍及守護軍,東小門外佛川東北面近處,生松元株,狼藉斫伐,而旣有啓下公事,故山直輩,不能禁斷云,聞甚驚駭。發遣府書吏及當道監役,眼同摘奸,則回告內,生松大中小元株斫伐之數,合爲二千九百餘株,昔之菀然而蒼蒼者,變爲濯濯赭山,所見極爲愁慘云。詳細査聞則禮曹堂郞未出去之前二日,繕工分差官,先爲出去,不爲親審監斫,只送領役部將募軍輩,以致恣意亂斫,至於如此,事之駭然,莫此爲甚。當該分差繕工監官員及領役部將等,令攸司從重科罪,餘存生松,不可不嚴禁護養。使東郊長位里、靑涼里、彌沙里gg彌阿里g等居民,着實分授,俾無斫伐之弊事,分付當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頃因出身李碩蕃上言,坡平副正偸葬處,令衿川官摘奸處決之意,覆啓允下,行移本道矣。卽接京畿監司移文,則以爲,訟隻坡平副正就訟事,累次移文,分付,而兩載巧避,終不往辨,自本府囚其家奴,卽爲起送云,故發遣本府使令,坡平副正奴子捉來,則坡平副正,不有國法,多發健奴,邀奪中路,亂打官差,以至於流血淋漓,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今日紀綱,雖曰解弛,成命之下,安敢乃爾?其違拒成命亂打官差之罪,不可不嚴懲,坡平副正彬,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疏曰,臣幸蒙恩暇,往省母墳,得伸至情,感結幽明,墓役未畢,忽聞父病之猝劇,方寸交亂,蒼黃歸見,則老父重患泄症,登溷無算,元氣澌鑠,奄奄若盡,齒齦浮高,至於成濃gg成膿g,痛楚難忍,鍼藥無效,食不近口,夜不交睫,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臣左右扶將,焦遑煎迫。以此情理,實無離捨供職之勢,由限已盡,末由入肅,堂后緊任,不容緣臣而許久替假,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稽慢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虛紆重秩,濫蒙寵旨,今有日月,而迄未有鐫改,臣日夜憂歎,寢驚夢疑,眠食以至俱廢,垂死之喘,日益凜惙矣。臣之耄荒枯落,無復有生人事之狀,異數隆命,不可以引日虛假之義,前疏所陳,旣以竭盡無餘,而只緣誠微辭拙,不能上格高天,俯垂哀愍,致使名器,屑越於匪分,恩章久委於草莽。臣雖欲更陳危迫之懇,仰冀仁恩,而神識昏翳,氣息斷續,實無以構成文字,畢露衷情,如是而朝暮之命,遂至澌滅,卒不得收回誤恩,使此職名,叨縻身上,以歿於地,則其所以貽累聖朝,得罪神明,將有不可以勝贖矣。臣誠抑塞蹙迫,不知所出,玆不敢不更以垂絶之息,仰首哀鳴,以祈鑑燭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上,憐而察之,及臣一縷之未泯,亟命收還臣所授職秩,使臣得以本分就盡,終獲免於重戾,則臣生死含恩,宜如何報,臣無任瞻天望聖煎迫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貳相之命,待儒賢之意,尊黃耉之禮,卿何過讓?昔漢隱者,衰年赴朝,獻策武帝,卿雖養德山林,受兩朝之恩遇,豈乎比此?見卿文,思卿切矣。于今此命,非望筋力,宜體寡昧之意,須勿過辭,俟力少間,幡然登道,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申致謹疏曰,臣待罪下邑,倏爾四載,回首雲天,一念懸結,乃於去月十八日,伏奉承政院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者,天書纔降,馹召旋催,拜命惝怳,久而未定,繼又伏聞,臺章峻發,選部被劾,竊不知初何爲而牽率局外閑漢,使之宛轉塗滓,重惹淸朝一場是非,而及見臺啓措語,則乃是臣年前北路脫空之事也,臣於是不覺一笑。甚矣,黨人之操切異己,求說不得,一至此也。此事,臣於庚戌辨章,旣已明白條陳,至伏承洞知之批,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彼洪啓裕則釋褐屬耳,容有不相悉者,而至於崔命相則亦豈全不聞知,今乃一則緩持緊擠,重劾薄勘,一則挺身立證,殆同上變,前唱後應,手勢忙急,殊不知聖鑑赫臨之下,如許機巧,只爲無益耳。噫,前所歷陳,誠不敢每每瀆屑,而惟彼推馬之營校,初無見面之事,則囚治等說,自歸白地,毛豈傅於不存之皮乎?其時咸興判官,尙今見存,非可誣也。本事旣已脫空,則馬之有無,尤無可論,而第所謂兩馬見捉於賊陣云者,未知誰見而誰傳之,誰知其必爲此賊之北來,馬信有之也,又何干於臣事乎?臣之未出,屢經舊踐,臣之一麾,專出力求,則初非補而謂之外補,元無事而謂之顯有,黯黮爲說,索性汚衊。藉曰,惟構人之爲急,獨不念天地之難欺乎?念臣迂愚坦率,涉世昧方,前後跋疐,非止一再,而狂疎之性,猶不知改。乃於己酉秋筵席,言議是非,重爲黨人之所側目,睢盱BChar訾,無所不至,虛謊之言始發,而狐埋狐掘,自唱自和,架虛捏無,愈出愈巧。雖賴聖明在上,未能卽售其傾陷之計,而耽耽之視,終不但已,舁彀之擬,計在必中,在臣之道,惟當杜門自靖,謝迹當世,得以避遠駭機,苟全微命而已,其何可復廁於言議翺翔之列乎?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下,略構短疏,悉暴情實,仰首鳴呼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情地,諒臣疾痛之哀號,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勿復檢擧,少解黨人之憾,俾臣延保危喘,優遊田廬,歌詠聖澤,則此莫非我殿下終始曲保之恩也。頂踵之報,隕結爲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一日卯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時,京畿監司趙明翼,右承旨李承源,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方伯之任,孰非不重,而畿輔重地,異於他道,近年以來,饑荒荐甚,民生之凋弊,已極,今者委任於卿者,意非偶然,敎、諭書,已盡諭,而如有所懷,雖未到界,特爲陳達,可也。明翼曰,如臣不才,謬膺重任,今又聖敎如此,臣雖無狀,敢不夙夜竭其思慮,以無負聖恩乎?如有變通之事,則到界後,卽當以狀啓,達之,而臣平日曾有慨然於心者,故敢此仰達。南漢,是天作金湯之地,而近來守護等事,漸不如前,此固未安,而臣曾見其城底至近之地,皆爲民人之起墾,其所治畝,亦皆橫理。昔者齊人,欲伐隣國,而隣國之田,皆南首而耕,故不敢伐矣,其後,變爲東首而耕,齊人曰,其國弱矣,無人可知,遂長驅而伐克之,此事見於《左傳》矣。今南漢城底所耕之田,皆橫其畝,殆不幾於齊人之易而侮者耶?曾聞丙子,灌水成氷,以爲防守之資,今者橫畝,便同雲梯之易上,豈不寒心?此後則城底起耕之處,竝依前日申飭,各別禁斷,而雖其山下可耕之所,必縱其畝,無如前日之患,以防登埤之路,實合事宜。臣到界之後,固當別關申飭,而臣遞職之後,則難保其永久遵行,出擧條別爲申飭,似爲得宜矣。上曰,城底禁耕,前已申飭,而今卿所達,儘有意見。雖可耕之處,勿爲橫理事,出擧條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明翼曰,江都,爲國家重地,三南漕運上來之要路,而絶島罪人,亦多往來,顧不重歟?古則船泊自有其所,近來聞之,無處不泊云,此亦可慮。古者關市,譏而不征,今亦依此,使留守往來之船,皆驗問其所從來與所從往處,而不徵其稅,一往一來,皆不遺漏,則豈不爲防守之善策耶?出擧條,申飭,未知如何?上曰,所懷不無意見,留守上來則當面諭,申飭,不必出擧條也。承旨讀別諭後,上曰,京畿,何時可以食新耶?明翼曰,次次取食,而前頭雨水之調均,未可知,是可慮也。臣立朝後,始爲藩任,而待罪喉院時見之,凡有朝令,卽爲奉行之人,絶少,大抵廟堂,初爲可行之事,以令於外藩,外藩亦以可行之事,爲請於廟堂,則豈有如此之事,而藩臣所欲得者,如千餘石則必加倍而請之,廟堂必減半而許之,無異於市井爭價之流,故其弊不貲,監司之於守令,亦然,上下之不相信,如此,而可以做事乎?廟堂一定之後,上疏陳其所懷,如不聽,則奉行之外,無他道矣。宋之韓琦,在鎭時,論靑苗之害,言不見施則奉行其法,而不至遺害於百姓,此豈非可法耶?臣意亦然,如有所見,則當一番陳疏,不可不爲,故敢此預達。上曰,廟堂何以知外方事乎?藩臣爭之,可也,而近來則專以務勝,爲主,道臣疑廟堂,廟堂疑道臣,前後面飭非一,而此弊猶不去矣。卿則氣稟,非務勝之人,故予不面戒,而如有所懷,則陳疏,可也。予豈爲非乎?明翼曰,誠信之道不行,故紀綱由是而不立矣。聖敎以爲,知臣氣稟,臣自幼時,未嘗有大動聲色,與人相爭之事,而亦不無主於中者矣,特以性稟巽懦之故,事事而每負於人矣。上曰,近來務勝,爲藩臣之痼疾,今則雖無事,而後日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別諭亦近文具,而播種之時,雖已過,農功懶惰之流,各別申飭,可也。舊監司申昉,以折半留庫,爲難,其時李廷濟則不許,而廟堂,末梢以三分之一,許給矣,折半留庫,非爲他也,平時則爲農糧賑資,而脫有不幸則爲軍糧,豈不重大,而近來守令,盡犯國法,卿今爲監司,不爲此請,亦未可知也。明翼曰,向時晝講,臣以特進官,入侍,右議政陳達以爲,他處則不可許,而京畿不可不許,臣退而以爲,當此荐饑之餘,自朝家知而不知,可也。折半留庫,何等重事,而豈可不守舊典乎?政院諸臣,皆以爲然矣。上曰,守令考績,在於別諭,而考績之法,誠難矣,廉問未必眞的,以貪爲廉,以廉爲貪,不難矣。往者有道臣褒啓,而繡衣,以不治爲啓者,豈不異哉?公字若存於心,則斯不難矣,畿邑則幅員不至廣大,盡心爲之,可也。明翼曰,務公祛私,人孰無此心,而聞見每患不眞,廉察之時,多用僧居士之流,而亦難必其眞的矣。向者金海府使李馨遠,御史李宗白則褒啓,而兵使則以軍器不修,置之下考,每多如此之事矣,公之一字,臣旣親承下敎,當各別留意,而亦不可無嚴明之道矣。遂受賜物而退,諸臣相繼退出。 ==5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午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李裕身、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聖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呈告飭礪之時,宜自喉院,再度加由,受由亦足,元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眞淳啓曰,左承旨洪尙賓,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罪囚多滯,委屬可慮,而判義禁尹淳,以本職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右議政金興慶,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晝講同爲入侍。 ○假注書崔龍賢在外,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南鶴宗,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曕出使,代以韓翼謩爲事變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堂后假官之數遞,曾有申飭,而若有新榜,則雖不拘此,近者則不過爲復爲之間,數易爲事,極爲寒心,各別申飭,實注書之呈辭差假,亦甚頻數,此則政院之曲循者,其宜自勉。 ○以平安兵使殺掠罪人金永昌捉得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今觀狀啓,捉得永昌,極爲多幸,卽爲分付監營,趁卽上送,朝家之令宜信,其首捕人,詳問本道,依定式施賞,助捕人,亦爲分等施賞事,分付備局。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等,旣已押來,嚴囚於刑曹,而所着衣服,擧皆弊盡。且當炎節,依甲申年例,單衣袴各一件,令戶曹卽爲造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胎峯,初無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峯,裳石擧皆動退,而二立折爲兩段,表石有大段欲折之橫紋七處。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峯表石,字畫缺落,罅隙處又至五處,而亦大段,裳石擧皆退隙,其中二立,又爲缺傷等處,分付本道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悶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悶急則事勢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事,頃因傳敎,分付三道矣。卽見慶尙監司金始炯,全羅監司趙顯命,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昆陽兩胎峯表石豎立,則姑觀年事登場,擧行爲請,而全州胎峯表石、裳石有頉外,又有川防之役,大興胎峯表石、裳石,竝待秋改鋪改立之意,狀聞矣。三處胎峯,表石及裳石修改之役,不可不趁今秋擧行,依前例令該監,擇日修改,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趁期下去,與本道監司,會同改排,而容入石物,令本道預爲浮取事,分付三道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二日,幼學朴光宇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啓目,全興副守埝,坡平副正彬,繕工奉事南圖逸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彬、南圖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埝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權{{!|𢢜|⿰忄業}}傳旨,趁未書入,書入于門鑰幾下之時,事之稽忽,莫此爲甚,當該注書,爲先從重推考。 ○又傳于宋秀衡曰,承傳色內官金德謙,當爲莫重備忘,聽瑩誤傳,極爲非矣,推考。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危苦之疾,有難轉動,迫隘之情,無處因極,替奴呈籲,萬不獲,而終被喉司之沮格,又承聖敎之嚴責。臣於病伏垂死中,一倍悚惕,亟欲輸身司敗,仰俟斧鉞之誅,而奄奄危喘,末由自力,只有席藁旅次,恭俟威罰而已。不意大臣,以臣病狀,陳達於筵中,而聖敎靳許,至有特推催促之命,臣誠惶隕怵迫,莫省攸處。昨纔擔舁病軀,僅僅來伏京邸,而所苦泄病,轉成休息痢,度數無算,眞元大陷,胸腹痞脹,飮啖全廢,委頓叫苦,㱡㱡欲絶,咫尺天門,無路入謝,逋慢之罪,益無所逃矣。仍念臣之自阻明時,病蟄窮鄕者,寧有他哉?秪以年衰病痼,不堪服勤之致,而間嘗有收錄之命,輒因事而順解,竊想聖明,亦必俯諒臣實病,任臣隨便調息,臣之至今得保殘喘,實荷天地生成之德,床簀呻吟之餘,無非攢手感祝之日也。今此藩宣之任,決非如臣老病者之所可冒當,而一疏再疏,尙靳聖兪,此殆臣死期將迫,卒未蒙慈覆之仁耶?耆耄之年,旣非驅馳原隰之時,癃痼之疾,斷無酬應事務之勢,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以日者大臣筵奏觀之,人亦知其必不堪也。臣之罹此奇疾,今已十有五稔矣。曾於待罪箕營及湖藩時,俱以是病,果辭得遞,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伏惟聖明,亦或俯燭之矣。昔疾尙猶未瘳,頹齡又復漸邁,縱使臣,迫於嚴命,强爲趨承,終必如前控籲,得遞而後已,適足以貽一道迎送之弊,顧何有補於國事耶?況其受誣於嶺儒,尤是難冒之一大關捩,夫以一營裨之見忤,尙有武弼不道之變,彼嶺人之有積怒於臣者,不知有幾武弼,則來頭變怪,將不知至於何境,此又臣之所大懼,而終不敢爲冒赴之計者也。且臣於聖上,欲一見之敎,尤不勝惶隕感激之至,臣逖違楓陛,倏已八載,區區犬馬之忱,豈無一覲耿光之願,而目今賤疾如此,無計趨造,瞻望宸極,只增隕結。伏乞聖慈,諒臣疾病之非由假飾,察臣情勢之終難勉赴,亟命鐫遞臣職,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使藩職毋曠,危喘少延,公私不勝幸甚。 ○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疏,傳于李眞淳曰,雖上來陳疏,事體道理,有不然者,原疏還給,今日內催促,使之肅謝。 ○金聖應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今日內催促肅謝事,命下矣。卽爲催促則不但有實病,以情勢難安,待命於金吾門外云,而特敎之下,無出肅,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 ○傳于宋秀衡曰,嶺藩之屢遞未赴,傷事體甚大,而監司權{{!|𢢜|⿰忄業}},自前有除輒不就,旣涉過矣,而正卿嶺伯,亦近左遷,分義道理,決不若是,而來在近畿,又事撕捱,旣入城中,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況以武弼事引嫌,亦極非矣。其在振紀綱嚴藩任之道,不可任其胥命,拿處。 ○宋秀衡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之情勢難强,臣不暇論,而聞其有實病入城之後,十分沈劇,實無轉動之勢云,重臣之年滿七十,又有此危苦之病,而今忽降拿處之命,此豈非有歉於待重臣之禮,體下之道乎?此非臣阿好之言,其在喉院出納之職,不得不如是矣。若於處分之下,臣無一言則將焉用承宣哉?上曰,權{{!|𢢜|⿰忄業}}予欲一見之矣,往者下敎後,不但以實病爲言。且以情勢言之非矣。近來國綱解弛,國綱解弛,則豈能爲國乎?處分之下,一番徼還,猶之可也,屢次陳達,誠爲未安,推考。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伏聞今日筵中,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臣竊以爲過也。夫{{!|𢢜|⿰忄業}},衰疾已痼,不堪劇務之狀,臣旣略陳於日前筵白之時。又且詳暴於其前後辭疏,則伏想日月之明,庶可以俯悉,而今乃不少恕察,遽下嚴命,臣恐大聖人處分,終不免爲失中之歸也。噫,朝家之待臣僚,自有等威,二品以上之官,雖屢犯違逋,不爲拿勘者,蓋所以存事體也。今{{!|𢢜|⿰忄業}},職雖藩任,秩是重臣,則乃以不卽膺命之罪,置諸縲絏之中,其在聖上使臣以禮之道,果何如也?玆敢略貢愚忱,冀寢成命,伏願聖明,少加察納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權{{!|𢢜|⿰忄業}}之有除輒辭,虧分義壞事體多矣,而藩臣體貌,比他自別,特敎飭礪之下,無意應命,此慢君命也。今者處分,豈不顧禮使之道哉?況以未就京職,有此處分,誠非過中,此重君命也,存紀綱也。纔以權以鎭不卽上來事,備局請拿草記,以謂得體,共是正卿,等是有疾,而不奉朝令,不奉君命,亦甚無異,而於不獲已處,則伸紀綱於關朝體者,則其假借紀綱,將此凌弛國法,無日可伸,雖若此,如是箚請,無乃過乎?處分,寢拿處之命,重推飭礪,使卽肅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在積逋,恩深屢赦,囹圄纔出,庚牌復辱,惶隕悶蹙,實不知置身之所。噫,春間筵奏疏陳,在微臣動成羞恥,出處去就,悉皆妨礙,而至於今日,則新播臺章,別生題目,愧赧極矣,疲惱甚矣。臣雖無狀,粗知廉義,經幄之地,有死而已。決不敢更進一步,非徒臣自畫如此。一時公議,無不謂然。今若迫於嚴命,冒沒復出,則是喪其所守,失所以事殿下者,臣豈忍爲此哉?至於日昨金尙重之疏,則侵詆譏笑,無非搢紳難洗之羞,而臣之此職,係是其疏後初除,世豈有彈墨未乾,晏然行公之人哉?由前則有終身自廢之義,由後則有目前必遞之端,而只恨微誠未格,天聽愈邈,前後下敎,一向處之以無故之人,此臣之所以沈歎鬱抑者也。且臣得伏聞日昨,筵中同僚,以臣之撕捱,引爲不安之端,有所陳達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臣竊不勝訝惑之至,當初僚疏之發,臣之徑出,不過略示踧踖媿恧之意而已。同僚若黽勉復出,則臣亦無不可出之義,故果以相議應命之意,有所往復,向使同僚卽出,則臣之同出,固已久矣。其後臣自以他事,兩遭譏評,情地危蹙,自畫已審,而今同僚,猶以故意相期,若是敦率,實是意慮之外,使臣無他端,而猶守前嫌,輒復撕捱,則同僚之爲此言,猶或可也,今則不然,臣之所遭,自是別件事理,則於同僚少不干涉,而猶且云云,將不得粗伸廉隅,此雖出於勉出臣身之意,然僚席相悉之義,恐不如是也。噫,臣之一身去就,譬如江湖之一鳧雁,同不足有無於朝廷,而同僚乃復牽連爲說,使不能自安於去就之際,狼狽迫隘,其亦極矣。臣顧安得無一言,重自陷於無義違命之罪哉?且臣所患吐血之證,一朔沈綿,形骸枯羸,喘息促急,寢食全廢,危乖疊生,而近又猝得泄痢,度數無算,元氣暴虛,寒痰上升,一日之間,屢次昏窒,雜試湯藥,少無其效,床席危喘,纍然爲朝夕待死之身。雖無向前情勢,卽今病狀,萬無束帶趨朝之路,玆於嚴召之下,擔輿詣闕,輒此哀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自畫之有素,悶臣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南泰良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右議政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順義君烜,武臣商興君朴道常入侍。上讀表記前受音,自子曰仁有三,止不畏于天。金若魯讀,自是故君子服其服,止自謂便人。上讀新受音一遍訖。金若魯釋文義曰,第一章德字云者,蓋有德則有其行,故衛武公之抑抑威儀,以德爲本,宋儒眞德秀之言,亦以德爲行之本。上曰,然矣。宋寅明曰,有德則有行,宋時有陸姓人,終身跪坐,而終不免爲惡人者,以其內無德也。然則修於內而後,有其行,儒臣以德爲本者,可謂善矣。上曰,切實矣。金若魯曰,天子親耕,所以能盡其敬爲其職也。然後有上行下效之義,而亦爲事天誠敬之道也。兪最基曰,君子求福云者,人君苟能建極,則臣下觀感矣。洪範曰,錫福,蓋以人君先建極而後,能錫福下人,而亦能自求其福也。上曰,然。金若魯曰,齊之陳完,以大斗給民而以小斗收,以行私惠,此非善心,此不可謂求福也。文王則不然,能盡其己之事,此所以爲求福之不回,而亦所謂建極也。上曰,然。金若魯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乃爲此章之大旨也。朴文秀曰,所謂陳完之心,非出於善者,蓋人君,能修齊治平然後,可無私心之爲累,以得之不得爲大旨者,以爲爲民則善,爲私則不善,是公私義利之所以分也。上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爲言者,誠好矣。金興慶曰,所謂正誼明道,亦是理也。金若魯曰,明德之工,加諸聖心則,似好矣。金若魯又曰,后稷之烈云者,此諡法之始也。蓋諡法者,言其名實之相符也。此所以以稷爲言者也。宋寅明曰,后稷,非無仁聖之德,以其務農,故稱其功而謂之烈也。上曰,此行字,高乎?兪最基曰,此行字,高矣。金若魯曰,其曰烈云者,非必以務農之故而云耳。上曰,若曰非解稷字,則其曰烈云者,豈不爲異乎?金若魯曰,諡法,自周以後,其壞久矣。上曰,近來諡法,無復古制,古制則漢時,有作臣下之諡,而亦有非美諡者矣。金若魯曰,諡者,非獨爲美而作,亦有爲惡而作者也。朴文秀曰,雖其如是,而蓋有以美而爲言者,亦多矣。上曰,諡法,近漸益壞,無復古法矣。金若魯曰,臣曾過果川,見有以煬字爲諡,古則亦有惡諡矣。兪最基曰,後世諡法,非文忠則皆以爲不可爲,此諡法之所以漸壞也。上曰,文忠二字,果不離於諡法矣。有以繆字爲諡,此乃漢時臣下之諡也。古則不如今矣。兪最基曰,此後則諡法從實之意,出擧條,申飭,可矣。金若魯曰,不必出擧條矣。上曰,如欲申飭,莫如玉堂知而爲之,出擧條,亦涉文具矣。兪最基曰,玉堂有《諡法通編》,可取而考見也。上曰,國家亦用此乎?且誰所撰也?金若魯曰,國家,亦豈可不用此,而所撰之人,乃李選也。上曰,假注書出去,取來,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玉堂吏,取冊以進。右議政金興慶所啓,今見關西伯朴師洙狀啓,則金永昌旣已就捕矣。永昌,以細洞殺掠時首犯,已入於咨文中,而當此使行迫近之日,久未捕得,方以爲憫矣。今乃斯得,誠爲萬幸,再昨關西伯報狀,先到備局,故使監司嚴問,取服後上送之意,題送矣。俄者備忘特下,以直爲上送爲敎,而自監營先爲取服然後,拿致京獄,似爲得宜矣。上曰,上送京獄一處同査,似爲便好矣。興慶曰,不爲究問,直爲上京之後,若廣引江邊之人,則事多難處,不如付諸關西,鉤覈取服後,拿致京獄,諸議以爲然矣。特進官朴文秀曰,今若拿致京獄,與世丁等一處面質,則似爲便好,而若或廣引江界等地人,則亦難一竝拿致,自監營先査歸一後,拿致京獄,似好矣。上曰,然則自監營先問取服後,詳細狀聞上送,可也。朴文秀曰,旣得永昌,國法能行,捉得誠爲大幸矣。宋寅明曰,旣捉永昌則震賊,亦有可得之望矣。上曰,是則僥倖之言矣。金興慶曰,今治罪人,或曰,具格式捧招爲當,或曰,發問不服則以前辭爲斷,因爲結案爲宜,臣以爲威劫取結案,未知何如也。宋寅明曰,具格式嚴問,無妨矣。朴文秀曰,若初自監營捧招,則好矣,旣已捉致變辭,而抑取結案,何可爲此也?設或苟冀無事,豈可以千乘之國而爲此擧乎?上曰,必欲强爲結案,以爲不可也。今使三分中,其死者至於二,其餘不服,使其不死者,强爲結案,使無罪之人,混入其中,此豈王者之道乎?諸臣之意,謂彼無可惜,故其言如此,然殺不辜而得天下,王者不爲,今欲使國無事,且要免彼辱而爲此,非王者之道也。朴文秀曰,使罪人,入死地過三夏,雖鐵,亦難堪,其皆死,必矣。上曰,是亦可慮矣。刑曹三堂上,竝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使行拜表日字,待罪人究覈後改擇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秋曹推覈時,左右捕將眼同究問事,榻前下敎。修撰申致謹,副修撰南泰良,竝牌招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推覈時,勿拘拘忌,連爲開坐事,榻前下敎。前金海府使韓珩,營門決杖後仍任事,榻前下敎。平安道已署經守令,催促下送,未署經守令,亦爲催促署經後發送事,榻前下敎。朴文秀所啓,當初煮鹽貿穀之事,臣旣主管矣。煮鹽之數,擧槪言之,當爲萬石,而一石之價,少不下錢二兩矣。聞卽今麥事大登,或云一兩錢,當貿牟三十斗,或云二十斗,此姑未能的知,而以臆度論之,則一兩貿牟一石,似易矣。若然則貿牟二萬石,而待七月晦間,觀年事之如何?果豐登則分給民間,及其還捧時,牟一石代,除耗捧租一石爲定式,則牟出米,多於租,民必樂受而食,作租二萬石,似不難矣。當初宋寅明,主管賑廳時,所在米數,不過四萬餘石,盡用於設賑時,其後鳩聚穀物之數,當爲五萬餘石,至於錢文,數至十一萬兩,今秋若豐熟則十一萬兩,似可辦三萬餘石穀,合而言之,當爲八萬餘石,此足可備凶,此後又善爲料理,則賑廳之穀,似不少矣。今此煮鹽,專出於備凶之意,若混錄於賑廳,而或有那移之事,則實非艱辛聚穀之本意,臣意則待作租二萬石後,一萬石則分半劃給湖西、湖南,以補還上不足者,一萬石則作米運置安興鎭,作軍餉,勿令遷動,若有値凶用穀之時,則以此米用之,誠合事宜,臣於兩年凶荒,目見得穀之甚難,故如是仰達,卽今鹽役幾了,貿牟方急,臣與一堂上,方議貿牟之道,而臣非久當出疆,此鹽事主管,何以爲之乎?右議政金興慶曰,戶判當初與靈城同議鹽事,知其始末。且見今例兼本廳堂上,靈城出疆後,使戶判主管,好矣。知事宋寅明曰,兵判旣是本廳主管堂上,當使堂上仍察,何可別定句管耶?臣則決不敢承命矣。上曰,戶判則以度支句管,兵判則以本廳句管,何讓之有?靈城所達中,作安興軍餉云。(安興軍餉云))安興,卽湖西,卿旣管湖西,緊關于戶判,卿宜專管,俾有實效。宋寅明所啓,貢物價,分數災減,本涉苟簡,而賑民之時,欲其取剩補賑,猶不爲無名。且其進排貢物,皆以錢貿,而災年米貴,一石之價,殆過常年數石之價,雖減給貢米,在渠無冤,而卽今則朝家無賑民之事,麥事稍豐,米價至歇,一向分減,誠爲無名,一番下詢諸臣後,復舊,似好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備局之坐,貢人輩,連次齊訴,請以解分爲言,未知減分,始於何時,而解分之期,必待秋爲之乎?朴文秀曰,貢物災減,雖因凶荒而爲此,苟艱則甚矣。非設賑之年則卽復,斷不可已也。蓋貢米,凶年則一石價,幾至七八兩,豐年則三四兩,凶年災減,貢人猶可支,常年不復,則貢人何以支乎?聞卽今貢米,一石價,不過三兩零云,不可等待來秋,卽今解分,恐合至當矣。寅明曰,惠廳主管堂上,適不入侍,待後日入待,下詢而處之,何如?文秀曰,災減復舊事,諸臣旣有仰達,臣亦方待罪惠廳堂上之任,旣有所見,故如是敢達,而首堂適未入侍,不可不更與講確而稟定矣。上曰,分數災減,元來名不正,而又若國民爭利,予意則本不若物種裁減,故頃年則減物種,而昨年則減種無期,分減有限,貢人反爲願此云,故許之矣。今則旣無賑事,其無名矣。且都民生業,專在于此,大臣重臣所達,是矣。更何遲待,自來朔依前復舊,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金海府使韓珩,以軍餉居末,有拿問之命,金海,乃是兼營將,兼營將則例當交代後拿來矣。金海,以尤甚設賑之邑,不但遞易之有弊。且方以煮鹽事,委之韓珩,頗有其效。今不當付之生手,軍餉居末,視還上居末,雖爲較重,不可無一時變通之道,韓珩依還上居末例,自監營決杖,姑爲仍任,使之主管鹽事,何如?特進官朴文秀曰,韓珩旣有治績,且當賑政,至於煮鹽一事,專委此人,方在垂成之際,拿問而若代以生手,則事或有狼狽之慮,軍餉事體旣重,今若以不拿,慮有後弊而持難,則亦有不然者,朝家以煮鹽爲重,而勿拿決杖,則後欲有援例者,決不敢爲矣。決杖仍任,以完鹽事,似得當矣。知事宋寅明曰,曾前雲峯縣監尹就履,亦以軍餉居末,有決杖仍任之事,依此爲之,似好矣。上曰,旣有前例,大臣、宰臣之陳達如此,煮鹽不可付生手,自監營決杖,仍任,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全羅監司趙顯命,以本道煮鹽,今姑停止事,有所狀請,而頃日筵中,有靈城君朴文秀入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上曰,靈城之意,如何?特進官朴文秀曰,當初嶺南煮鹽時,湖伯慮其難成,及其煮出後,覺其有利,昨年煮鹽之議,湖伯亦與聞,及按道也,如是持難,未知湖南煮鹽便否,與嶺南如何?臣旣不得目見,何以遙度便否乎?今則無論便與否,節已晩,且當極農,決不可爲矣。上曰,頃日欲問於靈城而處之矣。蓋湖南道臣,則於此等事齟齬,故不欲煮取,若當初不爲則已,當爲則速爲,道臣之情停非矣。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而煮鹽之役,則更待前頭廟堂指揮而爲之事,分付,可也。知事宋寅明所啓,本曹有紬與紓,而內入之物,每於廛人,重價貿得,進排衣襨所用,固不得不如此,而至於賞格等進排,則以曹中所在進排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道內守令催促下送事,爲請矣。未署經守令,令政院催促署經後發送,其餘守令則竝令該曹催促下送,而龍川府使柳徵龜,以錦城營將,方在任所,未出代之前,勢難赴任,分付兵曹,錦城營將之代,斯速差出,以爲趁卽交龜後赴任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依爲之。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入侍,參議柳儼追爲入侍。上曰,犯越人事,諸議以爲,何如?尹陽來曰,當初則不慮其如此,今則皆爲發明,以其前已承服者言之,則皆以爲不勝杖誣服矣。上曰,其人皆獰悍乎?尹陽來曰,其人皆胡狀矣。上曰,彼漢問時,各爲問之乎?尹陽來曰,各坐而各問之矣。使行今已迫頭,議論歸一後,可以爲之,故議備局之意,所以上達也。李瑜曰,彼漢輩,雖問而變辭,將何以爲之?朴文秀曰,彼漢輩之變辭必矣。上曰,然矣。其變辭應當矣。上曰,參議之見,何如?柳儼曰,別無可達,而厥漢輩上京後,變辭不亦宜乎?外議以爲初無可問,以渠初服之辭,及其日字,受結案爲可云矣。金興慶曰,此事已爲陳達矣,推覈時,捕將眼同以問,爲當矣。李瑜曰,此罪人,難捉而能捉得,幸矣,豈無善爲處置之道乎?上曰,使刑曹堂上入侍者,意有所在也。彼罪人,以國法言之,若當初直爲梟示,則可矣。旣爲更問則雖使使行差遲,此事必爲處置而後,可以爲之矣。彼漢輩,旣爲彼,我國所覺則豈有可生之理乎?渠旣已在極律,宜以好言問之,不然則施威問之,又於問目外,開諭,可矣。一體准次則徑斃可慮,此則不可爲也。柳儼曰,周紐則不可爲,擺脫常規而不爲准次,以五六杖爲數,亦可矣。上曰,雖三四杖還下,更問亦可也。俄者下敎之意如此,而周紐施威則不可無,便宜爲之,可也。李瑜曰,出入弛張,臣當知而爲之矣。上曰,渠何大罪,晝則脫枷,又爲疎通,夜則囚之其中,幾死不能逃者,皆以可生之道,便宜爲之。李瑜曰,罪人實多徑斃之慮,亦不無病染之患,一間而土穴,使之處其中,豈有可生之道乎?朴文秀曰,罪人所處,全以新泥塗之,此後多有可死之慮矣。上曰,如是則乃土窟也,徑斃可慮。尹陽來曰,晝則脫枷,可矣。上曰,秋曹之事,捕廳眼同爲之,而罪人亦爲巡更乎?李瑜曰,衛將所軍士爲之。上曰,此虛疎矣。宋寅明曰,晝則罪人無可失之慮矣。上曰,人心不可知,南極其何以逃走乎?捕廳軍士,番休眼同守之,當其夜者,各別申飭,失之則使當其罪,可也。李瑜曰,臣當從便善爲之,刑曹三堂上,先爲退出。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臣有區區所懷,而深切愍惻者敢達。李頤命妻,在扶餘地,無所依托,只有其獨孫鳳祥,而方在全羅道配所,相去絶遠,末由相見,老病之中,日夜號泣,惟望一見而死云。情理甚可矜惻,今若移配相近處,使其祖孫相見,則似不害於王者之仁政矣。哀此婦人,實是無告窮民,發政施仁,當先於如此者矣。其可矜情理,靈城君朴文秀,亦知之矣。朴文秀曰,臣與其家爲至親,故大臣,謂臣知其情理矣。臣旣爲其至親則宜不敢言,而其情理之矜惻,素嘗知之,故敢此仰達。鳳祥之弟,有一盲人而身死,只有鳳祥,而今方遠配,其祖母孑孑無依,晝夜流淚,兩目幾盲,唯願一見鳳祥云,孝理之下,宜令相聚爲生,而臣則至親,故惶恐不敢達矣。上曰,鳳祥今在何處耶?文秀曰,在羅州矣。若稍移相近地,則其祖母,欲往見之云矣。上曰,其祖母年多乎?興慶曰,年至八十,而未滿一二歲云矣。文秀曰,年將八十,命道奇窮,悲疚成疾,貼席度日,一縷不絶云矣。上曰,王者道理,惟當矜高年,予豈持難,而心亦有所思者。予之前後所以處鳳祥者,判若二人之事,當初之除齋郞,其後之以亡命治之者,大抵因世道之不得不然而然矣。若以公心觀之,不必有扶抑於其中,亡命之罪則固有之,而等是竄配,其情理則極爲矜惻,令該府移配相近之地,可也。金若魯曰,閔亨洙情理誠爲可矜,府夫人遠離之情,豈可不悶然乎?上曰,此則非所可達矣,上年李眞淳,以放釋事爲言,李匡德,又上疏請釋之,予心甚美之,其志公平故美之,今此所達則有不然矣。吾知府夫人情勢之可矜,豈不如儒臣乎?金興慶曰,小臣,因儒臣所達,敢此有陳,非特府夫人。鎭遠,豈不亦可矜乎?上曰,閔奉朝賀,頃者所達,以一子侍丁爲言,其言慼慼,仁顯王后,予雖未得奉見,追慕之心,予之道理當然,而今者卿等之請則非矣。雖有憎亨洙言之,予亦不從,大臣、儒臣所達,以放釋爲遲遲,故反爲遲遲之事,若置而不言,則予豈無處分之事乎?金若魯曰,小臣,聞大臣情理之言,而仍有所達矣。宋寅明曰,人君用法,當如風雨霜露之不可測度可也。上曰,風雨霜露之言,皆虛言矣。古語曰,屛諸四夷,聖人本自辭不迫切,而亦有此言,以近來言之,無此事矣。兪最基曰,三司之臣,豈敢以情理爲言?以府夫人故有所達矣。向者朴乃貞科擧,聖上問之者,特以仁顯王后之故也。聖上今豈無憫憐之心乎?上曰,北道移配,豈可以又爲乎?鳳祥事,不可復用也。朴文秀曰,小臣有所陳,臣旣以必往之意,定于榻前,則臣雖無狀,豈有周旋于大臣之事乎?且徐命均,殿下任使之久矣,豈不知其人?臣雖周旋,大臣亦豈可爲也?儒臣之言,臣實慨然矣。金興慶曰,此則情志不相通之故也。金若魯曰,此言,臣豈但聞之,外議皆以爲然矣。朴文秀曰,外議皆然者,尤所未聞,今日大臣及諸臣皆在,誰聞外議皆然之說乎?若魯曰,徐命均,亦臣之四寸妹夫,臣若不有所聞,則豈敢以此爲言乎?宋秀衡曰,朴文秀、金若魯,皆推考,何如?上曰,此是靈城病痛,皆推考,自此不爲撕捱,可也。兪最基曰,晝講,當間日爲之乎?近來日氣漸熱,故敢達。上曰,此後當觀勢爲之。上曰,近來筵席不嚴,故有申飭之事,今靈城,乃其病痛也。金興慶曰,此事,乃朴文秀與金若魯,皆出外陳疏之事,榻前爭詰,何敢若是?極爲寒心。宋秀衡曰,經筵事體至重,而今乃若是,極爲非矣。上曰,從重推考。上曰,嶺伯柳復明,親政爲之乎?李德重曰,親政爲之。上曰,嶺伯柳復明前,誰爲監司乎?假注書出門外,問之,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吏曹吏,乃鄭羽良也。以此仰達,大臣以下,皆退出矣。上曰,承旨史官,更爲入侍。上曰,承旨書權{{!|𢢜|⿰忄業}}拿處傳旨,可也。宋秀衡書傳旨,又傳于宋秀衡曰,其所陳達,事體未安,有若爭辯,虧損綱紀,其在飭礪,不可只推,靈城君朴文秀,校理金若魯,竝罷職。諸臣以次退出。 ==5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月犯本星。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春躋,方帶漢城府右尹矣,判尹趙尙絅晝講入侍,左尹趙正萬式暇,今日本府,無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多官皆在外,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聞持平李裕身,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旣違牌,今又呈辭,不爲行公,罪囚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莫重史局,兼春秋入直,已至多日,待敎鄭履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犯越殺掠罪人金世貞等,與左右捕將眼同開坐究問事,命下矣。臣陽來,與參判臣李瑜,參議臣柳儼,左邊捕盜大將臣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臣申光夏,自昨日申後,同爲開坐,諸罪人連爲究覈,或平問,或施威,或周牢,或施杖一二度,次第取招,竝皆承款,而別加盤詰之際,自致遷就,文書浩穰,亦不能急速修正,卽今未及推覈者,尙有八九名,旣不得趁卽入啓,勢將待諸囚畢供後,文案正書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近來擧條中,諸臣所達,頗異所奏,此不爲簡問之故,今者擧條中,貢物復舊事,煮鹽貿穀事,諸臣所達於貢物事,下敎前後所達,强合以謄,此則本不關緊,置之而只下敎者,依書下書入,煮鹽貿穀事,大違宰臣所達,牽掣下敎,更問宰臣書入下敎,亦依此書下,更爲書入,而當該注書,纔飭礪之下,若是疎忽,不可每每推考而止,拿處。 ○又傳于宋秀衡曰,靈城處簡問事,追後書入下敎事,明朝卽爲書入,注書擧條書入後,拿處傳旨捧入。 ○又傳于宋秀衡曰,賓廳次對,近多未行,再明常參相値,明日來待事,分付,帶秋曹捕將者,兼有下問之事,同爲來待事,分付。 ○持平李裕身疏批答曰,省疏具悉。爲父訟冤,人子常情,旣已洞察,處分旣定,何必煩籲,侵爾者德載,何可以疑,移乙張皇,若此不已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裕身疏曰,伏以臣,前冬瀝血之章,獲蒙覆盆之照,至以省爾鳴冤,業已處分爲敎,繼下備忘,辭旨嚴切。有曰,爲父訟冤,言豈能擇,是曲諒臣情之崩迫者也。有曰,不顧知奬,虐民歉歲,是嚴勘贓吏之罪案者也。有曰,受人草啓,揚揚入臺,是深惡悖臺之謬習者也。臣於此,有以見我聖上,大明畢照,乾斷赫然,奸情慝態,莫敢逃逭,而臣之父子性命,從此而超坑坎之危而返衽席之安,臣嘗捧持德音,歸對老父,聚首莊誦,攢手抃祝,感恩之涕,一語數行。庶幾未死之前,免作不忠之臣,依止田野,苟全視息,以答終始生成之澤者,卽臣日夜蘄望,而昨冬鄭益河之再供,前春李德載之辭疏,相繼迭出,造語尤憯,謾讕百端,構煽旁午,有非爲人臣爲人子之所可忍聞。噫,雨止而蚊雷尙殷,日出而魈吟猶啾。雖以天地之大,終不能絶物,則殿下亦無如此輩何矣。然在臣驚痛憤迫之心,夫豈容忍於晷刻,而前銜再籲,猥越是懼,書成復毁,至于再三,飮氣呑聲,式至今日。迺者千萬意外,忽伏承柏府新命,起自枳廢,復畀耳目。臣聞命以來,精魂惝怳,實未知滓穢賤蹤,何所受知於上,而壅培之,抆拂之,終不忍棄捐之意,若是其勤摯也。臣本植根至孤,輪翮無助,偶然一第,節次濫竽,回翔臺端,已有年所,而智昧涉世,言不徇俗,獲戾已多,迷不知止,畢竟僇辱,無復人理,父子性命,出入凶喙,絲痕鉅瘢,狼藉互錯,悲憤涕沱,寧欲無生,靜思厥由,都祟於臺銜二字,則仕宦一節,臣何忍轉想於飯頃夢瞥,而指天之誓,畫鐵之心,一寸耿耿,九死難化,雖郞署之職,猶不敢爲承膺之計,則臺省一步地,是豈臣投足之地哉?抑殿下,於臣情勢踪地,猶有未盡俯燭者,則臣請以德載凶悖之說,臣父子至冤之狀,涕泣而申之,惟聖明,少垂察焉。臣伏見德載之疏,其縷縷千萬言,意脈文體,與益河供辭,都出於一手懟筆,幽陰劫殺之氣,橫射盤結於字句間,世自有安道諸公之認得秦筆者,而若其以逆黨一案,臚列臣之父子,用意架鑿,遣辭凶險,比之前日疏避,尤有甚焉。嘻嘻,渠亦人子,胡寧忍此,臣之父子,與鏡賊不識面目之狀,已悉於前疏,夫旣不識其面目,其他更何足言,而必曰爲其卵育也,必曰大有訾謗也,設與凶逆,爲其近戚也,爲其切姻也,爲其故交也,握手於私室,慣面於公朝,必不人人而同黨也,人人而同情也。況如臣父子之於逆鏡,非近戚,非切姻,非故交也。都不知一毛一孔之作何樣子,今乃謂之卵育,謂之訾謗者,是可忍歟?旣曰,爲其卵育,則臣家平日情好之狀,渠必有親見者而後,宜如是矢言,而今忽曰,非渠目覩,未知孰見而孰傳之耶?藉如其言,臣果有不可勝誅之罪,何嫌於已甚而不爲索言乎?渠旣做出沒把捉之言,唯恐破綻,而如鳳鳴事則前後處分,劈中{{?|⿰月己}}理,故猝變前說,歸之於偶爾攙及之科,而忽然狂叫曰,是人也受學於鏡賊,同硏於鏡弟,必欲線索於卵育訾謗之說,臣自結髮治科工,只是家庭課習,而無一字半句之就質於當路朝士,其所謂學騈驪於鏡賊者,何如是丁寧也?藉令臣與鏡賊,素有情分,多年從學,若不涉於凶逆情節,不可勒歸其黨,臣之前疏,亦豈必以素昧爲對耶?鏡賊之弟堯鏡者,臣於未釋褐前,有稠中一面,而其人之從事鉛槧,臣未曾聞,其所謂同硏於終始者,又何其丁寧也?藉令臣與鏡弟,終始同事,至於十年二十年之久,不接逆鏡之面,不踏逆鏡之門,臣固自如也。況臣無一刻半晷之同事,其於往來出處之諱與不諱,非所可論也。噫,以臣父子之聲氣漠然,燕越其人,渠猶欲白地粧撰,一向籠罩,則如鏡賊之呼叔呼姪,相往相來,自少同硏,曁老同朝者,其何以堪之?渠欲以臣疏中入幕死交之語,勒指臣身,其同堂切族之句,又使誰當耶?其父徵夏,未嘗以大義滅親,故今欲稍避形迹於灰塵俱蕩之後,竝與其至親之號而猝然剗去,區別鏡母之所後所生,曲分支派之一轉再轉,崎嶇爲說,强自疎貳,終不言其爲五寸叔姪之親。此必由於眞有可諱者,而渠旣以五寸叔姪,而猶嫌於至親二字,則何忍以義同路人,毫毛不干者,指爲同黨,竝辱其親,必欲使臣如霜之筆鋒,反之於泉下之骨餘者,抑何快心歟?若使渠家,果知沐浴之義,則其父以年老世蔭,身居宰列,不思討復,偃臥江郊者,全不成道理,無或軍銜散職,只可以食祿於暮年,而獨不可以效命於一朝耶?抑默算平日之情好,終不忍手腕之遽斷耶?渠之兄弟,亦或有決科於甲辰之前,而但是換面於乙巳之後,故卯辰年間,以年老參下,已稱於世,而字號逆鏡,爲某氏幾兄,如常用茶飯,渠之親戚故舊之聞其言者,互相傳笑,至今齒冷,渠乃欲掩其陰附之實狀,敢以俱未釋褐,人微力弱,囫圇說去,爲其自欺自解之端,然則其父之散職,不如鳳鳴之末宦,而渠輩之勢力,不及鳳鳴之寒微而然乎?雖以渠素昧者論,渠生出本末,指爲鏡黨,亦可近理,渠何忍以其父其兄之本來面目,都不回想,罔悛梟音,反肆狗噬,言言而滅理,字字而悖倫,旣辱人之親,而又責其子之不知爲感,此等義理,何處從學,而彼乃認作天理人情之所當然,其亦不知父之一禽獸也。臣雖無似,在於禽獸,又何足怒,而切切互對,以惡言相敵哉?惟是冤憤之極,遏抑不住,話頭所指,綽有幾句,咄逼於渠家者,不識渠獨知感於臣言否乎?痛矣其人,好勇鬪狠,不顧其親,一至於此,而又恨徵夏平生,不曾以羊舌氏擇肉之敎,敎之也。渠方遑汲於傭耳賃口,代人操刀,不暇念及於悖出悖入之訓,而所謂甲辰訾謗,受學同硏之說,明有指敎,便一急書,所傳之人,所聞之處,渠又何以呑吐不發,而其所呑吐不發者,毋亦出於爲益河地乎?殿下於此,若命臣與德載,竝下王府,言根來歷,彼此情詞,箇箇盤問,則渠方規避和應之迹,必不以益河告之,若至於情窮勢迫而無所出,則雖刻木而對之,呪鬼而證之,必有指一援引者,逆黨自有天刑,誣人又有當律,一遭對質,兩正其罪,國體之所當然,殿下亦何忍一任其寬假,以長其譸張之習耶?見今水火薄射,氷炭互爭,顧其勢兩不俱生,伏願聖明,特賜嚴處焉。噫,十餘年來,以鏡黨二字,傷人陷人者,不知幾何。譬如病熱積傷者,目瞀空華,口譫物怪,源委已深,傳變薰染,至德載而幾乎發狂,其擧目而皆瞀,闖口而皆譫,卽其勢然也,而若其囊身假面,機關制使,出沒簸弄於陰陽人鬼之間者,自有其人,而德載爲其詿誤,此臣之所切痛也。至於渠所謂求邑乞駄之說,臣之前疏,已詳委折,而識者,猶以屑屑分疏,爲傷大體。今其操切,雖萬倍於前,臣當一笑而置之,西倅徵索,憲府出禁之言,此乃新題目之添湊者也。臣如有犯於此,西倅之口,臣不可防,皮、權兩漢,亦當生存,何難於一番査究,而其所齗齗太不新奇,係是臣之一身橫辱,亦不欲呶呶較挈也。噫,近來自有一種名士夫而行駔儈者,招結豪民,尊事富譯,靑銅白金,無脛於暮夜,而嗜利無恥之擧,或親犯之,或嗾成之,此臣之所嘗唾罵者,德載於此,太不照顧,反欲以虛罔之言,勒加誣訐,專事汚玷,眞所謂責人夷、惠之淸介,而不知其兩手之攫拏街肆,笑他巾裳之垢膩,而渾忘其全身之落在圊溷者也。甚矣,其人之面鐵而皮硬也。此外千百誣飾之辭,與益河供辭,多有參互對辨者,臣請逐條而洞陳之。益河,以臣未發之啓,欲歸之無實,以掩其嗾出德載之迹,而德載以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謂非其挾私以諱其和應益河之狀,而擧世之疑德載而目益河者,乃在於已遞後彈文之猝發,則臣將以一言明其然也。臺閣論人之道,或以處事失措,或以居官無狀,隨事糾劾,無所不可,當之者亦何憚於有改無勉也?藉令臣之行己持身,至麤悖至鄙陋,不過罰其身而已,古豈有辱其子,竝及其父者乎?彼德載之論臣也,初以論鳳鳴一款,驅之逆黨而噴薄說去,再以父子指目之語,以實其事而束縛脅持,一節加於一節,此其意,豈徒然哉?臣之引避處置,置落旣出渠手,則旣遞之後,固無憂於其啓之更出臣手,而但袖中之文,已爲朝紳之所傳播,如此喧藉之言,早晩須至一發,終莫如拉碎先倡之人,以示難犯之勢而後,可無後繼之慮,而威脅箝制之道,莫如施以人理難堪之危辱,故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誠不獲已,而罪狀臣身之不足,凶言至加於臣父,則渠輩之陰謀祕計,尤被人覰破處,都在此一着矣。正言宋徵啓之疏,取其親聞於臣者,引惹袖中彈文四字,略示駭憤之意,則彼益河怯於陰事之發覺,嘯起引避,不聽批之臺臣,不停走坂之步,益急移鋒之擊,冒沒陳疏,竱力築戰,其所詬辱,與臣一套,有若眞箇逆黨呼吸生變者然,如使益河,初不主張於其疏其啓,則德載浮筋之怒,擦齒之怨,從何激觸,蓬蓬勃勃,顯有生呑活剝之氣耶?渠輩,雖唾耳於密地,而跡之布於外,如獸鬪泥,聲之播於人,如雷震耳,則其所以凶言恐喝,殆有甚於崔日知之反構李傑,而兪健基之一啓,獨遜於楊御史之廷奏耳。殿下遠覽前史,近稽人情,取德載前後疏避,而反復省覽,則兩人者,暗中肆毒,倒行逆施,擧措顚倒,手脚忙亂之狀,可以想得矣。益河乃敢拈出臣首發三啓,謂臣本無論渠之心,繼又做出尹得和、李德孚云云之言,爲臣指的不得之證,其言尤極巧惡矣。臣伏見近來臺閣之上,形跡畏避,已成風習,含默苟且,專尙忌諱,臣則竊不自量,妄欲恢公,徒知當事不避,有懷盡言之義而已。初未嘗有計較輕重,分別先後之心,而李匡輔及gg反g不言臺官之啓,適先論列益河之啓,以其措語詳略之有些較量。雖未竝發,而明將發之之言,臣又對人酬酢於自臺罷歸之夕,其啓之必發,傳者可以郵置,而忽以意外事,至於引罪待勘,終致中沮,則親舊四面之責,不勝噂{{!|𠴲|⿰口沓}},或者曰,益河之贓,俗所謂鍾樓搖鈴,有耳皆聞,已成之草,何不先發,而獨論親舊中人乎?或者曰,匡輔雖有可論之事,新臺雖有不言之失,何可先益河而發之,以致風聲之宣露,自取陰中之凶誣乎?或者曰,近來臺閣,務爲對待之論,故先發匡輔,取必君父,而至於益河事則未發啓而先受其敗,何其疎率之甚也?當此睢盱之世,如彼疑嫌之說,雖未必盡諒臣之本心,而臣之當初兩啓,誠有率爾之失,則臣之前疏所謂不能傅虎於方睡之時,而鳴金耀甲,撼而覺之者,蓋亦指此也,而親舊間訟匡輔者,莫不譏臣以不審於輕重先後之別,而匡輔疏之反嘲者,亦在於此,渠何敢以君父之未悉外間物議,謂可欺謾,而引以爲臣啓無實之證耶?至於得和、德孚云者,卽臣千萬意象不到處也。臣之引避退待也,得和以永柔縣令,歷辭於臣而謂臣曰,近聞親舊間,多以君頃疏之攻斥銓地,謂君挾憾於求邑不得,君亦聞之否?臣答曰,吾未有聞,而但此不成說,吏判之許與不許,君無所傳於入臺之前,入臺之後,吏判雖欲許施,其勢末由,況所指之窠,至今不出,則此何求之,彼何許之,又何憾之可言也?其言似出於中間捏造矣。得和曰,吾亦送君書於吏判,而其後不與君相對,許不許間,元無彼此酬酢,親知傳說,極可怪訝,而吾則詳知此事,故爲君分曉於儕友中矣。臣答曰,如此怪駭之說,亦何分疏之爲哉?云云而罷矣。臣雖未知得和此言,亦出於熱腸冷面,而臣之當初送書,旣出於爲親求邑,則惟恐得和之諱其書爾,何怒於不諱,而況其與得和酬酢如此,問於得和可知矣。宋徵啓疏出後,臣適逢徵啓問曰,君疏下段浮浪之說,何指也?徵啓曰,聞外議則或以爲君未徹之彈文,欲竝論李德孚,而德載挾私先發,吾旣親聽君言,知其不然,故以德載怯於浮浪流傳之言,及之臣曰,彼德孚之治績能否,吾未有聞,初非萌於心而發於口者,誰人致疑於此耶?徵啓曰,德載駁君之後,其挾私先發之言,大播一時,間有不知君袖中只一益河,而或以臆逆致疑於德孚者,故吾疏跋語,欲使世人,知其非德孚云云。臣笑曰,浮言類多如此,而但無論德孚、益河,彼德載,難免挾私之謗矣。今益河,湊合風傳,拖擬德孚,已極巧詐,而得和指目之說,太甚虛謊,渠所謂風馬牛不相及之益河,何以知臣意慮不到之兩人事,而獨不聞臣素傳說萬口喧誦之自己事耶?趙漢緯之疏救宋徵啓,豈不知事關益河,而特不欲干涉本事而已,則以漢緯不聞不知之一轉語,爲渠不聞不知之證,以徵啓浮浪流傳之一句語,爲臣啓無實之證,拖指多人,抉摘文字,欲以廣樹臣仇敵,疑亂臣本事,惟熒惑天聽之是謀。若如渠言不聞不知浮浪流傳等說,在渠誠爲多幸,渠何以怒詈漢緯於初供,德載何以僇辱徵啓於前疏耶?其分疏德載處,尤可捧腹,彼德載之拙於文筆,出身之初,自有一世定論,雖其平日所阿好者,未嘗稱許,故益河,亦不敢曰能文之士,而特擧其家世文翰而稱之,昔陶靖節,有不好紙筆之子,韓文公,有不識金根之兒,則德載雖生於匠石之園,自來椎魯之質,何能漸化於見聞之多方也?且堂后記注之任,卽新進初仕也,無論文翰工拙,疾病有無,皆欲一次簪筆,獲近耿光,則彼德載之以疾爲辭者,抑獨何心?臣聞德載平居,能走馬善放炮,手足便利,爲世指目,有臂病者,決不當如是。臣恐益河所以回護德載者,適足以彰德載無文無筆之狀矣。是故,德載發啓之後,啓草代寫之說,卽已傳播,而探其來歷,則蓋出自政院,轉傳於朝紳間者也。傳者之許多說話,不須追提,而雖以重臣疏見之,其曰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而人多喧傳,吾亦聞之云云。卽又抵書於臣曰,承宣出傳一款,雖或誤傳,旣以吾亦聞之爲對,盛疏所云,亦不爽實,盛疏卽指臣疏,而其後對臣而言曰,承宣雖不直傳,我果有先問之言,吾疏中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人多喧傳,吾亦得聞云者,可明其云云之說,本不孟浪,君之取證,不爲無據而已。其間多少辭說,何必煩挐於章牘也?言根苗脈之明有出處,據此可知,及見承宣緘答,則有曰德載,當職之近戚也。嘗知臂病,艱於書字,見其草,率口而言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云,卽此數句,又有片言之可折者。旣曰臂病艱書云,則此與益河供辭所謂德載之有臂病者,雖欲照應,而無論病與不病,其艱書之狀,可知矣。旣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則其日啓草之非本色拙筆,而出於能書之手可知矣。旣曰,率口而言,則其大加驚駭於代寫之跡,而矢口吐出於不知不覺之中,又可知矣。一篇中精神血脈,專在率口而言能如是乎八字,而能如是乎之乎字,又爲一篇中字眼,故德載之疏,乃截去乎字,只以能如是三字,反復註解,變亂主意,歸之於率口稱贊之辭,德載之看得文字,眞所謂閃奸打訛者矣。蓋乎字,雖語助,而與也字矣字耳字,下用各異,文理脈絡,自有指歸,至於率口而言云者,凡事之出於思慮所不及,而知其爲十分怪駭,未暇搏量衝口吃驚之謂也。如使承宣,眞欲贊美於德載之猝然能書,則擊節而言可也,拊掌而言可也,嘖舌而言可也,何必曰,率口而言也?惟彼承宣,六十年讀書之人,一言一字,夫豈泛然下落,而稍存公正之心者,看過一遍,莫不知其曲直所在。殿下繼下可問德載之敎,渠又敢憫聖明之洞察,懼情跡之敗露,必欲捺生做熟,指黑爲白,巧譬曲解,攬作自據,旁覓承宣宛轉之私札,瞀亂朝家明白之公證者,其誰欺乎?夫臺筆眞僞,是豈嘲戲之談,緘答事體,又非依違之地,承宣豈不知此?而前有近戚之情誼,後有書辭之嚇喝,則答札之設爲幾句好話,政與益河所證之重臣書中急於縛得云者,一般慰藉周旋人情處耳。此等冗辭,何所輕重於本事之是非,而渠之多少自明之說,一味窘澁,只要撑拄,啓草憑準之說,尤極可笑,在家之草,旣非印跡封標之文書,則安知無中間變幻之端,而取信於經年之後哉?若使承宣,非渠近戚,其緘辭所證,必不如是約略,到處乞憐之說,眞所謂賊反荷杖,今乃以從學婦翁,不事擧業等語,厭然有不屑科工,高自標置底意,此所謂屠兒之頂佛,倡家之說禮,其然豈其然乎?況其科名二字,臣疏無所提及,而渠忽驀地闖說,此又何意也?大抵,科第得失,固不關於父兄之勸沮,而雖工於詞翰,老於場屋者,企仰一第,有若登天之難,則如渠之生年五十,不讀一字者,猝承父兄之勸,衰年一躍,如探囊中,斯亦可以驚人矣。不知當時,亦有率口稱贊者否也。渠之本末長短,謂殿下不知,强作儒生語,乃敢肆然噥喞於光天化日之下,獨不內愧其心,外畏公議耶?臣恐觀一節,可驗侏儒短,臣願德載,毋多言也。噫,臣之不顧死生,爲親訟冤,是何等大事,又況臺啓借筆,在渠雖薄物細故,猶是三百年創聞之事,則臣雖急於報讎雪冤,決不當粧出於空蕩之地,煩瀆於奏御之文,以蔽我聖上日月之明矣。重臣之疏,承宣之緘旣如此,則其啓草之非德載自寫,其言之出自承宣,斷然無疑,毋論越人之代寫,益河之代寫,臣之一段不欺之心,從此可質,而惟是德載之辱臣父子,專出於益河之毒手,而暗地排布,急急掩搏,惟恐機事之宣洩,則他人必不干於其間,此非益河之筆而更借何手哉?旣考其跡,且究其心,不但臣言如此,抑必有公心公眼之親切覰破者,殿下若先燭益河一點存心處,則白簡代寫之跡,如見肝肺矣。至於益河贓汚之跡,眞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宜無一辭可解,而臣之當初所陳,誠不欲盡發幽陰,只就件段上,說得十之三四矣。見其再供,推覓字句間罅漏處,而鍛鍊語脈,變亂情詞,勒歸臣疏於白地構捏之科,凡世之持公議者,皆曰其所自明,太半死款。雖自法府,直爲勘律,未爲不可云,而本道行査,已有成命,道臣査官,延拖累朔,顯有厭避之意,畢竟無實,雖已料得,亦不欲徑先論辨,姑待時月矣。及見査狀,則其所行査云者,創出新規,竝擧囚供,發爲問目,一次捧招,始査於二月十五日,封啓於二十日,而靑陽之於四郡,俱是四五日之程,則各邑之文移往復,各人之情節鉤覈,何如是卒乍也?凡査事,雖小於此者,必須觀其詞證,摘其疑端,再三推詰,務加詳審,猶難得情於萬一,況以益河素所豢畜之官屬,抱益河熟爛粧出之文牘,耳聽益河之供辭,眼承査官之眉睫,初無一言一事盤互鉤發之意,監色曰東,査官亦東,監色曰西,査官亦西,數十條所問,不終朝而畢査,彼官屬輩,非有榎楚桁楊之苦身勞體,則何以直告其隱情耶?雖使益河自謀,無以加此,査官之不忍致法於同隣同黨之朝士,固不足數,而獨怪夫道臣,非不知査狀之不成體例,而猶且袖手坐觀,不欲深鉤,惟以急急收殺爲意者,是何故也?無或牽於熟面,怯於傍喝而然耶?抑或耳目有所不周,而虛實有所不察而然耶?竊爲道臣惜此擧也。至於禁堂草記,始以道査數日內草草了當之意,枚擧論列,而及其入啓也,旋又刪去,只請道臣査官之薄勘警責者,亦可異也。臣固不敢以臣所陳,謂之皆出於風聞眞的,而彼益河之贓,亦可謂之萬無一犯耶?私之所掩,公不能勝,勢之所壓,法不能行,視殿下紀綱,如敗藩短垣,容易凌越,而不敢犯益河鴟張之氣焰,則臣於此,其亦末之何矣,然臣請逐段申奏,只明臣言之非誣也。所謂宮房收稅一款,臣疏則以爲加定二負,勒受甲稅,而渠之張皇爲對者,只是當初減稅之說,至於二負勒收云者,則其所發明之言,不過曰至愚至神之民,其肯納稅云云,此誠渠之語屈處,而且其宮房、耆所,官捧火粟,條貫各異,混同收捧,推移以納者,尤不成說。凡各項官捧之東西遷移,眩亂出入者,卽貪汚者用手之本色也。至於耆所、本官,兩項火粟,若竝與宮房,一例勒捧二負之稅,則其罪尤萬萬,而及其徵捧之時,星火驅督於旬日之內,其意蓋欲使民人等,不旋呼吸,莫省端倪,惟急急如律令奉行然,彼至愚而至神者,亦豈無一分知覺,而如使渠,果能就前九分所捧,減其三分而已,不有別般弄巧於其間,則年年應稅之民,豈不知一負二負之所納,而作此孟浪稱冤之言哉?況山火田,本無尺量定負之規,都在官家斟酌執負,故一負之地,可等平田五六負之地,其收稅之最輕如此,而於其最輕之中,又減三分,則民將鼓舞知惠,夫豈有自請量驗之理哉?渠所謂逐庫踏驗,全谷望量之說,卽加執負數之張本,而又下從民願三字,以掩加執之跡,彼各邑之原田打量,本出於有得無失之意,則渠之火田量驗,其可謂眞出於寧失無得之意哉?監色等所謂自官備納三分之說,尤極巧詐,以益河所謂艱難營賑之忠原,錢如金米如玉,諸般上納,一竝停閣,則何獨添給於不緊之宮稅,如果曰官備畢納也,則臣於前春問諸宮房,問諸耆所,皆有辛亥條百餘兩未收者,抑又何也?益河之於監色,腸肚相連,一辭欺罔,而其所以初減二分,以要民譽,潛加二負,陰收實利者,灼然可知矣。昔宋南康守臣徐端甫gg徐端輔g,輕減廬山稅錢,而又慮經稅之或虧,將下田升作中等,將中田升作上等,按籍履畝,趣紐其稅,終致人戶之呼冤。蓋端輔之升紐田等,只欲陰補山稅不足之數,而非出於橫斂自私之心。朱夫子,猶嘗責之以悖謬,今益河之尺量踏驗,已有端輔增稅之心,而其所加捧之錢,不屬於元稅,專出於罔民盜利之意,則其爲罪,奚止於悖謬之端輔而已?臣之前疏所謂宮差所私之物,三分加徵之數,豈有竝錄文書之理,而謂之文書可考乎?納稅民人等,必有生存者,何難推問,所掌監色輩,亦爲另加嚴詰,庶乎査出也。所謂復戶買得七百餘結,渠以爲買得四百餘結,收捧價租云,而無論七百四百結數之多少,驛人之預受價出賣於民間者,一竝還奪,一結給二兩勒買,雖以四百結所買言之,秋捧每結四石,合爲一千六百石,待春還賣,其價幾何?蓋凶年之減捧,足以外借恤民之名,而其實差勝於豐年之準捧,故渠之所以比前減捧,蓋以此也,而及其種糧分給之時,代以他色荒租,所謂復戶租則當春間租種極貴之時,每四石初貿十三兩五錢,末稍租種價漸翔,至於十五六兩之數,此則復戶租備納之民,亦皆受去,官給種租,故皆知其非復戶所納精租,而亦以錢貿去,各倉所賣精租,故皆知其官賣租之非復戶租也。一番推問於民人,可知矣。彼現納之文書則毋論某穀,特以復戶懸錄,將何以取信也?臣則或聞於士大夫之往來者,或聞於名官之傳說者,是豈泛然風聞乎?至於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勿論錢租,又不敢發明,而彼監色之招,又無一語辨白,蓋渠輩,欲以爲元無所捧云則已,有餘結五十七結之現捉者矣。欲以爲捧用云,則許多民結之偸用,爲其極罪,故不得已略之。以臣觀之,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渠已自服矣。大抵,各邑自有諸般名目收米捧錢之規,故間有貪宰,抄出富實民結,稱以某名某色,不無混捧之弊,各邑餘結之欺隱上司,憑藉名目,作米作錢,皆此類也。渠旣有復戶條好箇稱號,則許多餘結之混抄私捧,其勢固然。辛亥民結作戶之後,擇其富戶,抄出於元結之外,盡歸私捧,而春間分給戶首還上之時,此等富戶,一竝見漏,蓋以不入元結故也。富戶兩班家,雖未受出戶還,而或慮秋後有混侵之弊,呈狀以問其戶還見漏之委折,則益河,使座首鄭楗査給,而楗謂其呈狀者曰,官家例有如此事,歸告於汝等上典,無至傳播云云,此本邑崇善院、慕道院近處,最多富戶兩班、常漢,而不入於元結作戶者,多有呈狀之事。如是之故,益河遞官後,租穀尙有留置作錢之說,新官聞而推出,則其租,業已化爲錢,不知爲幾百兩,而未及輸去之餘數,又至五百兩之多,故盡爲輸入官庫,別封藏置,將補春賑之資云,臣之所聞,本自如此,而其年冬間,掌令閔珽之自忠原承召也,臣以此錢來歷,問於珽,珽亦曰,吾則雖不知其租之何名色,而邑底所置數百石租之作五百兩錢,爲新官推入之狀,吾亦非得於邑人之泛閑所傳,自有端的所聞處,君之所聞不差矣。此則臣之再次詳問於珽者也。其以租作錢之狀,旣如此,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且各邑田結雖多,收租雖晩,要不出於正二月間,則渠所謂本邑田政之了當,迤至三月云者,已不成說。設使迤至春晩,果如渠言,田案査勘,宜無遺漏,而至於田政已勘,上京遞罷,其間又至一朔餘,虛實根査,不患無日,則所謂五十餘結未盡査出之云者,此何以稱焉?以臣觀之,雖反覆其言,明是盜用之計,而渠之遞罷,出於意外。新官赴任之後,渠雖有神施鬼設之才,終無暗地處置之道,欲處置於暗地,終必有發露之慮,則其潛授由吏,密納新官,其勢不得不已,而渠乃卒辦,分付監色之言,以作目前應對之資,彼文書持去之人,雖或監色,而暮夜密納之人,卽由吏也。所謂文書,若是明白正大之物,則何必使由吏密密持納乎?渠雖欲以此等鄙陋之事,不欲人知,而其於天知神知,何哉?臣疏中,以由吏密納新官,嚴辭却之之說,箇箇詳陳而渠不敢有一言辨白者,可知其有隱情矣。況其供辭中,辛亥秋踏驗給災之時,監色輩偸食之結數,再次査得,均分民結,此則道臣之所知云,果如其言,監色所偸之査出,前後一也,而彼道臣所知之結,則何乃容易再査於當秋踏驗之時,而惟此道臣所不知己所獨知之五十餘結,則過冬春,至於夏間遞罷時,而猶未盡査者,抑何事耶?且益河之不受監營劃給五十結之說,道臣之張皇爲辭者,有若益河以本邑査得之五十結,推移給災,故不受營給者然,彼益河,拖至五月,尙稱未査,移送新官者,可謂有給災之意乎?新官初不受置之狀,臣旣詳聞,而枚報營門,亦在於臺論傳播之後,則以此爲之文書昭昭者,烏可取信也?臣聞當初査得五百餘結,稱以補民役,別作官結,而畢竟無一負分給補民,而全數分授於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申次迪者,每結皆捧七兩錢,而此是潛賣,故比復戶條混抄私捧者,稍低其價,以爲易售之計,而五百餘結,非小小可隱之物,渠之暗地授人,雖極祕密,而結價備納之兩班、常漢,許多耳目,有難盡諱,五六千錢貨,亦難一時畢捧,則今此五十七結之潛送新官者,豈非未及捧錢之餘數,而至於次迪所掌者,當時亦有數百兩未納之數云。雖未知末梢收殺之如何?而次迪者,告其妻上典,以其妻上典家,本邑所在若干結,亦捧七兩錢,以納於益河,如此彰著之跡,渠何忍肆然隱諱乎?其時都書員李聖徵及各面書員處,餘結査出之數,別作官結之由,各別嚴訊,而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次迪兩人則另加嚴刑,以渠輩所分授爲幾結,所納錢爲幾兩,十分究問其盜賣之實數,而此兩人外,所分授各人,一一盤詰於輝漢等,明査嚴處,斷不可已也。彼次迪者,聞以前居忠原士人李基厚之婢夫,販賈居生於邑內,仰役於官門,而益河,聞其爲人極伶俐,試之任事,曲當其意,益河大悅。凡衙中大小私幹,多付其手,今此餘結之潛授盜賣,卽其信任之一端,而數百兩未及盡納之說及渠妻上典家田結,亦爲捧錢之言,皆次迪之來告於李姓兩班者,而臣又詳聞,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也?所謂無面稅太,分付由吏,以隱結所捧充納云者,明白無疑,而渠難於發明,只曰,以楊倉耗穀,移補其數,新官如不許,則以重記付錄之六百石租,推移充納云云。夫渠旣遞官則各倉耗穀,雖如山積,非渠擅斷之物而付錄之,六百石租,若入於稅太充補,則所謂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之六百石租,又是何穀耶?況此六百石租之付錄於重記成貼之外者,已是渠贓汚現捉不得已追錄之物,則渠欲以此六百石租,到處拖引,臨時應卒,以掩其各項盜用之跡,豈不奸巧之甚乎?顧此百餘石稅太,果可還徵於民間者,則必以還徵次,成送文書於新官,設使又不欲還徵於民間,而必爲自官備納之計,則亦當預先措置,何至已遞之後?或曰,以倉耗移補也,或曰,以六百石租充代也,此無他。復戶價租盜賣之時,所謂稅太條通同私用,遽遞之後,無所措辦,虛掛欠籍,至前春未納,故臨急卒構之言,指的不得之狀,蓋如此矣。今此各人等招辭,亦不過曰未及充補而已。則此可爲發明之說耶?所謂追還已成之重記,追錄六百石租云者,臣之前疏論列,猶有泛略,故渠以追還新官處,爲大段差誤,費辭發明。蓋六百石租,初不載錄於重記,而益河作牌於倉色吏劉榮漢處,使之偸出於新官未赴任之前,倉監官李德祚,以新官已出,不可以舊官分付,擅出倉穀,據理不給,此又邑民丁重益之所詳知者。新官到任後,聞有此六百石記外之穀,而仍爲推出於重記未傳授之前,此際重記色吏,自京還歸,聞有六百石推出之擧,渠乃躱避,自外急還重記於益河處,益河始爲追錄於成貼之外,以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列錄下送,新官聞重記色吏之下來已久,隱避不現,仍爲推治色吏朱圓杖十八度,索出重記云。蓋官成文書之規,着押踏印,通稱成貼,臣之所謂成貼之外者,卽指着押內外而言也。渠則歸之踏印之外,勒成其說,而此有不然者,所謂踏印者,凡文書中,雖空紙連幅處,竝皆踏印,此豈有內外之可言?重記中當錄之物,雖些少錢穀,必爲盡載於原幅,而始爲着押於末端者,例也,今渠則勿論踏印與不踏印,以六百石租,追錄於着押之外者,果是何意也?彼六百石租,稱以四百石設廳料理,以補新舊刷馬迎送之費,二百石,充補軍布之指徵無處者。設廳者,乃爲民久遠之慮,防役者,乃爲民救急之意,而渠之初招,明白指告,其歸宿處,重記着押外,懸錄昭昭。今忽於稅太條上,以此穀兌那充納云。若然則今日設廳之穀,明日旋除二百石,而彼餘存數百石零瑣之穀,何以作爲民久遠之圖耶?以臣觀之,前招中設廳防役之說是,則再招中稅太移補之說,詐也。以此推之,追後付錄於重記着押之外者,已是副急之計,而末後移補之說,得無近於以子之矛,陷子之楯者耶?所謂結餘米云者,本邑元無流來隱結,則餘結之稱,未知何據,而設如其言,其數又奚止於四十餘石之零少乎?渠之所言於故領相之說,人無聞者。又無報備局巡營一丈文書,則其數雖至少,任意擅用,大段違法,五十石結餘米之擅自移補,果無偸用之罪乎?至於儲置米偸用與否。又不辨白,此則儲置米元數劃給外,留在數及結餘米,元數摠計之,可覈虛實,而且聞三百石儲置米還報之道,渠以爲拮据二百餘石米,分授新官吏房戶長,以爲料理備納之地,此尤有可疑者。夫居官者,給債牟利,已足羞恥,而旣辦二百餘石之米,則較諸本數,所欠無多。雖若干推移,可以充補於重記修正之日,而乃反以待秋料理,分付官屬者,誠是意外。臣未知二百餘石之到秋爲幾石利,而吏輩,以每斛幾斗之利,侤音受出於當初耶?臣聞益河,分付於安相宅等,以春市米價爲十餘兩錢,每一斛,秋可納三斛,以此相約,分給於民間,而分給之時,猶以官令分付之,煩人耳目爲嫌,以吏輩私債樣散給矣。及至昨秋荐凶,吏輩難於私徵,不得已始以儲置條,分付各面督納,則民人等,以所用私債,本非官物,三甲之利,當凶難辦,無意還報。雖以本邑乷味一面言之,儲置受債民人吳京昌等,終不備納,則該面都廳,以私債難捧之由,枚報本官,彼益河侤音分授之戶長安相宅等,自外阻搪不捧,始乃曰,民人等所給三甲之利,非私債,乃官債儲置條也。官債不可不捧,而此報狀,若告官,則必有紛紜之弊,不可入納,卽以此意,作答於都廳,還送原狀。其都廳之報狀,戶長之答通文字,臣已詳見,推此一坊,可知其他。二百一十石之每作三甲,其利爲六百餘石,則三百石劃給之數,雖曰還報,所餘又爲三百餘石,其所劃給外偸用之數,可按而知。新官、戶長、吏房及分給色吏安世才,乷味面都廳裵姓人處,訊問其報狀答通一事之有無,則臣所目見之文跡,渠輩決不敢牢諱。況民人吳京昌則不堪於儲置三甲之督徵,終至於自縊而死,此又臣之詳聞而矜憐者。京昌致斃之由,亦問於該面任掌人處,仍此而歷擧各面所分給之數,而盡爲嚴究,至於本邑東部居校生崔世漢、崔文秀,亦以等狀呈訴於監營本官,文狀具在云,一竝捉致,査考推覈,在所不已也。彼査官,徒仰官屬巧飾之口吻,而如許根因,不爲詳悉鉤覈,臣竊駭之,而在一路巡按之任者,猶且拘牽於舊日管下情面,則如同閈附勢臂脂自效之一申晉,又何足責也?所謂還穀數千石,折半出賣,折半分授官屬,待秋備納云者,此不特喧藉於京外,人多目覩而來傳者。渠猶且以湖西最多之本邑還穀,謂之數少,爲其發明之端者,誠可駭然。臣聞本邑賑倉米太累千餘石,出賣作錢,而太二百石則出給於本邑北門外居及唱奉鶴者,貿納五百餘兩錢,而奉鶴前後貿錢之數,不止於此。其餘米太則雖不知石數之爲幾何?而分授於官屬輩,皆以數倍之利,使之待秋準補所賣之元數云。蓋渠則以爲春價米一斛十餘兩所買之錢,足爲豐年秋市三四斛之價,而渠旣無遞官之端,亦無連凶之理,秋後了當,自在其手,故爲此濫計矣。其夏之遽遞,其秋之荐凶,果出於渠所料之外,彼將死之民,誰肯備納數倍之穀,以償前官盜用之數耶?官屬輩,日事驅督,則民人等呈狀呼冤,罔有紀極,新官不得已論報營門,傳令民間,以本邑還徵於民,以倍利分責所授之官屬。渠猶以賑倉米太,謂非還上穀,而歸臣言於全不近似之科耶?且其本邑附近八面還上,皆屬於司倉,而司倉,乃邑內倉,秋捧時,親捧各樣精穀,故八面前後十餘等還上,皆移給外各倉官耗,而司倉穀則以外各倉還耗條那移,或出賣於邑市,或給債於所親,邑民之赴百餘里六七十里之遠倉者,呼冤至今。渠猶以官耗之異於元還,謂非還上發賣耶?至於本邑所在戶曹常平倉穀十分之一,因戶曹行關,太一石八錢,租一石七錢,木麥一石六錢,牟一石五錢,使之依舊例發賣,則益河以租、太每石一兩五錢,木麥、牟每石一兩二三錢,加定出賣於各倉居民,而戶曹所納,依前例成文書上送,剩錢盡歸私用。戶曹常平倉穀所置各倉色吏及倉底居民之納價者,各別訊問,則可得其實。渠猶以上司行關,謂可憑藉,而能免盜賣之罪耶?金遷倉租、太百餘石則運置於木溪船人金禮吉家,出賣作錢,而使其家奴眼同爲之,所謂禮吉者,捉致訊問,可以覈得,此等奸濫之跡,亦豈有文書之可考,而取信自明之言乎?所謂遞等例下者,渠又無以飾辭辨白,乃敢援例於柳綎之例下,看作流來謄錄,且以新官之移充於監營還實八十石之數,爲渠不私用之明證者,誠極可笑。夫柳綎神明之治,氷蘖之操,民到今稱之,殿下亦嘗褒賞於筵中矣。藉令綎之遞等例下,大段過濫,固非後官之可法。渠之居官百事,皆比綎萬萬不能,而只欲比例於遞等一事,則其自待之太薄,亦已甚矣。且綎之遞等例下,雖或過多,未聞謗議之言,而渠之遞等,獨有喧藉之人言者,是必有公私義利之別,而綎之解官也,又未聞有數三百石米穀潛置邑底之說,則此眞渠赧然自服處,而臣疏中白文帖子等許多奸狀,不敢別白,猶以窘遁之說,欲爲防遮之資,殊可駭也。況又以渠所謂艱難拮据,僅僅成樣之忠原盜占之二百石稅太,猶不能措置於當納之節,應報之三百石儲置,猶不能充補於遞任之日,而獨爲侈大於遞等例下者,其果無自私之跡乎?渠之供辭及各人之招,以爲新官推出此穀,以充監營賑穀之縮。臣又聞新官,以此穀將補前春賑資,其穀之數多,推此可知,而道臣,以此穀欲歸之賑餘,渠所謂自備賑穀,果能有餘,何以加用八十石營穀,而稅太則虛錄,儲置則立本云耶?道臣之以冒稱之遞等,許作賑餘之美號者,可謂委曲矣。橫斂則曰營賑,發贓則曰賑餘,臣竊惜之。噫,如許米穀,豈非渠所謂可飽之粱肉?而設使渠專出於下輩帖給之意,彼吏奴所飽之粱肉,何獨不施於飢民?不然而都出於憑藉私用之計,則渠所謂米貴如金,艱難營賑之時,立視民死,專事肥己者,抑何心腸也?所謂一色紙一手筆,分作鄕品官屬邑底居人所志,稱以改色,出給數百石米,以甲利分給民間云,而渠則以此或歸之年例,題給貧寒難捧之類,換給新舊呈狀,有若還上反作之規,或歸之各廳許貸依例施行之科,果如其言,則甲利之說,何爲而發,呈訴之紛紜,又何故也?各廳官屬,其數甚多,何不以各紙各筆,書呈所志,而必出於一色紙一手筆者,豈不可疑?又況渠輩之年例許貸,雖不煩諸民間,自可料理還報,如使各廳改色之分給民間者,甲利收捧,果有舊規,則必無呈訴紛紜之弊。臣恐各廳年例許貸之外,別有憑藉作弄之端矣。渠雖欲混稱各廳例給,而一色紙一手筆,終不可掩,則乃以五張些少題給物,備數現納,圖掩其數十張一筆之借題者,顯有奸跡,而査官不問,道臣不察,一依監色之言,稱之曰,文書明白,豈不可異也?數十張借名題出,臣所詳知,而五張代納,亦可見渠輩不敢全諱之狀,則各別嚴問,可得其情矣。況臣聞新官,到任於再昨年五月十九日,而其前數日鄕任輩,以新官之到任期迫,告於兼官,本邑各庫開,金盡爲推還,而官廳別監李萬根等,密受益河指揮,乃於十七日,擅開官廳庫,偸出穀物,合米租太,幾至九百餘石,而一依益河分付,宰割分授於各人處,而鄕任鄭楗、李萬根、盧取聖、李億熙等,米九十石,吏房劉輝漢米一百四十石、太五十石、租三百石,倉色吏劉榮漢米一百四十石,朴春蕃米六十石,及唱崔檢同米六十石,訓鍊廳米五十石,各各分俵逢授,縱臣之所知者,只此而已,此外又不知盜用之爲幾何?渠以此等分授之穀,猶可謂之遞等例下乎?猶可謂之改色題給乎?遞等改色,俱不宜若是狼藉,而所謂遞等之物,新官到任後,白文帖子,已多見捉者,所謂改色,尤不當白文題給於遞任之後。新官到任,只隔一日,而不先不後,必於十七日,急急擅發,分授各人者,果何意也?分授之日,邑人丁重益等,與萬根爭詰是非,一場大鬧於鄕廳齊會處,人皆目覩如此,逢授人等,各別嚴問,在所不已。而況其新官到任後,推出邑底所置四百石米,輸入官庫,及其遞歸,入錄重記之說,人皆喧傳,則渠安敢掩諱也?噫,淸朝近聯,有此巨猾大蠹,而彼異面同腸之庸奴下流,初不能以鄭均之戒其兄者,責之於益河,而乃反干與災結,甘心同惡,鼻齅橐裏之銅臭,腹呑門前之米船,常欲爲益河得一死所,鳴吠圖報,則其所以螮蝀於赫日,魚肉乎臣身者,誠可骨寒,而尤爲痛恨者,連歲荐飢,民命近止,府藏枵竭,拯濟無策,至於御膳之減器,正供之停捧,百官之減料,他道之移粟,俱出於我聖上哀痛惻怛迫不得已之意,則爲今日分牧之任者,怎敢有一分豐侈自奉之計,而又況益河之從前受知於殿下者,又非常調守令之比,至以益河奉公之臣爲敎,則雖以渠知遇之感,尤宜有竭誠報效之心,而考其所行,不但反是其橫斂巧取,侈濫無厭之狀,無所不至,寧忍君父之日御小米,而忠原之財穀,用如泥土,寧忍赤子之日塡溝壑,而益河之妻孥,獨飽粱肉,臣竊痛之。所謂還租十五斗代,加捧稷二十斗者,已違朝家定制,而渠之招辭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之五斗剩,何以繼給飢民十三等監色之供?曰皮稷所捧,爲九百五十七石,道臣亦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而五斗剩,竝錄於會案云,彼九百五十石零,當初旣以二十斗捧上,則二十斗當爲一斛。若依還上例,以十五斗作斛,而除其五斗,加作斛數,亦爲三百一十餘石,都合當爲一千二百餘石,而道臣狀中所謂本道所上京廳會案,臣亦謄見。辛亥年皮稷代捧條,則合五斗加作斛數,只爲八百八十餘石,所餘多至三百餘石,籍使合計五斗剩而爲九百五十七石,一如監色之供,會案所付,只是八百八十石餘,則九百石零之於八百石零,所嬴又近百石,以此以彼,俱有大段可疑。至於換賑租一款,渠乃以監營所得雜耗分賑一事,混同爲說,變亂件段,欲掩其跡,而監色之供,以爲皮稷九百石,爲農民種糧,換用七百石賑租云,其換出之狀,渠雖諱之,監色等,已半吐矣。本邑還穀,其數甚多,雖非若干賑穀之相換,豈無推移分給之路,而況旣曰賑濟飢民,則捨正穀而取皮稷,似非荒政之得宜者。渠之復戶租隱結錢發賣之各倉還耗,若不盡爲盜用,種糧所給,不患難辦,何必奪飢民之命脈,而稱爲種糧換給耶?代還租則會案所錄,稷爲八百石餘,而還租爲六百石,換賑租則監色所供稷,爲九百五十七石,而賑租爲七百餘石,彼代捧之稷,宜有定數,而多少相懸,互有出入,增損惟意,自相逕庭,此其中,豈無鉤發之道,而道臣、査官,徒事掩遮,良可訝也?況渠所謂三次白給之種糧,只是若干雜穀,而一次所給則已爲還捧於再昨秋,此實罔民之甚者,所謂十三等乾糧云者,都不過皮稷二次,而其所分給,一次則爲一斗五升,一次則爲二斗,當初操切面任,抄飢至少,大面三四十人,小面數十人,合僅計爲數千人而已,則千餘石皮稷,何患不足於數千口二次所給?臣之從前所聞旣如此,而臣又聞之於昨春,自忠原上來之一名官,則答以聞諸民人所傳,飢民乾糧,果是皮稷二次,誠如君言云云,此又非風傳之比。渠忍能幻弄作奸,粧撰文書,下蔽道臣之耳目,上欺君父之聰聽。噫,亦甚矣。且其代捧之政。渠以爲面議道臣,一從市直,其所云云,有若從民願爲之者然,此事尤爲萬萬絶痛者。辛亥秋,本道監司,巡到南倉之日,民人等,以租十五斗代,稷二十斗,多有稱冤之由,齊聲陳訴,而倉底㐗味村居該面風憲鄭時雲,亦在等訴中。監司知民訴之如此,以告于本官,更爲變通爲答而去,蓋時雲,以該面風憲,率其民人面訴之時,不忍直陳其官長虐斂之狀,以各項弊端,皆歸罪於鄕任之欺凌,則出站鄕所鄭楗、李萬根者,惡其陰事之宣揚,綁縛時雲,無數亂打。仍又訐訴益河,捉入官庭之際,路由時雲家前。時雲家人,泣訴鄕所,請饋粥飮,則鄭楗、李萬根等,詬罵驅逐,急急捉囚於官獄數日。益河以別杖決罪五十度,曳出官門,死不踰時,而時雲之在獄中,呈狀丐命於益河,則益河,以非官家所捉,勿爲煩訴爲題。夫鄕任擅自生殺,而爲官長者,恬若不知,是何法理?況渠又施以五十度別杖,則非官所捉之說,誠莫曉其意,而益河遞歸後,時雲之妻,呈狀營門,得明査嚴處之題辭,粘訴於新官到任初,則新官以事係前官,不爲聽理,匹夫匹婦之冤,終無以自伸,一境之民,孰不齊憤而共憐也?噫,殺一無罪,王者不爲,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昔在肅廟朝甲申年間,有一宰臣,出守東邑,濫殺人命,惟我先大王,赫然震怒,杖訊殿庭。蓋以人命之至重,王法之至嚴,有不可以容貸者故也。彼益河,亦不過一守令也。旣忍於凶歲橫斂,又忍於濫殺人命,而孤寡之民,不能自訴於堂陛之邃,方伯之臣,不敢按法於勢焰之下,積鬱幽冤,上干天和,殿下獨不聞東海枯旱之災乎?若使今日,國綱不掃於地,益河烏得常刑乎?時雲妻之本邑前後官及營門所呈三狀,印押分明,題辭俱在,臣亦目見其文狀,知其實狀之由於代稷一款,卽此而五斗加捧之出於橫斂,可推而知,其所橫斂,至於殺人而不知止,則此其意,豈爲若干還上加錄之地而已?臣謂代捧稷之數,換賑租之數,各別推覈其實數所在,斷不可已也。其殺人一事則,殿下特下明旨,令本道捉致時雲家屬於京獄,取其前後三狀,委之剛明法官,俾得根査而嚴處之也。所謂六十間大家者,臣疏謂之構在本境,新占山下或堤川墓下兩岐爲說者,蓋欲觀渠一分不欺之言,渠雖不敢祕其新占山三字,而至於買得一款,又不明言何也。渠稱以遷葬新占山地,於本境㺚川上流山下,家舍田土,竝以六百兩買得,而山底居民沈莫龍者,爲其有勞於買賣,仍作山下主人,以南倉租數十石及僉知帖文一張,別爲賞給,視同典守之僕奴,仍令貿取材瓦,經營家舍,姑未成就,而其六百兩買山買土之狀,嚴問莫龍,可得其實。渠之堤川院林,有親山有墓舍,而忠原之民,放火於渠之親山,竝與前在家舍而燒之,故渠於在官之日,重創五十餘間,自院林往來者,多有親見而傳之,則渠何敢諱之也?所謂田土買得云者,臣疏已陳其難査之端,無論彼境此境,最爲渠發明之好欛柄,然傅說之言,雖或不知某人居間主事,某時給價成文,而要之皆以爲眞有是事,臣請以所聞更陳之。益河買得沃土十二石地於尙州沐浴浦,而再昨年,使劉輝漢,主管買賣,輝漢所親人,適有詗知其事者,則輝漢,恐其聲聞之透露,密囑其人,愼勿出口云云。此則嚴問輝漢,可得端緖,此外又有兩處作畓,而其一,淸風武嚴寺近處十五石地也,其一,堤川、院川渠之墓舍近處,而皆在於渠之居官,則其興役開土,又有厥由。本邑討捕營創建時,例以四郡民丁赴役,而辛亥年營舍重建時,益河調發本邑烟軍,以代其役,故民怨至今,而四郡民丁,則益河計其名數,皆收役價錢,募軍立役於渠之兩處作畓云,臣謂本邑煙軍無端代役之狀,不可不査問也。顧此兩款則臣之前疏,雖陳其難査之由,而臣之追後所聞,又如是眞的,則臣謂上項兩款事,亦惟在朝家明査之如何耳。臣之前疏所謂京廳帖文,雜捧錢租貿太沈醬,以賑餘數十甕,船運本家云,而渠旣縷縷發明,作爲燻造易運之說,以明醬甕難致之狀,其外面誠若有理,而此又有可言者,所謂帖文,無論京廳、監營之所給,旣有捧錢之事,則渠何敢區別京廳、監營,而臣聞僉知帖文三百張,同知帖文一百張,加設帖文一百張,勒授富民,橫徵高價,所賣不知爲幾千斛緡,而醬太貿取之外,餘錢已無去處,臣則初意其數多賑醬,若干分給矣。近來親聞往來士夫及本土小民之言,則設賑後,元無龠合所給云,此非渠所私用之物乎?渠雖粧出文書,混稱分賑,而如未乾之燻造,以船輸來,至於四十石之多,則渠何忍以醬甕之難於船運爲言耶?船運之難,果如其言,則抑未知別有何樣奇巧,可以運致之耶?至於樓巖船人,若非渠之奴僕,則必渠一家諸族之奴僕,不待臣言,渠必有自知者。然必欲使臣指告,則如渠之二年居官,內眷之稱以遞歸,以船路作行者,至於三次,而一次之行,必帶來三四船隻,京江之人,有目皆睹,彼三次船行之船人姓名,何不問之於臣,而獨問醬甕輸去之船人姓名耶?其人政好一笑爾。渠以臣十六條臚列,都歸之虛謊,只拈出木筏一款,謂有苗脈,陽示其直陳無欺之色,陰護其各項盜濫之跡,此尤可痛,臣不得不更演此段,以明臣十六條所陳之皆有根據,以破其無限奸巧之狀也。可興倉役時,稱以材瓦所用,民家丘木之長養處,毋論墳山遠近,一竝亂斫,計所入用,以其餘木,編作二十大筏,浮下京江,而甕院燔器所,例爲納稅,故渠連臂送言於廚院提擧,而因本院提擧之語次詰問,稱以自家丘木之作筏下江,圖得本院勿侵帖,而本院提擧,亦成給其帖。其間多少問答,臣姑略之,而此異於米錢偸用之類,故初疏不爲註解曲折矣。今其言,儘有許多奸情,夫臣疏所謂民家丘木者,槪聞斫取於本縣乷味沈姓人,前朝官李姓兩班及開天孫姓人家墓木,而沈哥或慮官家之復有侵伐,自斫其餘木,出賣於陰城人,則益河聞而惡之,沒數奪取,此其大數。其外若干斫取者,沿江以上,到處皆然。渠乃敢指爲淸風、堤川無主空山者,已極巧詐。況其作筏下江之際,以民家丘木,指爲自家丘木,瞞囑提擧之言,尤極鄙陋而渠又做出一家人助給之說,欲覆其私賣之跡,其言眞可笑矣。其所謂一家人,未知指誰,而私筏之漂失,雖甚失利,必不求助於官用之木材。且所謂百餘片吐木,何足有無於作筏,而渠又稱之以添補以給乎?參前考後,都出巧飾,而臣則初聞其爲二大筏矣。臣疏出後,傳者以爲二十大筏,臣始以益河供辭中,吐木筏價低之說較量,傳者之言二十筏之數,誠爲信然矣。雖以此一段見之,渠所以大則狼貪虎攫,小則鼠竊狗偸,惟利是求,無所不爲之狀,昭著無餘。且其倉役時,自監營爲其募軍貿材,劃給五百石穀,而嶺邑稅倉改建之役,自嶺邑,依舊例送役價三千兩錢,彼材瓦所入,旣取民家之丘木,軍丁赴役,又有煙戶之調發,通一邑各面,每二日使役,而梅安等,十三面一萬戶,則以遠不徵赴,每戶收納役價錢每五錢,合爲五千兩,故是役也,元無一名募軍,一株貿材,除其京署借得之瓦匠役糧工價外,一無所費,所謂木手,又爲括出於境內民人,亦無手直所給,則今此五百餘石營給之穀,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用於何處,而渠所謂通朝所知,自備新創之財力,果指何物而稱之乎?若謂之貿材也,渠則曰斫取於無主空山,臣則曰奪取於民家丘木,其兩無所貿,可知矣。若謂之募軍也,裹糧赴役,一邑皆然,遠坊收錢,萬目所覩,其毫無自備,可知矣。營穀五百石,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必以用下樣,排數粧出於文書,而但其材木役軍,不可竝論於用下之數,此外只以倉舍間數匠手工價摠計較驗,則可知六七千錢貨,五百餘石穀物,所入與否,亦宜嚴訊覈實也。蓋臣之前說,雖未盡得其奸細情節,而渠之供辭,各人之招,亦不敢曰,元無是事,則其贓跡之透露,已十之七八矣。臣疏一播,傳者猶藉藉不已,或曰,某事不論,或曰,某段不擧,辭說多端,虛實未分,而第有一件之可以憑據者,玆復陳之。本邑結役租五千餘石,戊申年按撫使金在魯之莅任也,凡官家日用,使客支應等物,皆以此租,磨鍊貿用,而勿論豐凶,每石以錢一兩二錢定式矣。益河在官時,凡貿易之物,比前倍定於一石,雖以生雉價一事言之,舊例則一石定捧五首雉,而益河則勒捧二十首,是以四石價,折於一石,此爲四倍之利,而所餘爲三石,他種之稱此,可推而知。渠則似以爲凶年市價,比豐年稍貴,爲此加倍之政,而當初無論豐凶,酌定施行,旣出於公私兩便之意,則今此倍數,已極無謂,況其數多餘錢,盡歸囊橐。新官到任後,猝按空簿,亦未變通,官用貿易,幾至全廢云,此一段,亦宜推問於結役租所掌色吏處也。大抵,營賑二字,爲近來各邑憑藉贓濫之好箇題目,而益河之各樣舞弄,特爲尤甚。所謂飢民賑濟云者,當初抄箚人口,極爲零少,而只以殘零皮穀,略略分給,只是二次,而虛張名數,增錄穀數,上報營門,稱之曰,十三等所謂種糧白給云者,一次所放,只是一二斗雜穀,而且其三次中,一次以還穀,詐稱白給。故昨秋已爲還捧,所謂還上云者,每年大戶所受,減爲中戶,中戶所受,減爲下戶,必以刻削爲務,還穀受去之民,除其往來脚費,更無所餘爲耕種之糧,故飢民則以盜竊賑穀,便私自營怨之,農民則以吝惜還穀,盜賣牟利怨之。闔境興咨,大小嗷嗷曰,所謂十三等設賑,只是二次皮穀,十三等分糶之穀,不如曾前五六次分給之數,而各項文書則與鄕任官吏,符同巧飾,瞞報營門,上欺朝家,怨聲溢路,有耳皆聞。臣之前疏中,摠計聚穀數爻,算驗分賑數爻者,此其賑穀査出之肯綮處,而渠不敢爲提說者,其有意掩遮可知矣。然臣言如未可取信,二次乾糧之虛實,推問於受食之飢民,白給一次還捧之有無,推問於備納之農民焉。況渠雖稱以萬餘口賑濟,而其言之無據,人皆傳笑。彼忠原飢民,雖曰,極繁,宜無遺漏於萬餘口之抄箚,而聞再昨年密陽府流丐八千餘名設賑之時,忠原飢民之流離就哺於密陽者,多至八百餘名云。渠若以萬餘口抄賑,十三等拯濟,則彼鳥形鵠面疲痿將死之民,何以捨其父母之官,而蒲伏望哺於千里他境,至此之多耶?渠雖舌端有蜜,粉飾外面,臣亦耳中無障,久厭腥聞,則渠何敢防臣之口也?惟彼忠原之錢穀出處,斡運徑路,益河無不熟知,故忠原之作窠也,益河力圖而爲之,其行專出於大逞意欲,計世之素知益河心術者,固已憂之於其初,而居官以後,惟利孶孶,其始也,妙穿逕竇,營運不煩,而及其終也,因緣營賑,多般料辦,厚殖錢穀,心薰魄動,意肆手滑,從他旁觀之嗤罵,惟急急伎倆之快施,如入波斯之肆者,羅列百貨,皆是可欲之物,不自知其頤朶而手攫也。甚至於細瑣難名之物,逐都津致,盡歸籠擔,此所謂失其常性者也。昔朱子,論唐仲友之貪黷,其所各項條列羅絹銀錢工作器皿之屬,姻婭子弟貨賂交通之狀,細大畢擧,數目浩瀚,而其狀有曰,雖其曲折,未必盡如所陳,萬口一辭,其中必有可信者,前後質陳,多至六七狀而不止,以朱子之賢,論仲友之貪,夫豈有片言之虛僞者乎?蓋此等人,自有別般心性,不可以常理責之故也。今益河之貪,比仲友,輕重大小,雖未知如何,臣亦不敢以臣言爲一一眞的,但其中,亦有詞證俱備,狼藉難諱者,不啻數十舛而已。至於臣所聞中,如工匠家諺文牌子,如買立十數私駄,興販嶺南,如漆匠一升之役,加捧三升,如厚恤沿路酒幕,延譽往來之客,如嗾囑境內諸族,猝立淸德之碑,此等可駭可羞可愕可痛之說,臣猶一竝刊落而不擧。語曰,竈不炊薪,堗豈生烟?如使益河所犯,不至甚黷,則傳聞之臭穢,必不如斯。且其居間助虐者,又有其人,庶孽柳璜,邑人權輯則留養衙內,結爲心腹。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都書員李聖徵,假官奴申次迪,引爲爪牙,內外和應,同心使令,而所謂鄭楗者,故參判李喬岳之宰忠原時,差出量田都廳。益河素與之親密,而其後,楗以罪受刑於淸州牧,一鄕棄之,以此不參鄕任者久矣。益河到任之後,起自廢棄,特差首任,以樹其恩,而聞楗之有病則許其乘轎出入,聞楗之過婚,則借其官屬使喚。所謂李萬根者,本以朴致遠信任鄕所,濁亂官政,殺越人命。營將李譔,譏捕嚴囚,將欲重治,則萬根越獄逃走。仍此見棄於一鄕,而益河,委以官任,言聽計從,萬根無妻獨居,益河擇年少一官妓,以老除樣,頉下官案,出給萬根,夫鄕任之於官長,分義之嚴截,無異朝體,而所謂鄕所,有意作妾,肆然干囑於官長,所謂官長,欲結其心,容易許給於鄕所,則益河之於兩人,其狎燕私,放倒體面,同謀共利,多行不法之狀,據此可知。此外官屬等,爲其耳目,受其指揮之類,臣不欲盡擧其親密來歷,以汚筆頭,而其行査者,若少加推索,夫豈疎忽沒略,如彼之甚哉?蓋益河之出死抵賴於當初庭招之下者,只恃査官之曲循其面情,新官之別嫌於交承,官屬之不負乎指敎,欲圖掉脫之路耳。蓋近來法網漸解,私意橫流,官吏之贓汚者,一經行査,皆歸淸脫,誠如向來臺言,此無他。爲査官者,皆不欲任怨根究,乍閱不明之文帳,而看過皮面,不拘可疑之情段,而曲從飾辭,寧忍欺君,而不敢犯其人,故益河之所恃,在此一節,而見於査狀,果然矣。噫,萬口之怨在人,數寸之管在臣,三尺之法在國,而幺麽一査官,惟意低仰,略無顧畏,道臣猶不敢一咳唾於其間,毋論益河之脫與不脫,是果謂國體之所存乎?惟彼愚夫愚婦數萬生口之告訴無處,怨泣載路者,不但咀呪,不但詬辱,不但臣之所聞如此,卽今卿宰侍從之臣,孰不聞忠原民怨之罔極?而渠獨曰,竭誠賑濟,溝壑救出之民,謂必不挾岸叱辱,謂必咀呪父母,而無或百姓無狀,乃反挾岸叱辱,又爲臚罪呈狀,皆出於渠所料之外,則忠原之素稱惡鄕,果如渠言而然耶?然如此惡鄕,又能挺出一箇權輯,爲其舊官陳疏辨誣云,此果益河之救出溝壑,得其死力者歟?良可笑也。臣疏出後,益河以其婦黨之六寸親李姓人及其子弟一人,下送於忠原邑內,兼貿數駄唐帽子,分給一邑官屬任掌輩,要得顧助之力,而又以私人柳璜,下送於本邑佛正面權輯之家,一以爲行査時觀變應接之道,一以爲募得邑子陳疏伸救之計,彼權輯者,不是別人,自以前日衙童,常時爲其豢養,臨急受其敎誘。又藉鄕任輩資裝起送之力,則所謂辨誣,勢不得已,而如此鄕曲愚蠢無識之類,何足煩大朝之刑章也?若令本道,取疏錄百餘人虛張之名帖,考見本邑靑衿錄及今式年戶籍,則可知其儒與非儒。又若以陳疏委折,推問於資送之鄕任輩,則可知益河之嗾與不嗾,而其中尤有萬萬駭然者。凡疏錄着名,必待其人意向之肯許,而始爲入錄。今此所謂疏錄則不問其人,太半僞錄,甚至於居親喪着禫服者及已物故於數年前者,混被姓名之僞着,彼冒儒名而訟贓吏,已是一邑之所羞,而潛勒喪人,混錄誣疏,尤非爲人子者所可忍爲,此事關係名敎,亦甚不細,尤宜嚴處,其處煽動浮言,搖惑人聽,咆哮恣睢於朝廷親舊,慫慂誘脅於本邑人民,作弄多端,巧詐百狀,而跳出圜墻之日,渴赴忠原,留連三日,面面致謝於官吏之屬,及其陳疏,設爲親舊責勉之說,甘言悲辭,窺探君心。渠若有父事吾君之心,何忍以此等淺詐之術,恣意欺謾,至此之極耶?然向來十行絲綸,處分嚴截,盡燭益河肝肚,臣聞忠原大小士民,無不戟手相賀於伊日特敎之下,而皆曰,舊官是有勢力之朝士,朝家之按法正罪,雖不敢望,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等,若有嚴刑重究之道,則猶可以少洩輿情,一鄕人民,前後詣官呈狀者,不知有幾,而已呈者,新官或歸之於匿名,其中崔必起、張允益、丁重益等,至於具狀入官,爲鄕所輩百般阻搪,終不得呈者,至於四次,其鄕任官吏,挾官助虐之狀。此人等,無不熟知,且其狀辭俱存,文跡有據,而盡爲萬根輩所劫奪云。此數人,亦宜一體捉致,據臣疏語,一一嚴問,益河之諸般贓跡,庶有憑驗之道。果使道臣,不惜本邑官屬數三人之性命,以慰數萬生靈之心,朝家不惜一益河之重勘,以勵三百六十州之守令,則豈不有勝於紙上申飭之空言耶?噫,權勢二字,卽人主之所惡,故渠雖欲鼓吻肆毒於對臣之說,而卽復掉尾乞憐於告君之辭。然以臣觀之,貪虐掊克如此,而無一人劾之,供辭欺蔽如此,而無一人論之,詐病七日,具文字緩緩納供於庭招命下累日之後,而無一人非之,嗾出鄕人,假稱儒疏,謂可以愚弄君父,而無一人斥之,和應同閈之査官,自占倖脫之科,而無一人責之,此非權而何哉?稍挾黨羽之勢,兼有言色之佞,上藉乎君臣之間,顔情稔熟,下揣乎朝廷之上,紀綱漸弛,自以爲只蔽得一人之聰明,則廷臣不足畏,縱恣無憚,乃爾如此,臣恐常調前縣監,必不當如彼。渠雖曰無一人之相好,而臣則曰無一人之不畏渠矣。獨臣不量孤弱,妄欲攖犯,卒受無限凶誣,莫非自取,更誰怨尤,而臣所切痛者,臣雖疲劣,其職則殿下之臺閣也。藉使臣所論無據,自有公議,爲忠爲逆,一死一生,皆係於殿下處分。渠以何人,謂可以制臣父子之死命,縱其籬落間物,大肆拳搏之威,必欲擅弄生殺之柄,其心所在,誠極叵測。彼益河、德載,卽臣父兄之讎,在臣冤憤之心,奚止於按劍血視而已。渠輩,亦有父之人,何不設處而思之也?臣非不知德載疏誣,一辨二辨之秖益疲困,又非不知益河贓跡,十査百査之卒歸無效,而其所以不避煩縷,反復陳籲者,將以明此白白之本心,暴此搰搰之危憤,臣之滿腔熱血,盡瀉此紙,殿下若將德載之疏,益河之供,本道之査狀,參考於臣疏,細覽一遍,則彼此情僞,庶幾爲淵鑑之燭破,此臣之所大願也。治疏將上之際,天牌狎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罪至此,萬殞難贖,玆敢席藁闕外,恭竢威命。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苦崩迫之情,特命下臣王府,仍命拿致德載,對辨凶誣,俾伸至痛,重究益河供辭欺罔,嗾人構陷之罪,以肅朝綱,以勵有位,臣不勝涕泣祈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上}}。 ○五月十三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宋眞明,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海春君栐,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入侍。李宗城曰,臣有所懷,講前敢有所達,聖候旣有眩氣,不必作聲爲之可矣。上曰,藥院提調,亦以此有所達,而旣始之後則講讀亦不至甚難,且廢之有難而然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止自謂便人。李宗城讀,自君子言之,止爵賞窮矣。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李宗城釋文義曰,此章仁字之義,以兼其德者,謂之仁也。父子之謂者,因上文尊親而言之,其下大文,亦連以尊親之意爲言。雖明日進講大文,不離此意者多矣。以安樂尊親,爲敎民之道,又以遜悌之義言之。然則强敎之强,以聖人之訓觀之,則以自强之義觀之,尤爲切實而有效矣。上曰,然。李宗城曰,次大文,以尊親之義言之,土字,當以地字觀之,命字與鬼字,以義觀之,猶費隱之義也。命則天所賦與之理,而人所難見者也。鬼則造化之迹,可尊而不可親者也。或曰,命字,以敎命之命觀之,尤親切矣。鬼之可尊而不可親,猶皇天有風雨霜露之敎,而又以顯著者言之,魚躍于淵,鳶飛戾天,皆在其中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甚浩大,蓋以天爲父,以土爲母之義也。兪㝡基曰,仁字,非仁義之謂,乃仁民之謂也,使民無怨則安矣。上文所言者,乃以爲民父母之道言之,三代以後,無此義,此所以無至治之世也。上曰,親賢云者,言子賢則父母親之,不賢則下之,而此下又言親尊二字,尊父親母,當爲二義,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大抵,父尊母親,其義有異矣。上曰,尊親二字,蓋以大體言之,若必如其言,則父可尊而不親,母可親而不尊乎?宋眞明曰,父母之道,尊親皆當兼之,不必分而言之也。上曰,下無能云云者,其言終似有弊矣。李宗城曰,尊與親,豈有弊,及至後世,乃有其弊,以是言之,亦不可謂無弊也。上曰,其爲弊則然矣,而父尊母親,終可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尊而不親,分而言之,則有害於名義矣。上曰,父子天性,而尊親分而言之,比上大文文義,似未恰好矣。上曰,水云者,何所比耶?李宗城曰,水比於母,火比於父也。上曰,此大文文義,亦似不足矣。李宗城曰,以後人不能盡尊親之義,故爲害矣。上曰,此皆後世之弊也。下大文,有父之親,有母之尊云者,亦此意也。兪㝡基曰,尊親二字,似是陰陽健順之理也。上曰,以下文觀之,尊中有親,親中有尊之謂也。兪㝡基曰,父尊母親,非偏着有弊之事,母比則水,而父比則火。上曰,然則水火之義,與父母之道,皆同矣。兪㝡基曰,君上之道,兼父母之義,殿下在民父母之位,能以尊親爲心,則尊之可以事天,親之無不容之人,以乾爲父道,以母爲坤道,不可偏發也。李宗城,釋夏、商、周大文曰,三代之弊,今可知矣。夏之弊,過於尙忠,故殷人率民以事神,殷之弊,蕩而不靜,故周人繼殷,不得已爲禮樂文物之事,畢竟其弊,至於巧而細,救周之弊,莫如尙忠,而秦繼周之後,專尙刻薄,故三代之治,仍以不復行也。上曰,然則秦尙夏之道可乎?李宗城曰,所當尙夏之忠以救之,而秦專以功利斬伐爲務,故竟至於亡矣。石梁王氏,以此爲非,夫子之言,古人亦有以此章爲疑者矣。然三代之時,忠質文所尙者,皆能盡其道,傳之後代,不能無弊,然而爲弊者,非先王之過也。制治之人君,不能及古先王以至於亂亡,此石梁王氏之言所以發也。兪㝡基曰,副學,以三代爲不相及,而周監於二代,其後之弊,非周之過也。上曰,先儒以石梁王氏之言,爲不敢信,則非質言者也。孔子曰,吾從周,從周之盛時,何不可之有,此言其後世之有弊也。三代有弊,故相損益,如其無弊,何損益之有也?李宗城曰,夏道未瀆辭者,其義似未明,所謂辭者,辭令之謂也。殷人尙鬼,而矯之者未能得禮之義,周人强民未瀆神,而終未至於妥帖也。可以强敎之者,强民以敎之謂也。若以此等文義觀之,稍似可明矣。上曰,不求備與求備,亦有其義之異乎?李宗城曰,相反矣。夏之時薄賦斂,故民未厭親,殷人求備於人,與夏相反,周人以爵賞刑罰施之,而民窮矣。上曰,副學謂夏勝於殷者,其言是矣。李宗城曰,下番兪㝡基,以爲民父母之義陳白,其言好矣。夫王者,爲民父母,任君師之責,下土顚連者,雖曰無所知識,而至愚而神,爲民父母之道,豈可不留念乎?然但有爲民父母之志,亦何能致治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其大槪也。以其小而言之,發於言而施之政,方可以救斯民而濟斯世也。以卽今言之,夏之弊則不至甚矣,而周末之弊,無不有之。今日救民之責,只在殿下,先正大規模,以爲民父母之意,常爲體念,則生民之幸大矣。上曰,切實矣。李宗城曰,小臣連爲備員館僚,近以母墳加築事出去,今始入來,伏聞《禮記》,幾已盡講云,此後聖上,逐日開筵則幸矣。近雖日熱,此殿高敞,晝講差退時刻爲之則,似好矣。上曰,書筵則每日晝講,經筵則只晝講,前日亦有退時刻進講之事乎?李宗城曰,祖宗之制,晝講以午正爲之,此外無可爲者,今若逐日開筵,陶養聖德,保嗇天和,則其爲益不少矣。上曰,近來氣亦稍平,欲連爲進講,令政院詳考前規,取稟,可也。李宗城曰,《表記》曰,莊敬安肆,留意敬字之工,幸甚,其在聖候,不無所益,自藥院,亦豈無保嗇調養之功,而若其日御經筵,進德修業,則必有保養聖體之效矣。上曰,留念焉。李宗城曰,向者厚陵參奉文道濟事,其時史官,不卽出擧行條件,此後則,申飭政院,似好矣。趙尙絅曰,文道濟事,臣請白之,臣觀其爲人勤幹,其在任時,禁伐松木泰甚,故人多怨之者,臺臣聞怨者之言而發啓,極爲冤矣。北道之人來仕者,皆其稍勝者,必無爲非之事矣。上曰,北道人,參奉始初爲之乎?尙絅曰,又有一人方爲之。上曰,誰乎?尙絅曰,任道元云矣。宋眞明曰,以臺啓言之,參奉爲二人,若有爲非之事,豈獨道濟一人,當其罪乎?趙尙絅曰,北道人爲參奉者,見道濟多年積勞,而終遭意外事,皆無興況,以仕宦爲無益矣。上曰,文道濟代,姑不出乎?趙尙絅曰,已出代矣。兪㝡基曰,姑觀其原情以處之,似可矣。上曰,北道人,見今番事,必皆心解,無來仕京師之人矣。李宗城曰,臣聞昨日,有李鳳祥移配之事,鳳祥初豈免三尺者乎?殿下,下察私情,曲撓邦憲,以致國有失刑之嘆,以今日事體言之,臺臣所當爭執不已,以爲經歷年歲之事也。今以亡命罪人,而漸輕其罪,遽爲移配,則日後之弊,何以防之?罪人之不敢爲亡命者,以有國法之故也。今以亡命而置之善地,彼鳳祥,豈是酌處之罪乎?向者待罪館閣也,曾駁臺臣之救鳳祥者矣。今以情理可矜而輕其罪可乎?此事則殿下,必須堅守,不爲撓奪,可也。移配之命還收,未知如何?上曰,鳳祥事,昨有下敎者矣。必欲提舊事以相持,又欲牽私意以爲無罪,二者皆過矣。自戊申以後,作一怪事,而當時該府,亦有照律之事矣。王者,以孝爲治,則今日之事,非量移,乃移配也。何必以此爲言乎?宗城曰,聖敎如此,臣亦知聖意之矜憐,而當時律文則小臣不能知,但以其所犯而言其罪,似不止此矣。伏願問之諸臣,決之聖意,深思遠慮,堅守不撓,爲宜也。且罪名雖重,而必其困苦,然後可謂之罪,若使居在近地,優閑自在,則是乃薄罰也。今臣所達,非不知聖意,若處分漸輕,則此後之事,無以禁之,此臣之所以煩達也。上曰,吾亦有所思矣。向者趙明翼之停啓爲可怪,而鄭羽良之事,亦可怪也。當初拜齋郞召見之事,到今思之,判若二人,吾實怪焉。向之停啓者,以爲非亡命於國而然,此亦爲過也,逆固自在也。然而使之做逆者誰乎?非師尙、一鏡,能爲逆乎?吾之所度者,景廟朝,若非渠所憎之人當朝,則渠必入來,予之此言,雖似爲異,而彼乃局面亡命,非國之亡命也。自鏡、夢創出不取服結案之法,故鳳祥,乃避其輩,非避國家也。宗城曰,鳳祥旣不終爲入來,則何可以此曲恕之也?上曰,鳳祥無可入之時,故不爲入來,彼旣不爲服罪,且鳳祥,非景廟之亡命也。若使承款正法,則豈有低仰律文之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益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雖有餘氣,近姑減歇,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注書李光躋受由,今已過限,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則俱在外,憲府則或在外,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罪囚之多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不爲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纔已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及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啓曰,新除授旌善郡守尹心衡呈狀內,荐罹喪禍,宿疾轉劇。又自前月,重添衄血,眞元日鑠,氣息如縷,時月之內,無望減歇。且與本道佐幕,有不可對面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尹心衡病狀情勢,俱難强迫,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孝章墓守衛官金聖夏呈狀內,病情轉益沈苦,萬無就直之望云。守直重地,不可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權瑞東,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吏曹參議,申思永、閔致龍爲掌令,李台重爲正言,金尙耉爲持平,李宗白爲校理,金尙翼爲副校理,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副修撰,尹得仁爲富平府使,金潤爲積城縣監,李行相爲軍器僉正,金命礪爲禮曹佐郞,成震齡爲旌善郡守,鄭錫台爲孝章墓守衛官,金海府使韓珩,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以鄭熙普、趙世垕付副護軍,沈聖希付副司直,趙明履、洪尙寅、李長欽付副司果,韓翼謩付副司正。 ○宋秀衡啓曰,明日常參、朝講時,兩司無進參之員,故變通差出矣。今日政,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持平金尙耉,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掌令申思永違牌坐罷,常參、朝講,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閔致龍、金尙耉、李台重,竝今姑改差,其代及有闕代,明朝政官牌招,以在京人擬望。 ○又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胎室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有頉處,修改及始役吉日時,推擇以入,而觀象監官員及繕工監監役官各一員,令本監擇定,前期下去本道,眼同看役,觀象監官員下去時,告由祭香祝,仍爲受去設行,而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則石物排設,臨時下去,先詣大興,董役事畢後,轉詣全州及昆陽監董事役事,分付本道及該監,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金尙魯,旣已應講,而卽今左右史不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竝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檢閱單金尙魯。 ○宋秀衡啓曰,檢閱金尙魯,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全羅道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令該府移配近地事,擧條啓下矣。李鳳祥道內礪山府移配,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鳳山人李璞、李琢等,以換名竊科事,原榜目中,旣已付標,而兩人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去正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白木廛燒燼後,當納之物用,給災之規,參酌蠲減事,命下矣。廛人當納物種,問于該曹則卽今當納者,不過發賣木四百三十同內,未捧二百十五同價錢及一次勅需吹鍊天銀五千兩而已。勅銀係是不時之需,有難減給,發賣木未捧中,限十分之二,價錢蕩滌宜當。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張鵬翼,左參贊李廷濟,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副提學李宗城,左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數日來,日氣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批答已諭,而眩氣氣弱等症,雖少愈,而猶未快去矣。命均曰。批答有姑字,似未快愈而然矣。湯劑進御乎?上曰,湯劑纔服,而眩氣往來之候,猶有餘氣矣。命均曰,數日連開法筵,不瑕有勞傷之節乎?上曰,不至勞傷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夜氣頗炎,故然而寢睡不得安寧,水剌,往時則少愈矣,近來則頻頻虛乏,而亦不得食,以此爲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時置飮食於左右,虛乏之時,隨卽食之,何不如此爲乎?上曰,雖虛之而欲食則不能,似由氣弱而然,而甚則下匙卽爲虛乏,極爲悶矣。寅明曰,所進米飮,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或進御,而此亦不緊,今後勿復進之,可也。命均曰,此醫書所謂嘈雜症也。由於痰盛,而如飴糖之屬,豈不適口耶?上曰,本不嗜糖屬矣。命均曰,口味,何如?上曰,日炎故似然,而不如前矣。寅明曰,如黃栗、龍蓮茶之流,時時少許進御,爲好矣。上曰,黃栗予亦見效,粳米則止之,黃栗少進,可也。寅明曰,臣來政院聞之,則公事出納,至於三更云,如此更短之時,酬應每至半夜,豈不有害於調養乎?上曰,比諸學問,則如程子觀獵,數日來雖如此,何必每每如此乎?此後當自勉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今將試服,前者服之,頗有效矣。眞明曰,嘈雜之症,暫時虛乏,若過其時則不飢,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以救之爲好,臣嘗得此症,累試累效矣。上曰,此症似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置飮食於座側,而食之者多矣。每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無失其時,如何?上曰,當依爲之,而自先朝時聞之,入侍之臣,或不忍饑,納飮食之物於袖中,而入來者有之云,而予則常時食性不然,於飮食本無誠意,故不能隨時卽進矣。寅明曰,聞玉堂之言則大臣常服九仙王道餻,而不作薏苡,以末作餠而食之,甚好云矣。上曰,不乾乎?宗城曰,乾則乾矣。每當虛乏之時,置諸座側而服之,如食餠餌之屬,甚爲有益矣。命均曰,朴乃貞常服八元粥,雖少出入,必持之以行,無時服之,甚好云矣。寅明曰,以藥八味爲末服之,味甚好,無藥味云矣。上曰,九仙王道餻,若干劑進,試當服之。寅明曰,材類入之,自內蒸服乎?上曰,藥房所蒸,勝於內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日炎如此,而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似好矣。上曰,將服之,常時不食早飯,以丸藥代服,中氣頗實矣。命均曰,今日則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日氣如是蒸鬱,似是雨徵也。聖應曰,今日次對有命,而兩司諸臣,皆在外,只有李裕身一人,亦牌不進矣。上曰,明日常參、朝講,頗殊常矣。國體之損傷,無復餘地,豈勝寒心?在外臺臣,誰爲下諭,而未及上來耶?注書出去,使之懸註以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懸註以進。上曰,如此而國可以爲國乎?兩司長官則交龜後,自當上來,長官及儒臣外,已下諭未上來,正言趙明履,掌令趙世垕、鄭熙普,竝改差,政官牌招,差出其代,可也。{{*|出榻敎}}違牌侍從人員,已爲敍用,望則似不苟簡矣。咸監之代,李箕鎭爲之耶?興慶曰,然矣。已爲肅命矣。上曰,非久似當下去矣。興慶曰,咸鏡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所報,論列馳啓,請以關西所在備局句管木八十餘同,入送於三、甲,而使民各出防布,換木以去,以開北民衣食之源,以防犯禁採參之路云。其言不無意見,而第聞關西營精三壯革罷之後,備局句管木餘數無幾云,旣無可換之木,則此請有難許施矣。上曰,關西木數,幾許耶?工判似知之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備局句管遼木元數不多,而旣罷精三壯之後,則尤難推移矣。上曰,副學曾見北道,此事,何如?副提學李宗城曰,三、甲木綿極貴,如有推移劃給之道則好矣。眞明曰,此事於三、甲之民,實爲大惠,而關西所謂遼軍木,一年經用,餘數無多,八十同木,辦出無處,曾前則朝家或覓送嶺南木花,換貿民穀,以軍餉會錄矣。上曰,然則置之,可也。{{*|出擧條}}李匡德,性本怪異,撕捱太過,故補外,而其後諸臣陳達之言,亦皆是矣。旣知其然,而不卽召還者,蓋爲甲山之難治,欲得匡德而久任也。且慮其迎送之有弊,故尙不召還矣。頃聞副學之言,則甲山元無夫馬迎送之弊云,分付銓曹,內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請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也。上曰,兩道監司,一則請仍任,一則請催促下送,同日竝來,未知何者可施耶?興慶曰,向者西伯私書中,以爲渭源,必得如李彦燮者差送云,故臣不拘常格,以彦燮擬渭源受點,而兪拓基則以彦燮善治之故,狀請仍任矣。上曰,前爲五衛將時,於帳前見之,有所下敎,此其人耶?取魯曰,然矣。在魯曰,以瞭望事,委之彦燮,故以此爲言而請仍矣。上曰,爲郡守則左遷矣,拜長淵已久乎?在魯曰,前年九月爲之矣。上曰,似爲李玗之代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海伯雖以瞭望爲言,而與邊地不同,似當以邊地歸重矣。上曰,瞭望則姑置勿論,守令數遞有弊矣。寅明曰,數遞雖似有弊,而長淵之於渭源,豈不無緩急輕重之分耶?臣意則以渭源歸重,似可矣。上曰,守令數遞,終涉有弊,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可也。{{*|出榻敎}}寅明曰,亡命罪人譏捕事,委之於禹夏亨,未及效力,以他事拿來,而今者永昌之捉得,皆夏亨指授之功云,以此見之,亦不無其功矣。上曰,彼地越去之說信乎?卿等亦聞之乎?眞明曰,見朴師洙之書,曾已與申尙仲兄弟,共謀譏捕,以遞職之故,未及捉得,而其所排布,已有成緖,有罪無罪間,速爲決斷,還送邊上,以責其成效似宜,諸臣之意,皆如此矣。上曰,前監司權以鎭,狀啓遞罷矣。寅明曰,以任爾元事方就理,而臣見西伯朴師洙及江界府使李日躋私書,則皆以爲必更送禹亨,然後可以成事云,任爾元事,本非朝廷所可問,而累月禁府,何至如是大査乎?興慶曰,夏亨事,極虛疎矣。命均曰,以尙重事見之,夏亨之當初排布,可知矣。眞明曰,朴師洙,常時攻治夏亨矣。今乃知其事功,抵書於廟堂,請其再任矣。上曰,理山姑未出代耶?在魯曰,已出代矣。命均曰,永昌事分明然後,再授夏亨可矣。上曰,任爾元事,處置宜矣。以狀啓見之,申尙仲爲首功,然則亡賊之越在彼地,有形迹矣。每事莫若付諸首謀之人,事成則有賞,不成則有罪而已。何必疑之而不用乎?此非擧條所出之事,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夏亨以爲爾元之妻四寸孽娚,又以爲四寸妻孽娚,而爾元俱無之,權儆三人之說,變爲二人,此事極涉虛謊矣。上曰,爾元初亦爲不切之言矣。鵬翼曰,臣亦以譏察聞之,爾元本無妻四寸及四寸妻娚云矣。書辭臣亦見之,三人之說本無矣。上曰,此事大抵爲三層,夏亨與爾元相爭,爾元與儆相爭矣。寅明曰,臣爲禁堂時,見其元情,兩人皆有僞端,而元非大事矣。上曰,武弁率口之言,不是異事,而爾元初不爲之,夏亨何以得聞乎?大抵夏亨,於爾元之言,不無增益,道臣初不狀聞則好,而以私書至於狀聞,此路一開,後弊難勝,禹夏亨及任爾元,竝分揀放送,道臣推考,可也。{{*|出榻敎}}在魯曰,永昌雖已捉得,似不無泄機之慮矣。上曰,此事,自廟堂專委夏亨,不得則非但功過相准,必有重罪,以此申飭,可也。夏亨爲人,何如耶?鵬翼曰,極爲可用之人。上曰,孫命大則確實矣。命均曰,命大,嶺南人,夏亨,海西人也。上曰,風土不同,故然矣。興慶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南再業、金秀雄偸竊船材松木事啓聞,而此已現發承款矣。律文中,盜園陵樹木者,杖一百徒三年,故偸斫禁山松木者,率皆比此律用之,則今玆再業等,論其情犯,視偸斫者,雖似加重,而捨此,他無可據之律矣。上曰,比之偸斫之律,則不襯着矣。當初帥臣,直自重治,豈不可乎?渠之用意無狀,而究其本,不過鼠竊之類,此等事,非朝廷所知,只令帥臣,嚴治之,可也。取魯曰,船材木伐取,水使元不能自斷,故有此狀聞,而偸竊賣食之弊,比比有之,今若仍此定律,則似好矣。寅明曰,臣意則偸賣船材,不過憑公營私,比之偸斫禁松,罪有間矣,而令攸司治之,亦似無妨矣。上曰,重爲決棍,則豈不勝於杖配乎?{{*|抄出擧條}}興慶曰,待敎鄭履儉別單中,備陳江華史庫下傳燈寺殘弊之狀,仍請船頭浦築堰畓若干劃給,此則旣有令該曹依施之敎,而至於南、北漢義僧移給事,議于守禦使及經理廳提調,則皆以爲不可許給云矣。上曰,所謂義僧,何名耶?興慶曰,南、北漢有外方僧徒上來入番之事,如上番軍士之規矣。上曰,南、北漢所守義僧,不可移送矣,南漢義僧事,副學必詳知矣。其果有益於保障乎?宗城曰,南漢專以九寺成樣,九寺以義僧成樣,義僧爲役雖苦,而在本城僧徒,則賴此而支過,一自分半移送北漢之後,南漢之僧,尙今稱冤,更爲割送,不可議矣。取魯曰,北漢則當初設置時,南漢義僧二百名,割半立番,而本城形勢,與南漢尤異,旣無府治民居之事,而只有城內十一寺,故守堞之事,專責僧徒,一年二百名,六次立番,猶爲不足,癸巳年,自朝家加定一百五十名於南、北漢,今爲三百五十名,而每番不過五十九名,各寺分處,不過五六名,元數不多,今難移送他處矣。上曰,已有之處,雖不可罷,豈可更設於本無之處乎?此不過本土之僧,欲藉重爲此也。別單則置之,令留守募入僧人,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守令之在官立碑,與百姓之媚悅主張者,更定律文,從重勘斷事,請令廟堂,稟處。故備局覆啓,令該曹稟旨著令矣。秋曹更請議于廟堂稟處,而蓋守令之在官立碑,本律雖輕,旣已昭載於律文,而且土民之媚悅者,則情雖可惡,此非廟堂可定挈令之事矣。上曰,其守令,誰耶?在魯曰,熙川郡守趙漢重,祥原郡守李墷也。上曰,當初廟堂之令該曹,稟處者非矣。此豈相諉之事耶?在魯曰,備局回啓,兵曹判書尹游,以句管堂上爲之,而其時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律文,不可續續變改云矣。上曰,此事,守令則旣有當律,民人則宜自本道,嚴加懲治,非廟堂所當定律矣。此而定律,則向者陵幸時,爲洪重疇立木碑之民,亦可以定律治之耶?大凡法網密,則民無所措手足,以此意,分付該道,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以全貴益焚燒同氣之屍身事狀請,令該曹稟旨勘律,而該曹請令廟堂稟處矣。律文則殘毁他人之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棄毁朞親卑幼死屍者,杖七十徒一年半云,此律似爲太輕,而至於一罪勘斷,則恐或爲過矣。上曰,此何故耶?用佛家之法而然耶?興慶曰,俗所謂瘵疾者,一門傳染而盡死云,故鄕曲愚蠢之民,畏其傳染,至爲此不忍之事,誠可痛惡矣。上曰,庾衮之罪人也。在魯曰,監司,以有甚於刃殺爲言,而此則過矣。律文,在手上則死,在手下則不死,杖一百徒三年之律,似爲太輕,而一律則未知其得當矣。寅明曰,臣意則以爲,此有甚於刃殺矣。壞風亂俗,莫大於此,從重科罪,似合於防微礪俗之道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命均曰,情狀則絶痛,而用一律則過矣。累次刑推後,定配遠地似宜矣。興慶曰,考諸律文,終無可據之律,而似與戕殺有異矣。在魯曰,臣意則比杖、徒,加律定罪可矣,不必創出法外之死律矣。取魯曰,畏忌惡疾之傳染,忍燒同氣之死屍,其情狀則絶痛,而此不過蚩俗蠢蠢無識之致,道臣狀辭中,謂之甚於刃殺云者,臣未知其然矣。旣有本律則參酌情犯,而加重之,可也,而直斷以一律,似過矣。然戶判所達之言,亦有意見也。寅明曰,法文重亂俗之罪人,此而不爲嚴治,東方幾何而不爲夷狄之歸耶?孔子治魯之時,事係亂俗則雖微必誅,其在懲亂俗之道,如此之類,不可不嚴治矣。鵬翼曰,戶判宋寅明之言是矣。各別重治,以懲末世亂俗宜矣。廷濟曰,亂俗之罪,重治固可矣,而甚於戕殺生者之言,臣未知其可也。尙絅曰,監司之必欲重究,不是異事,而臣意則以爲不必以一罪論斷矣。陽來曰,臣是法官,不可以法外之言仰達,而旣死之同氣,忍爲焚燒,此實莫大之變怪,而必用一律,則事涉太過,臣未知其可也。眞明曰,原其情則固出於無識所致,監司所謂甚於刃殺同氣,則臣未知其然也。雖然,此實無前之變怪,凡治國之道,無大無小,思其流弊所極,而預爲隄防爲宜,似不可不從重科斷矣。瑜曰,臣待罪湖南時,興德亦有此等獄事,見捉於本官譏察,報于監營,故臣親自窮覈,則游辭發明,終至杖斃,而此無可據之律文,似當有嚴立新法之道矣。宗城曰,《大明律》之太輕,雖未知何故,而此罪人情節甚惡,各別嚴處,則固宜,而朝家之隨罪立法,恐未安矣。上曰,《大明律》,或有當輕而重者,或有當重而輕者,此未可知也。寅明曰,刑亂國用重典,刑新國用輕典,此不過時措之宜,而胡元,以柔弱而無紀綱之故失國,大明,承元之後,不得不爲嚴重之治,作法大抵多密矣。上曰,視漢法則極苛密矣。是故末年多忠節之士矣。在魯曰,先朝受敎中,或有如此之事矣。上曰,我東,以禮義之國,素稱小中華,而渠旣生禮義之鄕,敢行滅親之事,尤爲痛駭,吏曹參判思患預防之說,是矣。極律則太過,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此亦將來,當爲受敎矣。{{*|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失火事,啓聞矣。松田失火之地方官,法應拿問,而今此當之者,乃是順天縣監南渭老也。係是兼任,則與本倅,似有間焉。且歉歲迎送,當有民弊,姑徐拿問之擧,未爲不可矣。上曰,順天豐歉,何居云耶?近來湖南,荐歲告歉,此必入於尤甚邑矣。興慶曰,順天雖不入於尤甚八邑,而蓋是設賑之邑也。且松田失火之官,自前亦有只推之例,姑勿拿問,推考似是矣。上曰,法不可輕改,固當拿問,而順天旣是設賑之邑,則松田雖重,民事亦不可不念,勿爲拿問,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失火,何其多耶?興慶曰,似由於鹽盆近處,故如是大段失火耳。瑜曰,兼官雖異本官,如是緩治,則後必不悛矣。上曰,李瑜之言,大體是矣。非爲兼官而緩治也,以數遞有弊故也。興慶曰,陳奏副使朴文秀,昨旣罷職,前者書狀官罷職後,敍用還付矣。今亦依此爲之乎?抑出代乎?上曰,此是飭勵,非深罪之意也。昨日處分之後,姑勿出代爲敎,有意而未及下敎,諸具想已盡備矣。命均曰,行期已迫,故行具幾盡措備矣。上曰,使臣之道,使之保其生而後,可以長久任使矣。文秀今番往來之後,其無病,未可必矣。寅明曰,聖慮及此,渠若聞之,豈不感泣?上曰,文秀爲人,有長有短,昨日擧措則駭怪,而此由學問工夫不足之故也。自家亦自言其放浪生長,而其通達則過人處多矣。伊日文義,亦以臆見爲對矣。不可不成人之美,副使姑勿出代,依書狀例,敍用後更差,可也。{{*|出榻敎}}嶺南煮鹽時,其用氣多矣。今此潦炎,所傷必尤多,是可慮也。興慶曰,再昨筵中,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覆奏時,有未及稟定之事矣。龍川、永柔兩邑守令,給馬發送事爲請,而龍川則以他道營將,移差永柔,則已令該曹,催促下送給馬事,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結城已革邑,而前規限滿則復邑,故保寧縣監於結城事,有同兼官,不成貌樣云,其將永革而合邑乎?抑將待限而復舊乎?上曰,此與安陰有異,終不可革罷矣。命均曰,合邑而別擇守令,差送,似好矣。上曰,若如陽川之規,自廟堂大更張,而倂合則,可也。若仍此永革,則無異安陰,豈有界限乎?依常限復邑,可也。聖應曰,晝講時刻進退事,《政院日記》則浩汗,未及考出,而聞弘文館舊例,則量日晷長短而進退時刻之時,亦有云矣。上曰,此後盛暑前未停筵之時,以巳初進定,可也。{{*|出榻敎}}秋判、捕將進來,陽來、鵬翼進伏。上曰,草記見之,而所供與初無異乎?陽來曰,罪人見刑具,已自畏慴,平問之下,數人先爲直招,其外,施威次盡爲承服,其中獰悍一人,受六杖矣。上曰,羅多乃洞、細洞所問目者,與咨文相合耶?鵬翼曰,相合矣。一二名,日字相左,而觀其氣色,其往必矣。陽來曰,往羅多乃洞者,往細洞再明,則文書當修正入啓矣。上曰,或罪人劫於威嚴乎?陽來曰,渠先自直招矣。犯越本是死罪,而今此罪人甚多。大抵二處犯越,有下手者,有瞭望者,有守幕者,有三層,似不可盡爲死罪矣。上曰,文書修正之時,三層必分析爲之,無相混淆,大臣及推官,同爲入來定罪,而凡於推問之時,或有劫威誣服之患,必須相審,無使玉石相混,可也。此雖可痛,與逆賊似異矣。瑜曰,下敎誠然矣。上曰,世丁爲窩主乎?陽來曰,以領將爲窩主矣。上曰,今日卽爲開坐,而明日常參殿坐時,則雖不得爲之,罷後卽爲開坐,可也。聖應曰,注書以不爲簡問,有拿處之敎,而聞簡通則盡爲之云矣。寅明曰,簡通,臣亦見之爲答矣。上曰,煮鹽一事,與靈城所達判異故也。入侍承旨,擧條出納後,出直,已有定式,未出擧條則無使出直,可也。上曰,備局堂上雖多,而有司之任最緊,李宗城還差有司之任,可也。{{*|出榻敎}} ==5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朝講。 ○下直,方山萬戶裵尙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二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方山萬戶裵尙度處給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行公,獄囚議讞,許久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常參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成範錫爲持平,尹得徵爲正言,沈聖希爲宗簿正,李觀厚爲兵曹佐郞,吳瑗爲副修撰,沈錥爲掌令,金廷潤爲掌令。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呈辭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洸、韓範錫、閔致龍爲副bb護b軍,金尙耉爲副bb司b直,李台重爲副司果。 ○以正言尹得徵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臺諫,今方開政差出,時刻勢將差退之意,敢稟。傳曰,時刻隨時入之。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中旬賞格上下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假注書望筒,傳于宋秀衡曰,呈辭旣已申飭,實官且有二員,何望筒,何以入之耶?還下。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鎭江里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賤情危迫,敢復冒昧上瀆,仰首俟威命,而伏承批旨下臨,不復矜許,反加隆異,非臣所敢承者。不知聖諭,何由而若此耶?夫聖人之裁物,如天之化育,各隨其物而賦命。今殿下之處臣者不然,以理物則非其宜也,以任用則非其分也。此豈大聖人盡人盡物,各得參贊之道哉?聖旨又引古人事爲諭,此則尤非臣所敢當者。臣本隱遯者流,只是少而廢病,老而不死者也,而豈意臨死之日,値此非常之恩,以益其罪戾哉?誨諭諄切之下,不勝感泣,而惟恨微誠之不能上格,伏地隕越,不知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江原監司春川等官居私婢初分等囕死、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江原監司狀啓,虎患熾盛,尙不能連捉gg捕捉g,以除峽民之患,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寧越府使權始經,以侍從之臣,爲民陳章,已示嘉尙之意,可以特許者,可以稟處者,俱以賜批,而其中木槽事,雖曰民弊,其名瑣屑。此報巡營報廚院者,而請以裁處,事體未安,推考,其令道臣,問于廚院處之。 ○答寧越府使權始經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以民事封章,予用嘉之。未打量折受,寢之已有下敎,不必覆啓,特寢焉。他餘事,令廟堂稟處。{{*|原疏,下備局}} ○甲寅五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東,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禮曹參判洪鉉輔,大司成鄭羽良,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最基,持平成範錫,禮曹佐郞宋日贊,戶曹佐郞李夏徵,監察許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領敦寧魚有龜,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原豐君熙,花原君權喜學,兵曹參知金聖運,僉知金夏明,工曹正郞李彦熽,兵曹佐郞朴致文,刑曹佐郞李廷楫。諸臣進伏訖,必寧啓曰,今日常參時,三品侍從中,司僕寺黃梓,當爲進參,而稱病不進,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黃梓,卽今所帶之職,不過該司,而亦不肯進參,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又啓曰,今日常參時,錦城尉朴弼成病不進,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不進,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進伏曰,日氣連熱,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臺諫不備,常參未能及時,每日如此,殊可悶矣。仍達曰,今日臣見平安監司狀啓,則瀋陽將軍出送咨文,而其辭云,殺掠犯越等事,渠則有若不知者然,只奉旨施行出送云云。誠爲怪異矣,而至於梟示正法之由,當悉於此後回咨中,而諸臣之議多不一,未知何以則爲好也。上曰,當初咨文,果自盛京禮部而來耶?。興慶曰,然矣。上曰,盛京禮部事,誠非矣。若無咨文往復之事,則已,旣曰有之,則不於盛京禮部爲之,而何處爲之乎?渠之私自退托,殊極怪異也。興慶曰,前此有三次據例爭之之事,而藩國咨文,中間私自退送,其意極是怪底事矣。上曰,渠欲捧則捧,不欲則不捧,事極怪異也。興慶曰,盛京則無入送齎咨官之規云。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上曰,然則灣府譯學,入送何如耶?在魯曰,盛京禮部,終始以通咨爲重難,而不捧之則轉奏北京,尤無其道,此事極是難處矣。興慶曰,順天縣監,以兼任光陽縣,松田失火事,有勿拿重推之命,而監司罷狀,又入來。今日政,出其代,而望單不下云,伏未知聖慮,又欲有仍任之意耶?在魯曰,狀聞措語不輕。監司之請罪如此,而若令復仍,則尤似有不便之端也。興慶曰,松田失火,自是無妄事也。處分固無可嫌,而道臣若是請罪,朝家雖令復仍,渠必不自安矣。上曰,更思之,此時守令,數遞可悶,故還給望單,欲爲下敎於筵中矣。令姑勿罷,只爲拿問,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似有所懷,陳達,可也。宗城曰,臣旣入侍,果有所懷,故敢達。漂海常之藩國咨文,宜當直奏於北京禮部云者,分明是托辭,而厥後漂海常,自謂曖昧,有若不知者,無他,初旣如彼爲辭,則到今爲之,其中自不無難處之端,故渠終不肯爲之,而自古咨文往來之事,非止一再,則渠雖不捧,自此送之,似無爲辱之事矣。其所難處云云,豈爲成說乎?在魯曰,此則儒臣所達,然矣。臣得聞洛昌君之言,入送盛京,自盛京轉奏北京,亦有已行之前例云。洛昌今方入侍衛,下問好矣。樘曰,臣往來燕京屢矣。至於此等事,不無所聞而知之者矣。自前我國咨文,入送盛京將軍,自盛京轉達於皇帝,前例每如此。到今渠之持難而不肯者,誠爲殊常矣。上曰,當初處事,未免違繣。渠若終始不許,則直送北京,有何妨耶?寅明曰,若無生梗之患,則雖直送,亦無妨矣。上曰,盛京之還送咨文時,以還送之意,爲回咨乎?不爲回咨而只爲回通耶?平監狀啓,何以爲辭耶?汝迪出曰,臣亦得聞盛京回咨,自平監直送備局云矣。在魯曰,盛京禮部,具回咨還送,而道臣狀啓,上送其咨文矣。臣則意謂已經睿覽而下,尙未經睿覽乎?上曰,姑未見之矣。興慶曰,臣意謂已經睿覽矣。今承下敎,始知其不爲入啓矣。上曰,注書出去,持入昨日來到瀋陽咨文,可也。翼謩卽承命趨出。聖應曰,元咨則同裹於狀啓中以送,而回咨則直送備局云矣。上曰,咨文與回通有異。咨文則例稱朝鮮國王云云,則所當竝狀啓上達,而平監之直送備局者,難免疏忽之失。其在事體,殊涉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盛京回咨,平安監司,雖直送備局,備堂中必有初拆見之人,而不卽覽察,尙未入啓者,亦難免率爾之失,當該備局堂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咨文還爲持來,則回通中必有還送之意,其咨文入覽則可知,而狀啓所上,似是咨文,卽今道理,更無須待之意。別定齎官,雖今月內治送,何不可之有?在魯曰,雖送回咨,其文法,自爾與前咨文似有異,必改而用之可矣。上曰,事是前事中出,則文法,豈甚有異乎?翼謩持咨文還入。僉曰,此非其咨文矣。上曰,此咨文,亦必有可觀,第上之,而注書更爲出送,持入本咨,可也。翼謩復承命趨出。上曰,咨文,內則補畫,外則不補畫耶?聖應曰,前例內爲而外不爲云矣。興慶曰,日昨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重臣之以不肯就官,至於拿處,實是無前之事。臣故上箚請寢,得蒙允可,而聞{{!|𢢜|⿰忄業}}猶切惶懼之心,方在胥命之所,不敢還京云。蓋嶺伯,自是至煩劇之任,以其病狀,實無可堪之勢,故臣曾於筵中,有所陳達矣。旣知其實病之如此,則似不必一向强迫。且{{!|𢢜|⿰忄業}}於頃日,旣承欲一見之下敎。惶感之極,亦豈無一覲耿光之忱也?姑宜許遞藩任,以他職用之,而前後嚴命之下,累犯違逋之罪,特爲譴罷,亦無不可矣。在魯曰,聖上每以{{!|𢢜|⿰忄業}}之一不上來爲敎,而其實則自丁未以後,元無累除實職而不爲上來之事云,而且其衰病,比年前尤甚矣。上曰,已諭於日昨大臣箚批,而國家紀綱,則因權{{!|𢢜|⿰忄業}}而尤爲墜傷。微官之不遵朝令者,其所以墜紀綱,猶爲小小,而位高之人如此,則尤有甚焉。{{!|𢢜|⿰忄業}}前日若有一來之事,則今番豈不遞乎?日昨以靈城之病,不欲充使价,有使之得生,而用於日後之敎。{{!|𢢜|⿰忄業}}若於前日,上京行公,則予豈不念其病而强送也?丁未以後,一不上京,戊申一爲忠監,而亦除朝辭,故不爲上京,予之見其面目,亦已久矣。雖以元龜誣告事爲言,而予則曰,前日之一不上京者,所以致此也。若上來從宦,則豈有此乎?且其疏中有曰,見嫉於嶺人云,此何事耶?在魯曰,{{!|𢢜|⿰忄業}}曾前爲嶺伯時,以罷場事,重治嶺人,爲嶺人所厭,故渠以爲一元龜,猶欲逞撼,則渠之見忤於嶺人者如此,今雖赴任,決無一時安於職次之理云,而不欲赴任矣。上曰,以元龜事爲嫌者,尤爲怪異矣。此豈足爲嫌端耶?日昨處分之後,承旨有所陳達,故特爲推考,而大臣箚請,故不得不許,而立紀綱,宜自大官始。事關備局則請拿推,而於慢君命之人,則國法獨不可行耶?{{!|𢢜|⿰忄業}}若謝恩赴任則或可許遞,而不然則決無許遞之理。若不能使一權{{!|𢢜|⿰忄業}}赴任,則何可君臨一國乎?終不去則寧爲定配於其道,許遞則斷不可爲也。大臣則以所懷陳白,猶之可也,重臣之如是縷縷,有若爲{{!|𢢜|⿰忄業}}分疏,極爲未安,推考,可也。{{*|抄出榻敎}}有龜曰,事雖煩瑣,而日昨兵曹回啓,有違於定式,故敢此仰達矣。御營廳敎鍊官金虎臣,以牙兵砲手次知,前冬崇陵內,捉得一虎,今年正月、二月光陵內,初捉二虎,後捉三虎,通前後所捉得,爲六頭矣。凡捉虎准五頭,則例有加資之典,故槪以此上言,而兵曹回啓中,以連頭骨捉納,未能的實爲言,又以該廳之不爲請賞爲訝,而啓稟置之矣。陵內捉虎,雖是渠等分內當然事,而朝家之論賞,旣出於激勸之意,曾前本廳將校二人,亦以此得蒙加資之典,今此虎臣則去月康陵內,又捉一虎,前後捉納,多至七頭,而捉得之後,以全體進上,則連頭骨與否,非所可論。該廳之直爲請賞,曾無定奪之事,則自本廳不得啓稟,事例當然矣。外方捉虎,旣許施賞,則陵寢內捉虎,獨未蒙賞,不無稱冤之端。體例所在,臣不敢直請賞典,而旣有可據前例,更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上曰,令該曹更爲考例,稟處,可也。{{*|出擧條}}在魯曰,以前理山府使禹夏亨,更差渭源郡守事,昨日擧條,未及啓下,而蓋聞極邊,別無大段解由之事云,而夏亨旣未出解由,則不無掣礙之端。若有自上勿拘之命,然後臣曹可以擧行矣。上曰,解由雖重,擇差有意,其令勿拘,可也。有龜曰,非但本廳,東西各陵,三軍門各爲分掌,當該軍門將校之捉虎,雖滿定數,該軍門則不得請賞,故渠等輒必上言,事涉煩猥矣。此後則各軍門將校捉虎之數,若滿定式,則自當該軍門,以考例論賞之意,草記啓稟,未知何如?上曰,捉虎論賞,以幾頭爲定耶?有龜曰,曾前則定以五頭,近來則定以三頭矣。上曰,此後則依所達草記啓稟,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臣以職掌事,敢有所達矣。陞學之設,專爲士子勸奬之道,而上年則以當年條,未及畢行於限內,有蕩滌之命矣。殊非培養勸奬之道,有同因噎而廢食,非但儒生輩落莫,且雖有蕩滌之令,必無以此惕念設行之理,似當有變通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朝令之不行,未有甚於近日。不有申飭,臨科之後,始乃一時爲之,只長躁競之風,殊無培養之意,限內不爲設行者,極爲非矣。過限則蕩滌者,乃所以存舊法也,非廢舊法也。爲師儒之長者,惟當悶其不行,思所以及期爲之,可也,乃反如是陳達,殊非委任之意,大司成鄭羽良,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本館供士之需,近甚凋弊,無以成樣,故前大司成趙明翼以祖宗朝折受於本館,三南所在田畓,遣官監打事,疏論蒙允,發送郞廳於三南,嶺南、湖南則無弊收捧,而獨牙山、稷山兩邑民人,以收稅之過多稱冤,臺疏發啓,請爲還給而蒙允矣。蓋聞湖西異於兩南,田畓執耕者,非無勢貧民也,多是兩班及豪强品官,故胥動浮言,以致如此。今若更爲還給,則不但本館養士之需無成樣,祖宗朝賜與本館之田畓,公然付之於此輩,寧有是理?況監打命下之後,又因奸民之興訛造謗,謂之民怨,乃復還給,則事體道理,決不當如此。湖西昨年所收穀還給之令,卽爲還收,恐好矣。上曰,此乃何人之發啓乎?羽良曰,趙尙命矣。宗城曰,臺疏(疏))初旣發啓,聖上又爲允從,則到今還收,不無缺然於民情者。若令師儒之臣,參酌還給,則恐爲得宜矣。上曰,聞此所達,牙、稷兩處之獨爲如此,可知其由矣。依所達爲之。興慶曰,臣於此事,略有所聞知者。昨年臣受由下鄕時,牙、稷居民,多有擁馬呼訴者,而且聞以收稅事下去館郞之言矣。蓋其收稅,在於田場旣滌之後,而勒定收捧,所捧穀數,視前日不啻倍蓰云,小民輩,安得無呼怨之事乎?今若使本館,參酌還給則好矣。上曰,大臣、儒臣之言得宜,參酌還給,可也。{{*|出擧條}}範錫進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讀未半,上曰,無改處,只擧下端,可也。範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減等之人,雖未及限,遽請此啓,終涉太過,其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渠旣白脫,其勿强煩。眞淳出伏曰,此啓,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故然矣。範錫又啓曰,新除授執義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持平金漢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司諫院司諫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正言李光湜,時在京畿仁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範錫退伏。上問申昉曰,田殷祥事,卿爲畿伯時所狀聞也。其事實如何耶?昉曰,驛路事重,察訪旣有所報,則巡營據其所報,例卽狀聞。殷祥事,察訪報狀中,枚擧其不由分路,加把驛馬之狀,故臣果據以啓聞矣。聖應曰,凡大小別星,皆有分路定式,而至於標信宣傳官,則本無定式,只以迅速爲主,且無馬牌,所騎一匹,衣籠馬一匹,吹螺赤所騎一匹,雨具馬一匹,合爲四匹,已有舊例也。今番殷祥往來時,臣雖未知這間曲折,而似無加把之理矣。上曰,頃於親政時,宣傳官李鐽,以奪符事下去時,親承下敎,故或不無太過之事,而其時海伯,至於狀聞。監司雖奉敎諭書而行,陪標信宣傳官,亦豈不重乎?欲存事體,海伯旣已推考,而近來以濫騎事狀聞者,只是宣傳官輩,名士之濫騎者,亦必多矣。宣傳官,豈獨濫騎乎?此後則勿拘名士,如有濫騎者,必爲狀聞,皆如宣傳官之意,分付。而況奉命宣傳官,無馬牌無分路,曾已知之,若四馬之數,本非加把,亦爲分付。{{*|出擧條}}範錫更爲進伏曰,筵席事體,何等嚴畏,而副摠管李汝迪,旣在侍衛之列,則宜不敢越次陳達,而平安監司朴師洙之上送盛京禮部咨文於備局事也,自上有所俯詢於大臣及諸重臣,未及仰對,而汝迪乃敢越位,唐突陳奏,其在事體,極爲猥瀆,請副摠管李汝迪,從重推考。上曰,以所懷達之乎?以啓辭達之乎?範錫曰,啓辭達之也。上曰,依啓。又啓曰,臣卽見司饔直長李泰翼前啓,其所劾列,旣非泛論,則今不可以供辭自明,謂以白脫,居然停啓。且當初啓辭,旣已拿處間姑停,則在今連啓,有不可已者,故臣果仍前論啓,而聖上以渠旣白脫爲敎,而承宣亦以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有所云云。臣於此,已不勝其訝惑,而且於李汝迪請推之啓,有疎漏啓體之失。以此以彼,臣何晏然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範錫退伏。最基進達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啓未畢之前,都承旨李眞淳,遽以臺臣不知事狀爲言,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不敢干涉廟謨,而儒臣,師儒之長,以正士習激勸等事,有所陳達。臣亦適有所聞,而此係培養之方,故敢達。孔聖後裔,自麗末持世系譜牒,出來東土,入我朝後,代數歷歷相傳,而有孔宗洙,居在龍仁,人物端正,且有志操,勤苦治經,遊於泮宮云。此乃大聖之後,宜有別樣勸奬之道,下詢大司成而處之,何如?羽良曰,臣初欲陳達而未及矣。宗洙卽己卯名賢孔瑞麟之後,且其人物,異於凡士,極爲可愛,非但治經也。臣勸令學問,則乃能有志從事,而言語進退之間,實有非聖人子孫,寧有此言之美?臣方別爲給料,置之泮中,欲待闕許入於寄齋,而且臣見《大明會典》,則皇帝視學時,三氏子孫,別令入參,而又廩食三十餘人。今先聖苗裔,譜牒來歷,旣分明可考,而人物又如此,宜永久留置於齋中,詢問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孔瑞麟則明是孔聖之後,宗洙果是瑞麟之後,則特給別料,置之齋中宜矣。上曰,若是孔聖後裔,則可謂貴矣,而孔聖後裔,似不但宗洙一人耳。無乃大司成適見此宗洙而特給別料耶?他日若又有優於宗洙者,則將何以爲之乎?羽良曰,又有優者,則追入,亦無妨矣。寅明曰,大司成旣已入侍,使大司成參酌處之爲可,不必自朝家處之矣。上曰,諸臣所達如此,特爲給料,隨闕許入,置之泮齋,可也。{{*|出擧條}}最基曰,筵席事體,何等嚴重,而近來朝體不嚴,誠爲駭然。禮不云乎?毋勦說,擥取他人之說,以爲己說,謂之勦說也。毋雷同,聞人之言而附而和之,謂之雷同。毋儳說,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未竟,少者不可擧他事爲言,錯雜於長者之說也。少者之接見於長者,猶尙如此。況臣僚奏事於君父之前,其何可紛鬧若是之極乎?此後筵席,毋得如前日紛鬧之意,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順天縣監南渭老,俄已下敎於筵中矣。拿問處之間,姑勿出代,可也。{{*|抄出榻敎}}又下敎曰,朝講時刻,隨時入之。{{*|出榻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持平成範錫,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上讀前受表記,自第十六板子言之君子之所謂,至第二十三板,賞爵刑罰窮矣。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虞夏之道,至第二十九板何日忘之。上又新受讀訖。宗城起伏曰,文義問於領事,何如?上曰,不必辭讓,儒臣先陳,可也。宗城曰,此大文,專言仁民之道,君上宜可惕念處矣。興慶曰,古人因時制義,於斯可見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夏尙忠,殷尙質。大槪,因時制義之義,可以爲法處矣。宗城曰,寡怨於民之寡字,意甚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夏尙忠,忠字,卽是中心之謂,而忠質竝言之,則忠字之義,益深矣。虞夏之世,非不有文,而質勝於文,故曰,周之世尙文,虞夏則尙質矣。上曰,然矣。最基曰,古之文質如此,而我朝則文勝之弊太甚。若矯而正之,使文質相等,則豈不美哉?宗城曰,親而尊,威而愛,富而有禮,三節言之者,皆有深意。非明德君子,孰能如此乎?上曰,此君子,非特有德君子,必有位君子也。宗城曰,然矣。上曰,孟子曰,舜何人?予何人?有爲者亦若是,其意似太露,而至於《中庸》所謂生知學知困知,及其成功則一也,其循序不迫之意,可見矣。廷濟曰,勿以虞舜不可及,每以舜何人,予何人,爲工夫,好矣。寅明曰,爲治之道無他,必以古聖王爲自期,則雖不中,不遠矣。常以舜亦人,予亦人,作興起感發之資,則必有益於聖學矣。宗城曰,鷄鳴而起,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鷄鳴而起,孜孜爲利者,蹠之徒也。思慮之發,至微至奧,一念之差,聖狂斯判。若以舜何人,予何人自勉,則是亦舜也。上曰,其言好矣。廷濟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則舜、蹠之分,於此亦可見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人君之學,聖智竝行,可矣。鷄鳴章,引以爲法,則豈不有助於聖學耶?興慶曰,學問之道,非高遠難行之事,其要只在於日用行事之間矣。宗城曰,此章,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此君臣上下交相責勉之意,而以此觀之,諸葛亮鞠躬盡瘁之義,可謂格言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章,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領事看作利於天下者,似好矣。上曰,其文義終爲殊常矣。最基曰,小註張子之言,爲是矣。興慶曰,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君,此乃責難之意,而事君不下達,亦此意。君上之於接下,亦如下之事上,則豈不爲上下交勉之道乎?上曰,所達儘好,當體念焉。寅明曰,大居敬而貴窮理。俄者諸臣所達,無非至理之言,聖上於此,益加體念焉。上曰,勉戒好矣。宗城曰,此下章事君,遠而疏則讇,近而不諫則尸利,此文義爲好矣。臣在經幄,殆十年餘矣。近侍之臣,豈有過臣者,而曾不以一言仰達,其瞿然于中者多矣。殿下睿哲聰明,虛襟納諫。如臣庸陋蔑學者,實無絲毫補益之望,而殿下誠若不以鄙卑而棄之,臣雖不忠,敢不彈gg殫g竭微誠,稱塞其萬一乎?上曰,所達切實,當從容體念。興慶曰,觀此文義,人臣苟能敬治其職,所與正直,則神將福之。如臣不似,忝在相職,於敬治,可謂蔑如,臣不覺瞿然矣。上曰,自勉爲心,擇人而擧之,則何瞿然之有?宗城曰,臣等進諫時,以拂逆爲自勉,聖上亦以從諫爲自勉,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寅明曰,拒諫從諫,利害若明而察之,則斯過半矣。上曰,漢宣帝時,朱雲折檻事,今見御製,如親覩其事。後世諫諍之臣,孰有如朱雲者乎?宗城曰,朱雲事,雖千載之後,如見其直氣之森然矣。上曰,公私玄微處,最爲難察。公不明則以賢爲愚,以愚爲賢,至於可用之人,終不用,公私之分,豈可忽諸?寅明曰,國家百年,無不皆然,而用人之際,公私所係,爲尤切矣。宗城曰,心乎愛矣,瑕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此人臣之爲君言也。骨鯁直節之類,莫非出於心乎愛矣之意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日熱如此,誠難逐日開講,而亦不可不速始《詩傳》,頉稟前,周、召南畢講,則爲好矣。最基曰,小臣前日所抄選十三篇,不爲不多,而未進講者,只是儒行一篇。旣入於抄選中,則闕之亦可惜。臣意以爲,領事、知事方入侍,更爲停當,竝此進講無妨,且拔去一篇,亦無所害,故敢達。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儒行篇,可也。光躋承命趨出,持儒行篇還入。必寧奉進,上受而覽之曰,此非御覽件。注書更出去,持入御覽件。光躋復承命趨出,持入御覽件。必寧奉進,上覽訖。廷濟曰,召對冊子,必以《左傳》爲定者,臣意則不知其可矣。上曰,無他可爲故也。廷濟曰,《春秋》進講,有勝於《左傳》,小臣有中心藏之之意,故敢達。上曰,特進所達,好則好矣。名臣奏議爲之之後,揷入其中而爲之,故然矣。廷濟曰,凡進講,一番看過,豈有其效乎?一冊再次爲之,則或似有益矣。上曰,不爲者尙多,顧力不暇及耳。寅明曰,日勢已晩,常參之際,時刻差遲,連續引接,恐有勞損之節。未知卽今聖候諸節,若何?上曰,虛乏之候,猶似未已,而眩氣往來,今日差勝矣。寅明曰,日熱如此,晝講鎭日爲之,抑有妨於調攝之節,亦不可無參酌之道矣。上曰,時刻若早,則一日一次開講,何害之有?寅明曰,臣待罪地部,故市廛間疾苦,自然有聞知者。事雖瑣屑,敢此仰達矣。白木廛失火之後,非但所見蕭條,市人等,蕩析離居,無以爲生,此是五百餘人生業所關。大抵廛家,非市人等自辦造作者也。在前則富民有財力者,出物營造,以爲收稅之地矣。近來則都民,亦無富饒者,不能造給,故五百餘人生業,無所依賴,亦可矜念。頃與左參贊李廷濟相議,則以爲,自賑廳及三軍門,顧助造成,則可以使市民輩,無失業之患,而且將有前頭收稅之道,於公於私,實爲兩便云。諸議亦或以爲便,而或有瑣屑不可爲之論。然半千都民命脈,所關亦重,豈可以瑣屑爲嫌,而不一仰陳耶?下詢大臣諸臣而處之,何如?特進官李廷濟曰,市廛之於國家,亦是四民之一,所關亦大矣。只以半千人命脈所關爲言者,臣則以爲其言太小。自朝家造給,則非特爲市民輩保存之道,亦王政之所不已也。上曰,市人自是國家貢民。若無市民則何以爲國乎?領事金興慶曰,市之於國家,固重矣,而以自朝家造給爲瑣屑者,其言是矣。若以使民皆願藏於其市之義爲言,則猶之可也,以收稅爲心則不可矣。廷濟曰,自公家貸給價物,使市民輩,自爲營造,可也。不必自公家營造。若貸給萬兩錢,則可以復建,未過十年,亦可以復償其數云矣。上曰,前已下敎,而大抵景象不佳。南山上,古有三樹,昔年風拔其一,所見猶不好。今景象,豈類此乎?且有國家則不可無市廛矣。國家若有裕,可以造給,則造給爲好,而此則物力不逮,使軍門、賑廳造給,亦有二弊。若自賑廳、軍門,貸錢營造,則將來必又以此之故,侵困市民,此其一也,自朝家使賑廳、軍門造給而收稅,則亦甚不當,此其二也。自賑廳某條,以數千兩錢顧助,而木物則以戶曹水上流下收稅者,充給宜矣。寅明曰,雖有若干流下者,元無可用之木物矣。上曰,然則自備局某條區畫,使軍門及賑廳、戶曹顧助,今年內,必爲造成,可也。興慶曰,似當自戶曹爲之,備局何以區畫乎?寅明曰,各軍門,必有備局區畫,而後方可顧助矣。上曰,此等事,在上者,但可指揮而已,區畫則廟堂當爲之。如是下敎之後,雖有稱頉不給者,自廟當直爲分付區處,無令更煩上聽,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重臣進伏。上曰,盛京禮部不受咨文,今無他可爲之道,直爲咨文於北京,可也。興慶曰,然則齎咨官,別定入送乎?上曰,今日內可往耶?廷濟曰,齎咨官速出,然後可以速往矣。上曰,齎咨官,今日內定送,可也。{{*|抄出榻敎}}上曰,翰薦,已爲之耶?興慶曰,已爲之矣。上曰,所薦幾人?德重曰,被薦五人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高陽郡守李廷漸,振威縣監李夏龜。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射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獄囚多滯,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李宗白,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副修撰朴弼均,時在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連日上番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宋徵啓,副修撰吳瑗,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金弘澤爲假注書。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去春等周急,依例輸送于奉朝賀李光躋gg李光佐g家,則姑令留置該掌矣。今欲更爲輸納則以爲,與奉朝賀崔奎瑞異同,終有所不安云,而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所辭旣異於大臣,何過讓之有?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順天縣監南渭老,逃故闕額代定之事,特敎之下,擅自寢閣之罪,令該府拿問處之事,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送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問,以狀啓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江原監司牒報,則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而尹得商移拜三陟營將,纔已遞歸云,故招問邸吏,則尹得商今已上來云。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尹得商,依律杖一百,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六日,濟州正兵文武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日氣猶熱,夕講時刻,以酉正初刻改入。 ○又啓曰,司僕寺正黃梓,以常參時不進事,禁推事,擧條啓下矣。聞黃梓以書狀官,方帶臺銜云。禁推傳旨,不得循例捧入,何以爲之?臣於當初,不能覺得,混同請推,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從重推考。 ○慶尙左兵使狀啓,禮安宜東面川沙里居私婢芿叱女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成範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邃,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之命,揆以國法,關係甚重,則不可以私情矜惻,有所參錯而低昻者矣。流三千里罪人鳳祥,至今得保首領,已是失刑之大者,今此移配之命,出於千萬意外,國言喧藉,輿情愈憤。請寢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臣伏聞亡命罪人鳳祥移配擧條,有故相臣李頤命孫等語,其後諸承宣,旋卽微稟,故相臣三字,改標以下云。臣聞來,不勝駭惑。當初捧入承旨,未知誰某,而矇然不職之罪,有不可置而不論者。朝家旣不復官,則不敢稱爵,法也。昔在先朝,故判書閔鎭厚,稱追削之李翔,謂之故大司憲,則其時堂箚論之,聖批以爲無嚴,而特罷鎭厚之職,此可見重法之意也。今者喉院,乃於鳳祥移配擧條中,敢以其祖未復之官爵,肆然塡書,殆若循例捧入者然,紀綱所關,極爲寒心。請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答bb曰b,不允。故相臣三字,其時大臣忘而偶達之致,趁卽付標,今者此請,大涉不諒。況鳳祥之本律,本非極律,則若是爭執,亦涉太過矣。不允。 ○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書入之由,至有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之請。臣等看來,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凡擧條,一從筵中說話,不敢有所刪改,蓋所以重記事之體也。臣等於其日捧入之時,固知未安,而未啓下之前,不可徑先稟達,故翌朝啓下之後,微稟付籤以入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等同在一院,旣已參見,則何可獨諉於當該,而晏然仍據於榮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仍治臣等溺職之罪,俾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請暇試灸之餘,面部小癤,轉成大腫,疔毒熾蔓,半面浮烘,終至用鍼割根,貼藥去惡,辛苦幾一望,尙未完可。蓋臣前春,亦以鬢疽瀕危,數朔醫治,僅尋生路。年年此病,必有所祟。醫言曾服參附,遺毒致此,方來之慮,有不可言。若不及時預防,專意調將,則實有死生之憂。且臣六七年來,滯濕停飮,遍體流注,輒作百怪,或下痢無算,或數溺無節,殆無寧月。眞元之耗渴,形貌之瘁爍,殆似篤老人樣子,居常懍悸,自分爲難治之末證。入夏以來,忽然手足麻痺,肌肉顫掉,往往肢節,不能屈伸,按之而不知其爲己有,精神時復昏暈,如墮烟霞,凡於事爲之間,先忘後失,見者皆以風漸憂之,砭焫已多,而少無所效。腫症之外,惟此深痼之疾,斷無時月起身之望。念臣所叨,何等重任,而一向曠廢,作一養病之坊,臣於宛轉床席之中,心焉惶惕,如添一病,寢食爲之俱忘矣。念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受恩罔極,致位至此,無他才能,圖報無地,只願殫竭心力,死而後已,一疾轉變,頓至於此,身重如山,氣運如醉,僵臥終日,殆無省覺,伏枕瞻天,但有涕淚。況臣見任,初非可堪,徒藉寵庇,蹲仍已三年。春間都政之後,矢心必免,而迫於事會,分義是懼,三單未卒,遽復冒出。一世譏議,固不暇言,而臣心慙悼,若無所措。一遞之願,鬼神亦臨,而危疾際發,誠有萬萬不可强者,則臣雖仍冒而不去,其於陳力之無路何哉?且聞日昨筵中,大臣以錦城營將急速差出事稟定。是宜登時奉行,此外亦有一二閫窠未差者,而緣臣淹病,開政無日,莫非臣不能先自解卸,貽害國事之罪也。臣以此陳懇,亦有日矣,而見阻喉司,悶蹙轉深,今則成命之下,未克祗承,罪尤難贖。玆敢不避煩猥,將賤疾危篤之實,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憐,亟許鐫削,一以使重任毋瘝,成命亟行,一以使醫治及時,殘喘得延,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本兵重任,決難輕遞,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傳于金聖應曰,兵判批下,牌招察任。 ○甲寅五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崔炯,宗臣東陽君㭻。上讀前受,自二十三板子曰虞、夏之道,止二十九板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至亂是用餤。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此章連言事君之道,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之言,好矣。人君御世,使群庶皆願立於王朝,則豈有難進之患耶?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在魯曰,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有輕爵祿之心,食之不苟且,而行仕則國其庶矣。君上之遇臣下,不以禮待之,欲以爵祿驅使之,則孰肯有立朝行仕者乎?上曰,所達好矣,而以卽今言之,所謂難進易退有二焉。或有所執,不染其中,或稱潔身,不事其國,而其亦計較爲之者矣。至如李眞望、金鎭商,則各有所執,如彼之人,實爲可取,而其他風波仕路行之者,則不足道也。在魯曰,以古先朝言之,則臣僚罷職絶罕矣。殿下於近年以來,宰臣罷職甚多,至於李德壽之罷職,其事元不大段,而終至如斯,宰臣待接,豈不薄乎?至於重臣拿處,則尤非禮使之道矣。上曰,李德壽事,予知□□□知行公之難,而不如此則反不直,且其外無可爲之道,故不得不然矣。宗城曰,可貴可賤之義好矣。人君一嚬一笑,苟失其當,則畢竟之弊,至於君道日下,臣道日高,死生禍福之際,私意橫流,而所以御臣之具,無以自操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此大文,在上之人,可以觀鑑處矣。宗城曰,周易不事王侯,高尙其事,與此吐少異矣。在魯曰,得志則愼慮而從之,否則熟慮而從之,其下字亦有意矣。宗城曰,唯天子受命于天,此引詩爲證者也。君命順則有順命,逆則有逆命,此文義,各別體念,爲好矣。上曰,當各別體念。在魯曰,受命于天云者,百事則受於天之意,順逆之義,自上尤宜自反猛省處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一人行有枝葉,辭有枝葉,如上章所陳,使天下有道,如此善矣,此爲各別體念處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行有枝葉,則百事無不曲軫,辭有枝葉,則絲綸之間,簡略不足。大抵絲綸,簡略,爲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此大文之義好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人君使臣爲然,臣僚事上亦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君臣之間,以義而合,故人君於臣下,見非處而必假借,則其道狹矣,雖君臣之間,上下焉相孚,若朋友之交相勉戒,則其道廣矣。俄者副學之言,大意則然矣。上曰,君臣之間,固當若是,而推之天下,其道無不然者矣。文義訖,宗城曰,近來堂后之頻數遞易,誠爲未安。聖敎申飭屬耳,而以假注書望筒之入啓,致勤聖敎,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昨日聞假官有實病,有難行公云,故望筒果爲不思而入之,臣不勝惶恐之至。在魯曰,殿下於臣僚之病,最爲難知矣。如小臣,一生陳病,尙不自知爲過,然而其爲惶悚則誠萬萬矣。上曰,束帶立朝爲難,故無不以病爲辭,而第見陳病之章,則有若頃刻難保者,曾不多時,或有出而行公,其事則終不誠實矣。尙賓曰,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豈無疾而必欲如是乎?上曰,孟子此言,蓋亦有意而然,不可援比於此也。宗城曰,俄以堂后事,出言端矣,臣亦有所仰達者。前假注書南鶴宗,以日昨擧條錯誤事,至有禁推之命矣。第聞槐院揀擇之坐,明日爲之云。鶴宗旣在囚禁中,則揀坐,其將不得同參,其情殊可憫矣。且旣已禁推,罰已行矣。若知分揀,使之同參揀坐之地,則爲好矣。上曰,當初禁推,不過飭勵,何必深罪?其令放送,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近來禁府罪囚充滿,而以判金吾不出之故,久不開坐,委屬之弊,誠爲可慮矣。上曰,判金吾之許久撕捱,不爲行公,殊無意義。判義禁尹淳,卽爲牌招,今日內開坐,俾無滯囚之弊,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臣昨以權{{!|𢢜|⿰忄業}}事,至蒙特推,不勝惶恐,而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權{{!|𢢜|⿰忄業}}從前除命甚罕,而適皆徑遞,未嘗有可以上來,而終不上來者。今則衰病頓甚,實無堪當處藩之勢,故有此固辭矣。然旣承昨日嚴敎之後,臣子分義,亦豈敢不爲變動乎?臣於昨日,自闕中歸路,歷見於依幕,爲傳筵敎則以爲,嚴敎如此,到此地頭,他不暇計,而但尙在待命中,自朝家元無勿待命之命,雖欲轉動,有不可得。且此與特敎罪補有異,而陳疏而未承批,嚴敎荐下,至有將爲竄配之敎,略不開進身之路。昔虞人非其招不往,將殺之,孔子以爲,志士不忘喪其元。吾之不欲遽然冒進,非只爲一身也,實爲國家顧事體云。其言亦誠然矣。當初除拜,本非黜補也,只出於別爲擇差之意,而末終則有同迫蹙者然,豈不有嫌於禮使之道乎?且藩臣牌招,先朝尋常爲之,至當宁亦然,而昨年以來,一切防塞,亦近於矯枉過直矣。臣之先父爲平安監司,有難安之端,逐日違牌,至十餘度之後,朝家體諒而變通,故得免無限延拖之弊。何嘗以此,益損於紀綱乎?今若先下勿待命之命,仍爲牌招,俾爲轉動膺命之地,則下可以伸廉義而存事體,上可以得體使之道,而亦不患命令之不行矣,豈非所謂兩美而俱全者乎?上曰,所達亦然。勿待命事,分付,可也,而至於牌招,則近來牌不進之弊,極其紛紜。內職雖無奈何,而藩臣牌招之一切防塞,出於不得已也。今不可遽復開路,而牌招與筵敎,其爲君命一也。若可變動,何待於書其名而出牌乎?以此筵敎分付,俾於今日內出肅,可也。{{*|抄出榻敎}}宗城曰,知事旣以待重臣之義仰達,臣亦有所懷矣。前判書權以鎭,秩是卿宰,曾經戶判,而頃日臺啓,以削版勘律。削版者,非係行檢名義,不可施矣。況其罪名,不過以白衣事?臣聞京軍門將臣,或有奪符之事,則亦爲白衣云。以鎭旣已革職,則雖欲着公服,不可得矣。臺啓雖重,旣知其非罪,則削版律名,似當有還收之道矣。在魯曰,其時臺臣以爲,問於吹螺赤,則曾無白衣之例云,而臣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且臺臣以削版爲請者,其時以鎭,方在革職中,故欲變疊律云,而設如臺臣之言,以慢君命之罪罪之,若用重於削版之律則,可也,削版之律,當用於行檢身累,非其當律矣。宗城曰,以鎭旣是重宰,而初旣被拿,中又削版,今番又令分付監司,知委上來,末又拿問,前後被罪如此,當之者豈敢自安乎?在魯曰,此則不然。以鎭旣無職名,則自監營知委之外,無他道矣。此是論罪之事,設有論罪之事,旣無職名,其可下諭而使之上來乎?上曰,拿問則廟堂所請得體,而但不可等待其自來一句,如何矣。朝家擢用以鎭拜戶判,則上自宰執,下至閭巷,莫不譏謗。又以邊事被拿,其受困可謂甚矣。削版之罪當律,欲下敎而未果矣。職帖還給,可也。{{*|出擧條}}臨罷,上下敎曰,夕講當爲之,時刻隨時入之,可也。{{*|出榻敎}}諸臣仍退出。 ○甲寅五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李宗城、鄭必寧,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自第三十四板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至於不敢以其私褻上而止,曰,小臣在外,與知事私自相確,以褻句讀爲是矣。文勢似是連上,故敢達。上曰,讀之。以褻事亦未必不爲文理,而所達似是,句讀,可也。宗城曰,不違龜筮之龜字,恐是卜字,而似有錯簡矣。上曰,然矣。宗城仍讀下自止所付。上讀新受訖。宗城曰,此與上章之意相連,如寒則衣飢則食之類,尤似連續矣。在魯曰,此與上章有客不能館,不問其所舍,同一意也,亦相連觀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不以口譽人之意,誠好矣。人君於臣僚,雖有嘉奬處,絲綸之間所與,必發於心而不止於外貌,則在下者,亦至誠觀感而化之矣。粵在戊申春,臣與趙顯命,陳此文義,殿下亦或記有,而每於此等處,留意自勉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知事、上番,皆陳文義,臣無可達者,而第於初章寒則衣飢則食之義,敢有所仰達者矣。小臣於昨日入晝仕出去之路,見二丐乞兒,橫臥途側,幾至於死。臣見來,自不覺其慘然。方今麥秋不遠,而其前生活未可必,自朝家分付賑廳而軫恤之,則豈不爲仁政之一端乎?上曰,在上者,豈不欲博施濟衆,而如彼寒乞之類,雖豐年,豈可必其盡無也?大抵民不安其所,以至流離丐乞者,求其本,則皆由於在上者不能導率之致,今何可隨而濟之乎?最基曰,歷去所見慘目,故臣果達之矣。宮城咫尺之地,猶尙如此,則他可推知。伏願聖上,每以無一夫不被其澤之義,常自勉,推之以視民如傷之道,則其於王政,可無闕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宗城曰,《禮記》開卷第一義,惟是無不敬三字。《禮記》今日畢講,聖上於此三字,益加體念焉。在魯曰,聖上講讀之際,玉音頗斷續。伏未知聖候,或有不平之氣,不能成聲而然耶?上曰,不能無感於昔年,故自然如此,而今日雖强忍開講,予心已傷故然矣。在魯曰,踐其位,行其禮,羹墻之慕,無時可已,而心緖每常如此,則不覺之中,亦豈無損傷之節乎?必寧曰,明日視事,溫繹間當頉稟,故敢達。上曰,溫繹當參量爲之,而明日視事,則依前爲之無妨。宗城曰,一卷畢講後,卽溫繹,經筵舊例然,故溫繹頉稟,自是前例矣。在魯曰,溫繹間日數不久,頉稟似然矣。上曰,注書日記,溫繹間頉稟書之耶?僉曰,然矣。宗城曰,法講事體至重,一卷畢後,每有溫繹,聖上於此,不必持難矣。上曰,心中不無不便之意,不欲循例爲之,而所達如此,溫繹間視事,頉稟,可也。{{*|抄出榻敎}}最基曰,小臣有所懷敢達。如臣無似,忝在講官,實無絲毫補益聖學者,而今日又伏聞聖敎,臣等之心摧隕,何可盡達?今日畢講,當始溫繹,前所講十一篇,自內從容披覽,五六日之內,一次溫繹則好矣。上曰,何必五六日,只講處溫繹,則不過數日,可以畢矣。諸臣仍退出。 ==5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汝迪,臣李春躋,上下番入直矣,俱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受點,一員當爲晝仕出去。一員替直而後,方可出去,而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連赴本曹査坐,副摠管南就明,方有身病,連呈辭單,洛豐君楙、宋眞明、柳濬,俱有式暇,三員未差,無他推移入直之員。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變通之例。有闕之代,令該曹依近例,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呈告人員,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趁赴試所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海春君栐、趙錫命爲都摠管,崔道章爲副摠管。 ○傳于鄭必寧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咸鏡監司李箕鎭引見。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罪囚多滯,議讞一日爲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黃海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鄭亨復,自鄕纔已入來。竝與今日政新除授修撰,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新除授保寧縣監李載厚,以歷辭時失體,下吏被罰,決難冒赴,母病又方苦劇,不忍遠離之意,累度呈狀。有難一向强勉,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修撰望改入。 ○以洪昌漢爲正言,李春躋爲兵曹參判,李觀厚爲兵曹正郞,崔命相爲掌樂正,玄鳳漸爲典籍,尹汲爲兼西學敎授,禹夏亨爲渭原郡守,尹汲爲修撰。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李景淑,副司直趙錫命,副司果兪健基。 ○金聖應啓曰,副摠管南就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副摠管李春躋,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當爲出去,且於□□政,移拜兵曹參判。兼帶摠管,自在應遞之中,而本府替直無人,副摠管南就明,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中樞府移文,則經歷沈洸,以體例間事,多有駭擧,不可仍置云。汰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卽接京居裵萬柱名呈所志,則其洞內居文哥稱名人,因微細之事,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之後,訐訴於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死云,故聞極驚駭,干連諸人等,自本曹今方窺捕,而檢屍事,一邊移文京兆。所謂士夫,問其姓名,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云。係是朝官,移義禁府爲先拿囚,而待屍帳及諸人等畢招,修正移送後,憑覈處之,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刑曹公事有下問事,非泛然稟處者。明朝,大臣及備局堂上,該曹堂上入侍。 ○持平成範錫啓曰,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歎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如何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成範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閱屢朔而待罪本院者,非曰能堪出納惟允之任也,只以恩顧之隆,不可孤,奔走之勞,不暇恤,黽勉隨行,式至于今,絲毫蔑贊,醜拙百出,其不可徒恃上眷,而一向虛縻也,明矣。且臣消暍gg消渴g之病,十年沈痼,每遇暑熱,輒必添劇。況當積月供劇之餘,引飮無節,下溲難算,肌膚日脫,形如枯木,脚漸痿而便同行尸。又自昨日常參退出之後,因當風午睡,重患暑感,頭烘腹熱,上嘔下泄,殆不省人事,及其舁還私次,多試藥物,而不但無分減,舊恙新症,相煽交劇,委頓床席,昏昏叫苦。此非如一時之病,痛歇良已者,源委旣痼,症形難醫,時月之間,無望復起從仕。玆敢疾聲哀籲,仰冀慈天之俯察,而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事,請罷當該承宣。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蓋伊日擧條書入時,臣等果爲驚怪於三字,問於堂后,則對以擧條,一依筵中陳白書入,不敢有所刪改云。係關記注事體,姑以依奏所錄者入之,及其啓下本院後,與諸僚相議,去三字付籤,微稟改啓下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何敢諉之當該,獨自晏然耶?不但身病如上所陳,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伏乞聖明,憐臣病狀之萬分難强,察臣情勢之一倍危蹙,亟命鐫遞臣職,俾尋生路,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領中樞府事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向日瀆陳兩箚,敢辭周急之賜。伏承恩批,委曲開曉,終俾安心領受。臣惶感之極,繼以悶蹙,顧不敢更爲煩瀆,姑且默爾以竢後,非敢有祗承之意也。日昨該曹來問,至於啓稟,乃有更令輸送之命。此於國家,特一細事,以是屢煩天聽,極知其惶恐不敢,而第念恩命辭受,關係則重。人之老也,戒實在得,義所不可,心所不安,亦何敢冒昧奉承,爲士大夫所嗤笑乎?蓋臣之所不安,只以元老於曾經相職中,序居第一,有國待相臣之體,元不以行公不行公,毫髮異視,則國家之所收回於元老者,於臣獨不許,其賜誠有異視之嫌,在臣私義,尤有獨享之愧,饕濫之懼矣。國家之不宜異視,理旣明甚,臣之不宜承受,義亦較然。嚴畏朝命,厭然冒承,非臣之所敢出也。臣於昨年,追思元老昔年請減事,首陳此義,已蒙採納,許其同減。今者更聞元老屢辭而全減,輒援昨年之例而續陳焉。昨年之所垂許,今豈獨靳許?此臣誠意淺薄,不能感格聰聽而然也。今使臣,只於昨年略減之時,獨爲辭免,而今玆全減之後,乃反不辭,則前辭而後受,辭少而受多,尤何以免貪得之嫌,而逃識者之譏乎?始終不可相違,本末不可相舛。今臣此懇,所不敢已,只欲準之於昨年事而已。伏乞聖明,更賜照察,亟准臣所請收還周急輸送之命,俾該曹一視元老請減之例而處之,以允朝體,以安臣心,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辭若此,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才識疎闇,言動迂鈍,不合於經幄顧問之列,而過蒙聖朝之拂拭,依近日月之末光,徒紆榮寵,無階圖報,忝叨經年,瘖默爲事,未能一進昌言,恢張公議,臣之孤負職責多矣。其在公朝綜核之道,亦不宜一向優假,苟然充備。上而貽虛授之歎,下以招尸素之譏,此固臣難冒之大端,而仍伏念,臣本尫虛忒甚,兼以常抱積中之悲哀,又纏難狀之疾病,外雖身軀撑持,而中實肝臟銷盡,不敢以恒人自處矣。臣之淹直,今已浹月,昨日再次登筵之後,喘息迫促,汗漿流瀉,迎風納涼,立成感氣,終宵直廬,痛不絶聲。今朝晝仕,强疾出來,忽於馬上,欠呵連發,寒淅繼生,吐出涎沫無算,仍之精神惝怳,此蓋近來廢食許久,胃氣虛敗,有以致之也。直來私次,欲爲乍定,而眩極不忍豎頭,嘔甚不能作氣。諸症賤陋,雖未盡煩,而若不趁卽調治,恐必將成大病。玆不得已冒上請急之章,猥屑之罪,何以自逃?噫,朝臣言病之過實,日昨筵敎,臣自親承,除非實狀,則臣何敢飾辭,自陷於不誠之科也?伏乞聖慈,俯察臣才分之不逮,仍諒臣病狀之難强,特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俾便調將,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bb敎b咸鏡監司李箕鎭書。王若曰,按藩之職無古今,而語責任則今尤難,掄材之道罔內外,而遇艱虞則外爲重。肆予切中朝之歎,倚卿寬北顧之憂。惟卿,喬木名家,魁梧雋望。榮塗華貫之遍歷,恂恂然無進取之心,宏器沈識之早成,優優焉有遠大之相。藝苑傳硯,世掌賈氏之絲綸,銓部佐衡,人稱毛玠之藻鑑。在於近密則銳意稱職,長于經幄則積誠匡君。風波屢經,寧懷楚令尹喜慍之色,畎畝久處,益篤魏子牟戀係之誠。無適不宜,大才合試於盤錯,非此莫可,僉擧果叶於廟堂。眷彼咸鏡雄鎭,實是豐沛舊邑。王跡肇始,衣冠想月游之儀,戎疆連接,臺隍壯天險之設。顧今何時,政急輯寧撫摩之責,與我共理,孰膺宣化承流之權?玆授卿以云云,卿其敬聽敷心之言,須體鞠躬之義。澄淸予非所慮,要以鎭服爲先,威重卿自有餘,固知發擿在後。褰帷攬轡,措赤子於衽席之安,食蘖gg食蘗g飮氷,戢墨史gg墨吏g於繩約之密。是皆措置中事,何待責勉後能?劈弊瘼而明獄刑,須思莅貊邑之日,峙餱糧而增城櫓,宜若按松都之時。儻有利國而便民,毋拘事勢之牽掣,凡係實邊而興俗,莫憚條奏之頻煩。若其專斷與稟裁,自有應行之故例。於戲,祗愼厥職,往卽乃封。堂陛邃深,予豈悉閭里之愁歎,旌纛飛拂,卿可布朝廷之德音。堂萱動輝,榮養佇潘輿之奉,幕連留跡,舊事想庾樓之遊。其亟往欽,予不多誥。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最基製進 ○甲寅五月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咸鏡監司李箕鎭,以次進伏。上曰,何處非重,而此時北路,則尤有別焉。授卿此任,有委任之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箕鎭曰,咫尺前席,聖敎諄諄如此,臣敢不殫竭心力?而素無才能,豈保其無負委任之意?而未赴任之前,本道事情,全然不知,姑未諳便否,而問議於備局諸宰、大臣,則不無所聞之事。其中一二事,略知大槪,故敢此惶恐仰達矣。前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報狀,請得遼軍木。廟議非不欲許,而因無遼軍木,不得許施,已是可惜,而聞朝家爲嶺南救荒之用,令北道築倉儲穀。本道形便,臣未及知,下去後,可以觀勢爲之,而年來北穀之移南者,多至四萬餘石,北穀想亦垂竭。今若欲備穀,則宜有別樣料理。備局句管嶺南射軍木,聞有四百餘同。若以二百同,趁秋前入送,換置穀物,則他日足以有賴於嶺南,而亦可觀勢入送,如甲山府使李匡德之策矣。分付廟堂,何如?上曰,嶺南若有可送之木,則事極順便,令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吉州本是文武換差之窠,而近來則連送武倅。未知其故,不可不更爲申飭。且文武交差事,前後筵席屢達,民情之想望,可知矣。六鎭中鍾城外大處一府,定以文武交差之規,必以近侍有聲望者擇送事,申飭施行,何如?上曰,此則本有交差之定式,修明舊典事,更加申飭,可也。箕鎭曰,六鎭中差送文官事,令該曹覆奏施行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箕鎭曰,北評事限瓜滿,勿爲輕遞,亦必受由於監營後出送事,曾有道臣定奪,而不能着實施行,一年內評事在北之時,無幾。宜有別樣申飭,遞易時,必使面觀交代,則或有其效矣。上曰,每每申飭,而朝令不行,更爲分付銓曹,亦令廟堂,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旣兼兵馬使,評事亦是幕下,而監營距邊上絶遠,耳目之所不逮。凡係軍政民弊等事,必令評事,聽受監司指授,或以文移往復,或令進來稟議,則不但有益於邊政,年少名官,亦可以通習軍務矣。自今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事係創規,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者,檢察守令之職,殿最不可不嚴明,而北路守令,率多堂上官也。若泛然用中而止,則但遞易頻數而已,無他警責之道。未遞任之前,其所不用心處固多矣。而況於已遞之後乎?臣意以爲,如非太不治,則雖參於中考,而勿爲遞改,依還上居末例,自營門特爲決定,以示警懼之道,何如?上曰,堂上守令,有決杖之事乎?箕鎭曰,堂上官決杖之事,未能詳知,而如此則警責之道似好,故敢達矣。金尙魯曰,堂上官有拿問之事,而果無決杖之事矣。上曰,以軍禮決杖,則可也,而以還上居末例,創開決杖之事,則不無弊端矣。箕鎭曰,臣咫尺筵席,如是上達之後,則雖無決杖之事,而自然有警懼之道矣。上曰,堂下官則猶或可也,而堂上官曾所不行之規,豈可强爲乎?邊將則以軍務等事,決杖,可也。箕鎭曰,邊將則例以軍務事,有決杖之事矣。上曰,承旨讀宣諭。李承源讀宣諭別諭訖。箕鎭受賜物,先爲退出,諸臣退伏。上曰,承旨進前。李承源進伏。上曰,凡事解弛,多不如定式。次對有頉不成,則持公事入侍,晝講日,臺諫有詣闕者,則同爲入侍事,前已申飭。昨日臺諫詣闕,趁晝講入侍,可也,而夕講雖未知在於何時,有晝講,有夕講,晝講若不及入侍,則夕講可以入侍,而自外傳啓,有非定式申飭之意,政院有不察之失。此則非特該房之責,在院諸承旨,竝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泰川縣監安栻。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正言李光湜、洪昌漢,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來言,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今日入侍,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局堂上及刑曹堂上,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金聖應曰,儒臣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特招之下,尙不膺命,事甚未安。暑月滯囚,極涉可慮,卽爲牌招,同義禁趙錫命,亦不行公,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議讞,一日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違召命,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聖敎雖如此,方當臺啓峻發之日,決不可冒沒膺命。明旨之下,不敢趨承,只自伏地惶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監察柳鼎茂,移本府處之事,允下矣。柳鼎茂,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兼任順天縣監南渭老,以松田失火事,拿問傳旨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遣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囚,以傳旨內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司宰監僉正鄭希先呈狀內,重患眩症,委頓時多,差復起動,難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副修撰,金箕錫爲正言,吳光運爲右尹,李師德爲兵曹佐郞,鄭熙揆爲保寧縣監,李宇夏爲司宰監僉正,姜杭爲承文著作,朴文秀爲戶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副司正金弘澤,首功人申尙仲,今超折衝,永昌捕捉加資事承傳。口傳政事,朴嗜覃爲錦城營將。 ○李承源啓曰,今日政申尙仲加資事,命下,而長官不爲開政,則次官例不得擧行云。敢稟。傳曰,此加資與他加資不同,雖無長官,次官擧行無妨,書入。 ○金聖應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事,命下,而修撰金若魯,副修撰吳彦胄,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疏曰,伏以臣,特一鄕曲老蔭官耳。寄命畎畝,待盡朝暮,不復知有陽界上事,忽於千萬意象之外,伏奉除旨,以臣爲工曹參議者。臣驚惶震越,久而靡定。不審朝家,何爲而有此駭異之擧耶?臣本不學無識,望絶供世,且抱奇疾,自廢窮峽。初蒙收錄,寔出先蔭,國恩私義,有不敢屢辭者,郵任數朔之就,敎官兩日之仕,卽所以仰承德意,少效臣分,而竟以病不能陳力而去,初非臣無意祿仕,妄自標異而然也。不幸中間,謬玷,剡牘,遽陞參上揀選之職。自此三十年來,不稱之除,殆於十數,自顧無實,坐竊匪據,臣誠慙恧,若撻于市。一味退伏,蓋非獲已,而至於優老之恩,僉樞之命,亦由於虛叨資窮之職故耳。臣爲是之愧,終不敢爲叩謝計,殆若全昧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者然,臣常撫躬悼嘆,惟願遄死。顧玆水部佐貳,是何等顯秩,而乃以如臣白徒,遽然濫躋於常格之外?其爲淆官方辱名器,視前所蒙,又不啻倍萬矣。微臣廉隅,姑不暇言,四方聽聞,將謂斯何?此在淸朝公議,應有駁正之論,而恭竢半月,訖未有聞,不得不冒上自劾之章,仰瀆宸嚴之聽。且臣犬馬之齒,今八十有三。尸居餘氣,㱡㱡欲絶,無以致身京輦,敢從縣道陳聞,慢蹇之誅,猥越之罪,尤無所逃死矣。伏乞聖明,察臣至懇,匪出飾讓,將臣職名,亟賜改正,俾銓法無褻,賤分獲安,而仍勘臣辜犯,以嚴朝體,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掌令金廷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萬萬不稱之狀,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冥行擿埴,猶不知止,畢竟顚沛,固已料之,而至於向來臺劾,語意深險,謬辱狼藉,乃以士夫難洗之累,猝然加之,無少疑難,未知憲臣,有何蓄憾於臣,而噴薄至此也?觀其辭氣,直欲呑噬,如臣孤弱,得免韲粉,亦云幸矣。忽地醜詆,當付之一笑,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可辨者,敢此申暴焉,惟聖明照察焉。彼之罪狀臣者,其目有三。一則曰,疏語之全無可觀也。向臣一疏,自附於應旨進言之誠,而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故略陳時急民瘼,而不及用意黨伐之語,則以時眼觀之,雖謂之全無可觀,固無足怪,而以疏語之無可觀,論罪言官,臣未之前聞也。其一則曰,論列一監司一守令治績事,而至以臺閣言事,有毁無譽爲言,臣尤駭惑焉。夫臺閣,乃是言議之地,則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亦爲論事之體。何必抉摘人所無之疵累,而惟意詆辱,然後方可合於臺體耶?中古之事,臣未詳知,而以近日臺官章奏見之,或有遭彈者,則費力營救而稱揚之,或有可用者,則極意奬許而薦引之。如此之類,指不勝屈,則彼憲臣,亦豈不聞不見,而急於持臣,乃以臣疏中行語間數句語,作爲{{!|𣠽|⿰木覇}}柄,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也。以此二者,爲臣之罪案,而終不成說,故艱辛覓得規避傳啓四字以實之,尤可笑也。臣之前後入臺,殆近十餘次,雖有些少難安之端,每當國家有事之時,則不敢以情勢爲言,輒出應命,未嘗有一毫避事之意,此則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矣。昨冬諫職除命,適下於在鄕之時,卽爲承召上來,則在京諸臺,因吏議疏批,一倂引避,終至譴罷,則臣不敢獨爲晏然,事理皎然,以此引避,而處置請出之日,庭鞫方張,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右僚已詣鞫坐,故臣則投進已成之疏而出來。臺官之詣臺,或疏或啓,不但前例斑斑,雖以近來出於朝紙者見之,就職後陳疏者,前後相繼,則以此謂之規避者,其果近似乎?設使臣果有規避之失,此不過一時規警之事,而追論於違罷日久之後,齗齗不已,有若眞有大釁累大負犯者然,臣實莫曉其意之所在也。噫,人心不古,世道迫隘,言議之際,或有不協者,則必以惡言相加,歷數今世,殆無完人。此所以指臺地爲苦海,而如避水火者也。如臣愚昧,徒恃寵靈,不諒時勢,有進而不知避,動輒得謗,爲人齮齕,罔非自取,尙誰咎哉?自遭橫逆之後,杜門屛蟄,世念都灰,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千萬意想之外,柏府除命,忽下於病伏鄕廬之中。未知聖明,何所取於螻蟻微臣,而甄拔之抆拭之至此也?驚惶感激,無地自容。昨始擔曳病軀,來伏私次,而第臣所遭人言,極其非常,身名戮喪,踪地危蹙,官職去就,非所可論,顧何可忘廉包恥,揚揚就列,以益其嗤點也哉?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光湜疏曰,伏以,臣之庸愚空疏,百無一能,屢添言責,釁尤層生,居恒愧懼,若隕淵谷。不意薇垣新命,忽及於端陽省墓之日,臣誠含恩畏義,卽當趨走之不暇,而賤疾適苦,累日淹滯。昨聞老母病重,蒼黃上來,則馹召之命,聞已下矣。臣於是,尤不勝萬萬惶蹙之至。第念僨誤之蹤,不宜復玷榮次,且今母病,風痰所祟,感暑添劇,肢節麻痺,寒熱交攻,咽喉浮塞,飮啖專失,種種症狀,罔非危惡,焦遑煎迫,萬無離側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逋慢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萬幸。臣方陳私情,不宜更及他說,而略有所懷,敢此附陳,惟殿下垂察焉。耆舊大臣,可鎭廊廟,兩次引老,必欲釋負,迫於嚴命,黽勉復出,實由於不獲已,而前正言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藉,其駭妄甚矣。宜殿下之震怒斥補,而第身爲臺官,論一宰相,是何大罪?不究其心跡,猝加以威罰,屛逐於炎荒瘴癘之地,此豈昭代之美事?臣恐從今以後,事關宰相,則雖有專擅不法之人,人莫得以論之也。伏願殿下,特收泰齊補外之命,以勵臺風焉。天官佐貳,何等重任,而前參判金有慶,遭彈改正之後,無他端而遽爾還擬,視若無故之人,是不有臺啓也,不遵成命也。物情俱駭,久而未已。臣以爲,當該堂上,不可無警飭之道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處分,猶可謂輕,當該堂上警飭事,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父方居留故都,臣母亦隨往,而素抱痼疾,長時沈淹,床席刀圭,殆少寧日。臣之情理,豈有一刻違離之勢,而身係官次,不敢輒事煩諗,情私熬悶,憧憧內迫,匙箸眠夢,不能自安。卽於此際,得接傍人之報,則自四五日前,又有感氣,宿病加劇,膈悶自飽,頭疼虛煩,寒熱間作,寢睡全失。凡所以積年爲症,廩廩挨保者,無不挾傷添苦,而糜粥之資,亦無所進。臣自聞此信,方寸焦煎,不能自定,急於歸視,留疏徑發。伏乞聖慈,先遞臣職,俾臣得以安意省救,仍命重勘臣擅離官次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甲寅五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堂上、刑曹堂上、儒臣同爲引見時,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參議柳儼,副提學李宗城,皆以次入侍,就位而伏。上曰,秋曹文案,皆已悉矣,而至於三招則有異,似難闕漏,其中難服之類,何以爲之耶?尹陽來曰,累次經獄,而供辭甚爲奸詐,捧招極難。其中二名,則用亂杖周牢之刑,其餘率去之類,至於三招,而無他變辭,隨從二十七名,終始不知云矣。上曰,細同初云自是耶?陽來曰,然也。査問蔘數,則從重治之似難矣。上曰,牌則採蔘牌乎?金取魯曰,然矣。其中主掌之類,不可的知,見罪人之氣色,則或爲强惡難服。決獄之道,當無疑然後得情矣。柳儼曰,元無警動之意,自捕廳,以示決不生之意,則似當承款。細同則未知其曲折,而其他罪人,各爲査問,則或云在幕,或爲歸一,在幕之類,終爲發明,難於得情矣。陽來曰,日昨平安監司朴師洙,別聞狀啓入來云。未知其曲折,而金昌溫事,實爲怪異矣。上曰,昌溫在於關西乎?宋眞明曰,然也。金昌溫本生地渭原,而終始殊常之漢也。自秋曹發關定配,業已久矣,而姑無到配之所聞矣。上曰,何時然乎?眞明曰,今三月發配云,而姑無所聞。事係備局,當初若自備局發關,則豈有至今不爲到配之理乎?宋寅明曰,與備局詳議酌處,事理當然,而此則秋曹不爲問議,而循例發關也。上曰,到配狀至今不來,極爲怪異矣。本道則旣爲發配云耶?眞明曰,平安道伯,曾爲發配矣。上曰,路由何處耶?眞明曰,陽口縣gg楊口縣g去處路由京矣。上曰,不啻細同,此昌溫極爲殊常矣。柳儼曰,金昌溫形勢難矣。取魯曰,鎭卒採蔘之類,無非親族,而細同、昌溫則五寸間云。高山鎭,地不相遠,與之合心,未可知矣。罪人招中,蔘軍自捕廳現察譏捕,卽今五月內,必爲上來矣。上曰,來京逃脫,據此文書,昭然可知,以本道狀啓,未可知矣。自秋曹直出關子可乎?李宗城曰,平安道定配罪人金昌溫事,初旣關由於備局,則秋曹酌處時,不爲問議於備局,而直發配關者,殊涉率爾。政院之混捧傳旨,致有此事,亦難免不察之失。刑曹當該堂上及當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其中昌溫,窩主也。江原道則無擺撥之事乎?眞明曰,無擺撥而有步撥矣。上曰,旣是下敎,卽爲擧行事,自備局特爲詳議具奏。李宗城曰,國事如是疎虞,未知何以則好。實爲茫然也。上曰,彼胡人公然結縛之狀,極爲不當。雖彼國之人,無端結縛,而用於何耶?取魯曰,然矣。上曰,以此觀之,則豈保其昌溫逃去彼國乎?眞明曰,似爲然矣。上曰,此非國家之小變,是媒禍之兆也。取魯曰,似不大段,而實爲憂懼矣。上曰,觀此狀啓,則非大段難禁之事矣。取魯曰,臣待罪平安時,略悉民情,邊地人心,異於畿內。鎭安之道,惟以慰悅爲主,不爲騷擾邊境,而一用寬緩之典,好矣。上曰,如是則太無事矣。近來人心怪異,每言嶺南,而此非小變。時方形勢,則不啻犯越,平安一道甚難矣。取魯曰,三南人心則雖然,而西關人心,實無强惡之事矣。上曰,此狀啓,副學知之乎?昌溫逮捕事爲急,小退,卽爲詳議擧行,具奏宜矣。右相之引入,有何所嫌而然耶?金聖應曰,以持平成範錫事不出矣。上曰,今日入侍,是廟務重事,雖以日昨臺啓爲嫌,此不過偶然忘却之致,不必久嫌,卽爲入來事,使入侍注書,傳諭于右相,今日入侍事,關於使事,徐判府事亦爲同入之意,遣史官傳諭。諸臣皆小退。金弘澤奉命退出,卽爲傳諭于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臺啓之峻發,不敢冒出云,故卽詣政院,以此意書啓。徐判府事家傳諭史官,卽爲偕來。諸臣皆復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爲入侍,各以次就次。徐命均進達曰,日氣甚炎,聖體若何?上曰,稍愈於向時,而煩懣之氣無愈矣。命均曰,以眩氣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無愈矣。命均曰,劑入之藥,其已盡御乎?上曰,當晝則日暖,故自然不能御,而或有忘却之時也。命均曰,卽今則當爲進御矣。上曰,每忘之耶?姑置之。命均曰,然則姑勿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觀此狀啓辭意乎?命均曰,大槪則見之而後入來。上曰,俄有下敎事矣。諸臣一一進達後,達之,可也。宋眞明曰,自京一邊譏捕,而江原道則使兩捕廳從事官搜得似好矣。上曰,搜得而直上之爲宜矣。李瑜曰,江原道伯,則旣已發送,而姑無所報矣。上曰,雖已發送,而到配與否,未可知也。眞明曰,若已去則豈有至今不爲到付之理乎?上曰,申尙仲,如是之外,無他次第擧行之事乎?金取魯曰,所念如前所達。臣意以爲,昌溫、永昌,不可不痛治,而道臣旣爲狀聞之後,中止爲難。姑先修刷獄事後,入送陳奏使,則庶可以安靜,而一邊送御使,便宜從事,施行爲宜矣。上曰,此大抵則國家之所欲捕者存焉。時方則以入來爲主,送使安集,可也。取魯曰,獄事僅定之後,一向逮捕爲難。此後則一從緩寬之典,道臣處諭之爲好,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此則似異於逆賊矣。取魯曰,犯越雖爲太重,而邊地之氓,誰有不犯越之類乎?使彼國不得現捉而然矣。某條用緩寬鎭安之道爲宜矣。宋寅明曰,痛治首發魁首之外,其餘則用蕩然寬赦之政宜矣。上曰,觀此狀啓,則無憂似快矣。寅明曰,旣已捉得彼漢之外,似無所患矣。取魯曰,獄事垂畢爲主可矣。上曰,時方則獄事幾爲垂畢矣。李宗城曰,卽今則無他可慮之端,而其中五六人難矣云矣。上曰,金永昌在奏文中,故當初不無所念矣。眞明曰,所念之事,無他可慮,而捕得則萬幸,不得捕則不幸,逮捕則靡不用極,而申尙仲兄弟數多,爲先論功行賞,可也。不然則少人之情抑鬱矣。上曰,其書大體已悉矣,而以此觀之,則渠輩非庸劣細少之類也。眞明曰,我國之人,專以得糧爲主,而致有此弊矣。上曰,此論賞之事,實則役彼人,非役於彼人也。眞明曰,然也。難化之類,不可以一律齊之。邊民與胡人爛漫雜駁,有如是生弊之事。彼中如有得罪流亡之事,則不無所念矣。寅明曰,此無他,專以得糧爲主,而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入侍之臣,雖非備局,皆達之。柳儼曰,他無可知,而第蕩滌其罪,論功行賞,則邊地人心,可以趨信而鎭安,自國家別無所赦之事矣。宗城曰,數日前所懷已達,而別聞狀,朝廷無中止之事,隨其便宜施行爲宜,而無事之時,不能遠慮,故縱之後,弊端層出,則將何以爲之乎?朴師洙旣已上啓,依施,可也。上曰,此則正如爲捉虎設穽,而反得鹿獐也。宗城曰,旣爲越彼之人,捉得爲難,而一如狀啓之意,便宜施行爲可矣。上曰,大臣終爲達之,可也。王哥、蕩哥、孫哥此三姓等,形勢終始難矣。命均曰,論賞事,於宋眞明等處聞之而入來,向時已有所達,而卽今永昌事出,急急爲之似好,而當細聞永昌之言,然後可以分明知之。時方在道之類,又安知永昌之誘引乎?上曰,此等輩寧爲餓殍,而豈有返還之理乎?命均曰,犯越中赦之,則自然還歸,似無怪矣。上曰,有不然者。諸臣所達,或冀有異聞矣。今此所達如此。大抵以麟佐、熙亮gg希亮g等事言之,逃去之類,藉勢於亡命之人而圖生。其人雖存,而豈爲久生乎?卽今存亡死生,未可知也。率彼而僅存其命之類,似不大段矣。偸生之賊,有無不關,彼國咨文,不爲施行則已,旣爲施行,則寧有赦之之事乎?不來則不赦而赦矣。赦而不來則難處,徒爲彼輩譏笑之資而已。柳儼所達是矣。朝家之事,以信爲主。尙仲不過活彼同生之意,豈爲失信於渠,而三丈之木,豈爲門門而立之乎?一次立信之後,則自然令行矣。寅明曰,如信,加資爲宜,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申尙仲,加資賞金而後,卽今昌溫歸命,則當哀矜而赦之,朝家之赦,則旣盡爲之,汝須得來之後,則雖十人二十人,不計賞給之多少,而論賜爲言,九仲、八仲,雖無赦之之事,而如是之後,自致赦矣。大抵殲厥巨魁而已。豈有隨隨而殺之乎?取魯曰,上敎是矣。上曰,結縛之人,在此狀文中矣。眞明曰,趙永三也。上曰,其土之人,尙仲皆誘之矣。自此以後,永赦彼類,則是國役於彼,勿問則自然不赦而赦,何可言寬赦之事耶?柳儼曰,只用緩寬之典爲好,而姑勿顯言赦之,可也。上曰,殲厥巨魁,則赦在其中。今日言赦之,則凡物有幾微,時方在彼而赦之,豈有赦之之意乎?命均曰,以此處捉來之人言之也。上曰,然矣。李瑜曰,寧止於不問爲宜矣。柳儼曰,此等輩,不知至於彼國矣。上曰,其赦出於朝報乎?密赦乎?柳儼曰,信賞必罰,則自然不赦而赦,賞罰不信,則非慰悅邊民之道也。上曰,時方此則當爲下敎,不爲騷擾邊境,而此等輩,豈爲細細可問而處之?宗城曰,臣以御史,往于高山鎭時,當初其意,則其中大毒則欲戮,而無目前之捉,故不得爲之,而申尙仲三兄弟,小臣皆見之矣。上曰,當初尙仲,應爲越去矣。宗城曰,然也。邊地之民,以犯越事,騷擾慘酷云。某條以慰悅安集爲主,可也。上曰,時方散亡之類,勿問宜矣。命均曰,今則已得巨魁,勸課安集之意,曉諭好矣。宗城曰,視其意旨,於邊鎭,使爲安集焉。上曰,副學之言是矣。申尙仲則當用極功,而渠若富者,則雖銀千金,何足貴也?邊地之類,似貴鬢邊玉冠子,加資不得不爲之矣。柳儼曰,不言赦之而信賞,則自然不赦而赦也。上曰,柳儼所達好矣。不直以犯越赦之,可也。八兄弟中幾人,在譏捕中乎?眞明曰,時方二人,在譏捕中矣。上曰,以戊申之事觀之,逆輩至於還上分給之境。如此等幾微,甚爲非常之憂也。宗城曰,然而不得如姜弘立之事矣。上曰,寧任他之外,無他變通之事矣。李瑜曰,以卽今形勢言之故然矣,而以國體論之,則以嚴爲主宜矣。上曰,戰國之時,皆爲接界,而不無往來得食之事。自此邊去彼邊,幾許耶?宗城曰,不過一馬場許矣。上曰,越視乎?宗城引前沼而對曰,其間不過自此至彼之境矣。氷解之時,乘馬艇而渡越矣。上曰,馬艇何如耶?眞明曰,不過馬喂器矣。李瑜曰,僅能越去,而所持輸之糧,不過一二日留資,遲留之間,將何以爲之乎?自然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結幕在之乎?眞明曰,皆爲結幕而留之矣。宗城曰,越見摘苽取食之狀矣。宋眞明俄已詳達,而小臣在彼之時見之,則七千人越去,而元無留糧持去之事,自然不爲掠取,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無人處乎?眞明曰,樹木參天,而無人之境矣。宗城曰,粟米一石價九錢云。安州二日程出來,則其利無窮,我國大利之源,禁之爲難。若開其利源,則如彼之事,比比有之,用力之人五六人,則皆可以結捉矣。渭原郡守,匹夫之力也。上曰,然則彼必嫉視我國矣。宗城曰,極爲憫慮矣。還歸之後,寧欲陳達開市,而姑未爲之也。上曰,魏晉之時,羊祜、陸阬gg陸抗g,饋藥而飮之不疑,都在於人矣。考見秋曹文案,則所謂蔘數,太小而不爲多矣。宗城曰,江界卽今所用之物,則以人口受之,從安出乎?命均曰,彼人則元無越此之事矣。上曰,無人蔘則有何弊端乎?眞明曰,若非利源,則豈有强爲之理也?上曰,時方別外所捧之物,除減則似愈矣。眞明曰,老弱鰥寡孤獨之類,皆爲除減,而九分蔘,以戶役捧上,無一戶疊役之事矣。上曰,然則多少不關矣。承旨進前,先書諭旨。金聖應進伏。柳儼曰,各各分等爲之,似好矣。寅明曰,分爲四等宜矣。柳儼曰,以三等分而論格,似可也。取魯曰,不無分等之事矣。上曰,下手逐縛之人,似爲從重爲之也。柳儼曰,首唱人與逐去之人,各有分等矣。上曰,以永昌招思gg招辭g觀之,則分等似難矣。寅明曰,當細知之後,處之爲宜,而姑無行賞之事矣。柳儼曰,但所矜者,八兄弟俱在其中,父子俱戮,實爲可矜處也。上曰,永昌父子,皆在其中,而當初咨文中,皆書入耶?取魯曰,李汝石、金興萬,皆入咨文中矣。上曰,旕金,何以入於文案乎?柳儼曰,本道査時,以先易得爲主,故謄文案矣。上曰申尙仲仲字,或書中字何耶?取魯曰,音同則用之矣。金聖應書諭旨。傳曰,朝家命令,信如金石,而況捕捉亡命者乎?永昌捕捉首功人申尙仲,依當初定式,令本道卽賞千金,而亦令該曹加資。渠以邊民,爲國效力,其功可嘉。其至親中,雖有犯科本道者,特爲寬貸,以示激勸之意,下諭道臣。其次邊將將校,令廟堂稟旨行賞。方書之際,上曰,注書出去,當初定式論賞事,問于備局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問于該吏,則答以無矣云,故前狀啓持入。李德重曰,注書誤問而來矣。上曰,吏曹參判問之而來,宋眞明奉命退出。上曰,承旨又書之,諭西伯處。卿之別聞狀啓覽悉,而此非朝家之先布命令者,大略已諭於兩件下諭,其他事宜,唯在卿之從長善處,卿須知悉。傳曰,今則永昌旣已捕得,京中査事,亦已垂畢,一向譏察,騷擾邊民,非鎭人心安邊民之道。譏察安徐,使邊倅撫摩安集,勸課農桑事,下諭于本道方伯。金聖應方書之際,金取魯曰,如是則似爲太緩矣。上曰,然則,下諭以上,皆削而更書之。朴師洙雖如此,而必無縱之之理矣。柳儼曰,申尙仲,論賞之外無他,赦之,可也。上曰,朴師洙此事,有異於所聞之人,未知何以爲之,而大抵道理如此矣。宋眞明出問入奏曰,當初定式擧行條件,則賞千金加資矣。上曰,其下皆削而更書之。凡賞非不惜,而如限爲信宜矣,出政院正書,可也。記事官金尙魯曰,臣以職責,有所仰達者。昨來平安監司朴師洙論犯越事狀啓,承宣之臣,謂甚忙迫,未入啓之前,不令臣見之。今日雖暫下賓廳,而只命廟堂諸臣會見後還入,故自下私取見,有所未安,亦不得見。今若留中仍不下,則將不知其狀中,有何樣語矣。事雖祕,寧有爲史臣而終不知之理乎?乞命封下,俾臣一見後,還爲封入。上曰,史官所達,誠得體矣。出付承旨曰,史官見之之後,承旨只抄出論賞諸人姓名,卽爲還入,可也。徐命均曰,臣以關係使行事,敢此仰達。伏聞常參時,以瀋陽回咨還送事,有別咨入送之命。聖上似以遲滯爲慮,而有此敎矣,第曾前此等事,使行當前,則不必專咨入送。今若先送,則徒有資送之費,亦涉不緊,而至於使行,則有大段利害矣。彼若以査事爲重,而未及査奏之前,何以微事先來爲問,則不無難處之端。且以私事,有所査問,則難於爲答,不得不以事情直告,則於使行,殊似無光。諸大臣之意,皆以勿爲先送爲宜云。臣意則順付使行爲得矣。上曰,然則使行不遠,齎咨官勿爲入送,順付使行,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前靈城君朴文秀,前校理金若魯,竝敍用,權以鎭放送後,依例發緘推問事,榻前下敎。尹陽來曰,自備局草記罪人,送于刑曹,而重罪之人,不可置之於散亡之處,送之典獄,何如?取魯曰,勿置京獄,而送于本道治之,似好矣。上曰,待永昌、昌溫之來,然後處之宜矣。尹陽來曰,臣於裵胤休事,心有所疑,敢此仰達矣。胤休於被拿受刑之日,失魂喪性,及其蒙放之時,猝發一月後可知曖昧之說。所謂一月之語,似有隱情,故臺臣發啓,令該曹窮覈,則渠不知此言之出於其口,而追聞南聖運所傳,而始乃知之云云,以此連施三次之刑矣。蓋渠以失魂之人,解枷杻放送之際,或誣以行刑,或誣以刑推,發此曖昧之說,而實無可覈之隱情,則限死刑訊,似涉太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頃日大臣入侍時,已爲聞之矣。判府事徐命均曰,臣前已陳達,而其言似爲虛妄。累次刑訊,終無端緖,則限死加刑,似涉太過矣。刑曹參議柳儼曰,臣自初按問,始則或意有疑端,而連次嚴訊之下,一向發明,亦無別樣可覈之端矣。上曰,一月之說,或似只是發明,或似有某事,而終始虛妄所致,然酌處時妄言,豈可無罪乎?參酌徒三年定配,可也。{{*|出擧條}}上曰,韓世瑜何以爲之耶?柳儼曰,世瑜則旣以詳覆罪人,定之矣。上曰,然矣。食覆之外,無可奈何。徐命均曰,情狀極爲切痛矣。李宗城曰,臣以耳目所睹記觀之,古則玉堂元無闕直之事,故參判臣宋徵殷,有故徑出,其夜卽爲牌招開政,仍爲差出入直矣。今則有時闕直,實爲寒心。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校理鄭亨復,只推勿罷,仍卽牌招入直事,榻前下敎。上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校理鄭亨復,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錦城營將口傳差出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減歇後,益復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微有餘氣。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避嫌退待外,掌令金廷潤,正言李光湜,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閫帥差出,亦係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熙川前郡守趙漢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前因他罪,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拈出問目,取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監許錫,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律文內,二罪以上俱發罪,各等從一科斷,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許錫,依法律從一科斷,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光湜啓曰,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隕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可一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箚曰,伏以正言李光湜,以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霣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引避而退。上款所論,旣斥駭妄,請收譴補,只爲臺例,改正之啓,卽蒙允可,無端更擬,亦宜規砭。聖批未安,何至爲嫌?請正言李光湜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持平成範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本館,而臣之私義,有不容參涉者,輒此陳聞焉。夫鳳祥移配之還收,臣亦嘗陳達於筵席矣。臺臣之論啓,旣出於公議,聖上之靳允,有歉於轉環,使臣而議範錫,則其置諸立科也,明矣。但其避辭,拖及宰臣,頗示咎責。宰臣,卽指前參判臣朴文秀也。文秀於臣,爲內外兄弟,親在應避,義難可否。臺啓處置,事體至重,臣以親嫌,旣不能參涉,則亦何可晏然仍冒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自頃恩罷之後,退伏鄕廬,頌戴洪造,不意敍命旋下,除旨隨降。在臣分義,所當卽詣京輦,以請譴何,而臣於春間,落傷甚重,幾至垂死,背脊觸踶,瘀痰凝聚,添得寒感,牽疼忒甚,屈伸俱礙,轉運無路,淹伏床笫,動經旬朔,私心惶懍,固已萬萬,而況伏聞日前筵中,有催促之命?臣於此,一倍震越,不計顚踣,擔舁入城,而委廢之身,無計蠢動,昨今荐承召命,輒犯坐違,今於三牌特招之下,不得不拚死走伏於禁扃之外,而咫尺微守,終難變渝,又敢略控血懇,退聽嚴命,是豈臣所樂爲哉?噫,臣之自劃於見任,厥惟久矣。區區迫切之懇,前後疏供,罄悉無蘊,今不敢一一申暴,以犯煩瀆之罪,而惟其衰形陋識,不襯是職之狀,不獨自知甚明,抑亦衆口皆然。臣之自初矢心退巽,絶意進步者,上畏榮選之玷辱,下懼本分之濫溢,危衷苦心,可質神鬼。使臣苟有一分妄想,或在僥冒,則固當彈冠於見錄之初,呈身於挾冊之列,顧何必屢拒威命,積費撕捱,殆至九死而靡悔也哉?噫,蒲質已凋於先秋,臨鑑自悼,簡冊未窺於他日,面墻可愧,反復省檢,萬不稱似。如是而猶且冒昧抗顔,間廁於少年之林,盤礴於學士之班,大耐嗤點,强說經旨,處之恬然,若固有之,則眞是貪寵損廉之人。緣臣一人之無狀,馴致四維之不張,亦非細故也。臣爲是懼,嘗自揣念,與其叨竊淸華,以貽濫吹之譏,無寧退全微尙,自取慢蹇之誅,守株之見,斷斷如此。是以雖荐被嚴敎,而睯gg暋g不知畏,久繫幽圄,而頑不改圖,殆若角勝君命者然,此豈臣分之所敢安哉?實出於萬不得已之意,臣之情地,到此而窮且慼矣。噫,臣罪猶自知之,其冥迷膠滯,昧分蔑義,揆之常憲,不可倖逭。尙今偃息,得免大戾,實荷仁天覆冒之德,今又披瀝哀悰,嗚呼不已,以冀幸於日月之俯照,僭越之罪,尤無所逃。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命永刊臣非分之職,仍治臣積逋之罪,以重官方,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有欲一筵白之事,而登對未易,敢此尾陳焉。臣於春初自嶺南還,以先正臣李滉奉祀孫李守謙收錄之意,附奏疏末,聖批允可,有卽令調用之敎矣。其後見擬政目,未受恩點。此或睿鑑偶然遺照之致,而成命旣未卽行,王言恐歸無信,惟聖明申明選部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末端附陳事,忘未覺察之致,令該曹更爲檢擬懸注,可也。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金尙翼疏曰,伏以臣,有事先壟,久淹鄕廬,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校理。未一旬而除書聯翩,馹召旁午,臣誠驚惶震越,莫省攸措。恩命荐下,義不敢俟屨,劃卽起發,行到中路,而只緣狗馬之疾,挾暑陡劇,低徊前却,日復一日。悶蹙之極,先此陳乞,非敢無故因循,自陷稽慢之科也。噫,瀛錄是何等極選也?被剡者,雖綽有才學,都無玷汚,其新圈初除之後,猶且備例克讓,而臣則屢叨匪分,尙不一入文字,徒以泯默違傲,自爲定算者,蓋向來儒臣之疏,殆若偏着於臣身,一錄諸人皆可出,而臣獨不可出故耳。何者?,公選至重,末俗多嘵,當初主圈者,特不過長席東壁,而伊時臣弟,猥當東壁,其弟主其圈,而其兄與其選,則是可謂公擧乎?假臣而蔚有人望,誠無愧公擧,在臣私心,已有寅緣倖占之嫌,而公議之疵斥又如此,臣之處義,其可與泛引之諸僚同乎?設令疵斥之言,未必緣臣而發,然其一篇語意,有若專循其好惡。人情之易私,未有如同氣,而一錄被薦者之爲主圈人至親者,獨臣一人而已,則臣之不幸僥冒,豈非公選之一大累乎?人或爲臣解之曰,彼之疏斥,元無指名顯論者,今日去就,唯視錄中諸人而爲之耳。若其親嫌之强引爲說,未免太拗。從前主圈者,未聞以親嫌爲拘,而被選者,亦未嘗以親嫌爲辭,則獨以此終始撕捱,毋亦太過云,而臣之非出於一毫强嫌者,言下可明。夫選之者,雖或謬擧,其傍觀則不可誣,言之者,雖不明斥,其自知則不可揜。況臣之萬萬不肖,太不相稱於斯選,而臣弟年少妄錯,不善處嫌,致使釐改一錄之請,重發於論思之地,則以其主圈者之特有親嫌,而先以此自畫者誠過矣,而公議論斥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者乎?如圈中諸僚之混被廝壞,不過一時橫遭,廉義道理,元無自畫之義,則初費撕捱,末乃膺命者,可謂兩得其宜,而若臣則自遭人言,實有沒齒難洗之愧,積犯違逋,飽閱迫阨。此皆臣命,尙復何言?臣以衰門薄祚,履滿至此,父子兄弟之平昔所相勉者,固有一箇至戒,居外居卑,唯以盡心爲期,而凡於奔走使役之地,則無或爲一分憚避之計。至若淸塗顯班,係是分外之物,雖有可藉之力,無或寅緣而得之,雖有外至之言,必須謹畏而避之者,便一家庭間三字符,而今日所叨,何等淸顯?當初冒玷於圈選者,非無可藉之力,則不可謂無所寅緣也,畢竟直請以釐改者,非如外至之言,則不可謂無所謹畏也。臣雖欲違負至訓,弁髦公議,亦何可得乎?其難冒之義,已畫之見,自有成說於僚友者,而一未疏籲,今始畢瀝危懇,仰惟天日至明,曲諒情私,如臣自處之不得不如此者,可以俯燭而無遺餘矣。伏乞聖慈,亟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臣伏以祖宗取於民者,止措處施行。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竊以祖宗藉陝西,止惶恐激切之至。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荊湖南北路招捕盜賊,止伏望勅旨,讀訖。宗城進達文義曰,首箚子,乃李綱草創之初,入來宋朝,而入則勉君,出則禦寇,以一人之效,而推己及人之事也。此疏專爲寬緩民力而言,得民心,斯得天矣。天命雖眇然難恃,然皇天眷顧之道,惟在得民心而已。上曰,然矣。宗城曰,其下箚子,專言茶鹽之法,以補國用之事也。卽今則國用耗竭無儲,實爲茫然。以壬辰事言之,經亂後軍盜倉gg軍資倉g木綿,猶有六百同餘儲云。大抵禁奢侈而補國用,不至於暴殄天物,猶可以成樣。以今日之規模,何以爲國乎?古則一處用之,故國有餘儲,今則各財其財,無所統攝,畢竟無效。恤民用兵之道,財用足,然後可以有裕,此茶鹽之利,不可忽也。李綱所論祖宗時,茶鹽之利,在州縣,故州縣豐足矣,崇觀以來,茶鹽之利,在朝廷,故朝廷豐饒。其後悉歸於御府,以爲玩好遊宴之資,錫予之物,則天下之利源竭矣。若有意於經量,則節財用爲上。殿下勿以掣肘難便,而擧而措之,一國財物,聚於一處,漁鹽之利,歸於州縣,則其利漫漫,自有其裕,而可以爲國矣。上曰,所達然矣。副學曾經南漢,畜積之道,何以則無耗縮之事乎?宗城曰,擇差府尹送之,而軍餉匱乏則懲其罪,善爲則褒而揚之。如此則自然有裕,而無欠縮之事矣。上曰,鹽稅之利,尤爲不實。入於何處而然耶?宗城曰,以三南言之,一望無際之野,無邊大海處,或稱宮家之物,或稱士夫之物,尺量決受gg折受g處云。小臣潛行時見之,則皆爲士夫宮家之囊橐窟穴。以周天子之廟,不愛圭壁gg圭璧g,而名山大川則愛之。卽今則海與山,不入於國家貢賦之數,故其爲無實,蓋以此也。又曰,此下箚子,言養兵之事也。卽今我朝,北道則稱親騎衛,兩西則稱別武士,宋之軍制亦然矣。臣待罪平安時見之,則西路軍士,無異於京內軍士,而北道軍士,則尤爲可用。左相臣南九萬建白以爲,沒技之法,每每設科,而多出於西北兩道。北道出身,則素稱勇bb猛b赴敵。如有不幸之變,庶可當敵而無憂。臣意以爲,南漢特爲設科,以爲沒技給科之規,則於惜人才之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宗城曰,我國舊勤gg久勤g之法,過三十朔,則兵判不得不遷轉,出送五軍門,舊勤gg久勤g一依限式遷職,而西北兩道上番之類,一無調用之事,豈無稱冤之路?,或有事變,則服勞則獨勤,而至於調用之道,獨不蒙恩,實爲不祥處也。宗城又曰,此下箚子,語意一體,而李綱見逐之時事也。有人而不能知,害覇也,知而不能用,害覇也。此言深切慨然之意。齊桓之於管仲,信而不疑,故能成五伯之功。高宗之於李綱,知而不能用,故終至於取金人之禍,此正殿下得聞處也。上曰,當依所達矣。宗城曰,人主發政施仁之道,惟在知人得人,而骨鯁盡瘁之臣,不在於國內,則脫有意外之變,誰可計事者,而亦何以得全乎?卽今近侍之列,元無骨鯁盡忠之臣。可愛,非君乎?竭誠盡忠者,臣也,而如趙顯命骨鯁之臣,時任畿外,心甚慨然。小臣不敢請召,而若置諸左右之列,則似可好矣。上曰,所達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端箚子,利害已見于下。此乃李綱見逐之際,故無他辭矣。畢達後,宗城曰,卽今《詩傳》,當爲進講,而經筵官不備。以先朝進講例觀之,則《詩傳》周南、召南篇,終於八日。今當朝晝夕講,連爲進講,而以講官之不備,似不得開講。副校理兪最基,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九日,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才短識淺,百無一能,累玷言地,絲毫莫補,及授縣紱,觸事生疏,數載下邑,未副我聖上分憂之責,心常愧懼,若隕淵谷。乃於千萬夢寐之外,伏奉前月二十五日有旨,以臣爲司諫院獻納,使之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感,罔知攸措。顧此納言之職,地望自別,決非如臣庸陋所可濫竽。人器之不稱,姑捨毋論,臣於頃年,猥叨諫職,重被宰臣反詈之斥。年久之事,雖不可一一提說,而其貽羞臺閣則甚矣。臣何可自處以無故之人,而揚揚復進於已試僨敗之地乎?恩召之下,不敢久淹,冒炎作行,寸寸前進,而累日行役之餘,重得暑癨,委頓床席,欲起還仆。以此病狀,萬無鎭日登途之望,未免滯留於路次,稽命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察臣情病之俱苦,亟命鐫削臣職,以安微分,以重臺選,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職名未遞之前,當有一日之責,不得不以行路聞見,略此封章,付呈縣道,惟聖明裁處焉。噫,向來犯越之變,自古雖不無其弊,而辱國之恥,未有甚於今番者,可勝痛哉?魁賊永昌,幸賴道臣之區劃,今始斯得,旣已取服,其爲國家之幸,倘復如何?第其捉納之人,則固當一依已頒之令,賞不踰時,以勸日後,而自有此事以來,邊境騷擾,民不安堵,雖無辜者,亦慮橫罹,擧懷逃散之心,若不保朝夕,此非細憂。旣得巨魁之後,慰安之道,不容小緩,誠宜分付道臣、帥臣,俾盡懷綏鎭安之策,而臣在淸北時,聞潛商緣坐等諸罪人,皆置江邊諸邑,其他罪人,亦多有之。臣雖未詳某罪人在於何邑,而當此邊憂孔殷之時,此輩若一搖足,則不知其爲幾永昌。臣謂毋論潛商緣坐及他罪人,倂移配於他邊,以絶前頭無窮之慮,斷不可已也。臣行到博川境,則本郡民人等,千百成群,處處遮路,號泣而訴曰,本郡以十室殘邑,五六年之間,日易邑倅,公私罄竭,民不支堪。時任郡守李思順,到任以後,銳意撫摩,凡於保民之策,竭誠殫力,蠲除民役,不啻十餘件事,一邑生靈,冀幸回甦,而不意今此殿最,以中考將遞歸。願以此意,奏達天聽,特爲仍任,以副一邑之望。臣亦待罪隣邑,旣聞思順小心居官之事,亦知本郡難支之勢,而今其民訴,實出眞情,故臣來過平壤,以此事言于道臣,則道臣亦謂思順治譽,固已聞知,業已書上考於草本,而臨當封啓,聞有兼官時失着,略以警語書中,實忘其爲堂上窠之當遞,及至柝榜,然後始覺,而追恨無及,勸臣以民情,陳達於還朝之後。考績事體雖重,道臣之言如此,民情之懇迫又如此,已宜變通仍任。況其新倅,非但年紀衰耗,累經縣邑,到處不治,而今乃畀之以積弊之邑,必將使弊邑之民,徒勞於迎送之役,則尤莫如遞新仍舊之爲便。伏願亟賜處分焉。寧邊府使鄭壽松,受國厚恩,名位最隆,比之常調武弁,可謂自別。至於治民之政,所當盡心爲之,而莅任以後,專廢公務,民不見面,時急擧行之事,下吏有或不敢入告,隣邑守宰之來,亦且不許通刺,甚至於遠村之民,呈訴官門者,留連五六日,而或至空還,闔境擧皆愁怨。臣謂急速罷遞,少除寧民之害也。西路可言之事,非止一二,而病裏神思錯亂,不能敷陳瘼論,只以耳目所及者,草草附陳,語無倫脊,而若蒙採納,則未必無少補,更願聖上,勿以人廢其言。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業已處分,而移配事,亦不無騷擾之弊,令備局參量爲之。李思順事,其遞雖惜,殿最事重,難以更之。末端事依施。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5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備局堂上、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姑無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牌,連呈辭單。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呂光憲爲掌令,金尙重爲正言,李匡世爲寧邊府使,黃泰河爲加平郡守,鄭光運爲監察。 ○兵批,判書尹游身病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以副校理兪最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更爲牌招。 ○平安道觀察使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伏聞頃日筵中聖敎,謂臣曾爲知申時疏,以黃璿之死,疑李廷弼,而廷弼之子,至以此擊鼓訟冤云。臣於此,誠不勝萬萬惶惑震悚之至。臣於戊申四月念後,從嶺南還朝,晦間被知申除命,適會諫官李壽沆發啓請錄黃璿之勳。而其時元勳筵奏,盛斥璿不能奮發討賊。臣憫璿爲國殫瘁而死,功不白而反受垢,疏陳在嶺外時所聞所見,大略以爲,李普赫、朴弼健之討賊,皆本於璿之指授。但璿不能庇觀望之帥,逃匿之倅,是又何負於國?其言逼於廷弼則有之矣。何嘗謂璿死之由於廷弼,而五月初一日,承召肅謝,入侍親鞫,政當賊環承款取招之日,且又出入政廳,終日奔遑,無他奏對之語。明日卽以母病,陳情蒙遞,更不入院中。其後今戶曹判書臣宋寅明,以大司諫,疏陳黃璿之死。人或致疑於中毒,請令拿致營屬於京獄窮問,聖批允從,旋因宰臣鄭錫三筵奏,以拿致京獄有弊,有本道都事按覈之命。此則似是六月間事,而臣適代寅明爲諫長,則大臣以李廷弼事,擧臣姓名於榻前,謂臣只從巡營所聞而論廷弼,其言不得不異於元勳云,故臣又以一疏陳辨,而仍論廷弼棄軍之罪,不當止於奪職,且於疏末,略陳營屬輩拿致京獄,旣有成命,諸囚必已登途,而旋又還送,殊涉顚倒,請仍前成命,致之京獄,只是草草數行而已,實無一毫疑廷弼之語。若謂置獄究覈之意,本出於疑廷弼,則首發此論者,是宋寅明也。夫在亂初,人情大抵憤激,辭說極其嘵訛。設令寅明與臣,俱或有疑於中毒,査事卒無可驗,諸囚亦皆見釋,則諸囚且不可疑,寧有以此疑廷弼於不當疑之理?而今不但寅明引衆證,以明廷弼之功罪,臣亦不曾與廷弼相絶,彼此弔饋不廢,向來深攻之意,分數太減,而顧反與趙侹之疏同科者,豈不情實之相戾?況寅徽之供,至以憯誣慘毒斥臣。臣實無以毒殺,疑廷弼之言,而橫遭此等口語,誠亦冤甚。儻蒙聖明,特令取臣前後章奏,一一檢覈於公朝,更徹天鑑,則彼寅徽之訴冤,不期白而自白,雖淵衷之疑臣者,亦可渙然開釋矣。第臣平日言議,若皆當理,雖於年久之後,豈致聖心之過疑,而名登囚供,恥辱亦甚。且此所叨任寄,決非弱才淺器,所可承當,在海西日,再疏控免,終未得請,朝辭旣除,更籲路阻,不得不推轉到此,而江邊憂虞,漸益艱棘,以臣疎迂,罔知攸濟,只俟早晩顚沛而已。點檢精神心力,亦覺大耗於年歲之間。雖以諫疏所論李思順事觀之,昏錯之咎,實難自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早許其歸,毋俾公私俱病,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於寅徽,更無可冤之端,卿尤何嫌?卿勿過辭,察任。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右臣契勘昨來,止合去奏知。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讀,自右臣准樞密院箚子,止朝廷紀綱旣正,漸次率服。上曰,小退,更爲入侍,可也。仍命承旨進前,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小退,有頃復爲入侍進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契勘李宏,止詳酌施行。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以僞齊劉豫,止非特臣之幸也。讀訖,宗城進文義曰,初二章,李綱以區區討賊之義,不憚煩縷,節節開陳,而懇惻慨然之意,溢於言外之義,可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二章,皆論盜賊之事,別無文義可達處,而以輯註觀之,則不無警發之道矣。上曰,然矣。此下誰所作也?宗城曰,皆李綱之言,而未知譏宋之至此也。李宏、馬友則皆群盜所服降,而馬友之言,出於不避。若李宏而不爲正法,則國不爲國,而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李綱備見當時事情,隨時識勢,而朝廷皆莫能知之,此正各別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鹽利之說,當時物力匱乏,國用耗竭,無他得其贏餘之路,爲此開利之道,以補國用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章之義,尤好矣。是時李綱見逐之際,所奏第一策也。論事情識時務,在俊傑等事,千載之下,玩其氣像,則似可見矣。其時劉豫,求爲大官,而朝廷不許。以此敢懷不滿底心,投降金人,與之南渡,卒爲國家之禍祟。小臣每以愚見,累次陳達,而竊想西北之慮,似不無倉卒之憂也。平安、六鎭,皆接界於彼國瀋陽處也。彼雖不來,一心都在於越境,而得一州得一路之意存焉,畢竟斷不無可慮之端。丙子時,彼人猶恐我國之議其後,而終不敢肆然放心,然卽今形勢,則有異於其時,決無守備之策,各其路亭,又無周守之路,如有一朝之憂,則將何以爲之乎?臣意則西北兩邊地界,擇人差送,以爲着實禦守則似可矣。上曰,然矣。丙子年,彼人猶不能無深疑,而今則異於其時矣。時方彼國所受朝貢處十三國,而其中藉重者我國,而豈保其大明之不復興乎?宗城曰,高麗時,以元爲上國,刑賞黜陟,皆決於元,而小不如意,則人君逐年見捉於元矣。上大笑。宗城曰,此後計策無他,大明將立,則未知何如,而所謂蒙古不安,則國家之憂,非今日之比也。上曰,大明之其間支撑,固不可必,而終始不無循環之理。以此觀之,則若無蒙古則已,蒙古久存,則終不無可慮之端矣。宗城曰,自祖宗朝,固結人心,浹於骨髓,而卽今則國綱人心漸弛,民心之內姦,莫此爲甚。一邊將一守令,頓無外攘之策,宸慮每以安爲治,而不思急急焉自强之道。若合不合,優遊度日,何以爲之乎?前年下敎時,臣未入侍,而此有不可忘處也。收拾人心之道爲難,殿下每不弛一念,群臣亦無怠惰之意,則庶乎其可,而若乃仍循恬然,一日二日,則卒無效驗。觀此《宋鑑》,則尤爲可觀處,伏望早夜警懼焉,深念焉。上曰,然矣。此言當各別留念矣。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宗城曰,判府事沈壽賢不出,兵曹判書尹游又不出,誰爲主掌而變通乎?臣於鹽利之說,昨已發端,而治國補用之道,以儲財爲本,天生穀物,節裁爲貴。東萊所入人蔘及北路銀貨,一切防塞,則稍可支撑矣。通貨之弊端,害於國用,不知其幾何,一番使行所入銀子,多則二十餘萬兩,少不下十餘萬兩,而換來之物,皆歸於閭里間夸奢浮文無用之具,而國內則專無財貨相通之事。脫有事變,無他出財之道,何以爲之,而直萬財人蔘,皆入於倭國,其弊有不可勝言。北京銀貨,東萊人蔘,嚴禁,則庶可補於國用,而有餘裕矣。且大同係於宣惠廳,錢木皆出於百姓,受納錢木及外方奴婢貢物漁鱗等所入之數,磨鍊計量,則三年似餘二年之財,節以制度,而無傷財之事,則千百艱虞自止,而雖間有水旱風霜之災,不至如此之太甚矣。上曰,近仍災減之事而尤難矣。宗城曰,然也。以卽今形勢觀之,朝不謀夕。時方宋寅明,以戶曹判書,貸債之數頗多云,實爲茫然矣。以昨年事言之,江津縣gg康津縣g,至於人相識gg食g之境,而以大同米不納之故,有守令決杖之事云,其邑之民,何以云乎?殿下果無以一己之私,有私用之道,而雖當歉歲,無一惠民之事,穀物則自然耗縮,不知何爲而然也?殿下如有挽回世道之意,則擧行節目,少無掣肘之端,而不爲曼延怠惰,急急焉自强,則庶乎挽回,而大同米,以木代受,似爲便利,而於民亦好矣。上曰,前後所達是矣。往昨年下敎事,有若迂遠,將欲奮勵,而卒無其效。至於銀子、人蔘防塞等說,非不知弊端,而姑未防禁,奢侈之事,上行而下效,予寧爲草衣草食則似愈,而自然不得爲之也。宗城曰,草衣草食之敎,有不然者。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豈人君而有何區區草衣草食之理乎?上曰,事則然矣。堯、舜之時,尙儉至矣。雖土階三等,而似不食粟飯,不脫衮冕而莅位,大禹菲飮食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以此觀之,則似無草衣草食之事也。洪尙賓曰,惡衣服菲飮食,皆出於尙儉,而致美黻冕,盡力溝洫,亦由於敬禮重農之意矣。所謂尙儉者,非謂草衣草食之事,而爲上之人,惟以克儉爲心,節用重農,使風俗無侈靡之風,豈不美哉?上曰,草衣草食非難,而如此則不過秦始皇衡石程書,隋文帝衛士傳餐等事也。宗城曰,未聞以一國之君,有草衣草食之事也。殿下豈獨爲前所未有之事乎?上曰,予之素意則然也。至於銀貨、人蔘等事,終始大利所關,故難禁,邊禁如是至嚴,而尙有犯越之事,利源之防塞,決難矣。宗城曰,奮勵與懈怠相反。殿下有意奮勵,則急急爲救時弊之策,節目規模,先爲定奪,然後擧而措之,何所不行?若今日明日,優遊度日,則無可爲之事矣。上曰,所達則切實。《李忠定奏議》,高宗不用李綱之論,予豈不知,而我不過爲高宗儒臣,則爲李綱之外,豈有他說乎?若因事勢,自然而爲之則可,急速越次,强爲不可成之事則難矣。洪尙賓曰,俄者儒臣所達蔘路防塞之說雖好,而沿江所出之地,旣多其路,沿海潛入之事,亦非一處,實無禁止之道,而至於彼中物貨中綵段,旣由一路,朝宗若欲禁之,則亦非難事。雖無彼人綵段,以我國所産,用於婚喪諸節,自無夸奢之風,而亦爲尙儉之一大節矣。上曰,申飭,禁之好矣,而卒無效驗,無可爲之路。然而豈無通貨之義乎?承宣所達,大體則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富平府使尹得仁,龍岡縣令安相徽。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兪㝡基箚曰,伏以持平成範錫,以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嘆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何如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無心之言,旣已稟改,不襯之喩,移攻當該,志東言西,用意至深。揆以臺體,勢難仍置,請持平成範錫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李承源啓曰,諫院多官俱在外,闕啓已至累日,新除授正言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膺命,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無意膺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時刻,以依前酉正初刻爲之。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金聖應曰,時刻不必每每書入,此後以酉正初刻定式。 ○以全羅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日,幼學韓尙翼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劉弼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永昌,當日申時量,京畿差使員,押來本曹,卽當依前日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眼同推覈,而日勢已暮,待明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陵君爟,武臣朴弼垕,正言金尙重,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序文,自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上讀新受音,自或有bb問b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詩傳》之爲毛詩,本毛萇所作,故仍以取義,經之本意有在,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作詩者,有善有不善,其人善則其文亦好,其人不善則其文亦不好。讀其書,見其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見其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三百篇中,有正有邪,不可以一律齊也。上曰,大抵懲創人之逸志,感發人之善心也。趙尙絅曰,詩駉篇之辭,乃思無邪,三百篇中第一大者也。乃興起處,而其他鄭衛之淫風,懲創處也。上曰,然矣。兪㝡基曰,詩本毛萇所作,若泛然看詩,則不過禽獸草木之名,而以先王陳詩觀民風參看,則知人之邪正及自反而勸懲之道,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朱子序文,雖無大段文義,而以問答發端,節節分釋,學者當作四大件事參看,則可矣。㝡基曰,本之二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具焉,以小註見之則可知矣。宗城曰,感物然後有慾,旣有慾則不能無有思,感而得其正,則天理藹然,善端萌矣。感而動於私,則人慾競熾,邪心出焉,隨其所感,而得失邪正判異,此感字流意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列國之風,多有不正,而孔子去其繁淫促數,刪詩三千,爲三百十一篇,而初端察情性志之善不善,末端言行樞機,自微而漸,發見之處,朱子之意,極可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程子讀詩,知一格價,此言好矣。殿下至今《詩傳》,未得進講,今始進講,而有眷春之意,李忠定奏議進講之功效,益可見矣,別爲加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洪尙賓曰,上下文義,儒臣旣已仰達,而臣亦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聖人在上,則其感之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則上之人,思所以自反而勸懲之,所感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云者,應於勸字,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云者,應於懲字。卽今世道日下,風敎不行,以言乎朝著,則無正雅和同共濟之美,以言乎風俗,則有變風渙散愁怨之歎,以至聲律繁促,氣像消歇,此正聖上自反之時也。自反之道,惟在躬率敎化之感發而懲創之,使得情性之正,而俗至於化行俗美之域矣。伏願聖上留意焉。上曰,然矣。國風周南篇題,皆讀之,而此後諸國風篇題,皆讀之乎?宗城曰,篇題章下註及大旨、六義,皆讀之矣。尙絅曰,大旨則每章有矣。申昉曰,初大文下註,大旨也。上曰,首章下圈註,章下乎?尙絅曰分章下註、大旨,而初大文下圈注則大旨也。大旨,言作詩之大槪,章下則統論一篇之義。申昉曰,古綠紙則六義皆爲進講矣。㝡基曰,稟定事,以紅紙帖之,付標宜矣。上曰,付標爲之。宗城曰,進講時受音、大文、篇題、大旨、章下註而已,而講官則凡大註皆講達,似好矣。上曰,只此講官讀之,似爲泛然矣。尙絅曰,李宗城所達之言,一體讀之,似爲未安云矣。㝡基曰,講官無遺大註,皆讀宜矣。上曰,有不然者,異於召對矣。尙賓曰,詩之六義、大旨,皆是緊要,不可不講。至如篇題,偏是中國地圖,章下註,統論大體,皆是格言,不可不講,而章下註中,或亦有不緊之處,是則付標不講,宜矣。上曰,依古綠紙付標篇題,逐篇皆有,而關雎章無大旨乎?宗城曰,關關雎鳩大文下圈註,乃大旨也。尙絅曰,列國之風,皆有篇題,而至於頌,又有篇題矣。上曰,章下註中,有不讀之註乎?宗城曰,不緊註則闕之,而此下匡衡註皆好,當進講矣。上曰,好註則皆爲之可矣。申昉曰,進講處,付標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周南篇下,有大章下註矣。上曰,愚按,此篇首五詩註耶。宗城曰,然也。上曰,六義皆讀之乎?尙絅曰,興、賦、比,章章各異,而閭閻之間,皆誦之矣。上曰,分章下絶句,讀之可乎?宗城曰,絶句則無讀之之事矣。達訖。金尙重進達曰,臣以萬萬無似,屢叨臺地,積被僇辱,動遭顚沛,前後醜詆之言,便一搢紳間難洗之羞,則臺端一步地,固無去就之可論。惟當守分斂迹,矢心自劃於淸朝言議之列,而分外恩除,忽降此際,旣係應遞之虛銜,宜卽自處,故牌召儼臨,纔果祗謝,而從前難冒之義,姑勿暇論,雖以公體私義言之,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一司通避,自有法典,揆以臺體,不容一刻暫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出擧條}}洪尙賓曰,正言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李宗城、兪㝡基曰,正言金尙重,引避退待矣。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正言金尙重遞差。上曰,依啓。{{*|出擧條}}上曰,講官出去,輪對官仍爲入侍事,注書出爲分付。金弘澤奉命退出,與輪對官偕入,而知事、特進官、玉堂、宗臣、武臣、臺諫皆出,社稷令任安世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對曰,小臣社稷令任安世也。上曰,履歷達之。安世曰,丙午八月禧陵參奉除授,戊申八月泰陵奉事除授,己酉七月長興直長除授,辛亥三月出六,工曹佐郞,刑曹佐郞除授,甲寅二月長興主簿除授,旋移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安世曰,灑掃壇內也。上曰,所懷達之。安世曰,本司則無祭享掌需之事,而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又爲以次進前,任安世退伏,兵曹佐郞金錫一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而職掌達之。錫一曰,乃兵曹二軍色也。上曰,遺在達之。錫一曰,本司元無所儲,隨得隨用矣。上曰,所懷達之。錫一曰,別無所懷之事矣。上曰,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錫一曰,其後大臣有故改遞,判書病不出,故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近來則上未收無之乎?錫一曰,卽今則無大段上未收矣。上曰,又以次進前。金錫一退伏,內贍奉事金百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百鍊曰,小臣內贍奉事金百鍊也。上曰,履歷達之。百鍊曰,壬子閏五月昌陵參奉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寺矣。上曰,職掌達之。百鍊曰,次知沙、木器也。上曰,所懷達之。百鍊曰,無所懷可達之事矣。上曰,在鄕乎?在京乎?洪尙賓曰,本來在京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未及對,兵曹佐郞金錫一,從傍替對曰,左相臣昇平府院君金瑬之五代孫也。上曰,然耶。昇平之後,有顯官乎?百鍊曰,先臣之孫參議臣震標,卽小臣之曾祖也。臣之祖父臣魯得,爲礪山郡守矣。上曰,未捷司馬,而以蔭除職乎?百鍊曰,然也。上曰,年今幾何?百鍊曰,二十六歲矣。仍爲退伏,南學訓導洪聖揆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聖揆曰,小臣南學訓導洪聖揆也。上曰,履歷達之。聖揆曰,丙午式年登科,辛亥年慶安察訪除授,壬子年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聖揆曰,別無所掌,而供士之道,則與兼官相議爲之也。上曰,南學兼敎授誰也,而今方無故耶。聖揆曰,乃兪㝡基也,無故行公矣。上曰,本學學製,幾次爲之乎?聖揆曰,姑未設行矣。上曰,當此申飭之時,兼官旣無故,則學製之不爲設行,殊涉非矣。當該兼敎授兪㝡基,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所懷達之。聖揆曰,小臣以微末庶僚,無他所懷,而些少弊端,與兼官相議,從便變通,不足以仰煩天聽矣。上曰,在鄕乎?聖揆曰,在江原道春川地也。仍爲退伏,西部參奉李秀徵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秀徵曰,小臣西部參奉李秀徵也。上曰,職掌達之。秀徵曰,有下朝令,則曉諭旁旁谷谷,不使犯禁,而以安集坊民爲主矣。上曰,本部民戶數幾何?秀徵曰,民戶一萬二千八百戶,人口七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內,男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六,女丁四萬六百九十一矣。上曰,卽今其無閭家奪入之事耶。秀徵曰,近來邦禁至嚴,絶無如此之事矣。上曰,卽今部內安靜乎?秀徵曰,不無染患矣。上曰,出幕之數幾何?秀徵曰,二十八幕矣。上曰,其中差病入來之數幾何?秀徵曰,差病入來之數十餘,而在幕十餘人矣。左承旨洪尙賓曰,西部參奉李秀徵,身爲部官,染病出幕之數,俯詢之下,不能詳知名數,奏辭未免差錯,推考,何如?上曰,初入侍之人奏辭差錯,不是異事,而初問職掌時,旣以安集坊民爲對,而今此所達,不能詳悉,殊涉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有所懷乎?秀徵曰,無所懷矣。上曰,在鄕乎?秀徵曰,本以京人,在於江華地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秀徵曰,小臣之曾祖爲監察矣。仍爲退伏,輪官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首出之人誰也。李德重曰,古司諫臣任元龜之孫也。上曰,今幾品耶。金尙魯曰,五品官矣。洪尙賓曰,與刑曹正郞、工曹正郞同品矣。上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敎}}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讀訖,上讀新受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國風篇題好矣。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至於用之閨門鄕黨邦國而化天下,則其於風字上關係處,重且大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周南篇逐簡,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治岐,東有紂,西有昆夷,北有玁狁,故治化自北而南,先被江漢之間,以周南名篇之義,可見矣。上曰,此下緝註,皆念其意也。各篇之意,與《論語》學而,《孟子》萬章等義,有異乎?宗城曰,《論語》、《孟子》,則只取首章二字名篇矣。尙絅曰,化自北而南,故仍以名篇,而別無他取義也。宗城曰,雎鳩,摯而有別之鳥,其所取義於雎鳩不偶也。上曰,摯字之義,何也?㝡基曰,摯之爲言,至也。至然而有別之意。尙絅曰,生有定耦而不相亂,竝遊而不相狎,似異於鴛鴦矣。上曰,似鴻乎?宗城曰,狀類鳧鷖,而人未嘗見其乘居匹處,蓋其性,專一之鳥也。《詩傳》六義,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者,直言其事,而關雎章,興中有比之義存焉。以下文螽斯章言之,則比中有興之義可見,逐簡參看之則好矣。而此荇菜則采之,以爲宗廟祭享之物也。上曰,荇菜何物也。宗城曰,蘋類而取其柔順芳潔,可薦之物也。尙絅曰,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以此觀之,則似爲苹草也。上曰,此下采蘋章有之矣。無取比之義乎?宗城曰,援彼比此比也,而此則興也。尙絅曰,下段無實事者,比也。下段有實事者,興也。上曰,關雎章下件實,故取義於興,在河之洲以上,起興之辭也。㝡基曰,起興而比在其中。宗城曰,興中有比之義,正謂此也。首章以關雎起興,而念彼窈窕之淑女,實爲君子之配,二章本其未得而言之,三章論其始得而言之,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故未得之時,轉輾反側,而旣得之則琴瑟友之,鍾鼓樂之,其喜樂尊奉,不能自已之意,可見矣。太姒入宮中之後,追敍其未得之時如此,而繪像其文王寤寐反側切求之意。上曰,文王寤寐反側求之,而妾媵見其憂思之甚,起興於詩而作之云乎?尙絅曰,然也。宗城曰,其愛其樂,皆由眞情發見,而以朱子註及大文,寤寐反側之意參之,則主客懸殊,先輩多有講論矣。上曰,皆達之。尙絅曰,世皆知寤寐反側,指文王,而一說,文王豈有此事云,以下匡衡註觀之,則后妃之德,係關不細,豈不爲寤寐展轉而求之乎?上曰,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之事,他人不得形容,而宮中之人親炙之,故繪其形像矣。尙絅曰,古先正臣宋時烈所論,皆主於文王觀之則爲好云,以宮女事觀之,則極爲無味矣。上曰,似爲無味矣。上大文,不爲連續下大文乎?宗城曰,不爲連續矣。申昉曰,以註觀之,則有先儒之議,初見此註,似爲宮女之所作,而無以配君子,則憂思溢於言外,豈非文王之眞有此事而作詩乎?㝡基曰,文王之化,及於宮女,而冀其得配也。上曰,三臣所見皆然,副學更達,可也。宗城曰,求其至德之配,豈無轉展反側之憂?趙尙絅、申昉皆達,而臣意則宮中之人,爲文王想必如此而作也,非直文王之事也。申昉曰,以關雎居首,三百篇之義存焉,豈宮人之言而屬之首篇乎?上曰,《詩傳》今始讀之,而前已考覽大體,則專歸於文王無味,而歸於宮人亦無味,以初篇題意,其言又足以感人之事觀之,則無非上行下效,而明德爲新民之本,《大學》亦以明德爲新民之本,無明德則何以新民乎?正猶夫子之前,未有夫子,夫子之後,亦未有夫子之意,關雎之前,未有關雎,關雎之後,亦未有關雎。論其大體,則宮人所作,而文王有是至德,故宮人化爲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皆餓死之意,文王之德,有以感發宮人之效,而外人做不得之事,知事俄以此達矣。然世俗偸薄之心論之,故然矣。內助所係,豈不重且大焉,而不爲寤寐反側乎?申昉曰,以後世薄俗之心論之,故然矣。宗城曰,詩以關雎爲本,人君守德於一己,則妾媵皆化於善,無一人不得其所,至於形於歌詠,溢於言外,四方莫不被其化,則豈不美哉?今日開講之始,三復興歎,實感聖慮矣。上曰,詩中所言好,故然矣。㝡基曰,配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五倫中夫婦爲重,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字屬乾,婦字屬坤,夫婦和而後,品物遂而天命全,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和平矣。開講之始,正當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雖有后妃之德,而無文王,何以成此德乎?宗城曰,兪㝡基引文義陳達,而臣亦以區區愚見,敢達。關雎、螽斯、麟趾,莫非修齊治平化行俗美之效,而以至於子孫之衆多。《論語》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孟子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三覆不忘處也。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宗城曰,大抵治道,貴於尋繹得力,興於詩之意,乃感發之效,及其至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止一番泛然讀着處也。上曰,當留意矣。尙絅曰,此篇章數不少,三次爲之似多矣。宗城曰,殆近七十板,三次進講,似爲多矣。上曰,與序文有異,大文豈爲多乎?宗城曰,《詩傳》風中七月篇、氓章,大矣而好矣。上曰,七月篇,正好矣。仍命承旨進前,金聖應進伏。上曰,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詩則皆懸韻乎?宗城曰,皆懸韻矣。上曰,中原無懸吐讀書之事乎?宗城曰,無吐矣。尙絅曰,無懸吐之事矣。胡人方讀書之際,置前使讀,則音響懸殊,全不知之矣。上曰,其乃漢語也。尙絅曰,臣每欲陳稟而未果,今因漢音文字之敎,敢此仰達矣。臣燕行時,見譯官輩,專不解漢音,李樞、金時瑜外,其所曉解者,不過買賣之言而已。其中不無年少可使者,而旣不通語音,則兩國交際,將安用乎?事甚可慮矣。特進官申昉曰,譯官等第,間或以本院有事,斂出財力者,及他條賞格,許其塡充,故其中亦多僥濫之弊。今後防塞此弊,而必以取才塡闕,則渠輩必益盡心於漢語,而合於勸課之道矣。尙絅曰,司譯院,有偶語廳,敎訓漢語,而專不着實,宜有別樣,申飭之道矣。上曰,曾已申飭而無效,更加申飭,別爲勸課,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近來文臣,無曉解漢音者,誠爲可慮矣。宣廟朝則朝臣中,亦多有能解漢語者,壬辰之變,賴以得力矣。上曰,文臣旣不解漢音,則譯官雖有所云云,何能辨識其眞僞乎?趙尙絅曰,文臣之不解漢音者,此由於承文院褒貶,久不設行之致矣。文臣三十前登科者,見抄於《老乞大》,三十後則見抄於吏文,承文院褒貶時,大臣考講,而近年以來,未聞開坐考講之事矣。上曰,別爲分付於承文院,使之着實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漢喆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連呈辭單,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獄囚多滯,議讞爲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都承旨李眞淳三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再度加由,自可調理,方當飭勵,豈可輕遞?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爲之。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光世爲持平,金宗台爲正言,李喆輔爲修撰,鄭熙普爲司成,徐宗集爲宗廟令,朴道郁爲典籍。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鄭爾柱爲珍島監牧官,副司直成範錫,副司果金尙重,副護軍李德壽。 ○傳于鄭必寧曰,牌招之人入來後,夕講時刻,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因吏曹判書金在魯疏語,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宗城,卽爲牌招。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夕講時刻已迫,而副提學李宗城,纔已陳疏出去,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承命詣闕,方將入對,忽被臺疏重斥,徑還私次,縮伏恭俟,引避之辭,轉加十層,罪狀臣身,殆無餘力,臣誠震駭怖懍,靡所容措。噫,金有慶之於銓職,係是十年前宿趼。向日論劾,出於媢嫉,而猶不曰不合,則改正之請,全不襯着,今而後,益驗當初擬律之爲今日準備也。在前臺閣,承宣被劾改正,苟係公議之所不然,則不移時旋擬原職者,歷歷可數,雖以命相之重,亦有改正還降,匪久復拜之人,況銓任,最重前望,何獨於宰臣之橫遭排擊,而更不敢擧擬耶?前後諸臣之章疏,公議可見矣。親臨大政之日,臣又援據前例,仰陳其無拘於更擬矣。前例如是,公議如是,筵奏如是,臣未知此外有何可待之節拍乎?其所謂無他端而復擬云者,反覆思量,終未覺其何謂也。且臺臣,若以宰臣,謂有罪不可擬,則雖甚抑勒,猶可成說,而今乃曰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蒙允,而無端還擬,有若角勝,結之以事之無嚴,莫此爲甚。臣於此,亦有可辨,夫改正之無拘更擬,旣如右所陳,果欲仍爲除去,初何不直請削罷,而今乃把持不韙之臺啓,扳援一時之聖批,欲令人不有公議,强同己見,創拔僚席之前望,其亦異矣。臣聞列朝盛時,臣僚有忤旨靳點者,則銓曹必加意屢檢,未聞以違拂上旨,斷之以無嚴,激之以君命不行,如今日之爲,亦可以觀世道之變也。臣以庸愚,謬當此時銓衡,夙夜所自勉,惟在於恢公祛黨,毋負簡知,而人心不如我心,黨議無以救革,信道直行,顚沛固宜,今反以黨議日肆等語,見斥於窠臼中人,臣竊自悲而自笑也。雖然臺臣疏避,便是重駁,而特未發啓,玉堂處置之箚,亦一彈文,罪釁狼藉,時議峻嚴,觀此頭勢,必不但已,官職去就,更無可論,其不容一刻仍冒銓地,以重罪戾也,決矣。玆敢收召驚魂,仰瀝哀懇,伏乞聖慈,念人言之至重,察臣情之至危,將臣本職,亟先鐫削,仍命勘臣無嚴之罪,以尊朝廷,以勵臣工,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校理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跧伏荒郊之中,忽伏蒙館職新命,除書遠降,蓬蓽生輝,以惶以感,且悶且蹙,實不知置身之處也。竊念臣之自劃於榮塗gg榮途g者,今已三載,非係往役,不敢進身,雖如該司,猶且謝跡,春間太僕正之乍出,止於陪扈陵行,近者宗簿官之稽謝,亦爲自靖私義,則況今所叨,雖曰宿趼,金華一步,何等地分,夫豈滓穢賤蹤,所敢冒竊。噫,臣之離違天陛,日月已多,區區犬馬之戀,誠不勝其耿結,而向來人言,寢夢猶悸,暗地蜮射,已見其影,情同傷弓之鳥,跡如被霜之葉,抱玆危蹙,杜門泯伏,有若自阻於天地之洪造,中夜撫躬,秪益悚悼。今惟退屛邱壑,避遠駭機,生而傾葵,死而結草,以不報爲報,卽臣之所自勉,今何可徒恃寵靈,貪饕榮利,以重觸睢盱,自辱身名也哉?情悰如許,轉動無路,前後除命,積事違慢,負此罪犯,敢逭邦憲,嶺海鈇鉞,惟命是俟,抑臣有悲苦之懇,敢此冒陳,臣賦命險釁,生甫八歲,奄失慈母,送終之節,居憂之禮,俱不能自盡,淺土之葬,奄過二紀,而遷襄之禮,慢而失時,子職闕矣,人理滅矣。夙夜茹痛,忽若無生,纔於月前,移窆母葬,擧下之制,旣是三年之餘。傳曰,禮者身之幹也,幹之不立,身亦喪矣。先輩多於緬服未盡之前,不欲應官,蓋所以不忘餘哀,企及聖訓,況臣情事之痛苦,有倍恒人,三月持服,又未自盡,則從前不孝之罪,尤無以自贖,豈不悲哉?恩召之下,不敢滯外,來伏私次,瀝血哀籲,伏乞聖慈父母,俯賜矜諒,亟命遞罷臣職,仍令銓部,勿復檢擬,俾得以少伸情理,退守本分,千萬至願。臣無任瞻望懇祝怵惕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制限例有,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離違病父,多日淹直之勢,而館僚不備,法講將停,冒沒肅命,仍以持被,今且經旬矣。情私內迫,固難自抑,而卽於罷對之後,伏見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本,以臣日者處置爲嫌,聖批又以過中爲敎,臣於是,不勝惶霣之至。夫臣之處置句語,不過曰宜致規砭云,則以規砭而斷以彈文,不但示人之不廣,恐亦非處銓衡,而求勤攻之義也。且其公議時議之云,果何指也,臣未知公議者惡乎定,而時議者其在誰耶?臣誠樹立素淺,平日言議,下不能見孚於同朝,上不能見信於君上,冢宰之疏,頗費疑怒,絲綸之旨,斥以過中,臣雖無似,顧其職則經幄也。叨經幄之地,而進過中之說,則將安所用之哉?夕講有命,而猶不敢遲待,玆敢冒進短章,徑出禁門,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謂過中之斥,指李光湜也。爾之替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恩君爣,武臣白守一,以次就位而伏,鄭必寧進達曰,前受音則除序文篇題,爲之進講宜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前受音,只大文而已,而無序文篇題講讀之事矣。上讀前受音,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止未有不由此者也。宗城讀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上讀新受音,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葛覃章,后妃采葛爲絺綌之事,首章追敍初夏之時,葛葉方盛之事,第二章,葛旣成矣,而治以爲布之事,三章則言其澣濯之事,而敷陳其事,直言而此乃賦體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后妃之德,旣勤且儉,親執其勞,而動其女工之思,有念念不忘之意,而未嘗有姑待來日之意,不怠二字,爲學問之極工處也。上曰,所達好矣。㝡基曰,葛覃章勤儉敬孝四字,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言告師氏者,示不敢自專也。歸寧父母者,示不敢忘也。因師以告君子者,示不敢褻也。后妃旣具四德,宜其室家,而文王躬率之效,亦不偶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大旨,儒臣旣以勤儉敬孝四字陳達,無可更達,而薄澣薄汚,服之無斁,可見其從容不迫,去就分明之意,不但觀於言句上得之,其於勤儉之中,無窮從容之氣像存焉。上曰,儉則自有精矣。宗城曰,后妃親執其勞,而知其成之不易,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念其服勞之難,而有愛惜之意,則他事皆然矣。殿下念祖宗櫛風沐雨,艱難創業之事,則豈無愛惜節儉之道乎?此章服之無斁,尤可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儒臣引文義,以治體陳達,而大槪不但觀其章句而已。其中自有可觀之義存焉,三復詠嘆,考其文義,則自然有感發處也。宗城曰,宋寅明所達,極爲切實,本源正而發於性者,自然無不正,內有以涵養,而外有以著見,則從容養德之工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周南召南篇,目目處處皆好矣。宗城曰,薄汚之汚字,訓爲治亂之亂字,極爲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段,大抵后妃一擧措一動靜,無不合德之義。上曰,周宣王之姜后,亦爲待罪永巷,卒致宣王中興之名。宗城曰,然也。以后妃之貴,必立師傅,俾訓道德,法家拂士,人主不可一日無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卷耳章,別無大段可達者,而卷耳、葛覃,同是賦體,似爲略不同,葛覃,直敍其所嘗經歷勤苦之事,卷耳則托言之意,而亦是賦體,陟彼崔嵬、高岡,皆爲設辭而言,似爲非賦而賦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君子在外而思之切憂之深,乃當然之理,然雖憂而不至於傷,思而不至於悲,無過哀過憂之事,其中自有可觀之義矣。宗城曰,南有樛木章,訓樛字,木下曲曰樛,以木枝下垂,故葛藟得以蔓之,喩后妃能惠下,故衆妾上附而事之,似是比體而與關雎章義同,故屬興也。寅明曰,太姒雖爲至德,而大槪太姒之德,實文王之德,太姒雖或有妬忌之事,而以文王大公至正之德,無偏僻之心,故后妃、媵妾,各得其樂,而文王如有偏寵之意,太姒決爲慨然矣。世皆知太姒之爲至德,而臣意則非特太姒之德,乃文王之化也。上曰,知事之言好矣。然於太姒如此之辭,似爲未安,內有太姒,外有文王,而內外和合,故能成其德。太姒前後,未有太姒,亦猶夫子前後,未有夫子之意,以太姒不能無欠爲達,未安矣。宗城曰,聖敎是也。後世婦人,有太姒之德,而感悟人主之心者,如姜后之待罪永巷也。上曰,此乃烝烝乂,不格姦之事。寅明曰,嫉妬之事例有之,或有等威不爲分明處,則不無綠衣黃裳之歎,太姒之德,至則至矣,而無文王則何以成此德乎?上曰,太姒不無嫉妬之事,終爲未安矣。有文王之德,而又有太姒之德,然後成關雎章,若無太姒、文王,則何以成關雎篇乎?宗城曰,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將之成之,嘉樂君子之德,浹洽於衆媵之心,故三復諷詠,而知后妃應受多福,皆期望之辭也。上曰,非但期望之辭,乃上行下感之事。寅明曰,心和氣和形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福祿之來,自有實理而然矣。宗城曰,此螽斯章,借螽斯之盛多,以比后妃之子孫衆多。文王宮中和樂,故其子孫之繁盛,至於如此,宋寅明,俄以和字達矣。伏願后妃有關雎之德,而後宮有妾媵之和樂,則自有烝烝之乂,而人君聰明睿智之德,未嘗不由於此,內外緝睦之道,一於和字上可見,惟冀聖上之體念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內外和樂,則天地之和,自然感應,而吉祥自至,樛木、螽斯、麟趾之義,皆和字之驗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㝡基曰,振振、繩繩、蟄蟄,皆從淺入深,亦猶葛藟章從淺入深之意也。后妃至德如此,故衆妾皆歸德而稱願之辭,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本於修身矣。上曰,然矣。葛覃章服之無斁,文義外有可觀者存焉。初知其艱難之勞,故所以孜孜不怠,不留於偸惰宴昵之私可知,知其成之不易,故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服之無斁四字,其味深長矣。自古創業之主,憂勤惕慮,備嘗艱苦,而爲其子孫者,豈可逸樂而縱肆乎?宗城曰,宸慮所及如此,宗社臣民之幸,無可仰達之辭矣。上曰,人生壽夭,固未可必,而秦始皇,欲爲長生,期於萬歲,人生百歲,能幾人哉?秦始皇事,終不可知也。宗城曰,秦始皇,一妄人也。寅明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乃是保國之道,而秦皇則安其危而利其災矣。上曰,言告師氏之義,大抵可觀其氣像矣。文王、太姒,極爲親密夫婦之間,而以父母歸寧之意,因師氏而告與君子,其外別無有加矣。寅明曰,無非發於性情之正也。宗城曰,序文閑邪之意,尤非,此尤字,或作猶字,文字或爲變訛矣。上曰,唐板冊亦然乎?以板異而然耶。宗城曰,玉堂冊木板也。上曰,文勢何以則順乎?㝡基曰,以尤字讀之,不害文勢矣。寅明曰,猶字尤字,皆不背文勢也。畢達後,寅明進伏問候曰,欲雨不雨,日氣甚不調,聖體若何?上曰,此際眩氣,同於向時矣。寅明曰,水剌進御寢睡之節,若何?上曰,無愈矣。寅明曰,前劑湯藥,連爲繼進乎?上曰,以日暖難御,故不能一一用之矣。寅明曰,曾前虛憊之症,今則何如?上曰,今則似愈矣。宗城曰,藥房之臣,如是陳達,臣非保護之任,而敢此仰達,有效之藥,不以難御,而連爲進御,劑入之藥若垂乏,則以加進爲敎,期於得效焉。帝王護身之道,所當謹愼詳審,而毒藥雖苦,利於病,若以苦口難御,而不爲進御,則此非臣等之所望也。上曰,不食而食,則志不誠實,非爲苦口,而味甚酸辛,當暑之時,決難御矣。若早爲進御,則與水剌相反,當晝而御,則日氣方暑難御,自然不能一一,而所達大體則好矣,當留意焉。宗城曰,當體嚮晦入宴息之義,早爲就寢,宜矣。上曰,有文書,自然不能早寢,而早宿之時,朝氣終始,愈則愈矣。宗城曰,宸心有憂慮之事,則夙夜爲之,可也。而卽今則無大段憂慮之事,日出視事,尙未晩矣。除他思慮,養以夜氣之靜,則精神必有可愈之道也。寅明曰,休心養神爲上,靜以安養,宜矣。上曰,前則寧不寐爲愈,而今則爲氣所屈,果難堪耐,而往者金吾之任,親自當之,予就寢後,無由寤起,或使侍者,搖體而得寤事下敎,而無寧初不就寢之爲愈故如此,而無文書之日早宿,則朝氣終始愈矣。仍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前下敎}}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金吾長席,不可久曠,而一向撕捱,不過出於不欲供仕之意,其在事體,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上讀新受音,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桃夭章,文王身修家齊之化,及於國,而男女以正,婚姻以時之意也。以少艾之女,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則可見其和順之意。寅明曰,觀此反復歎詠之言,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各得其所之意,當於言外得之矣。宗城曰,非特桃夭之婦人,以此下何彼穠矣章觀之,王姬之貴,而下嫁於諸侯,能敬且和,以執婦道,與公侯大夫士、庶人之女,無以異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兔罝章,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之時,化行俗美,賢才衆多,雖罝兔之野人,而才德之美如此,卽今世降俗末,衰亂之歎,極矣。所謂人才,無由得之矣,此正默想處也。上曰,然矣。㝡基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言其武夫之勇,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言其賢士之衆多,槪言文王作人才之盛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文王之時,在野之武夫,猶爲公侯之干城、好仇、腹心,而卽今則無人才之歎,未有甚於此,益加惕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采采芣芑gg芣苢g章,薄言采之、有之、掇之、將之、袺之、襭之,似無意味,而諷詠歎佚,首尾相承,婦人無事,相與和平,而采此芣芑gg芣苢g,則可見其從容閑靜之意,無味之中,自有意味之存焉。上曰,所達好矣。寅明曰,惰其四體,常人之所易也。而此芣芑gg芣苢g之婦人,相與采采,雍容端莊,形於歌詠,意簡而辭複如此,則可見其和平之意矣。上曰,知經筵所達,好矣。宗城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之義,猶關雎之興也。以喬木起興,江漢爲比,而反復詠歎,則與螽斯章比中有興之義,一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前日可求之女,今以貞潔變淫之故,望見而不敢犯禮,漢上之游女,猶尙如此,則況於閨閫之內乎?敎化之漸濡,可想矣。上曰,然。宗城曰,宋寅明之言,好矣。此游女,前未端莊靜一,而今已化之,故所求之人,望見而知其不可犯,文王之化,被於南方,而后妃之德,見於游女,可見矣。上曰,文王后妃之德化所及,至於如此,則其朝廷,不言可想矣。寅明曰,在野罝兔之人,而見其武勇,則其朝廷百執事,無可言矣。宗城曰,汝墳章,文王率商之叛國以事紂,行役者之婦人,念君子之不歸,憂深思切,而無情愛宴昵之私,惟以父母孔邇爲言,則其尊君親上之意見矣。上曰,然矣。㝡基曰,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思望之情也。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言王室之政,酷烈未已,而文王之德,如父母然不可忘,雖其別離之久,而尊君親上之義,溢於思表也。宗城曰,麟趾章,雖以公子、公孫、公族叶韻,然皆自近而遠,自狹而廣,至德風化之效,已見矣。必取麟者,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孫亦仁厚,有文王、太姒之德,然後有麟趾之效矣。寅明曰,非特取興嗟歎之意,麟瑞亦至云矣。宗城曰,周南篇,大抵言文王后妃德化之盛,修齊治平之道,無非感發振作之意。今日講訖之時,自有眷眷不忘底處,竊願聖上之留意。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焉。㝡基曰,序以爲,關雎之應得之極治,風化之效,可知矣。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體念處也。上曰,所達留念矣。寅明曰,麟趾章義,猶關雎之意,目目端端,皆賢妃,文王修身所及之致,不治其本,烏能望其效乎?上曰,然矣。洪尙賓曰,諸臣皆達,而臣亦有所達,故敢此仰達。南有喬木,興比之義深矣,喬木者,上竦無枝,不可陰覆,故人不向近,起興於喬木,以言其女子之難近。漢廣、江永,不可測度而方泳,故以比女子之難狎矣。江漢古多游女淫亂之風,而遠被文王之化,至於游女,人不敢相近相狎,非復前日之可求,則豈非治化流行,感人之心者乎?至於賢才之衆多,可見於兔罝之詩,雖罝兔之野人,皆干城腹心之賢,則其時在朝之人,當如何耶?至如關雎之篇,如易之首乾坤,實爲萬化萬福之根源。二南之詩,雖似平淡無味,反復沈潛,則可知詩人言外之志矣。聖學高明,已至聲入心通之境,今講周南十一篇,而感發情性,淫佚詠歎,灑然有鼓舞振作之氣像矣。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顔淵曰,有爲者亦若是,殿下誠能法文王之心,行文王之政,誠心對越,動遵儀則,上下十一篇,莫不存心而體認,躬行而導率,則自然有薰蒸透徹,風行草偃之化矣。以主,欲聖化之遠被,則思江漢之變俗,欲人才之作成,則思兔罝之衆多,逐篇玩索,以爲修身齊家,化民成俗之本,是臣區區之望也。伏願聖明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可不留意?寅明曰,周南篇下註,皆奇切矣。妻者,陰道也,陰道,無成而有終,后妃之德雖至矣,非文王以御于家邦之功效,則亦豈得而專成功之名?若乃專美后妃,而不爲歸本於文王,則極爲無味而誤矣。上曰,然矣。進文義訖。宋寅明進達曰,明日乃齋戒日也。頃於齋戒時,臣等有所陳達,而時方則連有欠安之候,一如去番素膳之事,則恐有傷於玉體,故敢達矣。上曰,豈有當素而不爲之事乎?頃日之素,我自量力爲之,而卽今此氣,猶尙如此,來日再明日,不過一二日,豈不專意而爲之乎?寅明曰,頃於常參時,有添重之候,而今以氣候之少愈,例爲行素,則玉體必有傷損之節矣。上曰,以其行素而傷損則何用乎?寅明曰,以大義論之,固無素膳之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七八年于玆矣。連爲侍講,而戊申己酉之玉音尙存,退朝歸家之後,與臣子姪輩,恒切景仰欽歎之不已,而待罪經幄,若有力所能逮之事,則豈有一分小歇於殿下乎?聖人治病之道爲重,宸慮所及,豈可歇後乎?有元氣之可强則爲之,而卽今玉體患候如此,有行素之意,下情不勝鬱抑矣。寅明曰,以禮文言之,禮則有限,服盡則親盡,强無素膳之事矣。上曰,《周禮》諸侯五廟,服則雖盡,然自然有不忍忘處,情雖無窮,禮則有節,以禮思之,則仁廟朝,於予爲服盡,而往年省墓時,如見之誠,小無異於明陵。惟我太祖,東國創業之主,而近來則摘奸之事,不得種種而放過,心甚不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一二日行素,豈有害氣之理乎?寅明曰,念我太祖付托艱難巍蕩之業,則尤不無審愼之道,而似不爲過禮,私家則禮文外事,無之,小臣雖未能保身體傅德義,而每念玉體之傷損也。上曰,禮則然也。而不爲者,權也。不食而食,食而不食,則志不誠實,予自量力爲之,而不待卿等之請矣。洪尙賓曰,祖宗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帝王達孝,異於凡庶,殿下宵旰憂勞之餘,連有藥院議之之事,方用蔘劑,此時行素,豈不有妨於愼重之道,而亦豈無惟疾之憂乎?伏望俯循藥院提調之請焉。上曰,承宣所達樸直矣。上陪東朝,有嘗膳之敎,極爲憫慮,而心甚不安。念先朝遺大投艱之意,則亦豈無審愼之道哉?卽今則少得病間,自可量力而爲之。尙賓曰,臣所達惟疾之憂,不但在於東朝矣。祖宗以億萬年無疆之休,付之殿下一身,連有欠安之疾,每用蔘劑,而以過過禮節,不思愼重之道,祖宗陟降之靈,可不有憂於冥冥之中乎?寅明曰,承宣之言,如是切至,有足以感動者矣。上曰,雖云氣憊,豈有一二日不堪之理乎?洪尙賓曰,秋曹査案,旣已了當,監、兵使、地方官,亦皆緘問取招,奏咨文今方撰出,而尹淳、金在魯、宋寅明、李德壽、李瑜等諸人,齊會一處,相議撰進事,曾有定奪矣。自備局分付擧行,而大臣引入,不得草記陳達,要使喉院,入侍提稟事仰達。上曰,李德壽,尙今未敍用乎?禮、吏判之撕捱,殊涉過矣,故俄已推考,而都政不遠,咨文撰出,亦爲緊急,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前參判李德壽敍用,口傳付軍職,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出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奉朝賀李光佐春等周急,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事,命下,而春秋周急,元無他略減之例,故欲以奉朝賀崔奎瑞,上年歲時歲饌輸送之例,參酌磨鍊,則李光佐聞之,以爲崔奎瑞春秋周急之物,皆已全減,則今此輸送者,雖曰略減,名以春秋周急,則終不敢冒受,若一依崔奎瑞例,姑待歲末輸送,則庶可安心。不然則勢將更煩箚籲云,蓋其意,不欲與崔奎瑞,有所異同,固辭如此,亦難强迫,此事何以處之乎?上曰,崔奉朝賀周急減定時,李奉朝賀爲之請,故不欲異同而然也。其所固辭,不爲無義,禮待之道,有難强之矣。然崔奉朝賀處所送歲輸,亦未免太薄,無時別饋,不在此限,必無可辭之義,故予方有思量者,從當下敎矣。該曹周急之需,則姑依崔奉朝賀歲需例擧行,可也。寅明曰,然則依奉朝賀崔奎瑞例,待歲時輸送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更矣。 ==5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康獻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鄭必寧曰,秋曹公事,當爲判付以下,而以齋戒不爲判下,依前判付,各別擧行事,分付。 ○洪尙賓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呈辭單,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乃齋戒,非公事之日,而公事旣已啓下,分付金吾,使之卽爲擧行。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朱炯离呈狀內,遠行勞動之餘,宿痾用事,危兆敗症,日加一日,雖幸而不死,時月之內,萬無遠赴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危劇,則有難强令赴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司果吳興舜、李忠康,前哨官閔孝參,及第南龍五,閑良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等,或御寶僞造罪人指示捕捉,或軍器別備,料理補賑,或賊人指捕,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權、張爾樞,雖已資窮,未經准職,吳興舜、李忠康、閔孝參,未資窮、未准職,南龍五、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戶曹判書宋寅明所啓,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前兵使李遂良,江界前府使金浚,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令刑曹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依爲之事,命下矣。權以鎭、李遂良、金浚、李泰祥等處,依下敎公緘問備,具格取供,正書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5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已快勝,而更無餘氣耶?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健元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五間水口門部將金夏瑞,無緣闕點,令該曹推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晝講爲之。 ○以慶尙監司竹筍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馳啓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命均進伏曰,近日欲雨不雨,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眩氣比前差勝乎?上曰,與頃日差愈之時,不無益勝之意矣。命均曰,眉稜上往來之候,近日,何如?尙有覺知之氣耶。上曰,猶不無之矣。命均曰,節候將晩,日旱如此,前頭之慮,殊非細矣。上曰,大體言之,近日之旱,豈云太甚,而一日二日,欲雨不雨,一向如此,而久不雨,則豈不悶乎?命均曰,以海西狀啓見之,非但旱旣太甚,且有霧氣云。若然則兩麥將未免失稔,民事之渴悶,當何如?上曰,海西已判麥凶云者,似爲過矣。大槪京畿則多種春牟,海西爲京畿之次,而若失稔,則秋成前民之生活,將無其道也。命均曰,聖上以憫旱之意,過自憂慮,故玉候尤爲不平矣。伏未知湯劑,其盡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隨氣或厭或甘矣。命均曰,丸劑更不進御耶。上曰,姑不始之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調潤平和,六君子湯,治痰健脾,非不爲好藥,而曾前進御,每不長久,且卽今夏節,脾胃底下,若加減進御則好矣。上曰,有時或發潰逆之症,似是脾胃不調之致,如此時,生脈散進服,或有勝耶。聖徵曰,生脈散豈不好矣,而五味之屬有酸味,亦非長進之藥。卽今道理,某條以健脾治痰之劑,進御爲是,而六君子湯停止,終爲可惜,姑觀數日,更爲加減進御則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和,比前益加差勝矣。六君子湯,於卽今症候,甚爲合當。今若止六君子湯,欲進生脈散,則一時進御,雖勝湯藥,其中麥門冬、甘草、五味子之屬,味甚甘酸,不合連進,俄者權聖徵,以六君子湯停止可惜,仰達矣。卽今聖候,無他可進之當劑,六君子湯,加減進御似宜矣。上曰,非厭服湯藥,於水剌進御之時,不無所妨,故姑欲止之,非永棄之意也。首醫旣陳之,諸醫所見,亦各陳達,可也。必祐曰,六君子湯,良於健脾之藥,加入縮砂、乾干,亦少許入之,尤好於開胃之道矣。德履曰,六君子湯,是極好之藥,而味差甘,乾干入之,則藥味似勝矣。錭曰,六君子湯,爲治痰好藥,今不可遽止,乾干若干入之進御則,似好矣。上曰,更問首醫議定,可也。命均顧聖徵等曰,何如?聖徵曰,乾干似好,而性味暫溫熱,小臣之意,撥去蓮肉,不入縮砂進御,則好矣。應三曰,方當盛熱,不可以他苦口之劑更進,六君子湯加入進御,則於潰逆之症,不可無效矣。上曰,蓮肉撥之,非斥而撥之耶。本方加入者,獨蓮肉而然歟。應三曰,聖上少厭甘酸之味,或撥或加,自然如此矣。上曰,常時脾胃,與前有異,寧味酸者差勝,生干差厚入之則好矣。聖徵曰,生干味終溫熱,臣意以爲,不可輕用矣。命均曰,諸醫之議相同,六君子湯本方中,蓮肉一錢,甘草二分減去,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上曰,近來常時,別無所進,如餠之類,幼時或喫之矣,今則如此之物,亦厭之矣。命均曰,竹瀝膏或少進,則脾胃鎭定之道,似有所勝矣。上曰,竹瀝膏有之乎?命均曰,卽今雖無所儲,欲進御則出汁作膏,固無難矣。上曰,竹瀝膏味甘不好,寧干茶和淸蜜服之,反勝耳。命均曰,一時救急之資,無如水類飮啜之易矣。聖徵曰,竹包湯進御,不至不好耶。上曰,竹包湯味似恬淡,故差勝矣。寅明曰,黃栗或進御乎?上曰,有時進御矣。寅明曰,自外又有待令者,入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厭進之時,或以麥飯進御則似勝矣。上曰,有時進御矣。命均曰,佳味眞魚入之,何如?上曰,其亦不嗜矣。如秀魚卵之類,雖是有名佳饍,而常不嗜,脾胃怪異而然也。命均曰,細魚醢,曾或進御乎?上曰,凡醢之屬本不嗜,蝦卵雖云好,亦不嗜之矣。命均曰,味鹹者爲勝乎?味淡者爲勝乎?朝夕水剌之饍,果以何饍進御乎?上曰,前所食生鮮之屬,近則不甚嗜,別無偏嗜長進之物矣。寅明曰,民、石魚味好者進御,則或有益於補脾胃之方矣。上曰,石魚則常喫之,而予知民魚終不如石魚矣。寅明曰,民、石魚兩西所産品佳者,分付覓上,何如?上曰,石魚所入中擇之則,豈無其佳,而民魚則本不嗜,不必徵之於外也。命均曰,歙谷蟹醢,至春方入醬,世所謂有名者矣。上曰,旣非時物,則其味不必佳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今日卽太祖大王忌辰祭也。方在靜攝之中,連日行素,豈不爲悶望乎?遠近有間,經權亦在,從權之道,不可不念,故敢達。上曰,一時行素,其何關係,而況是正日,豈不爲之乎?寅明曰,臣亦惶恐敢達。服盡則情盡,朝則雖固執不許常膳,夕則不可以不從權道矣。上曰,戶判所達,義則爲然,而今日固欲行素者,心有所思而然矣。命均曰,方在進藥之時,一時爲悶,追慕之聖孝,不在行素,夕水剌,必以常膳進御,何如?上曰,雖曰親盡,開創艱難之業,顧不念乎?向在居憂之時,雖浹月行素,猶能耐過,今者二日素膳,有何所傷耶?命均曰,帝王自與匹庶有異,且有居移氣,養移體之道,其所傷,亦與常人殊矣。上曰,奏咨文撰出爲急,其有所思耶。寅明曰,明日當齊會相議矣。上曰,此非牌招製進之事也。寅明曰,禮判尹淳家,相會爲之伏計矣。上曰,金昌溫事,其後更無所聞耶。寅明曰,問昌溫已到配所,而地方官,未及報知於巡營,以致到配關文之淹遲云矣。上曰,然則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可也。{{*|出擧條}}上曰,咨文撰述,不可以粧撰爲之,而其中凡干係彼國者,則一倂拔之好也。寅明曰,聖慮誠完備矣。命均曰,判義禁尹淳,日事撕捱,無意膺命,罪囚積滯,事甚可悶矣。上曰,判金吾之不爲行公,何也。寅明曰,如是撕捱,欲作咨文收殺後下去之張本矣。上曰,獄囚多滯,故日昨原情公事,不得不下,行有司之事矣。若初不仕宦則已,旣已上來之後,何可不爲行公乎?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亦抄出榻敎}}命均曰,朴文秀敍用之後,陳奏副使,似當卽爲仍差,而自上未有下敎,故姑未爲之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戶曹參判朴文秀,陳奏副使仍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昨見全羅右水使具侙狀啓,以臨陂烽臺事,請罷縣令安錞矣。水使之不爲關由於監司,直封罷狀者,有乖規例,殊甚怪訝。其間似有曲折,且監司狀啓追到,以爲當該監色,方自營門從重決罪,而縣令安錞則請仍矣。當自廟堂覆啓,而卽今右揆引入,若待回啓,則恐致遲延,此時守令之遞易,不可不慮,依監司狀請,許其仍任,似宜矣。寅明曰,安錞赴任屬耳,而聞有治聲矣。上曰,臨陂縣令安錞,仍任,可也。{{*|出擧條,亦抄條出榻敎}}命均曰,國家應行之典禮,所當依例奉行,而六七年之內,國家多事,因循未遑,以至于今日矣。東朝進宴,春秋一擧,前例旣然,故臣與右議政金興慶,禮bb曹b判書申思喆相議,欲從近一達於筵中矣,適會右揆引入,禮判久不行公,故臣終有所不可,一向泯默,玆敢,仰達矣。夫進宴之規,國家若無故,則一年之內,必當再擧,而中間東朝有故,久未伸應行之禮,其爲缺然,當如何哉?春間入侍時,禮判旣有所達,其時洛昌君,亦以此疏陳矣。聖上其間果爲仰達耶。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抑鬱之至。上曰,卿之所達,予豈不思,而第自上撝謙之德甚至,前例雖如此,進宴豈可論爲敎?且以甲辰戊申二次過行後,別無好事爲敎,非不仰請,撝謙如此,亦難一向强迫矣。命均曰,旣是前例,則自上陳請,自下擧行,事體當然,今春旣未及行,宜趁今秋,亟擧盛禮,有不可但已矣。上曰,愛日之誠,豈有貴賤,亦豈待卿等之請而爲之乎?累達而終不允從,心甚抑鬱矣。命均曰,此則終非撝謙之事,期限早定,然後亦不可無預爲擧行之事矣。上曰,兵判之尙不出仕,殊無義,本兵之任,豈可久曠?兵曹判書尹游,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聞付過還職之守令,姑不還任云,曠官之弊必多矣。自上別有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各別申飭金吾,付過還職守令,竝催促下送,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鍼監造醫官,自前有論賞之例,而今造鍼醫官,別無下敎之事,獨未蒙賞典矣。向來故領相洪致中,爲內局提擧時,亦有如此之事,筵稟論賞,故敢達。上曰,啓下時,使中官,書以知道,監造官考例論賞,而中官似聽瑩,只以知道二字書下矣。當該中官推考,造鍼監造官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昨年分館時,李聖檍,見漏於槐院,而以古言之,間間漏落,不爲怪矣。聖檍,乃故相臣李尙眞之親族,前掌令李以濟之子也。以侍從之子,獨漏槐院,故搢紳之間,莫不稱冤,分付銓曹,以槐院例調用,似好矣。上曰,依槐院例調用,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小臣待罪藥院,匪久當出疆,藥院提擧,速賜遞改,何如?上曰,前例必如此乎?命均曰,庚子年間,金昌集爲內局提調,赴燕時,果陳疏許遞矣。上曰,前例雖然,行期尙遠,姑勿祈免。命均曰,小臣不曉醫理,其於論藥之際,豈有所益乎?上曰,卿雖遞免,他大臣豈知醫理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宗城,讀自右臣伏奉詔書,止實天下之幸。讀訖,上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爲苦口逆耳,而服之行之則利也,不服不行,則末如之何矣。宗城曰,李綱其時之事,乾乾思慮所及,逸gg溢g於思表,高宗若用一言,則豈至於如許之境乎?觀其大體則茫然矣。㝡基曰,此奏議條陳六事,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上曰,此則少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也。宗城曰,此則忠君眷眷之意,尤有切焉,比諸陸宣公奏議,稍勝矣。上曰,唐、宋之間,志同意合爲難,以此觀之,則君臣之間難矣。宗城曰,然也。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實爲不祥,李綱則志大意高,才力蓋世,可以能回靖康之亂,而不爲見用,實爲慨然。李承源曰,李綱極爲奢侈,日食數百金云矣。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㝡基曰,在名臣錄中矣。宗城曰,此下條陳六事,無異於今日之弊端,毫分不差,變易士風等事,卽今藥力,實爲切至,倘使李綱,在於我國,則未知爲今日各別底意思,而大體則別爲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勿懈爲之,可也。宗城曰,觀此李綱輔弼爲國之誠意,懇惻至到,曲盡人情,玩其景像,則自然有覺處矣。上曰,然矣。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與世同之,而李綱所遭,暫違時俗故也。宗城曰,李秘gg李泌g、陸摯gg陸贄g,初爲志同意合,而終致揆異,未知何以爲之,而李秘gg李泌g托仙之意,陸摯gg陸贄g有問而不答,其中志不相合,實爲千古之慨恨,人主德宗,而臣有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可以同心合力而致治,則豈不好乎?上曰,所達好矣。漢高祖時,張良、陳平,躡足附耳,君臣之間無間,然後可以成功。宗城曰,張良才氣高遠,見識深沈,畢竟果爲全軀,而韓信則不過一時之用也。上曰,韓信則姑爲假借以爲用也。宗城曰,蕭何留守關中,給餉饋不絶糧道,鎭撫百姓,安養勸課,高祖之有蕭何,猶昭烈之有孔明也。上曰,蕭何終是漢之信臣也。宗城曰,蕭何以上林苑事有請,而高祖以爲,相國受賈豎金,爲請吾苑,至於械繫之境,以高祖之恢廓大度,有如此之事,實爲慨然矣。上曰,儒臣所達然矣。高帝雖無可無不可,而終無學力之效,故有顚倒之像,若有學文之事,則不當如是。宗城曰,太宗之有房、魏,武宗之有裵度,一心畫策,終成其功,武宗之於李德裕,六年委任,終致其功,其時則無他人間隔,而君有學業,臣有臣用,故能成事業矣。上曰,裵度,善人也。而武宗之於裵度,君臣之間,無所疎迂而然矣。昭烈之有孔明,歷代罕有之事,而至於宋太祖,則超世之主也。宗城曰,太宗之於魏徵,極爲無間,王猛之於符堅,亦爲無間矣。上曰,三代以後,未有如昭烈之於孔明也。宗城曰,然也。上曰,此下餘存幾卷乎?宗城曰,餘數二卷半,而表多故進講處不多矣。上曰,召南篇綠紙,前則幾次磨鍊付之乎?宗城曰,古綠紙則周、召南倂序文,九次爲之矣。上曰,四次爲之則似少矣。宗城曰,來日當爲磨鍊稟定,而考見弘文館懸板,則進講時前受音釋則不讀,而只讀音,新受音則倂音釋讀之。殿下昨於前受音,倂音釋讀之,而未能進達,俄見懸板,疑是古例,而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明日晝講時,與知經筵偕議爲之,可也。兪㝡基進達曰,來日是賓廳日次,而卽今位著不備,大臣及吏、兵判,皆爲引入,來月是都政之月,而亦將不得爲之,誠甚可憫矣。吏判則以李光湜避辭中,角勝無嚴,黨議橫肆等語,引嫌。蓋金有慶,旣非新通吏參之人,乃是復擬十年前宿趼,則今請改政,語不成說,正如向者權以鎭削板之啓也。僚堂之前望,僚堂豈可任意拔去乎?此則吏判疏已陳,而卽今國事,誠爲可憫,宜有開釋勉出之道矣。上曰,毋論李光湜、成範錫,皆不必扶抑矣。言端旣出,予當言之,雖以鳳祥事言之,豈可如是?予雖不明,十九下敎之後,界限已明,豈可改也?器之若承款正法,則鳳祥乃極律亡命之人,施以極律宜矣。而器之初旣不服,欲殺鳳祥,不過其時之過事,亦非景廟處分,此乃無前之律,自下强請而爲之者,若是出於景廟之意,則予豈可赦之乎?雖然,昔宋神宗,創靑苗之制,而哲宗改之,設令此事,出於景廟之意,處分若過則有改,乃所以光景廟之聖德也。豈無可改之理,而況初非景廟處分者乎?試思之,其時黨議滔天,而請行此法外之律者,果是誰耶?若是景廟處分,而又是當律,則今日諸臣之爭之也固宜,而此豈可爭之事乎?大抵十九下敎之後,豈可有所扶抑也?扶鳳祥者固非矣,非其扶之者,亦非矣。彼此亦有逆,今日臣僚,當以逆爲逆而割斷之,改心滌慮,可也。其時之人,豈皆忠於景廟者乎?此正所謂彼此皆有逆也。予非以器之爲是,而扶之者則竝與器之而爲是,抑之者則以器之爲逆,而欲置鳳祥於極律,此豈非偏論之故耶?故相臣三字,大臣不過忘却無心之致,若以大臣爲非,則猶之,可也。而至於承旨,則元無可非之事,承旨則不過依其所言,而書入擧條而已,擧條豈爲任自刪改耶?此非承宣之罪,而成範錫之啓辭,必引閔鎭厚事爲說者,極可非矣。此無他,其意之所在也。範錫則置之落科,可也,而副學之以爲當置立科云者,固非矣。下番之處置也,若只以上款所論論之,而以不可輕遞爲辭,置之立科,亦自無妨,而必以下款,置之落科者,予亦以爲非矣。蓋故相臣三字,出於俗習而然,雖於筵中,率口而發也。右相則欲待臺啓收殺之後,下敎勉出爲意,故頃日,書啓批答,只以知道書下,臺啓今若收殺,則可以無痕矣,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爲言者,非矣。上番則以鳳祥事,欲置立科,下番則以此事,置之落科者,亦非矣,金有慶則固非矣。頃曰吏判,旣以無礙復擬之意,陳達而復擬,則李光湜之斷斷不已,過矣。上番處置,若只以不可以此,輕遞言官爲言,則可矣,而不能如此,至於規貶等字者,亦非矣。其於吏判批答中過中云者,正指光湜,而副學之引嫌,過矣。然吏判之復擬有慶,雖已陳達之事,而向日疏中,伸救有慶,今番疏語亦過中,此則吏判當自反處也,儒臣之扶抑,亦未知其可也。㝡基曰,聖敎然矣。雖使臣若非,則直言之未爲不可,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侵斥大臣者則非矣,此正臣所謂指東言西者也。歸罪承宣,至有罷職不敍之請,殊涉異矣。此臣所以置諸落科,而聖敎如此,實爲惶恐矣。宗城曰,今因兪㝡基所達,下敎亦及於臣,臣誠惶恐,而臣雖誠淺見暗,平日所自勉者,不欲膠固於黨習之事,而旣無學力,臣亦未能自信其果能超發於黨臼也。至於成範錫事,範錫所言,卽是臣筵中所達之言,臣旣陳達,而置範錫於落科,則豈有此理,範錫避中所謂宰臣,卽臣而有親嫌之人耳,不敢可否,事勢然也。旣曰引嫌,而猶曰當置立科云者,臣亦知其爲剩語,而欲見臣之微旨也。至於金有慶事,臣旣與吏判相對而言其非,則亦安得不置光湜於立科乎?規貶二字,則上款措語旣長,故下款亦爲其文體之相當,下此兩字矣。世常稱銓曹權減滿囊,爲銓官者,旣不能每事盡善,則隨事相規,自是美事,非出於欲出光湜,而艱難爲說者也,而吏判至以此事過嫌,故臣亦不安,昨果徑出矣。上曰,非謂副學艱難爲說,所習見者如此,故不能無如此之事,予亦於乙巳丁未年間,則未免扶抑之偏矣,近來則欲求朝廷之鎭安,雖不爲扶抑,而間或自歸於扶抑,予心其亦勞矣。然十九下敎後,志已堅定,決不變改,又欲打破舊習,除去此病,只在於割斷爲逆者,以他世界見之,可矣。近來世道乖敗,黨習膠固,雖有修節,而其色目,則不以爲非,雖有鏡、夢,而其色目,則亦不以爲非,《戡亂錄gg勘亂祿g》序文,亦及此意矣。此是都出於患得患失之弊矣。宗城曰,聖敎至當矣。此固患得患失,而頭出頭沒,參之以利害之私慾,故以至於此矣。臣亦非爲黨論,而自生髮未燥時,已習聞知,而不免公私利害之心,參錯其間,此所以不能自信其超發於科臼也。殿下每稱十九下敎,而伊日下敎之事,臣問於奉朝賀李光佐,而終不言之,臣於光佐,爲親族,而尙不得聞知,則雖欲問於秉筆之臣,誰肯言之乎?上曰,下番玉堂,亦不得聞知耶。㝡基曰,祕不相傳,臣亦未聞矣。上曰,其時雖曰祕之,今已日久之後,豈不自然傳播耶?所謂十九下敎,非謂大段說話也。諸黨中皆有亂逆之敎也。雖不明言,而豈不知之乎?宗城曰,以逆爲逆之意,臣豈不知,臣則以爲,不能一心事君者,亦逆也。臣心如此,而聖上每以諸臣不能以逆爲逆爲敎,臣亦在於諸臣之中,如此下敎,每一承聞,實爲冤憫矣。上笑曰,不能詳覺之致也。諸臣以次退出。 ==5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夜一更,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頃者朴師洙辭疏,遽上於李寅徽供辭未入之前,心涉怪訝矣。今過數日之後,乃入供辭,遠外爲嫌,先上京曹,所供在後,俱難免徑先稽忽之責。監司朴師洙,秋曹堂上,竝推考。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宗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特召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推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學正洪聖源,受由過限未上來,依受敎罷職,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若魯爲校理,吳遂燁爲濟用主簿,崔昌愈爲英陽縣監,李師德爲兼大同察訪,權基彦爲平安都事,陳奏副使朴文秀,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已有下敎,事體亦不然,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事體不然,副應敎金尙星,只推,一體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軍職廳牒報,則行副司直金相玉,受由下鄕,由限已過云,依定奪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平安道點馬別監李義壁gg李義璧g,炭島驅點時,別捉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仍爲致死云。干連各人等,自本曹窺捕推覈,而査出士夫,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故移義禁府拿囚後,考見當部及京兆屍帳,則初覆檢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而卽接柳鼎茂兄益茂名呈所志,則以爲,檢屍時元犯人聖徵,陰嗾下吏,多有傷處,全不懸錄,自膝至胸脅,色皆靑黑,衆目所覩,豈非受傷於聖徵者乎?殺獄之肯綮,都在於檢驗,而檢驗之不公如此,亟令改檢,以伸冤枉云云。其所稱冤旣如此,則事當三檢,然後明査眞僞而處之。依受敎,發遣本曹郞廳與醫律官,三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事,命下矣。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發捕事,所當卽速擧行,而本曹元無外方罪人發捕之事,但有行關該道,使之捉送之規而已。邸人傳關之際,例致疏緩,若令捕廳,發送部將,則可以刻日捕來,以此意,分付捕廳,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東萊府使李潝,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校理兪㝡基,因正言金宗台疏斥,徑出禁門,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可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病淹中路,稽滯召命,縣道陳籲,冀幸恩遞,及承批旨,不賜矜諒,至以上來察職爲敎,臣於是,惶隕感激,罔知攸措。擔舁病軀,寸寸前進,昨纔來伏私次,方擬更暴私懇,以請鞶帶之褫矣,今以連日闕啓,天牌儼臨,嚴畏分義,不得不强疾來詣,而顧臣病狀,異於偶感,長路積傷之餘,症形添篤,萬無自力入肅之望,玆敢疾聲呼籲,自外徑還,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特許鐫罷,使危喘小延,臺地無曠,不勝萬幸。臣於近日事,竊有所憂慨者,敢此贅陳,惟聖明裁處焉。近來黨議益肆,傾軋成習,居臺閣者,不止就事論事,率多意東言西,臣常病之,如成範錫、李光湜之啓疏,亦其一二耳。原初擧條,旣已稟改,則當該承宣,少無追劾之義,設令必欲論啓,平心觀之,宜不過請推,而强加以罷職不敍之重律者,其意之不在承宣,灼然可知。況其所引故判書閔鎭厚之例,非但事實之判異,全不襯着於論劾承宣之啓,用意至深,太不白直。金有慶之向者一疏,亶出忠慨,則彼憑藉一時聖批,以爲迎合脅持之資者,固爲可羞之甚,而亞銓改正之啓,尤是前所未有之事。設令其人,眞有罪過,則削之罷之,何所不可,而必以此勘請者,豈不知不成事理,而不過欲爲穽於銓地耳。況其更擬,已經筵白,初非無端,而彼光湜,急於投合時好,始則緩辭低論,只請其警飭,以爲嘗試之計,終焉張皇引避,下語危怕,惟恐擠排之不力,手脚盡露,情跡可惡,臣謂範錫、光湜,不可不明辨痛斥,以懲其投抵敲撼之習也。臣於前疏,略及西事,而在途倥傯,未盡底蘊矣。向來犯越人之按査,關係至重,受其任者,所當十分審覈,以無負差遣之意,而李喆輔之前後按査,極涉疏忽,細洞,卽罪人之所首服,而猝然變辭,則反以其言爲可信,歸之虛套,金昌溫,乃其中窩主,行賂敎誘,以自解脫,而全然見欺,反請酌處,其他作變日月,所殺名數,無一得實,畢竟以未了之案,朦朧歸奏,若無京獄更覈之擧,而只據喆輔之狀,撰送咨奏,則必將更致査詰,生事國家,日後憂端,不知至於何境。曾謂席上之珍,特加掄選於差遣之際者,乃如是耶?致使西邊獷猂之俗,啓輕朝廷之心,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奉使失職之罪,不可不嚴加懲責,以礪日後,臣謂李喆輔,宜亟施削奪之罰也。近日荒唐船之出沒海洋,殆未前有,防逐之道,宜加前日,而黃海水使閔思淵之坐失船上軍器,已極駭然,至於佛狼器,係是軍器中緊物,而亦爲失之,尤可寒心。道臣至於査得馳聞,以請罪狀,而思淵不過罷職而止,邊帥用律,若是吝惜,誠未可曉,臣謂思淵,不可不拿問重處也。槐院,乃新進發軔之地,其所揀擇取舍,所宜博採公議,務歸至當,不可任其專擅,一循好惡也,明矣。今番完圈之際,先逐異己之僚,全取同色之人,而門閥才華之允合是選者,率多遺珠,物議譁然,臣謂當該上博士,特罷其職,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成範錫、李光湜,俱不無過中者,痛斥之請,未免太過矣。凡干査事,覈得其難,李喆輔之當初査狀,未免爽誤,未稍gg末梢g重推,其或,可也。今者所請,其涉太過,抉摘他人之辭,有若譏嘲,何疑阻之若此乎?其涉異也。閔思淵事依施,槐院官事亦涉過中矣。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臣,爲覲病父,久滯西峽,箕幕恩除,已至逾月,湯劑焦遑,未忍離捨,而一向稽謝,亦所不敢,抑情登還,纔得入城,此際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顧此諫諍之任,本非如臣空疏巽懦者所可承當,而況臣本來情勢,係是立身初士大夫之大防,則有不可以時月之稍久,遽然放忽,揚揚冒出也,明矣。且臣於去秋除拜憲職也,身在遠外,病情沈痼,未及趨造,遽蒙譴罷,私心惶悚,迄今未已。豈敢以恩敍之卽降,除命之荐加,有所自恕也哉?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咫尺之守,終難變改,自畫之地,無計進步,拜章闕外,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諒臣之不可仍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而適於近日事,竊有駭惋者,略此附陳。噫,鳳祥亡命之罪,三尺之所不可容貸,而善地流配,出於末減,國人之駭憤,久猶未已,乃者大臣、宰臣,相率陳白,忽請移配,不顧親嫌,煩複陳達,至若故相臣三字,旣經筵奏,又騰擧條,而喉舌之臣,恬不爲怪,肆然捧入,則輿情安得不憤,公議安得不激。請罷承宣之啓,實出於存常憲嚴大防之意,而其秉執旣正,關係至重,則聖批靳允,終欠轉環之量。職在論思者,固宜扶樹臺議,冀回天聽,而乃反艱覓無心之說,極力周遮,捏造用意之目,攘臂狙擊,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不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放肆無忌之言議也。鳳祥之移配,若不還寢,則王綱愈替矣,堂箚之謬戾,若不嚴斥,則國論不張矣。臣謂鳳祥移配之命,亟宜還寢,而伊日處置之玉堂,特施罷削之罰,斷不可已也。且臣得伏見獻納徐命珩之疏,其論博川郡守李思順事,誠有所怪駭者。思順之治績,未知果如所論,而道臣之置諸中考,若出做錯,則其不審之失,先爲規警,請仍其任,容或可也,而今其疏乃曰,道臣勸臣陳達,又曰,道臣之言如此,不能以己見論列,惟附於道臣喉氣,千里赴召,在途陳章,不過受人指使,貽笑聽聞之擧耳。其罷軟損體,莫此爲甚,亦宜譴遞,以存臺例也。官爵辭受,有關廉義,放倒貪戀,君子攸恥,勳府有司,素稱膴仕,若無親功臣,則承襲者之姑爲管察,例也。而顧今帶礪同盟,旣多其人,則引例相讓,固其宜也。錦原君朴師益,一味蹲據,不知斂避,其在養廉之道,不可一任其淟涊盤磗gg盤礴g,亦卽遞改,以礪頹俗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鳳祥事,當初律名,本非極律,則若是相持,其涉太過,玉堂處置,未免偏中。成範錫斥承旨,其意非矣,則到今護者,反若處置矣。徐命珩、朴師益事,亦涉太過矣。 ○備忘記,近來朝象,以疑阻相斥爲事,君父飭礪方嚴,而在下之人,尤以角勝爲事。今金宗台、徐命珩之疏觀之,各斥異己,自露其色,其所無嚴,乃敢若此,此等之習,不可不嚴懲,竝爲先遞差。 ○副修撰吳彦胄疏曰,伏以,臣於鄕廬病伏中,伏奉承政院成帖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乘馹上來者,天書遠降,蓽門生輝,臣誠驚惶震駭,莫省攸處,在臣分義,宜卽入城,畢暴情實,而賤疾適苦,委頓床席,末由蠢動,泯默淹滯,亦所不敢,徊徨屢日,不得不縣道陳籲,臣尤死罪。噫,臣於館職,有除輒辭,前後違逋,凡幾遭矣。尋常凜惕,若芒在背,臣之情地,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其何敢隨諸臣例讓,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誠以至萬萬危蹙,至萬萬臲卼,有不得不已者也。竊伏間gg聞g頃日筵中,以臣叔父平昌郡守臣命新事,縷縷下敎,至有甄復之命,而不意格外恩諭,轉及臣身,曲軫下情,開示聖意,反覆慰藉,殆同慈父之詔迷兒,是何疏逖如臣,獲此異數於千萬夢想之外也。臣始聞悚縮,繼又感激罔措,但有淚涑涑盈襟而不自禁也。臣雖鹵莽,亦嘗讀書,而粗知事君之道,區區私義,初何敢一毫自阻於聖明之世,而祗以臣叔父頃年被誣,至爲叵測,餘悸猶存,萬念都灰,名塗華貫,不敢冒沒故耳。株愚已畫,鐵限難越,而微誠未格,衷情莫暴,瀝血之籲,終未見諒於君父,勉出之敎,又復諄諄於筵席,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而私情迫隘,無路祗承,已矣此生,將何仰答,叔姪二人,唯當生而祝華,死而結草,圖報萬一而已。勢窮理極,刳肝披血,敢此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諒臣危懇,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卒生成之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有不忍離側從宦,不徒同朝之所見諒,抑亦聖慈之所俯燭,而臣猶無華不踐,有命輒承,濫竽之愧,常詘於分義之重,循墻之懇,莫售於召旨之下者,不但臣之執守有素,饕戀榮祿,亦以體臣父平日恪謹之訓矣。然而親年益高,宿病轉深,形症之沈痼,時月而有加,氣息之綿綴,朝暮而異候,臣固行蔑誠淺,子職全虧,旣不能服勤於調護,又不能盡力於藥餌,向非天地父母罔極之恩造,顧何以保有今日也?强抑情私,連就禁直,九門下鑰,問聞路阻,則心腑焦鬱,明發不寧,捱過一望,如度三秋,人子之情,其何以堪,昨因家人所報,得聞臣父稍失將攝,當午納涼,精神惝怳,言語蹇澁,胸膈悶塞,粥飮全却,床笫之間,亦不能起動云,此必是氣虛受風,痰盛用事之致。臣自聞斯報,頃刻百慮,忽忽如狂,卽欲投章籲哀,急歸省視,而臣父又戒以干瀆私懇,仰煩淸齋矣。纔罷筵對,終宵煎憂,僚友相慰,亦爲之傷憐。嗚呼,君親本無輕重,而恩義有時相奪者,只在乎權其緩急,而互爲之先後耳。臣抱懇迫之至悃,趑趄而不敢發者,今始流涕畢陳於閔覆之天,以冀垂愍而矜許焉。臣父今年七十有五矣,疾恙之危篤,如上所陳,臣又祚薄福眇,尙無嗣屬,只有一弟,過房季父,臣父膝下,只臣一人,出身以來,五載居外,雖縻內職,强半淹直,前後八年之間,在家之時無幾矣。每誦古人愛日之言,未嘗不怛然而疚心也。重以隆恩難報,畏塗多艱,凡臣之尸職素餐,發語處事,又莫非係念於老人,嬰思於病裏者,致養旣闕,貽憂孔多,逝水頹景,餘日幾何?恐爲莫追之憾,以成難贖之罪。臣聞祖宗定制,有七十歲以上親者,一子歸養,又伏聞編伍之卒,無兄弟父母年老者,亦許免役,卽所以體人情而敦孝理也。伏惟聖上,至德配天,深仁濟物,上奉東朝,慈育群生,侍從之臣,爲親陳情者,無不曲蒙準許,孝悌之治,覃被八域,今臣眇末之賤,雖不敢自齒近臣,獨不得與卒伍爲比,淺薄之誠,雖不敢仰冀特恩,獨不可以成典爲請乎?臣家世世祿,義同休戚,遭逢聖明,沐浴恩波,天高海深,不足以喩其渥,生霣死結,不足以喩其報,區區犬馬之戀,亦豈欲一日離違於軒墀之側,而特以情事絶悲,敢爲此乞身之計。昔先正臣李彦迪,上箋請養,其卒章曰,事國時長,顧捐軀而未晩,報親日短,恐不逮於餘齡,三復斯言,有淚霑襟,中懷迫隘,言不知裁。伏乞聖慈,鑑微臣之血懇,先遞見職,歸護病父,察國典之至意,許臣終養,以光聖化,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瞻望祈祝怵惕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之情理,其豈不諒,而經筵任重,豈可輕遞?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有司堂上同爲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備局有司堂上宋眞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又曰,此亦江原監司趙最壽啓本也。上曰,入之。覽畢,文書皆爲出給,尙賓進受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義禁府草記,東萊府使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事也。上曰,允,承源書之。又曰,此則忠淸監司李壽沆到任後緣由馳啓事狀本也。上曰,入之。文書仍爲出給,承源進受退伏。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忠淸兵使具聖益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此幼學何如人也?金聖應曰,不過校生也。達訖,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慶尙右兵使尹宅正狀啓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三名以上,令本道恤典擧行事,回諭。聖應書之。又曰,此亦忠淸兵使具聖益啓本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入之。他狀啓繼達,可也。聖應又曰,此乃御營廳入直十二番別馬隊中日試射及禁義營gg禁衛營g火藥庫入直別馬隊中日試射單子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傳曰,頃者以良役事,其若不緊色目,則先自上司始,且以公爲先之意,兩件飭勵,則今觀忠淸兵使具聖益狀聞,雖有句管堂上之指揮,守令之不報兵營,殊甚非矣。不有飭勵,帥臣之若是持難,亦涉未妥。若此不已,雖有良法,豈有可行之時?況爲民與營門,物力之凋弊輕重若何?兵使具聖益推考,此狀啓勿施。聖應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司僕寺啓目也。仍爲讀達。上曰,啓本誰也。聖應曰,乃鄭道元事也。上曰,書之。聖應書訖讀達而上之。又曰,此則兵曹巡將啓下啓目也。上曰,入之。又達之。聖應又曰,此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則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其餘文書皆上之,聖應皆上進文書。退伏之際,上曰,承旨此公事受去,可也。聖應進受文書退伏。鄭必寧進達曰,此乃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狀啓中申晉,何人也?金聖應、宋眞明曰,古判書臣申晸之孫也。上曰,申晉到任四年乎?鄭必寧曰,四年也。上曰,書之。傳曰,近來守令之厭避殘邑,遞易相仍,曾有飭勵,而今觀忠監狀啓,申晉病狀果若何,而盛稱其病,有違飭勵,當該道臣推考,勿罷仍任。必寧書訖。上曰,靑陽何如縣耶?宋眞明曰,素是殘邑,水土甚惡云矣。上曰,申晉,申宅夏之族乎?眞明曰,申致雲之一家也。旣已處分之後,無可更達,而過四年則必有怠心,果有實病,則難於久任矣。上曰,近來道臣及守令,以滿瓜限,極爲羞恥之事,道臣之隔月請遞,亦爲怪異矣。鄭必寧曰,此乃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仍爲讀達。上曰,書之。傳曰,進上居末,事體至重。其所弦違gg弦韋g,在於朝廷,使韓珩其若善治,以道臣之意狀聞,猶或,可也,而以府民所訴至煩,狀聞事體未安。且旣命決杖,原狀啓下送,道臣推考。必寧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副提學李宗城辭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昨者李宗城所達之言,心甚怪異矣,爲此辭疏之計而然也。副學終始如是,則晝講不得爲之矣。必寧曰,此上疏不欲捧入,而以其親病之的實云,故不得已捧達矣。宋眞明曰,今日晝講則爲之後處之,宜矣。上曰,批答書之,必寧書疏批。上曰,又書下敎,傳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訖。上曰,來月則經筵之日不多,以召南篇訖講次,副提學李宗城,今日晝夕講入參後,出去救護事,分付政院,{{*|出榻前下敎}}宋眞明進達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回啓,其時無大臣之故,備司不得處之,而大臣之意,欲爲陳達,故持來,仰達矣。上曰,入之。眞明曰,此乃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因碧潼郡所報,黑雄胡馬,越來此邊,方留養,以待朝家之處分云。使之揭榜江邊,必尋其本主,而越給似好,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款卽農事形止,而以雲山等二十一邑兩麥被災,請其留庫還上皮穀之加分矣。畿內三南,則或有參酌許施處,此則何以處之?上曰,關西還穀,豈若是不足乎?眞明曰,直路及沿海,還穀甚少矣。上曰,畿內則雖不得已許之,不可續續開路矣。眞明曰,下款以龍泉、永柔,俱是賑邑,平壤營下策應,不容少曠。三邑守令及江邊守令,竝稟旨給馬發送爲請矣。其中龍泉府使柳徵龜,時在錦城營將任所,大臣之意,則欲仍任徵龜,更出其代,催督赴任,而錦城營將,亦已出代矣。且諸邑夫馬,旣已上來,不必給馬,各別催促,使之數日內辭朝爲宜云,故敢達。上曰,仍任徵龜,而更出其代之際,又豈不遷延乎?錦城營將,旣已差出,則明日內發送,使卽交代上來,其外守令,竝於一兩日內辭朝事,分付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亦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盛稱渭原前郡守盧恰酣酗之狀,請其新郡守及朔州府使徐幹世當日內給馬發送矣。此則以江邊邑夫馬,必未及上來,似當給馬促送矣。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而禹夏亨則聞有實病,呈狀吏曹矣。上曰,分付該曹,使之給馬催促發送,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而備陳金昌溫必已到配之狀,而仍請自備局,分付捕廳,直爲譏捕矣。此事已令捕廳及本道着實擧行,更無可論,而昨見江原監營報狀,昌溫之到配,過十五日之後,始報營門云,楊口縣監事甚緩忽矣。大臣之意,欲姑先推考,以示警責,故敢達。上曰,楊口縣監誰耶?眞明曰,李景琦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爲先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吏曹年例歲抄單子,方修正以入,而其中以御史書啓,限年禁錮者,則待其限滿,各其名下懸註事,吏曹判書金在魯,曾已稟定云,而還上虛錄及田結妄冒之罪,亦多禁錮,同是限年者,則一體待年滿懸註乎。上曰,一體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不帶經筵,雖不得直爲請罪,而朝體所關,備局堂上,亦可論列,故敢達。劍履上殿,卽漢之特賜蕭何者,而今日筵中,有何刀子,落在席上,一承旨擧而擲之,一承旨受而佩之,擧措誠駭然矣。上曰,有刀落筵,擲之不甚怪,而落刀者未免疏忽,推考,可也。{{*|出擧條}}鄭必寧曰,校理鄭亨復,副校理金尙翼,修撰尹汲,副修撰李喆輔,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洪尙賓曰,副提學李宗城,今已受由,玉堂伴直爲難,使知經筵入直,何如?上曰,旣無前例,何爲使之入番乎?卽今在京者四員,而闕員則無之耶?鄭必寧曰,闕員未及問知矣。諸臣皆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驪川君增,武臣尹就履,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曰,進講時,前受音不讀釋事,與知經筵偕議爲之事,昨以下敎矣。今下詢趙尙絅而處之,何如?上曰,然矣。知事之意,何如?趙尙絅曰,懸板所謄,必是祖宗朝舊規,依舊爲之似好,而大抵諺解,蒙學不知絶句之類,讀之可矣。閭里之間,强無大段讀之之事也。上曰,儒臣之意亦然乎?宗城曰,小臣昨達之意,蓋以此也。上曰,然則依古規爲之。仍讀前受音,自葛之覃兮,止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宗城讀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上讀新受音,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此鵲巢章,言夫人之德,猶關雎言后妃之德,自天子至於諸侯大夫,刑于家邦,無二道也。關雎之取雎鳩者,以摯而有別之意,言鵲巢之取鳩者,鳩本性拙之鳥,不能作巢,而容有處鵲之成巢者,其性專靜無比,故可借以見夫人之德也。趙尙絅曰,取其專靜純一之義。兪㝡基曰,百兩乃諸侯之常禮,而此之子則非常令德之女,故反復詠嘆之意,不無深意。尙絅曰,此章與關雎章,表裏相應矣。宗城曰,維鳩居之,方之盈之,俄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反復諷詠,而至於百兩成之,則體貌已成,王化之所及,可知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漸漸諷詠,層激其意。上曰,然矣。宗城曰,采蘩章,言諸侯夫人能盡誠敬,以奉祭祀之事,蘩者,所以用諸宗廟祭享之物,而或以爲蘩,所以生蠶,然以小註觀之,則只爲奉祭祀,而不爲蠶事矣。上曰,蘩則用諸何許?尙絅曰,秋則香美,可爲生食,又可蒸爲菹,蓋菹屬也。宗城曰,公侯之事字,如有事于太廟之事字,重祭祀之意,可見矣。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方祭時事也。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祭畢時事也。自有餘敬未盡之意。㝡基曰,僮僮祁祁,皆始終如一,餘敬未盡,而有閑安舒泰之意,銳於始而怠於終,則有何可觀乎?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夫子此訓,切誡之辭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正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可見其餘敬未盡之意,徹頭徹尾,有始有終。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之訓,敬無間斷之意,此正聖上留意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草蟲章,文義奇矣。君子行役而蟲鳴薇生,則其別離之久可知。忡忡、惙惙、傷悲,則其憂傷之情可見,而無怨曠之心,畢竟亦旣得見,則降其心、說其心、平其心云,皆情性之發見,而文王風化之所曁,可見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此章文義,大體皆好矣。宗城曰,連以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德爲言,而一無美文王之事者,大體上係於君,無可指言,而莫非文王身修家齊之效也。見其詩則知其人,知其人則見其心,詩人歎詠之事,推以觀之,則文王德化之流行可想,而此不言美文王之德者,旣有雅頌而然矣。上曰,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身修則自然化天下,周南,修身齊家之事,召南,治國平天下之事也。㝡基曰,周南、召南,則不與雅、頌列,故係之風矣。進文義訖。上曰,承旨進前,金聖應進書。傳曰,夕講爲之,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兪㝡基曰,《詩傳》連爲開講,而上番李宗城,連爲入參矣。今以親病,情勢實難,臣於直中見之,則以爲,親敎雖死而不爲徑出云,夕講後,不得已出去,明日晝講有命,而以講官之不備,不得爲之則慨然矣。卽今闕員李宗白之代有之,而吳瑗、金若魯可行之人有闕代,卽爲差出,以爲隨行之地,何如?上曰,政官牌招,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上曰,南泰良之事過矣。金若魯非伸廉隅之事而如是,此後則政院,靈城君朴文秀、金若魯辭疏,勿爲捧入。驪川君增進達曰,臣方待罪宗親府有司之任,故惶恐敢達矣。本府吏隷之當初加出,旣因聖敎,則不當混入於雜色裁減中,而且他衙門加出之類,則元不擧論,本府數小吏隷,獨爲裁減,非但事涉斑駁,其在事體,亦極未安。本府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依前復舊事,分付,何如?上曰,他衙門則旣不擧論,而宗府吏隷之獨入裁減,果不免斑駁矣。依他衙門例施行,可也。{{*|出擧條}}驪川君增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而故宗臣朗原君臣偘,故相臣閔鎭長,爲本寺提調時,丁丑年賑恤廳銀子四百兩貸來,存本取利補用矣。戊戌年間,負債人等,多有散亡者,或有貧殘者,故不能收拾,盡爲散失,而自賑廳貸銀還報事,稟達筵中,每每督促,故方欲折受空閑處,以爲補用本寺,而兼爲還報賑廳矣,此亦因朝令停止。賑廳之物,卽賑恤之資也。賑資蕩滌之請,非不知未安,而本寺之淸寒,實通朝之所共知,顧今形勢,萬無拮据之路,敢此仰達。特爲蕩滌之意,分付該廳,何如?趙尙絅曰,蕩減之弊,已成謬規,近來京各司及外方守令,稱以貸去,而卒無還償之事,其爲痼弊,莫此爲甚,臣意以爲,此後則一切防塞,而不可輕許蕩滌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然近來京外各處貸去時,以蕩滌知之矣。如宗簿寺則貧殘,甚矣。實無可償之道,而到今年久之後,使之追償,則必有苟且之事矣。特爲蕩減,此後則勿爲許貸,可也。{{*|出擧條}}兪㝡基曰,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以爲明日進講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宗城曰,弘文館有償債之事,未知弘文,用於何處而然也。上曰,宗府則當初貸去時,已有蕩滌意思而然也,如戶曹則不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上讀新受音,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上采蘩章,言諸侯夫人之事,此采蘋章,美大夫夫人之事,而誠敬之至,事事必爲躬親,所薦有常物,所采有常處,先後次序分明。以季女而能如此,則可見其質之美,而文王后妃德化之所從來遠矣。上曰,然矣。此與被之僮僮無異,以此觀之,則上註尤爲分明也。尙絅曰,皆是文王德化之盛也。上曰,萍草,何物也?尙絅曰,謂之CChar音也。金若魯曰,各有其名之別矣。上曰,其有等級乎?宗城曰,强無等級矣。此甘棠章義,尤爲分明,覩其物則思其人,思其人則愛其樹,至於勿翦、勿敗、勿拜,愛護而不忍傷焉,召伯循行南國,觀省風俗,以宣布文王之德,故後人之思其德而愛其樹如此,若有治民之澤,固結人心,則豈特甘棠之勿翦勿伐也哉?宸慮每以浹洽人心,日夜自勉,而命遣方伯、元帥之際,亦以此意勸勉焉。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此則一節深於一節也。宗城曰,然也。尙絅曰,用字之法,如此處好矣。宗城曰,行露章,異於漢廣,女子或有强暴侵陵之患,故託以行多露,而畏其沾濡之意,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被於江漢之間,故江漢之男則被化先變,而行露之男則最後也。上曰,漢廣則男絶游女,而此章則女子貞信而男强暴也。宗城曰,化有先後,文王之化,譬之太陽,雖無私,而其照陰崖也獨後,陽春雖無私,而其至陰谷獨遲,漢廣之游女,被化而先變者也,行露之貞女,被化而未純者也。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宗城曰,章下豐城朱氏註有之矣。雖有遠近先後之變,而畢竟效驗,則無異於漢廣,王化所及,有河潤九里之說,而卽今則王化未及畿甸,嶺海千里之外,何足道哉?修文德之化,無不遠究,各別致念之意,仰達矣。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宗城曰,此羔羊章義,似非大段,而素絲五紽,則可見其節儉,退食自公委蛇,則可見其正直,而心無愧怍之意。其於表率導養,則惟在人君,在上之人,則體文王不怠不遑之意,在朝之臣,則法退食委蛇之義,豈不好乎?宸慮當觀而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退食自公之義,猶宜其室家之意。金若魯曰,召南篇諸章,無非化文王之政而然也。今此進講之時,不但尋繹於章句之末,當爲進講之根本也。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副提學李宗城,已爲受由矣。今方出去,明日當爲晝講,而館職不備,政官待明朝牌招,玉堂闕員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鄭必寧進達曰,知事、特進官,今方出去,而闕門已閉,留門標信出給事,敢達矣。上曰,標信使注書出給,可也。金弘澤進受標信,退出政院,傳于承旨。傳曰,其所引嫌,業已開釋,昨日下敎,已示予意,無義撕捱,分義未安。大政不遠,兩銓久曠,王府多滯,議讞無日,吏、兵判及判金吾,竝從重推考,明朝更爲牌招。傳曰,副應敎金尙星,其所撕捱,已涉太過,所謂情理,前批亦諭,而有除輒違,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明朝更爲牌招。金弘澤未及更入之前,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三更二點矣。 ==5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成川府使李普赫。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特召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留待。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引見。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參議,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泰良爲副校理,兪健基爲修撰,申宅夏爲校理,李善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鄭益河爲兵曹佐郞,李英輔爲宗簿主簿。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副司直徐命珩,副司果金宗台、沈寶賢。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傳于李承源曰,此戰船,出給備局,問于曾經水閫之武臣,稟定。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因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備邊司覆啓內,長陵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陵寢內烽臺,事體終涉未安,更令禮曹,看審形止稟啓後,使之移設事,允下矣。本曹堂上、郞廳,進去看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六日,通德郞朴鳳羽,自敦化門入來,馬兵盧萬興,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八月當十番右部右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五番六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九番右部左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三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六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當海西十五番及一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六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兩朔應立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八月初一日,與後部後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副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六月朔頒祿次,倉官進去于右議政金興慶家,請受祿牌則以爲,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不敢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黃海水使閔思淵,濟州前判官吳聖兪,大靜前縣監李景勳,旌義前縣監李明錫,濟州判官全五錫,大靜縣監朴世弼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李明錫,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閔思淵,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吳聖兪,時在全羅道務安地,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全五錫、朴世弼,時在各其任所,發遣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日遭宰臣之面斥,理難默然而退,略有奏對,殊失筵體,卒被恩譴,悚悔靡容,不意特敍遄降,除旨荐辱,而又以微臣去就,上煩聖慮,委曲開諭,至有辭疏勿捧之敎,臣於是,感戴洪私,惶懍冞深,臣之區區私義,有萬萬不自安者,固不可復事覶縷,況一時罷官,出於勅勵之盛意,則臣雖愚滯,何敢爲撕捱之計,而向臣一出,非無情勢之可言。筵敎疏批,輒諭以爾宜先出,而臣若堅守同去就之義,無所變動,則恐有妨於勉出諸僚之路,不得已黽勉膺命,而館僚之引嫌不出,猶夫前日,臣之徑先出脚,卒無益於息鬧,而只爲自喪廉恥之師,持被登筵,愧怍無已。故於前席南泰良事下敎之時,敢以姑俟畢竟臣當自處之意仰陳者,忖量已審,而筵臣亦以臣言,不以爲過,聖鑑必俯燭之無遺矣。館僚最後之疏,自處以別件,責臣以太過者,急於過嫌,不肯推恕,强爲此區別之言,而所謂別件事,亦由於臣疏,而生出節拍,則其果無所涉於臣身乎?其後館僚,終至坐罷,在臣之道,惟當自處之不暇,其不可冒沒復出,獨占榮塗,摎之事理,皎然明甚。而昨因法講之迫夜未行,久御外殿,宣召甚急,陳懇而喉司力搪,荐違而威罰不加,特敎連下,三牌臨門,臣情窮勢隘,顚倒祗謝,而仍因蹲據,恬不知恥,則聖朝經幄之列,四維之不張,必將自臣而始矣。伏乞聖明,俯諒臣蹤跡之臲卼,亟賜鐫之恩,以安私分焉。且臣例兼記注之任,與臣弟檢閱臣尙魯,有應避之嫌,亦命該曹,照例減下,俾存公格,幸甚。臣無任悚恐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下款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校理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昧於涉世,黯於量己,一言脫口,群射注身,前後僇辱之來,一皆處之以無辨,而今此徐命珩之疏,尤有所駭惋者,則臣不得不略言之。噫,金有慶之罪犯,何如,而奬之以亶出忠慨,聖上之處分,何如,而謂之以一時聖批,其縱肆無嚴,胡至此極?若其斥臣之言,則曰迎合,曰可羞,有若臣承奉不當奉之聖敎,故爲脅持之計者然,噫嘻痛矣,此何言也?今日世道,雖極昏墊,苟有一分紀綱,則蔑義理循黨習,寧敢爾耶?至於改正之前所未有云者,不過復襲憲臣之餘論,誠極可笑。此則臣於前疏,洞陳無餘,則論啓之意,本自明的,敲撼之目,都歸誣捏,而況且自玆已後,銓長之行公,未嘗以此拘焉,則所謂爲阱銓地之說,彼其急於持臣,自不覺其言之矛盾,不待索言,自可覰破,第臣所慨惜者,重臣疏中爲今日準備云者,亦不免坐在圈套,何其不相諒之甚,而疑怒太深耶?重臣旣承嚴處分之聖批,而乃反以違咈上旨,謂得銓注之體,則如臣者言,顧何望其視之以臺閣公議乎?當其旋擬銓望,曾無些礙,則有何可怒之端,而今忽以餘波浸及,持之益力,旣斥之以媢疾不襯。末又斷之曰,不韙之臺啓,臣誠莫曉其何謂也。臣雖愚昧,亦非喪性,豈不知時論之難平,危機之駭發,而飭勵之下,寸忱益激,欲以尺堤,障遏狂瀾,而衆椎爭下,顚沛立至,今之咎臣者若曰,寸膠何以止長河之濁,勺水何以救車薪之火?其亦不量力,而徒自取困也云爾,則臣固無辭可解,而顧何嘗有一毫彷彿於重臣詆斥之言耶?臣以此事,前後被重臣之疏斥者,殆至三四遭矣。每事對辨,實涉支離,而但其攻臣之語,愈往愈緊,今番則視前不啻加數層矣。臣誠不欲費辭自明,而世怒愈熾,頭勢可怖,身名汚辱,無復餘地,區區所志計,惟在於永謝榮塗,避遠駭機,退守本分,沒齒田廬,其何忍包羞忘恥,靦然冒進,自甘爲決性命饕利祿之鄙夫也哉?且若閔瑗之反詈,徒事醜辱,全無倫理,此何足與之呶呶,而顧臣難進之義,又添一端矣?臣方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矧玆新授職名,卽臣從前所自畫者,以今踪地之危蹙,尤豈有一分承膺之理乎?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亟行鐫削,仍令刊去朝籍,永勿檢擧,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我殿下至誠勤學,惟日緝熙,召接儒臣,講對不輟,而昨又親臨法殿,終夕忘勞,只緣講官之不備,趁未開筵,此時特召有命,至再至三,則臣子分義,他豈暇顧?臣雖不忠無狀,亦具人彝,其何忍徒執迷見,力抗明命,一以沮孜孜好學之聖心,一以壞區區僅存之國綱,而但人臣事君,不專在於趨走之恭,可出而不出者,非義也,不可出而冒出者,亦非義也,則其去就,惟義所在,而威命焉怵畏,寵榮乎貪戀,弁髦素義,苟幸無罪,則此心隨變,將何所不至也。然則臣之今日事殿下者,只此一箇心,而倏變倏化,前後二截,則本領都喪,無以自立,故遭値迫隘,進退靡措,氷火交中,求死不得,而其終始不可出者,旣如是矣。旣不可終出,則姑且黽勉暫肅,旋又引免自畫者,亦近來方便之一道,而此亦於義無據,不然則畢暴情懇,以俟處分者,義所當然,而闕門已閉,疏籲路阻,徘徊禁扃之外,自不得不荐犯違傲,此豈臣一分可出而不肯出,一毫樂爲而所自爲者哉?夫堂下官一日三召,國體所未有,而殿下創行之,堂下官一日三違,臣分所難容,而臣又創犯之,鈇鉞固宜,嶺海亦宜,而乃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嚴誅不降,特敎又勤,諭之以撕捱太過,誨之以事體寒心。殿下之曲庇而洞曉之者,一至於此,則臣亦人耳,寧不感激涕泣,而其於國體臣分,則緣臣而壞盡無餘,跼高蹐厚,此何人哉?噫,臣旣遭罹不幸,積虧義分,撫念身圖,其亦太崎嶇矣。一端自靖之義,又如瘖者之不能言,抱玆苦衷,安之若命,而所恃惟天日至明,庶幾體諒。今以撕捱太過爲敎,則亦有不得不自暴者,念臣一出冥塗,三入危穽,其不薤粉於前後者,秋毫皆聖賜,則宜退而愈進,乍入而旋出,必欲依近日月,報效涓塵,而一自辛亥以後,得罪尤甚。多少非理之言,至疑臣心術,則士大夫一種廉愧,唯有自廢而後已。違召爲五十餘次,置對爲二十餘遭,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敢膺者,蓋臣褊心苦情,雖結衷曲,至愧厚衊,都付言外,故只以含默違傲,永作定算,何怪乎同朝之全不諒悉,聖鑑之猶未照燭?而第一隔天顔,四換星霜,中夜懷恩,只恨自效之無門而已。重以已畫之蹤,積値艱阨,自在之身,苦受疲惱,如近日諸疏出而顔厚重鐵,憲啓發而恥倍撻市,三字別般題目,便一縉紳間笑囮云,則廉義所存,尤無去就之可論,而此猶臣過去微嫌耳。噫,斂分守拙,此義甚明,遠恥避辱,此心良苦,而身在京裏,自不得不積犯違慢,則此所以跡非棲遯,而長在鄕郊,意在溫飽,而輒辭官職者然,素圖濩落,孤負恩私,此皆臣命,尙復何言。如臣者,承命與否,非所暇論,則唯有亟被重誅,可以少贖臣罪,玆敢走伏闕外,仰俟戡處gg勘處g。伏乞聖慈,亟命有司,先議臣慢命之罪,以勵群僚,仍許永削朝籍,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所撕捱,終無義意,違牌爲事,罔念分義,其在事體,決不若是,爾勿復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之虛縻重任,今幾日矣,積逋嚴召,又幾遭矣。特敎連下,罰止問備,疏單俱阻,情莫上聞,惶駭悶塞,實不知何所措躬,聖明每以臣自處,謂無義,是則臣之苦衷哀懇,容有未蒙愍諒者,而至於初若不仕則已之敎,莊誦天語,赧汗至踵,使臣能固守初分,至今爲溝壑間一廢物,白首行裝,豈若是之狼狽無所據哉?自惟無狀,不能量己而審時,以庸虛而上欺明主,激取不世之恩造,以褊澁而下怫輿論,屢蹈滿地之機坑。欲去則眷係堯、舜,欲留則怵畏性命,遲回數歲,竟不得不去,豈其無必去之義,而苟爲身謀,忍訣我聖明哉?然猶決去不早,致位至此,分義廉隅,有時而相奪,自與林下嘉遯,潔身迷邦者不同,故昨歲之進,今日之赴,自高人觀之,良亦可笑,而在臣誠有不得已者。其艱辛苟且,不成頭緖,不惟目下之爲然,靜思厥由,皆祟於丁未一進,宜聖明之全責以分義,不欲其稍存廉隅也。雖然召不以職,義在執役,此臣所以來者,而一言妄發,又困於僇辱之餘債,文字議定,亦不敢承命,則況可以因此媒榮,都忘初義,蹲仍於仕宦之塗,便若無故人哉?私義較然,寸心難回,惟有早伏刑章,脫此匪據,而唯是積久廝啀gg撕捱g,公私俱病中,金吾滯囚,尤係時急變通者,伏乞聖慈,俯諒臣初不能不仕之爲失圖,今不敢復進之非無義,先遞臣金吾之任,仍命重勘臣辜恩慢命之罪,以勵法紀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再牌又降,而末由祗承,臣罪尤萬死萬死,臣無任戰掉震恐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終涉太過,撰奏引嫌,亦涉過中,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疏劣,冒當重任,奏決不得平,期會多後時,居常愧懼,方俟譴何,此際忽伏聞特敎,遽下問備有命,相顧惶恧,不敢自安。始李寅徽之供辭覆奏,實在月初,不多日而寅徽又擊鼓納供,其間曹中,有重囚究査之事,不暇及於不甚緊急之務。其後各緣病故公冗,果未能趁速擧行,臣瑜間嘗一日開衙,而不但按舊案訊重囚,抵暮怱怱。況寅徽之供,攙及臣瑜姨兄故副提學臣李秉泰爲說,私心有不可獨自攬奏,其後二日値齋戒過後,始奏其供,雖事體之適然,而稽忽則誠有之矣。噫,緩而不及,古人病之,莅刑獄之重,當事務之急,而敢緩忽之若此,則顧何敢一日晏然於職次乎?玆敢相率爲疏,以請處分。伏乞聖明,亟察臣等不可仍冒之狀,遄行罷遞,以幸公私,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bb祈b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不過飭礪之意,卿等勿辭行公。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注文島水軍僉節制使臣尹弼殷疏曰,伏以臣,猥蒙不世之恩,濫叨匪分之任,雖無管窺之見,猶有漆室之憂,及其辭朝赴任之際,欲知其海防形便,自西江水路下去,審夫關防利害,則陽川地鹽倉項及金浦地薄末島等,潮水雖闊,若夫行船水深處,則其廣不過十餘把,而餘皆沙草登也。往來船隻,若掛其沙草登,則進退兩難,船必覆敗云,果如臣前日之見也。臣之前疏有曰,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俾完水陸關防之請,蓋繇於此,而實出於利江都固國都之計也。且臣前疏,附陳海防機械,當其有事之日,設置於右項等地,而以通津之兵,乘釁突擊,則是猶驅群羊而入之苙中者然,賊莫敢犯江也,明矣。且夫江都地甲串、念駐項及南邊海口所謂孫石項等,其水甚狹,誠是南賊要衝關防重地也。而其間雖有殘鎭邊將,鎭底所居土卒些少,設令交鋒,以其孤軍弱卒,莫敢制敵也必矣。臣意則吉祥牧馬,分置於無衣、龍流、信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而吉祥所在千餘石落沃土,許民耕食,則民必雲集,可以爲海賊關防之道矣。以其吉祥居民,團束鎭卒,及其海賊犯越之時,依鹽倉項例,設置其海防鐵鎖於念駐項、孫石項後,使我鎭卒,前遮後擁,以千步銃、車機弓,沖東擊西,而以石硫黃火箭,衝火於賊船,則賊亦全沒海曲,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矣。夫所謂念駐項,則乃在於月串、濟物之間,而孫石項,則亦在於德浦、草芝之間也。夫濟物、草芝鎭,若置其戰防船各一隻,則其於渡海禦敵之道,俱無失措之弊矣。且所謂項山,卽草芝數里許一島嶼,而戰器藏置之宜,海賊關防之要,可謂畿輔重鎭之第一勝地,而若當凍氷之時,則公私船運穀物,露積於此島之中,累百空船,皆置於此浦之內,賊若覬覦其勢而鹵掠,則穀物與船隻,未免全失之患矣。臣愚以爲,卽今德浦鎭船泊處甚高,固不合戰器所置,若爲移鎭於項山,使鎭卒作農於吉祥,則必無公私難支之端,而軍器軍卒若優足,則此島之物,亦我戰器之一助,其可忽哉。且所謂長峯鎭,巋然獨存於大洋之中,而今夫戰船留置處,石角崢嶸,故爲慮其風浪之逼迫,常爲掛置岸上,如非望晦大潮,不得浮海,固非急亂禦敵之具,而雖或浮海,賊從順風而進,則我當逆風而退,孤獨戰器,莫敢當蔽海千艘也,審矣。故臣詳察其藏船與關防俱便之處,則所謂煤音島,要在於注文、井浦之間,而誠是江都之咽喉,漢流之海門也,以其水戰之利言之,煤音之於注文、喬桐,無異鼎足之分峙,可以防海西、湖西之來賊,而戰船安泊之浦,土卒生業之地,無不周便,其爲利害損益,與其當今設鎭處,不可同日而語矣。然而長峯、注文,皆以新設之鎭,生理極艱,故土卒亦少,如不爲徵兵於遠邑,則莫能制船禦敵也,必矣。顧安有海防申飭之意哉?念及于玆,豈不大可寒心?今以三南戰器言之,陸邑所在水軍,十二朔排番,使之防布給代於土卒,而各鎭募入之軍,亦且優足,故雖値不虞之變,旣無應變之苟艱,而至於長峯、注文,鎭下所居土卒旣少,設有時急之變,奚暇徵兵於四五日程遠邑,而其或聚衆,耳不聽金鼓,目不視旌旗,手生放砲、挽弓、能櫓之卒,何處用之乎?言念國事,不覺墮淚也。臣意則近在甫音、牙次島、西撿島之民,合屬於注文鎭,而以無衣、龍流、德積島之民,屬之於長峯,使之從附近完聚幷力,以應不時之變,俱極便當矣。且夫注文鎭入防水軍,多在於豐川、長淵、海州,而此三邑所屬龍煤、許沙、吾叉、白翎水軍,亦在於延安、白川,道里之遠近,可謂霄壤不侔也。臣意則從附近相換應役,事極便當,而如不爲此,則非特有緩急不濟之患,每年春秋水操時,亦不無捨近就遠之歎,而遠居水軍一番赴操,裹糧往來之勞,將至一朔之久,其在朝家恤民之政,從附近相換,恐不可已也。大抵今我國家環東土數千里,海防之憂,誠非細慮,而雖有戰器之措置,徒貽民弊,終無實效,故臣之前疏,累陳水陸軍完聚之請,良繇於此也。若以沿邑之民,十二朔排番,當其不虞之變,以其立番之軍,乘船而水戰,以其下番之軍,在陸而陸戰,水陸軍兵,互相禦侮,則賊莫敢下陸,我無慌忙失措之患,而若其下番之軍,則便是陸鎭束伍之卒,其於西北之憂,亦可謂應變之卒,其在水陸關防之道,似無掣肘之端,而其於良役變通之政,亦安有一身兩役,白骨徵布之弊乎?是故,臣之前後陳疏,非止一再,而第以人微言賤,迄未暴誠,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且所謂戰船,體甚高大,決非制風赴戰之器也。本鎭戰船,今當限滿新造,故方欲請得財力於備局,而臣意則新造戰船貌樣,一依魚腹形體造作,又添左右翼,使我能櫓格軍射砲手,以避矢石庇風雨,而戰船上莊及板屋,其高太半減縮,無異平船,便若龜船,雖當風濤險惡,制船非難,制敵亦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臣爲慮其戰船之高峻體大,別生意見,創出新製,方造一小船,因漕運領護,來詣闕下,伏俟處分,或賜入覽,則可以燭戰器之當否矣。臣不勝邊圉之憂,伏覩海賊應變偵探之勢,則沿邊一帶諸鎭,元無互相報警之事,而雖送其內外洋搜討巡邏,以其數少弱卒,不但爲難逐其唐船,縱欲馳告營門,闊海逆風,勢莫能及也,判矣。臣意則勿送搜討巡邏,而邊將所在處,各置其瞭望軍一名,而遠近諸島及間關隣鎭,相與約束,隨其唐船之犯境,以烟火次次相應,各其鎭將,一邊報知於營門,一邊領兵張旗幟於船上而赴進,以石硫黃火箭,衝火其帆席而驅逐,則後不更來也,決矣。如不然則設有搜討之發遣,强弱不同,反受其害,誠非異事,而且或有海賊之來犯我境,若無烟火,則各鎭邊將,漠然不知也,的矣。然則烏在國家重關防置邊將之意哉?論其利害,隨時變制,恐未爲不可也。伏願聖明,亟令廟堂,商確稟處,裨補闕漏焉。嗚呼,臣目覩戰器之虛疎,心究海防之爲難,則寒粟遍體,毛骨竦然,臣不勝憂愛之忱,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芻蕘之說,臣誠死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特加採納焉。臣不勝戰慄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成川府使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成川府使李普赫,皆以次就位。李普赫進前而伏。上曰,卿於字牧之任,固知有裕,必不待飭勵,而今日以勳臣賜對矣。卽今西北,異於他處,而昇平已久,凡事必多狃安,卿則與他人有異,必須努力,毋負予面諭之意。普赫曰,臣以萬萬無似,前後受國厚恩,當如何,而在京無報效之事,間或入侍前席,粗伸情禮,而今當遠出,下情無以爲懷,又被賜對之恩,惶感無地矣。西路風習,崇尙武藝,固多健兒,實爲國家他日得力之地,而近來則專尙文治,誠非本色,此爲可憫矣。上曰,漢光武,中興之主,而偃武修文,三代之時,亦尙文矣。其若眞尙文治,則亦豈不好耶?然西北則似異於他道,而此亦係於培養之如何。文士則以文學作成,而武士則以武技激勸,則脫有緩急,可以得力,所達之意則知悉矣。普赫曰,眞用文治,則豈不好矣,而無文治之效,反有武備疏漏之歎。卽今道臣,申飭列邑,多有成效云,而至於操鍊等事,若無朝令,則雖道臣帥臣,亦不敢任自擧行。且西路異於他處,接界彼境,故不敢閱武,戎政極其疎虞矣。年前海浪賊騷屑時,淸國始許武脩,故修擧戎政,而猶不如他道矣。臣得除西邑後,專尙武備之意,與廟堂諸宰,有所酬酢,當隨力留意於軍器軍政等事矣。上曰,成川,淸北耶?淸南耶?普赫曰,淸南矣。上曰,直路耶?普赫曰,距順安直路百餘里云,是僻邑而接界海西,故丙子之亂,胡兵自陽德作路,由海西上來,有兔山之戰,成川雖是峽邑,亦不可抛棄處矣。上曰,無山城耶?普赫曰,無邑城而屬之慈母山城,軍器多所藏置於山城倉矣,李承源進達宣諭,別諭讀訖。上曰,今日親勳臣之出宰,有若宋藝祖時授節度之意矣。西關雖不煩劇,卽今親勳臣不多,而卿又出去,予甚缺然,須好往來焉。卽今親功臣之在京者誰誰耶?普赫曰,只有朴文秀、朴弼健、李遂良、金浹、金重萬、權喜學矣。仍爲退伏。上命承旨曰,今日晝講,以玉堂之不備,不得爲之。今日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出榻前下敎}}上曰,成川府使進前。普赫進伏。上曰,軍制變通事,卿亦聞之耶。普赫曰,是李宗城爲御史時狀聞變通事耶?上曰,然矣。其軍兵,成川則無之耶?普赫曰,未及詳知,而似有軍額矣。上曰,措置之意則頗好,而若其奉行,在於守令矣。本邑則無操鍊等事耶?普赫曰,親承聖敎,試才軍兵,別爲撫恤,則豈無得力之道?而任自操鍊,則反致人言,誠爲危怕,不敢爲之矣。上曰,格外之事,雖如此,而按簿可行之事,則卿以尙武之意,才已陳達矣,卿其格別留意。普赫曰,聖敎至此,當與道臣、帥臣相議,從便擧行耳。上曰,彦城君金重萬,方在京無職耶?普赫曰,金重萬頃爲高原郡守,因尹得和特補,徑遞還歸之後,姑無職名矣。上曰,金重萬除高原時,已以不宜,一番差擬之意,有所下敎矣。遞歸已久,而更不檢擧者,其在待勳臣之道,埋沒,甚矣。分付銓曹,別爲調用,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臣綱今月十七日,止伏惟陛下留神幸察。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臣竊以當今天下形勢,止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聞戰國之際,止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臣竊見自宰臣,止伏惟陛下裁幸。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見朝廷近來,止朝廷大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曰,此乃謝親筆箚子,而雖無大段解釋之處,然當群口鑠金之際,見忌於讒口,而未見其用,李綱忠誠憤慨之意可見,而國家興亡,係於用捨之如何,此眞人主可觀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卽辭免箚子也。靖康之間,金寇犯闕,而軍政不修,夷狄敢肆陵侮,而不爲治兵自彊之計,先以和約金人爲主,而李綱則先務所急者,爲宗社生靈長久之策,故時人斥之以異議,遂成仇怨,故論之矣。上曰,金字牌,何物也?若魯曰,非直謂牌也。以詔諭書之降下者,當時謂之金字牌也。又曰,此論金人失信箚子也。李綱懇惻慨然之意,如初箚子所言,宣和、靖康以來,金人以爲起兵之托者,不過以失信二字,加於中國,故李綱,以師直爲壯,曲爲老,奉辭伐罪,以直爲先之意,言之也。信之一字,眞人君所當不離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彼夷狄雖甚强暴,豈可以信義,較曲直哉?小人之橫逆,君子猶以禽獸蓄之,況夷狄强暴,何可以信義,與之較哉?此蓋主信義而言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襄陽形勝箚子也。天下之形勝,專在於襄陽,如置子於局心,興復基業,區劃形止,使岳飛爲招討使,隨宜料理,修城壁建邑屋,措置營田勸誘,使賊不得抄掠,則吾事濟矣。天下形勝,無出襄陽之右者,此蓋無使緩不及事之意也。鄭必寧曰,古語云,襄陽爲上,關中爲中云矣。若魯曰,此則論和戰箚子之事,此言好矣。戰國之時,無一定之心,時君,張儀說之則信之,蘇秦說之則信之,說以連衡之說,而使之眩惑,故卒無成功,而至於敗亡,以宋國事觀之,信義倒錯,無一定之規模,人君之心,惟在定心而已矣。今殿下於一定之規,似有欠矣。實效未及於民,治道無煥然之事,勉戒人君之道,自當如此也。上曰,好矣,留意焉。鄭必寧曰,非但六國,前古興亡,皆在於一定心爲否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財用箚子,儲穀之道也。其時恭儉憂勤,而無燕遊玩好之娛,六宮減省,無橫恩濫賜之費,而國用不足矣。以卽今事觀之,殿下臨御以來,雖無橫濫之費,而國無餘儲,民無餘粟,實爲茫然矣。上曰,調度不足,則仰給於朝廷,朝廷支降不繼,則責辦於州縣等事,此正時弊也。若魯曰,當今雖無馳騁弋獵燕遊玩好之事,而國無三年之蓄,戶曹時無所用,責辦於外方云,若有一年凶歉,則將何以支撑乎?其危可坐而知之,無路儲蓄之道,誠甚可悶矣。又曰,此論營田箚子,乃屯田規模也。上曰,然。若魯曰,此論虔州盜賊箚子,不過論賊勢矣。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李忠定奏議》第五六卷持來。金弘澤奉命退出,奉冊進達。上曰,此冊考閱之意,當觀表詔矣。若魯曰,李綱之言,大抵勿論詔箚,皆好矣。上曰,副學李宗城言,以《節酌通編》觀之,表詔皆闕云,故進講處懸吐事,下敎矣。觀此則六卷以下,不爲大段,姑留考覽爲意耳。若魯曰,體格異於奏狀,似不爲進講矣。上曰,六卷詔以下皆止之,五卷以上爲進講,宜矣。若魯曰,論則論君子小人之分,正大樸實處也。上曰,然矣。金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下諭時,自政院別爲催促上來,而已下諭未上來人員,亦一體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校理申宅夏,今方陳疏云,未知其行公,副應敎金尙星,亦爲陳疏,明日晝講,亦似不得爲之矣。上曰,金尙星俄有疏,而堂下則無三牌之事,故答啓字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而以臣等之不備,法講連日不得爲之,不勝惶悚之至矣。在外玉堂人員,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壤庶尹洪應夢,永柔縣令朴師任,錦城營將朴嗜覃。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善行,正言李顯望,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辭疏承批之後,更呈辭單,無意膺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召之下,又爲違牌,連呈辭單,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鍼監造官考例論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或有相當職除授之敎,或有陞出六品之命。今此鍼監造官皮世麟,已出六品,似當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而恩賞事重,自下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相當職除授。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吳瑗爲修撰,宋徵啓爲副校理,權爀爲獻納,韓選基爲濟州判官,金振玉爲大靜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近因本館上下番之不備,講筵停掇,已至累日,事體極爲未安,而應敎趙明澤,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吳彦胄、朴弼均俱在外,副應敎及校理、副校理、修撰各一員未差,無以推移備直,闕員未差之代,令政院卽速稟旨差出,仍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校理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因弘文館草記,闕員未差之代,令本院稟旨差出事,允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顯望疏曰,伏以臣,行已無狀,涉世昧方,至使反詈者,叵測之危辱,橫及於旣骨之兄,臣自有是事,腐心痛肚,寧欲自斃,抆涕瀝血,擬卽鳴籲於黈纊之下,而顧無職名,不敢爲瀆擾之計。仄聞臺章筵奏,提及臣事,天鑑曲逮,聖批改宣,勘罷其人,快正風習,幽明之感,闔門之恩,非臣隕結,所可圖報,瞻天攢祝,不知死所。又不自意,薇垣新命,遽下於此際,臣含恩畏義,卽當趨承,而情私痛酷,踪地危蹙,旣不敢自齒於恒人,則束帶赴朝,已無可論,而第其所遭之至冤,終不可不一暴,惟聖明之照察焉。臣性本疎愚,未嘗有計較利害之心,妄以爲,生逢聖主,幸廁邇列,苟有可言者,而畏憚喑默,則不忠也,不職也。是以入臺之後,略擧一二事而論之,此何足以少塞言責,而怒者切齒,其焰如火,臣猶不懲,又論趙侹,夫侹之論劾尹大英事,其所坐實狀,不爲明言,顧其意惟在於憑藉起鬧,觀於避辭可知也。況且白簡之中,字混魚魯,傳啓之際,音舛杖獵,接待承宣,謄草注書,無不駭笑。噫,殿下耳目之任,亦重矣。堂堂聖朝,豈患無人,而必用如許不文之類,聽人指揮,壞亂朝象,而莫之恤乎?臣之勿擬淸選之請,蓋由於此,然政官旣不有公議而檢擬,則在渠之道,對章求辨,元無不可,詬辱臣身,亦非異事,而今忽以萬萬危悖之言,無端揷入,誣人亡兄,天下寧有是耶?臣兄故承旨臣顯章,當乙巳夏,爲李倚天所構捏,至被竄謫,及丁未秋,首蒙聖上特放之恩,春曹銀臺,除命聯翩,晉用未究,遽先身沒,此固天日之所鑑燭,儕流之所嗟惜,則渠雖急於逞憾,亦何忍白地噀血,惟意汚衊,一至此哉?噫,孝於親悌於兄,卽天理之所同得耳。臣未知侹也亦有兄否,而人或怒於侹,而辱其已死之同氣,加以此等之題目,則其顙得無泚耶?臣雖蠢劣,不欲與都無倫理之人,費辭呶呶,伏況處分旣嚴,無事gg無辭g更辨,而所可痛恨者,臣爲弟無良,得罪當路,遂使如侹輩,肆口誣詈,至及於泉壤之下,貽薦紳之羞辱,累聖世之風化,莫非臣自取之故也。今雖萬萬滅死,顧何以少贖其愆哉?抑臣於前持平金尙重疏批,爲大英斥侹之敎,固已震悸惶恧。而且伏聞向日筵中,以臣勿復檢擬之請,亦有未安之敎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此尤臣本情之外也。臣於大英,元無半面之雅,寧有相護之理?此不過就事而論之耳。臣雖無似,稍欲自愛,豈肯爲素不識之一大英,挺身扶抑,自貽悖辱,如今日之爲耶?至於勿擬淸選之請,如上所陳,入對儒臣,亦以別般事爲達,則今不敢疊床,而此非臣一人之言也。其時三司,擧懷等列之羞,公議譁然,實難沮遏,故臣之疏末提論,亦出於不得已耳。雖然如使臣平日言議,果可見信,則顧何以得此嚴敎於明主之前哉?此固臣之罪也。噫,臣之區區寸心,實在於隨事盡言,庶無負一日之責,而妄犯人怒,顚沛立至,至痛如刻,醜辱難洗,從今以往,惟在臣自靖而已。尙可以去就言哉?召牌之下,謹詣闕外,略陳崩迫之懇,哀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將臣新除職名,快賜鐫削,仍令選部,永勿檢擧,得以退伏丘墓,避遠駭機,則莫非天地生成之渥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金聖應啓曰,監、兵使遞來後,親納密符,例也。而前咸鏡監司趙遠命,謂有身病,使其褊裨,替納密符,殊涉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二十七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論常平箚子臣聞,止中興之助取進止。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曰,小臣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替讀,可也。金弘澤,讀自臣近者伏蒙聖恩,止不勝幸甚取進止。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常平箚子事也。《史記》貨殖傳曰,歲在火旱,歲在金穰,雖堯之聖,未免有九年之水,成湯之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天時未可必,而人事當極修,然後可待蓄積之備。常平之法,穀貴增價而糴,穀賤減價而糶,我國還上,乃糶糴之法,而非古之規模,若有一年之水旱凶歉,將何以爲之乎?朱子舍倉之法,有效矣。上曰,不爲水旱所困者,惟在人事之修不修如何耳。若魯曰,果如聖敎矣。還上小則民無聊生之路,而今守令之料理,異於常平之法,非修人事備蓄積,則何以支撑乎?上曰,卽今州縣,無那移之事乎?若魯曰,豈無那移之事乎?上曰,不過以本邑那移矣。若魯曰,還上或爲反秩,而徒爲陳文書而已。人事修而蓄積有備之意,此正好矣。洪尙賓曰,此乃王制之常行,所不可廢者也。而我國則無常平之法,實爲欠事也。上曰,我國常平之法,非本無而不行也。洪尙賓曰,我國近年以來,如貧人生産,穀賤錢貴,設有間歲之豐稔,而果無連歲之豐,卽今南中牟價,錢一兩可貿三十斗云,貿置換租,則其利爲大矣。若魯曰,常平之法,似爲猝難行之,宣惠廳常平,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外方言之,則無財儲蓄之道,其何以爲之?上曰,行之則好矣,而視以法外,何以爲之耶?若魯曰,此論迎還兩宮箚子,李綱之意,以迎還兩宮,懇惻言到之處,鸞輿未還,而久困沙漠,故進爲人子爲人弟之道。上曰,前以此事論之,而每不知高宗之事也。若魯曰,雖以難於所處之事言之,而惟以二聖早還爲期,則必盡人子人弟之道,而無害及之理矣。上曰,漢高祖定天下,而太公猶存,豈以難於所處論之耶?難得者兄弟。以此觀之,則高宗之事,不合於吾意,父子兄弟之義,頓無可觀,深切慨然也。若魯曰,爲人子爲人弟之道孝悌,而孝悌之至,則可通神明,思慕之極,見於羹墻,誠意格天,天必從之,惟以還軫爲念,血誠懇到,則兩宮雖遠,安知無可還之理乎?上曰,諸葛亮亦言,成敗利鈍,非臣所能逆覩也。李綱勸高宗之意,惟在於迎還兩宮,而未可必之言也。洪尙賓曰,玉輦之不返,只緣無規模而然也。上曰,非以規模謂之也。斗屋百姓,豈不知兄弟父母之義乎?若魯曰,此辨余堵事箚子,論李綱事實也,方粘罕之圍大原也。余堵在軍中,因使者蕭倫等來,達意於中國,欲援立耶律氏,且爲內應,余堵以金人失和,不爲納約事,歸咎於李綱,朝廷亦不深知其故,又以其事爲專出於李綱云,見影而吠聲之論,以此也。進達之際,日已昏矣。若魯曰,明燭而進文義,何如?上曰,明燭,可也。宋高宗時,人才蔚興,而未見其用,才不借於異代之說,正謂此也。或疑其迎還兩宮,則見怒於金寇,而事有不然者,徽、欽在時則雖然,而無徽、欽之後,何以爲之乎?若魯曰,全昧復父兄之讎,實爲無謂矣。此則論進兵箚子,言其利害便否,而大抵論自治自彊之說也。上曰,兩宮未還之事,不可謂自彊矣。若魯曰,兵貴精不貴多,此言好矣。上曰,韓信多多益辦,而其餘各有分量故也。以此觀之,則李綱,不在周亞夫、岳武穆之下也。若魯曰,深謀於己,廣謀於人,不特兵事上觀之,於治國之道觀之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陣貴分合,而我國則陣事規模頓無,以擧動時言之,無有作隊規模可觀之儀,誠甚可憫矣。將得其人而後當爲,而我國南隣北接,昇平頗久,脫有緩急,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如有不虞,無可奈何矣。若魯曰,今則或有修城完具之備,則人心騷擾憂懼矣。上曰,使李綱而爲將,則亦爲善將耶?古則文武無異,武在於文,孔文gg孔門g七十子,身通六藝,則不啻文矣,諸葛亮亦爲出將入相矣。洪尙賓曰,文武吉甫,萬邦爲憲,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一也。若魯曰,各有分界,有將才則將之以武,有文才則任以文事,不求備而用之矣。上曰,漢王之用將,各有分界,以祖宗朝事觀之,惟才是用,而近來則專視門閥矣。洪尙賓曰,各當其職任,出將入相,未爲不可,以壬辰事言之,西平君有出戰之事,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高宗恢復區宇,翦屠鯨鯢,使中國再安,二聖旋軫,爲宗社無疆之計,則豈不盡人子人弟之道乎?未盡善三字,最爲緊切也。上曰,若有復讎之意,則豈無返還之理乎?若魯曰,應爲返兩宮之計,則似無不可爲之理,而項羽之於沛公,雖甚强暴,終無以害太公矣。上曰,理然矣。以項羽之暴,不能害太公,夷狄雖甚强暴,豈有殺害之理乎?若魯曰,宋高宗,不免天下罪人也。上曰,如此之人,何以爲君乎?若魯曰,高宗實爲慨然矣。上曰,如此而其時猶有講和之議,其群臣亦可知矣。若魯曰,小人之勝君子,自古然也。如此而高宗豈無南渡之禍乎?洪尙賓曰,人主明察剛毅,然後能來君子。上曰,俄者儒臣所達是矣。高宗雖爲復讎雪恥,而金人,決無害徽宗、欽宗之事矣。若魯曰,以漢高祖、太公事觀之,必無可害之理矣。上曰,實金人之害也。若魯曰,當初耿南仲事觀之,以求目前之急,而李綱不遵其議,仍爲見逐,太學生陳東,爲綱上疏伸救矣。上曰,遞職之時然乎?若魯曰,爲僕射時陳疏矣。其時以李綱爲宣撫使,而不給斗糧一卒,以此觀之,則小人之害,極爲慘毒矣。上曰,以此觀之,則李綱有健羨陸摯之意,其爲慨然之意,可知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顯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金漢喆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兩司闕啓,今已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司諫趙漢緯,獻納權爀,正言李顯望,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未安,閫窠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三堂,或呈辭或陳疏,皆不行公,詞訟之地,不宜暫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李喆輔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許鐩爲軍器主簿,尹汲爲獻納,李台重爲正言。 ○兵批,無政事。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八日,楊州軍官朴昌輝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吳彦胄,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陣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各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悲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獍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定州牧使黃應洙,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奏御文字,至嚴且重,人臣之上書訟冤者,雖有私情之忿迫,斟量文字,雍容說去,猶可以辨白父兄之被誣,亦可以洞明彼隻之構捏,乃者前持平李裕身爲父訟冤之章,不啻累萬言,而其所下語,衝口直發,全不稱量,口氣所到,或誦街巷鄙悖之言。大失敬謹之體,其在規警之道,不可置之,請前持平李裕身罷職。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其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新除授正言金箕錫,時在京畿加平郡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下諭事,依啓。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曩蒙恩罷,歸省先壟,不圖聖上,俯垂記念,特侈甄敍之寵,更畀風憲之職。馹召臨辱,蓬蓽增輝,臣怵分畏義,不敢偃在鄕廬,昨纔驅策病軀,來伏私次,而第伏念,向者兪健基之疏,滿紙張皇,無非可怕可愕之語,論一去就間微細之事,而受人反詈,至於此極。今之爲臺閣,可謂難矣。臣雖欲冒沒復進,其可得乎?其所謂姻婭宿憾等語,似指鄭益河事也。益河卽臣妹壻之父也。夫姻婭之親,亦有分限,苟無應避之嫌,而如有可論之事,則雖彈劾其人,尙無不可,況於應避外姻親家有嫌之人,其可一一曲避,而不敢言耶?我國士夫,勿論內外遠近,其不在於婚媾結聯之中者,凡幾人哉?誠如健基之語,則居言責者,將不得發一言論一人,此豈非可笑之甚者乎?替傳他臺,減得分數云者,此必指洪啓裕連啓時,去其末端數句語也。臣之當初發啓,實出於一時相規之意,故果與僚臺,往復相議,略有所改,此蓋出於平恕容貸之意,其果一毫彷彿於誣辱擠陷之目乎?今其疏語,反以此事,欲爲脅持臣身之計,不識僚臺,爲姻婭之地,而連啓蒙允耶?噫嘻,其亦不自反,甚矣。僚席間消詳講定之說,卽指渠抵金若魯書,而臣亦得見其書矣。渠於其時,一邊承牌,而一邊書問,則其必欲先出之意,據此可知,亦可謂消詳而講定乎?若其演出白地,自做物議云者,在廷群僚,擧皆傳說,雖其相好之人,亦多非笑,則渠亦有耳有目,豈獨不知,而乃敢以今始聞之,誦於誰口等語,肆然煩縷於奏御之文字耶?其間委折,臣之前後啓辭,旣已詳論,其曰自歸落空云者,全不成說,眞所謂掩耳而偸鈴,不足怒也。又何難焉。其他機關閃弄,逞憾傳神等醜詆無倫之言,誠不滿一哂,顧何足逐端呶呶,與之較辨也哉?近來紀綱不嚴,勿論事之大小,若或被論於臺閣,則千方百計,必欲脅制言者,惡言詬辱,無所不至,不謂淸朝縉紳之列,有此麤悖之口業也。伏聞向日筵中,聖敎丁寧,深斥其反詈之習,至謂之疑阻之致,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而玆事是非,不待臣言,公議莫不喧藉,聖明旣已洞燭,臣不欲轉加層激,尤而效之,以傷其篤厚之風也。雖然臣旣被其無限醜辱,則其何敢輕進於衆目睢盱之中,復居於前日狼狽之地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本府茶時,天牌嚴臨,分義所在,違傲是懼,玆敢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情地危苦,決難冒出,不得不投疏徑歸,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賜譴罷,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金若魯,讀自賑濟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近嘗具奏,止臣不勝幸甚。上曰,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皆少退,有頃復入。上曰,注書繼讀,金弘澤,讀自乞差發軍馬箚子,止特加睿察取進止。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再陳己見箚子,止仰報聖恩之萬一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乞推廣孝思益修軍政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賑濟之事,勸民誘積之道,惟當富足,而近來則勸課誘積之政不行,實效未究於民,與李綱勸誘之意,大相不侔,召和氣之道,惟在於民心之和而富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制民常産,取民(以))以制,乃是王政之所先,而近來則小有稍豐,則至於倍徵之境,故民不願豐,不以年歲稍稔,而濫徵之喩,此李綱深見之意可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差發軍馬之事也。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非特用兵之道當然也。凡物內傷,則外無足觀,木蠹然後蠱生,穴虛然後風生,推以觀之,則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下條陳箚子,各擧條條,而第一條尤好矣。反危爲安,轉災爲福,天理不偶,將亂之世,則天降妖祥,以警懼人君,已亂之世,則無降災警責之義,此乃應天之實效也。應天之實,誠心爲上,非誠無以應天矣。此下末註,有眷眷愛君憂國之意,雖草茅之士,其言可用則用之,其計可行則聽之,可也。而近年以來,言路杜塞,無由得聞,弭災之道,自有其中,而係國家之興替者非細,草野之士論,其與臣等有異,別爲優納之意,敢達。近未聞直言極諫之士,如或直言,則不爲摧折壓迫,似好矣。上曰,草野之士,黨論之外,豈有摧折之理乎?若魯曰,黨論極爲痼弊,而其中草茅之士,有不然者,勿爲摧折沮抑,廣視容受焉。至於臣等,責之罰之無傷,而草野之言論,一切防塞,則言路頓絶,無由得聞知矣。上曰,草野之黨論,甚於朝廷,根本則自儒生而起矣。至於掛榜投書之事,不知其可也。若魯曰,士者國之元氣,臣之所達,非爲指的受納而言,大體迫待,則無以開廣言路矣。上曰,是則自喪元氣也。讀聖賢之書,行聖賢之行,而在國爲君,在家爲父,當然底道理,而專以黨論爲主,是可怪異也。若魯曰,臣未知殿下下敎之意,而以大體達故然矣。卽今八路草野之中,非無正士,而歸之於偏論,無採納之事,國勢如此,憫切所到,稍開言路,則庶可有效,故敢此仰達矣。上曰,以其事而言則好矣。不以偏論,有所達之事,則豈有摧折之理?可用則用,不可則不用,而儒臣俄以摧折沮抑爲達,故答以如此,然草野之士,尤所自覺處,而不悟其所由,誠可異也。若魯曰,殿下每以草野之士論,歸之於偏論,故轉轉層激,而至於如此之境,究其本則誠不大段矣。上曰,他事不可知,而丙申以後事,非偏論而何。若魯曰,朴文秀,前以此有所陳達,而庚申以後,一二人據要地,其漸甚微矣。癸亥年,古先正臣宋時烈入朝,而肅廟接遇以禮,其時無大段偏論之事,而朝廷別無疏章爭辨之事矣。古相臣尹拯,與宋時烈,師生之間,而以些少起鬧,至於倍師之境,伊後轉至層激,而原其本則極爲微矣。上曰,此非儒臣所達之道理,曾前之事不知,而丙申以後斯文上疏,切勿捧入爲定矣。若魯曰,丙申年大定是非之後,其後戊申之事異矣。非一件事也。上曰,此則儒臣,不知諸黨中,皆有亂逆,無非患得患失之致也。若魯曰,戊申之變,別件事而非偏論之所致也。上曰,甚者至於投托,而以弑父與君爲心,渠輩之意有在焉。此非偏論而何也。若魯曰,辛巳以後,南論方張矣,其後漸至轉激,而相乖擊矣。上曰,其根本則止之爲可。若魯曰,第二條件,如昨所陳,殿下下敎,有鼓動之意露矣。國以兵爲本事,論其大體,則以民爲本,而其時則以戰攻取勝爲主,故歸重於兵,其意有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近來則州縣官吏,不能修明舊典,而專事文簿期會之事,此段於時弊,實爲切實矣。此末條,專以退避爲事,而修城池之意眷眷焉。無爲偸惰之事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乞罷江西事,李綱求退之辭,而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事君之道當然也。懇惻誠意,不能自已,言不聽行不用,而苟守官職則不可,故李綱引此,以言去就之節矣。上曰,此則李綱見逐之時事可知矣。若魯曰,難進而易退,不得其職,故不得已退去,而其意懇惻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貪戀寵祿,則非所關心,而求退之意正大,宋高宗之於李綱,終不覺悟,而至於此境,實爲慨然矣。此下推廣孝思事,義理正大,無異於程。朱之奏議,道君太上皇帝捐世之後,進言之事,如是切至,甚言高宗之病痛也。上曰,宋朝群臣盛多,而觀此則其無君臣之義,可知矣。若魯曰,宋南渡之後,爲陳檜gg秦檜g和議所誤,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正謂此也。朱子爲此作詩,慨然之意存矣。李綱至誠惻怛之意,在此箚子尤大,三十一章,論中興之事,擴而充之,與神爲謀,日新其德之意,廣聖德然後可以有效,李綱當初之言,以立志爲主,而復無奮發之意,千古之憤,意在筆前矣。此下末箚子,言科制之事,而論其求直言極諫之士,俄以此事陳達,而第人君御世治國之道,廣開言路爲上,此則建炎以後十餘年事也。高宗初言養兵十年敎訓,則可以興復,而李綱對以不然矣。其後李綱之言,一一符驗,末章尤錄開元事,意有在焉。上曰,欽宗時,李綱爲都督乎?若魯曰,然也。上曰,此時徽宗先死乎?若魯曰,然也。上曰,皇后何后耶?若魯曰,徽宗之后也。若魯曰,時當盛暑,召對進講,恐有損於聖體,或以食前乘涼之時爲之,似好矣。上曰,今日則偶爲,而此後則知而爲之計矣。若魯曰,玉堂除在外闕員之外,無入直之員,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何如?上曰,如是則政事之外,無可奈何矣。若魯曰,新除授宋徵啓,無他嫌端而不出,吳瑗旣爲下敎之後,如是不出,莫重法講,久未設行,實爲可憫矣。上曰,吳瑗則似爲不出矣。分義所在,決不若是,而頃於敍用之後擬望,故落點而終爲引入,初牌答啓之意,意有在焉。每擬一番下敎後,任之爲計矣,頃以玉堂之不備,臣僚中誰某進達,而予以不復檢擬爲敎,旣遭其敎之後,似難出矣。然吳瑗則有異於他僚,而如是引避,終涉非矣。不以儒臣使之,而姑無差出之意,只緣經幄乏人,故再爲落點,而終始如是引入,則上負君父,下負父兄矣。其時卽爲行公似難,而如是下敎之後,不必爲嫌,且以文翰之稍勝,欲爲置諸經幄之列而任之,別爲飭勵,言及以出爲宜,予意則召對設若不爲,而頓無假借而任之之意,初牌答啓之意,蓋爲下敎開釋後任使之意也。若魯曰,殿下下敎諄諄及此,實好矣。臣僚中有非,則直爲下敎責罰,實是待臣下之道也。然則玉堂闕員差出乎?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自政院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乎?上曰,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再明日,乃常參日次,而大臣不出,似不得爲之矣。上曰,常參則雖無大臣而似爲矣。依前以稟爲宜。金聖應曰,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大臣之有故,不得爲之,則實爲慨然矣。上曰,向者雖無大臣而爲之矣。金若魯曰,常參則無大臣而爲之,似無妨,議政府堂上、左右參贊官入之,則亦是議政府官,雖無大臣,而豈有不爲之理乎?上曰,朝講似亦然矣。考其前例爲之,可也。大臣則臺啓修刷後當出,而姑未修刷,故如是不出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下直,朔州府使徐幹世。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旱炎比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司譯院提調,院試取才坐起事,本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膺命,暑月滯囚,誠甚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閫帥拿問之代,差出尤爲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 ○傳于鄭必寧曰,祈雨祭獻官事,筵中旣已下敎矣。祭物精潔爲之事,奉常寺,各別申飭。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事,命下矣。依聖敎,初次祈雨祭,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等處,遣三品官,不卜日,來六月初二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來六月初二日,祈雨祭設行事,允下矣。明日常參,與祈雨祭齋戒相値,常參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李喆輔,副校理吳瑗,修撰申宅夏,副修撰兪最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令捕廳捉來事,命下。故發送左右廳軍官於楊口縣,罪人金昌溫,今已捉來矣。移送秋曹,以爲究問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番歲抄中,前待敎鄭履儉牌不進罷職,落漏不爲書入,不察之失,在所難免,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下吏自本院推治,歲抄單子,追書以入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譴罷未幾,獲蒙甄錄,再叨館職,輒犯違逋,猶逭重辟,薄從例勘,仰戴天慈,惶感罔涯,誠不意,日晷未易,敍命旋下,還臣舊趼,促臣供職,此豈負罪賤臣所宜獲於聖主者?惝怳震越,靡所措躬,臣之向日,與喉院所爭,特體例間微事耳。緣臣疏中句語,不能葳蕤,以至累勤嚴敎,臣固不任悚慄,而若吳光運事,臣之愚戇,只欲嚴彰癉之義,效論思之職,豈敢有一毫私好惡哉?及奉聖旨,誨諭嚴切,臣之惶隕,又萬萬矣。臣本迷憃,無他技能,惟有炯炯一心,庶以自竭涓埃之報,而樹立無素,精誠未格,每一發口,不免見疑於天日之明,區區願忠之誠,輒自陷於罪戾,此心晻晦,不能自暴,誠無可藉手而進於君父之前者,此臣所以撫躬慙靦,竊自悼其畸窮也。抑臣私義,其於職名去就,尤有不暇擬議者,臣之酷遭反詆,固非一二,洪景輔之再疏醜詈,殆甚於街巷攔語,此正孟氏所謂橫逆之來者,臣之自反固久,又何難焉?至於吳光運末梢之疏,其張皇煽幻,至危極怕,直令傍視者,代臣骨顫,而卒乃仍玩戲二字,創造別語,指擬無倫,至曰何敢以此用之於不敢言之地。噫,臣自童稚學語,所講服者,事君之禮,而不圖今日,忍聞此言,痛心切骨,寧欲無生。噫,經席論人,自古何限?而遭此罔極之變怪,實始見於臣身,則臣身雖不自愛,其貽辱朝廷,至斯而極矣。夫臣疏中痛陳從古君子小人之情狀者,非臣取給於口也。固其根於彝性然也。亦非臣之瞽言也。實亦古聖賢之定訓然也。光運誠惡聞其言,欲引而自辨,則痛辨己之無是,誰曰不可,而不此之爲,今乃自唱自和,肆然扳援於至嚴至敬之地,言者方斥渠罪。而渠自曰,此非所敢言,徒欲上眩天聰,逞其構陷之宿習,而不自知其重犯無禮之罪,誠亦可哀也已。噫,人臣事君之義,莫大於刺斥奸佞,開廓聰聽。其言愈直,則愈彰其君之明,其忠益切,則益見其敬之至,故朱夫子前後封章,指斥小人有曰,戲慢媟狎,奇衺雜進,曰逞邪媚以蕩上心,至曰濁亂聖心,曰蠱惑陛下之心志,而其辭彌痛切矣。然時君樂聞,而後世誦法,雖淵覿說抃之徒,未嘗敢以此爲罪,而反噬於朱子也。今光運之言,乃至於此,豈世級愈下?而人之無忌憚,亦有甚於前歟?苟如其言,是雖有淵說百輩,朱子亦在所不敢斥也。此在小人,可謂巧計至策,而國其將如何哉?噫,誠如光運之言,臣固宜伏鈇鉞,苟非日月之俯燭,臣豈免於危穽乎?聖君在上,百世在後,臣固無事於辨理,而蒙此罔極之惡言,猶不思斂迹自屛,徒恃聖眷,恬然冒進,則一身危禍,非所敢恤,而廉節喪矣。風敎墜矣。將何以立於世乎?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日召對,聖上至以微臣去就,縷縷下敎,臣誠感激涕泣,不知死所。螻蟻至微,蒙殿下眷記至此,臣雖頑如木石,豈不欲竭蹶叩謝?少伸微忱,而衷情未暴,蹤跡至危,渥恩如天,酬報無階,瞻雲耿結,撫心傷悼,玆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察臣至悃,憐臣危懇,亟鐫見職。仍許屛退,以遠駭機,以靖私義,則天地生成之澤,非臣隕結所可仰報,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飭礪之下,猶事自是,昧何深矣。特敎若何?而豈敢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朴道煥、金德履、金世選。命均進伏曰,累日不雨,旱氣尤甚,其間聖體若何?上曰,雲漢之望,旱炎之困則有之,而氣候姑一樣矣。命均曰,頃日入診時,旣聞下敎,故雖在外,憂慮之心,何敢少弛?臣恐因此用慮,有損氣候矣。上曰,氣候則別無他症矣。命均曰,眩氣有不必書之敎,故今日啓辭亦不書,而批答中,謂有眩氣,臣未知近有所加而然乎。上曰,自然言熟故適言之,旣曰未快愈,則可知其猶未差勝矣。命均曰,眩氣二字,日後亦撥之於啓辭乎?今承聖敎,眩氣如是未差,實爲憂悶矣。上曰,後日亦撥之,可也。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近來連差勝矣。命均曰,連日開政,輒致夜深,似有害於寢睡之節。上曰,昨日則不至夜深矣。二昨因就睡,夜深後始下落點矣。寅明曰,夜分後始就寢,尤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承旨進前,先書下敎後,診察爲之,聖應秉筆進伏,上命書設行祈雨祭備忘。命均曰,禮曹所當趁時擧行,而尙不啓稟者,今年節晩,故似必有所待而然矣。上曰,予亦不爲卽行者,亦有所待,而今日初生得雨後,更不雨,其間雖有浥塵之驟雨,其可謂得雨乎?從前如此之時,必使之姑爲遲待者,蓋有瀆褻之嫌故耳。今則欲雨不雨,旱徵如此,民事誠可慮矣,不可等待矣。命均曰,嶺南、湖南,則連有雨澤云矣。寅明曰,雖云今年節晩,初伏不遠,而尙未移秧,極可慮矣。上曰,民間移秧,雖非朝家所與知,農節則誠甚促迫矣。近觀日候,他處似有雨來處矣。命均曰,果如宋寅明之言,節則晩矣。乾播處則固無旱乾之慮矣。上曰,雖乾播,若太旱,何可望秋乎?況夕間凄風,亦豈無害乎?命均曰,乾播雖旱,地不坼矣。寅明曰,雖乾播,六月內不能載水則無望矣。上曰,天無點雲,必雨云,而昨日無點雲,晩後又雲起,雨澤無可望矣。寅明曰,今日亦有雨意,終不雨可悶。上曰,臨雨之時,雖有西風,亦雨來,而一日二日,邈無雨意,民事可謂渴悶。命均曰,今年春雨太數,故村家以爲,五月必不雨,其說爲言讖矣。上曰,我國人太躁妄,若少不雨,則必曰無可望,而今則不然,實無可望矣。命均曰,三南沿海麥事,亦不如當初所望云矣。上曰,雖曰如此,麥事猶不至失稔矣。上曰,注書持此判付,出去分付。入診罷後,當仍令持公事入侍,諸承旨來待閤門事,亦爲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曰,注書更出去,持入判付,光躋卽趨出持入,上命承旨,判付中數字改下。仍命出去,分付。光躋奉判付更趨出,分付後還入。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爲之,可也。聖徵診察退伏曰,左右脈度,調均而暫滑矣。應三診察退伏曰,脈度左三部調均,右三部帶滑,比前恐無所勝矣。眩氣之往來不已者,未知氣平中氣不足而然乎?上曰,似是元氣不足,非但氣也。應三曰,眩氣之如此,似或由於困暑之致也。上曰,似是暑氣所致。命均曰,汗氣果何如?水漿無頻數引飮之事乎?上曰,汗或多出沾衣,而水漿則不爲進御矣。命均曰,湯劑改復進御少勝乎?上曰,未知其顯然矣。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近日則不忘而連服矣。命均曰,干糖進御,何如?上曰,此則進御似勝,而辣味不足矣。寅明曰,干糖增其辣味,更爲劑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卽今聖候觀之,湯劑姑不必改之矣。上曰,湯劑近日則連進,不必改之也。命均曰,然則加劑五貼以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近來法筵,玉堂不備,久不開講,故召對連次爲之,恐有貪多務得之患,況日熱如此,遲久臨講,易致傷損,此後參量爲之,何如?上曰,昨日有意,二次爲之,而何必每每如此乎?命均曰,近來滯囚之弊,京外同然,而外方尤爲特甚,當此憫旱之日,不可不另加申飭,分付諸道道臣,依前收覈,道內獄案,論列狀聞,可以疏釋者,隨卽決折,俾無滯囚冤鬱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奏文,方與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同會一處議撰,而罪人中李汝石、李興萬,前日旣入於咨文,無論罪之輕重,奏文中當有下落,而關西査狀,刑曹文案,皆無擧論事,無以憑據爲辭。卽今遠道拿來,誠重難,旣不在拿來中,則其罪之不死可知。旣與死罪有別,則兩人招辭,雖構成添入。亦恐無妨,而奏文前例,雖橫罹見脫之人,必令援告,或以挾感誣招等說,取服爲據,而後方爲區別,宜令刑曹知此意,兩人當初見援,末後免罪曲折,爲先取招於世丁、富成等,後以其招辭,移送臣等,何如?上曰,依爲之。雖啓下擧條,宜勿出朝報矣。{{*|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敢達。國家用人之方不廣,專以科目取之,而近來於京於鄕,出身而積滯者甚多,或十年或二十年,公然見棄,終身不得一官者,滔滔皆是,其在朝家用人之方,不可不有疏通之道矣。上曰,他事姑不暇論也。只取近事言之,日昨成範錫論斥承宣也。必擧故判書閔鎭厚而言之,求其本心,則其意在於右相,不在於承宣也。其與直斥,有何異哉?卽今右揆獨存,而又不得安其位,世道良可寒心,又如徐命珩之李喆輔席上珍云者,譏嘲太甚,金宗台之論錦原君事,尤可怪異,重臣駁遞,豈可如是乎?命均曰,世道如此,誠可寒心,而莫非出於吹毛覓疵之意矣。命均曰,聖朝無棄物,吳瑗雖有一時之過,其人終不可棄矣。上曰,卽今經幄乏人,吳瑗第當解用也。命均曰,吳瑗之文學才華,勝他人多矣。又達曰,補外之人,過年置之,豈不過乎?若有疏通之道則好矣。上曰,其中不無入望者矣。如李秉常,雖解而用之,其能行公,又未必也。命均曰,爲監司則豈不行公乎?上曰,李壽海、權{{!|𥛚|⿰礻啇}}則予終以爲頗非矣。寅明曰,臣於賑廳,雖已遞主管,而旣有區畫之事,敢此仰達矣。臣在賑廳時,旣經辛壬兩年大賑,廳儲蕩然,不幸又遭凶荒,勢將罔措,數十萬兩錢貨,艱辛措備,欲爲貿米儲積之計,而數萬石穀物,貿取至難,差人貿販,素知其有弊,故一切不欲開路。惠廳貢物價米之相換上下,亦有都下米貴取怨之慮,或言留待豐年貿米,而年事豐歉,不可知。未及待豐,而猝當設賑,則將何以處之耶?此亦難處,臣意公家事,當令公家官人處之,米價從優折定,分送三南,令守令貿納,自道臣照管申飭,則似無虛疎之慮,遂以此意,陳稟筵中,發關三南各邑,求其自願,湖西、嶺南,旣令道臣,專當擧行,湖南則其時道臣遞易,無以相托,守令中論報請得者,參酌分俵,臣猶以難捧爲慮,收租磨鍊時,直以該邑儲置會錄新稅儲置條中,相當畫出,直令上納矣。臣旣遞主管,兵判未及見差,靈城君朴文秀,又間多引入,中間久無主管催督,此時守令,事多慢忽,近聞此米,多有未上納者云。故臣於日前,招致該廳吏,問其捧未捧,則或有若干先納者,或有以本錢還納者,嶺南近又自本廳送船,已多有裝發者云,而間或有全無上納者,竝與作米形止,而無報來者云。此與久遠逋欠移轉等物有別,許多廳錢,自願受去。昨秋、今春,三南米直,亦非辛壬之比,而公然乾沒,無意備納,論其罪狀,死無可惜,卽今旱災如此。念及將來,憂悶罔涯,艱難拮据之錢貨,見欺於守令,公然消花於其手,亦甚忿痛,請令該廳主管堂上,此米捧未捧,一一査出,其中尤甚不納之守令。繩以重律,斷不饒貸,何如?上曰,事極無據,分付該廳,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有所達事矣。本寺提調驪川君增,日前晝講入侍時,以賑廳貸來銀貨蕩滌事陳達,而故相臣閔鎭長事,誤以故相臣閔鼎重爲言,旣知其誤達,則擧條中,宜以閔鎭長名字改付標矣。俄者閤外,驪川君增送言,稟請改付標,旣係本寺事,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以故失馬事,因濟川牧使狀啓,有所覆啓,而自上有別判付之事矣。此蓋有曲折,各牧場規例,閪失馬則一匹徵一匹,故卽今遵用,而爲慮雜種之相錯,每匹代捧常布十五疋,而至於濟州,則無他雜種,故必以馬代立矣。壬午年間,因本牧狀請,自廟堂覆啓,軫其牧草之弊,姑令二匹徵一匹,而以非永久遵行爲語,其後因循置之,故卽今奸僞日滋,盜賣之弊,無所不至,匹數比前大縮,此所以有依前代徵之狀矣。本事委折如此,故敢達。上曰,予則以爲,元來所捧,只是一匹,而今欲加定二匹,故有判付之事矣。今聞大臣所達,古例如此,自政院以依允,改付標啓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只進之矣。命均曰,然則持公事入侍,差晩爲之爲好。上曰,不必遲久,卽使入侍宜矣。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眞淳先爲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其餘則歲抄乎?眞淳曰,歲抄也。上曰,皆上之,兵批則無之乎?他文狀皆爲持來,眞淳退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承源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移文刑曹推送事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已遞邊將,自本道推捉之事有之乎?李眞淳、洪尙賓曰,無前例矣。上曰,其下結語,讀達,可也。邊將雖是微賤,而已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稟處。可也。而似無文移捉送之事矣。眞淳曰,已遞邊將,似無直爲捉送之事矣,讀訖。上曰,入而書之。承源進書,傳曰,邊將雖或卑微,卽朝廷差遣之官也。爲管下則關係軍政,例有決棍之事,而旣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處之,例也。當初視若屯別將,文移秋曹,使之捉送,未知前例之若何?而若無其例,有違事體,亦關後弊,令備局考其前例,其若無之,以示飭勵,存朝家差遣之意,承源書訖,讀達後退伏之際。上曰,右承旨年多乎?承源曰,壬寅生也。上曰,然耶?李夏源之族乎?對曰與李夏源八寸間也。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乃黃海水使閔思淵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上曰,入之。鄭必寧進達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此則非兵使之所關云耶?李眞淳曰,然也。上曰,宋徵來爲人,未知其如何?而觀此則不無材器矣。李眞淳曰,宋徵來,幹事之人也。上方考閱文書,而諸臣皆退伏。上曰,李興祥,兩班武弁乎?金聖應曰,非兩班也。曾經軍門敎鍊官之任也。上曰,全爾獐例班耶?眞淳曰,平班也。上曰,李敬澈、金瀁一,今番犯越之人乎?眞淳曰,今番犯越之類也。上曰,李鼎輔敍用之事,其在罷職前耶?鄭必寧、李德重曰,李鼎輔牌不進罷職之外,無他罷職之事矣。上曰,卽今以左右史之備員,翰林歲抄時敍用,此一初也。吏、兵房承旨進前,同爲書之,眞淳及聖應進書。傳曰,吏、兵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以給職牒敍用施行。上曰,奪告身三等,入於職牒還給與否,注書出去,問于該吏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上曰,當此憫旱祈雨之日,金吾滯囚,不可不趁時疏釋,判金吾尹淳,今日復爲違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當此憫旱,滯囚可慮,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更卽牌招,秋曹亦令逐日開坐,輕囚爲先疏釋,{{*|出榻敎}}弘澤出問入達曰,告身三等果入還給云矣。以次退出。 jlhoum0zwu3tq7scdrcat1mgghhryft 2173439 2173437 2022-08-21T19:33:14Z Blahhmosh 79595 /* 5月11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六月|六月]]}} ==5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義州府尹尹得和,引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朝講,時刻已迫,兩司闕員差出,一時爲急。參判李德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還下。 ○李承源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兩司開政差出之際,日勢自爾差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時刻,隨時入之。 ○傳于李承源曰,政官牌去來,催促卽速開政。 ○又傳曰,常參時刻已過,而尙無政官牌去來,更爲申飭。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常參事體,何等重大,而吏曹參判則其所撕捱,不過往事而已,經外職,本非過嫌者,而若是違牌,尙未開政,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參議引嫌,尤涉太過,廉雅雖美,分義亦重,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以副校理沈聖希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曰,常參、朝講停,晝講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以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啓請矣。常參旣已停,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依例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端午帖製述官,旣已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懿陵、守陵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沃川郡無主陳荒田四結二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卞觀夏,素以年老多病之人,入處冷地,今至半月,疝冷之症,自下上衝,添以傷寒,寒熱交戰,頭痛、胸痛,一時竝發,氣息奄奄,病勢十分沈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椎鈍之性,儱侗之姿,施諸百爲,無一而可,重以聰明俱癈,五官不備,冗官散職,尙虞不合,天官亞席,何等地望,一授、再授,今且三矣。在聖朝,旣乖用人之方,在微臣,實有踰分之懼。況昨年廟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不宜檢擧之意,有所牢塞,而其辭旨截嚴。夫崇高之地,一言便關輕重,其與微官庶僚之言,事體懸殊,則今日銓地,宜不敢擧擬於宿趼。臣之蹤跡,亦不敢冒沒就列,此固事理之當然,不待兩言而決矣。臣具疏將呈之際,以臺諫差出事,天牌荐降,而臣纔遭長孫之喪,未過成服,家無男丁,凡喪葬諸事,身自辦治,情勢之外,尤無趨承之望,慘毒昏迷之中,兼切惶隕悶蹙之忱,敢冒萬死,有此呼籲,尤爲死罪。伏乞聖明,曲諒情理,亟許遞解,俾不至爲放恣無忌之人,實公私之萬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爲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五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引見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閔鎭遠曰,日氣不和,靜攝中,聖體,若何?上曰,眩氣與感氣,少愈矣。鎭遠曰,連日勤政,聖體勞動,臣不勝悶慮之忱,而老昏且病,不入前席,已踰數朔,敢請瞻望天顔矣。上曰,唯。鎭遠曰,臣眼昏不能詳察,而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則玉鬚有白莖云,臣不勝驚懼,惶恐敢達矣。上曰,白莖生已久矣。鎭遠曰,臣濫被國恩,歷事累朝,曾瞻肅廟之白毛始生,今又老而不死,仰瞻殿下之又生衰毛,臣不勝感愴之懷矣。上曰,予則纔踰四十,已多白毛,若過數年,盡白無餘矣。鎭遠曰,玉貌似少紅潤之色矣。上曰,氣弱而然矣。鎭遠曰,臣雖在京,而不但老病,蹤迹亦涉非便,不得種種登對,以伸下情矣。上曰,有何非便之事乎?觀卿喘氣如此,可知老病矣。尹得和進伏,上曰,灣尹之職,異於他任,而今又邊民生梗,辱及國家,須着意擧行,俾免更爲生事之患,可也。得和曰,臣本以無似,猥當重任,恐負委托之意矣。上曰,所懷達之。得和曰,臣曾以書狀,往來彼國,粗諳事情,故略陳梗槪於前年上疏矣,不意今者,邊民生梗,辱及國家,且念胡無百年之運,西邊之憂,誠爲不細矣。邊禁不可不嚴飭,斥堠不可不預備,而卽伏聞白馬山城,在於本府三十里之地,不善守護,多有頹圮之處云,脫有事變,無他防備之道,殊極悶慮。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顧謂鎭遠曰,卿意,何如?鎭遠曰,臣曾者待罪西藩時,目見其城,未成模樣矣。厥後聞故領相洪致中之言,則其城尙多疎漏云,而其後事,未得聞知,然其城之不完,據此可知,何以防不虞之變乎?上曰,此城,自古有之乎?得和曰,林慶業,曾已斥堠於此云矣。上曰,目今邊民,以犯越事,必多騷擾。固當待其鎭安,寬徐修葺,而灣尹到界後,觀其形勢,各別留意籌度,稟議於廟堂,可也。得和曰,臣曾於鏡城,見江邊地形,江水多有淺灘,彼我國邊民,往來無常,而專以採蔘,爲生業,故種種犯越之患,皆由於此,而義州則又有潛商之患,誠極可悶矣。上曰,此弊,予亦曾已聞知矣。義州之民,率多不事農業,而專以商賈,爲事云,果爾乎?得和曰,義州在於使行往來之要衝,行貨之道,比他差勝,故多以商賈,爲事矣。且民無恒産,自無恒心,故惟以游食,爲主,雖以都城內居民,言之,俱是牟利資生之類,義州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居官之道,必須寬猛得中,剛柔相濟,然後可以得宜。下去後,各別惕念,俾民安堵,可也。得和曰,臣親承聖敎,敢不盡力奉行乎?臣幸蒙不世之恩遇,秉筆前席,出入經幄,而今當辭陛遠離之日,不勝區區之誠,敢以數語,惶恐仰達矣。經曰,不誠無物,伏望殿下,凡百事爲之間,務循誠實,不事文具,是臣之顒祝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得和退伏,上曰,承旨讀宣諭。金聖應讀訖,上曰,當問七事,而曾經侍從之臣,故不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閔鎭基。上讀前受音《禮記坊記》篇,自子云,升自客階,至以此防民,婦猶有不至者。金若魯讀表記,自子言之歸乎?至而置法以民。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表記,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者矣。趙尙絅曰,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統而言之,則威德蘊於中,而輝光發於外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歸乎之意,聖人周流不遇之歎,而與《論語》在陳歸歟之義,同矣。隱而顯,卽《中庸》所謂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是也。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卽所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是也。盛德積中,光華發外,身雖隱而道自顯矣。兪最基曰,坊記,以見於事者,言之表記,以發於外者,言之矣。若魯曰,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三者,修身之要,而只是敬之一字矣。足者擧動,色者顔色,口者言辭,君子修此三者,不待矜而莊,故不失足於人而貌足畏,不待厲而威,故不失色於人而色足憚,不待言而信,故不失口於人而言足信,皆自敬字中做出來矣。若魯曰,裼襲之不相因,禮之大小節文,各異,故必易服從事,各存其敬,不以襲衣而因爲裼,不以裼衣而因爲襲,蓋不憚其勞而毋漫瀆之意也。尙絅曰,要之不過無相䙝之意也。上曰,裼時不襲,襲時不裼,是不相因而毋相瀆之意也。若魯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云者,當竭盡其誠意,而不至於敬弛,朝極辨,不繼之以倦云者,當竭盡其節文而不入於苟簡矣。尙絅曰,朝廷者,萬化之源,一事不辨,則紊而不治矣,當以極辨爲務,而不可以倦矣。上曰,倦與苟簡,同乎?若魯曰,倦則百事解弛,紊而不治,其害甚於苟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愼以避禍云者,愼其行則自無過尤,禍患不至,篤以不揜云者,篤實不華,則輝光自著,而人不能揜,恭以遠恥云者,恭其行則人必敬之,自無恥辱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莊敬者,所以自强而爲進德之基,故日强,安肆者,所以自棄而爲敗度之漸,故日偸矣。最基曰,莊敬安肆之間,怠忽存焉,志强則日進於勤,志肆則日入於偸,此等處,固是殿下之所當體念也。上曰,此强字,與《論語》棖也慾,焉得剛字之義,同矣。尙絅曰,儳者,參錯不齊之貌,心無所檢束,則紛紜雜亂,而不能終日,若主敬以直內,則心廣體胖,邪思妄念不出,而自至於自强不息之境矣。最基曰,儳字有二義,或謂參錯,或謂輕淺矣。上曰,顔子去聖人不遠,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曾子亦曰,日三省吾身,況中人以下之資,尤當十分用力矣。洪尙賓曰,如不終日,與《易》所謂終日乾乾,夕惕若之義,同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若魯曰,雖以學問工夫,言之,莊敬二字之義,至爲要切矣。上曰,如不終日之義,深且大矣。尙賓曰,上敎至當。如不終日,有日夕乾乾,自强不息之義,豈非所當猛省者乎?最基曰,齋戒以事鬼神,致敬於幽者也,故主齋戒,擇日月以見君,致敬於明者也,故主擇日月,而蓋齋戒在人,日月在天,神道至幽,故言在人者以明之,君道至明,故言在天者以神之,亦各有義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無辭不相接,欲其有相接之名也,無禮不相見,欲其有相見之文也。引易取譬者,亦據毋相䙝之義也,凡卜筮之人,初筮則誠敬必全,再筮、三筮則誠意解弛,自至瀆慢,故引此以言賓主之交際,當愼始敬終,如初筮之誠,不可如再三筮之䙝慢也。上曰,然矣。若魯曰,仁足以長人,故曰天下之表,義足以方外,故曰天下之制,報者,禮也。交際往來,彼感此應,所以使人有文以相接,有恩以相愛,故曰天下之利也。德必報之以德,然後民有所勸,怨必報之以怨,然後民有所懲矣。君之於民,時使薄斂,此上有以報於下也,民之於君,出死斷亡而不偸,此下有以報於上也,《詩》、《書》所引,皆上下相報之義也。上曰,《詩》、《書》所引,皆是取義而言矣。最基曰,以德報怨,以怨報德,集註云,恐非夫子之言,此說誠然矣。《論語》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韓信,得千金而償漂母之德,孔子亦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以此言之,謂非夫子之言,不亦信乎?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欲而好仁,有畏而惡不仁,則私欲動矣,惟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則所好無非仁,所惡無非不仁。此非中心安仁者,不能,故曰天下一人而已矣。上曰,此則渾然天成之事矣。最基曰,常參、朝講是盛擧,而今日以政官不出,臺官未差,終不得擧行,其在事體,誠極慨然矣。若魯曰,常參,是祖宗朝逐日應行之禮,而若如今日,則何以行之乎?近來百事之解弛,如此,誠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若魯曰,以今日刑曹參議柳儼受由出去事,言之,關西罪人,將不日上來,秋曹當備員開坐,而政院捧其下直之單,似未安矣。上曰,柳儼之還,似在於其前矣。若魯曰,雖未知還朝遲速,而臣則以目前事體,言之矣。上曰,然矣。儒臣若不陳達則已,旣有所達,則不可置之。且新差銓曹堂上,俱未出仕,而今日常參時,臺官將不備,則吏判下直之單,亦當不捧而捧之,當該承旨,竝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鄭東翰{{*|病}}。事變假注書李山斗{{*|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沃川郡守申命擧,扶餘縣監鄭希泰。 ○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吏曹參判之疊違召命,參議之無義撕捱,莫重法參有命之時,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其在事體紀綱,不可無飭勵之道。參判罷職,參議罷職不敍。 ○因備邊司薦,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鄭必寧啓曰,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光瀷出使,代以李山斗爲假注書。 ○李山斗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李光躋受由,代以鄭東翰爲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出火事,惶恐待罪事,啓本。傳曰,勿待罪,回諭。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雖未下批,宜卽牌招,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明朝所當牌招,而明日乃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密匣內文書,政院封傳于捕廳,雖未開坐,卽速擧行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非新爲始作之事,且不當待明開坐,使之卽速擧行。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匪久當上來,依庚午、甲申年例,移囚於守禦廳空庫,或掌隷院庫舍事,日昨筵中,已稟達矣。發送本司郞廳見之,則守禦廳東西庫間,多有空地,且甚堅實云,待罪人入來,依前囚繫於該廳,而預令刑、戶曹看審,擇其容置罪人處,墻壁虛疎者,卽爲修補,俾爲分囚各人之地,而刑曹郞廳、典獄官員各一員式,輪回守直,監獄書員、鎖匠使令及守直巡更等軍,亦依前謄錄,擇定以送。其外事續續草記,有煩睿覽,自該曹照例捧甘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貞陵前面內案,崩汰成壑處,樹柵防塞事,前已啓下矣,樹柵雜木,無他拮据之道。東郊近處公私養木處,松雜木傍枝,使募軍斫伐取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穩城府使徐行進,黃拓坡權管金自允等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徐行進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金自允時在咸鏡道穩城地本家云,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捕盜廳合坐草記,則今日入侍承旨,誤爲換書。莫重奏御文字,有此做錯之失。左右捕盜大將張鵬翼、申光夏,倂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叨秋官,情勢兢危,不敢爲承膺之計,逐日違逋,自分重譴,適値藥院連設起居之儀。顧以區區賤臣之去就,日事瀆擾於靜攝之中,義有所不敢冒沒承牌,叩謝天陛,勉赴曹坐,粗伸分義,旋引難冒之端,要盡自靖之道,日尋長單,連阻喉司,徊徨悚惕,措躬無地。萬萬匪意,忽承藩臬之恩授,自惟不才無能,何以得此於淸朝愼簡之日也?念臣老父,年方七十九歲,見今筋力,幸不至甚衰,然回瞻崦嵫,夕照如飛,不勝烏鳥反哺之誠,敢效古人陳情之懇。聖明在上,曲體下情,猥荷垂憐之恩音,自是以往,耿耿懸望者,只在於借得斗小一邑,賴遂便養之願而已,乃者畿輔重藩,忽歸臣身,此豈意想之所及哉?諸道藩任,孰非不重,而顧此畿輔一路,卽國門之屛翰,而京城之股肱也。兼管兩都,首居八路,此何等難愼之地,而不問才具之如何,只視資級之相當,而遽然委畀耶?以私論之,咫尺城闕,瞻依雲天,得侈恩養,以便省覲,榮感忭悅,爲如何哉,而以公言之,顧臣才識最下,遽荷重擔,殆同於蚊山蚷河之勢,立致顚沛,自可曉然。其何敢以私計之便適,不顧責任之重大,妄自承當,竟速僨誤之譏乎?反復揣量,決無唐突冒膺之勢,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尹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悉暴危悃,及承聖批,不惟不準,所請開諭備至,俾速察職,感惶之餘,益復罔措。虛帶兼銜,一味稽謝,慢蹇之誅,方切自訟,京兆新際,忽降此際,聞命震駴,撫己兢惕,實不知滓穢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仍念臣情地,旣難冒出,病狀無望供劇,而且纔以父母墳加土事,幸蒙恩暇矣,竊欲從近辭去,以趁節祀,葺理墓道之役,將費許多日字,詞訟宿衛之地,不容緣臣而久曠。卜日及期之行,亦難因此而停廢,玆瀝肝血,仰首鳴號。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本兼之職,以安微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沈聖希疏曰,伏以臣,情勢窮蹙,轉動無計,荐違召命,罪釁層積,律以邦憲,萬戮猶輕,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恩召又下,臣惶隕震越,求死不得。伏念如臣庸陋,進由科第,初無不仕之義,顯揚榮塗,周旋邇列,是其素願,則抑獨何心,故爲撕捱,一切違逋,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誠以前後罪戾之獲犯,皆坐於三司言議之故,而此則時移事往,雖不敢每每提引,而目下情地之迫隘,敢於日前,入文字仰籲,伏想聖明,亦已下燭矣。李度遠當初違牌,只由堂箚,畢竟付籤,臣獨倖免,儕友唾罵,至疑以心術之微,祇今追思,愧汗沾背。況度遠罪罰之後,舊踐未復,情實莫暴,則臣雖甚無恥無義,粗識士夫檢身之道,豈可弁髦大防,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也哉?臣之處義,較然明甚,故凡今出入經幄之人,亦皆謂不可冒進,則公議之嚴,於此可見,臣非敢爲飾辭圖免之計也。頃日長僚,獨不諒臣情勢,乃以撕捱無義,率爾陳白,今殿下,又以無義,爲敎,臣誠抑塞懍惕,寧欲無生。臣於庸官漫職,間皆膺命,獨於言議之地,如是自劃,臣非不知去就之斑駁,而特其情勢,如右所陳,咫尺之守,抵死靡改,惟以筋力奔走之役,欲爲少伸分義之計。蓋人臣之事君,國家之用人,其道非一,不宜强其不能,奪其所守,以至於玷名器而壞廉隅也,明矣。今臣除非言議之地,雖赴湯蹈火,義所不辭,人情到此,誠亦慼矣。且臣於李宗城之疏,尤有所難安者,以臣疏中前套二字,大加疑怒,旣謂之待人之薄,又謂之不講修辭之訓,復以稍遜高節見笑高人等語,深加譏嘲。夫不諒人情勢之難强,欲其放倒廉隅者,是可謂待人之厚,而不察人處義之如何,從而反辭譏嘲者,亦可謂講於修辭之訓也歟?眞可謂責人則明而責己也暗也。臣不欲呶呶較辯,而緣臣自辨,譏斥至此,亦安得默然而已乎?以此以彼,莫非臣難進之端,今於荐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詣闕下,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懇,遞臣難冒之職,重勘臣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俾令私義,得以粗伸,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通德郞金相伯等疏曰,伏以嗣續見絶,先祀靡托,人理攸極,禮重大宗,擇繼其後,有國常典。臣等先祖故延興府院君臣悌男,以不遷之祀,傳世四代,至孫前副正臣相勛,有一子名爟,年今五十,生育理絶,主祀臣相勛,又以耋耄之年,死亡無日,則臣等諸孫,以宗祀無主爲憂,欲及臣相勛未死之前,謀立其後,以主宗祀,遂聚會諸宗,擇其可繼者。前縣監臣{{!|𪹯|⿰火集}},有子名載一,實爲府院君臣悌男第二子贈左承旨臣珪之支孫,而可以托宗祀之重,故諸宗合辭,以載一,定爲爟嗣,載一之父{{!|𪹯|⿰火集}},始無一言敢辭,經宿之後,猝然改悔,以渠亦奉父母之祀,一子不可以與人,諭以大義,終執不回。臣等謹按禮書,有曰,雖一嫡子之當繼父後者,大宗不可絶,則當絶父後而後於大宗。又曰,長子後於大宗,則成宗子禮,諸父之無後者,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後。先正臣兪棨,以此取入《家禮源流》,以明宗法之至重。《程子全書》亦曰,長子雖不可爲人後,若繼祖之宗絶,則亦當以繼祖,此言父嗣可絶而宗祀不可絶也。禮書所載,大賢定論,昭揭日星,爲萬世不易之典,近世士夫之謀繼絶者,莫不遵此禮制,無敢踰越。凡有一子而後於宗家者,雖使臣等,指名援例,其比甚衆,此實爲古今通行之大經、大法,而今{{!|𪹯|⿰火集}},但爲一己之私,不顧大宗之重,揆之禮意,甚是無謂,而且{{!|𪹯|⿰火集}}之言曰,擇嗣,當自近及遠,不當徑取其子,此又甚背禮意。凡人之爲一身謀後者,猶不較遠近,必擇其可者而取之,況以大宗之重,而有繼絶無窮之憂,則其可不擇賢否,而徒以遠近,爲準哉?臣相勛,有弟一人而無姓孫,有堂弟二人而又無姓孫,其有孫者,惟堂外之親,在臣相勛身,雖有功緦之別,以臣等先祖而視之,則同一子孫,又豈有遠近之可論哉?且使{{!|𪹯|⿰火集}}之父母,更無可後者則已,{{!|𪹯|⿰火集}}之諸弟,有子三人,{{!|𪹯|⿰火集}}亦年少,生産不斷,則雖非此一子,繼其父母,豈曰無人,如此而猶且以苟且私曲之言,左右支吾,無意變動?此由士夫之間,風俗澆漓,禮敎不傳,宗法虧敗之致,此豈但臣等私情之悶迫?其於聖世厚本尙禮之化,誠爲寒心。諒今事勢,不可以私相爭辨,得正嗣事。竊伏念府院君臣悌男,是宣廟朝國舅,於仁穆王后,爲考妣之重,而當癸丑禍變之日,闔門誅夷,一縷僅全,朝家愍恤之典,有踰尋常,而不幸今日,宗祀將絶,不惟臣等痛迫之情,靡所屆極。在聖祖繼絶之道,其所矜惻,視他有別,故玆敢相率,冒萬死瀝血哀籲於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哀憐,特命{{!|𪹯|⿰火集}}之子載一,定爲爟嗣,俾臣等先祖之祀,得以有托,千萬幸甚云云。通德郞金相伯,前副正金相勛,前縣令金相履,通德郞金相宣,前縣監金炯,幼學金焌、金{{?|⿰火回}}、金{{?|𪸗|⿰火允}}、金{{!|𪸠|⿰火永}}、金炳、金{{?|⿰火崇}}、金{{?|⿰火旻}}、金焵、金炘、金載大、金載禧、金載望。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稟處。 ○五月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鄭必寧,請對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鄭必寧進伏曰。咸鏡監司狀啓來到,臣開坼見之,則罪人三名,定將校押送。罪人封書,亦爲上送,而其語意,極爲兇險,故狀啓及封書,持入請對矣。上曰,狀啓、封書上之,可也。必寧跪而上之,上披覽畢,顧謂必寧曰,三漢之名,云誰耶?必寧曰,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也。上曰,此亦與南極一套,而又是死中求生之類,其令左右捕廳合坐,施威嚴問,可也。必寧曰,上敎,當書出乎?上曰,唯。必寧持筆墨進伏,上親呼之曰,北道上送罪人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倂下捕廳,其中徐震積,卽令該廳合坐,施威嚴問,而左邊捕將,受由未出仕,然此事異於他事,其勿入肅,卽爲開坐擧行事,自政院,分付,可也。必寧書訖,上曰,此封書,政院堅封,下于該廳。必寧奉受而退,上曰,惟北道無事,今又有此變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洛豐君楙,武臣副護軍金養浩。上讀前受音,《禮記表記》篇,自子言之歸乎,至君子議道自已而置法以民。上讀訖,金若魯讀自子曰,仁有三,至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此章雖云仁有三,而實兼仁義而言矣。上曰,唯。若魯曰,仁道至大,四端在於其中,而與人同過,然後其仁可知者,與《論語》觀過知仁之義,同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右道左之義,集註,以先後之義,釋之矣。宋寅明曰,動靜體用,在於其中,只以先後之義,言之,似狹矣。若魯曰,安仁者,是極盡地頭,利仁者,知仁之爲己利則爲之,知不仁之爲己害則不爲也。故曰利仁,强仁者,畏不仁之爲罪,强而好之,故曰强仁,雖云成功則一,而利仁强仁,比諸安仁,固自有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至道,渾而無迹,故得其渾全精粹,以爲王,義道嚴而有方,故得其裁割斷制,以爲霸,考道,稽古之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故以爲無失矣。上曰,義道以霸,石梁王氏,直謂非孔子之言,此言似涉得當矣,孔子之言,豈有如此之言乎?寅明曰,聖敎至當。仲尼之門,五尺之童,尙羞稱五霸,義道以霸,似非孔子之言,故石梁王氏之說,如此矣。若魯曰,知事所達之言,極爲穩當,臣亦以此義,看過矣。上曰,唯。若魯曰,仁有數,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義有長短小大,言義無定體,在隨事而制其宜也。上曰,然矣。寅明曰,誠心愛人曰,愛人之仁,取諸人以爲善,謂之資仁,此所發淺深之數也。數世之仁,終身之仁,此所施遠近之數也,故曰仁有數,義者,本無定體,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故曰義有長短小大云矣。以豐水之潤澤生芑,譬喩養成人才,而武王豈不仕云者,言無遺才而盡用之也?聖人之爲後世長計,莫大於養成人才,而傳之子孫,以貽燕安翼輔之策,此所謂數世之仁也。雖擧後代帝王而論之,唐太宗之王珪、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得當時人才而後,能成帝業。此是殿下之所當惕念處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留念矣。若魯曰,《禮記》註,與《詩傳》本註,大相不同,臣請以《詩》註,陳達矣。豐水當能潤澤生芑,武王豈無所事乎?貽其謀於厥孫,以燕安其子矣。上曰,所達,亦好矣。若魯曰,知經筵,以用人陳達,而臣則以《詩傳》本註,達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之爲器重,與《論語》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之義同,其爲道遠,與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之義同矣。器者,若器用之器,道者,若道路之道也。寅明曰,以義度人者,盡義以求人,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難爲人,以人望人者,隨時望人,大賢愈於小賢,故賢者可知己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以當今言之,群臣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以堯、舜,爲期,而殿下之責臣隣者,以今世人望之隨其才而用之,是亦以人望人之義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中心安仁者,聖人之事,故曰天下一人矣。上曰,此與上章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之義同矣。若魯曰,德之輕如毛,非難能也,而凡人鮮有能擧者,惟仲山甫能擧,其德不待他人之助,此可謂一人矣,仰高山而瞻望,向大路而行之,以寓好仁之意而取興也。然鄕道而行,中道而廢,非但文義未暢,至於中道而廢之句,尤有所疑晦矣,忘身之老者,卽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勉焉日有孶孶者,無他顧而勤勉之義也。孔夫子,引詩人之好仁,使人有所勸勉,其義至深且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能好仁則得其所好矣,以其反此而失其所好,故云仁之難成,仁者雖或有過,其情則善,故云《易辭》也。若周公之使管叔監殷,孔子之謂昭公知禮,皆是爲君親而有過,此政合於《易辭》之義矣。最基曰,表記之論仁處甚多,而其中所引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義,尤爲深切。慕仰賢人,如高山之瞻望,鄕行正道,如景行之可行者,非好仁之甚者,不能此等處,尤令人感動也。上曰,所達誠甚切實矣。若魯曰,君子不以己之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愧人,使賢者有所勸勉,不肖者有所愧恥,輔導夾持,欲其趨向之專一也。聖人之敎人,仰不愧,俯不怍,故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以結之矣。上曰,下二章,細究其旨義,是成己、成物之功也。寅明曰,聖敎至當矣。講訖,諸臣進伏,上曰,北道上送罪人,曾爲兵曹二軍色書吏云,入侍諸臣中,或有見其面者乎?寅明曰,不見矣。上曰,注書出去,問左右捕廳合坐嚴問罪人與否而來。假注書姜杭,承命而出,上曰,在外玉堂,倂使之催促上來。{{*|出榻前下敎}}。又曰,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招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各司未回啓公事,爲先問啓,而數日內畢,回啓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若魯、兪最基先出,姜杭入告于鄭必寧曰,卽走下人,問于捕廳,而相距稍間,還報未易,遲滯極涉惶恐,故先爲入來矣。必寧以此意,達于上,上又曰,注書更出問之。杭又承命而出。寅明曰,各宮房免稅田畓,過四世後出稅,自是定式,己酉年出稅時,以其曾孫,或曾孫夫人在世,而還爲免稅矣。其時在世,而到今喪出者,居多,仍爲免稅,有違定式,似當依例出稅矣,敢達。上曰,奉祀條外,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先出,杭入告于鄭必寧曰,捕廳下吏來言,左右捕將,依下敎方合坐嚴問云矣。必寧以此意,陳達于上。必寧曰,兩司有闕,今當差出,而政官皆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達。上曰,銓曹前望無故者,佐貳耶,參議耶?必寧曰,佐貳也。上曰,參判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前副提學李宗城,前參議徐宗玉,前承旨鄭彦燮,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濟{{*|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姜杭{{*|病}}。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金相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濟受由代,假注書鄭東翰受點矣。聞其身病猝重,不得仕進,假注書姜杭,以注書徐命臣仕進之故,纔已出去,使之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徐震積捧招入啓草記批旨內,爲先各別周牢究問,若不直招,仍爲嚴杖,期於直招事,命下,故依傳旨,周牢次,爲先施威,則初招供辭,以皆是誣罔直招,係是誣人惡逆,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旣不設鞫,誣人之律,其不襯着,僞造御寶,自有其律,而但此等世道,以奴告主,關係綱常,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入侍稟定,而捕將亦爲入侍。 ○又啓曰,大臣及判義禁、刑曹判書、左右捕盜大將,依下敎來詣矣。傳曰,引見。 ○甲寅五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左右捕盜大將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尹淳,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刑曹判書尹陽來,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曰,炎氣漸生,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寢膳諸節,何如?上曰,夏令始行,故然而數日前,不如前矣,今則少勝。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世變層生,誣告相續,至於今番獄事,而尤無據矣。今日命諸臣入侍,似欲下詢律文,而律無可合之文,聖意欲以綱常,治之,此則不然矣。上曰,世道至此,無可言者,此事有權經,當審愼爲之,故使諸臣入侍,而予所謂權者,向時豐陵,亦有所達。事犯惡逆則必自鞫廳嚴問,非捕廳可問者,而戊申亂後,鞫廳不勝其煩多,或使捕廳替當矣。此則本以御寶僞造發覺,與盜賊,無異,自捕廳問之,亦宜,而事體則不然矣。向者,金世珍、南極之類,一則鼠竊狗偸,一則假稱兩班,僞造御寶設鞫,終爲重大,而使之鞫問矣,今使捕廳問之者,乃權道也。後有如此之事,雖曰虛罔,只使捕廳究問,則不可爲矣,予所謂經者,以奴告主,如韓信事,則漢祖治之,宜矣。今若告之所稱兵犯闕,則未知如何,而以奴告主,自祖宗朝,治之以綱常之律矣,此經道也。今此罪人,一晝夜之間,兩次取招,而反覆如此,誣人惡逆則宜送鞫廳,而僞造御寶,亦是極律,則以僞造律勘斷,似宜,以奴告主,大凡以綱常言之,而罪人之母,乃徐行進之婢,已爲贖身,其父上典朴礎,以爲奴良妻所生,又爲贖身云,則此亦非朴礎之奴矣。向者豐陵,嚴禁如此等事,朴礎犯禁爲之,此與以奴告主,似異矣,捕將不必入侍,而意欲審愼,故使之同入究問,節次陳達,可也。其爲人,何如?施威問之乎?鵬翼曰,爲人極爲奸惡矣。上曰,曾爲二軍色書吏云,果然否?鵬翼曰,非二軍色書吏,曾爲掌隷院書吏云矣,更招之時,直以誣告,爲言,極爲虛疎,故試使懸懸,未及周牢,箇箇直招,故草記中,已爲盡達,而請送禁府矣。上曰,捕廳體例則然矣,大臣及秋判、判義禁,各陳所見。興慶曰,僞造則斬,而以奴告主則元非極律矣。淳曰,子告父,孫告祖,妻妾告夫,則雖實事。必反坐,以奴告主則絞矣。陽來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俱是不待時斬罪矣。淳曰,其母贖良之後,父上典,又爲侵責,事極無據,而近來或不無如此之弊矣。以奴告主,不必論,而誣人與僞造,二罪俱發,似宜不待時斬矣。上曰,誣人則似是禁府擧行之事,此則以僞造律,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榻敎}}。朴礎則終未免犯禁矣。陽來曰,此法,孟胄瑞爲忠淸監司時,陳聞于朝,許積時爲相臣而設禁矣。淳曰,豐陵所稟定者,以男從父役,女從母役事,有所陳達矣。上曰,然乎?朴礎平日若善爲,則何至於告變乎?此雖誣告,礎之不善,亦可知矣。鵬翼曰,同時捉來金振鏡、朴時泰等,在咸監時,已爲承服,一體移送秋曹乎?上曰,同問正法,可乎?鵬翼曰,所引玉堂書吏,亦爲同送乎?興慶曰,同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不問首從,皆斬罪矣。上曰,三人必同罪乎?震積爲窩主,而時泰、振鏡則不過中間持文書往來之人矣。陽來曰,凡僞造御寶罪人,篆者、刻者,同是死罪。上曰,在本官時,其招以爲倖免於戊申云,而監營納招則不爲此言,振鏡誘說以上京,則當爲脫出之說,極奸惡矣。正法前當先受結案,而至秋曹後,雖變辭,旣有誣人之律,可以正法矣。陽來曰,人心漸致不可爲矣。刑曹二日之坐,所聽聞者,盡是御寶印信僞造罪人及士夫家婢僕招引賣之於西北道事,爲近來一變怪矣。鵬翼曰,人物招引之事,爲今第一之弊,兩西則陸路防禁,甚嚴,故潛以水路載去,今春間,臣聞三十餘名招引率去,至金川載舟之報,卽送譏察捉來,推還本主,而如此等事,比比有之云矣。上曰,勒送猶患不行,何以招引乎?陽來曰,臣在北關時,稔知此弊,初則以餠果之屬,啗而誘之,踰嶺之後,驅逐以去,不但人家婢僕,至於官婢,亦多招引之擧,賣之於彼人云,此弊必須嚴防重禁,爲宜矣。上曰,秋判之言,善矣。秋曹有回啓者乎?陽來曰,平安監司狀啓,姑未回啓矣。淳曰,近來御寶僞造之弊,極多。臣數年前待罪經理廳時,聞有人多持空名帖,狼藉行賣云,送人譏捕以來,則以蠟造成御寶及各司八道印信者,幾至十餘顆,藏之籠中矣,卽送捕廳,不下一杖,明白承服矣。至秋曹而變辭,秋曹杖問之規,異於捕廳,且一朔之內,坐起不多,故一入秋曹,正法無時。如是之故,人不徵畏,此後捉得御寶印信於其家之類,不待結案,直爲正法,似宜矣。上曰,結案之故,如是矣。陽來曰,臣爲刑曹參判時,私鑄罪人,狼藉難掩,而承服於捕廳,至刑曹而不服矣。凡罪人自捕廳來者,變辭於刑曹,則更送捕廳,又至刑曹變辭,則直爲正法,是法,例也。如此之類,罪狀顯著者,不待更送捕廳,直爲正法,似不害於徵治之道矣。上曰,此則有定式矣。犯越罪人,何時上來乎?興慶曰,罪人甚多,且經刑訊,似不得趲程而來矣。上曰,騎馬而來乎?興慶曰,然矣。罪人上來後,依前例,以囚繫於守禦廳事,昨已草記允下,而守禦廳則間數虛闊,多費物力,然後可以修補,故更令備郞,摘奸諸處,則其中刑曹庫舍,將至二十間,而間間隔壁,分囚便宜,且其修補物力,似不至大段云,更定于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似不得一一各囚矣。陽來曰,間數頗多,可以各囚矣。{{*|出擧條}}。上曰,語音則必相通矣。興慶曰,鄕獄,元無隔壁之事,在西關時,已爲爛漫同處矣。上曰,丁酉年,見水原則以水原大府獄所,甚爲虛疎,易致踰越之患矣。陽來曰,典獄亦然矣。上曰,然乎?陽來曰,拘忌日則例不得坐起,五日乃節日,過五日後,可以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必寧曰,刑曹參議過端午後,必當上來,而參判尙未出肅。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察任,可也。興慶曰,昨者,有各司回啓催促之敎,臣於是不勝惶縮焉。蓋備局回啓則有可以廣加商確者,固當有遲速,而臣方待罪於司譯院都提調矣,本院有前冬啓下二張姑未覆啓者,而其一則卞泰崙、邊翰周,各以其父丙午年冬至使先來,有史冊辨誣事齎來之功,請蒙恩賞。一則卞泰熙,以其父昌和,辛亥年以勅使差備,有加時,木、黑角貂皮及山羊皮、毛衾等物減除之事,請得加資之典。蓋此等事,果有功勞則當於其時,卽爲論賞,而時移事往之後,輒引近似之例,上言自鳴,以冀恩典,殊甚猥濫,竝置之,似宜。欲爲一番陳達,而防啓故敢達。上曰,京中上言則必見其槪略,故予亦見此上言矣。先來加資,係是特恩,且憑藉彼人,小小減除之事,妄希賞典,極涉猥越矣。意以爲政院必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其上言,竝爲勿施,可也。{{*|出擧條}}。淳曰,方今有各司回啓催促之命,禮曹亦有若干未回啓者,皆是繼後事,有難遽然回啓,而至於卞哥上言,則有問議大臣登對時,稟處之敎矣。卞爾昌,三年將盡,而兩人持服互爭,豈非人倫之大變乎?上曰,三年幾滿乎?淳曰,三年幾將盡矣。興慶曰,臣曾見其文案,而日月已久,未能詳記,而蓋爾昌,以之雄爲子之事,旣載於庚寅年所刊碑文,而之雄,卽廷老之兒名,則廷老,乃是最初所定者也。其後雖互有立落,而臣意則當以最初所定者,爲後,壬子年間,禮曹立案,一以爲養子,一以爲收養者,未知其得當矣。上曰,頃者,因宋高宗事,有所下敎,蓋慾之一字最難,倫常之變,皆以慾而出矣。淳曰,此事未免胥失,訟者一度得決則皆有之矣。蓋卞承業,爲一國之富,而其長子爾昌無子,故生時,以廷老爲養孫,其名至載於承業表石中,廷老妻別給文書,爾昌亦以舅父書之,而特未禮斜矣。承業死後,爾昌罷廷老,而又以其姪廷台,爲子,至十餘年之久,而廷台死,其後爾昌之妻死,則廷台之子國臣,承重持服,而爾昌不許服喪,而乃以前日禮斜,謂渠赴京時,其妻之圖出僞案,至於呈禮曹而罷養矣。壬子年,爾昌身故之後,國臣又爲服喪,卞哥諸族,呈于禮曹,則判書宋寅明以爲,死後罷養,元無前例,今若開路,則後日之弊,不止於此,因以國臣爲後,廷老爲侍養矣。上曰,侍養,亦有服乎?淳曰,爲心喪之服矣,蓋此事,專由於爾昌之無狀,旣子廷老,而以未及禮斜之故,忽生他意。又子廷台,十餘年間,稱以父子,而廷台死後,以國臣之不愜於渠意,始發其妻圖出立案之說,而考其年月,則在渠未赴燕之前,況身死後罷養,尤爲無據。丁未年,該曹之依其願罷養,殊未得當,故壬子回啓時,以廷台之已經禮斜,爲重。且以身故後罷養,爲無例,復以國臣,爲後,此則深有所見,但國臣,以罷養之孫,不先官辨,任自服喪,出於爭財之意,言辭亦多駭悖,此則不可無罪矣。然今兩人,竝皆持衰,豈有一人之喪,而繼後兩人持衰之理乎?免喪前,自朝家不可不一番釐正,一人則使之稅服,實合事宜,故敢此仰達。上曰,戶判所決,亦有意見,而但廷老,旣爲其祖之所定,今可釐正爲後,而廷台爲爾昌之子而死,此未知如何?陽來曰,一人之知有父而死,何如二人之不知子與孫乎?上曰,何以言之?陽來曰,承業,不知廷台之爲孫,爾昌,不知國臣之爲孫故耳。上曰,然。予因此有覺得者矣。興慶曰,國臣自以爲爾昌之孫,而有凌逼爾昌之語,此亦無狀矣。上曰,辱其祖者,其心可知,其持服,非服其祖也,乃服其財也,誰處於門內而誰處於門外耶?淳曰,國臣初於大門外成服矣,得勝後入於門內,今則兩服皆在門內云矣。上曰,此可爲碑碣者耶?淳曰,承業爲資憲階同知實職,宜爲碑者矣。興慶曰,此則立碑石,宜矣。淳曰,三年前,脫一人之服,關係國典,不可不趁卽爲之,俄者闕門之外,卞哥諸族,會集呼訴,皆願稟定於今日登對矣。上曰,三年前脫一人,爲宜,承旨書之。必寧執筆,上曰,首以上曰書之,出擧條時,直書上曰以下,可也。仍口號曰,父子者,五倫之首,三綱之先,其或紊亂,非特父不父子不子,將至於倫不倫人不人,可不重歟?大抵,卞哥一人之兩繼後,前後立落,俱不無所見,究其源則乃爾昌之無據也。廷老有渠父之遺言,且載石表之記陰,則不肯禮斜,反以廷台爲後者,已涉無據,而旣定廷台,又受禮斜,則廷台旣故之後,國臣應爲承重,而反生別計,罷旣故之廷台,復厭棄之廷老。父子大倫,若視兒戲,朝台暮老,不畏國法,爾昌若在,焉敢免邦憲,而渠旣故,今難追責,古今天下,焉有一門兩繼後執喪之理乎?其在倫理,亟宜免喪,前處分,大抵玆事。廷台旣知爲爾昌之子,身故則到今罷養,非特不忍,大違法典,且關後弊,而事有輕重,亦有大小,廷老之爲孫爲子,承業、爾昌之所知,則今拘於其子之知父,而故而遽換,以渠之祖先所不知之孫,定其繼後,輕重倒置,大小混淆,而況國臣之爲孫凌祖,任先服喪,其心可知,若有誠於祖而服喪,其侵辱,何哉?其非爲繼後,乃欲所在,明若觀火,此等世道日下,義理陷溺之時,亦不可放忽。廷老爲爾昌之後,釋國臣勒服之衰,爻壬子禮曹之斜,正倫理杜奔競,而今者處分,大意雖在,身故後罷養,終非法例,非他援例者,該曹宜知悉。必寧書畢,上曰,以末端語,國臣,似不無藉口之資矣。然而身故後罷繼之規,此後則嚴防,可也。必寧曰,捕廳文書,將下秋曹乎?鵬翼曰,似下捕廳矣。必寧曰,然則與草記,俱下乎?上曰,依爲之。淳曰,金相伯等上疏,覆啓將爲之,而金{{!|𪹯|⿰火集}}以爲,父母奉祀,獨子將見奪,故不無稱冤之端云矣。上曰,相勛,爲誰?興慶曰,相勛,乃延豐府院君奉祀孫也。上曰,彼邊似將有言,故疏批欲下敎而不爲之矣。辭必兩造,然後可知曲折,有他可後之人,則何必取其獨子乎?若無他人,則雖獨子,可以爲後矣。淳曰,{{!|𪹯|⿰火集}}以爲,宗中有多子之人,而必欲奪其獨子,故將爲上聞其情勢云耳。上曰,有他多子之人,則金{{!|𪹯|⿰火集}},宜有堅執之道矣,五日次對,將爲之乎?興慶曰,五日爲節日,故自前爲次對者,甚罕,曾前一次爲之矣。上曰,前則非次對也,有下問之事,故使諸臣入侍矣。秋曹回啓,有幾許耶?陽來曰,臣方入直摠府,連續爲之矣。上曰,西關撥馬,幾日下去耶?陽來曰,下去則以撥馬,上來則以刷馬云矣。上曰,罪囚方在何所耶?陽來曰,在平壤矣。上曰,爲幾日程乎?必寧曰,一日行二站則爲六日程,而若速行則四五日,可以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已臻快愈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金相奭纔已自鄕上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置處重,政官牌招,政事,當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以大臣置處,特敎開政,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此手書,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承源啓曰,今此手書之批,與循例批答,有異,使史官往傳于偕來承旨處,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有政。 ○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李時熙呈狀內,矣身難冒之廉隅,已悉於前後呈辭中,當遞未遞,虛帶累朔,官事久曠,夫馬有弊,幸卽入啓處置云,其情勢有難强令赴任,遠地夫馬,留滯可慮,大同察訪李時熙,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勉副事,命下矣,今方置處,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平壤庶尹,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擇擬。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海府使韓珩拿問之代,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 ○以金尙奎爲左副承旨,李宗城爲副提學,南泰慶爲執義,趙漢緯爲司諫,申宅夏爲持平,李光湜爲正言,李彦熽爲工曹正郞,金在魯爲內贍提調,洪應夢爲平壤庶尹,宋瓆爲慶尙都事,韓範錫爲金海府使,朱炯离爲大同察訪,金聖應爲右副承旨,鄭必寧爲同副承旨,金錫一,兵曹正郞仍任。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差祭,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沈壽賢爲判中樞,李義煥爲同知,鄭彦燮、李著、趙東彬爲副護軍,徐宗玉、李宗城爲副司直,孫德壽爲錦城監牧官。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洸爲禁軍別將。 ○鄭必寧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問啓事,命下矣。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而不多日內,盡數回啓事,自本院,申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近臣之啓,敢有附奏,竊計聖慈,已或俯垂照察矣。臣之不可一日仍冒之勢,聖明旣已鑑悉,而體諒矜副之意,開示絲綸之間,臣惟頂戴聖眷,口誦恩言,以爲恭俟之地,而第念虛縻gg虛糜g職名,奄至旬望,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私義,尤切悶蹙,一向泯伏,亦所不敢,不得不復煩籲號。伏乞聖明,俯賜矜悶,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不勝大願云云。手書答曰,省卿陳懇,而昨於批旨,雖諭予意,書啓之上,巽牘之覽,慨世道之若此,惜元老之解相。欲諭無語,弗忍賜答,呼批反思,中夜慨歎,迄于數日,顧大體乎?禮使,待大臣也宜誠,勉副至懇之卿職,以開進身之卿途。顧瞻廊廟,股肱又舍,思今國事,自恧誠淺。詢于黃髮,時原奚間?卽日入城,慰予此心。 ○甲寅五月初四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曰,欲雨未雨,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問安批答已諭,先令醫官,診脈,可也。聖應曰,下番翰林李德重,以回薦事,出去,兼春秋盧以亨,當爲入侍,開門後卽爲催促,而尙不入來,以致史官不備,事極未安。兼春秋盧以亨推考,若已來待,使之入侍,何如?命均曰,左右史不備,則例不得入侍,而問安批答,早下急於入診,卽詣閤外,故兼春秋,似未及入來,而事體所在,不可推考而止,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兼春秋或下番翰林,如有入來者,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命臣承命而出,則以亨已爲來待矣,與之偕入,則聖徵、應三、龜慶,已診脈而退伏矣。聖應曰,更聞注書出問之言,則下吏初無待開門請來之事,俄者始爲往請,故以亨卽速入來,而自致差晩云矣。命均曰,然則論罪似涉太過矣。上曰,然矣。勿爲拿處,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翰薦,已爲之乎?命均曰,爲之。上曰,雖大臣,曾經翰林則回薦時,亦往乎?命均曰,然矣。德履診畢曰,脈候無力,亦有滑脈矣。上曰,有感氣乎?德履曰,雖不大段,似有感氣,滑則有痰矣。錭診畢曰,有感氣則雖不大段,必有浮脈,而姑無所現者矣。上曰,滑乎?不足乎?錭曰,滑中有不足,而感氣則似無矣。命均曰,連日法筵,引接酬應,極爲浩煩,得無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至以此有不平之氣耶?卽今鼎席空虛,國事罔措,自聞卿言之後,元輔有不忍終欺,曉頭早起,以手書賜答,以此之故,入診頗早矣。似感非感之候,常時所有者,近日則炎令將行,故數日來,不如前矣。人蔘飮仍服乎?或加分數乎?德三曰,脈候中實之氣,不如前日,以閭閻言之,方當夏時,雖非氣不足之人,必有不足之氣,況酬應煩多,中氣安得如向時之實乎?上曰,氣非不如前也。炎氣將盛,此是初頭之暑,故此際實難堪過矣,若盛暑則猶勝於初頭矣。聖徵曰,元氣脾胃不足之中,痰又乘虛作孽,此非眩氣,乃勞傷所致,醫書亦言,內傷發熱,當補,不當用涼劑,人蔘飮,宜於卽今症候,聖候當以勞傷,爲主,眩氣爲之次矣。上曰,然。眩氣,乃不足之題目,爲之次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今日則善寢矣。昨日以怪異之事,酬應文書,故不得安寢矣。命均曰,臣雖未見文書,而世變層生,有此怪異之事矣。上曰,收殺則易爲之矣。應三曰,水剌之節,一樣乎?淡淡之味,不生乎?上曰,淡淡之味,不生矣。命均曰,前劑入五貼,皆進御乎?上曰,餘一貼矣。藥中有苦味,而似非人蔘矣。應三曰,乃白朮之味也,知其苦者,亦脾胃所傷之致。上曰,脾胃如好,則初暑若是難堪乎?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未服。命均曰,綿衣猶不脫乎?上曰,脫之矣。命均曰,如是之故,感氣易乘之矣。上曰,人蔘飮,未知如何?常時多服人蔘,或於當服之時,恐無效益矣。命均曰,外議皆以爲人蔘不可連用,用數貼後,止五六日,復用數貼,爲可云矣。聖徵曰,所進御者不多,何可責效乎?上曰,服七貼矣,補中益氣湯,與此藥,孰勝?應三曰,此藥合生脈散,故愈於補中益氣湯矣。聖徵曰,此藥中人蔘加五分用之,爲宜。上曰,人蔘如加五分用之,似好矣。聖徵曰,本方中赤茯神代,以白茯神,爲宜,醫書云,白補赤瀉。錭曰,方云,白者,化痰涎。命均曰,朝者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進御,常時早飯、點心之屬,不以爲甘矣。命均曰,綿衣雖難着,而如背子之類,時時服着,使背部常溫,似好。上曰,背子則當服之。寅明曰,暑月極熱,補劑不可每每用之矣。上曰,極熱之時,如蔘苓茶之屬可服,而補劑不可服矣。寅明曰,精神思慮,不可過用,凡事惟持大體,毋用察察於微瑣事,淸心澄慮,以爲調養之地,爲好。命均曰,凡事則有司存,何必躬親細務爲哉?辭令多則過費心慮,臣前日告戒者,此也。聞昨日因一中路人事,辭旨甚煩云,此所謂傷煩則支也。殿下每事必到底而止,故如是,而此甚害於調養矣。上曰,常時所習,如此,故每多斟酌,而猶未免矣。命均曰,勤學之誠,固知出尋常萬萬,而卽今氣候,如是不平,法筵姑爲停止,以爲調保之道,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脾胃之弱,由於元氣之不能滋補,滋補惟在飮食,而進御如是稀少,何以滋補元氣乎?上曰,異哉?他人日食三時,猶有虛乏之時云,而予不然,大食之外,無所進御者矣。命均曰,肅廟朝,雜飮食亦多進御者,以秋牟作米食,則豈不好耶?上曰,常時麥飯,亦進御矣。命均曰,九仙王道餻、茶食、唐米、薏苡、黃精米食之屬,皆可進御矣。寅明曰,龍眼肉、桑椹,豈不適口耶?上曰,米食之屬,尤不嗜焉,似是鄕音,而平生不好果實之類矣。前後所進,皆是有益之物,而尙多有餘者,何必更進乎?以醬水所和之食,稍宜於口矣。命均曰,有甲生鰒,何如?連爲進供乎?上曰,予則無嗜之之道,而上奉東朝,東朝頗以爲有味,一二次進之,可也。寅明曰,西宴廳改造,一時爲急,而卽今江水甚淺,材木絶無下來者,賑恤廳將構燒火庫舍,儲置材木,故臣於向日,以姑先所用,或以價本,或以材木,追後備償之意,仰稟,而得請矣,自賑廳終不許給。大抵近來同朝之間,信義不相孚,各司凡有貸用,互相欺負,賑廳之持難,意亦慮此,而臣意則不然,事在久遠,非今日所知者,彼此皆不當追論,而切急所用,相與推移者,何可不還報?賑廳之初不知臣,已極可慨,而不計事之緩急,惟以相持,爲事,其在奉行朝令之道,亦未知如何矣。如此不已,則不但朝令不行之爲未安,出反之弊,百事掣肘,豈不難處耶?臣意則材木推移一款,爲先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然矣。此則異於他事,若有不時牌文出來,則豈無窘急之患乎?不可不趁卽改構,更爲分付該廳,卽爲出給,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主意則不然。取此與彼,有同割肉充腹,故戶曹之財,不與人,不求人,善用則足以當本曹經費,而此則急矣,不得不爲此借用之計也。上曰,戶判之言,大體則好矣,以權以鎭之樸野,戶曹所貸之物,終不上送,易地則皆然矣。寅明曰,向日以各宮房免稅田畓代盡處,出稅事,陳達蒙允,而聖敎中,有奉祀條外施行之命,出於擧條矣,考見前例,四代親盡之後,雖奉祀條,亦一例出稅矣。宣廟朝公、翁主各宮,過四代處,已皆出稅,而如晉安尉、東昌尉、一善尉諸宮,以奉祀曾孫之在世,故己酉出稅時,還爲免稅矣。其間必不無身故代盡之處,如此處,似當依例出稅矣,前擧條中奉祀條外四字,改下,何如?上曰,不遷之位,奉祀條,何以爲之耶?命均曰,所謂出稅,非奪其田土,只罷其免稅而已。然而免稅田畓,卜數過多,罷稅之後,所出,不能當賦稅,故陳廢者居多云,此甚可慮,前頭不可無一番解卜釐正之事矣。上曰,然矣。田畓必多陳廢之患,此等處解卜,宜矣。寅明曰,然則四代親盡之類,一倂依例出稅,而田畓則追後待年分時,尺量解卜,何如?上曰,出稅事,依爲之。尺量解卜事,待秋爲之,亦可矣。{{*|出擧條}}。命均曰,仰請恩典,極知猥越,而贊成臣鄭齊斗,朝家禮遇之道,自別,故敢此仰達。齊斗之子厚一,方爲富平府使,而與新監司,爲相避當遞云,曾前亦爲其便養,有近地相換之事矣。今亦相換一近地,以爲便養,似合於禮遇儒臣之道,未知,何如?寅明曰,曾前厚一,以加平郡守,換除高陽矣。上曰,崔尙鼎,似亦有相換之事矣,今厚一則以遞職相換,與前有異,遞付京職,可也。命均曰,相避見遞,自是法典,上敎得當,而至於遞付京職,則無例可據,未知如何?上曰,此則出於特敎,何爲不可?{{*|出擧條}}。聖應曰,次對兩司或不備,則以請對改名事,頃者宰臣陳達,而臣考見前例,則終無可據者矣。古規則必以三司長官,入侍,而長官每多不備之時,先正臣宋浚吉以爲,長官若有故,則雖次官,亦爲入侍,未爲不可,遂陳白而定式矣。近來則次官亦多不備,雖無三司,而爲次對亦多矣。上曰,前亦有此例,今非定式之事也。聖應曰,臣考見日記,則本來古規,一月三次,而肅廟朝,改定六次矣。上曰,然乎?命均曰,國朝古事,一月三次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金聖應{{*|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俱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申宅夏,倂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手書批答,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千萬不自意,忽蒙手書賜批之寵,曲體賤忱,許遞匪據之職,辭旨之懇摯,恩禮之隆重,卓絶千古,曾所未覩,天地高厚,未足喩其覆庇,日月光明,未足方其照澈,懽欣拜稽,感激嗚咽,自不覺其寸丹之愈激,沈痾之若蘇,而從古人臣,得蒙宸翰之賜者,溯諸往牒,尙有光輝。以臣無似,叨此曠絶之恩,至再至三,眇福賤分,何以承當?手擎寶墨,感淚如瀉,惟有生而祝聖,死而結草,子子孫孫,誓畢犬馬之報而已。臣旣霑玆異渥,且承恩召,竊欲竭蹶趨造,以效臣子之分,而奔逬棲屑之餘,氣息益微,謹當稍俟日間,以爲扣謝之地,而銀臺之長,久淹委巷,到今相守,尤涉惶恐,竊願先命輟還,以安微分云矣。大臣有數日間造朝之意,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先爲入來。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熙川前郡守趙漢重,平壤前庶尹韓德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原縣監趙虎臣,興陽縣監沈瑎,金海府使韓珩,開雲浦萬戶金世璁,龍仁前縣監柳謙明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金世璁、柳謙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趙虎臣、沈瑎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韓珩亦在任所,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禁軍別將金洸,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又以刑曹言啓曰,近來京外油滑之徒,作奸犯科,無所不至,而卽今招引京中人物,假成買賣文書,入送於西北者,爲莫大之弊。日昨自高陽郡譏捕,行跡可疑,女人三名,常漢三名,押送本曹,觀其招辭,則所謂盤松坊居扈德成者,爲招引入送之窩主,所當推覈,依律勘處,而扈德成,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云。如此之類,法曹若不能囚治,則奸民無以禁戢,而痼弊無以防杜,自今以後,常漢出身之干犯重罪者,更依曾前刊行受敎,自臣曹直爲入啓,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過旬日,竟無蹤跡可尋云。似不過一時往來之虎,元非常留於陵內者,更觀前頭形止,出送宜當。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四日,前縣監金{{!|𪹯|⿰火集}},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權尙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宅夏啓曰,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禁近出納之地,固非如臣痼疾者,所可忝叨,前後之疏稟得遞,殆若圖便憚勞者然,此雖同朝之所共憐悶,而在臣分義道理,亦何敢一刻自安於心也?昨於床席沈淹之餘,又有此意外除命,惝怳抑塞,不自覺其氷火交攻,而蓋臣胸腹之病,已成四十年膏肓,種種陋穢之症,雖不敢每溷天聽,而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月供宦者,都坐於此耳。又自四五日前,失攝重發,狂叫亂嚷,殆不能耐過頃刻,雜試砭焫,纔得少歇,而餘症輪囷,尙爾宛轉,作痛累日,廢食苶然,亦未能收拾。雖欲强起承命,而實無一分自力之望,情勢所迫,玆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踏啓字。 ==5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九日國忌齋戒,初十日正日,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申宅夏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判府事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判府事沈壽賢引見。 ○傳于李承源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今日政,守令多窠,無以推移備擬,未準朔禁軍將、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邊兩邑,議于廟堂,勿拘常格差出事,本道狀請矣。勿論資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正郞黃旻,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同副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李廷漸爲高陽郡守,李彦燮爲渭源郡守,徐幹世爲朔州府使,柳徵龜爲龍川府使,朴師任爲永柔縣令,崔守約爲刑曹正郞,崔雲龍爲博川郡守,李宗伯爲宗簿正,金尙翼爲副修撰,徐宗璧爲戶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普赫爲成川府使,安相徽爲龍岡縣令,閔孝伯爲陽德縣監,李昌壽爲長淵府使,李益炡爲司僕主簿,朴龍秀爲司畜別提,李淵起爲直講,洪尙寅爲价川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任守迪、李聖龍、魚有龍、趙鎭禧、李匡世、宋秀衡、柳復明爲副護軍,金尙奎、趙命臣、金始㷜、申宅夏爲副司直,趙榮國、金光世、李台重爲副司果,洪曕爲副司正。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姜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前後上言之啓下本曹者,已盡覆啓,而其中平山幼學李德輝,限內終不現身,依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各道還上居末,軍餉居二,已遞歸守令,依定式勘斷事,命下矣。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令許錫,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等,竝依事目,當爲決杖,而李汝迪,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許錫,時在慶尙道金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擧行,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李汝迪,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頃因臺啓,壬子式年榜目中,固城直赴身死人,尹陽來已爲付標拔去,而其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最基箚曰,伏以持平申宅夏,以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臣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該房親嫌,亦拘銓注,揆以法例,不可仍在,請持平申宅夏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公山幼學柳幹采疏曰,伏以昔有卞和者,獻荊山之璞玉于楚君,楚朝不無知玉者,而竟莫知之,故三獻而再刖其足,今臣亦抱荊山之璞,再泣於闕下。臣聞志士所憂,惟國而已,臣蓋有慷慨之志也,生逢聖明,不忍縮伏,又於大誥之下,妄擔尺疏則衆夫止之曰,今之世,雖管、葛復起,決難試才。聖明之世,宜無衆論之如是,而諸生每獻策,殿下不召疏主而詳聞曲折,徒下廟堂,則諸臣各立意見,而自以爲知,且疎憂國之心,蔑視鄕儒,而泛論疏語不行之故也。蓋人之才器不同,而揣算各殊,則必與其人論難,然後可知其策之可用與不可用耳,書未達意,則其何以一端疏辭,斷定其策之可否耶?伏不勝慨歎也。臣本寒賤,妄有大志,雖早失父母,惟學業不廢,涉獵諸書,考閱歷代,則頗通識見矣。乃歎曰,男子生世,未遂終孝之願,當盡事君之道,鍊磨時務,蘊蓄于中,而每志立功於當世,備察民事,或擊節而長歎,或拊心而攬涕,年倏四十一矣,素誠未展,日月虛送,心常菀結,短髮已白,是以,更效愚忠,欲爲聖主再棄後退伏也。伏見殿下,卽位以來,明於黨錮之弊,先行蕩平之典,每講救民之策,丙枕不安,懇懇於備忘之中,不自聖而好自責,不喜贊而喜聞過,美哉,聖主之志也。又伏見殿下於戊申之亂,鎭輿民存社稷之事,其神功聖德,信莫大矣。其騷亂之日,親製敎、諭書,使判尹行告都城,以示悶憐之意,又開喩四方,使無驚惑,而一國乃安,其討賊之際,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破賊之後,親製祭文,以慰冤死之魂。御衆以寬,宥過無大,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好生之德,洽于民心。且於辛、壬之年,賑濟之時,頻遣承傳而問之,又親嘗其粥,聞者感泣,大哉,聖主之德也。考諸往牒,臣實未見,有君如此,無以贊襄,臣所以惜殿下而不欲蟄伏,思輔萬一,以助隆治也。又伏聞微禽陞殿,殿下懼以反己,特以先四民傳敎,此豈非致治之兆耶?噫,聖明在上而國事日非,此無他,朝無賢輔而然也。自古致治之君,雖有聰明睿智,必得其人然後,益曜其德而隆其治。堯、舜之聖而有皐陶、稷、夔之贊襄,成、湯之聖而有伊尹之佐,唐太宗之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可數也,臣非不知所欲之狂妄,憤慨攸激,不忍坐視世道之日頹也。臣伏見抄軍之擧,則民心大亂,各自奔避,不有作農之意,競出離鄕之計曰,今逢私亂離也,其故,何也?朝令抄其假稱幼學、儒鄕間不入案者,蓋其不入案者,或勝於其已入者,而其行身婚班,極爲高潔者多焉。是故,怨聲徹天,東西離散矣,一則搜英才,以新民物之事也。傳曰,其人存則其政擧,是以,君不得其人,而能致其治,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伏願殿下,試講今之所謂別薦人才,所謂吏薦者,決無治民之才,所謂將薦者,決無用兵之略也。東方偏少,雖博采側陋而器使,尙有才難之歎,而今或有方外之人才,而卑賤之故,却而不用,其何以內外之得人而賁飾乎,治道哉?靑丘千里,豈必無賢?且宜殿下,時引蔭官及別薦人才與科目出身,而講問治道,如無一事之可取,永奪其職。且罪其薦主,山公啓事,惟取其人,狄門桃李,無至成蹊而後,有才無命者,得彈冠於朝端矣,一則廢錢泉,以祛衆害之事也。夫錢者,蠹國害民之物也,令臣易背其主,而民易失其鄕,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以錢之故,欺詐甚焉,貪風熾焉,賄賂要焉,富者益富而貧者益貧,爭訟日紛,故風俗之淆惡,守令之貪婪,罔有其極,甚矣,錢之爲害也。夫粟米數石之重,中人不勝,不爲奸盜所利,故明君,貴五穀而賤貨財,以錢之故,事末利者多,商人已富貴,農夫已貧賤矣。臣則知廢棄錢泉則奸盜止,貪風熄,風俗厚也,人必曰,他無代行之物。臣則謂敎蠶農,以紬代行則誠好矣,民生世間,耕田而食,織蠶而衣而已,何用錢貨,徒長人慾哉?伏願亟廢錢泉,以扇淳風,夫如是則國家隆熙,而殿下垂拱而臨御矣。誠欲治道,一則此計,二則此計,而非迂遠不成之事,殿下何憚而不行?且人之意見不同,揣磨各殊,殿下若欲行之,必召臣親問,其難行之端,當詳對曲折,以解群議之惑。伏見諸臣,皆在夢迷之中,徒自爲能,不知自害其家,臣竊笑且歎,抑恐殿下,以爲世衰道微,至治難回也耶?夫善爲治者,必察一時之務,以盡改造之方,隨時損益,三代亦然,況今事隨世變,而百無一觀,則聖明在上,而何必局於前跡,圓鑿而方枘耶?臣請略擧前代致治之跡,整頹綱於廢弛之時。漢昭帝隆治也,徵用儒生,緝禮裁樂,化俗移風,漢武帝隆治也,夢想賢士,廁席幽人,從諫不咈,改過不吝,漢光武中興也,衆賢之進,如茅斯拔,鼓元氣,以雷域中,宋仁宗隆治也,大亂極矣,而又爲宇宙一新之會,若登春臺,游華胥,明世宗中興也,今殿下,先禁黨錮之習,廣求治道,此眞致治之主也。若先從臣愚策而試之,以致深隱之眞箇俊乂,何難回堯、舜之世乎?臣聞堯、舜之爲君,切於求賢,立進善之旌,以天下之目,爲目,以天下之耳,爲耳,恐遠方之有所壅塞,當是時,天下之賢才,皆已擧用,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無憂,風俗敦厚,荒服賓貢,天災時變,皆已消息,禮樂刑政敎化之具,皆已修理,動息之物,風雨霜露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皆已備至,而堯、舜以體天之聖,御天下之衆,其所致治,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賢於堯、舜者哉?不惟不賢於堯、舜而已,豈復有賢於時百執事者哉?然而堯、舜之求,如此其切,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意有所未及,以負天下之望,惟其如是,故于今頌堯、舜之德不衰。今殿下爲君,亦近耳,一國之賢才,豈盡擧用,四方豈盡無虞,禮樂敎化之具,豈盡修理,休徵嘉瑞,豈盡備至哉?今雖讓德於堯、舜,亦宜引鄕儒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取舍其策,不宜令諸臣,可否而已。臣誠知人微言輕,不足取用於朝廷,然古語云,聖主不以人廢言,如是勤勤,誠願少展補君之忱,濟民之計,終留片功於民間,則此眞男子生世之效,而死可瞑目,故敢作躍爐之鳴金,妄陳愚愛之忱,其素知臣者,冀其一試,其不知臣者,嘲此徒勞,聖明亦豈有投珠按劍之怒耶?欲避妄言,無以吐懷,故再獻慨菀之言,臣無任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其誠雖嘉,上贊寡躬,非予所求。條陳事,其令備局確處。 ○五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沈壽賢,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眩氣尙往來,而氣弱之證,亦不愈矣。壽賢曰,臣嘗伏聞,氣每上而有眩證,萬幾煩擾之中,必妨調攝之道,臣子之悶迫,不可形喩,伏望自今以後,商量氣候之舒和與否,隨時視事,恐或得當矣。上曰,唯。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安寧矣。又曰,今日對卿,予甚愧慙,平日待大臣之道,如果誠實,則徐判府事,見斥未幾,又豈有此事乎?卿之被斥,實是往牒稀罕之事,尤可歎也。壽賢曰,臣老病昏憒,而不能自量,進退無據,況又臺臣之論列,俱是實狀,自省愧恧,不知所喩。臣若早爲引入,必無今日之事,左右揣量,莫非臣之自取,何敢責人乎?臣之情勢,萬無冒據之理,而伏蒙曲諒,許釋重任,感祝聖恩而已,他尙何喩?上曰,以國體論之,不可勉副,而向聞原任大臣之言,則若不許遞,卿將有尋鄕之意云,卽今時、原大臣之在京者無幾,而卿又尋鄕,則予誰倚毗?詢于黃髮,共議國事,時、原無間,故不得已勉副矣。壽賢曰,臣之所懷,已盡於前後疏箚,伏想聖明,已悉俯燭矣。留住闕下,瞻近耿光,非不欲爲,而今此臺言,不但斥其老昏,若其知恥有素,守義不堅等語,尤爲臣難進之端?故果欲逬伏鄕廬,以爲頌罪自靖之計,而適與原任大臣,有所酬酢矣,至煩天聽,殊極惶恐。何幸聖上,念臣情地,特遞職名,且有面諭之命,故强策老病而入謝矣。上曰,往事勿說,許遞卿職,姑爲勉副。且念原任,有次對時入侍之例,每於次對,同爲入侍,是予所望也。壽賢曰,聖敎之委曲,如此,如無身病,則次對時,有何撕捱之事乎?雖在散秩,當盡力爲之矣。上曰,予懷已盡於前後批旨,別無他語,而一番面諭於前席,在所不已也。壽賢曰,臣之情勢,實難冒據,而曲賜俯諒,許遞臣職,又使之入對,尤極惶感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得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姜杭改差,代韓濟爲假注書。 ○甲寅五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故事批答則不爲,而自原任大臣引見之後,氣不如前日,召對久未爲之。今日始欲爲之,使中官出而傳命之際,故事入來,君臣之意,可謂相符,爾等在經幄,爲此匡救之事,心甚嘉之,後亦勿替此心,可也。若魯曰,聖候方在靜攝中,固知引接之有妨,而職責所在,有所仰陳者矣。聖敎至此,非但臣等之榮,其有光於聖德,大矣。此篇自止,雖如前付籤,進講之規,多則支煩,怠心易生,寧爲少少進講,而不間斷,好矣。上曰,此篇雖多,十議有難中分,必欲盡講矣,所達不無所見,自止,改付於十六板,熟計而幸察下,可也。若魯曰,靜攝中,法筵則事體重大,雖不可爲,而召對則時時於便殿,臥而聽之,若家人父子間,則豈非美事?上曰,雖自古如此爲言者多,而其在不冠不見之義,無乃有違耶?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四篇,自議國是臣竊以和戰守,止中興之功可期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議巡幸臣竊以國家都汴,止推行之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議赦令臣伏讀陛下,止論僞命扶持節義之敎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議戰臣聞天生五材,止陛下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議守臣聞居於山者,止熟計而幸察。上曰,十議只餘三篇,盡講固宜,而自止,旣以十六板,爲定,止此,可也。若魯曰,李綱爲右僕射之後,書進此箚,欲以此定其去就,此十議,爲奏議中第一也。最基曰,高宗卽位初年,召李綱拜相,綱詣行在,首陳此十議。綱之言曰,唐姚崇,以十事要說,皆中一時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陳,度其可行者,賜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云云。十議之上翌日,高宗,頒綱議于朝,惟論僭逆僞命二事,則留中不下,其後,綱又力言,不得已始治僭逆之罪,安置張邦昌於潭州,又罪其黨與之受僞命者,有差,如王時雍、吳牙、莫儔、李擢、孫覿等,是也。大抵南宋建國,全無紀綱,自李綱入來然後,始整頓一番,略成一介朝廷貌樣,如僭竊及受僞命之流,方行誅竄,而死節之臣,始行旌褒,詔贈李若水、劉鞈職,仍令諸路,求死節之臣以聞,此其李綱初頭第一事業,而綱亦終以此遇讒而去位,如汪、黃固不足論,而張浚,亦以殺侍從誣之者,誠可怪矣,此乃朱子之論也。然而中興以來,廟堂之上,主恢復之論者,前有李綱,後有張浚云,張浚亦豈可少之耶?上曰,南朝只一李侍郞云者,指李若水耶?若魯曰,然。高宗,若委任李綱而施行十議,則金人必不敢輕視南朝矣。國是之說,已陳於前日,而當時和議方張,不可沮遏,故綱以爲雖和,而和亦有道,必自强然後,以待金人之請和而和,則和事可成云矣。上曰,非欲和也,以待金人之自來請和而許之者,是綱之言,而其主意則在戰與守也。最基曰,以和戰守,次第言之,必戰而後守,守而後始可議和,而宋則使虜人制我之命,而初不以戰守,爲意,以傅雩爲二聖通問使,如河東金師。李綱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今日之事,當枕戈嘗膽,內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國强,則二帝,不待迎請而自歸,不然,雖冠蓋相望於道,卑辭厚禮,恐亦無益,今所遣使,但當奉表通問於兩宮,以致思慕之意,可也云云,李綱此意,豈非堂堂正論,而惜乎,高宗不用,只令綱草表,豈非千古志士之扼腕增慨處乎?上曰,高宗事,誠怪矣。若於二帝生時,則猶可諉以父兄被拘,而遣使乞和,至於二帝旣歿之後,亦惟和是乞,其意誠不可知也。聞五國城在北道,頃聞宰臣之言,予心猶有惻愴,而高宗則一隅臨安,遊衍西湖而已,父兄則置之相忘,其心果何如耶?若魯曰,孝宗則非高宗之比,而終不能復雪,極爲可惜矣。上曰,此時在何都乎?若魯曰,在淮南矣。其所議巡幸者,異古帝王巡幸之事,只爲聚軍糧定民心而爲此議也。上曰,然。議僭逆,篇分三等者,何意耶?北面而臣事者,與一等,不甚相遠,而置之三等,未可知也。若魯曰,秉權用事者,爲重,受官遷職者,爲次,北面爲臣者,又爲其次,北面,猶脅從之流也。上曰,然而脅從,亦豈非逆耶?君臣之分,至嚴,豈可言脅從耶?若魯曰,此亦不得已之言也。當時豈不欲盡討其罪,而雖首惡,亦晏然無罪,故不得已分此三等也。上曰,高宗時,豈曰無人?如張浚、宗澤、岳武穆之類,盡用其才則何患恢復之不成乎?若魯曰,雖有其人,如不用,何?上曰,李綱,猶不言親征北伐之策,而只言休養三年之說,可見其形勢之孤弱也。若魯曰,坐視君父,如行路人,此言雖野俗,而當時人心,可知。上曰,孔子不云乎?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常時保家謀身之流,一當變亂,安知其坐視君父,不如行路人乎?若魯曰,梟獍之性,終不可以仁義化之,此則無可言者。庸常之人,沈染爲脅從之流則極易,此在在上者善爲導率,平日若崇尙節義,則惡者亦化而爲善,無宋時之患矣。上曰,此言好矣。今世之人,專爲姑息苟且,心常憂慮者矣,如爲人所厭之事,必不爲,人心,大抵皆然,安知他日,無如此之患耶?此皆由於保家謀身之計也。若魯曰,人若着念於謀家,則不善於謀國矣。上曰,然則何以言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耶?若魯曰,謀家與齊家,異矣。人心,本無二用,念念在家,則豈又在於國乎?凡人賢不肖,惟在君上鑑別,而鑑別亦難矣。一番奏事而退,其賢不肖,何以知乎?所以爲賢者,安知非不肖,所以爲不肖者,安知非賢乎?徒以言辭取人,亦不可知其心矣。上曰,然。以我國言之,卽今可謂平安矣,向時嫚書,人皆以爲辱,而若比之於金、宋之時,果何如耶?我國如內空之朽木,思之寒心,而人皆爲保家謀身之策,仍循苟且,莫可振作,此由文勝之弊也。今日登對而退,儒臣之心,亦安知不謀家乎?平日所嘗悶慮者,故下敎如此矣。若魯曰,我國今日,誠可謂無憂,而或復有丙子之事,則豈如當時之收拾乎?上曰,雖見史冊,誠無如今日之無事,而若有兵亂則板蕩必倍於前矣。若魯曰,戰之一字,不可道於今日矣。唐太宗,伐安市城,終不克而還,昔時兵力如此,而今則無可言者,誠不可知其故矣。上曰,我朝南怡,豈不討建州奴賊,刻木而來乎?古則兵力如此矣。承旨新爲入侍,文義陳之。秀衡曰,自古爲國,無賢臣則危矣。如李綱之賢,當徽宗時,言大水之變,當有兵禍,而徽宗不用,當高宗初年,進此十議,其計策最良,而高宗又不用,今則只有空言載方冊,而永爲後人之鑑戒而已。朱子序文,豈不言乎?對冊而誦其言,則人皆恨慨其不能用於當日,而及有如此之言,則不知其言之切於今日,時君、世主,自古每多如此者,伏願殿下,各別留意焉。上曰,當留意。李綱之赴行在,同於現身也。若魯曰,高宗召之,故赴行在,非不待招而往也。上曰,十議,如今箚子乎?若魯曰,然。如箚子之流也。上曰,陸贄、李綱,其言則同,而氣稟相別矣。最基曰,勤懇章奏之間則陸贄勝於綱,慷慨忠憤則綱勝之。若魯曰,綱則不如贄之用於朝矣。最基曰,李綱拜相,只七十餘日。若魯曰,非臣所知,而適有所懷,故敢達。臣至政院聞之,禁府金{{!|𪹯|⿰火集}},請刑草記,循例判下云,自前每以除刑推,判下矣。上曰,他文書混同入之,故忘未覺察矣,還入,可也。此爲金相勛家事耶?若魯曰,然矣。相勛方爲國舅奉祀,故取金{{!|𪹯|⿰火集}}之子,將爲養孫,而{{!|𪹯|⿰火集}}只有獨子,無他子,故有此呼冤矣。秀衡曰,禁府草記,纔已出給,然則推來還入乎?上曰,唯。以齋戒,似未及擧行矣。 ==5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病}}。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 ○申時酉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韓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講李忠定奏議,金若魯讀,自臣竊以朝廷天下之本也,止生靈不勝幸甚。兪最基讀,自臣竊以河北、河東,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竊以祖宗建國,止取旨施行。上曰,綱馬之綱字,何義耶?必寧曰,綱者,商賈所持群馬之謂也。上曰,貞觀之貞字,以政字誤書耶?若魯曰,宋時諱貞字,以因仁宗之諱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議大體,昨已仰陳,而其中議本政、議責成、議修德三條,尤爲緊切,蓋朝廷者,天下之本,政令法度之所由出,而中書爲政令之本,政本不立而能爲國者,未之有也,此唐武宗之能用李德裕,而平藩鎭致少康也。雖平常無事之時,當如此,況撥亂反正之際乎?必擇賢而任之,旣知其賢,則任而勿疑,然後始有實效,而高宗蔽於小人,用舍顚錯,而不能委任君子,故李綱之言,又惓惓於責成,反復爲說,明白痛快。然人君苟不修德,則許多事,無以做得,乃以修德一條,終之,而引唐、虞、禹、湯、文、武、漢祖、唐宗,至以善小必爲,累小必祛爲言,以爲復讎刷恥之基,使後人讀之,猶有感慨之心,而高宗,終不能用,惜乎,若以李綱之言,高宗之事,作而鑑戒,則可爲人主進德之一助,乞留聖念焉。上曰,高宗不謀自强,而惟求講和,故李綱之言,如此矣。十議中下三條,果尤好矣。然十議,亦有先後次序乎?若魯曰,有之。當其時,不圖自强之策,惟思乞憐,義理人心都喪,故以定國是,爲首,此大本也,定國是然後,議巡幸,所以繫民情圖大業也。議赦令,所以正名分也,議僭逆論僞命,所以嚴懲討崇節義也,數者如是然後,始議戰議守,而本政,責於中書也,責成,言其委任也。然九議之事,莫不本於人主之修德,故以修德結之者,皆有次序也。上曰,然矣。高宗不能修德,則修德當爲急務,何以在於責成之下乎?若魯曰,修德之在末篇者,非後於諸條也,修德爲萬事之本,故以爲終篇,其意深而尤有味矣。上曰,修德之言,尤好矣。至於責成之道,得人而久任,可也。苟不得人而久任,反有害矣。必寧曰,欲擇人則須久任然後,可以能擇人矣。上曰,擇人後,可以久任,故有三載考績之法,不擇人而久任,則無或違於試可乃已之事乎?必寧曰,黜陟幽明者,亦由於久任,久任而有其效則陟之,有其害則黜之,陟者,必超遷之然後,可以能擇人,久任與超遷,不可相廢也。若魯曰,人君之職,在於擇人,而進其賢且能者,退其不肖者,承旨之言,亦試可之意。然以今日事言之,如內而小各司,外而小郡縣,可以試可矣,如宰相之職則異於庶僚,初必詳審,知其少賢而後,乃授之任,任之後,又責成,而勿疑然後,可矣,或以試可之意,假借而羈縻,則必有害矣。上曰,如大舜之試可,則好矣,何可以唐德宗、宋高祖之事,謂之試可乎?若魯曰,議本政中,閹宦恩倖,女謁皆干政,宰相保身固寵云者,誠善說出徽宗時事矣。徽宗外蔽於小人,內牽於恩倖,以致靖康之禍,自古亡國喪邦,莫不由於內嬖外倖,法度紊亂,此等事,非所可慮於聖明之世,而讀書之法,必鑑戒然後,可以有益,而制治於未亂,閑邪於未萌,實欲防微杜漸之道也。伏願聖明,深留睿念。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最基曰,十議之中,議修德于終者,不必以修德爲後而然也,蓋此十議之功效,其要在於德之一字故然矣。其所云,勿以小善爲無益而不爲,勿以小累爲無傷而勿去,此一句語,尤甚警發處也,漢昭烈之詔劉禪主,亦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弗爲,卽此意也。若以修德工夫,言之,則此一言,足矣,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今日去一惡而不爲,明日去一惡而不爲,則幾何而不至於聖人地位耶?上曰,然矣。最基曰,宋於當初河北,只失眞定等四郡,河東,失太原等六郡,天下之勢,不進則退,進則當主李綱經理兩河之議,宗澤留守之計,然則不惟中原之疆土可復,抑亦祖宗之羞恥可雪,退則不惟河北、河東之不可保,而河南亦不可保,以至淮甸,亦不可保,至於渡江,至於航海,而宋遂亡矣。此李綱所以深憂遠慮,度財力,量其地勢,欲於河北西路,請置招撫使、經制司,其於守修禦敵之道,誠爲得計,而惜乎,高宗不能用。噫,天之所以生李綱,誠不偶矣,竟爲汪、黃輩所沮毁,在位只七十餘日,見斥而去。朱子,嘗序李綱奏藁,以爲天必生弭難之人,以擬其後,末又言,使是書也,得備淸宴之暇,幸有以當上心,則有志之士,不恨其不用於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眞非偶然,朱子此言,豈非悲切乎?上曰,序亦有此語,槪其言感慨也。當時若用李綱之言,金虜,豈可不滅,而南宋,亦豈終至於亡耶?若魯曰,宋高宗之事,誠慨然矣。天下之事,無進則退,理之常也,高宗,不能奮發大志,恢復舊業,偏安一隅,殆若忘父兄之讎,惟以乞講和,爲能事,此李綱所以憂憤慷慨,必以進師河北之近地,以圖中興之大業。前後畢奏,勤懇不已,規模廣大,議論雋偉,趨機赴會,一一中窾。若使高宗,委任成責,則豈不弭禍亂返二聖,而終入小人擠斥之言,而不能用,此高宗規模偏小,性又懦弱而然矣。上曰,高宗有便於苟安,無大志而然也,誠可惜矣。若魯曰,高宗病處,正坐於用人失宜,故天生如李綱之才,而終不任用,高宗固無可言,如孝宗,亦可謂有爲之主,而終不能大其志業,此可惜矣。最基曰,臣於乞括買馬箚中,有因文義可達之語矣。此卽李綱之請留意馬政之言也,其言豈不誠然?兵必有馬,而後可騎,而戰馬與人,其爲用,一而二,二而一也。以此觀之,爲國之道,馬政豈不重歟?必寧曰,臣昔年過瀋陽時,路逢赴戰之兵,無一步軍,皆騎大馬。又各有副馬一匹,其人之壯勇,不必有加於我國之人,而其馬之壯健,誠非我國之所及也,自古胡人之所難敵者,以此也。最基曰,古者,論國之貧富,數馬而對,衛文公之騋牝,三千之多,其根本功效,豈不歸之於秉心塞淵乎?以我國卽今馬政,言之,司僕,專爲句管,當初設立之意,甚重,以濟馬言之,馬種名於天下,而孝廟初,自瀋中還取獺馬名品,取種於江華鎭所場,故至于今諸島中,惟鎭所場馬品,絶異云矣。凡國馬,分授各邑之際,不問馬之駿劣,秋而分授,及至春夏,始爲上納於司僕,而設法則甚重。外邑若見失,則有故失木,上納之時,若瘦瘠則守令有越等,而以一年喂飼之費,言之,則誠如國馬竭粟豆之詩,如是多費粟豆喂飼上來之後,因一丈帖,歸之於有形勢之家。臣之愚意則此不可不別樣變通,自今以後,專以番養駿乘,爲務,軍兵例給之外,帖子給馬之規,限年姑徐,似爲得宜,外邑分養馬,亦必擇給,似好矣。且以司僕物力,言之,古則稱以亞於戶曹,而聞今則凋殘,特甚云矣。上曰,太僕常在之馬,不滿五千,脫有不幸,馬數之鮮少如此,誠爲寒心矣。上曰,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何義也?必寧曰,用其所長云者,取藩鎭之外禦夷敵,內衛皇畿之謂也,棄其所短云者,戒其尾大不掉,跋扈難制之謂也。上曰,藩鎭若用如李綱者,專任則好矣,而若非其人而專任,則豈不有害乎?必寧曰,以宋朝言之,韓世忠、劉子羽輩則爲國干城,而若酈瓊、曲端輩則終至叛亂,誠在乎其人之如何也。上曰,雖不能委任李綱,而若採用其一二言,則亦可以有效乎?儒臣言之。若魯曰,凡事有本有末,不能正其本而務其末,則無可成之理,昔之良法美制,非不好也,不能行於衰末之世者,其根本已誤而然也。高宗旣不能用李綱,則其修德也,本政也,皆依舊紛亂,可知,雖以李綱之一二策,參錯用之,何以責其有效乎?上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酉時,日有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昨旣有只推之命矣,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纔已押來矣。依甲申年例,令刑曹嚴囚推問,朝夕饋飯及定軍、守直等事,亦令該曹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去四月二十二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以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事,論啓蒙允,而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有拿問之命矣。其時注書金道元,只出臺啓,而拿推擧條,不爲書入,成命之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擧條今始書入,而當該注書金道元,不可無責罰之道,從重推考,臣亦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旣已拿來囚禁,因備局草記,令本曹推覈事,允下矣。所當卽爲開坐究問,而自今日至初十日,國忌齋戒,正日相値,不得開坐,無故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今已捉來推覈,本曹堂郞,不可不備員,佐郞一員未差,事多苟簡,卽令該曹口傳,別擇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李挺楫爲刑曹佐郞。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取考甲申年犯越罪人推覈時謄錄,則以本曹郞廳六員,分掌各房,常時亦患不足,當此査事,勢無以周旋,減省郞官二員中一員,依庚午年例差出事,自備局草記蒙允矣,今亦依甲申年例,郞廳一員,以武臣令該曹極擇,口傳差出,以爲推覈間專意察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時佐爲刑曹佐郞。 ○甲寅五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衿川縣監金壽煃同爲入侍時。命均曰,數日前,日氣蒸熱,昨今日,頗淸明,聖體,若何?問安批答,以眩氣往來未已,爲敎,不勝憂慮之至。上曰,不至大段,而眩氣,時或有之。命均曰,與前日入診時,比之,則何如?上曰,似不如矣。命均曰,召對連日爲之,故臣意以爲或有差勝之效,聖候如是不平,則召對,何不姑爲停止乎?上曰,炎令始行之時,如無引接之事,則何以疏通乎?往者召對命下之後,玉堂故事入來,非爲玉堂之請而爲之也,久爲靜坐則頗甚菀泄,故量力而或爲之矣。寅明曰,每每入診,而聖候終未詳知,是爲泄泄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虛乏之時則有之,不能進御矣。寅明曰,以水澆進御乎?上曰,不必水澆,而氣弱之故,三四日,七八日,國忌連有,虛乏之症,所由發者,此也。命均曰,前日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仰達乎?上曰,豐陵嘗言,雖親忌,不得行素云矣,予雖氣弱,豈以數日行素,便如此乎?命均曰,雖閭閻之人,必脾胃無病然後,可以行素,脾胃不好,則雖祖先祭祀,不得行素者,亦多矣。初四日,則雖私家之人,不得不爲,而如八日、十日,則私家,亦不得爲之矣。寅明曰,臣等泛忽,不能先期,仰達矣。命均曰,四日則欲仰達,而忘未果達,八日、十日,則必不行素,故初不以爲慮矣,請令醫官入診。聖徵診畢曰,脈候雖似有不足之氣,而比前時,頗沈靜而從容矣。應三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沈靜如前,而大抵實不如前矣。必祐診畢曰,左右三部調均,而沈靜則右不如左矣。壽煃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本來沈靜,今猶如前,右三部,當時頗滑,今則不至大段,而有不足之氣,臣未參入診,已三朔,終不如春間入診之時矣。德履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調均,而中氣不實,痰候常在,故有滑脈矣。錭診畢曰,左脈則頗安靜,而右脈浮滑,重按則虛,大抵爲夏脈矣。命均曰,不但正日,齋戒日,亦爲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年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陳達而有下敎乎?中氣之不足,專由於此,極爲悶迫矣。上曰,數日行素,有何大段所傷者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粥少許進御矣。命均曰,丸劑尙未進御乎?上曰,未服矣。不無丸劑之效,今欲服之,未知如何。聖徵曰,卽今症候,未必無效,姑爲進御,似好矣。應三曰,脾胃不足之中,又有失攝之事,安得不敗乎?上曰,兩次一日半,合而計之,則不過三日,三日行素,豈至此乎?彼長時喫齋之僧徒,何以支過乎?命均曰,常人雖自奉太薄,不能一日行素者有之,況帝王家,與常人自殊,而三日行素,豈無其害乎?聖徵曰,心則欲食,而脾胃不受者,是所傷也。應三曰,自上脾胃,如無不足之患,則三日行素,豈至有害,而中氣不足之中,如是失攝,其害,多矣。暑月尤異於他時,脾胃調攝極難,丸劑姑觀數日,進御似宜。聖徵曰,大便,何如?上曰,數次泄矣。應三曰,有腹痛乎?上曰,初泄則甚快,再泄則後重,而似有腹痛矣。應三曰,腹部若受冷則可慮。上曰,當戒之。命均曰,寢睡之際,或有脫被之時乎?上曰,不無如此之時,而或不脫衣而寢者,多矣。聖徵曰,九仙王道餻代米食,時時進御,則豈不好耶?上曰,此則甚不好,昨日眩氣特甚,黃栗少食之氣,頗勝矣。命均曰,米飮代,茶飮之,似好。上曰,米飮,差可食矣。命均曰,前江原監司魚有龍家,有覆盆子米食,以覆盆子、桑椹、何首烏末,合而製之,甚宜於人,此米食進御,未知,何如?上曰,若干進之則當服之矣。以蜜水和服乎?命均曰,然矣。聖徵曰,自外已爲相議,而人蔘飮,今姑停止,六君子湯,更爲進御,似好矣。上曰,此言正合於予意,似勝於人蔘飮矣。錭曰,天麻不可不加入矣。應三曰,天麻加入,何以止眩氣乎?上曰,今予眩氣,非天麻可止。命均曰,諸御醫所見,皆同,六君子湯加蓮肉一錢,砂仁七分,此藥五貼劑入之意,仰達。上曰,依爲之。元方錢數幾許。聖徵曰,各一錢矣。寅明曰,今日不爲行素,是區區之望也。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白粥,常時進御,似好矣。命均曰,錦平尉,一生好食白粥,年今大耋,右議政金興慶,以錦平尉四寸,亦效而食之,頗有益云矣。上曰,白粥,予素不嗜矣。命均曰,砂仁,諸醫皆慮其性燥,減其分數,以五分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頻頻召對,好則好矣,亦不可强而爲之。祖宗朝,亦有臥內召儒臣講論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不必備禮起動,爲好矣。上曰,與古帝王不冠不見之義,異矣,予豈强爲之哉?時或鬱泄,則爲此而疏通之矣。寅明曰,然則米飮,自外煎進乎?上曰,自內當煎服,糯米若干,爲先納之,可也。不必多納,以待下敎,更納,可也。聖徵曰,雲母膏,付之臍中,似好矣。上曰,付之雖難,而少許納之,可也。命均曰,關西罪人,已爲上來,而奏文事,極難矣,奏文體段,末段必書革職立斬等語,而此則異於他事,終難爲辭矣。上曰,彼若有使本國議決之言,則如是爲之,可矣,無如此之言,則不必爲決辭矣。寅明曰,陳奏奏文,必依謄錄爲之,如同推文書,具格式爲之,爲宜,而此則不然,故以爲難也。上曰,然。同推文書,元無照律之事也,今若爲決辭,彼以爲,曾無決之之言,而何以爲此云,則奈何?寅明曰,果如上敎,而只以有違前例,爲大段難處矣。上曰,此事已違前例矣,古則査使出來,今則令本國査覈,已違前例矣。寅明曰,有可倣之例,則依此爲之,好矣,禮部或以違例,爲言,則何以處之耶?命均曰,漢人於文書上,極爲細密,必考規例,故如是慮之矣。上曰,雍正則必不軌言矣,金永昌事,極可殊常矣,文書中,終不可拔之也。寅明曰,以西伯私書,見之,越在彼中云矣。上曰,秋曹參議上來耶?必寧曰,上來矣。命均曰,內乘李昌壽,日昨政,移拜長淵府使矣,臣頃於筵中,以昌壽帶往使行兼爲檢察,御乘貿來之意,有所陳達蒙允,行期今已迫近。且有所幹,不可臨急移易,付諸生疎之人,內乘李昌壽,今姑仍任,以爲軍官帶往,使之專意貿馬之事,何如?昨以此事,書呈草記,以國忌齋戒,不得入啓,今方入侍,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冬黃海監司,以水使閔思淵所報昌麟島事,狀請還屬,臣於筵中,覆奏姑許矣,監司,又以此事狀請,所放馬匹,還爲移放水使事,極不當矣。大抵此島牧場,以所江設鎭之故,姑爲移給僉使,其後陞號水使,且兼瓮津,則營需,皆已劃給,不當仍借不還。故奉朝賀閔鎭遠,爲提調時,草記還屬本寺,而故領相洪致中,爲提調,因循未及還推,臣於昨年點馬之行,以還屬收稅移放馬匹事,成節目稟旨下送。今者水使,恐其見失,竝與所放之馬而請其還移,監司只從水使所報而狀請,固非異事,此有不然者,本道牧場,皆有瞭望軍卒,此島雖屬本寺,有何瞭望虛疎之患乎?臣聞點馬官之言,則專出於假托之意,本營諸需,旣已措置,則何可公然仍屬,以爲水使之私用乎?卽今本寺牧場,移屬數多,稅入減縮之中,如此之處,尤不當見失。上年稅穀則旣已許給,自今年還屬本寺,使之收稅,宜當,而備局公事,臣旣不得參涉,則未知將何以回啓,而事理如此,本道狀啓則勿施,昌麟島則還屬本寺之意,分付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事係冤枉則未嘗不陳白,李壽海則疑之以黨論,而所懷本自如此,李廷弼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今仍趙侹之疏,更加一層。上曰,何須盡言?予於喉院,任使廷弼,久矣,豈不知其爲人乎?戶判今亦入侍矣,廷弼以覆逆事,曾爲淸流所厭棄,以至於此矣,古人所謂勿以賤汚而僻之言,是矣,渠以侍從之臣,不能如李述原之爲國殉節,極非矣。以請兵事,往兵營則信然,而謂之以以郡與鼎佐輩,則信非實情,渠欲復郡,而蓋不知鄭商霖之謀矣。復郡之後,爲監營所辱亦大,而以高論見之,則處分至爲歇後,故朴師洙加罪之言,出矣。師洙之言,有若廷弼害黃璿者然,此則過矣,師洙之言,如此,則以趙侹所見,欲置之於六等之科者,其曰異乎?其子之爲父訟冤,不是異事,秋曹以《勘亂錄》,爲斷案,此則不然。其時欲判付而未果矣,蓋其爲人,宜受如此之言,無足怪矣。命均曰,當時李時蕃之招,言其請兵矣,監司狀啓,以棄郡逃走,爲言,而監司何以知之乎?鄭暘賓,以逃走報狀於監司,故監司只見其報狀而知之,《勘亂錄》則只以狀啓所報,爲主,而修正,故如是載錄矣。上曰,豈不與李普赫,有相爭之事耶?命均曰,故監司李秉泰爲陜川,詳知本事,嘗對人言其曖昧。趙顯命、朴文秀爲監司,詳知其曲折,欲一陳白而未果矣。寅明曰,《勘亂錄》,只憑狀啓、報狀而記之,故所載雖如此,而彼秉泰、文秀、顯命,皆是不爲無實之言者矣。命均曰,妻子在郡,不可以棄郡逃走,爲言矣,豈可以其爲人之不似,罪以非罪乎?上曰,朴師洙之言,終過矣,以予爲歇於處置,而不可以《勘亂錄》,永枳其人矣。寅明曰,丁未年,臣爲大司諫時,爲削黜啓辭矣。上曰,何可以此棄之乎?寅明曰,朴文秀、趙顯命爲嶺伯,故詳知本事,不然則誰能知之乎?上曰,趙顯命、朴文秀,若有此等事則人必不疑,特以出於李廷弼,故人皆疑之矣。《大學》絜矩之義,好矣,以李秉泰所言,爲信,必無如此之心然後,可也。 ==5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六君子湯,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差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少愈,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韓濟身病猝重,勢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濟病,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卽者待敎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宜暫曠,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備邊司文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本司坐起日,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使行時奏文撰出,一日爲急,故前平安監司權以鎭所供事,知委卽速上來之意,筵稟,分付於忠淸監司矣。卽接該道監司李壽沆報狀,則以鎭,身病猝重,上京無期爲言云,査案勘定,將未免因此遲延,已極可慮,而以鎭,設有身病,今此朝命,關係至重,則其在分義道理,何敢偃然無動,以疾爲辭乎?國體所在,不可等待其差病自來,令金吾拿問處之,監司李壽沆,循例馳報,亦不可無責,推考警飭,何如?傳曰,允。 ○敎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巡察使趙明翼書。王若曰,秋曹聽牘,方試折獄之才,日畿褰帷,遂隆按藩之寄。惟聲實之滋著,故遴簡之允諧。爰揚用亶,俾勉往卽,念玆邇服,寔惟神皐。境是內畿,其衝爲舟車之會,民困瘠土,其生乏甕盎之資。東西之陵寢肅嚴,審護宜謹,南北之冠蓋絡續,供億難支。覽歷代畫封之形,蓋重根本,考當時擇尹之迹,必在廉明。矧經兩歲之歉荒,益致三輔之凋瘵。哀綸減常入之賦,尙未免追徵之需,虛薄蠲宿逋之租,亦不見實惠之究。伊欲責活民之效,莫若得宣化之臣。厥惟艱哉,誰與共者?惟卿,早歲志學,一意飭躬。草枯毓英,旣襲蘇家之餘慶,蓮魁繼世,殆勝楊氏之五公。迨名塗之發揚,蔚雅望之著顯。指陳剴切之意,款款乎憂時之忠,論思啓沃之誠,眷眷於勸講之際。至於持論之務從平緩,蓋爲病國之戒在乖張。際時紛爭,初不效助瀾之習,任吾仕止,獨能免隨波之譏。囊封撼螭,予所以降古諫臣奬,廷立如鵠,人莫不推眞學士譽。由圓扉而擢置喉司,從緋列而旋授卿月。一門軒駟,曁賢父而同躋,妙年金貂,視名祖而無忝。鐵甕淸惠,尙騰邊民之謳謠,璧沼美規,爭看多士之矜式。方眷注甚摯,非無內重之心,顧績用已彰,更有外試之意。玆授卿云云,祗服予命,恪守官箴。勤聽斷而愼科條,明黜陟而懲貪汚。詳窮閻寒暑之怨,達之廟朝,體丙枕宵旰之憂,施于畎畝。以愛物,爲存心之本,以守法,爲勝私之符。其餘稟裁,厥有典故。於戲,非剛嚴,無以勵守宰,非公正,無以服民心。當澄淸攬轡之時,苟寵章之無墜,在出入屬望之際,庶令譽之彌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鄭羽良製進。 ○甲寅五月初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自止,改付議巡幸第二箚子下,可也。若魯曰,初欲付之於此矣,以下所餘者,比前差少,故不得付之矣。仍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五編乞修軍政箚子,自臣竊以大軍之禮,止取旨施行。上曰,陵字,與凌犯之義,同耶?最基曰,然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擬團結新軍指揮,止團結軍兵准此。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乞令諸路郡縣增修城壁箚子,自臣竊以國家,止今日之先務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乞敎車戰箚子,自臣聞以步兵戰者,止帥府要郡施行。上曰,狻字,注書以酸音,讀之,而似是俊音矣。最基曰,酸、俊兩音,人各異讀。命臣曰,酸音爲是。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乞造戰船募水軍箚子,自臣聞生于陵者,止指揮施行。最基曰,刺音,當以自音,讀之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議巡幸第一箚子,自臣以愚魯,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六飛之飛字,何義?最基曰,與六轡,同矣。上曰,如六龍之類矣,上番畢讀第二箚子,可也。若魯,讀議巡幸第二箚子,自臣已具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畢仍奏曰,初箚論軍政甚詳,其區畫設置之方,極有法度矣。凡軍法,將卒相熟,訓鍊有素,然後可以用兵,具載於此箚中矣。上曰,然。最基曰,用兵之道,務精不務多,岳武穆,以八千人,擊曺成於朱仙鎭,大破之。以此見之,兵家勝敗,不在於兵之多少,惟在得將,而爲將之道,亦在嚴明紀律,我國軍制,紀律則有之,而無可以將之才。且平時將卒相習然後,臨危得力,今七十餘萬之衆,無平時習鍊之事,而徒有養之之害,以此兵力,何以得力於危亂之際乎?上曰,平時養兵之外,無可以習戰之事矣。若魯曰,古者,兵甲出於田賦,寓兵於農矣,我國則兵、農殊道,取於農以養兵,故其害無窮,趙充國屯田之策,近於古道矣。上曰,非但充國、諸葛亮亦爲屯田矣。若魯曰,我國五衛之法罷,而訓局出,以租賦所納,爲養兵之資,此弊極爲不貲矣。上曰,訓局之兵,善用則爲强兵矣。若魯曰,皆是都下懶惰之流,用於護衛之事則可,而戰陣則不可用矣。不緊軍門,刪除爲宜,而三軍門則終不可罷,摠戎廳、守禦廳,罷之亦無不可矣。最基曰,訓局兵,於中旬中日之際,一爲兼司僕,則終身食司果料,此事終涉不當矣。上曰,三中則食之矣,儒臣見之乎?最基曰,臣方待罪都監郞廳,故見之矣。尙賓曰,砲殺手,一爲兼司僕則至死食司果料,此終有弊矣。上曰,超等則食之,而將官輩,若聞稱譽之言則出上栍,何以知其果合於超等乎?最基曰,千別將類,今番則各別申飭,故中旬之時,別無亂雜之弊,而優等亦多矣。若魯曰,此後則申飭軍門,冒濫之弊,各別禁斷,似好矣。上曰,一次中日時,勿出超等二人事,前已申飭有禁矣。若魯曰,臣因文義,敢有所達矣。三軍門敎鍊官之窠,多以閑散,差出,自行伍陞差者,絶少,故每當操鍊之際,輒不成樣,豈不寒心乎?近來武科出身,甚多,積滯之弊,已不可言,中人則近或有歸屬處云,而至於庶孽則無通仕之階,故抑鬱,甚矣。臣意則三軍門敎鍊官之以閑散,充差,雖難一切防塞,就其額數中,稍廣行伍陞差之窠,而多以出身可合者,差定,只以若干窠,許差閑散,一以爲慰悅軍情,一以爲疏通出身,似好矣。最基曰,上番所達,誠是矣。軍門敎鍊官,每以閑散,差定,故兩班之庶孽,或中人之有形勢者,一朝,猝以白衣從事,每當習陣時,只隨行觀光而已,全昧軍中節度,準朔數得差邊將而去,此誠各軍門之痼弊矣。臣方待罪軍門郞廳,聞行伍拔薦之類則稍解陣法,每於御前執事招入之時,必以此類,出而應之,三軍門閑散之窠,似難一時盡革,而參酌定數,爲之變通則好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如巡將,以古人之詩,見之,可知其冗官,而甲辰嗣服後,以雜技爲之者,猶盡防塞,然敎鍊官則雜用,可也。內試射及親行習陣時,以習於其任者入參,故未知其能否,而行伍窠,若廣置,則可以疏通軍心矣,令三軍門大將,就議廟堂,出身行伍、閑散等窠,商量分定後,稟啓施行,可也。{{*|抄出擧條}}。最基曰,乞敎車戰箚,好矣。《論語》道千乘之國註,八百家出車一乘,古者,兵出於農,《懲毖錄》序文,詳言此法矣。上番,俄言屯田事,而以我國士卒,使之屯田,必不成矣,且多其弊矣。上曰,驕悍之卒,雜置農民之間,則民必不堪矣,況無可耕之地乎?若魯曰,今日軍士,使之耕作,爲農,此豈可成之事乎?以此箚見之,其利害較然,議論宏遠矣。上曰,李綱之才,非小才矣,徽、欽之際,若拜綱爲相,宋室必不南遷,高宗若委任大事,則宋必中興,不止南渡而亡矣。若魯曰,範圍遠大,規模嚴正,每事透徹於時弊,言必中窾,諸葛亮之後,無如綱者矣。上曰,諸葛亮之後,有李靖,而綱之才,不下於衛公矣。尙賓曰,陸贄,勤勤懇懇,李綱,簡要精切,區畫無錯,高宗若少用之,豈有國亡於南之理乎?爲高宗甚可慨然也。上曰,然。陸贄溫容,李綱則骨鯁,所言尤分,明矣。德宗能用陸贄,以致中興之功,李綱則更三主而不能大用,尤可惜也。其所論奏,非但爲高宗之藥石,亦可爲後王之鑑法,而車戰箚子,其形容,尤爲分明。尹弼殷所畫進車制,雖爲一得之見,而大抵禦鐵騎,莫如車矣。最基曰,我國無曠野可用車處,而西關,或有平地可用處矣。上曰,我國形勢,雖異於中原,而大用亦車戰,小用亦車戰,備禦鐵騎之道,莫如車戰之善矣。往時李基夏,爲訓將時,取岳武穆所用禦兀朮那札刀之法,製進戰車,一面則槍,一面則劍,今尙在內,未知訓局,亦有此車,而此等之物,製造之時,多費物力,久則廢而不用。然而安知他日,不無用車之時乎?今仍李忠定奏議,竊有所感於心者,其團結軍伍之法,造作戰車之制,極爲詳備。其中議軍政敎車戰兩箚,令玉堂謄出,自政院,示于三軍門大將,使之詳知,可也。{{*|抄出擧條}}。彼人,初不長養下髥耶?累次見之,而皆無下髥矣。若魯曰,淸人只合於戰場矣。上曰,戰場無當之者,大抵車戰,足以當之,房琯之敗,宜矣,非以車戰也。倭則衣服制度,何如耶?尙賓曰,尙黑色而剃頭,着木屐矣。上曰,接慰官接待之時,亦有禮數而相等耶?尙賓曰,有禮數,而交椅相對而坐矣。上曰,獰悍則彼人甚於倭,而壬辰之禍則慘於丙子矣。若魯曰,倭則毒銳,而彼人則獰悍矣。上曰,倭則非威令所可制,倭事極可慮矣。交隣之道,誠信爲貴,而聞萊府接待之際,多欠誠信云,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萊府亦必知之,而新府使李潝,纔已下去,不可無別樣更飭之道。凡於交隣之時,雖係柴炭微細之物,無相欺負,必務誠信之意,令政院出擧條,申飭萊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臣待罪蔚山時見之,各邑先受米、布,以爲料理,故每有遲滯之弊矣。若魯曰,蔘禁,必嚴飭,爲宜,卽今局方,絶無人蔘,有病者不得食云矣。上曰,鄭彦燮爲府使極禁,故有飄風之變矣。朝家紀綱爲本,紀綱若立,則此等之弊,自可無矣。紀綱若不立,則雖嚴法重刑,無以禁止矣。尙賓曰,人蔘爲大利所在,且出來之路,非止一二,故有難防塞矣。諸臣遂退出。 ==5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礪山府使申光宅,全州營將柳萬成,京畿監司趙明翼。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入來未肅拜,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南泰良,旣已帶職蒙宥,修撰申致謹,自鄕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眞淳進。 ○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金尙耉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尹東源爲執義,李裕身爲持平,呂光憲爲司成,文德謙爲承文校檢,許錭爲瓦署別提,李景淑爲長淵府使,李台重爲兵曹佐郞,黃梓單付兼執義,魏昌祖、崔齊泰單付學諭。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啓曰,忠翊衛將李義煥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任,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昌壽付副護軍兼內乘仍任事,承傳,禁軍別將金洸今加嘉善加資事,啓下。 ○以忠淸監司狀啓,林川等官居私奴李萬億等渰死事,全羅監司狀啓,海南、莞島、大津、靈巖、梨津倉居民李道明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全羅監司狀啓,求禮等官居者斤禮等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京外褒貶,雖過限追勘,以六月、十二月初十日,爲限,限後遞職者,等第啓聞,自是定規,今觀平安兵使金潝,去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則牛峴前僉使元潔,古城前僉使辛斗翊,平南前萬戶韓命新,夞怪前萬戶李世赫,楸仇非前權管嚴德齡,於汀灘前權管金益鼎等,俱是限後遞職,則所當依例等第,天水前僉使金次鼎,限前罷職,未及出代,則當以未差書塡,而不此之爲,以各其鎭新差邊將,登諸啓本,皆書以限後到防,有違規例,不可無警責之道,兵使金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一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宣傳官田殷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田殷祥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前監司權以鎭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頃日仍禮曹草記,貞陵內案山成壑處,樹柵防塞次,取用東郊松雜木傍枝事,啓下,故以此,分付于該道監役矣。日昨得見該道監役官報狀,則自陵所發送募軍及守護軍,東小門外佛川東北面近處,生松元株,狼藉斫伐,而旣有啓下公事,故山直輩,不能禁斷云,聞甚驚駭。發遣府書吏及當道監役,眼同摘奸,則回告內,生松大中小元株斫伐之數,合爲二千九百餘株,昔之菀然而蒼蒼者,變爲濯濯赭山,所見極爲愁慘云。詳細査聞則禮曹堂郞未出去之前二日,繕工分差官,先爲出去,不爲親審監斫,只送領役部將募軍輩,以致恣意亂斫,至於如此,事之駭然,莫此爲甚。當該分差繕工監官員及領役部將等,令攸司從重科罪,餘存生松,不可不嚴禁護養。使東郊長位里、靑涼里、彌沙里gg彌阿里g等居民,着實分授,俾無斫伐之弊事,分付當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頃因出身李碩蕃上言,坡平副正偸葬處,令衿川官摘奸處決之意,覆啓允下,行移本道矣。卽接京畿監司移文,則以爲,訟隻坡平副正就訟事,累次移文,分付,而兩載巧避,終不往辨,自本府囚其家奴,卽爲起送云,故發遣本府使令,坡平副正奴子捉來,則坡平副正,不有國法,多發健奴,邀奪中路,亂打官差,以至於流血淋漓,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今日紀綱,雖曰解弛,成命之下,安敢乃爾?其違拒成命亂打官差之罪,不可不嚴懲,坡平副正彬,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疏曰,臣幸蒙恩暇,往省母墳,得伸至情,感結幽明,墓役未畢,忽聞父病之猝劇,方寸交亂,蒼黃歸見,則老父重患泄症,登溷無算,元氣澌鑠,奄奄若盡,齒齦浮高,至於成濃gg成膿g,痛楚難忍,鍼藥無效,食不近口,夜不交睫,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臣左右扶將,焦遑煎迫。以此情理,實無離捨供職之勢,由限已盡,末由入肅,堂后緊任,不容緣臣而許久替假,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稽慢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虛紆重秩,濫蒙寵旨,今有日月,而迄未有鐫改,臣日夜憂歎,寢驚夢疑,眠食以至俱廢,垂死之喘,日益凜惙矣。臣之耄荒枯落,無復有生人事之狀,異數隆命,不可以引日虛假之義,前疏所陳,旣以竭盡無餘,而只緣誠微辭拙,不能上格高天,俯垂哀愍,致使名器,屑越於匪分,恩章久委於草莽。臣雖欲更陳危迫之懇,仰冀仁恩,而神識昏翳,氣息斷續,實無以構成文字,畢露衷情,如是而朝暮之命,遂至澌滅,卒不得收回誤恩,使此職名,叨縻身上,以歿於地,則其所以貽累聖朝,得罪神明,將有不可以勝贖矣。臣誠抑塞蹙迫,不知所出,玆不敢不更以垂絶之息,仰首哀鳴,以祈鑑燭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上,憐而察之,及臣一縷之未泯,亟命收還臣所授職秩,使臣得以本分就盡,終獲免於重戾,則臣生死含恩,宜如何報,臣無任瞻天望聖煎迫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貳相之命,待儒賢之意,尊黃耉之禮,卿何過讓?昔漢隱者,衰年赴朝,獻策武帝,卿雖養德山林,受兩朝之恩遇,豈乎比此?見卿文,思卿切矣。于今此命,非望筋力,宜體寡昧之意,須勿過辭,俟力少間,幡然登道,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申致謹疏曰,臣待罪下邑,倏爾四載,回首雲天,一念懸結,乃於去月十八日,伏奉承政院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者,天書纔降,馹召旋催,拜命惝怳,久而未定,繼又伏聞,臺章峻發,選部被劾,竊不知初何爲而牽率局外閑漢,使之宛轉塗滓,重惹淸朝一場是非,而及見臺啓措語,則乃是臣年前北路脫空之事也,臣於是不覺一笑。甚矣,黨人之操切異己,求說不得,一至此也。此事,臣於庚戌辨章,旣已明白條陳,至伏承洞知之批,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彼洪啓裕則釋褐屬耳,容有不相悉者,而至於崔命相則亦豈全不聞知,今乃一則緩持緊擠,重劾薄勘,一則挺身立證,殆同上變,前唱後應,手勢忙急,殊不知聖鑑赫臨之下,如許機巧,只爲無益耳。噫,前所歷陳,誠不敢每每瀆屑,而惟彼推馬之營校,初無見面之事,則囚治等說,自歸白地,毛豈傅於不存之皮乎?其時咸興判官,尙今見存,非可誣也。本事旣已脫空,則馬之有無,尤無可論,而第所謂兩馬見捉於賊陣云者,未知誰見而誰傳之,誰知其必爲此賊之北來,馬信有之也,又何干於臣事乎?臣之未出,屢經舊踐,臣之一麾,專出力求,則初非補而謂之外補,元無事而謂之顯有,黯黮爲說,索性汚衊。藉曰,惟構人之爲急,獨不念天地之難欺乎?念臣迂愚坦率,涉世昧方,前後跋疐,非止一再,而狂疎之性,猶不知改。乃於己酉秋筵席,言議是非,重爲黨人之所側目,睢盱{{!|𧬈|⿰言翕}}訾,無所不至,虛謊之言始發,而狐埋狐掘,自唱自和,架虛捏無,愈出愈巧。雖賴聖明在上,未能卽售其傾陷之計,而耽耽之視,終不但已,舁彀之擬,計在必中,在臣之道,惟當杜門自靖,謝迹當世,得以避遠駭機,苟全微命而已,其何可復廁於言議翺翔之列乎?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下,略構短疏,悉暴情實,仰首鳴呼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情地,諒臣疾痛之哀號,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勿復檢擧,少解黨人之憾,俾臣延保危喘,優遊田廬,歌詠聖澤,則此莫非我殿下終始曲保之恩也。頂踵之報,隕結爲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一日卯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時,京畿監司趙明翼,右承旨李承源,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方伯之任,孰非不重,而畿輔重地,異於他道,近年以來,饑荒荐甚,民生之凋弊,已極,今者委任於卿者,意非偶然,敎、諭書,已盡諭,而如有所懷,雖未到界,特爲陳達,可也。明翼曰,如臣不才,謬膺重任,今又聖敎如此,臣雖無狀,敢不夙夜竭其思慮,以無負聖恩乎?如有變通之事,則到界後,卽當以狀啓,達之,而臣平日曾有慨然於心者,故敢此仰達。南漢,是天作金湯之地,而近來守護等事,漸不如前,此固未安,而臣曾見其城底至近之地,皆爲民人之起墾,其所治畝,亦皆橫理。昔者齊人,欲伐隣國,而隣國之田,皆南首而耕,故不敢伐矣,其後,變爲東首而耕,齊人曰,其國弱矣,無人可知,遂長驅而伐克之,此事見於《左傳》矣。今南漢城底所耕之田,皆橫其畝,殆不幾於齊人之易而侮者耶?曾聞丙子,灌水成氷,以爲防守之資,今者橫畝,便同雲梯之易上,豈不寒心?此後則城底起耕之處,竝依前日申飭,各別禁斷,而雖其山下可耕之所,必縱其畝,無如前日之患,以防登埤之路,實合事宜。臣到界之後,固當別關申飭,而臣遞職之後,則難保其永久遵行,出擧條別爲申飭,似爲得宜矣。上曰,城底禁耕,前已申飭,而今卿所達,儘有意見。雖可耕之處,勿爲橫理事,出擧條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明翼曰,江都,爲國家重地,三南漕運上來之要路,而絶島罪人,亦多往來,顧不重歟?古則船泊自有其所,近來聞之,無處不泊云,此亦可慮。古者關市,譏而不征,今亦依此,使留守往來之船,皆驗問其所從來與所從往處,而不徵其稅,一往一來,皆不遺漏,則豈不爲防守之善策耶?出擧條,申飭,未知如何?上曰,所懷不無意見,留守上來則當面諭,申飭,不必出擧條也。承旨讀別諭後,上曰,京畿,何時可以食新耶?明翼曰,次次取食,而前頭雨水之調均,未可知,是可慮也。臣立朝後,始爲藩任,而待罪喉院時見之,凡有朝令,卽爲奉行之人,絶少,大抵廟堂,初爲可行之事,以令於外藩,外藩亦以可行之事,爲請於廟堂,則豈有如此之事,而藩臣所欲得者,如千餘石則必加倍而請之,廟堂必減半而許之,無異於市井爭價之流,故其弊不貲,監司之於守令,亦然,上下之不相信,如此,而可以做事乎?廟堂一定之後,上疏陳其所懷,如不聽,則奉行之外,無他道矣。宋之韓琦,在鎭時,論靑苗之害,言不見施則奉行其法,而不至遺害於百姓,此豈非可法耶?臣意亦然,如有所見,則當一番陳疏,不可不爲,故敢此預達。上曰,廟堂何以知外方事乎?藩臣爭之,可也,而近來則專以務勝,爲主,道臣疑廟堂,廟堂疑道臣,前後面飭非一,而此弊猶不去矣。卿則氣稟,非務勝之人,故予不面戒,而如有所懷,則陳疏,可也。予豈爲非乎?明翼曰,誠信之道不行,故紀綱由是而不立矣。聖敎以爲,知臣氣稟,臣自幼時,未嘗有大動聲色,與人相爭之事,而亦不無主於中者矣,特以性稟巽懦之故,事事而每負於人矣。上曰,近來務勝,爲藩臣之痼疾,今則雖無事,而後日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別諭亦近文具,而播種之時,雖已過,農功懶惰之流,各別申飭,可也。舊監司申昉,以折半留庫,爲難,其時李廷濟則不許,而廟堂,末梢以三分之一,許給矣,折半留庫,非爲他也,平時則爲農糧賑資,而脫有不幸則爲軍糧,豈不重大,而近來守令,盡犯國法,卿今爲監司,不爲此請,亦未可知也。明翼曰,向時晝講,臣以特進官,入侍,右議政陳達以爲,他處則不可許,而京畿不可不許,臣退而以爲,當此荐饑之餘,自朝家知而不知,可也。折半留庫,何等重事,而豈可不守舊典乎?政院諸臣,皆以爲然矣。上曰,守令考績,在於別諭,而考績之法,誠難矣,廉問未必眞的,以貪爲廉,以廉爲貪,不難矣。往者有道臣褒啓,而繡衣,以不治爲啓者,豈不異哉?公字若存於心,則斯不難矣,畿邑則幅員不至廣大,盡心爲之,可也。明翼曰,務公祛私,人孰無此心,而聞見每患不眞,廉察之時,多用僧居士之流,而亦難必其眞的矣。向者金海府使李馨遠,御史李宗白則褒啓,而兵使則以軍器不修,置之下考,每多如此之事矣,公之一字,臣旣親承下敎,當各別留意,而亦不可無嚴明之道矣。遂受賜物而退,諸臣相繼退出。 ==5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午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李裕身、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聖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呈告飭礪之時,宜自喉院,再度加由,受由亦足,元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眞淳啓曰,左承旨洪尙賓,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罪囚多滯,委屬可慮,而判義禁尹淳,以本職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右議政金興慶,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晝講同爲入侍。 ○假注書崔龍賢在外,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南鶴宗,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曕出使,代以韓翼謩爲事變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堂后假官之數遞,曾有申飭,而若有新榜,則雖不拘此,近者則不過爲復爲之間,數易爲事,極爲寒心,各別申飭,實注書之呈辭差假,亦甚頻數,此則政院之曲循者,其宜自勉。 ○以平安兵使殺掠罪人金永昌捉得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今觀狀啓,捉得永昌,極爲多幸,卽爲分付監營,趁卽上送,朝家之令宜信,其首捕人,詳問本道,依定式施賞,助捕人,亦爲分等施賞事,分付備局。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等,旣已押來,嚴囚於刑曹,而所着衣服,擧皆弊盡。且當炎節,依甲申年例,單衣袴各一件,令戶曹卽爲造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胎峯,初無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峯,裳石擧皆動退,而二立折爲兩段,表石有大段欲折之橫紋七處。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峯表石,字畫缺落,罅隙處又至五處,而亦大段,裳石擧皆退隙,其中二立,又爲缺傷等處,分付本道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悶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悶急則事勢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事,頃因傳敎,分付三道矣。卽見慶尙監司金始炯,全羅監司趙顯命,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昆陽兩胎峯表石豎立,則姑觀年事登場,擧行爲請,而全州胎峯表石、裳石有頉外,又有川防之役,大興胎峯表石、裳石,竝待秋改鋪改立之意,狀聞矣。三處胎峯,表石及裳石修改之役,不可不趁今秋擧行,依前例令該監,擇日修改,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趁期下去,與本道監司,會同改排,而容入石物,令本道預爲浮取事,分付三道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二日,幼學朴光宇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啓目,全興副守埝,坡平副正彬,繕工奉事南圖逸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彬、南圖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埝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權{{!|𢢜|⿰忄業}}傳旨,趁未書入,書入于門鑰幾下之時,事之稽忽,莫此爲甚,當該注書,爲先從重推考。 ○又傳于宋秀衡曰,承傳色內官金德謙,當爲莫重備忘,聽瑩誤傳,極爲非矣,推考。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危苦之疾,有難轉動,迫隘之情,無處因極,替奴呈籲,萬不獲,而終被喉司之沮格,又承聖敎之嚴責。臣於病伏垂死中,一倍悚惕,亟欲輸身司敗,仰俟斧鉞之誅,而奄奄危喘,末由自力,只有席藁旅次,恭俟威罰而已。不意大臣,以臣病狀,陳達於筵中,而聖敎靳許,至有特推催促之命,臣誠惶隕怵迫,莫省攸處。昨纔擔舁病軀,僅僅來伏京邸,而所苦泄病,轉成休息痢,度數無算,眞元大陷,胸腹痞脹,飮啖全廢,委頓叫苦,㱡㱡欲絶,咫尺天門,無路入謝,逋慢之罪,益無所逃矣。仍念臣之自阻明時,病蟄窮鄕者,寧有他哉?秪以年衰病痼,不堪服勤之致,而間嘗有收錄之命,輒因事而順解,竊想聖明,亦必俯諒臣實病,任臣隨便調息,臣之至今得保殘喘,實荷天地生成之德,床簀呻吟之餘,無非攢手感祝之日也。今此藩宣之任,決非如臣老病者之所可冒當,而一疏再疏,尙靳聖兪,此殆臣死期將迫,卒未蒙慈覆之仁耶?耆耄之年,旣非驅馳原隰之時,癃痼之疾,斷無酬應事務之勢,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以日者大臣筵奏觀之,人亦知其必不堪也。臣之罹此奇疾,今已十有五稔矣。曾於待罪箕營及湖藩時,俱以是病,果辭得遞,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伏惟聖明,亦或俯燭之矣。昔疾尙猶未瘳,頹齡又復漸邁,縱使臣,迫於嚴命,强爲趨承,終必如前控籲,得遞而後已,適足以貽一道迎送之弊,顧何有補於國事耶?況其受誣於嶺儒,尤是難冒之一大關捩,夫以一營裨之見忤,尙有武弼不道之變,彼嶺人之有積怒於臣者,不知有幾武弼,則來頭變怪,將不知至於何境,此又臣之所大懼,而終不敢爲冒赴之計者也。且臣於聖上,欲一見之敎,尤不勝惶隕感激之至,臣逖違楓陛,倏已八載,區區犬馬之忱,豈無一覲耿光之願,而目今賤疾如此,無計趨造,瞻望宸極,只增隕結。伏乞聖慈,諒臣疾病之非由假飾,察臣情勢之終難勉赴,亟命鐫遞臣職,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使藩職毋曠,危喘少延,公私不勝幸甚。 ○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疏,傳于李眞淳曰,雖上來陳疏,事體道理,有不然者,原疏還給,今日內催促,使之肅謝。 ○金聖應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今日內催促肅謝事,命下矣。卽爲催促則不但有實病,以情勢難安,待命於金吾門外云,而特敎之下,無出肅,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 ○傳于宋秀衡曰,嶺藩之屢遞未赴,傷事體甚大,而監司權{{!|𢢜|⿰忄業}},自前有除輒不就,旣涉過矣,而正卿嶺伯,亦近左遷,分義道理,決不若是,而來在近畿,又事撕捱,旣入城中,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況以武弼事引嫌,亦極非矣。其在振紀綱嚴藩任之道,不可任其胥命,拿處。 ○宋秀衡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之情勢難强,臣不暇論,而聞其有實病入城之後,十分沈劇,實無轉動之勢云,重臣之年滿七十,又有此危苦之病,而今忽降拿處之命,此豈非有歉於待重臣之禮,體下之道乎?此非臣阿好之言,其在喉院出納之職,不得不如是矣。若於處分之下,臣無一言則將焉用承宣哉?上曰,權{{!|𢢜|⿰忄業}}予欲一見之矣,往者下敎後,不但以實病爲言。且以情勢言之非矣。近來國綱解弛,國綱解弛,則豈能爲國乎?處分之下,一番徼還,猶之可也,屢次陳達,誠爲未安,推考。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伏聞今日筵中,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臣竊以爲過也。夫{{!|𢢜|⿰忄業}},衰疾已痼,不堪劇務之狀,臣旣略陳於日前筵白之時。又且詳暴於其前後辭疏,則伏想日月之明,庶可以俯悉,而今乃不少恕察,遽下嚴命,臣恐大聖人處分,終不免爲失中之歸也。噫,朝家之待臣僚,自有等威,二品以上之官,雖屢犯違逋,不爲拿勘者,蓋所以存事體也。今{{!|𢢜|⿰忄業}},職雖藩任,秩是重臣,則乃以不卽膺命之罪,置諸縲絏之中,其在聖上使臣以禮之道,果何如也?玆敢略貢愚忱,冀寢成命,伏願聖明,少加察納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權{{!|𢢜|⿰忄業}}之有除輒辭,虧分義壞事體多矣,而藩臣體貌,比他自別,特敎飭礪之下,無意應命,此慢君命也。今者處分,豈不顧禮使之道哉?況以未就京職,有此處分,誠非過中,此重君命也,存紀綱也。纔以權以鎭不卽上來事,備局請拿草記,以謂得體,共是正卿,等是有疾,而不奉朝令,不奉君命,亦甚無異,而於不獲已處,則伸紀綱於關朝體者,則其假借紀綱,將此凌弛國法,無日可伸,雖若此,如是箚請,無乃過乎?處分,寢拿處之命,重推飭礪,使卽肅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在積逋,恩深屢赦,囹圄纔出,庚牌復辱,惶隕悶蹙,實不知置身之所。噫,春間筵奏疏陳,在微臣動成羞恥,出處去就,悉皆妨礙,而至於今日,則新播臺章,別生題目,愧赧極矣,疲惱甚矣。臣雖無狀,粗知廉義,經幄之地,有死而已。決不敢更進一步,非徒臣自畫如此。一時公議,無不謂然。今若迫於嚴命,冒沒復出,則是喪其所守,失所以事殿下者,臣豈忍爲此哉?至於日昨金尙重之疏,則侵詆譏笑,無非搢紳難洗之羞,而臣之此職,係是其疏後初除,世豈有彈墨未乾,晏然行公之人哉?由前則有終身自廢之義,由後則有目前必遞之端,而只恨微誠未格,天聽愈邈,前後下敎,一向處之以無故之人,此臣之所以沈歎鬱抑者也。且臣得伏聞日昨,筵中同僚,以臣之撕捱,引爲不安之端,有所陳達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臣竊不勝訝惑之至,當初僚疏之發,臣之徑出,不過略示踧踖媿恧之意而已。同僚若黽勉復出,則臣亦無不可出之義,故果以相議應命之意,有所往復,向使同僚卽出,則臣之同出,固已久矣。其後臣自以他事,兩遭譏評,情地危蹙,自畫已審,而今同僚,猶以故意相期,若是敦率,實是意慮之外,使臣無他端,而猶守前嫌,輒復撕捱,則同僚之爲此言,猶或可也,今則不然,臣之所遭,自是別件事理,則於同僚少不干涉,而猶且云云,將不得粗伸廉隅,此雖出於勉出臣身之意,然僚席相悉之義,恐不如是也。噫,臣之一身去就,譬如江湖之一鳧雁,同不足有無於朝廷,而同僚乃復牽連爲說,使不能自安於去就之際,狼狽迫隘,其亦極矣。臣顧安得無一言,重自陷於無義違命之罪哉?且臣所患吐血之證,一朔沈綿,形骸枯羸,喘息促急,寢食全廢,危乖疊生,而近又猝得泄痢,度數無算,元氣暴虛,寒痰上升,一日之間,屢次昏窒,雜試湯藥,少無其效,床席危喘,纍然爲朝夕待死之身。雖無向前情勢,卽今病狀,萬無束帶趨朝之路,玆於嚴召之下,擔輿詣闕,輒此哀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自畫之有素,悶臣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南泰良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右議政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順義君烜,武臣商興君朴道常入侍。上讀表記前受音,自子曰仁有三,止不畏于天。金若魯讀,自是故君子服其服,止自謂便人。上讀新受音一遍訖。金若魯釋文義曰,第一章德字云者,蓋有德則有其行,故衛武公之抑抑威儀,以德爲本,宋儒眞德秀之言,亦以德爲行之本。上曰,然矣。宋寅明曰,有德則有行,宋時有陸姓人,終身跪坐,而終不免爲惡人者,以其內無德也。然則修於內而後,有其行,儒臣以德爲本者,可謂善矣。上曰,切實矣。金若魯曰,天子親耕,所以能盡其敬爲其職也。然後有上行下效之義,而亦爲事天誠敬之道也。兪最基曰,君子求福云者,人君苟能建極,則臣下觀感矣。洪範曰,錫福,蓋以人君先建極而後,能錫福下人,而亦能自求其福也。上曰,然。金若魯曰,齊之陳完,以大斗給民而以小斗收,以行私惠,此非善心,此不可謂求福也。文王則不然,能盡其己之事,此所以爲求福之不回,而亦所謂建極也。上曰,然。金若魯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乃爲此章之大旨也。朴文秀曰,所謂陳完之心,非出於善者,蓋人君,能修齊治平然後,可無私心之爲累,以得之不得爲大旨者,以爲爲民則善,爲私則不善,是公私義利之所以分也。上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爲言者,誠好矣。金興慶曰,所謂正誼明道,亦是理也。金若魯曰,明德之工,加諸聖心則,似好矣。金若魯又曰,后稷之烈云者,此諡法之始也。蓋諡法者,言其名實之相符也。此所以以稷爲言者也。宋寅明曰,后稷,非無仁聖之德,以其務農,故稱其功而謂之烈也。上曰,此行字,高乎?兪最基曰,此行字,高矣。金若魯曰,其曰烈云者,非必以務農之故而云耳。上曰,若曰非解稷字,則其曰烈云者,豈不爲異乎?金若魯曰,諡法,自周以後,其壞久矣。上曰,近來諡法,無復古制,古制則漢時,有作臣下之諡,而亦有非美諡者矣。金若魯曰,諡者,非獨爲美而作,亦有爲惡而作者也。朴文秀曰,雖其如是,而蓋有以美而爲言者,亦多矣。上曰,諡法,近漸益壞,無復古法矣。金若魯曰,臣曾過果川,見有以煬字爲諡,古則亦有惡諡矣。兪最基曰,後世諡法,非文忠則皆以爲不可爲,此諡法之所以漸壞也。上曰,文忠二字,果不離於諡法矣。有以繆字爲諡,此乃漢時臣下之諡也。古則不如今矣。兪最基曰,此後則諡法從實之意,出擧條,申飭,可矣。金若魯曰,不必出擧條矣。上曰,如欲申飭,莫如玉堂知而爲之,出擧條,亦涉文具矣。兪最基曰,玉堂有《諡法通編》,可取而考見也。上曰,國家亦用此乎?且誰所撰也?金若魯曰,國家,亦豈可不用此,而所撰之人,乃李選也。上曰,假注書出去,取來,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玉堂吏,取冊以進。右議政金興慶所啓,今見關西伯朴師洙狀啓,則金永昌旣已就捕矣。永昌,以細洞殺掠時首犯,已入於咨文中,而當此使行迫近之日,久未捕得,方以爲憫矣。今乃斯得,誠爲萬幸,再昨關西伯報狀,先到備局,故使監司嚴問,取服後上送之意,題送矣。俄者備忘特下,以直爲上送爲敎,而自監營先爲取服然後,拿致京獄,似爲得宜矣。上曰,上送京獄一處同査,似爲便好矣。興慶曰,不爲究問,直爲上京之後,若廣引江邊之人,則事多難處,不如付諸關西,鉤覈取服後,拿致京獄,諸議以爲然矣。特進官朴文秀曰,今若拿致京獄,與世丁等一處面質,則似爲便好,而若或廣引江界等地人,則亦難一竝拿致,自監營先査歸一後,拿致京獄,似好矣。上曰,然則自監營先問取服後,詳細狀聞上送,可也。朴文秀曰,旣得永昌,國法能行,捉得誠爲大幸矣。宋寅明曰,旣捉永昌則震賊,亦有可得之望矣。上曰,是則僥倖之言矣。金興慶曰,今治罪人,或曰,具格式捧招爲當,或曰,發問不服則以前辭爲斷,因爲結案爲宜,臣以爲威劫取結案,未知何如也。宋寅明曰,具格式嚴問,無妨矣。朴文秀曰,若初自監營捧招,則好矣,旣已捉致變辭,而抑取結案,何可爲此也?設或苟冀無事,豈可以千乘之國而爲此擧乎?上曰,必欲强爲結案,以爲不可也。今使三分中,其死者至於二,其餘不服,使其不死者,强爲結案,使無罪之人,混入其中,此豈王者之道乎?諸臣之意,謂彼無可惜,故其言如此,然殺不辜而得天下,王者不爲,今欲使國無事,且要免彼辱而爲此,非王者之道也。朴文秀曰,使罪人,入死地過三夏,雖鐵,亦難堪,其皆死,必矣。上曰,是亦可慮矣。刑曹三堂上,竝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使行拜表日字,待罪人究覈後改擇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秋曹推覈時,左右捕將眼同究問事,榻前下敎。修撰申致謹,副修撰南泰良,竝牌招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推覈時,勿拘拘忌,連爲開坐事,榻前下敎。前金海府使韓珩,營門決杖後仍任事,榻前下敎。平安道已署經守令,催促下送,未署經守令,亦爲催促署經後發送事,榻前下敎。朴文秀所啓,當初煮鹽貿穀之事,臣旣主管矣。煮鹽之數,擧槪言之,當爲萬石,而一石之價,少不下錢二兩矣。聞卽今麥事大登,或云一兩錢,當貿牟三十斗,或云二十斗,此姑未能的知,而以臆度論之,則一兩貿牟一石,似易矣。若然則貿牟二萬石,而待七月晦間,觀年事之如何?果豐登則分給民間,及其還捧時,牟一石代,除耗捧租一石爲定式,則牟出米,多於租,民必樂受而食,作租二萬石,似不難矣。當初宋寅明,主管賑廳時,所在米數,不過四萬餘石,盡用於設賑時,其後鳩聚穀物之數,當爲五萬餘石,至於錢文,數至十一萬兩,今秋若豐熟則十一萬兩,似可辦三萬餘石穀,合而言之,當爲八萬餘石,此足可備凶,此後又善爲料理,則賑廳之穀,似不少矣。今此煮鹽,專出於備凶之意,若混錄於賑廳,而或有那移之事,則實非艱辛聚穀之本意,臣意則待作租二萬石後,一萬石則分半劃給湖西、湖南,以補還上不足者,一萬石則作米運置安興鎭,作軍餉,勿令遷動,若有値凶用穀之時,則以此米用之,誠合事宜,臣於兩年凶荒,目見得穀之甚難,故如是仰達,卽今鹽役幾了,貿牟方急,臣與一堂上,方議貿牟之道,而臣非久當出疆,此鹽事主管,何以爲之乎?右議政金興慶曰,戶判當初與靈城同議鹽事,知其始末。且見今例兼本廳堂上,靈城出疆後,使戶判主管,好矣。知事宋寅明曰,兵判旣是本廳主管堂上,當使堂上仍察,何可別定句管耶?臣則決不敢承命矣。上曰,戶判則以度支句管,兵判則以本廳句管,何讓之有?靈城所達中,作安興軍餉云。(安興軍餉云))安興,卽湖西,卿旣管湖西,緊關于戶判,卿宜專管,俾有實效。宋寅明所啓,貢物價,分數災減,本涉苟簡,而賑民之時,欲其取剩補賑,猶不爲無名。且其進排貢物,皆以錢貿,而災年米貴,一石之價,殆過常年數石之價,雖減給貢米,在渠無冤,而卽今則朝家無賑民之事,麥事稍豐,米價至歇,一向分減,誠爲無名,一番下詢諸臣後,復舊,似好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備局之坐,貢人輩,連次齊訴,請以解分爲言,未知減分,始於何時,而解分之期,必待秋爲之乎?朴文秀曰,貢物災減,雖因凶荒而爲此,苟艱則甚矣。非設賑之年則卽復,斷不可已也。蓋貢米,凶年則一石價,幾至七八兩,豐年則三四兩,凶年災減,貢人猶可支,常年不復,則貢人何以支乎?聞卽今貢米,一石價,不過三兩零云,不可等待來秋,卽今解分,恐合至當矣。寅明曰,惠廳主管堂上,適不入侍,待後日入待,下詢而處之,何如?文秀曰,災減復舊事,諸臣旣有仰達,臣亦方待罪惠廳堂上之任,旣有所見,故如是敢達,而首堂適未入侍,不可不更與講確而稟定矣。上曰,分數災減,元來名不正,而又若國民爭利,予意則本不若物種裁減,故頃年則減物種,而昨年則減種無期,分減有限,貢人反爲願此云,故許之矣。今則旣無賑事,其無名矣。且都民生業,專在于此,大臣重臣所達,是矣。更何遲待,自來朔依前復舊,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金海府使韓珩,以軍餉居末,有拿問之命,金海,乃是兼營將,兼營將則例當交代後拿來矣。金海,以尤甚設賑之邑,不但遞易之有弊。且方以煮鹽事,委之韓珩,頗有其效。今不當付之生手,軍餉居末,視還上居末,雖爲較重,不可無一時變通之道,韓珩依還上居末例,自監營決杖,姑爲仍任,使之主管鹽事,何如?特進官朴文秀曰,韓珩旣有治績,且當賑政,至於煮鹽一事,專委此人,方在垂成之際,拿問而若代以生手,則事或有狼狽之慮,軍餉事體旣重,今若以不拿,慮有後弊而持難,則亦有不然者,朝家以煮鹽爲重,而勿拿決杖,則後欲有援例者,決不敢爲矣。決杖仍任,以完鹽事,似得當矣。知事宋寅明曰,曾前雲峯縣監尹就履,亦以軍餉居末,有決杖仍任之事,依此爲之,似好矣。上曰,旣有前例,大臣、宰臣之陳達如此,煮鹽不可付生手,自監營決杖,仍任,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全羅監司趙顯命,以本道煮鹽,今姑停止事,有所狀請,而頃日筵中,有靈城君朴文秀入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上曰,靈城之意,如何?特進官朴文秀曰,當初嶺南煮鹽時,湖伯慮其難成,及其煮出後,覺其有利,昨年煮鹽之議,湖伯亦與聞,及按道也,如是持難,未知湖南煮鹽便否,與嶺南如何?臣旣不得目見,何以遙度便否乎?今則無論便與否,節已晩,且當極農,決不可爲矣。上曰,頃日欲問於靈城而處之矣。蓋湖南道臣,則於此等事齟齬,故不欲煮取,若當初不爲則已,當爲則速爲,道臣之情停非矣。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而煮鹽之役,則更待前頭廟堂指揮而爲之事,分付,可也。知事宋寅明所啓,本曹有紬與紓,而內入之物,每於廛人,重價貿得,進排衣襨所用,固不得不如此,而至於賞格等進排,則以曹中所在進排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道內守令催促下送事,爲請矣。未署經守令,令政院催促署經後發送,其餘守令則竝令該曹催促下送,而龍川府使柳徵龜,以錦城營將,方在任所,未出代之前,勢難赴任,分付兵曹,錦城營將之代,斯速差出,以爲趁卽交龜後赴任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依爲之。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入侍,參議柳儼追爲入侍。上曰,犯越人事,諸議以爲,何如?尹陽來曰,當初則不慮其如此,今則皆爲發明,以其前已承服者言之,則皆以爲不勝杖誣服矣。上曰,其人皆獰悍乎?尹陽來曰,其人皆胡狀矣。上曰,彼漢問時,各爲問之乎?尹陽來曰,各坐而各問之矣。使行今已迫頭,議論歸一後,可以爲之,故議備局之意,所以上達也。李瑜曰,彼漢輩,雖問而變辭,將何以爲之?朴文秀曰,彼漢輩之變辭必矣。上曰,然矣。其變辭應當矣。上曰,參議之見,何如?柳儼曰,別無可達,而厥漢輩上京後,變辭不亦宜乎?外議以爲初無可問,以渠初服之辭,及其日字,受結案爲可云矣。金興慶曰,此事已爲陳達矣,推覈時,捕將眼同以問,爲當矣。李瑜曰,此罪人,難捉而能捉得,幸矣,豈無善爲處置之道乎?上曰,使刑曹堂上入侍者,意有所在也。彼罪人,以國法言之,若當初直爲梟示,則可矣。旣爲更問則雖使使行差遲,此事必爲處置而後,可以爲之矣。彼漢輩,旣爲彼,我國所覺則豈有可生之理乎?渠旣已在極律,宜以好言問之,不然則施威問之,又於問目外,開諭,可矣。一體准次則徑斃可慮,此則不可爲也。柳儼曰,周紐則不可爲,擺脫常規而不爲准次,以五六杖爲數,亦可矣。上曰,雖三四杖還下,更問亦可也。俄者下敎之意如此,而周紐施威則不可無,便宜爲之,可也。李瑜曰,出入弛張,臣當知而爲之矣。上曰,渠何大罪,晝則脫枷,又爲疎通,夜則囚之其中,幾死不能逃者,皆以可生之道,便宜爲之。李瑜曰,罪人實多徑斃之慮,亦不無病染之患,一間而土穴,使之處其中,豈有可生之道乎?朴文秀曰,罪人所處,全以新泥塗之,此後多有可死之慮矣。上曰,如是則乃土窟也,徑斃可慮。尹陽來曰,晝則脫枷,可矣。上曰,秋曹之事,捕廳眼同爲之,而罪人亦爲巡更乎?李瑜曰,衛將所軍士爲之。上曰,此虛疎矣。宋寅明曰,晝則罪人無可失之慮矣。上曰,人心不可知,南極其何以逃走乎?捕廳軍士,番休眼同守之,當其夜者,各別申飭,失之則使當其罪,可也。李瑜曰,臣當從便善爲之,刑曹三堂上,先爲退出。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臣有區區所懷,而深切愍惻者敢達。李頤命妻,在扶餘地,無所依托,只有其獨孫鳳祥,而方在全羅道配所,相去絶遠,末由相見,老病之中,日夜號泣,惟望一見而死云。情理甚可矜惻,今若移配相近處,使其祖孫相見,則似不害於王者之仁政矣。哀此婦人,實是無告窮民,發政施仁,當先於如此者矣。其可矜情理,靈城君朴文秀,亦知之矣。朴文秀曰,臣與其家爲至親,故大臣,謂臣知其情理矣。臣旣爲其至親則宜不敢言,而其情理之矜惻,素嘗知之,故敢此仰達。鳳祥之弟,有一盲人而身死,只有鳳祥,而今方遠配,其祖母孑孑無依,晝夜流淚,兩目幾盲,唯願一見鳳祥云,孝理之下,宜令相聚爲生,而臣則至親,故惶恐不敢達矣。上曰,鳳祥今在何處耶?文秀曰,在羅州矣。若稍移相近地,則其祖母,欲往見之云矣。上曰,其祖母年多乎?興慶曰,年至八十,而未滿一二歲云矣。文秀曰,年將八十,命道奇窮,悲疚成疾,貼席度日,一縷不絶云矣。上曰,王者道理,惟當矜高年,予豈持難,而心亦有所思者。予之前後所以處鳳祥者,判若二人之事,當初之除齋郞,其後之以亡命治之者,大抵因世道之不得不然而然矣。若以公心觀之,不必有扶抑於其中,亡命之罪則固有之,而等是竄配,其情理則極爲矜惻,令該府移配相近之地,可也。金若魯曰,閔亨洙情理誠爲可矜,府夫人遠離之情,豈可不悶然乎?上曰,此則非所可達矣,上年李眞淳,以放釋事爲言,李匡德,又上疏請釋之,予心甚美之,其志公平故美之,今此所達則有不然矣。吾知府夫人情勢之可矜,豈不如儒臣乎?金興慶曰,小臣,因儒臣所達,敢此有陳,非特府夫人。鎭遠,豈不亦可矜乎?上曰,閔奉朝賀,頃者所達,以一子侍丁爲言,其言慼慼,仁顯王后,予雖未得奉見,追慕之心,予之道理當然,而今者卿等之請則非矣。雖有憎亨洙言之,予亦不從,大臣、儒臣所達,以放釋爲遲遲,故反爲遲遲之事,若置而不言,則予豈無處分之事乎?金若魯曰,小臣,聞大臣情理之言,而仍有所達矣。宋寅明曰,人君用法,當如風雨霜露之不可測度可也。上曰,風雨霜露之言,皆虛言矣。古語曰,屛諸四夷,聖人本自辭不迫切,而亦有此言,以近來言之,無此事矣。兪最基曰,三司之臣,豈敢以情理爲言?以府夫人故有所達矣。向者朴乃貞科擧,聖上問之者,特以仁顯王后之故也。聖上今豈無憫憐之心乎?上曰,北道移配,豈可以又爲乎?鳳祥事,不可復用也。朴文秀曰,小臣有所陳,臣旣以必往之意,定于榻前,則臣雖無狀,豈有周旋于大臣之事乎?且徐命均,殿下任使之久矣,豈不知其人?臣雖周旋,大臣亦豈可爲也?儒臣之言,臣實慨然矣。金興慶曰,此則情志不相通之故也。金若魯曰,此言,臣豈但聞之,外議皆以爲然矣。朴文秀曰,外議皆然者,尤所未聞,今日大臣及諸臣皆在,誰聞外議皆然之說乎?若魯曰,徐命均,亦臣之四寸妹夫,臣若不有所聞,則豈敢以此爲言乎?宋秀衡曰,朴文秀、金若魯,皆推考,何如?上曰,此是靈城病痛,皆推考,自此不爲撕捱,可也。兪最基曰,晝講,當間日爲之乎?近來日氣漸熱,故敢達。上曰,此後當觀勢爲之。上曰,近來筵席不嚴,故有申飭之事,今靈城,乃其病痛也。金興慶曰,此事,乃朴文秀與金若魯,皆出外陳疏之事,榻前爭詰,何敢若是?極爲寒心。宋秀衡曰,經筵事體至重,而今乃若是,極爲非矣。上曰,從重推考。上曰,嶺伯柳復明,親政爲之乎?李德重曰,親政爲之。上曰,嶺伯柳復明前,誰爲監司乎?假注書出門外,問之,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吏曹吏,乃鄭羽良也。以此仰達,大臣以下,皆退出矣。上曰,承旨史官,更爲入侍。上曰,承旨書權{{!|𢢜|⿰忄業}}拿處傳旨,可也。宋秀衡書傳旨,又傳于宋秀衡曰,其所陳達,事體未安,有若爭辯,虧損綱紀,其在飭礪,不可只推,靈城君朴文秀,校理金若魯,竝罷職。諸臣以次退出。 ==5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月犯本星。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春躋,方帶漢城府右尹矣,判尹趙尙絅晝講入侍,左尹趙正萬式暇,今日本府,無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多官皆在外,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聞持平李裕身,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旣違牌,今又呈辭,不爲行公,罪囚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莫重史局,兼春秋入直,已至多日,待敎鄭履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犯越殺掠罪人金世貞等,與左右捕將眼同開坐究問事,命下矣。臣陽來,與參判臣李瑜,參議臣柳儼,左邊捕盜大將臣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臣申光夏,自昨日申後,同爲開坐,諸罪人連爲究覈,或平問,或施威,或周牢,或施杖一二度,次第取招,竝皆承款,而別加盤詰之際,自致遷就,文書浩穰,亦不能急速修正,卽今未及推覈者,尙有八九名,旣不得趁卽入啓,勢將待諸囚畢供後,文案正書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近來擧條中,諸臣所達,頗異所奏,此不爲簡問之故,今者擧條中,貢物復舊事,煮鹽貿穀事,諸臣所達於貢物事,下敎前後所達,强合以謄,此則本不關緊,置之而只下敎者,依書下書入,煮鹽貿穀事,大違宰臣所達,牽掣下敎,更問宰臣書入下敎,亦依此書下,更爲書入,而當該注書,纔飭礪之下,若是疎忽,不可每每推考而止,拿處。 ○又傳于宋秀衡曰,靈城處簡問事,追後書入下敎事,明朝卽爲書入,注書擧條書入後,拿處傳旨捧入。 ○又傳于宋秀衡曰,賓廳次對,近多未行,再明常參相値,明日來待事,分付,帶秋曹捕將者,兼有下問之事,同爲來待事,分付。 ○持平李裕身疏批答曰,省疏具悉。爲父訟冤,人子常情,旣已洞察,處分旣定,何必煩籲,侵爾者德載,何可以疑,移乙張皇,若此不已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裕身疏曰,伏以臣,前冬瀝血之章,獲蒙覆盆之照,至以省爾鳴冤,業已處分爲敎,繼下備忘,辭旨嚴切。有曰,爲父訟冤,言豈能擇,是曲諒臣情之崩迫者也。有曰,不顧知奬,虐民歉歲,是嚴勘贓吏之罪案者也。有曰,受人草啓,揚揚入臺,是深惡悖臺之謬習者也。臣於此,有以見我聖上,大明畢照,乾斷赫然,奸情慝態,莫敢逃逭,而臣之父子性命,從此而超坑坎之危而返衽席之安,臣嘗捧持德音,歸對老父,聚首莊誦,攢手抃祝,感恩之涕,一語數行。庶幾未死之前,免作不忠之臣,依止田野,苟全視息,以答終始生成之澤者,卽臣日夜蘄望,而昨冬鄭益河之再供,前春李德載之辭疏,相繼迭出,造語尤憯,謾讕百端,構煽旁午,有非爲人臣爲人子之所可忍聞。噫,雨止而蚊雷尙殷,日出而魈吟猶啾。雖以天地之大,終不能絶物,則殿下亦無如此輩何矣。然在臣驚痛憤迫之心,夫豈容忍於晷刻,而前銜再籲,猥越是懼,書成復毁,至于再三,飮氣呑聲,式至今日。迺者千萬意外,忽伏承柏府新命,起自枳廢,復畀耳目。臣聞命以來,精魂惝怳,實未知滓穢賤蹤,何所受知於上,而壅培之,抆拂之,終不忍棄捐之意,若是其勤摯也。臣本植根至孤,輪翮無助,偶然一第,節次濫竽,回翔臺端,已有年所,而智昧涉世,言不徇俗,獲戾已多,迷不知止,畢竟僇辱,無復人理,父子性命,出入凶喙,絲痕鉅瘢,狼藉互錯,悲憤涕沱,寧欲無生,靜思厥由,都祟於臺銜二字,則仕宦一節,臣何忍轉想於飯頃夢瞥,而指天之誓,畫鐵之心,一寸耿耿,九死難化,雖郞署之職,猶不敢爲承膺之計,則臺省一步地,是豈臣投足之地哉?抑殿下,於臣情勢踪地,猶有未盡俯燭者,則臣請以德載凶悖之說,臣父子至冤之狀,涕泣而申之,惟聖明,少垂察焉。臣伏見德載之疏,其縷縷千萬言,意脈文體,與益河供辭,都出於一手懟筆,幽陰劫殺之氣,橫射盤結於字句間,世自有安道諸公之認得秦筆者,而若其以逆黨一案,臚列臣之父子,用意架鑿,遣辭凶險,比之前日疏避,尤有甚焉。嘻嘻,渠亦人子,胡寧忍此,臣之父子,與鏡賊不識面目之狀,已悉於前疏,夫旣不識其面目,其他更何足言,而必曰爲其卵育也,必曰大有訾謗也,設與凶逆,爲其近戚也,爲其切姻也,爲其故交也,握手於私室,慣面於公朝,必不人人而同黨也,人人而同情也。況如臣父子之於逆鏡,非近戚,非切姻,非故交也。都不知一毛一孔之作何樣子,今乃謂之卵育,謂之訾謗者,是可忍歟?旣曰,爲其卵育,則臣家平日情好之狀,渠必有親見者而後,宜如是矢言,而今忽曰,非渠目覩,未知孰見而孰傳之耶?藉如其言,臣果有不可勝誅之罪,何嫌於已甚而不爲索言乎?渠旣做出沒把捉之言,唯恐破綻,而如鳳鳴事則前後處分,劈中{{?|⿰月己}}理,故猝變前說,歸之於偶爾攙及之科,而忽然狂叫曰,是人也受學於鏡賊,同硏於鏡弟,必欲線索於卵育訾謗之說,臣自結髮治科工,只是家庭課習,而無一字半句之就質於當路朝士,其所謂學騈驪於鏡賊者,何如是丁寧也?藉令臣與鏡賊,素有情分,多年從學,若不涉於凶逆情節,不可勒歸其黨,臣之前疏,亦豈必以素昧爲對耶?鏡賊之弟堯鏡者,臣於未釋褐前,有稠中一面,而其人之從事鉛槧,臣未曾聞,其所謂同硏於終始者,又何其丁寧也?藉令臣與鏡弟,終始同事,至於十年二十年之久,不接逆鏡之面,不踏逆鏡之門,臣固自如也。況臣無一刻半晷之同事,其於往來出處之諱與不諱,非所可論也。噫,以臣父子之聲氣漠然,燕越其人,渠猶欲白地粧撰,一向籠罩,則如鏡賊之呼叔呼姪,相往相來,自少同硏,曁老同朝者,其何以堪之?渠欲以臣疏中入幕死交之語,勒指臣身,其同堂切族之句,又使誰當耶?其父徵夏,未嘗以大義滅親,故今欲稍避形迹於灰塵俱蕩之後,竝與其至親之號而猝然剗去,區別鏡母之所後所生,曲分支派之一轉再轉,崎嶇爲說,强自疎貳,終不言其爲五寸叔姪之親。此必由於眞有可諱者,而渠旣以五寸叔姪,而猶嫌於至親二字,則何忍以義同路人,毫毛不干者,指爲同黨,竝辱其親,必欲使臣如霜之筆鋒,反之於泉下之骨餘者,抑何快心歟?若使渠家,果知沐浴之義,則其父以年老世蔭,身居宰列,不思討復,偃臥江郊者,全不成道理,無或軍銜散職,只可以食祿於暮年,而獨不可以效命於一朝耶?抑默算平日之情好,終不忍手腕之遽斷耶?渠之兄弟,亦或有決科於甲辰之前,而但是換面於乙巳之後,故卯辰年間,以年老參下,已稱於世,而字號逆鏡,爲某氏幾兄,如常用茶飯,渠之親戚故舊之聞其言者,互相傳笑,至今齒冷,渠乃欲掩其陰附之實狀,敢以俱未釋褐,人微力弱,囫圇說去,爲其自欺自解之端,然則其父之散職,不如鳳鳴之末宦,而渠輩之勢力,不及鳳鳴之寒微而然乎?雖以渠素昧者論,渠生出本末,指爲鏡黨,亦可近理,渠何忍以其父其兄之本來面目,都不回想,罔悛梟音,反肆狗噬,言言而滅理,字字而悖倫,旣辱人之親,而又責其子之不知爲感,此等義理,何處從學,而彼乃認作天理人情之所當然,其亦不知父之一禽獸也。臣雖無似,在於禽獸,又何足怒,而切切互對,以惡言相敵哉?惟是冤憤之極,遏抑不住,話頭所指,綽有幾句,咄逼於渠家者,不識渠獨知感於臣言否乎?痛矣其人,好勇鬪狠,不顧其親,一至於此,而又恨徵夏平生,不曾以羊舌氏擇肉之敎,敎之也。渠方遑汲於傭耳賃口,代人操刀,不暇念及於悖出悖入之訓,而所謂甲辰訾謗,受學同硏之說,明有指敎,便一急書,所傳之人,所聞之處,渠又何以呑吐不發,而其所呑吐不發者,毋亦出於爲益河地乎?殿下於此,若命臣與德載,竝下王府,言根來歷,彼此情詞,箇箇盤問,則渠方規避和應之迹,必不以益河告之,若至於情窮勢迫而無所出,則雖刻木而對之,呪鬼而證之,必有指一援引者,逆黨自有天刑,誣人又有當律,一遭對質,兩正其罪,國體之所當然,殿下亦何忍一任其寬假,以長其譸張之習耶?見今水火薄射,氷炭互爭,顧其勢兩不俱生,伏願聖明,特賜嚴處焉。噫,十餘年來,以鏡黨二字,傷人陷人者,不知幾何。譬如病熱積傷者,目瞀空華,口譫物怪,源委已深,傳變薰染,至德載而幾乎發狂,其擧目而皆瞀,闖口而皆譫,卽其勢然也,而若其囊身假面,機關制使,出沒簸弄於陰陽人鬼之間者,自有其人,而德載爲其詿誤,此臣之所切痛也。至於渠所謂求邑乞駄之說,臣之前疏,已詳委折,而識者,猶以屑屑分疏,爲傷大體。今其操切,雖萬倍於前,臣當一笑而置之,西倅徵索,憲府出禁之言,此乃新題目之添湊者也。臣如有犯於此,西倅之口,臣不可防,皮、權兩漢,亦當生存,何難於一番査究,而其所齗齗太不新奇,係是臣之一身橫辱,亦不欲呶呶較挈也。噫,近來自有一種名士夫而行駔儈者,招結豪民,尊事富譯,靑銅白金,無脛於暮夜,而嗜利無恥之擧,或親犯之,或嗾成之,此臣之所嘗唾罵者,德載於此,太不照顧,反欲以虛罔之言,勒加誣訐,專事汚玷,眞所謂責人夷、惠之淸介,而不知其兩手之攫拏街肆,笑他巾裳之垢膩,而渾忘其全身之落在圊溷者也。甚矣,其人之面鐵而皮硬也。此外千百誣飾之辭,與益河供辭,多有參互對辨者,臣請逐條而洞陳之。益河,以臣未發之啓,欲歸之無實,以掩其嗾出德載之迹,而德載以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謂非其挾私以諱其和應益河之狀,而擧世之疑德載而目益河者,乃在於已遞後彈文之猝發,則臣將以一言明其然也。臺閣論人之道,或以處事失措,或以居官無狀,隨事糾劾,無所不可,當之者亦何憚於有改無勉也?藉令臣之行己持身,至麤悖至鄙陋,不過罰其身而已,古豈有辱其子,竝及其父者乎?彼德載之論臣也,初以論鳳鳴一款,驅之逆黨而噴薄說去,再以父子指目之語,以實其事而束縛脅持,一節加於一節,此其意,豈徒然哉?臣之引避處置,置落旣出渠手,則旣遞之後,固無憂於其啓之更出臣手,而但袖中之文,已爲朝紳之所傳播,如此喧藉之言,早晩須至一發,終莫如拉碎先倡之人,以示難犯之勢而後,可無後繼之慮,而威脅箝制之道,莫如施以人理難堪之危辱,故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誠不獲已,而罪狀臣身之不足,凶言至加於臣父,則渠輩之陰謀祕計,尤被人覰破處,都在此一着矣。正言宋徵啓之疏,取其親聞於臣者,引惹袖中彈文四字,略示駭憤之意,則彼益河怯於陰事之發覺,嘯起引避,不聽批之臺臣,不停走坂之步,益急移鋒之擊,冒沒陳疏,竱力築戰,其所詬辱,與臣一套,有若眞箇逆黨呼吸生變者然,如使益河,初不主張於其疏其啓,則德載浮筋之怒,擦齒之怨,從何激觸,蓬蓬勃勃,顯有生呑活剝之氣耶?渠輩,雖唾耳於密地,而跡之布於外,如獸鬪泥,聲之播於人,如雷震耳,則其所以凶言恐喝,殆有甚於崔日知之反構李傑,而兪健基之一啓,獨遜於楊御史之廷奏耳。殿下遠覽前史,近稽人情,取德載前後疏避,而反復省覽,則兩人者,暗中肆毒,倒行逆施,擧措顚倒,手脚忙亂之狀,可以想得矣。益河乃敢拈出臣首發三啓,謂臣本無論渠之心,繼又做出尹得和、李德孚云云之言,爲臣指的不得之證,其言尤極巧惡矣。臣伏見近來臺閣之上,形跡畏避,已成風習,含默苟且,專尙忌諱,臣則竊不自量,妄欲恢公,徒知當事不避,有懷盡言之義而已。初未嘗有計較輕重,分別先後之心,而李匡輔及gg反g不言臺官之啓,適先論列益河之啓,以其措語詳略之有些較量。雖未竝發,而明將發之之言,臣又對人酬酢於自臺罷歸之夕,其啓之必發,傳者可以郵置,而忽以意外事,至於引罪待勘,終致中沮,則親舊四面之責,不勝噂{{!|𠴲|⿰口沓}},或者曰,益河之贓,俗所謂鍾樓搖鈴,有耳皆聞,已成之草,何不先發,而獨論親舊中人乎?或者曰,匡輔雖有可論之事,新臺雖有不言之失,何可先益河而發之,以致風聲之宣露,自取陰中之凶誣乎?或者曰,近來臺閣,務爲對待之論,故先發匡輔,取必君父,而至於益河事則未發啓而先受其敗,何其疎率之甚也?當此睢盱之世,如彼疑嫌之說,雖未必盡諒臣之本心,而臣之當初兩啓,誠有率爾之失,則臣之前疏所謂不能傅虎於方睡之時,而鳴金耀甲,撼而覺之者,蓋亦指此也,而親舊間訟匡輔者,莫不譏臣以不審於輕重先後之別,而匡輔疏之反嘲者,亦在於此,渠何敢以君父之未悉外間物議,謂可欺謾,而引以爲臣啓無實之證耶?至於得和、德孚云者,卽臣千萬意象不到處也。臣之引避退待也,得和以永柔縣令,歷辭於臣而謂臣曰,近聞親舊間,多以君頃疏之攻斥銓地,謂君挾憾於求邑不得,君亦聞之否?臣答曰,吾未有聞,而但此不成說,吏判之許與不許,君無所傳於入臺之前,入臺之後,吏判雖欲許施,其勢末由,況所指之窠,至今不出,則此何求之,彼何許之,又何憾之可言也?其言似出於中間捏造矣。得和曰,吾亦送君書於吏判,而其後不與君相對,許不許間,元無彼此酬酢,親知傳說,極可怪訝,而吾則詳知此事,故爲君分曉於儕友中矣。臣答曰,如此怪駭之說,亦何分疏之爲哉?云云而罷矣。臣雖未知得和此言,亦出於熱腸冷面,而臣之當初送書,旣出於爲親求邑,則惟恐得和之諱其書爾,何怒於不諱,而況其與得和酬酢如此,問於得和可知矣。宋徵啓疏出後,臣適逢徵啓問曰,君疏下段浮浪之說,何指也?徵啓曰,聞外議則或以爲君未徹之彈文,欲竝論李德孚,而德載挾私先發,吾旣親聽君言,知其不然,故以德載怯於浮浪流傳之言,及之臣曰,彼德孚之治績能否,吾未有聞,初非萌於心而發於口者,誰人致疑於此耶?徵啓曰,德載駁君之後,其挾私先發之言,大播一時,間有不知君袖中只一益河,而或以臆逆致疑於德孚者,故吾疏跋語,欲使世人,知其非德孚云云。臣笑曰,浮言類多如此,而但無論德孚、益河,彼德載,難免挾私之謗矣。今益河,湊合風傳,拖擬德孚,已極巧詐,而得和指目之說,太甚虛謊,渠所謂風馬牛不相及之益河,何以知臣意慮不到之兩人事,而獨不聞臣素傳說萬口喧誦之自己事耶?趙漢緯之疏救宋徵啓,豈不知事關益河,而特不欲干涉本事而已,則以漢緯不聞不知之一轉語,爲渠不聞不知之證,以徵啓浮浪流傳之一句語,爲臣啓無實之證,拖指多人,抉摘文字,欲以廣樹臣仇敵,疑亂臣本事,惟熒惑天聽之是謀。若如渠言不聞不知浮浪流傳等說,在渠誠爲多幸,渠何以怒詈漢緯於初供,德載何以僇辱徵啓於前疏耶?其分疏德載處,尤可捧腹,彼德載之拙於文筆,出身之初,自有一世定論,雖其平日所阿好者,未嘗稱許,故益河,亦不敢曰能文之士,而特擧其家世文翰而稱之,昔陶靖節,有不好紙筆之子,韓文公,有不識金根之兒,則德載雖生於匠石之園,自來椎魯之質,何能漸化於見聞之多方也?且堂后記注之任,卽新進初仕也,無論文翰工拙,疾病有無,皆欲一次簪筆,獲近耿光,則彼德載之以疾爲辭者,抑獨何心?臣聞德載平居,能走馬善放炮,手足便利,爲世指目,有臂病者,決不當如是。臣恐益河所以回護德載者,適足以彰德載無文無筆之狀矣。是故,德載發啓之後,啓草代寫之說,卽已傳播,而探其來歷,則蓋出自政院,轉傳於朝紳間者也。傳者之許多說話,不須追提,而雖以重臣疏見之,其曰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而人多喧傳,吾亦聞之云云。卽又抵書於臣曰,承宣出傳一款,雖或誤傳,旣以吾亦聞之爲對,盛疏所云,亦不爽實,盛疏卽指臣疏,而其後對臣而言曰,承宣雖不直傳,我果有先問之言,吾疏中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人多喧傳,吾亦得聞云者,可明其云云之說,本不孟浪,君之取證,不爲無據而已。其間多少辭說,何必煩挐於章牘也?言根苗脈之明有出處,據此可知,及見承宣緘答,則有曰德載,當職之近戚也。嘗知臂病,艱於書字,見其草,率口而言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云,卽此數句,又有片言之可折者。旣曰臂病艱書云,則此與益河供辭所謂德載之有臂病者,雖欲照應,而無論病與不病,其艱書之狀,可知矣。旣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則其日啓草之非本色拙筆,而出於能書之手可知矣。旣曰,率口而言,則其大加驚駭於代寫之跡,而矢口吐出於不知不覺之中,又可知矣。一篇中精神血脈,專在率口而言能如是乎八字,而能如是乎之乎字,又爲一篇中字眼,故德載之疏,乃截去乎字,只以能如是三字,反復註解,變亂主意,歸之於率口稱贊之辭,德載之看得文字,眞所謂閃奸打訛者矣。蓋乎字,雖語助,而與也字矣字耳字,下用各異,文理脈絡,自有指歸,至於率口而言云者,凡事之出於思慮所不及,而知其爲十分怪駭,未暇搏量衝口吃驚之謂也。如使承宣,眞欲贊美於德載之猝然能書,則擊節而言可也,拊掌而言可也,嘖舌而言可也,何必曰,率口而言也?惟彼承宣,六十年讀書之人,一言一字,夫豈泛然下落,而稍存公正之心者,看過一遍,莫不知其曲直所在。殿下繼下可問德載之敎,渠又敢憫聖明之洞察,懼情跡之敗露,必欲捺生做熟,指黑爲白,巧譬曲解,攬作自據,旁覓承宣宛轉之私札,瞀亂朝家明白之公證者,其誰欺乎?夫臺筆眞僞,是豈嘲戲之談,緘答事體,又非依違之地,承宣豈不知此?而前有近戚之情誼,後有書辭之嚇喝,則答札之設爲幾句好話,政與益河所證之重臣書中急於縛得云者,一般慰藉周旋人情處耳。此等冗辭,何所輕重於本事之是非,而渠之多少自明之說,一味窘澁,只要撑拄,啓草憑準之說,尤極可笑,在家之草,旣非印跡封標之文書,則安知無中間變幻之端,而取信於經年之後哉?若使承宣,非渠近戚,其緘辭所證,必不如是約略,到處乞憐之說,眞所謂賊反荷杖,今乃以從學婦翁,不事擧業等語,厭然有不屑科工,高自標置底意,此所謂屠兒之頂佛,倡家之說禮,其然豈其然乎?況其科名二字,臣疏無所提及,而渠忽驀地闖說,此又何意也?大抵,科第得失,固不關於父兄之勸沮,而雖工於詞翰,老於場屋者,企仰一第,有若登天之難,則如渠之生年五十,不讀一字者,猝承父兄之勸,衰年一躍,如探囊中,斯亦可以驚人矣。不知當時,亦有率口稱贊者否也。渠之本末長短,謂殿下不知,强作儒生語,乃敢肆然噥喞於光天化日之下,獨不內愧其心,外畏公議耶?臣恐觀一節,可驗侏儒短,臣願德載,毋多言也。噫,臣之不顧死生,爲親訟冤,是何等大事,又況臺啓借筆,在渠雖薄物細故,猶是三百年創聞之事,則臣雖急於報讎雪冤,決不當粧出於空蕩之地,煩瀆於奏御之文,以蔽我聖上日月之明矣。重臣之疏,承宣之緘旣如此,則其啓草之非德載自寫,其言之出自承宣,斷然無疑,毋論越人之代寫,益河之代寫,臣之一段不欺之心,從此可質,而惟是德載之辱臣父子,專出於益河之毒手,而暗地排布,急急掩搏,惟恐機事之宣洩,則他人必不干於其間,此非益河之筆而更借何手哉?旣考其跡,且究其心,不但臣言如此,抑必有公心公眼之親切覰破者,殿下若先燭益河一點存心處,則白簡代寫之跡,如見肝肺矣。至於益河贓汚之跡,眞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宜無一辭可解,而臣之當初所陳,誠不欲盡發幽陰,只就件段上,說得十之三四矣。見其再供,推覓字句間罅漏處,而鍛鍊語脈,變亂情詞,勒歸臣疏於白地構捏之科,凡世之持公議者,皆曰其所自明,太半死款。雖自法府,直爲勘律,未爲不可云,而本道行査,已有成命,道臣査官,延拖累朔,顯有厭避之意,畢竟無實,雖已料得,亦不欲徑先論辨,姑待時月矣。及見査狀,則其所行査云者,創出新規,竝擧囚供,發爲問目,一次捧招,始査於二月十五日,封啓於二十日,而靑陽之於四郡,俱是四五日之程,則各邑之文移往復,各人之情節鉤覈,何如是卒乍也?凡査事,雖小於此者,必須觀其詞證,摘其疑端,再三推詰,務加詳審,猶難得情於萬一,況以益河素所豢畜之官屬,抱益河熟爛粧出之文牘,耳聽益河之供辭,眼承査官之眉睫,初無一言一事盤互鉤發之意,監色曰東,査官亦東,監色曰西,査官亦西,數十條所問,不終朝而畢査,彼官屬輩,非有榎楚桁楊之苦身勞體,則何以直告其隱情耶?雖使益河自謀,無以加此,査官之不忍致法於同隣同黨之朝士,固不足數,而獨怪夫道臣,非不知査狀之不成體例,而猶且袖手坐觀,不欲深鉤,惟以急急收殺爲意者,是何故也?無或牽於熟面,怯於傍喝而然耶?抑或耳目有所不周,而虛實有所不察而然耶?竊爲道臣惜此擧也。至於禁堂草記,始以道査數日內草草了當之意,枚擧論列,而及其入啓也,旋又刪去,只請道臣査官之薄勘警責者,亦可異也。臣固不敢以臣所陳,謂之皆出於風聞眞的,而彼益河之贓,亦可謂之萬無一犯耶?私之所掩,公不能勝,勢之所壓,法不能行,視殿下紀綱,如敗藩短垣,容易凌越,而不敢犯益河鴟張之氣焰,則臣於此,其亦末之何矣,然臣請逐段申奏,只明臣言之非誣也。所謂宮房收稅一款,臣疏則以爲加定二負,勒受甲稅,而渠之張皇爲對者,只是當初減稅之說,至於二負勒收云者,則其所發明之言,不過曰至愚至神之民,其肯納稅云云,此誠渠之語屈處,而且其宮房、耆所,官捧火粟,條貫各異,混同收捧,推移以納者,尤不成說。凡各項官捧之東西遷移,眩亂出入者,卽貪汚者用手之本色也。至於耆所、本官,兩項火粟,若竝與宮房,一例勒捧二負之稅,則其罪尤萬萬,而及其徵捧之時,星火驅督於旬日之內,其意蓋欲使民人等,不旋呼吸,莫省端倪,惟急急如律令奉行然,彼至愚而至神者,亦豈無一分知覺,而如使渠,果能就前九分所捧,減其三分而已,不有別般弄巧於其間,則年年應稅之民,豈不知一負二負之所納,而作此孟浪稱冤之言哉?況山火田,本無尺量定負之規,都在官家斟酌執負,故一負之地,可等平田五六負之地,其收稅之最輕如此,而於其最輕之中,又減三分,則民將鼓舞知惠,夫豈有自請量驗之理哉?渠所謂逐庫踏驗,全谷望量之說,卽加執負數之張本,而又下從民願三字,以掩加執之跡,彼各邑之原田打量,本出於有得無失之意,則渠之火田量驗,其可謂眞出於寧失無得之意哉?監色等所謂自官備納三分之說,尤極巧詐,以益河所謂艱難營賑之忠原,錢如金米如玉,諸般上納,一竝停閣,則何獨添給於不緊之宮稅,如果曰官備畢納也,則臣於前春問諸宮房,問諸耆所,皆有辛亥條百餘兩未收者,抑又何也?益河之於監色,腸肚相連,一辭欺罔,而其所以初減二分,以要民譽,潛加二負,陰收實利者,灼然可知矣。昔宋南康守臣徐端甫gg徐端輔g,輕減廬山稅錢,而又慮經稅之或虧,將下田升作中等,將中田升作上等,按籍履畝,趣紐其稅,終致人戶之呼冤。蓋端輔之升紐田等,只欲陰補山稅不足之數,而非出於橫斂自私之心。朱夫子,猶嘗責之以悖謬,今益河之尺量踏驗,已有端輔增稅之心,而其所加捧之錢,不屬於元稅,專出於罔民盜利之意,則其爲罪,奚止於悖謬之端輔而已?臣之前疏所謂宮差所私之物,三分加徵之數,豈有竝錄文書之理,而謂之文書可考乎?納稅民人等,必有生存者,何難推問,所掌監色輩,亦爲另加嚴詰,庶乎査出也。所謂復戶買得七百餘結,渠以爲買得四百餘結,收捧價租云,而無論七百四百結數之多少,驛人之預受價出賣於民間者,一竝還奪,一結給二兩勒買,雖以四百結所買言之,秋捧每結四石,合爲一千六百石,待春還賣,其價幾何?蓋凶年之減捧,足以外借恤民之名,而其實差勝於豐年之準捧,故渠之所以比前減捧,蓋以此也,而及其種糧分給之時,代以他色荒租,所謂復戶租則當春間租種極貴之時,每四石初貿十三兩五錢,末稍租種價漸翔,至於十五六兩之數,此則復戶租備納之民,亦皆受去,官給種租,故皆知其非復戶所納精租,而亦以錢貿去,各倉所賣精租,故皆知其官賣租之非復戶租也。一番推問於民人,可知矣。彼現納之文書則毋論某穀,特以復戶懸錄,將何以取信也?臣則或聞於士大夫之往來者,或聞於名官之傳說者,是豈泛然風聞乎?至於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勿論錢租,又不敢發明,而彼監色之招,又無一語辨白,蓋渠輩,欲以爲元無所捧云則已,有餘結五十七結之現捉者矣。欲以爲捧用云,則許多民結之偸用,爲其極罪,故不得已略之。以臣觀之,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渠已自服矣。大抵,各邑自有諸般名目收米捧錢之規,故間有貪宰,抄出富實民結,稱以某名某色,不無混捧之弊,各邑餘結之欺隱上司,憑藉名目,作米作錢,皆此類也。渠旣有復戶條好箇稱號,則許多餘結之混抄私捧,其勢固然。辛亥民結作戶之後,擇其富戶,抄出於元結之外,盡歸私捧,而春間分給戶首還上之時,此等富戶,一竝見漏,蓋以不入元結故也。富戶兩班家,雖未受出戶還,而或慮秋後有混侵之弊,呈狀以問其戶還見漏之委折,則益河,使座首鄭楗査給,而楗謂其呈狀者曰,官家例有如此事,歸告於汝等上典,無至傳播云云,此本邑崇善院、慕道院近處,最多富戶兩班、常漢,而不入於元結作戶者,多有呈狀之事。如是之故,益河遞官後,租穀尙有留置作錢之說,新官聞而推出,則其租,業已化爲錢,不知爲幾百兩,而未及輸去之餘數,又至五百兩之多,故盡爲輸入官庫,別封藏置,將補春賑之資云,臣之所聞,本自如此,而其年冬間,掌令閔珽之自忠原承召也,臣以此錢來歷,問於珽,珽亦曰,吾則雖不知其租之何名色,而邑底所置數百石租之作五百兩錢,爲新官推入之狀,吾亦非得於邑人之泛閑所傳,自有端的所聞處,君之所聞不差矣。此則臣之再次詳問於珽者也。其以租作錢之狀,旣如此,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且各邑田結雖多,收租雖晩,要不出於正二月間,則渠所謂本邑田政之了當,迤至三月云者,已不成說。設使迤至春晩,果如渠言,田案査勘,宜無遺漏,而至於田政已勘,上京遞罷,其間又至一朔餘,虛實根査,不患無日,則所謂五十餘結未盡査出之云者,此何以稱焉?以臣觀之,雖反覆其言,明是盜用之計,而渠之遞罷,出於意外。新官赴任之後,渠雖有神施鬼設之才,終無暗地處置之道,欲處置於暗地,終必有發露之慮,則其潛授由吏,密納新官,其勢不得不已,而渠乃卒辦,分付監色之言,以作目前應對之資,彼文書持去之人,雖或監色,而暮夜密納之人,卽由吏也。所謂文書,若是明白正大之物,則何必使由吏密密持納乎?渠雖欲以此等鄙陋之事,不欲人知,而其於天知神知,何哉?臣疏中,以由吏密納新官,嚴辭却之之說,箇箇詳陳而渠不敢有一言辨白者,可知其有隱情矣。況其供辭中,辛亥秋踏驗給災之時,監色輩偸食之結數,再次査得,均分民結,此則道臣之所知云,果如其言,監色所偸之査出,前後一也,而彼道臣所知之結,則何乃容易再査於當秋踏驗之時,而惟此道臣所不知己所獨知之五十餘結,則過冬春,至於夏間遞罷時,而猶未盡査者,抑何事耶?且益河之不受監營劃給五十結之說,道臣之張皇爲辭者,有若益河以本邑査得之五十結,推移給災,故不受營給者然,彼益河,拖至五月,尙稱未査,移送新官者,可謂有給災之意乎?新官初不受置之狀,臣旣詳聞,而枚報營門,亦在於臺論傳播之後,則以此爲之文書昭昭者,烏可取信也?臣聞當初査得五百餘結,稱以補民役,別作官結,而畢竟無一負分給補民,而全數分授於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申次迪者,每結皆捧七兩錢,而此是潛賣,故比復戶條混抄私捧者,稍低其價,以爲易售之計,而五百餘結,非小小可隱之物,渠之暗地授人,雖極祕密,而結價備納之兩班、常漢,許多耳目,有難盡諱,五六千錢貨,亦難一時畢捧,則今此五十七結之潛送新官者,豈非未及捧錢之餘數,而至於次迪所掌者,當時亦有數百兩未納之數云。雖未知末梢收殺之如何?而次迪者,告其妻上典,以其妻上典家,本邑所在若干結,亦捧七兩錢,以納於益河,如此彰著之跡,渠何忍肆然隱諱乎?其時都書員李聖徵及各面書員處,餘結査出之數,別作官結之由,各別嚴訊,而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次迪兩人則另加嚴刑,以渠輩所分授爲幾結,所納錢爲幾兩,十分究問其盜賣之實數,而此兩人外,所分授各人,一一盤詰於輝漢等,明査嚴處,斷不可已也。彼次迪者,聞以前居忠原士人李基厚之婢夫,販賈居生於邑內,仰役於官門,而益河,聞其爲人極伶俐,試之任事,曲當其意,益河大悅。凡衙中大小私幹,多付其手,今此餘結之潛授盜賣,卽其信任之一端,而數百兩未及盡納之說及渠妻上典家田結,亦爲捧錢之言,皆次迪之來告於李姓兩班者,而臣又詳聞,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也?所謂無面稅太,分付由吏,以隱結所捧充納云者,明白無疑,而渠難於發明,只曰,以楊倉耗穀,移補其數,新官如不許,則以重記付錄之六百石租,推移充納云云。夫渠旣遞官則各倉耗穀,雖如山積,非渠擅斷之物而付錄之,六百石租,若入於稅太充補,則所謂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之六百石租,又是何穀耶?況此六百石租之付錄於重記成貼之外者,已是渠贓汚現捉不得已追錄之物,則渠欲以此六百石租,到處拖引,臨時應卒,以掩其各項盜用之跡,豈不奸巧之甚乎?顧此百餘石稅太,果可還徵於民間者,則必以還徵次,成送文書於新官,設使又不欲還徵於民間,而必爲自官備納之計,則亦當預先措置,何至已遞之後?或曰,以倉耗移補也,或曰,以六百石租充代也,此無他。復戶價租盜賣之時,所謂稅太條通同私用,遽遞之後,無所措辦,虛掛欠籍,至前春未納,故臨急卒構之言,指的不得之狀,蓋如此矣。今此各人等招辭,亦不過曰未及充補而已。則此可爲發明之說耶?所謂追還已成之重記,追錄六百石租云者,臣之前疏論列,猶有泛略,故渠以追還新官處,爲大段差誤,費辭發明。蓋六百石租,初不載錄於重記,而益河作牌於倉色吏劉榮漢處,使之偸出於新官未赴任之前,倉監官李德祚,以新官已出,不可以舊官分付,擅出倉穀,據理不給,此又邑民丁重益之所詳知者。新官到任後,聞有此六百石記外之穀,而仍爲推出於重記未傳授之前,此際重記色吏,自京還歸,聞有六百石推出之擧,渠乃躱避,自外急還重記於益河處,益河始爲追錄於成貼之外,以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列錄下送,新官聞重記色吏之下來已久,隱避不現,仍爲推治色吏朱圓杖十八度,索出重記云。蓋官成文書之規,着押踏印,通稱成貼,臣之所謂成貼之外者,卽指着押內外而言也。渠則歸之踏印之外,勒成其說,而此有不然者,所謂踏印者,凡文書中,雖空紙連幅處,竝皆踏印,此豈有內外之可言?重記中當錄之物,雖些少錢穀,必爲盡載於原幅,而始爲着押於末端者,例也,今渠則勿論踏印與不踏印,以六百石租,追錄於着押之外者,果是何意也?彼六百石租,稱以四百石設廳料理,以補新舊刷馬迎送之費,二百石,充補軍布之指徵無處者。設廳者,乃爲民久遠之慮,防役者,乃爲民救急之意,而渠之初招,明白指告,其歸宿處,重記着押外,懸錄昭昭。今忽於稅太條上,以此穀兌那充納云。若然則今日設廳之穀,明日旋除二百石,而彼餘存數百石零瑣之穀,何以作爲民久遠之圖耶?以臣觀之,前招中設廳防役之說是,則再招中稅太移補之說,詐也。以此推之,追後付錄於重記着押之外者,已是副急之計,而末後移補之說,得無近於以子之矛,陷子之楯者耶?所謂結餘米云者,本邑元無流來隱結,則餘結之稱,未知何據,而設如其言,其數又奚止於四十餘石之零少乎?渠之所言於故領相之說,人無聞者。又無報備局巡營一丈文書,則其數雖至少,任意擅用,大段違法,五十石結餘米之擅自移補,果無偸用之罪乎?至於儲置米偸用與否。又不辨白,此則儲置米元數劃給外,留在數及結餘米,元數摠計之,可覈虛實,而且聞三百石儲置米還報之道,渠以爲拮据二百餘石米,分授新官吏房戶長,以爲料理備納之地,此尤有可疑者。夫居官者,給債牟利,已足羞恥,而旣辦二百餘石之米,則較諸本數,所欠無多。雖若干推移,可以充補於重記修正之日,而乃反以待秋料理,分付官屬者,誠是意外。臣未知二百餘石之到秋爲幾石利,而吏輩,以每斛幾斗之利,侤音受出於當初耶?臣聞益河,分付於安相宅等,以春市米價爲十餘兩錢,每一斛,秋可納三斛,以此相約,分給於民間,而分給之時,猶以官令分付之,煩人耳目爲嫌,以吏輩私債樣散給矣。及至昨秋荐凶,吏輩難於私徵,不得已始以儲置條,分付各面督納,則民人等,以所用私債,本非官物,三甲之利,當凶難辦,無意還報。雖以本邑乷味一面言之,儲置受債民人吳京昌等,終不備納,則該面都廳,以私債難捧之由,枚報本官,彼益河侤音分授之戶長安相宅等,自外阻搪不捧,始乃曰,民人等所給三甲之利,非私債,乃官債儲置條也。官債不可不捧,而此報狀,若告官,則必有紛紜之弊,不可入納,卽以此意,作答於都廳,還送原狀。其都廳之報狀,戶長之答通文字,臣已詳見,推此一坊,可知其他。二百一十石之每作三甲,其利爲六百餘石,則三百石劃給之數,雖曰還報,所餘又爲三百餘石,其所劃給外偸用之數,可按而知。新官、戶長、吏房及分給色吏安世才,乷味面都廳裵姓人處,訊問其報狀答通一事之有無,則臣所目見之文跡,渠輩決不敢牢諱。況民人吳京昌則不堪於儲置三甲之督徵,終至於自縊而死,此又臣之詳聞而矜憐者。京昌致斃之由,亦問於該面任掌人處,仍此而歷擧各面所分給之數,而盡爲嚴究,至於本邑東部居校生崔世漢、崔文秀,亦以等狀呈訴於監營本官,文狀具在云,一竝捉致,査考推覈,在所不已也。彼査官,徒仰官屬巧飾之口吻,而如許根因,不爲詳悉鉤覈,臣竊駭之,而在一路巡按之任者,猶且拘牽於舊日管下情面,則如同閈附勢臂脂自效之一申晉,又何足責也?所謂還穀數千石,折半出賣,折半分授官屬,待秋備納云者,此不特喧藉於京外,人多目覩而來傳者。渠猶且以湖西最多之本邑還穀,謂之數少,爲其發明之端者,誠可駭然。臣聞本邑賑倉米太累千餘石,出賣作錢,而太二百石則出給於本邑北門外居及唱奉鶴者,貿納五百餘兩錢,而奉鶴前後貿錢之數,不止於此。其餘米太則雖不知石數之爲幾何?而分授於官屬輩,皆以數倍之利,使之待秋準補所賣之元數云。蓋渠則以爲春價米一斛十餘兩所買之錢,足爲豐年秋市三四斛之價,而渠旣無遞官之端,亦無連凶之理,秋後了當,自在其手,故爲此濫計矣。其夏之遽遞,其秋之荐凶,果出於渠所料之外,彼將死之民,誰肯備納數倍之穀,以償前官盜用之數耶?官屬輩,日事驅督,則民人等呈狀呼冤,罔有紀極,新官不得已論報營門,傳令民間,以本邑還徵於民,以倍利分責所授之官屬。渠猶以賑倉米太,謂非還上穀,而歸臣言於全不近似之科耶?且其本邑附近八面還上,皆屬於司倉,而司倉,乃邑內倉,秋捧時,親捧各樣精穀,故八面前後十餘等還上,皆移給外各倉官耗,而司倉穀則以外各倉還耗條那移,或出賣於邑市,或給債於所親,邑民之赴百餘里六七十里之遠倉者,呼冤至今。渠猶以官耗之異於元還,謂非還上發賣耶?至於本邑所在戶曹常平倉穀十分之一,因戶曹行關,太一石八錢,租一石七錢,木麥一石六錢,牟一石五錢,使之依舊例發賣,則益河以租、太每石一兩五錢,木麥、牟每石一兩二三錢,加定出賣於各倉居民,而戶曹所納,依前例成文書上送,剩錢盡歸私用。戶曹常平倉穀所置各倉色吏及倉底居民之納價者,各別訊問,則可得其實。渠猶以上司行關,謂可憑藉,而能免盜賣之罪耶?金遷倉租、太百餘石則運置於木溪船人金禮吉家,出賣作錢,而使其家奴眼同爲之,所謂禮吉者,捉致訊問,可以覈得,此等奸濫之跡,亦豈有文書之可考,而取信自明之言乎?所謂遞等例下者,渠又無以飾辭辨白,乃敢援例於柳綎之例下,看作流來謄錄,且以新官之移充於監營還實八十石之數,爲渠不私用之明證者,誠極可笑。夫柳綎神明之治,氷蘖之操,民到今稱之,殿下亦嘗褒賞於筵中矣。藉令綎之遞等例下,大段過濫,固非後官之可法。渠之居官百事,皆比綎萬萬不能,而只欲比例於遞等一事,則其自待之太薄,亦已甚矣。且綎之遞等例下,雖或過多,未聞謗議之言,而渠之遞等,獨有喧藉之人言者,是必有公私義利之別,而綎之解官也,又未聞有數三百石米穀潛置邑底之說,則此眞渠赧然自服處,而臣疏中白文帖子等許多奸狀,不敢別白,猶以窘遁之說,欲爲防遮之資,殊可駭也。況又以渠所謂艱難拮据,僅僅成樣之忠原盜占之二百石稅太,猶不能措置於當納之節,應報之三百石儲置,猶不能充補於遞任之日,而獨爲侈大於遞等例下者,其果無自私之跡乎?渠之供辭及各人之招,以爲新官推出此穀,以充監營賑穀之縮。臣又聞新官,以此穀將補前春賑資,其穀之數多,推此可知,而道臣,以此穀欲歸之賑餘,渠所謂自備賑穀,果能有餘,何以加用八十石營穀,而稅太則虛錄,儲置則立本云耶?道臣之以冒稱之遞等,許作賑餘之美號者,可謂委曲矣。橫斂則曰營賑,發贓則曰賑餘,臣竊惜之。噫,如許米穀,豈非渠所謂可飽之粱肉?而設使渠專出於下輩帖給之意,彼吏奴所飽之粱肉,何獨不施於飢民?不然而都出於憑藉私用之計,則渠所謂米貴如金,艱難營賑之時,立視民死,專事肥己者,抑何心腸也?所謂一色紙一手筆,分作鄕品官屬邑底居人所志,稱以改色,出給數百石米,以甲利分給民間云,而渠則以此或歸之年例,題給貧寒難捧之類,換給新舊呈狀,有若還上反作之規,或歸之各廳許貸依例施行之科,果如其言,則甲利之說,何爲而發,呈訴之紛紜,又何故也?各廳官屬,其數甚多,何不以各紙各筆,書呈所志,而必出於一色紙一手筆者,豈不可疑?又況渠輩之年例許貸,雖不煩諸民間,自可料理還報,如使各廳改色之分給民間者,甲利收捧,果有舊規,則必無呈訴紛紜之弊。臣恐各廳年例許貸之外,別有憑藉作弄之端矣。渠雖欲混稱各廳例給,而一色紙一手筆,終不可掩,則乃以五張些少題給物,備數現納,圖掩其數十張一筆之借題者,顯有奸跡,而査官不問,道臣不察,一依監色之言,稱之曰,文書明白,豈不可異也?數十張借名題出,臣所詳知,而五張代納,亦可見渠輩不敢全諱之狀,則各別嚴問,可得其情矣。況臣聞新官,到任於再昨年五月十九日,而其前數日鄕任輩,以新官之到任期迫,告於兼官,本邑各庫開,金盡爲推還,而官廳別監李萬根等,密受益河指揮,乃於十七日,擅開官廳庫,偸出穀物,合米租太,幾至九百餘石,而一依益河分付,宰割分授於各人處,而鄕任鄭楗、李萬根、盧取聖、李億熙等,米九十石,吏房劉輝漢米一百四十石、太五十石、租三百石,倉色吏劉榮漢米一百四十石,朴春蕃米六十石,及唱崔檢同米六十石,訓鍊廳米五十石,各各分俵逢授,縱臣之所知者,只此而已,此外又不知盜用之爲幾何?渠以此等分授之穀,猶可謂之遞等例下乎?猶可謂之改色題給乎?遞等改色,俱不宜若是狼藉,而所謂遞等之物,新官到任後,白文帖子,已多見捉者,所謂改色,尤不當白文題給於遞任之後。新官到任,只隔一日,而不先不後,必於十七日,急急擅發,分授各人者,果何意也?分授之日,邑人丁重益等,與萬根爭詰是非,一場大鬧於鄕廳齊會處,人皆目覩如此,逢授人等,各別嚴問,在所不已。而況其新官到任後,推出邑底所置四百石米,輸入官庫,及其遞歸,入錄重記之說,人皆喧傳,則渠安敢掩諱也?噫,淸朝近聯,有此巨猾大蠹,而彼異面同腸之庸奴下流,初不能以鄭均之戒其兄者,責之於益河,而乃反干與災結,甘心同惡,鼻齅橐裏之銅臭,腹呑門前之米船,常欲爲益河得一死所,鳴吠圖報,則其所以螮蝀於赫日,魚肉乎臣身者,誠可骨寒,而尤爲痛恨者,連歲荐飢,民命近止,府藏枵竭,拯濟無策,至於御膳之減器,正供之停捧,百官之減料,他道之移粟,俱出於我聖上哀痛惻怛迫不得已之意,則爲今日分牧之任者,怎敢有一分豐侈自奉之計,而又況益河之從前受知於殿下者,又非常調守令之比,至以益河奉公之臣爲敎,則雖以渠知遇之感,尤宜有竭誠報效之心,而考其所行,不但反是其橫斂巧取,侈濫無厭之狀,無所不至,寧忍君父之日御小米,而忠原之財穀,用如泥土,寧忍赤子之日塡溝壑,而益河之妻孥,獨飽粱肉,臣竊痛之。所謂還租十五斗代,加捧稷二十斗者,已違朝家定制,而渠之招辭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之五斗剩,何以繼給飢民十三等監色之供?曰皮稷所捧,爲九百五十七石,道臣亦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而五斗剩,竝錄於會案云,彼九百五十石零,當初旣以二十斗捧上,則二十斗當爲一斛。若依還上例,以十五斗作斛,而除其五斗,加作斛數,亦爲三百一十餘石,都合當爲一千二百餘石,而道臣狀中所謂本道所上京廳會案,臣亦謄見。辛亥年皮稷代捧條,則合五斗加作斛數,只爲八百八十餘石,所餘多至三百餘石,籍使合計五斗剩而爲九百五十七石,一如監色之供,會案所付,只是八百八十石餘,則九百石零之於八百石零,所嬴又近百石,以此以彼,俱有大段可疑。至於換賑租一款,渠乃以監營所得雜耗分賑一事,混同爲說,變亂件段,欲掩其跡,而監色之供,以爲皮稷九百石,爲農民種糧,換用七百石賑租云,其換出之狀,渠雖諱之,監色等,已半吐矣。本邑還穀,其數甚多,雖非若干賑穀之相換,豈無推移分給之路,而況旣曰賑濟飢民,則捨正穀而取皮稷,似非荒政之得宜者。渠之復戶租隱結錢發賣之各倉還耗,若不盡爲盜用,種糧所給,不患難辦,何必奪飢民之命脈,而稱爲種糧換給耶?代還租則會案所錄,稷爲八百石餘,而還租爲六百石,換賑租則監色所供稷,爲九百五十七石,而賑租爲七百餘石,彼代捧之稷,宜有定數,而多少相懸,互有出入,增損惟意,自相逕庭,此其中,豈無鉤發之道,而道臣、査官,徒事掩遮,良可訝也?況渠所謂三次白給之種糧,只是若干雜穀,而一次所給則已爲還捧於再昨秋,此實罔民之甚者,所謂十三等乾糧云者,都不過皮稷二次,而其所分給,一次則爲一斗五升,一次則爲二斗,當初操切面任,抄飢至少,大面三四十人,小面數十人,合僅計爲數千人而已,則千餘石皮稷,何患不足於數千口二次所給?臣之從前所聞旣如此,而臣又聞之於昨春,自忠原上來之一名官,則答以聞諸民人所傳,飢民乾糧,果是皮稷二次,誠如君言云云,此又非風傳之比。渠忍能幻弄作奸,粧撰文書,下蔽道臣之耳目,上欺君父之聰聽。噫,亦甚矣。且其代捧之政。渠以爲面議道臣,一從市直,其所云云,有若從民願爲之者然,此事尤爲萬萬絶痛者。辛亥秋,本道監司,巡到南倉之日,民人等,以租十五斗代,稷二十斗,多有稱冤之由,齊聲陳訴,而倉底㐗味村居該面風憲鄭時雲,亦在等訴中。監司知民訴之如此,以告于本官,更爲變通爲答而去,蓋時雲,以該面風憲,率其民人面訴之時,不忍直陳其官長虐斂之狀,以各項弊端,皆歸罪於鄕任之欺凌,則出站鄕所鄭楗、李萬根者,惡其陰事之宣揚,綁縛時雲,無數亂打。仍又訐訴益河,捉入官庭之際,路由時雲家前。時雲家人,泣訴鄕所,請饋粥飮,則鄭楗、李萬根等,詬罵驅逐,急急捉囚於官獄數日。益河以別杖決罪五十度,曳出官門,死不踰時,而時雲之在獄中,呈狀丐命於益河,則益河,以非官家所捉,勿爲煩訴爲題。夫鄕任擅自生殺,而爲官長者,恬若不知,是何法理?況渠又施以五十度別杖,則非官所捉之說,誠莫曉其意,而益河遞歸後,時雲之妻,呈狀營門,得明査嚴處之題辭,粘訴於新官到任初,則新官以事係前官,不爲聽理,匹夫匹婦之冤,終無以自伸,一境之民,孰不齊憤而共憐也?噫,殺一無罪,王者不爲,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昔在肅廟朝甲申年間,有一宰臣,出守東邑,濫殺人命,惟我先大王,赫然震怒,杖訊殿庭。蓋以人命之至重,王法之至嚴,有不可以容貸者故也。彼益河,亦不過一守令也。旣忍於凶歲橫斂,又忍於濫殺人命,而孤寡之民,不能自訴於堂陛之邃,方伯之臣,不敢按法於勢焰之下,積鬱幽冤,上干天和,殿下獨不聞東海枯旱之災乎?若使今日,國綱不掃於地,益河烏得常刑乎?時雲妻之本邑前後官及營門所呈三狀,印押分明,題辭俱在,臣亦目見其文狀,知其實狀之由於代稷一款,卽此而五斗加捧之出於橫斂,可推而知,其所橫斂,至於殺人而不知止,則此其意,豈爲若干還上加錄之地而已?臣謂代捧稷之數,換賑租之數,各別推覈其實數所在,斷不可已也。其殺人一事則,殿下特下明旨,令本道捉致時雲家屬於京獄,取其前後三狀,委之剛明法官,俾得根査而嚴處之也。所謂六十間大家者,臣疏謂之構在本境,新占山下或堤川墓下兩岐爲說者,蓋欲觀渠一分不欺之言,渠雖不敢祕其新占山三字,而至於買得一款,又不明言何也。渠稱以遷葬新占山地,於本境㺚川上流山下,家舍田土,竝以六百兩買得,而山底居民沈莫龍者,爲其有勞於買賣,仍作山下主人,以南倉租數十石及僉知帖文一張,別爲賞給,視同典守之僕奴,仍令貿取材瓦,經營家舍,姑未成就,而其六百兩買山買土之狀,嚴問莫龍,可得其實。渠之堤川院林,有親山有墓舍,而忠原之民,放火於渠之親山,竝與前在家舍而燒之,故渠於在官之日,重創五十餘間,自院林往來者,多有親見而傳之,則渠何敢諱之也?所謂田土買得云者,臣疏已陳其難査之端,無論彼境此境,最爲渠發明之好欛柄,然傅說之言,雖或不知某人居間主事,某時給價成文,而要之皆以爲眞有是事,臣請以所聞更陳之。益河買得沃土十二石地於尙州沐浴浦,而再昨年,使劉輝漢,主管買賣,輝漢所親人,適有詗知其事者,則輝漢,恐其聲聞之透露,密囑其人,愼勿出口云云。此則嚴問輝漢,可得端緖,此外又有兩處作畓,而其一,淸風武嚴寺近處十五石地也,其一,堤川、院川渠之墓舍近處,而皆在於渠之居官,則其興役開土,又有厥由。本邑討捕營創建時,例以四郡民丁赴役,而辛亥年營舍重建時,益河調發本邑烟軍,以代其役,故民怨至今,而四郡民丁,則益河計其名數,皆收役價錢,募軍立役於渠之兩處作畓云,臣謂本邑煙軍無端代役之狀,不可不査問也。顧此兩款則臣之前疏,雖陳其難査之由,而臣之追後所聞,又如是眞的,則臣謂上項兩款事,亦惟在朝家明査之如何耳。臣之前疏所謂京廳帖文,雜捧錢租貿太沈醬,以賑餘數十甕,船運本家云,而渠旣縷縷發明,作爲燻造易運之說,以明醬甕難致之狀,其外面誠若有理,而此又有可言者,所謂帖文,無論京廳、監營之所給,旣有捧錢之事,則渠何敢區別京廳、監營,而臣聞僉知帖文三百張,同知帖文一百張,加設帖文一百張,勒授富民,橫徵高價,所賣不知爲幾千斛緡,而醬太貿取之外,餘錢已無去處,臣則初意其數多賑醬,若干分給矣。近來親聞往來士夫及本土小民之言,則設賑後,元無龠合所給云,此非渠所私用之物乎?渠雖粧出文書,混稱分賑,而如未乾之燻造,以船輸來,至於四十石之多,則渠何忍以醬甕之難於船運爲言耶?船運之難,果如其言,則抑未知別有何樣奇巧,可以運致之耶?至於樓巖船人,若非渠之奴僕,則必渠一家諸族之奴僕,不待臣言,渠必有自知者。然必欲使臣指告,則如渠之二年居官,內眷之稱以遞歸,以船路作行者,至於三次,而一次之行,必帶來三四船隻,京江之人,有目皆睹,彼三次船行之船人姓名,何不問之於臣,而獨問醬甕輸去之船人姓名耶?其人政好一笑爾。渠以臣十六條臚列,都歸之虛謊,只拈出木筏一款,謂有苗脈,陽示其直陳無欺之色,陰護其各項盜濫之跡,此尤可痛,臣不得不更演此段,以明臣十六條所陳之皆有根據,以破其無限奸巧之狀也。可興倉役時,稱以材瓦所用,民家丘木之長養處,毋論墳山遠近,一竝亂斫,計所入用,以其餘木,編作二十大筏,浮下京江,而甕院燔器所,例爲納稅,故渠連臂送言於廚院提擧,而因本院提擧之語次詰問,稱以自家丘木之作筏下江,圖得本院勿侵帖,而本院提擧,亦成給其帖。其間多少問答,臣姑略之,而此異於米錢偸用之類,故初疏不爲註解曲折矣。今其言,儘有許多奸情,夫臣疏所謂民家丘木者,槪聞斫取於本縣乷味沈姓人,前朝官李姓兩班及開天孫姓人家墓木,而沈哥或慮官家之復有侵伐,自斫其餘木,出賣於陰城人,則益河聞而惡之,沒數奪取,此其大數。其外若干斫取者,沿江以上,到處皆然。渠乃敢指爲淸風、堤川無主空山者,已極巧詐。況其作筏下江之際,以民家丘木,指爲自家丘木,瞞囑提擧之言,尤極鄙陋而渠又做出一家人助給之說,欲覆其私賣之跡,其言眞可笑矣。其所謂一家人,未知指誰,而私筏之漂失,雖甚失利,必不求助於官用之木材。且所謂百餘片吐木,何足有無於作筏,而渠又稱之以添補以給乎?參前考後,都出巧飾,而臣則初聞其爲二大筏矣。臣疏出後,傳者以爲二十大筏,臣始以益河供辭中,吐木筏價低之說較量,傳者之言二十筏之數,誠爲信然矣。雖以此一段見之,渠所以大則狼貪虎攫,小則鼠竊狗偸,惟利是求,無所不爲之狀,昭著無餘。且其倉役時,自監營爲其募軍貿材,劃給五百石穀,而嶺邑稅倉改建之役,自嶺邑,依舊例送役價三千兩錢,彼材瓦所入,旣取民家之丘木,軍丁赴役,又有煙戶之調發,通一邑各面,每二日使役,而梅安等,十三面一萬戶,則以遠不徵赴,每戶收納役價錢每五錢,合爲五千兩,故是役也,元無一名募軍,一株貿材,除其京署借得之瓦匠役糧工價外,一無所費,所謂木手,又爲括出於境內民人,亦無手直所給,則今此五百餘石營給之穀,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用於何處,而渠所謂通朝所知,自備新創之財力,果指何物而稱之乎?若謂之貿材也,渠則曰斫取於無主空山,臣則曰奪取於民家丘木,其兩無所貿,可知矣。若謂之募軍也,裹糧赴役,一邑皆然,遠坊收錢,萬目所覩,其毫無自備,可知矣。營穀五百石,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必以用下樣,排數粧出於文書,而但其材木役軍,不可竝論於用下之數,此外只以倉舍間數匠手工價摠計較驗,則可知六七千錢貨,五百餘石穀物,所入與否,亦宜嚴訊覈實也。蓋臣之前說,雖未盡得其奸細情節,而渠之供辭,各人之招,亦不敢曰,元無是事,則其贓跡之透露,已十之七八矣。臣疏一播,傳者猶藉藉不已,或曰,某事不論,或曰,某段不擧,辭說多端,虛實未分,而第有一件之可以憑據者,玆復陳之。本邑結役租五千餘石,戊申年按撫使金在魯之莅任也,凡官家日用,使客支應等物,皆以此租,磨鍊貿用,而勿論豐凶,每石以錢一兩二錢定式矣。益河在官時,凡貿易之物,比前倍定於一石,雖以生雉價一事言之,舊例則一石定捧五首雉,而益河則勒捧二十首,是以四石價,折於一石,此爲四倍之利,而所餘爲三石,他種之稱此,可推而知。渠則似以爲凶年市價,比豐年稍貴,爲此加倍之政,而當初無論豐凶,酌定施行,旣出於公私兩便之意,則今此倍數,已極無謂,況其數多餘錢,盡歸囊橐。新官到任後,猝按空簿,亦未變通,官用貿易,幾至全廢云,此一段,亦宜推問於結役租所掌色吏處也。大抵,營賑二字,爲近來各邑憑藉贓濫之好箇題目,而益河之各樣舞弄,特爲尤甚。所謂飢民賑濟云者,當初抄箚人口,極爲零少,而只以殘零皮穀,略略分給,只是二次,而虛張名數,增錄穀數,上報營門,稱之曰,十三等所謂種糧白給云者,一次所放,只是一二斗雜穀,而且其三次中,一次以還穀,詐稱白給。故昨秋已爲還捧,所謂還上云者,每年大戶所受,減爲中戶,中戶所受,減爲下戶,必以刻削爲務,還穀受去之民,除其往來脚費,更無所餘爲耕種之糧,故飢民則以盜竊賑穀,便私自營怨之,農民則以吝惜還穀,盜賣牟利怨之。闔境興咨,大小嗷嗷曰,所謂十三等設賑,只是二次皮穀,十三等分糶之穀,不如曾前五六次分給之數,而各項文書則與鄕任官吏,符同巧飾,瞞報營門,上欺朝家,怨聲溢路,有耳皆聞。臣之前疏中,摠計聚穀數爻,算驗分賑數爻者,此其賑穀査出之肯綮處,而渠不敢爲提說者,其有意掩遮可知矣。然臣言如未可取信,二次乾糧之虛實,推問於受食之飢民,白給一次還捧之有無,推問於備納之農民焉。況渠雖稱以萬餘口賑濟,而其言之無據,人皆傳笑。彼忠原飢民,雖曰,極繁,宜無遺漏於萬餘口之抄箚,而聞再昨年密陽府流丐八千餘名設賑之時,忠原飢民之流離就哺於密陽者,多至八百餘名云。渠若以萬餘口抄賑,十三等拯濟,則彼鳥形鵠面疲痿將死之民,何以捨其父母之官,而蒲伏望哺於千里他境,至此之多耶?渠雖舌端有蜜,粉飾外面,臣亦耳中無障,久厭腥聞,則渠何敢防臣之口也?惟彼忠原之錢穀出處,斡運徑路,益河無不熟知,故忠原之作窠也,益河力圖而爲之,其行專出於大逞意欲,計世之素知益河心術者,固已憂之於其初,而居官以後,惟利孶孶,其始也,妙穿逕竇,營運不煩,而及其終也,因緣營賑,多般料辦,厚殖錢穀,心薰魄動,意肆手滑,從他旁觀之嗤罵,惟急急伎倆之快施,如入波斯之肆者,羅列百貨,皆是可欲之物,不自知其頤朶而手攫也。甚至於細瑣難名之物,逐都津致,盡歸籠擔,此所謂失其常性者也。昔朱子,論唐仲友之貪黷,其所各項條列羅絹銀錢工作器皿之屬,姻婭子弟貨賂交通之狀,細大畢擧,數目浩瀚,而其狀有曰,雖其曲折,未必盡如所陳,萬口一辭,其中必有可信者,前後質陳,多至六七狀而不止,以朱子之賢,論仲友之貪,夫豈有片言之虛僞者乎?蓋此等人,自有別般心性,不可以常理責之故也。今益河之貪,比仲友,輕重大小,雖未知如何,臣亦不敢以臣言爲一一眞的,但其中,亦有詞證俱備,狼藉難諱者,不啻數十舛而已。至於臣所聞中,如工匠家諺文牌子,如買立十數私駄,興販嶺南,如漆匠一升之役,加捧三升,如厚恤沿路酒幕,延譽往來之客,如嗾囑境內諸族,猝立淸德之碑,此等可駭可羞可愕可痛之說,臣猶一竝刊落而不擧。語曰,竈不炊薪,堗豈生烟?如使益河所犯,不至甚黷,則傳聞之臭穢,必不如斯。且其居間助虐者,又有其人,庶孽柳璜,邑人權輯則留養衙內,結爲心腹。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都書員李聖徵,假官奴申次迪,引爲爪牙,內外和應,同心使令,而所謂鄭楗者,故參判李喬岳之宰忠原時,差出量田都廳。益河素與之親密,而其後,楗以罪受刑於淸州牧,一鄕棄之,以此不參鄕任者久矣。益河到任之後,起自廢棄,特差首任,以樹其恩,而聞楗之有病則許其乘轎出入,聞楗之過婚,則借其官屬使喚。所謂李萬根者,本以朴致遠信任鄕所,濁亂官政,殺越人命。營將李譔,譏捕嚴囚,將欲重治,則萬根越獄逃走。仍此見棄於一鄕,而益河,委以官任,言聽計從,萬根無妻獨居,益河擇年少一官妓,以老除樣,頉下官案,出給萬根,夫鄕任之於官長,分義之嚴截,無異朝體,而所謂鄕所,有意作妾,肆然干囑於官長,所謂官長,欲結其心,容易許給於鄕所,則益河之於兩人,其狎燕私,放倒體面,同謀共利,多行不法之狀,據此可知。此外官屬等,爲其耳目,受其指揮之類,臣不欲盡擧其親密來歷,以汚筆頭,而其行査者,若少加推索,夫豈疎忽沒略,如彼之甚哉?蓋益河之出死抵賴於當初庭招之下者,只恃査官之曲循其面情,新官之別嫌於交承,官屬之不負乎指敎,欲圖掉脫之路耳。蓋近來法網漸解,私意橫流,官吏之贓汚者,一經行査,皆歸淸脫,誠如向來臺言,此無他。爲査官者,皆不欲任怨根究,乍閱不明之文帳,而看過皮面,不拘可疑之情段,而曲從飾辭,寧忍欺君,而不敢犯其人,故益河之所恃,在此一節,而見於査狀,果然矣。噫,萬口之怨在人,數寸之管在臣,三尺之法在國,而幺麽一査官,惟意低仰,略無顧畏,道臣猶不敢一咳唾於其間,毋論益河之脫與不脫,是果謂國體之所存乎?惟彼愚夫愚婦數萬生口之告訴無處,怨泣載路者,不但咀呪,不但詬辱,不但臣之所聞如此,卽今卿宰侍從之臣,孰不聞忠原民怨之罔極?而渠獨曰,竭誠賑濟,溝壑救出之民,謂必不挾岸叱辱,謂必咀呪父母,而無或百姓無狀,乃反挾岸叱辱,又爲臚罪呈狀,皆出於渠所料之外,則忠原之素稱惡鄕,果如渠言而然耶?然如此惡鄕,又能挺出一箇權輯,爲其舊官陳疏辨誣云,此果益河之救出溝壑,得其死力者歟?良可笑也。臣疏出後,益河以其婦黨之六寸親李姓人及其子弟一人,下送於忠原邑內,兼貿數駄唐帽子,分給一邑官屬任掌輩,要得顧助之力,而又以私人柳璜,下送於本邑佛正面權輯之家,一以爲行査時觀變應接之道,一以爲募得邑子陳疏伸救之計,彼權輯者,不是別人,自以前日衙童,常時爲其豢養,臨急受其敎誘。又藉鄕任輩資裝起送之力,則所謂辨誣,勢不得已,而如此鄕曲愚蠢無識之類,何足煩大朝之刑章也?若令本道,取疏錄百餘人虛張之名帖,考見本邑靑衿錄及今式年戶籍,則可知其儒與非儒。又若以陳疏委折,推問於資送之鄕任輩,則可知益河之嗾與不嗾,而其中尤有萬萬駭然者。凡疏錄着名,必待其人意向之肯許,而始爲入錄。今此所謂疏錄則不問其人,太半僞錄,甚至於居親喪着禫服者及已物故於數年前者,混被姓名之僞着,彼冒儒名而訟贓吏,已是一邑之所羞,而潛勒喪人,混錄誣疏,尤非爲人子者所可忍爲,此事關係名敎,亦甚不細,尤宜嚴處,其處煽動浮言,搖惑人聽,咆哮恣睢於朝廷親舊,慫慂誘脅於本邑人民,作弄多端,巧詐百狀,而跳出圜墻之日,渴赴忠原,留連三日,面面致謝於官吏之屬,及其陳疏,設爲親舊責勉之說,甘言悲辭,窺探君心。渠若有父事吾君之心,何忍以此等淺詐之術,恣意欺謾,至此之極耶?然向來十行絲綸,處分嚴截,盡燭益河肝肚,臣聞忠原大小士民,無不戟手相賀於伊日特敎之下,而皆曰,舊官是有勢力之朝士,朝家之按法正罪,雖不敢望,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等,若有嚴刑重究之道,則猶可以少洩輿情,一鄕人民,前後詣官呈狀者,不知有幾,而已呈者,新官或歸之於匿名,其中崔必起、張允益、丁重益等,至於具狀入官,爲鄕所輩百般阻搪,終不得呈者,至於四次,其鄕任官吏,挾官助虐之狀。此人等,無不熟知,且其狀辭俱存,文跡有據,而盡爲萬根輩所劫奪云。此數人,亦宜一體捉致,據臣疏語,一一嚴問,益河之諸般贓跡,庶有憑驗之道。果使道臣,不惜本邑官屬數三人之性命,以慰數萬生靈之心,朝家不惜一益河之重勘,以勵三百六十州之守令,則豈不有勝於紙上申飭之空言耶?噫,權勢二字,卽人主之所惡,故渠雖欲鼓吻肆毒於對臣之說,而卽復掉尾乞憐於告君之辭。然以臣觀之,貪虐掊克如此,而無一人劾之,供辭欺蔽如此,而無一人論之,詐病七日,具文字緩緩納供於庭招命下累日之後,而無一人非之,嗾出鄕人,假稱儒疏,謂可以愚弄君父,而無一人斥之,和應同閈之査官,自占倖脫之科,而無一人責之,此非權而何哉?稍挾黨羽之勢,兼有言色之佞,上藉乎君臣之間,顔情稔熟,下揣乎朝廷之上,紀綱漸弛,自以爲只蔽得一人之聰明,則廷臣不足畏,縱恣無憚,乃爾如此,臣恐常調前縣監,必不當如彼。渠雖曰無一人之相好,而臣則曰無一人之不畏渠矣。獨臣不量孤弱,妄欲攖犯,卒受無限凶誣,莫非自取,更誰怨尤,而臣所切痛者,臣雖疲劣,其職則殿下之臺閣也。藉使臣所論無據,自有公議,爲忠爲逆,一死一生,皆係於殿下處分。渠以何人,謂可以制臣父子之死命,縱其籬落間物,大肆拳搏之威,必欲擅弄生殺之柄,其心所在,誠極叵測。彼益河、德載,卽臣父兄之讎,在臣冤憤之心,奚止於按劍血視而已。渠輩,亦有父之人,何不設處而思之也?臣非不知德載疏誣,一辨二辨之秖益疲困,又非不知益河贓跡,十査百査之卒歸無效,而其所以不避煩縷,反復陳籲者,將以明此白白之本心,暴此搰搰之危憤,臣之滿腔熱血,盡瀉此紙,殿下若將德載之疏,益河之供,本道之査狀,參考於臣疏,細覽一遍,則彼此情僞,庶幾爲淵鑑之燭破,此臣之所大願也。治疏將上之際,天牌狎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罪至此,萬殞難贖,玆敢席藁闕外,恭竢威命。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苦崩迫之情,特命下臣王府,仍命拿致德載,對辨凶誣,俾伸至痛,重究益河供辭欺罔,嗾人構陷之罪,以肅朝綱,以勵有位,臣不勝涕泣祈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上}}。 ○五月十三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宋眞明,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海春君栐,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入侍。李宗城曰,臣有所懷,講前敢有所達,聖候旣有眩氣,不必作聲爲之可矣。上曰,藥院提調,亦以此有所達,而旣始之後則講讀亦不至甚難,且廢之有難而然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止自謂便人。李宗城讀,自君子言之,止爵賞窮矣。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李宗城釋文義曰,此章仁字之義,以兼其德者,謂之仁也。父子之謂者,因上文尊親而言之,其下大文,亦連以尊親之意爲言。雖明日進講大文,不離此意者多矣。以安樂尊親,爲敎民之道,又以遜悌之義言之。然則强敎之强,以聖人之訓觀之,則以自强之義觀之,尤爲切實而有效矣。上曰,然。李宗城曰,次大文,以尊親之義言之,土字,當以地字觀之,命字與鬼字,以義觀之,猶費隱之義也。命則天所賦與之理,而人所難見者也。鬼則造化之迹,可尊而不可親者也。或曰,命字,以敎命之命觀之,尤親切矣。鬼之可尊而不可親,猶皇天有風雨霜露之敎,而又以顯著者言之,魚躍于淵,鳶飛戾天,皆在其中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甚浩大,蓋以天爲父,以土爲母之義也。兪㝡基曰,仁字,非仁義之謂,乃仁民之謂也,使民無怨則安矣。上文所言者,乃以爲民父母之道言之,三代以後,無此義,此所以無至治之世也。上曰,親賢云者,言子賢則父母親之,不賢則下之,而此下又言親尊二字,尊父親母,當爲二義,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大抵,父尊母親,其義有異矣。上曰,尊親二字,蓋以大體言之,若必如其言,則父可尊而不親,母可親而不尊乎?宋眞明曰,父母之道,尊親皆當兼之,不必分而言之也。上曰,下無能云云者,其言終似有弊矣。李宗城曰,尊與親,豈有弊,及至後世,乃有其弊,以是言之,亦不可謂無弊也。上曰,其爲弊則然矣,而父尊母親,終可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尊而不親,分而言之,則有害於名義矣。上曰,父子天性,而尊親分而言之,比上大文文義,似未恰好矣。上曰,水云者,何所比耶?李宗城曰,水比於母,火比於父也。上曰,此大文文義,亦似不足矣。李宗城曰,以後人不能盡尊親之義,故爲害矣。上曰,此皆後世之弊也。下大文,有父之親,有母之尊云者,亦此意也。兪㝡基曰,尊親二字,似是陰陽健順之理也。上曰,以下文觀之,尊中有親,親中有尊之謂也。兪㝡基曰,父尊母親,非偏着有弊之事,母比則水,而父比則火。上曰,然則水火之義,與父母之道,皆同矣。兪㝡基曰,君上之道,兼父母之義,殿下在民父母之位,能以尊親爲心,則尊之可以事天,親之無不容之人,以乾爲父道,以母爲坤道,不可偏發也。李宗城,釋夏、商、周大文曰,三代之弊,今可知矣。夏之弊,過於尙忠,故殷人率民以事神,殷之弊,蕩而不靜,故周人繼殷,不得已爲禮樂文物之事,畢竟其弊,至於巧而細,救周之弊,莫如尙忠,而秦繼周之後,專尙刻薄,故三代之治,仍以不復行也。上曰,然則秦尙夏之道可乎?李宗城曰,所當尙夏之忠以救之,而秦專以功利斬伐爲務,故竟至於亡矣。石梁王氏,以此爲非,夫子之言,古人亦有以此章爲疑者矣。然三代之時,忠質文所尙者,皆能盡其道,傳之後代,不能無弊,然而爲弊者,非先王之過也。制治之人君,不能及古先王以至於亂亡,此石梁王氏之言所以發也。兪㝡基曰,副學,以三代爲不相及,而周監於二代,其後之弊,非周之過也。上曰,先儒以石梁王氏之言,爲不敢信,則非質言者也。孔子曰,吾從周,從周之盛時,何不可之有,此言其後世之有弊也。三代有弊,故相損益,如其無弊,何損益之有也?李宗城曰,夏道未瀆辭者,其義似未明,所謂辭者,辭令之謂也。殷人尙鬼,而矯之者未能得禮之義,周人强民未瀆神,而終未至於妥帖也。可以强敎之者,强民以敎之謂也。若以此等文義觀之,稍似可明矣。上曰,不求備與求備,亦有其義之異乎?李宗城曰,相反矣。夏之時薄賦斂,故民未厭親,殷人求備於人,與夏相反,周人以爵賞刑罰施之,而民窮矣。上曰,副學謂夏勝於殷者,其言是矣。李宗城曰,下番兪㝡基,以爲民父母之義陳白,其言好矣。夫王者,爲民父母,任君師之責,下土顚連者,雖曰無所知識,而至愚而神,爲民父母之道,豈可不留念乎?然但有爲民父母之志,亦何能致治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其大槪也。以其小而言之,發於言而施之政,方可以救斯民而濟斯世也。以卽今言之,夏之弊則不至甚矣,而周末之弊,無不有之。今日救民之責,只在殿下,先正大規模,以爲民父母之意,常爲體念,則生民之幸大矣。上曰,切實矣。李宗城曰,小臣連爲備員館僚,近以母墳加築事出去,今始入來,伏聞《禮記》,幾已盡講云,此後聖上,逐日開筵則幸矣。近雖日熱,此殿高敞,晝講差退時刻爲之則,似好矣。上曰,書筵則每日晝講,經筵則只晝講,前日亦有退時刻進講之事乎?李宗城曰,祖宗之制,晝講以午正爲之,此外無可爲者,今若逐日開筵,陶養聖德,保嗇天和,則其爲益不少矣。上曰,近來氣亦稍平,欲連爲進講,令政院詳考前規,取稟,可也。李宗城曰,《表記》曰,莊敬安肆,留意敬字之工,幸甚,其在聖候,不無所益,自藥院,亦豈無保嗇調養之功,而若其日御經筵,進德修業,則必有保養聖體之效矣。上曰,留念焉。李宗城曰,向者厚陵參奉文道濟事,其時史官,不卽出擧行條件,此後則,申飭政院,似好矣。趙尙絅曰,文道濟事,臣請白之,臣觀其爲人勤幹,其在任時,禁伐松木泰甚,故人多怨之者,臺臣聞怨者之言而發啓,極爲冤矣。北道之人來仕者,皆其稍勝者,必無爲非之事矣。上曰,北道人,參奉始初爲之乎?尙絅曰,又有一人方爲之。上曰,誰乎?尙絅曰,任道元云矣。宋眞明曰,以臺啓言之,參奉爲二人,若有爲非之事,豈獨道濟一人,當其罪乎?趙尙絅曰,北道人爲參奉者,見道濟多年積勞,而終遭意外事,皆無興況,以仕宦爲無益矣。上曰,文道濟代,姑不出乎?趙尙絅曰,已出代矣。兪㝡基曰,姑觀其原情以處之,似可矣。上曰,北道人,見今番事,必皆心解,無來仕京師之人矣。李宗城曰,臣聞昨日,有李鳳祥移配之事,鳳祥初豈免三尺者乎?殿下,下察私情,曲撓邦憲,以致國有失刑之嘆,以今日事體言之,臺臣所當爭執不已,以爲經歷年歲之事也。今以亡命罪人,而漸輕其罪,遽爲移配,則日後之弊,何以防之?罪人之不敢爲亡命者,以有國法之故也。今以亡命而置之善地,彼鳳祥,豈是酌處之罪乎?向者待罪館閣也,曾駁臺臣之救鳳祥者矣。今以情理可矜而輕其罪可乎?此事則殿下,必須堅守,不爲撓奪,可也。移配之命還收,未知如何?上曰,鳳祥事,昨有下敎者矣。必欲提舊事以相持,又欲牽私意以爲無罪,二者皆過矣。自戊申以後,作一怪事,而當時該府,亦有照律之事矣。王者,以孝爲治,則今日之事,非量移,乃移配也。何必以此爲言乎?宗城曰,聖敎如此,臣亦知聖意之矜憐,而當時律文則小臣不能知,但以其所犯而言其罪,似不止此矣。伏願問之諸臣,決之聖意,深思遠慮,堅守不撓,爲宜也。且罪名雖重,而必其困苦,然後可謂之罪,若使居在近地,優閑自在,則是乃薄罰也。今臣所達,非不知聖意,若處分漸輕,則此後之事,無以禁之,此臣之所以煩達也。上曰,吾亦有所思矣。向者趙明翼之停啓爲可怪,而鄭羽良之事,亦可怪也。當初拜齋郞召見之事,到今思之,判若二人,吾實怪焉。向之停啓者,以爲非亡命於國而然,此亦爲過也,逆固自在也。然而使之做逆者誰乎?非師尙、一鏡,能爲逆乎?吾之所度者,景廟朝,若非渠所憎之人當朝,則渠必入來,予之此言,雖似爲異,而彼乃局面亡命,非國之亡命也。自鏡、夢創出不取服結案之法,故鳳祥,乃避其輩,非避國家也。宗城曰,鳳祥旣不終爲入來,則何可以此曲恕之也?上曰,鳳祥無可入之時,故不爲入來,彼旣不爲服罪,且鳳祥,非景廟之亡命也。若使承款正法,則豈有低仰律文之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益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雖有餘氣,近姑減歇,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注書李光躋受由,今已過限,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則俱在外,憲府則或在外,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罪囚之多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不爲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纔已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及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啓曰,新除授旌善郡守尹心衡呈狀內,荐罹喪禍,宿疾轉劇。又自前月,重添衄血,眞元日鑠,氣息如縷,時月之內,無望減歇。且與本道佐幕,有不可對面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尹心衡病狀情勢,俱難强迫,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孝章墓守衛官金聖夏呈狀內,病情轉益沈苦,萬無就直之望云。守直重地,不可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權瑞東,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吏曹參議,申思永、閔致龍爲掌令,李台重爲正言,金尙耉爲持平,李宗白爲校理,金尙翼爲副校理,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副修撰,尹得仁爲富平府使,金潤爲積城縣監,李行相爲軍器僉正,金命礪爲禮曹佐郞,成震齡爲旌善郡守,鄭錫台爲孝章墓守衛官,金海府使韓珩,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以鄭熙普、趙世垕付副護軍,沈聖希付副司直,趙明履、洪尙寅、李長欽付副司果,韓翼謩付副司正。 ○宋秀衡啓曰,明日常參、朝講時,兩司無進參之員,故變通差出矣。今日政,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持平金尙耉,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掌令申思永違牌坐罷,常參、朝講,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閔致龍、金尙耉、李台重,竝今姑改差,其代及有闕代,明朝政官牌招,以在京人擬望。 ○又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胎室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有頉處,修改及始役吉日時,推擇以入,而觀象監官員及繕工監監役官各一員,令本監擇定,前期下去本道,眼同看役,觀象監官員下去時,告由祭香祝,仍爲受去設行,而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則石物排設,臨時下去,先詣大興,董役事畢後,轉詣全州及昆陽監董事役事,分付本道及該監,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金尙魯,旣已應講,而卽今左右史不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竝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檢閱單金尙魯。 ○宋秀衡啓曰,檢閱金尙魯,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全羅道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令該府移配近地事,擧條啓下矣。李鳳祥道內礪山府移配,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鳳山人李璞、李琢等,以換名竊科事,原榜目中,旣已付標,而兩人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去正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白木廛燒燼後,當納之物用,給災之規,參酌蠲減事,命下矣。廛人當納物種,問于該曹則卽今當納者,不過發賣木四百三十同內,未捧二百十五同價錢及一次勅需吹鍊天銀五千兩而已。勅銀係是不時之需,有難減給,發賣木未捧中,限十分之二,價錢蕩滌宜當。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張鵬翼,左參贊李廷濟,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副提學李宗城,左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數日來,日氣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批答已諭,而眩氣氣弱等症,雖少愈,而猶未快去矣。命均曰。批答有姑字,似未快愈而然矣。湯劑進御乎?上曰,湯劑纔服,而眩氣往來之候,猶有餘氣矣。命均曰,數日連開法筵,不瑕有勞傷之節乎?上曰,不至勞傷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夜氣頗炎,故然而寢睡不得安寧,水剌,往時則少愈矣,近來則頻頻虛乏,而亦不得食,以此爲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時置飮食於左右,虛乏之時,隨卽食之,何不如此爲乎?上曰,雖虛之而欲食則不能,似由氣弱而然,而甚則下匙卽爲虛乏,極爲悶矣。寅明曰,所進米飮,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或進御,而此亦不緊,今後勿復進之,可也。命均曰,此醫書所謂嘈雜症也。由於痰盛,而如飴糖之屬,豈不適口耶?上曰,本不嗜糖屬矣。命均曰,口味,何如?上曰,日炎故似然,而不如前矣。寅明曰,如黃栗、龍蓮茶之流,時時少許進御,爲好矣。上曰,黃栗予亦見效,粳米則止之,黃栗少進,可也。寅明曰,臣來政院聞之,則公事出納,至於三更云,如此更短之時,酬應每至半夜,豈不有害於調養乎?上曰,比諸學問,則如程子觀獵,數日來雖如此,何必每每如此乎?此後當自勉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今將試服,前者服之,頗有效矣。眞明曰,嘈雜之症,暫時虛乏,若過其時則不飢,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以救之爲好,臣嘗得此症,累試累效矣。上曰,此症似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置飮食於座側,而食之者多矣。每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無失其時,如何?上曰,當依爲之,而自先朝時聞之,入侍之臣,或不忍饑,納飮食之物於袖中,而入來者有之云,而予則常時食性不然,於飮食本無誠意,故不能隨時卽進矣。寅明曰,聞玉堂之言則大臣常服九仙王道餻,而不作薏苡,以末作餠而食之,甚好云矣。上曰,不乾乎?宗城曰,乾則乾矣。每當虛乏之時,置諸座側而服之,如食餠餌之屬,甚爲有益矣。命均曰,朴乃貞常服八元粥,雖少出入,必持之以行,無時服之,甚好云矣。寅明曰,以藥八味爲末服之,味甚好,無藥味云矣。上曰,九仙王道餻,若干劑進,試當服之。寅明曰,材類入之,自內蒸服乎?上曰,藥房所蒸,勝於內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日炎如此,而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似好矣。上曰,將服之,常時不食早飯,以丸藥代服,中氣頗實矣。命均曰,今日則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日氣如是蒸鬱,似是雨徵也。聖應曰,今日次對有命,而兩司諸臣,皆在外,只有李裕身一人,亦牌不進矣。上曰,明日常參、朝講,頗殊常矣。國體之損傷,無復餘地,豈勝寒心?在外臺臣,誰爲下諭,而未及上來耶?注書出去,使之懸註以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懸註以進。上曰,如此而國可以爲國乎?兩司長官則交龜後,自當上來,長官及儒臣外,已下諭未上來,正言趙明履,掌令趙世垕、鄭熙普,竝改差,政官牌招,差出其代,可也。{{*|出榻敎}}違牌侍從人員,已爲敍用,望則似不苟簡矣。咸監之代,李箕鎭爲之耶?興慶曰,然矣。已爲肅命矣。上曰,非久似當下去矣。興慶曰,咸鏡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所報,論列馳啓,請以關西所在備局句管木八十餘同,入送於三、甲,而使民各出防布,換木以去,以開北民衣食之源,以防犯禁採參之路云。其言不無意見,而第聞關西營精三壯革罷之後,備局句管木餘數無幾云,旣無可換之木,則此請有難許施矣。上曰,關西木數,幾許耶?工判似知之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備局句管遼木元數不多,而旣罷精三壯之後,則尤難推移矣。上曰,副學曾見北道,此事,何如?副提學李宗城曰,三、甲木綿極貴,如有推移劃給之道則好矣。眞明曰,此事於三、甲之民,實爲大惠,而關西所謂遼軍木,一年經用,餘數無多,八十同木,辦出無處,曾前則朝家或覓送嶺南木花,換貿民穀,以軍餉會錄矣。上曰,然則置之,可也。{{*|出擧條}}李匡德,性本怪異,撕捱太過,故補外,而其後諸臣陳達之言,亦皆是矣。旣知其然,而不卽召還者,蓋爲甲山之難治,欲得匡德而久任也。且慮其迎送之有弊,故尙不召還矣。頃聞副學之言,則甲山元無夫馬迎送之弊云,分付銓曹,內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請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也。上曰,兩道監司,一則請仍任,一則請催促下送,同日竝來,未知何者可施耶?興慶曰,向者西伯私書中,以爲渭源,必得如李彦燮者差送云,故臣不拘常格,以彦燮擬渭源受點,而兪拓基則以彦燮善治之故,狀請仍任矣。上曰,前爲五衛將時,於帳前見之,有所下敎,此其人耶?取魯曰,然矣。在魯曰,以瞭望事,委之彦燮,故以此爲言而請仍矣。上曰,爲郡守則左遷矣,拜長淵已久乎?在魯曰,前年九月爲之矣。上曰,似爲李玗之代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海伯雖以瞭望爲言,而與邊地不同,似當以邊地歸重矣。上曰,瞭望則姑置勿論,守令數遞有弊矣。寅明曰,數遞雖似有弊,而長淵之於渭源,豈不無緩急輕重之分耶?臣意則以渭源歸重,似可矣。上曰,守令數遞,終涉有弊,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可也。{{*|出榻敎}}寅明曰,亡命罪人譏捕事,委之於禹夏亨,未及效力,以他事拿來,而今者永昌之捉得,皆夏亨指授之功云,以此見之,亦不無其功矣。上曰,彼地越去之說信乎?卿等亦聞之乎?眞明曰,見朴師洙之書,曾已與申尙仲兄弟,共謀譏捕,以遞職之故,未及捉得,而其所排布,已有成緖,有罪無罪間,速爲決斷,還送邊上,以責其成效似宜,諸臣之意,皆如此矣。上曰,前監司權以鎭,狀啓遞罷矣。寅明曰,以任爾元事方就理,而臣見西伯朴師洙及江界府使李日躋私書,則皆以爲必更送禹亨,然後可以成事云,任爾元事,本非朝廷所可問,而累月禁府,何至如是大査乎?興慶曰,夏亨事,極虛疎矣。命均曰,以尙重事見之,夏亨之當初排布,可知矣。眞明曰,朴師洙,常時攻治夏亨矣。今乃知其事功,抵書於廟堂,請其再任矣。上曰,理山姑未出代耶?在魯曰,已出代矣。命均曰,永昌事分明然後,再授夏亨可矣。上曰,任爾元事,處置宜矣。以狀啓見之,申尙仲爲首功,然則亡賊之越在彼地,有形迹矣。每事莫若付諸首謀之人,事成則有賞,不成則有罪而已。何必疑之而不用乎?此非擧條所出之事,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夏亨以爲爾元之妻四寸孽娚,又以爲四寸妻孽娚,而爾元俱無之,權儆三人之說,變爲二人,此事極涉虛謊矣。上曰,爾元初亦爲不切之言矣。鵬翼曰,臣亦以譏察聞之,爾元本無妻四寸及四寸妻娚云矣。書辭臣亦見之,三人之說本無矣。上曰,此事大抵爲三層,夏亨與爾元相爭,爾元與儆相爭矣。寅明曰,臣爲禁堂時,見其元情,兩人皆有僞端,而元非大事矣。上曰,武弁率口之言,不是異事,而爾元初不爲之,夏亨何以得聞乎?大抵夏亨,於爾元之言,不無增益,道臣初不狀聞則好,而以私書至於狀聞,此路一開,後弊難勝,禹夏亨及任爾元,竝分揀放送,道臣推考,可也。{{*|出榻敎}}在魯曰,永昌雖已捉得,似不無泄機之慮矣。上曰,此事,自廟堂專委夏亨,不得則非但功過相准,必有重罪,以此申飭,可也。夏亨爲人,何如耶?鵬翼曰,極爲可用之人。上曰,孫命大則確實矣。命均曰,命大,嶺南人,夏亨,海西人也。上曰,風土不同,故然矣。興慶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南再業、金秀雄偸竊船材松木事啓聞,而此已現發承款矣。律文中,盜園陵樹木者,杖一百徒三年,故偸斫禁山松木者,率皆比此律用之,則今玆再業等,論其情犯,視偸斫者,雖似加重,而捨此,他無可據之律矣。上曰,比之偸斫之律,則不襯着矣。當初帥臣,直自重治,豈不可乎?渠之用意無狀,而究其本,不過鼠竊之類,此等事,非朝廷所知,只令帥臣,嚴治之,可也。取魯曰,船材木伐取,水使元不能自斷,故有此狀聞,而偸竊賣食之弊,比比有之,今若仍此定律,則似好矣。寅明曰,臣意則偸賣船材,不過憑公營私,比之偸斫禁松,罪有間矣,而令攸司治之,亦似無妨矣。上曰,重爲決棍,則豈不勝於杖配乎?{{*|抄出擧條}}興慶曰,待敎鄭履儉別單中,備陳江華史庫下傳燈寺殘弊之狀,仍請船頭浦築堰畓若干劃給,此則旣有令該曹依施之敎,而至於南、北漢義僧移給事,議于守禦使及經理廳提調,則皆以爲不可許給云矣。上曰,所謂義僧,何名耶?興慶曰,南、北漢有外方僧徒上來入番之事,如上番軍士之規矣。上曰,南、北漢所守義僧,不可移送矣,南漢義僧事,副學必詳知矣。其果有益於保障乎?宗城曰,南漢專以九寺成樣,九寺以義僧成樣,義僧爲役雖苦,而在本城僧徒,則賴此而支過,一自分半移送北漢之後,南漢之僧,尙今稱冤,更爲割送,不可議矣。取魯曰,北漢則當初設置時,南漢義僧二百名,割半立番,而本城形勢,與南漢尤異,旣無府治民居之事,而只有城內十一寺,故守堞之事,專責僧徒,一年二百名,六次立番,猶爲不足,癸巳年,自朝家加定一百五十名於南、北漢,今爲三百五十名,而每番不過五十九名,各寺分處,不過五六名,元數不多,今難移送他處矣。上曰,已有之處,雖不可罷,豈可更設於本無之處乎?此不過本土之僧,欲藉重爲此也。別單則置之,令留守募入僧人,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守令之在官立碑,與百姓之媚悅主張者,更定律文,從重勘斷事,請令廟堂,稟處。故備局覆啓,令該曹稟旨著令矣。秋曹更請議于廟堂稟處,而蓋守令之在官立碑,本律雖輕,旣已昭載於律文,而且土民之媚悅者,則情雖可惡,此非廟堂可定挈令之事矣。上曰,其守令,誰耶?在魯曰,熙川郡守趙漢重,祥原郡守李墷也。上曰,當初廟堂之令該曹,稟處者非矣。此豈相諉之事耶?在魯曰,備局回啓,兵曹判書尹游,以句管堂上爲之,而其時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律文,不可續續變改云矣。上曰,此事,守令則旣有當律,民人則宜自本道,嚴加懲治,非廟堂所當定律矣。此而定律,則向者陵幸時,爲洪重疇立木碑之民,亦可以定律治之耶?大凡法網密,則民無所措手足,以此意,分付該道,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以全貴益焚燒同氣之屍身事狀請,令該曹稟旨勘律,而該曹請令廟堂稟處矣。律文則殘毁他人之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棄毁朞親卑幼死屍者,杖七十徒一年半云,此律似爲太輕,而至於一罪勘斷,則恐或爲過矣。上曰,此何故耶?用佛家之法而然耶?興慶曰,俗所謂瘵疾者,一門傳染而盡死云,故鄕曲愚蠢之民,畏其傳染,至爲此不忍之事,誠可痛惡矣。上曰,庾衮之罪人也。在魯曰,監司,以有甚於刃殺爲言,而此則過矣。律文,在手上則死,在手下則不死,杖一百徒三年之律,似爲太輕,而一律則未知其得當矣。寅明曰,臣意則以爲,此有甚於刃殺矣。壞風亂俗,莫大於此,從重科罪,似合於防微礪俗之道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命均曰,情狀則絶痛,而用一律則過矣。累次刑推後,定配遠地似宜矣。興慶曰,考諸律文,終無可據之律,而似與戕殺有異矣。在魯曰,臣意則比杖、徒,加律定罪可矣,不必創出法外之死律矣。取魯曰,畏忌惡疾之傳染,忍燒同氣之死屍,其情狀則絶痛,而此不過蚩俗蠢蠢無識之致,道臣狀辭中,謂之甚於刃殺云者,臣未知其然矣。旣有本律則參酌情犯,而加重之,可也,而直斷以一律,似過矣。然戶判所達之言,亦有意見也。寅明曰,法文重亂俗之罪人,此而不爲嚴治,東方幾何而不爲夷狄之歸耶?孔子治魯之時,事係亂俗則雖微必誅,其在懲亂俗之道,如此之類,不可不嚴治矣。鵬翼曰,戶判宋寅明之言是矣。各別重治,以懲末世亂俗宜矣。廷濟曰,亂俗之罪,重治固可矣,而甚於戕殺生者之言,臣未知其可也。尙絅曰,監司之必欲重究,不是異事,而臣意則以爲不必以一罪論斷矣。陽來曰,臣是法官,不可以法外之言仰達,而旣死之同氣,忍爲焚燒,此實莫大之變怪,而必用一律,則事涉太過,臣未知其可也。眞明曰,原其情則固出於無識所致,監司所謂甚於刃殺同氣,則臣未知其然也。雖然,此實無前之變怪,凡治國之道,無大無小,思其流弊所極,而預爲隄防爲宜,似不可不從重科斷矣。瑜曰,臣待罪湖南時,興德亦有此等獄事,見捉於本官譏察,報于監營,故臣親自窮覈,則游辭發明,終至杖斃,而此無可據之律文,似當有嚴立新法之道矣。宗城曰,《大明律》之太輕,雖未知何故,而此罪人情節甚惡,各別嚴處,則固宜,而朝家之隨罪立法,恐未安矣。上曰,《大明律》,或有當輕而重者,或有當重而輕者,此未可知也。寅明曰,刑亂國用重典,刑新國用輕典,此不過時措之宜,而胡元,以柔弱而無紀綱之故失國,大明,承元之後,不得不爲嚴重之治,作法大抵多密矣。上曰,視漢法則極苛密矣。是故末年多忠節之士矣。在魯曰,先朝受敎中,或有如此之事矣。上曰,我東,以禮義之國,素稱小中華,而渠旣生禮義之鄕,敢行滅親之事,尤爲痛駭,吏曹參判思患預防之說,是矣。極律則太過,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此亦將來,當爲受敎矣。{{*|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失火事,啓聞矣。松田失火之地方官,法應拿問,而今此當之者,乃是順天縣監南渭老也。係是兼任,則與本倅,似有間焉。且歉歲迎送,當有民弊,姑徐拿問之擧,未爲不可矣。上曰,順天豐歉,何居云耶?近來湖南,荐歲告歉,此必入於尤甚邑矣。興慶曰,順天雖不入於尤甚八邑,而蓋是設賑之邑也。且松田失火之官,自前亦有只推之例,姑勿拿問,推考似是矣。上曰,法不可輕改,固當拿問,而順天旣是設賑之邑,則松田雖重,民事亦不可不念,勿爲拿問,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失火,何其多耶?興慶曰,似由於鹽盆近處,故如是大段失火耳。瑜曰,兼官雖異本官,如是緩治,則後必不悛矣。上曰,李瑜之言,大體是矣。非爲兼官而緩治也,以數遞有弊故也。興慶曰,陳奏副使朴文秀,昨旣罷職,前者書狀官罷職後,敍用還付矣。今亦依此爲之乎?抑出代乎?上曰,此是飭勵,非深罪之意也。昨日處分之後,姑勿出代爲敎,有意而未及下敎,諸具想已盡備矣。命均曰,行期已迫,故行具幾盡措備矣。上曰,使臣之道,使之保其生而後,可以長久任使矣。文秀今番往來之後,其無病,未可必矣。寅明曰,聖慮及此,渠若聞之,豈不感泣?上曰,文秀爲人,有長有短,昨日擧措則駭怪,而此由學問工夫不足之故也。自家亦自言其放浪生長,而其通達則過人處多矣。伊日文義,亦以臆見爲對矣。不可不成人之美,副使姑勿出代,依書狀例,敍用後更差,可也。{{*|出榻敎}}嶺南煮鹽時,其用氣多矣。今此潦炎,所傷必尤多,是可慮也。興慶曰,再昨筵中,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覆奏時,有未及稟定之事矣。龍川、永柔兩邑守令,給馬發送事爲請,而龍川則以他道營將,移差永柔,則已令該曹,催促下送給馬事,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結城已革邑,而前規限滿則復邑,故保寧縣監於結城事,有同兼官,不成貌樣云,其將永革而合邑乎?抑將待限而復舊乎?上曰,此與安陰有異,終不可革罷矣。命均曰,合邑而別擇守令,差送,似好矣。上曰,若如陽川之規,自廟堂大更張,而倂合則,可也。若仍此永革,則無異安陰,豈有界限乎?依常限復邑,可也。聖應曰,晝講時刻進退事,《政院日記》則浩汗,未及考出,而聞弘文館舊例,則量日晷長短而進退時刻之時,亦有云矣。上曰,此後盛暑前未停筵之時,以巳初進定,可也。{{*|出榻敎}}秋判、捕將進來,陽來、鵬翼進伏。上曰,草記見之,而所供與初無異乎?陽來曰,罪人見刑具,已自畏慴,平問之下,數人先爲直招,其外,施威次盡爲承服,其中獰悍一人,受六杖矣。上曰,羅多乃洞、細洞所問目者,與咨文相合耶?鵬翼曰,相合矣。一二名,日字相左,而觀其氣色,其往必矣。陽來曰,往羅多乃洞者,往細洞再明,則文書當修正入啓矣。上曰,或罪人劫於威嚴乎?陽來曰,渠先自直招矣。犯越本是死罪,而今此罪人甚多。大抵二處犯越,有下手者,有瞭望者,有守幕者,有三層,似不可盡爲死罪矣。上曰,文書修正之時,三層必分析爲之,無相混淆,大臣及推官,同爲入來定罪,而凡於推問之時,或有劫威誣服之患,必須相審,無使玉石相混,可也。此雖可痛,與逆賊似異矣。瑜曰,下敎誠然矣。上曰,世丁爲窩主乎?陽來曰,以領將爲窩主矣。上曰,今日卽爲開坐,而明日常參殿坐時,則雖不得爲之,罷後卽爲開坐,可也。聖應曰,注書以不爲簡問,有拿處之敎,而聞簡通則盡爲之云矣。寅明曰,簡通,臣亦見之爲答矣。上曰,煮鹽一事,與靈城所達判異故也。入侍承旨,擧條出納後,出直,已有定式,未出擧條則無使出直,可也。上曰,備局堂上雖多,而有司之任最緊,李宗城還差有司之任,可也。{{*|出榻敎}} ==5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朝講。 ○下直,方山萬戶裵尙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二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方山萬戶裵尙度處給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行公,獄囚議讞,許久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常參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成範錫爲持平,尹得徵爲正言,沈聖希爲宗簿正,李觀厚爲兵曹佐郞,吳瑗爲副修撰,沈錥爲掌令,金廷潤爲掌令。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呈辭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洸、韓範錫、閔致龍爲副bb護b軍,金尙耉爲副bb司b直,李台重爲副司果。 ○以正言尹得徵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臺諫,今方開政差出,時刻勢將差退之意,敢稟。傳曰,時刻隨時入之。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中旬賞格上下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假注書望筒,傳于宋秀衡曰,呈辭旣已申飭,實官且有二員,何望筒,何以入之耶?還下。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鎭江里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賤情危迫,敢復冒昧上瀆,仰首俟威命,而伏承批旨下臨,不復矜許,反加隆異,非臣所敢承者。不知聖諭,何由而若此耶?夫聖人之裁物,如天之化育,各隨其物而賦命。今殿下之處臣者不然,以理物則非其宜也,以任用則非其分也。此豈大聖人盡人盡物,各得參贊之道哉?聖旨又引古人事爲諭,此則尤非臣所敢當者。臣本隱遯者流,只是少而廢病,老而不死者也,而豈意臨死之日,値此非常之恩,以益其罪戾哉?誨諭諄切之下,不勝感泣,而惟恨微誠之不能上格,伏地隕越,不知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江原監司春川等官居私婢初分等囕死、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江原監司狀啓,虎患熾盛,尙不能連捉gg捕捉g,以除峽民之患,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寧越府使權始經,以侍從之臣,爲民陳章,已示嘉尙之意,可以特許者,可以稟處者,俱以賜批,而其中木槽事,雖曰民弊,其名瑣屑。此報巡營報廚院者,而請以裁處,事體未安,推考,其令道臣,問于廚院處之。 ○答寧越府使權始經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以民事封章,予用嘉之。未打量折受,寢之已有下敎,不必覆啓,特寢焉。他餘事,令廟堂稟處。{{*|原疏,下備局}} ○甲寅五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東,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禮曹參判洪鉉輔,大司成鄭羽良,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最基,持平成範錫,禮曹佐郞宋日贊,戶曹佐郞李夏徵,監察許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領敦寧魚有龜,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原豐君熙,花原君權喜學,兵曹參知金聖運,僉知金夏明,工曹正郞李彦熽,兵曹佐郞朴致文,刑曹佐郞李廷楫。諸臣進伏訖,必寧啓曰,今日常參時,三品侍從中,司僕寺黃梓,當爲進參,而稱病不進,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黃梓,卽今所帶之職,不過該司,而亦不肯進參,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又啓曰,今日常參時,錦城尉朴弼成病不進,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不進,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進伏曰,日氣連熱,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臺諫不備,常參未能及時,每日如此,殊可悶矣。仍達曰,今日臣見平安監司狀啓,則瀋陽將軍出送咨文,而其辭云,殺掠犯越等事,渠則有若不知者然,只奉旨施行出送云云。誠爲怪異矣,而至於梟示正法之由,當悉於此後回咨中,而諸臣之議多不一,未知何以則爲好也。上曰,當初咨文,果自盛京禮部而來耶?。興慶曰,然矣。上曰,盛京禮部事,誠非矣。若無咨文往復之事,則已,旣曰有之,則不於盛京禮部爲之,而何處爲之乎?渠之私自退托,殊極怪異也。興慶曰,前此有三次據例爭之之事,而藩國咨文,中間私自退送,其意極是怪底事矣。上曰,渠欲捧則捧,不欲則不捧,事極怪異也。興慶曰,盛京則無入送齎咨官之規云。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上曰,然則灣府譯學,入送何如耶?在魯曰,盛京禮部,終始以通咨爲重難,而不捧之則轉奏北京,尤無其道,此事極是難處矣。興慶曰,順天縣監,以兼任光陽縣,松田失火事,有勿拿重推之命,而監司罷狀,又入來。今日政,出其代,而望單不下云,伏未知聖慮,又欲有仍任之意耶?在魯曰,狀聞措語不輕。監司之請罪如此,而若令復仍,則尤似有不便之端也。興慶曰,松田失火,自是無妄事也。處分固無可嫌,而道臣若是請罪,朝家雖令復仍,渠必不自安矣。上曰,更思之,此時守令,數遞可悶,故還給望單,欲爲下敎於筵中矣。令姑勿罷,只爲拿問,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似有所懷,陳達,可也。宗城曰,臣旣入侍,果有所懷,故敢達。漂海常之藩國咨文,宜當直奏於北京禮部云者,分明是托辭,而厥後漂海常,自謂曖昧,有若不知者,無他,初旣如彼爲辭,則到今爲之,其中自不無難處之端,故渠終不肯爲之,而自古咨文往來之事,非止一再,則渠雖不捧,自此送之,似無爲辱之事矣。其所難處云云,豈爲成說乎?在魯曰,此則儒臣所達,然矣。臣得聞洛昌君之言,入送盛京,自盛京轉奏北京,亦有已行之前例云。洛昌今方入侍衛,下問好矣。樘曰,臣往來燕京屢矣。至於此等事,不無所聞而知之者矣。自前我國咨文,入送盛京將軍,自盛京轉達於皇帝,前例每如此。到今渠之持難而不肯者,誠爲殊常矣。上曰,當初處事,未免違繣。渠若終始不許,則直送北京,有何妨耶?寅明曰,若無生梗之患,則雖直送,亦無妨矣。上曰,盛京之還送咨文時,以還送之意,爲回咨乎?不爲回咨而只爲回通耶?平監狀啓,何以爲辭耶?汝迪出曰,臣亦得聞盛京回咨,自平監直送備局云矣。在魯曰,盛京禮部,具回咨還送,而道臣狀啓,上送其咨文矣。臣則意謂已經睿覽而下,尙未經睿覽乎?上曰,姑未見之矣。興慶曰,臣意謂已經睿覽矣。今承下敎,始知其不爲入啓矣。上曰,注書出去,持入昨日來到瀋陽咨文,可也。翼謩卽承命趨出。聖應曰,元咨則同裹於狀啓中以送,而回咨則直送備局云矣。上曰,咨文與回通有異。咨文則例稱朝鮮國王云云,則所當竝狀啓上達,而平監之直送備局者,難免疏忽之失。其在事體,殊涉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盛京回咨,平安監司,雖直送備局,備堂中必有初拆見之人,而不卽覽察,尙未入啓者,亦難免率爾之失,當該備局堂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咨文還爲持來,則回通中必有還送之意,其咨文入覽則可知,而狀啓所上,似是咨文,卽今道理,更無須待之意。別定齎官,雖今月內治送,何不可之有?在魯曰,雖送回咨,其文法,自爾與前咨文似有異,必改而用之可矣。上曰,事是前事中出,則文法,豈甚有異乎?翼謩持咨文還入。僉曰,此非其咨文矣。上曰,此咨文,亦必有可觀,第上之,而注書更爲出送,持入本咨,可也。翼謩復承命趨出。上曰,咨文,內則補畫,外則不補畫耶?聖應曰,前例內爲而外不爲云矣。興慶曰,日昨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重臣之以不肯就官,至於拿處,實是無前之事。臣故上箚請寢,得蒙允可,而聞{{!|𢢜|⿰忄業}}猶切惶懼之心,方在胥命之所,不敢還京云。蓋嶺伯,自是至煩劇之任,以其病狀,實無可堪之勢,故臣曾於筵中,有所陳達矣。旣知其實病之如此,則似不必一向强迫。且{{!|𢢜|⿰忄業}}於頃日,旣承欲一見之下敎。惶感之極,亦豈無一覲耿光之忱也?姑宜許遞藩任,以他職用之,而前後嚴命之下,累犯違逋之罪,特爲譴罷,亦無不可矣。在魯曰,聖上每以{{!|𢢜|⿰忄業}}之一不上來爲敎,而其實則自丁未以後,元無累除實職而不爲上來之事云,而且其衰病,比年前尤甚矣。上曰,已諭於日昨大臣箚批,而國家紀綱,則因權{{!|𢢜|⿰忄業}}而尤爲墜傷。微官之不遵朝令者,其所以墜紀綱,猶爲小小,而位高之人如此,則尤有甚焉。{{!|𢢜|⿰忄業}}前日若有一來之事,則今番豈不遞乎?日昨以靈城之病,不欲充使价,有使之得生,而用於日後之敎。{{!|𢢜|⿰忄業}}若於前日,上京行公,則予豈不念其病而强送也?丁未以後,一不上京,戊申一爲忠監,而亦除朝辭,故不爲上京,予之見其面目,亦已久矣。雖以元龜誣告事爲言,而予則曰,前日之一不上京者,所以致此也。若上來從宦,則豈有此乎?且其疏中有曰,見嫉於嶺人云,此何事耶?在魯曰,{{!|𢢜|⿰忄業}}曾前爲嶺伯時,以罷場事,重治嶺人,爲嶺人所厭,故渠以爲一元龜,猶欲逞撼,則渠之見忤於嶺人者如此,今雖赴任,決無一時安於職次之理云,而不欲赴任矣。上曰,以元龜事爲嫌者,尤爲怪異矣。此豈足爲嫌端耶?日昨處分之後,承旨有所陳達,故特爲推考,而大臣箚請,故不得不許,而立紀綱,宜自大官始。事關備局則請拿推,而於慢君命之人,則國法獨不可行耶?{{!|𢢜|⿰忄業}}若謝恩赴任則或可許遞,而不然則決無許遞之理。若不能使一權{{!|𢢜|⿰忄業}}赴任,則何可君臨一國乎?終不去則寧爲定配於其道,許遞則斷不可爲也。大臣則以所懷陳白,猶之可也,重臣之如是縷縷,有若爲{{!|𢢜|⿰忄業}}分疏,極爲未安,推考,可也。{{*|抄出榻敎}}有龜曰,事雖煩瑣,而日昨兵曹回啓,有違於定式,故敢此仰達矣。御營廳敎鍊官金虎臣,以牙兵砲手次知,前冬崇陵內,捉得一虎,今年正月、二月光陵內,初捉二虎,後捉三虎,通前後所捉得,爲六頭矣。凡捉虎准五頭,則例有加資之典,故槪以此上言,而兵曹回啓中,以連頭骨捉納,未能的實爲言,又以該廳之不爲請賞爲訝,而啓稟置之矣。陵內捉虎,雖是渠等分內當然事,而朝家之論賞,旣出於激勸之意,曾前本廳將校二人,亦以此得蒙加資之典,今此虎臣則去月康陵內,又捉一虎,前後捉納,多至七頭,而捉得之後,以全體進上,則連頭骨與否,非所可論。該廳之直爲請賞,曾無定奪之事,則自本廳不得啓稟,事例當然矣。外方捉虎,旣許施賞,則陵寢內捉虎,獨未蒙賞,不無稱冤之端。體例所在,臣不敢直請賞典,而旣有可據前例,更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上曰,令該曹更爲考例,稟處,可也。{{*|出擧條}}在魯曰,以前理山府使禹夏亨,更差渭源郡守事,昨日擧條,未及啓下,而蓋聞極邊,別無大段解由之事云,而夏亨旣未出解由,則不無掣礙之端。若有自上勿拘之命,然後臣曹可以擧行矣。上曰,解由雖重,擇差有意,其令勿拘,可也。有龜曰,非但本廳,東西各陵,三軍門各爲分掌,當該軍門將校之捉虎,雖滿定數,該軍門則不得請賞,故渠等輒必上言,事涉煩猥矣。此後則各軍門將校捉虎之數,若滿定式,則自當該軍門,以考例論賞之意,草記啓稟,未知何如?上曰,捉虎論賞,以幾頭爲定耶?有龜曰,曾前則定以五頭,近來則定以三頭矣。上曰,此後則依所達草記啓稟,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臣以職掌事,敢有所達矣。陞學之設,專爲士子勸奬之道,而上年則以當年條,未及畢行於限內,有蕩滌之命矣。殊非培養勸奬之道,有同因噎而廢食,非但儒生輩落莫,且雖有蕩滌之令,必無以此惕念設行之理,似當有變通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朝令之不行,未有甚於近日。不有申飭,臨科之後,始乃一時爲之,只長躁競之風,殊無培養之意,限內不爲設行者,極爲非矣。過限則蕩滌者,乃所以存舊法也,非廢舊法也。爲師儒之長者,惟當悶其不行,思所以及期爲之,可也,乃反如是陳達,殊非委任之意,大司成鄭羽良,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本館供士之需,近甚凋弊,無以成樣,故前大司成趙明翼以祖宗朝折受於本館,三南所在田畓,遣官監打事,疏論蒙允,發送郞廳於三南,嶺南、湖南則無弊收捧,而獨牙山、稷山兩邑民人,以收稅之過多稱冤,臺疏發啓,請爲還給而蒙允矣。蓋聞湖西異於兩南,田畓執耕者,非無勢貧民也,多是兩班及豪强品官,故胥動浮言,以致如此。今若更爲還給,則不但本館養士之需無成樣,祖宗朝賜與本館之田畓,公然付之於此輩,寧有是理?況監打命下之後,又因奸民之興訛造謗,謂之民怨,乃復還給,則事體道理,決不當如此。湖西昨年所收穀還給之令,卽爲還收,恐好矣。上曰,此乃何人之發啓乎?羽良曰,趙尙命矣。宗城曰,臺疏(疏))初旣發啓,聖上又爲允從,則到今還收,不無缺然於民情者。若令師儒之臣,參酌還給,則恐爲得宜矣。上曰,聞此所達,牙、稷兩處之獨爲如此,可知其由矣。依所達爲之。興慶曰,臣於此事,略有所聞知者。昨年臣受由下鄕時,牙、稷居民,多有擁馬呼訴者,而且聞以收稅事下去館郞之言矣。蓋其收稅,在於田場旣滌之後,而勒定收捧,所捧穀數,視前日不啻倍蓰云,小民輩,安得無呼怨之事乎?今若使本館,參酌還給則好矣。上曰,大臣、儒臣之言得宜,參酌還給,可也。{{*|出擧條}}範錫進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讀未半,上曰,無改處,只擧下端,可也。範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減等之人,雖未及限,遽請此啓,終涉太過,其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渠旣白脫,其勿强煩。眞淳出伏曰,此啓,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故然矣。範錫又啓曰,新除授執義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持平金漢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司諫院司諫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正言李光湜,時在京畿仁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範錫退伏。上問申昉曰,田殷祥事,卿爲畿伯時所狀聞也。其事實如何耶?昉曰,驛路事重,察訪旣有所報,則巡營據其所報,例卽狀聞。殷祥事,察訪報狀中,枚擧其不由分路,加把驛馬之狀,故臣果據以啓聞矣。聖應曰,凡大小別星,皆有分路定式,而至於標信宣傳官,則本無定式,只以迅速爲主,且無馬牌,所騎一匹,衣籠馬一匹,吹螺赤所騎一匹,雨具馬一匹,合爲四匹,已有舊例也。今番殷祥往來時,臣雖未知這間曲折,而似無加把之理矣。上曰,頃於親政時,宣傳官李鐽,以奪符事下去時,親承下敎,故或不無太過之事,而其時海伯,至於狀聞。監司雖奉敎諭書而行,陪標信宣傳官,亦豈不重乎?欲存事體,海伯旣已推考,而近來以濫騎事狀聞者,只是宣傳官輩,名士之濫騎者,亦必多矣。宣傳官,豈獨濫騎乎?此後則勿拘名士,如有濫騎者,必爲狀聞,皆如宣傳官之意,分付。而況奉命宣傳官,無馬牌無分路,曾已知之,若四馬之數,本非加把,亦爲分付。{{*|出擧條}}範錫更爲進伏曰,筵席事體,何等嚴畏,而副摠管李汝迪,旣在侍衛之列,則宜不敢越次陳達,而平安監司朴師洙之上送盛京禮部咨文於備局事也,自上有所俯詢於大臣及諸重臣,未及仰對,而汝迪乃敢越位,唐突陳奏,其在事體,極爲猥瀆,請副摠管李汝迪,從重推考。上曰,以所懷達之乎?以啓辭達之乎?範錫曰,啓辭達之也。上曰,依啓。又啓曰,臣卽見司饔直長李泰翼前啓,其所劾列,旣非泛論,則今不可以供辭自明,謂以白脫,居然停啓。且當初啓辭,旣已拿處間姑停,則在今連啓,有不可已者,故臣果仍前論啓,而聖上以渠旣白脫爲敎,而承宣亦以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有所云云。臣於此,已不勝其訝惑,而且於李汝迪請推之啓,有疎漏啓體之失。以此以彼,臣何晏然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範錫退伏。最基進達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啓未畢之前,都承旨李眞淳,遽以臺臣不知事狀爲言,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不敢干涉廟謨,而儒臣,師儒之長,以正士習激勸等事,有所陳達。臣亦適有所聞,而此係培養之方,故敢達。孔聖後裔,自麗末持世系譜牒,出來東土,入我朝後,代數歷歷相傳,而有孔宗洙,居在龍仁,人物端正,且有志操,勤苦治經,遊於泮宮云。此乃大聖之後,宜有別樣勸奬之道,下詢大司成而處之,何如?羽良曰,臣初欲陳達而未及矣。宗洙卽己卯名賢孔瑞麟之後,且其人物,異於凡士,極爲可愛,非但治經也。臣勸令學問,則乃能有志從事,而言語進退之間,實有非聖人子孫,寧有此言之美?臣方別爲給料,置之泮中,欲待闕許入於寄齋,而且臣見《大明會典》,則皇帝視學時,三氏子孫,別令入參,而又廩食三十餘人。今先聖苗裔,譜牒來歷,旣分明可考,而人物又如此,宜永久留置於齋中,詢問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孔瑞麟則明是孔聖之後,宗洙果是瑞麟之後,則特給別料,置之齋中宜矣。上曰,若是孔聖後裔,則可謂貴矣,而孔聖後裔,似不但宗洙一人耳。無乃大司成適見此宗洙而特給別料耶?他日若又有優於宗洙者,則將何以爲之乎?羽良曰,又有優者,則追入,亦無妨矣。寅明曰,大司成旣已入侍,使大司成參酌處之爲可,不必自朝家處之矣。上曰,諸臣所達如此,特爲給料,隨闕許入,置之泮齋,可也。{{*|出擧條}}最基曰,筵席事體,何等嚴重,而近來朝體不嚴,誠爲駭然。禮不云乎?毋勦說,擥取他人之說,以爲己說,謂之勦說也。毋雷同,聞人之言而附而和之,謂之雷同。毋儳說,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未竟,少者不可擧他事爲言,錯雜於長者之說也。少者之接見於長者,猶尙如此。況臣僚奏事於君父之前,其何可紛鬧若是之極乎?此後筵席,毋得如前日紛鬧之意,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順天縣監南渭老,俄已下敎於筵中矣。拿問處之間,姑勿出代,可也。{{*|抄出榻敎}}又下敎曰,朝講時刻,隨時入之。{{*|出榻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持平成範錫,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上讀前受表記,自第十六板子言之君子之所謂,至第二十三板,賞爵刑罰窮矣。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虞夏之道,至第二十九板何日忘之。上又新受讀訖。宗城起伏曰,文義問於領事,何如?上曰,不必辭讓,儒臣先陳,可也。宗城曰,此大文,專言仁民之道,君上宜可惕念處矣。興慶曰,古人因時制義,於斯可見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夏尙忠,殷尙質。大槪,因時制義之義,可以爲法處矣。宗城曰,寡怨於民之寡字,意甚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夏尙忠,忠字,卽是中心之謂,而忠質竝言之,則忠字之義,益深矣。虞夏之世,非不有文,而質勝於文,故曰,周之世尙文,虞夏則尙質矣。上曰,然矣。最基曰,古之文質如此,而我朝則文勝之弊太甚。若矯而正之,使文質相等,則豈不美哉?宗城曰,親而尊,威而愛,富而有禮,三節言之者,皆有深意。非明德君子,孰能如此乎?上曰,此君子,非特有德君子,必有位君子也。宗城曰,然矣。上曰,孟子曰,舜何人?予何人?有爲者亦若是,其意似太露,而至於《中庸》所謂生知學知困知,及其成功則一也,其循序不迫之意,可見矣。廷濟曰,勿以虞舜不可及,每以舜何人,予何人,爲工夫,好矣。寅明曰,爲治之道無他,必以古聖王爲自期,則雖不中,不遠矣。常以舜亦人,予亦人,作興起感發之資,則必有益於聖學矣。宗城曰,鷄鳴而起,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鷄鳴而起,孜孜爲利者,蹠之徒也。思慮之發,至微至奧,一念之差,聖狂斯判。若以舜何人,予何人自勉,則是亦舜也。上曰,其言好矣。廷濟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則舜、蹠之分,於此亦可見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人君之學,聖智竝行,可矣。鷄鳴章,引以爲法,則豈不有助於聖學耶?興慶曰,學問之道,非高遠難行之事,其要只在於日用行事之間矣。宗城曰,此章,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此君臣上下交相責勉之意,而以此觀之,諸葛亮鞠躬盡瘁之義,可謂格言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章,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領事看作利於天下者,似好矣。上曰,其文義終爲殊常矣。最基曰,小註張子之言,爲是矣。興慶曰,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君,此乃責難之意,而事君不下達,亦此意。君上之於接下,亦如下之事上,則豈不爲上下交勉之道乎?上曰,所達儘好,當體念焉。寅明曰,大居敬而貴窮理。俄者諸臣所達,無非至理之言,聖上於此,益加體念焉。上曰,勉戒好矣。宗城曰,此下章事君,遠而疏則讇,近而不諫則尸利,此文義爲好矣。臣在經幄,殆十年餘矣。近侍之臣,豈有過臣者,而曾不以一言仰達,其瞿然于中者多矣。殿下睿哲聰明,虛襟納諫。如臣庸陋蔑學者,實無絲毫補益之望,而殿下誠若不以鄙卑而棄之,臣雖不忠,敢不彈gg殫g竭微誠,稱塞其萬一乎?上曰,所達切實,當從容體念。興慶曰,觀此文義,人臣苟能敬治其職,所與正直,則神將福之。如臣不似,忝在相職,於敬治,可謂蔑如,臣不覺瞿然矣。上曰,自勉爲心,擇人而擧之,則何瞿然之有?宗城曰,臣等進諫時,以拂逆爲自勉,聖上亦以從諫爲自勉,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寅明曰,拒諫從諫,利害若明而察之,則斯過半矣。上曰,漢宣帝時,朱雲折檻事,今見御製,如親覩其事。後世諫諍之臣,孰有如朱雲者乎?宗城曰,朱雲事,雖千載之後,如見其直氣之森然矣。上曰,公私玄微處,最爲難察。公不明則以賢爲愚,以愚爲賢,至於可用之人,終不用,公私之分,豈可忽諸?寅明曰,國家百年,無不皆然,而用人之際,公私所係,爲尤切矣。宗城曰,心乎愛矣,瑕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此人臣之爲君言也。骨鯁直節之類,莫非出於心乎愛矣之意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日熱如此,誠難逐日開講,而亦不可不速始《詩傳》,頉稟前,周、召南畢講,則爲好矣。最基曰,小臣前日所抄選十三篇,不爲不多,而未進講者,只是儒行一篇。旣入於抄選中,則闕之亦可惜。臣意以爲,領事、知事方入侍,更爲停當,竝此進講無妨,且拔去一篇,亦無所害,故敢達。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儒行篇,可也。光躋承命趨出,持儒行篇還入。必寧奉進,上受而覽之曰,此非御覽件。注書更出去,持入御覽件。光躋復承命趨出,持入御覽件。必寧奉進,上覽訖。廷濟曰,召對冊子,必以《左傳》爲定者,臣意則不知其可矣。上曰,無他可爲故也。廷濟曰,《春秋》進講,有勝於《左傳》,小臣有中心藏之之意,故敢達。上曰,特進所達,好則好矣。名臣奏議爲之之後,揷入其中而爲之,故然矣。廷濟曰,凡進講,一番看過,豈有其效乎?一冊再次爲之,則或似有益矣。上曰,不爲者尙多,顧力不暇及耳。寅明曰,日勢已晩,常參之際,時刻差遲,連續引接,恐有勞損之節。未知卽今聖候諸節,若何?上曰,虛乏之候,猶似未已,而眩氣往來,今日差勝矣。寅明曰,日熱如此,晝講鎭日爲之,抑有妨於調攝之節,亦不可無參酌之道矣。上曰,時刻若早,則一日一次開講,何害之有?寅明曰,臣待罪地部,故市廛間疾苦,自然有聞知者。事雖瑣屑,敢此仰達矣。白木廛失火之後,非但所見蕭條,市人等,蕩析離居,無以爲生,此是五百餘人生業所關。大抵廛家,非市人等自辦造作者也。在前則富民有財力者,出物營造,以爲收稅之地矣。近來則都民,亦無富饒者,不能造給,故五百餘人生業,無所依賴,亦可矜念。頃與左參贊李廷濟相議,則以爲,自賑廳及三軍門,顧助造成,則可以使市民輩,無失業之患,而且將有前頭收稅之道,於公於私,實爲兩便云。諸議亦或以爲便,而或有瑣屑不可爲之論。然半千都民命脈,所關亦重,豈可以瑣屑爲嫌,而不一仰陳耶?下詢大臣諸臣而處之,何如?特進官李廷濟曰,市廛之於國家,亦是四民之一,所關亦大矣。只以半千人命脈所關爲言者,臣則以爲其言太小。自朝家造給,則非特爲市民輩保存之道,亦王政之所不已也。上曰,市人自是國家貢民。若無市民則何以爲國乎?領事金興慶曰,市之於國家,固重矣,而以自朝家造給爲瑣屑者,其言是矣。若以使民皆願藏於其市之義爲言,則猶之可也,以收稅爲心則不可矣。廷濟曰,自公家貸給價物,使市民輩,自爲營造,可也。不必自公家營造。若貸給萬兩錢,則可以復建,未過十年,亦可以復償其數云矣。上曰,前已下敎,而大抵景象不佳。南山上,古有三樹,昔年風拔其一,所見猶不好。今景象,豈類此乎?且有國家則不可無市廛矣。國家若有裕,可以造給,則造給爲好,而此則物力不逮,使軍門、賑廳造給,亦有二弊。若自賑廳、軍門,貸錢營造,則將來必又以此之故,侵困市民,此其一也,自朝家使賑廳、軍門造給而收稅,則亦甚不當,此其二也。自賑廳某條,以數千兩錢顧助,而木物則以戶曹水上流下收稅者,充給宜矣。寅明曰,雖有若干流下者,元無可用之木物矣。上曰,然則自備局某條區畫,使軍門及賑廳、戶曹顧助,今年內,必爲造成,可也。興慶曰,似當自戶曹爲之,備局何以區畫乎?寅明曰,各軍門,必有備局區畫,而後方可顧助矣。上曰,此等事,在上者,但可指揮而已,區畫則廟堂當爲之。如是下敎之後,雖有稱頉不給者,自廟當直爲分付區處,無令更煩上聽,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重臣進伏。上曰,盛京禮部不受咨文,今無他可爲之道,直爲咨文於北京,可也。興慶曰,然則齎咨官,別定入送乎?上曰,今日內可往耶?廷濟曰,齎咨官速出,然後可以速往矣。上曰,齎咨官,今日內定送,可也。{{*|抄出榻敎}}上曰,翰薦,已爲之耶?興慶曰,已爲之矣。上曰,所薦幾人?德重曰,被薦五人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高陽郡守李廷漸,振威縣監李夏龜。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射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獄囚多滯,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李宗白,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副修撰朴弼均,時在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連日上番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宋徵啓,副修撰吳瑗,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金弘澤爲假注書。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去春等周急,依例輸送于奉朝賀李光躋gg李光佐g家,則姑令留置該掌矣。今欲更爲輸納則以爲,與奉朝賀崔奎瑞異同,終有所不安云,而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所辭旣異於大臣,何過讓之有?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順天縣監南渭老,逃故闕額代定之事,特敎之下,擅自寢閣之罪,令該府拿問處之事,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送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問,以狀啓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江原監司牒報,則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而尹得商移拜三陟營將,纔已遞歸云,故招問邸吏,則尹得商今已上來云。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尹得商,依律杖一百,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六日,濟州正兵文武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日氣猶熱,夕講時刻,以酉正初刻改入。 ○又啓曰,司僕寺正黃梓,以常參時不進事,禁推事,擧條啓下矣。聞黃梓以書狀官,方帶臺銜云。禁推傳旨,不得循例捧入,何以爲之?臣於當初,不能覺得,混同請推,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從重推考。 ○慶尙左兵使狀啓,禮安宜東面川沙里居私婢芿叱女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成範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邃,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之命,揆以國法,關係甚重,則不可以私情矜惻,有所參錯而低昻者矣。流三千里罪人鳳祥,至今得保首領,已是失刑之大者,今此移配之命,出於千萬意外,國言喧藉,輿情愈憤。請寢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臣伏聞亡命罪人鳳祥移配擧條,有故相臣李頤命孫等語,其後諸承宣,旋卽微稟,故相臣三字,改標以下云。臣聞來,不勝駭惑。當初捧入承旨,未知誰某,而矇然不職之罪,有不可置而不論者。朝家旣不復官,則不敢稱爵,法也。昔在先朝,故判書閔鎭厚,稱追削之李翔,謂之故大司憲,則其時堂箚論之,聖批以爲無嚴,而特罷鎭厚之職,此可見重法之意也。今者喉院,乃於鳳祥移配擧條中,敢以其祖未復之官爵,肆然塡書,殆若循例捧入者然,紀綱所關,極爲寒心。請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答bb曰b,不允。故相臣三字,其時大臣忘而偶達之致,趁卽付標,今者此請,大涉不諒。況鳳祥之本律,本非極律,則若是爭執,亦涉太過矣。不允。 ○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書入之由,至有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之請。臣等看來,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凡擧條,一從筵中說話,不敢有所刪改,蓋所以重記事之體也。臣等於其日捧入之時,固知未安,而未啓下之前,不可徑先稟達,故翌朝啓下之後,微稟付籤以入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等同在一院,旣已參見,則何可獨諉於當該,而晏然仍據於榮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仍治臣等溺職之罪,俾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請暇試灸之餘,面部小癤,轉成大腫,疔毒熾蔓,半面浮烘,終至用鍼割根,貼藥去惡,辛苦幾一望,尙未完可。蓋臣前春,亦以鬢疽瀕危,數朔醫治,僅尋生路。年年此病,必有所祟。醫言曾服參附,遺毒致此,方來之慮,有不可言。若不及時預防,專意調將,則實有死生之憂。且臣六七年來,滯濕停飮,遍體流注,輒作百怪,或下痢無算,或數溺無節,殆無寧月。眞元之耗渴,形貌之瘁爍,殆似篤老人樣子,居常懍悸,自分爲難治之末證。入夏以來,忽然手足麻痺,肌肉顫掉,往往肢節,不能屈伸,按之而不知其爲己有,精神時復昏暈,如墮烟霞,凡於事爲之間,先忘後失,見者皆以風漸憂之,砭焫已多,而少無所效。腫症之外,惟此深痼之疾,斷無時月起身之望。念臣所叨,何等重任,而一向曠廢,作一養病之坊,臣於宛轉床席之中,心焉惶惕,如添一病,寢食爲之俱忘矣。念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受恩罔極,致位至此,無他才能,圖報無地,只願殫竭心力,死而後已,一疾轉變,頓至於此,身重如山,氣運如醉,僵臥終日,殆無省覺,伏枕瞻天,但有涕淚。況臣見任,初非可堪,徒藉寵庇,蹲仍已三年。春間都政之後,矢心必免,而迫於事會,分義是懼,三單未卒,遽復冒出。一世譏議,固不暇言,而臣心慙悼,若無所措。一遞之願,鬼神亦臨,而危疾際發,誠有萬萬不可强者,則臣雖仍冒而不去,其於陳力之無路何哉?且聞日昨筵中,大臣以錦城營將急速差出事稟定。是宜登時奉行,此外亦有一二閫窠未差者,而緣臣淹病,開政無日,莫非臣不能先自解卸,貽害國事之罪也。臣以此陳懇,亦有日矣,而見阻喉司,悶蹙轉深,今則成命之下,未克祗承,罪尤難贖。玆敢不避煩猥,將賤疾危篤之實,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憐,亟許鐫削,一以使重任毋瘝,成命亟行,一以使醫治及時,殘喘得延,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本兵重任,決難輕遞,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傳于金聖應曰,兵判批下,牌招察任。 ○甲寅五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崔炯,宗臣東陽君㭻。上讀前受,自二十三板子曰虞、夏之道,止二十九板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至亂是用餤。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此章連言事君之道,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之言,好矣。人君御世,使群庶皆願立於王朝,則豈有難進之患耶?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在魯曰,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有輕爵祿之心,食之不苟且,而行仕則國其庶矣。君上之遇臣下,不以禮待之,欲以爵祿驅使之,則孰肯有立朝行仕者乎?上曰,所達好矣,而以卽今言之,所謂難進易退有二焉。或有所執,不染其中,或稱潔身,不事其國,而其亦計較爲之者矣。至如李眞望、金鎭商,則各有所執,如彼之人,實爲可取,而其他風波仕路行之者,則不足道也。在魯曰,以古先朝言之,則臣僚罷職絶罕矣。殿下於近年以來,宰臣罷職甚多,至於李德壽之罷職,其事元不大段,而終至如斯,宰臣待接,豈不薄乎?至於重臣拿處,則尤非禮使之道矣。上曰,李德壽事,予知□□□知行公之難,而不如此則反不直,且其外無可爲之道,故不得不然矣。宗城曰,可貴可賤之義好矣。人君一嚬一笑,苟失其當,則畢竟之弊,至於君道日下,臣道日高,死生禍福之際,私意橫流,而所以御臣之具,無以自操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此大文,在上之人,可以觀鑑處矣。宗城曰,周易不事王侯,高尙其事,與此吐少異矣。在魯曰,得志則愼慮而從之,否則熟慮而從之,其下字亦有意矣。宗城曰,唯天子受命于天,此引詩爲證者也。君命順則有順命,逆則有逆命,此文義,各別體念,爲好矣。上曰,當各別體念。在魯曰,受命于天云者,百事則受於天之意,順逆之義,自上尤宜自反猛省處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一人行有枝葉,辭有枝葉,如上章所陳,使天下有道,如此善矣,此爲各別體念處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行有枝葉,則百事無不曲軫,辭有枝葉,則絲綸之間,簡略不足。大抵絲綸,簡略,爲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此大文之義好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人君使臣爲然,臣僚事上亦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君臣之間,以義而合,故人君於臣下,見非處而必假借,則其道狹矣,雖君臣之間,上下焉相孚,若朋友之交相勉戒,則其道廣矣。俄者副學之言,大意則然矣。上曰,君臣之間,固當若是,而推之天下,其道無不然者矣。文義訖,宗城曰,近來堂后之頻數遞易,誠爲未安。聖敎申飭屬耳,而以假注書望筒之入啓,致勤聖敎,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昨日聞假官有實病,有難行公云,故望筒果爲不思而入之,臣不勝惶恐之至。在魯曰,殿下於臣僚之病,最爲難知矣。如小臣,一生陳病,尙不自知爲過,然而其爲惶悚則誠萬萬矣。上曰,束帶立朝爲難,故無不以病爲辭,而第見陳病之章,則有若頃刻難保者,曾不多時,或有出而行公,其事則終不誠實矣。尙賓曰,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豈無疾而必欲如是乎?上曰,孟子此言,蓋亦有意而然,不可援比於此也。宗城曰,俄以堂后事,出言端矣,臣亦有所仰達者。前假注書南鶴宗,以日昨擧條錯誤事,至有禁推之命矣。第聞槐院揀擇之坐,明日爲之云。鶴宗旣在囚禁中,則揀坐,其將不得同參,其情殊可憫矣。且旣已禁推,罰已行矣。若知分揀,使之同參揀坐之地,則爲好矣。上曰,當初禁推,不過飭勵,何必深罪?其令放送,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近來禁府罪囚充滿,而以判金吾不出之故,久不開坐,委屬之弊,誠爲可慮矣。上曰,判金吾之許久撕捱,不爲行公,殊無意義。判義禁尹淳,卽爲牌招,今日內開坐,俾無滯囚之弊,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臣昨以權{{!|𢢜|⿰忄業}}事,至蒙特推,不勝惶恐,而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權{{!|𢢜|⿰忄業}}從前除命甚罕,而適皆徑遞,未嘗有可以上來,而終不上來者。今則衰病頓甚,實無堪當處藩之勢,故有此固辭矣。然旣承昨日嚴敎之後,臣子分義,亦豈敢不爲變動乎?臣於昨日,自闕中歸路,歷見於依幕,爲傳筵敎則以爲,嚴敎如此,到此地頭,他不暇計,而但尙在待命中,自朝家元無勿待命之命,雖欲轉動,有不可得。且此與特敎罪補有異,而陳疏而未承批,嚴敎荐下,至有將爲竄配之敎,略不開進身之路。昔虞人非其招不往,將殺之,孔子以爲,志士不忘喪其元。吾之不欲遽然冒進,非只爲一身也,實爲國家顧事體云。其言亦誠然矣。當初除拜,本非黜補也,只出於別爲擇差之意,而末終則有同迫蹙者然,豈不有嫌於禮使之道乎?且藩臣牌招,先朝尋常爲之,至當宁亦然,而昨年以來,一切防塞,亦近於矯枉過直矣。臣之先父爲平安監司,有難安之端,逐日違牌,至十餘度之後,朝家體諒而變通,故得免無限延拖之弊。何嘗以此,益損於紀綱乎?今若先下勿待命之命,仍爲牌招,俾爲轉動膺命之地,則下可以伸廉義而存事體,上可以得體使之道,而亦不患命令之不行矣,豈非所謂兩美而俱全者乎?上曰,所達亦然。勿待命事,分付,可也,而至於牌招,則近來牌不進之弊,極其紛紜。內職雖無奈何,而藩臣牌招之一切防塞,出於不得已也。今不可遽復開路,而牌招與筵敎,其爲君命一也。若可變動,何待於書其名而出牌乎?以此筵敎分付,俾於今日內出肅,可也。{{*|抄出榻敎}}宗城曰,知事旣以待重臣之義仰達,臣亦有所懷矣。前判書權以鎭,秩是卿宰,曾經戶判,而頃日臺啓,以削版勘律。削版者,非係行檢名義,不可施矣。況其罪名,不過以白衣事?臣聞京軍門將臣,或有奪符之事,則亦爲白衣云。以鎭旣已革職,則雖欲着公服,不可得矣。臺啓雖重,旣知其非罪,則削版律名,似當有還收之道矣。在魯曰,其時臺臣以爲,問於吹螺赤,則曾無白衣之例云,而臣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且臺臣以削版爲請者,其時以鎭,方在革職中,故欲變疊律云,而設如臺臣之言,以慢君命之罪罪之,若用重於削版之律則,可也,削版之律,當用於行檢身累,非其當律矣。宗城曰,以鎭旣是重宰,而初旣被拿,中又削版,今番又令分付監司,知委上來,末又拿問,前後被罪如此,當之者豈敢自安乎?在魯曰,此則不然。以鎭旣無職名,則自監營知委之外,無他道矣。此是論罪之事,設有論罪之事,旣無職名,其可下諭而使之上來乎?上曰,拿問則廟堂所請得體,而但不可等待其自來一句,如何矣。朝家擢用以鎭拜戶判,則上自宰執,下至閭巷,莫不譏謗。又以邊事被拿,其受困可謂甚矣。削版之罪當律,欲下敎而未果矣。職帖還給,可也。{{*|出擧條}}臨罷,上下敎曰,夕講當爲之,時刻隨時入之,可也。{{*|出榻敎}}諸臣仍退出。 ○甲寅五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李宗城、鄭必寧,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自第三十四板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至於不敢以其私褻上而止,曰,小臣在外,與知事私自相確,以褻句讀爲是矣。文勢似是連上,故敢達。上曰,讀之。以褻事亦未必不爲文理,而所達似是,句讀,可也。宗城曰,不違龜筮之龜字,恐是卜字,而似有錯簡矣。上曰,然矣。宗城仍讀下自止所付。上讀新受訖。宗城曰,此與上章之意相連,如寒則衣飢則食之類,尤似連續矣。在魯曰,此與上章有客不能館,不問其所舍,同一意也,亦相連觀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不以口譽人之意,誠好矣。人君於臣僚,雖有嘉奬處,絲綸之間所與,必發於心而不止於外貌,則在下者,亦至誠觀感而化之矣。粵在戊申春,臣與趙顯命,陳此文義,殿下亦或記有,而每於此等處,留意自勉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知事、上番,皆陳文義,臣無可達者,而第於初章寒則衣飢則食之義,敢有所仰達者矣。小臣於昨日入晝仕出去之路,見二丐乞兒,橫臥途側,幾至於死。臣見來,自不覺其慘然。方今麥秋不遠,而其前生活未可必,自朝家分付賑廳而軫恤之,則豈不爲仁政之一端乎?上曰,在上者,豈不欲博施濟衆,而如彼寒乞之類,雖豐年,豈可必其盡無也?大抵民不安其所,以至流離丐乞者,求其本,則皆由於在上者不能導率之致,今何可隨而濟之乎?最基曰,歷去所見慘目,故臣果達之矣。宮城咫尺之地,猶尙如此,則他可推知。伏願聖上,每以無一夫不被其澤之義,常自勉,推之以視民如傷之道,則其於王政,可無闕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宗城曰,《禮記》開卷第一義,惟是無不敬三字。《禮記》今日畢講,聖上於此三字,益加體念焉。在魯曰,聖上講讀之際,玉音頗斷續。伏未知聖候,或有不平之氣,不能成聲而然耶?上曰,不能無感於昔年,故自然如此,而今日雖强忍開講,予心已傷故然矣。在魯曰,踐其位,行其禮,羹墻之慕,無時可已,而心緖每常如此,則不覺之中,亦豈無損傷之節乎?必寧曰,明日視事,溫繹間當頉稟,故敢達。上曰,溫繹當參量爲之,而明日視事,則依前爲之無妨。宗城曰,一卷畢講後,卽溫繹,經筵舊例然,故溫繹頉稟,自是前例矣。在魯曰,溫繹間日數不久,頉稟似然矣。上曰,注書日記,溫繹間頉稟書之耶?僉曰,然矣。宗城曰,法講事體至重,一卷畢後,每有溫繹,聖上於此,不必持難矣。上曰,心中不無不便之意,不欲循例爲之,而所達如此,溫繹間視事,頉稟,可也。{{*|抄出榻敎}}最基曰,小臣有所懷敢達。如臣無似,忝在講官,實無絲毫補益聖學者,而今日又伏聞聖敎,臣等之心摧隕,何可盡達?今日畢講,當始溫繹,前所講十一篇,自內從容披覽,五六日之內,一次溫繹則好矣。上曰,何必五六日,只講處溫繹,則不過數日,可以畢矣。諸臣仍退出。 ==5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汝迪,臣李春躋,上下番入直矣,俱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受點,一員當爲晝仕出去。一員替直而後,方可出去,而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連赴本曹査坐,副摠管南就明,方有身病,連呈辭單,洛豐君楙、宋眞明、柳濬,俱有式暇,三員未差,無他推移入直之員。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變通之例。有闕之代,令該曹依近例,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呈告人員,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趁赴試所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海春君栐、趙錫命爲都摠管,崔道章爲副摠管。 ○傳于鄭必寧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咸鏡監司李箕鎭引見。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罪囚多滯,議讞一日爲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黃海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鄭亨復,自鄕纔已入來。竝與今日政新除授修撰,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新除授保寧縣監李載厚,以歷辭時失體,下吏被罰,決難冒赴,母病又方苦劇,不忍遠離之意,累度呈狀。有難一向强勉,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修撰望改入。 ○以洪昌漢爲正言,李春躋爲兵曹參判,李觀厚爲兵曹正郞,崔命相爲掌樂正,玄鳳漸爲典籍,尹汲爲兼西學敎授,禹夏亨爲渭原郡守,尹汲爲修撰。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李景淑,副司直趙錫命,副司果兪健基。 ○金聖應啓曰,副摠管南就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副摠管李春躋,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當爲出去,且於□□政,移拜兵曹參判。兼帶摠管,自在應遞之中,而本府替直無人,副摠管南就明,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中樞府移文,則經歷沈洸,以體例間事,多有駭擧,不可仍置云。汰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卽接京居裵萬柱名呈所志,則其洞內居文哥稱名人,因微細之事,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之後,訐訴於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死云,故聞極驚駭,干連諸人等,自本曹今方窺捕,而檢屍事,一邊移文京兆。所謂士夫,問其姓名,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云。係是朝官,移義禁府爲先拿囚,而待屍帳及諸人等畢招,修正移送後,憑覈處之,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刑曹公事有下問事,非泛然稟處者。明朝,大臣及備局堂上,該曹堂上入侍。 ○持平成範錫啓曰,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歎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如何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成範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閱屢朔而待罪本院者,非曰能堪出納惟允之任也,只以恩顧之隆,不可孤,奔走之勞,不暇恤,黽勉隨行,式至于今,絲毫蔑贊,醜拙百出,其不可徒恃上眷,而一向虛縻也,明矣。且臣消暍gg消渴g之病,十年沈痼,每遇暑熱,輒必添劇。況當積月供劇之餘,引飮無節,下溲難算,肌膚日脫,形如枯木,脚漸痿而便同行尸。又自昨日常參退出之後,因當風午睡,重患暑感,頭烘腹熱,上嘔下泄,殆不省人事,及其舁還私次,多試藥物,而不但無分減,舊恙新症,相煽交劇,委頓床席,昏昏叫苦。此非如一時之病,痛歇良已者,源委旣痼,症形難醫,時月之間,無望復起從仕。玆敢疾聲哀籲,仰冀慈天之俯察,而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事,請罷當該承宣。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蓋伊日擧條書入時,臣等果爲驚怪於三字,問於堂后,則對以擧條,一依筵中陳白書入,不敢有所刪改云。係關記注事體,姑以依奏所錄者入之,及其啓下本院後,與諸僚相議,去三字付籤,微稟改啓下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何敢諉之當該,獨自晏然耶?不但身病如上所陳,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伏乞聖明,憐臣病狀之萬分難强,察臣情勢之一倍危蹙,亟命鐫遞臣職,俾尋生路,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領中樞府事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向日瀆陳兩箚,敢辭周急之賜。伏承恩批,委曲開曉,終俾安心領受。臣惶感之極,繼以悶蹙,顧不敢更爲煩瀆,姑且默爾以竢後,非敢有祗承之意也。日昨該曹來問,至於啓稟,乃有更令輸送之命。此於國家,特一細事,以是屢煩天聽,極知其惶恐不敢,而第念恩命辭受,關係則重。人之老也,戒實在得,義所不可,心所不安,亦何敢冒昧奉承,爲士大夫所嗤笑乎?蓋臣之所不安,只以元老於曾經相職中,序居第一,有國待相臣之體,元不以行公不行公,毫髮異視,則國家之所收回於元老者,於臣獨不許,其賜誠有異視之嫌,在臣私義,尤有獨享之愧,饕濫之懼矣。國家之不宜異視,理旣明甚,臣之不宜承受,義亦較然。嚴畏朝命,厭然冒承,非臣之所敢出也。臣於昨年,追思元老昔年請減事,首陳此義,已蒙採納,許其同減。今者更聞元老屢辭而全減,輒援昨年之例而續陳焉。昨年之所垂許,今豈獨靳許?此臣誠意淺薄,不能感格聰聽而然也。今使臣,只於昨年略減之時,獨爲辭免,而今玆全減之後,乃反不辭,則前辭而後受,辭少而受多,尤何以免貪得之嫌,而逃識者之譏乎?始終不可相違,本末不可相舛。今臣此懇,所不敢已,只欲準之於昨年事而已。伏乞聖明,更賜照察,亟准臣所請收還周急輸送之命,俾該曹一視元老請減之例而處之,以允朝體,以安臣心,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辭若此,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才識疎闇,言動迂鈍,不合於經幄顧問之列,而過蒙聖朝之拂拭,依近日月之末光,徒紆榮寵,無階圖報,忝叨經年,瘖默爲事,未能一進昌言,恢張公議,臣之孤負職責多矣。其在公朝綜核之道,亦不宜一向優假,苟然充備。上而貽虛授之歎,下以招尸素之譏,此固臣難冒之大端,而仍伏念,臣本尫虛忒甚,兼以常抱積中之悲哀,又纏難狀之疾病,外雖身軀撑持,而中實肝臟銷盡,不敢以恒人自處矣。臣之淹直,今已浹月,昨日再次登筵之後,喘息迫促,汗漿流瀉,迎風納涼,立成感氣,終宵直廬,痛不絶聲。今朝晝仕,强疾出來,忽於馬上,欠呵連發,寒淅繼生,吐出涎沫無算,仍之精神惝怳,此蓋近來廢食許久,胃氣虛敗,有以致之也。直來私次,欲爲乍定,而眩極不忍豎頭,嘔甚不能作氣。諸症賤陋,雖未盡煩,而若不趁卽調治,恐必將成大病。玆不得已冒上請急之章,猥屑之罪,何以自逃?噫,朝臣言病之過實,日昨筵敎,臣自親承,除非實狀,則臣何敢飾辭,自陷於不誠之科也?伏乞聖慈,俯察臣才分之不逮,仍諒臣病狀之難强,特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俾便調將,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bb敎b咸鏡監司李箕鎭書。王若曰,按藩之職無古今,而語責任則今尤難,掄材之道罔內外,而遇艱虞則外爲重。肆予切中朝之歎,倚卿寬北顧之憂。惟卿,喬木名家,魁梧雋望。榮塗華貫之遍歷,恂恂然無進取之心,宏器沈識之早成,優優焉有遠大之相。藝苑傳硯,世掌賈氏之絲綸,銓部佐衡,人稱毛玠之藻鑑。在於近密則銳意稱職,長于經幄則積誠匡君。風波屢經,寧懷楚令尹喜慍之色,畎畝久處,益篤魏子牟戀係之誠。無適不宜,大才合試於盤錯,非此莫可,僉擧果叶於廟堂。眷彼咸鏡雄鎭,實是豐沛舊邑。王跡肇始,衣冠想月游之儀,戎疆連接,臺隍壯天險之設。顧今何時,政急輯寧撫摩之責,與我共理,孰膺宣化承流之權?玆授卿以云云,卿其敬聽敷心之言,須體鞠躬之義。澄淸予非所慮,要以鎭服爲先,威重卿自有餘,固知發擿在後。褰帷攬轡,措赤子於衽席之安,食蘖gg食蘗g飮氷,戢墨史gg墨吏g於繩約之密。是皆措置中事,何待責勉後能?劈弊瘼而明獄刑,須思莅貊邑之日,峙餱糧而增城櫓,宜若按松都之時。儻有利國而便民,毋拘事勢之牽掣,凡係實邊而興俗,莫憚條奏之頻煩。若其專斷與稟裁,自有應行之故例。於戲,祗愼厥職,往卽乃封。堂陛邃深,予豈悉閭里之愁歎,旌纛飛拂,卿可布朝廷之德音。堂萱動輝,榮養佇潘輿之奉,幕連留跡,舊事想庾樓之遊。其亟往欽,予不多誥。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最基製進 ○甲寅五月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咸鏡監司李箕鎭,以次進伏。上曰,何處非重,而此時北路,則尤有別焉。授卿此任,有委任之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箕鎭曰,咫尺前席,聖敎諄諄如此,臣敢不殫竭心力?而素無才能,豈保其無負委任之意?而未赴任之前,本道事情,全然不知,姑未諳便否,而問議於備局諸宰、大臣,則不無所聞之事。其中一二事,略知大槪,故敢此惶恐仰達矣。前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報狀,請得遼軍木。廟議非不欲許,而因無遼軍木,不得許施,已是可惜,而聞朝家爲嶺南救荒之用,令北道築倉儲穀。本道形便,臣未及知,下去後,可以觀勢爲之,而年來北穀之移南者,多至四萬餘石,北穀想亦垂竭。今若欲備穀,則宜有別樣料理。備局句管嶺南射軍木,聞有四百餘同。若以二百同,趁秋前入送,換置穀物,則他日足以有賴於嶺南,而亦可觀勢入送,如甲山府使李匡德之策矣。分付廟堂,何如?上曰,嶺南若有可送之木,則事極順便,令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吉州本是文武換差之窠,而近來則連送武倅。未知其故,不可不更爲申飭。且文武交差事,前後筵席屢達,民情之想望,可知矣。六鎭中鍾城外大處一府,定以文武交差之規,必以近侍有聲望者擇送事,申飭施行,何如?上曰,此則本有交差之定式,修明舊典事,更加申飭,可也。箕鎭曰,六鎭中差送文官事,令該曹覆奏施行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箕鎭曰,北評事限瓜滿,勿爲輕遞,亦必受由於監營後出送事,曾有道臣定奪,而不能着實施行,一年內評事在北之時,無幾。宜有別樣申飭,遞易時,必使面觀交代,則或有其效矣。上曰,每每申飭,而朝令不行,更爲分付銓曹,亦令廟堂,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旣兼兵馬使,評事亦是幕下,而監營距邊上絶遠,耳目之所不逮。凡係軍政民弊等事,必令評事,聽受監司指授,或以文移往復,或令進來稟議,則不但有益於邊政,年少名官,亦可以通習軍務矣。自今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事係創規,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者,檢察守令之職,殿最不可不嚴明,而北路守令,率多堂上官也。若泛然用中而止,則但遞易頻數而已,無他警責之道。未遞任之前,其所不用心處固多矣。而況於已遞之後乎?臣意以爲,如非太不治,則雖參於中考,而勿爲遞改,依還上居末例,自營門特爲決定,以示警懼之道,何如?上曰,堂上守令,有決杖之事乎?箕鎭曰,堂上官決杖之事,未能詳知,而如此則警責之道似好,故敢達矣。金尙魯曰,堂上官有拿問之事,而果無決杖之事矣。上曰,以軍禮決杖,則可也,而以還上居末例,創開決杖之事,則不無弊端矣。箕鎭曰,臣咫尺筵席,如是上達之後,則雖無決杖之事,而自然有警懼之道矣。上曰,堂下官則猶或可也,而堂上官曾所不行之規,豈可强爲乎?邊將則以軍務等事,決杖,可也。箕鎭曰,邊將則例以軍務事,有決杖之事矣。上曰,承旨讀宣諭。李承源讀宣諭別諭訖。箕鎭受賜物,先爲退出,諸臣退伏。上曰,承旨進前。李承源進伏。上曰,凡事解弛,多不如定式。次對有頉不成,則持公事入侍,晝講日,臺諫有詣闕者,則同爲入侍事,前已申飭。昨日臺諫詣闕,趁晝講入侍,可也,而夕講雖未知在於何時,有晝講,有夕講,晝講若不及入侍,則夕講可以入侍,而自外傳啓,有非定式申飭之意,政院有不察之失。此則非特該房之責,在院諸承旨,竝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泰川縣監安栻。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正言李光湜、洪昌漢,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來言,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今日入侍,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局堂上及刑曹堂上,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金聖應曰,儒臣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特招之下,尙不膺命,事甚未安。暑月滯囚,極涉可慮,卽爲牌招,同義禁趙錫命,亦不行公,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議讞,一日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違召命,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聖敎雖如此,方當臺啓峻發之日,決不可冒沒膺命。明旨之下,不敢趨承,只自伏地惶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監察柳鼎茂,移本府處之事,允下矣。柳鼎茂,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兼任順天縣監南渭老,以松田失火事,拿問傳旨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遣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囚,以傳旨內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司宰監僉正鄭希先呈狀內,重患眩症,委頓時多,差復起動,難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副修撰,金箕錫爲正言,吳光運爲右尹,李師德爲兵曹佐郞,鄭熙揆爲保寧縣監,李宇夏爲司宰監僉正,姜杭爲承文著作,朴文秀爲戶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副司正金弘澤,首功人申尙仲,今超折衝,永昌捕捉加資事承傳。口傳政事,朴嗜覃爲錦城營將。 ○李承源啓曰,今日政申尙仲加資事,命下,而長官不爲開政,則次官例不得擧行云。敢稟。傳曰,此加資與他加資不同,雖無長官,次官擧行無妨,書入。 ○金聖應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事,命下,而修撰金若魯,副修撰吳彦胄,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疏曰,伏以臣,特一鄕曲老蔭官耳。寄命畎畝,待盡朝暮,不復知有陽界上事,忽於千萬意象之外,伏奉除旨,以臣爲工曹參議者。臣驚惶震越,久而靡定。不審朝家,何爲而有此駭異之擧耶?臣本不學無識,望絶供世,且抱奇疾,自廢窮峽。初蒙收錄,寔出先蔭,國恩私義,有不敢屢辭者,郵任數朔之就,敎官兩日之仕,卽所以仰承德意,少效臣分,而竟以病不能陳力而去,初非臣無意祿仕,妄自標異而然也。不幸中間,謬玷,剡牘,遽陞參上揀選之職。自此三十年來,不稱之除,殆於十數,自顧無實,坐竊匪據,臣誠慙恧,若撻于市。一味退伏,蓋非獲已,而至於優老之恩,僉樞之命,亦由於虛叨資窮之職故耳。臣爲是之愧,終不敢爲叩謝計,殆若全昧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者然,臣常撫躬悼嘆,惟願遄死。顧玆水部佐貳,是何等顯秩,而乃以如臣白徒,遽然濫躋於常格之外?其爲淆官方辱名器,視前所蒙,又不啻倍萬矣。微臣廉隅,姑不暇言,四方聽聞,將謂斯何?此在淸朝公議,應有駁正之論,而恭竢半月,訖未有聞,不得不冒上自劾之章,仰瀆宸嚴之聽。且臣犬馬之齒,今八十有三。尸居餘氣,㱡㱡欲絶,無以致身京輦,敢從縣道陳聞,慢蹇之誅,猥越之罪,尤無所逃死矣。伏乞聖明,察臣至懇,匪出飾讓,將臣職名,亟賜改正,俾銓法無褻,賤分獲安,而仍勘臣辜犯,以嚴朝體,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掌令金廷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萬萬不稱之狀,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冥行擿埴,猶不知止,畢竟顚沛,固已料之,而至於向來臺劾,語意深險,謬辱狼藉,乃以士夫難洗之累,猝然加之,無少疑難,未知憲臣,有何蓄憾於臣,而噴薄至此也?觀其辭氣,直欲呑噬,如臣孤弱,得免韲粉,亦云幸矣。忽地醜詆,當付之一笑,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可辨者,敢此申暴焉,惟聖明照察焉。彼之罪狀臣者,其目有三。一則曰,疏語之全無可觀也。向臣一疏,自附於應旨進言之誠,而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故略陳時急民瘼,而不及用意黨伐之語,則以時眼觀之,雖謂之全無可觀,固無足怪,而以疏語之無可觀,論罪言官,臣未之前聞也。其一則曰,論列一監司一守令治績事,而至以臺閣言事,有毁無譽爲言,臣尤駭惑焉。夫臺閣,乃是言議之地,則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亦爲論事之體。何必抉摘人所無之疵累,而惟意詆辱,然後方可合於臺體耶?中古之事,臣未詳知,而以近日臺官章奏見之,或有遭彈者,則費力營救而稱揚之,或有可用者,則極意奬許而薦引之。如此之類,指不勝屈,則彼憲臣,亦豈不聞不見,而急於持臣,乃以臣疏中行語間數句語,作爲{{!|𣠽|⿰木覇}}柄,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也。以此二者,爲臣之罪案,而終不成說,故艱辛覓得規避傳啓四字以實之,尤可笑也。臣之前後入臺,殆近十餘次,雖有些少難安之端,每當國家有事之時,則不敢以情勢爲言,輒出應命,未嘗有一毫避事之意,此則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矣。昨冬諫職除命,適下於在鄕之時,卽爲承召上來,則在京諸臺,因吏議疏批,一倂引避,終至譴罷,則臣不敢獨爲晏然,事理皎然,以此引避,而處置請出之日,庭鞫方張,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右僚已詣鞫坐,故臣則投進已成之疏而出來。臺官之詣臺,或疏或啓,不但前例斑斑,雖以近來出於朝紙者見之,就職後陳疏者,前後相繼,則以此謂之規避者,其果近似乎?設使臣果有規避之失,此不過一時規警之事,而追論於違罷日久之後,齗齗不已,有若眞有大釁累大負犯者然,臣實莫曉其意之所在也。噫,人心不古,世道迫隘,言議之際,或有不協者,則必以惡言相加,歷數今世,殆無完人。此所以指臺地爲苦海,而如避水火者也。如臣愚昧,徒恃寵靈,不諒時勢,有進而不知避,動輒得謗,爲人齮齕,罔非自取,尙誰咎哉?自遭橫逆之後,杜門屛蟄,世念都灰,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千萬意想之外,柏府除命,忽下於病伏鄕廬之中。未知聖明,何所取於螻蟻微臣,而甄拔之抆拭之至此也?驚惶感激,無地自容。昨始擔曳病軀,來伏私次,而第臣所遭人言,極其非常,身名戮喪,踪地危蹙,官職去就,非所可論,顧何可忘廉包恥,揚揚就列,以益其嗤點也哉?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光湜疏曰,伏以,臣之庸愚空疏,百無一能,屢添言責,釁尤層生,居恒愧懼,若隕淵谷。不意薇垣新命,忽及於端陽省墓之日,臣誠含恩畏義,卽當趨走之不暇,而賤疾適苦,累日淹滯。昨聞老母病重,蒼黃上來,則馹召之命,聞已下矣。臣於是,尤不勝萬萬惶蹙之至。第念僨誤之蹤,不宜復玷榮次,且今母病,風痰所祟,感暑添劇,肢節麻痺,寒熱交攻,咽喉浮塞,飮啖專失,種種症狀,罔非危惡,焦遑煎迫,萬無離側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逋慢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萬幸。臣方陳私情,不宜更及他說,而略有所懷,敢此附陳,惟殿下垂察焉。耆舊大臣,可鎭廊廟,兩次引老,必欲釋負,迫於嚴命,黽勉復出,實由於不獲已,而前正言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藉,其駭妄甚矣。宜殿下之震怒斥補,而第身爲臺官,論一宰相,是何大罪?不究其心跡,猝加以威罰,屛逐於炎荒瘴癘之地,此豈昭代之美事?臣恐從今以後,事關宰相,則雖有專擅不法之人,人莫得以論之也。伏願殿下,特收泰齊補外之命,以勵臺風焉。天官佐貳,何等重任,而前參判金有慶,遭彈改正之後,無他端而遽爾還擬,視若無故之人,是不有臺啓也,不遵成命也。物情俱駭,久而未已。臣以爲,當該堂上,不可無警飭之道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處分,猶可謂輕,當該堂上警飭事,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父方居留故都,臣母亦隨往,而素抱痼疾,長時沈淹,床席刀圭,殆少寧日。臣之情理,豈有一刻違離之勢,而身係官次,不敢輒事煩諗,情私熬悶,憧憧內迫,匙箸眠夢,不能自安。卽於此際,得接傍人之報,則自四五日前,又有感氣,宿病加劇,膈悶自飽,頭疼虛煩,寒熱間作,寢睡全失。凡所以積年爲症,廩廩挨保者,無不挾傷添苦,而糜粥之資,亦無所進。臣自聞此信,方寸焦煎,不能自定,急於歸視,留疏徑發。伏乞聖慈,先遞臣職,俾臣得以安意省救,仍命重勘臣擅離官次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甲寅五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堂上、刑曹堂上、儒臣同爲引見時,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參議柳儼,副提學李宗城,皆以次入侍,就位而伏。上曰,秋曹文案,皆已悉矣,而至於三招則有異,似難闕漏,其中難服之類,何以爲之耶?尹陽來曰,累次經獄,而供辭甚爲奸詐,捧招極難。其中二名,則用亂杖周牢之刑,其餘率去之類,至於三招,而無他變辭,隨從二十七名,終始不知云矣。上曰,細同初云自是耶?陽來曰,然也。査問蔘數,則從重治之似難矣。上曰,牌則採蔘牌乎?金取魯曰,然矣。其中主掌之類,不可的知,見罪人之氣色,則或爲强惡難服。決獄之道,當無疑然後得情矣。柳儼曰,元無警動之意,自捕廳,以示決不生之意,則似當承款。細同則未知其曲折,而其他罪人,各爲査問,則或云在幕,或爲歸一,在幕之類,終爲發明,難於得情矣。陽來曰,日昨平安監司朴師洙,別聞狀啓入來云。未知其曲折,而金昌溫事,實爲怪異矣。上曰,昌溫在於關西乎?宋眞明曰,然也。金昌溫本生地渭原,而終始殊常之漢也。自秋曹發關定配,業已久矣,而姑無到配之所聞矣。上曰,何時然乎?眞明曰,今三月發配云,而姑無所聞。事係備局,當初若自備局發關,則豈有至今不爲到配之理乎?宋寅明曰,與備局詳議酌處,事理當然,而此則秋曹不爲問議,而循例發關也。上曰,到配狀至今不來,極爲怪異矣。本道則旣爲發配云耶?眞明曰,平安道伯,曾爲發配矣。上曰,路由何處耶?眞明曰,陽口縣gg楊口縣g去處路由京矣。上曰,不啻細同,此昌溫極爲殊常矣。柳儼曰,金昌溫形勢難矣。取魯曰,鎭卒採蔘之類,無非親族,而細同、昌溫則五寸間云。高山鎭,地不相遠,與之合心,未可知矣。罪人招中,蔘軍自捕廳現察譏捕,卽今五月內,必爲上來矣。上曰,來京逃脫,據此文書,昭然可知,以本道狀啓,未可知矣。自秋曹直出關子可乎?李宗城曰,平安道定配罪人金昌溫事,初旣關由於備局,則秋曹酌處時,不爲問議於備局,而直發配關者,殊涉率爾。政院之混捧傳旨,致有此事,亦難免不察之失。刑曹當該堂上及當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其中昌溫,窩主也。江原道則無擺撥之事乎?眞明曰,無擺撥而有步撥矣。上曰,旣是下敎,卽爲擧行事,自備局特爲詳議具奏。李宗城曰,國事如是疎虞,未知何以則好。實爲茫然也。上曰,彼胡人公然結縛之狀,極爲不當。雖彼國之人,無端結縛,而用於何耶?取魯曰,然矣。上曰,以此觀之,則豈保其昌溫逃去彼國乎?眞明曰,似爲然矣。上曰,此非國家之小變,是媒禍之兆也。取魯曰,似不大段,而實爲憂懼矣。上曰,觀此狀啓,則非大段難禁之事矣。取魯曰,臣待罪平安時,略悉民情,邊地人心,異於畿內。鎭安之道,惟以慰悅爲主,不爲騷擾邊境,而一用寬緩之典,好矣。上曰,如是則太無事矣。近來人心怪異,每言嶺南,而此非小變。時方形勢,則不啻犯越,平安一道甚難矣。取魯曰,三南人心則雖然,而西關人心,實無强惡之事矣。上曰,此狀啓,副學知之乎?昌溫逮捕事爲急,小退,卽爲詳議擧行,具奏宜矣。右相之引入,有何所嫌而然耶?金聖應曰,以持平成範錫事不出矣。上曰,今日入侍,是廟務重事,雖以日昨臺啓爲嫌,此不過偶然忘却之致,不必久嫌,卽爲入來事,使入侍注書,傳諭于右相,今日入侍事,關於使事,徐判府事亦爲同入之意,遣史官傳諭。諸臣皆小退。金弘澤奉命退出,卽爲傳諭于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臺啓之峻發,不敢冒出云,故卽詣政院,以此意書啓。徐判府事家傳諭史官,卽爲偕來。諸臣皆復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爲入侍,各以次就次。徐命均進達曰,日氣甚炎,聖體若何?上曰,稍愈於向時,而煩懣之氣無愈矣。命均曰,以眩氣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無愈矣。命均曰,劑入之藥,其已盡御乎?上曰,當晝則日暖,故自然不能御,而或有忘却之時也。命均曰,卽今則當爲進御矣。上曰,每忘之耶?姑置之。命均曰,然則姑勿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觀此狀啓辭意乎?命均曰,大槪則見之而後入來。上曰,俄有下敎事矣。諸臣一一進達後,達之,可也。宋眞明曰,自京一邊譏捕,而江原道則使兩捕廳從事官搜得似好矣。上曰,搜得而直上之爲宜矣。李瑜曰,江原道伯,則旣已發送,而姑無所報矣。上曰,雖已發送,而到配與否,未可知也。眞明曰,若已去則豈有至今不爲到付之理乎?上曰,申尙仲,如是之外,無他次第擧行之事乎?金取魯曰,所念如前所達。臣意以爲,昌溫、永昌,不可不痛治,而道臣旣爲狀聞之後,中止爲難。姑先修刷獄事後,入送陳奏使,則庶可以安靜,而一邊送御使,便宜從事,施行爲宜矣。上曰,此大抵則國家之所欲捕者存焉。時方則以入來爲主,送使安集,可也。取魯曰,獄事僅定之後,一向逮捕爲難。此後則一從緩寬之典,道臣處諭之爲好,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此則似異於逆賊矣。取魯曰,犯越雖爲太重,而邊地之氓,誰有不犯越之類乎?使彼國不得現捉而然矣。某條用緩寬鎭安之道爲宜矣。宋寅明曰,痛治首發魁首之外,其餘則用蕩然寬赦之政宜矣。上曰,觀此狀啓,則無憂似快矣。寅明曰,旣已捉得彼漢之外,似無所患矣。取魯曰,獄事垂畢爲主可矣。上曰,時方則獄事幾爲垂畢矣。李宗城曰,卽今則無他可慮之端,而其中五六人難矣云矣。上曰,金永昌在奏文中,故當初不無所念矣。眞明曰,所念之事,無他可慮,而捕得則萬幸,不得捕則不幸,逮捕則靡不用極,而申尙仲兄弟數多,爲先論功行賞,可也。不然則少人之情抑鬱矣。上曰,其書大體已悉矣,而以此觀之,則渠輩非庸劣細少之類也。眞明曰,我國之人,專以得糧爲主,而致有此弊矣。上曰,此論賞之事,實則役彼人,非役於彼人也。眞明曰,然也。難化之類,不可以一律齊之。邊民與胡人爛漫雜駁,有如是生弊之事。彼中如有得罪流亡之事,則不無所念矣。寅明曰,此無他,專以得糧爲主,而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入侍之臣,雖非備局,皆達之。柳儼曰,他無可知,而第蕩滌其罪,論功行賞,則邊地人心,可以趨信而鎭安,自國家別無所赦之事矣。宗城曰,數日前所懷已達,而別聞狀,朝廷無中止之事,隨其便宜施行爲宜,而無事之時,不能遠慮,故縱之後,弊端層出,則將何以爲之乎?朴師洙旣已上啓,依施,可也。上曰,此則正如爲捉虎設穽,而反得鹿獐也。宗城曰,旣爲越彼之人,捉得爲難,而一如狀啓之意,便宜施行爲可矣。上曰,大臣終爲達之,可也。王哥、蕩哥、孫哥此三姓等,形勢終始難矣。命均曰,論賞事,於宋眞明等處聞之而入來,向時已有所達,而卽今永昌事出,急急爲之似好,而當細聞永昌之言,然後可以分明知之。時方在道之類,又安知永昌之誘引乎?上曰,此等輩寧爲餓殍,而豈有返還之理乎?命均曰,犯越中赦之,則自然還歸,似無怪矣。上曰,有不然者。諸臣所達,或冀有異聞矣。今此所達如此。大抵以麟佐、熙亮gg希亮g等事言之,逃去之類,藉勢於亡命之人而圖生。其人雖存,而豈爲久生乎?卽今存亡死生,未可知也。率彼而僅存其命之類,似不大段矣。偸生之賊,有無不關,彼國咨文,不爲施行則已,旣爲施行,則寧有赦之之事乎?不來則不赦而赦矣。赦而不來則難處,徒爲彼輩譏笑之資而已。柳儼所達是矣。朝家之事,以信爲主。尙仲不過活彼同生之意,豈爲失信於渠,而三丈之木,豈爲門門而立之乎?一次立信之後,則自然令行矣。寅明曰,如信,加資爲宜,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申尙仲,加資賞金而後,卽今昌溫歸命,則當哀矜而赦之,朝家之赦,則旣盡爲之,汝須得來之後,則雖十人二十人,不計賞給之多少,而論賜爲言,九仲、八仲,雖無赦之之事,而如是之後,自致赦矣。大抵殲厥巨魁而已。豈有隨隨而殺之乎?取魯曰,上敎是矣。上曰,結縛之人,在此狀文中矣。眞明曰,趙永三也。上曰,其土之人,尙仲皆誘之矣。自此以後,永赦彼類,則是國役於彼,勿問則自然不赦而赦,何可言寬赦之事耶?柳儼曰,只用緩寬之典爲好,而姑勿顯言赦之,可也。上曰,殲厥巨魁,則赦在其中。今日言赦之,則凡物有幾微,時方在彼而赦之,豈有赦之之意乎?命均曰,以此處捉來之人言之也。上曰,然矣。李瑜曰,寧止於不問爲宜矣。柳儼曰,此等輩,不知至於彼國矣。上曰,其赦出於朝報乎?密赦乎?柳儼曰,信賞必罰,則自然不赦而赦,賞罰不信,則非慰悅邊民之道也。上曰,時方此則當爲下敎,不爲騷擾邊境,而此等輩,豈爲細細可問而處之?宗城曰,臣以御史,往于高山鎭時,當初其意,則其中大毒則欲戮,而無目前之捉,故不得爲之,而申尙仲三兄弟,小臣皆見之矣。上曰,當初尙仲,應爲越去矣。宗城曰,然也。邊地之民,以犯越事,騷擾慘酷云。某條以慰悅安集爲主,可也。上曰,時方散亡之類,勿問宜矣。命均曰,今則已得巨魁,勸課安集之意,曉諭好矣。宗城曰,視其意旨,於邊鎭,使爲安集焉。上曰,副學之言是矣。申尙仲則當用極功,而渠若富者,則雖銀千金,何足貴也?邊地之類,似貴鬢邊玉冠子,加資不得不爲之矣。柳儼曰,不言赦之而信賞,則自然不赦而赦也。上曰,柳儼所達好矣。不直以犯越赦之,可也。八兄弟中幾人,在譏捕中乎?眞明曰,時方二人,在譏捕中矣。上曰,以戊申之事觀之,逆輩至於還上分給之境。如此等幾微,甚爲非常之憂也。宗城曰,然而不得如姜弘立之事矣。上曰,寧任他之外,無他變通之事矣。李瑜曰,以卽今形勢言之故然矣,而以國體論之,則以嚴爲主宜矣。上曰,戰國之時,皆爲接界,而不無往來得食之事。自此邊去彼邊,幾許耶?宗城曰,不過一馬場許矣。上曰,越視乎?宗城引前沼而對曰,其間不過自此至彼之境矣。氷解之時,乘馬艇而渡越矣。上曰,馬艇何如耶?眞明曰,不過馬喂器矣。李瑜曰,僅能越去,而所持輸之糧,不過一二日留資,遲留之間,將何以爲之乎?自然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結幕在之乎?眞明曰,皆爲結幕而留之矣。宗城曰,越見摘苽取食之狀矣。宋眞明俄已詳達,而小臣在彼之時見之,則七千人越去,而元無留糧持去之事,自然不爲掠取,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無人處乎?眞明曰,樹木參天,而無人之境矣。宗城曰,粟米一石價九錢云。安州二日程出來,則其利無窮,我國大利之源,禁之爲難。若開其利源,則如彼之事,比比有之,用力之人五六人,則皆可以結捉矣。渭原郡守,匹夫之力也。上曰,然則彼必嫉視我國矣。宗城曰,極爲憫慮矣。還歸之後,寧欲陳達開市,而姑未爲之也。上曰,魏晉之時,羊祜、陸阬gg陸抗g,饋藥而飮之不疑,都在於人矣。考見秋曹文案,則所謂蔘數,太小而不爲多矣。宗城曰,江界卽今所用之物,則以人口受之,從安出乎?命均曰,彼人則元無越此之事矣。上曰,無人蔘則有何弊端乎?眞明曰,若非利源,則豈有强爲之理也?上曰,時方別外所捧之物,除減則似愈矣。眞明曰,老弱鰥寡孤獨之類,皆爲除減,而九分蔘,以戶役捧上,無一戶疊役之事矣。上曰,然則多少不關矣。承旨進前,先書諭旨。金聖應進伏。柳儼曰,各各分等爲之,似好矣。寅明曰,分爲四等宜矣。柳儼曰,以三等分而論格,似可也。取魯曰,不無分等之事矣。上曰,下手逐縛之人,似爲從重爲之也。柳儼曰,首唱人與逐去之人,各有分等矣。上曰,以永昌招思gg招辭g觀之,則分等似難矣。寅明曰,當細知之後,處之爲宜,而姑無行賞之事矣。柳儼曰,但所矜者,八兄弟俱在其中,父子俱戮,實爲可矜處也。上曰,永昌父子,皆在其中,而當初咨文中,皆書入耶?取魯曰,李汝石、金興萬,皆入咨文中矣。上曰,旕金,何以入於文案乎?柳儼曰,本道査時,以先易得爲主,故謄文案矣。上曰申尙仲仲字,或書中字何耶?取魯曰,音同則用之矣。金聖應書諭旨。傳曰,朝家命令,信如金石,而況捕捉亡命者乎?永昌捕捉首功人申尙仲,依當初定式,令本道卽賞千金,而亦令該曹加資。渠以邊民,爲國效力,其功可嘉。其至親中,雖有犯科本道者,特爲寬貸,以示激勸之意,下諭道臣。其次邊將將校,令廟堂稟旨行賞。方書之際,上曰,注書出去,當初定式論賞事,問于備局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問于該吏,則答以無矣云,故前狀啓持入。李德重曰,注書誤問而來矣。上曰,吏曹參判問之而來,宋眞明奉命退出。上曰,承旨又書之,諭西伯處。卿之別聞狀啓覽悉,而此非朝家之先布命令者,大略已諭於兩件下諭,其他事宜,唯在卿之從長善處,卿須知悉。傳曰,今則永昌旣已捕得,京中査事,亦已垂畢,一向譏察,騷擾邊民,非鎭人心安邊民之道。譏察安徐,使邊倅撫摩安集,勸課農桑事,下諭于本道方伯。金聖應方書之際,金取魯曰,如是則似爲太緩矣。上曰,然則,下諭以上,皆削而更書之。朴師洙雖如此,而必無縱之之理矣。柳儼曰,申尙仲,論賞之外無他,赦之,可也。上曰,朴師洙此事,有異於所聞之人,未知何以爲之,而大抵道理如此矣。宋眞明出問入奏曰,當初定式擧行條件,則賞千金加資矣。上曰,其下皆削而更書之。凡賞非不惜,而如限爲信宜矣,出政院正書,可也。記事官金尙魯曰,臣以職責,有所仰達者。昨來平安監司朴師洙論犯越事狀啓,承宣之臣,謂甚忙迫,未入啓之前,不令臣見之。今日雖暫下賓廳,而只命廟堂諸臣會見後還入,故自下私取見,有所未安,亦不得見。今若留中仍不下,則將不知其狀中,有何樣語矣。事雖祕,寧有爲史臣而終不知之理乎?乞命封下,俾臣一見後,還爲封入。上曰,史官所達,誠得體矣。出付承旨曰,史官見之之後,承旨只抄出論賞諸人姓名,卽爲還入,可也。徐命均曰,臣以關係使行事,敢此仰達。伏聞常參時,以瀋陽回咨還送事,有別咨入送之命。聖上似以遲滯爲慮,而有此敎矣,第曾前此等事,使行當前,則不必專咨入送。今若先送,則徒有資送之費,亦涉不緊,而至於使行,則有大段利害矣。彼若以査事爲重,而未及査奏之前,何以微事先來爲問,則不無難處之端。且以私事,有所査問,則難於爲答,不得不以事情直告,則於使行,殊似無光。諸大臣之意,皆以勿爲先送爲宜云。臣意則順付使行爲得矣。上曰,然則使行不遠,齎咨官勿爲入送,順付使行,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前靈城君朴文秀,前校理金若魯,竝敍用,權以鎭放送後,依例發緘推問事,榻前下敎。尹陽來曰,自備局草記罪人,送于刑曹,而重罪之人,不可置之於散亡之處,送之典獄,何如?取魯曰,勿置京獄,而送于本道治之,似好矣。上曰,待永昌、昌溫之來,然後處之宜矣。尹陽來曰,臣於裵胤休事,心有所疑,敢此仰達矣。胤休於被拿受刑之日,失魂喪性,及其蒙放之時,猝發一月後可知曖昧之說。所謂一月之語,似有隱情,故臺臣發啓,令該曹窮覈,則渠不知此言之出於其口,而追聞南聖運所傳,而始乃知之云云,以此連施三次之刑矣。蓋渠以失魂之人,解枷杻放送之際,或誣以行刑,或誣以刑推,發此曖昧之說,而實無可覈之隱情,則限死刑訊,似涉太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頃日大臣入侍時,已爲聞之矣。判府事徐命均曰,臣前已陳達,而其言似爲虛妄。累次刑訊,終無端緖,則限死加刑,似涉太過矣。刑曹參議柳儼曰,臣自初按問,始則或意有疑端,而連次嚴訊之下,一向發明,亦無別樣可覈之端矣。上曰,一月之說,或似只是發明,或似有某事,而終始虛妄所致,然酌處時妄言,豈可無罪乎?參酌徒三年定配,可也。{{*|出擧條}}上曰,韓世瑜何以爲之耶?柳儼曰,世瑜則旣以詳覆罪人,定之矣。上曰,然矣。食覆之外,無可奈何。徐命均曰,情狀極爲切痛矣。李宗城曰,臣以耳目所睹記觀之,古則玉堂元無闕直之事,故參判臣宋徵殷,有故徑出,其夜卽爲牌招開政,仍爲差出入直矣。今則有時闕直,實爲寒心。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校理鄭亨復,只推勿罷,仍卽牌招入直事,榻前下敎。上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校理鄭亨復,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錦城營將口傳差出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減歇後,益復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微有餘氣。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避嫌退待外,掌令金廷潤,正言李光湜,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閫帥差出,亦係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熙川前郡守趙漢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前因他罪,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拈出問目,取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監許錫,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律文內,二罪以上俱發罪,各等從一科斷,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許錫,依法律從一科斷,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光湜啓曰,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隕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可一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箚曰,伏以正言李光湜,以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霣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引避而退。上款所論,旣斥駭妄,請收譴補,只爲臺例,改正之啓,卽蒙允可,無端更擬,亦宜規砭。聖批未安,何至爲嫌?請正言李光湜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持平成範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本館,而臣之私義,有不容參涉者,輒此陳聞焉。夫鳳祥移配之還收,臣亦嘗陳達於筵席矣。臺臣之論啓,旣出於公議,聖上之靳允,有歉於轉環,使臣而議範錫,則其置諸立科也,明矣。但其避辭,拖及宰臣,頗示咎責。宰臣,卽指前參判臣朴文秀也。文秀於臣,爲內外兄弟,親在應避,義難可否。臺啓處置,事體至重,臣以親嫌,旣不能參涉,則亦何可晏然仍冒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自頃恩罷之後,退伏鄕廬,頌戴洪造,不意敍命旋下,除旨隨降。在臣分義,所當卽詣京輦,以請譴何,而臣於春間,落傷甚重,幾至垂死,背脊觸踶,瘀痰凝聚,添得寒感,牽疼忒甚,屈伸俱礙,轉運無路,淹伏床笫,動經旬朔,私心惶懍,固已萬萬,而況伏聞日前筵中,有催促之命?臣於此,一倍震越,不計顚踣,擔舁入城,而委廢之身,無計蠢動,昨今荐承召命,輒犯坐違,今於三牌特招之下,不得不拚死走伏於禁扃之外,而咫尺微守,終難變渝,又敢略控血懇,退聽嚴命,是豈臣所樂爲哉?噫,臣之自劃於見任,厥惟久矣。區區迫切之懇,前後疏供,罄悉無蘊,今不敢一一申暴,以犯煩瀆之罪,而惟其衰形陋識,不襯是職之狀,不獨自知甚明,抑亦衆口皆然。臣之自初矢心退巽,絶意進步者,上畏榮選之玷辱,下懼本分之濫溢,危衷苦心,可質神鬼。使臣苟有一分妄想,或在僥冒,則固當彈冠於見錄之初,呈身於挾冊之列,顧何必屢拒威命,積費撕捱,殆至九死而靡悔也哉?噫,蒲質已凋於先秋,臨鑑自悼,簡冊未窺於他日,面墻可愧,反復省檢,萬不稱似。如是而猶且冒昧抗顔,間廁於少年之林,盤礴於學士之班,大耐嗤點,强說經旨,處之恬然,若固有之,則眞是貪寵損廉之人。緣臣一人之無狀,馴致四維之不張,亦非細故也。臣爲是懼,嘗自揣念,與其叨竊淸華,以貽濫吹之譏,無寧退全微尙,自取慢蹇之誅,守株之見,斷斷如此。是以雖荐被嚴敎,而睯gg暋g不知畏,久繫幽圄,而頑不改圖,殆若角勝君命者然,此豈臣分之所敢安哉?實出於萬不得已之意,臣之情地,到此而窮且慼矣。噫,臣罪猶自知之,其冥迷膠滯,昧分蔑義,揆之常憲,不可倖逭。尙今偃息,得免大戾,實荷仁天覆冒之德,今又披瀝哀悰,嗚呼不已,以冀幸於日月之俯照,僭越之罪,尤無所逃。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命永刊臣非分之職,仍治臣積逋之罪,以重官方,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有欲一筵白之事,而登對未易,敢此尾陳焉。臣於春初自嶺南還,以先正臣李滉奉祀孫李守謙收錄之意,附奏疏末,聖批允可,有卽令調用之敎矣。其後見擬政目,未受恩點。此或睿鑑偶然遺照之致,而成命旣未卽行,王言恐歸無信,惟聖明申明選部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末端附陳事,忘未覺察之致,令該曹更爲檢擬懸注,可也。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金尙翼疏曰,伏以臣,有事先壟,久淹鄕廬,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校理。未一旬而除書聯翩,馹召旁午,臣誠驚惶震越,莫省攸措。恩命荐下,義不敢俟屨,劃卽起發,行到中路,而只緣狗馬之疾,挾暑陡劇,低徊前却,日復一日。悶蹙之極,先此陳乞,非敢無故因循,自陷稽慢之科也。噫,瀛錄是何等極選也?被剡者,雖綽有才學,都無玷汚,其新圈初除之後,猶且備例克讓,而臣則屢叨匪分,尙不一入文字,徒以泯默違傲,自爲定算者,蓋向來儒臣之疏,殆若偏着於臣身,一錄諸人皆可出,而臣獨不可出故耳。何者?,公選至重,末俗多嘵,當初主圈者,特不過長席東壁,而伊時臣弟,猥當東壁,其弟主其圈,而其兄與其選,則是可謂公擧乎?假臣而蔚有人望,誠無愧公擧,在臣私心,已有寅緣倖占之嫌,而公議之疵斥又如此,臣之處義,其可與泛引之諸僚同乎?設令疵斥之言,未必緣臣而發,然其一篇語意,有若專循其好惡。人情之易私,未有如同氣,而一錄被薦者之爲主圈人至親者,獨臣一人而已,則臣之不幸僥冒,豈非公選之一大累乎?人或爲臣解之曰,彼之疏斥,元無指名顯論者,今日去就,唯視錄中諸人而爲之耳。若其親嫌之强引爲說,未免太拗。從前主圈者,未聞以親嫌爲拘,而被選者,亦未嘗以親嫌爲辭,則獨以此終始撕捱,毋亦太過云,而臣之非出於一毫强嫌者,言下可明。夫選之者,雖或謬擧,其傍觀則不可誣,言之者,雖不明斥,其自知則不可揜。況臣之萬萬不肖,太不相稱於斯選,而臣弟年少妄錯,不善處嫌,致使釐改一錄之請,重發於論思之地,則以其主圈者之特有親嫌,而先以此自畫者誠過矣,而公議論斥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者乎?如圈中諸僚之混被廝壞,不過一時橫遭,廉義道理,元無自畫之義,則初費撕捱,末乃膺命者,可謂兩得其宜,而若臣則自遭人言,實有沒齒難洗之愧,積犯違逋,飽閱迫阨。此皆臣命,尙復何言?臣以衰門薄祚,履滿至此,父子兄弟之平昔所相勉者,固有一箇至戒,居外居卑,唯以盡心爲期,而凡於奔走使役之地,則無或爲一分憚避之計。至若淸塗顯班,係是分外之物,雖有可藉之力,無或寅緣而得之,雖有外至之言,必須謹畏而避之者,便一家庭間三字符,而今日所叨,何等淸顯?當初冒玷於圈選者,非無可藉之力,則不可謂無所寅緣也,畢竟直請以釐改者,非如外至之言,則不可謂無所謹畏也。臣雖欲違負至訓,弁髦公議,亦何可得乎?其難冒之義,已畫之見,自有成說於僚友者,而一未疏籲,今始畢瀝危懇,仰惟天日至明,曲諒情私,如臣自處之不得不如此者,可以俯燭而無遺餘矣。伏乞聖慈,亟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臣伏以祖宗取於民者,止措處施行。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竊以祖宗藉陝西,止惶恐激切之至。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荊湖南北路招捕盜賊,止伏望勅旨,讀訖。宗城進達文義曰,首箚子,乃李綱草創之初,入來宋朝,而入則勉君,出則禦寇,以一人之效,而推己及人之事也。此疏專爲寬緩民力而言,得民心,斯得天矣。天命雖眇然難恃,然皇天眷顧之道,惟在得民心而已。上曰,然矣。宗城曰,其下箚子,專言茶鹽之法,以補國用之事也。卽今則國用耗竭無儲,實爲茫然。以壬辰事言之,經亂後軍盜倉gg軍資倉g木綿,猶有六百同餘儲云。大抵禁奢侈而補國用,不至於暴殄天物,猶可以成樣。以今日之規模,何以爲國乎?古則一處用之,故國有餘儲,今則各財其財,無所統攝,畢竟無效。恤民用兵之道,財用足,然後可以有裕,此茶鹽之利,不可忽也。李綱所論祖宗時,茶鹽之利,在州縣,故州縣豐足矣,崇觀以來,茶鹽之利,在朝廷,故朝廷豐饒。其後悉歸於御府,以爲玩好遊宴之資,錫予之物,則天下之利源竭矣。若有意於經量,則節財用爲上。殿下勿以掣肘難便,而擧而措之,一國財物,聚於一處,漁鹽之利,歸於州縣,則其利漫漫,自有其裕,而可以爲國矣。上曰,所達然矣。副學曾經南漢,畜積之道,何以則無耗縮之事乎?宗城曰,擇差府尹送之,而軍餉匱乏則懲其罪,善爲則褒而揚之。如此則自然有裕,而無欠縮之事矣。上曰,鹽稅之利,尤爲不實。入於何處而然耶?宗城曰,以三南言之,一望無際之野,無邊大海處,或稱宮家之物,或稱士夫之物,尺量決受gg折受g處云。小臣潛行時見之,則皆爲士夫宮家之囊橐窟穴。以周天子之廟,不愛圭壁gg圭璧g,而名山大川則愛之。卽今則海與山,不入於國家貢賦之數,故其爲無實,蓋以此也。又曰,此下箚子,言養兵之事也。卽今我朝,北道則稱親騎衛,兩西則稱別武士,宋之軍制亦然矣。臣待罪平安時見之,則西路軍士,無異於京內軍士,而北道軍士,則尤爲可用。左相臣南九萬建白以爲,沒技之法,每每設科,而多出於西北兩道。北道出身,則素稱勇bb猛b赴敵。如有不幸之變,庶可當敵而無憂。臣意以爲,南漢特爲設科,以爲沒技給科之規,則於惜人才之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宗城曰,我國舊勤gg久勤g之法,過三十朔,則兵判不得不遷轉,出送五軍門,舊勤gg久勤g一依限式遷職,而西北兩道上番之類,一無調用之事,豈無稱冤之路?,或有事變,則服勞則獨勤,而至於調用之道,獨不蒙恩,實爲不祥處也。宗城又曰,此下箚子,語意一體,而李綱見逐之時事也。有人而不能知,害覇也,知而不能用,害覇也。此言深切慨然之意。齊桓之於管仲,信而不疑,故能成五伯之功。高宗之於李綱,知而不能用,故終至於取金人之禍,此正殿下得聞處也。上曰,當依所達矣。宗城曰,人主發政施仁之道,惟在知人得人,而骨鯁盡瘁之臣,不在於國內,則脫有意外之變,誰可計事者,而亦何以得全乎?卽今近侍之列,元無骨鯁盡忠之臣。可愛,非君乎?竭誠盡忠者,臣也,而如趙顯命骨鯁之臣,時任畿外,心甚慨然。小臣不敢請召,而若置諸左右之列,則似可好矣。上曰,所達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端箚子,利害已見于下。此乃李綱見逐之際,故無他辭矣。畢達後,宗城曰,卽今《詩傳》,當爲進講,而經筵官不備。以先朝進講例觀之,則《詩傳》周南、召南篇,終於八日。今當朝晝夕講,連爲進講,而以講官之不備,似不得開講。副校理兪最基,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九日,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才短識淺,百無一能,累玷言地,絲毫莫補,及授縣紱,觸事生疏,數載下邑,未副我聖上分憂之責,心常愧懼,若隕淵谷。乃於千萬夢寐之外,伏奉前月二十五日有旨,以臣爲司諫院獻納,使之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感,罔知攸措。顧此納言之職,地望自別,決非如臣庸陋所可濫竽。人器之不稱,姑捨毋論,臣於頃年,猥叨諫職,重被宰臣反詈之斥。年久之事,雖不可一一提說,而其貽羞臺閣則甚矣。臣何可自處以無故之人,而揚揚復進於已試僨敗之地乎?恩召之下,不敢久淹,冒炎作行,寸寸前進,而累日行役之餘,重得暑癨,委頓床席,欲起還仆。以此病狀,萬無鎭日登途之望,未免滯留於路次,稽命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察臣情病之俱苦,亟命鐫削臣職,以安微分,以重臺選,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職名未遞之前,當有一日之責,不得不以行路聞見,略此封章,付呈縣道,惟聖明裁處焉。噫,向來犯越之變,自古雖不無其弊,而辱國之恥,未有甚於今番者,可勝痛哉?魁賊永昌,幸賴道臣之區劃,今始斯得,旣已取服,其爲國家之幸,倘復如何?第其捉納之人,則固當一依已頒之令,賞不踰時,以勸日後,而自有此事以來,邊境騷擾,民不安堵,雖無辜者,亦慮橫罹,擧懷逃散之心,若不保朝夕,此非細憂。旣得巨魁之後,慰安之道,不容小緩,誠宜分付道臣、帥臣,俾盡懷綏鎭安之策,而臣在淸北時,聞潛商緣坐等諸罪人,皆置江邊諸邑,其他罪人,亦多有之。臣雖未詳某罪人在於何邑,而當此邊憂孔殷之時,此輩若一搖足,則不知其爲幾永昌。臣謂毋論潛商緣坐及他罪人,倂移配於他邊,以絶前頭無窮之慮,斷不可已也。臣行到博川境,則本郡民人等,千百成群,處處遮路,號泣而訴曰,本郡以十室殘邑,五六年之間,日易邑倅,公私罄竭,民不支堪。時任郡守李思順,到任以後,銳意撫摩,凡於保民之策,竭誠殫力,蠲除民役,不啻十餘件事,一邑生靈,冀幸回甦,而不意今此殿最,以中考將遞歸。願以此意,奏達天聽,特爲仍任,以副一邑之望。臣亦待罪隣邑,旣聞思順小心居官之事,亦知本郡難支之勢,而今其民訴,實出眞情,故臣來過平壤,以此事言于道臣,則道臣亦謂思順治譽,固已聞知,業已書上考於草本,而臨當封啓,聞有兼官時失着,略以警語書中,實忘其爲堂上窠之當遞,及至柝榜,然後始覺,而追恨無及,勸臣以民情,陳達於還朝之後。考績事體雖重,道臣之言如此,民情之懇迫又如此,已宜變通仍任。況其新倅,非但年紀衰耗,累經縣邑,到處不治,而今乃畀之以積弊之邑,必將使弊邑之民,徒勞於迎送之役,則尤莫如遞新仍舊之爲便。伏願亟賜處分焉。寧邊府使鄭壽松,受國厚恩,名位最隆,比之常調武弁,可謂自別。至於治民之政,所當盡心爲之,而莅任以後,專廢公務,民不見面,時急擧行之事,下吏有或不敢入告,隣邑守宰之來,亦且不許通刺,甚至於遠村之民,呈訴官門者,留連五六日,而或至空還,闔境擧皆愁怨。臣謂急速罷遞,少除寧民之害也。西路可言之事,非止一二,而病裏神思錯亂,不能敷陳瘼論,只以耳目所及者,草草附陳,語無倫脊,而若蒙採納,則未必無少補,更願聖上,勿以人廢其言。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業已處分,而移配事,亦不無騷擾之弊,令備局參量爲之。李思順事,其遞雖惜,殿最事重,難以更之。末端事依施。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5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備局堂上、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姑無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牌,連呈辭單。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呂光憲爲掌令,金尙重爲正言,李匡世爲寧邊府使,黃泰河爲加平郡守,鄭光運爲監察。 ○兵批,判書尹游身病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以副校理兪最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更爲牌招。 ○平安道觀察使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伏聞頃日筵中聖敎,謂臣曾爲知申時疏,以黃璿之死,疑李廷弼,而廷弼之子,至以此擊鼓訟冤云。臣於此,誠不勝萬萬惶惑震悚之至。臣於戊申四月念後,從嶺南還朝,晦間被知申除命,適會諫官李壽沆發啓請錄黃璿之勳。而其時元勳筵奏,盛斥璿不能奮發討賊。臣憫璿爲國殫瘁而死,功不白而反受垢,疏陳在嶺外時所聞所見,大略以爲,李普赫、朴弼健之討賊,皆本於璿之指授。但璿不能庇觀望之帥,逃匿之倅,是又何負於國?其言逼於廷弼則有之矣。何嘗謂璿死之由於廷弼,而五月初一日,承召肅謝,入侍親鞫,政當賊環承款取招之日,且又出入政廳,終日奔遑,無他奏對之語。明日卽以母病,陳情蒙遞,更不入院中。其後今戶曹判書臣宋寅明,以大司諫,疏陳黃璿之死。人或致疑於中毒,請令拿致營屬於京獄窮問,聖批允從,旋因宰臣鄭錫三筵奏,以拿致京獄有弊,有本道都事按覈之命。此則似是六月間事,而臣適代寅明爲諫長,則大臣以李廷弼事,擧臣姓名於榻前,謂臣只從巡營所聞而論廷弼,其言不得不異於元勳云,故臣又以一疏陳辨,而仍論廷弼棄軍之罪,不當止於奪職,且於疏末,略陳營屬輩拿致京獄,旣有成命,諸囚必已登途,而旋又還送,殊涉顚倒,請仍前成命,致之京獄,只是草草數行而已,實無一毫疑廷弼之語。若謂置獄究覈之意,本出於疑廷弼,則首發此論者,是宋寅明也。夫在亂初,人情大抵憤激,辭說極其嘵訛。設令寅明與臣,俱或有疑於中毒,査事卒無可驗,諸囚亦皆見釋,則諸囚且不可疑,寧有以此疑廷弼於不當疑之理?而今不但寅明引衆證,以明廷弼之功罪,臣亦不曾與廷弼相絶,彼此弔饋不廢,向來深攻之意,分數太減,而顧反與趙侹之疏同科者,豈不情實之相戾?況寅徽之供,至以憯誣慘毒斥臣。臣實無以毒殺,疑廷弼之言,而橫遭此等口語,誠亦冤甚。儻蒙聖明,特令取臣前後章奏,一一檢覈於公朝,更徹天鑑,則彼寅徽之訴冤,不期白而自白,雖淵衷之疑臣者,亦可渙然開釋矣。第臣平日言議,若皆當理,雖於年久之後,豈致聖心之過疑,而名登囚供,恥辱亦甚。且此所叨任寄,決非弱才淺器,所可承當,在海西日,再疏控免,終未得請,朝辭旣除,更籲路阻,不得不推轉到此,而江邊憂虞,漸益艱棘,以臣疎迂,罔知攸濟,只俟早晩顚沛而已。點檢精神心力,亦覺大耗於年歲之間。雖以諫疏所論李思順事觀之,昏錯之咎,實難自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早許其歸,毋俾公私俱病,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於寅徽,更無可冤之端,卿尤何嫌?卿勿過辭,察任。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右臣契勘昨來,止合去奏知。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讀,自右臣准樞密院箚子,止朝廷紀綱旣正,漸次率服。上曰,小退,更爲入侍,可也。仍命承旨進前,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小退,有頃復爲入侍進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契勘李宏,止詳酌施行。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以僞齊劉豫,止非特臣之幸也。讀訖,宗城進文義曰,初二章,李綱以區區討賊之義,不憚煩縷,節節開陳,而懇惻慨然之意,溢於言外之義,可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二章,皆論盜賊之事,別無文義可達處,而以輯註觀之,則不無警發之道矣。上曰,然矣。此下誰所作也?宗城曰,皆李綱之言,而未知譏宋之至此也。李宏、馬友則皆群盜所服降,而馬友之言,出於不避。若李宏而不爲正法,則國不爲國,而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李綱備見當時事情,隨時識勢,而朝廷皆莫能知之,此正各別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鹽利之說,當時物力匱乏,國用耗竭,無他得其贏餘之路,爲此開利之道,以補國用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章之義,尤好矣。是時李綱見逐之際,所奏第一策也。論事情識時務,在俊傑等事,千載之下,玩其氣像,則似可見矣。其時劉豫,求爲大官,而朝廷不許。以此敢懷不滿底心,投降金人,與之南渡,卒爲國家之禍祟。小臣每以愚見,累次陳達,而竊想西北之慮,似不無倉卒之憂也。平安、六鎭,皆接界於彼國瀋陽處也。彼雖不來,一心都在於越境,而得一州得一路之意存焉,畢竟斷不無可慮之端。丙子時,彼人猶恐我國之議其後,而終不敢肆然放心,然卽今形勢,則有異於其時,決無守備之策,各其路亭,又無周守之路,如有一朝之憂,則將何以爲之乎?臣意則西北兩邊地界,擇人差送,以爲着實禦守則似可矣。上曰,然矣。丙子年,彼人猶不能無深疑,而今則異於其時矣。時方彼國所受朝貢處十三國,而其中藉重者我國,而豈保其大明之不復興乎?宗城曰,高麗時,以元爲上國,刑賞黜陟,皆決於元,而小不如意,則人君逐年見捉於元矣。上大笑。宗城曰,此後計策無他,大明將立,則未知何如,而所謂蒙古不安,則國家之憂,非今日之比也。上曰,大明之其間支撑,固不可必,而終始不無循環之理。以此觀之,則若無蒙古則已,蒙古久存,則終不無可慮之端矣。宗城曰,自祖宗朝,固結人心,浹於骨髓,而卽今則國綱人心漸弛,民心之內姦,莫此爲甚。一邊將一守令,頓無外攘之策,宸慮每以安爲治,而不思急急焉自强之道。若合不合,優遊度日,何以爲之乎?前年下敎時,臣未入侍,而此有不可忘處也。收拾人心之道爲難,殿下每不弛一念,群臣亦無怠惰之意,則庶乎其可,而若乃仍循恬然,一日二日,則卒無效驗。觀此《宋鑑》,則尤爲可觀處,伏望早夜警懼焉,深念焉。上曰,然矣。此言當各別留念矣。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宗城曰,判府事沈壽賢不出,兵曹判書尹游又不出,誰爲主掌而變通乎?臣於鹽利之說,昨已發端,而治國補用之道,以儲財爲本,天生穀物,節裁爲貴。東萊所入人蔘及北路銀貨,一切防塞,則稍可支撑矣。通貨之弊端,害於國用,不知其幾何,一番使行所入銀子,多則二十餘萬兩,少不下十餘萬兩,而換來之物,皆歸於閭里間夸奢浮文無用之具,而國內則專無財貨相通之事。脫有事變,無他出財之道,何以爲之,而直萬財人蔘,皆入於倭國,其弊有不可勝言。北京銀貨,東萊人蔘,嚴禁,則庶可補於國用,而有餘裕矣。且大同係於宣惠廳,錢木皆出於百姓,受納錢木及外方奴婢貢物漁鱗等所入之數,磨鍊計量,則三年似餘二年之財,節以制度,而無傷財之事,則千百艱虞自止,而雖間有水旱風霜之災,不至如此之太甚矣。上曰,近仍災減之事而尤難矣。宗城曰,然也。以卽今形勢觀之,朝不謀夕。時方宋寅明,以戶曹判書,貸債之數頗多云,實爲茫然矣。以昨年事言之,江津縣gg康津縣g,至於人相識gg食g之境,而以大同米不納之故,有守令決杖之事云,其邑之民,何以云乎?殿下果無以一己之私,有私用之道,而雖當歉歲,無一惠民之事,穀物則自然耗縮,不知何爲而然也?殿下如有挽回世道之意,則擧行節目,少無掣肘之端,而不爲曼延怠惰,急急焉自强,則庶乎挽回,而大同米,以木代受,似爲便利,而於民亦好矣。上曰,前後所達是矣。往昨年下敎事,有若迂遠,將欲奮勵,而卒無其效。至於銀子、人蔘防塞等說,非不知弊端,而姑未防禁,奢侈之事,上行而下效,予寧爲草衣草食則似愈,而自然不得爲之也。宗城曰,草衣草食之敎,有不然者。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豈人君而有何區區草衣草食之理乎?上曰,事則然矣。堯、舜之時,尙儉至矣。雖土階三等,而似不食粟飯,不脫衮冕而莅位,大禹菲飮食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以此觀之,則似無草衣草食之事也。洪尙賓曰,惡衣服菲飮食,皆出於尙儉,而致美黻冕,盡力溝洫,亦由於敬禮重農之意矣。所謂尙儉者,非謂草衣草食之事,而爲上之人,惟以克儉爲心,節用重農,使風俗無侈靡之風,豈不美哉?上曰,草衣草食非難,而如此則不過秦始皇衡石程書,隋文帝衛士傳餐等事也。宗城曰,未聞以一國之君,有草衣草食之事也。殿下豈獨爲前所未有之事乎?上曰,予之素意則然也。至於銀貨、人蔘等事,終始大利所關,故難禁,邊禁如是至嚴,而尙有犯越之事,利源之防塞,決難矣。宗城曰,奮勵與懈怠相反。殿下有意奮勵,則急急爲救時弊之策,節目規模,先爲定奪,然後擧而措之,何所不行?若今日明日,優遊度日,則無可爲之事矣。上曰,所達則切實。《李忠定奏議》,高宗不用李綱之論,予豈不知,而我不過爲高宗儒臣,則爲李綱之外,豈有他說乎?若因事勢,自然而爲之則可,急速越次,强爲不可成之事則難矣。洪尙賓曰,俄者儒臣所達蔘路防塞之說雖好,而沿江所出之地,旣多其路,沿海潛入之事,亦非一處,實無禁止之道,而至於彼中物貨中綵段,旣由一路,朝宗若欲禁之,則亦非難事。雖無彼人綵段,以我國所産,用於婚喪諸節,自無夸奢之風,而亦爲尙儉之一大節矣。上曰,申飭,禁之好矣,而卒無效驗,無可爲之路。然而豈無通貨之義乎?承宣所達,大體則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富平府使尹得仁,龍岡縣令安相徽。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兪㝡基箚曰,伏以持平成範錫,以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嘆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何如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無心之言,旣已稟改,不襯之喩,移攻當該,志東言西,用意至深。揆以臺體,勢難仍置,請持平成範錫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李承源啓曰,諫院多官俱在外,闕啓已至累日,新除授正言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膺命,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無意膺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時刻,以依前酉正初刻爲之。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金聖應曰,時刻不必每每書入,此後以酉正初刻定式。 ○以全羅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日,幼學韓尙翼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劉弼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永昌,當日申時量,京畿差使員,押來本曹,卽當依前日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眼同推覈,而日勢已暮,待明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陵君爟,武臣朴弼垕,正言金尙重,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序文,自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上讀新受音,自或有bb問b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詩傳》之爲毛詩,本毛萇所作,故仍以取義,經之本意有在,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作詩者,有善有不善,其人善則其文亦好,其人不善則其文亦不好。讀其書,見其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見其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三百篇中,有正有邪,不可以一律齊也。上曰,大抵懲創人之逸志,感發人之善心也。趙尙絅曰,詩駉篇之辭,乃思無邪,三百篇中第一大者也。乃興起處,而其他鄭衛之淫風,懲創處也。上曰,然矣。兪㝡基曰,詩本毛萇所作,若泛然看詩,則不過禽獸草木之名,而以先王陳詩觀民風參看,則知人之邪正及自反而勸懲之道,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朱子序文,雖無大段文義,而以問答發端,節節分釋,學者當作四大件事參看,則可矣。㝡基曰,本之二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具焉,以小註見之則可知矣。宗城曰,感物然後有慾,旣有慾則不能無有思,感而得其正,則天理藹然,善端萌矣。感而動於私,則人慾競熾,邪心出焉,隨其所感,而得失邪正判異,此感字流意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列國之風,多有不正,而孔子去其繁淫促數,刪詩三千,爲三百十一篇,而初端察情性志之善不善,末端言行樞機,自微而漸,發見之處,朱子之意,極可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程子讀詩,知一格價,此言好矣。殿下至今《詩傳》,未得進講,今始進講,而有眷春之意,李忠定奏議進講之功效,益可見矣,別爲加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洪尙賓曰,上下文義,儒臣旣已仰達,而臣亦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聖人在上,則其感之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則上之人,思所以自反而勸懲之,所感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云者,應於勸字,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云者,應於懲字。卽今世道日下,風敎不行,以言乎朝著,則無正雅和同共濟之美,以言乎風俗,則有變風渙散愁怨之歎,以至聲律繁促,氣像消歇,此正聖上自反之時也。自反之道,惟在躬率敎化之感發而懲創之,使得情性之正,而俗至於化行俗美之域矣。伏願聖上留意焉。上曰,然矣。國風周南篇題,皆讀之,而此後諸國風篇題,皆讀之乎?宗城曰,篇題章下註及大旨、六義,皆讀之矣。尙絅曰,大旨則每章有矣。申昉曰,初大文下註,大旨也。上曰,首章下圈註,章下乎?尙絅曰分章下註、大旨,而初大文下圈注則大旨也。大旨,言作詩之大槪,章下則統論一篇之義。申昉曰,古綠紙則六義皆爲進講矣。㝡基曰,稟定事,以紅紙帖之,付標宜矣。上曰,付標爲之。宗城曰,進講時受音、大文、篇題、大旨、章下註而已,而講官則凡大註皆講達,似好矣。上曰,只此講官讀之,似爲泛然矣。尙絅曰,李宗城所達之言,一體讀之,似爲未安云矣。㝡基曰,講官無遺大註,皆讀宜矣。上曰,有不然者,異於召對矣。尙賓曰,詩之六義、大旨,皆是緊要,不可不講。至如篇題,偏是中國地圖,章下註,統論大體,皆是格言,不可不講,而章下註中,或亦有不緊之處,是則付標不講,宜矣。上曰,依古綠紙付標篇題,逐篇皆有,而關雎章無大旨乎?宗城曰,關關雎鳩大文下圈註,乃大旨也。尙絅曰,列國之風,皆有篇題,而至於頌,又有篇題矣。上曰,章下註中,有不讀之註乎?宗城曰,不緊註則闕之,而此下匡衡註皆好,當進講矣。上曰,好註則皆爲之可矣。申昉曰,進講處,付標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周南篇下,有大章下註矣。上曰,愚按,此篇首五詩註耶。宗城曰,然也。上曰,六義皆讀之乎?尙絅曰,興、賦、比,章章各異,而閭閻之間,皆誦之矣。上曰,分章下絶句,讀之可乎?宗城曰,絶句則無讀之之事矣。達訖。金尙重進達曰,臣以萬萬無似,屢叨臺地,積被僇辱,動遭顚沛,前後醜詆之言,便一搢紳間難洗之羞,則臺端一步地,固無去就之可論。惟當守分斂迹,矢心自劃於淸朝言議之列,而分外恩除,忽降此際,旣係應遞之虛銜,宜卽自處,故牌召儼臨,纔果祗謝,而從前難冒之義,姑勿暇論,雖以公體私義言之,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一司通避,自有法典,揆以臺體,不容一刻暫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出擧條}}洪尙賓曰,正言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李宗城、兪㝡基曰,正言金尙重,引避退待矣。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正言金尙重遞差。上曰,依啓。{{*|出擧條}}上曰,講官出去,輪對官仍爲入侍事,注書出爲分付。金弘澤奉命退出,與輪對官偕入,而知事、特進官、玉堂、宗臣、武臣、臺諫皆出,社稷令任安世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對曰,小臣社稷令任安世也。上曰,履歷達之。安世曰,丙午八月禧陵參奉除授,戊申八月泰陵奉事除授,己酉七月長興直長除授,辛亥三月出六,工曹佐郞,刑曹佐郞除授,甲寅二月長興主簿除授,旋移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安世曰,灑掃壇內也。上曰,所懷達之。安世曰,本司則無祭享掌需之事,而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又爲以次進前,任安世退伏,兵曹佐郞金錫一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而職掌達之。錫一曰,乃兵曹二軍色也。上曰,遺在達之。錫一曰,本司元無所儲,隨得隨用矣。上曰,所懷達之。錫一曰,別無所懷之事矣。上曰,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錫一曰,其後大臣有故改遞,判書病不出,故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近來則上未收無之乎?錫一曰,卽今則無大段上未收矣。上曰,又以次進前。金錫一退伏,內贍奉事金百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百鍊曰,小臣內贍奉事金百鍊也。上曰,履歷達之。百鍊曰,壬子閏五月昌陵參奉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寺矣。上曰,職掌達之。百鍊曰,次知沙、木器也。上曰,所懷達之。百鍊曰,無所懷可達之事矣。上曰,在鄕乎?在京乎?洪尙賓曰,本來在京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未及對,兵曹佐郞金錫一,從傍替對曰,左相臣昇平府院君金瑬之五代孫也。上曰,然耶。昇平之後,有顯官乎?百鍊曰,先臣之孫參議臣震標,卽小臣之曾祖也。臣之祖父臣魯得,爲礪山郡守矣。上曰,未捷司馬,而以蔭除職乎?百鍊曰,然也。上曰,年今幾何?百鍊曰,二十六歲矣。仍爲退伏,南學訓導洪聖揆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聖揆曰,小臣南學訓導洪聖揆也。上曰,履歷達之。聖揆曰,丙午式年登科,辛亥年慶安察訪除授,壬子年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聖揆曰,別無所掌,而供士之道,則與兼官相議爲之也。上曰,南學兼敎授誰也,而今方無故耶。聖揆曰,乃兪㝡基也,無故行公矣。上曰,本學學製,幾次爲之乎?聖揆曰,姑未設行矣。上曰,當此申飭之時,兼官旣無故,則學製之不爲設行,殊涉非矣。當該兼敎授兪㝡基,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所懷達之。聖揆曰,小臣以微末庶僚,無他所懷,而些少弊端,與兼官相議,從便變通,不足以仰煩天聽矣。上曰,在鄕乎?聖揆曰,在江原道春川地也。仍爲退伏,西部參奉李秀徵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秀徵曰,小臣西部參奉李秀徵也。上曰,職掌達之。秀徵曰,有下朝令,則曉諭旁旁谷谷,不使犯禁,而以安集坊民爲主矣。上曰,本部民戶數幾何?秀徵曰,民戶一萬二千八百戶,人口七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內,男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六,女丁四萬六百九十一矣。上曰,卽今其無閭家奪入之事耶。秀徵曰,近來邦禁至嚴,絶無如此之事矣。上曰,卽今部內安靜乎?秀徵曰,不無染患矣。上曰,出幕之數幾何?秀徵曰,二十八幕矣。上曰,其中差病入來之數幾何?秀徵曰,差病入來之數十餘,而在幕十餘人矣。左承旨洪尙賓曰,西部參奉李秀徵,身爲部官,染病出幕之數,俯詢之下,不能詳知名數,奏辭未免差錯,推考,何如?上曰,初入侍之人奏辭差錯,不是異事,而初問職掌時,旣以安集坊民爲對,而今此所達,不能詳悉,殊涉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有所懷乎?秀徵曰,無所懷矣。上曰,在鄕乎?秀徵曰,本以京人,在於江華地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秀徵曰,小臣之曾祖爲監察矣。仍爲退伏,輪官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首出之人誰也。李德重曰,古司諫臣任元龜之孫也。上曰,今幾品耶。金尙魯曰,五品官矣。洪尙賓曰,與刑曹正郞、工曹正郞同品矣。上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敎}}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讀訖,上讀新受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國風篇題好矣。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至於用之閨門鄕黨邦國而化天下,則其於風字上關係處,重且大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周南篇逐簡,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治岐,東有紂,西有昆夷,北有玁狁,故治化自北而南,先被江漢之間,以周南名篇之義,可見矣。上曰,此下緝註,皆念其意也。各篇之意,與《論語》學而,《孟子》萬章等義,有異乎?宗城曰,《論語》、《孟子》,則只取首章二字名篇矣。尙絅曰,化自北而南,故仍以名篇,而別無他取義也。宗城曰,雎鳩,摯而有別之鳥,其所取義於雎鳩不偶也。上曰,摯字之義,何也?㝡基曰,摯之爲言,至也。至然而有別之意。尙絅曰,生有定耦而不相亂,竝遊而不相狎,似異於鴛鴦矣。上曰,似鴻乎?宗城曰,狀類鳧鷖,而人未嘗見其乘居匹處,蓋其性,專一之鳥也。《詩傳》六義,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者,直言其事,而關雎章,興中有比之義存焉。以下文螽斯章言之,則比中有興之義可見,逐簡參看之則好矣。而此荇菜則采之,以爲宗廟祭享之物也。上曰,荇菜何物也。宗城曰,蘋類而取其柔順芳潔,可薦之物也。尙絅曰,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以此觀之,則似爲苹草也。上曰,此下采蘋章有之矣。無取比之義乎?宗城曰,援彼比此比也,而此則興也。尙絅曰,下段無實事者,比也。下段有實事者,興也。上曰,關雎章下件實,故取義於興,在河之洲以上,起興之辭也。㝡基曰,起興而比在其中。宗城曰,興中有比之義,正謂此也。首章以關雎起興,而念彼窈窕之淑女,實爲君子之配,二章本其未得而言之,三章論其始得而言之,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故未得之時,轉輾反側,而旣得之則琴瑟友之,鍾鼓樂之,其喜樂尊奉,不能自已之意,可見矣。太姒入宮中之後,追敍其未得之時如此,而繪像其文王寤寐反側切求之意。上曰,文王寤寐反側求之,而妾媵見其憂思之甚,起興於詩而作之云乎?尙絅曰,然也。宗城曰,其愛其樂,皆由眞情發見,而以朱子註及大文,寤寐反側之意參之,則主客懸殊,先輩多有講論矣。上曰,皆達之。尙絅曰,世皆知寤寐反側,指文王,而一說,文王豈有此事云,以下匡衡註觀之,則后妃之德,係關不細,豈不爲寤寐展轉而求之乎?上曰,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之事,他人不得形容,而宮中之人親炙之,故繪其形像矣。尙絅曰,古先正臣宋時烈所論,皆主於文王觀之則爲好云,以宮女事觀之,則極爲無味矣。上曰,似爲無味矣。上大文,不爲連續下大文乎?宗城曰,不爲連續矣。申昉曰,以註觀之,則有先儒之議,初見此註,似爲宮女之所作,而無以配君子,則憂思溢於言外,豈非文王之眞有此事而作詩乎?㝡基曰,文王之化,及於宮女,而冀其得配也。上曰,三臣所見皆然,副學更達,可也。宗城曰,求其至德之配,豈無轉展反側之憂?趙尙絅、申昉皆達,而臣意則宮中之人,爲文王想必如此而作也,非直文王之事也。申昉曰,以關雎居首,三百篇之義存焉,豈宮人之言而屬之首篇乎?上曰,《詩傳》今始讀之,而前已考覽大體,則專歸於文王無味,而歸於宮人亦無味,以初篇題意,其言又足以感人之事觀之,則無非上行下效,而明德爲新民之本,《大學》亦以明德爲新民之本,無明德則何以新民乎?正猶夫子之前,未有夫子,夫子之後,亦未有夫子之意,關雎之前,未有關雎,關雎之後,亦未有關雎。論其大體,則宮人所作,而文王有是至德,故宮人化爲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皆餓死之意,文王之德,有以感發宮人之效,而外人做不得之事,知事俄以此達矣。然世俗偸薄之心論之,故然矣。內助所係,豈不重且大焉,而不爲寤寐反側乎?申昉曰,以後世薄俗之心論之,故然矣。宗城曰,詩以關雎爲本,人君守德於一己,則妾媵皆化於善,無一人不得其所,至於形於歌詠,溢於言外,四方莫不被其化,則豈不美哉?今日開講之始,三復興歎,實感聖慮矣。上曰,詩中所言好,故然矣。㝡基曰,配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五倫中夫婦爲重,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字屬乾,婦字屬坤,夫婦和而後,品物遂而天命全,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和平矣。開講之始,正當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雖有后妃之德,而無文王,何以成此德乎?宗城曰,兪㝡基引文義陳達,而臣亦以區區愚見,敢達。關雎、螽斯、麟趾,莫非修齊治平化行俗美之效,而以至於子孫之衆多。《論語》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孟子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三覆不忘處也。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宗城曰,大抵治道,貴於尋繹得力,興於詩之意,乃感發之效,及其至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止一番泛然讀着處也。上曰,當留意矣。尙絅曰,此篇章數不少,三次爲之似多矣。宗城曰,殆近七十板,三次進講,似爲多矣。上曰,與序文有異,大文豈爲多乎?宗城曰,《詩傳》風中七月篇、氓章,大矣而好矣。上曰,七月篇,正好矣。仍命承旨進前,金聖應進伏。上曰,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詩則皆懸韻乎?宗城曰,皆懸韻矣。上曰,中原無懸吐讀書之事乎?宗城曰,無吐矣。尙絅曰,無懸吐之事矣。胡人方讀書之際,置前使讀,則音響懸殊,全不知之矣。上曰,其乃漢語也。尙絅曰,臣每欲陳稟而未果,今因漢音文字之敎,敢此仰達矣。臣燕行時,見譯官輩,專不解漢音,李樞、金時瑜外,其所曉解者,不過買賣之言而已。其中不無年少可使者,而旣不通語音,則兩國交際,將安用乎?事甚可慮矣。特進官申昉曰,譯官等第,間或以本院有事,斂出財力者,及他條賞格,許其塡充,故其中亦多僥濫之弊。今後防塞此弊,而必以取才塡闕,則渠輩必益盡心於漢語,而合於勸課之道矣。尙絅曰,司譯院,有偶語廳,敎訓漢語,而專不着實,宜有別樣,申飭之道矣。上曰,曾已申飭而無效,更加申飭,別爲勸課,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近來文臣,無曉解漢音者,誠爲可慮矣。宣廟朝則朝臣中,亦多有能解漢語者,壬辰之變,賴以得力矣。上曰,文臣旣不解漢音,則譯官雖有所云云,何能辨識其眞僞乎?趙尙絅曰,文臣之不解漢音者,此由於承文院褒貶,久不設行之致矣。文臣三十前登科者,見抄於《老乞大》,三十後則見抄於吏文,承文院褒貶時,大臣考講,而近年以來,未聞開坐考講之事矣。上曰,別爲分付於承文院,使之着實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漢喆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連呈辭單,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獄囚多滯,議讞爲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都承旨李眞淳三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再度加由,自可調理,方當飭勵,豈可輕遞?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爲之。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光世爲持平,金宗台爲正言,李喆輔爲修撰,鄭熙普爲司成,徐宗集爲宗廟令,朴道郁爲典籍。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鄭爾柱爲珍島監牧官,副司直成範錫,副司果金尙重,副護軍李德壽。 ○傳于鄭必寧曰,牌招之人入來後,夕講時刻,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因吏曹判書金在魯疏語,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宗城,卽爲牌招。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夕講時刻已迫,而副提學李宗城,纔已陳疏出去,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承命詣闕,方將入對,忽被臺疏重斥,徑還私次,縮伏恭俟,引避之辭,轉加十層,罪狀臣身,殆無餘力,臣誠震駭怖懍,靡所容措。噫,金有慶之於銓職,係是十年前宿趼。向日論劾,出於媢嫉,而猶不曰不合,則改正之請,全不襯着,今而後,益驗當初擬律之爲今日準備也。在前臺閣,承宣被劾改正,苟係公議之所不然,則不移時旋擬原職者,歷歷可數,雖以命相之重,亦有改正還降,匪久復拜之人,況銓任,最重前望,何獨於宰臣之橫遭排擊,而更不敢擧擬耶?前後諸臣之章疏,公議可見矣。親臨大政之日,臣又援據前例,仰陳其無拘於更擬矣。前例如是,公議如是,筵奏如是,臣未知此外有何可待之節拍乎?其所謂無他端而復擬云者,反覆思量,終未覺其何謂也。且臺臣,若以宰臣,謂有罪不可擬,則雖甚抑勒,猶可成說,而今乃曰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蒙允,而無端還擬,有若角勝,結之以事之無嚴,莫此爲甚。臣於此,亦有可辨,夫改正之無拘更擬,旣如右所陳,果欲仍爲除去,初何不直請削罷,而今乃把持不韙之臺啓,扳援一時之聖批,欲令人不有公議,强同己見,創拔僚席之前望,其亦異矣。臣聞列朝盛時,臣僚有忤旨靳點者,則銓曹必加意屢檢,未聞以違拂上旨,斷之以無嚴,激之以君命不行,如今日之爲,亦可以觀世道之變也。臣以庸愚,謬當此時銓衡,夙夜所自勉,惟在於恢公祛黨,毋負簡知,而人心不如我心,黨議無以救革,信道直行,顚沛固宜,今反以黨議日肆等語,見斥於窠臼中人,臣竊自悲而自笑也。雖然臺臣疏避,便是重駁,而特未發啓,玉堂處置之箚,亦一彈文,罪釁狼藉,時議峻嚴,觀此頭勢,必不但已,官職去就,更無可論,其不容一刻仍冒銓地,以重罪戾也,決矣。玆敢收召驚魂,仰瀝哀懇,伏乞聖慈,念人言之至重,察臣情之至危,將臣本職,亟先鐫削,仍命勘臣無嚴之罪,以尊朝廷,以勵臣工,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校理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跧伏荒郊之中,忽伏蒙館職新命,除書遠降,蓬蓽生輝,以惶以感,且悶且蹙,實不知置身之處也。竊念臣之自劃於榮塗gg榮途g者,今已三載,非係往役,不敢進身,雖如該司,猶且謝跡,春間太僕正之乍出,止於陪扈陵行,近者宗簿官之稽謝,亦爲自靖私義,則況今所叨,雖曰宿趼,金華一步,何等地分,夫豈滓穢賤蹤,所敢冒竊。噫,臣之離違天陛,日月已多,區區犬馬之戀,誠不勝其耿結,而向來人言,寢夢猶悸,暗地蜮射,已見其影,情同傷弓之鳥,跡如被霜之葉,抱玆危蹙,杜門泯伏,有若自阻於天地之洪造,中夜撫躬,秪益悚悼。今惟退屛邱壑,避遠駭機,生而傾葵,死而結草,以不報爲報,卽臣之所自勉,今何可徒恃寵靈,貪饕榮利,以重觸睢盱,自辱身名也哉?情悰如許,轉動無路,前後除命,積事違慢,負此罪犯,敢逭邦憲,嶺海鈇鉞,惟命是俟,抑臣有悲苦之懇,敢此冒陳,臣賦命險釁,生甫八歲,奄失慈母,送終之節,居憂之禮,俱不能自盡,淺土之葬,奄過二紀,而遷襄之禮,慢而失時,子職闕矣,人理滅矣。夙夜茹痛,忽若無生,纔於月前,移窆母葬,擧下之制,旣是三年之餘。傳曰,禮者身之幹也,幹之不立,身亦喪矣。先輩多於緬服未盡之前,不欲應官,蓋所以不忘餘哀,企及聖訓,況臣情事之痛苦,有倍恒人,三月持服,又未自盡,則從前不孝之罪,尤無以自贖,豈不悲哉?恩召之下,不敢滯外,來伏私次,瀝血哀籲,伏乞聖慈父母,俯賜矜諒,亟命遞罷臣職,仍令銓部,勿復檢擬,俾得以少伸情理,退守本分,千萬至願。臣無任瞻望懇祝怵惕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制限例有,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離違病父,多日淹直之勢,而館僚不備,法講將停,冒沒肅命,仍以持被,今且經旬矣。情私內迫,固難自抑,而卽於罷對之後,伏見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本,以臣日者處置爲嫌,聖批又以過中爲敎,臣於是,不勝惶霣之至。夫臣之處置句語,不過曰宜致規砭云,則以規砭而斷以彈文,不但示人之不廣,恐亦非處銓衡,而求勤攻之義也。且其公議時議之云,果何指也,臣未知公議者惡乎定,而時議者其在誰耶?臣誠樹立素淺,平日言議,下不能見孚於同朝,上不能見信於君上,冢宰之疏,頗費疑怒,絲綸之旨,斥以過中,臣雖無似,顧其職則經幄也。叨經幄之地,而進過中之說,則將安所用之哉?夕講有命,而猶不敢遲待,玆敢冒進短章,徑出禁門,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謂過中之斥,指李光湜也。爾之替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恩君爣,武臣白守一,以次就位而伏,鄭必寧進達曰,前受音則除序文篇題,爲之進講宜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前受音,只大文而已,而無序文篇題講讀之事矣。上讀前受音,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止未有不由此者也。宗城讀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上讀新受音,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葛覃章,后妃采葛爲絺綌之事,首章追敍初夏之時,葛葉方盛之事,第二章,葛旣成矣,而治以爲布之事,三章則言其澣濯之事,而敷陳其事,直言而此乃賦體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后妃之德,旣勤且儉,親執其勞,而動其女工之思,有念念不忘之意,而未嘗有姑待來日之意,不怠二字,爲學問之極工處也。上曰,所達好矣。㝡基曰,葛覃章勤儉敬孝四字,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言告師氏者,示不敢自專也。歸寧父母者,示不敢忘也。因師以告君子者,示不敢褻也。后妃旣具四德,宜其室家,而文王躬率之效,亦不偶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大旨,儒臣旣以勤儉敬孝四字陳達,無可更達,而薄澣薄汚,服之無斁,可見其從容不迫,去就分明之意,不但觀於言句上得之,其於勤儉之中,無窮從容之氣像存焉。上曰,儉則自有精矣。宗城曰,后妃親執其勞,而知其成之不易,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念其服勞之難,而有愛惜之意,則他事皆然矣。殿下念祖宗櫛風沐雨,艱難創業之事,則豈無愛惜節儉之道乎?此章服之無斁,尤可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儒臣引文義,以治體陳達,而大槪不但觀其章句而已。其中自有可觀之義存焉,三復詠嘆,考其文義,則自然有感發處也。宗城曰,宋寅明所達,極爲切實,本源正而發於性者,自然無不正,內有以涵養,而外有以著見,則從容養德之工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周南召南篇,目目處處皆好矣。宗城曰,薄汚之汚字,訓爲治亂之亂字,極爲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段,大抵后妃一擧措一動靜,無不合德之義。上曰,周宣王之姜后,亦爲待罪永巷,卒致宣王中興之名。宗城曰,然也。以后妃之貴,必立師傅,俾訓道德,法家拂士,人主不可一日無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卷耳章,別無大段可達者,而卷耳、葛覃,同是賦體,似爲略不同,葛覃,直敍其所嘗經歷勤苦之事,卷耳則托言之意,而亦是賦體,陟彼崔嵬、高岡,皆爲設辭而言,似爲非賦而賦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君子在外而思之切憂之深,乃當然之理,然雖憂而不至於傷,思而不至於悲,無過哀過憂之事,其中自有可觀之義矣。宗城曰,南有樛木章,訓樛字,木下曲曰樛,以木枝下垂,故葛藟得以蔓之,喩后妃能惠下,故衆妾上附而事之,似是比體而與關雎章義同,故屬興也。寅明曰,太姒雖爲至德,而大槪太姒之德,實文王之德,太姒雖或有妬忌之事,而以文王大公至正之德,無偏僻之心,故后妃、媵妾,各得其樂,而文王如有偏寵之意,太姒決爲慨然矣。世皆知太姒之爲至德,而臣意則非特太姒之德,乃文王之化也。上曰,知事之言好矣。然於太姒如此之辭,似爲未安,內有太姒,外有文王,而內外和合,故能成其德。太姒前後,未有太姒,亦猶夫子前後,未有夫子之意,以太姒不能無欠爲達,未安矣。宗城曰,聖敎是也。後世婦人,有太姒之德,而感悟人主之心者,如姜后之待罪永巷也。上曰,此乃烝烝乂,不格姦之事。寅明曰,嫉妬之事例有之,或有等威不爲分明處,則不無綠衣黃裳之歎,太姒之德,至則至矣,而無文王則何以成此德乎?上曰,太姒不無嫉妬之事,終爲未安矣。有文王之德,而又有太姒之德,然後成關雎章,若無太姒、文王,則何以成關雎篇乎?宗城曰,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將之成之,嘉樂君子之德,浹洽於衆媵之心,故三復諷詠,而知后妃應受多福,皆期望之辭也。上曰,非但期望之辭,乃上行下感之事。寅明曰,心和氣和形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福祿之來,自有實理而然矣。宗城曰,此螽斯章,借螽斯之盛多,以比后妃之子孫衆多。文王宮中和樂,故其子孫之繁盛,至於如此,宋寅明,俄以和字達矣。伏願后妃有關雎之德,而後宮有妾媵之和樂,則自有烝烝之乂,而人君聰明睿智之德,未嘗不由於此,內外緝睦之道,一於和字上可見,惟冀聖上之體念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內外和樂,則天地之和,自然感應,而吉祥自至,樛木、螽斯、麟趾之義,皆和字之驗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㝡基曰,振振、繩繩、蟄蟄,皆從淺入深,亦猶葛藟章從淺入深之意也。后妃至德如此,故衆妾皆歸德而稱願之辭,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本於修身矣。上曰,然矣。葛覃章服之無斁,文義外有可觀者存焉。初知其艱難之勞,故所以孜孜不怠,不留於偸惰宴昵之私可知,知其成之不易,故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服之無斁四字,其味深長矣。自古創業之主,憂勤惕慮,備嘗艱苦,而爲其子孫者,豈可逸樂而縱肆乎?宗城曰,宸慮所及如此,宗社臣民之幸,無可仰達之辭矣。上曰,人生壽夭,固未可必,而秦始皇,欲爲長生,期於萬歲,人生百歲,能幾人哉?秦始皇事,終不可知也。宗城曰,秦始皇,一妄人也。寅明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乃是保國之道,而秦皇則安其危而利其災矣。上曰,言告師氏之義,大抵可觀其氣像矣。文王、太姒,極爲親密夫婦之間,而以父母歸寧之意,因師氏而告與君子,其外別無有加矣。寅明曰,無非發於性情之正也。宗城曰,序文閑邪之意,尤非,此尤字,或作猶字,文字或爲變訛矣。上曰,唐板冊亦然乎?以板異而然耶。宗城曰,玉堂冊木板也。上曰,文勢何以則順乎?㝡基曰,以尤字讀之,不害文勢矣。寅明曰,猶字尤字,皆不背文勢也。畢達後,寅明進伏問候曰,欲雨不雨,日氣甚不調,聖體若何?上曰,此際眩氣,同於向時矣。寅明曰,水剌進御寢睡之節,若何?上曰,無愈矣。寅明曰,前劑湯藥,連爲繼進乎?上曰,以日暖難御,故不能一一用之矣。寅明曰,曾前虛憊之症,今則何如?上曰,今則似愈矣。宗城曰,藥房之臣,如是陳達,臣非保護之任,而敢此仰達,有效之藥,不以難御,而連爲進御,劑入之藥若垂乏,則以加進爲敎,期於得效焉。帝王護身之道,所當謹愼詳審,而毒藥雖苦,利於病,若以苦口難御,而不爲進御,則此非臣等之所望也。上曰,不食而食,則志不誠實,非爲苦口,而味甚酸辛,當暑之時,決難御矣。若早爲進御,則與水剌相反,當晝而御,則日氣方暑難御,自然不能一一,而所達大體則好矣,當留意焉。宗城曰,當體嚮晦入宴息之義,早爲就寢,宜矣。上曰,有文書,自然不能早寢,而早宿之時,朝氣終始,愈則愈矣。宗城曰,宸心有憂慮之事,則夙夜爲之,可也。而卽今則無大段憂慮之事,日出視事,尙未晩矣。除他思慮,養以夜氣之靜,則精神必有可愈之道也。寅明曰,休心養神爲上,靜以安養,宜矣。上曰,前則寧不寐爲愈,而今則爲氣所屈,果難堪耐,而往者金吾之任,親自當之,予就寢後,無由寤起,或使侍者,搖體而得寤事下敎,而無寧初不就寢之爲愈故如此,而無文書之日早宿,則朝氣終始愈矣。仍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前下敎}}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金吾長席,不可久曠,而一向撕捱,不過出於不欲供仕之意,其在事體,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上讀新受音,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桃夭章,文王身修家齊之化,及於國,而男女以正,婚姻以時之意也。以少艾之女,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則可見其和順之意。寅明曰,觀此反復歎詠之言,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各得其所之意,當於言外得之矣。宗城曰,非特桃夭之婦人,以此下何彼穠矣章觀之,王姬之貴,而下嫁於諸侯,能敬且和,以執婦道,與公侯大夫士、庶人之女,無以異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兔罝章,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之時,化行俗美,賢才衆多,雖罝兔之野人,而才德之美如此,卽今世降俗末,衰亂之歎,極矣。所謂人才,無由得之矣,此正默想處也。上曰,然矣。㝡基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言其武夫之勇,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言其賢士之衆多,槪言文王作人才之盛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文王之時,在野之武夫,猶爲公侯之干城、好仇、腹心,而卽今則無人才之歎,未有甚於此,益加惕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采采芣芑gg芣苢g章,薄言采之、有之、掇之、將之、袺之、襭之,似無意味,而諷詠歎佚,首尾相承,婦人無事,相與和平,而采此芣芑gg芣苢g,則可見其從容閑靜之意,無味之中,自有意味之存焉。上曰,所達好矣。寅明曰,惰其四體,常人之所易也。而此芣芑gg芣苢g之婦人,相與采采,雍容端莊,形於歌詠,意簡而辭複如此,則可見其和平之意矣。上曰,知經筵所達,好矣。宗城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之義,猶關雎之興也。以喬木起興,江漢爲比,而反復詠歎,則與螽斯章比中有興之義,一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前日可求之女,今以貞潔變淫之故,望見而不敢犯禮,漢上之游女,猶尙如此,則況於閨閫之內乎?敎化之漸濡,可想矣。上曰,然。宗城曰,宋寅明之言,好矣。此游女,前未端莊靜一,而今已化之,故所求之人,望見而知其不可犯,文王之化,被於南方,而后妃之德,見於游女,可見矣。上曰,文王后妃之德化所及,至於如此,則其朝廷,不言可想矣。寅明曰,在野罝兔之人,而見其武勇,則其朝廷百執事,無可言矣。宗城曰,汝墳章,文王率商之叛國以事紂,行役者之婦人,念君子之不歸,憂深思切,而無情愛宴昵之私,惟以父母孔邇爲言,則其尊君親上之意見矣。上曰,然矣。㝡基曰,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思望之情也。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言王室之政,酷烈未已,而文王之德,如父母然不可忘,雖其別離之久,而尊君親上之義,溢於思表也。宗城曰,麟趾章,雖以公子、公孫、公族叶韻,然皆自近而遠,自狹而廣,至德風化之效,已見矣。必取麟者,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孫亦仁厚,有文王、太姒之德,然後有麟趾之效矣。寅明曰,非特取興嗟歎之意,麟瑞亦至云矣。宗城曰,周南篇,大抵言文王后妃德化之盛,修齊治平之道,無非感發振作之意。今日講訖之時,自有眷眷不忘底處,竊願聖上之留意。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焉。㝡基曰,序以爲,關雎之應得之極治,風化之效,可知矣。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體念處也。上曰,所達留念矣。寅明曰,麟趾章義,猶關雎之意,目目端端,皆賢妃,文王修身所及之致,不治其本,烏能望其效乎?上曰,然矣。洪尙賓曰,諸臣皆達,而臣亦有所達,故敢此仰達。南有喬木,興比之義深矣,喬木者,上竦無枝,不可陰覆,故人不向近,起興於喬木,以言其女子之難近。漢廣、江永,不可測度而方泳,故以比女子之難狎矣。江漢古多游女淫亂之風,而遠被文王之化,至於游女,人不敢相近相狎,非復前日之可求,則豈非治化流行,感人之心者乎?至於賢才之衆多,可見於兔罝之詩,雖罝兔之野人,皆干城腹心之賢,則其時在朝之人,當如何耶?至如關雎之篇,如易之首乾坤,實爲萬化萬福之根源。二南之詩,雖似平淡無味,反復沈潛,則可知詩人言外之志矣。聖學高明,已至聲入心通之境,今講周南十一篇,而感發情性,淫佚詠歎,灑然有鼓舞振作之氣像矣。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顔淵曰,有爲者亦若是,殿下誠能法文王之心,行文王之政,誠心對越,動遵儀則,上下十一篇,莫不存心而體認,躬行而導率,則自然有薰蒸透徹,風行草偃之化矣。以主,欲聖化之遠被,則思江漢之變俗,欲人才之作成,則思兔罝之衆多,逐篇玩索,以爲修身齊家,化民成俗之本,是臣區區之望也。伏願聖明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可不留意?寅明曰,周南篇下註,皆奇切矣。妻者,陰道也,陰道,無成而有終,后妃之德雖至矣,非文王以御于家邦之功效,則亦豈得而專成功之名?若乃專美后妃,而不爲歸本於文王,則極爲無味而誤矣。上曰,然矣。進文義訖。宋寅明進達曰,明日乃齋戒日也。頃於齋戒時,臣等有所陳達,而時方則連有欠安之候,一如去番素膳之事,則恐有傷於玉體,故敢達矣。上曰,豈有當素而不爲之事乎?頃日之素,我自量力爲之,而卽今此氣,猶尙如此,來日再明日,不過一二日,豈不專意而爲之乎?寅明曰,頃於常參時,有添重之候,而今以氣候之少愈,例爲行素,則玉體必有傷損之節矣。上曰,以其行素而傷損則何用乎?寅明曰,以大義論之,固無素膳之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七八年于玆矣。連爲侍講,而戊申己酉之玉音尙存,退朝歸家之後,與臣子姪輩,恒切景仰欽歎之不已,而待罪經幄,若有力所能逮之事,則豈有一分小歇於殿下乎?聖人治病之道爲重,宸慮所及,豈可歇後乎?有元氣之可强則爲之,而卽今玉體患候如此,有行素之意,下情不勝鬱抑矣。寅明曰,以禮文言之,禮則有限,服盡則親盡,强無素膳之事矣。上曰,《周禮》諸侯五廟,服則雖盡,然自然有不忍忘處,情雖無窮,禮則有節,以禮思之,則仁廟朝,於予爲服盡,而往年省墓時,如見之誠,小無異於明陵。惟我太祖,東國創業之主,而近來則摘奸之事,不得種種而放過,心甚不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一二日行素,豈有害氣之理乎?寅明曰,念我太祖付托艱難巍蕩之業,則尤不無審愼之道,而似不爲過禮,私家則禮文外事,無之,小臣雖未能保身體傅德義,而每念玉體之傷損也。上曰,禮則然也。而不爲者,權也。不食而食,食而不食,則志不誠實,予自量力爲之,而不待卿等之請矣。洪尙賓曰,祖宗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帝王達孝,異於凡庶,殿下宵旰憂勞之餘,連有藥院議之之事,方用蔘劑,此時行素,豈不有妨於愼重之道,而亦豈無惟疾之憂乎?伏望俯循藥院提調之請焉。上曰,承宣所達樸直矣。上陪東朝,有嘗膳之敎,極爲憫慮,而心甚不安。念先朝遺大投艱之意,則亦豈無審愼之道哉?卽今則少得病間,自可量力而爲之。尙賓曰,臣所達惟疾之憂,不但在於東朝矣。祖宗以億萬年無疆之休,付之殿下一身,連有欠安之疾,每用蔘劑,而以過過禮節,不思愼重之道,祖宗陟降之靈,可不有憂於冥冥之中乎?寅明曰,承宣之言,如是切至,有足以感動者矣。上曰,雖云氣憊,豈有一二日不堪之理乎?洪尙賓曰,秋曹査案,旣已了當,監、兵使、地方官,亦皆緘問取招,奏咨文今方撰出,而尹淳、金在魯、宋寅明、李德壽、李瑜等諸人,齊會一處,相議撰進事,曾有定奪矣。自備局分付擧行,而大臣引入,不得草記陳達,要使喉院,入侍提稟事仰達。上曰,李德壽,尙今未敍用乎?禮、吏判之撕捱,殊涉過矣,故俄已推考,而都政不遠,咨文撰出,亦爲緊急,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前參判李德壽敍用,口傳付軍職,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出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奉朝賀李光佐春等周急,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事,命下,而春秋周急,元無他略減之例,故欲以奉朝賀崔奎瑞,上年歲時歲饌輸送之例,參酌磨鍊,則李光佐聞之,以爲崔奎瑞春秋周急之物,皆已全減,則今此輸送者,雖曰略減,名以春秋周急,則終不敢冒受,若一依崔奎瑞例,姑待歲末輸送,則庶可安心。不然則勢將更煩箚籲云,蓋其意,不欲與崔奎瑞,有所異同,固辭如此,亦難强迫,此事何以處之乎?上曰,崔奉朝賀周急減定時,李奉朝賀爲之請,故不欲異同而然也。其所固辭,不爲無義,禮待之道,有難强之矣。然崔奉朝賀處所送歲輸,亦未免太薄,無時別饋,不在此限,必無可辭之義,故予方有思量者,從當下敎矣。該曹周急之需,則姑依崔奉朝賀歲需例擧行,可也。寅明曰,然則依奉朝賀崔奎瑞例,待歲時輸送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更矣。 ==5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康獻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鄭必寧曰,秋曹公事,當爲判付以下,而以齋戒不爲判下,依前判付,各別擧行事,分付。 ○洪尙賓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呈辭單,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乃齋戒,非公事之日,而公事旣已啓下,分付金吾,使之卽爲擧行。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朱炯离呈狀內,遠行勞動之餘,宿痾用事,危兆敗症,日加一日,雖幸而不死,時月之內,萬無遠赴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危劇,則有難强令赴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司果吳興舜、李忠康,前哨官閔孝參,及第南龍五,閑良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等,或御寶僞造罪人指示捕捉,或軍器別備,料理補賑,或賊人指捕,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權、張爾樞,雖已資窮,未經准職,吳興舜、李忠康、閔孝參,未資窮、未准職,南龍五、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戶曹判書宋寅明所啓,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前兵使李遂良,江界前府使金浚,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令刑曹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依爲之事,命下矣。權以鎭、李遂良、金浚、李泰祥等處,依下敎公緘問備,具格取供,正書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5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已快勝,而更無餘氣耶?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健元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五間水口門部將金夏瑞,無緣闕點,令該曹推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晝講爲之。 ○以慶尙監司竹筍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馳啓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命均進伏曰,近日欲雨不雨,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眩氣比前差勝乎?上曰,與頃日差愈之時,不無益勝之意矣。命均曰,眉稜上往來之候,近日,何如?尙有覺知之氣耶。上曰,猶不無之矣。命均曰,節候將晩,日旱如此,前頭之慮,殊非細矣。上曰,大體言之,近日之旱,豈云太甚,而一日二日,欲雨不雨,一向如此,而久不雨,則豈不悶乎?命均曰,以海西狀啓見之,非但旱旣太甚,且有霧氣云。若然則兩麥將未免失稔,民事之渴悶,當何如?上曰,海西已判麥凶云者,似爲過矣。大槪京畿則多種春牟,海西爲京畿之次,而若失稔,則秋成前民之生活,將無其道也。命均曰,聖上以憫旱之意,過自憂慮,故玉候尤爲不平矣。伏未知湯劑,其盡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隨氣或厭或甘矣。命均曰,丸劑更不進御耶。上曰,姑不始之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調潤平和,六君子湯,治痰健脾,非不爲好藥,而曾前進御,每不長久,且卽今夏節,脾胃底下,若加減進御則好矣。上曰,有時或發潰逆之症,似是脾胃不調之致,如此時,生脈散進服,或有勝耶。聖徵曰,生脈散豈不好矣,而五味之屬有酸味,亦非長進之藥。卽今道理,某條以健脾治痰之劑,進御爲是,而六君子湯停止,終爲可惜,姑觀數日,更爲加減進御則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和,比前益加差勝矣。六君子湯,於卽今症候,甚爲合當。今若止六君子湯,欲進生脈散,則一時進御,雖勝湯藥,其中麥門冬、甘草、五味子之屬,味甚甘酸,不合連進,俄者權聖徵,以六君子湯停止可惜,仰達矣。卽今聖候,無他可進之當劑,六君子湯,加減進御似宜矣。上曰,非厭服湯藥,於水剌進御之時,不無所妨,故姑欲止之,非永棄之意也。首醫旣陳之,諸醫所見,亦各陳達,可也。必祐曰,六君子湯,良於健脾之藥,加入縮砂、乾干,亦少許入之,尤好於開胃之道矣。德履曰,六君子湯,是極好之藥,而味差甘,乾干入之,則藥味似勝矣。錭曰,六君子湯,爲治痰好藥,今不可遽止,乾干若干入之進御則,似好矣。上曰,更問首醫議定,可也。命均顧聖徵等曰,何如?聖徵曰,乾干似好,而性味暫溫熱,小臣之意,撥去蓮肉,不入縮砂進御,則好矣。應三曰,方當盛熱,不可以他苦口之劑更進,六君子湯加入進御,則於潰逆之症,不可無效矣。上曰,蓮肉撥之,非斥而撥之耶。本方加入者,獨蓮肉而然歟。應三曰,聖上少厭甘酸之味,或撥或加,自然如此矣。上曰,常時脾胃,與前有異,寧味酸者差勝,生干差厚入之則好矣。聖徵曰,生干味終溫熱,臣意以爲,不可輕用矣。命均曰,諸醫之議相同,六君子湯本方中,蓮肉一錢,甘草二分減去,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上曰,近來常時,別無所進,如餠之類,幼時或喫之矣,今則如此之物,亦厭之矣。命均曰,竹瀝膏或少進,則脾胃鎭定之道,似有所勝矣。上曰,竹瀝膏有之乎?命均曰,卽今雖無所儲,欲進御則出汁作膏,固無難矣。上曰,竹瀝膏味甘不好,寧干茶和淸蜜服之,反勝耳。命均曰,一時救急之資,無如水類飮啜之易矣。聖徵曰,竹包湯進御,不至不好耶。上曰,竹包湯味似恬淡,故差勝矣。寅明曰,黃栗或進御乎?上曰,有時進御矣。寅明曰,自外又有待令者,入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厭進之時,或以麥飯進御則似勝矣。上曰,有時進御矣。命均曰,佳味眞魚入之,何如?上曰,其亦不嗜矣。如秀魚卵之類,雖是有名佳饍,而常不嗜,脾胃怪異而然也。命均曰,細魚醢,曾或進御乎?上曰,凡醢之屬本不嗜,蝦卵雖云好,亦不嗜之矣。命均曰,味鹹者爲勝乎?味淡者爲勝乎?朝夕水剌之饍,果以何饍進御乎?上曰,前所食生鮮之屬,近則不甚嗜,別無偏嗜長進之物矣。寅明曰,民、石魚味好者進御,則或有益於補脾胃之方矣。上曰,石魚則常喫之,而予知民魚終不如石魚矣。寅明曰,民、石魚兩西所産品佳者,分付覓上,何如?上曰,石魚所入中擇之則,豈無其佳,而民魚則本不嗜,不必徵之於外也。命均曰,歙谷蟹醢,至春方入醬,世所謂有名者矣。上曰,旣非時物,則其味不必佳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今日卽太祖大王忌辰祭也。方在靜攝之中,連日行素,豈不爲悶望乎?遠近有間,經權亦在,從權之道,不可不念,故敢達。上曰,一時行素,其何關係,而況是正日,豈不爲之乎?寅明曰,臣亦惶恐敢達。服盡則情盡,朝則雖固執不許常膳,夕則不可以不從權道矣。上曰,戶判所達,義則爲然,而今日固欲行素者,心有所思而然矣。命均曰,方在進藥之時,一時爲悶,追慕之聖孝,不在行素,夕水剌,必以常膳進御,何如?上曰,雖曰親盡,開創艱難之業,顧不念乎?向在居憂之時,雖浹月行素,猶能耐過,今者二日素膳,有何所傷耶?命均曰,帝王自與匹庶有異,且有居移氣,養移體之道,其所傷,亦與常人殊矣。上曰,奏咨文撰出爲急,其有所思耶。寅明曰,明日當齊會相議矣。上曰,此非牌招製進之事也。寅明曰,禮判尹淳家,相會爲之伏計矣。上曰,金昌溫事,其後更無所聞耶。寅明曰,問昌溫已到配所,而地方官,未及報知於巡營,以致到配關文之淹遲云矣。上曰,然則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可也。{{*|出擧條}}上曰,咨文撰述,不可以粧撰爲之,而其中凡干係彼國者,則一倂拔之好也。寅明曰,聖慮誠完備矣。命均曰,判義禁尹淳,日事撕捱,無意膺命,罪囚積滯,事甚可悶矣。上曰,判金吾之不爲行公,何也。寅明曰,如是撕捱,欲作咨文收殺後下去之張本矣。上曰,獄囚多滯,故日昨原情公事,不得不下,行有司之事矣。若初不仕宦則已,旣已上來之後,何可不爲行公乎?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亦抄出榻敎}}命均曰,朴文秀敍用之後,陳奏副使,似當卽爲仍差,而自上未有下敎,故姑未爲之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戶曹參判朴文秀,陳奏副使仍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昨見全羅右水使具侙狀啓,以臨陂烽臺事,請罷縣令安錞矣。水使之不爲關由於監司,直封罷狀者,有乖規例,殊甚怪訝。其間似有曲折,且監司狀啓追到,以爲當該監色,方自營門從重決罪,而縣令安錞則請仍矣。當自廟堂覆啓,而卽今右揆引入,若待回啓,則恐致遲延,此時守令之遞易,不可不慮,依監司狀請,許其仍任,似宜矣。寅明曰,安錞赴任屬耳,而聞有治聲矣。上曰,臨陂縣令安錞,仍任,可也。{{*|出擧條,亦抄條出榻敎}}命均曰,國家應行之典禮,所當依例奉行,而六七年之內,國家多事,因循未遑,以至于今日矣。東朝進宴,春秋一擧,前例旣然,故臣與右議政金興慶,禮bb曹b判書申思喆相議,欲從近一達於筵中矣,適會右揆引入,禮判久不行公,故臣終有所不可,一向泯默,玆敢,仰達矣。夫進宴之規,國家若無故,則一年之內,必當再擧,而中間東朝有故,久未伸應行之禮,其爲缺然,當如何哉?春間入侍時,禮判旣有所達,其時洛昌君,亦以此疏陳矣。聖上其間果爲仰達耶。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抑鬱之至。上曰,卿之所達,予豈不思,而第自上撝謙之德甚至,前例雖如此,進宴豈可論爲敎?且以甲辰戊申二次過行後,別無好事爲敎,非不仰請,撝謙如此,亦難一向强迫矣。命均曰,旣是前例,則自上陳請,自下擧行,事體當然,今春旣未及行,宜趁今秋,亟擧盛禮,有不可但已矣。上曰,愛日之誠,豈有貴賤,亦豈待卿等之請而爲之乎?累達而終不允從,心甚抑鬱矣。命均曰,此則終非撝謙之事,期限早定,然後亦不可無預爲擧行之事矣。上曰,兵判之尙不出仕,殊無義,本兵之任,豈可久曠?兵曹判書尹游,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聞付過還職之守令,姑不還任云,曠官之弊必多矣。自上別有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各別申飭金吾,付過還職守令,竝催促下送,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鍼監造醫官,自前有論賞之例,而今造鍼醫官,別無下敎之事,獨未蒙賞典矣。向來故領相洪致中,爲內局提擧時,亦有如此之事,筵稟論賞,故敢達。上曰,啓下時,使中官,書以知道,監造官考例論賞,而中官似聽瑩,只以知道二字書下矣。當該中官推考,造鍼監造官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昨年分館時,李聖檍,見漏於槐院,而以古言之,間間漏落,不爲怪矣。聖檍,乃故相臣李尙眞之親族,前掌令李以濟之子也。以侍從之子,獨漏槐院,故搢紳之間,莫不稱冤,分付銓曹,以槐院例調用,似好矣。上曰,依槐院例調用,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小臣待罪藥院,匪久當出疆,藥院提擧,速賜遞改,何如?上曰,前例必如此乎?命均曰,庚子年間,金昌集爲內局提調,赴燕時,果陳疏許遞矣。上曰,前例雖然,行期尙遠,姑勿祈免。命均曰,小臣不曉醫理,其於論藥之際,豈有所益乎?上曰,卿雖遞免,他大臣豈知醫理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宗城,讀自右臣伏奉詔書,止實天下之幸。讀訖,上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爲苦口逆耳,而服之行之則利也,不服不行,則末如之何矣。宗城曰,李綱其時之事,乾乾思慮所及,逸gg溢g於思表,高宗若用一言,則豈至於如許之境乎?觀其大體則茫然矣。㝡基曰,此奏議條陳六事,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上曰,此則少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也。宗城曰,此則忠君眷眷之意,尤有切焉,比諸陸宣公奏議,稍勝矣。上曰,唐、宋之間,志同意合爲難,以此觀之,則君臣之間難矣。宗城曰,然也。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實爲不祥,李綱則志大意高,才力蓋世,可以能回靖康之亂,而不爲見用,實爲慨然。李承源曰,李綱極爲奢侈,日食數百金云矣。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㝡基曰,在名臣錄中矣。宗城曰,此下條陳六事,無異於今日之弊端,毫分不差,變易士風等事,卽今藥力,實爲切至,倘使李綱,在於我國,則未知爲今日各別底意思,而大體則別爲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勿懈爲之,可也。宗城曰,觀此李綱輔弼爲國之誠意,懇惻至到,曲盡人情,玩其景像,則自然有覺處矣。上曰,然矣。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與世同之,而李綱所遭,暫違時俗故也。宗城曰,李秘gg李泌g、陸摯gg陸贄g,初爲志同意合,而終致揆異,未知何以爲之,而李秘gg李泌g托仙之意,陸摯gg陸贄g有問而不答,其中志不相合,實爲千古之慨恨,人主德宗,而臣有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可以同心合力而致治,則豈不好乎?上曰,所達好矣。漢高祖時,張良、陳平,躡足附耳,君臣之間無間,然後可以成功。宗城曰,張良才氣高遠,見識深沈,畢竟果爲全軀,而韓信則不過一時之用也。上曰,韓信則姑爲假借以爲用也。宗城曰,蕭何留守關中,給餉饋不絶糧道,鎭撫百姓,安養勸課,高祖之有蕭何,猶昭烈之有孔明也。上曰,蕭何終是漢之信臣也。宗城曰,蕭何以上林苑事有請,而高祖以爲,相國受賈豎金,爲請吾苑,至於械繫之境,以高祖之恢廓大度,有如此之事,實爲慨然矣。上曰,儒臣所達然矣。高帝雖無可無不可,而終無學力之效,故有顚倒之像,若有學文之事,則不當如是。宗城曰,太宗之有房、魏,武宗之有裵度,一心畫策,終成其功,武宗之於李德裕,六年委任,終致其功,其時則無他人間隔,而君有學業,臣有臣用,故能成事業矣。上曰,裵度,善人也。而武宗之於裵度,君臣之間,無所疎迂而然矣。昭烈之有孔明,歷代罕有之事,而至於宋太祖,則超世之主也。宗城曰,太宗之於魏徵,極爲無間,王猛之於符堅,亦爲無間矣。上曰,三代以後,未有如昭烈之於孔明也。宗城曰,然也。上曰,此下餘存幾卷乎?宗城曰,餘數二卷半,而表多故進講處不多矣。上曰,召南篇綠紙,前則幾次磨鍊付之乎?宗城曰,古綠紙則周、召南倂序文,九次爲之矣。上曰,四次爲之則似少矣。宗城曰,來日當爲磨鍊稟定,而考見弘文館懸板,則進講時前受音釋則不讀,而只讀音,新受音則倂音釋讀之。殿下昨於前受音,倂音釋讀之,而未能進達,俄見懸板,疑是古例,而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明日晝講時,與知經筵偕議爲之,可也。兪㝡基進達曰,來日是賓廳日次,而卽今位著不備,大臣及吏、兵判,皆爲引入,來月是都政之月,而亦將不得爲之,誠甚可憫矣。吏判則以李光湜避辭中,角勝無嚴,黨議橫肆等語,引嫌。蓋金有慶,旣非新通吏參之人,乃是復擬十年前宿趼,則今請改政,語不成說,正如向者權以鎭削板之啓也。僚堂之前望,僚堂豈可任意拔去乎?此則吏判疏已陳,而卽今國事,誠爲可憫,宜有開釋勉出之道矣。上曰,毋論李光湜、成範錫,皆不必扶抑矣。言端旣出,予當言之,雖以鳳祥事言之,豈可如是?予雖不明,十九下敎之後,界限已明,豈可改也?器之若承款正法,則鳳祥乃極律亡命之人,施以極律宜矣。而器之初旣不服,欲殺鳳祥,不過其時之過事,亦非景廟處分,此乃無前之律,自下强請而爲之者,若是出於景廟之意,則予豈可赦之乎?雖然,昔宋神宗,創靑苗之制,而哲宗改之,設令此事,出於景廟之意,處分若過則有改,乃所以光景廟之聖德也。豈無可改之理,而況初非景廟處分者乎?試思之,其時黨議滔天,而請行此法外之律者,果是誰耶?若是景廟處分,而又是當律,則今日諸臣之爭之也固宜,而此豈可爭之事乎?大抵十九下敎之後,豈可有所扶抑也?扶鳳祥者固非矣,非其扶之者,亦非矣。彼此亦有逆,今日臣僚,當以逆爲逆而割斷之,改心滌慮,可也。其時之人,豈皆忠於景廟者乎?此正所謂彼此皆有逆也。予非以器之爲是,而扶之者則竝與器之而爲是,抑之者則以器之爲逆,而欲置鳳祥於極律,此豈非偏論之故耶?故相臣三字,大臣不過忘却無心之致,若以大臣爲非,則猶之,可也。而至於承旨,則元無可非之事,承旨則不過依其所言,而書入擧條而已,擧條豈爲任自刪改耶?此非承宣之罪,而成範錫之啓辭,必引閔鎭厚事爲說者,極可非矣。此無他,其意之所在也。範錫則置之落科,可也,而副學之以爲當置立科云者,固非矣。下番之處置也,若只以上款所論論之,而以不可輕遞爲辭,置之立科,亦自無妨,而必以下款,置之落科者,予亦以爲非矣。蓋故相臣三字,出於俗習而然,雖於筵中,率口而發也。右相則欲待臺啓收殺之後,下敎勉出爲意,故頃日,書啓批答,只以知道書下,臺啓今若收殺,則可以無痕矣,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爲言者,非矣。上番則以鳳祥事,欲置立科,下番則以此事,置之落科者,亦非矣,金有慶則固非矣。頃曰吏判,旣以無礙復擬之意,陳達而復擬,則李光湜之斷斷不已,過矣。上番處置,若只以不可以此,輕遞言官爲言,則可矣,而不能如此,至於規貶等字者,亦非矣。其於吏判批答中過中云者,正指光湜,而副學之引嫌,過矣。然吏判之復擬有慶,雖已陳達之事,而向日疏中,伸救有慶,今番疏語亦過中,此則吏判當自反處也,儒臣之扶抑,亦未知其可也。㝡基曰,聖敎然矣。雖使臣若非,則直言之未爲不可,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侵斥大臣者則非矣,此正臣所謂指東言西者也。歸罪承宣,至有罷職不敍之請,殊涉異矣。此臣所以置諸落科,而聖敎如此,實爲惶恐矣。宗城曰,今因兪㝡基所達,下敎亦及於臣,臣誠惶恐,而臣雖誠淺見暗,平日所自勉者,不欲膠固於黨習之事,而旣無學力,臣亦未能自信其果能超發於黨臼也。至於成範錫事,範錫所言,卽是臣筵中所達之言,臣旣陳達,而置範錫於落科,則豈有此理,範錫避中所謂宰臣,卽臣而有親嫌之人耳,不敢可否,事勢然也。旣曰引嫌,而猶曰當置立科云者,臣亦知其爲剩語,而欲見臣之微旨也。至於金有慶事,臣旣與吏判相對而言其非,則亦安得不置光湜於立科乎?規貶二字,則上款措語旣長,故下款亦爲其文體之相當,下此兩字矣。世常稱銓曹權減滿囊,爲銓官者,旣不能每事盡善,則隨事相規,自是美事,非出於欲出光湜,而艱難爲說者也,而吏判至以此事過嫌,故臣亦不安,昨果徑出矣。上曰,非謂副學艱難爲說,所習見者如此,故不能無如此之事,予亦於乙巳丁未年間,則未免扶抑之偏矣,近來則欲求朝廷之鎭安,雖不爲扶抑,而間或自歸於扶抑,予心其亦勞矣。然十九下敎後,志已堅定,決不變改,又欲打破舊習,除去此病,只在於割斷爲逆者,以他世界見之,可矣。近來世道乖敗,黨習膠固,雖有修節,而其色目,則不以爲非,雖有鏡、夢,而其色目,則亦不以爲非,《戡亂錄gg勘亂祿g》序文,亦及此意矣。此是都出於患得患失之弊矣。宗城曰,聖敎至當矣。此固患得患失,而頭出頭沒,參之以利害之私慾,故以至於此矣。臣亦非爲黨論,而自生髮未燥時,已習聞知,而不免公私利害之心,參錯其間,此所以不能自信其超發於科臼也。殿下每稱十九下敎,而伊日下敎之事,臣問於奉朝賀李光佐,而終不言之,臣於光佐,爲親族,而尙不得聞知,則雖欲問於秉筆之臣,誰肯言之乎?上曰,下番玉堂,亦不得聞知耶。㝡基曰,祕不相傳,臣亦未聞矣。上曰,其時雖曰祕之,今已日久之後,豈不自然傳播耶?所謂十九下敎,非謂大段說話也。諸黨中皆有亂逆之敎也。雖不明言,而豈不知之乎?宗城曰,以逆爲逆之意,臣豈不知,臣則以爲,不能一心事君者,亦逆也。臣心如此,而聖上每以諸臣不能以逆爲逆爲敎,臣亦在於諸臣之中,如此下敎,每一承聞,實爲冤憫矣。上笑曰,不能詳覺之致也。諸臣以次退出。 ==5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夜一更,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頃者朴師洙辭疏,遽上於李寅徽供辭未入之前,心涉怪訝矣。今過數日之後,乃入供辭,遠外爲嫌,先上京曹,所供在後,俱難免徑先稽忽之責。監司朴師洙,秋曹堂上,竝推考。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宗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特召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推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學正洪聖源,受由過限未上來,依受敎罷職,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若魯爲校理,吳遂燁爲濟用主簿,崔昌愈爲英陽縣監,李師德爲兼大同察訪,權基彦爲平安都事,陳奏副使朴文秀,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已有下敎,事體亦不然,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事體不然,副應敎金尙星,只推,一體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軍職廳牒報,則行副司直金相玉,受由下鄕,由限已過云,依定奪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平安道點馬別監李義壁gg李義璧g,炭島驅點時,別捉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仍爲致死云。干連各人等,自本曹窺捕推覈,而査出士夫,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故移義禁府拿囚後,考見當部及京兆屍帳,則初覆檢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而卽接柳鼎茂兄益茂名呈所志,則以爲,檢屍時元犯人聖徵,陰嗾下吏,多有傷處,全不懸錄,自膝至胸脅,色皆靑黑,衆目所覩,豈非受傷於聖徵者乎?殺獄之肯綮,都在於檢驗,而檢驗之不公如此,亟令改檢,以伸冤枉云云。其所稱冤旣如此,則事當三檢,然後明査眞僞而處之。依受敎,發遣本曹郞廳與醫律官,三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事,命下矣。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發捕事,所當卽速擧行,而本曹元無外方罪人發捕之事,但有行關該道,使之捉送之規而已。邸人傳關之際,例致疏緩,若令捕廳,發送部將,則可以刻日捕來,以此意,分付捕廳,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東萊府使李潝,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校理兪㝡基,因正言金宗台疏斥,徑出禁門,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可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病淹中路,稽滯召命,縣道陳籲,冀幸恩遞,及承批旨,不賜矜諒,至以上來察職爲敎,臣於是,惶隕感激,罔知攸措。擔舁病軀,寸寸前進,昨纔來伏私次,方擬更暴私懇,以請鞶帶之褫矣,今以連日闕啓,天牌儼臨,嚴畏分義,不得不强疾來詣,而顧臣病狀,異於偶感,長路積傷之餘,症形添篤,萬無自力入肅之望,玆敢疾聲呼籲,自外徑還,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特許鐫罷,使危喘小延,臺地無曠,不勝萬幸。臣於近日事,竊有所憂慨者,敢此贅陳,惟聖明裁處焉。近來黨議益肆,傾軋成習,居臺閣者,不止就事論事,率多意東言西,臣常病之,如成範錫、李光湜之啓疏,亦其一二耳。原初擧條,旣已稟改,則當該承宣,少無追劾之義,設令必欲論啓,平心觀之,宜不過請推,而强加以罷職不敍之重律者,其意之不在承宣,灼然可知。況其所引故判書閔鎭厚之例,非但事實之判異,全不襯着於論劾承宣之啓,用意至深,太不白直。金有慶之向者一疏,亶出忠慨,則彼憑藉一時聖批,以爲迎合脅持之資者,固爲可羞之甚,而亞銓改正之啓,尤是前所未有之事。設令其人,眞有罪過,則削之罷之,何所不可,而必以此勘請者,豈不知不成事理,而不過欲爲穽於銓地耳。況其更擬,已經筵白,初非無端,而彼光湜,急於投合時好,始則緩辭低論,只請其警飭,以爲嘗試之計,終焉張皇引避,下語危怕,惟恐擠排之不力,手脚盡露,情跡可惡,臣謂範錫、光湜,不可不明辨痛斥,以懲其投抵敲撼之習也。臣於前疏,略及西事,而在途倥傯,未盡底蘊矣。向來犯越人之按査,關係至重,受其任者,所當十分審覈,以無負差遣之意,而李喆輔之前後按査,極涉疏忽,細洞,卽罪人之所首服,而猝然變辭,則反以其言爲可信,歸之虛套,金昌溫,乃其中窩主,行賂敎誘,以自解脫,而全然見欺,反請酌處,其他作變日月,所殺名數,無一得實,畢竟以未了之案,朦朧歸奏,若無京獄更覈之擧,而只據喆輔之狀,撰送咨奏,則必將更致査詰,生事國家,日後憂端,不知至於何境。曾謂席上之珍,特加掄選於差遣之際者,乃如是耶?致使西邊獷猂之俗,啓輕朝廷之心,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奉使失職之罪,不可不嚴加懲責,以礪日後,臣謂李喆輔,宜亟施削奪之罰也。近日荒唐船之出沒海洋,殆未前有,防逐之道,宜加前日,而黃海水使閔思淵之坐失船上軍器,已極駭然,至於佛狼器,係是軍器中緊物,而亦爲失之,尤可寒心。道臣至於査得馳聞,以請罪狀,而思淵不過罷職而止,邊帥用律,若是吝惜,誠未可曉,臣謂思淵,不可不拿問重處也。槐院,乃新進發軔之地,其所揀擇取舍,所宜博採公議,務歸至當,不可任其專擅,一循好惡也,明矣。今番完圈之際,先逐異己之僚,全取同色之人,而門閥才華之允合是選者,率多遺珠,物議譁然,臣謂當該上博士,特罷其職,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成範錫、李光湜,俱不無過中者,痛斥之請,未免太過矣。凡干査事,覈得其難,李喆輔之當初査狀,未免爽誤,未稍gg末梢g重推,其或,可也。今者所請,其涉太過,抉摘他人之辭,有若譏嘲,何疑阻之若此乎?其涉異也。閔思淵事依施,槐院官事亦涉過中矣。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臣,爲覲病父,久滯西峽,箕幕恩除,已至逾月,湯劑焦遑,未忍離捨,而一向稽謝,亦所不敢,抑情登還,纔得入城,此際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顧此諫諍之任,本非如臣空疏巽懦者所可承當,而況臣本來情勢,係是立身初士大夫之大防,則有不可以時月之稍久,遽然放忽,揚揚冒出也,明矣。且臣於去秋除拜憲職也,身在遠外,病情沈痼,未及趨造,遽蒙譴罷,私心惶悚,迄今未已。豈敢以恩敍之卽降,除命之荐加,有所自恕也哉?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咫尺之守,終難變改,自畫之地,無計進步,拜章闕外,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諒臣之不可仍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而適於近日事,竊有駭惋者,略此附陳。噫,鳳祥亡命之罪,三尺之所不可容貸,而善地流配,出於末減,國人之駭憤,久猶未已,乃者大臣、宰臣,相率陳白,忽請移配,不顧親嫌,煩複陳達,至若故相臣三字,旣經筵奏,又騰擧條,而喉舌之臣,恬不爲怪,肆然捧入,則輿情安得不憤,公議安得不激。請罷承宣之啓,實出於存常憲嚴大防之意,而其秉執旣正,關係至重,則聖批靳允,終欠轉環之量。職在論思者,固宜扶樹臺議,冀回天聽,而乃反艱覓無心之說,極力周遮,捏造用意之目,攘臂狙擊,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不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放肆無忌之言議也。鳳祥之移配,若不還寢,則王綱愈替矣,堂箚之謬戾,若不嚴斥,則國論不張矣。臣謂鳳祥移配之命,亟宜還寢,而伊日處置之玉堂,特施罷削之罰,斷不可已也。且臣得伏見獻納徐命珩之疏,其論博川郡守李思順事,誠有所怪駭者。思順之治績,未知果如所論,而道臣之置諸中考,若出做錯,則其不審之失,先爲規警,請仍其任,容或可也,而今其疏乃曰,道臣勸臣陳達,又曰,道臣之言如此,不能以己見論列,惟附於道臣喉氣,千里赴召,在途陳章,不過受人指使,貽笑聽聞之擧耳。其罷軟損體,莫此爲甚,亦宜譴遞,以存臺例也。官爵辭受,有關廉義,放倒貪戀,君子攸恥,勳府有司,素稱膴仕,若無親功臣,則承襲者之姑爲管察,例也。而顧今帶礪同盟,旣多其人,則引例相讓,固其宜也。錦原君朴師益,一味蹲據,不知斂避,其在養廉之道,不可一任其淟涊盤磗gg盤礴g,亦卽遞改,以礪頹俗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鳳祥事,當初律名,本非極律,則若是相持,其涉太過,玉堂處置,未免偏中。成範錫斥承旨,其意非矣,則到今護者,反若處置矣。徐命珩、朴師益事,亦涉太過矣。 ○備忘記,近來朝象,以疑阻相斥爲事,君父飭礪方嚴,而在下之人,尤以角勝爲事。今金宗台、徐命珩之疏觀之,各斥異己,自露其色,其所無嚴,乃敢若此,此等之習,不可不嚴懲,竝爲先遞差。 ○副修撰吳彦胄疏曰,伏以,臣於鄕廬病伏中,伏奉承政院成帖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乘馹上來者,天書遠降,蓽門生輝,臣誠驚惶震駭,莫省攸處,在臣分義,宜卽入城,畢暴情實,而賤疾適苦,委頓床席,末由蠢動,泯默淹滯,亦所不敢,徊徨屢日,不得不縣道陳籲,臣尤死罪。噫,臣於館職,有除輒辭,前後違逋,凡幾遭矣。尋常凜惕,若芒在背,臣之情地,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其何敢隨諸臣例讓,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誠以至萬萬危蹙,至萬萬臲卼,有不得不已者也。竊伏間gg聞g頃日筵中,以臣叔父平昌郡守臣命新事,縷縷下敎,至有甄復之命,而不意格外恩諭,轉及臣身,曲軫下情,開示聖意,反覆慰藉,殆同慈父之詔迷兒,是何疏逖如臣,獲此異數於千萬夢想之外也。臣始聞悚縮,繼又感激罔措,但有淚涑涑盈襟而不自禁也。臣雖鹵莽,亦嘗讀書,而粗知事君之道,區區私義,初何敢一毫自阻於聖明之世,而祗以臣叔父頃年被誣,至爲叵測,餘悸猶存,萬念都灰,名塗華貫,不敢冒沒故耳。株愚已畫,鐵限難越,而微誠未格,衷情莫暴,瀝血之籲,終未見諒於君父,勉出之敎,又復諄諄於筵席,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而私情迫隘,無路祗承,已矣此生,將何仰答,叔姪二人,唯當生而祝華,死而結草,圖報萬一而已。勢窮理極,刳肝披血,敢此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諒臣危懇,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卒生成之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有不忍離側從宦,不徒同朝之所見諒,抑亦聖慈之所俯燭,而臣猶無華不踐,有命輒承,濫竽之愧,常詘於分義之重,循墻之懇,莫售於召旨之下者,不但臣之執守有素,饕戀榮祿,亦以體臣父平日恪謹之訓矣。然而親年益高,宿病轉深,形症之沈痼,時月而有加,氣息之綿綴,朝暮而異候,臣固行蔑誠淺,子職全虧,旣不能服勤於調護,又不能盡力於藥餌,向非天地父母罔極之恩造,顧何以保有今日也?强抑情私,連就禁直,九門下鑰,問聞路阻,則心腑焦鬱,明發不寧,捱過一望,如度三秋,人子之情,其何以堪,昨因家人所報,得聞臣父稍失將攝,當午納涼,精神惝怳,言語蹇澁,胸膈悶塞,粥飮全却,床笫之間,亦不能起動云,此必是氣虛受風,痰盛用事之致。臣自聞斯報,頃刻百慮,忽忽如狂,卽欲投章籲哀,急歸省視,而臣父又戒以干瀆私懇,仰煩淸齋矣。纔罷筵對,終宵煎憂,僚友相慰,亦爲之傷憐。嗚呼,君親本無輕重,而恩義有時相奪者,只在乎權其緩急,而互爲之先後耳。臣抱懇迫之至悃,趑趄而不敢發者,今始流涕畢陳於閔覆之天,以冀垂愍而矜許焉。臣父今年七十有五矣,疾恙之危篤,如上所陳,臣又祚薄福眇,尙無嗣屬,只有一弟,過房季父,臣父膝下,只臣一人,出身以來,五載居外,雖縻內職,强半淹直,前後八年之間,在家之時無幾矣。每誦古人愛日之言,未嘗不怛然而疚心也。重以隆恩難報,畏塗多艱,凡臣之尸職素餐,發語處事,又莫非係念於老人,嬰思於病裏者,致養旣闕,貽憂孔多,逝水頹景,餘日幾何?恐爲莫追之憾,以成難贖之罪。臣聞祖宗定制,有七十歲以上親者,一子歸養,又伏聞編伍之卒,無兄弟父母年老者,亦許免役,卽所以體人情而敦孝理也。伏惟聖上,至德配天,深仁濟物,上奉東朝,慈育群生,侍從之臣,爲親陳情者,無不曲蒙準許,孝悌之治,覃被八域,今臣眇末之賤,雖不敢自齒近臣,獨不得與卒伍爲比,淺薄之誠,雖不敢仰冀特恩,獨不可以成典爲請乎?臣家世世祿,義同休戚,遭逢聖明,沐浴恩波,天高海深,不足以喩其渥,生霣死結,不足以喩其報,區區犬馬之戀,亦豈欲一日離違於軒墀之側,而特以情事絶悲,敢爲此乞身之計。昔先正臣李彦迪,上箋請養,其卒章曰,事國時長,顧捐軀而未晩,報親日短,恐不逮於餘齡,三復斯言,有淚霑襟,中懷迫隘,言不知裁。伏乞聖慈,鑑微臣之血懇,先遞見職,歸護病父,察國典之至意,許臣終養,以光聖化,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瞻望祈祝怵惕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之情理,其豈不諒,而經筵任重,豈可輕遞?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有司堂上同爲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備局有司堂上宋眞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又曰,此亦江原監司趙最壽啓本也。上曰,入之。覽畢,文書皆爲出給,尙賓進受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義禁府草記,東萊府使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事也。上曰,允,承源書之。又曰,此則忠淸監司李壽沆到任後緣由馳啓事狀本也。上曰,入之。文書仍爲出給,承源進受退伏。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忠淸兵使具聖益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此幼學何如人也?金聖應曰,不過校生也。達訖,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慶尙右兵使尹宅正狀啓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三名以上,令本道恤典擧行事,回諭。聖應書之。又曰,此亦忠淸兵使具聖益啓本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入之。他狀啓繼達,可也。聖應又曰,此乃御營廳入直十二番別馬隊中日試射及禁義營gg禁衛營g火藥庫入直別馬隊中日試射單子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傳曰,頃者以良役事,其若不緊色目,則先自上司始,且以公爲先之意,兩件飭勵,則今觀忠淸兵使具聖益狀聞,雖有句管堂上之指揮,守令之不報兵營,殊甚非矣。不有飭勵,帥臣之若是持難,亦涉未妥。若此不已,雖有良法,豈有可行之時?況爲民與營門,物力之凋弊輕重若何?兵使具聖益推考,此狀啓勿施。聖應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司僕寺啓目也。仍爲讀達。上曰,啓本誰也。聖應曰,乃鄭道元事也。上曰,書之。聖應書訖讀達而上之。又曰,此則兵曹巡將啓下啓目也。上曰,入之。又達之。聖應又曰,此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則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其餘文書皆上之,聖應皆上進文書。退伏之際,上曰,承旨此公事受去,可也。聖應進受文書退伏。鄭必寧進達曰,此乃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狀啓中申晉,何人也?金聖應、宋眞明曰,古判書臣申晸之孫也。上曰,申晉到任四年乎?鄭必寧曰,四年也。上曰,書之。傳曰,近來守令之厭避殘邑,遞易相仍,曾有飭勵,而今觀忠監狀啓,申晉病狀果若何,而盛稱其病,有違飭勵,當該道臣推考,勿罷仍任。必寧書訖。上曰,靑陽何如縣耶?宋眞明曰,素是殘邑,水土甚惡云矣。上曰,申晉,申宅夏之族乎?眞明曰,申致雲之一家也。旣已處分之後,無可更達,而過四年則必有怠心,果有實病,則難於久任矣。上曰,近來道臣及守令,以滿瓜限,極爲羞恥之事,道臣之隔月請遞,亦爲怪異矣。鄭必寧曰,此乃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仍爲讀達。上曰,書之。傳曰,進上居末,事體至重。其所弦違gg弦韋g,在於朝廷,使韓珩其若善治,以道臣之意狀聞,猶或,可也,而以府民所訴至煩,狀聞事體未安。且旣命決杖,原狀啓下送,道臣推考。必寧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副提學李宗城辭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昨者李宗城所達之言,心甚怪異矣,爲此辭疏之計而然也。副學終始如是,則晝講不得爲之矣。必寧曰,此上疏不欲捧入,而以其親病之的實云,故不得已捧達矣。宋眞明曰,今日晝講則爲之後處之,宜矣。上曰,批答書之,必寧書疏批。上曰,又書下敎,傳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訖。上曰,來月則經筵之日不多,以召南篇訖講次,副提學李宗城,今日晝夕講入參後,出去救護事,分付政院,{{*|出榻前下敎}}宋眞明進達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回啓,其時無大臣之故,備司不得處之,而大臣之意,欲爲陳達,故持來,仰達矣。上曰,入之。眞明曰,此乃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因碧潼郡所報,黑雄胡馬,越來此邊,方留養,以待朝家之處分云。使之揭榜江邊,必尋其本主,而越給似好,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款卽農事形止,而以雲山等二十一邑兩麥被災,請其留庫還上皮穀之加分矣。畿內三南,則或有參酌許施處,此則何以處之?上曰,關西還穀,豈若是不足乎?眞明曰,直路及沿海,還穀甚少矣。上曰,畿內則雖不得已許之,不可續續開路矣。眞明曰,下款以龍泉、永柔,俱是賑邑,平壤營下策應,不容少曠。三邑守令及江邊守令,竝稟旨給馬發送爲請矣。其中龍泉府使柳徵龜,時在錦城營將任所,大臣之意,則欲仍任徵龜,更出其代,催督赴任,而錦城營將,亦已出代矣。且諸邑夫馬,旣已上來,不必給馬,各別催促,使之數日內辭朝爲宜云,故敢達。上曰,仍任徵龜,而更出其代之際,又豈不遷延乎?錦城營將,旣已差出,則明日內發送,使卽交代上來,其外守令,竝於一兩日內辭朝事,分付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亦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盛稱渭原前郡守盧恰酣酗之狀,請其新郡守及朔州府使徐幹世當日內給馬發送矣。此則以江邊邑夫馬,必未及上來,似當給馬促送矣。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而禹夏亨則聞有實病,呈狀吏曹矣。上曰,分付該曹,使之給馬催促發送,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而備陳金昌溫必已到配之狀,而仍請自備局,分付捕廳,直爲譏捕矣。此事已令捕廳及本道着實擧行,更無可論,而昨見江原監營報狀,昌溫之到配,過十五日之後,始報營門云,楊口縣監事甚緩忽矣。大臣之意,欲姑先推考,以示警責,故敢達。上曰,楊口縣監誰耶?眞明曰,李景琦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爲先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吏曹年例歲抄單子,方修正以入,而其中以御史書啓,限年禁錮者,則待其限滿,各其名下懸註事,吏曹判書金在魯,曾已稟定云,而還上虛錄及田結妄冒之罪,亦多禁錮,同是限年者,則一體待年滿懸註乎。上曰,一體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不帶經筵,雖不得直爲請罪,而朝體所關,備局堂上,亦可論列,故敢達。劍履上殿,卽漢之特賜蕭何者,而今日筵中,有何刀子,落在席上,一承旨擧而擲之,一承旨受而佩之,擧措誠駭然矣。上曰,有刀落筵,擲之不甚怪,而落刀者未免疏忽,推考,可也。{{*|出擧條}}鄭必寧曰,校理鄭亨復,副校理金尙翼,修撰尹汲,副修撰李喆輔,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洪尙賓曰,副提學李宗城,今已受由,玉堂伴直爲難,使知經筵入直,何如?上曰,旣無前例,何爲使之入番乎?卽今在京者四員,而闕員則無之耶?鄭必寧曰,闕員未及問知矣。諸臣皆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驪川君增,武臣尹就履,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曰,進講時,前受音不讀釋事,與知經筵偕議爲之事,昨以下敎矣。今下詢趙尙絅而處之,何如?上曰,然矣。知事之意,何如?趙尙絅曰,懸板所謄,必是祖宗朝舊規,依舊爲之似好,而大抵諺解,蒙學不知絶句之類,讀之可矣。閭里之間,强無大段讀之之事也。上曰,儒臣之意亦然乎?宗城曰,小臣昨達之意,蓋以此也。上曰,然則依古規爲之。仍讀前受音,自葛之覃兮,止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宗城讀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上讀新受音,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此鵲巢章,言夫人之德,猶關雎言后妃之德,自天子至於諸侯大夫,刑于家邦,無二道也。關雎之取雎鳩者,以摯而有別之意,言鵲巢之取鳩者,鳩本性拙之鳥,不能作巢,而容有處鵲之成巢者,其性專靜無比,故可借以見夫人之德也。趙尙絅曰,取其專靜純一之義。兪㝡基曰,百兩乃諸侯之常禮,而此之子則非常令德之女,故反復詠嘆之意,不無深意。尙絅曰,此章與關雎章,表裏相應矣。宗城曰,維鳩居之,方之盈之,俄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反復諷詠,而至於百兩成之,則體貌已成,王化之所及,可知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漸漸諷詠,層激其意。上曰,然矣。宗城曰,采蘩章,言諸侯夫人能盡誠敬,以奉祭祀之事,蘩者,所以用諸宗廟祭享之物,而或以爲蘩,所以生蠶,然以小註觀之,則只爲奉祭祀,而不爲蠶事矣。上曰,蘩則用諸何許?尙絅曰,秋則香美,可爲生食,又可蒸爲菹,蓋菹屬也。宗城曰,公侯之事字,如有事于太廟之事字,重祭祀之意,可見矣。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方祭時事也。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祭畢時事也。自有餘敬未盡之意。㝡基曰,僮僮祁祁,皆始終如一,餘敬未盡,而有閑安舒泰之意,銳於始而怠於終,則有何可觀乎?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夫子此訓,切誡之辭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正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可見其餘敬未盡之意,徹頭徹尾,有始有終。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之訓,敬無間斷之意,此正聖上留意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草蟲章,文義奇矣。君子行役而蟲鳴薇生,則其別離之久可知。忡忡、惙惙、傷悲,則其憂傷之情可見,而無怨曠之心,畢竟亦旣得見,則降其心、說其心、平其心云,皆情性之發見,而文王風化之所曁,可見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此章文義,大體皆好矣。宗城曰,連以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德爲言,而一無美文王之事者,大體上係於君,無可指言,而莫非文王身修家齊之效也。見其詩則知其人,知其人則見其心,詩人歎詠之事,推以觀之,則文王德化之流行可想,而此不言美文王之德者,旣有雅頌而然矣。上曰,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身修則自然化天下,周南,修身齊家之事,召南,治國平天下之事也。㝡基曰,周南、召南,則不與雅、頌列,故係之風矣。進文義訖。上曰,承旨進前,金聖應進書。傳曰,夕講爲之,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兪㝡基曰,《詩傳》連爲開講,而上番李宗城,連爲入參矣。今以親病,情勢實難,臣於直中見之,則以爲,親敎雖死而不爲徑出云,夕講後,不得已出去,明日晝講有命,而以講官之不備,不得爲之則慨然矣。卽今闕員李宗白之代有之,而吳瑗、金若魯可行之人有闕代,卽爲差出,以爲隨行之地,何如?上曰,政官牌招,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上曰,南泰良之事過矣。金若魯非伸廉隅之事而如是,此後則政院,靈城君朴文秀、金若魯辭疏,勿爲捧入。驪川君增進達曰,臣方待罪宗親府有司之任,故惶恐敢達矣。本府吏隷之當初加出,旣因聖敎,則不當混入於雜色裁減中,而且他衙門加出之類,則元不擧論,本府數小吏隷,獨爲裁減,非但事涉斑駁,其在事體,亦極未安。本府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依前復舊事,分付,何如?上曰,他衙門則旣不擧論,而宗府吏隷之獨入裁減,果不免斑駁矣。依他衙門例施行,可也。{{*|出擧條}}驪川君增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而故宗臣朗原君臣偘,故相臣閔鎭長,爲本寺提調時,丁丑年賑恤廳銀子四百兩貸來,存本取利補用矣。戊戌年間,負債人等,多有散亡者,或有貧殘者,故不能收拾,盡爲散失,而自賑廳貸銀還報事,稟達筵中,每每督促,故方欲折受空閑處,以爲補用本寺,而兼爲還報賑廳矣,此亦因朝令停止。賑廳之物,卽賑恤之資也。賑資蕩滌之請,非不知未安,而本寺之淸寒,實通朝之所共知,顧今形勢,萬無拮据之路,敢此仰達。特爲蕩滌之意,分付該廳,何如?趙尙絅曰,蕩減之弊,已成謬規,近來京各司及外方守令,稱以貸去,而卒無還償之事,其爲痼弊,莫此爲甚,臣意以爲,此後則一切防塞,而不可輕許蕩滌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然近來京外各處貸去時,以蕩滌知之矣。如宗簿寺則貧殘,甚矣。實無可償之道,而到今年久之後,使之追償,則必有苟且之事矣。特爲蕩減,此後則勿爲許貸,可也。{{*|出擧條}}兪㝡基曰,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以爲明日進講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宗城曰,弘文館有償債之事,未知弘文,用於何處而然也。上曰,宗府則當初貸去時,已有蕩滌意思而然也,如戶曹則不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上讀新受音,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上采蘩章,言諸侯夫人之事,此采蘋章,美大夫夫人之事,而誠敬之至,事事必爲躬親,所薦有常物,所采有常處,先後次序分明。以季女而能如此,則可見其質之美,而文王后妃德化之所從來遠矣。上曰,然矣。此與被之僮僮無異,以此觀之,則上註尤爲分明也。尙絅曰,皆是文王德化之盛也。上曰,萍草,何物也?尙絅曰,謂之CChar音也。金若魯曰,各有其名之別矣。上曰,其有等級乎?宗城曰,强無等級矣。此甘棠章義,尤爲分明,覩其物則思其人,思其人則愛其樹,至於勿翦、勿敗、勿拜,愛護而不忍傷焉,召伯循行南國,觀省風俗,以宣布文王之德,故後人之思其德而愛其樹如此,若有治民之澤,固結人心,則豈特甘棠之勿翦勿伐也哉?宸慮每以浹洽人心,日夜自勉,而命遣方伯、元帥之際,亦以此意勸勉焉。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此則一節深於一節也。宗城曰,然也。尙絅曰,用字之法,如此處好矣。宗城曰,行露章,異於漢廣,女子或有强暴侵陵之患,故託以行多露,而畏其沾濡之意,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被於江漢之間,故江漢之男則被化先變,而行露之男則最後也。上曰,漢廣則男絶游女,而此章則女子貞信而男强暴也。宗城曰,化有先後,文王之化,譬之太陽,雖無私,而其照陰崖也獨後,陽春雖無私,而其至陰谷獨遲,漢廣之游女,被化而先變者也,行露之貞女,被化而未純者也。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宗城曰,章下豐城朱氏註有之矣。雖有遠近先後之變,而畢竟效驗,則無異於漢廣,王化所及,有河潤九里之說,而卽今則王化未及畿甸,嶺海千里之外,何足道哉?修文德之化,無不遠究,各別致念之意,仰達矣。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宗城曰,此羔羊章義,似非大段,而素絲五紽,則可見其節儉,退食自公委蛇,則可見其正直,而心無愧怍之意。其於表率導養,則惟在人君,在上之人,則體文王不怠不遑之意,在朝之臣,則法退食委蛇之義,豈不好乎?宸慮當觀而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退食自公之義,猶宜其室家之意。金若魯曰,召南篇諸章,無非化文王之政而然也。今此進講之時,不但尋繹於章句之末,當爲進講之根本也。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副提學李宗城,已爲受由矣。今方出去,明日當爲晝講,而館職不備,政官待明朝牌招,玉堂闕員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鄭必寧進達曰,知事、特進官,今方出去,而闕門已閉,留門標信出給事,敢達矣。上曰,標信使注書出給,可也。金弘澤進受標信,退出政院,傳于承旨。傳曰,其所引嫌,業已開釋,昨日下敎,已示予意,無義撕捱,分義未安。大政不遠,兩銓久曠,王府多滯,議讞無日,吏、兵判及判金吾,竝從重推考,明朝更爲牌招。傳曰,副應敎金尙星,其所撕捱,已涉太過,所謂情理,前批亦諭,而有除輒違,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明朝更爲牌招。金弘澤未及更入之前,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三更二點矣。 ==5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成川府使李普赫。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特召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留待。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引見。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參議,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泰良爲副校理,兪健基爲修撰,申宅夏爲校理,李善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鄭益河爲兵曹佐郞,李英輔爲宗簿主簿。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副司直徐命珩,副司果金宗台、沈寶賢。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傳于李承源曰,此戰船,出給備局,問于曾經水閫之武臣,稟定。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因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備邊司覆啓內,長陵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陵寢內烽臺,事體終涉未安,更令禮曹,看審形止稟啓後,使之移設事,允下矣。本曹堂上、郞廳,進去看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六日,通德郞朴鳳羽,自敦化門入來,馬兵盧萬興,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八月當十番右部右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五番六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九番右部左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三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六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當海西十五番及一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六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兩朔應立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八月初一日,與後部後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副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六月朔頒祿次,倉官進去于右議政金興慶家,請受祿牌則以爲,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不敢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黃海水使閔思淵,濟州前判官吳聖兪,大靜前縣監李景勳,旌義前縣監李明錫,濟州判官全五錫,大靜縣監朴世弼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李明錫,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閔思淵,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吳聖兪,時在全羅道務安地,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全五錫、朴世弼,時在各其任所,發遣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日遭宰臣之面斥,理難默然而退,略有奏對,殊失筵體,卒被恩譴,悚悔靡容,不意特敍遄降,除旨荐辱,而又以微臣去就,上煩聖慮,委曲開諭,至有辭疏勿捧之敎,臣於是,感戴洪私,惶懍冞深,臣之區區私義,有萬萬不自安者,固不可復事覶縷,況一時罷官,出於勅勵之盛意,則臣雖愚滯,何敢爲撕捱之計,而向臣一出,非無情勢之可言。筵敎疏批,輒諭以爾宜先出,而臣若堅守同去就之義,無所變動,則恐有妨於勉出諸僚之路,不得已黽勉膺命,而館僚之引嫌不出,猶夫前日,臣之徑先出脚,卒無益於息鬧,而只爲自喪廉恥之師,持被登筵,愧怍無已。故於前席南泰良事下敎之時,敢以姑俟畢竟臣當自處之意仰陳者,忖量已審,而筵臣亦以臣言,不以爲過,聖鑑必俯燭之無遺矣。館僚最後之疏,自處以別件,責臣以太過者,急於過嫌,不肯推恕,强爲此區別之言,而所謂別件事,亦由於臣疏,而生出節拍,則其果無所涉於臣身乎?其後館僚,終至坐罷,在臣之道,惟當自處之不暇,其不可冒沒復出,獨占榮塗,摎之事理,皎然明甚。而昨因法講之迫夜未行,久御外殿,宣召甚急,陳懇而喉司力搪,荐違而威罰不加,特敎連下,三牌臨門,臣情窮勢隘,顚倒祗謝,而仍因蹲據,恬不知恥,則聖朝經幄之列,四維之不張,必將自臣而始矣。伏乞聖明,俯諒臣蹤跡之臲卼,亟賜鐫之恩,以安私分焉。且臣例兼記注之任,與臣弟檢閱臣尙魯,有應避之嫌,亦命該曹,照例減下,俾存公格,幸甚。臣無任悚恐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下款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校理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昧於涉世,黯於量己,一言脫口,群射注身,前後僇辱之來,一皆處之以無辨,而今此徐命珩之疏,尤有所駭惋者,則臣不得不略言之。噫,金有慶之罪犯,何如,而奬之以亶出忠慨,聖上之處分,何如,而謂之以一時聖批,其縱肆無嚴,胡至此極?若其斥臣之言,則曰迎合,曰可羞,有若臣承奉不當奉之聖敎,故爲脅持之計者然,噫嘻痛矣,此何言也?今日世道,雖極昏墊,苟有一分紀綱,則蔑義理循黨習,寧敢爾耶?至於改正之前所未有云者,不過復襲憲臣之餘論,誠極可笑。此則臣於前疏,洞陳無餘,則論啓之意,本自明的,敲撼之目,都歸誣捏,而況且自玆已後,銓長之行公,未嘗以此拘焉,則所謂爲阱銓地之說,彼其急於持臣,自不覺其言之矛盾,不待索言,自可覰破,第臣所慨惜者,重臣疏中爲今日準備云者,亦不免坐在圈套,何其不相諒之甚,而疑怒太深耶?重臣旣承嚴處分之聖批,而乃反以違咈上旨,謂得銓注之體,則如臣者言,顧何望其視之以臺閣公議乎?當其旋擬銓望,曾無些礙,則有何可怒之端,而今忽以餘波浸及,持之益力,旣斥之以媢疾不襯。末又斷之曰,不韙之臺啓,臣誠莫曉其何謂也。臣雖愚昧,亦非喪性,豈不知時論之難平,危機之駭發,而飭勵之下,寸忱益激,欲以尺堤,障遏狂瀾,而衆椎爭下,顚沛立至,今之咎臣者若曰,寸膠何以止長河之濁,勺水何以救車薪之火?其亦不量力,而徒自取困也云爾,則臣固無辭可解,而顧何嘗有一毫彷彿於重臣詆斥之言耶?臣以此事,前後被重臣之疏斥者,殆至三四遭矣。每事對辨,實涉支離,而但其攻臣之語,愈往愈緊,今番則視前不啻加數層矣。臣誠不欲費辭自明,而世怒愈熾,頭勢可怖,身名汚辱,無復餘地,區區所志計,惟在於永謝榮塗,避遠駭機,退守本分,沒齒田廬,其何忍包羞忘恥,靦然冒進,自甘爲決性命饕利祿之鄙夫也哉?且若閔瑗之反詈,徒事醜辱,全無倫理,此何足與之呶呶,而顧臣難進之義,又添一端矣?臣方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矧玆新授職名,卽臣從前所自畫者,以今踪地之危蹙,尤豈有一分承膺之理乎?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亟行鐫削,仍令刊去朝籍,永勿檢擧,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我殿下至誠勤學,惟日緝熙,召接儒臣,講對不輟,而昨又親臨法殿,終夕忘勞,只緣講官之不備,趁未開筵,此時特召有命,至再至三,則臣子分義,他豈暇顧?臣雖不忠無狀,亦具人彝,其何忍徒執迷見,力抗明命,一以沮孜孜好學之聖心,一以壞區區僅存之國綱,而但人臣事君,不專在於趨走之恭,可出而不出者,非義也,不可出而冒出者,亦非義也,則其去就,惟義所在,而威命焉怵畏,寵榮乎貪戀,弁髦素義,苟幸無罪,則此心隨變,將何所不至也。然則臣之今日事殿下者,只此一箇心,而倏變倏化,前後二截,則本領都喪,無以自立,故遭値迫隘,進退靡措,氷火交中,求死不得,而其終始不可出者,旣如是矣。旣不可終出,則姑且黽勉暫肅,旋又引免自畫者,亦近來方便之一道,而此亦於義無據,不然則畢暴情懇,以俟處分者,義所當然,而闕門已閉,疏籲路阻,徘徊禁扃之外,自不得不荐犯違傲,此豈臣一分可出而不肯出,一毫樂爲而所自爲者哉?夫堂下官一日三召,國體所未有,而殿下創行之,堂下官一日三違,臣分所難容,而臣又創犯之,鈇鉞固宜,嶺海亦宜,而乃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嚴誅不降,特敎又勤,諭之以撕捱太過,誨之以事體寒心。殿下之曲庇而洞曉之者,一至於此,則臣亦人耳,寧不感激涕泣,而其於國體臣分,則緣臣而壞盡無餘,跼高蹐厚,此何人哉?噫,臣旣遭罹不幸,積虧義分,撫念身圖,其亦太崎嶇矣。一端自靖之義,又如瘖者之不能言,抱玆苦衷,安之若命,而所恃惟天日至明,庶幾體諒。今以撕捱太過爲敎,則亦有不得不自暴者,念臣一出冥塗,三入危穽,其不薤粉於前後者,秋毫皆聖賜,則宜退而愈進,乍入而旋出,必欲依近日月,報效涓塵,而一自辛亥以後,得罪尤甚。多少非理之言,至疑臣心術,則士大夫一種廉愧,唯有自廢而後已。違召爲五十餘次,置對爲二十餘遭,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敢膺者,蓋臣褊心苦情,雖結衷曲,至愧厚衊,都付言外,故只以含默違傲,永作定算,何怪乎同朝之全不諒悉,聖鑑之猶未照燭?而第一隔天顔,四換星霜,中夜懷恩,只恨自效之無門而已。重以已畫之蹤,積値艱阨,自在之身,苦受疲惱,如近日諸疏出而顔厚重鐵,憲啓發而恥倍撻市,三字別般題目,便一縉紳間笑囮云,則廉義所存,尤無去就之可論,而此猶臣過去微嫌耳。噫,斂分守拙,此義甚明,遠恥避辱,此心良苦,而身在京裏,自不得不積犯違慢,則此所以跡非棲遯,而長在鄕郊,意在溫飽,而輒辭官職者然,素圖濩落,孤負恩私,此皆臣命,尙復何言。如臣者,承命與否,非所暇論,則唯有亟被重誅,可以少贖臣罪,玆敢走伏闕外,仰俟戡處gg勘處g。伏乞聖慈,亟命有司,先議臣慢命之罪,以勵群僚,仍許永削朝籍,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所撕捱,終無義意,違牌爲事,罔念分義,其在事體,決不若是,爾勿復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之虛縻重任,今幾日矣,積逋嚴召,又幾遭矣。特敎連下,罰止問備,疏單俱阻,情莫上聞,惶駭悶塞,實不知何所措躬,聖明每以臣自處,謂無義,是則臣之苦衷哀懇,容有未蒙愍諒者,而至於初若不仕則已之敎,莊誦天語,赧汗至踵,使臣能固守初分,至今爲溝壑間一廢物,白首行裝,豈若是之狼狽無所據哉?自惟無狀,不能量己而審時,以庸虛而上欺明主,激取不世之恩造,以褊澁而下怫輿論,屢蹈滿地之機坑。欲去則眷係堯、舜,欲留則怵畏性命,遲回數歲,竟不得不去,豈其無必去之義,而苟爲身謀,忍訣我聖明哉?然猶決去不早,致位至此,分義廉隅,有時而相奪,自與林下嘉遯,潔身迷邦者不同,故昨歲之進,今日之赴,自高人觀之,良亦可笑,而在臣誠有不得已者。其艱辛苟且,不成頭緖,不惟目下之爲然,靜思厥由,皆祟於丁未一進,宜聖明之全責以分義,不欲其稍存廉隅也。雖然召不以職,義在執役,此臣所以來者,而一言妄發,又困於僇辱之餘債,文字議定,亦不敢承命,則況可以因此媒榮,都忘初義,蹲仍於仕宦之塗,便若無故人哉?私義較然,寸心難回,惟有早伏刑章,脫此匪據,而唯是積久廝啀gg撕捱g,公私俱病中,金吾滯囚,尤係時急變通者,伏乞聖慈,俯諒臣初不能不仕之爲失圖,今不敢復進之非無義,先遞臣金吾之任,仍命重勘臣辜恩慢命之罪,以勵法紀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再牌又降,而末由祗承,臣罪尤萬死萬死,臣無任戰掉震恐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終涉太過,撰奏引嫌,亦涉過中,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疏劣,冒當重任,奏決不得平,期會多後時,居常愧懼,方俟譴何,此際忽伏聞特敎,遽下問備有命,相顧惶恧,不敢自安。始李寅徽之供辭覆奏,實在月初,不多日而寅徽又擊鼓納供,其間曹中,有重囚究査之事,不暇及於不甚緊急之務。其後各緣病故公冗,果未能趁速擧行,臣瑜間嘗一日開衙,而不但按舊案訊重囚,抵暮怱怱。況寅徽之供,攙及臣瑜姨兄故副提學臣李秉泰爲說,私心有不可獨自攬奏,其後二日値齋戒過後,始奏其供,雖事體之適然,而稽忽則誠有之矣。噫,緩而不及,古人病之,莅刑獄之重,當事務之急,而敢緩忽之若此,則顧何敢一日晏然於職次乎?玆敢相率爲疏,以請處分。伏乞聖明,亟察臣等不可仍冒之狀,遄行罷遞,以幸公私,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bb祈b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不過飭礪之意,卿等勿辭行公。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注文島水軍僉節制使臣尹弼殷疏曰,伏以臣,猥蒙不世之恩,濫叨匪分之任,雖無管窺之見,猶有漆室之憂,及其辭朝赴任之際,欲知其海防形便,自西江水路下去,審夫關防利害,則陽川地鹽倉項及金浦地薄末島等,潮水雖闊,若夫行船水深處,則其廣不過十餘把,而餘皆沙草登也。往來船隻,若掛其沙草登,則進退兩難,船必覆敗云,果如臣前日之見也。臣之前疏有曰,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俾完水陸關防之請,蓋繇於此,而實出於利江都固國都之計也。且臣前疏,附陳海防機械,當其有事之日,設置於右項等地,而以通津之兵,乘釁突擊,則是猶驅群羊而入之苙中者然,賊莫敢犯江也,明矣。且夫江都地甲串、念駐項及南邊海口所謂孫石項等,其水甚狹,誠是南賊要衝關防重地也。而其間雖有殘鎭邊將,鎭底所居土卒些少,設令交鋒,以其孤軍弱卒,莫敢制敵也必矣。臣意則吉祥牧馬,分置於無衣、龍流、信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而吉祥所在千餘石落沃土,許民耕食,則民必雲集,可以爲海賊關防之道矣。以其吉祥居民,團束鎭卒,及其海賊犯越之時,依鹽倉項例,設置其海防鐵鎖於念駐項、孫石項後,使我鎭卒,前遮後擁,以千步銃、車機弓,沖東擊西,而以石硫黃火箭,衝火於賊船,則賊亦全沒海曲,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矣。夫所謂念駐項,則乃在於月串、濟物之間,而孫石項,則亦在於德浦、草芝之間也。夫濟物、草芝鎭,若置其戰防船各一隻,則其於渡海禦敵之道,俱無失措之弊矣。且所謂項山,卽草芝數里許一島嶼,而戰器藏置之宜,海賊關防之要,可謂畿輔重鎭之第一勝地,而若當凍氷之時,則公私船運穀物,露積於此島之中,累百空船,皆置於此浦之內,賊若覬覦其勢而鹵掠,則穀物與船隻,未免全失之患矣。臣愚以爲,卽今德浦鎭船泊處甚高,固不合戰器所置,若爲移鎭於項山,使鎭卒作農於吉祥,則必無公私難支之端,而軍器軍卒若優足,則此島之物,亦我戰器之一助,其可忽哉。且所謂長峯鎭,巋然獨存於大洋之中,而今夫戰船留置處,石角崢嶸,故爲慮其風浪之逼迫,常爲掛置岸上,如非望晦大潮,不得浮海,固非急亂禦敵之具,而雖或浮海,賊從順風而進,則我當逆風而退,孤獨戰器,莫敢當蔽海千艘也,審矣。故臣詳察其藏船與關防俱便之處,則所謂煤音島,要在於注文、井浦之間,而誠是江都之咽喉,漢流之海門也,以其水戰之利言之,煤音之於注文、喬桐,無異鼎足之分峙,可以防海西、湖西之來賊,而戰船安泊之浦,土卒生業之地,無不周便,其爲利害損益,與其當今設鎭處,不可同日而語矣。然而長峯、注文,皆以新設之鎭,生理極艱,故土卒亦少,如不爲徵兵於遠邑,則莫能制船禦敵也,必矣。顧安有海防申飭之意哉?念及于玆,豈不大可寒心?今以三南戰器言之,陸邑所在水軍,十二朔排番,使之防布給代於土卒,而各鎭募入之軍,亦且優足,故雖値不虞之變,旣無應變之苟艱,而至於長峯、注文,鎭下所居土卒旣少,設有時急之變,奚暇徵兵於四五日程遠邑,而其或聚衆,耳不聽金鼓,目不視旌旗,手生放砲、挽弓、能櫓之卒,何處用之乎?言念國事,不覺墮淚也。臣意則近在甫音、牙次島、西撿島之民,合屬於注文鎭,而以無衣、龍流、德積島之民,屬之於長峯,使之從附近完聚幷力,以應不時之變,俱極便當矣。且夫注文鎭入防水軍,多在於豐川、長淵、海州,而此三邑所屬龍煤、許沙、吾叉、白翎水軍,亦在於延安、白川,道里之遠近,可謂霄壤不侔也。臣意則從附近相換應役,事極便當,而如不爲此,則非特有緩急不濟之患,每年春秋水操時,亦不無捨近就遠之歎,而遠居水軍一番赴操,裹糧往來之勞,將至一朔之久,其在朝家恤民之政,從附近相換,恐不可已也。大抵今我國家環東土數千里,海防之憂,誠非細慮,而雖有戰器之措置,徒貽民弊,終無實效,故臣之前疏,累陳水陸軍完聚之請,良繇於此也。若以沿邑之民,十二朔排番,當其不虞之變,以其立番之軍,乘船而水戰,以其下番之軍,在陸而陸戰,水陸軍兵,互相禦侮,則賊莫敢下陸,我無慌忙失措之患,而若其下番之軍,則便是陸鎭束伍之卒,其於西北之憂,亦可謂應變之卒,其在水陸關防之道,似無掣肘之端,而其於良役變通之政,亦安有一身兩役,白骨徵布之弊乎?是故,臣之前後陳疏,非止一再,而第以人微言賤,迄未暴誠,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且所謂戰船,體甚高大,決非制風赴戰之器也。本鎭戰船,今當限滿新造,故方欲請得財力於備局,而臣意則新造戰船貌樣,一依魚腹形體造作,又添左右翼,使我能櫓格軍射砲手,以避矢石庇風雨,而戰船上莊及板屋,其高太半減縮,無異平船,便若龜船,雖當風濤險惡,制船非難,制敵亦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臣爲慮其戰船之高峻體大,別生意見,創出新製,方造一小船,因漕運領護,來詣闕下,伏俟處分,或賜入覽,則可以燭戰器之當否矣。臣不勝邊圉之憂,伏覩海賊應變偵探之勢,則沿邊一帶諸鎭,元無互相報警之事,而雖送其內外洋搜討巡邏,以其數少弱卒,不但爲難逐其唐船,縱欲馳告營門,闊海逆風,勢莫能及也,判矣。臣意則勿送搜討巡邏,而邊將所在處,各置其瞭望軍一名,而遠近諸島及間關隣鎭,相與約束,隨其唐船之犯境,以烟火次次相應,各其鎭將,一邊報知於營門,一邊領兵張旗幟於船上而赴進,以石硫黃火箭,衝火其帆席而驅逐,則後不更來也,決矣。如不然則設有搜討之發遣,强弱不同,反受其害,誠非異事,而且或有海賊之來犯我境,若無烟火,則各鎭邊將,漠然不知也,的矣。然則烏在國家重關防置邊將之意哉?論其利害,隨時變制,恐未爲不可也。伏願聖明,亟令廟堂,商確稟處,裨補闕漏焉。嗚呼,臣目覩戰器之虛疎,心究海防之爲難,則寒粟遍體,毛骨竦然,臣不勝憂愛之忱,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芻蕘之說,臣誠死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特加採納焉。臣不勝戰慄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成川府使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成川府使李普赫,皆以次就位。李普赫進前而伏。上曰,卿於字牧之任,固知有裕,必不待飭勵,而今日以勳臣賜對矣。卽今西北,異於他處,而昇平已久,凡事必多狃安,卿則與他人有異,必須努力,毋負予面諭之意。普赫曰,臣以萬萬無似,前後受國厚恩,當如何,而在京無報效之事,間或入侍前席,粗伸情禮,而今當遠出,下情無以爲懷,又被賜對之恩,惶感無地矣。西路風習,崇尙武藝,固多健兒,實爲國家他日得力之地,而近來則專尙文治,誠非本色,此爲可憫矣。上曰,漢光武,中興之主,而偃武修文,三代之時,亦尙文矣。其若眞尙文治,則亦豈不好耶?然西北則似異於他道,而此亦係於培養之如何。文士則以文學作成,而武士則以武技激勸,則脫有緩急,可以得力,所達之意則知悉矣。普赫曰,眞用文治,則豈不好矣,而無文治之效,反有武備疏漏之歎。卽今道臣,申飭列邑,多有成效云,而至於操鍊等事,若無朝令,則雖道臣帥臣,亦不敢任自擧行。且西路異於他處,接界彼境,故不敢閱武,戎政極其疎虞矣。年前海浪賊騷屑時,淸國始許武脩,故修擧戎政,而猶不如他道矣。臣得除西邑後,專尙武備之意,與廟堂諸宰,有所酬酢,當隨力留意於軍器軍政等事矣。上曰,成川,淸北耶?淸南耶?普赫曰,淸南矣。上曰,直路耶?普赫曰,距順安直路百餘里云,是僻邑而接界海西,故丙子之亂,胡兵自陽德作路,由海西上來,有兔山之戰,成川雖是峽邑,亦不可抛棄處矣。上曰,無山城耶?普赫曰,無邑城而屬之慈母山城,軍器多所藏置於山城倉矣,李承源進達宣諭,別諭讀訖。上曰,今日親勳臣之出宰,有若宋藝祖時授節度之意矣。西關雖不煩劇,卽今親勳臣不多,而卿又出去,予甚缺然,須好往來焉。卽今親功臣之在京者誰誰耶?普赫曰,只有朴文秀、朴弼健、李遂良、金浹、金重萬、權喜學矣。仍爲退伏。上命承旨曰,今日晝講,以玉堂之不備,不得爲之。今日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出榻前下敎}}上曰,成川府使進前。普赫進伏。上曰,軍制變通事,卿亦聞之耶。普赫曰,是李宗城爲御史時狀聞變通事耶?上曰,然矣。其軍兵,成川則無之耶?普赫曰,未及詳知,而似有軍額矣。上曰,措置之意則頗好,而若其奉行,在於守令矣。本邑則無操鍊等事耶?普赫曰,親承聖敎,試才軍兵,別爲撫恤,則豈無得力之道?而任自操鍊,則反致人言,誠爲危怕,不敢爲之矣。上曰,格外之事,雖如此,而按簿可行之事,則卿以尙武之意,才已陳達矣,卿其格別留意。普赫曰,聖敎至此,當與道臣、帥臣相議,從便擧行耳。上曰,彦城君金重萬,方在京無職耶?普赫曰,金重萬頃爲高原郡守,因尹得和特補,徑遞還歸之後,姑無職名矣。上曰,金重萬除高原時,已以不宜,一番差擬之意,有所下敎矣。遞歸已久,而更不檢擧者,其在待勳臣之道,埋沒,甚矣。分付銓曹,別爲調用,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臣綱今月十七日,止伏惟陛下留神幸察。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臣竊以當今天下形勢,止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聞戰國之際,止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臣竊見自宰臣,止伏惟陛下裁幸。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見朝廷近來,止朝廷大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曰,此乃謝親筆箚子,而雖無大段解釋之處,然當群口鑠金之際,見忌於讒口,而未見其用,李綱忠誠憤慨之意可見,而國家興亡,係於用捨之如何,此眞人主可觀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卽辭免箚子也。靖康之間,金寇犯闕,而軍政不修,夷狄敢肆陵侮,而不爲治兵自彊之計,先以和約金人爲主,而李綱則先務所急者,爲宗社生靈長久之策,故時人斥之以異議,遂成仇怨,故論之矣。上曰,金字牌,何物也?若魯曰,非直謂牌也。以詔諭書之降下者,當時謂之金字牌也。又曰,此論金人失信箚子也。李綱懇惻慨然之意,如初箚子所言,宣和、靖康以來,金人以爲起兵之托者,不過以失信二字,加於中國,故李綱,以師直爲壯,曲爲老,奉辭伐罪,以直爲先之意,言之也。信之一字,眞人君所當不離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彼夷狄雖甚强暴,豈可以信義,較曲直哉?小人之橫逆,君子猶以禽獸蓄之,況夷狄强暴,何可以信義,與之較哉?此蓋主信義而言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襄陽形勝箚子也。天下之形勝,專在於襄陽,如置子於局心,興復基業,區劃形止,使岳飛爲招討使,隨宜料理,修城壁建邑屋,措置營田勸誘,使賊不得抄掠,則吾事濟矣。天下形勝,無出襄陽之右者,此蓋無使緩不及事之意也。鄭必寧曰,古語云,襄陽爲上,關中爲中云矣。若魯曰,此則論和戰箚子之事,此言好矣。戰國之時,無一定之心,時君,張儀說之則信之,蘇秦說之則信之,說以連衡之說,而使之眩惑,故卒無成功,而至於敗亡,以宋國事觀之,信義倒錯,無一定之規模,人君之心,惟在定心而已矣。今殿下於一定之規,似有欠矣。實效未及於民,治道無煥然之事,勉戒人君之道,自當如此也。上曰,好矣,留意焉。鄭必寧曰,非但六國,前古興亡,皆在於一定心爲否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財用箚子,儲穀之道也。其時恭儉憂勤,而無燕遊玩好之娛,六宮減省,無橫恩濫賜之費,而國用不足矣。以卽今事觀之,殿下臨御以來,雖無橫濫之費,而國無餘儲,民無餘粟,實爲茫然矣。上曰,調度不足,則仰給於朝廷,朝廷支降不繼,則責辦於州縣等事,此正時弊也。若魯曰,當今雖無馳騁弋獵燕遊玩好之事,而國無三年之蓄,戶曹時無所用,責辦於外方云,若有一年凶歉,則將何以支撑乎?其危可坐而知之,無路儲蓄之道,誠甚可悶矣。又曰,此論營田箚子,乃屯田規模也。上曰,然。若魯曰,此論虔州盜賊箚子,不過論賊勢矣。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李忠定奏議》第五六卷持來。金弘澤奉命退出,奉冊進達。上曰,此冊考閱之意,當觀表詔矣。若魯曰,李綱之言,大抵勿論詔箚,皆好矣。上曰,副學李宗城言,以《節酌通編》觀之,表詔皆闕云,故進講處懸吐事,下敎矣。觀此則六卷以下,不爲大段,姑留考覽爲意耳。若魯曰,體格異於奏狀,似不爲進講矣。上曰,六卷詔以下皆止之,五卷以上爲進講,宜矣。若魯曰,論則論君子小人之分,正大樸實處也。上曰,然矣。金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下諭時,自政院別爲催促上來,而已下諭未上來人員,亦一體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校理申宅夏,今方陳疏云,未知其行公,副應敎金尙星,亦爲陳疏,明日晝講,亦似不得爲之矣。上曰,金尙星俄有疏,而堂下則無三牌之事,故答啓字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而以臣等之不備,法講連日不得爲之,不勝惶悚之至矣。在外玉堂人員,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壤庶尹洪應夢,永柔縣令朴師任,錦城營將朴嗜覃。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善行,正言李顯望,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辭疏承批之後,更呈辭單,無意膺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召之下,又爲違牌,連呈辭單,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鍼監造官考例論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或有相當職除授之敎,或有陞出六品之命。今此鍼監造官皮世麟,已出六品,似當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而恩賞事重,自下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相當職除授。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吳瑗爲修撰,宋徵啓爲副校理,權爀爲獻納,韓選基爲濟州判官,金振玉爲大靜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近因本館上下番之不備,講筵停掇,已至累日,事體極爲未安,而應敎趙明澤,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吳彦胄、朴弼均俱在外,副應敎及校理、副校理、修撰各一員未差,無以推移備直,闕員未差之代,令政院卽速稟旨差出,仍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校理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因弘文館草記,闕員未差之代,令本院稟旨差出事,允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顯望疏曰,伏以臣,行已無狀,涉世昧方,至使反詈者,叵測之危辱,橫及於旣骨之兄,臣自有是事,腐心痛肚,寧欲自斃,抆涕瀝血,擬卽鳴籲於黈纊之下,而顧無職名,不敢爲瀆擾之計。仄聞臺章筵奏,提及臣事,天鑑曲逮,聖批改宣,勘罷其人,快正風習,幽明之感,闔門之恩,非臣隕結,所可圖報,瞻天攢祝,不知死所。又不自意,薇垣新命,遽下於此際,臣含恩畏義,卽當趨承,而情私痛酷,踪地危蹙,旣不敢自齒於恒人,則束帶赴朝,已無可論,而第其所遭之至冤,終不可不一暴,惟聖明之照察焉。臣性本疎愚,未嘗有計較利害之心,妄以爲,生逢聖主,幸廁邇列,苟有可言者,而畏憚喑默,則不忠也,不職也。是以入臺之後,略擧一二事而論之,此何足以少塞言責,而怒者切齒,其焰如火,臣猶不懲,又論趙侹,夫侹之論劾尹大英事,其所坐實狀,不爲明言,顧其意惟在於憑藉起鬧,觀於避辭可知也。況且白簡之中,字混魚魯,傳啓之際,音舛杖獵,接待承宣,謄草注書,無不駭笑。噫,殿下耳目之任,亦重矣。堂堂聖朝,豈患無人,而必用如許不文之類,聽人指揮,壞亂朝象,而莫之恤乎?臣之勿擬淸選之請,蓋由於此,然政官旣不有公議而檢擬,則在渠之道,對章求辨,元無不可,詬辱臣身,亦非異事,而今忽以萬萬危悖之言,無端揷入,誣人亡兄,天下寧有是耶?臣兄故承旨臣顯章,當乙巳夏,爲李倚天所構捏,至被竄謫,及丁未秋,首蒙聖上特放之恩,春曹銀臺,除命聯翩,晉用未究,遽先身沒,此固天日之所鑑燭,儕流之所嗟惜,則渠雖急於逞憾,亦何忍白地噀血,惟意汚衊,一至此哉?噫,孝於親悌於兄,卽天理之所同得耳。臣未知侹也亦有兄否,而人或怒於侹,而辱其已死之同氣,加以此等之題目,則其顙得無泚耶?臣雖蠢劣,不欲與都無倫理之人,費辭呶呶,伏況處分旣嚴,無事gg無辭g更辨,而所可痛恨者,臣爲弟無良,得罪當路,遂使如侹輩,肆口誣詈,至及於泉壤之下,貽薦紳之羞辱,累聖世之風化,莫非臣自取之故也。今雖萬萬滅死,顧何以少贖其愆哉?抑臣於前持平金尙重疏批,爲大英斥侹之敎,固已震悸惶恧。而且伏聞向日筵中,以臣勿復檢擬之請,亦有未安之敎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此尤臣本情之外也。臣於大英,元無半面之雅,寧有相護之理?此不過就事而論之耳。臣雖無似,稍欲自愛,豈肯爲素不識之一大英,挺身扶抑,自貽悖辱,如今日之爲耶?至於勿擬淸選之請,如上所陳,入對儒臣,亦以別般事爲達,則今不敢疊床,而此非臣一人之言也。其時三司,擧懷等列之羞,公議譁然,實難沮遏,故臣之疏末提論,亦出於不得已耳。雖然如使臣平日言議,果可見信,則顧何以得此嚴敎於明主之前哉?此固臣之罪也。噫,臣之區區寸心,實在於隨事盡言,庶無負一日之責,而妄犯人怒,顚沛立至,至痛如刻,醜辱難洗,從今以往,惟在臣自靖而已。尙可以去就言哉?召牌之下,謹詣闕外,略陳崩迫之懇,哀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將臣新除職名,快賜鐫削,仍令選部,永勿檢擧,得以退伏丘墓,避遠駭機,則莫非天地生成之渥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金聖應啓曰,監、兵使遞來後,親納密符,例也。而前咸鏡監司趙遠命,謂有身病,使其褊裨,替納密符,殊涉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二十七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論常平箚子臣聞,止中興之助取進止。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曰,小臣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替讀,可也。金弘澤,讀自臣近者伏蒙聖恩,止不勝幸甚取進止。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常平箚子事也。《史記》貨殖傳曰,歲在火旱,歲在金穰,雖堯之聖,未免有九年之水,成湯之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天時未可必,而人事當極修,然後可待蓄積之備。常平之法,穀貴增價而糴,穀賤減價而糶,我國還上,乃糶糴之法,而非古之規模,若有一年之水旱凶歉,將何以爲之乎?朱子舍倉之法,有效矣。上曰,不爲水旱所困者,惟在人事之修不修如何耳。若魯曰,果如聖敎矣。還上小則民無聊生之路,而今守令之料理,異於常平之法,非修人事備蓄積,則何以支撑乎?上曰,卽今州縣,無那移之事乎?若魯曰,豈無那移之事乎?上曰,不過以本邑那移矣。若魯曰,還上或爲反秩,而徒爲陳文書而已。人事修而蓄積有備之意,此正好矣。洪尙賓曰,此乃王制之常行,所不可廢者也。而我國則無常平之法,實爲欠事也。上曰,我國常平之法,非本無而不行也。洪尙賓曰,我國近年以來,如貧人生産,穀賤錢貴,設有間歲之豐稔,而果無連歲之豐,卽今南中牟價,錢一兩可貿三十斗云,貿置換租,則其利爲大矣。若魯曰,常平之法,似爲猝難行之,宣惠廳常平,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外方言之,則無財儲蓄之道,其何以爲之?上曰,行之則好矣,而視以法外,何以爲之耶?若魯曰,此論迎還兩宮箚子,李綱之意,以迎還兩宮,懇惻言到之處,鸞輿未還,而久困沙漠,故進爲人子爲人弟之道。上曰,前以此事論之,而每不知高宗之事也。若魯曰,雖以難於所處之事言之,而惟以二聖早還爲期,則必盡人子人弟之道,而無害及之理矣。上曰,漢高祖定天下,而太公猶存,豈以難於所處論之耶?難得者兄弟。以此觀之,則高宗之事,不合於吾意,父子兄弟之義,頓無可觀,深切慨然也。若魯曰,爲人子爲人弟之道孝悌,而孝悌之至,則可通神明,思慕之極,見於羹墻,誠意格天,天必從之,惟以還軫爲念,血誠懇到,則兩宮雖遠,安知無可還之理乎?上曰,諸葛亮亦言,成敗利鈍,非臣所能逆覩也。李綱勸高宗之意,惟在於迎還兩宮,而未可必之言也。洪尙賓曰,玉輦之不返,只緣無規模而然也。上曰,非以規模謂之也。斗屋百姓,豈不知兄弟父母之義乎?若魯曰,此辨余堵事箚子,論李綱事實也,方粘罕之圍大原也。余堵在軍中,因使者蕭倫等來,達意於中國,欲援立耶律氏,且爲內應,余堵以金人失和,不爲納約事,歸咎於李綱,朝廷亦不深知其故,又以其事爲專出於李綱云,見影而吠聲之論,以此也。進達之際,日已昏矣。若魯曰,明燭而進文義,何如?上曰,明燭,可也。宋高宗時,人才蔚興,而未見其用,才不借於異代之說,正謂此也。或疑其迎還兩宮,則見怒於金寇,而事有不然者,徽、欽在時則雖然,而無徽、欽之後,何以爲之乎?若魯曰,全昧復父兄之讎,實爲無謂矣。此則論進兵箚子,言其利害便否,而大抵論自治自彊之說也。上曰,兩宮未還之事,不可謂自彊矣。若魯曰,兵貴精不貴多,此言好矣。上曰,韓信多多益辦,而其餘各有分量故也。以此觀之,則李綱,不在周亞夫、岳武穆之下也。若魯曰,深謀於己,廣謀於人,不特兵事上觀之,於治國之道觀之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陣貴分合,而我國則陣事規模頓無,以擧動時言之,無有作隊規模可觀之儀,誠甚可憫矣。將得其人而後當爲,而我國南隣北接,昇平頗久,脫有緩急,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如有不虞,無可奈何矣。若魯曰,今則或有修城完具之備,則人心騷擾憂懼矣。上曰,使李綱而爲將,則亦爲善將耶?古則文武無異,武在於文,孔文gg孔門g七十子,身通六藝,則不啻文矣,諸葛亮亦爲出將入相矣。洪尙賓曰,文武吉甫,萬邦爲憲,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一也。若魯曰,各有分界,有將才則將之以武,有文才則任以文事,不求備而用之矣。上曰,漢王之用將,各有分界,以祖宗朝事觀之,惟才是用,而近來則專視門閥矣。洪尙賓曰,各當其職任,出將入相,未爲不可,以壬辰事言之,西平君有出戰之事,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高宗恢復區宇,翦屠鯨鯢,使中國再安,二聖旋軫,爲宗社無疆之計,則豈不盡人子人弟之道乎?未盡善三字,最爲緊切也。上曰,若有復讎之意,則豈無返還之理乎?若魯曰,應爲返兩宮之計,則似無不可爲之理,而項羽之於沛公,雖甚强暴,終無以害太公矣。上曰,理然矣。以項羽之暴,不能害太公,夷狄雖甚强暴,豈有殺害之理乎?若魯曰,宋高宗,不免天下罪人也。上曰,如此之人,何以爲君乎?若魯曰,高宗實爲慨然矣。上曰,如此而其時猶有講和之議,其群臣亦可知矣。若魯曰,小人之勝君子,自古然也。如此而高宗豈無南渡之禍乎?洪尙賓曰,人主明察剛毅,然後能來君子。上曰,俄者儒臣所達是矣。高宗雖爲復讎雪恥,而金人,決無害徽宗、欽宗之事矣。若魯曰,以漢高祖、太公事觀之,必無可害之理矣。上曰,實金人之害也。若魯曰,當初耿南仲事觀之,以求目前之急,而李綱不遵其議,仍爲見逐,太學生陳東,爲綱上疏伸救矣。上曰,遞職之時然乎?若魯曰,爲僕射時陳疏矣。其時以李綱爲宣撫使,而不給斗糧一卒,以此觀之,則小人之害,極爲慘毒矣。上曰,以此觀之,則李綱有健羨陸摯之意,其爲慨然之意,可知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顯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金漢喆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兩司闕啓,今已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司諫趙漢緯,獻納權爀,正言李顯望,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未安,閫窠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三堂,或呈辭或陳疏,皆不行公,詞訟之地,不宜暫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李喆輔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許鐩爲軍器主簿,尹汲爲獻納,李台重爲正言。 ○兵批,無政事。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八日,楊州軍官朴昌輝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吳彦胄,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陣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各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悲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獍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定州牧使黃應洙,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奏御文字,至嚴且重,人臣之上書訟冤者,雖有私情之忿迫,斟量文字,雍容說去,猶可以辨白父兄之被誣,亦可以洞明彼隻之構捏,乃者前持平李裕身爲父訟冤之章,不啻累萬言,而其所下語,衝口直發,全不稱量,口氣所到,或誦街巷鄙悖之言。大失敬謹之體,其在規警之道,不可置之,請前持平李裕身罷職。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其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新除授正言金箕錫,時在京畿加平郡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下諭事,依啓。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曩蒙恩罷,歸省先壟,不圖聖上,俯垂記念,特侈甄敍之寵,更畀風憲之職。馹召臨辱,蓬蓽增輝,臣怵分畏義,不敢偃在鄕廬,昨纔驅策病軀,來伏私次,而第伏念,向者兪健基之疏,滿紙張皇,無非可怕可愕之語,論一去就間微細之事,而受人反詈,至於此極。今之爲臺閣,可謂難矣。臣雖欲冒沒復進,其可得乎?其所謂姻婭宿憾等語,似指鄭益河事也。益河卽臣妹壻之父也。夫姻婭之親,亦有分限,苟無應避之嫌,而如有可論之事,則雖彈劾其人,尙無不可,況於應避外姻親家有嫌之人,其可一一曲避,而不敢言耶?我國士夫,勿論內外遠近,其不在於婚媾結聯之中者,凡幾人哉?誠如健基之語,則居言責者,將不得發一言論一人,此豈非可笑之甚者乎?替傳他臺,減得分數云者,此必指洪啓裕連啓時,去其末端數句語也。臣之當初發啓,實出於一時相規之意,故果與僚臺,往復相議,略有所改,此蓋出於平恕容貸之意,其果一毫彷彿於誣辱擠陷之目乎?今其疏語,反以此事,欲爲脅持臣身之計,不識僚臺,爲姻婭之地,而連啓蒙允耶?噫嘻,其亦不自反,甚矣。僚席間消詳講定之說,卽指渠抵金若魯書,而臣亦得見其書矣。渠於其時,一邊承牌,而一邊書問,則其必欲先出之意,據此可知,亦可謂消詳而講定乎?若其演出白地,自做物議云者,在廷群僚,擧皆傳說,雖其相好之人,亦多非笑,則渠亦有耳有目,豈獨不知,而乃敢以今始聞之,誦於誰口等語,肆然煩縷於奏御之文字耶?其間委折,臣之前後啓辭,旣已詳論,其曰自歸落空云者,全不成說,眞所謂掩耳而偸鈴,不足怒也。又何難焉。其他機關閃弄,逞憾傳神等醜詆無倫之言,誠不滿一哂,顧何足逐端呶呶,與之較辨也哉?近來紀綱不嚴,勿論事之大小,若或被論於臺閣,則千方百計,必欲脅制言者,惡言詬辱,無所不至,不謂淸朝縉紳之列,有此麤悖之口業也。伏聞向日筵中,聖敎丁寧,深斥其反詈之習,至謂之疑阻之致,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而玆事是非,不待臣言,公議莫不喧藉,聖明旣已洞燭,臣不欲轉加層激,尤而效之,以傷其篤厚之風也。雖然臣旣被其無限醜辱,則其何敢輕進於衆目睢盱之中,復居於前日狼狽之地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本府茶時,天牌嚴臨,分義所在,違傲是懼,玆敢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情地危苦,決難冒出,不得不投疏徑歸,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賜譴罷,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金若魯,讀自賑濟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近嘗具奏,止臣不勝幸甚。上曰,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皆少退,有頃復入。上曰,注書繼讀,金弘澤,讀自乞差發軍馬箚子,止特加睿察取進止。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再陳己見箚子,止仰報聖恩之萬一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乞推廣孝思益修軍政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賑濟之事,勸民誘積之道,惟當富足,而近來則勸課誘積之政不行,實效未究於民,與李綱勸誘之意,大相不侔,召和氣之道,惟在於民心之和而富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制民常産,取民(以))以制,乃是王政之所先,而近來則小有稍豐,則至於倍徵之境,故民不願豐,不以年歲稍稔,而濫徵之喩,此李綱深見之意可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差發軍馬之事也。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非特用兵之道當然也。凡物內傷,則外無足觀,木蠹然後蠱生,穴虛然後風生,推以觀之,則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下條陳箚子,各擧條條,而第一條尤好矣。反危爲安,轉災爲福,天理不偶,將亂之世,則天降妖祥,以警懼人君,已亂之世,則無降災警責之義,此乃應天之實效也。應天之實,誠心爲上,非誠無以應天矣。此下末註,有眷眷愛君憂國之意,雖草茅之士,其言可用則用之,其計可行則聽之,可也。而近年以來,言路杜塞,無由得聞,弭災之道,自有其中,而係國家之興替者非細,草野之士論,其與臣等有異,別爲優納之意,敢達。近未聞直言極諫之士,如或直言,則不爲摧折壓迫,似好矣。上曰,草野之士,黨論之外,豈有摧折之理乎?若魯曰,黨論極爲痼弊,而其中草茅之士,有不然者,勿爲摧折沮抑,廣視容受焉。至於臣等,責之罰之無傷,而草野之言論,一切防塞,則言路頓絶,無由得聞知矣。上曰,草野之黨論,甚於朝廷,根本則自儒生而起矣。至於掛榜投書之事,不知其可也。若魯曰,士者國之元氣,臣之所達,非爲指的受納而言,大體迫待,則無以開廣言路矣。上曰,是則自喪元氣也。讀聖賢之書,行聖賢之行,而在國爲君,在家爲父,當然底道理,而專以黨論爲主,是可怪異也。若魯曰,臣未知殿下下敎之意,而以大體達故然矣。卽今八路草野之中,非無正士,而歸之於偏論,無採納之事,國勢如此,憫切所到,稍開言路,則庶可有效,故敢此仰達矣。上曰,以其事而言則好矣。不以偏論,有所達之事,則豈有摧折之理?可用則用,不可則不用,而儒臣俄以摧折沮抑爲達,故答以如此,然草野之士,尤所自覺處,而不悟其所由,誠可異也。若魯曰,殿下每以草野之士論,歸之於偏論,故轉轉層激,而至於如此之境,究其本則誠不大段矣。上曰,他事不可知,而丙申以後事,非偏論而何。若魯曰,朴文秀,前以此有所陳達,而庚申以後,一二人據要地,其漸甚微矣。癸亥年,古先正臣宋時烈入朝,而肅廟接遇以禮,其時無大段偏論之事,而朝廷別無疏章爭辨之事矣。古相臣尹拯,與宋時烈,師生之間,而以些少起鬧,至於倍師之境,伊後轉至層激,而原其本則極爲微矣。上曰,此非儒臣所達之道理,曾前之事不知,而丙申以後斯文上疏,切勿捧入爲定矣。若魯曰,丙申年大定是非之後,其後戊申之事異矣。非一件事也。上曰,此則儒臣,不知諸黨中,皆有亂逆,無非患得患失之致也。若魯曰,戊申之變,別件事而非偏論之所致也。上曰,甚者至於投托,而以弑父與君爲心,渠輩之意有在焉。此非偏論而何也。若魯曰,辛巳以後,南論方張矣,其後漸至轉激,而相乖擊矣。上曰,其根本則止之爲可。若魯曰,第二條件,如昨所陳,殿下下敎,有鼓動之意露矣。國以兵爲本事,論其大體,則以民爲本,而其時則以戰攻取勝爲主,故歸重於兵,其意有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近來則州縣官吏,不能修明舊典,而專事文簿期會之事,此段於時弊,實爲切實矣。此末條,專以退避爲事,而修城池之意眷眷焉。無爲偸惰之事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乞罷江西事,李綱求退之辭,而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事君之道當然也。懇惻誠意,不能自已,言不聽行不用,而苟守官職則不可,故李綱引此,以言去就之節矣。上曰,此則李綱見逐之時事可知矣。若魯曰,難進而易退,不得其職,故不得已退去,而其意懇惻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貪戀寵祿,則非所關心,而求退之意正大,宋高宗之於李綱,終不覺悟,而至於此境,實爲慨然矣。此下推廣孝思事,義理正大,無異於程。朱之奏議,道君太上皇帝捐世之後,進言之事,如是切至,甚言高宗之病痛也。上曰,宋朝群臣盛多,而觀此則其無君臣之義,可知矣。若魯曰,宋南渡之後,爲陳檜gg秦檜g和議所誤,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正謂此也。朱子爲此作詩,慨然之意存矣。李綱至誠惻怛之意,在此箚子尤大,三十一章,論中興之事,擴而充之,與神爲謀,日新其德之意,廣聖德然後可以有效,李綱當初之言,以立志爲主,而復無奮發之意,千古之憤,意在筆前矣。此下末箚子,言科制之事,而論其求直言極諫之士,俄以此事陳達,而第人君御世治國之道,廣開言路爲上,此則建炎以後十餘年事也。高宗初言養兵十年敎訓,則可以興復,而李綱對以不然矣。其後李綱之言,一一符驗,末章尤錄開元事,意有在焉。上曰,欽宗時,李綱爲都督乎?若魯曰,然也。上曰,此時徽宗先死乎?若魯曰,然也。上曰,皇后何后耶?若魯曰,徽宗之后也。若魯曰,時當盛暑,召對進講,恐有損於聖體,或以食前乘涼之時爲之,似好矣。上曰,今日則偶爲,而此後則知而爲之計矣。若魯曰,玉堂除在外闕員之外,無入直之員,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何如?上曰,如是則政事之外,無可奈何矣。若魯曰,新除授宋徵啓,無他嫌端而不出,吳瑗旣爲下敎之後,如是不出,莫重法講,久未設行,實爲可憫矣。上曰,吳瑗則似爲不出矣。分義所在,決不若是,而頃於敍用之後擬望,故落點而終爲引入,初牌答啓之意,意有在焉。每擬一番下敎後,任之爲計矣,頃以玉堂之不備,臣僚中誰某進達,而予以不復檢擬爲敎,旣遭其敎之後,似難出矣。然吳瑗則有異於他僚,而如是引避,終涉非矣。不以儒臣使之,而姑無差出之意,只緣經幄乏人,故再爲落點,而終始如是引入,則上負君父,下負父兄矣。其時卽爲行公似難,而如是下敎之後,不必爲嫌,且以文翰之稍勝,欲爲置諸經幄之列而任之,別爲飭勵,言及以出爲宜,予意則召對設若不爲,而頓無假借而任之之意,初牌答啓之意,蓋爲下敎開釋後任使之意也。若魯曰,殿下下敎諄諄及此,實好矣。臣僚中有非,則直爲下敎責罰,實是待臣下之道也。然則玉堂闕員差出乎?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自政院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乎?上曰,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再明日,乃常參日次,而大臣不出,似不得爲之矣。上曰,常參則雖無大臣而似爲矣。依前以稟爲宜。金聖應曰,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大臣之有故,不得爲之,則實爲慨然矣。上曰,向者雖無大臣而爲之矣。金若魯曰,常參則無大臣而爲之,似無妨,議政府堂上、左右參贊官入之,則亦是議政府官,雖無大臣,而豈有不爲之理乎?上曰,朝講似亦然矣。考其前例爲之,可也。大臣則臺啓修刷後當出,而姑未修刷,故如是不出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下直,朔州府使徐幹世。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旱炎比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司譯院提調,院試取才坐起事,本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膺命,暑月滯囚,誠甚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閫帥拿問之代,差出尤爲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 ○傳于鄭必寧曰,祈雨祭獻官事,筵中旣已下敎矣。祭物精潔爲之事,奉常寺,各別申飭。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事,命下矣。依聖敎,初次祈雨祭,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等處,遣三品官,不卜日,來六月初二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來六月初二日,祈雨祭設行事,允下矣。明日常參,與祈雨祭齋戒相値,常參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李喆輔,副校理吳瑗,修撰申宅夏,副修撰兪最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令捕廳捉來事,命下。故發送左右廳軍官於楊口縣,罪人金昌溫,今已捉來矣。移送秋曹,以爲究問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番歲抄中,前待敎鄭履儉牌不進罷職,落漏不爲書入,不察之失,在所難免,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下吏自本院推治,歲抄單子,追書以入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譴罷未幾,獲蒙甄錄,再叨館職,輒犯違逋,猶逭重辟,薄從例勘,仰戴天慈,惶感罔涯,誠不意,日晷未易,敍命旋下,還臣舊趼,促臣供職,此豈負罪賤臣所宜獲於聖主者?惝怳震越,靡所措躬,臣之向日,與喉院所爭,特體例間微事耳。緣臣疏中句語,不能葳蕤,以至累勤嚴敎,臣固不任悚慄,而若吳光運事,臣之愚戇,只欲嚴彰癉之義,效論思之職,豈敢有一毫私好惡哉?及奉聖旨,誨諭嚴切,臣之惶隕,又萬萬矣。臣本迷憃,無他技能,惟有炯炯一心,庶以自竭涓埃之報,而樹立無素,精誠未格,每一發口,不免見疑於天日之明,區區願忠之誠,輒自陷於罪戾,此心晻晦,不能自暴,誠無可藉手而進於君父之前者,此臣所以撫躬慙靦,竊自悼其畸窮也。抑臣私義,其於職名去就,尤有不暇擬議者,臣之酷遭反詆,固非一二,洪景輔之再疏醜詈,殆甚於街巷攔語,此正孟氏所謂橫逆之來者,臣之自反固久,又何難焉?至於吳光運末梢之疏,其張皇煽幻,至危極怕,直令傍視者,代臣骨顫,而卒乃仍玩戲二字,創造別語,指擬無倫,至曰何敢以此用之於不敢言之地。噫,臣自童稚學語,所講服者,事君之禮,而不圖今日,忍聞此言,痛心切骨,寧欲無生。噫,經席論人,自古何限?而遭此罔極之變怪,實始見於臣身,則臣身雖不自愛,其貽辱朝廷,至斯而極矣。夫臣疏中痛陳從古君子小人之情狀者,非臣取給於口也。固其根於彝性然也。亦非臣之瞽言也。實亦古聖賢之定訓然也。光運誠惡聞其言,欲引而自辨,則痛辨己之無是,誰曰不可,而不此之爲,今乃自唱自和,肆然扳援於至嚴至敬之地,言者方斥渠罪。而渠自曰,此非所敢言,徒欲上眩天聰,逞其構陷之宿習,而不自知其重犯無禮之罪,誠亦可哀也已。噫,人臣事君之義,莫大於刺斥奸佞,開廓聰聽。其言愈直,則愈彰其君之明,其忠益切,則益見其敬之至,故朱夫子前後封章,指斥小人有曰,戲慢媟狎,奇衺雜進,曰逞邪媚以蕩上心,至曰濁亂聖心,曰蠱惑陛下之心志,而其辭彌痛切矣。然時君樂聞,而後世誦法,雖淵覿說抃之徒,未嘗敢以此爲罪,而反噬於朱子也。今光運之言,乃至於此,豈世級愈下?而人之無忌憚,亦有甚於前歟?苟如其言,是雖有淵說百輩,朱子亦在所不敢斥也。此在小人,可謂巧計至策,而國其將如何哉?噫,誠如光運之言,臣固宜伏鈇鉞,苟非日月之俯燭,臣豈免於危穽乎?聖君在上,百世在後,臣固無事於辨理,而蒙此罔極之惡言,猶不思斂迹自屛,徒恃聖眷,恬然冒進,則一身危禍,非所敢恤,而廉節喪矣。風敎墜矣。將何以立於世乎?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日召對,聖上至以微臣去就,縷縷下敎,臣誠感激涕泣,不知死所。螻蟻至微,蒙殿下眷記至此,臣雖頑如木石,豈不欲竭蹶叩謝?少伸微忱,而衷情未暴,蹤跡至危,渥恩如天,酬報無階,瞻雲耿結,撫心傷悼,玆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察臣至悃,憐臣危懇,亟鐫見職。仍許屛退,以遠駭機,以靖私義,則天地生成之澤,非臣隕結所可仰報,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飭礪之下,猶事自是,昧何深矣。特敎若何?而豈敢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朴道煥、金德履、金世選。命均進伏曰,累日不雨,旱氣尤甚,其間聖體若何?上曰,雲漢之望,旱炎之困則有之,而氣候姑一樣矣。命均曰,頃日入診時,旣聞下敎,故雖在外,憂慮之心,何敢少弛?臣恐因此用慮,有損氣候矣。上曰,氣候則別無他症矣。命均曰,眩氣有不必書之敎,故今日啓辭亦不書,而批答中,謂有眩氣,臣未知近有所加而然乎。上曰,自然言熟故適言之,旣曰未快愈,則可知其猶未差勝矣。命均曰,眩氣二字,日後亦撥之於啓辭乎?今承聖敎,眩氣如是未差,實爲憂悶矣。上曰,後日亦撥之,可也。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近來連差勝矣。命均曰,連日開政,輒致夜深,似有害於寢睡之節。上曰,昨日則不至夜深矣。二昨因就睡,夜深後始下落點矣。寅明曰,夜分後始就寢,尤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承旨進前,先書下敎後,診察爲之,聖應秉筆進伏,上命書設行祈雨祭備忘。命均曰,禮曹所當趁時擧行,而尙不啓稟者,今年節晩,故似必有所待而然矣。上曰,予亦不爲卽行者,亦有所待,而今日初生得雨後,更不雨,其間雖有浥塵之驟雨,其可謂得雨乎?從前如此之時,必使之姑爲遲待者,蓋有瀆褻之嫌故耳。今則欲雨不雨,旱徵如此,民事誠可慮矣,不可等待矣。命均曰,嶺南、湖南,則連有雨澤云矣。寅明曰,雖云今年節晩,初伏不遠,而尙未移秧,極可慮矣。上曰,民間移秧,雖非朝家所與知,農節則誠甚促迫矣。近觀日候,他處似有雨來處矣。命均曰,果如宋寅明之言,節則晩矣。乾播處則固無旱乾之慮矣。上曰,雖乾播,若太旱,何可望秋乎?況夕間凄風,亦豈無害乎?命均曰,乾播雖旱,地不坼矣。寅明曰,雖乾播,六月內不能載水則無望矣。上曰,天無點雲,必雨云,而昨日無點雲,晩後又雲起,雨澤無可望矣。寅明曰,今日亦有雨意,終不雨可悶。上曰,臨雨之時,雖有西風,亦雨來,而一日二日,邈無雨意,民事可謂渴悶。命均曰,今年春雨太數,故村家以爲,五月必不雨,其說爲言讖矣。上曰,我國人太躁妄,若少不雨,則必曰無可望,而今則不然,實無可望矣。命均曰,三南沿海麥事,亦不如當初所望云矣。上曰,雖曰如此,麥事猶不至失稔矣。上曰,注書持此判付,出去分付。入診罷後,當仍令持公事入侍,諸承旨來待閤門事,亦爲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曰,注書更出去,持入判付,光躋卽趨出持入,上命承旨,判付中數字改下。仍命出去,分付。光躋奉判付更趨出,分付後還入。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爲之,可也。聖徵診察退伏曰,左右脈度,調均而暫滑矣。應三診察退伏曰,脈度左三部調均,右三部帶滑,比前恐無所勝矣。眩氣之往來不已者,未知氣平中氣不足而然乎?上曰,似是元氣不足,非但氣也。應三曰,眩氣之如此,似或由於困暑之致也。上曰,似是暑氣所致。命均曰,汗氣果何如?水漿無頻數引飮之事乎?上曰,汗或多出沾衣,而水漿則不爲進御矣。命均曰,湯劑改復進御少勝乎?上曰,未知其顯然矣。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近日則不忘而連服矣。命均曰,干糖進御,何如?上曰,此則進御似勝,而辣味不足矣。寅明曰,干糖增其辣味,更爲劑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卽今聖候觀之,湯劑姑不必改之矣。上曰,湯劑近日則連進,不必改之也。命均曰,然則加劑五貼以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近來法筵,玉堂不備,久不開講,故召對連次爲之,恐有貪多務得之患,況日熱如此,遲久臨講,易致傷損,此後參量爲之,何如?上曰,昨日有意,二次爲之,而何必每每如此乎?命均曰,近來滯囚之弊,京外同然,而外方尤爲特甚,當此憫旱之日,不可不另加申飭,分付諸道道臣,依前收覈,道內獄案,論列狀聞,可以疏釋者,隨卽決折,俾無滯囚冤鬱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奏文,方與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同會一處議撰,而罪人中李汝石、李興萬,前日旣入於咨文,無論罪之輕重,奏文中當有下落,而關西査狀,刑曹文案,皆無擧論事,無以憑據爲辭。卽今遠道拿來,誠重難,旣不在拿來中,則其罪之不死可知。旣與死罪有別,則兩人招辭,雖構成添入。亦恐無妨,而奏文前例,雖橫罹見脫之人,必令援告,或以挾感誣招等說,取服爲據,而後方爲區別,宜令刑曹知此意,兩人當初見援,末後免罪曲折,爲先取招於世丁、富成等,後以其招辭,移送臣等,何如?上曰,依爲之。雖啓下擧條,宜勿出朝報矣。{{*|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敢達。國家用人之方不廣,專以科目取之,而近來於京於鄕,出身而積滯者甚多,或十年或二十年,公然見棄,終身不得一官者,滔滔皆是,其在朝家用人之方,不可不有疏通之道矣。上曰,他事姑不暇論也。只取近事言之,日昨成範錫論斥承宣也。必擧故判書閔鎭厚而言之,求其本心,則其意在於右相,不在於承宣也。其與直斥,有何異哉?卽今右揆獨存,而又不得安其位,世道良可寒心,又如徐命珩之李喆輔席上珍云者,譏嘲太甚,金宗台之論錦原君事,尤可怪異,重臣駁遞,豈可如是乎?命均曰,世道如此,誠可寒心,而莫非出於吹毛覓疵之意矣。命均曰,聖朝無棄物,吳瑗雖有一時之過,其人終不可棄矣。上曰,卽今經幄乏人,吳瑗第當解用也。命均曰,吳瑗之文學才華,勝他人多矣。又達曰,補外之人,過年置之,豈不過乎?若有疏通之道則好矣。上曰,其中不無入望者矣。如李秉常,雖解而用之,其能行公,又未必也。命均曰,爲監司則豈不行公乎?上曰,李壽海、權{{!|𥛚|⿰礻啇}}則予終以爲頗非矣。寅明曰,臣於賑廳,雖已遞主管,而旣有區畫之事,敢此仰達矣。臣在賑廳時,旣經辛壬兩年大賑,廳儲蕩然,不幸又遭凶荒,勢將罔措,數十萬兩錢貨,艱辛措備,欲爲貿米儲積之計,而數萬石穀物,貿取至難,差人貿販,素知其有弊,故一切不欲開路。惠廳貢物價米之相換上下,亦有都下米貴取怨之慮,或言留待豐年貿米,而年事豐歉,不可知。未及待豐,而猝當設賑,則將何以處之耶?此亦難處,臣意公家事,當令公家官人處之,米價從優折定,分送三南,令守令貿納,自道臣照管申飭,則似無虛疎之慮,遂以此意,陳稟筵中,發關三南各邑,求其自願,湖西、嶺南,旣令道臣,專當擧行,湖南則其時道臣遞易,無以相托,守令中論報請得者,參酌分俵,臣猶以難捧爲慮,收租磨鍊時,直以該邑儲置會錄新稅儲置條中,相當畫出,直令上納矣。臣旣遞主管,兵判未及見差,靈城君朴文秀,又間多引入,中間久無主管催督,此時守令,事多慢忽,近聞此米,多有未上納者云。故臣於日前,招致該廳吏,問其捧未捧,則或有若干先納者,或有以本錢還納者,嶺南近又自本廳送船,已多有裝發者云,而間或有全無上納者,竝與作米形止,而無報來者云。此與久遠逋欠移轉等物有別,許多廳錢,自願受去。昨秋、今春,三南米直,亦非辛壬之比,而公然乾沒,無意備納,論其罪狀,死無可惜,卽今旱災如此。念及將來,憂悶罔涯,艱難拮据之錢貨,見欺於守令,公然消花於其手,亦甚忿痛,請令該廳主管堂上,此米捧未捧,一一査出,其中尤甚不納之守令。繩以重律,斷不饒貸,何如?上曰,事極無據,分付該廳,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有所達事矣。本寺提調驪川君增,日前晝講入侍時,以賑廳貸來銀貨蕩滌事陳達,而故相臣閔鎭長事,誤以故相臣閔鼎重爲言,旣知其誤達,則擧條中,宜以閔鎭長名字改付標矣。俄者閤外,驪川君增送言,稟請改付標,旣係本寺事,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以故失馬事,因濟川牧使狀啓,有所覆啓,而自上有別判付之事矣。此蓋有曲折,各牧場規例,閪失馬則一匹徵一匹,故卽今遵用,而爲慮雜種之相錯,每匹代捧常布十五疋,而至於濟州,則無他雜種,故必以馬代立矣。壬午年間,因本牧狀請,自廟堂覆啓,軫其牧草之弊,姑令二匹徵一匹,而以非永久遵行爲語,其後因循置之,故卽今奸僞日滋,盜賣之弊,無所不至,匹數比前大縮,此所以有依前代徵之狀矣。本事委折如此,故敢達。上曰,予則以爲,元來所捧,只是一匹,而今欲加定二匹,故有判付之事矣。今聞大臣所達,古例如此,自政院以依允,改付標啓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只進之矣。命均曰,然則持公事入侍,差晩爲之爲好。上曰,不必遲久,卽使入侍宜矣。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眞淳先爲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其餘則歲抄乎?眞淳曰,歲抄也。上曰,皆上之,兵批則無之乎?他文狀皆爲持來,眞淳退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承源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移文刑曹推送事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已遞邊將,自本道推捉之事有之乎?李眞淳、洪尙賓曰,無前例矣。上曰,其下結語,讀達,可也。邊將雖是微賤,而已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稟處。可也。而似無文移捉送之事矣。眞淳曰,已遞邊將,似無直爲捉送之事矣,讀訖。上曰,入而書之。承源進書,傳曰,邊將雖或卑微,卽朝廷差遣之官也。爲管下則關係軍政,例有決棍之事,而旣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處之,例也。當初視若屯別將,文移秋曹,使之捉送,未知前例之若何?而若無其例,有違事體,亦關後弊,令備局考其前例,其若無之,以示飭勵,存朝家差遣之意,承源書訖,讀達後退伏之際。上曰,右承旨年多乎?承源曰,壬寅生也。上曰,然耶?李夏源之族乎?對曰與李夏源八寸間也。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乃黃海水使閔思淵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上曰,入之。鄭必寧進達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此則非兵使之所關云耶?李眞淳曰,然也。上曰,宋徵來爲人,未知其如何?而觀此則不無材器矣。李眞淳曰,宋徵來,幹事之人也。上方考閱文書,而諸臣皆退伏。上曰,李興祥,兩班武弁乎?金聖應曰,非兩班也。曾經軍門敎鍊官之任也。上曰,全爾獐例班耶?眞淳曰,平班也。上曰,李敬澈、金瀁一,今番犯越之人乎?眞淳曰,今番犯越之類也。上曰,李鼎輔敍用之事,其在罷職前耶?鄭必寧、李德重曰,李鼎輔牌不進罷職之外,無他罷職之事矣。上曰,卽今以左右史之備員,翰林歲抄時敍用,此一初也。吏、兵房承旨進前,同爲書之,眞淳及聖應進書。傳曰,吏、兵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以給職牒敍用施行。上曰,奪告身三等,入於職牒還給與否,注書出去,問于該吏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上曰,當此憫旱祈雨之日,金吾滯囚,不可不趁時疏釋,判金吾尹淳,今日復爲違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當此憫旱,滯囚可慮,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更卽牌招,秋曹亦令逐日開坐,輕囚爲先疏釋,{{*|出榻敎}}弘澤出問入達曰,告身三等果入還給云矣。以次退出。 byxkvc7250rdddwid07hreotqo7x2tt 2173440 2173439 2022-08-21T19:34:11Z Blahhmosh 79595 /* 5月25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六月|六月]]}} ==5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李光瀷{{*|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 ○又傳曰,閔奉朝賀,留待。 ○又傳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義州府尹尹得和,引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李德壽,參議徐命彬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朝講,時刻已迫,兩司闕員差出,一時爲急。參判李德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吏曹參議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還下。 ○李承源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兩司開政差出之際,日勢自爾差晩,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時刻,隨時入之。 ○傳于李承源曰,政官牌去來,催促卽速開政。 ○又傳曰,常參時刻已過,而尙無政官牌去來,更爲申飭。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常參事體,何等重大,而吏曹參判則其所撕捱,不過往事而已,經外職,本非過嫌者,而若是違牌,尙未開政,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參議引嫌,尤涉太過,廉雅雖美,分義亦重,其在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以副校理沈聖希牌不進bb罷職b傳旨,傳于李承源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曰,常參、朝講停,晝講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以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啓請矣。常參旣已停,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依例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端午帖製述官,旣已抄啓,弘文提學宋寅明,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四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戶曹言啓曰,洛昌君樘,懿陵、守陵時,恩賜田畓,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沃川郡無主陳荒田四結二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道謙手本,則時囚罪人卞觀夏,素以年老多病之人,入處冷地,今至半月,疝冷之症,自下上衝,添以傷寒,寒熱交戰,頭痛、胸痛,一時竝發,氣息奄奄,病勢十分沈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吏曹參判李德壽疏曰,伏以臣,椎鈍之性,儱侗之姿,施諸百爲,無一而可,重以聰明俱癈,五官不備,冗官散職,尙虞不合,天官亞席,何等地望,一授、再授,今且三矣。在聖朝,旣乖用人之方,在微臣,實有踰分之懼。況昨年廟擬之時,大臣以得罪公議,不宜檢擧之意,有所牢塞,而其辭旨截嚴。夫崇高之地,一言便關輕重,其與微官庶僚之言,事體懸殊,則今日銓地,宜不敢擧擬於宿趼。臣之蹤跡,亦不敢冒沒就列,此固事理之當然,不待兩言而決矣。臣具疏將呈之際,以臺諫差出事,天牌荐降,而臣纔遭長孫之喪,未過成服,家無男丁,凡喪葬諸事,身自辦治,情勢之外,尤無趨承之望,慘毒昏迷之中,兼切惶隕悶蹙之忱,敢冒萬死,有此呼籲,尤爲死罪。伏乞聖明,曲諒情理,亟許遞解,俾不至爲放恣無忌之人,實公私之萬幸也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爲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五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留待引見入侍時,奉朝賀閔鎭遠,義州府尹尹得和,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李德重。閔鎭遠曰,日氣不和,靜攝中,聖體,若何?上曰,眩氣與感氣,少愈矣。鎭遠曰,連日勤政,聖體勞動,臣不勝悶慮之忱,而老昏且病,不入前席,已踰數朔,敢請瞻望天顔矣。上曰,唯。鎭遠曰,臣眼昏不能詳察,而伏聞近來入侍諸臣之言,則玉鬚有白莖云,臣不勝驚懼,惶恐敢達矣。上曰,白莖生已久矣。鎭遠曰,臣濫被國恩,歷事累朝,曾瞻肅廟之白毛始生,今又老而不死,仰瞻殿下之又生衰毛,臣不勝感愴之懷矣。上曰,予則纔踰四十,已多白毛,若過數年,盡白無餘矣。鎭遠曰,玉貌似少紅潤之色矣。上曰,氣弱而然矣。鎭遠曰,臣雖在京,而不但老病,蹤迹亦涉非便,不得種種登對,以伸下情矣。上曰,有何非便之事乎?觀卿喘氣如此,可知老病矣。尹得和進伏,上曰,灣尹之職,異於他任,而今又邊民生梗,辱及國家,須着意擧行,俾免更爲生事之患,可也。得和曰,臣本以無似,猥當重任,恐負委托之意矣。上曰,所懷達之。得和曰,臣曾以書狀,往來彼國,粗諳事情,故略陳梗槪於前年上疏矣,不意今者,邊民生梗,辱及國家,且念胡無百年之運,西邊之憂,誠爲不細矣。邊禁不可不嚴飭,斥堠不可不預備,而卽伏聞白馬山城,在於本府三十里之地,不善守護,多有頹圮之處云,脫有事變,無他防備之道,殊極悶慮。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顧謂鎭遠曰,卿意,何如?鎭遠曰,臣曾者待罪西藩時,目見其城,未成模樣矣。厥後聞故領相洪致中之言,則其城尙多疎漏云,而其後事,未得聞知,然其城之不完,據此可知,何以防不虞之變乎?上曰,此城,自古有之乎?得和曰,林慶業,曾已斥堠於此云矣。上曰,目今邊民,以犯越事,必多騷擾。固當待其鎭安,寬徐修葺,而灣尹到界後,觀其形勢,各別留意籌度,稟議於廟堂,可也。得和曰,臣曾於鏡城,見江邊地形,江水多有淺灘,彼我國邊民,往來無常,而專以採蔘,爲生業,故種種犯越之患,皆由於此,而義州則又有潛商之患,誠極可悶矣。上曰,此弊,予亦曾已聞知矣。義州之民,率多不事農業,而專以商賈,爲事云,果爾乎?得和曰,義州在於使行往來之要衝,行貨之道,比他差勝,故多以商賈,爲事矣。且民無恒産,自無恒心,故惟以游食,爲主,雖以都城內居民,言之,俱是牟利資生之類,義州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居官之道,必須寬猛得中,剛柔相濟,然後可以得宜。下去後,各別惕念,俾民安堵,可也。得和曰,臣親承聖敎,敢不盡力奉行乎?臣幸蒙不世之恩遇,秉筆前席,出入經幄,而今當辭陛遠離之日,不勝區區之誠,敢以數語,惶恐仰達矣。經曰,不誠無物,伏望殿下,凡百事爲之間,務循誠實,不事文具,是臣之顒祝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得和退伏,上曰,承旨讀宣諭。金聖應讀訖,上曰,當問七事,而曾經侍從之臣,故不問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普赫,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琅堤君燂武臣副護軍閔鎭基。上讀前受音《禮記坊記》篇,自子云,升自客階,至以此防民,婦猶有不至者。金若魯讀表記,自子言之歸乎?至而置法以民。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表記,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者矣。趙尙絅曰,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統而言之,則威德蘊於中,而輝光發於外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歸乎之意,聖人周流不遇之歎,而與《論語》在陳歸歟之義,同矣。隱而顯,卽《中庸》所謂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是也。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卽所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是也。盛德積中,光華發外,身雖隱而道自顯矣。兪最基曰,坊記,以見於事者,言之表記,以發於外者,言之矣。若魯曰,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三者,修身之要,而只是敬之一字矣。足者擧動,色者顔色,口者言辭,君子修此三者,不待矜而莊,故不失足於人而貌足畏,不待厲而威,故不失色於人而色足憚,不待言而信,故不失口於人而言足信,皆自敬字中做出來矣。若魯曰,裼襲之不相因,禮之大小節文,各異,故必易服從事,各存其敬,不以襲衣而因爲裼,不以裼衣而因爲襲,蓋不憚其勞而毋漫瀆之意也。尙絅曰,要之不過無相䙝之意也。上曰,裼時不襲,襲時不裼,是不相因而毋相瀆之意也。若魯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云者,當竭盡其誠意,而不至於敬弛,朝極辨,不繼之以倦云者,當竭盡其節文而不入於苟簡矣。尙絅曰,朝廷者,萬化之源,一事不辨,則紊而不治矣,當以極辨爲務,而不可以倦矣。上曰,倦與苟簡,同乎?若魯曰,倦則百事解弛,紊而不治,其害甚於苟簡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愼以避禍云者,愼其行則自無過尤,禍患不至,篤以不揜云者,篤實不華,則輝光自著,而人不能揜,恭以遠恥云者,恭其行則人必敬之,自無恥辱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莊敬者,所以自强而爲進德之基,故日强,安肆者,所以自棄而爲敗度之漸,故日偸矣。最基曰,莊敬安肆之間,怠忽存焉,志强則日進於勤,志肆則日入於偸,此等處,固是殿下之所當體念也。上曰,此强字,與《論語》棖也慾,焉得剛字之義,同矣。尙絅曰,儳者,參錯不齊之貌,心無所檢束,則紛紜雜亂,而不能終日,若主敬以直內,則心廣體胖,邪思妄念不出,而自至於自强不息之境矣。最基曰,儳字有二義,或謂參錯,或謂輕淺矣。上曰,顔子去聖人不遠,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曾子亦曰,日三省吾身,況中人以下之資,尤當十分用力矣。洪尙賓曰,如不終日,與《易》所謂終日乾乾,夕惕若之義,同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若魯曰,雖以學問工夫,言之,莊敬二字之義,至爲要切矣。上曰,如不終日之義,深且大矣。尙賓曰,上敎至當。如不終日,有日夕乾乾,自强不息之義,豈非所當猛省者乎?最基曰,齋戒以事鬼神,致敬於幽者也,故主齋戒,擇日月以見君,致敬於明者也,故主擇日月,而蓋齋戒在人,日月在天,神道至幽,故言在人者以明之,君道至明,故言在天者以神之,亦各有義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無辭不相接,欲其有相接之名也,無禮不相見,欲其有相見之文也。引易取譬者,亦據毋相䙝之義也,凡卜筮之人,初筮則誠敬必全,再筮、三筮則誠意解弛,自至瀆慢,故引此以言賓主之交際,當愼始敬終,如初筮之誠,不可如再三筮之䙝慢也。上曰,然矣。若魯曰,仁足以長人,故曰天下之表,義足以方外,故曰天下之制,報者,禮也。交際往來,彼感此應,所以使人有文以相接,有恩以相愛,故曰天下之利也。德必報之以德,然後民有所勸,怨必報之以怨,然後民有所懲矣。君之於民,時使薄斂,此上有以報於下也,民之於君,出死斷亡而不偸,此下有以報於上也,《詩》、《書》所引,皆上下相報之義也。上曰,《詩》、《書》所引,皆是取義而言矣。最基曰,以德報怨,以怨報德,集註云,恐非夫子之言,此說誠然矣。《論語》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韓信,得千金而償漂母之德,孔子亦曰,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以此言之,謂非夫子之言,不亦信乎?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欲而好仁,有畏而惡不仁,則私欲動矣,惟無欲而好仁,無畏而惡不仁,則所好無非仁,所惡無非不仁。此非中心安仁者,不能,故曰天下一人而已矣。上曰,此則渾然天成之事矣。最基曰,常參、朝講是盛擧,而今日以政官不出,臺官未差,終不得擧行,其在事體,誠極慨然矣。若魯曰,常參,是祖宗朝逐日應行之禮,而若如今日,則何以行之乎?近來百事之解弛,如此,誠可悶矣。上曰,事體寒心矣。若魯曰,以今日刑曹參議柳儼受由出去事,言之,關西罪人,將不日上來,秋曹當備員開坐,而政院捧其下直之單,似未安矣。上曰,柳儼之還,似在於其前矣。若魯曰,雖未知還朝遲速,而臣則以目前事體,言之矣。上曰,然矣。儒臣若不陳達則已,旣有所達,則不可置之。且新差銓曹堂上,俱未出仕,而今日常參時,臺官將不備,則吏判下直之單,亦當不捧而捧之,當該承旨,竝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鄭東翰{{*|病}}。事變假注書李山斗{{*|在外}}。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沃川郡守申命擧,扶餘縣監鄭希泰。 ○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相奭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吏曹參判之疊違召命,參議之無義撕捱,莫重法參有命之時,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其在事體紀綱,不可無飭勵之道。參判罷職,參議罷職不敍。 ○因備邊司薦,以宋眞明爲吏曹參判。 ○鄭必寧啓曰,臣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李光瀷出使,代以李山斗爲假注書。 ○李山斗在外,代以洪曕爲假注書。 ○李光躋受由,代以鄭東翰爲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出火事,惶恐待罪事,啓本。傳曰,勿待罪,回諭。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未擧行,新除授吏曹參判宋眞明,雖未下批,宜卽牌招,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明朝所當牌招,而明日乃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以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密匣內文書,政院封傳于捕廳,雖未開坐,卽速擧行事,分付。 ○傳于鄭必寧曰,非新爲始作之事,且不當待明開坐,使之卽速擧行。 ○金聖應,以備邊司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匪久當上來,依庚午、甲申年例,移囚於守禦廳空庫,或掌隷院庫舍事,日昨筵中,已稟達矣。發送本司郞廳見之,則守禦廳東西庫間,多有空地,且甚堅實云,待罪人入來,依前囚繫於該廳,而預令刑、戶曹看審,擇其容置罪人處,墻壁虛疎者,卽爲修補,俾爲分囚各人之地,而刑曹郞廳、典獄官員各一員式,輪回守直,監獄書員、鎖匠使令及守直巡更等軍,亦依前謄錄,擇定以送。其外事續續草記,有煩睿覽,自該曹照例捧甘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貞陵前面內案,崩汰成壑處,樹柵防塞事,前已啓下矣,樹柵雜木,無他拮据之道。東郊近處公私養木處,松雜木傍枝,使募軍斫伐取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穩城府使徐行進,黃拓坡權管金自允等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徐行進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金自允時在咸鏡道穩城地本家云,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捕盜廳合坐草記,則今日入侍承旨,誤爲換書。莫重奏御文字,有此做錯之失。左右捕盜大將張鵬翼、申光夏,倂推考,何如?傳曰,允。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疏曰,伏以臣,頃叨秋官,情勢兢危,不敢爲承膺之計,逐日違逋,自分重譴,適値藥院連設起居之儀。顧以區區賤臣之去就,日事瀆擾於靜攝之中,義有所不敢冒沒承牌,叩謝天陛,勉赴曹坐,粗伸分義,旋引難冒之端,要盡自靖之道,日尋長單,連阻喉司,徊徨悚惕,措躬無地。萬萬匪意,忽承藩臬之恩授,自惟不才無能,何以得此於淸朝愼簡之日也?念臣老父,年方七十九歲,見今筋力,幸不至甚衰,然回瞻崦嵫,夕照如飛,不勝烏鳥反哺之誠,敢效古人陳情之懇。聖明在上,曲體下情,猥荷垂憐之恩音,自是以往,耿耿懸望者,只在於借得斗小一邑,賴遂便養之願而已,乃者畿輔重藩,忽歸臣身,此豈意想之所及哉?諸道藩任,孰非不重,而顧此畿輔一路,卽國門之屛翰,而京城之股肱也。兼管兩都,首居八路,此何等難愼之地,而不問才具之如何,只視資級之相當,而遽然委畀耶?以私論之,咫尺城闕,瞻依雲天,得侈恩養,以便省覲,榮感忭悅,爲如何哉,而以公言之,顧臣才識最下,遽荷重擔,殆同於蚊山蚷河之勢,立致顚沛,自可曉然。其何敢以私計之便適,不顧責任之重大,妄自承當,竟速僨誤之譏乎?反復揣量,決無唐突冒膺之勢,玆敢不避僭畏,冒瀝肝血。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以重藩任,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右尹李春躋疏曰,伏以臣,向上辭本,悉暴危悃,及承聖批,不惟不準,所請開諭備至,俾速察職,感惶之餘,益復罔措。虛帶兼銜,一味稽謝,慢蹇之誅,方切自訟,京兆新際,忽降此際,聞命震駴,撫己兢惕,實不知滓穢賤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仍念臣情地,旣難冒出,病狀無望供劇,而且纔以父母墳加土事,幸蒙恩暇矣,竊欲從近辭去,以趁節祀,葺理墓道之役,將費許多日字,詞訟宿衛之地,不容緣臣而久曠。卜日及期之行,亦難因此而停廢,玆瀝肝血,仰首鳴號。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本兼之職,以安微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沈聖希疏曰,伏以臣,情勢窮蹙,轉動無計,荐違召命,罪釁層積,律以邦憲,萬戮猶輕,而聖度天大,例勘猶靳,恩召又下,臣惶隕震越,求死不得。伏念如臣庸陋,進由科第,初無不仕之義,顯揚榮塗,周旋邇列,是其素願,則抑獨何心,故爲撕捱,一切違逋,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誠以前後罪戾之獲犯,皆坐於三司言議之故,而此則時移事往,雖不敢每每提引,而目下情地之迫隘,敢於日前,入文字仰籲,伏想聖明,亦已下燭矣。李度遠當初違牌,只由堂箚,畢竟付籤,臣獨倖免,儕友唾罵,至疑以心術之微,祇今追思,愧汗沾背。況度遠罪罰之後,舊踐未復,情實莫暴,則臣雖甚無恥無義,粗識士夫檢身之道,豈可弁髦大防,獨先揚揚於僨敗之地也哉?臣之處義,較然明甚,故凡今出入經幄之人,亦皆謂不可冒進,則公議之嚴,於此可見,臣非敢爲飾辭圖免之計也。頃日長僚,獨不諒臣情勢,乃以撕捱無義,率爾陳白,今殿下,又以無義,爲敎,臣誠抑塞懍惕,寧欲無生。臣於庸官漫職,間皆膺命,獨於言議之地,如是自劃,臣非不知去就之斑駁,而特其情勢,如右所陳,咫尺之守,抵死靡改,惟以筋力奔走之役,欲爲少伸分義之計。蓋人臣之事君,國家之用人,其道非一,不宜强其不能,奪其所守,以至於玷名器而壞廉隅也,明矣。今臣除非言議之地,雖赴湯蹈火,義所不辭,人情到此,誠亦慼矣。且臣於李宗城之疏,尤有所難安者,以臣疏中前套二字,大加疑怒,旣謂之待人之薄,又謂之不講修辭之訓,復以稍遜高節見笑高人等語,深加譏嘲。夫不諒人情勢之難强,欲其放倒廉隅者,是可謂待人之厚,而不察人處義之如何,從而反辭譏嘲者,亦可謂講於修辭之訓也歟?眞可謂責人則明而責己也暗也。臣不欲呶呶較辯,而緣臣自辨,譏斥至此,亦安得默然而已乎?以此以彼,莫非臣難進之端,今於荐召之下,不敢連事坐違,謹詣闕下,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懇,遞臣難冒之職,重勘臣罪,以肅朝綱,仍令選部,勿復檢擬,俾令私義,得以粗伸,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通德郞金相伯等疏曰,伏以嗣續見絶,先祀靡托,人理攸極,禮重大宗,擇繼其後,有國常典。臣等先祖故延興府院君臣悌男,以不遷之祀,傳世四代,至孫前副正臣相勛,有一子名爟,年今五十,生育理絶,主祀臣相勛,又以耋耄之年,死亡無日,則臣等諸孫,以宗祀無主爲憂,欲及臣相勛未死之前,謀立其後,以主宗祀,遂聚會諸宗,擇其可繼者。前縣監臣{{!|𪹯|⿰火集}},有子名載一,實爲府院君臣悌男第二子贈左承旨臣珪之支孫,而可以托宗祀之重,故諸宗合辭,以載一,定爲爟嗣,載一之父{{!|𪹯|⿰火集}},始無一言敢辭,經宿之後,猝然改悔,以渠亦奉父母之祀,一子不可以與人,諭以大義,終執不回。臣等謹按禮書,有曰,雖一嫡子之當繼父後者,大宗不可絶,則當絶父後而後於大宗。又曰,長子後於大宗,則成宗子禮,諸父之無後者,祭於宗家後,以其庶子,還承其父後。先正臣兪棨,以此取入《家禮源流》,以明宗法之至重。《程子全書》亦曰,長子雖不可爲人後,若繼祖之宗絶,則亦當以繼祖,此言父嗣可絶而宗祀不可絶也。禮書所載,大賢定論,昭揭日星,爲萬世不易之典,近世士夫之謀繼絶者,莫不遵此禮制,無敢踰越。凡有一子而後於宗家者,雖使臣等,指名援例,其比甚衆,此實爲古今通行之大經、大法,而今{{!|𪹯|⿰火集}},但爲一己之私,不顧大宗之重,揆之禮意,甚是無謂,而且{{!|𪹯|⿰火集}}之言曰,擇嗣,當自近及遠,不當徑取其子,此又甚背禮意。凡人之爲一身謀後者,猶不較遠近,必擇其可者而取之,況以大宗之重,而有繼絶無窮之憂,則其可不擇賢否,而徒以遠近,爲準哉?臣相勛,有弟一人而無姓孫,有堂弟二人而又無姓孫,其有孫者,惟堂外之親,在臣相勛身,雖有功緦之別,以臣等先祖而視之,則同一子孫,又豈有遠近之可論哉?且使{{!|𪹯|⿰火集}}之父母,更無可後者則已,{{!|𪹯|⿰火集}}之諸弟,有子三人,{{!|𪹯|⿰火集}}亦年少,生産不斷,則雖非此一子,繼其父母,豈曰無人,如此而猶且以苟且私曲之言,左右支吾,無意變動?此由士夫之間,風俗澆漓,禮敎不傳,宗法虧敗之致,此豈但臣等私情之悶迫?其於聖世厚本尙禮之化,誠爲寒心。諒今事勢,不可以私相爭辨,得正嗣事。竊伏念府院君臣悌男,是宣廟朝國舅,於仁穆王后,爲考妣之重,而當癸丑禍變之日,闔門誅夷,一縷僅全,朝家愍恤之典,有踰尋常,而不幸今日,宗祀將絶,不惟臣等痛迫之情,靡所屆極。在聖祖繼絶之道,其所矜惻,視他有別,故玆敢相率,冒萬死瀝血哀籲於黈纊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哀憐,特命{{!|𪹯|⿰火集}}之子載一,定爲爟嗣,俾臣等先祖之祀,得以有托,千萬幸甚云云。通德郞金相伯,前副正金相勛,前縣令金相履,通德郞金相宣,前縣監金炯,幼學金焌、金{{?|⿰火回}}、金{{?|𪸗|⿰火允}}、金{{!|𪸠|⿰火永}}、金炳、金{{?|⿰火崇}}、金{{?|⿰火旻}}、金焵、金炘、金載大、金載禧、金載望。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稟處。 ○五月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鄭必寧,請對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姜杭,記事官李鼎輔、鄭履儉。鄭必寧進伏曰。咸鏡監司狀啓來到,臣開坼見之,則罪人三名,定將校押送。罪人封書,亦爲上送,而其語意,極爲兇險,故狀啓及封書,持入請對矣。上曰,狀啓、封書上之,可也。必寧跪而上之,上披覽畢,顧謂必寧曰,三漢之名,云誰耶?必寧曰,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也。上曰,此亦與南極一套,而又是死中求生之類,其令左右捕廳合坐,施威嚴問,可也。必寧曰,上敎,當書出乎?上曰,唯。必寧持筆墨進伏,上親呼之曰,北道上送罪人徐震積、朴時泰、金振鏡,倂下捕廳,其中徐震積,卽令該廳合坐,施威嚴問,而左邊捕將,受由未出仕,然此事異於他事,其勿入肅,卽爲開坐擧行事,自政院,分付,可也。必寧書訖,上曰,此封書,政院堅封,下于該廳。必寧奉受而退,上曰,惟北道無事,今又有此變矣。諸臣以次退出。 ○五月初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宗臣洛豐君楙,武臣副護軍金養浩。上讀前受音,《禮記表記》篇,自子言之歸乎,至君子議道自已而置法以民。上讀訖,金若魯讀自子曰,仁有三,至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上受讀訖。若魯進伏曰,此章雖云仁有三,而實兼仁義而言矣。上曰,唯。若魯曰,仁道至大,四端在於其中,而與人同過,然後其仁可知者,與《論語》觀過知仁之義,同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右道左之義,集註,以先後之義,釋之矣。宋寅明曰,動靜體用,在於其中,只以先後之義,言之,似狹矣。若魯曰,安仁者,是極盡地頭,利仁者,知仁之爲己利則爲之,知不仁之爲己害則不爲也。故曰利仁,强仁者,畏不仁之爲罪,强而好之,故曰强仁,雖云成功則一,而利仁强仁,比諸安仁,固自有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至道,渾而無迹,故得其渾全精粹,以爲王,義道嚴而有方,故得其裁割斷制,以爲霸,考道,稽古之道,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故以爲無失矣。上曰,義道以霸,石梁王氏,直謂非孔子之言,此言似涉得當矣,孔子之言,豈有如此之言乎?寅明曰,聖敎至當。仲尼之門,五尺之童,尙羞稱五霸,義道以霸,似非孔子之言,故石梁王氏之說,如此矣。若魯曰,知事所達之言,極爲穩當,臣亦以此義,看過矣。上曰,唯。若魯曰,仁有數,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義有長短小大,言義無定體,在隨事而制其宜也。上曰,然矣。寅明曰,誠心愛人曰,愛人之仁,取諸人以爲善,謂之資仁,此所發淺深之數也。數世之仁,終身之仁,此所施遠近之數也,故曰仁有數,義者,本無定體,宜長則長,宜短則短,宜大則大,宜小則小,故曰義有長短小大云矣。以豐水之潤澤生芑,譬喩養成人才,而武王豈不仕云者,言無遺才而盡用之也?聖人之爲後世長計,莫大於養成人才,而傳之子孫,以貽燕安翼輔之策,此所謂數世之仁也。雖擧後代帝王而論之,唐太宗之王珪、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得當時人才而後,能成帝業。此是殿下之所當惕念處也。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留念矣。若魯曰,《禮記》註,與《詩傳》本註,大相不同,臣請以《詩》註,陳達矣。豐水當能潤澤生芑,武王豈無所事乎?貽其謀於厥孫,以燕安其子矣。上曰,所達,亦好矣。若魯曰,知經筵,以用人陳達,而臣則以《詩傳》本註,達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仁之爲器重,與《論語》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之義同,其爲道遠,與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之義同矣。器者,若器用之器,道者,若道路之道也。寅明曰,以義度人者,盡義以求人,非聖人,不足以當之,故難爲人,以人望人者,隨時望人,大賢愈於小賢,故賢者可知己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以當今言之,群臣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以堯、舜,爲期,而殿下之責臣隣者,以今世人望之隨其才而用之,是亦以人望人之義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中心安仁者,聖人之事,故曰天下一人矣。上曰,此與上章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之義同矣。若魯曰,德之輕如毛,非難能也,而凡人鮮有能擧者,惟仲山甫能擧,其德不待他人之助,此可謂一人矣,仰高山而瞻望,向大路而行之,以寓好仁之意而取興也。然鄕道而行,中道而廢,非但文義未暢,至於中道而廢之句,尤有所疑晦矣,忘身之老者,卽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勉焉日有孶孶者,無他顧而勤勉之義也。孔夫子,引詩人之好仁,使人有所勸勉,其義至深且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能好仁則得其所好矣,以其反此而失其所好,故云仁之難成,仁者雖或有過,其情則善,故云《易辭》也。若周公之使管叔監殷,孔子之謂昭公知禮,皆是爲君親而有過,此政合於《易辭》之義矣。最基曰,表記之論仁處甚多,而其中所引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義,尤爲深切。慕仰賢人,如高山之瞻望,鄕行正道,如景行之可行者,非好仁之甚者,不能此等處,尤令人感動也。上曰,所達誠甚切實矣。若魯曰,君子不以己之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愧人,使賢者有所勸勉,不肖者有所愧恥,輔導夾持,欲其趨向之專一也。聖人之敎人,仰不愧,俯不怍,故引小雅不愧于人,不畏于天,以結之矣。上曰,下二章,細究其旨義,是成己、成物之功也。寅明曰,聖敎至當矣。講訖,諸臣進伏,上曰,北道上送罪人,曾爲兵曹二軍色書吏云,入侍諸臣中,或有見其面者乎?寅明曰,不見矣。上曰,注書出去,問左右捕廳合坐嚴問罪人與否而來。假注書姜杭,承命而出,上曰,在外玉堂,倂使之催促上來。{{*|出榻前下敎}}。又曰,副校理沈聖希,副修撰南泰良,牌招入直,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各司未回啓公事,爲先問啓,而數日內畢,回啓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金若魯、兪最基先出,姜杭入告于鄭必寧曰,卽走下人,問于捕廳,而相距稍間,還報未易,遲滯極涉惶恐,故先爲入來矣。必寧以此意,達于上,上又曰,注書更出問之。杭又承命而出。寅明曰,各宮房免稅田畓,過四世後出稅,自是定式,己酉年出稅時,以其曾孫,或曾孫夫人在世,而還爲免稅矣。其時在世,而到今喪出者,居多,仍爲免稅,有違定式,似當依例出稅矣,敢達。上曰,奉祀條外,依爲之。{{*|出擧條}}。宋寅明先出,杭入告于鄭必寧曰,捕廳下吏來言,左右捕將,依下敎方合坐嚴問云矣。必寧以此意,陳達于上。必寧曰,兩司有闕,今當差出,而政官皆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達。上曰,銓曹前望無故者,佐貳耶,參議耶?必寧曰,佐貳也。上曰,參判有闕之代,問于大臣,差出,可也。{{*|出榻前下敎}}。又曰,前副提學李宗城,前參議徐宗玉,前承旨鄭彦燮,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濟{{*|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姜杭{{*|病}}。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金相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濟受由代,假注書鄭東翰受點矣。聞其身病猝重,不得仕進,假注書姜杭,以注書徐命臣仕進之故,纔已出去,使之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上疏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罪人徐震積捧招入啓草記批旨內,爲先各別周牢究問,若不直招,仍爲嚴杖,期於直招事,命下,故依傳旨,周牢次,爲先施威,則初招供辭,以皆是誣罔直招,係是誣人惡逆,移送金吾,以爲稟處之地,何如?傳曰,旣不設鞫,誣人之律,其不襯着,僞造御寶,自有其律,而但此等世道,以奴告主,關係綱常,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入侍稟定,而捕將亦爲入侍。 ○又啓曰,大臣及判義禁、刑曹判書、左右捕盜大將,依下敎來詣矣。傳曰,引見。 ○甲寅五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及判義禁、秋判、左右捕盜大將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尹淳,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刑曹判書尹陽來,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曰,炎氣漸生,風日不佳,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寢膳諸節,何如?上曰,夏令始行,故然而數日前,不如前矣,今則少勝。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世變層生,誣告相續,至於今番獄事,而尤無據矣。今日命諸臣入侍,似欲下詢律文,而律無可合之文,聖意欲以綱常,治之,此則不然矣。上曰,世道至此,無可言者,此事有權經,當審愼爲之,故使諸臣入侍,而予所謂權者,向時豐陵,亦有所達。事犯惡逆則必自鞫廳嚴問,非捕廳可問者,而戊申亂後,鞫廳不勝其煩多,或使捕廳替當矣。此則本以御寶僞造發覺,與盜賊,無異,自捕廳問之,亦宜,而事體則不然矣。向者,金世珍、南極之類,一則鼠竊狗偸,一則假稱兩班,僞造御寶設鞫,終爲重大,而使之鞫問矣,今使捕廳問之者,乃權道也。後有如此之事,雖曰虛罔,只使捕廳究問,則不可爲矣,予所謂經者,以奴告主,如韓信事,則漢祖治之,宜矣。今若告之所稱兵犯闕,則未知如何,而以奴告主,自祖宗朝,治之以綱常之律矣,此經道也。今此罪人,一晝夜之間,兩次取招,而反覆如此,誣人惡逆則宜送鞫廳,而僞造御寶,亦是極律,則以僞造律勘斷,似宜,以奴告主,大凡以綱常言之,而罪人之母,乃徐行進之婢,已爲贖身,其父上典朴礎,以爲奴良妻所生,又爲贖身云,則此亦非朴礎之奴矣。向者豐陵,嚴禁如此等事,朴礎犯禁爲之,此與以奴告主,似異矣,捕將不必入侍,而意欲審愼,故使之同入究問,節次陳達,可也。其爲人,何如?施威問之乎?鵬翼曰,爲人極爲奸惡矣。上曰,曾爲二軍色書吏云,果然否?鵬翼曰,非二軍色書吏,曾爲掌隷院書吏云矣,更招之時,直以誣告,爲言,極爲虛疎,故試使懸懸,未及周牢,箇箇直招,故草記中,已爲盡達,而請送禁府矣。上曰,捕廳體例則然矣,大臣及秋判、判義禁,各陳所見。興慶曰,僞造則斬,而以奴告主則元非極律矣。淳曰,子告父,孫告祖,妻妾告夫,則雖實事。必反坐,以奴告主則絞矣。陽來曰,誣人惡逆,御寶僞造,俱是不待時斬罪矣。淳曰,其母贖良之後,父上典,又爲侵責,事極無據,而近來或不無如此之弊矣。以奴告主,不必論,而誣人與僞造,二罪俱發,似宜不待時斬矣。上曰,誣人則似是禁府擧行之事,此則以僞造律,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榻敎}}。朴礎則終未免犯禁矣。陽來曰,此法,孟胄瑞爲忠淸監司時,陳聞于朝,許積時爲相臣而設禁矣。淳曰,豐陵所稟定者,以男從父役,女從母役事,有所陳達矣。上曰,然乎?朴礎平日若善爲,則何至於告變乎?此雖誣告,礎之不善,亦可知矣。鵬翼曰,同時捉來金振鏡、朴時泰等,在咸監時,已爲承服,一體移送秋曹乎?上曰,同問正法,可乎?鵬翼曰,所引玉堂書吏,亦爲同送乎?興慶曰,同是御寶僞造罪人則不問首從,皆斬罪矣。上曰,三人必同罪乎?震積爲窩主,而時泰、振鏡則不過中間持文書往來之人矣。陽來曰,凡僞造御寶罪人,篆者、刻者,同是死罪。上曰,在本官時,其招以爲倖免於戊申云,而監營納招則不爲此言,振鏡誘說以上京,則當爲脫出之說,極奸惡矣。正法前當先受結案,而至秋曹後,雖變辭,旣有誣人之律,可以正法矣。陽來曰,人心漸致不可爲矣。刑曹二日之坐,所聽聞者,盡是御寶印信僞造罪人及士夫家婢僕招引賣之於西北道事,爲近來一變怪矣。鵬翼曰,人物招引之事,爲今第一之弊,兩西則陸路防禁,甚嚴,故潛以水路載去,今春間,臣聞三十餘名招引率去,至金川載舟之報,卽送譏察捉來,推還本主,而如此等事,比比有之云矣。上曰,勒送猶患不行,何以招引乎?陽來曰,臣在北關時,稔知此弊,初則以餠果之屬,啗而誘之,踰嶺之後,驅逐以去,不但人家婢僕,至於官婢,亦多招引之擧,賣之於彼人云,此弊必須嚴防重禁,爲宜矣。上曰,秋判之言,善矣。秋曹有回啓者乎?陽來曰,平安監司狀啓,姑未回啓矣。淳曰,近來御寶僞造之弊,極多。臣數年前待罪經理廳時,聞有人多持空名帖,狼藉行賣云,送人譏捕以來,則以蠟造成御寶及各司八道印信者,幾至十餘顆,藏之籠中矣,卽送捕廳,不下一杖,明白承服矣。至秋曹而變辭,秋曹杖問之規,異於捕廳,且一朔之內,坐起不多,故一入秋曹,正法無時。如是之故,人不徵畏,此後捉得御寶印信於其家之類,不待結案,直爲正法,似宜矣。上曰,結案之故,如是矣。陽來曰,臣爲刑曹參判時,私鑄罪人,狼藉難掩,而承服於捕廳,至刑曹而不服矣。凡罪人自捕廳來者,變辭於刑曹,則更送捕廳,又至刑曹變辭,則直爲正法,是法,例也。如此之類,罪狀顯著者,不待更送捕廳,直爲正法,似不害於徵治之道矣。上曰,此則有定式矣。犯越罪人,何時上來乎?興慶曰,罪人甚多,且經刑訊,似不得趲程而來矣。上曰,騎馬而來乎?興慶曰,然矣。罪人上來後,依前例,以囚繫於守禦廳事,昨已草記允下,而守禦廳則間數虛闊,多費物力,然後可以修補,故更令備郞,摘奸諸處,則其中刑曹庫舍,將至二十間,而間間隔壁,分囚便宜,且其修補物力,似不至大段云,更定于刑曹,何如?上曰,依爲之。似不得一一各囚矣。陽來曰,間數頗多,可以各囚矣。{{*|出擧條}}。上曰,語音則必相通矣。興慶曰,鄕獄,元無隔壁之事,在西關時,已爲爛漫同處矣。上曰,丁酉年,見水原則以水原大府獄所,甚爲虛疎,易致踰越之患矣。陽來曰,典獄亦然矣。上曰,然乎?陽來曰,拘忌日則例不得坐起,五日乃節日,過五日後,可以擧行矣。上曰,依爲之。必寧曰,刑曹參議過端午後,必當上來,而參判尙未出肅。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察任,可也。興慶曰,昨者,有各司回啓催促之敎,臣於是不勝惶縮焉。蓋備局回啓則有可以廣加商確者,固當有遲速,而臣方待罪於司譯院都提調矣,本院有前冬啓下二張姑未覆啓者,而其一則卞泰崙、邊翰周,各以其父丙午年冬至使先來,有史冊辨誣事齎來之功,請蒙恩賞。一則卞泰熙,以其父昌和,辛亥年以勅使差備,有加時,木、黑角貂皮及山羊皮、毛衾等物減除之事,請得加資之典。蓋此等事,果有功勞則當於其時,卽爲論賞,而時移事往之後,輒引近似之例,上言自鳴,以冀恩典,殊甚猥濫,竝置之,似宜。欲爲一番陳達,而防啓故敢達。上曰,京中上言則必見其槪略,故予亦見此上言矣。先來加資,係是特恩,且憑藉彼人,小小減除之事,妄希賞典,極涉猥越矣。意以爲政院必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其上言,竝爲勿施,可也。{{*|出擧條}}。淳曰,方今有各司回啓催促之命,禮曹亦有若干未回啓者,皆是繼後事,有難遽然回啓,而至於卞哥上言,則有問議大臣登對時,稟處之敎矣。卞爾昌,三年將盡,而兩人持服互爭,豈非人倫之大變乎?上曰,三年幾滿乎?淳曰,三年幾將盡矣。興慶曰,臣曾見其文案,而日月已久,未能詳記,而蓋爾昌,以之雄爲子之事,旣載於庚寅年所刊碑文,而之雄,卽廷老之兒名,則廷老,乃是最初所定者也。其後雖互有立落,而臣意則當以最初所定者,爲後,壬子年間,禮曹立案,一以爲養子,一以爲收養者,未知其得當矣。上曰,頃者,因宋高宗事,有所下敎,蓋慾之一字最難,倫常之變,皆以慾而出矣。淳曰,此事未免胥失,訟者一度得決則皆有之矣。蓋卞承業,爲一國之富,而其長子爾昌無子,故生時,以廷老爲養孫,其名至載於承業表石中,廷老妻別給文書,爾昌亦以舅父書之,而特未禮斜矣。承業死後,爾昌罷廷老,而又以其姪廷台,爲子,至十餘年之久,而廷台死,其後爾昌之妻死,則廷台之子國臣,承重持服,而爾昌不許服喪,而乃以前日禮斜,謂渠赴京時,其妻之圖出僞案,至於呈禮曹而罷養矣。壬子年,爾昌身故之後,國臣又爲服喪,卞哥諸族,呈于禮曹,則判書宋寅明以爲,死後罷養,元無前例,今若開路,則後日之弊,不止於此,因以國臣爲後,廷老爲侍養矣。上曰,侍養,亦有服乎?淳曰,爲心喪之服矣,蓋此事,專由於爾昌之無狀,旣子廷老,而以未及禮斜之故,忽生他意。又子廷台,十餘年間,稱以父子,而廷台死後,以國臣之不愜於渠意,始發其妻圖出立案之說,而考其年月,則在渠未赴燕之前,況身死後罷養,尤爲無據。丁未年,該曹之依其願罷養,殊未得當,故壬子回啓時,以廷台之已經禮斜,爲重。且以身故後罷養,爲無例,復以國臣,爲後,此則深有所見,但國臣,以罷養之孫,不先官辨,任自服喪,出於爭財之意,言辭亦多駭悖,此則不可無罪矣。然今兩人,竝皆持衰,豈有一人之喪,而繼後兩人持衰之理乎?免喪前,自朝家不可不一番釐正,一人則使之稅服,實合事宜,故敢此仰達。上曰,戶判所決,亦有意見,而但廷老,旣爲其祖之所定,今可釐正爲後,而廷台爲爾昌之子而死,此未知如何?陽來曰,一人之知有父而死,何如二人之不知子與孫乎?上曰,何以言之?陽來曰,承業,不知廷台之爲孫,爾昌,不知國臣之爲孫故耳。上曰,然。予因此有覺得者矣。興慶曰,國臣自以爲爾昌之孫,而有凌逼爾昌之語,此亦無狀矣。上曰,辱其祖者,其心可知,其持服,非服其祖也,乃服其財也,誰處於門內而誰處於門外耶?淳曰,國臣初於大門外成服矣,得勝後入於門內,今則兩服皆在門內云矣。上曰,此可爲碑碣者耶?淳曰,承業爲資憲階同知實職,宜爲碑者矣。興慶曰,此則立碑石,宜矣。淳曰,三年前,脫一人之服,關係國典,不可不趁卽爲之,俄者闕門之外,卞哥諸族,會集呼訴,皆願稟定於今日登對矣。上曰,三年前脫一人,爲宜,承旨書之。必寧執筆,上曰,首以上曰書之,出擧條時,直書上曰以下,可也。仍口號曰,父子者,五倫之首,三綱之先,其或紊亂,非特父不父子不子,將至於倫不倫人不人,可不重歟?大抵,卞哥一人之兩繼後,前後立落,俱不無所見,究其源則乃爾昌之無據也。廷老有渠父之遺言,且載石表之記陰,則不肯禮斜,反以廷台爲後者,已涉無據,而旣定廷台,又受禮斜,則廷台旣故之後,國臣應爲承重,而反生別計,罷旣故之廷台,復厭棄之廷老。父子大倫,若視兒戲,朝台暮老,不畏國法,爾昌若在,焉敢免邦憲,而渠旣故,今難追責,古今天下,焉有一門兩繼後執喪之理乎?其在倫理,亟宜免喪,前處分,大抵玆事。廷台旣知爲爾昌之子,身故則到今罷養,非特不忍,大違法典,且關後弊,而事有輕重,亦有大小,廷老之爲孫爲子,承業、爾昌之所知,則今拘於其子之知父,而故而遽換,以渠之祖先所不知之孫,定其繼後,輕重倒置,大小混淆,而況國臣之爲孫凌祖,任先服喪,其心可知,若有誠於祖而服喪,其侵辱,何哉?其非爲繼後,乃欲所在,明若觀火,此等世道日下,義理陷溺之時,亦不可放忽。廷老爲爾昌之後,釋國臣勒服之衰,爻壬子禮曹之斜,正倫理杜奔競,而今者處分,大意雖在,身故後罷養,終非法例,非他援例者,該曹宜知悉。必寧書畢,上曰,以末端語,國臣,似不無藉口之資矣。然而身故後罷繼之規,此後則嚴防,可也。必寧曰,捕廳文書,將下秋曹乎?鵬翼曰,似下捕廳矣。必寧曰,然則與草記,俱下乎?上曰,依爲之。淳曰,金相伯等上疏,覆啓將爲之,而金{{!|𪹯|⿰火集}}以爲,父母奉祀,獨子將見奪,故不無稱冤之端云矣。上曰,相勛,爲誰?興慶曰,相勛,乃延豐府院君奉祀孫也。上曰,彼邊似將有言,故疏批欲下敎而不爲之矣。辭必兩造,然後可知曲折,有他可後之人,則何必取其獨子乎?若無他人,則雖獨子,可以爲後矣。淳曰,{{!|𪹯|⿰火集}}以爲,宗中有多子之人,而必欲奪其獨子,故將爲上聞其情勢云耳。上曰,有他多子之人,則金{{!|𪹯|⿰火集}},宜有堅執之道矣,五日次對,將爲之乎?興慶曰,五日爲節日,故自前爲次對者,甚罕,曾前一次爲之矣。上曰,前則非次對也,有下問之事,故使諸臣入侍矣。秋曹回啓,有幾許耶?陽來曰,臣方入直摠府,連續爲之矣。上曰,西關撥馬,幾日下去耶?陽來曰,下去則以撥馬,上來則以刷馬云矣。上曰,罪囚方在何所耶?陽來曰,在平壤矣。上曰,爲幾日程乎?必寧曰,一日行二站則爲六日程,而若速行則四五日,可以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奉命偕來}}。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右副承旨金聖應{{*|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宗大王忌辰。 ○藥房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已臻快愈乎?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有往來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金相奭纔已自鄕上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承源曰,大臣置處重,政官牌招,政事,當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以大臣置處,特敎開政,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此手書,使偕來承旨傳諭。 ○李承源啓曰,今此手書之批,與循例批答,有異,使史官往傳于偕來承旨處,使之傳諭,何如?傳曰,允。 ○有政。 ○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承旨李承源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李時熙呈狀內,矣身難冒之廉隅,已悉於前後呈辭中,當遞未遞,虛帶累朔,官事久曠,夫馬有弊,幸卽入啓處置云,其情勢有難强令赴任,遠地夫馬,留滯可慮,大同察訪李時熙,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領議政沈壽賢勉副事,命下矣,今方置處,而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平壤庶尹,今當差出,而本府,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擇擬。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海府使韓珩拿問之代,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承源曰,侍從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 ○以金尙奎爲左副承旨,李宗城爲副提學,南泰慶爲執義,趙漢緯爲司諫,申宅夏爲持平,李光湜爲正言,李彦熽爲工曹正郞,金在魯爲內贍提調,洪應夢爲平壤庶尹,宋瓆爲慶尙都事,韓範錫爲金海府使,朱炯离爲大同察訪,金聖應爲右副承旨,鄭必寧爲同副承旨,金錫一,兵曹正郞仍任。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差祭,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兵批啓曰,議政府領議政沈壽賢送西事,命下矣。所當隨品置處,而領中樞一窠,他大臣今方見帶,依例從座目,判中樞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沈壽賢爲判中樞,李義煥爲同知,鄭彦燮、李著、趙東彬爲副護軍,徐宗玉、李宗城爲副司直,孫德壽爲錦城監牧官。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洸爲禁軍別將。 ○鄭必寧啓曰,昨日晝講入侍時,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問啓事,命下矣。各司未回啓公事,度數抄啓以入,而不多日內,盡數回啓事,自本院,申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領議政沈壽賢疏曰,伏以臣於日昨近臣之啓,敢有附奏,竊計聖慈,已或俯垂照察矣。臣之不可一日仍冒之勢,聖明旣已鑑悉,而體諒矜副之意,開示絲綸之間,臣惟頂戴聖眷,口誦恩言,以爲恭俟之地,而第念虛縻gg虛糜g職名,奄至旬望,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私義,尤切悶蹙,一向泯伏,亦所不敢,不得不復煩籲號。伏乞聖明,俯賜矜悶,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卒終始之恩,不勝大願云云。手書答曰,省卿陳懇,而昨於批旨,雖諭予意,書啓之上,巽牘之覽,慨世道之若此,惜元老之解相。欲諭無語,弗忍賜答,呼批反思,中夜慨歎,迄于數日,顧大體乎?禮使,待大臣也宜誠,勉副至懇之卿職,以開進身之卿途。顧瞻廊廟,股肱又舍,思今國事,自恧誠淺。詢于黃髮,時原奚間?卽日入城,慰予此心。 ○甲寅五月初四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金德履、許錭入侍。命均曰,欲雨未雨,日氣不適,聖體,若何?上曰,問安批答已諭,先令醫官,診脈,可也。聖應曰,下番翰林李德重,以回薦事,出去,兼春秋盧以亨,當爲入侍,開門後卽爲催促,而尙不入來,以致史官不備,事極未安。兼春秋盧以亨推考,若已來待,使之入侍,何如?命均曰,左右史不備,則例不得入侍,而問安批答,早下急於入診,卽詣閤外,故兼春秋,似未及入來,而事體所在,不可推考而止,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兼春秋或下番翰林,如有入來者,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命臣承命而出,則以亨已爲來待矣,與之偕入,則聖徵、應三、龜慶,已診脈而退伏矣。聖應曰,更聞注書出問之言,則下吏初無待開門請來之事,俄者始爲往請,故以亨卽速入來,而自致差晩云矣。命均曰,然則論罪似涉太過矣。上曰,然矣。勿爲拿處,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翰薦,已爲之乎?命均曰,爲之。上曰,雖大臣,曾經翰林則回薦時,亦往乎?命均曰,然矣。德履診畢曰,脈候無力,亦有滑脈矣。上曰,有感氣乎?德履曰,雖不大段,似有感氣,滑則有痰矣。錭診畢曰,有感氣則雖不大段,必有浮脈,而姑無所現者矣。上曰,滑乎?不足乎?錭曰,滑中有不足,而感氣則似無矣。命均曰,連日法筵,引接酬應,極爲浩煩,得無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至以此有不平之氣耶?卽今鼎席空虛,國事罔措,自聞卿言之後,元輔有不忍終欺,曉頭早起,以手書賜答,以此之故,入診頗早矣。似感非感之候,常時所有者,近日則炎令將行,故數日來,不如前矣。人蔘飮仍服乎?或加分數乎?德三曰,脈候中實之氣,不如前日,以閭閻言之,方當夏時,雖非氣不足之人,必有不足之氣,況酬應煩多,中氣安得如向時之實乎?上曰,氣非不如前也。炎氣將盛,此是初頭之暑,故此際實難堪過矣,若盛暑則猶勝於初頭矣。聖徵曰,元氣脾胃不足之中,痰又乘虛作孽,此非眩氣,乃勞傷所致,醫書亦言,內傷發熱,當補,不當用涼劑,人蔘飮,宜於卽今症候,聖候當以勞傷,爲主,眩氣爲之次矣。上曰,然。眩氣,乃不足之題目,爲之次矣。命均曰,寢睡,何如?上曰,今日則善寢矣。昨日以怪異之事,酬應文書,故不得安寢矣。命均曰,臣雖未見文書,而世變層生,有此怪異之事矣。上曰,收殺則易爲之矣。應三曰,水剌之節,一樣乎?淡淡之味,不生乎?上曰,淡淡之味,不生矣。命均曰,前劑入五貼,皆進御乎?上曰,餘一貼矣。藥中有苦味,而似非人蔘矣。應三曰,乃白朮之味也,知其苦者,亦脾胃所傷之致。上曰,脾胃如好,則初暑若是難堪乎?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未服。命均曰,綿衣猶不脫乎?上曰,脫之矣。命均曰,如是之故,感氣易乘之矣。上曰,人蔘飮,未知如何?常時多服人蔘,或於當服之時,恐無效益矣。命均曰,外議皆以爲人蔘不可連用,用數貼後,止五六日,復用數貼,爲可云矣。聖徵曰,所進御者不多,何可責效乎?上曰,服七貼矣,補中益氣湯,與此藥,孰勝?應三曰,此藥合生脈散,故愈於補中益氣湯矣。聖徵曰,此藥中人蔘加五分用之,爲宜。上曰,人蔘如加五分用之,似好矣。聖徵曰,本方中赤茯神代,以白茯神,爲宜,醫書云,白補赤瀉。錭曰,方云,白者,化痰涎。命均曰,朝者粥水剌進御乎?上曰,未及進御,常時早飯、點心之屬,不以爲甘矣。命均曰,綿衣雖難着,而如背子之類,時時服着,使背部常溫,似好。上曰,背子則當服之。寅明曰,暑月極熱,補劑不可每每用之矣。上曰,極熱之時,如蔘苓茶之屬可服,而補劑不可服矣。寅明曰,精神思慮,不可過用,凡事惟持大體,毋用察察於微瑣事,淸心澄慮,以爲調養之地,爲好。命均曰,凡事則有司存,何必躬親細務爲哉?辭令多則過費心慮,臣前日告戒者,此也。聞昨日因一中路人事,辭旨甚煩云,此所謂傷煩則支也。殿下每事必到底而止,故如是,而此甚害於調養矣。上曰,常時所習,如此,故每多斟酌,而猶未免矣。命均曰,勤學之誠,固知出尋常萬萬,而卽今氣候,如是不平,法筵姑爲停止,以爲調保之道,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脾胃之弱,由於元氣之不能滋補,滋補惟在飮食,而進御如是稀少,何以滋補元氣乎?上曰,異哉?他人日食三時,猶有虛乏之時云,而予不然,大食之外,無所進御者矣。命均曰,肅廟朝,雜飮食亦多進御者,以秋牟作米食,則豈不好耶?上曰,常時麥飯,亦進御矣。命均曰,九仙王道餻、茶食、唐米、薏苡、黃精米食之屬,皆可進御矣。寅明曰,龍眼肉、桑椹,豈不適口耶?上曰,米食之屬,尤不嗜焉,似是鄕音,而平生不好果實之類矣。前後所進,皆是有益之物,而尙多有餘者,何必更進乎?以醬水所和之食,稍宜於口矣。命均曰,有甲生鰒,何如?連爲進供乎?上曰,予則無嗜之之道,而上奉東朝,東朝頗以爲有味,一二次進之,可也。寅明曰,西宴廳改造,一時爲急,而卽今江水甚淺,材木絶無下來者,賑恤廳將構燒火庫舍,儲置材木,故臣於向日,以姑先所用,或以價本,或以材木,追後備償之意,仰稟,而得請矣,自賑廳終不許給。大抵近來同朝之間,信義不相孚,各司凡有貸用,互相欺負,賑廳之持難,意亦慮此,而臣意則不然,事在久遠,非今日所知者,彼此皆不當追論,而切急所用,相與推移者,何可不還報?賑廳之初不知臣,已極可慨,而不計事之緩急,惟以相持,爲事,其在奉行朝令之道,亦未知如何矣。如此不已,則不但朝令不行之爲未安,出反之弊,百事掣肘,豈不難處耶?臣意則材木推移一款,爲先更加申飭,何如?上曰,然矣。此則異於他事,若有不時牌文出來,則豈無窘急之患乎?不可不趁卽改構,更爲分付該廳,卽爲出給,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主意則不然。取此與彼,有同割肉充腹,故戶曹之財,不與人,不求人,善用則足以當本曹經費,而此則急矣,不得不爲此借用之計也。上曰,戶判之言,大體則好矣,以權以鎭之樸野,戶曹所貸之物,終不上送,易地則皆然矣。寅明曰,向日以各宮房免稅田畓代盡處,出稅事,陳達蒙允,而聖敎中,有奉祀條外施行之命,出於擧條矣,考見前例,四代親盡之後,雖奉祀條,亦一例出稅矣。宣廟朝公、翁主各宮,過四代處,已皆出稅,而如晉安尉、東昌尉、一善尉諸宮,以奉祀曾孫之在世,故己酉出稅時,還爲免稅矣。其間必不無身故代盡之處,如此處,似當依例出稅矣,前擧條中奉祀條外四字,改下,何如?上曰,不遷之位,奉祀條,何以爲之耶?命均曰,所謂出稅,非奪其田土,只罷其免稅而已。然而免稅田畓,卜數過多,罷稅之後,所出,不能當賦稅,故陳廢者居多云,此甚可慮,前頭不可無一番解卜釐正之事矣。上曰,然矣。田畓必多陳廢之患,此等處解卜,宜矣。寅明曰,然則四代親盡之類,一倂依例出稅,而田畓則追後待年分時,尺量解卜,何如?上曰,出稅事,依爲之。尺量解卜事,待秋爲之,亦可矣。{{*|出擧條}}。命均曰,仰請恩典,極知猥越,而贊成臣鄭齊斗,朝家禮遇之道,自別,故敢此仰達。齊斗之子厚一,方爲富平府使,而與新監司,爲相避當遞云,曾前亦爲其便養,有近地相換之事矣。今亦相換一近地,以爲便養,似合於禮遇儒臣之道,未知,何如?寅明曰,曾前厚一,以加平郡守,換除高陽矣。上曰,崔尙鼎,似亦有相換之事矣,今厚一則以遞職相換,與前有異,遞付京職,可也。命均曰,相避見遞,自是法典,上敎得當,而至於遞付京職,則無例可據,未知如何?上曰,此則出於特敎,何爲不可?{{*|出擧條}}。聖應曰,次對兩司或不備,則以請對改名事,頃者宰臣陳達,而臣考見前例,則終無可據者矣。古規則必以三司長官,入侍,而長官每多不備之時,先正臣宋浚吉以爲,長官若有故,則雖次官,亦爲入侍,未爲不可,遂陳白而定式矣。近來則次官亦多不備,雖無三司,而爲次對亦多矣。上曰,前亦有此例,今非定式之事也。聖應曰,臣考見日記,則本來古規,一月三次,而肅廟朝,改定六次矣。上曰,然乎?命均曰,國朝古事,一月三次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金聖應{{*|病}}。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病}}。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坤方有氣,如火光。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時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俱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申宅夏,倂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洪曕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臣敬奉手書批答,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千萬不自意,忽蒙手書賜批之寵,曲體賤忱,許遞匪據之職,辭旨之懇摯,恩禮之隆重,卓絶千古,曾所未覩,天地高厚,未足喩其覆庇,日月光明,未足方其照澈,懽欣拜稽,感激嗚咽,自不覺其寸丹之愈激,沈痾之若蘇,而從古人臣,得蒙宸翰之賜者,溯諸往牒,尙有光輝。以臣無似,叨此曠絶之恩,至再至三,眇福賤分,何以承當?手擎寶墨,感淚如瀉,惟有生而祝聖,死而結草,子子孫孫,誓畢犬馬之報而已。臣旣霑玆異渥,且承恩召,竊欲竭蹶趨造,以效臣子之分,而奔逬棲屑之餘,氣息益微,謹當稍俟日間,以爲扣謝之地,而銀臺之長,久淹委巷,到今相守,尤涉惶恐,竊願先命輟還,以安微分云矣。大臣有數日間造朝之意,而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先爲入來。 ○李承源,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熙川前郡守趙漢重,平壤前庶尹韓德弼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弼,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南原縣監趙虎臣,興陽縣監沈瑎,金海府使韓珩,開雲浦萬戶金世璁,龍仁前縣監柳謙明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金世璁、柳謙明,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趙虎臣、沈瑎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韓珩亦在任所,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禁軍別將金洸,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又以刑曹言啓曰,近來京外油滑之徒,作奸犯科,無所不至,而卽今招引京中人物,假成買賣文書,入送於西北者,爲莫大之弊。日昨自高陽郡譏捕,行跡可疑,女人三名,常漢三名,押送本曹,觀其招辭,則所謂盤松坊居扈德成者,爲招引入送之窩主,所當推覈,依律勘處,而扈德成,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云。如此之類,法曹若不能囚治,則奸民無以禁戢,而痼弊無以防杜,自今以後,常漢出身之干犯重罪者,更依曾前刊行受敎,自臣曹直爲入啓,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因禮曹草記,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各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外林藪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過旬日,竟無蹤跡可尋云。似不過一時往來之虎,元非常留於陵內者,更觀前頭形止,出送宜當。今姑撤還,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初四日,前縣監金{{!|𪹯|⿰火集}},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權尙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申宅夏啓曰,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申宅夏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尙奎疏曰,伏以禁近出納之地,固非如臣痼疾者,所可忝叨,前後之疏稟得遞,殆若圖便憚勞者然,此雖同朝之所共憐悶,而在臣分義道理,亦何敢一刻自安於心也?昨於床席沈淹之餘,又有此意外除命,惝怳抑塞,不自覺其氷火交攻,而蓋臣胸腹之病,已成四十年膏肓,種種陋穢之症,雖不敢每溷天聽,而朝完暮呻,昨瘳今痛,譬若籧篨之人,不自知其忽然發作,故立朝許多年,未能數月供宦者,都坐於此耳。又自四五日前,失攝重發,狂叫亂嚷,殆不能耐過頃刻,雜試砭焫,纔得少歇,而餘症輪囷,尙爾宛轉,作痛累日,廢食苶然,亦未能收拾。雖欲强起承命,而實無一分自力之望,情勢所迫,玆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公私,不勝幸甚云云。踏啓字。 ==5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姜杭{{*|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事,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初九日國忌齋戒,初十日正日,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申宅夏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判府事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判府事沈壽賢引見。 ○傳于李承源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受由在外,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呈辭受由,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今日政,守令多窠,無以推移備擬,未準朔禁軍將、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邊兩邑,議于廟堂,勿拘常格差出事,本道狀請矣。勿論資品,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正郞黃旻,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同副承旨,金聖應爲左副承旨,鄭必寧爲右副承旨,李廷漸爲高陽郡守,李彦燮爲渭源郡守,徐幹世爲朔州府使,柳徵龜爲龍川府使,朴師任爲永柔縣令,崔守約爲刑曹正郞,崔雲龍爲博川郡守,李宗伯爲宗簿正,金尙翼爲副修撰,徐宗璧爲戶曹佐郞,金漢喆爲持平,李普赫爲成川府使,安相徽爲龍岡縣令,閔孝伯爲陽德縣監,李昌壽爲長淵府使,李益炡爲司僕主簿,朴龍秀爲司畜別提,李淵起爲直講,洪尙寅爲价川推考敬差官。 ○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任守迪、李聖龍、魚有龍、趙鎭禧、李匡世、宋秀衡、柳復明爲副護軍,金尙奎、趙命臣、金始㷜、申宅夏爲副司直,趙榮國、金光世、李台重爲副司果,洪曕爲副司正。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姜杭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禮曹言啓曰,前後上言之啓下本曹者,已盡覆啓,而其中平山幼學李德輝,限內終不現身,依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各道還上居末,軍餉居二,已遞歸守令,依定式勘斷事,命下矣。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令許錫,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等,竝依事目,當爲決杖,而李汝迪,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許錫,時在慶尙道金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軍餉居二楊州前牧使李汝迪,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擧行,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李汝迪,依法律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頃因臺啓,壬子式年榜目中,固城直赴身死人,尹陽來已爲付標拔去,而其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兪最基箚曰,伏以持平申宅夏,以臣之今日情地,萬分危蹙,反詈之言,醜辱迭加,在臣惟當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固無可論,況此新授職名。又有必遞之義,都承旨臣李眞淳,卽臣同姓四寸姊夫,與臣有應避之嫌,而銓曹不爲照察,泛然備擬,至誤恩點,揆以法例,在所當遞,何可一刻苟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該房親嫌,亦拘銓注,揆以法例,不可仍在,請持平申宅夏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公山幼學柳幹采疏曰,伏以昔有卞和者,獻荊山之璞玉于楚君,楚朝不無知玉者,而竟莫知之,故三獻而再刖其足,今臣亦抱荊山之璞,再泣於闕下。臣聞志士所憂,惟國而已,臣蓋有慷慨之志也,生逢聖明,不忍縮伏,又於大誥之下,妄擔尺疏則衆夫止之曰,今之世,雖管、葛復起,決難試才。聖明之世,宜無衆論之如是,而諸生每獻策,殿下不召疏主而詳聞曲折,徒下廟堂,則諸臣各立意見,而自以爲知,且疎憂國之心,蔑視鄕儒,而泛論疏語不行之故也。蓋人之才器不同,而揣算各殊,則必與其人論難,然後可知其策之可用與不可用耳,書未達意,則其何以一端疏辭,斷定其策之可否耶?伏不勝慨歎也。臣本寒賤,妄有大志,雖早失父母,惟學業不廢,涉獵諸書,考閱歷代,則頗通識見矣。乃歎曰,男子生世,未遂終孝之願,當盡事君之道,鍊磨時務,蘊蓄于中,而每志立功於當世,備察民事,或擊節而長歎,或拊心而攬涕,年倏四十一矣,素誠未展,日月虛送,心常菀結,短髮已白,是以,更效愚忠,欲爲聖主再棄後退伏也。伏見殿下,卽位以來,明於黨錮之弊,先行蕩平之典,每講救民之策,丙枕不安,懇懇於備忘之中,不自聖而好自責,不喜贊而喜聞過,美哉,聖主之志也。又伏見殿下於戊申之亂,鎭輿民存社稷之事,其神功聖德,信莫大矣。其騷亂之日,親製敎、諭書,使判尹行告都城,以示悶憐之意,又開喩四方,使無驚惑,而一國乃安,其討賊之際,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破賊之後,親製祭文,以慰冤死之魂。御衆以寬,宥過無大,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好生之德,洽于民心。且於辛、壬之年,賑濟之時,頻遣承傳而問之,又親嘗其粥,聞者感泣,大哉,聖主之德也。考諸往牒,臣實未見,有君如此,無以贊襄,臣所以惜殿下而不欲蟄伏,思輔萬一,以助隆治也。又伏聞微禽陞殿,殿下懼以反己,特以先四民傳敎,此豈非致治之兆耶?噫,聖明在上而國事日非,此無他,朝無賢輔而然也。自古致治之君,雖有聰明睿智,必得其人然後,益曜其德而隆其治。堯、舜之聖而有皐陶、稷、夔之贊襄,成、湯之聖而有伊尹之佐,唐太宗之魏徵,宋太祖之趙普,皆可數也,臣非不知所欲之狂妄,憤慨攸激,不忍坐視世道之日頹也。臣伏見抄軍之擧,則民心大亂,各自奔避,不有作農之意,競出離鄕之計曰,今逢私亂離也,其故,何也?朝令抄其假稱幼學、儒鄕間不入案者,蓋其不入案者,或勝於其已入者,而其行身婚班,極爲高潔者多焉。是故,怨聲徹天,東西離散矣,一則搜英才,以新民物之事也。傳曰,其人存則其政擧,是以,君不得其人,而能致其治,自古及今,未之有也。伏願殿下,試講今之所謂別薦人才,所謂吏薦者,決無治民之才,所謂將薦者,決無用兵之略也。東方偏少,雖博采側陋而器使,尙有才難之歎,而今或有方外之人才,而卑賤之故,却而不用,其何以內外之得人而賁飾乎,治道哉?靑丘千里,豈必無賢?且宜殿下,時引蔭官及別薦人才與科目出身,而講問治道,如無一事之可取,永奪其職。且罪其薦主,山公啓事,惟取其人,狄門桃李,無至成蹊而後,有才無命者,得彈冠於朝端矣,一則廢錢泉,以祛衆害之事也。夫錢者,蠹國害民之物也,令臣易背其主,而民易失其鄕,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以錢之故,欺詐甚焉,貪風熾焉,賄賂要焉,富者益富而貧者益貧,爭訟日紛,故風俗之淆惡,守令之貪婪,罔有其極,甚矣,錢之爲害也。夫粟米數石之重,中人不勝,不爲奸盜所利,故明君,貴五穀而賤貨財,以錢之故,事末利者多,商人已富貴,農夫已貧賤矣。臣則知廢棄錢泉則奸盜止,貪風熄,風俗厚也,人必曰,他無代行之物。臣則謂敎蠶農,以紬代行則誠好矣,民生世間,耕田而食,織蠶而衣而已,何用錢貨,徒長人慾哉?伏願亟廢錢泉,以扇淳風,夫如是則國家隆熙,而殿下垂拱而臨御矣。誠欲治道,一則此計,二則此計,而非迂遠不成之事,殿下何憚而不行?且人之意見不同,揣磨各殊,殿下若欲行之,必召臣親問,其難行之端,當詳對曲折,以解群議之惑。伏見諸臣,皆在夢迷之中,徒自爲能,不知自害其家,臣竊笑且歎,抑恐殿下,以爲世衰道微,至治難回也耶?夫善爲治者,必察一時之務,以盡改造之方,隨時損益,三代亦然,況今事隨世變,而百無一觀,則聖明在上,而何必局於前跡,圓鑿而方枘耶?臣請略擧前代致治之跡,整頹綱於廢弛之時。漢昭帝隆治也,徵用儒生,緝禮裁樂,化俗移風,漢武帝隆治也,夢想賢士,廁席幽人,從諫不咈,改過不吝,漢光武中興也,衆賢之進,如茅斯拔,鼓元氣,以雷域中,宋仁宗隆治也,大亂極矣,而又爲宇宙一新之會,若登春臺,游華胥,明世宗中興也,今殿下,先禁黨錮之習,廣求治道,此眞致治之主也。若先從臣愚策而試之,以致深隱之眞箇俊乂,何難回堯、舜之世乎?臣聞堯、舜之爲君,切於求賢,立進善之旌,以天下之目,爲目,以天下之耳,爲耳,恐遠方之有所壅塞,當是時,天下之賢才,皆已擧用,讒佞欺負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無憂,風俗敦厚,荒服賓貢,天災時變,皆已消息,禮樂刑政敎化之具,皆已修理,動息之物,風雨霜露霑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皆已備至,而堯、舜以體天之聖,御天下之衆,其所致治,章章如是,其所求進見之士,豈復賢於堯、舜者哉?不惟不賢於堯、舜而已,豈復有賢於時百執事者哉?然而堯、舜之求,如此其切,惟恐耳目有所不聞見,思意有所未及,以負天下之望,惟其如是,故于今頌堯、舜之德不衰。今殿下爲君,亦近耳,一國之賢才,豈盡擧用,四方豈盡無虞,禮樂敎化之具,豈盡修理,休徵嘉瑞,豈盡備至哉?今雖讓德於堯、舜,亦宜引鄕儒而進之,察其所以,而取舍其策,不宜令諸臣,可否而已。臣誠知人微言輕,不足取用於朝廷,然古語云,聖主不以人廢言,如是勤勤,誠願少展補君之忱,濟民之計,終留片功於民間,則此眞男子生世之效,而死可瞑目,故敢作躍爐之鳴金,妄陳愚愛之忱,其素知臣者,冀其一試,其不知臣者,嘲此徒勞,聖明亦豈有投珠按劍之怒耶?欲避妄言,無以吐懷,故再獻慨菀之言,臣無任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應旨獻策,其誠雖嘉,上贊寡躬,非予所求。條陳事,其令備局確處。 ○五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入侍時,判府事沈壽賢,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姜杭,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沈壽賢進伏曰,連日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眩氣尙往來,而氣弱之證,亦不愈矣。壽賢曰,臣嘗伏聞,氣每上而有眩證,萬幾煩擾之中,必妨調攝之道,臣子之悶迫,不可形喩,伏望自今以後,商量氣候之舒和與否,隨時視事,恐或得當矣。上曰,唯。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體,何如?上曰,安寧矣。又曰,今日對卿,予甚愧慙,平日待大臣之道,如果誠實,則徐判府事,見斥未幾,又豈有此事乎?卿之被斥,實是往牒稀罕之事,尤可歎也。壽賢曰,臣老病昏憒,而不能自量,進退無據,況又臺臣之論列,俱是實狀,自省愧恧,不知所喩。臣若早爲引入,必無今日之事,左右揣量,莫非臣之自取,何敢責人乎?臣之情勢,萬無冒據之理,而伏蒙曲諒,許釋重任,感祝聖恩而已,他尙何喩?上曰,以國體論之,不可勉副,而向聞原任大臣之言,則若不許遞,卿將有尋鄕之意云,卽今時、原大臣之在京者無幾,而卿又尋鄕,則予誰倚毗?詢于黃髮,共議國事,時、原無間,故不得已勉副矣。壽賢曰,臣之所懷,已盡於前後疏箚,伏想聖明,已悉俯燭矣。留住闕下,瞻近耿光,非不欲爲,而今此臺言,不但斥其老昏,若其知恥有素,守義不堅等語,尤爲臣難進之端?故果欲逬伏鄕廬,以爲頌罪自靖之計,而適與原任大臣,有所酬酢矣,至煩天聽,殊極惶恐。何幸聖上,念臣情地,特遞職名,且有面諭之命,故强策老病而入謝矣。上曰,往事勿說,許遞卿職,姑爲勉副。且念原任,有次對時入侍之例,每於次對,同爲入侍,是予所望也。壽賢曰,聖敎之委曲,如此,如無身病,則次對時,有何撕捱之事乎?雖在散秩,當盡力爲之矣。上曰,予懷已盡於前後批旨,別無他語,而一番面諭於前席,在所不已也。壽賢曰,臣之情勢,實難冒據,而曲賜俯諒,許遞臣職,又使之入對,尤極惶感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持平金相奭未肅拜陳疏,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不得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假注書姜杭改差,代韓濟爲假注書。 ○甲寅五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入侍。上曰,故事批答則不爲,而自原任大臣引見之後,氣不如前日,召對久未爲之。今日始欲爲之,使中官出而傳命之際,故事入來,君臣之意,可謂相符,爾等在經幄,爲此匡救之事,心甚嘉之,後亦勿替此心,可也。若魯曰,聖候方在靜攝中,固知引接之有妨,而職責所在,有所仰陳者矣。聖敎至此,非但臣等之榮,其有光於聖德,大矣。此篇自止,雖如前付籤,進講之規,多則支煩,怠心易生,寧爲少少進講,而不間斷,好矣。上曰,此篇雖多,十議有難中分,必欲盡講矣,所達不無所見,自止,改付於十六板,熟計而幸察下,可也。若魯曰,靜攝中,法筵則事體重大,雖不可爲,而召對則時時於便殿,臥而聽之,若家人父子間,則豈非美事?上曰,雖自古如此爲言者多,而其在不冠不見之義,無乃有違耶?若魯讀李忠定公奏議第四篇,自議國是臣竊以和戰守,止中興之功可期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議巡幸臣竊以國家都汴,止推行之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議赦令臣伏讀陛下,止論僞命扶持節義之敎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議戰臣聞天生五材,止陛下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履儉讀,自議守臣聞居於山者,止熟計而幸察。上曰,十議只餘三篇,盡講固宜,而自止,旣以十六板,爲定,止此,可也。若魯曰,李綱爲右僕射之後,書進此箚,欲以此定其去就,此十議,爲奏議中第一也。最基曰,高宗卽位初年,召李綱拜相,綱詣行在,首陳此十議。綱之言曰,唐姚崇,以十事要說,皆中一時之病,今臣亦以十事仰陳,度其可行者,賜之施行,臣乃敢受命云云。十議之上翌日,高宗,頒綱議于朝,惟論僭逆僞命二事,則留中不下,其後,綱又力言,不得已始治僭逆之罪,安置張邦昌於潭州,又罪其黨與之受僞命者,有差,如王時雍、吳牙、莫儔、李擢、孫覿等,是也。大抵南宋建國,全無紀綱,自李綱入來然後,始整頓一番,略成一介朝廷貌樣,如僭竊及受僞命之流,方行誅竄,而死節之臣,始行旌褒,詔贈李若水、劉鞈職,仍令諸路,求死節之臣以聞,此其李綱初頭第一事業,而綱亦終以此遇讒而去位,如汪、黃固不足論,而張浚,亦以殺侍從誣之者,誠可怪矣,此乃朱子之論也。然而中興以來,廟堂之上,主恢復之論者,前有李綱,後有張浚云,張浚亦豈可少之耶?上曰,南朝只一李侍郞云者,指李若水耶?若魯曰,然。高宗,若委任李綱而施行十議,則金人必不敢輕視南朝矣。國是之說,已陳於前日,而當時和議方張,不可沮遏,故綱以爲雖和,而和亦有道,必自强然後,以待金人之請和而和,則和事可成云矣。上曰,非欲和也,以待金人之自來請和而許之者,是綱之言,而其主意則在戰與守也。最基曰,以和戰守,次第言之,必戰而後守,守而後始可議和,而宋則使虜人制我之命,而初不以戰守,爲意,以傅雩爲二聖通問使,如河東金師。李綱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今日之事,當枕戈嘗膽,內修外攘,使刑政修而中國强,則二帝,不待迎請而自歸,不然,雖冠蓋相望於道,卑辭厚禮,恐亦無益,今所遣使,但當奉表通問於兩宮,以致思慕之意,可也云云,李綱此意,豈非堂堂正論,而惜乎,高宗不用,只令綱草表,豈非千古志士之扼腕增慨處乎?上曰,高宗事,誠怪矣。若於二帝生時,則猶可諉以父兄被拘,而遣使乞和,至於二帝旣歿之後,亦惟和是乞,其意誠不可知也。聞五國城在北道,頃聞宰臣之言,予心猶有惻愴,而高宗則一隅臨安,遊衍西湖而已,父兄則置之相忘,其心果何如耶?若魯曰,孝宗則非高宗之比,而終不能復雪,極爲可惜矣。上曰,此時在何都乎?若魯曰,在淮南矣。其所議巡幸者,異古帝王巡幸之事,只爲聚軍糧定民心而爲此議也。上曰,然。議僭逆,篇分三等者,何意耶?北面而臣事者,與一等,不甚相遠,而置之三等,未可知也。若魯曰,秉權用事者,爲重,受官遷職者,爲次,北面爲臣者,又爲其次,北面,猶脅從之流也。上曰,然而脅從,亦豈非逆耶?君臣之分,至嚴,豈可言脅從耶?若魯曰,此亦不得已之言也。當時豈不欲盡討其罪,而雖首惡,亦晏然無罪,故不得已分此三等也。上曰,高宗時,豈曰無人?如張浚、宗澤、岳武穆之類,盡用其才則何患恢復之不成乎?若魯曰,雖有其人,如不用,何?上曰,李綱,猶不言親征北伐之策,而只言休養三年之說,可見其形勢之孤弱也。若魯曰,坐視君父,如行路人,此言雖野俗,而當時人心,可知。上曰,孔子不云乎?苟患失之,無所不至,常時保家謀身之流,一當變亂,安知其坐視君父,不如行路人乎?若魯曰,梟獍之性,終不可以仁義化之,此則無可言者。庸常之人,沈染爲脅從之流則極易,此在在上者善爲導率,平日若崇尙節義,則惡者亦化而爲善,無宋時之患矣。上曰,此言好矣。今世之人,專爲姑息苟且,心常憂慮者矣,如爲人所厭之事,必不爲,人心,大抵皆然,安知他日,無如此之患耶?此皆由於保家謀身之計也。若魯曰,人若着念於謀家,則不善於謀國矣。上曰,然則何以言齊家而後,治國平天下耶?若魯曰,謀家與齊家,異矣。人心,本無二用,念念在家,則豈又在於國乎?凡人賢不肖,惟在君上鑑別,而鑑別亦難矣。一番奏事而退,其賢不肖,何以知乎?所以爲賢者,安知非不肖,所以爲不肖者,安知非賢乎?徒以言辭取人,亦不可知其心矣。上曰,然。以我國言之,卽今可謂平安矣,向時嫚書,人皆以爲辱,而若比之於金、宋之時,果何如耶?我國如內空之朽木,思之寒心,而人皆爲保家謀身之策,仍循苟且,莫可振作,此由文勝之弊也。今日登對而退,儒臣之心,亦安知不謀家乎?平日所嘗悶慮者,故下敎如此矣。若魯曰,我國今日,誠可謂無憂,而或復有丙子之事,則豈如當時之收拾乎?上曰,雖見史冊,誠無如今日之無事,而若有兵亂則板蕩必倍於前矣。若魯曰,戰之一字,不可道於今日矣。唐太宗,伐安市城,終不克而還,昔時兵力如此,而今則無可言者,誠不可知其故矣。上曰,我朝南怡,豈不討建州奴賊,刻木而來乎?古則兵力如此矣。承旨新爲入侍,文義陳之。秀衡曰,自古爲國,無賢臣則危矣。如李綱之賢,當徽宗時,言大水之變,當有兵禍,而徽宗不用,當高宗初年,進此十議,其計策最良,而高宗又不用,今則只有空言載方冊,而永爲後人之鑑戒而已。朱子序文,豈不言乎?對冊而誦其言,則人皆恨慨其不能用於當日,而及有如此之言,則不知其言之切於今日,時君、世主,自古每多如此者,伏願殿下,各別留意焉。上曰,當留意。李綱之赴行在,同於現身也。若魯曰,高宗召之,故赴行在,非不待招而往也。上曰,十議,如今箚子乎?若魯曰,然。如箚子之流也。上曰,陸贄、李綱,其言則同,而氣稟相別矣。最基曰,勤懇章奏之間則陸贄勝於綱,慷慨忠憤則綱勝之。若魯曰,綱則不如贄之用於朝矣。最基曰,李綱拜相,只七十餘日。若魯曰,非臣所知,而適有所懷,故敢達。臣至政院聞之,禁府金{{!|𪹯|⿰火集}},請刑草記,循例判下云,自前每以除刑推,判下矣。上曰,他文書混同入之,故忘未覺察矣,還入,可也。此爲金相勛家事耶?若魯曰,然矣。相勛方爲國舅奉祀,故取金{{!|𪹯|⿰火集}}之子,將爲養孫,而{{!|𪹯|⿰火集}}只有獨子,無他子,故有此呼冤矣。秀衡曰,禁府草記,纔已出給,然則推來還入乎?上曰,唯。以齋戒,似未及擧行矣。 ==5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病}}。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祖大王忌辰。 ○申時酉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韓濟,記事官鄭履儉、李德重入侍,講李忠定奏議,金若魯讀,自臣竊以朝廷天下之本也,止生靈不勝幸甚。兪最基讀,自臣竊以河北、河東,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竊以祖宗建國,止取旨施行。上曰,綱馬之綱字,何義耶?必寧曰,綱者,商賈所持群馬之謂也。上曰,貞觀之貞字,以政字誤書耶?若魯曰,宋時諱貞字,以因仁宗之諱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議大體,昨已仰陳,而其中議本政、議責成、議修德三條,尤爲緊切,蓋朝廷者,天下之本,政令法度之所由出,而中書爲政令之本,政本不立而能爲國者,未之有也,此唐武宗之能用李德裕,而平藩鎭致少康也。雖平常無事之時,當如此,況撥亂反正之際乎?必擇賢而任之,旣知其賢,則任而勿疑,然後始有實效,而高宗蔽於小人,用舍顚錯,而不能委任君子,故李綱之言,又惓惓於責成,反復爲說,明白痛快。然人君苟不修德,則許多事,無以做得,乃以修德一條,終之,而引唐、虞、禹、湯、文、武、漢祖、唐宗,至以善小必爲,累小必祛爲言,以爲復讎刷恥之基,使後人讀之,猶有感慨之心,而高宗,終不能用,惜乎,若以李綱之言,高宗之事,作而鑑戒,則可爲人主進德之一助,乞留聖念焉。上曰,高宗不謀自强,而惟求講和,故李綱之言,如此矣。十議中下三條,果尤好矣。然十議,亦有先後次序乎?若魯曰,有之。當其時,不圖自强之策,惟思乞憐,義理人心都喪,故以定國是,爲首,此大本也,定國是然後,議巡幸,所以繫民情圖大業也。議赦令,所以正名分也,議僭逆論僞命,所以嚴懲討崇節義也,數者如是然後,始議戰議守,而本政,責於中書也,責成,言其委任也。然九議之事,莫不本於人主之修德,故以修德結之者,皆有次序也。上曰,然矣。高宗不能修德,則修德當爲急務,何以在於責成之下乎?若魯曰,修德之在末篇者,非後於諸條也,修德爲萬事之本,故以爲終篇,其意深而尤有味矣。上曰,修德之言,尤好矣。至於責成之道,得人而久任,可也。苟不得人而久任,反有害矣。必寧曰,欲擇人則須久任然後,可以能擇人矣。上曰,擇人後,可以久任,故有三載考績之法,不擇人而久任,則無或違於試可乃已之事乎?必寧曰,黜陟幽明者,亦由於久任,久任而有其效則陟之,有其害則黜之,陟者,必超遷之然後,可以能擇人,久任與超遷,不可相廢也。若魯曰,人君之職,在於擇人,而進其賢且能者,退其不肖者,承旨之言,亦試可之意。然以今日事言之,如內而小各司,外而小郡縣,可以試可矣,如宰相之職則異於庶僚,初必詳審,知其少賢而後,乃授之任,任之後,又責成,而勿疑然後,可矣,或以試可之意,假借而羈縻,則必有害矣。上曰,如大舜之試可,則好矣,何可以唐德宗、宋高祖之事,謂之試可乎?若魯曰,議本政中,閹宦恩倖,女謁皆干政,宰相保身固寵云者,誠善說出徽宗時事矣。徽宗外蔽於小人,內牽於恩倖,以致靖康之禍,自古亡國喪邦,莫不由於內嬖外倖,法度紊亂,此等事,非所可慮於聖明之世,而讀書之法,必鑑戒然後,可以有益,而制治於未亂,閑邪於未萌,實欲防微杜漸之道也。伏願聖明,深留睿念。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最基曰,十議之中,議修德于終者,不必以修德爲後而然也,蓋此十議之功效,其要在於德之一字故然矣。其所云,勿以小善爲無益而不爲,勿以小累爲無傷而勿去,此一句語,尤甚警發處也,漢昭烈之詔劉禪主,亦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弗爲,卽此意也。若以修德工夫,言之,則此一言,足矣,今日行一善,明日行一善,今日去一惡而不爲,明日去一惡而不爲,則幾何而不至於聖人地位耶?上曰,然矣。最基曰,宋於當初河北,只失眞定等四郡,河東,失太原等六郡,天下之勢,不進則退,進則當主李綱經理兩河之議,宗澤留守之計,然則不惟中原之疆土可復,抑亦祖宗之羞恥可雪,退則不惟河北、河東之不可保,而河南亦不可保,以至淮甸,亦不可保,至於渡江,至於航海,而宋遂亡矣。此李綱所以深憂遠慮,度財力,量其地勢,欲於河北西路,請置招撫使、經制司,其於守修禦敵之道,誠爲得計,而惜乎,高宗不能用。噫,天之所以生李綱,誠不偶矣,竟爲汪、黃輩所沮毁,在位只七十餘日,見斥而去。朱子,嘗序李綱奏藁,以爲天必生弭難之人,以擬其後,末又言,使是書也,得備淸宴之暇,幸有以當上心,則有志之士,不恨其不用於前日,而知天之所以生公,眞非偶然,朱子此言,豈非悲切乎?上曰,序亦有此語,槪其言感慨也。當時若用李綱之言,金虜,豈可不滅,而南宋,亦豈終至於亡耶?若魯曰,宋高宗之事,誠慨然矣。天下之事,無進則退,理之常也,高宗,不能奮發大志,恢復舊業,偏安一隅,殆若忘父兄之讎,惟以乞講和,爲能事,此李綱所以憂憤慷慨,必以進師河北之近地,以圖中興之大業。前後畢奏,勤懇不已,規模廣大,議論雋偉,趨機赴會,一一中窾。若使高宗,委任成責,則豈不弭禍亂返二聖,而終入小人擠斥之言,而不能用,此高宗規模偏小,性又懦弱而然矣。上曰,高宗有便於苟安,無大志而然也,誠可惜矣。若魯曰,高宗病處,正坐於用人失宜,故天生如李綱之才,而終不任用,高宗固無可言,如孝宗,亦可謂有爲之主,而終不能大其志業,此可惜矣。最基曰,臣於乞括買馬箚中,有因文義可達之語矣。此卽李綱之請留意馬政之言也,其言豈不誠然?兵必有馬,而後可騎,而戰馬與人,其爲用,一而二,二而一也。以此觀之,爲國之道,馬政豈不重歟?必寧曰,臣昔年過瀋陽時,路逢赴戰之兵,無一步軍,皆騎大馬。又各有副馬一匹,其人之壯勇,不必有加於我國之人,而其馬之壯健,誠非我國之所及也,自古胡人之所難敵者,以此也。最基曰,古者,論國之貧富,數馬而對,衛文公之騋牝,三千之多,其根本功效,豈不歸之於秉心塞淵乎?以我國卽今馬政,言之,司僕,專爲句管,當初設立之意,甚重,以濟馬言之,馬種名於天下,而孝廟初,自瀋中還取獺馬名品,取種於江華鎭所場,故至于今諸島中,惟鎭所場馬品,絶異云矣。凡國馬,分授各邑之際,不問馬之駿劣,秋而分授,及至春夏,始爲上納於司僕,而設法則甚重。外邑若見失,則有故失木,上納之時,若瘦瘠則守令有越等,而以一年喂飼之費,言之,則誠如國馬竭粟豆之詩,如是多費粟豆喂飼上來之後,因一丈帖,歸之於有形勢之家。臣之愚意則此不可不別樣變通,自今以後,專以番養駿乘,爲務,軍兵例給之外,帖子給馬之規,限年姑徐,似爲得宜,外邑分養馬,亦必擇給,似好矣。且以司僕物力,言之,古則稱以亞於戶曹,而聞今則凋殘,特甚云矣。上曰,太僕常在之馬,不滿五千,脫有不幸,馬數之鮮少如此,誠爲寒心矣。上曰,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何義也?必寧曰,用其所長云者,取藩鎭之外禦夷敵,內衛皇畿之謂也,棄其所短云者,戒其尾大不掉,跋扈難制之謂也。上曰,藩鎭若用如李綱者,專任則好矣,而若非其人而專任,則豈不有害乎?必寧曰,以宋朝言之,韓世忠、劉子羽輩則爲國干城,而若酈瓊、曲端輩則終至叛亂,誠在乎其人之如何也。上曰,雖不能委任李綱,而若採用其一二言,則亦可以有效乎?儒臣言之。若魯曰,凡事有本有末,不能正其本而務其末,則無可成之理,昔之良法美制,非不好也,不能行於衰末之世者,其根本已誤而然也。高宗旣不能用李綱,則其修德也,本政也,皆依舊紛亂,可知,雖以李綱之一二策,參錯用之,何以責其有效乎?上曰,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在外}}徐命臣{{*|仕}}。假注書韓濟{{*|仕直}}。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辰時至未時,日暈。酉時,日有右珥。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往來未已矣。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昨旣有只推之命矣,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相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纔已押來矣。依甲申年例,令刑曹嚴囚推問,朝夕饋飯及定軍、守直等事,亦令該曹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去四月二十二日,晝講入侍時,掌令閔瑗,以厚陵參奉文道濟汰去事,論啓蒙允,而因副提學李宗城所達,有拿問之命矣。其時注書金道元,只出臺啓,而拿推擧條,不爲書入,成命之下,已至多日,尙不擧行,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擧條今始書入,而當該注書金道元,不可無責罰之道,從重推考,臣亦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待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五名,旣已拿來囚禁,因備局草記,令本曹推覈事,允下矣。所當卽爲開坐究問,而自今日至初十日,國忌齋戒,正日相値,不得開坐,無故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關西犯越罪人,今已捉來推覈,本曹堂郞,不可不備員,佐郞一員未差,事多苟簡,卽令該曹口傳,別擇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李挺楫爲刑曹佐郞。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取考甲申年犯越罪人推覈時謄錄,則以本曹郞廳六員,分掌各房,常時亦患不足,當此査事,勢無以周旋,減省郞官二員中一員,依庚午年例差出事,自備局草記蒙允矣,今亦依甲申年例,郞廳一員,以武臣令該曹極擇,口傳差出,以爲推覈間專意察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朴時佐爲刑曹佐郞。 ○甲寅五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鄭履儉、李德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入侍。衿川縣監金壽煃同爲入侍時。命均曰,數日前,日氣蒸熱,昨今日,頗淸明,聖體,若何?問安批答,以眩氣往來未已,爲敎,不勝憂慮之至。上曰,不至大段,而眩氣,時或有之。命均曰,與前日入診時,比之,則何如?上曰,似不如矣。命均曰,召對連日爲之,故臣意以爲或有差勝之效,聖候如是不平,則召對,何不姑爲停止乎?上曰,炎令始行之時,如無引接之事,則何以疏通乎?往者召對命下之後,玉堂故事入來,非爲玉堂之請而爲之也,久爲靜坐則頗甚菀泄,故量力而或爲之矣。寅明曰,每每入診,而聖候終未詳知,是爲泄泄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虛乏之時則有之,不能進御矣。寅明曰,以水澆進御乎?上曰,不必水澆,而氣弱之故,三四日,七八日,國忌連有,虛乏之症,所由發者,此也。命均曰,前日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仰達乎?上曰,豐陵嘗言,雖親忌,不得行素云矣,予雖氣弱,豈以數日行素,便如此乎?命均曰,雖閭閻之人,必脾胃無病然後,可以行素,脾胃不好,則雖祖先祭祀,不得行素者,亦多矣。初四日,則雖私家之人,不得不爲,而如八日、十日,則私家,亦不得爲之矣。寅明曰,臣等泛忽,不能先期,仰達矣。命均曰,四日則欲仰達,而忘未果達,八日、十日,則必不行素,故初不以爲慮矣,請令醫官入診。聖徵診畢曰,脈候雖似有不足之氣,而比前時,頗沈靜而從容矣。應三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沈靜如前,而大抵實不如前矣。必祐診畢曰,左右三部調均,而沈靜則右不如左矣。壽煃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本來沈靜,今猶如前,右三部,當時頗滑,今則不至大段,而有不足之氣,臣未參入診,已三朔,終不如春間入診之時矣。德履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則調均,而中氣不實,痰候常在,故有滑脈矣。錭診畢曰,左脈則頗安靜,而右脈浮滑,重按則虛,大抵爲夏脈矣。命均曰,不但正日,齋戒日,亦爲之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前年豈不以一時行素之意,陳達而有下敎乎?中氣之不足,專由於此,極爲悶迫矣。上曰,數日行素,有何大段所傷者乎?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命均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粥少許進御矣。命均曰,丸劑尙未進御乎?上曰,未服矣。不無丸劑之效,今欲服之,未知如何。聖徵曰,卽今症候,未必無效,姑爲進御,似好矣。應三曰,脾胃不足之中,又有失攝之事,安得不敗乎?上曰,兩次一日半,合而計之,則不過三日,三日行素,豈至此乎?彼長時喫齋之僧徒,何以支過乎?命均曰,常人雖自奉太薄,不能一日行素者有之,況帝王家,與常人自殊,而三日行素,豈無其害乎?聖徵曰,心則欲食,而脾胃不受者,是所傷也。應三曰,自上脾胃,如無不足之患,則三日行素,豈至有害,而中氣不足之中,如是失攝,其害,多矣。暑月尤異於他時,脾胃調攝極難,丸劑姑觀數日,進御似宜。聖徵曰,大便,何如?上曰,數次泄矣。應三曰,有腹痛乎?上曰,初泄則甚快,再泄則後重,而似有腹痛矣。應三曰,腹部若受冷則可慮。上曰,當戒之。命均曰,寢睡之際,或有脫被之時乎?上曰,不無如此之時,而或不脫衣而寢者,多矣。聖徵曰,九仙王道餻代米食,時時進御,則豈不好耶?上曰,此則甚不好,昨日眩氣特甚,黃栗少食之氣,頗勝矣。命均曰,米飮代,茶飮之,似好。上曰,米飮,差可食矣。命均曰,前江原監司魚有龍家,有覆盆子米食,以覆盆子、桑椹、何首烏末,合而製之,甚宜於人,此米食進御,未知,何如?上曰,若干進之則當服之矣。以蜜水和服乎?命均曰,然矣。聖徵曰,自外已爲相議,而人蔘飮,今姑停止,六君子湯,更爲進御,似好矣。上曰,此言正合於予意,似勝於人蔘飮矣。錭曰,天麻不可不加入矣。應三曰,天麻加入,何以止眩氣乎?上曰,今予眩氣,非天麻可止。命均曰,諸御醫所見,皆同,六君子湯加蓮肉一錢,砂仁七分,此藥五貼劑入之意,仰達。上曰,依爲之。元方錢數幾許。聖徵曰,各一錢矣。寅明曰,今日不爲行素,是區區之望也。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白粥,常時進御,似好矣。命均曰,錦平尉,一生好食白粥,年今大耋,右議政金興慶,以錦平尉四寸,亦效而食之,頗有益云矣。上曰,白粥,予素不嗜矣。命均曰,砂仁,諸醫皆慮其性燥,減其分數,以五分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命均曰,頻頻召對,好則好矣,亦不可强而爲之。祖宗朝,亦有臥內召儒臣講論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不必備禮起動,爲好矣。上曰,與古帝王不冠不見之義,異矣,予豈强爲之哉?時或鬱泄,則爲此而疏通之矣。寅明曰,然則米飮,自外煎進乎?上曰,自內當煎服,糯米若干,爲先納之,可也。不必多納,以待下敎,更納,可也。聖徵曰,雲母膏,付之臍中,似好矣。上曰,付之雖難,而少許納之,可也。命均曰,關西罪人,已爲上來,而奏文事,極難矣,奏文體段,末段必書革職立斬等語,而此則異於他事,終難爲辭矣。上曰,彼若有使本國議決之言,則如是爲之,可矣,無如此之言,則不必爲決辭矣。寅明曰,陳奏奏文,必依謄錄爲之,如同推文書,具格式爲之,爲宜,而此則不然,故以爲難也。上曰,然。同推文書,元無照律之事也,今若爲決辭,彼以爲,曾無決之之言,而何以爲此云,則奈何?寅明曰,果如上敎,而只以有違前例,爲大段難處矣。上曰,此事已違前例矣,古則査使出來,今則令本國査覈,已違前例矣。寅明曰,有可倣之例,則依此爲之,好矣,禮部或以違例,爲言,則何以處之耶?命均曰,漢人於文書上,極爲細密,必考規例,故如是慮之矣。上曰,雍正則必不軌言矣,金永昌事,極可殊常矣,文書中,終不可拔之也。寅明曰,以西伯私書,見之,越在彼中云矣。上曰,秋曹參議上來耶?必寧曰,上來矣。命均曰,內乘李昌壽,日昨政,移拜長淵府使矣,臣頃於筵中,以昌壽帶往使行兼爲檢察,御乘貿來之意,有所陳達蒙允,行期今已迫近。且有所幹,不可臨急移易,付諸生疎之人,內乘李昌壽,今姑仍任,以爲軍官帶往,使之專意貿馬之事,何如?昨以此事,書呈草記,以國忌齋戒,不得入啓,今方入侍,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昨冬黃海監司,以水使閔思淵所報昌麟島事,狀請還屬,臣於筵中,覆奏姑許矣,監司,又以此事狀請,所放馬匹,還爲移放水使事,極不當矣。大抵此島牧場,以所江設鎭之故,姑爲移給僉使,其後陞號水使,且兼瓮津,則營需,皆已劃給,不當仍借不還。故奉朝賀閔鎭遠,爲提調時,草記還屬本寺,而故領相洪致中,爲提調,因循未及還推,臣於昨年點馬之行,以還屬收稅移放馬匹事,成節目稟旨下送。今者水使,恐其見失,竝與所放之馬而請其還移,監司只從水使所報而狀請,固非異事,此有不然者,本道牧場,皆有瞭望軍卒,此島雖屬本寺,有何瞭望虛疎之患乎?臣聞點馬官之言,則專出於假托之意,本營諸需,旣已措置,則何可公然仍屬,以爲水使之私用乎?卽今本寺牧場,移屬數多,稅入減縮之中,如此之處,尤不當見失。上年稅穀則旣已許給,自今年還屬本寺,使之收稅,宜當,而備局公事,臣旣不得參涉,則未知將何以回啓,而事理如此,本道狀啓則勿施,昌麟島則還屬本寺之意,分付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臣於事係冤枉則未嘗不陳白,李壽海則疑之以黨論,而所懷本自如此,李廷弼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今仍趙侹之疏,更加一層。上曰,何須盡言?予於喉院,任使廷弼,久矣,豈不知其爲人乎?戶判今亦入侍矣,廷弼以覆逆事,曾爲淸流所厭棄,以至於此矣,古人所謂勿以賤汚而僻之言,是矣,渠以侍從之臣,不能如李述原之爲國殉節,極非矣。以請兵事,往兵營則信然,而謂之以以郡與鼎佐輩,則信非實情,渠欲復郡,而蓋不知鄭商霖之謀矣。復郡之後,爲監營所辱亦大,而以高論見之,則處分至爲歇後,故朴師洙加罪之言,出矣。師洙之言,有若廷弼害黃璿者然,此則過矣,師洙之言,如此,則以趙侹所見,欲置之於六等之科者,其曰異乎?其子之爲父訟冤,不是異事,秋曹以《勘亂錄》,爲斷案,此則不然。其時欲判付而未果矣,蓋其爲人,宜受如此之言,無足怪矣。命均曰,當時李時蕃之招,言其請兵矣,監司狀啓,以棄郡逃走,爲言,而監司何以知之乎?鄭暘賓,以逃走報狀於監司,故監司只見其報狀而知之,《勘亂錄》則只以狀啓所報,爲主,而修正,故如是載錄矣。上曰,豈不與李普赫,有相爭之事耶?命均曰,故監司李秉泰爲陜川,詳知本事,嘗對人言其曖昧。趙顯命、朴文秀爲監司,詳知其曲折,欲一陳白而未果矣。寅明曰,《勘亂錄》,只憑狀啓、報狀而記之,故所載雖如此,而彼秉泰、文秀、顯命,皆是不爲無實之言者矣。命均曰,妻子在郡,不可以棄郡逃走,爲言矣,豈可以其爲人之不似,罪以非罪乎?上曰,朴師洙之言,終過矣,以予爲歇於處置,而不可以《勘亂錄》,永枳其人矣。寅明曰,丁未年,臣爲大司諫時,爲削黜啓辭矣。上曰,何可以此棄之乎?寅明曰,朴文秀、趙顯命爲嶺伯,故詳知本事,不然則誰能知之乎?上曰,趙顯命、朴文秀,若有此等事則人必不疑,特以出於李廷弼,故人皆疑之矣。《大學》絜矩之義,好矣,以李秉泰所言,爲信,必無如此之心然後,可也。 ==5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六君子湯,其已進御,而眩氣往來之候,抑有差勝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少愈,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韓濟身病猝重,勢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濟病,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卽者待敎鄭履儉,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以國忌正日,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宜暫曠,奉敎李鼎輔,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備邊司文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本司坐起日,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使行時奏文撰出,一日爲急,故前平安監司權以鎭所供事,知委卽速上來之意,筵稟,分付於忠淸監司矣。卽接該道監司李壽沆報狀,則以鎭,身病猝重,上京無期爲言云,査案勘定,將未免因此遲延,已極可慮,而以鎭,設有身病,今此朝命,關係至重,則其在分義道理,何敢偃然無動,以疾爲辭乎?國體所在,不可等待其差病自來,令金吾拿問處之,監司李壽沆,循例馳報,亦不可無責,推考警飭,何如?傳曰,允。 ○敎京畿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開城府留守江華府留守巡察使趙明翼書。王若曰,秋曹聽牘,方試折獄之才,日畿褰帷,遂隆按藩之寄。惟聲實之滋著,故遴簡之允諧。爰揚用亶,俾勉往卽,念玆邇服,寔惟神皐。境是內畿,其衝爲舟車之會,民困瘠土,其生乏甕盎之資。東西之陵寢肅嚴,審護宜謹,南北之冠蓋絡續,供億難支。覽歷代畫封之形,蓋重根本,考當時擇尹之迹,必在廉明。矧經兩歲之歉荒,益致三輔之凋瘵。哀綸減常入之賦,尙未免追徵之需,虛薄蠲宿逋之租,亦不見實惠之究。伊欲責活民之效,莫若得宣化之臣。厥惟艱哉,誰與共者?惟卿,早歲志學,一意飭躬。草枯毓英,旣襲蘇家之餘慶,蓮魁繼世,殆勝楊氏之五公。迨名塗之發揚,蔚雅望之著顯。指陳剴切之意,款款乎憂時之忠,論思啓沃之誠,眷眷於勸講之際。至於持論之務從平緩,蓋爲病國之戒在乖張。際時紛爭,初不效助瀾之習,任吾仕止,獨能免隨波之譏。囊封撼螭,予所以降古諫臣奬,廷立如鵠,人莫不推眞學士譽。由圓扉而擢置喉司,從緋列而旋授卿月。一門軒駟,曁賢父而同躋,妙年金貂,視名祖而無忝。鐵甕淸惠,尙騰邊民之謳謠,璧沼美規,爭看多士之矜式。方眷注甚摯,非無內重之心,顧績用已彰,更有外試之意。玆授卿云云,祗服予命,恪守官箴。勤聽斷而愼科條,明黜陟而懲貪汚。詳窮閻寒暑之怨,達之廟朝,體丙枕宵旰之憂,施于畎畝。以愛物,爲存心之本,以守法,爲勝私之符。其餘稟裁,厥有典故。於戲,非剛嚴,無以勵守宰,非公正,無以服民心。當澄淸攬轡之時,苟寵章之無墜,在出入屬望之際,庶令譽之彌章。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鄭羽良製進。 ○甲寅五月初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自止,改付議巡幸第二箚子下,可也。若魯曰,初欲付之於此矣,以下所餘者,比前差少,故不得付之矣。仍讀《李忠定公奏議》第五編乞修軍政箚子,自臣竊以大軍之禮,止取旨施行。上曰,陵字,與凌犯之義,同耶?最基曰,然矣。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擬團結新軍指揮,止團結軍兵准此。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乞令諸路郡縣增修城壁箚子,自臣竊以國家,止今日之先務也。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乞敎車戰箚子,自臣聞以步兵戰者,止帥府要郡施行。上曰,狻字,注書以酸音,讀之,而似是俊音矣。最基曰,酸、俊兩音,人各異讀。命臣曰,酸音爲是。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乞造戰船募水軍箚子,自臣聞生于陵者,止指揮施行。最基曰,刺音,當以自音,讀之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議巡幸第一箚子,自臣以愚魯,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六飛之飛字,何義?最基曰,與六轡,同矣。上曰,如六龍之類矣,上番畢讀第二箚子,可也。若魯,讀議巡幸第二箚子,自臣已具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畢仍奏曰,初箚論軍政甚詳,其區畫設置之方,極有法度矣。凡軍法,將卒相熟,訓鍊有素,然後可以用兵,具載於此箚中矣。上曰,然。最基曰,用兵之道,務精不務多,岳武穆,以八千人,擊曺成於朱仙鎭,大破之。以此見之,兵家勝敗,不在於兵之多少,惟在得將,而爲將之道,亦在嚴明紀律,我國軍制,紀律則有之,而無可以將之才。且平時將卒相習然後,臨危得力,今七十餘萬之衆,無平時習鍊之事,而徒有養之之害,以此兵力,何以得力於危亂之際乎?上曰,平時養兵之外,無可以習戰之事矣。若魯曰,古者,兵甲出於田賦,寓兵於農矣,我國則兵、農殊道,取於農以養兵,故其害無窮,趙充國屯田之策,近於古道矣。上曰,非但充國、諸葛亮亦爲屯田矣。若魯曰,我國五衛之法罷,而訓局出,以租賦所納,爲養兵之資,此弊極爲不貲矣。上曰,訓局之兵,善用則爲强兵矣。若魯曰,皆是都下懶惰之流,用於護衛之事則可,而戰陣則不可用矣。不緊軍門,刪除爲宜,而三軍門則終不可罷,摠戎廳、守禦廳,罷之亦無不可矣。最基曰,訓局兵,於中旬中日之際,一爲兼司僕,則終身食司果料,此事終涉不當矣。上曰,三中則食之矣,儒臣見之乎?最基曰,臣方待罪都監郞廳,故見之矣。尙賓曰,砲殺手,一爲兼司僕則至死食司果料,此終有弊矣。上曰,超等則食之,而將官輩,若聞稱譽之言則出上栍,何以知其果合於超等乎?最基曰,千別將類,今番則各別申飭,故中旬之時,別無亂雜之弊,而優等亦多矣。若魯曰,此後則申飭軍門,冒濫之弊,各別禁斷,似好矣。上曰,一次中日時,勿出超等二人事,前已申飭有禁矣。若魯曰,臣因文義,敢有所達矣。三軍門敎鍊官之窠,多以閑散,差出,自行伍陞差者,絶少,故每當操鍊之際,輒不成樣,豈不寒心乎?近來武科出身,甚多,積滯之弊,已不可言,中人則近或有歸屬處云,而至於庶孽則無通仕之階,故抑鬱,甚矣。臣意則三軍門敎鍊官之以閑散,充差,雖難一切防塞,就其額數中,稍廣行伍陞差之窠,而多以出身可合者,差定,只以若干窠,許差閑散,一以爲慰悅軍情,一以爲疏通出身,似好矣。最基曰,上番所達,誠是矣。軍門敎鍊官,每以閑散,差定,故兩班之庶孽,或中人之有形勢者,一朝,猝以白衣從事,每當習陣時,只隨行觀光而已,全昧軍中節度,準朔數得差邊將而去,此誠各軍門之痼弊矣。臣方待罪軍門郞廳,聞行伍拔薦之類則稍解陣法,每於御前執事招入之時,必以此類,出而應之,三軍門閑散之窠,似難一時盡革,而參酌定數,爲之變通則好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如巡將,以古人之詩,見之,可知其冗官,而甲辰嗣服後,以雜技爲之者,猶盡防塞,然敎鍊官則雜用,可也。內試射及親行習陣時,以習於其任者入參,故未知其能否,而行伍窠,若廣置,則可以疏通軍心矣,令三軍門大將,就議廟堂,出身行伍、閑散等窠,商量分定後,稟啓施行,可也。{{*|抄出擧條}}。最基曰,乞敎車戰箚,好矣。《論語》道千乘之國註,八百家出車一乘,古者,兵出於農,《懲毖錄》序文,詳言此法矣。上番,俄言屯田事,而以我國士卒,使之屯田,必不成矣,且多其弊矣。上曰,驕悍之卒,雜置農民之間,則民必不堪矣,況無可耕之地乎?若魯曰,今日軍士,使之耕作,爲農,此豈可成之事乎?以此箚見之,其利害較然,議論宏遠矣。上曰,李綱之才,非小才矣,徽、欽之際,若拜綱爲相,宋室必不南遷,高宗若委任大事,則宋必中興,不止南渡而亡矣。若魯曰,範圍遠大,規模嚴正,每事透徹於時弊,言必中窾,諸葛亮之後,無如綱者矣。上曰,諸葛亮之後,有李靖,而綱之才,不下於衛公矣。尙賓曰,陸贄,勤勤懇懇,李綱,簡要精切,區畫無錯,高宗若少用之,豈有國亡於南之理乎?爲高宗甚可慨然也。上曰,然。陸贄溫容,李綱則骨鯁,所言尤分,明矣。德宗能用陸贄,以致中興之功,李綱則更三主而不能大用,尤可惜也。其所論奏,非但爲高宗之藥石,亦可爲後王之鑑法,而車戰箚子,其形容,尤爲分明。尹弼殷所畫進車制,雖爲一得之見,而大抵禦鐵騎,莫如車矣。最基曰,我國無曠野可用車處,而西關,或有平地可用處矣。上曰,我國形勢,雖異於中原,而大用亦車戰,小用亦車戰,備禦鐵騎之道,莫如車戰之善矣。往時李基夏,爲訓將時,取岳武穆所用禦兀朮那札刀之法,製進戰車,一面則槍,一面則劍,今尙在內,未知訓局,亦有此車,而此等之物,製造之時,多費物力,久則廢而不用。然而安知他日,不無用車之時乎?今仍李忠定奏議,竊有所感於心者,其團結軍伍之法,造作戰車之制,極爲詳備。其中議軍政敎車戰兩箚,令玉堂謄出,自政院,示于三軍門大將,使之詳知,可也。{{*|抄出擧條}}。彼人,初不長養下髥耶?累次見之,而皆無下髥矣。若魯曰,淸人只合於戰場矣。上曰,戰場無當之者,大抵車戰,足以當之,房琯之敗,宜矣,非以車戰也。倭則衣服制度,何如耶?尙賓曰,尙黑色而剃頭,着木屐矣。上曰,接慰官接待之時,亦有禮數而相等耶?尙賓曰,有禮數,而交椅相對而坐矣。上曰,獰悍則彼人甚於倭,而壬辰之禍則慘於丙子矣。若魯曰,倭則毒銳,而彼人則獰悍矣。上曰,倭則非威令所可制,倭事極可慮矣。交隣之道,誠信爲貴,而聞萊府接待之際,多欠誠信云,前後申飭,非止一二,萊府亦必知之,而新府使李潝,纔已下去,不可無別樣更飭之道。凡於交隣之時,雖係柴炭微細之物,無相欺負,必務誠信之意,令政院出擧條,申飭萊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臣待罪蔚山時見之,各邑先受米、布,以爲料理,故每有遲滯之弊矣。若魯曰,蔘禁,必嚴飭,爲宜,卽今局方,絶無人蔘,有病者不得食云矣。上曰,鄭彦燮爲府使極禁,故有飄風之變矣。朝家紀綱爲本,紀綱若立,則此等之弊,自可無矣。紀綱若不立,則雖嚴法重刑,無以禁止矣。尙賓曰,人蔘爲大利所在,且出來之路,非止一二,故有難防塞矣。諸臣遂退出。 ==5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洪曕{{*|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礪山府使申光宅,全州營將柳萬成,京畿監司趙明翼。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執義、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矣。判書金在魯入來未肅拜,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南泰良,旣已帶職蒙宥,修撰申致謹,自鄕上來,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式暇,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眞淳進。 ○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佐郞金尙耉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金在魯式暇,參議未差,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尹東源爲執義,李裕身爲持平,呂光憲爲司成,文德謙爲承文校檢,許錭爲瓦署別提,李景淑爲長淵府使,李台重爲兵曹佐郞,黃梓單付兼執義,魏昌祖、崔齊泰單付學諭。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啓曰,忠翊衛將李義煥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任,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昌壽付副護軍兼內乘仍任事,承傳,禁軍別將金洸今加嘉善加資事,啓下。 ○以忠淸監司狀啓,林川等官居私奴李萬億等渰死事,全羅監司狀啓,海南、莞島、大津、靈巖、梨津倉居民李道明等渰死事,傳于洪尙賓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全羅監司狀啓,求禮等官居者斤禮等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京外褒貶,雖過限追勘,以六月、十二月初十日,爲限,限後遞職者,等第啓聞,自是定規,今觀平安兵使金潝,去癸丑年秋冬等褒貶啓本,則牛峴前僉使元潔,古城前僉使辛斗翊,平南前萬戶韓命新,夞怪前萬戶李世赫,楸仇非前權管嚴德齡,於汀灘前權管金益鼎等,俱是限後遞職,則所當依例等第,天水前僉使金次鼎,限前罷職,未及出代,則當以未差書塡,而不此之爲,以各其鎭新差邊將,登諸啓本,皆書以限後到防,有違規例,不可無警責之道,兵使金潝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一日,幼學李寅徽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宣傳官田殷祥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田殷祥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前監司權以鎭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權以鎭時在忠淸道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頃日仍禮曹草記,貞陵內案山成壑處,樹柵防塞次,取用東郊松雜木傍枝事,啓下,故以此,分付于該道監役矣。日昨得見該道監役官報狀,則自陵所發送募軍及守護軍,東小門外佛川東北面近處,生松元株,狼藉斫伐,而旣有啓下公事,故山直輩,不能禁斷云,聞甚驚駭。發遣府書吏及當道監役,眼同摘奸,則回告內,生松大中小元株斫伐之數,合爲二千九百餘株,昔之菀然而蒼蒼者,變爲濯濯赭山,所見極爲愁慘云。詳細査聞則禮曹堂郞未出去之前二日,繕工分差官,先爲出去,不爲親審監斫,只送領役部將募軍輩,以致恣意亂斫,至於如此,事之駭然,莫此爲甚。當該分差繕工監官員及領役部將等,令攸司從重科罪,餘存生松,不可不嚴禁護養。使東郊長位里、靑涼里、彌沙里gg彌阿里g等居民,着實分授,俾無斫伐之弊事,分付當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頃因出身李碩蕃上言,坡平副正偸葬處,令衿川官摘奸處決之意,覆啓允下,行移本道矣。卽接京畿監司移文,則以爲,訟隻坡平副正就訟事,累次移文,分付,而兩載巧避,終不往辨,自本府囚其家奴,卽爲起送云,故發遣本府使令,坡平副正奴子捉來,則坡平副正,不有國法,多發健奴,邀奪中路,亂打官差,以至於流血淋漓,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今日紀綱,雖曰解弛,成命之下,安敢乃爾?其違拒成命亂打官差之罪,不可不嚴懲,坡平副正彬,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注書李光躋疏曰,臣幸蒙恩暇,往省母墳,得伸至情,感結幽明,墓役未畢,忽聞父病之猝劇,方寸交亂,蒼黃歸見,則老父重患泄症,登溷無算,元氣澌鑠,奄奄若盡,齒齦浮高,至於成濃gg成膿g,痛楚難忍,鍼藥無效,食不近口,夜不交睫,委頓床席,轉側須人,臣左右扶將,焦遑煎迫。以此情理,實無離捨供職之勢,由限已盡,末由入肅,堂后緊任,不容緣臣而許久替假,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稽慢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臣虛紆重秩,濫蒙寵旨,今有日月,而迄未有鐫改,臣日夜憂歎,寢驚夢疑,眠食以至俱廢,垂死之喘,日益凜惙矣。臣之耄荒枯落,無復有生人事之狀,異數隆命,不可以引日虛假之義,前疏所陳,旣以竭盡無餘,而只緣誠微辭拙,不能上格高天,俯垂哀愍,致使名器,屑越於匪分,恩章久委於草莽。臣雖欲更陳危迫之懇,仰冀仁恩,而神識昏翳,氣息斷續,實無以構成文字,畢露衷情,如是而朝暮之命,遂至澌滅,卒不得收回誤恩,使此職名,叨縻身上,以歿於地,則其所以貽累聖朝,得罪神明,將有不可以勝贖矣。臣誠抑塞蹙迫,不知所出,玆不敢不更以垂絶之息,仰首哀鳴,以祈鑑燭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上,憐而察之,及臣一縷之未泯,亟命收還臣所授職秩,使臣得以本分就盡,終獲免於重戾,則臣生死含恩,宜如何報,臣無任瞻天望聖煎迫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貳相之命,待儒賢之意,尊黃耉之禮,卿何過讓?昔漢隱者,衰年赴朝,獻策武帝,卿雖養德山林,受兩朝之恩遇,豈乎比此?見卿文,思卿切矣。于今此命,非望筋力,宜體寡昧之意,須勿過辭,俟力少間,幡然登道,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修撰申致謹疏曰,臣待罪下邑,倏爾四載,回首雲天,一念懸結,乃於去月十八日,伏奉承政院有旨,以臣爲弘文館修撰者,天書纔降,馹召旋催,拜命惝怳,久而未定,繼又伏聞,臺章峻發,選部被劾,竊不知初何爲而牽率局外閑漢,使之宛轉塗滓,重惹淸朝一場是非,而及見臺啓措語,則乃是臣年前北路脫空之事也,臣於是不覺一笑。甚矣,黨人之操切異己,求說不得,一至此也。此事,臣於庚戌辨章,旣已明白條陳,至伏承洞知之批,伏想聖明,亦或記有之矣。彼洪啓裕則釋褐屬耳,容有不相悉者,而至於崔命相則亦豈全不聞知,今乃一則緩持緊擠,重劾薄勘,一則挺身立證,殆同上變,前唱後應,手勢忙急,殊不知聖鑑赫臨之下,如許機巧,只爲無益耳。噫,前所歷陳,誠不敢每每瀆屑,而惟彼推馬之營校,初無見面之事,則囚治等說,自歸白地,毛豈傅於不存之皮乎?其時咸興判官,尙今見存,非可誣也。本事旣已脫空,則馬之有無,尤無可論,而第所謂兩馬見捉於賊陣云者,未知誰見而誰傳之,誰知其必爲此賊之北來,馬信有之也,又何干於臣事乎?臣之未出,屢經舊踐,臣之一麾,專出力求,則初非補而謂之外補,元無事而謂之顯有,黯黮爲說,索性汚衊。藉曰,惟構人之爲急,獨不念天地之難欺乎?念臣迂愚坦率,涉世昧方,前後跋疐,非止一再,而狂疎之性,猶不知改。乃於己酉秋筵席,言議是非,重爲黨人之所側目,睢盱{{!|𧬈|⿰言翕}}訾,無所不至,虛謊之言始發,而狐埋狐掘,自唱自和,架虛捏無,愈出愈巧。雖賴聖明在上,未能卽售其傾陷之計,而耽耽之視,終不但已,舁彀之擬,計在必中,在臣之道,惟當杜門自靖,謝迹當世,得以避遠駭機,苟全微命而已,其何可復廁於言議翺翔之列乎?玆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下,略構短疏,悉暴情實,仰首鳴呼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危迫之情地,諒臣疾痛之哀號,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勿復檢擧,少解黨人之憾,俾臣延保危喘,優遊田廬,歌詠聖澤,則此莫非我殿下終始曲保之恩也。頂踵之報,隕結爲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一日卯時,上御熙政堂。京畿監司趙明翼引見時,京畿監司趙明翼,右承旨李承源,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上曰,方伯之任,孰非不重,而畿輔重地,異於他道,近年以來,饑荒荐甚,民生之凋弊,已極,今者委任於卿者,意非偶然,敎、諭書,已盡諭,而如有所懷,雖未到界,特爲陳達,可也。明翼曰,如臣不才,謬膺重任,今又聖敎如此,臣雖無狀,敢不夙夜竭其思慮,以無負聖恩乎?如有變通之事,則到界後,卽當以狀啓,達之,而臣平日曾有慨然於心者,故敢此仰達。南漢,是天作金湯之地,而近來守護等事,漸不如前,此固未安,而臣曾見其城底至近之地,皆爲民人之起墾,其所治畝,亦皆橫理。昔者齊人,欲伐隣國,而隣國之田,皆南首而耕,故不敢伐矣,其後,變爲東首而耕,齊人曰,其國弱矣,無人可知,遂長驅而伐克之,此事見於《左傳》矣。今南漢城底所耕之田,皆橫其畝,殆不幾於齊人之易而侮者耶?曾聞丙子,灌水成氷,以爲防守之資,今者橫畝,便同雲梯之易上,豈不寒心?此後則城底起耕之處,竝依前日申飭,各別禁斷,而雖其山下可耕之所,必縱其畝,無如前日之患,以防登埤之路,實合事宜。臣到界之後,固當別關申飭,而臣遞職之後,則難保其永久遵行,出擧條別爲申飭,似爲得宜矣。上曰,城底禁耕,前已申飭,而今卿所達,儘有意見。雖可耕之處,勿爲橫理事,出擧條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明翼曰,江都,爲國家重地,三南漕運上來之要路,而絶島罪人,亦多往來,顧不重歟?古則船泊自有其所,近來聞之,無處不泊云,此亦可慮。古者關市,譏而不征,今亦依此,使留守往來之船,皆驗問其所從來與所從往處,而不徵其稅,一往一來,皆不遺漏,則豈不爲防守之善策耶?出擧條,申飭,未知如何?上曰,所懷不無意見,留守上來則當面諭,申飭,不必出擧條也。承旨讀別諭後,上曰,京畿,何時可以食新耶?明翼曰,次次取食,而前頭雨水之調均,未可知,是可慮也。臣立朝後,始爲藩任,而待罪喉院時見之,凡有朝令,卽爲奉行之人,絶少,大抵廟堂,初爲可行之事,以令於外藩,外藩亦以可行之事,爲請於廟堂,則豈有如此之事,而藩臣所欲得者,如千餘石則必加倍而請之,廟堂必減半而許之,無異於市井爭價之流,故其弊不貲,監司之於守令,亦然,上下之不相信,如此,而可以做事乎?廟堂一定之後,上疏陳其所懷,如不聽,則奉行之外,無他道矣。宋之韓琦,在鎭時,論靑苗之害,言不見施則奉行其法,而不至遺害於百姓,此豈非可法耶?臣意亦然,如有所見,則當一番陳疏,不可不爲,故敢此預達。上曰,廟堂何以知外方事乎?藩臣爭之,可也,而近來則專以務勝,爲主,道臣疑廟堂,廟堂疑道臣,前後面飭非一,而此弊猶不去矣。卿則氣稟,非務勝之人,故予不面戒,而如有所懷,則陳疏,可也。予豈爲非乎?明翼曰,誠信之道不行,故紀綱由是而不立矣。聖敎以爲,知臣氣稟,臣自幼時,未嘗有大動聲色,與人相爭之事,而亦不無主於中者矣,特以性稟巽懦之故,事事而每負於人矣。上曰,近來務勝,爲藩臣之痼疾,今則雖無事,而後日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別諭亦近文具,而播種之時,雖已過,農功懶惰之流,各別申飭,可也。舊監司申昉,以折半留庫,爲難,其時李廷濟則不許,而廟堂,末梢以三分之一,許給矣,折半留庫,非爲他也,平時則爲農糧賑資,而脫有不幸則爲軍糧,豈不重大,而近來守令,盡犯國法,卿今爲監司,不爲此請,亦未可知也。明翼曰,向時晝講,臣以特進官,入侍,右議政陳達以爲,他處則不可許,而京畿不可不許,臣退而以爲,當此荐饑之餘,自朝家知而不知,可也。折半留庫,何等重事,而豈可不守舊典乎?政院諸臣,皆以爲然矣。上曰,守令考績,在於別諭,而考績之法,誠難矣,廉問未必眞的,以貪爲廉,以廉爲貪,不難矣。往者有道臣褒啓,而繡衣,以不治爲啓者,豈不異哉?公字若存於心,則斯不難矣,畿邑則幅員不至廣大,盡心爲之,可也。明翼曰,務公祛私,人孰無此心,而聞見每患不眞,廉察之時,多用僧居士之流,而亦難必其眞的矣。向者金海府使李馨遠,御史李宗白則褒啓,而兵使則以軍器不修,置之下考,每多如此之事矣,公之一字,臣旣親承下敎,當各別留意,而亦不可無嚴明之道矣。遂受賜物而退,諸臣相繼退出。 ==5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午時,日暈。夜五更,月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李裕身、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副承旨金聖應三度呈辭。傳于李眞淳曰,呈告飭礪之時,宜自喉院,再度加由,受由亦足,元單給之,牌招察任。 ○李眞淳啓曰,左承旨洪尙賓,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近日金吾,久不開坐,罪囚多滯,委屬可慮,而判義禁尹淳,以本職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右議政金興慶,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晝講同爲入侍。 ○假注書崔龍賢在外,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南鶴宗,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洪曕出使,代以韓翼謩爲事變假注書。 ○金聖應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堂后假官之數遞,曾有申飭,而若有新榜,則雖不拘此,近者則不過爲復爲之間,數易爲事,極爲寒心,各別申飭,實注書之呈辭差假,亦甚頻數,此則政院之曲循者,其宜自勉。 ○以平安兵使殺掠罪人金永昌捉得事狀啓,傳于鄭必寧曰,今觀狀啓,捉得永昌,極爲多幸,卽爲分付監營,趁卽上送,朝家之令宜信,其首捕人,詳問本道,依定式施賞,助捕人,亦爲分等施賞事,分付備局。 ○李承源,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等,旣已押來,嚴囚於刑曹,而所着衣服,擧皆弊盡。且當炎節,依甲申年例,單衣袴各一件,令戶曹卽爲造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胎峯,初無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峯,裳石擧皆動退,而二立折爲兩段,表石有大段欲折之橫紋七處。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峯表石,字畫缺落,罅隙處又至五處,而亦大段,裳石擧皆退隙,其中二立,又爲缺傷等處,分付本道道臣,使卽奉審馳啓,而若其最爲悶急,則卽爲定行,如不至悶急則事勢雖甚未安,姑爲待秋而擇日,則趁今預爲之,可也事,頃因傳敎,分付三道矣。卽見慶尙監司金始炯,全羅監司趙顯命,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昆陽兩胎峯表石豎立,則姑觀年事登場,擧行爲請,而全州胎峯表石、裳石有頉外,又有川防之役,大興胎峯表石、裳石,竝待秋改鋪改立之意,狀聞矣。三處胎峯,表石及裳石修改之役,不可不趁今秋擧行,依前例令該監,擇日修改,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趁期下去,與本道監司,會同改排,而容入石物,令本道預爲浮取事,分付三道監司處,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二日,幼學朴光宇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啓目,全興副守埝,坡平副正彬,繕工奉事南圖逸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彬、南圖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埝時在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權{{!|𢢜|⿰忄業}}傳旨,趁未書入,書入于門鑰幾下之時,事之稽忽,莫此爲甚,當該注書,爲先從重推考。 ○又傳于宋秀衡曰,承傳色內官金德謙,當爲莫重備忘,聽瑩誤傳,極爲非矣,推考。 ○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疏曰,伏以臣,危苦之疾,有難轉動,迫隘之情,無處因極,替奴呈籲,萬不獲,而終被喉司之沮格,又承聖敎之嚴責。臣於病伏垂死中,一倍悚惕,亟欲輸身司敗,仰俟斧鉞之誅,而奄奄危喘,末由自力,只有席藁旅次,恭俟威罰而已。不意大臣,以臣病狀,陳達於筵中,而聖敎靳許,至有特推催促之命,臣誠惶隕怵迫,莫省攸處。昨纔擔舁病軀,僅僅來伏京邸,而所苦泄病,轉成休息痢,度數無算,眞元大陷,胸腹痞脹,飮啖全廢,委頓叫苦,㱡㱡欲絶,咫尺天門,無路入謝,逋慢之罪,益無所逃矣。仍念臣之自阻明時,病蟄窮鄕者,寧有他哉?秪以年衰病痼,不堪服勤之致,而間嘗有收錄之命,輒因事而順解,竊想聖明,亦必俯諒臣實病,任臣隨便調息,臣之至今得保殘喘,實荷天地生成之德,床簀呻吟之餘,無非攢手感祝之日也。今此藩宣之任,決非如臣老病者之所可冒當,而一疏再疏,尙靳聖兪,此殆臣死期將迫,卒未蒙慈覆之仁耶?耆耄之年,旣非驅馳原隰之時,癃痼之疾,斷無酬應事務之勢,此不但臣自量之已審,以日者大臣筵奏觀之,人亦知其必不堪也。臣之罹此奇疾,今已十有五稔矣。曾於待罪箕營及湖藩時,俱以是病,果辭得遞,此則通朝之所共知,而伏惟聖明,亦或俯燭之矣。昔疾尙猶未瘳,頹齡又復漸邁,縱使臣,迫於嚴命,强爲趨承,終必如前控籲,得遞而後已,適足以貽一道迎送之弊,顧何有補於國事耶?況其受誣於嶺儒,尤是難冒之一大關捩,夫以一營裨之見忤,尙有武弼不道之變,彼嶺人之有積怒於臣者,不知有幾武弼,則來頭變怪,將不知至於何境,此又臣之所大懼,而終不敢爲冒赴之計者也。且臣於聖上,欲一見之敎,尤不勝惶隕感激之至,臣逖違楓陛,倏已八載,區區犬馬之忱,豈無一覲耿光之願,而目今賤疾如此,無計趨造,瞻望宸極,只增隕結。伏乞聖慈,諒臣疾病之非由假飾,察臣情勢之終難勉赴,亟命鐫遞臣職,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使藩職毋曠,危喘少延,公私不勝幸甚。 ○以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上疏,傳于李眞淳曰,雖上來陳疏,事體道理,有不然者,原疏還給,今日內催促,使之肅謝。 ○金聖應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今日內催促肅謝事,命下矣。卽爲催促則不但有實病,以情勢難安,待命於金吾門外云,而特敎之下,無出肅,事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 ○傳于宋秀衡曰,嶺藩之屢遞未赴,傷事體甚大,而監司權{{!|𢢜|⿰忄業}},自前有除輒不就,旣涉過矣,而正卿嶺伯,亦近左遷,分義道理,決不若是,而來在近畿,又事撕捱,旣入城中,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況以武弼事引嫌,亦極非矣。其在振紀綱嚴藩任之道,不可任其胥命,拿處。 ○宋秀衡啓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之情勢難强,臣不暇論,而聞其有實病入城之後,十分沈劇,實無轉動之勢云,重臣之年滿七十,又有此危苦之病,而今忽降拿處之命,此豈非有歉於待重臣之禮,體下之道乎?此非臣阿好之言,其在喉院出納之職,不得不如是矣。若於處分之下,臣無一言則將焉用承宣哉?上曰,權{{!|𢢜|⿰忄業}}予欲一見之矣,往者下敎後,不但以實病爲言。且以情勢言之非矣。近來國綱解弛,國綱解弛,則豈能爲國乎?處分之下,一番徼還,猶之可也,屢次陳達,誠爲未安,推考。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伏聞今日筵中,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臣竊以爲過也。夫{{!|𢢜|⿰忄業}},衰疾已痼,不堪劇務之狀,臣旣略陳於日前筵白之時。又且詳暴於其前後辭疏,則伏想日月之明,庶可以俯悉,而今乃不少恕察,遽下嚴命,臣恐大聖人處分,終不免爲失中之歸也。噫,朝家之待臣僚,自有等威,二品以上之官,雖屢犯違逋,不爲拿勘者,蓋所以存事體也。今{{!|𢢜|⿰忄業}},職雖藩任,秩是重臣,則乃以不卽膺命之罪,置諸縲絏之中,其在聖上使臣以禮之道,果何如也?玆敢略貢愚忱,冀寢成命,伏願聖明,少加察納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權{{!|𢢜|⿰忄業}}之有除輒辭,虧分義壞事體多矣,而藩臣體貌,比他自別,特敎飭礪之下,無意應命,此慢君命也。今者處分,豈不顧禮使之道哉?況以未就京職,有此處分,誠非過中,此重君命也,存紀綱也。纔以權以鎭不卽上來事,備局請拿草記,以謂得體,共是正卿,等是有疾,而不奉朝令,不奉君命,亦甚無異,而於不獲已處,則伸紀綱於關朝體者,則其假借紀綱,將此凌弛國法,無日可伸,雖若此,如是箚請,無乃過乎?處分,寢拿處之命,重推飭礪,使卽肅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在積逋,恩深屢赦,囹圄纔出,庚牌復辱,惶隕悶蹙,實不知置身之所。噫,春間筵奏疏陳,在微臣動成羞恥,出處去就,悉皆妨礙,而至於今日,則新播臺章,別生題目,愧赧極矣,疲惱甚矣。臣雖無狀,粗知廉義,經幄之地,有死而已。決不敢更進一步,非徒臣自畫如此。一時公議,無不謂然。今若迫於嚴命,冒沒復出,則是喪其所守,失所以事殿下者,臣豈忍爲此哉?至於日昨金尙重之疏,則侵詆譏笑,無非搢紳難洗之羞,而臣之此職,係是其疏後初除,世豈有彈墨未乾,晏然行公之人哉?由前則有終身自廢之義,由後則有目前必遞之端,而只恨微誠未格,天聽愈邈,前後下敎,一向處之以無故之人,此臣之所以沈歎鬱抑者也。且臣得伏聞日昨,筵中同僚,以臣之撕捱,引爲不安之端,有所陳達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臣竊不勝訝惑之至,當初僚疏之發,臣之徑出,不過略示踧踖媿恧之意而已。同僚若黽勉復出,則臣亦無不可出之義,故果以相議應命之意,有所往復,向使同僚卽出,則臣之同出,固已久矣。其後臣自以他事,兩遭譏評,情地危蹙,自畫已審,而今同僚,猶以故意相期,若是敦率,實是意慮之外,使臣無他端,而猶守前嫌,輒復撕捱,則同僚之爲此言,猶或可也,今則不然,臣之所遭,自是別件事理,則於同僚少不干涉,而猶且云云,將不得粗伸廉隅,此雖出於勉出臣身之意,然僚席相悉之義,恐不如是也。噫,臣之一身去就,譬如江湖之一鳧雁,同不足有無於朝廷,而同僚乃復牽連爲說,使不能自安於去就之際,狼狽迫隘,其亦極矣。臣顧安得無一言,重自陷於無義違命之罪哉?且臣所患吐血之證,一朔沈綿,形骸枯羸,喘息促急,寢食全廢,危乖疊生,而近又猝得泄痢,度數無算,元氣暴虛,寒痰上升,一日之間,屢次昏窒,雜試湯藥,少無其效,床席危喘,纍然爲朝夕待死之身。雖無向前情勢,卽今病狀,萬無束帶趨朝之路,玆於嚴召之下,擔輿詣闕,輒此哀鳴。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自畫之有素,悶臣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南泰良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五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右議政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金若魯、兪最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順義君烜,武臣商興君朴道常入侍。上讀表記前受音,自子曰仁有三,止不畏于天。金若魯讀,自是故君子服其服,止自謂便人。上讀新受音一遍訖。金若魯釋文義曰,第一章德字云者,蓋有德則有其行,故衛武公之抑抑威儀,以德爲本,宋儒眞德秀之言,亦以德爲行之本。上曰,然矣。宋寅明曰,有德則有行,宋時有陸姓人,終身跪坐,而終不免爲惡人者,以其內無德也。然則修於內而後,有其行,儒臣以德爲本者,可謂善矣。上曰,切實矣。金若魯曰,天子親耕,所以能盡其敬爲其職也。然後有上行下效之義,而亦爲事天誠敬之道也。兪最基曰,君子求福云者,人君苟能建極,則臣下觀感矣。洪範曰,錫福,蓋以人君先建極而後,能錫福下人,而亦能自求其福也。上曰,然。金若魯曰,齊之陳完,以大斗給民而以小斗收,以行私惠,此非善心,此不可謂求福也。文王則不然,能盡其己之事,此所以爲求福之不回,而亦所謂建極也。上曰,然。金若魯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乃爲此章之大旨也。朴文秀曰,所謂陳完之心,非出於善者,蓋人君,能修齊治平然後,可無私心之爲累,以得之不得爲大旨者,以爲爲民則善,爲私則不善,是公私義利之所以分也。上曰,得之自是,不得自是爲言者,誠好矣。金興慶曰,所謂正誼明道,亦是理也。金若魯曰,明德之工,加諸聖心則,似好矣。金若魯又曰,后稷之烈云者,此諡法之始也。蓋諡法者,言其名實之相符也。此所以以稷爲言者也。宋寅明曰,后稷,非無仁聖之德,以其務農,故稱其功而謂之烈也。上曰,此行字,高乎?兪最基曰,此行字,高矣。金若魯曰,其曰烈云者,非必以務農之故而云耳。上曰,若曰非解稷字,則其曰烈云者,豈不爲異乎?金若魯曰,諡法,自周以後,其壞久矣。上曰,近來諡法,無復古制,古制則漢時,有作臣下之諡,而亦有非美諡者矣。金若魯曰,諡者,非獨爲美而作,亦有爲惡而作者也。朴文秀曰,雖其如是,而蓋有以美而爲言者,亦多矣。上曰,諡法,近漸益壞,無復古法矣。金若魯曰,臣曾過果川,見有以煬字爲諡,古則亦有惡諡矣。兪最基曰,後世諡法,非文忠則皆以爲不可爲,此諡法之所以漸壞也。上曰,文忠二字,果不離於諡法矣。有以繆字爲諡,此乃漢時臣下之諡也。古則不如今矣。兪最基曰,此後則諡法從實之意,出擧條,申飭,可矣。金若魯曰,不必出擧條矣。上曰,如欲申飭,莫如玉堂知而爲之,出擧條,亦涉文具矣。兪最基曰,玉堂有《諡法通編》,可取而考見也。上曰,國家亦用此乎?且誰所撰也?金若魯曰,國家,亦豈可不用此,而所撰之人,乃李選也。上曰,假注書出去,取來,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玉堂吏,取冊以進。右議政金興慶所啓,今見關西伯朴師洙狀啓,則金永昌旣已就捕矣。永昌,以細洞殺掠時首犯,已入於咨文中,而當此使行迫近之日,久未捕得,方以爲憫矣。今乃斯得,誠爲萬幸,再昨關西伯報狀,先到備局,故使監司嚴問,取服後上送之意,題送矣。俄者備忘特下,以直爲上送爲敎,而自監營先爲取服然後,拿致京獄,似爲得宜矣。上曰,上送京獄一處同査,似爲便好矣。興慶曰,不爲究問,直爲上京之後,若廣引江邊之人,則事多難處,不如付諸關西,鉤覈取服後,拿致京獄,諸議以爲然矣。特進官朴文秀曰,今若拿致京獄,與世丁等一處面質,則似爲便好,而若或廣引江界等地人,則亦難一竝拿致,自監營先査歸一後,拿致京獄,似好矣。上曰,然則自監營先問取服後,詳細狀聞上送,可也。朴文秀曰,旣得永昌,國法能行,捉得誠爲大幸矣。宋寅明曰,旣捉永昌則震賊,亦有可得之望矣。上曰,是則僥倖之言矣。金興慶曰,今治罪人,或曰,具格式捧招爲當,或曰,發問不服則以前辭爲斷,因爲結案爲宜,臣以爲威劫取結案,未知何如也。宋寅明曰,具格式嚴問,無妨矣。朴文秀曰,若初自監營捧招,則好矣,旣已捉致變辭,而抑取結案,何可爲此也?設或苟冀無事,豈可以千乘之國而爲此擧乎?上曰,必欲强爲結案,以爲不可也。今使三分中,其死者至於二,其餘不服,使其不死者,强爲結案,使無罪之人,混入其中,此豈王者之道乎?諸臣之意,謂彼無可惜,故其言如此,然殺不辜而得天下,王者不爲,今欲使國無事,且要免彼辱而爲此,非王者之道也。朴文秀曰,使罪人,入死地過三夏,雖鐵,亦難堪,其皆死,必矣。上曰,是亦可慮矣。刑曹三堂上,竝爲入侍事,榻前下敎。使行拜表日字,待罪人究覈後改擇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秋曹推覈時,左右捕將眼同究問事,榻前下敎。修撰申致謹,副修撰南泰良,竝牌招事,榻前下敎。犯越罪人推覈時,勿拘拘忌,連爲開坐事,榻前下敎。前金海府使韓珩,營門決杖後仍任事,榻前下敎。平安道已署經守令,催促下送,未署經守令,亦爲催促署經後發送事,榻前下敎。朴文秀所啓,當初煮鹽貿穀之事,臣旣主管矣。煮鹽之數,擧槪言之,當爲萬石,而一石之價,少不下錢二兩矣。聞卽今麥事大登,或云一兩錢,當貿牟三十斗,或云二十斗,此姑未能的知,而以臆度論之,則一兩貿牟一石,似易矣。若然則貿牟二萬石,而待七月晦間,觀年事之如何?果豐登則分給民間,及其還捧時,牟一石代,除耗捧租一石爲定式,則牟出米,多於租,民必樂受而食,作租二萬石,似不難矣。當初宋寅明,主管賑廳時,所在米數,不過四萬餘石,盡用於設賑時,其後鳩聚穀物之數,當爲五萬餘石,至於錢文,數至十一萬兩,今秋若豐熟則十一萬兩,似可辦三萬餘石穀,合而言之,當爲八萬餘石,此足可備凶,此後又善爲料理,則賑廳之穀,似不少矣。今此煮鹽,專出於備凶之意,若混錄於賑廳,而或有那移之事,則實非艱辛聚穀之本意,臣意則待作租二萬石後,一萬石則分半劃給湖西、湖南,以補還上不足者,一萬石則作米運置安興鎭,作軍餉,勿令遷動,若有値凶用穀之時,則以此米用之,誠合事宜,臣於兩年凶荒,目見得穀之甚難,故如是仰達,卽今鹽役幾了,貿牟方急,臣與一堂上,方議貿牟之道,而臣非久當出疆,此鹽事主管,何以爲之乎?右議政金興慶曰,戶判當初與靈城同議鹽事,知其始末。且見今例兼本廳堂上,靈城出疆後,使戶判主管,好矣。知事宋寅明曰,兵判旣是本廳主管堂上,當使堂上仍察,何可別定句管耶?臣則決不敢承命矣。上曰,戶判則以度支句管,兵判則以本廳句管,何讓之有?靈城所達中,作安興軍餉云。(安興軍餉云))安興,卽湖西,卿旣管湖西,緊關于戶判,卿宜專管,俾有實效。宋寅明所啓,貢物價,分數災減,本涉苟簡,而賑民之時,欲其取剩補賑,猶不爲無名。且其進排貢物,皆以錢貿,而災年米貴,一石之價,殆過常年數石之價,雖減給貢米,在渠無冤,而卽今則朝家無賑民之事,麥事稍豐,米價至歇,一向分減,誠爲無名,一番下詢諸臣後,復舊,似好矣。右議政金興慶曰,近日備局之坐,貢人輩,連次齊訴,請以解分爲言,未知減分,始於何時,而解分之期,必待秋爲之乎?朴文秀曰,貢物災減,雖因凶荒而爲此,苟艱則甚矣。非設賑之年則卽復,斷不可已也。蓋貢米,凶年則一石價,幾至七八兩,豐年則三四兩,凶年災減,貢人猶可支,常年不復,則貢人何以支乎?聞卽今貢米,一石價,不過三兩零云,不可等待來秋,卽今解分,恐合至當矣。寅明曰,惠廳主管堂上,適不入侍,待後日入待,下詢而處之,何如?文秀曰,災減復舊事,諸臣旣有仰達,臣亦方待罪惠廳堂上之任,旣有所見,故如是敢達,而首堂適未入侍,不可不更與講確而稟定矣。上曰,分數災減,元來名不正,而又若國民爭利,予意則本不若物種裁減,故頃年則減物種,而昨年則減種無期,分減有限,貢人反爲願此云,故許之矣。今則旣無賑事,其無名矣。且都民生業,專在于此,大臣重臣所達,是矣。更何遲待,自來朔依前復舊,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金海府使韓珩,以軍餉居末,有拿問之命,金海,乃是兼營將,兼營將則例當交代後拿來矣。金海,以尤甚設賑之邑,不但遞易之有弊。且方以煮鹽事,委之韓珩,頗有其效。今不當付之生手,軍餉居末,視還上居末,雖爲較重,不可無一時變通之道,韓珩依還上居末例,自監營決杖,姑爲仍任,使之主管鹽事,何如?特進官朴文秀曰,韓珩旣有治績,且當賑政,至於煮鹽一事,專委此人,方在垂成之際,拿問而若代以生手,則事或有狼狽之慮,軍餉事體旣重,今若以不拿,慮有後弊而持難,則亦有不然者,朝家以煮鹽爲重,而勿拿決杖,則後欲有援例者,決不敢爲矣。決杖仍任,以完鹽事,似得當矣。知事宋寅明曰,曾前雲峯縣監尹就履,亦以軍餉居末,有決杖仍任之事,依此爲之,似好矣。上曰,旣有前例,大臣、宰臣之陳達如此,煮鹽不可付生手,自監營決杖,仍任,可也。右議政金興慶所啓,全羅監司趙顯命,以本道煮鹽,今姑停止事,有所狀請,而頃日筵中,有靈城君朴文秀入侍時,更稟之敎,故敢達。上曰,靈城之意,如何?特進官朴文秀曰,當初嶺南煮鹽時,湖伯慮其難成,及其煮出後,覺其有利,昨年煮鹽之議,湖伯亦與聞,及按道也,如是持難,未知湖南煮鹽便否,與嶺南如何?臣旣不得目見,何以遙度便否乎?今則無論便與否,節已晩,且當極農,決不可爲矣。上曰,頃日欲問於靈城而處之矣。蓋湖南道臣,則於此等事齟齬,故不欲煮取,若當初不爲則已,當爲則速爲,道臣之情停非矣。全羅監司趙顯命,從重推考,而煮鹽之役,則更待前頭廟堂指揮而爲之事,分付,可也。知事宋寅明所啓,本曹有紬與紓,而內入之物,每於廛人,重價貿得,進排衣襨所用,固不得不如此,而至於賞格等進排,則以曹中所在進排事,定式,何如?上曰,依爲之。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觀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道內守令催促下送事,爲請矣。未署經守令,令政院催促署經後發送,其餘守令則竝令該曹催促下送,而龍川府使柳徵龜,以錦城營將,方在任所,未出代之前,勢難赴任,分付兵曹,錦城營將之代,斯速差出,以爲趁卽交龜後赴任之地,似爲得宜矣。上曰,依爲之。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入侍,參議柳儼追爲入侍。上曰,犯越人事,諸議以爲,何如?尹陽來曰,當初則不慮其如此,今則皆爲發明,以其前已承服者言之,則皆以爲不勝杖誣服矣。上曰,其人皆獰悍乎?尹陽來曰,其人皆胡狀矣。上曰,彼漢問時,各爲問之乎?尹陽來曰,各坐而各問之矣。使行今已迫頭,議論歸一後,可以爲之,故議備局之意,所以上達也。李瑜曰,彼漢輩,雖問而變辭,將何以爲之?朴文秀曰,彼漢輩之變辭必矣。上曰,然矣。其變辭應當矣。上曰,參議之見,何如?柳儼曰,別無可達,而厥漢輩上京後,變辭不亦宜乎?外議以爲初無可問,以渠初服之辭,及其日字,受結案爲可云矣。金興慶曰,此事已爲陳達矣,推覈時,捕將眼同以問,爲當矣。李瑜曰,此罪人,難捉而能捉得,幸矣,豈無善爲處置之道乎?上曰,使刑曹堂上入侍者,意有所在也。彼罪人,以國法言之,若當初直爲梟示,則可矣。旣爲更問則雖使使行差遲,此事必爲處置而後,可以爲之矣。彼漢輩,旣爲彼,我國所覺則豈有可生之理乎?渠旣已在極律,宜以好言問之,不然則施威問之,又於問目外,開諭,可矣。一體准次則徑斃可慮,此則不可爲也。柳儼曰,周紐則不可爲,擺脫常規而不爲准次,以五六杖爲數,亦可矣。上曰,雖三四杖還下,更問亦可也。俄者下敎之意如此,而周紐施威則不可無,便宜爲之,可也。李瑜曰,出入弛張,臣當知而爲之矣。上曰,渠何大罪,晝則脫枷,又爲疎通,夜則囚之其中,幾死不能逃者,皆以可生之道,便宜爲之。李瑜曰,罪人實多徑斃之慮,亦不無病染之患,一間而土穴,使之處其中,豈有可生之道乎?朴文秀曰,罪人所處,全以新泥塗之,此後多有可死之慮矣。上曰,如是則乃土窟也,徑斃可慮。尹陽來曰,晝則脫枷,可矣。上曰,秋曹之事,捕廳眼同爲之,而罪人亦爲巡更乎?李瑜曰,衛將所軍士爲之。上曰,此虛疎矣。宋寅明曰,晝則罪人無可失之慮矣。上曰,人心不可知,南極其何以逃走乎?捕廳軍士,番休眼同守之,當其夜者,各別申飭,失之則使當其罪,可也。李瑜曰,臣當從便善爲之,刑曹三堂上,先爲退出。右議政金興慶所啓,臣有區區所懷,而深切愍惻者敢達。李頤命妻,在扶餘地,無所依托,只有其獨孫鳳祥,而方在全羅道配所,相去絶遠,末由相見,老病之中,日夜號泣,惟望一見而死云。情理甚可矜惻,今若移配相近處,使其祖孫相見,則似不害於王者之仁政矣。哀此婦人,實是無告窮民,發政施仁,當先於如此者矣。其可矜情理,靈城君朴文秀,亦知之矣。朴文秀曰,臣與其家爲至親,故大臣,謂臣知其情理矣。臣旣爲其至親則宜不敢言,而其情理之矜惻,素嘗知之,故敢此仰達。鳳祥之弟,有一盲人而身死,只有鳳祥,而今方遠配,其祖母孑孑無依,晝夜流淚,兩目幾盲,唯願一見鳳祥云,孝理之下,宜令相聚爲生,而臣則至親,故惶恐不敢達矣。上曰,鳳祥今在何處耶?文秀曰,在羅州矣。若稍移相近地,則其祖母,欲往見之云矣。上曰,其祖母年多乎?興慶曰,年至八十,而未滿一二歲云矣。文秀曰,年將八十,命道奇窮,悲疚成疾,貼席度日,一縷不絶云矣。上曰,王者道理,惟當矜高年,予豈持難,而心亦有所思者。予之前後所以處鳳祥者,判若二人之事,當初之除齋郞,其後之以亡命治之者,大抵因世道之不得不然而然矣。若以公心觀之,不必有扶抑於其中,亡命之罪則固有之,而等是竄配,其情理則極爲矜惻,令該府移配相近之地,可也。金若魯曰,閔亨洙情理誠爲可矜,府夫人遠離之情,豈可不悶然乎?上曰,此則非所可達矣,上年李眞淳,以放釋事爲言,李匡德,又上疏請釋之,予心甚美之,其志公平故美之,今此所達則有不然矣。吾知府夫人情勢之可矜,豈不如儒臣乎?金興慶曰,小臣,因儒臣所達,敢此有陳,非特府夫人。鎭遠,豈不亦可矜乎?上曰,閔奉朝賀,頃者所達,以一子侍丁爲言,其言慼慼,仁顯王后,予雖未得奉見,追慕之心,予之道理當然,而今者卿等之請則非矣。雖有憎亨洙言之,予亦不從,大臣、儒臣所達,以放釋爲遲遲,故反爲遲遲之事,若置而不言,則予豈無處分之事乎?金若魯曰,小臣,聞大臣情理之言,而仍有所達矣。宋寅明曰,人君用法,當如風雨霜露之不可測度可也。上曰,風雨霜露之言,皆虛言矣。古語曰,屛諸四夷,聖人本自辭不迫切,而亦有此言,以近來言之,無此事矣。兪最基曰,三司之臣,豈敢以情理爲言?以府夫人故有所達矣。向者朴乃貞科擧,聖上問之者,特以仁顯王后之故也。聖上今豈無憫憐之心乎?上曰,北道移配,豈可以又爲乎?鳳祥事,不可復用也。朴文秀曰,小臣有所陳,臣旣以必往之意,定于榻前,則臣雖無狀,豈有周旋于大臣之事乎?且徐命均,殿下任使之久矣,豈不知其人?臣雖周旋,大臣亦豈可爲也?儒臣之言,臣實慨然矣。金興慶曰,此則情志不相通之故也。金若魯曰,此言,臣豈但聞之,外議皆以爲然矣。朴文秀曰,外議皆然者,尤所未聞,今日大臣及諸臣皆在,誰聞外議皆然之說乎?若魯曰,徐命均,亦臣之四寸妹夫,臣若不有所聞,則豈敢以此爲言乎?宋秀衡曰,朴文秀、金若魯,皆推考,何如?上曰,此是靈城病痛,皆推考,自此不爲撕捱,可也。兪最基曰,晝講,當間日爲之乎?近來日氣漸熱,故敢達。上曰,此後當觀勢爲之。上曰,近來筵席不嚴,故有申飭之事,今靈城,乃其病痛也。金興慶曰,此事,乃朴文秀與金若魯,皆出外陳疏之事,榻前爭詰,何敢若是?極爲寒心。宋秀衡曰,經筵事體至重,而今乃若是,極爲非矣。上曰,從重推考。上曰,嶺伯柳復明,親政爲之乎?李德重曰,親政爲之。上曰,嶺伯柳復明前,誰爲監司乎?假注書出門外,問之,可也。假注書南鶴宗,出問吏曹吏,乃鄭羽良也。以此仰達,大臣以下,皆退出矣。上曰,承旨史官,更爲入侍。上曰,承旨書權{{!|𢢜|⿰忄業}}拿處傳旨,可也。宋秀衡書傳旨,又傳于宋秀衡曰,其所陳達,事體未安,有若爭辯,虧損綱紀,其在飭礪,不可只推,靈城君朴文秀,校理金若魯,竝罷職。諸臣以次退出。 ==5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徐命臣{{*|仕}}。假注書南鶴宗{{*|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一更二更,月暈。三更,月犯本星。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春躋,方帶漢城府右尹矣,判尹趙尙絅晝講入侍,左尹趙正萬式暇,今日本府,無開坐之員,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多官皆在外,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聞持平李裕身,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旣違牌,今又呈辭,不爲行公,罪囚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莫重史局,兼春秋入直,已至多日,待敎鄭履儉,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犯越殺掠罪人金世貞等,與左右捕將眼同開坐究問事,命下矣。臣陽來,與參判臣李瑜,參議臣柳儼,左邊捕盜大將臣張鵬翼,右邊捕盜大將臣申光夏,自昨日申後,同爲開坐,諸罪人連爲究覈,或平問,或施威,或周牢,或施杖一二度,次第取招,竝皆承款,而別加盤詰之際,自致遷就,文書浩穰,亦不能急速修正,卽今未及推覈者,尙有八九名,旣不得趁卽入啓,勢將待諸囚畢供後,文案正書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近來擧條中,諸臣所達,頗異所奏,此不爲簡問之故,今者擧條中,貢物復舊事,煮鹽貿穀事,諸臣所達於貢物事,下敎前後所達,强合以謄,此則本不關緊,置之而只下敎者,依書下書入,煮鹽貿穀事,大違宰臣所達,牽掣下敎,更問宰臣書入下敎,亦依此書下,更爲書入,而當該注書,纔飭礪之下,若是疎忽,不可每每推考而止,拿處。 ○又傳于宋秀衡曰,靈城處簡問事,追後書入下敎事,明朝卽爲書入,注書擧條書入後,拿處傳旨捧入。 ○又傳于宋秀衡曰,賓廳次對,近多未行,再明常參相値,明日來待事,分付,帶秋曹捕將者,兼有下問之事,同爲來待事,分付。 ○持平李裕身疏批答曰,省疏具悉。爲父訟冤,人子常情,旣已洞察,處分旣定,何必煩籲,侵爾者德載,何可以疑,移乙張皇,若此不已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李裕身疏曰,伏以臣,前冬瀝血之章,獲蒙覆盆之照,至以省爾鳴冤,業已處分爲敎,繼下備忘,辭旨嚴切。有曰,爲父訟冤,言豈能擇,是曲諒臣情之崩迫者也。有曰,不顧知奬,虐民歉歲,是嚴勘贓吏之罪案者也。有曰,受人草啓,揚揚入臺,是深惡悖臺之謬習者也。臣於此,有以見我聖上,大明畢照,乾斷赫然,奸情慝態,莫敢逃逭,而臣之父子性命,從此而超坑坎之危而返衽席之安,臣嘗捧持德音,歸對老父,聚首莊誦,攢手抃祝,感恩之涕,一語數行。庶幾未死之前,免作不忠之臣,依止田野,苟全視息,以答終始生成之澤者,卽臣日夜蘄望,而昨冬鄭益河之再供,前春李德載之辭疏,相繼迭出,造語尤憯,謾讕百端,構煽旁午,有非爲人臣爲人子之所可忍聞。噫,雨止而蚊雷尙殷,日出而魈吟猶啾。雖以天地之大,終不能絶物,則殿下亦無如此輩何矣。然在臣驚痛憤迫之心,夫豈容忍於晷刻,而前銜再籲,猥越是懼,書成復毁,至于再三,飮氣呑聲,式至今日。迺者千萬意外,忽伏承柏府新命,起自枳廢,復畀耳目。臣聞命以來,精魂惝怳,實未知滓穢賤蹤,何所受知於上,而壅培之,抆拂之,終不忍棄捐之意,若是其勤摯也。臣本植根至孤,輪翮無助,偶然一第,節次濫竽,回翔臺端,已有年所,而智昧涉世,言不徇俗,獲戾已多,迷不知止,畢竟僇辱,無復人理,父子性命,出入凶喙,絲痕鉅瘢,狼藉互錯,悲憤涕沱,寧欲無生,靜思厥由,都祟於臺銜二字,則仕宦一節,臣何忍轉想於飯頃夢瞥,而指天之誓,畫鐵之心,一寸耿耿,九死難化,雖郞署之職,猶不敢爲承膺之計,則臺省一步地,是豈臣投足之地哉?抑殿下,於臣情勢踪地,猶有未盡俯燭者,則臣請以德載凶悖之說,臣父子至冤之狀,涕泣而申之,惟聖明,少垂察焉。臣伏見德載之疏,其縷縷千萬言,意脈文體,與益河供辭,都出於一手懟筆,幽陰劫殺之氣,橫射盤結於字句間,世自有安道諸公之認得秦筆者,而若其以逆黨一案,臚列臣之父子,用意架鑿,遣辭凶險,比之前日疏避,尤有甚焉。嘻嘻,渠亦人子,胡寧忍此,臣之父子,與鏡賊不識面目之狀,已悉於前疏,夫旣不識其面目,其他更何足言,而必曰爲其卵育也,必曰大有訾謗也,設與凶逆,爲其近戚也,爲其切姻也,爲其故交也,握手於私室,慣面於公朝,必不人人而同黨也,人人而同情也。況如臣父子之於逆鏡,非近戚,非切姻,非故交也。都不知一毛一孔之作何樣子,今乃謂之卵育,謂之訾謗者,是可忍歟?旣曰,爲其卵育,則臣家平日情好之狀,渠必有親見者而後,宜如是矢言,而今忽曰,非渠目覩,未知孰見而孰傳之耶?藉如其言,臣果有不可勝誅之罪,何嫌於已甚而不爲索言乎?渠旣做出沒把捉之言,唯恐破綻,而如鳳鳴事則前後處分,劈中{{?|⿰月己}}理,故猝變前說,歸之於偶爾攙及之科,而忽然狂叫曰,是人也受學於鏡賊,同硏於鏡弟,必欲線索於卵育訾謗之說,臣自結髮治科工,只是家庭課習,而無一字半句之就質於當路朝士,其所謂學騈驪於鏡賊者,何如是丁寧也?藉令臣與鏡賊,素有情分,多年從學,若不涉於凶逆情節,不可勒歸其黨,臣之前疏,亦豈必以素昧爲對耶?鏡賊之弟堯鏡者,臣於未釋褐前,有稠中一面,而其人之從事鉛槧,臣未曾聞,其所謂同硏於終始者,又何其丁寧也?藉令臣與鏡弟,終始同事,至於十年二十年之久,不接逆鏡之面,不踏逆鏡之門,臣固自如也。況臣無一刻半晷之同事,其於往來出處之諱與不諱,非所可論也。噫,以臣父子之聲氣漠然,燕越其人,渠猶欲白地粧撰,一向籠罩,則如鏡賊之呼叔呼姪,相往相來,自少同硏,曁老同朝者,其何以堪之?渠欲以臣疏中入幕死交之語,勒指臣身,其同堂切族之句,又使誰當耶?其父徵夏,未嘗以大義滅親,故今欲稍避形迹於灰塵俱蕩之後,竝與其至親之號而猝然剗去,區別鏡母之所後所生,曲分支派之一轉再轉,崎嶇爲說,强自疎貳,終不言其爲五寸叔姪之親。此必由於眞有可諱者,而渠旣以五寸叔姪,而猶嫌於至親二字,則何忍以義同路人,毫毛不干者,指爲同黨,竝辱其親,必欲使臣如霜之筆鋒,反之於泉下之骨餘者,抑何快心歟?若使渠家,果知沐浴之義,則其父以年老世蔭,身居宰列,不思討復,偃臥江郊者,全不成道理,無或軍銜散職,只可以食祿於暮年,而獨不可以效命於一朝耶?抑默算平日之情好,終不忍手腕之遽斷耶?渠之兄弟,亦或有決科於甲辰之前,而但是換面於乙巳之後,故卯辰年間,以年老參下,已稱於世,而字號逆鏡,爲某氏幾兄,如常用茶飯,渠之親戚故舊之聞其言者,互相傳笑,至今齒冷,渠乃欲掩其陰附之實狀,敢以俱未釋褐,人微力弱,囫圇說去,爲其自欺自解之端,然則其父之散職,不如鳳鳴之末宦,而渠輩之勢力,不及鳳鳴之寒微而然乎?雖以渠素昧者論,渠生出本末,指爲鏡黨,亦可近理,渠何忍以其父其兄之本來面目,都不回想,罔悛梟音,反肆狗噬,言言而滅理,字字而悖倫,旣辱人之親,而又責其子之不知爲感,此等義理,何處從學,而彼乃認作天理人情之所當然,其亦不知父之一禽獸也。臣雖無似,在於禽獸,又何足怒,而切切互對,以惡言相敵哉?惟是冤憤之極,遏抑不住,話頭所指,綽有幾句,咄逼於渠家者,不識渠獨知感於臣言否乎?痛矣其人,好勇鬪狠,不顧其親,一至於此,而又恨徵夏平生,不曾以羊舌氏擇肉之敎,敎之也。渠方遑汲於傭耳賃口,代人操刀,不暇念及於悖出悖入之訓,而所謂甲辰訾謗,受學同硏之說,明有指敎,便一急書,所傳之人,所聞之處,渠又何以呑吐不發,而其所呑吐不發者,毋亦出於爲益河地乎?殿下於此,若命臣與德載,竝下王府,言根來歷,彼此情詞,箇箇盤問,則渠方規避和應之迹,必不以益河告之,若至於情窮勢迫而無所出,則雖刻木而對之,呪鬼而證之,必有指一援引者,逆黨自有天刑,誣人又有當律,一遭對質,兩正其罪,國體之所當然,殿下亦何忍一任其寬假,以長其譸張之習耶?見今水火薄射,氷炭互爭,顧其勢兩不俱生,伏願聖明,特賜嚴處焉。噫,十餘年來,以鏡黨二字,傷人陷人者,不知幾何。譬如病熱積傷者,目瞀空華,口譫物怪,源委已深,傳變薰染,至德載而幾乎發狂,其擧目而皆瞀,闖口而皆譫,卽其勢然也,而若其囊身假面,機關制使,出沒簸弄於陰陽人鬼之間者,自有其人,而德載爲其詿誤,此臣之所切痛也。至於渠所謂求邑乞駄之說,臣之前疏,已詳委折,而識者,猶以屑屑分疏,爲傷大體。今其操切,雖萬倍於前,臣當一笑而置之,西倅徵索,憲府出禁之言,此乃新題目之添湊者也。臣如有犯於此,西倅之口,臣不可防,皮、權兩漢,亦當生存,何難於一番査究,而其所齗齗太不新奇,係是臣之一身橫辱,亦不欲呶呶較挈也。噫,近來自有一種名士夫而行駔儈者,招結豪民,尊事富譯,靑銅白金,無脛於暮夜,而嗜利無恥之擧,或親犯之,或嗾成之,此臣之所嘗唾罵者,德載於此,太不照顧,反欲以虛罔之言,勒加誣訐,專事汚玷,眞所謂責人夷、惠之淸介,而不知其兩手之攫拏街肆,笑他巾裳之垢膩,而渾忘其全身之落在圊溷者也。甚矣,其人之面鐵而皮硬也。此外千百誣飾之辭,與益河供辭,多有參互對辨者,臣請逐條而洞陳之。益河,以臣未發之啓,欲歸之無實,以掩其嗾出德載之迹,而德載以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謂非其挾私以諱其和應益河之狀,而擧世之疑德載而目益河者,乃在於已遞後彈文之猝發,則臣將以一言明其然也。臺閣論人之道,或以處事失措,或以居官無狀,隨事糾劾,無所不可,當之者亦何憚於有改無勉也?藉令臣之行己持身,至麤悖至鄙陋,不過罰其身而已,古豈有辱其子,竝及其父者乎?彼德載之論臣也,初以論鳳鳴一款,驅之逆黨而噴薄說去,再以父子指目之語,以實其事而束縛脅持,一節加於一節,此其意,豈徒然哉?臣之引避處置,置落旣出渠手,則旣遞之後,固無憂於其啓之更出臣手,而但袖中之文,已爲朝紳之所傳播,如此喧藉之言,早晩須至一發,終莫如拉碎先倡之人,以示難犯之勢而後,可無後繼之慮,而威脅箝制之道,莫如施以人理難堪之危辱,故駁臣於已遞之後者,誠不獲已,而罪狀臣身之不足,凶言至加於臣父,則渠輩之陰謀祕計,尤被人覰破處,都在此一着矣。正言宋徵啓之疏,取其親聞於臣者,引惹袖中彈文四字,略示駭憤之意,則彼益河怯於陰事之發覺,嘯起引避,不聽批之臺臣,不停走坂之步,益急移鋒之擊,冒沒陳疏,竱力築戰,其所詬辱,與臣一套,有若眞箇逆黨呼吸生變者然,如使益河,初不主張於其疏其啓,則德載浮筋之怒,擦齒之怨,從何激觸,蓬蓬勃勃,顯有生呑活剝之氣耶?渠輩,雖唾耳於密地,而跡之布於外,如獸鬪泥,聲之播於人,如雷震耳,則其所以凶言恐喝,殆有甚於崔日知之反構李傑,而兪健基之一啓,獨遜於楊御史之廷奏耳。殿下遠覽前史,近稽人情,取德載前後疏避,而反復省覽,則兩人者,暗中肆毒,倒行逆施,擧措顚倒,手脚忙亂之狀,可以想得矣。益河乃敢拈出臣首發三啓,謂臣本無論渠之心,繼又做出尹得和、李德孚云云之言,爲臣指的不得之證,其言尤極巧惡矣。臣伏見近來臺閣之上,形跡畏避,已成風習,含默苟且,專尙忌諱,臣則竊不自量,妄欲恢公,徒知當事不避,有懷盡言之義而已。初未嘗有計較輕重,分別先後之心,而李匡輔及gg反g不言臺官之啓,適先論列益河之啓,以其措語詳略之有些較量。雖未竝發,而明將發之之言,臣又對人酬酢於自臺罷歸之夕,其啓之必發,傳者可以郵置,而忽以意外事,至於引罪待勘,終致中沮,則親舊四面之責,不勝噂{{!|𠴲|⿰口沓}},或者曰,益河之贓,俗所謂鍾樓搖鈴,有耳皆聞,已成之草,何不先發,而獨論親舊中人乎?或者曰,匡輔雖有可論之事,新臺雖有不言之失,何可先益河而發之,以致風聲之宣露,自取陰中之凶誣乎?或者曰,近來臺閣,務爲對待之論,故先發匡輔,取必君父,而至於益河事則未發啓而先受其敗,何其疎率之甚也?當此睢盱之世,如彼疑嫌之說,雖未必盡諒臣之本心,而臣之當初兩啓,誠有率爾之失,則臣之前疏所謂不能傅虎於方睡之時,而鳴金耀甲,撼而覺之者,蓋亦指此也,而親舊間訟匡輔者,莫不譏臣以不審於輕重先後之別,而匡輔疏之反嘲者,亦在於此,渠何敢以君父之未悉外間物議,謂可欺謾,而引以爲臣啓無實之證耶?至於得和、德孚云者,卽臣千萬意象不到處也。臣之引避退待也,得和以永柔縣令,歷辭於臣而謂臣曰,近聞親舊間,多以君頃疏之攻斥銓地,謂君挾憾於求邑不得,君亦聞之否?臣答曰,吾未有聞,而但此不成說,吏判之許與不許,君無所傳於入臺之前,入臺之後,吏判雖欲許施,其勢末由,況所指之窠,至今不出,則此何求之,彼何許之,又何憾之可言也?其言似出於中間捏造矣。得和曰,吾亦送君書於吏判,而其後不與君相對,許不許間,元無彼此酬酢,親知傳說,極可怪訝,而吾則詳知此事,故爲君分曉於儕友中矣。臣答曰,如此怪駭之說,亦何分疏之爲哉?云云而罷矣。臣雖未知得和此言,亦出於熱腸冷面,而臣之當初送書,旣出於爲親求邑,則惟恐得和之諱其書爾,何怒於不諱,而況其與得和酬酢如此,問於得和可知矣。宋徵啓疏出後,臣適逢徵啓問曰,君疏下段浮浪之說,何指也?徵啓曰,聞外議則或以爲君未徹之彈文,欲竝論李德孚,而德載挾私先發,吾旣親聽君言,知其不然,故以德載怯於浮浪流傳之言,及之臣曰,彼德孚之治績能否,吾未有聞,初非萌於心而發於口者,誰人致疑於此耶?徵啓曰,德載駁君之後,其挾私先發之言,大播一時,間有不知君袖中只一益河,而或以臆逆致疑於德孚者,故吾疏跋語,欲使世人,知其非德孚云云。臣笑曰,浮言類多如此,而但無論德孚、益河,彼德載,難免挾私之謗矣。今益河,湊合風傳,拖擬德孚,已極巧詐,而得和指目之說,太甚虛謊,渠所謂風馬牛不相及之益河,何以知臣意慮不到之兩人事,而獨不聞臣素傳說萬口喧誦之自己事耶?趙漢緯之疏救宋徵啓,豈不知事關益河,而特不欲干涉本事而已,則以漢緯不聞不知之一轉語,爲渠不聞不知之證,以徵啓浮浪流傳之一句語,爲臣啓無實之證,拖指多人,抉摘文字,欲以廣樹臣仇敵,疑亂臣本事,惟熒惑天聽之是謀。若如渠言不聞不知浮浪流傳等說,在渠誠爲多幸,渠何以怒詈漢緯於初供,德載何以僇辱徵啓於前疏耶?其分疏德載處,尤可捧腹,彼德載之拙於文筆,出身之初,自有一世定論,雖其平日所阿好者,未嘗稱許,故益河,亦不敢曰能文之士,而特擧其家世文翰而稱之,昔陶靖節,有不好紙筆之子,韓文公,有不識金根之兒,則德載雖生於匠石之園,自來椎魯之質,何能漸化於見聞之多方也?且堂后記注之任,卽新進初仕也,無論文翰工拙,疾病有無,皆欲一次簪筆,獲近耿光,則彼德載之以疾爲辭者,抑獨何心?臣聞德載平居,能走馬善放炮,手足便利,爲世指目,有臂病者,決不當如是。臣恐益河所以回護德載者,適足以彰德載無文無筆之狀矣。是故,德載發啓之後,啓草代寫之說,卽已傳播,而探其來歷,則蓋出自政院,轉傳於朝紳間者也。傳者之許多說話,不須追提,而雖以重臣疏見之,其曰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而人多喧傳,吾亦聞之云云。卽又抵書於臣曰,承宣出傳一款,雖或誤傳,旣以吾亦聞之爲對,盛疏所云,亦不爽實,盛疏卽指臣疏,而其後對臣而言曰,承宣雖不直傳,我果有先問之言,吾疏中承宣云云之說,雖非親聞於承宣,人多喧傳,吾亦得聞云者,可明其云云之說,本不孟浪,君之取證,不爲無據而已。其間多少辭說,何必煩挐於章牘也?言根苗脈之明有出處,據此可知,及見承宣緘答,則有曰德載,當職之近戚也。嘗知臂病,艱於書字,見其草,率口而言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云,卽此數句,又有片言之可折者。旣曰臂病艱書云,則此與益河供辭所謂德載之有臂病者,雖欲照應,而無論病與不病,其艱書之狀,可知矣。旣曰,厚卿之筆能如是乎云,則其日啓草之非本色拙筆,而出於能書之手可知矣。旣曰,率口而言,則其大加驚駭於代寫之跡,而矢口吐出於不知不覺之中,又可知矣。一篇中精神血脈,專在率口而言能如是乎八字,而能如是乎之乎字,又爲一篇中字眼,故德載之疏,乃截去乎字,只以能如是三字,反復註解,變亂主意,歸之於率口稱贊之辭,德載之看得文字,眞所謂閃奸打訛者矣。蓋乎字,雖語助,而與也字矣字耳字,下用各異,文理脈絡,自有指歸,至於率口而言云者,凡事之出於思慮所不及,而知其爲十分怪駭,未暇搏量衝口吃驚之謂也。如使承宣,眞欲贊美於德載之猝然能書,則擊節而言可也,拊掌而言可也,嘖舌而言可也,何必曰,率口而言也?惟彼承宣,六十年讀書之人,一言一字,夫豈泛然下落,而稍存公正之心者,看過一遍,莫不知其曲直所在。殿下繼下可問德載之敎,渠又敢憫聖明之洞察,懼情跡之敗露,必欲捺生做熟,指黑爲白,巧譬曲解,攬作自據,旁覓承宣宛轉之私札,瞀亂朝家明白之公證者,其誰欺乎?夫臺筆眞僞,是豈嘲戲之談,緘答事體,又非依違之地,承宣豈不知此?而前有近戚之情誼,後有書辭之嚇喝,則答札之設爲幾句好話,政與益河所證之重臣書中急於縛得云者,一般慰藉周旋人情處耳。此等冗辭,何所輕重於本事之是非,而渠之多少自明之說,一味窘澁,只要撑拄,啓草憑準之說,尤極可笑,在家之草,旣非印跡封標之文書,則安知無中間變幻之端,而取信於經年之後哉?若使承宣,非渠近戚,其緘辭所證,必不如是約略,到處乞憐之說,眞所謂賊反荷杖,今乃以從學婦翁,不事擧業等語,厭然有不屑科工,高自標置底意,此所謂屠兒之頂佛,倡家之說禮,其然豈其然乎?況其科名二字,臣疏無所提及,而渠忽驀地闖說,此又何意也?大抵,科第得失,固不關於父兄之勸沮,而雖工於詞翰,老於場屋者,企仰一第,有若登天之難,則如渠之生年五十,不讀一字者,猝承父兄之勸,衰年一躍,如探囊中,斯亦可以驚人矣。不知當時,亦有率口稱贊者否也。渠之本末長短,謂殿下不知,强作儒生語,乃敢肆然噥喞於光天化日之下,獨不內愧其心,外畏公議耶?臣恐觀一節,可驗侏儒短,臣願德載,毋多言也。噫,臣之不顧死生,爲親訟冤,是何等大事,又況臺啓借筆,在渠雖薄物細故,猶是三百年創聞之事,則臣雖急於報讎雪冤,決不當粧出於空蕩之地,煩瀆於奏御之文,以蔽我聖上日月之明矣。重臣之疏,承宣之緘旣如此,則其啓草之非德載自寫,其言之出自承宣,斷然無疑,毋論越人之代寫,益河之代寫,臣之一段不欺之心,從此可質,而惟是德載之辱臣父子,專出於益河之毒手,而暗地排布,急急掩搏,惟恐機事之宣洩,則他人必不干於其間,此非益河之筆而更借何手哉?旣考其跡,且究其心,不但臣言如此,抑必有公心公眼之親切覰破者,殿下若先燭益河一點存心處,則白簡代寫之跡,如見肝肺矣。至於益河贓汚之跡,眞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宜無一辭可解,而臣之當初所陳,誠不欲盡發幽陰,只就件段上,說得十之三四矣。見其再供,推覓字句間罅漏處,而鍛鍊語脈,變亂情詞,勒歸臣疏於白地構捏之科,凡世之持公議者,皆曰其所自明,太半死款。雖自法府,直爲勘律,未爲不可云,而本道行査,已有成命,道臣査官,延拖累朔,顯有厭避之意,畢竟無實,雖已料得,亦不欲徑先論辨,姑待時月矣。及見査狀,則其所行査云者,創出新規,竝擧囚供,發爲問目,一次捧招,始査於二月十五日,封啓於二十日,而靑陽之於四郡,俱是四五日之程,則各邑之文移往復,各人之情節鉤覈,何如是卒乍也?凡査事,雖小於此者,必須觀其詞證,摘其疑端,再三推詰,務加詳審,猶難得情於萬一,況以益河素所豢畜之官屬,抱益河熟爛粧出之文牘,耳聽益河之供辭,眼承査官之眉睫,初無一言一事盤互鉤發之意,監色曰東,査官亦東,監色曰西,査官亦西,數十條所問,不終朝而畢査,彼官屬輩,非有榎楚桁楊之苦身勞體,則何以直告其隱情耶?雖使益河自謀,無以加此,査官之不忍致法於同隣同黨之朝士,固不足數,而獨怪夫道臣,非不知査狀之不成體例,而猶且袖手坐觀,不欲深鉤,惟以急急收殺爲意者,是何故也?無或牽於熟面,怯於傍喝而然耶?抑或耳目有所不周,而虛實有所不察而然耶?竊爲道臣惜此擧也。至於禁堂草記,始以道査數日內草草了當之意,枚擧論列,而及其入啓也,旋又刪去,只請道臣査官之薄勘警責者,亦可異也。臣固不敢以臣所陳,謂之皆出於風聞眞的,而彼益河之贓,亦可謂之萬無一犯耶?私之所掩,公不能勝,勢之所壓,法不能行,視殿下紀綱,如敗藩短垣,容易凌越,而不敢犯益河鴟張之氣焰,則臣於此,其亦末之何矣,然臣請逐段申奏,只明臣言之非誣也。所謂宮房收稅一款,臣疏則以爲加定二負,勒受甲稅,而渠之張皇爲對者,只是當初減稅之說,至於二負勒收云者,則其所發明之言,不過曰至愚至神之民,其肯納稅云云,此誠渠之語屈處,而且其宮房、耆所,官捧火粟,條貫各異,混同收捧,推移以納者,尤不成說。凡各項官捧之東西遷移,眩亂出入者,卽貪汚者用手之本色也。至於耆所、本官,兩項火粟,若竝與宮房,一例勒捧二負之稅,則其罪尤萬萬,而及其徵捧之時,星火驅督於旬日之內,其意蓋欲使民人等,不旋呼吸,莫省端倪,惟急急如律令奉行然,彼至愚而至神者,亦豈無一分知覺,而如使渠,果能就前九分所捧,減其三分而已,不有別般弄巧於其間,則年年應稅之民,豈不知一負二負之所納,而作此孟浪稱冤之言哉?況山火田,本無尺量定負之規,都在官家斟酌執負,故一負之地,可等平田五六負之地,其收稅之最輕如此,而於其最輕之中,又減三分,則民將鼓舞知惠,夫豈有自請量驗之理哉?渠所謂逐庫踏驗,全谷望量之說,卽加執負數之張本,而又下從民願三字,以掩加執之跡,彼各邑之原田打量,本出於有得無失之意,則渠之火田量驗,其可謂眞出於寧失無得之意哉?監色等所謂自官備納三分之說,尤極巧詐,以益河所謂艱難營賑之忠原,錢如金米如玉,諸般上納,一竝停閣,則何獨添給於不緊之宮稅,如果曰官備畢納也,則臣於前春問諸宮房,問諸耆所,皆有辛亥條百餘兩未收者,抑又何也?益河之於監色,腸肚相連,一辭欺罔,而其所以初減二分,以要民譽,潛加二負,陰收實利者,灼然可知矣。昔宋南康守臣徐端甫gg徐端輔g,輕減廬山稅錢,而又慮經稅之或虧,將下田升作中等,將中田升作上等,按籍履畝,趣紐其稅,終致人戶之呼冤。蓋端輔之升紐田等,只欲陰補山稅不足之數,而非出於橫斂自私之心。朱夫子,猶嘗責之以悖謬,今益河之尺量踏驗,已有端輔增稅之心,而其所加捧之錢,不屬於元稅,專出於罔民盜利之意,則其爲罪,奚止於悖謬之端輔而已?臣之前疏所謂宮差所私之物,三分加徵之數,豈有竝錄文書之理,而謂之文書可考乎?納稅民人等,必有生存者,何難推問,所掌監色輩,亦爲另加嚴詰,庶乎査出也。所謂復戶買得七百餘結,渠以爲買得四百餘結,收捧價租云,而無論七百四百結數之多少,驛人之預受價出賣於民間者,一竝還奪,一結給二兩勒買,雖以四百結所買言之,秋捧每結四石,合爲一千六百石,待春還賣,其價幾何?蓋凶年之減捧,足以外借恤民之名,而其實差勝於豐年之準捧,故渠之所以比前減捧,蓋以此也,而及其種糧分給之時,代以他色荒租,所謂復戶租則當春間租種極貴之時,每四石初貿十三兩五錢,末稍租種價漸翔,至於十五六兩之數,此則復戶租備納之民,亦皆受去,官給種租,故皆知其非復戶所納精租,而亦以錢貿去,各倉所賣精租,故皆知其官賣租之非復戶租也。一番推問於民人,可知矣。彼現納之文書則毋論某穀,特以復戶懸錄,將何以取信也?臣則或聞於士大夫之往來者,或聞於名官之傳說者,是豈泛然風聞乎?至於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勿論錢租,又不敢發明,而彼監色之招,又無一語辨白,蓋渠輩,欲以爲元無所捧云則已,有餘結五十七結之現捉者矣。欲以爲捧用云,則許多民結之偸用,爲其極罪,故不得已略之。以臣觀之,富實民結混同私捧一款,渠已自服矣。大抵,各邑自有諸般名目收米捧錢之規,故間有貪宰,抄出富實民結,稱以某名某色,不無混捧之弊,各邑餘結之欺隱上司,憑藉名目,作米作錢,皆此類也。渠旣有復戶條好箇稱號,則許多餘結之混抄私捧,其勢固然。辛亥民結作戶之後,擇其富戶,抄出於元結之外,盡歸私捧,而春間分給戶首還上之時,此等富戶,一竝見漏,蓋以不入元結故也。富戶兩班家,雖未受出戶還,而或慮秋後有混侵之弊,呈狀以問其戶還見漏之委折,則益河,使座首鄭楗査給,而楗謂其呈狀者曰,官家例有如此事,歸告於汝等上典,無至傳播云云,此本邑崇善院、慕道院近處,最多富戶兩班、常漢,而不入於元結作戶者,多有呈狀之事。如是之故,益河遞官後,租穀尙有留置作錢之說,新官聞而推出,則其租,業已化爲錢,不知爲幾百兩,而未及輸去之餘數,又至五百兩之多,故盡爲輸入官庫,別封藏置,將補春賑之資云,臣之所聞,本自如此,而其年冬間,掌令閔珽之自忠原承召也,臣以此錢來歷,問於珽,珽亦曰,吾則雖不知其租之何名色,而邑底所置數百石租之作五百兩錢,爲新官推入之狀,吾亦非得於邑人之泛閑所傳,自有端的所聞處,君之所聞不差矣。此則臣之再次詳問於珽者也。其以租作錢之狀,旣如此,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且各邑田結雖多,收租雖晩,要不出於正二月間,則渠所謂本邑田政之了當,迤至三月云者,已不成說。設使迤至春晩,果如渠言,田案査勘,宜無遺漏,而至於田政已勘,上京遞罷,其間又至一朔餘,虛實根査,不患無日,則所謂五十餘結未盡査出之云者,此何以稱焉?以臣觀之,雖反覆其言,明是盜用之計,而渠之遞罷,出於意外。新官赴任之後,渠雖有神施鬼設之才,終無暗地處置之道,欲處置於暗地,終必有發露之慮,則其潛授由吏,密納新官,其勢不得不已,而渠乃卒辦,分付監色之言,以作目前應對之資,彼文書持去之人,雖或監色,而暮夜密納之人,卽由吏也。所謂文書,若是明白正大之物,則何必使由吏密密持納乎?渠雖欲以此等鄙陋之事,不欲人知,而其於天知神知,何哉?臣疏中,以由吏密納新官,嚴辭却之之說,箇箇詳陳而渠不敢有一言辨白者,可知其有隱情矣。況其供辭中,辛亥秋踏驗給災之時,監色輩偸食之結數,再次査得,均分民結,此則道臣之所知云,果如其言,監色所偸之査出,前後一也,而彼道臣所知之結,則何乃容易再査於當秋踏驗之時,而惟此道臣所不知己所獨知之五十餘結,則過冬春,至於夏間遞罷時,而猶未盡査者,抑何事耶?且益河之不受監營劃給五十結之說,道臣之張皇爲辭者,有若益河以本邑査得之五十結,推移給災,故不受營給者然,彼益河,拖至五月,尙稱未査,移送新官者,可謂有給災之意乎?新官初不受置之狀,臣旣詳聞,而枚報營門,亦在於臺論傳播之後,則以此爲之文書昭昭者,烏可取信也?臣聞當初査得五百餘結,稱以補民役,別作官結,而畢竟無一負分給補民,而全數分授於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申次迪者,每結皆捧七兩錢,而此是潛賣,故比復戶條混抄私捧者,稍低其價,以爲易售之計,而五百餘結,非小小可隱之物,渠之暗地授人,雖極祕密,而結價備納之兩班、常漢,許多耳目,有難盡諱,五六千錢貨,亦難一時畢捧,則今此五十七結之潛送新官者,豈非未及捧錢之餘數,而至於次迪所掌者,當時亦有數百兩未納之數云。雖未知末梢收殺之如何?而次迪者,告其妻上典,以其妻上典家,本邑所在若干結,亦捧七兩錢,以納於益河,如此彰著之跡,渠何忍肆然隱諱乎?其時都書員李聖徵及各面書員處,餘結査出之數,別作官結之由,各別嚴訊,而由吏劉輝漢及假官奴次迪兩人則另加嚴刑,以渠輩所分授爲幾結,所納錢爲幾兩,十分究問其盜賣之實數,而此兩人外,所分授各人,一一盤詰於輝漢等,明査嚴處,斷不可已也。彼次迪者,聞以前居忠原士人李基厚之婢夫,販賈居生於邑內,仰役於官門,而益河,聞其爲人極伶俐,試之任事,曲當其意,益河大悅。凡衙中大小私幹,多付其手,今此餘結之潛授盜賣,卽其信任之一端,而數百兩未及盡納之說及渠妻上典家田結,亦爲捧錢之言,皆次迪之來告於李姓兩班者,而臣又詳聞,則渠安敢發明於結錢二字也?所謂無面稅太,分付由吏,以隱結所捧充納云者,明白無疑,而渠難於發明,只曰,以楊倉耗穀,移補其數,新官如不許,則以重記付錄之六百石租,推移充納云云。夫渠旣遞官則各倉耗穀,雖如山積,非渠擅斷之物而付錄之,六百石租,若入於稅太充補,則所謂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之六百石租,又是何穀耶?況此六百石租之付錄於重記成貼之外者,已是渠贓汚現捉不得已追錄之物,則渠欲以此六百石租,到處拖引,臨時應卒,以掩其各項盜用之跡,豈不奸巧之甚乎?顧此百餘石稅太,果可還徵於民間者,則必以還徵次,成送文書於新官,設使又不欲還徵於民間,而必爲自官備納之計,則亦當預先措置,何至已遞之後?或曰,以倉耗移補也,或曰,以六百石租充代也,此無他。復戶價租盜賣之時,所謂稅太條通同私用,遽遞之後,無所措辦,虛掛欠籍,至前春未納,故臨急卒構之言,指的不得之狀,蓋如此矣。今此各人等招辭,亦不過曰未及充補而已。則此可爲發明之說耶?所謂追還已成之重記,追錄六百石租云者,臣之前疏論列,猶有泛略,故渠以追還新官處,爲大段差誤,費辭發明。蓋六百石租,初不載錄於重記,而益河作牌於倉色吏劉榮漢處,使之偸出於新官未赴任之前,倉監官李德祚,以新官已出,不可以舊官分付,擅出倉穀,據理不給,此又邑民丁重益之所詳知者。新官到任後,聞有此六百石記外之穀,而仍爲推出於重記未傳授之前,此際重記色吏,自京還歸,聞有六百石推出之擧,渠乃躱避,自外急還重記於益河處,益河始爲追錄於成貼之外,以四百石設廳,二百石防役,列錄下送,新官聞重記色吏之下來已久,隱避不現,仍爲推治色吏朱圓杖十八度,索出重記云。蓋官成文書之規,着押踏印,通稱成貼,臣之所謂成貼之外者,卽指着押內外而言也。渠則歸之踏印之外,勒成其說,而此有不然者,所謂踏印者,凡文書中,雖空紙連幅處,竝皆踏印,此豈有內外之可言?重記中當錄之物,雖些少錢穀,必爲盡載於原幅,而始爲着押於末端者,例也,今渠則勿論踏印與不踏印,以六百石租,追錄於着押之外者,果是何意也?彼六百石租,稱以四百石設廳料理,以補新舊刷馬迎送之費,二百石,充補軍布之指徵無處者。設廳者,乃爲民久遠之慮,防役者,乃爲民救急之意,而渠之初招,明白指告,其歸宿處,重記着押外,懸錄昭昭。今忽於稅太條上,以此穀兌那充納云。若然則今日設廳之穀,明日旋除二百石,而彼餘存數百石零瑣之穀,何以作爲民久遠之圖耶?以臣觀之,前招中設廳防役之說是,則再招中稅太移補之說,詐也。以此推之,追後付錄於重記着押之外者,已是副急之計,而末後移補之說,得無近於以子之矛,陷子之楯者耶?所謂結餘米云者,本邑元無流來隱結,則餘結之稱,未知何據,而設如其言,其數又奚止於四十餘石之零少乎?渠之所言於故領相之說,人無聞者。又無報備局巡營一丈文書,則其數雖至少,任意擅用,大段違法,五十石結餘米之擅自移補,果無偸用之罪乎?至於儲置米偸用與否。又不辨白,此則儲置米元數劃給外,留在數及結餘米,元數摠計之,可覈虛實,而且聞三百石儲置米還報之道,渠以爲拮据二百餘石米,分授新官吏房戶長,以爲料理備納之地,此尤有可疑者。夫居官者,給債牟利,已足羞恥,而旣辦二百餘石之米,則較諸本數,所欠無多。雖若干推移,可以充補於重記修正之日,而乃反以待秋料理,分付官屬者,誠是意外。臣未知二百餘石之到秋爲幾石利,而吏輩,以每斛幾斗之利,侤音受出於當初耶?臣聞益河,分付於安相宅等,以春市米價爲十餘兩錢,每一斛,秋可納三斛,以此相約,分給於民間,而分給之時,猶以官令分付之,煩人耳目爲嫌,以吏輩私債樣散給矣。及至昨秋荐凶,吏輩難於私徵,不得已始以儲置條,分付各面督納,則民人等,以所用私債,本非官物,三甲之利,當凶難辦,無意還報。雖以本邑乷味一面言之,儲置受債民人吳京昌等,終不備納,則該面都廳,以私債難捧之由,枚報本官,彼益河侤音分授之戶長安相宅等,自外阻搪不捧,始乃曰,民人等所給三甲之利,非私債,乃官債儲置條也。官債不可不捧,而此報狀,若告官,則必有紛紜之弊,不可入納,卽以此意,作答於都廳,還送原狀。其都廳之報狀,戶長之答通文字,臣已詳見,推此一坊,可知其他。二百一十石之每作三甲,其利爲六百餘石,則三百石劃給之數,雖曰還報,所餘又爲三百餘石,其所劃給外偸用之數,可按而知。新官、戶長、吏房及分給色吏安世才,乷味面都廳裵姓人處,訊問其報狀答通一事之有無,則臣所目見之文跡,渠輩決不敢牢諱。況民人吳京昌則不堪於儲置三甲之督徵,終至於自縊而死,此又臣之詳聞而矜憐者。京昌致斃之由,亦問於該面任掌人處,仍此而歷擧各面所分給之數,而盡爲嚴究,至於本邑東部居校生崔世漢、崔文秀,亦以等狀呈訴於監營本官,文狀具在云,一竝捉致,査考推覈,在所不已也。彼査官,徒仰官屬巧飾之口吻,而如許根因,不爲詳悉鉤覈,臣竊駭之,而在一路巡按之任者,猶且拘牽於舊日管下情面,則如同閈附勢臂脂自效之一申晉,又何足責也?所謂還穀數千石,折半出賣,折半分授官屬,待秋備納云者,此不特喧藉於京外,人多目覩而來傳者。渠猶且以湖西最多之本邑還穀,謂之數少,爲其發明之端者,誠可駭然。臣聞本邑賑倉米太累千餘石,出賣作錢,而太二百石則出給於本邑北門外居及唱奉鶴者,貿納五百餘兩錢,而奉鶴前後貿錢之數,不止於此。其餘米太則雖不知石數之爲幾何?而分授於官屬輩,皆以數倍之利,使之待秋準補所賣之元數云。蓋渠則以爲春價米一斛十餘兩所買之錢,足爲豐年秋市三四斛之價,而渠旣無遞官之端,亦無連凶之理,秋後了當,自在其手,故爲此濫計矣。其夏之遽遞,其秋之荐凶,果出於渠所料之外,彼將死之民,誰肯備納數倍之穀,以償前官盜用之數耶?官屬輩,日事驅督,則民人等呈狀呼冤,罔有紀極,新官不得已論報營門,傳令民間,以本邑還徵於民,以倍利分責所授之官屬。渠猶以賑倉米太,謂非還上穀,而歸臣言於全不近似之科耶?且其本邑附近八面還上,皆屬於司倉,而司倉,乃邑內倉,秋捧時,親捧各樣精穀,故八面前後十餘等還上,皆移給外各倉官耗,而司倉穀則以外各倉還耗條那移,或出賣於邑市,或給債於所親,邑民之赴百餘里六七十里之遠倉者,呼冤至今。渠猶以官耗之異於元還,謂非還上發賣耶?至於本邑所在戶曹常平倉穀十分之一,因戶曹行關,太一石八錢,租一石七錢,木麥一石六錢,牟一石五錢,使之依舊例發賣,則益河以租、太每石一兩五錢,木麥、牟每石一兩二三錢,加定出賣於各倉居民,而戶曹所納,依前例成文書上送,剩錢盡歸私用。戶曹常平倉穀所置各倉色吏及倉底居民之納價者,各別訊問,則可得其實。渠猶以上司行關,謂可憑藉,而能免盜賣之罪耶?金遷倉租、太百餘石則運置於木溪船人金禮吉家,出賣作錢,而使其家奴眼同爲之,所謂禮吉者,捉致訊問,可以覈得,此等奸濫之跡,亦豈有文書之可考,而取信自明之言乎?所謂遞等例下者,渠又無以飾辭辨白,乃敢援例於柳綎之例下,看作流來謄錄,且以新官之移充於監營還實八十石之數,爲渠不私用之明證者,誠極可笑。夫柳綎神明之治,氷蘖之操,民到今稱之,殿下亦嘗褒賞於筵中矣。藉令綎之遞等例下,大段過濫,固非後官之可法。渠之居官百事,皆比綎萬萬不能,而只欲比例於遞等一事,則其自待之太薄,亦已甚矣。且綎之遞等例下,雖或過多,未聞謗議之言,而渠之遞等,獨有喧藉之人言者,是必有公私義利之別,而綎之解官也,又未聞有數三百石米穀潛置邑底之說,則此眞渠赧然自服處,而臣疏中白文帖子等許多奸狀,不敢別白,猶以窘遁之說,欲爲防遮之資,殊可駭也。況又以渠所謂艱難拮据,僅僅成樣之忠原盜占之二百石稅太,猶不能措置於當納之節,應報之三百石儲置,猶不能充補於遞任之日,而獨爲侈大於遞等例下者,其果無自私之跡乎?渠之供辭及各人之招,以爲新官推出此穀,以充監營賑穀之縮。臣又聞新官,以此穀將補前春賑資,其穀之數多,推此可知,而道臣,以此穀欲歸之賑餘,渠所謂自備賑穀,果能有餘,何以加用八十石營穀,而稅太則虛錄,儲置則立本云耶?道臣之以冒稱之遞等,許作賑餘之美號者,可謂委曲矣。橫斂則曰營賑,發贓則曰賑餘,臣竊惜之。噫,如許米穀,豈非渠所謂可飽之粱肉?而設使渠專出於下輩帖給之意,彼吏奴所飽之粱肉,何獨不施於飢民?不然而都出於憑藉私用之計,則渠所謂米貴如金,艱難營賑之時,立視民死,專事肥己者,抑何心腸也?所謂一色紙一手筆,分作鄕品官屬邑底居人所志,稱以改色,出給數百石米,以甲利分給民間云,而渠則以此或歸之年例,題給貧寒難捧之類,換給新舊呈狀,有若還上反作之規,或歸之各廳許貸依例施行之科,果如其言,則甲利之說,何爲而發,呈訴之紛紜,又何故也?各廳官屬,其數甚多,何不以各紙各筆,書呈所志,而必出於一色紙一手筆者,豈不可疑?又況渠輩之年例許貸,雖不煩諸民間,自可料理還報,如使各廳改色之分給民間者,甲利收捧,果有舊規,則必無呈訴紛紜之弊。臣恐各廳年例許貸之外,別有憑藉作弄之端矣。渠雖欲混稱各廳例給,而一色紙一手筆,終不可掩,則乃以五張些少題給物,備數現納,圖掩其數十張一筆之借題者,顯有奸跡,而査官不問,道臣不察,一依監色之言,稱之曰,文書明白,豈不可異也?數十張借名題出,臣所詳知,而五張代納,亦可見渠輩不敢全諱之狀,則各別嚴問,可得其情矣。況臣聞新官,到任於再昨年五月十九日,而其前數日鄕任輩,以新官之到任期迫,告於兼官,本邑各庫開,金盡爲推還,而官廳別監李萬根等,密受益河指揮,乃於十七日,擅開官廳庫,偸出穀物,合米租太,幾至九百餘石,而一依益河分付,宰割分授於各人處,而鄕任鄭楗、李萬根、盧取聖、李億熙等,米九十石,吏房劉輝漢米一百四十石、太五十石、租三百石,倉色吏劉榮漢米一百四十石,朴春蕃米六十石,及唱崔檢同米六十石,訓鍊廳米五十石,各各分俵逢授,縱臣之所知者,只此而已,此外又不知盜用之爲幾何?渠以此等分授之穀,猶可謂之遞等例下乎?猶可謂之改色題給乎?遞等改色,俱不宜若是狼藉,而所謂遞等之物,新官到任後,白文帖子,已多見捉者,所謂改色,尤不當白文題給於遞任之後。新官到任,只隔一日,而不先不後,必於十七日,急急擅發,分授各人者,果何意也?分授之日,邑人丁重益等,與萬根爭詰是非,一場大鬧於鄕廳齊會處,人皆目覩如此,逢授人等,各別嚴問,在所不已。而況其新官到任後,推出邑底所置四百石米,輸入官庫,及其遞歸,入錄重記之說,人皆喧傳,則渠安敢掩諱也?噫,淸朝近聯,有此巨猾大蠹,而彼異面同腸之庸奴下流,初不能以鄭均之戒其兄者,責之於益河,而乃反干與災結,甘心同惡,鼻齅橐裏之銅臭,腹呑門前之米船,常欲爲益河得一死所,鳴吠圖報,則其所以螮蝀於赫日,魚肉乎臣身者,誠可骨寒,而尤爲痛恨者,連歲荐飢,民命近止,府藏枵竭,拯濟無策,至於御膳之減器,正供之停捧,百官之減料,他道之移粟,俱出於我聖上哀痛惻怛迫不得已之意,則爲今日分牧之任者,怎敢有一分豐侈自奉之計,而又況益河之從前受知於殿下者,又非常調守令之比,至以益河奉公之臣爲敎,則雖以渠知遇之感,尤宜有竭誠報效之心,而考其所行,不但反是其橫斂巧取,侈濫無厭之狀,無所不至,寧忍君父之日御小米,而忠原之財穀,用如泥土,寧忍赤子之日塡溝壑,而益河之妻孥,獨飽粱肉,臣竊痛之。所謂還租十五斗代,加捧稷二十斗者,已違朝家定制,而渠之招辭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之五斗剩,何以繼給飢民十三等監色之供?曰皮稷所捧,爲九百五十七石,道臣亦曰,皮稷所捧不滿千石而五斗剩,竝錄於會案云,彼九百五十石零,當初旣以二十斗捧上,則二十斗當爲一斛。若依還上例,以十五斗作斛,而除其五斗,加作斛數,亦爲三百一十餘石,都合當爲一千二百餘石,而道臣狀中所謂本道所上京廳會案,臣亦謄見。辛亥年皮稷代捧條,則合五斗加作斛數,只爲八百八十餘石,所餘多至三百餘石,籍使合計五斗剩而爲九百五十七石,一如監色之供,會案所付,只是八百八十石餘,則九百石零之於八百石零,所嬴又近百石,以此以彼,俱有大段可疑。至於換賑租一款,渠乃以監營所得雜耗分賑一事,混同爲說,變亂件段,欲掩其跡,而監色之供,以爲皮稷九百石,爲農民種糧,換用七百石賑租云,其換出之狀,渠雖諱之,監色等,已半吐矣。本邑還穀,其數甚多,雖非若干賑穀之相換,豈無推移分給之路,而況旣曰賑濟飢民,則捨正穀而取皮稷,似非荒政之得宜者。渠之復戶租隱結錢發賣之各倉還耗,若不盡爲盜用,種糧所給,不患難辦,何必奪飢民之命脈,而稱爲種糧換給耶?代還租則會案所錄,稷爲八百石餘,而還租爲六百石,換賑租則監色所供稷,爲九百五十七石,而賑租爲七百餘石,彼代捧之稷,宜有定數,而多少相懸,互有出入,增損惟意,自相逕庭,此其中,豈無鉤發之道,而道臣、査官,徒事掩遮,良可訝也?況渠所謂三次白給之種糧,只是若干雜穀,而一次所給則已爲還捧於再昨秋,此實罔民之甚者,所謂十三等乾糧云者,都不過皮稷二次,而其所分給,一次則爲一斗五升,一次則爲二斗,當初操切面任,抄飢至少,大面三四十人,小面數十人,合僅計爲數千人而已,則千餘石皮稷,何患不足於數千口二次所給?臣之從前所聞旣如此,而臣又聞之於昨春,自忠原上來之一名官,則答以聞諸民人所傳,飢民乾糧,果是皮稷二次,誠如君言云云,此又非風傳之比。渠忍能幻弄作奸,粧撰文書,下蔽道臣之耳目,上欺君父之聰聽。噫,亦甚矣。且其代捧之政。渠以爲面議道臣,一從市直,其所云云,有若從民願爲之者然,此事尤爲萬萬絶痛者。辛亥秋,本道監司,巡到南倉之日,民人等,以租十五斗代,稷二十斗,多有稱冤之由,齊聲陳訴,而倉底㐗味村居該面風憲鄭時雲,亦在等訴中。監司知民訴之如此,以告于本官,更爲變通爲答而去,蓋時雲,以該面風憲,率其民人面訴之時,不忍直陳其官長虐斂之狀,以各項弊端,皆歸罪於鄕任之欺凌,則出站鄕所鄭楗、李萬根者,惡其陰事之宣揚,綁縛時雲,無數亂打。仍又訐訴益河,捉入官庭之際,路由時雲家前。時雲家人,泣訴鄕所,請饋粥飮,則鄭楗、李萬根等,詬罵驅逐,急急捉囚於官獄數日。益河以別杖決罪五十度,曳出官門,死不踰時,而時雲之在獄中,呈狀丐命於益河,則益河,以非官家所捉,勿爲煩訴爲題。夫鄕任擅自生殺,而爲官長者,恬若不知,是何法理?況渠又施以五十度別杖,則非官所捉之說,誠莫曉其意,而益河遞歸後,時雲之妻,呈狀營門,得明査嚴處之題辭,粘訴於新官到任初,則新官以事係前官,不爲聽理,匹夫匹婦之冤,終無以自伸,一境之民,孰不齊憤而共憐也?噫,殺一無罪,王者不爲,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昔在肅廟朝甲申年間,有一宰臣,出守東邑,濫殺人命,惟我先大王,赫然震怒,杖訊殿庭。蓋以人命之至重,王法之至嚴,有不可以容貸者故也。彼益河,亦不過一守令也。旣忍於凶歲橫斂,又忍於濫殺人命,而孤寡之民,不能自訴於堂陛之邃,方伯之臣,不敢按法於勢焰之下,積鬱幽冤,上干天和,殿下獨不聞東海枯旱之災乎?若使今日,國綱不掃於地,益河烏得常刑乎?時雲妻之本邑前後官及營門所呈三狀,印押分明,題辭俱在,臣亦目見其文狀,知其實狀之由於代稷一款,卽此而五斗加捧之出於橫斂,可推而知,其所橫斂,至於殺人而不知止,則此其意,豈爲若干還上加錄之地而已?臣謂代捧稷之數,換賑租之數,各別推覈其實數所在,斷不可已也。其殺人一事則,殿下特下明旨,令本道捉致時雲家屬於京獄,取其前後三狀,委之剛明法官,俾得根査而嚴處之也。所謂六十間大家者,臣疏謂之構在本境,新占山下或堤川墓下兩岐爲說者,蓋欲觀渠一分不欺之言,渠雖不敢祕其新占山三字,而至於買得一款,又不明言何也。渠稱以遷葬新占山地,於本境㺚川上流山下,家舍田土,竝以六百兩買得,而山底居民沈莫龍者,爲其有勞於買賣,仍作山下主人,以南倉租數十石及僉知帖文一張,別爲賞給,視同典守之僕奴,仍令貿取材瓦,經營家舍,姑未成就,而其六百兩買山買土之狀,嚴問莫龍,可得其實。渠之堤川院林,有親山有墓舍,而忠原之民,放火於渠之親山,竝與前在家舍而燒之,故渠於在官之日,重創五十餘間,自院林往來者,多有親見而傳之,則渠何敢諱之也?所謂田土買得云者,臣疏已陳其難査之端,無論彼境此境,最爲渠發明之好欛柄,然傅說之言,雖或不知某人居間主事,某時給價成文,而要之皆以爲眞有是事,臣請以所聞更陳之。益河買得沃土十二石地於尙州沐浴浦,而再昨年,使劉輝漢,主管買賣,輝漢所親人,適有詗知其事者,則輝漢,恐其聲聞之透露,密囑其人,愼勿出口云云。此則嚴問輝漢,可得端緖,此外又有兩處作畓,而其一,淸風武嚴寺近處十五石地也,其一,堤川、院川渠之墓舍近處,而皆在於渠之居官,則其興役開土,又有厥由。本邑討捕營創建時,例以四郡民丁赴役,而辛亥年營舍重建時,益河調發本邑烟軍,以代其役,故民怨至今,而四郡民丁,則益河計其名數,皆收役價錢,募軍立役於渠之兩處作畓云,臣謂本邑煙軍無端代役之狀,不可不査問也。顧此兩款則臣之前疏,雖陳其難査之由,而臣之追後所聞,又如是眞的,則臣謂上項兩款事,亦惟在朝家明査之如何耳。臣之前疏所謂京廳帖文,雜捧錢租貿太沈醬,以賑餘數十甕,船運本家云,而渠旣縷縷發明,作爲燻造易運之說,以明醬甕難致之狀,其外面誠若有理,而此又有可言者,所謂帖文,無論京廳、監營之所給,旣有捧錢之事,則渠何敢區別京廳、監營,而臣聞僉知帖文三百張,同知帖文一百張,加設帖文一百張,勒授富民,橫徵高價,所賣不知爲幾千斛緡,而醬太貿取之外,餘錢已無去處,臣則初意其數多賑醬,若干分給矣。近來親聞往來士夫及本土小民之言,則設賑後,元無龠合所給云,此非渠所私用之物乎?渠雖粧出文書,混稱分賑,而如未乾之燻造,以船輸來,至於四十石之多,則渠何忍以醬甕之難於船運爲言耶?船運之難,果如其言,則抑未知別有何樣奇巧,可以運致之耶?至於樓巖船人,若非渠之奴僕,則必渠一家諸族之奴僕,不待臣言,渠必有自知者。然必欲使臣指告,則如渠之二年居官,內眷之稱以遞歸,以船路作行者,至於三次,而一次之行,必帶來三四船隻,京江之人,有目皆睹,彼三次船行之船人姓名,何不問之於臣,而獨問醬甕輸去之船人姓名耶?其人政好一笑爾。渠以臣十六條臚列,都歸之虛謊,只拈出木筏一款,謂有苗脈,陽示其直陳無欺之色,陰護其各項盜濫之跡,此尤可痛,臣不得不更演此段,以明臣十六條所陳之皆有根據,以破其無限奸巧之狀也。可興倉役時,稱以材瓦所用,民家丘木之長養處,毋論墳山遠近,一竝亂斫,計所入用,以其餘木,編作二十大筏,浮下京江,而甕院燔器所,例爲納稅,故渠連臂送言於廚院提擧,而因本院提擧之語次詰問,稱以自家丘木之作筏下江,圖得本院勿侵帖,而本院提擧,亦成給其帖。其間多少問答,臣姑略之,而此異於米錢偸用之類,故初疏不爲註解曲折矣。今其言,儘有許多奸情,夫臣疏所謂民家丘木者,槪聞斫取於本縣乷味沈姓人,前朝官李姓兩班及開天孫姓人家墓木,而沈哥或慮官家之復有侵伐,自斫其餘木,出賣於陰城人,則益河聞而惡之,沒數奪取,此其大數。其外若干斫取者,沿江以上,到處皆然。渠乃敢指爲淸風、堤川無主空山者,已極巧詐。況其作筏下江之際,以民家丘木,指爲自家丘木,瞞囑提擧之言,尤極鄙陋而渠又做出一家人助給之說,欲覆其私賣之跡,其言眞可笑矣。其所謂一家人,未知指誰,而私筏之漂失,雖甚失利,必不求助於官用之木材。且所謂百餘片吐木,何足有無於作筏,而渠又稱之以添補以給乎?參前考後,都出巧飾,而臣則初聞其爲二大筏矣。臣疏出後,傳者以爲二十大筏,臣始以益河供辭中,吐木筏價低之說較量,傳者之言二十筏之數,誠爲信然矣。雖以此一段見之,渠所以大則狼貪虎攫,小則鼠竊狗偸,惟利是求,無所不爲之狀,昭著無餘。且其倉役時,自監營爲其募軍貿材,劃給五百石穀,而嶺邑稅倉改建之役,自嶺邑,依舊例送役價三千兩錢,彼材瓦所入,旣取民家之丘木,軍丁赴役,又有煙戶之調發,通一邑各面,每二日使役,而梅安等,十三面一萬戶,則以遠不徵赴,每戶收納役價錢每五錢,合爲五千兩,故是役也,元無一名募軍,一株貿材,除其京署借得之瓦匠役糧工價外,一無所費,所謂木手,又爲括出於境內民人,亦無手直所給,則今此五百餘石營給之穀,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用於何處,而渠所謂通朝所知,自備新創之財力,果指何物而稱之乎?若謂之貿材也,渠則曰斫取於無主空山,臣則曰奪取於民家丘木,其兩無所貿,可知矣。若謂之募軍也,裹糧赴役,一邑皆然,遠坊收錢,萬目所覩,其毫無自備,可知矣。營穀五百石,嶺錢三千兩,十三面五千兩,渠必以用下樣,排數粧出於文書,而但其材木役軍,不可竝論於用下之數,此外只以倉舍間數匠手工價摠計較驗,則可知六七千錢貨,五百餘石穀物,所入與否,亦宜嚴訊覈實也。蓋臣之前說,雖未盡得其奸細情節,而渠之供辭,各人之招,亦不敢曰,元無是事,則其贓跡之透露,已十之七八矣。臣疏一播,傳者猶藉藉不已,或曰,某事不論,或曰,某段不擧,辭說多端,虛實未分,而第有一件之可以憑據者,玆復陳之。本邑結役租五千餘石,戊申年按撫使金在魯之莅任也,凡官家日用,使客支應等物,皆以此租,磨鍊貿用,而勿論豐凶,每石以錢一兩二錢定式矣。益河在官時,凡貿易之物,比前倍定於一石,雖以生雉價一事言之,舊例則一石定捧五首雉,而益河則勒捧二十首,是以四石價,折於一石,此爲四倍之利,而所餘爲三石,他種之稱此,可推而知。渠則似以爲凶年市價,比豐年稍貴,爲此加倍之政,而當初無論豐凶,酌定施行,旣出於公私兩便之意,則今此倍數,已極無謂,況其數多餘錢,盡歸囊橐。新官到任後,猝按空簿,亦未變通,官用貿易,幾至全廢云,此一段,亦宜推問於結役租所掌色吏處也。大抵,營賑二字,爲近來各邑憑藉贓濫之好箇題目,而益河之各樣舞弄,特爲尤甚。所謂飢民賑濟云者,當初抄箚人口,極爲零少,而只以殘零皮穀,略略分給,只是二次,而虛張名數,增錄穀數,上報營門,稱之曰,十三等所謂種糧白給云者,一次所放,只是一二斗雜穀,而且其三次中,一次以還穀,詐稱白給。故昨秋已爲還捧,所謂還上云者,每年大戶所受,減爲中戶,中戶所受,減爲下戶,必以刻削爲務,還穀受去之民,除其往來脚費,更無所餘爲耕種之糧,故飢民則以盜竊賑穀,便私自營怨之,農民則以吝惜還穀,盜賣牟利怨之。闔境興咨,大小嗷嗷曰,所謂十三等設賑,只是二次皮穀,十三等分糶之穀,不如曾前五六次分給之數,而各項文書則與鄕任官吏,符同巧飾,瞞報營門,上欺朝家,怨聲溢路,有耳皆聞。臣之前疏中,摠計聚穀數爻,算驗分賑數爻者,此其賑穀査出之肯綮處,而渠不敢爲提說者,其有意掩遮可知矣。然臣言如未可取信,二次乾糧之虛實,推問於受食之飢民,白給一次還捧之有無,推問於備納之農民焉。況渠雖稱以萬餘口賑濟,而其言之無據,人皆傳笑。彼忠原飢民,雖曰,極繁,宜無遺漏於萬餘口之抄箚,而聞再昨年密陽府流丐八千餘名設賑之時,忠原飢民之流離就哺於密陽者,多至八百餘名云。渠若以萬餘口抄賑,十三等拯濟,則彼鳥形鵠面疲痿將死之民,何以捨其父母之官,而蒲伏望哺於千里他境,至此之多耶?渠雖舌端有蜜,粉飾外面,臣亦耳中無障,久厭腥聞,則渠何敢防臣之口也?惟彼忠原之錢穀出處,斡運徑路,益河無不熟知,故忠原之作窠也,益河力圖而爲之,其行專出於大逞意欲,計世之素知益河心術者,固已憂之於其初,而居官以後,惟利孶孶,其始也,妙穿逕竇,營運不煩,而及其終也,因緣營賑,多般料辦,厚殖錢穀,心薰魄動,意肆手滑,從他旁觀之嗤罵,惟急急伎倆之快施,如入波斯之肆者,羅列百貨,皆是可欲之物,不自知其頤朶而手攫也。甚至於細瑣難名之物,逐都津致,盡歸籠擔,此所謂失其常性者也。昔朱子,論唐仲友之貪黷,其所各項條列羅絹銀錢工作器皿之屬,姻婭子弟貨賂交通之狀,細大畢擧,數目浩瀚,而其狀有曰,雖其曲折,未必盡如所陳,萬口一辭,其中必有可信者,前後質陳,多至六七狀而不止,以朱子之賢,論仲友之貪,夫豈有片言之虛僞者乎?蓋此等人,自有別般心性,不可以常理責之故也。今益河之貪,比仲友,輕重大小,雖未知如何,臣亦不敢以臣言爲一一眞的,但其中,亦有詞證俱備,狼藉難諱者,不啻數十舛而已。至於臣所聞中,如工匠家諺文牌子,如買立十數私駄,興販嶺南,如漆匠一升之役,加捧三升,如厚恤沿路酒幕,延譽往來之客,如嗾囑境內諸族,猝立淸德之碑,此等可駭可羞可愕可痛之說,臣猶一竝刊落而不擧。語曰,竈不炊薪,堗豈生烟?如使益河所犯,不至甚黷,則傳聞之臭穢,必不如斯。且其居間助虐者,又有其人,庶孽柳璜,邑人權輯則留養衙內,結爲心腹。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都書員李聖徵,假官奴申次迪,引爲爪牙,內外和應,同心使令,而所謂鄭楗者,故參判李喬岳之宰忠原時,差出量田都廳。益河素與之親密,而其後,楗以罪受刑於淸州牧,一鄕棄之,以此不參鄕任者久矣。益河到任之後,起自廢棄,特差首任,以樹其恩,而聞楗之有病則許其乘轎出入,聞楗之過婚,則借其官屬使喚。所謂李萬根者,本以朴致遠信任鄕所,濁亂官政,殺越人命。營將李譔,譏捕嚴囚,將欲重治,則萬根越獄逃走。仍此見棄於一鄕,而益河,委以官任,言聽計從,萬根無妻獨居,益河擇年少一官妓,以老除樣,頉下官案,出給萬根,夫鄕任之於官長,分義之嚴截,無異朝體,而所謂鄕所,有意作妾,肆然干囑於官長,所謂官長,欲結其心,容易許給於鄕所,則益河之於兩人,其狎燕私,放倒體面,同謀共利,多行不法之狀,據此可知。此外官屬等,爲其耳目,受其指揮之類,臣不欲盡擧其親密來歷,以汚筆頭,而其行査者,若少加推索,夫豈疎忽沒略,如彼之甚哉?蓋益河之出死抵賴於當初庭招之下者,只恃査官之曲循其面情,新官之別嫌於交承,官屬之不負乎指敎,欲圖掉脫之路耳。蓋近來法網漸解,私意橫流,官吏之贓汚者,一經行査,皆歸淸脫,誠如向來臺言,此無他。爲査官者,皆不欲任怨根究,乍閱不明之文帳,而看過皮面,不拘可疑之情段,而曲從飾辭,寧忍欺君,而不敢犯其人,故益河之所恃,在此一節,而見於査狀,果然矣。噫,萬口之怨在人,數寸之管在臣,三尺之法在國,而幺麽一査官,惟意低仰,略無顧畏,道臣猶不敢一咳唾於其間,毋論益河之脫與不脫,是果謂國體之所存乎?惟彼愚夫愚婦數萬生口之告訴無處,怨泣載路者,不但咀呪,不但詬辱,不但臣之所聞如此,卽今卿宰侍從之臣,孰不聞忠原民怨之罔極?而渠獨曰,竭誠賑濟,溝壑救出之民,謂必不挾岸叱辱,謂必咀呪父母,而無或百姓無狀,乃反挾岸叱辱,又爲臚罪呈狀,皆出於渠所料之外,則忠原之素稱惡鄕,果如渠言而然耶?然如此惡鄕,又能挺出一箇權輯,爲其舊官陳疏辨誣云,此果益河之救出溝壑,得其死力者歟?良可笑也。臣疏出後,益河以其婦黨之六寸親李姓人及其子弟一人,下送於忠原邑內,兼貿數駄唐帽子,分給一邑官屬任掌輩,要得顧助之力,而又以私人柳璜,下送於本邑佛正面權輯之家,一以爲行査時觀變應接之道,一以爲募得邑子陳疏伸救之計,彼權輯者,不是別人,自以前日衙童,常時爲其豢養,臨急受其敎誘。又藉鄕任輩資裝起送之力,則所謂辨誣,勢不得已,而如此鄕曲愚蠢無識之類,何足煩大朝之刑章也?若令本道,取疏錄百餘人虛張之名帖,考見本邑靑衿錄及今式年戶籍,則可知其儒與非儒。又若以陳疏委折,推問於資送之鄕任輩,則可知益河之嗾與不嗾,而其中尤有萬萬駭然者。凡疏錄着名,必待其人意向之肯許,而始爲入錄。今此所謂疏錄則不問其人,太半僞錄,甚至於居親喪着禫服者及已物故於數年前者,混被姓名之僞着,彼冒儒名而訟贓吏,已是一邑之所羞,而潛勒喪人,混錄誣疏,尤非爲人子者所可忍爲,此事關係名敎,亦甚不細,尤宜嚴處,其處煽動浮言,搖惑人聽,咆哮恣睢於朝廷親舊,慫慂誘脅於本邑人民,作弄多端,巧詐百狀,而跳出圜墻之日,渴赴忠原,留連三日,面面致謝於官吏之屬,及其陳疏,設爲親舊責勉之說,甘言悲辭,窺探君心。渠若有父事吾君之心,何忍以此等淺詐之術,恣意欺謾,至此之極耶?然向來十行絲綸,處分嚴截,盡燭益河肝肚,臣聞忠原大小士民,無不戟手相賀於伊日特敎之下,而皆曰,舊官是有勢力之朝士,朝家之按法正罪,雖不敢望,座首鄭楗,別監李萬根,由吏劉輝漢等,若有嚴刑重究之道,則猶可以少洩輿情,一鄕人民,前後詣官呈狀者,不知有幾,而已呈者,新官或歸之於匿名,其中崔必起、張允益、丁重益等,至於具狀入官,爲鄕所輩百般阻搪,終不得呈者,至於四次,其鄕任官吏,挾官助虐之狀。此人等,無不熟知,且其狀辭俱存,文跡有據,而盡爲萬根輩所劫奪云。此數人,亦宜一體捉致,據臣疏語,一一嚴問,益河之諸般贓跡,庶有憑驗之道。果使道臣,不惜本邑官屬數三人之性命,以慰數萬生靈之心,朝家不惜一益河之重勘,以勵三百六十州之守令,則豈不有勝於紙上申飭之空言耶?噫,權勢二字,卽人主之所惡,故渠雖欲鼓吻肆毒於對臣之說,而卽復掉尾乞憐於告君之辭。然以臣觀之,貪虐掊克如此,而無一人劾之,供辭欺蔽如此,而無一人論之,詐病七日,具文字緩緩納供於庭招命下累日之後,而無一人非之,嗾出鄕人,假稱儒疏,謂可以愚弄君父,而無一人斥之,和應同閈之査官,自占倖脫之科,而無一人責之,此非權而何哉?稍挾黨羽之勢,兼有言色之佞,上藉乎君臣之間,顔情稔熟,下揣乎朝廷之上,紀綱漸弛,自以爲只蔽得一人之聰明,則廷臣不足畏,縱恣無憚,乃爾如此,臣恐常調前縣監,必不當如彼。渠雖曰無一人之相好,而臣則曰無一人之不畏渠矣。獨臣不量孤弱,妄欲攖犯,卒受無限凶誣,莫非自取,更誰怨尤,而臣所切痛者,臣雖疲劣,其職則殿下之臺閣也。藉使臣所論無據,自有公議,爲忠爲逆,一死一生,皆係於殿下處分。渠以何人,謂可以制臣父子之死命,縱其籬落間物,大肆拳搏之威,必欲擅弄生殺之柄,其心所在,誠極叵測。彼益河、德載,卽臣父兄之讎,在臣冤憤之心,奚止於按劍血視而已。渠輩,亦有父之人,何不設處而思之也?臣非不知德載疏誣,一辨二辨之秖益疲困,又非不知益河贓跡,十査百査之卒歸無效,而其所以不避煩縷,反復陳籲者,將以明此白白之本心,暴此搰搰之危憤,臣之滿腔熱血,盡瀉此紙,殿下若將德載之疏,益河之供,本道之査狀,參考於臣疏,細覽一遍,則彼此情僞,庶幾爲淵鑑之燭破,此臣之所大願也。治疏將上之際,天牌狎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臣今日情地,去就一節,非所可論,咫尺天陛,末由入肅,臣罪至此,萬殞難贖,玆敢席藁闕外,恭竢威命。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苦崩迫之情,特命下臣王府,仍命拿致德載,對辨凶誣,俾伸至痛,重究益河供辭欺罔,嗾人構陷之罪,以肅朝綱,以勵有位,臣不勝涕泣祈祝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批答見上}}。 ○五月十三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宋眞明,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南鶴宗,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宗臣海春君栐,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入侍。李宗城曰,臣有所懷,講前敢有所達,聖候旣有眩氣,不必作聲爲之可矣。上曰,藥院提調,亦以此有所達,而旣始之後則講讀亦不至甚難,且廢之有難而然矣。上讀前受音,自是故君子,止自謂便人。李宗城讀,自君子言之,止爵賞窮矣。上讀新受音一遍訖。李宗城釋文義曰,此章仁字之義,以兼其德者,謂之仁也。父子之謂者,因上文尊親而言之,其下大文,亦連以尊親之意爲言。雖明日進講大文,不離此意者多矣。以安樂尊親,爲敎民之道,又以遜悌之義言之。然則强敎之强,以聖人之訓觀之,則以自强之義觀之,尤爲切實而有效矣。上曰,然。李宗城曰,次大文,以尊親之義言之,土字,當以地字觀之,命字與鬼字,以義觀之,猶費隱之義也。命則天所賦與之理,而人所難見者也。鬼則造化之迹,可尊而不可親者也。或曰,命字,以敎命之命觀之,尤親切矣。鬼之可尊而不可親,猶皇天有風雨霜露之敎,而又以顯著者言之,魚躍于淵,鳶飛戾天,皆在其中矣。上曰,此大文之義,甚浩大,蓋以天爲父,以土爲母之義也。兪㝡基曰,仁字,非仁義之謂,乃仁民之謂也,使民無怨則安矣。上文所言者,乃以爲民父母之道言之,三代以後,無此義,此所以無至治之世也。上曰,親賢云者,言子賢則父母親之,不賢則下之,而此下又言親尊二字,尊父親母,當爲二義,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大抵,父尊母親,其義有異矣。上曰,尊親二字,蓋以大體言之,若必如其言,則父可尊而不親,母可親而不尊乎?宋眞明曰,父母之道,尊親皆當兼之,不必分而言之也。上曰,下無能云云者,其言終似有弊矣。李宗城曰,尊與親,豈有弊,及至後世,乃有其弊,以是言之,亦不可謂無弊也。上曰,其爲弊則然矣,而父尊母親,終可分而言之乎?李宗城曰,尊而不親,分而言之,則有害於名義矣。上曰,父子天性,而尊親分而言之,比上大文文義,似未恰好矣。上曰,水云者,何所比耶?李宗城曰,水比於母,火比於父也。上曰,此大文文義,亦似不足矣。李宗城曰,以後人不能盡尊親之義,故爲害矣。上曰,此皆後世之弊也。下大文,有父之親,有母之尊云者,亦此意也。兪㝡基曰,尊親二字,似是陰陽健順之理也。上曰,以下文觀之,尊中有親,親中有尊之謂也。兪㝡基曰,父尊母親,非偏着有弊之事,母比則水,而父比則火。上曰,然則水火之義,與父母之道,皆同矣。兪㝡基曰,君上之道,兼父母之義,殿下在民父母之位,能以尊親爲心,則尊之可以事天,親之無不容之人,以乾爲父道,以母爲坤道,不可偏發也。李宗城,釋夏、商、周大文曰,三代之弊,今可知矣。夏之弊,過於尙忠,故殷人率民以事神,殷之弊,蕩而不靜,故周人繼殷,不得已爲禮樂文物之事,畢竟其弊,至於巧而細,救周之弊,莫如尙忠,而秦繼周之後,專尙刻薄,故三代之治,仍以不復行也。上曰,然則秦尙夏之道可乎?李宗城曰,所當尙夏之忠以救之,而秦專以功利斬伐爲務,故竟至於亡矣。石梁王氏,以此爲非,夫子之言,古人亦有以此章爲疑者矣。然三代之時,忠質文所尙者,皆能盡其道,傳之後代,不能無弊,然而爲弊者,非先王之過也。制治之人君,不能及古先王以至於亂亡,此石梁王氏之言所以發也。兪㝡基曰,副學,以三代爲不相及,而周監於二代,其後之弊,非周之過也。上曰,先儒以石梁王氏之言,爲不敢信,則非質言者也。孔子曰,吾從周,從周之盛時,何不可之有,此言其後世之有弊也。三代有弊,故相損益,如其無弊,何損益之有也?李宗城曰,夏道未瀆辭者,其義似未明,所謂辭者,辭令之謂也。殷人尙鬼,而矯之者未能得禮之義,周人强民未瀆神,而終未至於妥帖也。可以强敎之者,强民以敎之謂也。若以此等文義觀之,稍似可明矣。上曰,不求備與求備,亦有其義之異乎?李宗城曰,相反矣。夏之時薄賦斂,故民未厭親,殷人求備於人,與夏相反,周人以爵賞刑罰施之,而民窮矣。上曰,副學謂夏勝於殷者,其言是矣。李宗城曰,下番兪㝡基,以爲民父母之義陳白,其言好矣。夫王者,爲民父母,任君師之責,下土顚連者,雖曰無所知識,而至愚而神,爲民父母之道,豈可不留念乎?然但有爲民父母之志,亦何能致治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其大槪也。以其小而言之,發於言而施之政,方可以救斯民而濟斯世也。以卽今言之,夏之弊則不至甚矣,而周末之弊,無不有之。今日救民之責,只在殿下,先正大規模,以爲民父母之意,常爲體念,則生民之幸大矣。上曰,切實矣。李宗城曰,小臣連爲備員館僚,近以母墳加築事出去,今始入來,伏聞《禮記》,幾已盡講云,此後聖上,逐日開筵則幸矣。近雖日熱,此殿高敞,晝講差退時刻爲之則,似好矣。上曰,書筵則每日晝講,經筵則只晝講,前日亦有退時刻進講之事乎?李宗城曰,祖宗之制,晝講以午正爲之,此外無可爲者,今若逐日開筵,陶養聖德,保嗇天和,則其爲益不少矣。上曰,近來氣亦稍平,欲連爲進講,令政院詳考前規,取稟,可也。李宗城曰,《表記》曰,莊敬安肆,留意敬字之工,幸甚,其在聖候,不無所益,自藥院,亦豈無保嗇調養之功,而若其日御經筵,進德修業,則必有保養聖體之效矣。上曰,留念焉。李宗城曰,向者厚陵參奉文道濟事,其時史官,不卽出擧行條件,此後則,申飭政院,似好矣。趙尙絅曰,文道濟事,臣請白之,臣觀其爲人勤幹,其在任時,禁伐松木泰甚,故人多怨之者,臺臣聞怨者之言而發啓,極爲冤矣。北道之人來仕者,皆其稍勝者,必無爲非之事矣。上曰,北道人,參奉始初爲之乎?尙絅曰,又有一人方爲之。上曰,誰乎?尙絅曰,任道元云矣。宋眞明曰,以臺啓言之,參奉爲二人,若有爲非之事,豈獨道濟一人,當其罪乎?趙尙絅曰,北道人爲參奉者,見道濟多年積勞,而終遭意外事,皆無興況,以仕宦爲無益矣。上曰,文道濟代,姑不出乎?趙尙絅曰,已出代矣。兪㝡基曰,姑觀其原情以處之,似可矣。上曰,北道人,見今番事,必皆心解,無來仕京師之人矣。李宗城曰,臣聞昨日,有李鳳祥移配之事,鳳祥初豈免三尺者乎?殿下,下察私情,曲撓邦憲,以致國有失刑之嘆,以今日事體言之,臺臣所當爭執不已,以爲經歷年歲之事也。今以亡命罪人,而漸輕其罪,遽爲移配,則日後之弊,何以防之?罪人之不敢爲亡命者,以有國法之故也。今以亡命而置之善地,彼鳳祥,豈是酌處之罪乎?向者待罪館閣也,曾駁臺臣之救鳳祥者矣。今以情理可矜而輕其罪可乎?此事則殿下,必須堅守,不爲撓奪,可也。移配之命還收,未知如何?上曰,鳳祥事,昨有下敎者矣。必欲提舊事以相持,又欲牽私意以爲無罪,二者皆過矣。自戊申以後,作一怪事,而當時該府,亦有照律之事矣。王者,以孝爲治,則今日之事,非量移,乃移配也。何必以此爲言乎?宗城曰,聖敎如此,臣亦知聖意之矜憐,而當時律文則小臣不能知,但以其所犯而言其罪,似不止此矣。伏願問之諸臣,決之聖意,深思遠慮,堅守不撓,爲宜也。且罪名雖重,而必其困苦,然後可謂之罪,若使居在近地,優閑自在,則是乃薄罰也。今臣所達,非不知聖意,若處分漸輕,則此後之事,無以禁之,此臣之所以煩達也。上曰,吾亦有所思矣。向者趙明翼之停啓爲可怪,而鄭羽良之事,亦可怪也。當初拜齋郞召見之事,到今思之,判若二人,吾實怪焉。向之停啓者,以爲非亡命於國而然,此亦爲過也,逆固自在也。然而使之做逆者誰乎?非師尙、一鏡,能爲逆乎?吾之所度者,景廟朝,若非渠所憎之人當朝,則渠必入來,予之此言,雖似爲異,而彼乃局面亡命,非國之亡命也。自鏡、夢創出不取服結案之法,故鳳祥,乃避其輩,非避國家也。宗城曰,鳳祥旣不終爲入來,則何可以此曲恕之也?上曰,鳳祥無可入之時,故不爲入來,彼旣不爲服罪,且鳳祥,非景廟之亡命也。若使承款正法,則豈有低仰律文之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自辰時至未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朝講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益有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雖有餘氣,近姑減歇,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注書李光躋受由,今已過限,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趙世垕、鄭熙普,持平金漢喆在外,李裕身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時,兩司當爲入侍,而諫院則俱在外,憲府則或在外,或未肅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罪囚之多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不爲膺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金尙星,自鄕纔已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明日常參及朝講時,兩司當爲進參,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啓曰,新除授旌善郡守尹心衡呈狀內,荐罹喪禍,宿疾轉劇。又自前月,重添衄血,眞元日鑠,氣息如縷,時月之內,無望減歇。且與本道佐幕,有不可對面之嫌,斯速入啓處置云。尹心衡病狀情勢,俱難强迫,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孝章墓守衛官金聖夏呈狀內,病情轉益沈苦,萬無就直之望云。守直重地,不可久曠,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佐郞權瑞東,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吏曹參議,申思永、閔致龍爲掌令,李台重爲正言,金尙耉爲持平,李宗白爲校理,金尙翼爲副校理,宋徵啓爲修撰,朴弼均爲副修撰,尹得仁爲富平府使,金潤爲積城縣監,李行相爲軍器僉正,金命礪爲禮曹佐郞,成震齡爲旌善郡守,鄭錫台爲孝章墓守衛官,金海府使韓珩,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受由,參判趙錫命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 ○以鄭熙普、趙世垕付副護軍,沈聖希付副司直,趙明履、洪尙寅、李長欽付副司果,韓翼謩付副司正。 ○宋秀衡啓曰,明日常參、朝講時,兩司無進參之員,故變通差出矣。今日政,新除授掌令閔致龍,持平金尙耉,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掌令申思永違牌坐罷,常參、朝講,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閔致龍、金尙耉、李台重,竝今姑改差,其代及有闕代,明朝政官牌招,以在京人擬望。 ○又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胎室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室裳石、表石有頉處,修改及始役吉日時,推擇以入,而觀象監官員及繕工監監役官各一員,令本監擇定,前期下去本道,眼同看役,觀象監官員下去時,告由祭香祝,仍爲受去設行,而本曹堂上郞廳及觀象監繕工監提調,則石物排設,臨時下去,先詣大興,董役事畢後,轉詣全州及昆陽監董事役事,分付本道及該監,何如?傳曰,允。 ○又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新薦人金尙魯,旣已應講,而卽今左右史不備,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職,仍卽牌招察任,同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稱有身病,不爲進來。新進怠慢之習,殊涉未安,竝姑先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檢閱單金尙魯。 ○宋秀衡啓曰,檢閱金尙魯,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全羅道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令該府移配近地事,擧條啓下矣。李鳳祥道內礪山府移配,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鳳山人李璞、李琢等,以換名竊科事,原榜目中,旣已付標,而兩人所授紅牌,今纔收取上來,依例令政院燒火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去正月十四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白木廛燒燼後,當納之物用,給災之規,參酌蠲減事,命下矣。廛人當納物種,問于該曹則卽今當納者,不過發賣木四百三十同內,未捧二百十五同價錢及一次勅需吹鍊天銀五千兩而已。勅銀係是不時之需,有難減給,發賣木未捧中,限十分之二,價錢蕩滌宜當。以此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張鵬翼,左參贊李廷濟,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副提學李宗城,左副承旨金聖應,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德重入侍。命均曰,數日來,日氣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批答已諭,而眩氣氣弱等症,雖少愈,而猶未快去矣。命均曰。批答有姑字,似未快愈而然矣。湯劑進御乎?上曰,湯劑纔服,而眩氣往來之候,猶有餘氣矣。命均曰,數日連開法筵,不瑕有勞傷之節乎?上曰,不至勞傷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夜氣頗炎,故然而寢睡不得安寧,水剌,往時則少愈矣,近來則頻頻虛乏,而亦不得食,以此爲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時置飮食於左右,虛乏之時,隨卽食之,何不如此爲乎?上曰,雖虛之而欲食則不能,似由氣弱而然,而甚則下匙卽爲虛乏,極爲悶矣。寅明曰,所進米飮,連爲進御乎?上曰,時或進御,而此亦不緊,今後勿復進之,可也。命均曰,此醫書所謂嘈雜症也。由於痰盛,而如飴糖之屬,豈不適口耶?上曰,本不嗜糖屬矣。命均曰,口味,何如?上曰,日炎故似然,而不如前矣。寅明曰,如黃栗、龍蓮茶之流,時時少許進御,爲好矣。上曰,黃栗予亦見效,粳米則止之,黃栗少進,可也。寅明曰,臣來政院聞之,則公事出納,至於三更云,如此更短之時,酬應每至半夜,豈不有害於調養乎?上曰,比諸學問,則如程子觀獵,數日來雖如此,何必每每如此乎?此後當自勉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乎?上曰,今將試服,前者服之,頗有效矣。眞明曰,嘈雜之症,暫時虛乏,若過其時則不飢,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以救之爲好,臣嘗得此症,累試累效矣。上曰,此症似然矣。興慶曰,閭閻之人,常置飮食於座側,而食之者多矣。每當虛乏之時,少進飮食,無失其時,如何?上曰,當依爲之,而自先朝時聞之,入侍之臣,或不忍饑,納飮食之物於袖中,而入來者有之云,而予則常時食性不然,於飮食本無誠意,故不能隨時卽進矣。寅明曰,聞玉堂之言則大臣常服九仙王道餻,而不作薏苡,以末作餠而食之,甚好云矣。上曰,不乾乎?宗城曰,乾則乾矣。每當虛乏之時,置諸座側而服之,如食餠餌之屬,甚爲有益矣。命均曰,朴乃貞常服八元粥,雖少出入,必持之以行,無時服之,甚好云矣。寅明曰,以藥八味爲末服之,味甚好,無藥味云矣。上曰,九仙王道餻,若干劑進,試當服之。寅明曰,材類入之,自內蒸服乎?上曰,藥房所蒸,勝於內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日炎如此,而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丸劑進御,似好矣。上曰,將服之,常時不食早飯,以丸藥代服,中氣頗實矣。命均曰,今日則朝水剌,已爲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日氣如是蒸鬱,似是雨徵也。聖應曰,今日次對有命,而兩司諸臣,皆在外,只有李裕身一人,亦牌不進矣。上曰,明日常參、朝講,頗殊常矣。國體之損傷,無復餘地,豈勝寒心?在外臺臣,誰爲下諭,而未及上來耶?注書出去,使之懸註以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懸註以進。上曰,如此而國可以爲國乎?兩司長官則交龜後,自當上來,長官及儒臣外,已下諭未上來,正言趙明履,掌令趙世垕、鄭熙普,竝改差,政官牌招,差出其代,可也。{{*|出榻敎}}違牌侍從人員,已爲敍用,望則似不苟簡矣。咸監之代,李箕鎭爲之耶?興慶曰,然矣。已爲肅命矣。上曰,非久似當下去矣。興慶曰,咸鏡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所報,論列馳啓,請以關西所在備局句管木八十餘同,入送於三、甲,而使民各出防布,換木以去,以開北民衣食之源,以防犯禁採參之路云。其言不無意見,而第聞關西營精三壯革罷之後,備局句管木餘數無幾云,旣無可換之木,則此請有難許施矣。上曰,關西木數,幾許耶?工判似知之矣。工曹判書金取魯曰,備局句管遼木元數不多,而旣罷精三壯之後,則尤難推移矣。上曰,副學曾見北道,此事,何如?副提學李宗城曰,三、甲木綿極貴,如有推移劃給之道則好矣。眞明曰,此事於三、甲之民,實爲大惠,而關西所謂遼軍木,一年經用,餘數無多,八十同木,辦出無處,曾前則朝家或覓送嶺南木花,換貿民穀,以軍餉會錄矣。上曰,然則置之,可也。{{*|出擧條}}李匡德,性本怪異,撕捱太過,故補外,而其後諸臣陳達之言,亦皆是矣。旣知其然,而不卽召還者,蓋爲甲山之難治,欲得匡德而久任也。且慮其迎送之有弊,故尙不召還矣。頃聞副學之言,則甲山元無夫馬迎送之弊云,分付銓曹,內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黃海監司兪拓基狀請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事也。上曰,兩道監司,一則請仍任,一則請催促下送,同日竝來,未知何者可施耶?興慶曰,向者西伯私書中,以爲渭源,必得如李彦燮者差送云,故臣不拘常格,以彦燮擬渭源受點,而兪拓基則以彦燮善治之故,狀請仍任矣。上曰,前爲五衛將時,於帳前見之,有所下敎,此其人耶?取魯曰,然矣。在魯曰,以瞭望事,委之彦燮,故以此爲言而請仍矣。上曰,爲郡守則左遷矣,拜長淵已久乎?在魯曰,前年九月爲之矣。上曰,似爲李玗之代矣。在魯曰,然矣。上曰,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海伯雖以瞭望爲言,而與邊地不同,似當以邊地歸重矣。上曰,瞭望則姑置勿論,守令數遞有弊矣。寅明曰,數遞雖似有弊,而長淵之於渭源,豈不無緩急輕重之分耶?臣意則以渭源歸重,似可矣。上曰,守令數遞,終涉有弊,長淵府使李彦燮,仍任,可也。{{*|出榻敎}}寅明曰,亡命罪人譏捕事,委之於禹夏亨,未及效力,以他事拿來,而今者永昌之捉得,皆夏亨指授之功云,以此見之,亦不無其功矣。上曰,彼地越去之說信乎?卿等亦聞之乎?眞明曰,見朴師洙之書,曾已與申尙仲兄弟,共謀譏捕,以遞職之故,未及捉得,而其所排布,已有成緖,有罪無罪間,速爲決斷,還送邊上,以責其成效似宜,諸臣之意,皆如此矣。上曰,前監司權以鎭,狀啓遞罷矣。寅明曰,以任爾元事方就理,而臣見西伯朴師洙及江界府使李日躋私書,則皆以爲必更送禹亨,然後可以成事云,任爾元事,本非朝廷所可問,而累月禁府,何至如是大査乎?興慶曰,夏亨事,極虛疎矣。命均曰,以尙重事見之,夏亨之當初排布,可知矣。眞明曰,朴師洙,常時攻治夏亨矣。今乃知其事功,抵書於廟堂,請其再任矣。上曰,理山姑未出代耶?在魯曰,已出代矣。命均曰,永昌事分明然後,再授夏亨可矣。上曰,任爾元事,處置宜矣。以狀啓見之,申尙仲爲首功,然則亡賊之越在彼地,有形迹矣。每事莫若付諸首謀之人,事成則有賞,不成則有罪而已。何必疑之而不用乎?此非擧條所出之事,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夏亨以爲爾元之妻四寸孽娚,又以爲四寸妻孽娚,而爾元俱無之,權儆三人之說,變爲二人,此事極涉虛謊矣。上曰,爾元初亦爲不切之言矣。鵬翼曰,臣亦以譏察聞之,爾元本無妻四寸及四寸妻娚云矣。書辭臣亦見之,三人之說本無矣。上曰,此事大抵爲三層,夏亨與爾元相爭,爾元與儆相爭矣。寅明曰,臣爲禁堂時,見其元情,兩人皆有僞端,而元非大事矣。上曰,武弁率口之言,不是異事,而爾元初不爲之,夏亨何以得聞乎?大抵夏亨,於爾元之言,不無增益,道臣初不狀聞則好,而以私書至於狀聞,此路一開,後弊難勝,禹夏亨及任爾元,竝分揀放送,道臣推考,可也。{{*|出榻敎}}在魯曰,永昌雖已捉得,似不無泄機之慮矣。上曰,此事,自廟堂專委夏亨,不得則非但功過相准,必有重罪,以此申飭,可也。夏亨爲人,何如耶?鵬翼曰,極爲可用之人。上曰,孫命大則確實矣。命均曰,命大,嶺南人,夏亨,海西人也。上曰,風土不同,故然矣。興慶曰,京畿水使元弼揆,以南再業、金秀雄偸竊船材松木事啓聞,而此已現發承款矣。律文中,盜園陵樹木者,杖一百徒三年,故偸斫禁山松木者,率皆比此律用之,則今玆再業等,論其情犯,視偸斫者,雖似加重,而捨此,他無可據之律矣。上曰,比之偸斫之律,則不襯着矣。當初帥臣,直自重治,豈不可乎?渠之用意無狀,而究其本,不過鼠竊之類,此等事,非朝廷所知,只令帥臣,嚴治之,可也。取魯曰,船材木伐取,水使元不能自斷,故有此狀聞,而偸竊賣食之弊,比比有之,今若仍此定律,則似好矣。寅明曰,臣意則偸賣船材,不過憑公營私,比之偸斫禁松,罪有間矣,而令攸司治之,亦似無妨矣。上曰,重爲決棍,則豈不勝於杖配乎?{{*|抄出擧條}}興慶曰,待敎鄭履儉別單中,備陳江華史庫下傳燈寺殘弊之狀,仍請船頭浦築堰畓若干劃給,此則旣有令該曹依施之敎,而至於南、北漢義僧移給事,議于守禦使及經理廳提調,則皆以爲不可許給云矣。上曰,所謂義僧,何名耶?興慶曰,南、北漢有外方僧徒上來入番之事,如上番軍士之規矣。上曰,南、北漢所守義僧,不可移送矣,南漢義僧事,副學必詳知矣。其果有益於保障乎?宗城曰,南漢專以九寺成樣,九寺以義僧成樣,義僧爲役雖苦,而在本城僧徒,則賴此而支過,一自分半移送北漢之後,南漢之僧,尙今稱冤,更爲割送,不可議矣。取魯曰,北漢則當初設置時,南漢義僧二百名,割半立番,而本城形勢,與南漢尤異,旣無府治民居之事,而只有城內十一寺,故守堞之事,專責僧徒,一年二百名,六次立番,猶爲不足,癸巳年,自朝家加定一百五十名於南、北漢,今爲三百五十名,而每番不過五十九名,各寺分處,不過五六名,元數不多,今難移送他處矣。上曰,已有之處,雖不可罷,豈可更設於本無之處乎?此不過本土之僧,欲藉重爲此也。別單則置之,令留守募入僧人,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守令之在官立碑,與百姓之媚悅主張者,更定律文,從重勘斷事,請令廟堂,稟處。故備局覆啓,令該曹稟旨著令矣。秋曹更請議于廟堂稟處,而蓋守令之在官立碑,本律雖輕,旣已昭載於律文,而且土民之媚悅者,則情雖可惡,此非廟堂可定挈令之事矣。上曰,其守令,誰耶?在魯曰,熙川郡守趙漢重,祥原郡守李墷也。上曰,當初廟堂之令該曹,稟處者非矣。此豈相諉之事耶?在魯曰,備局回啓,兵曹判書尹游,以句管堂上爲之,而其時領議政沈壽賢,則以爲律文,不可續續變改云矣。上曰,此事,守令則旣有當律,民人則宜自本道,嚴加懲治,非廟堂所當定律矣。此而定律,則向者陵幸時,爲洪重疇立木碑之民,亦可以定律治之耶?大凡法網密,則民無所措手足,以此意,分付該道,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以全貴益焚燒同氣之屍身事狀請,令該曹稟旨勘律,而該曹請令廟堂稟處矣。律文則殘毁他人之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棄毁朞親卑幼死屍者,杖七十徒一年半云,此律似爲太輕,而至於一罪勘斷,則恐或爲過矣。上曰,此何故耶?用佛家之法而然耶?興慶曰,俗所謂瘵疾者,一門傳染而盡死云,故鄕曲愚蠢之民,畏其傳染,至爲此不忍之事,誠可痛惡矣。上曰,庾衮之罪人也。在魯曰,監司,以有甚於刃殺爲言,而此則過矣。律文,在手上則死,在手下則不死,杖一百徒三年之律,似爲太輕,而一律則未知其得當矣。寅明曰,臣意則以爲,此有甚於刃殺矣。壞風亂俗,莫大於此,從重科罪,似合於防微礪俗之道矣。上曰,諸臣各陳所見。命均曰,情狀則絶痛,而用一律則過矣。累次刑推後,定配遠地似宜矣。興慶曰,考諸律文,終無可據之律,而似與戕殺有異矣。在魯曰,臣意則比杖、徒,加律定罪可矣,不必創出法外之死律矣。取魯曰,畏忌惡疾之傳染,忍燒同氣之死屍,其情狀則絶痛,而此不過蚩俗蠢蠢無識之致,道臣狀辭中,謂之甚於刃殺云者,臣未知其然矣。旣有本律則參酌情犯,而加重之,可也,而直斷以一律,似過矣。然戶判所達之言,亦有意見也。寅明曰,法文重亂俗之罪人,此而不爲嚴治,東方幾何而不爲夷狄之歸耶?孔子治魯之時,事係亂俗則雖微必誅,其在懲亂俗之道,如此之類,不可不嚴治矣。鵬翼曰,戶判宋寅明之言是矣。各別重治,以懲末世亂俗宜矣。廷濟曰,亂俗之罪,重治固可矣,而甚於戕殺生者之言,臣未知其可也。尙絅曰,監司之必欲重究,不是異事,而臣意則以爲不必以一罪論斷矣。陽來曰,臣是法官,不可以法外之言仰達,而旣死之同氣,忍爲焚燒,此實莫大之變怪,而必用一律,則事涉太過,臣未知其可也。眞明曰,原其情則固出於無識所致,監司所謂甚於刃殺同氣,則臣未知其然也。雖然,此實無前之變怪,凡治國之道,無大無小,思其流弊所極,而預爲隄防爲宜,似不可不從重科斷矣。瑜曰,臣待罪湖南時,興德亦有此等獄事,見捉於本官譏察,報于監營,故臣親自窮覈,則游辭發明,終至杖斃,而此無可據之律文,似當有嚴立新法之道矣。宗城曰,《大明律》之太輕,雖未知何故,而此罪人情節甚惡,各別嚴處,則固宜,而朝家之隨罪立法,恐未安矣。上曰,《大明律》,或有當輕而重者,或有當重而輕者,此未可知也。寅明曰,刑亂國用重典,刑新國用輕典,此不過時措之宜,而胡元,以柔弱而無紀綱之故失國,大明,承元之後,不得不爲嚴重之治,作法大抵多密矣。上曰,視漢法則極苛密矣。是故末年多忠節之士矣。在魯曰,先朝受敎中,或有如此之事矣。上曰,我東,以禮義之國,素稱小中華,而渠旣生禮義之鄕,敢行滅親之事,尤爲痛駭,吏曹參判思患預防之說,是矣。極律則太過,嚴刑三次後,絶島定配,可也。此亦將來,當爲受敎矣。{{*|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水使李命祥,以光陽縣松田失火事,啓聞矣。松田失火之地方官,法應拿問,而今此當之者,乃是順天縣監南渭老也。係是兼任,則與本倅,似有間焉。且歉歲迎送,當有民弊,姑徐拿問之擧,未爲不可矣。上曰,順天豐歉,何居云耶?近來湖南,荐歲告歉,此必入於尤甚邑矣。興慶曰,順天雖不入於尤甚八邑,而蓋是設賑之邑也。且松田失火之官,自前亦有只推之例,姑勿拿問,推考似是矣。上曰,法不可輕改,固當拿問,而順天旣是設賑之邑,則松田雖重,民事亦不可不念,勿爲拿問,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失火,何其多耶?興慶曰,似由於鹽盆近處,故如是大段失火耳。瑜曰,兼官雖異本官,如是緩治,則後必不悛矣。上曰,李瑜之言,大體是矣。非爲兼官而緩治也,以數遞有弊故也。興慶曰,陳奏副使朴文秀,昨旣罷職,前者書狀官罷職後,敍用還付矣。今亦依此爲之乎?抑出代乎?上曰,此是飭勵,非深罪之意也。昨日處分之後,姑勿出代爲敎,有意而未及下敎,諸具想已盡備矣。命均曰,行期已迫,故行具幾盡措備矣。上曰,使臣之道,使之保其生而後,可以長久任使矣。文秀今番往來之後,其無病,未可必矣。寅明曰,聖慮及此,渠若聞之,豈不感泣?上曰,文秀爲人,有長有短,昨日擧措則駭怪,而此由學問工夫不足之故也。自家亦自言其放浪生長,而其通達則過人處多矣。伊日文義,亦以臆見爲對矣。不可不成人之美,副使姑勿出代,依書狀例,敍用後更差,可也。{{*|出榻敎}}嶺南煮鹽時,其用氣多矣。今此潦炎,所傷必尤多,是可慮也。興慶曰,再昨筵中,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覆奏時,有未及稟定之事矣。龍川、永柔兩邑守令,給馬發送事爲請,而龍川則以他道營將,移差永柔,則已令該曹,催促下送給馬事,竝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結城已革邑,而前規限滿則復邑,故保寧縣監於結城事,有同兼官,不成貌樣云,其將永革而合邑乎?抑將待限而復舊乎?上曰,此與安陰有異,終不可革罷矣。命均曰,合邑而別擇守令,差送,似好矣。上曰,若如陽川之規,自廟堂大更張,而倂合則,可也。若仍此永革,則無異安陰,豈有界限乎?依常限復邑,可也。聖應曰,晝講時刻進退事,《政院日記》則浩汗,未及考出,而聞弘文館舊例,則量日晷長短而進退時刻之時,亦有云矣。上曰,此後盛暑前未停筵之時,以巳初進定,可也。{{*|出榻敎}}秋判、捕將進來,陽來、鵬翼進伏。上曰,草記見之,而所供與初無異乎?陽來曰,罪人見刑具,已自畏慴,平問之下,數人先爲直招,其外,施威次盡爲承服,其中獰悍一人,受六杖矣。上曰,羅多乃洞、細洞所問目者,與咨文相合耶?鵬翼曰,相合矣。一二名,日字相左,而觀其氣色,其往必矣。陽來曰,往羅多乃洞者,往細洞再明,則文書當修正入啓矣。上曰,或罪人劫於威嚴乎?陽來曰,渠先自直招矣。犯越本是死罪,而今此罪人甚多。大抵二處犯越,有下手者,有瞭望者,有守幕者,有三層,似不可盡爲死罪矣。上曰,文書修正之時,三層必分析爲之,無相混淆,大臣及推官,同爲入來定罪,而凡於推問之時,或有劫威誣服之患,必須相審,無使玉石相混,可也。此雖可痛,與逆賊似異矣。瑜曰,下敎誠然矣。上曰,世丁爲窩主乎?陽來曰,以領將爲窩主矣。上曰,今日卽爲開坐,而明日常參殿坐時,則雖不得爲之,罷後卽爲開坐,可也。聖應曰,注書以不爲簡問,有拿處之敎,而聞簡通則盡爲之云矣。寅明曰,簡通,臣亦見之爲答矣。上曰,煮鹽一事,與靈城所達判異故也。入侍承旨,擧條出納後,出直,已有定式,未出擧條則無使出直,可也。上曰,備局堂上雖多,而有司之任最緊,李宗城還差有司之任,可也。{{*|出榻敎}} ==5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朝講。 ○下直,方山萬戶裵尙度。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二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聖應曰,今下弓矢,方山萬戶裵尙度處給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行公,獄囚議讞,許久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臺諫,待下批竝卽牌招,以爲常參時,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成範錫爲持平,尹得徵爲正言,沈聖希爲宗簿正,李觀厚爲兵曹佐郞,吳瑗爲副修撰,沈錥爲掌令,金廷潤爲掌令。兵批,判書尹游鍼灸受由,參判趙錫命呈辭受由,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洸、韓範錫、閔致龍爲副bb護b軍,金尙耉爲副bb司b直,李台重爲副司果。 ○以正言尹得徵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常參時刻已迫,而臺諫,今方開政差出,時刻勢將差退之意,敢稟。傳曰,時刻隨時入之。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中旬賞格上下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假注書望筒,傳于宋秀衡曰,呈辭旣已申飭,實官且有二員,何望筒,何以入之耶?還下。 ○假注書洪曕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鎭江里議政府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臣賤情危迫,敢復冒昧上瀆,仰首俟威命,而伏承批旨下臨,不復矜許,反加隆異,非臣所敢承者。不知聖諭,何由而若此耶?夫聖人之裁物,如天之化育,各隨其物而賦命。今殿下之處臣者不然,以理物則非其宜也,以任用則非其分也。此豈大聖人盡人盡物,各得參贊之道哉?聖旨又引古人事爲諭,此則尤非臣所敢當者。臣本隱遯者流,只是少而廢病,老而不死者也,而豈意臨死之日,値此非常之恩,以益其罪戾哉?誨諭諄切之下,不勝感泣,而惟恨微誠之不能上格,伏地隕越,不知所達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江原監司春川等官居私婢初分等囕死、燒死事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江原監司狀啓,虎患熾盛,尙不能連捉gg捕捉g,以除峽民之患,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寧越府使權始經,以侍從之臣,爲民陳章,已示嘉尙之意,可以特許者,可以稟處者,俱以賜批,而其中木槽事,雖曰民弊,其名瑣屑。此報巡營報廚院者,而請以裁處,事體未安,推考,其令道臣,問于廚院處之。 ○答寧越府使權始經疏曰,省疏具悉。職在外邑,以民事封章,予用嘉之。未打量折受,寢之已有下敎,不必覆啓,特寢焉。他餘事,令廟堂稟處。{{*|原疏,下備局}} ○甲寅五月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東,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禮曹參判洪鉉輔,大司成鄭羽良,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兪最基,持平成範錫,禮曹佐郞宋日贊,戶曹佐郞李夏徵,監察許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領敦寧魚有龜,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原豐君熙,花原君權喜學,兵曹參知金聖運,僉知金夏明,工曹正郞李彦熽,兵曹佐郞朴致文,刑曹佐郞李廷楫。諸臣進伏訖,必寧啓曰,今日常參時,三品侍從中,司僕寺黃梓,當爲進參,而稱病不進,事體殊涉未安。推考警責,何如?上曰,黃梓,卽今所帶之職,不過該司,而亦不肯進參,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又啓曰,今日常參時,錦城尉朴弼成病不進,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不進,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進伏曰,日氣連熱,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臺諫不備,常參未能及時,每日如此,殊可悶矣。仍達曰,今日臣見平安監司狀啓,則瀋陽將軍出送咨文,而其辭云,殺掠犯越等事,渠則有若不知者然,只奉旨施行出送云云。誠爲怪異矣,而至於梟示正法之由,當悉於此後回咨中,而諸臣之議多不一,未知何以則爲好也。上曰,當初咨文,果自盛京禮部而來耶?。興慶曰,然矣。上曰,盛京禮部事,誠非矣。若無咨文往復之事,則已,旣曰有之,則不於盛京禮部爲之,而何處爲之乎?渠之私自退托,殊極怪異也。興慶曰,前此有三次據例爭之之事,而藩國咨文,中間私自退送,其意極是怪底事矣。上曰,渠欲捧則捧,不欲則不捧,事極怪異也。興慶曰,盛京則無入送齎咨官之規云。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上曰,然則灣府譯學,入送何如耶?在魯曰,盛京禮部,終始以通咨爲重難,而不捧之則轉奏北京,尤無其道,此事極是難處矣。興慶曰,順天縣監,以兼任光陽縣,松田失火事,有勿拿重推之命,而監司罷狀,又入來。今日政,出其代,而望單不下云,伏未知聖慮,又欲有仍任之意耶?在魯曰,狀聞措語不輕。監司之請罪如此,而若令復仍,則尤似有不便之端也。興慶曰,松田失火,自是無妄事也。處分固無可嫌,而道臣若是請罪,朝家雖令復仍,渠必不自安矣。上曰,更思之,此時守令,數遞可悶,故還給望單,欲爲下敎於筵中矣。令姑勿罷,只爲拿問,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似有所懷,陳達,可也。宗城曰,臣旣入侍,果有所懷,故敢達。漂海常之藩國咨文,宜當直奏於北京禮部云者,分明是托辭,而厥後漂海常,自謂曖昧,有若不知者,無他,初旣如彼爲辭,則到今爲之,其中自不無難處之端,故渠終不肯爲之,而自古咨文往來之事,非止一再,則渠雖不捧,自此送之,似無爲辱之事矣。其所難處云云,豈爲成說乎?在魯曰,此則儒臣所達,然矣。臣得聞洛昌君之言,入送盛京,自盛京轉奏北京,亦有已行之前例云。洛昌今方入侍衛,下問好矣。樘曰,臣往來燕京屢矣。至於此等事,不無所聞而知之者矣。自前我國咨文,入送盛京將軍,自盛京轉達於皇帝,前例每如此。到今渠之持難而不肯者,誠爲殊常矣。上曰,當初處事,未免違繣。渠若終始不許,則直送北京,有何妨耶?寅明曰,若無生梗之患,則雖直送,亦無妨矣。上曰,盛京之還送咨文時,以還送之意,爲回咨乎?不爲回咨而只爲回通耶?平監狀啓,何以爲辭耶?汝迪出曰,臣亦得聞盛京回咨,自平監直送備局云矣。在魯曰,盛京禮部,具回咨還送,而道臣狀啓,上送其咨文矣。臣則意謂已經睿覽而下,尙未經睿覽乎?上曰,姑未見之矣。興慶曰,臣意謂已經睿覽矣。今承下敎,始知其不爲入啓矣。上曰,注書出去,持入昨日來到瀋陽咨文,可也。翼謩卽承命趨出。聖應曰,元咨則同裹於狀啓中以送,而回咨則直送備局云矣。上曰,咨文與回通有異。咨文則例稱朝鮮國王云云,則所當竝狀啓上達,而平監之直送備局者,難免疏忽之失。其在事體,殊涉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抄出擧條}}宗城曰,盛京回咨,平安監司,雖直送備局,備堂中必有初拆見之人,而不卽覽察,尙未入啓者,亦難免率爾之失,當該備局堂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咨文還爲持來,則回通中必有還送之意,其咨文入覽則可知,而狀啓所上,似是咨文,卽今道理,更無須待之意。別定齎官,雖今月內治送,何不可之有?在魯曰,雖送回咨,其文法,自爾與前咨文似有異,必改而用之可矣。上曰,事是前事中出,則文法,豈甚有異乎?翼謩持咨文還入。僉曰,此非其咨文矣。上曰,此咨文,亦必有可觀,第上之,而注書更爲出送,持入本咨,可也。翼謩復承命趨出。上曰,咨文,內則補畫,外則不補畫耶?聖應曰,前例內爲而外不爲云矣。興慶曰,日昨有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拿處之命。重臣之以不肯就官,至於拿處,實是無前之事。臣故上箚請寢,得蒙允可,而聞{{!|𢢜|⿰忄業}}猶切惶懼之心,方在胥命之所,不敢還京云。蓋嶺伯,自是至煩劇之任,以其病狀,實無可堪之勢,故臣曾於筵中,有所陳達矣。旣知其實病之如此,則似不必一向强迫。且{{!|𢢜|⿰忄業}}於頃日,旣承欲一見之下敎。惶感之極,亦豈無一覲耿光之忱也?姑宜許遞藩任,以他職用之,而前後嚴命之下,累犯違逋之罪,特爲譴罷,亦無不可矣。在魯曰,聖上每以{{!|𢢜|⿰忄業}}之一不上來爲敎,而其實則自丁未以後,元無累除實職而不爲上來之事云,而且其衰病,比年前尤甚矣。上曰,已諭於日昨大臣箚批,而國家紀綱,則因權{{!|𢢜|⿰忄業}}而尤爲墜傷。微官之不遵朝令者,其所以墜紀綱,猶爲小小,而位高之人如此,則尤有甚焉。{{!|𢢜|⿰忄業}}前日若有一來之事,則今番豈不遞乎?日昨以靈城之病,不欲充使价,有使之得生,而用於日後之敎。{{!|𢢜|⿰忄業}}若於前日,上京行公,則予豈不念其病而强送也?丁未以後,一不上京,戊申一爲忠監,而亦除朝辭,故不爲上京,予之見其面目,亦已久矣。雖以元龜誣告事爲言,而予則曰,前日之一不上京者,所以致此也。若上來從宦,則豈有此乎?且其疏中有曰,見嫉於嶺人云,此何事耶?在魯曰,{{!|𢢜|⿰忄業}}曾前爲嶺伯時,以罷場事,重治嶺人,爲嶺人所厭,故渠以爲一元龜,猶欲逞撼,則渠之見忤於嶺人者如此,今雖赴任,決無一時安於職次之理云,而不欲赴任矣。上曰,以元龜事爲嫌者,尤爲怪異矣。此豈足爲嫌端耶?日昨處分之後,承旨有所陳達,故特爲推考,而大臣箚請,故不得不許,而立紀綱,宜自大官始。事關備局則請拿推,而於慢君命之人,則國法獨不可行耶?{{!|𢢜|⿰忄業}}若謝恩赴任則或可許遞,而不然則決無許遞之理。若不能使一權{{!|𢢜|⿰忄業}}赴任,則何可君臨一國乎?終不去則寧爲定配於其道,許遞則斷不可爲也。大臣則以所懷陳白,猶之可也,重臣之如是縷縷,有若爲{{!|𢢜|⿰忄業}}分疏,極爲未安,推考,可也。{{*|抄出榻敎}}有龜曰,事雖煩瑣,而日昨兵曹回啓,有違於定式,故敢此仰達矣。御營廳敎鍊官金虎臣,以牙兵砲手次知,前冬崇陵內,捉得一虎,今年正月、二月光陵內,初捉二虎,後捉三虎,通前後所捉得,爲六頭矣。凡捉虎准五頭,則例有加資之典,故槪以此上言,而兵曹回啓中,以連頭骨捉納,未能的實爲言,又以該廳之不爲請賞爲訝,而啓稟置之矣。陵內捉虎,雖是渠等分內當然事,而朝家之論賞,旣出於激勸之意,曾前本廳將校二人,亦以此得蒙加資之典,今此虎臣則去月康陵內,又捉一虎,前後捉納,多至七頭,而捉得之後,以全體進上,則連頭骨與否,非所可論。該廳之直爲請賞,曾無定奪之事,則自本廳不得啓稟,事例當然矣。外方捉虎,旣許施賞,則陵寢內捉虎,獨未蒙賞,不無稱冤之端。體例所在,臣不敢直請賞典,而旣有可據前例,更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上曰,令該曹更爲考例,稟處,可也。{{*|出擧條}}在魯曰,以前理山府使禹夏亨,更差渭源郡守事,昨日擧條,未及啓下,而蓋聞極邊,別無大段解由之事云,而夏亨旣未出解由,則不無掣礙之端。若有自上勿拘之命,然後臣曹可以擧行矣。上曰,解由雖重,擇差有意,其令勿拘,可也。有龜曰,非但本廳,東西各陵,三軍門各爲分掌,當該軍門將校之捉虎,雖滿定數,該軍門則不得請賞,故渠等輒必上言,事涉煩猥矣。此後則各軍門將校捉虎之數,若滿定式,則自當該軍門,以考例論賞之意,草記啓稟,未知何如?上曰,捉虎論賞,以幾頭爲定耶?有龜曰,曾前則定以五頭,近來則定以三頭矣。上曰,此後則依所達草記啓稟,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臣以職掌事,敢有所達矣。陞學之設,專爲士子勸奬之道,而上年則以當年條,未及畢行於限內,有蕩滌之命矣。殊非培養勸奬之道,有同因噎而廢食,非但儒生輩落莫,且雖有蕩滌之令,必無以此惕念設行之理,似當有變通之道,故敢達矣。上曰,朝令之不行,未有甚於近日。不有申飭,臨科之後,始乃一時爲之,只長躁競之風,殊無培養之意,限內不爲設行者,極爲非矣。過限則蕩滌者,乃所以存舊法也,非廢舊法也。爲師儒之長者,惟當悶其不行,思所以及期爲之,可也,乃反如是陳達,殊非委任之意,大司成鄭羽良,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本館供士之需,近甚凋弊,無以成樣,故前大司成趙明翼以祖宗朝折受於本館,三南所在田畓,遣官監打事,疏論蒙允,發送郞廳於三南,嶺南、湖南則無弊收捧,而獨牙山、稷山兩邑民人,以收稅之過多稱冤,臺疏發啓,請爲還給而蒙允矣。蓋聞湖西異於兩南,田畓執耕者,非無勢貧民也,多是兩班及豪强品官,故胥動浮言,以致如此。今若更爲還給,則不但本館養士之需無成樣,祖宗朝賜與本館之田畓,公然付之於此輩,寧有是理?況監打命下之後,又因奸民之興訛造謗,謂之民怨,乃復還給,則事體道理,決不當如此。湖西昨年所收穀還給之令,卽爲還收,恐好矣。上曰,此乃何人之發啓乎?羽良曰,趙尙命矣。宗城曰,臺疏(疏))初旣發啓,聖上又爲允從,則到今還收,不無缺然於民情者。若令師儒之臣,參酌還給,則恐爲得宜矣。上曰,聞此所達,牙、稷兩處之獨爲如此,可知其由矣。依所達爲之。興慶曰,臣於此事,略有所聞知者。昨年臣受由下鄕時,牙、稷居民,多有擁馬呼訴者,而且聞以收稅事下去館郞之言矣。蓋其收稅,在於田場旣滌之後,而勒定收捧,所捧穀數,視前日不啻倍蓰云,小民輩,安得無呼怨之事乎?今若使本館,參酌還給則好矣。上曰,大臣、儒臣之言得宜,參酌還給,可也。{{*|出擧條}}範錫進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讀未半,上曰,無改處,只擧下端,可也。範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減等之人,雖未及限,遽請此啓,終涉太過,其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渠旣白脫,其勿强煩。眞淳出伏曰,此啓,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故然矣。範錫又啓曰,新除授執義尹東源,時在忠淸道尼山地,掌令沈錥,時在京畿衿川地,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持平金漢喆,時在忠淸道瑞山地,司諫院司諫趙漢緯,時在京畿廣州地,正言李光湜,時在京畿仁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範錫退伏。上問申昉曰,田殷祥事,卿爲畿伯時所狀聞也。其事實如何耶?昉曰,驛路事重,察訪旣有所報,則巡營據其所報,例卽狀聞。殷祥事,察訪報狀中,枚擧其不由分路,加把驛馬之狀,故臣果據以啓聞矣。聖應曰,凡大小別星,皆有分路定式,而至於標信宣傳官,則本無定式,只以迅速爲主,且無馬牌,所騎一匹,衣籠馬一匹,吹螺赤所騎一匹,雨具馬一匹,合爲四匹,已有舊例也。今番殷祥往來時,臣雖未知這間曲折,而似無加把之理矣。上曰,頃於親政時,宣傳官李鐽,以奪符事下去時,親承下敎,故或不無太過之事,而其時海伯,至於狀聞。監司雖奉敎諭書而行,陪標信宣傳官,亦豈不重乎?欲存事體,海伯旣已推考,而近來以濫騎事狀聞者,只是宣傳官輩,名士之濫騎者,亦必多矣。宣傳官,豈獨濫騎乎?此後則勿拘名士,如有濫騎者,必爲狀聞,皆如宣傳官之意,分付。而況奉命宣傳官,無馬牌無分路,曾已知之,若四馬之數,本非加把,亦爲分付。{{*|出擧條}}範錫更爲進伏曰,筵席事體,何等嚴畏,而副摠管李汝迪,旣在侍衛之列,則宜不敢越次陳達,而平安監司朴師洙之上送盛京禮部咨文於備局事也,自上有所俯詢於大臣及諸重臣,未及仰對,而汝迪乃敢越位,唐突陳奏,其在事體,極爲猥瀆,請副摠管李汝迪,從重推考。上曰,以所懷達之乎?以啓辭達之乎?範錫曰,啓辭達之也。上曰,依啓。又啓曰,臣卽見司饔直長李泰翼前啓,其所劾列,旣非泛論,則今不可以供辭自明,謂以白脫,居然停啓。且當初啓辭,旣已拿處間姑停,則在今連啓,有不可已者,故臣果仍前論啓,而聖上以渠旣白脫爲敎,而承宣亦以臺臣未諳本事委折,有所云云。臣於此,已不勝其訝惑,而且於李汝迪請推之啓,有疎漏啓體之失。以此以彼,臣何晏然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範錫退伏。最基進達曰,臺啓事體至重,而臺啓未畢之前,都承旨李眞淳,遽以臺臣不知事狀爲言,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不敢干涉廟謨,而儒臣,師儒之長,以正士習激勸等事,有所陳達。臣亦適有所聞,而此係培養之方,故敢達。孔聖後裔,自麗末持世系譜牒,出來東土,入我朝後,代數歷歷相傳,而有孔宗洙,居在龍仁,人物端正,且有志操,勤苦治經,遊於泮宮云。此乃大聖之後,宜有別樣勸奬之道,下詢大司成而處之,何如?羽良曰,臣初欲陳達而未及矣。宗洙卽己卯名賢孔瑞麟之後,且其人物,異於凡士,極爲可愛,非但治經也。臣勸令學問,則乃能有志從事,而言語進退之間,實有非聖人子孫,寧有此言之美?臣方別爲給料,置之泮中,欲待闕許入於寄齋,而且臣見《大明會典》,則皇帝視學時,三氏子孫,別令入參,而又廩食三十餘人。今先聖苗裔,譜牒來歷,旣分明可考,而人物又如此,宜永久留置於齋中,詢問大臣而處之,何如?興慶曰,孔瑞麟則明是孔聖之後,宗洙果是瑞麟之後,則特給別料,置之齋中宜矣。上曰,若是孔聖後裔,則可謂貴矣,而孔聖後裔,似不但宗洙一人耳。無乃大司成適見此宗洙而特給別料耶?他日若又有優於宗洙者,則將何以爲之乎?羽良曰,又有優者,則追入,亦無妨矣。寅明曰,大司成旣已入侍,使大司成參酌處之爲可,不必自朝家處之矣。上曰,諸臣所達如此,特爲給料,隨闕許入,置之泮齋,可也。{{*|出擧條}}最基曰,筵席事體,何等嚴重,而近來朝體不嚴,誠爲駭然。禮不云乎?毋勦說,擥取他人之說,以爲己說,謂之勦說也。毋雷同,聞人之言而附而和之,謂之雷同。毋儳說,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未竟,少者不可擧他事爲言,錯雜於長者之說也。少者之接見於長者,猶尙如此。況臣僚奏事於君父之前,其何可紛鬧若是之極乎?此後筵席,毋得如前日紛鬧之意,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順天縣監南渭老,俄已下敎於筵中矣。拿問處之間,姑勿出代,可也。{{*|抄出榻敎}}又下敎曰,朝講時刻,隨時入之。{{*|出榻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五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朝講。入侍,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持平成範錫,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上讀前受表記,自第十六板子言之君子之所謂,至第二十三板,賞爵刑罰窮矣。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虞夏之道,至第二十九板何日忘之。上又新受讀訖。宗城起伏曰,文義問於領事,何如?上曰,不必辭讓,儒臣先陳,可也。宗城曰,此大文,專言仁民之道,君上宜可惕念處矣。興慶曰,古人因時制義,於斯可見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夏尙忠,殷尙質。大槪,因時制義之義,可以爲法處矣。宗城曰,寡怨於民之寡字,意甚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夏尙忠,忠字,卽是中心之謂,而忠質竝言之,則忠字之義,益深矣。虞夏之世,非不有文,而質勝於文,故曰,周之世尙文,虞夏則尙質矣。上曰,然矣。最基曰,古之文質如此,而我朝則文勝之弊太甚。若矯而正之,使文質相等,則豈不美哉?宗城曰,親而尊,威而愛,富而有禮,三節言之者,皆有深意。非明德君子,孰能如此乎?上曰,此君子,非特有德君子,必有位君子也。宗城曰,然矣。上曰,孟子曰,舜何人?予何人?有爲者亦若是,其意似太露,而至於《中庸》所謂生知學知困知,及其成功則一也,其循序不迫之意,可見矣。廷濟曰,勿以虞舜不可及,每以舜何人,予何人,爲工夫,好矣。寅明曰,爲治之道無他,必以古聖王爲自期,則雖不中,不遠矣。常以舜亦人,予亦人,作興起感發之資,則必有益於聖學矣。宗城曰,鷄鳴而起,孜孜爲善者,舜之徒也,鷄鳴而起,孜孜爲利者,蹠之徒也。思慮之發,至微至奧,一念之差,聖狂斯判。若以舜何人,予何人自勉,則是亦舜也。上曰,其言好矣。廷濟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則舜、蹠之分,於此亦可見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人君之學,聖智竝行,可矣。鷄鳴章,引以爲法,則豈不有助於聖學耶?興慶曰,學問之道,非高遠難行之事,其要只在於日用行事之間矣。宗城曰,此章,君有責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此君臣上下交相責勉之意,而以此觀之,諸葛亮鞠躬盡瘁之義,可謂格言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章,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領事看作利於天下者,似好矣。上曰,其文義終爲殊常矣。最基曰,小註張子之言,爲是矣。興慶曰,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君,此乃責難之意,而事君不下達,亦此意。君上之於接下,亦如下之事上,則豈不爲上下交勉之道乎?上曰,所達儘好,當體念焉。寅明曰,大居敬而貴窮理。俄者諸臣所達,無非至理之言,聖上於此,益加體念焉。上曰,勉戒好矣。宗城曰,此下章事君,遠而疏則讇,近而不諫則尸利,此文義爲好矣。臣在經幄,殆十年餘矣。近侍之臣,豈有過臣者,而曾不以一言仰達,其瞿然于中者多矣。殿下睿哲聰明,虛襟納諫。如臣庸陋蔑學者,實無絲毫補益之望,而殿下誠若不以鄙卑而棄之,臣雖不忠,敢不彈gg殫g竭微誠,稱塞其萬一乎?上曰,所達切實,當從容體念。興慶曰,觀此文義,人臣苟能敬治其職,所與正直,則神將福之。如臣不似,忝在相職,於敬治,可謂蔑如,臣不覺瞿然矣。上曰,自勉爲心,擇人而擧之,則何瞿然之有?宗城曰,臣等進諫時,以拂逆爲自勉,聖上亦以從諫爲自勉,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寅明曰,拒諫從諫,利害若明而察之,則斯過半矣。上曰,漢宣帝時,朱雲折檻事,今見御製,如親覩其事。後世諫諍之臣,孰有如朱雲者乎?宗城曰,朱雲事,雖千載之後,如見其直氣之森然矣。上曰,公私玄微處,最爲難察。公不明則以賢爲愚,以愚爲賢,至於可用之人,終不用,公私之分,豈可忽諸?寅明曰,國家百年,無不皆然,而用人之際,公私所係,爲尤切矣。宗城曰,心乎愛矣,瑕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此人臣之爲君言也。骨鯁直節之類,莫非出於心乎愛矣之意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日熱如此,誠難逐日開講,而亦不可不速始《詩傳》,頉稟前,周、召南畢講,則爲好矣。最基曰,小臣前日所抄選十三篇,不爲不多,而未進講者,只是儒行一篇。旣入於抄選中,則闕之亦可惜。臣意以爲,領事、知事方入侍,更爲停當,竝此進講無妨,且拔去一篇,亦無所害,故敢達。上曰,注書出去,持入儒行篇,可也。光躋承命趨出,持儒行篇還入。必寧奉進,上受而覽之曰,此非御覽件。注書更出去,持入御覽件。光躋復承命趨出,持入御覽件。必寧奉進,上覽訖。廷濟曰,召對冊子,必以《左傳》爲定者,臣意則不知其可矣。上曰,無他可爲故也。廷濟曰,《春秋》進講,有勝於《左傳》,小臣有中心藏之之意,故敢達。上曰,特進所達,好則好矣。名臣奏議爲之之後,揷入其中而爲之,故然矣。廷濟曰,凡進講,一番看過,豈有其效乎?一冊再次爲之,則或似有益矣。上曰,不爲者尙多,顧力不暇及耳。寅明曰,日勢已晩,常參之際,時刻差遲,連續引接,恐有勞損之節。未知卽今聖候諸節,若何?上曰,虛乏之候,猶似未已,而眩氣往來,今日差勝矣。寅明曰,日熱如此,晝講鎭日爲之,抑有妨於調攝之節,亦不可無參酌之道矣。上曰,時刻若早,則一日一次開講,何害之有?寅明曰,臣待罪地部,故市廛間疾苦,自然有聞知者。事雖瑣屑,敢此仰達矣。白木廛失火之後,非但所見蕭條,市人等,蕩析離居,無以爲生,此是五百餘人生業所關。大抵廛家,非市人等自辦造作者也。在前則富民有財力者,出物營造,以爲收稅之地矣。近來則都民,亦無富饒者,不能造給,故五百餘人生業,無所依賴,亦可矜念。頃與左參贊李廷濟相議,則以爲,自賑廳及三軍門,顧助造成,則可以使市民輩,無失業之患,而且將有前頭收稅之道,於公於私,實爲兩便云。諸議亦或以爲便,而或有瑣屑不可爲之論。然半千都民命脈,所關亦重,豈可以瑣屑爲嫌,而不一仰陳耶?下詢大臣諸臣而處之,何如?特進官李廷濟曰,市廛之於國家,亦是四民之一,所關亦大矣。只以半千人命脈所關爲言者,臣則以爲其言太小。自朝家造給,則非特爲市民輩保存之道,亦王政之所不已也。上曰,市人自是國家貢民。若無市民則何以爲國乎?領事金興慶曰,市之於國家,固重矣,而以自朝家造給爲瑣屑者,其言是矣。若以使民皆願藏於其市之義爲言,則猶之可也,以收稅爲心則不可矣。廷濟曰,自公家貸給價物,使市民輩,自爲營造,可也。不必自公家營造。若貸給萬兩錢,則可以復建,未過十年,亦可以復償其數云矣。上曰,前已下敎,而大抵景象不佳。南山上,古有三樹,昔年風拔其一,所見猶不好。今景象,豈類此乎?且有國家則不可無市廛矣。國家若有裕,可以造給,則造給爲好,而此則物力不逮,使軍門、賑廳造給,亦有二弊。若自賑廳、軍門,貸錢營造,則將來必又以此之故,侵困市民,此其一也,自朝家使賑廳、軍門造給而收稅,則亦甚不當,此其二也。自賑廳某條,以數千兩錢顧助,而木物則以戶曹水上流下收稅者,充給宜矣。寅明曰,雖有若干流下者,元無可用之木物矣。上曰,然則自備局某條區畫,使軍門及賑廳、戶曹顧助,今年內,必爲造成,可也。興慶曰,似當自戶曹爲之,備局何以區畫乎?寅明曰,各軍門,必有備局區畫,而後方可顧助矣。上曰,此等事,在上者,但可指揮而已,區畫則廟堂當爲之。如是下敎之後,雖有稱頉不給者,自廟當直爲分付區處,無令更煩上聽,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重臣進伏。上曰,盛京禮部不受咨文,今無他可爲之道,直爲咨文於北京,可也。興慶曰,然則齎咨官,別定入送乎?上曰,今日內可往耶?廷濟曰,齎咨官速出,然後可以速往矣。上曰,齎咨官,今日內定送,可也。{{*|抄出榻敎}}上曰,翰薦,已爲之耶?興慶曰,已爲之矣。上曰,所薦幾人?德重曰,被薦五人矣。諸臣以次退出。 ==5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高陽郡守李廷漸,振威縣監李夏龜。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射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獄囚多滯,事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李宗白,時在京畿廣州地,副校理金尙翼,時在漣川地,副修撰朴弼均,時在通津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連日上番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宋徵啓,副修撰吳瑗,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金弘澤爲假注書。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去春等周急,依例輸送于奉朝賀李光躋gg李光佐g家,則姑令留置該掌矣。今欲更爲輸納則以爲,與奉朝賀崔奎瑞異同,終有所不安云,而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所辭旣異於大臣,何過讓之有?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狀啓內,順天縣監南渭老,逃故闕額代定之事,特敎之下,擅自寢閣之罪,令該府拿問處之事,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送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問,以狀啓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江原監司牒報,則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亦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而尹得商移拜三陟營將,纔已遞歸云,故招問邸吏,則尹得商今已上來云。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橫城前縣監尹得商舊還上未捧,依還上居末例擧行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尹得商,依律杖一百,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十六日,濟州正兵文武進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日氣猶熱,夕講時刻,以酉正初刻改入。 ○又啓曰,司僕寺正黃梓,以常參時不進事,禁推事,擧條啓下矣。聞黃梓以書狀官,方帶臺銜云。禁推傳旨,不得循例捧入,何以爲之?臣於當初,不能覺得,混同請推,難免昏謬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從重推考。 ○慶尙左兵使狀啓,禮安宜東面川沙里居私婢芿叱女等,爲虎囕死事,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成範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蒙放罪人尹邃,依前遠配。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之命,揆以國法,關係甚重,則不可以私情矜惻,有所參錯而低昻者矣。流三千里罪人鳳祥,至今得保首領,已是失刑之大者,今此移配之命,出於千萬意外,國言喧藉,輿情愈憤。請寢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臣伏聞亡命罪人鳳祥移配擧條,有故相臣李頤命孫等語,其後諸承宣,旋卽微稟,故相臣三字,改標以下云。臣聞來,不勝駭惑。當初捧入承旨,未知誰某,而矇然不職之罪,有不可置而不論者。朝家旣不復官,則不敢稱爵,法也。昔在先朝,故判書閔鎭厚,稱追削之李翔,謂之故大司憲,則其時堂箚論之,聖批以爲無嚴,而特罷鎭厚之職,此可見重法之意也。今者喉院,乃於鳳祥移配擧條中,敢以其祖未復之官爵,肆然塡書,殆若循例捧入者然,紀綱所關,極爲寒心。請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答bb曰b,不允。故相臣三字,其時大臣忘而偶達之致,趁卽付標,今者此請,大涉不諒。況鳳祥之本律,本非極律,則若是爭執,亦涉太過矣。不允。 ○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卽伏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書入之由,至有當該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之請。臣等看來,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凡擧條,一從筵中說話,不敢有所刪改,蓋所以重記事之體也。臣等於其日捧入之時,固知未安,而未啓下之前,不可徑先稟達,故翌朝啓下之後,微稟付籤以入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等同在一院,旣已參見,則何可獨諉於當該,而晏然仍據於榮次乎?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仍治臣等溺職之罪,俾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請暇試灸之餘,面部小癤,轉成大腫,疔毒熾蔓,半面浮烘,終至用鍼割根,貼藥去惡,辛苦幾一望,尙未完可。蓋臣前春,亦以鬢疽瀕危,數朔醫治,僅尋生路。年年此病,必有所祟。醫言曾服參附,遺毒致此,方來之慮,有不可言。若不及時預防,專意調將,則實有死生之憂。且臣六七年來,滯濕停飮,遍體流注,輒作百怪,或下痢無算,或數溺無節,殆無寧月。眞元之耗渴,形貌之瘁爍,殆似篤老人樣子,居常懍悸,自分爲難治之末證。入夏以來,忽然手足麻痺,肌肉顫掉,往往肢節,不能屈伸,按之而不知其爲己有,精神時復昏暈,如墮烟霞,凡於事爲之間,先忘後失,見者皆以風漸憂之,砭焫已多,而少無所效。腫症之外,惟此深痼之疾,斷無時月起身之望。念臣所叨,何等重任,而一向曠廢,作一養病之坊,臣於宛轉床席之中,心焉惶惕,如添一病,寢食爲之俱忘矣。念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受恩罔極,致位至此,無他才能,圖報無地,只願殫竭心力,死而後已,一疾轉變,頓至於此,身重如山,氣運如醉,僵臥終日,殆無省覺,伏枕瞻天,但有涕淚。況臣見任,初非可堪,徒藉寵庇,蹲仍已三年。春間都政之後,矢心必免,而迫於事會,分義是懼,三單未卒,遽復冒出。一世譏議,固不暇言,而臣心慙悼,若無所措。一遞之願,鬼神亦臨,而危疾際發,誠有萬萬不可强者,則臣雖仍冒而不去,其於陳力之無路何哉?且聞日昨筵中,大臣以錦城營將急速差出事稟定。是宜登時奉行,此外亦有一二閫窠未差者,而緣臣淹病,開政無日,莫非臣不能先自解卸,貽害國事之罪也。臣以此陳懇,亦有日矣,而見阻喉司,悶蹙轉深,今則成命之下,未克祗承,罪尤難贖。玆敢不避煩猥,將賤疾危篤之實,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憐,亟許鐫削,一以使重任毋瘝,成命亟行,一以使醫治及時,殘喘得延,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本兵重任,決難輕遞,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傳于金聖應曰,兵判批下,牌招察任。 ○甲寅五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崔炯,宗臣東陽君㭻。上讀前受,自二十三板子曰虞、夏之道,止二十九板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上讀訖。宗城讀,自子曰事君難進而易退,至亂是用餤。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此章連言事君之道,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之言,好矣。人君御世,使群庶皆願立於王朝,則豈有難進之患耶?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在魯曰,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有輕爵祿之心,食之不苟且,而行仕則國其庶矣。君上之遇臣下,不以禮待之,欲以爵祿驅使之,則孰肯有立朝行仕者乎?上曰,所達好矣,而以卽今言之,所謂難進易退有二焉。或有所執,不染其中,或稱潔身,不事其國,而其亦計較爲之者矣。至如李眞望、金鎭商,則各有所執,如彼之人,實爲可取,而其他風波仕路行之者,則不足道也。在魯曰,以古先朝言之,則臣僚罷職絶罕矣。殿下於近年以來,宰臣罷職甚多,至於李德壽之罷職,其事元不大段,而終至如斯,宰臣待接,豈不薄乎?至於重臣拿處,則尤非禮使之道矣。上曰,李德壽事,予知□□□知行公之難,而不如此則反不直,且其外無可爲之道,故不得不然矣。宗城曰,可貴可賤之義好矣。人君一嚬一笑,苟失其當,則畢竟之弊,至於君道日下,臣道日高,死生禍福之際,私意橫流,而所以御臣之具,無以自操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此大文,在上之人,可以觀鑑處矣。宗城曰,周易不事王侯,高尙其事,與此吐少異矣。在魯曰,得志則愼慮而從之,否則熟慮而從之,其下字亦有意矣。宗城曰,唯天子受命于天,此引詩爲證者也。君命順則有順命,逆則有逆命,此文義,各別體念,爲好矣。上曰,當各別體念。在魯曰,受命于天云者,百事則受於天之意,順逆之義,自上尤宜自反猛省處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天下有道則行有枝葉,天下無道則辭有枝葉。一人行有枝葉,辭有枝葉,如上章所陳,使天下有道,如此善矣,此爲各別體念處矣。上曰,然矣。在魯曰,行有枝葉,則百事無不曲軫,辭有枝葉,則絲綸之間,簡略不足。大抵絲綸,簡略,爲好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此大文之義好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人君使臣爲然,臣僚事上亦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在魯曰,君臣之間,以義而合,故人君於臣下,見非處而必假借,則其道狹矣,雖君臣之間,上下焉相孚,若朋友之交相勉戒,則其道廣矣。俄者副學之言,大意則然矣。上曰,君臣之間,固當若是,而推之天下,其道無不然者矣。文義訖,宗城曰,近來堂后之頻數遞易,誠爲未安。聖敎申飭屬耳,而以假注書望筒之入啓,致勤聖敎,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昨日聞假官有實病,有難行公云,故望筒果爲不思而入之,臣不勝惶恐之至。在魯曰,殿下於臣僚之病,最爲難知矣。如小臣,一生陳病,尙不自知爲過,然而其爲惶悚則誠萬萬矣。上曰,束帶立朝爲難,故無不以病爲辭,而第見陳病之章,則有若頃刻難保者,曾不多時,或有出而行公,其事則終不誠實矣。尙賓曰,孟子曰,昔者疾今日愈,豈無疾而必欲如是乎?上曰,孟子此言,蓋亦有意而然,不可援比於此也。宗城曰,俄以堂后事,出言端矣,臣亦有所仰達者。前假注書南鶴宗,以日昨擧條錯誤事,至有禁推之命矣。第聞槐院揀擇之坐,明日爲之云。鶴宗旣在囚禁中,則揀坐,其將不得同參,其情殊可憫矣。且旣已禁推,罰已行矣。若知分揀,使之同參揀坐之地,則爲好矣。上曰,當初禁推,不過飭勵,何必深罪?其令放送,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近來禁府罪囚充滿,而以判金吾不出之故,久不開坐,委屬之弊,誠爲可慮矣。上曰,判金吾之許久撕捱,不爲行公,殊無意義。判義禁尹淳,卽爲牌招,今日內開坐,俾無滯囚之弊,可也。{{*|抄出榻敎}}在魯曰,臣昨以權{{!|𢢜|⿰忄業}}事,至蒙特推,不勝惶恐,而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權{{!|𢢜|⿰忄業}}從前除命甚罕,而適皆徑遞,未嘗有可以上來,而終不上來者。今則衰病頓甚,實無堪當處藩之勢,故有此固辭矣。然旣承昨日嚴敎之後,臣子分義,亦豈敢不爲變動乎?臣於昨日,自闕中歸路,歷見於依幕,爲傳筵敎則以爲,嚴敎如此,到此地頭,他不暇計,而但尙在待命中,自朝家元無勿待命之命,雖欲轉動,有不可得。且此與特敎罪補有異,而陳疏而未承批,嚴敎荐下,至有將爲竄配之敎,略不開進身之路。昔虞人非其招不往,將殺之,孔子以爲,志士不忘喪其元。吾之不欲遽然冒進,非只爲一身也,實爲國家顧事體云。其言亦誠然矣。當初除拜,本非黜補也,只出於別爲擇差之意,而末終則有同迫蹙者然,豈不有嫌於禮使之道乎?且藩臣牌招,先朝尋常爲之,至當宁亦然,而昨年以來,一切防塞,亦近於矯枉過直矣。臣之先父爲平安監司,有難安之端,逐日違牌,至十餘度之後,朝家體諒而變通,故得免無限延拖之弊。何嘗以此,益損於紀綱乎?今若先下勿待命之命,仍爲牌招,俾爲轉動膺命之地,則下可以伸廉義而存事體,上可以得體使之道,而亦不患命令之不行矣,豈非所謂兩美而俱全者乎?上曰,所達亦然。勿待命事,分付,可也,而至於牌招,則近來牌不進之弊,極其紛紜。內職雖無奈何,而藩臣牌招之一切防塞,出於不得已也。今不可遽復開路,而牌招與筵敎,其爲君命一也。若可變動,何待於書其名而出牌乎?以此筵敎分付,俾於今日內出肅,可也。{{*|抄出榻敎}}宗城曰,知事旣以待重臣之義仰達,臣亦有所懷矣。前判書權以鎭,秩是卿宰,曾經戶判,而頃日臺啓,以削版勘律。削版者,非係行檢名義,不可施矣。況其罪名,不過以白衣事?臣聞京軍門將臣,或有奪符之事,則亦爲白衣云。以鎭旣已革職,則雖欲着公服,不可得矣。臺啓雖重,旣知其非罪,則削版律名,似當有還收之道矣。在魯曰,其時臺臣以爲,問於吹螺赤,則曾無白衣之例云,而臣未知前例果如何也。且臺臣以削版爲請者,其時以鎭,方在革職中,故欲變疊律云,而設如臺臣之言,以慢君命之罪罪之,若用重於削版之律則,可也,削版之律,當用於行檢身累,非其當律矣。宗城曰,以鎭旣是重宰,而初旣被拿,中又削版,今番又令分付監司,知委上來,末又拿問,前後被罪如此,當之者豈敢自安乎?在魯曰,此則不然。以鎭旣無職名,則自監營知委之外,無他道矣。此是論罪之事,設有論罪之事,旣無職名,其可下諭而使之上來乎?上曰,拿問則廟堂所請得體,而但不可等待其自來一句,如何矣。朝家擢用以鎭拜戶判,則上自宰執,下至閭巷,莫不譏謗。又以邊事被拿,其受困可謂甚矣。削版之罪當律,欲下敎而未果矣。職帖還給,可也。{{*|出擧條}}臨罷,上下敎曰,夕講當爲之,時刻隨時入之,可也。{{*|出榻敎}}諸臣仍退出。 ○甲寅五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夕講。入侍,知事金在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李宗城、鄭必寧,侍讀官兪最基,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自第三十四板子曰君子不以口譽人,至於不敢以其私褻上而止,曰,小臣在外,與知事私自相確,以褻句讀爲是矣。文勢似是連上,故敢達。上曰,讀之。以褻事亦未必不爲文理,而所達似是,句讀,可也。宗城曰,不違龜筮之龜字,恐是卜字,而似有錯簡矣。上曰,然矣。宗城仍讀下自止所付。上讀新受訖。宗城曰,此與上章之意相連,如寒則衣飢則食之類,尤似連續矣。在魯曰,此與上章有客不能館,不問其所舍,同一意也,亦相連觀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初章不以口譽人之意,誠好矣。人君於臣僚,雖有嘉奬處,絲綸之間所與,必發於心而不止於外貌,則在下者,亦至誠觀感而化之矣。粵在戊申春,臣與趙顯命,陳此文義,殿下亦或記有,而每於此等處,留意自勉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最基曰,知事、上番,皆陳文義,臣無可達者,而第於初章寒則衣飢則食之義,敢有所仰達者矣。小臣於昨日入晝仕出去之路,見二丐乞兒,橫臥途側,幾至於死。臣見來,自不覺其慘然。方今麥秋不遠,而其前生活未可必,自朝家分付賑廳而軫恤之,則豈不爲仁政之一端乎?上曰,在上者,豈不欲博施濟衆,而如彼寒乞之類,雖豐年,豈可必其盡無也?大抵民不安其所,以至流離丐乞者,求其本,則皆由於在上者不能導率之致,今何可隨而濟之乎?最基曰,歷去所見慘目,故臣果達之矣。宮城咫尺之地,猶尙如此,則他可推知。伏願聖上,每以無一夫不被其澤之義,常自勉,推之以視民如傷之道,則其於王政,可無闕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宗城曰,《禮記》開卷第一義,惟是無不敬三字。《禮記》今日畢講,聖上於此三字,益加體念焉。在魯曰,聖上講讀之際,玉音頗斷續。伏未知聖候,或有不平之氣,不能成聲而然耶?上曰,不能無感於昔年,故自然如此,而今日雖强忍開講,予心已傷故然矣。在魯曰,踐其位,行其禮,羹墻之慕,無時可已,而心緖每常如此,則不覺之中,亦豈無損傷之節乎?必寧曰,明日視事,溫繹間當頉稟,故敢達。上曰,溫繹當參量爲之,而明日視事,則依前爲之無妨。宗城曰,一卷畢講後,卽溫繹,經筵舊例然,故溫繹頉稟,自是前例矣。在魯曰,溫繹間日數不久,頉稟似然矣。上曰,注書日記,溫繹間頉稟書之耶?僉曰,然矣。宗城曰,法講事體至重,一卷畢後,每有溫繹,聖上於此,不必持難矣。上曰,心中不無不便之意,不欲循例爲之,而所達如此,溫繹間視事,頉稟,可也。{{*|抄出榻敎}}最基曰,小臣有所懷敢達。如臣無似,忝在講官,實無絲毫補益聖學者,而今日又伏聞聖敎,臣等之心摧隕,何可盡達?今日畢講,當始溫繹,前所講十一篇,自內從容披覽,五六日之內,一次溫繹則好矣。上曰,何必五六日,只講處溫繹,則不過數日,可以畢矣。諸臣仍退出。 ==5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慕華館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臣李汝迪,臣李春躋,上下番入直矣,俱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受點,一員當爲晝仕出去。一員替直而後,方可出去,而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連赴本曹査坐,副摠管南就明,方有身病,連呈辭單,洛豐君楙、宋眞明、柳濬,俱有式暇,三員未差,無他推移入直之員。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變通之例。有闕之代,令該曹依近例,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呈告人員,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趁赴試所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海春君栐、趙錫命爲都摠管,崔道章爲副摠管。 ○傳于鄭必寧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 ○傳于金聖應曰,咸鏡監司李箕鎭引見。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招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罪囚多滯,議讞一日爲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以黃海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校理臣兪最基,以訓鍊都監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鄭亨復,自鄕纔已入來。竝與今日政新除授修撰,待下批,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式暇,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新除授保寧縣監李載厚,以歷辭時失體,下吏被罰,決難冒赴,母病又方苦劇,不忍遠離之意,累度呈狀。有難一向强勉,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修撰望改入。 ○以洪昌漢爲正言,李春躋爲兵曹參判,李觀厚爲兵曹正郞,崔命相爲掌樂正,玄鳳漸爲典籍,尹汲爲兼西學敎授,禹夏亨爲渭原郡守,尹汲爲修撰。 ○兵批,判書尹游牌不進,參判未差,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李景淑,副司直趙錫命,副司果兪健基。 ○金聖應啓曰,副摠管南就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副摠管李春躋,以武臣堂上朔試射試官,當爲出去,且於□□政,移拜兵曹參判。兼帶摠管,自在應遞之中,而本府替直無人,副摠管南就明,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旣有只推之命,待明朝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中樞府移文,則經歷沈洸,以體例間事,多有駭擧,不可仍置云。汰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卽接京居裵萬柱名呈所志,則其洞內居文哥稱名人,因微細之事,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之後,訐訴於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死云,故聞極驚駭,干連諸人等,自本曹今方窺捕,而檢屍事,一邊移文京兆。所謂士夫,問其姓名,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云。係是朝官,移義禁府爲先拿囚,而待屍帳及諸人等畢招,修正移送後,憑覈處之,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刑曹公事有下問事,非泛然稟處者。明朝,大臣及備局堂上,該曹堂上入侍。 ○持平成範錫啓曰,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歎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如何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金聖應啓曰,持平成範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閱屢朔而待罪本院者,非曰能堪出納惟允之任也,只以恩顧之隆,不可孤,奔走之勞,不暇恤,黽勉隨行,式至于今,絲毫蔑贊,醜拙百出,其不可徒恃上眷,而一向虛縻也,明矣。且臣消暍gg消渴g之病,十年沈痼,每遇暑熱,輒必添劇。況當積月供劇之餘,引飮無節,下溲難算,肌膚日脫,形如枯木,脚漸痿而便同行尸。又自昨日常參退出之後,因當風午睡,重患暑感,頭烘腹熱,上嘔下泄,殆不省人事,及其舁還私次,多試藥物,而不但無分減,舊恙新症,相煽交劇,委頓床席,昏昏叫苦。此非如一時之病,痛歇良已者,源委旣痼,症形難醫,時月之間,無望復起從仕。玆敢疾聲哀籲,仰冀慈天之俯察,而臣治疏將上之際,得見持平成範錫啓辭,則以罪人鳳祥移配擧條中,故相臣三字事,請罷當該承宣。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蓋伊日擧條書入時,臣等果爲驚怪於三字,問於堂后,則對以擧條,一依筵中陳白書入,不敢有所刪改云。係關記注事體,姑以依奏所錄者入之,及其啓下本院後,與諸僚相議,去三字付籤,微稟改啓下矣。今者臺言如是峻發,臣何敢諉之當該,獨自晏然耶?不但身病如上所陳,此亦臣難冒之一端。伏乞聖明,憐臣病狀之萬分難强,察臣情勢之一倍危蹙,亟命鐫遞臣職,俾尋生路,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領中樞府事李光佐箚曰,伏以臣於向日瀆陳兩箚,敢辭周急之賜。伏承恩批,委曲開曉,終俾安心領受。臣惶感之極,繼以悶蹙,顧不敢更爲煩瀆,姑且默爾以竢後,非敢有祗承之意也。日昨該曹來問,至於啓稟,乃有更令輸送之命。此於國家,特一細事,以是屢煩天聽,極知其惶恐不敢,而第念恩命辭受,關係則重。人之老也,戒實在得,義所不可,心所不安,亦何敢冒昧奉承,爲士大夫所嗤笑乎?蓋臣之所不安,只以元老於曾經相職中,序居第一,有國待相臣之體,元不以行公不行公,毫髮異視,則國家之所收回於元老者,於臣獨不許,其賜誠有異視之嫌,在臣私義,尤有獨享之愧,饕濫之懼矣。國家之不宜異視,理旣明甚,臣之不宜承受,義亦較然。嚴畏朝命,厭然冒承,非臣之所敢出也。臣於昨年,追思元老昔年請減事,首陳此義,已蒙採納,許其同減。今者更聞元老屢辭而全減,輒援昨年之例而續陳焉。昨年之所垂許,今豈獨靳許?此臣誠意淺薄,不能感格聰聽而然也。今使臣,只於昨年略減之時,獨爲辭免,而今玆全減之後,乃反不辭,則前辭而後受,辭少而受多,尤何以免貪得之嫌,而逃識者之譏乎?始終不可相違,本末不可相舛。今臣此懇,所不敢已,只欲準之於昨年事而已。伏乞聖明,更賜照察,亟准臣所請收還周急輸送之命,俾該曹一視元老請減之例而處之,以允朝體,以安臣心,不勝至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卿辭若此,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卿其安心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校理兪最基疏曰,伏以臣,才識疎闇,言動迂鈍,不合於經幄顧問之列,而過蒙聖朝之拂拭,依近日月之末光,徒紆榮寵,無階圖報,忝叨經年,瘖默爲事,未能一進昌言,恢張公議,臣之孤負職責多矣。其在公朝綜核之道,亦不宜一向優假,苟然充備。上而貽虛授之歎,下以招尸素之譏,此固臣難冒之大端,而仍伏念,臣本尫虛忒甚,兼以常抱積中之悲哀,又纏難狀之疾病,外雖身軀撑持,而中實肝臟銷盡,不敢以恒人自處矣。臣之淹直,今已浹月,昨日再次登筵之後,喘息迫促,汗漿流瀉,迎風納涼,立成感氣,終宵直廬,痛不絶聲。今朝晝仕,强疾出來,忽於馬上,欠呵連發,寒淅繼生,吐出涎沫無算,仍之精神惝怳,此蓋近來廢食許久,胃氣虛敗,有以致之也。直來私次,欲爲乍定,而眩極不忍豎頭,嘔甚不能作氣。諸症賤陋,雖未盡煩,而若不趁卽調治,恐必將成大病。玆不得已冒上請急之章,猥屑之罪,何以自逃?噫,朝臣言病之過實,日昨筵敎,臣自親承,除非實狀,則臣何敢飾辭,自陷於不誠之科也?伏乞聖慈,俯察臣才分之不逮,仍諒臣病狀之難强,特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俾便調將,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bb敎b咸鏡監司李箕鎭書。王若曰,按藩之職無古今,而語責任則今尤難,掄材之道罔內外,而遇艱虞則外爲重。肆予切中朝之歎,倚卿寬北顧之憂。惟卿,喬木名家,魁梧雋望。榮塗華貫之遍歷,恂恂然無進取之心,宏器沈識之早成,優優焉有遠大之相。藝苑傳硯,世掌賈氏之絲綸,銓部佐衡,人稱毛玠之藻鑑。在於近密則銳意稱職,長于經幄則積誠匡君。風波屢經,寧懷楚令尹喜慍之色,畎畝久處,益篤魏子牟戀係之誠。無適不宜,大才合試於盤錯,非此莫可,僉擧果叶於廟堂。眷彼咸鏡雄鎭,實是豐沛舊邑。王跡肇始,衣冠想月游之儀,戎疆連接,臺隍壯天險之設。顧今何時,政急輯寧撫摩之責,與我共理,孰膺宣化承流之權?玆授卿以云云,卿其敬聽敷心之言,須體鞠躬之義。澄淸予非所慮,要以鎭服爲先,威重卿自有餘,固知發擿在後。褰帷攬轡,措赤子於衽席之安,食蘖gg食蘗g飮氷,戢墨史gg墨吏g於繩約之密。是皆措置中事,何待責勉後能?劈弊瘼而明獄刑,須思莅貊邑之日,峙餱糧而增城櫓,宜若按松都之時。儻有利國而便民,毋拘事勢之牽掣,凡係實邊而興俗,莫憚條奏之頻煩。若其專斷與稟裁,自有應行之故例。於戲,祗愼厥職,往卽乃封。堂陛邃深,予豈悉閭里之愁歎,旌纛飛拂,卿可布朝廷之德音。堂萱動輝,榮養佇潘輿之奉,幕連留跡,舊事想庾樓之遊。其亟往欽,予不多誥。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最基製進 ○甲寅五月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咸鏡監司李箕鎭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咸鏡監司李箕鎭,以次進伏。上曰,何處非重,而此時北路,則尤有別焉。授卿此任,有委任之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箕鎭曰,咫尺前席,聖敎諄諄如此,臣敢不殫竭心力?而素無才能,豈保其無負委任之意?而未赴任之前,本道事情,全然不知,姑未諳便否,而問議於備局諸宰、大臣,則不無所聞之事。其中一二事,略知大槪,故敢此惶恐仰達矣。前監司趙遠命,因甲山府使李匡德報狀,請得遼軍木。廟議非不欲許,而因無遼軍木,不得許施,已是可惜,而聞朝家爲嶺南救荒之用,令北道築倉儲穀。本道形便,臣未及知,下去後,可以觀勢爲之,而年來北穀之移南者,多至四萬餘石,北穀想亦垂竭。今若欲備穀,則宜有別樣料理。備局句管嶺南射軍木,聞有四百餘同。若以二百同,趁秋前入送,換置穀物,則他日足以有賴於嶺南,而亦可觀勢入送,如甲山府使李匡德之策矣。分付廟堂,何如?上曰,嶺南若有可送之木,則事極順便,令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吉州本是文武換差之窠,而近來則連送武倅。未知其故,不可不更爲申飭。且文武交差事,前後筵席屢達,民情之想望,可知矣。六鎭中鍾城外大處一府,定以文武交差之規,必以近侍有聲望者擇送事,申飭施行,何如?上曰,此則本有交差之定式,修明舊典事,更加申飭,可也。箕鎭曰,六鎭中差送文官事,令該曹覆奏施行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箕鎭曰,北評事限瓜滿,勿爲輕遞,亦必受由於監營後出送事,曾有道臣定奪,而不能着實施行,一年內評事在北之時,無幾。宜有別樣申飭,遞易時,必使面觀交代,則或有其效矣。上曰,每每申飭,而朝令不行,更爲分付銓曹,亦令廟堂,定式施行,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旣兼兵馬使,評事亦是幕下,而監營距邊上絶遠,耳目之所不逮。凡係軍政民弊等事,必令評事,聽受監司指授,或以文移往復,或令進來稟議,則不但有益於邊政,年少名官,亦可以通習軍務矣。自今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事係創規,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箕鎭曰,監司者,檢察守令之職,殿最不可不嚴明,而北路守令,率多堂上官也。若泛然用中而止,則但遞易頻數而已,無他警責之道。未遞任之前,其所不用心處固多矣。而況於已遞之後乎?臣意以爲,如非太不治,則雖參於中考,而勿爲遞改,依還上居末例,自營門特爲決定,以示警懼之道,何如?上曰,堂上守令,有決杖之事乎?箕鎭曰,堂上官決杖之事,未能詳知,而如此則警責之道似好,故敢達矣。金尙魯曰,堂上官有拿問之事,而果無決杖之事矣。上曰,以軍禮決杖,則可也,而以還上居末例,創開決杖之事,則不無弊端矣。箕鎭曰,臣咫尺筵席,如是上達之後,則雖無決杖之事,而自然有警懼之道矣。上曰,堂下官則猶或可也,而堂上官曾所不行之規,豈可强爲乎?邊將則以軍務等事,決杖,可也。箕鎭曰,邊將則例以軍務事,有決杖之事矣。上曰,承旨讀宣諭。李承源讀宣諭別諭訖。箕鎭受賜物,先爲退出,諸臣退伏。上曰,承旨進前。李承源進伏。上曰,凡事解弛,多不如定式。次對有頉不成,則持公事入侍,晝講日,臺諫有詣闕者,則同爲入侍事,前已申飭。昨日臺諫詣闕,趁晝講入侍,可也,而夕講雖未知在於何時,有晝講,有夕講,晝講若不及入侍,則夕講可以入侍,而自外傳啓,有非定式申飭之意,政院有不察之失。此則非特該房之責,在院諸承旨,竝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泰川縣監安栻。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正言李光湜、洪昌漢,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來言,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今日入侍,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局堂上及刑曹堂上,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金聖應曰,儒臣同爲入侍。 ○金聖應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特招之下,尙不膺命,事甚未安。暑月滯囚,極涉可慮,卽爲牌招,同義禁趙錫命,亦不行公,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金吾議讞,一日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違召命,尙不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聖敎雖如此,方當臺啓峻發之日,決不可冒沒膺命。明旨之下,不敢趨承,只自伏地惶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監察柳鼎茂,移本府處之事,允下矣。柳鼎茂,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光陽兼任順天縣監南渭老,以松田失火事,拿問傳旨啓下矣。南渭老,前以他罪,拿問之意啓稟後,發遣羅將,姑未入來。待南渭老拿囚,以傳旨內辭緣,添入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司宰監僉正鄭希先呈狀內,重患眩症,委頓時多,差復起動,難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修撰,吳彦胄爲副修撰,金箕錫爲正言,吳光運爲右尹,李師德爲兵曹佐郞,鄭熙揆爲保寧縣監,李宇夏爲司宰監僉正,姜杭爲承文著作,朴文秀爲戶曹參判。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副司正金弘澤,首功人申尙仲,今超折衝,永昌捕捉加資事承傳。口傳政事,朴嗜覃爲錦城營將。 ○李承源啓曰,今日政申尙仲加資事,命下,而長官不爲開政,則次官例不得擧行云。敢稟。傳曰,此加資與他加資不同,雖無長官,次官擧行無妨,書入。 ○金聖應啓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牌招入直事,命下,而修撰金若魯,副修撰吳彦胄,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疏曰,伏以臣,特一鄕曲老蔭官耳。寄命畎畝,待盡朝暮,不復知有陽界上事,忽於千萬意象之外,伏奉除旨,以臣爲工曹參議者。臣驚惶震越,久而靡定。不審朝家,何爲而有此駭異之擧耶?臣本不學無識,望絶供世,且抱奇疾,自廢窮峽。初蒙收錄,寔出先蔭,國恩私義,有不敢屢辭者,郵任數朔之就,敎官兩日之仕,卽所以仰承德意,少效臣分,而竟以病不能陳力而去,初非臣無意祿仕,妄自標異而然也。不幸中間,謬玷,剡牘,遽陞參上揀選之職。自此三十年來,不稱之除,殆於十數,自顧無實,坐竊匪據,臣誠慙恧,若撻于市。一味退伏,蓋非獲已,而至於優老之恩,僉樞之命,亦由於虛叨資窮之職故耳。臣爲是之愧,終不敢爲叩謝計,殆若全昧君臣大義,無所逃於天地者然,臣常撫躬悼嘆,惟願遄死。顧玆水部佐貳,是何等顯秩,而乃以如臣白徒,遽然濫躋於常格之外?其爲淆官方辱名器,視前所蒙,又不啻倍萬矣。微臣廉隅,姑不暇言,四方聽聞,將謂斯何?此在淸朝公議,應有駁正之論,而恭竢半月,訖未有聞,不得不冒上自劾之章,仰瀆宸嚴之聽。且臣犬馬之齒,今八十有三。尸居餘氣,㱡㱡欲絶,無以致身京輦,敢從縣道陳聞,慢蹇之誅,猥越之罪,尤無所逃死矣。伏乞聖明,察臣至懇,匪出飾讓,將臣職名,亟賜改正,俾銓法無褻,賤分獲安,而仍勘臣辜犯,以嚴朝體,不勝萬幸。臣無任惶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掌令金廷潤疏曰,伏以,臣於臺職,萬萬不稱之狀,不待人言,臣亦自知,而冥行擿埴,猶不知止,畢竟顚沛,固已料之,而至於向來臺劾,語意深險,謬辱狼藉,乃以士夫難洗之累,猝然加之,無少疑難,未知憲臣,有何蓄憾於臣,而噴薄至此也?觀其辭氣,直欲呑噬,如臣孤弱,得免韲粉,亦云幸矣。忽地醜詆,當付之一笑,而其中亦不無一二可辨者,敢此申暴焉,惟聖明照察焉。彼之罪狀臣者,其目有三。一則曰,疏語之全無可觀也。向臣一疏,自附於應旨進言之誠,而非如就事論事之比,故略陳時急民瘼,而不及用意黨伐之語,則以時眼觀之,雖謂之全無可觀,固無足怪,而以疏語之無可觀,論罪言官,臣未之前聞也。其一則曰,論列一監司一守令治績事,而至以臺閣言事,有毁無譽爲言,臣尤駭惑焉。夫臺閣,乃是言議之地,則是者是之,非者非之,亦爲論事之體。何必抉摘人所無之疵累,而惟意詆辱,然後方可合於臺體耶?中古之事,臣未詳知,而以近日臺官章奏見之,或有遭彈者,則費力營救而稱揚之,或有可用者,則極意奬許而薦引之。如此之類,指不勝屈,則彼憲臣,亦豈不聞不見,而急於持臣,乃以臣疏中行語間數句語,作爲{{!|𣠽|⿰木覇}}柄,此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也。以此二者,爲臣之罪案,而終不成說,故艱辛覓得規避傳啓四字以實之,尤可笑也。臣之前後入臺,殆近十餘次,雖有些少難安之端,每當國家有事之時,則不敢以情勢爲言,輒出應命,未嘗有一毫避事之意,此則不但通朝之所共知,伏想聖明,亦已俯燭矣。昨冬諫職除命,適下於在鄕之時,卽爲承召上來,則在京諸臺,因吏議疏批,一倂引避,終至譴罷,則臣不敢獨爲晏然,事理皎然,以此引避,而處置請出之日,庭鞫方張,分義是懼,黽勉就職,而右僚已詣鞫坐,故臣則投進已成之疏而出來。臺官之詣臺,或疏或啓,不但前例斑斑,雖以近來出於朝紙者見之,就職後陳疏者,前後相繼,則以此謂之規避者,其果近似乎?設使臣果有規避之失,此不過一時規警之事,而追論於違罷日久之後,齗齗不已,有若眞有大釁累大負犯者然,臣實莫曉其意之所在也。噫,人心不古,世道迫隘,言議之際,或有不協者,則必以惡言相加,歷數今世,殆無完人。此所以指臺地爲苦海,而如避水火者也。如臣愚昧,徒恃寵靈,不諒時勢,有進而不知避,動輒得謗,爲人齮齕,罔非自取,尙誰咎哉?自遭橫逆之後,杜門屛蟄,世念都灰,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千萬意想之外,柏府除命,忽下於病伏鄕廬之中。未知聖明,何所取於螻蟻微臣,而甄拔之抆拭之至此也?驚惶感激,無地自容。昨始擔曳病軀,來伏私次,而第臣所遭人言,極其非常,身名戮喪,踪地危蹙,官職去就,非所可論,顧何可忘廉包恥,揚揚就列,以益其嗤點也哉?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諒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光湜疏曰,伏以,臣之庸愚空疏,百無一能,屢添言責,釁尤層生,居恒愧懼,若隕淵谷。不意薇垣新命,忽及於端陽省墓之日,臣誠含恩畏義,卽當趨走之不暇,而賤疾適苦,累日淹滯。昨聞老母病重,蒼黃上來,則馹召之命,聞已下矣。臣於是,尤不勝萬萬惶蹙之至。第念僨誤之蹤,不宜復玷榮次,且今母病,風痰所祟,感暑添劇,肢節麻痺,寒熱交攻,咽喉浮塞,飮啖專失,種種症狀,罔非危惡,焦遑煎迫,萬無離側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逋慢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萬幸。臣方陳私情,不宜更及他說,而略有所懷,敢此附陳,惟殿下垂察焉。耆舊大臣,可鎭廊廟,兩次引老,必欲釋負,迫於嚴命,黽勉復出,實由於不獲已,而前正言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藉,其駭妄甚矣。宜殿下之震怒斥補,而第身爲臺官,論一宰相,是何大罪?不究其心跡,猝加以威罰,屛逐於炎荒瘴癘之地,此豈昭代之美事?臣恐從今以後,事關宰相,則雖有專擅不法之人,人莫得以論之也。伏願殿下,特收泰齊補外之命,以勵臺風焉。天官佐貳,何等重任,而前參判金有慶,遭彈改正之後,無他端而遽爾還擬,視若無故之人,是不有臺啓也,不遵成命也。物情俱駭,久而未已。臣以爲,當該堂上,不可無警飭之道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處分,猶可謂輕,當該堂上警飭事,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成鄭羽良疏曰,伏以,臣父方居留故都,臣母亦隨往,而素抱痼疾,長時沈淹,床席刀圭,殆少寧日。臣之情理,豈有一刻違離之勢,而身係官次,不敢輒事煩諗,情私熬悶,憧憧內迫,匙箸眠夢,不能自安。卽於此際,得接傍人之報,則自四五日前,又有感氣,宿病加劇,膈悶自飽,頭疼虛煩,寒熱間作,寢睡全失。凡所以積年爲症,廩廩挨保者,無不挾傷添苦,而糜粥之資,亦無所進。臣自聞此信,方寸焦煎,不能自定,急於歸視,留疏徑發。伏乞聖慈,先遞臣職,俾臣得以安意省救,仍命重勘臣擅離官次之罪,以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甲寅五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堂上、刑曹堂上、儒臣同爲引見時,左副承旨金聖應,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吏曹參判宋眞明,刑曹參判李瑜,參議柳儼,副提學李宗城,皆以次入侍,就位而伏。上曰,秋曹文案,皆已悉矣,而至於三招則有異,似難闕漏,其中難服之類,何以爲之耶?尹陽來曰,累次經獄,而供辭甚爲奸詐,捧招極難。其中二名,則用亂杖周牢之刑,其餘率去之類,至於三招,而無他變辭,隨從二十七名,終始不知云矣。上曰,細同初云自是耶?陽來曰,然也。査問蔘數,則從重治之似難矣。上曰,牌則採蔘牌乎?金取魯曰,然矣。其中主掌之類,不可的知,見罪人之氣色,則或爲强惡難服。決獄之道,當無疑然後得情矣。柳儼曰,元無警動之意,自捕廳,以示決不生之意,則似當承款。細同則未知其曲折,而其他罪人,各爲査問,則或云在幕,或爲歸一,在幕之類,終爲發明,難於得情矣。陽來曰,日昨平安監司朴師洙,別聞狀啓入來云。未知其曲折,而金昌溫事,實爲怪異矣。上曰,昌溫在於關西乎?宋眞明曰,然也。金昌溫本生地渭原,而終始殊常之漢也。自秋曹發關定配,業已久矣,而姑無到配之所聞矣。上曰,何時然乎?眞明曰,今三月發配云,而姑無所聞。事係備局,當初若自備局發關,則豈有至今不爲到配之理乎?宋寅明曰,與備局詳議酌處,事理當然,而此則秋曹不爲問議,而循例發關也。上曰,到配狀至今不來,極爲怪異矣。本道則旣爲發配云耶?眞明曰,平安道伯,曾爲發配矣。上曰,路由何處耶?眞明曰,陽口縣gg楊口縣g去處路由京矣。上曰,不啻細同,此昌溫極爲殊常矣。柳儼曰,金昌溫形勢難矣。取魯曰,鎭卒採蔘之類,無非親族,而細同、昌溫則五寸間云。高山鎭,地不相遠,與之合心,未可知矣。罪人招中,蔘軍自捕廳現察譏捕,卽今五月內,必爲上來矣。上曰,來京逃脫,據此文書,昭然可知,以本道狀啓,未可知矣。自秋曹直出關子可乎?李宗城曰,平安道定配罪人金昌溫事,初旣關由於備局,則秋曹酌處時,不爲問議於備局,而直發配關者,殊涉率爾。政院之混捧傳旨,致有此事,亦難免不察之失。刑曹當該堂上及當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其中昌溫,窩主也。江原道則無擺撥之事乎?眞明曰,無擺撥而有步撥矣。上曰,旣是下敎,卽爲擧行事,自備局特爲詳議具奏。李宗城曰,國事如是疎虞,未知何以則好。實爲茫然也。上曰,彼胡人公然結縛之狀,極爲不當。雖彼國之人,無端結縛,而用於何耶?取魯曰,然矣。上曰,以此觀之,則豈保其昌溫逃去彼國乎?眞明曰,似爲然矣。上曰,此非國家之小變,是媒禍之兆也。取魯曰,似不大段,而實爲憂懼矣。上曰,觀此狀啓,則非大段難禁之事矣。取魯曰,臣待罪平安時,略悉民情,邊地人心,異於畿內。鎭安之道,惟以慰悅爲主,不爲騷擾邊境,而一用寬緩之典,好矣。上曰,如是則太無事矣。近來人心怪異,每言嶺南,而此非小變。時方形勢,則不啻犯越,平安一道甚難矣。取魯曰,三南人心則雖然,而西關人心,實無强惡之事矣。上曰,此狀啓,副學知之乎?昌溫逮捕事爲急,小退,卽爲詳議擧行,具奏宜矣。右相之引入,有何所嫌而然耶?金聖應曰,以持平成範錫事不出矣。上曰,今日入侍,是廟務重事,雖以日昨臺啓爲嫌,此不過偶然忘却之致,不必久嫌,卽爲入來事,使入侍注書,傳諭于右相,今日入侍事,關於使事,徐判府事亦爲同入之意,遣史官傳諭。諸臣皆小退。金弘澤奉命退出,卽爲傳諭于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臺啓之峻發,不敢冒出云,故卽詣政院,以此意書啓。徐判府事家傳諭史官,卽爲偕來。諸臣皆復卽入侍,而判府事徐命均同爲入侍,各以次就次。徐命均進達曰,日氣甚炎,聖體若何?上曰,稍愈於向時,而煩懣之氣無愈矣。命均曰,以眩氣而然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無愈矣。命均曰,劑入之藥,其已盡御乎?上曰,當晝則日暖,故自然不能御,而或有忘却之時也。命均曰,卽今則當爲進御矣。上曰,每忘之耶?姑置之。命均曰,然則姑勿進御乎?上曰,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觀此狀啓辭意乎?命均曰,大槪則見之而後入來。上曰,俄有下敎事矣。諸臣一一進達後,達之,可也。宋眞明曰,自京一邊譏捕,而江原道則使兩捕廳從事官搜得似好矣。上曰,搜得而直上之爲宜矣。李瑜曰,江原道伯,則旣已發送,而姑無所報矣。上曰,雖已發送,而到配與否,未可知也。眞明曰,若已去則豈有至今不爲到付之理乎?上曰,申尙仲,如是之外,無他次第擧行之事乎?金取魯曰,所念如前所達。臣意以爲,昌溫、永昌,不可不痛治,而道臣旣爲狀聞之後,中止爲難。姑先修刷獄事後,入送陳奏使,則庶可以安靜,而一邊送御使,便宜從事,施行爲宜矣。上曰,此大抵則國家之所欲捕者存焉。時方則以入來爲主,送使安集,可也。取魯曰,獄事僅定之後,一向逮捕爲難。此後則一從緩寬之典,道臣處諭之爲好,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此則似異於逆賊矣。取魯曰,犯越雖爲太重,而邊地之氓,誰有不犯越之類乎?使彼國不得現捉而然矣。某條用緩寬鎭安之道爲宜矣。宋寅明曰,痛治首發魁首之外,其餘則用蕩然寬赦之政宜矣。上曰,觀此狀啓,則無憂似快矣。寅明曰,旣已捉得彼漢之外,似無所患矣。取魯曰,獄事垂畢爲主可矣。上曰,時方則獄事幾爲垂畢矣。李宗城曰,卽今則無他可慮之端,而其中五六人難矣云矣。上曰,金永昌在奏文中,故當初不無所念矣。眞明曰,所念之事,無他可慮,而捕得則萬幸,不得捕則不幸,逮捕則靡不用極,而申尙仲兄弟數多,爲先論功行賞,可也。不然則少人之情抑鬱矣。上曰,其書大體已悉矣,而以此觀之,則渠輩非庸劣細少之類也。眞明曰,我國之人,專以得糧爲主,而致有此弊矣。上曰,此論賞之事,實則役彼人,非役於彼人也。眞明曰,然也。難化之類,不可以一律齊之。邊民與胡人爛漫雜駁,有如是生弊之事。彼中如有得罪流亡之事,則不無所念矣。寅明曰,此無他,專以得糧爲主,而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入侍之臣,雖非備局,皆達之。柳儼曰,他無可知,而第蕩滌其罪,論功行賞,則邊地人心,可以趨信而鎭安,自國家別無所赦之事矣。宗城曰,數日前所懷已達,而別聞狀,朝廷無中止之事,隨其便宜施行爲宜,而無事之時,不能遠慮,故縱之後,弊端層出,則將何以爲之乎?朴師洙旣已上啓,依施,可也。上曰,此則正如爲捉虎設穽,而反得鹿獐也。宗城曰,旣爲越彼之人,捉得爲難,而一如狀啓之意,便宜施行爲可矣。上曰,大臣終爲達之,可也。王哥、蕩哥、孫哥此三姓等,形勢終始難矣。命均曰,論賞事,於宋眞明等處聞之而入來,向時已有所達,而卽今永昌事出,急急爲之似好,而當細聞永昌之言,然後可以分明知之。時方在道之類,又安知永昌之誘引乎?上曰,此等輩寧爲餓殍,而豈有返還之理乎?命均曰,犯越中赦之,則自然還歸,似無怪矣。上曰,有不然者。諸臣所達,或冀有異聞矣。今此所達如此。大抵以麟佐、熙亮gg希亮g等事言之,逃去之類,藉勢於亡命之人而圖生。其人雖存,而豈爲久生乎?卽今存亡死生,未可知也。率彼而僅存其命之類,似不大段矣。偸生之賊,有無不關,彼國咨文,不爲施行則已,旣爲施行,則寧有赦之之事乎?不來則不赦而赦矣。赦而不來則難處,徒爲彼輩譏笑之資而已。柳儼所達是矣。朝家之事,以信爲主。尙仲不過活彼同生之意,豈爲失信於渠,而三丈之木,豈爲門門而立之乎?一次立信之後,則自然令行矣。寅明曰,如信,加資爲宜,而賞則不爲可也。上曰,申尙仲,加資賞金而後,卽今昌溫歸命,則當哀矜而赦之,朝家之赦,則旣盡爲之,汝須得來之後,則雖十人二十人,不計賞給之多少,而論賜爲言,九仲、八仲,雖無赦之之事,而如是之後,自致赦矣。大抵殲厥巨魁而已。豈有隨隨而殺之乎?取魯曰,上敎是矣。上曰,結縛之人,在此狀文中矣。眞明曰,趙永三也。上曰,其土之人,尙仲皆誘之矣。自此以後,永赦彼類,則是國役於彼,勿問則自然不赦而赦,何可言寬赦之事耶?柳儼曰,只用緩寬之典爲好,而姑勿顯言赦之,可也。上曰,殲厥巨魁,則赦在其中。今日言赦之,則凡物有幾微,時方在彼而赦之,豈有赦之之意乎?命均曰,以此處捉來之人言之也。上曰,然矣。李瑜曰,寧止於不問爲宜矣。柳儼曰,此等輩,不知至於彼國矣。上曰,其赦出於朝報乎?密赦乎?柳儼曰,信賞必罰,則自然不赦而赦,賞罰不信,則非慰悅邊民之道也。上曰,時方此則當爲下敎,不爲騷擾邊境,而此等輩,豈爲細細可問而處之?宗城曰,臣以御史,往于高山鎭時,當初其意,則其中大毒則欲戮,而無目前之捉,故不得爲之,而申尙仲三兄弟,小臣皆見之矣。上曰,當初尙仲,應爲越去矣。宗城曰,然也。邊地之民,以犯越事,騷擾慘酷云。某條以慰悅安集爲主,可也。上曰,時方散亡之類,勿問宜矣。命均曰,今則已得巨魁,勸課安集之意,曉諭好矣。宗城曰,視其意旨,於邊鎭,使爲安集焉。上曰,副學之言是矣。申尙仲則當用極功,而渠若富者,則雖銀千金,何足貴也?邊地之類,似貴鬢邊玉冠子,加資不得不爲之矣。柳儼曰,不言赦之而信賞,則自然不赦而赦也。上曰,柳儼所達好矣。不直以犯越赦之,可也。八兄弟中幾人,在譏捕中乎?眞明曰,時方二人,在譏捕中矣。上曰,以戊申之事觀之,逆輩至於還上分給之境。如此等幾微,甚爲非常之憂也。宗城曰,然而不得如姜弘立之事矣。上曰,寧任他之外,無他變通之事矣。李瑜曰,以卽今形勢言之故然矣,而以國體論之,則以嚴爲主宜矣。上曰,戰國之時,皆爲接界,而不無往來得食之事。自此邊去彼邊,幾許耶?宗城曰,不過一馬場許矣。上曰,越視乎?宗城引前沼而對曰,其間不過自此至彼之境矣。氷解之時,乘馬艇而渡越矣。上曰,馬艇何如耶?眞明曰,不過馬喂器矣。李瑜曰,僅能越去,而所持輸之糧,不過一二日留資,遲留之間,將何以爲之乎?自然至於如此之境矣。上曰,結幕在之乎?眞明曰,皆爲結幕而留之矣。宗城曰,越見摘苽取食之狀矣。宋眞明俄已詳達,而小臣在彼之時見之,則七千人越去,而元無留糧持去之事,自然不爲掠取,而何以爲之乎?上曰,無人處乎?眞明曰,樹木參天,而無人之境矣。宗城曰,粟米一石價九錢云。安州二日程出來,則其利無窮,我國大利之源,禁之爲難。若開其利源,則如彼之事,比比有之,用力之人五六人,則皆可以結捉矣。渭原郡守,匹夫之力也。上曰,然則彼必嫉視我國矣。宗城曰,極爲憫慮矣。還歸之後,寧欲陳達開市,而姑未爲之也。上曰,魏晉之時,羊祜、陸阬gg陸抗g,饋藥而飮之不疑,都在於人矣。考見秋曹文案,則所謂蔘數,太小而不爲多矣。宗城曰,江界卽今所用之物,則以人口受之,從安出乎?命均曰,彼人則元無越此之事矣。上曰,無人蔘則有何弊端乎?眞明曰,若非利源,則豈有强爲之理也?上曰,時方別外所捧之物,除減則似愈矣。眞明曰,老弱鰥寡孤獨之類,皆爲除減,而九分蔘,以戶役捧上,無一戶疊役之事矣。上曰,然則多少不關矣。承旨進前,先書諭旨。金聖應進伏。柳儼曰,各各分等爲之,似好矣。寅明曰,分爲四等宜矣。柳儼曰,以三等分而論格,似可也。取魯曰,不無分等之事矣。上曰,下手逐縛之人,似爲從重爲之也。柳儼曰,首唱人與逐去之人,各有分等矣。上曰,以永昌招思gg招辭g觀之,則分等似難矣。寅明曰,當細知之後,處之爲宜,而姑無行賞之事矣。柳儼曰,但所矜者,八兄弟俱在其中,父子俱戮,實爲可矜處也。上曰,永昌父子,皆在其中,而當初咨文中,皆書入耶?取魯曰,李汝石、金興萬,皆入咨文中矣。上曰,旕金,何以入於文案乎?柳儼曰,本道査時,以先易得爲主,故謄文案矣。上曰申尙仲仲字,或書中字何耶?取魯曰,音同則用之矣。金聖應書諭旨。傳曰,朝家命令,信如金石,而況捕捉亡命者乎?永昌捕捉首功人申尙仲,依當初定式,令本道卽賞千金,而亦令該曹加資。渠以邊民,爲國效力,其功可嘉。其至親中,雖有犯科本道者,特爲寬貸,以示激勸之意,下諭道臣。其次邊將將校,令廟堂稟旨行賞。方書之際,上曰,注書出去,當初定式論賞事,問于備局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問于該吏,則答以無矣云,故前狀啓持入。李德重曰,注書誤問而來矣。上曰,吏曹參判問之而來,宋眞明奉命退出。上曰,承旨又書之,諭西伯處。卿之別聞狀啓覽悉,而此非朝家之先布命令者,大略已諭於兩件下諭,其他事宜,唯在卿之從長善處,卿須知悉。傳曰,今則永昌旣已捕得,京中査事,亦已垂畢,一向譏察,騷擾邊民,非鎭人心安邊民之道。譏察安徐,使邊倅撫摩安集,勸課農桑事,下諭于本道方伯。金聖應方書之際,金取魯曰,如是則似爲太緩矣。上曰,然則,下諭以上,皆削而更書之。朴師洙雖如此,而必無縱之之理矣。柳儼曰,申尙仲,論賞之外無他,赦之,可也。上曰,朴師洙此事,有異於所聞之人,未知何以爲之,而大抵道理如此矣。宋眞明出問入奏曰,當初定式擧行條件,則賞千金加資矣。上曰,其下皆削而更書之。凡賞非不惜,而如限爲信宜矣,出政院正書,可也。記事官金尙魯曰,臣以職責,有所仰達者。昨來平安監司朴師洙論犯越事狀啓,承宣之臣,謂甚忙迫,未入啓之前,不令臣見之。今日雖暫下賓廳,而只命廟堂諸臣會見後還入,故自下私取見,有所未安,亦不得見。今若留中仍不下,則將不知其狀中,有何樣語矣。事雖祕,寧有爲史臣而終不知之理乎?乞命封下,俾臣一見後,還爲封入。上曰,史官所達,誠得體矣。出付承旨曰,史官見之之後,承旨只抄出論賞諸人姓名,卽爲還入,可也。徐命均曰,臣以關係使行事,敢此仰達。伏聞常參時,以瀋陽回咨還送事,有別咨入送之命。聖上似以遲滯爲慮,而有此敎矣,第曾前此等事,使行當前,則不必專咨入送。今若先送,則徒有資送之費,亦涉不緊,而至於使行,則有大段利害矣。彼若以査事爲重,而未及査奏之前,何以微事先來爲問,則不無難處之端。且以私事,有所査問,則難於爲答,不得不以事情直告,則於使行,殊似無光。諸大臣之意,皆以勿爲先送爲宜云。臣意則順付使行爲得矣。上曰,然則使行不遠,齎咨官勿爲入送,順付使行,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頃者處分,不過飭勵,前靈城君朴文秀,前校理金若魯,竝敍用,權以鎭放送後,依例發緘推問事,榻前下敎。尹陽來曰,自備局草記罪人,送于刑曹,而重罪之人,不可置之於散亡之處,送之典獄,何如?取魯曰,勿置京獄,而送于本道治之,似好矣。上曰,待永昌、昌溫之來,然後處之宜矣。尹陽來曰,臣於裵胤休事,心有所疑,敢此仰達矣。胤休於被拿受刑之日,失魂喪性,及其蒙放之時,猝發一月後可知曖昧之說。所謂一月之語,似有隱情,故臺臣發啓,令該曹窮覈,則渠不知此言之出於其口,而追聞南聖運所傳,而始乃知之云云,以此連施三次之刑矣。蓋渠以失魂之人,解枷杻放送之際,或誣以行刑,或誣以刑推,發此曖昧之說,而實無可覈之隱情,則限死刑訊,似涉太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頃日大臣入侍時,已爲聞之矣。判府事徐命均曰,臣前已陳達,而其言似爲虛妄。累次刑訊,終無端緖,則限死加刑,似涉太過矣。刑曹參議柳儼曰,臣自初按問,始則或意有疑端,而連次嚴訊之下,一向發明,亦無別樣可覈之端矣。上曰,一月之說,或似只是發明,或似有某事,而終始虛妄所致,然酌處時妄言,豈可無罪乎?參酌徒三年定配,可也。{{*|出擧條}}上曰,韓世瑜何以爲之耶?柳儼曰,世瑜則旣以詳覆罪人,定之矣。上曰,然矣。食覆之外,無可奈何。徐命均曰,情狀極爲切痛矣。李宗城曰,臣以耳目所睹記觀之,古則玉堂元無闕直之事,故參判臣宋徵殷,有故徑出,其夜卽爲牌招開政,仍爲差出入直矣。今則有時闕直,實爲寒心。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校理鄭亨復,只推勿罷,仍卽牌招入直事,榻前下敎。上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校理鄭亨復,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宋眞明曰,錦城營將口傳差出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暈。午時,日暈兩珥。未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金廷潤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減歇後,益復差勝乎?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猶微有餘氣。湯劑欲爲加進,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避嫌退待外,掌令金廷潤,正言李光湜,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閫帥差出,亦係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未安。校理鄭亨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鄭亨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平安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熙川前郡守趙漢重,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漢重前因他罪,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拈出問目,取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大臣陳達,元還上別會米、射軍木作米居末,固城前縣監許錫,依事目決杖事,命下,故旣已拿囚。所當決杖,而律文內,二罪以上俱發罪,各等從一科斷,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收贖,而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許錫,依法律從一科斷,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光湜啓曰,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隕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可一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正言李光湜,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宗城箚曰,伏以正言李光湜,以臣於臺職,累遭僨辱,反覆思量,決難冒出,近又母病沈重,無計供仕,猥陳辭疏,不獲所圖,惶霣憫蹙,莫知攸處。況草草尾陳,全未蒙開納,臣尤慙悚,繼之以訝惑也。夫南泰齊之疏,本意則固無他,收還之請,亶爲言路也,非爲泰齊也。至於金有慶,則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旣已蒙允。則銓曹之無端還擬,有若角勝,事之無嚴,莫此爲甚。公議所在,不可無一番警飭之道。而殿下乃反以若是齗齗,其涉太過爲敎。殿下於金有慶之啓,初若不允則已,旣允之後,又何任其壞了,而直爲此苟且彌縫之計也?臣竊爲之慨然也。噫,殿下之命令不行,朝廷之黨議日肆,將至於莫可救正之境,而耳目之地,莫有言之者。臣之所論,非但爲一政注而已,而言議巽軟,不能見孚於君父,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引避而退。上款所論,旣斥駭妄,請收譴補,只爲臺例,改正之啓,卽蒙允可,無端更擬,亦宜規砭。聖批未安,何至爲嫌?請正言李光湜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持平成範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本館,而臣之私義,有不容參涉者,輒此陳聞焉。夫鳳祥移配之還收,臣亦嘗陳達於筵席矣。臺臣之論啓,旣出於公議,聖上之靳允,有歉於轉環,使臣而議範錫,則其置諸立科也,明矣。但其避辭,拖及宰臣,頗示咎責。宰臣,卽指前參判臣朴文秀也。文秀於臣,爲內外兄弟,親在應避,義難可否。臺啓處置,事體至重,臣以親嫌,旣不能參涉,則亦何可晏然仍冒於榮次乎?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自頃恩罷之後,退伏鄕廬,頌戴洪造,不意敍命旋下,除旨隨降。在臣分義,所當卽詣京輦,以請譴何,而臣於春間,落傷甚重,幾至垂死,背脊觸踶,瘀痰凝聚,添得寒感,牽疼忒甚,屈伸俱礙,轉運無路,淹伏床笫,動經旬朔,私心惶懍,固已萬萬,而況伏聞日前筵中,有催促之命?臣於此,一倍震越,不計顚踣,擔舁入城,而委廢之身,無計蠢動,昨今荐承召命,輒犯坐違,今於三牌特招之下,不得不拚死走伏於禁扃之外,而咫尺微守,終難變渝,又敢略控血懇,退聽嚴命,是豈臣所樂爲哉?噫,臣之自劃於見任,厥惟久矣。區區迫切之懇,前後疏供,罄悉無蘊,今不敢一一申暴,以犯煩瀆之罪,而惟其衰形陋識,不襯是職之狀,不獨自知甚明,抑亦衆口皆然。臣之自初矢心退巽,絶意進步者,上畏榮選之玷辱,下懼本分之濫溢,危衷苦心,可質神鬼。使臣苟有一分妄想,或在僥冒,則固當彈冠於見錄之初,呈身於挾冊之列,顧何必屢拒威命,積費撕捱,殆至九死而靡悔也哉?噫,蒲質已凋於先秋,臨鑑自悼,簡冊未窺於他日,面墻可愧,反復省檢,萬不稱似。如是而猶且冒昧抗顔,間廁於少年之林,盤礴於學士之班,大耐嗤點,强說經旨,處之恬然,若固有之,則眞是貪寵損廉之人。緣臣一人之無狀,馴致四維之不張,亦非細故也。臣爲是懼,嘗自揣念,與其叨竊淸華,以貽濫吹之譏,無寧退全微尙,自取慢蹇之誅,守株之見,斷斷如此。是以雖荐被嚴敎,而睯gg暋g不知畏,久繫幽圄,而頑不改圖,殆若角勝君命者然,此豈臣分之所敢安哉?實出於萬不得已之意,臣之情地,到此而窮且慼矣。噫,臣罪猶自知之,其冥迷膠滯,昧分蔑義,揆之常憲,不可倖逭。尙今偃息,得免大戾,實荷仁天覆冒之德,今又披瀝哀悰,嗚呼不已,以冀幸於日月之俯照,僭越之罪,尤無所逃。伏乞聖明,特賜矜察,亟命永刊臣非分之職,仍治臣積逋之罪,以重官方,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有欲一筵白之事,而登對未易,敢此尾陳焉。臣於春初自嶺南還,以先正臣李滉奉祀孫李守謙收錄之意,附奏疏末,聖批允可,有卽令調用之敎矣。其後見擬政目,未受恩點。此或睿鑑偶然遺照之致,而成命旣未卽行,王言恐歸無信,惟聖明申明選部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末端附陳事,忘未覺察之致,令該曹更爲檢擬懸注,可也。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金尙翼疏曰,伏以臣,有事先壟,久淹鄕廬,伏奉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校理。未一旬而除書聯翩,馹召旁午,臣誠驚惶震越,莫省攸措。恩命荐下,義不敢俟屨,劃卽起發,行到中路,而只緣狗馬之疾,挾暑陡劇,低徊前却,日復一日。悶蹙之極,先此陳乞,非敢無故因循,自陷稽慢之科也。噫,瀛錄是何等極選也?被剡者,雖綽有才學,都無玷汚,其新圈初除之後,猶且備例克讓,而臣則屢叨匪分,尙不一入文字,徒以泯默違傲,自爲定算者,蓋向來儒臣之疏,殆若偏着於臣身,一錄諸人皆可出,而臣獨不可出故耳。何者?,公選至重,末俗多嘵,當初主圈者,特不過長席東壁,而伊時臣弟,猥當東壁,其弟主其圈,而其兄與其選,則是可謂公擧乎?假臣而蔚有人望,誠無愧公擧,在臣私心,已有寅緣倖占之嫌,而公議之疵斥又如此,臣之處義,其可與泛引之諸僚同乎?設令疵斥之言,未必緣臣而發,然其一篇語意,有若專循其好惡。人情之易私,未有如同氣,而一錄被薦者之爲主圈人至親者,獨臣一人而已,則臣之不幸僥冒,豈非公選之一大累乎?人或爲臣解之曰,彼之疏斥,元無指名顯論者,今日去就,唯視錄中諸人而爲之耳。若其親嫌之强引爲說,未免太拗。從前主圈者,未聞以親嫌爲拘,而被選者,亦未嘗以親嫌爲辭,則獨以此終始撕捱,毋亦太過云,而臣之非出於一毫强嫌者,言下可明。夫選之者,雖或謬擧,其傍觀則不可誣,言之者,雖不明斥,其自知則不可揜。況臣之萬萬不肖,太不相稱於斯選,而臣弟年少妄錯,不善處嫌,致使釐改一錄之請,重發於論思之地,則以其主圈者之特有親嫌,而先以此自畫者誠過矣,而公議論斥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者乎?如圈中諸僚之混被廝壞,不過一時橫遭,廉義道理,元無自畫之義,則初費撕捱,末乃膺命者,可謂兩得其宜,而若臣則自遭人言,實有沒齒難洗之愧,積犯違逋,飽閱迫阨。此皆臣命,尙復何言?臣以衰門薄祚,履滿至此,父子兄弟之平昔所相勉者,固有一箇至戒,居外居卑,唯以盡心爲期,而凡於奔走使役之地,則無或爲一分憚避之計。至若淸塗顯班,係是分外之物,雖有可藉之力,無或寅緣而得之,雖有外至之言,必須謹畏而避之者,便一家庭間三字符,而今日所叨,何等淸顯?當初冒玷於圈選者,非無可藉之力,則不可謂無所寅緣也,畢竟直請以釐改者,非如外至之言,則不可謂無所謹畏也。臣雖欲違負至訓,弁髦公議,亦何可得乎?其難冒之義,已畫之見,自有成說於僚友者,而一未疏籲,今始畢瀝危懇,仰惟天日至明,曲諒情私,如臣自處之不得不如此者,可以俯燭而無遺餘矣。伏乞聖慈,亟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仍命選部,勿復檢擬,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臣伏以祖宗取於民者,止措處施行。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竊以祖宗藉陝西,止惶恐激切之至。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荊湖南北路招捕盜賊,止伏望勅旨,讀訖。宗城進達文義曰,首箚子,乃李綱草創之初,入來宋朝,而入則勉君,出則禦寇,以一人之效,而推己及人之事也。此疏專爲寬緩民力而言,得民心,斯得天矣。天命雖眇然難恃,然皇天眷顧之道,惟在得民心而已。上曰,然矣。宗城曰,其下箚子,專言茶鹽之法,以補國用之事也。卽今則國用耗竭無儲,實爲茫然。以壬辰事言之,經亂後軍盜倉gg軍資倉g木綿,猶有六百同餘儲云。大抵禁奢侈而補國用,不至於暴殄天物,猶可以成樣。以今日之規模,何以爲國乎?古則一處用之,故國有餘儲,今則各財其財,無所統攝,畢竟無效。恤民用兵之道,財用足,然後可以有裕,此茶鹽之利,不可忽也。李綱所論祖宗時,茶鹽之利,在州縣,故州縣豐足矣,崇觀以來,茶鹽之利,在朝廷,故朝廷豐饒。其後悉歸於御府,以爲玩好遊宴之資,錫予之物,則天下之利源竭矣。若有意於經量,則節財用爲上。殿下勿以掣肘難便,而擧而措之,一國財物,聚於一處,漁鹽之利,歸於州縣,則其利漫漫,自有其裕,而可以爲國矣。上曰,所達然矣。副學曾經南漢,畜積之道,何以則無耗縮之事乎?宗城曰,擇差府尹送之,而軍餉匱乏則懲其罪,善爲則褒而揚之。如此則自然有裕,而無欠縮之事矣。上曰,鹽稅之利,尤爲不實。入於何處而然耶?宗城曰,以三南言之,一望無際之野,無邊大海處,或稱宮家之物,或稱士夫之物,尺量決受gg折受g處云。小臣潛行時見之,則皆爲士夫宮家之囊橐窟穴。以周天子之廟,不愛圭壁gg圭璧g,而名山大川則愛之。卽今則海與山,不入於國家貢賦之數,故其爲無實,蓋以此也。又曰,此下箚子,言養兵之事也。卽今我朝,北道則稱親騎衛,兩西則稱別武士,宋之軍制亦然矣。臣待罪平安時見之,則西路軍士,無異於京內軍士,而北道軍士,則尤爲可用。左相臣南九萬建白以爲,沒技之法,每每設科,而多出於西北兩道。北道出身,則素稱勇bb猛b赴敵。如有不幸之變,庶可當敵而無憂。臣意以爲,南漢特爲設科,以爲沒技給科之規,則於惜人才之道,似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宗城曰,我國舊勤gg久勤g之法,過三十朔,則兵判不得不遷轉,出送五軍門,舊勤gg久勤g一依限式遷職,而西北兩道上番之類,一無調用之事,豈無稱冤之路?,或有事變,則服勞則獨勤,而至於調用之道,獨不蒙恩,實爲不祥處也。宗城又曰,此下箚子,語意一體,而李綱見逐之時事也。有人而不能知,害覇也,知而不能用,害覇也。此言深切慨然之意。齊桓之於管仲,信而不疑,故能成五伯之功。高宗之於李綱,知而不能用,故終至於取金人之禍,此正殿下得聞處也。上曰,當依所達矣。宗城曰,人主發政施仁之道,惟在知人得人,而骨鯁盡瘁之臣,不在於國內,則脫有意外之變,誰可計事者,而亦何以得全乎?卽今近侍之列,元無骨鯁盡忠之臣。可愛,非君乎?竭誠盡忠者,臣也,而如趙顯命骨鯁之臣,時任畿外,心甚慨然。小臣不敢請召,而若置諸左右之列,則似可好矣。上曰,所達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端箚子,利害已見于下。此乃李綱見逐之際,故無他辭矣。畢達後,宗城曰,卽今《詩傳》,當爲進講,而經筵官不備。以先朝進講例觀之,則《詩傳》周南、召南篇,終於八日。今當朝晝夕講,連爲進講,而以講官之不備,似不得開講。副校理兪最基,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十九日,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才短識淺,百無一能,累玷言地,絲毫莫補,及授縣紱,觸事生疏,數載下邑,未副我聖上分憂之責,心常愧懼,若隕淵谷。乃於千萬夢寐之外,伏奉前月二十五日有旨,以臣爲司諫院獻納,使之乘馹上來者。臣聞命驚感,罔知攸措。顧此納言之職,地望自別,決非如臣庸陋所可濫竽。人器之不稱,姑捨毋論,臣於頃年,猥叨諫職,重被宰臣反詈之斥。年久之事,雖不可一一提說,而其貽羞臺閣則甚矣。臣何可自處以無故之人,而揚揚復進於已試僨敗之地乎?恩召之下,不敢久淹,冒炎作行,寸寸前進,而累日行役之餘,重得暑癨,委頓床席,欲起還仆。以此病狀,萬無鎭日登途之望,未免滯留於路次,稽命之罪,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察臣情病之俱苦,亟命鐫削臣職,以安微分,以重臺選,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宜贅及他說,而職名未遞之前,當有一日之責,不得不以行路聞見,略此封章,付呈縣道,惟聖明裁處焉。噫,向來犯越之變,自古雖不無其弊,而辱國之恥,未有甚於今番者,可勝痛哉?魁賊永昌,幸賴道臣之區劃,今始斯得,旣已取服,其爲國家之幸,倘復如何?第其捉納之人,則固當一依已頒之令,賞不踰時,以勸日後,而自有此事以來,邊境騷擾,民不安堵,雖無辜者,亦慮橫罹,擧懷逃散之心,若不保朝夕,此非細憂。旣得巨魁之後,慰安之道,不容小緩,誠宜分付道臣、帥臣,俾盡懷綏鎭安之策,而臣在淸北時,聞潛商緣坐等諸罪人,皆置江邊諸邑,其他罪人,亦多有之。臣雖未詳某罪人在於何邑,而當此邊憂孔殷之時,此輩若一搖足,則不知其爲幾永昌。臣謂毋論潛商緣坐及他罪人,倂移配於他邊,以絶前頭無窮之慮,斷不可已也。臣行到博川境,則本郡民人等,千百成群,處處遮路,號泣而訴曰,本郡以十室殘邑,五六年之間,日易邑倅,公私罄竭,民不支堪。時任郡守李思順,到任以後,銳意撫摩,凡於保民之策,竭誠殫力,蠲除民役,不啻十餘件事,一邑生靈,冀幸回甦,而不意今此殿最,以中考將遞歸。願以此意,奏達天聽,特爲仍任,以副一邑之望。臣亦待罪隣邑,旣聞思順小心居官之事,亦知本郡難支之勢,而今其民訴,實出眞情,故臣來過平壤,以此事言于道臣,則道臣亦謂思順治譽,固已聞知,業已書上考於草本,而臨當封啓,聞有兼官時失着,略以警語書中,實忘其爲堂上窠之當遞,及至柝榜,然後始覺,而追恨無及,勸臣以民情,陳達於還朝之後。考績事體雖重,道臣之言如此,民情之懇迫又如此,已宜變通仍任。況其新倅,非但年紀衰耗,累經縣邑,到處不治,而今乃畀之以積弊之邑,必將使弊邑之民,徒勞於迎送之役,則尤莫如遞新仍舊之爲便。伏願亟賜處分焉。寧邊府使鄭壽松,受國厚恩,名位最隆,比之常調武弁,可謂自別。至於治民之政,所當盡心爲之,而莅任以後,專廢公務,民不見面,時急擧行之事,下吏有或不敢入告,隣邑守宰之來,亦且不許通刺,甚至於遠村之民,呈訴官門者,留連五六日,而或至空還,闔境擧皆愁怨。臣謂急速罷遞,少除寧民之害也。西路可言之事,非止一二,而病裏神思錯亂,不能敷陳瘼論,只以耳目所及者,草草附陳,語無倫脊,而若蒙採納,則未必無少補,更願聖上,勿以人廢其言。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業已處分,而移配事,亦不無騷擾之弊,令備局參量爲之。李思順事,其遞雖惜,殿最事重,難以更之。末端事依施。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5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備局堂上、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姑無公事,頉稟。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牌,連呈辭單。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情勢難安,參判宋眞明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呂光憲爲掌令,金尙重爲正言,李匡世爲寧邊府使,黃泰河爲加平郡守,鄭光運爲監察。 ○兵批,判書尹游身病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以副校理兪最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只推,更爲牌招。 ○平安道觀察使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伏聞頃日筵中聖敎,謂臣曾爲知申時疏,以黃璿之死,疑李廷弼,而廷弼之子,至以此擊鼓訟冤云。臣於此,誠不勝萬萬惶惑震悚之至。臣於戊申四月念後,從嶺南還朝,晦間被知申除命,適會諫官李壽沆發啓請錄黃璿之勳。而其時元勳筵奏,盛斥璿不能奮發討賊。臣憫璿爲國殫瘁而死,功不白而反受垢,疏陳在嶺外時所聞所見,大略以爲,李普赫、朴弼健之討賊,皆本於璿之指授。但璿不能庇觀望之帥,逃匿之倅,是又何負於國?其言逼於廷弼則有之矣。何嘗謂璿死之由於廷弼,而五月初一日,承召肅謝,入侍親鞫,政當賊環承款取招之日,且又出入政廳,終日奔遑,無他奏對之語。明日卽以母病,陳情蒙遞,更不入院中。其後今戶曹判書臣宋寅明,以大司諫,疏陳黃璿之死。人或致疑於中毒,請令拿致營屬於京獄窮問,聖批允從,旋因宰臣鄭錫三筵奏,以拿致京獄有弊,有本道都事按覈之命。此則似是六月間事,而臣適代寅明爲諫長,則大臣以李廷弼事,擧臣姓名於榻前,謂臣只從巡營所聞而論廷弼,其言不得不異於元勳云,故臣又以一疏陳辨,而仍論廷弼棄軍之罪,不當止於奪職,且於疏末,略陳營屬輩拿致京獄,旣有成命,諸囚必已登途,而旋又還送,殊涉顚倒,請仍前成命,致之京獄,只是草草數行而已,實無一毫疑廷弼之語。若謂置獄究覈之意,本出於疑廷弼,則首發此論者,是宋寅明也。夫在亂初,人情大抵憤激,辭說極其嘵訛。設令寅明與臣,俱或有疑於中毒,査事卒無可驗,諸囚亦皆見釋,則諸囚且不可疑,寧有以此疑廷弼於不當疑之理?而今不但寅明引衆證,以明廷弼之功罪,臣亦不曾與廷弼相絶,彼此弔饋不廢,向來深攻之意,分數太減,而顧反與趙侹之疏同科者,豈不情實之相戾?況寅徽之供,至以憯誣慘毒斥臣。臣實無以毒殺,疑廷弼之言,而橫遭此等口語,誠亦冤甚。儻蒙聖明,特令取臣前後章奏,一一檢覈於公朝,更徹天鑑,則彼寅徽之訴冤,不期白而自白,雖淵衷之疑臣者,亦可渙然開釋矣。第臣平日言議,若皆當理,雖於年久之後,豈致聖心之過疑,而名登囚供,恥辱亦甚。且此所叨任寄,決非弱才淺器,所可承當,在海西日,再疏控免,終未得請,朝辭旣除,更籲路阻,不得不推轉到此,而江邊憂虞,漸益艱棘,以臣疎迂,罔知攸濟,只俟早晩顚沛而已。點檢精神心力,亦覺大耗於年歲之間。雖以諫疏所論李思順事觀之,昏錯之咎,實難自揜。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早許其歸,毋俾公私俱病,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於寅徽,更無可冤之端,卿尤何嫌?卿勿過辭,察任。 ○金聖應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李宗城讀,《李忠定奏議》,自右臣契勘昨來,止合去奏知。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讀,自右臣准樞密院箚子,止朝廷紀綱旣正,漸次率服。上曰,小退,更爲入侍,可也。仍命承旨進前,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小退,有頃復爲入侍進伏。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契勘李宏,止詳酌施行。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以僞齊劉豫,止非特臣之幸也。讀訖,宗城進文義曰,初二章,李綱以區區討賊之義,不憚煩縷,節節開陳,而懇惻慨然之意,溢於言外之義,可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二章,皆論盜賊之事,別無文義可達處,而以輯註觀之,則不無警發之道矣。上曰,然矣。此下誰所作也?宗城曰,皆李綱之言,而未知譏宋之至此也。李宏、馬友則皆群盜所服降,而馬友之言,出於不避。若李宏而不爲正法,則國不爲國,而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李綱備見當時事情,隨時識勢,而朝廷皆莫能知之,此正各別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鹽利之說,當時物力匱乏,國用耗竭,無他得其贏餘之路,爲此開利之道,以補國用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下末章之義,尤好矣。是時李綱見逐之際,所奏第一策也。論事情識時務,在俊傑等事,千載之下,玩其氣像,則似可見矣。其時劉豫,求爲大官,而朝廷不許。以此敢懷不滿底心,投降金人,與之南渡,卒爲國家之禍祟。小臣每以愚見,累次陳達,而竊想西北之慮,似不無倉卒之憂也。平安、六鎭,皆接界於彼國瀋陽處也。彼雖不來,一心都在於越境,而得一州得一路之意存焉,畢竟斷不無可慮之端。丙子時,彼人猶恐我國之議其後,而終不敢肆然放心,然卽今形勢,則有異於其時,決無守備之策,各其路亭,又無周守之路,如有一朝之憂,則將何以爲之乎?臣意則西北兩邊地界,擇人差送,以爲着實禦守則似可矣。上曰,然矣。丙子年,彼人猶不能無深疑,而今則異於其時矣。時方彼國所受朝貢處十三國,而其中藉重者我國,而豈保其大明之不復興乎?宗城曰,高麗時,以元爲上國,刑賞黜陟,皆決於元,而小不如意,則人君逐年見捉於元矣。上大笑。宗城曰,此後計策無他,大明將立,則未知何如,而所謂蒙古不安,則國家之憂,非今日之比也。上曰,大明之其間支撑,固不可必,而終始不無循環之理。以此觀之,則若無蒙古則已,蒙古久存,則終不無可慮之端矣。宗城曰,自祖宗朝,固結人心,浹於骨髓,而卽今則國綱人心漸弛,民心之內姦,莫此爲甚。一邊將一守令,頓無外攘之策,宸慮每以安爲治,而不思急急焉自强之道。若合不合,優遊度日,何以爲之乎?前年下敎時,臣未入侍,而此有不可忘處也。收拾人心之道爲難,殿下每不弛一念,群臣亦無怠惰之意,則庶乎其可,而若乃仍循恬然,一日二日,則卒無效驗。觀此《宋鑑》,則尤爲可觀處,伏望早夜警懼焉,深念焉。上曰,然矣。此言當各別留念矣。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宗城曰,判府事沈壽賢不出,兵曹判書尹游又不出,誰爲主掌而變通乎?臣於鹽利之說,昨已發端,而治國補用之道,以儲財爲本,天生穀物,節裁爲貴。東萊所入人蔘及北路銀貨,一切防塞,則稍可支撑矣。通貨之弊端,害於國用,不知其幾何,一番使行所入銀子,多則二十餘萬兩,少不下十餘萬兩,而換來之物,皆歸於閭里間夸奢浮文無用之具,而國內則專無財貨相通之事。脫有事變,無他出財之道,何以爲之,而直萬財人蔘,皆入於倭國,其弊有不可勝言。北京銀貨,東萊人蔘,嚴禁,則庶可補於國用,而有餘裕矣。且大同係於宣惠廳,錢木皆出於百姓,受納錢木及外方奴婢貢物漁鱗等所入之數,磨鍊計量,則三年似餘二年之財,節以制度,而無傷財之事,則千百艱虞自止,而雖間有水旱風霜之災,不至如此之太甚矣。上曰,近仍災減之事而尤難矣。宗城曰,然也。以卽今形勢觀之,朝不謀夕。時方宋寅明,以戶曹判書,貸債之數頗多云,實爲茫然矣。以昨年事言之,江津縣gg康津縣g,至於人相識gg食g之境,而以大同米不納之故,有守令決杖之事云,其邑之民,何以云乎?殿下果無以一己之私,有私用之道,而雖當歉歲,無一惠民之事,穀物則自然耗縮,不知何爲而然也?殿下如有挽回世道之意,則擧行節目,少無掣肘之端,而不爲曼延怠惰,急急焉自强,則庶乎挽回,而大同米,以木代受,似爲便利,而於民亦好矣。上曰,前後所達是矣。往昨年下敎事,有若迂遠,將欲奮勵,而卒無其效。至於銀子、人蔘防塞等說,非不知弊端,而姑未防禁,奢侈之事,上行而下效,予寧爲草衣草食則似愈,而自然不得爲之也。宗城曰,草衣草食之敎,有不然者。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豈人君而有何區區草衣草食之理乎?上曰,事則然矣。堯、舜之時,尙儉至矣。雖土階三等,而似不食粟飯,不脫衮冕而莅位,大禹菲飮食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以此觀之,則似無草衣草食之事也。洪尙賓曰,惡衣服菲飮食,皆出於尙儉,而致美黻冕,盡力溝洫,亦由於敬禮重農之意矣。所謂尙儉者,非謂草衣草食之事,而爲上之人,惟以克儉爲心,節用重農,使風俗無侈靡之風,豈不美哉?上曰,草衣草食非難,而如此則不過秦始皇衡石程書,隋文帝衛士傳餐等事也。宗城曰,未聞以一國之君,有草衣草食之事也。殿下豈獨爲前所未有之事乎?上曰,予之素意則然也。至於銀貨、人蔘等事,終始大利所關,故難禁,邊禁如是至嚴,而尙有犯越之事,利源之防塞,決難矣。宗城曰,奮勵與懈怠相反。殿下有意奮勵,則急急爲救時弊之策,節目規模,先爲定奪,然後擧而措之,何所不行?若今日明日,優遊度日,則無可爲之事矣。上曰,所達則切實。《李忠定奏議》,高宗不用李綱之論,予豈不知,而我不過爲高宗儒臣,則爲李綱之外,豈有他說乎?若因事勢,自然而爲之則可,急速越次,强爲不可成之事則難矣。洪尙賓曰,俄者儒臣所達蔘路防塞之說雖好,而沿江所出之地,旣多其路,沿海潛入之事,亦非一處,實無禁止之道,而至於彼中物貨中綵段,旣由一路,朝宗若欲禁之,則亦非難事。雖無彼人綵段,以我國所産,用於婚喪諸節,自無夸奢之風,而亦爲尙儉之一大節矣。上曰,申飭,禁之好矣,而卒無效驗,無可爲之路。然而豈無通貨之義乎?承宣所達,大體則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聖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富平府使尹得仁,龍岡縣令安相徽。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在外,持平成範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兪㝡基箚曰,伏以持平成範錫,以臣於日昨,以亡命罪人鳳祥移配之命還寢事,及當該擧條捧入承旨罷職不敍事,有所論啓,語極輕巽,誠恐不槪於聖心矣。及承批旨,乃反以太涉不諒,本非極律,爭執太過爲敎,臣於是,竊不勝訝嘆之至。夫鳳祥之當初負犯,果何如哉?正法命下之日,視三尺如弁髦,肆然亡匿,終使王章莫施,是何等極律,而至於流配之薄勘,全不成法理。臺啓之閱歲爭執,稍可見公議,而一朝徑停,尙爲國人之所駭憤,今又以瑣瑣私情,大臣宰臣,煩複陳達,至有此萬萬意外之處分,則王章天憲,更無所施,而若乃故相臣三字,大臣陳達,固未審量,至於書諸奏御文字,播之遠近瞻視,則又異於一時行語間失着,而職在出納者,不少留難,肆然捧入,則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喉院之溺職,亦無所逃,受殿下耳目之寄者,其可喑無一言,不思所以規正乎?臣嘗忝在記注之列,屢侍咫尺之顔,親承絲綸之敎矣。殿下每以國勢之凌夷,王綱之隳壞,顧瞻咨嗟,飭勵廷臣,今乃以亡命之罪,謂非極律,守法之論,斥之以不諒太過,少無開納,反加摧折,臣恐自玆以後,亂臣賊子,皆思臨刑逃命,莫肯授首就戮,而王府鈇鉞,直將爲無用之具而已。臣竊爲殿下惜之,繼之以憂嘆也。臣旣承未安之敎,則理難晏然於臺次,宜卽引避,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無心之言,旣已稟改,不襯之喩,移攻當該,志東言西,用意至深。揆以臺體,勢難仍置,請持平成範錫遞差。取進止。答曰,依啓。 ○李承源啓曰,諫院多官俱在外,闕啓已至累日,新除授正言金尙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連日違牌,無意膺命,議讞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無意膺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夕講時刻,以依前酉正初刻爲之。 ○以夕講時刻單子,傳于金聖應曰,時刻不必每每書入,此後以酉正初刻定式。 ○以全羅監司狀啓,傳于金聖應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燒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日,幼學韓尙翼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劉弼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平安道犯越罪人金永昌,當日申時量,京畿差使員,押來本曹,卽當依前日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眼同推覈,而日勢已暮,待明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陵君爟,武臣朴弼垕,正言金尙重,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序文,自或有問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上讀新受音,自或有bb問b於予曰詩何爲而作也,止新安朱熹書。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詩傳》之爲毛詩,本毛萇所作,故仍以取義,經之本意有在,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作詩者,有善有不善,其人善則其文亦好,其人不善則其文亦不好。讀其書,見其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見其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三百篇中,有正有邪,不可以一律齊也。上曰,大抵懲創人之逸志,感發人之善心也。趙尙絅曰,詩駉篇之辭,乃思無邪,三百篇中第一大者也。乃興起處,而其他鄭衛之淫風,懲創處也。上曰,然矣。兪㝡基曰,詩本毛萇所作,若泛然看詩,則不過禽獸草木之名,而以先王陳詩觀民風參看,則知人之邪正及自反而勸懲之道,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朱子序文,雖無大段文義,而以問答發端,節節分釋,學者當作四大件事參看,則可矣。㝡基曰,本之二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具焉,以小註見之則可知矣。宗城曰,感物然後有慾,旣有慾則不能無有思,感而得其正,則天理藹然,善端萌矣。感而動於私,則人慾競熾,邪心出焉,隨其所感,而得失邪正判異,此感字流意處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列國之風,多有不正,而孔子去其繁淫促數,刪詩三千,爲三百十一篇,而初端察情性志之善不善,末端言行樞機,自微而漸,發見之處,朱子之意,極可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程子讀詩,知一格價,此言好矣。殿下至今《詩傳》,未得進講,今始進講,而有眷春之意,李忠定奏議進講之功效,益可見矣,別爲加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洪尙賓曰,上下文義,儒臣旣已仰達,而臣亦有所懷,惶恐敢達矣。聖人在上,則其感之者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則上之人,思所以自反而勸懲之,所感無不正,而其言皆足以爲敎云者,應於勸字,感之雜而所發不能無可擇云者,應於懲字。卽今世道日下,風敎不行,以言乎朝著,則無正雅和同共濟之美,以言乎風俗,則有變風渙散愁怨之歎,以至聲律繁促,氣像消歇,此正聖上自反之時也。自反之道,惟在躬率敎化之感發而懲創之,使得情性之正,而俗至於化行俗美之域矣。伏願聖上留意焉。上曰,然矣。國風周南篇題,皆讀之,而此後諸國風篇題,皆讀之乎?宗城曰,篇題章下註及大旨、六義,皆讀之矣。尙絅曰,大旨則每章有矣。申昉曰,初大文下註,大旨也。上曰,首章下圈註,章下乎?尙絅曰分章下註、大旨,而初大文下圈注則大旨也。大旨,言作詩之大槪,章下則統論一篇之義。申昉曰,古綠紙則六義皆爲進講矣。㝡基曰,稟定事,以紅紙帖之,付標宜矣。上曰,付標爲之。宗城曰,進講時受音、大文、篇題、大旨、章下註而已,而講官則凡大註皆講達,似好矣。上曰,只此講官讀之,似爲泛然矣。尙絅曰,李宗城所達之言,一體讀之,似爲未安云矣。㝡基曰,講官無遺大註,皆讀宜矣。上曰,有不然者,異於召對矣。尙賓曰,詩之六義、大旨,皆是緊要,不可不講。至如篇題,偏是中國地圖,章下註,統論大體,皆是格言,不可不講,而章下註中,或亦有不緊之處,是則付標不講,宜矣。上曰,依古綠紙付標篇題,逐篇皆有,而關雎章無大旨乎?宗城曰,關關雎鳩大文下圈註,乃大旨也。尙絅曰,列國之風,皆有篇題,而至於頌,又有篇題矣。上曰,章下註中,有不讀之註乎?宗城曰,不緊註則闕之,而此下匡衡註皆好,當進講矣。上曰,好註則皆爲之可矣。申昉曰,進講處,付標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周南篇下,有大章下註矣。上曰,愚按,此篇首五詩註耶。宗城曰,然也。上曰,六義皆讀之乎?尙絅曰,興、賦、比,章章各異,而閭閻之間,皆誦之矣。上曰,分章下絶句,讀之可乎?宗城曰,絶句則無讀之之事矣。達訖。金尙重進達曰,臣以萬萬無似,屢叨臺地,積被僇辱,動遭顚沛,前後醜詆之言,便一搢紳間難洗之羞,則臺端一步地,固無去就之可論。惟當守分斂迹,矢心自劃於淸朝言議之列,而分外恩除,忽降此際,旣係應遞之虛銜,宜卽自處,故牌召儼臨,纔果祗謝,而從前難冒之義,姑勿暇論,雖以公體私義言之,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一司通避,自有法典,揆以臺體,不容一刻暫冒,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出擧條}}洪尙賓曰,正言金尙重,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李宗城、兪㝡基曰,正言金尙重,引避退待矣。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正言金尙重遞差。上曰,依啓。{{*|出擧條}}上曰,講官出去,輪對官仍爲入侍事,注書出爲分付。金弘澤奉命退出,與輪對官偕入,而知事、特進官、玉堂、宗臣、武臣、臺諫皆出,社稷令任安世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對曰,小臣社稷令任安世也。上曰,履歷達之。安世曰,丙午八月禧陵參奉除授,戊申八月泰陵奉事除授,己酉七月長興直長除授,辛亥三月出六,工曹佐郞,刑曹佐郞除授,甲寅二月長興主簿除授,旋移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安世曰,灑掃壇內也。上曰,所懷達之。安世曰,本司則無祭享掌需之事,而無仰達之事矣。上曰,又爲以次進前,任安世退伏,兵曹佐郞金錫一進伏。上不問職姓名履歷,而職掌達之。錫一曰,乃兵曹二軍色也。上曰,遺在達之。錫一曰,本司元無所儲,隨得隨用矣。上曰,所懷達之。錫一曰,別無所懷之事矣。上曰,其騎步兵變通事,何以爲之乎?錫一曰,其後大臣有故改遞,判書病不出,故姑無變通之事矣。上曰,近來則上未收無之乎?錫一曰,卽今則無大段上未收矣。上曰,又以次進前。金錫一退伏,內贍奉事金百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百鍊曰,小臣內贍奉事金百鍊也。上曰,履歷達之。百鍊曰,壬子閏五月昌陵參奉除授,今年二月待罪本寺矣。上曰,職掌達之。百鍊曰,次知沙、木器也。上曰,所懷達之。百鍊曰,無所懷可達之事矣。上曰,在鄕乎?在京乎?洪尙賓曰,本來在京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未及對,兵曹佐郞金錫一,從傍替對曰,左相臣昇平府院君金瑬之五代孫也。上曰,然耶。昇平之後,有顯官乎?百鍊曰,先臣之孫參議臣震標,卽小臣之曾祖也。臣之祖父臣魯得,爲礪山郡守矣。上曰,未捷司馬,而以蔭除職乎?百鍊曰,然也。上曰,年今幾何?百鍊曰,二十六歲矣。仍爲退伏,南學訓導洪聖揆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聖揆曰,小臣南學訓導洪聖揆也。上曰,履歷達之。聖揆曰,丙午式年登科,辛亥年慶安察訪除授,壬子年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達之。聖揆曰,別無所掌,而供士之道,則與兼官相議爲之也。上曰,南學兼敎授誰也,而今方無故耶。聖揆曰,乃兪㝡基也,無故行公矣。上曰,本學學製,幾次爲之乎?聖揆曰,姑未設行矣。上曰,當此申飭之時,兼官旣無故,則學製之不爲設行,殊涉非矣。當該兼敎授兪㝡基,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所懷達之。聖揆曰,小臣以微末庶僚,無他所懷,而些少弊端,與兼官相議,從便變通,不足以仰煩天聽矣。上曰,在鄕乎?聖揆曰,在江原道春川地也。仍爲退伏,西部參奉李秀徵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秀徵曰,小臣西部參奉李秀徵也。上曰,職掌達之。秀徵曰,有下朝令,則曉諭旁旁谷谷,不使犯禁,而以安集坊民爲主矣。上曰,本部民戶數幾何?秀徵曰,民戶一萬二千八百戶,人口七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內,男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六,女丁四萬六百九十一矣。上曰,卽今其無閭家奪入之事耶。秀徵曰,近來邦禁至嚴,絶無如此之事矣。上曰,卽今部內安靜乎?秀徵曰,不無染患矣。上曰,出幕之數幾何?秀徵曰,二十八幕矣。上曰,其中差病入來之數幾何?秀徵曰,差病入來之數十餘,而在幕十餘人矣。左承旨洪尙賓曰,西部參奉李秀徵,身爲部官,染病出幕之數,俯詢之下,不能詳知名數,奏辭未免差錯,推考,何如?上曰,初入侍之人奏辭差錯,不是異事,而初問職掌時,旣以安集坊民爲對,而今此所達,不能詳悉,殊涉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有所懷乎?秀徵曰,無所懷矣。上曰,在鄕乎?秀徵曰,本以京人,在於江華地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秀徵曰,小臣之曾祖爲監察矣。仍爲退伏,輪官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首出之人誰也。李德重曰,古司諫臣任元龜之孫也。上曰,今幾品耶。金尙魯曰,五品官矣。洪尙賓曰,與刑曹正郞、工曹正郞同品矣。上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敎}}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詩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讀訖,上讀新受音,自國者諸侯所封之域,止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國風篇題好矣。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至於用之閨門鄕黨邦國而化天下,則其於風字上關係處,重且大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周南篇逐簡,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治岐,東有紂,西有昆夷,北有玁狁,故治化自北而南,先被江漢之間,以周南名篇之義,可見矣。上曰,此下緝註,皆念其意也。各篇之意,與《論語》學而,《孟子》萬章等義,有異乎?宗城曰,《論語》、《孟子》,則只取首章二字名篇矣。尙絅曰,化自北而南,故仍以名篇,而別無他取義也。宗城曰,雎鳩,摯而有別之鳥,其所取義於雎鳩不偶也。上曰,摯字之義,何也?㝡基曰,摯之爲言,至也。至然而有別之意。尙絅曰,生有定耦而不相亂,竝遊而不相狎,似異於鴛鴦矣。上曰,似鴻乎?宗城曰,狀類鳧鷖,而人未嘗見其乘居匹處,蓋其性,專一之鳥也。《詩傳》六義,興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詠之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賦者,直言其事,而關雎章,興中有比之義存焉。以下文螽斯章言之,則比中有興之義可見,逐簡參看之則好矣。而此荇菜則采之,以爲宗廟祭享之物也。上曰,荇菜何物也。宗城曰,蘋類而取其柔順芳潔,可薦之物也。尙絅曰,根生水底,莖如釵股,以此觀之,則似爲苹草也。上曰,此下采蘋章有之矣。無取比之義乎?宗城曰,援彼比此比也,而此則興也。尙絅曰,下段無實事者,比也。下段有實事者,興也。上曰,關雎章下件實,故取義於興,在河之洲以上,起興之辭也。㝡基曰,起興而比在其中。宗城曰,興中有比之義,正謂此也。首章以關雎起興,而念彼窈窕之淑女,實爲君子之配,二章本其未得而言之,三章論其始得而言之,此人此德,世不常有,故未得之時,轉輾反側,而旣得之則琴瑟友之,鍾鼓樂之,其喜樂尊奉,不能自已之意,可見矣。太姒入宮中之後,追敍其未得之時如此,而繪像其文王寤寐反側切求之意。上曰,文王寤寐反側求之,而妾媵見其憂思之甚,起興於詩而作之云乎?尙絅曰,然也。宗城曰,其愛其樂,皆由眞情發見,而以朱子註及大文,寤寐反側之意參之,則主客懸殊,先輩多有講論矣。上曰,皆達之。尙絅曰,世皆知寤寐反側,指文王,而一說,文王豈有此事云,以下匡衡註觀之,則后妃之德,係關不細,豈不爲寤寐展轉而求之乎?上曰,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之事,他人不得形容,而宮中之人親炙之,故繪其形像矣。尙絅曰,古先正臣宋時烈所論,皆主於文王觀之則爲好云,以宮女事觀之,則極爲無味矣。上曰,似爲無味矣。上大文,不爲連續下大文乎?宗城曰,不爲連續矣。申昉曰,以註觀之,則有先儒之議,初見此註,似爲宮女之所作,而無以配君子,則憂思溢於言外,豈非文王之眞有此事而作詩乎?㝡基曰,文王之化,及於宮女,而冀其得配也。上曰,三臣所見皆然,副學更達,可也。宗城曰,求其至德之配,豈無轉展反側之憂?趙尙絅、申昉皆達,而臣意則宮中之人,爲文王想必如此而作也,非直文王之事也。申昉曰,以關雎居首,三百篇之義存焉,豈宮人之言而屬之首篇乎?上曰,《詩傳》今始讀之,而前已考覽大體,則專歸於文王無味,而歸於宮人亦無味,以初篇題意,其言又足以感人之事觀之,則無非上行下效,而明德爲新民之本,《大學》亦以明德爲新民之本,無明德則何以新民乎?正猶夫子之前,未有夫子,夫子之後,亦未有夫子之意,關雎之前,未有關雎,關雎之後,亦未有關雎。論其大體,則宮人所作,而文王有是至德,故宮人化爲美,如楚王好細腰,宮中皆餓死之意,文王之德,有以感發宮人之效,而外人做不得之事,知事俄以此達矣。然世俗偸薄之心論之,故然矣。內助所係,豈不重且大焉,而不爲寤寐反側乎?申昉曰,以後世薄俗之心論之,故然矣。宗城曰,詩以關雎爲本,人君守德於一己,則妾媵皆化於善,無一人不得其所,至於形於歌詠,溢於言外,四方莫不被其化,則豈不美哉?今日開講之始,三復興歎,實感聖慮矣。上曰,詩中所言好,故然矣。㝡基曰,配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五倫中夫婦爲重,有夫婦然後有父子,夫字屬乾,婦字屬坤,夫婦和而後,品物遂而天命全,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和平矣。開講之始,正當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雖有后妃之德,而無文王,何以成此德乎?宗城曰,兪㝡基引文義陳達,而臣亦以區區愚見,敢達。關雎、螽斯、麟趾,莫非修齊治平化行俗美之效,而以至於子孫之衆多。《論語》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孟子曰,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三覆不忘處也。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宗城曰,大抵治道,貴於尋繹得力,興於詩之意,乃感發之效,及其至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止一番泛然讀着處也。上曰,當留意矣。尙絅曰,此篇章數不少,三次爲之似多矣。宗城曰,殆近七十板,三次進講,似爲多矣。上曰,與序文有異,大文豈爲多乎?宗城曰,《詩傳》風中七月篇、氓章,大矣而好矣。上曰,七月篇,正好矣。仍命承旨進前,金聖應進伏。上曰,明日晝講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詩則皆懸韻乎?宗城曰,皆懸韻矣。上曰,中原無懸吐讀書之事乎?宗城曰,無吐矣。尙絅曰,無懸吐之事矣。胡人方讀書之際,置前使讀,則音響懸殊,全不知之矣。上曰,其乃漢語也。尙絅曰,臣每欲陳稟而未果,今因漢音文字之敎,敢此仰達矣。臣燕行時,見譯官輩,專不解漢音,李樞、金時瑜外,其所曉解者,不過買賣之言而已。其中不無年少可使者,而旣不通語音,則兩國交際,將安用乎?事甚可慮矣。特進官申昉曰,譯官等第,間或以本院有事,斂出財力者,及他條賞格,許其塡充,故其中亦多僥濫之弊。今後防塞此弊,而必以取才塡闕,則渠輩必益盡心於漢語,而合於勸課之道矣。尙絅曰,司譯院,有偶語廳,敎訓漢語,而專不着實,宜有別樣,申飭之道矣。上曰,曾已申飭而無效,更加申飭,別爲勸課,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近來文臣,無曉解漢音者,誠爲可慮矣。宣廟朝則朝臣中,亦多有能解漢語者,壬辰之變,賴以得力矣。上曰,文臣旣不解漢音,則譯官雖有所云云,何能辨識其眞僞乎?趙尙絅曰,文臣之不解漢音者,此由於承文院褒貶,久不設行之致矣。文臣三十前登科者,見抄於《老乞大》,三十後則見抄於吏文,承文院褒貶時,大臣考講,而近年以來,未聞開坐考講之事矣。上曰,別爲分付於承文院,使之着實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5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漢喆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崔道章,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鎭日違牌,連呈辭單,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獄囚多滯,議讞爲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都承旨李眞淳三度呈辭,傳于洪尙賓曰,再度加由,自可調理,方當飭勵,豈可輕遞?原單給之,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爲之。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光世爲持平,金宗台爲正言,李喆輔爲修撰,鄭熙普爲司成,徐宗集爲宗廟令,朴道郁爲典籍。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鄭爾柱爲珍島監牧官,副司直成範錫,副司果金尙重,副護軍李德壽。 ○傳于鄭必寧曰,牌招之人入來後,夕講時刻,隨時入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提學李宗城,因吏曹判書金在魯疏語,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副提學李宗城,卽爲牌招。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夕講時刻已迫,而副提學李宗城,纔已陳疏出去,上番將未免闕直,校理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於日昨,承命詣闕,方將入對,忽被臺疏重斥,徑還私次,縮伏恭俟,引避之辭,轉加十層,罪狀臣身,殆無餘力,臣誠震駭怖懍,靡所容措。噫,金有慶之於銓職,係是十年前宿趼。向日論劾,出於媢嫉,而猶不曰不合,則改正之請,全不襯着,今而後,益驗當初擬律之爲今日準備也。在前臺閣,承宣被劾改正,苟係公議之所不然,則不移時旋擬原職者,歷歷可數,雖以命相之重,亦有改正還降,匪久復拜之人,況銓任,最重前望,何獨於宰臣之橫遭排擊,而更不敢擧擬耶?前後諸臣之章疏,公議可見矣。親臨大政之日,臣又援據前例,仰陳其無拘於更擬矣。前例如是,公議如是,筵奏如是,臣未知此外有何可待之節拍乎?其所謂無他端而復擬云者,反覆思量,終未覺其何謂也。且臺臣,若以宰臣,謂有罪不可擬,則雖甚抑勒,猶可成說,而今乃曰本事是非,姑舍勿論,改正之啓蒙允,而無端還擬,有若角勝,結之以事之無嚴,莫此爲甚。臣於此,亦有可辨,夫改正之無拘更擬,旣如右所陳,果欲仍爲除去,初何不直請削罷,而今乃把持不韙之臺啓,扳援一時之聖批,欲令人不有公議,强同己見,創拔僚席之前望,其亦異矣。臣聞列朝盛時,臣僚有忤旨靳點者,則銓曹必加意屢檢,未聞以違拂上旨,斷之以無嚴,激之以君命不行,如今日之爲,亦可以觀世道之變也。臣以庸愚,謬當此時銓衡,夙夜所自勉,惟在於恢公祛黨,毋負簡知,而人心不如我心,黨議無以救革,信道直行,顚沛固宜,今反以黨議日肆等語,見斥於窠臼中人,臣竊自悲而自笑也。雖然臺臣疏避,便是重駁,而特未發啓,玉堂處置之箚,亦一彈文,罪釁狼藉,時議峻嚴,觀此頭勢,必不但已,官職去就,更無可論,其不容一刻仍冒銓地,以重罪戾也,決矣。玆敢收召驚魂,仰瀝哀懇,伏乞聖慈,念人言之至重,察臣情之至危,將臣本職,亟先鐫削,仍命勘臣無嚴之罪,以尊朝廷,以勵臣工,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校理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跧伏荒郊之中,忽伏蒙館職新命,除書遠降,蓬蓽生輝,以惶以感,且悶且蹙,實不知置身之處也。竊念臣之自劃於榮塗gg榮途g者,今已三載,非係往役,不敢進身,雖如該司,猶且謝跡,春間太僕正之乍出,止於陪扈陵行,近者宗簿官之稽謝,亦爲自靖私義,則況今所叨,雖曰宿趼,金華一步,何等地分,夫豈滓穢賤蹤,所敢冒竊。噫,臣之離違天陛,日月已多,區區犬馬之戀,誠不勝其耿結,而向來人言,寢夢猶悸,暗地蜮射,已見其影,情同傷弓之鳥,跡如被霜之葉,抱玆危蹙,杜門泯伏,有若自阻於天地之洪造,中夜撫躬,秪益悚悼。今惟退屛邱壑,避遠駭機,生而傾葵,死而結草,以不報爲報,卽臣之所自勉,今何可徒恃寵靈,貪饕榮利,以重觸睢盱,自辱身名也哉?情悰如許,轉動無路,前後除命,積事違慢,負此罪犯,敢逭邦憲,嶺海鈇鉞,惟命是俟,抑臣有悲苦之懇,敢此冒陳,臣賦命險釁,生甫八歲,奄失慈母,送終之節,居憂之禮,俱不能自盡,淺土之葬,奄過二紀,而遷襄之禮,慢而失時,子職闕矣,人理滅矣。夙夜茹痛,忽若無生,纔於月前,移窆母葬,擧下之制,旣是三年之餘。傳曰,禮者身之幹也,幹之不立,身亦喪矣。先輩多於緬服未盡之前,不欲應官,蓋所以不忘餘哀,企及聖訓,況臣情事之痛苦,有倍恒人,三月持服,又未自盡,則從前不孝之罪,尤無以自贖,豈不悲哉?恩召之下,不敢滯外,來伏私次,瀝血哀籲,伏乞聖慈父母,俯賜矜諒,亟命遞罷臣職,仍令銓部,勿復檢擬,俾得以少伸情理,退守本分,千萬至願。臣無任瞻望懇祝怵惕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雖若此,制限例有,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實無離違病父,多日淹直之勢,而館僚不備,法講將停,冒沒肅命,仍以持被,今且經旬矣。情私內迫,固難自抑,而卽於罷對之後,伏見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本,以臣日者處置爲嫌,聖批又以過中爲敎,臣於是,不勝惶霣之至。夫臣之處置句語,不過曰宜致規砭云,則以規砭而斷以彈文,不但示人之不廣,恐亦非處銓衡,而求勤攻之義也。且其公議時議之云,果何指也,臣未知公議者惡乎定,而時議者其在誰耶?臣誠樹立素淺,平日言議,下不能見孚於同朝,上不能見信於君上,冢宰之疏,頗費疑怒,絲綸之旨,斥以過中,臣雖無似,顧其職則經幄也。叨經幄之地,而進過中之說,則將安所用之哉?夕講有命,而猶不敢遲待,玆敢冒進短章,徑出禁門,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謂過中之斥,指李光湜也。爾之替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海恩君爣,武臣白守一,以次就位而伏,鄭必寧進達曰,前受音則除序文篇題,爲之進講宜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前受音,只大文而已,而無序文篇題講讀之事矣。上讀前受音,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止未有不由此者也。宗城讀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上讀新受音,自葛之覃兮,止螽斯三章。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葛覃章,后妃采葛爲絺綌之事,首章追敍初夏之時,葛葉方盛之事,第二章,葛旣成矣,而治以爲布之事,三章則言其澣濯之事,而敷陳其事,直言而此乃賦體也。上曰,然矣。宗城曰,后妃之德,旣勤且儉,親執其勞,而動其女工之思,有念念不忘之意,而未嘗有姑待來日之意,不怠二字,爲學問之極工處也。上曰,所達好矣。㝡基曰,葛覃章勤儉敬孝四字,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難也。言告師氏者,示不敢自專也。歸寧父母者,示不敢忘也。因師以告君子者,示不敢褻也。后妃旣具四德,宜其室家,而文王躬率之效,亦不偶故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大旨,儒臣旣以勤儉敬孝四字陳達,無可更達,而薄澣薄汚,服之無斁,可見其從容不迫,去就分明之意,不但觀於言句上得之,其於勤儉之中,無窮從容之氣像存焉。上曰,儉則自有精矣。宗城曰,后妃親執其勞,而知其成之不易,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念其服勞之難,而有愛惜之意,則他事皆然矣。殿下念祖宗櫛風沐雨,艱難創業之事,則豈無愛惜節儉之道乎?此章服之無斁,尤可體念處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儒臣引文義,以治體陳達,而大槪不但觀其章句而已。其中自有可觀之義存焉,三復詠嘆,考其文義,則自然有感發處也。宗城曰,宋寅明所達,極爲切實,本源正而發於性者,自然無不正,內有以涵養,而外有以著見,則從容養德之工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周南召南篇,目目處處皆好矣。宗城曰,薄汚之汚字,訓爲治亂之亂字,極爲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此段,大抵后妃一擧措一動靜,無不合德之義。上曰,周宣王之姜后,亦爲待罪永巷,卒致宣王中興之名。宗城曰,然也。以后妃之貴,必立師傅,俾訓道德,法家拂士,人主不可一日無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此卷耳章,別無大段可達者,而卷耳、葛覃,同是賦體,似爲略不同,葛覃,直敍其所嘗經歷勤苦之事,卷耳則托言之意,而亦是賦體,陟彼崔嵬、高岡,皆爲設辭而言,似爲非賦而賦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君子在外而思之切憂之深,乃當然之理,然雖憂而不至於傷,思而不至於悲,無過哀過憂之事,其中自有可觀之義矣。宗城曰,南有樛木章,訓樛字,木下曲曰樛,以木枝下垂,故葛藟得以蔓之,喩后妃能惠下,故衆妾上附而事之,似是比體而與關雎章義同,故屬興也。寅明曰,太姒雖爲至德,而大槪太姒之德,實文王之德,太姒雖或有妬忌之事,而以文王大公至正之德,無偏僻之心,故后妃、媵妾,各得其樂,而文王如有偏寵之意,太姒決爲慨然矣。世皆知太姒之爲至德,而臣意則非特太姒之德,乃文王之化也。上曰,知事之言好矣。然於太姒如此之辭,似爲未安,內有太姒,外有文王,而內外和合,故能成其德。太姒前後,未有太姒,亦猶夫子前後,未有夫子之意,以太姒不能無欠爲達,未安矣。宗城曰,聖敎是也。後世婦人,有太姒之德,而感悟人主之心者,如姜后之待罪永巷也。上曰,此乃烝烝乂,不格姦之事。寅明曰,嫉妬之事例有之,或有等威不爲分明處,則不無綠衣黃裳之歎,太姒之德,至則至矣,而無文王則何以成此德乎?上曰,太姒不無嫉妬之事,終爲未安矣。有文王之德,而又有太姒之德,然後成關雎章,若無太姒、文王,則何以成關雎篇乎?宗城曰,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將之成之,嘉樂君子之德,浹洽於衆媵之心,故三復諷詠,而知后妃應受多福,皆期望之辭也。上曰,非但期望之辭,乃上行下感之事。寅明曰,心和氣和形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福祿之來,自有實理而然矣。宗城曰,此螽斯章,借螽斯之盛多,以比后妃之子孫衆多。文王宮中和樂,故其子孫之繁盛,至於如此,宋寅明,俄以和字達矣。伏願后妃有關雎之德,而後宮有妾媵之和樂,則自有烝烝之乂,而人君聰明睿智之德,未嘗不由於此,內外緝睦之道,一於和字上可見,惟冀聖上之體念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內外和樂,則天地之和,自然感應,而吉祥自至,樛木、螽斯、麟趾之義,皆和字之驗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㝡基曰,振振、繩繩、蟄蟄,皆從淺入深,亦猶葛藟章從淺入深之意也。后妃至德如此,故衆妾皆歸德而稱願之辭,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本於修身矣。上曰,然矣。葛覃章服之無斁,文義外有可觀者存焉。初知其艱難之勞,故所以孜孜不怠,不留於偸惰宴昵之私可知,知其成之不易,故雖極垢弊,而不忍厭棄,服之無斁四字,其味深長矣。自古創業之主,憂勤惕慮,備嘗艱苦,而爲其子孫者,豈可逸樂而縱肆乎?宗城曰,宸慮所及如此,宗社臣民之幸,無可仰達之辭矣。上曰,人生壽夭,固未可必,而秦始皇,欲爲長生,期於萬歲,人生百歲,能幾人哉?秦始皇事,終不可知也。宗城曰,秦始皇,一妄人也。寅明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乃是保國之道,而秦皇則安其危而利其災矣。上曰,言告師氏之義,大抵可觀其氣像矣。文王、太姒,極爲親密夫婦之間,而以父母歸寧之意,因師氏而告與君子,其外別無有加矣。寅明曰,無非發於性情之正也。宗城曰,序文閑邪之意,尤非,此尤字,或作猶字,文字或爲變訛矣。上曰,唐板冊亦然乎?以板異而然耶。宗城曰,玉堂冊木板也。上曰,文勢何以則順乎?㝡基曰,以尤字讀之,不害文勢矣。寅明曰,猶字尤字,皆不背文勢也。畢達後,寅明進伏問候曰,欲雨不雨,日氣甚不調,聖體若何?上曰,此際眩氣,同於向時矣。寅明曰,水剌進御寢睡之節,若何?上曰,無愈矣。寅明曰,前劑湯藥,連爲繼進乎?上曰,以日暖難御,故不能一一用之矣。寅明曰,曾前虛憊之症,今則何如?上曰,今則似愈矣。宗城曰,藥房之臣,如是陳達,臣非保護之任,而敢此仰達,有效之藥,不以難御,而連爲進御,劑入之藥若垂乏,則以加進爲敎,期於得效焉。帝王護身之道,所當謹愼詳審,而毒藥雖苦,利於病,若以苦口難御,而不爲進御,則此非臣等之所望也。上曰,不食而食,則志不誠實,非爲苦口,而味甚酸辛,當暑之時,決難御矣。若早爲進御,則與水剌相反,當晝而御,則日氣方暑難御,自然不能一一,而所達大體則好矣,當留意焉。宗城曰,當體嚮晦入宴息之義,早爲就寢,宜矣。上曰,有文書,自然不能早寢,而早宿之時,朝氣終始,愈則愈矣。宗城曰,宸心有憂慮之事,則夙夜爲之,可也。而卽今則無大段憂慮之事,日出視事,尙未晩矣。除他思慮,養以夜氣之靜,則精神必有可愈之道也。寅明曰,休心養神爲上,靜以安養,宜矣。上曰,前則寧不寐爲愈,而今則爲氣所屈,果難堪耐,而往者金吾之任,親自當之,予就寢後,無由寤起,或使侍者,搖體而得寤事下敎,而無寧初不就寢之爲愈故如此,而無文書之日早宿,則朝氣終始愈矣。仍命承旨曰,夕講爲之,{{*|出榻前下敎}}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金吾長席,不可久曠,而一向撕捱,不過出於不欲供仕之意,其在事體,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上讀新受音,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止其亦誤矣。受音訖。宗城進文義曰,此桃夭章,文王身修家齊之化,及於國,而男女以正,婚姻以時之意也。以少艾之女,而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則可見其和順之意。寅明曰,觀此反復歎詠之言,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各得其所之意,當於言外得之矣。宗城曰,非特桃夭之婦人,以此下何彼穠矣章觀之,王姬之貴,而下嫁於諸侯,能敬且和,以執婦道,與公侯大夫士、庶人之女,無以異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兔罝章,別無可達之事,而文王之時,化行俗美,賢才衆多,雖罝兔之野人,而才德之美如此,卽今世降俗末,衰亂之歎,極矣。所謂人才,無由得之矣,此正默想處也。上曰,然矣。㝡基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言其武夫之勇,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言其賢士之衆多,槪言文王作人才之盛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文王之時,在野之武夫,猶爲公侯之干城、好仇、腹心,而卽今則無人才之歎,未有甚於此,益加惕念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采采芣芑gg芣苢g章,薄言采之、有之、掇之、將之、袺之、襭之,似無意味,而諷詠歎佚,首尾相承,婦人無事,相與和平,而采此芣芑gg芣苢g,則可見其從容閑靜之意,無味之中,自有意味之存焉。上曰,所達好矣。寅明曰,惰其四體,常人之所易也。而此芣芑gg芣苢g之婦人,相與采采,雍容端莊,形於歌詠,意簡而辭複如此,則可見其和平之意矣。上曰,知經筵所達,好矣。宗城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之義,猶關雎之興也。以喬木起興,江漢爲比,而反復詠歎,則與螽斯章比中有興之義,一體也。上曰,然矣。寅明曰,前日可求之女,今以貞潔變淫之故,望見而不敢犯禮,漢上之游女,猶尙如此,則況於閨閫之內乎?敎化之漸濡,可想矣。上曰,然。宗城曰,宋寅明之言,好矣。此游女,前未端莊靜一,而今已化之,故所求之人,望見而知其不可犯,文王之化,被於南方,而后妃之德,見於游女,可見矣。上曰,文王后妃之德化所及,至於如此,則其朝廷,不言可想矣。寅明曰,在野罝兔之人,而見其武勇,則其朝廷百執事,無可言矣。宗城曰,汝墳章,文王率商之叛國以事紂,行役者之婦人,念君子之不歸,憂深思切,而無情愛宴昵之私,惟以父母孔邇爲言,則其尊君親上之意見矣。上曰,然矣。㝡基曰,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思望之情也。雖則如燬,父母孔邇,言王室之政,酷烈未已,而文王之德,如父母然不可忘,雖其別離之久,而尊君親上之義,溢於思表也。宗城曰,麟趾章,雖以公子、公孫、公族叶韻,然皆自近而遠,自狹而廣,至德風化之效,已見矣。必取麟者,言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文王后妃仁厚,故其子孫亦仁厚,有文王、太姒之德,然後有麟趾之效矣。寅明曰,非特取興嗟歎之意,麟瑞亦至云矣。宗城曰,周南篇,大抵言文王后妃德化之盛,修齊治平之道,無非感發振作之意。今日講訖之時,自有眷眷不忘底處,竊願聖上之留意。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焉。㝡基曰,序以爲,關雎之應得之極治,風化之效,可知矣。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此正體念處也。上曰,所達留念矣。寅明曰,麟趾章義,猶關雎之意,目目端端,皆賢妃,文王修身所及之致,不治其本,烏能望其效乎?上曰,然矣。洪尙賓曰,諸臣皆達,而臣亦有所達,故敢此仰達。南有喬木,興比之義深矣,喬木者,上竦無枝,不可陰覆,故人不向近,起興於喬木,以言其女子之難近。漢廣、江永,不可測度而方泳,故以比女子之難狎矣。江漢古多游女淫亂之風,而遠被文王之化,至於游女,人不敢相近相狎,非復前日之可求,則豈非治化流行,感人之心者乎?至於賢才之衆多,可見於兔罝之詩,雖罝兔之野人,皆干城腹心之賢,則其時在朝之人,當如何耶?至如關雎之篇,如易之首乾坤,實爲萬化萬福之根源。二南之詩,雖似平淡無味,反復沈潛,則可知詩人言外之志矣。聖學高明,已至聲入心通之境,今講周南十一篇,而感發情性,淫佚詠歎,灑然有鼓舞振作之氣像矣。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顔淵曰,有爲者亦若是,殿下誠能法文王之心,行文王之政,誠心對越,動遵儀則,上下十一篇,莫不存心而體認,躬行而導率,則自然有薰蒸透徹,風行草偃之化矣。以主,欲聖化之遠被,則思江漢之變俗,欲人才之作成,則思兔罝之衆多,逐篇玩索,以爲修身齊家,化民成俗之本,是臣區區之望也。伏願聖明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可不留意?寅明曰,周南篇下註,皆奇切矣。妻者,陰道也,陰道,無成而有終,后妃之德雖至矣,非文王以御于家邦之功效,則亦豈得而專成功之名?若乃專美后妃,而不爲歸本於文王,則極爲無味而誤矣。上曰,然矣。進文義訖。宋寅明進達曰,明日乃齋戒日也。頃於齋戒時,臣等有所陳達,而時方則連有欠安之候,一如去番素膳之事,則恐有傷於玉體,故敢達矣。上曰,豈有當素而不爲之事乎?頃日之素,我自量力爲之,而卽今此氣,猶尙如此,來日再明日,不過一二日,豈不專意而爲之乎?寅明曰,頃於常參時,有添重之候,而今以氣候之少愈,例爲行素,則玉體必有傷損之節矣。上曰,以其行素而傷損則何用乎?寅明曰,以大義論之,固無素膳之理矣。宗城曰,小臣出入從班,七八年于玆矣。連爲侍講,而戊申己酉之玉音尙存,退朝歸家之後,與臣子姪輩,恒切景仰欽歎之不已,而待罪經幄,若有力所能逮之事,則豈有一分小歇於殿下乎?聖人治病之道爲重,宸慮所及,豈可歇後乎?有元氣之可强則爲之,而卽今玉體患候如此,有行素之意,下情不勝鬱抑矣。寅明曰,以禮文言之,禮則有限,服盡則親盡,强無素膳之事矣。上曰,《周禮》諸侯五廟,服則雖盡,然自然有不忍忘處,情雖無窮,禮則有節,以禮思之,則仁廟朝,於予爲服盡,而往年省墓時,如見之誠,小無異於明陵。惟我太祖,東國創業之主,而近來則摘奸之事,不得種種而放過,心甚不安,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一二日行素,豈有害氣之理乎?寅明曰,念我太祖付托艱難巍蕩之業,則尤不無審愼之道,而似不爲過禮,私家則禮文外事,無之,小臣雖未能保身體傅德義,而每念玉體之傷損也。上曰,禮則然也。而不爲者,權也。不食而食,食而不食,則志不誠實,予自量力爲之,而不待卿等之請矣。洪尙賓曰,祖宗付托之重,在於殿下一身,帝王達孝,異於凡庶,殿下宵旰憂勞之餘,連有藥院議之之事,方用蔘劑,此時行素,豈不有妨於愼重之道,而亦豈無惟疾之憂乎?伏望俯循藥院提調之請焉。上曰,承宣所達樸直矣。上陪東朝,有嘗膳之敎,極爲憫慮,而心甚不安。念先朝遺大投艱之意,則亦豈無審愼之道哉?卽今則少得病間,自可量力而爲之。尙賓曰,臣所達惟疾之憂,不但在於東朝矣。祖宗以億萬年無疆之休,付之殿下一身,連有欠安之疾,每用蔘劑,而以過過禮節,不思愼重之道,祖宗陟降之靈,可不有憂於冥冥之中乎?寅明曰,承宣之言,如是切至,有足以感動者矣。上曰,雖云氣憊,豈有一二日不堪之理乎?洪尙賓曰,秋曹査案,旣已了當,監、兵使、地方官,亦皆緘問取招,奏咨文今方撰出,而尹淳、金在魯、宋寅明、李德壽、李瑜等諸人,齊會一處,相議撰進事,曾有定奪矣。自備局分付擧行,而大臣引入,不得草記陳達,要使喉院,入侍提稟事仰達。上曰,李德壽,尙今未敍用乎?禮、吏判之撕捱,殊涉過矣,故俄已推考,而都政不遠,咨文撰出,亦爲緊急,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待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前參判李德壽敍用,口傳付軍職,明朝牌招,奏咨文相議撰出。{{*|出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奉朝賀李光佐春等周急,令該曹依略減例擧行事,命下,而春秋周急,元無他略減之例,故欲以奉朝賀崔奎瑞,上年歲時歲饌輸送之例,參酌磨鍊,則李光佐聞之,以爲崔奎瑞春秋周急之物,皆已全減,則今此輸送者,雖曰略減,名以春秋周急,則終不敢冒受,若一依崔奎瑞例,姑待歲末輸送,則庶可安心。不然則勢將更煩箚籲云,蓋其意,不欲與崔奎瑞,有所異同,固辭如此,亦難强迫,此事何以處之乎?上曰,崔奉朝賀周急減定時,李奉朝賀爲之請,故不欲異同而然也。其所固辭,不爲無義,禮待之道,有難强之矣。然崔奉朝賀處所送歲輸,亦未免太薄,無時別饋,不在此限,必無可辭之義,故予方有思量者,從當下敎矣。該曹周急之需,則姑依崔奉朝賀歲需例擧行,可也。寅明曰,然則依奉朝賀崔奎瑞例,待歲時輸送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二更矣。 ==5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式暇}}。左副承旨金聖應{{*|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太祖康獻大王忌辰齋戒。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漢喆、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鄭必寧曰,秋曹公事,當爲判付以下,而以齋戒不爲判下,依前判付,各別擧行事,分付。 ○洪尙賓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呈辭單,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乃齋戒,非公事之日,而公事旣已啓下,分付金吾,使之卽爲擧行。 ○吏批啓曰,新除授大同察訪朱炯离呈狀內,遠行勞動之餘,宿痾用事,危兆敗症,日加一日,雖幸而不死,時月之內,萬無遠赴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狀旣如是危劇,則有難强令赴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司果吳興舜、李忠康,前哨官閔孝參,及第南龍五,閑良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等,或御寶僞造罪人指示捕捉,或軍器別備,料理補賑,或賊人指捕,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李權、張爾樞,雖已資窮,未經准職,吳興舜、李忠康、閔孝參,未資窮、未准職,南龍五、金瀁、蔡雲山、成奎章、金斗碧、吳維周、尹枝興、朴枝茂、白守晃,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鄭必寧,以刑曹言啓曰,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戶曹判書宋寅明所啓,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前兵使李遂良,江界前府使金浚,高山里前僉使李泰祥,令刑曹依發緘例,取招,何如?依爲之事,命下矣。權以鎭、李遂良、金浚、李泰祥等處,依下敎公緘問備,具格取供,正書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5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呂光憲,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眩氣往來之候,其已快勝,而更無餘氣耶?湯劑當盡於昨日,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健元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五間水口門部將金夏瑞,無緣闕點,令該曹推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傳于金聖應曰,明日晝講爲之。 ○以慶尙監司竹筍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馳啓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金必祐、金德履、許錭。命均進伏曰,近日欲雨不雨,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頃日差勝後一樣矣。命均曰,眩氣比前差勝乎?上曰,與頃日差愈之時,不無益勝之意矣。命均曰,眉稜上往來之候,近日,何如?尙有覺知之氣耶。上曰,猶不無之矣。命均曰,節候將晩,日旱如此,前頭之慮,殊非細矣。上曰,大體言之,近日之旱,豈云太甚,而一日二日,欲雨不雨,一向如此,而久不雨,則豈不悶乎?命均曰,以海西狀啓見之,非但旱旣太甚,且有霧氣云。若然則兩麥將未免失稔,民事之渴悶,當何如?上曰,海西已判麥凶云者,似爲過矣。大槪京畿則多種春牟,海西爲京畿之次,而若失稔,則秋成前民之生活,將無其道也。命均曰,聖上以憫旱之意,過自憂慮,故玉候尤爲不平矣。伏未知湯劑,其盡進御乎?上曰,已進御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寢睡則一樣,而水剌則隨氣或厭或甘矣。命均曰,丸劑更不進御耶。上曰,姑不始之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調潤平和,六君子湯,治痰健脾,非不爲好藥,而曾前進御,每不長久,且卽今夏節,脾胃底下,若加減進御則好矣。上曰,有時或發潰逆之症,似是脾胃不調之致,如此時,生脈散進服,或有勝耶。聖徵曰,生脈散豈不好矣,而五味之屬有酸味,亦非長進之藥。卽今道理,某條以健脾治痰之劑,進御爲是,而六君子湯停止,終爲可惜,姑觀數日,更爲加減進御則好矣。應三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調和,比前益加差勝矣。六君子湯,於卽今症候,甚爲合當。今若止六君子湯,欲進生脈散,則一時進御,雖勝湯藥,其中麥門冬、甘草、五味子之屬,味甚甘酸,不合連進,俄者權聖徵,以六君子湯停止可惜,仰達矣。卽今聖候,無他可進之當劑,六君子湯,加減進御似宜矣。上曰,非厭服湯藥,於水剌進御之時,不無所妨,故姑欲止之,非永棄之意也。首醫旣陳之,諸醫所見,亦各陳達,可也。必祐曰,六君子湯,良於健脾之藥,加入縮砂、乾干,亦少許入之,尤好於開胃之道矣。德履曰,六君子湯,是極好之藥,而味差甘,乾干入之,則藥味似勝矣。錭曰,六君子湯,爲治痰好藥,今不可遽止,乾干若干入之進御則,似好矣。上曰,更問首醫議定,可也。命均顧聖徵等曰,何如?聖徵曰,乾干似好,而性味暫溫熱,小臣之意,撥去蓮肉,不入縮砂進御,則好矣。應三曰,方當盛熱,不可以他苦口之劑更進,六君子湯加入進御,則於潰逆之症,不可無效矣。上曰,蓮肉撥之,非斥而撥之耶。本方加入者,獨蓮肉而然歟。應三曰,聖上少厭甘酸之味,或撥或加,自然如此矣。上曰,常時脾胃,與前有異,寧味酸者差勝,生干差厚入之則好矣。聖徵曰,生干味終溫熱,臣意以爲,不可輕用矣。命均曰,諸醫之議相同,六君子湯本方中,蓮肉一錢,甘草二分減去,五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上曰,近來常時,別無所進,如餠之類,幼時或喫之矣,今則如此之物,亦厭之矣。命均曰,竹瀝膏或少進,則脾胃鎭定之道,似有所勝矣。上曰,竹瀝膏有之乎?命均曰,卽今雖無所儲,欲進御則出汁作膏,固無難矣。上曰,竹瀝膏味甘不好,寧干茶和淸蜜服之,反勝耳。命均曰,一時救急之資,無如水類飮啜之易矣。聖徵曰,竹包湯進御,不至不好耶。上曰,竹包湯味似恬淡,故差勝矣。寅明曰,黃栗或進御乎?上曰,有時進御矣。寅明曰,自外又有待令者,入之,何如?上曰,唯。命均曰,厭進之時,或以麥飯進御則似勝矣。上曰,有時進御矣。命均曰,佳味眞魚入之,何如?上曰,其亦不嗜矣。如秀魚卵之類,雖是有名佳饍,而常不嗜,脾胃怪異而然也。命均曰,細魚醢,曾或進御乎?上曰,凡醢之屬本不嗜,蝦卵雖云好,亦不嗜之矣。命均曰,味鹹者爲勝乎?味淡者爲勝乎?朝夕水剌之饍,果以何饍進御乎?上曰,前所食生鮮之屬,近則不甚嗜,別無偏嗜長進之物矣。寅明曰,民、石魚味好者進御,則或有益於補脾胃之方矣。上曰,石魚則常喫之,而予知民魚終不如石魚矣。寅明曰,民、石魚兩西所産品佳者,分付覓上,何如?上曰,石魚所入中擇之則,豈無其佳,而民魚則本不嗜,不必徵之於外也。命均曰,歙谷蟹醢,至春方入醬,世所謂有名者矣。上曰,旣非時物,則其味不必佳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連爲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今日卽太祖大王忌辰祭也。方在靜攝之中,連日行素,豈不爲悶望乎?遠近有間,經權亦在,從權之道,不可不念,故敢達。上曰,一時行素,其何關係,而況是正日,豈不爲之乎?寅明曰,臣亦惶恐敢達。服盡則情盡,朝則雖固執不許常膳,夕則不可以不從權道矣。上曰,戶判所達,義則爲然,而今日固欲行素者,心有所思而然矣。命均曰,方在進藥之時,一時爲悶,追慕之聖孝,不在行素,夕水剌,必以常膳進御,何如?上曰,雖曰親盡,開創艱難之業,顧不念乎?向在居憂之時,雖浹月行素,猶能耐過,今者二日素膳,有何所傷耶?命均曰,帝王自與匹庶有異,且有居移氣,養移體之道,其所傷,亦與常人殊矣。上曰,奏咨文撰出爲急,其有所思耶。寅明曰,明日當齊會相議矣。上曰,此非牌招製進之事也。寅明曰,禮判尹淳家,相會爲之伏計矣。上曰,金昌溫事,其後更無所聞耶。寅明曰,問昌溫已到配所,而地方官,未及報知於巡營,以致到配關文之淹遲云矣。上曰,然則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可也。{{*|出擧條}}上曰,咨文撰述,不可以粧撰爲之,而其中凡干係彼國者,則一倂拔之好也。寅明曰,聖慮誠完備矣。命均曰,判義禁尹淳,日事撕捱,無意膺命,罪囚積滯,事甚可悶矣。上曰,判金吾之不爲行公,何也。寅明曰,如是撕捱,欲作咨文收殺後下去之張本矣。上曰,獄囚多滯,故日昨原情公事,不得不下,行有司之事矣。若初不仕宦則已,旣已上來之後,何可不爲行公乎?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亦抄出榻敎}}命均曰,朴文秀敍用之後,陳奏副使,似當卽爲仍差,而自上未有下敎,故姑未爲之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戶曹參判朴文秀,陳奏副使仍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昨見全羅右水使具侙狀啓,以臨陂烽臺事,請罷縣令安錞矣。水使之不爲關由於監司,直封罷狀者,有乖規例,殊甚怪訝。其間似有曲折,且監司狀啓追到,以爲當該監色,方自營門從重決罪,而縣令安錞則請仍矣。當自廟堂覆啓,而卽今右揆引入,若待回啓,則恐致遲延,此時守令之遞易,不可不慮,依監司狀請,許其仍任,似宜矣。寅明曰,安錞赴任屬耳,而聞有治聲矣。上曰,臨陂縣令安錞,仍任,可也。{{*|出擧條,亦抄條出榻敎}}命均曰,國家應行之典禮,所當依例奉行,而六七年之內,國家多事,因循未遑,以至于今日矣。東朝進宴,春秋一擧,前例旣然,故臣與右議政金興慶,禮bb曹b判書申思喆相議,欲從近一達於筵中矣,適會右揆引入,禮判久不行公,故臣終有所不可,一向泯默,玆敢,仰達矣。夫進宴之規,國家若無故,則一年之內,必當再擧,而中間東朝有故,久未伸應行之禮,其爲缺然,當如何哉?春間入侍時,禮判旣有所達,其時洛昌君,亦以此疏陳矣。聖上其間果爲仰達耶。姑無下敎之事,臣等不勝抑鬱之至。上曰,卿之所達,予豈不思,而第自上撝謙之德甚至,前例雖如此,進宴豈可論爲敎?且以甲辰戊申二次過行後,別無好事爲敎,非不仰請,撝謙如此,亦難一向强迫矣。命均曰,旣是前例,則自上陳請,自下擧行,事體當然,今春旣未及行,宜趁今秋,亟擧盛禮,有不可但已矣。上曰,愛日之誠,豈有貴賤,亦豈待卿等之請而爲之乎?累達而終不允從,心甚抑鬱矣。命均曰,此則終非撝謙之事,期限早定,然後亦不可無預爲擧行之事矣。上曰,兵判之尙不出仕,殊無義,本兵之任,豈可久曠?兵曹判書尹游,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聞付過還職之守令,姑不還任云,曠官之弊必多矣。自上別有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各別申飭金吾,付過還職守令,竝催促下送,可也。{{*|抄出榻敎}}命均曰,鍼監造醫官,自前有論賞之例,而今造鍼醫官,別無下敎之事,獨未蒙賞典矣。向來故領相洪致中,爲內局提擧時,亦有如此之事,筵稟論賞,故敢達。上曰,啓下時,使中官,書以知道,監造官考例論賞,而中官似聽瑩,只以知道二字書下矣。當該中官推考,造鍼監造官論賞,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昨年分館時,李聖檍,見漏於槐院,而以古言之,間間漏落,不爲怪矣。聖檍,乃故相臣李尙眞之親族,前掌令李以濟之子也。以侍從之子,獨漏槐院,故搢紳之間,莫不稱冤,分付銓曹,以槐院例調用,似好矣。上曰,依槐院例調用,可也。{{*|抄出擧條}}命均曰,小臣待罪藥院,匪久當出疆,藥院提擧,速賜遞改,何如?上曰,前例必如此乎?命均曰,庚子年間,金昌集爲內局提調,赴燕時,果陳疏許遞矣。上曰,前例雖然,行期尙遠,姑勿祈免。命均曰,小臣不曉醫理,其於論藥之際,豈有所益乎?上曰,卿雖遞免,他大臣豈知醫理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四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宗城,讀自右臣伏奉詔書,止實天下之幸。讀訖,上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雖爲苦口逆耳,而服之行之則利也,不服不行,則末如之何矣。宗城曰,李綱其時之事,乾乾思慮所及,逸gg溢g於思表,高宗若用一言,則豈至於如許之境乎?觀其大體則茫然矣。㝡基曰,此奏議條陳六事,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上曰,此則少無異於陸宣公奏議也。宗城曰,此則忠君眷眷之意,尤有切焉,比諸陸宣公奏議,稍勝矣。上曰,唐、宋之間,志同意合爲難,以此觀之,則君臣之間難矣。宗城曰,然也。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實爲不祥,李綱則志大意高,才力蓋世,可以能回靖康之亂,而不爲見用,實爲慨然。李承源曰,李綱極爲奢侈,日食數百金云矣。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㝡基曰,在名臣錄中矣。宗城曰,此下條陳六事,無異於今日之弊端,毫分不差,變易士風等事,卽今藥力,實爲切至,倘使李綱,在於我國,則未知爲今日各別底意思,而大體則別爲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勿懈爲之,可也。宗城曰,觀此李綱輔弼爲國之誠意,懇惻至到,曲盡人情,玩其景像,則自然有覺處矣。上曰,然矣。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與世同之,而李綱所遭,暫違時俗故也。宗城曰,李秘gg李泌g、陸摯gg陸贄g,初爲志同意合,而終致揆異,未知何以爲之,而李秘gg李泌g托仙之意,陸摯gg陸贄g有問而不答,其中志不相合,實爲千古之慨恨,人主德宗,而臣有陸摯gg陸贄g、李秘gg李泌g,可以同心合力而致治,則豈不好乎?上曰,所達好矣。漢高祖時,張良、陳平,躡足附耳,君臣之間無間,然後可以成功。宗城曰,張良才氣高遠,見識深沈,畢竟果爲全軀,而韓信則不過一時之用也。上曰,韓信則姑爲假借以爲用也。宗城曰,蕭何留守關中,給餉饋不絶糧道,鎭撫百姓,安養勸課,高祖之有蕭何,猶昭烈之有孔明也。上曰,蕭何終是漢之信臣也。宗城曰,蕭何以上林苑事有請,而高祖以爲,相國受賈豎金,爲請吾苑,至於械繫之境,以高祖之恢廓大度,有如此之事,實爲慨然矣。上曰,儒臣所達然矣。高帝雖無可無不可,而終無學力之效,故有顚倒之像,若有學文之事,則不當如是。宗城曰,太宗之有房、魏,武宗之有裵度,一心畫策,終成其功,武宗之於李德裕,六年委任,終致其功,其時則無他人間隔,而君有學業,臣有臣用,故能成事業矣。上曰,裵度,善人也。而武宗之於裵度,君臣之間,無所疎迂而然矣。昭烈之有孔明,歷代罕有之事,而至於宋太祖,則超世之主也。宗城曰,太宗之於魏徵,極爲無間,王猛之於符堅,亦爲無間矣。上曰,三代以後,未有如昭烈之於孔明也。宗城曰,然也。上曰,此下餘存幾卷乎?宗城曰,餘數二卷半,而表多故進講處不多矣。上曰,召南篇綠紙,前則幾次磨鍊付之乎?宗城曰,古綠紙則周、召南倂序文,九次爲之矣。上曰,四次爲之則似少矣。宗城曰,來日當爲磨鍊稟定,而考見弘文館懸板,則進講時前受音釋則不讀,而只讀音,新受音則倂音釋讀之。殿下昨於前受音,倂音釋讀之,而未能進達,俄見懸板,疑是古例,而未知何以爲之也。上曰,明日晝講時,與知經筵偕議爲之,可也。兪㝡基進達曰,來日是賓廳日次,而卽今位著不備,大臣及吏、兵判,皆爲引入,來月是都政之月,而亦將不得爲之,誠甚可憫矣。吏判則以李光湜避辭中,角勝無嚴,黨議橫肆等語,引嫌。蓋金有慶,旣非新通吏參之人,乃是復擬十年前宿趼,則今請改政,語不成說,正如向者權以鎭削板之啓也。僚堂之前望,僚堂豈可任意拔去乎?此則吏判疏已陳,而卽今國事,誠爲可憫,宜有開釋勉出之道矣。上曰,毋論李光湜、成範錫,皆不必扶抑矣。言端旣出,予當言之,雖以鳳祥事言之,豈可如是?予雖不明,十九下敎之後,界限已明,豈可改也?器之若承款正法,則鳳祥乃極律亡命之人,施以極律宜矣。而器之初旣不服,欲殺鳳祥,不過其時之過事,亦非景廟處分,此乃無前之律,自下强請而爲之者,若是出於景廟之意,則予豈可赦之乎?雖然,昔宋神宗,創靑苗之制,而哲宗改之,設令此事,出於景廟之意,處分若過則有改,乃所以光景廟之聖德也。豈無可改之理,而況初非景廟處分者乎?試思之,其時黨議滔天,而請行此法外之律者,果是誰耶?若是景廟處分,而又是當律,則今日諸臣之爭之也固宜,而此豈可爭之事乎?大抵十九下敎之後,豈可有所扶抑也?扶鳳祥者固非矣,非其扶之者,亦非矣。彼此亦有逆,今日臣僚,當以逆爲逆而割斷之,改心滌慮,可也。其時之人,豈皆忠於景廟者乎?此正所謂彼此皆有逆也。予非以器之爲是,而扶之者則竝與器之而爲是,抑之者則以器之爲逆,而欲置鳳祥於極律,此豈非偏論之故耶?故相臣三字,大臣不過忘却無心之致,若以大臣爲非,則猶之,可也。而至於承旨,則元無可非之事,承旨則不過依其所言,而書入擧條而已,擧條豈爲任自刪改耶?此非承宣之罪,而成範錫之啓辭,必引閔鎭厚事爲說者,極可非矣。此無他,其意之所在也。範錫則置之落科,可也,而副學之以爲當置立科云者,固非矣。下番之處置也,若只以上款所論論之,而以不可輕遞爲辭,置之立科,亦自無妨,而必以下款,置之落科者,予亦以爲非矣。蓋故相臣三字,出於俗習而然,雖於筵中,率口而發也。右相則欲待臺啓收殺之後,下敎勉出爲意,故頃日,書啓批答,只以知道書下,臺啓今若收殺,則可以無痕矣,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爲言者,非矣。上番則以鳳祥事,欲置立科,下番則以此事,置之落科者,亦非矣,金有慶則固非矣。頃曰吏判,旣以無礙復擬之意,陳達而復擬,則李光湜之斷斷不已,過矣。上番處置,若只以不可以此,輕遞言官爲言,則可矣,而不能如此,至於規貶等字者,亦非矣。其於吏判批答中過中云者,正指光湜,而副學之引嫌,過矣。然吏判之復擬有慶,雖已陳達之事,而向日疏中,伸救有慶,今番疏語亦過中,此則吏判當自反處也,儒臣之扶抑,亦未知其可也。㝡基曰,聖敎然矣。雖使臣若非,則直言之未爲不可,而範錫之引閔鎭厚事,侵斥大臣者則非矣,此正臣所謂指東言西者也。歸罪承宣,至有罷職不敍之請,殊涉異矣。此臣所以置諸落科,而聖敎如此,實爲惶恐矣。宗城曰,今因兪㝡基所達,下敎亦及於臣,臣誠惶恐,而臣雖誠淺見暗,平日所自勉者,不欲膠固於黨習之事,而旣無學力,臣亦未能自信其果能超發於黨臼也。至於成範錫事,範錫所言,卽是臣筵中所達之言,臣旣陳達,而置範錫於落科,則豈有此理,範錫避中所謂宰臣,卽臣而有親嫌之人耳,不敢可否,事勢然也。旣曰引嫌,而猶曰當置立科云者,臣亦知其爲剩語,而欲見臣之微旨也。至於金有慶事,臣旣與吏判相對而言其非,則亦安得不置光湜於立科乎?規貶二字,則上款措語旣長,故下款亦爲其文體之相當,下此兩字矣。世常稱銓曹權減滿囊,爲銓官者,旣不能每事盡善,則隨事相規,自是美事,非出於欲出光湜,而艱難爲說者也,而吏判至以此事過嫌,故臣亦不安,昨果徑出矣。上曰,非謂副學艱難爲說,所習見者如此,故不能無如此之事,予亦於乙巳丁未年間,則未免扶抑之偏矣,近來則欲求朝廷之鎭安,雖不爲扶抑,而間或自歸於扶抑,予心其亦勞矣。然十九下敎後,志已堅定,決不變改,又欲打破舊習,除去此病,只在於割斷爲逆者,以他世界見之,可矣。近來世道乖敗,黨習膠固,雖有修節,而其色目,則不以爲非,雖有鏡、夢,而其色目,則亦不以爲非,《戡亂錄gg勘亂祿g》序文,亦及此意矣。此是都出於患得患失之弊矣。宗城曰,聖敎至當矣。此固患得患失,而頭出頭沒,參之以利害之私慾,故以至於此矣。臣亦非爲黨論,而自生髮未燥時,已習聞知,而不免公私利害之心,參錯其間,此所以不能自信其超發於科臼也。殿下每稱十九下敎,而伊日下敎之事,臣問於奉朝賀李光佐,而終不言之,臣於光佐,爲親族,而尙不得聞知,則雖欲問於秉筆之臣,誰肯言之乎?上曰,下番玉堂,亦不得聞知耶。㝡基曰,祕不相傳,臣亦未聞矣。上曰,其時雖曰祕之,今已日久之後,豈不自然傳播耶?所謂十九下敎,非謂大段說話也。諸黨中皆有亂逆之敎也。雖不明言,而豈不知之乎?宗城曰,以逆爲逆之意,臣豈不知,臣則以爲,不能一心事君者,亦逆也。臣心如此,而聖上每以諸臣不能以逆爲逆爲敎,臣亦在於諸臣之中,如此下敎,每一承聞,實爲冤憫矣。上笑曰,不能詳覺之致也。諸臣以次退出。 ==5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式暇}}。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夜一更,黑雲一道如氣,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頃者朴師洙辭疏,遽上於李寅徽供辭未入之前,心涉怪訝矣。今過數日之後,乃入供辭,遠外爲嫌,先上京曹,所供在後,俱難免徑先稽忽之責。監司朴師洙,秋曹堂上,竝推考。 ○李承源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獻納徐命珩,正言金宗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特召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推之下,尙不膺命,其在事體,尤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學正洪聖源,受由過限未上來,依受敎罷職,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金若魯爲校理,吳遂燁爲濟用主簿,崔昌愈爲英陽縣監,李師德爲兼大同察訪,權基彦爲平安都事,陳奏副使朴文秀,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已有下敎,事體亦不然,校理金若魯,只推,更爲牌招,事體不然,副應敎金尙星,只推,一體牌招。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軍職廳牒報,則行副司直金相玉,受由下鄕,由限已過云,依定奪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平安道點馬別監李義壁gg李義璧g,炭島驅點時,別捉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姓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居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仍爲致死云。干連各人等,自本曹窺捕推覈,而査出士夫,則乃時任監察柳鼎茂,故移義禁府拿囚後,考見當部及京兆屍帳,則初覆檢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而卽接柳鼎茂兄益茂名呈所志,則以爲,檢屍時元犯人聖徵,陰嗾下吏,多有傷處,全不懸錄,自膝至胸脅,色皆靑黑,衆目所覩,豈非受傷於聖徵者乎?殺獄之肯綮,都在於檢驗,而檢驗之不公如此,亟令改檢,以伸冤枉云云。其所稱冤旣如此,則事當三檢,然後明査眞僞而處之。依受敎,發遣本曹郞廳與醫律官,三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金昌溫,分付秋曹,斯速發捕事,命下矣。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發捕事,所當卽速擧行,而本曹元無外方罪人發捕之事,但有行關該道,使之捉送之規而已。邸人傳關之際,例致疏緩,若令捕廳,發送部將,則可以刻日捕來,以此意,分付捕廳,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東萊府使李潝,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副校理兪㝡基,因正言金宗台疏斥,徑出禁門,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可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病淹中路,稽滯召命,縣道陳籲,冀幸恩遞,及承批旨,不賜矜諒,至以上來察職爲敎,臣於是,惶隕感激,罔知攸措。擔舁病軀,寸寸前進,昨纔來伏私次,方擬更暴私懇,以請鞶帶之褫矣,今以連日闕啓,天牌儼臨,嚴畏分義,不得不强疾來詣,而顧臣病狀,異於偶感,長路積傷之餘,症形添篤,萬無自力入肅之望,玆敢疾聲呼籲,自外徑還,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特許鐫罷,使危喘小延,臺地無曠,不勝萬幸。臣於近日事,竊有所憂慨者,敢此贅陳,惟聖明裁處焉。近來黨議益肆,傾軋成習,居臺閣者,不止就事論事,率多意東言西,臣常病之,如成範錫、李光湜之啓疏,亦其一二耳。原初擧條,旣已稟改,則當該承宣,少無追劾之義,設令必欲論啓,平心觀之,宜不過請推,而强加以罷職不敍之重律者,其意之不在承宣,灼然可知。況其所引故判書閔鎭厚之例,非但事實之判異,全不襯着於論劾承宣之啓,用意至深,太不白直。金有慶之向者一疏,亶出忠慨,則彼憑藉一時聖批,以爲迎合脅持之資者,固爲可羞之甚,而亞銓改正之啓,尤是前所未有之事。設令其人,眞有罪過,則削之罷之,何所不可,而必以此勘請者,豈不知不成事理,而不過欲爲穽於銓地耳。況其更擬,已經筵白,初非無端,而彼光湜,急於投合時好,始則緩辭低論,只請其警飭,以爲嘗試之計,終焉張皇引避,下語危怕,惟恐擠排之不力,手脚盡露,情跡可惡,臣謂範錫、光湜,不可不明辨痛斥,以懲其投抵敲撼之習也。臣於前疏,略及西事,而在途倥傯,未盡底蘊矣。向來犯越人之按査,關係至重,受其任者,所當十分審覈,以無負差遣之意,而李喆輔之前後按査,極涉疏忽,細洞,卽罪人之所首服,而猝然變辭,則反以其言爲可信,歸之虛套,金昌溫,乃其中窩主,行賂敎誘,以自解脫,而全然見欺,反請酌處,其他作變日月,所殺名數,無一得實,畢竟以未了之案,朦朧歸奏,若無京獄更覈之擧,而只據喆輔之狀,撰送咨奏,則必將更致査詰,生事國家,日後憂端,不知至於何境。曾謂席上之珍,特加掄選於差遣之際者,乃如是耶?致使西邊獷猂之俗,啓輕朝廷之心,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奉使失職之罪,不可不嚴加懲責,以礪日後,臣謂李喆輔,宜亟施削奪之罰也。近日荒唐船之出沒海洋,殆未前有,防逐之道,宜加前日,而黃海水使閔思淵之坐失船上軍器,已極駭然,至於佛狼器,係是軍器中緊物,而亦爲失之,尤可寒心。道臣至於査得馳聞,以請罪狀,而思淵不過罷職而止,邊帥用律,若是吝惜,誠未可曉,臣謂思淵,不可不拿問重處也。槐院,乃新進發軔之地,其所揀擇取舍,所宜博採公議,務歸至當,不可任其專擅,一循好惡也,明矣。今番完圈之際,先逐異己之僚,全取同色之人,而門閥才華之允合是選者,率多遺珠,物議譁然,臣謂當該上博士,特罷其職,斷不可已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成範錫、李光湜,俱不無過中者,痛斥之請,未免太過矣。凡干査事,覈得其難,李喆輔之當初査狀,未免爽誤,未稍gg末梢g重推,其或,可也。今者所請,其涉太過,抉摘他人之辭,有若譏嘲,何疑阻之若此乎?其涉異也。閔思淵事依施,槐院官事亦涉過中矣。 ○正言金宗台疏曰,伏以臣,爲覲病父,久滯西峽,箕幕恩除,已至逾月,湯劑焦遑,未忍離捨,而一向稽謝,亦所不敢,抑情登還,纔得入城,此際薇垣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聞命驚惶,不省所措。顧此諫諍之任,本非如臣空疏巽懦者所可承當,而況臣本來情勢,係是立身初士大夫之大防,則有不可以時月之稍久,遽然放忽,揚揚冒出也,明矣。且臣於去秋除拜憲職也,身在遠外,病情沈痼,未及趨造,遽蒙譴罷,私心惶悚,迄今未已。豈敢以恩敍之卽降,除命之荐加,有所自恕也哉?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趨詣,而咫尺之守,終難變改,自畫之地,無計進步,拜章闕外,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諒臣之不可仍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而適於近日事,竊有駭惋者,略此附陳。噫,鳳祥亡命之罪,三尺之所不可容貸,而善地流配,出於末減,國人之駭憤,久猶未已,乃者大臣、宰臣,相率陳白,忽請移配,不顧親嫌,煩複陳達,至若故相臣三字,旣經筵奏,又騰擧條,而喉舌之臣,恬不爲怪,肆然捧入,則輿情安得不憤,公議安得不激。請罷承宣之啓,實出於存常憲嚴大防之意,而其秉執旣正,關係至重,則聖批靳允,終欠轉環之量。職在論思者,固宜扶樹臺議,冀回天聽,而乃反艱覓無心之說,極力周遮,捏造用意之目,攘臂狙擊,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不料淸朝經幄之列,有此放肆無忌之言議也。鳳祥之移配,若不還寢,則王綱愈替矣,堂箚之謬戾,若不嚴斥,則國論不張矣。臣謂鳳祥移配之命,亟宜還寢,而伊日處置之玉堂,特施罷削之罰,斷不可已也。且臣得伏見獻納徐命珩之疏,其論博川郡守李思順事,誠有所怪駭者。思順之治績,未知果如所論,而道臣之置諸中考,若出做錯,則其不審之失,先爲規警,請仍其任,容或可也,而今其疏乃曰,道臣勸臣陳達,又曰,道臣之言如此,不能以己見論列,惟附於道臣喉氣,千里赴召,在途陳章,不過受人指使,貽笑聽聞之擧耳。其罷軟損體,莫此爲甚,亦宜譴遞,以存臺例也。官爵辭受,有關廉義,放倒貪戀,君子攸恥,勳府有司,素稱膴仕,若無親功臣,則承襲者之姑爲管察,例也。而顧今帶礪同盟,旣多其人,則引例相讓,固其宜也。錦原君朴師益,一味蹲據,不知斂避,其在養廉之道,不可一任其淟涊盤磗gg盤礴g,亦卽遞改,以礪頹俗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鳳祥事,當初律名,本非極律,則若是相持,其涉太過,玉堂處置,未免偏中。成範錫斥承旨,其意非矣,則到今護者,反若處置矣。徐命珩、朴師益事,亦涉太過矣。 ○備忘記,近來朝象,以疑阻相斥爲事,君父飭礪方嚴,而在下之人,尤以角勝爲事。今金宗台、徐命珩之疏觀之,各斥異己,自露其色,其所無嚴,乃敢若此,此等之習,不可不嚴懲,竝爲先遞差。 ○副修撰吳彦胄疏曰,伏以,臣於鄕廬病伏中,伏奉承政院成帖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乘馹上來者,天書遠降,蓽門生輝,臣誠驚惶震駭,莫省攸處,在臣分義,宜卽入城,畢暴情實,而賤疾適苦,委頓床席,末由蠢動,泯默淹滯,亦所不敢,徊徨屢日,不得不縣道陳籲,臣尤死罪。噫,臣於館職,有除輒辭,前後違逋,凡幾遭矣。尋常凜惕,若芒在背,臣之情地,苟有一分可强之勢,則其何敢隨諸臣例讓,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誠以至萬萬危蹙,至萬萬臲卼,有不得不已者也。竊伏間gg聞g頃日筵中,以臣叔父平昌郡守臣命新事,縷縷下敎,至有甄復之命,而不意格外恩諭,轉及臣身,曲軫下情,開示聖意,反覆慰藉,殆同慈父之詔迷兒,是何疏逖如臣,獲此異數於千萬夢想之外也。臣始聞悚縮,繼又感激罔措,但有淚涑涑盈襟而不自禁也。臣雖鹵莽,亦嘗讀書,而粗知事君之道,區區私義,初何敢一毫自阻於聖明之世,而祗以臣叔父頃年被誣,至爲叵測,餘悸猶存,萬念都灰,名塗華貫,不敢冒沒故耳。株愚已畫,鐵限難越,而微誠未格,衷情莫暴,瀝血之籲,終未見諒於君父,勉出之敎,又復諄諄於筵席,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而私情迫隘,無路祗承,已矣此生,將何仰答,叔姪二人,唯當生而祝華,死而結草,圖報萬一而已。勢窮理極,刳肝披血,敢此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諒臣危懇,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卒生成之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情理,有不忍離側從宦,不徒同朝之所見諒,抑亦聖慈之所俯燭,而臣猶無華不踐,有命輒承,濫竽之愧,常詘於分義之重,循墻之懇,莫售於召旨之下者,不但臣之執守有素,饕戀榮祿,亦以體臣父平日恪謹之訓矣。然而親年益高,宿病轉深,形症之沈痼,時月而有加,氣息之綿綴,朝暮而異候,臣固行蔑誠淺,子職全虧,旣不能服勤於調護,又不能盡力於藥餌,向非天地父母罔極之恩造,顧何以保有今日也?强抑情私,連就禁直,九門下鑰,問聞路阻,則心腑焦鬱,明發不寧,捱過一望,如度三秋,人子之情,其何以堪,昨因家人所報,得聞臣父稍失將攝,當午納涼,精神惝怳,言語蹇澁,胸膈悶塞,粥飮全却,床笫之間,亦不能起動云,此必是氣虛受風,痰盛用事之致。臣自聞斯報,頃刻百慮,忽忽如狂,卽欲投章籲哀,急歸省視,而臣父又戒以干瀆私懇,仰煩淸齋矣。纔罷筵對,終宵煎憂,僚友相慰,亦爲之傷憐。嗚呼,君親本無輕重,而恩義有時相奪者,只在乎權其緩急,而互爲之先後耳。臣抱懇迫之至悃,趑趄而不敢發者,今始流涕畢陳於閔覆之天,以冀垂愍而矜許焉。臣父今年七十有五矣,疾恙之危篤,如上所陳,臣又祚薄福眇,尙無嗣屬,只有一弟,過房季父,臣父膝下,只臣一人,出身以來,五載居外,雖縻內職,强半淹直,前後八年之間,在家之時無幾矣。每誦古人愛日之言,未嘗不怛然而疚心也。重以隆恩難報,畏塗多艱,凡臣之尸職素餐,發語處事,又莫非係念於老人,嬰思於病裏者,致養旣闕,貽憂孔多,逝水頹景,餘日幾何?恐爲莫追之憾,以成難贖之罪。臣聞祖宗定制,有七十歲以上親者,一子歸養,又伏聞編伍之卒,無兄弟父母年老者,亦許免役,卽所以體人情而敦孝理也。伏惟聖上,至德配天,深仁濟物,上奉東朝,慈育群生,侍從之臣,爲親陳情者,無不曲蒙準許,孝悌之治,覃被八域,今臣眇末之賤,雖不敢自齒近臣,獨不得與卒伍爲比,淺薄之誠,雖不敢仰冀特恩,獨不可以成典爲請乎?臣家世世祿,義同休戚,遭逢聖明,沐浴恩波,天高海深,不足以喩其渥,生霣死結,不足以喩其報,區區犬馬之戀,亦豈欲一日離違於軒墀之側,而特以情事絶悲,敢爲此乞身之計。昔先正臣李彦迪,上箋請養,其卒章曰,事國時長,顧捐軀而未晩,報親日短,恐不逮於餘齡,三復斯言,有淚霑襟,中懷迫隘,言不知裁。伏乞聖慈,鑑微臣之血懇,先遞見職,歸護病父,察國典之至意,許臣終養,以光聖化,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瞻望祈祝怵惕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之情理,其豈不諒,而經筵任重,豈可輕遞?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備局有司堂上同爲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備局有司堂上宋眞明,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又曰,此亦江原監司趙最壽啓本也。上曰,入之。覽畢,文書皆爲出給,尙賓進受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義禁府草記,東萊府使李潝,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事也。上曰,允,承源書之。又曰,此則忠淸監司李壽沆到任後緣由馳啓事狀本也。上曰,入之。文書仍爲出給,承源進受退伏。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忠淸兵使具聖益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此幼學何如人也?金聖應曰,不過校生也。達訖,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慶尙右兵使尹宅正狀啓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三名以上,令本道恤典擧行事,回諭。聖應書之。又曰,此亦忠淸兵使具聖益啓本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入之。他狀啓繼達,可也。聖應又曰,此乃御營廳入直十二番別馬隊中日試射及禁義營gg禁衛營g火藥庫入直別馬隊中日試射單子也。上曰,入之。仍爲書之。傳曰,頃者以良役事,其若不緊色目,則先自上司始,且以公爲先之意,兩件飭勵,則今觀忠淸兵使具聖益狀聞,雖有句管堂上之指揮,守令之不報兵營,殊甚非矣。不有飭勵,帥臣之若是持難,亦涉未妥。若此不已,雖有良法,豈有可行之時?況爲民與營門,物力之凋弊輕重若何?兵使具聖益推考,此狀啓勿施。聖應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司僕寺啓目也。仍爲讀達。上曰,啓本誰也。聖應曰,乃鄭道元事也。上曰,書之。聖應書訖讀達而上之。又曰,此則兵曹巡將啓下啓目也。上曰,入之。又達之。聖應又曰,此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則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亦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啓本也。上曰,入之。其餘文書皆上之,聖應皆上進文書。退伏之際,上曰,承旨此公事受去,可也。聖應進受文書退伏。鄭必寧進達曰,此乃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也。讀達之際,上曰,狀啓中申晉,何人也?金聖應、宋眞明曰,古判書臣申晸之孫也。上曰,申晉到任四年乎?鄭必寧曰,四年也。上曰,書之。傳曰,近來守令之厭避殘邑,遞易相仍,曾有飭勵,而今觀忠監狀啓,申晉病狀果若何,而盛稱其病,有違飭勵,當該道臣推考,勿罷仍任。必寧書訖。上曰,靑陽何如縣耶?宋眞明曰,素是殘邑,水土甚惡云矣。上曰,申晉,申宅夏之族乎?眞明曰,申致雲之一家也。旣已處分之後,無可更達,而過四年則必有怠心,果有實病,則難於久任矣。上曰,近來道臣及守令,以滿瓜限,極爲羞恥之事,道臣之隔月請遞,亦爲怪異矣。鄭必寧曰,此乃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仍爲讀達。上曰,書之。傳曰,進上居末,事體至重。其所弦違gg弦韋g,在於朝廷,使韓珩其若善治,以道臣之意狀聞,猶或,可也,而以府民所訴至煩,狀聞事體未安。且旣命決杖,原狀啓下送,道臣推考。必寧書訖讀達後,又曰,此副提學李宗城辭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昨者李宗城所達之言,心甚怪異矣,爲此辭疏之計而然也。副學終始如是,則晝講不得爲之矣。必寧曰,此上疏不欲捧入,而以其親病之的實云,故不得已捧達矣。宋眞明曰,今日晝講則爲之後處之,宜矣。上曰,批答書之,必寧書疏批。上曰,又書下敎,傳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訖。上曰,來月則經筵之日不多,以召南篇訖講次,副提學李宗城,今日晝夕講入參後,出去救護事,分付政院,{{*|出榻前下敎}}宋眞明進達曰,此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回啓,其時無大臣之故,備司不得處之,而大臣之意,欲爲陳達,故持來,仰達矣。上曰,入之。眞明曰,此乃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也。因碧潼郡所報,黑雄胡馬,越來此邊,方留養,以待朝家之處分云。使之揭榜江邊,必尋其本主,而越給似好,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款卽農事形止,而以雲山等二十一邑兩麥被災,請其留庫還上皮穀之加分矣。畿內三南,則或有參酌許施處,此則何以處之?上曰,關西還穀,豈若是不足乎?眞明曰,直路及沿海,還穀甚少矣。上曰,畿內則雖不得已許之,不可續續開路矣。眞明曰,下款以龍泉、永柔,俱是賑邑,平壤營下策應,不容少曠。三邑守令及江邊守令,竝稟旨給馬發送爲請矣。其中龍泉府使柳徵龜,時在錦城營將任所,大臣之意,則欲仍任徵龜,更出其代,催督赴任,而錦城營將,亦已出代矣。且諸邑夫馬,旣已上來,不必給馬,各別催促,使之數日內辭朝爲宜云,故敢達。上曰,仍任徵龜,而更出其代之際,又豈不遷延乎?錦城營將,旣已差出,則明日內發送,使卽交代上來,其外守令,竝於一兩日內辭朝事,分付催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亦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盛稱渭原前郡守盧恰酣酗之狀,請其新郡守及朔州府使徐幹世當日內給馬發送矣。此則以江邊邑夫馬,必未及上來,似當給馬促送矣。大臣之意如此,故敢達,而禹夏亨則聞有實病,呈狀吏曹矣。上曰,分付該曹,使之給馬催促發送,可也。{{*|出擧條}}眞明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而備陳金昌溫必已到配之狀,而仍請自備局,分付捕廳,直爲譏捕矣。此事已令捕廳及本道着實擧行,更無可論,而昨見江原監營報狀,昌溫之到配,過十五日之後,始報營門云,楊口縣監事甚緩忽矣。大臣之意,欲姑先推考,以示警責,故敢達。上曰,楊口縣監誰耶?眞明曰,李景琦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爲先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眞明曰,吏曹年例歲抄單子,方修正以入,而其中以御史書啓,限年禁錮者,則待其限滿,各其名下懸註事,吏曹判書金在魯,曾已稟定云,而還上虛錄及田結妄冒之罪,亦多禁錮,同是限年者,則一體待年滿懸註乎。上曰,一體懸註以入,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不帶經筵,雖不得直爲請罪,而朝體所關,備局堂上,亦可論列,故敢達。劍履上殿,卽漢之特賜蕭何者,而今日筵中,有何刀子,落在席上,一承旨擧而擲之,一承旨受而佩之,擧措誠駭然矣。上曰,有刀落筵,擲之不甚怪,而落刀者未免疏忽,推考,可也。{{*|出擧條}}鄭必寧曰,校理鄭亨復,副校理金尙翼,修撰尹汲,副修撰李喆輔,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洪尙賓曰,副提學李宗城,今已受由,玉堂伴直爲難,使知經筵入直,何如?上曰,旣無前例,何爲使之入番乎?卽今在京者四員,而闕員則無之耶?鄭必寧曰,闕員未及問知矣。諸臣皆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兪㝡基,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驪川君增,武臣尹就履,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曰,進講時,前受音不讀釋事,與知經筵偕議爲之事,昨以下敎矣。今下詢趙尙絅而處之,何如?上曰,然矣。知事之意,何如?趙尙絅曰,懸板所謄,必是祖宗朝舊規,依舊爲之似好,而大抵諺解,蒙學不知絶句之類,讀之可矣。閭里之間,强無大段讀之之事也。上曰,儒臣之意亦然乎?宗城曰,小臣昨達之意,蓋以此也。上曰,然則依古規爲之。仍讀前受音,自葛之覃兮,止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宗城讀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上讀新受音,自召地名召公奭之采邑,止草蟲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此鵲巢章,言夫人之德,猶關雎言后妃之德,自天子至於諸侯大夫,刑于家邦,無二道也。關雎之取雎鳩者,以摯而有別之意,言鵲巢之取鳩者,鳩本性拙之鳥,不能作巢,而容有處鵲之成巢者,其性專靜無比,故可借以見夫人之德也。趙尙絅曰,取其專靜純一之義。兪㝡基曰,百兩乃諸侯之常禮,而此之子則非常令德之女,故反復詠嘆之意,不無深意。尙絅曰,此章與關雎章,表裏相應矣。宗城曰,維鳩居之,方之盈之,俄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反復諷詠,而至於百兩成之,則體貌已成,王化之所及,可知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漸漸諷詠,層激其意。上曰,然矣。宗城曰,采蘩章,言諸侯夫人能盡誠敬,以奉祭祀之事,蘩者,所以用諸宗廟祭享之物,而或以爲蘩,所以生蠶,然以小註觀之,則只爲奉祭祀,而不爲蠶事矣。上曰,蘩則用諸何許?尙絅曰,秋則香美,可爲生食,又可蒸爲菹,蓋菹屬也。宗城曰,公侯之事字,如有事于太廟之事字,重祭祀之意,可見矣。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方祭時事也。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祭畢時事也。自有餘敬未盡之意。㝡基曰,僮僮祁祁,皆始終如一,餘敬未盡,而有閑安舒泰之意,銳於始而怠於終,則有何可觀乎?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夫子此訓,切誡之辭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正如兪㝡基所達之言,可見其餘敬未盡之意,徹頭徹尾,有始有終。禘自旣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之訓,敬無間斷之意,此正聖上留意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草蟲章,文義奇矣。君子行役而蟲鳴薇生,則其別離之久可知。忡忡、惙惙、傷悲,則其憂傷之情可見,而無怨曠之心,畢竟亦旣得見,則降其心、說其心、平其心云,皆情性之發見,而文王風化之所曁,可見矣。上曰,然矣。尙絅曰,此章文義,大體皆好矣。宗城曰,連以南國諸侯,被文王之德爲言,而一無美文王之事者,大體上係於君,無可指言,而莫非文王身修家齊之效也。見其詩則知其人,知其人則見其心,詩人歎詠之事,推以觀之,則文王德化之流行可想,而此不言美文王之德者,旣有雅頌而然矣。上曰,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身修則自然化天下,周南,修身齊家之事,召南,治國平天下之事也。㝡基曰,周南、召南,則不與雅、頌列,故係之風矣。進文義訖。上曰,承旨進前,金聖應進書。傳曰,夕講爲之,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兪㝡基曰,《詩傳》連爲開講,而上番李宗城,連爲入參矣。今以親病,情勢實難,臣於直中見之,則以爲,親敎雖死而不爲徑出云,夕講後,不得已出去,明日晝講有命,而以講官之不備,不得爲之則慨然矣。卽今闕員李宗白之代有之,而吳瑗、金若魯可行之人有闕代,卽爲差出,以爲隨行之地,何如?上曰,政官牌招,玉堂闕員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出榻前下敎}}上曰,南泰良之事過矣。金若魯非伸廉隅之事而如是,此後則政院,靈城君朴文秀、金若魯辭疏,勿爲捧入。驪川君增進達曰,臣方待罪宗親府有司之任,故惶恐敢達矣。本府吏隷之當初加出,旣因聖敎,則不當混入於雜色裁減中,而且他衙門加出之類,則元不擧論,本府數小吏隷,獨爲裁減,非但事涉斑駁,其在事體,亦極未安。本府書吏三人,使令三名等依前復舊事,分付,何如?上曰,他衙門則旣不擧論,而宗府吏隷之獨入裁減,果不免斑駁矣。依他衙門例施行,可也。{{*|出擧條}}驪川君增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而故宗臣朗原君臣偘,故相臣閔鎭長,爲本寺提調時,丁丑年賑恤廳銀子四百兩貸來,存本取利補用矣。戊戌年間,負債人等,多有散亡者,或有貧殘者,故不能收拾,盡爲散失,而自賑廳貸銀還報事,稟達筵中,每每督促,故方欲折受空閑處,以爲補用本寺,而兼爲還報賑廳矣,此亦因朝令停止。賑廳之物,卽賑恤之資也。賑資蕩滌之請,非不知未安,而本寺之淸寒,實通朝之所共知,顧今形勢,萬無拮据之路,敢此仰達。特爲蕩滌之意,分付該廳,何如?趙尙絅曰,蕩減之弊,已成謬規,近來京各司及外方守令,稱以貸去,而卒無還償之事,其爲痼弊,莫此爲甚,臣意以爲,此後則一切防塞,而不可輕許蕩滌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然近來京外各處貸去時,以蕩滌知之矣。如宗簿寺則貧殘,甚矣。實無可償之道,而到今年久之後,使之追償,則必有苟且之事矣。特爲蕩減,此後則勿爲許貸,可也。{{*|出擧條}}兪㝡基曰,玉堂闕員,今日政差出,以爲明日進講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李宗城曰,弘文館有償債之事,未知弘文,用於何處而然也。上曰,宗府則當初貸去時,已有蕩滌意思而然也,如戶曹則不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必寧,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李宗城,讀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上讀新受音,自于以采蘋南澗之濱,止羔羊三章,讀訖。宗城進文義曰,上采蘩章,言諸侯夫人之事,此采蘋章,美大夫夫人之事,而誠敬之至,事事必爲躬親,所薦有常物,所采有常處,先後次序分明。以季女而能如此,則可見其質之美,而文王后妃德化之所從來遠矣。上曰,然矣。此與被之僮僮無異,以此觀之,則上註尤爲分明也。尙絅曰,皆是文王德化之盛也。上曰,萍草,何物也?尙絅曰,謂之{{?|⿱馬乙}}音也。金若魯曰,各有其名之別矣。上曰,其有等級乎?宗城曰,强無等級矣。此甘棠章義,尤爲分明,覩其物則思其人,思其人則愛其樹,至於勿翦、勿敗、勿拜,愛護而不忍傷焉,召伯循行南國,觀省風俗,以宣布文王之德,故後人之思其德而愛其樹如此,若有治民之澤,固結人心,則豈特甘棠之勿翦勿伐也哉?宸慮每以浹洽人心,日夜自勉,而命遣方伯、元帥之際,亦以此意勸勉焉。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此則一節深於一節也。宗城曰,然也。尙絅曰,用字之法,如此處好矣。宗城曰,行露章,異於漢廣,女子或有强暴侵陵之患,故託以行多露,而畏其沾濡之意,文王之化,自近而遠,先被於江漢之間,故江漢之男則被化先變,而行露之男則最後也。上曰,漢廣則男絶游女,而此章則女子貞信而男强暴也。宗城曰,化有先後,文王之化,譬之太陽,雖無私,而其照陰崖也獨後,陽春雖無私,而其至陰谷獨遲,漢廣之游女,被化而先變者也,行露之貞女,被化而未純者也。上曰,其說在於何處乎?宗城曰,章下豐城朱氏註有之矣。雖有遠近先後之變,而畢竟效驗,則無異於漢廣,王化所及,有河潤九里之說,而卽今則王化未及畿甸,嶺海千里之外,何足道哉?修文德之化,無不遠究,各別致念之意,仰達矣。上曰,所達好矣。留意焉。宗城曰,此羔羊章義,似非大段,而素絲五紽,則可見其節儉,退食自公委蛇,則可見其正直,而心無愧怍之意。其於表率導養,則惟在人君,在上之人,則體文王不怠不遑之意,在朝之臣,則法退食委蛇之義,豈不好乎?宸慮當觀而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好矣。退食自公之義,猶宜其室家之意。金若魯曰,召南篇諸章,無非化文王之政而然也。今此進講之時,不但尋繹於章句之末,當爲進講之根本也。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副提學李宗城,已爲受由矣。今方出去,明日當爲晝講,而館職不備,政官待明朝牌招,玉堂闕員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鄭必寧進達曰,知事、特進官,今方出去,而闕門已閉,留門標信出給事,敢達矣。上曰,標信使注書出給,可也。金弘澤進受標信,退出政院,傳于承旨。傳曰,其所引嫌,業已開釋,昨日下敎,已示予意,無義撕捱,分義未安。大政不遠,兩銓久曠,王府多滯,議讞無日,吏、兵判及判金吾,竝從重推考,明朝更爲牌招。傳曰,副應敎金尙星,其所撕捱,已涉太過,所謂情理,前批亦諭,而有除輒違,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明朝更爲牌招。金弘澤未及更入之前,諸臣以次退出,夜已三更二點矣。 ==5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成川府使李普赫。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特召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留待。 ○傳于李眞淳曰,成川府使李普赫引見。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參議,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牌招。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都承旨李眞淳進,吏批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泰良爲副校理,兪健基爲修撰,申宅夏爲校理,李善行爲獻納,李顯望爲正言,鄭益河爲兵曹佐郞,李英輔爲宗簿主簿。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副司直徐命珩,副司果金宗台、沈寶賢。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傳于李承源曰,此戰船,出給備局,問于曾經水閫之武臣,稟定。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因京畿監司申昉啓本,備邊司覆啓內,長陵火巢內,有黔丹山烽臺,而陵寢內烽臺,事體終涉未安,更令禮曹,看審形止稟啓後,使之移設事,允下矣。本曹堂上、郞廳,進去看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六日,通德郞朴鳳羽,自敦化門入來,馬兵盧萬興,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敦化門守門將石有衡,丹鳳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八月當十番右部右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五番六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六月當九番右部左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三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六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當海西十五番及一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六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兩朔應立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七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八月初一日,與後部後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六月七月兩朔應立後部後司屬黃海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六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副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六月朔頒祿次,倉官進去于右議政金興慶家,請受祿牌則以爲,因臺啓,方在縮伏中,不敢受常祿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黃海水使閔思淵,濟州前判官吳聖兪,大靜前縣監李景勳,旌義前縣監李明錫,濟州判官全五錫,大靜縣監朴世弼等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李明錫,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閔思淵,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吳聖兪,時在全羅道務安地,李景勳,時在忠淸道庇仁地,全五錫、朴世弼,時在各其任所,發遣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日遭宰臣之面斥,理難默然而退,略有奏對,殊失筵體,卒被恩譴,悚悔靡容,不意特敍遄降,除旨荐辱,而又以微臣去就,上煩聖慮,委曲開諭,至有辭疏勿捧之敎,臣於是,感戴洪私,惶懍冞深,臣之區區私義,有萬萬不自安者,固不可復事覶縷,況一時罷官,出於勅勵之盛意,則臣雖愚滯,何敢爲撕捱之計,而向臣一出,非無情勢之可言。筵敎疏批,輒諭以爾宜先出,而臣若堅守同去就之義,無所變動,則恐有妨於勉出諸僚之路,不得已黽勉膺命,而館僚之引嫌不出,猶夫前日,臣之徑先出脚,卒無益於息鬧,而只爲自喪廉恥之師,持被登筵,愧怍無已。故於前席南泰良事下敎之時,敢以姑俟畢竟臣當自處之意仰陳者,忖量已審,而筵臣亦以臣言,不以爲過,聖鑑必俯燭之無遺矣。館僚最後之疏,自處以別件,責臣以太過者,急於過嫌,不肯推恕,强爲此區別之言,而所謂別件事,亦由於臣疏,而生出節拍,則其果無所涉於臣身乎?其後館僚,終至坐罷,在臣之道,惟當自處之不暇,其不可冒沒復出,獨占榮塗,摎之事理,皎然明甚。而昨因法講之迫夜未行,久御外殿,宣召甚急,陳懇而喉司力搪,荐違而威罰不加,特敎連下,三牌臨門,臣情窮勢隘,顚倒祗謝,而仍因蹲據,恬不知恥,則聖朝經幄之列,四維之不張,必將自臣而始矣。伏乞聖明,俯諒臣蹤跡之臲卼,亟賜鐫之恩,以安私分焉。且臣例兼記注之任,與臣弟檢閱臣尙魯,有應避之嫌,亦命該曹,照例減下,俾存公格,幸甚。臣無任悚恐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下款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校理申宅夏疏曰,伏以臣,昧於涉世,黯於量己,一言脫口,群射注身,前後僇辱之來,一皆處之以無辨,而今此徐命珩之疏,尤有所駭惋者,則臣不得不略言之。噫,金有慶之罪犯,何如,而奬之以亶出忠慨,聖上之處分,何如,而謂之以一時聖批,其縱肆無嚴,胡至此極?若其斥臣之言,則曰迎合,曰可羞,有若臣承奉不當奉之聖敎,故爲脅持之計者然,噫嘻痛矣,此何言也?今日世道,雖極昏墊,苟有一分紀綱,則蔑義理循黨習,寧敢爾耶?至於改正之前所未有云者,不過復襲憲臣之餘論,誠極可笑。此則臣於前疏,洞陳無餘,則論啓之意,本自明的,敲撼之目,都歸誣捏,而況且自玆已後,銓長之行公,未嘗以此拘焉,則所謂爲阱銓地之說,彼其急於持臣,自不覺其言之矛盾,不待索言,自可覰破,第臣所慨惜者,重臣疏中爲今日準備云者,亦不免坐在圈套,何其不相諒之甚,而疑怒太深耶?重臣旣承嚴處分之聖批,而乃反以違咈上旨,謂得銓注之體,則如臣者言,顧何望其視之以臺閣公議乎?當其旋擬銓望,曾無些礙,則有何可怒之端,而今忽以餘波浸及,持之益力,旣斥之以媢疾不襯。末又斷之曰,不韙之臺啓,臣誠莫曉其何謂也。臣雖愚昧,亦非喪性,豈不知時論之難平,危機之駭發,而飭勵之下,寸忱益激,欲以尺堤,障遏狂瀾,而衆椎爭下,顚沛立至,今之咎臣者若曰,寸膠何以止長河之濁,勺水何以救車薪之火?其亦不量力,而徒自取困也云爾,則臣固無辭可解,而顧何嘗有一毫彷彿於重臣詆斥之言耶?臣以此事,前後被重臣之疏斥者,殆至三四遭矣。每事對辨,實涉支離,而但其攻臣之語,愈往愈緊,今番則視前不啻加數層矣。臣誠不欲費辭自明,而世怒愈熾,頭勢可怖,身名汚辱,無復餘地,區區所志計,惟在於永謝榮塗,避遠駭機,退守本分,沒齒田廬,其何忍包羞忘恥,靦然冒進,自甘爲決性命饕利祿之鄙夫也哉?且若閔瑗之反詈,徒事醜辱,全無倫理,此何足與之呶呶,而顧臣難進之義,又添一端矣?臣方引分自靖之不暇,至如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矧玆新授職名,卽臣從前所自畫者,以今踪地之危蹙,尤豈有一分承膺之理乎?玆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危懇,亟行鐫削,仍令刊去朝籍,永勿檢擧,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我殿下至誠勤學,惟日緝熙,召接儒臣,講對不輟,而昨又親臨法殿,終夕忘勞,只緣講官之不備,趁未開筵,此時特召有命,至再至三,則臣子分義,他豈暇顧?臣雖不忠無狀,亦具人彝,其何忍徒執迷見,力抗明命,一以沮孜孜好學之聖心,一以壞區區僅存之國綱,而但人臣事君,不專在於趨走之恭,可出而不出者,非義也,不可出而冒出者,亦非義也,則其去就,惟義所在,而威命焉怵畏,寵榮乎貪戀,弁髦素義,苟幸無罪,則此心隨變,將何所不至也。然則臣之今日事殿下者,只此一箇心,而倏變倏化,前後二截,則本領都喪,無以自立,故遭値迫隘,進退靡措,氷火交中,求死不得,而其終始不可出者,旣如是矣。旣不可終出,則姑且黽勉暫肅,旋又引免自畫者,亦近來方便之一道,而此亦於義無據,不然則畢暴情懇,以俟處分者,義所當然,而闕門已閉,疏籲路阻,徘徊禁扃之外,自不得不荐犯違傲,此豈臣一分可出而不肯出,一毫樂爲而所自爲者哉?夫堂下官一日三召,國體所未有,而殿下創行之,堂下官一日三違,臣分所難容,而臣又創犯之,鈇鉞固宜,嶺海亦宜,而乃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嚴誅不降,特敎又勤,諭之以撕捱太過,誨之以事體寒心。殿下之曲庇而洞曉之者,一至於此,則臣亦人耳,寧不感激涕泣,而其於國體臣分,則緣臣而壞盡無餘,跼高蹐厚,此何人哉?噫,臣旣遭罹不幸,積虧義分,撫念身圖,其亦太崎嶇矣。一端自靖之義,又如瘖者之不能言,抱玆苦衷,安之若命,而所恃惟天日至明,庶幾體諒。今以撕捱太過爲敎,則亦有不得不自暴者,念臣一出冥塗,三入危穽,其不薤粉於前後者,秋毫皆聖賜,則宜退而愈進,乍入而旋出,必欲依近日月,報效涓塵,而一自辛亥以後,得罪尤甚。多少非理之言,至疑臣心術,則士大夫一種廉愧,唯有自廢而後已。違召爲五十餘次,置對爲二十餘遭,譴補而不知懲,恩召而不敢膺者,蓋臣褊心苦情,雖結衷曲,至愧厚衊,都付言外,故只以含默違傲,永作定算,何怪乎同朝之全不諒悉,聖鑑之猶未照燭?而第一隔天顔,四換星霜,中夜懷恩,只恨自效之無門而已。重以已畫之蹤,積値艱阨,自在之身,苦受疲惱,如近日諸疏出而顔厚重鐵,憲啓發而恥倍撻市,三字別般題目,便一縉紳間笑囮云,則廉義所存,尤無去就之可論,而此猶臣過去微嫌耳。噫,斂分守拙,此義甚明,遠恥避辱,此心良苦,而身在京裏,自不得不積犯違慢,則此所以跡非棲遯,而長在鄕郊,意在溫飽,而輒辭官職者然,素圖濩落,孤負恩私,此皆臣命,尙復何言。如臣者,承命與否,非所暇論,則唯有亟被重誅,可以少贖臣罪,玆敢走伏闕外,仰俟戡處gg勘處g。伏乞聖慈,亟命有司,先議臣慢命之罪,以勵群僚,仍許永削朝籍,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所撕捱,終無義意,違牌爲事,罔念分義,其在事體,決不若是,爾勿復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尹淳疏曰,伏以,臣之虛縻重任,今幾日矣,積逋嚴召,又幾遭矣。特敎連下,罰止問備,疏單俱阻,情莫上聞,惶駭悶塞,實不知何所措躬,聖明每以臣自處,謂無義,是則臣之苦衷哀懇,容有未蒙愍諒者,而至於初若不仕則已之敎,莊誦天語,赧汗至踵,使臣能固守初分,至今爲溝壑間一廢物,白首行裝,豈若是之狼狽無所據哉?自惟無狀,不能量己而審時,以庸虛而上欺明主,激取不世之恩造,以褊澁而下怫輿論,屢蹈滿地之機坑。欲去則眷係堯、舜,欲留則怵畏性命,遲回數歲,竟不得不去,豈其無必去之義,而苟爲身謀,忍訣我聖明哉?然猶決去不早,致位至此,分義廉隅,有時而相奪,自與林下嘉遯,潔身迷邦者不同,故昨歲之進,今日之赴,自高人觀之,良亦可笑,而在臣誠有不得已者。其艱辛苟且,不成頭緖,不惟目下之爲然,靜思厥由,皆祟於丁未一進,宜聖明之全責以分義,不欲其稍存廉隅也。雖然召不以職,義在執役,此臣所以來者,而一言妄發,又困於僇辱之餘債,文字議定,亦不敢承命,則況可以因此媒榮,都忘初義,蹲仍於仕宦之塗,便若無故人哉?私義較然,寸心難回,惟有早伏刑章,脫此匪據,而唯是積久廝啀gg撕捱g,公私俱病中,金吾滯囚,尤係時急變通者,伏乞聖慈,俯諒臣初不能不仕之爲失圖,今不敢復進之非無義,先遞臣金吾之任,仍命重勘臣辜恩慢命之罪,以勵法紀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再牌又降,而末由祗承,臣罪尤萬死萬死,臣無任戰掉震恐俟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終涉太過,撰奏引嫌,亦涉過中,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俱以疏劣,冒當重任,奏決不得平,期會多後時,居常愧懼,方俟譴何,此際忽伏聞特敎,遽下問備有命,相顧惶恧,不敢自安。始李寅徽之供辭覆奏,實在月初,不多日而寅徽又擊鼓納供,其間曹中,有重囚究査之事,不暇及於不甚緊急之務。其後各緣病故公冗,果未能趁速擧行,臣瑜間嘗一日開衙,而不但按舊案訊重囚,抵暮怱怱。況寅徽之供,攙及臣瑜姨兄故副提學臣李秉泰爲說,私心有不可獨自攬奏,其後二日値齋戒過後,始奏其供,雖事體之適然,而稽忽則誠有之矣。噫,緩而不及,古人病之,莅刑獄之重,當事務之急,而敢緩忽之若此,則顧何敢一日晏然於職次乎?玆敢相率爲疏,以請處分。伏乞聖明,亟察臣等不可仍冒之狀,遄行罷遞,以幸公私,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bb祈b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不過飭礪之意,卿等勿辭行公。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注文島水軍僉節制使臣尹弼殷疏曰,伏以臣,猥蒙不世之恩,濫叨匪分之任,雖無管窺之見,猶有漆室之憂,及其辭朝赴任之際,欲知其海防形便,自西江水路下去,審夫關防利害,則陽川地鹽倉項及金浦地薄末島等,潮水雖闊,若夫行船水深處,則其廣不過十餘把,而餘皆沙草登也。往來船隻,若掛其沙草登,則進退兩難,船必覆敗云,果如臣前日之見也。臣之前疏有曰,以通津府使,兼帶防禦使,別設獨鎭,俾完水陸關防之請,蓋繇於此,而實出於利江都固國都之計也。且臣前疏,附陳海防機械,當其有事之日,設置於右項等地,而以通津之兵,乘釁突擊,則是猶驅群羊而入之苙中者然,賊莫敢犯江也,明矣。且夫江都地甲串、念駐項及南邊海口所謂孫石項等,其水甚狹,誠是南賊要衝關防重地也。而其間雖有殘鎭邊將,鎭底所居土卒些少,設令交鋒,以其孤軍弱卒,莫敢制敵也必矣。臣意則吉祥牧馬,分置於無衣、龍流、信島等,元來牧場水草俱足處,而吉祥所在千餘石落沃土,許民耕食,則民必雲集,可以爲海賊關防之道矣。以其吉祥居民,團束鎭卒,及其海賊犯越之時,依鹽倉項例,設置其海防鐵鎖於念駐項、孫石項後,使我鎭卒,前遮後擁,以千步銃、車機弓,沖東擊西,而以石硫黃火箭,衝火於賊船,則賊亦全沒海曲,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矣。夫所謂念駐項,則乃在於月串、濟物之間,而孫石項,則亦在於德浦、草芝之間也。夫濟物、草芝鎭,若置其戰防船各一隻,則其於渡海禦敵之道,俱無失措之弊矣。且所謂項山,卽草芝數里許一島嶼,而戰器藏置之宜,海賊關防之要,可謂畿輔重鎭之第一勝地,而若當凍氷之時,則公私船運穀物,露積於此島之中,累百空船,皆置於此浦之內,賊若覬覦其勢而鹵掠,則穀物與船隻,未免全失之患矣。臣愚以爲,卽今德浦鎭船泊處甚高,固不合戰器所置,若爲移鎭於項山,使鎭卒作農於吉祥,則必無公私難支之端,而軍器軍卒若優足,則此島之物,亦我戰器之一助,其可忽哉。且所謂長峯鎭,巋然獨存於大洋之中,而今夫戰船留置處,石角崢嶸,故爲慮其風浪之逼迫,常爲掛置岸上,如非望晦大潮,不得浮海,固非急亂禦敵之具,而雖或浮海,賊從順風而進,則我當逆風而退,孤獨戰器,莫敢當蔽海千艘也,審矣。故臣詳察其藏船與關防俱便之處,則所謂煤音島,要在於注文、井浦之間,而誠是江都之咽喉,漢流之海門也,以其水戰之利言之,煤音之於注文、喬桐,無異鼎足之分峙,可以防海西、湖西之來賊,而戰船安泊之浦,土卒生業之地,無不周便,其爲利害損益,與其當今設鎭處,不可同日而語矣。然而長峯、注文,皆以新設之鎭,生理極艱,故土卒亦少,如不爲徵兵於遠邑,則莫能制船禦敵也,必矣。顧安有海防申飭之意哉?念及于玆,豈不大可寒心?今以三南戰器言之,陸邑所在水軍,十二朔排番,使之防布給代於土卒,而各鎭募入之軍,亦且優足,故雖値不虞之變,旣無應變之苟艱,而至於長峯、注文,鎭下所居土卒旣少,設有時急之變,奚暇徵兵於四五日程遠邑,而其或聚衆,耳不聽金鼓,目不視旌旗,手生放砲、挽弓、能櫓之卒,何處用之乎?言念國事,不覺墮淚也。臣意則近在甫音、牙次島、西撿島之民,合屬於注文鎭,而以無衣、龍流、德積島之民,屬之於長峯,使之從附近完聚幷力,以應不時之變,俱極便當矣。且夫注文鎭入防水軍,多在於豐川、長淵、海州,而此三邑所屬龍煤、許沙、吾叉、白翎水軍,亦在於延安、白川,道里之遠近,可謂霄壤不侔也。臣意則從附近相換應役,事極便當,而如不爲此,則非特有緩急不濟之患,每年春秋水操時,亦不無捨近就遠之歎,而遠居水軍一番赴操,裹糧往來之勞,將至一朔之久,其在朝家恤民之政,從附近相換,恐不可已也。大抵今我國家環東土數千里,海防之憂,誠非細慮,而雖有戰器之措置,徒貽民弊,終無實效,故臣之前疏,累陳水陸軍完聚之請,良繇於此也。若以沿邑之民,十二朔排番,當其不虞之變,以其立番之軍,乘船而水戰,以其下番之軍,在陸而陸戰,水陸軍兵,互相禦侮,則賊莫敢下陸,我無慌忙失措之患,而若其下番之軍,則便是陸鎭束伍之卒,其於西北之憂,亦可謂應變之卒,其在水陸關防之道,似無掣肘之端,而其於良役變通之政,亦安有一身兩役,白骨徵布之弊乎?是故,臣之前後陳疏,非止一再,而第以人微言賤,迄未暴誠,臣不勝慨然於心者也。且所謂戰船,體甚高大,決非制風赴戰之器也。本鎭戰船,今當限滿新造,故方欲請得財力於備局,而臣意則新造戰船貌樣,一依魚腹形體造作,又添左右翼,使我能櫓格軍射砲手,以避矢石庇風雨,而戰船上莊及板屋,其高太半減縮,無異平船,便若龜船,雖當風濤險惡,制船非難,制敵亦易,胡不兩利而俱便哉?臣爲慮其戰船之高峻體大,別生意見,創出新製,方造一小船,因漕運領護,來詣闕下,伏俟處分,或賜入覽,則可以燭戰器之當否矣。臣不勝邊圉之憂,伏覩海賊應變偵探之勢,則沿邊一帶諸鎭,元無互相報警之事,而雖送其內外洋搜討巡邏,以其數少弱卒,不但爲難逐其唐船,縱欲馳告營門,闊海逆風,勢莫能及也,判矣。臣意則勿送搜討巡邏,而邊將所在處,各置其瞭望軍一名,而遠近諸島及間關隣鎭,相與約束,隨其唐船之犯境,以烟火次次相應,各其鎭將,一邊報知於營門,一邊領兵張旗幟於船上而赴進,以石硫黃火箭,衝火其帆席而驅逐,則後不更來也,決矣。如不然則設有搜討之發遣,强弱不同,反受其害,誠非異事,而且或有海賊之來犯我境,若無烟火,則各鎭邊將,漠然不知也,的矣。然則烏在國家重關防置邊將之意哉?論其利害,隨時變制,恐未爲不可也。伏願聖明,亟令廟堂,商確稟處,裨補闕漏焉。嗚呼,臣目覩戰器之虛疎,心究海防之爲難,則寒粟遍體,毛骨竦然,臣不勝憂愛之忱,不避越俎之嫌,敢陳芻蕘之說,臣誠死罪。伏乞聖慈,矜憐愚誠,恕其罪而特加採納焉。臣不勝戰慄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成川府使留待引見入侍時,右承旨李承源,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成川府使李普赫,皆以次就位。李普赫進前而伏。上曰,卿於字牧之任,固知有裕,必不待飭勵,而今日以勳臣賜對矣。卽今西北,異於他處,而昇平已久,凡事必多狃安,卿則與他人有異,必須努力,毋負予面諭之意。普赫曰,臣以萬萬無似,前後受國厚恩,當如何,而在京無報效之事,間或入侍前席,粗伸情禮,而今當遠出,下情無以爲懷,又被賜對之恩,惶感無地矣。西路風習,崇尙武藝,固多健兒,實爲國家他日得力之地,而近來則專尙文治,誠非本色,此爲可憫矣。上曰,漢光武,中興之主,而偃武修文,三代之時,亦尙文矣。其若眞尙文治,則亦豈不好耶?然西北則似異於他道,而此亦係於培養之如何。文士則以文學作成,而武士則以武技激勸,則脫有緩急,可以得力,所達之意則知悉矣。普赫曰,眞用文治,則豈不好矣,而無文治之效,反有武備疏漏之歎。卽今道臣,申飭列邑,多有成效云,而至於操鍊等事,若無朝令,則雖道臣帥臣,亦不敢任自擧行。且西路異於他處,接界彼境,故不敢閱武,戎政極其疎虞矣。年前海浪賊騷屑時,淸國始許武脩,故修擧戎政,而猶不如他道矣。臣得除西邑後,專尙武備之意,與廟堂諸宰,有所酬酢,當隨力留意於軍器軍政等事矣。上曰,成川,淸北耶?淸南耶?普赫曰,淸南矣。上曰,直路耶?普赫曰,距順安直路百餘里云,是僻邑而接界海西,故丙子之亂,胡兵自陽德作路,由海西上來,有兔山之戰,成川雖是峽邑,亦不可抛棄處矣。上曰,無山城耶?普赫曰,無邑城而屬之慈母山城,軍器多所藏置於山城倉矣,李承源進達宣諭,別諭讀訖。上曰,今日親勳臣之出宰,有若宋藝祖時授節度之意矣。西關雖不煩劇,卽今親勳臣不多,而卿又出去,予甚缺然,須好往來焉。卽今親功臣之在京者誰誰耶?普赫曰,只有朴文秀、朴弼健、李遂良、金浹、金重萬、權喜學矣。仍爲退伏。上命承旨曰,今日晝講,以玉堂之不備,不得爲之。今日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出榻前下敎}}上曰,成川府使進前。普赫進伏。上曰,軍制變通事,卿亦聞之耶。普赫曰,是李宗城爲御史時狀聞變通事耶?上曰,然矣。其軍兵,成川則無之耶?普赫曰,未及詳知,而似有軍額矣。上曰,措置之意則頗好,而若其奉行,在於守令矣。本邑則無操鍊等事耶?普赫曰,親承聖敎,試才軍兵,別爲撫恤,則豈無得力之道?而任自操鍊,則反致人言,誠爲危怕,不敢爲之矣。上曰,格外之事,雖如此,而按簿可行之事,則卿以尙武之意,才已陳達矣,卿其格別留意。普赫曰,聖敎至此,當與道臣、帥臣相議,從便擧行耳。上曰,彦城君金重萬,方在京無職耶?普赫曰,金重萬頃爲高原郡守,因尹得和特補,徑遞還歸之後,姑無職名矣。上曰,金重萬除高原時,已以不宜,一番差擬之意,有所下敎矣。遞歸已久,而更不檢擧者,其在待勳臣之道,埋沒,甚矣。分付銓曹,別爲調用,可也。{{*|出擧條}}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臣綱今月十七日,止伏惟陛下留神幸察。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臣竊以當今天下形勢,止天下幸甚。上曰,注書讀之。金弘澤,讀自臣聞戰國之際,止留神幸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臣竊見自宰臣,止伏惟陛下裁幸。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臣竊見朝廷近來,止朝廷大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曰,此乃謝親筆箚子,而雖無大段解釋之處,然當群口鑠金之際,見忌於讒口,而未見其用,李綱忠誠憤慨之意可見,而國家興亡,係於用捨之如何,此眞人主可觀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卽辭免箚子也。靖康之間,金寇犯闕,而軍政不修,夷狄敢肆陵侮,而不爲治兵自彊之計,先以和約金人爲主,而李綱則先務所急者,爲宗社生靈長久之策,故時人斥之以異議,遂成仇怨,故論之矣。上曰,金字牌,何物也?若魯曰,非直謂牌也。以詔諭書之降下者,當時謂之金字牌也。又曰,此論金人失信箚子也。李綱懇惻慨然之意,如初箚子所言,宣和、靖康以來,金人以爲起兵之托者,不過以失信二字,加於中國,故李綱,以師直爲壯,曲爲老,奉辭伐罪,以直爲先之意,言之也。信之一字,眞人君所當不離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彼夷狄雖甚强暴,豈可以信義,較曲直哉?小人之橫逆,君子猶以禽獸蓄之,況夷狄强暴,何可以信義,與之較哉?此蓋主信義而言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襄陽形勝箚子也。天下之形勝,專在於襄陽,如置子於局心,興復基業,區劃形止,使岳飛爲招討使,隨宜料理,修城壁建邑屋,措置營田勸誘,使賊不得抄掠,則吾事濟矣。天下形勝,無出襄陽之右者,此蓋無使緩不及事之意也。鄭必寧曰,古語云,襄陽爲上,關中爲中云矣。若魯曰,此則論和戰箚子之事,此言好矣。戰國之時,無一定之心,時君,張儀說之則信之,蘇秦說之則信之,說以連衡之說,而使之眩惑,故卒無成功,而至於敗亡,以宋國事觀之,信義倒錯,無一定之規模,人君之心,惟在定心而已矣。今殿下於一定之規,似有欠矣。實效未及於民,治道無煥然之事,勉戒人君之道,自當如此也。上曰,好矣,留意焉。鄭必寧曰,非但六國,前古興亡,皆在於一定心爲否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財用箚子,儲穀之道也。其時恭儉憂勤,而無燕遊玩好之娛,六宮減省,無橫恩濫賜之費,而國用不足矣。以卽今事觀之,殿下臨御以來,雖無橫濫之費,而國無餘儲,民無餘粟,實爲茫然矣。上曰,調度不足,則仰給於朝廷,朝廷支降不繼,則責辦於州縣等事,此正時弊也。若魯曰,當今雖無馳騁弋獵燕遊玩好之事,而國無三年之蓄,戶曹時無所用,責辦於外方云,若有一年凶歉,則將何以支撑乎?其危可坐而知之,無路儲蓄之道,誠甚可悶矣。又曰,此論營田箚子,乃屯田規模也。上曰,然。若魯曰,此論虔州盜賊箚子,不過論賊勢矣。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李忠定奏議》第五六卷持來。金弘澤奉命退出,奉冊進達。上曰,此冊考閱之意,當觀表詔矣。若魯曰,李綱之言,大抵勿論詔箚,皆好矣。上曰,副學李宗城言,以《節酌通編》觀之,表詔皆闕云,故進講處懸吐事,下敎矣。觀此則六卷以下,不爲大段,姑留考覽爲意耳。若魯曰,體格異於奏狀,似不爲進講矣。上曰,六卷詔以下皆止之,五卷以上爲進講,宜矣。若魯曰,論則論君子小人之分,正大樸實處也。上曰,然矣。金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南泰良,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令政院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下諭時,自政院別爲催促上來,而已下諭未上來人員,亦一體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校理申宅夏,今方陳疏云,未知其行公,副應敎金尙星,亦爲陳疏,明日晝講,亦似不得爲之矣。上曰,金尙星俄有疏,而堂下則無三牌之事,故答啓字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而以臣等之不備,法講連日不得爲之,不勝惶悚之至矣。在外玉堂人員,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5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壤庶尹洪應夢,永柔縣令朴師任,錦城營將朴嗜覃。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金漢喆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善行,正言李顯望,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辭疏承批之後,更呈辭單,無意膺命,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昨日特召之下,又爲違牌,連呈辭單,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鍼監造官考例論賞事,命下矣。取考前例,則或有相當職除授之敎,或有陞出六品之命。今此鍼監造官皮世麟,已出六品,似當施以相當職除授之典,而恩賞事重,自下不敢擅便,敢此仰稟。傳曰,相當職除授。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吳瑗爲修撰,宋徵啓爲副校理,權爀爲獻納,韓選基爲濟州判官,金振玉爲大靜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未出仕,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左副承旨金聖應進。金聖應啓曰,有緊窠,而判書未出仕,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弘文館言啓曰,近因本館上下番之不備,講筵停掇,已至累日,事體極爲未安,而應敎趙明澤,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兪健基,副修撰吳彦胄、朴弼均俱在外,副應敎及校理、副校理、修撰各一員未差,無以推移備直,闕員未差之代,令政院卽速稟旨差出,仍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下番不備,事體未安,校理申宅夏,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因弘文館草記,闕員未差之代,令本院稟旨差出事,允下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正言李顯望疏曰,伏以臣,行已無狀,涉世昧方,至使反詈者,叵測之危辱,橫及於旣骨之兄,臣自有是事,腐心痛肚,寧欲自斃,抆涕瀝血,擬卽鳴籲於黈纊之下,而顧無職名,不敢爲瀆擾之計。仄聞臺章筵奏,提及臣事,天鑑曲逮,聖批改宣,勘罷其人,快正風習,幽明之感,闔門之恩,非臣隕結,所可圖報,瞻天攢祝,不知死所。又不自意,薇垣新命,遽下於此際,臣含恩畏義,卽當趨承,而情私痛酷,踪地危蹙,旣不敢自齒於恒人,則束帶赴朝,已無可論,而第其所遭之至冤,終不可不一暴,惟聖明之照察焉。臣性本疎愚,未嘗有計較利害之心,妄以爲,生逢聖主,幸廁邇列,苟有可言者,而畏憚喑默,則不忠也,不職也。是以入臺之後,略擧一二事而論之,此何足以少塞言責,而怒者切齒,其焰如火,臣猶不懲,又論趙侹,夫侹之論劾尹大英事,其所坐實狀,不爲明言,顧其意惟在於憑藉起鬧,觀於避辭可知也。況且白簡之中,字混魚魯,傳啓之際,音舛杖獵,接待承宣,謄草注書,無不駭笑。噫,殿下耳目之任,亦重矣。堂堂聖朝,豈患無人,而必用如許不文之類,聽人指揮,壞亂朝象,而莫之恤乎?臣之勿擬淸選之請,蓋由於此,然政官旣不有公議而檢擬,則在渠之道,對章求辨,元無不可,詬辱臣身,亦非異事,而今忽以萬萬危悖之言,無端揷入,誣人亡兄,天下寧有是耶?臣兄故承旨臣顯章,當乙巳夏,爲李倚天所構捏,至被竄謫,及丁未秋,首蒙聖上特放之恩,春曹銀臺,除命聯翩,晉用未究,遽先身沒,此固天日之所鑑燭,儕流之所嗟惜,則渠雖急於逞憾,亦何忍白地噀血,惟意汚衊,一至此哉?噫,孝於親悌於兄,卽天理之所同得耳。臣未知侹也亦有兄否,而人或怒於侹,而辱其已死之同氣,加以此等之題目,則其顙得無泚耶?臣雖蠢劣,不欲與都無倫理之人,費辭呶呶,伏況處分旣嚴,無事gg無辭g更辨,而所可痛恨者,臣爲弟無良,得罪當路,遂使如侹輩,肆口誣詈,至及於泉壤之下,貽薦紳之羞辱,累聖世之風化,莫非臣自取之故也。今雖萬萬滅死,顧何以少贖其愆哉?抑臣於前持平金尙重疏批,爲大英斥侹之敎,固已震悸惶恧。而且伏聞向日筵中,以臣勿復檢擬之請,亦有未安之敎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此尤臣本情之外也。臣於大英,元無半面之雅,寧有相護之理?此不過就事而論之耳。臣雖無似,稍欲自愛,豈肯爲素不識之一大英,挺身扶抑,自貽悖辱,如今日之爲耶?至於勿擬淸選之請,如上所陳,入對儒臣,亦以別般事爲達,則今不敢疊床,而此非臣一人之言也。其時三司,擧懷等列之羞,公議譁然,實難沮遏,故臣之疏末提論,亦出於不得已耳。雖然如使臣平日言議,果可見信,則顧何以得此嚴敎於明主之前哉?此固臣之罪也。噫,臣之區區寸心,實在於隨事盡言,庶無負一日之責,而妄犯人怒,顚沛立至,至痛如刻,醜辱難洗,從今以往,惟在臣自靖而已。尙可以去就言哉?召牌之下,謹詣闕外,略陳崩迫之懇,哀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將臣新除職名,快賜鐫削,仍令選部,永勿檢擧,得以退伏丘墓,避遠駭機,則莫非天地生成之渥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金聖應啓曰,監、兵使遞來後,親納密符,例也。而前咸鏡監司趙遠命,謂有身病,使其褊裨,替納密符,殊涉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甲寅五月二十七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進伏。金若魯,讀自論常平箚子臣聞,止中興之助取進止。上曰,承旨讀之。洪尙賓曰,小臣眼暗,不能讀之也。上曰,注書替讀,可也。金弘澤,讀自臣近者伏蒙聖恩,止不勝幸甚取進止。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常平箚子事也。《史記》貨殖傳曰,歲在火旱,歲在金穰,雖堯之聖,未免有九年之水,成湯之德,亦不免七年之旱,天時未可必,而人事當極修,然後可待蓄積之備。常平之法,穀貴增價而糴,穀賤減價而糶,我國還上,乃糶糴之法,而非古之規模,若有一年之水旱凶歉,將何以爲之乎?朱子舍倉之法,有效矣。上曰,不爲水旱所困者,惟在人事之修不修如何耳。若魯曰,果如聖敎矣。還上小則民無聊生之路,而今守令之料理,異於常平之法,非修人事備蓄積,則何以支撑乎?上曰,卽今州縣,無那移之事乎?若魯曰,豈無那移之事乎?上曰,不過以本邑那移矣。若魯曰,還上或爲反秩,而徒爲陳文書而已。人事修而蓄積有備之意,此正好矣。洪尙賓曰,此乃王制之常行,所不可廢者也。而我國則無常平之法,實爲欠事也。上曰,我國常平之法,非本無而不行也。洪尙賓曰,我國近年以來,如貧人生産,穀賤錢貴,設有間歲之豐稔,而果無連歲之豐,卽今南中牟價,錢一兩可貿三十斗云,貿置換租,則其利爲大矣。若魯曰,常平之法,似爲猝難行之,宣惠廳常平,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外方言之,則無財儲蓄之道,其何以爲之?上曰,行之則好矣,而視以法外,何以爲之耶?若魯曰,此論迎還兩宮箚子,李綱之意,以迎還兩宮,懇惻言到之處,鸞輿未還,而久困沙漠,故進爲人子爲人弟之道。上曰,前以此事論之,而每不知高宗之事也。若魯曰,雖以難於所處之事言之,而惟以二聖早還爲期,則必盡人子人弟之道,而無害及之理矣。上曰,漢高祖定天下,而太公猶存,豈以難於所處論之耶?難得者兄弟。以此觀之,則高宗之事,不合於吾意,父子兄弟之義,頓無可觀,深切慨然也。若魯曰,爲人子爲人弟之道孝悌,而孝悌之至,則可通神明,思慕之極,見於羹墻,誠意格天,天必從之,惟以還軫爲念,血誠懇到,則兩宮雖遠,安知無可還之理乎?上曰,諸葛亮亦言,成敗利鈍,非臣所能逆覩也。李綱勸高宗之意,惟在於迎還兩宮,而未可必之言也。洪尙賓曰,玉輦之不返,只緣無規模而然也。上曰,非以規模謂之也。斗屋百姓,豈不知兄弟父母之義乎?若魯曰,此辨余堵事箚子,論李綱事實也,方粘罕之圍大原也。余堵在軍中,因使者蕭倫等來,達意於中國,欲援立耶律氏,且爲內應,余堵以金人失和,不爲納約事,歸咎於李綱,朝廷亦不深知其故,又以其事爲專出於李綱云,見影而吠聲之論,以此也。進達之際,日已昏矣。若魯曰,明燭而進文義,何如?上曰,明燭,可也。宋高宗時,人才蔚興,而未見其用,才不借於異代之說,正謂此也。或疑其迎還兩宮,則見怒於金寇,而事有不然者,徽、欽在時則雖然,而無徽、欽之後,何以爲之乎?若魯曰,全昧復父兄之讎,實爲無謂矣。此則論進兵箚子,言其利害便否,而大抵論自治自彊之說也。上曰,兩宮未還之事,不可謂自彊矣。若魯曰,兵貴精不貴多,此言好矣。上曰,韓信多多益辦,而其餘各有分量故也。以此觀之,則李綱,不在周亞夫、岳武穆之下也。若魯曰,深謀於己,廣謀於人,不特兵事上觀之,於治國之道觀之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陣貴分合,而我國則陣事規模頓無,以擧動時言之,無有作隊規模可觀之儀,誠甚可憫矣。將得其人而後當爲,而我國南隣北接,昇平頗久,脫有緩急,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如有不虞,無可奈何矣。若魯曰,今則或有修城完具之備,則人心騷擾憂懼矣。上曰,使李綱而爲將,則亦爲善將耶?古則文武無異,武在於文,孔文gg孔門g七十子,身通六藝,則不啻文矣,諸葛亮亦爲出將入相矣。洪尙賓曰,文武吉甫,萬邦爲憲,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一也。若魯曰,各有分界,有將才則將之以武,有文才則任以文事,不求備而用之矣。上曰,漢王之用將,各有分界,以祖宗朝事觀之,惟才是用,而近來則專視門閥矣。洪尙賓曰,各當其職任,出將入相,未爲不可,以壬辰事言之,西平君有出戰之事,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高宗恢復區宇,翦屠鯨鯢,使中國再安,二聖旋軫,爲宗社無疆之計,則豈不盡人子人弟之道乎?未盡善三字,最爲緊切也。上曰,若有復讎之意,則豈無返還之理乎?若魯曰,應爲返兩宮之計,則似無不可爲之理,而項羽之於沛公,雖甚强暴,終無以害太公矣。上曰,理然矣。以項羽之暴,不能害太公,夷狄雖甚强暴,豈有殺害之理乎?若魯曰,宋高宗,不免天下罪人也。上曰,如此之人,何以爲君乎?若魯曰,高宗實爲慨然矣。上曰,如此而其時猶有講和之議,其群臣亦可知矣。若魯曰,小人之勝君子,自古然也。如此而高宗豈無南渡之禍乎?洪尙賓曰,人主明察剛毅,然後能來君子。上曰,俄者儒臣所達是矣。高宗雖爲復讎雪恥,而金人,決無害徽宗、欽宗之事矣。若魯曰,以漢高祖、太公事觀之,必無可害之理矣。上曰,實金人之害也。若魯曰,當初耿南仲事觀之,以求目前之急,而李綱不遵其議,仍爲見逐,太學生陳東,爲綱上疏伸救矣。上曰,遞職之時然乎?若魯曰,爲僕射時陳疏矣。其時以李綱爲宣撫使,而不給斗糧一卒,以此觀之,則小人之害,極爲慘毒矣。上曰,以此觀之,則李綱有健羨陸摯之意,其爲慨然之意,可知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顯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金漢喆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兩司闕啓,今已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司諫趙漢緯,獻納權爀,正言李顯望,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未安,閫窠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秋曹三堂,或呈辭或陳疏,皆不行公,詞訟之地,不宜暫曠,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星爲副應敎,李喆輔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許鐩爲軍器主簿,尹汲爲獻納,李台重爲正言。 ○兵批,無政事。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今五月二十八日,楊州軍官朴昌輝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吳彦胄,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陣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各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徑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悲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獍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定州牧使黃應洙,曾莅南邑,多有人言,濫授本職,物議譁然,臺啓之旣發旋停,固未免徑先,而渠乃不思自處之道,憑藉催促之令,汲汲冒赴,其縱肆無憚,甚矣。請定州牧使黃應洙罷職不敍。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奏御文字,至嚴且重,人臣之上書訟冤者,雖有私情之忿迫,斟量文字,雍容說去,猶可以辨白父兄之被誣,亦可以洞明彼隻之構捏,乃者前持平李裕身爲父訟冤之章,不啻累萬言,而其所下語,衝口直發,全不稱量,口氣所到,或誦街巷鄙悖之言。大失敬謹之體,其在規警之道,不可置之,請前持平李裕身罷職。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其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新除授正言金箕錫,時在京畿加平郡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及下諭事,依啓。 ○持平金漢喆疏曰,伏以臣,曩蒙恩罷,歸省先壟,不圖聖上,俯垂記念,特侈甄敍之寵,更畀風憲之職。馹召臨辱,蓬蓽增輝,臣怵分畏義,不敢偃在鄕廬,昨纔驅策病軀,來伏私次,而第伏念,向者兪健基之疏,滿紙張皇,無非可怕可愕之語,論一去就間微細之事,而受人反詈,至於此極。今之爲臺閣,可謂難矣。臣雖欲冒沒復進,其可得乎?其所謂姻婭宿憾等語,似指鄭益河事也。益河卽臣妹壻之父也。夫姻婭之親,亦有分限,苟無應避之嫌,而如有可論之事,則雖彈劾其人,尙無不可,況於應避外姻親家有嫌之人,其可一一曲避,而不敢言耶?我國士夫,勿論內外遠近,其不在於婚媾結聯之中者,凡幾人哉?誠如健基之語,則居言責者,將不得發一言論一人,此豈非可笑之甚者乎?替傳他臺,減得分數云者,此必指洪啓裕連啓時,去其末端數句語也。臣之當初發啓,實出於一時相規之意,故果與僚臺,往復相議,略有所改,此蓋出於平恕容貸之意,其果一毫彷彿於誣辱擠陷之目乎?今其疏語,反以此事,欲爲脅持臣身之計,不識僚臺,爲姻婭之地,而連啓蒙允耶?噫嘻,其亦不自反,甚矣。僚席間消詳講定之說,卽指渠抵金若魯書,而臣亦得見其書矣。渠於其時,一邊承牌,而一邊書問,則其必欲先出之意,據此可知,亦可謂消詳而講定乎?若其演出白地,自做物議云者,在廷群僚,擧皆傳說,雖其相好之人,亦多非笑,則渠亦有耳有目,豈獨不知,而乃敢以今始聞之,誦於誰口等語,肆然煩縷於奏御之文字耶?其間委折,臣之前後啓辭,旣已詳論,其曰自歸落空云者,全不成說,眞所謂掩耳而偸鈴,不足怒也。又何難焉。其他機關閃弄,逞憾傳神等醜詆無倫之言,誠不滿一哂,顧何足逐端呶呶,與之較辨也哉?近來紀綱不嚴,勿論事之大小,若或被論於臺閣,則千方百計,必欲脅制言者,惡言詬辱,無所不至,不謂淸朝縉紳之列,有此麤悖之口業也。伏聞向日筵中,聖敎丁寧,深斥其反詈之習,至謂之疑阻之致,筵席語祕,雖不得其詳,而玆事是非,不待臣言,公議莫不喧藉,聖明旣已洞燭,臣不欲轉加層激,尤而效之,以傷其篤厚之風也。雖然臣旣被其無限醜辱,則其何敢輕進於衆目睢盱之中,復居於前日狼狽之地哉?臣治疏將上之際,以本府茶時,天牌嚴臨,分義所在,違傲是懼,玆敢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情地危苦,決難冒出,不得不投疏徑歸,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特賜譴罷,以快人心,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以次就位而伏,金若魯,讀自賑濟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臣近嘗具奏,止臣不勝幸甚。上曰,少退更入,可也。諸臣皆少退,有頃復入。上曰,注書繼讀,金弘澤,讀自乞差發軍馬箚子,止特加睿察取進止。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再陳己見箚子,止仰報聖恩之萬一也。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乞推廣孝思益修軍政箚子,止天下不勝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此論賑濟之事,勸民誘積之道,惟當富足,而近來則勸課誘積之政不行,實效未究於民,與李綱勸誘之意,大相不侔,召和氣之道,惟在於民心之和而富足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制民常産,取民(以))以制,乃是王政之所先,而近來則小有稍豐,則至於倍徵之境,故民不願豐,不以年歲稍稔,而濫徵之喩,此李綱深見之意可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則論差發軍馬之事也。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非特用兵之道當然也。凡物內傷,則外無足觀,木蠹然後蠱生,穴虛然後風生,推以觀之,則邪氣之傷人,必有間隙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下條陳箚子,各擧條條,而第一條尤好矣。反危爲安,轉災爲福,天理不偶,將亂之世,則天降妖祥,以警懼人君,已亂之世,則無降災警責之義,此乃應天之實效也。應天之實,誠心爲上,非誠無以應天矣。此下末註,有眷眷愛君憂國之意,雖草茅之士,其言可用則用之,其計可行則聽之,可也。而近年以來,言路杜塞,無由得聞,弭災之道,自有其中,而係國家之興替者非細,草野之士論,其與臣等有異,別爲優納之意,敢達。近未聞直言極諫之士,如或直言,則不爲摧折壓迫,似好矣。上曰,草野之士,黨論之外,豈有摧折之理乎?若魯曰,黨論極爲痼弊,而其中草茅之士,有不然者,勿爲摧折沮抑,廣視容受焉。至於臣等,責之罰之無傷,而草野之言論,一切防塞,則言路頓絶,無由得聞知矣。上曰,草野之黨論,甚於朝廷,根本則自儒生而起矣。至於掛榜投書之事,不知其可也。若魯曰,士者國之元氣,臣之所達,非爲指的受納而言,大體迫待,則無以開廣言路矣。上曰,是則自喪元氣也。讀聖賢之書,行聖賢之行,而在國爲君,在家爲父,當然底道理,而專以黨論爲主,是可怪異也。若魯曰,臣未知殿下下敎之意,而以大體達故然矣。卽今八路草野之中,非無正士,而歸之於偏論,無採納之事,國勢如此,憫切所到,稍開言路,則庶可有效,故敢此仰達矣。上曰,以其事而言則好矣。不以偏論,有所達之事,則豈有摧折之理?可用則用,不可則不用,而儒臣俄以摧折沮抑爲達,故答以如此,然草野之士,尤所自覺處,而不悟其所由,誠可異也。若魯曰,殿下每以草野之士論,歸之於偏論,故轉轉層激,而至於如此之境,究其本則誠不大段矣。上曰,他事不可知,而丙申以後事,非偏論而何。若魯曰,朴文秀,前以此有所陳達,而庚申以後,一二人據要地,其漸甚微矣。癸亥年,古先正臣宋時烈入朝,而肅廟接遇以禮,其時無大段偏論之事,而朝廷別無疏章爭辨之事矣。古相臣尹拯,與宋時烈,師生之間,而以些少起鬧,至於倍師之境,伊後轉至層激,而原其本則極爲微矣。上曰,此非儒臣所達之道理,曾前之事不知,而丙申以後斯文上疏,切勿捧入爲定矣。若魯曰,丙申年大定是非之後,其後戊申之事異矣。非一件事也。上曰,此則儒臣,不知諸黨中,皆有亂逆,無非患得患失之致也。若魯曰,戊申之變,別件事而非偏論之所致也。上曰,甚者至於投托,而以弑父與君爲心,渠輩之意有在焉。此非偏論而何也。若魯曰,辛巳以後,南論方張矣,其後漸至轉激,而相乖擊矣。上曰,其根本則止之爲可。若魯曰,第二條件,如昨所陳,殿下下敎,有鼓動之意露矣。國以兵爲本事,論其大體,則以民爲本,而其時則以戰攻取勝爲主,故歸重於兵,其意有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近來則州縣官吏,不能修明舊典,而專事文簿期會之事,此段於時弊,實爲切實矣。此末條,專以退避爲事,而修城池之意眷眷焉。無爲偸惰之事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乞罷江西事,李綱求退之辭,而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事君之道當然也。懇惻誠意,不能自已,言不聽行不用,而苟守官職則不可,故李綱引此,以言去就之節矣。上曰,此則李綱見逐之時事可知矣。若魯曰,難進而易退,不得其職,故不得已退去,而其意懇惻矣。上曰,然矣。若魯曰,貪戀寵祿,則非所關心,而求退之意正大,宋高宗之於李綱,終不覺悟,而至於此境,實爲慨然矣。此下推廣孝思事,義理正大,無異於程。朱之奏議,道君太上皇帝捐世之後,進言之事,如是切至,甚言高宗之病痛也。上曰,宋朝群臣盛多,而觀此則其無君臣之義,可知矣。若魯曰,宋南渡之後,爲陳檜gg秦檜g和議所誤,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說,正謂此也。朱子爲此作詩,慨然之意存矣。李綱至誠惻怛之意,在此箚子尤大,三十一章,論中興之事,擴而充之,與神爲謀,日新其德之意,廣聖德然後可以有效,李綱當初之言,以立志爲主,而復無奮發之意,千古之憤,意在筆前矣。此下末箚子,言科制之事,而論其求直言極諫之士,俄以此事陳達,而第人君御世治國之道,廣開言路爲上,此則建炎以後十餘年事也。高宗初言養兵十年敎訓,則可以興復,而李綱對以不然矣。其後李綱之言,一一符驗,末章尤錄開元事,意有在焉。上曰,欽宗時,李綱爲都督乎?若魯曰,然也。上曰,此時徽宗先死乎?若魯曰,然也。上曰,皇后何后耶?若魯曰,徽宗之后也。若魯曰,時當盛暑,召對進講,恐有損於聖體,或以食前乘涼之時爲之,似好矣。上曰,今日則偶爲,而此後則知而爲之計矣。若魯曰,玉堂除在外闕員之外,無入直之員,政官牌招,差出闕員,何如?上曰,如是則政事之外,無可奈何矣。若魯曰,新除授宋徵啓,無他嫌端而不出,吳瑗旣爲下敎之後,如是不出,莫重法講,久未設行,實爲可憫矣。上曰,吳瑗則似爲不出矣。分義所在,決不若是,而頃於敍用之後擬望,故落點而終爲引入,初牌答啓之意,意有在焉。每擬一番下敎後,任之爲計矣,頃以玉堂之不備,臣僚中誰某進達,而予以不復檢擬爲敎,旣遭其敎之後,似難出矣。然吳瑗則有異於他僚,而如是引避,終涉非矣。不以儒臣使之,而姑無差出之意,只緣經幄乏人,故再爲落點,而終始如是引入,則上負君父,下負父兄矣。其時卽爲行公似難,而如是下敎之後,不必爲嫌,且以文翰之稍勝,欲爲置諸經幄之列而任之,別爲飭勵,言及以出爲宜,予意則召對設若不爲,而頓無假借而任之之意,初牌答啓之意,蓋爲下敎開釋後任使之意也。若魯曰,殿下下敎諄諄及此,實好矣。臣僚中有非,則直爲下敎責罰,實是待臣下之道也。然則玉堂闕員差出乎?上曰,依爲之。金聖應曰,自政院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乎?上曰,玉堂違罷坐罷人員竝敍用,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出榻前下敎}}金聖應曰,再明日,乃常參日次,而大臣不出,似不得爲之矣。上曰,常參則雖無大臣而似爲矣。依前以稟爲宜。金聖應曰,未知何以爲之?而以大臣之有故,不得爲之,則實爲慨然矣。上曰,向者雖無大臣而爲之矣。金若魯曰,常參則無大臣而爲之,似無妨,議政府堂上、左右參贊官入之,則亦是議政府官,雖無大臣,而豈有不爲之理乎?上曰,朝講似亦然矣。考其前例爲之,可也。大臣則臺啓修刷後當出,而姑未修刷,故如是不出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5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日暈。 ○下直,朔州府使徐幹世。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持平金光世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金聖應啓曰,旱炎比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眩氣差愈矣。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宋眞明,以司譯院提調,院試取才坐起事,本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金漢喆,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尹淳,一向違牌,無意膺命,暑月滯囚,誠甚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兵曹判書尹游,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甚未安。閫帥拿問之代,差出尤爲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 ○傳于鄭必寧曰,祈雨祭獻官事,筵中旣已下敎矣。祭物精潔爲之事,奉常寺,各別申飭。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傳曰,麥事旣成,雨暘不違。庶幾望秋,初旬以後,欲雨不雨,頗有旱徵,雖或少雨,不過驟雨,而近日以來,雨意愈邈。晩後凄風,已判其旱,顧此生民,心切悶迫,若今不雨,農事奚望,今年若歉,民事奚爲,替將微誠,祈望雲霓,豈可少緩?初次祈雨祭,其令該曹不卜日擧行,而獻官,以曾經三品侍從臣,勿拘實職、軍職,各別擇差,而諸執事,亦勿拘次,另加擇差,虔誠祈雨事,命下矣。依聖敎,初次祈雨祭,三角山、木覓山、漢江等處,遣三品官,不卜日,來六月初二日設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來六月初二日,祈雨祭設行事,允下矣。明日常參,與祈雨祭齋戒相値,常參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李喆輔,副校理吳瑗,修撰申宅夏,副修撰兪最基,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江原道楊口縣定配罪人金昌溫,令捕廳捉來事,命下。故發送左右廳軍官於楊口縣,罪人金昌溫,今已捉來矣。移送秋曹,以爲究問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今番歲抄中,前待敎鄭履儉牌不進罷職,落漏不爲書入,不察之失,在所難免,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下吏自本院推治,歲抄單子,追書以入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譴罷未幾,獲蒙甄錄,再叨館職,輒犯違逋,猶逭重辟,薄從例勘,仰戴天慈,惶感罔涯,誠不意,日晷未易,敍命旋下,還臣舊趼,促臣供職,此豈負罪賤臣所宜獲於聖主者?惝怳震越,靡所措躬,臣之向日,與喉院所爭,特體例間微事耳。緣臣疏中句語,不能葳蕤,以至累勤嚴敎,臣固不任悚慄,而若吳光運事,臣之愚戇,只欲嚴彰癉之義,效論思之職,豈敢有一毫私好惡哉?及奉聖旨,誨諭嚴切,臣之惶隕,又萬萬矣。臣本迷憃,無他技能,惟有炯炯一心,庶以自竭涓埃之報,而樹立無素,精誠未格,每一發口,不免見疑於天日之明,區區願忠之誠,輒自陷於罪戾,此心晻晦,不能自暴,誠無可藉手而進於君父之前者,此臣所以撫躬慙靦,竊自悼其畸窮也。抑臣私義,其於職名去就,尤有不暇擬議者,臣之酷遭反詆,固非一二,洪景輔之再疏醜詈,殆甚於街巷攔語,此正孟氏所謂橫逆之來者,臣之自反固久,又何難焉?至於吳光運末梢之疏,其張皇煽幻,至危極怕,直令傍視者,代臣骨顫,而卒乃仍玩戲二字,創造別語,指擬無倫,至曰何敢以此用之於不敢言之地。噫,臣自童稚學語,所講服者,事君之禮,而不圖今日,忍聞此言,痛心切骨,寧欲無生。噫,經席論人,自古何限?而遭此罔極之變怪,實始見於臣身,則臣身雖不自愛,其貽辱朝廷,至斯而極矣。夫臣疏中痛陳從古君子小人之情狀者,非臣取給於口也。固其根於彝性然也。亦非臣之瞽言也。實亦古聖賢之定訓然也。光運誠惡聞其言,欲引而自辨,則痛辨己之無是,誰曰不可,而不此之爲,今乃自唱自和,肆然扳援於至嚴至敬之地,言者方斥渠罪。而渠自曰,此非所敢言,徒欲上眩天聰,逞其構陷之宿習,而不自知其重犯無禮之罪,誠亦可哀也已。噫,人臣事君之義,莫大於刺斥奸佞,開廓聰聽。其言愈直,則愈彰其君之明,其忠益切,則益見其敬之至,故朱夫子前後封章,指斥小人有曰,戲慢媟狎,奇衺雜進,曰逞邪媚以蕩上心,至曰濁亂聖心,曰蠱惑陛下之心志,而其辭彌痛切矣。然時君樂聞,而後世誦法,雖淵覿說抃之徒,未嘗敢以此爲罪,而反噬於朱子也。今光運之言,乃至於此,豈世級愈下?而人之無忌憚,亦有甚於前歟?苟如其言,是雖有淵說百輩,朱子亦在所不敢斥也。此在小人,可謂巧計至策,而國其將如何哉?噫,誠如光運之言,臣固宜伏鈇鉞,苟非日月之俯燭,臣豈免於危穽乎?聖君在上,百世在後,臣固無事於辨理,而蒙此罔極之惡言,猶不思斂迹自屛,徒恃聖眷,恬然冒進,則一身危禍,非所敢恤,而廉節喪矣。風敎墜矣。將何以立於世乎?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昨日召對,聖上至以微臣去就,縷縷下敎,臣誠感激涕泣,不知死所。螻蟻至微,蒙殿下眷記至此,臣雖頑如木石,豈不欲竭蹶叩謝?少伸微忱,而衷情未暴,蹤跡至危,渥恩如天,酬報無階,瞻雲耿結,撫心傷悼,玆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察臣至悃,憐臣危懇,亟鐫見職。仍許屛退,以遠駭機,以靖私義,則天地生成之澤,非臣隕結所可仰報,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飭礪之下,猶事自是,昧何深矣。特敎若何?而豈敢撕捱?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徐命均,提調宋寅明,副提調金聖應,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醫官權聖徵、金應三、朴道煥、金德履、金世選。命均進伏曰,累日不雨,旱氣尤甚,其間聖體若何?上曰,雲漢之望,旱炎之困則有之,而氣候姑一樣矣。命均曰,頃日入診時,旣聞下敎,故雖在外,憂慮之心,何敢少弛?臣恐因此用慮,有損氣候矣。上曰,氣候則別無他症矣。命均曰,眩氣有不必書之敎,故今日啓辭亦不書,而批答中,謂有眩氣,臣未知近有所加而然乎。上曰,自然言熟故適言之,旣曰未快愈,則可知其猶未差勝矣。命均曰,眩氣二字,日後亦撥之於啓辭乎?今承聖敎,眩氣如是未差,實爲憂悶矣。上曰,後日亦撥之,可也。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上曰,近來連差勝矣。命均曰,連日開政,輒致夜深,似有害於寢睡之節。上曰,昨日則不至夜深矣。二昨因就睡,夜深後始下落點矣。寅明曰,夜分後始就寢,尤悶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連爲安寧矣。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承旨進前,先書下敎後,診察爲之,聖應秉筆進伏,上命書設行祈雨祭備忘。命均曰,禮曹所當趁時擧行,而尙不啓稟者,今年節晩,故似必有所待而然矣。上曰,予亦不爲卽行者,亦有所待,而今日初生得雨後,更不雨,其間雖有浥塵之驟雨,其可謂得雨乎?從前如此之時,必使之姑爲遲待者,蓋有瀆褻之嫌故耳。今則欲雨不雨,旱徵如此,民事誠可慮矣,不可等待矣。命均曰,嶺南、湖南,則連有雨澤云矣。寅明曰,雖云今年節晩,初伏不遠,而尙未移秧,極可慮矣。上曰,民間移秧,雖非朝家所與知,農節則誠甚促迫矣。近觀日候,他處似有雨來處矣。命均曰,果如宋寅明之言,節則晩矣。乾播處則固無旱乾之慮矣。上曰,雖乾播,若太旱,何可望秋乎?況夕間凄風,亦豈無害乎?命均曰,乾播雖旱,地不坼矣。寅明曰,雖乾播,六月內不能載水則無望矣。上曰,天無點雲,必雨云,而昨日無點雲,晩後又雲起,雨澤無可望矣。寅明曰,今日亦有雨意,終不雨可悶。上曰,臨雨之時,雖有西風,亦雨來,而一日二日,邈無雨意,民事可謂渴悶。命均曰,今年春雨太數,故村家以爲,五月必不雨,其說爲言讖矣。上曰,我國人太躁妄,若少不雨,則必曰無可望,而今則不然,實無可望矣。命均曰,三南沿海麥事,亦不如當初所望云矣。上曰,雖曰如此,麥事猶不至失稔矣。上曰,注書持此判付,出去分付。入診罷後,當仍令持公事入侍,諸承旨來待閤門事,亦爲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曰,注書更出去,持入判付,光躋卽趨出持入,上命承旨,判付中數字改下。仍命出去,分付。光躋奉判付更趨出,分付後還入。命均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爲之,可也。聖徵診察退伏曰,左右脈度,調均而暫滑矣。應三診察退伏曰,脈度左三部調均,右三部帶滑,比前恐無所勝矣。眩氣之往來不已者,未知氣平中氣不足而然乎?上曰,似是元氣不足,非但氣也。應三曰,眩氣之如此,似或由於困暑之致也。上曰,似是暑氣所致。命均曰,汗氣果何如?水漿無頻數引飮之事乎?上曰,汗或多出沾衣,而水漿則不爲進御矣。命均曰,湯劑改復進御少勝乎?上曰,未知其顯然矣。命均曰,丸劑連進乎?上曰,近日則不忘而連服矣。命均曰,干糖進御,何如?上曰,此則進御似勝,而辣味不足矣。寅明曰,干糖增其辣味,更爲劑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卽今聖候觀之,湯劑姑不必改之矣。上曰,湯劑近日則連進,不必改之也。命均曰,然則加劑五貼以入乎?上曰,依爲之。命均曰,近來法筵,玉堂不備,久不開講,故召對連次爲之,恐有貪多務得之患,況日熱如此,遲久臨講,易致傷損,此後參量爲之,何如?上曰,昨日有意,二次爲之,而何必每每如此乎?命均曰,近來滯囚之弊,京外同然,而外方尤爲特甚,當此憫旱之日,不可不另加申飭,分付諸道道臣,依前收覈,道內獄案,論列狀聞,可以疏釋者,隨卽決折,俾無滯囚冤鬱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奏文,方與禮曹判書尹淳,吏曹判書金在魯,同會一處議撰,而罪人中李汝石、李興萬,前日旣入於咨文,無論罪之輕重,奏文中當有下落,而關西査狀,刑曹文案,皆無擧論事,無以憑據爲辭。卽今遠道拿來,誠重難,旣不在拿來中,則其罪之不死可知。旣與死罪有別,則兩人招辭,雖構成添入。亦恐無妨,而奏文前例,雖橫罹見脫之人,必令援告,或以挾感誣招等說,取服爲據,而後方爲區別,宜令刑曹知此意,兩人當初見援,末後免罪曲折,爲先取招於世丁、富成等,後以其招辭,移送臣等,何如?上曰,依爲之。雖啓下擧條,宜勿出朝報矣。{{*|出擧條}}命均曰,臣有所懷,敢達。國家用人之方不廣,專以科目取之,而近來於京於鄕,出身而積滯者甚多,或十年或二十年,公然見棄,終身不得一官者,滔滔皆是,其在朝家用人之方,不可不有疏通之道矣。上曰,他事姑不暇論也。只取近事言之,日昨成範錫論斥承宣也。必擧故判書閔鎭厚而言之,求其本心,則其意在於右相,不在於承宣也。其與直斥,有何異哉?卽今右揆獨存,而又不得安其位,世道良可寒心,又如徐命珩之李喆輔席上珍云者,譏嘲太甚,金宗台之論錦原君事,尤可怪異,重臣駁遞,豈可如是乎?命均曰,世道如此,誠可寒心,而莫非出於吹毛覓疵之意矣。命均曰,聖朝無棄物,吳瑗雖有一時之過,其人終不可棄矣。上曰,卽今經幄乏人,吳瑗第當解用也。命均曰,吳瑗之文學才華,勝他人多矣。又達曰,補外之人,過年置之,豈不過乎?若有疏通之道則好矣。上曰,其中不無入望者矣。如李秉常,雖解而用之,其能行公,又未必也。命均曰,爲監司則豈不行公乎?上曰,李壽海、權{{!|𥛚|⿰礻啇}}則予終以爲頗非矣。寅明曰,臣於賑廳,雖已遞主管,而旣有區畫之事,敢此仰達矣。臣在賑廳時,旣經辛壬兩年大賑,廳儲蕩然,不幸又遭凶荒,勢將罔措,數十萬兩錢貨,艱辛措備,欲爲貿米儲積之計,而數萬石穀物,貿取至難,差人貿販,素知其有弊,故一切不欲開路。惠廳貢物價米之相換上下,亦有都下米貴取怨之慮,或言留待豐年貿米,而年事豐歉,不可知。未及待豐,而猝當設賑,則將何以處之耶?此亦難處,臣意公家事,當令公家官人處之,米價從優折定,分送三南,令守令貿納,自道臣照管申飭,則似無虛疎之慮,遂以此意,陳稟筵中,發關三南各邑,求其自願,湖西、嶺南,旣令道臣,專當擧行,湖南則其時道臣遞易,無以相托,守令中論報請得者,參酌分俵,臣猶以難捧爲慮,收租磨鍊時,直以該邑儲置會錄新稅儲置條中,相當畫出,直令上納矣。臣旣遞主管,兵判未及見差,靈城君朴文秀,又間多引入,中間久無主管催督,此時守令,事多慢忽,近聞此米,多有未上納者云。故臣於日前,招致該廳吏,問其捧未捧,則或有若干先納者,或有以本錢還納者,嶺南近又自本廳送船,已多有裝發者云,而間或有全無上納者,竝與作米形止,而無報來者云。此與久遠逋欠移轉等物有別,許多廳錢,自願受去。昨秋、今春,三南米直,亦非辛壬之比,而公然乾沒,無意備納,論其罪狀,死無可惜,卽今旱災如此。念及將來,憂悶罔涯,艱難拮据之錢貨,見欺於守令,公然消花於其手,亦甚忿痛,請令該廳主管堂上,此米捧未捧,一一査出,其中尤甚不納之守令。繩以重律,斷不饒貸,何如?上曰,事極無據,分付該廳,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調,有所達事矣。本寺提調驪川君增,日前晝講入侍時,以賑廳貸來銀貨蕩滌事陳達,而故相臣閔鎭長事,誤以故相臣閔鼎重爲言,旣知其誤達,則擧條中,宜以閔鎭長名字改付標矣。俄者閤外,驪川君增送言,稟請改付標,旣係本寺事,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以故失馬事,因濟川牧使狀啓,有所覆啓,而自上有別判付之事矣。此蓋有曲折,各牧場規例,閪失馬則一匹徵一匹,故卽今遵用,而爲慮雜種之相錯,每匹代捧常布十五疋,而至於濟州,則無他雜種,故必以馬代立矣。壬午年間,因本牧狀請,自廟堂覆啓,軫其牧草之弊,姑令二匹徵一匹,而以非永久遵行爲語,其後因循置之,故卽今奸僞日滋,盜賣之弊,無所不至,匹數比前大縮,此所以有依前代徵之狀矣。本事委折如此,故敢達。上曰,予則以爲,元來所捧,只是一匹,而今欲加定二匹,故有判付之事矣。今聞大臣所達,古例如此,自政院以依允,改付標啓下,可也。{{*|出擧條}}命均曰,水剌尙未進御乎?上曰,粥水剌只進之矣。命均曰,然則持公事入侍,差晩爲之爲好。上曰,不必遲久,卽使入侍宜矣。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五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皆進伏。李眞淳先爲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其餘則歲抄乎?眞淳曰,歲抄也。上曰,皆上之,兵批則無之乎?他文狀皆爲持來,眞淳退伏。洪尙賓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尙賓退伏,李承源進達曰,此乃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承源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啓本,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移文刑曹推送事也。仍爲讀達之際。上曰,已遞邊將,自本道推捉之事有之乎?李眞淳、洪尙賓曰,無前例矣。上曰,其下結語,讀達,可也。邊將雖是微賤,而已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稟處。可也。而似無文移捉送之事矣。眞淳曰,已遞邊將,似無直爲捉送之事矣,讀訖。上曰,入而書之。承源進書,傳曰,邊將雖或卑微,卽朝廷差遣之官也。爲管下則關係軍政,例有決棍之事,而旣遞之後,則狀請,令攸司處之,例也。當初視若屯別將,文移秋曹,使之捉送,未知前例之若何?而若無其例,有違事體,亦關後弊,令備局考其前例,其若無之,以示飭勵,存朝家差遣之意,承源書訖,讀達後退伏之際。上曰,右承旨年多乎?承源曰,壬寅生也。上曰,然耶?李夏源之族乎?對曰與李夏源八寸間也。金聖應進達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又曰,此乃黃海水使閔思淵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聖應曰,此亦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也。上曰,入之。鄭必寧進達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始炯狀啓也。上曰,入之。此則非兵使之所關云耶?李眞淳曰,然也。上曰,宋徵來爲人,未知其如何?而觀此則不無材器矣。李眞淳曰,宋徵來,幹事之人也。上方考閱文書,而諸臣皆退伏。上曰,李興祥,兩班武弁乎?金聖應曰,非兩班也。曾經軍門敎鍊官之任也。上曰,全爾獐例班耶?眞淳曰,平班也。上曰,李敬澈、金瀁一,今番犯越之人乎?眞淳曰,今番犯越之類也。上曰,李鼎輔敍用之事,其在罷職前耶?鄭必寧、李德重曰,李鼎輔牌不進罷職之外,無他罷職之事矣。上曰,卽今以左右史之備員,翰林歲抄時敍用,此一初也。吏、兵房承旨進前,同爲書之,眞淳及聖應進書。傳曰,吏、兵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以給職牒敍用施行。上曰,奪告身三等,入於職牒還給與否,注書出去,問于該吏而入來,金弘澤奉命趨出。上曰,當此憫旱祈雨之日,金吾滯囚,不可不趁時疏釋,判金吾尹淳,今日復爲違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當此憫旱,滯囚可慮,判義禁尹淳,從重推考,更卽牌招,秋曹亦令逐日開坐,輕囚爲先疏釋,{{*|出榻敎}}弘澤出問入達曰,告身三等果入還給云矣。以次退出。 eercvrxoqhl9jwa3pjzhsr4iqxloeca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六月 0 1109918 2173387 2022-08-21T13:40:5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9100b6m35ebqer52wp7ffm2fgg2m5dm 2173443 2173387 2022-08-21T20:48:48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6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祈雨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招之下,又不膺命,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李承源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今日祈雨祭摘奸時,肅靖門軍士有闕,而爲民祈雨,所重在焉,微者當略,令兵曹申飭。 ○傳于鄭必寧曰,前密昌君樴,前參判閔應洙,前正尹彙貞,竝敍用。 ○金聖應啓曰,本兵重任,不宜一向久曠,閫帥差出,亦且緊急,而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之老母,以篤老之年,抱沈痼之疾,發作頻數,元氣日銷,自前月望間,舊患腹痛泄瀉等症,屢日沈重,多般醫治,昨今痛勢少歇,而食飮至今全廢,氣息澟澟危惙,臣之情理,已不可頃刻離違,且臣素患膈痰,痞滯之症,重發於此際,臍腹絞痛,症似霍亂,不食不眠者,五六日矣。委頓枕席,凘苶欲盡,今日適當吉月之朝,而病狀如此,萬無起身趨詣之勢,終不免廢閣之歸,伏枕惶懍,求死不得,伏乞聖明,治臣闕禮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情理若此,未赴何傷,卿其安心,其須善護。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6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博川郡守崔雲龍,加平郡守黃泰河。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俱涉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司諫趙漢緯,獻納尹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日事違牌,無意行公,累次特敎之下,如是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俱以病不來,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依爲之。判書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且大政不遠,從重推考,牌招,參議批下,亦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具不膺命,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身病呈辭,久不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判義禁尹淳牌招啓辭。傳于李承源曰,事體不宜如是矣。其所自畫,亦不是矣。此後承牌則啓達,其外,勿爲煩稟。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趙明履爲持平,尹彙貞爲校理,金尙翼爲副修撰,朴亨潤爲江原都事,李廣道爲獻納,尹東魯爲敦寧都正,朱炯离爲北靑府使,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東川君申德夏、密昌君樴,敍用事承傳。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一向違牌,尙不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邊閫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本兵撕捱,已涉過矣。且有頃日下敎之事,則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決不若是,且以惠廳事,有下問者,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待召對下敎,入侍。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兵判,同爲入侍。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啓曰,南兵使、黃海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原君{{!|𪳣|⿰木卨}}、具樹勳爲副摠管,申萬泰、宋日瑞爲五衛將,金夏明爲曹司衛將,李景淑爲宣傳官,李重國爲中樞經歷,崔一興爲忠翊衛將,申德夏爲南兵使,崔道章爲黃海水使,咸鏡監營中軍單鄭暘賓,同知單許晶,僉知單韓啓朝,李安□、李益泰、李馨遠,副護軍,閔應洙、鄭壽松、徐命彬、朴起祖、申致雲、田日祥、朴東輔、閔昌基、尹得商、金彦慶、成德涵、辛斗翊、咸弘績、崔東寔、金贊命、金時逵,副司直,徐宗伋、洪景輔、李重協,司果,李持潤,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哨官閔孝參,司果吳興舜、李忠康,閑良金斗碧、蔡雲山、成奎章,及第南龍五,閑良吳維周、尹持興、朴持茂、白守晃、金瀁以上,今加折衝。 ○兵批啓曰,司果成瑜,敎鍊官金虎臣,或城役監董,或陵內捉虎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雖皆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召對,兵曹判書尹游,同爲入侍時。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卽因捕廳草記,罪人金昌溫,移送秋曹究問事,命下矣。卽今撰咨,一時爲急,所當依前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眼同開坐究覈,而今日,乃祈雨祭齋戒前日,金世丁等推覈時,雖有勿拘拘忌,逐日開坐之下敎,而憫旱祈雨,與他拘忌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已過齋,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五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陳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名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輕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北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境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新除授司憲府掌令呂光憲,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光世,時在江華地,正言李台重時在忠淸道保寧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前行宗簿寺主簿沈錥疏曰,伏以臣自頃虛帶職名,數月廝啀之餘,幸蒙恩遞,獲安微分,而曾未幾何?又忽承新授之命,臣誠驚惶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前後忝叨,輒不免以文字屢瀆嚴聽,極知僭猥,無所逃罪,而情私迫隘,又不得不冒死煩籲,尤增隕越之至。噫,臣之本末伎倆,曾已聖鑑之所照燭也。凡陋拙劣,一無可堪,蔭塗進身,卽一常調,而忽然攛掇,屢玷臺憲,臣之一身狼狽,雖不足言,其所以傷殿下之明,而貽當世之羞,爲如何哉?噫,臣之平日所自勉者,只欲粗守本分,庶不陷於虛僞無實之罪,而年來蹤跡郞當,至此銓注之地,取以應文具,士友之間,指以爲笑囮,自欺欺人,以至於上欺君父,此臣所以每一承命,怵然而懼蹙然而憂,寧欲滅死無聞而不可得也。臣之猥陳賤懇,旣出於萬不獲已,則情理之懇迫,疾病之危苦,有不敢一一覶縷,而離違老父,不得以時歸省,常作一箇失所之物,彷徨鄕廬,戚然若窮人之無所歸,區區情理,良足可矜,而且臣自經昨年死疾之後,精神消落,形殼僅具,兩耳全聾,不辨人言語,似此癃廢之實,亦無以自達於慈覆之天,而屢誤恩命,一向虛縻,臣不任竊自悲悶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亟許刊汰臣匪分之職,以重公器,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六月初二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重患風痺,委頓十餘日,雜試湯灸,僅得回甦,而餘證澟澟,尙屬危,意外除命,又下此際,臣自念,從前撕捱,積犯違逋,今若以疾病爲辭,則區區情實,難蒙矜許之恩,不得不强疾行公,而出入之際。輒擁寒具,闕中諸人,無不危之,日昨開政,連値深夜,久處月廊。洽受風露,忽然手足顫掉,言語顚錯,忍俟留門,急急駄歸,多灌藥物,另費調治,今至三晝夜,而無甚知覺,危證敗兆,輒隨而發,乃醫家所謂再中也。噫,臣於見職,豈不知千萬無似,而前後恩命,實甚隆摯,苟非情勢之難强,則殫竭酬報,寸心如丹,而不幸篤疾沈痼,供職無路,雖得以少延喘息,其不爲癃廢則難矣,撫念身心,只自悲悼而已。伏乞天地父母,特垂哀憐,卽許遞改,使之安意調息,以卒生成之澤,幸甚。臣於政例間,略有迷見,如得登筵,一陳所懷,而今則病不可得矣。故輒附疏尾,以冀財處焉。守令之任,有人民焉。有社稷焉。顧不重歟,文、武、生、進外,以蔭路雜技而進者,試講七書而後,始擬守令,其難如此,而近來白徒賞加者,如得五衛將、僉使履歷,則間或差除,甚無謂也。曾在肅廟朝,定奪防塞,而乙巳年,因渠輩上言,廟堂覆啓許施,放得之志,稍益繁,若此不已,則國家典章,將至於弁髦矣。臣意,戊申軍功別單,固不在此例,而其餘白徒賞加之類,無論已經未經,一切防塞,定爲永式,斷不可已也。南行陞六者,必經郞署、金吾、詞訟而後,得除守令,蓋欲歷試事務,以重臨民之責也。戶、刑曹、漢城、司憲府、掌隷院,自有朔數,而如工曹、義禁府,則朝經其任,夕遷外邑,又或有未肅謝而視爲履歷者,烏在其試可之意耶?曾因臺啓,以經一考爲例,而行之未幾,公然廢閣,甚可慨也。臣意,經一考固好矣。而或不無掣肘之端,自今工曹、義禁府,亦以六朔爲準,如他司之例,而自其中遷轉者,通計前後朔,恐合事宜也。諸路察訪,有文、武、蔭三岐,所謂蔭岐,乃六品窠,而以無年限已過者,率多差遣,蓋郵承之職,雖異於守令,奔走修擧,則殆或過之,尤非衰耗之人,所可堪任,而獨不用年限,何也?臣考見《大典》,曰年過六十五歲者,勿外敍。註曰,堂上官及未挈家者,不在此限云,而無守令察訪區別之文,故便以爲例,然察訪,亦外敍也。今堂上官及未挈家者,皆有年限,則恐不可以職卑而異同,臣意,無論文、武、蔭,亦從三十朔例,定爲年限,恐似得宜也。小各司官員,以三十朔爲瓜,今有人,得差某司別提,如不得外遷,而瓜限垂滿,則又移某司主簿,別升新仕,甚至於一人三四遷,而七八年食祿者有之,是則常以六品職,爲巧官輩之遞兒,誠極無據,而窠窄之弊,亦由於是,臣意,三曹郞官,禁府都事、詞訟衙門、外他各司,則只許升品,而勿許移拜,若大政疏通時,則不拘此例,恐似得宜也。生、進年三十,幼學年四十,始許入仕,而功臣、名賢、戰亡、淸白吏子孫,獨無年滿之法,故勝冠者,至或佩印,夫嘉良臣之烈,思識其子孫,固是有國之美典,而朝家用人,自有制度,則今以遙遙之先蔭,反踰於讀書登庠之士,甚非宜也。況今士大夫家,若問其先蔭,則無人不然,皆可以藉此得職,故紛競成習,仕路多混,識者之寒心久矣。臣意,功臣嫡長,無論遠近,宜不在此例,而如名賢、戰亡、淸白吏子孫,一依生、進、幼學例,定爲年限,恐不可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其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兵曹判書尹游,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兵曹判書尹游,皆以次就位。金若魯,讀自乞不必遠召將帥箚子,止誓罄狂瞽,仰酬大恩。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論淮西軍變箚子,止伏乞睿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奏陳利害箚子,止惶懼戰越之至。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奏陣車駕不宜輕動箚子,止天下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不必遠召將帥之義,此乃不當棄置岳飛,而爲將之事也。此則屯兵之事,屯兵江西而後,淮西、淮東,可復之義也。益修軍兵箚子事,其言懇切好矣。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轉災爲福之說,此李綱,深得古人政治之意,其時雨暘不調,旱乾之時也。災異不偶,而上天感應之實,惟在於人君政治之如何?近日憫旱之事觀之,則殿下一心恐懼不寧,而霈然之澤時下,天人雖遠難親,然反危爲安,轉災爲福之道,都在於一心恐懼上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然時方則旱災,豈爲太甚乎?似或不無微誠,而終未有政令之及於生民之道,豈有感回之理,天意則眷顧生民如此,而予以誠淺,無以仰答天意,心切愧焉。若魯曰,應天之實,惟在人主恐懼修省之如何?勿懈勉爲好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各別留念焉。若魯曰,孟子言,無政事,則財用不足,感回天心,則蓄積有餘,財用饒足,李綱之論,其致豐之事,勉君之道,比他尤爲切實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BChargg鄺g瓊事也。李綱以BChargg鄺g瓊,不卽退逐之意,條條言之,皆痛斥之事也。主於偏聽,乃高宗之病痛,而用兵之道,收拾人心爲上,各陳其事,皆此意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奏陳利害箚子事,時張浚爲國,而朝廷,莫能知之矣。上曰,此張浚,善人乎?若魯曰,乃善人也。引王恢事,而比張浚之曖昧,漢武之誅王恢,乃是當然之事,而爲張浚之曖昧伸救,故以非盛德歸之,引張良、陳平事,皆爲張浚之死而然也。其時講和之議稍息,而張浚若死,則和議復成,故如是言之也。車駕不宜輕動箚子事,時高宗,方還臨安,而士氣疎縮,故引而言其必敗之術也。宋若一時播遷,則必爲劉豫之所失,非若金人之禍,如棄子女玉帛而離遷,則無可用矣。保民而王,眞王道也。此乃憫切懇惻言到劇也。上曰,然矣。此時高宗,姑不向臨安耶。若魯曰,時在建康也。上曰,張浚終爲何以耶?若魯曰,竟爲見逐也。上曰,張浚而已乎?若魯曰,然也。上曰,其時李綱,在鄕乎?若魯曰,在洪州時也。達訖,兵曹判書尹游,進伏。上曰,有下敎事,而入侍儒臣,俄有所達,而霈然之澤,幸則幸矣。生民之困苦,往歲之事,予雖否德,而豈不知之乎?李綱所言,不無水旱之慮,而蓄積有備之謂也。設令雨暘時若,而李綱常平之法,好矣。惠廳,有常平之法,頃者承宣,有所仰達,三南麥價騰踊,貿置換租,秋成之後,可以作米,則有賴云。以常平之意,穀賤則買之,貴則賣之,隨其貴賤而便民,則此非與民爭利,亦非爲衣食之奉,以此常平事入侍矣。惠廳,則無變通底道理耶。尹游曰,今春以後,雨暘適中,實爲可幸,自前月晦前旱乾,故憫矣。卽今則,少得雨澤,時方亦不無雨意,此後,若連爲時降,則似無民事之可慮,下敎爲民之意,豈有一分歇後之念,而貸惠之物久矣,而無路收拾,卽今則元無儲錢,且外方有異。故規八道,皆以代木換納,極涉非矣。大臣,入侍陳達,宜有嚴關申飭之道,而穀物則姑無變通之事,以常平事言之,前年,戶曹判書宋寅明,以句管堂上,諸路山峽等郡處,貿置穀物之數,不爲少矣。而尙無上來之事,雖爲沒數受納,而不過三四萬石,宣惠廳,乃三大臣兼衙門,而卽今疲殘如此,癸丑作米之數,二十三萬石,而貢物二十一萬石,無遺輸廳,則四十萬餘石矣。足以補用,而新大同,亦多未上來,近來破船之事,比比有之,與浦漢符同弄奸之弊無數,今年若不幸凶歉,則癸丑收租穀物,似不能受矣。以賑恤廳言之,白給發賣之數,至於四萬餘石,而遺在,僅餘萬餘石,國儲,實爲茫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已有所達,道臣及尤甚不納之邑,明査論罪爲計,而以全羅一道言之,賑廳之物,全無還償之事矣。上曰,旣有下敎。戶判頃已陳達,而近來守令無狀,應爲上納之物,如是遲留,此與偸食國物無異矣。分給百姓之物,無可奈何?而其外豈有如許之理乎?尹游曰,稱以分給百姓云,而不爲輸納,決無收拾之事,時當農節,無路變通,而來秋,當爲變通之道矣。然宣惠廳米,戶曹貸用之數,至於三萬餘石之多,若雨來豐年則好矣,不然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本廳所儲錢,幾許耶?尹游曰,賑恤廳常平倉各在,而無歲入料理之事,近來則各廳,稱以貸去,而所存僅八萬餘兩矣。上曰,以錢作穀之道好矣。而倂與穀而無之,則何以爲之耶?料理之數幾何?尹游曰,料理爲期者,三萬餘石矣。上曰,錢數雖多,而民何以食錢乎?尹游曰,各邑以留置不納爲事,實爲憫矣。上曰,麥物則無來京之道乎?尹游曰,無之矣。向者靈城君朴文秀,爲此料理,換租貿鹽二萬石云云,而亦無主掌之人,極爲許疎gg虛疎g,卽今宋寅明,主管轉輸云矣,而臣意則亦以爲不成也。去番騎、步兵變通事,大臣有故不出,此事亦爲難處,今已差遲,自來年正月爲始,至九月計料,當爲變通矣。然下詢大臣而計民便否,爲之似好。今年則旣已差違,當與六道監司及外方明察守令,相議無弊,然後處之可矣,而臣意則以爲,守舊典是矣。上曰,時方則不問,而有志者事竟成,須着實勉爲之,前頭水旱,何可逆料?而修人事盡然後,可以完備,不計多少而儲置則有賴,往年雖云凶歉,而軍布作米不少,故其效非細,藉以稍優矣。自京其無拮据之事乎?尹游曰,當觀勢爲之計料矣。上曰,時方貢物,貴錢乎?貴米乎?尹游曰,關於惠廳而元無定給之數,以錢計給之時,一從市直而給之,故無所有關於錢米也。上曰,便宜爲之。都在於卿,須從便爲之。尹游曰,去番宗臣所達閔鎭長事,初不分明陳達。宋寅明,卽爲仰達改付標,而宗簿寺所貸之物,乃賑恤廳之物也。四百銀子,催督急償,則似爲太甚,而至於蕩滌則難矣。上曰,其時知事趙尙絅所達是矣。今此所達亦是矣,然宗簿之貧殘,予已知悉,而又困於負債,則何以爲之乎?寧爲蕩滌,而此後,則勿爲許貸爲敎,其時閔鎭長手段有易於貸路,故貸去云云,而終至於如此之境矣。尹游曰,一處蕩減之害,及於他司,仍循其習而效尤則爲難,故如是仰達矣。頃日宗臣,以本府加出書吏、使令,復舊事,陳達蒙允,而其間事實,亦有未該者,故敢達矣。昨年災減時,加出之處固多,而本府加出,在於丙午年條最近,故果爲災減,而當初加出書吏、使令,各六人中,半存半減矣。春間,以卽今魚鱗,比四五十年前,洽爲一倍,其在恤費節財之道,宜有一番釐正之擧仰稟,則自上,下敎以所達然矣。議于大臣量減事,旣蒙成命,而大臣連有故,雖未及稟議,從當擧行矣。方將釐正,而一邊復舊亦未安,宗府誠有官員多、下人少之弊,或可量宜復舊,而盡數復舊,似難矣。上曰,本府下人,有幾許乎?尹游曰,丙午年,金後衍,以本府郞,輪對時仰達,以書吏只十人,使令只十五名云矣。上曰,然則書吏限十五人,使令限二十名,此後勿爲加出宜矣。{{*|出擧條,}}金若魯曰,此冊訖講後,《左傳》當爲進講,而所載大文,皆經文也。經是《春秋》,傳則《左氏傳》,晝講當爲,而召對,則似爲未安矣。上曰,經則似大文乎?若魯曰,《春秋》直經書,故召對時,有不宜俠行經傳之議,議論岐異,敢此,仰達矣。上曰,經文多入於《左傳》乎?李德重曰,正似綱目,元大文立之後,傳則解釋之義也。若魯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亦云,經傳不宜俠行進講矣。上曰,重臣之意,何如?尹游曰,體段雖似未安,而同爲進講無害,諸子百家語,引經傳處多矣,而未有闕經之事矣。上曰,無異於《胡傳春秋》乎?若魯曰,雖似無異,而大文大文類聚則異也。尹游曰,以入經文之故闕之,則心有所關矣。上曰,《近思錄》,亦一經文,無異於大文,或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經》,直經書,而已爲召對,今以有入經文闕之,則似過矣。旣置案上,見之聞之,有何異乎?此不過五十步笑百步之事,重臣所達是矣。若魯曰,大臣之意亦以爲,經文則不爲,可也云矣。上曰,大臣之意有異,亦小曲折也。豈有捨經而不爲之理乎?倂經文爲之進講宜矣。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吳瑗,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副提學李宗城,由限已過,副校理吳瑗只推,待明朝竝牌招,以爲明日當講之地宜矣。{{*|出榻前下敎}},尹游進達曰,頃日咸原府院君魚有龜,以御營廳將校捉虎論賞事仰達,而見擧條,則捉虎,前則三頭論賞,今則慮其濫多,以五頭爲定云,此似未詳近日定式,而有所仰達矣。捉虎,前則以五頭,近以虎患甚多。改以三頭,本曹覆啓,連以此施行,此不無外人疑惑之端,敢達矣。上曰,果然矣。此則通于府院君,改付標爲宜矣。尹游曰,此後將校之捉虎,直令各其營,草記施行事定奪,而此事亦有未安者,所謂將校,不過領率軍兵而往而已。眞捉虎者軍兵,而未蒙賞典,將校,無身自捉虎之功,濫蒙賞典,實爲不當,故渠之上言,啓請勿施矣。大將,旣援例筵稟,終不得防塞,而此後,若自各軍門,直爲草記論賞,則似不無過濫之弊矣。上曰,捉虎者軍兵,而賞典歸於將校云者,誠如所達矣。其時以爲有前例,且關陵寢事,有所下敎,而若令累次所捉者論賞,則實有濫猥之弊,只一次捉納三頭者論賞事,更爲分付各軍門,可也。{{*|出擧條,}}金聖應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卽牌招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仍稱贊金聖應曰,承旨隨行已久,頗有效驗,久任正爲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6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特進官,皆有故,無進參之員云,除在外公故外,特進官李廷濟、朴乃貞、朴文秀、洪重疇、李春躋、趙錫命、申昉、徐宗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吳瑗,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卽牌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命下,意有所在,前刻入之,君父坐於法殿以待,而玉堂官員,尙不承牌,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牌去來各別申飭。 ○又傳于鄭必寧曰,昨日晝講命下,而牌去來緩忽,政院各別申飭。 ○又以禮曹言啓曰,小雨旋霽,未能周洽,卽今雖有雨意,而虔禱之禮,亦難遽停,再次祈雨祭,龍山江、楮子島等處,遣宰臣,不卜日來初五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金弘澤,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病,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又以吏曹言啓曰,平安都事權基彦,除授已久,尙不赴任,屢加催促,則再度呈狀,以向來道臣狀啓中,曾經侍從擇差言,引爲嫌端,近者從班,甚爲乏少,三司擬望,每患苟簡,絶無無故可以外擬者,故不得已以新進中,另擇差遣,而顧今諸路佐幕,未經臺侍者,亦多有之,則今基彦之獨以道臣,泛論之句語,過自爲嫌,已涉不當,當此殿最迫頭,都會不遠之時,一向撕捱,無意往赴,事體極爲未安,平安都事權基彦,推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赴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朴鳳彩,當爲嚴刑,而因其子擊錚原情,刑曹粘目,移本府稟處事蒙允矣。罪人未及稟處之前,不得施刑,已有前例,今此朴鳳彩,稟處間,姑爲停刑,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禁府書吏金泰輝,羅將金興瑞、吳泰禧,軍士崔枝葉、朴信命等,或因病重,或因重囚,究査未卽擧行,昨日始爲準刑,配所單子,修正入啓,而其中金興瑞,因其病重,未及準刑,故不得與諸罪人,一體發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卽接廣興倉官員聯名牒呈,則本倉主脈臥牛山、龍虎山腰以上冒耕處,一倂陳廢,長養樹木事,上年三月分,因重臣陳達,定界禁斷,而如有冒犯者,則刑推定配事,榻前定奪,故自本府,發遣郞廳摘奸,定界山腰以上六十二處,使之陳廢,而亦令本倉,次知嚴禁,而其中金彬爲名漢,冒耕如前,故頃者監役摘奸時,見其起耕,捉告於本府而治罪矣。監察許權,以回倉監察,來到本倉。拿入本倉書員曰,汝輩,瞞告倉官,論報上司,金彬至有受罪擧,仍重杖二十度,蓋本倉論報,自是奉朝令擧行者,則彼以監察,受囑於頑民,移怒於該倉書員,至於杖罰,必欲阻遏其禁令,事體之乖損,姑捨勿論,將至於禁令,不得行於一田漢,而定奪之事,盡壞了於一監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自本府入啓處置云。金彬之不有朝令,肆然起耕,已極痛駭,而監察之受其請囑,杖致倉屬,尤極可駭,金彬則自本府依律定罪,監察令攸司從重科罪,而所耕之田,亦卽陳廢之意,分付該道,何如?傳曰,依啓。許權所爲,極爲無據,爲殿中御史,豈若是乎?依爲之。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去夜三更量,本營巡邏牌將,行到夜晝峴近處,逢着犯夜人四五輩,欲爲執捉,則走入於奉常寺里門內閭家,唱率其同黨數十人,結縛牌將,無數亂打,流血狼藉,胸背浮高,面部傷破,氣窒喘急,將至死境,事極驚駭,査問處置次,使之捉來,則渠輩自知其罪,盡爲逃躱不現,當此夜禁申飭之日。無賴輩之恣意犯夜,成群作黨,至於敺打牌將之狀,萬萬痛駭,如此之類,不可不痛治,以懲後弊,令捕廳各別譏捕,依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去五月二十八日,司諫趙漢緯啓辭內,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只以臺啓辭緣行關,殊非對査之格例,且鄭益河當初査事,旣自金吾爲之,到今自臣曹行査,終涉不當,令金吾擧行,似合事宜,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父老而母病,旁無兄弟,身有痼疾,夫安有一分供仕之望,而祗緣資質愚下。不能爲古人第一等之事,家業寒素,有感於《禮經》二不孝之罪,麤治功令,僥竊科名,而記事榮選,元非臣意想之攸及也。蓋堂后之任,縱云華貫,亦稱苦役,臣竊伏聞院中流傳之言,則昔我聖祖朝,蓋嘗有諸臣中,惟廳注書獨不素餐之敎。居堂后者,至今稱頌,以爲美談,此可見其勤勞之最於具員也。是以,雖平居無病之人,爲是任不過旬日,輒未免以病而出,近來假官之頻數遞易,勢所使然,況念臣之病痞,爲十餘年膏肓之祟,不待楚南之醫,而已知和之索久矣。拜命之初,非不知引分丐免之爲合於則止之義,微末賤臣,瀆擾其罪,黽勉供職,四朔于玆,頃日次對入侍罷出後,關塞舊症果重發,一院上下所共目覩,故不得不呈單出來,而伏聞假官望之入啓也。至有申飭出給之命,臣驚隕悶蹙之餘,病而又病,繼伏聞翌日筵臣,有以實狀陳白者,復有望桶還入之敎。臣惶恐感激之至,病如不◆,卽擬不計死生,匍匐就直,以伸仰謝之微忱,而欲起還仆,無望自力,調治多日,尙無見效,方切兢悶之際,臣母宿患勞瘁之症。自數日前一倍苦重,風痰四注,而手足浮高,虛火上升而頭目暈眩,肢體如碎,食飮不進,而眞元之消鑠,神氣之萎苶,殆無餘地。蓋臣母,以衰老之年,榮衛盡枯,積勞所傷,濕痰作孽,濕以生熱,熱以生風,轉轉沈痼,百病交攻,長時在床,無日不痛,近以相火之行令,以致症勢之加劇,自前如此之時,或踰月而堇得少愈,或經歲而少無分減,左右扶將,唯有臣一身,醫藥奔走,亦唯臣一身,以臣情勢,雖閑官漫職,尙不可以離違而從仕,而況記注之緊任乎?今欲捨病而趨命,則情有所不忍,又欲違命而視病,則分有所不敢,去就俱難,方寸自熱,不知在身之病爲如何也。雖泛然親知,莫不念慮臣憫惻臣,惟我殿下,以孝爲理,以禮遇下,其可不哀憐而生成之乎?玆於天牌之下,謹詣禁扃,悉暴衷懇,仰浼聰聽,而臣於前日,猥陳私情,曲蒙洪恩,特給由暇俾便,臣猶感戴頌祝之不歇,而第母病,閱以時月,由限止於三日,三日之內,如不獲安,則是重臣之罪也。今臣區區祈願,惟在於遞罷職名,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解臣見帶之任,仍治臣孤恩慢命之罪,以警他人,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校理尹彙貞,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僨事辱命,至使嘖議之辭,上及聖躬,求改不得,含痛齎還,係吏按罪,誅殛猶輕,而畢竟勘律,止於削職薄罰,恩庇過厚,悚恧冞增,自分沒齒屛廢,以靖私義,不意纔周一月,復給告身,特旨甄敍,旋畀宿趼,法講在卽,召命狎至,臣誠踧踖感惶,殆不省攸處也。夫弱臣之使殊庭者,自有古人處義之宜,所貴秉忠服信,感伏醜類,使不敢爲非理之干,雖不幸而遭惡言相加,亦宜正議明喩,絶其巧心,如都不得,則舍命埋骨,以盡其分而已。今臣所遇之時,雖曰有殊,處之亦豈無其道?只緣臣識慮淺短,猷事不臧,圖濟於旣誤之機,殫力於不成之事,計窮理極,泯默回旋,靜處尋繹,惶愧交中,實無面目可顯於世矣。況今査案纔成,奏使旣戒,玆事未完了之前,莫非臣俟罪之日,若其束帶彯纓,重入班行,非私分之所敢出,此義較然,矢心自畫,且臣萬里撼頓,衰病轉甚,痰塞胸膈,咳喘音訛,加以目力益昏,漸成盲瞎,策難强之疾,張旣廢之視,復備顧問之列,亦其勢末由,自念臣蒙被眷知,出入邇列,已踰十年,今當逖違軒陛之餘,區區犬馬之誠,豈不欲一覲耿光?以伸戀結之忱,而情蹙勢隘,無計進身,不得不冒控短章,徑還私次,臣罪至此益大,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以礪臣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國體,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向遭玩戲君父之目於吳瑗,此誠千古人臣所未有之凶誣。自玆以後,臣心崩骨沸,至痛弸中,杜門却掃,與世相絶,而聖鑑之俯燭,炳如日星,筵敎之開釋,覆如天地,臣雖食息之頃,未嘗不莊誦而感泣也。以此終身,無復餘事,不自意京兆左貳之命,又下意外,雖聖明思簪履之舊,微臣切雲天之望,此誣未雪之前,臣不可以恒人自處,況暇論於官職去就乎?是以日尋辭單,見阻喉司,方此憫蹙廻徨之際,瑗之疏出,復申玩戲之誣,而比前益熸,其自處則曰君子也。自比則曰朱子也。目臣以奸佞邪媚也。濁亂蠱惑也。張皇煽幻也。無禮也。無忌憚也。上眩天聽也。人臣有一於此,固滅身湛宗之不足,今乃蝟射於臣身,末又比之於淵覿悅抃之徒,淵覿悅抃者,卽愚弄宋宗之嬖孽賊臣也。渠雖悖亂無倫,而天日臨之,安敢肆然,以此而加之於士大夫乎?噫,受簡賊昌,關(關))節逆孝,締結匪類,私入空闕者,爲君子爲吉士爲第一流,則宜其呼牛呼馬,無不可於臣身也。衣冠之士,行已如此然後,方可以藉手而事在上之聖君,有辭而待在後之百世耶?臣之痛哭流涕,中夜彷徨者,豈爲臣一身之受衊而然哉?彼方氣炎,堂堂魚肉,而禍福在天,死生有命,臣何畏彼?且臣戴天履地,受此罔極之誣,誠不欲與瑗俱生,瑗若殺臣,臣固含笑入地矣。噫,臣性偏而積忤當塗,命薄而永訣堯、舜,心事皇覽已揆矣。去就則前疏已決矣。臣何敢復言,而第伏念淑慝陰陽之辨,此何等路頭也。榮懷杌捏之機也。汚隆升降之會也。豈可兩存兼容?俾作汩童世界,而且臣雖無似,所歷者邇列,所叨者宰班,受聖明之知遇,荷聖明之奬拔,而一朝被之以人臣之極罪,置之於䵝昧之域,臣何足說?恐累聖世,使臣而誠如瑗言,則亟行誅殛,不可容息,不然則瑗當坐誣人之律,淸朝綜核之政,必居一於此矣?玆徹疾痛之呼?恭俟鈇鉞之誅,冀賜處分,以匡世道,抑臣有懇迫衷情,不得不哀籲於孝理之下,臣父今年七十有四矣。近遭逆理之喪,悲哀所祟,疾病沈篤,澟澟床簀,若不保朝夕,烏鳥私情,不忍離捨,此又臣所遭自畫之外,尤無供職之望,伏乞聖明,察臣苦心血懇,亟許鐫削臣職名,俾得救護父病,以伸人子至情,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使臣避遠駭機,得全微尙,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俟少間察職。 ○副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於春間對使時,所被判付中,聖敎至爲嚴截,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五內震惕,久而靡定,不知置身之所。噫,爲人臣子,旣聞不敢聞之嚴敎,則到此地頭,他不暇顧,固宜趨承恩命,而第念臣子之所以藉手事君者,貴有一端廉愧,倘或怵迫嚴命,突然出脚,則是臣之從前抵死撕捱者,便爲飾辭例讓,而區區咫尺之守,喪失無餘,欲進而承命,則鐵壁在前,欲退而守分,則聖旨極嚴,怵惕徊徨,莫省所措,畢竟違逋,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若論其辜犯,死有餘責,不待人言,臣猶知罪,臺章果發,聲罪至深,至以王言不尊,臣分不嚴爲言。噫,王言職由而不尊,臣分由是而不嚴,信如臺臣之言,則流放竄殛,亦未足以少塞其罪,罷職薄罰,豈非末減之科乎?當初嚴敎之下,非不知疏章請勘,道理當然,而判付辭旨,旣極嚴峻,實非循例誨責之比,唐突控籲,亦有所不敢,故終不免泯默違罷,此不過出於惶恐之意,而以此獲罪,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噫,使臣元無情勢之難安,又有才分之可堪。則見錄之初,早已承膺,何必屢拒威命?固守微見,上而積忤於君父,下而見彈於臺閣,甘自陷於慢命蔑分之罪,而不知變動哉?抑臣於前後疏供,不曾以人器之稱不稱,有所仰暴者,此蓋疾痛之呼,聲不暇長耳。臣少而失學,長益孤陋,雖等閑文字,亦不通曉,至於經傳之微辭奧旨,尤所茫昧,所謂空疎蔑裂,在臣猶爲歇後語,其何以討論講磨,以備顧問之數哉?如或强其不能,醜拙畢露,使一世嗤點曰,如是而亦爲學士云爾,則臣身顚沛,顧不足恤,而其有累於聖明綜核之治,爲如何哉?不但此也。抑恐重得罪於淸朝,不特如向日臺臣之論斥也。是以杜門屛蟄,絶意進就,無復毫髮餘念,或在於榮官之塗矣。乃者除命,又出夢想之外,而適臣跧伏鄕廬,致令恩召,遠降於荒村,臣倘慌驚感,靡所容措,揆以分義,所當卽還輦下,備陳危苦之實狀,以祈恩遞,而賤疾適苦,過日淹滯,仄聞日昨筵中,有催促之敎,臣於病中,一倍惶蹙,不計顚仆,昨纔來伏私次,而顧臣難冒之端,自畫之義,如右所陳,況又所遭人言,非比尋常,則去就一節,尤無可論,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賜矜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昧分之罪,刊去仕籍,一以肅朝綱,一以謝臺言,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者,情私懇迫,疾痛之呼,言不知裁,僭瀆煩拏,無所逃罪,卽文求志,竊庶幾天鑑之垂燭矣。及承批敎,辭旨特溫,旣示矜愍之意,終斳歸養之恩,臣且感且惶,繼以悶塞,益不知所以爲心也。目今老父患症,不可以時月,語其加減,言語愈益蹇澁,精神愈益迷昧,大勢駸駸,如日下山,當暑調護,尤難節適,一旬不見,形貌頓瘁,數日相守,方寸靡定,而館僚撕捱,行公無人,禁直無伴,法講久停矣。今欲畏義赴公,則有不忍離側,任情違命,則將不免虧分,公私之間,恩義難全,進退之際,氷炭相交,臣於是,仰念聖朝之法意,俯揆一己之情私,先王定制,親老子養者,敦孝體下,曲盡情理,卽爲如臣者準備矣。事君事親,日有短長,區區乞身之懇,初非出於忘殊遇而厭承明,只爲惜此桑楡之殘景,殫其烏鳥之微誠耳。惟玆衷悃,臣不自言,誰復爲臣道達於九重之下哉?《詩》云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殿下於臣,父母之慈育也。天地之覆燾也。敢又干冒萬死,披瀝肝血之辭,仰溷宸嚴之聽,伏乞聖慈,俯垂哀憐,亟遞臣經幄之任,俾得安意救親,仍命選部,稽考挈令,無復以職務相責,以伸至情,以光孝理,不勝幸甚,且臣於前獻納徐命珩,論罪李喆輔事,誠亦有瞿然而慙歎者,輒此附陳焉,夫按獄之難,自古言之,喆輔受命之初,行凶之地方,莫的也。罪人之情僞,難明也,又其兢兢致愼,實附於寧失之經訓,仰體乎好生之至仁,細洞之見漏,昌溫之酌處,自今觀之,固可謂疎漏,而其始則亦未嘗不反復參驗,斷之以衆供之同辭者,臣未知可以嚴懲者何事,削奪者何罪也。凡究覈事情,必經累次覆按,方有端緖,愈覈愈露,本末畢見,雖以鞫獄之重,初鞫而未能得實,後因他端而現發者,何限?未聞以此論委官之罪也。今於喆輔,獨如此,甚矣,其求人之罪也。蓋因其開今觸諱,爲的於世,吹洗擠笮,靡不用極,至借臣昔者疏中一句語,自以得嘲罵之好欛柄。噫嘻,何至是也?至於査事之委畀,非緣在下之尉薦,奏御之辭,又何其不審也?雖然,喆輔今日之被困,實由臣疏語之見罪,在臣廉義,又何可厭然自掩,盤礴於榮次乎?亦乞治臣妄言之罪,以快人心焉。臣於治疏之際,伏聞日昨,訓局將校,與別軍職,宴飮於北營,倡優百戲,歌吹沸騰,讙呼謔浪,聲徹於禁闥,婦孺觀光,逼近於靈壇,瀆褻無嚴,已極萬萬駭然,而又伏聞渠輩,輒敢以稟旨爲言,省記入直者,竝皆會集云。閭巷流傳,雖未知其信,然萬一有之,臣不勝憂歎焉。國家之畜幸此輩,非時而試藝,令辰而賜食,接遇之節,固無異於褻御,若其臨莅之道,宜主於莊重,使不敢以私小干請,而今此讌戲之擧,何等猥瑣,乃敢至於黈纊之前耶?嗚呼,不重不威,聖人攸戒,臣愚死罪,妄以爲聖質之加勉,當在於弘毅,前後進規,亦嘗屢及矣。今日之事,雖未必爲貽累之大段,推類言之,其端可畏,宮庭宴私之中,臣僚耳目之表,其可憂而可戒者,又安知不在於啓寵而納侮乎?伏願殿下毋遽以爲老生之常談,而反省而加工,訓局將校、別軍職則摘發懲治,亦不可已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徐命珩斥按覈御史事,其心洞知,爾何爲嫌,末端事,別軍職與他有異,故自前若有聚射之事,則例皆請暇,蓋激勸武技之意,頃者入直別軍職請由,卽聚射,乃古例,本非濫矣。予之所許者,不過此也。其他等事,本非所稟,雖然,隨事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褻戲近禁之地,宜有懲後,將校及別軍職爲首者,令攸司科治焉。情理若此,法講久停,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推轉西藩,首尾三載,責愈重而器愈小,任冞久而志冞倦,事皆做錯,動輒生疣,顚沛之至,可立而俟,加以疾病暴重,形症危急,㱡㱡床簀,方在人鬼未分之中,得接數日前爛報章疏,卽其寸紙尺幅之間,臣之疵釁,疊見層露,不勝其狼藉,臣雖神識昏,殆不覺蹶然而驚,澟然而慄,有不容不鳴呼於蓋高之聽者。李寅徽之供辭,蓋自刑官家謄送,臣之料其已徹,不料其未徹,雖有所以,而大抵辨章徑聞於囚供之前,則聖敎責之至當,推勘薄罰,豈足爲辭遜之端?而要其作事忙急,不能持重之病,隨處呈露,其不可久誤於重任則決矣。至若金宗台之論徐命珩,徐命珩之劾李喆輔,俱如烹頭熟耳。在臣爲必罷難冒之端,夫命珩之過平壤見臣也。袖中之草,已論博川事,彼豈聽臣指使而爲之者哉?特以展最gg殿最g體重,慮或未格於天聽而有孤於民情,臣答以吾亦欲以疏狀請仍,而年前嶺闑,亦嘗以如此事被推,故猥懼不敢自陳,今臺疏若上而提及道臣之意,亦在於請仍,庶或有益於得請之道,則命珩,遂以臣言爲然,略添下段數句語,今宗台,雖急於構命珩之罪,至謂附臣喉氣,要以快其口氣,而其奈非實狀何哉?第以不先規警臣做錯之失,譏之者,儘是高論,臣所預報而國之政典,臣之責任,俱莫尙於考績,臣今大錯於此,命珩又遭不警之斥,則此後猛起之論,又不知有幾箇宗台,此臣當罷者一也。若命珩所以聲罪喆輔者。噫,其甚矣。而昌溫始末,雖非臣所與聞,細洞事及日字殺刑,臣亦承命,參案於文査之日,蓋嘗反復究詰,威以杖訊,而卒未取款歸一,若謂未可之案,必將生事於國家,則臣罪實與喆輔,毫無異同,而削奪之請,只及於喆輔者,抑獨何意,夫旣與人同事,聯署一狀,特以名漏臺章,獨自晏然於官次,非臣私義之所敢出,此臣當罷者二也。且臣病情,初患毒痢,度數無算,仍又胸BChar溺澁,轉成脹漸,日夜生受,寢食俱廢,臣本半生沈瘵,長與死隣,但以眞陽虛脫,投藥卽補,得以綿延不死,自近年以來,上焦之客火更熾,下元痼冷如舊,如今別症之乍現,尤難藥餌之收功,殆近醫書所謂虛不受補者死,且以些少精力,疲瘁於簿書事務,兩年今將周矣。些鬚盡皤,兩目幾盲,凡於撿攝酬應之際,漸覺其昏錯怠倦,月異日不同,今又添此重病,殆將土崩瓦解,無暇收拾,倘又不早解勉gg解免g,仍縻劇務,其勢惟有必死而已。臣出身十二年,在朝不滿卄朔,區區自效之路,嘗在於宣力四方,如非大不堪。決難支之勢,則顧何敢飾辭祈免,以取瀆褻之誅,而倘蒙天地慈覆之仁,曲垂矜恤,許其生還,俾得自在閑養,稍延性命,則未死之前,亦豈無效力圖報之日乎?臣言至悲,臣情甚切,不但爲所遭當罷之端而已。懇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李承源、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副摠管李汝迪,宗臣東恩君榑,入侍,諸臣進伏。上曰,承旨進來。承源進伏。上曰,俄者欲下敎而未果矣。晝講之停輟,今至幾日耶?唐之太宗,中主也。而文學之士,猶能濟濟,目今弘錄之人,不爲不多,而只取弘錄之名,無一肯進者,在玉堂之道,唯當勸君開講,而今則,君父雖欲開講,以無玉堂之故,將不得行,事極寒心。吳瑗,則又有吳光運疏,無怪其引嫌,然日昨旣勤特敎,又承疏批,而終不膺命,金尙翼則姑未知牌去來,而亦必如前撕捱,朴弼均則頃日下敎之後,亦何敢一不行公,唯事撕捱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決不可例罷而止,副校理吳瑗,副修撰金尙翼、朴弼均,竝罷職後,禁推,可也。{{*|抄出擧條,亦抄出榻敎}},上曰,副提學李宗城,初牌不進,再牌則似當卽出而不出,豈有如許事體乎?極爲寒心。副提學李宗城,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臣於副提學李宗城,重推之敎,有可仰達者,聞宗城未見疏批之前,牌招先爲出去云,未承批之人,雖欲承牌,得乎?初牌不進,事勢然矣。上曰,疏批夜下,未知緣何故而不卽頒示,以致如此耶?若魯曰,此則責在政院,固難免不察之失,而李宗城旣無所失,則推考,雖薄罰,似當收還矣。昉曰,李宗城,批答未見之前,雖欲入來,勢未及矣。推考似不當矣。上曰,副提學李宗城,勿推,承旨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上讀前受訖,宗城讀自殷其雷章,至江有汜三章,上讀新受訖,上下敎少退,諸臣少退閤外,不移時,更命入來,諸臣竝趨入,依次進伏。宗城曰,此三章,皆思念君子而言,婦人於君子,固無時不思念,而至於從役之時,念其勤勞者,爲尤切,故雖冀其畢事而早還,然亦無一毫棘欲怨辭,可謂得其性情之正,以婦人而如此,文王深入之化,亦可見矣。上曰,然。若魯曰,其辭,寬緩平和,終無怨尤者如此,雖婦人,亦能先義後私矣。上曰,然。昉曰,講官旣陳文義,臣不敢有所仰達,而章末疊言歸哉歸哉者,深望其君子之來,而亦不敢必其卽歸之意矣。宗城曰,標有梅章,大體與桃夭章相似,桃盡梅落之時,則其將過時而太晩矣。女子,雖貞信自守如此,猶慮其媒不及時而見辱,自言求我之庶士,及此吉日而來,意思未免急迫,桃夭章所謂宜其室家,宜其家人,則和順無雜,無一毫勉强之意,二詩略有相似,而風化之深淺,亦可見矣。上曰,然。促迫之意,每章似有加焉。昉曰,以此見之,其急迫之意,亦出於風俗之變矣。宗城曰,恐其失時,一節深一節,雖若有急迫之意,每云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急迫之中,守禮之意存焉,故爲正風矣。上曰,然。宗城曰,小星章,文辭儘好,后妃不妬忌,故下得安其分,無一毫怨尤之意,可見其詩人之深意矣。上曰,然。若魯曰,小星章,尤可見安節之意,大矣。宗城曰,文王導率之化,遠及南國,此所謂上好仁而下必好義者也。人君一身,果有實德,則發而爲政者,無不然矣。聖上,見此章文義,亦有思齊之心,使宮禁宵征之人,無怨尤如此章,好矣。伏願三復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宗城曰,江有汜章,非有他意,媵妾待年而不率去者,其嫡,後被后妃之化,自悔而迎之,故作此以見其意者也。元來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之地,聖上於此,深探其意而體念之,設有一時之過擧,亦從而改之,則其於日蝕之更明,尤豈不有光乎?此章雖無此意,而小註黃氏之言曰,居上者,當如小星之夫人,居下者,當如江沱之媵妾,此言當深味之矣。上曰,然。昉曰,其時文王之化,無處不及,如此章之類,尤可驗聖化行而美俗成矣。若魯曰,婦人性情,妬忌多偏塞,誠難化,而以小星江沱二章見之,則或安於知命,或盡其在己,文王齊家之盛德,可謂至矣。今不可以一召南,盡其聖化之萬一,而首求其本而探賾之,則不越乎修身齊家一關節,聖上於此等處,必宜留心省察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文義訖。上曰,持平趙明履,入來肅拜後,仍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宗城曰,臣聞甲山儒生金淑鳴者,以移邑事陳疏,有令廟堂,稟處之命云。故臣取見其疏,則乃是請設邑於惠山及雲寵,而又以爲昨年御史,亦知民願爲言,臣雖非昨年奉使之人,而曾以御史往來,備知其弊,故敢達矣。三、甲民戶,旣甚數少,若更建置一邑,則又將分兩邑之民矣。此如破一裌衣,成兩單衣,將何益哉?且州郡沿革,事體至重,唯在於朝家處分,是豈邑民之所自請者乎?蓋想惠山、雲寵之間,必有圖設郡邑,圖爲鄕任者,慫慂經營,敢爲此請,雖以他道事言之,陽德之移邑於百里之內,屢次變易,順天、麗水之請設一邑,皆由圖占鄕任者之所爲,畢竟廟堂,雖爲防啓,一次陳章,得蒙稟處之批敎,則陳疏者亦足以藉手爲功。今此淑鳴之疏,似必有奸弊,臣旣熟知三、甲事勢,此等情狀,亦不可不一聞於上前,故敢達矣。尙絅曰宗城之言,誠是矣。臣曾見惠山、雲寵兩鎭,不甚疲弊,而今淑鳴之疏,至請設邑,此不但淑鳴一人而已。近來三南及諸道,多有疏請設邑之事,故淑鳴,亦效尤而起矣。只可勿施,何必罪之乎?宗城曰,以邑民而疏請沿革者,其習可惡,其弊如此,切宜痛斥,使不敢復言,臣固知淑鳴之疏,亦當在防啓之中,而猶且煩達者,欲聖上,俯察此等弊習,嚴加斥退,使不得售其奸矣。上曰,旣曰儒疏,故以令廟堂稟處。循例賜答矣。副提學之言,誠有所見,不可許施,而知事,何必罪之云者,亦是矣。只爲分付備局勿施,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臣曾以咸鏡監司,巡到三水舊{{?|⿱艹乫}}坡知,欲往見厚州舊基,因長津江氷泮流凘,而不得渡矣。蓋聞厚州僉使,甲子年革罷空其地,移設魚面萬戶於長津江邊,此距厚州地爲二百餘里耳。當初以厚州爲火底,蓋以與彼地相接故也。厚州鎭卒,移近魚面之故,今以魚面爲火底,所謂火底,卽烽火初擧之所矣。魚面之於彼地,殆數三百里,邊境之無事與否,漠然無知,而只擧烽火,事之疎虞,莫此爲甚,且長津江氷合之後,胡人若自厚州,由長津氷路而出來,則不過三四日,可抵咸興,此甚可憂矣。臣與其時北兵使相議,以此狀聞,請移烽燧於舊{{?|⿱艹乫}}坡知矣。尙未施行,而此事關係甚大,故敢達。宗城曰,趙尙絅所達兩事,臣亦於御史時,畫一狀聞,其時廟堂,覆啓以問于監、兵使,稟處判下矣。未知其後,何以稟處。而魚面之爲烽燧火底,實爲怪異矣。上曰,然則令廟堂,問於道臣帥臣,斯速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持平趙明履,俄已入來肅拜云,注書出去,卽爲入侍事,分付。光躋卽趨出閤外,以下敎之意,分付。還入,明履入侍。仍爲進伏啓曰,前啓中綜旨數轉語先達後擧下端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明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請gg得情g。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今雖仍配,當初減等,固自若矣。此非相持者,依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依啓。又啓曰,勳府有司之任,雖親功臣,見在之時,功臣子孫襲爵者,亦多句管,前事斑斑,則錦原君朴師益之循例仍帶,有何不可?而乃者前正言金宗台,適以放倒貪戀淟涊盤礴等說,脅持勒加,狼藉詬辱,其用意排擊之狀,昭然難掩,而貽害世道,亦不淺鮮,臺閣論人,豈容如是,揆以公議,宜有責罰,請前正言金宗台罷職。上曰,或扶或抑,予所不取,而其所過中,業已知之,依啓。又啓曰,臣之所論,前正言金宗台事,非有彼此左右之意,亶由憂慨世道而發也,凡臺閣論人之體,必須審愼,端的無一毫差爽然後,方可以明公道報人心,而如宗台者,忽地侵人,覓一不當論之事,信口詬辱,惟意凌藉,始以放倒貪戀等語起頭,終以淟涊盤礴之說結之,重臣爲人,豈如此哉?重臣之以恬謹見稱,一世公議,有不可掩,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斯,若使臺閣論人,皆若此例,則擧朝將無完人,而其用意排擊之狀,顯有不可掩者,此臣所以深爲世道憂嘅,不得不有此駁論,實無毫分扶重臣抑臺臣之意矣。及承聖批,終雖依啓。上段乃以或扶或抑,予所不取爲敎,若以臣爲私好重臣而發啓者然,臣於此竊不勝慨然之至,若使臣,私好重臣,則前日寧有重推重臣之啓乎?前日之言,今日之論,皆出於一片公心,卽此可以知臣之無所私好於重臣也。雖然,聖上旣以不取爲敎,則是臣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而無復顔面可以冒居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獻納李廣道,時在京畿果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明履退伏,臨罷。上曰,夕講爲之事,亦爲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六月初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進讀《詩傳》召南,自野有死麕,至篇下今姑從之一遍,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野有死麕章,六義云興,蓋以死麕、白茅起興也。詩人之意,以其時昏禮不備,而懷春之女,恐其過時而有强暴之辱,故假托所見之物,起興如是,而其與關雎之德摯而有別,似有間矣。今從朱子註,而解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吉士之云,蓋美其稱以責之意,大抵此三章之意,舒緩不迫,委曲婉順,漸漸有次序,非以禮防自持者,能是如乎?不言之中,其澟然不可犯之意,亦可見矣。尙絅曰,無感我帨之感字,與今撼字之義相似矣。上曰,然矣。昉曰,蓋其時女子,雖被文王之化,恐有過時之慮,其自發於吟詠者如此,亦見舊染之習,纔見文王而維新矣。上曰,此章所論,皆爲朱子註乎。昉曰,然矣。若魯曰,舒而脫脫云者,其意欲舒舒而來也。毋動我帨者,使遠其身也。毋驚我犬,又拒之使遠其其家也。可見其不可犯之意矣。宗城曰,强暴之男子,見懷春之女,豈有不來之理,而女子拒之之辭,一節加一節,始言徐徐而來,中言因動我之帨,末言毋驚我之犬,初雖緩而後益切,强暴者,雖欲侵凌,不可得矣。上曰,標有梅章,亦云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其意亦與此章同矣。宗城曰,當時南國之俗,新被文王之化,方變惡入善,故其辭亦如此矣。上曰,旣云强暴,則强暴者,豈有徐徐而來乎?宗城曰,此則女子之意,欲男子以禮而求之,不欲以非禮來求,使男子欲舒舒而來者,亦示以婉拒之意矣。大抵此章,其時婦女吟詠所作,俄者申昉所達者,似然矣。上曰,然。宗城曰,此章,卽王姬下嫁於諸侯之詩,王姬以貴高之女,車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挾貴,驕其夫家,則其能敬且和之德,可見矣。似是周平王以後之詩,而朱子亦以爲不可的知,則今不敢質言,而若是平王時所作,則不可入於正風矣。上曰,若是平王時詩,則似不入於召南矣。宗城曰,此章文義,亦陳於桃夭,聖上聰明,伏想有所記有矣。蓋王姬不知的指何時,而輯註亦云武王以後之詩,則文王、太姒之敎,久而不衰,從可知矣。小臣敢有引此仰達者,前頭,翁主將出閤,凡諸服飾器用之類,務從簡約,又使以貴下賤之意,申申敎誨之,則亦不可無觀感之道,伏願聖上,以此章文義,益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宗城曰,彼茁者葮一發五豝于嗟乎騶虞,讀此章,可見詩人之意矣。春田之際,草木禽獸,猶被其化,仁人之澤及禽獸,可謂深矣。騶虞爲獸,不食生物,不踐生草,蓋其自然之性,故亦借引形容文王仁心之自然,不由勉强者如是矣。尙絅曰,此詩,蓋贊美諸侯之辭,而當時不有文王之化,則其化亦豈如斯乎?詩中之意,雖若指諸侯而作,其實蓋深贊文王之德矣。宗城曰,人君之治,非有他也。只在於修身齊家而已。推而及之,則治國平天下之本,亦未必不由於此矣。此詩所謂仁民之餘恩,又及於庶類,則非與民同樂者,能如是乎?且以靈臺詩言之,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子來,不日成之,可見文王,能與百姓同樂,而無一物不被其澤矣。聖上,於此等處,加意勉勵,則文王之化,其將復覩於今日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大學》修身齊家,爲明德工夫,而求其本,則亦不出於仁之一字矣。上曰,然。宗城曰,何彼穠矣章,臣等在外,亦相論難,而其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云者,終不可曉,朱子之意,亦未知其何謂也。上曰,凡有疑心處,其亦闕所疑無妨。尙絅曰,周南,天子所都,故周公,不得專其美,召南則召公在外,遠於文王,且詩作於下,故能專其美,然其實則莫非由於文王之德化矣。上曰,周南,男女皆化,召南則不然,其故如何?若魯曰,强暴,男子爲甚故然矣,而大抵地有遠近,化有先後,漢、唐詩所謂,自近而遠者,蓋此意矣。上曰,難化者婦人,此何義也。若魯曰,亦由於其時風俗之使然,而男子强質,化之益難矣。上曰,江有汜,獨言夫人之化者何也。宗城曰,此爲衆妾美夫人之詩,故專言夫人之化,然亦豈特夫人之化獨行也。上曰,有文王、太姒之德,則雖桀、紂之暴,呂后之淫,其能化乎?若魯曰,文王之澤,及於草木禽獸,豈不化之。上曰,雖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下則被其化,而上則猶未化,此亦未可知也。若魯曰,詩不出於性情,殿下,誠能探賾詩中深要處,體念而服行之,使八路邦域之內,皆有二南之治,則豈不美乎?上曰,文王之德,可謂能盡人之道矣。宗城曰,文王,平生無尺寸踰越之事,所可行者無一不盡,以經傳所載見之,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此皆盡人道之事矣。殿下,受付畀之重,爲之司牧,誠若克懋純亦不已之德,則其於文王,有何異哉?以臣下言之,古則乃祖乃父,皆能左右先王,恪謹其職,故其治蔚然,近來聖上,飭勵百僚,一心圖治,孰不欲奉承我聖上孜孜勤勉之盛意,而惟是群下,不善奉承,姑未聞維新之治,此則莫非在下者之過也。雖然,殿下每期思齊文王之德,奮然求治,一如初心,則其化豈不及於文王乎?聖上方講二南,亦以歉然之意自勉,則好矣。上曰,勉戒好矣。當各別加意。若魯曰,二南,言治天下之道,而其道則先在於正家,自根本治之,則其化自然及遠,殿下反躬行之,則豈不好哉?上曰,所達好矣。文義訖。宗城曰,校理尹彙貞,除拜之後,久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館,雖催促出仕,而略不動念,若有自上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其所不出,殊無義意,校理尹彙貞,待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必寧曰,今日《詩傳》二南畢講,溫繹間,自明日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宗城曰,小臣有所懷,欲一陳達而未果矣。國家治罪人之道,各有其法,如捕廳極賊外,不可濫用淫刑者,古例然矣。在王者欽恤之道,亦不可不愼重,向在戊申年,罪人甚多,故其時自捕廳治之,而卽今平安道上來諸罪人,方使西廳捕將,合坐於刑曹,濫施刑杖,如治盜之律,循此法以往,則亦安知禁府,不用如是之刑乎?如金昌溫則爲人奸猾,隱忍不服,不可以例刑取服,當用別刑,似無不可,而第此路一開,則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而爲刑官者,藉此而仍爲規矩,則後弊所關,不可不念,若自上,明有下敎,作爲定式然後,可無此弊矣。此小臣平日耿耿于中者,故敢達。上曰,向時則有前例云矣。宗城曰,前事,小臣雖不知,而刑曹兩捕廳,合坐治罪人者,古似無之矣。上曰,戊申年則其時賊勢熾急,故不得不自捕廳治之矣。宗城曰,思孝、道昌事,臣未及見,其後二次獄事,亦未及見之矣。上曰,其則直如强盜之事,故自上,果有處分之事,而至於今番,則邊地人心極頑悍,非重刑,則無以取服,故自不得不如是,而所達,大體則是,從當有處分矣。諸臣仍次退出。 ==6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臺啓旣停,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以京畿監司狀啓,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南泰耆,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條具防冬利害事件,至第二十七板。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曰,日色已昏,不能精讀,明燭而讀之,何如?上曰,唯。設燭後,若魯,讀至第三十三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至時乎時不再來。宗城曰,下時字,屬於下而讀之則似好矣。上曰,屬於上似可矣。泰耆讀至第三十七板。上曰,少退。移時復命入侍。上曰,奏狀祗餘一丈,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下編第一板,止第二板。上曰,奏狀止於此矣。宗城曰,此論防冬利害也。其時軍兵單弱,戎機解弛,故有此奏聞,文義別無分析可達之辭,而李綱,於防冬事,說此幾微二字,而世間何事無幾微乎?此幾微二字,必爲留意焉。審量事勢等處,亦爲留意焉。東西流移之人,其時事勢如此,而臣,曾往見西關,其處人心,亦如此。大抵西土民人,皆以朝夕流散之類,恒心已亡,依巢山谷,以火田爲業,而皆是京中及三南移徙之人,性本悍惡無比,善伺人意向,旣無定居入籍之處,而沿江諸邑,作其淵藪,此非細憂。臣曾以團束之策,有所陳達,而其時平安監司宋眞明,以難於擧行置之,今當更思統領之方,俾不至於魚駭鳥散,甚爲得宜,而不必自朝廷,分付,當之者,事當觀勢處之,前曾以此事,分付者,非止一再,今不可復出擧條,申飭,自上,若更留念,以爲申飭牧伯之道,則似好,故臣敢以其事勢,仰達矣。論使事箚子,其文甚好,義理光明,忠義所激,規畫中窾,胡銓一疏,萬古留名,而此疏,亦可相與上下表裏矣。若魯曰,胡銓之疏,專主義理,辭語嚴截,李綱之疏,辭意婉順矣,宗城曰,宋太祖,櫛風沐雨,創開帝業,當初起於閭巷,不過一布衣,而能得積累而成之,及至徽、欽而亡,徽、欽,若念祖宗艱大之投,則豈至於此乎?卽看今日國勢,稍有勝於宋國南渡之時,而紀綱法度,壞盡無餘,若一任頹廢,不思所以振刷之道,則國何以支保乎?祖宗之付畀,殿下之負荷,何等重大,三百年土地人民,依舊自在,雖無分割奪失之歎,而國家蓄儲,哀痛危急之憂,與宋國無異,其興恢自强之策,豈與彼有間乎?作士氣之方,臣曾已累次陳達,有國之所先務,在於振作士氣,卽今士氣民心,無一可恃。伏望更加留意,士氣之委苶者,思所以興作之,人心之渙散者,思所以凝聚之,此今日之大本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高宗,性旣怯懦,秦檜,居間用事,而雖以李綱之忠,不能斥言,語意婉順,上下情志之不孚,於此可見。殿下若趁體驗之工,則忠直之言,日進於黈纊之下矣。玩歲愒日,此數行文勢,甚奇矣。凡國家先定規模然後,可以爲國,今日臣子所仰望於殿下者,當如何,而終不見一定不奪之規模,雖有粗定,旣無積累統緖之工。李綱,今以先定規模,爲興復禦敵之本,而若復獻於當宁,則實是良藥,伏願三復體驗,規模未定,則思所以定之,旣定者則更加積累統緖之工焉。上曰,言甚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臣以愚妄之忱,惓惓如此者,一失機會,則殊甚可惜,今幸無他事,故趁此時汲汲然亟思回泰之道,而機會二字,各別留心焉。上曰,所陳如此,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陳戒則上番已盡,而內修在於用賢俊,外攘在於治軍務,非但宋國,以此爲急務,何時不然?卽今幸無外寇之侵侮,治軍務則惟可謂非今日之急務,願以用賢俊爲先焉。上曰,孫權等,說李綱見理甚明,劉豫視如弁髦之言,亦是矣。宗城曰,太王去邠,孫權事曺操等說,打破分明,而徽、欽,旣歿於漠北,則高宗之擧兵北首,有何所畏憚之事乎?劉子羽爲其地守,拔去其詔諭江南之旗,王倫,與虜使復爲出來,安而受之,豈不切痛乎?上曰,高宗以單車馳覲則能爲之乎?若魯曰,若有是心,則豈不北首而戰之乎?宗城曰,高宗可謂無人理矣。徽宗在冷山,以半臂付送使者,而有血字書,以來救父母爲言,又付送金環,是寓還歸之意也。爲人子者,見父母之至此,力不及救,則義不當俱生,繼之以死而已。南渡之後,以李綱、岳飛、張浚、宗澤爲將,岳飛方擬痛飮黃龍府,時事不無可望,而忽以金字牌殺之,是豈忍爲哉?上曰,其時是無人矣。宗城曰,豈可謂無人乎?李綱,不得數月居相位,若委任此人,則事豈不成乎?以岳飛之忠義智勇,終至見殺,宗澤守西京,願勿以他將來代,而朝廷不聽,及其死,長吟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句,而三呼過河,韓世忠,落職閑居,騎驢玩景而已。雖有李綱,亦旣如此,忠言何從以入乎?若魯曰,李綱,惓惓於移都建康者,非但爲進兵討賊之便也。欲使高宗,住近河北,惹起感愴之懷,而高宗志在宴安,終還臨安,可勝歎哉?宗城曰,頃以玉堂事,聖敎縷縷,臣亦有所慨然者矣。卽今玉堂諸臣中,新被人言者,雖有一二人,而其外舊錄諸臣,則以其時主圈爲引嫌,新錄諸人,則又以人言爲欛柄,當初人言,似不必混斥諸人,而擧懷引避,積久違傲,固已過矣,而出入三司之人,孰無一二可以爲嫌之端,而亦豈有因此自廢於玉堂之理哉?近來行公者,惟金若魯、與兪最基二人,而兪最基,纔以人言引入,其間,旣再遞館職,匪久似當出仕,而豈可以單玉堂長爲滯直乎?在外儒臣,雖有召命,在彼無違牌之事,而優游自便,故不卽上來矣。至於向日夕講時三牌事,亦切憂歎矣。一日夕講,則寧可停閣,而堂下官三牌,何可開路耶?壞損事體,莫此爲甚。此後則孰不引而爲例乎?金尙星三牌違傲之後,仍卽例勘,是所謂適中其願矣。新舊錄儒臣,竝計近七十人員,而行公之員,不過一二人,豈不寒心哉?上曰,其數至於此多乎?若魯曰,勿論被罪有故,卽今名在弘錄者,雖不至七十人,若竝計出入長官之人,則亦近六十人矣。宗城曰,其數如是,而行公者絶無,朝家事體,將由玉堂而壞了矣。上曰,其時夕講,夜深而罷,氣甚不好,欲下備忘而亦未果,翌日踏啓字,意有所在,欲觀後來而處分矣。廉隅雖重,分義亦不輕,而今之人,一經玉堂,但取其名而已。人臣事君,豈容若是,下諭遲速,頃已問之矣。所謂在外,皆是畿內,而尙不上來,近亦無陳疏之擧,豈不駭然也?竝禁推,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旱災孔酷,屢次祈雨,而小霢而止,終靳大霈,若如是而不雨,今年又不得有秋,則所謂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殊非過語,將何爲之?玉帛奔走,靡神不擧,對越之誠,雲漢之望,想不能少懈於日夕之間,而古有方寸雨,以實應天之道,各別留意焉。今年麥農,統而論之,可謂豐熟,而舊還上未捧者,以牟麥先捧然後,民力可紓。且來秋之事,旣難預知,而雖使豐稔,新舊還上,不可一時竝督,乘此麥農之少豐,若令預捧三分之一,或折半,則民雖有怨謗,而在國家備豫之道,庶可有益矣。上曰,有前例乎?宗城曰,前例則無之矣。上曰,雨意,自數日前頗有,而天地之氣,與國力相同,國之元氣已衰,故天之雨澤亦竭,欲雨不雨,此隨國勢而然矣。頃有山林無木,天無雨澤之言,人心竭矣,民力國勢亦竭矣。一心之顒望者,專在於此時得雨。李綱有言曰,堯、湯亦有旱澇而無憂者,有其儲蓄也。此時惠廳堂上,豈可歇後於備豫廣蓄之道乎?然而民幸得此麥糧,而又以舊還上催納,則何如耶?若魯曰,上番之意,在於長慮也。上曰,上番之言,異於前矣,前則請減矣。宗城曰,前之請減,亦出於苦心,臣雖以舊還上爲言,而雖新還上,若以牟麥除出先捧,則秋來庶無難捧之患矣。上曰,民之所望,只在於麥,而又復作戲,則何以爲農糧乎?宗城曰,朝家若以此頒令,則三南之民,必有願者,與諸臣相議,則臣之此議,少無拂於民情云矣。上曰,不以舊還先捧,若以今年條所分給者,使之先納,則民或有願者矣。若魯曰,以麥先捧,似爲便好,而不無有弊,未知其得當矣。上曰,朝廷命令,變改無常,民或以秋則督捧舊逋爲疑矣。宗城曰,臣與廣州府尹曺命敎,相議此事,則以爲,因無朝令,不能擧行云矣。上曰,勿論士庶,自爲貿穀,則皆善販買,而國家則不得如此矣。宗城曰,我國如gg與g中原不同,閭閻相傳以爲,若給貢物價則米賤,不然則米價翔貴云。不過數千石,開閉之間,米之貴賤如此,若以數萬兩貿麥,則小民必失利矣。若魯曰,不可貿麥於都下矣。宗城曰,臣之叔父延安府使李衡佐,曾按湖藩時,貿麥累百石以峙之,民賴此不飢云矣。上曰,判金吾,一番行公,其後不爲出仕,未知無擧行事,然而連日開坐,俾無罪囚積滯事,令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時和歲豐,閭里宴樂,亦可謂太平氣像,而竊聞閭巷間,設酒張樂,聚會作遊,最爲無節,郊外江上,歌吹行樂,殆無日無之云,事甚未安。酒食之具,糜費亦多,請以臣所達,出示擧條,使諸法司,申飭痛禁宜矣。上曰,如是其甚多乎?宗城曰,實爲猥多,反涉變異云矣。若魯曰,自諸法司出禁吏,則似當有弊,只令分付禁斷,似好矣。上曰,國家進宴時,用處容舞之意,不甚偶然,警戒之意,寓於其間,故予常念此義,雖燕居之時,亦未嘗夥笑,百姓之過於遊宴,豈其可乎?但意近年來,百姓連遭遏密之時,故久未遊衍,此事雖濫,究其心則亦可想矣。若令法司禁斷,則反如酒禁,憑藉騷擾之患,似必有之,只出擧條分付,而以當此旱災,不可如是之意,曉諭,可也。宗城曰,憑藉貽弊,此法司之過也。此事,則依下敎,先爲曉諭固好,而古人之戒君上者,亦有無已太康之語,在上者,亦當存戒,況下民乎?見今雨澤慳閟,天心未豫,君臣上下,當恐懼修省之不暇,笙笳喧闐,歌舞紛挐,豈其可乎?上曰,不必設禁,而禁之好矣。擧條中勿如酒禁之意,詳細書出,可也。{{*|後因傳敎,不出擧條}} ○下諭,未上來玉堂,竝禁推事。{{*|出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6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咸興判官魚有璜,積城縣監金潤。 ○藥房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在外,持平金光世未肅拜,趙明履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應敎李宗白,本營郞廳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身病猝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丁錫敷爲事變假注書。 ○李承源啓曰,今月初四日,楮子島再次祈雨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衛將所書員姜世紀,無緣闕點,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訓鍊都監千摠前府使李馨遠,別軍職前縣監金尙欽,監察許權等,移本府處置事,命下矣。李馨遠、金尙欽、許權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保放罪人安宗海,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道价川郡推考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謀殺本夫罪人莫承,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意啓曰,御寶僞造罪人金振鏡,不待時處斬事,覆啓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昨日乃祈雨祭齋戒,今日則祈雨祭正日,初八日則國忌正日也。自今日至初八日,連有拘忌,俱不得擧行,姑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減等徒配罪人尹㝚,因承傳,纔已放送矣。今因持平趙明履所啓,上曰,今雖仍配,當初減等,固自若矣。此非相持者,依啓事,命下矣。尹㝚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原縣,當初徒配之所,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南泰良,昨夕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近來禁軍都試,廢閣已久,而來秋冬等,亦無設行之勢。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別軍職李馨遠,因吏曹送西遞兒,僉知中樞府事,依例啓下矣。今聞馨遠,前任金海府使時,褒貶居下,姑未準期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李益泰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數日前入直之時,重感暑症,宿病添劇,旬月之內,萬無供仕之望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博川郡守崔雲龍,呈狀內,矣身,日昨辭陛出來之際,所騎橫逸,倉卒不能控制,重致落傷,僵臥城外,旬月之內,萬無復起之弊gg勢g。且有情勢難安,斯速入啓處置云。崔雲龍之情勢病狀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鄭彦燮爲承旨,徐命彬爲工曹參議,尹光毅爲金城縣監,申昉爲活人提調,朴文秀爲尙衣提調,申致重爲司饔直長,吳彦胄爲兼南學敎授。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單李{{!|𤲸|⿱兹田}},副司果單李宗白,副司正單南泰耆。 ○傳于李承源曰,召對爲之。 ○答執義尹東源疏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本職,不宜過辭。未見久矣,予亦思爾,爾勿復辭,抑情上來察職。 ○答正言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密昌君樴疏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國體,卿勿過辭焉。 ○答判尹趙尙絅疏曰,省疏具悉。所陳鄭益河事,果若是,當以下敎於次對矣。 ○答持平金光世疏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心雖抑鬱,奉慈聖撝謙之德,豈待爾等之請?其所引古事,事體未安。鳳祥事,曾已諭,此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前行副護軍尹東源上疏,伏以臣於千萬夢寐之外,伏蒙執憲除命,繼承召旨,臣不勝惶駭震掉之至。臣於臺職,不敢冒當之實情,前後控籲,殆無餘蘊,每每煩溷,亦極支離,而乃者朝廷,襲謬不改,轉輾超陞,至此而極矣。夫以蔭官,通臺職,雖是我朝之舊典,自非實德實學,卓然爲士林所推重者,莫能與是選也。是以在昔人才蔚興之時,選授斯職者,屈指一世,亦不過數人而已。方今上自朝廷,下至韋布,人物之眇然,世所共歎,而何獨至於托號山林,濫竽名宦,如臣等輩,反盛於前也。噫,虛僞之風日滋,綜核之政漸疎,憑藉儒名,搜羅苟充,謂之禮士,謂之崇儒,而殊不知其僞,不可以爲眞,虛不可以爲實,適足爲乖損朝廷,敗壞士趨之歸,豈不惜哉?臣誠至愚極陋,百不逮人,而於此一段,反躬恧縮,不啻顔汗而貌頳矣。自知如此,而若復冒居虛名,若己實有,濫膺榮寵,若己倘來,則是誠忘分之妄人,無恥之鄙夫。伏惟殿下,顧何取於此等人,而不憚屑越其名爵,委棄於草莽也哉?殿下試加淸心徐究,則可知臣言,不出於苟辭自謙,而世道之虛僞,時風之澆薄,庶幾照燭無餘,思所以矯正,而如臣濫冒,不期蘄免,自當在揀汰之中矣。不但臣之獲免匪據爲大幸,抑或有補於聖朝黜華尙質之治,臣不勝大願焉。況臣私情之迫隘,不但止此,今臣母病,月添歲加。自昨冬以來,全藉參力扶持,其氣力之澌涰,擧可知矣,安有旬望離違之勢?狗馬賤疾,亦在人鬼關頭者,殆六七朔,今雖少間,兩脚全萎,步履躝跚,奄成老醜樣子,亦末由致身司敗,以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許刊臣之職,以重名器,仍命治臣之罪,以嚴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正言金箕錫上疏,伏以臣至愚極陋,百不猶人,蹇連半生,樗散無用。只是家有八耋偏母,沾祿蔭途,碌碌隨行,亦且有年,而未有寸能,少效職責,居常愧懼,若隕淵谷。不自意白首殘齡,倖竊科名,臣亦自怪,人或爲笑。曾未數月,薇垣新命,遽下於下邑待罪之日,繼以馹召光臨,榮動窮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顧此言責之任,實備人主之耳目,與論朝廷之得失,實非人人所可僥冒,念臣才識鹵莽,言議巽軟,方其少也,猶懼不稱。況今衰暮之年,摧殘之餘,以何氣力,以何言論,萬一承當於是任也哉?且臣老母,今年八十一歲,常時氣息綿綴,長委床笫,寧日無多,臣之形勢,不堪供仕之狀,通朝之所共知也。臣聞命以後,整頓官事之際,自致多日,老母則先已離發,寸寸作行入城,而旋聞撼頓所祟,宿病添劇之報。臣蒼黃倍途,昨始來伏私次,而見今母病,諸症危篤,泄痢無算,夜不交睫,粥飮全却,眞元暴虛,實有朝夕凜凜之憂。臣晝夜扶將,煎泣罔措,以此情理,萬無入謝恩命之路。伏乞聖明,亟收臣新授臺銜,以重名器,且便救護母病,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密昌君樴上疏,伏以臣,猥忝疎屬,偏蒙洪造,歷事三朝,致位崇顯,頂踵毫髮,莫非聖恩。臣竊期瞻依耿光,奉承敎令,可幸無罪矣。前冬使命,誤及於老病無似之身,臣之不計顚仆,黽勉趨赴者,亦出於筋力奔走,圖報萬一之計。而智慮淺短,不善周旋,終使罔極之嘖辱,上及聖躬,驚心痛骨,求死不得,歸身司敗,勘以重律。不但國法當然,抑亦臣分所安,而聖度天大,曲加恩庇,同事兩臣,騈首牢狴,而臣獨倖免,削職薄罰,不足以懲臣之罪,惶感悚惕,不知死所。曾未幾何,恩敍遽降,爵秩如舊,負罪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顧今奏使將發,前案未了,臣方縮伏俟罪之不暇,若其束帶彯纓,重入班行,豈惟臣私心愧恧,公議亦必嗤點,其不可抗顔冒出也,決矣。噫,臣之忝叨使价,已至三遭,憑仗王靈,幸無大戾,今値不幸,事機違左,負國失職,僨誤至此,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而前後恩私,迥出常格,隆天厚地,報答無階,瞻望宸極,不覺涕淚之盈襟。離違軒陛,已及兩歲,區區犬馬之誠,亦豈無一覲天顔之願,而罪大釁深,不敢爲進身之計。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聖明,亟還恩旨,永勿收錄,使臣節少勵,私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判尹趙尙絅,伏以卽因秋曹草記鄭益河更査事,至令本府擧行,而揆以獄體,不無逕庭之端。夫李裕身當初所論,不過一前銜格外疏,而聖上,不欲置人於黯昧之科,遂命行査本道,則道臣李衡佐,與査官申晉明査狀聞。其時判義禁臣金東弼,與次堂趙錫命,李春躋,議啓,以爲監色等招辭,一與臺疏所言,如是相反,現納各樣文書,果如監色等所供,貪汚不法之說,自歸脫空云云,故遂有特放益河之命,此可謂已了之案。今因讎怨者之每每追呈,今日更査,明日更査,不但此後出場無期。且査問之道,必取兩造之言,參互究覈,例也,而今乃不捧益河之招,只以裕身之疏,枚擧行査,殊有乖於獄體。況王府事體,至嚴且重,今若更査,則是以前日之査,謂有所未盡也。果如是,則道臣査官論罪後,益河,拿問行査,可也。不然,則外方査覈,易有人言,若自秋曹,拿致干連人等,直爲査決,則彼此相較,亦必無後日執言之端。況當問者,不過若爾人,本邑亦不過數日程,不待延拖,可以究竟。伏願聖明,於此二者,試加財擇以處之也。臣忝在獄官,旣有迷見,玆敢略貢愚忱。臣無任云云。 ○持平金光世上疏,伏以臣頃叨憲職,情病俱苦,積犯逋慢,惶霣竢罪,彈章之來,固所甘心,杜門省愆,自分廢蟄。不意柏府新命,又下於適在畿坰之日,臣誠驚惶感激,莫省攸處。不敢許久退處,昨始來伏私次,而第臣向來所遭,實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非所可論,而至若臺臣所謂似無情勢之可言云者,實有所不相諒者。蓋臣於大誥之後,初叨言地,而在外淹病,一味循默,此際銓堂疏批,責諭嚴截,前後諸臺,毋論在京在外,相繼引避,終至坐罷,則臣之自處,不宜異同,故不得已坐犯違傲之誅,而臺臣之以無情勢三字,容易論斷者,抑何意歟?彼臺臣,本不如臣含默,而猶以伊日嚴敎,陳疏引嫌,則臣與臺臣,爲嫌一般,而在己則以此控辭,在他人則反謂之無可言者,臣誠莫曉其何說也。抑臣雖無此臺言,於今日臺地,亦有所不可冒進者。夫國家之設置臺閣者,非徒榮其身利其祿而已,蓋欲其隨事盡言,而臣則獨以爲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矣。竊觀近年以來,殿下務爲調劑之策,專事鎭定之方,言出於同色,則謂之乖離語涉於異己,則謂之排軋,事關廟堂,則曰傾陷也,論及銓地,則曰敲撼也。發一啓,則逆料其受他指使,提一事,則輒歸之染於黨習,大而加挾私之目,小而致惹鬧之疑,凡此數箇題目,實爲士夫羞媿,孰肯以無瑕之身,受不潔之名哉?今之處臺閣者,其術有三焉。一則謄傳故紙,拖過時日也,二則雙擧互對,善爲䌤縫gg彌縫g也,三則艱覓可東可西,彼此不當之言議,巧成似黑似白,左右無礙之文字,以之苟且了當,幸冀無事耳。今臣非別世界人也。苟使臣進言而無諱也,則雖其精白一心,風裁可觀,其將許之以公正讜直耶?祗見無益於國家,而自陷於罪罟而已。抑將使臣懷祿而苟保也,則非但臣之所不能爲,抑亦臣之所自恥,則其何以拂其素性,抑而行之,徒爲欺心負國之人哉?臣若一出脚,則必居一於此,此臣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矣。傳曰,量而後入。臣之自量已熟,惟有初不入當而已。伏乞聖明,特降明旨,治臣不匡之罪,以爲含默者之戒。亦因臣言而大加警悟,凡於聽納之際,勿置億逆,奬進骨鯁之士,丕變委靡之臺風,則臣之今日自劃,未必不爲圖報之萬一矣,惟殿下留意焉。臣雖不以見職自居,旣有一二所懷,不敢不尾陳。頃日兩宗臣,相繼陳章,請上尊號於東朝,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菀之敎,此固出於我聖上顯揚之至孝,而第念國家之典禮,必貴於遵先,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今之爲尊崇之議者,蓋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且援莊烈王后故事爲例,而此有不然者。惟我寧考,上奉莊烈大妃,凡諸敦孝之道,靡不用極,而仁廟踐阼之年,雖回於先后御世之日,而未聞有揭徽之事,及至母臨周甲之年,始擧尊崇之禮,則此於今日不可援例。伏況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殿下至誠懇請,不賜勉從,撝謙之美,有足以垂耀簡冊,有辭後世,殿下將而順之,則其有光於聖孝,豈止於數字加號之比哉?且世道日下,諂諛成風,如向來幺麽仁植輩,敢投嘗試之疏,雖殿下明聖,斥而罪之,然此漸亦不可不防,願殿下益留聖念也。亡命之罪,關係甚重,不可以微細私情,有所曲貸也,決矣。鳳祥之當初減律,已是失刑之大者,雖其庇護之人,亦請按法,公議之嚴,於此可想,到今移配之命,此何擧措也?亡命之罪人,今方譏捕,而一則譏捕,一則移配,骫法如此,安用三尺?臺臣之繼請還收,自是執法之論,則居臺閣者,惟當終始爭執,期於準請,而昨日憲臣,徒牽朋比之私好,罔念國法之至嚴,擅停俱發之論,全無顧忌之心,其壞臺體,蔑公義,莫此爲甚。臣謂宜特施譴罰,俾知勅勵也。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尹陽來,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以次進伏。宋寅明曰,日氣不好,旱災日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往來之氣,亦何如?上曰,日熱故微覺有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唯。寅明曰,明陵忌辰祭不遠,若預進素饌,則必致損害,下情以是爲憂慮矣。上曰,氣運今姑如此,應是前期行素者,何不爲之乎?寅明曰,雖前期行素,自有日數,或有過重之慮矣。上曰,王公匹庶無異,大忌三日,皆爲行素,此日數,當爲之矣。寅明曰,行素之時劑進生脈散,以爲補益之方,何如?上曰,何必如是乎?寅明曰,急有稟定事,咨文與尹淳纔已撰出,而罪人數多,故互相雜亂。其中殺掠與否,分三等爲之,而細看之則有或以若干不干之人,俱置死罪。若自彼中,有區別之道,則不當混置,必須務爲詳細,而刑曹文書,不爲分明矣。上曰,以誰爲魁首耶?寅明曰,以金永昌爲魁首矣。上曰,下手者,於留幕中亦有之矣。寅明曰,似難偏置,令大臣及刑曹堂上,會于備局,以爲暫時相議之地,何如?上曰,秋判,今方入侍,依爲之。寅明曰,徐雲弼父子,俱置殺掠秩,有所不忍者矣。上曰,雲弼,則不分明矣,豈非總角乎?寅明曰,方未冠矣。置於第三等,何如?上曰,年少可愍,依爲之。尹陽來曰,罪人二十六人內,李興萬,次石,又添入之,合爲二十八人,而當以殺掠數少爲務矣。上曰,分三等,意有所在,作俑者無可言,而殺掠,留幕中不爲下手者,當爲分析矣。尹游曰,與彼國之數相左,則何以爲之,而姜朝后所供,何以處之?寅明曰,觀望留幕相似矣。上曰,所謂留幕,何以謂之?陽來曰,不過誅茅蔽露而已矣。寅明曰,金昌溫,緊入於咨文中,而抵賴不服,咨文甚多,入啓査對時使行,勢難伊日發去,而一人寫之,不入異手,必費十日,然勢將待昌溫納招而書之矣。上曰,業欲下敎矣。此漢,以杖斃爲期,必猛杖殺之,可也。寅明曰,天下事有不可知者,査勅,若出來問之,則何以爲之耶?上曰,此則何以處之。游曰,依聖敎猛杖致斃後,以此書於咨文中,似好矣。上曰,更思之,咨文中拔而去之,則彼無藉口之事矣。游曰,後雖有問,以實對之,亦無妨矣。寅明曰,明日內,會于備局相議乎?上曰,可也,而其立判處,詳審爲之。陽來曰,朴鳳羽擊錚,故捧原情放送,而卽庚戌年鞫廳杖斃人朴萬普之子也。旣爲擊錚,則可知其稱冤,而近來堤防不嚴,干連逆獄者,如是訟冤,原情當爲退送,而諸堂上之意不然,欲一塵睿覽,故臣敢此仰達。上曰,朴萬普爲誰也?寅明曰,曾經承旨矣。上曰,其時杖斃乎?陽來曰,然矣,而原情中骨末等說,極爲凶慘矣。寅明曰,朴萬普事,人以未審爲言矣。陽來曰,然則未成服前,何不訟冤,而方今臺啓,請鞫問其時獄事,不可以此請伸之言登聞矣。上曰,秋判之言,不無所見,而古昔設登聞鼓之意,亦有所在,入覽原情後,勿施,則可也,而直爲退送,則亦關後弊,原情入之則覽後當有處分矣。陽來曰,稷山縣趙天彬殺獄,因臺啓,有自本曹査處之命矣。前後文案,詳細考閱,則彼此俱多疑端,實難査明。且有四五人捉來憑問之事,而遠邑推捉,亦涉有弊,而天彬,曾經僉使,當移送禁府矣。天彬則囚於禁府,諸證則囚於典獄,推覈之際,勢難對質。今則其時監司已遞,還送本道,鉤覈得情,似宜矣,惶恐敢達。上曰,趙天彬何許人也?陽來曰,趙觀彬之孽四寸,而居鄕無狀,結冤於此漢,甚多矣。上曰,此非良善之人也。顧謂宋寅明曰,卿亦見其文案乎?寅明曰,臣亦見之,査明極難,不可立決矣。下送營門,査處,似好矣。上曰,趙天彬,旣經僉使,則非秋曹所知,當自王府査處,而旣有道臣則自王府査處鄕獄不當。且當憫旱疏決之時,京獄罪囚,不可積滯,下送本道監營,使之詳査處之,可也。{{*|抄出擧條}}李眞淳曰,此則江原監司狀啓也。上曰,入之。眞淳曰,此慶尙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安東營將,誰也?眞淳曰,李玗也。上曰,與安東府使金濰,嫌端,何事也。眞淳曰,李玗,是重協之子,金濰,有論啓李重協之事云矣。上曰,是向來事矣。上曰,狀啓入之。營將則善治之人也。守令、營將,元無相見之事乎?寅明曰,元無相管之事矣。洪尙賓曰,此京畿監司狀啓,惠廳戶曹啓目粘連者也。上曰,只擧其付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拯米爲民冤,似不少矣。游曰,不然矣。以拯米二十斗,分給敗船地方民戶,待秋只捧九斗,而本邑民則更納六斗,本邑之民,極涉冤抑矣。船到交河、金浦等邑,或稱掛草致敗云,而此狀啓,則交河吏房,與下吏同謀偸食云矣。尙賓曰,此慶尙監司狀啓,以敗船事,粘連戶曹啓目者也。上曰,只擧其貼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昌原倅爲誰也?游曰,卽洪泰斗也。寅明曰,旣過載致敗,則何可無罪乎?嚴守堤防然後,可以依行矣。上曰,過載則未免矣。游曰,今則船隻甚大,故不得不加載於定數之外,而今此石數,至於二千石則太多矣。尙賓曰,此黃海監司狀啓粘連者也。上曰,只擧其貼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李承源曰,此義禁府公事也。讀而達之。上曰,允。承源曰,此刑曹公事也。讀而達之。上曰,知道。承源曰,此江原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承源曰,此忠淸道左營將具文泳啓本也。上曰,啓本入之。金聖應曰,此兵曹啓本也。讀而達之。上曰,允字。聖應曰,此兵曹啓本也。讀而達之,上曰,允字。聖應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入之。鄭必寧曰,此開bb城b府留守鄭壽期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其處雨澤,幸得洽足矣。寅明曰,兩西則不爲不足,此處則農主黍稷,雖有旱乾,皆得豐熟,若値過雨,則反有害矣。必寧曰,此忠淸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必寧曰,此副護軍尹東源上疏也。讀而達之。此正言金箕錫上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是金箕錫,春庭試,爲及第者乎?必寧曰,然矣。上親呼尹東源、金箕錫疏批,而令必寧書之。{{*|疏批載日記}}寅明曰,都下廛人,有難支之弊瘼,敢此仰達矣。荐饑之餘,各廛市民,擧皆蕩殘。近來諸上司、各宮家,私貿易,或以外上取用,或以半價勒買。下人輩,又不無憑藉橫侵之弊,其勢無以支堪而㤼於威令,不敢訴冤,只自冤咨而已。自前備局,屢以此捧甘嚴禁,而市民,旣不敢指的呈訴。朝廷又無以摘發懲勵,徒歸虛言,終無實效,今若循例,申飭而已,則又將如前無實,其弊日甚,市民終必渙散而後已矣。禁斷之道,實無好策,而爲先令平市提調,詳加採訪,別爲檢察,隨其所犯,草記論罪。且令憲府,糾檢則亦好矣。上曰,憲府雖云糾檢都下,而不可以此出禁吏,且無前例矣。其令平市署,申飭可也。游曰,廛民之弊,臣亦聞知矣。臣待罪京兆、秋曹時,此兩衙門用刑杖,故亦用市民外上,國恤時所用布價,至今不給,非但此等衙門,如宮房、宗班家,多有此弊,故市人將皆難保矣。上曰,雖貴戚,不可饒貸之意,曾不爲申飭乎?游曰,平市,不過該司,亦難糾禁,其中尤甚者,使提調察啓,則似好矣。陽來曰,使提調察啓,似涉細瑣矣。上曰,此則多事矣。其尤甚者,平市提調,另加照察,報備局稟達,重勘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忠淸道石城、文義、平澤、新昌等三四邑逃故代定,實無推移充塡之路。各兵營所屬,雖已推還,而亦且不足,自他道來者,還爲移送本道,然後,庶可塡代,待他日大臣入侍,稟處,何如?上曰,唯。游曰,軍兵代頉事,極爲憂悶矣。騎、步兵,則今日物故,明日充代然後,可無隣族侵徵之患,而連以凶年廢閣,凡事都案歲抄,皆不擧行,朝家初以三月爲限,而守令亦且因循不爲奉行矣。臺言出後,以此憑藉,無一邑來納者,若又値歉歲,則亦將不爲之矣。雖於先輩長者文集中考見之,軍兵代定,不可以凶年廢閣,意見甚是,臺官何能盡知外方事乎?廟堂之不爲嚴重,至此可悶矣。上曰,初疑臺言,爲守令所衝動而發,不爲允許矣。事旣爲民,亦不可一向不許,故末乃從之矣。游曰,有劃一之法然後,凡事可做矣。寅明曰,每事有大小輕重,當就其重且大處堅守之矣。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允從臺言,到今追悔,此後當堅守其重處矣。寅明曰,各道各樣上納,未收守令,若因此罷黜,則其數至於甚多,不可勝罷。若拿問,則往來有弊,座首推論,以爲貽弊遠方停之,自此無他號令外方之路矣。上司,雖嚴關催促,外方則以逸代勞,以靜制動,凡干上納之物,擔閣一邊,緩緩頉報,一二次往復之間,已過一年矣。臣意,則鄕色推治一款,不當停止矣。上曰,朝廷不能使守令,守令反使朝廷,其中有勢力者,如是違拒朝令,而無勢力守令,亦皆效尤,便作高致,如此之人,何以差遣守令乎?連次差遣,不使暫休,故如是,此卿等之過也。寅明曰,曾前穀物之散在各道者,京司則以未捧成冊,而自其邑已捧,或仍留糶糴,或私自料理云,而不爲上納。京司,又謂其年久逋欠而置之,中間消耗,豈不寒心耶?上曰,何不摘發論罪乎?寅明曰,雖有所聞,旣不親見,未審之事,徑先論罪,亦豈不重難?自此嚴立科條後,隨犯論罪,宜矣。上曰,何可置守令,而論座首乎?眞淳曰,若無推論之事,則朝令不得行於外方,戶判所達誠然,而戶判於此,不無自反之道。每以親舊之請,旣許緩督,故他邑守令,次次效之,致有如此之弊,此後毋論親舊,一竝嚴督,則似無稽滯之患矣。游曰,座首推論,自是前例,大臣雖已稟啓防塞,不可以微細之事,盡罪守令,推論一事,豈可一切防塞乎?都承旨之言是矣。臣於此事,亦不免焉。親戚故舊之顔情,不得不見矣。曾有聚穀備災之聖敎,而見今旱災如此,事當各別留意,而無他生穀之道,各道措備米,若得收捧,則可以備凶,近來未收,臣亦抄來矣。以全羅一道言之,措置米元數,一萬一百石內,未收六千三百七十五石,各年久未收米,四萬九千二百七十石,錢文,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兩,木一百五十七同,太九百五十七石,租八百十餘石,其數之夥然,至於如此,此非卽今守令之事也。其間皆已數三遞易,又不可以舊官之事,歸罪於今倅,監色不可不推論,以爲懲勵之道,而全羅監司,從重推考,以爲列邑警勅之方,何如?上曰,向者已爲下敎,而今年農事,不可逆料,人事當盡備預之道矣。外方守令,不聽朝令,若是而何以爲國乎?未納之處,惟全羅一道乎?游曰,他道皆有之,而湖南最多矣。上曰,湖西未收亦幾何?游曰,湖西,最是近道,而稱以難捧,無意上納,其爲民間未捧,亦不可必也。或有捧留本官,而不爲上送者,而至於措備米,則是自本廳,送錢貿穀者,與他收捧民間者有異,而亦不欲上納,尤極駭然也。上曰,若是本道監司貿穀者,則守令,必不如是違逆矣。道臣不知朝廷,守令但知有道臣,守令,何可治罪?三南道臣,竝從重推考,戶判之不能督捧,難免其責,戶曹判書宋寅明,亦爲推考。其中尤甚未納守令,拿處,可也。此與偸食國穀無異矣,上納之物,是國家之物,非有司之物,則恪謹奉公者,豈可拘於守令之顔面,而有彼此乎?俄者都承旨有言,而兵判以爲,亦不免焉云,如是而何可全以守令爲非乎?兵曹判書尹游,一體推考,可也。寅明曰,京司穀物,以未捧成冊,而自其邑已捧,仍留不爲上納之處,令本道道臣,行査摘發狀聞後,論罪可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大同作木,正月內當爲上納,事目至嚴,而卽今未收,至於四千九百餘同,若論罪則六道許多守令,何以盡罪乎?其中尤甚未納邑守令,論罪,之次則監色,依大同事目推論,恐不可已也。上曰,旣有事目,則知悉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未及進矣。寅明曰,臣以湯藥監劑進去矣。上曰,唯。昨日入侍承旨進來,秋判亦爲進來。昨日副提學所陳,閭里遊宴,出擧條禁斷事,雖已允從,而今諭于承旨,秋判同爲聽受,可也。聞江郊間張樂行樂者,非他人也,皆是掖庭所屬,軍門將校、各司吏胥輩、或朝士傔從云。此不必出擧條禁斷,各有所屬處,掖庭所屬,予當禁之,軍門將校,則軍門禁之,各司吏胥,則自各其司禁之,朝士傔從,則其官員禁之,何可煩出擧條耶?陽來曰,擧其綱領,則有司之臣,皆可擧行矣。上曰,當此悶旱之時,不可待申飭而止之矣。聖應曰,自朝家設禁,則似不可矣。上曰,筵說雖嚴祕,此等事,互相輪示,以爲擧行之地,可也。 ○奏咨文撰出時,刑曹三堂上,同會備局商議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五日戌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第四板,至二十三板。上曰,少退。移時後,復命入侍。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讀止二十九板。宗城曰,今日所進講者,別無逐段陳文義之處,而此下劃一字處宋高宗,初欲親征,有所下詢,故李綱,移書宰相,如是論列。陸贄奏議,旨意勤懇,已致聖意之感發,而李綱奏議,可與表裏矣。有國之治亂,在於用人當否,高宗,以李綱爲相,擢用張俊,委任責成,其時治效大著,回泰有期,其後引用小人,宴安一隅,便忘恢復中原之計。當此畢讀此書之日,苟能體察其大旨,則庶可諒李綱之本心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李綱,議論闊大,與陸贄之勤懇有異,而以江州箚見之,受任未久,事多修擧,而未嘗徵斂於下民,此豈神運思輸而致此哉?但其奉公之誠,爲國之忠,未嘗少懈,故置於一州,而其效如此。苟使置於朝廷而委任,則其措劃設施之功,當如何哉?上曰,然矣。宗城曰,登、萊州,距西海不遠,方秋風高之時,乘其順利,則江華等地,可以一日直到。凡天下事,易生患於不虞之處矣。向來以海浪賊消息,北咨出來,其時朝廷,專以海防爲憂,多所措置,而到今廢弛。今見黃海道狀啓,則荒唐船,出沒無日,不有朝廷更當警勅,不置於度外,似可矣。上曰,往者有海浪賊消息時,朝廷急爲措置,故旣致人心之騷擾矣。江華與登、萊州,海路相通,此何足恃也?孫權都于江東,以長江爲天險,及至孫皓,同一長江而亦亡,吳起,在德不在險之說是矣。宗城曰,北咨出來時,差遣宣撫使,巡檢西道,以宣川爲各軍防禦使,以三和作水軍獨鎭,專意海防,而宣川不設水戰之具,名實相反,且其時臨事,則急急措置,必致恇擾,已過之後,則頓然相忘,不知深長之慮,我國事可悶矣。若魯曰,有國興亡,只在於德,不在於地利,然設險之道,亦不可偏廢也。上曰,此可竝行之事也。蜀後主,德旣不及於先主,而又不設備,故以致鄧艾之入來矣。宗城曰,太上在於立德,其次在於得人矣。若魯曰,我國事甚可恨矣。臨事則急急措置,必致恇擾,副提學之言是矣。臣曾見西路靑石洞,堪作控扼之所。李箕鎭爲開城留守時,曾以設門之意狀請,而廟堂置而不施矣。宗城曰,楊公,用輪船,故不卽討平。以我國戰船言之,李舜臣所創龜船,制法甚奇矣。上曰,其制度有異乎?宗城曰,自上曾行渡江華府時,可以親覽其戰船之狀矣。龜船則與戰船不同,其制,頭尾尖銳,以板覆蓋其上,殺其左右而上下四面,無空虛缺隙,板上傾滑,人難行步於其上,故刻作龜紋,而又防敵人之攀登,密着大釘,不知者,必致絓觸之患,其形如龜而人在其中,搖櫓而行,去留惟意,割浪如飛,不畏風濤,自有顚撲不破之勢,傍鑿砲穴,轉入敵陣中,從穴亂放,敵人何以禦之,而敵人,雖以砲矢放射,無隙可入,露梁大捷之勳,賴有此船,而古無此制,李舜臣始爲創製此船,只在統營,其後湖南數處,模倣而造設矣。且李綱,知張俊能懷討賊興復之志,而移書以國事相議,張俊,亦以李綱之才合仗用,告於高宗,彼此純置其嫌怨,而不少介意。人臣,當國家如此之時,若以修怨爲心,則國事何能有爲耶?李綱、張俊之賢,於此可見矣。若魯曰,宣敎郞、迪功郞云者,卽如我朝空名帖也。其重名器之言,切爲得當矣。我國則每當設賑之時,不得已以空名帖發賣,而至於通訓帖,則人無願買者,故必以嘉善、通政等帖,歇價發賣,而守令亦勒賣於富饒之民,故富民子枝,年雖三四歲,皆授嘉善堂上之階。大抵空名帖,若非切迫之事,不當發賣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不斂於民,用度自足,乃爲長久之策云者,此言好矣。李綱在洪州,不斂於民,而積峙如此者,蓋由其有至誠而然矣。如李綱之至誠,雖或難得,而如有一分此心,豈不爲補益國家之道乎?營房倉庫,其所制置如此,今之人,如或有若干修補軍器之事,則輒皆希賞,豈不有媿哉?李綱有如此才器,而高宗不能用,良可慨然矣。上曰,向者講陸贄奏議,而深有感於三相勸勉之言,已有下敎,此出於誠心矣。頃欲繼講名臣奏議,而勸余以李忠定奏議者,卽副學也。今當畢講,不可以言語泛然下敎,故書下此紙,覽之可以知之矣。仍下承旨,承源,授傳宗城,宗城進前擎受,跪伏展看,御製詩一絶曰,爲國丹心見理明,高宗胡弗感深誠,于今展讀令人慨,黃卷編中垂大名。御製序曰,古者盤盂几杖皆有銘,昔年三相,借陸書而勉戒,今者副學,勸是書而諷規。昔三相之意,其實在予偏處,今副學之意,亶乎在於用人,借陸書而勉予,苦心存也。惜李綱而勸予,其心可諒。旣講陸書,又訖此書,豈不感動?略表其意,以示不忘之意云爾。宗城覽訖曰,人臣之勸講君父,欲吾君之堯、舜,是根於秉彝之天者。至於擧某冊請進講者,亦望其體驗往蹟,感發聖心也。殿下於進講陸贄奏議後,卽下大誥,火泉之燃達,不足以喩其會,凡在臣隣,莫不鼓舞踴動,思見至治而曾不數月,卒未免有因循如舊之歎,則其爲觖望,又當如何?李綱奏議,其忠義之奮發,經綸之排布,不但可觀,卽其進退用舍之際,時君之昏明,邦國之存亡判焉,微臣眷眷之意,亦不能無望於聖明之鑑戒也。今當畢讀之日,寤寐英豪,痛恨宋帝,發之於吟詠,形之於綸綍,謂臣曾以是書進,特賜宸章,此豈但臣一人之榮寵?卽此一念之感奮,實爲宗社臣民之福矣。上曰,講陸贄奏議,無異陸贄之面告余也。以李綱奏議進講之意,副學稟達時,已悉其意矣。若魯曰,頃講陸贄奏議,而克軫奮發之意,典學深工,臣已欽仰,而今講李綱奏議,而發於吟詠如此,大哉偉哉?聖意篤好,臣亦激昻,敢有所達矣。講陸贄奏議後,以無異陸贄之面告爲敎,仍降大誥,其時群下莫不踊躍,而厥後或恐聖意之奮勵,損於前冬,有始無終,在聖德,非所可憂,而竊以怠心之或生爲慮矣。今日下敎又如此,臣下之顒望當如何哉?上曰,俄者適思日字不記,未及畢敎矣。戊申年三月,副提學,與訓鍊大將同令入侍,是何日乎?宗城曰,三月十五日設鞫,而其後三日也。上曰,然矣。似是十七日夜矣。其時使副學入侍者,意有所在矣。三相之勸講以陸贄奏議者,意在規警予偏處也。副學之勸講以李綱奏議者,其意在於得人,其勸講時,已想副學之意矣。予豈不云乎?唐德宗,比諸宋高宗稍優矣。德宗之於陸贄,不可謂不用,而高宗之於李綱,則終至棄捐,使有志之士,未得展布,可勝歎哉?向者唐、宋兩主優劣之敎,儘非無心而發矣。日者副學,以田舍翁事陳達,予以爲君臣之間,可謂難矣。太宗之於魏徵,則私於其宮中言之,予則曾有敎於筵中,若有中心藏蓄之意,必不發之於筵席,予豈有一毫疑外之心也?予嘗有假我以年之言矣。草衣草食之敎,驟聞似若過中,而余則有所定矣。先事而不必發說,故曾不下敎,而心中則有一副當規模矣。雖以大堯之聖,亦患倦勤,而衛武公,作抑詩自警,老而不怠,此爲美事。戶判以爲血氣雖衰,志氣不衰,其言甚味,予雖涼德,先祖已行之事,雖以登諸御製者觀之,可以體認,況躬親見之乎?予志已定,必不以高宗之待李綱者待副學,副學其知悉矣。宗城俯伏涕泣久之曰,小臣感泣之外,更何所達乎?臣雖不忠無狀,豈敢一毫自阻於天地之大哉?太宗、田舍翁之說,殿下,非泛然下敎於筵中者,曾對小臣,而擧此事再敎矣。臣以無似,自附於無隱之忱,一二所陳,雖不能無有忤於聖旨者,以唐宗之言,親敎於臣,則臣雖愚迷,豈不知其聖度之包容,而所以引前事而爲敎者,尤可以仰見開示之曉然,則臣豈有一毫自阻之意而然哉?上曰,然矣。吾果對副學而敎之矣。宗城曰,臣亦日者提白者,蓋引聖敎之諭臣者,仰贊納諫之美,而終又請以唐宗事存戒,誠心求言矣。辭意不白,反致聖敎,臣誠死罪矣。仍又涕泣言曰,今日國勢民憂,一至於此,天災時變,又無可恃,所恃,惟殿下一念奮發,某條爲挽回之策。臣雖無似,出身之日,意不在於餔啜,出入從班,雖不能盡誠獻規,隨事匡正,惓惓一念,何敢一日而忘吾君哉?此非臣之爲國向上之忠,有加於他,臣特以八年經幄,積受恩顧。且殿下於學問工程,實有委身從事之願,三代以後,居千乘之尊,而躬伊、洛之學者,曷嘗有一人哉?徒有好學之名,不見致治之效,又曷嘗有人主,眞能好學而不能致治者哉?且念邦運中衰,國勢如此,在上惟殿下,以時惟今日,猶可以挽回,失今不圖,更有望於何日乎?臣雖至愚,明知其如此,故其所以鄿祝仰望,不得不顧景愛日,遑遑有不及之慮,則不揆卑淺,有懷必達,必欲見允德之成就,治效之少康者也。雖然,竊覵近來之政令施措,殊覺泄泄,中夜憂歎,忽忽如喪,而乃於今夜,親奉聖敎,致治規模,已有淵衷之成算矣。千古帝王之不能致治者,只坐於無其志矣,雖有志矣,又患於無規模矣。殿下旣有志矣,又有規模矣,君心如此,而何事不可做乎?聖心苟不然,則雖一日而受萬鍾之祿,有千駟之富,非臣之攸願也。今旣親承剖示之敎,臣雖明日就木,可以瞑目矣。上曰,俄者爲下敎於副學,故未及賜答於儒臣矣。昨日召對,夜深而罷,仍轉輾不寐,蓋以憫旱一念,不能少弛。今日又致深夜,而此夜頗從容,又有所欲言者矣。講《陸宣公奏議》,下大誥之時,意在勅勵,而及至今日,此心已弛,予亦自知矣。津船摘奸,亦是大事,摘奸每在春秋,而今春則忘却不爲之,此亦可笑。然必以二月八月定式,故此兩月則津船,預知待令,故未嘗執頉,將欲無時摘奸矣。非不知逐日開講,而若不量力而不輟,則不無終怠之慮。下直守令引見,諸承旨持《大典》入侍,近又不如前日,而更思之,凡事不可常常如是矣。大抵國事,當有體要,昨日副學所陳戒,奏議中無規模素定之計,無積累統緖之功者,誠至言矣。大誥後,賓廳次對,豈不見之乎?如是而其可爲耶?儒臣,俄者以我國凡事恇擾爲言,此言誠然矣,而戊申年,則凡事猶能緊着,若堅持此心,一向做去,則雖一守令,豈誤爲差遣乎?其後人心漸弛,戊申、庚戌以後,則經歷怪事,無如予者,自然如此,未嘗夥笑,意亦有在,而雖欲爲之而亦不能,見人夥笑,視若神奇。且旱時得雨,雖喜不自勝,而猶不設喜色者,或恐喜時,不知復有甚事,此心先萌,此未免細碎,而余心則本來如此矣。以今日國事觀之,雖日日次對,日日持公事、持《大典》入侍,不過簿書期會而已,有甚補益乎?凡事皆歸文具,予心不無惰處矣。必草衣草食,或開闢然後,朝鮮國事,始能有爲,而至於時象,則予亦不知何以處之,可謂無可奈何。凡朝廷,用人然後,庶可奏效,有君無臣之言,是臣下之言,而非予之所當道,然亦安知今世無李綱乎?至於用人,則必君臣之意,和協然後,可以能之。俄者儒臣,有勉戒之言,予用嘉之,而予亦有下敎者,儒臣之兄工判,曾前則予未深知。昔年爲關西伯,辭陛時,予有面諭勉勵之敎,工判涕隨言下,謂當自勉,及其遞歸之後,詳聞之則果不負予面諭之意,予以爲自是通達之人,故固如此矣。副學於頃日筵中,亦豈不曰近來曾經西伯中,工判、兵判,最爲善治乎?戶判亦嘗有以工判、吏判二人名,拈擧陳白於克綏齋之事,儒臣,似已聞之也。予於工判,心常嘉之,故春間儒臣入對時,有所勉戒之語,又使之歸傳其兄,儒臣亦必不忘矣。今日儒臣兄弟二人入侍,而儒臣三兄弟,一時立朝,予所初見,甚可貴也。若欲做國事,則必有臣然後,可與共理,今日宗社,非獨予之宗社也,乃祖宗三百年之宗社也。聖考、皇兄付托之重也。儒臣三兄弟,卽世祿之家,休戚之臣也。予之所望者,唯在於同寅協恭,扶此國家生民耳。夫然後,始可以歸見乃祖乃父而有顔色矣。予亦與儒臣三兄弟,共依國事云爾,則他日歸拜先王,可以有辭矣。儒臣若汩沒黨臼,言之如水投石,則決不爲此言,而予知儒臣不如此,故言之矣。若魯曰,臣以萬萬愚庸,出入經幄,過蒙恩遇。春間勉戒之敎,實是今古罕有之異數,歸傳臣兄,相對感泣,如天洪渥,圖報無極,而臣弟又於意外,蒙恩登第,卽忝邇列,寒門滿盈之憂,惴惴慄慄不敢以一時立朝爲榮。臣兄方帶經筵,而近日不得入侍講筵者,誠以私心悚懼,不敢竝登前席而然也。臣母年今八十二矣。近因久泄,病情沈重,而臣母臣兄,以臣等之在禁直,使之姑勿陳情,故抑情供職矣。今又咫尺前席,聖諭溫諄,戒勅勤摯,殆無間於家人父子,臣感淚被面,不知所達。臣等兄弟,厚被國恩,效蔑絲毫,而前後恩數之偏重至此,臣等無狀,萬一有牽黨論而忘國家,則孤恩負國之罪,已不可言,而亦將何以歸見先臣於九泉之下也?惟當奉承明敎,銘篆心肺,以一死,期報主恩之萬一而已矣。上曰,《左傳》丈數幾何,多於《宋鑑》乎?宗城曰,全帙則似多於《宋鑑》矣。上曰,古無自止,何以爲之耶?若魯曰,在外相議,欲以一編爲二次所講矣。上曰,限二十丈爲之似好,而今方懸吐乎?宗城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6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全羅左水使李希夏。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呈辭受由,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在外,持平金光世未肅拜牌不進,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奏咨文撰出時同參事,備邊司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丁錫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去夜平安監司朴師洙,封進淸人去來狀啓,從敦化門隙到院,而義州府尹尹得和狀啓,不爲同來,故招問該門軍士,則以爲狀啓一封之外,元無所受云。故招致義州陪持人,與同門軍士,一處推問,則門軍士,受來傳致之際,見落於禁淸橋邊,爲他軍士所拾得,今始持納。莫重邊報,守門將之不能着實申飭,有此墜落之弊,事極痛駭。軍士令兵曹從重決棍,守門將,亦難免罪責,而本院推考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極可駭也,當該守門將拿處。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義州府尹狀啓墜落敦化門軍士,令兵曹從重決棍事,命下矣。當該門軍士,自本曹,決棍三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昨日政廳獨政啓辭之批下也。承傳色,初則以只出緊任來傳,旋卽以仍爲之來傳,其當初誤傳批旨之狀,極爲可駭,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承傳色,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赴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而近因兩司之不備,尙未署經,夫馬留滯,極爲可慮。兩司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持平金光世、趙明履,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推嚴召之下,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頃者過重之斥,業已知之,其何復嫌而每政撕捱,違牌爲事,其必遞爲期耶?然則予志固定,決難許遞,徒傷事體。且都政不遠,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廉隅雖重,分義豈輕?況其所撕捱,本非大矣。旣承其批,曾遞其職,更無可嫌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校理南泰良,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特敎之下,極爲寒心,禁推。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肅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由限已過,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天文學兼敎授李元佐、朴就徵有頉代,久未差出矣。士人申命復、李龜濟,術業頗精云。竝兼敎授差下,使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軍器所上長箭元數不足,長箭一千二十部,令敎鍊官折衝閔廷橃,監造,今已畢役矣。其中長箭十部,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監造官,令該曹考例論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續興手本,則時囚罪人安允中,本來痰火之病,倍添於五朔處濕之中,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司諫趙漢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已上具書見上}}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鳳祥之罪,關係至重,兩司之啓,公議齊奮,而日昨持平趙明履,突然而出,肆然而停,身居執法之地,反爲蔑法之論,其縱恣無嚴,莫此爲甚。向來鳳祥之啓,經年爭執,雖以甘心死黨之類,尙不敢遽爲立異之論,而今者明履,乃敢如此,世道之益壞,人心之益陷,誠非細慮。其在嚴懲勵之道,不可置而不論。請持平趙明履,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6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假注書南泰耆{{*|仕}}。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三度呈辭留院,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又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注書徐命臣,旣已違牌坐罷,假注書南泰耆,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六十之年,倖竊科第,初豈有意於榮進?只是老母在堂,未忍斷科,隨人出入場屋,偶然有此耳。至於言責之任,夫豈夢寐所期,而誤恩忽辱,除旨遠降,承命悸恐,措躬無地。昨陳一疏,未蒙恩遞,一倍慙恧,若無所容。噫,諫官雖卑,與宰相等,上可以匡救闕失,隨事格非,下可以糾正官邪,激濁揚淸,其責任之重,揀擇之愼,當如何也?居是任者,剛方正直,雖不得如古諍臣風者,而要皆一時之錚錚,則豈有如臣衰疲鈍劣,濫廁其間哉?且殿下旣畀臣以此任,不徒榮其身而已,將欲責臣以效其職也,則臣於是尤有茫然不知所出。蓋今之臺閣,與前有異矣。今之時世,與古不侔矣。噫,物極則變,變則通,我殿下,痛革屢百年黨錮之弊,諧之以大公至正之道,爲今日臣子者,苟非懷私蔑公,忘君負國之人,其敢復以黨習二字,萌諸心乎?第事有是非,政有得失,彼此之間,亦豈無可言可觀之事,而朋私痼弊,猶有未祛,言出於此,則疑生於彼,事由於彼,則嫌起於此,言纔脫口,人已指目,處今之世,論今之事,一言一動,何往非黨?智者愚者,同歸一套,雖有至言格論,朝廷旣驅之以黨論,殿下亦視之以黨論。噫,黨論安可爲也?其或稍持公平之心,不染乖激之論,則又必歸之以彼此徘徊之目,怵之以自中崖異之罰,群嘲衆罵,衝動激起,㤼者,不得不一場挺身而起鬧,懦者,不得已一番賈勇而投合。噫,投合安可爲也?是所謂語默俱難,言之則不過取偏黨之目,不言則亦不免倚阿之名。此臣向所謂,今之臺閣,與古之臺閣不同,今之時世,與古之時世有異者也。臣反復思之,誠不忍以許多幾紀,老入臺閣,落此圈套中,無補職責,只壞身名,臣之自畫如此,則又何忍揚揚行呼唱道路而已耶?雖然,臣自少生長仕宦之家,身雖韋布,頂踵國恩,又嘗猥忝桂坊,昵侍耿光,愛君憂國之性,不後於人,而迹阻香案,身局蔭塗,無由得徹其悃愊,抱玆耿耿,至于今日。又當韓愈之得言,敢效谷永之專攻,臣誠死罪死罪。伏惟殿下,聰明仁孝,迥出百王,睿哲欽明,動法聖訓,外無馳騁戈獵之悞,內絶聲色貨利之諉,務聖學也則朝晝之間,引接儒臣,講論不怠,恤民隱也則廟堂之上,博詢長策,區劃百爲,孜孜焉常若不足,念念焉日不暇給,以若所爲,求若所欲,三、五之治,何遽不若?雍熙之化,翹足可待,而試看今日,國勢日趨於委靡,綱紀日就於解弛,人心不淑,世道日下,環顧中外,無一可恃,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苟究其源,臣愚死罪,竊以爲文具太勝也,國體不尊也,政令太煩也。何謂文具太勝?《傳》曰,文勝質則史。《語》曰,名者實之賓,文不如質,名不如實,傳記所載,可考而知也。是以興平之世,質實爲治,衰靡之時,{{!|𦇯|⿰糹彌}}文日盛,竊瞯殿下,臨政非不勤矣,而弊事之因循,莫之能改,圖治非不切矣,而習尙之浮華,日以益增,專務表襮,弁髦實地,朝廷之上,所急者簿書期會也,所重者儀文末節也。用人則先辭彩而後敦朴,措事則近虛僞而少篤實,聖慮雖勤,而實德未究於下,恤典屢擧而實惠未及於民,是則群下,狃於弊習,不能精白佐治之罪,而亦由於殿下誠意,有些間斷,無革陋返諄之效,措置有所乖宜,欠循名責實之政而然矣。此所以尙文之弊,爲害於政者也。何謂國體不尊?《傳》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又曰,尊其瞻視,人君之一言一動,爲群下承式,寔四方之攸瞻,可不愼重歟?《易》曰,天地不交則否。唐太宗,神采英毅,群下不能盡情,此蓋人君所宜深戒,而接下之際,誠意交孚,情志流通,必如家人父子而後,上下交而衆情達也。竊瞯殿下存心仁恕,推誠接遇,臨筵之際,天顔溫粹,酬酢如響。此固聖王之美節,而但筵席不嚴,或傷於敬謹,褒寵太頻,或歸於過實。上之施下,太不靳惜,終歸屑越,下之得上,出而誇詡,視若例常,王言終欠於簡重,國體或傷於不尊,此所以不重之弊,爲害於政者也,何謂政令太煩?《書》曰,莅事惟煩。《傳》曰,居敬行簡。蓋天下之事務,自有大體,大體之中,又有其要,苟得其要,則事不煩而政益修,不得其要,則事愈煩而務益廢。是以垂衣之治,咸頌虞舜之德,衡石之程,莫救亂亡之禍。竊瞯殿下,求治太急,出令或煩,夫弊雖當祛,而必的見其救弊之術然後,行之,可免悔吝,事在當變,而必審知其善後而後行之,亦無僨誤。今也不然,規模不能先定於內,而政令未免顚倒於上,朝之所令,夕已收焉,昨之所命,今已寢焉。廟堂之上,簿書雲擾而或似煩屑,州縣之間,文牒星馳而眩於奉行。雖以近日事言之,酒禁之令,罷設無常,卒不能革其弊,而徒致中外之搔擾,軍制之變,八路差堂,赫然若將有爲,而乍令旋罷,待秋之言,不爲無見,而曷若審定於初頭也,孤民望而損國體則多矣,此所以令煩之弊,爲害於政者也。噫,人臣進言於君者,必以勸學爲第一義,而此則前後諸臣,言之盡矣。仰惟睿學高明,不待臣一二陳腐,已必體念克行,而惟此數件事,相仍爲病,實爲目前之憂歎,亦臣平日常所欲陳而未有路者耳。伏願聖明,自今以後,痛祛浮華,以做實政。接臣隣也則務積誠信,愼重其辭令,出孚號也則務主簡嚴,蕩滌其煩瑣,則將見風俗丕變,國勢益尊,大綱悉擧,而細務不親,高拱於穆淸之上矣,豈不休哉?今年農形,初頭則雨暘無愆,民事萬幸,而不幸正當移秧之節,奄値月餘之亢旱。臣之所莅之邑,卽峽邑也,旱乾爲災,比他稍緩,而無水根處,已至龜坼,峽邑如此,海邑可知,畿內若此,則他道可推。大抵民間形勢,荐饑之餘,人心易擾,一遇水旱,驚擾靡定,若無生意。當此之時,正宜十分警懼,以爲抑損之方,而近者自京往來之人,皆言今年都下豐亨之擧,升平之樂,比前有加,傀儡之玩,酣歌之戲,無日無之。閭巷之間,糜費酒食,分曹結隊,到處宴樂云。昔宋臣呂蒙正,以燈夕宴,視近及遠,爲蒼生之幸爲言。今則國家雖無鰲山彩柵之戲,而陳戒之言,正宜取法於今日。伏願聖明,亟命禁斷,以懲淫褻酣樂之風,以示遇災修省之意焉。向來鳳祥之啓,作一臺閣上相爭之端,而一自處分之後,朝象稍定矣。今此量移之擧,又出意外,彼此相爭,止息無期,停啓之憲臣,旣有請譴之論,則原啓之復官,恐或難禁。方今收殺之道,莫若亟允本院之啓,以爲可當之地,宜矣。李光湜之頃論南泰齊事也,毋論其言之是非,侵逼大臣,至以論一宰相,是何大罪爲言?噫,大臣有過,則諫官言之,固是常事,而遣辭之際,顯有凌踏之意,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如許風習,前所未見,臣謂宜有譴罰也。臣母病,一向澌頓之中,又自昨日,傷於暑天,症情越添,連泄之餘,元氣暴虛,見方危綴凜凜。此際,召牌下臨,分義是懼,不得不來詣禁扃之外,而情事迫急,咫尺天陛,末由入謝恩命。玆從闕下,輒犯徑還之科,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念臺職不宜一向虛縻,且察臣母病,不容頃刻暫捨,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深切實,可不留意?鳳祥事,於往年器之承款正法,則其所亡命,自有其律,而其時法外之律,非王府之所請,無下敎而擧行者,鏡賊欲實敎文創行者,旣已釐正之後,則律不至極,今者此命,本非遽釋,而當初極律之請,不過憲啓。今者處分,比初輕重若何,而府啓不足,且有院啓,此等過激之習,卽予不取。雖若此,上下相持,徒使朝象不美。果若爾疏,姑寢量移之命,李光湜罷職宜矣。禁斷事,已諭于副學所達之時矣。爾其勿辭察職。 ==6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呈辭受由,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陳疏留院,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 ○夜一更,月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今已累日,除在外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戶曹粘目,昌原府使洪泰斗拿問定罪事,允下矣。洪泰斗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正言金箕錫疏批,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姑寢量移之命事,批下矣。鳳祥纔已移配於全羅道礪山府,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于全羅道錦城縣當初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跟隨申飭,前後非一。乙巳年本曹草記,大小官入闕時,數外跟隨,及三司外堂下官,闕內前導,一竝嚴禁云云。批曰,所啓得宜,依此施行,而大抵闕內跟隨,自大君至微官,各有定數,則豈行於只庶官乎?此不過所率之人,不用法令之致,誠可駭然也爲敎。癸丑冬,因承宣筵達,又有各別申飭,自重臣以下,該曹直爲草記之敎矣。挽近以來,此法漸弛,闕內諸上司跟隨,或過定數。三司外前導,或踵前習,結束吏卒,一或糾禁,則故憑他事,責罰隨至,故吏卒輩,寧受罪於本曹,不欲觸怒於上司,惴惴危懼,不敢發一聲呵禁,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固當依受敎隨現草記,而最是闕內諸司,則自謂下人之留其司者,宜隨官員之後,旣非自外闌入,則跟隨之多寡,不可爲拘,互相務勝,莫肯遵法。蓋闕內恒留之下人,雖與自外闌入者有間,而跟隨之法,只以官員品秩,而定數禁斷,則官司在闕內外,非所可論也。此後則雖闕內諸司下人之恒留者,毋敢數外加隨,而禁喧吏隷,毋得任意捉囚事,申明定式,如有不遵者,官員推考,下人囚治等事,一依前日受敎施行,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箕錫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與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孝章墓守衛官所報,則本墓墓上北邊前面莎草,亢旱太酷,太半枯損。頃以微雨,無復回生茂盛之望,若遇霖雨,則又致崩頹之患,事甚可慮云。墓上莎草枯損,至於如此,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三次祈雨祭後,雖得驟雨,久旱之餘,不能霑足。四次祈雨祭,北郊遣宰臣,社稷遣重臣,不卜日,來十一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水標尺流,尙有雨意,觀勢稟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月初九日召對入侍時,傳曰,事神之道,瀆則近䙝,昨雖驟雨,水標尺流,朝猶雨意,故有觀勢稟行之敎,而今聞筵臣所達,城南城北,猶未同然云。漢之南北,推此可知,言念民事,姑停其難如右下敎,瀆亦未安。其令儀曹,卽問于大臣稟行事,命下矣。問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方在縮伏祈免中,惶恐不敢仰對云矣。敢啓。傳曰,更爲問議。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來六月朔祿俸輸送,則以爲縮伏俟罪,惶懼靡容,冒受常祿,義不敢出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疏批已下,更令倉官輸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禮曹言啓曰,四次祈雨祭設行與否,更爲問議事,命下矣。依傳敎更爲問議于右議政金興慶,則以爲今此詢問之命,至於再下,臣於是不得不冒沒仰對,而臣之愚意,見今日勢,尙有雨意,姑觀今明日稟行,恐爲得宜云。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依大臣議施行。 ○傳于鄭彦燮曰,明日晝講爲之。 ○司諫趙漢緯所啓,臺閣論事之體,勿論事之輕重,苟可以發啓者,則兩司俱發,自是古例也。今此本院鳳祥之啓,蓋出於嚴公法杜後弊之意,而伏見僚臺批旨,則以兩司俱發,至有未安之敎。臣於是不任惶媿悚縮之至。夫鳳祥事,當初發啓之憲臣,旋卽被駁,無人繼之,則與初不發啓無異,而若無諫院之啓,則將未免兩司俱寂,故公議未伸,物情益激,臣之一啓,烏可已也?此不過略擧目前事,欲尊臺體而已,而過激之敎,出於意外,臣何顔面,更冒於臺端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夜對爲之。 ○答右議政金興慶疏曰,省疏具悉卿懇。不過做錯,何必過嫌?憲臣被駁,停啓鳳祥事,因配鳳祥事,欲止惹鬧,尤何嫌焉?廊廟久曠,機務多滯,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答掌令呂光憲疏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而其中備局郞廳二人專管事,煩瑣難行,且有嚴飭之敎矣。童蒙敎官敎養事,曾有飭礪,其加另飭武科者,調用軍門事,曾因筵臣陳達,亦已下敎,不必拔去,亦不必分屬。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其所齗齗,亦涉異也,何必隨嫌?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答知中樞府事朴師益疏曰,省疏具悉。過中之駁,其意可知,何足爲嫌?卿勿過辭行公。 ○答工曹參議徐命彬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上疏,伏以臣頃於筵中,以李鳳祥移配事,有所陳白,而得蒙允可矣。憲啓忽發,卽請收還,且以擧條中三字,請罷捧入之承宣,臣於是誠不勝駴悚之至。夫鳳祥本律,只是流配,則年久之後,移諸差近之地者,以其情理之可矜,而至於故相臣云云之語,蓋以臣平日冤愍之意,耿結于中,故奏對之際,自不覺率口而發,未免爲觸禁之歸矣。乃者白簡之中,揷入故重臣事,張皇說去,專指臣身,而末梢罷職之請,反歸喉院之臣,三字陳達,旣出臣口,則欲加之罪,臣實爲首。彼一依筵奏,捧入擧條者,事例則然,何罪之有,而以臣之故,替受其鋒,臣心危怖,有不可言。玆於曩日之宣召,未敢爲趨承之計,一味縮伏,已過兩旬,而況今停啓之臣,旣被論罷,移配之命,亦令反汗,則臣之惶悸恧縮,尤萬萬矣。以此情地,其何可淟涊蹲據,以益其罪戾也哉?玆敢略暴危苦之懇,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掌令呂光憲上疏,伏以臣於今月初四日,伏奉承政院初三日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斯速乘馹上來者,臣雙擎跪讀,驚惶靡容。糞土如臣,屛伏窮巷,無所塵露於山海之大,徒保飮啄於畝澮之間,淸塗華貫,實非夢想之所到,而除旨恩召,聯翩遠辱,榮耀所曁,閭里咸聳,臣於是感激恩數,不敢淹稽。昨者來伏旅次,而自念朽鈍陋劣,百無一肖,雖有閑官宂職,亦無堪承之望,況玆言責之地,豈容使如臣者苟然備數也哉?記昔待罪薇垣也,瞽言纔發,旋遭狼狽,至今追惟,媿汗漬面,衡門偃仰,孰非省愆之日?中罹禍殃,偏母見背,苫堊餘喘,衰暮奄至,洊經毒癘,氣血俱耗,昏花翳眼,風濤聒耳,視聽寢塞,便成聾瞽,對人酬酢,十擧二三,在案書字,莫辨鉅細。惟此一疾,宜作人中之棄物。春間叨除是職也,適値動駕,疏籲路阻,衷曲未攄,召牌狎臨,臣雖無狀,亦知分義之不可越,嚴命之不可違,而竊自惟念,言官爲任,專責耳目,則凡其補拾糾檢之道,不以耳目而將何所憑哉?臣旣抱此癃閉之疾,宜不敢冒當是職,寧蹈逋慢之誅,不忍負淸朝耳目之責,較度輕重,卒不免坐違,惶蹙震駴,迄玆靡定。不意乃者,政曹不察,檢擬泮官,猥受恩點,而循省徊徨,不敢爲出脚計矣。曾未一旬,又忝舊銜,臣是何人,謬恩之洊疊,一至此哉?臣欲一出膺命,粗伸臣分,則瘝曠之憂,如上所陳。又欲一味泯默,恭竢處分,則偃蹇之罪,益無所逃。玆不得已疾聲哀叫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病情之不堪强策,名器之不容久假,亟許遞解,仍命選司,更勿檢擧於政注之間,俾得安意畢命於林壑之下,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容贅陳他說,而竊念昭昭日月,無幽不燭,區區衷悃,庶或見諒。從今以往,聖朝言議之職,是臣永辭之地,苟有所懷,更待何時?玆將邇來所覩記,敢爲殿下陳述,伏惟聖明留神焉。陵寢樹木之冒禁侵伐者,必施杖配之律者,乃三尺之典也。村氓雖愚,亦知犯斫之爲重罪,而乃者仁嬪旁墓奴乞孟伊爲名人,凶强自肆,擊斷無諱,偸伐其主家之丘木,作板賣食。及其豐材旣盡之後,毒斧移及於光陵火巢之內,干霄之木,連抱之材,恣意揀伐,載入京市,釣取重價。近處葬家棺槨之類,亦皆受價而取償,該陵守護軍及山直輩,欲加禁斷,則奮拳揮斧,敺擊無算。又重以束縛倒懸,畢輸所斫而後,始乃放去。向因陵官之稟報,僅得逮囚,勘以編配,則納錢請贖,白身脫免,聚其同惡,伺捕陵卒,捽入屛處,虐施治盜之刑,以杜訐告之路。且橫索秋曹所納贖錢,及情債於一陵隷屬,而人取百銅,充其壑慾,爲官者,知而不能言,爲卒者,見而不能禁,白晝亂伐,無人誰何,睯不畏死,狃以爲常者,今至五六載矣。累百年長養之陵木,將盡於一宮家悍僕之手,寧不痛心哉?如此凶頑恣橫之人,不可以常律處之。臣願亟命捕廳,捉得乞孟伊,嚴鞫輸情,置之極律。且搜其同黨,擇其甚者,而徙之邊邑,以絶日後無窮之弊焉。華陽亭一區,國初所設,而高深其柵溝,禁斷人耕牧者,乃所以重攻駒也。近年以來,綱旣解紐,人不畏法,太僕諸員輩,擅作室家于亭後至近之地,招朋引類,接屋連籬,東西兩村,幾至百餘戶。此猶不足,環築土品膏沃之處,作爲渠輩稼穡之場,連落爲區,殆近十里。禾麥浮黃,烟火抹靑,在牧群畜,無所飮齕,超逸界限,暴害民田者,首尾相望。本寺提擧及該郞,屢加申飭,使卽搬移,則溫言慢答,恬不爲動,延拖時月,已迫一紀,事之寒心,莫過於此。臣願摘發首唱之人,亟施徙邊之律,使京兆郞廳,監撤其人家,又毁環築之堤,俾爲放牧之場焉。國家有事之日,凡百需用,多責於市民及貢物主人,雖以一國之富,無此二者,則無所賴矣。凡其疾苦,宜加撫恤,俾必安保然後,可以爲國,而比來侵漁使役之弊,不一其端,在市民,則各司軍門及諸宮家,私貿勒買之弊,最其切骨之患也。故臺臣論啓於前,大臣建白於後,申禁節目,謄布各廛,而威奪之習,慢不悛改。在貢物主人,則該掌官員,有行則責立健馬,有事則召執苦役,此其剝膚之慘也。故頃者廟堂,勅令該司掌吏,逐月檢保,牒告備局,而舊頒之令,寢歸廢閣,强取之貨物,償直無日,權使之人馬,息肩無期,小民之失業呼冤,已不可勝言,而國家之制法設禁,將安所施哉?邇來床廛之一皆毁撤,賈兒之泣訴諸宰者,此其證也。今若一任其因循,不爲之矯革,則咨嗟怨讟,無所呼訴,終必至於逃散而後已,豈不大可懼哉?臣願令備局,揀定剛明有風力郞廳二人,專管此事,使之逐朔捧甘于平市署,及有貢物衙門,又別廉察于閭里,隨其發覺,入啓論罪事,永爲定式。殿下亦宜嚴飭于諸宮任掌輩,俾不至作奸犯科,又命有司,毋拘常例,期於推捉,從重勘斷,則庶或有補於革弊保民之道矣。當今士子不學之弊,已至莫可救正之境,臣嘗細究其源,蓋由於朝家訓蒙之乖其方也。當初童蒙敎官之創設也,必擇淹賅謹愨之士,專責提撕誘掖之道,又令春曹,貯錄其生徒案,以驗其多寡,而必行月講之規,考覈其勤慢,升降其祿俸,故居其任者,不敢怠其事而慢其職。不特此也,每當大小科榜出之後,照檢其生徒案,入格諸生之漏其中者,必令拔去,故爲士者,亦皆隨案掛名,挾冊請敎,不敢爲任便在家之計,以至敬長取友之道,日用人事之節,無不耳濡而目染。自夫春曹,月講之法甚闊,而敎官,口授之道漸怠,科後考案之規,一廢,而生徒趨學之意益倦,甚至世家新學之士,咸以造其門爲羞,閭閻俊秀之類,亦以廢其業爲事,使夫朝家別設之窠,作一老蔭筮仕之階,春曹試講,有時或行,則敎官輩,無徒可挈,遂丐親戚故舊子枝而以應之,此無他,官不擇人之過也,科不考案之故也,月不行講之致也。臣愚以爲先揀才學之士,畀之敎導之責,次行朔講之儀,明其考課之法,又伸之以科後考名之規,則不文之類,不敢居其職,怠事之徒,不敢長其習,操觚赴試之士,亦不敢爲漏案自便之圖矣。擊蒙儆怠之政,於是乎兩得,而幼學壯行之美,於是乎兼擧矣。武士積滯之患,未有甚於近日,蓋人衆窠窄,其勢自不得不然,而該曹實無推移調敍之道,以致赳赳可用之才,老牖下而未試,鬱鬱思用之志,至白首而未伸,設科取人之盛典,徒歸文具,豈非可惜之甚乎?臣意以爲每科榜出之後,使五軍門,擧其一榜,隨人多少,沒數分屬,名之以偏裨,隨將校之有闕,稱其才否而擧用之,則庶爲疎滯導鬱之一道矣。第禁、御、訓三營軍校,名目頗繁,非如摠、守兩營之窠少地窄,必割全榜四分之三,使三營,均數定屬,就其一分,分屬二營,則似無不均失志之歎矣。臣無任云云。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重遭臺嘖,義在必遞,而控疏而未蒙矜允,尋單而連被搪阻,其間屢承政牌,且奉嚴敎,而輒犯違傲,只竢誅譴。不意玆者,又勤聖念,特宣備忘,開釋備至,誨諭諄切,警之以薄罰,而督之以嚴召。噫,臣之決不可復出,伏想日月之明,照臨無餘,而猶以眷顧之深,不欲遽捨,乃有此決不可承之召命,抑塞懍蹙,靡所容措。不得不復蹈前慢,而喉司不諒,公然更請牌招,以致半日之內,虛辱天牌者再,臣於此益復悸恐,繼以訝惑也。臣於本職,以才分則至不稱矣,以私義則至不安矣。黽勉暫承,亶出迫隘,蹲冒至今,夫豈始料?重以世道時象,如水益下,睢盱吹覓,百倍於前。如臣淺望瑣力,無由鎭服,調平,不能者止,古人明戒,而當退不退,久據匪據,畢竟因一僚席前望,橫遭無限凌藉。一則曰事之無嚴,莫此爲甚,一則曰何可一任其壞了,一則曰殿下之命令不行,一則曰朝廷之黨議日肆。以臣之平生謹畏,不喜論議,而今乃猝陷於縱肆黨比之科,罔非臣出脚銓地之致,雖悔何及?《易》曰,君子見幾而作,言其知微色擧,早遠危辱也。臣之前後被人刺斥,不止於幾微,而尙不能辦一遞,其及於辱宜矣。至若今日所遭,比前不啻十層,竊觀其意,惟恐言之不甚而容臣復出,臣之日夕憧憧,固在釋負,而今而後,雖欲不遞,而不可得,實臣之幸也。第其下語危怕,聲罪狼藉,執此議律,流竄亦輕,尙安有晏然無忌,仍處其職之理?雖以廉隅言之,人言至此,而猶不遞,則是何異於拳歐足蹴,而不知去者乎?且臣於近日章奏之間,疊有難安之端,而不敢逐旋引嫌,姑且泯默,今因辭疏略陳焉。副學李宗城之疏,以臣疏中指堂箚爲彈文,譏臣以示人不廣,臣未知宜加規砭云者,非彈文而何?夫處銓衡而求勤攻,臣豈獨昧斯義,而但恐臺言太非常,不在於勤攻之例也。校理申宅夏之疏,復提臣疏,多所譏切,而乃云被臣疏斥,殆至三四,每每對辨,亦涉支離。噫,非儒臣之齗齗,則臣顧何樂於累章爭難,而今則實甚疲勞,臣亦不欲更辨也。正言李顯望之疏,忿詈趙侹之不足,餘波侵及於臣,至曰政官不有公議而檢擬。噫,當初永勿檢擬之請,大咈物情,故臣於未入銓時,已嘗一陳於筵對,則復擬臺望,事理當然,僚席同參,亦非獨專,而今乃自居以公議,欲人之毋得違異,良可異也。臣之情跡,萬無復進政席之理,而上下相持,了當無期,本曹考績覆啓等事,及所兼諸司殿最,皆不得擧行。大政之延稽,又不知至於何時,私心惶悶,姑不暇言,朝家務實之政,恐不宜若是其恝也。玆敢瀝血陳暴,疾聲號呼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深推體下之仁,勿復留難,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俾公務無曠,而賤分得安,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上疏,伏以臣頃有事于父母墳山,猥徹由單,幸蒙恩許,往視修治之役,感結幽明,宜卽還朝,以伸扣謝之忱,而新舊病情,行餘迭劇,淹伏壟下,倏過由限,閱月調息,始得寸寸前進,來到中途,又因所處齟齬,重患風感,積久委呻,幾不爲人。見今餘症反覆,昏昏綴綴,尙在出入死生之中,咫尺京輦,舁入無望,一向偃便,臣分都虧,揆以邦憲,合被重譴,擬將從縣道陳籲,冀被稽還之罪矣。此際得伏見諫臣疏本,則極論臣久據勳府有司,不讓于親功臣之非,乃曰放倒廉義,貪戀膴仕,一味蹲據,不知斂避。臣於是,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慙汗浹背也。夫勳府主管之任,非如各司提擧,間或罷免者比,一經差除,則終身不改,雖在竄謫中,亦未嘗出代而承襲者,或首擬於功臣備望之時,或仍帶於新舊勘錄之後,無所相礙,參錯行公,此卽流來舊例也。已往可據之事,自有本司之所錄,則臣未知前後不讓之人,輒遭人言,亦如今日否耶?臣不敢歷擧某某,以取自明之咎也。臣於往年,嘗因事上章,而仍讓是任於親勳人,或謂臣,過爲例外之嫌,而臣則自附於克讓之風,竊欲其因而得解,及至再辭而不得命,則遂止而不敢復瀆矣,無論本司規例如何,臣之處義如何。苟使臣,果然連章力辭,期於準解,以酬gg遂g初志,則今此臺斥,又何自而至哉?其亦可媿也bb已b。噫,臣本寒門晩進,根孤植弱,兼且庸虛譾劣,一無可取,而受恩三朝,致位卿班,了無絲毫之報,徒深淵谷之懼,區區所自勉,只在於辭榮就散,避遠危辱,而及今白首殘年,乃忽被人醜衊,喪盡身名,尙以何顔,可顯于當世乎?爲今之計,惟有謝跡朝端,自屛田廬,畢其餘生,粗靖私義而已。臺臣旣以遞改爲請,則理當恭俟處分,而側聽繼發之論,歷旬無聞,虛帶見彈之任,爲罪滋大,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聖慈,察臣所遭之非常,諒臣情跡之至危,亟命先遞臣勳府有司之任,仍許竝解西樞籌司等本兼諸職,以安賤分,重勘臣放倒貪戀之罪,以謝人言,千萬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工曹參議徐命彬上疏,伏以臣之罪,尙逭刑章,特是聖朝寬典耳。臣雖迷蠢無狀,亦具人彝,非不知孤恩慢命之爲極罪大何,而本來咫尺之守,株見靡變,選曹匪分之職,鐵限難越,特敎敦促之下,震悚徊徨,求死不得,終至於一日之內,荐犯違逋,致令開政有命而寢格,法參過時而停輟,國體大損,臣分都虧,已頹僅存之紀綱,由臣而益復壞盡,論其負犯,萬戮而有餘辜矣。乃荷聖度如天,曲賜寬貰,加之以不襯之恩褒,責之以無義之撕捱,開諭諄切,不啻若慈父之誨迷子,畢竟譴罰,止從薄勘,臣誠銜戴鏤髓,悸恐薰心,一味蹙伏,顒俟重誅之加矣。不意乃者,恩敍遽下,繼而有水部除命,湔拂之恩,眷顧之寵,有非施之於負釁昧分之賤臣者,臣聞命兢隕,撫躬怵惕,感極涕泣,不省所以自措也。噫,臣以世祿之裔,應擧覓官,本爲祿仕,濫沐恩造,與天無極,隕首陷胸,不足以仰酬其萬一,則有除輒辭,積有違戾,轉入於迫窄崎嶇之境界,而不知反者,夫豈臣本情,而亦豈臣所樂爲者哉?惟其陳力就列,不能則止,卽人臣立朝事君之道義,區區素劃,亶在於此。前後血籲,悉暴靡遺,而祗緣臣誠意淺薄,文辭短拙,不能孚格於君父,雖以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照於至切至懇之情,實有若臣有一分可强之勢,而故爲撕捱,攬竊飾讓之名,而徒懷自便之圖者然。苟如是者,其欺天之罪,又不勝誅,尙何以立於覆載之間乎?此臣所以跼蹐抑塞,竊自悼恨者也。顧此見叨,係是閑司,其在分義,固宜竭蹶叩謝,仰承德意,俯伸微忱,而素患伏暑之症,近忽暴重,轉動無路,不敢引日虛帶,以益其罪戾,玆始仰首鳴號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仍重勘前後違慢之罪,千萬幸甚。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曰,《左傳》序文,非但其文甚好,事實亦可觀。雖無付自止之事,進講,何如?上曰,讀之。宗城讀序文至第三板。上曰,姑止之。渙然氷釋怡然下,當有諱處。前日師傅李眞望,及儒臣李匡德,皆以爲諱,而改以晏字爲宜云,何如?宗城曰,讀之以晏字,似好矣。讀序文畢。宗城曰,此以下殊非進講之文也。上曰,此則我朝所作也,讀之。宗城曰,庚申年,卽世宗朝也。讀訖,更讀付自處曰,以陰字印者,至如經傳字,當讀而達之,而一讀之後,更不讀之之意,敢達。上曰,唯。宗城讀至第四板。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至第十板。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止第二十板。上曰,《胡傳春秋》,則春王正月王字,屬於上而懸吐乎?若魯曰,王字屬於下而讀之爲宜矣。宗城曰,大經大法,則備載於《春秋》,《穀梁》、《公羊》,皆以子夏弟子作此《春秋》。《春秋》凡五家,而胡安國又作《春秋》,故是謂《胡傳》。《春秋》義理推衍,則在於《胡傳》,事理諧備,則在於《左傳》也。後日經筵,當進講《詩傳》邶風,一時講此事實,甚好矣。世道漸下,風俗益婾,其時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多有不忍筆書之事,亦無遺漏者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傳當在經下,而初稱傳者,書其隱公所自出也。上曰,序云獲麟之書矣。宗城曰,獲麟後,孔子始作此書,而畢於獲麟之後云者,亦有依據矣。上曰,亦謂止於獲麟之後乎?若魯曰,畢於魯哀公之時,後五年而孔子薨,故孔門弟子繼而作之矣。上曰,杜註以爲畢於獲麟,而註云朱曰朱字,未知朱子乎?宗城曰,卽朱申也。《左傳》,世宗朝似爲進講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先儒以鄭莊公之封共叔段爲非矣。上曰,寤生之義,則附註所云,好矣。宗城曰,莊公以爲,姜氏欲之,焉避害云者,言其大體,則不得於母,甚大矣。上曰,是所謂不孝不弟也。若魯曰,共叔段雖不弟,莊公,不能善爲敎導,使之不陷於不義,先儒以此爲非,而寘其母於城潁,行此不忍之事,及聞潁考叔之言而亦能感悟,此爲差强處,而潁考叔之諷諫,可謂善矣。上曰,此所謂藹然善端也。宗城曰,潁考叔,後又死於王事,可謂忠孝兩全人也。上曰,莊公不能行大舜之烝烝叉bb乂b,而反以多行不義,必自斃爲言,此事尤怪異矣。何待其自斃,而不爲敎之耶?宗城曰,聖敎如此,甚好矣。至如臣下,若有罪,則卽當加罪,何待其積厚罪惡耶?其所謂必自斃等語,惟恐不爲不義,可勝歎哉?聖敎旣明省其非,伏願更爲存戒焉。上曰,唯。宗城曰,所謂君子,先儒謂是劉歆,而其所言,卽論斷之意也。上曰,有君子曰處,亦多乎?若魯曰,多有之,而其言,不知皆出於義理,不可以正直史斷一例看之矣。宗城曰,周鄭交惡云者,是爲怪事,周室東遷,王綱解紐,王威之凌夷,無可言者。平王,初以鄭伯爲卿士,後欲分政於虢,不復專任鄭伯,故鄭伯至於怨王,天王自謂無之,而互相爲質。後又取溫之麥,則是大逆也,而是君子所云者,明其一信字,此豈君臣間所當言者耶?杜註,以爲平王東遷,苟修文武之政,則可以振作云,而臣子豈敢怨王,而爲君者,亦何以無之,分疏而交質乎?此雖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在上之人,恬然又如此,其治亂之機,可以默想矣。若深加省察,惕然奮發,則可無王國之羞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此事何漏於綱乎?宗城曰,爲親者諱,故不書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石碏之大義滅親,是大義理也。是以石碏之賢名,表章於後世,而若又責備,則何可使其子與州吁遊,陷於不義乎?此失敎以義方之道也。上曰,石碏之諫衛莊公,言甚切直,而責己則可謂暗也。且州吁,旣一日爲君,則書以殺字,何也?《紫陽綱目》,例皆書以弑字矣。宗城曰,此未及考於《胡傳》而入來,不敢以臆見陳達矣。上曰,石碏發兵討罪,有何不敢乎?見此文勢則父子之間如常矣。宗城曰,如是而後,可得假手於陳,而乃老云者,可見其出處之正大,而其時,若朝服致討,以身死之,則可也,而不當以權術,假手於他國,以此致疑於後世矣。若魯曰,此非正道,而先儒有以權而得中爲言矣。《左傳》,以《春秋》爲傳,編年凡例,皆如《春秋》法,而因《魯史》而作之,故不書周年,只書春王正月,以示尊周也。宗城曰,《左傳》事實雖備,但以夢兆卜筮爲先,此所以左氏之浮誇處也。上曰,是謂不經矣。若魯曰,求賦於諸侯,又復交質則周室之凌夷至此,故孔子所以寓鈇鉞於此書,以示後世。左丘明,得其傳頗詳,而夢兆卜筮等事,不足道也。上曰,此書記實而已。若魯曰,預察其如此而進講之,盡其鑑戒懲創之道焉。上曰,承旨初爲入侍,文義達之。彦燮曰,講席文義,講官當爲之矣。宗城曰,承旨例兼參贊官矣。彦燮曰,別無所達之事,而此不過一史記矣。上曰,然矣。彦燮曰,石碏,見其子與州吁遊,禁而不聽矣。初旣有意,末梢又得善處,則當觀其善處,中間曲折,不可言矣。上曰,然矣。使右宰與其宰莅,殺州吁及其子,則自有等級矣。宗城曰,殺其子則送其家人矣。若魯曰,不可以臆見仰告,而不能以義討之,假手於他人,故以殺字,似爲書之矣。宗城曰,《左傳》,以文章言之,則若無林堯叟之註釋,義有難暢處。是以後世,以林堯叟,謂《左傳》之忠臣矣。若魯曰,逐句懸註,無異諺文懸註矣。上曰,然則林堯叟註,擇而登諸此乎?若魯曰,間有之矣。彦燮曰,君子所謂忠信等語,有若匹敵間事,此甚誤處,忠臣二字,若用之於楚漢之間,則可也,而用於周鄭君臣之國,則似無識見矣。上曰,此言是矣。州吁弑君自立,則雖或難制,而其子則何可難制乎?若魯曰,將欲待而一時除之矣。宗城曰,雖非難事,豈可獨殺於家間乎?下番所達是矣。其衛國褊小等語,極爲嚴正,而使其家人莅殺,亦明其罪也。又曰,三次設行祈雨祭,而終靳大霈,伏想雲漢之憂,丙枕未安,而言念民事,實爲悶迫矣。上曰,雖得雨,而亦似不均矣。宗城曰,昨日驟雨大注,而以都城言之,有或雨或不雨處,而束溪橋,則其日不得通涉云矣。若魯曰,阿峴近處,不過灑雨而止云矣。上曰,俄者禮曹啓辭,以觀勢稟行爲答者,意有所在。蓋事神之道,不可瀆,而昨日之雨,雖不及於初次之雨,此雨頗得浹洽,故姑以觀勢稟行爲答矣。注書出外,持來禮曹草記,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持禮曹草記而入來。上曰,草記上之。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事神之道,瀆則近䙝。昨雖驟雨,水標尺流,朝猶雨意,故有觀勢稟行之敎,而今聞筵臣所達,城南城北,猶未同然云。漢之南北,推此可知,言念民事,姑停其難。如右下敎,瀆亦未安,其令儀曹,卽問于大臣稟行。彦燮曰,豐昌府夫人,病患彌留,旣有遣御醫之事,而終不見藥效。閔奉朝賀,過癨氣後,老人筋力,今方委頓。奉朝賀,以府夫人病患,旣有遣御醫之擧,故不欲以其身病聞達,而但其家甚貧,子弟又無仕宦者,藥餌之道極難云。且係大臣病患,故敢此仰達。上曰,遣御醫看病。{{*|出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初九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彦燮,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進伏。李宗城,讀自五年癸亥,止十一板。上曰,下番玉堂讀之。金若魯讀三板。上曰,承旨讀之。鄭彦燮讀二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三板。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一板。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一板。上曰,此吏判之吐乎?若魯曰,閭家,有崔岦吐,故與李德壽,相議懸之矣。宗城曰,先王田獵,自有其時,故以納民於軌物等語,先陳之,此臧僖伯之善諫也。凡人君春省秋省,皆出爲民,不然,則未免爲佃遊之歸。國初兵革之餘,雖或有佃獵之時,而今以殿下聖德,無一於此,猶此陳戒者,雖幸行之時,無處不然,敢此仰陳,各別體念宜矣。上曰,可不留念焉?宗城曰,誦詩三百,可以專對四方云。凡諸侯、大夫相見之時,辭令之間,占其吉凶,其時之人,去故未遠,皆發言成章,而兵交使在其間,或以辭令,能保其國。是以,重其辭令,而亦善爲之矣。若魯曰,僖伯之事,上番已陳,而魯隱公,托以略地,竟乃陳魚而還。臧僖伯稱疾,初不從往者,雖似傲慢,而在其道得矣。托辭陳魚處,宜當鑑戒矣。上曰,然矣。隱公所謂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不敢忘者,與漢元帝勿治檻一般矣。宗城曰,聖敎好矣。隱公,知其宗戚大臣之言,出於忠規,而不能開納,竟乃觀魚而歸者,是不克私慾而然矣。及斯人之云亡而追念者,雖與蓄怒者有間,而果何益乎?上曰,然矣,而亦有不然者。於心不敢忘,則當用之,而終不用者,是由於蓄怒而深惡也。及其死而葬之,加一等,是名也。若魯曰,安知其不用乎?上曰,觀此,則似不用矣。宗城曰,不用其言,則與不用同矣。上曰,將萬,是萬舞乎?宗城曰,舞名,卽佾也。周公,有大勳於王室,故以八佾賜之,後世皆用之。今始問而用六佾,是釐正也。上曰,季氏之僭用,在於此後乎?宗城曰,然矣。上曰,經意則以謂過乎?宗城曰,見此經註可知,而立廟甚怪矣。上曰,立廟旣非,六佾、八佾,何足論也?宗城曰,親仁善隣,國之寶也。凡有國,皆有隣,我國北隣狄,南隣倭,不可以隣稱之,而使价往來之間,自有善隣之道,我若取侮,是非善隣,我不以道,亦非善隣,而至於親仁,無處不然矣。上曰,此四字陳戒好矣,可不留意焉?宗城曰,京師告饑,魯公之請糴於宗、衛、齊、鄭,是禮也。卽所謂泛舟之役也,古者,以恤隣爲大,我有蓄積然後,可以爲之,而至以我國形勢言之,則雖皇明今存,而告饑,何以應之?隣國請糴,亦何以救之乎?上曰,副學之言如此,我國若有泛舟之役,是存亡判焉矣。宗城曰,事變之來,何以知之,而卽今邦域之告饑,亦不能濟恤。以此章見之,國家當以儲蓄爲先務,儲蓄無他策,在於節用,若推觀前事,則當有警勅處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矣。請糴事,無於經而但出於傳矣。若魯曰,逐經敍事,而或有無於經而有於傳者矣。宗城曰,《公羊傳》,無異訓誥矣。上曰,傳,但書事實,無統領矣。宗城曰,未經朱子勘正矣。上曰,《胡傳》,朱子以爲如何?宗城曰,或以爲是,或以爲非矣。若魯曰,以其義理不足,利害甚明,爲不足處矣。鍼子曰,是不爲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此譏其不先告于祖而娶妻也。雖左氏之言,如此等處,得當矣。上曰,非《左傳》也,卽陳子之言矣。若魯曰,然而能知義理矣。宗城曰,宋公,怨公不告命,其時周室雖東遷,諸侯當以天王事之,而宋公不共王職,得罪於綱紀。後被鄭伯之討伐,王綱之如此者,非宋公之罪也,責在天王,如此處合爲反隅處矣。上曰,所陳當然矣。若魯曰,大雨大雷,書此災異者,有意矣。宗城曰,城郞之意,出於關防緊要而不時,故特書以貶之。先王用民,不過三日者,欲安保百姓,卽今百姓,困頓,顚連,不保其父母妻子者,此由於無藝之徵,不時之役也。若於此體念,則尤有光於聖德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意矣。宗城曰,《春秋》,王安石,以斷爛朝紙譏之,有若卽今奇別之稱以朝紙也。王安石,謂之朝紙,仍罷六經之科,是聖門之罪人也。且經得傳而發揮,其旨可謂有功於聖人。若使無傳,則未必知其鈇鉞之志矣。上曰,同盟然後,書名乎?春秋以前,似無盟矣。宗城曰,雖非兵戈,豈無相會之事乎?彦燮曰,聖主臨御,諸侯率服,則有何相盟之事乎?宗城曰,盟於魯然後,列國之君,始知其名,及薨,亦訃以名,故書諸簡策矣。上曰,然則褒貶之意,不寓於其間矣。宗城曰,然矣。若魯曰,盟者,中古以後之事,而二國相逢則稱盟,是相見之謂也。上曰,葵丘之盟,豈不爲始乎?宗城曰,此盟甚盛,故稱之,而其前豈無盟乎?上曰,秦誓之誓字,雖如盟字,而非歃血之盟乎?宗城曰,似是歃血,以有云周之宗盟觀之,盟之其來久矣。上曰,虞、芮相讓而歸,豈賴於盟乎?盟字,似自《春秋》始矣。宗城曰,以秦誓、甘誓見之,誓則豈非盟乎?孟津八百諸侯之來至者,亦必相盟而然矣。上曰,盟之一事,殊非三代之事矣。宗城曰,然矣。滕、薛兩侯,來朝爭長,此爲難解處,而隱公一言,恭而有禮,能感服薛侯,而使滕侯爲長,人君之以辭令感人者,豈云淺鮮哉?是爲加勉處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穎考叔之死,令人惻傷,執旗先登,忠勇兼至,而子都,因一時之微憾,射殺比肩同朝之人,而不少難焉。子都之事,何等無狀,而卽今色目相分,其所爭奪,至以鼎鑊刀鋸相向。與子都之射殺無異,可勝歎哉?鄭伯,以豭與犬鷄詛射穎考叔者,先儒爲非,而此等事,頻有於春秋之時矣。上曰,此爲不經矣。宗城曰,後世君子,以爲政以治民,刑以正邪,而鄭莊公,旣失政刑,以及於邪詛之何益?此言深寓譏刺之意也。上曰,不知子都之射殺而如此乎?宗城曰,暗中射之,何以知之?子都之相殺,有若今日之朝象,欲除其弊,則使之寅協和同,實爲先務,而如不得其道,則安知後世,不如詛字之譏刺乎?臣自八年前,勤懇陳告者,不出於建極二字。若建極處,則亂處當自解矣。鄭伯之以詛不以政刑,當爲反省體驗處矣。上曰,所達切實,而穎考叔,以爭車見殺,子都不能明白殺之。卽今朝象則上覩下見,而亦不能已。雖有此事,不必爲詛,而見此政刑之兩失,於心甚媿矣。若魯曰,在於經幄,不當以嚴剛二字仰達,而當此政刑解弛之時,不可一任其頹廢。伏望加意焉。上曰,然矣。天而旣厭周德之言,卽欲窺九鼎之意而然,當觀其末端矣。若魯曰,鄭,是周之子孫,故慨歎如此,而非斥言王室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有弟不能和協等語,皆自責之意也。伐許而亦不取,宜乎見稱於君子也。上曰,鍾巫事,此亦不經處矣。殺州吁之殺字,其考見其義乎?宗城曰,考出則無之,意者其時諸侯不討,衛國亦不討罪,故以此貶之,而只以人字,歸重矣。若魯曰,以人得以殺之之義,書之矣。上曰,武曌亦書誅字矣。彦燮曰,此事亦載於《小學》矣。上曰,然矣。一右宰醜亦足矣。若魯曰,爲明石碏之心事而書之矣。《春秋》之法,欲使亂臣賊子知懼,則至於臣弑君事,尤當森嚴書之,而書此殺字,似有意矣。宗城曰,小臣立朝之前,一覽《左傳》,待罪此任,事當熟閱,而怠慢職務,一不開見。今則連以祈雨祭祭文製進,未及點檢,而入來。今此下詢處,旣非甚難者而不能仰對,其惶媿之心,非比錯對,難免尸居失職之罪,惶悚敢達矣。上曰,此出適然,何害之有?《詩傳》第二卷,多於初卷乎?宗城曰,然矣。彦燮曰,惶恐敢達矣。當此極熱之時,召對,早行早罷則好矣。若當午設行,則豈不有聖體不瑕之慮乎?上曰,巳時爲之,則似好矣。宗城曰,巳正亦已晩矣。若魯曰,見先輩文集,則有巳初設晝講之事矣。宗城曰,依朝講例,設行於辰正,似好矣。上曰,辰巳時幾及於午矣。彦燮曰,臣今新入,不知前例,法講則當此盛暑,似姑停止,而至於召對,或朝、或夜,乘涼設行,得宜矣。上曰,所達有意,當留意焉。彦燮曰,臣累年在於外方,今始入侍,不知聖體之如何,敢此煩達矣。上曰,倭館人蔘之防塞,是承旨,在於東萊時事,而副學,以爲未嘗防塞,是何事也?彦燮曰,然矣。倭人巧詐特甚,自四五年前,持去我國物貨,而厥價忽然違期不給,細聞之則渠甚匱乏,不卽來償,而渠則我國所送之米,若或差他一日,則催促跳踉莫甚。人蔘於渠,極是眞藥,見其留館之倭,盛於木囊而佩之。自日出後,終日納於口中,而渠常用刀劍,若或刺傷,則嚙蔘而塗之,立見差效,他物貨之價本不報,猶或可也,而竝與蔘價而不卽送來,別貿易生銅,亦違期不送,故姑爲防塞人蔘,以見驕倭之動靜矣。其時廟堂,何以見知而防塞之矣?上曰,今則已爲開許乎?彦燮曰,纔已許開矣。上曰,副學,以防禁爲請,未知能得防禁乎?彦燮曰,何事有不可禁,而此則終不可防禁。自古如此者,亦爲我國之民,彼此負債,互相掣肘矣。關伯以下,視人蔘無異金屑,求之甚緊,我國必爲應求然後,渠亦某條求覓,備償物價,故以此朝廷,卽許弛禁矣。上曰,副學,以善隣旣有言,然則人蔘雖欲防禁,而恐不能矣。其人蔘之入去者無節乎?彦燮曰,渠之所用者,只是熟蔘,而至於生蔘則無效。江原、嶺南兩道人蔘,亦不用也。宗城曰,戶曹年年收稅之事,臣則知之。鄭彦燮,雖請防塞,亦不能得也。上曰,豐陵生時,以爲鄭彦燮,爲東萊府使時,防塞云矣。彦燮曰,其時生銅及物貨之價,久不備送,故姑爲防塞者,只是十二箇日矣。上曰,然則人蔘日日入去乎?彦燮曰,留館之倭,魚菜等物,日日開市,商賈開市,以五日爲式。其時則差送軍官看檢,而防塞人蔘之時,館倭,來留於訓別之家,日日十二時,皆呈手本。此時渠輩,甚爲悶迫。凡事皆見聽施,以此觀之,其在善隣之道,不可牢塞矣。上曰,京裏人蔘之絶無者,由於盡入東萊而然乎?彦燮曰,被執納稅者,亦不少矣。上曰,副學,欲防其潛商乎?宗城曰,欲禁其被執之類矣。彦燮曰,有不然者。人蔘入去之數,比前多減,朝家所送者,定以七十斤,而公私禮段及被執物貨之數,亦爲六百斤矣。故相臣李㙫,稟定以半減入送,而卽今則其半減之數,亦爲難充,見其入門,則不過爲二百六十斤,又有減於半減之數矣。宗城曰,乾蔘三百餘斤,旣入倭國,我國亦以藥餌煎用,地力有盡矣,何以無節乎?是以多大洞、細洞等處,潛商之弊如此矣。彦燮曰,臣父曾任江界府使時,臣亦往見,而潛商之類,其勢不勝禁遏矣。宗城曰,朝家雖以六百斤爲定式,而難充三百斤之數,則人蔘非一日可長者,自當如此矣。上曰,嶺南、江原道人蔘,渠已不願乎?彦燮曰,然矣。若魯曰,只爲採柴刈草,而入去細洞、多大洞,則必不爲之犯越之弊,專由於東萊矣。彦燮曰,江邊之人,男女,不事農業,只以潛商爲農事,若防禁,則必上言請開矣。上曰,兩班,上言請開乎?此非讀書之人,與甲山士子無異矣。若魯曰,江界倅,若以人蔘進封於朝士,則自有其罪,而其後金浚,有贈遺人蔘之事,朝士雖有不受者,朝令之下,又復如此,無以懲畏矣。彦燮曰,以人蔘之故,與受之際,人皆爲怪,而若以蔘角送於老人者,何害之有?其不分於人而獨自執持者,是可悶也。諸臣遂退出。 ==6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旌善郡守成震齡。 ○藥房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傳曰,晝講時,徐判府事同爲入侍。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本院別無公事可以持入者,六曹長官,或有故,亦無稟定事云。持公事入侍,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訓鍊都監千摠,今日褒貶坐起時,北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呂光憲,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三堂,皆呈辭單,不爲行公。重囚取服,一時爲急,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而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不得開政,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以吏批言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直講李徵道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散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金聖應,以兵批言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元釴,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近得暑感,病勢危重,萬無上來肅謝之望云。除拜累朔,而在鄕病重,上來無期,則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掌令呂光憲之疏,光陵楡木亂伐罪人乞孟伊,亟令捕廳捉得嚴鞫,期於輸情事,允下矣。別定軍官崔壽基,罪人乞孟伊窺捕以來,依傳旨自本廳,鞫問輸情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海平府院君尹根壽,以光國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廣州府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八十負三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該府,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權尙游,庚寅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永同縣數外官屯田,九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方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伋爲大司憲,李性孝爲持平,尹得徵爲持平,尹汲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李汝益爲博川郡守,鄭允迪爲繕工奉事,金聖垕爲直講,學正單安正仁,天文學敎授二單,申命復、李龜濟。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趙遠命付副司直,朴淳貞付副護軍,丁錫敷付副司正,申命復、李龜濟,付副司勇,僉知單,李基蕃。 ○答注書李光躋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刑曹參議柳儼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注書李光躋上疏,伏以臣父,衰老日甚之中,自經重泄,元氣澌敗,奄奄床席,轉側須人,人子至情,豈有離捨供仕之望,而向日飭勵堂后之敎,不啻嚴重,臣怵畏分義,抑情出仕者,殆滿一朔矣。臣父又自昨夜,猝添臍腹之痛,左右牽引,終宵叫楚,粥飮不下,焫熨無效,症形危篤,若將難保。今方邀醫試藥,未忍一刻暫離,臣豈不知飭勵之下,又此瀆擾之爲,萬萬惶悚,而情理焦迫,他不暇顧,略具短章,仰干宸嚴。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鐫遞臣職,俾得專意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 ○刑曹參議柳儼,上疏,伏以臣之母病,長在沈淹之中,情理煎迫,實無離側之望,而前後恩數之不可孤負也,臣子分義之不敢違傲也。間或出而供職,以少效圖報之忱,忝叨刑官,亦已閱四朔,而未嘗爲一番辭避之計。今者母病,猝然添劇,本症眉稜之核,胸塞之候,一倍苦重,渾身刺痛,食飮全廢,老人氣力,奄奄若垂盡。人子至情,誠不忍片時離捨,尋單乞解,蓋不獲已,而一例見阻,登徹無路,三堂牌召之命,渾及於憂遑罔措之中,臣誠悶迫,不知所以爲心。臣亦非不知査事,尙未及了當,諸堂不可不備員,而至情所迫,無由趨命,玆不得不隨詣闕外,仰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特加矜察,遞臣職名,許臣長暇,俾得隨便救視,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 ○甲寅六月初十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判府事徐命均,特進官李廷濟,同知事趙尙絅,參贊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掌令呂光憲,正言金箕錫,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宗臣鶴城君楦,武臣宣傳官李景淑入侍。上講前受音訖曰,雨意今頗醞釀,庶有周洽之望,心甚欣暢矣。聞憲臣,入來肅謝云,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掌令呂光憲入侍。李宗城,讀自邶風章,止燕燕章。若魯曰,篇題周南、召南,旣爲盡講,故今又盡講,而不必盡爲講之矣。宗城曰,斷而讀之,似好矣。若魯曰,衛本都河北以下,論其國都,不足講矣。尙絅曰,不過一番覽察而已,何必盡講乎?上講新受音訖。宗城曰,大臣雖非領事,使之先陳文義,如何?上曰,講官先爲之,可也。宗城曰,此詩是變風也。出於閭巷士女之口,可見其性情之和不和,而是平王東遷後詩也。自與二南不同,千載之下,見此詩而可知其風化之汚隆矣。柏舟章,古說以爲莊姜所作,而立言溫厚,辭氣得中,可見詩人之性情矣。尙絅曰,柏舟堅緻,而旣無所載,在於中流,又無依泊,故以此自比也。莊姜燕燕之詩,古人有以不置於變風之首爲疑,蓋取其旨意之溫厚矣。命均曰,正變之辨有異矣。上曰,自別矣。命均曰,婦人貞烈,故時君之過惡自彰,懲戒之道在此矣。宗城曰,大臣之言切實矣。人之造端,始於夫婦,而賢夫人不得於夫,靜言思之,寤辟有摽,則其情理可傷。至若臣僚,亦有願忠之心,而皇覽不揆,或慍于群小,則其壹菀哀傷之懷,與婦人無異,以此鑑戒,似好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若魯曰,以柏舟詩,置於首章者,其所怨尤,得中而然也。宗城曰,綠衣詩,非莊姜則不能作,而其怨尤莊公媢嫉嬖妾之言,皆出於溫厚,是變之正也。上曰,昨日講《左傳》,已知之,而莊姜,眞女中君子也。若魯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等語,自有見得道理處,而以婦人而如此,尤可奇也。命均曰,此詩不當載於變風,而時勢使然矣。上曰,非莊公,則豈不載於正風乎?廷濟曰,所遭便是變風也。宗城曰,莊公所爲,是變風之變風,何可載於正風乎?尙絅曰,我思古人等語,一節加於一節,含包婉順矣。宗城曰,下番所達是矣。臨事而若有思古人之心,則其遏人慾而存天理之際,當如刀割斷矣,豈不好哉?我思古人,俾無訧兮八字,思之,則左右逢原,無處不可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宗城曰,燕燕詩,千載之下,可想其情理。進講《左傳》時,已鑑本事,而古人以爲石碏,使石厚因陳而求朝者,戴嬀是陳人,陳人自有切齒腐心之怨,必當執厚而逞怨,故石碏,以此指揮云,此言得當矣。上曰,其先儒誰也?宗城曰,是明時人而雖非鴻儒碩士,辨論《詩傳》,甚詳矣。若魯曰,以燕燕詩觀之,戴嬀之景象,可想矣。宗城曰,先君之思等語,甚善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涕泣佇立等語,一節加於一節,而上三章則惜別傷離而已,下一章則戴嬀,有如此之德,故莊姜自有如此之情,非但爲一時傷別而已,此何等時也?莊姜爲國母,而國君見弑,非但戴嬀之大歸而已,國事罔涯故也。上曰,眉山註,以爲遠送于野,是興也,殊非實事云矣。宗城曰,燕燕章末,豐城朱氏序,甚好矣。命均曰,其間,雖爲問安,而不爲入診久矣。雖聞玉堂所傳之言而亦未詳,日間聖體,若何?上曰,連得無事矣。命均曰,眩氣不爲發作乎?上曰,近來則不爲發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亦何如?上曰,水剌一樣,而寢睡則已諭於儒臣。或夜半就寢,此則成習而然矣。命均曰,旱災初不至大段,而今則民事可謂罔涯矣。上曰,初則不甚而末乃如此,故連設祈雨祭,而今日東風雖凄冷,似必甘霈矣。命均曰,連日欲雨不雨,貽此聖慮,曾有用慮則眩氣輒發,水剌頓減之敎矣,未知何如。上曰,今無氣弱之事,若使雨暘不愆,不費心慮,則可得無事矣。命均曰,伏聞昨夜夜對,至四更後乃罷云矣。上曰,自家無睡,欲使玉堂不睡,與向者藥院之諭,相反矣。命均曰,與儒臣討論,豈不是好事,而此時宵短,或恐以此聖體不寧,下情悶甚矣。上曰,昨日亦偶然,豈可常爲之乎?廷濟曰,當此夏節,少睡甚悶矣。眞淳曰,古有我自樂此,不知疲之語,而不知不覺之中,恐致傷損。此後則勿爲之,何如?命均曰,丸劑,始爲進御乎?上曰,始服半劑矣。命均曰,夏間盡御丸劑後,觀勢議進湯劑,似好矣。上曰,六君子湯,不及於丸劑,將欲繼進丸藥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廷濟曰,今聞畿邑民事,則旱災誠非細憂矣。上曰,非但旱災,日昨驟雨,必多害穀矣。廷濟曰,小臣家在新門外,而伊日驟雨,不過浥塵矣。其後批旨,有水標滿尺之敎,怪而問之,則門內外有異,而後問于畿營,則高陽以北,雨澤頗洽,而漢南點雨不下云。漢南、湖西,旱災尤甚矣。眞淳曰,上上年凶歉尤甚處,今年稍勝云矣。廷濟曰,仁川、南陽等地,今年亦罔涯云矣。命均曰,驪州、利川、果川等邑,亦如是云矣。廷濟曰,今雖得雨移秧,已爲愆期矣。命均曰,是故移秧有禁矣。廷濟曰,禁令中間雖弛,而今年則比前太多云矣。上曰,是以悶旱之諭,移秧不爲擧論矣。特進官夕講,當爲入侍乎?宗城曰,然矣。上曰,然則有下敎事,而當於夕講時爲之矣。命均曰,咨文,姑不爲黑草矣。上曰,淨書爲重,而黑草不急,五日之內,豈不能盡寫乎?命均曰,今日黑草,査對後,當啓下云矣。金昌溫,援去咨文中無妨,而旣有下敎,當爲拔去,而瀋陽有觸怒之事,或恐相左而生事矣。上曰,自家修其道理,則後雖有査覈,何害也?命均曰,黑草査對,大臣當爲進參,而右相不出,可悶矣。上曰,欲爲下敎矣。命均曰,犯越罪人金昌溫,方自刑曹,刑訊究問而已。承款罪人則別無愚問之端,而滯囚京獄,非但在罪人爲莫大之弊,自禮賓供饋,故貽害戶曹,亦且不貲。下送本道,以爲前頭勘處之地,何如?上曰,數日內,使之下送,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銀貨持去事,自前議論不一,而第行中八包,不能充數,則凡干行路責應,無以成樣,而今番使行,非時之故,員譯輩八包,將不得備往,似未免苟簡之弊矣。副使朴文秀,姑未行公,故未及同爲稟定,而頃與大臣相議,則皆以爲銀貨,不可不持去云,卽今京外,無他推移持去之道。聞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別備銀一萬二千兩留庫云,臣意,則欲以四千兩持去,而右相以爲,行中旣無銀貨,則此數甚少,戶曹判書宋寅明,以爲一萬兩若爲持去,貿白絲換納戶曹便好云,而聞bb東b萊府消息,則白絲買賣,少無其利云。五千兩持去,量宜取用,如無用處,則以本色還納戶曹,未知如何。上曰,五千兩持去,以本色持來,可也。廷濟曰,買來白絲,甚爲無益,五千兩如無用處,以本色持來似好,而此事甚難矣。上曰,銀子入去,必當用之,而五千兩持去,如無用處,以本色還爲持來,可也。古亦有還持來事,而譯舌輩,必欲用之矣。尙絅曰,有事而往,則不可以空手作行矣。若魯曰,若無用處,則勿拆官封,還付關西或戶曹宜矣。命均曰,欲議于廟堂而稟定矣。今承下敎,直爲持去之意,敢達矣。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屢度申飭之下,終不辭朝,夫馬留滯,爲弊不少。更令政院,催促下送,何如?上曰,昔者之疾,今豈不瘳乎?如是撕捱,極爲過矣,而催促則不欲爲之矣。眞淳曰,連日來呈辭疏,而政院退而不捧矣。上曰,權{{!|𢢜|⿰忄業}}何敢呈疏,而政院亦不呼望,可也,而承旨之以不捧辭疏煩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小臣以司僕事,有所仰達者矣。上曰,少退,更爲入侍,稟定,可也,而夕講時,復爲入侍好矣。廷濟曰,小臣有仰達之辭矣。上曰,夕講時,當以特進官入侍,其時陳達,可也。臺諫傳啓,可也。光憲傳啓。上曰,如無改處,祗擧末端,可也。光憲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臺啓具書見上}}上曰,憲臣是鄕人乎?命均曰,近來離京而非本是鄕人也。上曰,非呂善長之一家乎?呂善長之父,卽呂光周也。宗城曰,卽其一家也。眞淳曰,故曾經臺侍呂必重之子也。箕錫曰,臣母病危重,情理煎迫,連陳辭章,未蒙恩遞。昨違嚴召,亦靳例罷,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復臨,分義所在,不敢一向偃伏,冒昧出肅,而第僚臺之避,旣緣臣疏,則臣於此,有不敢可否者,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容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眞淳曰,正言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夕講時,大臣當爲入侍,而夕講若値昏黑,則殊非待大臣之道。夕講進定於酉初,可也。 ○夕講爲之,而時刻,以酉初進定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六月初十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時,判府事徐命均,特進官李廷濟,同知事趙尙絅,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日月章,止凱風章。上講新受音一遍。宗城曰,此二篇,莊姜所作,而莊公在時所作也,燕燕詩,莊公薨後所作也。此詩當在於燕燕章之前,而其中又爲編次,則終風章居前,日月章居後宜矣。洪尙賓曰,朱子作《詩傳》序文,而無編次之事矣。上曰,編次則因古之所爲矣。宗城曰,三百篇,豈非夫子所編定,而後必有換易之弊矣。李廷濟曰,竹簡故,似相換易矣。宗城曰,顧我則笑,惠然肯來,則似非不甚狂暴之時,而至於呼父母日月而告之,則其立志在於忠信,非但爲琴瑟之情而已。莊姜之賢,於此可見。趙尙絅曰,末句有庶幾之望,而言辭和婉矣。金若魯曰,人情當此時,易生怨尤之心,而只有惻怛之意,旣處人倫之變,而終不失性情。莊姜處己以古人之道,而望莊公亦如此,其意炳然,可見於千載之下矣。上曰,終風章,形容其莊公之狂蕩,可謂善矣。顧我則笑,謔浪笑敖等語是也,而中心是悼云者,莊姜之意,亦且切矣。若魯曰,終風章,主以義理,而日月章,則怨尤之意切矣。上曰,與柏舟章不同矣。宗城曰,終風章善形容之下敎,誠是矣。比之於終風甚奇,而曀霾等字,各有間矣。尙絅曰,一節加於一節矣。上曰,思嚔懷三字,亦然矣。尙賓曰,古有詩畫之語,善形容下敎,誠至當矣。宗城曰,莊公內有莊姜之賢,外庭臣僚,未知其何許人,而亦必有作此詩者矣。人主第一先務,惟在於齊家而後,推而正百官平天下,觀此詩則以莊公之事,作爲鑑戒之資,甚宜矣。上曰,當留意焉。宗城曰,擊鼓章,其文甚好矣。別無推衍可達之辭,而其軍律不整,求馬踽踽之狀,無異目覩矣。死生契闊等語,離家旣久,有此懷抱,下民之情,在上者難於盡燭,而周公,東征而還,作詩以慰歸士,而首章以離家契闊爲言,見此章,則人情蓋已知之矣。父子兄弟之相保安頓,是人之恒情,而或征戍邊方,或流離遠土,不保此樂,則人心當何如耶?卽今良役侵徵之餘,繼之以飢饉癘疫,民生不保,散亡未集,其言語之發諸謳吟者,必當如此。今日殿下,雖有德政,何能盡慰此萬民乎?必以濟民之道爲先務,凡係民事,各別體念焉。上曰,此言切實矣。陟彼南山之詩,比此詩,似爲從容矣。以此詩末章見之,隣族侵徵,豈不甚於從軍乎?副學之言如此,當各別留意焉。徐命均曰,此詩是民間言語,而書以爲詩者矣。尙絅曰,中原人則言語皆以文字爲之矣。命均曰,卽今流離不保之民,其呻吟之聲,亦如此矣。廷濟曰,副學之言,旣爲切實,而下敎,亦好矣。上曰,今日小民,生髮未燥,而充定軍役,末乃流離,則豈有執子手之理乎?此爲惻傷處矣。若魯曰,蔀屋之民,豈有執手之樂耶?生子則畏此軍役,或棄而不擧,其室家之樂,何暇論乎?宗城曰,凱風章文義,已盡於大旨,更無可達者,而作詩者,專以自責爲主矣。此下淫亂之行,甚於此詩者,甚多。然此詩,卽變風之初見者,而七子之母,旣不安其室,則其治化之卑汚,可見矣。上曰,七子之母如此,則比諸周南、召南,判若霄壤矣。命均曰,鄭衛之風,如是矣。上曰,此非衛國之罪也,卽時君之失也。若魯曰,意在於感動其母心,則其情可想矣。上曰,事其母,似不能盡其子職矣。命均曰,然矣。何可謂盡其子職乎?風俗之卑汚,於此可見矣。上曰,陳氏註所謂有歷山氣像,豈不過乎?若魯曰,天下謂無不是底父母,旣不怨其母,而自責如此,故比喩於大舜,而亦非以大舜之孝比之也。其七子之至情,見於詩,如此矣。上曰,皆爲藏頭說去矣。尙賓曰,規諫之意,自在其中,作詩者,可謂善人矣。命均曰,雨意頗緊,伏想聖念必豫,而東風甚冷,法殿陰濕,未知御單衣乎。上曰,坐處深邃,何害之有,而雨勢頗從容,是爲喜幸矣。廷濟曰,不可以得此雨降心,而比看昨日之旱,頗爲多幸矣。上曰,此雨豈不多幸,而秋成然後,始可降心矣。命均曰,小臣待罪松都時見之,則六月十一日,始得雨,念前所移秧者,與他無異,而及至念後所移者,終歸不食,無糧無牛之民,拖至念後,勢所必至,是爲可慮矣。上曰,今日得雨,而移秧於念後者,更有何言乎?廷濟曰,形勢使然,而今年終不可爲完年矣。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金永昌事狀請,以渭原郡守禹夏亨,差送中軍,而今遞渭原,差送中軍,未免顚倒。其根本,則申熙川郡守趙漢重而出矣。趙永三逃躱之後,今又差送渭原,則未免太露,亦且無名。聞渭原爲邑,傍臨水邊,守城極難。方欲移邑,而築城之役,甚鉅云。若以築城爲名而下送,則似好矣。上曰,凡事當務爲誠實矣。今雖名此築城而下送,彼誰不知?《左傳》,書以城郞,譏其不時,此非可論者。今若差送渭原,則或以爲在理山時有治績而然矣。趙永三逃走事,戶判雖以爲疑,而此則過矣。以任爾元事見之,則禹夏亨,慷慨則有之,而不無言過其實處矣。命均曰,日昨掌令呂光憲,以箭串馬場內,人家毁撤事,陳疏蒙允矣。上曰,華陽亭內,似無人家矣,未知有之乎。命均曰,箭串馬場之內,古無人家,而壬午年間,故相臣申琓,爲司僕提調時,榻前定奪,許其無依諸員之入接於華陽亭近處,幾至四十餘戶矣。當初外方諸員,一百五十名,許接箭串屯田,以爲當亂時責立馬夫之地者,計非偶然,而其後渠輩,耕食之田,割入於內農圃田庫稍減。且其子枝漸蕃,無以居接資生。年前又呈于本寺,數十餘家入接於馬場內東邊,環築土城,起墾頗多,而此處,則是有水草處,不當許其作舍耕田,故小臣待罪本寺後,使之撤移,而時當冬節,今春,始乃盡爲撤去,而其中土城,則猝難頹破,欲待來秋,出力撤去,牟麥所耕處,待其刈取,使之陳棄矣。今者臺官,必不聞此處人家之今已毁撤,有此疏陳,而蒙允啓下之後,京兆不問於本寺,出送郞廳,則華陽亭近處,曾前許入之家舍,盡爲毁撤云。此則旣爲定奪,居接者,今不可混令毁撤,此意,分付京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出疆之期,不遠,得遞內局之任,俾得專意治行,何如?上曰,何妨於治行耶?日字猶遠,拜表後雖得遞解,亦無妨矣。命均曰,司僕,前則各處牧場,所收頗優,故員役料布及馬價,分排上下,而留在銀貨,累萬兩,亦爲殖利取用,故少無匱乏之患矣。賑廳前後貸去者,三萬五千兩,近來貸去,亦爲千兩,而旣不還報,牧場,亦多移屬他處,所收漸減,故本寺實無着手處。員役料布,無以繼給,馬價,亦無路充備,內廏馬,五六年來代立者,至於五十餘匹,而尙多未給價者。卽今賑廳形勢,姑難責報,故臣不爲稟達,而司僕事目,各牧場,或折受於宮家,免稅,罷則還屬于本寺,使之收稅,故洪州、泰安、南海等邑,牧場折受罷後,今皆還屬于司僕矣。晉州監牧所管漆原、龜山場,曾前折受於臨海君房矣,今罷免稅云。龜山場,依他例還屬司僕,以爲收稅事,地部及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左參贊進來。廷濟出伏。上曰,今者,雖使雨暘時,若務爲蓄積者,出於來歲之備豫也。至於謀利斂民,吾所不欲,而將欲知還穀多少處,而使之堅守,以爲備災之道矣。畿內則異於湖南,生穀雖難,而古有有志者,事竟成之言,太倉之粟,陳陳相仍者,豈非出於撙節乎?今得此雨,人心必弛,須以各別聚穀之意,言于守令,毋得濫費,而監司,亦甚緊切,當依此惕念擧行,可也。廷濟曰,小臣非但以特進官入來,昨見雨意茫然,憂慮罔涯,兼爲入侍矣。今年若或失稔,將何以爲之?生穀之道,事當某條措劃,而無計辦出,臣所欲達之言,不可見雨而止也。自國家,劃給某物然後,可以料理,自某廳,使之量宜出給料理之資,如何?上曰,此言非矣。廈氊之上,講論,則可也,而不可輕示於外方矣。以此旱災,自賑廳劃給料理之資,而若値饑饉,則將何以爲之耶?賑廳、惠廳,亦無着手處,有司之臣,似當落落不許,此則不可言也。廷濟曰,今聞一兩錢,可買十斗麥云。趁此時若得貿置,則豈不好哉?上曰,日者副學,請以牟麥,先捧還穀,而予則以爲當此時,不可以麥侵督小民,宜矣。今若如此,則民必以爲今以牟麥,先捧還穀者,秋來必將督捧舊欠,將未免驚動矣。向者人人,皆言郊外牟麥,平生初見云矣,何至於如此乎?明年則必以爲不如昨年云矣。今自牟麥爲始,一粒視若金,無得濫費之意,言及於守令及道臣,可也。廷濟曰,臣每逢着守令,則必以此意相戒矣。上曰,今年,雖得豐稔,必以儲蓄爲計,可矣。若魯曰,後日召對,進講冊子,預爲稟定然後,可以懸吐矣。上曰,將欲講名臣奏議矣。宗城曰,當講名臣奏議,而一番召對時,勢將持七八卷而入來,是爲悶事矣。若魯曰,先朝,進講冊懸吐時,玉堂官員,雖四五人聚會相議,而曾有蕭索之敎矣。今則只與副提學,伴直,相議懸吐,極爲慨然矣。卽今玉堂諸僚,無人行公,至於尹汲,則自以科擧撕捱,而汲出身後,曾已行公於說書,而其後翰薦,因有人言,凡有除拜,皆不膺命。此則極涉無義,而一番違牌,輒命罷職。尹汲可謂好箇八字矣。吳瑗,則新遭人言,似當引嫌,而兪最基,亦無陳疏之事,其意在於長久不出,長官之久爲滯直,事體未安。而長官,若或有故,臣亦或有疾病之故而出去,則玉堂之門將閉矣。上曰,此事甚未安矣。若魯曰,南泰良事,尤涉無義矣。宗城曰,南泰良之以此撕捱無義矣。當初下番之陳疏,未知得宜,而其後下番,旣爲行公,則南泰良,何不出仕耶?此事之陳達,極涉細碎,而南泰良,若或違牌坐罷,則金若魯以爲,亦當出去云,又將失金若魯矣。天道亦有變時,豈可以此,一生自劃而不出乎?新遭人言者,引嫌不出,可也,而其外,無非可以出仕者,南泰良,亦無毫分撕捱處,而終不出矣。若魯曰,兪最基,不過以一處置事,引嫌矣。上曰,意謂尹汲,自劃不仕,故初牌卽罷矣。聞儒臣之言,始知其曾已從仕矣。若魯曰,南泰良,及今日政新除授玉堂人員,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玉堂引嫌太過,別樣申飭然後,可以出矣。上曰,任珽,以北評事出送,而因副學而還收後,因南泰齊事而遞差。至於申宅夏之不出,極是怪事矣。命均曰,鄭亨復之不出,亦怪異矣。上曰,今日玉堂,與人相較,互相說去,必惹鬧端矣。且右揆,不過以筵中一時做錯之言,過爲引嫌。大臣旣陳疏承批,則豈可許久不出乎?卽今廊廟一空,國事可悶,須卽起視事,而趁明日朝講入來之意,入侍史官,親承下敎,馳往宣之,與之偕入。{{*|出榻前下敎}}明日朝講爲之事。{{*|出榻前下敎}}諸臣退出。 ==6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奉命偕來}}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朝講、晝講、夕講。 ○下直,尙州營將李禧遠,江原都事朴亨潤。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昨特敎之下,尙今不爲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秋曹重囚究問,一時爲急,而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昨日違牌,參議柳儼陳疏受由,俱不行公。判書、參判,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陳奏使行,以曆法釐正事,監官安重泰,隨往北京之意,頃已陳達,蒙允矣。曆法釐正之際,書冊購得之時,若無面幣冊價,則似難覓來,自前例有運餉銀子二百兩給送之規,依前出給,而使臣句管,參酌上下後,用餘銀子,還入本庫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大臣不入來,當敦諭,而雖無領事,有朝講之例,朝講爲之。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旨,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所遭臺議,實非尋常。兩旬蟄伏之餘,昨上請譴之章,而伏承批旨,不賜允許,恧縮之忱,轉加一倍。方將更瀝危苦之懇,冀蒙日月之照燭矣。不料史官來臨,聖諭特宣,使之入參朝講,臣誠愕眙,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聖明,雖以臣向日所達,敎之以一時做錯,言出臣口,罪移他人,固是臣萬萬惶蹙之端,而況停啓臺官,又被駁罷,則臣之不可冒出,於是乎益決矣。今玆別諭之下,未敢趨承,伏地悸恐,不省所措,謹當申暴萬難冒進之狀,仰請負罪違命之誅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犯越罪人等,數日內,使之下送事,命下矣。罪人金世丁、金哲同、韓時興、徐贊澄、朴云澄、朴義澄、金尙彔、金石巾、李日金、金萬中、金貴同、徐富成、金日中、李次興、徐春奉、徐云必、申以金、韓以巾、徐先興、全一柱、金尙回、金㗡金、金希彬、徐尙文、劉一丁、金永昌等二十六名,依當初押來時例,使,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監營,定差員次次押去之意,發關知委,仍卽出付於京畿差員處矣。金昌溫,則當依前定奪,究覈得情,而以渠一名,囚在庫間之故,守直、巡邏、獄官、吏卒之待令,亦涉有弊。昌溫,囚禁典獄署,以爲推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請譴之章,未蒙允許,恧縮之蹤,轉益臲卼,方將更暴危悃,冀被嚴誅,今玆常祿,決不可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金聖應啓曰,臺諫牌招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弘文館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被人反詈,所遭罔極,屢犯逋慢,無計轉動。乃者法講將開,寶bb?b旣臨,而荐違嚴召,自底大戾,惶殞震悸,惟竢鈇鉞,誠不意聖度天覆,曲加涵貸,暫賜譴罷,薄從吏勘,恩敍旋下,除命如故,負罪叨渥,惝怳罔措。念臣離違淸光,亦已半年,重登廈氊,少展忱悃,豈非臣耿耿之至願也?惟其不幸遭罹至此,竊自惟臣,常日事君,苟有毫分彷彿於古人者,雖以彼之必欲甘心,亦豈忍以此等言語,加諸臣哉?臣誠剜心刻骨,內自悼傷,杜門屛跡,寸心已定。嗚呼,此豈臣之所樂爲者,亦豈臣宿昔之志哉?況日昨吳光運之疏,其言罔極,有倍於前。噫,臣之當初斥光運,辭旣嚴矣,義亦伸矣,臣豈復區區於緦功之察哉?乃其前後,引據古誼,要以自明臣意,而光運每不究文義,不論緊歇,輒皆自認曰,此言指臣身也,彼言亦斥臣身也。喋喋然不知止焉。如臣疏所引朱子奏章,不過援前賢之成訓,辨義理之如斯而已。傳曰,儗人必於其倫,臣雖甚騃妄,豈敢以朱子自況,雖極疎緩,亦豈以光運,比之淵說輩哉?今光運,動以朱子許多句語,一皆拖引承當者,誠可笑也。然光運之用意布置,實在渠所謂愚弄宋孝宗一句。噫,其自唱自和,而攀援之無倫,一是前疏之套也。光運最初疏中,直以臣,比之章、蔡、石豫、沈繼祖、梁成大。噫,此數輩者,果是當何時世,作何伎倆者耶?臣顧以恒情泛看,實未能臆其意也。今光運,乃以臣疏淵覿說抃之云。譸張至此,信乎人心之不同也。噫,日月赫臨,綱紀猶存,爲此言者,其心獨無怵乎?若夫空闕之入觀,臣固有疎率之罪,而至於賊昌,則臣誠冥昧,莫察豺蜂之凶款,以親戚之誼,簡札往復,亦非一再,九齡先見,臣實有愧,至今追思,寢夢驚矍。臣於此事,已嘗具陳事實,仰請譴何,天日之明,想或記有矣。今彼乃以關節締結等語,要以汚衊臣身,而聖鑑所燭,臣何多辨也?嗚呼,臣之決退,豈敢出於私爲身計,亦豈不知彼之耽耽,非臣遠引所可免哉?惟是士夫進退,四維攸係,彼方加臣以罔極之言,至不欲與臣俱生,而恬若不聞,一味貪進,世間寧有如許人哉?仰惟大明臨下,無幽不燭,如臣情事,豈待煩縷,而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九閽,冒暴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察,鐫臣職名,許臣屛退,以靖私義,以避危鋒,千萬祈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噫,悖出悖入,經訓所載,此爾自勉處,於斯於彼,俱有過中不擇者,曾不批諭者,業已洞知,在上者,豈助激哉?疏中所嫌,業亦知矣。爾勿復較,其速察職。 ○副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頃者,重被臺抨,從今以後,永謝榮塗,無觸駭機,是臣區區之願,不意薄勘未幾,恩敍遽下,旣畀舊踐,繼降嚴召,臣誠惶感駭惑,罔知所措。臣於伊時處置憲臣也,以其意,在於大臣,而移攻承宣之爲非,遂置落科。臣則自謂其得中,而追聞物議,或咎其不爲駁遞,於此可見。臣言議氣力之原屬低弱也。噫,臺疏中所以聲罪者,極其狼藉。有曰極力周遮,攘臂阻擊,有曰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斥之以謬戾,目之以放肆,罷削之罰,亦出末減,其所臚列,豈曰泛論?臣本拙劣,不欲與年少臺鋒,爲之較辨,而但有所怪訝於一種時論者。鳳祥,罪不至死,而必欲置之於極律,移配何關?而惟恐施之以寬典,今於時移事往之後,復襲戕毒之餘套,欲售已甚之憯論,不但此也。竊觀近來,精神頭勢,一倍增激,臣未知其故,而爲世道不勝其憂嘆也。仍伏念如臣無似,濫叨經幄,黽俛供職,今且周歲,非謂臣一分可以堪承,只爲其感激恩造,少伸分義之計也。今臣所遭,彼旣以放肆指斥,而若又恬以爲常,不自斂避,則是眞爲放肆無憚之人耳。顧其罪,尤豈不重且大歟?此臣所以寧受辜恩慢命之罪,而不忍犯耐彈冒恥之科者也。噫,人臣事君,其進其退,不但以聞命爲恭。是以,先正臣李滉,有言曰,可進而進者,進爲恭,不可進而不進者,不進爲恭,可之所在,卽恭之所在也。臣三復斯言,不覺有感于中。殿下每以分義,責之臣僚,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臣何忍徒怵威命,而不恤自守之大防,揚揚冒進於金華一步地,以負先正之垂訓也哉?此非臣故爲慢蹇,强欲撕捱而然也。不知前頭,將費幾度撕捱,將被幾度嚴敎,臣非樂爲,爲之何哉?伏惟聖明在上,無物不燭,儻垂容光之照,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諒其實狀矣。旣知其如此,則一向强其所不能,聖上豈爲是哉?臣之一身廉愧之喪失,姑捨勿論,在淸朝崇讓禮使之道,亦豈不有歉耶?臣之日夕蘄祝,惟在於速得鐫解,以爲自靖之道耳。且臣情勢之外,病狀甚劇,素以尫羸之質,近添注夏之病,頭眩氣升,不能枝梧,腹痛絞急,不良興俯,宛轉牀褥,㱡㱡欲絶,而天牌之下,不能坐違,忍死扶曳,謹詣闕下,悉陳危懇,自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察臣情地之難於冒沒,憐臣哀籲之悉出肝膈,特許削臣職,而治臣罪。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俾臺議快行,賤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兩旬縮伏之餘,有不敢一向泯默,昨上短牘,仰請嚴誅,而伏奉批旨,曲加容貸,以不過做錯何必過嫌爲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感之至,而第臣悚蹙之本情,猶有所未盡俯燭者矣。向臣筵奏之言,勿論其無心與否,臺章之聲罪至重,請罷之論,移及於承宣,則臣心危悚,無異身當。今若諉之以他人被劾,於我何傷?而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則揆以事理,寧有是耶?況曩者諫官之疏,復申憲啓之語,遣辭張皇,指意深緊,而仍駁處置之儒臣,乃以艱覓周遮等說,爲其罪案,而至請罷削,臣之惶縮不安,難可冒進之義,於此而益較然矣。雖聖明寬恕於臣,不以爲罪,而臺議層生,衆弩橫集,其何可不恤人言,抗顔復出,以益其無恥之罪哉?朝者史官,特宣聖諭,俾令臣,入參朝講,而顧臣情勢,如右所陳,竟未得趨承,違拒明旨,罪尤萬死,玆敢申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使臺議得伸,私憤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惶蹙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不必深嫌,其所過中,業已知之,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況停啓憲臣事,卽本事也。於卿尤何有爲嫌之端?自古設因大臣所達,有若此處分,而雖耳目之臣斥之,未聞其時大臣,過自爲嫌者矣。噫,試觀今日之國事,鼎席備乎?廷務擧乎?此時共休戚之大臣,罔念國事,徒以過讓爲事,宜乎否乎?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知事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特進官洪鉉輔,特進官趙錫命,右副承旨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掌令呂光憲,假注書丁錫敷,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上講《詩傳》第二卷,自篇題,至睍睆黃鳥,讀訖。宗城講自雄雉四章,至谷風六章訖。上又講雄雉章,至谷風章訖。廷濟曰,《詩傳》多難曉字矣。上曰,非但字也,吐亦多難處矣。宗城曰,文義,書紙頭,似好矣。上曰,異於經筵法,別冊書進,可也。寅明曰,諺解還入內殿後,更爲考見乎?上曰,諺解考見矣。宗城曰,竝進諺解,以考未詳處,好矣。上曰,諺字,直書於難字字邊,好矣。宗城曰,《詩傳》曾已進覽否?上曰,自前見之,而字音甚難矣。宗城曰,國風皆好,而道之云遠,曷云能來等意,雖路遠莫來之意,其意味深長矣。上曰,大異鄭風矣。宗城曰,不求不忮,以此文義見之,可知詩人之意也。上曰,此大文,直君子之意也。寅明曰,《詩傳》有可美者,雖言夫妻間之事,逐意見之,則君臣父子齊家治國之道,皆在其中,不忮不求之意尤美。忮,無害人之心,求,無貪得之心,其在凡人,尙不可忽也。而況爲人上者,可不省焉?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各別留念焉。宗城曰,昨日儒臣所達,人心自有善心。文王之化自有善者,故國風則皆善,而降自衛風,則莊公時,適有此詩之善,而其他皆淫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蓋視日月,迭往迭來,而寓君子歸不歸之思,反覆深見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不忮不求,以人主言之,必無忮求之心,至於億兆蒼生,則皆不無忮求之心,以性情言之,則自有驕吝之心,故聖人於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八字,各別操存用力矣。上曰,以甚者言之,傑gg桀g、紂是也,以輕者言之,頃者陸贄之事,是也。上曰,婦善則男善,男善則婦善,自古皆然。莊公如不善,則必無此詩矣。宗城曰,深則厲,淺則揭,可見隨時斟酌之道矣。上曰,註云,以衣涉曰厲,蹇衣而涉曰揭,揭以淺涉宜矣,涉深以厲,其義可怪矣。宗城曰,深厲淺揭,蓋以涉水之際,男女不可無禮,故古有涉水之衣,褌衣是也。上曰,是矣。在於小註矣。然淺則脫衣,深則著衣,意有所在也。宗城曰,以或厲或揭,由其淺深,則豈徒涉水之道?凡人處事,亦當如是,三代之隨時損益,不外是道。揭、厲之意,自有深意,各別留念,則有益進講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善者而後交其善者,善者而後可以如此。此章,雖言朋友之事,實則君臣之道也。以君臣言之,君遇賢臣,臣遇賢君,君臣相須而後,政化可行,可不深味於此句哉?上曰,善矣。宗城曰,谷風皆言情性,以大體言之,得內助之善然後,可以有爲。作此文者,其正行顯於外,其人之善可知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育恐育鞠之義。當初困窮之際,恐皆至於顚覆,故殫其勤勞。今旣遂其生矣,而見棄如此,不售前功,其情可憐矣。上曰,走狗烹之說,亦猶是也。若魯曰,君臣夫婦,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以本意言之,匹夫匹婦,以成家道,欲生耕田捉魚乾菜,以爲過冬之資。非但此人,今閭閻之人皆然,夫婦協力,然後可以相依,而家道成矣。人必成樣而後,可以有爲。今國家之事,則萬無持撐之勢,不如此人之成樣居生,可不歎哉?匹夫匹婦之家事,必有預備,然後可以有爲。治國之道,豈無預備之事乎?上曰,此言切實矣。寅明曰,谷風,旣夫婦相睽而作,故其言如此。君臣之意,若相睽,則雖有所懷,不能相通,以小推大,則可知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以旨蓄御冬之意觀之,聚財而後,凡事可以有爲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戶判以聚財爲主,故其言如此矣。寅明曰,凡事有才而後,可以聚財矣。上曰,然矣。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掌令呂光憲所啓,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竝引嫌而退,當論而論,臺體卽然,批旨未安,何必爲嫌?僚臺所引,元非他事,嫌難處置,其勢固然。請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命出仕。上曰,依啓。 ○洪鉉輔進曰,祈雨祭,今明似當爲之,何以爲之耶?上曰,昨日小雨,又有雨意,觀勢爲之,宜矣。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上曰,晝講爲之。宗城曰,晝講時刻已晩矣。上曰,辰時猶在矣。上曰,宗臣、武臣,皆何不入來耶?若魯曰,晝講則入侍,而朝講則元無入侍事矣。上曰,頃時次對時,又申飭,晝講則使之入侍,可也。聖應曰,賓廳次對,大臣有故,故久未爲之,持公事何以爲之耶?上曰,此後入侍時,持公事入侍,若與晝講相値,則勿爲擧行。{{*|出榻前下敎}} ○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承旨來前。承旨持筆前伏,上命書傳旨。上曰,宋成明今帶何職?承旨,以不詳知對之。上曰,注書出去知來。注書承命出去。注書還入進曰,今爲知敦寧矣。書傳旨訖。以次退出。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傳曰,朝著之不齊,莫有甚於近日。吏判之承批已久,尙不行公,都政不遠,其行杳然,其所撕捱,已涉太過,冢宰重任,決難輕遞,違牌爲事,徒傷事體,其在分義,極涉未安。況都政之逾月,未有甚於近日,兩銓無故,莫若今日,而若此不已,又將過時,豈有若此分義道理乎?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傳曰,知敦寧宋成明,頃者下鄕,本無撕捱之端,而自夫尋鄕之後,遽思斂跡之意,不思報國之義,便居其鄕,不知動焉。受恩兩朝,今事寡躬之義焉在,其在道理,豈可一任其志,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彦燮、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行副護軍柳濬、宗城讀式微、旄丘、簡兮、泉水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式微、旄丘,皆一意也。黎侯,失國歸衛,衛君處之以邑,而其時天王失政,征伐不能自出,方伯,亦不能相救,遂使黎國君臣,不免於流離瑣尾之嘆。此正慨然處,而雖以黎君臣言之,忽於修攘之策,昧於備禦之道,顚喪其國,寄寓他邦,莫非自取滅亡之禍者,固合於後辟監徵之道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流離瑣尾等語,不能無觸感處矣。卽今民間形勢,得免於流離瑣尾者無多,此實由於不勤農業,不存恒心之致,而及其困苦失所,則不知自悔,歸咎於國,因文義而別爲留念,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微君故微君躬云者,雖似怨望,而深慨衛君之不恤,猶望其君之興復,其意則深長,其言則悲切矣。宗城曰,簡兮章,蓋賢者有斯世之志,而廁伶官之列者也。以張南軒比方朔之言見之,則雖有歉於士君子出處正大之道,而若其有才不見容,鬱鬱不得志之嘆,有足以想像者矣。雖未知的在何世,而其君之不知賢而不擧用者,亦可慨然。今若以此監戒,則庶有得於立賢無方,明揚廁陋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才而逢時,則得君行道而利澤及人,有才而不逢,則處於下流而自肆其志。若以伊尹之耕耒,傅說之版築,見之,則可知其始也貧賤。自同平人,而終降大任,展其抱負矣。當今聖明在上,一藝必錄,固知無遺才之嘆,而安知其人所賤棄之中,亦無其才可用之人耶?惟宜至誠搜訪,俾令草萊賢豪,皆登於淸朝之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周室已衰,王化不復,小人在位,君子見棄,故托興於山榛、隰苓,馳慕於文、武盛際,卽此一句,而可知其賢。若魯曰,處伶官而不辭者,蓋出於懷道避亂世之計也。思西京而起慕者,亦出於有才不見用之歎也。東方朔似之云者,雖是先儒之言,而臣意則未知其的當也。上曰,以上數句觀之,則東方朔似之云者,不亦可乎?若魯曰,誠有不然者矣。古之賢者,處於抱關擊柝,而未嘗露其才能,惟思盡其職分而已。身爲伶官而責在奏技,則公庭萬舞,執籥秉籊gg翟g,莫非其職之當然,而想其爲言,則若自譽而實自嘲,玩世不恭之意,溢於遣辭之際,比諸方朔,殆有過焉者矣。宗城曰,泉水章,雖婦女之事,而誠有可觀者矣。女子出嫁,遠父母兄弟,而眷眷不忘,必思歸寧者,出於孝悌之心也。有懷於衛,靡日不思,而與謀諸姬,遂及伯姊者,亦非自行自止之意也。旋車言邁,遄臻於衛,我心悠悠,薄言出遊者,可見其發乎情而止乎禮矣。若魯曰,父母終後,雖無歸寧之義,而父母舊國,豈無思歸之意乎?猶能博謀諸姬,不敢遽歸,以禮自持,辭婉意正,猶有二南之餘化矣。上曰,副學所謂出於孝悌之心者,是矣。至情所在,寧不懷歸?而猶不敢徑情而直行,則誠有可尙者矣。寅明曰,情與私,本不相遠,而情是不可已者,私則每有病矣。蓋情纔發而私輒隨,終難於抑其情而斷其私,如非見識通透者,則雖自謂賢士,亦不免乎此?而衛之一女,猶能於人情旣發之後,反覆詳議於諸姬伯姊之間,恐害義理,而卒於不歸,此誠卓乎難及處矣。宗城曰,殿下於此章之旨,敎之以不敢徑情直行者,可謂一言盡之矣。向者長陵、寧陵行幸之擧,雖出於出天之孝,諸臣諫止之言,爲慮聖躬之或傷,而聖意堅定,終不撓改。從後觀之,則不能無處分徑情之嘆。今講此章,宜有追悔之道矣。上曰,副學所達則是矣,而每事固當以義理裁斷而已。在上者不顧義理,徑情直行,則果非矣。事固合於義理而撓於浮議,不能堅定,則亦非矣。其時諸臣,或曰驪利可畏,或曰俗忌不可不念云,則其言,實非義理,而過擧先在於下,在上者若無過擧,則無以鎭下,故予固不免於擧措之過,予亦豈以爲自是耶?宗城曰,群下以俗忌爲言,故聖心,有所不槪,此固聖德之有辭於後世者,而第百年幽宮,一朝將啓,聖上篤至之孝,易致傷感,地中閉藏之氣,不可親襲,故勸止之際,不覺其言之或妨於義理,而若其憂愛之誠,則不可謂不出於義理矣。然在上者,豈以其下之不善導達?故自爲過中之擧措,而從容商確之道,曾不如衛女之自止於禮義耶?臣竊爲殿下慨然也。寅明曰,古者人君出弔,則必以桃茢巫祝而先之。向者拘忌之說,亦豈無所執而然耶?大凡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情切誠篤,無所不至。故其拘忌之說,皆出於苦心血誠矣。上曰,人非堯、舜,安得無過?其時事,予亦知其過矣,而但兩陵陵幸,不但情禮之不可已,實是義理之所當爲者,諸臣之必欲挽止者,終未知其得當也。宗城曰,寅明所達之言,是矣。人臣事君,人子事親之道,必當以保護爲先,不可以一例言之也。殿下上奉東朝,若使東朝,只顧義理行之,而事或有傷損之慮,則殿下,其將曰,此出於義理而奉以行之耶?上曰,副學,以此言之,予亦無可答之語矣。若魯曰,殿下以每事,但當裁斷義理爲敎,此實臣民之福也。然義理無窮,覺得亦難,雖今聖學高明,無所不透,而臨事制宜之方,亦在於博詢廣採之道,而第當聽納之際,終欠虛受之量,苟有咈忤之言,輒降非常之敎。向者陵幸時,群臣勸止之言,實出於忠愛之誠,而不少恕究,過加摧抑,終至於徑情而直行,事已過矣。言之無益,而此後則凡事,必加詢訪折衷而行之,切有望於聖明矣。寅明曰,殿下於凡事,聖志先定,則未嘗周爰咨度,而斷然行之。群下雖言之,而亦不入,此實殿下病處矣。從今以往,則戒在徑情,而廣詢廷議幸甚。上曰,勉戒至此,當加意,而纔講李忠定奏議,忠定之勸其君親征者,其義理如何耶?寅明曰,以忠定憂愛之誠,豈欲君上之冒危,而其時和議橫行,義理晦塞,人心皆願一戰,而君志一向委靡,宋室之亡與不亡,只在於戰與不戰。若能親率三軍,奮發一出,則庶可以鼓將士之勇,摧敵人之氣,有湔刷興復之望,故所以累煩章奏,必欲親征也。上曰,忠定bb之b事,則時勢固然矣,而寇準,當昇平之世,亦勸澶淵之征,此則有不可曉者矣。寅明曰,戎狄亂華之漸,固宜嚴防,智士謀國之道,亦超常見,故親扶日轂,遠過澶淵。此不但的知皇威所壓,有萬全必勝之道也。亦慮其一時暫勞,爲後日永賴之功矣。然智略如寇準則可矣。苟有希功倖償之輩,妄欲引此爲例,則豈能免於覆敗之禍哉?宗城曰,祖宗朝進講之規,一日三再講,則自上不讀前受音,蓋其日所授,只止一遍,則有難融會貫通故也。近來連日開筵,而日輒再講,未知萬機之暇,讀至幾遍乎?上曰,讀數無多,而有時展覽矣。若魯曰,當此盛熱,不必課讀,宴閑之際,溫繹爲好矣。寅明曰,雖召對之時,所講若多,則不得領會,不如簡其張數,而反覆論難之爲得矣。上曰,讀史之法,與經文有異,若太小,則不能承上接下,方讀《左傳》而亦然矣。宗城曰,故相臣崔錫鼎所撰左氏輯選類會抄錄,便於考覽,雖非當初進御冊子,而時在玉堂矣。進講,則以元冊爲之,此冊則展覽於淸燕之暇,似好矣。上曰,入之。若魯曰,召對冊子,當預先稟定,而名臣奏議則卷帙浩多,《貞觀政要》,未知如何?上曰,予欲重講奏議,知事之議,如何耶?寅明曰,所見各異,難於指的仰達,而蓋無可合冊子矣。上曰,名臣奏議,擇其中有功於君德上者,而進講則好耶?彦燮曰,篇帙浩多,不必爲拘,抄選印出,以爲繼講冊子,似宜矣。宗城曰,臣意則不然矣。奏議則一次遍覽,而重講綱目甚好。綱目,亦不必盡帙,先講兩漢紀,而五季則闕之爲宜,此非臣之賤見也。大臣、諸宰之意皆然矣。上曰,李判府事,嘗言盡講綱目,列聖朝所未有之事云,而肅廟朝,早訖綱目,經、傳、子、史無不講讀,而未盡講者,只《禮記》也。名臣奏議,亦嘗講讀,闕內有此冊,而予不忍披覽矣。予於講《禮記》之時,不欲兼講奏議者,蓋有所感,諸臣之不欲以奏議進講者,亦有其意,而當初,則事適巧會。《禮記》奏議,將同時進講,故有不欲進講者,而今則《禮記》已訖,宜進講奏議,此亦爲繼述之一道,抄出以講爲可,而但抄出規模,似難矣。寅明曰,臣於此冊,曾未詳見,而蓋是李德壽所抄,專主於正心誠意上工夫矣。上曰,如曾子問例而拔去其不緊者,則好矣。宗城曰,以篇抄出則似不難,郊廟等篇則拔之似宜矣。若魯曰,此當問議於領事乎?上曰,不必問議矣。上曰,承旨進前,自明日至盛暑前,晝講時刻,以辰正爲之。今日夕講爲之事,分付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北門、北風、靜女章,而至新臺章。上曰,其大旨則闕之,可也。宗城讀至二子乘舟章。上曰,其大旨,與新臺無異,而殘忍則尤甚矣。寅明曰,宋時儒臣范祖禹,亦以此章,爲不可進講矣。宗城曰,然則此章大旨,亦闕之乎?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至章下太史公註而止焉。上讀新受音,至新臺章。宗城曰,臣已讀矣。勸懲之意,自上已知之,變風淫亂之詩,固不可讀者,而至於新臺、乘舟,則其慘毒,尤無比,何可自上讀之耶?若魯曰,人君讀如此詩,而存懲戒之志則好矣。若使此詩,不合於人君講讀,則孔子刪《詩》《書》之際,何以編錄乎?上曰,讀之誠駭惡矣。寅明曰,大旨則直書,故有不忍讀,而元章則語多婉曲者矣。上曰,衛風,多淫亂之詩。欲考見目錄,注書出去,取目錄以來,逅出來取以上之。上曰,副學,考見目錄,如新臺者,幾章耶。宗城曰,鶉之奔奔,亦與此章同矣。上曰,旣入於經,則廢講未安,下番所達,是矣。除大旨,只讀音爲可,遂連讀新臺、乘舟章,一遍訖後,上曰,太史公之引申生爲言,似不襯,而猶有筆法之嚴者矣。宗城曰,北門章,賢者自患於貧窶,出北門而賦此詩矣。大凡朝家待臣之道,惟當忠信重祿,而爲臣子者,不可以祿薄家窶,有所怨言。衛君之裨以政事,而不恤其艱,固非矣。其臣之呼天自訴者,細究其旨,亦不無冤悶之意,則似有欠於隨遇盡分之道矣。至於室人之交謫,則可知后妃之化,不及於閨門之內而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北風章,則天地閉塞,氣象愁慘,危亡之禍,迫在朝夕,故當時立朝之人,慮其禍亂之及己,竝與相好之人而携手同歸,無或虛徐,此豈臣子之所可爲者耶?人臣事君之道,固當夷險不避,休戚與同,而不以國危爲念,惟以避禍爲計,則衛之國事,固無可言,而其臣處義甚可怪也。今以卽事言之,則立朝而無擔當國事之意,皆懷旅進旅退之計,不久而必將有惠好同歸之患矣。惟當勉勵其在朝者,勸諭其不來者,以爲聚精會神,戮力共濟之道矣。上曰,副學所達,是矣。各別申飭,可也。寅明曰,儒臣發端,臣亦言之。卽今國勢無危亂之象,而有粗安之形,雖以黨論言之,無殺戮之意,有和同之望,而立朝者,擧懷退去之計,少無堅固之意,豈非可慨而可訝者乎?若魯曰,衛國方亂,故賢人君子,見幾而作,不竢終日,而蓋其時則列國竝據,不得於宋,則之於魯,不得於楚,則之於晉,而我國則不然,有一定之義,而無旋踵之處,故生髮未燥,已知君臣之分,其中自好者,自好,立朝者,立朝,而無論仕與不仕,皆是世受國恩之人,莫不有休戚與同之義矣。臣以目所見言之,在先朝時,有二三臣僚,擔當國事,而今則未見視國事如家事者,旅進旅退,無自固之意,豈不悶哉?殿下,方至誠圖治,而群下不肯奉承,有君無臣,實爲今日之嘆。惟宜另加戒飭,俾有濟濟在廷之美,而楊氏所謂先王視臣如手足之言,甚好。聖上亦宜留念於以禮使之道矣。上曰,凡今日立朝者,每欲自快其心,故所以有不肯仕之患。若任其快心,則又將至於殺戮之境矣。十九下敎後,予志已堅定,而從前處分,或不堅定,故在下者,猶且不信,顧瞻趑趄,不肯就仕,而漸至於渙散之境,殆有甚於携手而同歸,則此莫非予自反之處,而其中足以知此義理者,亦或犯之,其將奈何?寅明曰,今之不肯服仕者,豈由於不得快心之致哉?雖欲擔當國事,而才試一著,輒遭一言,有才而不得布,有志而不得施,此所以慮其顚敗,而不欲仕宦矣。上曰,此弊則果有之矣。苟有擔當國事之人,則必加吹覓,輒至擊去,世道良可慨然矣。若魯曰,今日臣子,孰無盡心國事之願,而但當事者,每慮作此事,則有何言,而顧惜身名,不肯擔當矣。上曰,俄者所達視如手足之言,甚切實,當各別留念。宗城曰,此下文義,無可達之言,倫彝斁喪,便同夷狄之風。至如靜女淫奔之詩,則實有關係於風化者,宜存監戒之道矣。上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則二南之風化如何,而靜女猶如是,則衛家之衰亂,可知矣。寅明曰,衛是紂都,故餘惡猶存而然矣。上曰,此則不然,雖染紂惡,且被周化,則數百年後,豈有餘惡之猶存者耶?宗城曰,知事之言,儘有意見,文、武之時,治敎休明,化紂舊俗。自經幽、厲以來,文、武之敎已衰,而舊染之惡益深,故有如此之弊矣。若魯曰,旣見二南,又見變風,則可知其隆替矣。上曰,此如飮淸而飮濁,處明而處暗矣。宗城曰,淸濁明暗之敎,正切當矣。但今日世道,可謂幽濁,不可謂淸明,聖上,豈不慨然,思所以挽回文、武之世耶?其所挽回之道,不在於他,只在於澄淸本源之道矣。若讀《詩》而無懲創之心,則便歸於紙上之空言。惟願諷詠之際,常存心而惕慮焉。上曰,甚切實,當留意矣。諸臣遂退出。 ==6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奉命偕來}}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呂光憲牌不進,持平李性孝、尹得徵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夫馬留滯,極涉可慮。諫院纔已出牌,而憲府,則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特推之下,終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尙不行公,重囚取服,一時爲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禮判同爲入侍。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今春夏等褒貶,限內當爲磨勘,而堂上不備二員,則例不得擧行,參判朴文秀,尙未肅謝,參議魚有鳳,在外未肅拜。參判朴文秀,令政院,卽爲牌招,以爲備員磨勘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戶曹草記,今春夏等,褒貶磨勘時,堂上不備,不得擧行,參判朴文秀,令本院,卽爲牌招事,允下矣。戶曹參判朴文秀,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二日,幼學羅荃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原監司狀啓,春川府居人囕死事。傳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尹得徵疏曰,伏以臣向於屛蟄中,獲承諫省除命,而情跡臲卼,荐違嚴召,罰止例罷,私分粗安。迺者敍命旋降,繼有除旨,臣於是驚惶感激,罔知置身之所也。臣本倥侗譾劣,百不肖似,冗官散秩,猶難堪承,前冬忝叨是職,辭避不得,黽勉承膺,獲侍前席,傳啓之際,意在詳陳,自不免壞損臺體之歸,致有儒臣之駁論。臣之疎逖昏憒,無所近似於言責重地者,於此益較然矣。卽荷聖上不棄之仁,荐蒙收錄之恩,反顧前事,餘愧在心,今何可徒恃寵靈,揚揚冒進,以玷淸朝之名器,重惹傍人之嗤點也哉?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改,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不敢以臺閣自處,而旣居其職,思效一日之責,附陳一二迷見,惟聖明省察焉。向日申晩之一疏,實循一國公共之議,當初譴罷,已有歉於來諫之聖德,收敍之後,一味枳塞於三司之地者,蓋出於箝制言者之計,固已可駭,而至於李喆輔之科名,關係非細,通塞可否,惟當消詳於同席,而近觀政注之間,每當首堂之不赴,輒必檢擬,視同無故之人,其在政格,已極乖舛,而其作爲義理,力戰公議者,誠未知其何意也。且金尙重之肆然營救,已極無嚴,而末乃逞憤於洪啓裕之一二論啓,公肆醜辱,不遺餘力。噫,啓裕之言議,素已見推於士類,及其居臺之後,風裁可觀,誠未易得,投合時好云者,有何一毫近似?而白地橫加,必欲甘心而乃已。噫,近來臺閣之上,喑然成風,而一有激揚之論,則輒必搏擊,使不得接跡,若此不已。臣恐殿下之廷,無復有開口論事之人,臣竊痛之。臺閣論事之體,雖事關廊廟,固當據事直陳,而向者成範錫,憑藉擧條之捧入,攙引特罷之故事,論列在大臣,勘罰在喉司,其挾雜回互之狀,有不可掩,玉堂處置,實出公論,而偏重之敎,出於意外。前後入臺者,視玆事,有同奇貨,紛紛藉藉,或啓或疏,專出於脅持之計。日昨諫臣之疏,批以鏡賊輩,欲實敎文而創行者爲敎,則聖上,旣知其言之爲非,而特以朝象不美,至有反汗之擧。噫,朝家用罰,當觀其罪之有無輕重而處之,而只爲惹鬧之慮,曲循角勝之言。此雖出於聖上鎭定調劑之意,而終未免處分顚倒之歸,臣誠慨然也。今於天牌之下,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罪尤萬殞難贖,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備忘記,通淸未久,居臺屬耳,而不思恢公事君之義,甘心惟恐護朋之其後,已極寒心,而況營護申晩者,人之無嚴,胡爲乎此哉?爲耳目之官者,皆若尹得徵,辛壬乙丙,其將復覩,嚴懲其微,烏可已乎?爲先遞差,罷職不敍。 ○甲寅六月十二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光夏,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光原君樍,武臣行副護軍具樹勳,入侍。正言金箕錫,同爲入侍。宗城曰,三講前受音,將一時讀之,釋與大旨章下註,竝闕之,而只擧大文,未知何如?上曰,當如所達爲之,而六義則不可廢,仍讀三講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柏舟二章,至墻有茨章。宗城曰,此章,與昨日新臺章無異,大旨則不讀,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至章下註。上曰,與大旨無異闕之,可也。宗城曰,此則下端有勉戒語矣。游曰,孔子刪詩,而猶存此等章者,欲使後世爲惡者,知所鑑戒也。雖以帝王家言之,唐室淫穢之風,蓋不能知戒於此等章之故也。臣意則闕而不讀,未見其可矣。宗城曰,此等章闕之何妨,而楊氏註儘好。自蓋自古淫亂之君以下而讀之,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遂讀之,至君子偕老章而止。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柏舟章,卽共姜以禮自守之詞也。節義固可貴,而鄭、衛之間,淫風大行,節禮掃地,醜穢之擧,不一而足,俗習已成,人不爲恥,而共姜當如此之時,有如此之節,尤可貴矣。上曰,他字慝字之義,尤深切,足令人感歎不已也。若魯曰,女子之事夫,與人臣之事君,其義一般矣。當衛俗淫亂之日,有此特立之節,入於變風,甚可惜也。游曰,古人亦以婦人之守義,臣子之守節,比而同之,儒臣所達,誠有意見矣。宗城曰,節義志操,男女何異?爲人臣爲妾婦者,義莫大於事一,恥莫甚於更二,而其所以表率之者,亦在乎其夫與其君矣。凡臣節不著於平時,而必著於亂世。爲人君者,當太平之日,而優容諫諍,培養節義,則臨亂而自有守節盡忠之人矣。故古人曰,當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諫諍之中,此言誠有理矣。人主之威,無異雷霆,而不避忌諱,必盡直辭者,雖矢石交下,湯鑊在前,而視死如歸,不變其操。下番所達,有見乎此矣,宜眷眷體念矣。上曰,疾風勁草,板蕩誠臣,其非古人之言乎?予講李忠定奏議,而南宋,只有李若水一人,此蓋其時,媕娿成風,直氣掃地,故當亂而無伏節之士矣。宗城曰,下敎至此,實仰聖學之高明矣。若使宋室之君,居常培養直節,則必有節義風采之可觀,而濂洛之士,擯斥不用,秦、蔡之輩,相繼秉權,如是而寧有臨亂效命之人乎?若魯曰,以卽事言之,外面看過,似有廉恥,而眞箇廉恥,壞損無餘,豈非嘅然之甚者乎?節義亦從廉恥中出來,而朝著之上,依違成習,直聲久寂,只區區於官職去就之道,而竝與官司相規之風而無之矣。如是而若不幸當亂,則其可望頹波砥柱之節乎?此在聖上培養導率之道,惟願加意而省察焉。上曰,所達竝切實矣。宗城曰,墻有茨,無文義可達者。君子偕老則宣姜,雖有服飾容貌之盛,旣無可稱之德,而只爲誨淫之歸,則亦無可達之語矣。但詩人,猶不明言顯斥,只帶得其譏嘲之意,忠厚之風,亦可見矣。游曰,陳奏正使徐命均,送言曰,拜表日字已迫,方物封裹不遠,奏文寫出之役,亦將費了六七日,自明日,始爲査對,然後可以及期,而右相尙不出,査對若差遲,則發行將無期云,而欲以此意仰稟,故敢此陳達。上曰,累次敦勉,而大臣無意變動,不待査對,而先始寫役如何耶?游曰,此則事體不當,使行雖退,決不可爲矣。宗城曰,鼎席殆空,只有一大臣,而如是引入,査對一時爲急。雨澤乍降旋霽,凡事多有可悶者矣。游曰,査對固重事,而不特此也。我國凡事,以無大臣而不爲擧行者多,宜有各別勉出之擧矣。上曰,大臣亦必念此,豈終始不出耶?正言金箕錫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自此至南泰績啓十一度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刋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更煩。又啓曰,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若魯曰,俄以崇奬直諫之意,有所仰達,雖以臺啓言之,屢歲爭執,空作故紙,殿下來諫之道,宜先從臺啓允從而始矣。宗城曰,臺啓,已至七年之久,在前必無如此事矣。上曰,於古亦有七年爭執之事,而古則臺臣,鎭日連啓,今則每以闕啓之故,牌招而使之傳啓。今之七年,似不及於古之三年矣。箕錫曰,臣初以臺官,入侍而屢啓,一不允從,莫非臣誠意淺薄,不足感回而然。惟願更加三思而勉從焉。上曰,已諭於儒臣矣。宗城曰,校理吳瑗,修撰兪㝡基,陳疏承批,而尙不出肅,竝牌招,何如?上曰,尹汲之撕捱,固已無義,而南泰良、申宅夏之尙今撕捱,尤極非矣。至於泰良,則當初違牌,已極無義,而付過還職後,又復違牌,事體道理,寧容若是?竝從重推考,一體牌招。{{*|出擧條}}若魯曰,法講正時前二刻,詣閤外習講,例也,而今日特進官申光夏,不卽入來,等待之際,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夕講爲之事,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鄭彦燮、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禮曹判書尹淳,同爲入侍。宗城,讀桑中章,至鶉之奔奔章。宗城曰,此章大旨,亦如前闕之矣。仍讀至定之方中章而止。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而鶉之奔奔章,則只讀音而不讀釋。宗城曰,桑中與靜女章同,文義無可達者,而衛俗淫亂,下民而有靜女之淫,在位而有桑間之戲,至於鶉之奔奔而極矣。擧一世皆入於夷狄禽獸之域,若使王者有作而徵列國之風,則卽此一章,足以知其國之必亡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定之方中,則衛文公興復之功,悉載於此矣。自古人臣,勉其君節儉者,莫不以大布大帛稱之,而其所興復之效,非止於此一事也。上察天時,下度地理,爰定其居,載樹之木而靈雨旣零,星言夙駕,親勸農桑,不憚其勞,終至於蓄牧繁盛,國家殷富,而要其歸,則實本於秉心塞淵四字矣。秉心眞實,則何事不做?匹庶有誠,能透金石,況以人君而至誠圖治,則亦豈無隨事徯志之效乎?衛公,雖在覆敗之後,而以塞淵之心,行儉勤之事,故二十餘年之間,蓄牧之盛,比前十倍,而舊業遂至興復矣。顧今國計民憂,雖曰罔涯,而祖宗疆土,無一片之蹙,民物,亦且殷盛。聖德不讓古后,苟能塞淵其心,勤儉其德,則不出於孟子所謂小國之七年,大國之五年,而事半功倍,將與二帝三王而匹休齊美矣。彼區區蓄牧之盛,顧何足論也?上曰,衛公之德,固不當比論於周文,而此章,隱與靈臺詩相符矣。蓋作之不已,乃成君子,而不求近功,惟懷永圖,旣作之室,又樹之木,而敎化有始之者,元年三十乘,季年三百乘,而效驗有如此者。衛之風俗,本無可言,其所覆敗,亦無餘地,而其民猶能感服,其業能至重恢,儒臣所謂本之於秉心塞淵之道者,誠得矣。然極否則有回泰之理,故文公,實乘可爲之時,若使大布大帛,而在於惠公之前,則亦豈有如此速效耶?目今時勢,雖無危急之徵,而人心怠緩,凡事恬憘,未嘗有一政令一施措之大警動大振作,有若人之衰老,將至死境,中夜思之,只切悶嘆而念彼衛君,亦增赧然。往者所敎,草衣草食,豈以國王而眞爲草衣草食哉?常有草衣草食之心,然後可以節財昭儉,而庶有挽回世道之望矣。予亦觀自古爲治之法,三代相承,互有損益,因時制宜,不得不然,而至於商鞅事,則雖不足言,猶能立三丈木,示其民信,然後乃爲之。在上者,旣不能明有損益,只曰某政可行,某事可爲,則其誰肯信而從之耶?宗城曰,縷縷聖敎,丁寧反復,無非求治之至意。臣於此,實不勝欽仰感歎之至。今不當以他語仰勉,欲以秉心塞淵四字,復爲吾君獻,而如或聖心,不能持久,畢竟有志無效,則恐歸於欺臣等也。上曰,欺儒臣則小矣,此心不堅,治效終邈,則實無歸拜列祖之顔,此予所以慄慄不已者也。游曰,儒臣,旣眷眷陳戒,而聖主以歸拜無顔爲敎,欽歎之心,當復如何?爲人臣者,非堯、舜不陳,何敢以衛公事仰勉?而臣愚死罪,但未知衛公之授方任能,我殿下,其果能之乎?上曰,授方任能,予固不能,而卽今三百年痼弊,盡萃於一時,此正難治之時也。惟是秉心塞淵,實爲要旨,予之持心,今年固勝於昨年,而其誰知之?此心若持之不已,則經年之後,自可有效,而諸臣,常以予爲持心不固,予亦有可苦之時,而但諸臣陳戒,宜在於此矣。予之自勉,亦宜在於此矣。若魯曰,下敎至當矣。人臣之戒其君,人主之所自勉,豈不在於心之一字乎?臣於筵席,每承聖敎,希望之心,實不在於少康,此非臣面諛,蓋眞知殿下之誠心故也。而今殿下,以文公得可爲之時,而以今日爲不可爲之時,臣於此,竊不勝悶鬱之至。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耶?但當如履薄氷,如臨深淵,至誠圖治,無或間斷,則磨以時月,自當有效,況今宗社奠安,八路無警,君上所憂,只朝著間一黨論,而此亦在於誠心開導之如何矣。上曰,今當盛熱,日輒再三開講,予豈不知爲疲勞,而猶且行之?不但講學事重欲使撕捱玉堂,有所感動興起,而今日南泰良一人外,終無膺命者,此由於予誠心不孚之致矣。違牌諸人,初欲禁推,更思之,予方以誠心未孚爲歉然,故姑不爲之,只推,明朝更爲牌招。{{*|出擧條}}上曰,吏判,今日亦不出仕乎?彦燮曰,今日又爲違牌矣。上曰,予之期待吏判,異於他人,故人之疑阻,亦因此而多矣。豈可以如此微細之事,久爲撕捱乎?況前後特敎之下,一向違牌,誠甚未安。從重推考,待明朝更爲牌招。{{*|出擧條}}上曰,禮判進前,孝章墓莎草枯損處,雖至八月不改,其前可無崩頹之慮耶?淳曰,已盡於書啓中,而莎草雖枯損,猶不至專損,間有莎枯土出處,不過其廣如掌,前頭雖有霖雨,似無頹傷之患矣。游曰,莎草小小枯損處,則以新莎隨補,未爲不可矣。上曰,此則陵官不必稟報,自當隨所見而爲之也。淳曰,臣言于守衛官曰,小小枯損處則他陵,皆爲添補,而何不爲之耶云,則答以此墓事體,與陵寢有異,自內種種有別監出來之事,補以新莎,恐其未安,不敢爲之云矣。上曰,分付補莎,而此非出於擧條者,只自禮曹,申飭,可也。游曰,間間添補以新莎,然後可免霖雨崩頹之患,而秋後則不可不改莎草矣。淳曰,當初封墳,在於冬月,故不但莎草之多致枯損,當春解凍之際,治土處,自多凸凹,南邊虛左處,地面低平,水道不順,尤爲可悶矣。上曰,此則事勢然矣。水口樹木,比前繁茂耶?淳曰,樹木則漸至茂盛,立於齋室之前,而不見墓上矣。上曰,已覽書啓,別無可問之事,而禮判,自郊外還來,故引見矣。所經處,雨澤與農形如何耶?淳曰,日昨雨澤,洽於根耕,不足於移秧,間有僅僅引水移秧處,而秧已過長,似難善成,水付與乾播,則今方除草,頗有向茂之漸矣。但漢北則秧處小,而漢南則秧處多,且雨澤比漢北尤不足云,民事誠爲可慮。祈雨祭,旣有待數日更稟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去夜雨下時,侍臣有知之者乎?彦燮曰,至五更量,始承瓦谷小注而止矣。上曰,予夜深不寐,仰見天色,應有大霈,而乍雨旋霽,甚可悶也。淳曰,京中近處則雨下不爲不少,水畓乾坼處皆合,地氣尙濕,而有同驟雨,不能遍及,是可恨也。然卽今風勢,猶有可望矣。上曰,日候則連有可望,祈雨祭,姑待明日而更稟,可也。游曰,今年農事,實爲可悶。臣聞諸農人,秧之太長而中有黑點者,謂之蠅屎,而以春雨頻數之故,注秧太早,皆至茂盛,以卽今久旱之故,移種無期,擧有黑點云。若移秧愆期,則必判凶年,乾播水付之處,雖大登,不過爲穴農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前頭民事,極可悶也。宗城曰,禮曹判書尹淳,過査對後,欲爲留疏還歸,臣雖欲私自挽止,而有不可得,惟擬一陳天聽而未果矣。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尹淳,本非學問高蹈之士,受國厚恩,致位崇品,豈無盡誠報答之願?而但在朝不容,不得已下鄕,在鄕而又遭上言之變,故京鄕姑無定處,不免於流離彷徨,此誠世道之嘅然者,而朝家貌樣,專在於得人而用之,雖山林之士,固當至誠招致,與之聚精會神,戮力共濟,而淳是曾經冢宰之人也。豈可任其還歸,而不爲挽止乎?臣與尹淳,自少相親,豈不欲成就其志?而昨以北風章進講,實有爲朝家惜其去之意,故及此未留疏之前,而有所仰達。上曰,禮判進前聽諭,近來與卿,君臣之間,頗齟齬矣。卿雖入侍,而不爲提及於從前去就之事者,謂卿已造朝,必無更往之意而然矣。今聞副學所達,甚可訝也。卿兄弟俱入侍,若謂弟勝於兄,則非在上者之言,而卿之長短,予豈不知耶?頃者靈城,有淸流等說,而未知淸者幾人,淸固美德,而過於淸者,反有病,卿之病處,亦在於淸,而淸之害,至於滯與瑣矣。予自甲辰後,向用卿兄弟者,實有意矣。卿與趙顯命,同爲春宮僚屬,而尙記辛丑秋,予自私邸入闕時,至闕門欲步行以入,諸僚爭之,而師亦從後入來。卿言于予曰,師來當起,於其時也,已是盡知之事,固無可道者,然於禮節間所當爲處,則雖造次之際,猶必爲予而欲盡禮,予嘉嘆其黨習之不深,而至今不忘矣。往年李奉朝賀,與趙豐陵,謂卿爲可任之人,而不待此言,予已知之矣。卿之心事,實無爲世所嫉者,而必欲吹毛覓疵,使不得安於朝廷,此固慨然者,而不過薄物細故,亦豈爲可去之義耶?卿之欲去者,予知之,其一,國勢如此,無可有爲,故欲去也。其二,有疑予之心,而或慮其及於大戾矣。名位如卿者,何限?而世人之必欲甘心於卿者,亦由於淸之爲病,此則卿所自取也。予雖奬卿,而猶以淸病之,況不知卿者乎?世道危險,雖或驅卿於大戾,予豈撓於浮議,而致疑於卿乎?予雖不明,決不爲此。予旣悉心下敎,卿猶不信,則何待査對之後,出閤門,留疏卽去,亦無不可。不然,則卿何棄予而去耶?淳曰,日已暮矣。不敢以長言陳之,而自古人臣去國,得罪於君上者,無多,莫非不容於同朝而然矣。臣之前後所遭人言,實爲罔極,而聖上輒加涵容,深恩厚澤,無異再生,人雖以刀鋸擬臣,而臣之所仰恃者,惟聖明,況今國勢,念之於邑,如臣世祿之裔,義共休戚,豈敢爲便身之圖?而惟此兩敎,臣實至冤矣。臣今在朝,而果有一毫補益之事,則隨分供職,固所不辭,而惟是從前在職無幾,輒有人言,此臣所以欲留而不能留也。無寧臣身,退去而使朝象粗安,身命得全也。臣於頃年,以待命入來時,故左相趙文命,來見,勉之以共濟之意。臣答曰,公今爲相,若能和平世道,使我得見容bb於b朝,則當與之共國事,私室酬酢,亦如此矣。臣爲人百無肖似,且昧涉世之方,動輒得謗,自反之外,更誰怨尤?而此亦關係於命數者也。今雖以禮判行公,亦未知幾何而又遭狼狽,聖明若以一軍銜處之,則當時奉起居,少效忱誠,而若以職事責之,終不可留矣。上曰,予纔講北風章,至携手同歸之語,而心有所嘅嘆者矣。豈料今日朝廷,乃有此携手同歸之擧也。今日時勢,誠如衛國之危亂,則言之無益,而不如是,則是豈臣子可去之時乎?卿之去就,不宜自輕,愼勿懷思歸之心也。卿之必欲去者,其以金若魯疏耶?儒臣方入侍,而始則雖出於疑阻,再疏則平坦無他意,但卿之處之者,不免過中矣。淳曰,此事,臣亦自悔其太過矣。然豈以此留在心曲,臣素昧金若魯,而俄者始相見,一笑說破矣。上曰,以申處洙事而然耶?淳曰,臣於此,本不介懷,頃年臣請放處洙,而至遭推考,自上必記有矣。上曰,卿之必欲還歸者何也?淳曰,臣非山林之士,留疏徑歸,安敢爲此?但當初上來,非爲職事,只因文字事暫進,而頃者迫於牌去來,不爲取稟之敎,不得已承命,而以執役媒進,尊官美爵,公然坐享而不去,則臣之處義,首尾橫決,終爲何狀人也?以此不得已有留疏告去之計,私與酬酢,而李宗城,至以此上達,不勝惶恐矣。上曰,今日朝臣,皆欲爲李眞望之事,此予所以不奬眞望者也。眞望之外,又有金鎭商、李縡,皆不欲仕,而以予觀之,則眞箇休致,崔奉朝賀一人而已。至於卿則今番上來,事件有異。卿之以此爲嫌,予亦料之,予豈不成人之美,而遂卿之志乎?所帶諸任,竝姑許解,而此非使卿而永作休退,卿宜知此意也。淳曰,荷此曲體許解之恩,感激不知所達。淳先爲退出。上顧謂宗城曰,尹淳之許遞,似無著落,於副學之意,如何?宗城曰,今日許解,實出於體下之道,處分得宜,而從後爵之,惟在聖明之諒處矣。諸臣遂退出。 ==6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呂光憲,牌不進,傳旨未下,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躋,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旣已出仕,假注書南泰耆,偕來之,代以假注書許逅,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又啓曰,刑曹,方有重囚推覈之擧,而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呈辭單,尙不擧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參議柳儼,由限已過,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戶曹參判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本曹褒貶,不可不及時磨勘。出疆日字,亦且不遠,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樂安郡數外官屯田六十三負三束,靈巖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九十九負一束,光陽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九負七束,望呈願受。故査問各該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情地,一味危蹙,方在引伏之中,冒受常廩,終有所不敢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道臨陂縣定配罪人吳彦賓,以其父歸葬事,依定式啓稟,給由矣。今聞已過葬事云。還發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曜金門突入,直走金虎門之際,近仗軍士等,驅逐出送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士,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鄭道行,亦難免常時不能檢飭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三日,忠贊衛梁德徵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行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素以善病之身,少失將攝,輒必添劇。向來辭單,實出病勢之無路供劇。而三度還給之命,出於格外,分義所在,不敢更言賤疾,不計筋力,黽勉隨行,思報聖恩之萬一矣。再昨申退歸家之路,不量日候,單衣受風,素患關格之症,乘時復發。胸膈如刺,痛不能堪,頭部如劈,不得暫擧,加以嘔泄兼發。元氣苶然,若將頃刻隕絶,昨今兩日,不得仕進,已極萬萬惶悚。而病狀有加無減,自量旬望之內,決無復起供職之望。且於院中事,有難安之端,日昨利川儒生李始煥等,麗朝臣徐熙、李寬義,本朝臣金安國書院事,陳疏到院,院中,欲爲捧入。而臣意則以爲近來書院,幾至於無邑無之。少無士子培養之效,但有良丁逃匿之弊。已賜額者,雖不可論,而況此前朝四五百年未行之事,今何可輕議?至於金安國院享,則已在於驪州、長湍,龍岡三處,疊設自有邦禁。尤不當冒禁煩請,故以此發言,連爲退却矣。今者院中,不復消詳於臣,而遽爾捧入。臣忝居一院之長,所執不行,見輕如此,其何可苟然蹲居乎?臣疾病危苦之外,添有此難冒之端,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察臣病狀情勢之如是難强,亟許遞改臣職,以尋生路,無壞院風,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以弓馬賤品,猥叨非分之職。感戴洪私,黽勉承膺,而居常憂懼,若殞淵谷。向者請急之章,實出於私義之所不得已,竊冀卽蒙鐫改,以守本分。三度還給之命,遽出格外,特敎勤摯,召牌繼臨。異恩所被,惶蹙罔措,他不暇顧。竭蹶趨承,而因仍蹲冒。又過一朔。惟以夙夜奔走,爲少報涓埃之圖矣。昨日申退歸家,臣之老母,猝患暑癨,症情危劇,達夜療治,少無其效。蓋臣母以七十之年,抱積痼之疾,氣力綿綴,有不保朝夕之憂。而方當暑月,感風傷食,轉成癨亂,吐瀉兼發,胸膈關塞,勺水不入。臣遑遑扶護,方寸煎灼。卽今情理,實無頃刻離捨,束帶趨朝之望。出納重地,不可緣臣而暫曠,玆敢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俯諒私情之懇迫,深軫職事之瘝曠,亟命遞臣所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京畿利川居,幼學李始煥,生員李宜炳,幼學李泰之、李彦復、尹光先、李萬楷、任聰、安脩、鄭道性、申命殷、李徵鳳、曺命恒、曺命鼎、李台柱、柳文濬、金克誠、姜福一、金百興、愼益泰、沈溶、沈溏、李奎祥、鄭鎭周、鄭玄瑞、金萬鎰、李命箕、愼儀昌、愼克泰、李道晉、金德耉、李敏欽、金弘鼎、朴珪、尹光迪、李敏養、趙元裕、吳舜星、閔震熙、許鐸、尹鼎厚、許鎛、申嵓、申㠍、李台相、金德壽、金華壽、金東稷,生員金最壽,幼學姜震獻,白尙說、李光復、李世斌,生員任衡弼,幼學權會經、張道顯、崔慶臨、崔厚崗、李斗七、金東伋、李錫玄、申佑天、柳權、洪履範、洪時範、姜呂肇、宋翼賢、李禹徵、金啓興、申嶷等疏曰,伏以自古國家敎化之隆,必由於崇儒重道,尊賢尙德。至于我朝,名賢輩出,儒風丕振,實賴祖宗朝以來,所以培養者深厚。而凡係褒揚之方,無不畢擧。故列邑校庠之外,設院建祠,激勵頹俗,而勸勉來世者,厥惟舊哉。惟我利川,粵在嘉靖甲子,肇建三賢之祠,三賢,卽麗朝太保內史令徐熙,本朝徵士贈吏曹判書臣李寬義,左贊成臣金安國也。臣等謹按《麗史》,徐熙本以利川人。曾在高麗光宗朝,年十八,擢甲科,超遷內儀侍郞,奉使如宋,宋太祖,嘉其容儀中度,授檢校兵部尙書,及東還,事成宗。麗朝自太祖時,崇信佛法。而繼世之君,因襲其弊,故擧世奔波,莫可救之。而成宗二年,熙以兵馬御史,從幸西京,成宗,欲微行遊永明寺。熙上疏極諫乃止,賜鞍馬而賞之。其後契丹將蕭遜寧,攻破蓬山郡,且移書云,八十萬兵至矣,宜速來降。朝議或請率軍乞降,或要割地以和,熙獨大言以沮之。挺身請往賊營,諭以利害,辭凜義正,能革獸心,戢其鴟張之勢,竟致和好之意。而又逐女眞,仍城六鎭。蓋其踐履篤實,不外道德,斥異扶正。盡言無諱,使其君回心而向道者,正與韓愈佛骨表,相表裏。而以口舌,却虜兵,驅勁胡,拓邊境,使一國生靈,得免左衽。此實我東方萬世永賴之功,而可謂有倍於古人矣。李寬義,亦利川人也。早中司馬,自少志于學,潛心經傳,積年用功。精通性理之學,蔚爲一世之儒宗。成化十四年,我成宗大王,布告中外,搜訪經明行修之人。道臣,以寬義聞,馹召入對,諮以當世之務。講以性命之源,因論易理,天地度數,日月星辰,歲差曆法,寬義應旨敷奏,毫分縷析,成廟亹亹不厭。自朝至夕,留便殿數日乃罷。仍欲大用,寬義,辭以年老,固乞還鄕。上下敎曰,寬義,理學精熟,果副所聞。而以年老乞還,予嘉其志,賜衣賜米,又手書栗亭以賜之。寬義,遭成廟聖明之世,見奬若是,則其造詣之篤實,學問之純粹,推此可知。而其激揚頹波,扶植世敎者,固無讓於嚴光。一絲之風,其所進退,豈不綽有裕哉?此皆實蹟,具載於史臣日記、《國朝寶鑑》。而先賢臣朴祥,撰述碑文中,以遡濂、洛、關、閩之餘波,上探洙、泗淵源等語書之,則其爲一世之師表,而垂範於後代者,從可見矣。先正臣鄭汝昌,文貞公臣孫舜孝等,俱出其門,成就學業。故孫舜孝,嘗有詩曰,學究天人冠一時,居於陋巷不求知,聖君特召詢治道,因許山林意所之。其道學之高明,志尙之貞確,亦可見矣。金安國,中廟朝人也。自幼時,孝友彰著,學問精粹,志在君民,庶展所學。而逮至己卯,謫居本邑者,十有餘年。誘掖鄕人,振作儒化,薰德善良者,凡幾人,一時士林,仰如山斗。惟此三賢,道學德業,卓越千古,書院創建,已過百年。而尙稽請額之擧者,蓋由士氣之不振。久爲聖朝之闕典,以至俎豆虧缺,院宇頹圮。臣等不勝慨然痛迫之忱,玆敢相率,仰籲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留神而澄省焉。蓋徐熙,當國俗崇佛之日,諫其君沙門之行,使不至於沈惑異端,而回心向道。其格王之忠,衛道之誠,炳如日星。而却賊之功,固圉之策,鐫在彝鼎矣。李寬義之正道邃學,已著於聖祖召對之日。而亦彰於門人鄭汝昌、孫舜孝等,贊揚之語,則豈以出其門而傳其道者。或從祀於文廟,或享食於書院,而爲其先師,模範後世者,徒享鄕賢之祠,而獨無恩典之加乎?此非獨有歉於聖世,而兩賢臣從祀享食之靈,想不安於冥冥之中矣。金安國道德學業,隨所往而薰炙。故雖或有他邑之景仰立祠,而至於本邑,則旣是十數年謫居之地,講明道理,導迪後學,流風遺德,尙今不泯。顧此多士,旣爲三賢而立祠者,實在百年之前,則近來朝家,疊設之禁,非所可論。而況徐熙、李寬義,又無他院之享者乎?三賢事蹟,如彼卓然,本院創建,若是其久。而當列聖右文之朝,尙不蒙二字恩額之頒者,實是一邑士林之深羞,而亦豈非聖代之欠典也哉?況且多士矜式之方,莫過於先賢俎豆之所。故我國列邑,建祠蒙額者,非止一二處。而獨此本縣,以畿輔巨邑,只有此三賢一祠而已,則尤豈不亟賜恩額,比列邑共爲興起斯文之地乎?噫,世降俗末,倫斁義乖,激揚頹波,用樹風聲者,旣係於斯,則今此請額之擧,非獨褒崇先儒之誠而止也。伏願聖上,追列祖重道之典,念多士慕賢之忱,亟下賜額之命,以副齊籲之懇,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三賢之名,旣載靑史。院之賜額,不過其文,肇建其幾年,而何寂寂于今。反請乎書院,申飭之時乎?爾等,宜祛其文,修其實業。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臣蒙被恩造,出入邇列,殆近十載。而拙於謀己,暗於涉世,每一開口,動取顚躓,至於年前趙觀彬之疏誣,而僇辱狼藉,更無餘地。雖荷聖鑑之至明,洞照其情形,而臣之羞愧欲死,至今未已矣。仍念臣之頃年一疏,只是目下卽景,而時在言地,偶爾提論,彼以怨毒之心,乃售傾軋之計,排擊銓地之餘波,至及於臣身。而暗地捏造,處意陰頗,言之可羞,聞亦可笑。臣不欲與此等病喪之人,呶呶較辨,而在臣自靖之道,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放忽也,決矣。且於昨年,西關之罷場也,臣亦有僨事之罪,而病廢經年,無路自暴,今始冒僭略陳焉。臣待罪西邑時,忝在參試之列,及其開場出題之時,主試官,要與臣共議,臣曰,書題宜出主試之手,非參試官之所當預論。主試官亦然臣言,卽自拈出而揭之,其中無賴輩,故爲亂場之計,托以改題,轉輾起鬧,終至於攔出罷場而後已,不免爲僨誤國試之科。其不善調劑之罪,誠無所逃,狼狽歸來,恭竢重勘,而最後惠文之章,薄示末減之罰,惶蹙之極。雖久愈深,重以素患目疾,十朔危劇,杜門涔蟄,分作廢物,無復有陽界之思矣。乃者牽復之恩,忽下於千萬意想之外,聞命驚感,罔知攸措,揆以臣分,宜卽竭蹶趨謝,而況臣數載縣紱,逖違軒陛,區區犬馬之戀,豈無一近耿光之願?而顧臣所被危辱,寔爲搢紳之羞,豈有復廁榮途之顔?而加以誤事之失,添一難冒之端,去就一節,無容更議,隨牌控懇,自外徑歸,瞻望尺天,撫躬悼歎而已。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苦之情,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俾得隨分飮啄,以盡自靖之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晩進迹孤,重以志氣全消,不合於激揚之任,言議任情,全昧於計較之分,以此而居臺地,豈不殆哉?近日鳳祥事,彼此互爭,氣象不佳。臣於此際,官以諫名,義不容默,妄謂收殺原事,則庶息紛鬧,故略陳愚見,幸蒙允可,仰感瞽言之見施,庶冀朝象之和平矣。昨伏見儒臣疏本,以一種時論,惟恐施之以寬典爲言,此雖非專指臣言者,而臣於此事,亦爲參涉,則揆以廉隅,已難晏然。繼又伏見前持平尹得徵疏本,則有曰,前後入臺,或啓或疏,專出脅持。又曰,角勝。臣於是,尤不勝瞿然之至。噫,臣亦或疏中一人耳。臣則以調停爲意,而人乃以脅持爲罪,臣方以乖激爲戒,而人反以角勝爲言,豈非异也?且僚臺,因此難安,至於違牌,則臣以一事引避之人,去就宜無異同,而昨者乍出,厚招物議,自損臺體之失,亦無以自解,則此又臣難冒之一端也。且臣母病,尙今彌留,初因路憊,又添暑感,種種諸症,無非危惡,而最是泄痢不止,食飮專却,篤老氣息,日就奄奄。臣雖微情勢之如右,方寸煎灼,實無暫刻離捨之勢,玆敢冒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鐫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且許專意救護,俾申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掌令呂光憲之疏,於其首陳事,事關臣家墓奴,臣不勝驚駭震怖,不知置身之所也。夫陵寢樹木,狼藉偸斫,何等極罪?而不幸出於臣家之墓奴,渠之凶悍,姑舍勿論,緣臣平日,不能檢束下僕,致有此肆凶之弊,何可諉之以無識頑奴之所爲,而臣獨自晏然而已乎?至於仁嬪墓木,則臣年來善病,且牽職事,不得亟亟往省,有時請由往返,未免悤遽。且草樹叢蒨,泛然看審,不覺其豐材之刪斫,及見臺疏,始乃知之。臣爲此墓主祀之人,墓奴之恣伐丘木,亦未覺察,私心痛駭愧忸,已不勝言。臣誠昏劣,不克御下,於公於私,罪何實重?敢露請譴之章,恭竢鈇鉞之誅。伏願聖明,亟治臣不能束下之罪,以懲日後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懼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豈有不安之端?卿其勿辭焉。 ○副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昨再違召,至爲惶懍,恭竢威罰之遄加,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只推,繼而牌招狎臨,促臣承命。又伏聞昨夕筵敎懇惻,誨諭諄切,臣雖無狀,粗具人性,豈不知嚴敎之至爲惶恐,分義之至爲未安?而第臣之所遭非常,雖欲冒出,有不可得。古人所謂欲入而無可入之門,欲出而無可出之路者,正爲臣今日準備語也。此非臣故爲逋慢,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也。念臣前後屢叨是職,未嘗敢爲撕捱之心,有除輒膺者,區區素志,只爲其備員開講,粗伸分義之計。而中心愧恧,如負大何,迺者臺抨至峻,至以放肆無忌爲斥,則廉愧所在,有不忍視爲薄物細故。揚揚冒進,以取其益放肆之目,此則聖鑑孔昭,可以俯燭,而無遺矣,夫莫嚴者臺議也。柱後惠文之彈,旣已張皇臚列,聲罪狼藉,至以罷削爲請,則在公朝振勵之道,似當扶樹臺氣,亟行其言,而爲臣之計,亦宜見幾知微,早自退避,以免此後之大段顚沛,可也。一世公議,夫孰不曰?臣爲應遞之人,而獨恨夫僚寀之間,誠意未孚,臣未及一番疏暴之前,謂臣或可進身而承命,互相陳達於筵中云。不信乎朋友,而獲乎上者,未之有也。撫躬慙悼,繼之以惶蹙罔措,臣若有一分可進之勢,則昨夕嚴敎之下,豈不知變動?而情窮理極,無由趨造於諸臣之後,仰覩三接之盛儀,此豈臣之本意哉?瞻望邇英,倍切耿結之忱,噫,睿志常勤於問學,而臣等則徒積逋慢,惟以違牌爲事,已頹之綱紀,至於臣等而益壞無餘。論其辜犯,死有餘罪,臣於洊召之下,不敢坐違,進詣闕外,畢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以伸臺議,臣方乞免,不宜贅陳,而敢以草草一言仰勉,臣竊伏見,近日法筵連開,未嘗少懈,瞻聆所及,孰不欽仰我殿下勤學好問出於至誠?而況如微臣,其所激感而贊歎,視外廷有間者乎?惟望殿下,一此心乃去,勿以涉獵爲主,又以貪多務得爲戒,惟日孜孜,有始有終,是臣區區之望也。再明則政院,當以盛暑,稟停視事,此雖舊事之不可廢者,蓋盛暑隆寒,爲日非暫,則曠廢經筵,其間當爲幾何,此甚可悶而可惜。前輩之每以國家此規爲言者,亦非一二,而宋臣程頤,於哲宗之時,疏論暑熱罷講之非,有曰,比至仲秋,蓋踰三月。古人欲朝夕承弼,出入起居,而今乃三月不接儒臣,何其與古之義異也?當時哲宗幼沖,氣體嫩弱,而程子猶有此言,豈程子愛君之誠,不及於宋朝他臣而然哉?雖然,今此視事之寢停,乃祖宗朝舊例,今不可遽議變通,而雖停經筵,亦有召對,則不可謂之三月不接。而亦惟我聖上,玉候長在靜攝之中,姑未康寧,盡復天和,則卽今萬般悠悠,無過於聖躬之補養,而其所補養,舍治心何以哉?先儒有言曰,治心養生,同一法。月令又曰,夏月也,君子齋戒,節嗜慾定心氣,其於順天時養性情之義,可謂至矣。臣於昨夏進講時,以此文義,有所陳達。而今又以治心養生之說,惓惓而不知止。伏願聖明留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款勉戒,可不留意,上款撕捱,其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廣道疏曰,伏以臣年紀衰暮,疾病沈痼,形骸雖存,精神已脫,惟待傾盡之期,無復從宦之望矣。不意薇垣新命,忽下於畿坰病滯之日,召旨遠降,榮動旅舍。臣誠驚駭震惕,罔知攸措,徊徨岐路,進退維谷,顧畏分義,不敢稽滯,纔得數日調息,私舁前進,來伏於城外,而顧臣情勢,實有所慙愧悚蹙,不敢冒進者。臣於前冬,忝叨是任,再登筵席,而衰朽之質,視聽昏聵,疏逖之蹤,聞見孤陋,低頭塞默,有同聾啞。徒傳故紙,未效一言之補,果被承宣之斥,蒼黃引避而退,其昏謬拙訥,不合臺職之狀,於此而畢露無餘矣。追聞聖明,旣降臺閣寂寥之敎,大誥申飭,亦且嚴切云,如臣無狀,濫廁臺列,全負職責,致勤飭礪,不匡之刑,臣實爲首,惶隕欲死,愧怍靡容,從此臺端一步,已是永謝之地,今雖欲含恩怵義,竭蹶膺命,將何顔面,復進於僨敗之地哉?且臣扶病往來之際,添得暑感,久痢宿症,因仍增劇,脹喘交急,昏仆欲絶,以此病狀,萬無叩謝天陛之路,臣罪至此,益無所逃,玆將危迫之懇,敢瀆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賜矜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嚴官方,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旣自劃於臺地,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竊有區區之懷,敢此附陳焉。噫,今日良役之弊,尙忍言哉?不罷良役,則將至於民空而國亡矣。何者?軍保二疋之規,實貧民苦重之役,故逃竄之弊生,逃竄無窮,故徵族之弊生。徵族不已,故逃竄而至於流亡,此卽三百年痼弊,而朝家常欲變通者也。至於今日,連年凶荒之餘,流亡殆盡,各邑軍簿,全是鬼錄。而守令迫於朝命,搜括逼勒,姑爲䌤縫gg彌縫g於一時。累萬同軍布,未免徵出於白地。不幸而又値凶年,則其將有孑遺之民耶?此實目下之卽事,事勢之必至者,而朝家尙無變通之擧,未免姑息之政者,豈以未察其弊之實,至於此極。而猶冀如前日之牽架度日耶?臣於近來,稔聞南中事,則三南郡邑,地狹人稠,雖小邑,或至萬餘戶。而諸邑有頉之戶,居其三之二,所謂良民,不過三之一。而軍保之數,則要不出萬餘名,以軍額配戶數,則良民一戶,各當三丁而不足。然則以三千餘戶之良民,當二萬餘疋之軍布也。近年大殺之餘,萬餘名軍保,流亡過半,其數要不出五六千名,則三千餘戶良民之絶戶,亦應過半。少不下千五六百戶。然則五六千名代丁。萬餘疋族布,又當加徵於千五六百戶矣。以此推之,則良民一戶,各當新舊布十餘疋而不足矣。凶歲救死不贍之民,一綟絲,一尺布,尙難自營,十餘疋軍布,從何而辦出也?是以閑丁搜括,族布分徵之際,自里中賺誘傭丐之類,借名塞責,而未及來歲之徵布,先已逃亡。又以農民中稍有富名,易於徵布者,援稱逃軍之族屬,雖十人之布,竝責於此人,則逐年賣土而陪輸。終不能支吾,未及數年,又爲流散,故每於簽丁徵布之際,一境騷擾,如逢亂離云。此實由來之痼弊,而近年忒甚者也。至於沿海大殺之邑,村里空虛,人烟斷絶,到處膏腴之地,汚萊極目,無人耕墾云,可知其流亡絶戶之又倍於他郡矣。且水軍三疋之役,尤甚苦重,而其數數萬,皆是濱海之窮民,其流亡之數,應倍於他軍。而在傍之營鎭,狎督而威喝,受壓之各邑,畏怯而侵剝,則今日水軍之弊,想亦尤慘矣。且以往來鄕曲人所聞道言之,農民有産業而力田者,始有奠居久安之勢,不過數年,或家已易主,或宅已蓬蒿。問之隣人,則輒云,破産於徵族之弊,流徙已久。或浮寄某地,爲人傭雇,或離析飄散,不知存沒云。此亦常年流亡之實狀,而在在皆然者也。且聞去歲光陽縣,一飢民,挈其二幼子,往乞於其族人之饒食者。一日族人謂曰,汝與兩幼子留此,則非久當入於軍保,吾方以身布、族布之多,將不能保存。今汝兩兒之布,又徵於吾,則吾又將流散矣。其人不得已辭去,撫其兒而口語曰,以汝生具男形,故吾將餓死,因飮泣而出。其大兒,謂小兒曰,吾不幸而生有男形。故父母,將至於餓死,吾寧割去辨男之物,遂以刀自割其勢。小兒,見其兄之爲而又自割之,血流淋灕,昏仆俱絶於一處云。噫噫慘矣。是何良役之害,至使無知之孩兒,能知軍保之可畏,父語之悲痛,而自殘其形耶?且戶少軍多之邑,或有以襁褓女,殘疾兒,誤簽而權拖,仍徵數年之布,則兒雖自刃,安保終得如福手也?且聞遐方愚民,畏軍役如避死地,多有生子而不擧者云。今以光陽事觀之,則窮民之迫於軍役,自滅其天倫者,抑又何限耶?凡此數條,皆已然之久弊,抑或朝家之所知。而目今方生之新弊,尤有大可憂者,何者?今聞朝家,有忠義校生,充定軍保之令,故各邑,承催逼抑,悉簽闕額,以致驚駭,繹騷怨聲載路云。所謂忠義,卽憑藉其遠胄,自制於鄕里者也。所謂校生,卽凡民之冒屬於鄕學,圖免其軍役者也。此輩平日,自謂與賤民有別,不應公家之征徭。今於一朝,勒定賤役,則一得軍保之名,永爲沒身之恥。歲輸二疋之布,挫其資生之力矣,其爲怨恨,不亦宜乎?南來之人皆曰,此輩怨國之言,無所不至,不無生變之慮。此言雖出於過慮,而其怨恨之結於其心則,明矣。噫,可畏者非民乎?匹夫之怨,尙可畏,況千萬人之怨乎?以下怨上,誠可謂亂民。而今日之怨,豈由民性之本惡耶?設謂其怨言不足恤,其不至如前日軍保之流散乎?此輩心産之無恒,無異於前日之軍保。而方生之弊,自至於隣族侵徵之境,則雖欲守其田里,不至於流散,其可得乎?前日之軍保,擧皆流亡殆盡,今日之忠義校生,又將愁怨,而終至於流散,則今日殿下之民生,其將有孑遺者耶?今之言治民者,皆曰,忠義校生之類,汰定軍役,然後國可以治。又曰,軍保二疋之役,不可不徵於此輩。此實有激之論,而以今日之紀綱,以今日之人心,行如此之令,而國其可安乎?聖人之論治民,必曰,保民,曰,養民,曰,順人心,曰,固邦本。則今日之令,其不背馳於此乎?若於平日,富之敎之,然後編之行伍,責親上死長之義,則渠雖勞而不怨。今乃不然,渠欲愛其身而恥之以賤名,渠欲厚其生而困之以重斂,此豈順民心固邦本之意耶?古語曰,政煩則民不安,民不安者,土崩之勢也。臣恐自此,國家將有土崩之患也。噫,聖人之於民也,匹夫不獲,則若痌瘝在躬,一人有飢,則若推之溝中。今日擧國民生,困於良役,愁怨流離。一至於此,以聖上如傷之念,寧不惻然思所以全安之耶?軫恤民隱之敎,前後屢降,講究變通之方,亦已多日。而未聞有以全罷良役,永革其弊,爲言者,其將變通之終無其日耶?今之議者,皆以爲若罷良役,則經用匱乏,必至於亡國。不罷良役,則弊已恬熟,國可以支撑?臣則以爲若罷良役,則國有可安之勢,不罷良役,則國與民俱弊,其亡可立而待也。聖人有寧去兵食,民無信不立之訓。有若亦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如以聖賢之言爲迂闊則已,苟有意於保民而圖安。則臣恐今日之急務,莫先於良役之革罷也。臣復請以經邦之大體陳之,夫人君,爲人司牧,有子養黎元之責。故三代之制,只有田賦什一之外,別無他賦。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所謂屋粟里布,夫家之征,卽警遊惰之別法,非常行之通制也。然則先王之世,民豈有身役耶?漢初法制,猶有古意,只有口算,不過人錢百二十而錢迺五銖,爲今錢二十二,爲今身布二十分之一也。文帝之世,只賦十三錢有奇,其賦尤輕。逮至魏、晉,始有戶調之名。唐家租、庸、調,蓋亦遵此,而租則粟二石。調則綾絹絁各二丈,綿二兩,麻三斤。庸則用民力二十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比之漢制,其重累倍。而只賦於受田之實戶,不賦於無産之窮民。所謂受田者,卽受一百五十畝之田者也。其猶有薄賦均斂之意焉。自唐中葉以後,賦斂無藝,而亂亡之轍相續。至於宋朝,熙豐之新法苛刻,卒致靖康之禍。南宋之雜徭煩夥,國勢終以不振。考之前史,豈有邦本先蹶,而能保其國者耶?今此良役,卽祖宗朝以兵養兵之制,當時必有量民力而均賦之法矣。五衛革罷之後,專屬於兵曹,名以軍國之需。而盡歸尾閭之洩,則殊與祖宗立法之意,大相逕庭。況其取之之制,異於戶調之常法。不量民資之貧富,通融均賦,而只以窮殘之類,苟充其數,逼迫以塡之,抑勒以徵之。官吏侵擾之弊,村里流散之狀,無異於橫政暴斂,剝膚椎髓之慘。而國家經用,專靠於疲氓之膏血,生靈之休戚,國家之安危,姑舍勿論,以堂堂萬乘之國,何忍作此衰世苟且之計活耶?先正臣李珥,論隣族之弊曰,此誠千古所無之患,不可使聞於後世也。又曰,斯民之流散,出於困悴,當惠鮮之不暇,而反以毒虐之政,散其未散之民,此豈仁人君子之所忍爲也?旨哉言乎,今去珥之世,已過幾年矣,隣族之弊,又加幾倍矣。儻今日使珥而在者,又將以爲何如也?噫,窮民之困於徵布,愁怨流離之狀,尙忍言哉?腸肚長枵,肥體不掩,妻子凍餒,大命近止,而其身之不恤,惟其二疋布之是憂。今其恒言曰,死則易,二疋布則難矣。寧欲死而無知,得忘斯憂也。畏追胥如虎狼,畏官府如陷穽,桁楊囹圄,視如地獄之舂磨,終至流離失所,塡丘壑而後已。今其使斯民至於斯者,果是仁人君子之所忍爲耶?論以民瘼,其急如彼,揆以國體,其謬若是。臣謂今日良役,雖欲不罷,不可得也。今聞廟堂,有蠲減一疋之議云。蓋以爲經費,無以鑿空而取足,則良役,決不可革罷,若只減一疋,以寬民力,而戶布、結布中。擇以行之,則隣族之弊稍殺,國用亦可繼矣。臣意則以爲不然也。貧民一疋之蒙減,豈非大惠?而彼窮困而失所者,尙不能自保其軀命,則一疋二疋之難易,元無可論。流離而傭丐者,不肯復業而應役,則隣族代輸之弊,又將自如。況其軍保之名尙在,則厭苦之心未已。而規避之舊習,侵徵之宿弊,永無可祛之日矣。又況蠲減旣多,用度不足,不得不於戶役、田役之中,別有新定之科率,則是爲良役之外,又添一役也。舊瘼新弊,民何以堪,而愁怨流亡之弊,何異於水火之益甚耶?是知永罷良役,則有同去薪而救火,厲民之痼弊,可以蕩滌,而他法之便宜者,亦可以推行矣。不罷良役,則有同揚湯而止沸,弊日益甚,民日益困,必至於胥溺而後已矣。只減一疋,則是猶良醫治病,不盡其術,病根未祛,復發有漸,而蘇完無日矣。是以臣謂今日救弊之策,惟先罷良役而後,可以善其後也。至於戶布、結布,猶是均賦之法,可以量施。而若行戶布,則常應烟戶之役者,自可順從,而士族豪强之類,必多抵賴矣。若行結布,則蒙減軍布之類,擧應樂從,而勢家富民之多田者,必多沮戲矣。汰冗兵,省浮費,自是節用之常法,亦可裁行。而欲汰新設之冗兵,則京軍之專仰廩料者,其怨必深矣。欲減經用之浮費,則都民之專仰貢物者,其謗難防矣。至如小小裁損,略略省減之事,猶不免上下相持,左右相掣,而較量依違之際,徒費歲月,自無了期矣。當此國綱大壞,人心不淑之日,朝家,雖欲以良法美制,盡其變通之方,恐無可施之地矣。況今民間形勢,有同大病之餘,眞元未復,氣息綿綴。若失調攝,死在頃刻,惟當撫摩鎭定,以待其蘇息。臣謂今日政令之凡係擾民者,姑皆停罷,以盡其懷保之方也。然則良役,今將革罷,他法亦不可輕議,則其不取於民,而無中生有,得以救民而裕國者,豈終無其策也?臣謹按周官司市,國有凶荒札喪,則市無征而作布,單穆公亦曰,量資幣,權輕重,以賑救民。是故,禹、湯,遇水旱,鑄幣以救人之困。蓋不賦於民而鑄錢弊,以權一時之用者,先王之遺法也。然而金錫,非我國所産。鼔鑄亦無數倍之利,而卽今大錢,行用已久,奸弊無窮,則所宜停罷而勿用,不宜加鑄,以失權宜之方也。然則今日去偏救弊之策,恐無如復行國幣之爲便也。所謂國幣,卽國典中所載楮貨,而宋朝交子、會子之遺法也。蓋我國偏邦,財貨之所出不廣。故祖宗定制之日,創立此法,以爲權貨通財之資。此古人所謂以楮爲錢,以無用爲有用也。呂祖謙,雖以爲寇瑊之創置交子,非錢布經久可行之制,而國典則專以此準米布之貴賤,而無錢文通準之制,其專用楮貨而不與錢倂行之意,亦可知矣。其不與錢倂行者,豈以彼此貴賤之易有低昻,而恐有末後楮貨偏輕之弊而然歟?其廢而不用,不甚久遠,未知其廢之者,由於何弊,而抑恐中間,行錢浸廣,以致錢偏重楮偏輕,而自至於停廢也。當此錢貨偏輕,生財無路之日,遵祖宗之美制,復久廢之輕貨,實是十分便宜之策。今若立法定限,另禁公私之行錢,量經費用錢之數,印造楮貨以代之,則不過用紙數十萬卷,以當累萬同軍布之數,而軍保隣族之積弊,可以曠然一洗,軍國數年之用,亦可以有裕矣。第習俗已便於用錢,人心易撓於新法。若不知先後通塞之互有利益,而或有物議之沮格,或有奸民之譏毁,則如此輕便易行之法,恐有牽掣難施之弊也。然而財貨輕重,斂散之權,專在於上,若嚴法禁,而操縱其行,使適物情,而周便於交易,則利之所在,令亦易行,自當喜新棄舊,厭重趨簡,可無窒礙難通之患矣。禁錢之限,當在於先,而市井閭里之朝夕資生者,所挾惟錢,而數亦零碎,若先印數十萬楮貨,使之先期收合而交換,則楮貨自可先行於市廛矣。公私所積之錢,其數無算,不可勝換。自當蓄藏而勿用,商賈富民之藏鏹,雖不許兌換,自有他貨之運用,而所藏,亦自爲待時之良貨,可無一時失利之怨矣。楮貨印造,勿較於官錢樁垛之數,只準於軍布一歲之輸,而經費所支,參以米布,然後可免印造過多,日後偏輕之弊矣。一楮所定之直,宜無銖兩異用之差,以防奸僞,而第國典則楮貨一張,準錢十文,宋制則會子一貫,換錢一貫。今宜造小楮當十文者,以便市廛之行用,又造大楮當一貫者,以便商賈之流轉,而但尺楮一羽之輕,可敵斤兩之重,則功省百倍之利,莫捷於此,姦贓僞造之弊,將有甚於盜鑄矣。銅板鑄造之制,宜務其嚴重,再三覆印之法,亦倣宋朝湖會之規,量數印造之後,勿許續造。僞造誅賞之法,一遵國典而不饒,則防僞禁奸之道,庶不疎闊矣。楮雖厚而易壞,用稍久而弊生,須於行用數年之後,卽爲收換,而復許藏錢之發用,則今日換楮之錢,卽前日換錢之楮也。公私旣無所損,而民憂國計之虞,可以寬得數年矣。古之善於理財者,自有病國害民之端。而惟此一法,從無生有而無弊於民,用輕敵重而無損於國。此先王所以有無征作幣之制,而我祖宗,所以載國典而垂來後者也。此臣所謂今日休民力固邦本之道,無出於此也。臣愚死罪,伏未知殿下,果以爲良役之弊,下民之怨,不至於此極,而必欲因循姑息,苟冀其不至於危亡耶?凡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窮而不變,變而不通,則終亦必亡而已。目今良役之弊,民生之困,亦已窮且極矣。此實天理人事,窮而將變,變而將通之幾也。今日之勢窮理極,專由於良役,則變而通之之道,不在於革罷良役乎?革良役之極弊,而遵國典楮貨之制,則斯非因革變通之得宜乎?伏願殿下,斷自宸衷,特降明旨,凡係大小軍民,諸般身役,一倂革罷。卽以此意,宣諭于八道方伯,使之曉諭於列邑軍民。俾知聖上好生之德,哀矜下民,欲其休息回蘇之意,則絲綸宣降之日,擧國含生之類,莫不歡悅鼔舞而曰,聖主,今日活我百姓矣。吾屬,今以後,得免爲良役所困矣。莫不奔走聚會而相告,有若山東老羸,扶杖聽詔,願少須臾無死,思見德化之盛矣。呻吟變爲歡笑,怨詛變爲謳歌。前日流離失所之類,擧將有擧生懷土之情,扶携還集而復業,享其安堵之樂矣。豈不休哉?仍於良役革罷之日,亟令廟堂,講定造幣之議。選擇幹事之臣,畀以印造之任,禁錢用楮之規,務令周詳。而算量印造,抵當軍布之界限,商定支計,應副經費之需用,則軍國無窮之用,不煩徵求,隨手可辦。而民困財匱之患,不復貽宵旰之憂矣。果能行此,則可紓目前之急,而數年之間,歲幸屢登,則庶見民生稍蘇,風俗稍厚,戶口稍增矣。夫然後,戶布、結布,可以講行,浮費冗兵,可以裁減,以休養生息之民,選丁壯而團結,則亦可以寓兵於農,而無鄕名疎虞之慮矣。噫,今日國事之可憂者,何可一二數?而惟此中外人心,無一可恃之勢者,實今日莫大之憂也。苟究厥由,一則良役也。二則良役也。顧今日良役之罷與不罷,實國家治亂存亡之機也。更願殿下,克恢乾剛之德,夬決果斷之勇,勿撓於舊章難變之說,勿滯於新法難行之議。大奮發,大振作,毋失八路生靈之望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代定雖弊,比諸侵徵,輕重若何?孰重孰輕,他與事其窒礙難行者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六月十三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金尙魯,宗臣西陽君熳,武臣行副護軍田日祥,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蝃蝀、相鼠、干旄、載馳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蝃蝀章與靜女、桑中,旨意大異。衛俗雖好淫亂,亦豈擧一世皆然哉?只無人言其非矣。及至文公,敎化大行,人能知戒。故有此譏刺淫奔者之詩,而不知命也一句,其警戒也深,其曉諭也切,欲其以理制欲,守其貞信,卽此一章而可知風俗轉移之道矣。若魯曰,時之治亂,俗之汚隆,惟係於敎化之行與不行矣。衛風無可觀,而蝃蝀,刺其淫奔,相鼠,戒其無禮,干旄,出於好賢,此莫非文公秉心之德。能致更化之休,使人心,去邪而反正者,其效捷於影響,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相鼠章,無大旨,未知指誰而言。而詩人之意,由淺入深,無儀無止無禮云者,各有其意。而至以胡不遄死,戒其無禮,則其深惡痛嫉之辭。至爲嚴厲,若使淫僻放蕩之人見之,寧不髮豎而心掉乎?不特在人爲然,治國之道,亦不可無禮,人君宜以禮自持,以爲表率群下之道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干旄章,其時居大夫之官者,不以勢位自重,而常有樂善道之心。故草莽之間,慮有遺賢之嘆,素絲良馬,盛其威儀,而訪求賢士,禮意鄭重,如此而豈無賢人之出而仕者乎?上曰,此必君上求賢,而使者承命往求之詩也。尙絅曰,殿下看得儘好。人君苟無求賢之意,則大夫豈私自求賢乎?此蓋由於文公好賢之誠,而衛國久無求賢之擧。故詩人,見其使者之行,而歎美而作者也。上曰,然矣。尙絅曰,欲聞嘉言之意,溢於辭表,而至曰何以畀之,何以告之云爾,則其期望於賢人者,亦深矣。上曰,文公務在於授方任能。故欲聘得山林之士而用之矣。大抵,君臣相得之樂,便有魚水風雲之歡,顧今草野之中,亦豈無賢士之可用者乎?所貴乎彈冠而起,揚于王庭,聚精會神,相與圖治。而世道不古,雖在朝之人,苟有爲國做事者,則輒擊逐之,而俾不容於朝廷。予實愧於文公之政,雖是予自勉處,而時勢如此,其誰肯何以畀之,何以告之乎?宗城曰,此不但聖主之所自勉,立朝諸臣,所當相勉者也。若魯曰,衛大夫之事,先儒,皆奬詡之,處大夫之位者,猶如此,況君上之位乎?大抵,治國之道,求賢好士,爲第一急務。苟能至誠求之,則巖穴之士,自當于于而來,何必以不及於文公之授方任能,發此自謙之敎耶?宗城曰,國家待賢,不在爵祿。重其人而敬之,嘉其言而用之,備盡誠禮於接遇之節爲宜矣。右贊成鄭齊斗,自上特命超資,孰不仰好賢之盛德耶?雖以戊申筵席所達之言見之,可知其人之賢,若使置之經筵之上,而日進嘉猷嘉謨,則其有補於聖學,有益於治道,當如何哉?上曰,其筋力,比崔奉朝賀,何如?而可能上來云耶?宗城曰,聞每日晨謁祠宇云,其筋力則據此可知矣。若魯曰,自古招賢而賢人不至者,蓋由於人主誠意之不足也。上番以鄭贊成事仰達,而此則平日已嘗禮遇之臣也。此外亦不無朝家禮遇之人,臣則雖不敢以某某仰陳,尙未見一人之上來者。殿下雖以恩數禮貌加之,而或者誠意有未盡而然矣。宗城曰,朝家每以臺銜,或經筵官招之。故當之者,有所不安,而不敢來,自前儒逸之不來者,蓋由於此也。上曰,山林之士,直以美官招之,此與虞人,非其招不來同,朝家待之之道,亦似不當矣。宗城曰,高宗之於傅說,成湯之於伊尹,直以大任加之,而未聞謙退而不當。後世則苟是淸要之官,輒皆不敢當,此亦由於古今之異矣。上曰,伊、傅拜相之例,其可用於今日耶?宗城曰,黨論未祛,餘波或及於山林,仰念聖意,亦慮乎此矣。聖敎之以美官招之不可云者,至當。宜先以閑司漫職試之,漸次收用,使之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以外面言之,儒賢逸士之日登講筵,豈不曰盛事?而予意則不在於只取其名也。林下讀書之人,其心本不係於利祿,而如或出入於患得患失之中,則其行已無可觀者。近來山野之士,亦有未脫於此科臼中者,此甚可慮,儒者跡雖卑。而與大臣等,其所言議,便關俗尙,一有唱道,衆輒和應,若因此而習俗至於乖戾,則其弊當如何。身居林壑,只讀古書,世道得失,於我何關?而試觀其言,則反有甚於當朝護黨之人,予竊怪之。宗城曰,殿下此敎,未知指誰。而山林之士,豈盡然哉?上曰,副學,亦有未盡知者矣,必曰,某之弟子,而互相薦引,必曰,吾有所受,而務爲固執,近來師生云者,誠有弊端。予意則跧伏草野,咬得苦菜者爲賢,而但世人未之知也。宗城曰,不資師授而爲賢者,自是拔萃之人,而出入長者之門,有所承授然後,其見識,自異於凡人矣。人雖有病痛,而亦不無可取者,惟當含容假借,捨短取長。而聖上每有病其不足之念,故招來之誠,漸不如初,臣竊悶之。大體則人君,當以招致儒逸爲意矣。上曰,副學所達非矣。顏、曾、思、孟,古之大賢,而後人猶有品題。在上者,其將曰,是則山林之士,而雖見其不可處,亦不當斥言之耶?俄者所敎,只咬苦菜者爲賢云者,亦不免於抑揚。而予未嘗責備於人,設有些少病處,予豈有不足之意也?但名以山林之士,跡染黨習之中者,予實深惡而不取也。其中沈錥,實是不易得之人也。自在桂坊時,熟知其爲人?眞所謂有是父有是子也。若魯曰,聖敎以師生爲弊,而人之自得,固不易矣。上曰,淸吏之子,未必爲淸白,儒賢之孫,未必爲賢者。在子孫而尙如此矣,賢者之門人,豈盡爲賢者乎?若魯曰,每以師生有弊爲敎,臣恐此反有弊端矣。師生在五倫,豈可廢師生之道乎?上曰,此言亦不可,師生在五倫云,則父子居五倫,而堯之子、舜之子,何以皆不肖乎?宗城曰,雖以今日進講之詩觀之,文公之賢,許穆夫人之賢,實有卓然不及者。人之賢不肖,固不係於世類,有如此者。上曰,觀此載馳章則夫人之賢,許國之知禮,可以想得。而但許公之娶妻,必於宣姜之女,此可訝也。尙絅曰,婚嫁而計較疵累者,後世之事也。古人則未嘗有拘於如此節目矣。講官,遂掩卷。宗城進伏曰,昨日下敎之後,玉堂諸臣,必相繼承命,而見方禁推者多,未知還判付已下乎?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竝放送後,牌招察任,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副學進講,已是稀有之事。且進講時,解釋文義,甚通暢矣。今此進講之卷,當訖於此後兩日,渠之侍下情境,雖以久離爲悶迫。而姑令留直,以待第二卷畢講後,出去宜矣。宗城曰,臣每欲以私情仰達,而有所不敢矣。下番旣發端,臣何敢不暴衷曲乎?臣於就直之時,臣之老父,雖無大段疾痛處,疲憊困頓,長臥牀席,而日昨連聞病勢之有加,方寸煎灼,不能自定。宜卽徑出禁直,陳章請譴,而今當聖上,逐日開筵,孜孜講讀,顧臣耿耿愚衷,雖不敢言私,而若其情理之悶迫,則實難於一日在直矣。上曰,唐時十八學士,竝直瀛館,祖宗朝,亦令諸學士,各就其所,習冊子而進講。今則古規,雖難行之,不可以格外言之,只以誠實道理言之,以言乎格例,則副學,乃玉署長官也。以長官,入侍講筵,固爲得宜,以言乎誠實之道,則副學,旣進講於《詩傳》始講之日。見今第二卷所餘,只是三講之文,留竢畢講,亦宜。副學之抑情進講,想必承訓於家庭,病勢若不危重云,則姑爲入直,可也。若魯曰,臣伏見下政院備忘,欲以尹得徵事仰達,而殿下必疑臣以黨論,以此,臣心先覺不安。況得徵之言,及於銓地則臣於銓地,尤何敢有言?而第臺言不槪聖心,則批旨中示之以不快之意,自當爲不行公之臺官,而不少顧藉,譴罰輒加。臺臣之以言獲罪,前後非一。此非聖世美事,亦豈不有傷於恢言路之道耶?上曰,前日金宗台、徐命珩,猶命遞差,今於尹得徵而不施罷職之罰,則首尾處分。將橫決矣。申晩之當初敍用,混入於別單書入中,改付標則重難,故雖一體敍用,而予於筵中,已言之矣。申晩,於三司不行公之時,則無一言,及其行公,則不脫俗套,十九下敎之後,事體自別,而安敢若是?今得徵,於申晩則肆然伸救,於李喆輔則以擧擬三司於判書不參政之時爲言,其無嚴,甚矣。李喆輔有何得罪朝家者,而不可擧論於三司耶?得徵,向者筵中,擧措失著,至被尹得和之面斥。予亦知得徵,元非自主張凡事之人也。予於夜中,更爲展看其疏,則其所用意,實爲無狀矣。金宗台、徐命珩,有若對呈所志,豈有如許道理耶?一時見兩疏,予反赧然矣。宗城曰,此則其時承旨之過也。上曰,誰疏先入耶?尙絅曰,金宗台之疏,先入云矣。宗城曰,旣捧金宗台之疏,當送言于徐命珩,還給其疏爲宜。而不此之爲,相繼捧入,此臣所謂承旨之過者也。上曰,成範錫之引閔鎭厚爲言者,非矣。而尹得徵,或慮予未能覺察。乃曰,此指大臣,彼此亦一套也。若魯曰,成範錫,用意至深,實爲可惡,鳳祥事,爭執固也。而大臣,不過率口而言者,然若直斥大臣,則夫誰曰不可?而攙及閔鎭厚事,顯有陰斥之計,使大臣,不安其位,臣竊爲之駭嘆也。尙絅曰,成範錫事,儒臣所達是矣。上曰,成範錫,則予亦知其不可矣。尙絅曰,臣方待罪金吾,罪囚之當爲議處者,至於七八人,而判義禁已遞,本府開坐無期,實爲可悶矣。上曰,當此盛暑,滯囚可慮。政官牌招,判金吾差出,而待下批,卽爲牌招。{{*|榻前下敎}}上曰,夕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淇奧、考槃、碩人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衛之武公,實是列國中賢君。故詩之淇奧,亦爲變風中正音,一章,言其自修之精,二章,言其服飾之盛,三章,言其德器之成。而其形容模寫,嘉嘆贊美之辭,千載之下,足令人感發而興起。人君有盛德,則下有欽頌之忱,人君有善治,則民有不忘之情。是詩,亦足爲後王之體念者也。尙星曰,變風,出於閭巷風謠,皆無深長之意,而至於此章,則儘有可觀。人君德美,實本學問,故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者。言其本則蓋由於學問之力矣。切磋者,治骨角之事,琢磨者,治玉石之事,而其所學問之工,或慮其猶有未盡,先之以講習討論,終之以省察克治。有若切而復磋,琢而復磨,則其德日修,其進無已,道理瑩澈,物累淨盡,以至於十分純粹之域。故寬綽戲謔,雖是常情之易忽,而從容中道,未嘗過差之或生,盛德至善,浹人肥骨,而自有沒世不能忘者矣。曾子嘗引此詩,解釋旨意,明白詳備,以臣膚淺之見,固無餘意之更爲推演者。而方今聖學高明,日再開講,惟願取法於此,而益探精微,俾有日新之效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宗城曰,下番,以切磋琢磨,爲武公德行之本者,極有味。此誠加意處。而武公平日學問如此,故雖至九十昏耄之年,而作抑詩以自警,亦宜體認於此,俾無始勤終怠之患矣。上曰,所達尤好。尙絅曰,切磋琢磨,固爲德行之本,而詩人以綠竹起興,始言猗猗,中言靑靑,終言如簀。形容其學問進修之工,漸至於精微純粹之境,其所興比之意,可謂深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嚴敬存乎中,則威儀著於外,以學問次第言之,切磋琢磨者,始條理也。瑟僩赫咺者,終條理也。凡事必有始有終,然後可謂自修之盡其功,而聖人之血氣,亦或有時而衰焉。必以義理治心,毋或一毫暴棄者,正爲聖王之極工。武公以倦勤之年,尙存臨深之戒,旣作抑戒之詩,以自警惰,又以賓之初筵,志其悔過,其警戒求助之意,亦從平日學問中出來。況殿下之自期,豈止於武公而已乎?顧今春秋晼晩,實有朱子非昔時之感,惟願加意於操存實踐之工,以光聖學焉。上曰,勉戒之言,實爲切至,當各別體念焉。宗城曰,今聞尙星所達之言,實爲明白通透,有非臣淺近之見所可及者也。上曰,此章之旨,淺深始終,俱在其中,如切如磋者,似是淺時,如金如錫者,已入深處,瑟兮僩兮者,威儀之始也。不爲虐兮者,工夫之終也。統以言之,則誠如下番所達,而皆是學問之力也。宗城曰,今以淺深始終爲敎,如非聖學之造於精微,何以及此乎?臣誠欽嘆不已也。宗城曰,考槃章美隱者,自得之趣而其所養之充,所守之正,有足可尙矣。上曰,此與顔子安貧樂道同耶?宗城曰,顔子則出而爲用,可以兼濟天下,而此則終近於獨善其身矣。上曰,獨寐寤言者,似若有意於斯世者也。尙星曰,以此章見之則,衛治之不古,可知矣。使此在澗之碩人,作爲當國之大夫,則小可以望其補衮,大可以責其經邦,而不勞廁席之求,任其考槃之樂,豈非慨然之甚者乎?卽今巖穴之間,亦安知無如此碩人之類耶?惟在聖主,至誠訪求,此等處,當加意矣。上曰,武公時,宜無碩人在澗之嘆,而係於淇奧章之下,孔子編次,亦有意耶?予欲問之,而今聞儒臣所達,尤不能無惑於武公之不能招致也。宗城曰,堯、舜之時,亦有巢、由,此人果有幼學壯行之志,則逢武公有爲之時,必出而仕矣。只欲高尙其志。而遯世無悶者,則武公亦末如之何矣。尙賓曰,伊尹之處於畎畝,傅說之困於版築也。其自得之樂,亦必如此,而但此考槃之碩人,必是荷籄者類,似非有意於斯世者也。上曰,特進官,亦經工人也。平日讀此章時,認爲何時事耶?春躋曰,安分樂道之人,自有永矢不諼之心,只知大旨如此而已。其爲某時事與否,初未嘗留意矣。尙賓曰,讀詩者,只觀言外之志而已。不當牽合而言之矣。尙絅、宗城曰,承旨之言好矣。尙星曰,《詩經》取義者無窮,淇奧亦入於《大學》,至於美目盻兮,巧笑倩兮者。亦有子夏、夫子之問答,而至有商也起予之敎,讀《詩》者,不以詞害義,可矣。是以朱子居廬時,亦以寒泉編堂名,蓋亦有感於有子七人母心勞苦之義,而今人,以凱風本義見之,則必不取譬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碩人章,初言族類之貴,再言容貌之美,三言國人之忱誠,四言本地之美好。而無一言及於莊姜之德,亦不言莊姜見疎之事,而惟其悶惜之意,溢於辭表,其旨深,其辭婉,風人之詞,大抵如此矣。尙絅曰,不言莊公之疎棄,而只稱莊姜之美盛,作者微意,宜見於不言之中矣。尙星曰,大夫夙退,無使君勞,一句,有深意,莊姜有德美,故臣下之言如此矣。誠使莊姜,無其德而只欲大夫之朝於君者,自公早退,則不幾於導其君宴昵之私乎?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臣於衛國事,竊有慨然者,武公之德政惠化,其及於民者,深矣。爲其後昆者,當憑藉餘澤,永保宗國,而不過再傳,遂至失國,始知祖宗遺澤之不可恃者,如此矣。惟我國家,賢聖之君,不特六七之作,而況肅廟臨御四十年,深仁厚澤,至及於窮島絶峽,東民之至今日而有衣有食者,何莫非聖考之賜也?今殿下雖不留意於治道,祖宗德澤足以遠綿,而衛鑑在此,大可懼也。誠宜孜孜爲治,終始不怠,而無或恃祖宗之遺德,以此而居常存戒,則與武公之抑戒,何異乎?上曰,克念作聖,罔念作狂,治亂興喪,在其一身,豈可以先代事言之耶?宗城曰,唐之玄宗,始有貞觀之風,終致天寶之亂,蓋由於一心操舍,而判異始終矣。克念罔念之敎。已有聖心之自勉,固不待臣等之陳戒,愼終如始,惟是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焉。尙賓曰,淇奧之詩,實爲人君所當體念者,而至於抑詩十二章,無非可法可戒之語,而有關於君德者大矣。古之人君,書抑戒作屛風者有之,未知闕內亦有此屛乎?尙星曰,副學所達,極懇眷矣。武公雖曰,明君,不聞規諫,則其何以致善治而使民不忘其德乎?其來諫之意,可見於抑戒之中。若言治國次第,則學問爲上,聽諫次之,願存樂聞之心,而無示訑訑之色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焉。講官遂掩卷。尙絅進伏曰,朝以滯囚可慮,仰達矣。判金吾出代,則諸罪囚自可議處,而其中安宗海,事甚難處,前判義禁尹淳,欲以上裁仰稟,而未果矣。宋敎明緘辭則以爲,宗海以如此風日,何以出來之說,對中官分明酬酢云,而渠之供辭則縷縷發明,至曰,其時賑恤郞廳李誠躋,與之同坐,今若緘問則可知云。此事誠未可知矣。設令宗海,眞有此事,是特儕友譏嘲之資而已,元非朝家論罪之事。況與中官酬酢,實無可照之律,未知其何以處之也。上曰,重臣所達是矣。此不過爲士流之所駭笑,非朝家之可罪也。洪啓裕則雖得於風傳,宋敎明豈有白地誣人之理哉?於此可知其眞的,而終不直告,其處身不愼,告君不實則有之矣,罷職放送,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小臣有所懷敢達矣,前承旨李匡輔,以日記謄給事,曾有特罷之命矣。然其事實則洪尙賓,以承旨方入侍,臣亦曾經承旨。所謂《事變日記》,元無藏置之事,散置於軒房之間。故人皆披見,匡輔之偶爾錄出,不是異事。然事關鞫案,轉致生事,當初罷職,固所難免,而其後臺言轉加,削黜之罰則太過矣。匡輔以獨身,有八十老親,而削黜之人,不敢在家,母子離違,情理可矜。且削黜不入於歲抄中,而待疏決,始爲擧論,此胡大罪而至於如此耶?臣每欲一達,而事係于恩,有所不敢,今因趙尙絅論安宗海事,敢達。上曰,事雖無情,而鞫案比他文書重大,則豈可無罪耶?當初罷職似輕,伊後削黜較重,而其時徐判府事,亦以嚴處爲言,予旣聞此言,而常有當初處分似輕之意,故允於臺啓矣。儒臣所達如此,放其門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諸承旨適皆有故,院中只有臣及同副承旨鄭彦燮,而彦燮,纔因都承旨李眞淳疏,陳疏徑出矣。上曰,同副疏,其已入啓耶?尙賓曰,院規傳眎都承旨後入啓,故姑未捧入矣。上曰,近來書院疊設之弊,極其紛紜。故自朝家,旣有禁令,則利川儒疏之捧入,殊涉未安。初欲竝推諸承旨,而事不大段,故置之矣。今此李眞淳之陳疏,鄭彦燮之徑出,俱過矣。此非如是相較之事,捧入承旨推考,辭疏勿捧,而此後則以此撕捱之疏,亦勿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鄭彦燮原疏,旣命勿捧,卽爲牌招入直。{{*|榻前下敎}}上曰,名臣奏議抄出事,何以爲之耶?宗城曰,此非一二,臣所可爲者,玉署諸臣,必齊會相議,然後可以擧行矣。上曰,在京玉堂,再明日竝爲牌招齊會,名臣奏議篇目,抄選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命承旨,書傳旨曰,修撰兪健基,特敎之下,別無撕捱之端,而今日又復違牌,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禁推。宗城曰,明日經筵,取稟,姑未下乎?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6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式暇}}。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院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都承旨李眞淳,身病方劇,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以情勢難安,不爲入來,參議徐宗玉,罷職傳旨捧入,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竝違牌不進,判書、參判,所當竝請牌招。而參判則陳疏入啓,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忠勳府郞廳來言,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有司堂上朴師益,今方在外,不得爲之,頉稟草記,亦不得爲之云,故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重囚取服,一時爲急,暑月滯獄,亦甚可慮。而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時,特進官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除公故外,張鵬翼、李廷濟、洪鉉輔、趙遠命、朴乃貞、洪重疇、趙錫命、申光夏、李春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戶曹參判朴文秀,昨日再招不進矣。本曹褒貶,尙未磨勘,出疆之日,亦且不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近來藩臣狀聞,頗欠奏御之體,有若報牒。今觀朴師洙狀啓,李彦燮之仍任,意在數遞之有弊,兩道之或請仍任,或請自望,俱在爲民,則有何關係?而誠無顔面可更開口等說,慍朝廷之處分,虧藩臣之體貌,推考飭礪。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後,尙未擧行,事極未安。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疏批未下,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疏批已下,待明朝,與判書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保放罪人趙儐,當日丑時量,物故云,敢啓。傳曰,知道。予深嗟傷,雖已下敎,卽爲放送。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自西還朝,今周一歲有餘,而首尾不離銓地,其間遞移他職,只四箇月耳。公體苟簡,已不可言,而私義怵惕,如坐鍼氊,間或人言來逼,則不論輕重,輒必引免乃已者,不但素性謹拙,惟以退遜爲義,抑銓要之地,去就之節,尤宜嚴截故耳。今臣三度入銓,而適値長席引入之時,無端辭免,義有不敢,黽俛獨政,已累次矣。當今之時,爲矢之的,此其理勢,在所不免,詆辱之來,早晩以竢日昨憲臣之疏,果上矣。其所聲罪,極其非常,一則曰,箝制言者,一則曰,力戰公議,其他可駭乖舛等語,無非蹈藉迫逐之意,信斯言也。其爲罪,奚止於疏末論斥而已哉?夫申晩之突然爲請伸之疏者,大是意外,以其偶蒙收敍,而依舊檢用,有拂物情,略示規警,徐議疏通,實爲平銓衡之道。況改擬有命之後,不徑稟裁,而輒復强擬,尤竊以爲未安,故旣與長席,有所爭難,數次停枳,姑未更檢,其見怪於黨臼中心眼,亦非異事。而晩疏主意,不過護同而求伸,元非關係於政注,則箝制之目,大不襯著,此特求罪之急,惟恐下語不深耳。至於李喆輔事,科名爲言,本涉非理,其兄玄輔承宣之望,一榜他人文銜之除,更無異議。而獨於喆輔之館職例擬,張目大言者,可謂橫決之甚。豈喆輔之文雅峭直,偏見忌嫉而然耶?凡政曹之規,塞之則一郞有餘,通之則首堂亦不能獨專,況在亞堂乎?雖然,首堂之於喆輔,旣無顯言沮塞之事,有何消詳之可論,義理之可言?而爲亞堂者,乃反逆揣他意,自屈己見,獨枳榜中之一人,則其果合於事理乎否乎?憲臣以京華聞見,豈必全昧此例,而强以爲言者,吁,亦異矣?所稱公議,臣所未知則其謂力戰者,何耶?誠可笑而不足辨也。乃者開政有命,昨日三牌荐降,而情地危臲,一向坐違,顧念義分,惶悚無地,玆敢悉暴衷悃,仰煩籲呼。伏乞聖明,察臣難冒之情,諒臣必遞之義,亟命鐫改臣銓任,俾無許久撕捱,公私俱病之患,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疾病纏身,藥餌爲命,仕宦一節,實無可論,陳章而每患阻却,臨政則輒事違逋,惶恐悶鬱,不知所措。此際伏見前持平尹得徵疏本,以申晩之見塞,李喆輔之檢擬,恣意論斥,或謂之箝制言者,或謂之作爲義理,力戰公議,臣於是駭怖震慄,繼之以訝惑也。夫申晩之頃日一疏,自許以進言,則固無不可,而但其一體人,幽冤莫伸等說,恐不可肆然於十九日下敎之後也。臣與晩,近作堂、郞,深喜其言議不甚激,而惟此一著,未免錯了,故姑欲停枳,以存規警之道,而亦非有深意也。至於李喆輔,臣在前夏,因其兄玄輔承宣之望,疏陳是非,已蒙聖明之鑑破,則今不必煩絮,而原初堂錄時,無論彼此,皆以爲可合。而至於準點,則此乃公議也。其後別無事端,而忽乃以科名齗齗不已,輒謂之公議,臣未知公議,亦有隨時變遷之理耶?館職之望,或擬或否,惟在一時之取舍,故臣與長僚,前後同政,而未嘗以喆輔通塞事爲言,則有何更費消詳之端,有何乘時檢擬之嫌乎?其所謂政格,未必爲臺臣之所知也。噫,如喆輔之人地文學,實未多得,若置於啓沃之列,其所裨益,必不淺淺,臣心知其如此,而特恐時論之媢嫉,莫之檢擬,則是負其職也。大抵,人見不同,通塞用舍之間,隨事論列,亦不害於相濟之道,而但今臺臣則聲罪於本事之外,申晩之疏,有甚利害於臣身。李喆輔之檢擬,亦不過因其舊踐,則所謂箝制者何意,義理者何事?不顧其言之襯不襯,而只爲構成脅持之計,夫居銓地而得此題目,便是權姦擅弄之手法,誅之竄之,尙有餘罪,則不知此後繼發之論,果至於何境,吁,亦可怕也已。臣於本職,曾是匪分,而乍遞旋叨,今幾一年,豈不知畢竟顚隮?而外則迫於嚴命,內實感於恩遇,黽俛遲徊,猶不知去,此殊可愧也。若其區區本心,則實在於調娛和衷,以無負聖上平章之化,而時勢乖角,事端層現,一或違怫,拳踢隨加,今則雖欲包羞忍垢,暫冒於職次,其可得哉?臺言峻發,罪名未勘,縮伏恭竢,一味悸懼。昨因開政,召命荐降,而顧此情勢,旣無可進之路,自犯違傲,罪尤萬死,玆敢擔曳病軀,隨牌詣闕,略暴危懇,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速賜斥退,仍正臣箝制言者力戰公議之罪,使臺言快申,賤分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千里遠役,病憂連綿,未卽趨召,自速嚴譴,惶隕懍惕,莫省攸措。不意聖度天大,遄降宥旨,牢狴纔脫,召牌狎臨,臣誠感激震悚,他不暇顧。昨已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第臣素患伏暑之症,添篤於長途觸熱之餘,而昨今以來,症形轉劇,寒熱交戰,神識昏瞀,食飮全廢,支節如解,貼身牀席,㱡㱡將斃。以此病狀,旬月之內,萬無束帶供職之望,玆陳私懇,冒瀆宸嚴,臣誠死罪,如使臣,少有一分可强之勢,當此特敎飭勵之日,何敢爲慢蹇自便之計哉?惟其疾痛之極,不得不仰首而鳴號焉。伏乞聖慈,俯賜諒鑑,亟命罷臣職名,俾得安分調攝,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不宜更及他說,而竊於近日事,深有所慨然,略此附陳焉。夫臺閣者,人主所寄以耳目之責,而糾正百官,此其職任,顧不重歟?是故風采所繫,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不但古史可考,卽我朝已事之可鑑者,亦多矣。噫,殿下自近年以來,凡於進言忤旨之人,例皆慢罵摧折,以致士氣沮喪,噤默成習。故臺閣之上,未聞有盡言不諱之風,至若論及大官之人,又輒見疑,以敲撼傾奪,卒歸於讒誣之科。故凡今爵秩之稍高者,人皆難於開口,伈伈睨睨,習慣已痼。而乃者南泰齊所論大臣之疏,能不顧一身利害,言人之所不敢言,雖其遣辭委曲,而亦可見直陳無隱之忱,則揆諸古道,宜在嘉奬之列,夫以殿下日月之明,豈有所未照於此?而不惟不賜開納,乃反詬叱放逐於絶海瘴癘之濱者,抑何故哉?似此處分,臣實莫曉所以也。臣與泰齊,素不相識,寧有一毫愛惜之私而爲此言哉?亶以直言難得,世道日下,故區區憂國之誠,有不能自已,敢暴愚悃,儻殿下有悟臣言,特命還收泰齊補外之命,則閉塞之言路,庶可以更闢。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斥補,亦爲末減,則若是迎護,極涉異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猥以疎緩賤品,忝叨刑獄重任,常恐官責之未副,以致國綱之漸弛。近緣一事之失職,轉成情勢之不安,冒呈辭單,冀蒙遞罷,以爲外無痕跡,內靖私義之圖矣。今則天牌屢辱,事勢迫隘,不得不猥陳顚末,恭竢斥退焉。近來油猾之徒,盛爲賭錢之戲,小則敗家亡身,大則穿壁踰垣,法司,出禁繩治,而以猶未止息爲慮矣。頃日齊會坐衙時,聞有一處結徒黨作窩窟之事,諸堂同議,送吏捉來,則其中二人,乃禁衛營軍士也。卽爲成送進來公牒,而先施卄杖,仍爲拘置矣,本營都提調,以其卒之爲入番於本第者,而刑吏之不爲稟告爲非,夜送旗手,捉去掌禁直曹之兩吏,重棍三十,奪去犯禁在拘之二卒,使不懲治。槪諸上司軍門吏卒之犯禁者,只爲進來,不爲私稟,乃是例法,則不稟之禁吏,上直之曹隷,顧何罪哉?法之不行,坐於難制,而相門番卒,猶不敢治,則亦安用法官哉?一則使下吏,無辜受棍,一則使悍卒,玩法自恣,此莫非臣等疲軟不職之失也。其何可冒據於掌刑之地,以受一世之嗤嘲也?且參議臣柳儼,以合席出令首嫌同入之人,不可不同其去就,而前之陳疏,昨之違牌,不但出於救護親癠之意,則在臣等廉義,尤無冒沒趨承之路。故昨以同會拜章面議,而今方竢勘,不得聯署,如是之際,逋慢日深,惶悶罔措,敢此陳懇。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治臣等溺職慢命之罪,代以剛嚴守法之人,以振頹綱,以行禁令,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六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夏陵君樀,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氓、竹竿、芄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氓章,淫女爲人所棄,而自道其悔恨之辭也。文義無可達者,而大旨下所謂士君子,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一句,援比最好矣。人之親密,無如配偶,而不有媒妁,私相淫奔,則及其色衰愛弛,輒至疎棄,君臣之間,亦猶是矣。方其一時迎合,雖加恩寵,而進不以道,終至賤薄,是與氓之婦何間也?然則婦不可以不正隨人,而娶妻者,亦不可以色美而取淫亂之女,臣不可以枉道求君,而求臣者,亦不可以容悅而取讒佞之人。朱子此言,宜爲監戒。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氓與谷風,皆婦人見棄之詞,而谷風則比氓,猶得其正者也。君子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云者,爲氓章大旨,推類以廣,最爲讀詩之法。凡事以正,然後畢竟無弊,氓之婦人,無媒妁之命,而失身相就,故三歲爲婦,遂至見棄,初若以正,終豈至此?君臣之交,亦當一於正而已矣。上曰,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云者,其愧悔之意,亦深矣。宗城曰,初以不正相隨,故雖有中間服勞之事,而其夫棄如脫屣,愧悔雖切,亦何及乎?上曰,三歲爲婦,夙興夜寐,猶能舍其舊淫,勤於婦道,比於人臣,則如封德彝之類也。宗城曰,自上比方之敎,誠好矣。寅明曰,谷風、氓章,皆是棄婦之詞,而谷風則忠臣志士之所當憐悲者,氓章則佞人譖夫之所當懲畏者也。臣嘗觀《戰國策》,有人於少時與隣女戲,而一則相應,一則不應,及其喪偶而求配也,必於其相戲不相應之女而娶焉。古人以此而比之君臣之間,蓋居常媚悅者,爲佞臣而不可近矣。拂忤者,爲忠臣而所當親也。彌子瑕之啗桃,始雖沽寵,終至得罪,爲人臣者,固當以直道自勵,而人君用人之道,亦當遠讒諛而奬忠直矣。大抵爲婦女者,孰不知貞信之可貴,而有慾不制,終至失身,爲臣子者,孰不知讒佞之可惡,而一失其正,自陷大戾。雖以我國事觀之,李芑嘗有《東國通鑑》有誰讀之語,此蓋初不自愼,而漸入於靡所不至之域矣。至於治國亦然,若勉勉以至正至大之事,則磨以歲月,三代可復,而如或以治效之姑遲,謂無滋味而便懷解怠之志,則此心一放,便至亡國,豈非可懼者乎?惟在人君謹幾微之道矣。上曰,所達極是,讀詩之法,比類推去,則無處不當矣,太甲不戒縱慾,幾乎顚覆,而終能允德以致太平。人君,宜鑑戒於此,而以戒逸慾爲念矣。寅明曰,臣以謹幾微仰達,而殿下以戒逸慾下敎,旨意深遠,實所欽仰。尙星曰,此章之旨,可以一言蔽之者,亦在乎二三其德四字也。女雖求之,士能拒之,則寧有其婦之怨言乎?君臣之間,用舍宜愼,不知讒佞,而過加信用,伊後厭薄,至於迫逐,則亦不免於二三其德,而反有怨國之患矣。寅明曰,惡佞之心,人君皆有之,而蓋不知爲佞人而用之矣。孔子曰,鄕愿,德之賊也。佞臣亦猶是焉,外似忠勤,而亦無公然贊君之語,則爲人君者,何以的知其此爲佞臣乎?是誠難矣。上曰,在上者之難知,固也。而在下則有可知之道乎?宗城曰,凡於交際,亦難辨其賢愚佞直矣。寅明曰,朋友之間則或以言行而觀之,或以處事而觀之,其觀之之道多。故比之君上知臣之道,則似易矣。而我之所見處雖不足,在他而有善處,我之所見處雖無欠,而在他而有不善處,此最難知矣。宗城曰,竹竿章,與上泉水章同意,芄蘭章,亦無文義之可言矣。尙星曰,竹竿一章,雖無文義之別樣可達,而其所謂豈不爾思,遠莫致之云者,語意儘好,可見其出於情止乎禮之意,則彼區區一衛女而猶如此矣。人主施爲之間,當有以反復存戒於此等處矣。上曰,在上泉水章進講之時,亦多勉戒之言,下番則新入講席,故亦以此陳戒,而當爲留意矣。上曰,芄蘭,只是興耶?似有諷嘲之意,故慶源輔氏之言,如此乎?宗城曰,朱子旣以不敢强解爲言,以臣淺見,有不敢質言矣。講官遂掩卷。寅明進伏曰,旱餘得雨雖幸,而蒸鬱特甚,連日進講,上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寅明曰,節雖晩矣,而雨將洽矣,以趁未得雨之故,畿湖之間,移秧愆期云。而此後若無災害,則大豐雖不可望,穴農則可期矣。上曰,不無成霖之慮,必有浦落之患矣。寅明曰,趙儐,頃以臺章就理,而病勢深重,卽爲保放,差病無期,尙未納供矣。聞今日身死,而以其未及勘處之故,不敢歸家成殯,今方治喪路次,此是曾經將任之臣,聞甚愍惻,敢達。上曰,趙儐事,入侍諸臣,或知之耶?寅明曰,本事虛實,無知之者,而大抵平日持身頗謹愼,且聞家甚貧窶,其不甚貪濫,可知矣。上曰,雖未數見其人,予意則知其爲忠勤,待其納供,欲詳知本事而處之矣。今聞其死,不覺嗟傷,卽命放送,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甲山府使李匡德,頃有內遷之命,自上必以侍從之臣,不欲久棄邊地。而且匡德之父眞望,年衰且病,萬里離違,情理亦涉可矜而然矣。旣奉承傳,銓曹宜卽擧行,而日前有當窠,以其非啓請而不爲擬望云。有承傳之後,何必復煩啓請?啓請擬望者,不過副學、大諫等數窠而已。何可等待耶?聞眞望,亦方有病,雖因在鄕,未能詳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旣命內遷,則宜令歸見其父病。曾聞故相臣趙相愚,以江界府使內遷時,直令出代,若依此爲之則幸矣,不然則勿論吏、兵批,隨闕卽令付職,似好矣。上曰,時無堂上窠耶?如無之則不必待其作窠,無論軍職實職,斯速遞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夕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河廣、伯兮、有狐、木瓜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河廣章,可見宋桓夫人之賢,而在襄公實爲人倫之不幸矣。夫人雖無罪見黜,而夫婦之義,已絶於桓公,則桓公已歿之後,義不可以私往。襄公,承父之重而與祖爲體,母出與廟絶,則亦不可以私返,而在襄公之道,生則致其孝,歿則盡其禮,當如范氏之論矣。寅明曰,私恩不可絶,大義不可掩,致其養而克全所生之恩,無私迎而不害所重之義,然後可以恩義兩存,而無偏著一邊之譏矣。上曰,旣不得迎還於宋,則致養之道,不亦難乎?宗城曰,揆以禮,斷以義,終不可以私迎,小註朱氏之議,實爲的確。但當問安之使,交錯於道,滋味之供,無或間斷而已矣。尙星曰,宋襄公爲世子時,不敢以欲見其母爲言,請於桓公曰,有舅在衛而常愛我,願一見之。其情,誠慼矣。上曰,襄公事甚難處矣。宗城曰,伯兮章,婦人,悶其夫久從征役,敍其悲痛之辭,而兵者,死地也。迫於君命,有此遠戍,而其期已過,歸日尙遲,則其室家思戀之情,憂悶之懷,當作如何?范氏之論,實曲盡人情矣。尙星曰,周室東遷之後,衛有遣戍之事,故所以有自伯東之語,而君上,不能軫恤,戍卒過期不還,故亦有此悲怨之辭矣。范氏所謂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傷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災者,不但逼盡於人情,其所以戒人君恤民之道者,亦深矣。今當盛世,雖無征戍之役,而近來飢饉荐臻,癘疫兼熾,死亡相繼,閭里殆空,其孤兒寡妻,號呼無告者,殆有甚於兵禍之餘。此正我殿下,哀傷惻怛,若恫在己之處也。上曰,所達切實,每念民情,不覺傷嘆也。宗城曰,刑罰亦如征伐,人君用刑之道,宜務加審愼矣。臣嘗入侍於親鞫之時,實仰殿下哀敬之誠,而不幸戊申以後,獄事連續,其罪關惡逆者,萬戮猶輕,而桁楊之下,亦豈無枉死之人乎?況於孥籍之際,其妻子之無辜誅竄,冤酷必至。此足以傷和召災。故臣自嶺南,奉命還朝之後,以日後凶荒之慮,仰達矣。不幸臣言偶驗,連歲荐飢,臣於此不勝憂嘆焉,今後則豈有獄事更起之患?而世變無窮,亦難保其必無矣,設有之,必先之以惻怛之誠,而務行恤刑之仁,以廣好生之德焉。上曰,所達甚好。雖不言,予豈濫殺人哉?副學頃年敦化門所達之言,予嘗記得,而至今在心矣。雖惡逆當坐者,苟一子則可矜,況有橫罹者則豈不可憐乎?當各別留念焉。宗城曰,有狐章,國亂民散,喪其配耦而有此比賦之辭矣。以卽事言之,閭閻之間,亦豈無鰥寡之無依,而其情之可矜者耶?太王之外無曠夫,亦當爲仁政之所當體行者矣。尙星曰,淫風中其情可哀者,已有先儒之言,而近聞民間,不但鰥寡之無依,亦多年過而未有室家者,勸婚嫁,亦王政也。貧窮靡依,不得以時嫁娶者,宜有助以成之道矣。上曰,三代之世,亦豈無鰥寡哉?當以文王之政,法之而已。我國禮制,固難猝改,而壯而無妻,壯而無夫者,亦感傷和氣之道也。下民則曾有勸嫁娶之令,自政院又爲申飭,可也。寅明曰,部官有報而京兆入啓,則自該曹,助給若干物,而下民輩不知國家之德惠,反笑朝令之煩瑣矣。上曰,其貧窮無資而不得行婚之家,諭以義理,助以若干物,以勸婚嫁者,實爲王者之美政矣。愚民雖不知惠,豈可廢閣不行耶?寅明曰,白居易,贊美唐太宗,而作詩曰,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宋太祖覽此詩而自以爲不及矣。太宗之治,雖曰,假借,而其政化之美,有足可觀。此當爲後王之柯則矣。至於部官枚報事,雖合申飭,而匹綿斗米之賜,只恐終近於區區小惠矣。宗城曰,木瓜章,與靜女章同,無文義可言者。上曰,觀此張氏註,衛地或稱土薄,或稱地饒,亦有上中下之分耶?寅明曰,雖十里之地,自有土品之高下,況一國之內乎?其濱河土薄者,如今海濱斥鹵之類也。講官遂掩卷。宗城曰,玉堂違牌者四人,而三人則踏啓字。兪健基,獨禁推,健基情勢,比諸臣稍輕,而有此禁推乎?上曰,在上者自反下敎,則爲臣者何敢以情勢爲言耶?尹汲,若或以科擧事爲嫌。則無義矣。吳瑗,陳疏承批而猶不出,申宅夏,元無可引之嫌,當初竝欲禁推,而踏啓文書,適混下,處分未免斑駁,宜乎儒臣之有此問也。兪健基禁推傳旨,還入可也。上命必寧書傳旨曰,爲人主者,自反下敎之後,爲人臣者,焉敢爲過中之撕捱?而尹汲、申宅夏,其所撕捱,俱無意義,吳瑗則辭疏承批,更無他嫌,而兪健基則往日之事,業已知之,其所撕捱,殊涉支離。而不顧分義,俱爲違牌,其在事體紀綱,不可循例罷職禁推而止,竝先罷職後禁推。宗城曰,君父下反躬之敎,則設有情勢之難安者,出而膺命,又復引入,未爲不可,而終始違命,至速罪戾,莫非諸臣所自取者。而其中兪健基,則似當有體下之道矣。所被人言,與他有別,雖非直斥以不合玉堂,其語意則頗緊,當之者,有難於冒沒承膺矣。寅明曰,以去就遭彈,則有異於官司相規矣。尙星曰,臣以積逋威命之人,不敢陳白他人事。而日作聖敎中,自反等敎,在玉堂諸臣,實爲萬萬惶悚,臣與在囚諸僚,相議去就之際,以爲人臣,設有廉義之難安者,聖敎至此,不當一例撕捱云。兪健基,亦以爲承此下敎,實欲一謝恩命,而旣遭改差之啓,終難遽然冒出云。此非無端引嫌之比,與他似或有間矣。宗城曰,小臣所達,非爲健基地也。至於有所遭者而一例嚴督,則嚴命亦不行,而事體反有傷矣。吳瑗,亦被吳光運之疏論,則其所不出,亦有所執矣。上曰,吳光運,今番疏則過矣。光運旣被人言,則其反駁亦無怪矣。寅明曰,瑗之所遭,旣是虛事,則吳光運之引此爲言,實爲過矣。近來縉紳間,互相駁擊,遂成風習,臣竊爲之慨然也。上問吳光運疏語於必寧,必寧,以吳光運疏中語,及吳瑗者數句陳達。上曰,此則光運非矣。寅明曰,互相攻擊,不擇言語者,固宜嚴處,以杜後弊,而古語不云乎?招之不來,麾之不去,人臣苟有所守,則雖在雷霆震蕩之中,當確然不動,凡有難安情勢者,豈可一向嚴督乎?上曰,知事之言,非矣。雖獲罪國家者,君上蕩滌用之,則固當出而爲用。況自相攻擊而遭人言者,何敢曰,有所守而不膺君命乎?寅明曰,若遭慘駁,雖有君命,固難輕出矣。上曰,然則自上將無敦迫之事乎?必寧曰,其中亦有時月遲速之異矣。上曰,承旨所達然矣。必寧曰,《詩傳》第二卷,今已畢講,且當盛暑,自初伏至處暑間,視事停止之意,敢達。上曰,知道。宗城曰,《詩傳》二卷,今日已畢,而承旨以處暑前視事頉稟,今將久廢講筵。而《詩經》,元非有益於日日開講矣,宴閑之間,朝夕諷詠,以爲溫繹,則其有得於懲創感發之道者,多矣。古人曰,二南,王道之基。尤宜各別體念,而如或衮職有闕,則臣亦當以三百篇爲之陳戒焉。漢光武謂耿弇曰,始雖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當初《詩經》之進講也。臣意則以爲盛暑前,當畢一冊,聖志勤切,日再臨筵,今已畢講二卷,以如此立志,推而行之,則何事不可做乎?伏願聖志一定,勉勉不已,當事則期於必成,而無或沮撓,幸甚。上曰,引古爲戒,語尤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宗城曰,今日晝講時,以特進官之不備,至有請牌之擧,極爲未安。特進官無論文、南、武陞二品者,幾盡被抄,其數甚多,而法講有命,終無一員之來,不可無警責之道。今日請牌人,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處暑前,當溫繹,而大全則浩汗,玉堂只以大文與大旨,精寫以入,可也。宗城曰,玉堂有此冊,而木板所印,不合御覽矣。當依下敎,精寫謄出,而此不過爲二卷冊,以活字印出,亦似不難矣。上曰,欲便於展覽,故有此敎而印出,則不可謄書以入,而字樣則使之不小不大,可也。講官退出。上曰,承旨進前。必寧,進伏,上命書傳旨曰,予方講《毛詩國風》,於伯兮章,因章下先儒註,不覺因文而興嗟。噫,自古戍役,雖有遠近之不同,亦有歸家之日。而因其歲飢,塡于溝壑者,其歸何日?其俱歿者,雖尤惻傷,其孤子寡妻,呼父喚夫,無處可依,無處可訴。此反有甚於飢歲賑民。前後設賑之時,則其幹事之人,雖或盡心,其畢賑之後,莫不放過乎此,昨年下送本土,保其農業者,餓殍道路,未能還家者,爲方伯、守令者,其能助也恤也。庶今各業其業,各安其土乎?雖若此,尤宜著念,若不果此,深體莫忽,歉歲賑政,常年勸農,猶有不逮,其況他乎?今者下諭,自不覺其惻然于心,體此由中之敎,勉飭該道列邑事,下諭于往者,設賑諸道。上曰,明日持公事乎?必寧曰,明日與褒貶開拆相値矣。上曰,開拆時持公事入侍,可也。必寧曰,院中僚位不備,臣與左承旨洪尙賓,只伴直矣。上曰,開拆時持公事入侍,事體自別,不可無該房。明朝都承旨李眞淳,左副承旨金聖應,同副承旨鄭彦燮,竝牌招可也。承旨、史官,遂以次退出。 ==6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式暇}}。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非但有故,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大雨連宵,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已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屢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疏批已下,重囚訊問,一日爲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仁政殿儒生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以親臨磨鍊。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今玆嚴命之累違,固知爲萬萬死罪,而辭職名而受常廩,私義之所不敢出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又傳于洪尙賓曰,南北道監役,待令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道監役官牒報,則西小門南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六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令該營,量宜定送軍兵,限畢築間,着實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徽陵奉事所報,則本陵陵上莎草,因連日雨水滲濕,今十五日,自子方至卯方頹下,子卯間相距,長十七尺,上下高十一尺,深一尺五寸,兩間罅隙最闊處,一尺二寸云。又接崇陵奉事所報,則今十五日,大王陵上莎草,大雨之餘,自戌方至卯方頹下處,廣二十二尺,高九尺八寸,深七尺五分,兩間罅隙最闊處,二尺云。兩陵上莎草之頹下,至於此多,極爲驚心。慰安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崇陵則王后陵,同在一墻之內,慰安祭一體設行,兩陵上莎草頹下處,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而蓋覆油芚、草芚,依例令各該司進排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徽陵陵上莎草頹下處,及崇陵大王陵上莎草頹下處奉審事,大臣以下,當爲進去,而領議政、左議政,俱爲未差,右議政金興慶,情勢難安,不得進去云。在前如此之時,原任大臣代行,已有規例,而該曹不敢擅便,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陵奉審事,大臣當爲進去,而右議政金興慶,情勢難安,不得進去,在前如此之時,原任大臣代行,已有規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徐判府事進去。 ○以十六日儒生殿講試官望筒,傳于鄭必寧曰,陵奉審相値,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興海郡守河必圖,黃州牧使李浤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河必圖、李浤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南兵使申德夏,除授本職,已過多日,而以頃日所遭引嫌,累呈辭狀,尙不肅命。武臣事體,不當如是,而强引査明之事,過自撕捱,殊涉未安。且前兵使李義豐,病遞已久,邊閫重務,累月曠廢,委屬可慮。申德夏推考,使之明日肅謝,從速赴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議政府言啓曰,本府今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右議政金興慶,方在引入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左議政,俱未備位,右議政臣金興慶,方在引入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官員,今春夏等褒貶,因堂上不備,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春夏等褒貶,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磨勘以入,而所屬司僕寺、軍器寺、訓鍊院官員等褒貶,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不得一體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本曹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堂上,俱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及屬司中,瓦署、造紙署、四山,甲寅春夏等褒貶,繕工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典涓司去癸丑春夏秋冬等,瓦署去癸丑秋冬等,四山去壬子秋冬等,癸丑秋冬等,合十一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瓦署別提金省魯,與臣取魯,俱有相避,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繕工監、典涓司,甲寅春夏等褒貶,尙衣院、造紙署、掌苑署,癸丑春夏秋冬等,甲寅春夏等,褒貶,竝因其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磨勘,而繕工監副正朴弼震,今此褒貶時,無緣不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春夏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判義禁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依例磨勘以入,而去戊申春夏等以後,癸丑秋冬等至十二等褒貶,亦當追磨勘,而其時郞廳、將官,已多遞易,似無擧論之事,竝爲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臣徐命均,方有身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本廳所屬京外將官等,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啓聞,而摠戎使臣趙儐,頃遭臺論,且因病重,未及供辭,遽爾身死。訓鍊大將臣張鵬翼,以一時兼察,旣無前例,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殷山縣監趙鎭世貶目中,以歇後處事殺人者逃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監司朴師洙推考,何如?傳曰,允。 ○副提學李宗城,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等箚子。伏以臣等,謹承明命,來會館中,就歷代名臣奏議中,揀取君德、聖學、敬天、仁民、勤政、賞罰、知人、聽言、戒佚欲、謹名器,十篇,別單書進,而仍竊伏念,君德爲出治之源,聖學爲明理之本,敬畏天命,仁恤小民者,實係祈永鞏固之圖。勤勵庶政,明愼賞罰者,尤是摠攬綜核之要,而明於聽言,則佚慾不期戒而自戒,審於用人,則名器不期謹而自謹,卽此十篇而綱領畢具矣。聖王致治之要,固自多術,名臣奏對之言,孰非可鑑,而臣等之刪繁祛文,必以十篇而獻者,竊自附於區區芹曝之意。苟其味玩名義,尋繹條項,不待乎開卷講讀,而亦足爲盤盂之銘,贄御之箴矣。嗚呼,聖上所以惓惓斯書,必欲爲召對之用者,實出於繼述之孝思,而惟我寧考,盛德至善,覃被八域,窮山極海,匹夫匹婦,尙有於戲不忘之思者,蓋莫不本於此發,而爲四紀之至治,則今日善繼之孝,又不在此乎?玆當抄進篇目之日,略附規勉之忱,惟聖明留意焉。取進止。歷代名臣奏議,篇目抄選別單,君德五篇,聖學四篇,敬天一篇,仁民五篇,知人五篇,聽言七篇,賞罰三篇,勤政一篇,戒佚慾三篇,謹名器二篇。答曰,今覽抄進,又考本文,深嘉抄獻之意。噫,今欲講此書者,意亶在於追慕,所勉戒,興予慕感,可不各別留意焉? ○傳于鄭必寧曰,玉堂箚子及抄單留中。 ○副司直趙遠命疏曰,伏以臣積傷路憊,榮衛虛脫,胸痞痰壅,怪症疊現,委頓床玆,不能轉動,累違召命,寔出於萬不獲已,而私心惶隕,彌日不定。伏聞咸鏡監司臣李箕鎭,以到任後未滿日限,今春夏等殿最,令臣替行,南兵使臣李義豐,以褒貶同議一款,亦爲啓聞,而吏、兵曹回啓,竝令臣磨勘,臣於是,誠有不敢冒當之端。臣之遞罷,在於上年冬末,交印上來,要不出正二月之交,春夏等第之出於臣手,實是慮外,故各邑治否,全無廉察,到今成命之下,茫然無以甄別,惶愧罔措。夫道臣之責,莫重於殿最,而守宰能否,最難詳知,傳聞或爽,題目失宜,則不但當之者不服,遞易之際,民受其弊,此實不可不十分詳愼處也。設令臣冒昧封進,當待本道營屬之持列邑仕日單子,及將校試射擧案,上來然後,可以封啓,而千里關外,累次往返之際,新監司日數亦必滿限,與其遞仕而冒當,曷若在職而擧行之爲得宜也。伏乞聖明,俯察事勢之如右,特收替行之命,仍令時任監司,依例磨勘狀聞,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殿最,其令新伯限滿修啓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再上辭本,申暴危悃,而及奉聖批,不惟不準所辭,辭旨愈益隆重,開釋備至,勉諭諄切,臣誠惶霣感激。宜不敢復引前事,以煩天聽,而第臣情地,終有所不可仍冒者,勿論本事之如何,勘罪之當否,前後臺閣之上,以此爲說者,凡幾人哉?遣辭命意,俱極深緊,或引事而陰斥,或指名而顯詆,書臣言而捧入者,請罷其職,謂臣言而無心者,請削其官,迭出交攻,持之不已。臣若徒恃寬假之寵命,晏然爲冒進之計,則詆斥之言,何但止於論臣前日之三字語而已哉?噫,臣僚之一遭白簡,必解其見帶之職者,誠以重臺省而勵廉恥也。乃者罷削之論,皆以臣故,則其不當以勘罰之在他人,强爲自恕,而淟涊蹲據也,決矣,夫豈出於過嫌而飾讓之意乎?至於共休戚之聖敎,尤有感惕於中者,念臣譾劣,最居人下,而受恩如天,托重至此,竭力圖報之忱,安敢少忽?顧今鼎席之不備,臣非不知廷務之不擧,臣非不念,而惟臣所叨之任,實是具瞻之地,其所去就,關係則重。今若不恤人言之可畏,惟知承命之爲恭,蒙冒衆咻,揚揚復出,則非徒一身廉愧喪盡無餘,其爲貽辱淸朝,誠非細故。左思右量,竟難轉動,而史官累日相守,常廩每煩輸送,悚懼之極,不省所措。玆敢更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仍念使行出疆,期日不遠,黑草査對,一時爲急,而顧臣情勢之外,賤疾且劇,起身進參,斷無其望,提擧替行,自有前規,伏願卽令槐院,依例擧行。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業已洞知,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大臣事體,比他自別,豈可以奏御做錯,過自撕捱乎?目今鼎席只有卿,而若是引入,國事多曠,緊務遲滯,以卿爲國之誠,何不諒此而困我此極?況黑草査對,尤不可若是稽滯,而不顧若是乎?不腆常廩,亦不宜過讓,卿其須體慇懃之志,安心勿辭領受,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甲寅六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褒貶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上曰,褒貶啓本,宜先開拆,而兵房所掌,何以爲之?必寧曰,無該房,則下位例爲代行矣。眞淳、必寧,次次開拆而上之。上覽訖還下,命眞淳,書傳旨曰,今觀嶺南殿最,則興海郡守河必圖,曾以御史褒啓,陞敍此任,則陞授未久,反爲居中,其始勤終怠可知。特命陞敍,遽生怠忽,飭礪之意焉在?不可居中而懲之,拿處。又命眞淳書傳旨曰,勤於前怠於後,純心奉公之意焉在?不可循例居下而置之。黃州牧使李浤,依河必圖例處之。眞淳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淸安縣監李義浹,以不無疵謗,職事惟勤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眞淳又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炯,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鎭海縣監高處亮,以土木非時,修擧可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京畿監司趙明翼啓本中,南陽府使李國馨,以不善捧糴,且短聽理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中,本道中軍柳萬增,以濫杖可駭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俱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啓曰,統制使金潗,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晴川別將李東芳,以病廢職務貽害鎭卒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平安兵使金潝,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甲巖權管金相兌,以雖乏能聲,亦無失着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又啓曰,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全羅左水使李命祥,忠淸水使李義翼,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四件出擧條}}上曰,殿最中無下考,則必請推考,而守令、邊將中,果無可合下考之人,豈可自慮其推考而置人於下考耶?然請推已成規例,故亦爲允從矣。眞淳啓曰,江原監司趙最壽,褒貶啓本中,楊口縣監李景琦,以文簿稽滯爲目,而置之上考,黃海監司兪拓基褒貶啓本中,安岳郡守李思一,以檢獄稍疎爲目,而置之上考。滯其文簿,疎於檢獄,俱不合於上考,殊欠於嚴命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當觀下句結語,守令則以上考施行,監司則勿推,可也。江華留守啓本,誤踏兩啓字,上啓字爻周,當該內官推考。今觀訓鍊都監貶目,則把摠閔鎭廷居下,京司褒貶不參,爲下耶?必寧曰,不參者爲中考,居下則必有所失矣。上曰,鳳山郡守嚴慶遐,常時似是無病人也。今見褒貶題目,無乃近有疾病耶?必寧曰,聞自到官以後,連有疾病,至今不得如常矣。上曰,各道發將將官之屬,當褒貶,則皆能一齊進參耶?尙賓曰,此是營門大坐起,且是有期限之事,故莫不趁期來待,無一人不參者矣。上曰,四山監役貶目中,南道監役則稱以松禁頗嚴,若果爾,則可謂不負其責矣。尙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同副承旨鄭彦燮,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之意,敢啓。上曰,推考傳旨捧入。吏、兵房,各以所掌啓本裹置後,次次退出。 ==6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五更,月暈,廻火星。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持平李性孝再度呈辭入啓,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今遷就,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吏判之撕捱,前旣下敎,終涉太過,參判、參議之其所撕捱,亦涉過中,而開政有命,都政不遠,鎭日撕捱,無意應命,分義道理,豈容若是?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矣,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傳于李眞淳曰,政官牌招,啓辭纔已允下,而此備忘,卽爲分付,使政官知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召,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開政,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極爲寒心矣。 ○鄭必寧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廣道,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引伏,已兩朔矣,辭章已三上矣。危迫之悃,庶蒙日月之下燭,而天聽愈邈,兪音尙靳,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所出。顧臣情地,如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當此鼎席一空,事務多滯之日,何敢爲飾辭牢讓之計,而人言可畏,廉義難棄,其不可徒藉眷諭,抗顔冒出也,決矣。且臣宿患痰癖之疾,因暑添劇,委身床席,無望起動,今玆嚴命之下,未克祗承,伏枕悸恐,無以容措,謹當更入文字,仰請違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徽陵、崇陵莎草奉審事,今方出去,今日內當爲回還,而兩陵上奉審之際,日勢若暮,則將未免徑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啓曰,今六月十五日,外各司及南北道禁松斫伐處,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東活人署參奉玄道泰,西活人署參奉鄭德周等,無緣闕直,依承傳,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東活人署書員崔壽萬,無緣闕點,令該曹推處。南道松木,舊斫根四株,生稚松一株,北道松木,舊斫根七株,亦令該府査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昨日褒貶中,有南北道監役,嚴松禁爲目,故其所摘奸,果由勸懲,而今觀書啓,其不若曾前之甚焉,可知其目之不過,而其於新斫,雖曰稚松,有愧其禁,當該監役,令該府勘處。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六間許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而定送軍兵,限完築間着實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着實把守,以待經霖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錄試射日次,而親臨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今十九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堂上啓曰,臣等承命馳詣徽陵、崇陵,陵上莎草頹下處奉審後,尺量,則徽陵陵上,自子方至卯方,廣二十八尺,高十一尺,罅折處深、闊各一寸、三寸。崇陵大王陵上,自甲方至戌方,廣三十八尺六寸,高十一尺,罅折處深二尺五寸,闊二尺。兩陵陵上莎草頹折,俱爲大段,極其驚心,謹以油芚、草芚,依例內外蓋覆封標,而修改之擧,不容少緩。考見前例,則六、七月改莎,本有拘忌,令該曹,八月節後擇日擧行,莎草頹下處,圖形以進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獻納李廣道啓曰,臣衰年風痰之疾,已成癃痼,形骸雖存,便同廢物,忝叨恩除,爲日已久,而委頓旅次,久稽膺命,有若全昧分義者然,慢蹇之罪,實無所逃,臣誠惶隕踧踖,不知置身之所也。且臣於日昨批旨之下,尤有所悚蹙不安者,臣疏所陳瞽說,皆迂闊而不切於事情,其何望有摡於聖心,而惟是代定侵徵,俱是病民之痼弊,不可無別般變通之道,故敢以一得之愚,仰陳救民之策矣。及承聖批,則乃以代定雖弊,比諸侵徵,輕重若何爲敎,有若臣不思侵徵之弊,而請停代定之令者然,此莫非臣之言辭荒拙,不能導達之致,而抑恐聖明,未察其弊之無甚輕重,而有此敎也。夫代定侵徵,自是一弊,若一得代定,便無侵徵,何以三百年來,此弊尙存,式至今日,爲弊此極耶?殿下果以爲前日之代定,本皆貧殘,故至於流亡,今日之代定,擧皆富實,可保無侵徵之弊耶?流亡之弊,生於收布,侵徵之弊,生於流亡,代定之弊,生於侵徵,弊常相生,自無窮已,寧有彼此輕重之可言耶?竊覵殿下,求治甚切,視民如傷,凡諸救弊之方,靡不講究,今日臣民,孰不欽仰聖主憂勤之至意,而獨於此弊,猶循姑息之議,差其輕重,示以難革之意。若使愚民,得聞此敎,必恨今日民情之猶未盡達於天聽矣,豈不有歉於聖德哉?至於國幣,自是國朝之定制,實爲救民之良策,當此民力俱竭,生財無路之日,以無用爲有用,可以寬民而裕財,一時權宜之策,莫切於此。臣非不知此時更張之論,必屈於因循之議,而竊冀斷自宸衷,以紓民憂矣。殿下不加留省,有此窒礙難行之敎,臣之言議淺陋,無一可取之狀,於此益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事君事親,初無二致,惟在各盡其力,是以古人皆因其緩急之勢,以爲進退之節,令伯之陳情,非爲不恭,茂烈之乞歸,特蒙優許者,此固人子之至情所當然,抑亦聖主所以推至仁而勵風化也。竊伏惟念如臣不肖,百無一能,而過蒙抆拭之寵,濫廁諸彦之間,出入經幄,昵侍耿光,顧臣何人,敢當斯任?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叨榮沾渥,一至此極,則臣以何心,欲離違禁闥,自遠於江海之外乎?第臣懇迫之私,有異於人,母年益高,母病益劇,家甚貧窶,歲又荐飢,甘旨之養,非所敢望,菽水之供,時或見闕,臣之至願,惟欲趁今無事之日,得伸歸養之計。雖老母,亦欲受養於暮年。而事與心違,荏苒捱過,臣暗誦古人生我不得力終身永辛苦之語,狂顧彷徨,殆不自抑。曾於昨秋,敢冒萬死仰瀆血忱,伏蒙我聖上,悶其情辭,賜批溫諄,末以今姑抑情,以待濟濟爲敎,臣仰恃恩旨,俯切私悰,隱忍耐過,今已經年,而臣母衰謝,視昨歲愈加,臣之情事,比前日尤甚。門內細瑣貽勞,老母辛勤契活,備嘗其苦,而臣則闊於營生,疎於奉親,策名登朝,今踰十稔,而尙未伸一時之養,每於中夜無寐,竊自省檢,未嘗不撫心而興悼。噫,往而不可返者,年也,逝而不可待者,親也,一日二日,餘暉幾何?若未盡養於今日,更將遲待於何時?恐爲莫追之悔,仍成難瞑之限,言之于此,其亦悲矣。念臣命道奇險,孤了窮鰥,惟臣一身之外,家無應門之童,母子二人,相依爲命,老母非臣無以爲懷,臣非老母,何得料生?用是老母不欲離臣,臣亦不忍離母,雖一時間等閒出入,未敢終夕不返,或久淹禁直,則當其九門下鑰之後,不覺中心鬱泄,臣以此情理,尙可有從宦之勢哉?今若貪戀恩寵,畏避嚴誅,不自列於仁覆之下,則臣雖爲榮,子道全虧,是臣上而阻聖朝錫類之化,下而負臣母致養之望也,玆敢更瀝肝膈之蘊,仰冀未卒之恩,臣情雖急,臣罪益大。於戲,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常,豈以號呼之故,謂無嚴畏之心?蓋父母之於子也,顧復慇懃,必欲祛其疾苦,而置之全安者,出於止慈之念也。天地之於物也,長養發育,無不各遂其生,而各得其所者,以其有至仁之功也。惟我殿下,父母也,天地也,深軫體下之德,克推愛物之心,凡厥臣僚之爲親陳懇者,無不曲蒙聖賜,今臣雖甚無似,豈不得以蒙殿下一視之澤,而亦豈不足以備天地一物之數耶?此臣所以干冒鈇鉞,至再而不知止者也。前則雖以館僚不備,有所靳許,而卽今多官出肅,番次不苟,雖謂之濟濟,可也。如臣之兩年尸素,毫無裨補者,其有無之不關,殆若江湖之鳧雁,倘蒙聖慈,俯垂哀憐,特畀一縣,以試鉛刀,則隨分盡職,竭其駑鈍。是臣區區之願,而恩波所及,可期便養,然則事君事親,不至偏廢,於公於私,恩義竝行,臣之祈望,惟在於斯。伏乞天地父母,諒臣切迫之懇,恕臣煩瀆之辜,曲準所請,俾遂至願,使老母暫紓桂玉之艱,微臣少伸烏鳥之養,則不惟臣之母子,銘骨含感,亦可以益光聖代敦孝之化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陳懇若此,令該曹稟處。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見擬於明日殿講考官,至於受點矣。親臨試士,事體至重,臣子分義,固當竭蹶趨命,而顧臣宿痾沈頓之外,近又添傷溽濕,嘔泄兼發,食飮全却,昏昏委倒,殆無省覺,以此垂絶之喘,萬無趨承之勢,將不免坐犯違慢,病裏惶恐,靡所容措。不得不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賜變通,俾免臨期窘迫之患,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考官,令政院付標以入,卿其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虛縻必遞之職,積犯違慢之罪,日夕兢悚,誅譴是俟,數昨憲臣之疏,重添臣難安之端,而不敢隨卽自引,姑且泯伏矣。今見兩僚對章,又輒提臣爲言,臣於此,益復愧蹙,不得不略陳焉。噫,申晩之向日一疏,亶出於盡言不諱,亦非晩之所獨言,而遽命遞罷,實爲過中。適因館職變通,恩敍復降,如晩之地望文學,宜在首先牽復,故臣於數政,連擬舊踐矣。及臣省掃歸來,與亞僚同政,而差出玉署也,亞僚初無指名相難之事,但曰前日改望中人,似當一徑稟白而更擬,臣答以改望之命,近頗稀闊,而先朝則比比有之。當宁以後,明白可記者,亦數次,而見改之人,無拘於更擬,一未有稟告之擧,前例與事理皆然矣。亞僚不復强持,遂以申晩諸人,仍前備擬,逮臣遭嘖引入,過累政而晩終不見檢。始知其故,爲枳塞間遇,參議言其不可,則參議以爲,改望果非可稟,而申晩之停望,各有所執矣,亦非欲久枳。臣曰,吾以必遞之人,不當預論政註,而長官則擬之,次堂則枳之,旣涉異常,亞僚之同議旋枳,尤未知如何也。以此酬酢而罷,至於李喆輔,臣本有世誼,少無私惡,而惟其科名,關係甚重,故臣自在西銓,屢陳於筵席矣。妄謂玆事,義理灼然,可俟百世,雖處分數變,榜號苟存,而終不可視同無疵之榜。其中武科,不必深責,文職猶可例擬,而若乃淸塗極選,決知其重難,玆於前後館職,未嘗檢擧,而兩僚赴政,則輒必擬差,傍觀之致訝宜矣。雖然,同僚旣無爭難於臣,亦不曾提論於同僚,爾征我邁,便成一副當道理,區區苦心,惟在於方便彌綸,不復起鬧,無失僚寀間和平之象,而畢竟臺疏猝發,至以政格責之。兩僚引入撕捱,則在臣廉隅,已不可獨自晏然,而況聖敎所以罪尹得徵者,全以營護申晩爲無嚴,則如臣之收用如舊者,當爲罪首。且李喆輔枳塞之論,僚疏旣盛加非斥,而聖上於筵中,又特擧其兄承宣望事,有所下敎云。當初聖上之委曲指導,必令奉行者,惟在承宣長望,而遂欲引繩於一切淸塗,則非臣之所能仰承。顧臣之上怵君命,下悶朝象,苟冀無事者,卒至無救於紛鬧,而只速其罪戾,臣尤不勝其悚恧也。臣之前日所遭,固無一分仍冒之理,而今又節拍層生,釁尤狼藉,官職去就,非所可論,孤恩僨責,合被重誅,席藁陳懇,惶恐俟命。伏乞聖上,察臣之不堪任使,亟先鐫臣職名,仍治臣銓注乖謬之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特敎又降,責諭嚴截,軫紀綱之無餘,仍命重推更招,臣雖冥然,豈全昧分義,而情地危臲,轉身無路,竟未免復犯違傲,臣罪萬死。臣無任戰隕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所謂所執,亦涉過重。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知敦寧府事宋成明疏曰,伏以臣受恩三朝,致位列卿,頂踵皆歸造化,跬步不忘王室,而素性懦弱,動多畏懼,才具短拙,自分退縮,跡阻軒陛,今已再閱歲矣,糞土賤汚,何足備數,而霄漢之上,記識姓名,收召之命,前後屢降,間有嚴旨,寔臣子所不敢承聞者。臣自是以後,不敢進不敢疏,縮伏俟譴,如窮人無所歸,伏聞日昨筵席,又有未安之敎,辭旨嚴截,臣於此,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之逬出,初非樂爲,旣退還入,全無意義,前此屢煩控籲,斷斷此心,竊想天日,或有以照燭之矣。縱使臣殫精竭力,夙夜奔走,決知無毫分裨補於國家,而顧秉彝之忠,則未嘗不以限死報國爲心,蓋雀環魚珠,性所同得耳。不幸遭人言而出,有召輒違,有命輒逋,畢竟不免爲辜恩負國之人,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中心悼傷,北望橫涕,臣今日入朝,則珪組煥矣,祿食侈矣,固知於身爲榮。況今聖明御世,動法堯、舜,群下望治,必期唐、虞,塵露報效,此正其時,臣獨何苦而喫蔬飮水,寄跡田間,甘爲聖世之一逋氓哉?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存焉。且士大夫廉恥一節,關係甚重,臣當初出城時,旣以沒齒丘壑,矢心自定,國中人皆曰夫夫長往也,今乃幸有召而貪進,則從前違命,抑何義哉?眞所謂不識人間羞恥事者也。人有所守,不能貞固,將謂其人何如也?先朝亦有一二退休之臣,而未嘗强加維縶,若聖上則安危所係之大臣,亦許年未至而致仕,如臣江湖乘雁,何足有無?引例許放,亦豈非天地各遂物性之仁乎?殿下雖以趨走承命爲恭,孟子所謂敬王不如是也。嚴敎之下,臣方席藁俟罪之不暇,不敢妄恃恩命,晏然爲趨承之計,而偃息自在,縣道例籲,亦非分義之所敢出,走伏城外,敢請鈇鉞之誅,徑尋鄕路,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亟削臣敦府職秩,仍命有司,議臣之罪,使爲人臣負國恩者,有所懲畏焉,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bb昧b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極涉太過,復尋鄕路,尤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甲寅六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時,行判府事徐命均,禮曹參判洪鉉輔,同爲入侍。尙星,讀自魯桓公元年至公告不能。上曰,下番讀之。㝡基,讀自七年至先書齊衛王爵也。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一年至經十有三年冬十月。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傳十三年,至經十有五年于亥伐鄭。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傳十五年至初衛宣公。上曰,《詩傳》已闕之,此章亦闕焉。德重,仍讀自十有七年至復惡已甚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尙魯,讀自十有八年至申繻曰。上曰,此亦闕之。尙魯仍讀自夏四月丙子至周公不從故及。尙星曰,《左傳》,多淫瀆煩褻者,而此篇尤甚,無文義之可達者。其中臧哀伯諫取郜鼎事,意婉辭正,多有可觀矣。魯之取郜鼎,言之可羞,隣國有難,而不能正華督弑君之罪,利其私賂而,遂至結中夏同盟之好,其悖義違禮,固已大矣,而至於納于太廟,則何忍以亂賊之物,乃陳於肅雝之庭耶?此臧哀伯所以縷縷陳戒者,而魯公終不能悟,周公舊禮至此而亡矣,想來良可慨惋也。上曰,然矣。尙星曰,昭德塞違,實爲一章之大旨,忠言讜論,足爲千載之可法,故識者聞之,知其有後,人臣憂愛之誠,固當不忘君違,而哀伯繩糾之悃,可謂能繼家聲矣。上曰,此眞有是父有是子也。㝡基曰,古人命名,多取卽事,而至於晉候之以仇名子,其不祥大矣。師服之言,誠有意見矣。尙星曰,楚王伐隨章,楚,大國也,隋,小邦也,其勢之不相當,無異於鄒敵楚,而只以李梁之在,猶戎輕易加兵,國家得人之效,於此可見。李梁,自是賢大夫也,逆揣羸師之謀,力勸脩政之道,使强隣畏憚而不敢動,則其慮事之智,治國之道,誠有過人者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陵奉審書啓,大臣入來矣,注書出往,大臣與禮官,同爲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出閤外,傳敎後還入。行判府事徐命均,禮曹參判洪鉉輔入侍。命均曰,久旱餘得雨極幸,而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極無極備,乃常理,而大霈後卽晴,亦可幸也。命均曰,以東郊農形,雖難推知外方,而卽今所見,頗有向豐之望矣。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湯劑連進,而近來則安過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當此極熱,雖常人,厭食特甚,水剌一節,不至減損乎?上曰,近來別無加減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已達於書啓,且圖形以進,伏想下覽,而兩陵上莎草頹下處,所見甚悶矣。上曰,以當初草記觀之,極爲驚心。卿其奉審,其罅隙,不至太深乎?命均曰,以手納之,試其淺深,則其深不過一手長,比前有頉時,別無加深之事矣。蓋旣無屛風石,墳形且太高,故每當雨水,輒有頹下之患,此則勢所然矣,而今所見雖悶,霖雨未收之前,難施改莎草之役,故姑以油芚、草芚,堅裹封標,此亦前例,而若連値急雨,則必難免滲漏之患矣。鉉輔曰,臣屢次奉審,而崇陵,比他陵墳形甚高,故每有此莎草頹下之患,蓋亦由於年年改封,而舊土新土,不能相合之致也。臣意,秋來改莎草之際,仍爲改封築,使之比前稍廣似宜。健元陵則自前無一番改莎草之患矣。命均曰,以私家言之,墳形,古則高,而近來則皆卑廣矣。上曰,古塚與新墳,其貌樣大異矣。命均曰,右相,今日亦不出仕乎?上曰,觀史官書啓,則又當以文字上達云耳。命均曰,臣於再昨,往見勸起,則當一陳疏云,意以爲一疏後卽出,尙今不出。使行日子已迫,黑草査對甚急,一張書役,動延五六日,而尙未査對,事勢必不及於二十四日拜表矣。若不得發行於定日,則回還之期,漸漸差遲,且十月一朔,則彼中有拘忌,無開印之規云,不但回還之期,不及於冬至使未發之前,將公然淹留一月於館中,此亦可悶矣。上曰,當各別敦勉,而差過數日,則猶可及耶?命均曰,過數日則必不及,而右相之議以爲,犯越人招辭問目,先爲正書以待之,爲好云矣,未知此果何如耶?上曰,先爲正書,好矣。命均曰,臣頃見秋曹堂上聯名疏,實有所惶恐難安者,方擬陳箚,奉審,事體重大,故承命往來,今適入侍,敢陳委折矣。各軍門都提調,有若干立番軍卒,蓋爲備患之意,其日立番軍卒二名食代之際,爲秋曹禁吏所捉去,夕後問之,則尙不來,而仍闕番,故招來該吏,竝令率來軍卒,使之立番矣。今秋曹以此謂之奪去,如是執言,則臣不無所失,而刑吏之不告捉去杖治,俱失體統,故臣果推治矣。秋曹以此起怒,必欲還治。軍卒,當初旣以半杖半贖署判,而決罪到今如此者,專出於務勝之意,今若杖治軍卒,則尤傷事體,故臣果不送矣。秋曹强爲引嫌,至於違牌,且其疏,略沒事實,務爲歸罪於臣,緣臣無似,壞損體統,雖閑樞不敢冒居,乞命遞解職名。上曰,本事元不大段,而秋曹之更欲推治者,則非矣,卿其安心。秋曹堂上則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尙星曰,《詩經》大文,繕寫以進事,命下,而卽今寫字官中,稍爲善書者,以査對文書之擧行,實無從近寫出之暇。若又遲就時日,從容善寫,則亦非法講姑停間,必欲諷詠之聖意,以藝閣活字,急速印出,則恐似便宜。使校書館,精印一件,以爲御覽之地,何如?上曰,事勢如此,令藝閣,以衛夫人字字樣稍大者印出,而所入財力,則各別從簡爲之,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持平李性孝三度呈辭入啓,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月十八日,禁軍祿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呈辭,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三堂上牌招,啓辭允下,而判書金在魯,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一體牌招。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政院啓辭,內摘奸執頉處,南道松木舊斫根四株,生稚松一株,北道松木舊斫根七株,令該府査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昨日褒貶中,有南北道監役嚴松禁爲目,故其所摘奸,果由勸徵,而今觀書啓,其不若曾前之甚焉,可知其目之不過,而其於新斫,雖曰稚松,有愧其禁,當該監役,令該府勘處事,命下矣。取考事目,則城內生松斫根十株以上現捉者,山直則刑推定配,監役則罷職事,捧承傳施行矣。今此內摘奸時,南道執頉,是舊斫根四株,生稚松新斫根一株,雖是稚松,旣是新斫,則不可無警責之道。南道監役李秉迪推考,當道山直,自本府,從重決罪。北道執頉,則只是舊斫根,比諸南道,不無輕重之別,該道山直,參酌決罪,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焰硝,乃是軍器中最緊之物,而節省物力,多數煮納,誠甚可尙,故前後監官,六朔之內煮納五十斤,則例蒙賞典矣。時任監官司果南龍運,盡心勤勞,六朔之內,煮納之數,至於六千二百斤之多,則其在激勸之道,宜有均施之典,而事係賞典,不敢擅便,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今已多日,一向遷就,事甚未安,而判書金在魯違牌,參判宋眞明違牌後陳疏,參議徐宗玉亦陳疏,俱未承批。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參判、參議批下,竝爲牌招,而日勢已暮,明朝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政注通塞,其若拘於政格者,則惟在銓官,而其他時議所關,其弦其韋,惟在于上,其責其勸,亦在于上。噫,推究往事,孰是孰非?此十九下敎者也。第觀今日,或扶或抑,猶此爲事,政官無暖席之暇,耳目之臣,以此爲相駁之資,此何景象,此何事體?在下者日雖曰非,日雖曰是,予雖不明,心則固矣,知已久矣,決不眩於此等紛鬧之場。耳目之官,其所不應,雖在乎予,三銓官之此等撕捱之章,更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居首進士安宅重,直赴殿試,之次生員尹鏶,幼學張宇樞,生員朴奎壽,幼學兪賀基,竝直赴會試,生員李益普,幼學金衡一,生員金泰臣,幼學鄭東潤、李顯祚,各給二分,金尙恒,給一分。 ○以全羅監司狀啓,全州等官居河尙方妻良女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江原監司狀啓,春川等官居朴風男妻良女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情地,實難仍據於三司,瀝盡肝血,連章祈扣,庶冀因此而得蒙矜許之恩矣。十行批旨,愈益諄切,責之以徒使困我,勉之以鞠躬之義。臣奉讀至此,不覺惶汗之沾背,而且以査對,必待臣爲敎,臣於是,勢窮理極,他不暇顧,謹當待明日冒昧承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自遭臺言,固已矢心一遞,辭疏承批之後,便卽尋單請急,而喉舌之地,全無相恕之意,備例請牌,今至六七次矣,臣每一違命,輒若更犯死罪,窮隘悶塞,無地自容。昨者備忘特下,辭旨截嚴,至以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爲敎,臣乃戰慄欲死,章皇走伏於闕外,悉陳衷懇,而又被阻搪,繼又有事體極爲寒心之敎矣。噫,末俗易高,廉隅太勝,朝臣之習於例讓,過費撕捱者,臣常病之,故若非大難强必可遞之會,則未嘗不黽勉膺命。爲奔湊報效之圖者,蓋出於嚴畏分義,護持朝綱之計,而區區素心,未能孚感於君上,嚴旨洊下,視同無故,逋命偃蹇,圖便者然,臣愚死罪,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且今長僚之疏,又忽引臣爲嫌,誠是意慮之外,而抑臣之不容苟冒於銓路者,則從此益決,玆敢畢陳,以俟進退之命焉。竊念國勢之危,澟如一髮,民困之急,正如倒懸,今有一分可以上扶而下救者,獨保合朝廷一着,此雖君與相之任,而其所以奉行者,則亦銓官責耳。臣自前夏以後,承乏佐銓,冒沒出脚,中間節拍,豈無許多難便,而左右僚寀,彌綸敗局,卽臣斷斷苦心,故稜角畦畛,一例闊略,鶻突糊塗,從他姍笑,隱忍苟蹲,迄至于今。雖以申晩事言之,臣之原初持難,自省其見理不差,而戒在乖張,務欲從容,爭之不得則退坐,而不復與聞而已。及臣之獨政也,則臣旣有初見,不必屈意苟同於僚席,故果有數次停擬之事,向使晩之疏論衮闕,忤天意,而聖上所以特命改擬,出於私好惡而已,則居銓地者,引義覆難,可也,仍前擬望,亦可也,而今則不然。聖上之嚴處晩者,實出於灼見義理,斷以公心,則朝而改望,夕又還擬,恐非道理,而一二前例,本不相襯。臣之所以稍示規警,以伸公議,徐待稟裁,復欲疏通者,亦自謂煞有商量,而今長僚咎臣以同擬旋枳,可謂太不相諒矣。其間多少酬酢,儘多差爽,而臣不欲一一較挈,以傷大體也。雖然,臣於長僚之言,深有所慨然者,天下事本非一家事,人見參差,理所固有,況今處黨議之世,任銓衡之責者,尤宜調劑酸鹹,務歸寅協,而今因一事之崖異,遽然以征邁相待,未知於古人推車之義何如也。顧今往復陳辯,豈可已而不已哉?向臣之含包隱默,不忍爲突兀罷政之擧者,今反轉生葛藤,翻騰章奏,雖欲無言而不可得,可謂不幸之甚,而其亦可愧也已。噫,臣之平生所藉手而事殿下者,只是這箇道理,而時事糾紛,日覺乖剌,至如長僚之常所期望者,亦復乃爾,古人所謂事不如意,十常八九云者,非虛語矣。噫嘻,初心已違,瑣力無補,苟據無義之職,徒作榮身之資,非臣之所忍爲。假使臣無此憲疏之危辱,其於選部之任,則自畫已審,仰惟聖鑑至明,必有以照燭而諒許矣。玆敢刳瀝肝血,悉攄底蘊,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上,亟命斥退臣身,使銓鬧得息,仍令勘正臣罪,使具僚知警,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所弦韋,雖在於上,豈政官之若是相爭者乎?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伏以臣纔陳血懇,而未蒙恩遞,積逋嚴召,而尙靳例勘,情窮理極,席藁俟譴矣,昨伏見備忘記,誨責極嚴切,至以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爲敎,臣於是,驚惶震恐,五內失守,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臣雖蠢愚,粗識事君之分義,如使今日所遭,苟有一分可進之路,則何苦而若是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自前政官,或被臺論,亦豈無因仍行公者,而此不過以注擬間事,就事相規而已,今則不然,其曰箝制言者,作爲義理等語,極其危險,至於可駭乖舛之云,亦頗蹈藉,而又何足說也?噫,掌銓選而拑制一世之口,作義理而力戰共公之議者,此何等人耶?自非大權奸凶國害家者,似未易加此題目也。其疏雖無請罪之語,而究尋其指意,則縛束論斷,殆無餘地,人方以機穽待臣,而臣乃恬然不知戒不爲恥,惟恐貪戀之不暇,則信乎言者之不誣也,臣嘗以分義廉隅,較其輕重,分義勝處,則不費撕捱,而卽出行公,此臣區區素定之心,而卽今情勢,正如十重鐵障,橫在目前,雖欲透進一步,而亦不可得,夫豈全昧分義而然哉?且臣伏見長僚疏本,則以臣疏事爲嫌,而又擧臣酬酢之語,竊不勝慙瞿也。臣疏已盡之矣,今不敢多談,而申晩事,亦有不然者,長席擬之,次堂枳之,前後何限?本不礙於政例,而亞僚之同擬旋枳,不無委折,蓋亞僚已有持難之意,而及臣同政,則臣又主其議,故事勢自然如此耳。臣與長僚,周旋一席,今至半年,而幸不失和氣,豈其所見,一一皆合,而區區體國之心,實無彼此,消詳默會,皆有其道,庶不至於推波助瀾,而今忽事端橫生,人嘖至深,陳章互辨,有若求勝,臣誠靦然,愧負初心。今臣去就,更無可論,除却他事,憲臣一疏,卽臣難冒之斷案,則爲今之道,惟有速被誅罰,而特敎繼下,召牌又臨,不得不力疾隨詣於闕外,更伸昨日未徹之懇。伏乞聖明,俯垂鑑諒,速賜處分,先削臣職名,仍下司敗,快正臣前後違命之罪,以嚴國體,以全微諒,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判批旨,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堂陛至嚴,宜不敢瀆擾,而臣之再三祈扣,不能自止者,誠以萬萬不可强者存焉,是豈臣過嫌而飾讓之語哉?微誠未格,兪音終靳,其開釋而慰勉之者,愈往愈切,不審聖明,奚取於賤臣,而寬假之至此也。今臣所遭,如有一分可出之勢,則安敢不仰體曲貸之聖意,奉承偕入之明旨也?惟是罪名狼藉於白簡,詆斥迭發於臺垣,而恬不知愧,揚揚冒出,則其壞士夫之廉義,駭四方之聽聞,爲如何哉?夫耐彈行公,雖在庶僚,尙不可爲,職忝大臣,寧忍爲此?此臣所以徊徨前却,未敢爲冒進之計也。見今廟務之稽滯,已浹一朔,惟臣耿耿之憂,何嘗頃刻忘懷,而若夫奏草査對,誠不容一時少緩,玆於再昨之疏,敢陳變通之請,而及奉聖批,不賜開可,使行出疆之期,將未免緣臣而狼狽,臣罪於是尤萬萬矣。伏願亟令提擧,依例替行,仍命鐫削臣職,勘正臣罪,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今國事何,今生民何,而以不過做錯,鼎席久曠,困我此極,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而豈亦古鞠躬之意哉?雖日上十章,徒使困我,徒弛國事,況黑草査對,雖退使行,予意固定,必待大臣。本事元無可嫌之端,使行事重而不可忽哉。於此於彼,胡不諒哉?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企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甲寅六月十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儒生殿講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鄭彦燮,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考官,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兵曹判書尹游,漢城判尹趙尙絅,參考官,行司直李聖龍、魚有龍,成均館司成鄭熙普,弘文館修撰金若魯入侍。命均進伏曰,昨今日候蒸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經書中,當以何冊受講乎?上曰,當以三經矣。落點於《周易》。命均退伏。上曰,儒生等移坐西庭事,分付。逅,以上命傳言。上曰,假注書許逅,傳命儒生之際,有做錯之失。此雖生疎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可也。{{*|出擧條}}光躋詣命均前,書講紙,輪示諸考官,呼名儒生,登殿進講。講迄,又詣諸考官收栍,而一儒生進講時,又書他講紙,其輪示呼名收栍等事,皆如初。上顧光躋曰,此注書,曾前入於殿講,而凡事亦頗生疎矣。尙賓曰,御前周旋之道,與儒生進講時,有異矣。生員金泰臣,講姤卦,純略。進士韓宗器,生員安致亮,不。生員尹鏶,講復卦,六通一略。進士安宅重,講离卦,純通。進士李洙源,進士金聖模,不。生員李益普,講豐卦,三通三略一粗。生員李明夏,不。生員朴奎壽,講繫辭,五通二略。幼學金可慶,不。李顯祚,講萃卦,一通四略二粗。柳垣明、韓相五,不。鄭東潤,講升卦,略。權達行,不。張宇樞,講比卦,六通一略。上曰,不得爲純通,似冤矣。金尙恒,講鼎卦,三略四粗。兪賀基,講恒卦,通。金衡一,講觀卦,一通六略,李就恒、盧以貞,不。上曰,試官出去,與承旨,同爲編次以入。命均曰,使臣行期此迫,多有擧行事,而副使朴文秀,一向違牌,尙不行公,牌招察任,似好矣。上曰,朴文秀之至今不出,欲待右相之出而出仕耶?事件與大臣有異,且使行,與他有別,則當此使行臨迫之日,不可一向引入,而如是違牌,極爲非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從祖故相臣文重,在原任時,奉使赴京,而以右相假銜而去矣。今番亦依此例,以臣曾經職名假銜以往之意,敢達。上曰,領相已遞,予固有意而不果行。今則假銜外,無他道矣。諸臣,遂退出。 ==6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下直,慶源府使申命相,博川郡守李汝益。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申命相處給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遷就,尙不擧行,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參議旣命只推,竝更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累次特敎之下,終不膺命,日事違牌,其在分義,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昨於特敎已諭矣,此事非下敎也。不過自相枳擬,彼非此非,不過舊習,況在上者,開釋其勤,則爲政官者,何敢互相撕捱,鎭日違牌乎?在上者不能調劑,此等徒傷紀綱,若此而其能爲他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終若不已,其將國不國君不君。吏曹諸堂上,竝從重推考。其若有規正者,豈可方倚任,而假借其君雖不明,此等處見已久矣,知已深矣,何待耳目之互相挾私駁正?噫,科非黨人之科,其革其存,俱予處分,館職非今初擬,其何持難?此等義理,予有所定,何待銓官之弦韋?申晩館職,非今初通,亦何爲難?各以館職,看作銓曹之大義理,互相務勝,若飭政官,先調其本,此等事,更不敢煩諸文字事,嚴飭。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有賜輒讓,實非臣分之所敢出,而一邊請譴,一邊受祿,終有乖於事義云。祿俸又不領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則於大臣,無過讓之端,依前下敎輸送。 ○以副提學李宗城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副學情理,予亦知之。長官非他官之比,不必長在直中,豈可輕遞?辭單之捧入,未免典循,其給原單。此後則無義辭單,其勿曲循。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申光夏、金潝、具聖任,東萊府使,崔命相、李德載、韓德厚。竝首薦落點。 ○以備忘記,傳於鄭必寧曰,玆事,於秋官則不過擧職,於大臣則乃亦體例,俱陳其由,業已知之。且夫特推,何敢更嫌,而若是煩辭?事體未安。其給原疏,推考牌招,而喉院之若是捧入,非飭勵之意,當該承旨推考。 ○鄭必寧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來詣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外五軍堡近處,宮墻五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及禁軍廳所上,各樣軍器旗幟等物,率多破傷,故使敎鍊官前司果李蓍年監董,其中可以新造者新造,修補者修補。本營所上,大緞大旗幟三十八面,大緞手旗一面,鳥銃一百柄,長箭二十部,火繩五千三百六十三沙里等,新造鳥銃一千七百九柄,大銃二柄,長銃八柄,倭銃一柄,別銃二十七柄,三合銃四柄,千步別銃四柄,黑角軍弓三十五張,鄕角弓五張,校子長弓二十八張,長箭六百四十四部,片箭四十五部,環刀一百九柄。改修補禁軍廳所上,大緞大旗幟十八面,大緞巡令旗十面,別將大緞手旗一面,七番將大緞手旗七面,認旗七面,七番正領方紗紬負旗八十四面,紅氊笠十立,禁軍別將及七番將錦緞甲衣八部,駕後禁軍錦緞甲衣五十部等,新造頭口五十八部,校子弓五百六十八張,長箭二百九十六部,片箭二百十七部,內入番禁軍筒箇一百部,戰笠一百立,喇叭六枝,號笛三雙,銅大角七雙,改修補今已畢役矣。在前軍器數千餘數監董修補之人,特蒙加資之典者,已多前例。今此蓍年,監董新造及修補之數,至於九千六百餘數之多,而始役五朔,能爲完畢,其盡心國事,誠爲可尙。其在激勸之道,似當有論賞之典,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下番翰林金尙魯,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而上番翰林李德重,以不能檢下,亦爲陳疏徑出。原疏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弘文館副應敎金尙星,副修撰兪最基等箚子。獻納李廣道處置,引嫌而退,有懷論列,大體固好,聖批靳難,何至爲嫌?請獻納李廣道出仕。取進止。{{*|避嫌措語見上}}答曰,依啓。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積違嚴召,冒上辭疏,及承批旨,大失所圖,情勢窮蹙,轉動無路,不得已更犯違慢,連尋長單,昨伏見大臣筵奏,擧條有特推之命,臣等尤不勝惶恐之至。玆事得失,自有公論,臣等不敢費辭,而至於略沒事實,務爲歸罪一款,慙恧之極,悚蹙靡措。臣等前疏,略陳事狀者,實非出於諱實護過,起怒務勝之意,而半杖半贖事,臣等雖甚駑劣,何敢以此等瑣屑之語,煩諸文字,仰浼崇聽?況其施杖,猶未準半耶?進來公牒,旣已送呈,則捉來犯禁之卒,其果刑吏之所自私爲者耶?曹中夜直之吏,又犯何樣罪過耶?在今更欲詳陳,則恐增壞體統之罪,若欲置之,則難免失官責之刑,且佐貳旣已坐罷,則臣等以同事共嫌之人,廉義所在,其不可冒沒仍據於掌邦禁之地也,決矣。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罷臣等之職,仍治臣等荐違嚴命之罪,重勘臣等歸罪大臣之律,以尊公體,以靖私義,千萬幸甚。{{*|原疏還給,備忘在上}} ○檢閱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母年今八十二矣,三朔虛泄,進退靡常,床玆氣力,朝暮澟然,此豈臣離側供職之日,而臣僥占科第,猥叨近聯,牢鎖禁直,曠阻晨昏,神思忽忽,寤寐怔忡,每聞九門下鑰,輒覺方寸益亂,而眇末賤臣,不敢遽以私懇瀆聞,一日二日,抑情在直。卽接家信,夜來將攝失宜,添患感冒,泄候頓數,齒痛兼作,達宵苦劇,神息愈綴,自聞此報,人子情理,一倍焦隘,歸省是急,不能晷刻按住,冒萬死控陳哀懇,徑出禁門。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愍憐,特遞臣職,許以扶護,仍命所司,重勘臣擅離直次之辜,以勵朝憲,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戶曹參議魚有鳳疏曰,伏以臣於四月念間,從縣道再上辭本,備陳必遞之義,而不惟不賜允兪,責諭益隆,辭旨愈渥,臣尤惶凜,容措無地,而區區私情,獲被照許,轉向先壟,克完窆禮,恩榮所及,感結幽明,而哀惶痛隕,賤疾增劇,擔舁還次,宛轉床簀,已閱月矣,固宜更入文字,冀解見職,而疏暴狀籲,俱有所萬萬不敢爲者,向日批旨,迥出尋常,至以古昔山林讀書之士,指擬幺魔,而責之以壯行之義。念臣病廢科業,初無學術之可言,雖引分自屛,身在閑處,而偸惰荒落,無所用心,況今篤疾垂死,兩目昏翳,尋行數墨,擔閱已久,有何毫分知識,彷彿於讀書之名,而可以致用於當世者哉?臣之本末伎倆,不過如斯,聖明在上,寧不洞燭,而有若臣眞有所抱而自晦於山林者然,臣於此,自顧騂汗,惶愧欲死,雖欲披瀝情實,更煩呼籲,而誠不知所以爲辭矣。竊聞乃者本曹褒貶,因堂上不備,終未免頉啓云,殿最,朝廷之大者,而本曹比他司尤緊,緣臣在外虛帶之故,未得及限磨勘,朝廷亦無變通之擧,臣尤不勝惶悶焉。卽今右堂出疆,期日已迫,若不及此時遞改臣職,則曹務愈益苟艱,貶坐無以備員。伏乞聖上,俯察臣前後懇迫之悃,諒今日事例之不可不變通者,亟賜遞解,俾職事無曠,微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六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雨餘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不復發作乎?上曰,湯劑連進,而眩氣近不更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近來比前稍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之難安情勢,已悉於章奏,而事端橫生,臺議迭發,罷職之啓,雖指他人,而罪則在臣,臣何可冒出乎?惟以必遞爲期,而前後批旨,開釋備盡,黑草査對,一日爲急,使行,將不免緣臣遲滯,故不得已冒沒承命矣。上曰,以一時微事,致卿許久引入,世道嘅然矣,今何可更爲引嫌乎?興慶曰,旱餘得雨,實爲多幸。初十與十一日之雨,則雖未知外方同然,而十三日則大雨霶沱,終日不止,此眞方千里之雨,似無不霔之處矣。節雖晩,而初伏猶未至,此後若無風霜之災,則豐登庶可望矣。上曰,年事豐歉,可議於秋成之後矣。興慶曰,今日以黑草査對出令,而有不可爲之事端,故敢達。卽者陳奏正使徐命均,送言以爲,奏文黑草,今幾正書,而第羅多乃洞,則彼人被殺者三名,而我國人則二十餘名,細洞,則彼人被殺者六名,而我國人則只八名矣。當初瀋陽將軍奏本以爲,兩處朝鮮人,皆是二三十人云,彼人被殺之數,則彼此脗合,而細洞我人之數,如是相左,殊可異也。庚午年北道犯越時,彼人以爲,高麗人二十餘名殺掠云,而我國査奏,以七名犯越之意,轉奏,則彼人以其名數之不相符,査勅出來矣。今則事勢,或不必一如庚午,而在我之道,當加愼密,要不至於大段違錯,諸議以爲,羅多乃洞二十餘人,旣以犯越殺掠自服,則其爲犯罪,一二次無甚異同。以其二十餘人,轉往細洞殺掠之意,作爲文書以去,則不害爲便宜之道。須於今日,稟旨定奪云,未知何以爲之耶?上曰,使行急迫,已難變通,寧使彼有査勅,凡事務在誠實,此雖自下撰送者,猶不可巧飾其語,矯告彼國,況此是奏文,而稱朝鮮國王,則何可爲此耶?事體甚不當,而況此則非前招之比,勒成其招,彼若以再犯欲緩,而反置極律,豈王者所爲?決不爲矣。文書磨勘時,以細洞犯越之人,其數小,羅多乃洞犯越之人,其數多,此必渠輩來往兩處,有此殺掠之致,而細洞事則以八人殺六人,極涉殊常。屢次訊問,終不直告,此蓋渠輩之意,以爲再次犯越,則罪犯尤重故也,一向杖問,徑斃可慮。且等是極律,不得已直據渠輩招以告之意,改撰結語,則似合權宜矣。大臣出去,會戶判、吏判及前禮判于備局,傳言此語,使之相議撰出,可也。興慶曰,今此諸罪人之招,不過再招而已。細洞八人,則只以再次取招,文書磨勘,事涉虛疎,似當設爲反覆究問之招,以實其事矣。上曰,所達是矣。原情則雖以三四次盤問樣,更撰無妨矣,以此擧行,可也。興慶曰,然則黑草査對,今日勢難爲之矣。上曰,然矣。{{*|出擧條}}上曰,頃者犯越人等勘處時,金昌溫,有更加究問之命矣。嚴問昌溫,則可得端緖否?興慶曰,近因秋曹堂上之引嫌,尙未究覈,而聞厥漢狡惡特甚,似難輕易取服云。若更待昌溫之推覈得情,然後拜表,則使行難可以時日爲期,而況昌溫,旣不入於當初咨文,則不必以此爲拘矣。上曰,犯越諸罪人,已盡下送耶?興慶曰,皆已下送矣。上曰,旣已下送,則今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今番使行後,似當有完結。謝恩之行,此使行先來,必趁冬至使未發之前,然後可無窒礙之端矣。今若以羅多乃洞取服罪人,移施於細洞,作爲文書,恐無所妨矣。上曰,當初書出文書之際,何不思及於此耶?我國凡事,疎忽如此,可悶也。興慶曰,其文書浩多,實難一一照檢矣。上曰,若如使臣所憂之言而爲此彌縫之計,事亦有不可知者,査勅若出來,則其將誘說厥漢輩曰,朝家以此言之,汝亦以此爲對云耶?且査覈時,旣已分等,其中有可生之人,盡殺,似爲矜惻矣。興慶曰,奏文中旣已分等,必當有生者,而議者以爲犯越,是極律。今此殺掠之類,盡殺無妨矣。上曰,此與惡逆有異,可生者生之,爲宜矣。文書則已盡書出耶?興慶曰,此事完定然後,可爲黑草査對。正書入啓日字,自將遲延,使行恐不無差退之事矣。上曰,此使行先來,必欲趁於節使之前,則使行差退,豈不重難乎?興慶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光州牧使李秉常,黜補遠邑,已過周年,報瓜之期,只隔六七朔矣。秉常之當初所坐,無他罪名,只是不肯就職,而曾任冢宰之重臣,若是久斥於外邑,恐有傷於事體。且甲山府使李匡德,已有無論軍職實職,遞付京職之命,秉常與匡德,似無異同,故惶恐敢達矣。上曰,李匡德則所辭者廟薦,猶可謂有所執,而李秉常則異於此,蓋由於其性芥滯之致,故欲爲久置於外,以矯其性矣。今雖遞還,必將又如前日,朝家事體則將壞損矣。然大臣之言如此,依所達備擬於京職,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八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起伏曰,昨過自至,今日又然,而講讀之規,本不在於貪多。且左氏之書,不但文章之可觀,亦多有鑑徵之處,則有不可草草覽過而止者,又當極熱,久臨講筵,甚可悶也。彦燮曰,使入侍之臣,讀而聽之,則與正講雖異,而今當極暑,或慮聖體之貽勞,故儒臣,有此仰達者矣。上曰,初見《左傳》,別無文義之深奧者,故或過自至矣,儒臣所達,是矣。今後則當無過自至矣。尙星曰,傳四年,楚子心蕩,蓋其平日,尙血氣之勇,而無操存之功,故當其齋宿之際,而有此驚散之患矣。上曰,蕩字與放蕩之蕩,同義歟?尙星曰,是則輕蕩也。恃强而無自愼之意,臨師而有必勝之志,故其心之忽然輕蕩,如此矣。聖人則雖憂樂當前,而不變其心,故歷山之耕,南風之琴,舜之心,自如矣。羑里之拘,岐山之鳳,文王之心,亦自如矣。雖凡人,心先正而後可以臨事,而無做錯之失,況帝王家爲治之道乎?上曰,所達好矣。最基曰,傳六年,諸甥之勸殺楚子,非矣。不勸鄧候以修德,只勸鄧候以謀殺,是不但忽於自修之道,亦有昧於王者不殺之道也。上曰,此與范增勸項羽殺沛公同矣。尙星曰,國之有四隣,如天之有六氣,恐懼修省,至誠對越,則水旱風霜,不足爲災,交隣有道,信義相孚,則强隣暴寇,自有所感矣。彼三甥者,雖明知楚子之滅鄧,而不知修德以制之道,只欲汲汲除去,而圖免後日之禍,其不知本,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尙星曰,傳八年,莊公所謂皋陶邁種德之言,其引古自警之意,切矣,而齊是不共戴天之讎也,旣與之通焉,又爲之役焉,悖綸極矣,尙何言哉?上曰,莊公事,無可言者矣。上曰,齊無知弑其君諸兒者,夫子筆法嚴矣。尙星曰,此等處,足以懼亂賊於千載之下也。齊國無道,變亂遂起,而其時尙有紛如孟陽之爲君而死者,此固奇矣,而至於徒人費之先入伏公鬪死門中者,苟非忠義之根於秉彝者,豈以役人之賤而能如是乎?上曰,此亦足以愧後世懷二心者也。最基曰,傳十年,曹劌所謂忠之屬云者,實爲至言,天下之至難察者,獄情。一有誤決,則其當之者之冤苦,有不可勝言,而亦足爲傷和召殃之端矣。大小之獄,必以情而察之,則其爲利民之道者,爲如何哉?尙星曰,昔子路當衛亂,有人指可生之路,及其亂定而問之,則乃是子路爲宰時被刖人也。對曰,刖則吾罪,而子之臨刑,有蹙然之色,故吾以是感也。大抵,獄者,人之大命,治獄者,不可不審愼,必皆以情而察之,則刑者不怨,而自有得人死力之效矣。且曹劌,不過其時一賤人,而挺身自見,能成逐齊師之功,若使劌不遇其時,則何以垂名於後世乎?人才之在於草野而不見用者,自古而然,此宜推類而必以振發淹滯爲務矣。上曰,所達,好矣。有事而與肉食者謀者,我國尤甚矣。在古則巖下貫珠者,亦有謀事之忠,而今則雖懷奇抱道,而有志斯世者,不過陳章而已,豈有挺身自見,如曹劌者乎?彦燮曰,人君,深居九重,雖有賢士之在野者,何由知其賢而,擧而用之乎?惟先得人於朝著之上,則草野賢才,自有薦引進拔之道,而亦在乎誠以求之矣。上曰,今日因文義,有所感者,予適覽故相臣李廷龜所撰《抗義新編》,其時趙憲名稱未著,職秩亦卑,而能出而抗義,終與七百義士,赴亂殉節,其節義豈不卓犖炳煒乎?魯之曹劌,不過一賤人也。當其請見魯君也,至有鄕人之譏,則誰知能辦得勝齊之功,而趙憲則其所成就,不可與曹劌比,與其曠感於百代之人,曷若慕尙我朝之忠臣耶?趙憲之諡號云何?尙星曰,文烈,其諡,重峯,其號也。上曰,重峯,止於何官?彦燮曰,文烈公,少時受學於李文成、成文簡之門,自在韋布,抗疏正論,見忤於時,故出身後,爲校書正字,入直香室。其後屢疏屢竄,官不過禮曹佐郞,全羅都事矣。上曰,《抗義新編》中,有踰嶺之語,所謂嶺,卽何嶺耶?彦燮曰,似是配吉州踰嶺時事也。自沃川,徒步二千餘里,當時以爲雖蔡西山之脚血,莫能過云矣。蓋壬辰之前,已知必有倭寇之變,慷慨陳疏,而卒能倡義殉身矣。上曰,承旨往來於兩湖,殉義遺蹟,其能知之耶?彦燮曰,錦山地,有戰亡遺墟,而收瘞七百義骨,作一大塚,豎石其側,名之曰殉義碑,而書院則在於沃川地,事蹟詳在於先正臣宋時烈所撰文烈公行狀矣。上曰,田橫之五百義士,往史義之,而趙憲倡率之人,則一時捨命,至於七百之多,而俱起草野,奮身死國,亦不可與田橫同日語矣。從古豈無殉義之人,而曷嘗有如趙憲之所樹立哉?覽此《新編》,不覺感發矣。尙星曰,表章節烈,永樹風聲者,乃自古聖王之先務,故曾在先朝,至有遣官致祭之規矣。上曰,儒臣,以先朝事陳達,予實有感矣。特遣禮官,致祭於趙文烈公憲殉義之墟,而依先朝例擧行,至於致祭祭文,則不可使他知製敎撰進,今日入侍儒臣製進,爲宜。旣已賜祭於文烈公,則七百義塚,亦爲同祭,可也。{{*|出擧條}}上曰,趙重峯憲,有子孫耶?彦燮曰,忠賢節義人子孫,從古例多不振,誠可嗟愍。文烈一子則同時殉節,其後有趙匡漢者,先朝除職,而匡漢已死。其子孫,在於沃川地,貧不能自保,辛、壬兩年,幾至丐乞,而卽今見在者,未知嫡庶何居,亦未知勝冠者幾人,而其中年可十四五者,方受學於閔奉朝賀家矣。上曰,然則可知其子孫之猶能爲儒業矣,分付,銓曹,令本道,訪問其子孫,勿論嫡派與支孫,各別隨窠錄用,而懸註以入,可也。最基曰,趙憲之奮義殉節,已極炳然,而以預知鄭賊汝立之爲逆事觀之,其爲人可知。今殿下臨文起感,有錄用子孫之敎,此豈非樹風聲激頹俗之道,而但如此承傳,銓曹未易奉行,恐終歸於文具而止矣。上曰,此果如下番之言矣。今此錄用,有異於他。此則特爲擧行,無如前日文成公子孫錄用承傳不卽擧行之弊,可也。{{*|出擧條}}彦燮曰,扶植義烈,有賴於國家者多矣。今幸聖念興感,至下文烈子孫錄用之敎,竊不勝欽歎之至。自上欲詳知其事蹟,則先正所撰行狀,一經睿覽,似好矣。尙星曰,文烈公文集中,亦詳載其本末矣。上曰,有文集行於世耶?尙星曰,有之,而玉堂,亦似有之。上曰,玉堂有之則奉入,可也。{{*|出擧條}}尙星曰,文烈公趙憲之忠義節烈,卓越前古,百世之下,猶令人感慨興動,而聖上之因文起感,至有賜祭錄裔之典者,可以永樹風聲,實爲聖德之光,而第臣於勿論支嫡,各別收用之敎,竊有區區所懷。朝家錄用後裔,自有令典,而嫡長承祀者外,又以支派錄用,則此路一開,漸啓干恩之風。如趙憲忠義節烈卓卓如彼者,雖有格外之特恩,亦足爲聖王聳動之一大政,而日後干恩者,又安知不援用此例,以爲應行之典耶?上曰,予於文成公子孫錄用事,曾有支嫡勿論之敎。如文成及文烈兩人,則與他名賢固異,而勿論支嫡之敎,今至於再矣。日後之援用此例,恐非異事云者,儒臣所達,誠爲得宜。以此下敎及儒臣所陳白者,詳出擧條,文成、文烈兩人子孫之外,更勿援例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尙星曰,傳十一年,臧文仲所謂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者,儘好,足可爲後王鑑戒者矣。上曰,臧文仲,亦見於經傳耶?最基曰,《論語》有之矣。尙星曰,傳十四年,傅瑕誠有罪,而先儒曰,原繁之罪,比瑕尤大,若以春秋之法治之,則當先繁而後瑕云矣。其所謂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云者,足可見其不顧宗社之存亡,而顯有中立依違之心矣。上曰,厲公之言雖非矣,而原繁之言則似是矣。尙星曰,以外面見之,義理似然,而先儒斷案嚴正矣。最基曰,先儒之議,亦有許之者矣。尙星曰,傳十八年,玉五穀馬三匹之賞,謂之非禮者,宜矣。上曰,繁纓,小物,而孔子惜之,蓋與此義同矣。尙星曰,傳十九年,鬻拳事,人臣諫其君之道,惟當盡在我之誠矣,謂君不用其言,而臨之以兵,則無可論者矣。最基曰,左氏之以愛君稱者,其言非矣,而小註所謂非人臣之法者,宜矣。上曰,鬻拳不無一端切諫之誠,而此事足以啓人臣亂逆之習。古人所謂有伊尹之心則可,無伊尹之心則不可者,正類此也。彦燮曰,古之直臣,有牽裾折檻者,而未聞有以兵臨之者,以兵而臨其君,則雖謂之逆,可矣。尙星曰,若直謂之逆則不免過矣,而其流之弊,必將爲僭逆,聖敎看得,實爲的當矣。最基曰,此出於戰國習氣,而其後自刖而自殺者,足以自明其心事矣。上曰,鳳凰于飛,和鳴鏘鏘云者,文章好矣,而其卜辭之符驗,亦異矣。尙星曰,文章奇處,不特此也,而所引卜筮,前後不一,無不隨處奇中。古人占法,其或然矣,而終涉於浮誇之習矣。最基曰,傳二十四年,御孫所謂儉德之共,侈惡之大云者,其言極是,亦爲人君鑑戒處也。上曰,其下章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云者,亦是有理之言也。講官,遂掩卷。尙星進伏曰,臣久離經幄,而近來連日入侍,豈無可陳之辭乎?臣待罪下邑時,伏見所下大誥,則殿下之至誠奮發,足以感動天地,何幸有吾國庶幾之望,而或慮有持心不固之患矣。獲陪講筵,親奉下敎,則殿下求治之心,至今日罔或少懈矣,雖當至艱極否之運,何憂其不做平泰之治乎?惟在擴克此心,發之於事爲之間耳。卽今群下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不在於一時苟且彌縫之計,而伏見近來講讀雖勤,未見體認之功,引接雖頻而姑無振刷之政,一例悠汎,猶夫前日之規模矣。殿下聰明睿智,無德不備,而但嚴毅不足,凡事亦不無牽架補漏之病,此等病處,一刀割去,有如靑天明月一塵不留,則國家幸甚。臣常懷堯、舜吾君之心,故敢此仰達。上曰,在邑時所陳疏,予已嘉奬,而今聞所達,亦出忠愛之至誠,當各別留意焉。尙星曰,近來虎囕人命,狀聞續至,極可驚心,而得見獻納李廣道疏本,尤有所驚慘不已者。其疏有曰,去歲光陽縣一飢民,挈其二幼子,往乞於其族人之饒食者,而或恐見入於良役,至於自割其勢云。臺疏所論旣如此,則似或不虛,而毋論虛實之如何,耳目之官,旣已騰諸章奏,則朝家宜示其驚惻愍傷之道矣。良役之害,至使孩兒,而自殘其形,則其有傷於仁民之政,爲如何哉?其在聖王若已推之道,宜有另加軫恤之道,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近來風傳之言,或不無浮動之弊,而頃見臺疏,實爲慘然,然此在守令故姑置之矣。今者儒臣所達又如此,其令道臣各別査出,卽爲啓聞,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白川郡守尹潝。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開政命下,今已七日,而因吏曹三堂,連事撕捱,尙未擧行,昨日備忘之下,又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寅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一至於此,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政官牌招事,允下,而判書金在魯則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其所待命,不亦太煩?勿待命事分付,牌招。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今至七日,尙不膺命,事體朝綱,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累次特敎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極涉未安。李光湜無嚴,不有君命,等斥業已知乎?過中玉署處置,尤無過嫌者,則以此撕捱,其何若是?尹得徵之箝制之目,極涉異也。尤況不賜批,則不念分義,徒事撕捱,此何道理?爲臣子者,設有難安之廉隅,君父開釋之後,不敢若是爲嫌。況旣聞國不國君不君之敎,罔念分義,豈容此極?予志旣定,雖徑年胥命,閱月違牌,決不許遞,竝從重推考,明朝牌招,而今於政官,虧事體無餘,疲君父極矣。此後則無義無嚴違牌,更不煩稟。 ○以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昨日特推之下,又呈辭單,無意膺命,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九日,喪人趙東漸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猥膺使命,不日發程矣,念臣父母墓山,在於長湍地,距直路不十里而近,計於歷路省掃,敢陳微懇,伏乞聖慈,俯賜照諒,特命允許,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方待罪藥院,出疆之前,宜卽解免,而前席陳白,未蒙肯可,今則日期已迫,不容仍帶。且所兼扈衛廳,雖與軍門有異,旣號大將,又有校卒,至於禁衛提擧,多有管攝之事,俱非出疆之人所可曠月虛縻,以妨公務,亟加睿察,竝賜褫解,其在體例,恐不可已也。臣於此區區蘄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依箚辭往省,而藥院提擧,職在保護,所重在焉,今姑勉副,而扈衛大將,軍門提擧,俱不爲過讓,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執義尹東源疏曰,伏以臣瀝血哀籲,冀蒙刊削之恩矣,乃者道臣,傳諭聖批,不惟不賜允兪,辭旨鄭重,迥出常例,至以未見久矣。予亦思爾,特示惓惓之聖意,又以抑情上來爲敎,蟣蝨賤臣,有何可取,而聖眷之隆重,乃至於此,臣誠驚恐隕越,莫知措身之所,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拜辭天陛,倏已四載,愛君之誠,根乎秉彝,則區區葵藿之傾,犬馬之戀,恒自耿耿於魂夢,而今承恩諭,衷情益激。夫豈無一進楓陛,重覲耿光之願,而顧今戀闕者,私情也,僭分者,公議也,何敢以戀闕之私,而輕蹈僭分之科,自同於婦寺之忠也哉?臣於憲職,不敢冒當,十餘年間,凡幾控訴,竊自念以世祿餘裔,隨分蔭仕,亦不能爲,若謂之疎於宦情,則可也,若謂之高尙之士學問者流,則決非實狀,而朝廷所以用臣者,非其實,處臣者,違其道,故寧伏違命之誅,而不敢膺非招之招。臣之實情,斷斷如此,而尙未蒙聖上之諒許,臣於此,誠不勝抑鬱悶塞也。夫臺諫之職,與宰相等,君德之闕遺,朝政之得失,百僚之贓否,生民之休戚,罔不與論與聞,而與有責焉,則由格外登進者,苟非有其德有其學可以行其道者,則宜不敢冒居也,明矣。臣之無是,固不待喋喋焉自陳,而聖明已下燭矣,同朝亦無不知矣,然且以堂堂王朝之爵,强委之糞土之中,豈不爲四方之嗤點乎?如臣一身之羞愧欲死,有不暇論,其如貽累於朝廷,貽譏於聽聞,何哉?此所以眷念之聖敎雖勤,戀係之微誠雖切,揣分恧蹙,畏義趑趄,終不敢冒進而悵然以感泣者也。至於臣之母病,雖非有朝夕之急,而亦非以時月可已者也。年迫八旬,澌惙已極,有如下山之日,而間間呻痛,一旬一作,食飮殆於專廢,起居不能任意,扶接元氣,只恃藥物。區區私情,實無遠離之勢,而臣之賤疾,亦非隨俗言病之類,一經重病,百體俱損,形骸雖存,只餘空殼,縱欲銜恩怵義,自力登途,其勢末由。玆不得不復申前懇,冀垂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之言,非出於飾讓,察臣之情,宜在於矜恕,特許刊汰,以重名器,以幸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楓宸,惶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辭若此,待儒臣之道,不在職名之有無。本職,今姑許遞,爾須體此意,其卽上來,入侍講席,補我不逮。 ○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從縣道,冒暴情病,敢請稽滯之罪,冀降斥退之命,席藁寓次,恭俟兪音,及承回批,大失所圖,不惟本兼諸職之仍帶自如,至於勳府有司之任,亦靳恩許,奉讀以還,辭旨優渥,螻蟻賤臣,何以獲此?以首頓地,感涕橫逬。夫勳堂之素稱膴仕,如臺臣言,向臣之一味蹲據,如臺臣言,早使臣,當新勳勘入之後,終始力讓,擧以歸之,則如臺臣素無怨惡於臣者,必不加之以淟涊盤礴許多相衊之目,而臺臣,若但以此,聲臣之罪,則亦不爲不足。彼雖平心說去,臣猶摧謝斂避之不暇,況其信筆句斷,所以蹈藉臣者,無復餘地,則冒此僇辱,去就何論?噫,恥之於人大矣。苟於此而忽之,則下自喪其身名,上貽害於世道,其所關係,豈細故哉?雖在末官、庶僚,一遭人言,輒卽引去,所以畏公議也,靖私義也。今以臣處地與橫逆,而猶復恬然不恤,晏然仍據,則是眞放倒貪戀之鄙夫耳,臣雖無狀,何忍爲此哉?臣之所自悼者,聾瞽世情,冥行險路,徒憑前例之可據,全昧傍觀之不平,因循至今,卒自陷於忘廉喪恥之科,靜思厥由,罔非滄浪,日夜恧縮,惟思一遞,以快伸臺言,少贖前失而已。仍念臣之在朝,眞同九牛之一毛,其去其來,不過江湖之鳧雁,而疾病廢伏,又是床笫餘喘,陳力就列,已矣無望,畢命丘壑,宿心皎然,到今竝籲,尤出血懇,非有一毫假飾。倘蒙聖慈,天地父母,曲賜矜諒,將臣所帶勳府有司,先許遞免,本兼諸任,一竝鐫罷,俾得歸骸田廬,安意將息,以卒生成之澤,則死日生年,殞結何辭?臣尤不勝涕泣懇祝也。抑臣於典籍金相礪請罷松都分敎官之事,竊所駭惋,有不容不辨者,臣請略陳,以冀聖明之垂察焉。夫朝家之於松、沁二都,視遇無別,而所謂分敎官,有於沁而無於松,松人,每有不均之歎。及臣之待罪本府也,百餘多士,聯名呈書,願倣沁都例,設置分敎官,蓋以文武通淸,纔蒙恩許,而蔭路獨枳,積久冤鬱爲言,又謂敎誨童蒙,旣有兩訓長,則敎授爲一剩官,而徒費廩祿,且貽迎送之弊,宜亟革去,以彼易此云。臣固知物情如此,而猶加審愼,至其終難抑遏然後,始乃狀請,得蒙允許,此豈聖上,獨採臣言而然哉?蓋於前席,詢對僉同,而其中大臣重臣,俱經留守,慣知民願,如上所陳故耳。顧玆分敎爲官,限朔仕滿,入補京職,在銓司非創置別窠,循次充員,得通仕籍於舊京,爲大慰群情,第或不能得人,則反生弊端,故臣又仰體聖上善擧之敎。且集府中諸司馬,俾各薦士於臣前,親受其所書,取其薦數最多者,旣差左右訓長,旋又擧名馳聞,請以左訓長某陞差分敎官,日後次陞,以此爲例,取旨頒布,則前後恩言之下,老幼聳聽,士民交慶,而臣亦與有榮焉。今相礪,乃假學宮之重,譸張爲說,謂臣偏聽數三生進,圖創仕路之言,猝然作此前所未有之擧,士林錯愕,父老嘅歎云云,有若敎授之存罷,而學宮爲之重輕者然。噫,賢關事體,豈相礪獨知,而臣則專昧耶?敎授之爲冗當汰,旣詳於向者諸筵奏,則臣不爲架疊之論,而若其朔望焚香,春秋享祀時,執事、敎授,雖罷旣有敎官可代爲之,而至於課試之役,則臣亦嘗與敎官行之矣。惟玆兩事,自當成式,可見廟禮試規之如舊,又奚足證其創革得失耶?竊觀敎授之職,從前銓部,間或以土着文官差送,而今失其早晩希覬之窠,則宜其不樂,而致憾於臣矣。相礪,巧乘入對之會,敢於職掌之外,唐突誣訐,欲使已行之成命,還復寢罷,其亦無嚴也已。臣固憒憒尸職,無一猷一爲可服於舊都民情,而相礪,亦一松民,視臣如無踵其去,而遂恣爲謗毁,至於如此,雖關風習,顧何足言?獨恐此後,如相礪者繼出,而萬一聖心,見撓於三至之言,則其於松人,失信不少,將見收拾人心之德意,都歸虛地,戴祝聖世之群情,如前落莫,苟究其然,莫非臣罪,縱朝家不擧綜核之政,臣何敢厭然自揜而已乎?伏願聖上,更詢於廟堂諸臣,果如相礪之言,則重治臣謀事不藏妄率陳請之罪,以慰松人不服者之心,豈勝大願?臣本病蟄,罕與人接,彼相礪之言,歷累朔而始得聞,聞亦坐於昏苶,未卽引罪,今始尾陳於籲急之章,語無倫脊,尤增死罪死罪。臣無任瞻天望聖跼蹐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款引嫌,業已洞知,卿何過自撕捱,而下款事,觀卿所陳乃知矣,於卿尤無可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六月十九日卯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讀自魯莊公二十五年,至以立其子頹也。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二十八年,至邑曰築,都曰城。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二十九年,至立閔公。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閔公元年,至必復其始。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德載讀自二年,至又敗諸河。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初惠公之卽位也,至季年乃三百乘。尙星曰,傳二十七年,晉士蔿曰,禮樂慈愛戰所蓄也。此言儘好,爲人君者,不徒養民,又能敎民,使民而知讓事、樂和、愛親、哀喪,則雖當戰伐之際,而皆懷死長之心矣。以此民而禦敵,何敵不克,而何功不成乎?若使迫民好戰者言之,以禮樂而論於征伐,必以爲迂闊,而用兵之道,當以敎民爲本,故先儒曰,說不得之辭,士蔿言之。此足爲後世法。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傳二十八年,申生事專出於驪姬,而先儒曰,士蔿殺之。蓋當初蔿欲爲申生除害,而竝出送公子,終反貽害於申生,其慮事之不明,甚矣。若平日,輔君以正道,俾知太子之爲國本而不可廢,則寧有驪姬之變耶?此所以有先儒罪士蔿之論也。上曰,事莫貴於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誼不謀其利,而士蔿之計,蓋出於功利故然矣。尙星曰,聖敎看得極好。最基曰,傳三十年楚令尹,自毁其家,蓋其時家則强而國則弱,故欲自其身始,而以爲警他人之地,減其私邑之俸,以補國家之用,卒能紓其難而復其業,不忠而能如是乎?此爲後世人臣之可法者也。上曰,子元、子文,其賢愚懸絶,而其時猶用子文,古事可見,而今時則不然矣。尙星曰,犁牛之子,有騂角之美,則山川猶不舍,而末世人心不古,輒皆吹毛而覓疵矣。上曰,近來則竝與査頓而論之,至於李德載之攻斥宋徵啓,豈不怪哉?尙星曰,言之者雖易,而當之者豈不冤悶乎?宋徵啓,以李德載之疏,尙不肯就仕矣。尙星曰,孔子不取子文,而此事則誠可尙。《詩》曰,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若使居具瞻之位者,能有子文之心,則其國何憂不治乎?上曰,承旨以子文之心爲言者,誠有意見矣。尙星曰,傳三十三年內史過之言,亦好矣。上曰,此則近於不經也。最基曰,國將興,監其德,國將亡,觀其惡云者,極有意味,不可汎然看過處也。尙星曰,史嚚之言,義理亦皎然矣。尙星曰,閔公元年,仲孫湫省難章,魯之弱甚矣,魯之難極矣。以仲孫湫之賢,能善觀人國,而以猶秉《周禮》,不敢爲襲取之謀,而勸其君以寧難親禮之道,禮之能感人者,有如是矣。漢高帝至魯城,聞絃誦而止其兵,亦嘉其守禮而然矣。最基曰,管敬仲所謂宴安鴆毒,不可懷云者,實出於安不忘危之意也。宴安者,人情之所同好,鴆毒者,殺人之物也,而以宴安比鴆毒者,豈不以溺於安樂而縱其逸慾,則國君而不能保其國,大夫而不能保其家,士庶人而不能保其身,其害無異於鴆毒之殺人也哉?卽今邦內無憂,人情狃安,此正以鴆毒自警之時也。尙星曰,下番之言儘好,車不敗於危塗,而敗於通衢,舟不覆於險津,而覆於坦流者,實由於危則畏愼,而安則汎忽之致也。人心每好逸而惡勞,故莫不耽其安樂,而忽於戒懼,覆敗之禍輒隨,而至其與鴆毒之一飮,卽斃無間,其取比之意甚切至。伏願鑑于此,而警懼之心,無或少懈於幽獨得肆之地焉。上曰,上下番所達之言俱好,當各別體念焉。尙星曰,益之戒舜曰,警戒無憂,以舜之聖,寧有可戒者存,而其臣之勉戒猶如此,今日儒臣之言,宜有嘉納之道矣。尙星曰,此豈但在上者之所可戒哉?在下者亦宜惕念,視國如家,罔敢或怠,而近來內而廟堂,外而藩閫,凡於濟民艱慮邊虞之道,不少留意,而未見一事之區畫。宜殿下,躬先奮發,無或爲苟且姑息,而必主於磊落嚴毅,以爲警飭群下之地矣。最基曰,近日朝著之上,無一事之區畫云者,誠如上番之言,而以臣見之,則竝與簿書期會之道,而漸不如前,豈特以宴安言之耶?實爲慨然矣。上曰,簿書期會何論也?幾乎置於相忘之域矣。尙星曰,臣與下番,私語時勢,而竊有憂歎者矣。有備無患,古聖所訓,而以邊圉之事言之,則糧無可恃,兵無可恃,器械無可恃,而一任委靡,終無振刷之道,此非今日之鴆毒耶?內無黨論殺伐之禍,外無南北警急之憂,而不識其中,鴆毒藏焉。恬憘爲事,談笑度日,此臣等所以私相憂歎者也。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而申飭焉。尙星曰,傳二年,衛鶴乘軒事,人之無才無德,而猥叨重任,無異衛鶴之乘軒,故先儒亦有取比而垂戒之,語人君,當愛惜名器,而不可容易假人矣。上曰,所達好矣。衛君使禽獸而至於乘軒,而他尙何說也?尙星曰,第末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者,下成數箇字,而含得無限意,實爲左氏文章處矣。齊桓公,初不救其難,而久而後乃救之。蓋初救則不足爲大惠,及其極危之時而救之,然後邢衛自當爲之腹心矣。比如赤子,將入井而卽救者,仁心也,待其垂入而後救之者,非仁心也。此乃王伯之分也。上曰,以入井而比焉,分王伯而言者,誠爲切實矣。尙星曰,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曾於《詩經》進講之時,已有所達,今不敢疊床,而敬敎勸學,亦爲治國之第一務,體念於此等處,宜矣。講官,遂掩卷。上曰,今日因政官牌招,啓辭已有下敎,不必更言,而李喆輔、申晩事,無非先天事也。李喆輔則科是國科,無可論,申晩則科臼雖誤,而今日申晩,卽前日申晩也。其用與不用,今何論也?尙星曰,此事不當至於如此矣。李喆輔事,渠若行止無狀,則枳塞,可也,而只以科名論之,則其日科場人,皆赴擧,其榜中之得參與否,只爲幸不幸耳。若以得參者爲罪案,則其時入場之人,豈可以我則不參而晏然而已乎?自有黨論以來,通塞扶抑,每有不相協者,彼通則此枳,此扶則彼抑,實爲痼弊,而今日事,則不當至於轉相乖激矣。然銓官之撕捱,不但二人事也。判書則謂之無嚴,參判則謂之箝制,政官遭此彈目,有難輕出矣。臣亦頃者三違召命,臣宜受罪,而尙今倖逭,然卽今違牌之弊,則極其紛紜,或有十召而不進者,實爲過矣。最基曰,銓官違牌,自上雖意之以申晩、李喆輔事,而其實,則在於李光湜無嚴之斥,尹得徵箝制之言矣。當初撕捱,固無足怪,而到今開釋之後,宜有變動之道矣。上曰,雖以臺言引嫌,而其根本則由於申晩、李喆輔事矣。尙星曰,近來臺諫之論人,多有不當者,臣頃與南泰良而論及南泰齊事矣,未嘗明指其過失,而顯有陰擠之意,使被論之人,不得自安,此實近來痼弊矣。上曰,銓官事已諭,而以三公事言之,始有李壽海,中有南泰齊,終有成範錫時事,豈不怪哉?最基曰,尙星,以三召不進,爲不安之端,而臣亦以金宗台事,實無可出之勢。殿下以自反下敎,故不敢復言情勢,冒沒承命,而至於尹汲,則無一分情勢之可言者,猶至今不出,實爲非矣。尙星曰,旣承自反之敎,人臣何敢以私自言乎?臣亦初以抵罪爲期,而不得不冒出矣。然苟有情勢之至難者,亦不可一例强迫,分義雖重,廉隅亦大,開此一路,俾得自伸爲宜,如無情勢,誰敢不出乎?如趙明澤、李宗白、沈聖希者,必皆出而膺命矣。上曰,方當盛暑,雖非開講之時,後日政,當差出玉署諸窠,坐罷人員,竝敍用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6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文臣堂下朔試射試官,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未差,無進參之員。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今番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沈坽,昨日習陣,馳馬之際,馬忽驚逸,再次落傷,左邊臂脚違骨,吐血數升,不省人事云。闕內重地,勢難留置,不得已原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尹敬一,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時,有政府郞廳然後,可以開坐。司錄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蔡慶承爲司錄。 ○傳于鄭彦燮曰,方物封裹相値,明日輪對,停。 ○又傳曰,政官,旣已來詣闕庭,待疏批卽爲開政。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見,則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中,本營中軍柳萬增,以濫杖可駭爲目,而置諸中考,統制使金潗啓本中,晴川別將李東芳,以病廢職務,貽害鎭卒爲目,而置諸中考,平安兵使金潝啓本中,甲巖權管金相兌,以雖乏能聲,亦無失着爲目,而置諸上考,竝致勤點下。平安監兵使統制使,旣自政院請推,柳萬增、李東芳,竝以下考施行,金相兌,以中考施行。各項啓本,更加詳察,則平安兵使金潝啓本中,古城僉使朴泰柱,以初政不勤宜加警責爲目,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馬島萬戶崔東泰,以事多疎忽不可無警爲目,其所貶題,無一褒意,竝宜置下考,而强置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金潝、具侙推考,朴泰柱、崔東泰,似當下考施行,而近有申飭,不敢擅便,竝此仰稟。傳曰,依爲之。末端兩邊將,依啓聞,中考施行。 ○又啓曰,政官旣已來詣闕庭,待疏批卽爲開政事,命下,而吏曹三堂上,皆承牌入來,聯名陳疏入啓後,自爾日晩,竝卽出去矣。待批下所當催促開政,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開門牌招開政,何如?傳曰,詳覽奏文之首尾,亦有批旨中所諭,未卽下批,而予雖昧於治道,政官承命,其猶晩矣,何快何悅,而見章卽批,猶恐開政之過時,旣承牌詣闕,有懷陳也,何拘門限?夜深開政,其亦有例,而招者何事,應命何事,不待批旨,徑先出去,其何來之緩而去之速乎?其在分義,尤涉未安。三政官,竝從重推考,政院亦難免不能據理之責,其入直承旨,亦爲推考,而三復奏文,尙未就寢,何待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鄭彦燮曰,今者奏文,其係甚重,俱犯極律,査案奏文,不可不審,且有下問事。時原任大臣,撰文管査之臣,持本査案,待開門使之入侍。 ○彦燮啓曰,有下問事,時原任大臣撰文管査之臣,持本査案,待開門使之入侍事,命下矣。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所當持査案入侍,而以他事,方在引入中,不可循例分付而已。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以爲持案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等疏曰,伏以臣等,兩日之內,荐被臣子不敢聞之嚴敎,戰隕窮隘,他不暇顧,冒沒入承,少伸分義,而竊念人主御下,自有其道,使臣亦必以禮,開示而不從,則責勵之,責勵而不從,則譴罰之,然後上不墜紀綱,下亦得以自伸其義,而竊覵殿下,不問事之大小,義之當否,一切以督出爲務,不憚於絲綸之褻瀆。辭敎之過越,或令勿捧其辭疏,或命勿稟其違牌,使不得回轉而後已,如臣等輩,又怵㤼窘逼,終於冒出。故殿下之心,方且悅於從己,利於順令,而殊不覺國體之虧損,士風之壞汚,駸駸然更無餘地,臣等竊不勝慨然,尙冀從今以往,留心改圖,無復如今日之爲,則此豈但臣等之幸也?臣等又伏見日昨之下敎,有曰銓注通塞,其若拘於政格者,則惟在政官,其他時議所關弦韋,惟在於上,臣等未詳其意之攸居也。朝家旣以通塞取舍之柄,專畀於銓曹,若其通塞乖宜,取舍失當,則責之,可也,罪之,可也。今乃不然,所畀者只是格例間事,而至於通塞取舍,竝歸之於時議,使銓官,一循上旨,而不得行其意見,則一政吏足矣,尙安用三銓爲哉?此不但在君上爲侵官,在臣等爲失職,抑恐日後無窮之弊,從此而權輿,將有不勝其救正者矣,可不懼哉?只緣臣等庸魯,不能見重於君父,致有此過當之敎,決不可晏然泯默,苟然隨行。玆敢相率陳章,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警具僚,仍又明賜下敎,俾銓法無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予之前後敦迫者,非脅制政官也,乃紀綱也,乃分義也。卿等於政注,若挾私不公,當施飭勵,決不假借,何待卿等自遞耶?卿之當初過嫌,不當也。懃懇敦迫,意非偶矣。卿宜纔遞旋授,意亦有在,則其所敦勉,烏可已也?日事撕捱,紀綱分義,壞無餘矣。其所切迫,亦何已乎?至於政注通塞,其政官之所爲,上雖察細,豈可下行政官之事,而今者所爭,非新通新塞也。噫,歷閱多矣,觀世久矣,紛鬧世界,其無眞箇義理久矣。不過拘於時議,舊日所見,或通或塞,或扶或抑,葛藤惹鬧,往者時象,本自微矣。若此不已,調劑其無期,鬧端其層出,其在上者,默而不飭乎?卿等莫曰新舊阿諛君父行己鄙陋者,嚴施弦韋。予雖不明,宜奬不非,而將昔日之滯見,循時議而通塞,其雖柔軟,決不終默,下政院之敎,不過此矣。卿等承牌陳章,雖得政官之體,何未詳予意之此極?其將許此,於卿等,雖無過慮以啓,日後循私蔑公之弊,其監不遠,宜戒前轍。卿等勿辭焉。{{*|卿等勿辭焉五字添入事,榻前下敎}} ○甲寅六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同副承旨鄭彦燮,獻納李廣道,修撰南泰良,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丁錫敷,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命均進伏曰,數日來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日熱雖如此,寢睡水剌,則無不如前之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間間虛乏之候,何如?上曰,近無此候,似由於惱暑而然矣。命均曰,無引飮之事乎?上曰,不爲引飮矣。寅明曰,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二三日有煩熱之氣,故數貼不爲進御矣。上謂命均曰,卿所辭藥院提擧,近來雖無議藥之事,而上奉東朝,三提調不可不備員。卿方遠出,故不得已勉副,而予心則甚缺然矣。命均曰,臣三年此任,未效保護之功,而聖敎至此,不覺惶恐。使行將迫,幸蒙許遞之恩,而今當遠離,倍切下懷之耿結矣。上曰,奏文,依日昨下敎爲之耶?興慶曰,依下敎撰出事,已爲言及於提學,而又考文書,則御史按覈時取服二人,卽細洞犯越人,而當初見漏,今當以此添入,與前八人,爲十人矣。上曰,十人,猶不及其數,而添入於奏文,可也。命均曰,依下敎撰文,似不無疑端矣。渠輩逢徐富成一隊,旣往羅洞,又入細洞,則皆是同黨也。決非細洞不往之人,而只捧其不往之招,不捧其累往之招。彼若曰何以持來未了案云,則使臣之生事,姑舍勿論,恐有貽辱國家之患,故書狀官,亦以此持難。臣意則旣以犯越殺掠自服,則一犯再犯,無甚異同,其中應死之類,更爲添數以入,俾無名數相左之弊,似宜。謀國之道,不可無方便之道。且此非假飾其言之歸,不必持難矣。上曰,日昨右相,亦以名數相左爲可慮云,而凡事,務在誠實,誠實爲之,而設有査勅,査勅外雖又有責過之辭,任之而已矣。今則羅洞爲二十人,細洞爲十人,其與瀋陽將所報兩處皆是二三十者,有何大段差違耶?命均曰,此中若添一二人,則庶無可慮矣。寅明曰,日昨筵敎,大臣傳言,而此等事無國家親問之語,自議政府論列啓聞,而其結語則歸重矣。其與直爲奏聞者有間,則使政府論列無妨,其爲未了案者,正使所達,實有意見。詳確順處,未知何如。上曰,今得二名,比前稍勝,以一向杖問,徑斃可慮,如前奏聞,可也。我國人甚細,故如此,大體是則當直爲之矣。寅明曰,今則依前日下敎而撰之乎?上曰,然矣。提學先爲出去製進,而分等之際,當十分詳明。此是犯越人,生死立判之地也。寅明曰,三等魁首爲三人,而其餘十數人,則當死者,雖往而不參殺掠者,則爲次等矣。命均曰,雖是十人,而彼若曰十人可疑云,則將以何辭辨之乎?上曰,旣得十人而猶如是,則將奈何?大抵昌溫之黨,必多落漏,而憑覈無處矣。興慶曰,此莫非御史不善按覈之過,雖非深罪者,而似不無責罰矣。上曰,御史不無未盡者,而上京後按問,亦未詳盡而然矣。興慶曰,今日雖爲黑草査對,而兩奏文,姑未正書,必難及於方物封裹之時,使行之趁定日出去,似難矣。上曰,拜表日子,從近有之耶?興慶曰,雖退行,而日子極難。且連有國忌,只來月初二日爲吉云矣。上曰,如是,則先來之趁冬至使未發前入來,必難矣。興慶曰,雖以初二日發行,先來則足以及於節使之前,若兼謝恩,則只變通使臣而已。命均曰,彼中事,猶不可知,節使之兼謝恩與否,何可預料耶?只出冬至使而待之爲宜。上曰,冬至使,則徐待無妨,而今行,不可不速往。且例有追後送咨文之規矣,以二十四日,完定方物封裹,則以二十一日爲之,而兩奏文,雖不及於封裹之日,他餘事則急速啓下,俾無未及於封裹,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定州牧使黃應洙罷黜之代,令該曹,極擇差出,給馬下送云,而凡朝家給馬之規,或勅行臨迫時及賑事方張時,守令則不得已給馬下送,而其他則元無此規矣。今此定州之代,令該曹擇差後,自政院,各別催促發送,而給馬事,勿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黃應洙臺啓已停耶?取魯曰,臺啓雖停,而其在自處之道,必無行公之理,故不得已罷黜矣。上曰,近來銓曹,鬧端太多,此後若以應洙擬望,則必有侵攻銓曹之弊矣。取魯曰,應洙雖復見用,豈慮其餘波之及於銓地耶?上曰,應洙事,初不必如是斷斷,予未知其爲何如人,而曾以武臣入侍,知其爲可用矣。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三登、陽德兩邑守令之至今不來,似是未署經之致。請令廟堂,稟處,而今聞二邑守令,俱未署經於兩司,夫馬留滯,邑務曠廢,固爲可慮,而第守令署經,事體不輕,一司署經之後,則多有除署經發送之例,而今則兩司俱未署經,何以爲之乎?上曰,署經重矣,不可除署經發送。自政院,催促署經,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今番下送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六名,請分囚於平壤、安州云。此言似爲便好矣。取魯曰,當初罪人之還送本道時,以禮賓、戶曹供饋之難爲辭,行會外方,不免傷損國體,而道臣之又以平壤,不堪獨當爲言者,殊未得當。且以罪人之同囚爲慮,必欲分處,則本邑官庫,豈無推移之道,而如是狀聞,亦涉非矣。上曰,工判所達,是矣。禮賓、戶曹之力,猶不堪供饋,則平壤尤何以堪云者,甚不可。此乃道臣元來病痛也。推考罪人,則仍囚平壤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銀匠輩,雜以鉛鐵之弊轉甚,銀品漸下,決難行用於彼我國通貨之際,本營所屬銀店,則造銀之時,刻畫店名與匠手姓名事,已爲申飭。令廟堂,國內銀店,皆依其店名人名刻畫之例,定制頒布事,陳請矣。取魯曰,朴師洙爲國之誠心,作事之詳明,誠有過人者,而今此狀請,終涉瑣屑矣。此係任職者,當事善處而已,豈必煩朝家之命令哉?只令戶曹,知悉處之,似可矣。命均曰,刻以匠人之名姓太煩,刻其店名,則亦似無妨,或與戶曹相議,則宜矣。興慶曰,此事何以處之耶?使與戶曹相議爲之乎?上曰,朴師洙之長處,固在於至誠做事,而此等處太細瑣,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昌城府事申漫罷黜,兩邊將,則巡到時決棍,僧人擇訓等及貨主金呂珍,嚴刑定配事,狀請矣。申漫請罷,蓋據法例,而狀辭中,以實直陳守邊勤實等語,顯有惜遞之意,且其多般設計,還取其錢文,終至無事,則似不可無將功折罪之道,而他餘事,則竝依狀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僧人輩,持錢行到於彼境至近之地,幾乎生事,而此與犯越人有間,其所徵治,無過於此矣。申漫事,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江邊此等事最難矣,掩置則生事可慮,直陳則以常時不能嚴禁,被罪朝家,當參酌情罪而處之。今此申漫事,則推還厥錢,頗有方略,引罪自首,亦有可取。臣意則仍任,似不妨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邊地禁錢,朝令至嚴,現發之後,何可無罪?道臣之狀啓請罪,誠爲得體,。而凡係犯禁,有情跡之可惡,而可恕者,朝家處置,固在乎參酌其情犯而已。臣意則僧徒之生梗,旣出於無情,地方官之周旋,亦不無可恕。朝家之參酌施罪,未爲不可,。而邊地錢禁,不可不更加嚴飭也。廷濟曰,臣之意見,則申漫事,可嘉,不可罪也。玆事出於意外,亦一不幸。申漫盡心推還,終至無事,據實馳報,寧有一分可罪之端乎?尙絅曰,僧徒所持之錢,爲彼人之所得,如欲推還,必招致彼人然後,可以推尋。申漫此事,蓋出於不獲已也,似無可罪之端。邊將,則只用申漫命令而奉行而已,尤無罪,決棍太過矣,彼僧人牛隻之溺於水中,誠是意外也。金呂珍安能預知有如此事,而不爲通貨於我境耶?情犯俱有所可恕者矣。上曰,牛隻之溺江,雖是意外,而僧徒不可無罪,參酌定配。申漫則招致彼人,爲其罪案,而大抵判尹之言是矣。錢若不推則已,欲推則不爲招致彼人,而何以推得耶?其事勢固然,而能使禁物,不至翻傳,無所生梗,則可謂功過相當矣。邊禁雖不可不嚴,而其所自首,亦可嘉。從重推考,勿罷仍任,邊將則置之,金呂珍則勿問。此後,則道臣各別嚴飭於江邊諸邑,俾無用錢之弊,北道,亦一體嚴禁,可也。興慶曰,貨主金呂珍則其實狀,猶未可知也。牛隻之溺水失錢,雖出偶然,而以物貨出給僧人,行商於江邊,轉至於禁物之被捉,幾不免生事之境,亦何可全然無罪?減等懲治,似宜矣。上曰,此非深治者,勿問,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事,誠可悶矣。病則果是實病,而終以不赴爲定云。今則勢將施其罪,而解其職然後,朝綱無損矣。且遠地人馬之至今留滯,豈不可念乎?命均曰,權{{!|𢢜|⿰忄業}},果有實病,而至今不往,若自朝家,終爲强迫,則欲立紀綱,而反損紀綱矣。上曰,權{{!|𢢜|⿰忄業}}終無赴任之意耶?予嘗欲用權{{!|𢢜|⿰忄業}},今此嶺伯之除,亦非出於久置嶺南之意也。國若無法則已,向日下敎後,猶不變動,分義何敢若是?予之不送權{{!|𢢜|⿰忄業}},則予豈爲君之敎未免過矣,而在渠之道,則決不可終始違拒矣,事極駭然。大丘府付處事,分付。興慶曰,重臣與他有異,何可卽其地定配乎?命均曰,卽其地定配,終涉過重矣。上曰,此令又不行,則何以爲國乎?以法則直爲遠竄,猶不爲過,今此付處者,實出於斟酌之意也。廣道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此非相持者,須勿强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興慶曰,頃者宗臣上疏,請行進宴,原任有所達,而自上以慈殿執謙爲敎,故不敢畢說云矣。上款事,不敢有言,而進宴一節,宜待秋擧行,預爲分付,何如?命均曰,頃有所達,而以東朝撝謙爲敎,故不敢更請,而以典禮言之,則此是逐年應行者也。私慼後宜有擧行之節,而連値荒年,不免權停,尙今遷延,實爲未安。今年則又不可踰,未知或已奉稟,而有感回之道乎?上曰,人子愛日之情,貴賤無間,。而予旣誠淺,不能感回。且東朝至誠撝謙,有難强迫。甲辰、戊申兩年,雖行宴禮,而中間人事變嬗,念之及此,輒增傷感,故尤不敢以進宴陳請矣。以外面言之,至今不爲進宴,道理歉然,而亦不可以不誠事親也,試欲更稟,而慈心必不允從,予懷深用抑鬱矣。命均曰,群下之情,亦甚悶鬱。奉稟之際,亦陳群情之如此,未知,何如?上曰,以洛昌疏,曾已陳達,有所下敎,而有難一一誦傳矣。興慶曰,然則其將待下敎而擧行乎?上曰,慈心若回,則豈待自下陳請耶?予當有下敎矣。諸臣,次次退出。彦燮進伏曰,臣新入院中,向日以權{{!|𢢜|⿰忄業}}事下敎,未得聞之,而豈可以權{{!|𢢜|⿰忄業}}之不赴,至下予不爲君之敎乎?近來朝綱壞損,諸臣不能奉承上敎,故有以致此過中之敎,此則諸臣之罪,而人君辭令,恐不宜若是。今日權{{!|𢢜|⿰忄業}}處分,誠爲過中。臣忝在近密,非不欲爭之,而殿下方以紀綱爲敎,臣亦以近日朝綱之解弛爲歎。此所以不復爭之於今日過中之處分,而大抵守令謀避者,卽其地偏配,則容或有之,而權{{!|𢢜|⿰忄業}}則自是重臣,且是不赴監司之罪,則卽其地付處,終似太過矣。如臣無似,受恩非常,從前踐歷,罔非踰分,而若其叨陪耿光,則比諸臣甚闊,以恩眷言之,隆矣,以契分言之,疎矣。近又猥處於出納惟允之地,不量才分之不逮,見識之不足,愚衷眷眷,妄有意於隨事陳戒,故敢此冒死仰陳焉。上曰,君臣豈有疎與親之可言哉?旣在近密,不但惟允而已,宜思補闕之道矣。以向日下敎,副學曾有所達,而承旨言亦是矣。權{{!|𢢜|⿰忄業}}事,俄欲更爲處分,而未及爲之矣。邊將、守令則定配其地,雖監司,豈不可爲歟?行法,當自大官始,然處分,則務爲得中爲可,名之以大丘府者,似過矣。仍命彦燮書傳旨曰,紀綱之陵夷,未有甚於近日,王令之不行,亦莫甚於今日。權{{!|𢢜|⿰忄業}}之曾前俱不膺命,其難追非于今,嶺伯則頃者下敎雖曰過重,爲人臣子,聞君父此敎,疾果難强,雖中途不進,分義道理,豈敢若是,而謝恩已久,尙不辭朝,今之朝綱,自權{{!|𢢜|⿰忄業}}而歸無餘矣。國無法則已,其若有法,宜先重宰,亦不可以循例飭勵,尙州牧付處。其代,令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今月內辭朝。彦燮曰,吏曹三堂,至今無牌去來云。今日之又皆不出,似無是理,而一人若遞,則三堂皆遞矣。上曰,予亦知其如此,故參議牌不進,每以只推命下,此固過矣,而不得不如是耳。彦燮曰,聞李喆輔、申晩,或枳或通之事,三堂元無介嫌之事云,而但判書,則李光湜之疏,以無嚴不有君命言之,故勢難行公云矣。然開政命下已久,牌招亦已支離,故昨夕請牌啓辭,臣以朝綱二字爲辭矣。伏見下敎,兩堂所引嫌,亦開釋無餘,今則豈有可忍之嫌耶?上曰,初意僚席間起鬧,始知無嚴箝制之目,爲嫌端,而以近來人心世道,豈可以如此事而爲過嫌耶?承旨、史官,遂退出。 ==6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穩城府使柳瀅。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李眞淳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時、原任大臣及撰文提學管査之臣,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今日引見時,陳奏副使朴文秀,有稟定事,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今下弓矢,穩城都護府使柳瀅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檢閱金尙魯,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凡奪告身之類,例自禁府,移文本曹然後,書入歲抄文書中。而前縣監具萬喜,今年正月,奪告身。而今番歲抄啓下之後,今始移文該府,當該吏慢不致察之狀,殊涉可駭。自本曹治罪,具萬喜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及未赴任都事,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玄輔爲承旨,金興慶爲內醫都提調,宋寅明爲判義禁,李秉常爲禮曹判書,閔應洙爲左尹,李匡德爲刑曹參議,李光溥爲執義,沈聖希爲司諫,李台徵爲掌令,李載厚、朴弼均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尹伋、吳瑗爲修撰,申宅夏爲副修撰,趙漢緯爲掌樂正,朴守謹爲禮曹佐郞,宋昌周爲監察,尹就履爲定州牧使,尹得莘爲南原縣監,辛致復爲仁川府使,閔鎭斗爲甲山府使,趙尙紀爲錦山郡守,徐命彬爲慶尙監司,兼成均館學正單李寅賓,承文院副正字單南泰耆,折衝閔廷撥,今加嘉善,東萊府使崔命相,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方物封裹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江口權管金致龜,差授之後,以其父病,下鄕屢朔,尙不上來赴任。邊鎭把守之任,不可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尹淳、吳光運、金聖應、柳純章、尹東源、車復運付副護軍,李性孝付副司直,許逅付副司正,僉知單李思順。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察任。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刑曹言啓曰,本曹武郞廳一員,依甲申年例,以犯越罪專管事差出矣。今則關西諸罪人,旣已下送,當該武郞廳朴時佐,依前例減下,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六月二十三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六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陳奏正使,行判府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弘文提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陳奏副使,戶曹參判朴文秀引見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撰文人,持所撰文入來。而本草則在外乎?寅明曰,本草則置閤門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而《承文院謄錄》,亦爲取來,逅出去取來上之。命均曰,伏見下政院之敎,達夜覽奏文,又批答吏曹堂上疏,以致寢睡不安云。不勝伏慮,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他症矣。寅明曰,看文字甚用精力矣。上曰,奏文與査狀,多有矛盾處,比他文字看過,精力尤用矣。命均曰,今日方物封裹則雖爲之,而奏文則必未及盡書,何以爲之乎?使行先發,追送奏文,或有前例,而此則事體苟簡矣。上曰,雖苟簡,而此外無他道矣。今觀文書,則雖分三等,而亂入可欠,某某首犯,某某不入,當明白措語矣。寅明曰,議政府狀啓中,盡爲載錄矣。興慶曰,黑草中金貴同以下,乃是分等措語也。仍展讀以告。上曰,三等則果分明矣。然石建招辭中,俺與金世丁等,以棍棒先毆云。金相輝招辭則以爲朴之徵殺一人,永昌、世丁等,亦殺之云。此輩似當爲首犯矣。命均曰,殺掠首倡者,當爲魁首,故世丁、永昌輩,爲魁首矣。文秀曰,文書中有一二可改處,欲稟定而改之矣。寅明曰,永昌、石建兩人名字,當換易改之,而字數相合,改之無難矣。興慶曰,永昌二字,改以石建宜矣。先毆之先字,不合,此一字又當改矣。寅明曰,先字以亂字改之然後,字義完全矣。上曰,依所達改之。文秀曰,奏文中姑垂涵貸一句語,雖似有妙理,而有若直請涵貸,反不免猥濫,只曰今方査報,惶恐竢罪云。則似好矣。上曰,靈城之言,如何?興慶曰,不卽査報,以致淹滯,此或爲執頉之端。而至於奏文中字句,似無抉摘生梗之慮矣。命均曰,姑字似不合,改以曲字則似宜乎?上曰,曲垂則便是事完之後,尤不可姑垂二字,元非大段病處也。文秀曰,臣亦不以爲大段矣。上曰,秋判進前,三等分排,可無相違之端耶?陽來曰,三堂上同會開坐,三次捧招,十分精抄,似無大段相左之患矣。上曰,諸罪人招辭,竝爲讀告。陽來讀金貴同、徐雲必招曰,雲必則傅之生議矣。又讀金哲同招。上曰,其招則只是羅多乃洞事也。陽來曰,細洞則全然不知云矣。又讀金㗡金招。上曰,更讀再招。,陽來讀告。寅明曰,以再招見之,則似是病人,而以三招見之,則其同往犯越的實矣。上曰,更讀三招。,陽來讀告。上曰,三招則果往云,而此猶未可知矣,其再招是耶,三招是耶?命均曰,其間情狀,何以知之乎?陽來又讀,李日金、徐春奉、朴雲澄、金日重、石建、徐尙文、朴義澄、韓二建、徐光興、申二金、李次興、金尙祿、韓時興、金萬澄、田一柱、徐贊興等招辭。上曰,金尙祿則渠不欲去,而以棍打膝而率去。故不得已去云者,果是眞情乎?命均曰,以此等語,有難知其實狀矣。寅明曰,渠有負犯,故每胡亂其辭矣。陽來曰,見其招則其得參甚少,以一二兩參而殺人,似怪矣。文秀曰,其殺之之時,則意其參多也。旣殺而見之,則雖小亦奈何乎?上曰,田一柱則似緩矣,亦入於黑草中耶?命均,展黑草而讀告一柱事。興慶曰,此是羅多乃洞事,而細洞殺掠,眞的無疑矣。上曰,有司之臣,與撰文之人,宜盡心爲之矣。殺人者死,自有當律。殺我人殺彼人,固無間隔,而但究其本情,則極可矜憐。守令督捧參材,渠輩無路責應,而有此擧,其間亦不無憑公營私之意,而今將驅入於死地,王者不忍之心,當發於此等處,不可以其人之可惡,而直爲驅入於死地。其中金尙祿則多有可恕之端,而此外亦豈無橫罹者耶?文秀曰,臣於前後治獄者多,亂杖周牢之下,雖無情犯,孰不自服乎?今番事,雖捧再招三招,而分爲二等三等,臣意則實不無黑白未盡分之慮矣。上曰,然矣。雖一人添入爲悶,見漏則無妨,宜十分消詳矣。寅明曰,尙祿之言多詐,終不可信。吏判金在魯之議則以爲,旣犯犯越之罪,盡殺無妨云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孟子曰,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爲也。此雖與不辜有異,而若或枉殺,則豈不有愧於古聖之言乎?寅明曰,外議則以爲,若以多人充殺以送,則彼國必不盡殺,只誅首犯云矣。上曰,在我之道,當觀罪犯與否,而從實査告而已。豈可希望其必用寬典,而虛張名目耶?此則不可爲者也。予於金㗡金事,終不能無疑。其招辭,更爲讀告。陽來以其再招三招讀之。上曰,其中必多正犯,而失捕者多矣。陽來曰,徐雲必外,皆是獰悍不測之人,盡殺無妨,而但以喪人不往殺人處云者,容有可疑矣。寅明曰,若又改付標,則事甚窘急矣。興慶曰,窘急與否,姑舍勿論,渠旣同往殺人掠參,則其罪當死,有何一分可恕之端乎?上曰,鞫獄雖重,使罪人納供,然後施刑矣。置人於必死之科,而豈不審愼爲之耶?陽來曰,雖非此事,尙祿則必除去然後,江邊可得無事矣。命均曰,旣已承款,則當以承款施之,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文秀曰,人皆欲急速處置,而少無哀矜之心,臣實慨然矣。上曰,補外至薄罰,而必曰生還未易,伸救不已,蓋以情熟故也。此則死地,而恬然不思詳處之道,其與西銘同胞之意異矣。予則雖蠅蟻之屬,猶不忍踐踏,況此皆人類也。豈不詳審於可死、可生之間?而直竝以死罪論斷耶?彼國若以數少爲頉,予甘心受其困責而已矣。命均曰,殿下推此心以往,何難做得三代之治乎?臣實感歎,而但此輩則終不免於犯越之罪矣。上曰,以犯越論之,則盡殺無妨,而以殺掠査之,則其間豈無輕重之別耶?金尙祿、金㗡金二人則當從罪疑惟輕之道,置之二等爲宜矣。興慶曰,俱是同往者,而或置一等,或置二等,則易致彼國之執頉,是可慮矣。文秀曰,大臣只以可殺則殺,可生則生論之而已。以文書端而慮之者,非大臣之體也。上曰,當初不卽送使,遷延至於今日。根本已苟簡而奏文中,以某日捉來某日問目爲辭,則其間日字頗多,彼人若疑之則亦何以爲辭耶?寅明曰,此距江邊道里絶遠,發捕之際,自邇遷延,惟當以此實狀直陳之矣。此非彼人可疑之處也。興慶曰,金尙祿則置之三等乎?上曰,只以一尙祿,傅之生議,亦歉然矣。然旣傅生議,則黑草付標以入,可也。興慶曰,依上敎付標以入,而此不必强傅生議,當察其情犯而處之,臣意則終未知其可生也。上曰,無標非類等語,反露出邊方不嚴之狀,徵討萊醬等語,亦似有與彼人交通之跡,竝刪改爲宜矣。寅明曰,撰文之人,蓋有意見,不必隨而改之,聖慮則似過矣。文秀曰,先以黑草入啓,仍爲正書以入,事體當然,今日事不成貌樣矣。上曰,此由於世道嘵嘵,大臣撕捱,不卽出仕之致,此等事不必言之耳。興慶曰,今此犯越罪人事,當初按覈,不能周詳,細洞名數,終至相左,以致事多違舛。此是李喆輔不善鉤覈之過也。上曰,徐命珩之疏斥李喆輔過矣。而以國家事體言之,則按覈疎忽,不可無警責之道,李喆輔罷職,可也。{{*|出擧條}}文秀曰,徐命珩,與李喆輔,本來熟知矣。喆輔逢命珩問曰,按覈事何如則善,而何如則不善耶云,則命珩不能明言某事非某事是云。其不知本事,而只論其人可知矣。且今喆輔坐罷,吏曹必以爲好矣。命均曰,使臣之不持奏文而去者,甚虛疎,一二日差退,似無妨,未知如何。寅明曰,二十四日則決難發行,撰文,臣旣當之,封裹亦待臣進參而擧行,蓋臣方帶戶判故也。封裹,今日亦必不及爲之矣。上曰,使行路文,已發送耶?命均曰,事勢如此,日字猶未的知,故路文姑未發送矣。上曰,然則以七月初二日定行,可也。興慶曰,使行旣退,則凡事無窘速之慮,而方物封裹,例以前期三日擧行,適値國忌,無開坐日矣。上曰,方物封裹則以二十五日定行,而當初日字急迫,奏文措語之刪改,慮未及,故㗡金事不言之矣。今旣退定日字,㗡金亦置於三等,可也。命均曰,此出於聖主好生之德,當依聖敎奉行矣。諸臣遂各捲文書。上曰,按覈御史罷職果徑先,故予亦有思之者,而靈城,先已發端矣。今日方開政,予欲試觀之,而今不可得矣。文秀曰,朝廷論議,皆出於年少人,近來臺官,未嘗以國事言之,只曲曲侵攻銓地,而推以及之於僚席相爭,世道嘅然矣。大臣方入侍,其鎭靜之道,在大臣戒飭,如何?語未了。上曰,靈城語多,則輒汎濫迤及,止之可矣,而言則是矣。予每念故趙豐陵及洪領相事,此兩人實多有鎭靜之功矣。洪相在時,論始甚之時,則人多攻之,及其稍緩之後,則爲領袖大有力於朝論矣。卿等兩人,方入侍,而不及於故兩相,若使豐陵當之,必不入於李壽海攻擊之中矣。右揆猶不能脫略,予前以不知靈城事言之,其記得否,以卽事言之,予意堅定,無撓改之理,而不知予心,互相攻擊,使朝著無寧日,以此規模,決不可爲國,在上者,豈不苦哉?昨夕政官事,略有下敎,而但李喆輔,國家之科也。非鏡賊之科也。若曰行己不美,門地不合云,則枳之可也。且不以文官待之則已,以文官用之,則以何故而不擬於舊踐耶?吏判之論李玄輔事,所謂承旨長望之說,可笑矣。不以文官待之,則判校猶不可,況承旨乎?至於申晩事,則不行公於三司之時則不言,而旣行公於三司之後,則終不能擺脫俗套,申晩誠非矣。然其人果不合,則當塞之,不然則不可以此而枳之矣。靈城所謂鎭靜之道,在大臣云者,是矣,而卿等猶不能擺脫於吏曹堂上之心矣。興慶曰,臣旣脫於科臼中耶。今之士大夫,各有所守,而出此則便入於彼。故必執其見而自然如此矣。臣固不及於故兩相,而時事又與其時不同矣。上曰,若使豐陵爲吏判,則申晩必不枳矣。使洪相爲吏判,則喆輔亦不枳矣。命均曰,臣於時事,全然不知,而蓋士大夫莫不各有色目矣。豐陵則實爲時論之主人,而今則事勢旣異,主人已亡,時事之潰裂,自至於如此矣。文秀曰,殿下不能詳知論議之峻不峻矣。實爲黨論者,殿下錯認以緩不爲黨論者,殿下亦認以峻矣。臣自兒時,出入於洪相家,而及其爲相,一未造其門,如豐陵、沈領相、徐左相,或是連姻,或是親舊,而亦未嘗往見,每於筵席,發此非斥之言,其誰與臣爲好耶?宋寅明方入侍,而臣嘗對寅明,亦攻斥蕩平矣。蕩平,始則不無其害,而終則亦不無其效。旣始之後,所當勉行,而此又將壞,時事尤無望矣。在昔閔鼎重、尹趾完,異色之人,而趾完,見枳於時論,則鼎重薦以爲通信使,古人之不甚於黨論如此,而至今稱爲美事矣。古則廊廟有嚴大臣,臺閣有直節臣,故朝有綱紀,而事皆修擧矣。今則不然。大臣輒畏怯於人之議己,臺諫只謄傳其故紙而已。如此而寧有一分可望於盡心國事之道乎?寅明曰,臣亦嘗以蕩平,爲苟艱之政。而卽今時勢,雖以南西老少,打成一偏,今日發一事則明日又生一偏論。故不得不一任其各守所守,而惟在朝家參用之如何矣。用人在於惟才,互對用之,雖曰不可,此猶爲漸漸生公之道。而此事之又將壞了,誠如文秀之言矣。上曰,如李光湜、尹得徵之類,輒有之,豈不悶哉?命均曰,當之者無論善不善,自有主張裁量之道,而今則無之矣。殿下以豐陵若在,必不枳申晩爲敎,而豐陵,是非明快,當枳之人則終始不撓,柳謙明,玉署之望,終不更通,及寅明擬之,則豐陵責之,而其時人不敢以豐陵非之矣。十九日下敎後,如申晩之言,則使豐陵當之,臣意以爲必枳之矣。使政官而無是非,則亦非政官之道也。文秀曰,臣聞上使,頃以使行非時,員役輩無以備八包,請持去官,銀五千兩而蒙允。臣於此,亦有所懷,敢此仰達矣。自前奏請使則有所請,故有官銀持去之規,至於陳奏使,則不過陳奏而已。故無官銀持去之規,而大抵無論別使與節使,一行凡百之費,則例皆出斂於八包中,多則四千兩,少不下三千兩。而八包銀貨,節使及皇曆使,則每年行期有候。故商譯輩自有及期備充之道,而非時使行,則無及期備去之勢,一行之費,實無出處。故自前朝家許貸官銀,非一非再。而譯輩趁不還納,致有逋欠者,亦多有之。朝家今又慮此,或有直於官銀中,割用雜費之議,而此亦有不可輕議者。今若以五千兩官銀,爲備行中之費,以代八包之出斂,則此後陳奏之行,每必引此爲例,直用官銀,創開無前之規,此不可爲也。今若以五千兩官銀,爲備納賂而持去,則我國之事,無論大小,彼人無不先知。今若知有官銀爲備納賂而來,則雖係順成之事,未必無隨意執頉,故爲操縱之患。況且自前陳奏,元無銀貨齎去之事,則此又係是創始,其在後弊,誠不可不慮矣。臣意則以爲無寧於今所得五千兩中,割出一千兩,以助行中需用,四千兩則散給一行員役,使之直貿白絲,而使臣照管,納於地部,則不過一年,被執倭館,換作銀貨,其利似滿使行,割用一千兩之數。如是則旣無陳奏使行創開齎銀之弊,又免非時使行直出官銀用備需用之患,至於員役輩,亦將無如前負債之慮,以此以彼,似或便當矣。寅明曰,副使之言是矣。我國事,一有所爲,輒爲前例,無前例之銀貨,今忽持去,則先聲所及,彼人必以操縱徵索爲計,而執頉之際,反易生事,以戶曹白絲貿易爲言,則於彼於此,實爲便當。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自前無論陳奏奏請,別使則八包不足,無以成樣,故許貸官銀矣。譯輩不卽還償,以致逋欠之弊,廟議不給官銀,只以數千兩劃給,使之割用,餘數則還納矣。今番使行,亦非時,八包無以充補,例用銀貨,決無聚斂之路。初欲以萬兩許貸,諸大臣之意亦然。追聞萊府賣買無利,易爲耗失之患,故臣以別爲持去,若干有用則用之,無用則還納戶曹爲陳達,而定奪矣。文秀曰,臣久在嶺南,故詳知倭館事,白絲雖或無利,決不至於落本,齎去官銀,出於預備不虞。臣豈不知,而陳奏行時,旣無齎去之事,則今忽創出,大關後弊,此臣所以有上達之言矣。興慶曰,五千銀貨,非爲盤纏聚斂之用也。蓋爲其不時之需,而別爲齎去矣。今者諸議以爲,陳奏則異於奏請,無別銀持去之規,無前之例,不可創開,且今行異於節使,行中八包,不得充數,例用聚斂,無以成樣云。今此銀貨,稱以白絲貿易,出給行中,如有可用處,則取用無妨矣。上曰,副使之意亦非全塞者,而使行之持去銀貨,元非古規,乃是中間創出者也。爲國之道,不可以賂物先之,事勢異於古今,亦不可無持去之道矣。命均曰,臣意則防其耗失也。文秀則欲使無其痕也。若分給行中,則五千兩太不足。依當初大臣之言,許給萬兩爲宜矣。上曰,許給則當自戶曹出給耶?命均曰,曾以平安監營前監司別備銀陳達,當用此銀,而貿來白絲,還納於戶曹矣。寅明曰,平壤泉流庫,卽戶曹屬庫,旣是前監司記付別置者,而戶曹銀貨方罄竭,且象譯所給,非戶曹則難捧,使之還納於戶曹宜矣。興慶曰,聞前西伯別備之銀,至於萬餘兩云。今以此銀齎去,則與流來公貨有異,五千兩如或不足,則雖滿萬數,未爲不可矣。上曰,然則以萬兩許貸,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鄭必寧,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泰良讀,自僖公元年,至蔡人嫁之。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四年,至夷吾奔屈。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五年,至罪虞且言易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六年,至魚氏世爲左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十年,至違禍誰能出君。泰良曰,《左傳》異於他史,善惡鑑戒之外,周公典禮,猶有可考者。其發凡而言例者,皆舊典《禮經》,而其曰禮也。非禮也云者,皆依據《周禮》,且一時賢臣之說,直與詩禮相表裏,皆可爲稽古制事之本,此等處留意觀覽,似好矣。上曰,然矣。最基曰,齊寺人貂章,管仲初與其君約,以盤遊佚樂之屬,無所禁,而獨不許其參用小人。其後寺人貂恃寵干政,漏洩戎機。管仲卒不能責其君之負約,以管仲之爲政。而猶容貰之平時,不敢排擊,以爲保身之計。及其將死,則以豎刀易牙開方等,盡言不諱,自取知人之明。而卒開禍亂之源,齊桓死後,至有五公子之亂。此豈非除去小人,不在始初而有失於防,微杜漸之義耶?上曰,所達好矣。泰良曰,齊侯侵蔡章,齊桓侵蔡之師,本爲私怒。而及其移師問罪於楚,則遂成義擧,此所以假仁借義,而彼善於此者也。但楚人,問諸水濱之說,終有悖慢不服之心。而不能深入致討,又先發同好之言。蓋其心,本無至誠惻怛伸大義於天下之意,故苟且了當。只欲得服楚之名,而歸王伯之分,尤在於名實誠僞之際,此正宜明辨處也。最基曰,齊桓以八國之衆,侵蔡伐楚,不正其僭王之罪。而責包茅之不貢,不討其猾夏之罪。而問昭王之不返,先儒以不知輕重,未免失言譏之。而此有不然者,包茅,大事也。膠舟,大變也。始侵蔡而震威,復陳兵而耀武,亦可謂有名之兵矣。自此中國之氣少伸,夷狄之禍少戢。屈完方城漢水之對,雖强爲大言,而其心未必不襲服,不然何遽盟而退也?上曰,上番所達名實誠僞,儘有所見矣。最基曰,晉太子申生事,胡氏以申生,進不能自明,退不能避難。愛父以姑息而陷之,以不義謂之小仁之賊。胡安國定論雖如此,申生當日所遭之情事,誠慘怛而有不忍看者,其惓惓於爲父爲孝之意,溢於辭表,亦安可小之乎?泰良曰,《禮記》亦以申生之不辭就死,非之矣。上曰,死外無他道矣。雖言之而其父猶不悟,則將奈何?必寧曰,聖敎至當。若言之而遭戕殺之變,則其父之惡,將益彰,不如自死之爲愈矣。上曰,申生之語,誠慘然矣。西銘亦不曰申生恭云乎?不言父過而其所自處,頗寬緩從容矣。泰良曰,宮之奇之言,明白剴切,虞公終不納用。大抵君臣之際甚難,雖以宮之奇事言之,敵國則以其言之用舍,卜其國之存亡,而所謂少長於君,朝夕使令之,虞公則不能見信。且百里奚則初不一諫,其昏蔽可知,而求其本則只在於受賄一事,蓋好賄好賢之心,相爲消長,人君好賄之心勝,而賢人皆退,則其國豈有不亡之理乎?上曰,虞公事,無可言者矣。最基曰,鄭殺申候章,楚子知申候之專利,不厭而卒不能去,任之不替而寵之不衰,噫,愛而知惡,人所難也。唐德宗之於盧杞也,以爲人皆以杞爲奸,而朕獨不覺,是德宗愛而不知惡也。不知惡而用之,無怪矣。郭公,惡惡而不能去,然郭公知惡其惡而不能去也。豈若楚文侯之旣知其惡,而猶愛之乎?此可爲後世用人者之鑑戒處也。上曰,知臣莫如君之語,用之於楚文侯者,亦未見其可也。最基曰,會于葵丘章,襄王賜桓公胙,以伯舅老令勿下拜,寵渥隆重,深得待下之道,桓公答宰孔言,天威咫尺,隕越于下,下拜登受,不替事上之禮,令人讀之,可想其時尊卑之體貌矣。上曰,《周禮》猶在於此矣。上曰,里克與荀息,如何耶?最基曰,里克旣不能悟獻公而救申生,又有弑二君之罪,固無可言者。而荀息受獻公托孤之寄,以死自效,不食其言,可謂難矣。然初不能極諫於廢嫡之時,則猶不無其罪矣。泰良曰,先儒論荀息而謂之忠,則凡忠於盜賊,死於私昵者,皆忠也云。而臣意則不然。荀息若以廢立時,不能强諫爲罪,則固有責,而及其受命於獻公而立奚齊,則固當竭其忠節,死生以之,荀息之死,終有辭於後世矣。上曰,荀息比里克,不可同年語矣。荀息若謂之初不擇君則可矣。而旣受托孤之命,則當其時不死,而何其爲君效死之忠則有之?《春秋》亦似許之矣。泰良曰,春秋義例,以大夫見殺而書名爲罪之之辭。荀息書名,則固不在許與之中,而其一死,終賢於不死矣。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最基進伏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三昨召對時,聖上起感於抗義新編,乃因講曹劌之語,仍下文烈公臣趙憲致祭之命,七百義塚,亦一體賜祭,聖意甚盛。此出於扶節義樹風聲之道,四方聽聞,孰不聳動而興起乎?蓋趙憲之節義,非如一時當亂倉卒捐軀之比也。在壬辰年前,聞天鼓星隕落之聲,已知必有倭寇之變。及其亂作,與七百義士,同日竝命,力戰而死,能得蔽遮兩湖,以遏初頭賊勢。其炳炳之節,赫赫之功,可與張巡許遠,千載一揆。是以,列聖朝贈諡贈職褒崇之典,無有餘憾,而特無子孫收用之敎矣。今殿下無論支嫡,特下除職之名,凡在瞻聆,孰不感歎?曾在壬辰年,因臺諫陳疏,有諸處死節之人致祭之事。而其時遣近臣,賜祭於錦山殉節之所。丁酉年致祭,則先朝溫幸時,因賜祭,道內先賢節死人,同爲致祭於憲之塚,墓所在之沃川矣。臣聞錦山郡趙憲之殉節遺墟,有七百義塚之同葬者。其側立祠,而號以從容,此其從容就死之義也。以趙憲爲主享,其下則中軍及義兵將校,以次序坐,至於僧將及軍校,則別立祠云矣。八月十八日,卽憲殉節之日云。朝家旣有致祭之命,則今去八月,不過數朔。分付禮官,若趁其死節日致祭,則必倍有鼓動激勸之道矣。先朝必以壬辰年而致祭者,以其舊甲重回而然也。今亦以其殉節日致祭,尤似好矣。小臣區區之見如此,故敢達。上曰,書院已賜額耶?最基曰,趙憲之書院在沃川者,宣廟朝,賜以表忠書院。而卽今則謂之滄洲書院云矣。上曰,旣已特敎賜祭,則退行八月,未免差遲,而其間日子,猶不太遠,殉節日致祭,亦有意義,依所達施行。而先朝旣有遣近臣之例,則今番致祭,亦送近臣,可也。最基曰,致祭處所,則趙憲致祭於從容祠,七百義塚則別爲賜祭。而祭物亦令豐備,如今犒師之例,而各別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最基曰,臣以趙憲事,旣有所達,而殿下特命賜祭於殉節之日,凡在瞻聆,孰不聳動?殿下常崇奬節義,而亦以尊周大義,下敎於筵席,非止一二。臣每於承聞之際,不勝欽仰之心。又有可以仰達之語矣。趙憲昔在萬曆甲戌年間,以質正官,往中朝時,有日記一冊,而皆以手筆親寫。且附朝天錄於其下,至今見在於其子孫之家,頗記中朝典禮及沿路所聞見。此乃神宗皇帝卽位之二年也。中朝文物方盛之時,故雖以道路傳聞者觀之,猶可有一分想像之道,豈不貴哉?臣聞奉朝賀閔鎭遠。昨年下往湖中時,趙憲子孫,以其日記示之。故謄書一本,本冊則還給其子孫。謄本則承旨鄭彦燮,爲忠淸監司時,題給若干物力於沃川郡,使之剞劂。而因其遞來,未及開刊云。先賢手筆,閱歷丙子兵火,至今全存,已極稀貴,而其書又是中朝見聞之從沿路記錄者也。豈若今之使行回還後,燕行日記修納之比乎?今若分付道臣,使之從速刊行,以爲頒布之地,則此亦可以寓殿下匪風下泉之思矣。故敢達。上曰,重峯手蹟,與他有異。旣有謄本,則令本道開刊上送,以爲進覽之地。餘件,分給於錦山、沃川書院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方帶同知義禁府事,而判義禁宋寅明未肅拜,同義禁金相玉在外,今日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今日不爲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其在分義道理,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以兩司不備,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兩司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執義李光溥,持平朴弼均、李載厚,獻納李廣道,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謀殺本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而係是綱常,依法例三省推鞫,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委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又啓曰,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判義禁不可不進參,而判義禁宋寅明,時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禁府草記,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兩司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服制,都承旨李眞淳進,以徐宗集爲光州牧使,權瑊爲金堤郡守,兪最基爲狼川縣監,金始㷜爲工曹參議,具鼎勳爲司饔僉正,許昇爲中部主簿,金廷潤爲宗簿正,左通禮吳守經,今加通政,滿三十朔,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入直,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彦燮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部都事,以委官意來言,三省推鞫事,命下矣。卽當開坐,而判義禁宋寅明,牌招不進,且日勢已暮,今日省鞫之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新除授司諫沈聖希,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兵曹正郞金聖鎔,禮曹正郞李世垕,監察宋儒式,監察金極齡,典籍朴時泰,典籍成憲祖,全羅都事鄭重器,副司果河大淵等疏曰,伏以臣等,頃伏見慶尙道前監司臣權{{!|𢢜|⿰忄業}}前後三疏,其疏輒以嶺人爲言。有曰一道儒生,怨毒次骨,假托他道儒名,陰囑同志,朝紳迭出而構誣。又有曰鎭服偸俗,曰益怒生釁,曰隱憂益深,曰元龜之誣衊。未必不由於嶺人之慫惥,末乃以不知有幾武弼等語,詬辱狼藉,必欲驅嶺人於罔測之地。臣等讀之未半,愕貽驚懍,不覺毛骨之碎淅也。噫,重臣之請罪嶺儒,乃其按藩時事,去今殆將二十年,則其所謂假托他道,陰囑朝紳者,雖未知其所指者何地,所目者何人。而言議是非,人各有意見。彼他道之儒,搢紳之流,誰肯聽人頤指,强費牙頰耶?重臣之必以此抑勒嶺人,眞所謂疑團臆逆,此則臣等付之一笑,不欲與之呶呶强辨。而其曰隱憂,曰鎭服,曰生釁云者,語極深緊,意極危險,直以化外異域待之。若有奸萌禍機,潛伏於其間者然,噫嘻,亦甚矣。此何等口氣,此何等心事也,嶺南一域,素稱文獻之鄕,大賢輩出,遺風藹然,頃年一二凶逆之出於一僻邑。實是千萬古所未有之變怪。而多士雪涕,義旗相望,必欲寢皮而後已。比歲荐飢之餘,死亡雖多,而絃誦猶在。禮俗如故,州里按堵,人心晏然,則嶺之南七十餘州,無非耕鑿中自在之民耳。有何隱憂之可言,有何鎭服之可議?而若其生釁之說,此乃古人爲夷狄設者。今重臣,其將夷狄我嶺南耶?三百年冠裳之地,一朝受此惡辱,是何我殿下大公率物之日,而吾嶺一方,獨不見容於世耶?若使嶺人,眞有隱伏之憂,將生之釁,則覆載之間,決不可少須臾容其假息,其不可徒懷隱憂,姑事鎭服也,明矣。以重臣斷斷憂國之誠,何不明言其某事可憂。某人可慮。挺身勇赴,汲汲譏詗,聲罪致討,絶朝家南顧之憂。而乃反拘拘於一己之利害,徒爲此規避之態也耶?目見其可憂而避事不赴,則是不忠也。心知其無罪而陷人不測,則是不仁也。不仁不忠,君子之所不爲,重臣何不審愼於此,而容易發口耶?至於慫惥元龜,不知幾武弼之說。臣等尤有所痛心瞋膽gg瞋瞻g而不自忍者,元龜以梟獍之孽,爲奴邊邑。雖廝隷下賤,尙不欲與之近狎,則嗾此奴而搆人,其謂嶺中士大夫爲之耶?君必曰,元龜聽嶺人之慫惥,而誣引重臣,則極賊之構誣嶺人也。又誰爲之慫惥耶?武弼之凶逆不道,含生之所同憤,而此不過么魔gg幺麽g一輿儓耳。固不足關係於嶺俗之醇疵,而以其不幸而出於嶺南。故臣等之憤痛,比他人尤甚。今重臣,一倂混斥之曰,不知有幾武弼。噫,凶逆之人,乃是天地間極罪,其不可無端誣擬於人也決矣。況可擧一道而混擬之耶?罔極之誣人,莫不痛心,己所痛心者,不忍加於人,向重臣之被誣元龜也。獨不痛心乎?而今乃以此,輕加之於人耶?近來世道日壞,時象不佳,擠排之際,必以此等惡套相誣。而獨於嶺人,蹈藉偏甚,頃者前監司臣柳復明之疏,亦有過疑臆勒之語,而此特一時粗率之致。臣等不欲多辨矣,豈料重臣疏意,再三煩複,可駭可怕之語,愈往而愈深耶?臣等不勝痛鬱之情,卽欲疾聲仰暴。而以道民訴道伯,事體有嫌,泯默以度矣。今於處分之後,始敢冒死齊籲,伏乞聖明,特垂財察,亟命究覈。如有潛伏之憂可慮之釁,一如重臣之言,則嚴加誅討,快施王法。如或不然,則誣人之罪,自有所歸,明賜勘處,以伸一道憤鬱之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權{{!|𢢜|⿰忄業}}之疏,其無義過中,業已洞知,於嶺人,何有哉?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老母宿病沈淹之中,近因虛泄,三朔彌留。少失將攝,一倍凜綴。而日來又添暑感,寒熱往來,齒痛兼發。乍歇乍劇,進退無常,粥飮之專廢,已至累日。委頓床席,氣息如縷。臣之情理,實無離側供仕之望。而不敢以區區私懇,輒事仰瀆於崇嚴之聽。虛帶職名,不得就直,殆一旬矣。夙夕悚惕,靡所容措。目今館僚多故,禁直苟簡,亦不宜一向泯默,以益其瘝曠之罪,冒萬死仰首號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煎迫之懇,亟遞臣所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看b護焉。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於前冬,忝叨是職。因一自辨之疏,重被反詆之言,卽陳對章,見阻喉司。有懷未暴,掩抑而退,竟犯違傲之科,薄從例罷之罰。至今追思,惶愧交切,不意聖度含容,復畀宿踐,臣實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也。臣固當怵分畏義,竭蹶趨承之不暇。而從前情勢,至甚CChar卼,今不可以日月之稍久,有所自解而揚揚冒赴也決矣。儒臣譏斥之語,或謂之猝改其說,或謂之文過護短,或謂之不白直,首尾臚列,無非不韙之目。蹈藉凌蹙,殆無餘地,此誠朝廷之羞,臺閣之辱也。何可諉之以時移事過,而不一辨暴也哉?噫,將兵之臣,旣有做錯之失,則爲聖上耳目之官者,略加刺擧,不過官師之規,而職在論思之臣,反肆譏詈,誠未可曉也。戎儀之顚錯,陳疏之徑先。臣之前疏後疏,一串說去,無少異同,則其果有一毫彷彿於儒臣所云云之目耶?彼雖以不論禁旅,作爲論臣之欛柄。而臣之所聞,只在訓局,至若禁旅之事,未及耳剽,隨聞論列,事理當然,儒臣則已先臣而聞之矣。何不糾擧而必待處置臣而後,始乃提及耶?臣實異之,臣以此情地,旣難冒沒。而又有私情之萬萬懇迫者,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輒此嗚呼於辭疏之末?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自昨夏,重得痰腫,分野在於胸腹,症情極危。今至周歲,漸就沈篤,濃汁長注,毒氣大肆,坐臥轉動,輒必須人。氣力萎薾,眞元積脫,實有頃刻難支之勢。臣方寸煼灼,左右扶護,暫時離捨,亦所不忍,況可論出而供仕耶?今以守令署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難强,憐臣情理之難抑。亟賜鐫罷,俾便救護,更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bb看b護焉。 ○甲寅六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泰良讀,自魯僖公十有一年,至置官司焉。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十有六年,至脩祀紓禍也。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十有二年,至重耳敢不拜。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二十有四年,至乃往得仕。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德載讀,自二十有五年,至故使處原。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二十有六年,至爲七大夫於楚。泰良曰,內史過之言,直欲斷人禍福於言動之間,則未免太鑿。而大抵動作威儀之間,自有禎祥之先見者,此理之不可誣者。而其以禮爲國之幹,以敬爲禮之輿者,見識極高,非後世儒者所及也。上曰,然矣。最基曰,隕石于宋章,石隕而蠲退,非祥也,乃災也。而宋君,常有欲得奇祥異瑞之心,故有此,是何祥也之問,其失言甚矣。治道之道,元不關於禎祥,惟一心對越而已。不當有意於求祥也。至於天之降災,欲其警告,而使人君修省也,苟有災而修德以應之,則災不爲災矣。上曰,所達切實,雊雉桑穀之異,不爲殷宗之累,果在於人君修德以應之道矣。最基曰,惡聞災而好聞祥,人情例也。而近來宰相,問鄕人以年事,答以豐登則樂聞,答以凶歉則惡聞。以至於至君前而不肯以災沴仰告,外方亦不以變異奏聞,臣於此,實有所嘅然者矣。泰良曰,卜招父章,《左傳》言卜筮事多矣。卜筮之事,聖王重之,洪範以卿士庶民龜筮,參互言之。蓋三代聖王,存心敬畏,常若天地神明之降臨。故其決大疑謀大事,必稱神明以決之。此先王作《易》開物成務之精意也。三代之後,卜筮之事,流入於雜術,儒者蓋亦羞道,而若其齋肅其心神明其德之本,則在於人君,恐亦當留念矣。最基曰,古昔聖王以卜筮爲重者多,朱子之學問道德,如何?而傳《易》,專以卜筮爲主,固非末學淺見所可排斥者,而及至後世,見理不明,只憑古法,欲占吉凶,其流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居乎君師之位者,則惟當以光明正大之道行之而已。顧何待於卜筮乎?是以,我朝列聖,未嘗崇尙於卜筮矣。上曰,所達是矣。最基曰,晉惠公卒章,有淫刑以逞,誰則無罪之言,臣因此文義,有慨然於卽事者,敢此仰達,近來京外用刑太濫,極有弊端,而其中外方所用圓杖,尤無義。其大其重,無異棍杖,而無論罪之大小,輒皆以此杖用之,不但致傷者相續,亦不無間間徑斃之患,夫同推訊杖,本有定制,雖笞杖亦然。而所謂圓杖,則一任守令之擅用,或因其私喜怒,罪甚輕歇者,而施之大,是法理之外矣。宜有各別定式嚴禁之道,故敢達。上曰,前後戒飭非一,而又有此圓杖之弊,極爲非矣。各別嚴禁於外方,可也。彦燮曰,臣待罪湖西時,亦承朝家嚴飭之令,卽爲知委於列邑矣。同推則自有法杖,未聞有用以法外之杖者。至於圓杖,則守令雖尋常輕歇之罪,輒皆用之,儒臣所達之言,誠然矣。上曰,以下敎,更爲各別出擧條,分付於諸道道臣,嚴加申飭,自今以後所謂圓杖,則永爲嚴禁,使之不用,可也。守令於如此事,豈可乘快濫用,而不奉朝令耶?{{*|出擧條}}最基曰,晉文公事,多有可觀者,子犯之勸受塊,姜氏之謀醉送者,皆非偶然,因文想像,不覺歎賞。上曰,姜氏事尤奇矣。而若使嬴姬,易地而處,則又必如是矣。最基曰,晉候賞從亡章,子推之不言其功,逃隱而死者,雖近於介介,而文公事,實未可知也。文公,足可謂列國賢明之主,而當其賞功之日,不念割股之忠,忘功負德,一至於此,文公事,實未可知也。雖有志過旌善之擧,而亦何及哉?上曰,晉文公之於介子推,其周旋患亂之功,有不可忘者,而終致綿上自焚之患,此甚慨然處矣。況今戊申軍功,旣非親見,只憑單子,則已不無落漏之慮,雖入於記功之中,歲月稍久,漸致遺忘,殊非待功不薄之意,都政不遠,分付兩銓,各別調用,可也。最基曰,臣於軍功事,有所懷,敢達,前別提安鎬,曾於戊申年,隨崔奉朝賀,同時上來,雖不入於錄勳之中,而伏聞其時聖上,親下嘉奬之敎,其後因崔奉朝賀筵達,有陞敍之承傳,而未及蒙恩,以講不通之故。竟至落職,今過累年,終不檢擧,豈不有歉於恢公念功之道耶?上曰,安鎬之不入錄勳,予固有意,而若論其功,與彦城何異哉?曾於政目中,有安鎬名字,故予則謂銓曹之收用,今聞儒臣所達,始知其落職久矣,極可慨也。該曹前後堂上,竝推考,依陞敍承傳,今番都政,各別調用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泰良曰,富辰之諫襄王,其言切至,蓋後世人主,與夷狄同事,以自救於目前者,後必酷受其禍,此言眞可謂萬世法矣。上曰,然矣。古人有言曰,兵不厭詐,而晉侯之伐原也。以信爲重,乃曰,信者,國之寶,民之庇也。其言儘好,宜乎退一舍而原降也。最基曰,雖匹夫,無信不立,況人君乎?交隣有道,無信不可,至於任使之際而亦不可無信矣。近來朝家之失信於民者多,自上每有軫恤之敎,在下之人,若將奉承,民皆懸望,而後輒無效,故凡有朝令,民皆不信矣。今之痼弊,無過良役,自先朝至今日,講以四件事,而終不得行,外方之民,不能保存者,皆由於此矣。向者大誥之餘,有良役變通之議,小民則無不雀躍以爲,今番則必有變通,而冀蒙其解懸之澤,至於鄕中,不及兩班,稱以閑散者,則自相驚撓以爲,吾輩必盡入於軍保云。而盈庭之議,終未歸一,畢竟猶夫前日而已。民間之不信朝令,類如此矣。臣無遠略,亦不敢以某事之必可行,有所仰達,而各軍門不緊名目甚多。今若盡數汰除,而以一匹之役施行,則庶可爲一分救得之道矣。閑散者之可合軍保者,固多有閑遊者,而戴黑笠着道袍之類,一朝盡入軍役,則亦不無深慮,此則有難輕議矣。彦燮曰,良役變通事,其來久矣。聞其設弊之言,則無不該備,而使陳救弊之道,則終無好策。儒臣亦以黑笠者代定爲慮,以此而猶慮之,則當此世道極惡之日,其可以四件新法,斷然行之耶?至於一匹之役,朝臣之以此爲言者,亦有之云。而此一款,最是可行之法也。然,自朝家,全減一匹,而更無出處,則其耗縮,亦非細慮。必講論其終末,使朝家而無公失一疋之弊,使良民而有蕩減一疋之惠,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一疋好矣。予始欲行之,而更思之,二疋元不重難。行一疋之令,而又有弊,則其將又減爲半匹耶?最基曰,外方之民,皆避劇就歇,家資稍優者,則皆入於監、兵、水營各色名目。貧殘無依者,則皆入於騎步等,良役今若盡爲一疋之役,則民間可無避此歸彼之慮矣。上曰,當初入於監、兵營者,不但避其役,皆欲取其名也。今雖等是一疋,而必不願爲之兵,而如前皆入於彼矣。且一疋、二疋,雖有多少輕重之分,而亦不免於侵隣徵族之弊,國有所減而民無其惠矣。此亦終難行之矣。彦燮曰,臣俄有所達,而一疋,元非永減,自有出處矣。上曰,不行游布結布等政,則一疋,又何處出耶?彦燮曰,此等事有若素常區劃者然,唐突陳白,實涉猥越,而臣累經外邑,略知事狀矣。官家例有一年應捧柴炭氷丁雜役價,而邑邑異規,有以米租而徵者,有以錢而徵者,而米則或十斗、七、八斗,租則居多爲一石,錢則爲三、四、五兩,雖小邑,計用一年,而猶有所餘。邑大結多之處,則所餘甚多。故李衡佐,曾爲公州牧使時,以雜役價米,分排一年所用雜物,而所餘殆近千石云矣。雖以湖西一道言之,無論大小邑,而以雜役價,除其一年應下,取其餘而計之,則湖西雜役價之所餘,足以當湖西軍額一疋之數矣。法有可行於東而不可行於西者,亦有便於此而不便於彼者,他道事勢,雖難盡知。而臣纔自湖西還,湖西事勢則略知之,統一道言之,或有地小而軍多者,或有軍小而地大者,以其年年應納結役價,互相推移,以充其數,則足以行一疋之役矣。臣於按藩時,試欲行之於一二邑而未果焉。此非騷擾民間者,只監司知委各邑,各邑從容奉行而已矣。上曰,守令所用柴草、雉鷄等物,皆在其中,而今若充納於一疋之數,則守令無容手之地,又將別徵於民,民何以堪之耶?彦燮曰,非以守令應用之物而充納於此也。以其應用外所餘者而言之矣。上曰,沈判府事,嘗以此言之,而諸臣皆以爲細瑣難行,故不果行之矣。最基曰,此在監司之得人矣。守令則雖難盡擇,而八路藩臣,苟得其人,豈無從長變通之道乎?廟堂講究之外,各別申飭道臣,以爲一二處先爲施行,則諸道自然從之矣。卽今平安道,則已皆以一疋行之矣。彦燮曰,如臣者,雖不能居藩報效,而此在監司之得人云者,誠如儒臣之言,監司若得人,則守令自在其中矣。近來京外,元無久事成效之意,亦由於事未成而輒有人言故也。今此一匹之役,先自三南爲始,而不撓浮議,委任責成,則豈不無其效乎?最基曰,臣待罪經幄,于今周年,屢登筵席,少無報效。而只緣區區私情,敢將古人所謂事君日長,事親日短之語,有所仰籲,而自上特許施焉。臣母子相對感泣矣。臣未嘗以時政之失,君德之闕,一番陳暴,臣心常歉愧,而今當匪久遠離,此後入侍未易,不任耿耿,略陳愚衷焉。殿下勤學之誠,高出百王,當此酷熱,逐日開講。爲臣子者,何敢以停講爲辭?而卽今悠悠萬事,只在於聖躬調養,如有氣憊之時,則間間撤講,未爲不可,以言時象,則百隷怠官,而無擔當國事之人,紀綱壞損而有牌招不進之弊,至於風俗媕婀,直氣掃地,此則猶非言事者之過也。一言纔發,而君上則惡聞逆耳。世人則皆疑護黨,此所以皆事苟容,而不肯盡言也。言路扶植,實爲今日急務,古人不云乎?他日伏節死義之士,多在於犯顔諫諍之中,言雖過中,而務加優容,以爲來諫之道焉。上曰,儒臣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意,頃者不許乞郡,而適今館僚濟濟,故特許所請,午前則以學士而入,午後則以守令而出矣。俄者儒臣,以守令之難於盡擇爲言,予欲下敎矣。名士愛惜身名,故稍勝於他人,而名士豈盡善治,他人亦皆不善治耶?以向來臺章言之,名官作宰者,亦多有不廉之弊,予以是勉戒之矣。以經幄出送,非但爲其養親,寄以百里,其任亦不輕,若盡心撫字,而有治效,則此尤有光於乞郡養親之道,而若或不善,遞於殿最,則不但儒臣之自愧,在上者亦不無歉然者矣。最基曰,諄諄下敎至此,惶感萬萬,俄者所達守令之難於盡擇,蓋欲只擇八路監司之意也。臣何敢以他人之或不善治,便懷自暴自棄之心哉?臣性本愚鈍,恐不能副殿下分憂之意,而惟以愛恤其民,砥礪其身,爲區區自勉者矣。彦燮曰,日昨銓堂,陳疏出去後,因特敎而更請牌招也。其間儘有委折,而只緣本院啓辭之失其本題,以致聖明,未察其日事狀,何可以事過而不達乎?蓋銓堂等之疏,因聖敎而陳所懷,其下兼有辭職之語,旣陳辭疏,則不敢留在闕中,道理然也。及其傳敎下而有政,官旣已來闕庭,則待疏批卽爲開政之敎,臣等啓辭,宜曰,銓官旣陳辭疏未承批之前,不敢留在闕中,故已爲出去云。而況以陳疏入啓後,自爾日晩出去等語爲辭,莫非臣等不能明白措辭之致,豈或聖意,以其日銓堂退去之由,不在於辭職,而出於日晩歟?然則非實狀,臣誠惶悚矣。上曰,其日銓官,久在闕中而退去乎?彦燮曰,三堂同會闕中,治疏來呈,其間時刻稍遲,而陳疏後卽出,出後遲留於闕外,以待批下云矣。上曰,然則予亦有未盡者矣。疏下末端語,汎看無答,其在禮使之道,不可以事過而置之。以卿等勿辭焉五字添書,從重推考,傳旨還收,可也。{{*|榻前下敎}}彦燮曰,入侍承旨來言,趙文烈公朝天日記入之事,命下云矣。臣在湖營時,以若干物力,給於沃川倅安宗海,使之剞劂,而未及刊出矣。取見閔奉朝賀家所置本草,則爲校正,而多有付籤處,所寫亦不精,若去其付籤,則不可考矣,直以草本入之則未安矣。上曰,以草本入之。諸臣遂退出。 ==6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今日本府省鞫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持平朴弼均,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尙瑞院牒呈,則价川推考敬差官復命之後,帶去刑曹書吏金錫龜所受伐字號一馬牌,稱以得病落後,終不來納,故移文刑曹,使之督納,則回移內,書吏金錫龜,行到肅川之際,所佩馬牌,偶然閪失云。事極驚駭,所失馬牌,令道臣,分付列邑,期於搜得上送,當該書吏,令攸司,依律勘罪,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薦望,以柳儼爲水原府使。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議徐宗玉服制,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藝文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廷濟爲兼同春秋,申昉爲藝文提學,權德載爲左通禮,兪健基爲副修撰,李命稷爲宗廟令,李宗白爲應敎,趙錫命爲大司憲,權爀爲龍岡縣令,李坰爲司宰主簿,洪舜元爲引儀,忠原君朴東亨敍用事,承傳,嘉義金萬鍾,今加資憲,武臣堂上祿試射時,騎芻五中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外司進,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展力朴軾,別武士金重信,閑良韓俶等,或捉得惡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朴軾、金重信,未資窮未準職韓俶,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金洸爲副摠管,李玗爲兼司僕將,尹得商爲五衛將,閔挺撥爲忠壯衛將,鄭重協爲忠翊衛將,崔天若爲慶德假衛將,愼爾晉、朴泰錫、李時莢爲僉知,李汝迪爲同知,副司直徐宗伋,副司果吳彦胄單付,副護軍,具聖任、李萬興、金夢衡、李權、張爾樞、吳守經、閔濟萬、金震郁、方日尙、閔挺撥。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李宗白,時在京畿長湍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南泰良,姑降入直矣,以身病,陳疏受由出去,下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兪健基,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判義禁宋寅明牌招,以爲省鞫趁早開坐之地云。判義禁宋寅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省鞫,不宜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今日內不可不差出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趁速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守令多員未署經,而其中有除拜過三朔者,夫馬留滯可慮,兩司除在外、受由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朴弼均獻納李廣道,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同副承旨鄭彦燮進,以金在魯爲判義禁,申昉爲同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彦燮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在魯,同義禁申昉,所當出牌,而因委官言送,省鞫頉稟,且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金相玉,今姑改差,其代備擬事,命下,而政官旣已出去,口傳差出事,分付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判義禁差出事,已自政院,稟旨開政,而同義禁趙錫命,移拜大司憲,同義禁金相玉,受由在外,令政院,稟旨變通,竝令差出其代,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云。同義禁趙錫命,移拜之代,今日政自當差出,而同義禁金相玉,旣已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備擬。 ○洪尙賓啓曰,卽者禁部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堂上差出之際,已至犯夜。今日省鞫,不得爲之,而明日則弦日,二十五日則方物封裹相値,二十六日國忌齋戒,二十七日、八日、九日,國忌正日,來初一日,朔日,初二日,使行拜表相値,其間將不得開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往者被斥,旣知過中,而曾已遞職,廉隅且伸,則今以省鞫不備,憲臣牌招,而違牌爲事,雖曰耳目之官,新進之習,不宜此哉。只推,朴弼均批下,共爲待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德壽爲同義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惠民署所報,則本署醫女,以各邑婢子中,擇其年少聰敏,啓下選上,敎誨方書,勸課成就,陞補內醫女者,已有令甲,而昨年藥院三提調入診時。近來醫女,迷劣特甚,無一可使者,毋論尙房針婢與各宮丘史。年少聰慧之類,竝爲抄擇移定事,榻前定奪,則意有所在,而今此江原道平海郡婢銀蟾,上年七月,以醫女啓下,纔已上來現身後,四翁主房宮屬輩,諉以今年四月丘史啓下云。而不有成命,違法橫奪,終不出給,醫女與丘史,輕重自別,旣有啓下之先後,則以醫女立役,事理當然,斯速入啓變通之地云。醫女之役,比丘史不但事體自別,又有啓下年月之先後,則事不當如是奪去。平海婢銀蟾,還送于本署,以爲醫女立役之地事,分付該房及掌隷院,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備局薦單,忘置未達,今政遺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左副承旨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窘,自甘屛散,杜門跧伏,粗愜涯分,卽於千萬匪意,忽承喉院新命,此蓋臣屢逋自畫之地也。選部胡爲而苟擬,以損銓法,天點胡爲而謬加,以拂物情,噫,駭機方張,而憐臣於積困之中,惡言交沸,而收臣於衆棄之餘,誠知聖意迥出尋常。臣雖迷蠢,寧不知感,而第臣自昨年狼狽以來,銀臺一步地,便作十重鐵障,雖欲透過,其勢末由,況於近日申晩之詆尹得徵之咻,一節深於一節,至於今番銓長之疏,而語意愈緊,義理益晦,甚矣,人心之陷溺而黨議之難破也。臣亦非全無知覺之人也,蒙此恥辱,豈不欲隨加論辨,而臣今老白首矣,與人呶呶,祗益疲BChar,況此事屢經處分,更不須別事陳列,惟是自靖之義,不可恃寵而遽毁,已敗之塗,不可冒恥而復蹈,區區此心,雖萬被戮,斷無轉動之勢,且臣所患痢症,十分苦劇,度數無算,飮啖全廢,貼身涔涔,了無生意,昨違嚴召,惶恐無地,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而庚牌再辱,怵分畏義,不得不舁到禁扃之外,而輒控短章,略暴危懇,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難强,察臣籲號之非飾,亟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銓部,勿復檢擧,以謝時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稟賦脆弱,積傷喪禍,兼以數年以來,重得奇疾,咳喘吐血,發作無節。尤苦春夏之際,火熱升降,泄痢交作,神精焦涸,肥膚羸削,懍然無復有生人意象,至今存全,臣亦自怪。乃自夏初以來,調攝失宜,舊疾增劇,晝則吐血不止,夜輒咳喘達曉,淹延數朔,百藥無效,以臣弱力,詎復堪此,委頓辛苦,朝夕待死,夫豈有一毫餘念?及於榮宦,而只緣積月撕捱,分義惶悶,向日屢次特敎之下,情勢窮隘,不得不冒肅恩命,力疾就直矣。乃於日昨次對罷出之後,猝得泄痢,度數無算,眞元暴虛,氣息如縷,實無一日在直之勢,陳章請急,未及捧入,而遽有召對之命,以病頉稟,極知惶悚,不得不忍死登筵,而其神掉肉顫,奄奄危綴之狀,或爲聖鑑之所俯燭矣。及其昨日退出,寒熱大作,胸腹悶塞,移時昏窒,不省人事,仍而吐血數升,精神昏眩,頑痰上衝,喘息繃急,一夜之間,屢瀕危境,若不及今遞出,則實有汚穢淸禁之慮,此禁直諸人之所共目見者也。念臣出謝以來,未滿一旬,豈敢遽爲辭免之計,而目前病狀,若是危惡,死期已迫,聲不暇擇,玆敢急構短疏,冒死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使臣得以安意調治,少延殘喘,不勝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行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承金吾除命,繼以三省設鞫事,召牌下臨,在臣分義,宜卽趨承,而臣於積瘁之餘,傷暑忒重,頭痛膈煩,神氣昏倦,如非一兩日得間調息。則自覺其有顚仆之慮,冒死違逋,罪已萬萬,且臣病母,近以暑感彌留多日,夜來又復添重,兼有癨氣,吐瀉無算,勺水不能近口,眞元漸益澌敗。臣方焦憂罔措,雖微身病,卽此情理,姑無離捨奔走之勢。伏乞聖慈,俯垂體諒,特賜數日之恩暇,俾得專意於救護焉。仍念內局、金吾之不得竝兼,明有近例,所重有在。向臣之承命金吾也,內局兼任,引例乞解,而未蒙聖明允許,迫於嚴命,仍冒兩兼,揆以事例,終涉苟艱,其在重保護之道,恐不可每每如此。乞命該曹,照例變通,以幸公私,治疏將上之際,召牌又下,而無由祗承,罪益萬死,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莫重省鞫,不可踰月兼帶,判義禁之任許遞,以便護焉。旣遞兼帶,於內局,更何辭也? ○慶尙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方岳之職,孰非重寄,而至於嶺南一路,最爲國家根本之地,承流宣化之責,尤有別焉。聖上之必欲另加愼簡,朝廷之所以每難其人,其意良非偶然,則其不宜輕畀非才也,明矣。而今乃猝然歸之於千不似萬不近之賤臣,累睿簡駭聽聞,而莫之恤焉。臣竊驚怪戃怳,繼以憂蹙悸恐,誠莫曉其所以也。苟謂臣有毫分可堪於此,則以殿下則哲之明,照臨百官,綜核是先,如臣至庸極劣之實狀,必有以洞燭無餘矣。不然而苟然塡充,謬加恩點,則其與另擇之意,核實之政,不亦乖剌之甚乎?竊念臣以世祿之裔,厚蒙渥恩,毛髮頂踵,罔非造化,非臣糜粉所能仰酬,雖使之蹈赴湯火,固所甘樂,矧此見叨,卽古人所云至榮,而人所願欲者,臣豈獨無恒情,而直爲此撕捱哉?惟其空疎儱侗,重以廢痼之疾,凡於事物,殆同聾瞽,實無一知半解可以藉手而備任,使之末從,前所以竊附於量受之義,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亶出於斷斷苦心,向來海臬之除,終始力辭,必遞乃已者,亦非但爲臺言之侵及而已,則顧玆雄藩,管轄七十餘州,事務之殷,責任之重,大小劇易,比前懸殊,尤豈有去就之可論哉?重念本道災歉荐臻,凋瘵比甚,公私俱困,蘇息無期,此時撫治,視前尤艱。臣若不量人器之稱否,貪榮怵分,冒沒承受,則顚踣之患,勢必立至。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道,其失望於一方,貽辱於國家,誠非細故,及其僨事之後,雖勘臣以不職之罪,加臣以斧鉞之誅,亦何補哉?此臣所以披瀝誠忱,竭聲懇扣,決不敢爲冒當之計者也。顧臣區區血懇,非敢有一毫矯飾,而不過復申從前控籲之語,則誠不敢張皇覼縷,以瀆聰聽,而目下病狀,亦實無一分承膺之理。臣之素患伏暑之症,自近暴重,沈淹困篤之中,又於腦後毒疔猝生,分野旣重,根柢甚固,欲濃未濃,痛勢轉劇,項直而不能轉,頭暈而不能擧,委倒床簀,作一籧篨,胸膈煩悶,飮啖頓却,寒熱迭作,眞元日鑠,雜試湯焫,有加無減,昏昏惙惙,方在人鬼未分之中,實有頃刻危死之慮。此卽醫家所謂火腫,非可輕易下手,勢將待其自潰,仍而從治,時月之間,萬無蠢動之望,而伏聞催促有特敎。引日泯伏,惶懍倍切,不知所措,而數行文字,亦無以自力構綴,今始僅僅呼倩,略暴情實,冒死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臣才分之決不可堪,憐臣賤疾之實所難强,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俾政體無至大損,微分得以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持平朴弼均疏曰,伏以臣於縮伏竢譴之中,忽伏承柏府新命,臣誠惝怳驚感,靡所容措,臣本百無肖似,而性又巽軟,自分不合於言責之任,故曾忝諫職,亦非一二,而一味退縮,終不敢爲冒沒承膺之計矣。近又以情勢危蹙,前後館職,一未承命,則今不可以職名之稍改而有所變動也,明矣。且臣於日昨對吏也,所被嚴敎,萬萬惶澟,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追思至今,震駭抑塞,莫知置身之所也。臣之供辭,備陳本來情勢之難冒,仍言廉恥之不宜放倒,而末以自遭臺言,矢心自畫等語結之,及奉聖旨,乃以以下敎,非廉隅爲敎,縷縷誨責,極其截嚴。噫,臣雖愚陋茫昧,全無知識,亦嘗粗聞事君之義,而出入侍從,已有年所,何敢以君父下敎,作爲廉隅,自畫於榮塗也哉?自顧才分,萬不稱似,且其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所以積犯違傲,累入牢狴,而區區咫尺之守,敢暴於爰辭之中,庶幾日月之明,有以俯燭,而只緣語拙誠淺,未能上孚淵衷,以致嚴旨之累下,臣誠不勝惶愪悶塞,撫心自悼也。竊念臺閣之職,一以糾正官方爲任,而古語云,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臣爲臣無狀,不知君父之嚴畏,不識君臣之分義,違逋嚴命,不知其爲幾次,若繩以犯分之罪,臣實爲首,然則臣將訟愆之不暇,顧何以糾劾官邪,振肅頹綱,以效其職責乎?臣揣量才器,萬無堪承之望,情跡臲卼,亦無冒出之勢,昨於天牌之下,竟未祗承,論其辜犯,合被重誅,而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於是一倍兢惶,無地自容,今又以守令署經事,召牌儼臨,臣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九閽之外,而顧臣難進之狀,如上所陳,咫尺天陛,末由入肅,玆敢略陳短疏,徑還私次,慢蹇之罪,益無所逃。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蔑分慢命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6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同義禁李德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水原府使柳儼,時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敍用。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兪最基外任代,前正言金箕錫,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壬子式年武科出身鄭翊臣榜目中,其居住,以咸興開錄,故依例分防於本道事,啓下行會矣。卽伏見南兵使李義豐牒報,則咸興境內,元無鄭翊臣爲名者云。故査問曲折於其時入門官,則以爲鄭翊臣之殿試長單子及本道成冊,皆以咸平居住書塡的實云。此實由於殿試榜目修正誤書之致,元榜中咸興之興字,以平字改付標以入,亦爲知委於全羅兵使,卽點送防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玉署諸官,今不乏矣。而下番闕直,已多日,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副學雖曰長官,不敢請牌,此等之時,豈拘常格,闕直經幄乎?卽爲牌招入直。 ○鄭彦燮啓曰,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放送傳旨啓下矣。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副學旣命牌招,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一體牌招。 ○以副修撰兪健基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兪健基,設有撕捱之端,其在分義,累遞而伸廉隅,豈容爲此?而況君父自反之敎,爲臣子者,視若尋常乎?極可寒心,只推,待朝牌招。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子,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抗擡羞顔,黽勉復出,而難安之端,可辭之義,不一而足,此際又得見承旨李玄輔之疏,以臣論其科名,怒色相加,盛氣反詈,或曰駭機,或曰惡言,至以義理益晦黨議難破爲言,臣於此,不勝駭悚,繼以一笑。噫,癸卯科之辨,自有百世公議,豈榜中人所可自命以義理,而不思關係之至重,乃欲混歸之黨論,以解其疵點,惜乎,其不知自反之道也。臣不欲窮本較挈,以傷篤厚之風也。雖然,旣被人重嘖,不敢晏然自在,坐違政牌,惶縮靡容,金吾新命,遽下於意慮之外,嚴召踵至,而不免又犯違慢,臣尤死罪,玆敢露章陳籲,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遞臣職名,以謝人怒,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癸卯科之銓曹枳擬,其涉太過,曾有下敎,而參科者便作義理,若是相較,予亦非矣。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昨伏見政目,則以權爀,首擬龍岡縣令,而受點,臣竊訝之,名官出宰,固難輕議,而至於權爀,已通銓郞之望,自非責罰則姑不可外補,政格然也。且臣於伊日,雖未赴政,此等事,宜在與聞,而終無一言之相問,亦又何也?臣愚欲望聖上,亟收前命,以存政格也。仍伏念臣方被死疾,無路請急,近因情勢,一二陳章,而嚴敎之下,姑未暇言病耳。蓋臣素患風痺,已入痼肓gg膏肓g,諸般惡證,雖不敢煩達,而今當盛夏,若受點風,則輒又發作,日加月增,漸至難醫,此實同朝之所共知而深惻也。噫,如臣死生,奚殊螻螘之微?而亦一生成中物耳。將此病狀,驅策未已,則必有頃刻隕絶之患,雖欲效尺寸之勞,其可得耶?匪微躬之足恤,恐聖恩之虛負,此臣所以撫心悲悼者也。臣雖無狀,決不以外飾之言,欺瞞天聽。伏乞聖慈,哀之憐之,將臣職名,先許鐫遞,仍命銓部,姑勿檢擧,使之安意調息,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無任攢手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權爀銓郞,業已下敎,玉署銓郞,俱爲枳點,則其所外邑,豈曰過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四入臺地,一未祗命,恩數冞勤,而慢蹇愈彰,分義至重而壞損無餘,臣之負犯,臣豈不知,惟其情勢之難安,誠有不可冒出者,故雖寧伏慢命之誅,不忍作喪廉之人者,是臣區區之本心,溝瀆之諒,旣已自斷,天日之明,庶幾鑑燭,而畢竟誤恩,又復至此,徒使官銜虛縻,天牌空枉,揆以政體,旣甚苟簡,其在朝綱,尤極虧頹,苟究其故,莫非臣罪。噫,臣本非山林高蹈之士,不過一俗臼中人耳。區區志願,專在於決科懷祿,以養偏母,則榮塗華貫,尤豈有厭避之意,盛渥洪私,亦豈無感戴之忱?只以所恥有甚於所欲,廉義反掩於分義,故從前自畫,旣質神明,此後違逋,萬戮惟竢,臣之此擧,夫豈樂爲?中夜撫躬,臣亦自悼,再違嚴召,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旣出格外,特敎誨責,如父詔子,臣是何人,乃敢得此,祗受惶感,且汗且涕。噫,臣之終始引義,不敢膺命者,非因遭彈之恥,自有守株之愚,前後亂疏,備陳無餘,則其非出於故作撕捱,自速慢蹇之科者,豈以仁覆之天,不賜鑑諒?而意外嚴敎,乃反至此,此臣所以惶愪抑塞,求死不得,反不能無憾於體下之仁者也。今雖百遞,臣之廉隅,終無可伸之理,而區區素劃,惟待誅戮之遄加而已。臣情到此,寧不窮隘,昨呈辭疏,見阻喉院,泯默而退,終夜徊徨,今又召牌狎臨,而咫尺之守,迷不知變,隨詣闕外,更呈前疏,退伏私次,恭竢斧鉞,伏乞天地父母,先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嚴國體,不勝萬幸,臣無任席藁竢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特敎開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六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尙星讀,自魯僖公二十有七年,至先蔑將左行。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二十有九年,至初聘于晉。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三十有一年,至秦師遂東。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聖鎔讀,自三十有三年,至亦未有軍行。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冬公如齊朝,至烝、嘗禘於廟。尙星曰,楚子將圍宋章,蔿賈所謂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云者,能知子玉矣。子玉之剛而無禮,人無知者,蔿賈以年幼之人,豫知必敗,夫以子文之爲楚國賢大夫,而猶未知子玉之如此者,誠爲慨然矣。上曰,子文之不戮一人云者,何以首載於此篇,而國老皆賀者,賀其得人耶?尙星曰,子文之終朝治事,不戮一人者,蓋欲托重於子玉,而國老之皆賀,賀子玉之足以堪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晉、楚之成敗,在於得人與否。楚以子玉而敗績,晉以郤穀而成功,知人之不可不審,有如是矣。上曰,唐太宗之不用李勣,而付之於高宗者,亦與子文之不戮一人,而托重於子玉,其事略同矣。尙星曰,楚子及諸侯圍宋章,趙衰所謂詩書,義之府,禮樂,德之則云者,可謂名言矣。《詩》、《書》禮樂,固自有異於軍旅之用,而天下萬事,未嘗不本於德義,然末又以德義利之本爲言,此雖利國利民之謂,而終非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晉文霸者之治,專由於此等處矣。上曰,所達然矣。利字改以理字則好矣。尙星曰,晉之伐曹、衛,非出於欲報前日之怨也。蓋其時諸侯之最强者,莫如荊楚,先破楚之與國然後,可以圖伯於天下,豈以觀裸受塊之憾,專有此興師之擧耶?上曰,所論果是矣。以晉文此擧,歸之於報怨之科,則非知晉文之心者矣。尙星曰,晉文之殺顚頡,亦足爲伯者之治,顚頡,卽文公從亡之臣也。以不從君令之罪,而文公斷然置諸法,此等處,猶可見其信賞必罰矣。但魏犨、顚頡,其罪則同,而一戮一否,其何以服人心耶?上曰,然矣。不能殺魏犨而只殺顚頡,則亦不可謂必罰矣。無論王伯用兵之道,當先於弔民伐罪,而只區區於負羈饋璧之惠,輕重失其序矣。尙星曰,不念介推之功,只記負羈之惠,此乃顚頡輩之所以不平矣。上曰,魏犨之不平,專在於此矣。然而比之秦繆、宋襄,則晉文爲勝矣。尙星曰,臣因顚頡事,竊有區區勉戒者矣。晉文,一伯者,而其於用罰之際,不以有功而貸之,伯者猶如此矣。況明愼賞罰,尤係聖主之先務,而賞者,人所希覬罰者,人所厭避,賞必先之於疎賤,罰必先之於貴近,然後法紀昭嚴,人心畏服,而殿下之威罰,輒行於疎賤而不能行於貴近,凡於昵近禮待之臣僚,則每有假借姑息之病,如是而群下何以心服乎?此等處專爲聖躬病痛,幸望加勉。上曰,儒臣勉戒甚切實,予當各別留意。尙星曰,晉侯在外十九年,備嘗艱難,深知情僞,故楚子以毋得從師,深戒子玉,而子玉不能從,此所以取敗也。至於盬腦解夢之說,不經甚矣。上曰,然矣。晉文之使醫行鴆者,此爲晉文而止者矣。尙星曰,聖敎至當,晉文若謂其有罪,則不當爲行鴆之事也。若謂其當殺,則又何可爲受賂還縱之擧耶?此皆譎而不正者矣。上曰,齊桓葵丘、晉侯踐土之盟,其事則同,而以此章觀之,周室之衰亂,又甚於齊桓之時矣。尙星曰,以鄭伯傳王之事言之,周之微弱,不能行天子之事,其受制於諸侯者,卽此亦可知矣。上曰,齊桓所謂不違顔咫尺者,猶有敬王之義,比之於晉文公三辭從命之言,則齊桓有勝於晉文矣。尙星曰,夫子筆法,有可以仰窺聖旨者,以天王狩河陽,書之於經,而諱尊貶王之意,自在不言中矣。上曰,夫子筆法,則固可謂嚴明,而左氏以召字使字書之者,太似不可,此所以啓後代曹操輩挾天子之患也。尙星曰,書之以召與使非過也。晉文以圖伯之意,假借仁義,佯行尊王之事,而其實則不然,左氏之意,亦欲使後世人臣知戒,而直用此等字矣。上曰,後代之亂逆,或不免藉口於晉文,其弊豈非左氏之所啓乎?尙星曰,大凡立言之義,要使後世知戒,而人之善者,則鑑其善而戒其惡,惡者則捨其善而取其惡,以湯、武之聖人,而後世亦不免藉口云,則此固無如之何矣。上曰,此則儒臣之言,誠是矣。而周不爲周之故,五伯出焉。此皆周天子之失,而非五伯之罪矣。尙星曰,聖敎然矣。天子而行天子之事,則又安有五伯之擧乎?尙賓曰,先儒云五伯,功之首,罪之魁,其罪固大矣。而若無五伯,則周室豈能支保耶?雖曰佯尊,而其功亦不少矣。尙星曰,晉候、秦伯圍鄭章,晉文與秦穆伐鄭,而秦師捨鄭,則文公以微夫人之力,吾不及此等語,有若爲秦不忘恩者然,誠有是心,則又何以襲秦之師乎?此非眞心矣。上曰,先軫輩伐秦,在於晉文已卒之後,以此歸罪於晉文,則無乃過乎?尙星曰,卜偃所謂君命大事者,足可見平日謀秦之意,而先軫諸人,乃晉文股肱之臣,則此蓋出於素知文公之心矣。上曰,柩中有聲,則似涉不經,此左氏之所以浮誇矣。尙星曰,蹇叔之言,一一皆中,而秦穆之不用,誠爲慨然,蓋老成之言,似不及於趨事赴功之人,故人君自多厭聞而然矣。上曰,然矣。而秦穆之復用孟明,此爲難及處矣。尙星曰,先軫之免冑死敵,此與鬻拳之兵諫自刖,其事相同矣。上曰,比之於鬻拳,似有勝焉。不顧而唾,固爲無禮,而其言則是矣。尙星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云者,誠有觸類而可言者矣。御史書啓中,贓汚之類,當初論列之時,何等罪名,而金吾按覈及銓曹收用,或有如舊無礙者,實爲慨然矣。上曰,其言誠好,而若以大處言之,創業於前,不能守成於後者亦如此矣。尙星曰,聖敎尤好矣。遂掩卷。尙星進伏曰,日昨因兪最基所達,文烈公趙憲致祭,以八月十八日爲之事,命下,而是日,乃崇陵忌辰也。不當以此日賜祭,故敢達。上曰,果是國忌日,不可以此日擧行也。尙星曰,文烈公致祭時,又有掣礙之端,忠烈公高敬命,亦壬辰倡義殉節之人,而與文烈,同享於錦山從容祀gg錦山從容祠g,其外又有義烈表著者十餘人,竝爲從享矣。當初賜祭於文烈者,蓋聖上因曹劌事,而歎其有先見之明,亦嘉其節義之炳炳,以至有七百義塚竝祭之命,而今若祭之於從容祠,則其同享忠烈公,亦宜一體致祭矣。上曰,高敬命何如人,而其事蹟,亦如何耶?尙星曰,敬命號曰霽峰,以文科出身,曾經堂上,而當壬辰倭亂,父子兄弟,同時倡義,終至戰亡,其蔽遮兩湖之功,爲國效死之忠,固不讓於文烈,朝家以忠烈賜諡,而從容祠,亦以忠烈爲首享矣。上曰,趙憲之諡,不曰忠而曰文者,何也?尙星曰,趙憲,受學於先正臣文成公,而其學問之工,亦有所卓然者,故似以文稱之矣。尙賓曰,從容祠座目,忠烈公果在首矣。上曰,書院座目,在何處耶?尙賓曰,昨日取來《禮曹謄錄》,謄書一件,方置院中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逅卽出取來。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告。上曰,今觀書院座目,則其同享者多,凡事不可汎濫迤及,今因文烈公致祭之事,不宜廣及他處,而若其忠節則一也。朝家致祭之際,或行或否,多有掣肘者,只賜祭於文烈塚墓,可也。尙賓曰,只祭文烈之墓,則七百義塚賜祭之擧,亦不無掣肘之端矣。尙星曰,當初義塚賜祭之命,尤爲扶樹義聲之道,王言一下,群聽皆聳,而今若令下旋寢,則不但忠魂義魄,缺望於冥冥之中,朝家命令,亦不宜顚倒於始終,又若依前擧條,只祭文烈而不祭於竝享之人,則彼十許人,皆是起義之將,此七百人,不過從戰之士也。不祭其將,只祭其卒,事體道理,亦似不當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武候、武穆,亦合享,而頃於致祭時,各爲文以祭之矣。今則因文烈公而始有是命,先爲致祭於文烈公、忠烈公,則別構祭文同祭,而以因趙憲事,有所起感而竝爲賜祭之意。撰出祭文,而八月十八日,則不可賜祭,前下擧條則爻周,依當初下敎,斯速擇日擧行事,分付,可也。尙賓曰,晉州、東萊,皆於城陷之日而設祭矣。上曰,若祈雨祭則有不可拘,而至於致祭,則事體終有所不可者矣。尙賓曰,然則當於何間設行,而祭官則當以侍從差送乎?上曰,承宣則事體太重,以近臣送之。而近來經幄之臣,專事撕捱,豈於此等事,不爲進去耶?以不行公玉堂,差出祭官,而卽爲啓下擇日,亦爲進定宜矣。{{*|抄出於擧條}}尙星曰,下番闕直,而副學則以館規,不敢請牌,只有兪健基一人,而又違牌,事甚未安矣。上曰,兪健基則只推,更爲牌招事,纔已措辭,分付,而每以違牌爲事,豈有如許道理耶?至於吳瑗、申宅夏,則不必待其供辭,竝付過放送,仍卽牌招入直,可也。尙星曰,自上有飭礪之敎,而一向違牌,終無變動。臣亦以爲過矣。上曰,吳瑗則旣已開釋,不必引嫌,然此則容有可執,而君父下敎之後,決不當若是撕捱,至於申宅夏,則無一分引嫌之端,何如是每每違牌耶?尙星曰,似是以權爀疏爲嫌矣。上曰,今則以權爀疏爲嫌者,已多應命,而豈宅夏獨自引嫌耶?若以此執言,則不成說矣。諸臣遂退出。 ==6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兩珥。酉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沈錥在外,持平李載厚陳疏受由,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方物封裹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小臣以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大臣以方物封裹進,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可以持入者,六曹長官,亦皆進方物封裹,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比來日氣蒸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拸移gg推移g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令多員,憲府則纔已署經,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遠地夫馬,淹滯屢朔,誠其可慮,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忠淸兵使狀啓,永同縣南面莫洞里居騎兵金乭屎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鄭彦燮曰,召對爲之,來詣閤門。 ○鄭彦燮,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醫官許信,以陽智縣監,今番春夏等褒貶居下考矣。內局醫官,雖居下等,啓請付軍職仕進,本院已有前例,許信,令該曹,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陳奏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弘文提學宋寅明,奏文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鄭彦燮曰,崔奉朝賀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又傳于彦燮曰,閔奉朝賀家府夫人病患,書啓已久,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彦燮,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以翰林取才事,向者開坐時,被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等,稱病不來,故請推矣。今日合坐時,以斯速應講之意,嚴飭分付,而又皆稱病不進,新進怠慢之習,極爲未妥,不可推考而止,曺命敬等四人,竝拿推,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道監役官牒報,則興仁門南邊訓鍊都監分授處體城二間許,今日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軍門,急速修築,而限畢築間,亦令該軍門,量宜定送軍兵,嚴加把守之意,分付,何如?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筵中,明朝前大提學牌招,文衡圈點,政官牌招開政事,榻前下敎矣。明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敎擧行。 ○鄭彦燮書啓,臣承命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獄囚,則承傳罪人四十名、刑曹罪人六十四名、咀呪罪人七名、來關罪人二十六名,各司罪人三十九名內,德山京主人正妻李召史段,推捉罪人不卽捉現事也。喝導鄭命建段,臺諫近處,肆酒作挐事也。金孝同段,其同生弟泗同,凌辱妻上典,逃走不現,現身間囚禁事也。CChar同段,以捕盜軍士,憑藉歐打刑差事也。衿川京主人趙奇特段,弘文館奴婢身貢,遲延不納事也。沙工金再輝段,私家穀物偸食不納事也。筆工金重萬段,工曹褒貶時闕點也。盲人李昌大段,其同生揷沙里,還現配所間囚禁事也。舡人全萬奇段,私家穀物偸食罪也。奴貴龍段,凌辱兩班罪也。韓成傑段,凌辱妻上典罪也。羅荃、梁德徵等段,差備門外擊錚罪也。永柔京主人張聖弼段,堂上手決據囚禁事也。金萬才、金千才、四龍等段,他矣財物推取辭緣推覈事也。婢終丹段,禁松犯斫人現推間,次知囚禁事也。長興庫庫直林萬世段,移刑曹公事,只稟郞廳,不稟堂上事也。金廷範段,山訟見屈後,逃躱罪也。徐順成段,歐打禁吏罪也。私婢二今段,其矣二同還現間囚禁事也。李泰成段,毆打官差事也。安天恒正妻鄭召史段,所納稅物,累朔遷就罪也。吏曹書吏崔泰寬、尹商翼等段,以堂上,分付囚禁事也。孫億世、山伊等段,因相位,分付囚禁事也。方永立、金萬起等段,以本府使令,衣冠裂破罪,因堂上,分付囚禁事也。司憲府書吏金鼎旭段,生俊所志,趁不擧行事也。龍安京主人金時彬段,偸食軍木,備納後逃走事也。衛將所書員姜世起段,祈雨祭摘奸時,闕點罪也。私婢唜尙段,兩班凌辱事也。首奴尙番段,宗親府稅穀船卜遷延不納事也。私婢成梅段,其上典朴萬亨耆老所稅錢未收,尙未備納罪也。已上罪人三十六名,罪名不至大段,故臣仰體聖上暑月恤囚之德意,竝爲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典獄囚徒外,刑曹拘留間,時無罪囚拘留之事,而其餘各衙門拘留罪人,則分付各衙門,使之斯速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藉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行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前席,猥蒙聖明,曲諒臣去就之義,特許盡解臣本兼諸任,旣以是出擧條矣。伊後政目,只出春曹與金吾之代,而此外知春秋、校書提調,獨不擧論。故問於政官,則喉司之捧傳旨者,只春曹、金吾云,臣誠驚訝,莫省厥由,臣旣親承聖敎,中心感刻,而擧條亦以本兼諸任許遞書出,則宜無區別遞仍之理,而或者喉司,未暗臣所帶諸銜,汎以兩任捧旨歟?苟然則其草率苟簡,已不可言,而在臣私義,有不可默然仍冒於已遞之地,至於承文提調,雖非出代之窠,其竝遞則有之,玆敢露章陳籲。伏乞聖慈,亟命喉司與政曹,其未捧旨未出代者,竝依初敎擧行,俾臣得以軍銜散秩,隨分自安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本兼,卽本職及王府判事也。其他謾職之政院之不捧傳旨,本非異也。況承文提擧乎?所辭過矣。卿其勿辭焉。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痰濕,是臣本來病源,而每遇隆寒盛暑,輒經一場重痛,根委日痼,症形漸加,惟此積祟,實關性命,居常危凜,不比恒人,而日昨政廳,蒸溽異常,章服竦坐,自晨抵夜,飮冷過節,中暑忒甚,擔舁還家,貼席昏倒,肚腹痞漲,臂脚麻痺,泄痢兼發,度數無算,數日調息,了無差勢,兼帶摠管,乃宿衛重任,輪直苟簡,不宜瘝曠,方引伏呈告,冀先解免矣。伏見本曹參議徐宗玉之疏,以權爀外除,謂非政格,而又咎臣以終無相問,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夫內外交差,自是美法,況名流之儲養,而爲他日需者,尤宜間補州縣,俾周知生民利病,而至於權爀,情跡難安,求外甚懇,通擬銓郞者之不可出外,臣非不知,而區區愚見,實欲歷試。且旣不安於朝,則責以外,庸亦無所妨,而長席勸之,公議許之,前例又不無可據,故臣果備擬而受點矣。在前三司中人,雖或外擬,別無簡問僚堂之規,今爀則已入郞望,事體差別,而臣乃視若前套,不及周思,未果詢及,乃僚至有此上章請還之擧,此莫非臣臨政忙錯處事疎率之致,尙誰尤哉?噫,職在銓注,不能謹守格例,訾謫之言,發於僚席,卽臣憒憒之狀,於此可知。玆陳首實之章,仰暴難安之情,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改,以存政例,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嚴命,凡幾遭矣。前後特敎之下,臣則冥然頑然,每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分義虧缺,踪地迫隘,跼天蹐地,撫躬自悼,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又於昨日,伏奉聖敎,辭旨嚴切,天牌再臨,惶霣罔措,怵畏分義,拜章九閽之外,悉暴情懇,而喉司退却,終未登徹,臣方席藁私次,恭竢鈇鉞之誅矣。洪私曲貸,罰止問備,嚴敎荐降,誨諭諄切,辭語嚴峻,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實有人臣所不敢聞者,曉之以廉隅之已伸,責之以臣分之掃如。臣於是,莊誦感泣,不覺五情之失守,四體之投地,至欲立地滅死而不可得矣。反躬自咎之聖敎,旣足以透金石而感豚魚,則凡爲殿下之臣子者,孰不感激興動,欲仰副盛意之萬一哉?其在道理分義,此當爲不易之懿,則臣雖頑如木石,粗有一端秉彝之天,非不知到此地頭,分義爲重,情私爲輕,而第念臣之向日所遭,實有情勢之萬分臲卼者,而每以呶呶較辨,謂益其疲惱之端,固自付之一哂,凡於辭疏爰辭,一切以泛言不辨,爲自修自靖之道矣。今則情窮勢蹙,不得不悉暴條辨焉。金漢喆之當初啓語,外自托於官師相規,每自諉於體例微事,欲掩其挾雜擠陷之跡,而藏得許多機關,旨意深緊。演出烏有之題目,排批謬辱之張本,或曰,經學之薦,爲世笑囮,或曰,壞廉隅而羞縉紳,其所侵辱,不比尋常,而伊後對章,口業絶悖,無異當街攔語。其爲臣情地之疲惱,轉加一層,若是而其可忘廉冒恥,揚揚復廁於法筵龍象之列哉。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則將無以藉手而事上者矣。四維因此而漸壞,朝體因此而益損,則其所自附於承命之恭者,適足爲負國之歸矣。臣身雖不肖無似,問其職則經幄之法從也。豈有遭此醜詆,而耐彈冒出者哉?苟如是則其所關係,不但臣一身廉隅而已。堂堂聖朝之名器,其將因此而壞玷無餘矣。此臣之徊徨踧踖,終不敢承命於累度特諭之下者也。噫,金華侍講,儒者至榮,便訣堯、舜,昔人所悲,此豈臣樂爲者哉?祗自憐其跡畸命薄,自速罪戾,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聖明,俯賜矜察,亟加重譴,以爲人臣慢命者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眞淳,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許錭、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陰霾,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曾以不爲繼進之意,言于徐判府事矣。日氣甚熱,間有煩熱之候,故今姑停止矣。寅明曰,煩熱之候,由於日熱而然乎?上曰,似然矣。向者虛乏之候,近來,如何?上曰,方惱於暑熱,故不知有虛乏之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興慶曰,嬪宮氣候,何如?上曰,無事。寅明曰,當此極熱,雖常人,有厭食之症矣。近來水剌之節,不至減損乎?上曰,比前似減矣。興慶曰,水剌之數,臣等不能詳知。平時進御,未知爲幾何乎?上曰,稍勝之時,所進不過炊飯二合餘矣。興慶曰,所進甚小,未知自前如此乎?上曰,常時以過食爲戒,故節食而仍成習,以至於此矣。眞淳曰,雖米二合,所炊不免太小,而炊飯二合,似爲數三匙矣。進御若是些小,下情誠爲悶迫。寅明曰,湯劑雖不連進,間間進御,其數已多,未知有小效乎?上曰,無顯效。而當食間有甘食之時,此或其效耶?然近來汗出太甚,且當極熱,湯劑停止無妨,若以停藥爲難,則當繼進茶飮耶?興慶曰,使醫官入診後,可以議之矣。上曰,首醫一人診察焉。寅明曰,停藥與否,不可草草議定,使諸醫竝診,何如?上曰,依爲之。近來日熱時則胸內甚煩鬱,日者喉間,似呑酸,乍有嘔氣,欲以明朝問安之意,分付,而就寢卽止,向者亦有泄候而旋止,故竝不分付矣。寅明曰,聖候有不安節,旋卽差安,實爲臣民之幸,而臣等待罪藥院,不卽承聞,惶恐惶恐。日次問候之外,承聞聖候無路,苟有不平之節,則宜卽分付,使臣僚知之矣。興慶曰,聖候之暫時不安,何等重大,而臣等漠然不知,固已惶悚,在聖上,亦非愼重之道,伏願今後則愼勿如是焉。上曰,病不大段,而問安之節重難,故初不下敎矣。然其時則置之尋常,而卽今元氣比前似減下矣。前豈不徑寒暑,而今則漸不堪耐,進茶飮則當用生脈散乎?亦別有淸暑之屬乎?首醫與諸醫診察後,各陳所見,可也。聖徵入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雖均,而左邊關脈似帶闊,湯劑進御,已至四十貼,其數亦不小,姑停爲宜。嘔氣由於胃弱,而濕痰之致,泄候則一時瀉熱,或恐不妨,至於汗出之候,則雖緣極熱,而亦由於濕氣而然矣。茶飮則不過以生脈散,加減用之,而此藥雖有生沴之功,無滌暑之力,亦未知其合當矣。聖候當暑,每有不足之患,臣意則當此極熱,雖茶飮竝停,未爲不可,姑觀前頭,以淸暑扶元之劑進服,似宜矣。應三入診後退伏曰,左三府脈度調均,右三府關脈似帶闊,而脈體則好矣。卽今日氣極熏熱,雖閭里之人,裸體而坐,汗出過多,煩熱不堪矣。萬機之餘,當此極熱,豈無過汗煩鬱之候耶?湯劑則進御之數已多,停止似宜,至於茶飮則首醫所達,雖不無意見,暑月脈度,自然帶闊。聖候常有膈痰,故以麥門冬爲慮,而雖欲不用生脈散,麥門冬入於生脈散,則有相制相和之功無妨。而大抵生脈散,能淸肺生津,且有治暑之功,以臣所見,當用生脈散爲宜。諸醫次次入診後,起鵬曰,左三府調均,右三府稍闊,而大體則脈度調和矣。湯劑則進御已多,雖無分明功效,亦安知全無其效耶。然,當此極熱,姑停爲宜,生脈散雖無當暑治熱之功,亦有生津補元之力,先以四五貼進御爲好矣。錭曰,左脈調均,右脈帶闊,當此暑熱,湯劑雖可停止,而六君子湯,甚宜於聖候本症,似不可廢,生脈散則微有治暑之功,加減本方而進御,亦似無妨矣。世選曰,脈候本弱,而每過進涼冷之物,故行氣不順,輒有眩氣與泄候,此由於寒痰作梗之致也。連進補劑,元氣似勝而終無顯效者,亦由於寒濕痰矣。臣以寒濕痰治療之法,有屢試屢效之藥,而惶恐不敢達矣。今適入診,故敢達,此藥不過茯苓、甘草、只殼gg枳殼g、白朮四材料,而茯苓,足以分理暑熱,當此盛暑,進御無妨,蓋臣意則聖候不可用涼劑,當以溫劑治之矣。上曰,湯劑則終有傷於脾胃,而所服旣多,實覺支離,當此熱極之時,雖水之溫者,猶難進,況湯藥乎?生脈散,亦有淸暑之功,則門冬五味子之屬,雖入其中,亦何妨也?相議增減,以生脈散劑進,可也。提調依上敎與醫官相議,六君子湯今姑停止,生脈散元方五味子,減七分,加入白茯苓一錢,五貼劑入事,榻前定奪,醫官先爲退出。上曰,奏文已盡寫云耶?寅明曰,幾乎盡寫矣。興慶曰,首揆已遞,徐命均今又連出,如臣不似,冒當重任,旣無僚席,難於獨任,宜有從速卜相之擧,故惶恐敢達。上曰,今番奏文正使,以相職書之耶?興慶曰,然矣。上曰,予有意而未果,曾以微意已諭,而此外無人矣。承旨堂上,固難其人,況相位乎?首揆曾得老成人,申勤勉出,而如南泰齊者出而攻之,今難重卜,卿亦試思之,誰有可合人耶?興慶曰,臣曾以簡辭令養精神,有所仰達,而猥荷聖主嘉納之敎矣?殿下臨御以來,聰明强記,孰不欽仰,而第察小而或不免遺大,辭令則每至於煩重,其有妨頤養之道大矣。昔漢明帝言于光武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方云。正好今日爲吾君陳戒矣。今日臣子之望於殿下,何異明帝之望於光武乎?唐太宗嘗曰,多言損氣,此亦的言也。況天道不言而四時成品物亨,人君治國之道,亦當體天行健而已。何必過費辭說,以損精神乎?臣方待罪於保護之地,故一倍激切,而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出於誠心,當各別留意。興慶曰,人君臨下之道,不可以微眚薄過而永棄其人矣。近來守令之罹於文網,而所坐不甚關係者,雖屢經歲抄,而未蒙收敍之恩,雖未知聖意之如何,而此不可一向廢置矣。上曰,大臣之言,指何人耶?寅明曰,前公山縣監李顯弼所坐,不過與營將相較也。此是微文,而尙不下歲抄矣。上曰,赦者,小人之幸,而臨御十載之內,無他事,只行赦而已。予嘗切戒,而至於歲抄,則一年再下,尤是無名之赦,而其爲倖門大矣。故係關贓汚與紀綱者,則欲一切堅守而不貸,李顯弼與成德潤、李重述三人之不下歲抄者,此亦有係於紀綱故也。近來上下官無體統,以不遵上官之命令,爲能事,若當亂時,則其弊將如何?文臣抑武,亦爲弊端,而蔭官又欲效文官之所爲,良可異也。寅明曰,顯弼事,出於胥失也。關係旣不大段,且以善治守令,久廢可惜。故判府事徐命均,曾有所達,其言實出於公心矣。上曰,徐判府事所達之言,予果頓然忘却,而顯弼善治,予亦知之矣。但顯弼事,明是故犯也。關係時象之類,則有所恃,而不思懲畏,如顯弼者,則自以爲雖與營將相較,後當入於歲抄云而如是矣。上下官體面,不可不嚴,胥失則罪在下官,李重述,亦是故犯者也。興慶曰,奪告身以下,則不入歲抄,歲抄所入者,皆是微罪之當恕者也。上曰,如李鳳徵之類,皆入歲抄,豈可謂薄故而竝赦之耶?予欲嚴之矣。寅明曰,人之立朝事君,年壽亦幾何耶?苟是微罪,則似不可永棄,韓師選之廢置,亦已多年矣。其中不無有意無情之殊,而見漏於歲抄者多矣。上曰,予有所執,而必欲嚴愼於此,予則慮其多而不慮其漏矣。卿等以予意,申飭臣隣,以勿犯歲抄,可也。眞淳曰,以臺啓而蒙準罪目者,亦幾下於歲抄,以微薄之過而見漏者,似冤矣。上曰,臺啓,許以風聞,則以風聞論啓者,豈可永廢耶?閔昌基亦疏釋,而其中亦有不可不不爲擧論者矣。上曰,次對曾有原任入侍之規,而近來則原任之不參久矣。判府事李宜顯,其精神筋力,近來如何,而何不一番入來耶?興慶曰,臣近久不見,而蓋其精力則剛健,足以擔當某事矣。上曰,李判府事,每稱以衰老,不肯造朝,其固執過矣。原任之不入次對,非舊例也。大臣以此意勉勵,俾入參於後日次對宜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宗城讀,自魯文公元年,至何以爲民?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七年,至麋子逃歸。上曰,左副承旨在直乎?必寧曰,方入直矣。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出閤外,傳宣上敎,還爲入侍,同副承旨鄭彦燮入來。上曰,同副進前,彦燮進伏。上曰,日熱如此,馳往典獄,輕囚放釋,秋曹拘留間亦摘奸以來。彦燮承命出去。宗城曰,閏三月,非禮章,曆法之於國家,其關係重矣。一有差誤,則四時錯序,三農愆期,此所以堯有分命,舜齊七政者也。魯之星官,不知置閏之法,而其時無警動正罪之擧,則魯君之忽於敬天授時之道者,於此可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晉侯朝王章,先且居,所謂效尤禍也。請君朝王云者,有若眞知朝天子之爲大禮,故先儒亦多有稱美之言,而其時衛不朝晉,故欲行朝周之禮,以爲制衛之術,此蓋不出於誠心,而全由於私意也。五伯之假仁借義,類如此,此所以王伯之不同也。上曰,儒臣所達,不出誠心,由於私意者,誠劈破晉君臣之心術也。宗城曰,王伯之分,只在公私,不特此也。凡事皆然矣。臣之前席侍讀,殆近十年,當其始講之初,臣等之所期望者,在於唐虞三代,而聖心亦不以漢唐中主,爲期矣。熙皥盛際,若將復見,而以卽事言之,則上而君德無進修之效,下而庶績無咸熙之美,凡厥猷爲,反有愧於假借仁義之時,區區愚衷,竊不勝憂歎悶鬱之至矣。尙星曰,殿下臨御已至十年,今日便是一初也。講學而體大禹惜寸陰之心,勤政而法文王至日昃之誠,凡係民憂國事,莫不以至誠圖之,則寧有事不徯志,治不食效之理哉?臣等期望,不在於區區五伯之事,宗城此言,實出於愛君責難之意,伏願益加勉勵,而無或自沮焉。自古人君,有立志奮發之圖,而未有不成少康之治者也。上曰,諸臣之意,予豈不知?以十年所爲之事觀之,則予心亦豈無歉然者乎?陳戒至此,當各別留念。宗城曰,尙星,以講學勤政爲言,比亦猶未盡矣。今我殿下,逐日開筵,講學之道盡矣。大誥飭勵,勤政之道至矣。而朝晝講席,雖下加意之敎,未見體認之實,乙丙憂勤,不過草記與不緊文書踏啓字而已。宣祖大王,嘗下敎曰,若得六承旨,則吾將高枕而無憂矣。承旨若得人,則凡事自不叢脞,何必過自憂勞耶?及此閑暇之時,殿下但當大加奮發,有所作爲,顧何可一向玩CChargg玩愒g,虛度時日乎?制度規模,雖曰盡備,若無奮發作爲之事,則只因循舊套,而終無所益矣。殿下若非有爲之主,臣等初不必眷眷期望,而殿下旣有堯、舜之姿,而不能做少康之治,臣等於此,實爲泄泄矣。上曰,頃已下敎,今何更言?而群下之以爲泄泄則是矣。尙星曰,殿下當先從有病處,而克祛然後,可以有爲,而殿下病處,蓋在於姑息假借矣。常自思以姑息,是予病,假借是予病,而奮發焉改姑息之病,剛嚴焉矯假借之病,以爲汲汲振刷之道,而又以克己二字,爲講學之第一要,於此而益加猛省,則自然至於正大光明,磊落嚴毅之境,若殿下一向因循,不思振作,則只恐春秋漸晩,志氣漸衰,而有未及時之歎矣。上曰,眷眷陳戒,可不惕念。宗城曰,磊落嚴毅一句語,頃者趙顯命,有所達,今尙星又以此勉戒,此蓋仰窺聖躬之未盡處而然矣。允文允武,乃剛乃柔,實爲人君之道,臣意則兩臣所達之言,反有病矣。臣亦嘗有一言之欲陳者,敢達,惟聖人,能通天下之情,而其中忠邪賢愚,亦無限。雖以至明而臨之,恐不能悉燭矣。每以通天下之情爲心,則自然有開物成務之功,而只以達下情爲主,無刑罰以威之擧,則太柔而亦不能有成矣。諸葛亮之治蜀也。罪雖重,而直告則輒赦之,罪雖輕,而欺罔則必刑之,雖其治道尙嚴,而亦務於通下情之道矣。惟我顯廟盛德,諸臣,至今稱頌,而顯廟未嘗有嚴威之下施,只於掩諱不實之人,則斷不饒假。故其時臣僚之至前奏事者,必趑趄而不敢言,此由於至明所照,或慮其見過故也。今殿下,凡於接待臣隣之際,唯諾假借之道太過,雖有可罪之處,不惟不罪,就其所引之嫌而曲爲開釋,此雖出於大聖人包容之量,而紀綱則漸至於壞損矣。從今以往,苟有罪犯,則雖平日倚重之人,貴近之臣,斷然行之,而無或容貸。且其罪犯,苟非極惡,則亦復收敍,不爲終棄,以示春生秋殺之義,則庶有得於剛柔兼濟之道,而紀綱亦不期立而自立矣。雖以向者權{{!|𢢜|⿰忄業}}事言之,殿下有不送權{{!|𢢜|⿰忄業}},則不可以爲君之敎,而其後終不能使{{!|𢢜|⿰忄業}}而赴任,殿下其將以前日下敎,置於何地耶?日前吏曹堂上之撕捱也,殿下又以國不國君不君爲敎,雖幸吏堂之出仕,不如權{{!|𢢜|⿰忄業}}之不赴,而殿下辭令,不免再失。殿下以人臣之趨走承命,有可以立紀綱,而臣則以爲,紀綱自此而益頹無餘矣。磊落嚴毅,固非人臣之仰勉於君上者,而兩臣之必以此申勉,蓋有見於殿下之此等處分而然矣。臣方猥荷洪造,出入講筵,而亦欲一被譴罰,以警諸僚,此則雖似非情,而臣若被罪,國威少立,則死無所辭矣。上曰,今聞所達,於心不覺歉愧矣。尙星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之道,固宜竝行,不可偏廢者,而自古人臣,每就其君之褊處,各擧其一而言之矣。臣之以磊落嚴毅仰勉者,宗城略辨之,而猶有未盡者,卽今諸臣,無非私之一字,又皆文飾其外面而已。如臣輩在外,則爲黨論而至殿下之庭,則有若不爲黨論者然,殿下亦何由知之耶?今當極艱極否之運,殿下雖欲眞實做治,而臣僚皆欲苟且彌縫,以殿下之至明,必俯燭其情狀,而凡於懲勵之政,終欠於雷厲風飛,一日二日,猶夫恬憘,如是而豈望治效之有成耶?王伯之分,旣在於公私義利,則今日許多病敗,皆由於私意橫流義理晦塞之致,苟能秉至公明大義,而躬率以導,則亦何難轉移於期月之間耶?必寧曰,儒臣勉戒之言,誠好矣。然人君政治,何可以朝夕望其效乎?出治之本,只在於公私義利之辨,公私義利之辨,不過於一箇誠字,殿下以誠之一字,孜孜不怠,着功不已,則前頭豈不有其效乎?竊願留意焉。宗城曰,秦伯猶用孟明章,趙衰之賢,可知矣。孟明,數侵其國,其勢不相立矣。其辱亦已多矣。聞其增修國政,重施其民,至曰秦師至將避之,苟非趙衰之賢,豈如是乎?尙星曰,晉郤缺,言於趙宣子章,其所謂非威非懷,何以示德云者,其言頗有理,宜推類看之。上曰,此則兼剛柔而言也。講官遂掩卷。宗城進伏曰,臣頃以經學士出入講筵事,有所陳達矣。前執義尹東源,許遞其職,使之上來,實有光於聖上待士之道矣。如掌令沈錥者,以此時出入筵席,豈不幸甚?而時帶臺職之故,不敢入城,又不敢以臺銜,再煩疏籲云。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沈錥,欲待其辭免而有所下敎矣。今聞儒臣所達,旣不欲陳疏,則宜遞其職,以示禮待之道矣。臺職則許遞,卽付軍職,使之上來,出入經筵。尹東源,亦一體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陳奏正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弘文提學宋寅明,陳奏副使朴文秀,請對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命均進伏曰,節屆大暑,數日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聞藥院入侍大臣之言,則聖候汗出太過,水剌似減云。下情不任憂慮。上曰,當此極熱,出汗與減食無怪,而無他不平之氣矣。命均曰,湯劑停止云,前日劑入之藥,想未盡矣。上曰,雖有餘貼,而暑月實難進服,故姑停,而自今日欲進生脈散矣。興慶曰,奏文方始査對,而諸議有不合者,欲稟定改撰,其數三處,故與上副使及撰文之臣,請對矣。上曰,何事耶?寅明曰,奏文初則以諸罪人,初招後世丁等處,疑端發問目,仍皆再招事,撰出矣。頃伏承細洞不往諸罪人,宜反覆屢招之敎,諸罪人初招下,拈出其自稱細洞不往者,更問取招之意,添入一段,而羅多乃洞落留看望,別無作犯者,雖皆有細洞不往之招,而意謂羅洞,旣無應死之罪犯,細洞事,不必窮覈,而竝區別不問,只取羅洞犯殺掠者八九人,爲更推矣。今日譯官金時瑜等以爲,初招旣皆自稱細洞不往,則無論羅洞罪犯輕重之如何?細洞不往一款,宜皆更推,而數多自稱細洞不往者之中,或再推或不再推,所見斑駁,易致執頉云。其言亦不爲無見,耕奴織婢,宜取其言,關係旣重,撰文之人,亦不必自主其見,且添改不至大段,不過添入羅洞看望,落留等八九罪人,名字於再推問目而已。然不可不稟定後變通,故有此請對矣。文秀曰,細洞人十名,羅多乃洞二十八人,而初問其往細耶,往羅耶,則羅則盡往,而細則或往或不往矣。問於金世丁,以誰往誰不往耶後,只抄出細洞不往人而爲再招,其餘則在於單招,必盡入於盤問中然後,上下照管而無痕矣。命均曰,以一體盤問樣作文書則好矣。而臣意則似非大段拘礙者,且雖以更問成文,而其生死與否,比初亦無緯繣之慮矣。興慶曰,正使之議則不必改撰云。而副使與首譯李樞輩,皆以爲當改矣。臣意則事貴完備,不爲反復詰問,而只以一招究竟,似未盡,使之改撰無妨。今日則勢未及安寶,而拜表前日字尙多,改撰後正書,足可及期矣。上曰,文書上之,彦燮跪上。上曰,李樞輩入來耶?文秀曰,臣等雖持往文書,而其傳入奏文與隨問爲對者,皆首譯之責也。渠輩欲豫知文書中辭緣,而皆言其不爲完備,臣意亦然,當盡問其看望落留者,何可抄出而問之耶?必盡作再招然後,似合宜矣。上覽文書曰,辭說雜錯,實難領會也。寅明曰,雖撰文人,亦難首尾貫通,其可改處,則書黃紙以入矣。上曰,今見文書,元不大段,漢人雖曰苛細,本無狐疑,似不執頉生梗矣。我國人思慮太過,此所謂三思則惑者也。正犯則旣是兩處犯越者,其餘則一處犯越者也。此所以有再招單招之異也。何必更爲撰改耶?文秀曰,下覽最下金世丁,更招然後,可以覺得矣。止覽訖曰,金世丁招一節,果有拘礙者矣。依所達改撰,而但恐到義州後,又以文書未盡而有更稟之弊也。興慶曰,奏文中可疑之處,則今已盡改,且彼人被殺與我人犯越,名數幾乎?與瀋陽將奏文相合,似無可憂矣。上曰,金世丁招已仔細,故徐富成招辭則略之耶。其中有落漏殊常處,其下又問富成然後,可完全矣。寅明曰,世丁處,旣皆窮問,故富成處則從略爲之,而此是蒙準處也。不當爲更問之辭矣。上下文書,彦燮,捲其文書,分授寅明與文秀。文秀起伏曰,臣以嶺南煮鹽事,曾於筵席,略陳其槪,而猶有所未盡底懷,敢此復達矣。當初煮鹽之木,許斫於禁山矣。宋徵來,慮有後弊,貸得惠廳木錢米牟,買得私養山木,煮出鹽石,今當畢役,而其間雨水連仍,貽害鹽田,一萬五千石,雖未盡煮,要不出數月內當收殺,而至於惠廳所貸木錢米牟,以鹽料理,幾還還償,七月內,亦當盡爲收殺矣。今年若稍豐,則以鹽一萬五千石,可辦三萬石穀,此足爲一道備凶之資矣。臣則今方出疆,此事了當,惟望自上特令惠廳堂上度支長,另爲句管,而聞兩人,互相推諉,別無用力檢飭之事云。此甚可慮矣。且臣於宋徵來事,有所懷,故敢復仰達矣。臣於年前煮鹽時,令徵來及軍官李文肇、徐厚望,看檢煮鹽,瘴海毒霧,晝夜董役於五十餘盆火炎中,以此人莫不得病。臣則得毒腫而四年辛苦,幸得生道,徵來則重得眼疾,幾乎廢明?文肇、厚望則不幸以病身死,不習水土者之得病以死,實不難。故昨年以徵來,差出嶺左兵使,專爲鹽事,而非但嘲侮毁謗之滋甚,亦有死生之慮,其時有難赴之意,臣等另勸往赴,今幸畢役矣。蓋以鹽貿穀,非監營則無以分排各邑,指揮貿貯,若使兵使任其責,則各邑之惕念擧行,終不如監營之威然,貿穀時,監司主管,兵使參涉然後,可無貿穀時濫費價錢,不卽貿穀之患矣。但念徵來,年前與臣煮鹽,昨年又以朝家,分付,煮兩處數萬石鹽,奔走蕫役,所傷誠有深慮云。待定價貿穀,各邑擧行後,卽爲許遞,俾得歸京醫治,實合朝家酬勞之道,臣聞徵來病狀,心甚惻然,敢此仰達矣。興慶曰,今此煮鹽之役,宋徵來旣已專管,則亦當使之結末,今何可付之他手耶?且靈城則身操版鍤,勤勞太甚,致有疾病,而徵來之勤勞,恐不必一如靈城,有何因看役而致病耶?文秀曰,臣則一番勤勞,而病猶如此,況徵來,再番勤勞乎?今番兩處鹽役往來之勤勞,安得不致病?況一處鹽田在兵營,聞朝暮身操版鍤蕫役云矣。以此推之,則其受傷,尤倍於臣矣。命均曰,不必以疾病言之,煮鹽之役,則帥臣親自擔當,而至於換穀之事,則其所散給收聚之道,苟非監司之威,難以辦得,莫如以監司管之爲可矣。寅明曰,漁鹽之稅,雖自戶曹主管,而此則當初本錢,出於賑廳,此後換穀,自當爲賑廳之穀矣。賑廳旣有主管堂上,臣之替行主管,終爲侵官,故不敢擧行矣。兵判以朝令,屢次送言,故不得已草送關文,然臣之主管,以其爲湖西堂上,則湖西區畫,當在貿穀之後,督令貿穀,其責固在於賑廳矣。上曰,靈城以主管人,今當遠出,故以惠廳堂上度支長之擔當事,頃已下敎矣。漁鹽,本屬戶曹,且有湖西主管之命,而互相推諉,歸屬無處,不可無警責之道,惠廳堂上度支長,竝推考,宋徵來則雖未知其人之如何,而今觀狀啓措語,頗有得體者矣。其受傷生病,今觀靈城而可知矣。可用武弁,豈不可惜?已訖煮鹽之功,則不當專責貿穀之事,待貿穀畢時許遞好矣。兵使狀啓,以監司主管之意,自廟堂回啓,可也。{{*|出擧條}}請對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承旨進前,秋曹拘留間尙有之耶?彦燮曰,拘留間則無之矣。彦燮曰,向以尹淳本兼諸任許遞事,捧傳旨,而提調則不入於官敎,元非可論,知春秋則雖或當入於捧傳旨中,而臣近久在鄕,不知淳所兼者何職,而命下之後,招問該曹吏而捧傳旨矣。今其疏以草率苟簡等語,攻斥頗緊,臣於此,實有所瞿然不安者矣。上曰,原疏纔已下批,而其時下敎,不過以本兼兩任言之矣。漫職則豈可竝許遞改耶?彦燮曰,近來連以兼春秋入侍,翰林當有敍用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文衡之任,曠闕久矣。明朝前大提學牌招,文衡圈點,政官亦爲牌招開政,{{*|榻前下敎}}承旨、史官遂退出。 ==6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依例口傳付職,待明朝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不得備員,事甚未安。實病懸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行副司直張鵬翼,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竝卽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四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七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七月當九番右部中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四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七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兵曹草記,興仁門南邊都監分授處體城二間許頹落,令分授軍門,急速修築,而限畢築間亦令該軍門,量宜定送軍兵,嚴加把守事,命下矣。改築則當待霖雨快晴擧行,而今日爲始,砲手十五名,將校率領,限畢築間輪回定送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甲寅六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宗城讀,自魯文公十有一年,至齊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晉。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冬十月晉候、宋公,至使樂呂爲司寇,以靖國人。宗城曰,鄋瞞侵齊章,長狄,僑如,其長三丈,則其勇力,亦可想矣。北狄,自是別種,其氣骨,自與中華異,卽今大鼻㺚子之類也。戎狄無可論,而恃力而敗,春秋列國,互相戰鬪者,恃其强暴,無不敗滅,此亦後世之所當鑑戒者也。尙星曰,得臣獲長狄,而以命宣伯名者,誠怪矣。宗城曰,其時國俗大抵皆然,或有勳勞而命名者,或有奇異而命名者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西乞術來聘章,襄仲之辭玉,始出於擯斥戎狄不與同中國之意,而西乞所對之辭,雍容和遜,大有君子之風,有足以孚感人心,故襄仲歎美之,而相與贈遺,遂成二國之好,則辭令之重,有如是矣。尙星曰,魯雖削弱,而以聖人之後,尙有周公之禮,故以秦强暴之國,猶欲與之同盟,於此而可見禮義者,雖戎狄而猶知尊尙矣。況其賢臣奉命,辭令和順,則豈可待之以夷狄,而終不與之同好耶?始知治國之道,禮義當先,而交隣之際,辭令亦重也。上曰,所達是矣。尙星曰,晉人,患秦之用士會章,士會本以晉人,逃歸秦國,在秦不敢謀晉,歸晉又不當瞞秦,而當秦人之伐晉也,以臾騈之老師,趙穿之好勇,爲之告秦伯,則實有謀秦之罪,其視樂毅固辭,趙君不忘本朝之心,誠有愧矣。及晉人之誘歸也,全諱履足之情,盛陳背言之慮,欲爲自脫之計者,甚不誠實,其視關羽拜書曹操正大歸國之道,亦有歉矣。此不過晉國之謀士,而不知處身之義事君之體者也。宗城曰,此章文義儘好,其往復曲折,無數使後人撰之,則不知當費了幾何辭說,而不過數行而盡之,其文章,奇哉可觀。上曰,然矣。尙星曰,邾文公卜遷章,邾君,小國之君也。而能知民國之相依,亦知死生之有命,乃曰民苟利焉,孤必與焉。又曰,命在養民短長時也。其言極有義理,正宜推類而看之。上曰,然矣。宗城曰,鄭伯與公宴章,子家之賦載馳,蓋取於控于大邦,誰因誰極之義也。其臨亂求助之意,實爲襯着,誦《詩》三百,足以專對云者,正謂此也。上曰,季文子、子家之互相引《詩》於宴飮之際者,其氣像如可見矣。古人則居常誦《詩》,故隨處引諭,輒當其義,而近來則製述之人,不習《詩》、《書》,經工之士,徒事口讀,予甚慨然,而今日入侍承旨,每於陳奏之際,引《詩》《書》爲言,其習熟經文可知矣。宗城曰,臣等亦專昧經書,見識貿貿,同浴有譏,不敢言他。而臣意則世無經學之士者,蓋由於在上者失其培養之道而然矣。我國,在昔則專尙講經,而必以論難文義爲主,僅得繼晝,則又令製述,故出身者旣闡經學,且兼文章,蔚爲世用,大有其效。今則不然,自兒時,專尙口讀,只以十六分得第爲期,此所以無經學之士也。雖以製述言之,科擧甚數,而節製又頻,爲士者不肯勤讀,只事剽竊,一科二科,皆望倖占,亦所以無文章之士也。上曰,節製與庭試之弊,果大矣。而別試則兼講製,此似有效矣。宗城曰,別試講,雖以講爲名,不講全篇,只講短小一大文,故全無講經之效矣。尙星曰,殿講頻數,亦有弊矣。親臨考講,何等恩數,惟當若年一行,以爲激勸之道,而近來則一年之內,或至數次,恩數終歸於屑越,此已可悶,而講儒輩,妄相窺測,以爲今番則必命某經,而輒有符驗,其弊亦當如何耶?今後則不宜逐年設行矣。尙星曰,周公與王孫蘇,訟于晉章,於此而可知周政之極衰矣。國有訟獄而不能自斷,以天子之尊,使其大夫而訟於諸侯,卽此一事,周室更無餘地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宋華耦來盟章,魯人之以華耦爲敏者,未知其指何爲敏也。自揚其祖之惡,不知爲親者諱,有識所竊笑者,而魯人反奬詡之,魯無禮義之舊風,於此而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宋公子鮑禮國人章,司城蕩意諸,知其禍將及己,終不避去,而視死如歸,乃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此足以愧後世爲人臣不盡分者矣。其君有過而不能規諫,則雖或不免於不匡之刑,而言其末節,則誠卓然矣。上曰,蕩意諸之事,比之於其父,則足可謂一節之士,儒臣所達是矣。宗城曰,春秋之季,倫常斁絶,君臣之間,一言不合,則大而有纂弑之變,小而有逃竄之擧,一節之士,固不可得矣。而蕩意諸之死不避難,足以差强人意,若其襄夫人行凶之事,實千古所無之變,而至於《胡傳》所論,則未知其義理之果如何也。上曰,頃年李匡德進講時,以胡氏之言爲是,其後匡德,知光海時人,皆引用胡氏言,以爲心寒骨冷云。凡於看文字之際,未可容易剖判者,類如此矣。尙星曰,大明太祖,凡於君臣之義,極其截嚴,以群字之書,以君邊者,論以一罪,孝廟朝筵臣,亦有以此陳白者矣。孔子作《春秋》,雖非首罪者,如有干犯,則輒以弑字書之,古聖人嚴君臣之分者,爲如何哉?爲人君者,當平時而先立紀綱,使人人知其分義之嚴,則雖當流離板蕩之際,而必曰吾君不可舍,吾國不可背,而無棄君喪節之人矣。宗城曰,下番所達儘好,今日急先務,亦無過於立紀綱三字矣。上曰,當各別留念。宗城曰,莒紀公生大子僕章,季文子使太史克對者,其言極有理,尤宜細覽理會處也。大抵治國之道,擧賢退不肖而已。而元凱事,於此最詳載《左氏》文章,於此尤可觀矣。上曰,其中堯不能擧,堯不能去云者,似寓意而發也。宗城曰,是在堯倦勤之時而然矣。上曰,此猶可疑衛文公九十之年,猶作抑戒,豈以大堯之聖,而雖在倦勤之年,未能退凶進善耶?尙星曰,其所寓意而發者,誠如上敎,蓋魯宣公受紀公之賂命與之邑,而季文子,使司寇出諸境,此則文子有專擅之意矣。及宣公之問其故也,史克以舜之去四凶爲對,其意蓋比堯於宣公,比舜於文子也。下端所謂行父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云者,足以覰破其意,然史克之言,無非至論,設有挾雜之意,其言則儘好,人君聽言之道,則當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爲意好矣。上曰,此則下番之言是矣。史克之言,蓋出於爲文子矣。尙賓曰,大禹之告舜曰,惟帝其難,知人之道,誠難矣。四凶皆挾其才能,貌恭言遜,而罪惡未著於大堯在位之日,及至重華攝政,黜陟幽明之時,形跡畢露,罪累自彰,故始乃明正其罪矣。堯聞舜聰明,擧於畎畝,與共天位,而元凱見用,共、鯀見黜,《論語》亦不云乎?舜擧皐陶,湯擧伊尹,不仁者遠,擧直錯諸枉,然則元凱之用,共、鯀之黜,實本於大堯則哲之,明矣。知人雖難,而爲人君者,誠能得如皐陶、伊尹者,而用之,則不仁者自遠,而可以錯天下之枉矣。伏願聖明,深加留意焉。上曰,承宣此言好矣。擧舜而元凱用,四凶罪,則此豈非大堯知人之聖乎?尙賓曰,以《春秋傳》郭公事言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以至亡國,知其善而必用之,知其惡而必去之,然後可免郭公之患。而後世人辟如郭公者多,豈非可戒者乎?上曰,承宣之言,誠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矣。宗城曰,洪尙賓此言,簡要切至,在聖上所當省納者也。講官遂掩卷。宗城曰,《左傳》講畢後,當講《名臣奏議》,以在外之冊,依篇目作冊以入之意,敢達。上曰,宣懿王后忌辰,只隔二日,雖與八月十四日有間,而旣行三年之制,而繼體之義存焉。自明日講讀未安,召對則姑停,《名臣奏議》,當繼《左傳》進講,而《奏議》後繼講冊子,儒臣問議于領事,可也。宗城曰,《奏議》後繼講,則《貞觀政要》與《綱目》俱緊矣。上曰,《貞觀政要》似好,而玉堂有此冊否?尙星曰,進講件則自玉堂可以待令,而此冊件數無多,必不足於講官承史之各持矣。上曰,書籍之不足何如是耶?宗城曰,近因時詘,旣不新印,又不能貿來唐板,而前在者則太半閪失之致也。上曰,今見《詩傳》大文,自玉堂所上舊件,則旣有章下註,且書六義,紙頭書吐,足以觀之矣。宗城曰,卽今所印出者,與此冊無異,而其字樣則必勝於此冊矣。尙星曰,《左傳》印出,尙未訖工,當此逐日進講之時,恐有未及之患矣。上曰,戶判,前以《左傳》不當印仰達,而聞方印出,其時奏達之語,不出於擧條而然耶?宗城曰,戶判之當初不當印云者,意以玉堂,優有講冊之致,若知冊件之不足於進講,則初不必防塞矣。上曰,《貞觀政要》,似勝於《奏議》矣。宗城曰,《奏議》與《政要》,無優劣之可論,而臣意則兩冊,皆不如《綱目》矣。宗城遂進伏曰,副修撰兪健基,昨已陳疏,承批,牌招,何如?上曰,兪健基事,可謂支離,分義道理,不當若是,自政院,各別申飭,牌招,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六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自魯宣公元年,至爲公族大夫。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三年,至何以行禮。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楚人獻黿,至皆爲大夫。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楚司馬子良,至不書諱之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八年,至儀行父于陳。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尙魯讀,自十一年春,至又徼事于晉。宗城曰,季文子納賂請會,甚可羞也。至使齊人而坐得濟西之田,賂隣而始得平州之會,《春秋》書之以季孫行父如齊,又書以齊人取濟西田者,雖諱其本事,而其筆法之嚴,可見矣。尙星曰,華元之失禮違命,宜其爲人所擒也。爲將之道,雖尙嚴毅,而太過則反有其弊,主築城而大招衆人之怨,禦敵人而專昧用師之道,羊斟慢命,而不知置法,終至於敗國殄民,其罪固難容誅矣。上曰,宋君亦不免於不擇其將矣。尙星曰,士會之三進及溜,可想其忠愛之誠矣。靈公以熊蹯不熟,而至行慘毒之刑,驟諫必知其無益,故所以有三進三伏之擧,而其所引衮職有闕中山甫補之云者,誠爲切至。若使靈公而眞能知過而改之,則庶可副於士會期仰之心,其所殘虐,愈往愈甚,終至於不踐其言而不保其位,言之及此,不覺痛恨。宗城曰,靈公旣見士會,而乃有吾知過矣之言,若有將改其過之意,而此非誠心也。惡聞其過,逆折而言之,固無足可言者,而大抵自古人君,雖外有從諫之名,而鮮有虛心聽納者,必以誠心而開導使言,又以誠心而聽受其言,然後有從諫之實效矣。今殿下每於以事陳奏,因文勉戒之際,輒降留念體念之敎,而終無來諫之風,亦無受諫之效,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趙盾弑其君一章,此大義理所關也。正好反復。上曰,然矣。夫子以越境乃免爲訓,若使盾果爲越境,則其將不可謂逆耶?尙星曰,夫子雖有越境乃免之訓,而宋儒歐陽脩以爲,此非夫子之言,歐陽脩之言,恐是矣。使盾而雖至於越境,豈能免弑君之罪乎?宗城曰,趙盾平生,若以外面言之,亦可謂體國者,而於其大處,犯分無將,則平日區區體國之誠,非所可論。蓋桃園之變,趙穿手犯,盾豈有不知之理哉?晉人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濟雖手犯,而其時之歸罪於昭者,有不可掩,故陳泰之言,亦以爲有進於是者云矣。蓋桃園之事,則其事勢,盾必預知,明矣。董狐之筆,不但推其心之無將,而斷之謂弑君也。上曰,穿之事,蓋爲盾也。然若謂不誅其心而直斷以其跡云,則夫子之書弑,有何深意耶?尙星曰,趙盾首惡之狀,以此章觀之,昭然有不可掩者,若使盾,初無與謀之事,則桃園變生之前,初何爲而出奔,旣聞變生之後,又何爲而未出山而復乎?其與穿同謀之狀,的然可知矣。宗城曰,春秋之世,臣不得於其君,而出奔他國,則君臣之義絶矣。若使盾,知靈公之不可以有爲,早自出奔則已,不然而鉏麑觸槐伏甲嗾獒之後,則其所謂出奔者,不過圖目前之危禍耳。其心如此,而手弑君者,又是穿也。則曷可與司馬昭差殊觀也。上曰,與司馬昭,不無稍間,司馬昭寧有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之心耶?宗城曰,人之爲逆,亦多分數矣。賦梟獍之性,而不奪不厭,生而逆者也。平日事君,不無可觀,而及其危禍之將及,始生邪心,終至於弑逆而不自恤,則是一念爲惡,而至於逆者也。司馬昭則生而逆者也。趙盾則恐禍及己,邪心生而爲逆者,從前言之,雖不無彼此,及其歸也,則終歸於逆矣。此義理大關心跡,攸分不可不細察也。上曰,此無他,不出於義利公私之分而已。盛服將朝時,則爲純臣,伏甲後則爲亂臣,蓋其私意,反沒公心而然矣。宗城曰,聖敎看得,極精微矣。上曰,凡臣下爲國事者,苟是出於患得失之心,雖有爲之者,有所爲而爲也。非忠也。夫子作《春秋》,而爲萬世法者,豈不信乎?宗城曰,聖上以《春秋》爲敎,極好矣。孔子之作《春秋》,出於不得已也。若使孔子,得君師之位,勸賞威罰,自出其手,有逆則懲討之,何必以空言垂訓耶?殿下旣居南面之位,而操春秋之權,其與孔子立言而垂訓者異矣。區區祈望之心,只以夫子之所以衮鉞者,發之於政刑,而爲萬世法程矣。上曰,其時征討,禮樂不能自天子出,故孔子作是書,勸善懲惡之道,凡例畢具,在後世則惟當按而行之而已。雖然,爲君上者,只按《春秋》之法,而不明於善惡,斷然行之,則其弊又如何耶?副學及下番,猶未諒予意矣,盾之事,不可直比於司馬昭,盾,初非梟獍之性,而言旣不入,禍將罔測,故轉至於此境矣。必以盾,謂平日不無可取然後,夫子書法,方有味,若使務勝之輩,爲盾,而言其所爲說,何所不至乎?予之此敎,蓋亦有意,所以有十九日下敎者也。宗城曰,殿下毅然以夫子春秋之責自任,大哉。無容言,而然孔子之作《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蓋其義理關頭,當謹嚴處,則易一字一句,不得今日臣等所望,實在於固守無撓,雖有游、夏之徒,使不敢贊一辭也。上曰,副學之言好矣。盾之反也。不惟不討趙穿,又使穿,往逆黑臀者,豈非有意乎?必寧曰,聖敎劈破無餘矣。此蓋盾顧護趙穿,恐新君之有討國賊,必使穿迎立,以爲己功也。上曰,所達是矣。予意則欲使爲人臣者,盡心所事,俾有君君臣臣之義,若於所事而不能盡心,則其於他日,亦豈有盡心之理耶?副學亦嘗曰,何不出示十九日下敎?而予旣敎之以一二臣,則豈有可諱之理?不明言者,固自有意耳。予意則欲垂諸後昆,使爲君者,莫眩於公私義利之間,爲臣者,愼嚴於君君臣臣之道也。顧今時象如此,寧不痛慨,春秋之去文、武之世,不過數百年,而變怪如此矣。此後世變,又安保其不爲春秋之世耶?亦可畏也。若曰,我國是禮義之邦,春秋之變,非所可慮云者,此不知者之言也。是以,予則嘗以爲勝國之世,猶可貴也。權臣雖多,而猶能以一姓傳之矣。宗城曰,前後勝國之敎,臣嘗累承,而聖心蓋出於矯文之弊,有味乎勝國之尙質,而勝國之世,變怪何可言也?代有權臣,如崔忠獻者,三世秉國,置君如奕棋,曷嘗見有可貴乎?尙星曰,夫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之敎,蓋其勸善討罪,行得南面之權故也。然夫子筆法,專在於謹微防漸,《易》所謂履霜堅氷至者,亦爲此也。人臣一念之間,爲忠爲逆,漸以至於弑父與君者,都係於一心公私之別,今此下敎,旣已透得精微,毅然以春秋自任者,實爲欽仰,而但君臣之分,莫嚴於謹微,當此世道極壞臣分都虧之時,使亂賦懲畏者,豈非殿下之責乎?但雖有君師之位,不能有聖人明理之工,則無以行春秋之法,其所明理,亦係於講學,區區所望,在於此矣。上曰,孩提之童,能知愛親敬兄者,出於良知良能,予之看得此等義理處,其來亦久矣。豈出於一時學問之力耶?《左傳》進講之初,諸臣或言其不緊,而不但文辭可觀,有非秦漢所可及,其善善惡惡之意,無異於《詩經》不刪鄭衛之意,以予平日看得者,參看以《春秋》斷例,則漸覺有味,今將三日撤講,誠爲可惜矣。其中葬我小君文姜及齊人弑其君商人云者,可想吾夫子嚴君臣之義,此等處實有資於進講《左傳》之效矣。宗城曰,人主雖勤學,而無體認之效,則與不學同,今承聖敎,乃以夫子之筆削,驗之於心上之經緯,左右逢原,無非有辭於聖學者,臣忝在法講之列,誠不勝欽歎之至,而凡於《春秋》謹嚴之事,一切堅守,是臣之望也。上曰,申申陳戒至此,可不惕念。尙星曰,楚子問鼎輕重,王孫滿所答之言,不但折楚子覬覦之志,亦足爲後王鑑戒之道,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姦回昏亂,雖大,輕也云者,其言則簡,其理無窮,君德休明,協于上下,則其國重矣。君上昏庸,姦臣濁亂,則其國危矣。國家隆替之分,實係於休明昏亂之間,則此等處,宜推類而存戒矣。上曰,當時周室之衰微,甚矣。其危亡,似在朝暮,而王孫滿一言,足可見周祚之尙綿綿矣。宗城曰,子文之能知越椒,可謂神矣。越椒雖覆其宗,克黃終繼其祀,則其君之不忘子文之功者,實爲美政矣。大抵開國承家,當勿用小人,苟其知人如子文,則朝著之上,寧有奸回濁亂之患哉?爲人君者,擇人而任之,則其國不期治而自治矣。如此章則各別推類而觀之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洩冶不能直諫,而只言其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使其君而無所感悟,使其身而終至滅亡,上而無蓄君之譽,下而昧保身之策,則實有爲臣不盡道之歎矣。上曰,以陳靈公而爲君,如洩冶之爲臣,不亦難乎?宗城曰,艾獵城沂之役,三旬告成,不愆于素,蓋其圖事揆功,各有條理,而言其本則不出於勤之一字矣。董役,微事,而怠慢則猶不可成其功。況人君治國之道,不勤則何以御萬民之衆,而做一代之治乎?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上番因艾獵城沂之事,而以勤字爲言,儘有意味,雖以作舍言之,必有規模制度,而加之以無怠然後,其所監董者,自然有成矣。周文,以聖德之主,而不遑假gg暇g食,則其勤勞至矣。而周家美政,悉載於立政一篇,人君之勤則不在簿書,而在於得人矣。宗城曰,今我殿下,非不勤矣。靡朝靡夜,而講學不怠,無小無大,而臨事不怠,則固無怠忽荒寧之可言者,而一副當規模,惟在於勤於得人,勤於立政,故臣嘗欲以是爲箴,用替獻芹之誠,而適未果矣。今因下番之開端,敢達焉。上曰,大體則無出於此矣。周文王不遑暇食,隋文皇衛士傳餐,其外面則一於勤,而其中亦有誠僞之別,不遑暇食而無誠,則與隋君之衛士傳餐,同其譏矣。衛士傳餐而有誠,則亦與周后之不遑暇食,匹其美矣。徒有勤政之名,而若無勤政之實,則雖勤而亦何益哉?宗城曰,聖敎至當,好名之主,外示勤而不誠,故無實效,所貴乎得其體要矣。上曰,副學則勉予,而予則欲戒下矣。好名雖病,自古寧有不好名之人哉?好名而猶能誠實,則終亦有效,諸臣亦當以誠自勉矣。宗城曰,古人有言曰,唐太宗好直諫,故魏徵中之以直諫,唐宗之好,魏徵之中,皆出於好名之心,而能成少康之治,其好名,亦愈於不好名矣。人有自好之心,然後能愛惜身名,而不爲非矣。卽今朝家之所勉戒者,必欲無實而祛名,是固美矣。而若專用闒茸之人,則無以爲國,寧用好名之人,以爲一分振勵之道矣?尙星曰,古人所謂三代之下,猶恐不好名云者,蓋出於慨世激動而發也。上番之言,其亦有見於此也。講官,遂捲卷。上曰,兪健基,又爲違牌矣,開釋數矣,遞職多矣,而若是違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榻前下敎}}宗城曰,挾侍小宦,擧止怠慢,無敬謹之意,宜有警責之道。上曰,當該小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夜已四更矣。 ==6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 ○仁穆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辰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伏熱比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再昨製進生脈散,連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使行迫頭,西關守令二員,旣已一司署經,在前如此之時,雖一司署經,亦有催促發送之例,令本院稟旨云。旣已一司署經,則在前亦有發送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除署經發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宣仁門南邊宮墻二間,今日開門後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十五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穆王后忌辰。 ○宣懿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應敎臣金尙星,依傳敎召對,繼講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懿王后忌辰。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上番翰林李德重,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而觀其疏辭,則因正言李台重留院疏中,登科分館時事引嫌之語,以爲與□□同一□□云。其所引嫌,實涉太過。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檢閱李德重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狀啓,今六月令薦新新稻米稷米,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馳啓矣。傳于鄭彦燮曰,卿其勿待罪事,回諭。 ○鄭彦燮,以宣惠廳言啓曰,慶尙道所封今六月令宗廟薦新新稻米,今月內當爲封進,而今年節早,未及成熟,限內不得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3q9xqbimwqjfy111l6g1b1ww6fwd85o 2173446 2173443 2022-08-21T20:55:28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6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祈雨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招之下,又不膺命,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李承源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今日祈雨祭摘奸時,肅靖門軍士有闕,而爲民祈雨,所重在焉,微者當略,令兵曹申飭。 ○傳于鄭必寧曰,前密昌君樴,前參判閔應洙,前正尹彙貞,竝敍用。 ○金聖應啓曰,本兵重任,不宜一向久曠,閫帥差出,亦且緊急,而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之老母,以篤老之年,抱沈痼之疾,發作頻數,元氣日銷,自前月望間,舊患腹痛泄瀉等症,屢日沈重,多般醫治,昨今痛勢少歇,而食飮至今全廢,氣息澟澟危惙,臣之情理,已不可頃刻離違,且臣素患膈痰,痞滯之症,重發於此際,臍腹絞痛,症似霍亂,不食不眠者,五六日矣。委頓枕席,凘苶欲盡,今日適當吉月之朝,而病狀如此,萬無起身趨詣之勢,終不免廢閣之歸,伏枕惶懍,求死不得,伏乞聖明,治臣闕禮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情理若此,未赴何傷,卿其安心,其須善護。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6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博川郡守崔雲龍,加平郡守黃泰河。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俱涉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司諫趙漢緯,獻納尹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日事違牌,無意行公,累次特敎之下,如是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俱以病不來,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依爲之。判書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且大政不遠,從重推考,牌招,參議批下,亦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具不膺命,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身病呈辭,久不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判義禁尹淳牌招啓辭。傳于李承源曰,事體不宜如是矣。其所自畫,亦不是矣。此後承牌則啓達,其外,勿爲煩稟。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趙明履爲持平,尹彙貞爲校理,金尙翼爲副修撰,朴亨潤爲江原都事,李廣道爲獻納,尹東魯爲敦寧都正,朱炯离爲北靑府使,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東川君申德夏、密昌君樴,敍用事承傳。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一向違牌,尙不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邊閫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本兵撕捱,已涉過矣。且有頃日下敎之事,則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決不若是,且以惠廳事,有下問者,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待召對下敎,入侍。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兵判,同爲入侍。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啓曰,南兵使、黃海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原君{{!|𪳣|⿰木卨}}、具樹勳爲副摠管,申萬泰、宋日瑞爲五衛將,金夏明爲曹司衛將,李景淑爲宣傳官,李重國爲中樞經歷,崔一興爲忠翊衛將,申德夏爲南兵使,崔道章爲黃海水使,咸鏡監營中軍單鄭暘賓,同知單許晶,僉知單韓啓朝,李安□、李益泰、李馨遠,副護軍,閔應洙、鄭壽松、徐命彬、朴起祖、申致雲、田日祥、朴東輔、閔昌基、尹得商、金彦慶、成德涵、辛斗翊、咸弘績、崔東寔、金贊命、金時逵,副司直,徐宗伋、洪景輔、李重協,司果,李持潤,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哨官閔孝參,司果吳興舜、李忠康,閑良金斗碧、蔡雲山、成奎章,及第南龍五,閑良吳維周、尹持興、朴持茂、白守晃、金瀁以上,今加折衝。 ○兵批啓曰,司果成瑜,敎鍊官金虎臣,或城役監董,或陵內捉虎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雖皆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召對,兵曹判書尹游,同爲入侍時。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卽因捕廳草記,罪人金昌溫,移送秋曹究問事,命下矣。卽今撰咨,一時爲急,所當依前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眼同開坐究覈,而今日,乃祈雨祭齋戒前日,金世丁等推覈時,雖有勿拘拘忌,逐日開坐之下敎,而憫旱祈雨,與他拘忌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已過齋,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五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陳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名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輕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北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境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新除授司憲府掌令呂光憲,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光世,時在江華地,正言李台重時在忠淸道保寧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前行宗簿寺主簿沈錥疏曰,伏以臣自頃虛帶職名,數月廝啀之餘,幸蒙恩遞,獲安微分,而曾未幾何?又忽承新授之命,臣誠驚惶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前後忝叨,輒不免以文字屢瀆嚴聽,極知僭猥,無所逃罪,而情私迫隘,又不得不冒死煩籲,尤增隕越之至。噫,臣之本末伎倆,曾已聖鑑之所照燭也。凡陋拙劣,一無可堪,蔭塗進身,卽一常調,而忽然攛掇,屢玷臺憲,臣之一身狼狽,雖不足言,其所以傷殿下之明,而貽當世之羞,爲如何哉?噫,臣之平日所自勉者,只欲粗守本分,庶不陷於虛僞無實之罪,而年來蹤跡郞當,至此銓注之地,取以應文具,士友之間,指以爲笑囮,自欺欺人,以至於上欺君父,此臣所以每一承命,怵然而懼蹙然而憂,寧欲滅死無聞而不可得也。臣之猥陳賤懇,旣出於萬不獲已,則情理之懇迫,疾病之危苦,有不敢一一覶縷,而離違老父,不得以時歸省,常作一箇失所之物,彷徨鄕廬,戚然若窮人之無所歸,區區情理,良足可矜,而且臣自經昨年死疾之後,精神消落,形殼僅具,兩耳全聾,不辨人言語,似此癃廢之實,亦無以自達於慈覆之天,而屢誤恩命,一向虛縻,臣不任竊自悲悶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亟許刊汰臣匪分之職,以重公器,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六月初二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重患風痺,委頓十餘日,雜試湯灸,僅得回甦,而餘證澟澟,尙屬危,意外除命,又下此際,臣自念,從前撕捱,積犯違逋,今若以疾病爲辭,則區區情實,難蒙矜許之恩,不得不强疾行公,而出入之際。輒擁寒具,闕中諸人,無不危之,日昨開政,連値深夜,久處月廊。洽受風露,忽然手足顫掉,言語顚錯,忍俟留門,急急駄歸,多灌藥物,另費調治,今至三晝夜,而無甚知覺,危證敗兆,輒隨而發,乃醫家所謂再中也。噫,臣於見職,豈不知千萬無似,而前後恩命,實甚隆摯,苟非情勢之難强,則殫竭酬報,寸心如丹,而不幸篤疾沈痼,供職無路,雖得以少延喘息,其不爲癃廢則難矣,撫念身心,只自悲悼而已。伏乞天地父母,特垂哀憐,卽許遞改,使之安意調息,以卒生成之澤,幸甚。臣於政例間,略有迷見,如得登筵,一陳所懷,而今則病不可得矣。故輒附疏尾,以冀財處焉。守令之任,有人民焉。有社稷焉。顧不重歟,文、武、生、進外,以蔭路雜技而進者,試講七書而後,始擬守令,其難如此,而近來白徒賞加者,如得五衛將、僉使履歷,則間或差除,甚無謂也。曾在肅廟朝,定奪防塞,而乙巳年,因渠輩上言,廟堂覆啓許施,放得之志,稍益繁,若此不已,則國家典章,將至於弁髦矣。臣意,戊申軍功別單,固不在此例,而其餘白徒賞加之類,無論已經未經,一切防塞,定爲永式,斷不可已也。南行陞六者,必經郞署、金吾、詞訟而後,得除守令,蓋欲歷試事務,以重臨民之責也。戶、刑曹、漢城、司憲府、掌隷院,自有朔數,而如工曹、義禁府,則朝經其任,夕遷外邑,又或有未肅謝而視爲履歷者,烏在其試可之意耶?曾因臺啓,以經一考爲例,而行之未幾,公然廢閣,甚可慨也。臣意,經一考固好矣。而或不無掣肘之端,自今工曹、義禁府,亦以六朔爲準,如他司之例,而自其中遷轉者,通計前後朔,恐合事宜也。諸路察訪,有文、武、蔭三岐,所謂蔭岐,乃六品窠,而以無年限已過者,率多差遣,蓋郵承之職,雖異於守令,奔走修擧,則殆或過之,尤非衰耗之人,所可堪任,而獨不用年限,何也?臣考見《大典》,曰年過六十五歲者,勿外敍。註曰,堂上官及未挈家者,不在此限云,而無守令察訪區別之文,故便以爲例,然察訪,亦外敍也。今堂上官及未挈家者,皆有年限,則恐不可以職卑而異同,臣意,無論文、武、蔭,亦從三十朔例,定爲年限,恐似得宜也。小各司官員,以三十朔爲瓜,今有人,得差某司別提,如不得外遷,而瓜限垂滿,則又移某司主簿,別升新仕,甚至於一人三四遷,而七八年食祿者有之,是則常以六品職,爲巧官輩之遞兒,誠極無據,而窠窄之弊,亦由於是,臣意,三曹郞官,禁府都事、詞訟衙門、外他各司,則只許升品,而勿許移拜,若大政疏通時,則不拘此例,恐似得宜也。生、進年三十,幼學年四十,始許入仕,而功臣、名賢、戰亡、淸白吏子孫,獨無年滿之法,故勝冠者,至或佩印,夫嘉良臣之烈,思識其子孫,固是有國之美典,而朝家用人,自有制度,則今以遙遙之先蔭,反踰於讀書登庠之士,甚非宜也。況今士大夫家,若問其先蔭,則無人不然,皆可以藉此得職,故紛競成習,仕路多混,識者之寒心久矣。臣意,功臣嫡長,無論遠近,宜不在此例,而如名賢、戰亡、淸白吏子孫,一依生、進、幼學例,定爲年限,恐不可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其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兵曹判書尹游,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兵曹判書尹游,皆以次就位。金若魯,讀自乞不必遠召將帥箚子,止誓罄狂瞽,仰酬大恩。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論淮西軍變箚子,止伏乞睿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奏陳利害箚子,止惶懼戰越之至。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奏陣車駕不宜輕動箚子,止天下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不必遠召將帥之義,此乃不當棄置岳飛,而爲將之事也。此則屯兵之事,屯兵江西而後,淮西、淮東,可復之義也。益修軍兵箚子事,其言懇切好矣。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轉災爲福之說,此李綱,深得古人政治之意,其時雨暘不調,旱乾之時也。災異不偶,而上天感應之實,惟在於人君政治之如何?近日憫旱之事觀之,則殿下一心恐懼不寧,而霈然之澤時下,天人雖遠難親,然反危爲安,轉災爲福之道,都在於一心恐懼上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然時方則旱災,豈爲太甚乎?似或不無微誠,而終未有政令之及於生民之道,豈有感回之理,天意則眷顧生民如此,而予以誠淺,無以仰答天意,心切愧焉。若魯曰,應天之實,惟在人主恐懼修省之如何?勿懈勉爲好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各別留念焉。若魯曰,孟子言,無政事,則財用不足,感回天心,則蓄積有餘,財用饒足,李綱之論,其致豐之事,勉君之道,比他尤爲切實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𨞺|⿰厲阝}}gg鄺g瓊事也。李綱以{{!|𨞺|⿰厲阝}}gg鄺g瓊,不卽退逐之意,條條言之,皆痛斥之事也。主於偏聽,乃高宗之病痛,而用兵之道,收拾人心爲上,各陳其事,皆此意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奏陳利害箚子事,時張浚爲國,而朝廷,莫能知之矣。上曰,此張浚,善人乎?若魯曰,乃善人也。引王恢事,而比張浚之曖昧,漢武之誅王恢,乃是當然之事,而爲張浚之曖昧伸救,故以非盛德歸之,引張良、陳平事,皆爲張浚之死而然也。其時講和之議稍息,而張浚若死,則和議復成,故如是言之也。車駕不宜輕動箚子事,時高宗,方還臨安,而士氣疎縮,故引而言其必敗之術也。宋若一時播遷,則必爲劉豫之所失,非若金人之禍,如棄子女玉帛而離遷,則無可用矣。保民而王,眞王道也。此乃憫切懇惻言到劇也。上曰,然矣。此時高宗,姑不向臨安耶。若魯曰,時在建康也。上曰,張浚終爲何以耶?若魯曰,竟爲見逐也。上曰,張浚而已乎?若魯曰,然也。上曰,其時李綱,在鄕乎?若魯曰,在洪州時也。達訖,兵曹判書尹游,進伏。上曰,有下敎事,而入侍儒臣,俄有所達,而霈然之澤,幸則幸矣。生民之困苦,往歲之事,予雖否德,而豈不知之乎?李綱所言,不無水旱之慮,而蓄積有備之謂也。設令雨暘時若,而李綱常平之法,好矣。惠廳,有常平之法,頃者承宣,有所仰達,三南麥價騰踊,貿置換租,秋成之後,可以作米,則有賴云。以常平之意,穀賤則買之,貴則賣之,隨其貴賤而便民,則此非與民爭利,亦非爲衣食之奉,以此常平事入侍矣。惠廳,則無變通底道理耶。尹游曰,今春以後,雨暘適中,實爲可幸,自前月晦前旱乾,故憫矣。卽今則,少得雨澤,時方亦不無雨意,此後,若連爲時降,則似無民事之可慮,下敎爲民之意,豈有一分歇後之念,而貸惠之物久矣,而無路收拾,卽今則元無儲錢,且外方有異。故規八道,皆以代木換納,極涉非矣。大臣,入侍陳達,宜有嚴關申飭之道,而穀物則姑無變通之事,以常平事言之,前年,戶曹判書宋寅明,以句管堂上,諸路山峽等郡處,貿置穀物之數,不爲少矣。而尙無上來之事,雖爲沒數受納,而不過三四萬石,宣惠廳,乃三大臣兼衙門,而卽今疲殘如此,癸丑作米之數,二十三萬石,而貢物二十一萬石,無遺輸廳,則四十萬餘石矣。足以補用,而新大同,亦多未上來,近來破船之事,比比有之,與浦漢符同弄奸之弊無數,今年若不幸凶歉,則癸丑收租穀物,似不能受矣。以賑恤廳言之,白給發賣之數,至於四萬餘石,而遺在,僅餘萬餘石,國儲,實爲茫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已有所達,道臣及尤甚不納之邑,明査論罪爲計,而以全羅一道言之,賑廳之物,全無還償之事矣。上曰,旣有下敎。戶判頃已陳達,而近來守令無狀,應爲上納之物,如是遲留,此與偸食國物無異矣。分給百姓之物,無可奈何?而其外豈有如許之理乎?尹游曰,稱以分給百姓云,而不爲輸納,決無收拾之事,時當農節,無路變通,而來秋,當爲變通之道矣。然宣惠廳米,戶曹貸用之數,至於三萬餘石之多,若雨來豐年則好矣,不然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本廳所儲錢,幾許耶?尹游曰,賑恤廳常平倉各在,而無歲入料理之事,近來則各廳,稱以貸去,而所存僅八萬餘兩矣。上曰,以錢作穀之道好矣。而倂與穀而無之,則何以爲之耶?料理之數幾何?尹游曰,料理爲期者,三萬餘石矣。上曰,錢數雖多,而民何以食錢乎?尹游曰,各邑以留置不納爲事,實爲憫矣。上曰,麥物則無來京之道乎?尹游曰,無之矣。向者靈城君朴文秀,爲此料理,換租貿鹽二萬石云云,而亦無主掌之人,極爲許疎gg虛疎g,卽今宋寅明,主管轉輸云矣,而臣意則亦以爲不成也。去番騎、步兵變通事,大臣有故不出,此事亦爲難處,今已差遲,自來年正月爲始,至九月計料,當爲變通矣。然下詢大臣而計民便否,爲之似好。今年則旣已差違,當與六道監司及外方明察守令,相議無弊,然後處之可矣,而臣意則以爲,守舊典是矣。上曰,時方則不問,而有志者事竟成,須着實勉爲之,前頭水旱,何可逆料?而修人事盡然後,可以完備,不計多少而儲置則有賴,往年雖云凶歉,而軍布作米不少,故其效非細,藉以稍優矣。自京其無拮据之事乎?尹游曰,當觀勢爲之計料矣。上曰,時方貢物,貴錢乎?貴米乎?尹游曰,關於惠廳而元無定給之數,以錢計給之時,一從市直而給之,故無所有關於錢米也。上曰,便宜爲之。都在於卿,須從便爲之。尹游曰,去番宗臣所達閔鎭長事,初不分明陳達。宋寅明,卽爲仰達改付標,而宗簿寺所貸之物,乃賑恤廳之物也。四百銀子,催督急償,則似爲太甚,而至於蕩滌則難矣。上曰,其時知事趙尙絅所達是矣。今此所達亦是矣,然宗簿之貧殘,予已知悉,而又困於負債,則何以爲之乎?寧爲蕩滌,而此後,則勿爲許貸爲敎,其時閔鎭長手段有易於貸路,故貸去云云,而終至於如此之境矣。尹游曰,一處蕩減之害,及於他司,仍循其習而效尤則爲難,故如是仰達矣。頃日宗臣,以本府加出書吏、使令,復舊事,陳達蒙允,而其間事實,亦有未該者,故敢達矣。昨年災減時,加出之處固多,而本府加出,在於丙午年條最近,故果爲災減,而當初加出書吏、使令,各六人中,半存半減矣。春間,以卽今魚鱗,比四五十年前,洽爲一倍,其在恤費節財之道,宜有一番釐正之擧仰稟,則自上,下敎以所達然矣。議于大臣量減事,旣蒙成命,而大臣連有故,雖未及稟議,從當擧行矣。方將釐正,而一邊復舊亦未安,宗府誠有官員多、下人少之弊,或可量宜復舊,而盡數復舊,似難矣。上曰,本府下人,有幾許乎?尹游曰,丙午年,金後衍,以本府郞,輪對時仰達,以書吏只十人,使令只十五名云矣。上曰,然則書吏限十五人,使令限二十名,此後勿爲加出宜矣。{{*|出擧條,}}金若魯曰,此冊訖講後,《左傳》當爲進講,而所載大文,皆經文也。經是《春秋》,傳則《左氏傳》,晝講當爲,而召對,則似爲未安矣。上曰,經則似大文乎?若魯曰,《春秋》直經書,故召對時,有不宜俠行經傳之議,議論岐異,敢此,仰達矣。上曰,經文多入於《左傳》乎?李德重曰,正似綱目,元大文立之後,傳則解釋之義也。若魯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亦云,經傳不宜俠行進講矣。上曰,重臣之意,何如?尹游曰,體段雖似未安,而同爲進講無害,諸子百家語,引經傳處多矣,而未有闕經之事矣。上曰,無異於《胡傳春秋》乎?若魯曰,雖似無異,而大文大文類聚則異也。尹游曰,以入經文之故闕之,則心有所關矣。上曰,《近思錄》,亦一經文,無異於大文,或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經》,直經書,而已爲召對,今以有入經文闕之,則似過矣。旣置案上,見之聞之,有何異乎?此不過五十步笑百步之事,重臣所達是矣。若魯曰,大臣之意亦以爲,經文則不爲,可也云矣。上曰,大臣之意有異,亦小曲折也。豈有捨經而不爲之理乎?倂經文爲之進講宜矣。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吳瑗,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副提學李宗城,由限已過,副校理吳瑗只推,待明朝竝牌招,以爲明日當講之地宜矣。{{*|出榻前下敎}},尹游進達曰,頃日咸原府院君魚有龜,以御營廳將校捉虎論賞事仰達,而見擧條,則捉虎,前則三頭論賞,今則慮其濫多,以五頭爲定云,此似未詳近日定式,而有所仰達矣。捉虎,前則以五頭,近以虎患甚多。改以三頭,本曹覆啓,連以此施行,此不無外人疑惑之端,敢達矣。上曰,果然矣。此則通于府院君,改付標爲宜矣。尹游曰,此後將校之捉虎,直令各其營,草記施行事定奪,而此事亦有未安者,所謂將校,不過領率軍兵而往而已。眞捉虎者軍兵,而未蒙賞典,將校,無身自捉虎之功,濫蒙賞典,實爲不當,故渠之上言,啓請勿施矣。大將,旣援例筵稟,終不得防塞,而此後,若自各軍門,直爲草記論賞,則似不無過濫之弊矣。上曰,捉虎者軍兵,而賞典歸於將校云者,誠如所達矣。其時以爲有前例,且關陵寢事,有所下敎,而若令累次所捉者論賞,則實有濫猥之弊,只一次捉納三頭者論賞事,更爲分付各軍門,可也。{{*|出擧條,}}金聖應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卽牌招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仍稱贊金聖應曰,承旨隨行已久,頗有效驗,久任正爲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6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特進官,皆有故,無進參之員云,除在外公故外,特進官李廷濟、朴乃貞、朴文秀、洪重疇、李春躋、趙錫命、申昉、徐宗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吳瑗,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卽牌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命下,意有所在,前刻入之,君父坐於法殿以待,而玉堂官員,尙不承牌,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牌去來各別申飭。 ○又傳于鄭必寧曰,昨日晝講命下,而牌去來緩忽,政院各別申飭。 ○又以禮曹言啓曰,小雨旋霽,未能周洽,卽今雖有雨意,而虔禱之禮,亦難遽停,再次祈雨祭,龍山江、楮子島等處,遣宰臣,不卜日來初五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金弘澤,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病,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又以吏曹言啓曰,平安都事權基彦,除授已久,尙不赴任,屢加催促,則再度呈狀,以向來道臣狀啓中,曾經侍從擇差言,引爲嫌端,近者從班,甚爲乏少,三司擬望,每患苟簡,絶無無故可以外擬者,故不得已以新進中,另擇差遣,而顧今諸路佐幕,未經臺侍者,亦多有之,則今基彦之獨以道臣,泛論之句語,過自爲嫌,已涉不當,當此殿最迫頭,都會不遠之時,一向撕捱,無意往赴,事體極爲未安,平安都事權基彦,推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赴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朴鳳彩,當爲嚴刑,而因其子擊錚原情,刑曹粘目,移本府稟處事蒙允矣。罪人未及稟處之前,不得施刑,已有前例,今此朴鳳彩,稟處間,姑爲停刑,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禁府書吏金泰輝,羅將金興瑞、吳泰禧,軍士崔枝葉、朴信命等,或因病重,或因重囚,究査未卽擧行,昨日始爲準刑,配所單子,修正入啓,而其中金興瑞,因其病重,未及準刑,故不得與諸罪人,一體發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卽接廣興倉官員聯名牒呈,則本倉主脈臥牛山、龍虎山腰以上冒耕處,一倂陳廢,長養樹木事,上年三月分,因重臣陳達,定界禁斷,而如有冒犯者,則刑推定配事,榻前定奪,故自本府,發遣郞廳摘奸,定界山腰以上六十二處,使之陳廢,而亦令本倉,次知嚴禁,而其中金彬爲名漢,冒耕如前,故頃者監役摘奸時,見其起耕,捉告於本府而治罪矣。監察許權,以回倉監察,來到本倉。拿入本倉書員曰,汝輩,瞞告倉官,論報上司,金彬至有受罪擧,仍重杖二十度,蓋本倉論報,自是奉朝令擧行者,則彼以監察,受囑於頑民,移怒於該倉書員,至於杖罰,必欲阻遏其禁令,事體之乖損,姑捨勿論,將至於禁令,不得行於一田漢,而定奪之事,盡壞了於一監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自本府入啓處置云。金彬之不有朝令,肆然起耕,已極痛駭,而監察之受其請囑,杖致倉屬,尤極可駭,金彬則自本府依律定罪,監察令攸司從重科罪,而所耕之田,亦卽陳廢之意,分付該道,何如?傳曰,依啓。許權所爲,極爲無據,爲殿中御史,豈若是乎?依爲之。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去夜三更量,本營巡邏牌將,行到夜晝峴近處,逢着犯夜人四五輩,欲爲執捉,則走入於奉常寺里門內閭家,唱率其同黨數十人,結縛牌將,無數亂打,流血狼藉,胸背浮高,面部傷破,氣窒喘急,將至死境,事極驚駭,査問處置次,使之捉來,則渠輩自知其罪,盡爲逃躱不現,當此夜禁申飭之日。無賴輩之恣意犯夜,成群作黨,至於敺打牌將之狀,萬萬痛駭,如此之類,不可不痛治,以懲後弊,令捕廳各別譏捕,依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去五月二十八日,司諫趙漢緯啓辭內,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只以臺啓辭緣行關,殊非對査之格例,且鄭益河當初査事,旣自金吾爲之,到今自臣曹行査,終涉不當,令金吾擧行,似合事宜,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父老而母病,旁無兄弟,身有痼疾,夫安有一分供仕之望,而祗緣資質愚下。不能爲古人第一等之事,家業寒素,有感於《禮經》二不孝之罪,麤治功令,僥竊科名,而記事榮選,元非臣意想之攸及也。蓋堂后之任,縱云華貫,亦稱苦役,臣竊伏聞院中流傳之言,則昔我聖祖朝,蓋嘗有諸臣中,惟廳注書獨不素餐之敎。居堂后者,至今稱頌,以爲美談,此可見其勤勞之最於具員也。是以,雖平居無病之人,爲是任不過旬日,輒未免以病而出,近來假官之頻數遞易,勢所使然,況念臣之病痞,爲十餘年膏肓之祟,不待楚南之醫,而已知和之索久矣。拜命之初,非不知引分丐免之爲合於則止之義,微末賤臣,瀆擾其罪,黽勉供職,四朔于玆,頃日次對入侍罷出後,關塞舊症果重發,一院上下所共目覩,故不得不呈單出來,而伏聞假官望之入啓也。至有申飭出給之命,臣驚隕悶蹙之餘,病而又病,繼伏聞翌日筵臣,有以實狀陳白者,復有望桶還入之敎。臣惶恐感激之至,病如不◆,卽擬不計死生,匍匐就直,以伸仰謝之微忱,而欲起還仆,無望自力,調治多日,尙無見效,方切兢悶之際,臣母宿患勞瘁之症。自數日前一倍苦重,風痰四注,而手足浮高,虛火上升而頭目暈眩,肢體如碎,食飮不進,而眞元之消鑠,神氣之萎苶,殆無餘地。蓋臣母,以衰老之年,榮衛盡枯,積勞所傷,濕痰作孽,濕以生熱,熱以生風,轉轉沈痼,百病交攻,長時在床,無日不痛,近以相火之行令,以致症勢之加劇,自前如此之時,或踰月而堇得少愈,或經歲而少無分減,左右扶將,唯有臣一身,醫藥奔走,亦唯臣一身,以臣情勢,雖閑官漫職,尙不可以離違而從仕,而況記注之緊任乎?今欲捨病而趨命,則情有所不忍,又欲違命而視病,則分有所不敢,去就俱難,方寸自熱,不知在身之病爲如何也。雖泛然親知,莫不念慮臣憫惻臣,惟我殿下,以孝爲理,以禮遇下,其可不哀憐而生成之乎?玆於天牌之下,謹詣禁扃,悉暴衷懇,仰浼聰聽,而臣於前日,猥陳私情,曲蒙洪恩,特給由暇俾便,臣猶感戴頌祝之不歇,而第母病,閱以時月,由限止於三日,三日之內,如不獲安,則是重臣之罪也。今臣區區祈願,惟在於遞罷職名,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解臣見帶之任,仍治臣孤恩慢命之罪,以警他人,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校理尹彙貞,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僨事辱命,至使嘖議之辭,上及聖躬,求改不得,含痛齎還,係吏按罪,誅殛猶輕,而畢竟勘律,止於削職薄罰,恩庇過厚,悚恧冞增,自分沒齒屛廢,以靖私義,不意纔周一月,復給告身,特旨甄敍,旋畀宿趼,法講在卽,召命狎至,臣誠踧踖感惶,殆不省攸處也。夫弱臣之使殊庭者,自有古人處義之宜,所貴秉忠服信,感伏醜類,使不敢爲非理之干,雖不幸而遭惡言相加,亦宜正議明喩,絶其巧心,如都不得,則舍命埋骨,以盡其分而已。今臣所遇之時,雖曰有殊,處之亦豈無其道?只緣臣識慮淺短,猷事不臧,圖濟於旣誤之機,殫力於不成之事,計窮理極,泯默回旋,靜處尋繹,惶愧交中,實無面目可顯於世矣。況今査案纔成,奏使旣戒,玆事未完了之前,莫非臣俟罪之日,若其束帶彯纓,重入班行,非私分之所敢出,此義較然,矢心自畫,且臣萬里撼頓,衰病轉甚,痰塞胸膈,咳喘音訛,加以目力益昏,漸成盲瞎,策難强之疾,張旣廢之視,復備顧問之列,亦其勢末由,自念臣蒙被眷知,出入邇列,已踰十年,今當逖違軒陛之餘,區區犬馬之誠,豈不欲一覲耿光?以伸戀結之忱,而情蹙勢隘,無計進身,不得不冒控短章,徑還私次,臣罪至此益大,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以礪臣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國體,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向遭玩戲君父之目於吳瑗,此誠千古人臣所未有之凶誣。自玆以後,臣心崩骨沸,至痛弸中,杜門却掃,與世相絶,而聖鑑之俯燭,炳如日星,筵敎之開釋,覆如天地,臣雖食息之頃,未嘗不莊誦而感泣也。以此終身,無復餘事,不自意京兆左貳之命,又下意外,雖聖明思簪履之舊,微臣切雲天之望,此誣未雪之前,臣不可以恒人自處,況暇論於官職去就乎?是以日尋辭單,見阻喉司,方此憫蹙廻徨之際,瑗之疏出,復申玩戲之誣,而比前益熸,其自處則曰君子也。自比則曰朱子也。目臣以奸佞邪媚也。濁亂蠱惑也。張皇煽幻也。無禮也。無忌憚也。上眩天聽也。人臣有一於此,固滅身湛宗之不足,今乃蝟射於臣身,末又比之於淵覿悅抃之徒,淵覿悅抃者,卽愚弄宋宗之嬖孽賊臣也。渠雖悖亂無倫,而天日臨之,安敢肆然,以此而加之於士大夫乎?噫,受簡賊昌,關(關))節逆孝,締結匪類,私入空闕者,爲君子爲吉士爲第一流,則宜其呼牛呼馬,無不可於臣身也。衣冠之士,行已如此然後,方可以藉手而事在上之聖君,有辭而待在後之百世耶?臣之痛哭流涕,中夜彷徨者,豈爲臣一身之受衊而然哉?彼方氣炎,堂堂魚肉,而禍福在天,死生有命,臣何畏彼?且臣戴天履地,受此罔極之誣,誠不欲與瑗俱生,瑗若殺臣,臣固含笑入地矣。噫,臣性偏而積忤當塗,命薄而永訣堯、舜,心事皇覽已揆矣。去就則前疏已決矣。臣何敢復言,而第伏念淑慝陰陽之辨,此何等路頭也。榮懷杌捏之機也。汚隆升降之會也。豈可兩存兼容?俾作汩童世界,而且臣雖無似,所歷者邇列,所叨者宰班,受聖明之知遇,荷聖明之奬拔,而一朝被之以人臣之極罪,置之於䵝昧之域,臣何足說?恐累聖世,使臣而誠如瑗言,則亟行誅殛,不可容息,不然則瑗當坐誣人之律,淸朝綜核之政,必居一於此矣?玆徹疾痛之呼?恭俟鈇鉞之誅,冀賜處分,以匡世道,抑臣有懇迫衷情,不得不哀籲於孝理之下,臣父今年七十有四矣。近遭逆理之喪,悲哀所祟,疾病沈篤,澟澟床簀,若不保朝夕,烏鳥私情,不忍離捨,此又臣所遭自畫之外,尤無供職之望,伏乞聖明,察臣苦心血懇,亟許鐫削臣職名,俾得救護父病,以伸人子至情,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使臣避遠駭機,得全微尙,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俟少間察職。 ○副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於春間對使時,所被判付中,聖敎至爲嚴截,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五內震惕,久而靡定,不知置身之所。噫,爲人臣子,旣聞不敢聞之嚴敎,則到此地頭,他不暇顧,固宜趨承恩命,而第念臣子之所以藉手事君者,貴有一端廉愧,倘或怵迫嚴命,突然出脚,則是臣之從前抵死撕捱者,便爲飾辭例讓,而區區咫尺之守,喪失無餘,欲進而承命,則鐵壁在前,欲退而守分,則聖旨極嚴,怵惕徊徨,莫省所措,畢竟違逋,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若論其辜犯,死有餘責,不待人言,臣猶知罪,臺章果發,聲罪至深,至以王言不尊,臣分不嚴爲言。噫,王言職由而不尊,臣分由是而不嚴,信如臺臣之言,則流放竄殛,亦未足以少塞其罪,罷職薄罰,豈非末減之科乎?當初嚴敎之下,非不知疏章請勘,道理當然,而判付辭旨,旣極嚴峻,實非循例誨責之比,唐突控籲,亦有所不敢,故終不免泯默違罷,此不過出於惶恐之意,而以此獲罪,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噫,使臣元無情勢之難安,又有才分之可堪。則見錄之初,早已承膺,何必屢拒威命?固守微見,上而積忤於君父,下而見彈於臺閣,甘自陷於慢命蔑分之罪,而不知變動哉?抑臣於前後疏供,不曾以人器之稱不稱,有所仰暴者,此蓋疾痛之呼,聲不暇長耳。臣少而失學,長益孤陋,雖等閑文字,亦不通曉,至於經傳之微辭奧旨,尤所茫昧,所謂空疎蔑裂,在臣猶爲歇後語,其何以討論講磨,以備顧問之數哉?如或强其不能,醜拙畢露,使一世嗤點曰,如是而亦爲學士云爾,則臣身顚沛,顧不足恤,而其有累於聖明綜核之治,爲如何哉?不但此也。抑恐重得罪於淸朝,不特如向日臺臣之論斥也。是以杜門屛蟄,絶意進就,無復毫髮餘念,或在於榮官之塗矣。乃者除命,又出夢想之外,而適臣跧伏鄕廬,致令恩召,遠降於荒村,臣倘慌驚感,靡所容措,揆以分義,所當卽還輦下,備陳危苦之實狀,以祈恩遞,而賤疾適苦,過日淹滯,仄聞日昨筵中,有催促之敎,臣於病中,一倍惶蹙,不計顚仆,昨纔來伏私次,而顧臣難冒之端,自畫之義,如右所陳,況又所遭人言,非比尋常,則去就一節,尤無可論,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賜矜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昧分之罪,刊去仕籍,一以肅朝綱,一以謝臺言,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者,情私懇迫,疾痛之呼,言不知裁,僭瀆煩拏,無所逃罪,卽文求志,竊庶幾天鑑之垂燭矣。及承批敎,辭旨特溫,旣示矜愍之意,終斳歸養之恩,臣且感且惶,繼以悶塞,益不知所以爲心也。目今老父患症,不可以時月,語其加減,言語愈益蹇澁,精神愈益迷昧,大勢駸駸,如日下山,當暑調護,尤難節適,一旬不見,形貌頓瘁,數日相守,方寸靡定,而館僚撕捱,行公無人,禁直無伴,法講久停矣。今欲畏義赴公,則有不忍離側,任情違命,則將不免虧分,公私之間,恩義難全,進退之際,氷炭相交,臣於是,仰念聖朝之法意,俯揆一己之情私,先王定制,親老子養者,敦孝體下,曲盡情理,卽爲如臣者準備矣。事君事親,日有短長,區區乞身之懇,初非出於忘殊遇而厭承明,只爲惜此桑楡之殘景,殫其烏鳥之微誠耳。惟玆衷悃,臣不自言,誰復爲臣道達於九重之下哉?《詩》云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殿下於臣,父母之慈育也。天地之覆燾也。敢又干冒萬死,披瀝肝血之辭,仰溷宸嚴之聽,伏乞聖慈,俯垂哀憐,亟遞臣經幄之任,俾得安意救親,仍命選部,稽考挈令,無復以職務相責,以伸至情,以光孝理,不勝幸甚,且臣於前獻納徐命珩,論罪李喆輔事,誠亦有瞿然而慙歎者,輒此附陳焉,夫按獄之難,自古言之,喆輔受命之初,行凶之地方,莫的也。罪人之情僞,難明也,又其兢兢致愼,實附於寧失之經訓,仰體乎好生之至仁,細洞之見漏,昌溫之酌處,自今觀之,固可謂疎漏,而其始則亦未嘗不反復參驗,斷之以衆供之同辭者,臣未知可以嚴懲者何事,削奪者何罪也。凡究覈事情,必經累次覆按,方有端緖,愈覈愈露,本末畢見,雖以鞫獄之重,初鞫而未能得實,後因他端而現發者,何限?未聞以此論委官之罪也。今於喆輔,獨如此,甚矣,其求人之罪也。蓋因其開今觸諱,爲的於世,吹洗擠笮,靡不用極,至借臣昔者疏中一句語,自以得嘲罵之好欛柄。噫嘻,何至是也?至於査事之委畀,非緣在下之尉薦,奏御之辭,又何其不審也?雖然,喆輔今日之被困,實由臣疏語之見罪,在臣廉義,又何可厭然自掩,盤礴於榮次乎?亦乞治臣妄言之罪,以快人心焉。臣於治疏之際,伏聞日昨,訓局將校,與別軍職,宴飮於北營,倡優百戲,歌吹沸騰,讙呼謔浪,聲徹於禁闥,婦孺觀光,逼近於靈壇,瀆褻無嚴,已極萬萬駭然,而又伏聞渠輩,輒敢以稟旨爲言,省記入直者,竝皆會集云。閭巷流傳,雖未知其信,然萬一有之,臣不勝憂歎焉。國家之畜幸此輩,非時而試藝,令辰而賜食,接遇之節,固無異於褻御,若其臨莅之道,宜主於莊重,使不敢以私小干請,而今此讌戲之擧,何等猥瑣,乃敢至於黈纊之前耶?嗚呼,不重不威,聖人攸戒,臣愚死罪,妄以爲聖質之加勉,當在於弘毅,前後進規,亦嘗屢及矣。今日之事,雖未必爲貽累之大段,推類言之,其端可畏,宮庭宴私之中,臣僚耳目之表,其可憂而可戒者,又安知不在於啓寵而納侮乎?伏願殿下毋遽以爲老生之常談,而反省而加工,訓局將校、別軍職則摘發懲治,亦不可已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徐命珩斥按覈御史事,其心洞知,爾何爲嫌,末端事,別軍職與他有異,故自前若有聚射之事,則例皆請暇,蓋激勸武技之意,頃者入直別軍職請由,卽聚射,乃古例,本非濫矣。予之所許者,不過此也。其他等事,本非所稟,雖然,隨事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褻戲近禁之地,宜有懲後,將校及別軍職爲首者,令攸司科治焉。情理若此,法講久停,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推轉西藩,首尾三載,責愈重而器愈小,任冞久而志冞倦,事皆做錯,動輒生疣,顚沛之至,可立而俟,加以疾病暴重,形症危急,㱡㱡床簀,方在人鬼未分之中,得接數日前爛報章疏,卽其寸紙尺幅之間,臣之疵釁,疊見層露,不勝其狼藉,臣雖神識昏,殆不覺蹶然而驚,澟然而慄,有不容不鳴呼於蓋高之聽者。李寅徽之供辭,蓋自刑官家謄送,臣之料其已徹,不料其未徹,雖有所以,而大抵辨章徑聞於囚供之前,則聖敎責之至當,推勘薄罰,豈足爲辭遜之端?而要其作事忙急,不能持重之病,隨處呈露,其不可久誤於重任則決矣。至若金宗台之論徐命珩,徐命珩之劾李喆輔,俱如烹頭熟耳。在臣爲必罷難冒之端,夫命珩之過平壤見臣也。袖中之草,已論博川事,彼豈聽臣指使而爲之者哉?特以展最gg殿最g體重,慮或未格於天聽而有孤於民情,臣答以吾亦欲以疏狀請仍,而年前嶺闑,亦嘗以如此事被推,故猥懼不敢自陳,今臺疏若上而提及道臣之意,亦在於請仍,庶或有益於得請之道,則命珩,遂以臣言爲然,略添下段數句語,今宗台,雖急於構命珩之罪,至謂附臣喉氣,要以快其口氣,而其奈非實狀何哉?第以不先規警臣做錯之失,譏之者,儘是高論,臣所預報而國之政典,臣之責任,俱莫尙於考績,臣今大錯於此,命珩又遭不警之斥,則此後猛起之論,又不知有幾箇宗台,此臣當罷者一也。若命珩所以聲罪喆輔者。噫,其甚矣。而昌溫始末,雖非臣所與聞,細洞事及日字殺刑,臣亦承命,參案於文査之日,蓋嘗反復究詰,威以杖訊,而卒未取款歸一,若謂未可之案,必將生事於國家,則臣罪實與喆輔,毫無異同,而削奪之請,只及於喆輔者,抑獨何意,夫旣與人同事,聯署一狀,特以名漏臺章,獨自晏然於官次,非臣私義之所敢出,此臣當罷者二也。且臣病情,初患毒痢,度數無算,仍又胸{{!|𤵛|⿸疒丕}}溺澁,轉成脹漸,日夜生受,寢食俱廢,臣本半生沈瘵,長與死隣,但以眞陽虛脫,投藥卽補,得以綿延不死,自近年以來,上焦之客火更熾,下元痼冷如舊,如今別症之乍現,尤難藥餌之收功,殆近醫書所謂虛不受補者死,且以些少精力,疲瘁於簿書事務,兩年今將周矣。些鬚盡皤,兩目幾盲,凡於撿攝酬應之際,漸覺其昏錯怠倦,月異日不同,今又添此重病,殆將土崩瓦解,無暇收拾,倘又不早解勉gg解免g,仍縻劇務,其勢惟有必死而已。臣出身十二年,在朝不滿卄朔,區區自效之路,嘗在於宣力四方,如非大不堪。決難支之勢,則顧何敢飾辭祈免,以取瀆褻之誅,而倘蒙天地慈覆之仁,曲垂矜恤,許其生還,俾得自在閑養,稍延性命,則未死之前,亦豈無效力圖報之日乎?臣言至悲,臣情甚切,不但爲所遭當罷之端而已。懇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李承源、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副摠管李汝迪,宗臣東恩君榑,入侍,諸臣進伏。上曰,承旨進來。承源進伏。上曰,俄者欲下敎而未果矣。晝講之停輟,今至幾日耶?唐之太宗,中主也。而文學之士,猶能濟濟,目今弘錄之人,不爲不多,而只取弘錄之名,無一肯進者,在玉堂之道,唯當勸君開講,而今則,君父雖欲開講,以無玉堂之故,將不得行,事極寒心。吳瑗,則又有吳光運疏,無怪其引嫌,然日昨旣勤特敎,又承疏批,而終不膺命,金尙翼則姑未知牌去來,而亦必如前撕捱,朴弼均則頃日下敎之後,亦何敢一不行公,唯事撕捱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決不可例罷而止,副校理吳瑗,副修撰金尙翼、朴弼均,竝罷職後,禁推,可也。{{*|抄出擧條,亦抄出榻敎}},上曰,副提學李宗城,初牌不進,再牌則似當卽出而不出,豈有如許事體乎?極爲寒心。副提學李宗城,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臣於副提學李宗城,重推之敎,有可仰達者,聞宗城未見疏批之前,牌招先爲出去云,未承批之人,雖欲承牌,得乎?初牌不進,事勢然矣。上曰,疏批夜下,未知緣何故而不卽頒示,以致如此耶?若魯曰,此則責在政院,固難免不察之失,而李宗城旣無所失,則推考,雖薄罰,似當收還矣。昉曰,李宗城,批答未見之前,雖欲入來,勢未及矣。推考似不當矣。上曰,副提學李宗城,勿推,承旨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上讀前受訖,宗城讀自殷其雷章,至江有汜三章,上讀新受訖,上下敎少退,諸臣少退閤外,不移時,更命入來,諸臣竝趨入,依次進伏。宗城曰,此三章,皆思念君子而言,婦人於君子,固無時不思念,而至於從役之時,念其勤勞者,爲尤切,故雖冀其畢事而早還,然亦無一毫棘欲怨辭,可謂得其性情之正,以婦人而如此,文王深入之化,亦可見矣。上曰,然。若魯曰,其辭,寬緩平和,終無怨尤者如此,雖婦人,亦能先義後私矣。上曰,然。昉曰,講官旣陳文義,臣不敢有所仰達,而章末疊言歸哉歸哉者,深望其君子之來,而亦不敢必其卽歸之意矣。宗城曰,標有梅章,大體與桃夭章相似,桃盡梅落之時,則其將過時而太晩矣。女子,雖貞信自守如此,猶慮其媒不及時而見辱,自言求我之庶士,及此吉日而來,意思未免急迫,桃夭章所謂宜其室家,宜其家人,則和順無雜,無一毫勉强之意,二詩略有相似,而風化之深淺,亦可見矣。上曰,然。促迫之意,每章似有加焉。昉曰,以此見之,其急迫之意,亦出於風俗之變矣。宗城曰,恐其失時,一節深一節,雖若有急迫之意,每云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急迫之中,守禮之意存焉,故爲正風矣。上曰,然。宗城曰,小星章,文辭儘好,后妃不妬忌,故下得安其分,無一毫怨尤之意,可見其詩人之深意矣。上曰,然。若魯曰,小星章,尤可見安節之意,大矣。宗城曰,文王導率之化,遠及南國,此所謂上好仁而下必好義者也。人君一身,果有實德,則發而爲政者,無不然矣。聖上,見此章文義,亦有思齊之心,使宮禁宵征之人,無怨尤如此章,好矣。伏願三復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宗城曰,江有汜章,非有他意,媵妾待年而不率去者,其嫡,後被后妃之化,自悔而迎之,故作此以見其意者也。元來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之地,聖上於此,深探其意而體念之,設有一時之過擧,亦從而改之,則其於日蝕之更明,尤豈不有光乎?此章雖無此意,而小註黃氏之言曰,居上者,當如小星之夫人,居下者,當如江沱之媵妾,此言當深味之矣。上曰,然。昉曰,其時文王之化,無處不及,如此章之類,尤可驗聖化行而美俗成矣。若魯曰,婦人性情,妬忌多偏塞,誠難化,而以小星江沱二章見之,則或安於知命,或盡其在己,文王齊家之盛德,可謂至矣。今不可以一召南,盡其聖化之萬一,而首求其本而探賾之,則不越乎修身齊家一關節,聖上於此等處,必宜留心省察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文義訖。上曰,持平趙明履,入來肅拜後,仍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宗城曰,臣聞甲山儒生金淑鳴者,以移邑事陳疏,有令廟堂,稟處之命云。故臣取見其疏,則乃是請設邑於惠山及雲寵,而又以爲昨年御史,亦知民願爲言,臣雖非昨年奉使之人,而曾以御史往來,備知其弊,故敢達矣。三、甲民戶,旣甚數少,若更建置一邑,則又將分兩邑之民矣。此如破一裌衣,成兩單衣,將何益哉?且州郡沿革,事體至重,唯在於朝家處分,是豈邑民之所自請者乎?蓋想惠山、雲寵之間,必有圖設郡邑,圖爲鄕任者,慫慂經營,敢爲此請,雖以他道事言之,陽德之移邑於百里之內,屢次變易,順天、麗水之請設一邑,皆由圖占鄕任者之所爲,畢竟廟堂,雖爲防啓,一次陳章,得蒙稟處之批敎,則陳疏者亦足以藉手爲功。今此淑鳴之疏,似必有奸弊,臣旣熟知三、甲事勢,此等情狀,亦不可不一聞於上前,故敢達矣。尙絅曰宗城之言,誠是矣。臣曾見惠山、雲寵兩鎭,不甚疲弊,而今淑鳴之疏,至請設邑,此不但淑鳴一人而已。近來三南及諸道,多有疏請設邑之事,故淑鳴,亦效尤而起矣。只可勿施,何必罪之乎?宗城曰,以邑民而疏請沿革者,其習可惡,其弊如此,切宜痛斥,使不敢復言,臣固知淑鳴之疏,亦當在防啓之中,而猶且煩達者,欲聖上,俯察此等弊習,嚴加斥退,使不得售其奸矣。上曰,旣曰儒疏,故以令廟堂稟處。循例賜答矣。副提學之言,誠有所見,不可許施,而知事,何必罪之云者,亦是矣。只爲分付備局勿施,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臣曾以咸鏡監司,巡到三水舊{{?|⿱艹乫}}坡知,欲往見厚州舊基,因長津江氷泮流凘,而不得渡矣。蓋聞厚州僉使,甲子年革罷空其地,移設魚面萬戶於長津江邊,此距厚州地爲二百餘里耳。當初以厚州爲火底,蓋以與彼地相接故也。厚州鎭卒,移近魚面之故,今以魚面爲火底,所謂火底,卽烽火初擧之所矣。魚面之於彼地,殆數三百里,邊境之無事與否,漠然無知,而只擧烽火,事之疎虞,莫此爲甚,且長津江氷合之後,胡人若自厚州,由長津氷路而出來,則不過三四日,可抵咸興,此甚可憂矣。臣與其時北兵使相議,以此狀聞,請移烽燧於舊{{?|⿱艹乫}}坡知矣。尙未施行,而此事關係甚大,故敢達。宗城曰,趙尙絅所達兩事,臣亦於御史時,畫一狀聞,其時廟堂,覆啓以問于監、兵使,稟處判下矣。未知其後,何以稟處。而魚面之爲烽燧火底,實爲怪異矣。上曰,然則令廟堂,問於道臣帥臣,斯速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持平趙明履,俄已入來肅拜云,注書出去,卽爲入侍事,分付。光躋卽趨出閤外,以下敎之意,分付。還入,明履入侍。仍爲進伏啓曰,前啓中綜旨數轉語先達後擧下端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明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請gg得情g。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今雖仍配,當初減等,固自若矣。此非相持者,依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依啓。又啓曰,勳府有司之任,雖親功臣,見在之時,功臣子孫襲爵者,亦多句管,前事斑斑,則錦原君朴師益之循例仍帶,有何不可?而乃者前正言金宗台,適以放倒貪戀淟涊盤礴等說,脅持勒加,狼藉詬辱,其用意排擊之狀,昭然難掩,而貽害世道,亦不淺鮮,臺閣論人,豈容如是,揆以公議,宜有責罰,請前正言金宗台罷職。上曰,或扶或抑,予所不取,而其所過中,業已知之,依啓。又啓曰,臣之所論,前正言金宗台事,非有彼此左右之意,亶由憂慨世道而發也,凡臺閣論人之體,必須審愼,端的無一毫差爽然後,方可以明公道報人心,而如宗台者,忽地侵人,覓一不當論之事,信口詬辱,惟意凌藉,始以放倒貪戀等語起頭,終以淟涊盤礴之說結之,重臣爲人,豈如此哉?重臣之以恬謹見稱,一世公議,有不可掩,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斯,若使臺閣論人,皆若此例,則擧朝將無完人,而其用意排擊之狀,顯有不可掩者,此臣所以深爲世道憂嘅,不得不有此駁論,實無毫分扶重臣抑臺臣之意矣。及承聖批,終雖依啓。上段乃以或扶或抑,予所不取爲敎,若以臣爲私好重臣而發啓者然,臣於此竊不勝慨然之至,若使臣,私好重臣,則前日寧有重推重臣之啓乎?前日之言,今日之論,皆出於一片公心,卽此可以知臣之無所私好於重臣也。雖然,聖上旣以不取爲敎,則是臣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而無復顔面可以冒居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獻納李廣道,時在京畿果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明履退伏,臨罷。上曰,夕講爲之事,亦爲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六月初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進讀《詩傳》召南,自野有死麕,至篇下今姑從之一遍,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野有死麕章,六義云興,蓋以死麕、白茅起興也。詩人之意,以其時昏禮不備,而懷春之女,恐其過時而有强暴之辱,故假托所見之物,起興如是,而其與關雎之德摯而有別,似有間矣。今從朱子註,而解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吉士之云,蓋美其稱以責之意,大抵此三章之意,舒緩不迫,委曲婉順,漸漸有次序,非以禮防自持者,能是如乎?不言之中,其澟然不可犯之意,亦可見矣。尙絅曰,無感我帨之感字,與今撼字之義相似矣。上曰,然矣。昉曰,蓋其時女子,雖被文王之化,恐有過時之慮,其自發於吟詠者如此,亦見舊染之習,纔見文王而維新矣。上曰,此章所論,皆爲朱子註乎。昉曰,然矣。若魯曰,舒而脫脫云者,其意欲舒舒而來也。毋動我帨者,使遠其身也。毋驚我犬,又拒之使遠其其家也。可見其不可犯之意矣。宗城曰,强暴之男子,見懷春之女,豈有不來之理,而女子拒之之辭,一節加一節,始言徐徐而來,中言因動我之帨,末言毋驚我之犬,初雖緩而後益切,强暴者,雖欲侵凌,不可得矣。上曰,標有梅章,亦云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其意亦與此章同矣。宗城曰,當時南國之俗,新被文王之化,方變惡入善,故其辭亦如此矣。上曰,旣云强暴,則强暴者,豈有徐徐而來乎?宗城曰,此則女子之意,欲男子以禮而求之,不欲以非禮來求,使男子欲舒舒而來者,亦示以婉拒之意矣。大抵此章,其時婦女吟詠所作,俄者申昉所達者,似然矣。上曰,然。宗城曰,此章,卽王姬下嫁於諸侯之詩,王姬以貴高之女,車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挾貴,驕其夫家,則其能敬且和之德,可見矣。似是周平王以後之詩,而朱子亦以爲不可的知,則今不敢質言,而若是平王時所作,則不可入於正風矣。上曰,若是平王時詩,則似不入於召南矣。宗城曰,此章文義,亦陳於桃夭,聖上聰明,伏想有所記有矣。蓋王姬不知的指何時,而輯註亦云武王以後之詩,則文王、太姒之敎,久而不衰,從可知矣。小臣敢有引此仰達者,前頭,翁主將出閤,凡諸服飾器用之類,務從簡約,又使以貴下賤之意,申申敎誨之,則亦不可無觀感之道,伏願聖上,以此章文義,益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宗城曰,彼茁者葮一發五豝于嗟乎騶虞,讀此章,可見詩人之意矣。春田之際,草木禽獸,猶被其化,仁人之澤及禽獸,可謂深矣。騶虞爲獸,不食生物,不踐生草,蓋其自然之性,故亦借引形容文王仁心之自然,不由勉强者如是矣。尙絅曰,此詩,蓋贊美諸侯之辭,而當時不有文王之化,則其化亦豈如斯乎?詩中之意,雖若指諸侯而作,其實蓋深贊文王之德矣。宗城曰,人君之治,非有他也。只在於修身齊家而已。推而及之,則治國平天下之本,亦未必不由於此矣。此詩所謂仁民之餘恩,又及於庶類,則非與民同樂者,能如是乎?且以靈臺詩言之,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子來,不日成之,可見文王,能與百姓同樂,而無一物不被其澤矣。聖上,於此等處,加意勉勵,則文王之化,其將復覩於今日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大學》修身齊家,爲明德工夫,而求其本,則亦不出於仁之一字矣。上曰,然。宗城曰,何彼穠矣章,臣等在外,亦相論難,而其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云者,終不可曉,朱子之意,亦未知其何謂也。上曰,凡有疑心處,其亦闕所疑無妨。尙絅曰,周南,天子所都,故周公,不得專其美,召南則召公在外,遠於文王,且詩作於下,故能專其美,然其實則莫非由於文王之德化矣。上曰,周南,男女皆化,召南則不然,其故如何?若魯曰,强暴,男子爲甚故然矣,而大抵地有遠近,化有先後,漢、唐詩所謂,自近而遠者,蓋此意矣。上曰,難化者婦人,此何義也。若魯曰,亦由於其時風俗之使然,而男子强質,化之益難矣。上曰,江有汜,獨言夫人之化者何也。宗城曰,此爲衆妾美夫人之詩,故專言夫人之化,然亦豈特夫人之化獨行也。上曰,有文王、太姒之德,則雖桀、紂之暴,呂后之淫,其能化乎?若魯曰,文王之澤,及於草木禽獸,豈不化之。上曰,雖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下則被其化,而上則猶未化,此亦未可知也。若魯曰,詩不出於性情,殿下,誠能探賾詩中深要處,體念而服行之,使八路邦域之內,皆有二南之治,則豈不美乎?上曰,文王之德,可謂能盡人之道矣。宗城曰,文王,平生無尺寸踰越之事,所可行者無一不盡,以經傳所載見之,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此皆盡人道之事矣。殿下,受付畀之重,爲之司牧,誠若克懋純亦不已之德,則其於文王,有何異哉?以臣下言之,古則乃祖乃父,皆能左右先王,恪謹其職,故其治蔚然,近來聖上,飭勵百僚,一心圖治,孰不欲奉承我聖上孜孜勤勉之盛意,而惟是群下,不善奉承,姑未聞維新之治,此則莫非在下者之過也。雖然,殿下每期思齊文王之德,奮然求治,一如初心,則其化豈不及於文王乎?聖上方講二南,亦以歉然之意自勉,則好矣。上曰,勉戒好矣。當各別加意。若魯曰,二南,言治天下之道,而其道則先在於正家,自根本治之,則其化自然及遠,殿下反躬行之,則豈不好哉?上曰,所達好矣。文義訖。宗城曰,校理尹彙貞,除拜之後,久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館,雖催促出仕,而略不動念,若有自上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其所不出,殊無義意,校理尹彙貞,待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必寧曰,今日《詩傳》二南畢講,溫繹間,自明日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宗城曰,小臣有所懷,欲一陳達而未果矣。國家治罪人之道,各有其法,如捕廳極賊外,不可濫用淫刑者,古例然矣。在王者欽恤之道,亦不可不愼重,向在戊申年,罪人甚多,故其時自捕廳治之,而卽今平安道上來諸罪人,方使西廳捕將,合坐於刑曹,濫施刑杖,如治盜之律,循此法以往,則亦安知禁府,不用如是之刑乎?如金昌溫則爲人奸猾,隱忍不服,不可以例刑取服,當用別刑,似無不可,而第此路一開,則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而爲刑官者,藉此而仍爲規矩,則後弊所關,不可不念,若自上,明有下敎,作爲定式然後,可無此弊矣。此小臣平日耿耿于中者,故敢達。上曰,向時則有前例云矣。宗城曰,前事,小臣雖不知,而刑曹兩捕廳,合坐治罪人者,古似無之矣。上曰,戊申年則其時賊勢熾急,故不得不自捕廳治之矣。宗城曰,思孝、道昌事,臣未及見,其後二次獄事,亦未及見之矣。上曰,其則直如强盜之事,故自上,果有處分之事,而至於今番,則邊地人心極頑悍,非重刑,則無以取服,故自不得不如是,而所達,大體則是,從當有處分矣。諸臣仍次退出。 ==6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臺啓旣停,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以京畿監司狀啓,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南泰耆,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條具防冬利害事件,至第二十七板。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曰,日色已昏,不能精讀,明燭而讀之,何如?上曰,唯。設燭後,若魯,讀至第三十三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至時乎時不再來。宗城曰,下時字,屬於下而讀之則似好矣。上曰,屬於上似可矣。泰耆讀至第三十七板。上曰,少退。移時復命入侍。上曰,奏狀祗餘一丈,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下編第一板,止第二板。上曰,奏狀止於此矣。宗城曰,此論防冬利害也。其時軍兵單弱,戎機解弛,故有此奏聞,文義別無分析可達之辭,而李綱,於防冬事,說此幾微二字,而世間何事無幾微乎?此幾微二字,必爲留意焉。審量事勢等處,亦爲留意焉。東西流移之人,其時事勢如此,而臣,曾往見西關,其處人心,亦如此。大抵西土民人,皆以朝夕流散之類,恒心已亡,依巢山谷,以火田爲業,而皆是京中及三南移徙之人,性本悍惡無比,善伺人意向,旣無定居入籍之處,而沿江諸邑,作其淵藪,此非細憂。臣曾以團束之策,有所陳達,而其時平安監司宋眞明,以難於擧行置之,今當更思統領之方,俾不至於魚駭鳥散,甚爲得宜,而不必自朝廷,分付,當之者,事當觀勢處之,前曾以此事,分付者,非止一再,今不可復出擧條,申飭,自上,若更留念,以爲申飭牧伯之道,則似好,故臣敢以其事勢,仰達矣。論使事箚子,其文甚好,義理光明,忠義所激,規畫中窾,胡銓一疏,萬古留名,而此疏,亦可相與上下表裏矣。若魯曰,胡銓之疏,專主義理,辭語嚴截,李綱之疏,辭意婉順矣,宗城曰,宋太祖,櫛風沐雨,創開帝業,當初起於閭巷,不過一布衣,而能得積累而成之,及至徽、欽而亡,徽、欽,若念祖宗艱大之投,則豈至於此乎?卽看今日國勢,稍有勝於宋國南渡之時,而紀綱法度,壞盡無餘,若一任頹廢,不思所以振刷之道,則國何以支保乎?祖宗之付畀,殿下之負荷,何等重大,三百年土地人民,依舊自在,雖無分割奪失之歎,而國家蓄儲,哀痛危急之憂,與宋國無異,其興恢自强之策,豈與彼有間乎?作士氣之方,臣曾已累次陳達,有國之所先務,在於振作士氣,卽今士氣民心,無一可恃。伏望更加留意,士氣之委苶者,思所以興作之,人心之渙散者,思所以凝聚之,此今日之大本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高宗,性旣怯懦,秦檜,居間用事,而雖以李綱之忠,不能斥言,語意婉順,上下情志之不孚,於此可見。殿下若趁體驗之工,則忠直之言,日進於黈纊之下矣。玩歲愒日,此數行文勢,甚奇矣。凡國家先定規模然後,可以爲國,今日臣子所仰望於殿下者,當如何,而終不見一定不奪之規模,雖有粗定,旣無積累統緖之工。李綱,今以先定規模,爲興復禦敵之本,而若復獻於當宁,則實是良藥,伏願三復體驗,規模未定,則思所以定之,旣定者則更加積累統緖之工焉。上曰,言甚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臣以愚妄之忱,惓惓如此者,一失機會,則殊甚可惜,今幸無他事,故趁此時汲汲然亟思回泰之道,而機會二字,各別留心焉。上曰,所陳如此,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陳戒則上番已盡,而內修在於用賢俊,外攘在於治軍務,非但宋國,以此爲急務,何時不然?卽今幸無外寇之侵侮,治軍務則惟可謂非今日之急務,願以用賢俊爲先焉。上曰,孫權等,說李綱見理甚明,劉豫視如弁髦之言,亦是矣。宗城曰,太王去邠,孫權事曺操等說,打破分明,而徽、欽,旣歿於漠北,則高宗之擧兵北首,有何所畏憚之事乎?劉子羽爲其地守,拔去其詔諭江南之旗,王倫,與虜使復爲出來,安而受之,豈不切痛乎?上曰,高宗以單車馳覲則能爲之乎?若魯曰,若有是心,則豈不北首而戰之乎?宗城曰,高宗可謂無人理矣。徽宗在冷山,以半臂付送使者,而有血字書,以來救父母爲言,又付送金環,是寓還歸之意也。爲人子者,見父母之至此,力不及救,則義不當俱生,繼之以死而已。南渡之後,以李綱、岳飛、張浚、宗澤爲將,岳飛方擬痛飮黃龍府,時事不無可望,而忽以金字牌殺之,是豈忍爲哉?上曰,其時是無人矣。宗城曰,豈可謂無人乎?李綱,不得數月居相位,若委任此人,則事豈不成乎?以岳飛之忠義智勇,終至見殺,宗澤守西京,願勿以他將來代,而朝廷不聽,及其死,長吟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句,而三呼過河,韓世忠,落職閑居,騎驢玩景而已。雖有李綱,亦旣如此,忠言何從以入乎?若魯曰,李綱,惓惓於移都建康者,非但爲進兵討賊之便也。欲使高宗,住近河北,惹起感愴之懷,而高宗志在宴安,終還臨安,可勝歎哉?宗城曰,頃以玉堂事,聖敎縷縷,臣亦有所慨然者矣。卽今玉堂諸臣中,新被人言者,雖有一二人,而其外舊錄諸臣,則以其時主圈爲引嫌,新錄諸人,則又以人言爲欛柄,當初人言,似不必混斥諸人,而擧懷引避,積久違傲,固已過矣,而出入三司之人,孰無一二可以爲嫌之端,而亦豈有因此自廢於玉堂之理哉?近來行公者,惟金若魯、與兪最基二人,而兪最基,纔以人言引入,其間,旣再遞館職,匪久似當出仕,而豈可以單玉堂長爲滯直乎?在外儒臣,雖有召命,在彼無違牌之事,而優游自便,故不卽上來矣。至於向日夕講時三牌事,亦切憂歎矣。一日夕講,則寧可停閣,而堂下官三牌,何可開路耶?壞損事體,莫此爲甚。此後則孰不引而爲例乎?金尙星三牌違傲之後,仍卽例勘,是所謂適中其願矣。新舊錄儒臣,竝計近七十人員,而行公之員,不過一二人,豈不寒心哉?上曰,其數至於此多乎?若魯曰,勿論被罪有故,卽今名在弘錄者,雖不至七十人,若竝計出入長官之人,則亦近六十人矣。宗城曰,其數如是,而行公者絶無,朝家事體,將由玉堂而壞了矣。上曰,其時夕講,夜深而罷,氣甚不好,欲下備忘而亦未果,翌日踏啓字,意有所在,欲觀後來而處分矣。廉隅雖重,分義亦不輕,而今之人,一經玉堂,但取其名而已。人臣事君,豈容若是,下諭遲速,頃已問之矣。所謂在外,皆是畿內,而尙不上來,近亦無陳疏之擧,豈不駭然也?竝禁推,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旱災孔酷,屢次祈雨,而小霢而止,終靳大霈,若如是而不雨,今年又不得有秋,則所謂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殊非過語,將何爲之?玉帛奔走,靡神不擧,對越之誠,雲漢之望,想不能少懈於日夕之間,而古有方寸雨,以實應天之道,各別留意焉。今年麥農,統而論之,可謂豐熟,而舊還上未捧者,以牟麥先捧然後,民力可紓。且來秋之事,旣難預知,而雖使豐稔,新舊還上,不可一時竝督,乘此麥農之少豐,若令預捧三分之一,或折半,則民雖有怨謗,而在國家備豫之道,庶可有益矣。上曰,有前例乎?宗城曰,前例則無之矣。上曰,雨意,自數日前頗有,而天地之氣,與國力相同,國之元氣已衰,故天之雨澤亦竭,欲雨不雨,此隨國勢而然矣。頃有山林無木,天無雨澤之言,人心竭矣,民力國勢亦竭矣。一心之顒望者,專在於此時得雨。李綱有言曰,堯、湯亦有旱澇而無憂者,有其儲蓄也。此時惠廳堂上,豈可歇後於備豫廣蓄之道乎?然而民幸得此麥糧,而又以舊還上催納,則何如耶?若魯曰,上番之意,在於長慮也。上曰,上番之言,異於前矣,前則請減矣。宗城曰,前之請減,亦出於苦心,臣雖以舊還上爲言,而雖新還上,若以牟麥除出先捧,則秋來庶無難捧之患矣。上曰,民之所望,只在於麥,而又復作戲,則何以爲農糧乎?宗城曰,朝家若以此頒令,則三南之民,必有願者,與諸臣相議,則臣之此議,少無拂於民情云矣。上曰,不以舊還先捧,若以今年條所分給者,使之先納,則民或有願者矣。若魯曰,以麥先捧,似爲便好,而不無有弊,未知其得當矣。上曰,朝廷命令,變改無常,民或以秋則督捧舊逋爲疑矣。宗城曰,臣與廣州府尹曺命敎,相議此事,則以爲,因無朝令,不能擧行云矣。上曰,勿論士庶,自爲貿穀,則皆善販買,而國家則不得如此矣。宗城曰,我國如gg與g中原不同,閭閻相傳以爲,若給貢物價則米賤,不然則米價翔貴云。不過數千石,開閉之間,米之貴賤如此,若以數萬兩貿麥,則小民必失利矣。若魯曰,不可貿麥於都下矣。宗城曰,臣之叔父延安府使李衡佐,曾按湖藩時,貿麥累百石以峙之,民賴此不飢云矣。上曰,判金吾,一番行公,其後不爲出仕,未知無擧行事,然而連日開坐,俾無罪囚積滯事,令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時和歲豐,閭里宴樂,亦可謂太平氣像,而竊聞閭巷間,設酒張樂,聚會作遊,最爲無節,郊外江上,歌吹行樂,殆無日無之云,事甚未安。酒食之具,糜費亦多,請以臣所達,出示擧條,使諸法司,申飭痛禁宜矣。上曰,如是其甚多乎?宗城曰,實爲猥多,反涉變異云矣。若魯曰,自諸法司出禁吏,則似當有弊,只令分付禁斷,似好矣。上曰,國家進宴時,用處容舞之意,不甚偶然,警戒之意,寓於其間,故予常念此義,雖燕居之時,亦未嘗夥笑,百姓之過於遊宴,豈其可乎?但意近年來,百姓連遭遏密之時,故久未遊衍,此事雖濫,究其心則亦可想矣。若令法司禁斷,則反如酒禁,憑藉騷擾之患,似必有之,只出擧條分付,而以當此旱災,不可如是之意,曉諭,可也。宗城曰,憑藉貽弊,此法司之過也。此事,則依下敎,先爲曉諭固好,而古人之戒君上者,亦有無已太康之語,在上者,亦當存戒,況下民乎?見今雨澤慳閟,天心未豫,君臣上下,當恐懼修省之不暇,笙笳喧闐,歌舞紛挐,豈其可乎?上曰,不必設禁,而禁之好矣。擧條中勿如酒禁之意,詳細書出,可也。{{*|後因傳敎,不出擧條}} ○下諭,未上來玉堂,竝禁推事。{{*|出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6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咸興判官魚有璜,積城縣監金潤。 ○藥房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在外,持平金光世未肅拜,趙明履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應敎李宗白,本營郞廳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身病猝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丁錫敷爲事變假注書。 ○李承源啓曰,今月初四日,楮子島再次祈雨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衛將所書員姜世紀,無緣闕點,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訓鍊都監千摠前府使李馨遠,別軍職前縣監金尙欽,監察許權等,移本府處置事,命下矣。李馨遠、金尙欽、許權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保放罪人安宗海,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道价川郡推考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謀殺本夫罪人莫承,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意啓曰,御寶僞造罪人金振鏡,不待時處斬事,覆啓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昨日乃祈雨祭齋戒,今日則祈雨祭正日,初八日則國忌正日也。自今日至初八日,連有拘忌,俱不得擧行,姑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減等徒配罪人尹㝚,因承傳,纔已放送矣。今因持平趙明履所啓,上曰,今雖仍配,當初減等,固自若矣。此非相持者,依啓事,命下矣。尹㝚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原縣,當初徒配之所,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南泰良,昨夕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近來禁軍都試,廢閣已久,而來秋冬等,亦無設行之勢。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別軍職李馨遠,因吏曹送西遞兒,僉知中樞府事,依例啓下矣。今聞馨遠,前任金海府使時,褒貶居下,姑未準期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李益泰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數日前入直之時,重感暑症,宿病添劇,旬月之內,萬無供仕之望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博川郡守崔雲龍,呈狀內,矣身,日昨辭陛出來之際,所騎橫逸,倉卒不能控制,重致落傷,僵臥城外,旬月之內,萬無復起之弊gg勢g。且有情勢難安,斯速入啓處置云。崔雲龍之情勢病狀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鄭彦燮爲承旨,徐命彬爲工曹參議,尹光毅爲金城縣監,申昉爲活人提調,朴文秀爲尙衣提調,申致重爲司饔直長,吳彦胄爲兼南學敎授。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單李{{!|𤲸|⿱兹田}},副司果單李宗白,副司正單南泰耆。 ○傳于李承源曰,召對爲之。 ○答執義尹東源疏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本職,不宜過辭。未見久矣,予亦思爾,爾勿復辭,抑情上來察職。 ○答正言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密昌君樴疏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國體,卿勿過辭焉。 ○答判尹趙尙絅疏曰,省疏具悉。所陳鄭益河事,果若是,當以下敎於次對矣。 ○答持平金光世疏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心雖抑鬱,奉慈聖撝謙之德,豈待爾等之請?其所引古事,事體未安。鳳祥事,曾已諭,此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前行副護軍尹東源上疏,伏以臣於千萬夢寐之外,伏蒙執憲除命,繼承召旨,臣不勝惶駭震掉之至。臣於臺職,不敢冒當之實情,前後控籲,殆無餘蘊,每每煩溷,亦極支離,而乃者朝廷,襲謬不改,轉輾超陞,至此而極矣。夫以蔭官,通臺職,雖是我朝之舊典,自非實德實學,卓然爲士林所推重者,莫能與是選也。是以在昔人才蔚興之時,選授斯職者,屈指一世,亦不過數人而已。方今上自朝廷,下至韋布,人物之眇然,世所共歎,而何獨至於托號山林,濫竽名宦,如臣等輩,反盛於前也。噫,虛僞之風日滋,綜核之政漸疎,憑藉儒名,搜羅苟充,謂之禮士,謂之崇儒,而殊不知其僞,不可以爲眞,虛不可以爲實,適足爲乖損朝廷,敗壞士趨之歸,豈不惜哉?臣誠至愚極陋,百不逮人,而於此一段,反躬恧縮,不啻顔汗而貌頳矣。自知如此,而若復冒居虛名,若己實有,濫膺榮寵,若己倘來,則是誠忘分之妄人,無恥之鄙夫。伏惟殿下,顧何取於此等人,而不憚屑越其名爵,委棄於草莽也哉?殿下試加淸心徐究,則可知臣言,不出於苟辭自謙,而世道之虛僞,時風之澆薄,庶幾照燭無餘,思所以矯正,而如臣濫冒,不期蘄免,自當在揀汰之中矣。不但臣之獲免匪據爲大幸,抑或有補於聖朝黜華尙質之治,臣不勝大願焉。況臣私情之迫隘,不但止此,今臣母病,月添歲加。自昨冬以來,全藉參力扶持,其氣力之澌涰,擧可知矣,安有旬望離違之勢?狗馬賤疾,亦在人鬼關頭者,殆六七朔,今雖少間,兩脚全萎,步履躝跚,奄成老醜樣子,亦末由致身司敗,以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許刊臣之職,以重名器,仍命治臣之罪,以嚴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正言金箕錫上疏,伏以臣至愚極陋,百不猶人,蹇連半生,樗散無用。只是家有八耋偏母,沾祿蔭途,碌碌隨行,亦且有年,而未有寸能,少效職責,居常愧懼,若隕淵谷。不自意白首殘齡,倖竊科名,臣亦自怪,人或爲笑。曾未數月,薇垣新命,遽下於下邑待罪之日,繼以馹召光臨,榮動窮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顧此言責之任,實備人主之耳目,與論朝廷之得失,實非人人所可僥冒,念臣才識鹵莽,言議巽軟,方其少也,猶懼不稱。況今衰暮之年,摧殘之餘,以何氣力,以何言論,萬一承當於是任也哉?且臣老母,今年八十一歲,常時氣息綿綴,長委床笫,寧日無多,臣之形勢,不堪供仕之狀,通朝之所共知也。臣聞命以後,整頓官事之際,自致多日,老母則先已離發,寸寸作行入城,而旋聞撼頓所祟,宿病添劇之報。臣蒼黃倍途,昨始來伏私次,而見今母病,諸症危篤,泄痢無算,夜不交睫,粥飮全却,眞元暴虛,實有朝夕凜凜之憂。臣晝夜扶將,煎泣罔措,以此情理,萬無入謝恩命之路。伏乞聖明,亟收臣新授臺銜,以重名器,且便救護母病,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密昌君樴上疏,伏以臣,猥忝疎屬,偏蒙洪造,歷事三朝,致位崇顯,頂踵毫髮,莫非聖恩。臣竊期瞻依耿光,奉承敎令,可幸無罪矣。前冬使命,誤及於老病無似之身,臣之不計顚仆,黽勉趨赴者,亦出於筋力奔走,圖報萬一之計。而智慮淺短,不善周旋,終使罔極之嘖辱,上及聖躬,驚心痛骨,求死不得,歸身司敗,勘以重律。不但國法當然,抑亦臣分所安,而聖度天大,曲加恩庇,同事兩臣,騈首牢狴,而臣獨倖免,削職薄罰,不足以懲臣之罪,惶感悚惕,不知死所。曾未幾何,恩敍遽降,爵秩如舊,負罪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顧今奏使將發,前案未了,臣方縮伏俟罪之不暇,若其束帶彯纓,重入班行,豈惟臣私心愧恧,公議亦必嗤點,其不可抗顔冒出也,決矣。噫,臣之忝叨使价,已至三遭,憑仗王靈,幸無大戾,今値不幸,事機違左,負國失職,僨誤至此,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而前後恩私,迥出常格,隆天厚地,報答無階,瞻望宸極,不覺涕淚之盈襟。離違軒陛,已及兩歲,區區犬馬之誠,亦豈無一覲天顔之願,而罪大釁深,不敢爲進身之計。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聖明,亟還恩旨,永勿收錄,使臣節少勵,私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判尹趙尙絅,伏以卽因秋曹草記鄭益河更査事,至令本府擧行,而揆以獄體,不無逕庭之端。夫李裕身當初所論,不過一前銜格外疏,而聖上,不欲置人於黯昧之科,遂命行査本道,則道臣李衡佐,與査官申晉明査狀聞。其時判義禁臣金東弼,與次堂趙錫命,李春躋,議啓,以爲監色等招辭,一與臺疏所言,如是相反,現納各樣文書,果如監色等所供,貪汚不法之說,自歸脫空云云,故遂有特放益河之命,此可謂已了之案。今因讎怨者之每每追呈,今日更査,明日更査,不但此後出場無期。且査問之道,必取兩造之言,參互究覈,例也,而今乃不捧益河之招,只以裕身之疏,枚擧行査,殊有乖於獄體。況王府事體,至嚴且重,今若更査,則是以前日之査,謂有所未盡也。果如是,則道臣査官論罪後,益河,拿問行査,可也。不然,則外方査覈,易有人言,若自秋曹,拿致干連人等,直爲査決,則彼此相較,亦必無後日執言之端。況當問者,不過若爾人,本邑亦不過數日程,不待延拖,可以究竟。伏願聖明,於此二者,試加財擇以處之也。臣忝在獄官,旣有迷見,玆敢略貢愚忱。臣無任云云。 ○持平金光世上疏,伏以臣頃叨憲職,情病俱苦,積犯逋慢,惶霣竢罪,彈章之來,固所甘心,杜門省愆,自分廢蟄。不意柏府新命,又下於適在畿坰之日,臣誠驚惶感激,莫省攸處。不敢許久退處,昨始來伏私次,而第臣向來所遭,實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非所可論,而至若臺臣所謂似無情勢之可言云者,實有所不相諒者。蓋臣於大誥之後,初叨言地,而在外淹病,一味循默,此際銓堂疏批,責諭嚴截,前後諸臺,毋論在京在外,相繼引避,終至坐罷,則臣之自處,不宜異同,故不得已坐犯違傲之誅,而臺臣之以無情勢三字,容易論斷者,抑何意歟?彼臺臣,本不如臣含默,而猶以伊日嚴敎,陳疏引嫌,則臣與臺臣,爲嫌一般,而在己則以此控辭,在他人則反謂之無可言者,臣誠莫曉其何說也。抑臣雖無此臺言,於今日臺地,亦有所不可冒進者。夫國家之設置臺閣者,非徒榮其身利其祿而已,蓋欲其隨事盡言,而臣則獨以爲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矣。竊觀近年以來,殿下務爲調劑之策,專事鎭定之方,言出於同色,則謂之乖離語涉於異己,則謂之排軋,事關廟堂,則曰傾陷也,論及銓地,則曰敲撼也。發一啓,則逆料其受他指使,提一事,則輒歸之染於黨習,大而加挾私之目,小而致惹鬧之疑,凡此數箇題目,實爲士夫羞媿,孰肯以無瑕之身,受不潔之名哉?今之處臺閣者,其術有三焉。一則謄傳故紙,拖過時日也,二則雙擧互對,善爲䌤縫gg彌縫g也,三則艱覓可東可西,彼此不當之言議,巧成似黑似白,左右無礙之文字,以之苟且了當,幸冀無事耳。今臣非別世界人也。苟使臣進言而無諱也,則雖其精白一心,風裁可觀,其將許之以公正讜直耶?祗見無益於國家,而自陷於罪罟而已。抑將使臣懷祿而苟保也,則非但臣之所不能爲,抑亦臣之所自恥,則其何以拂其素性,抑而行之,徒爲欺心負國之人哉?臣若一出脚,則必居一於此,此臣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矣。傳曰,量而後入。臣之自量已熟,惟有初不入當而已。伏乞聖明,特降明旨,治臣不匡之罪,以爲含默者之戒。亦因臣言而大加警悟,凡於聽納之際,勿置億逆,奬進骨鯁之士,丕變委靡之臺風,則臣之今日自劃,未必不爲圖報之萬一矣,惟殿下留意焉。臣雖不以見職自居,旣有一二所懷,不敢不尾陳。頃日兩宗臣,相繼陳章,請上尊號於東朝,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菀之敎,此固出於我聖上顯揚之至孝,而第念國家之典禮,必貴於遵先,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今之爲尊崇之議者,蓋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且援莊烈王后故事爲例,而此有不然者。惟我寧考,上奉莊烈大妃,凡諸敦孝之道,靡不用極,而仁廟踐阼之年,雖回於先后御世之日,而未聞有揭徽之事,及至母臨周甲之年,始擧尊崇之禮,則此於今日不可援例。伏況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殿下至誠懇請,不賜勉從,撝謙之美,有足以垂耀簡冊,有辭後世,殿下將而順之,則其有光於聖孝,豈止於數字加號之比哉?且世道日下,諂諛成風,如向來幺麽仁植輩,敢投嘗試之疏,雖殿下明聖,斥而罪之,然此漸亦不可不防,願殿下益留聖念也。亡命之罪,關係甚重,不可以微細私情,有所曲貸也,決矣。鳳祥之當初減律,已是失刑之大者,雖其庇護之人,亦請按法,公議之嚴,於此可想,到今移配之命,此何擧措也?亡命之罪人,今方譏捕,而一則譏捕,一則移配,骫法如此,安用三尺?臺臣之繼請還收,自是執法之論,則居臺閣者,惟當終始爭執,期於準請,而昨日憲臣,徒牽朋比之私好,罔念國法之至嚴,擅停俱發之論,全無顧忌之心,其壞臺體,蔑公義,莫此爲甚。臣謂宜特施譴罰,俾知勅勵也。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尹陽來,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以次進伏。宋寅明曰,日氣不好,旱災日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往來之氣,亦何如?上曰,日熱故微覺有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唯。寅明曰,明陵忌辰祭不遠,若預進素饌,則必致損害,下情以是爲憂慮矣。上曰,氣運今姑如此,應是前期行素者,何不爲之乎?寅明曰,雖前期行素,自有日數,或有過重之慮矣。上曰,王公匹庶無異,大忌三日,皆爲行素,此日數,當爲之矣。寅明曰,行素之時劑進生脈散,以爲補益之方,何如?上曰,何必如是乎?寅明曰,急有稟定事,咨文與尹淳纔已撰出,而罪人數多,故互相雜亂。其中殺掠與否,分三等爲之,而細看之則有或以若干不干之人,俱置死罪。若自彼中,有區別之道,則不當混置,必須務爲詳細,而刑曹文書,不爲分明矣。上曰,以誰爲魁首耶?寅明曰,以金永昌爲魁首矣。上曰,下手者,於留幕中亦有之矣。寅明曰,似難偏置,令大臣及刑曹堂上,會于備局,以爲暫時相議之地,何如?上曰,秋判,今方入侍,依爲之。寅明曰,徐雲弼父子,俱置殺掠秩,有所不忍者矣。上曰,雲弼,則不分明矣,豈非總角乎?寅明曰,方未冠矣。置於第三等,何如?上曰,年少可愍,依爲之。尹陽來曰,罪人二十六人內,李興萬,次石,又添入之,合爲二十八人,而當以殺掠數少爲務矣。上曰,分三等,意有所在,作俑者無可言,而殺掠,留幕中不爲下手者,當爲分析矣。尹游曰,與彼國之數相左,則何以爲之,而姜朝后所供,何以處之?寅明曰,觀望留幕相似矣。上曰,所謂留幕,何以謂之?陽來曰,不過誅茅蔽露而已矣。寅明曰,金昌溫,緊入於咨文中,而抵賴不服,咨文甚多,入啓査對時使行,勢難伊日發去,而一人寫之,不入異手,必費十日,然勢將待昌溫納招而書之矣。上曰,業欲下敎矣。此漢,以杖斃爲期,必猛杖殺之,可也。寅明曰,天下事有不可知者,査勅,若出來問之,則何以爲之耶?上曰,此則何以處之。游曰,依聖敎猛杖致斃後,以此書於咨文中,似好矣。上曰,更思之,咨文中拔而去之,則彼無藉口之事矣。游曰,後雖有問,以實對之,亦無妨矣。寅明曰,明日內,會于備局相議乎?上曰,可也,而其立判處,詳審爲之。陽來曰,朴鳳羽擊錚,故捧原情放送,而卽庚戌年鞫廳杖斃人朴萬普之子也。旣爲擊錚,則可知其稱冤,而近來堤防不嚴,干連逆獄者,如是訟冤,原情當爲退送,而諸堂上之意不然,欲一塵睿覽,故臣敢此仰達。上曰,朴萬普爲誰也?寅明曰,曾經承旨矣。上曰,其時杖斃乎?陽來曰,然矣,而原情中骨末等說,極爲凶慘矣。寅明曰,朴萬普事,人以未審爲言矣。陽來曰,然則未成服前,何不訟冤,而方今臺啓,請鞫問其時獄事,不可以此請伸之言登聞矣。上曰,秋判之言,不無所見,而古昔設登聞鼓之意,亦有所在,入覽原情後,勿施,則可也,而直爲退送,則亦關後弊,原情入之則覽後當有處分矣。陽來曰,稷山縣趙天彬殺獄,因臺啓,有自本曹査處之命矣。前後文案,詳細考閱,則彼此俱多疑端,實難査明。且有四五人捉來憑問之事,而遠邑推捉,亦涉有弊,而天彬,曾經僉使,當移送禁府矣。天彬則囚於禁府,諸證則囚於典獄,推覈之際,勢難對質。今則其時監司已遞,還送本道,鉤覈得情,似宜矣,惶恐敢達。上曰,趙天彬何許人也?陽來曰,趙觀彬之孽四寸,而居鄕無狀,結冤於此漢,甚多矣。上曰,此非良善之人也。顧謂宋寅明曰,卿亦見其文案乎?寅明曰,臣亦見之,査明極難,不可立決矣。下送營門,査處,似好矣。上曰,趙天彬,旣經僉使,則非秋曹所知,當自王府査處,而旣有道臣則自王府査處鄕獄不當。且當憫旱疏決之時,京獄罪囚,不可積滯,下送本道監營,使之詳査處之,可也。{{*|抄出擧條}}李眞淳曰,此則江原監司狀啓也。上曰,入之。眞淳曰,此慶尙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安東營將,誰也?眞淳曰,李玗也。上曰,與安東府使金濰,嫌端,何事也。眞淳曰,李玗,是重協之子,金濰,有論啓李重協之事云矣。上曰,是向來事矣。上曰,狀啓入之。營將則善治之人也。守令、營將,元無相見之事乎?寅明曰,元無相管之事矣。洪尙賓曰,此京畿監司狀啓,惠廳戶曹啓目粘連者也。上曰,只擧其付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拯米爲民冤,似不少矣。游曰,不然矣。以拯米二十斗,分給敗船地方民戶,待秋只捧九斗,而本邑民則更納六斗,本邑之民,極涉冤抑矣。船到交河、金浦等邑,或稱掛草致敗云,而此狀啓,則交河吏房,與下吏同謀偸食云矣。尙賓曰,此慶尙監司狀啓,以敗船事,粘連戶曹啓目者也。上曰,只擧其貼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昌原倅爲誰也?游曰,卽洪泰斗也。寅明曰,旣過載致敗,則何可無罪乎?嚴守堤防然後,可以依行矣。上曰,過載則未免矣。游曰,今則船隻甚大,故不得不加載於定數之外,而今此石數,至於二千石則太多矣。尙賓曰,此黃海監司狀啓粘連者也。上曰,只擧其貼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李承源曰,此義禁府公事也。讀而達之。上曰,允。承源曰,此刑曹公事也。讀而達之。上曰,知道。承源曰,此江原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承源曰,此忠淸道左營將具文泳啓本也。上曰,啓本入之。金聖應曰,此兵曹啓本也。讀而達之。上曰,允字。聖應曰,此兵曹啓本也。讀而達之,上曰,允字。聖應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入之。鄭必寧曰,此開bb城b府留守鄭壽期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其處雨澤,幸得洽足矣。寅明曰,兩西則不爲不足,此處則農主黍稷,雖有旱乾,皆得豐熟,若値過雨,則反有害矣。必寧曰,此忠淸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必寧曰,此副護軍尹東源上疏也。讀而達之。此正言金箕錫上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是金箕錫,春庭試,爲及第者乎?必寧曰,然矣。上親呼尹東源、金箕錫疏批,而令必寧書之。{{*|疏批載日記}}寅明曰,都下廛人,有難支之弊瘼,敢此仰達矣。荐饑之餘,各廛市民,擧皆蕩殘。近來諸上司、各宮家,私貿易,或以外上取用,或以半價勒買。下人輩,又不無憑藉橫侵之弊,其勢無以支堪而㤼於威令,不敢訴冤,只自冤咨而已。自前備局,屢以此捧甘嚴禁,而市民,旣不敢指的呈訴。朝廷又無以摘發懲勵,徒歸虛言,終無實效,今若循例,申飭而已,則又將如前無實,其弊日甚,市民終必渙散而後已矣。禁斷之道,實無好策,而爲先令平市提調,詳加採訪,別爲檢察,隨其所犯,草記論罪。且令憲府,糾檢則亦好矣。上曰,憲府雖云糾檢都下,而不可以此出禁吏,且無前例矣。其令平市署,申飭可也。游曰,廛民之弊,臣亦聞知矣。臣待罪京兆、秋曹時,此兩衙門用刑杖,故亦用市民外上,國恤時所用布價,至今不給,非但此等衙門,如宮房、宗班家,多有此弊,故市人將皆難保矣。上曰,雖貴戚,不可饒貸之意,曾不爲申飭乎?游曰,平市,不過該司,亦難糾禁,其中尤甚者,使提調察啓,則似好矣。陽來曰,使提調察啓,似涉細瑣矣。上曰,此則多事矣。其尤甚者,平市提調,另加照察,報備局稟達,重勘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忠淸道石城、文義、平澤、新昌等三四邑逃故代定,實無推移充塡之路。各兵營所屬,雖已推還,而亦且不足,自他道來者,還爲移送本道,然後,庶可塡代,待他日大臣入侍,稟處,何如?上曰,唯。游曰,軍兵代頉事,極爲憂悶矣。騎、步兵,則今日物故,明日充代然後,可無隣族侵徵之患,而連以凶年廢閣,凡事都案歲抄,皆不擧行,朝家初以三月爲限,而守令亦且因循不爲奉行矣。臺言出後,以此憑藉,無一邑來納者,若又値歉歲,則亦將不爲之矣。雖於先輩長者文集中考見之,軍兵代定,不可以凶年廢閣,意見甚是,臺官何能盡知外方事乎?廟堂之不爲嚴重,至此可悶矣。上曰,初疑臺言,爲守令所衝動而發,不爲允許矣。事旣爲民,亦不可一向不許,故末乃從之矣。游曰,有劃一之法然後,凡事可做矣。寅明曰,每事有大小輕重,當就其重且大處堅守之矣。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允從臺言,到今追悔,此後當堅守其重處矣。寅明曰,各道各樣上納,未收守令,若因此罷黜,則其數至於甚多,不可勝罷。若拿問,則往來有弊,座首推論,以爲貽弊遠方停之,自此無他號令外方之路矣。上司,雖嚴關催促,外方則以逸代勞,以靜制動,凡干上納之物,擔閣一邊,緩緩頉報,一二次往復之間,已過一年矣。臣意,則鄕色推治一款,不當停止矣。上曰,朝廷不能使守令,守令反使朝廷,其中有勢力者,如是違拒朝令,而無勢力守令,亦皆效尤,便作高致,如此之人,何以差遣守令乎?連次差遣,不使暫休,故如是,此卿等之過也。寅明曰,曾前穀物之散在各道者,京司則以未捧成冊,而自其邑已捧,或仍留糶糴,或私自料理云,而不爲上納。京司,又謂其年久逋欠而置之,中間消耗,豈不寒心耶?上曰,何不摘發論罪乎?寅明曰,雖有所聞,旣不親見,未審之事,徑先論罪,亦豈不重難?自此嚴立科條後,隨犯論罪,宜矣。上曰,何可置守令,而論座首乎?眞淳曰,若無推論之事,則朝令不得行於外方,戶判所達誠然,而戶判於此,不無自反之道。每以親舊之請,旣許緩督,故他邑守令,次次效之,致有如此之弊,此後毋論親舊,一竝嚴督,則似無稽滯之患矣。游曰,座首推論,自是前例,大臣雖已稟啓防塞,不可以微細之事,盡罪守令,推論一事,豈可一切防塞乎?都承旨之言是矣。臣於此事,亦不免焉。親戚故舊之顔情,不得不見矣。曾有聚穀備災之聖敎,而見今旱災如此,事當各別留意,而無他生穀之道,各道措備米,若得收捧,則可以備凶,近來未收,臣亦抄來矣。以全羅一道言之,措置米元數,一萬一百石內,未收六千三百七十五石,各年久未收米,四萬九千二百七十石,錢文,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兩,木一百五十七同,太九百五十七石,租八百十餘石,其數之夥然,至於如此,此非卽今守令之事也。其間皆已數三遞易,又不可以舊官之事,歸罪於今倅,監色不可不推論,以爲懲勵之道,而全羅監司,從重推考,以爲列邑警勅之方,何如?上曰,向者已爲下敎,而今年農事,不可逆料,人事當盡備預之道矣。外方守令,不聽朝令,若是而何以爲國乎?未納之處,惟全羅一道乎?游曰,他道皆有之,而湖南最多矣。上曰,湖西未收亦幾何?游曰,湖西,最是近道,而稱以難捧,無意上納,其爲民間未捧,亦不可必也。或有捧留本官,而不爲上送者,而至於措備米,則是自本廳,送錢貿穀者,與他收捧民間者有異,而亦不欲上納,尤極駭然也。上曰,若是本道監司貿穀者,則守令,必不如是違逆矣。道臣不知朝廷,守令但知有道臣,守令,何可治罪?三南道臣,竝從重推考,戶判之不能督捧,難免其責,戶曹判書宋寅明,亦爲推考。其中尤甚未納守令,拿處,可也。此與偸食國穀無異矣,上納之物,是國家之物,非有司之物,則恪謹奉公者,豈可拘於守令之顔面,而有彼此乎?俄者都承旨有言,而兵判以爲,亦不免焉云,如是而何可全以守令爲非乎?兵曹判書尹游,一體推考,可也。寅明曰,京司穀物,以未捧成冊,而自其邑已捧,仍留不爲上納之處,令本道道臣,行査摘發狀聞後,論罪可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大同作木,正月內當爲上納,事目至嚴,而卽今未收,至於四千九百餘同,若論罪則六道許多守令,何以盡罪乎?其中尤甚未納邑守令,論罪,之次則監色,依大同事目推論,恐不可已也。上曰,旣有事目,則知悉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未及進矣。寅明曰,臣以湯藥監劑進去矣。上曰,唯。昨日入侍承旨進來,秋判亦爲進來。昨日副提學所陳,閭里遊宴,出擧條禁斷事,雖已允從,而今諭于承旨,秋判同爲聽受,可也。聞江郊間張樂行樂者,非他人也,皆是掖庭所屬,軍門將校、各司吏胥輩、或朝士傔從云。此不必出擧條禁斷,各有所屬處,掖庭所屬,予當禁之,軍門將校,則軍門禁之,各司吏胥,則自各其司禁之,朝士傔從,則其官員禁之,何可煩出擧條耶?陽來曰,擧其綱領,則有司之臣,皆可擧行矣。上曰,當此悶旱之時,不可待申飭而止之矣。聖應曰,自朝家設禁,則似不可矣。上曰,筵說雖嚴祕,此等事,互相輪示,以爲擧行之地,可也。 ○奏咨文撰出時,刑曹三堂上,同會備局商議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五日戌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第四板,至二十三板。上曰,少退。移時後,復命入侍。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讀止二十九板。宗城曰,今日所進講者,別無逐段陳文義之處,而此下劃一字處宋高宗,初欲親征,有所下詢,故李綱,移書宰相,如是論列。陸贄奏議,旨意勤懇,已致聖意之感發,而李綱奏議,可與表裏矣。有國之治亂,在於用人當否,高宗,以李綱爲相,擢用張俊,委任責成,其時治效大著,回泰有期,其後引用小人,宴安一隅,便忘恢復中原之計。當此畢讀此書之日,苟能體察其大旨,則庶可諒李綱之本心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李綱,議論闊大,與陸贄之勤懇有異,而以江州箚見之,受任未久,事多修擧,而未嘗徵斂於下民,此豈神運思輸而致此哉?但其奉公之誠,爲國之忠,未嘗少懈,故置於一州,而其效如此。苟使置於朝廷而委任,則其措劃設施之功,當如何哉?上曰,然矣。宗城曰,登、萊州,距西海不遠,方秋風高之時,乘其順利,則江華等地,可以一日直到。凡天下事,易生患於不虞之處矣。向來以海浪賊消息,北咨出來,其時朝廷,專以海防爲憂,多所措置,而到今廢弛。今見黃海道狀啓,則荒唐船,出沒無日,不有朝廷更當警勅,不置於度外,似可矣。上曰,往者有海浪賊消息時,朝廷急爲措置,故旣致人心之騷擾矣。江華與登、萊州,海路相通,此何足恃也?孫權都于江東,以長江爲天險,及至孫皓,同一長江而亦亡,吳起,在德不在險之說是矣。宗城曰,北咨出來時,差遣宣撫使,巡檢西道,以宣川爲各軍防禦使,以三和作水軍獨鎭,專意海防,而宣川不設水戰之具,名實相反,且其時臨事,則急急措置,必致恇擾,已過之後,則頓然相忘,不知深長之慮,我國事可悶矣。若魯曰,有國興亡,只在於德,不在於地利,然設險之道,亦不可偏廢也。上曰,此可竝行之事也。蜀後主,德旣不及於先主,而又不設備,故以致鄧艾之入來矣。宗城曰,太上在於立德,其次在於得人矣。若魯曰,我國事甚可恨矣。臨事則急急措置,必致恇擾,副提學之言是矣。臣曾見西路靑石洞,堪作控扼之所。李箕鎭爲開城留守時,曾以設門之意狀請,而廟堂置而不施矣。宗城曰,楊公,用輪船,故不卽討平。以我國戰船言之,李舜臣所創龜船,制法甚奇矣。上曰,其制度有異乎?宗城曰,自上曾行渡江華府時,可以親覽其戰船之狀矣。龜船則與戰船不同,其制,頭尾尖銳,以板覆蓋其上,殺其左右而上下四面,無空虛缺隙,板上傾滑,人難行步於其上,故刻作龜紋,而又防敵人之攀登,密着大釘,不知者,必致絓觸之患,其形如龜而人在其中,搖櫓而行,去留惟意,割浪如飛,不畏風濤,自有顚撲不破之勢,傍鑿砲穴,轉入敵陣中,從穴亂放,敵人何以禦之,而敵人,雖以砲矢放射,無隙可入,露梁大捷之勳,賴有此船,而古無此制,李舜臣始爲創製此船,只在統營,其後湖南數處,模倣而造設矣。且李綱,知張俊能懷討賊興復之志,而移書以國事相議,張俊,亦以李綱之才合仗用,告於高宗,彼此純置其嫌怨,而不少介意。人臣,當國家如此之時,若以修怨爲心,則國事何能有爲耶?李綱、張俊之賢,於此可見矣。若魯曰,宣敎郞、迪功郞云者,卽如我朝空名帖也。其重名器之言,切爲得當矣。我國則每當設賑之時,不得已以空名帖發賣,而至於通訓帖,則人無願買者,故必以嘉善、通政等帖,歇價發賣,而守令亦勒賣於富饒之民,故富民子枝,年雖三四歲,皆授嘉善堂上之階。大抵空名帖,若非切迫之事,不當發賣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不斂於民,用度自足,乃爲長久之策云者,此言好矣。李綱在洪州,不斂於民,而積峙如此者,蓋由其有至誠而然矣。如李綱之至誠,雖或難得,而如有一分此心,豈不爲補益國家之道乎?營房倉庫,其所制置如此,今之人,如或有若干修補軍器之事,則輒皆希賞,豈不有媿哉?李綱有如此才器,而高宗不能用,良可慨然矣。上曰,向者講陸贄奏議,而深有感於三相勸勉之言,已有下敎,此出於誠心矣。頃欲繼講名臣奏議,而勸余以李忠定奏議者,卽副學也。今當畢講,不可以言語泛然下敎,故書下此紙,覽之可以知之矣。仍下承旨,承源,授傳宗城,宗城進前擎受,跪伏展看,御製詩一絶曰,爲國丹心見理明,高宗胡弗感深誠,于今展讀令人慨,黃卷編中垂大名。御製序曰,古者盤盂几杖皆有銘,昔年三相,借陸書而勉戒,今者副學,勸是書而諷規。昔三相之意,其實在予偏處,今副學之意,亶乎在於用人,借陸書而勉予,苦心存也。惜李綱而勸予,其心可諒。旣講陸書,又訖此書,豈不感動?略表其意,以示不忘之意云爾。宗城覽訖曰,人臣之勸講君父,欲吾君之堯、舜,是根於秉彝之天者。至於擧某冊請進講者,亦望其體驗往蹟,感發聖心也。殿下於進講陸贄奏議後,卽下大誥,火泉之燃達,不足以喩其會,凡在臣隣,莫不鼓舞踴動,思見至治而曾不數月,卒未免有因循如舊之歎,則其爲觖望,又當如何?李綱奏議,其忠義之奮發,經綸之排布,不但可觀,卽其進退用舍之際,時君之昏明,邦國之存亡判焉,微臣眷眷之意,亦不能無望於聖明之鑑戒也。今當畢讀之日,寤寐英豪,痛恨宋帝,發之於吟詠,形之於綸綍,謂臣曾以是書進,特賜宸章,此豈但臣一人之榮寵?卽此一念之感奮,實爲宗社臣民之福矣。上曰,講陸贄奏議,無異陸贄之面告余也。以李綱奏議進講之意,副學稟達時,已悉其意矣。若魯曰,頃講陸贄奏議,而克軫奮發之意,典學深工,臣已欽仰,而今講李綱奏議,而發於吟詠如此,大哉偉哉?聖意篤好,臣亦激昻,敢有所達矣。講陸贄奏議後,以無異陸贄之面告爲敎,仍降大誥,其時群下莫不踊躍,而厥後或恐聖意之奮勵,損於前冬,有始無終,在聖德,非所可憂,而竊以怠心之或生爲慮矣。今日下敎又如此,臣下之顒望當如何哉?上曰,俄者適思日字不記,未及畢敎矣。戊申年三月,副提學,與訓鍊大將同令入侍,是何日乎?宗城曰,三月十五日設鞫,而其後三日也。上曰,然矣。似是十七日夜矣。其時使副學入侍者,意有所在矣。三相之勸講以陸贄奏議者,意在規警予偏處也。副學之勸講以李綱奏議者,其意在於得人,其勸講時,已想副學之意矣。予豈不云乎?唐德宗,比諸宋高宗稍優矣。德宗之於陸贄,不可謂不用,而高宗之於李綱,則終至棄捐,使有志之士,未得展布,可勝歎哉?向者唐、宋兩主優劣之敎,儘非無心而發矣。日者副學,以田舍翁事陳達,予以爲君臣之間,可謂難矣。太宗之於魏徵,則私於其宮中言之,予則曾有敎於筵中,若有中心藏蓄之意,必不發之於筵席,予豈有一毫疑外之心也?予嘗有假我以年之言矣。草衣草食之敎,驟聞似若過中,而余則有所定矣。先事而不必發說,故曾不下敎,而心中則有一副當規模矣。雖以大堯之聖,亦患倦勤,而衛武公,作抑詩自警,老而不怠,此爲美事。戶判以爲血氣雖衰,志氣不衰,其言甚味,予雖涼德,先祖已行之事,雖以登諸御製者觀之,可以體認,況躬親見之乎?予志已定,必不以高宗之待李綱者待副學,副學其知悉矣。宗城俯伏涕泣久之曰,小臣感泣之外,更何所達乎?臣雖不忠無狀,豈敢一毫自阻於天地之大哉?太宗、田舍翁之說,殿下,非泛然下敎於筵中者,曾對小臣,而擧此事再敎矣。臣以無似,自附於無隱之忱,一二所陳,雖不能無有忤於聖旨者,以唐宗之言,親敎於臣,則臣雖愚迷,豈不知其聖度之包容,而所以引前事而爲敎者,尤可以仰見開示之曉然,則臣豈有一毫自阻之意而然哉?上曰,然矣。吾果對副學而敎之矣。宗城曰,臣亦日者提白者,蓋引聖敎之諭臣者,仰贊納諫之美,而終又請以唐宗事存戒,誠心求言矣。辭意不白,反致聖敎,臣誠死罪矣。仍又涕泣言曰,今日國勢民憂,一至於此,天災時變,又無可恃,所恃,惟殿下一念奮發,某條爲挽回之策。臣雖無似,出身之日,意不在於餔啜,出入從班,雖不能盡誠獻規,隨事匡正,惓惓一念,何敢一日而忘吾君哉?此非臣之爲國向上之忠,有加於他,臣特以八年經幄,積受恩顧。且殿下於學問工程,實有委身從事之願,三代以後,居千乘之尊,而躬伊、洛之學者,曷嘗有一人哉?徒有好學之名,不見致治之效,又曷嘗有人主,眞能好學而不能致治者哉?且念邦運中衰,國勢如此,在上惟殿下,以時惟今日,猶可以挽回,失今不圖,更有望於何日乎?臣雖至愚,明知其如此,故其所以鄿祝仰望,不得不顧景愛日,遑遑有不及之慮,則不揆卑淺,有懷必達,必欲見允德之成就,治效之少康者也。雖然,竊覵近來之政令施措,殊覺泄泄,中夜憂歎,忽忽如喪,而乃於今夜,親奉聖敎,致治規模,已有淵衷之成算矣。千古帝王之不能致治者,只坐於無其志矣,雖有志矣,又患於無規模矣。殿下旣有志矣,又有規模矣,君心如此,而何事不可做乎?聖心苟不然,則雖一日而受萬鍾之祿,有千駟之富,非臣之攸願也。今旣親承剖示之敎,臣雖明日就木,可以瞑目矣。上曰,俄者爲下敎於副學,故未及賜答於儒臣矣。昨日召對,夜深而罷,仍轉輾不寐,蓋以憫旱一念,不能少弛。今日又致深夜,而此夜頗從容,又有所欲言者矣。講《陸宣公奏議》,下大誥之時,意在勅勵,而及至今日,此心已弛,予亦自知矣。津船摘奸,亦是大事,摘奸每在春秋,而今春則忘却不爲之,此亦可笑。然必以二月八月定式,故此兩月則津船,預知待令,故未嘗執頉,將欲無時摘奸矣。非不知逐日開講,而若不量力而不輟,則不無終怠之慮。下直守令引見,諸承旨持《大典》入侍,近又不如前日,而更思之,凡事不可常常如是矣。大抵國事,當有體要,昨日副學所陳戒,奏議中無規模素定之計,無積累統緖之功者,誠至言矣。大誥後,賓廳次對,豈不見之乎?如是而其可爲耶?儒臣,俄者以我國凡事恇擾爲言,此言誠然矣,而戊申年,則凡事猶能緊着,若堅持此心,一向做去,則雖一守令,豈誤爲差遣乎?其後人心漸弛,戊申、庚戌以後,則經歷怪事,無如予者,自然如此,未嘗夥笑,意亦有在,而雖欲爲之而亦不能,見人夥笑,視若神奇。且旱時得雨,雖喜不自勝,而猶不設喜色者,或恐喜時,不知復有甚事,此心先萌,此未免細碎,而余心則本來如此矣。以今日國事觀之,雖日日次對,日日持公事、持《大典》入侍,不過簿書期會而已,有甚補益乎?凡事皆歸文具,予心不無惰處矣。必草衣草食,或開闢然後,朝鮮國事,始能有爲,而至於時象,則予亦不知何以處之,可謂無可奈何。凡朝廷,用人然後,庶可奏效,有君無臣之言,是臣下之言,而非予之所當道,然亦安知今世無李綱乎?至於用人,則必君臣之意,和協然後,可以能之。俄者儒臣,有勉戒之言,予用嘉之,而予亦有下敎者,儒臣之兄工判,曾前則予未深知。昔年爲關西伯,辭陛時,予有面諭勉勵之敎,工判涕隨言下,謂當自勉,及其遞歸之後,詳聞之則果不負予面諭之意,予以爲自是通達之人,故固如此矣。副學於頃日筵中,亦豈不曰近來曾經西伯中,工判、兵判,最爲善治乎?戶判亦嘗有以工判、吏判二人名,拈擧陳白於克綏齋之事,儒臣,似已聞之也。予於工判,心常嘉之,故春間儒臣入對時,有所勉戒之語,又使之歸傳其兄,儒臣亦必不忘矣。今日儒臣兄弟二人入侍,而儒臣三兄弟,一時立朝,予所初見,甚可貴也。若欲做國事,則必有臣然後,可與共理,今日宗社,非獨予之宗社也,乃祖宗三百年之宗社也。聖考、皇兄付托之重也。儒臣三兄弟,卽世祿之家,休戚之臣也。予之所望者,唯在於同寅協恭,扶此國家生民耳。夫然後,始可以歸見乃祖乃父而有顔色矣。予亦與儒臣三兄弟,共依國事云爾,則他日歸拜先王,可以有辭矣。儒臣若汩沒黨臼,言之如水投石,則決不爲此言,而予知儒臣不如此,故言之矣。若魯曰,臣以萬萬愚庸,出入經幄,過蒙恩遇。春間勉戒之敎,實是今古罕有之異數,歸傳臣兄,相對感泣,如天洪渥,圖報無極,而臣弟又於意外,蒙恩登第,卽忝邇列,寒門滿盈之憂,惴惴慄慄不敢以一時立朝爲榮。臣兄方帶經筵,而近日不得入侍講筵者,誠以私心悚懼,不敢竝登前席而然也。臣母年今八十二矣。近因久泄,病情沈重,而臣母臣兄,以臣等之在禁直,使之姑勿陳情,故抑情供職矣。今又咫尺前席,聖諭溫諄,戒勅勤摯,殆無間於家人父子,臣感淚被面,不知所達。臣等兄弟,厚被國恩,效蔑絲毫,而前後恩數之偏重至此,臣等無狀,萬一有牽黨論而忘國家,則孤恩負國之罪,已不可言,而亦將何以歸見先臣於九泉之下也?惟當奉承明敎,銘篆心肺,以一死,期報主恩之萬一而已矣。上曰,《左傳》丈數幾何,多於《宋鑑》乎?宗城曰,全帙則似多於《宋鑑》矣。上曰,古無自止,何以爲之耶?若魯曰,在外相議,欲以一編爲二次所講矣。上曰,限二十丈爲之似好,而今方懸吐乎?宗城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6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全羅左水使李希夏。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呈辭受由,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在外,持平金光世未肅拜牌不進,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奏咨文撰出時同參事,備邊司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丁錫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去夜平安監司朴師洙,封進淸人去來狀啓,從敦化門隙到院,而義州府尹尹得和狀啓,不爲同來,故招問該門軍士,則以爲狀啓一封之外,元無所受云。故招致義州陪持人,與同門軍士,一處推問,則門軍士,受來傳致之際,見落於禁淸橋邊,爲他軍士所拾得,今始持納。莫重邊報,守門將之不能着實申飭,有此墜落之弊,事極痛駭。軍士令兵曹從重決棍,守門將,亦難免罪責,而本院推考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極可駭也,當該守門將拿處。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義州府尹狀啓墜落敦化門軍士,令兵曹從重決棍事,命下矣。當該門軍士,自本曹,決棍三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昨日政廳獨政啓辭之批下也。承傳色,初則以只出緊任來傳,旋卽以仍爲之來傳,其當初誤傳批旨之狀,極爲可駭,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承傳色,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赴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而近因兩司之不備,尙未署經,夫馬留滯,極爲可慮。兩司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持平金光世、趙明履,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推嚴召之下,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頃者過重之斥,業已知之,其何復嫌而每政撕捱,違牌爲事,其必遞爲期耶?然則予志固定,決難許遞,徒傷事體。且都政不遠,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廉隅雖重,分義豈輕?況其所撕捱,本非大矣。旣承其批,曾遞其職,更無可嫌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校理南泰良,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特敎之下,極爲寒心,禁推。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肅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由限已過,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天文學兼敎授李元佐、朴就徵有頉代,久未差出矣。士人申命復、李龜濟,術業頗精云。竝兼敎授差下,使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軍器所上長箭元數不足,長箭一千二十部,令敎鍊官折衝閔廷橃,監造,今已畢役矣。其中長箭十部,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監造官,令該曹考例論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續興手本,則時囚罪人安允中,本來痰火之病,倍添於五朔處濕之中,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司諫趙漢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已上具書見上}}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鳳祥之罪,關係至重,兩司之啓,公議齊奮,而日昨持平趙明履,突然而出,肆然而停,身居執法之地,反爲蔑法之論,其縱恣無嚴,莫此爲甚。向來鳳祥之啓,經年爭執,雖以甘心死黨之類,尙不敢遽爲立異之論,而今者明履,乃敢如此,世道之益壞,人心之益陷,誠非細慮。其在嚴懲勵之道,不可置而不論。請持平趙明履,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6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假注書南泰耆{{*|仕}}。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三度呈辭留院,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又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注書徐命臣,旣已違牌坐罷,假注書南泰耆,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六十之年,倖竊科第,初豈有意於榮進?只是老母在堂,未忍斷科,隨人出入場屋,偶然有此耳。至於言責之任,夫豈夢寐所期,而誤恩忽辱,除旨遠降,承命悸恐,措躬無地。昨陳一疏,未蒙恩遞,一倍慙恧,若無所容。噫,諫官雖卑,與宰相等,上可以匡救闕失,隨事格非,下可以糾正官邪,激濁揚淸,其責任之重,揀擇之愼,當如何也?居是任者,剛方正直,雖不得如古諍臣風者,而要皆一時之錚錚,則豈有如臣衰疲鈍劣,濫廁其間哉?且殿下旣畀臣以此任,不徒榮其身而已,將欲責臣以效其職也,則臣於是尤有茫然不知所出。蓋今之臺閣,與前有異矣。今之時世,與古不侔矣。噫,物極則變,變則通,我殿下,痛革屢百年黨錮之弊,諧之以大公至正之道,爲今日臣子者,苟非懷私蔑公,忘君負國之人,其敢復以黨習二字,萌諸心乎?第事有是非,政有得失,彼此之間,亦豈無可言可觀之事,而朋私痼弊,猶有未祛,言出於此,則疑生於彼,事由於彼,則嫌起於此,言纔脫口,人已指目,處今之世,論今之事,一言一動,何往非黨?智者愚者,同歸一套,雖有至言格論,朝廷旣驅之以黨論,殿下亦視之以黨論。噫,黨論安可爲也?其或稍持公平之心,不染乖激之論,則又必歸之以彼此徘徊之目,怵之以自中崖異之罰,群嘲衆罵,衝動激起,㤼者,不得不一場挺身而起鬧,懦者,不得已一番賈勇而投合。噫,投合安可爲也?是所謂語默俱難,言之則不過取偏黨之目,不言則亦不免倚阿之名。此臣向所謂,今之臺閣,與古之臺閣不同,今之時世,與古之時世有異者也。臣反復思之,誠不忍以許多幾紀,老入臺閣,落此圈套中,無補職責,只壞身名,臣之自畫如此,則又何忍揚揚行呼唱道路而已耶?雖然,臣自少生長仕宦之家,身雖韋布,頂踵國恩,又嘗猥忝桂坊,昵侍耿光,愛君憂國之性,不後於人,而迹阻香案,身局蔭塗,無由得徹其悃愊,抱玆耿耿,至于今日。又當韓愈之得言,敢效谷永之專攻,臣誠死罪死罪。伏惟殿下,聰明仁孝,迥出百王,睿哲欽明,動法聖訓,外無馳騁戈獵之悞,內絶聲色貨利之諉,務聖學也則朝晝之間,引接儒臣,講論不怠,恤民隱也則廟堂之上,博詢長策,區劃百爲,孜孜焉常若不足,念念焉日不暇給,以若所爲,求若所欲,三、五之治,何遽不若?雍熙之化,翹足可待,而試看今日,國勢日趨於委靡,綱紀日就於解弛,人心不淑,世道日下,環顧中外,無一可恃,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苟究其源,臣愚死罪,竊以爲文具太勝也,國體不尊也,政令太煩也。何謂文具太勝?《傳》曰,文勝質則史。《語》曰,名者實之賓,文不如質,名不如實,傳記所載,可考而知也。是以興平之世,質實爲治,衰靡之時,{{!|𦇯|⿰糹彌}}文日盛,竊瞯殿下,臨政非不勤矣,而弊事之因循,莫之能改,圖治非不切矣,而習尙之浮華,日以益增,專務表襮,弁髦實地,朝廷之上,所急者簿書期會也,所重者儀文末節也。用人則先辭彩而後敦朴,措事則近虛僞而少篤實,聖慮雖勤,而實德未究於下,恤典屢擧而實惠未及於民,是則群下,狃於弊習,不能精白佐治之罪,而亦由於殿下誠意,有些間斷,無革陋返諄之效,措置有所乖宜,欠循名責實之政而然矣。此所以尙文之弊,爲害於政者也。何謂國體不尊?《傳》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又曰,尊其瞻視,人君之一言一動,爲群下承式,寔四方之攸瞻,可不愼重歟?《易》曰,天地不交則否。唐太宗,神采英毅,群下不能盡情,此蓋人君所宜深戒,而接下之際,誠意交孚,情志流通,必如家人父子而後,上下交而衆情達也。竊瞯殿下存心仁恕,推誠接遇,臨筵之際,天顔溫粹,酬酢如響。此固聖王之美節,而但筵席不嚴,或傷於敬謹,褒寵太頻,或歸於過實。上之施下,太不靳惜,終歸屑越,下之得上,出而誇詡,視若例常,王言終欠於簡重,國體或傷於不尊,此所以不重之弊,爲害於政者也,何謂政令太煩?《書》曰,莅事惟煩。《傳》曰,居敬行簡。蓋天下之事務,自有大體,大體之中,又有其要,苟得其要,則事不煩而政益修,不得其要,則事愈煩而務益廢。是以垂衣之治,咸頌虞舜之德,衡石之程,莫救亂亡之禍。竊瞯殿下,求治太急,出令或煩,夫弊雖當祛,而必的見其救弊之術然後,行之,可免悔吝,事在當變,而必審知其善後而後行之,亦無僨誤。今也不然,規模不能先定於內,而政令未免顚倒於上,朝之所令,夕已收焉,昨之所命,今已寢焉。廟堂之上,簿書雲擾而或似煩屑,州縣之間,文牒星馳而眩於奉行。雖以近日事言之,酒禁之令,罷設無常,卒不能革其弊,而徒致中外之搔擾,軍制之變,八路差堂,赫然若將有爲,而乍令旋罷,待秋之言,不爲無見,而曷若審定於初頭也,孤民望而損國體則多矣,此所以令煩之弊,爲害於政者也。噫,人臣進言於君者,必以勸學爲第一義,而此則前後諸臣,言之盡矣。仰惟睿學高明,不待臣一二陳腐,已必體念克行,而惟此數件事,相仍爲病,實爲目前之憂歎,亦臣平日常所欲陳而未有路者耳。伏願聖明,自今以後,痛祛浮華,以做實政。接臣隣也則務積誠信,愼重其辭令,出孚號也則務主簡嚴,蕩滌其煩瑣,則將見風俗丕變,國勢益尊,大綱悉擧,而細務不親,高拱於穆淸之上矣,豈不休哉?今年農形,初頭則雨暘無愆,民事萬幸,而不幸正當移秧之節,奄値月餘之亢旱。臣之所莅之邑,卽峽邑也,旱乾爲災,比他稍緩,而無水根處,已至龜坼,峽邑如此,海邑可知,畿內若此,則他道可推。大抵民間形勢,荐饑之餘,人心易擾,一遇水旱,驚擾靡定,若無生意。當此之時,正宜十分警懼,以爲抑損之方,而近者自京往來之人,皆言今年都下豐亨之擧,升平之樂,比前有加,傀儡之玩,酣歌之戲,無日無之。閭巷之間,糜費酒食,分曹結隊,到處宴樂云。昔宋臣呂蒙正,以燈夕宴,視近及遠,爲蒼生之幸爲言。今則國家雖無鰲山彩柵之戲,而陳戒之言,正宜取法於今日。伏願聖明,亟命禁斷,以懲淫褻酣樂之風,以示遇災修省之意焉。向來鳳祥之啓,作一臺閣上相爭之端,而一自處分之後,朝象稍定矣。今此量移之擧,又出意外,彼此相爭,止息無期,停啓之憲臣,旣有請譴之論,則原啓之復官,恐或難禁。方今收殺之道,莫若亟允本院之啓,以爲可當之地,宜矣。李光湜之頃論南泰齊事也,毋論其言之是非,侵逼大臣,至以論一宰相,是何大罪爲言?噫,大臣有過,則諫官言之,固是常事,而遣辭之際,顯有凌踏之意,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如許風習,前所未見,臣謂宜有譴罰也。臣母病,一向澌頓之中,又自昨日,傷於暑天,症情越添,連泄之餘,元氣暴虛,見方危綴凜凜。此際,召牌下臨,分義是懼,不得不來詣禁扃之外,而情事迫急,咫尺天陛,末由入謝恩命。玆從闕下,輒犯徑還之科,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念臺職不宜一向虛縻,且察臣母病,不容頃刻暫捨,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深切實,可不留意?鳳祥事,於往年器之承款正法,則其所亡命,自有其律,而其時法外之律,非王府之所請,無下敎而擧行者,鏡賊欲實敎文創行者,旣已釐正之後,則律不至極,今者此命,本非遽釋,而當初極律之請,不過憲啓。今者處分,比初輕重若何,而府啓不足,且有院啓,此等過激之習,卽予不取。雖若此,上下相持,徒使朝象不美。果若爾疏,姑寢量移之命,李光湜罷職宜矣。禁斷事,已諭于副學所達之時矣。爾其勿辭察職。 ==6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呈辭受由,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陳疏留院,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 ○夜一更,月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今已累日,除在外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戶曹粘目,昌原府使洪泰斗拿問定罪事,允下矣。洪泰斗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正言金箕錫疏批,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姑寢量移之命事,批下矣。鳳祥纔已移配於全羅道礪山府,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于全羅道錦城縣當初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跟隨申飭,前後非一。乙巳年本曹草記,大小官入闕時,數外跟隨,及三司外堂下官,闕內前導,一竝嚴禁云云。批曰,所啓得宜,依此施行,而大抵闕內跟隨,自大君至微官,各有定數,則豈行於只庶官乎?此不過所率之人,不用法令之致,誠可駭然也爲敎。癸丑冬,因承宣筵達,又有各別申飭,自重臣以下,該曹直爲草記之敎矣。挽近以來,此法漸弛,闕內諸上司跟隨,或過定數。三司外前導,或踵前習,結束吏卒,一或糾禁,則故憑他事,責罰隨至,故吏卒輩,寧受罪於本曹,不欲觸怒於上司,惴惴危懼,不敢發一聲呵禁,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固當依受敎隨現草記,而最是闕內諸司,則自謂下人之留其司者,宜隨官員之後,旣非自外闌入,則跟隨之多寡,不可爲拘,互相務勝,莫肯遵法。蓋闕內恒留之下人,雖與自外闌入者有間,而跟隨之法,只以官員品秩,而定數禁斷,則官司在闕內外,非所可論也。此後則雖闕內諸司下人之恒留者,毋敢數外加隨,而禁喧吏隷,毋得任意捉囚事,申明定式,如有不遵者,官員推考,下人囚治等事,一依前日受敎施行,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箕錫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與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孝章墓守衛官所報,則本墓墓上北邊前面莎草,亢旱太酷,太半枯損。頃以微雨,無復回生茂盛之望,若遇霖雨,則又致崩頹之患,事甚可慮云。墓上莎草枯損,至於如此,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三次祈雨祭後,雖得驟雨,久旱之餘,不能霑足。四次祈雨祭,北郊遣宰臣,社稷遣重臣,不卜日,來十一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水標尺流,尙有雨意,觀勢稟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月初九日召對入侍時,傳曰,事神之道,瀆則近䙝,昨雖驟雨,水標尺流,朝猶雨意,故有觀勢稟行之敎,而今聞筵臣所達,城南城北,猶未同然云。漢之南北,推此可知,言念民事,姑停其難如右下敎,瀆亦未安。其令儀曹,卽問于大臣稟行事,命下矣。問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方在縮伏祈免中,惶恐不敢仰對云矣。敢啓。傳曰,更爲問議。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來六月朔祿俸輸送,則以爲縮伏俟罪,惶懼靡容,冒受常祿,義不敢出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疏批已下,更令倉官輸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禮曹言啓曰,四次祈雨祭設行與否,更爲問議事,命下矣。依傳敎更爲問議于右議政金興慶,則以爲今此詢問之命,至於再下,臣於是不得不冒沒仰對,而臣之愚意,見今日勢,尙有雨意,姑觀今明日稟行,恐爲得宜云。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依大臣議施行。 ○傳于鄭彦燮曰,明日晝講爲之。 ○司諫趙漢緯所啓,臺閣論事之體,勿論事之輕重,苟可以發啓者,則兩司俱發,自是古例也。今此本院鳳祥之啓,蓋出於嚴公法杜後弊之意,而伏見僚臺批旨,則以兩司俱發,至有未安之敎。臣於是不任惶媿悚縮之至。夫鳳祥事,當初發啓之憲臣,旋卽被駁,無人繼之,則與初不發啓無異,而若無諫院之啓,則將未免兩司俱寂,故公議未伸,物情益激,臣之一啓,烏可已也?此不過略擧目前事,欲尊臺體而已,而過激之敎,出於意外,臣何顔面,更冒於臺端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夜對爲之。 ○答右議政金興慶疏曰,省疏具悉卿懇。不過做錯,何必過嫌?憲臣被駁,停啓鳳祥事,因配鳳祥事,欲止惹鬧,尤何嫌焉?廊廟久曠,機務多滯,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答掌令呂光憲疏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而其中備局郞廳二人專管事,煩瑣難行,且有嚴飭之敎矣。童蒙敎官敎養事,曾有飭礪,其加另飭武科者,調用軍門事,曾因筵臣陳達,亦已下敎,不必拔去,亦不必分屬。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其所齗齗,亦涉異也,何必隨嫌?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答知中樞府事朴師益疏曰,省疏具悉。過中之駁,其意可知,何足爲嫌?卿勿過辭行公。 ○答工曹參議徐命彬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上疏,伏以臣頃於筵中,以李鳳祥移配事,有所陳白,而得蒙允可矣。憲啓忽發,卽請收還,且以擧條中三字,請罷捧入之承宣,臣於是誠不勝駴悚之至。夫鳳祥本律,只是流配,則年久之後,移諸差近之地者,以其情理之可矜,而至於故相臣云云之語,蓋以臣平日冤愍之意,耿結于中,故奏對之際,自不覺率口而發,未免爲觸禁之歸矣。乃者白簡之中,揷入故重臣事,張皇說去,專指臣身,而末梢罷職之請,反歸喉院之臣,三字陳達,旣出臣口,則欲加之罪,臣實爲首。彼一依筵奏,捧入擧條者,事例則然,何罪之有,而以臣之故,替受其鋒,臣心危怖,有不可言。玆於曩日之宣召,未敢爲趨承之計,一味縮伏,已過兩旬,而況今停啓之臣,旣被論罷,移配之命,亦令反汗,則臣之惶悸恧縮,尤萬萬矣。以此情地,其何可淟涊蹲據,以益其罪戾也哉?玆敢略暴危苦之懇,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掌令呂光憲上疏,伏以臣於今月初四日,伏奉承政院初三日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斯速乘馹上來者,臣雙擎跪讀,驚惶靡容。糞土如臣,屛伏窮巷,無所塵露於山海之大,徒保飮啄於畝澮之間,淸塗華貫,實非夢想之所到,而除旨恩召,聯翩遠辱,榮耀所曁,閭里咸聳,臣於是感激恩數,不敢淹稽。昨者來伏旅次,而自念朽鈍陋劣,百無一肖,雖有閑官宂職,亦無堪承之望,況玆言責之地,豈容使如臣者苟然備數也哉?記昔待罪薇垣也,瞽言纔發,旋遭狼狽,至今追惟,媿汗漬面,衡門偃仰,孰非省愆之日?中罹禍殃,偏母見背,苫堊餘喘,衰暮奄至,洊經毒癘,氣血俱耗,昏花翳眼,風濤聒耳,視聽寢塞,便成聾瞽,對人酬酢,十擧二三,在案書字,莫辨鉅細。惟此一疾,宜作人中之棄物。春間叨除是職也,適値動駕,疏籲路阻,衷曲未攄,召牌狎臨,臣雖無狀,亦知分義之不可越,嚴命之不可違,而竊自惟念,言官爲任,專責耳目,則凡其補拾糾檢之道,不以耳目而將何所憑哉?臣旣抱此癃閉之疾,宜不敢冒當是職,寧蹈逋慢之誅,不忍負淸朝耳目之責,較度輕重,卒不免坐違,惶蹙震駴,迄玆靡定。不意乃者,政曹不察,檢擬泮官,猥受恩點,而循省徊徨,不敢爲出脚計矣。曾未一旬,又忝舊銜,臣是何人,謬恩之洊疊,一至此哉?臣欲一出膺命,粗伸臣分,則瘝曠之憂,如上所陳。又欲一味泯默,恭竢處分,則偃蹇之罪,益無所逃。玆不得已疾聲哀叫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病情之不堪强策,名器之不容久假,亟許遞解,仍命選司,更勿檢擧於政注之間,俾得安意畢命於林壑之下,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容贅陳他說,而竊念昭昭日月,無幽不燭,區區衷悃,庶或見諒。從今以往,聖朝言議之職,是臣永辭之地,苟有所懷,更待何時?玆將邇來所覩記,敢爲殿下陳述,伏惟聖明留神焉。陵寢樹木之冒禁侵伐者,必施杖配之律者,乃三尺之典也。村氓雖愚,亦知犯斫之爲重罪,而乃者仁嬪旁墓奴乞孟伊爲名人,凶强自肆,擊斷無諱,偸伐其主家之丘木,作板賣食。及其豐材旣盡之後,毒斧移及於光陵火巢之內,干霄之木,連抱之材,恣意揀伐,載入京市,釣取重價。近處葬家棺槨之類,亦皆受價而取償,該陵守護軍及山直輩,欲加禁斷,則奮拳揮斧,敺擊無算。又重以束縛倒懸,畢輸所斫而後,始乃放去。向因陵官之稟報,僅得逮囚,勘以編配,則納錢請贖,白身脫免,聚其同惡,伺捕陵卒,捽入屛處,虐施治盜之刑,以杜訐告之路。且橫索秋曹所納贖錢,及情債於一陵隷屬,而人取百銅,充其壑慾,爲官者,知而不能言,爲卒者,見而不能禁,白晝亂伐,無人誰何,睯不畏死,狃以爲常者,今至五六載矣。累百年長養之陵木,將盡於一宮家悍僕之手,寧不痛心哉?如此凶頑恣橫之人,不可以常律處之。臣願亟命捕廳,捉得乞孟伊,嚴鞫輸情,置之極律。且搜其同黨,擇其甚者,而徙之邊邑,以絶日後無窮之弊焉。華陽亭一區,國初所設,而高深其柵溝,禁斷人耕牧者,乃所以重攻駒也。近年以來,綱旣解紐,人不畏法,太僕諸員輩,擅作室家于亭後至近之地,招朋引類,接屋連籬,東西兩村,幾至百餘戶。此猶不足,環築土品膏沃之處,作爲渠輩稼穡之場,連落爲區,殆近十里。禾麥浮黃,烟火抹靑,在牧群畜,無所飮齕,超逸界限,暴害民田者,首尾相望。本寺提擧及該郞,屢加申飭,使卽搬移,則溫言慢答,恬不爲動,延拖時月,已迫一紀,事之寒心,莫過於此。臣願摘發首唱之人,亟施徙邊之律,使京兆郞廳,監撤其人家,又毁環築之堤,俾爲放牧之場焉。國家有事之日,凡百需用,多責於市民及貢物主人,雖以一國之富,無此二者,則無所賴矣。凡其疾苦,宜加撫恤,俾必安保然後,可以爲國,而比來侵漁使役之弊,不一其端,在市民,則各司軍門及諸宮家,私貿勒買之弊,最其切骨之患也。故臺臣論啓於前,大臣建白於後,申禁節目,謄布各廛,而威奪之習,慢不悛改。在貢物主人,則該掌官員,有行則責立健馬,有事則召執苦役,此其剝膚之慘也。故頃者廟堂,勅令該司掌吏,逐月檢保,牒告備局,而舊頒之令,寢歸廢閣,强取之貨物,償直無日,權使之人馬,息肩無期,小民之失業呼冤,已不可勝言,而國家之制法設禁,將安所施哉?邇來床廛之一皆毁撤,賈兒之泣訴諸宰者,此其證也。今若一任其因循,不爲之矯革,則咨嗟怨讟,無所呼訴,終必至於逃散而後已,豈不大可懼哉?臣願令備局,揀定剛明有風力郞廳二人,專管此事,使之逐朔捧甘于平市署,及有貢物衙門,又別廉察于閭里,隨其發覺,入啓論罪事,永爲定式。殿下亦宜嚴飭于諸宮任掌輩,俾不至作奸犯科,又命有司,毋拘常例,期於推捉,從重勘斷,則庶或有補於革弊保民之道矣。當今士子不學之弊,已至莫可救正之境,臣嘗細究其源,蓋由於朝家訓蒙之乖其方也。當初童蒙敎官之創設也,必擇淹賅謹愨之士,專責提撕誘掖之道,又令春曹,貯錄其生徒案,以驗其多寡,而必行月講之規,考覈其勤慢,升降其祿俸,故居其任者,不敢怠其事而慢其職。不特此也,每當大小科榜出之後,照檢其生徒案,入格諸生之漏其中者,必令拔去,故爲士者,亦皆隨案掛名,挾冊請敎,不敢爲任便在家之計,以至敬長取友之道,日用人事之節,無不耳濡而目染。自夫春曹,月講之法甚闊,而敎官,口授之道漸怠,科後考案之規,一廢,而生徒趨學之意益倦,甚至世家新學之士,咸以造其門爲羞,閭閻俊秀之類,亦以廢其業爲事,使夫朝家別設之窠,作一老蔭筮仕之階,春曹試講,有時或行,則敎官輩,無徒可挈,遂丐親戚故舊子枝而以應之,此無他,官不擇人之過也,科不考案之故也,月不行講之致也。臣愚以爲先揀才學之士,畀之敎導之責,次行朔講之儀,明其考課之法,又伸之以科後考名之規,則不文之類,不敢居其職,怠事之徒,不敢長其習,操觚赴試之士,亦不敢爲漏案自便之圖矣。擊蒙儆怠之政,於是乎兩得,而幼學壯行之美,於是乎兼擧矣。武士積滯之患,未有甚於近日,蓋人衆窠窄,其勢自不得不然,而該曹實無推移調敍之道,以致赳赳可用之才,老牖下而未試,鬱鬱思用之志,至白首而未伸,設科取人之盛典,徒歸文具,豈非可惜之甚乎?臣意以爲每科榜出之後,使五軍門,擧其一榜,隨人多少,沒數分屬,名之以偏裨,隨將校之有闕,稱其才否而擧用之,則庶爲疎滯導鬱之一道矣。第禁、御、訓三營軍校,名目頗繁,非如摠、守兩營之窠少地窄,必割全榜四分之三,使三營,均數定屬,就其一分,分屬二營,則似無不均失志之歎矣。臣無任云云。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重遭臺嘖,義在必遞,而控疏而未蒙矜允,尋單而連被搪阻,其間屢承政牌,且奉嚴敎,而輒犯違傲,只竢誅譴。不意玆者,又勤聖念,特宣備忘,開釋備至,誨諭諄切,警之以薄罰,而督之以嚴召。噫,臣之決不可復出,伏想日月之明,照臨無餘,而猶以眷顧之深,不欲遽捨,乃有此決不可承之召命,抑塞懍蹙,靡所容措。不得不復蹈前慢,而喉司不諒,公然更請牌招,以致半日之內,虛辱天牌者再,臣於此益復悸恐,繼以訝惑也。臣於本職,以才分則至不稱矣,以私義則至不安矣。黽勉暫承,亶出迫隘,蹲冒至今,夫豈始料?重以世道時象,如水益下,睢盱吹覓,百倍於前。如臣淺望瑣力,無由鎭服,調平,不能者止,古人明戒,而當退不退,久據匪據,畢竟因一僚席前望,橫遭無限凌藉。一則曰事之無嚴,莫此爲甚,一則曰何可一任其壞了,一則曰殿下之命令不行,一則曰朝廷之黨議日肆。以臣之平生謹畏,不喜論議,而今乃猝陷於縱肆黨比之科,罔非臣出脚銓地之致,雖悔何及?《易》曰,君子見幾而作,言其知微色擧,早遠危辱也。臣之前後被人刺斥,不止於幾微,而尙不能辦一遞,其及於辱宜矣。至若今日所遭,比前不啻十層,竊觀其意,惟恐言之不甚而容臣復出,臣之日夕憧憧,固在釋負,而今而後,雖欲不遞,而不可得,實臣之幸也。第其下語危怕,聲罪狼藉,執此議律,流竄亦輕,尙安有晏然無忌,仍處其職之理?雖以廉隅言之,人言至此,而猶不遞,則是何異於拳歐足蹴,而不知去者乎?且臣於近日章奏之間,疊有難安之端,而不敢逐旋引嫌,姑且泯默,今因辭疏略陳焉。副學李宗城之疏,以臣疏中指堂箚爲彈文,譏臣以示人不廣,臣未知宜加規砭云者,非彈文而何?夫處銓衡而求勤攻,臣豈獨昧斯義,而但恐臺言太非常,不在於勤攻之例也。校理申宅夏之疏,復提臣疏,多所譏切,而乃云被臣疏斥,殆至三四,每每對辨,亦涉支離。噫,非儒臣之齗齗,則臣顧何樂於累章爭難,而今則實甚疲勞,臣亦不欲更辨也。正言李顯望之疏,忿詈趙侹之不足,餘波侵及於臣,至曰政官不有公議而檢擬。噫,當初永勿檢擬之請,大咈物情,故臣於未入銓時,已嘗一陳於筵對,則復擬臺望,事理當然,僚席同參,亦非獨專,而今乃自居以公議,欲人之毋得違異,良可異也。臣之情跡,萬無復進政席之理,而上下相持,了當無期,本曹考績覆啓等事,及所兼諸司殿最,皆不得擧行。大政之延稽,又不知至於何時,私心惶悶,姑不暇言,朝家務實之政,恐不宜若是其恝也。玆敢瀝血陳暴,疾聲號呼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深推體下之仁,勿復留難,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俾公務無曠,而賤分得安,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上疏,伏以臣頃有事于父母墳山,猥徹由單,幸蒙恩許,往視修治之役,感結幽明,宜卽還朝,以伸扣謝之忱,而新舊病情,行餘迭劇,淹伏壟下,倏過由限,閱月調息,始得寸寸前進,來到中途,又因所處齟齬,重患風感,積久委呻,幾不爲人。見今餘症反覆,昏昏綴綴,尙在出入死生之中,咫尺京輦,舁入無望,一向偃便,臣分都虧,揆以邦憲,合被重譴,擬將從縣道陳籲,冀被稽還之罪矣。此際得伏見諫臣疏本,則極論臣久據勳府有司,不讓于親功臣之非,乃曰放倒廉義,貪戀膴仕,一味蹲據,不知斂避。臣於是,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慙汗浹背也。夫勳府主管之任,非如各司提擧,間或罷免者比,一經差除,則終身不改,雖在竄謫中,亦未嘗出代而承襲者,或首擬於功臣備望之時,或仍帶於新舊勘錄之後,無所相礙,參錯行公,此卽流來舊例也。已往可據之事,自有本司之所錄,則臣未知前後不讓之人,輒遭人言,亦如今日否耶?臣不敢歷擧某某,以取自明之咎也。臣於往年,嘗因事上章,而仍讓是任於親勳人,或謂臣,過爲例外之嫌,而臣則自附於克讓之風,竊欲其因而得解,及至再辭而不得命,則遂止而不敢復瀆矣,無論本司規例如何,臣之處義如何。苟使臣,果然連章力辭,期於準解,以酬gg遂g初志,則今此臺斥,又何自而至哉?其亦可媿也bb已b。噫,臣本寒門晩進,根孤植弱,兼且庸虛譾劣,一無可取,而受恩三朝,致位卿班,了無絲毫之報,徒深淵谷之懼,區區所自勉,只在於辭榮就散,避遠危辱,而及今白首殘年,乃忽被人醜衊,喪盡身名,尙以何顔,可顯于當世乎?爲今之計,惟有謝跡朝端,自屛田廬,畢其餘生,粗靖私義而已。臺臣旣以遞改爲請,則理當恭俟處分,而側聽繼發之論,歷旬無聞,虛帶見彈之任,爲罪滋大,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聖慈,察臣所遭之非常,諒臣情跡之至危,亟命先遞臣勳府有司之任,仍許竝解西樞籌司等本兼諸職,以安賤分,重勘臣放倒貪戀之罪,以謝人言,千萬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工曹參議徐命彬上疏,伏以臣之罪,尙逭刑章,特是聖朝寬典耳。臣雖迷蠢無狀,亦具人彝,非不知孤恩慢命之爲極罪大何,而本來咫尺之守,株見靡變,選曹匪分之職,鐵限難越,特敎敦促之下,震悚徊徨,求死不得,終至於一日之內,荐犯違逋,致令開政有命而寢格,法參過時而停輟,國體大損,臣分都虧,已頹僅存之紀綱,由臣而益復壞盡,論其負犯,萬戮而有餘辜矣。乃荷聖度如天,曲賜寬貰,加之以不襯之恩褒,責之以無義之撕捱,開諭諄切,不啻若慈父之誨迷子,畢竟譴罰,止從薄勘,臣誠銜戴鏤髓,悸恐薰心,一味蹙伏,顒俟重誅之加矣。不意乃者,恩敍遽下,繼而有水部除命,湔拂之恩,眷顧之寵,有非施之於負釁昧分之賤臣者,臣聞命兢隕,撫躬怵惕,感極涕泣,不省所以自措也。噫,臣以世祿之裔,應擧覓官,本爲祿仕,濫沐恩造,與天無極,隕首陷胸,不足以仰酬其萬一,則有除輒辭,積有違戾,轉入於迫窄崎嶇之境界,而不知反者,夫豈臣本情,而亦豈臣所樂爲者哉?惟其陳力就列,不能則止,卽人臣立朝事君之道義,區區素劃,亶在於此。前後血籲,悉暴靡遺,而祗緣臣誠意淺薄,文辭短拙,不能孚格於君父,雖以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照於至切至懇之情,實有若臣有一分可强之勢,而故爲撕捱,攬竊飾讓之名,而徒懷自便之圖者然。苟如是者,其欺天之罪,又不勝誅,尙何以立於覆載之間乎?此臣所以跼蹐抑塞,竊自悼恨者也。顧此見叨,係是閑司,其在分義,固宜竭蹶叩謝,仰承德意,俯伸微忱,而素患伏暑之症,近忽暴重,轉動無路,不敢引日虛帶,以益其罪戾,玆始仰首鳴號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仍重勘前後違慢之罪,千萬幸甚。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曰,《左傳》序文,非但其文甚好,事實亦可觀。雖無付自止之事,進講,何如?上曰,讀之。宗城讀序文至第三板。上曰,姑止之。渙然氷釋怡然下,當有諱處。前日師傅李眞望,及儒臣李匡德,皆以爲諱,而改以晏字爲宜云,何如?宗城曰,讀之以晏字,似好矣。讀序文畢。宗城曰,此以下殊非進講之文也。上曰,此則我朝所作也,讀之。宗城曰,庚申年,卽世宗朝也。讀訖,更讀付自處曰,以陰字印者,至如經傳字,當讀而達之,而一讀之後,更不讀之之意,敢達。上曰,唯。宗城讀至第四板。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至第十板。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止第二十板。上曰,《胡傳春秋》,則春王正月王字,屬於上而懸吐乎?若魯曰,王字屬於下而讀之爲宜矣。宗城曰,大經大法,則備載於《春秋》,《穀梁》、《公羊》,皆以子夏弟子作此《春秋》。《春秋》凡五家,而胡安國又作《春秋》,故是謂《胡傳》。《春秋》義理推衍,則在於《胡傳》,事理諧備,則在於《左傳》也。後日經筵,當進講《詩傳》邶風,一時講此事實,甚好矣。世道漸下,風俗益婾,其時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多有不忍筆書之事,亦無遺漏者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傳當在經下,而初稱傳者,書其隱公所自出也。上曰,序云獲麟之書矣。宗城曰,獲麟後,孔子始作此書,而畢於獲麟之後云者,亦有依據矣。上曰,亦謂止於獲麟之後乎?若魯曰,畢於魯哀公之時,後五年而孔子薨,故孔門弟子繼而作之矣。上曰,杜註以爲畢於獲麟,而註云朱曰朱字,未知朱子乎?宗城曰,卽朱申也。《左傳》,世宗朝似爲進講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先儒以鄭莊公之封共叔段爲非矣。上曰,寤生之義,則附註所云,好矣。宗城曰,莊公以爲,姜氏欲之,焉避害云者,言其大體,則不得於母,甚大矣。上曰,是所謂不孝不弟也。若魯曰,共叔段雖不弟,莊公,不能善爲敎導,使之不陷於不義,先儒以此爲非,而寘其母於城潁,行此不忍之事,及聞潁考叔之言而亦能感悟,此爲差强處,而潁考叔之諷諫,可謂善矣。上曰,此所謂藹然善端也。宗城曰,潁考叔,後又死於王事,可謂忠孝兩全人也。上曰,莊公不能行大舜之烝烝叉bb乂b,而反以多行不義,必自斃爲言,此事尤怪異矣。何待其自斃,而不爲敎之耶?宗城曰,聖敎如此,甚好矣。至如臣下,若有罪,則卽當加罪,何待其積厚罪惡耶?其所謂必自斃等語,惟恐不爲不義,可勝歎哉?聖敎旣明省其非,伏願更爲存戒焉。上曰,唯。宗城曰,所謂君子,先儒謂是劉歆,而其所言,卽論斷之意也。上曰,有君子曰處,亦多乎?若魯曰,多有之,而其言,不知皆出於義理,不可以正直史斷一例看之矣。宗城曰,周鄭交惡云者,是爲怪事,周室東遷,王綱解紐,王威之凌夷,無可言者。平王,初以鄭伯爲卿士,後欲分政於虢,不復專任鄭伯,故鄭伯至於怨王,天王自謂無之,而互相爲質。後又取溫之麥,則是大逆也,而是君子所云者,明其一信字,此豈君臣間所當言者耶?杜註,以爲平王東遷,苟修文武之政,則可以振作云,而臣子豈敢怨王,而爲君者,亦何以無之,分疏而交質乎?此雖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在上之人,恬然又如此,其治亂之機,可以默想矣。若深加省察,惕然奮發,則可無王國之羞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此事何漏於綱乎?宗城曰,爲親者諱,故不書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石碏之大義滅親,是大義理也。是以石碏之賢名,表章於後世,而若又責備,則何可使其子與州吁遊,陷於不義乎?此失敎以義方之道也。上曰,石碏之諫衛莊公,言甚切直,而責己則可謂暗也。且州吁,旣一日爲君,則書以殺字,何也?《紫陽綱目》,例皆書以弑字矣。宗城曰,此未及考於《胡傳》而入來,不敢以臆見陳達矣。上曰,石碏發兵討罪,有何不敢乎?見此文勢則父子之間如常矣。宗城曰,如是而後,可得假手於陳,而乃老云者,可見其出處之正大,而其時,若朝服致討,以身死之,則可也,而不當以權術,假手於他國,以此致疑於後世矣。若魯曰,此非正道,而先儒有以權而得中爲言矣。《左傳》,以《春秋》爲傳,編年凡例,皆如《春秋》法,而因《魯史》而作之,故不書周年,只書春王正月,以示尊周也。宗城曰,《左傳》事實雖備,但以夢兆卜筮爲先,此所以左氏之浮誇處也。上曰,是謂不經矣。若魯曰,求賦於諸侯,又復交質則周室之凌夷至此,故孔子所以寓鈇鉞於此書,以示後世。左丘明,得其傳頗詳,而夢兆卜筮等事,不足道也。上曰,此書記實而已。若魯曰,預察其如此而進講之,盡其鑑戒懲創之道焉。上曰,承旨初爲入侍,文義達之。彦燮曰,講席文義,講官當爲之矣。宗城曰,承旨例兼參贊官矣。彦燮曰,別無所達之事,而此不過一史記矣。上曰,然矣。彦燮曰,石碏,見其子與州吁遊,禁而不聽矣。初旣有意,末梢又得善處,則當觀其善處,中間曲折,不可言矣。上曰,然矣。使右宰與其宰莅,殺州吁及其子,則自有等級矣。宗城曰,殺其子則送其家人矣。若魯曰,不可以臆見仰告,而不能以義討之,假手於他人,故以殺字,似爲書之矣。宗城曰,《左傳》,以文章言之,則若無林堯叟之註釋,義有難暢處。是以後世,以林堯叟,謂《左傳》之忠臣矣。若魯曰,逐句懸註,無異諺文懸註矣。上曰,然則林堯叟註,擇而登諸此乎?若魯曰,間有之矣。彦燮曰,君子所謂忠信等語,有若匹敵間事,此甚誤處,忠臣二字,若用之於楚漢之間,則可也,而用於周鄭君臣之國,則似無識見矣。上曰,此言是矣。州吁弑君自立,則雖或難制,而其子則何可難制乎?若魯曰,將欲待而一時除之矣。宗城曰,雖非難事,豈可獨殺於家間乎?下番所達是矣。其衛國褊小等語,極爲嚴正,而使其家人莅殺,亦明其罪也。又曰,三次設行祈雨祭,而終靳大霈,伏想雲漢之憂,丙枕未安,而言念民事,實爲悶迫矣。上曰,雖得雨,而亦似不均矣。宗城曰,昨日驟雨大注,而以都城言之,有或雨或不雨處,而束溪橋,則其日不得通涉云矣。若魯曰,阿峴近處,不過灑雨而止云矣。上曰,俄者禮曹啓辭,以觀勢稟行爲答者,意有所在。蓋事神之道,不可瀆,而昨日之雨,雖不及於初次之雨,此雨頗得浹洽,故姑以觀勢稟行爲答矣。注書出外,持來禮曹草記,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持禮曹草記而入來。上曰,草記上之。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事神之道,瀆則近䙝。昨雖驟雨,水標尺流,朝猶雨意,故有觀勢稟行之敎,而今聞筵臣所達,城南城北,猶未同然云。漢之南北,推此可知,言念民事,姑停其難。如右下敎,瀆亦未安,其令儀曹,卽問于大臣稟行。彦燮曰,豐昌府夫人,病患彌留,旣有遣御醫之事,而終不見藥效。閔奉朝賀,過癨氣後,老人筋力,今方委頓。奉朝賀,以府夫人病患,旣有遣御醫之擧,故不欲以其身病聞達,而但其家甚貧,子弟又無仕宦者,藥餌之道極難云。且係大臣病患,故敢此仰達。上曰,遣御醫看病。{{*|出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初九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彦燮,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進伏。李宗城,讀自五年癸亥,止十一板。上曰,下番玉堂讀之。金若魯讀三板。上曰,承旨讀之。鄭彦燮讀二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三板。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一板。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一板。上曰,此吏判之吐乎?若魯曰,閭家,有崔岦吐,故與李德壽,相議懸之矣。宗城曰,先王田獵,自有其時,故以納民於軌物等語,先陳之,此臧僖伯之善諫也。凡人君春省秋省,皆出爲民,不然,則未免爲佃遊之歸。國初兵革之餘,雖或有佃獵之時,而今以殿下聖德,無一於此,猶此陳戒者,雖幸行之時,無處不然,敢此仰陳,各別體念宜矣。上曰,可不留念焉?宗城曰,誦詩三百,可以專對四方云。凡諸侯、大夫相見之時,辭令之間,占其吉凶,其時之人,去故未遠,皆發言成章,而兵交使在其間,或以辭令,能保其國。是以,重其辭令,而亦善爲之矣。若魯曰,僖伯之事,上番已陳,而魯隱公,托以略地,竟乃陳魚而還。臧僖伯稱疾,初不從往者,雖似傲慢,而在其道得矣。托辭陳魚處,宜當鑑戒矣。上曰,然矣。隱公所謂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不敢忘者,與漢元帝勿治檻一般矣。宗城曰,聖敎好矣。隱公,知其宗戚大臣之言,出於忠規,而不能開納,竟乃觀魚而歸者,是不克私慾而然矣。及斯人之云亡而追念者,雖與蓄怒者有間,而果何益乎?上曰,然矣,而亦有不然者。於心不敢忘,則當用之,而終不用者,是由於蓄怒而深惡也。及其死而葬之,加一等,是名也。若魯曰,安知其不用乎?上曰,觀此,則似不用矣。宗城曰,不用其言,則與不用同矣。上曰,將萬,是萬舞乎?宗城曰,舞名,卽佾也。周公,有大勳於王室,故以八佾賜之,後世皆用之。今始問而用六佾,是釐正也。上曰,季氏之僭用,在於此後乎?宗城曰,然矣。上曰,經意則以謂過乎?宗城曰,見此經註可知,而立廟甚怪矣。上曰,立廟旣非,六佾、八佾,何足論也?宗城曰,親仁善隣,國之寶也。凡有國,皆有隣,我國北隣狄,南隣倭,不可以隣稱之,而使价往來之間,自有善隣之道,我若取侮,是非善隣,我不以道,亦非善隣,而至於親仁,無處不然矣。上曰,此四字陳戒好矣,可不留意焉?宗城曰,京師告饑,魯公之請糴於宗、衛、齊、鄭,是禮也。卽所謂泛舟之役也,古者,以恤隣爲大,我有蓄積然後,可以爲之,而至以我國形勢言之,則雖皇明今存,而告饑,何以應之?隣國請糴,亦何以救之乎?上曰,副學之言如此,我國若有泛舟之役,是存亡判焉矣。宗城曰,事變之來,何以知之,而卽今邦域之告饑,亦不能濟恤。以此章見之,國家當以儲蓄爲先務,儲蓄無他策,在於節用,若推觀前事,則當有警勅處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矣。請糴事,無於經而但出於傳矣。若魯曰,逐經敍事,而或有無於經而有於傳者矣。宗城曰,《公羊傳》,無異訓誥矣。上曰,傳,但書事實,無統領矣。宗城曰,未經朱子勘正矣。上曰,《胡傳》,朱子以爲如何?宗城曰,或以爲是,或以爲非矣。若魯曰,以其義理不足,利害甚明,爲不足處矣。鍼子曰,是不爲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此譏其不先告于祖而娶妻也。雖左氏之言,如此等處,得當矣。上曰,非《左傳》也,卽陳子之言矣。若魯曰,然而能知義理矣。宗城曰,宋公,怨公不告命,其時周室雖東遷,諸侯當以天王事之,而宋公不共王職,得罪於綱紀。後被鄭伯之討伐,王綱之如此者,非宋公之罪也,責在天王,如此處合爲反隅處矣。上曰,所陳當然矣。若魯曰,大雨大雷,書此災異者,有意矣。宗城曰,城郞之意,出於關防緊要而不時,故特書以貶之。先王用民,不過三日者,欲安保百姓,卽今百姓,困頓,顚連,不保其父母妻子者,此由於無藝之徵,不時之役也。若於此體念,則尤有光於聖德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意矣。宗城曰,《春秋》,王安石,以斷爛朝紙譏之,有若卽今奇別之稱以朝紙也。王安石,謂之朝紙,仍罷六經之科,是聖門之罪人也。且經得傳而發揮,其旨可謂有功於聖人。若使無傳,則未必知其鈇鉞之志矣。上曰,同盟然後,書名乎?春秋以前,似無盟矣。宗城曰,雖非兵戈,豈無相會之事乎?彦燮曰,聖主臨御,諸侯率服,則有何相盟之事乎?宗城曰,盟於魯然後,列國之君,始知其名,及薨,亦訃以名,故書諸簡策矣。上曰,然則褒貶之意,不寓於其間矣。宗城曰,然矣。若魯曰,盟者,中古以後之事,而二國相逢則稱盟,是相見之謂也。上曰,葵丘之盟,豈不爲始乎?宗城曰,此盟甚盛,故稱之,而其前豈無盟乎?上曰,秦誓之誓字,雖如盟字,而非歃血之盟乎?宗城曰,似是歃血,以有云周之宗盟觀之,盟之其來久矣。上曰,虞、芮相讓而歸,豈賴於盟乎?盟字,似自《春秋》始矣。宗城曰,以秦誓、甘誓見之,誓則豈非盟乎?孟津八百諸侯之來至者,亦必相盟而然矣。上曰,盟之一事,殊非三代之事矣。宗城曰,然矣。滕、薛兩侯,來朝爭長,此爲難解處,而隱公一言,恭而有禮,能感服薛侯,而使滕侯爲長,人君之以辭令感人者,豈云淺鮮哉?是爲加勉處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穎考叔之死,令人惻傷,執旗先登,忠勇兼至,而子都,因一時之微憾,射殺比肩同朝之人,而不少難焉。子都之事,何等無狀,而卽今色目相分,其所爭奪,至以鼎鑊刀鋸相向。與子都之射殺無異,可勝歎哉?鄭伯,以豭與犬鷄詛射穎考叔者,先儒爲非,而此等事,頻有於春秋之時矣。上曰,此爲不經矣。宗城曰,後世君子,以爲政以治民,刑以正邪,而鄭莊公,旣失政刑,以及於邪詛之何益?此言深寓譏刺之意也。上曰,不知子都之射殺而如此乎?宗城曰,暗中射之,何以知之?子都之相殺,有若今日之朝象,欲除其弊,則使之寅協和同,實爲先務,而如不得其道,則安知後世,不如詛字之譏刺乎?臣自八年前,勤懇陳告者,不出於建極二字。若建極處,則亂處當自解矣。鄭伯之以詛不以政刑,當爲反省體驗處矣。上曰,所達切實,而穎考叔,以爭車見殺,子都不能明白殺之。卽今朝象則上覩下見,而亦不能已。雖有此事,不必爲詛,而見此政刑之兩失,於心甚媿矣。若魯曰,在於經幄,不當以嚴剛二字仰達,而當此政刑解弛之時,不可一任其頹廢。伏望加意焉。上曰,然矣。天而旣厭周德之言,卽欲窺九鼎之意而然,當觀其末端矣。若魯曰,鄭,是周之子孫,故慨歎如此,而非斥言王室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有弟不能和協等語,皆自責之意也。伐許而亦不取,宜乎見稱於君子也。上曰,鍾巫事,此亦不經處矣。殺州吁之殺字,其考見其義乎?宗城曰,考出則無之,意者其時諸侯不討,衛國亦不討罪,故以此貶之,而只以人字,歸重矣。若魯曰,以人得以殺之之義,書之矣。上曰,武曌亦書誅字矣。彦燮曰,此事亦載於《小學》矣。上曰,然矣。一右宰醜亦足矣。若魯曰,爲明石碏之心事而書之矣。《春秋》之法,欲使亂臣賊子知懼,則至於臣弑君事,尤當森嚴書之,而書此殺字,似有意矣。宗城曰,小臣立朝之前,一覽《左傳》,待罪此任,事當熟閱,而怠慢職務,一不開見。今則連以祈雨祭祭文製進,未及點檢,而入來。今此下詢處,旣非甚難者而不能仰對,其惶媿之心,非比錯對,難免尸居失職之罪,惶悚敢達矣。上曰,此出適然,何害之有?《詩傳》第二卷,多於初卷乎?宗城曰,然矣。彦燮曰,惶恐敢達矣。當此極熱之時,召對,早行早罷則好矣。若當午設行,則豈不有聖體不瑕之慮乎?上曰,巳時爲之,則似好矣。宗城曰,巳正亦已晩矣。若魯曰,見先輩文集,則有巳初設晝講之事矣。宗城曰,依朝講例,設行於辰正,似好矣。上曰,辰巳時幾及於午矣。彦燮曰,臣今新入,不知前例,法講則當此盛暑,似姑停止,而至於召對,或朝、或夜,乘涼設行,得宜矣。上曰,所達有意,當留意焉。彦燮曰,臣累年在於外方,今始入侍,不知聖體之如何,敢此煩達矣。上曰,倭館人蔘之防塞,是承旨,在於東萊時事,而副學,以爲未嘗防塞,是何事也?彦燮曰,然矣。倭人巧詐特甚,自四五年前,持去我國物貨,而厥價忽然違期不給,細聞之則渠甚匱乏,不卽來償,而渠則我國所送之米,若或差他一日,則催促跳踉莫甚。人蔘於渠,極是眞藥,見其留館之倭,盛於木囊而佩之。自日出後,終日納於口中,而渠常用刀劍,若或刺傷,則嚙蔘而塗之,立見差效,他物貨之價本不報,猶或可也,而竝與蔘價而不卽送來,別貿易生銅,亦違期不送,故姑爲防塞人蔘,以見驕倭之動靜矣。其時廟堂,何以見知而防塞之矣?上曰,今則已爲開許乎?彦燮曰,纔已許開矣。上曰,副學,以防禁爲請,未知能得防禁乎?彦燮曰,何事有不可禁,而此則終不可防禁。自古如此者,亦爲我國之民,彼此負債,互相掣肘矣。關伯以下,視人蔘無異金屑,求之甚緊,我國必爲應求然後,渠亦某條求覓,備償物價,故以此朝廷,卽許弛禁矣。上曰,副學,以善隣旣有言,然則人蔘雖欲防禁,而恐不能矣。其人蔘之入去者無節乎?彦燮曰,渠之所用者,只是熟蔘,而至於生蔘則無效。江原、嶺南兩道人蔘,亦不用也。宗城曰,戶曹年年收稅之事,臣則知之。鄭彦燮,雖請防塞,亦不能得也。上曰,豐陵生時,以爲鄭彦燮,爲東萊府使時,防塞云矣。彦燮曰,其時生銅及物貨之價,久不備送,故姑爲防塞者,只是十二箇日矣。上曰,然則人蔘日日入去乎?彦燮曰,留館之倭,魚菜等物,日日開市,商賈開市,以五日爲式。其時則差送軍官看檢,而防塞人蔘之時,館倭,來留於訓別之家,日日十二時,皆呈手本。此時渠輩,甚爲悶迫。凡事皆見聽施,以此觀之,其在善隣之道,不可牢塞矣。上曰,京裏人蔘之絶無者,由於盡入東萊而然乎?彦燮曰,被執納稅者,亦不少矣。上曰,副學,欲防其潛商乎?宗城曰,欲禁其被執之類矣。彦燮曰,有不然者。人蔘入去之數,比前多減,朝家所送者,定以七十斤,而公私禮段及被執物貨之數,亦爲六百斤矣。故相臣李㙫,稟定以半減入送,而卽今則其半減之數,亦爲難充,見其入門,則不過爲二百六十斤,又有減於半減之數矣。宗城曰,乾蔘三百餘斤,旣入倭國,我國亦以藥餌煎用,地力有盡矣,何以無節乎?是以多大洞、細洞等處,潛商之弊如此矣。彦燮曰,臣父曾任江界府使時,臣亦往見,而潛商之類,其勢不勝禁遏矣。宗城曰,朝家雖以六百斤爲定式,而難充三百斤之數,則人蔘非一日可長者,自當如此矣。上曰,嶺南、江原道人蔘,渠已不願乎?彦燮曰,然矣。若魯曰,只爲採柴刈草,而入去細洞、多大洞,則必不爲之犯越之弊,專由於東萊矣。彦燮曰,江邊之人,男女,不事農業,只以潛商爲農事,若防禁,則必上言請開矣。上曰,兩班,上言請開乎?此非讀書之人,與甲山士子無異矣。若魯曰,江界倅,若以人蔘進封於朝士,則自有其罪,而其後金浚,有贈遺人蔘之事,朝士雖有不受者,朝令之下,又復如此,無以懲畏矣。彦燮曰,以人蔘之故,與受之際,人皆爲怪,而若以蔘角送於老人者,何害之有?其不分於人而獨自執持者,是可悶也。諸臣遂退出。 ==6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旌善郡守成震齡。 ○藥房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傳曰,晝講時,徐判府事同爲入侍。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本院別無公事可以持入者,六曹長官,或有故,亦無稟定事云。持公事入侍,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訓鍊都監千摠,今日褒貶坐起時,北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呂光憲,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三堂,皆呈辭單,不爲行公。重囚取服,一時爲急,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而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不得開政,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以吏批言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直講李徵道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散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金聖應,以兵批言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元釴,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近得暑感,病勢危重,萬無上來肅謝之望云。除拜累朔,而在鄕病重,上來無期,則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掌令呂光憲之疏,光陵楡木亂伐罪人乞孟伊,亟令捕廳捉得嚴鞫,期於輸情事,允下矣。別定軍官崔壽基,罪人乞孟伊窺捕以來,依傳旨自本廳,鞫問輸情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海平府院君尹根壽,以光國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廣州府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八十負三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該府,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權尙游,庚寅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永同縣數外官屯田,九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方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伋爲大司憲,李性孝爲持平,尹得徵爲持平,尹汲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李汝益爲博川郡守,鄭允迪爲繕工奉事,金聖垕爲直講,學正單安正仁,天文學敎授二單,申命復、李龜濟。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趙遠命付副司直,朴淳貞付副護軍,丁錫敷付副司正,申命復、李龜濟,付副司勇,僉知單,李基蕃。 ○答注書李光躋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刑曹參議柳儼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注書李光躋上疏,伏以臣父,衰老日甚之中,自經重泄,元氣澌敗,奄奄床席,轉側須人,人子至情,豈有離捨供仕之望,而向日飭勵堂后之敎,不啻嚴重,臣怵畏分義,抑情出仕者,殆滿一朔矣。臣父又自昨夜,猝添臍腹之痛,左右牽引,終宵叫楚,粥飮不下,焫熨無效,症形危篤,若將難保。今方邀醫試藥,未忍一刻暫離,臣豈不知飭勵之下,又此瀆擾之爲,萬萬惶悚,而情理焦迫,他不暇顧,略具短章,仰干宸嚴。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鐫遞臣職,俾得專意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 ○刑曹參議柳儼,上疏,伏以臣之母病,長在沈淹之中,情理煎迫,實無離側之望,而前後恩數之不可孤負也,臣子分義之不敢違傲也。間或出而供職,以少效圖報之忱,忝叨刑官,亦已閱四朔,而未嘗爲一番辭避之計。今者母病,猝然添劇,本症眉稜之核,胸塞之候,一倍苦重,渾身刺痛,食飮全廢,老人氣力,奄奄若垂盡。人子至情,誠不忍片時離捨,尋單乞解,蓋不獲已,而一例見阻,登徹無路,三堂牌召之命,渾及於憂遑罔措之中,臣誠悶迫,不知所以爲心。臣亦非不知査事,尙未及了當,諸堂不可不備員,而至情所迫,無由趨命,玆不得不隨詣闕外,仰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特加矜察,遞臣職名,許臣長暇,俾得隨便救視,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 ○甲寅六月初十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判府事徐命均,特進官李廷濟,同知事趙尙絅,參贊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掌令呂光憲,正言金箕錫,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宗臣鶴城君楦,武臣宣傳官李景淑入侍。上講前受音訖曰,雨意今頗醞釀,庶有周洽之望,心甚欣暢矣。聞憲臣,入來肅謝云,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掌令呂光憲入侍。李宗城,讀自邶風章,止燕燕章。若魯曰,篇題周南、召南,旣爲盡講,故今又盡講,而不必盡爲講之矣。宗城曰,斷而讀之,似好矣。若魯曰,衛本都河北以下,論其國都,不足講矣。尙絅曰,不過一番覽察而已,何必盡講乎?上講新受音訖。宗城曰,大臣雖非領事,使之先陳文義,如何?上曰,講官先爲之,可也。宗城曰,此詩是變風也。出於閭巷士女之口,可見其性情之和不和,而是平王東遷後詩也。自與二南不同,千載之下,見此詩而可知其風化之汚隆矣。柏舟章,古說以爲莊姜所作,而立言溫厚,辭氣得中,可見詩人之性情矣。尙絅曰,柏舟堅緻,而旣無所載,在於中流,又無依泊,故以此自比也。莊姜燕燕之詩,古人有以不置於變風之首爲疑,蓋取其旨意之溫厚矣。命均曰,正變之辨有異矣。上曰,自別矣。命均曰,婦人貞烈,故時君之過惡自彰,懲戒之道在此矣。宗城曰,大臣之言切實矣。人之造端,始於夫婦,而賢夫人不得於夫,靜言思之,寤辟有摽,則其情理可傷。至若臣僚,亦有願忠之心,而皇覽不揆,或慍于群小,則其壹菀哀傷之懷,與婦人無異,以此鑑戒,似好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若魯曰,以柏舟詩,置於首章者,其所怨尤,得中而然也。宗城曰,綠衣詩,非莊姜則不能作,而其怨尤莊公媢嫉嬖妾之言,皆出於溫厚,是變之正也。上曰,昨日講《左傳》,已知之,而莊姜,眞女中君子也。若魯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等語,自有見得道理處,而以婦人而如此,尤可奇也。命均曰,此詩不當載於變風,而時勢使然矣。上曰,非莊公,則豈不載於正風乎?廷濟曰,所遭便是變風也。宗城曰,莊公所爲,是變風之變風,何可載於正風乎?尙絅曰,我思古人等語,一節加於一節,含包婉順矣。宗城曰,下番所達是矣。臨事而若有思古人之心,則其遏人慾而存天理之際,當如刀割斷矣,豈不好哉?我思古人,俾無訧兮八字,思之,則左右逢原,無處不可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宗城曰,燕燕詩,千載之下,可想其情理。進講《左傳》時,已鑑本事,而古人以爲石碏,使石厚因陳而求朝者,戴嬀是陳人,陳人自有切齒腐心之怨,必當執厚而逞怨,故石碏,以此指揮云,此言得當矣。上曰,其先儒誰也?宗城曰,是明時人而雖非鴻儒碩士,辨論《詩傳》,甚詳矣。若魯曰,以燕燕詩觀之,戴嬀之景象,可想矣。宗城曰,先君之思等語,甚善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涕泣佇立等語,一節加於一節,而上三章則惜別傷離而已,下一章則戴嬀,有如此之德,故莊姜自有如此之情,非但爲一時傷別而已,此何等時也?莊姜爲國母,而國君見弑,非但戴嬀之大歸而已,國事罔涯故也。上曰,眉山註,以爲遠送于野,是興也,殊非實事云矣。宗城曰,燕燕章末,豐城朱氏序,甚好矣。命均曰,其間,雖爲問安,而不爲入診久矣。雖聞玉堂所傳之言而亦未詳,日間聖體,若何?上曰,連得無事矣。命均曰,眩氣不爲發作乎?上曰,近來則不爲發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亦何如?上曰,水剌一樣,而寢睡則已諭於儒臣。或夜半就寢,此則成習而然矣。命均曰,旱災初不至大段,而今則民事可謂罔涯矣。上曰,初則不甚而末乃如此,故連設祈雨祭,而今日東風雖凄冷,似必甘霈矣。命均曰,連日欲雨不雨,貽此聖慮,曾有用慮則眩氣輒發,水剌頓減之敎矣,未知何如。上曰,今無氣弱之事,若使雨暘不愆,不費心慮,則可得無事矣。命均曰,伏聞昨夜夜對,至四更後乃罷云矣。上曰,自家無睡,欲使玉堂不睡,與向者藥院之諭,相反矣。命均曰,與儒臣討論,豈不是好事,而此時宵短,或恐以此聖體不寧,下情悶甚矣。上曰,昨日亦偶然,豈可常爲之乎?廷濟曰,當此夏節,少睡甚悶矣。眞淳曰,古有我自樂此,不知疲之語,而不知不覺之中,恐致傷損。此後則勿爲之,何如?命均曰,丸劑,始爲進御乎?上曰,始服半劑矣。命均曰,夏間盡御丸劑後,觀勢議進湯劑,似好矣。上曰,六君子湯,不及於丸劑,將欲繼進丸藥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廷濟曰,今聞畿邑民事,則旱災誠非細憂矣。上曰,非但旱災,日昨驟雨,必多害穀矣。廷濟曰,小臣家在新門外,而伊日驟雨,不過浥塵矣。其後批旨,有水標滿尺之敎,怪而問之,則門內外有異,而後問于畿營,則高陽以北,雨澤頗洽,而漢南點雨不下云。漢南、湖西,旱災尤甚矣。眞淳曰,上上年凶歉尤甚處,今年稍勝云矣。廷濟曰,仁川、南陽等地,今年亦罔涯云矣。命均曰,驪州、利川、果川等邑,亦如是云矣。廷濟曰,今雖得雨移秧,已爲愆期矣。命均曰,是故移秧有禁矣。廷濟曰,禁令中間雖弛,而今年則比前太多云矣。上曰,是以悶旱之諭,移秧不爲擧論矣。特進官夕講,當爲入侍乎?宗城曰,然矣。上曰,然則有下敎事,而當於夕講時爲之矣。命均曰,咨文,姑不爲黑草矣。上曰,淨書爲重,而黑草不急,五日之內,豈不能盡寫乎?命均曰,今日黑草,査對後,當啓下云矣。金昌溫,援去咨文中無妨,而旣有下敎,當爲拔去,而瀋陽有觸怒之事,或恐相左而生事矣。上曰,自家修其道理,則後雖有査覈,何害也?命均曰,黑草査對,大臣當爲進參,而右相不出,可悶矣。上曰,欲爲下敎矣。命均曰,犯越罪人金昌溫,方自刑曹,刑訊究問而已。承款罪人則別無愚問之端,而滯囚京獄,非但在罪人爲莫大之弊,自禮賓供饋,故貽害戶曹,亦且不貲。下送本道,以爲前頭勘處之地,何如?上曰,數日內,使之下送,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銀貨持去事,自前議論不一,而第行中八包,不能充數,則凡干行路責應,無以成樣,而今番使行,非時之故,員譯輩八包,將不得備往,似未免苟簡之弊矣。副使朴文秀,姑未行公,故未及同爲稟定,而頃與大臣相議,則皆以爲銀貨,不可不持去云,卽今京外,無他推移持去之道。聞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別備銀一萬二千兩留庫云,臣意,則欲以四千兩持去,而右相以爲,行中旣無銀貨,則此數甚少,戶曹判書宋寅明,以爲一萬兩若爲持去,貿白絲換納戶曹便好云,而聞bb東b萊府消息,則白絲買賣,少無其利云。五千兩持去,量宜取用,如無用處,則以本色還納戶曹,未知如何。上曰,五千兩持去,以本色持來,可也。廷濟曰,買來白絲,甚爲無益,五千兩如無用處,以本色持來似好,而此事甚難矣。上曰,銀子入去,必當用之,而五千兩持去,如無用處,以本色還爲持來,可也。古亦有還持來事,而譯舌輩,必欲用之矣。尙絅曰,有事而往,則不可以空手作行矣。若魯曰,若無用處,則勿拆官封,還付關西或戶曹宜矣。命均曰,欲議于廟堂而稟定矣。今承下敎,直爲持去之意,敢達矣。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屢度申飭之下,終不辭朝,夫馬留滯,爲弊不少。更令政院,催促下送,何如?上曰,昔者之疾,今豈不瘳乎?如是撕捱,極爲過矣,而催促則不欲爲之矣。眞淳曰,連日來呈辭疏,而政院退而不捧矣。上曰,權{{!|𢢜|⿰忄業}}何敢呈疏,而政院亦不呼望,可也,而承旨之以不捧辭疏煩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小臣以司僕事,有所仰達者矣。上曰,少退,更爲入侍,稟定,可也,而夕講時,復爲入侍好矣。廷濟曰,小臣有仰達之辭矣。上曰,夕講時,當以特進官入侍,其時陳達,可也。臺諫傳啓,可也。光憲傳啓。上曰,如無改處,祗擧末端,可也。光憲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臺啓具書見上}}上曰,憲臣是鄕人乎?命均曰,近來離京而非本是鄕人也。上曰,非呂善長之一家乎?呂善長之父,卽呂光周也。宗城曰,卽其一家也。眞淳曰,故曾經臺侍呂必重之子也。箕錫曰,臣母病危重,情理煎迫,連陳辭章,未蒙恩遞。昨違嚴召,亦靳例罷,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復臨,分義所在,不敢一向偃伏,冒昧出肅,而第僚臺之避,旣緣臣疏,則臣於此,有不敢可否者,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容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眞淳曰,正言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夕講時,大臣當爲入侍,而夕講若値昏黑,則殊非待大臣之道。夕講進定於酉初,可也。 ○夕講爲之,而時刻,以酉初進定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六月初十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時,判府事徐命均,特進官李廷濟,同知事趙尙絅,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日月章,止凱風章。上講新受音一遍。宗城曰,此二篇,莊姜所作,而莊公在時所作也,燕燕詩,莊公薨後所作也。此詩當在於燕燕章之前,而其中又爲編次,則終風章居前,日月章居後宜矣。洪尙賓曰,朱子作《詩傳》序文,而無編次之事矣。上曰,編次則因古之所爲矣。宗城曰,三百篇,豈非夫子所編定,而後必有換易之弊矣。李廷濟曰,竹簡故,似相換易矣。宗城曰,顧我則笑,惠然肯來,則似非不甚狂暴之時,而至於呼父母日月而告之,則其立志在於忠信,非但爲琴瑟之情而已。莊姜之賢,於此可見。趙尙絅曰,末句有庶幾之望,而言辭和婉矣。金若魯曰,人情當此時,易生怨尤之心,而只有惻怛之意,旣處人倫之變,而終不失性情。莊姜處己以古人之道,而望莊公亦如此,其意炳然,可見於千載之下矣。上曰,終風章,形容其莊公之狂蕩,可謂善矣。顧我則笑,謔浪笑敖等語是也,而中心是悼云者,莊姜之意,亦且切矣。若魯曰,終風章,主以義理,而日月章,則怨尤之意切矣。上曰,與柏舟章不同矣。宗城曰,終風章善形容之下敎,誠是矣。比之於終風甚奇,而曀霾等字,各有間矣。尙絅曰,一節加於一節矣。上曰,思嚔懷三字,亦然矣。尙賓曰,古有詩畫之語,善形容下敎,誠至當矣。宗城曰,莊公內有莊姜之賢,外庭臣僚,未知其何許人,而亦必有作此詩者矣。人主第一先務,惟在於齊家而後,推而正百官平天下,觀此詩則以莊公之事,作爲鑑戒之資,甚宜矣。上曰,當留意焉。宗城曰,擊鼓章,其文甚好矣。別無推衍可達之辭,而其軍律不整,求馬踽踽之狀,無異目覩矣。死生契闊等語,離家旣久,有此懷抱,下民之情,在上者難於盡燭,而周公,東征而還,作詩以慰歸士,而首章以離家契闊爲言,見此章,則人情蓋已知之矣。父子兄弟之相保安頓,是人之恒情,而或征戍邊方,或流離遠土,不保此樂,則人心當何如耶?卽今良役侵徵之餘,繼之以飢饉癘疫,民生不保,散亡未集,其言語之發諸謳吟者,必當如此。今日殿下,雖有德政,何能盡慰此萬民乎?必以濟民之道爲先務,凡係民事,各別體念焉。上曰,此言切實矣。陟彼南山之詩,比此詩,似爲從容矣。以此詩末章見之,隣族侵徵,豈不甚於從軍乎?副學之言如此,當各別留意焉。徐命均曰,此詩是民間言語,而書以爲詩者矣。尙絅曰,中原人則言語皆以文字爲之矣。命均曰,卽今流離不保之民,其呻吟之聲,亦如此矣。廷濟曰,副學之言,旣爲切實,而下敎,亦好矣。上曰,今日小民,生髮未燥,而充定軍役,末乃流離,則豈有執子手之理乎?此爲惻傷處矣。若魯曰,蔀屋之民,豈有執手之樂耶?生子則畏此軍役,或棄而不擧,其室家之樂,何暇論乎?宗城曰,凱風章文義,已盡於大旨,更無可達者,而作詩者,專以自責爲主矣。此下淫亂之行,甚於此詩者,甚多。然此詩,卽變風之初見者,而七子之母,旣不安其室,則其治化之卑汚,可見矣。上曰,七子之母如此,則比諸周南、召南,判若霄壤矣。命均曰,鄭衛之風,如是矣。上曰,此非衛國之罪也,卽時君之失也。若魯曰,意在於感動其母心,則其情可想矣。上曰,事其母,似不能盡其子職矣。命均曰,然矣。何可謂盡其子職乎?風俗之卑汚,於此可見矣。上曰,陳氏註所謂有歷山氣像,豈不過乎?若魯曰,天下謂無不是底父母,旣不怨其母,而自責如此,故比喩於大舜,而亦非以大舜之孝比之也。其七子之至情,見於詩,如此矣。上曰,皆爲藏頭說去矣。尙賓曰,規諫之意,自在其中,作詩者,可謂善人矣。命均曰,雨意頗緊,伏想聖念必豫,而東風甚冷,法殿陰濕,未知御單衣乎。上曰,坐處深邃,何害之有,而雨勢頗從容,是爲喜幸矣。廷濟曰,不可以得此雨降心,而比看昨日之旱,頗爲多幸矣。上曰,此雨豈不多幸,而秋成然後,始可降心矣。命均曰,小臣待罪松都時見之,則六月十一日,始得雨,念前所移秧者,與他無異,而及至念後所移者,終歸不食,無糧無牛之民,拖至念後,勢所必至,是爲可慮矣。上曰,今日得雨,而移秧於念後者,更有何言乎?廷濟曰,形勢使然,而今年終不可爲完年矣。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金永昌事狀請,以渭原郡守禹夏亨,差送中軍,而今遞渭原,差送中軍,未免顚倒。其根本,則申熙川郡守趙漢重而出矣。趙永三逃躱之後,今又差送渭原,則未免太露,亦且無名。聞渭原爲邑,傍臨水邊,守城極難。方欲移邑,而築城之役,甚鉅云。若以築城爲名而下送,則似好矣。上曰,凡事當務爲誠實矣。今雖名此築城而下送,彼誰不知?《左傳》,書以城郞,譏其不時,此非可論者。今若差送渭原,則或以爲在理山時有治績而然矣。趙永三逃走事,戶判雖以爲疑,而此則過矣。以任爾元事見之,則禹夏亨,慷慨則有之,而不無言過其實處矣。命均曰,日昨掌令呂光憲,以箭串馬場內,人家毁撤事,陳疏蒙允矣。上曰,華陽亭內,似無人家矣,未知有之乎。命均曰,箭串馬場之內,古無人家,而壬午年間,故相臣申琓,爲司僕提調時,榻前定奪,許其無依諸員之入接於華陽亭近處,幾至四十餘戶矣。當初外方諸員,一百五十名,許接箭串屯田,以爲當亂時責立馬夫之地者,計非偶然,而其後渠輩,耕食之田,割入於內農圃田庫稍減。且其子枝漸蕃,無以居接資生。年前又呈于本寺,數十餘家入接於馬場內東邊,環築土城,起墾頗多,而此處,則是有水草處,不當許其作舍耕田,故小臣待罪本寺後,使之撤移,而時當冬節,今春,始乃盡爲撤去,而其中土城,則猝難頹破,欲待來秋,出力撤去,牟麥所耕處,待其刈取,使之陳棄矣。今者臺官,必不聞此處人家之今已毁撤,有此疏陳,而蒙允啓下之後,京兆不問於本寺,出送郞廳,則華陽亭近處,曾前許入之家舍,盡爲毁撤云。此則旣爲定奪,居接者,今不可混令毁撤,此意,分付京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出疆之期,不遠,得遞內局之任,俾得專意治行,何如?上曰,何妨於治行耶?日字猶遠,拜表後雖得遞解,亦無妨矣。命均曰,司僕,前則各處牧場,所收頗優,故員役料布及馬價,分排上下,而留在銀貨,累萬兩,亦爲殖利取用,故少無匱乏之患矣。賑廳前後貸去者,三萬五千兩,近來貸去,亦爲千兩,而旣不還報,牧場,亦多移屬他處,所收漸減,故本寺實無着手處。員役料布,無以繼給,馬價,亦無路充備,內廏馬,五六年來代立者,至於五十餘匹,而尙多未給價者。卽今賑廳形勢,姑難責報,故臣不爲稟達,而司僕事目,各牧場,或折受於宮家,免稅,罷則還屬于本寺,使之收稅,故洪州、泰安、南海等邑,牧場折受罷後,今皆還屬于司僕矣。晉州監牧所管漆原、龜山場,曾前折受於臨海君房矣,今罷免稅云。龜山場,依他例還屬司僕,以爲收稅事,地部及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左參贊進來。廷濟出伏。上曰,今者,雖使雨暘時,若務爲蓄積者,出於來歲之備豫也。至於謀利斂民,吾所不欲,而將欲知還穀多少處,而使之堅守,以爲備災之道矣。畿內則異於湖南,生穀雖難,而古有有志者,事竟成之言,太倉之粟,陳陳相仍者,豈非出於撙節乎?今得此雨,人心必弛,須以各別聚穀之意,言于守令,毋得濫費,而監司,亦甚緊切,當依此惕念擧行,可也。廷濟曰,小臣非但以特進官入來,昨見雨意茫然,憂慮罔涯,兼爲入侍矣。今年若或失稔,將何以爲之?生穀之道,事當某條措劃,而無計辦出,臣所欲達之言,不可見雨而止也。自國家,劃給某物然後,可以料理,自某廳,使之量宜出給料理之資,如何?上曰,此言非矣。廈氊之上,講論,則可也,而不可輕示於外方矣。以此旱災,自賑廳劃給料理之資,而若値饑饉,則將何以爲之耶?賑廳、惠廳,亦無着手處,有司之臣,似當落落不許,此則不可言也。廷濟曰,今聞一兩錢,可買十斗麥云。趁此時若得貿置,則豈不好哉?上曰,日者副學,請以牟麥,先捧還穀,而予則以爲當此時,不可以麥侵督小民,宜矣。今若如此,則民必以爲今以牟麥,先捧還穀者,秋來必將督捧舊欠,將未免驚動矣。向者人人,皆言郊外牟麥,平生初見云矣,何至於如此乎?明年則必以爲不如昨年云矣。今自牟麥爲始,一粒視若金,無得濫費之意,言及於守令及道臣,可也。廷濟曰,臣每逢着守令,則必以此意相戒矣。上曰,今年,雖得豐稔,必以儲蓄爲計,可矣。若魯曰,後日召對,進講冊子,預爲稟定然後,可以懸吐矣。上曰,將欲講名臣奏議矣。宗城曰,當講名臣奏議,而一番召對時,勢將持七八卷而入來,是爲悶事矣。若魯曰,先朝,進講冊懸吐時,玉堂官員,雖四五人聚會相議,而曾有蕭索之敎矣。今則只與副提學,伴直,相議懸吐,極爲慨然矣。卽今玉堂諸僚,無人行公,至於尹汲,則自以科擧撕捱,而汲出身後,曾已行公於說書,而其後翰薦,因有人言,凡有除拜,皆不膺命。此則極涉無義,而一番違牌,輒命罷職。尹汲可謂好箇八字矣。吳瑗,則新遭人言,似當引嫌,而兪最基,亦無陳疏之事,其意在於長久不出,長官之久爲滯直,事體未安。而長官,若或有故,臣亦或有疾病之故而出去,則玉堂之門將閉矣。上曰,此事甚未安矣。若魯曰,南泰良事,尤涉無義矣。宗城曰,南泰良之以此撕捱無義矣。當初下番之陳疏,未知得宜,而其後下番,旣爲行公,則南泰良,何不出仕耶?此事之陳達,極涉細碎,而南泰良,若或違牌坐罷,則金若魯以爲,亦當出去云,又將失金若魯矣。天道亦有變時,豈可以此,一生自劃而不出乎?新遭人言者,引嫌不出,可也,而其外,無非可以出仕者,南泰良,亦無毫分撕捱處,而終不出矣。若魯曰,兪最基,不過以一處置事,引嫌矣。上曰,意謂尹汲,自劃不仕,故初牌卽罷矣。聞儒臣之言,始知其曾已從仕矣。若魯曰,南泰良,及今日政新除授玉堂人員,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玉堂引嫌太過,別樣申飭然後,可以出矣。上曰,任珽,以北評事出送,而因副學而還收後,因南泰齊事而遞差。至於申宅夏之不出,極是怪事矣。命均曰,鄭亨復之不出,亦怪異矣。上曰,今日玉堂,與人相較,互相說去,必惹鬧端矣。且右揆,不過以筵中一時做錯之言,過爲引嫌。大臣旣陳疏承批,則豈可許久不出乎?卽今廊廟一空,國事可悶,須卽起視事,而趁明日朝講入來之意,入侍史官,親承下敎,馳往宣之,與之偕入。{{*|出榻前下敎}}明日朝講爲之事。{{*|出榻前下敎}}諸臣退出。 ==6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奉命偕來}}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朝講、晝講、夕講。 ○下直,尙州營將李禧遠,江原都事朴亨潤。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昨特敎之下,尙今不爲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秋曹重囚究問,一時爲急,而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昨日違牌,參議柳儼陳疏受由,俱不行公。判書、參判,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陳奏使行,以曆法釐正事,監官安重泰,隨往北京之意,頃已陳達,蒙允矣。曆法釐正之際,書冊購得之時,若無面幣冊價,則似難覓來,自前例有運餉銀子二百兩給送之規,依前出給,而使臣句管,參酌上下後,用餘銀子,還入本庫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大臣不入來,當敦諭,而雖無領事,有朝講之例,朝講爲之。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旨,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所遭臺議,實非尋常。兩旬蟄伏之餘,昨上請譴之章,而伏承批旨,不賜允許,恧縮之忱,轉加一倍。方將更瀝危苦之懇,冀蒙日月之照燭矣。不料史官來臨,聖諭特宣,使之入參朝講,臣誠愕眙,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聖明,雖以臣向日所達,敎之以一時做錯,言出臣口,罪移他人,固是臣萬萬惶蹙之端,而況停啓臺官,又被駁罷,則臣之不可冒出,於是乎益決矣。今玆別諭之下,未敢趨承,伏地悸恐,不省所措,謹當申暴萬難冒進之狀,仰請負罪違命之誅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犯越罪人等,數日內,使之下送事,命下矣。罪人金世丁、金哲同、韓時興、徐贊澄、朴云澄、朴義澄、金尙彔、金石巾、李日金、金萬中、金貴同、徐富成、金日中、李次興、徐春奉、徐云必、申以金、韓以巾、徐先興、全一柱、金尙回、金㗡金、金希彬、徐尙文、劉一丁、金永昌等二十六名,依當初押來時例,使,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監營,定差員次次押去之意,發關知委,仍卽出付於京畿差員處矣。金昌溫,則當依前定奪,究覈得情,而以渠一名,囚在庫間之故,守直、巡邏、獄官、吏卒之待令,亦涉有弊。昌溫,囚禁典獄署,以爲推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請譴之章,未蒙允許,恧縮之蹤,轉益臲卼,方將更暴危悃,冀被嚴誅,今玆常祿,決不可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金聖應啓曰,臺諫牌招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弘文館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被人反詈,所遭罔極,屢犯逋慢,無計轉動。乃者法講將開,寶bb?b旣臨,而荐違嚴召,自底大戾,惶殞震悸,惟竢鈇鉞,誠不意聖度天覆,曲加涵貸,暫賜譴罷,薄從吏勘,恩敍旋下,除命如故,負罪叨渥,惝怳罔措。念臣離違淸光,亦已半年,重登廈氊,少展忱悃,豈非臣耿耿之至願也?惟其不幸遭罹至此,竊自惟臣,常日事君,苟有毫分彷彿於古人者,雖以彼之必欲甘心,亦豈忍以此等言語,加諸臣哉?臣誠剜心刻骨,內自悼傷,杜門屛跡,寸心已定。嗚呼,此豈臣之所樂爲者,亦豈臣宿昔之志哉?況日昨吳光運之疏,其言罔極,有倍於前。噫,臣之當初斥光運,辭旣嚴矣,義亦伸矣,臣豈復區區於緦功之察哉?乃其前後,引據古誼,要以自明臣意,而光運每不究文義,不論緊歇,輒皆自認曰,此言指臣身也,彼言亦斥臣身也。喋喋然不知止焉。如臣疏所引朱子奏章,不過援前賢之成訓,辨義理之如斯而已。傳曰,儗人必於其倫,臣雖甚騃妄,豈敢以朱子自況,雖極疎緩,亦豈以光運,比之淵說輩哉?今光運,動以朱子許多句語,一皆拖引承當者,誠可笑也。然光運之用意布置,實在渠所謂愚弄宋孝宗一句。噫,其自唱自和,而攀援之無倫,一是前疏之套也。光運最初疏中,直以臣,比之章、蔡、石豫、沈繼祖、梁成大。噫,此數輩者,果是當何時世,作何伎倆者耶?臣顧以恒情泛看,實未能臆其意也。今光運,乃以臣疏淵覿說抃之云。譸張至此,信乎人心之不同也。噫,日月赫臨,綱紀猶存,爲此言者,其心獨無怵乎?若夫空闕之入觀,臣固有疎率之罪,而至於賊昌,則臣誠冥昧,莫察豺蜂之凶款,以親戚之誼,簡札往復,亦非一再,九齡先見,臣實有愧,至今追思,寢夢驚矍。臣於此事,已嘗具陳事實,仰請譴何,天日之明,想或記有矣。今彼乃以關節締結等語,要以汚衊臣身,而聖鑑所燭,臣何多辨也?嗚呼,臣之決退,豈敢出於私爲身計,亦豈不知彼之耽耽,非臣遠引所可免哉?惟是士夫進退,四維攸係,彼方加臣以罔極之言,至不欲與臣俱生,而恬若不聞,一味貪進,世間寧有如許人哉?仰惟大明臨下,無幽不燭,如臣情事,豈待煩縷,而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九閽,冒暴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察,鐫臣職名,許臣屛退,以靖私義,以避危鋒,千萬祈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噫,悖出悖入,經訓所載,此爾自勉處,於斯於彼,俱有過中不擇者,曾不批諭者,業已洞知,在上者,豈助激哉?疏中所嫌,業亦知矣。爾勿復較,其速察職。 ○副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頃者,重被臺抨,從今以後,永謝榮塗,無觸駭機,是臣區區之願,不意薄勘未幾,恩敍遽下,旣畀舊踐,繼降嚴召,臣誠惶感駭惑,罔知所措。臣於伊時處置憲臣也,以其意,在於大臣,而移攻承宣之爲非,遂置落科。臣則自謂其得中,而追聞物議,或咎其不爲駁遞,於此可見。臣言議氣力之原屬低弱也。噫,臺疏中所以聲罪者,極其狼藉。有曰極力周遮,攘臂阻擊,有曰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斥之以謬戾,目之以放肆,罷削之罰,亦出末減,其所臚列,豈曰泛論?臣本拙劣,不欲與年少臺鋒,爲之較辨,而但有所怪訝於一種時論者。鳳祥,罪不至死,而必欲置之於極律,移配何關?而惟恐施之以寬典,今於時移事往之後,復襲戕毒之餘套,欲售已甚之憯論,不但此也。竊觀近來,精神頭勢,一倍增激,臣未知其故,而爲世道不勝其憂嘆也。仍伏念如臣無似,濫叨經幄,黽俛供職,今且周歲,非謂臣一分可以堪承,只爲其感激恩造,少伸分義之計也。今臣所遭,彼旣以放肆指斥,而若又恬以爲常,不自斂避,則是眞爲放肆無憚之人耳。顧其罪,尤豈不重且大歟?此臣所以寧受辜恩慢命之罪,而不忍犯耐彈冒恥之科者也。噫,人臣事君,其進其退,不但以聞命爲恭。是以,先正臣李滉,有言曰,可進而進者,進爲恭,不可進而不進者,不進爲恭,可之所在,卽恭之所在也。臣三復斯言,不覺有感于中。殿下每以分義,責之臣僚,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臣何忍徒怵威命,而不恤自守之大防,揚揚冒進於金華一步地,以負先正之垂訓也哉?此非臣故爲慢蹇,强欲撕捱而然也。不知前頭,將費幾度撕捱,將被幾度嚴敎,臣非樂爲,爲之何哉?伏惟聖明在上,無物不燭,儻垂容光之照,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諒其實狀矣。旣知其如此,則一向强其所不能,聖上豈爲是哉?臣之一身廉愧之喪失,姑捨勿論,在淸朝崇讓禮使之道,亦豈不有歉耶?臣之日夕蘄祝,惟在於速得鐫解,以爲自靖之道耳。且臣情勢之外,病狀甚劇,素以尫羸之質,近添注夏之病,頭眩氣升,不能枝梧,腹痛絞急,不良興俯,宛轉牀褥,㱡㱡欲絶,而天牌之下,不能坐違,忍死扶曳,謹詣闕下,悉陳危懇,自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察臣情地之難於冒沒,憐臣哀籲之悉出肝膈,特許削臣職,而治臣罪。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俾臺議快行,賤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兩旬縮伏之餘,有不敢一向泯默,昨上短牘,仰請嚴誅,而伏奉批旨,曲加容貸,以不過做錯何必過嫌爲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感之至,而第臣悚蹙之本情,猶有所未盡俯燭者矣。向臣筵奏之言,勿論其無心與否,臺章之聲罪至重,請罷之論,移及於承宣,則臣心危悚,無異身當。今若諉之以他人被劾,於我何傷?而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則揆以事理,寧有是耶?況曩者諫官之疏,復申憲啓之語,遣辭張皇,指意深緊,而仍駁處置之儒臣,乃以艱覓周遮等說,爲其罪案,而至請罷削,臣之惶縮不安,難可冒進之義,於此而益較然矣。雖聖明寬恕於臣,不以爲罪,而臺議層生,衆弩橫集,其何可不恤人言,抗顔復出,以益其無恥之罪哉?朝者史官,特宣聖諭,俾令臣,入參朝講,而顧臣情勢,如右所陳,竟未得趨承,違拒明旨,罪尤萬死,玆敢申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使臺議得伸,私憤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惶蹙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不必深嫌,其所過中,業已知之,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況停啓憲臣事,卽本事也。於卿尤何有爲嫌之端?自古設因大臣所達,有若此處分,而雖耳目之臣斥之,未聞其時大臣,過自爲嫌者矣。噫,試觀今日之國事,鼎席備乎?廷務擧乎?此時共休戚之大臣,罔念國事,徒以過讓爲事,宜乎否乎?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知事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特進官洪鉉輔,特進官趙錫命,右副承旨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掌令呂光憲,假注書丁錫敷,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上講《詩傳》第二卷,自篇題,至睍睆黃鳥,讀訖。宗城講自雄雉四章,至谷風六章訖。上又講雄雉章,至谷風章訖。廷濟曰,《詩傳》多難曉字矣。上曰,非但字也,吐亦多難處矣。宗城曰,文義,書紙頭,似好矣。上曰,異於經筵法,別冊書進,可也。寅明曰,諺解還入內殿後,更爲考見乎?上曰,諺解考見矣。宗城曰,竝進諺解,以考未詳處,好矣。上曰,諺字,直書於難字字邊,好矣。宗城曰,《詩傳》曾已進覽否?上曰,自前見之,而字音甚難矣。宗城曰,國風皆好,而道之云遠,曷云能來等意,雖路遠莫來之意,其意味深長矣。上曰,大異鄭風矣。宗城曰,不求不忮,以此文義見之,可知詩人之意也。上曰,此大文,直君子之意也。寅明曰,《詩傳》有可美者,雖言夫妻間之事,逐意見之,則君臣父子齊家治國之道,皆在其中,不忮不求之意尤美。忮,無害人之心,求,無貪得之心,其在凡人,尙不可忽也。而況爲人上者,可不省焉?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各別留念焉。宗城曰,昨日儒臣所達,人心自有善心。文王之化自有善者,故國風則皆善,而降自衛風,則莊公時,適有此詩之善,而其他皆淫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蓋視日月,迭往迭來,而寓君子歸不歸之思,反覆深見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不忮不求,以人主言之,必無忮求之心,至於億兆蒼生,則皆不無忮求之心,以性情言之,則自有驕吝之心,故聖人於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八字,各別操存用力矣。上曰,以甚者言之,傑gg桀g、紂是也,以輕者言之,頃者陸贄之事,是也。上曰,婦善則男善,男善則婦善,自古皆然。莊公如不善,則必無此詩矣。宗城曰,深則厲,淺則揭,可見隨時斟酌之道矣。上曰,註云,以衣涉曰厲,蹇衣而涉曰揭,揭以淺涉宜矣,涉深以厲,其義可怪矣。宗城曰,深厲淺揭,蓋以涉水之際,男女不可無禮,故古有涉水之衣,褌衣是也。上曰,是矣。在於小註矣。然淺則脫衣,深則著衣,意有所在也。宗城曰,以或厲或揭,由其淺深,則豈徒涉水之道?凡人處事,亦當如是,三代之隨時損益,不外是道。揭、厲之意,自有深意,各別留念,則有益進講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善者而後交其善者,善者而後可以如此。此章,雖言朋友之事,實則君臣之道也。以君臣言之,君遇賢臣,臣遇賢君,君臣相須而後,政化可行,可不深味於此句哉?上曰,善矣。宗城曰,谷風皆言情性,以大體言之,得內助之善然後,可以有爲。作此文者,其正行顯於外,其人之善可知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育恐育鞠之義。當初困窮之際,恐皆至於顚覆,故殫其勤勞。今旣遂其生矣,而見棄如此,不售前功,其情可憐矣。上曰,走狗烹之說,亦猶是也。若魯曰,君臣夫婦,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以本意言之,匹夫匹婦,以成家道,欲生耕田捉魚乾菜,以爲過冬之資。非但此人,今閭閻之人皆然,夫婦協力,然後可以相依,而家道成矣。人必成樣而後,可以有爲。今國家之事,則萬無持撐之勢,不如此人之成樣居生,可不歎哉?匹夫匹婦之家事,必有預備,然後可以有爲。治國之道,豈無預備之事乎?上曰,此言切實矣。寅明曰,谷風,旣夫婦相睽而作,故其言如此。君臣之意,若相睽,則雖有所懷,不能相通,以小推大,則可知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以旨蓄御冬之意觀之,聚財而後,凡事可以有爲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戶判以聚財爲主,故其言如此矣。寅明曰,凡事有才而後,可以聚財矣。上曰,然矣。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掌令呂光憲所啓,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竝引嫌而退,當論而論,臺體卽然,批旨未安,何必爲嫌?僚臺所引,元非他事,嫌難處置,其勢固然。請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命出仕。上曰,依啓。 ○洪鉉輔進曰,祈雨祭,今明似當爲之,何以爲之耶?上曰,昨日小雨,又有雨意,觀勢爲之,宜矣。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上曰,晝講爲之。宗城曰,晝講時刻已晩矣。上曰,辰時猶在矣。上曰,宗臣、武臣,皆何不入來耶?若魯曰,晝講則入侍,而朝講則元無入侍事矣。上曰,頃時次對時,又申飭,晝講則使之入侍,可也。聖應曰,賓廳次對,大臣有故,故久未爲之,持公事何以爲之耶?上曰,此後入侍時,持公事入侍,若與晝講相値,則勿爲擧行。{{*|出榻前下敎}} ○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承旨來前。承旨持筆前伏,上命書傳旨。上曰,宋成明今帶何職?承旨,以不詳知對之。上曰,注書出去知來。注書承命出去。注書還入進曰,今爲知敦寧矣。書傳旨訖。以次退出。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傳曰,朝著之不齊,莫有甚於近日。吏判之承批已久,尙不行公,都政不遠,其行杳然,其所撕捱,已涉太過,冢宰重任,決難輕遞,違牌爲事,徒傷事體,其在分義,極涉未安。況都政之逾月,未有甚於近日,兩銓無故,莫若今日,而若此不已,又將過時,豈有若此分義道理乎?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傳曰,知敦寧宋成明,頃者下鄕,本無撕捱之端,而自夫尋鄕之後,遽思斂跡之意,不思報國之義,便居其鄕,不知動焉。受恩兩朝,今事寡躬之義焉在,其在道理,豈可一任其志,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彦燮、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行副護軍柳濬、宗城讀式微、旄丘、簡兮、泉水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式微、旄丘,皆一意也。黎侯,失國歸衛,衛君處之以邑,而其時天王失政,征伐不能自出,方伯,亦不能相救,遂使黎國君臣,不免於流離瑣尾之嘆。此正慨然處,而雖以黎君臣言之,忽於修攘之策,昧於備禦之道,顚喪其國,寄寓他邦,莫非自取滅亡之禍者,固合於後辟監徵之道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流離瑣尾等語,不能無觸感處矣。卽今民間形勢,得免於流離瑣尾者無多,此實由於不勤農業,不存恒心之致,而及其困苦失所,則不知自悔,歸咎於國,因文義而別爲留念,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微君故微君躬云者,雖似怨望,而深慨衛君之不恤,猶望其君之興復,其意則深長,其言則悲切矣。宗城曰,簡兮章,蓋賢者有斯世之志,而廁伶官之列者也。以張南軒比方朔之言見之,則雖有歉於士君子出處正大之道,而若其有才不見容,鬱鬱不得志之嘆,有足以想像者矣。雖未知的在何世,而其君之不知賢而不擧用者,亦可慨然。今若以此監戒,則庶有得於立賢無方,明揚廁陋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才而逢時,則得君行道而利澤及人,有才而不逢,則處於下流而自肆其志。若以伊尹之耕耒,傅說之版築,見之,則可知其始也貧賤。自同平人,而終降大任,展其抱負矣。當今聖明在上,一藝必錄,固知無遺才之嘆,而安知其人所賤棄之中,亦無其才可用之人耶?惟宜至誠搜訪,俾令草萊賢豪,皆登於淸朝之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周室已衰,王化不復,小人在位,君子見棄,故托興於山榛、隰苓,馳慕於文、武盛際,卽此一句,而可知其賢。若魯曰,處伶官而不辭者,蓋出於懷道避亂世之計也。思西京而起慕者,亦出於有才不見用之歎也。東方朔似之云者,雖是先儒之言,而臣意則未知其的當也。上曰,以上數句觀之,則東方朔似之云者,不亦可乎?若魯曰,誠有不然者矣。古之賢者,處於抱關擊柝,而未嘗露其才能,惟思盡其職分而已。身爲伶官而責在奏技,則公庭萬舞,執籥秉籊gg翟g,莫非其職之當然,而想其爲言,則若自譽而實自嘲,玩世不恭之意,溢於遣辭之際,比諸方朔,殆有過焉者矣。宗城曰,泉水章,雖婦女之事,而誠有可觀者矣。女子出嫁,遠父母兄弟,而眷眷不忘,必思歸寧者,出於孝悌之心也。有懷於衛,靡日不思,而與謀諸姬,遂及伯姊者,亦非自行自止之意也。旋車言邁,遄臻於衛,我心悠悠,薄言出遊者,可見其發乎情而止乎禮矣。若魯曰,父母終後,雖無歸寧之義,而父母舊國,豈無思歸之意乎?猶能博謀諸姬,不敢遽歸,以禮自持,辭婉意正,猶有二南之餘化矣。上曰,副學所謂出於孝悌之心者,是矣。至情所在,寧不懷歸?而猶不敢徑情而直行,則誠有可尙者矣。寅明曰,情與私,本不相遠,而情是不可已者,私則每有病矣。蓋情纔發而私輒隨,終難於抑其情而斷其私,如非見識通透者,則雖自謂賢士,亦不免乎此?而衛之一女,猶能於人情旣發之後,反覆詳議於諸姬伯姊之間,恐害義理,而卒於不歸,此誠卓乎難及處矣。宗城曰,殿下於此章之旨,敎之以不敢徑情直行者,可謂一言盡之矣。向者長陵、寧陵行幸之擧,雖出於出天之孝,諸臣諫止之言,爲慮聖躬之或傷,而聖意堅定,終不撓改。從後觀之,則不能無處分徑情之嘆。今講此章,宜有追悔之道矣。上曰,副學所達則是矣,而每事固當以義理裁斷而已。在上者不顧義理,徑情直行,則果非矣。事固合於義理而撓於浮議,不能堅定,則亦非矣。其時諸臣,或曰驪利可畏,或曰俗忌不可不念云,則其言,實非義理,而過擧先在於下,在上者若無過擧,則無以鎭下,故予固不免於擧措之過,予亦豈以爲自是耶?宗城曰,群下以俗忌爲言,故聖心,有所不槪,此固聖德之有辭於後世者,而第百年幽宮,一朝將啓,聖上篤至之孝,易致傷感,地中閉藏之氣,不可親襲,故勸止之際,不覺其言之或妨於義理,而若其憂愛之誠,則不可謂不出於義理矣。然在上者,豈以其下之不善導達?故自爲過中之擧措,而從容商確之道,曾不如衛女之自止於禮義耶?臣竊爲殿下慨然也。寅明曰,古者人君出弔,則必以桃茢巫祝而先之。向者拘忌之說,亦豈無所執而然耶?大凡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情切誠篤,無所不至。故其拘忌之說,皆出於苦心血誠矣。上曰,人非堯、舜,安得無過?其時事,予亦知其過矣,而但兩陵陵幸,不但情禮之不可已,實是義理之所當爲者,諸臣之必欲挽止者,終未知其得當也。宗城曰,寅明所達之言,是矣。人臣事君,人子事親之道,必當以保護爲先,不可以一例言之也。殿下上奉東朝,若使東朝,只顧義理行之,而事或有傷損之慮,則殿下,其將曰,此出於義理而奉以行之耶?上曰,副學,以此言之,予亦無可答之語矣。若魯曰,殿下以每事,但當裁斷義理爲敎,此實臣民之福也。然義理無窮,覺得亦難,雖今聖學高明,無所不透,而臨事制宜之方,亦在於博詢廣採之道,而第當聽納之際,終欠虛受之量,苟有咈忤之言,輒降非常之敎。向者陵幸時,群臣勸止之言,實出於忠愛之誠,而不少恕究,過加摧抑,終至於徑情而直行,事已過矣。言之無益,而此後則凡事,必加詢訪折衷而行之,切有望於聖明矣。寅明曰,殿下於凡事,聖志先定,則未嘗周爰咨度,而斷然行之。群下雖言之,而亦不入,此實殿下病處矣。從今以往,則戒在徑情,而廣詢廷議幸甚。上曰,勉戒至此,當加意,而纔講李忠定奏議,忠定之勸其君親征者,其義理如何耶?寅明曰,以忠定憂愛之誠,豈欲君上之冒危,而其時和議橫行,義理晦塞,人心皆願一戰,而君志一向委靡,宋室之亡與不亡,只在於戰與不戰。若能親率三軍,奮發一出,則庶可以鼓將士之勇,摧敵人之氣,有湔刷興復之望,故所以累煩章奏,必欲親征也。上曰,忠定bb之b事,則時勢固然矣,而寇準,當昇平之世,亦勸澶淵之征,此則有不可曉者矣。寅明曰,戎狄亂華之漸,固宜嚴防,智士謀國之道,亦超常見,故親扶日轂,遠過澶淵。此不但的知皇威所壓,有萬全必勝之道也。亦慮其一時暫勞,爲後日永賴之功矣。然智略如寇準則可矣。苟有希功倖償之輩,妄欲引此爲例,則豈能免於覆敗之禍哉?宗城曰,祖宗朝進講之規,一日三再講,則自上不讀前受音,蓋其日所授,只止一遍,則有難融會貫通故也。近來連日開筵,而日輒再講,未知萬機之暇,讀至幾遍乎?上曰,讀數無多,而有時展覽矣。若魯曰,當此盛熱,不必課讀,宴閑之際,溫繹爲好矣。寅明曰,雖召對之時,所講若多,則不得領會,不如簡其張數,而反覆論難之爲得矣。上曰,讀史之法,與經文有異,若太小,則不能承上接下,方讀《左傳》而亦然矣。宗城曰,故相臣崔錫鼎所撰左氏輯選類會抄錄,便於考覽,雖非當初進御冊子,而時在玉堂矣。進講,則以元冊爲之,此冊則展覽於淸燕之暇,似好矣。上曰,入之。若魯曰,召對冊子,當預先稟定,而名臣奏議則卷帙浩多,《貞觀政要》,未知如何?上曰,予欲重講奏議,知事之議,如何耶?寅明曰,所見各異,難於指的仰達,而蓋無可合冊子矣。上曰,名臣奏議,擇其中有功於君德上者,而進講則好耶?彦燮曰,篇帙浩多,不必爲拘,抄選印出,以爲繼講冊子,似宜矣。宗城曰,臣意則不然矣。奏議則一次遍覽,而重講綱目甚好。綱目,亦不必盡帙,先講兩漢紀,而五季則闕之爲宜,此非臣之賤見也。大臣、諸宰之意皆然矣。上曰,李判府事,嘗言盡講綱目,列聖朝所未有之事云,而肅廟朝,早訖綱目,經、傳、子、史無不講讀,而未盡講者,只《禮記》也。名臣奏議,亦嘗講讀,闕內有此冊,而予不忍披覽矣。予於講《禮記》之時,不欲兼講奏議者,蓋有所感,諸臣之不欲以奏議進講者,亦有其意,而當初,則事適巧會。《禮記》奏議,將同時進講,故有不欲進講者,而今則《禮記》已訖,宜進講奏議,此亦爲繼述之一道,抄出以講爲可,而但抄出規模,似難矣。寅明曰,臣於此冊,曾未詳見,而蓋是李德壽所抄,專主於正心誠意上工夫矣。上曰,如曾子問例而拔去其不緊者,則好矣。宗城曰,以篇抄出則似不難,郊廟等篇則拔之似宜矣。若魯曰,此當問議於領事乎?上曰,不必問議矣。上曰,承旨進前,自明日至盛暑前,晝講時刻,以辰正爲之。今日夕講爲之事,分付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北門、北風、靜女章,而至新臺章。上曰,其大旨則闕之,可也。宗城讀至二子乘舟章。上曰,其大旨,與新臺無異,而殘忍則尤甚矣。寅明曰,宋時儒臣范祖禹,亦以此章,爲不可進講矣。宗城曰,然則此章大旨,亦闕之乎?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至章下太史公註而止焉。上讀新受音,至新臺章。宗城曰,臣已讀矣。勸懲之意,自上已知之,變風淫亂之詩,固不可讀者,而至於新臺、乘舟,則其慘毒,尤無比,何可自上讀之耶?若魯曰,人君讀如此詩,而存懲戒之志則好矣。若使此詩,不合於人君講讀,則孔子刪《詩》《書》之際,何以編錄乎?上曰,讀之誠駭惡矣。寅明曰,大旨則直書,故有不忍讀,而元章則語多婉曲者矣。上曰,衛風,多淫亂之詩。欲考見目錄,注書出去,取目錄以來,逅出來取以上之。上曰,副學,考見目錄,如新臺者,幾章耶。宗城曰,鶉之奔奔,亦與此章同矣。上曰,旣入於經,則廢講未安,下番所達,是矣。除大旨,只讀音爲可,遂連讀新臺、乘舟章,一遍訖後,上曰,太史公之引申生爲言,似不襯,而猶有筆法之嚴者矣。宗城曰,北門章,賢者自患於貧窶,出北門而賦此詩矣。大凡朝家待臣之道,惟當忠信重祿,而爲臣子者,不可以祿薄家窶,有所怨言。衛君之裨以政事,而不恤其艱,固非矣。其臣之呼天自訴者,細究其旨,亦不無冤悶之意,則似有欠於隨遇盡分之道矣。至於室人之交謫,則可知后妃之化,不及於閨門之內而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北風章,則天地閉塞,氣象愁慘,危亡之禍,迫在朝夕,故當時立朝之人,慮其禍亂之及己,竝與相好之人而携手同歸,無或虛徐,此豈臣子之所可爲者耶?人臣事君之道,固當夷險不避,休戚與同,而不以國危爲念,惟以避禍爲計,則衛之國事,固無可言,而其臣處義甚可怪也。今以卽事言之,則立朝而無擔當國事之意,皆懷旅進旅退之計,不久而必將有惠好同歸之患矣。惟當勉勵其在朝者,勸諭其不來者,以爲聚精會神,戮力共濟之道矣。上曰,副學所達,是矣。各別申飭,可也。寅明曰,儒臣發端,臣亦言之。卽今國勢無危亂之象,而有粗安之形,雖以黨論言之,無殺戮之意,有和同之望,而立朝者,擧懷退去之計,少無堅固之意,豈非可慨而可訝者乎?若魯曰,衛國方亂,故賢人君子,見幾而作,不竢終日,而蓋其時則列國竝據,不得於宋,則之於魯,不得於楚,則之於晉,而我國則不然,有一定之義,而無旋踵之處,故生髮未燥,已知君臣之分,其中自好者,自好,立朝者,立朝,而無論仕與不仕,皆是世受國恩之人,莫不有休戚與同之義矣。臣以目所見言之,在先朝時,有二三臣僚,擔當國事,而今則未見視國事如家事者,旅進旅退,無自固之意,豈不悶哉?殿下,方至誠圖治,而群下不肯奉承,有君無臣,實爲今日之嘆。惟宜另加戒飭,俾有濟濟在廷之美,而楊氏所謂先王視臣如手足之言,甚好。聖上亦宜留念於以禮使之道矣。上曰,凡今日立朝者,每欲自快其心,故所以有不肯仕之患。若任其快心,則又將至於殺戮之境矣。十九下敎後,予志已堅定,而從前處分,或不堅定,故在下者,猶且不信,顧瞻趑趄,不肯就仕,而漸至於渙散之境,殆有甚於携手而同歸,則此莫非予自反之處,而其中足以知此義理者,亦或犯之,其將奈何?寅明曰,今之不肯服仕者,豈由於不得快心之致哉?雖欲擔當國事,而才試一著,輒遭一言,有才而不得布,有志而不得施,此所以慮其顚敗,而不欲仕宦矣。上曰,此弊則果有之矣。苟有擔當國事之人,則必加吹覓,輒至擊去,世道良可慨然矣。若魯曰,今日臣子,孰無盡心國事之願,而但當事者,每慮作此事,則有何言,而顧惜身名,不肯擔當矣。上曰,俄者所達視如手足之言,甚切實,當各別留念。宗城曰,此下文義,無可達之言,倫彝斁喪,便同夷狄之風。至如靜女淫奔之詩,則實有關係於風化者,宜存監戒之道矣。上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則二南之風化如何,而靜女猶如是,則衛家之衰亂,可知矣。寅明曰,衛是紂都,故餘惡猶存而然矣。上曰,此則不然,雖染紂惡,且被周化,則數百年後,豈有餘惡之猶存者耶?宗城曰,知事之言,儘有意見,文、武之時,治敎休明,化紂舊俗。自經幽、厲以來,文、武之敎已衰,而舊染之惡益深,故有如此之弊矣。若魯曰,旣見二南,又見變風,則可知其隆替矣。上曰,此如飮淸而飮濁,處明而處暗矣。宗城曰,淸濁明暗之敎,正切當矣。但今日世道,可謂幽濁,不可謂淸明,聖上,豈不慨然,思所以挽回文、武之世耶?其所挽回之道,不在於他,只在於澄淸本源之道矣。若讀《詩》而無懲創之心,則便歸於紙上之空言。惟願諷詠之際,常存心而惕慮焉。上曰,甚切實,當留意矣。諸臣遂退出。 ==6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奉命偕來}}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呂光憲牌不進,持平李性孝、尹得徵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夫馬留滯,極涉可慮。諫院纔已出牌,而憲府,則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特推之下,終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尙不行公,重囚取服,一時爲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禮判同爲入侍。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今春夏等褒貶,限內當爲磨勘,而堂上不備二員,則例不得擧行,參判朴文秀,尙未肅謝,參議魚有鳳,在外未肅拜。參判朴文秀,令政院,卽爲牌招,以爲備員磨勘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戶曹草記,今春夏等,褒貶磨勘時,堂上不備,不得擧行,參判朴文秀,令本院,卽爲牌招事,允下矣。戶曹參判朴文秀,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二日,幼學羅荃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原監司狀啓,春川府居人囕死事。傳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尹得徵疏曰,伏以臣向於屛蟄中,獲承諫省除命,而情跡臲卼,荐違嚴召,罰止例罷,私分粗安。迺者敍命旋降,繼有除旨,臣於是驚惶感激,罔知置身之所也。臣本倥侗譾劣,百不肖似,冗官散秩,猶難堪承,前冬忝叨是職,辭避不得,黽勉承膺,獲侍前席,傳啓之際,意在詳陳,自不免壞損臺體之歸,致有儒臣之駁論。臣之疎逖昏憒,無所近似於言責重地者,於此益較然矣。卽荷聖上不棄之仁,荐蒙收錄之恩,反顧前事,餘愧在心,今何可徒恃寵靈,揚揚冒進,以玷淸朝之名器,重惹傍人之嗤點也哉?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改,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不敢以臺閣自處,而旣居其職,思效一日之責,附陳一二迷見,惟聖明省察焉。向日申晩之一疏,實循一國公共之議,當初譴罷,已有歉於來諫之聖德,收敍之後,一味枳塞於三司之地者,蓋出於箝制言者之計,固已可駭,而至於李喆輔之科名,關係非細,通塞可否,惟當消詳於同席,而近觀政注之間,每當首堂之不赴,輒必檢擬,視同無故之人,其在政格,已極乖舛,而其作爲義理,力戰公議者,誠未知其何意也。且金尙重之肆然營救,已極無嚴,而末乃逞憤於洪啓裕之一二論啓,公肆醜辱,不遺餘力。噫,啓裕之言議,素已見推於士類,及其居臺之後,風裁可觀,誠未易得,投合時好云者,有何一毫近似?而白地橫加,必欲甘心而乃已。噫,近來臺閣之上,喑然成風,而一有激揚之論,則輒必搏擊,使不得接跡,若此不已。臣恐殿下之廷,無復有開口論事之人,臣竊痛之。臺閣論事之體,雖事關廊廟,固當據事直陳,而向者成範錫,憑藉擧條之捧入,攙引特罷之故事,論列在大臣,勘罰在喉司,其挾雜回互之狀,有不可掩,玉堂處置,實出公論,而偏重之敎,出於意外。前後入臺者,視玆事,有同奇貨,紛紛藉藉,或啓或疏,專出於脅持之計。日昨諫臣之疏,批以鏡賊輩,欲實敎文而創行者爲敎,則聖上,旣知其言之爲非,而特以朝象不美,至有反汗之擧。噫,朝家用罰,當觀其罪之有無輕重而處之,而只爲惹鬧之慮,曲循角勝之言。此雖出於聖上鎭定調劑之意,而終未免處分顚倒之歸,臣誠慨然也。今於天牌之下,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罪尤萬殞難贖,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備忘記,通淸未久,居臺屬耳,而不思恢公事君之義,甘心惟恐護朋之其後,已極寒心,而況營護申晩者,人之無嚴,胡爲乎此哉?爲耳目之官者,皆若尹得徵,辛壬乙丙,其將復覩,嚴懲其微,烏可已乎?爲先遞差,罷職不敍。 ○甲寅六月十二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光夏,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光原君樍,武臣行副護軍具樹勳,入侍。正言金箕錫,同爲入侍。宗城曰,三講前受音,將一時讀之,釋與大旨章下註,竝闕之,而只擧大文,未知何如?上曰,當如所達爲之,而六義則不可廢,仍讀三講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柏舟二章,至墻有茨章。宗城曰,此章,與昨日新臺章無異,大旨則不讀,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至章下註。上曰,與大旨無異闕之,可也。宗城曰,此則下端有勉戒語矣。游曰,孔子刪詩,而猶存此等章者,欲使後世爲惡者,知所鑑戒也。雖以帝王家言之,唐室淫穢之風,蓋不能知戒於此等章之故也。臣意則闕而不讀,未見其可矣。宗城曰,此等章闕之何妨,而楊氏註儘好。自蓋自古淫亂之君以下而讀之,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遂讀之,至君子偕老章而止。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柏舟章,卽共姜以禮自守之詞也。節義固可貴,而鄭、衛之間,淫風大行,節禮掃地,醜穢之擧,不一而足,俗習已成,人不爲恥,而共姜當如此之時,有如此之節,尤可貴矣。上曰,他字慝字之義,尤深切,足令人感歎不已也。若魯曰,女子之事夫,與人臣之事君,其義一般矣。當衛俗淫亂之日,有此特立之節,入於變風,甚可惜也。游曰,古人亦以婦人之守義,臣子之守節,比而同之,儒臣所達,誠有意見矣。宗城曰,節義志操,男女何異?爲人臣爲妾婦者,義莫大於事一,恥莫甚於更二,而其所以表率之者,亦在乎其夫與其君矣。凡臣節不著於平時,而必著於亂世。爲人君者,當太平之日,而優容諫諍,培養節義,則臨亂而自有守節盡忠之人矣。故古人曰,當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諫諍之中,此言誠有理矣。人主之威,無異雷霆,而不避忌諱,必盡直辭者,雖矢石交下,湯鑊在前,而視死如歸,不變其操。下番所達,有見乎此矣,宜眷眷體念矣。上曰,疾風勁草,板蕩誠臣,其非古人之言乎?予講李忠定奏議,而南宋,只有李若水一人,此蓋其時,媕娿成風,直氣掃地,故當亂而無伏節之士矣。宗城曰,下敎至此,實仰聖學之高明矣。若使宋室之君,居常培養直節,則必有節義風采之可觀,而濂洛之士,擯斥不用,秦、蔡之輩,相繼秉權,如是而寧有臨亂效命之人乎?若魯曰,以卽事言之,外面看過,似有廉恥,而眞箇廉恥,壞損無餘,豈非嘅然之甚者乎?節義亦從廉恥中出來,而朝著之上,依違成習,直聲久寂,只區區於官職去就之道,而竝與官司相規之風而無之矣。如是而若不幸當亂,則其可望頹波砥柱之節乎?此在聖上培養導率之道,惟願加意而省察焉。上曰,所達竝切實矣。宗城曰,墻有茨,無文義可達者。君子偕老則宣姜,雖有服飾容貌之盛,旣無可稱之德,而只爲誨淫之歸,則亦無可達之語矣。但詩人,猶不明言顯斥,只帶得其譏嘲之意,忠厚之風,亦可見矣。游曰,陳奏正使徐命均,送言曰,拜表日字已迫,方物封裹不遠,奏文寫出之役,亦將費了六七日,自明日,始爲査對,然後可以及期,而右相尙不出,査對若差遲,則發行將無期云,而欲以此意仰稟,故敢此陳達。上曰,累次敦勉,而大臣無意變動,不待査對,而先始寫役如何耶?游曰,此則事體不當,使行雖退,決不可爲矣。宗城曰,鼎席殆空,只有一大臣,而如是引入,査對一時爲急。雨澤乍降旋霽,凡事多有可悶者矣。游曰,査對固重事,而不特此也。我國凡事,以無大臣而不爲擧行者多,宜有各別勉出之擧矣。上曰,大臣亦必念此,豈終始不出耶?正言金箕錫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自此至南泰績啓十一度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刋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更煩。又啓曰,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若魯曰,俄以崇奬直諫之意,有所仰達,雖以臺啓言之,屢歲爭執,空作故紙,殿下來諫之道,宜先從臺啓允從而始矣。宗城曰,臺啓,已至七年之久,在前必無如此事矣。上曰,於古亦有七年爭執之事,而古則臺臣,鎭日連啓,今則每以闕啓之故,牌招而使之傳啓。今之七年,似不及於古之三年矣。箕錫曰,臣初以臺官,入侍而屢啓,一不允從,莫非臣誠意淺薄,不足感回而然。惟願更加三思而勉從焉。上曰,已諭於儒臣矣。宗城曰,校理吳瑗,修撰兪㝡基,陳疏承批,而尙不出肅,竝牌招,何如?上曰,尹汲之撕捱,固已無義,而南泰良、申宅夏之尙今撕捱,尤極非矣。至於泰良,則當初違牌,已極無義,而付過還職後,又復違牌,事體道理,寧容若是?竝從重推考,一體牌招。{{*|出擧條}}若魯曰,法講正時前二刻,詣閤外習講,例也,而今日特進官申光夏,不卽入來,等待之際,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夕講爲之事,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鄭彦燮、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禮曹判書尹淳,同爲入侍。宗城,讀桑中章,至鶉之奔奔章。宗城曰,此章大旨,亦如前闕之矣。仍讀至定之方中章而止。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而鶉之奔奔章,則只讀音而不讀釋。宗城曰,桑中與靜女章同,文義無可達者,而衛俗淫亂,下民而有靜女之淫,在位而有桑間之戲,至於鶉之奔奔而極矣。擧一世皆入於夷狄禽獸之域,若使王者有作而徵列國之風,則卽此一章,足以知其國之必亡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定之方中,則衛文公興復之功,悉載於此矣。自古人臣,勉其君節儉者,莫不以大布大帛稱之,而其所興復之效,非止於此一事也。上察天時,下度地理,爰定其居,載樹之木而靈雨旣零,星言夙駕,親勸農桑,不憚其勞,終至於蓄牧繁盛,國家殷富,而要其歸,則實本於秉心塞淵四字矣。秉心眞實,則何事不做?匹庶有誠,能透金石,況以人君而至誠圖治,則亦豈無隨事徯志之效乎?衛公,雖在覆敗之後,而以塞淵之心,行儉勤之事,故二十餘年之間,蓄牧之盛,比前十倍,而舊業遂至興復矣。顧今國計民憂,雖曰罔涯,而祖宗疆土,無一片之蹙,民物,亦且殷盛。聖德不讓古后,苟能塞淵其心,勤儉其德,則不出於孟子所謂小國之七年,大國之五年,而事半功倍,將與二帝三王而匹休齊美矣。彼區區蓄牧之盛,顧何足論也?上曰,衛公之德,固不當比論於周文,而此章,隱與靈臺詩相符矣。蓋作之不已,乃成君子,而不求近功,惟懷永圖,旣作之室,又樹之木,而敎化有始之者,元年三十乘,季年三百乘,而效驗有如此者。衛之風俗,本無可言,其所覆敗,亦無餘地,而其民猶能感服,其業能至重恢,儒臣所謂本之於秉心塞淵之道者,誠得矣。然極否則有回泰之理,故文公,實乘可爲之時,若使大布大帛,而在於惠公之前,則亦豈有如此速效耶?目今時勢,雖無危急之徵,而人心怠緩,凡事恬憘,未嘗有一政令一施措之大警動大振作,有若人之衰老,將至死境,中夜思之,只切悶嘆而念彼衛君,亦增赧然。往者所敎,草衣草食,豈以國王而眞爲草衣草食哉?常有草衣草食之心,然後可以節財昭儉,而庶有挽回世道之望矣。予亦觀自古爲治之法,三代相承,互有損益,因時制宜,不得不然,而至於商鞅事,則雖不足言,猶能立三丈木,示其民信,然後乃爲之。在上者,旣不能明有損益,只曰某政可行,某事可爲,則其誰肯信而從之耶?宗城曰,縷縷聖敎,丁寧反復,無非求治之至意。臣於此,實不勝欽仰感歎之至。今不當以他語仰勉,欲以秉心塞淵四字,復爲吾君獻,而如或聖心,不能持久,畢竟有志無效,則恐歸於欺臣等也。上曰,欺儒臣則小矣,此心不堅,治效終邈,則實無歸拜列祖之顔,此予所以慄慄不已者也。游曰,儒臣,旣眷眷陳戒,而聖主以歸拜無顔爲敎,欽歎之心,當復如何?爲人臣者,非堯、舜不陳,何敢以衛公事仰勉?而臣愚死罪,但未知衛公之授方任能,我殿下,其果能之乎?上曰,授方任能,予固不能,而卽今三百年痼弊,盡萃於一時,此正難治之時也。惟是秉心塞淵,實爲要旨,予之持心,今年固勝於昨年,而其誰知之?此心若持之不已,則經年之後,自可有效,而諸臣,常以予爲持心不固,予亦有可苦之時,而但諸臣陳戒,宜在於此矣。予之自勉,亦宜在於此矣。若魯曰,下敎至當矣。人臣之戒其君,人主之所自勉,豈不在於心之一字乎?臣於筵席,每承聖敎,希望之心,實不在於少康,此非臣面諛,蓋眞知殿下之誠心故也。而今殿下,以文公得可爲之時,而以今日爲不可爲之時,臣於此,竊不勝悶鬱之至。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耶?但當如履薄氷,如臨深淵,至誠圖治,無或間斷,則磨以時月,自當有效,況今宗社奠安,八路無警,君上所憂,只朝著間一黨論,而此亦在於誠心開導之如何矣。上曰,今當盛熱,日輒再三開講,予豈不知爲疲勞,而猶且行之?不但講學事重欲使撕捱玉堂,有所感動興起,而今日南泰良一人外,終無膺命者,此由於予誠心不孚之致矣。違牌諸人,初欲禁推,更思之,予方以誠心未孚爲歉然,故姑不爲之,只推,明朝更爲牌招。{{*|出擧條}}上曰,吏判,今日亦不出仕乎?彦燮曰,今日又爲違牌矣。上曰,予之期待吏判,異於他人,故人之疑阻,亦因此而多矣。豈可以如此微細之事,久爲撕捱乎?況前後特敎之下,一向違牌,誠甚未安。從重推考,待明朝更爲牌招。{{*|出擧條}}上曰,禮判進前,孝章墓莎草枯損處,雖至八月不改,其前可無崩頹之慮耶?淳曰,已盡於書啓中,而莎草雖枯損,猶不至專損,間有莎枯土出處,不過其廣如掌,前頭雖有霖雨,似無頹傷之患矣。游曰,莎草小小枯損處,則以新莎隨補,未爲不可矣。上曰,此則陵官不必稟報,自當隨所見而爲之也。淳曰,臣言于守衛官曰,小小枯損處則他陵,皆爲添補,而何不爲之耶云,則答以此墓事體,與陵寢有異,自內種種有別監出來之事,補以新莎,恐其未安,不敢爲之云矣。上曰,分付補莎,而此非出於擧條者,只自禮曹,申飭,可也。游曰,間間添補以新莎,然後可免霖雨崩頹之患,而秋後則不可不改莎草矣。淳曰,當初封墳,在於冬月,故不但莎草之多致枯損,當春解凍之際,治土處,自多凸凹,南邊虛左處,地面低平,水道不順,尤爲可悶矣。上曰,此則事勢然矣。水口樹木,比前繁茂耶?淳曰,樹木則漸至茂盛,立於齋室之前,而不見墓上矣。上曰,已覽書啓,別無可問之事,而禮判,自郊外還來,故引見矣。所經處,雨澤與農形如何耶?淳曰,日昨雨澤,洽於根耕,不足於移秧,間有僅僅引水移秧處,而秧已過長,似難善成,水付與乾播,則今方除草,頗有向茂之漸矣。但漢北則秧處小,而漢南則秧處多,且雨澤比漢北尤不足云,民事誠爲可慮。祈雨祭,旣有待數日更稟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去夜雨下時,侍臣有知之者乎?彦燮曰,至五更量,始承瓦谷小注而止矣。上曰,予夜深不寐,仰見天色,應有大霈,而乍雨旋霽,甚可悶也。淳曰,京中近處則雨下不爲不少,水畓乾坼處皆合,地氣尙濕,而有同驟雨,不能遍及,是可恨也。然卽今風勢,猶有可望矣。上曰,日候則連有可望,祈雨祭,姑待明日而更稟,可也。游曰,今年農事,實爲可悶。臣聞諸農人,秧之太長而中有黑點者,謂之蠅屎,而以春雨頻數之故,注秧太早,皆至茂盛,以卽今久旱之故,移種無期,擧有黑點云。若移秧愆期,則必判凶年,乾播水付之處,雖大登,不過爲穴農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前頭民事,極可悶也。宗城曰,禮曹判書尹淳,過査對後,欲爲留疏還歸,臣雖欲私自挽止,而有不可得,惟擬一陳天聽而未果矣。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尹淳,本非學問高蹈之士,受國厚恩,致位崇品,豈無盡誠報答之願?而但在朝不容,不得已下鄕,在鄕而又遭上言之變,故京鄕姑無定處,不免於流離彷徨,此誠世道之嘅然者,而朝家貌樣,專在於得人而用之,雖山林之士,固當至誠招致,與之聚精會神,戮力共濟,而淳是曾經冢宰之人也。豈可任其還歸,而不爲挽止乎?臣與尹淳,自少相親,豈不欲成就其志?而昨以北風章進講,實有爲朝家惜其去之意,故及此未留疏之前,而有所仰達。上曰,禮判進前聽諭,近來與卿,君臣之間,頗齟齬矣。卿雖入侍,而不爲提及於從前去就之事者,謂卿已造朝,必無更往之意而然矣。今聞副學所達,甚可訝也。卿兄弟俱入侍,若謂弟勝於兄,則非在上者之言,而卿之長短,予豈不知耶?頃者靈城,有淸流等說,而未知淸者幾人,淸固美德,而過於淸者,反有病,卿之病處,亦在於淸,而淸之害,至於滯與瑣矣。予自甲辰後,向用卿兄弟者,實有意矣。卿與趙顯命,同爲春宮僚屬,而尙記辛丑秋,予自私邸入闕時,至闕門欲步行以入,諸僚爭之,而師亦從後入來。卿言于予曰,師來當起,於其時也,已是盡知之事,固無可道者,然於禮節間所當爲處,則雖造次之際,猶必爲予而欲盡禮,予嘉嘆其黨習之不深,而至今不忘矣。往年李奉朝賀,與趙豐陵,謂卿爲可任之人,而不待此言,予已知之矣。卿之心事,實無爲世所嫉者,而必欲吹毛覓疵,使不得安於朝廷,此固慨然者,而不過薄物細故,亦豈爲可去之義耶?卿之欲去者,予知之,其一,國勢如此,無可有爲,故欲去也。其二,有疑予之心,而或慮其及於大戾矣。名位如卿者,何限?而世人之必欲甘心於卿者,亦由於淸之爲病,此則卿所自取也。予雖奬卿,而猶以淸病之,況不知卿者乎?世道危險,雖或驅卿於大戾,予豈撓於浮議,而致疑於卿乎?予雖不明,決不爲此。予旣悉心下敎,卿猶不信,則何待査對之後,出閤門,留疏卽去,亦無不可。不然,則卿何棄予而去耶?淳曰,日已暮矣。不敢以長言陳之,而自古人臣去國,得罪於君上者,無多,莫非不容於同朝而然矣。臣之前後所遭人言,實爲罔極,而聖上輒加涵容,深恩厚澤,無異再生,人雖以刀鋸擬臣,而臣之所仰恃者,惟聖明,況今國勢,念之於邑,如臣世祿之裔,義共休戚,豈敢爲便身之圖?而惟此兩敎,臣實至冤矣。臣今在朝,而果有一毫補益之事,則隨分供職,固所不辭,而惟是從前在職無幾,輒有人言,此臣所以欲留而不能留也。無寧臣身,退去而使朝象粗安,身命得全也。臣於頃年,以待命入來時,故左相趙文命,來見,勉之以共濟之意。臣答曰,公今爲相,若能和平世道,使我得見容bb於b朝,則當與之共國事,私室酬酢,亦如此矣。臣爲人百無肖似,且昧涉世之方,動輒得謗,自反之外,更誰怨尤?而此亦關係於命數者也。今雖以禮判行公,亦未知幾何而又遭狼狽,聖明若以一軍銜處之,則當時奉起居,少效忱誠,而若以職事責之,終不可留矣。上曰,予纔講北風章,至携手同歸之語,而心有所嘅嘆者矣。豈料今日朝廷,乃有此携手同歸之擧也。今日時勢,誠如衛國之危亂,則言之無益,而不如是,則是豈臣子可去之時乎?卿之去就,不宜自輕,愼勿懷思歸之心也。卿之必欲去者,其以金若魯疏耶?儒臣方入侍,而始則雖出於疑阻,再疏則平坦無他意,但卿之處之者,不免過中矣。淳曰,此事,臣亦自悔其太過矣。然豈以此留在心曲,臣素昧金若魯,而俄者始相見,一笑說破矣。上曰,以申處洙事而然耶?淳曰,臣於此,本不介懷,頃年臣請放處洙,而至遭推考,自上必記有矣。上曰,卿之必欲還歸者何也?淳曰,臣非山林之士,留疏徑歸,安敢爲此?但當初上來,非爲職事,只因文字事暫進,而頃者迫於牌去來,不爲取稟之敎,不得已承命,而以執役媒進,尊官美爵,公然坐享而不去,則臣之處義,首尾橫決,終爲何狀人也?以此不得已有留疏告去之計,私與酬酢,而李宗城,至以此上達,不勝惶恐矣。上曰,今日朝臣,皆欲爲李眞望之事,此予所以不奬眞望者也。眞望之外,又有金鎭商、李縡,皆不欲仕,而以予觀之,則眞箇休致,崔奉朝賀一人而已。至於卿則今番上來,事件有異。卿之以此爲嫌,予亦料之,予豈不成人之美,而遂卿之志乎?所帶諸任,竝姑許解,而此非使卿而永作休退,卿宜知此意也。淳曰,荷此曲體許解之恩,感激不知所達。淳先爲退出。上顧謂宗城曰,尹淳之許遞,似無著落,於副學之意,如何?宗城曰,今日許解,實出於體下之道,處分得宜,而從後爵之,惟在聖明之諒處矣。諸臣遂退出。 ==6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呂光憲,牌不進,傳旨未下,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躋,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旣已出仕,假注書南泰耆,偕來之,代以假注書許逅,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又啓曰,刑曹,方有重囚推覈之擧,而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呈辭單,尙不擧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參議柳儼,由限已過,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戶曹參判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本曹褒貶,不可不及時磨勘。出疆日字,亦且不遠,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樂安郡數外官屯田六十三負三束,靈巖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九十九負一束,光陽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九負七束,望呈願受。故査問各該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情地,一味危蹙,方在引伏之中,冒受常廩,終有所不敢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道臨陂縣定配罪人吳彦賓,以其父歸葬事,依定式啓稟,給由矣。今聞已過葬事云。還發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曜金門突入,直走金虎門之際,近仗軍士等,驅逐出送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士,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鄭道行,亦難免常時不能檢飭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三日,忠贊衛梁德徵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行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素以善病之身,少失將攝,輒必添劇。向來辭單,實出病勢之無路供劇。而三度還給之命,出於格外,分義所在,不敢更言賤疾,不計筋力,黽勉隨行,思報聖恩之萬一矣。再昨申退歸家之路,不量日候,單衣受風,素患關格之症,乘時復發。胸膈如刺,痛不能堪,頭部如劈,不得暫擧,加以嘔泄兼發。元氣苶然,若將頃刻隕絶,昨今兩日,不得仕進,已極萬萬惶悚。而病狀有加無減,自量旬望之內,決無復起供職之望。且於院中事,有難安之端,日昨利川儒生李始煥等,麗朝臣徐熙、李寬義,本朝臣金安國書院事,陳疏到院,院中,欲爲捧入。而臣意則以爲近來書院,幾至於無邑無之。少無士子培養之效,但有良丁逃匿之弊。已賜額者,雖不可論,而況此前朝四五百年未行之事,今何可輕議?至於金安國院享,則已在於驪州、長湍,龍岡三處,疊設自有邦禁。尤不當冒禁煩請,故以此發言,連爲退却矣。今者院中,不復消詳於臣,而遽爾捧入。臣忝居一院之長,所執不行,見輕如此,其何可苟然蹲居乎?臣疾病危苦之外,添有此難冒之端,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察臣病狀情勢之如是難强,亟許遞改臣職,以尋生路,無壞院風,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以弓馬賤品,猥叨非分之職。感戴洪私,黽勉承膺,而居常憂懼,若殞淵谷。向者請急之章,實出於私義之所不得已,竊冀卽蒙鐫改,以守本分。三度還給之命,遽出格外,特敎勤摯,召牌繼臨。異恩所被,惶蹙罔措,他不暇顧。竭蹶趨承,而因仍蹲冒。又過一朔。惟以夙夜奔走,爲少報涓埃之圖矣。昨日申退歸家,臣之老母,猝患暑癨,症情危劇,達夜療治,少無其效。蓋臣母以七十之年,抱積痼之疾,氣力綿綴,有不保朝夕之憂。而方當暑月,感風傷食,轉成癨亂,吐瀉兼發,胸膈關塞,勺水不入。臣遑遑扶護,方寸煎灼。卽今情理,實無頃刻離捨,束帶趨朝之望。出納重地,不可緣臣而暫曠,玆敢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俯諒私情之懇迫,深軫職事之瘝曠,亟命遞臣所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京畿利川居,幼學李始煥,生員李宜炳,幼學李泰之、李彦復、尹光先、李萬楷、任聰、安脩、鄭道性、申命殷、李徵鳳、曺命恒、曺命鼎、李台柱、柳文濬、金克誠、姜福一、金百興、愼益泰、沈溶、沈溏、李奎祥、鄭鎭周、鄭玄瑞、金萬鎰、李命箕、愼儀昌、愼克泰、李道晉、金德耉、李敏欽、金弘鼎、朴珪、尹光迪、李敏養、趙元裕、吳舜星、閔震熙、許鐸、尹鼎厚、許鎛、申嵓、申㠍、李台相、金德壽、金華壽、金東稷,生員金最壽,幼學姜震獻,白尙說、李光復、李世斌,生員任衡弼,幼學權會經、張道顯、崔慶臨、崔厚崗、李斗七、金東伋、李錫玄、申佑天、柳權、洪履範、洪時範、姜呂肇、宋翼賢、李禹徵、金啓興、申嶷等疏曰,伏以自古國家敎化之隆,必由於崇儒重道,尊賢尙德。至于我朝,名賢輩出,儒風丕振,實賴祖宗朝以來,所以培養者深厚。而凡係褒揚之方,無不畢擧。故列邑校庠之外,設院建祠,激勵頹俗,而勸勉來世者,厥惟舊哉。惟我利川,粵在嘉靖甲子,肇建三賢之祠,三賢,卽麗朝太保內史令徐熙,本朝徵士贈吏曹判書臣李寬義,左贊成臣金安國也。臣等謹按《麗史》,徐熙本以利川人。曾在高麗光宗朝,年十八,擢甲科,超遷內儀侍郞,奉使如宋,宋太祖,嘉其容儀中度,授檢校兵部尙書,及東還,事成宗。麗朝自太祖時,崇信佛法。而繼世之君,因襲其弊,故擧世奔波,莫可救之。而成宗二年,熙以兵馬御史,從幸西京,成宗,欲微行遊永明寺。熙上疏極諫乃止,賜鞍馬而賞之。其後契丹將蕭遜寧,攻破蓬山郡,且移書云,八十萬兵至矣,宜速來降。朝議或請率軍乞降,或要割地以和,熙獨大言以沮之。挺身請往賊營,諭以利害,辭凜義正,能革獸心,戢其鴟張之勢,竟致和好之意。而又逐女眞,仍城六鎭。蓋其踐履篤實,不外道德,斥異扶正。盡言無諱,使其君回心而向道者,正與韓愈佛骨表,相表裏。而以口舌,却虜兵,驅勁胡,拓邊境,使一國生靈,得免左衽。此實我東方萬世永賴之功,而可謂有倍於古人矣。李寬義,亦利川人也。早中司馬,自少志于學,潛心經傳,積年用功。精通性理之學,蔚爲一世之儒宗。成化十四年,我成宗大王,布告中外,搜訪經明行修之人。道臣,以寬義聞,馹召入對,諮以當世之務。講以性命之源,因論易理,天地度數,日月星辰,歲差曆法,寬義應旨敷奏,毫分縷析,成廟亹亹不厭。自朝至夕,留便殿數日乃罷。仍欲大用,寬義,辭以年老,固乞還鄕。上下敎曰,寬義,理學精熟,果副所聞。而以年老乞還,予嘉其志,賜衣賜米,又手書栗亭以賜之。寬義,遭成廟聖明之世,見奬若是,則其造詣之篤實,學問之純粹,推此可知。而其激揚頹波,扶植世敎者,固無讓於嚴光。一絲之風,其所進退,豈不綽有裕哉?此皆實蹟,具載於史臣日記、《國朝寶鑑》。而先賢臣朴祥,撰述碑文中,以遡濂、洛、關、閩之餘波,上探洙、泗淵源等語書之,則其爲一世之師表,而垂範於後代者,從可見矣。先正臣鄭汝昌,文貞公臣孫舜孝等,俱出其門,成就學業。故孫舜孝,嘗有詩曰,學究天人冠一時,居於陋巷不求知,聖君特召詢治道,因許山林意所之。其道學之高明,志尙之貞確,亦可見矣。金安國,中廟朝人也。自幼時,孝友彰著,學問精粹,志在君民,庶展所學。而逮至己卯,謫居本邑者,十有餘年。誘掖鄕人,振作儒化,薰德善良者,凡幾人,一時士林,仰如山斗。惟此三賢,道學德業,卓越千古,書院創建,已過百年。而尙稽請額之擧者,蓋由士氣之不振。久爲聖朝之闕典,以至俎豆虧缺,院宇頹圮。臣等不勝慨然痛迫之忱,玆敢相率,仰籲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留神而澄省焉。蓋徐熙,當國俗崇佛之日,諫其君沙門之行,使不至於沈惑異端,而回心向道。其格王之忠,衛道之誠,炳如日星。而却賊之功,固圉之策,鐫在彝鼎矣。李寬義之正道邃學,已著於聖祖召對之日。而亦彰於門人鄭汝昌、孫舜孝等,贊揚之語,則豈以出其門而傳其道者。或從祀於文廟,或享食於書院,而爲其先師,模範後世者,徒享鄕賢之祠,而獨無恩典之加乎?此非獨有歉於聖世,而兩賢臣從祀享食之靈,想不安於冥冥之中矣。金安國道德學業,隨所往而薰炙。故雖或有他邑之景仰立祠,而至於本邑,則旣是十數年謫居之地,講明道理,導迪後學,流風遺德,尙今不泯。顧此多士,旣爲三賢而立祠者,實在百年之前,則近來朝家,疊設之禁,非所可論。而況徐熙、李寬義,又無他院之享者乎?三賢事蹟,如彼卓然,本院創建,若是其久。而當列聖右文之朝,尙不蒙二字恩額之頒者,實是一邑士林之深羞,而亦豈非聖代之欠典也哉?況且多士矜式之方,莫過於先賢俎豆之所。故我國列邑,建祠蒙額者,非止一二處。而獨此本縣,以畿輔巨邑,只有此三賢一祠而已,則尤豈不亟賜恩額,比列邑共爲興起斯文之地乎?噫,世降俗末,倫斁義乖,激揚頹波,用樹風聲者,旣係於斯,則今此請額之擧,非獨褒崇先儒之誠而止也。伏願聖上,追列祖重道之典,念多士慕賢之忱,亟下賜額之命,以副齊籲之懇,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三賢之名,旣載靑史。院之賜額,不過其文,肇建其幾年,而何寂寂于今。反請乎書院,申飭之時乎?爾等,宜祛其文,修其實業。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臣蒙被恩造,出入邇列,殆近十載。而拙於謀己,暗於涉世,每一開口,動取顚躓,至於年前趙觀彬之疏誣,而僇辱狼藉,更無餘地。雖荷聖鑑之至明,洞照其情形,而臣之羞愧欲死,至今未已矣。仍念臣之頃年一疏,只是目下卽景,而時在言地,偶爾提論,彼以怨毒之心,乃售傾軋之計,排擊銓地之餘波,至及於臣身。而暗地捏造,處意陰頗,言之可羞,聞亦可笑。臣不欲與此等病喪之人,呶呶較辨,而在臣自靖之道,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放忽也,決矣。且於昨年,西關之罷場也,臣亦有僨事之罪,而病廢經年,無路自暴,今始冒僭略陳焉。臣待罪西邑時,忝在參試之列,及其開場出題之時,主試官,要與臣共議,臣曰,書題宜出主試之手,非參試官之所當預論。主試官亦然臣言,卽自拈出而揭之,其中無賴輩,故爲亂場之計,托以改題,轉輾起鬧,終至於攔出罷場而後已,不免爲僨誤國試之科。其不善調劑之罪,誠無所逃,狼狽歸來,恭竢重勘,而最後惠文之章,薄示末減之罰,惶蹙之極。雖久愈深,重以素患目疾,十朔危劇,杜門涔蟄,分作廢物,無復有陽界之思矣。乃者牽復之恩,忽下於千萬意想之外,聞命驚感,罔知攸措,揆以臣分,宜卽竭蹶趨謝,而況臣數載縣紱,逖違軒陛,區區犬馬之戀,豈無一近耿光之願?而顧臣所被危辱,寔爲搢紳之羞,豈有復廁榮途之顔?而加以誤事之失,添一難冒之端,去就一節,無容更議,隨牌控懇,自外徑歸,瞻望尺天,撫躬悼歎而已。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苦之情,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俾得隨分飮啄,以盡自靖之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晩進迹孤,重以志氣全消,不合於激揚之任,言議任情,全昧於計較之分,以此而居臺地,豈不殆哉?近日鳳祥事,彼此互爭,氣象不佳。臣於此際,官以諫名,義不容默,妄謂收殺原事,則庶息紛鬧,故略陳愚見,幸蒙允可,仰感瞽言之見施,庶冀朝象之和平矣。昨伏見儒臣疏本,以一種時論,惟恐施之以寬典爲言,此雖非專指臣言者,而臣於此事,亦爲參涉,則揆以廉隅,已難晏然。繼又伏見前持平尹得徵疏本,則有曰,前後入臺,或啓或疏,專出脅持。又曰,角勝。臣於是,尤不勝瞿然之至。噫,臣亦或疏中一人耳。臣則以調停爲意,而人乃以脅持爲罪,臣方以乖激爲戒,而人反以角勝爲言,豈非异也?且僚臺,因此難安,至於違牌,則臣以一事引避之人,去就宜無異同,而昨者乍出,厚招物議,自損臺體之失,亦無以自解,則此又臣難冒之一端也。且臣母病,尙今彌留,初因路憊,又添暑感,種種諸症,無非危惡,而最是泄痢不止,食飮專却,篤老氣息,日就奄奄。臣雖微情勢之如右,方寸煎灼,實無暫刻離捨之勢,玆敢冒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鐫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且許專意救護,俾申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掌令呂光憲之疏,於其首陳事,事關臣家墓奴,臣不勝驚駭震怖,不知置身之所也。夫陵寢樹木,狼藉偸斫,何等極罪?而不幸出於臣家之墓奴,渠之凶悍,姑舍勿論,緣臣平日,不能檢束下僕,致有此肆凶之弊,何可諉之以無識頑奴之所爲,而臣獨自晏然而已乎?至於仁嬪墓木,則臣年來善病,且牽職事,不得亟亟往省,有時請由往返,未免悤遽。且草樹叢蒨,泛然看審,不覺其豐材之刪斫,及見臺疏,始乃知之。臣爲此墓主祀之人,墓奴之恣伐丘木,亦未覺察,私心痛駭愧忸,已不勝言。臣誠昏劣,不克御下,於公於私,罪何實重?敢露請譴之章,恭竢鈇鉞之誅。伏願聖明,亟治臣不能束下之罪,以懲日後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懼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豈有不安之端?卿其勿辭焉。 ○副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昨再違召,至爲惶懍,恭竢威罰之遄加,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只推,繼而牌招狎臨,促臣承命。又伏聞昨夕筵敎懇惻,誨諭諄切,臣雖無狀,粗具人性,豈不知嚴敎之至爲惶恐,分義之至爲未安?而第臣之所遭非常,雖欲冒出,有不可得。古人所謂欲入而無可入之門,欲出而無可出之路者,正爲臣今日準備語也。此非臣故爲逋慢,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也。念臣前後屢叨是職,未嘗敢爲撕捱之心,有除輒膺者,區區素志,只爲其備員開講,粗伸分義之計。而中心愧恧,如負大何,迺者臺抨至峻,至以放肆無忌爲斥,則廉愧所在,有不忍視爲薄物細故。揚揚冒進,以取其益放肆之目,此則聖鑑孔昭,可以俯燭,而無遺矣,夫莫嚴者臺議也。柱後惠文之彈,旣已張皇臚列,聲罪狼藉,至以罷削爲請,則在公朝振勵之道,似當扶樹臺氣,亟行其言,而爲臣之計,亦宜見幾知微,早自退避,以免此後之大段顚沛,可也。一世公議,夫孰不曰?臣爲應遞之人,而獨恨夫僚寀之間,誠意未孚,臣未及一番疏暴之前,謂臣或可進身而承命,互相陳達於筵中云。不信乎朋友,而獲乎上者,未之有也。撫躬慙悼,繼之以惶蹙罔措,臣若有一分可進之勢,則昨夕嚴敎之下,豈不知變動?而情窮理極,無由趨造於諸臣之後,仰覩三接之盛儀,此豈臣之本意哉?瞻望邇英,倍切耿結之忱,噫,睿志常勤於問學,而臣等則徒積逋慢,惟以違牌爲事,已頹之綱紀,至於臣等而益壞無餘。論其辜犯,死有餘罪,臣於洊召之下,不敢坐違,進詣闕外,畢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以伸臺議,臣方乞免,不宜贅陳,而敢以草草一言仰勉,臣竊伏見,近日法筵連開,未嘗少懈,瞻聆所及,孰不欽仰我殿下勤學好問出於至誠?而況如微臣,其所激感而贊歎,視外廷有間者乎?惟望殿下,一此心乃去,勿以涉獵爲主,又以貪多務得爲戒,惟日孜孜,有始有終,是臣區區之望也。再明則政院,當以盛暑,稟停視事,此雖舊事之不可廢者,蓋盛暑隆寒,爲日非暫,則曠廢經筵,其間當爲幾何,此甚可悶而可惜。前輩之每以國家此規爲言者,亦非一二,而宋臣程頤,於哲宗之時,疏論暑熱罷講之非,有曰,比至仲秋,蓋踰三月。古人欲朝夕承弼,出入起居,而今乃三月不接儒臣,何其與古之義異也?當時哲宗幼沖,氣體嫩弱,而程子猶有此言,豈程子愛君之誠,不及於宋朝他臣而然哉?雖然,今此視事之寢停,乃祖宗朝舊例,今不可遽議變通,而雖停經筵,亦有召對,則不可謂之三月不接。而亦惟我聖上,玉候長在靜攝之中,姑未康寧,盡復天和,則卽今萬般悠悠,無過於聖躬之補養,而其所補養,舍治心何以哉?先儒有言曰,治心養生,同一法。月令又曰,夏月也,君子齋戒,節嗜慾定心氣,其於順天時養性情之義,可謂至矣。臣於昨夏進講時,以此文義,有所陳達。而今又以治心養生之說,惓惓而不知止。伏願聖明留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款勉戒,可不留意,上款撕捱,其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廣道疏曰,伏以臣年紀衰暮,疾病沈痼,形骸雖存,精神已脫,惟待傾盡之期,無復從宦之望矣。不意薇垣新命,忽下於畿坰病滯之日,召旨遠降,榮動旅舍。臣誠驚駭震惕,罔知攸措,徊徨岐路,進退維谷,顧畏分義,不敢稽滯,纔得數日調息,私舁前進,來伏於城外,而顧臣情勢,實有所慙愧悚蹙,不敢冒進者。臣於前冬,忝叨是任,再登筵席,而衰朽之質,視聽昏聵,疏逖之蹤,聞見孤陋,低頭塞默,有同聾啞。徒傳故紙,未效一言之補,果被承宣之斥,蒼黃引避而退,其昏謬拙訥,不合臺職之狀,於此而畢露無餘矣。追聞聖明,旣降臺閣寂寥之敎,大誥申飭,亦且嚴切云,如臣無狀,濫廁臺列,全負職責,致勤飭礪,不匡之刑,臣實爲首,惶隕欲死,愧怍靡容,從此臺端一步,已是永謝之地,今雖欲含恩怵義,竭蹶膺命,將何顔面,復進於僨敗之地哉?且臣扶病往來之際,添得暑感,久痢宿症,因仍增劇,脹喘交急,昏仆欲絶,以此病狀,萬無叩謝天陛之路,臣罪至此,益無所逃,玆將危迫之懇,敢瀆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賜矜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嚴官方,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旣自劃於臺地,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竊有區區之懷,敢此附陳焉。噫,今日良役之弊,尙忍言哉?不罷良役,則將至於民空而國亡矣。何者?軍保二疋之規,實貧民苦重之役,故逃竄之弊生,逃竄無窮,故徵族之弊生。徵族不已,故逃竄而至於流亡,此卽三百年痼弊,而朝家常欲變通者也。至於今日,連年凶荒之餘,流亡殆盡,各邑軍簿,全是鬼錄。而守令迫於朝命,搜括逼勒,姑爲䌤縫gg彌縫g於一時。累萬同軍布,未免徵出於白地。不幸而又値凶年,則其將有孑遺之民耶?此實目下之卽事,事勢之必至者,而朝家尙無變通之擧,未免姑息之政者,豈以未察其弊之實,至於此極。而猶冀如前日之牽架度日耶?臣於近來,稔聞南中事,則三南郡邑,地狹人稠,雖小邑,或至萬餘戶。而諸邑有頉之戶,居其三之二,所謂良民,不過三之一。而軍保之數,則要不出萬餘名,以軍額配戶數,則良民一戶,各當三丁而不足。然則以三千餘戶之良民,當二萬餘疋之軍布也。近年大殺之餘,萬餘名軍保,流亡過半,其數要不出五六千名,則三千餘戶良民之絶戶,亦應過半。少不下千五六百戶。然則五六千名代丁。萬餘疋族布,又當加徵於千五六百戶矣。以此推之,則良民一戶,各當新舊布十餘疋而不足矣。凶歲救死不贍之民,一綟絲,一尺布,尙難自營,十餘疋軍布,從何而辦出也?是以閑丁搜括,族布分徵之際,自里中賺誘傭丐之類,借名塞責,而未及來歲之徵布,先已逃亡。又以農民中稍有富名,易於徵布者,援稱逃軍之族屬,雖十人之布,竝責於此人,則逐年賣土而陪輸。終不能支吾,未及數年,又爲流散,故每於簽丁徵布之際,一境騷擾,如逢亂離云。此實由來之痼弊,而近年忒甚者也。至於沿海大殺之邑,村里空虛,人烟斷絶,到處膏腴之地,汚萊極目,無人耕墾云,可知其流亡絶戶之又倍於他郡矣。且水軍三疋之役,尤甚苦重,而其數數萬,皆是濱海之窮民,其流亡之數,應倍於他軍。而在傍之營鎭,狎督而威喝,受壓之各邑,畏怯而侵剝,則今日水軍之弊,想亦尤慘矣。且以往來鄕曲人所聞道言之,農民有産業而力田者,始有奠居久安之勢,不過數年,或家已易主,或宅已蓬蒿。問之隣人,則輒云,破産於徵族之弊,流徙已久。或浮寄某地,爲人傭雇,或離析飄散,不知存沒云。此亦常年流亡之實狀,而在在皆然者也。且聞去歲光陽縣,一飢民,挈其二幼子,往乞於其族人之饒食者。一日族人謂曰,汝與兩幼子留此,則非久當入於軍保,吾方以身布、族布之多,將不能保存。今汝兩兒之布,又徵於吾,則吾又將流散矣。其人不得已辭去,撫其兒而口語曰,以汝生具男形,故吾將餓死,因飮泣而出。其大兒,謂小兒曰,吾不幸而生有男形。故父母,將至於餓死,吾寧割去辨男之物,遂以刀自割其勢。小兒,見其兄之爲而又自割之,血流淋灕,昏仆俱絶於一處云。噫噫慘矣。是何良役之害,至使無知之孩兒,能知軍保之可畏,父語之悲痛,而自殘其形耶?且戶少軍多之邑,或有以襁褓女,殘疾兒,誤簽而權拖,仍徵數年之布,則兒雖自刃,安保終得如福手也?且聞遐方愚民,畏軍役如避死地,多有生子而不擧者云。今以光陽事觀之,則窮民之迫於軍役,自滅其天倫者,抑又何限耶?凡此數條,皆已然之久弊,抑或朝家之所知。而目今方生之新弊,尤有大可憂者,何者?今聞朝家,有忠義校生,充定軍保之令,故各邑,承催逼抑,悉簽闕額,以致驚駭,繹騷怨聲載路云。所謂忠義,卽憑藉其遠胄,自制於鄕里者也。所謂校生,卽凡民之冒屬於鄕學,圖免其軍役者也。此輩平日,自謂與賤民有別,不應公家之征徭。今於一朝,勒定賤役,則一得軍保之名,永爲沒身之恥。歲輸二疋之布,挫其資生之力矣,其爲怨恨,不亦宜乎?南來之人皆曰,此輩怨國之言,無所不至,不無生變之慮。此言雖出於過慮,而其怨恨之結於其心則,明矣。噫,可畏者非民乎?匹夫之怨,尙可畏,況千萬人之怨乎?以下怨上,誠可謂亂民。而今日之怨,豈由民性之本惡耶?設謂其怨言不足恤,其不至如前日軍保之流散乎?此輩心産之無恒,無異於前日之軍保。而方生之弊,自至於隣族侵徵之境,則雖欲守其田里,不至於流散,其可得乎?前日之軍保,擧皆流亡殆盡,今日之忠義校生,又將愁怨,而終至於流散,則今日殿下之民生,其將有孑遺者耶?今之言治民者,皆曰,忠義校生之類,汰定軍役,然後國可以治。又曰,軍保二疋之役,不可不徵於此輩。此實有激之論,而以今日之紀綱,以今日之人心,行如此之令,而國其可安乎?聖人之論治民,必曰,保民,曰,養民,曰,順人心,曰,固邦本。則今日之令,其不背馳於此乎?若於平日,富之敎之,然後編之行伍,責親上死長之義,則渠雖勞而不怨。今乃不然,渠欲愛其身而恥之以賤名,渠欲厚其生而困之以重斂,此豈順民心固邦本之意耶?古語曰,政煩則民不安,民不安者,土崩之勢也。臣恐自此,國家將有土崩之患也。噫,聖人之於民也,匹夫不獲,則若痌瘝在躬,一人有飢,則若推之溝中。今日擧國民生,困於良役,愁怨流離。一至於此,以聖上如傷之念,寧不惻然思所以全安之耶?軫恤民隱之敎,前後屢降,講究變通之方,亦已多日。而未聞有以全罷良役,永革其弊,爲言者,其將變通之終無其日耶?今之議者,皆以爲若罷良役,則經用匱乏,必至於亡國。不罷良役,則弊已恬熟,國可以支撑?臣則以爲若罷良役,則國有可安之勢,不罷良役,則國與民俱弊,其亡可立而待也。聖人有寧去兵食,民無信不立之訓。有若亦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如以聖賢之言爲迂闊則已,苟有意於保民而圖安。則臣恐今日之急務,莫先於良役之革罷也。臣復請以經邦之大體陳之,夫人君,爲人司牧,有子養黎元之責。故三代之制,只有田賦什一之外,別無他賦。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所謂屋粟里布,夫家之征,卽警遊惰之別法,非常行之通制也。然則先王之世,民豈有身役耶?漢初法制,猶有古意,只有口算,不過人錢百二十而錢迺五銖,爲今錢二十二,爲今身布二十分之一也。文帝之世,只賦十三錢有奇,其賦尤輕。逮至魏、晉,始有戶調之名。唐家租、庸、調,蓋亦遵此,而租則粟二石。調則綾絹絁各二丈,綿二兩,麻三斤。庸則用民力二十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比之漢制,其重累倍。而只賦於受田之實戶,不賦於無産之窮民。所謂受田者,卽受一百五十畝之田者也。其猶有薄賦均斂之意焉。自唐中葉以後,賦斂無藝,而亂亡之轍相續。至於宋朝,熙豐之新法苛刻,卒致靖康之禍。南宋之雜徭煩夥,國勢終以不振。考之前史,豈有邦本先蹶,而能保其國者耶?今此良役,卽祖宗朝以兵養兵之制,當時必有量民力而均賦之法矣。五衛革罷之後,專屬於兵曹,名以軍國之需。而盡歸尾閭之洩,則殊與祖宗立法之意,大相逕庭。況其取之之制,異於戶調之常法。不量民資之貧富,通融均賦,而只以窮殘之類,苟充其數,逼迫以塡之,抑勒以徵之。官吏侵擾之弊,村里流散之狀,無異於橫政暴斂,剝膚椎髓之慘。而國家經用,專靠於疲氓之膏血,生靈之休戚,國家之安危,姑舍勿論,以堂堂萬乘之國,何忍作此衰世苟且之計活耶?先正臣李珥,論隣族之弊曰,此誠千古所無之患,不可使聞於後世也。又曰,斯民之流散,出於困悴,當惠鮮之不暇,而反以毒虐之政,散其未散之民,此豈仁人君子之所忍爲也?旨哉言乎,今去珥之世,已過幾年矣,隣族之弊,又加幾倍矣。儻今日使珥而在者,又將以爲何如也?噫,窮民之困於徵布,愁怨流離之狀,尙忍言哉?腸肚長枵,肥體不掩,妻子凍餒,大命近止,而其身之不恤,惟其二疋布之是憂。今其恒言曰,死則易,二疋布則難矣。寧欲死而無知,得忘斯憂也。畏追胥如虎狼,畏官府如陷穽,桁楊囹圄,視如地獄之舂磨,終至流離失所,塡丘壑而後已。今其使斯民至於斯者,果是仁人君子之所忍爲耶?論以民瘼,其急如彼,揆以國體,其謬若是。臣謂今日良役,雖欲不罷,不可得也。今聞廟堂,有蠲減一疋之議云。蓋以爲經費,無以鑿空而取足,則良役,決不可革罷,若只減一疋,以寬民力,而戶布、結布中。擇以行之,則隣族之弊稍殺,國用亦可繼矣。臣意則以爲不然也。貧民一疋之蒙減,豈非大惠?而彼窮困而失所者,尙不能自保其軀命,則一疋二疋之難易,元無可論。流離而傭丐者,不肯復業而應役,則隣族代輸之弊,又將自如。況其軍保之名尙在,則厭苦之心未已。而規避之舊習,侵徵之宿弊,永無可祛之日矣。又況蠲減旣多,用度不足,不得不於戶役、田役之中,別有新定之科率,則是爲良役之外,又添一役也。舊瘼新弊,民何以堪,而愁怨流亡之弊,何異於水火之益甚耶?是知永罷良役,則有同去薪而救火,厲民之痼弊,可以蕩滌,而他法之便宜者,亦可以推行矣。不罷良役,則有同揚湯而止沸,弊日益甚,民日益困,必至於胥溺而後已矣。只減一疋,則是猶良醫治病,不盡其術,病根未祛,復發有漸,而蘇完無日矣。是以臣謂今日救弊之策,惟先罷良役而後,可以善其後也。至於戶布、結布,猶是均賦之法,可以量施。而若行戶布,則常應烟戶之役者,自可順從,而士族豪强之類,必多抵賴矣。若行結布,則蒙減軍布之類,擧應樂從,而勢家富民之多田者,必多沮戲矣。汰冗兵,省浮費,自是節用之常法,亦可裁行。而欲汰新設之冗兵,則京軍之專仰廩料者,其怨必深矣。欲減經用之浮費,則都民之專仰貢物者,其謗難防矣。至如小小裁損,略略省減之事,猶不免上下相持,左右相掣,而較量依違之際,徒費歲月,自無了期矣。當此國綱大壞,人心不淑之日,朝家,雖欲以良法美制,盡其變通之方,恐無可施之地矣。況今民間形勢,有同大病之餘,眞元未復,氣息綿綴。若失調攝,死在頃刻,惟當撫摩鎭定,以待其蘇息。臣謂今日政令之凡係擾民者,姑皆停罷,以盡其懷保之方也。然則良役,今將革罷,他法亦不可輕議,則其不取於民,而無中生有,得以救民而裕國者,豈終無其策也?臣謹按周官司市,國有凶荒札喪,則市無征而作布,單穆公亦曰,量資幣,權輕重,以賑救民。是故,禹、湯,遇水旱,鑄幣以救人之困。蓋不賦於民而鑄錢弊,以權一時之用者,先王之遺法也。然而金錫,非我國所産。鼔鑄亦無數倍之利,而卽今大錢,行用已久,奸弊無窮,則所宜停罷而勿用,不宜加鑄,以失權宜之方也。然則今日去偏救弊之策,恐無如復行國幣之爲便也。所謂國幣,卽國典中所載楮貨,而宋朝交子、會子之遺法也。蓋我國偏邦,財貨之所出不廣。故祖宗定制之日,創立此法,以爲權貨通財之資。此古人所謂以楮爲錢,以無用爲有用也。呂祖謙,雖以爲寇瑊之創置交子,非錢布經久可行之制,而國典則專以此準米布之貴賤,而無錢文通準之制,其專用楮貨而不與錢倂行之意,亦可知矣。其不與錢倂行者,豈以彼此貴賤之易有低昻,而恐有末後楮貨偏輕之弊而然歟?其廢而不用,不甚久遠,未知其廢之者,由於何弊,而抑恐中間,行錢浸廣,以致錢偏重楮偏輕,而自至於停廢也。當此錢貨偏輕,生財無路之日,遵祖宗之美制,復久廢之輕貨,實是十分便宜之策。今若立法定限,另禁公私之行錢,量經費用錢之數,印造楮貨以代之,則不過用紙數十萬卷,以當累萬同軍布之數,而軍保隣族之積弊,可以曠然一洗,軍國數年之用,亦可以有裕矣。第習俗已便於用錢,人心易撓於新法。若不知先後通塞之互有利益,而或有物議之沮格,或有奸民之譏毁,則如此輕便易行之法,恐有牽掣難施之弊也。然而財貨輕重,斂散之權,專在於上,若嚴法禁,而操縱其行,使適物情,而周便於交易,則利之所在,令亦易行,自當喜新棄舊,厭重趨簡,可無窒礙難通之患矣。禁錢之限,當在於先,而市井閭里之朝夕資生者,所挾惟錢,而數亦零碎,若先印數十萬楮貨,使之先期收合而交換,則楮貨自可先行於市廛矣。公私所積之錢,其數無算,不可勝換。自當蓄藏而勿用,商賈富民之藏鏹,雖不許兌換,自有他貨之運用,而所藏,亦自爲待時之良貨,可無一時失利之怨矣。楮貨印造,勿較於官錢樁垛之數,只準於軍布一歲之輸,而經費所支,參以米布,然後可免印造過多,日後偏輕之弊矣。一楮所定之直,宜無銖兩異用之差,以防奸僞,而第國典則楮貨一張,準錢十文,宋制則會子一貫,換錢一貫。今宜造小楮當十文者,以便市廛之行用,又造大楮當一貫者,以便商賈之流轉,而但尺楮一羽之輕,可敵斤兩之重,則功省百倍之利,莫捷於此,姦贓僞造之弊,將有甚於盜鑄矣。銅板鑄造之制,宜務其嚴重,再三覆印之法,亦倣宋朝湖會之規,量數印造之後,勿許續造。僞造誅賞之法,一遵國典而不饒,則防僞禁奸之道,庶不疎闊矣。楮雖厚而易壞,用稍久而弊生,須於行用數年之後,卽爲收換,而復許藏錢之發用,則今日換楮之錢,卽前日換錢之楮也。公私旣無所損,而民憂國計之虞,可以寬得數年矣。古之善於理財者,自有病國害民之端。而惟此一法,從無生有而無弊於民,用輕敵重而無損於國。此先王所以有無征作幣之制,而我祖宗,所以載國典而垂來後者也。此臣所謂今日休民力固邦本之道,無出於此也。臣愚死罪,伏未知殿下,果以爲良役之弊,下民之怨,不至於此極,而必欲因循姑息,苟冀其不至於危亡耶?凡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窮而不變,變而不通,則終亦必亡而已。目今良役之弊,民生之困,亦已窮且極矣。此實天理人事,窮而將變,變而將通之幾也。今日之勢窮理極,專由於良役,則變而通之之道,不在於革罷良役乎?革良役之極弊,而遵國典楮貨之制,則斯非因革變通之得宜乎?伏願殿下,斷自宸衷,特降明旨,凡係大小軍民,諸般身役,一倂革罷。卽以此意,宣諭于八道方伯,使之曉諭於列邑軍民。俾知聖上好生之德,哀矜下民,欲其休息回蘇之意,則絲綸宣降之日,擧國含生之類,莫不歡悅鼔舞而曰,聖主,今日活我百姓矣。吾屬,今以後,得免爲良役所困矣。莫不奔走聚會而相告,有若山東老羸,扶杖聽詔,願少須臾無死,思見德化之盛矣。呻吟變爲歡笑,怨詛變爲謳歌。前日流離失所之類,擧將有擧生懷土之情,扶携還集而復業,享其安堵之樂矣。豈不休哉?仍於良役革罷之日,亟令廟堂,講定造幣之議。選擇幹事之臣,畀以印造之任,禁錢用楮之規,務令周詳。而算量印造,抵當軍布之界限,商定支計,應副經費之需用,則軍國無窮之用,不煩徵求,隨手可辦。而民困財匱之患,不復貽宵旰之憂矣。果能行此,則可紓目前之急,而數年之間,歲幸屢登,則庶見民生稍蘇,風俗稍厚,戶口稍增矣。夫然後,戶布、結布,可以講行,浮費冗兵,可以裁減,以休養生息之民,選丁壯而團結,則亦可以寓兵於農,而無鄕名疎虞之慮矣。噫,今日國事之可憂者,何可一二數?而惟此中外人心,無一可恃之勢者,實今日莫大之憂也。苟究厥由,一則良役也。二則良役也。顧今日良役之罷與不罷,實國家治亂存亡之機也。更願殿下,克恢乾剛之德,夬決果斷之勇,勿撓於舊章難變之說,勿滯於新法難行之議。大奮發,大振作,毋失八路生靈之望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代定雖弊,比諸侵徵,輕重若何?孰重孰輕,他與事其窒礙難行者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六月十三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金尙魯,宗臣西陽君熳,武臣行副護軍田日祥,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蝃蝀、相鼠、干旄、載馳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蝃蝀章與靜女、桑中,旨意大異。衛俗雖好淫亂,亦豈擧一世皆然哉?只無人言其非矣。及至文公,敎化大行,人能知戒。故有此譏刺淫奔者之詩,而不知命也一句,其警戒也深,其曉諭也切,欲其以理制欲,守其貞信,卽此一章而可知風俗轉移之道矣。若魯曰,時之治亂,俗之汚隆,惟係於敎化之行與不行矣。衛風無可觀,而蝃蝀,刺其淫奔,相鼠,戒其無禮,干旄,出於好賢,此莫非文公秉心之德。能致更化之休,使人心,去邪而反正者,其效捷於影響,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相鼠章,無大旨,未知指誰而言。而詩人之意,由淺入深,無儀無止無禮云者,各有其意。而至以胡不遄死,戒其無禮,則其深惡痛嫉之辭。至爲嚴厲,若使淫僻放蕩之人見之,寧不髮豎而心掉乎?不特在人爲然,治國之道,亦不可無禮,人君宜以禮自持,以爲表率群下之道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干旄章,其時居大夫之官者,不以勢位自重,而常有樂善道之心。故草莽之間,慮有遺賢之嘆,素絲良馬,盛其威儀,而訪求賢士,禮意鄭重,如此而豈無賢人之出而仕者乎?上曰,此必君上求賢,而使者承命往求之詩也。尙絅曰,殿下看得儘好。人君苟無求賢之意,則大夫豈私自求賢乎?此蓋由於文公好賢之誠,而衛國久無求賢之擧。故詩人,見其使者之行,而歎美而作者也。上曰,然矣。尙絅曰,欲聞嘉言之意,溢於辭表,而至曰何以畀之,何以告之云爾,則其期望於賢人者,亦深矣。上曰,文公務在於授方任能。故欲聘得山林之士而用之矣。大抵,君臣相得之樂,便有魚水風雲之歡,顧今草野之中,亦豈無賢士之可用者乎?所貴乎彈冠而起,揚于王庭,聚精會神,相與圖治。而世道不古,雖在朝之人,苟有爲國做事者,則輒擊逐之,而俾不容於朝廷。予實愧於文公之政,雖是予自勉處,而時勢如此,其誰肯何以畀之,何以告之乎?宗城曰,此不但聖主之所自勉,立朝諸臣,所當相勉者也。若魯曰,衛大夫之事,先儒,皆奬詡之,處大夫之位者,猶如此,況君上之位乎?大抵,治國之道,求賢好士,爲第一急務。苟能至誠求之,則巖穴之士,自當于于而來,何必以不及於文公之授方任能,發此自謙之敎耶?宗城曰,國家待賢,不在爵祿。重其人而敬之,嘉其言而用之,備盡誠禮於接遇之節爲宜矣。右贊成鄭齊斗,自上特命超資,孰不仰好賢之盛德耶?雖以戊申筵席所達之言見之,可知其人之賢,若使置之經筵之上,而日進嘉猷嘉謨,則其有補於聖學,有益於治道,當如何哉?上曰,其筋力,比崔奉朝賀,何如?而可能上來云耶?宗城曰,聞每日晨謁祠宇云,其筋力則據此可知矣。若魯曰,自古招賢而賢人不至者,蓋由於人主誠意之不足也。上番以鄭贊成事仰達,而此則平日已嘗禮遇之臣也。此外亦不無朝家禮遇之人,臣則雖不敢以某某仰陳,尙未見一人之上來者。殿下雖以恩數禮貌加之,而或者誠意有未盡而然矣。宗城曰,朝家每以臺銜,或經筵官招之。故當之者,有所不安,而不敢來,自前儒逸之不來者,蓋由於此也。上曰,山林之士,直以美官招之,此與虞人,非其招不來同,朝家待之之道,亦似不當矣。宗城曰,高宗之於傅說,成湯之於伊尹,直以大任加之,而未聞謙退而不當。後世則苟是淸要之官,輒皆不敢當,此亦由於古今之異矣。上曰,伊、傅拜相之例,其可用於今日耶?宗城曰,黨論未祛,餘波或及於山林,仰念聖意,亦慮乎此矣。聖敎之以美官招之不可云者,至當。宜先以閑司漫職試之,漸次收用,使之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以外面言之,儒賢逸士之日登講筵,豈不曰盛事?而予意則不在於只取其名也。林下讀書之人,其心本不係於利祿,而如或出入於患得患失之中,則其行已無可觀者。近來山野之士,亦有未脫於此科臼中者,此甚可慮,儒者跡雖卑。而與大臣等,其所言議,便關俗尙,一有唱道,衆輒和應,若因此而習俗至於乖戾,則其弊當如何。身居林壑,只讀古書,世道得失,於我何關?而試觀其言,則反有甚於當朝護黨之人,予竊怪之。宗城曰,殿下此敎,未知指誰。而山林之士,豈盡然哉?上曰,副學,亦有未盡知者矣,必曰,某之弟子,而互相薦引,必曰,吾有所受,而務爲固執,近來師生云者,誠有弊端。予意則跧伏草野,咬得苦菜者爲賢,而但世人未之知也。宗城曰,不資師授而爲賢者,自是拔萃之人,而出入長者之門,有所承授然後,其見識,自異於凡人矣。人雖有病痛,而亦不無可取者,惟當含容假借,捨短取長。而聖上每有病其不足之念,故招來之誠,漸不如初,臣竊悶之。大體則人君,當以招致儒逸爲意矣。上曰,副學所達非矣。顏、曾、思、孟,古之大賢,而後人猶有品題。在上者,其將曰,是則山林之士,而雖見其不可處,亦不當斥言之耶?俄者所敎,只咬苦菜者爲賢云者,亦不免於抑揚。而予未嘗責備於人,設有些少病處,予豈有不足之意也?但名以山林之士,跡染黨習之中者,予實深惡而不取也。其中沈錥,實是不易得之人也。自在桂坊時,熟知其爲人?眞所謂有是父有是子也。若魯曰,聖敎以師生爲弊,而人之自得,固不易矣。上曰,淸吏之子,未必爲淸白,儒賢之孫,未必爲賢者。在子孫而尙如此矣,賢者之門人,豈盡爲賢者乎?若魯曰,每以師生有弊爲敎,臣恐此反有弊端矣。師生在五倫,豈可廢師生之道乎?上曰,此言亦不可,師生在五倫云,則父子居五倫,而堯之子、舜之子,何以皆不肖乎?宗城曰,雖以今日進講之詩觀之,文公之賢,許穆夫人之賢,實有卓然不及者。人之賢不肖,固不係於世類,有如此者。上曰,觀此載馳章則夫人之賢,許國之知禮,可以想得。而但許公之娶妻,必於宣姜之女,此可訝也。尙絅曰,婚嫁而計較疵累者,後世之事也。古人則未嘗有拘於如此節目矣。講官,遂掩卷。宗城進伏曰,昨日下敎之後,玉堂諸臣,必相繼承命,而見方禁推者多,未知還判付已下乎?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竝放送後,牌招察任,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副學進講,已是稀有之事。且進講時,解釋文義,甚通暢矣。今此進講之卷,當訖於此後兩日,渠之侍下情境,雖以久離爲悶迫。而姑令留直,以待第二卷畢講後,出去宜矣。宗城曰,臣每欲以私情仰達,而有所不敢矣。下番旣發端,臣何敢不暴衷曲乎?臣於就直之時,臣之老父,雖無大段疾痛處,疲憊困頓,長臥牀席,而日昨連聞病勢之有加,方寸煎灼,不能自定。宜卽徑出禁直,陳章請譴,而今當聖上,逐日開筵,孜孜講讀,顧臣耿耿愚衷,雖不敢言私,而若其情理之悶迫,則實難於一日在直矣。上曰,唐時十八學士,竝直瀛館,祖宗朝,亦令諸學士,各就其所,習冊子而進講。今則古規,雖難行之,不可以格外言之,只以誠實道理言之,以言乎格例,則副學,乃玉署長官也。以長官,入侍講筵,固爲得宜,以言乎誠實之道,則副學,旣進講於《詩傳》始講之日。見今第二卷所餘,只是三講之文,留竢畢講,亦宜。副學之抑情進講,想必承訓於家庭,病勢若不危重云,則姑爲入直,可也。若魯曰,臣伏見下政院備忘,欲以尹得徵事仰達,而殿下必疑臣以黨論,以此,臣心先覺不安。況得徵之言,及於銓地則臣於銓地,尤何敢有言?而第臺言不槪聖心,則批旨中示之以不快之意,自當爲不行公之臺官,而不少顧藉,譴罰輒加。臺臣之以言獲罪,前後非一。此非聖世美事,亦豈不有傷於恢言路之道耶?上曰,前日金宗台、徐命珩,猶命遞差,今於尹得徵而不施罷職之罰,則首尾處分。將橫決矣。申晩之當初敍用,混入於別單書入中,改付標則重難,故雖一體敍用,而予於筵中,已言之矣。申晩,於三司不行公之時,則無一言,及其行公,則不脫俗套,十九下敎之後,事體自別,而安敢若是?今得徵,於申晩則肆然伸救,於李喆輔則以擧擬三司於判書不參政之時爲言,其無嚴,甚矣。李喆輔有何得罪朝家者,而不可擧論於三司耶?得徵,向者筵中,擧措失著,至被尹得和之面斥。予亦知得徵,元非自主張凡事之人也。予於夜中,更爲展看其疏,則其所用意,實爲無狀矣。金宗台、徐命珩,有若對呈所志,豈有如許道理耶?一時見兩疏,予反赧然矣。宗城曰,此則其時承旨之過也。上曰,誰疏先入耶?尙絅曰,金宗台之疏,先入云矣。宗城曰,旣捧金宗台之疏,當送言于徐命珩,還給其疏爲宜。而不此之爲,相繼捧入,此臣所謂承旨之過者也。上曰,成範錫之引閔鎭厚爲言者,非矣。而尹得徵,或慮予未能覺察。乃曰,此指大臣,彼此亦一套也。若魯曰,成範錫,用意至深,實爲可惡,鳳祥事,爭執固也。而大臣,不過率口而言者,然若直斥大臣,則夫誰曰不可?而攙及閔鎭厚事,顯有陰斥之計,使大臣,不安其位,臣竊爲之駭嘆也。尙絅曰,成範錫事,儒臣所達是矣。上曰,成範錫,則予亦知其不可矣。尙絅曰,臣方待罪金吾,罪囚之當爲議處者,至於七八人,而判義禁已遞,本府開坐無期,實爲可悶矣。上曰,當此盛暑,滯囚可慮。政官牌招,判金吾差出,而待下批,卽爲牌招。{{*|榻前下敎}}上曰,夕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淇奧、考槃、碩人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衛之武公,實是列國中賢君。故詩之淇奧,亦爲變風中正音,一章,言其自修之精,二章,言其服飾之盛,三章,言其德器之成。而其形容模寫,嘉嘆贊美之辭,千載之下,足令人感發而興起。人君有盛德,則下有欽頌之忱,人君有善治,則民有不忘之情。是詩,亦足爲後王之體念者也。尙星曰,變風,出於閭巷風謠,皆無深長之意,而至於此章,則儘有可觀。人君德美,實本學問,故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者。言其本則蓋由於學問之力矣。切磋者,治骨角之事,琢磨者,治玉石之事,而其所學問之工,或慮其猶有未盡,先之以講習討論,終之以省察克治。有若切而復磋,琢而復磨,則其德日修,其進無已,道理瑩澈,物累淨盡,以至於十分純粹之域。故寬綽戲謔,雖是常情之易忽,而從容中道,未嘗過差之或生,盛德至善,浹人肥骨,而自有沒世不能忘者矣。曾子嘗引此詩,解釋旨意,明白詳備,以臣膚淺之見,固無餘意之更爲推演者。而方今聖學高明,日再開講,惟願取法於此,而益探精微,俾有日新之效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宗城曰,下番,以切磋琢磨,爲武公德行之本者,極有味。此誠加意處。而武公平日學問如此,故雖至九十昏耄之年,而作抑詩以自警,亦宜體認於此,俾無始勤終怠之患矣。上曰,所達尤好。尙絅曰,切磋琢磨,固爲德行之本,而詩人以綠竹起興,始言猗猗,中言靑靑,終言如簀。形容其學問進修之工,漸至於精微純粹之境,其所興比之意,可謂深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嚴敬存乎中,則威儀著於外,以學問次第言之,切磋琢磨者,始條理也。瑟僩赫咺者,終條理也。凡事必有始有終,然後可謂自修之盡其功,而聖人之血氣,亦或有時而衰焉。必以義理治心,毋或一毫暴棄者,正爲聖王之極工。武公以倦勤之年,尙存臨深之戒,旣作抑戒之詩,以自警惰,又以賓之初筵,志其悔過,其警戒求助之意,亦從平日學問中出來。況殿下之自期,豈止於武公而已乎?顧今春秋晼晩,實有朱子非昔時之感,惟願加意於操存實踐之工,以光聖學焉。上曰,勉戒之言,實爲切至,當各別體念焉。宗城曰,今聞尙星所達之言,實爲明白通透,有非臣淺近之見所可及者也。上曰,此章之旨,淺深始終,俱在其中,如切如磋者,似是淺時,如金如錫者,已入深處,瑟兮僩兮者,威儀之始也。不爲虐兮者,工夫之終也。統以言之,則誠如下番所達,而皆是學問之力也。宗城曰,今以淺深始終爲敎,如非聖學之造於精微,何以及此乎?臣誠欽嘆不已也。宗城曰,考槃章美隱者,自得之趣而其所養之充,所守之正,有足可尙矣。上曰,此與顔子安貧樂道同耶?宗城曰,顔子則出而爲用,可以兼濟天下,而此則終近於獨善其身矣。上曰,獨寐寤言者,似若有意於斯世者也。尙星曰,以此章見之則,衛治之不古,可知矣。使此在澗之碩人,作爲當國之大夫,則小可以望其補衮,大可以責其經邦,而不勞廁席之求,任其考槃之樂,豈非慨然之甚者乎?卽今巖穴之間,亦安知無如此碩人之類耶?惟在聖主,至誠訪求,此等處,當加意矣。上曰,武公時,宜無碩人在澗之嘆,而係於淇奧章之下,孔子編次,亦有意耶?予欲問之,而今聞儒臣所達,尤不能無惑於武公之不能招致也。宗城曰,堯、舜之時,亦有巢、由,此人果有幼學壯行之志,則逢武公有爲之時,必出而仕矣。只欲高尙其志。而遯世無悶者,則武公亦末如之何矣。尙賓曰,伊尹之處於畎畝,傅說之困於版築也。其自得之樂,亦必如此,而但此考槃之碩人,必是荷籄者類,似非有意於斯世者也。上曰,特進官,亦經工人也。平日讀此章時,認爲何時事耶?春躋曰,安分樂道之人,自有永矢不諼之心,只知大旨如此而已。其爲某時事與否,初未嘗留意矣。尙賓曰,讀詩者,只觀言外之志而已。不當牽合而言之矣。尙絅、宗城曰,承旨之言好矣。尙星曰,《詩經》取義者無窮,淇奧亦入於《大學》,至於美目盻兮,巧笑倩兮者。亦有子夏、夫子之問答,而至有商也起予之敎,讀《詩》者,不以詞害義,可矣。是以朱子居廬時,亦以寒泉編堂名,蓋亦有感於有子七人母心勞苦之義,而今人,以凱風本義見之,則必不取譬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碩人章,初言族類之貴,再言容貌之美,三言國人之忱誠,四言本地之美好。而無一言及於莊姜之德,亦不言莊姜見疎之事,而惟其悶惜之意,溢於辭表,其旨深,其辭婉,風人之詞,大抵如此矣。尙絅曰,不言莊公之疎棄,而只稱莊姜之美盛,作者微意,宜見於不言之中矣。尙星曰,大夫夙退,無使君勞,一句,有深意,莊姜有德美,故臣下之言如此矣。誠使莊姜,無其德而只欲大夫之朝於君者,自公早退,則不幾於導其君宴昵之私乎?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臣於衛國事,竊有慨然者,武公之德政惠化,其及於民者,深矣。爲其後昆者,當憑藉餘澤,永保宗國,而不過再傳,遂至失國,始知祖宗遺澤之不可恃者,如此矣。惟我國家,賢聖之君,不特六七之作,而況肅廟臨御四十年,深仁厚澤,至及於窮島絶峽,東民之至今日而有衣有食者,何莫非聖考之賜也?今殿下雖不留意於治道,祖宗德澤足以遠綿,而衛鑑在此,大可懼也。誠宜孜孜爲治,終始不怠,而無或恃祖宗之遺德,以此而居常存戒,則與武公之抑戒,何異乎?上曰,克念作聖,罔念作狂,治亂興喪,在其一身,豈可以先代事言之耶?宗城曰,唐之玄宗,始有貞觀之風,終致天寶之亂,蓋由於一心操舍,而判異始終矣。克念罔念之敎。已有聖心之自勉,固不待臣等之陳戒,愼終如始,惟是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焉。尙賓曰,淇奧之詩,實爲人君所當體念者,而至於抑詩十二章,無非可法可戒之語,而有關於君德者大矣。古之人君,書抑戒作屛風者有之,未知闕內亦有此屛乎?尙星曰,副學所達,極懇眷矣。武公雖曰,明君,不聞規諫,則其何以致善治而使民不忘其德乎?其來諫之意,可見於抑戒之中。若言治國次第,則學問爲上,聽諫次之,願存樂聞之心,而無示訑訑之色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焉。講官遂掩卷。尙絅進伏曰,朝以滯囚可慮,仰達矣。判金吾出代,則諸罪囚自可議處,而其中安宗海,事甚難處,前判義禁尹淳,欲以上裁仰稟,而未果矣。宋敎明緘辭則以爲,宗海以如此風日,何以出來之說,對中官分明酬酢云,而渠之供辭則縷縷發明,至曰,其時賑恤郞廳李誠躋,與之同坐,今若緘問則可知云。此事誠未可知矣。設令宗海,眞有此事,是特儕友譏嘲之資而已,元非朝家論罪之事。況與中官酬酢,實無可照之律,未知其何以處之也。上曰,重臣所達是矣。此不過爲士流之所駭笑,非朝家之可罪也。洪啓裕則雖得於風傳,宋敎明豈有白地誣人之理哉?於此可知其眞的,而終不直告,其處身不愼,告君不實則有之矣,罷職放送,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小臣有所懷敢達矣,前承旨李匡輔,以日記謄給事,曾有特罷之命矣。然其事實則洪尙賓,以承旨方入侍,臣亦曾經承旨。所謂《事變日記》,元無藏置之事,散置於軒房之間。故人皆披見,匡輔之偶爾錄出,不是異事。然事關鞫案,轉致生事,當初罷職,固所難免,而其後臺言轉加,削黜之罰則太過矣。匡輔以獨身,有八十老親,而削黜之人,不敢在家,母子離違,情理可矜。且削黜不入於歲抄中,而待疏決,始爲擧論,此胡大罪而至於如此耶?臣每欲一達,而事係于恩,有所不敢,今因趙尙絅論安宗海事,敢達。上曰,事雖無情,而鞫案比他文書重大,則豈可無罪耶?當初罷職似輕,伊後削黜較重,而其時徐判府事,亦以嚴處爲言,予旣聞此言,而常有當初處分似輕之意,故允於臺啓矣。儒臣所達如此,放其門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諸承旨適皆有故,院中只有臣及同副承旨鄭彦燮,而彦燮,纔因都承旨李眞淳疏,陳疏徑出矣。上曰,同副疏,其已入啓耶?尙賓曰,院規傳眎都承旨後入啓,故姑未捧入矣。上曰,近來書院疊設之弊,極其紛紜。故自朝家,旣有禁令,則利川儒疏之捧入,殊涉未安。初欲竝推諸承旨,而事不大段,故置之矣。今此李眞淳之陳疏,鄭彦燮之徑出,俱過矣。此非如是相較之事,捧入承旨推考,辭疏勿捧,而此後則以此撕捱之疏,亦勿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鄭彦燮原疏,旣命勿捧,卽爲牌招入直。{{*|榻前下敎}}上曰,名臣奏議抄出事,何以爲之耶?宗城曰,此非一二,臣所可爲者,玉署諸臣,必齊會相議,然後可以擧行矣。上曰,在京玉堂,再明日竝爲牌招齊會,名臣奏議篇目,抄選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命承旨,書傳旨曰,修撰兪健基,特敎之下,別無撕捱之端,而今日又復違牌,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禁推。宗城曰,明日經筵,取稟,姑未下乎?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6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式暇}}。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院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都承旨李眞淳,身病方劇,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以情勢難安,不爲入來,參議徐宗玉,罷職傳旨捧入,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竝違牌不進,判書、參判,所當竝請牌招。而參判則陳疏入啓,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忠勳府郞廳來言,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有司堂上朴師益,今方在外,不得爲之,頉稟草記,亦不得爲之云,故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重囚取服,一時爲急,暑月滯獄,亦甚可慮。而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時,特進官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除公故外,張鵬翼、李廷濟、洪鉉輔、趙遠命、朴乃貞、洪重疇、趙錫命、申光夏、李春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戶曹參判朴文秀,昨日再招不進矣。本曹褒貶,尙未磨勘,出疆之日,亦且不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近來藩臣狀聞,頗欠奏御之體,有若報牒。今觀朴師洙狀啓,李彦燮之仍任,意在數遞之有弊,兩道之或請仍任,或請自望,俱在爲民,則有何關係?而誠無顔面可更開口等說,慍朝廷之處分,虧藩臣之體貌,推考飭礪。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後,尙未擧行,事極未安。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疏批未下,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疏批已下,待明朝,與判書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保放罪人趙儐,當日丑時量,物故云,敢啓。傳曰,知道。予深嗟傷,雖已下敎,卽爲放送。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自西還朝,今周一歲有餘,而首尾不離銓地,其間遞移他職,只四箇月耳。公體苟簡,已不可言,而私義怵惕,如坐鍼氊,間或人言來逼,則不論輕重,輒必引免乃已者,不但素性謹拙,惟以退遜爲義,抑銓要之地,去就之節,尤宜嚴截故耳。今臣三度入銓,而適値長席引入之時,無端辭免,義有不敢,黽俛獨政,已累次矣。當今之時,爲矢之的,此其理勢,在所不免,詆辱之來,早晩以竢日昨憲臣之疏,果上矣。其所聲罪,極其非常,一則曰,箝制言者,一則曰,力戰公議,其他可駭乖舛等語,無非蹈藉迫逐之意,信斯言也。其爲罪,奚止於疏末論斥而已哉?夫申晩之突然爲請伸之疏者,大是意外,以其偶蒙收敍,而依舊檢用,有拂物情,略示規警,徐議疏通,實爲平銓衡之道。況改擬有命之後,不徑稟裁,而輒復强擬,尤竊以爲未安,故旣與長席,有所爭難,數次停枳,姑未更檢,其見怪於黨臼中心眼,亦非異事。而晩疏主意,不過護同而求伸,元非關係於政注,則箝制之目,大不襯著,此特求罪之急,惟恐下語不深耳。至於李喆輔事,科名爲言,本涉非理,其兄玄輔承宣之望,一榜他人文銜之除,更無異議。而獨於喆輔之館職例擬,張目大言者,可謂橫決之甚。豈喆輔之文雅峭直,偏見忌嫉而然耶?凡政曹之規,塞之則一郞有餘,通之則首堂亦不能獨專,況在亞堂乎?雖然,首堂之於喆輔,旣無顯言沮塞之事,有何消詳之可論,義理之可言?而爲亞堂者,乃反逆揣他意,自屈己見,獨枳榜中之一人,則其果合於事理乎否乎?憲臣以京華聞見,豈必全昧此例,而强以爲言者,吁,亦異矣?所稱公議,臣所未知則其謂力戰者,何耶?誠可笑而不足辨也。乃者開政有命,昨日三牌荐降,而情地危臲,一向坐違,顧念義分,惶悚無地,玆敢悉暴衷悃,仰煩籲呼。伏乞聖明,察臣難冒之情,諒臣必遞之義,亟命鐫改臣銓任,俾無許久撕捱,公私俱病之患,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疾病纏身,藥餌爲命,仕宦一節,實無可論,陳章而每患阻却,臨政則輒事違逋,惶恐悶鬱,不知所措。此際伏見前持平尹得徵疏本,以申晩之見塞,李喆輔之檢擬,恣意論斥,或謂之箝制言者,或謂之作爲義理,力戰公議,臣於是駭怖震慄,繼之以訝惑也。夫申晩之頃日一疏,自許以進言,則固無不可,而但其一體人,幽冤莫伸等說,恐不可肆然於十九日下敎之後也。臣與晩,近作堂、郞,深喜其言議不甚激,而惟此一著,未免錯了,故姑欲停枳,以存規警之道,而亦非有深意也。至於李喆輔,臣在前夏,因其兄玄輔承宣之望,疏陳是非,已蒙聖明之鑑破,則今不必煩絮,而原初堂錄時,無論彼此,皆以爲可合。而至於準點,則此乃公議也。其後別無事端,而忽乃以科名齗齗不已,輒謂之公議,臣未知公議,亦有隨時變遷之理耶?館職之望,或擬或否,惟在一時之取舍,故臣與長僚,前後同政,而未嘗以喆輔通塞事爲言,則有何更費消詳之端,有何乘時檢擬之嫌乎?其所謂政格,未必爲臺臣之所知也。噫,如喆輔之人地文學,實未多得,若置於啓沃之列,其所裨益,必不淺淺,臣心知其如此,而特恐時論之媢嫉,莫之檢擬,則是負其職也。大抵,人見不同,通塞用舍之間,隨事論列,亦不害於相濟之道,而但今臺臣則聲罪於本事之外,申晩之疏,有甚利害於臣身。李喆輔之檢擬,亦不過因其舊踐,則所謂箝制者何意,義理者何事?不顧其言之襯不襯,而只爲構成脅持之計,夫居銓地而得此題目,便是權姦擅弄之手法,誅之竄之,尙有餘罪,則不知此後繼發之論,果至於何境,吁,亦可怕也已。臣於本職,曾是匪分,而乍遞旋叨,今幾一年,豈不知畢竟顚隮?而外則迫於嚴命,內實感於恩遇,黽俛遲徊,猶不知去,此殊可愧也。若其區區本心,則實在於調娛和衷,以無負聖上平章之化,而時勢乖角,事端層現,一或違怫,拳踢隨加,今則雖欲包羞忍垢,暫冒於職次,其可得哉?臺言峻發,罪名未勘,縮伏恭竢,一味悸懼。昨因開政,召命荐降,而顧此情勢,旣無可進之路,自犯違傲,罪尤萬死,玆敢擔曳病軀,隨牌詣闕,略暴危懇,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速賜斥退,仍正臣箝制言者力戰公議之罪,使臺言快申,賤分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千里遠役,病憂連綿,未卽趨召,自速嚴譴,惶隕懍惕,莫省攸措。不意聖度天大,遄降宥旨,牢狴纔脫,召牌狎臨,臣誠感激震悚,他不暇顧。昨已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第臣素患伏暑之症,添篤於長途觸熱之餘,而昨今以來,症形轉劇,寒熱交戰,神識昏瞀,食飮全廢,支節如解,貼身牀席,㱡㱡將斃。以此病狀,旬月之內,萬無束帶供職之望,玆陳私懇,冒瀆宸嚴,臣誠死罪,如使臣,少有一分可强之勢,當此特敎飭勵之日,何敢爲慢蹇自便之計哉?惟其疾痛之極,不得不仰首而鳴號焉。伏乞聖慈,俯賜諒鑑,亟命罷臣職名,俾得安分調攝,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不宜更及他說,而竊於近日事,深有所慨然,略此附陳焉。夫臺閣者,人主所寄以耳目之責,而糾正百官,此其職任,顧不重歟?是故風采所繫,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不但古史可考,卽我朝已事之可鑑者,亦多矣。噫,殿下自近年以來,凡於進言忤旨之人,例皆慢罵摧折,以致士氣沮喪,噤默成習。故臺閣之上,未聞有盡言不諱之風,至若論及大官之人,又輒見疑,以敲撼傾奪,卒歸於讒誣之科。故凡今爵秩之稍高者,人皆難於開口,伈伈睨睨,習慣已痼。而乃者南泰齊所論大臣之疏,能不顧一身利害,言人之所不敢言,雖其遣辭委曲,而亦可見直陳無隱之忱,則揆諸古道,宜在嘉奬之列,夫以殿下日月之明,豈有所未照於此?而不惟不賜開納,乃反詬叱放逐於絶海瘴癘之濱者,抑何故哉?似此處分,臣實莫曉所以也。臣與泰齊,素不相識,寧有一毫愛惜之私而爲此言哉?亶以直言難得,世道日下,故區區憂國之誠,有不能自已,敢暴愚悃,儻殿下有悟臣言,特命還收泰齊補外之命,則閉塞之言路,庶可以更闢。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斥補,亦爲末減,則若是迎護,極涉異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猥以疎緩賤品,忝叨刑獄重任,常恐官責之未副,以致國綱之漸弛。近緣一事之失職,轉成情勢之不安,冒呈辭單,冀蒙遞罷,以爲外無痕跡,內靖私義之圖矣。今則天牌屢辱,事勢迫隘,不得不猥陳顚末,恭竢斥退焉。近來油猾之徒,盛爲賭錢之戲,小則敗家亡身,大則穿壁踰垣,法司,出禁繩治,而以猶未止息爲慮矣。頃日齊會坐衙時,聞有一處結徒黨作窩窟之事,諸堂同議,送吏捉來,則其中二人,乃禁衛營軍士也。卽爲成送進來公牒,而先施卄杖,仍爲拘置矣,本營都提調,以其卒之爲入番於本第者,而刑吏之不爲稟告爲非,夜送旗手,捉去掌禁直曹之兩吏,重棍三十,奪去犯禁在拘之二卒,使不懲治。槪諸上司軍門吏卒之犯禁者,只爲進來,不爲私稟,乃是例法,則不稟之禁吏,上直之曹隷,顧何罪哉?法之不行,坐於難制,而相門番卒,猶不敢治,則亦安用法官哉?一則使下吏,無辜受棍,一則使悍卒,玩法自恣,此莫非臣等疲軟不職之失也。其何可冒據於掌刑之地,以受一世之嗤嘲也?且參議臣柳儼,以合席出令首嫌同入之人,不可不同其去就,而前之陳疏,昨之違牌,不但出於救護親癠之意,則在臣等廉義,尤無冒沒趨承之路。故昨以同會拜章面議,而今方竢勘,不得聯署,如是之際,逋慢日深,惶悶罔措,敢此陳懇。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治臣等溺職慢命之罪,代以剛嚴守法之人,以振頹綱,以行禁令,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六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夏陵君樀,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氓、竹竿、芄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氓章,淫女爲人所棄,而自道其悔恨之辭也。文義無可達者,而大旨下所謂士君子,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一句,援比最好矣。人之親密,無如配偶,而不有媒妁,私相淫奔,則及其色衰愛弛,輒至疎棄,君臣之間,亦猶是矣。方其一時迎合,雖加恩寵,而進不以道,終至賤薄,是與氓之婦何間也?然則婦不可以不正隨人,而娶妻者,亦不可以色美而取淫亂之女,臣不可以枉道求君,而求臣者,亦不可以容悅而取讒佞之人。朱子此言,宜爲監戒。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氓與谷風,皆婦人見棄之詞,而谷風則比氓,猶得其正者也。君子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云者,爲氓章大旨,推類以廣,最爲讀詩之法。凡事以正,然後畢竟無弊,氓之婦人,無媒妁之命,而失身相就,故三歲爲婦,遂至見棄,初若以正,終豈至此?君臣之交,亦當一於正而已矣。上曰,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云者,其愧悔之意,亦深矣。宗城曰,初以不正相隨,故雖有中間服勞之事,而其夫棄如脫屣,愧悔雖切,亦何及乎?上曰,三歲爲婦,夙興夜寐,猶能舍其舊淫,勤於婦道,比於人臣,則如封德彝之類也。宗城曰,自上比方之敎,誠好矣。寅明曰,谷風、氓章,皆是棄婦之詞,而谷風則忠臣志士之所當憐悲者,氓章則佞人譖夫之所當懲畏者也。臣嘗觀《戰國策》,有人於少時與隣女戲,而一則相應,一則不應,及其喪偶而求配也,必於其相戲不相應之女而娶焉。古人以此而比之君臣之間,蓋居常媚悅者,爲佞臣而不可近矣。拂忤者,爲忠臣而所當親也。彌子瑕之啗桃,始雖沽寵,終至得罪,爲人臣者,固當以直道自勵,而人君用人之道,亦當遠讒諛而奬忠直矣。大抵爲婦女者,孰不知貞信之可貴,而有慾不制,終至失身,爲臣子者,孰不知讒佞之可惡,而一失其正,自陷大戾。雖以我國事觀之,李芑嘗有《東國通鑑》有誰讀之語,此蓋初不自愼,而漸入於靡所不至之域矣。至於治國亦然,若勉勉以至正至大之事,則磨以歲月,三代可復,而如或以治效之姑遲,謂無滋味而便懷解怠之志,則此心一放,便至亡國,豈非可懼者乎?惟在人君謹幾微之道矣。上曰,所達極是,讀詩之法,比類推去,則無處不當矣,太甲不戒縱慾,幾乎顚覆,而終能允德以致太平。人君,宜鑑戒於此,而以戒逸慾爲念矣。寅明曰,臣以謹幾微仰達,而殿下以戒逸慾下敎,旨意深遠,實所欽仰。尙星曰,此章之旨,可以一言蔽之者,亦在乎二三其德四字也。女雖求之,士能拒之,則寧有其婦之怨言乎?君臣之間,用舍宜愼,不知讒佞,而過加信用,伊後厭薄,至於迫逐,則亦不免於二三其德,而反有怨國之患矣。寅明曰,惡佞之心,人君皆有之,而蓋不知爲佞人而用之矣。孔子曰,鄕愿,德之賊也。佞臣亦猶是焉,外似忠勤,而亦無公然贊君之語,則爲人君者,何以的知其此爲佞臣乎?是誠難矣。上曰,在上者之難知,固也。而在下則有可知之道乎?宗城曰,凡於交際,亦難辨其賢愚佞直矣。寅明曰,朋友之間則或以言行而觀之,或以處事而觀之,其觀之之道多。故比之君上知臣之道,則似易矣。而我之所見處雖不足,在他而有善處,我之所見處雖無欠,而在他而有不善處,此最難知矣。宗城曰,竹竿章,與上泉水章同意,芄蘭章,亦無文義之可言矣。尙星曰,竹竿一章,雖無文義之別樣可達,而其所謂豈不爾思,遠莫致之云者,語意儘好,可見其出於情止乎禮之意,則彼區區一衛女而猶如此矣。人主施爲之間,當有以反復存戒於此等處矣。上曰,在上泉水章進講之時,亦多勉戒之言,下番則新入講席,故亦以此陳戒,而當爲留意矣。上曰,芄蘭,只是興耶?似有諷嘲之意,故慶源輔氏之言,如此乎?宗城曰,朱子旣以不敢强解爲言,以臣淺見,有不敢質言矣。講官遂掩卷。寅明進伏曰,旱餘得雨雖幸,而蒸鬱特甚,連日進講,上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寅明曰,節雖晩矣,而雨將洽矣,以趁未得雨之故,畿湖之間,移秧愆期云。而此後若無災害,則大豐雖不可望,穴農則可期矣。上曰,不無成霖之慮,必有浦落之患矣。寅明曰,趙儐,頃以臺章就理,而病勢深重,卽爲保放,差病無期,尙未納供矣。聞今日身死,而以其未及勘處之故,不敢歸家成殯,今方治喪路次,此是曾經將任之臣,聞甚愍惻,敢達。上曰,趙儐事,入侍諸臣,或知之耶?寅明曰,本事虛實,無知之者,而大抵平日持身頗謹愼,且聞家甚貧窶,其不甚貪濫,可知矣。上曰,雖未數見其人,予意則知其爲忠勤,待其納供,欲詳知本事而處之矣。今聞其死,不覺嗟傷,卽命放送,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甲山府使李匡德,頃有內遷之命,自上必以侍從之臣,不欲久棄邊地。而且匡德之父眞望,年衰且病,萬里離違,情理亦涉可矜而然矣。旣奉承傳,銓曹宜卽擧行,而日前有當窠,以其非啓請而不爲擬望云。有承傳之後,何必復煩啓請?啓請擬望者,不過副學、大諫等數窠而已。何可等待耶?聞眞望,亦方有病,雖因在鄕,未能詳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旣命內遷,則宜令歸見其父病。曾聞故相臣趙相愚,以江界府使內遷時,直令出代,若依此爲之則幸矣,不然則勿論吏、兵批,隨闕卽令付職,似好矣。上曰,時無堂上窠耶?如無之則不必待其作窠,無論軍職實職,斯速遞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夕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河廣、伯兮、有狐、木瓜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河廣章,可見宋桓夫人之賢,而在襄公實爲人倫之不幸矣。夫人雖無罪見黜,而夫婦之義,已絶於桓公,則桓公已歿之後,義不可以私往。襄公,承父之重而與祖爲體,母出與廟絶,則亦不可以私返,而在襄公之道,生則致其孝,歿則盡其禮,當如范氏之論矣。寅明曰,私恩不可絶,大義不可掩,致其養而克全所生之恩,無私迎而不害所重之義,然後可以恩義兩存,而無偏著一邊之譏矣。上曰,旣不得迎還於宋,則致養之道,不亦難乎?宗城曰,揆以禮,斷以義,終不可以私迎,小註朱氏之議,實爲的確。但當問安之使,交錯於道,滋味之供,無或間斷而已矣。尙星曰,宋襄公爲世子時,不敢以欲見其母爲言,請於桓公曰,有舅在衛而常愛我,願一見之。其情,誠慼矣。上曰,襄公事甚難處矣。宗城曰,伯兮章,婦人,悶其夫久從征役,敍其悲痛之辭,而兵者,死地也。迫於君命,有此遠戍,而其期已過,歸日尙遲,則其室家思戀之情,憂悶之懷,當作如何?范氏之論,實曲盡人情矣。尙星曰,周室東遷之後,衛有遣戍之事,故所以有自伯東之語,而君上,不能軫恤,戍卒過期不還,故亦有此悲怨之辭矣。范氏所謂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傷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災者,不但逼盡於人情,其所以戒人君恤民之道者,亦深矣。今當盛世,雖無征戍之役,而近來飢饉荐臻,癘疫兼熾,死亡相繼,閭里殆空,其孤兒寡妻,號呼無告者,殆有甚於兵禍之餘。此正我殿下,哀傷惻怛,若恫在己之處也。上曰,所達切實,每念民情,不覺傷嘆也。宗城曰,刑罰亦如征伐,人君用刑之道,宜務加審愼矣。臣嘗入侍於親鞫之時,實仰殿下哀敬之誠,而不幸戊申以後,獄事連續,其罪關惡逆者,萬戮猶輕,而桁楊之下,亦豈無枉死之人乎?況於孥籍之際,其妻子之無辜誅竄,冤酷必至。此足以傷和召災。故臣自嶺南,奉命還朝之後,以日後凶荒之慮,仰達矣。不幸臣言偶驗,連歲荐飢,臣於此不勝憂嘆焉,今後則豈有獄事更起之患?而世變無窮,亦難保其必無矣,設有之,必先之以惻怛之誠,而務行恤刑之仁,以廣好生之德焉。上曰,所達甚好。雖不言,予豈濫殺人哉?副學頃年敦化門所達之言,予嘗記得,而至今在心矣。雖惡逆當坐者,苟一子則可矜,況有橫罹者則豈不可憐乎?當各別留念焉。宗城曰,有狐章,國亂民散,喪其配耦而有此比賦之辭矣。以卽事言之,閭閻之間,亦豈無鰥寡之無依,而其情之可矜者耶?太王之外無曠夫,亦當爲仁政之所當體行者矣。尙星曰,淫風中其情可哀者,已有先儒之言,而近聞民間,不但鰥寡之無依,亦多年過而未有室家者,勸婚嫁,亦王政也。貧窮靡依,不得以時嫁娶者,宜有助以成之道矣。上曰,三代之世,亦豈無鰥寡哉?當以文王之政,法之而已。我國禮制,固難猝改,而壯而無妻,壯而無夫者,亦感傷和氣之道也。下民則曾有勸嫁娶之令,自政院又爲申飭,可也。寅明曰,部官有報而京兆入啓,則自該曹,助給若干物,而下民輩不知國家之德惠,反笑朝令之煩瑣矣。上曰,其貧窮無資而不得行婚之家,諭以義理,助以若干物,以勸婚嫁者,實爲王者之美政矣。愚民雖不知惠,豈可廢閣不行耶?寅明曰,白居易,贊美唐太宗,而作詩曰,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宋太祖覽此詩而自以爲不及矣。太宗之治,雖曰,假借,而其政化之美,有足可觀。此當爲後王之柯則矣。至於部官枚報事,雖合申飭,而匹綿斗米之賜,只恐終近於區區小惠矣。宗城曰,木瓜章,與靜女章同,無文義可言者。上曰,觀此張氏註,衛地或稱土薄,或稱地饒,亦有上中下之分耶?寅明曰,雖十里之地,自有土品之高下,況一國之內乎?其濱河土薄者,如今海濱斥鹵之類也。講官遂掩卷。宗城曰,玉堂違牌者四人,而三人則踏啓字。兪健基,獨禁推,健基情勢,比諸臣稍輕,而有此禁推乎?上曰,在上者自反下敎,則爲臣者何敢以情勢爲言耶?尹汲,若或以科擧事爲嫌。則無義矣。吳瑗,陳疏承批而猶不出,申宅夏,元無可引之嫌,當初竝欲禁推,而踏啓文書,適混下,處分未免斑駁,宜乎儒臣之有此問也。兪健基禁推傳旨,還入可也。上命必寧書傳旨曰,爲人主者,自反下敎之後,爲人臣者,焉敢爲過中之撕捱?而尹汲、申宅夏,其所撕捱,俱無意義,吳瑗則辭疏承批,更無他嫌,而兪健基則往日之事,業已知之,其所撕捱,殊涉支離。而不顧分義,俱爲違牌,其在事體紀綱,不可循例罷職禁推而止,竝先罷職後禁推。宗城曰,君父下反躬之敎,則設有情勢之難安者,出而膺命,又復引入,未爲不可,而終始違命,至速罪戾,莫非諸臣所自取者。而其中兪健基,則似當有體下之道矣。所被人言,與他有別,雖非直斥以不合玉堂,其語意則頗緊,當之者,有難於冒沒承膺矣。寅明曰,以去就遭彈,則有異於官司相規矣。尙星曰,臣以積逋威命之人,不敢陳白他人事。而日作聖敎中,自反等敎,在玉堂諸臣,實爲萬萬惶悚,臣與在囚諸僚,相議去就之際,以爲人臣,設有廉義之難安者,聖敎至此,不當一例撕捱云。兪健基,亦以爲承此下敎,實欲一謝恩命,而旣遭改差之啓,終難遽然冒出云。此非無端引嫌之比,與他似或有間矣。宗城曰,小臣所達,非爲健基地也。至於有所遭者而一例嚴督,則嚴命亦不行,而事體反有傷矣。吳瑗,亦被吳光運之疏論,則其所不出,亦有所執矣。上曰,吳光運,今番疏則過矣。光運旣被人言,則其反駁亦無怪矣。寅明曰,瑗之所遭,旣是虛事,則吳光運之引此爲言,實爲過矣。近來縉紳間,互相駁擊,遂成風習,臣竊爲之慨然也。上問吳光運疏語於必寧,必寧,以吳光運疏中語,及吳瑗者數句陳達。上曰,此則光運非矣。寅明曰,互相攻擊,不擇言語者,固宜嚴處,以杜後弊,而古語不云乎?招之不來,麾之不去,人臣苟有所守,則雖在雷霆震蕩之中,當確然不動,凡有難安情勢者,豈可一向嚴督乎?上曰,知事之言,非矣。雖獲罪國家者,君上蕩滌用之,則固當出而爲用。況自相攻擊而遭人言者,何敢曰,有所守而不膺君命乎?寅明曰,若遭慘駁,雖有君命,固難輕出矣。上曰,然則自上將無敦迫之事乎?必寧曰,其中亦有時月遲速之異矣。上曰,承旨所達然矣。必寧曰,《詩傳》第二卷,今已畢講,且當盛暑,自初伏至處暑間,視事停止之意,敢達。上曰,知道。宗城曰,《詩傳》二卷,今日已畢,而承旨以處暑前視事頉稟,今將久廢講筵。而《詩經》,元非有益於日日開講矣,宴閑之間,朝夕諷詠,以爲溫繹,則其有得於懲創感發之道者,多矣。古人曰,二南,王道之基。尤宜各別體念,而如或衮職有闕,則臣亦當以三百篇爲之陳戒焉。漢光武謂耿弇曰,始雖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當初《詩經》之進講也。臣意則以爲盛暑前,當畢一冊,聖志勤切,日再臨筵,今已畢講二卷,以如此立志,推而行之,則何事不可做乎?伏願聖志一定,勉勉不已,當事則期於必成,而無或沮撓,幸甚。上曰,引古爲戒,語尤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宗城曰,今日晝講時,以特進官之不備,至有請牌之擧,極爲未安。特進官無論文、南、武陞二品者,幾盡被抄,其數甚多,而法講有命,終無一員之來,不可無警責之道。今日請牌人,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處暑前,當溫繹,而大全則浩汗,玉堂只以大文與大旨,精寫以入,可也。宗城曰,玉堂有此冊,而木板所印,不合御覽矣。當依下敎,精寫謄出,而此不過爲二卷冊,以活字印出,亦似不難矣。上曰,欲便於展覽,故有此敎而印出,則不可謄書以入,而字樣則使之不小不大,可也。講官退出。上曰,承旨進前。必寧,進伏,上命書傳旨曰,予方講《毛詩國風》,於伯兮章,因章下先儒註,不覺因文而興嗟。噫,自古戍役,雖有遠近之不同,亦有歸家之日。而因其歲飢,塡于溝壑者,其歸何日?其俱歿者,雖尤惻傷,其孤子寡妻,呼父喚夫,無處可依,無處可訴。此反有甚於飢歲賑民。前後設賑之時,則其幹事之人,雖或盡心,其畢賑之後,莫不放過乎此,昨年下送本土,保其農業者,餓殍道路,未能還家者,爲方伯、守令者,其能助也恤也。庶今各業其業,各安其土乎?雖若此,尤宜著念,若不果此,深體莫忽,歉歲賑政,常年勸農,猶有不逮,其況他乎?今者下諭,自不覺其惻然于心,體此由中之敎,勉飭該道列邑事,下諭于往者,設賑諸道。上曰,明日持公事乎?必寧曰,明日與褒貶開拆相値矣。上曰,開拆時持公事入侍,可也。必寧曰,院中僚位不備,臣與左承旨洪尙賓,只伴直矣。上曰,開拆時持公事入侍,事體自別,不可無該房。明朝都承旨李眞淳,左副承旨金聖應,同副承旨鄭彦燮,竝牌招可也。承旨、史官,遂以次退出。 ==6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式暇}}。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非但有故,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大雨連宵,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已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屢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疏批已下,重囚訊問,一日爲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仁政殿儒生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以親臨磨鍊。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今玆嚴命之累違,固知爲萬萬死罪,而辭職名而受常廩,私義之所不敢出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又傳于洪尙賓曰,南北道監役,待令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道監役官牒報,則西小門南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六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令該營,量宜定送軍兵,限畢築間,着實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徽陵奉事所報,則本陵陵上莎草,因連日雨水滲濕,今十五日,自子方至卯方頹下,子卯間相距,長十七尺,上下高十一尺,深一尺五寸,兩間罅隙最闊處,一尺二寸云。又接崇陵奉事所報,則今十五日,大王陵上莎草,大雨之餘,自戌方至卯方頹下處,廣二十二尺,高九尺八寸,深七尺五分,兩間罅隙最闊處,二尺云。兩陵上莎草之頹下,至於此多,極爲驚心。慰安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崇陵則王后陵,同在一墻之內,慰安祭一體設行,兩陵上莎草頹下處,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而蓋覆油芚、草芚,依例令各該司進排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徽陵陵上莎草頹下處,及崇陵大王陵上莎草頹下處奉審事,大臣以下,當爲進去,而領議政、左議政,俱爲未差,右議政金興慶,情勢難安,不得進去云。在前如此之時,原任大臣代行,已有規例,而該曹不敢擅便,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陵奉審事,大臣當爲進去,而右議政金興慶,情勢難安,不得進去,在前如此之時,原任大臣代行,已有規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徐判府事進去。 ○以十六日儒生殿講試官望筒,傳于鄭必寧曰,陵奉審相値,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興海郡守河必圖,黃州牧使李浤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河必圖、李浤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南兵使申德夏,除授本職,已過多日,而以頃日所遭引嫌,累呈辭狀,尙不肅命。武臣事體,不當如是,而强引査明之事,過自撕捱,殊涉未安。且前兵使李義豐,病遞已久,邊閫重務,累月曠廢,委屬可慮。申德夏推考,使之明日肅謝,從速赴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議政府言啓曰,本府今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右議政金興慶,方在引入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左議政,俱未備位,右議政臣金興慶,方在引入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官員,今春夏等褒貶,因堂上不備,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春夏等褒貶,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磨勘以入,而所屬司僕寺、軍器寺、訓鍊院官員等褒貶,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不得一體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本曹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堂上,俱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及屬司中,瓦署、造紙署、四山,甲寅春夏等褒貶,繕工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典涓司去癸丑春夏秋冬等,瓦署去癸丑秋冬等,四山去壬子秋冬等,癸丑秋冬等,合十一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瓦署別提金省魯,與臣取魯,俱有相避,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繕工監、典涓司,甲寅春夏等褒貶,尙衣院、造紙署、掌苑署,癸丑春夏秋冬等,甲寅春夏等,褒貶,竝因其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磨勘,而繕工監副正朴弼震,今此褒貶時,無緣不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春夏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判義禁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依例磨勘以入,而去戊申春夏等以後,癸丑秋冬等至十二等褒貶,亦當追磨勘,而其時郞廳、將官,已多遞易,似無擧論之事,竝爲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臣徐命均,方有身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本廳所屬京外將官等,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啓聞,而摠戎使臣趙儐,頃遭臺論,且因病重,未及供辭,遽爾身死。訓鍊大將臣張鵬翼,以一時兼察,旣無前例,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殷山縣監趙鎭世貶目中,以歇後處事殺人者逃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監司朴師洙推考,何如?傳曰,允。 ○副提學李宗城,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等箚子。伏以臣等,謹承明命,來會館中,就歷代名臣奏議中,揀取君德、聖學、敬天、仁民、勤政、賞罰、知人、聽言、戒佚欲、謹名器,十篇,別單書進,而仍竊伏念,君德爲出治之源,聖學爲明理之本,敬畏天命,仁恤小民者,實係祈永鞏固之圖。勤勵庶政,明愼賞罰者,尤是摠攬綜核之要,而明於聽言,則佚慾不期戒而自戒,審於用人,則名器不期謹而自謹,卽此十篇而綱領畢具矣。聖王致治之要,固自多術,名臣奏對之言,孰非可鑑,而臣等之刪繁祛文,必以十篇而獻者,竊自附於區區芹曝之意。苟其味玩名義,尋繹條項,不待乎開卷講讀,而亦足爲盤盂之銘,贄御之箴矣。嗚呼,聖上所以惓惓斯書,必欲爲召對之用者,實出於繼述之孝思,而惟我寧考,盛德至善,覃被八域,窮山極海,匹夫匹婦,尙有於戲不忘之思者,蓋莫不本於此發,而爲四紀之至治,則今日善繼之孝,又不在此乎?玆當抄進篇目之日,略附規勉之忱,惟聖明留意焉。取進止。歷代名臣奏議,篇目抄選別單,君德五篇,聖學四篇,敬天一篇,仁民五篇,知人五篇,聽言七篇,賞罰三篇,勤政一篇,戒佚慾三篇,謹名器二篇。答曰,今覽抄進,又考本文,深嘉抄獻之意。噫,今欲講此書者,意亶在於追慕,所勉戒,興予慕感,可不各別留意焉? ○傳于鄭必寧曰,玉堂箚子及抄單留中。 ○副司直趙遠命疏曰,伏以臣積傷路憊,榮衛虛脫,胸痞痰壅,怪症疊現,委頓床玆,不能轉動,累違召命,寔出於萬不獲已,而私心惶隕,彌日不定。伏聞咸鏡監司臣李箕鎭,以到任後未滿日限,今春夏等殿最,令臣替行,南兵使臣李義豐,以褒貶同議一款,亦爲啓聞,而吏、兵曹回啓,竝令臣磨勘,臣於是,誠有不敢冒當之端。臣之遞罷,在於上年冬末,交印上來,要不出正二月之交,春夏等第之出於臣手,實是慮外,故各邑治否,全無廉察,到今成命之下,茫然無以甄別,惶愧罔措。夫道臣之責,莫重於殿最,而守宰能否,最難詳知,傳聞或爽,題目失宜,則不但當之者不服,遞易之際,民受其弊,此實不可不十分詳愼處也。設令臣冒昧封進,當待本道營屬之持列邑仕日單子,及將校試射擧案,上來然後,可以封啓,而千里關外,累次往返之際,新監司日數亦必滿限,與其遞仕而冒當,曷若在職而擧行之爲得宜也。伏乞聖明,俯察事勢之如右,特收替行之命,仍令時任監司,依例磨勘狀聞,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殿最,其令新伯限滿修啓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再上辭本,申暴危悃,而及奉聖批,不惟不準所辭,辭旨愈益隆重,開釋備至,勉諭諄切,臣誠惶霣感激。宜不敢復引前事,以煩天聽,而第臣情地,終有所不可仍冒者,勿論本事之如何,勘罪之當否,前後臺閣之上,以此爲說者,凡幾人哉?遣辭命意,俱極深緊,或引事而陰斥,或指名而顯詆,書臣言而捧入者,請罷其職,謂臣言而無心者,請削其官,迭出交攻,持之不已。臣若徒恃寬假之寵命,晏然爲冒進之計,則詆斥之言,何但止於論臣前日之三字語而已哉?噫,臣僚之一遭白簡,必解其見帶之職者,誠以重臺省而勵廉恥也。乃者罷削之論,皆以臣故,則其不當以勘罰之在他人,强爲自恕,而淟涊蹲據也,決矣,夫豈出於過嫌而飾讓之意乎?至於共休戚之聖敎,尤有感惕於中者,念臣譾劣,最居人下,而受恩如天,托重至此,竭力圖報之忱,安敢少忽?顧今鼎席之不備,臣非不知廷務之不擧,臣非不念,而惟臣所叨之任,實是具瞻之地,其所去就,關係則重。今若不恤人言之可畏,惟知承命之爲恭,蒙冒衆咻,揚揚復出,則非徒一身廉愧喪盡無餘,其爲貽辱淸朝,誠非細故。左思右量,竟難轉動,而史官累日相守,常廩每煩輸送,悚懼之極,不省所措。玆敢更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仍念使行出疆,期日不遠,黑草査對,一時爲急,而顧臣情勢之外,賤疾且劇,起身進參,斷無其望,提擧替行,自有前規,伏願卽令槐院,依例擧行。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業已洞知,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大臣事體,比他自別,豈可以奏御做錯,過自撕捱乎?目今鼎席只有卿,而若是引入,國事多曠,緊務遲滯,以卿爲國之誠,何不諒此而困我此極?況黑草査對,尤不可若是稽滯,而不顧若是乎?不腆常廩,亦不宜過讓,卿其須體慇懃之志,安心勿辭領受,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甲寅六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褒貶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上曰,褒貶啓本,宜先開拆,而兵房所掌,何以爲之?必寧曰,無該房,則下位例爲代行矣。眞淳、必寧,次次開拆而上之。上覽訖還下,命眞淳,書傳旨曰,今觀嶺南殿最,則興海郡守河必圖,曾以御史褒啓,陞敍此任,則陞授未久,反爲居中,其始勤終怠可知。特命陞敍,遽生怠忽,飭礪之意焉在?不可居中而懲之,拿處。又命眞淳書傳旨曰,勤於前怠於後,純心奉公之意焉在?不可循例居下而置之。黃州牧使李浤,依河必圖例處之。眞淳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淸安縣監李義浹,以不無疵謗,職事惟勤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眞淳又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炯,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鎭海縣監高處亮,以土木非時,修擧可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京畿監司趙明翼啓本中,南陽府使李國馨,以不善捧糴,且短聽理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中,本道中軍柳萬增,以濫杖可駭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俱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啓曰,統制使金潗,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晴川別將李東芳,以病廢職務貽害鎭卒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平安兵使金潝,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甲巖權管金相兌,以雖乏能聲,亦無失着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又啓曰,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全羅左水使李命祥,忠淸水使李義翼,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四件出擧條}}上曰,殿最中無下考,則必請推考,而守令、邊將中,果無可合下考之人,豈可自慮其推考而置人於下考耶?然請推已成規例,故亦爲允從矣。眞淳啓曰,江原監司趙最壽,褒貶啓本中,楊口縣監李景琦,以文簿稽滯爲目,而置之上考,黃海監司兪拓基褒貶啓本中,安岳郡守李思一,以檢獄稍疎爲目,而置之上考。滯其文簿,疎於檢獄,俱不合於上考,殊欠於嚴命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當觀下句結語,守令則以上考施行,監司則勿推,可也。江華留守啓本,誤踏兩啓字,上啓字爻周,當該內官推考。今觀訓鍊都監貶目,則把摠閔鎭廷居下,京司褒貶不參,爲下耶?必寧曰,不參者爲中考,居下則必有所失矣。上曰,鳳山郡守嚴慶遐,常時似是無病人也。今見褒貶題目,無乃近有疾病耶?必寧曰,聞自到官以後,連有疾病,至今不得如常矣。上曰,各道發將將官之屬,當褒貶,則皆能一齊進參耶?尙賓曰,此是營門大坐起,且是有期限之事,故莫不趁期來待,無一人不參者矣。上曰,四山監役貶目中,南道監役則稱以松禁頗嚴,若果爾,則可謂不負其責矣。尙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同副承旨鄭彦燮,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之意,敢啓。上曰,推考傳旨捧入。吏、兵房,各以所掌啓本裹置後,次次退出。 ==6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五更,月暈,廻火星。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持平李性孝再度呈辭入啓,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今遷就,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吏判之撕捱,前旣下敎,終涉太過,參判、參議之其所撕捱,亦涉過中,而開政有命,都政不遠,鎭日撕捱,無意應命,分義道理,豈容若是?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矣,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傳于李眞淳曰,政官牌招,啓辭纔已允下,而此備忘,卽爲分付,使政官知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召,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開政,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極爲寒心矣。 ○鄭必寧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廣道,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引伏,已兩朔矣,辭章已三上矣。危迫之悃,庶蒙日月之下燭,而天聽愈邈,兪音尙靳,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所出。顧臣情地,如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當此鼎席一空,事務多滯之日,何敢爲飾辭牢讓之計,而人言可畏,廉義難棄,其不可徒藉眷諭,抗顔冒出也,決矣。且臣宿患痰癖之疾,因暑添劇,委身床席,無望起動,今玆嚴命之下,未克祗承,伏枕悸恐,無以容措,謹當更入文字,仰請違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徽陵、崇陵莎草奉審事,今方出去,今日內當爲回還,而兩陵上奉審之際,日勢若暮,則將未免徑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啓曰,今六月十五日,外各司及南北道禁松斫伐處,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東活人署參奉玄道泰,西活人署參奉鄭德周等,無緣闕直,依承傳,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東活人署書員崔壽萬,無緣闕點,令該曹推處。南道松木,舊斫根四株,生稚松一株,北道松木,舊斫根七株,亦令該府査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昨日褒貶中,有南北道監役,嚴松禁爲目,故其所摘奸,果由勸懲,而今觀書啓,其不若曾前之甚焉,可知其目之不過,而其於新斫,雖曰稚松,有愧其禁,當該監役,令該府勘處。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六間許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而定送軍兵,限完築間着實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着實把守,以待經霖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錄試射日次,而親臨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今十九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堂上啓曰,臣等承命馳詣徽陵、崇陵,陵上莎草頹下處奉審後,尺量,則徽陵陵上,自子方至卯方,廣二十八尺,高十一尺,罅折處深、闊各一寸、三寸。崇陵大王陵上,自甲方至戌方,廣三十八尺六寸,高十一尺,罅折處深二尺五寸,闊二尺。兩陵陵上莎草頹折,俱爲大段,極其驚心,謹以油芚、草芚,依例內外蓋覆封標,而修改之擧,不容少緩。考見前例,則六、七月改莎,本有拘忌,令該曹,八月節後擇日擧行,莎草頹下處,圖形以進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獻納李廣道啓曰,臣衰年風痰之疾,已成癃痼,形骸雖存,便同廢物,忝叨恩除,爲日已久,而委頓旅次,久稽膺命,有若全昧分義者然,慢蹇之罪,實無所逃,臣誠惶隕踧踖,不知置身之所也。且臣於日昨批旨之下,尤有所悚蹙不安者,臣疏所陳瞽說,皆迂闊而不切於事情,其何望有摡於聖心,而惟是代定侵徵,俱是病民之痼弊,不可無別般變通之道,故敢以一得之愚,仰陳救民之策矣。及承聖批,則乃以代定雖弊,比諸侵徵,輕重若何爲敎,有若臣不思侵徵之弊,而請停代定之令者然,此莫非臣之言辭荒拙,不能導達之致,而抑恐聖明,未察其弊之無甚輕重,而有此敎也。夫代定侵徵,自是一弊,若一得代定,便無侵徵,何以三百年來,此弊尙存,式至今日,爲弊此極耶?殿下果以爲前日之代定,本皆貧殘,故至於流亡,今日之代定,擧皆富實,可保無侵徵之弊耶?流亡之弊,生於收布,侵徵之弊,生於流亡,代定之弊,生於侵徵,弊常相生,自無窮已,寧有彼此輕重之可言耶?竊覵殿下,求治甚切,視民如傷,凡諸救弊之方,靡不講究,今日臣民,孰不欽仰聖主憂勤之至意,而獨於此弊,猶循姑息之議,差其輕重,示以難革之意。若使愚民,得聞此敎,必恨今日民情之猶未盡達於天聽矣,豈不有歉於聖德哉?至於國幣,自是國朝之定制,實爲救民之良策,當此民力俱竭,生財無路之日,以無用爲有用,可以寬民而裕財,一時權宜之策,莫切於此。臣非不知此時更張之論,必屈於因循之議,而竊冀斷自宸衷,以紓民憂矣。殿下不加留省,有此窒礙難行之敎,臣之言議淺陋,無一可取之狀,於此益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事君事親,初無二致,惟在各盡其力,是以古人皆因其緩急之勢,以爲進退之節,令伯之陳情,非爲不恭,茂烈之乞歸,特蒙優許者,此固人子之至情所當然,抑亦聖主所以推至仁而勵風化也。竊伏惟念如臣不肖,百無一能,而過蒙抆拭之寵,濫廁諸彦之間,出入經幄,昵侍耿光,顧臣何人,敢當斯任?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叨榮沾渥,一至此極,則臣以何心,欲離違禁闥,自遠於江海之外乎?第臣懇迫之私,有異於人,母年益高,母病益劇,家甚貧窶,歲又荐飢,甘旨之養,非所敢望,菽水之供,時或見闕,臣之至願,惟欲趁今無事之日,得伸歸養之計。雖老母,亦欲受養於暮年。而事與心違,荏苒捱過,臣暗誦古人生我不得力終身永辛苦之語,狂顧彷徨,殆不自抑。曾於昨秋,敢冒萬死仰瀆血忱,伏蒙我聖上,悶其情辭,賜批溫諄,末以今姑抑情,以待濟濟爲敎,臣仰恃恩旨,俯切私悰,隱忍耐過,今已經年,而臣母衰謝,視昨歲愈加,臣之情事,比前日尤甚。門內細瑣貽勞,老母辛勤契活,備嘗其苦,而臣則闊於營生,疎於奉親,策名登朝,今踰十稔,而尙未伸一時之養,每於中夜無寐,竊自省檢,未嘗不撫心而興悼。噫,往而不可返者,年也,逝而不可待者,親也,一日二日,餘暉幾何?若未盡養於今日,更將遲待於何時?恐爲莫追之悔,仍成難瞑之限,言之于此,其亦悲矣。念臣命道奇險,孤了窮鰥,惟臣一身之外,家無應門之童,母子二人,相依爲命,老母非臣無以爲懷,臣非老母,何得料生?用是老母不欲離臣,臣亦不忍離母,雖一時間等閒出入,未敢終夕不返,或久淹禁直,則當其九門下鑰之後,不覺中心鬱泄,臣以此情理,尙可有從宦之勢哉?今若貪戀恩寵,畏避嚴誅,不自列於仁覆之下,則臣雖爲榮,子道全虧,是臣上而阻聖朝錫類之化,下而負臣母致養之望也,玆敢更瀝肝膈之蘊,仰冀未卒之恩,臣情雖急,臣罪益大。於戲,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常,豈以號呼之故,謂無嚴畏之心?蓋父母之於子也,顧復慇懃,必欲祛其疾苦,而置之全安者,出於止慈之念也。天地之於物也,長養發育,無不各遂其生,而各得其所者,以其有至仁之功也。惟我殿下,父母也,天地也,深軫體下之德,克推愛物之心,凡厥臣僚之爲親陳懇者,無不曲蒙聖賜,今臣雖甚無似,豈不得以蒙殿下一視之澤,而亦豈不足以備天地一物之數耶?此臣所以干冒鈇鉞,至再而不知止者也。前則雖以館僚不備,有所靳許,而卽今多官出肅,番次不苟,雖謂之濟濟,可也。如臣之兩年尸素,毫無裨補者,其有無之不關,殆若江湖之鳧雁,倘蒙聖慈,俯垂哀憐,特畀一縣,以試鉛刀,則隨分盡職,竭其駑鈍。是臣區區之願,而恩波所及,可期便養,然則事君事親,不至偏廢,於公於私,恩義竝行,臣之祈望,惟在於斯。伏乞天地父母,諒臣切迫之懇,恕臣煩瀆之辜,曲準所請,俾遂至願,使老母暫紓桂玉之艱,微臣少伸烏鳥之養,則不惟臣之母子,銘骨含感,亦可以益光聖代敦孝之化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陳懇若此,令該曹稟處。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見擬於明日殿講考官,至於受點矣。親臨試士,事體至重,臣子分義,固當竭蹶趨命,而顧臣宿痾沈頓之外,近又添傷溽濕,嘔泄兼發,食飮全却,昏昏委倒,殆無省覺,以此垂絶之喘,萬無趨承之勢,將不免坐犯違慢,病裏惶恐,靡所容措。不得不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賜變通,俾免臨期窘迫之患,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考官,令政院付標以入,卿其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虛縻必遞之職,積犯違慢之罪,日夕兢悚,誅譴是俟,數昨憲臣之疏,重添臣難安之端,而不敢隨卽自引,姑且泯伏矣。今見兩僚對章,又輒提臣爲言,臣於此,益復愧蹙,不得不略陳焉。噫,申晩之向日一疏,亶出於盡言不諱,亦非晩之所獨言,而遽命遞罷,實爲過中。適因館職變通,恩敍復降,如晩之地望文學,宜在首先牽復,故臣於數政,連擬舊踐矣。及臣省掃歸來,與亞僚同政,而差出玉署也,亞僚初無指名相難之事,但曰前日改望中人,似當一徑稟白而更擬,臣答以改望之命,近頗稀闊,而先朝則比比有之。當宁以後,明白可記者,亦數次,而見改之人,無拘於更擬,一未有稟告之擧,前例與事理皆然矣。亞僚不復强持,遂以申晩諸人,仍前備擬,逮臣遭嘖引入,過累政而晩終不見檢。始知其故,爲枳塞間遇,參議言其不可,則參議以爲,改望果非可稟,而申晩之停望,各有所執矣,亦非欲久枳。臣曰,吾以必遞之人,不當預論政註,而長官則擬之,次堂則枳之,旣涉異常,亞僚之同議旋枳,尤未知如何也。以此酬酢而罷,至於李喆輔,臣本有世誼,少無私惡,而惟其科名,關係甚重,故臣自在西銓,屢陳於筵席矣。妄謂玆事,義理灼然,可俟百世,雖處分數變,榜號苟存,而終不可視同無疵之榜。其中武科,不必深責,文職猶可例擬,而若乃淸塗極選,決知其重難,玆於前後館職,未嘗檢擧,而兩僚赴政,則輒必擬差,傍觀之致訝宜矣。雖然,同僚旣無爭難於臣,亦不曾提論於同僚,爾征我邁,便成一副當道理,區區苦心,惟在於方便彌綸,不復起鬧,無失僚寀間和平之象,而畢竟臺疏猝發,至以政格責之。兩僚引入撕捱,則在臣廉隅,已不可獨自晏然,而況聖敎所以罪尹得徵者,全以營護申晩爲無嚴,則如臣之收用如舊者,當爲罪首。且李喆輔枳塞之論,僚疏旣盛加非斥,而聖上於筵中,又特擧其兄承宣望事,有所下敎云。當初聖上之委曲指導,必令奉行者,惟在承宣長望,而遂欲引繩於一切淸塗,則非臣之所能仰承。顧臣之上怵君命,下悶朝象,苟冀無事者,卒至無救於紛鬧,而只速其罪戾,臣尤不勝其悚恧也。臣之前日所遭,固無一分仍冒之理,而今又節拍層生,釁尤狼藉,官職去就,非所可論,孤恩僨責,合被重誅,席藁陳懇,惶恐俟命。伏乞聖上,察臣之不堪任使,亟先鐫臣職名,仍治臣銓注乖謬之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特敎又降,責諭嚴截,軫紀綱之無餘,仍命重推更招,臣雖冥然,豈全昧分義,而情地危臲,轉身無路,竟未免復犯違傲,臣罪萬死。臣無任戰隕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所謂所執,亦涉過重。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知敦寧府事宋成明疏曰,伏以臣受恩三朝,致位列卿,頂踵皆歸造化,跬步不忘王室,而素性懦弱,動多畏懼,才具短拙,自分退縮,跡阻軒陛,今已再閱歲矣,糞土賤汚,何足備數,而霄漢之上,記識姓名,收召之命,前後屢降,間有嚴旨,寔臣子所不敢承聞者。臣自是以後,不敢進不敢疏,縮伏俟譴,如窮人無所歸,伏聞日昨筵席,又有未安之敎,辭旨嚴截,臣於此,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之逬出,初非樂爲,旣退還入,全無意義,前此屢煩控籲,斷斷此心,竊想天日,或有以照燭之矣。縱使臣殫精竭力,夙夜奔走,決知無毫分裨補於國家,而顧秉彝之忠,則未嘗不以限死報國爲心,蓋雀環魚珠,性所同得耳。不幸遭人言而出,有召輒違,有命輒逋,畢竟不免爲辜恩負國之人,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中心悼傷,北望橫涕,臣今日入朝,則珪組煥矣,祿食侈矣,固知於身爲榮。況今聖明御世,動法堯、舜,群下望治,必期唐、虞,塵露報效,此正其時,臣獨何苦而喫蔬飮水,寄跡田間,甘爲聖世之一逋氓哉?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存焉。且士大夫廉恥一節,關係甚重,臣當初出城時,旣以沒齒丘壑,矢心自定,國中人皆曰夫夫長往也,今乃幸有召而貪進,則從前違命,抑何義哉?眞所謂不識人間羞恥事者也。人有所守,不能貞固,將謂其人何如也?先朝亦有一二退休之臣,而未嘗强加維縶,若聖上則安危所係之大臣,亦許年未至而致仕,如臣江湖乘雁,何足有無?引例許放,亦豈非天地各遂物性之仁乎?殿下雖以趨走承命爲恭,孟子所謂敬王不如是也。嚴敎之下,臣方席藁俟罪之不暇,不敢妄恃恩命,晏然爲趨承之計,而偃息自在,縣道例籲,亦非分義之所敢出,走伏城外,敢請鈇鉞之誅,徑尋鄕路,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亟削臣敦府職秩,仍命有司,議臣之罪,使爲人臣負國恩者,有所懲畏焉,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bb昧b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極涉太過,復尋鄕路,尤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甲寅六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時,行判府事徐命均,禮曹參判洪鉉輔,同爲入侍。尙星,讀自魯桓公元年至公告不能。上曰,下番讀之。㝡基,讀自七年至先書齊衛王爵也。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一年至經十有三年冬十月。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傳十三年,至經十有五年于亥伐鄭。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傳十五年至初衛宣公。上曰,《詩傳》已闕之,此章亦闕焉。德重,仍讀自十有七年至復惡已甚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尙魯,讀自十有八年至申繻曰。上曰,此亦闕之。尙魯仍讀自夏四月丙子至周公不從故及。尙星曰,《左傳》,多淫瀆煩褻者,而此篇尤甚,無文義之可達者。其中臧哀伯諫取郜鼎事,意婉辭正,多有可觀矣。魯之取郜鼎,言之可羞,隣國有難,而不能正華督弑君之罪,利其私賂而,遂至結中夏同盟之好,其悖義違禮,固已大矣,而至於納于太廟,則何忍以亂賊之物,乃陳於肅雝之庭耶?此臧哀伯所以縷縷陳戒者,而魯公終不能悟,周公舊禮至此而亡矣,想來良可慨惋也。上曰,然矣。尙星曰,昭德塞違,實爲一章之大旨,忠言讜論,足爲千載之可法,故識者聞之,知其有後,人臣憂愛之誠,固當不忘君違,而哀伯繩糾之悃,可謂能繼家聲矣。上曰,此眞有是父有是子也。㝡基曰,古人命名,多取卽事,而至於晉候之以仇名子,其不祥大矣。師服之言,誠有意見矣。尙星曰,楚王伐隨章,楚,大國也,隋,小邦也,其勢之不相當,無異於鄒敵楚,而只以李梁之在,猶戎輕易加兵,國家得人之效,於此可見。李梁,自是賢大夫也,逆揣羸師之謀,力勸脩政之道,使强隣畏憚而不敢動,則其慮事之智,治國之道,誠有過人者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陵奉審書啓,大臣入來矣,注書出往,大臣與禮官,同爲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出閤外,傳敎後還入。行判府事徐命均,禮曹參判洪鉉輔入侍。命均曰,久旱餘得雨極幸,而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極無極備,乃常理,而大霈後卽晴,亦可幸也。命均曰,以東郊農形,雖難推知外方,而卽今所見,頗有向豐之望矣。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湯劑連進,而近來則安過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當此極熱,雖常人,厭食特甚,水剌一節,不至減損乎?上曰,近來別無加減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已達於書啓,且圖形以進,伏想下覽,而兩陵上莎草頹下處,所見甚悶矣。上曰,以當初草記觀之,極爲驚心。卿其奉審,其罅隙,不至太深乎?命均曰,以手納之,試其淺深,則其深不過一手長,比前有頉時,別無加深之事矣。蓋旣無屛風石,墳形且太高,故每當雨水,輒有頹下之患,此則勢所然矣,而今所見雖悶,霖雨未收之前,難施改莎草之役,故姑以油芚、草芚,堅裹封標,此亦前例,而若連値急雨,則必難免滲漏之患矣。鉉輔曰,臣屢次奉審,而崇陵,比他陵墳形甚高,故每有此莎草頹下之患,蓋亦由於年年改封,而舊土新土,不能相合之致也。臣意,秋來改莎草之際,仍爲改封築,使之比前稍廣似宜。健元陵則自前無一番改莎草之患矣。命均曰,以私家言之,墳形,古則高,而近來則皆卑廣矣。上曰,古塚與新墳,其貌樣大異矣。命均曰,右相,今日亦不出仕乎?上曰,觀史官書啓,則又當以文字上達云耳。命均曰,臣於再昨,往見勸起,則當一陳疏云,意以爲一疏後卽出,尙今不出。使行日子已迫,黑草査對甚急,一張書役,動延五六日,而尙未査對,事勢必不及於二十四日拜表矣。若不得發行於定日,則回還之期,漸漸差遲,且十月一朔,則彼中有拘忌,無開印之規云,不但回還之期,不及於冬至使未發之前,將公然淹留一月於館中,此亦可悶矣。上曰,當各別敦勉,而差過數日,則猶可及耶?命均曰,過數日則必不及,而右相之議以爲,犯越人招辭問目,先爲正書以待之,爲好云矣,未知此果何如耶?上曰,先爲正書,好矣。命均曰,臣頃見秋曹堂上聯名疏,實有所惶恐難安者,方擬陳箚,奉審,事體重大,故承命往來,今適入侍,敢陳委折矣。各軍門都提調,有若干立番軍卒,蓋爲備患之意,其日立番軍卒二名食代之際,爲秋曹禁吏所捉去,夕後問之,則尙不來,而仍闕番,故招來該吏,竝令率來軍卒,使之立番矣。今秋曹以此謂之奪去,如是執言,則臣不無所失,而刑吏之不告捉去杖治,俱失體統,故臣果推治矣。秋曹以此起怒,必欲還治。軍卒,當初旣以半杖半贖署判,而決罪到今如此者,專出於務勝之意,今若杖治軍卒,則尤傷事體,故臣果不送矣。秋曹强爲引嫌,至於違牌,且其疏,略沒事實,務爲歸罪於臣,緣臣無似,壞損體統,雖閑樞不敢冒居,乞命遞解職名。上曰,本事元不大段,而秋曹之更欲推治者,則非矣,卿其安心。秋曹堂上則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尙星曰,《詩經》大文,繕寫以進事,命下,而卽今寫字官中,稍爲善書者,以査對文書之擧行,實無從近寫出之暇。若又遲就時日,從容善寫,則亦非法講姑停間,必欲諷詠之聖意,以藝閣活字,急速印出,則恐似便宜。使校書館,精印一件,以爲御覽之地,何如?上曰,事勢如此,令藝閣,以衛夫人字字樣稍大者印出,而所入財力,則各別從簡爲之,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持平李性孝三度呈辭入啓,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月十八日,禁軍祿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呈辭,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三堂上牌招,啓辭允下,而判書金在魯,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一體牌招。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政院啓辭,內摘奸執頉處,南道松木舊斫根四株,生稚松一株,北道松木舊斫根七株,令該府査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昨日褒貶中,有南北道監役嚴松禁爲目,故其所摘奸,果由勸徵,而今觀書啓,其不若曾前之甚焉,可知其目之不過,而其於新斫,雖曰稚松,有愧其禁,當該監役,令該府勘處事,命下矣。取考事目,則城內生松斫根十株以上現捉者,山直則刑推定配,監役則罷職事,捧承傳施行矣。今此內摘奸時,南道執頉,是舊斫根四株,生稚松新斫根一株,雖是稚松,旣是新斫,則不可無警責之道。南道監役李秉迪推考,當道山直,自本府,從重決罪。北道執頉,則只是舊斫根,比諸南道,不無輕重之別,該道山直,參酌決罪,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焰硝,乃是軍器中最緊之物,而節省物力,多數煮納,誠甚可尙,故前後監官,六朔之內煮納五十斤,則例蒙賞典矣。時任監官司果南龍運,盡心勤勞,六朔之內,煮納之數,至於六千二百斤之多,則其在激勸之道,宜有均施之典,而事係賞典,不敢擅便,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今已多日,一向遷就,事甚未安,而判書金在魯違牌,參判宋眞明違牌後陳疏,參議徐宗玉亦陳疏,俱未承批。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參判、參議批下,竝爲牌招,而日勢已暮,明朝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政注通塞,其若拘於政格者,則惟在銓官,而其他時議所關,其弦其韋,惟在于上,其責其勸,亦在于上。噫,推究往事,孰是孰非?此十九下敎者也。第觀今日,或扶或抑,猶此爲事,政官無暖席之暇,耳目之臣,以此爲相駁之資,此何景象,此何事體?在下者日雖曰非,日雖曰是,予雖不明,心則固矣,知已久矣,決不眩於此等紛鬧之場。耳目之官,其所不應,雖在乎予,三銓官之此等撕捱之章,更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居首進士安宅重,直赴殿試,之次生員尹鏶,幼學張宇樞,生員朴奎壽,幼學兪賀基,竝直赴會試,生員李益普,幼學金衡一,生員金泰臣,幼學鄭東潤、李顯祚,各給二分,金尙恒,給一分。 ○以全羅監司狀啓,全州等官居河尙方妻良女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江原監司狀啓,春川等官居朴風男妻良女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情地,實難仍據於三司,瀝盡肝血,連章祈扣,庶冀因此而得蒙矜許之恩矣。十行批旨,愈益諄切,責之以徒使困我,勉之以鞠躬之義。臣奉讀至此,不覺惶汗之沾背,而且以査對,必待臣爲敎,臣於是,勢窮理極,他不暇顧,謹當待明日冒昧承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自遭臺言,固已矢心一遞,辭疏承批之後,便卽尋單請急,而喉舌之地,全無相恕之意,備例請牌,今至六七次矣,臣每一違命,輒若更犯死罪,窮隘悶塞,無地自容。昨者備忘特下,辭旨截嚴,至以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爲敎,臣乃戰慄欲死,章皇走伏於闕外,悉陳衷懇,而又被阻搪,繼又有事體極爲寒心之敎矣。噫,末俗易高,廉隅太勝,朝臣之習於例讓,過費撕捱者,臣常病之,故若非大難强必可遞之會,則未嘗不黽勉膺命。爲奔湊報效之圖者,蓋出於嚴畏分義,護持朝綱之計,而區區素心,未能孚感於君上,嚴旨洊下,視同無故,逋命偃蹇,圖便者然,臣愚死罪,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且今長僚之疏,又忽引臣爲嫌,誠是意慮之外,而抑臣之不容苟冒於銓路者,則從此益決,玆敢畢陳,以俟進退之命焉。竊念國勢之危,澟如一髮,民困之急,正如倒懸,今有一分可以上扶而下救者,獨保合朝廷一着,此雖君與相之任,而其所以奉行者,則亦銓官責耳。臣自前夏以後,承乏佐銓,冒沒出脚,中間節拍,豈無許多難便,而左右僚寀,彌綸敗局,卽臣斷斷苦心,故稜角畦畛,一例闊略,鶻突糊塗,從他姍笑,隱忍苟蹲,迄至于今。雖以申晩事言之,臣之原初持難,自省其見理不差,而戒在乖張,務欲從容,爭之不得則退坐,而不復與聞而已。及臣之獨政也,則臣旣有初見,不必屈意苟同於僚席,故果有數次停擬之事,向使晩之疏論衮闕,忤天意,而聖上所以特命改擬,出於私好惡而已,則居銓地者,引義覆難,可也,仍前擬望,亦可也,而今則不然。聖上之嚴處晩者,實出於灼見義理,斷以公心,則朝而改望,夕又還擬,恐非道理,而一二前例,本不相襯。臣之所以稍示規警,以伸公議,徐待稟裁,復欲疏通者,亦自謂煞有商量,而今長僚咎臣以同擬旋枳,可謂太不相諒矣。其間多少酬酢,儘多差爽,而臣不欲一一較挈,以傷大體也。雖然,臣於長僚之言,深有所慨然者,天下事本非一家事,人見參差,理所固有,況今處黨議之世,任銓衡之責者,尤宜調劑酸鹹,務歸寅協,而今因一事之崖異,遽然以征邁相待,未知於古人推車之義何如也。顧今往復陳辯,豈可已而不已哉?向臣之含包隱默,不忍爲突兀罷政之擧者,今反轉生葛藤,翻騰章奏,雖欲無言而不可得,可謂不幸之甚,而其亦可愧也已。噫,臣之平生所藉手而事殿下者,只是這箇道理,而時事糾紛,日覺乖剌,至如長僚之常所期望者,亦復乃爾,古人所謂事不如意,十常八九云者,非虛語矣。噫嘻,初心已違,瑣力無補,苟據無義之職,徒作榮身之資,非臣之所忍爲。假使臣無此憲疏之危辱,其於選部之任,則自畫已審,仰惟聖鑑至明,必有以照燭而諒許矣。玆敢刳瀝肝血,悉攄底蘊,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上,亟命斥退臣身,使銓鬧得息,仍令勘正臣罪,使具僚知警,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所弦韋,雖在於上,豈政官之若是相爭者乎?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伏以臣纔陳血懇,而未蒙恩遞,積逋嚴召,而尙靳例勘,情窮理極,席藁俟譴矣,昨伏見備忘記,誨責極嚴切,至以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爲敎,臣於是,驚惶震恐,五內失守,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臣雖蠢愚,粗識事君之分義,如使今日所遭,苟有一分可進之路,則何苦而若是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自前政官,或被臺論,亦豈無因仍行公者,而此不過以注擬間事,就事相規而已,今則不然,其曰箝制言者,作爲義理等語,極其危險,至於可駭乖舛之云,亦頗蹈藉,而又何足說也?噫,掌銓選而拑制一世之口,作義理而力戰共公之議者,此何等人耶?自非大權奸凶國害家者,似未易加此題目也。其疏雖無請罪之語,而究尋其指意,則縛束論斷,殆無餘地,人方以機穽待臣,而臣乃恬然不知戒不爲恥,惟恐貪戀之不暇,則信乎言者之不誣也,臣嘗以分義廉隅,較其輕重,分義勝處,則不費撕捱,而卽出行公,此臣區區素定之心,而卽今情勢,正如十重鐵障,橫在目前,雖欲透進一步,而亦不可得,夫豈全昧分義而然哉?且臣伏見長僚疏本,則以臣疏事爲嫌,而又擧臣酬酢之語,竊不勝慙瞿也。臣疏已盡之矣,今不敢多談,而申晩事,亦有不然者,長席擬之,次堂枳之,前後何限?本不礙於政例,而亞僚之同擬旋枳,不無委折,蓋亞僚已有持難之意,而及臣同政,則臣又主其議,故事勢自然如此耳。臣與長僚,周旋一席,今至半年,而幸不失和氣,豈其所見,一一皆合,而區區體國之心,實無彼此,消詳默會,皆有其道,庶不至於推波助瀾,而今忽事端橫生,人嘖至深,陳章互辨,有若求勝,臣誠靦然,愧負初心。今臣去就,更無可論,除却他事,憲臣一疏,卽臣難冒之斷案,則爲今之道,惟有速被誅罰,而特敎繼下,召牌又臨,不得不力疾隨詣於闕外,更伸昨日未徹之懇。伏乞聖明,俯垂鑑諒,速賜處分,先削臣職名,仍下司敗,快正臣前後違命之罪,以嚴國體,以全微諒,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判批旨,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堂陛至嚴,宜不敢瀆擾,而臣之再三祈扣,不能自止者,誠以萬萬不可强者存焉,是豈臣過嫌而飾讓之語哉?微誠未格,兪音終靳,其開釋而慰勉之者,愈往愈切,不審聖明,奚取於賤臣,而寬假之至此也。今臣所遭,如有一分可出之勢,則安敢不仰體曲貸之聖意,奉承偕入之明旨也?惟是罪名狼藉於白簡,詆斥迭發於臺垣,而恬不知愧,揚揚冒出,則其壞士夫之廉義,駭四方之聽聞,爲如何哉?夫耐彈行公,雖在庶僚,尙不可爲,職忝大臣,寧忍爲此?此臣所以徊徨前却,未敢爲冒進之計也。見今廟務之稽滯,已浹一朔,惟臣耿耿之憂,何嘗頃刻忘懷,而若夫奏草査對,誠不容一時少緩,玆於再昨之疏,敢陳變通之請,而及奉聖批,不賜開可,使行出疆之期,將未免緣臣而狼狽,臣罪於是尤萬萬矣。伏願亟令提擧,依例替行,仍命鐫削臣職,勘正臣罪,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今國事何,今生民何,而以不過做錯,鼎席久曠,困我此極,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而豈亦古鞠躬之意哉?雖日上十章,徒使困我,徒弛國事,況黑草査對,雖退使行,予意固定,必待大臣。本事元無可嫌之端,使行事重而不可忽哉。於此於彼,胡不諒哉?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企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甲寅六月十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儒生殿講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鄭彦燮,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考官,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兵曹判書尹游,漢城判尹趙尙絅,參考官,行司直李聖龍、魚有龍,成均館司成鄭熙普,弘文館修撰金若魯入侍。命均進伏曰,昨今日候蒸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經書中,當以何冊受講乎?上曰,當以三經矣。落點於《周易》。命均退伏。上曰,儒生等移坐西庭事,分付。逅,以上命傳言。上曰,假注書許逅,傳命儒生之際,有做錯之失。此雖生疎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可也。{{*|出擧條}}光躋詣命均前,書講紙,輪示諸考官,呼名儒生,登殿進講。講迄,又詣諸考官收栍,而一儒生進講時,又書他講紙,其輪示呼名收栍等事,皆如初。上顧光躋曰,此注書,曾前入於殿講,而凡事亦頗生疎矣。尙賓曰,御前周旋之道,與儒生進講時,有異矣。生員金泰臣,講姤卦,純略。進士韓宗器,生員安致亮,不。生員尹鏶,講復卦,六通一略。進士安宅重,講离卦,純通。進士李洙源,進士金聖模,不。生員李益普,講豐卦,三通三略一粗。生員李明夏,不。生員朴奎壽,講繫辭,五通二略。幼學金可慶,不。李顯祚,講萃卦,一通四略二粗。柳垣明、韓相五,不。鄭東潤,講升卦,略。權達行,不。張宇樞,講比卦,六通一略。上曰,不得爲純通,似冤矣。金尙恒,講鼎卦,三略四粗。兪賀基,講恒卦,通。金衡一,講觀卦,一通六略,李就恒、盧以貞,不。上曰,試官出去,與承旨,同爲編次以入。命均曰,使臣行期此迫,多有擧行事,而副使朴文秀,一向違牌,尙不行公,牌招察任,似好矣。上曰,朴文秀之至今不出,欲待右相之出而出仕耶?事件與大臣有異,且使行,與他有別,則當此使行臨迫之日,不可一向引入,而如是違牌,極爲非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從祖故相臣文重,在原任時,奉使赴京,而以右相假銜而去矣。今番亦依此例,以臣曾經職名假銜以往之意,敢達。上曰,領相已遞,予固有意而不果行。今則假銜外,無他道矣。諸臣,遂退出。 ==6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下直,慶源府使申命相,博川郡守李汝益。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申命相處給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遷就,尙不擧行,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參議旣命只推,竝更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累次特敎之下,終不膺命,日事違牌,其在分義,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昨於特敎已諭矣,此事非下敎也。不過自相枳擬,彼非此非,不過舊習,況在上者,開釋其勤,則爲政官者,何敢互相撕捱,鎭日違牌乎?在上者不能調劑,此等徒傷紀綱,若此而其能爲他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終若不已,其將國不國君不君。吏曹諸堂上,竝從重推考。其若有規正者,豈可方倚任,而假借其君雖不明,此等處見已久矣,知已深矣,何待耳目之互相挾私駁正?噫,科非黨人之科,其革其存,俱予處分,館職非今初擬,其何持難?此等義理,予有所定,何待銓官之弦韋?申晩館職,非今初通,亦何爲難?各以館職,看作銓曹之大義理,互相務勝,若飭政官,先調其本,此等事,更不敢煩諸文字事,嚴飭。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有賜輒讓,實非臣分之所敢出,而一邊請譴,一邊受祿,終有乖於事義云。祿俸又不領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則於大臣,無過讓之端,依前下敎輸送。 ○以副提學李宗城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副學情理,予亦知之。長官非他官之比,不必長在直中,豈可輕遞?辭單之捧入,未免典循,其給原單。此後則無義辭單,其勿曲循。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申光夏、金潝、具聖任,東萊府使,崔命相、李德載、韓德厚。竝首薦落點。 ○以備忘記,傳於鄭必寧曰,玆事,於秋官則不過擧職,於大臣則乃亦體例,俱陳其由,業已知之。且夫特推,何敢更嫌,而若是煩辭?事體未安。其給原疏,推考牌招,而喉院之若是捧入,非飭勵之意,當該承旨推考。 ○鄭必寧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來詣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外五軍堡近處,宮墻五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及禁軍廳所上,各樣軍器旗幟等物,率多破傷,故使敎鍊官前司果李蓍年監董,其中可以新造者新造,修補者修補。本營所上,大緞大旗幟三十八面,大緞手旗一面,鳥銃一百柄,長箭二十部,火繩五千三百六十三沙里等,新造鳥銃一千七百九柄,大銃二柄,長銃八柄,倭銃一柄,別銃二十七柄,三合銃四柄,千步別銃四柄,黑角軍弓三十五張,鄕角弓五張,校子長弓二十八張,長箭六百四十四部,片箭四十五部,環刀一百九柄。改修補禁軍廳所上,大緞大旗幟十八面,大緞巡令旗十面,別將大緞手旗一面,七番將大緞手旗七面,認旗七面,七番正領方紗紬負旗八十四面,紅氊笠十立,禁軍別將及七番將錦緞甲衣八部,駕後禁軍錦緞甲衣五十部等,新造頭口五十八部,校子弓五百六十八張,長箭二百九十六部,片箭二百十七部,內入番禁軍筒箇一百部,戰笠一百立,喇叭六枝,號笛三雙,銅大角七雙,改修補今已畢役矣。在前軍器數千餘數監董修補之人,特蒙加資之典者,已多前例。今此蓍年,監董新造及修補之數,至於九千六百餘數之多,而始役五朔,能爲完畢,其盡心國事,誠爲可尙。其在激勸之道,似當有論賞之典,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下番翰林金尙魯,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而上番翰林李德重,以不能檢下,亦爲陳疏徑出。原疏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弘文館副應敎金尙星,副修撰兪最基等箚子。獻納李廣道處置,引嫌而退,有懷論列,大體固好,聖批靳難,何至爲嫌?請獻納李廣道出仕。取進止。{{*|避嫌措語見上}}答曰,依啓。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積違嚴召,冒上辭疏,及承批旨,大失所圖,情勢窮蹙,轉動無路,不得已更犯違慢,連尋長單,昨伏見大臣筵奏,擧條有特推之命,臣等尤不勝惶恐之至。玆事得失,自有公論,臣等不敢費辭,而至於略沒事實,務爲歸罪一款,慙恧之極,悚蹙靡措。臣等前疏,略陳事狀者,實非出於諱實護過,起怒務勝之意,而半杖半贖事,臣等雖甚駑劣,何敢以此等瑣屑之語,煩諸文字,仰浼崇聽?況其施杖,猶未準半耶?進來公牒,旣已送呈,則捉來犯禁之卒,其果刑吏之所自私爲者耶?曹中夜直之吏,又犯何樣罪過耶?在今更欲詳陳,則恐增壞體統之罪,若欲置之,則難免失官責之刑,且佐貳旣已坐罷,則臣等以同事共嫌之人,廉義所在,其不可冒沒仍據於掌邦禁之地也,決矣。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罷臣等之職,仍治臣等荐違嚴命之罪,重勘臣等歸罪大臣之律,以尊公體,以靖私義,千萬幸甚。{{*|原疏還給,備忘在上}} ○檢閱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母年今八十二矣,三朔虛泄,進退靡常,床玆氣力,朝暮澟然,此豈臣離側供職之日,而臣僥占科第,猥叨近聯,牢鎖禁直,曠阻晨昏,神思忽忽,寤寐怔忡,每聞九門下鑰,輒覺方寸益亂,而眇末賤臣,不敢遽以私懇瀆聞,一日二日,抑情在直。卽接家信,夜來將攝失宜,添患感冒,泄候頓數,齒痛兼作,達宵苦劇,神息愈綴,自聞此報,人子情理,一倍焦隘,歸省是急,不能晷刻按住,冒萬死控陳哀懇,徑出禁門。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愍憐,特遞臣職,許以扶護,仍命所司,重勘臣擅離直次之辜,以勵朝憲,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戶曹參議魚有鳳疏曰,伏以臣於四月念間,從縣道再上辭本,備陳必遞之義,而不惟不賜允兪,責諭益隆,辭旨愈渥,臣尤惶凜,容措無地,而區區私情,獲被照許,轉向先壟,克完窆禮,恩榮所及,感結幽明,而哀惶痛隕,賤疾增劇,擔舁還次,宛轉床簀,已閱月矣,固宜更入文字,冀解見職,而疏暴狀籲,俱有所萬萬不敢爲者,向日批旨,迥出尋常,至以古昔山林讀書之士,指擬幺魔,而責之以壯行之義。念臣病廢科業,初無學術之可言,雖引分自屛,身在閑處,而偸惰荒落,無所用心,況今篤疾垂死,兩目昏翳,尋行數墨,擔閱已久,有何毫分知識,彷彿於讀書之名,而可以致用於當世者哉?臣之本末伎倆,不過如斯,聖明在上,寧不洞燭,而有若臣眞有所抱而自晦於山林者然,臣於此,自顧騂汗,惶愧欲死,雖欲披瀝情實,更煩呼籲,而誠不知所以爲辭矣。竊聞乃者本曹褒貶,因堂上不備,終未免頉啓云,殿最,朝廷之大者,而本曹比他司尤緊,緣臣在外虛帶之故,未得及限磨勘,朝廷亦無變通之擧,臣尤不勝惶悶焉。卽今右堂出疆,期日已迫,若不及此時遞改臣職,則曹務愈益苟艱,貶坐無以備員。伏乞聖上,俯察臣前後懇迫之悃,諒今日事例之不可不變通者,亟賜遞解,俾職事無曠,微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六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雨餘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不復發作乎?上曰,湯劑連進,而眩氣近不更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近來比前稍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之難安情勢,已悉於章奏,而事端橫生,臺議迭發,罷職之啓,雖指他人,而罪則在臣,臣何可冒出乎?惟以必遞爲期,而前後批旨,開釋備盡,黑草査對,一日爲急,使行,將不免緣臣遲滯,故不得已冒沒承命矣。上曰,以一時微事,致卿許久引入,世道嘅然矣,今何可更爲引嫌乎?興慶曰,旱餘得雨,實爲多幸。初十與十一日之雨,則雖未知外方同然,而十三日則大雨霶沱,終日不止,此眞方千里之雨,似無不霔之處矣。節雖晩,而初伏猶未至,此後若無風霜之災,則豐登庶可望矣。上曰,年事豐歉,可議於秋成之後矣。興慶曰,今日以黑草査對出令,而有不可爲之事端,故敢達。卽者陳奏正使徐命均,送言以爲,奏文黑草,今幾正書,而第羅多乃洞,則彼人被殺者三名,而我國人則二十餘名,細洞,則彼人被殺者六名,而我國人則只八名矣。當初瀋陽將軍奏本以爲,兩處朝鮮人,皆是二三十人云,彼人被殺之數,則彼此脗合,而細洞我人之數,如是相左,殊可異也。庚午年北道犯越時,彼人以爲,高麗人二十餘名殺掠云,而我國査奏,以七名犯越之意,轉奏,則彼人以其名數之不相符,査勅出來矣。今則事勢,或不必一如庚午,而在我之道,當加愼密,要不至於大段違錯,諸議以爲,羅多乃洞二十餘人,旣以犯越殺掠自服,則其爲犯罪,一二次無甚異同。以其二十餘人,轉往細洞殺掠之意,作爲文書以去,則不害爲便宜之道。須於今日,稟旨定奪云,未知何以爲之耶?上曰,使行急迫,已難變通,寧使彼有査勅,凡事務在誠實,此雖自下撰送者,猶不可巧飾其語,矯告彼國,況此是奏文,而稱朝鮮國王,則何可爲此耶?事體甚不當,而況此則非前招之比,勒成其招,彼若以再犯欲緩,而反置極律,豈王者所爲?決不爲矣。文書磨勘時,以細洞犯越之人,其數小,羅多乃洞犯越之人,其數多,此必渠輩來往兩處,有此殺掠之致,而細洞事則以八人殺六人,極涉殊常。屢次訊問,終不直告,此蓋渠輩之意,以爲再次犯越,則罪犯尤重故也,一向杖問,徑斃可慮。且等是極律,不得已直據渠輩招以告之意,改撰結語,則似合權宜矣。大臣出去,會戶判、吏判及前禮判于備局,傳言此語,使之相議撰出,可也。興慶曰,今此諸罪人之招,不過再招而已。細洞八人,則只以再次取招,文書磨勘,事涉虛疎,似當設爲反覆究問之招,以實其事矣。上曰,所達是矣。原情則雖以三四次盤問樣,更撰無妨矣,以此擧行,可也。興慶曰,然則黑草査對,今日勢難爲之矣。上曰,然矣。{{*|出擧條}}上曰,頃者犯越人等勘處時,金昌溫,有更加究問之命矣。嚴問昌溫,則可得端緖否?興慶曰,近因秋曹堂上之引嫌,尙未究覈,而聞厥漢狡惡特甚,似難輕易取服云。若更待昌溫之推覈得情,然後拜表,則使行難可以時日爲期,而況昌溫,旣不入於當初咨文,則不必以此爲拘矣。上曰,犯越諸罪人,已盡下送耶?興慶曰,皆已下送矣。上曰,旣已下送,則今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今番使行後,似當有完結。謝恩之行,此使行先來,必趁冬至使未發之前,然後可無窒礙之端矣。今若以羅多乃洞取服罪人,移施於細洞,作爲文書,恐無所妨矣。上曰,當初書出文書之際,何不思及於此耶?我國凡事,疎忽如此,可悶也。興慶曰,其文書浩多,實難一一照檢矣。上曰,若如使臣所憂之言而爲此彌縫之計,事亦有不可知者,査勅若出來,則其將誘說厥漢輩曰,朝家以此言之,汝亦以此爲對云耶?且査覈時,旣已分等,其中有可生之人,盡殺,似爲矜惻矣。興慶曰,奏文中旣已分等,必當有生者,而議者以爲犯越,是極律。今此殺掠之類,盡殺無妨矣。上曰,此與惡逆有異,可生者生之,爲宜矣。文書則已盡書出耶?興慶曰,此事完定然後,可爲黑草査對。正書入啓日字,自將遲延,使行恐不無差退之事矣。上曰,此使行先來,必欲趁於節使之前,則使行差退,豈不重難乎?興慶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光州牧使李秉常,黜補遠邑,已過周年,報瓜之期,只隔六七朔矣。秉常之當初所坐,無他罪名,只是不肯就職,而曾任冢宰之重臣,若是久斥於外邑,恐有傷於事體。且甲山府使李匡德,已有無論軍職實職,遞付京職之命,秉常與匡德,似無異同,故惶恐敢達矣。上曰,李匡德則所辭者廟薦,猶可謂有所執,而李秉常則異於此,蓋由於其性芥滯之致,故欲爲久置於外,以矯其性矣。今雖遞還,必將又如前日,朝家事體則將壞損矣。然大臣之言如此,依所達備擬於京職,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八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起伏曰,昨過自至,今日又然,而講讀之規,本不在於貪多。且左氏之書,不但文章之可觀,亦多有鑑徵之處,則有不可草草覽過而止者,又當極熱,久臨講筵,甚可悶也。彦燮曰,使入侍之臣,讀而聽之,則與正講雖異,而今當極暑,或慮聖體之貽勞,故儒臣,有此仰達者矣。上曰,初見《左傳》,別無文義之深奧者,故或過自至矣,儒臣所達,是矣。今後則當無過自至矣。尙星曰,傳四年,楚子心蕩,蓋其平日,尙血氣之勇,而無操存之功,故當其齋宿之際,而有此驚散之患矣。上曰,蕩字與放蕩之蕩,同義歟?尙星曰,是則輕蕩也。恃强而無自愼之意,臨師而有必勝之志,故其心之忽然輕蕩,如此矣。聖人則雖憂樂當前,而不變其心,故歷山之耕,南風之琴,舜之心,自如矣。羑里之拘,岐山之鳳,文王之心,亦自如矣。雖凡人,心先正而後可以臨事,而無做錯之失,況帝王家爲治之道乎?上曰,所達好矣。最基曰,傳六年,諸甥之勸殺楚子,非矣。不勸鄧候以修德,只勸鄧候以謀殺,是不但忽於自修之道,亦有昧於王者不殺之道也。上曰,此與范增勸項羽殺沛公同矣。尙星曰,國之有四隣,如天之有六氣,恐懼修省,至誠對越,則水旱風霜,不足爲災,交隣有道,信義相孚,則强隣暴寇,自有所感矣。彼三甥者,雖明知楚子之滅鄧,而不知修德以制之道,只欲汲汲除去,而圖免後日之禍,其不知本,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尙星曰,傳八年,莊公所謂皋陶邁種德之言,其引古自警之意,切矣,而齊是不共戴天之讎也,旣與之通焉,又爲之役焉,悖綸極矣,尙何言哉?上曰,莊公事,無可言者矣。上曰,齊無知弑其君諸兒者,夫子筆法嚴矣。尙星曰,此等處,足以懼亂賊於千載之下也。齊國無道,變亂遂起,而其時尙有紛如孟陽之爲君而死者,此固奇矣,而至於徒人費之先入伏公鬪死門中者,苟非忠義之根於秉彝者,豈以役人之賤而能如是乎?上曰,此亦足以愧後世懷二心者也。最基曰,傳十年,曹劌所謂忠之屬云者,實爲至言,天下之至難察者,獄情。一有誤決,則其當之者之冤苦,有不可勝言,而亦足爲傷和召殃之端矣。大小之獄,必以情而察之,則其爲利民之道者,爲如何哉?尙星曰,昔子路當衛亂,有人指可生之路,及其亂定而問之,則乃是子路爲宰時被刖人也。對曰,刖則吾罪,而子之臨刑,有蹙然之色,故吾以是感也。大抵,獄者,人之大命,治獄者,不可不審愼,必皆以情而察之,則刑者不怨,而自有得人死力之效矣。且曹劌,不過其時一賤人,而挺身自見,能成逐齊師之功,若使劌不遇其時,則何以垂名於後世乎?人才之在於草野而不見用者,自古而然,此宜推類而必以振發淹滯爲務矣。上曰,所達,好矣。有事而與肉食者謀者,我國尤甚矣。在古則巖下貫珠者,亦有謀事之忠,而今則雖懷奇抱道,而有志斯世者,不過陳章而已,豈有挺身自見,如曹劌者乎?彦燮曰,人君,深居九重,雖有賢士之在野者,何由知其賢而,擧而用之乎?惟先得人於朝著之上,則草野賢才,自有薦引進拔之道,而亦在乎誠以求之矣。上曰,今日因文義,有所感者,予適覽故相臣李廷龜所撰《抗義新編》,其時趙憲名稱未著,職秩亦卑,而能出而抗義,終與七百義士,赴亂殉節,其節義豈不卓犖炳煒乎?魯之曹劌,不過一賤人也。當其請見魯君也,至有鄕人之譏,則誰知能辦得勝齊之功,而趙憲則其所成就,不可與曹劌比,與其曠感於百代之人,曷若慕尙我朝之忠臣耶?趙憲之諡號云何?尙星曰,文烈,其諡,重峯,其號也。上曰,重峯,止於何官?彦燮曰,文烈公,少時受學於李文成、成文簡之門,自在韋布,抗疏正論,見忤於時,故出身後,爲校書正字,入直香室。其後屢疏屢竄,官不過禮曹佐郞,全羅都事矣。上曰,《抗義新編》中,有踰嶺之語,所謂嶺,卽何嶺耶?彦燮曰,似是配吉州踰嶺時事也。自沃川,徒步二千餘里,當時以爲雖蔡西山之脚血,莫能過云矣。蓋壬辰之前,已知必有倭寇之變,慷慨陳疏,而卒能倡義殉身矣。上曰,承旨往來於兩湖,殉義遺蹟,其能知之耶?彦燮曰,錦山地,有戰亡遺墟,而收瘞七百義骨,作一大塚,豎石其側,名之曰殉義碑,而書院則在於沃川地,事蹟詳在於先正臣宋時烈所撰文烈公行狀矣。上曰,田橫之五百義士,往史義之,而趙憲倡率之人,則一時捨命,至於七百之多,而俱起草野,奮身死國,亦不可與田橫同日語矣。從古豈無殉義之人,而曷嘗有如趙憲之所樹立哉?覽此《新編》,不覺感發矣。尙星曰,表章節烈,永樹風聲者,乃自古聖王之先務,故曾在先朝,至有遣官致祭之規矣。上曰,儒臣,以先朝事陳達,予實有感矣。特遣禮官,致祭於趙文烈公憲殉義之墟,而依先朝例擧行,至於致祭祭文,則不可使他知製敎撰進,今日入侍儒臣製進,爲宜。旣已賜祭於文烈公,則七百義塚,亦爲同祭,可也。{{*|出擧條}}上曰,趙重峯憲,有子孫耶?彦燮曰,忠賢節義人子孫,從古例多不振,誠可嗟愍。文烈一子則同時殉節,其後有趙匡漢者,先朝除職,而匡漢已死。其子孫,在於沃川地,貧不能自保,辛、壬兩年,幾至丐乞,而卽今見在者,未知嫡庶何居,亦未知勝冠者幾人,而其中年可十四五者,方受學於閔奉朝賀家矣。上曰,然則可知其子孫之猶能爲儒業矣,分付,銓曹,令本道,訪問其子孫,勿論嫡派與支孫,各別隨窠錄用,而懸註以入,可也。最基曰,趙憲之奮義殉節,已極炳然,而以預知鄭賊汝立之爲逆事觀之,其爲人可知。今殿下臨文起感,有錄用子孫之敎,此豈非樹風聲激頹俗之道,而但如此承傳,銓曹未易奉行,恐終歸於文具而止矣。上曰,此果如下番之言矣。今此錄用,有異於他。此則特爲擧行,無如前日文成公子孫錄用承傳不卽擧行之弊,可也。{{*|出擧條}}彦燮曰,扶植義烈,有賴於國家者多矣。今幸聖念興感,至下文烈子孫錄用之敎,竊不勝欽歎之至。自上欲詳知其事蹟,則先正所撰行狀,一經睿覽,似好矣。尙星曰,文烈公文集中,亦詳載其本末矣。上曰,有文集行於世耶?尙星曰,有之,而玉堂,亦似有之。上曰,玉堂有之則奉入,可也。{{*|出擧條}}尙星曰,文烈公趙憲之忠義節烈,卓越前古,百世之下,猶令人感慨興動,而聖上之因文起感,至有賜祭錄裔之典者,可以永樹風聲,實爲聖德之光,而第臣於勿論支嫡,各別收用之敎,竊有區區所懷。朝家錄用後裔,自有令典,而嫡長承祀者外,又以支派錄用,則此路一開,漸啓干恩之風。如趙憲忠義節烈卓卓如彼者,雖有格外之特恩,亦足爲聖王聳動之一大政,而日後干恩者,又安知不援用此例,以爲應行之典耶?上曰,予於文成公子孫錄用事,曾有支嫡勿論之敎。如文成及文烈兩人,則與他名賢固異,而勿論支嫡之敎,今至於再矣。日後之援用此例,恐非異事云者,儒臣所達,誠爲得宜。以此下敎及儒臣所陳白者,詳出擧條,文成、文烈兩人子孫之外,更勿援例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尙星曰,傳十一年,臧文仲所謂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者,儘好,足可爲後王鑑戒者矣。上曰,臧文仲,亦見於經傳耶?最基曰,《論語》有之矣。尙星曰,傳十四年,傅瑕誠有罪,而先儒曰,原繁之罪,比瑕尤大,若以春秋之法治之,則當先繁而後瑕云矣。其所謂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云者,足可見其不顧宗社之存亡,而顯有中立依違之心矣。上曰,厲公之言雖非矣,而原繁之言則似是矣。尙星曰,以外面見之,義理似然,而先儒斷案嚴正矣。最基曰,先儒之議,亦有許之者矣。尙星曰,傳十八年,玉五穀馬三匹之賞,謂之非禮者,宜矣。上曰,繁纓,小物,而孔子惜之,蓋與此義同矣。尙星曰,傳十九年,鬻拳事,人臣諫其君之道,惟當盡在我之誠矣,謂君不用其言,而臨之以兵,則無可論者矣。最基曰,左氏之以愛君稱者,其言非矣,而小註所謂非人臣之法者,宜矣。上曰,鬻拳不無一端切諫之誠,而此事足以啓人臣亂逆之習。古人所謂有伊尹之心則可,無伊尹之心則不可者,正類此也。彦燮曰,古之直臣,有牽裾折檻者,而未聞有以兵臨之者,以兵而臨其君,則雖謂之逆,可矣。尙星曰,若直謂之逆則不免過矣,而其流之弊,必將爲僭逆,聖敎看得,實爲的當矣。最基曰,此出於戰國習氣,而其後自刖而自殺者,足以自明其心事矣。上曰,鳳凰于飛,和鳴鏘鏘云者,文章好矣,而其卜辭之符驗,亦異矣。尙星曰,文章奇處,不特此也,而所引卜筮,前後不一,無不隨處奇中。古人占法,其或然矣,而終涉於浮誇之習矣。最基曰,傳二十四年,御孫所謂儉德之共,侈惡之大云者,其言極是,亦爲人君鑑戒處也。上曰,其下章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云者,亦是有理之言也。講官,遂掩卷。尙星進伏曰,臣久離經幄,而近來連日入侍,豈無可陳之辭乎?臣待罪下邑時,伏見所下大誥,則殿下之至誠奮發,足以感動天地,何幸有吾國庶幾之望,而或慮有持心不固之患矣。獲陪講筵,親奉下敎,則殿下求治之心,至今日罔或少懈矣,雖當至艱極否之運,何憂其不做平泰之治乎?惟在擴克此心,發之於事爲之間耳。卽今群下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不在於一時苟且彌縫之計,而伏見近來講讀雖勤,未見體認之功,引接雖頻而姑無振刷之政,一例悠汎,猶夫前日之規模矣。殿下聰明睿智,無德不備,而但嚴毅不足,凡事亦不無牽架補漏之病,此等病處,一刀割去,有如靑天明月一塵不留,則國家幸甚。臣常懷堯、舜吾君之心,故敢此仰達。上曰,在邑時所陳疏,予已嘉奬,而今聞所達,亦出忠愛之至誠,當各別留意焉。尙星曰,近來虎囕人命,狀聞續至,極可驚心,而得見獻納李廣道疏本,尤有所驚慘不已者。其疏有曰,去歲光陽縣一飢民,挈其二幼子,往乞於其族人之饒食者,而或恐見入於良役,至於自割其勢云。臺疏所論旣如此,則似或不虛,而毋論虛實之如何,耳目之官,旣已騰諸章奏,則朝家宜示其驚惻愍傷之道矣。良役之害,至使孩兒,而自殘其形,則其有傷於仁民之政,爲如何哉?其在聖王若已推之道,宜有另加軫恤之道,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近來風傳之言,或不無浮動之弊,而頃見臺疏,實爲慘然,然此在守令故姑置之矣。今者儒臣所達又如此,其令道臣各別査出,卽爲啓聞,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白川郡守尹潝。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開政命下,今已七日,而因吏曹三堂,連事撕捱,尙未擧行,昨日備忘之下,又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寅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一至於此,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政官牌招事,允下,而判書金在魯則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其所待命,不亦太煩?勿待命事分付,牌招。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今至七日,尙不膺命,事體朝綱,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累次特敎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極涉未安。李光湜無嚴,不有君命,等斥業已知乎?過中玉署處置,尤無過嫌者,則以此撕捱,其何若是?尹得徵之箝制之目,極涉異也。尤況不賜批,則不念分義,徒事撕捱,此何道理?爲臣子者,設有難安之廉隅,君父開釋之後,不敢若是爲嫌。況旣聞國不國君不君之敎,罔念分義,豈容此極?予志旣定,雖徑年胥命,閱月違牌,決不許遞,竝從重推考,明朝牌招,而今於政官,虧事體無餘,疲君父極矣。此後則無義無嚴違牌,更不煩稟。 ○以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昨日特推之下,又呈辭單,無意膺命,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九日,喪人趙東漸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猥膺使命,不日發程矣,念臣父母墓山,在於長湍地,距直路不十里而近,計於歷路省掃,敢陳微懇,伏乞聖慈,俯賜照諒,特命允許,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方待罪藥院,出疆之前,宜卽解免,而前席陳白,未蒙肯可,今則日期已迫,不容仍帶。且所兼扈衛廳,雖與軍門有異,旣號大將,又有校卒,至於禁衛提擧,多有管攝之事,俱非出疆之人所可曠月虛縻,以妨公務,亟加睿察,竝賜褫解,其在體例,恐不可已也。臣於此區區蘄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依箚辭往省,而藥院提擧,職在保護,所重在焉,今姑勉副,而扈衛大將,軍門提擧,俱不爲過讓,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執義尹東源疏曰,伏以臣瀝血哀籲,冀蒙刊削之恩矣,乃者道臣,傳諭聖批,不惟不賜允兪,辭旨鄭重,迥出常例,至以未見久矣。予亦思爾,特示惓惓之聖意,又以抑情上來爲敎,蟣蝨賤臣,有何可取,而聖眷之隆重,乃至於此,臣誠驚恐隕越,莫知措身之所,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拜辭天陛,倏已四載,愛君之誠,根乎秉彝,則區區葵藿之傾,犬馬之戀,恒自耿耿於魂夢,而今承恩諭,衷情益激。夫豈無一進楓陛,重覲耿光之願,而顧今戀闕者,私情也,僭分者,公議也,何敢以戀闕之私,而輕蹈僭分之科,自同於婦寺之忠也哉?臣於憲職,不敢冒當,十餘年間,凡幾控訴,竊自念以世祿餘裔,隨分蔭仕,亦不能爲,若謂之疎於宦情,則可也,若謂之高尙之士學問者流,則決非實狀,而朝廷所以用臣者,非其實,處臣者,違其道,故寧伏違命之誅,而不敢膺非招之招。臣之實情,斷斷如此,而尙未蒙聖上之諒許,臣於此,誠不勝抑鬱悶塞也。夫臺諫之職,與宰相等,君德之闕遺,朝政之得失,百僚之贓否,生民之休戚,罔不與論與聞,而與有責焉,則由格外登進者,苟非有其德有其學可以行其道者,則宜不敢冒居也,明矣。臣之無是,固不待喋喋焉自陳,而聖明已下燭矣,同朝亦無不知矣,然且以堂堂王朝之爵,强委之糞土之中,豈不爲四方之嗤點乎?如臣一身之羞愧欲死,有不暇論,其如貽累於朝廷,貽譏於聽聞,何哉?此所以眷念之聖敎雖勤,戀係之微誠雖切,揣分恧蹙,畏義趑趄,終不敢冒進而悵然以感泣者也。至於臣之母病,雖非有朝夕之急,而亦非以時月可已者也。年迫八旬,澌惙已極,有如下山之日,而間間呻痛,一旬一作,食飮殆於專廢,起居不能任意,扶接元氣,只恃藥物。區區私情,實無遠離之勢,而臣之賤疾,亦非隨俗言病之類,一經重病,百體俱損,形骸雖存,只餘空殼,縱欲銜恩怵義,自力登途,其勢末由。玆不得不復申前懇,冀垂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之言,非出於飾讓,察臣之情,宜在於矜恕,特許刊汰,以重名器,以幸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楓宸,惶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辭若此,待儒臣之道,不在職名之有無。本職,今姑許遞,爾須體此意,其卽上來,入侍講席,補我不逮。 ○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從縣道,冒暴情病,敢請稽滯之罪,冀降斥退之命,席藁寓次,恭俟兪音,及承回批,大失所圖,不惟本兼諸職之仍帶自如,至於勳府有司之任,亦靳恩許,奉讀以還,辭旨優渥,螻蟻賤臣,何以獲此?以首頓地,感涕橫逬。夫勳堂之素稱膴仕,如臺臣言,向臣之一味蹲據,如臺臣言,早使臣,當新勳勘入之後,終始力讓,擧以歸之,則如臺臣素無怨惡於臣者,必不加之以淟涊盤礴許多相衊之目,而臺臣,若但以此,聲臣之罪,則亦不爲不足。彼雖平心說去,臣猶摧謝斂避之不暇,況其信筆句斷,所以蹈藉臣者,無復餘地,則冒此僇辱,去就何論?噫,恥之於人大矣。苟於此而忽之,則下自喪其身名,上貽害於世道,其所關係,豈細故哉?雖在末官、庶僚,一遭人言,輒卽引去,所以畏公議也,靖私義也。今以臣處地與橫逆,而猶復恬然不恤,晏然仍據,則是眞放倒貪戀之鄙夫耳,臣雖無狀,何忍爲此哉?臣之所自悼者,聾瞽世情,冥行險路,徒憑前例之可據,全昧傍觀之不平,因循至今,卒自陷於忘廉喪恥之科,靜思厥由,罔非滄浪,日夜恧縮,惟思一遞,以快伸臺言,少贖前失而已。仍念臣之在朝,眞同九牛之一毛,其去其來,不過江湖之鳧雁,而疾病廢伏,又是床笫餘喘,陳力就列,已矣無望,畢命丘壑,宿心皎然,到今竝籲,尤出血懇,非有一毫假飾。倘蒙聖慈,天地父母,曲賜矜諒,將臣所帶勳府有司,先許遞免,本兼諸任,一竝鐫罷,俾得歸骸田廬,安意將息,以卒生成之澤,則死日生年,殞結何辭?臣尤不勝涕泣懇祝也。抑臣於典籍金相礪請罷松都分敎官之事,竊所駭惋,有不容不辨者,臣請略陳,以冀聖明之垂察焉。夫朝家之於松、沁二都,視遇無別,而所謂分敎官,有於沁而無於松,松人,每有不均之歎。及臣之待罪本府也,百餘多士,聯名呈書,願倣沁都例,設置分敎官,蓋以文武通淸,纔蒙恩許,而蔭路獨枳,積久冤鬱爲言,又謂敎誨童蒙,旣有兩訓長,則敎授爲一剩官,而徒費廩祿,且貽迎送之弊,宜亟革去,以彼易此云。臣固知物情如此,而猶加審愼,至其終難抑遏然後,始乃狀請,得蒙允許,此豈聖上,獨採臣言而然哉?蓋於前席,詢對僉同,而其中大臣重臣,俱經留守,慣知民願,如上所陳故耳。顧玆分敎爲官,限朔仕滿,入補京職,在銓司非創置別窠,循次充員,得通仕籍於舊京,爲大慰群情,第或不能得人,則反生弊端,故臣又仰體聖上善擧之敎。且集府中諸司馬,俾各薦士於臣前,親受其所書,取其薦數最多者,旣差左右訓長,旋又擧名馳聞,請以左訓長某陞差分敎官,日後次陞,以此爲例,取旨頒布,則前後恩言之下,老幼聳聽,士民交慶,而臣亦與有榮焉。今相礪,乃假學宮之重,譸張爲說,謂臣偏聽數三生進,圖創仕路之言,猝然作此前所未有之擧,士林錯愕,父老嘅歎云云,有若敎授之存罷,而學宮爲之重輕者然。噫,賢關事體,豈相礪獨知,而臣則專昧耶?敎授之爲冗當汰,旣詳於向者諸筵奏,則臣不爲架疊之論,而若其朔望焚香,春秋享祀時,執事、敎授,雖罷旣有敎官可代爲之,而至於課試之役,則臣亦嘗與敎官行之矣。惟玆兩事,自當成式,可見廟禮試規之如舊,又奚足證其創革得失耶?竊觀敎授之職,從前銓部,間或以土着文官差送,而今失其早晩希覬之窠,則宜其不樂,而致憾於臣矣。相礪,巧乘入對之會,敢於職掌之外,唐突誣訐,欲使已行之成命,還復寢罷,其亦無嚴也已。臣固憒憒尸職,無一猷一爲可服於舊都民情,而相礪,亦一松民,視臣如無踵其去,而遂恣爲謗毁,至於如此,雖關風習,顧何足言?獨恐此後,如相礪者繼出,而萬一聖心,見撓於三至之言,則其於松人,失信不少,將見收拾人心之德意,都歸虛地,戴祝聖世之群情,如前落莫,苟究其然,莫非臣罪,縱朝家不擧綜核之政,臣何敢厭然自揜而已乎?伏願聖上,更詢於廟堂諸臣,果如相礪之言,則重治臣謀事不藏妄率陳請之罪,以慰松人不服者之心,豈勝大願?臣本病蟄,罕與人接,彼相礪之言,歷累朔而始得聞,聞亦坐於昏苶,未卽引罪,今始尾陳於籲急之章,語無倫脊,尤增死罪死罪。臣無任瞻天望聖跼蹐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款引嫌,業已洞知,卿何過自撕捱,而下款事,觀卿所陳乃知矣,於卿尤無可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六月十九日卯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讀自魯莊公二十五年,至以立其子頹也。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二十八年,至邑曰築,都曰城。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二十九年,至立閔公。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閔公元年,至必復其始。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德載讀自二年,至又敗諸河。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初惠公之卽位也,至季年乃三百乘。尙星曰,傳二十七年,晉士蔿曰,禮樂慈愛戰所蓄也。此言儘好,爲人君者,不徒養民,又能敎民,使民而知讓事、樂和、愛親、哀喪,則雖當戰伐之際,而皆懷死長之心矣。以此民而禦敵,何敵不克,而何功不成乎?若使迫民好戰者言之,以禮樂而論於征伐,必以爲迂闊,而用兵之道,當以敎民爲本,故先儒曰,說不得之辭,士蔿言之。此足爲後世法。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傳二十八年,申生事專出於驪姬,而先儒曰,士蔿殺之。蓋當初蔿欲爲申生除害,而竝出送公子,終反貽害於申生,其慮事之不明,甚矣。若平日,輔君以正道,俾知太子之爲國本而不可廢,則寧有驪姬之變耶?此所以有先儒罪士蔿之論也。上曰,事莫貴於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誼不謀其利,而士蔿之計,蓋出於功利故然矣。尙星曰,聖敎看得極好。最基曰,傳三十年楚令尹,自毁其家,蓋其時家則强而國則弱,故欲自其身始,而以爲警他人之地,減其私邑之俸,以補國家之用,卒能紓其難而復其業,不忠而能如是乎?此爲後世人臣之可法者也。上曰,子元、子文,其賢愚懸絶,而其時猶用子文,古事可見,而今時則不然矣。尙星曰,犁牛之子,有騂角之美,則山川猶不舍,而末世人心不古,輒皆吹毛而覓疵矣。上曰,近來則竝與査頓而論之,至於李德載之攻斥宋徵啓,豈不怪哉?尙星曰,言之者雖易,而當之者豈不冤悶乎?宋徵啓,以李德載之疏,尙不肯就仕矣。尙星曰,孔子不取子文,而此事則誠可尙。《詩》曰,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若使居具瞻之位者,能有子文之心,則其國何憂不治乎?上曰,承旨以子文之心爲言者,誠有意見矣。尙星曰,傳三十三年內史過之言,亦好矣。上曰,此則近於不經也。最基曰,國將興,監其德,國將亡,觀其惡云者,極有意味,不可汎然看過處也。尙星曰,史嚚之言,義理亦皎然矣。尙星曰,閔公元年,仲孫湫省難章,魯之弱甚矣,魯之難極矣。以仲孫湫之賢,能善觀人國,而以猶秉《周禮》,不敢爲襲取之謀,而勸其君以寧難親禮之道,禮之能感人者,有如是矣。漢高帝至魯城,聞絃誦而止其兵,亦嘉其守禮而然矣。最基曰,管敬仲所謂宴安鴆毒,不可懷云者,實出於安不忘危之意也。宴安者,人情之所同好,鴆毒者,殺人之物也,而以宴安比鴆毒者,豈不以溺於安樂而縱其逸慾,則國君而不能保其國,大夫而不能保其家,士庶人而不能保其身,其害無異於鴆毒之殺人也哉?卽今邦內無憂,人情狃安,此正以鴆毒自警之時也。尙星曰,下番之言儘好,車不敗於危塗,而敗於通衢,舟不覆於險津,而覆於坦流者,實由於危則畏愼,而安則汎忽之致也。人心每好逸而惡勞,故莫不耽其安樂,而忽於戒懼,覆敗之禍輒隨,而至其與鴆毒之一飮,卽斃無間,其取比之意甚切至。伏願鑑于此,而警懼之心,無或少懈於幽獨得肆之地焉。上曰,上下番所達之言俱好,當各別體念焉。尙星曰,益之戒舜曰,警戒無憂,以舜之聖,寧有可戒者存,而其臣之勉戒猶如此,今日儒臣之言,宜有嘉納之道矣。尙星曰,此豈但在上者之所可戒哉?在下者亦宜惕念,視國如家,罔敢或怠,而近來內而廟堂,外而藩閫,凡於濟民艱慮邊虞之道,不少留意,而未見一事之區畫。宜殿下,躬先奮發,無或爲苟且姑息,而必主於磊落嚴毅,以爲警飭群下之地矣。最基曰,近日朝著之上,無一事之區畫云者,誠如上番之言,而以臣見之,則竝與簿書期會之道,而漸不如前,豈特以宴安言之耶?實爲慨然矣。上曰,簿書期會何論也?幾乎置於相忘之域矣。尙星曰,臣與下番,私語時勢,而竊有憂歎者矣。有備無患,古聖所訓,而以邊圉之事言之,則糧無可恃,兵無可恃,器械無可恃,而一任委靡,終無振刷之道,此非今日之鴆毒耶?內無黨論殺伐之禍,外無南北警急之憂,而不識其中,鴆毒藏焉。恬憘爲事,談笑度日,此臣等所以私相憂歎者也。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而申飭焉。尙星曰,傳二年,衛鶴乘軒事,人之無才無德,而猥叨重任,無異衛鶴之乘軒,故先儒亦有取比而垂戒之,語人君,當愛惜名器,而不可容易假人矣。上曰,所達好矣。衛君使禽獸而至於乘軒,而他尙何說也?尙星曰,第末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者,下成數箇字,而含得無限意,實爲左氏文章處矣。齊桓公,初不救其難,而久而後乃救之。蓋初救則不足爲大惠,及其極危之時而救之,然後邢衛自當爲之腹心矣。比如赤子,將入井而卽救者,仁心也,待其垂入而後救之者,非仁心也。此乃王伯之分也。上曰,以入井而比焉,分王伯而言者,誠爲切實矣。尙星曰,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曾於《詩經》進講之時,已有所達,今不敢疊床,而敬敎勸學,亦爲治國之第一務,體念於此等處,宜矣。講官,遂掩卷。上曰,今日因政官牌招,啓辭已有下敎,不必更言,而李喆輔、申晩事,無非先天事也。李喆輔則科是國科,無可論,申晩則科臼雖誤,而今日申晩,卽前日申晩也。其用與不用,今何論也?尙星曰,此事不當至於如此矣。李喆輔事,渠若行止無狀,則枳塞,可也,而只以科名論之,則其日科場人,皆赴擧,其榜中之得參與否,只爲幸不幸耳。若以得參者爲罪案,則其時入場之人,豈可以我則不參而晏然而已乎?自有黨論以來,通塞扶抑,每有不相協者,彼通則此枳,此扶則彼抑,實爲痼弊,而今日事,則不當至於轉相乖激矣。然銓官之撕捱,不但二人事也。判書則謂之無嚴,參判則謂之箝制,政官遭此彈目,有難輕出矣。臣亦頃者三違召命,臣宜受罪,而尙今倖逭,然卽今違牌之弊,則極其紛紜,或有十召而不進者,實爲過矣。最基曰,銓官違牌,自上雖意之以申晩、李喆輔事,而其實,則在於李光湜無嚴之斥,尹得徵箝制之言矣。當初撕捱,固無足怪,而到今開釋之後,宜有變動之道矣。上曰,雖以臺言引嫌,而其根本則由於申晩、李喆輔事矣。尙星曰,近來臺諫之論人,多有不當者,臣頃與南泰良而論及南泰齊事矣,未嘗明指其過失,而顯有陰擠之意,使被論之人,不得自安,此實近來痼弊矣。上曰,銓官事已諭,而以三公事言之,始有李壽海,中有南泰齊,終有成範錫時事,豈不怪哉?最基曰,尙星,以三召不進,爲不安之端,而臣亦以金宗台事,實無可出之勢。殿下以自反下敎,故不敢復言情勢,冒沒承命,而至於尹汲,則無一分情勢之可言者,猶至今不出,實爲非矣。尙星曰,旣承自反之敎,人臣何敢以私自言乎?臣亦初以抵罪爲期,而不得不冒出矣。然苟有情勢之至難者,亦不可一例强迫,分義雖重,廉隅亦大,開此一路,俾得自伸爲宜,如無情勢,誰敢不出乎?如趙明澤、李宗白、沈聖希者,必皆出而膺命矣。上曰,方當盛暑,雖非開講之時,後日政,當差出玉署諸窠,坐罷人員,竝敍用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6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文臣堂下朔試射試官,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未差,無進參之員。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今番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沈坽,昨日習陣,馳馬之際,馬忽驚逸,再次落傷,左邊臂脚違骨,吐血數升,不省人事云。闕內重地,勢難留置,不得已原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尹敬一,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時,有政府郞廳然後,可以開坐。司錄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蔡慶承爲司錄。 ○傳于鄭彦燮曰,方物封裹相値,明日輪對,停。 ○又傳曰,政官,旣已來詣闕庭,待疏批卽爲開政。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見,則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中,本營中軍柳萬增,以濫杖可駭爲目,而置諸中考,統制使金潗啓本中,晴川別將李東芳,以病廢職務,貽害鎭卒爲目,而置諸中考,平安兵使金潝啓本中,甲巖權管金相兌,以雖乏能聲,亦無失着爲目,而置諸上考,竝致勤點下。平安監兵使統制使,旣自政院請推,柳萬增、李東芳,竝以下考施行,金相兌,以中考施行。各項啓本,更加詳察,則平安兵使金潝啓本中,古城僉使朴泰柱,以初政不勤宜加警責爲目,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馬島萬戶崔東泰,以事多疎忽不可無警爲目,其所貶題,無一褒意,竝宜置下考,而强置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金潝、具侙推考,朴泰柱、崔東泰,似當下考施行,而近有申飭,不敢擅便,竝此仰稟。傳曰,依爲之。末端兩邊將,依啓聞,中考施行。 ○又啓曰,政官旣已來詣闕庭,待疏批卽爲開政事,命下,而吏曹三堂上,皆承牌入來,聯名陳疏入啓後,自爾日晩,竝卽出去矣。待批下所當催促開政,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開門牌招開政,何如?傳曰,詳覽奏文之首尾,亦有批旨中所諭,未卽下批,而予雖昧於治道,政官承命,其猶晩矣,何快何悅,而見章卽批,猶恐開政之過時,旣承牌詣闕,有懷陳也,何拘門限?夜深開政,其亦有例,而招者何事,應命何事,不待批旨,徑先出去,其何來之緩而去之速乎?其在分義,尤涉未安。三政官,竝從重推考,政院亦難免不能據理之責,其入直承旨,亦爲推考,而三復奏文,尙未就寢,何待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鄭彦燮曰,今者奏文,其係甚重,俱犯極律,査案奏文,不可不審,且有下問事。時原任大臣,撰文管査之臣,持本査案,待開門使之入侍。 ○彦燮啓曰,有下問事,時原任大臣撰文管査之臣,持本査案,待開門使之入侍事,命下矣。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所當持査案入侍,而以他事,方在引入中,不可循例分付而已。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以爲持案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等疏曰,伏以臣等,兩日之內,荐被臣子不敢聞之嚴敎,戰隕窮隘,他不暇顧,冒沒入承,少伸分義,而竊念人主御下,自有其道,使臣亦必以禮,開示而不從,則責勵之,責勵而不從,則譴罰之,然後上不墜紀綱,下亦得以自伸其義,而竊覵殿下,不問事之大小,義之當否,一切以督出爲務,不憚於絲綸之褻瀆。辭敎之過越,或令勿捧其辭疏,或命勿稟其違牌,使不得回轉而後已,如臣等輩,又怵㤼窘逼,終於冒出。故殿下之心,方且悅於從己,利於順令,而殊不覺國體之虧損,士風之壞汚,駸駸然更無餘地,臣等竊不勝慨然,尙冀從今以往,留心改圖,無復如今日之爲,則此豈但臣等之幸也?臣等又伏見日昨之下敎,有曰銓注通塞,其若拘於政格者,則惟在政官,其他時議所關弦韋,惟在於上,臣等未詳其意之攸居也。朝家旣以通塞取舍之柄,專畀於銓曹,若其通塞乖宜,取舍失當,則責之,可也,罪之,可也。今乃不然,所畀者只是格例間事,而至於通塞取舍,竝歸之於時議,使銓官,一循上旨,而不得行其意見,則一政吏足矣,尙安用三銓爲哉?此不但在君上爲侵官,在臣等爲失職,抑恐日後無窮之弊,從此而權輿,將有不勝其救正者矣,可不懼哉?只緣臣等庸魯,不能見重於君父,致有此過當之敎,決不可晏然泯默,苟然隨行。玆敢相率陳章,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警具僚,仍又明賜下敎,俾銓法無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予之前後敦迫者,非脅制政官也,乃紀綱也,乃分義也。卿等於政注,若挾私不公,當施飭勵,決不假借,何待卿等自遞耶?卿之當初過嫌,不當也。懃懇敦迫,意非偶矣。卿宜纔遞旋授,意亦有在,則其所敦勉,烏可已也?日事撕捱,紀綱分義,壞無餘矣。其所切迫,亦何已乎?至於政注通塞,其政官之所爲,上雖察細,豈可下行政官之事,而今者所爭,非新通新塞也。噫,歷閱多矣,觀世久矣,紛鬧世界,其無眞箇義理久矣。不過拘於時議,舊日所見,或通或塞,或扶或抑,葛藤惹鬧,往者時象,本自微矣。若此不已,調劑其無期,鬧端其層出,其在上者,默而不飭乎?卿等莫曰新舊阿諛君父行己鄙陋者,嚴施弦韋。予雖不明,宜奬不非,而將昔日之滯見,循時議而通塞,其雖柔軟,決不終默,下政院之敎,不過此矣。卿等承牌陳章,雖得政官之體,何未詳予意之此極?其將許此,於卿等,雖無過慮以啓,日後循私蔑公之弊,其監不遠,宜戒前轍。卿等勿辭焉。{{*|卿等勿辭焉五字添入事,榻前下敎}} ○甲寅六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同副承旨鄭彦燮,獻納李廣道,修撰南泰良,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丁錫敷,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命均進伏曰,數日來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日熱雖如此,寢睡水剌,則無不如前之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間間虛乏之候,何如?上曰,近無此候,似由於惱暑而然矣。命均曰,無引飮之事乎?上曰,不爲引飮矣。寅明曰,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二三日有煩熱之氣,故數貼不爲進御矣。上謂命均曰,卿所辭藥院提擧,近來雖無議藥之事,而上奉東朝,三提調不可不備員。卿方遠出,故不得已勉副,而予心則甚缺然矣。命均曰,臣三年此任,未效保護之功,而聖敎至此,不覺惶恐。使行將迫,幸蒙許遞之恩,而今當遠離,倍切下懷之耿結矣。上曰,奏文,依日昨下敎爲之耶?興慶曰,依下敎撰出事,已爲言及於提學,而又考文書,則御史按覈時取服二人,卽細洞犯越人,而當初見漏,今當以此添入,與前八人,爲十人矣。上曰,十人,猶不及其數,而添入於奏文,可也。命均曰,依下敎撰文,似不無疑端矣。渠輩逢徐富成一隊,旣往羅洞,又入細洞,則皆是同黨也。決非細洞不往之人,而只捧其不往之招,不捧其累往之招。彼若曰何以持來未了案云,則使臣之生事,姑舍勿論,恐有貽辱國家之患,故書狀官,亦以此持難。臣意則旣以犯越殺掠自服,則一犯再犯,無甚異同,其中應死之類,更爲添數以入,俾無名數相左之弊,似宜。謀國之道,不可無方便之道。且此非假飾其言之歸,不必持難矣。上曰,日昨右相,亦以名數相左爲可慮云,而凡事,務在誠實,誠實爲之,而設有査勅,査勅外雖又有責過之辭,任之而已矣。今則羅洞爲二十人,細洞爲十人,其與瀋陽將所報兩處皆是二三十者,有何大段差違耶?命均曰,此中若添一二人,則庶無可慮矣。寅明曰,日昨筵敎,大臣傳言,而此等事無國家親問之語,自議政府論列啓聞,而其結語則歸重矣。其與直爲奏聞者有間,則使政府論列無妨,其爲未了案者,正使所達,實有意見。詳確順處,未知何如。上曰,今得二名,比前稍勝,以一向杖問,徑斃可慮,如前奏聞,可也。我國人甚細,故如此,大體是則當直爲之矣。寅明曰,今則依前日下敎而撰之乎?上曰,然矣。提學先爲出去製進,而分等之際,當十分詳明。此是犯越人,生死立判之地也。寅明曰,三等魁首爲三人,而其餘十數人,則當死者,雖往而不參殺掠者,則爲次等矣。命均曰,雖是十人,而彼若曰十人可疑云,則將以何辭辨之乎?上曰,旣得十人而猶如是,則將奈何?大抵昌溫之黨,必多落漏,而憑覈無處矣。興慶曰,此莫非御史不善按覈之過,雖非深罪者,而似不無責罰矣。上曰,御史不無未盡者,而上京後按問,亦未詳盡而然矣。興慶曰,今日雖爲黑草査對,而兩奏文,姑未正書,必難及於方物封裹之時,使行之趁定日出去,似難矣。上曰,拜表日子,從近有之耶?興慶曰,雖退行,而日子極難。且連有國忌,只來月初二日爲吉云矣。上曰,如是,則先來之趁冬至使未發前入來,必難矣。興慶曰,雖以初二日發行,先來則足以及於節使之前,若兼謝恩,則只變通使臣而已。命均曰,彼中事,猶不可知,節使之兼謝恩與否,何可預料耶?只出冬至使而待之爲宜。上曰,冬至使,則徐待無妨,而今行,不可不速往。且例有追後送咨文之規矣,以二十四日,完定方物封裹,則以二十一日爲之,而兩奏文,雖不及於封裹之日,他餘事則急速啓下,俾無未及於封裹,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定州牧使黃應洙罷黜之代,令該曹,極擇差出,給馬下送云,而凡朝家給馬之規,或勅行臨迫時及賑事方張時,守令則不得已給馬下送,而其他則元無此規矣。今此定州之代,令該曹擇差後,自政院,各別催促發送,而給馬事,勿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黃應洙臺啓已停耶?取魯曰,臺啓雖停,而其在自處之道,必無行公之理,故不得已罷黜矣。上曰,近來銓曹,鬧端太多,此後若以應洙擬望,則必有侵攻銓曹之弊矣。取魯曰,應洙雖復見用,豈慮其餘波之及於銓地耶?上曰,應洙事,初不必如是斷斷,予未知其爲何如人,而曾以武臣入侍,知其爲可用矣。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三登、陽德兩邑守令之至今不來,似是未署經之致。請令廟堂,稟處,而今聞二邑守令,俱未署經於兩司,夫馬留滯,邑務曠廢,固爲可慮,而第守令署經,事體不輕,一司署經之後,則多有除署經發送之例,而今則兩司俱未署經,何以爲之乎?上曰,署經重矣,不可除署經發送。自政院,催促署經,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今番下送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六名,請分囚於平壤、安州云。此言似爲便好矣。取魯曰,當初罪人之還送本道時,以禮賓、戶曹供饋之難爲辭,行會外方,不免傷損國體,而道臣之又以平壤,不堪獨當爲言者,殊未得當。且以罪人之同囚爲慮,必欲分處,則本邑官庫,豈無推移之道,而如是狀聞,亦涉非矣。上曰,工判所達,是矣。禮賓、戶曹之力,猶不堪供饋,則平壤尤何以堪云者,甚不可。此乃道臣元來病痛也。推考罪人,則仍囚平壤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銀匠輩,雜以鉛鐵之弊轉甚,銀品漸下,決難行用於彼我國通貨之際,本營所屬銀店,則造銀之時,刻畫店名與匠手姓名事,已爲申飭。令廟堂,國內銀店,皆依其店名人名刻畫之例,定制頒布事,陳請矣。取魯曰,朴師洙爲國之誠心,作事之詳明,誠有過人者,而今此狀請,終涉瑣屑矣。此係任職者,當事善處而已,豈必煩朝家之命令哉?只令戶曹,知悉處之,似可矣。命均曰,刻以匠人之名姓太煩,刻其店名,則亦似無妨,或與戶曹相議,則宜矣。興慶曰,此事何以處之耶?使與戶曹相議爲之乎?上曰,朴師洙之長處,固在於至誠做事,而此等處太細瑣,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昌城府事申漫罷黜,兩邊將,則巡到時決棍,僧人擇訓等及貨主金呂珍,嚴刑定配事,狀請矣。申漫請罷,蓋據法例,而狀辭中,以實直陳守邊勤實等語,顯有惜遞之意,且其多般設計,還取其錢文,終至無事,則似不可無將功折罪之道,而他餘事,則竝依狀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僧人輩,持錢行到於彼境至近之地,幾乎生事,而此與犯越人有間,其所徵治,無過於此矣。申漫事,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江邊此等事最難矣,掩置則生事可慮,直陳則以常時不能嚴禁,被罪朝家,當參酌情罪而處之。今此申漫事,則推還厥錢,頗有方略,引罪自首,亦有可取。臣意則仍任,似不妨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邊地禁錢,朝令至嚴,現發之後,何可無罪?道臣之狀啓請罪,誠爲得體,。而凡係犯禁,有情跡之可惡,而可恕者,朝家處置,固在乎參酌其情犯而已。臣意則僧徒之生梗,旣出於無情,地方官之周旋,亦不無可恕。朝家之參酌施罪,未爲不可,。而邊地錢禁,不可不更加嚴飭也。廷濟曰,臣之意見,則申漫事,可嘉,不可罪也。玆事出於意外,亦一不幸。申漫盡心推還,終至無事,據實馳報,寧有一分可罪之端乎?尙絅曰,僧徒所持之錢,爲彼人之所得,如欲推還,必招致彼人然後,可以推尋。申漫此事,蓋出於不獲已也,似無可罪之端。邊將,則只用申漫命令而奉行而已,尤無罪,決棍太過矣,彼僧人牛隻之溺於水中,誠是意外也。金呂珍安能預知有如此事,而不爲通貨於我境耶?情犯俱有所可恕者矣。上曰,牛隻之溺江,雖是意外,而僧徒不可無罪,參酌定配。申漫則招致彼人,爲其罪案,而大抵判尹之言是矣。錢若不推則已,欲推則不爲招致彼人,而何以推得耶?其事勢固然,而能使禁物,不至翻傳,無所生梗,則可謂功過相當矣。邊禁雖不可不嚴,而其所自首,亦可嘉。從重推考,勿罷仍任,邊將則置之,金呂珍則勿問。此後,則道臣各別嚴飭於江邊諸邑,俾無用錢之弊,北道,亦一體嚴禁,可也。興慶曰,貨主金呂珍則其實狀,猶未可知也。牛隻之溺水失錢,雖出偶然,而以物貨出給僧人,行商於江邊,轉至於禁物之被捉,幾不免生事之境,亦何可全然無罪?減等懲治,似宜矣。上曰,此非深治者,勿問,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事,誠可悶矣。病則果是實病,而終以不赴爲定云。今則勢將施其罪,而解其職然後,朝綱無損矣。且遠地人馬之至今留滯,豈不可念乎?命均曰,權{{!|𢢜|⿰忄業}},果有實病,而至今不往,若自朝家,終爲强迫,則欲立紀綱,而反損紀綱矣。上曰,權{{!|𢢜|⿰忄業}}終無赴任之意耶?予嘗欲用權{{!|𢢜|⿰忄業}},今此嶺伯之除,亦非出於久置嶺南之意也。國若無法則已,向日下敎後,猶不變動,分義何敢若是?予之不送權{{!|𢢜|⿰忄業}},則予豈爲君之敎未免過矣,而在渠之道,則決不可終始違拒矣,事極駭然。大丘府付處事,分付。興慶曰,重臣與他有異,何可卽其地定配乎?命均曰,卽其地定配,終涉過重矣。上曰,此令又不行,則何以爲國乎?以法則直爲遠竄,猶不爲過,今此付處者,實出於斟酌之意也。廣道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此非相持者,須勿强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興慶曰,頃者宗臣上疏,請行進宴,原任有所達,而自上以慈殿執謙爲敎,故不敢畢說云矣。上款事,不敢有言,而進宴一節,宜待秋擧行,預爲分付,何如?命均曰,頃有所達,而以東朝撝謙爲敎,故不敢更請,而以典禮言之,則此是逐年應行者也。私慼後宜有擧行之節,而連値荒年,不免權停,尙今遷延,實爲未安。今年則又不可踰,未知或已奉稟,而有感回之道乎?上曰,人子愛日之情,貴賤無間,。而予旣誠淺,不能感回。且東朝至誠撝謙,有難强迫。甲辰、戊申兩年,雖行宴禮,而中間人事變嬗,念之及此,輒增傷感,故尤不敢以進宴陳請矣。以外面言之,至今不爲進宴,道理歉然,而亦不可以不誠事親也,試欲更稟,而慈心必不允從,予懷深用抑鬱矣。命均曰,群下之情,亦甚悶鬱。奉稟之際,亦陳群情之如此,未知,何如?上曰,以洛昌疏,曾已陳達,有所下敎,而有難一一誦傳矣。興慶曰,然則其將待下敎而擧行乎?上曰,慈心若回,則豈待自下陳請耶?予當有下敎矣。諸臣,次次退出。彦燮進伏曰,臣新入院中,向日以權{{!|𢢜|⿰忄業}}事下敎,未得聞之,而豈可以權{{!|𢢜|⿰忄業}}之不赴,至下予不爲君之敎乎?近來朝綱壞損,諸臣不能奉承上敎,故有以致此過中之敎,此則諸臣之罪,而人君辭令,恐不宜若是。今日權{{!|𢢜|⿰忄業}}處分,誠爲過中。臣忝在近密,非不欲爭之,而殿下方以紀綱爲敎,臣亦以近日朝綱之解弛爲歎。此所以不復爭之於今日過中之處分,而大抵守令謀避者,卽其地偏配,則容或有之,而權{{!|𢢜|⿰忄業}}則自是重臣,且是不赴監司之罪,則卽其地付處,終似太過矣。如臣無似,受恩非常,從前踐歷,罔非踰分,而若其叨陪耿光,則比諸臣甚闊,以恩眷言之,隆矣,以契分言之,疎矣。近又猥處於出納惟允之地,不量才分之不逮,見識之不足,愚衷眷眷,妄有意於隨事陳戒,故敢此冒死仰陳焉。上曰,君臣豈有疎與親之可言哉?旣在近密,不但惟允而已,宜思補闕之道矣。以向日下敎,副學曾有所達,而承旨言亦是矣。權{{!|𢢜|⿰忄業}}事,俄欲更爲處分,而未及爲之矣。邊將、守令則定配其地,雖監司,豈不可爲歟?行法,當自大官始,然處分,則務爲得中爲可,名之以大丘府者,似過矣。仍命彦燮書傳旨曰,紀綱之陵夷,未有甚於近日,王令之不行,亦莫甚於今日。權{{!|𢢜|⿰忄業}}之曾前俱不膺命,其難追非于今,嶺伯則頃者下敎雖曰過重,爲人臣子,聞君父此敎,疾果難强,雖中途不進,分義道理,豈敢若是,而謝恩已久,尙不辭朝,今之朝綱,自權{{!|𢢜|⿰忄業}}而歸無餘矣。國無法則已,其若有法,宜先重宰,亦不可以循例飭勵,尙州牧付處。其代,令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今月內辭朝。彦燮曰,吏曹三堂,至今無牌去來云。今日之又皆不出,似無是理,而一人若遞,則三堂皆遞矣。上曰,予亦知其如此,故參議牌不進,每以只推命下,此固過矣,而不得不如是耳。彦燮曰,聞李喆輔、申晩,或枳或通之事,三堂元無介嫌之事云,而但判書,則李光湜之疏,以無嚴不有君命言之,故勢難行公云矣。然開政命下已久,牌招亦已支離,故昨夕請牌啓辭,臣以朝綱二字爲辭矣。伏見下敎,兩堂所引嫌,亦開釋無餘,今則豈有可忍之嫌耶?上曰,初意僚席間起鬧,始知無嚴箝制之目,爲嫌端,而以近來人心世道,豈可以如此事而爲過嫌耶?承旨、史官,遂退出。 ==6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穩城府使柳瀅。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李眞淳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時、原任大臣及撰文提學管査之臣,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今日引見時,陳奏副使朴文秀,有稟定事,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今下弓矢,穩城都護府使柳瀅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檢閱金尙魯,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凡奪告身之類,例自禁府,移文本曹然後,書入歲抄文書中。而前縣監具萬喜,今年正月,奪告身。而今番歲抄啓下之後,今始移文該府,當該吏慢不致察之狀,殊涉可駭。自本曹治罪,具萬喜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及未赴任都事,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玄輔爲承旨,金興慶爲內醫都提調,宋寅明爲判義禁,李秉常爲禮曹判書,閔應洙爲左尹,李匡德爲刑曹參議,李光溥爲執義,沈聖希爲司諫,李台徵爲掌令,李載厚、朴弼均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尹伋、吳瑗爲修撰,申宅夏爲副修撰,趙漢緯爲掌樂正,朴守謹爲禮曹佐郞,宋昌周爲監察,尹就履爲定州牧使,尹得莘爲南原縣監,辛致復爲仁川府使,閔鎭斗爲甲山府使,趙尙紀爲錦山郡守,徐命彬爲慶尙監司,兼成均館學正單李寅賓,承文院副正字單南泰耆,折衝閔廷撥,今加嘉善,東萊府使崔命相,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方物封裹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江口權管金致龜,差授之後,以其父病,下鄕屢朔,尙不上來赴任。邊鎭把守之任,不可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尹淳、吳光運、金聖應、柳純章、尹東源、車復運付副護軍,李性孝付副司直,許逅付副司正,僉知單李思順。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察任。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刑曹言啓曰,本曹武郞廳一員,依甲申年例,以犯越罪專管事差出矣。今則關西諸罪人,旣已下送,當該武郞廳朴時佐,依前例減下,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六月二十三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六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陳奏正使,行判府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弘文提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陳奏副使,戶曹參判朴文秀引見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撰文人,持所撰文入來。而本草則在外乎?寅明曰,本草則置閤門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而《承文院謄錄》,亦爲取來,逅出去取來上之。命均曰,伏見下政院之敎,達夜覽奏文,又批答吏曹堂上疏,以致寢睡不安云。不勝伏慮,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他症矣。寅明曰,看文字甚用精力矣。上曰,奏文與査狀,多有矛盾處,比他文字看過,精力尤用矣。命均曰,今日方物封裹則雖爲之,而奏文則必未及盡書,何以爲之乎?使行先發,追送奏文,或有前例,而此則事體苟簡矣。上曰,雖苟簡,而此外無他道矣。今觀文書,則雖分三等,而亂入可欠,某某首犯,某某不入,當明白措語矣。寅明曰,議政府狀啓中,盡爲載錄矣。興慶曰,黑草中金貴同以下,乃是分等措語也。仍展讀以告。上曰,三等則果分明矣。然石建招辭中,俺與金世丁等,以棍棒先毆云。金相輝招辭則以爲朴之徵殺一人,永昌、世丁等,亦殺之云。此輩似當爲首犯矣。命均曰,殺掠首倡者,當爲魁首,故世丁、永昌輩,爲魁首矣。文秀曰,文書中有一二可改處,欲稟定而改之矣。寅明曰,永昌、石建兩人名字,當換易改之,而字數相合,改之無難矣。興慶曰,永昌二字,改以石建宜矣。先毆之先字,不合,此一字又當改矣。寅明曰,先字以亂字改之然後,字義完全矣。上曰,依所達改之。文秀曰,奏文中姑垂涵貸一句語,雖似有妙理,而有若直請涵貸,反不免猥濫,只曰今方査報,惶恐竢罪云。則似好矣。上曰,靈城之言,如何?興慶曰,不卽査報,以致淹滯,此或爲執頉之端。而至於奏文中字句,似無抉摘生梗之慮矣。命均曰,姑字似不合,改以曲字則似宜乎?上曰,曲垂則便是事完之後,尤不可姑垂二字,元非大段病處也。文秀曰,臣亦不以爲大段矣。上曰,秋判進前,三等分排,可無相違之端耶?陽來曰,三堂上同會開坐,三次捧招,十分精抄,似無大段相左之患矣。上曰,諸罪人招辭,竝爲讀告。陽來讀金貴同、徐雲必招曰,雲必則傅之生議矣。又讀金哲同招。上曰,其招則只是羅多乃洞事也。陽來曰,細洞則全然不知云矣。又讀金㗡金招。上曰,更讀再招。,陽來讀告。寅明曰,以再招見之,則似是病人,而以三招見之,則其同往犯越的實矣。上曰,更讀三招。,陽來讀告。上曰,三招則果往云,而此猶未可知矣,其再招是耶,三招是耶?命均曰,其間情狀,何以知之乎?陽來又讀,李日金、徐春奉、朴雲澄、金日重、石建、徐尙文、朴義澄、韓二建、徐光興、申二金、李次興、金尙祿、韓時興、金萬澄、田一柱、徐贊興等招辭。上曰,金尙祿則渠不欲去,而以棍打膝而率去。故不得已去云者,果是眞情乎?命均曰,以此等語,有難知其實狀矣。寅明曰,渠有負犯,故每胡亂其辭矣。陽來曰,見其招則其得參甚少,以一二兩參而殺人,似怪矣。文秀曰,其殺之之時,則意其參多也。旣殺而見之,則雖小亦奈何乎?上曰,田一柱則似緩矣,亦入於黑草中耶?命均,展黑草而讀告一柱事。興慶曰,此是羅多乃洞事,而細洞殺掠,眞的無疑矣。上曰,有司之臣,與撰文之人,宜盡心爲之矣。殺人者死,自有當律。殺我人殺彼人,固無間隔,而但究其本情,則極可矜憐。守令督捧參材,渠輩無路責應,而有此擧,其間亦不無憑公營私之意,而今將驅入於死地,王者不忍之心,當發於此等處,不可以其人之可惡,而直爲驅入於死地。其中金尙祿則多有可恕之端,而此外亦豈無橫罹者耶?文秀曰,臣於前後治獄者多,亂杖周牢之下,雖無情犯,孰不自服乎?今番事,雖捧再招三招,而分爲二等三等,臣意則實不無黑白未盡分之慮矣。上曰,然矣。雖一人添入爲悶,見漏則無妨,宜十分消詳矣。寅明曰,尙祿之言多詐,終不可信。吏判金在魯之議則以爲,旣犯犯越之罪,盡殺無妨云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孟子曰,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爲也。此雖與不辜有異,而若或枉殺,則豈不有愧於古聖之言乎?寅明曰,外議則以爲,若以多人充殺以送,則彼國必不盡殺,只誅首犯云矣。上曰,在我之道,當觀罪犯與否,而從實査告而已。豈可希望其必用寬典,而虛張名目耶?此則不可爲者也。予於金㗡金事,終不能無疑。其招辭,更爲讀告。陽來以其再招三招讀之。上曰,其中必多正犯,而失捕者多矣。陽來曰,徐雲必外,皆是獰悍不測之人,盡殺無妨,而但以喪人不往殺人處云者,容有可疑矣。寅明曰,若又改付標,則事甚窘急矣。興慶曰,窘急與否,姑舍勿論,渠旣同往殺人掠參,則其罪當死,有何一分可恕之端乎?上曰,鞫獄雖重,使罪人納供,然後施刑矣。置人於必死之科,而豈不審愼爲之耶?陽來曰,雖非此事,尙祿則必除去然後,江邊可得無事矣。命均曰,旣已承款,則當以承款施之,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文秀曰,人皆欲急速處置,而少無哀矜之心,臣實慨然矣。上曰,補外至薄罰,而必曰生還未易,伸救不已,蓋以情熟故也。此則死地,而恬然不思詳處之道,其與西銘同胞之意異矣。予則雖蠅蟻之屬,猶不忍踐踏,況此皆人類也。豈不詳審於可死、可生之間?而直竝以死罪論斷耶?彼國若以數少爲頉,予甘心受其困責而已矣。命均曰,殿下推此心以往,何難做得三代之治乎?臣實感歎,而但此輩則終不免於犯越之罪矣。上曰,以犯越論之,則盡殺無妨,而以殺掠査之,則其間豈無輕重之別耶?金尙祿、金㗡金二人則當從罪疑惟輕之道,置之二等爲宜矣。興慶曰,俱是同往者,而或置一等,或置二等,則易致彼國之執頉,是可慮矣。文秀曰,大臣只以可殺則殺,可生則生論之而已。以文書端而慮之者,非大臣之體也。上曰,當初不卽送使,遷延至於今日。根本已苟簡而奏文中,以某日捉來某日問目爲辭,則其間日字頗多,彼人若疑之則亦何以爲辭耶?寅明曰,此距江邊道里絶遠,發捕之際,自邇遷延,惟當以此實狀直陳之矣。此非彼人可疑之處也。興慶曰,金尙祿則置之三等乎?上曰,只以一尙祿,傅之生議,亦歉然矣。然旣傅生議,則黑草付標以入,可也。興慶曰,依上敎付標以入,而此不必强傅生議,當察其情犯而處之,臣意則終未知其可生也。上曰,無標非類等語,反露出邊方不嚴之狀,徵討萊醬等語,亦似有與彼人交通之跡,竝刪改爲宜矣。寅明曰,撰文之人,蓋有意見,不必隨而改之,聖慮則似過矣。文秀曰,先以黑草入啓,仍爲正書以入,事體當然,今日事不成貌樣矣。上曰,此由於世道嘵嘵,大臣撕捱,不卽出仕之致,此等事不必言之耳。興慶曰,今此犯越罪人事,當初按覈,不能周詳,細洞名數,終至相左,以致事多違舛。此是李喆輔不善鉤覈之過也。上曰,徐命珩之疏斥李喆輔過矣。而以國家事體言之,則按覈疎忽,不可無警責之道,李喆輔罷職,可也。{{*|出擧條}}文秀曰,徐命珩,與李喆輔,本來熟知矣。喆輔逢命珩問曰,按覈事何如則善,而何如則不善耶云,則命珩不能明言某事非某事是云。其不知本事,而只論其人可知矣。且今喆輔坐罷,吏曹必以爲好矣。命均曰,使臣之不持奏文而去者,甚虛疎,一二日差退,似無妨,未知如何。寅明曰,二十四日則決難發行,撰文,臣旣當之,封裹亦待臣進參而擧行,蓋臣方帶戶判故也。封裹,今日亦必不及爲之矣。上曰,使行路文,已發送耶?命均曰,事勢如此,日字猶未的知,故路文姑未發送矣。上曰,然則以七月初二日定行,可也。興慶曰,使行旣退,則凡事無窘速之慮,而方物封裹,例以前期三日擧行,適値國忌,無開坐日矣。上曰,方物封裹則以二十五日定行,而當初日字急迫,奏文措語之刪改,慮未及,故㗡金事不言之矣。今旣退定日字,㗡金亦置於三等,可也。命均曰,此出於聖主好生之德,當依聖敎奉行矣。諸臣遂各捲文書。上曰,按覈御史罷職果徑先,故予亦有思之者,而靈城,先已發端矣。今日方開政,予欲試觀之,而今不可得矣。文秀曰,朝廷論議,皆出於年少人,近來臺官,未嘗以國事言之,只曲曲侵攻銓地,而推以及之於僚席相爭,世道嘅然矣。大臣方入侍,其鎭靜之道,在大臣戒飭,如何?語未了。上曰,靈城語多,則輒汎濫迤及,止之可矣,而言則是矣。予每念故趙豐陵及洪領相事,此兩人實多有鎭靜之功矣。洪相在時,論始甚之時,則人多攻之,及其稍緩之後,則爲領袖大有力於朝論矣。卿等兩人,方入侍,而不及於故兩相,若使豐陵當之,必不入於李壽海攻擊之中矣。右揆猶不能脫略,予前以不知靈城事言之,其記得否,以卽事言之,予意堅定,無撓改之理,而不知予心,互相攻擊,使朝著無寧日,以此規模,決不可爲國,在上者,豈不苦哉?昨夕政官事,略有下敎,而但李喆輔,國家之科也。非鏡賊之科也。若曰行己不美,門地不合云,則枳之可也。且不以文官待之則已,以文官用之,則以何故而不擬於舊踐耶?吏判之論李玄輔事,所謂承旨長望之說,可笑矣。不以文官待之,則判校猶不可,況承旨乎?至於申晩事,則不行公於三司之時則不言,而旣行公於三司之後,則終不能擺脫俗套,申晩誠非矣。然其人果不合,則當塞之,不然則不可以此而枳之矣。靈城所謂鎭靜之道,在大臣云者,是矣,而卿等猶不能擺脫於吏曹堂上之心矣。興慶曰,臣旣脫於科臼中耶。今之士大夫,各有所守,而出此則便入於彼。故必執其見而自然如此矣。臣固不及於故兩相,而時事又與其時不同矣。上曰,若使豐陵爲吏判,則申晩必不枳矣。使洪相爲吏判,則喆輔亦不枳矣。命均曰,臣於時事,全然不知,而蓋士大夫莫不各有色目矣。豐陵則實爲時論之主人,而今則事勢旣異,主人已亡,時事之潰裂,自至於如此矣。文秀曰,殿下不能詳知論議之峻不峻矣。實爲黨論者,殿下錯認以緩不爲黨論者,殿下亦認以峻矣。臣自兒時,出入於洪相家,而及其爲相,一未造其門,如豐陵、沈領相、徐左相,或是連姻,或是親舊,而亦未嘗往見,每於筵席,發此非斥之言,其誰與臣爲好耶?宋寅明方入侍,而臣嘗對寅明,亦攻斥蕩平矣。蕩平,始則不無其害,而終則亦不無其效。旣始之後,所當勉行,而此又將壞,時事尤無望矣。在昔閔鼎重、尹趾完,異色之人,而趾完,見枳於時論,則鼎重薦以爲通信使,古人之不甚於黨論如此,而至今稱爲美事矣。古則廊廟有嚴大臣,臺閣有直節臣,故朝有綱紀,而事皆修擧矣。今則不然。大臣輒畏怯於人之議己,臺諫只謄傳其故紙而已。如此而寧有一分可望於盡心國事之道乎?寅明曰,臣亦嘗以蕩平,爲苟艱之政。而卽今時勢,雖以南西老少,打成一偏,今日發一事則明日又生一偏論。故不得不一任其各守所守,而惟在朝家參用之如何矣。用人在於惟才,互對用之,雖曰不可,此猶爲漸漸生公之道。而此事之又將壞了,誠如文秀之言矣。上曰,如李光湜、尹得徵之類,輒有之,豈不悶哉?命均曰,當之者無論善不善,自有主張裁量之道,而今則無之矣。殿下以豐陵若在,必不枳申晩爲敎,而豐陵,是非明快,當枳之人則終始不撓,柳謙明,玉署之望,終不更通,及寅明擬之,則豐陵責之,而其時人不敢以豐陵非之矣。十九日下敎後,如申晩之言,則使豐陵當之,臣意以爲必枳之矣。使政官而無是非,則亦非政官之道也。文秀曰,臣聞上使,頃以使行非時,員役輩無以備八包,請持去官,銀五千兩而蒙允。臣於此,亦有所懷,敢此仰達矣。自前奏請使則有所請,故有官銀持去之規,至於陳奏使,則不過陳奏而已。故無官銀持去之規,而大抵無論別使與節使,一行凡百之費,則例皆出斂於八包中,多則四千兩,少不下三千兩。而八包銀貨,節使及皇曆使,則每年行期有候。故商譯輩自有及期備充之道,而非時使行,則無及期備去之勢,一行之費,實無出處。故自前朝家許貸官銀,非一非再。而譯輩趁不還納,致有逋欠者,亦多有之。朝家今又慮此,或有直於官銀中,割用雜費之議,而此亦有不可輕議者。今若以五千兩官銀,爲備行中之費,以代八包之出斂,則此後陳奏之行,每必引此爲例,直用官銀,創開無前之規,此不可爲也。今若以五千兩官銀,爲備納賂而持去,則我國之事,無論大小,彼人無不先知。今若知有官銀爲備納賂而來,則雖係順成之事,未必無隨意執頉,故爲操縱之患。況且自前陳奏,元無銀貨齎去之事,則此又係是創始,其在後弊,誠不可不慮矣。臣意則以爲無寧於今所得五千兩中,割出一千兩,以助行中需用,四千兩則散給一行員役,使之直貿白絲,而使臣照管,納於地部,則不過一年,被執倭館,換作銀貨,其利似滿使行,割用一千兩之數。如是則旣無陳奏使行創開齎銀之弊,又免非時使行直出官銀用備需用之患,至於員役輩,亦將無如前負債之慮,以此以彼,似或便當矣。寅明曰,副使之言是矣。我國事,一有所爲,輒爲前例,無前例之銀貨,今忽持去,則先聲所及,彼人必以操縱徵索爲計,而執頉之際,反易生事,以戶曹白絲貿易爲言,則於彼於此,實爲便當。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自前無論陳奏奏請,別使則八包不足,無以成樣,故許貸官銀矣。譯輩不卽還償,以致逋欠之弊,廟議不給官銀,只以數千兩劃給,使之割用,餘數則還納矣。今番使行,亦非時,八包無以充補,例用銀貨,決無聚斂之路。初欲以萬兩許貸,諸大臣之意亦然。追聞萊府賣買無利,易爲耗失之患,故臣以別爲持去,若干有用則用之,無用則還納戶曹爲陳達,而定奪矣。文秀曰,臣久在嶺南,故詳知倭館事,白絲雖或無利,決不至於落本,齎去官銀,出於預備不虞。臣豈不知,而陳奏行時,旣無齎去之事,則今忽創出,大關後弊,此臣所以有上達之言矣。興慶曰,五千銀貨,非爲盤纏聚斂之用也。蓋爲其不時之需,而別爲齎去矣。今者諸議以爲,陳奏則異於奏請,無別銀持去之規,無前之例,不可創開,且今行異於節使,行中八包,不得充數,例用聚斂,無以成樣云。今此銀貨,稱以白絲貿易,出給行中,如有可用處,則取用無妨矣。上曰,副使之意亦非全塞者,而使行之持去銀貨,元非古規,乃是中間創出者也。爲國之道,不可以賂物先之,事勢異於古今,亦不可無持去之道矣。命均曰,臣意則防其耗失也。文秀則欲使無其痕也。若分給行中,則五千兩太不足。依當初大臣之言,許給萬兩爲宜矣。上曰,許給則當自戶曹出給耶?命均曰,曾以平安監營前監司別備銀陳達,當用此銀,而貿來白絲,還納於戶曹矣。寅明曰,平壤泉流庫,卽戶曹屬庫,旣是前監司記付別置者,而戶曹銀貨方罄竭,且象譯所給,非戶曹則難捧,使之還納於戶曹宜矣。興慶曰,聞前西伯別備之銀,至於萬餘兩云。今以此銀齎去,則與流來公貨有異,五千兩如或不足,則雖滿萬數,未爲不可矣。上曰,然則以萬兩許貸,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鄭必寧,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泰良讀,自僖公元年,至蔡人嫁之。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四年,至夷吾奔屈。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五年,至罪虞且言易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六年,至魚氏世爲左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十年,至違禍誰能出君。泰良曰,《左傳》異於他史,善惡鑑戒之外,周公典禮,猶有可考者。其發凡而言例者,皆舊典《禮經》,而其曰禮也。非禮也云者,皆依據《周禮》,且一時賢臣之說,直與詩禮相表裏,皆可爲稽古制事之本,此等處留意觀覽,似好矣。上曰,然矣。最基曰,齊寺人貂章,管仲初與其君約,以盤遊佚樂之屬,無所禁,而獨不許其參用小人。其後寺人貂恃寵干政,漏洩戎機。管仲卒不能責其君之負約,以管仲之爲政。而猶容貰之平時,不敢排擊,以爲保身之計。及其將死,則以豎刀易牙開方等,盡言不諱,自取知人之明。而卒開禍亂之源,齊桓死後,至有五公子之亂。此豈非除去小人,不在始初而有失於防,微杜漸之義耶?上曰,所達好矣。泰良曰,齊侯侵蔡章,齊桓侵蔡之師,本爲私怒。而及其移師問罪於楚,則遂成義擧,此所以假仁借義,而彼善於此者也。但楚人,問諸水濱之說,終有悖慢不服之心。而不能深入致討,又先發同好之言。蓋其心,本無至誠惻怛伸大義於天下之意,故苟且了當。只欲得服楚之名,而歸王伯之分,尤在於名實誠僞之際,此正宜明辨處也。最基曰,齊桓以八國之衆,侵蔡伐楚,不正其僭王之罪。而責包茅之不貢,不討其猾夏之罪。而問昭王之不返,先儒以不知輕重,未免失言譏之。而此有不然者,包茅,大事也。膠舟,大變也。始侵蔡而震威,復陳兵而耀武,亦可謂有名之兵矣。自此中國之氣少伸,夷狄之禍少戢。屈完方城漢水之對,雖强爲大言,而其心未必不襲服,不然何遽盟而退也?上曰,上番所達名實誠僞,儘有所見矣。最基曰,晉太子申生事,胡氏以申生,進不能自明,退不能避難。愛父以姑息而陷之,以不義謂之小仁之賊。胡安國定論雖如此,申生當日所遭之情事,誠慘怛而有不忍看者,其惓惓於爲父爲孝之意,溢於辭表,亦安可小之乎?泰良曰,《禮記》亦以申生之不辭就死,非之矣。上曰,死外無他道矣。雖言之而其父猶不悟,則將奈何?必寧曰,聖敎至當。若言之而遭戕殺之變,則其父之惡,將益彰,不如自死之爲愈矣。上曰,申生之語,誠慘然矣。西銘亦不曰申生恭云乎?不言父過而其所自處,頗寬緩從容矣。泰良曰,宮之奇之言,明白剴切,虞公終不納用。大抵君臣之際甚難,雖以宮之奇事言之,敵國則以其言之用舍,卜其國之存亡,而所謂少長於君,朝夕使令之,虞公則不能見信。且百里奚則初不一諫,其昏蔽可知,而求其本則只在於受賄一事,蓋好賄好賢之心,相爲消長,人君好賄之心勝,而賢人皆退,則其國豈有不亡之理乎?上曰,虞公事,無可言者矣。最基曰,鄭殺申候章,楚子知申候之專利,不厭而卒不能去,任之不替而寵之不衰,噫,愛而知惡,人所難也。唐德宗之於盧杞也,以爲人皆以杞爲奸,而朕獨不覺,是德宗愛而不知惡也。不知惡而用之,無怪矣。郭公,惡惡而不能去,然郭公知惡其惡而不能去也。豈若楚文侯之旣知其惡,而猶愛之乎?此可爲後世用人者之鑑戒處也。上曰,知臣莫如君之語,用之於楚文侯者,亦未見其可也。最基曰,會于葵丘章,襄王賜桓公胙,以伯舅老令勿下拜,寵渥隆重,深得待下之道,桓公答宰孔言,天威咫尺,隕越于下,下拜登受,不替事上之禮,令人讀之,可想其時尊卑之體貌矣。上曰,《周禮》猶在於此矣。上曰,里克與荀息,如何耶?最基曰,里克旣不能悟獻公而救申生,又有弑二君之罪,固無可言者。而荀息受獻公托孤之寄,以死自效,不食其言,可謂難矣。然初不能極諫於廢嫡之時,則猶不無其罪矣。泰良曰,先儒論荀息而謂之忠,則凡忠於盜賊,死於私昵者,皆忠也云。而臣意則不然。荀息若以廢立時,不能强諫爲罪,則固有責,而及其受命於獻公而立奚齊,則固當竭其忠節,死生以之,荀息之死,終有辭於後世矣。上曰,荀息比里克,不可同年語矣。荀息若謂之初不擇君則可矣。而旣受托孤之命,則當其時不死,而何其爲君效死之忠則有之?《春秋》亦似許之矣。泰良曰,春秋義例,以大夫見殺而書名爲罪之之辭。荀息書名,則固不在許與之中,而其一死,終賢於不死矣。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最基進伏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三昨召對時,聖上起感於抗義新編,乃因講曹劌之語,仍下文烈公臣趙憲致祭之命,七百義塚,亦一體賜祭,聖意甚盛。此出於扶節義樹風聲之道,四方聽聞,孰不聳動而興起乎?蓋趙憲之節義,非如一時當亂倉卒捐軀之比也。在壬辰年前,聞天鼓星隕落之聲,已知必有倭寇之變。及其亂作,與七百義士,同日竝命,力戰而死,能得蔽遮兩湖,以遏初頭賊勢。其炳炳之節,赫赫之功,可與張巡許遠,千載一揆。是以,列聖朝贈諡贈職褒崇之典,無有餘憾,而特無子孫收用之敎矣。今殿下無論支嫡,特下除職之名,凡在瞻聆,孰不感歎?曾在壬辰年,因臺諫陳疏,有諸處死節之人致祭之事。而其時遣近臣,賜祭於錦山殉節之所。丁酉年致祭,則先朝溫幸時,因賜祭,道內先賢節死人,同爲致祭於憲之塚,墓所在之沃川矣。臣聞錦山郡趙憲之殉節遺墟,有七百義塚之同葬者。其側立祠,而號以從容,此其從容就死之義也。以趙憲爲主享,其下則中軍及義兵將校,以次序坐,至於僧將及軍校,則別立祠云矣。八月十八日,卽憲殉節之日云。朝家旣有致祭之命,則今去八月,不過數朔。分付禮官,若趁其死節日致祭,則必倍有鼓動激勸之道矣。先朝必以壬辰年而致祭者,以其舊甲重回而然也。今亦以其殉節日致祭,尤似好矣。小臣區區之見如此,故敢達。上曰,書院已賜額耶?最基曰,趙憲之書院在沃川者,宣廟朝,賜以表忠書院。而卽今則謂之滄洲書院云矣。上曰,旣已特敎賜祭,則退行八月,未免差遲,而其間日子,猶不太遠,殉節日致祭,亦有意義,依所達施行。而先朝旣有遣近臣之例,則今番致祭,亦送近臣,可也。最基曰,致祭處所,則趙憲致祭於從容祠,七百義塚則別爲賜祭。而祭物亦令豐備,如今犒師之例,而各別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最基曰,臣以趙憲事,旣有所達,而殿下特命賜祭於殉節之日,凡在瞻聆,孰不聳動?殿下常崇奬節義,而亦以尊周大義,下敎於筵席,非止一二。臣每於承聞之際,不勝欽仰之心。又有可以仰達之語矣。趙憲昔在萬曆甲戌年間,以質正官,往中朝時,有日記一冊,而皆以手筆親寫。且附朝天錄於其下,至今見在於其子孫之家,頗記中朝典禮及沿路所聞見。此乃神宗皇帝卽位之二年也。中朝文物方盛之時,故雖以道路傳聞者觀之,猶可有一分想像之道,豈不貴哉?臣聞奉朝賀閔鎭遠。昨年下往湖中時,趙憲子孫,以其日記示之。故謄書一本,本冊則還給其子孫。謄本則承旨鄭彦燮,爲忠淸監司時,題給若干物力於沃川郡,使之剞劂。而因其遞來,未及開刊云。先賢手筆,閱歷丙子兵火,至今全存,已極稀貴,而其書又是中朝見聞之從沿路記錄者也。豈若今之使行回還後,燕行日記修納之比乎?今若分付道臣,使之從速刊行,以爲頒布之地,則此亦可以寓殿下匪風下泉之思矣。故敢達。上曰,重峯手蹟,與他有異。旣有謄本,則令本道開刊上送,以爲進覽之地。餘件,分給於錦山、沃川書院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方帶同知義禁府事,而判義禁宋寅明未肅拜,同義禁金相玉在外,今日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今日不爲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其在分義道理,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以兩司不備,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兩司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執義李光溥,持平朴弼均、李載厚,獻納李廣道,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謀殺本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而係是綱常,依法例三省推鞫,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委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又啓曰,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判義禁不可不進參,而判義禁宋寅明,時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禁府草記,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兩司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服制,都承旨李眞淳進,以徐宗集爲光州牧使,權瑊爲金堤郡守,兪最基爲狼川縣監,金始㷜爲工曹參議,具鼎勳爲司饔僉正,許昇爲中部主簿,金廷潤爲宗簿正,左通禮吳守經,今加通政,滿三十朔,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入直,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彦燮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部都事,以委官意來言,三省推鞫事,命下矣。卽當開坐,而判義禁宋寅明,牌招不進,且日勢已暮,今日省鞫之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新除授司諫沈聖希,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兵曹正郞金聖鎔,禮曹正郞李世垕,監察宋儒式,監察金極齡,典籍朴時泰,典籍成憲祖,全羅都事鄭重器,副司果河大淵等疏曰,伏以臣等,頃伏見慶尙道前監司臣權{{!|𢢜|⿰忄業}}前後三疏,其疏輒以嶺人爲言。有曰一道儒生,怨毒次骨,假托他道儒名,陰囑同志,朝紳迭出而構誣。又有曰鎭服偸俗,曰益怒生釁,曰隱憂益深,曰元龜之誣衊。未必不由於嶺人之慫惥,末乃以不知有幾武弼等語,詬辱狼藉,必欲驅嶺人於罔測之地。臣等讀之未半,愕貽驚懍,不覺毛骨之碎淅也。噫,重臣之請罪嶺儒,乃其按藩時事,去今殆將二十年,則其所謂假托他道,陰囑朝紳者,雖未知其所指者何地,所目者何人。而言議是非,人各有意見。彼他道之儒,搢紳之流,誰肯聽人頤指,强費牙頰耶?重臣之必以此抑勒嶺人,眞所謂疑團臆逆,此則臣等付之一笑,不欲與之呶呶强辨。而其曰隱憂,曰鎭服,曰生釁云者,語極深緊,意極危險,直以化外異域待之。若有奸萌禍機,潛伏於其間者然,噫嘻,亦甚矣。此何等口氣,此何等心事也,嶺南一域,素稱文獻之鄕,大賢輩出,遺風藹然,頃年一二凶逆之出於一僻邑。實是千萬古所未有之變怪。而多士雪涕,義旗相望,必欲寢皮而後已。比歲荐飢之餘,死亡雖多,而絃誦猶在。禮俗如故,州里按堵,人心晏然,則嶺之南七十餘州,無非耕鑿中自在之民耳。有何隱憂之可言,有何鎭服之可議?而若其生釁之說,此乃古人爲夷狄設者。今重臣,其將夷狄我嶺南耶?三百年冠裳之地,一朝受此惡辱,是何我殿下大公率物之日,而吾嶺一方,獨不見容於世耶?若使嶺人,眞有隱伏之憂,將生之釁,則覆載之間,決不可少須臾容其假息,其不可徒懷隱憂,姑事鎭服也,明矣。以重臣斷斷憂國之誠,何不明言其某事可憂。某人可慮。挺身勇赴,汲汲譏詗,聲罪致討,絶朝家南顧之憂。而乃反拘拘於一己之利害,徒爲此規避之態也耶?目見其可憂而避事不赴,則是不忠也。心知其無罪而陷人不測,則是不仁也。不仁不忠,君子之所不爲,重臣何不審愼於此,而容易發口耶?至於慫惥元龜,不知幾武弼之說。臣等尤有所痛心瞋膽gg瞋瞻g而不自忍者,元龜以梟獍之孽,爲奴邊邑。雖廝隷下賤,尙不欲與之近狎,則嗾此奴而搆人,其謂嶺中士大夫爲之耶?君必曰,元龜聽嶺人之慫惥,而誣引重臣,則極賊之構誣嶺人也。又誰爲之慫惥耶?武弼之凶逆不道,含生之所同憤,而此不過么魔gg幺麽g一輿儓耳。固不足關係於嶺俗之醇疵,而以其不幸而出於嶺南。故臣等之憤痛,比他人尤甚。今重臣,一倂混斥之曰,不知有幾武弼。噫,凶逆之人,乃是天地間極罪,其不可無端誣擬於人也決矣。況可擧一道而混擬之耶?罔極之誣人,莫不痛心,己所痛心者,不忍加於人,向重臣之被誣元龜也。獨不痛心乎?而今乃以此,輕加之於人耶?近來世道日壞,時象不佳,擠排之際,必以此等惡套相誣。而獨於嶺人,蹈藉偏甚,頃者前監司臣柳復明之疏,亦有過疑臆勒之語,而此特一時粗率之致。臣等不欲多辨矣,豈料重臣疏意,再三煩複,可駭可怕之語,愈往而愈深耶?臣等不勝痛鬱之情,卽欲疾聲仰暴。而以道民訴道伯,事體有嫌,泯默以度矣。今於處分之後,始敢冒死齊籲,伏乞聖明,特垂財察,亟命究覈。如有潛伏之憂可慮之釁,一如重臣之言,則嚴加誅討,快施王法。如或不然,則誣人之罪,自有所歸,明賜勘處,以伸一道憤鬱之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權{{!|𢢜|⿰忄業}}之疏,其無義過中,業已洞知,於嶺人,何有哉?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老母宿病沈淹之中,近因虛泄,三朔彌留。少失將攝,一倍凜綴。而日來又添暑感,寒熱往來,齒痛兼發。乍歇乍劇,進退無常,粥飮之專廢,已至累日。委頓床席,氣息如縷。臣之情理,實無離側供仕之望。而不敢以區區私懇,輒事仰瀆於崇嚴之聽。虛帶職名,不得就直,殆一旬矣。夙夕悚惕,靡所容措。目今館僚多故,禁直苟簡,亦不宜一向泯默,以益其瘝曠之罪,冒萬死仰首號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煎迫之懇,亟遞臣所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看b護焉。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於前冬,忝叨是職。因一自辨之疏,重被反詆之言,卽陳對章,見阻喉司。有懷未暴,掩抑而退,竟犯違傲之科,薄從例罷之罰。至今追思,惶愧交切,不意聖度含容,復畀宿踐,臣實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也。臣固當怵分畏義,竭蹶趨承之不暇。而從前情勢,至甚{{?|⿰兀臬}}卼,今不可以日月之稍久,有所自解而揚揚冒赴也決矣。儒臣譏斥之語,或謂之猝改其說,或謂之文過護短,或謂之不白直,首尾臚列,無非不韙之目。蹈藉凌蹙,殆無餘地,此誠朝廷之羞,臺閣之辱也。何可諉之以時移事過,而不一辨暴也哉?噫,將兵之臣,旣有做錯之失,則爲聖上耳目之官者,略加刺擧,不過官師之規,而職在論思之臣,反肆譏詈,誠未可曉也。戎儀之顚錯,陳疏之徑先。臣之前疏後疏,一串說去,無少異同,則其果有一毫彷彿於儒臣所云云之目耶?彼雖以不論禁旅,作爲論臣之欛柄。而臣之所聞,只在訓局,至若禁旅之事,未及耳剽,隨聞論列,事理當然,儒臣則已先臣而聞之矣。何不糾擧而必待處置臣而後,始乃提及耶?臣實異之,臣以此情地,旣難冒沒。而又有私情之萬萬懇迫者,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輒此嗚呼於辭疏之末?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自昨夏,重得痰腫,分野在於胸腹,症情極危。今至周歲,漸就沈篤,濃汁長注,毒氣大肆,坐臥轉動,輒必須人。氣力萎薾,眞元積脫,實有頃刻難支之勢。臣方寸煼灼,左右扶護,暫時離捨,亦所不忍,況可論出而供仕耶?今以守令署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難强,憐臣情理之難抑。亟賜鐫罷,俾便救護,更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bb看b護焉。 ○甲寅六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泰良讀,自魯僖公十有一年,至置官司焉。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十有六年,至脩祀紓禍也。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十有二年,至重耳敢不拜。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二十有四年,至乃往得仕。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德載讀,自二十有五年,至故使處原。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二十有六年,至爲七大夫於楚。泰良曰,內史過之言,直欲斷人禍福於言動之間,則未免太鑿。而大抵動作威儀之間,自有禎祥之先見者,此理之不可誣者。而其以禮爲國之幹,以敬爲禮之輿者,見識極高,非後世儒者所及也。上曰,然矣。最基曰,隕石于宋章,石隕而蠲退,非祥也,乃災也。而宋君,常有欲得奇祥異瑞之心,故有此,是何祥也之問,其失言甚矣。治道之道,元不關於禎祥,惟一心對越而已。不當有意於求祥也。至於天之降災,欲其警告,而使人君修省也,苟有災而修德以應之,則災不爲災矣。上曰,所達切實,雊雉桑穀之異,不爲殷宗之累,果在於人君修德以應之道矣。最基曰,惡聞災而好聞祥,人情例也。而近來宰相,問鄕人以年事,答以豐登則樂聞,答以凶歉則惡聞。以至於至君前而不肯以災沴仰告,外方亦不以變異奏聞,臣於此,實有所嘅然者矣。泰良曰,卜招父章,《左傳》言卜筮事多矣。卜筮之事,聖王重之,洪範以卿士庶民龜筮,參互言之。蓋三代聖王,存心敬畏,常若天地神明之降臨。故其決大疑謀大事,必稱神明以決之。此先王作《易》開物成務之精意也。三代之後,卜筮之事,流入於雜術,儒者蓋亦羞道,而若其齋肅其心神明其德之本,則在於人君,恐亦當留念矣。最基曰,古昔聖王以卜筮爲重者多,朱子之學問道德,如何?而傳《易》,專以卜筮爲主,固非末學淺見所可排斥者,而及至後世,見理不明,只憑古法,欲占吉凶,其流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居乎君師之位者,則惟當以光明正大之道行之而已。顧何待於卜筮乎?是以,我朝列聖,未嘗崇尙於卜筮矣。上曰,所達是矣。最基曰,晉惠公卒章,有淫刑以逞,誰則無罪之言,臣因此文義,有慨然於卽事者,敢此仰達,近來京外用刑太濫,極有弊端,而其中外方所用圓杖,尤無義。其大其重,無異棍杖,而無論罪之大小,輒皆以此杖用之,不但致傷者相續,亦不無間間徑斃之患,夫同推訊杖,本有定制,雖笞杖亦然。而所謂圓杖,則一任守令之擅用,或因其私喜怒,罪甚輕歇者,而施之大,是法理之外矣。宜有各別定式嚴禁之道,故敢達。上曰,前後戒飭非一,而又有此圓杖之弊,極爲非矣。各別嚴禁於外方,可也。彦燮曰,臣待罪湖西時,亦承朝家嚴飭之令,卽爲知委於列邑矣。同推則自有法杖,未聞有用以法外之杖者。至於圓杖,則守令雖尋常輕歇之罪,輒皆用之,儒臣所達之言,誠然矣。上曰,以下敎,更爲各別出擧條,分付於諸道道臣,嚴加申飭,自今以後所謂圓杖,則永爲嚴禁,使之不用,可也。守令於如此事,豈可乘快濫用,而不奉朝令耶?{{*|出擧條}}最基曰,晉文公事,多有可觀者,子犯之勸受塊,姜氏之謀醉送者,皆非偶然,因文想像,不覺歎賞。上曰,姜氏事尤奇矣。而若使嬴姬,易地而處,則又必如是矣。最基曰,晉候賞從亡章,子推之不言其功,逃隱而死者,雖近於介介,而文公事,實未可知也。文公,足可謂列國賢明之主,而當其賞功之日,不念割股之忠,忘功負德,一至於此,文公事,實未可知也。雖有志過旌善之擧,而亦何及哉?上曰,晉文公之於介子推,其周旋患亂之功,有不可忘者,而終致綿上自焚之患,此甚慨然處矣。況今戊申軍功,旣非親見,只憑單子,則已不無落漏之慮,雖入於記功之中,歲月稍久,漸致遺忘,殊非待功不薄之意,都政不遠,分付兩銓,各別調用,可也。最基曰,臣於軍功事,有所懷,敢達,前別提安鎬,曾於戊申年,隨崔奉朝賀,同時上來,雖不入於錄勳之中,而伏聞其時聖上,親下嘉奬之敎,其後因崔奉朝賀筵達,有陞敍之承傳,而未及蒙恩,以講不通之故。竟至落職,今過累年,終不檢擧,豈不有歉於恢公念功之道耶?上曰,安鎬之不入錄勳,予固有意,而若論其功,與彦城何異哉?曾於政目中,有安鎬名字,故予則謂銓曹之收用,今聞儒臣所達,始知其落職久矣,極可慨也。該曹前後堂上,竝推考,依陞敍承傳,今番都政,各別調用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泰良曰,富辰之諫襄王,其言切至,蓋後世人主,與夷狄同事,以自救於目前者,後必酷受其禍,此言眞可謂萬世法矣。上曰,然矣。古人有言曰,兵不厭詐,而晉侯之伐原也。以信爲重,乃曰,信者,國之寶,民之庇也。其言儘好,宜乎退一舍而原降也。最基曰,雖匹夫,無信不立,況人君乎?交隣有道,無信不可,至於任使之際而亦不可無信矣。近來朝家之失信於民者多,自上每有軫恤之敎,在下之人,若將奉承,民皆懸望,而後輒無效,故凡有朝令,民皆不信矣。今之痼弊,無過良役,自先朝至今日,講以四件事,而終不得行,外方之民,不能保存者,皆由於此矣。向者大誥之餘,有良役變通之議,小民則無不雀躍以爲,今番則必有變通,而冀蒙其解懸之澤,至於鄕中,不及兩班,稱以閑散者,則自相驚撓以爲,吾輩必盡入於軍保云。而盈庭之議,終未歸一,畢竟猶夫前日而已。民間之不信朝令,類如此矣。臣無遠略,亦不敢以某事之必可行,有所仰達,而各軍門不緊名目甚多。今若盡數汰除,而以一匹之役施行,則庶可爲一分救得之道矣。閑散者之可合軍保者,固多有閑遊者,而戴黑笠着道袍之類,一朝盡入軍役,則亦不無深慮,此則有難輕議矣。彦燮曰,良役變通事,其來久矣。聞其設弊之言,則無不該備,而使陳救弊之道,則終無好策。儒臣亦以黑笠者代定爲慮,以此而猶慮之,則當此世道極惡之日,其可以四件新法,斷然行之耶?至於一匹之役,朝臣之以此爲言者,亦有之云。而此一款,最是可行之法也。然,自朝家,全減一匹,而更無出處,則其耗縮,亦非細慮。必講論其終末,使朝家而無公失一疋之弊,使良民而有蕩減一疋之惠,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一疋好矣。予始欲行之,而更思之,二疋元不重難。行一疋之令,而又有弊,則其將又減爲半匹耶?最基曰,外方之民,皆避劇就歇,家資稍優者,則皆入於監、兵、水營各色名目。貧殘無依者,則皆入於騎步等,良役今若盡爲一疋之役,則民間可無避此歸彼之慮矣。上曰,當初入於監、兵營者,不但避其役,皆欲取其名也。今雖等是一疋,而必不願爲之兵,而如前皆入於彼矣。且一疋、二疋,雖有多少輕重之分,而亦不免於侵隣徵族之弊,國有所減而民無其惠矣。此亦終難行之矣。彦燮曰,臣俄有所達,而一疋,元非永減,自有出處矣。上曰,不行游布結布等政,則一疋,又何處出耶?彦燮曰,此等事有若素常區劃者然,唐突陳白,實涉猥越,而臣累經外邑,略知事狀矣。官家例有一年應捧柴炭氷丁雜役價,而邑邑異規,有以米租而徵者,有以錢而徵者,而米則或十斗、七、八斗,租則居多爲一石,錢則爲三、四、五兩,雖小邑,計用一年,而猶有所餘。邑大結多之處,則所餘甚多。故李衡佐,曾爲公州牧使時,以雜役價米,分排一年所用雜物,而所餘殆近千石云矣。雖以湖西一道言之,無論大小邑,而以雜役價,除其一年應下,取其餘而計之,則湖西雜役價之所餘,足以當湖西軍額一疋之數矣。法有可行於東而不可行於西者,亦有便於此而不便於彼者,他道事勢,雖難盡知。而臣纔自湖西還,湖西事勢則略知之,統一道言之,或有地小而軍多者,或有軍小而地大者,以其年年應納結役價,互相推移,以充其數,則足以行一疋之役矣。臣於按藩時,試欲行之於一二邑而未果焉。此非騷擾民間者,只監司知委各邑,各邑從容奉行而已矣。上曰,守令所用柴草、雉鷄等物,皆在其中,而今若充納於一疋之數,則守令無容手之地,又將別徵於民,民何以堪之耶?彦燮曰,非以守令應用之物而充納於此也。以其應用外所餘者而言之矣。上曰,沈判府事,嘗以此言之,而諸臣皆以爲細瑣難行,故不果行之矣。最基曰,此在監司之得人矣。守令則雖難盡擇,而八路藩臣,苟得其人,豈無從長變通之道乎?廟堂講究之外,各別申飭道臣,以爲一二處先爲施行,則諸道自然從之矣。卽今平安道,則已皆以一疋行之矣。彦燮曰,如臣者,雖不能居藩報效,而此在監司之得人云者,誠如儒臣之言,監司若得人,則守令自在其中矣。近來京外,元無久事成效之意,亦由於事未成而輒有人言故也。今此一匹之役,先自三南爲始,而不撓浮議,委任責成,則豈不無其效乎?最基曰,臣待罪經幄,于今周年,屢登筵席,少無報效。而只緣區區私情,敢將古人所謂事君日長,事親日短之語,有所仰籲,而自上特許施焉。臣母子相對感泣矣。臣未嘗以時政之失,君德之闕,一番陳暴,臣心常歉愧,而今當匪久遠離,此後入侍未易,不任耿耿,略陳愚衷焉。殿下勤學之誠,高出百王,當此酷熱,逐日開講。爲臣子者,何敢以停講爲辭?而卽今悠悠萬事,只在於聖躬調養,如有氣憊之時,則間間撤講,未爲不可,以言時象,則百隷怠官,而無擔當國事之人,紀綱壞損而有牌招不進之弊,至於風俗媕婀,直氣掃地,此則猶非言事者之過也。一言纔發,而君上則惡聞逆耳。世人則皆疑護黨,此所以皆事苟容,而不肯盡言也。言路扶植,實爲今日急務,古人不云乎?他日伏節死義之士,多在於犯顔諫諍之中,言雖過中,而務加優容,以爲來諫之道焉。上曰,儒臣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意,頃者不許乞郡,而適今館僚濟濟,故特許所請,午前則以學士而入,午後則以守令而出矣。俄者儒臣,以守令之難於盡擇爲言,予欲下敎矣。名士愛惜身名,故稍勝於他人,而名士豈盡善治,他人亦皆不善治耶?以向來臺章言之,名官作宰者,亦多有不廉之弊,予以是勉戒之矣。以經幄出送,非但爲其養親,寄以百里,其任亦不輕,若盡心撫字,而有治效,則此尤有光於乞郡養親之道,而若或不善,遞於殿最,則不但儒臣之自愧,在上者亦不無歉然者矣。最基曰,諄諄下敎至此,惶感萬萬,俄者所達守令之難於盡擇,蓋欲只擇八路監司之意也。臣何敢以他人之或不善治,便懷自暴自棄之心哉?臣性本愚鈍,恐不能副殿下分憂之意,而惟以愛恤其民,砥礪其身,爲區區自勉者矣。彦燮曰,日昨銓堂,陳疏出去後,因特敎而更請牌招也。其間儘有委折,而只緣本院啓辭之失其本題,以致聖明,未察其日事狀,何可以事過而不達乎?蓋銓堂等之疏,因聖敎而陳所懷,其下兼有辭職之語,旣陳辭疏,則不敢留在闕中,道理然也。及其傳敎下而有政,官旣已來闕庭,則待疏批卽爲開政之敎,臣等啓辭,宜曰,銓官旣陳辭疏未承批之前,不敢留在闕中,故已爲出去云。而況以陳疏入啓後,自爾日晩出去等語爲辭,莫非臣等不能明白措辭之致,豈或聖意,以其日銓堂退去之由,不在於辭職,而出於日晩歟?然則非實狀,臣誠惶悚矣。上曰,其日銓官,久在闕中而退去乎?彦燮曰,三堂同會闕中,治疏來呈,其間時刻稍遲,而陳疏後卽出,出後遲留於闕外,以待批下云矣。上曰,然則予亦有未盡者矣。疏下末端語,汎看無答,其在禮使之道,不可以事過而置之。以卿等勿辭焉五字添書,從重推考,傳旨還收,可也。{{*|榻前下敎}}彦燮曰,入侍承旨來言,趙文烈公朝天日記入之事,命下云矣。臣在湖營時,以若干物力,給於沃川倅安宗海,使之剞劂,而未及刊出矣。取見閔奉朝賀家所置本草,則爲校正,而多有付籤處,所寫亦不精,若去其付籤,則不可考矣,直以草本入之則未安矣。上曰,以草本入之。諸臣遂退出。 ==6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今日本府省鞫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持平朴弼均,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尙瑞院牒呈,則价川推考敬差官復命之後,帶去刑曹書吏金錫龜所受伐字號一馬牌,稱以得病落後,終不來納,故移文刑曹,使之督納,則回移內,書吏金錫龜,行到肅川之際,所佩馬牌,偶然閪失云。事極驚駭,所失馬牌,令道臣,分付列邑,期於搜得上送,當該書吏,令攸司,依律勘罪,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薦望,以柳儼爲水原府使。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議徐宗玉服制,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藝文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廷濟爲兼同春秋,申昉爲藝文提學,權德載爲左通禮,兪健基爲副修撰,李命稷爲宗廟令,李宗白爲應敎,趙錫命爲大司憲,權爀爲龍岡縣令,李坰爲司宰主簿,洪舜元爲引儀,忠原君朴東亨敍用事,承傳,嘉義金萬鍾,今加資憲,武臣堂上祿試射時,騎芻五中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外司進,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展力朴軾,別武士金重信,閑良韓俶等,或捉得惡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朴軾、金重信,未資窮未準職韓俶,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金洸爲副摠管,李玗爲兼司僕將,尹得商爲五衛將,閔挺撥爲忠壯衛將,鄭重協爲忠翊衛將,崔天若爲慶德假衛將,愼爾晉、朴泰錫、李時莢爲僉知,李汝迪爲同知,副司直徐宗伋,副司果吳彦胄單付,副護軍,具聖任、李萬興、金夢衡、李權、張爾樞、吳守經、閔濟萬、金震郁、方日尙、閔挺撥。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李宗白,時在京畿長湍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南泰良,姑降入直矣,以身病,陳疏受由出去,下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兪健基,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判義禁宋寅明牌招,以爲省鞫趁早開坐之地云。判義禁宋寅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省鞫,不宜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今日內不可不差出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趁速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守令多員未署經,而其中有除拜過三朔者,夫馬留滯可慮,兩司除在外、受由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朴弼均獻納李廣道,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同副承旨鄭彦燮進,以金在魯爲判義禁,申昉爲同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彦燮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在魯,同義禁申昉,所當出牌,而因委官言送,省鞫頉稟,且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金相玉,今姑改差,其代備擬事,命下,而政官旣已出去,口傳差出事,分付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判義禁差出事,已自政院,稟旨開政,而同義禁趙錫命,移拜大司憲,同義禁金相玉,受由在外,令政院,稟旨變通,竝令差出其代,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云。同義禁趙錫命,移拜之代,今日政自當差出,而同義禁金相玉,旣已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備擬。 ○洪尙賓啓曰,卽者禁部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堂上差出之際,已至犯夜。今日省鞫,不得爲之,而明日則弦日,二十五日則方物封裹相値,二十六日國忌齋戒,二十七日、八日、九日,國忌正日,來初一日,朔日,初二日,使行拜表相値,其間將不得開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往者被斥,旣知過中,而曾已遞職,廉隅且伸,則今以省鞫不備,憲臣牌招,而違牌爲事,雖曰耳目之官,新進之習,不宜此哉。只推,朴弼均批下,共爲待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德壽爲同義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惠民署所報,則本署醫女,以各邑婢子中,擇其年少聰敏,啓下選上,敎誨方書,勸課成就,陞補內醫女者,已有令甲,而昨年藥院三提調入診時。近來醫女,迷劣特甚,無一可使者,毋論尙房針婢與各宮丘史。年少聰慧之類,竝爲抄擇移定事,榻前定奪,則意有所在,而今此江原道平海郡婢銀蟾,上年七月,以醫女啓下,纔已上來現身後,四翁主房宮屬輩,諉以今年四月丘史啓下云。而不有成命,違法橫奪,終不出給,醫女與丘史,輕重自別,旣有啓下之先後,則以醫女立役,事理當然,斯速入啓變通之地云。醫女之役,比丘史不但事體自別,又有啓下年月之先後,則事不當如是奪去。平海婢銀蟾,還送于本署,以爲醫女立役之地事,分付該房及掌隷院,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備局薦單,忘置未達,今政遺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左副承旨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窘,自甘屛散,杜門跧伏,粗愜涯分,卽於千萬匪意,忽承喉院新命,此蓋臣屢逋自畫之地也。選部胡爲而苟擬,以損銓法,天點胡爲而謬加,以拂物情,噫,駭機方張,而憐臣於積困之中,惡言交沸,而收臣於衆棄之餘,誠知聖意迥出尋常。臣雖迷蠢,寧不知感,而第臣自昨年狼狽以來,銀臺一步地,便作十重鐵障,雖欲透過,其勢末由,況於近日申晩之詆尹得徵之咻,一節深於一節,至於今番銓長之疏,而語意愈緊,義理益晦,甚矣,人心之陷溺而黨議之難破也。臣亦非全無知覺之人也,蒙此恥辱,豈不欲隨加論辨,而臣今老白首矣,與人呶呶,祗益疲{{!|𢞓|⿰忄留}},況此事屢經處分,更不須別事陳列,惟是自靖之義,不可恃寵而遽毁,已敗之塗,不可冒恥而復蹈,區區此心,雖萬被戮,斷無轉動之勢,且臣所患痢症,十分苦劇,度數無算,飮啖全廢,貼身涔涔,了無生意,昨違嚴召,惶恐無地,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而庚牌再辱,怵分畏義,不得不舁到禁扃之外,而輒控短章,略暴危懇,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難强,察臣籲號之非飾,亟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銓部,勿復檢擧,以謝時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稟賦脆弱,積傷喪禍,兼以數年以來,重得奇疾,咳喘吐血,發作無節。尤苦春夏之際,火熱升降,泄痢交作,神精焦涸,肥膚羸削,懍然無復有生人意象,至今存全,臣亦自怪。乃自夏初以來,調攝失宜,舊疾增劇,晝則吐血不止,夜輒咳喘達曉,淹延數朔,百藥無效,以臣弱力,詎復堪此,委頓辛苦,朝夕待死,夫豈有一毫餘念?及於榮宦,而只緣積月撕捱,分義惶悶,向日屢次特敎之下,情勢窮隘,不得不冒肅恩命,力疾就直矣。乃於日昨次對罷出之後,猝得泄痢,度數無算,眞元暴虛,氣息如縷,實無一日在直之勢,陳章請急,未及捧入,而遽有召對之命,以病頉稟,極知惶悚,不得不忍死登筵,而其神掉肉顫,奄奄危綴之狀,或爲聖鑑之所俯燭矣。及其昨日退出,寒熱大作,胸腹悶塞,移時昏窒,不省人事,仍而吐血數升,精神昏眩,頑痰上衝,喘息繃急,一夜之間,屢瀕危境,若不及今遞出,則實有汚穢淸禁之慮,此禁直諸人之所共目見者也。念臣出謝以來,未滿一旬,豈敢遽爲辭免之計,而目前病狀,若是危惡,死期已迫,聲不暇擇,玆敢急構短疏,冒死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使臣得以安意調治,少延殘喘,不勝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行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承金吾除命,繼以三省設鞫事,召牌下臨,在臣分義,宜卽趨承,而臣於積瘁之餘,傷暑忒重,頭痛膈煩,神氣昏倦,如非一兩日得間調息。則自覺其有顚仆之慮,冒死違逋,罪已萬萬,且臣病母,近以暑感彌留多日,夜來又復添重,兼有癨氣,吐瀉無算,勺水不能近口,眞元漸益澌敗。臣方焦憂罔措,雖微身病,卽此情理,姑無離捨奔走之勢。伏乞聖慈,俯垂體諒,特賜數日之恩暇,俾得專意於救護焉。仍念內局、金吾之不得竝兼,明有近例,所重有在。向臣之承命金吾也,內局兼任,引例乞解,而未蒙聖明允許,迫於嚴命,仍冒兩兼,揆以事例,終涉苟艱,其在重保護之道,恐不可每每如此。乞命該曹,照例變通,以幸公私,治疏將上之際,召牌又下,而無由祗承,罪益萬死,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莫重省鞫,不可踰月兼帶,判義禁之任許遞,以便護焉。旣遞兼帶,於內局,更何辭也? ○慶尙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方岳之職,孰非重寄,而至於嶺南一路,最爲國家根本之地,承流宣化之責,尤有別焉。聖上之必欲另加愼簡,朝廷之所以每難其人,其意良非偶然,則其不宜輕畀非才也,明矣。而今乃猝然歸之於千不似萬不近之賤臣,累睿簡駭聽聞,而莫之恤焉。臣竊驚怪戃怳,繼以憂蹙悸恐,誠莫曉其所以也。苟謂臣有毫分可堪於此,則以殿下則哲之明,照臨百官,綜核是先,如臣至庸極劣之實狀,必有以洞燭無餘矣。不然而苟然塡充,謬加恩點,則其與另擇之意,核實之政,不亦乖剌之甚乎?竊念臣以世祿之裔,厚蒙渥恩,毛髮頂踵,罔非造化,非臣糜粉所能仰酬,雖使之蹈赴湯火,固所甘樂,矧此見叨,卽古人所云至榮,而人所願欲者,臣豈獨無恒情,而直爲此撕捱哉?惟其空疎儱侗,重以廢痼之疾,凡於事物,殆同聾瞽,實無一知半解可以藉手而備任,使之末從,前所以竊附於量受之義,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亶出於斷斷苦心,向來海臬之除,終始力辭,必遞乃已者,亦非但爲臺言之侵及而已,則顧玆雄藩,管轄七十餘州,事務之殷,責任之重,大小劇易,比前懸殊,尤豈有去就之可論哉?重念本道災歉荐臻,凋瘵比甚,公私俱困,蘇息無期,此時撫治,視前尤艱。臣若不量人器之稱否,貪榮怵分,冒沒承受,則顚踣之患,勢必立至。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道,其失望於一方,貽辱於國家,誠非細故,及其僨事之後,雖勘臣以不職之罪,加臣以斧鉞之誅,亦何補哉?此臣所以披瀝誠忱,竭聲懇扣,決不敢爲冒當之計者也。顧臣區區血懇,非敢有一毫矯飾,而不過復申從前控籲之語,則誠不敢張皇覼縷,以瀆聰聽,而目下病狀,亦實無一分承膺之理。臣之素患伏暑之症,自近暴重,沈淹困篤之中,又於腦後毒疔猝生,分野旣重,根柢甚固,欲濃未濃,痛勢轉劇,項直而不能轉,頭暈而不能擧,委倒床簀,作一籧篨,胸膈煩悶,飮啖頓却,寒熱迭作,眞元日鑠,雜試湯焫,有加無減,昏昏惙惙,方在人鬼未分之中,實有頃刻危死之慮。此卽醫家所謂火腫,非可輕易下手,勢將待其自潰,仍而從治,時月之間,萬無蠢動之望,而伏聞催促有特敎。引日泯伏,惶懍倍切,不知所措,而數行文字,亦無以自力構綴,今始僅僅呼倩,略暴情實,冒死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臣才分之決不可堪,憐臣賤疾之實所難强,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俾政體無至大損,微分得以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持平朴弼均疏曰,伏以臣於縮伏竢譴之中,忽伏承柏府新命,臣誠惝怳驚感,靡所容措,臣本百無肖似,而性又巽軟,自分不合於言責之任,故曾忝諫職,亦非一二,而一味退縮,終不敢爲冒沒承膺之計矣。近又以情勢危蹙,前後館職,一未承命,則今不可以職名之稍改而有所變動也,明矣。且臣於日昨對吏也,所被嚴敎,萬萬惶澟,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追思至今,震駭抑塞,莫知置身之所也。臣之供辭,備陳本來情勢之難冒,仍言廉恥之不宜放倒,而末以自遭臺言,矢心自畫等語結之,及奉聖旨,乃以以下敎,非廉隅爲敎,縷縷誨責,極其截嚴。噫,臣雖愚陋茫昧,全無知識,亦嘗粗聞事君之義,而出入侍從,已有年所,何敢以君父下敎,作爲廉隅,自畫於榮塗也哉?自顧才分,萬不稱似,且其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所以積犯違傲,累入牢狴,而區區咫尺之守,敢暴於爰辭之中,庶幾日月之明,有以俯燭,而只緣語拙誠淺,未能上孚淵衷,以致嚴旨之累下,臣誠不勝惶愪悶塞,撫心自悼也。竊念臺閣之職,一以糾正官方爲任,而古語云,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臣爲臣無狀,不知君父之嚴畏,不識君臣之分義,違逋嚴命,不知其爲幾次,若繩以犯分之罪,臣實爲首,然則臣將訟愆之不暇,顧何以糾劾官邪,振肅頹綱,以效其職責乎?臣揣量才器,萬無堪承之望,情跡臲卼,亦無冒出之勢,昨於天牌之下,竟未祗承,論其辜犯,合被重誅,而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於是一倍兢惶,無地自容,今又以守令署經事,召牌儼臨,臣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九閽之外,而顧臣難進之狀,如上所陳,咫尺天陛,末由入肅,玆敢略陳短疏,徑還私次,慢蹇之罪,益無所逃。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蔑分慢命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6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同義禁李德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水原府使柳儼,時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敍用。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兪最基外任代,前正言金箕錫,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壬子式年武科出身鄭翊臣榜目中,其居住,以咸興開錄,故依例分防於本道事,啓下行會矣。卽伏見南兵使李義豐牒報,則咸興境內,元無鄭翊臣爲名者云。故査問曲折於其時入門官,則以爲鄭翊臣之殿試長單子及本道成冊,皆以咸平居住書塡的實云。此實由於殿試榜目修正誤書之致,元榜中咸興之興字,以平字改付標以入,亦爲知委於全羅兵使,卽點送防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玉署諸官,今不乏矣。而下番闕直,已多日,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副學雖曰長官,不敢請牌,此等之時,豈拘常格,闕直經幄乎?卽爲牌招入直。 ○鄭彦燮啓曰,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放送傳旨啓下矣。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副學旣命牌招,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一體牌招。 ○以副修撰兪健基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兪健基,設有撕捱之端,其在分義,累遞而伸廉隅,豈容爲此?而況君父自反之敎,爲臣子者,視若尋常乎?極可寒心,只推,待朝牌招。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子,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抗擡羞顔,黽勉復出,而難安之端,可辭之義,不一而足,此際又得見承旨李玄輔之疏,以臣論其科名,怒色相加,盛氣反詈,或曰駭機,或曰惡言,至以義理益晦黨議難破爲言,臣於此,不勝駭悚,繼以一笑。噫,癸卯科之辨,自有百世公議,豈榜中人所可自命以義理,而不思關係之至重,乃欲混歸之黨論,以解其疵點,惜乎,其不知自反之道也。臣不欲窮本較挈,以傷篤厚之風也。雖然,旣被人重嘖,不敢晏然自在,坐違政牌,惶縮靡容,金吾新命,遽下於意慮之外,嚴召踵至,而不免又犯違慢,臣尤死罪,玆敢露章陳籲,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遞臣職名,以謝人怒,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癸卯科之銓曹枳擬,其涉太過,曾有下敎,而參科者便作義理,若是相較,予亦非矣。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昨伏見政目,則以權爀,首擬龍岡縣令,而受點,臣竊訝之,名官出宰,固難輕議,而至於權爀,已通銓郞之望,自非責罰則姑不可外補,政格然也。且臣於伊日,雖未赴政,此等事,宜在與聞,而終無一言之相問,亦又何也?臣愚欲望聖上,亟收前命,以存政格也。仍伏念臣方被死疾,無路請急,近因情勢,一二陳章,而嚴敎之下,姑未暇言病耳。蓋臣素患風痺,已入痼肓gg膏肓g,諸般惡證,雖不敢煩達,而今當盛夏,若受點風,則輒又發作,日加月增,漸至難醫,此實同朝之所共知而深惻也。噫,如臣死生,奚殊螻螘之微?而亦一生成中物耳。將此病狀,驅策未已,則必有頃刻隕絶之患,雖欲效尺寸之勞,其可得耶?匪微躬之足恤,恐聖恩之虛負,此臣所以撫心悲悼者也。臣雖無狀,決不以外飾之言,欺瞞天聽。伏乞聖慈,哀之憐之,將臣職名,先許鐫遞,仍命銓部,姑勿檢擧,使之安意調息,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無任攢手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權爀銓郞,業已下敎,玉署銓郞,俱爲枳點,則其所外邑,豈曰過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四入臺地,一未祗命,恩數冞勤,而慢蹇愈彰,分義至重而壞損無餘,臣之負犯,臣豈不知,惟其情勢之難安,誠有不可冒出者,故雖寧伏慢命之誅,不忍作喪廉之人者,是臣區區之本心,溝瀆之諒,旣已自斷,天日之明,庶幾鑑燭,而畢竟誤恩,又復至此,徒使官銜虛縻,天牌空枉,揆以政體,旣甚苟簡,其在朝綱,尤極虧頹,苟究其故,莫非臣罪。噫,臣本非山林高蹈之士,不過一俗臼中人耳。區區志願,專在於決科懷祿,以養偏母,則榮塗華貫,尤豈有厭避之意,盛渥洪私,亦豈無感戴之忱?只以所恥有甚於所欲,廉義反掩於分義,故從前自畫,旣質神明,此後違逋,萬戮惟竢,臣之此擧,夫豈樂爲?中夜撫躬,臣亦自悼,再違嚴召,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旣出格外,特敎誨責,如父詔子,臣是何人,乃敢得此,祗受惶感,且汗且涕。噫,臣之終始引義,不敢膺命者,非因遭彈之恥,自有守株之愚,前後亂疏,備陳無餘,則其非出於故作撕捱,自速慢蹇之科者,豈以仁覆之天,不賜鑑諒?而意外嚴敎,乃反至此,此臣所以惶愪抑塞,求死不得,反不能無憾於體下之仁者也。今雖百遞,臣之廉隅,終無可伸之理,而區區素劃,惟待誅戮之遄加而已。臣情到此,寧不窮隘,昨呈辭疏,見阻喉院,泯默而退,終夜徊徨,今又召牌狎臨,而咫尺之守,迷不知變,隨詣闕外,更呈前疏,退伏私次,恭竢斧鉞,伏乞天地父母,先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嚴國體,不勝萬幸,臣無任席藁竢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特敎開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六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尙星讀,自魯僖公二十有七年,至先蔑將左行。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二十有九年,至初聘于晉。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三十有一年,至秦師遂東。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聖鎔讀,自三十有三年,至亦未有軍行。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冬公如齊朝,至烝、嘗禘於廟。尙星曰,楚子將圍宋章,蔿賈所謂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云者,能知子玉矣。子玉之剛而無禮,人無知者,蔿賈以年幼之人,豫知必敗,夫以子文之爲楚國賢大夫,而猶未知子玉之如此者,誠爲慨然矣。上曰,子文之不戮一人云者,何以首載於此篇,而國老皆賀者,賀其得人耶?尙星曰,子文之終朝治事,不戮一人者,蓋欲托重於子玉,而國老之皆賀,賀子玉之足以堪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晉、楚之成敗,在於得人與否。楚以子玉而敗績,晉以郤穀而成功,知人之不可不審,有如是矣。上曰,唐太宗之不用李勣,而付之於高宗者,亦與子文之不戮一人,而托重於子玉,其事略同矣。尙星曰,楚子及諸侯圍宋章,趙衰所謂詩書,義之府,禮樂,德之則云者,可謂名言矣。《詩》、《書》禮樂,固自有異於軍旅之用,而天下萬事,未嘗不本於德義,然末又以德義利之本爲言,此雖利國利民之謂,而終非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晉文霸者之治,專由於此等處矣。上曰,所達然矣。利字改以理字則好矣。尙星曰,晉之伐曹、衛,非出於欲報前日之怨也。蓋其時諸侯之最强者,莫如荊楚,先破楚之與國然後,可以圖伯於天下,豈以觀裸受塊之憾,專有此興師之擧耶?上曰,所論果是矣。以晉文此擧,歸之於報怨之科,則非知晉文之心者矣。尙星曰,晉文之殺顚頡,亦足爲伯者之治,顚頡,卽文公從亡之臣也。以不從君令之罪,而文公斷然置諸法,此等處,猶可見其信賞必罰矣。但魏犨、顚頡,其罪則同,而一戮一否,其何以服人心耶?上曰,然矣。不能殺魏犨而只殺顚頡,則亦不可謂必罰矣。無論王伯用兵之道,當先於弔民伐罪,而只區區於負羈饋璧之惠,輕重失其序矣。尙星曰,不念介推之功,只記負羈之惠,此乃顚頡輩之所以不平矣。上曰,魏犨之不平,專在於此矣。然而比之秦繆、宋襄,則晉文爲勝矣。尙星曰,臣因顚頡事,竊有區區勉戒者矣。晉文,一伯者,而其於用罰之際,不以有功而貸之,伯者猶如此矣。況明愼賞罰,尤係聖主之先務,而賞者,人所希覬罰者,人所厭避,賞必先之於疎賤,罰必先之於貴近,然後法紀昭嚴,人心畏服,而殿下之威罰,輒行於疎賤而不能行於貴近,凡於昵近禮待之臣僚,則每有假借姑息之病,如是而群下何以心服乎?此等處專爲聖躬病痛,幸望加勉。上曰,儒臣勉戒甚切實,予當各別留意。尙星曰,晉侯在外十九年,備嘗艱難,深知情僞,故楚子以毋得從師,深戒子玉,而子玉不能從,此所以取敗也。至於盬腦解夢之說,不經甚矣。上曰,然矣。晉文之使醫行鴆者,此爲晉文而止者矣。尙星曰,聖敎至當,晉文若謂其有罪,則不當爲行鴆之事也。若謂其當殺,則又何可爲受賂還縱之擧耶?此皆譎而不正者矣。上曰,齊桓葵丘、晉侯踐土之盟,其事則同,而以此章觀之,周室之衰亂,又甚於齊桓之時矣。尙星曰,以鄭伯傳王之事言之,周之微弱,不能行天子之事,其受制於諸侯者,卽此亦可知矣。上曰,齊桓所謂不違顔咫尺者,猶有敬王之義,比之於晉文公三辭從命之言,則齊桓有勝於晉文矣。尙星曰,夫子筆法,有可以仰窺聖旨者,以天王狩河陽,書之於經,而諱尊貶王之意,自在不言中矣。上曰,夫子筆法,則固可謂嚴明,而左氏以召字使字書之者,太似不可,此所以啓後代曹操輩挾天子之患也。尙星曰,書之以召與使非過也。晉文以圖伯之意,假借仁義,佯行尊王之事,而其實則不然,左氏之意,亦欲使後世人臣知戒,而直用此等字矣。上曰,後代之亂逆,或不免藉口於晉文,其弊豈非左氏之所啓乎?尙星曰,大凡立言之義,要使後世知戒,而人之善者,則鑑其善而戒其惡,惡者則捨其善而取其惡,以湯、武之聖人,而後世亦不免藉口云,則此固無如之何矣。上曰,此則儒臣之言,誠是矣。而周不爲周之故,五伯出焉。此皆周天子之失,而非五伯之罪矣。尙星曰,聖敎然矣。天子而行天子之事,則又安有五伯之擧乎?尙賓曰,先儒云五伯,功之首,罪之魁,其罪固大矣。而若無五伯,則周室豈能支保耶?雖曰佯尊,而其功亦不少矣。尙星曰,晉候、秦伯圍鄭章,晉文與秦穆伐鄭,而秦師捨鄭,則文公以微夫人之力,吾不及此等語,有若爲秦不忘恩者然,誠有是心,則又何以襲秦之師乎?此非眞心矣。上曰,先軫輩伐秦,在於晉文已卒之後,以此歸罪於晉文,則無乃過乎?尙星曰,卜偃所謂君命大事者,足可見平日謀秦之意,而先軫諸人,乃晉文股肱之臣,則此蓋出於素知文公之心矣。上曰,柩中有聲,則似涉不經,此左氏之所以浮誇矣。尙星曰,蹇叔之言,一一皆中,而秦穆之不用,誠爲慨然,蓋老成之言,似不及於趨事赴功之人,故人君自多厭聞而然矣。上曰,然矣。而秦穆之復用孟明,此爲難及處矣。尙星曰,先軫之免冑死敵,此與鬻拳之兵諫自刖,其事相同矣。上曰,比之於鬻拳,似有勝焉。不顧而唾,固爲無禮,而其言則是矣。尙星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云者,誠有觸類而可言者矣。御史書啓中,贓汚之類,當初論列之時,何等罪名,而金吾按覈及銓曹收用,或有如舊無礙者,實爲慨然矣。上曰,其言誠好,而若以大處言之,創業於前,不能守成於後者亦如此矣。尙星曰,聖敎尤好矣。遂掩卷。尙星進伏曰,日昨因兪最基所達,文烈公趙憲致祭,以八月十八日爲之事,命下,而是日,乃崇陵忌辰也。不當以此日賜祭,故敢達。上曰,果是國忌日,不可以此日擧行也。尙星曰,文烈公致祭時,又有掣礙之端,忠烈公高敬命,亦壬辰倡義殉節之人,而與文烈,同享於錦山從容祀gg錦山從容祠g,其外又有義烈表著者十餘人,竝爲從享矣。當初賜祭於文烈者,蓋聖上因曹劌事,而歎其有先見之明,亦嘉其節義之炳炳,以至有七百義塚竝祭之命,而今若祭之於從容祠,則其同享忠烈公,亦宜一體致祭矣。上曰,高敬命何如人,而其事蹟,亦如何耶?尙星曰,敬命號曰霽峰,以文科出身,曾經堂上,而當壬辰倭亂,父子兄弟,同時倡義,終至戰亡,其蔽遮兩湖之功,爲國效死之忠,固不讓於文烈,朝家以忠烈賜諡,而從容祠,亦以忠烈爲首享矣。上曰,趙憲之諡,不曰忠而曰文者,何也?尙星曰,趙憲,受學於先正臣文成公,而其學問之工,亦有所卓然者,故似以文稱之矣。尙賓曰,從容祠座目,忠烈公果在首矣。上曰,書院座目,在何處耶?尙賓曰,昨日取來《禮曹謄錄》,謄書一件,方置院中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逅卽出取來。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告。上曰,今觀書院座目,則其同享者多,凡事不可汎濫迤及,今因文烈公致祭之事,不宜廣及他處,而若其忠節則一也。朝家致祭之際,或行或否,多有掣肘者,只賜祭於文烈塚墓,可也。尙賓曰,只祭文烈之墓,則七百義塚賜祭之擧,亦不無掣肘之端矣。尙星曰,當初義塚賜祭之命,尤爲扶樹義聲之道,王言一下,群聽皆聳,而今若令下旋寢,則不但忠魂義魄,缺望於冥冥之中,朝家命令,亦不宜顚倒於始終,又若依前擧條,只祭文烈而不祭於竝享之人,則彼十許人,皆是起義之將,此七百人,不過從戰之士也。不祭其將,只祭其卒,事體道理,亦似不當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武候、武穆,亦合享,而頃於致祭時,各爲文以祭之矣。今則因文烈公而始有是命,先爲致祭於文烈公、忠烈公,則別構祭文同祭,而以因趙憲事,有所起感而竝爲賜祭之意。撰出祭文,而八月十八日,則不可賜祭,前下擧條則爻周,依當初下敎,斯速擇日擧行事,分付,可也。尙賓曰,晉州、東萊,皆於城陷之日而設祭矣。上曰,若祈雨祭則有不可拘,而至於致祭,則事體終有所不可者矣。尙賓曰,然則當於何間設行,而祭官則當以侍從差送乎?上曰,承宣則事體太重,以近臣送之。而近來經幄之臣,專事撕捱,豈於此等事,不爲進去耶?以不行公玉堂,差出祭官,而卽爲啓下擇日,亦爲進定宜矣。{{*|抄出於擧條}}尙星曰,下番闕直,而副學則以館規,不敢請牌,只有兪健基一人,而又違牌,事甚未安矣。上曰,兪健基則只推,更爲牌招事,纔已措辭,分付,而每以違牌爲事,豈有如許道理耶?至於吳瑗、申宅夏,則不必待其供辭,竝付過放送,仍卽牌招入直,可也。尙星曰,自上有飭礪之敎,而一向違牌,終無變動。臣亦以爲過矣。上曰,吳瑗則旣已開釋,不必引嫌,然此則容有可執,而君父下敎之後,決不當若是撕捱,至於申宅夏,則無一分引嫌之端,何如是每每違牌耶?尙星曰,似是以權爀疏爲嫌矣。上曰,今則以權爀疏爲嫌者,已多應命,而豈宅夏獨自引嫌耶?若以此執言,則不成說矣。諸臣遂退出。 ==6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兩珥。酉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沈錥在外,持平李載厚陳疏受由,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方物封裹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小臣以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大臣以方物封裹進,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可以持入者,六曹長官,亦皆進方物封裹,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比來日氣蒸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拸移gg推移g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令多員,憲府則纔已署經,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遠地夫馬,淹滯屢朔,誠其可慮,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忠淸兵使狀啓,永同縣南面莫洞里居騎兵金乭屎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鄭彦燮曰,召對爲之,來詣閤門。 ○鄭彦燮,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醫官許信,以陽智縣監,今番春夏等褒貶居下考矣。內局醫官,雖居下等,啓請付軍職仕進,本院已有前例,許信,令該曹,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陳奏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弘文提學宋寅明,奏文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鄭彦燮曰,崔奉朝賀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又傳于彦燮曰,閔奉朝賀家府夫人病患,書啓已久,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彦燮,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以翰林取才事,向者開坐時,被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等,稱病不來,故請推矣。今日合坐時,以斯速應講之意,嚴飭分付,而又皆稱病不進,新進怠慢之習,極爲未妥,不可推考而止,曺命敬等四人,竝拿推,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道監役官牒報,則興仁門南邊訓鍊都監分授處體城二間許,今日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軍門,急速修築,而限畢築間,亦令該軍門,量宜定送軍兵,嚴加把守之意,分付,何如?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筵中,明朝前大提學牌招,文衡圈點,政官牌招開政事,榻前下敎矣。明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敎擧行。 ○鄭彦燮書啓,臣承命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獄囚,則承傳罪人四十名、刑曹罪人六十四名、咀呪罪人七名、來關罪人二十六名,各司罪人三十九名內,德山京主人正妻李召史段,推捉罪人不卽捉現事也。喝導鄭命建段,臺諫近處,肆酒作挐事也。金孝同段,其同生弟泗同,凌辱妻上典,逃走不現,現身間囚禁事也。{{?|⿱馬乙}}同段,以捕盜軍士,憑藉歐打刑差事也。衿川京主人趙奇特段,弘文館奴婢身貢,遲延不納事也。沙工金再輝段,私家穀物偸食不納事也。筆工金重萬段,工曹褒貶時闕點也。盲人李昌大段,其同生揷沙里,還現配所間囚禁事也。舡人全萬奇段,私家穀物偸食罪也。奴貴龍段,凌辱兩班罪也。韓成傑段,凌辱妻上典罪也。羅荃、梁德徵等段,差備門外擊錚罪也。永柔京主人張聖弼段,堂上手決據囚禁事也。金萬才、金千才、四龍等段,他矣財物推取辭緣推覈事也。婢終丹段,禁松犯斫人現推間,次知囚禁事也。長興庫庫直林萬世段,移刑曹公事,只稟郞廳,不稟堂上事也。金廷範段,山訟見屈後,逃躱罪也。徐順成段,歐打禁吏罪也。私婢二今段,其矣二同還現間囚禁事也。李泰成段,毆打官差事也。安天恒正妻鄭召史段,所納稅物,累朔遷就罪也。吏曹書吏崔泰寬、尹商翼等段,以堂上,分付囚禁事也。孫億世、山伊等段,因相位,分付囚禁事也。方永立、金萬起等段,以本府使令,衣冠裂破罪,因堂上,分付囚禁事也。司憲府書吏金鼎旭段,生俊所志,趁不擧行事也。龍安京主人金時彬段,偸食軍木,備納後逃走事也。衛將所書員姜世起段,祈雨祭摘奸時,闕點罪也。私婢唜尙段,兩班凌辱事也。首奴尙番段,宗親府稅穀船卜遷延不納事也。私婢成梅段,其上典朴萬亨耆老所稅錢未收,尙未備納罪也。已上罪人三十六名,罪名不至大段,故臣仰體聖上暑月恤囚之德意,竝爲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典獄囚徒外,刑曹拘留間,時無罪囚拘留之事,而其餘各衙門拘留罪人,則分付各衙門,使之斯速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藉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行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前席,猥蒙聖明,曲諒臣去就之義,特許盡解臣本兼諸任,旣以是出擧條矣。伊後政目,只出春曹與金吾之代,而此外知春秋、校書提調,獨不擧論。故問於政官,則喉司之捧傳旨者,只春曹、金吾云,臣誠驚訝,莫省厥由,臣旣親承聖敎,中心感刻,而擧條亦以本兼諸任許遞書出,則宜無區別遞仍之理,而或者喉司,未暗臣所帶諸銜,汎以兩任捧旨歟?苟然則其草率苟簡,已不可言,而在臣私義,有不可默然仍冒於已遞之地,至於承文提調,雖非出代之窠,其竝遞則有之,玆敢露章陳籲。伏乞聖慈,亟命喉司與政曹,其未捧旨未出代者,竝依初敎擧行,俾臣得以軍銜散秩,隨分自安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本兼,卽本職及王府判事也。其他謾職之政院之不捧傳旨,本非異也。況承文提擧乎?所辭過矣。卿其勿辭焉。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痰濕,是臣本來病源,而每遇隆寒盛暑,輒經一場重痛,根委日痼,症形漸加,惟此積祟,實關性命,居常危凜,不比恒人,而日昨政廳,蒸溽異常,章服竦坐,自晨抵夜,飮冷過節,中暑忒甚,擔舁還家,貼席昏倒,肚腹痞漲,臂脚麻痺,泄痢兼發,度數無算,數日調息,了無差勢,兼帶摠管,乃宿衛重任,輪直苟簡,不宜瘝曠,方引伏呈告,冀先解免矣。伏見本曹參議徐宗玉之疏,以權爀外除,謂非政格,而又咎臣以終無相問,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夫內外交差,自是美法,況名流之儲養,而爲他日需者,尤宜間補州縣,俾周知生民利病,而至於權爀,情跡難安,求外甚懇,通擬銓郞者之不可出外,臣非不知,而區區愚見,實欲歷試。且旣不安於朝,則責以外,庸亦無所妨,而長席勸之,公議許之,前例又不無可據,故臣果備擬而受點矣。在前三司中人,雖或外擬,別無簡問僚堂之規,今爀則已入郞望,事體差別,而臣乃視若前套,不及周思,未果詢及,乃僚至有此上章請還之擧,此莫非臣臨政忙錯處事疎率之致,尙誰尤哉?噫,職在銓注,不能謹守格例,訾謫之言,發於僚席,卽臣憒憒之狀,於此可知。玆陳首實之章,仰暴難安之情,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改,以存政例,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嚴命,凡幾遭矣。前後特敎之下,臣則冥然頑然,每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分義虧缺,踪地迫隘,跼天蹐地,撫躬自悼,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又於昨日,伏奉聖敎,辭旨嚴切,天牌再臨,惶霣罔措,怵畏分義,拜章九閽之外,悉暴情懇,而喉司退却,終未登徹,臣方席藁私次,恭竢鈇鉞之誅矣。洪私曲貸,罰止問備,嚴敎荐降,誨諭諄切,辭語嚴峻,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實有人臣所不敢聞者,曉之以廉隅之已伸,責之以臣分之掃如。臣於是,莊誦感泣,不覺五情之失守,四體之投地,至欲立地滅死而不可得矣。反躬自咎之聖敎,旣足以透金石而感豚魚,則凡爲殿下之臣子者,孰不感激興動,欲仰副盛意之萬一哉?其在道理分義,此當爲不易之懿,則臣雖頑如木石,粗有一端秉彝之天,非不知到此地頭,分義爲重,情私爲輕,而第念臣之向日所遭,實有情勢之萬分臲卼者,而每以呶呶較辨,謂益其疲惱之端,固自付之一哂,凡於辭疏爰辭,一切以泛言不辨,爲自修自靖之道矣。今則情窮勢蹙,不得不悉暴條辨焉。金漢喆之當初啓語,外自托於官師相規,每自諉於體例微事,欲掩其挾雜擠陷之跡,而藏得許多機關,旨意深緊。演出烏有之題目,排批謬辱之張本,或曰,經學之薦,爲世笑囮,或曰,壞廉隅而羞縉紳,其所侵辱,不比尋常,而伊後對章,口業絶悖,無異當街攔語。其爲臣情地之疲惱,轉加一層,若是而其可忘廉冒恥,揚揚復廁於法筵龍象之列哉。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則將無以藉手而事上者矣。四維因此而漸壞,朝體因此而益損,則其所自附於承命之恭者,適足爲負國之歸矣。臣身雖不肖無似,問其職則經幄之法從也。豈有遭此醜詆,而耐彈冒出者哉?苟如是則其所關係,不但臣一身廉隅而已。堂堂聖朝之名器,其將因此而壞玷無餘矣。此臣之徊徨踧踖,終不敢承命於累度特諭之下者也。噫,金華侍講,儒者至榮,便訣堯、舜,昔人所悲,此豈臣樂爲者哉?祗自憐其跡畸命薄,自速罪戾,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聖明,俯賜矜察,亟加重譴,以爲人臣慢命者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眞淳,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許錭、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陰霾,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曾以不爲繼進之意,言于徐判府事矣。日氣甚熱,間有煩熱之候,故今姑停止矣。寅明曰,煩熱之候,由於日熱而然乎?上曰,似然矣。向者虛乏之候,近來,如何?上曰,方惱於暑熱,故不知有虛乏之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興慶曰,嬪宮氣候,何如?上曰,無事。寅明曰,當此極熱,雖常人,有厭食之症矣。近來水剌之節,不至減損乎?上曰,比前似減矣。興慶曰,水剌之數,臣等不能詳知。平時進御,未知爲幾何乎?上曰,稍勝之時,所進不過炊飯二合餘矣。興慶曰,所進甚小,未知自前如此乎?上曰,常時以過食爲戒,故節食而仍成習,以至於此矣。眞淳曰,雖米二合,所炊不免太小,而炊飯二合,似爲數三匙矣。進御若是些小,下情誠爲悶迫。寅明曰,湯劑雖不連進,間間進御,其數已多,未知有小效乎?上曰,無顯效。而當食間有甘食之時,此或其效耶?然近來汗出太甚,且當極熱,湯劑停止無妨,若以停藥爲難,則當繼進茶飮耶?興慶曰,使醫官入診後,可以議之矣。上曰,首醫一人診察焉。寅明曰,停藥與否,不可草草議定,使諸醫竝診,何如?上曰,依爲之。近來日熱時則胸內甚煩鬱,日者喉間,似呑酸,乍有嘔氣,欲以明朝問安之意,分付,而就寢卽止,向者亦有泄候而旋止,故竝不分付矣。寅明曰,聖候有不安節,旋卽差安,實爲臣民之幸,而臣等待罪藥院,不卽承聞,惶恐惶恐。日次問候之外,承聞聖候無路,苟有不平之節,則宜卽分付,使臣僚知之矣。興慶曰,聖候之暫時不安,何等重大,而臣等漠然不知,固已惶悚,在聖上,亦非愼重之道,伏願今後則愼勿如是焉。上曰,病不大段,而問安之節重難,故初不下敎矣。然其時則置之尋常,而卽今元氣比前似減下矣。前豈不徑寒暑,而今則漸不堪耐,進茶飮則當用生脈散乎?亦別有淸暑之屬乎?首醫與諸醫診察後,各陳所見,可也。聖徵入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雖均,而左邊關脈似帶闊,湯劑進御,已至四十貼,其數亦不小,姑停爲宜。嘔氣由於胃弱,而濕痰之致,泄候則一時瀉熱,或恐不妨,至於汗出之候,則雖緣極熱,而亦由於濕氣而然矣。茶飮則不過以生脈散,加減用之,而此藥雖有生沴之功,無滌暑之力,亦未知其合當矣。聖候當暑,每有不足之患,臣意則當此極熱,雖茶飮竝停,未爲不可,姑觀前頭,以淸暑扶元之劑進服,似宜矣。應三入診後退伏曰,左三府脈度調均,右三府關脈似帶闊,而脈體則好矣。卽今日氣極熏熱,雖閭里之人,裸體而坐,汗出過多,煩熱不堪矣。萬機之餘,當此極熱,豈無過汗煩鬱之候耶?湯劑則進御之數已多,停止似宜,至於茶飮則首醫所達,雖不無意見,暑月脈度,自然帶闊。聖候常有膈痰,故以麥門冬爲慮,而雖欲不用生脈散,麥門冬入於生脈散,則有相制相和之功無妨。而大抵生脈散,能淸肺生津,且有治暑之功,以臣所見,當用生脈散爲宜。諸醫次次入診後,起鵬曰,左三府調均,右三府稍闊,而大體則脈度調和矣。湯劑則進御已多,雖無分明功效,亦安知全無其效耶。然,當此極熱,姑停爲宜,生脈散雖無當暑治熱之功,亦有生津補元之力,先以四五貼進御爲好矣。錭曰,左脈調均,右脈帶闊,當此暑熱,湯劑雖可停止,而六君子湯,甚宜於聖候本症,似不可廢,生脈散則微有治暑之功,加減本方而進御,亦似無妨矣。世選曰,脈候本弱,而每過進涼冷之物,故行氣不順,輒有眩氣與泄候,此由於寒痰作梗之致也。連進補劑,元氣似勝而終無顯效者,亦由於寒濕痰矣。臣以寒濕痰治療之法,有屢試屢效之藥,而惶恐不敢達矣。今適入診,故敢達,此藥不過茯苓、甘草、只殼gg枳殼g、白朮四材料,而茯苓,足以分理暑熱,當此盛暑,進御無妨,蓋臣意則聖候不可用涼劑,當以溫劑治之矣。上曰,湯劑則終有傷於脾胃,而所服旣多,實覺支離,當此熱極之時,雖水之溫者,猶難進,況湯藥乎?生脈散,亦有淸暑之功,則門冬五味子之屬,雖入其中,亦何妨也?相議增減,以生脈散劑進,可也。提調依上敎與醫官相議,六君子湯今姑停止,生脈散元方五味子,減七分,加入白茯苓一錢,五貼劑入事,榻前定奪,醫官先爲退出。上曰,奏文已盡寫云耶?寅明曰,幾乎盡寫矣。興慶曰,首揆已遞,徐命均今又連出,如臣不似,冒當重任,旣無僚席,難於獨任,宜有從速卜相之擧,故惶恐敢達。上曰,今番奏文正使,以相職書之耶?興慶曰,然矣。上曰,予有意而未果,曾以微意已諭,而此外無人矣。承旨堂上,固難其人,況相位乎?首揆曾得老成人,申勤勉出,而如南泰齊者出而攻之,今難重卜,卿亦試思之,誰有可合人耶?興慶曰,臣曾以簡辭令養精神,有所仰達,而猥荷聖主嘉納之敎矣?殿下臨御以來,聰明强記,孰不欽仰,而第察小而或不免遺大,辭令則每至於煩重,其有妨頤養之道大矣。昔漢明帝言于光武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方云。正好今日爲吾君陳戒矣。今日臣子之望於殿下,何異明帝之望於光武乎?唐太宗嘗曰,多言損氣,此亦的言也。況天道不言而四時成品物亨,人君治國之道,亦當體天行健而已。何必過費辭說,以損精神乎?臣方待罪於保護之地,故一倍激切,而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出於誠心,當各別留意。興慶曰,人君臨下之道,不可以微眚薄過而永棄其人矣。近來守令之罹於文網,而所坐不甚關係者,雖屢經歲抄,而未蒙收敍之恩,雖未知聖意之如何,而此不可一向廢置矣。上曰,大臣之言,指何人耶?寅明曰,前公山縣監李顯弼所坐,不過與營將相較也。此是微文,而尙不下歲抄矣。上曰,赦者,小人之幸,而臨御十載之內,無他事,只行赦而已。予嘗切戒,而至於歲抄,則一年再下,尤是無名之赦,而其爲倖門大矣。故係關贓汚與紀綱者,則欲一切堅守而不貸,李顯弼與成德潤、李重述三人之不下歲抄者,此亦有係於紀綱故也。近來上下官無體統,以不遵上官之命令,爲能事,若當亂時,則其弊將如何?文臣抑武,亦爲弊端,而蔭官又欲效文官之所爲,良可異也。寅明曰,顯弼事,出於胥失也。關係旣不大段,且以善治守令,久廢可惜。故判府事徐命均,曾有所達,其言實出於公心矣。上曰,徐判府事所達之言,予果頓然忘却,而顯弼善治,予亦知之矣。但顯弼事,明是故犯也。關係時象之類,則有所恃,而不思懲畏,如顯弼者,則自以爲雖與營將相較,後當入於歲抄云而如是矣。上下官體面,不可不嚴,胥失則罪在下官,李重述,亦是故犯者也。興慶曰,奪告身以下,則不入歲抄,歲抄所入者,皆是微罪之當恕者也。上曰,如李鳳徵之類,皆入歲抄,豈可謂薄故而竝赦之耶?予欲嚴之矣。寅明曰,人之立朝事君,年壽亦幾何耶?苟是微罪,則似不可永棄,韓師選之廢置,亦已多年矣。其中不無有意無情之殊,而見漏於歲抄者多矣。上曰,予有所執,而必欲嚴愼於此,予則慮其多而不慮其漏矣。卿等以予意,申飭臣隣,以勿犯歲抄,可也。眞淳曰,以臺啓而蒙準罪目者,亦幾下於歲抄,以微薄之過而見漏者,似冤矣。上曰,臺啓,許以風聞,則以風聞論啓者,豈可永廢耶?閔昌基亦疏釋,而其中亦有不可不不爲擧論者矣。上曰,次對曾有原任入侍之規,而近來則原任之不參久矣。判府事李宜顯,其精神筋力,近來如何,而何不一番入來耶?興慶曰,臣近久不見,而蓋其精力則剛健,足以擔當某事矣。上曰,李判府事,每稱以衰老,不肯造朝,其固執過矣。原任之不入次對,非舊例也。大臣以此意勉勵,俾入參於後日次對宜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宗城讀,自魯文公元年,至何以爲民?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七年,至麋子逃歸。上曰,左副承旨在直乎?必寧曰,方入直矣。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出閤外,傳宣上敎,還爲入侍,同副承旨鄭彦燮入來。上曰,同副進前,彦燮進伏。上曰,日熱如此,馳往典獄,輕囚放釋,秋曹拘留間亦摘奸以來。彦燮承命出去。宗城曰,閏三月,非禮章,曆法之於國家,其關係重矣。一有差誤,則四時錯序,三農愆期,此所以堯有分命,舜齊七政者也。魯之星官,不知置閏之法,而其時無警動正罪之擧,則魯君之忽於敬天授時之道者,於此可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晉侯朝王章,先且居,所謂效尤禍也。請君朝王云者,有若眞知朝天子之爲大禮,故先儒亦多有稱美之言,而其時衛不朝晉,故欲行朝周之禮,以爲制衛之術,此蓋不出於誠心,而全由於私意也。五伯之假仁借義,類如此,此所以王伯之不同也。上曰,儒臣所達,不出誠心,由於私意者,誠劈破晉君臣之心術也。宗城曰,王伯之分,只在公私,不特此也。凡事皆然矣。臣之前席侍讀,殆近十年,當其始講之初,臣等之所期望者,在於唐虞三代,而聖心亦不以漢唐中主,爲期矣。熙皥盛際,若將復見,而以卽事言之,則上而君德無進修之效,下而庶績無咸熙之美,凡厥猷爲,反有愧於假借仁義之時,區區愚衷,竊不勝憂歎悶鬱之至矣。尙星曰,殿下臨御已至十年,今日便是一初也。講學而體大禹惜寸陰之心,勤政而法文王至日昃之誠,凡係民憂國事,莫不以至誠圖之,則寧有事不徯志,治不食效之理哉?臣等期望,不在於區區五伯之事,宗城此言,實出於愛君責難之意,伏願益加勉勵,而無或自沮焉。自古人君,有立志奮發之圖,而未有不成少康之治者也。上曰,諸臣之意,予豈不知?以十年所爲之事觀之,則予心亦豈無歉然者乎?陳戒至此,當各別留念。宗城曰,尙星,以講學勤政爲言,比亦猶未盡矣。今我殿下,逐日開筵,講學之道盡矣。大誥飭勵,勤政之道至矣。而朝晝講席,雖下加意之敎,未見體認之實,乙丙憂勤,不過草記與不緊文書踏啓字而已。宣祖大王,嘗下敎曰,若得六承旨,則吾將高枕而無憂矣。承旨若得人,則凡事自不叢脞,何必過自憂勞耶?及此閑暇之時,殿下但當大加奮發,有所作爲,顧何可一向玩{{!|𭹨|⿰王曷}}gg玩愒g,虛度時日乎?制度規模,雖曰盡備,若無奮發作爲之事,則只因循舊套,而終無所益矣。殿下若非有爲之主,臣等初不必眷眷期望,而殿下旣有堯、舜之姿,而不能做少康之治,臣等於此,實爲泄泄矣。上曰,頃已下敎,今何更言?而群下之以爲泄泄則是矣。尙星曰,殿下當先從有病處,而克祛然後,可以有爲,而殿下病處,蓋在於姑息假借矣。常自思以姑息,是予病,假借是予病,而奮發焉改姑息之病,剛嚴焉矯假借之病,以爲汲汲振刷之道,而又以克己二字,爲講學之第一要,於此而益加猛省,則自然至於正大光明,磊落嚴毅之境,若殿下一向因循,不思振作,則只恐春秋漸晩,志氣漸衰,而有未及時之歎矣。上曰,眷眷陳戒,可不惕念。宗城曰,磊落嚴毅一句語,頃者趙顯命,有所達,今尙星又以此勉戒,此蓋仰窺聖躬之未盡處而然矣。允文允武,乃剛乃柔,實爲人君之道,臣意則兩臣所達之言,反有病矣。臣亦嘗有一言之欲陳者,敢達,惟聖人,能通天下之情,而其中忠邪賢愚,亦無限。雖以至明而臨之,恐不能悉燭矣。每以通天下之情爲心,則自然有開物成務之功,而只以達下情爲主,無刑罰以威之擧,則太柔而亦不能有成矣。諸葛亮之治蜀也。罪雖重,而直告則輒赦之,罪雖輕,而欺罔則必刑之,雖其治道尙嚴,而亦務於通下情之道矣。惟我顯廟盛德,諸臣,至今稱頌,而顯廟未嘗有嚴威之下施,只於掩諱不實之人,則斷不饒假。故其時臣僚之至前奏事者,必趑趄而不敢言,此由於至明所照,或慮其見過故也。今殿下,凡於接待臣隣之際,唯諾假借之道太過,雖有可罪之處,不惟不罪,就其所引之嫌而曲爲開釋,此雖出於大聖人包容之量,而紀綱則漸至於壞損矣。從今以往,苟有罪犯,則雖平日倚重之人,貴近之臣,斷然行之,而無或容貸。且其罪犯,苟非極惡,則亦復收敍,不爲終棄,以示春生秋殺之義,則庶有得於剛柔兼濟之道,而紀綱亦不期立而自立矣。雖以向者權{{!|𢢜|⿰忄業}}事言之,殿下有不送權{{!|𢢜|⿰忄業}},則不可以爲君之敎,而其後終不能使{{!|𢢜|⿰忄業}}而赴任,殿下其將以前日下敎,置於何地耶?日前吏曹堂上之撕捱也,殿下又以國不國君不君爲敎,雖幸吏堂之出仕,不如權{{!|𢢜|⿰忄業}}之不赴,而殿下辭令,不免再失。殿下以人臣之趨走承命,有可以立紀綱,而臣則以爲,紀綱自此而益頹無餘矣。磊落嚴毅,固非人臣之仰勉於君上者,而兩臣之必以此申勉,蓋有見於殿下之此等處分而然矣。臣方猥荷洪造,出入講筵,而亦欲一被譴罰,以警諸僚,此則雖似非情,而臣若被罪,國威少立,則死無所辭矣。上曰,今聞所達,於心不覺歉愧矣。尙星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之道,固宜竝行,不可偏廢者,而自古人臣,每就其君之褊處,各擧其一而言之矣。臣之以磊落嚴毅仰勉者,宗城略辨之,而猶有未盡者,卽今諸臣,無非私之一字,又皆文飾其外面而已。如臣輩在外,則爲黨論而至殿下之庭,則有若不爲黨論者然,殿下亦何由知之耶?今當極艱極否之運,殿下雖欲眞實做治,而臣僚皆欲苟且彌縫,以殿下之至明,必俯燭其情狀,而凡於懲勵之政,終欠於雷厲風飛,一日二日,猶夫恬憘,如是而豈望治效之有成耶?王伯之分,旣在於公私義利,則今日許多病敗,皆由於私意橫流義理晦塞之致,苟能秉至公明大義,而躬率以導,則亦何難轉移於期月之間耶?必寧曰,儒臣勉戒之言,誠好矣。然人君政治,何可以朝夕望其效乎?出治之本,只在於公私義利之辨,公私義利之辨,不過於一箇誠字,殿下以誠之一字,孜孜不怠,着功不已,則前頭豈不有其效乎?竊願留意焉。宗城曰,秦伯猶用孟明章,趙衰之賢,可知矣。孟明,數侵其國,其勢不相立矣。其辱亦已多矣。聞其增修國政,重施其民,至曰秦師至將避之,苟非趙衰之賢,豈如是乎?尙星曰,晉郤缺,言於趙宣子章,其所謂非威非懷,何以示德云者,其言頗有理,宜推類看之。上曰,此則兼剛柔而言也。講官遂掩卷。宗城進伏曰,臣頃以經學士出入講筵事,有所陳達矣。前執義尹東源,許遞其職,使之上來,實有光於聖上待士之道矣。如掌令沈錥者,以此時出入筵席,豈不幸甚?而時帶臺職之故,不敢入城,又不敢以臺銜,再煩疏籲云。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沈錥,欲待其辭免而有所下敎矣。今聞儒臣所達,旣不欲陳疏,則宜遞其職,以示禮待之道矣。臺職則許遞,卽付軍職,使之上來,出入經筵。尹東源,亦一體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陳奏正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弘文提學宋寅明,陳奏副使朴文秀,請對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命均進伏曰,節屆大暑,數日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聞藥院入侍大臣之言,則聖候汗出太過,水剌似減云。下情不任憂慮。上曰,當此極熱,出汗與減食無怪,而無他不平之氣矣。命均曰,湯劑停止云,前日劑入之藥,想未盡矣。上曰,雖有餘貼,而暑月實難進服,故姑停,而自今日欲進生脈散矣。興慶曰,奏文方始査對,而諸議有不合者,欲稟定改撰,其數三處,故與上副使及撰文之臣,請對矣。上曰,何事耶?寅明曰,奏文初則以諸罪人,初招後世丁等處,疑端發問目,仍皆再招事,撰出矣。頃伏承細洞不往諸罪人,宜反覆屢招之敎,諸罪人初招下,拈出其自稱細洞不往者,更問取招之意,添入一段,而羅多乃洞落留看望,別無作犯者,雖皆有細洞不往之招,而意謂羅洞,旣無應死之罪犯,細洞事,不必窮覈,而竝區別不問,只取羅洞犯殺掠者八九人,爲更推矣。今日譯官金時瑜等以爲,初招旣皆自稱細洞不往,則無論羅洞罪犯輕重之如何?細洞不往一款,宜皆更推,而數多自稱細洞不往者之中,或再推或不再推,所見斑駁,易致執頉云。其言亦不爲無見,耕奴織婢,宜取其言,關係旣重,撰文之人,亦不必自主其見,且添改不至大段,不過添入羅洞看望,落留等八九罪人,名字於再推問目而已。然不可不稟定後變通,故有此請對矣。文秀曰,細洞人十名,羅多乃洞二十八人,而初問其往細耶,往羅耶,則羅則盡往,而細則或往或不往矣。問於金世丁,以誰往誰不往耶後,只抄出細洞不往人而爲再招,其餘則在於單招,必盡入於盤問中然後,上下照管而無痕矣。命均曰,以一體盤問樣作文書則好矣。而臣意則似非大段拘礙者,且雖以更問成文,而其生死與否,比初亦無緯繣之慮矣。興慶曰,正使之議則不必改撰云。而副使與首譯李樞輩,皆以爲當改矣。臣意則事貴完備,不爲反復詰問,而只以一招究竟,似未盡,使之改撰無妨。今日則勢未及安寶,而拜表前日字尙多,改撰後正書,足可及期矣。上曰,文書上之,彦燮跪上。上曰,李樞輩入來耶?文秀曰,臣等雖持往文書,而其傳入奏文與隨問爲對者,皆首譯之責也。渠輩欲豫知文書中辭緣,而皆言其不爲完備,臣意亦然,當盡問其看望落留者,何可抄出而問之耶?必盡作再招然後,似合宜矣。上覽文書曰,辭說雜錯,實難領會也。寅明曰,雖撰文人,亦難首尾貫通,其可改處,則書黃紙以入矣。上曰,今見文書,元不大段,漢人雖曰苛細,本無狐疑,似不執頉生梗矣。我國人思慮太過,此所謂三思則惑者也。正犯則旣是兩處犯越者,其餘則一處犯越者也。此所以有再招單招之異也。何必更爲撰改耶?文秀曰,下覽最下金世丁,更招然後,可以覺得矣。止覽訖曰,金世丁招一節,果有拘礙者矣。依所達改撰,而但恐到義州後,又以文書未盡而有更稟之弊也。興慶曰,奏文中可疑之處,則今已盡改,且彼人被殺與我人犯越,名數幾乎?與瀋陽將奏文相合,似無可憂矣。上曰,金世丁招已仔細,故徐富成招辭則略之耶。其中有落漏殊常處,其下又問富成然後,可完全矣。寅明曰,世丁處,旣皆窮問,故富成處則從略爲之,而此是蒙準處也。不當爲更問之辭矣。上下文書,彦燮,捲其文書,分授寅明與文秀。文秀起伏曰,臣以嶺南煮鹽事,曾於筵席,略陳其槪,而猶有所未盡底懷,敢此復達矣。當初煮鹽之木,許斫於禁山矣。宋徵來,慮有後弊,貸得惠廳木錢米牟,買得私養山木,煮出鹽石,今當畢役,而其間雨水連仍,貽害鹽田,一萬五千石,雖未盡煮,要不出數月內當收殺,而至於惠廳所貸木錢米牟,以鹽料理,幾還還償,七月內,亦當盡爲收殺矣。今年若稍豐,則以鹽一萬五千石,可辦三萬石穀,此足爲一道備凶之資矣。臣則今方出疆,此事了當,惟望自上特令惠廳堂上度支長,另爲句管,而聞兩人,互相推諉,別無用力檢飭之事云。此甚可慮矣。且臣於宋徵來事,有所懷,故敢復仰達矣。臣於年前煮鹽時,令徵來及軍官李文肇、徐厚望,看檢煮鹽,瘴海毒霧,晝夜董役於五十餘盆火炎中,以此人莫不得病。臣則得毒腫而四年辛苦,幸得生道,徵來則重得眼疾,幾乎廢明?文肇、厚望則不幸以病身死,不習水土者之得病以死,實不難。故昨年以徵來,差出嶺左兵使,專爲鹽事,而非但嘲侮毁謗之滋甚,亦有死生之慮,其時有難赴之意,臣等另勸往赴,今幸畢役矣。蓋以鹽貿穀,非監營則無以分排各邑,指揮貿貯,若使兵使任其責,則各邑之惕念擧行,終不如監營之威然,貿穀時,監司主管,兵使參涉然後,可無貿穀時濫費價錢,不卽貿穀之患矣。但念徵來,年前與臣煮鹽,昨年又以朝家,分付,煮兩處數萬石鹽,奔走蕫役,所傷誠有深慮云。待定價貿穀,各邑擧行後,卽爲許遞,俾得歸京醫治,實合朝家酬勞之道,臣聞徵來病狀,心甚惻然,敢此仰達矣。興慶曰,今此煮鹽之役,宋徵來旣已專管,則亦當使之結末,今何可付之他手耶?且靈城則身操版鍤,勤勞太甚,致有疾病,而徵來之勤勞,恐不必一如靈城,有何因看役而致病耶?文秀曰,臣則一番勤勞,而病猶如此,況徵來,再番勤勞乎?今番兩處鹽役往來之勤勞,安得不致病?況一處鹽田在兵營,聞朝暮身操版鍤蕫役云矣。以此推之,則其受傷,尤倍於臣矣。命均曰,不必以疾病言之,煮鹽之役,則帥臣親自擔當,而至於換穀之事,則其所散給收聚之道,苟非監司之威,難以辦得,莫如以監司管之爲可矣。寅明曰,漁鹽之稅,雖自戶曹主管,而此則當初本錢,出於賑廳,此後換穀,自當爲賑廳之穀矣。賑廳旣有主管堂上,臣之替行主管,終爲侵官,故不敢擧行矣。兵判以朝令,屢次送言,故不得已草送關文,然臣之主管,以其爲湖西堂上,則湖西區畫,當在貿穀之後,督令貿穀,其責固在於賑廳矣。上曰,靈城以主管人,今當遠出,故以惠廳堂上度支長之擔當事,頃已下敎矣。漁鹽,本屬戶曹,且有湖西主管之命,而互相推諉,歸屬無處,不可無警責之道,惠廳堂上度支長,竝推考,宋徵來則雖未知其人之如何,而今觀狀啓措語,頗有得體者矣。其受傷生病,今觀靈城而可知矣。可用武弁,豈不可惜?已訖煮鹽之功,則不當專責貿穀之事,待貿穀畢時許遞好矣。兵使狀啓,以監司主管之意,自廟堂回啓,可也。{{*|出擧條}}請對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承旨進前,秋曹拘留間尙有之耶?彦燮曰,拘留間則無之矣。彦燮曰,向以尹淳本兼諸任許遞事,捧傳旨,而提調則不入於官敎,元非可論,知春秋則雖或當入於捧傳旨中,而臣近久在鄕,不知淳所兼者何職,而命下之後,招問該曹吏而捧傳旨矣。今其疏以草率苟簡等語,攻斥頗緊,臣於此,實有所瞿然不安者矣。上曰,原疏纔已下批,而其時下敎,不過以本兼兩任言之矣。漫職則豈可竝許遞改耶?彦燮曰,近來連以兼春秋入侍,翰林當有敍用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文衡之任,曠闕久矣。明朝前大提學牌招,文衡圈點,政官亦爲牌招開政,{{*|榻前下敎}}承旨、史官遂退出。 ==6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依例口傳付職,待明朝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不得備員,事甚未安。實病懸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行副司直張鵬翼,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竝卽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四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七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七月當九番右部中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四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七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兵曹草記,興仁門南邊都監分授處體城二間許頹落,令分授軍門,急速修築,而限畢築間亦令該軍門,量宜定送軍兵,嚴加把守事,命下矣。改築則當待霖雨快晴擧行,而今日爲始,砲手十五名,將校率領,限畢築間輪回定送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甲寅六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宗城讀,自魯文公十有一年,至齊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晉。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冬十月晉候、宋公,至使樂呂爲司寇,以靖國人。宗城曰,鄋瞞侵齊章,長狄,僑如,其長三丈,則其勇力,亦可想矣。北狄,自是別種,其氣骨,自與中華異,卽今大鼻㺚子之類也。戎狄無可論,而恃力而敗,春秋列國,互相戰鬪者,恃其强暴,無不敗滅,此亦後世之所當鑑戒者也。尙星曰,得臣獲長狄,而以命宣伯名者,誠怪矣。宗城曰,其時國俗大抵皆然,或有勳勞而命名者,或有奇異而命名者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西乞術來聘章,襄仲之辭玉,始出於擯斥戎狄不與同中國之意,而西乞所對之辭,雍容和遜,大有君子之風,有足以孚感人心,故襄仲歎美之,而相與贈遺,遂成二國之好,則辭令之重,有如是矣。尙星曰,魯雖削弱,而以聖人之後,尙有周公之禮,故以秦强暴之國,猶欲與之同盟,於此而可見禮義者,雖戎狄而猶知尊尙矣。況其賢臣奉命,辭令和順,則豈可待之以夷狄,而終不與之同好耶?始知治國之道,禮義當先,而交隣之際,辭令亦重也。上曰,所達是矣。尙星曰,晉人,患秦之用士會章,士會本以晉人,逃歸秦國,在秦不敢謀晉,歸晉又不當瞞秦,而當秦人之伐晉也,以臾騈之老師,趙穿之好勇,爲之告秦伯,則實有謀秦之罪,其視樂毅固辭,趙君不忘本朝之心,誠有愧矣。及晉人之誘歸也,全諱履足之情,盛陳背言之慮,欲爲自脫之計者,甚不誠實,其視關羽拜書曹操正大歸國之道,亦有歉矣。此不過晉國之謀士,而不知處身之義事君之體者也。宗城曰,此章文義儘好,其往復曲折,無數使後人撰之,則不知當費了幾何辭說,而不過數行而盡之,其文章,奇哉可觀。上曰,然矣。尙星曰,邾文公卜遷章,邾君,小國之君也。而能知民國之相依,亦知死生之有命,乃曰民苟利焉,孤必與焉。又曰,命在養民短長時也。其言極有義理,正宜推類而看之。上曰,然矣。宗城曰,鄭伯與公宴章,子家之賦載馳,蓋取於控于大邦,誰因誰極之義也。其臨亂求助之意,實爲襯着,誦《詩》三百,足以專對云者,正謂此也。上曰,季文子、子家之互相引《詩》於宴飮之際者,其氣像如可見矣。古人則居常誦《詩》,故隨處引諭,輒當其義,而近來則製述之人,不習《詩》、《書》,經工之士,徒事口讀,予甚慨然,而今日入侍承旨,每於陳奏之際,引《詩》《書》爲言,其習熟經文可知矣。宗城曰,臣等亦專昧經書,見識貿貿,同浴有譏,不敢言他。而臣意則世無經學之士者,蓋由於在上者失其培養之道而然矣。我國,在昔則專尙講經,而必以論難文義爲主,僅得繼晝,則又令製述,故出身者旣闡經學,且兼文章,蔚爲世用,大有其效。今則不然,自兒時,專尙口讀,只以十六分得第爲期,此所以無經學之士也。雖以製述言之,科擧甚數,而節製又頻,爲士者不肯勤讀,只事剽竊,一科二科,皆望倖占,亦所以無文章之士也。上曰,節製與庭試之弊,果大矣。而別試則兼講製,此似有效矣。宗城曰,別試講,雖以講爲名,不講全篇,只講短小一大文,故全無講經之效矣。尙星曰,殿講頻數,亦有弊矣。親臨考講,何等恩數,惟當若年一行,以爲激勸之道,而近來則一年之內,或至數次,恩數終歸於屑越,此已可悶,而講儒輩,妄相窺測,以爲今番則必命某經,而輒有符驗,其弊亦當如何耶?今後則不宜逐年設行矣。尙星曰,周公與王孫蘇,訟于晉章,於此而可知周政之極衰矣。國有訟獄而不能自斷,以天子之尊,使其大夫而訟於諸侯,卽此一事,周室更無餘地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宋華耦來盟章,魯人之以華耦爲敏者,未知其指何爲敏也。自揚其祖之惡,不知爲親者諱,有識所竊笑者,而魯人反奬詡之,魯無禮義之舊風,於此而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宋公子鮑禮國人章,司城蕩意諸,知其禍將及己,終不避去,而視死如歸,乃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此足以愧後世爲人臣不盡分者矣。其君有過而不能規諫,則雖或不免於不匡之刑,而言其末節,則誠卓然矣。上曰,蕩意諸之事,比之於其父,則足可謂一節之士,儒臣所達是矣。宗城曰,春秋之季,倫常斁絶,君臣之間,一言不合,則大而有纂弑之變,小而有逃竄之擧,一節之士,固不可得矣。而蕩意諸之死不避難,足以差强人意,若其襄夫人行凶之事,實千古所無之變,而至於《胡傳》所論,則未知其義理之果如何也。上曰,頃年李匡德進講時,以胡氏之言爲是,其後匡德,知光海時人,皆引用胡氏言,以爲心寒骨冷云。凡於看文字之際,未可容易剖判者,類如此矣。尙星曰,大明太祖,凡於君臣之義,極其截嚴,以群字之書,以君邊者,論以一罪,孝廟朝筵臣,亦有以此陳白者矣。孔子作《春秋》,雖非首罪者,如有干犯,則輒以弑字書之,古聖人嚴君臣之分者,爲如何哉?爲人君者,當平時而先立紀綱,使人人知其分義之嚴,則雖當流離板蕩之際,而必曰吾君不可舍,吾國不可背,而無棄君喪節之人矣。宗城曰,下番所達儘好,今日急先務,亦無過於立紀綱三字矣。上曰,當各別留念。宗城曰,莒紀公生大子僕章,季文子使太史克對者,其言極有理,尤宜細覽理會處也。大抵治國之道,擧賢退不肖而已。而元凱事,於此最詳載《左氏》文章,於此尤可觀矣。上曰,其中堯不能擧,堯不能去云者,似寓意而發也。宗城曰,是在堯倦勤之時而然矣。上曰,此猶可疑衛文公九十之年,猶作抑戒,豈以大堯之聖,而雖在倦勤之年,未能退凶進善耶?尙星曰,其所寓意而發者,誠如上敎,蓋魯宣公受紀公之賂命與之邑,而季文子,使司寇出諸境,此則文子有專擅之意矣。及宣公之問其故也,史克以舜之去四凶爲對,其意蓋比堯於宣公,比舜於文子也。下端所謂行父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云者,足以覰破其意,然史克之言,無非至論,設有挾雜之意,其言則儘好,人君聽言之道,則當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爲意好矣。上曰,此則下番之言是矣。史克之言,蓋出於爲文子矣。尙賓曰,大禹之告舜曰,惟帝其難,知人之道,誠難矣。四凶皆挾其才能,貌恭言遜,而罪惡未著於大堯在位之日,及至重華攝政,黜陟幽明之時,形跡畢露,罪累自彰,故始乃明正其罪矣。堯聞舜聰明,擧於畎畝,與共天位,而元凱見用,共、鯀見黜,《論語》亦不云乎?舜擧皐陶,湯擧伊尹,不仁者遠,擧直錯諸枉,然則元凱之用,共、鯀之黜,實本於大堯則哲之,明矣。知人雖難,而爲人君者,誠能得如皐陶、伊尹者,而用之,則不仁者自遠,而可以錯天下之枉矣。伏願聖明,深加留意焉。上曰,承宣此言好矣。擧舜而元凱用,四凶罪,則此豈非大堯知人之聖乎?尙賓曰,以《春秋傳》郭公事言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以至亡國,知其善而必用之,知其惡而必去之,然後可免郭公之患。而後世人辟如郭公者多,豈非可戒者乎?上曰,承宣之言,誠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矣。宗城曰,洪尙賓此言,簡要切至,在聖上所當省納者也。講官遂掩卷。宗城曰,《左傳》講畢後,當講《名臣奏議》,以在外之冊,依篇目作冊以入之意,敢達。上曰,宣懿王后忌辰,只隔二日,雖與八月十四日有間,而旣行三年之制,而繼體之義存焉。自明日講讀未安,召對則姑停,《名臣奏議》,當繼《左傳》進講,而《奏議》後繼講冊子,儒臣問議于領事,可也。宗城曰,《奏議》後繼講,則《貞觀政要》與《綱目》俱緊矣。上曰,《貞觀政要》似好,而玉堂有此冊否?尙星曰,進講件則自玉堂可以待令,而此冊件數無多,必不足於講官承史之各持矣。上曰,書籍之不足何如是耶?宗城曰,近因時詘,旣不新印,又不能貿來唐板,而前在者則太半閪失之致也。上曰,今見《詩傳》大文,自玉堂所上舊件,則旣有章下註,且書六義,紙頭書吐,足以觀之矣。宗城曰,卽今所印出者,與此冊無異,而其字樣則必勝於此冊矣。尙星曰,《左傳》印出,尙未訖工,當此逐日進講之時,恐有未及之患矣。上曰,戶判,前以《左傳》不當印仰達,而聞方印出,其時奏達之語,不出於擧條而然耶?宗城曰,戶判之當初不當印云者,意以玉堂,優有講冊之致,若知冊件之不足於進講,則初不必防塞矣。上曰,《貞觀政要》,似勝於《奏議》矣。宗城曰,《奏議》與《政要》,無優劣之可論,而臣意則兩冊,皆不如《綱目》矣。宗城遂進伏曰,副修撰兪健基,昨已陳疏,承批,牌招,何如?上曰,兪健基事,可謂支離,分義道理,不當若是,自政院,各別申飭,牌招,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六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自魯宣公元年,至爲公族大夫。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三年,至何以行禮。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楚人獻黿,至皆爲大夫。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楚司馬子良,至不書諱之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八年,至儀行父于陳。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尙魯讀,自十一年春,至又徼事于晉。宗城曰,季文子納賂請會,甚可羞也。至使齊人而坐得濟西之田,賂隣而始得平州之會,《春秋》書之以季孫行父如齊,又書以齊人取濟西田者,雖諱其本事,而其筆法之嚴,可見矣。尙星曰,華元之失禮違命,宜其爲人所擒也。爲將之道,雖尙嚴毅,而太過則反有其弊,主築城而大招衆人之怨,禦敵人而專昧用師之道,羊斟慢命,而不知置法,終至於敗國殄民,其罪固難容誅矣。上曰,宋君亦不免於不擇其將矣。尙星曰,士會之三進及溜,可想其忠愛之誠矣。靈公以熊蹯不熟,而至行慘毒之刑,驟諫必知其無益,故所以有三進三伏之擧,而其所引衮職有闕中山甫補之云者,誠爲切至。若使靈公而眞能知過而改之,則庶可副於士會期仰之心,其所殘虐,愈往愈甚,終至於不踐其言而不保其位,言之及此,不覺痛恨。宗城曰,靈公旣見士會,而乃有吾知過矣之言,若有將改其過之意,而此非誠心也。惡聞其過,逆折而言之,固無足可言者,而大抵自古人君,雖外有從諫之名,而鮮有虛心聽納者,必以誠心而開導使言,又以誠心而聽受其言,然後有從諫之實效矣。今殿下每於以事陳奏,因文勉戒之際,輒降留念體念之敎,而終無來諫之風,亦無受諫之效,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趙盾弑其君一章,此大義理所關也。正好反復。上曰,然矣。夫子以越境乃免爲訓,若使盾果爲越境,則其將不可謂逆耶?尙星曰,夫子雖有越境乃免之訓,而宋儒歐陽脩以爲,此非夫子之言,歐陽脩之言,恐是矣。使盾而雖至於越境,豈能免弑君之罪乎?宗城曰,趙盾平生,若以外面言之,亦可謂體國者,而於其大處,犯分無將,則平日區區體國之誠,非所可論。蓋桃園之變,趙穿手犯,盾豈有不知之理哉?晉人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濟雖手犯,而其時之歸罪於昭者,有不可掩,故陳泰之言,亦以爲有進於是者云矣。蓋桃園之事,則其事勢,盾必預知,明矣。董狐之筆,不但推其心之無將,而斷之謂弑君也。上曰,穿之事,蓋爲盾也。然若謂不誅其心而直斷以其跡云,則夫子之書弑,有何深意耶?尙星曰,趙盾首惡之狀,以此章觀之,昭然有不可掩者,若使盾,初無與謀之事,則桃園變生之前,初何爲而出奔,旣聞變生之後,又何爲而未出山而復乎?其與穿同謀之狀,的然可知矣。宗城曰,春秋之世,臣不得於其君,而出奔他國,則君臣之義絶矣。若使盾,知靈公之不可以有爲,早自出奔則已,不然而鉏麑觸槐伏甲嗾獒之後,則其所謂出奔者,不過圖目前之危禍耳。其心如此,而手弑君者,又是穿也。則曷可與司馬昭差殊觀也。上曰,與司馬昭,不無稍間,司馬昭寧有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之心耶?宗城曰,人之爲逆,亦多分數矣。賦梟獍之性,而不奪不厭,生而逆者也。平日事君,不無可觀,而及其危禍之將及,始生邪心,終至於弑逆而不自恤,則是一念爲惡,而至於逆者也。司馬昭則生而逆者也。趙盾則恐禍及己,邪心生而爲逆者,從前言之,雖不無彼此,及其歸也,則終歸於逆矣。此義理大關心跡,攸分不可不細察也。上曰,此無他,不出於義利公私之分而已。盛服將朝時,則爲純臣,伏甲後則爲亂臣,蓋其私意,反沒公心而然矣。宗城曰,聖敎看得,極精微矣。上曰,凡臣下爲國事者,苟是出於患得失之心,雖有爲之者,有所爲而爲也。非忠也。夫子作《春秋》,而爲萬世法者,豈不信乎?宗城曰,聖上以《春秋》爲敎,極好矣。孔子之作《春秋》,出於不得已也。若使孔子,得君師之位,勸賞威罰,自出其手,有逆則懲討之,何必以空言垂訓耶?殿下旣居南面之位,而操春秋之權,其與孔子立言而垂訓者異矣。區區祈望之心,只以夫子之所以衮鉞者,發之於政刑,而爲萬世法程矣。上曰,其時征討,禮樂不能自天子出,故孔子作是書,勸善懲惡之道,凡例畢具,在後世則惟當按而行之而已。雖然,爲君上者,只按《春秋》之法,而不明於善惡,斷然行之,則其弊又如何耶?副學及下番,猶未諒予意矣,盾之事,不可直比於司馬昭,盾,初非梟獍之性,而言旣不入,禍將罔測,故轉至於此境矣。必以盾,謂平日不無可取然後,夫子書法,方有味,若使務勝之輩,爲盾,而言其所爲說,何所不至乎?予之此敎,蓋亦有意,所以有十九日下敎者也。宗城曰,殿下毅然以夫子春秋之責自任,大哉。無容言,而然孔子之作《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蓋其義理關頭,當謹嚴處,則易一字一句,不得今日臣等所望,實在於固守無撓,雖有游、夏之徒,使不敢贊一辭也。上曰,副學之言好矣。盾之反也。不惟不討趙穿,又使穿,往逆黑臀者,豈非有意乎?必寧曰,聖敎劈破無餘矣。此蓋盾顧護趙穿,恐新君之有討國賊,必使穿迎立,以爲己功也。上曰,所達是矣。予意則欲使爲人臣者,盡心所事,俾有君君臣臣之義,若於所事而不能盡心,則其於他日,亦豈有盡心之理耶?副學亦嘗曰,何不出示十九日下敎?而予旣敎之以一二臣,則豈有可諱之理?不明言者,固自有意耳。予意則欲垂諸後昆,使爲君者,莫眩於公私義利之間,爲臣者,愼嚴於君君臣臣之道也。顧今時象如此,寧不痛慨,春秋之去文、武之世,不過數百年,而變怪如此矣。此後世變,又安保其不爲春秋之世耶?亦可畏也。若曰,我國是禮義之邦,春秋之變,非所可慮云者,此不知者之言也。是以,予則嘗以爲勝國之世,猶可貴也。權臣雖多,而猶能以一姓傳之矣。宗城曰,前後勝國之敎,臣嘗累承,而聖心蓋出於矯文之弊,有味乎勝國之尙質,而勝國之世,變怪何可言也?代有權臣,如崔忠獻者,三世秉國,置君如奕棋,曷嘗見有可貴乎?尙星曰,夫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之敎,蓋其勸善討罪,行得南面之權故也。然夫子筆法,專在於謹微防漸,《易》所謂履霜堅氷至者,亦爲此也。人臣一念之間,爲忠爲逆,漸以至於弑父與君者,都係於一心公私之別,今此下敎,旣已透得精微,毅然以春秋自任者,實爲欽仰,而但君臣之分,莫嚴於謹微,當此世道極壞臣分都虧之時,使亂賦懲畏者,豈非殿下之責乎?但雖有君師之位,不能有聖人明理之工,則無以行春秋之法,其所明理,亦係於講學,區區所望,在於此矣。上曰,孩提之童,能知愛親敬兄者,出於良知良能,予之看得此等義理處,其來亦久矣。豈出於一時學問之力耶?《左傳》進講之初,諸臣或言其不緊,而不但文辭可觀,有非秦漢所可及,其善善惡惡之意,無異於《詩經》不刪鄭衛之意,以予平日看得者,參看以《春秋》斷例,則漸覺有味,今將三日撤講,誠爲可惜矣。其中葬我小君文姜及齊人弑其君商人云者,可想吾夫子嚴君臣之義,此等處實有資於進講《左傳》之效矣。宗城曰,人主雖勤學,而無體認之效,則與不學同,今承聖敎,乃以夫子之筆削,驗之於心上之經緯,左右逢原,無非有辭於聖學者,臣忝在法講之列,誠不勝欽歎之至,而凡於《春秋》謹嚴之事,一切堅守,是臣之望也。上曰,申申陳戒至此,可不惕念。尙星曰,楚子問鼎輕重,王孫滿所答之言,不但折楚子覬覦之志,亦足爲後王鑑戒之道,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姦回昏亂,雖大,輕也云者,其言則簡,其理無窮,君德休明,協于上下,則其國重矣。君上昏庸,姦臣濁亂,則其國危矣。國家隆替之分,實係於休明昏亂之間,則此等處,宜推類而存戒矣。上曰,當時周室之衰微,甚矣。其危亡,似在朝暮,而王孫滿一言,足可見周祚之尙綿綿矣。宗城曰,子文之能知越椒,可謂神矣。越椒雖覆其宗,克黃終繼其祀,則其君之不忘子文之功者,實爲美政矣。大抵開國承家,當勿用小人,苟其知人如子文,則朝著之上,寧有奸回濁亂之患哉?爲人君者,擇人而任之,則其國不期治而自治矣。如此章則各別推類而觀之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洩冶不能直諫,而只言其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使其君而無所感悟,使其身而終至滅亡,上而無蓄君之譽,下而昧保身之策,則實有爲臣不盡道之歎矣。上曰,以陳靈公而爲君,如洩冶之爲臣,不亦難乎?宗城曰,艾獵城沂之役,三旬告成,不愆于素,蓋其圖事揆功,各有條理,而言其本則不出於勤之一字矣。董役,微事,而怠慢則猶不可成其功。況人君治國之道,不勤則何以御萬民之衆,而做一代之治乎?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上番因艾獵城沂之事,而以勤字爲言,儘有意味,雖以作舍言之,必有規模制度,而加之以無怠然後,其所監董者,自然有成矣。周文,以聖德之主,而不遑假gg暇g食,則其勤勞至矣。而周家美政,悉載於立政一篇,人君之勤則不在簿書,而在於得人矣。宗城曰,今我殿下,非不勤矣。靡朝靡夜,而講學不怠,無小無大,而臨事不怠,則固無怠忽荒寧之可言者,而一副當規模,惟在於勤於得人,勤於立政,故臣嘗欲以是爲箴,用替獻芹之誠,而適未果矣。今因下番之開端,敢達焉。上曰,大體則無出於此矣。周文王不遑暇食,隋文皇衛士傳餐,其外面則一於勤,而其中亦有誠僞之別,不遑暇食而無誠,則與隋君之衛士傳餐,同其譏矣。衛士傳餐而有誠,則亦與周后之不遑暇食,匹其美矣。徒有勤政之名,而若無勤政之實,則雖勤而亦何益哉?宗城曰,聖敎至當,好名之主,外示勤而不誠,故無實效,所貴乎得其體要矣。上曰,副學則勉予,而予則欲戒下矣。好名雖病,自古寧有不好名之人哉?好名而猶能誠實,則終亦有效,諸臣亦當以誠自勉矣。宗城曰,古人有言曰,唐太宗好直諫,故魏徵中之以直諫,唐宗之好,魏徵之中,皆出於好名之心,而能成少康之治,其好名,亦愈於不好名矣。人有自好之心,然後能愛惜身名,而不爲非矣。卽今朝家之所勉戒者,必欲無實而祛名,是固美矣。而若專用闒茸之人,則無以爲國,寧用好名之人,以爲一分振勵之道矣?尙星曰,古人所謂三代之下,猶恐不好名云者,蓋出於慨世激動而發也。上番之言,其亦有見於此也。講官,遂捲卷。上曰,兪健基,又爲違牌矣,開釋數矣,遞職多矣,而若是違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榻前下敎}}宗城曰,挾侍小宦,擧止怠慢,無敬謹之意,宜有警責之道。上曰,當該小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夜已四更矣。 ==6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 ○仁穆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辰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伏熱比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再昨製進生脈散,連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使行迫頭,西關守令二員,旣已一司署經,在前如此之時,雖一司署經,亦有催促發送之例,令本院稟旨云。旣已一司署經,則在前亦有發送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除署經發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宣仁門南邊宮墻二間,今日開門後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十五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穆王后忌辰。 ○宣懿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應敎臣金尙星,依傳敎召對,繼講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懿王后忌辰。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上番翰林李德重,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而觀其疏辭,則因正言李台重留院疏中,登科分館時事引嫌之語,以爲與□□同一□□云。其所引嫌,實涉太過。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檢閱李德重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狀啓,今六月令薦新新稻米稷米,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馳啓矣。傳于鄭彦燮曰,卿其勿待罪事,回諭。 ○鄭彦燮,以宣惠廳言啓曰,慶尙道所封今六月令宗廟薦新新稻米,今月內當爲封進,而今年節早,未及成熟,限內不得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hs3y60v8e7yx66jdccbo0uewi2lbvtf 2173456 2173446 2022-08-21T23:39:1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6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奉朝賀閔鎭遠,箚子到院,而以祈雨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昨日特招之下,又不膺命,一向撕捱,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李承源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今日祈雨祭摘奸時,肅靖門軍士有闕,而爲民祈雨,所重在焉,微者當略,令兵曹申飭。 ○傳于鄭必寧曰,前密昌君樴,前參判閔應洙,前正尹彙貞,竝敍用。 ○金聖應啓曰,本兵重任,不宜一向久曠,閫帥差出,亦且緊急,而兵曹判書尹游,鎭日違召,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校理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臣之老母,以篤老之年,抱沈痼之疾,發作頻數,元氣日銷,自前月望間,舊患腹痛泄瀉等症,屢日沈重,多般醫治,昨今痛勢少歇,而食飮至今全廢,氣息澟澟危惙,臣之情理,已不可頃刻離違,且臣素患膈痰,痞滯之症,重發於此際,臍腹絞痛,症似霍亂,不食不眠者,五六日矣。委頓枕席,凘苶欲盡,今日適當吉月之朝,而病狀如此,萬無起身趨詣之勢,終不免廢閣之歸,伏枕惶懍,求死不得,伏乞聖明,治臣闕禮之罪,以肅朝綱,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情理若此,未赴何傷,卿其安心,其須善護。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6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病}}徐命臣{{*|呈辭}}。假注書金弘澤{{*|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博川郡守崔雲龍,加平郡守黃泰河。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持平金光世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俱涉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司諫趙漢緯,獻納尹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啓曰,判義禁尹淳,日事違牌,無意行公,累次特敎之下,如是撕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俱以病不來,參議徐宗玉,陳疏入啓,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依爲之。判書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且大政不遠,從重推考,牌招,參議批下,亦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具不膺命,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身病呈辭,久不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應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判義禁尹淳牌招啓辭。傳于李承源曰,事體不宜如是矣。其所自畫,亦不是矣。此後承牌則啓達,其外,勿爲煩稟。 ○以平安監司狀啓。傳于洪尙賓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左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趙明履爲持平,尹彙貞爲校理,金尙翼爲副修撰,朴亨潤爲江原都事,李廣道爲獻納,尹東魯爲敦寧都正,朱炯离爲北靑府使,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東川君申德夏、密昌君樴,敍用事承傳。 ○李承源啓曰,兵曹判書尹游,一向違牌,尙不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邊閫差出,亦甚緊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本兵撕捱,已涉過矣。且有頃日下敎之事,則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決不若是,且以惠廳事,有下問者,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待召對下敎,入侍。 ○傳于金聖應曰,召對爲之,兵判,同爲入侍。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左承旨洪尙賓進。兵批啓曰,南兵使、黃海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南原君{{!|𪳣|⿰木卨}}、具樹勳爲副摠管,申萬泰、宋日瑞爲五衛將,金夏明爲曹司衛將,李景淑爲宣傳官,李重國爲中樞經歷,崔一興爲忠翊衛將,申德夏爲南兵使,崔道章爲黃海水使,咸鏡監營中軍單鄭暘賓,同知單許晶,僉知單韓啓朝,李安□、李益泰、李馨遠,副護軍,閔應洙、鄭壽松、徐命彬、朴起祖、申致雲、田日祥、朴東輔、閔昌基、尹得商、金彦慶、成德涵、辛斗翊、咸弘績、崔東寔、金贊命、金時逵,副司直,徐宗伋、洪景輔、李重協,司果,李持潤,忠淸水虞候李權,前縣監張爾樞,哨官閔孝參,司果吳興舜、李忠康,閑良金斗碧、蔡雲山、成奎章,及第南龍五,閑良吳維周、尹持興、朴持茂、白守晃、金瀁以上,今加折衝。 ○兵批啓曰,司果成瑜,敎鍊官金虎臣,或城役監董,或陵內捉虎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雖皆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召對,兵曹判書尹游,同爲入侍時。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李承源以刑曹言啓曰,卽因捕廳草記,罪人金昌溫,移送秋曹究問事,命下矣。卽今撰咨,一時爲急,所當依前定奪,與左右捕盜大將,卽爲眼同開坐究覈,而今日,乃祈雨祭齋戒前日,金世丁等推覈時,雖有勿拘拘忌,逐日開坐之下敎,而憫旱祈雨,與他拘忌有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已過齋,擧行。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去五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諫趙漢緯啓曰,充軍罪人李時蕃,當其嶺賊之跳梁,身爲閫任,初不出兵勦討,又不及時狀聞,自巡營,催促其進兵,而猶復推託不動,顯有觀望逗留之心,及至官軍四集,賊勢窮蹙而後,始乃塞責發兵,緩緩作行,頃者諫臣,疏陳其罪,而事皆有據,旣異風聞,則論其負犯,不宜置之於罪疑之科,勘之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其在嚴紀律之道,斷不可容貸,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坦之使之自盡,初旣失刑,應行孥籍之典,尙未擧行,神人之憤鬱,久而益甚。頃者參酌島配之命,固知聖意之有在,而法者,天下之至公,人主之所不得而私之,況逆賊孥籍,何等重事,而以恩害法,有所低仰於其間乎?三尺至嚴,斷不容貸,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姜世胤之同參逆謀,雖以涵敬招見之可知矣。陳中賊,皆言利川府使,率軍相應,麟佐諸賊,亦曰利川,亦吾同類,曾與相議云者,不但爲逆情節,明白無疑,況其所以憫不早起之說,節節相合,辭連狼藉,則不待究竟,徑先酌處,論以國體,失刑莫大,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鞫廳罪人炯、烒,緊出於諸賊之招,而未及鞫問,徑先酌處,雖出於聖上敦親好生之至意,而論以邦憲,終爲失刑之歸,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非泛然援引之比,名出諸賊之招,不啻累次。噫,裹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旣請拿來,未及究竟,薄竄善地,使之自在耶?渠若無綢繆往來之事,則家在嶺外,異於京居之人,道昌奴輩,何從而知渠耶?所謂嶺査不過隣人之捧招,則本非可信,況見捉於分院,則廣州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狀,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李夏宅,與麟賊脫衣相贈,送人往復之事,海正之招,亦不敢全然掩諱,顯有半吐半呑之形,而未及究問,遽有此自本府刑訊之敎,臣竊不勝驚駭訝惑之至。夫夏宅,與麟賊結連通謀之說,旣出於日佐之招,且今以蔡之洪之疏觀之,則其同參凶謀,綢繆相通之狀,尤爲畢露無餘,明白無疑,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昔年渠疏中,所謂三十年自靖之說,包藏禍心,久矣。以其連姻族黨言之,麟佐之從叔,敍經之堂兄,思孝之親査,而且其女壻三人,皆入鞫獄,或忍杖輕斃,或承款伏法,渠名亦出逆招,則同參謀逆之狀,彰露無餘,況於變生之翌日,其恐怯自斃,路人亦知,特以身死之故,倖逭邦刑,而到今官秩如故,王章未伸,輿情益憤,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邊上民心獷悍。犯越之弊,愈往愈甚,此莫非國法漸弛,邊禁不嚴之致,而殺掠彼人,生事國家之患,比比有之,此誠非細憂,向者差遣按覈使,意在嚴査,而旣已取服之後,畢竟處分。乃反區別首從,領將則梟示,餘皆止於爲奴,此與脅從有異,則寧有首從之可論哉?其在嚴邊禁懲後弊之道,不宜分而二之,況今北咨中慢語,專由於此,輿情咸憤,王法難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李思周之緊出賊招,本與泰徵無異,則得免竄殛,於渠已云大幸,多年廢棄,公議猶足可見,而今乃忽加拂拭,授以摠管之任,凡在聽聞,莫不驚駭,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噫嘻痛矣,西氓惹釁,北嘖罔極,其爲國家之羞辱,當如何哉。此專由於邊上守臣,不能申明條法,嚴加防禁之致,究厥罪狀,固在罔赦,姑貸梟境之典,雖出好生之德,其在嚴邊禁杜後弊之道,斷不可薄勘而止。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泰績,以徵賊至親,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難掩,而特以頑忍不服之故,遽蒙酌處之典,輿情憤鬱,久猶未已,此臺啓所以累年爭執,必欲正法者也。況今被告於廷顯,屢經推問,而其所納招,前後相反,嚴刑鞫問,斷不可已,而酌處之命,又出於意外,其爲失刑,莫大於此,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新除授司憲府掌令呂光憲,時在京畿廣州地,持平金光世,時在江華地,正言李台重時在忠淸道保寧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前行宗簿寺主簿沈錥疏曰,伏以臣自頃虛帶職名,數月廝啀之餘,幸蒙恩遞,獲安微分,而曾未幾何?又忽承新授之命,臣誠驚惶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念臣前後忝叨,輒不免以文字屢瀆嚴聽,極知僭猥,無所逃罪,而情私迫隘,又不得不冒死煩籲,尤增隕越之至。噫,臣之本末伎倆,曾已聖鑑之所照燭也。凡陋拙劣,一無可堪,蔭塗進身,卽一常調,而忽然攛掇,屢玷臺憲,臣之一身狼狽,雖不足言,其所以傷殿下之明,而貽當世之羞,爲如何哉?噫,臣之平日所自勉者,只欲粗守本分,庶不陷於虛僞無實之罪,而年來蹤跡郞當,至此銓注之地,取以應文具,士友之間,指以爲笑囮,自欺欺人,以至於上欺君父,此臣所以每一承命,怵然而懼蹙然而憂,寧欲滅死無聞而不可得也。臣之猥陳賤懇,旣出於萬不獲已,則情理之懇迫,疾病之危苦,有不敢一一覶縷,而離違老父,不得以時歸省,常作一箇失所之物,彷徨鄕廬,戚然若窮人之無所歸,區區情理,良足可矜,而且臣自經昨年死疾之後,精神消落,形殼僅具,兩耳全聾,不辨人言語,似此癃廢之實,亦無以自達於慈覆之天,而屢誤恩命,一向虛縻,臣不任竊自悲悶也。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諒察,亟許刊汰臣匪分之職,以重公器,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六月初二日,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前月,重患風痺,委頓十餘日,雜試湯灸,僅得回甦,而餘證澟澟,尙屬危,意外除命,又下此際,臣自念,從前撕捱,積犯違逋,今若以疾病爲辭,則區區情實,難蒙矜許之恩,不得不强疾行公,而出入之際。輒擁寒具,闕中諸人,無不危之,日昨開政,連値深夜,久處月廊。洽受風露,忽然手足顫掉,言語顚錯,忍俟留門,急急駄歸,多灌藥物,另費調治,今至三晝夜,而無甚知覺,危證敗兆,輒隨而發,乃醫家所謂再中也。噫,臣於見職,豈不知千萬無似,而前後恩命,實甚隆摯,苟非情勢之難强,則殫竭酬報,寸心如丹,而不幸篤疾沈痼,供職無路,雖得以少延喘息,其不爲癃廢則難矣,撫念身心,只自悲悼而已。伏乞天地父母,特垂哀憐,卽許遞改,使之安意調息,以卒生成之澤,幸甚。臣於政例間,略有迷見,如得登筵,一陳所懷,而今則病不可得矣。故輒附疏尾,以冀財處焉。守令之任,有人民焉。有社稷焉。顧不重歟,文、武、生、進外,以蔭路雜技而進者,試講七書而後,始擬守令,其難如此,而近來白徒賞加者,如得五衛將、僉使履歷,則間或差除,甚無謂也。曾在肅廟朝,定奪防塞,而乙巳年,因渠輩上言,廟堂覆啓許施,放得之志,稍益繁,若此不已,則國家典章,將至於弁髦矣。臣意,戊申軍功別單,固不在此例,而其餘白徒賞加之類,無論已經未經,一切防塞,定爲永式,斷不可已也。南行陞六者,必經郞署、金吾、詞訟而後,得除守令,蓋欲歷試事務,以重臨民之責也。戶、刑曹、漢城、司憲府、掌隷院,自有朔數,而如工曹、義禁府,則朝經其任,夕遷外邑,又或有未肅謝而視爲履歷者,烏在其試可之意耶?曾因臺啓,以經一考爲例,而行之未幾,公然廢閣,甚可慨也。臣意,經一考固好矣。而或不無掣肘之端,自今工曹、義禁府,亦以六朔爲準,如他司之例,而自其中遷轉者,通計前後朔,恐合事宜也。諸路察訪,有文、武、蔭三岐,所謂蔭岐,乃六品窠,而以無年限已過者,率多差遣,蓋郵承之職,雖異於守令,奔走修擧,則殆或過之,尤非衰耗之人,所可堪任,而獨不用年限,何也?臣考見《大典》,曰年過六十五歲者,勿外敍。註曰,堂上官及未挈家者,不在此限云,而無守令察訪區別之文,故便以爲例,然察訪,亦外敍也。今堂上官及未挈家者,皆有年限,則恐不可以職卑而異同,臣意,無論文、武、蔭,亦從三十朔例,定爲年限,恐似得宜也。小各司官員,以三十朔爲瓜,今有人,得差某司別提,如不得外遷,而瓜限垂滿,則又移某司主簿,別升新仕,甚至於一人三四遷,而七八年食祿者有之,是則常以六品職,爲巧官輩之遞兒,誠極無據,而窠窄之弊,亦由於是,臣意,三曹郞官,禁府都事、詞訟衙門、外他各司,則只許升品,而勿許移拜,若大政疏通時,則不拘此例,恐似得宜也。生、進年三十,幼學年四十,始許入仕,而功臣、名賢、戰亡、淸白吏子孫,獨無年滿之法,故勝冠者,至或佩印,夫嘉良臣之烈,思識其子孫,固是有國之美典,而朝家用人,自有制度,則今以遙遙之先蔭,反踰於讀書登庠之士,甚非宜也。況今士大夫家,若問其先蔭,則無人不然,皆可以藉此得職,故紛競成習,仕路多混,識者之寒心久矣。臣意,功臣嫡長,無論遠近,宜不在此例,而如名賢、戰亡、淸白吏子孫,一依生、進、幼學例,定爲年限,恐不可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其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初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兵曹判書尹游,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金聖應,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兵曹判書尹游,皆以次就位。金若魯,讀自乞不必遠召將帥箚子,止誓罄狂瞽,仰酬大恩。上曰,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論淮西軍變箚子,止伏乞睿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自奏陳利害箚子,止惶懼戰越之至。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自奏陣車駕不宜輕動箚子,止天下幸甚,讀訖。金若魯,進文義曰,不必遠召將帥之義,此乃不當棄置岳飛,而爲將之事也。此則屯兵之事,屯兵江西而後,淮西、淮東,可復之義也。益修軍兵箚子事,其言懇切好矣。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轉災爲福之說,此李綱,深得古人政治之意,其時雨暘不調,旱乾之時也。災異不偶,而上天感應之實,惟在於人君政治之如何?近日憫旱之事觀之,則殿下一心恐懼不寧,而霈然之澤時下,天人雖遠難親,然反危爲安,轉災爲福之道,都在於一心恐懼上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然時方則旱災,豈爲太甚乎?似或不無微誠,而終未有政令之及於生民之道,豈有感回之理,天意則眷顧生民如此,而予以誠淺,無以仰答天意,心切愧焉。若魯曰,應天之實,惟在人主恐懼修省之如何?勿懈勉爲好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各別留念焉。若魯曰,孟子言,無政事,則財用不足,感回天心,則蓄積有餘,財用饒足,李綱之論,其致豐之事,勉君之道,比他尤爲切實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此論{{!|𨞺|⿰厲阝}}gg鄺g瓊事也。李綱以{{!|𨞺|⿰厲阝}}gg鄺g瓊,不卽退逐之意,條條言之,皆痛斥之事也。主於偏聽,乃高宗之病痛,而用兵之道,收拾人心爲上,各陳其事,皆此意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奏陳利害箚子事,時張浚爲國,而朝廷,莫能知之矣。上曰,此張浚,善人乎?若魯曰,乃善人也。引王恢事,而比張浚之曖昧,漢武之誅王恢,乃是當然之事,而爲張浚之曖昧伸救,故以非盛德歸之,引張良、陳平事,皆爲張浚之死而然也。其時講和之議稍息,而張浚若死,則和議復成,故如是言之也。車駕不宜輕動箚子事,時高宗,方還臨安,而士氣疎縮,故引而言其必敗之術也。宋若一時播遷,則必爲劉豫之所失,非若金人之禍,如棄子女玉帛而離遷,則無可用矣。保民而王,眞王道也。此乃憫切懇惻言到劇也。上曰,然矣。此時高宗,姑不向臨安耶。若魯曰,時在建康也。上曰,張浚終爲何以耶?若魯曰,竟爲見逐也。上曰,張浚而已乎?若魯曰,然也。上曰,其時李綱,在鄕乎?若魯曰,在洪州時也。達訖,兵曹判書尹游,進伏。上曰,有下敎事,而入侍儒臣,俄有所達,而霈然之澤,幸則幸矣。生民之困苦,往歲之事,予雖否德,而豈不知之乎?李綱所言,不無水旱之慮,而蓄積有備之謂也。設令雨暘時若,而李綱常平之法,好矣。惠廳,有常平之法,頃者承宣,有所仰達,三南麥價騰踊,貿置換租,秋成之後,可以作米,則有賴云。以常平之意,穀賤則買之,貴則賣之,隨其貴賤而便民,則此非與民爭利,亦非爲衣食之奉,以此常平事入侍矣。惠廳,則無變通底道理耶。尹游曰,今春以後,雨暘適中,實爲可幸,自前月晦前旱乾,故憫矣。卽今則,少得雨澤,時方亦不無雨意,此後,若連爲時降,則似無民事之可慮,下敎爲民之意,豈有一分歇後之念,而貸惠之物久矣,而無路收拾,卽今則元無儲錢,且外方有異。故規八道,皆以代木換納,極涉非矣。大臣,入侍陳達,宜有嚴關申飭之道,而穀物則姑無變通之事,以常平事言之,前年,戶曹判書宋寅明,以句管堂上,諸路山峽等郡處,貿置穀物之數,不爲少矣。而尙無上來之事,雖爲沒數受納,而不過三四萬石,宣惠廳,乃三大臣兼衙門,而卽今疲殘如此,癸丑作米之數,二十三萬石,而貢物二十一萬石,無遺輸廳,則四十萬餘石矣。足以補用,而新大同,亦多未上來,近來破船之事,比比有之,與浦漢符同弄奸之弊無數,今年若不幸凶歉,則癸丑收租穀物,似不能受矣。以賑恤廳言之,白給發賣之數,至於四萬餘石,而遺在,僅餘萬餘石,國儲,實爲茫然矣。戶曹判書宋寅明,已有所達,道臣及尤甚不納之邑,明査論罪爲計,而以全羅一道言之,賑廳之物,全無還償之事矣。上曰,旣有下敎。戶判頃已陳達,而近來守令無狀,應爲上納之物,如是遲留,此與偸食國物無異矣。分給百姓之物,無可奈何?而其外豈有如許之理乎?尹游曰,稱以分給百姓云,而不爲輸納,決無收拾之事,時當農節,無路變通,而來秋,當爲變通之道矣。然宣惠廳米,戶曹貸用之數,至於三萬餘石之多,若雨來豐年則好矣,不然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本廳所儲錢,幾許耶?尹游曰,賑恤廳常平倉各在,而無歲入料理之事,近來則各廳,稱以貸去,而所存僅八萬餘兩矣。上曰,以錢作穀之道好矣。而倂與穀而無之,則何以爲之耶?料理之數幾何?尹游曰,料理爲期者,三萬餘石矣。上曰,錢數雖多,而民何以食錢乎?尹游曰,各邑以留置不納爲事,實爲憫矣。上曰,麥物則無來京之道乎?尹游曰,無之矣。向者靈城君朴文秀,爲此料理,換租貿鹽二萬石云云,而亦無主掌之人,極爲許疎gg虛疎g,卽今宋寅明,主管轉輸云矣,而臣意則亦以爲不成也。去番騎、步兵變通事,大臣有故不出,此事亦爲難處,今已差遲,自來年正月爲始,至九月計料,當爲變通矣。然下詢大臣而計民便否,爲之似好。今年則旣已差違,當與六道監司及外方明察守令,相議無弊,然後處之可矣,而臣意則以爲,守舊典是矣。上曰,時方則不問,而有志者事竟成,須着實勉爲之,前頭水旱,何可逆料?而修人事盡然後,可以完備,不計多少而儲置則有賴,往年雖云凶歉,而軍布作米不少,故其效非細,藉以稍優矣。自京其無拮据之事乎?尹游曰,當觀勢爲之計料矣。上曰,時方貢物,貴錢乎?貴米乎?尹游曰,關於惠廳而元無定給之數,以錢計給之時,一從市直而給之,故無所有關於錢米也。上曰,便宜爲之。都在於卿,須從便爲之。尹游曰,去番宗臣所達閔鎭長事,初不分明陳達。宋寅明,卽爲仰達改付標,而宗簿寺所貸之物,乃賑恤廳之物也。四百銀子,催督急償,則似爲太甚,而至於蕩滌則難矣。上曰,其時知事趙尙絅所達是矣。今此所達亦是矣,然宗簿之貧殘,予已知悉,而又困於負債,則何以爲之乎?寧爲蕩滌,而此後,則勿爲許貸爲敎,其時閔鎭長手段有易於貸路,故貸去云云,而終至於如此之境矣。尹游曰,一處蕩減之害,及於他司,仍循其習而效尤則爲難,故如是仰達矣。頃日宗臣,以本府加出書吏、使令,復舊事,陳達蒙允,而其間事實,亦有未該者,故敢達矣。昨年災減時,加出之處固多,而本府加出,在於丙午年條最近,故果爲災減,而當初加出書吏、使令,各六人中,半存半減矣。春間,以卽今魚鱗,比四五十年前,洽爲一倍,其在恤費節財之道,宜有一番釐正之擧仰稟,則自上,下敎以所達然矣。議于大臣量減事,旣蒙成命,而大臣連有故,雖未及稟議,從當擧行矣。方將釐正,而一邊復舊亦未安,宗府誠有官員多、下人少之弊,或可量宜復舊,而盡數復舊,似難矣。上曰,本府下人,有幾許乎?尹游曰,丙午年,金後衍,以本府郞,輪對時仰達,以書吏只十人,使令只十五名云矣。上曰,然則書吏限十五人,使令限二十名,此後勿爲加出宜矣。{{*|出擧條,}}金若魯曰,此冊訖講後,《左傳》當爲進講,而所載大文,皆經文也。經是《春秋》,傳則《左氏傳》,晝講當爲,而召對,則似爲未安矣。上曰,經則似大文乎?若魯曰,《春秋》直經書,故召對時,有不宜俠行經傳之議,議論岐異,敢此,仰達矣。上曰,經文多入於《左傳》乎?李德重曰,正似綱目,元大文立之後,傳則解釋之義也。若魯曰,吏曹判書金在魯亦云,經傳不宜俠行進講矣。上曰,重臣之意,何如?尹游曰,體段雖似未安,而同爲進講無害,諸子百家語,引經傳處多矣,而未有闕經之事矣。上曰,無異於《胡傳春秋》乎?若魯曰,雖似無異,而大文大文類聚則異也。尹游曰,以入經文之故闕之,則心有所關矣。上曰,《近思錄》,亦一經文,無異於大文,或言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心經》,直經書,而已爲召對,今以有入經文闕之,則似過矣。旣置案上,見之聞之,有何異乎?此不過五十步笑百步之事,重臣所達是矣。若魯曰,大臣之意亦以爲,經文則不爲,可也云矣。上曰,大臣之意有異,亦小曲折也。豈有捨經而不爲之理乎?倂經文爲之進講宜矣。若魯曰,新除授副校理吳瑗,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副提學李宗城,由限已過,副校理吳瑗只推,待明朝竝牌招,以爲明日當講之地宜矣。{{*|出榻前下敎}},尹游進達曰,頃日咸原府院君魚有龜,以御營廳將校捉虎論賞事仰達,而見擧條,則捉虎,前則三頭論賞,今則慮其濫多,以五頭爲定云,此似未詳近日定式,而有所仰達矣。捉虎,前則以五頭,近以虎患甚多。改以三頭,本曹覆啓,連以此施行,此不無外人疑惑之端,敢達矣。上曰,果然矣。此則通于府院君,改付標爲宜矣。尹游曰,此後將校之捉虎,直令各其營,草記施行事定奪,而此事亦有未安者,所謂將校,不過領率軍兵而往而已。眞捉虎者軍兵,而未蒙賞典,將校,無身自捉虎之功,濫蒙賞典,實爲不當,故渠之上言,啓請勿施矣。大將,旣援例筵稟,終不得防塞,而此後,若自各軍門,直爲草記論賞,則似不無過濫之弊矣。上曰,捉虎者軍兵,而賞典歸於將校云者,誠如所達矣。其時以爲有前例,且關陵寢事,有所下敎,而若令累次所捉者論賞,則實有濫猥之弊,只一次捉納三頭者論賞事,更爲分付各軍門,可也。{{*|出擧條,}}金聖應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竝卽牌招乎?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仍稱贊金聖應曰,承旨隨行已久,頗有效驗,久任正爲好矣,諸臣,仍爲以次退出。 ==6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被論}}。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遠命,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特進官,皆有故,無進參之員云,除在外公故外,特進官李廷濟、朴乃貞、朴文秀、洪重疇、李春躋、趙錫命、申昉、徐宗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提學李宗城,副校理吳瑗,副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卽牌招。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朴弼均,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命下,意有所在,前刻入之,君父坐於法殿以待,而玉堂官員,尙不承牌,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牌去來各別申飭。 ○又傳于鄭必寧曰,昨日晝講命下,而牌去來緩忽,政院各別申飭。 ○又以禮曹言啓曰,小雨旋霽,未能周洽,卽今雖有雨意,而虔禱之禮,亦難遽停,再次祈雨祭,龍山江、楮子島等處,遣宰臣,不卜日來初五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金弘澤,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金弘澤病,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又以吏曹言啓曰,平安都事權基彦,除授已久,尙不赴任,屢加催促,則再度呈狀,以向來道臣狀啓中,曾經侍從擇差言,引爲嫌端,近者從班,甚爲乏少,三司擬望,每患苟簡,絶無無故可以外擬者,故不得已以新進中,另擇差遣,而顧今諸路佐幕,未經臺侍者,亦多有之,則今基彦之獨以道臣,泛論之句語,過自爲嫌,已涉不當,當此殿最迫頭,都會不遠之時,一向撕捱,無意往赴,事體極爲未安,平安都事權基彦,推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赴任,何如?傳曰,允。 ○李承源,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朴鳳彩,當爲嚴刑,而因其子擊錚原情,刑曹粘目,移本府稟處事蒙允矣。罪人未及稟處之前,不得施刑,已有前例,今此朴鳳彩,稟處間,姑爲停刑,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罪人禁府書吏金泰輝,羅將金興瑞、吳泰禧,軍士崔枝葉、朴信命等,或因病重,或因重囚,究査未卽擧行,昨日始爲準刑,配所單子,修正入啓,而其中金興瑞,因其病重,未及準刑,故不得與諸罪人,一體發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卽接廣興倉官員聯名牒呈,則本倉主脈臥牛山、龍虎山腰以上冒耕處,一倂陳廢,長養樹木事,上年三月分,因重臣陳達,定界禁斷,而如有冒犯者,則刑推定配事,榻前定奪,故自本府,發遣郞廳摘奸,定界山腰以上六十二處,使之陳廢,而亦令本倉,次知嚴禁,而其中金彬爲名漢,冒耕如前,故頃者監役摘奸時,見其起耕,捉告於本府而治罪矣。監察許權,以回倉監察,來到本倉。拿入本倉書員曰,汝輩,瞞告倉官,論報上司,金彬至有受罪擧,仍重杖二十度,蓋本倉論報,自是奉朝令擧行者,則彼以監察,受囑於頑民,移怒於該倉書員,至於杖罰,必欲阻遏其禁令,事體之乖損,姑捨勿論,將至於禁令,不得行於一田漢,而定奪之事,盡壞了於一監察,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自本府入啓處置云。金彬之不有朝令,肆然起耕,已極痛駭,而監察之受其請囑,杖致倉屬,尤極可駭,金彬則自本府依律定罪,監察令攸司從重科罪,而所耕之田,亦卽陳廢之意,分付該道,何如?傳曰,依啓。許權所爲,極爲無據,爲殿中御史,豈若是乎?依爲之。 ○金聖應,以禁衛營言啓曰,去夜三更量,本營巡邏牌將,行到夜晝峴近處,逢着犯夜人四五輩,欲爲執捉,則走入於奉常寺里門內閭家,唱率其同黨數十人,結縛牌將,無數亂打,流血狼藉,胸背浮高,面部傷破,氣窒喘急,將至死境,事極驚駭,査問處置次,使之捉來,則渠輩自知其罪,盡爲逃躱不現,當此夜禁申飭之日。無賴輩之恣意犯夜,成群作黨,至於敺打牌將之狀,萬萬痛駭,如此之類,不可不痛治,以懲後弊,令捕廳各別譏捕,依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去五月二十八日,司諫趙漢緯啓辭內,臣且觀李裕身之所論鄭益河事,鑿鑿件件,俱有指的,比前疏,更加一着,在國體不可不更爲明査,雖以益河言之,若有一毫冤痛,而蒙此不潔之名,置之黯黮之間,將何以自存哉?以此以彼,不可不一番査處,請令道臣,更加嚴査。答曰,依啓事,命下矣。只以臺啓辭緣行關,殊非對査之格例,且鄭益河當初査事,旣自金吾爲之,到今自臣曹行査,終涉不當,令金吾擧行,似合事宜,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父老而母病,旁無兄弟,身有痼疾,夫安有一分供仕之望,而祗緣資質愚下。不能爲古人第一等之事,家業寒素,有感於《禮經》二不孝之罪,麤治功令,僥竊科名,而記事榮選,元非臣意想之攸及也。蓋堂后之任,縱云華貫,亦稱苦役,臣竊伏聞院中流傳之言,則昔我聖祖朝,蓋嘗有諸臣中,惟廳注書獨不素餐之敎。居堂后者,至今稱頌,以爲美談,此可見其勤勞之最於具員也。是以,雖平居無病之人,爲是任不過旬日,輒未免以病而出,近來假官之頻數遞易,勢所使然,況念臣之病痞,爲十餘年膏肓之祟,不待楚南之醫,而已知和之索久矣。拜命之初,非不知引分丐免之爲合於則止之義,微末賤臣,瀆擾其罪,黽勉供職,四朔于玆,頃日次對入侍罷出後,關塞舊症果重發,一院上下所共目覩,故不得不呈單出來,而伏聞假官望之入啓也。至有申飭出給之命,臣驚隕悶蹙之餘,病而又病,繼伏聞翌日筵臣,有以實狀陳白者,復有望桶還入之敎。臣惶恐感激之至,病如不◆,卽擬不計死生,匍匐就直,以伸仰謝之微忱,而欲起還仆,無望自力,調治多日,尙無見效,方切兢悶之際,臣母宿患勞瘁之症。自數日前一倍苦重,風痰四注,而手足浮高,虛火上升而頭目暈眩,肢體如碎,食飮不進,而眞元之消鑠,神氣之萎苶,殆無餘地。蓋臣母,以衰老之年,榮衛盡枯,積勞所傷,濕痰作孽,濕以生熱,熱以生風,轉轉沈痼,百病交攻,長時在床,無日不痛,近以相火之行令,以致症勢之加劇,自前如此之時,或踰月而堇得少愈,或經歲而少無分減,左右扶將,唯有臣一身,醫藥奔走,亦唯臣一身,以臣情勢,雖閑官漫職,尙不可以離違而從仕,而況記注之緊任乎?今欲捨病而趨命,則情有所不忍,又欲違命而視病,則分有所不敢,去就俱難,方寸自熱,不知在身之病爲如何也。雖泛然親知,莫不念慮臣憫惻臣,惟我殿下,以孝爲理,以禮遇下,其可不哀憐而生成之乎?玆於天牌之下,謹詣禁扃,悉暴衷懇,仰浼聰聽,而臣於前日,猥陳私情,曲蒙洪恩,特給由暇俾便,臣猶感戴頌祝之不歇,而第母病,閱以時月,由限止於三日,三日之內,如不獲安,則是重臣之罪也。今臣區區祈願,惟在於遞罷職名,伏乞聖慈,諒臣危苦之情,解臣見帶之任,仍治臣孤恩慢命之罪,以警他人,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校理尹彙貞,疏曰,伏以臣奉使無狀,僨事辱命,至使嘖議之辭,上及聖躬,求改不得,含痛齎還,係吏按罪,誅殛猶輕,而畢竟勘律,止於削職薄罰,恩庇過厚,悚恧冞增,自分沒齒屛廢,以靖私義,不意纔周一月,復給告身,特旨甄敍,旋畀宿趼,法講在卽,召命狎至,臣誠踧踖感惶,殆不省攸處也。夫弱臣之使殊庭者,自有古人處義之宜,所貴秉忠服信,感伏醜類,使不敢爲非理之干,雖不幸而遭惡言相加,亦宜正議明喩,絶其巧心,如都不得,則舍命埋骨,以盡其分而已。今臣所遇之時,雖曰有殊,處之亦豈無其道?只緣臣識慮淺短,猷事不臧,圖濟於旣誤之機,殫力於不成之事,計窮理極,泯默回旋,靜處尋繹,惶愧交中,實無面目可顯於世矣。況今査案纔成,奏使旣戒,玆事未完了之前,莫非臣俟罪之日,若其束帶彯纓,重入班行,非私分之所敢出,此義較然,矢心自畫,且臣萬里撼頓,衰病轉甚,痰塞胸膈,咳喘音訛,加以目力益昏,漸成盲瞎,策難强之疾,張旣廢之視,復備顧問之列,亦其勢末由,自念臣蒙被眷知,出入邇列,已踰十年,今當逖違軒陛之餘,區區犬馬之誠,豈不欲一覲耿光?以伸戀結之忱,而情蹙勢隘,無計進身,不得不冒控短章,徑還私次,臣罪至此益大,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以礪臣節,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不過國體,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左尹吳光運疏曰,伏以臣,向遭玩戲君父之目於吳瑗,此誠千古人臣所未有之凶誣。自玆以後,臣心崩骨沸,至痛弸中,杜門却掃,與世相絶,而聖鑑之俯燭,炳如日星,筵敎之開釋,覆如天地,臣雖食息之頃,未嘗不莊誦而感泣也。以此終身,無復餘事,不自意京兆左貳之命,又下意外,雖聖明思簪履之舊,微臣切雲天之望,此誣未雪之前,臣不可以恒人自處,況暇論於官職去就乎?是以日尋辭單,見阻喉司,方此憫蹙廻徨之際,瑗之疏出,復申玩戲之誣,而比前益熸,其自處則曰君子也。自比則曰朱子也。目臣以奸佞邪媚也。濁亂蠱惑也。張皇煽幻也。無禮也。無忌憚也。上眩天聽也。人臣有一於此,固滅身湛宗之不足,今乃蝟射於臣身,末又比之於淵覿悅抃之徒,淵覿悅抃者,卽愚弄宋宗之嬖孽賊臣也。渠雖悖亂無倫,而天日臨之,安敢肆然,以此而加之於士大夫乎?噫,受簡賊昌,關(關))節逆孝,締結匪類,私入空闕者,爲君子爲吉士爲第一流,則宜其呼牛呼馬,無不可於臣身也。衣冠之士,行已如此然後,方可以藉手而事在上之聖君,有辭而待在後之百世耶?臣之痛哭流涕,中夜彷徨者,豈爲臣一身之受衊而然哉?彼方氣炎,堂堂魚肉,而禍福在天,死生有命,臣何畏彼?且臣戴天履地,受此罔極之誣,誠不欲與瑗俱生,瑗若殺臣,臣固含笑入地矣。噫,臣性偏而積忤當塗,命薄而永訣堯、舜,心事皇覽已揆矣。去就則前疏已決矣。臣何敢復言,而第伏念淑慝陰陽之辨,此何等路頭也。榮懷杌捏之機也。汚隆升降之會也。豈可兩存兼容?俾作汩童世界,而且臣雖無似,所歷者邇列,所叨者宰班,受聖明之知遇,荷聖明之奬拔,而一朝被之以人臣之極罪,置之於䵝昧之域,臣何足說?恐累聖世,使臣而誠如瑗言,則亟行誅殛,不可容息,不然則瑗當坐誣人之律,淸朝綜核之政,必居一於此矣?玆徹疾痛之呼?恭俟鈇鉞之誅,冀賜處分,以匡世道,抑臣有懇迫衷情,不得不哀籲於孝理之下,臣父今年七十有四矣。近遭逆理之喪,悲哀所祟,疾病沈篤,澟澟床簀,若不保朝夕,烏鳥私情,不忍離捨,此又臣所遭自畫之外,尤無供職之望,伏乞聖明,察臣苦心血懇,亟許鐫削臣職名,俾得救護父病,以伸人子至情,仍命選部,永勿檢擬,使臣避遠駭機,得全微尙,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俟少間察職。 ○副修撰朴弼均疏曰,伏以臣於春間對使時,所被判付中,聖敎至爲嚴截,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五內震惕,久而靡定,不知置身之所。噫,爲人臣子,旣聞不敢聞之嚴敎,則到此地頭,他不暇顧,固宜趨承恩命,而第念臣子之所以藉手事君者,貴有一端廉愧,倘或怵迫嚴命,突然出脚,則是臣之從前抵死撕捱者,便爲飾辭例讓,而區區咫尺之守,喪失無餘,欲進而承命,則鐵壁在前,欲退而守分,則聖旨極嚴,怵惕徊徨,莫省所措,畢竟違逋,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若論其辜犯,死有餘責,不待人言,臣猶知罪,臺章果發,聲罪至深,至以王言不尊,臣分不嚴爲言。噫,王言職由而不尊,臣分由是而不嚴,信如臺臣之言,則流放竄殛,亦未足以少塞其罪,罷職薄罰,豈非末減之科乎?當初嚴敎之下,非不知疏章請勘,道理當然,而判付辭旨,旣極嚴峻,實非循例誨責之比,唐突控籲,亦有所不敢,故終不免泯默違罷,此不過出於惶恐之意,而以此獲罪,非臣意慮之所及也,噫,使臣元無情勢之難安,又有才分之可堪。則見錄之初,早已承膺,何必屢拒威命?固守微見,上而積忤於君父,下而見彈於臺閣,甘自陷於慢命蔑分之罪,而不知變動哉?抑臣於前後疏供,不曾以人器之稱不稱,有所仰暴者,此蓋疾痛之呼,聲不暇長耳。臣少而失學,長益孤陋,雖等閑文字,亦不通曉,至於經傳之微辭奧旨,尤所茫昧,所謂空疎蔑裂,在臣猶爲歇後語,其何以討論講磨,以備顧問之數哉?如或强其不能,醜拙畢露,使一世嗤點曰,如是而亦爲學士云爾,則臣身顚沛,顧不足恤,而其有累於聖明綜核之治,爲如何哉?不但此也。抑恐重得罪於淸朝,不特如向日臺臣之論斥也。是以杜門屛蟄,絶意進就,無復毫髮餘念,或在於榮官之塗矣。乃者除命,又出夢想之外,而適臣跧伏鄕廬,致令恩召,遠降於荒村,臣倘慌驚感,靡所容措,揆以分義,所當卽還輦下,備陳危苦之實狀,以祈恩遞,而賤疾適苦,過日淹滯,仄聞日昨筵中,有催促之敎,臣於病中,一倍惶蹙,不計顚仆,昨纔來伏私次,而顧臣難冒之端,自畫之義,如右所陳,況又所遭人言,非比尋常,則去就一節,尤無可論,玆敢冒萬死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特賜矜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昧分之罪,刊去仕籍,一以肅朝綱,一以謝臺言,不勝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者,情私懇迫,疾痛之呼,言不知裁,僭瀆煩拏,無所逃罪,卽文求志,竊庶幾天鑑之垂燭矣。及承批敎,辭旨特溫,旣示矜愍之意,終斳歸養之恩,臣且感且惶,繼以悶塞,益不知所以爲心也。目今老父患症,不可以時月,語其加減,言語愈益蹇澁,精神愈益迷昧,大勢駸駸,如日下山,當暑調護,尤難節適,一旬不見,形貌頓瘁,數日相守,方寸靡定,而館僚撕捱,行公無人,禁直無伴,法講久停矣。今欲畏義赴公,則有不忍離側,任情違命,則將不免虧分,公私之間,恩義難全,進退之際,氷炭相交,臣於是,仰念聖朝之法意,俯揆一己之情私,先王定制,親老子養者,敦孝體下,曲盡情理,卽爲如臣者準備矣。事君事親,日有短長,區區乞身之懇,初非出於忘殊遇而厭承明,只爲惜此桑楡之殘景,殫其烏鳥之微誠耳。惟玆衷悃,臣不自言,誰復爲臣道達於九重之下哉?《詩》云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殿下於臣,父母之慈育也。天地之覆燾也。敢又干冒萬死,披瀝肝血之辭,仰溷宸嚴之聽,伏乞聖慈,俯垂哀憐,亟遞臣經幄之任,俾得安意救親,仍命選部,稽考挈令,無復以職務相責,以伸至情,以光孝理,不勝幸甚,且臣於前獻納徐命珩,論罪李喆輔事,誠亦有瞿然而慙歎者,輒此附陳焉,夫按獄之難,自古言之,喆輔受命之初,行凶之地方,莫的也。罪人之情僞,難明也,又其兢兢致愼,實附於寧失之經訓,仰體乎好生之至仁,細洞之見漏,昌溫之酌處,自今觀之,固可謂疎漏,而其始則亦未嘗不反復參驗,斷之以衆供之同辭者,臣未知可以嚴懲者何事,削奪者何罪也。凡究覈事情,必經累次覆按,方有端緖,愈覈愈露,本末畢見,雖以鞫獄之重,初鞫而未能得實,後因他端而現發者,何限?未聞以此論委官之罪也。今於喆輔,獨如此,甚矣,其求人之罪也。蓋因其開今觸諱,爲的於世,吹洗擠笮,靡不用極,至借臣昔者疏中一句語,自以得嘲罵之好欛柄。噫嘻,何至是也?至於査事之委畀,非緣在下之尉薦,奏御之辭,又何其不審也?雖然,喆輔今日之被困,實由臣疏語之見罪,在臣廉義,又何可厭然自掩,盤礴於榮次乎?亦乞治臣妄言之罪,以快人心焉。臣於治疏之際,伏聞日昨,訓局將校,與別軍職,宴飮於北營,倡優百戲,歌吹沸騰,讙呼謔浪,聲徹於禁闥,婦孺觀光,逼近於靈壇,瀆褻無嚴,已極萬萬駭然,而又伏聞渠輩,輒敢以稟旨爲言,省記入直者,竝皆會集云。閭巷流傳,雖未知其信,然萬一有之,臣不勝憂歎焉。國家之畜幸此輩,非時而試藝,令辰而賜食,接遇之節,固無異於褻御,若其臨莅之道,宜主於莊重,使不敢以私小干請,而今此讌戲之擧,何等猥瑣,乃敢至於黈纊之前耶?嗚呼,不重不威,聖人攸戒,臣愚死罪,妄以爲聖質之加勉,當在於弘毅,前後進規,亦嘗屢及矣。今日之事,雖未必爲貽累之大段,推類言之,其端可畏,宮庭宴私之中,臣僚耳目之表,其可憂而可戒者,又安知不在於啓寵而納侮乎?伏願殿下毋遽以爲老生之常談,而反省而加工,訓局將校、別軍職則摘發懲治,亦不可已也。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徐命珩斥按覈御史事,其心洞知,爾何爲嫌,末端事,別軍職與他有異,故自前若有聚射之事,則例皆請暇,蓋激勸武技之意,頃者入直別軍職請由,卽聚射,乃古例,本非濫矣。予之所許者,不過此也。其他等事,本非所稟,雖然,隨事勉戒切實,可不留意,其褻戲近禁之地,宜有懲後,將校及別軍職爲首者,令攸司科治焉。情理若此,法講久停,爾其勿辭,抑情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推轉西藩,首尾三載,責愈重而器愈小,任冞久而志冞倦,事皆做錯,動輒生疣,顚沛之至,可立而俟,加以疾病暴重,形症危急,㱡㱡床簀,方在人鬼未分之中,得接數日前爛報章疏,卽其寸紙尺幅之間,臣之疵釁,疊見層露,不勝其狼藉,臣雖神識昏,殆不覺蹶然而驚,澟然而慄,有不容不鳴呼於蓋高之聽者。李寅徽之供辭,蓋自刑官家謄送,臣之料其已徹,不料其未徹,雖有所以,而大抵辨章徑聞於囚供之前,則聖敎責之至當,推勘薄罰,豈足爲辭遜之端?而要其作事忙急,不能持重之病,隨處呈露,其不可久誤於重任則決矣。至若金宗台之論徐命珩,徐命珩之劾李喆輔,俱如烹頭熟耳。在臣爲必罷難冒之端,夫命珩之過平壤見臣也。袖中之草,已論博川事,彼豈聽臣指使而爲之者哉?特以展最gg殿最g體重,慮或未格於天聽而有孤於民情,臣答以吾亦欲以疏狀請仍,而年前嶺闑,亦嘗以如此事被推,故猥懼不敢自陳,今臺疏若上而提及道臣之意,亦在於請仍,庶或有益於得請之道,則命珩,遂以臣言爲然,略添下段數句語,今宗台,雖急於構命珩之罪,至謂附臣喉氣,要以快其口氣,而其奈非實狀何哉?第以不先規警臣做錯之失,譏之者,儘是高論,臣所預報而國之政典,臣之責任,俱莫尙於考績,臣今大錯於此,命珩又遭不警之斥,則此後猛起之論,又不知有幾箇宗台,此臣當罷者一也。若命珩所以聲罪喆輔者。噫,其甚矣。而昌溫始末,雖非臣所與聞,細洞事及日字殺刑,臣亦承命,參案於文査之日,蓋嘗反復究詰,威以杖訊,而卒未取款歸一,若謂未可之案,必將生事於國家,則臣罪實與喆輔,毫無異同,而削奪之請,只及於喆輔者,抑獨何意,夫旣與人同事,聯署一狀,特以名漏臺章,獨自晏然於官次,非臣私義之所敢出,此臣當罷者二也。且臣病情,初患毒痢,度數無算,仍又胸{{!|𤵛|⿸疒丕}}溺澁,轉成脹漸,日夜生受,寢食俱廢,臣本半生沈瘵,長與死隣,但以眞陽虛脫,投藥卽補,得以綿延不死,自近年以來,上焦之客火更熾,下元痼冷如舊,如今別症之乍現,尤難藥餌之收功,殆近醫書所謂虛不受補者死,且以些少精力,疲瘁於簿書事務,兩年今將周矣。些鬚盡皤,兩目幾盲,凡於撿攝酬應之際,漸覺其昏錯怠倦,月異日不同,今又添此重病,殆將土崩瓦解,無暇收拾,倘又不早解勉gg解免g,仍縻劇務,其勢惟有必死而已。臣出身十二年,在朝不滿卄朔,區區自效之路,嘗在於宣力四方,如非大不堪。決難支之勢,則顧何敢飾辭祈免,以取瀆褻之誅,而倘蒙天地慈覆之仁,曲垂矜恤,許其生還,俾得自在閑養,稍延性命,則未死之前,亦豈無效力圖報之日乎?臣言至悲,臣情甚切,不但爲所遭當罷之端而已。懇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以延殘喘,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初三日巳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李承源、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武臣副摠管李汝迪,宗臣東恩君榑,入侍,諸臣進伏。上曰,承旨進來。承源進伏。上曰,俄者欲下敎而未果矣。晝講之停輟,今至幾日耶?唐之太宗,中主也。而文學之士,猶能濟濟,目今弘錄之人,不爲不多,而只取弘錄之名,無一肯進者,在玉堂之道,唯當勸君開講,而今則,君父雖欲開講,以無玉堂之故,將不得行,事極寒心。吳瑗,則又有吳光運疏,無怪其引嫌,然日昨旣勤特敎,又承疏批,而終不膺命,金尙翼則姑未知牌去來,而亦必如前撕捱,朴弼均則頃日下敎之後,亦何敢一不行公,唯事撕捱乎?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決不可例罷而止,副校理吳瑗,副修撰金尙翼、朴弼均,竝罷職後,禁推,可也。{{*|抄出擧條,亦抄出榻敎}},上曰,副提學李宗城,初牌不進,再牌則似當卽出而不出,豈有如許事體乎?極爲寒心。副提學李宗城,從重推考,可也。若魯曰,臣於副提學李宗城,重推之敎,有可仰達者,聞宗城未見疏批之前,牌招先爲出去云,未承批之人,雖欲承牌,得乎?初牌不進,事勢然矣。上曰,疏批夜下,未知緣何故而不卽頒示,以致如此耶?若魯曰,此則責在政院,固難免不察之失,而李宗城旣無所失,則推考,雖薄罰,似當收還矣。昉曰,李宗城,批答未見之前,雖欲入來,勢未及矣。推考似不當矣。上曰,副提學李宗城,勿推,承旨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上讀前受訖,宗城讀自殷其雷章,至江有汜三章,上讀新受訖,上下敎少退,諸臣少退閤外,不移時,更命入來,諸臣竝趨入,依次進伏。宗城曰,此三章,皆思念君子而言,婦人於君子,固無時不思念,而至於從役之時,念其勤勞者,爲尤切,故雖冀其畢事而早還,然亦無一毫棘欲怨辭,可謂得其性情之正,以婦人而如此,文王深入之化,亦可見矣。上曰,然。若魯曰,其辭,寬緩平和,終無怨尤者如此,雖婦人,亦能先義後私矣。上曰,然。昉曰,講官旣陳文義,臣不敢有所仰達,而章末疊言歸哉歸哉者,深望其君子之來,而亦不敢必其卽歸之意矣。宗城曰,標有梅章,大體與桃夭章相似,桃盡梅落之時,則其將過時而太晩矣。女子,雖貞信自守如此,猶慮其媒不及時而見辱,自言求我之庶士,及此吉日而來,意思未免急迫,桃夭章所謂宜其室家,宜其家人,則和順無雜,無一毫勉强之意,二詩略有相似,而風化之深淺,亦可見矣。上曰,然。促迫之意,每章似有加焉。昉曰,以此見之,其急迫之意,亦出於風俗之變矣。宗城曰,恐其失時,一節深一節,雖若有急迫之意,每云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急迫之中,守禮之意存焉,故爲正風矣。上曰,然。宗城曰,小星章,文辭儘好,后妃不妬忌,故下得安其分,無一毫怨尤之意,可見其詩人之深意矣。上曰,然。若魯曰,小星章,尤可見安節之意,大矣。宗城曰,文王導率之化,遠及南國,此所謂上好仁而下必好義者也。人君一身,果有實德,則發而爲政者,無不然矣。聖上,見此章文義,亦有思齊之心,使宮禁宵征之人,無怨尤如此章,好矣。伏願三復加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宗城曰,江有汜章,非有他意,媵妾待年而不率去者,其嫡,後被后妃之化,自悔而迎之,故作此以見其意者也。元來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則復於無過之地,聖上於此,深探其意而體念之,設有一時之過擧,亦從而改之,則其於日蝕之更明,尤豈不有光乎?此章雖無此意,而小註黃氏之言曰,居上者,當如小星之夫人,居下者,當如江沱之媵妾,此言當深味之矣。上曰,然。昉曰,其時文王之化,無處不及,如此章之類,尤可驗聖化行而美俗成矣。若魯曰,婦人性情,妬忌多偏塞,誠難化,而以小星江沱二章見之,則或安於知命,或盡其在己,文王齊家之盛德,可謂至矣。今不可以一召南,盡其聖化之萬一,而首求其本而探賾之,則不越乎修身齊家一關節,聖上於此等處,必宜留心省察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文義訖。上曰,持平趙明履,入來肅拜後,仍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光躋,承命趨出,分付後還入。宗城曰,臣聞甲山儒生金淑鳴者,以移邑事陳疏,有令廟堂,稟處之命云。故臣取見其疏,則乃是請設邑於惠山及雲寵,而又以爲昨年御史,亦知民願爲言,臣雖非昨年奉使之人,而曾以御史往來,備知其弊,故敢達矣。三、甲民戶,旣甚數少,若更建置一邑,則又將分兩邑之民矣。此如破一裌衣,成兩單衣,將何益哉?且州郡沿革,事體至重,唯在於朝家處分,是豈邑民之所自請者乎?蓋想惠山、雲寵之間,必有圖設郡邑,圖爲鄕任者,慫慂經營,敢爲此請,雖以他道事言之,陽德之移邑於百里之內,屢次變易,順天、麗水之請設一邑,皆由圖占鄕任者之所爲,畢竟廟堂,雖爲防啓,一次陳章,得蒙稟處之批敎,則陳疏者亦足以藉手爲功。今此淑鳴之疏,似必有奸弊,臣旣熟知三、甲事勢,此等情狀,亦不可不一聞於上前,故敢達矣。尙絅曰宗城之言,誠是矣。臣曾見惠山、雲寵兩鎭,不甚疲弊,而今淑鳴之疏,至請設邑,此不但淑鳴一人而已。近來三南及諸道,多有疏請設邑之事,故淑鳴,亦效尤而起矣。只可勿施,何必罪之乎?宗城曰,以邑民而疏請沿革者,其習可惡,其弊如此,切宜痛斥,使不敢復言,臣固知淑鳴之疏,亦當在防啓之中,而猶且煩達者,欲聖上,俯察此等弊習,嚴加斥退,使不得售其奸矣。上曰,旣曰儒疏,故以令廟堂稟處。循例賜答矣。副提學之言,誠有所見,不可許施,而知事,何必罪之云者,亦是矣。只爲分付備局勿施,可也。{{*|出擧條,}}尙絅曰,臣曾以咸鏡監司,巡到三水舊{{?|⿱艹乫}}坡知,欲往見厚州舊基,因長津江氷泮流凘,而不得渡矣。蓋聞厚州僉使,甲子年革罷空其地,移設魚面萬戶於長津江邊,此距厚州地爲二百餘里耳。當初以厚州爲火底,蓋以與彼地相接故也。厚州鎭卒,移近魚面之故,今以魚面爲火底,所謂火底,卽烽火初擧之所矣。魚面之於彼地,殆數三百里,邊境之無事與否,漠然無知,而只擧烽火,事之疎虞,莫此爲甚,且長津江氷合之後,胡人若自厚州,由長津氷路而出來,則不過三四日,可抵咸興,此甚可憂矣。臣與其時北兵使相議,以此狀聞,請移烽燧於舊{{?|⿱艹乫}}坡知矣。尙未施行,而此事關係甚大,故敢達。宗城曰,趙尙絅所達兩事,臣亦於御史時,畫一狀聞,其時廟堂,覆啓以問于監、兵使,稟處判下矣。未知其後,何以稟處。而魚面之爲烽燧火底,實爲怪異矣。上曰,然則令廟堂,問於道臣帥臣,斯速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持平趙明履,俄已入來肅拜云,注書出去,卽爲入侍事,分付。光躋卽趨出閤外,以下敎之意,分付。還入,明履入侍。仍爲進伏啓曰,前啓中綜旨數轉語先達後擧下端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明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請gg得情g。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蒙放罪人尹㝚依前遠配。上曰,今雖仍配,當初減等,固自若矣。此非相持者,依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司饔直長李泰翼,削去仕版。上曰,依啓。又啓曰,勳府有司之任,雖親功臣,見在之時,功臣子孫襲爵者,亦多句管,前事斑斑,則錦原君朴師益之循例仍帶,有何不可?而乃者前正言金宗台,適以放倒貪戀淟涊盤礴等說,脅持勒加,狼藉詬辱,其用意排擊之狀,昭然難掩,而貽害世道,亦不淺鮮,臺閣論人,豈容如是,揆以公議,宜有責罰,請前正言金宗台罷職。上曰,或扶或抑,予所不取,而其所過中,業已知之,依啓。又啓曰,臣之所論,前正言金宗台事,非有彼此左右之意,亶由憂慨世道而發也,凡臺閣論人之體,必須審愼,端的無一毫差爽然後,方可以明公道報人心,而如宗台者,忽地侵人,覓一不當論之事,信口詬辱,惟意凌藉,始以放倒貪戀等語起頭,終以淟涊盤礴之說結之,重臣爲人,豈如此哉?重臣之以恬謹見稱,一世公議,有不可掩,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斯,若使臺閣論人,皆若此例,則擧朝將無完人,而其用意排擊之狀,顯有不可掩者,此臣所以深爲世道憂嘅,不得不有此駁論,實無毫分扶重臣抑臺臣之意矣。及承聖批,終雖依啓。上段乃以或扶或抑,予所不取爲敎,若以臣爲私好重臣而發啓者然,臣於此竊不勝慨然之至,若使臣,私好重臣,則前日寧有重推重臣之啓乎?前日之言,今日之論,皆出於一片公心,卽此可以知臣之無所私好於重臣也。雖然,聖上旣以不取爲敎,則是臣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而無復顔面可以冒居於職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過嫌者,勿辭。亦勿退待。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獻納李廣道,時在京畿果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明履退伏,臨罷。上曰,夕講爲之事,亦爲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六月初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趙尙絅,特進官申昉,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記事官李光躋、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進讀《詩傳》召南,自野有死麕,至篇下今姑從之一遍,上讀新受訖。宗城起伏曰,野有死麕章,六義云興,蓋以死麕、白茅起興也。詩人之意,以其時昏禮不備,而懷春之女,恐其過時而有强暴之辱,故假托所見之物,起興如是,而其與關雎之德摯而有別,似有間矣。今從朱子註,而解見則,好矣。上曰,然。宗城曰,吉士之云,蓋美其稱以責之意,大抵此三章之意,舒緩不迫,委曲婉順,漸漸有次序,非以禮防自持者,能是如乎?不言之中,其澟然不可犯之意,亦可見矣。尙絅曰,無感我帨之感字,與今撼字之義相似矣。上曰,然矣。昉曰,蓋其時女子,雖被文王之化,恐有過時之慮,其自發於吟詠者如此,亦見舊染之習,纔見文王而維新矣。上曰,此章所論,皆爲朱子註乎。昉曰,然矣。若魯曰,舒而脫脫云者,其意欲舒舒而來也。毋動我帨者,使遠其身也。毋驚我犬,又拒之使遠其其家也。可見其不可犯之意矣。宗城曰,强暴之男子,見懷春之女,豈有不來之理,而女子拒之之辭,一節加一節,始言徐徐而來,中言因動我之帨,末言毋驚我之犬,初雖緩而後益切,强暴者,雖欲侵凌,不可得矣。上曰,標有梅章,亦云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其意亦與此章同矣。宗城曰,當時南國之俗,新被文王之化,方變惡入善,故其辭亦如此矣。上曰,旣云强暴,則强暴者,豈有徐徐而來乎?宗城曰,此則女子之意,欲男子以禮而求之,不欲以非禮來求,使男子欲舒舒而來者,亦示以婉拒之意矣。大抵此章,其時婦女吟詠所作,俄者申昉所達者,似然矣。上曰,然。宗城曰,此章,卽王姬下嫁於諸侯之詩,王姬以貴高之女,車服之盛如此,而不敢挾貴,驕其夫家,則其能敬且和之德,可見矣。似是周平王以後之詩,而朱子亦以爲不可的知,則今不敢質言,而若是平王時所作,則不可入於正風矣。上曰,若是平王時詩,則似不入於召南矣。宗城曰,此章文義,亦陳於桃夭,聖上聰明,伏想有所記有矣。蓋王姬不知的指何時,而輯註亦云武王以後之詩,則文王、太姒之敎,久而不衰,從可知矣。小臣敢有引此仰達者,前頭,翁主將出閤,凡諸服飾器用之類,務從簡約,又使以貴下賤之意,申申敎誨之,則亦不可無觀感之道,伏願聖上,以此章文義,益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宗城曰,彼茁者葮一發五豝于嗟乎騶虞,讀此章,可見詩人之意矣。春田之際,草木禽獸,猶被其化,仁人之澤及禽獸,可謂深矣。騶虞爲獸,不食生物,不踐生草,蓋其自然之性,故亦借引形容文王仁心之自然,不由勉强者如是矣。尙絅曰,此詩,蓋贊美諸侯之辭,而當時不有文王之化,則其化亦豈如斯乎?詩中之意,雖若指諸侯而作,其實蓋深贊文王之德矣。宗城曰,人君之治,非有他也。只在於修身齊家而已。推而及之,則治國平天下之本,亦未必不由於此矣。此詩所謂仁民之餘恩,又及於庶類,則非與民同樂者,能如是乎?且以靈臺詩言之,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子來,不日成之,可見文王,能與百姓同樂,而無一物不被其澤矣。聖上,於此等處,加意勉勵,則文王之化,其將復覩於今日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大學》修身齊家,爲明德工夫,而求其本,則亦不出於仁之一字矣。上曰,然。宗城曰,何彼穠矣章,臣等在外,亦相論難,而其平王之孫,齊侯之子云者,終不可曉,朱子之意,亦未知其何謂也。上曰,凡有疑心處,其亦闕所疑無妨。尙絅曰,周南,天子所都,故周公,不得專其美,召南則召公在外,遠於文王,且詩作於下,故能專其美,然其實則莫非由於文王之德化矣。上曰,周南,男女皆化,召南則不然,其故如何?若魯曰,强暴,男子爲甚故然矣,而大抵地有遠近,化有先後,漢、唐詩所謂,自近而遠者,蓋此意矣。上曰,難化者婦人,此何義也。若魯曰,亦由於其時風俗之使然,而男子强質,化之益難矣。上曰,江有汜,獨言夫人之化者何也。宗城曰,此爲衆妾美夫人之詩,故專言夫人之化,然亦豈特夫人之化獨行也。上曰,有文王、太姒之德,則雖桀、紂之暴,呂后之淫,其能化乎?若魯曰,文王之澤,及於草木禽獸,豈不化之。上曰,雖然,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下則被其化,而上則猶未化,此亦未可知也。若魯曰,詩不出於性情,殿下,誠能探賾詩中深要處,體念而服行之,使八路邦域之內,皆有二南之治,則豈不美乎?上曰,文王之德,可謂能盡人之道矣。宗城曰,文王,平生無尺寸踰越之事,所可行者無一不盡,以經傳所載見之,如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爲人父止於慈,此皆盡人道之事矣。殿下,受付畀之重,爲之司牧,誠若克懋純亦不已之德,則其於文王,有何異哉?以臣下言之,古則乃祖乃父,皆能左右先王,恪謹其職,故其治蔚然,近來聖上,飭勵百僚,一心圖治,孰不欲奉承我聖上孜孜勤勉之盛意,而惟是群下,不善奉承,姑未聞維新之治,此則莫非在下者之過也。雖然,殿下每期思齊文王之德,奮然求治,一如初心,則其化豈不及於文王乎?聖上方講二南,亦以歉然之意自勉,則好矣。上曰,勉戒好矣。當各別加意。若魯曰,二南,言治天下之道,而其道則先在於正家,自根本治之,則其化自然及遠,殿下反躬行之,則豈不好哉?上曰,所達好矣。文義訖。宗城曰,校理尹彙貞,除拜之後,久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自本館,雖催促出仕,而略不動念,若有自上申飭之擧則好矣。上曰,其所不出,殊無義意,校理尹彙貞,待明朝牌招察任,可也。{{*|抄出榻敎,}}必寧曰,今日《詩傳》二南畢講,溫繹間,自明日視事頉稟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宗城曰,小臣有所懷,欲一陳達而未果矣。國家治罪人之道,各有其法,如捕廳極賊外,不可濫用淫刑者,古例然矣。在王者欽恤之道,亦不可不愼重,向在戊申年,罪人甚多,故其時自捕廳治之,而卽今平安道上來諸罪人,方使西廳捕將,合坐於刑曹,濫施刑杖,如治盜之律,循此法以往,則亦安知禁府,不用如是之刑乎?如金昌溫則爲人奸猾,隱忍不服,不可以例刑取服,當用別刑,似無不可,而第此路一開,則日後之弊,有不可言,而爲刑官者,藉此而仍爲規矩,則後弊所關,不可不念,若自上,明有下敎,作爲定式然後,可無此弊矣。此小臣平日耿耿于中者,故敢達。上曰,向時則有前例云矣。宗城曰,前事,小臣雖不知,而刑曹兩捕廳,合坐治罪人者,古似無之矣。上曰,戊申年則其時賊勢熾急,故不得不自捕廳治之矣。宗城曰,思孝、道昌事,臣未及見,其後二次獄事,亦未及見之矣。上曰,其則直如强盜之事,故自上,果有處分之事,而至於今番,則邊地人心極頑悍,非重刑,則無以取服,故自不得不如是,而所達,大體則是,從當有處分矣。諸臣仍次退出。 ==6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韓翼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臺啓旣停,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以京畿監司狀啓,工曹參議李{{!|𤲸|⿱兹田}},病重,上去不得事,踏啓字。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南泰耆,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條具防冬利害事件,至第二十七板。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曰,日色已昏,不能精讀,明燭而讀之,何如?上曰,唯。設燭後,若魯,讀至第三十三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至時乎時不再來。宗城曰,下時字,屬於下而讀之則似好矣。上曰,屬於上似可矣。泰耆讀至第三十七板。上曰,少退。移時復命入侍。上曰,奏狀祗餘一丈,承旨讀之。金聖應讀,自下編第一板,止第二板。上曰,奏狀止於此矣。宗城曰,此論防冬利害也。其時軍兵單弱,戎機解弛,故有此奏聞,文義別無分析可達之辭,而李綱,於防冬事,說此幾微二字,而世間何事無幾微乎?此幾微二字,必爲留意焉。審量事勢等處,亦爲留意焉。東西流移之人,其時事勢如此,而臣,曾往見西關,其處人心,亦如此。大抵西土民人,皆以朝夕流散之類,恒心已亡,依巢山谷,以火田爲業,而皆是京中及三南移徙之人,性本悍惡無比,善伺人意向,旣無定居入籍之處,而沿江諸邑,作其淵藪,此非細憂。臣曾以團束之策,有所陳達,而其時平安監司宋眞明,以難於擧行置之,今當更思統領之方,俾不至於魚駭鳥散,甚爲得宜,而不必自朝廷,分付,當之者,事當觀勢處之,前曾以此事,分付者,非止一再,今不可復出擧條,申飭,自上,若更留念,以爲申飭牧伯之道,則似好,故臣敢以其事勢,仰達矣。論使事箚子,其文甚好,義理光明,忠義所激,規畫中窾,胡銓一疏,萬古留名,而此疏,亦可相與上下表裏矣。若魯曰,胡銓之疏,專主義理,辭語嚴截,李綱之疏,辭意婉順矣,宗城曰,宋太祖,櫛風沐雨,創開帝業,當初起於閭巷,不過一布衣,而能得積累而成之,及至徽、欽而亡,徽、欽,若念祖宗艱大之投,則豈至於此乎?卽看今日國勢,稍有勝於宋國南渡之時,而紀綱法度,壞盡無餘,若一任頹廢,不思所以振刷之道,則國何以支保乎?祖宗之付畀,殿下之負荷,何等重大,三百年土地人民,依舊自在,雖無分割奪失之歎,而國家蓄儲,哀痛危急之憂,與宋國無異,其興恢自强之策,豈與彼有間乎?作士氣之方,臣曾已累次陳達,有國之所先務,在於振作士氣,卽今士氣民心,無一可恃。伏望更加留意,士氣之委苶者,思所以興作之,人心之渙散者,思所以凝聚之,此今日之大本也。上曰,然矣。宗城曰,高宗,性旣怯懦,秦檜,居間用事,而雖以李綱之忠,不能斥言,語意婉順,上下情志之不孚,於此可見。殿下若趁體驗之工,則忠直之言,日進於黈纊之下矣。玩歲愒日,此數行文勢,甚奇矣。凡國家先定規模然後,可以爲國,今日臣子所仰望於殿下者,當如何,而終不見一定不奪之規模,雖有粗定,旣無積累統緖之工。李綱,今以先定規模,爲興復禦敵之本,而若復獻於當宁,則實是良藥,伏願三復體驗,規模未定,則思所以定之,旣定者則更加積累統緖之工焉。上曰,言甚切實,當各別留意焉。宗城曰,臣以愚妄之忱,惓惓如此者,一失機會,則殊甚可惜,今幸無他事,故趁此時汲汲然亟思回泰之道,而機會二字,各別留心焉。上曰,所陳如此,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陳戒則上番已盡,而內修在於用賢俊,外攘在於治軍務,非但宋國,以此爲急務,何時不然?卽今幸無外寇之侵侮,治軍務則惟可謂非今日之急務,願以用賢俊爲先焉。上曰,孫權等,說李綱見理甚明,劉豫視如弁髦之言,亦是矣。宗城曰,太王去邠,孫權事曺操等說,打破分明,而徽、欽,旣歿於漠北,則高宗之擧兵北首,有何所畏憚之事乎?劉子羽爲其地守,拔去其詔諭江南之旗,王倫,與虜使復爲出來,安而受之,豈不切痛乎?上曰,高宗以單車馳覲則能爲之乎?若魯曰,若有是心,則豈不北首而戰之乎?宗城曰,高宗可謂無人理矣。徽宗在冷山,以半臂付送使者,而有血字書,以來救父母爲言,又付送金環,是寓還歸之意也。爲人子者,見父母之至此,力不及救,則義不當俱生,繼之以死而已。南渡之後,以李綱、岳飛、張浚、宗澤爲將,岳飛方擬痛飮黃龍府,時事不無可望,而忽以金字牌殺之,是豈忍爲哉?上曰,其時是無人矣。宗城曰,豈可謂無人乎?李綱,不得數月居相位,若委任此人,則事豈不成乎?以岳飛之忠義智勇,終至見殺,宗澤守西京,願勿以他將來代,而朝廷不聽,及其死,長吟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句,而三呼過河,韓世忠,落職閑居,騎驢玩景而已。雖有李綱,亦旣如此,忠言何從以入乎?若魯曰,李綱,惓惓於移都建康者,非但爲進兵討賊之便也。欲使高宗,住近河北,惹起感愴之懷,而高宗志在宴安,終還臨安,可勝歎哉?宗城曰,頃以玉堂事,聖敎縷縷,臣亦有所慨然者矣。卽今玉堂諸臣中,新被人言者,雖有一二人,而其外舊錄諸臣,則以其時主圈爲引嫌,新錄諸人,則又以人言爲欛柄,當初人言,似不必混斥諸人,而擧懷引避,積久違傲,固已過矣,而出入三司之人,孰無一二可以爲嫌之端,而亦豈有因此自廢於玉堂之理哉?近來行公者,惟金若魯、與兪最基二人,而兪最基,纔以人言引入,其間,旣再遞館職,匪久似當出仕,而豈可以單玉堂長爲滯直乎?在外儒臣,雖有召命,在彼無違牌之事,而優游自便,故不卽上來矣。至於向日夕講時三牌事,亦切憂歎矣。一日夕講,則寧可停閣,而堂下官三牌,何可開路耶?壞損事體,莫此爲甚。此後則孰不引而爲例乎?金尙星三牌違傲之後,仍卽例勘,是所謂適中其願矣。新舊錄儒臣,竝計近七十人員,而行公之員,不過一二人,豈不寒心哉?上曰,其數至於此多乎?若魯曰,勿論被罪有故,卽今名在弘錄者,雖不至七十人,若竝計出入長官之人,則亦近六十人矣。宗城曰,其數如是,而行公者絶無,朝家事體,將由玉堂而壞了矣。上曰,其時夕講,夜深而罷,氣甚不好,欲下備忘而亦未果,翌日踏啓字,意有所在,欲觀後來而處分矣。廉隅雖重,分義亦不輕,而今之人,一經玉堂,但取其名而已。人臣事君,豈容若是,下諭遲速,頃已問之矣。所謂在外,皆是畿內,而尙不上來,近亦無陳疏之擧,豈不駭然也?竝禁推,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旱災孔酷,屢次祈雨,而小霢而止,終靳大霈,若如是而不雨,今年又不得有秋,則所謂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殊非過語,將何爲之?玉帛奔走,靡神不擧,對越之誠,雲漢之望,想不能少懈於日夕之間,而古有方寸雨,以實應天之道,各別留意焉。今年麥農,統而論之,可謂豐熟,而舊還上未捧者,以牟麥先捧然後,民力可紓。且來秋之事,旣難預知,而雖使豐稔,新舊還上,不可一時竝督,乘此麥農之少豐,若令預捧三分之一,或折半,則民雖有怨謗,而在國家備豫之道,庶可有益矣。上曰,有前例乎?宗城曰,前例則無之矣。上曰,雨意,自數日前頗有,而天地之氣,與國力相同,國之元氣已衰,故天之雨澤亦竭,欲雨不雨,此隨國勢而然矣。頃有山林無木,天無雨澤之言,人心竭矣,民力國勢亦竭矣。一心之顒望者,專在於此時得雨。李綱有言曰,堯、湯亦有旱澇而無憂者,有其儲蓄也。此時惠廳堂上,豈可歇後於備豫廣蓄之道乎?然而民幸得此麥糧,而又以舊還上催納,則何如耶?若魯曰,上番之意,在於長慮也。上曰,上番之言,異於前矣,前則請減矣。宗城曰,前之請減,亦出於苦心,臣雖以舊還上爲言,而雖新還上,若以牟麥除出先捧,則秋來庶無難捧之患矣。上曰,民之所望,只在於麥,而又復作戲,則何以爲農糧乎?宗城曰,朝家若以此頒令,則三南之民,必有願者,與諸臣相議,則臣之此議,少無拂於民情云矣。上曰,不以舊還先捧,若以今年條所分給者,使之先納,則民或有願者矣。若魯曰,以麥先捧,似爲便好,而不無有弊,未知其得當矣。上曰,朝廷命令,變改無常,民或以秋則督捧舊逋爲疑矣。宗城曰,臣與廣州府尹曺命敎,相議此事,則以爲,因無朝令,不能擧行云矣。上曰,勿論士庶,自爲貿穀,則皆善販買,而國家則不得如此矣。宗城曰,我國如gg與g中原不同,閭閻相傳以爲,若給貢物價則米賤,不然則米價翔貴云。不過數千石,開閉之間,米之貴賤如此,若以數萬兩貿麥,則小民必失利矣。若魯曰,不可貿麥於都下矣。宗城曰,臣之叔父延安府使李衡佐,曾按湖藩時,貿麥累百石以峙之,民賴此不飢云矣。上曰,判金吾,一番行公,其後不爲出仕,未知無擧行事,然而連日開坐,俾無罪囚積滯事,令政院申飭,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時和歲豐,閭里宴樂,亦可謂太平氣像,而竊聞閭巷間,設酒張樂,聚會作遊,最爲無節,郊外江上,歌吹行樂,殆無日無之云,事甚未安。酒食之具,糜費亦多,請以臣所達,出示擧條,使諸法司,申飭痛禁宜矣。上曰,如是其甚多乎?宗城曰,實爲猥多,反涉變異云矣。若魯曰,自諸法司出禁吏,則似當有弊,只令分付禁斷,似好矣。上曰,國家進宴時,用處容舞之意,不甚偶然,警戒之意,寓於其間,故予常念此義,雖燕居之時,亦未嘗夥笑,百姓之過於遊宴,豈其可乎?但意近年來,百姓連遭遏密之時,故久未遊衍,此事雖濫,究其心則亦可想矣。若令法司禁斷,則反如酒禁,憑藉騷擾之患,似必有之,只出擧條分付,而以當此旱災,不可如是之意,曉諭,可也。宗城曰,憑藉貽弊,此法司之過也。此事,則依下敎,先爲曉諭固好,而古人之戒君上者,亦有無已太康之語,在上者,亦當存戒,況下民乎?見今雨澤慳閟,天心未豫,君臣上下,當恐懼修省之不暇,笙笳喧闐,歌舞紛挐,豈其可乎?上曰,不必設禁,而禁之好矣。擧條中勿如酒禁之意,詳細書出,可也。{{*|後因傳敎,不出擧條}} ○下諭,未上來玉堂,竝禁推事。{{*|出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6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陳疏受由}}。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咸興判官魚有璜,積城縣監金潤。 ○藥房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在外,持平金光世未肅拜,趙明履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應敎李宗白,本營郞廳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事變假注書韓翼謩,身病猝重,勢難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丁錫敷爲事變假注書。 ○李承源啓曰,今月初四日,楮子島再次祈雨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衛將所書員姜世紀,無緣闕點,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訓鍊都監千摠前府使李馨遠,別軍職前縣監金尙欽,監察許權等,移本府處置事,命下矣。李馨遠、金尙欽、許權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玄夏升手本,則保放罪人安宗海,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道价川郡推考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謀殺本夫罪人莫承,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都事,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意啓曰,御寶僞造罪人金振鏡,不待時處斬事,覆啓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昨日乃祈雨祭齋戒,今日則祈雨祭正日,初八日則國忌正日也。自今日至初八日,連有拘忌,俱不得擧行,姑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道忠原縣,量移減等徒配罪人尹㝚,因承傳,纔已放送矣。今因持平趙明履所啓,上曰,今雖仍配,當初減等,固自若矣。此非相持者,依啓事,命下矣。尹㝚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原縣,當初徒配之所,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南泰良,昨夕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以兵曹言啓曰,近來禁軍都試,廢閣已久,而來秋冬等,亦無設行之勢。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別軍職李馨遠,因吏曹送西遞兒,僉知中樞府事,依例啓下矣。今聞馨遠,前任金海府使時,褒貶居下,姑未準期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李益泰呈狀內,本以抱病之人,數日前入直之時,重感暑症,宿病添劇,旬月之內,萬無供仕之望云。病勢如此,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博川郡守崔雲龍,呈狀內,矣身,日昨辭陛出來之際,所騎橫逸,倉卒不能控制,重致落傷,僵臥城外,旬月之內,萬無復起之弊gg勢g。且有情勢難安,斯速入啓處置云。崔雲龍之情勢病狀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以鄭彦燮爲承旨,徐命彬爲工曹參議,尹光毅爲金城縣監,申昉爲活人提調,朴文秀爲尙衣提調,申致重爲司饔直長,吳彦胄爲兼南學敎授。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副護軍單李{{!|𤲸|⿱兹田}},副司果單李宗白,副司正單南泰耆。 ○傳于李承源曰,召對爲之。 ○答執義尹東源疏曰,省疏具悉爾懇。今者本職,不宜過辭。未見久矣,予亦思爾,爾勿復辭,抑情上來察職。 ○答正言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密昌君樴疏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國體,卿勿過辭焉。 ○答判尹趙尙絅疏曰,省疏具悉。所陳鄭益河事,果若是,當以下敎於次對矣。 ○答持平金光世疏曰,省疏具悉。附陳首件事,心雖抑鬱,奉慈聖撝謙之德,豈待爾等之請?其所引古事,事體未安。鳳祥事,曾已諭,此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前行副護軍尹東源上疏,伏以臣於千萬夢寐之外,伏蒙執憲除命,繼承召旨,臣不勝惶駭震掉之至。臣於臺職,不敢冒當之實情,前後控籲,殆無餘蘊,每每煩溷,亦極支離,而乃者朝廷,襲謬不改,轉輾超陞,至此而極矣。夫以蔭官,通臺職,雖是我朝之舊典,自非實德實學,卓然爲士林所推重者,莫能與是選也。是以在昔人才蔚興之時,選授斯職者,屈指一世,亦不過數人而已。方今上自朝廷,下至韋布,人物之眇然,世所共歎,而何獨至於托號山林,濫竽名宦,如臣等輩,反盛於前也。噫,虛僞之風日滋,綜核之政漸疎,憑藉儒名,搜羅苟充,謂之禮士,謂之崇儒,而殊不知其僞,不可以爲眞,虛不可以爲實,適足爲乖損朝廷,敗壞士趨之歸,豈不惜哉?臣誠至愚極陋,百不逮人,而於此一段,反躬恧縮,不啻顔汗而貌頳矣。自知如此,而若復冒居虛名,若己實有,濫膺榮寵,若己倘來,則是誠忘分之妄人,無恥之鄙夫。伏惟殿下,顧何取於此等人,而不憚屑越其名爵,委棄於草莽也哉?殿下試加淸心徐究,則可知臣言,不出於苟辭自謙,而世道之虛僞,時風之澆薄,庶幾照燭無餘,思所以矯正,而如臣濫冒,不期蘄免,自當在揀汰之中矣。不但臣之獲免匪據爲大幸,抑或有補於聖朝黜華尙質之治,臣不勝大願焉。況臣私情之迫隘,不但止此,今臣母病,月添歲加。自昨冬以來,全藉參力扶持,其氣力之澌涰,擧可知矣,安有旬望離違之勢?狗馬賤疾,亦在人鬼關頭者,殆六七朔,今雖少間,兩脚全萎,步履躝跚,奄成老醜樣子,亦末由致身司敗,以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賜諒察,亟許刊臣之職,以重名器,仍命治臣之罪,以嚴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正言金箕錫上疏,伏以臣至愚極陋,百不猶人,蹇連半生,樗散無用。只是家有八耋偏母,沾祿蔭途,碌碌隨行,亦且有年,而未有寸能,少效職責,居常愧懼,若隕淵谷。不自意白首殘齡,倖竊科名,臣亦自怪,人或爲笑。曾未數月,薇垣新命,遽下於下邑待罪之日,繼以馹召光臨,榮動窮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顧此言責之任,實備人主之耳目,與論朝廷之得失,實非人人所可僥冒,念臣才識鹵莽,言議巽軟,方其少也,猶懼不稱。況今衰暮之年,摧殘之餘,以何氣力,以何言論,萬一承當於是任也哉?且臣老母,今年八十一歲,常時氣息綿綴,長委床笫,寧日無多,臣之形勢,不堪供仕之狀,通朝之所共知也。臣聞命以後,整頓官事之際,自致多日,老母則先已離發,寸寸作行入城,而旋聞撼頓所祟,宿病添劇之報。臣蒼黃倍途,昨始來伏私次,而見今母病,諸症危篤,泄痢無算,夜不交睫,粥飮全却,眞元暴虛,實有朝夕凜凜之憂。臣晝夜扶將,煎泣罔措,以此情理,萬無入謝恩命之路。伏乞聖明,亟收臣新授臺銜,以重名器,且便救護母病,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密昌君樴上疏,伏以臣,猥忝疎屬,偏蒙洪造,歷事三朝,致位崇顯,頂踵毫髮,莫非聖恩。臣竊期瞻依耿光,奉承敎令,可幸無罪矣。前冬使命,誤及於老病無似之身,臣之不計顚仆,黽勉趨赴者,亦出於筋力奔走,圖報萬一之計。而智慮淺短,不善周旋,終使罔極之嘖辱,上及聖躬,驚心痛骨,求死不得,歸身司敗,勘以重律。不但國法當然,抑亦臣分所安,而聖度天大,曲加恩庇,同事兩臣,騈首牢狴,而臣獨倖免,削職薄罰,不足以懲臣之罪,惶感悚惕,不知死所。曾未幾何,恩敍遽降,爵秩如舊,負罪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顧今奏使將發,前案未了,臣方縮伏俟罪之不暇,若其束帶彯纓,重入班行,豈惟臣私心愧恧,公議亦必嗤點,其不可抗顔冒出也,決矣。噫,臣之忝叨使价,已至三遭,憑仗王靈,幸無大戾,今値不幸,事機違左,負國失職,僨誤至此,論以邦憲,萬戮猶輕,而前後恩私,迥出常格,隆天厚地,報答無階,瞻望宸極,不覺涕淚之盈襟。離違軒陛,已及兩歲,區區犬馬之誠,亦豈無一覲天顔之願,而罪大釁深,不敢爲進身之計。不得不疾聲呼籲,伏乞聖明,亟還恩旨,永勿收錄,使臣節少勵,私分粗安,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判尹趙尙絅,伏以卽因秋曹草記鄭益河更査事,至令本府擧行,而揆以獄體,不無逕庭之端。夫李裕身當初所論,不過一前銜格外疏,而聖上,不欲置人於黯昧之科,遂命行査本道,則道臣李衡佐,與査官申晉明査狀聞。其時判義禁臣金東弼,與次堂趙錫命,李春躋,議啓,以爲監色等招辭,一與臺疏所言,如是相反,現納各樣文書,果如監色等所供,貪汚不法之說,自歸脫空云云,故遂有特放益河之命,此可謂已了之案。今因讎怨者之每每追呈,今日更査,明日更査,不但此後出場無期。且査問之道,必取兩造之言,參互究覈,例也,而今乃不捧益河之招,只以裕身之疏,枚擧行査,殊有乖於獄體。況王府事體,至嚴且重,今若更査,則是以前日之査,謂有所未盡也。果如是,則道臣査官論罪後,益河,拿問行査,可也。不然,則外方査覈,易有人言,若自秋曹,拿致干連人等,直爲査決,則彼此相較,亦必無後日執言之端。況當問者,不過若爾人,本邑亦不過數日程,不待延拖,可以究竟。伏願聖明,於此二者,試加財擇以處之也。臣忝在獄官,旣有迷見,玆敢略貢愚忱。臣無任云云。 ○持平金光世上疏,伏以臣頃叨憲職,情病俱苦,積犯逋慢,惶霣竢罪,彈章之來,固所甘心,杜門省愆,自分廢蟄。不意柏府新命,又下於適在畿坰之日,臣誠驚惶感激,莫省攸處。不敢許久退處,昨始來伏私次,而第臣向來所遭,實爲臺閣之羞恥,去就一節,非所可論,而至若臺臣所謂似無情勢之可言云者,實有所不相諒者。蓋臣於大誥之後,初叨言地,而在外淹病,一味循默,此際銓堂疏批,責諭嚴截,前後諸臺,毋論在京在外,相繼引避,終至坐罷,則臣之自處,不宜異同,故不得已坐犯違傲之誅,而臺臣之以無情勢三字,容易論斷者,抑何意歟?彼臺臣,本不如臣含默,而猶以伊日嚴敎,陳疏引嫌,則臣與臺臣,爲嫌一般,而在己則以此控辭,在他人則反謂之無可言者,臣誠莫曉其何說也。抑臣雖無此臺言,於今日臺地,亦有所不可冒進者。夫國家之設置臺閣者,非徒榮其身利其祿而已,蓋欲其隨事盡言,而臣則獨以爲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矣。竊觀近年以來,殿下務爲調劑之策,專事鎭定之方,言出於同色,則謂之乖離語涉於異己,則謂之排軋,事關廟堂,則曰傾陷也,論及銓地,則曰敲撼也。發一啓,則逆料其受他指使,提一事,則輒歸之染於黨習,大而加挾私之目,小而致惹鬧之疑,凡此數箇題目,實爲士夫羞媿,孰肯以無瑕之身,受不潔之名哉?今之處臺閣者,其術有三焉。一則謄傳故紙,拖過時日也,二則雙擧互對,善爲䌤縫gg彌縫g也,三則艱覓可東可西,彼此不當之言議,巧成似黑似白,左右無礙之文字,以之苟且了當,幸冀無事耳。今臣非別世界人也。苟使臣進言而無諱也,則雖其精白一心,風裁可觀,其將許之以公正讜直耶?祗見無益於國家,而自陷於罪罟而已。抑將使臣懷祿而苟保也,則非但臣之所不能爲,抑亦臣之所自恥,則其何以拂其素性,抑而行之,徒爲欺心負國之人哉?臣若一出脚,則必居一於此,此臣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矣。傳曰,量而後入。臣之自量已熟,惟有初不入當而已。伏乞聖明,特降明旨,治臣不匡之罪,以爲含默者之戒。亦因臣言而大加警悟,凡於聽納之際,勿置億逆,奬進骨鯁之士,丕變委靡之臺風,則臣之今日自劃,未必不爲圖報之萬一矣,惟殿下留意焉。臣雖不以見職自居,旣有一二所懷,不敢不尾陳。頃日兩宗臣,相繼陳章,請上尊號於東朝,聖上以慈聖之執謙靳允,至下抑菀之敎,此固出於我聖上顯揚之至孝,而第念國家之典禮,必貴於遵先,聖人之大孝,莫先於養志。今之爲尊崇之議者,蓋曰寧考登極之歲,復回於今日,爲慈聖闡揚盛烈,以伸我殿下撫時之感,有不可已。且援莊烈王后故事爲例,而此有不然者。惟我寧考,上奉莊烈大妃,凡諸敦孝之道,靡不用極,而仁廟踐阼之年,雖回於先后御世之日,而未聞有揭徽之事,及至母臨周甲之年,始擧尊崇之禮,則此於今日不可援例。伏況慈聖,陰化丕闡,徽德彌隆,殿下至誠懇請,不賜勉從,撝謙之美,有足以垂耀簡冊,有辭後世,殿下將而順之,則其有光於聖孝,豈止於數字加號之比哉?且世道日下,諂諛成風,如向來幺麽仁植輩,敢投嘗試之疏,雖殿下明聖,斥而罪之,然此漸亦不可不防,願殿下益留聖念也。亡命之罪,關係甚重,不可以微細私情,有所曲貸也,決矣。鳳祥之當初減律,已是失刑之大者,雖其庇護之人,亦請按法,公議之嚴,於此可想,到今移配之命,此何擧措也?亡命之罪人,今方譏捕,而一則譏捕,一則移配,骫法如此,安用三尺?臺臣之繼請還收,自是執法之論,則居臺閣者,惟當終始爭執,期於準請,而昨日憲臣,徒牽朋比之私好,罔念國法之至嚴,擅停俱發之論,全無顧忌之心,其壞臺體,蔑公義,莫此爲甚。臣謂宜特施譴罰,俾知勅勵也。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刑曹判書尹陽來,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李承源,左副承旨金聖應,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以次進伏。宋寅明曰,日氣不好,旱災日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往來之氣,亦何如?上曰,日熱故微覺有之矣。寅明曰,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寅明曰,湯劑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唯。寅明曰,明陵忌辰祭不遠,若預進素饌,則必致損害,下情以是爲憂慮矣。上曰,氣運今姑如此,應是前期行素者,何不爲之乎?寅明曰,雖前期行素,自有日數,或有過重之慮矣。上曰,王公匹庶無異,大忌三日,皆爲行素,此日數,當爲之矣。寅明曰,行素之時劑進生脈散,以爲補益之方,何如?上曰,何必如是乎?寅明曰,急有稟定事,咨文與尹淳纔已撰出,而罪人數多,故互相雜亂。其中殺掠與否,分三等爲之,而細看之則有或以若干不干之人,俱置死罪。若自彼中,有區別之道,則不當混置,必須務爲詳細,而刑曹文書,不爲分明矣。上曰,以誰爲魁首耶?寅明曰,以金永昌爲魁首矣。上曰,下手者,於留幕中亦有之矣。寅明曰,似難偏置,令大臣及刑曹堂上,會于備局,以爲暫時相議之地,何如?上曰,秋判,今方入侍,依爲之。寅明曰,徐雲弼父子,俱置殺掠秩,有所不忍者矣。上曰,雲弼,則不分明矣,豈非總角乎?寅明曰,方未冠矣。置於第三等,何如?上曰,年少可愍,依爲之。尹陽來曰,罪人二十六人內,李興萬,次石,又添入之,合爲二十八人,而當以殺掠數少爲務矣。上曰,分三等,意有所在,作俑者無可言,而殺掠,留幕中不爲下手者,當爲分析矣。尹游曰,與彼國之數相左,則何以爲之,而姜朝后所供,何以處之?寅明曰,觀望留幕相似矣。上曰,所謂留幕,何以謂之?陽來曰,不過誅茅蔽露而已矣。寅明曰,金昌溫,緊入於咨文中,而抵賴不服,咨文甚多,入啓査對時使行,勢難伊日發去,而一人寫之,不入異手,必費十日,然勢將待昌溫納招而書之矣。上曰,業欲下敎矣。此漢,以杖斃爲期,必猛杖殺之,可也。寅明曰,天下事有不可知者,査勅,若出來問之,則何以爲之耶?上曰,此則何以處之。游曰,依聖敎猛杖致斃後,以此書於咨文中,似好矣。上曰,更思之,咨文中拔而去之,則彼無藉口之事矣。游曰,後雖有問,以實對之,亦無妨矣。寅明曰,明日內,會于備局相議乎?上曰,可也,而其立判處,詳審爲之。陽來曰,朴鳳羽擊錚,故捧原情放送,而卽庚戌年鞫廳杖斃人朴萬普之子也。旣爲擊錚,則可知其稱冤,而近來堤防不嚴,干連逆獄者,如是訟冤,原情當爲退送,而諸堂上之意不然,欲一塵睿覽,故臣敢此仰達。上曰,朴萬普爲誰也?寅明曰,曾經承旨矣。上曰,其時杖斃乎?陽來曰,然矣,而原情中骨末等說,極爲凶慘矣。寅明曰,朴萬普事,人以未審爲言矣。陽來曰,然則未成服前,何不訟冤,而方今臺啓,請鞫問其時獄事,不可以此請伸之言登聞矣。上曰,秋判之言,不無所見,而古昔設登聞鼓之意,亦有所在,入覽原情後,勿施,則可也,而直爲退送,則亦關後弊,原情入之則覽後當有處分矣。陽來曰,稷山縣趙天彬殺獄,因臺啓,有自本曹査處之命矣。前後文案,詳細考閱,則彼此俱多疑端,實難査明。且有四五人捉來憑問之事,而遠邑推捉,亦涉有弊,而天彬,曾經僉使,當移送禁府矣。天彬則囚於禁府,諸證則囚於典獄,推覈之際,勢難對質。今則其時監司已遞,還送本道,鉤覈得情,似宜矣,惶恐敢達。上曰,趙天彬何許人也?陽來曰,趙觀彬之孽四寸,而居鄕無狀,結冤於此漢,甚多矣。上曰,此非良善之人也。顧謂宋寅明曰,卿亦見其文案乎?寅明曰,臣亦見之,査明極難,不可立決矣。下送營門,査處,似好矣。上曰,趙天彬,旣經僉使,則非秋曹所知,當自王府査處,而旣有道臣則自王府査處鄕獄不當。且當憫旱疏決之時,京獄罪囚,不可積滯,下送本道監營,使之詳査處之,可也。{{*|抄出擧條}}李眞淳曰,此則江原監司狀啓也。上曰,入之。眞淳曰,此慶尙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安東營將,誰也?眞淳曰,李玗也。上曰,與安東府使金濰,嫌端,何事也。眞淳曰,李玗,是重協之子,金濰,有論啓李重協之事云矣。上曰,是向來事矣。上曰,狀啓入之。營將則善治之人也。守令、營將,元無相見之事乎?寅明曰,元無相管之事矣。洪尙賓曰,此京畿監司狀啓,惠廳戶曹啓目粘連者也。上曰,只擧其付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拯米爲民冤,似不少矣。游曰,不然矣。以拯米二十斗,分給敗船地方民戶,待秋只捧九斗,而本邑民則更納六斗,本邑之民,極涉冤抑矣。船到交河、金浦等邑,或稱掛草致敗云,而此狀啓,則交河吏房,與下吏同謀偸食云矣。尙賓曰,此慶尙監司狀啓,以敗船事,粘連戶曹啓目者也。上曰,只擧其貼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昌原倅爲誰也?游曰,卽洪泰斗也。寅明曰,旣過載致敗,則何可無罪乎?嚴守堤防然後,可以依行矣。上曰,過載則未免矣。游曰,今則船隻甚大,故不得不加載於定數之外,而今此石數,至於二千石則太多矣。尙賓曰,此黃海監司狀啓粘連者也。上曰,只擧其貼黃處,可也。尙賓,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李承源曰,此義禁府公事也。讀而達之。上曰,允。承源曰,此刑曹公事也。讀而達之。上曰,知道。承源曰,此江原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承源曰,此忠淸道左營將具文泳啓本也。上曰,啓本入之。金聖應曰,此兵曹啓本也。讀而達之。上曰,允字。聖應曰,此兵曹啓本也。讀而達之,上曰,允字。聖應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入之。鄭必寧曰,此開bb城b府留守鄭壽期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其處雨澤,幸得洽足矣。寅明曰,兩西則不爲不足,此處則農主黍稷,雖有旱乾,皆得豐熟,若値過雨,則反有害矣。必寧曰,此忠淸監司狀啓也。讀而達之。上曰,狀啓入之。必寧曰,此副護軍尹東源上疏也。讀而達之。此正言金箕錫上疏也。讀而達之。上曰,是金箕錫,春庭試,爲及第者乎?必寧曰,然矣。上親呼尹東源、金箕錫疏批,而令必寧書之。{{*|疏批載日記}}寅明曰,都下廛人,有難支之弊瘼,敢此仰達矣。荐饑之餘,各廛市民,擧皆蕩殘。近來諸上司、各宮家,私貿易,或以外上取用,或以半價勒買。下人輩,又不無憑藉橫侵之弊,其勢無以支堪而㤼於威令,不敢訴冤,只自冤咨而已。自前備局,屢以此捧甘嚴禁,而市民,旣不敢指的呈訴。朝廷又無以摘發懲勵,徒歸虛言,終無實效,今若循例,申飭而已,則又將如前無實,其弊日甚,市民終必渙散而後已矣。禁斷之道,實無好策,而爲先令平市提調,詳加採訪,別爲檢察,隨其所犯,草記論罪。且令憲府,糾檢則亦好矣。上曰,憲府雖云糾檢都下,而不可以此出禁吏,且無前例矣。其令平市署,申飭可也。游曰,廛民之弊,臣亦聞知矣。臣待罪京兆、秋曹時,此兩衙門用刑杖,故亦用市民外上,國恤時所用布價,至今不給,非但此等衙門,如宮房、宗班家,多有此弊,故市人將皆難保矣。上曰,雖貴戚,不可饒貸之意,曾不爲申飭乎?游曰,平市,不過該司,亦難糾禁,其中尤甚者,使提調察啓,則似好矣。陽來曰,使提調察啓,似涉細瑣矣。上曰,此則多事矣。其尤甚者,平市提調,另加照察,報備局稟達,重勘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忠淸道石城、文義、平澤、新昌等三四邑逃故代定,實無推移充塡之路。各兵營所屬,雖已推還,而亦且不足,自他道來者,還爲移送本道,然後,庶可塡代,待他日大臣入侍,稟處,何如?上曰,唯。游曰,軍兵代頉事,極爲憂悶矣。騎、步兵,則今日物故,明日充代然後,可無隣族侵徵之患,而連以凶年廢閣,凡事都案歲抄,皆不擧行,朝家初以三月爲限,而守令亦且因循不爲奉行矣。臺言出後,以此憑藉,無一邑來納者,若又値歉歲,則亦將不爲之矣。雖於先輩長者文集中考見之,軍兵代定,不可以凶年廢閣,意見甚是,臺官何能盡知外方事乎?廟堂之不爲嚴重,至此可悶矣。上曰,初疑臺言,爲守令所衝動而發,不爲允許矣。事旣爲民,亦不可一向不許,故末乃從之矣。游曰,有劃一之法然後,凡事可做矣。寅明曰,每事有大小輕重,當就其重且大處堅守之矣。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允從臺言,到今追悔,此後當堅守其重處矣。寅明曰,各道各樣上納,未收守令,若因此罷黜,則其數至於甚多,不可勝罷。若拿問,則往來有弊,座首推論,以爲貽弊遠方停之,自此無他號令外方之路矣。上司,雖嚴關催促,外方則以逸代勞,以靜制動,凡干上納之物,擔閣一邊,緩緩頉報,一二次往復之間,已過一年矣。臣意,則鄕色推治一款,不當停止矣。上曰,朝廷不能使守令,守令反使朝廷,其中有勢力者,如是違拒朝令,而無勢力守令,亦皆效尤,便作高致,如此之人,何以差遣守令乎?連次差遣,不使暫休,故如是,此卿等之過也。寅明曰,曾前穀物之散在各道者,京司則以未捧成冊,而自其邑已捧,或仍留糶糴,或私自料理云,而不爲上納。京司,又謂其年久逋欠而置之,中間消耗,豈不寒心耶?上曰,何不摘發論罪乎?寅明曰,雖有所聞,旣不親見,未審之事,徑先論罪,亦豈不重難?自此嚴立科條後,隨犯論罪,宜矣。上曰,何可置守令,而論座首乎?眞淳曰,若無推論之事,則朝令不得行於外方,戶判所達誠然,而戶判於此,不無自反之道。每以親舊之請,旣許緩督,故他邑守令,次次效之,致有如此之弊,此後毋論親舊,一竝嚴督,則似無稽滯之患矣。游曰,座首推論,自是前例,大臣雖已稟啓防塞,不可以微細之事,盡罪守令,推論一事,豈可一切防塞乎?都承旨之言是矣。臣於此事,亦不免焉。親戚故舊之顔情,不得不見矣。曾有聚穀備災之聖敎,而見今旱災如此,事當各別留意,而無他生穀之道,各道措備米,若得收捧,則可以備凶,近來未收,臣亦抄來矣。以全羅一道言之,措置米元數,一萬一百石內,未收六千三百七十五石,各年久未收米,四萬九千二百七十石,錢文,一萬一千七百八十兩,木一百五十七同,太九百五十七石,租八百十餘石,其數之夥然,至於如此,此非卽今守令之事也。其間皆已數三遞易,又不可以舊官之事,歸罪於今倅,監色不可不推論,以爲懲勵之道,而全羅監司,從重推考,以爲列邑警勅之方,何如?上曰,向者已爲下敎,而今年農事,不可逆料,人事當盡備預之道矣。外方守令,不聽朝令,若是而何以爲國乎?未納之處,惟全羅一道乎?游曰,他道皆有之,而湖南最多矣。上曰,湖西未收亦幾何?游曰,湖西,最是近道,而稱以難捧,無意上納,其爲民間未捧,亦不可必也。或有捧留本官,而不爲上送者,而至於措備米,則是自本廳,送錢貿穀者,與他收捧民間者有異,而亦不欲上納,尤極駭然也。上曰,若是本道監司貿穀者,則守令,必不如是違逆矣。道臣不知朝廷,守令但知有道臣,守令,何可治罪?三南道臣,竝從重推考,戶判之不能督捧,難免其責,戶曹判書宋寅明,亦爲推考。其中尤甚未納守令,拿處,可也。此與偸食國穀無異矣,上納之物,是國家之物,非有司之物,則恪謹奉公者,豈可拘於守令之顔面,而有彼此乎?俄者都承旨有言,而兵判以爲,亦不免焉云,如是而何可全以守令爲非乎?兵曹判書尹游,一體推考,可也。寅明曰,京司穀物,以未捧成冊,而自其邑已捧,仍留不爲上納之處,令本道道臣,行査摘發狀聞後,論罪可矣。上曰,依爲之。游曰,大同作木,正月內當爲上納,事目至嚴,而卽今未收,至於四千九百餘同,若論罪則六道許多守令,何以盡罪乎?其中尤甚未納邑守令,論罪,之次則監色,依大同事目推論,恐不可已也。上曰,旣有事目,則知悉爲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朝水剌,其已進御乎?上曰,未及進矣。寅明曰,臣以湯藥監劑進去矣。上曰,唯。昨日入侍承旨進來,秋判亦爲進來。昨日副提學所陳,閭里遊宴,出擧條禁斷事,雖已允從,而今諭于承旨,秋判同爲聽受,可也。聞江郊間張樂行樂者,非他人也,皆是掖庭所屬,軍門將校、各司吏胥輩、或朝士傔從云。此不必出擧條禁斷,各有所屬處,掖庭所屬,予當禁之,軍門將校,則軍門禁之,各司吏胥,則自各其司禁之,朝士傔從,則其官員禁之,何可煩出擧條耶?陽來曰,擧其綱領,則有司之臣,皆可擧行矣。上曰,當此悶旱之時,不可待申飭而止之矣。聖應曰,自朝家設禁,則似不可矣。上曰,筵說雖嚴祕,此等事,互相輪示,以爲擧行之地,可也。 ○奏咨文撰出時,刑曹三堂上,同會備局商議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五日戌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承源,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第四板,至二十三板。上曰,少退。移時後,復命入侍。上曰,下番讀之。金若魯讀止二十九板。宗城曰,今日所進講者,別無逐段陳文義之處,而此下劃一字處宋高宗,初欲親征,有所下詢,故李綱,移書宰相,如是論列。陸贄奏議,旨意勤懇,已致聖意之感發,而李綱奏議,可與表裏矣。有國之治亂,在於用人當否,高宗,以李綱爲相,擢用張俊,委任責成,其時治效大著,回泰有期,其後引用小人,宴安一隅,便忘恢復中原之計。當此畢讀此書之日,苟能體察其大旨,則庶可諒李綱之本心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李綱,議論闊大,與陸贄之勤懇有異,而以江州箚見之,受任未久,事多修擧,而未嘗徵斂於下民,此豈神運思輸而致此哉?但其奉公之誠,爲國之忠,未嘗少懈,故置於一州,而其效如此。苟使置於朝廷而委任,則其措劃設施之功,當如何哉?上曰,然矣。宗城曰,登、萊州,距西海不遠,方秋風高之時,乘其順利,則江華等地,可以一日直到。凡天下事,易生患於不虞之處矣。向來以海浪賊消息,北咨出來,其時朝廷,專以海防爲憂,多所措置,而到今廢弛。今見黃海道狀啓,則荒唐船,出沒無日,不有朝廷更當警勅,不置於度外,似可矣。上曰,往者有海浪賊消息時,朝廷急爲措置,故旣致人心之騷擾矣。江華與登、萊州,海路相通,此何足恃也?孫權都于江東,以長江爲天險,及至孫皓,同一長江而亦亡,吳起,在德不在險之說是矣。宗城曰,北咨出來時,差遣宣撫使,巡檢西道,以宣川爲各軍防禦使,以三和作水軍獨鎭,專意海防,而宣川不設水戰之具,名實相反,且其時臨事,則急急措置,必致恇擾,已過之後,則頓然相忘,不知深長之慮,我國事可悶矣。若魯曰,有國興亡,只在於德,不在於地利,然設險之道,亦不可偏廢也。上曰,此可竝行之事也。蜀後主,德旣不及於先主,而又不設備,故以致鄧艾之入來矣。宗城曰,太上在於立德,其次在於得人矣。若魯曰,我國事甚可恨矣。臨事則急急措置,必致恇擾,副提學之言是矣。臣曾見西路靑石洞,堪作控扼之所。李箕鎭爲開城留守時,曾以設門之意狀請,而廟堂置而不施矣。宗城曰,楊公,用輪船,故不卽討平。以我國戰船言之,李舜臣所創龜船,制法甚奇矣。上曰,其制度有異乎?宗城曰,自上曾行渡江華府時,可以親覽其戰船之狀矣。龜船則與戰船不同,其制,頭尾尖銳,以板覆蓋其上,殺其左右而上下四面,無空虛缺隙,板上傾滑,人難行步於其上,故刻作龜紋,而又防敵人之攀登,密着大釘,不知者,必致絓觸之患,其形如龜而人在其中,搖櫓而行,去留惟意,割浪如飛,不畏風濤,自有顚撲不破之勢,傍鑿砲穴,轉入敵陣中,從穴亂放,敵人何以禦之,而敵人,雖以砲矢放射,無隙可入,露梁大捷之勳,賴有此船,而古無此制,李舜臣始爲創製此船,只在統營,其後湖南數處,模倣而造設矣。且李綱,知張俊能懷討賊興復之志,而移書以國事相議,張俊,亦以李綱之才合仗用,告於高宗,彼此純置其嫌怨,而不少介意。人臣,當國家如此之時,若以修怨爲心,則國事何能有爲耶?李綱、張俊之賢,於此可見矣。若魯曰,宣敎郞、迪功郞云者,卽如我朝空名帖也。其重名器之言,切爲得當矣。我國則每當設賑之時,不得已以空名帖發賣,而至於通訓帖,則人無願買者,故必以嘉善、通政等帖,歇價發賣,而守令亦勒賣於富饒之民,故富民子枝,年雖三四歲,皆授嘉善堂上之階。大抵空名帖,若非切迫之事,不當發賣矣。上曰,此言是矣。若魯曰,不斂於民,用度自足,乃爲長久之策云者,此言好矣。李綱在洪州,不斂於民,而積峙如此者,蓋由其有至誠而然矣。如李綱之至誠,雖或難得,而如有一分此心,豈不爲補益國家之道乎?營房倉庫,其所制置如此,今之人,如或有若干修補軍器之事,則輒皆希賞,豈不有媿哉?李綱有如此才器,而高宗不能用,良可慨然矣。上曰,向者講陸贄奏議,而深有感於三相勸勉之言,已有下敎,此出於誠心矣。頃欲繼講名臣奏議,而勸余以李忠定奏議者,卽副學也。今當畢講,不可以言語泛然下敎,故書下此紙,覽之可以知之矣。仍下承旨,承源,授傳宗城,宗城進前擎受,跪伏展看,御製詩一絶曰,爲國丹心見理明,高宗胡弗感深誠,于今展讀令人慨,黃卷編中垂大名。御製序曰,古者盤盂几杖皆有銘,昔年三相,借陸書而勉戒,今者副學,勸是書而諷規。昔三相之意,其實在予偏處,今副學之意,亶乎在於用人,借陸書而勉予,苦心存也。惜李綱而勸予,其心可諒。旣講陸書,又訖此書,豈不感動?略表其意,以示不忘之意云爾。宗城覽訖曰,人臣之勸講君父,欲吾君之堯、舜,是根於秉彝之天者。至於擧某冊請進講者,亦望其體驗往蹟,感發聖心也。殿下於進講陸贄奏議後,卽下大誥,火泉之燃達,不足以喩其會,凡在臣隣,莫不鼓舞踴動,思見至治而曾不數月,卒未免有因循如舊之歎,則其爲觖望,又當如何?李綱奏議,其忠義之奮發,經綸之排布,不但可觀,卽其進退用舍之際,時君之昏明,邦國之存亡判焉,微臣眷眷之意,亦不能無望於聖明之鑑戒也。今當畢讀之日,寤寐英豪,痛恨宋帝,發之於吟詠,形之於綸綍,謂臣曾以是書進,特賜宸章,此豈但臣一人之榮寵?卽此一念之感奮,實爲宗社臣民之福矣。上曰,講陸贄奏議,無異陸贄之面告余也。以李綱奏議進講之意,副學稟達時,已悉其意矣。若魯曰,頃講陸贄奏議,而克軫奮發之意,典學深工,臣已欽仰,而今講李綱奏議,而發於吟詠如此,大哉偉哉?聖意篤好,臣亦激昻,敢有所達矣。講陸贄奏議後,以無異陸贄之面告爲敎,仍降大誥,其時群下莫不踊躍,而厥後或恐聖意之奮勵,損於前冬,有始無終,在聖德,非所可憂,而竊以怠心之或生爲慮矣。今日下敎又如此,臣下之顒望當如何哉?上曰,俄者適思日字不記,未及畢敎矣。戊申年三月,副提學,與訓鍊大將同令入侍,是何日乎?宗城曰,三月十五日設鞫,而其後三日也。上曰,然矣。似是十七日夜矣。其時使副學入侍者,意有所在矣。三相之勸講以陸贄奏議者,意在規警予偏處也。副學之勸講以李綱奏議者,其意在於得人,其勸講時,已想副學之意矣。予豈不云乎?唐德宗,比諸宋高宗稍優矣。德宗之於陸贄,不可謂不用,而高宗之於李綱,則終至棄捐,使有志之士,未得展布,可勝歎哉?向者唐、宋兩主優劣之敎,儘非無心而發矣。日者副學,以田舍翁事陳達,予以爲君臣之間,可謂難矣。太宗之於魏徵,則私於其宮中言之,予則曾有敎於筵中,若有中心藏蓄之意,必不發之於筵席,予豈有一毫疑外之心也?予嘗有假我以年之言矣。草衣草食之敎,驟聞似若過中,而余則有所定矣。先事而不必發說,故曾不下敎,而心中則有一副當規模矣。雖以大堯之聖,亦患倦勤,而衛武公,作抑詩自警,老而不怠,此爲美事。戶判以爲血氣雖衰,志氣不衰,其言甚味,予雖涼德,先祖已行之事,雖以登諸御製者觀之,可以體認,況躬親見之乎?予志已定,必不以高宗之待李綱者待副學,副學其知悉矣。宗城俯伏涕泣久之曰,小臣感泣之外,更何所達乎?臣雖不忠無狀,豈敢一毫自阻於天地之大哉?太宗、田舍翁之說,殿下,非泛然下敎於筵中者,曾對小臣,而擧此事再敎矣。臣以無似,自附於無隱之忱,一二所陳,雖不能無有忤於聖旨者,以唐宗之言,親敎於臣,則臣雖愚迷,豈不知其聖度之包容,而所以引前事而爲敎者,尤可以仰見開示之曉然,則臣豈有一毫自阻之意而然哉?上曰,然矣。吾果對副學而敎之矣。宗城曰,臣亦日者提白者,蓋引聖敎之諭臣者,仰贊納諫之美,而終又請以唐宗事存戒,誠心求言矣。辭意不白,反致聖敎,臣誠死罪矣。仍又涕泣言曰,今日國勢民憂,一至於此,天災時變,又無可恃,所恃,惟殿下一念奮發,某條爲挽回之策。臣雖無似,出身之日,意不在於餔啜,出入從班,雖不能盡誠獻規,隨事匡正,惓惓一念,何敢一日而忘吾君哉?此非臣之爲國向上之忠,有加於他,臣特以八年經幄,積受恩顧。且殿下於學問工程,實有委身從事之願,三代以後,居千乘之尊,而躬伊、洛之學者,曷嘗有一人哉?徒有好學之名,不見致治之效,又曷嘗有人主,眞能好學而不能致治者哉?且念邦運中衰,國勢如此,在上惟殿下,以時惟今日,猶可以挽回,失今不圖,更有望於何日乎?臣雖至愚,明知其如此,故其所以鄿祝仰望,不得不顧景愛日,遑遑有不及之慮,則不揆卑淺,有懷必達,必欲見允德之成就,治效之少康者也。雖然,竊覵近來之政令施措,殊覺泄泄,中夜憂歎,忽忽如喪,而乃於今夜,親奉聖敎,致治規模,已有淵衷之成算矣。千古帝王之不能致治者,只坐於無其志矣,雖有志矣,又患於無規模矣。殿下旣有志矣,又有規模矣,君心如此,而何事不可做乎?聖心苟不然,則雖一日而受萬鍾之祿,有千駟之富,非臣之攸願也。今旣親承剖示之敎,臣雖明日就木,可以瞑目矣。上曰,俄者爲下敎於副學,故未及賜答於儒臣矣。昨日召對,夜深而罷,仍轉輾不寐,蓋以憫旱一念,不能少弛。今日又致深夜,而此夜頗從容,又有所欲言者矣。講《陸宣公奏議》,下大誥之時,意在勅勵,而及至今日,此心已弛,予亦自知矣。津船摘奸,亦是大事,摘奸每在春秋,而今春則忘却不爲之,此亦可笑。然必以二月八月定式,故此兩月則津船,預知待令,故未嘗執頉,將欲無時摘奸矣。非不知逐日開講,而若不量力而不輟,則不無終怠之慮。下直守令引見,諸承旨持《大典》入侍,近又不如前日,而更思之,凡事不可常常如是矣。大抵國事,當有體要,昨日副學所陳戒,奏議中無規模素定之計,無積累統緖之功者,誠至言矣。大誥後,賓廳次對,豈不見之乎?如是而其可爲耶?儒臣,俄者以我國凡事恇擾爲言,此言誠然矣,而戊申年,則凡事猶能緊着,若堅持此心,一向做去,則雖一守令,豈誤爲差遣乎?其後人心漸弛,戊申、庚戌以後,則經歷怪事,無如予者,自然如此,未嘗夥笑,意亦有在,而雖欲爲之而亦不能,見人夥笑,視若神奇。且旱時得雨,雖喜不自勝,而猶不設喜色者,或恐喜時,不知復有甚事,此心先萌,此未免細碎,而余心則本來如此矣。以今日國事觀之,雖日日次對,日日持公事、持《大典》入侍,不過簿書期會而已,有甚補益乎?凡事皆歸文具,予心不無惰處矣。必草衣草食,或開闢然後,朝鮮國事,始能有爲,而至於時象,則予亦不知何以處之,可謂無可奈何。凡朝廷,用人然後,庶可奏效,有君無臣之言,是臣下之言,而非予之所當道,然亦安知今世無李綱乎?至於用人,則必君臣之意,和協然後,可以能之。俄者儒臣,有勉戒之言,予用嘉之,而予亦有下敎者,儒臣之兄工判,曾前則予未深知。昔年爲關西伯,辭陛時,予有面諭勉勵之敎,工判涕隨言下,謂當自勉,及其遞歸之後,詳聞之則果不負予面諭之意,予以爲自是通達之人,故固如此矣。副學於頃日筵中,亦豈不曰近來曾經西伯中,工判、兵判,最爲善治乎?戶判亦嘗有以工判、吏判二人名,拈擧陳白於克綏齋之事,儒臣,似已聞之也。予於工判,心常嘉之,故春間儒臣入對時,有所勉戒之語,又使之歸傳其兄,儒臣亦必不忘矣。今日儒臣兄弟二人入侍,而儒臣三兄弟,一時立朝,予所初見,甚可貴也。若欲做國事,則必有臣然後,可與共理,今日宗社,非獨予之宗社也,乃祖宗三百年之宗社也。聖考、皇兄付托之重也。儒臣三兄弟,卽世祿之家,休戚之臣也。予之所望者,唯在於同寅協恭,扶此國家生民耳。夫然後,始可以歸見乃祖乃父而有顔色矣。予亦與儒臣三兄弟,共依國事云爾,則他日歸拜先王,可以有辭矣。儒臣若汩沒黨臼,言之如水投石,則決不爲此言,而予知儒臣不如此,故言之矣。若魯曰,臣以萬萬愚庸,出入經幄,過蒙恩遇。春間勉戒之敎,實是今古罕有之異數,歸傳臣兄,相對感泣,如天洪渥,圖報無極,而臣弟又於意外,蒙恩登第,卽忝邇列,寒門滿盈之憂,惴惴慄慄不敢以一時立朝爲榮。臣兄方帶經筵,而近日不得入侍講筵者,誠以私心悚懼,不敢竝登前席而然也。臣母年今八十二矣。近因久泄,病情沈重,而臣母臣兄,以臣等之在禁直,使之姑勿陳情,故抑情供職矣。今又咫尺前席,聖諭溫諄,戒勅勤摯,殆無間於家人父子,臣感淚被面,不知所達。臣等兄弟,厚被國恩,效蔑絲毫,而前後恩數之偏重至此,臣等無狀,萬一有牽黨論而忘國家,則孤恩負國之罪,已不可言,而亦將何以歸見先臣於九泉之下也?惟當奉承明敎,銘篆心肺,以一死,期報主恩之萬一而已矣。上曰,《左傳》丈數幾何,多於《宋鑑》乎?宗城曰,全帙則似多於《宋鑑》矣。上曰,古無自止,何以爲之耶?若魯曰,在外相議,欲以一編爲二次所講矣。上曰,限二十丈爲之似好,而今方懸吐乎?宗城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6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下直。全羅左水使李希夏。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呈辭受由,執義尹東源掌令呂光憲、沈錥在外,持平金光世未肅拜牌不進,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奏咨文撰出時同參事,備邊司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丁錫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去夜平安監司朴師洙,封進淸人去來狀啓,從敦化門隙到院,而義州府尹尹得和狀啓,不爲同來,故招問該門軍士,則以爲狀啓一封之外,元無所受云。故招致義州陪持人,與同門軍士,一處推問,則門軍士,受來傳致之際,見落於禁淸橋邊,爲他軍士所拾得,今始持納。莫重邊報,守門將之不能着實申飭,有此墜落之弊,事極痛駭。軍士令兵曹從重決棍,守門將,亦難免罪責,而本院推考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極可駭也,當該守門將拿處。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義州府尹狀啓墜落敦化門軍士,令兵曹從重決棍事,命下矣。當該門軍士,自本曹,決棍三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昨日政廳獨政啓辭之批下也。承傳色,初則以只出緊任來傳,旋卽以仍爲之來傳,其當初誤傳批旨之狀,極爲可駭,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承傳色,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赴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而近因兩司之不備,尙未署經,夫馬留滯,極爲可慮。兩司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持平金光世、趙明履,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推嚴召之下,不爲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bb傳b于鄭必寧曰,頃者過重之斥,業已知之,其何復嫌而每政撕捱,違牌爲事,其必遞爲期耶?然則予志固定,決難許遞,徒傷事體。且都政不遠,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廉隅雖重,分義豈輕?況其所撕捱,本非大矣。旣承其批,曾遞其職,更無可嫌之端,而若是違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校理南泰良,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特敎之下,極爲寒心,禁推。 ○洪尙賓啓曰,新除授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肅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由限已過,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天文學兼敎授李元佐、朴就徵有頉代,久未差出矣。士人申命復、李龜濟,術業頗精云。竝兼敎授差下,使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軍器所上長箭元數不足,長箭一千二十部,令敎鍊官折衝閔廷橃,監造,今已畢役矣。其中長箭十部,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監造官,令該曹考例論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續興手本,則時囚罪人安允中,本來痰火之病,倍添於五朔處濕之中,頃刻難保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司諫趙漢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已上具書見上}}鳳祥亡命之罪,自有當律,當初編配,已是失刑之大者,量移之命,又出意慮之外,輿情俱憤,國論爲駭。若使鳳祥,量移善地,視同輕罪,則此後有罪之當刑者,皆可以亡命而逃生,其於王綱何哉,國法何哉?壞三尺之令典,啓萬世之奸弊,請亟寢鳳祥量移之命。鳳祥之罪,關係至重,兩司之啓,公議齊奮,而日昨持平趙明履,突然而出,肆然而停,身居執法之地,反爲蔑法之論,其縱恣無嚴,莫此爲甚。向來鳳祥之啓,經年爭執,雖以甘心死黨之類,尙不敢遽爲立異之論,而今者明履,乃敢如此,世道之益壞,人心之益陷,誠非細慮。其在嚴懲勵之道,不可置而不論。請持平趙明履,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6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假注書南泰耆{{*|仕}}。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齋戒。 ○鄭必寧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三度呈辭留院,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又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注書徐命臣,旣已違牌坐罷,假注書南泰耆,姑令仍察,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六十之年,倖竊科第,初豈有意於榮進?只是老母在堂,未忍斷科,隨人出入場屋,偶然有此耳。至於言責之任,夫豈夢寐所期,而誤恩忽辱,除旨遠降,承命悸恐,措躬無地。昨陳一疏,未蒙恩遞,一倍慙恧,若無所容。噫,諫官雖卑,與宰相等,上可以匡救闕失,隨事格非,下可以糾正官邪,激濁揚淸,其責任之重,揀擇之愼,當如何也?居是任者,剛方正直,雖不得如古諍臣風者,而要皆一時之錚錚,則豈有如臣衰疲鈍劣,濫廁其間哉?且殿下旣畀臣以此任,不徒榮其身而已,將欲責臣以效其職也,則臣於是尤有茫然不知所出。蓋今之臺閣,與前有異矣。今之時世,與古不侔矣。噫,物極則變,變則通,我殿下,痛革屢百年黨錮之弊,諧之以大公至正之道,爲今日臣子者,苟非懷私蔑公,忘君負國之人,其敢復以黨習二字,萌諸心乎?第事有是非,政有得失,彼此之間,亦豈無可言可觀之事,而朋私痼弊,猶有未祛,言出於此,則疑生於彼,事由於彼,則嫌起於此,言纔脫口,人已指目,處今之世,論今之事,一言一動,何往非黨?智者愚者,同歸一套,雖有至言格論,朝廷旣驅之以黨論,殿下亦視之以黨論。噫,黨論安可爲也?其或稍持公平之心,不染乖激之論,則又必歸之以彼此徘徊之目,怵之以自中崖異之罰,群嘲衆罵,衝動激起,㤼者,不得不一場挺身而起鬧,懦者,不得已一番賈勇而投合。噫,投合安可爲也?是所謂語默俱難,言之則不過取偏黨之目,不言則亦不免倚阿之名。此臣向所謂,今之臺閣,與古之臺閣不同,今之時世,與古之時世有異者也。臣反復思之,誠不忍以許多幾紀,老入臺閣,落此圈套中,無補職責,只壞身名,臣之自畫如此,則又何忍揚揚行呼唱道路而已耶?雖然,臣自少生長仕宦之家,身雖韋布,頂踵國恩,又嘗猥忝桂坊,昵侍耿光,愛君憂國之性,不後於人,而迹阻香案,身局蔭塗,無由得徹其悃愊,抱玆耿耿,至于今日。又當韓愈之得言,敢效谷永之專攻,臣誠死罪死罪。伏惟殿下,聰明仁孝,迥出百王,睿哲欽明,動法聖訓,外無馳騁戈獵之悞,內絶聲色貨利之諉,務聖學也則朝晝之間,引接儒臣,講論不怠,恤民隱也則廟堂之上,博詢長策,區劃百爲,孜孜焉常若不足,念念焉日不暇給,以若所爲,求若所欲,三、五之治,何遽不若?雍熙之化,翹足可待,而試看今日,國勢日趨於委靡,綱紀日就於解弛,人心不淑,世道日下,環顧中外,無一可恃,危亡之禍,迫在朝夕。苟究其源,臣愚死罪,竊以爲文具太勝也,國體不尊也,政令太煩也。何謂文具太勝?《傳》曰,文勝質則史。《語》曰,名者實之賓,文不如質,名不如實,傳記所載,可考而知也。是以興平之世,質實爲治,衰靡之時,{{!|𦇯|⿰糹彌}}文日盛,竊瞯殿下,臨政非不勤矣,而弊事之因循,莫之能改,圖治非不切矣,而習尙之浮華,日以益增,專務表襮,弁髦實地,朝廷之上,所急者簿書期會也,所重者儀文末節也。用人則先辭彩而後敦朴,措事則近虛僞而少篤實,聖慮雖勤,而實德未究於下,恤典屢擧而實惠未及於民,是則群下,狃於弊習,不能精白佐治之罪,而亦由於殿下誠意,有些間斷,無革陋返諄之效,措置有所乖宜,欠循名責實之政而然矣。此所以尙文之弊,爲害於政者也。何謂國體不尊?《傳》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又曰,尊其瞻視,人君之一言一動,爲群下承式,寔四方之攸瞻,可不愼重歟?《易》曰,天地不交則否。唐太宗,神采英毅,群下不能盡情,此蓋人君所宜深戒,而接下之際,誠意交孚,情志流通,必如家人父子而後,上下交而衆情達也。竊瞯殿下存心仁恕,推誠接遇,臨筵之際,天顔溫粹,酬酢如響。此固聖王之美節,而但筵席不嚴,或傷於敬謹,褒寵太頻,或歸於過實。上之施下,太不靳惜,終歸屑越,下之得上,出而誇詡,視若例常,王言終欠於簡重,國體或傷於不尊,此所以不重之弊,爲害於政者也,何謂政令太煩?《書》曰,莅事惟煩。《傳》曰,居敬行簡。蓋天下之事務,自有大體,大體之中,又有其要,苟得其要,則事不煩而政益修,不得其要,則事愈煩而務益廢。是以垂衣之治,咸頌虞舜之德,衡石之程,莫救亂亡之禍。竊瞯殿下,求治太急,出令或煩,夫弊雖當祛,而必的見其救弊之術然後,行之,可免悔吝,事在當變,而必審知其善後而後行之,亦無僨誤。今也不然,規模不能先定於內,而政令未免顚倒於上,朝之所令,夕已收焉,昨之所命,今已寢焉。廟堂之上,簿書雲擾而或似煩屑,州縣之間,文牒星馳而眩於奉行。雖以近日事言之,酒禁之令,罷設無常,卒不能革其弊,而徒致中外之搔擾,軍制之變,八路差堂,赫然若將有爲,而乍令旋罷,待秋之言,不爲無見,而曷若審定於初頭也,孤民望而損國體則多矣,此所以令煩之弊,爲害於政者也。噫,人臣進言於君者,必以勸學爲第一義,而此則前後諸臣,言之盡矣。仰惟睿學高明,不待臣一二陳腐,已必體念克行,而惟此數件事,相仍爲病,實爲目前之憂歎,亦臣平日常所欲陳而未有路者耳。伏願聖明,自今以後,痛祛浮華,以做實政。接臣隣也則務積誠信,愼重其辭令,出孚號也則務主簡嚴,蕩滌其煩瑣,則將見風俗丕變,國勢益尊,大綱悉擧,而細務不親,高拱於穆淸之上矣,豈不休哉?今年農形,初頭則雨暘無愆,民事萬幸,而不幸正當移秧之節,奄値月餘之亢旱。臣之所莅之邑,卽峽邑也,旱乾爲災,比他稍緩,而無水根處,已至龜坼,峽邑如此,海邑可知,畿內若此,則他道可推。大抵民間形勢,荐饑之餘,人心易擾,一遇水旱,驚擾靡定,若無生意。當此之時,正宜十分警懼,以爲抑損之方,而近者自京往來之人,皆言今年都下豐亨之擧,升平之樂,比前有加,傀儡之玩,酣歌之戲,無日無之。閭巷之間,糜費酒食,分曹結隊,到處宴樂云。昔宋臣呂蒙正,以燈夕宴,視近及遠,爲蒼生之幸爲言。今則國家雖無鰲山彩柵之戲,而陳戒之言,正宜取法於今日。伏願聖明,亟命禁斷,以懲淫褻酣樂之風,以示遇災修省之意焉。向來鳳祥之啓,作一臺閣上相爭之端,而一自處分之後,朝象稍定矣。今此量移之擧,又出意外,彼此相爭,止息無期,停啓之憲臣,旣有請譴之論,則原啓之復官,恐或難禁。方今收殺之道,莫若亟允本院之啓,以爲可當之地,宜矣。李光湜之頃論南泰齊事也,毋論其言之是非,侵逼大臣,至以論一宰相,是何大罪爲言?噫,大臣有過,則諫官言之,固是常事,而遣辭之際,顯有凌踏之意,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如許風習,前所未見,臣謂宜有譴罰也。臣母病,一向澌頓之中,又自昨日,傷於暑天,症情越添,連泄之餘,元氣暴虛,見方危綴凜凜。此際,召牌下臨,分義是懼,不得不來詣禁扃之外,而情事迫急,咫尺天陛,末由入謝恩命。玆從闕下,輒犯徑還之科,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念臺職不宜一向虛縻,且察臣母病,不容頃刻暫捨,亟遞臣職,以安私分,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深切實,可不留意?鳳祥事,於往年器之承款正法,則其所亡命,自有其律,而其時法外之律,非王府之所請,無下敎而擧行者,鏡賊欲實敎文創行者,旣已釐正之後,則律不至極,今者此命,本非遽釋,而當初極律之請,不過憲啓。今者處分,比初輕重若何,而府啓不足,且有院啓,此等過激之習,卽予不取。雖若此,上下相持,徒使朝象不美。果若爾疏,姑寢量移之命,李光湜罷職宜矣。禁斷事,已諭于副學所達之時矣。爾其勿辭察職。 ==6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肅宗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呈辭受由,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陳疏留院,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坐直}}。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巳時至酉時,日暈。 ○夜一更,月暈。 ○李承源啓曰,大司憲趙遠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呂光憲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諫院闕啓,今已累日,除在外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戶曹粘目,昌原府使洪泰斗拿問定罪事,允下矣。洪泰斗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正言金箕錫疏批,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姑寢量移之命事,批下矣。鳳祥纔已移配於全羅道礪山府,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于全羅道錦城縣當初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跟隨申飭,前後非一。乙巳年本曹草記,大小官入闕時,數外跟隨,及三司外堂下官,闕內前導,一竝嚴禁云云。批曰,所啓得宜,依此施行,而大抵闕內跟隨,自大君至微官,各有定數,則豈行於只庶官乎?此不過所率之人,不用法令之致,誠可駭然也爲敎。癸丑冬,因承宣筵達,又有各別申飭,自重臣以下,該曹直爲草記之敎矣。挽近以來,此法漸弛,闕內諸上司跟隨,或過定數。三司外前導,或踵前習,結束吏卒,一或糾禁,則故憑他事,責罰隨至,故吏卒輩,寧受罪於本曹,不欲觸怒於上司,惴惴危懼,不敢發一聲呵禁,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固當依受敎隨現草記,而最是闕內諸司,則自謂下人之留其司者,宜隨官員之後,旣非自外闌入,則跟隨之多寡,不可爲拘,互相務勝,莫肯遵法。蓋闕內恒留之下人,雖與自外闌入者有間,而跟隨之法,只以官員品秩,而定數禁斷,則官司在闕內外,非所可論也。此後則雖闕內諸司下人之恒留者,毋敢數外加隨,而禁喧吏隷,毋得任意捉囚事,申明定式,如有不遵者,官員推考,下人囚治等事,一依前日受敎施行,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箕錫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承源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與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孝章墓守衛官所報,則本墓墓上北邊前面莎草,亢旱太酷,太半枯損。頃以微雨,無復回生茂盛之望,若遇霖雨,則又致崩頹之患,事甚可慮云。墓上莎草枯損,至於如此,依例本曹堂上郞廳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三次祈雨祭後,雖得驟雨,久旱之餘,不能霑足。四次祈雨祭,北郊遣宰臣,社稷遣重臣,不卜日,來十一日設行事,分付,何如?傳曰,水標尺流,尙有雨意,觀勢稟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月初九日召對入侍時,傳曰,事神之道,瀆則近䙝,昨雖驟雨,水標尺流,朝猶雨意,故有觀勢稟行之敎,而今聞筵臣所達,城南城北,猶未同然云。漢之南北,推此可知,言念民事,姑停其難如右下敎,瀆亦未安。其令儀曹,卽問于大臣稟行事,命下矣。問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方在縮伏祈免中,惶恐不敢仰對云矣。敢啓。傳曰,更爲問議。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來六月朔祿俸輸送,則以爲縮伏俟罪,惶懼靡容,冒受常祿,義不敢出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疏批已下,更令倉官輸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禮曹言啓曰,四次祈雨祭設行與否,更爲問議事,命下矣。依傳敎更爲問議于右議政金興慶,則以爲今此詢問之命,至於再下,臣於是不得不冒沒仰對,而臣之愚意,見今日勢,尙有雨意,姑觀今明日稟行,恐爲得宜云。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依大臣議施行。 ○傳于鄭彦燮曰,明日晝講爲之。 ○司諫趙漢緯所啓,臺閣論事之體,勿論事之輕重,苟可以發啓者,則兩司俱發,自是古例也。今此本院鳳祥之啓,蓋出於嚴公法杜後弊之意,而伏見僚臺批旨,則以兩司俱發,至有未安之敎。臣於是不任惶媿悚縮之至。夫鳳祥事,當初發啓之憲臣,旋卽被駁,無人繼之,則與初不發啓無異,而若無諫院之啓,則將未免兩司俱寂,故公議未伸,物情益激,臣之一啓,烏可已也?此不過略擧目前事,欲尊臺體而已,而過激之敎,出於意外,臣何顔面,更冒於臺端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承源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傳于李承源曰,夜對爲之。 ○答右議政金興慶疏曰,省疏具悉卿懇。不過做錯,何必過嫌?憲臣被駁,停啓鳳祥事,因配鳳祥事,欲止惹鬧,尤何嫌焉?廊廟久曠,機務多滯,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用濟時艱。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答掌令呂光憲疏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而其中備局郞廳二人專管事,煩瑣難行,且有嚴飭之敎矣。童蒙敎官敎養事,曾有飭礪,其加另飭武科者,調用軍門事,曾因筵臣陳達,亦已下敎,不必拔去,亦不必分屬。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省疏具悉。過中之斥,於卿何嫌?其所齗齗,亦涉異也,何必隨嫌?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答知中樞府事朴師益疏曰,省疏具悉。過中之駁,其意可知,何足爲嫌?卿勿過辭行公。 ○答工曹參議徐命彬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上疏,伏以臣頃於筵中,以李鳳祥移配事,有所陳白,而得蒙允可矣。憲啓忽發,卽請收還,且以擧條中三字,請罷捧入之承宣,臣於是誠不勝駴悚之至。夫鳳祥本律,只是流配,則年久之後,移諸差近之地者,以其情理之可矜,而至於故相臣云云之語,蓋以臣平日冤愍之意,耿結于中,故奏對之際,自不覺率口而發,未免爲觸禁之歸矣。乃者白簡之中,揷入故重臣事,張皇說去,專指臣身,而末梢罷職之請,反歸喉院之臣,三字陳達,旣出臣口,則欲加之罪,臣實爲首。彼一依筵奏,捧入擧條者,事例則然,何罪之有,而以臣之故,替受其鋒,臣心危怖,有不可言。玆於曩日之宣召,未敢爲趨承之計,一味縮伏,已過兩旬,而況今停啓之臣,旣被論罷,移配之命,亦令反汗,則臣之惶悸恧縮,尤萬萬矣。以此情地,其何可淟涊蹲據,以益其罪戾也哉?玆敢略暴危苦之懇,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罷削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掌令呂光憲上疏,伏以臣於今月初四日,伏奉承政院初三日成貼,有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斯速乘馹上來者,臣雙擎跪讀,驚惶靡容。糞土如臣,屛伏窮巷,無所塵露於山海之大,徒保飮啄於畝澮之間,淸塗華貫,實非夢想之所到,而除旨恩召,聯翩遠辱,榮耀所曁,閭里咸聳,臣於是感激恩數,不敢淹稽。昨者來伏旅次,而自念朽鈍陋劣,百無一肖,雖有閑官宂職,亦無堪承之望,況玆言責之地,豈容使如臣者苟然備數也哉?記昔待罪薇垣也,瞽言纔發,旋遭狼狽,至今追惟,媿汗漬面,衡門偃仰,孰非省愆之日?中罹禍殃,偏母見背,苫堊餘喘,衰暮奄至,洊經毒癘,氣血俱耗,昏花翳眼,風濤聒耳,視聽寢塞,便成聾瞽,對人酬酢,十擧二三,在案書字,莫辨鉅細。惟此一疾,宜作人中之棄物。春間叨除是職也,適値動駕,疏籲路阻,衷曲未攄,召牌狎臨,臣雖無狀,亦知分義之不可越,嚴命之不可違,而竊自惟念,言官爲任,專責耳目,則凡其補拾糾檢之道,不以耳目而將何所憑哉?臣旣抱此癃閉之疾,宜不敢冒當是職,寧蹈逋慢之誅,不忍負淸朝耳目之責,較度輕重,卒不免坐違,惶蹙震駴,迄玆靡定。不意乃者,政曹不察,檢擬泮官,猥受恩點,而循省徊徨,不敢爲出脚計矣。曾未一旬,又忝舊銜,臣是何人,謬恩之洊疊,一至此哉?臣欲一出膺命,粗伸臣分,則瘝曠之憂,如上所陳。又欲一味泯默,恭竢處分,則偃蹇之罪,益無所逃。玆不得已疾聲哀叫於宸嚴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病情之不堪强策,名器之不容久假,亟許遞解,仍命選司,更勿檢擧於政注之間,俾得安意畢命於林壑之下,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容贅陳他說,而竊念昭昭日月,無幽不燭,區區衷悃,庶或見諒。從今以往,聖朝言議之職,是臣永辭之地,苟有所懷,更待何時?玆將邇來所覩記,敢爲殿下陳述,伏惟聖明留神焉。陵寢樹木之冒禁侵伐者,必施杖配之律者,乃三尺之典也。村氓雖愚,亦知犯斫之爲重罪,而乃者仁嬪旁墓奴乞孟伊爲名人,凶强自肆,擊斷無諱,偸伐其主家之丘木,作板賣食。及其豐材旣盡之後,毒斧移及於光陵火巢之內,干霄之木,連抱之材,恣意揀伐,載入京市,釣取重價。近處葬家棺槨之類,亦皆受價而取償,該陵守護軍及山直輩,欲加禁斷,則奮拳揮斧,敺擊無算。又重以束縛倒懸,畢輸所斫而後,始乃放去。向因陵官之稟報,僅得逮囚,勘以編配,則納錢請贖,白身脫免,聚其同惡,伺捕陵卒,捽入屛處,虐施治盜之刑,以杜訐告之路。且橫索秋曹所納贖錢,及情債於一陵隷屬,而人取百銅,充其壑慾,爲官者,知而不能言,爲卒者,見而不能禁,白晝亂伐,無人誰何,睯不畏死,狃以爲常者,今至五六載矣。累百年長養之陵木,將盡於一宮家悍僕之手,寧不痛心哉?如此凶頑恣橫之人,不可以常律處之。臣願亟命捕廳,捉得乞孟伊,嚴鞫輸情,置之極律。且搜其同黨,擇其甚者,而徙之邊邑,以絶日後無窮之弊焉。華陽亭一區,國初所設,而高深其柵溝,禁斷人耕牧者,乃所以重攻駒也。近年以來,綱旣解紐,人不畏法,太僕諸員輩,擅作室家于亭後至近之地,招朋引類,接屋連籬,東西兩村,幾至百餘戶。此猶不足,環築土品膏沃之處,作爲渠輩稼穡之場,連落爲區,殆近十里。禾麥浮黃,烟火抹靑,在牧群畜,無所飮齕,超逸界限,暴害民田者,首尾相望。本寺提擧及該郞,屢加申飭,使卽搬移,則溫言慢答,恬不爲動,延拖時月,已迫一紀,事之寒心,莫過於此。臣願摘發首唱之人,亟施徙邊之律,使京兆郞廳,監撤其人家,又毁環築之堤,俾爲放牧之場焉。國家有事之日,凡百需用,多責於市民及貢物主人,雖以一國之富,無此二者,則無所賴矣。凡其疾苦,宜加撫恤,俾必安保然後,可以爲國,而比來侵漁使役之弊,不一其端,在市民,則各司軍門及諸宮家,私貿勒買之弊,最其切骨之患也。故臺臣論啓於前,大臣建白於後,申禁節目,謄布各廛,而威奪之習,慢不悛改。在貢物主人,則該掌官員,有行則責立健馬,有事則召執苦役,此其剝膚之慘也。故頃者廟堂,勅令該司掌吏,逐月檢保,牒告備局,而舊頒之令,寢歸廢閣,强取之貨物,償直無日,權使之人馬,息肩無期,小民之失業呼冤,已不可勝言,而國家之制法設禁,將安所施哉?邇來床廛之一皆毁撤,賈兒之泣訴諸宰者,此其證也。今若一任其因循,不爲之矯革,則咨嗟怨讟,無所呼訴,終必至於逃散而後已,豈不大可懼哉?臣願令備局,揀定剛明有風力郞廳二人,專管此事,使之逐朔捧甘于平市署,及有貢物衙門,又別廉察于閭里,隨其發覺,入啓論罪事,永爲定式。殿下亦宜嚴飭于諸宮任掌輩,俾不至作奸犯科,又命有司,毋拘常例,期於推捉,從重勘斷,則庶或有補於革弊保民之道矣。當今士子不學之弊,已至莫可救正之境,臣嘗細究其源,蓋由於朝家訓蒙之乖其方也。當初童蒙敎官之創設也,必擇淹賅謹愨之士,專責提撕誘掖之道,又令春曹,貯錄其生徒案,以驗其多寡,而必行月講之規,考覈其勤慢,升降其祿俸,故居其任者,不敢怠其事而慢其職。不特此也,每當大小科榜出之後,照檢其生徒案,入格諸生之漏其中者,必令拔去,故爲士者,亦皆隨案掛名,挾冊請敎,不敢爲任便在家之計,以至敬長取友之道,日用人事之節,無不耳濡而目染。自夫春曹,月講之法甚闊,而敎官,口授之道漸怠,科後考案之規,一廢,而生徒趨學之意益倦,甚至世家新學之士,咸以造其門爲羞,閭閻俊秀之類,亦以廢其業爲事,使夫朝家別設之窠,作一老蔭筮仕之階,春曹試講,有時或行,則敎官輩,無徒可挈,遂丐親戚故舊子枝而以應之,此無他,官不擇人之過也,科不考案之故也,月不行講之致也。臣愚以爲先揀才學之士,畀之敎導之責,次行朔講之儀,明其考課之法,又伸之以科後考名之規,則不文之類,不敢居其職,怠事之徒,不敢長其習,操觚赴試之士,亦不敢爲漏案自便之圖矣。擊蒙儆怠之政,於是乎兩得,而幼學壯行之美,於是乎兼擧矣。武士積滯之患,未有甚於近日,蓋人衆窠窄,其勢自不得不然,而該曹實無推移調敍之道,以致赳赳可用之才,老牖下而未試,鬱鬱思用之志,至白首而未伸,設科取人之盛典,徒歸文具,豈非可惜之甚乎?臣意以爲每科榜出之後,使五軍門,擧其一榜,隨人多少,沒數分屬,名之以偏裨,隨將校之有闕,稱其才否而擧用之,則庶爲疎滯導鬱之一道矣。第禁、御、訓三營軍校,名目頗繁,非如摠、守兩營之窠少地窄,必割全榜四分之三,使三營,均數定屬,就其一分,分屬二營,則似無不均失志之歎矣。臣無任云云。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上疏,伏以臣重遭臺嘖,義在必遞,而控疏而未蒙矜允,尋單而連被搪阻,其間屢承政牌,且奉嚴敎,而輒犯違傲,只竢誅譴。不意玆者,又勤聖念,特宣備忘,開釋備至,誨諭諄切,警之以薄罰,而督之以嚴召。噫,臣之決不可復出,伏想日月之明,照臨無餘,而猶以眷顧之深,不欲遽捨,乃有此決不可承之召命,抑塞懍蹙,靡所容措。不得不復蹈前慢,而喉司不諒,公然更請牌招,以致半日之內,虛辱天牌者再,臣於此益復悸恐,繼以訝惑也。臣於本職,以才分則至不稱矣,以私義則至不安矣。黽勉暫承,亶出迫隘,蹲冒至今,夫豈始料?重以世道時象,如水益下,睢盱吹覓,百倍於前。如臣淺望瑣力,無由鎭服,調平,不能者止,古人明戒,而當退不退,久據匪據,畢竟因一僚席前望,橫遭無限凌藉。一則曰事之無嚴,莫此爲甚,一則曰何可一任其壞了,一則曰殿下之命令不行,一則曰朝廷之黨議日肆。以臣之平生謹畏,不喜論議,而今乃猝陷於縱肆黨比之科,罔非臣出脚銓地之致,雖悔何及?《易》曰,君子見幾而作,言其知微色擧,早遠危辱也。臣之前後被人刺斥,不止於幾微,而尙不能辦一遞,其及於辱宜矣。至若今日所遭,比前不啻十層,竊觀其意,惟恐言之不甚而容臣復出,臣之日夕憧憧,固在釋負,而今而後,雖欲不遞,而不可得,實臣之幸也。第其下語危怕,聲罪狼藉,執此議律,流竄亦輕,尙安有晏然無忌,仍處其職之理?雖以廉隅言之,人言至此,而猶不遞,則是何異於拳歐足蹴,而不知去者乎?且臣於近日章奏之間,疊有難安之端,而不敢逐旋引嫌,姑且泯默,今因辭疏略陳焉。副學李宗城之疏,以臣疏中指堂箚爲彈文,譏臣以示人不廣,臣未知宜加規砭云者,非彈文而何?夫處銓衡而求勤攻,臣豈獨昧斯義,而但恐臺言太非常,不在於勤攻之例也。校理申宅夏之疏,復提臣疏,多所譏切,而乃云被臣疏斥,殆至三四,每每對辨,亦涉支離。噫,非儒臣之齗齗,則臣顧何樂於累章爭難,而今則實甚疲勞,臣亦不欲更辨也。正言李顯望之疏,忿詈趙侹之不足,餘波侵及於臣,至曰政官不有公議而檢擬。噫,當初永勿檢擬之請,大咈物情,故臣於未入銓時,已嘗一陳於筵對,則復擬臺望,事理當然,僚席同參,亦非獨專,而今乃自居以公議,欲人之毋得違異,良可異也。臣之情跡,萬無復進政席之理,而上下相持,了當無期,本曹考績覆啓等事,及所兼諸司殿最,皆不得擧行。大政之延稽,又不知至於何時,私心惶悶,姑不暇言,朝家務實之政,恐不宜若是其恝也。玆敢瀝血陳暴,疾聲號呼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深推體下之仁,勿復留難,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俾公務無曠,而賤分得安,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上疏,伏以臣頃有事于父母墳山,猥徹由單,幸蒙恩許,往視修治之役,感結幽明,宜卽還朝,以伸扣謝之忱,而新舊病情,行餘迭劇,淹伏壟下,倏過由限,閱月調息,始得寸寸前進,來到中途,又因所處齟齬,重患風感,積久委呻,幾不爲人。見今餘症反覆,昏昏綴綴,尙在出入死生之中,咫尺京輦,舁入無望,一向偃便,臣分都虧,揆以邦憲,合被重譴,擬將從縣道陳籲,冀被稽還之罪矣。此際得伏見諫臣疏本,則極論臣久據勳府有司,不讓于親功臣之非,乃曰放倒廉義,貪戀膴仕,一味蹲據,不知斂避。臣於是,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慙汗浹背也。夫勳府主管之任,非如各司提擧,間或罷免者比,一經差除,則終身不改,雖在竄謫中,亦未嘗出代而承襲者,或首擬於功臣備望之時,或仍帶於新舊勘錄之後,無所相礙,參錯行公,此卽流來舊例也。已往可據之事,自有本司之所錄,則臣未知前後不讓之人,輒遭人言,亦如今日否耶?臣不敢歷擧某某,以取自明之咎也。臣於往年,嘗因事上章,而仍讓是任於親勳人,或謂臣,過爲例外之嫌,而臣則自附於克讓之風,竊欲其因而得解,及至再辭而不得命,則遂止而不敢復瀆矣,無論本司規例如何,臣之處義如何。苟使臣,果然連章力辭,期於準解,以酬gg遂g初志,則今此臺斥,又何自而至哉?其亦可媿也bb已b。噫,臣本寒門晩進,根孤植弱,兼且庸虛譾劣,一無可取,而受恩三朝,致位卿班,了無絲毫之報,徒深淵谷之懼,區區所自勉,只在於辭榮就散,避遠危辱,而及今白首殘年,乃忽被人醜衊,喪盡身名,尙以何顔,可顯于當世乎?爲今之計,惟有謝跡朝端,自屛田廬,畢其餘生,粗靖私義而已。臺臣旣以遞改爲請,則理當恭俟處分,而側聽繼發之論,歷旬無聞,虛帶見彈之任,爲罪滋大,不得不冒死哀籲。伏乞聖慈,察臣所遭之非常,諒臣情跡之至危,亟命先遞臣勳府有司之任,仍許竝解西樞籌司等本兼諸職,以安賤分,重勘臣放倒貪戀之罪,以謝人言,千萬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工曹參議徐命彬上疏,伏以臣之罪,尙逭刑章,特是聖朝寬典耳。臣雖迷蠢無狀,亦具人彝,非不知孤恩慢命之爲極罪大何,而本來咫尺之守,株見靡變,選曹匪分之職,鐵限難越,特敎敦促之下,震悚徊徨,求死不得,終至於一日之內,荐犯違逋,致令開政有命而寢格,法參過時而停輟,國體大損,臣分都虧,已頹僅存之紀綱,由臣而益復壞盡,論其負犯,萬戮而有餘辜矣。乃荷聖度如天,曲賜寬貰,加之以不襯之恩褒,責之以無義之撕捱,開諭諄切,不啻若慈父之誨迷子,畢竟譴罰,止從薄勘,臣誠銜戴鏤髓,悸恐薰心,一味蹙伏,顒俟重誅之加矣。不意乃者,恩敍遽下,繼而有水部除命,湔拂之恩,眷顧之寵,有非施之於負釁昧分之賤臣者,臣聞命兢隕,撫躬怵惕,感極涕泣,不省所以自措也。噫,臣以世祿之裔,應擧覓官,本爲祿仕,濫沐恩造,與天無極,隕首陷胸,不足以仰酬其萬一,則有除輒辭,積有違戾,轉入於迫窄崎嶇之境界,而不知反者,夫豈臣本情,而亦豈臣所樂爲者哉?惟其陳力就列,不能則止,卽人臣立朝事君之道義,區區素劃,亶在於此。前後血籲,悉暴靡遺,而祗緣臣誠意淺薄,文辭短拙,不能孚格於君父,雖以日月之明,猶有所未盡俯照於至切至懇之情,實有若臣有一分可强之勢,而故爲撕捱,攬竊飾讓之名,而徒懷自便之圖者然。苟如是者,其欺天之罪,又不勝誅,尙何以立於覆載之間乎?此臣所以跼蹐抑塞,竊自悼恨者也。顧此見叨,係是閑司,其在分義,固宜竭蹶叩謝,仰承德意,俯伸微忱,而素患伏暑之症,近忽暴重,轉動無路,不敢引日虛帶,以益其罪戾,玆始仰首鳴號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仍重勘前後違慢之罪,千萬幸甚。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六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曰,《左傳》序文,非但其文甚好,事實亦可觀。雖無付自止之事,進講,何如?上曰,讀之。宗城讀序文至第三板。上曰,姑止之。渙然氷釋怡然下,當有諱處。前日師傅李眞望,及儒臣李匡德,皆以爲諱,而改以晏字爲宜云,何如?宗城曰,讀之以晏字,似好矣。讀序文畢。宗城曰,此以下殊非進講之文也。上曰,此則我朝所作也,讀之。宗城曰,庚申年,卽世宗朝也。讀訖,更讀付自處曰,以陰字印者,至如經傳字,當讀而達之,而一讀之後,更不讀之之意,敢達。上曰,唯。宗城讀至第四板。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至第十板。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止第二十板。上曰,《胡傳春秋》,則春王正月王字,屬於上而懸吐乎?若魯曰,王字屬於下而讀之爲宜矣。宗城曰,大經大法,則備載於《春秋》,《穀梁》、《公羊》,皆以子夏弟子作此《春秋》。《春秋》凡五家,而胡安國又作《春秋》,故是謂《胡傳》。《春秋》義理推衍,則在於《胡傳》,事理諧備,則在於《左傳》也。後日經筵,當進講《詩傳》邶風,一時講此事實,甚好矣。世道漸下,風俗益婾,其時君臣父子兄弟之間,多有不忍筆書之事,亦無遺漏者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傳當在經下,而初稱傳者,書其隱公所自出也。上曰,序云獲麟之書矣。宗城曰,獲麟後,孔子始作此書,而畢於獲麟之後云者,亦有依據矣。上曰,亦謂止於獲麟之後乎?若魯曰,畢於魯哀公之時,後五年而孔子薨,故孔門弟子繼而作之矣。上曰,杜註以爲畢於獲麟,而註云朱曰朱字,未知朱子乎?宗城曰,卽朱申也。《左傳》,世宗朝似爲進講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先儒以鄭莊公之封共叔段爲非矣。上曰,寤生之義,則附註所云,好矣。宗城曰,莊公以爲,姜氏欲之,焉避害云者,言其大體,則不得於母,甚大矣。上曰,是所謂不孝不弟也。若魯曰,共叔段雖不弟,莊公,不能善爲敎導,使之不陷於不義,先儒以此爲非,而寘其母於城潁,行此不忍之事,及聞潁考叔之言而亦能感悟,此爲差强處,而潁考叔之諷諫,可謂善矣。上曰,此所謂藹然善端也。宗城曰,潁考叔,後又死於王事,可謂忠孝兩全人也。上曰,莊公不能行大舜之烝烝叉bb乂b,而反以多行不義,必自斃爲言,此事尤怪異矣。何待其自斃,而不爲敎之耶?宗城曰,聖敎如此,甚好矣。至如臣下,若有罪,則卽當加罪,何待其積厚罪惡耶?其所謂必自斃等語,惟恐不爲不義,可勝歎哉?聖敎旣明省其非,伏願更爲存戒焉。上曰,唯。宗城曰,所謂君子,先儒謂是劉歆,而其所言,卽論斷之意也。上曰,有君子曰處,亦多乎?若魯曰,多有之,而其言,不知皆出於義理,不可以正直史斷一例看之矣。宗城曰,周鄭交惡云者,是爲怪事,周室東遷,王綱解紐,王威之凌夷,無可言者。平王,初以鄭伯爲卿士,後欲分政於虢,不復專任鄭伯,故鄭伯至於怨王,天王自謂無之,而互相爲質。後又取溫之麥,則是大逆也,而是君子所云者,明其一信字,此豈君臣間所當言者耶?杜註,以爲平王東遷,苟修文武之政,則可以振作云,而臣子豈敢怨王,而爲君者,亦何以無之,分疏而交質乎?此雖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在上之人,恬然又如此,其治亂之機,可以默想矣。若深加省察,惕然奮發,則可無王國之羞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矣。此事何漏於綱乎?宗城曰,爲親者諱,故不書之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石碏之大義滅親,是大義理也。是以石碏之賢名,表章於後世,而若又責備,則何可使其子與州吁遊,陷於不義乎?此失敎以義方之道也。上曰,石碏之諫衛莊公,言甚切直,而責己則可謂暗也。且州吁,旣一日爲君,則書以殺字,何也?《紫陽綱目》,例皆書以弑字矣。宗城曰,此未及考於《胡傳》而入來,不敢以臆見陳達矣。上曰,石碏發兵討罪,有何不敢乎?見此文勢則父子之間如常矣。宗城曰,如是而後,可得假手於陳,而乃老云者,可見其出處之正大,而其時,若朝服致討,以身死之,則可也,而不當以權術,假手於他國,以此致疑於後世矣。若魯曰,此非正道,而先儒有以權而得中爲言矣。《左傳》,以《春秋》爲傳,編年凡例,皆如《春秋》法,而因《魯史》而作之,故不書周年,只書春王正月,以示尊周也。宗城曰,《左傳》事實雖備,但以夢兆卜筮爲先,此所以左氏之浮誇處也。上曰,是謂不經矣。若魯曰,求賦於諸侯,又復交質則周室之凌夷至此,故孔子所以寓鈇鉞於此書,以示後世。左丘明,得其傳頗詳,而夢兆卜筮等事,不足道也。上曰,此書記實而已。若魯曰,預察其如此而進講之,盡其鑑戒懲創之道焉。上曰,承旨初爲入侍,文義達之。彦燮曰,講席文義,講官當爲之矣。宗城曰,承旨例兼參贊官矣。彦燮曰,別無所達之事,而此不過一史記矣。上曰,然矣。彦燮曰,石碏,見其子與州吁遊,禁而不聽矣。初旣有意,末梢又得善處,則當觀其善處,中間曲折,不可言矣。上曰,然矣。使右宰與其宰莅,殺州吁及其子,則自有等級矣。宗城曰,殺其子則送其家人矣。若魯曰,不可以臆見仰告,而不能以義討之,假手於他人,故以殺字,似爲書之矣。宗城曰,《左傳》,以文章言之,則若無林堯叟之註釋,義有難暢處。是以後世,以林堯叟,謂《左傳》之忠臣矣。若魯曰,逐句懸註,無異諺文懸註矣。上曰,然則林堯叟註,擇而登諸此乎?若魯曰,間有之矣。彦燮曰,君子所謂忠信等語,有若匹敵間事,此甚誤處,忠臣二字,若用之於楚漢之間,則可也,而用於周鄭君臣之國,則似無識見矣。上曰,此言是矣。州吁弑君自立,則雖或難制,而其子則何可難制乎?若魯曰,將欲待而一時除之矣。宗城曰,雖非難事,豈可獨殺於家間乎?下番所達是矣。其衛國褊小等語,極爲嚴正,而使其家人莅殺,亦明其罪也。又曰,三次設行祈雨祭,而終靳大霈,伏想雲漢之憂,丙枕未安,而言念民事,實爲悶迫矣。上曰,雖得雨,而亦似不均矣。宗城曰,昨日驟雨大注,而以都城言之,有或雨或不雨處,而束溪橋,則其日不得通涉云矣。若魯曰,阿峴近處,不過灑雨而止云矣。上曰,俄者禮曹啓辭,以觀勢稟行爲答者,意有所在。蓋事神之道,不可瀆,而昨日之雨,雖不及於初次之雨,此雨頗得浹洽,故姑以觀勢稟行爲答矣。注書出外,持來禮曹草記,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持禮曹草記而入來。上曰,草記上之。承旨進來。書傳旨,可也。傳曰,事神之道,瀆則近䙝。昨雖驟雨,水標尺流,朝猶雨意,故有觀勢稟行之敎,而今聞筵臣所達,城南城北,猶未同然云。漢之南北,推此可知,言念民事,姑停其難。如右下敎,瀆亦未安,其令儀曹,卽問于大臣稟行。彦燮曰,豐昌府夫人,病患彌留,旣有遣御醫之事,而終不見藥效。閔奉朝賀,過癨氣後,老人筋力,今方委頓。奉朝賀,以府夫人病患,旣有遣御醫之擧,故不欲以其身病聞達,而但其家甚貧,子弟又無仕宦者,藥餌之道極難云。且係大臣病患,故敢此仰達。上曰,遣御醫看病。{{*|出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初九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彦燮,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進伏。李宗城,讀自五年癸亥,止十一板。上曰,下番玉堂讀之。金若魯讀三板。上曰,承旨讀之。鄭彦燮讀二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三板。上曰,上番翰林讀之。李德重讀一板。上曰,下番翰林讀之。金尙魯讀一板。上曰,此吏判之吐乎?若魯曰,閭家,有崔岦吐,故與李德壽,相議懸之矣。宗城曰,先王田獵,自有其時,故以納民於軌物等語,先陳之,此臧僖伯之善諫也。凡人君春省秋省,皆出爲民,不然,則未免爲佃遊之歸。國初兵革之餘,雖或有佃獵之時,而今以殿下聖德,無一於此,猶此陳戒者,雖幸行之時,無處不然,敢此仰陳,各別體念宜矣。上曰,可不留念焉?宗城曰,誦詩三百,可以專對四方云。凡諸侯、大夫相見之時,辭令之間,占其吉凶,其時之人,去故未遠,皆發言成章,而兵交使在其間,或以辭令,能保其國。是以,重其辭令,而亦善爲之矣。若魯曰,僖伯之事,上番已陳,而魯隱公,托以略地,竟乃陳魚而還。臧僖伯稱疾,初不從往者,雖似傲慢,而在其道得矣。托辭陳魚處,宜當鑑戒矣。上曰,然矣。隱公所謂叔父,有憾於寡人,寡人,不敢忘者,與漢元帝勿治檻一般矣。宗城曰,聖敎好矣。隱公,知其宗戚大臣之言,出於忠規,而不能開納,竟乃觀魚而歸者,是不克私慾而然矣。及斯人之云亡而追念者,雖與蓄怒者有間,而果何益乎?上曰,然矣,而亦有不然者。於心不敢忘,則當用之,而終不用者,是由於蓄怒而深惡也。及其死而葬之,加一等,是名也。若魯曰,安知其不用乎?上曰,觀此,則似不用矣。宗城曰,不用其言,則與不用同矣。上曰,將萬,是萬舞乎?宗城曰,舞名,卽佾也。周公,有大勳於王室,故以八佾賜之,後世皆用之。今始問而用六佾,是釐正也。上曰,季氏之僭用,在於此後乎?宗城曰,然矣。上曰,經意則以謂過乎?宗城曰,見此經註可知,而立廟甚怪矣。上曰,立廟旣非,六佾、八佾,何足論也?宗城曰,親仁善隣,國之寶也。凡有國,皆有隣,我國北隣狄,南隣倭,不可以隣稱之,而使价往來之間,自有善隣之道,我若取侮,是非善隣,我不以道,亦非善隣,而至於親仁,無處不然矣。上曰,此四字陳戒好矣,可不留意焉?宗城曰,京師告饑,魯公之請糴於宗、衛、齊、鄭,是禮也。卽所謂泛舟之役也,古者,以恤隣爲大,我有蓄積然後,可以爲之,而至以我國形勢言之,則雖皇明今存,而告饑,何以應之?隣國請糴,亦何以救之乎?上曰,副學之言如此,我國若有泛舟之役,是存亡判焉矣。宗城曰,事變之來,何以知之,而卽今邦域之告饑,亦不能濟恤。以此章見之,國家當以儲蓄爲先務,儲蓄無他策,在於節用,若推觀前事,則當有警勅處矣。上曰,所陳切實,當留意矣。請糴事,無於經而但出於傳矣。若魯曰,逐經敍事,而或有無於經而有於傳者矣。宗城曰,《公羊傳》,無異訓誥矣。上曰,傳,但書事實,無統領矣。宗城曰,未經朱子勘正矣。上曰,《胡傳》,朱子以爲如何?宗城曰,或以爲是,或以爲非矣。若魯曰,以其義理不足,利害甚明,爲不足處矣。鍼子曰,是不爲夫婦,誣其祖矣,非禮也何以能育?此譏其不先告于祖而娶妻也。雖左氏之言,如此等處,得當矣。上曰,非《左傳》也,卽陳子之言矣。若魯曰,然而能知義理矣。宗城曰,宋公,怨公不告命,其時周室雖東遷,諸侯當以天王事之,而宋公不共王職,得罪於綱紀。後被鄭伯之討伐,王綱之如此者,非宋公之罪也,責在天王,如此處合爲反隅處矣。上曰,所陳當然矣。若魯曰,大雨大雷,書此災異者,有意矣。宗城曰,城郞之意,出於關防緊要而不時,故特書以貶之。先王用民,不過三日者,欲安保百姓,卽今百姓,困頓,顚連,不保其父母妻子者,此由於無藝之徵,不時之役也。若於此體念,則尤有光於聖德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意矣。宗城曰,《春秋》,王安石,以斷爛朝紙譏之,有若卽今奇別之稱以朝紙也。王安石,謂之朝紙,仍罷六經之科,是聖門之罪人也。且經得傳而發揮,其旨可謂有功於聖人。若使無傳,則未必知其鈇鉞之志矣。上曰,同盟然後,書名乎?春秋以前,似無盟矣。宗城曰,雖非兵戈,豈無相會之事乎?彦燮曰,聖主臨御,諸侯率服,則有何相盟之事乎?宗城曰,盟於魯然後,列國之君,始知其名,及薨,亦訃以名,故書諸簡策矣。上曰,然則褒貶之意,不寓於其間矣。宗城曰,然矣。若魯曰,盟者,中古以後之事,而二國相逢則稱盟,是相見之謂也。上曰,葵丘之盟,豈不爲始乎?宗城曰,此盟甚盛,故稱之,而其前豈無盟乎?上曰,秦誓之誓字,雖如盟字,而非歃血之盟乎?宗城曰,似是歃血,以有云周之宗盟觀之,盟之其來久矣。上曰,虞、芮相讓而歸,豈賴於盟乎?盟字,似自《春秋》始矣。宗城曰,以秦誓、甘誓見之,誓則豈非盟乎?孟津八百諸侯之來至者,亦必相盟而然矣。上曰,盟之一事,殊非三代之事矣。宗城曰,然矣。滕、薛兩侯,來朝爭長,此爲難解處,而隱公一言,恭而有禮,能感服薛侯,而使滕侯爲長,人君之以辭令感人者,豈云淺鮮哉?是爲加勉處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穎考叔之死,令人惻傷,執旗先登,忠勇兼至,而子都,因一時之微憾,射殺比肩同朝之人,而不少難焉。子都之事,何等無狀,而卽今色目相分,其所爭奪,至以鼎鑊刀鋸相向。與子都之射殺無異,可勝歎哉?鄭伯,以豭與犬鷄詛射穎考叔者,先儒爲非,而此等事,頻有於春秋之時矣。上曰,此爲不經矣。宗城曰,後世君子,以爲政以治民,刑以正邪,而鄭莊公,旣失政刑,以及於邪詛之何益?此言深寓譏刺之意也。上曰,不知子都之射殺而如此乎?宗城曰,暗中射之,何以知之?子都之相殺,有若今日之朝象,欲除其弊,則使之寅協和同,實爲先務,而如不得其道,則安知後世,不如詛字之譏刺乎?臣自八年前,勤懇陳告者,不出於建極二字。若建極處,則亂處當自解矣。鄭伯之以詛不以政刑,當爲反省體驗處矣。上曰,所達切實,而穎考叔,以爭車見殺,子都不能明白殺之。卽今朝象則上覩下見,而亦不能已。雖有此事,不必爲詛,而見此政刑之兩失,於心甚媿矣。若魯曰,在於經幄,不當以嚴剛二字仰達,而當此政刑解弛之時,不可一任其頹廢。伏望加意焉。上曰,然矣。天而旣厭周德之言,卽欲窺九鼎之意而然,當觀其末端矣。若魯曰,鄭,是周之子孫,故慨歎如此,而非斥言王室之事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有弟不能和協等語,皆自責之意也。伐許而亦不取,宜乎見稱於君子也。上曰,鍾巫事,此亦不經處矣。殺州吁之殺字,其考見其義乎?宗城曰,考出則無之,意者其時諸侯不討,衛國亦不討罪,故以此貶之,而只以人字,歸重矣。若魯曰,以人得以殺之之義,書之矣。上曰,武曌亦書誅字矣。彦燮曰,此事亦載於《小學》矣。上曰,然矣。一右宰醜亦足矣。若魯曰,爲明石碏之心事而書之矣。《春秋》之法,欲使亂臣賊子知懼,則至於臣弑君事,尤當森嚴書之,而書此殺字,似有意矣。宗城曰,小臣立朝之前,一覽《左傳》,待罪此任,事當熟閱,而怠慢職務,一不開見。今則連以祈雨祭祭文製進,未及點檢,而入來。今此下詢處,旣非甚難者而不能仰對,其惶媿之心,非比錯對,難免尸居失職之罪,惶悚敢達矣。上曰,此出適然,何害之有?《詩傳》第二卷,多於初卷乎?宗城曰,然矣。彦燮曰,惶恐敢達矣。當此極熱之時,召對,早行早罷則好矣。若當午設行,則豈不有聖體不瑕之慮乎?上曰,巳時爲之,則似好矣。宗城曰,巳正亦已晩矣。若魯曰,見先輩文集,則有巳初設晝講之事矣。宗城曰,依朝講例,設行於辰正,似好矣。上曰,辰巳時幾及於午矣。彦燮曰,臣今新入,不知前例,法講則當此盛暑,似姑停止,而至於召對,或朝、或夜,乘涼設行,得宜矣。上曰,所達有意,當留意焉。彦燮曰,臣累年在於外方,今始入侍,不知聖體之如何,敢此煩達矣。上曰,倭館人蔘之防塞,是承旨,在於東萊時事,而副學,以爲未嘗防塞,是何事也?彦燮曰,然矣。倭人巧詐特甚,自四五年前,持去我國物貨,而厥價忽然違期不給,細聞之則渠甚匱乏,不卽來償,而渠則我國所送之米,若或差他一日,則催促跳踉莫甚。人蔘於渠,極是眞藥,見其留館之倭,盛於木囊而佩之。自日出後,終日納於口中,而渠常用刀劍,若或刺傷,則嚙蔘而塗之,立見差效,他物貨之價本不報,猶或可也,而竝與蔘價而不卽送來,別貿易生銅,亦違期不送,故姑爲防塞人蔘,以見驕倭之動靜矣。其時廟堂,何以見知而防塞之矣?上曰,今則已爲開許乎?彦燮曰,纔已許開矣。上曰,副學,以防禁爲請,未知能得防禁乎?彦燮曰,何事有不可禁,而此則終不可防禁。自古如此者,亦爲我國之民,彼此負債,互相掣肘矣。關伯以下,視人蔘無異金屑,求之甚緊,我國必爲應求然後,渠亦某條求覓,備償物價,故以此朝廷,卽許弛禁矣。上曰,副學,以善隣旣有言,然則人蔘雖欲防禁,而恐不能矣。其人蔘之入去者無節乎?彦燮曰,渠之所用者,只是熟蔘,而至於生蔘則無效。江原、嶺南兩道人蔘,亦不用也。宗城曰,戶曹年年收稅之事,臣則知之。鄭彦燮,雖請防塞,亦不能得也。上曰,豐陵生時,以爲鄭彦燮,爲東萊府使時,防塞云矣。彦燮曰,其時生銅及物貨之價,久不備送,故姑爲防塞者,只是十二箇日矣。上曰,然則人蔘日日入去乎?彦燮曰,留館之倭,魚菜等物,日日開市,商賈開市,以五日爲式。其時則差送軍官看檢,而防塞人蔘之時,館倭,來留於訓別之家,日日十二時,皆呈手本。此時渠輩,甚爲悶迫。凡事皆見聽施,以此觀之,其在善隣之道,不可牢塞矣。上曰,京裏人蔘之絶無者,由於盡入東萊而然乎?彦燮曰,被執納稅者,亦不少矣。上曰,副學,欲防其潛商乎?宗城曰,欲禁其被執之類矣。彦燮曰,有不然者。人蔘入去之數,比前多減,朝家所送者,定以七十斤,而公私禮段及被執物貨之數,亦爲六百斤矣。故相臣李㙫,稟定以半減入送,而卽今則其半減之數,亦爲難充,見其入門,則不過爲二百六十斤,又有減於半減之數矣。宗城曰,乾蔘三百餘斤,旣入倭國,我國亦以藥餌煎用,地力有盡矣,何以無節乎?是以多大洞、細洞等處,潛商之弊如此矣。彦燮曰,臣父曾任江界府使時,臣亦往見,而潛商之類,其勢不勝禁遏矣。宗城曰,朝家雖以六百斤爲定式,而難充三百斤之數,則人蔘非一日可長者,自當如此矣。上曰,嶺南、江原道人蔘,渠已不願乎?彦燮曰,然矣。若魯曰,只爲採柴刈草,而入去細洞、多大洞,則必不爲之犯越之弊,專由於東萊矣。彦燮曰,江邊之人,男女,不事農業,只以潛商爲農事,若防禁,則必上言請開矣。上曰,兩班,上言請開乎?此非讀書之人,與甲山士子無異矣。若魯曰,江界倅,若以人蔘進封於朝士,則自有其罪,而其後金浚,有贈遺人蔘之事,朝士雖有不受者,朝令之下,又復如此,無以懲畏矣。彦燮曰,以人蔘之故,與受之際,人皆爲怪,而若以蔘角送於老人者,何害之有?其不分於人而獨自執持者,是可悶也。諸臣遂退出。 ==6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坐}}。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旌善郡守成震齡。 ○藥房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批答時,傳曰,晝講時,徐判府事同爲入侍。 ○李承源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本院別無公事可以持入者,六曹長官,或有故,亦無稟定事云。持公事入侍,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訓鍊都監千摠,今日褒貶坐起時,北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承源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甚未安。除在外引避退待外,掌令呂光憲,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秋曹三堂,皆呈辭單,不爲行公。重囚取服,一時爲急,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參議柳儼,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而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不得開政,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以吏批言啓曰,卽接成均館牒呈,則直講李徵道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在罷散中,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金聖應,以兵批言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元釴,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近得暑感,病勢危重,萬無上來肅謝之望云。除拜累朔,而在鄕病重,上來無期,則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因掌令呂光憲之疏,光陵楡木亂伐罪人乞孟伊,亟令捕廳捉得嚴鞫,期於輸情事,允下矣。別定軍官崔壽基,罪人乞孟伊窺捕以來,依傳旨自本廳,鞫問輸情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海平府院君尹根壽,以光國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京畿廣州府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八十負三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該府,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故判書權尙游,庚寅年藥房提調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忠淸道永同縣數外官屯田,九十八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都承旨李眞淳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參議徐宗玉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方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伋爲大司憲,李性孝爲持平,尹得徵爲持平,尹汲爲校理,吳瑗爲副校理,申宅夏爲修撰,兪最基爲副修撰,李汝益爲博川郡守,鄭允迪爲繕工奉事,金聖垕爲直講,學正單安正仁,天文學敎授二單,申命復、李龜濟。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承旨李承源進。 ○趙遠命付副司直,朴淳貞付副護軍,丁錫敷付副司正,申命復、李龜濟,付副司勇,僉知單,李基蕃。 ○答注書李光躋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刑曹參議柳儼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注書李光躋上疏,伏以臣父,衰老日甚之中,自經重泄,元氣澌敗,奄奄床席,轉側須人,人子至情,豈有離捨供仕之望,而向日飭勵堂后之敎,不啻嚴重,臣怵畏分義,抑情出仕者,殆滿一朔矣。臣父又自昨夜,猝添臍腹之痛,左右牽引,終宵叫楚,粥飮不下,焫熨無效,症形危篤,若將難保。今方邀醫試藥,未忍一刻暫離,臣豈不知飭勵之下,又此瀆擾之爲,萬萬惶悚,而情理焦迫,他不暇顧,略具短章,仰干宸嚴。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鐫遞臣職,俾得專意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云云。 ○刑曹參議柳儼,上疏,伏以臣之母病,長在沈淹之中,情理煎迫,實無離側之望,而前後恩數之不可孤負也,臣子分義之不敢違傲也。間或出而供職,以少效圖報之忱,忝叨刑官,亦已閱四朔,而未嘗爲一番辭避之計。今者母病,猝然添劇,本症眉稜之核,胸塞之候,一倍苦重,渾身刺痛,食飮全廢,老人氣力,奄奄若垂盡。人子至情,誠不忍片時離捨,尋單乞解,蓋不獲已,而一例見阻,登徹無路,三堂牌召之命,渾及於憂遑罔措之中,臣誠悶迫,不知所以爲心。臣亦非不知査事,尙未及了當,諸堂不可不備員,而至情所迫,無由趨命,玆不得不隨詣闕外,仰申疾痛之呼。伏乞聖慈,特加矜察,遞臣職名,許臣長暇,俾得隨便救視,千萬至祝。臣無任云云。 ○甲寅六月初十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判府事徐命均,特進官李廷濟,同知事趙尙絅,參贊官李眞淳,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掌令呂光憲,正言金箕錫,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宗臣鶴城君楦,武臣宣傳官李景淑入侍。上講前受音訖曰,雨意今頗醞釀,庶有周洽之望,心甚欣暢矣。聞憲臣,入來肅謝云,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引掌令呂光憲入侍。李宗城,讀自邶風章,止燕燕章。若魯曰,篇題周南、召南,旣爲盡講,故今又盡講,而不必盡爲講之矣。宗城曰,斷而讀之,似好矣。若魯曰,衛本都河北以下,論其國都,不足講矣。尙絅曰,不過一番覽察而已,何必盡講乎?上講新受音訖。宗城曰,大臣雖非領事,使之先陳文義,如何?上曰,講官先爲之,可也。宗城曰,此詩是變風也。出於閭巷士女之口,可見其性情之和不和,而是平王東遷後詩也。自與二南不同,千載之下,見此詩而可知其風化之汚隆矣。柏舟章,古說以爲莊姜所作,而立言溫厚,辭氣得中,可見詩人之性情矣。尙絅曰,柏舟堅緻,而旣無所載,在於中流,又無依泊,故以此自比也。莊姜燕燕之詩,古人有以不置於變風之首爲疑,蓋取其旨意之溫厚矣。命均曰,正變之辨有異矣。上曰,自別矣。命均曰,婦人貞烈,故時君之過惡自彰,懲戒之道在此矣。宗城曰,大臣之言切實矣。人之造端,始於夫婦,而賢夫人不得於夫,靜言思之,寤辟有摽,則其情理可傷。至若臣僚,亦有願忠之心,而皇覽不揆,或慍于群小,則其壹菀哀傷之懷,與婦人無異,以此鑑戒,似好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若魯曰,以柏舟詩,置於首章者,其所怨尤,得中而然也。宗城曰,綠衣詩,非莊姜則不能作,而其怨尤莊公媢嫉嬖妾之言,皆出於溫厚,是變之正也。上曰,昨日講《左傳》,已知之,而莊姜,眞女中君子也。若魯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等語,自有見得道理處,而以婦人而如此,尤可奇也。命均曰,此詩不當載於變風,而時勢使然矣。上曰,非莊公,則豈不載於正風乎?廷濟曰,所遭便是變風也。宗城曰,莊公所爲,是變風之變風,何可載於正風乎?尙絅曰,我思古人等語,一節加於一節,含包婉順矣。宗城曰,下番所達是矣。臨事而若有思古人之心,則其遏人慾而存天理之際,當如刀割斷矣,豈不好哉?我思古人,俾無訧兮八字,思之,則左右逢原,無處不可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宗城曰,燕燕詩,千載之下,可想其情理。進講《左傳》時,已鑑本事,而古人以爲石碏,使石厚因陳而求朝者,戴嬀是陳人,陳人自有切齒腐心之怨,必當執厚而逞怨,故石碏,以此指揮云,此言得當矣。上曰,其先儒誰也?宗城曰,是明時人而雖非鴻儒碩士,辨論《詩傳》,甚詳矣。若魯曰,以燕燕詩觀之,戴嬀之景象,可想矣。宗城曰,先君之思等語,甚善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涕泣佇立等語,一節加於一節,而上三章則惜別傷離而已,下一章則戴嬀,有如此之德,故莊姜自有如此之情,非但爲一時傷別而已,此何等時也?莊姜爲國母,而國君見弑,非但戴嬀之大歸而已,國事罔涯故也。上曰,眉山註,以爲遠送于野,是興也,殊非實事云矣。宗城曰,燕燕章末,豐城朱氏序,甚好矣。命均曰,其間,雖爲問安,而不爲入診久矣。雖聞玉堂所傳之言而亦未詳,日間聖體,若何?上曰,連得無事矣。命均曰,眩氣不爲發作乎?上曰,近來則不爲發作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亦何如?上曰,水剌一樣,而寢睡則已諭於儒臣。或夜半就寢,此則成習而然矣。命均曰,旱災初不至大段,而今則民事可謂罔涯矣。上曰,初則不甚而末乃如此,故連設祈雨祭,而今日東風雖凄冷,似必甘霈矣。命均曰,連日欲雨不雨,貽此聖慮,曾有用慮則眩氣輒發,水剌頓減之敎矣,未知何如。上曰,今無氣弱之事,若使雨暘不愆,不費心慮,則可得無事矣。命均曰,伏聞昨夜夜對,至四更後乃罷云矣。上曰,自家無睡,欲使玉堂不睡,與向者藥院之諭,相反矣。命均曰,與儒臣討論,豈不是好事,而此時宵短,或恐以此聖體不寧,下情悶甚矣。上曰,昨日亦偶然,豈可常爲之乎?廷濟曰,當此夏節,少睡甚悶矣。眞淳曰,古有我自樂此,不知疲之語,而不知不覺之中,恐致傷損。此後則勿爲之,何如?命均曰,丸劑,始爲進御乎?上曰,始服半劑矣。命均曰,夏間盡御丸劑後,觀勢議進湯劑,似好矣。上曰,六君子湯,不及於丸劑,將欲繼進丸藥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廷濟曰,今聞畿邑民事,則旱災誠非細憂矣。上曰,非但旱災,日昨驟雨,必多害穀矣。廷濟曰,小臣家在新門外,而伊日驟雨,不過浥塵矣。其後批旨,有水標滿尺之敎,怪而問之,則門內外有異,而後問于畿營,則高陽以北,雨澤頗洽,而漢南點雨不下云。漢南、湖西,旱災尤甚矣。眞淳曰,上上年凶歉尤甚處,今年稍勝云矣。廷濟曰,仁川、南陽等地,今年亦罔涯云矣。命均曰,驪州、利川、果川等邑,亦如是云矣。廷濟曰,今雖得雨移秧,已爲愆期矣。命均曰,是故移秧有禁矣。廷濟曰,禁令中間雖弛,而今年則比前太多云矣。上曰,是以悶旱之諭,移秧不爲擧論矣。特進官夕講,當爲入侍乎?宗城曰,然矣。上曰,然則有下敎事,而當於夕講時爲之矣。命均曰,咨文,姑不爲黑草矣。上曰,淨書爲重,而黑草不急,五日之內,豈不能盡寫乎?命均曰,今日黑草,査對後,當啓下云矣。金昌溫,援去咨文中無妨,而旣有下敎,當爲拔去,而瀋陽有觸怒之事,或恐相左而生事矣。上曰,自家修其道理,則後雖有査覈,何害也?命均曰,黑草査對,大臣當爲進參,而右相不出,可悶矣。上曰,欲爲下敎矣。命均曰,犯越罪人金昌溫,方自刑曹,刑訊究問而已。承款罪人則別無愚問之端,而滯囚京獄,非但在罪人爲莫大之弊,自禮賓供饋,故貽害戶曹,亦且不貲。下送本道,以爲前頭勘處之地,何如?上曰,數日內,使之下送,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銀貨持去事,自前議論不一,而第行中八包,不能充數,則凡干行路責應,無以成樣,而今番使行,非時之故,員譯輩八包,將不得備往,似未免苟簡之弊矣。副使朴文秀,姑未行公,故未及同爲稟定,而頃與大臣相議,則皆以爲銀貨,不可不持去云,卽今京外,無他推移持去之道。聞平安前監司權以鎭,別備銀一萬二千兩留庫云,臣意,則欲以四千兩持去,而右相以爲,行中旣無銀貨,則此數甚少,戶曹判書宋寅明,以爲一萬兩若爲持去,貿白絲換納戶曹便好云,而聞bb東b萊府消息,則白絲買賣,少無其利云。五千兩持去,量宜取用,如無用處,則以本色還納戶曹,未知如何。上曰,五千兩持去,以本色持來,可也。廷濟曰,買來白絲,甚爲無益,五千兩如無用處,以本色持來似好,而此事甚難矣。上曰,銀子入去,必當用之,而五千兩持去,如無用處,以本色還爲持來,可也。古亦有還持來事,而譯舌輩,必欲用之矣。尙絅曰,有事而往,則不可以空手作行矣。若魯曰,若無用處,則勿拆官封,還付關西或戶曹宜矣。命均曰,欲議于廟堂而稟定矣。今承下敎,直爲持去之意,敢達矣。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命均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屢度申飭之下,終不辭朝,夫馬留滯,爲弊不少。更令政院,催促下送,何如?上曰,昔者之疾,今豈不瘳乎?如是撕捱,極爲過矣,而催促則不欲爲之矣。眞淳曰,連日來呈辭疏,而政院退而不捧矣。上曰,權{{!|𢢜|⿰忄業}}何敢呈疏,而政院亦不呼望,可也,而承旨之以不捧辭疏煩達,極爲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命均曰,小臣以司僕事,有所仰達者矣。上曰,少退,更爲入侍,稟定,可也,而夕講時,復爲入侍好矣。廷濟曰,小臣有仰達之辭矣。上曰,夕講時,當以特進官入侍,其時陳達,可也。臺諫傳啓,可也。光憲傳啓。上曰,如無改處,祗擧末端,可也。光憲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臺啓具書見上}}上曰,憲臣是鄕人乎?命均曰,近來離京而非本是鄕人也。上曰,非呂善長之一家乎?呂善長之父,卽呂光周也。宗城曰,卽其一家也。眞淳曰,故曾經臺侍呂必重之子也。箕錫曰,臣母病危重,情理煎迫,連陳辭章,未蒙恩遞。昨違嚴召,亦靳例罷,臣誠惶隕感激,靡所容措。卽因本院闕啓,天牌復臨,分義所在,不敢一向偃伏,冒昧出肅,而第僚臺之避,旣緣臣疏,則臣於此,有不敢可否者,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容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眞淳曰,正言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夕講時,大臣當爲入侍,而夕講若値昏黑,則殊非待大臣之道。夕講進定於酉初,可也。 ○夕講爲之,而時刻,以酉初進定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六月初十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時,判府事徐命均,特進官李廷濟,同知事趙尙絅,參贊官洪尙賓,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李宗城,讀自日月章,止凱風章。上講新受音一遍。宗城曰,此二篇,莊姜所作,而莊公在時所作也,燕燕詩,莊公薨後所作也。此詩當在於燕燕章之前,而其中又爲編次,則終風章居前,日月章居後宜矣。洪尙賓曰,朱子作《詩傳》序文,而無編次之事矣。上曰,編次則因古之所爲矣。宗城曰,三百篇,豈非夫子所編定,而後必有換易之弊矣。李廷濟曰,竹簡故,似相換易矣。宗城曰,顧我則笑,惠然肯來,則似非不甚狂暴之時,而至於呼父母日月而告之,則其立志在於忠信,非但爲琴瑟之情而已。莊姜之賢,於此可見。趙尙絅曰,末句有庶幾之望,而言辭和婉矣。金若魯曰,人情當此時,易生怨尤之心,而只有惻怛之意,旣處人倫之變,而終不失性情。莊姜處己以古人之道,而望莊公亦如此,其意炳然,可見於千載之下矣。上曰,終風章,形容其莊公之狂蕩,可謂善矣。顧我則笑,謔浪笑敖等語是也,而中心是悼云者,莊姜之意,亦且切矣。若魯曰,終風章,主以義理,而日月章,則怨尤之意切矣。上曰,與柏舟章不同矣。宗城曰,終風章善形容之下敎,誠是矣。比之於終風甚奇,而曀霾等字,各有間矣。尙絅曰,一節加於一節矣。上曰,思嚔懷三字,亦然矣。尙賓曰,古有詩畫之語,善形容下敎,誠至當矣。宗城曰,莊公內有莊姜之賢,外庭臣僚,未知其何許人,而亦必有作此詩者矣。人主第一先務,惟在於齊家而後,推而正百官平天下,觀此詩則以莊公之事,作爲鑑戒之資,甚宜矣。上曰,當留意焉。宗城曰,擊鼓章,其文甚好矣。別無推衍可達之辭,而其軍律不整,求馬踽踽之狀,無異目覩矣。死生契闊等語,離家旣久,有此懷抱,下民之情,在上者難於盡燭,而周公,東征而還,作詩以慰歸士,而首章以離家契闊爲言,見此章,則人情蓋已知之矣。父子兄弟之相保安頓,是人之恒情,而或征戍邊方,或流離遠土,不保此樂,則人心當何如耶?卽今良役侵徵之餘,繼之以飢饉癘疫,民生不保,散亡未集,其言語之發諸謳吟者,必當如此。今日殿下,雖有德政,何能盡慰此萬民乎?必以濟民之道爲先務,凡係民事,各別體念焉。上曰,此言切實矣。陟彼南山之詩,比此詩,似爲從容矣。以此詩末章見之,隣族侵徵,豈不甚於從軍乎?副學之言如此,當各別留意焉。徐命均曰,此詩是民間言語,而書以爲詩者矣。尙絅曰,中原人則言語皆以文字爲之矣。命均曰,卽今流離不保之民,其呻吟之聲,亦如此矣。廷濟曰,副學之言,旣爲切實,而下敎,亦好矣。上曰,今日小民,生髮未燥,而充定軍役,末乃流離,則豈有執子手之理乎?此爲惻傷處矣。若魯曰,蔀屋之民,豈有執手之樂耶?生子則畏此軍役,或棄而不擧,其室家之樂,何暇論乎?宗城曰,凱風章文義,已盡於大旨,更無可達者,而作詩者,專以自責爲主矣。此下淫亂之行,甚於此詩者,甚多。然此詩,卽變風之初見者,而七子之母,旣不安其室,則其治化之卑汚,可見矣。上曰,七子之母如此,則比諸周南、召南,判若霄壤矣。命均曰,鄭衛之風,如是矣。上曰,此非衛國之罪也,卽時君之失也。若魯曰,意在於感動其母心,則其情可想矣。上曰,事其母,似不能盡其子職矣。命均曰,然矣。何可謂盡其子職乎?風俗之卑汚,於此可見矣。上曰,陳氏註所謂有歷山氣像,豈不過乎?若魯曰,天下謂無不是底父母,旣不怨其母,而自責如此,故比喩於大舜,而亦非以大舜之孝比之也。其七子之至情,見於詩,如此矣。上曰,皆爲藏頭說去矣。尙賓曰,規諫之意,自在其中,作詩者,可謂善人矣。命均曰,雨意頗緊,伏想聖念必豫,而東風甚冷,法殿陰濕,未知御單衣乎。上曰,坐處深邃,何害之有,而雨勢頗從容,是爲喜幸矣。廷濟曰,不可以得此雨降心,而比看昨日之旱,頗爲多幸矣。上曰,此雨豈不多幸,而秋成然後,始可降心矣。命均曰,小臣待罪松都時見之,則六月十一日,始得雨,念前所移秧者,與他無異,而及至念後所移者,終歸不食,無糧無牛之民,拖至念後,勢所必至,是爲可慮矣。上曰,今日得雨,而移秧於念後者,更有何言乎?廷濟曰,形勢使然,而今年終不可爲完年矣。命均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金永昌事狀請,以渭原郡守禹夏亨,差送中軍,而今遞渭原,差送中軍,未免顚倒。其根本,則申熙川郡守趙漢重而出矣。趙永三逃躱之後,今又差送渭原,則未免太露,亦且無名。聞渭原爲邑,傍臨水邊,守城極難。方欲移邑,而築城之役,甚鉅云。若以築城爲名而下送,則似好矣。上曰,凡事當務爲誠實矣。今雖名此築城而下送,彼誰不知?《左傳》,書以城郞,譏其不時,此非可論者。今若差送渭原,則或以爲在理山時有治績而然矣。趙永三逃走事,戶判雖以爲疑,而此則過矣。以任爾元事見之,則禹夏亨,慷慨則有之,而不無言過其實處矣。命均曰,日昨掌令呂光憲,以箭串馬場內,人家毁撤事,陳疏蒙允矣。上曰,華陽亭內,似無人家矣,未知有之乎。命均曰,箭串馬場之內,古無人家,而壬午年間,故相臣申琓,爲司僕提調時,榻前定奪,許其無依諸員之入接於華陽亭近處,幾至四十餘戶矣。當初外方諸員,一百五十名,許接箭串屯田,以爲當亂時責立馬夫之地者,計非偶然,而其後渠輩,耕食之田,割入於內農圃田庫稍減。且其子枝漸蕃,無以居接資生。年前又呈于本寺,數十餘家入接於馬場內東邊,環築土城,起墾頗多,而此處,則是有水草處,不當許其作舍耕田,故小臣待罪本寺後,使之撤移,而時當冬節,今春,始乃盡爲撤去,而其中土城,則猝難頹破,欲待來秋,出力撤去,牟麥所耕處,待其刈取,使之陳棄矣。今者臺官,必不聞此處人家之今已毁撤,有此疏陳,而蒙允啓下之後,京兆不問於本寺,出送郞廳,則華陽亭近處,曾前許入之家舍,盡爲毁撤云。此則旣爲定奪,居接者,今不可混令毁撤,此意,分付京兆,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出疆之期,不遠,得遞內局之任,俾得專意治行,何如?上曰,何妨於治行耶?日字猶遠,拜表後雖得遞解,亦無妨矣。命均曰,司僕,前則各處牧場,所收頗優,故員役料布及馬價,分排上下,而留在銀貨,累萬兩,亦爲殖利取用,故少無匱乏之患矣。賑廳前後貸去者,三萬五千兩,近來貸去,亦爲千兩,而旣不還報,牧場,亦多移屬他處,所收漸減,故本寺實無着手處。員役料布,無以繼給,馬價,亦無路充備,內廏馬,五六年來代立者,至於五十餘匹,而尙多未給價者。卽今賑廳形勢,姑難責報,故臣不爲稟達,而司僕事目,各牧場,或折受於宮家,免稅,罷則還屬于本寺,使之收稅,故洪州、泰安、南海等邑,牧場折受罷後,今皆還屬于司僕矣。晉州監牧所管漆原、龜山場,曾前折受於臨海君房矣,今罷免稅云。龜山場,依他例還屬司僕,以爲收稅事,地部及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左參贊進來。廷濟出伏。上曰,今者,雖使雨暘時,若務爲蓄積者,出於來歲之備豫也。至於謀利斂民,吾所不欲,而將欲知還穀多少處,而使之堅守,以爲備災之道矣。畿內則異於湖南,生穀雖難,而古有有志者,事竟成之言,太倉之粟,陳陳相仍者,豈非出於撙節乎?今得此雨,人心必弛,須以各別聚穀之意,言于守令,毋得濫費,而監司,亦甚緊切,當依此惕念擧行,可也。廷濟曰,小臣非但以特進官入來,昨見雨意茫然,憂慮罔涯,兼爲入侍矣。今年若或失稔,將何以爲之?生穀之道,事當某條措劃,而無計辦出,臣所欲達之言,不可見雨而止也。自國家,劃給某物然後,可以料理,自某廳,使之量宜出給料理之資,如何?上曰,此言非矣。廈氊之上,講論,則可也,而不可輕示於外方矣。以此旱災,自賑廳劃給料理之資,而若値饑饉,則將何以爲之耶?賑廳、惠廳,亦無着手處,有司之臣,似當落落不許,此則不可言也。廷濟曰,今聞一兩錢,可買十斗麥云。趁此時若得貿置,則豈不好哉?上曰,日者副學,請以牟麥,先捧還穀,而予則以爲當此時,不可以麥侵督小民,宜矣。今若如此,則民必以爲今以牟麥,先捧還穀者,秋來必將督捧舊欠,將未免驚動矣。向者人人,皆言郊外牟麥,平生初見云矣,何至於如此乎?明年則必以爲不如昨年云矣。今自牟麥爲始,一粒視若金,無得濫費之意,言及於守令及道臣,可也。廷濟曰,臣每逢着守令,則必以此意相戒矣。上曰,今年,雖得豐稔,必以儲蓄爲計,可矣。若魯曰,後日召對,進講冊子,預爲稟定然後,可以懸吐矣。上曰,將欲講名臣奏議矣。宗城曰,當講名臣奏議,而一番召對時,勢將持七八卷而入來,是爲悶事矣。若魯曰,先朝,進講冊懸吐時,玉堂官員,雖四五人聚會相議,而曾有蕭索之敎矣。今則只與副提學,伴直,相議懸吐,極爲慨然矣。卽今玉堂諸僚,無人行公,至於尹汲,則自以科擧撕捱,而汲出身後,曾已行公於說書,而其後翰薦,因有人言,凡有除拜,皆不膺命。此則極涉無義,而一番違牌,輒命罷職。尹汲可謂好箇八字矣。吳瑗,則新遭人言,似當引嫌,而兪最基,亦無陳疏之事,其意在於長久不出,長官之久爲滯直,事體未安。而長官,若或有故,臣亦或有疾病之故而出去,則玉堂之門將閉矣。上曰,此事甚未安矣。若魯曰,南泰良事,尤涉無義矣。宗城曰,南泰良之以此撕捱無義矣。當初下番之陳疏,未知得宜,而其後下番,旣爲行公,則南泰良,何不出仕耶?此事之陳達,極涉細碎,而南泰良,若或違牌坐罷,則金若魯以爲,亦當出去云,又將失金若魯矣。天道亦有變時,豈可以此,一生自劃而不出乎?新遭人言者,引嫌不出,可也,而其外,無非可以出仕者,南泰良,亦無毫分撕捱處,而終不出矣。若魯曰,兪最基,不過以一處置事,引嫌矣。上曰,意謂尹汲,自劃不仕,故初牌卽罷矣。聞儒臣之言,始知其曾已從仕矣。若魯曰,南泰良,及今日政新除授玉堂人員,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玉堂引嫌太過,別樣申飭然後,可以出矣。上曰,任珽,以北評事出送,而因副學而還收後,因南泰齊事而遞差。至於申宅夏之不出,極是怪事矣。命均曰,鄭亨復之不出,亦怪異矣。上曰,今日玉堂,與人相較,互相說去,必惹鬧端矣。且右揆,不過以筵中一時做錯之言,過爲引嫌。大臣旣陳疏承批,則豈可許久不出乎?卽今廊廟一空,國事可悶,須卽起視事,而趁明日朝講入來之意,入侍史官,親承下敎,馳往宣之,與之偕入。{{*|出榻前下敎}}明日朝講爲之事。{{*|出榻前下敎}}諸臣退出。 ==6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病}}。左副承旨金聖應{{*|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奉命偕來}}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朝講、晝講、夕講。 ○下直,尙州營將李禧遠,江原都事朴亨潤。 ○李眞淳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金聖應,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李眞淳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日昨特敎之下,尙今不爲膺命,事甚未安。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秋曹重囚究問,一時爲急,而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昨日違牌,參議柳儼陳疏受由,俱不行公。判書、參判,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陳奏使行,以曆法釐正事,監官安重泰,隨往北京之意,頃已陳達,蒙允矣。曆法釐正之際,書冊購得之時,若無面幣冊價,則似難覓來,自前例有運餉銀子二百兩給送之規,依前出給,而使臣句管,參酌上下後,用餘銀子,還入本庫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眞淳曰,大臣不入來,當敦諭,而雖無領事,有朝講之例,朝講爲之。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旨,傳宣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所遭臺議,實非尋常。兩旬蟄伏之餘,昨上請譴之章,而伏承批旨,不賜允許,恧縮之忱,轉加一倍。方將更瀝危苦之懇,冀蒙日月之照燭矣。不料史官來臨,聖諭特宣,使之入參朝講,臣誠愕眙,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聖明,雖以臣向日所達,敎之以一時做錯,言出臣口,罪移他人,固是臣萬萬惶蹙之端,而況停啓臺官,又被駁罷,則臣之不可冒出,於是乎益決矣。今玆別諭之下,未敢趨承,伏地悸恐,不省所措,謹當申暴萬難冒進之狀,仰請負罪違命之誅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金聖應,以刑曹言啓曰,犯越罪人等,數日內,使之下送事,命下矣。罪人金世丁、金哲同、韓時興、徐贊澄、朴云澄、朴義澄、金尙彔、金石巾、李日金、金萬中、金貴同、徐富成、金日中、李次興、徐春奉、徐云必、申以金、韓以巾、徐先興、全一柱、金尙回、金㗡金、金希彬、徐尙文、劉一丁、金永昌等二十六名,依當初押來時例,使,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監營,定差員次次押去之意,發關知委,仍卽出付於京畿差員處矣。金昌溫,則當依前定奪,究覈得情,而以渠一名,囚在庫間之故,守直、巡邏、獄官、吏卒之待令,亦涉有弊。昌溫,囚禁典獄署,以爲推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請譴之章,未蒙允許,恧縮之蹤,轉益臲卼,方將更暴危悃,冀被嚴誅,今玆常祿,決不可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金聖應啓曰,臺諫牌招事,命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弘文館副校理吳瑗疏曰,伏以臣被人反詈,所遭罔極,屢犯逋慢,無計轉動。乃者法講將開,寶bb?b旣臨,而荐違嚴召,自底大戾,惶殞震悸,惟竢鈇鉞,誠不意聖度天覆,曲加涵貸,暫賜譴罷,薄從吏勘,恩敍旋下,除命如故,負罪叨渥,惝怳罔措。念臣離違淸光,亦已半年,重登廈氊,少展忱悃,豈非臣耿耿之至願也?惟其不幸遭罹至此,竊自惟臣,常日事君,苟有毫分彷彿於古人者,雖以彼之必欲甘心,亦豈忍以此等言語,加諸臣哉?臣誠剜心刻骨,內自悼傷,杜門屛跡,寸心已定。嗚呼,此豈臣之所樂爲者,亦豈臣宿昔之志哉?況日昨吳光運之疏,其言罔極,有倍於前。噫,臣之當初斥光運,辭旣嚴矣,義亦伸矣,臣豈復區區於緦功之察哉?乃其前後,引據古誼,要以自明臣意,而光運每不究文義,不論緊歇,輒皆自認曰,此言指臣身也,彼言亦斥臣身也。喋喋然不知止焉。如臣疏所引朱子奏章,不過援前賢之成訓,辨義理之如斯而已。傳曰,儗人必於其倫,臣雖甚騃妄,豈敢以朱子自況,雖極疎緩,亦豈以光運,比之淵說輩哉?今光運,動以朱子許多句語,一皆拖引承當者,誠可笑也。然光運之用意布置,實在渠所謂愚弄宋孝宗一句。噫,其自唱自和,而攀援之無倫,一是前疏之套也。光運最初疏中,直以臣,比之章、蔡、石豫、沈繼祖、梁成大。噫,此數輩者,果是當何時世,作何伎倆者耶?臣顧以恒情泛看,實未能臆其意也。今光運,乃以臣疏淵覿說抃之云。譸張至此,信乎人心之不同也。噫,日月赫臨,綱紀猶存,爲此言者,其心獨無怵乎?若夫空闕之入觀,臣固有疎率之罪,而至於賊昌,則臣誠冥昧,莫察豺蜂之凶款,以親戚之誼,簡札往復,亦非一再,九齡先見,臣實有愧,至今追思,寢夢驚矍。臣於此事,已嘗具陳事實,仰請譴何,天日之明,想或記有矣。今彼乃以關節締結等語,要以汚衊臣身,而聖鑑所燭,臣何多辨也?嗚呼,臣之決退,豈敢出於私爲身計,亦豈不知彼之耽耽,非臣遠引所可免哉?惟是士夫進退,四維攸係,彼方加臣以罔極之言,至不欲與臣俱生,而恬若不聞,一味貪進,世間寧有如許人哉?仰惟大明臨下,無幽不燭,如臣情事,豈待煩縷,而天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九閽,冒暴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察,鐫臣職名,許臣屛退,以靖私義,以避危鋒,千萬祈祝。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噫,悖出悖入,經訓所載,此爾自勉處,於斯於彼,俱有過中不擇者,曾不批諭者,業已洞知,在上者,豈助激哉?疏中所嫌,業亦知矣。爾勿復較,其速察職。 ○副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於頃者,重被臺抨,從今以後,永謝榮塗,無觸駭機,是臣區區之願,不意薄勘未幾,恩敍遽下,旣畀舊踐,繼降嚴召,臣誠惶感駭惑,罔知所措。臣於伊時處置憲臣也,以其意,在於大臣,而移攻承宣之爲非,遂置落科。臣則自謂其得中,而追聞物議,或咎其不爲駁遞,於此可見。臣言議氣力之原屬低弱也。噫,臺疏中所以聲罪者,極其狼藉。有曰極力周遮,攘臂阻擊,有曰不忍私意之割斷,罔念公議之峻嚴,斥之以謬戾,目之以放肆,罷削之罰,亦出末減,其所臚列,豈曰泛論?臣本拙劣,不欲與年少臺鋒,爲之較辨,而但有所怪訝於一種時論者。鳳祥,罪不至死,而必欲置之於極律,移配何關?而惟恐施之以寬典,今於時移事往之後,復襲戕毒之餘套,欲售已甚之憯論,不但此也。竊觀近來,精神頭勢,一倍增激,臣未知其故,而爲世道不勝其憂嘆也。仍伏念如臣無似,濫叨經幄,黽俛供職,今且周歲,非謂臣一分可以堪承,只爲其感激恩造,少伸分義之計也。今臣所遭,彼旣以放肆指斥,而若又恬以爲常,不自斂避,則是眞爲放肆無憚之人耳。顧其罪,尤豈不重且大歟?此臣所以寧受辜恩慢命之罪,而不忍犯耐彈冒恥之科者也。噫,人臣事君,其進其退,不但以聞命爲恭。是以,先正臣李滉,有言曰,可進而進者,進爲恭,不可進而不進者,不進爲恭,可之所在,卽恭之所在也。臣三復斯言,不覺有感于中。殿下每以分義,責之臣僚,而分義雖重,廉隅亦大,臣何忍徒怵威命,而不恤自守之大防,揚揚冒進於金華一步地,以負先正之垂訓也哉?此非臣故爲慢蹇,强欲撕捱而然也。不知前頭,將費幾度撕捱,將被幾度嚴敎,臣非樂爲,爲之何哉?伏惟聖明在上,無物不燭,儻垂容光之照,則不待臣辭之畢,而可諒其實狀矣。旣知其如此,則一向强其所不能,聖上豈爲是哉?臣之一身廉愧之喪失,姑捨勿論,在淸朝崇讓禮使之道,亦豈不有歉耶?臣之日夕蘄祝,惟在於速得鐫解,以爲自靖之道耳。且臣情勢之外,病狀甚劇,素以尫羸之質,近添注夏之病,頭眩氣升,不能枝梧,腹痛絞急,不良興俯,宛轉牀褥,㱡㱡欲絶,而天牌之下,不能坐違,忍死扶曳,謹詣闕下,悉陳危懇,自外徑退。伏乞天地父母,察臣情地之難於冒沒,憐臣哀籲之悉出肝膈,特許削臣職,而治臣罪。仍令選部,勿復檢擧,俾臺議快行,賤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兩旬縮伏之餘,有不敢一向泯默,昨上短牘,仰請嚴誅,而伏奉批旨,曲加容貸,以不過做錯何必過嫌爲敎。臣於是誠不勝惶感之至,而第臣悚蹙之本情,猶有所未盡俯燭者矣。向臣筵奏之言,勿論其無心與否,臺章之聲罪至重,請罷之論,移及於承宣,則臣心危悚,無異身當。今若諉之以他人被劾,於我何傷?而揚揚復入於政事之堂,則揆以事理,寧有是耶?況曩者諫官之疏,復申憲啓之語,遣辭張皇,指意深緊,而仍駁處置之儒臣,乃以艱覓周遮等說,爲其罪案,而至請罷削,臣之惶縮不安,難可冒進之義,於此而益較然矣。雖聖明寬恕於臣,不以爲罪,而臺議層生,衆弩橫集,其何可不恤人言,抗顔復出,以益其無恥之罪哉?朝者史官,特宣聖諭,俾令臣,入參朝講,而顧臣情勢,如右所陳,竟未得趨承,違拒明旨,罪尤萬死,玆敢申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使臺議得伸,私憤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惶蹙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不必深嫌,其所過中,業已知之,於卿有何毫分不安之端?況停啓憲臣事,卽本事也。於卿尤何有爲嫌之端?自古設因大臣所達,有若此處分,而雖耳目之臣斥之,未聞其時大臣,過自爲嫌者矣。噫,試觀今日之國事,鼎席備乎?廷務擧乎?此時共休戚之大臣,罔念國事,徒以過讓爲事,宜乎否乎?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其卽視事,用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知事宋寅明,左參贊李廷濟,特進官洪鉉輔,特進官趙錫命,右副承旨金聖應,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掌令呂光憲,假注書丁錫敷,記事官李德重,記事官金尙魯。上講《詩傳》第二卷,自篇題,至睍睆黃鳥,讀訖。宗城講自雄雉四章,至谷風六章訖。上又講雄雉章,至谷風章訖。廷濟曰,《詩傳》多難曉字矣。上曰,非但字也,吐亦多難處矣。宗城曰,文義,書紙頭,似好矣。上曰,異於經筵法,別冊書進,可也。寅明曰,諺解還入內殿後,更爲考見乎?上曰,諺解考見矣。宗城曰,竝進諺解,以考未詳處,好矣。上曰,諺字,直書於難字字邊,好矣。宗城曰,《詩傳》曾已進覽否?上曰,自前見之,而字音甚難矣。宗城曰,國風皆好,而道之云遠,曷云能來等意,雖路遠莫來之意,其意味深長矣。上曰,大異鄭風矣。宗城曰,不求不忮,以此文義見之,可知詩人之意也。上曰,此大文,直君子之意也。寅明曰,《詩傳》有可美者,雖言夫妻間之事,逐意見之,則君臣父子齊家治國之道,皆在其中,不忮不求之意尤美。忮,無害人之心,求,無貪得之心,其在凡人,尙不可忽也。而況爲人上者,可不省焉?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各別留念焉。宗城曰,昨日儒臣所達,人心自有善心。文王之化自有善者,故國風則皆善,而降自衛風,則莊公時,適有此詩之善,而其他皆淫風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蓋視日月,迭往迭來,而寓君子歸不歸之思,反覆深見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不忮不求,以人主言之,必無忮求之心,至於億兆蒼生,則皆不無忮求之心,以性情言之,則自有驕吝之心,故聖人於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八字,各別操存用力矣。上曰,以甚者言之,傑gg桀g、紂是也,以輕者言之,頃者陸贄之事,是也。上曰,婦善則男善,男善則婦善,自古皆然。莊公如不善,則必無此詩矣。宗城曰,深則厲,淺則揭,可見隨時斟酌之道矣。上曰,註云,以衣涉曰厲,蹇衣而涉曰揭,揭以淺涉宜矣,涉深以厲,其義可怪矣。宗城曰,深厲淺揭,蓋以涉水之際,男女不可無禮,故古有涉水之衣,褌衣是也。上曰,是矣。在於小註矣。然淺則脫衣,深則著衣,意有所在也。宗城曰,以或厲或揭,由其淺深,則豈徒涉水之道?凡人處事,亦當如是,三代之隨時損益,不外是道。揭、厲之意,自有深意,各別留念,則有益進講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善者而後交其善者,善者而後可以如此。此章,雖言朋友之事,實則君臣之道也。以君臣言之,君遇賢臣,臣遇賢君,君臣相須而後,政化可行,可不深味於此句哉?上曰,善矣。宗城曰,谷風皆言情性,以大體言之,得內助之善然後,可以有爲。作此文者,其正行顯於外,其人之善可知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育恐育鞠之義。當初困窮之際,恐皆至於顚覆,故殫其勤勞。今旣遂其生矣,而見棄如此,不售前功,其情可憐矣。上曰,走狗烹之說,亦猶是也。若魯曰,君臣夫婦,其揆一也。上曰,然矣。寅明曰,此章,以本意言之,匹夫匹婦,以成家道,欲生耕田捉魚乾菜,以爲過冬之資。非但此人,今閭閻之人皆然,夫婦協力,然後可以相依,而家道成矣。人必成樣而後,可以有爲。今國家之事,則萬無持撐之勢,不如此人之成樣居生,可不歎哉?匹夫匹婦之家事,必有預備,然後可以有爲。治國之道,豈無預備之事乎?上曰,此言切實矣。寅明曰,谷風,旣夫婦相睽而作,故其言如此。君臣之意,若相睽,則雖有所懷,不能相通,以小推大,則可知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以旨蓄御冬之意觀之,聚財而後,凡事可以有爲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戶判以聚財爲主,故其言如此矣。寅明曰,凡事有才而後,可以聚財矣。上曰,然矣。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掌令呂光憲所啓,請還收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竝引嫌而退,當論而論,臺體卽然,批旨未安,何必爲嫌?僚臺所引,元非他事,嫌難處置,其勢固然。請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箕錫,竝命出仕。上曰,依啓。 ○洪鉉輔進曰,祈雨祭,今明似當爲之,何以爲之耶?上曰,昨日小雨,又有雨意,觀勢爲之,宜矣。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上曰,晝講爲之。宗城曰,晝講時刻已晩矣。上曰,辰時猶在矣。上曰,宗臣、武臣,皆何不入來耶?若魯曰,晝講則入侍,而朝講則元無入侍事矣。上曰,頃時次對時,又申飭,晝講則使之入侍,可也。聖應曰,賓廳次對,大臣有故,故久未爲之,持公事何以爲之耶?上曰,此後入侍時,持公事入侍,若與晝講相値,則勿爲擧行。{{*|出榻前下敎}} ○諸臣以次退出之際,上曰,承旨來前。承旨持筆前伏,上命書傳旨。上曰,宋成明今帶何職?承旨,以不詳知對之。上曰,注書出去知來。注書承命出去。注書還入進曰,今爲知敦寧矣。書傳旨訖。以次退出。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傳曰,朝著之不齊,莫有甚於近日。吏判之承批已久,尙不行公,都政不遠,其行杳然,其所撕捱,已涉太過,冢宰重任,決難輕遞,違牌爲事,徒傷事體,其在分義,極涉未安。況都政之逾月,未有甚於近日,兩銓無故,莫若今日,而若此不已,又將過時,豈有若此分義道理乎?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今六月十一日,朝講入侍時,傳曰,知敦寧宋成明,頃者下鄕,本無撕捱之端,而自夫尋鄕之後,遽思斂跡之意,不思報國之義,便居其鄕,不知動焉。受恩兩朝,今事寡躬之義焉在,其在道理,豈可一任其志,從重推考,催促上來。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彦燮、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行副護軍柳濬、宗城讀式微、旄丘、簡兮、泉水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式微、旄丘,皆一意也。黎侯,失國歸衛,衛君處之以邑,而其時天王失政,征伐不能自出,方伯,亦不能相救,遂使黎國君臣,不免於流離瑣尾之嘆。此正慨然處,而雖以黎君臣言之,忽於修攘之策,昧於備禦之道,顚喪其國,寄寓他邦,莫非自取滅亡之禍者,固合於後辟監徵之道也。上曰,然矣。宗城曰,流離瑣尾等語,不能無觸感處矣。卽今民間形勢,得免於流離瑣尾者無多,此實由於不勤農業,不存恒心之致,而及其困苦失所,則不知自悔,歸咎於國,因文義而別爲留念,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微君故微君躬云者,雖似怨望,而深慨衛君之不恤,猶望其君之興復,其意則深長,其言則悲切矣。宗城曰,簡兮章,蓋賢者有斯世之志,而廁伶官之列者也。以張南軒比方朔之言見之,則雖有歉於士君子出處正大之道,而若其有才不見容,鬱鬱不得志之嘆,有足以想像者矣。雖未知的在何世,而其君之不知賢而不擧用者,亦可慨然。今若以此監戒,則庶有得於立賢無方,明揚廁陋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有才而逢時,則得君行道而利澤及人,有才而不逢,則處於下流而自肆其志。若以伊尹之耕耒,傅說之版築,見之,則可知其始也貧賤。自同平人,而終降大任,展其抱負矣。當今聖明在上,一藝必錄,固知無遺才之嘆,而安知其人所賤棄之中,亦無其才可用之人耶?惟宜至誠搜訪,俾令草萊賢豪,皆登於淸朝之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周室已衰,王化不復,小人在位,君子見棄,故托興於山榛、隰苓,馳慕於文、武盛際,卽此一句,而可知其賢。若魯曰,處伶官而不辭者,蓋出於懷道避亂世之計也。思西京而起慕者,亦出於有才不見用之歎也。東方朔似之云者,雖是先儒之言,而臣意則未知其的當也。上曰,以上數句觀之,則東方朔似之云者,不亦可乎?若魯曰,誠有不然者矣。古之賢者,處於抱關擊柝,而未嘗露其才能,惟思盡其職分而已。身爲伶官而責在奏技,則公庭萬舞,執籥秉籊gg翟g,莫非其職之當然,而想其爲言,則若自譽而實自嘲,玩世不恭之意,溢於遣辭之際,比諸方朔,殆有過焉者矣。宗城曰,泉水章,雖婦女之事,而誠有可觀者矣。女子出嫁,遠父母兄弟,而眷眷不忘,必思歸寧者,出於孝悌之心也。有懷於衛,靡日不思,而與謀諸姬,遂及伯姊者,亦非自行自止之意也。旋車言邁,遄臻於衛,我心悠悠,薄言出遊者,可見其發乎情而止乎禮矣。若魯曰,父母終後,雖無歸寧之義,而父母舊國,豈無思歸之意乎?猶能博謀諸姬,不敢遽歸,以禮自持,辭婉意正,猶有二南之餘化矣。上曰,副學所謂出於孝悌之心者,是矣。至情所在,寧不懷歸?而猶不敢徑情而直行,則誠有可尙者矣。寅明曰,情與私,本不相遠,而情是不可已者,私則每有病矣。蓋情纔發而私輒隨,終難於抑其情而斷其私,如非見識通透者,則雖自謂賢士,亦不免乎此?而衛之一女,猶能於人情旣發之後,反覆詳議於諸姬伯姊之間,恐害義理,而卒於不歸,此誠卓乎難及處矣。宗城曰,殿下於此章之旨,敎之以不敢徑情直行者,可謂一言盡之矣。向者長陵、寧陵行幸之擧,雖出於出天之孝,諸臣諫止之言,爲慮聖躬之或傷,而聖意堅定,終不撓改。從後觀之,則不能無處分徑情之嘆。今講此章,宜有追悔之道矣。上曰,副學所達則是矣,而每事固當以義理裁斷而已。在上者不顧義理,徑情直行,則果非矣。事固合於義理而撓於浮議,不能堅定,則亦非矣。其時諸臣,或曰驪利可畏,或曰俗忌不可不念云,則其言,實非義理,而過擧先在於下,在上者若無過擧,則無以鎭下,故予固不免於擧措之過,予亦豈以爲自是耶?宗城曰,群下以俗忌爲言,故聖心,有所不槪,此固聖德之有辭於後世者,而第百年幽宮,一朝將啓,聖上篤至之孝,易致傷感,地中閉藏之氣,不可親襲,故勸止之際,不覺其言之或妨於義理,而若其憂愛之誠,則不可謂不出於義理矣。然在上者,豈以其下之不善導達?故自爲過中之擧措,而從容商確之道,曾不如衛女之自止於禮義耶?臣竊爲殿下慨然也。寅明曰,古者人君出弔,則必以桃茢巫祝而先之。向者拘忌之說,亦豈無所執而然耶?大凡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情切誠篤,無所不至。故其拘忌之說,皆出於苦心血誠矣。上曰,人非堯、舜,安得無過?其時事,予亦知其過矣,而但兩陵陵幸,不但情禮之不可已,實是義理之所當爲者,諸臣之必欲挽止者,終未知其得當也。宗城曰,寅明所達之言,是矣。人臣事君,人子事親之道,必當以保護爲先,不可以一例言之也。殿下上奉東朝,若使東朝,只顧義理行之,而事或有傷損之慮,則殿下,其將曰,此出於義理而奉以行之耶?上曰,副學,以此言之,予亦無可答之語矣。若魯曰,殿下以每事,但當裁斷義理爲敎,此實臣民之福也。然義理無窮,覺得亦難,雖今聖學高明,無所不透,而臨事制宜之方,亦在於博詢廣採之道,而第當聽納之際,終欠虛受之量,苟有咈忤之言,輒降非常之敎。向者陵幸時,群臣勸止之言,實出於忠愛之誠,而不少恕究,過加摧抑,終至於徑情而直行,事已過矣。言之無益,而此後則凡事,必加詢訪折衷而行之,切有望於聖明矣。寅明曰,殿下於凡事,聖志先定,則未嘗周爰咨度,而斷然行之。群下雖言之,而亦不入,此實殿下病處矣。從今以往,則戒在徑情,而廣詢廷議幸甚。上曰,勉戒至此,當加意,而纔講李忠定奏議,忠定之勸其君親征者,其義理如何耶?寅明曰,以忠定憂愛之誠,豈欲君上之冒危,而其時和議橫行,義理晦塞,人心皆願一戰,而君志一向委靡,宋室之亡與不亡,只在於戰與不戰。若能親率三軍,奮發一出,則庶可以鼓將士之勇,摧敵人之氣,有湔刷興復之望,故所以累煩章奏,必欲親征也。上曰,忠定bb之b事,則時勢固然矣,而寇準,當昇平之世,亦勸澶淵之征,此則有不可曉者矣。寅明曰,戎狄亂華之漸,固宜嚴防,智士謀國之道,亦超常見,故親扶日轂,遠過澶淵。此不但的知皇威所壓,有萬全必勝之道也。亦慮其一時暫勞,爲後日永賴之功矣。然智略如寇準則可矣。苟有希功倖償之輩,妄欲引此爲例,則豈能免於覆敗之禍哉?宗城曰,祖宗朝進講之規,一日三再講,則自上不讀前受音,蓋其日所授,只止一遍,則有難融會貫通故也。近來連日開筵,而日輒再講,未知萬機之暇,讀至幾遍乎?上曰,讀數無多,而有時展覽矣。若魯曰,當此盛熱,不必課讀,宴閑之際,溫繹爲好矣。寅明曰,雖召對之時,所講若多,則不得領會,不如簡其張數,而反覆論難之爲得矣。上曰,讀史之法,與經文有異,若太小,則不能承上接下,方讀《左傳》而亦然矣。宗城曰,故相臣崔錫鼎所撰左氏輯選類會抄錄,便於考覽,雖非當初進御冊子,而時在玉堂矣。進講,則以元冊爲之,此冊則展覽於淸燕之暇,似好矣。上曰,入之。若魯曰,召對冊子,當預先稟定,而名臣奏議則卷帙浩多,《貞觀政要》,未知如何?上曰,予欲重講奏議,知事之議,如何耶?寅明曰,所見各異,難於指的仰達,而蓋無可合冊子矣。上曰,名臣奏議,擇其中有功於君德上者,而進講則好耶?彦燮曰,篇帙浩多,不必爲拘,抄選印出,以爲繼講冊子,似宜矣。宗城曰,臣意則不然矣。奏議則一次遍覽,而重講綱目甚好。綱目,亦不必盡帙,先講兩漢紀,而五季則闕之爲宜,此非臣之賤見也。大臣、諸宰之意皆然矣。上曰,李判府事,嘗言盡講綱目,列聖朝所未有之事云,而肅廟朝,早訖綱目,經、傳、子、史無不講讀,而未盡講者,只《禮記》也。名臣奏議,亦嘗講讀,闕內有此冊,而予不忍披覽矣。予於講《禮記》之時,不欲兼講奏議者,蓋有所感,諸臣之不欲以奏議進講者,亦有其意,而當初,則事適巧會。《禮記》奏議,將同時進講,故有不欲進講者,而今則《禮記》已訖,宜進講奏議,此亦爲繼述之一道,抄出以講爲可,而但抄出規模,似難矣。寅明曰,臣於此冊,曾未詳見,而蓋是李德壽所抄,專主於正心誠意上工夫矣。上曰,如曾子問例而拔去其不緊者,則好矣。宗城曰,以篇抄出則似不難,郊廟等篇則拔之似宜矣。若魯曰,此當問議於領事乎?上曰,不必問議矣。上曰,承旨進前,自明日至盛暑前,晝講時刻,以辰正爲之。今日夕講爲之事,分付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一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金聖應、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城讀北門、北風、靜女章,而至新臺章。上曰,其大旨則闕之,可也。宗城讀至二子乘舟章。上曰,其大旨,與新臺無異,而殘忍則尤甚矣。寅明曰,宋時儒臣范祖禹,亦以此章,爲不可進講矣。宗城曰,然則此章大旨,亦闕之乎?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至章下太史公註而止焉。上讀新受音,至新臺章。宗城曰,臣已讀矣。勸懲之意,自上已知之,變風淫亂之詩,固不可讀者,而至於新臺、乘舟,則其慘毒,尤無比,何可自上讀之耶?若魯曰,人君讀如此詩,而存懲戒之志則好矣。若使此詩,不合於人君講讀,則孔子刪《詩》《書》之際,何以編錄乎?上曰,讀之誠駭惡矣。寅明曰,大旨則直書,故有不忍讀,而元章則語多婉曲者矣。上曰,衛風,多淫亂之詩。欲考見目錄,注書出去,取目錄以來,逅出來取以上之。上曰,副學,考見目錄,如新臺者,幾章耶。宗城曰,鶉之奔奔,亦與此章同矣。上曰,旣入於經,則廢講未安,下番所達,是矣。除大旨,只讀音爲可,遂連讀新臺、乘舟章,一遍訖後,上曰,太史公之引申生爲言,似不襯,而猶有筆法之嚴者矣。宗城曰,北門章,賢者自患於貧窶,出北門而賦此詩矣。大凡朝家待臣之道,惟當忠信重祿,而爲臣子者,不可以祿薄家窶,有所怨言。衛君之裨以政事,而不恤其艱,固非矣。其臣之呼天自訴者,細究其旨,亦不無冤悶之意,則似有欠於隨遇盡分之道矣。至於室人之交謫,則可知后妃之化,不及於閨門之內而然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北風章,則天地閉塞,氣象愁慘,危亡之禍,迫在朝夕,故當時立朝之人,慮其禍亂之及己,竝與相好之人而携手同歸,無或虛徐,此豈臣子之所可爲者耶?人臣事君之道,固當夷險不避,休戚與同,而不以國危爲念,惟以避禍爲計,則衛之國事,固無可言,而其臣處義甚可怪也。今以卽事言之,則立朝而無擔當國事之意,皆懷旅進旅退之計,不久而必將有惠好同歸之患矣。惟當勉勵其在朝者,勸諭其不來者,以爲聚精會神,戮力共濟之道矣。上曰,副學所達,是矣。各別申飭,可也。寅明曰,儒臣發端,臣亦言之。卽今國勢無危亂之象,而有粗安之形,雖以黨論言之,無殺戮之意,有和同之望,而立朝者,擧懷退去之計,少無堅固之意,豈非可慨而可訝者乎?若魯曰,衛國方亂,故賢人君子,見幾而作,不竢終日,而蓋其時則列國竝據,不得於宋,則之於魯,不得於楚,則之於晉,而我國則不然,有一定之義,而無旋踵之處,故生髮未燥,已知君臣之分,其中自好者,自好,立朝者,立朝,而無論仕與不仕,皆是世受國恩之人,莫不有休戚與同之義矣。臣以目所見言之,在先朝時,有二三臣僚,擔當國事,而今則未見視國事如家事者,旅進旅退,無自固之意,豈不悶哉?殿下,方至誠圖治,而群下不肯奉承,有君無臣,實爲今日之嘆。惟宜另加戒飭,俾有濟濟在廷之美,而楊氏所謂先王視臣如手足之言,甚好。聖上亦宜留念於以禮使之道矣。上曰,凡今日立朝者,每欲自快其心,故所以有不肯仕之患。若任其快心,則又將至於殺戮之境矣。十九下敎後,予志已堅定,而從前處分,或不堅定,故在下者,猶且不信,顧瞻趑趄,不肯就仕,而漸至於渙散之境,殆有甚於携手而同歸,則此莫非予自反之處,而其中足以知此義理者,亦或犯之,其將奈何?寅明曰,今之不肯服仕者,豈由於不得快心之致哉?雖欲擔當國事,而才試一著,輒遭一言,有才而不得布,有志而不得施,此所以慮其顚敗,而不欲仕宦矣。上曰,此弊則果有之矣。苟有擔當國事之人,則必加吹覓,輒至擊去,世道良可慨然矣。若魯曰,今日臣子,孰無盡心國事之願,而但當事者,每慮作此事,則有何言,而顧惜身名,不肯擔當矣。上曰,俄者所達視如手足之言,甚切實,當各別留念。宗城曰,此下文義,無可達之言,倫彝斁喪,便同夷狄之風。至如靜女淫奔之詩,則實有關係於風化者,宜存監戒之道矣。上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則二南之風化如何,而靜女猶如是,則衛家之衰亂,可知矣。寅明曰,衛是紂都,故餘惡猶存而然矣。上曰,此則不然,雖染紂惡,且被周化,則數百年後,豈有餘惡之猶存者耶?宗城曰,知事之言,儘有意見,文、武之時,治敎休明,化紂舊俗。自經幽、厲以來,文、武之敎已衰,而舊染之惡益深,故有如此之弊矣。若魯曰,旣見二南,又見變風,則可知其隆替矣。上曰,此如飮淸而飮濁,處明而處暗矣。宗城曰,淸濁明暗之敎,正切當矣。但今日世道,可謂幽濁,不可謂淸明,聖上,豈不慨然,思所以挽回文、武之世耶?其所挽回之道,不在於他,只在於澄淸本源之道矣。若讀《詩》而無懲創之心,則便歸於紙上之空言。惟願諷詠之際,常存心而惕慮焉。上曰,甚切實,當留意矣。諸臣遂退出。 ==6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受由}}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奉命偕來}}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鄭必寧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呂光憲牌不進,持平李性孝、尹得徵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夫馬留滯,極涉可慮。諫院纔已出牌,而憲府,則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連日特推之下,終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應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尙不行公,重囚取服,一時爲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夕講,禮判同爲入侍。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今春夏等褒貶,限內當爲磨勘,而堂上不備二員,則例不得擧行,參判朴文秀,尙未肅謝,參議魚有鳳,在外未肅拜。參判朴文秀,令政院,卽爲牌招,以爲備員磨勘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戶曹草記,今春夏等,褒貶磨勘時,堂上不備,不得擧行,參判朴文秀,令本院,卽爲牌招事,允下矣。戶曹參判朴文秀,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二日,幼學羅荃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有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卓之漢,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原監司狀啓,春川府居人囕死事。傳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尹得徵疏曰,伏以臣向於屛蟄中,獲承諫省除命,而情跡臲卼,荐違嚴召,罰止例罷,私分粗安。迺者敍命旋降,繼有除旨,臣於是驚惶感激,罔知置身之所也。臣本倥侗譾劣,百不肖似,冗官散秩,猶難堪承,前冬忝叨是職,辭避不得,黽勉承膺,獲侍前席,傳啓之際,意在詳陳,自不免壞損臺體之歸,致有儒臣之駁論。臣之疎逖昏憒,無所近似於言責重地者,於此益較然矣。卽荷聖上不棄之仁,荐蒙收錄之恩,反顧前事,餘愧在心,今何可徒恃寵靈,揚揚冒進,以玷淸朝之名器,重惹傍人之嗤點也哉?伏乞聖明,諒臣情勢之難强,亟許鐫改,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不敢以臺閣自處,而旣居其職,思效一日之責,附陳一二迷見,惟聖明省察焉。向日申晩之一疏,實循一國公共之議,當初譴罷,已有歉於來諫之聖德,收敍之後,一味枳塞於三司之地者,蓋出於箝制言者之計,固已可駭,而至於李喆輔之科名,關係非細,通塞可否,惟當消詳於同席,而近觀政注之間,每當首堂之不赴,輒必檢擬,視同無故之人,其在政格,已極乖舛,而其作爲義理,力戰公議者,誠未知其何意也。且金尙重之肆然營救,已極無嚴,而末乃逞憤於洪啓裕之一二論啓,公肆醜辱,不遺餘力。噫,啓裕之言議,素已見推於士類,及其居臺之後,風裁可觀,誠未易得,投合時好云者,有何一毫近似?而白地橫加,必欲甘心而乃已。噫,近來臺閣之上,喑然成風,而一有激揚之論,則輒必搏擊,使不得接跡,若此不已。臣恐殿下之廷,無復有開口論事之人,臣竊痛之。臺閣論事之體,雖事關廊廟,固當據事直陳,而向者成範錫,憑藉擧條之捧入,攙引特罷之故事,論列在大臣,勘罰在喉司,其挾雜回互之狀,有不可掩,玉堂處置,實出公論,而偏重之敎,出於意外。前後入臺者,視玆事,有同奇貨,紛紛藉藉,或啓或疏,專出於脅持之計。日昨諫臣之疏,批以鏡賊輩,欲實敎文而創行者爲敎,則聖上,旣知其言之爲非,而特以朝象不美,至有反汗之擧。噫,朝家用罰,當觀其罪之有無輕重而處之,而只爲惹鬧之慮,曲循角勝之言。此雖出於聖上鎭定調劑之意,而終未免處分顚倒之歸,臣誠慨然也。今於天牌之下,謹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臣罪尤萬殞難贖,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備忘記,通淸未久,居臺屬耳,而不思恢公事君之義,甘心惟恐護朋之其後,已極寒心,而況營護申晩者,人之無嚴,胡爲乎此哉?爲耳目之官者,皆若尹得徵,辛壬乙丙,其將復覩,嚴懲其微,烏可已乎?爲先遞差,罷職不敍。 ○甲寅六月十二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李光夏,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光原君樍,武臣行副護軍具樹勳,入侍。正言金箕錫,同爲入侍。宗城曰,三講前受音,將一時讀之,釋與大旨章下註,竝闕之,而只擧大文,未知何如?上曰,當如所達爲之,而六義則不可廢,仍讀三講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柏舟二章,至墻有茨章。宗城曰,此章,與昨日新臺章無異,大旨則不讀,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讀至章下註。上曰,與大旨無異闕之,可也。宗城曰,此則下端有勉戒語矣。游曰,孔子刪詩,而猶存此等章者,欲使後世爲惡者,知所鑑戒也。雖以帝王家言之,唐室淫穢之風,蓋不能知戒於此等章之故也。臣意則闕而不讀,未見其可矣。宗城曰,此等章闕之何妨,而楊氏註儘好。自蓋自古淫亂之君以下而讀之,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遂讀之,至君子偕老章而止。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柏舟章,卽共姜以禮自守之詞也。節義固可貴,而鄭、衛之間,淫風大行,節禮掃地,醜穢之擧,不一而足,俗習已成,人不爲恥,而共姜當如此之時,有如此之節,尤可貴矣。上曰,他字慝字之義,尤深切,足令人感歎不已也。若魯曰,女子之事夫,與人臣之事君,其義一般矣。當衛俗淫亂之日,有此特立之節,入於變風,甚可惜也。游曰,古人亦以婦人之守義,臣子之守節,比而同之,儒臣所達,誠有意見矣。宗城曰,節義志操,男女何異?爲人臣爲妾婦者,義莫大於事一,恥莫甚於更二,而其所以表率之者,亦在乎其夫與其君矣。凡臣節不著於平時,而必著於亂世。爲人君者,當太平之日,而優容諫諍,培養節義,則臨亂而自有守節盡忠之人矣。故古人曰,當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諫諍之中,此言誠有理矣。人主之威,無異雷霆,而不避忌諱,必盡直辭者,雖矢石交下,湯鑊在前,而視死如歸,不變其操。下番所達,有見乎此矣,宜眷眷體念矣。上曰,疾風勁草,板蕩誠臣,其非古人之言乎?予講李忠定奏議,而南宋,只有李若水一人,此蓋其時,媕娿成風,直氣掃地,故當亂而無伏節之士矣。宗城曰,下敎至此,實仰聖學之高明矣。若使宋室之君,居常培養直節,則必有節義風采之可觀,而濂洛之士,擯斥不用,秦、蔡之輩,相繼秉權,如是而寧有臨亂效命之人乎?若魯曰,以卽事言之,外面看過,似有廉恥,而眞箇廉恥,壞損無餘,豈非嘅然之甚者乎?節義亦從廉恥中出來,而朝著之上,依違成習,直聲久寂,只區區於官職去就之道,而竝與官司相規之風而無之矣。如是而若不幸當亂,則其可望頹波砥柱之節乎?此在聖上培養導率之道,惟願加意而省察焉。上曰,所達竝切實矣。宗城曰,墻有茨,無文義可達者。君子偕老則宣姜,雖有服飾容貌之盛,旣無可稱之德,而只爲誨淫之歸,則亦無可達之語矣。但詩人,猶不明言顯斥,只帶得其譏嘲之意,忠厚之風,亦可見矣。游曰,陳奏正使徐命均,送言曰,拜表日字已迫,方物封裹不遠,奏文寫出之役,亦將費了六七日,自明日,始爲査對,然後可以及期,而右相尙不出,査對若差遲,則發行將無期云,而欲以此意仰稟,故敢此陳達。上曰,累次敦勉,而大臣無意變動,不待査對,而先始寫役如何耶?游曰,此則事體不當,使行雖退,決不可爲矣。宗城曰,鼎席殆空,只有一大臣,而如是引入,査對一時爲急。雨澤乍降旋霽,凡事多有可悶者矣。游曰,査對固重事,而不特此也。我國凡事,以無大臣而不爲擧行者多,宜有各別勉出之擧矣。上曰,大臣亦必念此,豈終始不出耶?正言金箕錫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自此至南泰績啓十一度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刋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須勿更煩。又啓曰,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若魯曰,俄以崇奬直諫之意,有所仰達,雖以臺啓言之,屢歲爭執,空作故紙,殿下來諫之道,宜先從臺啓允從而始矣。宗城曰,臺啓,已至七年之久,在前必無如此事矣。上曰,於古亦有七年爭執之事,而古則臺臣,鎭日連啓,今則每以闕啓之故,牌招而使之傳啓。今之七年,似不及於古之三年矣。箕錫曰,臣初以臺官,入侍而屢啓,一不允從,莫非臣誠意淺薄,不足感回而然。惟願更加三思而勉從焉。上曰,已諭於儒臣矣。宗城曰,校理吳瑗,修撰兪㝡基,陳疏承批,而尙不出肅,竝牌招,何如?上曰,尹汲之撕捱,固已無義,而南泰良、申宅夏之尙今撕捱,尤極非矣。至於泰良,則當初違牌,已極無義,而付過還職後,又復違牌,事體道理,寧容若是?竝從重推考,一體牌招。{{*|出擧條}}若魯曰,法講正時前二刻,詣閤外習講,例也,而今日特進官申光夏,不卽入來,等待之際,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申光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夕講爲之事,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二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同知事尹游,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鄭彦燮、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禮曹判書尹淳,同爲入侍。宗城,讀桑中章,至鶉之奔奔章。宗城曰,此章大旨,亦如前闕之矣。仍讀至定之方中章而止。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而鶉之奔奔章,則只讀音而不讀釋。宗城曰,桑中與靜女章同,文義無可達者,而衛俗淫亂,下民而有靜女之淫,在位而有桑間之戲,至於鶉之奔奔而極矣。擧一世皆入於夷狄禽獸之域,若使王者有作而徵列國之風,則卽此一章,足以知其國之必亡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定之方中,則衛文公興復之功,悉載於此矣。自古人臣,勉其君節儉者,莫不以大布大帛稱之,而其所興復之效,非止於此一事也。上察天時,下度地理,爰定其居,載樹之木而靈雨旣零,星言夙駕,親勸農桑,不憚其勞,終至於蓄牧繁盛,國家殷富,而要其歸,則實本於秉心塞淵四字矣。秉心眞實,則何事不做?匹庶有誠,能透金石,況以人君而至誠圖治,則亦豈無隨事徯志之效乎?衛公,雖在覆敗之後,而以塞淵之心,行儉勤之事,故二十餘年之間,蓄牧之盛,比前十倍,而舊業遂至興復矣。顧今國計民憂,雖曰罔涯,而祖宗疆土,無一片之蹙,民物,亦且殷盛。聖德不讓古后,苟能塞淵其心,勤儉其德,則不出於孟子所謂小國之七年,大國之五年,而事半功倍,將與二帝三王而匹休齊美矣。彼區區蓄牧之盛,顧何足論也?上曰,衛公之德,固不當比論於周文,而此章,隱與靈臺詩相符矣。蓋作之不已,乃成君子,而不求近功,惟懷永圖,旣作之室,又樹之木,而敎化有始之者,元年三十乘,季年三百乘,而效驗有如此者。衛之風俗,本無可言,其所覆敗,亦無餘地,而其民猶能感服,其業能至重恢,儒臣所謂本之於秉心塞淵之道者,誠得矣。然極否則有回泰之理,故文公,實乘可爲之時,若使大布大帛,而在於惠公之前,則亦豈有如此速效耶?目今時勢,雖無危急之徵,而人心怠緩,凡事恬憘,未嘗有一政令一施措之大警動大振作,有若人之衰老,將至死境,中夜思之,只切悶嘆而念彼衛君,亦增赧然。往者所敎,草衣草食,豈以國王而眞爲草衣草食哉?常有草衣草食之心,然後可以節財昭儉,而庶有挽回世道之望矣。予亦觀自古爲治之法,三代相承,互有損益,因時制宜,不得不然,而至於商鞅事,則雖不足言,猶能立三丈木,示其民信,然後乃爲之。在上者,旣不能明有損益,只曰某政可行,某事可爲,則其誰肯信而從之耶?宗城曰,縷縷聖敎,丁寧反復,無非求治之至意。臣於此,實不勝欽仰感歎之至。今不當以他語仰勉,欲以秉心塞淵四字,復爲吾君獻,而如或聖心,不能持久,畢竟有志無效,則恐歸於欺臣等也。上曰,欺儒臣則小矣,此心不堅,治效終邈,則實無歸拜列祖之顔,此予所以慄慄不已者也。游曰,儒臣,旣眷眷陳戒,而聖主以歸拜無顔爲敎,欽歎之心,當復如何?爲人臣者,非堯、舜不陳,何敢以衛公事仰勉?而臣愚死罪,但未知衛公之授方任能,我殿下,其果能之乎?上曰,授方任能,予固不能,而卽今三百年痼弊,盡萃於一時,此正難治之時也。惟是秉心塞淵,實爲要旨,予之持心,今年固勝於昨年,而其誰知之?此心若持之不已,則經年之後,自可有效,而諸臣,常以予爲持心不固,予亦有可苦之時,而但諸臣陳戒,宜在於此矣。予之自勉,亦宜在於此矣。若魯曰,下敎至當矣。人臣之戒其君,人主之所自勉,豈不在於心之一字乎?臣於筵席,每承聖敎,希望之心,實不在於少康,此非臣面諛,蓋眞知殿下之誠心故也。而今殿下,以文公得可爲之時,而以今日爲不可爲之時,臣於此,竊不勝悶鬱之至。天下豈有不可爲之時耶?但當如履薄氷,如臨深淵,至誠圖治,無或間斷,則磨以時月,自當有效,況今宗社奠安,八路無警,君上所憂,只朝著間一黨論,而此亦在於誠心開導之如何矣。上曰,今當盛熱,日輒再三開講,予豈不知爲疲勞,而猶且行之?不但講學事重欲使撕捱玉堂,有所感動興起,而今日南泰良一人外,終無膺命者,此由於予誠心不孚之致矣。違牌諸人,初欲禁推,更思之,予方以誠心未孚爲歉然,故姑不爲之,只推,明朝更爲牌招。{{*|出擧條}}上曰,吏判,今日亦不出仕乎?彦燮曰,今日又爲違牌矣。上曰,予之期待吏判,異於他人,故人之疑阻,亦因此而多矣。豈可以如此微細之事,久爲撕捱乎?況前後特敎之下,一向違牌,誠甚未安。從重推考,待明朝更爲牌招。{{*|出擧條}}上曰,禮判進前,孝章墓莎草枯損處,雖至八月不改,其前可無崩頹之慮耶?淳曰,已盡於書啓中,而莎草雖枯損,猶不至專損,間有莎枯土出處,不過其廣如掌,前頭雖有霖雨,似無頹傷之患矣。游曰,莎草小小枯損處,則以新莎隨補,未爲不可矣。上曰,此則陵官不必稟報,自當隨所見而爲之也。淳曰,臣言于守衛官曰,小小枯損處則他陵,皆爲添補,而何不爲之耶云,則答以此墓事體,與陵寢有異,自內種種有別監出來之事,補以新莎,恐其未安,不敢爲之云矣。上曰,分付補莎,而此非出於擧條者,只自禮曹,申飭,可也。游曰,間間添補以新莎,然後可免霖雨崩頹之患,而秋後則不可不改莎草矣。淳曰,當初封墳,在於冬月,故不但莎草之多致枯損,當春解凍之際,治土處,自多凸凹,南邊虛左處,地面低平,水道不順,尤爲可悶矣。上曰,此則事勢然矣。水口樹木,比前繁茂耶?淳曰,樹木則漸至茂盛,立於齋室之前,而不見墓上矣。上曰,已覽書啓,別無可問之事,而禮判,自郊外還來,故引見矣。所經處,雨澤與農形如何耶?淳曰,日昨雨澤,洽於根耕,不足於移秧,間有僅僅引水移秧處,而秧已過長,似難善成,水付與乾播,則今方除草,頗有向茂之漸矣。但漢北則秧處小,而漢南則秧處多,且雨澤比漢北尤不足云,民事誠爲可慮。祈雨祭,旣有待數日更稟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去夜雨下時,侍臣有知之者乎?彦燮曰,至五更量,始承瓦谷小注而止矣。上曰,予夜深不寐,仰見天色,應有大霈,而乍雨旋霽,甚可悶也。淳曰,京中近處則雨下不爲不少,水畓乾坼處皆合,地氣尙濕,而有同驟雨,不能遍及,是可恨也。然卽今風勢,猶有可望矣。上曰,日候則連有可望,祈雨祭,姑待明日而更稟,可也。游曰,今年農事,實爲可悶。臣聞諸農人,秧之太長而中有黑點者,謂之蠅屎,而以春雨頻數之故,注秧太早,皆至茂盛,以卽今久旱之故,移種無期,擧有黑點云。若移秧愆期,則必判凶年,乾播水付之處,雖大登,不過爲穴農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前頭民事,極可悶也。宗城曰,禮曹判書尹淳,過査對後,欲爲留疏還歸,臣雖欲私自挽止,而有不可得,惟擬一陳天聽而未果矣。今適同爲入侍,故敢達。尹淳,本非學問高蹈之士,受國厚恩,致位崇品,豈無盡誠報答之願?而但在朝不容,不得已下鄕,在鄕而又遭上言之變,故京鄕姑無定處,不免於流離彷徨,此誠世道之嘅然者,而朝家貌樣,專在於得人而用之,雖山林之士,固當至誠招致,與之聚精會神,戮力共濟,而淳是曾經冢宰之人也。豈可任其還歸,而不爲挽止乎?臣與尹淳,自少相親,豈不欲成就其志?而昨以北風章進講,實有爲朝家惜其去之意,故及此未留疏之前,而有所仰達。上曰,禮判進前聽諭,近來與卿,君臣之間,頗齟齬矣。卿雖入侍,而不爲提及於從前去就之事者,謂卿已造朝,必無更往之意而然矣。今聞副學所達,甚可訝也。卿兄弟俱入侍,若謂弟勝於兄,則非在上者之言,而卿之長短,予豈不知耶?頃者靈城,有淸流等說,而未知淸者幾人,淸固美德,而過於淸者,反有病,卿之病處,亦在於淸,而淸之害,至於滯與瑣矣。予自甲辰後,向用卿兄弟者,實有意矣。卿與趙顯命,同爲春宮僚屬,而尙記辛丑秋,予自私邸入闕時,至闕門欲步行以入,諸僚爭之,而師亦從後入來。卿言于予曰,師來當起,於其時也,已是盡知之事,固無可道者,然於禮節間所當爲處,則雖造次之際,猶必爲予而欲盡禮,予嘉嘆其黨習之不深,而至今不忘矣。往年李奉朝賀,與趙豐陵,謂卿爲可任之人,而不待此言,予已知之矣。卿之心事,實無爲世所嫉者,而必欲吹毛覓疵,使不得安於朝廷,此固慨然者,而不過薄物細故,亦豈爲可去之義耶?卿之欲去者,予知之,其一,國勢如此,無可有爲,故欲去也。其二,有疑予之心,而或慮其及於大戾矣。名位如卿者,何限?而世人之必欲甘心於卿者,亦由於淸之爲病,此則卿所自取也。予雖奬卿,而猶以淸病之,況不知卿者乎?世道危險,雖或驅卿於大戾,予豈撓於浮議,而致疑於卿乎?予雖不明,決不爲此。予旣悉心下敎,卿猶不信,則何待査對之後,出閤門,留疏卽去,亦無不可。不然,則卿何棄予而去耶?淳曰,日已暮矣。不敢以長言陳之,而自古人臣去國,得罪於君上者,無多,莫非不容於同朝而然矣。臣之前後所遭人言,實爲罔極,而聖上輒加涵容,深恩厚澤,無異再生,人雖以刀鋸擬臣,而臣之所仰恃者,惟聖明,況今國勢,念之於邑,如臣世祿之裔,義共休戚,豈敢爲便身之圖?而惟此兩敎,臣實至冤矣。臣今在朝,而果有一毫補益之事,則隨分供職,固所不辭,而惟是從前在職無幾,輒有人言,此臣所以欲留而不能留也。無寧臣身,退去而使朝象粗安,身命得全也。臣於頃年,以待命入來時,故左相趙文命,來見,勉之以共濟之意。臣答曰,公今爲相,若能和平世道,使我得見容bb於b朝,則當與之共國事,私室酬酢,亦如此矣。臣爲人百無肖似,且昧涉世之方,動輒得謗,自反之外,更誰怨尤?而此亦關係於命數者也。今雖以禮判行公,亦未知幾何而又遭狼狽,聖明若以一軍銜處之,則當時奉起居,少效忱誠,而若以職事責之,終不可留矣。上曰,予纔講北風章,至携手同歸之語,而心有所嘅嘆者矣。豈料今日朝廷,乃有此携手同歸之擧也。今日時勢,誠如衛國之危亂,則言之無益,而不如是,則是豈臣子可去之時乎?卿之去就,不宜自輕,愼勿懷思歸之心也。卿之必欲去者,其以金若魯疏耶?儒臣方入侍,而始則雖出於疑阻,再疏則平坦無他意,但卿之處之者,不免過中矣。淳曰,此事,臣亦自悔其太過矣。然豈以此留在心曲,臣素昧金若魯,而俄者始相見,一笑說破矣。上曰,以申處洙事而然耶?淳曰,臣於此,本不介懷,頃年臣請放處洙,而至遭推考,自上必記有矣。上曰,卿之必欲還歸者何也?淳曰,臣非山林之士,留疏徑歸,安敢爲此?但當初上來,非爲職事,只因文字事暫進,而頃者迫於牌去來,不爲取稟之敎,不得已承命,而以執役媒進,尊官美爵,公然坐享而不去,則臣之處義,首尾橫決,終爲何狀人也?以此不得已有留疏告去之計,私與酬酢,而李宗城,至以此上達,不勝惶恐矣。上曰,今日朝臣,皆欲爲李眞望之事,此予所以不奬眞望者也。眞望之外,又有金鎭商、李縡,皆不欲仕,而以予觀之,則眞箇休致,崔奉朝賀一人而已。至於卿則今番上來,事件有異。卿之以此爲嫌,予亦料之,予豈不成人之美,而遂卿之志乎?所帶諸任,竝姑許解,而此非使卿而永作休退,卿宜知此意也。淳曰,荷此曲體許解之恩,感激不知所達。淳先爲退出。上顧謂宗城曰,尹淳之許遞,似無著落,於副學之意,如何?宗城曰,今日許解,實出於體下之道,處分得宜,而從後爵之,惟在聖明之諒處矣。諸臣遂退出。 ==6月1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呂光憲,牌不進,傳旨未下,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注書李光躋,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旣已出仕,假注書南泰耆,偕來之,代以假注書許逅,姑爲仍察,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參判宋眞明,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又啓曰,刑曹,方有重囚推覈之擧,而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呈辭單,尙不擧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參議柳儼,由限已過,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戶曹參判朴文秀,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本曹褒貶,不可不及時磨勘。出疆日字,亦且不遠,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樂安郡數外官屯田六十三負三束,靈巖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九十九負一束,光陽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九負七束,望呈願受。故査問各該邑,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情地,一味危蹙,方在引伏之中,冒受常廩,終有所不敢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道臨陂縣定配罪人吳彦賓,以其父歸葬事,依定式啓稟,給由矣。今聞已過葬事云。還發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未時量,忽有一狗,自曜金門突入,直走金虎門之際,近仗軍士等,驅逐出送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士,自本曹從重決棍。同門守門將鄭道行,亦難免常時不能檢飭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三日,忠贊衛梁德徵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石有衡,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行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素以善病之身,少失將攝,輒必添劇。向來辭單,實出病勢之無路供劇。而三度還給之命,出於格外,分義所在,不敢更言賤疾,不計筋力,黽勉隨行,思報聖恩之萬一矣。再昨申退歸家之路,不量日候,單衣受風,素患關格之症,乘時復發。胸膈如刺,痛不能堪,頭部如劈,不得暫擧,加以嘔泄兼發。元氣苶然,若將頃刻隕絶,昨今兩日,不得仕進,已極萬萬惶悚。而病狀有加無減,自量旬望之內,決無復起供職之望。且於院中事,有難安之端,日昨利川儒生李始煥等,麗朝臣徐熙、李寬義,本朝臣金安國書院事,陳疏到院,院中,欲爲捧入。而臣意則以爲近來書院,幾至於無邑無之。少無士子培養之效,但有良丁逃匿之弊。已賜額者,雖不可論,而況此前朝四五百年未行之事,今何可輕議?至於金安國院享,則已在於驪州、長湍,龍岡三處,疊設自有邦禁。尤不當冒禁煩請,故以此發言,連爲退却矣。今者院中,不復消詳於臣,而遽爾捧入。臣忝居一院之長,所執不行,見輕如此,其何可苟然蹲居乎?臣疾病危苦之外,添有此難冒之端,玆敢仰籲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察臣病狀情勢之如是難强,亟許遞改臣職,以尋生路,無壞院風,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左副承旨金聖應疏曰,伏以臣以弓馬賤品,猥叨非分之職。感戴洪私,黽勉承膺,而居常憂懼,若殞淵谷。向者請急之章,實出於私義之所不得已,竊冀卽蒙鐫改,以守本分。三度還給之命,遽出格外,特敎勤摯,召牌繼臨。異恩所被,惶蹙罔措,他不暇顧。竭蹶趨承,而因仍蹲冒。又過一朔。惟以夙夜奔走,爲少報涓埃之圖矣。昨日申退歸家,臣之老母,猝患暑癨,症情危劇,達夜療治,少無其效。蓋臣母以七十之年,抱積痼之疾,氣力綿綴,有不保朝夕之憂。而方當暑月,感風傷食,轉成癨亂,吐瀉兼發,胸膈關塞,勺水不入。臣遑遑扶護,方寸煎灼。卽今情理,實無頃刻離捨,束帶趨朝之望。出納重地,不可緣臣而暫曠,玆敢疾聲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俯諒私情之懇迫,深軫職事之瘝曠,亟命遞臣所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京畿利川居,幼學李始煥,生員李宜炳,幼學李泰之、李彦復、尹光先、李萬楷、任聰、安脩、鄭道性、申命殷、李徵鳳、曺命恒、曺命鼎、李台柱、柳文濬、金克誠、姜福一、金百興、愼益泰、沈溶、沈溏、李奎祥、鄭鎭周、鄭玄瑞、金萬鎰、李命箕、愼儀昌、愼克泰、李道晉、金德耉、李敏欽、金弘鼎、朴珪、尹光迪、李敏養、趙元裕、吳舜星、閔震熙、許鐸、尹鼎厚、許鎛、申嵓、申㠍、李台相、金德壽、金華壽、金東稷,生員金最壽,幼學姜震獻,白尙說、李光復、李世斌,生員任衡弼,幼學權會經、張道顯、崔慶臨、崔厚崗、李斗七、金東伋、李錫玄、申佑天、柳權、洪履範、洪時範、姜呂肇、宋翼賢、李禹徵、金啓興、申嶷等疏曰,伏以自古國家敎化之隆,必由於崇儒重道,尊賢尙德。至于我朝,名賢輩出,儒風丕振,實賴祖宗朝以來,所以培養者深厚。而凡係褒揚之方,無不畢擧。故列邑校庠之外,設院建祠,激勵頹俗,而勸勉來世者,厥惟舊哉。惟我利川,粵在嘉靖甲子,肇建三賢之祠,三賢,卽麗朝太保內史令徐熙,本朝徵士贈吏曹判書臣李寬義,左贊成臣金安國也。臣等謹按《麗史》,徐熙本以利川人。曾在高麗光宗朝,年十八,擢甲科,超遷內儀侍郞,奉使如宋,宋太祖,嘉其容儀中度,授檢校兵部尙書,及東還,事成宗。麗朝自太祖時,崇信佛法。而繼世之君,因襲其弊,故擧世奔波,莫可救之。而成宗二年,熙以兵馬御史,從幸西京,成宗,欲微行遊永明寺。熙上疏極諫乃止,賜鞍馬而賞之。其後契丹將蕭遜寧,攻破蓬山郡,且移書云,八十萬兵至矣,宜速來降。朝議或請率軍乞降,或要割地以和,熙獨大言以沮之。挺身請往賊營,諭以利害,辭凜義正,能革獸心,戢其鴟張之勢,竟致和好之意。而又逐女眞,仍城六鎭。蓋其踐履篤實,不外道德,斥異扶正。盡言無諱,使其君回心而向道者,正與韓愈佛骨表,相表裏。而以口舌,却虜兵,驅勁胡,拓邊境,使一國生靈,得免左衽。此實我東方萬世永賴之功,而可謂有倍於古人矣。李寬義,亦利川人也。早中司馬,自少志于學,潛心經傳,積年用功。精通性理之學,蔚爲一世之儒宗。成化十四年,我成宗大王,布告中外,搜訪經明行修之人。道臣,以寬義聞,馹召入對,諮以當世之務。講以性命之源,因論易理,天地度數,日月星辰,歲差曆法,寬義應旨敷奏,毫分縷析,成廟亹亹不厭。自朝至夕,留便殿數日乃罷。仍欲大用,寬義,辭以年老,固乞還鄕。上下敎曰,寬義,理學精熟,果副所聞。而以年老乞還,予嘉其志,賜衣賜米,又手書栗亭以賜之。寬義,遭成廟聖明之世,見奬若是,則其造詣之篤實,學問之純粹,推此可知。而其激揚頹波,扶植世敎者,固無讓於嚴光。一絲之風,其所進退,豈不綽有裕哉?此皆實蹟,具載於史臣日記、《國朝寶鑑》。而先賢臣朴祥,撰述碑文中,以遡濂、洛、關、閩之餘波,上探洙、泗淵源等語書之,則其爲一世之師表,而垂範於後代者,從可見矣。先正臣鄭汝昌,文貞公臣孫舜孝等,俱出其門,成就學業。故孫舜孝,嘗有詩曰,學究天人冠一時,居於陋巷不求知,聖君特召詢治道,因許山林意所之。其道學之高明,志尙之貞確,亦可見矣。金安國,中廟朝人也。自幼時,孝友彰著,學問精粹,志在君民,庶展所學。而逮至己卯,謫居本邑者,十有餘年。誘掖鄕人,振作儒化,薰德善良者,凡幾人,一時士林,仰如山斗。惟此三賢,道學德業,卓越千古,書院創建,已過百年。而尙稽請額之擧者,蓋由士氣之不振。久爲聖朝之闕典,以至俎豆虧缺,院宇頹圮。臣等不勝慨然痛迫之忱,玆敢相率,仰籲於宸嚴之下。伏願聖明,留神而澄省焉。蓋徐熙,當國俗崇佛之日,諫其君沙門之行,使不至於沈惑異端,而回心向道。其格王之忠,衛道之誠,炳如日星。而却賊之功,固圉之策,鐫在彝鼎矣。李寬義之正道邃學,已著於聖祖召對之日。而亦彰於門人鄭汝昌、孫舜孝等,贊揚之語,則豈以出其門而傳其道者。或從祀於文廟,或享食於書院,而爲其先師,模範後世者,徒享鄕賢之祠,而獨無恩典之加乎?此非獨有歉於聖世,而兩賢臣從祀享食之靈,想不安於冥冥之中矣。金安國道德學業,隨所往而薰炙。故雖或有他邑之景仰立祠,而至於本邑,則旣是十數年謫居之地,講明道理,導迪後學,流風遺德,尙今不泯。顧此多士,旣爲三賢而立祠者,實在百年之前,則近來朝家,疊設之禁,非所可論。而況徐熙、李寬義,又無他院之享者乎?三賢事蹟,如彼卓然,本院創建,若是其久。而當列聖右文之朝,尙不蒙二字恩額之頒者,實是一邑士林之深羞,而亦豈非聖代之欠典也哉?況且多士矜式之方,莫過於先賢俎豆之所。故我國列邑,建祠蒙額者,非止一二處。而獨此本縣,以畿輔巨邑,只有此三賢一祠而已,則尤豈不亟賜恩額,比列邑共爲興起斯文之地乎?噫,世降俗末,倫斁義乖,激揚頹波,用樹風聲者,旣係於斯,則今此請額之擧,非獨褒崇先儒之誠而止也。伏願聖上,追列祖重道之典,念多士慕賢之忱,亟下賜額之命,以副齊籲之懇,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三賢之名,旣載靑史。院之賜額,不過其文,肇建其幾年,而何寂寂于今。反請乎書院,申飭之時乎?爾等,宜祛其文,修其實業。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臣蒙被恩造,出入邇列,殆近十載。而拙於謀己,暗於涉世,每一開口,動取顚躓,至於年前趙觀彬之疏誣,而僇辱狼藉,更無餘地。雖荷聖鑑之至明,洞照其情形,而臣之羞愧欲死,至今未已矣。仍念臣之頃年一疏,只是目下卽景,而時在言地,偶爾提論,彼以怨毒之心,乃售傾軋之計,排擊銓地之餘波,至及於臣身。而暗地捏造,處意陰頗,言之可羞,聞亦可笑。臣不欲與此等病喪之人,呶呶較辨,而在臣自靖之道,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放忽也,決矣。且於昨年,西關之罷場也,臣亦有僨事之罪,而病廢經年,無路自暴,今始冒僭略陳焉。臣待罪西邑時,忝在參試之列,及其開場出題之時,主試官,要與臣共議,臣曰,書題宜出主試之手,非參試官之所當預論。主試官亦然臣言,卽自拈出而揭之,其中無賴輩,故爲亂場之計,托以改題,轉輾起鬧,終至於攔出罷場而後已,不免爲僨誤國試之科。其不善調劑之罪,誠無所逃,狼狽歸來,恭竢重勘,而最後惠文之章,薄示末減之罰,惶蹙之極。雖久愈深,重以素患目疾,十朔危劇,杜門涔蟄,分作廢物,無復有陽界之思矣。乃者牽復之恩,忽下於千萬意想之外,聞命驚感,罔知攸措,揆以臣分,宜卽竭蹶趨謝,而況臣數載縣紱,逖違軒陛,區區犬馬之戀,豈無一近耿光之願?而顧臣所被危辱,寔爲搢紳之羞,豈有復廁榮途之顔?而加以誤事之失,添一難冒之端,去就一節,無容更議,隨牌控懇,自外徑歸,瞻望尺天,撫躬悼歎而已。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苦之情,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俾得隨分飮啄,以盡自靖之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晩進迹孤,重以志氣全消,不合於激揚之任,言議任情,全昧於計較之分,以此而居臺地,豈不殆哉?近日鳳祥事,彼此互爭,氣象不佳。臣於此際,官以諫名,義不容默,妄謂收殺原事,則庶息紛鬧,故略陳愚見,幸蒙允可,仰感瞽言之見施,庶冀朝象之和平矣。昨伏見儒臣疏本,以一種時論,惟恐施之以寬典爲言,此雖非專指臣言者,而臣於此事,亦爲參涉,則揆以廉隅,已難晏然。繼又伏見前持平尹得徵疏本,則有曰,前後入臺,或啓或疏,專出脅持。又曰,角勝。臣於是,尤不勝瞿然之至。噫,臣亦或疏中一人耳。臣則以調停爲意,而人乃以脅持爲罪,臣方以乖激爲戒,而人反以角勝爲言,豈非异也?且僚臺,因此難安,至於違牌,則臣以一事引避之人,去就宜無異同,而昨者乍出,厚招物議,自損臺體之失,亦無以自解,則此又臣難冒之一端也。且臣母病,尙今彌留,初因路憊,又添暑感,種種諸症,無非危惡,而最是泄痢不止,食飮專却,篤老氣息,日就奄奄。臣雖微情勢之如右,方寸煎灼,實無暫刻離捨之勢,玆敢冒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鐫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且許專意救護,俾申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掌令呂光憲之疏,於其首陳事,事關臣家墓奴,臣不勝驚駭震怖,不知置身之所也。夫陵寢樹木,狼藉偸斫,何等極罪?而不幸出於臣家之墓奴,渠之凶悍,姑舍勿論,緣臣平日,不能檢束下僕,致有此肆凶之弊,何可諉之以無識頑奴之所爲,而臣獨自晏然而已乎?至於仁嬪墓木,則臣年來善病,且牽職事,不得亟亟往省,有時請由往返,未免悤遽。且草樹叢蒨,泛然看審,不覺其豐材之刪斫,及見臺疏,始乃知之。臣爲此墓主祀之人,墓奴之恣伐丘木,亦未覺察,私心痛駭愧忸,已不勝言。臣誠昏劣,不克御下,於公於私,罪何實重?敢露請譴之章,恭竢鈇鉞之誅。伏願聖明,亟治臣不能束下之罪,以懲日後之弊,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懼竢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豈有不安之端?卿其勿辭焉。 ○副修撰兪㝡基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昨再違召,至爲惶懍,恭竢威罰之遄加,不意聖度天大,罰止只推,繼而牌招狎臨,促臣承命。又伏聞昨夕筵敎懇惻,誨諭諄切,臣雖無狀,粗具人性,豈不知嚴敎之至爲惶恐,分義之至爲未安?而第臣之所遭非常,雖欲冒出,有不可得。古人所謂欲入而無可入之門,欲出而無可出之路者,正爲臣今日準備語也。此非臣故爲逋慢,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也。念臣前後屢叨是職,未嘗敢爲撕捱之心,有除輒膺者,區區素志,只爲其備員開講,粗伸分義之計。而中心愧恧,如負大何,迺者臺抨至峻,至以放肆無忌爲斥,則廉愧所在,有不忍視爲薄物細故。揚揚冒進,以取其益放肆之目,此則聖鑑孔昭,可以俯燭,而無遺矣,夫莫嚴者臺議也。柱後惠文之彈,旣已張皇臚列,聲罪狼藉,至以罷削爲請,則在公朝振勵之道,似當扶樹臺氣,亟行其言,而爲臣之計,亦宜見幾知微,早自退避,以免此後之大段顚沛,可也。一世公議,夫孰不曰?臣爲應遞之人,而獨恨夫僚寀之間,誠意未孚,臣未及一番疏暴之前,謂臣或可進身而承命,互相陳達於筵中云。不信乎朋友,而獲乎上者,未之有也。撫躬慙悼,繼之以惶蹙罔措,臣若有一分可進之勢,則昨夕嚴敎之下,豈不知變動?而情窮理極,無由趨造於諸臣之後,仰覩三接之盛儀,此豈臣之本意哉?瞻望邇英,倍切耿結之忱,噫,睿志常勤於問學,而臣等則徒積逋慢,惟以違牌爲事,已頹之綱紀,至於臣等而益壞無餘。論其辜犯,死有餘罪,臣於洊召之下,不敢坐違,進詣闕外,畢暴衷懇。伏乞聖明,亟削臣職,以伸臺議,臣方乞免,不宜贅陳,而敢以草草一言仰勉,臣竊伏見,近日法筵連開,未嘗少懈,瞻聆所及,孰不欽仰我殿下勤學好問出於至誠?而況如微臣,其所激感而贊歎,視外廷有間者乎?惟望殿下,一此心乃去,勿以涉獵爲主,又以貪多務得爲戒,惟日孜孜,有始有終,是臣區區之望也。再明則政院,當以盛暑,稟停視事,此雖舊事之不可廢者,蓋盛暑隆寒,爲日非暫,則曠廢經筵,其間當爲幾何,此甚可悶而可惜。前輩之每以國家此規爲言者,亦非一二,而宋臣程頤,於哲宗之時,疏論暑熱罷講之非,有曰,比至仲秋,蓋踰三月。古人欲朝夕承弼,出入起居,而今乃三月不接儒臣,何其與古之義異也?當時哲宗幼沖,氣體嫩弱,而程子猶有此言,豈程子愛君之誠,不及於宋朝他臣而然哉?雖然,今此視事之寢停,乃祖宗朝舊例,今不可遽議變通,而雖停經筵,亦有召對,則不可謂之三月不接。而亦惟我聖上,玉候長在靜攝之中,姑未康寧,盡復天和,則卽今萬般悠悠,無過於聖躬之補養,而其所補養,舍治心何以哉?先儒有言曰,治心養生,同一法。月令又曰,夏月也,君子齋戒,節嗜慾定心氣,其於順天時養性情之義,可謂至矣。臣於昨夏進講時,以此文義,有所陳達。而今又以治心養生之說,惓惓而不知止。伏願聖明留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款勉戒,可不留意,上款撕捱,其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李廣道疏曰,伏以臣年紀衰暮,疾病沈痼,形骸雖存,精神已脫,惟待傾盡之期,無復從宦之望矣。不意薇垣新命,忽下於畿坰病滯之日,召旨遠降,榮動旅舍。臣誠驚駭震惕,罔知攸措,徊徨岐路,進退維谷,顧畏分義,不敢稽滯,纔得數日調息,私舁前進,來伏於城外,而顧臣情勢,實有所慙愧悚蹙,不敢冒進者。臣於前冬,忝叨是任,再登筵席,而衰朽之質,視聽昏聵,疏逖之蹤,聞見孤陋,低頭塞默,有同聾啞。徒傳故紙,未效一言之補,果被承宣之斥,蒼黃引避而退,其昏謬拙訥,不合臺職之狀,於此而畢露無餘矣。追聞聖明,旣降臺閣寂寥之敎,大誥申飭,亦且嚴切云,如臣無狀,濫廁臺列,全負職責,致勤飭礪,不匡之刑,臣實爲首,惶隕欲死,愧怍靡容,從此臺端一步,已是永謝之地,今雖欲含恩怵義,竭蹶膺命,將何顔面,復進於僨敗之地哉?且臣扶病往來之際,添得暑感,久痢宿症,因仍增劇,脹喘交急,昏仆欲絶,以此病狀,萬無叩謝天陛之路,臣罪至此,益無所逃,玆將危迫之懇,敢瀆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賜矜諒,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嚴官方,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旣自劃於臺地,則不宜妄有所論列,而竊有區區之懷,敢此附陳焉。噫,今日良役之弊,尙忍言哉?不罷良役,則將至於民空而國亡矣。何者?軍保二疋之規,實貧民苦重之役,故逃竄之弊生,逃竄無窮,故徵族之弊生。徵族不已,故逃竄而至於流亡,此卽三百年痼弊,而朝家常欲變通者也。至於今日,連年凶荒之餘,流亡殆盡,各邑軍簿,全是鬼錄。而守令迫於朝命,搜括逼勒,姑爲䌤縫gg彌縫g於一時。累萬同軍布,未免徵出於白地。不幸而又値凶年,則其將有孑遺之民耶?此實目下之卽事,事勢之必至者,而朝家尙無變通之擧,未免姑息之政者,豈以未察其弊之實,至於此極。而猶冀如前日之牽架度日耶?臣於近來,稔聞南中事,則三南郡邑,地狹人稠,雖小邑,或至萬餘戶。而諸邑有頉之戶,居其三之二,所謂良民,不過三之一。而軍保之數,則要不出萬餘名,以軍額配戶數,則良民一戶,各當三丁而不足。然則以三千餘戶之良民,當二萬餘疋之軍布也。近年大殺之餘,萬餘名軍保,流亡過半,其數要不出五六千名,則三千餘戶良民之絶戶,亦應過半。少不下千五六百戶。然則五六千名代丁。萬餘疋族布,又當加徵於千五六百戶矣。以此推之,則良民一戶,各當新舊布十餘疋而不足矣。凶歲救死不贍之民,一綟絲,一尺布,尙難自營,十餘疋軍布,從何而辦出也?是以閑丁搜括,族布分徵之際,自里中賺誘傭丐之類,借名塞責,而未及來歲之徵布,先已逃亡。又以農民中稍有富名,易於徵布者,援稱逃軍之族屬,雖十人之布,竝責於此人,則逐年賣土而陪輸。終不能支吾,未及數年,又爲流散,故每於簽丁徵布之際,一境騷擾,如逢亂離云。此實由來之痼弊,而近年忒甚者也。至於沿海大殺之邑,村里空虛,人烟斷絶,到處膏腴之地,汚萊極目,無人耕墾云,可知其流亡絶戶之又倍於他郡矣。且水軍三疋之役,尤甚苦重,而其數數萬,皆是濱海之窮民,其流亡之數,應倍於他軍。而在傍之營鎭,狎督而威喝,受壓之各邑,畏怯而侵剝,則今日水軍之弊,想亦尤慘矣。且以往來鄕曲人所聞道言之,農民有産業而力田者,始有奠居久安之勢,不過數年,或家已易主,或宅已蓬蒿。問之隣人,則輒云,破産於徵族之弊,流徙已久。或浮寄某地,爲人傭雇,或離析飄散,不知存沒云。此亦常年流亡之實狀,而在在皆然者也。且聞去歲光陽縣,一飢民,挈其二幼子,往乞於其族人之饒食者。一日族人謂曰,汝與兩幼子留此,則非久當入於軍保,吾方以身布、族布之多,將不能保存。今汝兩兒之布,又徵於吾,則吾又將流散矣。其人不得已辭去,撫其兒而口語曰,以汝生具男形,故吾將餓死,因飮泣而出。其大兒,謂小兒曰,吾不幸而生有男形。故父母,將至於餓死,吾寧割去辨男之物,遂以刀自割其勢。小兒,見其兄之爲而又自割之,血流淋灕,昏仆俱絶於一處云。噫噫慘矣。是何良役之害,至使無知之孩兒,能知軍保之可畏,父語之悲痛,而自殘其形耶?且戶少軍多之邑,或有以襁褓女,殘疾兒,誤簽而權拖,仍徵數年之布,則兒雖自刃,安保終得如福手也?且聞遐方愚民,畏軍役如避死地,多有生子而不擧者云。今以光陽事觀之,則窮民之迫於軍役,自滅其天倫者,抑又何限耶?凡此數條,皆已然之久弊,抑或朝家之所知。而目今方生之新弊,尤有大可憂者,何者?今聞朝家,有忠義校生,充定軍保之令,故各邑,承催逼抑,悉簽闕額,以致驚駭,繹騷怨聲載路云。所謂忠義,卽憑藉其遠胄,自制於鄕里者也。所謂校生,卽凡民之冒屬於鄕學,圖免其軍役者也。此輩平日,自謂與賤民有別,不應公家之征徭。今於一朝,勒定賤役,則一得軍保之名,永爲沒身之恥。歲輸二疋之布,挫其資生之力矣,其爲怨恨,不亦宜乎?南來之人皆曰,此輩怨國之言,無所不至,不無生變之慮。此言雖出於過慮,而其怨恨之結於其心則,明矣。噫,可畏者非民乎?匹夫之怨,尙可畏,況千萬人之怨乎?以下怨上,誠可謂亂民。而今日之怨,豈由民性之本惡耶?設謂其怨言不足恤,其不至如前日軍保之流散乎?此輩心産之無恒,無異於前日之軍保。而方生之弊,自至於隣族侵徵之境,則雖欲守其田里,不至於流散,其可得乎?前日之軍保,擧皆流亡殆盡,今日之忠義校生,又將愁怨,而終至於流散,則今日殿下之民生,其將有孑遺者耶?今之言治民者,皆曰,忠義校生之類,汰定軍役,然後國可以治。又曰,軍保二疋之役,不可不徵於此輩。此實有激之論,而以今日之紀綱,以今日之人心,行如此之令,而國其可安乎?聖人之論治民,必曰,保民,曰,養民,曰,順人心,曰,固邦本。則今日之令,其不背馳於此乎?若於平日,富之敎之,然後編之行伍,責親上死長之義,則渠雖勞而不怨。今乃不然,渠欲愛其身而恥之以賤名,渠欲厚其生而困之以重斂,此豈順民心固邦本之意耶?古語曰,政煩則民不安,民不安者,土崩之勢也。臣恐自此,國家將有土崩之患也。噫,聖人之於民也,匹夫不獲,則若痌瘝在躬,一人有飢,則若推之溝中。今日擧國民生,困於良役,愁怨流離。一至於此,以聖上如傷之念,寧不惻然思所以全安之耶?軫恤民隱之敎,前後屢降,講究變通之方,亦已多日。而未聞有以全罷良役,永革其弊,爲言者,其將變通之終無其日耶?今之議者,皆以爲若罷良役,則經用匱乏,必至於亡國。不罷良役,則弊已恬熟,國可以支撑?臣則以爲若罷良役,則國有可安之勢,不罷良役,則國與民俱弊,其亡可立而待也。聖人有寧去兵食,民無信不立之訓。有若亦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如以聖賢之言爲迂闊則已,苟有意於保民而圖安。則臣恐今日之急務,莫先於良役之革罷也。臣復請以經邦之大體陳之,夫人君,爲人司牧,有子養黎元之責。故三代之制,只有田賦什一之外,別無他賦。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所謂屋粟里布,夫家之征,卽警遊惰之別法,非常行之通制也。然則先王之世,民豈有身役耶?漢初法制,猶有古意,只有口算,不過人錢百二十而錢迺五銖,爲今錢二十二,爲今身布二十分之一也。文帝之世,只賦十三錢有奇,其賦尤輕。逮至魏、晉,始有戶調之名。唐家租、庸、調,蓋亦遵此,而租則粟二石。調則綾絹絁各二丈,綿二兩,麻三斤。庸則用民力二十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比之漢制,其重累倍。而只賦於受田之實戶,不賦於無産之窮民。所謂受田者,卽受一百五十畝之田者也。其猶有薄賦均斂之意焉。自唐中葉以後,賦斂無藝,而亂亡之轍相續。至於宋朝,熙豐之新法苛刻,卒致靖康之禍。南宋之雜徭煩夥,國勢終以不振。考之前史,豈有邦本先蹶,而能保其國者耶?今此良役,卽祖宗朝以兵養兵之制,當時必有量民力而均賦之法矣。五衛革罷之後,專屬於兵曹,名以軍國之需。而盡歸尾閭之洩,則殊與祖宗立法之意,大相逕庭。況其取之之制,異於戶調之常法。不量民資之貧富,通融均賦,而只以窮殘之類,苟充其數,逼迫以塡之,抑勒以徵之。官吏侵擾之弊,村里流散之狀,無異於橫政暴斂,剝膚椎髓之慘。而國家經用,專靠於疲氓之膏血,生靈之休戚,國家之安危,姑舍勿論,以堂堂萬乘之國,何忍作此衰世苟且之計活耶?先正臣李珥,論隣族之弊曰,此誠千古所無之患,不可使聞於後世也。又曰,斯民之流散,出於困悴,當惠鮮之不暇,而反以毒虐之政,散其未散之民,此豈仁人君子之所忍爲也?旨哉言乎,今去珥之世,已過幾年矣,隣族之弊,又加幾倍矣。儻今日使珥而在者,又將以爲何如也?噫,窮民之困於徵布,愁怨流離之狀,尙忍言哉?腸肚長枵,肥體不掩,妻子凍餒,大命近止,而其身之不恤,惟其二疋布之是憂。今其恒言曰,死則易,二疋布則難矣。寧欲死而無知,得忘斯憂也。畏追胥如虎狼,畏官府如陷穽,桁楊囹圄,視如地獄之舂磨,終至流離失所,塡丘壑而後已。今其使斯民至於斯者,果是仁人君子之所忍爲耶?論以民瘼,其急如彼,揆以國體,其謬若是。臣謂今日良役,雖欲不罷,不可得也。今聞廟堂,有蠲減一疋之議云。蓋以爲經費,無以鑿空而取足,則良役,決不可革罷,若只減一疋,以寬民力,而戶布、結布中。擇以行之,則隣族之弊稍殺,國用亦可繼矣。臣意則以爲不然也。貧民一疋之蒙減,豈非大惠?而彼窮困而失所者,尙不能自保其軀命,則一疋二疋之難易,元無可論。流離而傭丐者,不肯復業而應役,則隣族代輸之弊,又將自如。況其軍保之名尙在,則厭苦之心未已。而規避之舊習,侵徵之宿弊,永無可祛之日矣。又況蠲減旣多,用度不足,不得不於戶役、田役之中,別有新定之科率,則是爲良役之外,又添一役也。舊瘼新弊,民何以堪,而愁怨流亡之弊,何異於水火之益甚耶?是知永罷良役,則有同去薪而救火,厲民之痼弊,可以蕩滌,而他法之便宜者,亦可以推行矣。不罷良役,則有同揚湯而止沸,弊日益甚,民日益困,必至於胥溺而後已矣。只減一疋,則是猶良醫治病,不盡其術,病根未祛,復發有漸,而蘇完無日矣。是以臣謂今日救弊之策,惟先罷良役而後,可以善其後也。至於戶布、結布,猶是均賦之法,可以量施。而若行戶布,則常應烟戶之役者,自可順從,而士族豪强之類,必多抵賴矣。若行結布,則蒙減軍布之類,擧應樂從,而勢家富民之多田者,必多沮戲矣。汰冗兵,省浮費,自是節用之常法,亦可裁行。而欲汰新設之冗兵,則京軍之專仰廩料者,其怨必深矣。欲減經用之浮費,則都民之專仰貢物者,其謗難防矣。至如小小裁損,略略省減之事,猶不免上下相持,左右相掣,而較量依違之際,徒費歲月,自無了期矣。當此國綱大壞,人心不淑之日,朝家,雖欲以良法美制,盡其變通之方,恐無可施之地矣。況今民間形勢,有同大病之餘,眞元未復,氣息綿綴。若失調攝,死在頃刻,惟當撫摩鎭定,以待其蘇息。臣謂今日政令之凡係擾民者,姑皆停罷,以盡其懷保之方也。然則良役,今將革罷,他法亦不可輕議,則其不取於民,而無中生有,得以救民而裕國者,豈終無其策也?臣謹按周官司市,國有凶荒札喪,則市無征而作布,單穆公亦曰,量資幣,權輕重,以賑救民。是故,禹、湯,遇水旱,鑄幣以救人之困。蓋不賦於民而鑄錢弊,以權一時之用者,先王之遺法也。然而金錫,非我國所産。鼔鑄亦無數倍之利,而卽今大錢,行用已久,奸弊無窮,則所宜停罷而勿用,不宜加鑄,以失權宜之方也。然則今日去偏救弊之策,恐無如復行國幣之爲便也。所謂國幣,卽國典中所載楮貨,而宋朝交子、會子之遺法也。蓋我國偏邦,財貨之所出不廣。故祖宗定制之日,創立此法,以爲權貨通財之資。此古人所謂以楮爲錢,以無用爲有用也。呂祖謙,雖以爲寇瑊之創置交子,非錢布經久可行之制,而國典則專以此準米布之貴賤,而無錢文通準之制,其專用楮貨而不與錢倂行之意,亦可知矣。其不與錢倂行者,豈以彼此貴賤之易有低昻,而恐有末後楮貨偏輕之弊而然歟?其廢而不用,不甚久遠,未知其廢之者,由於何弊,而抑恐中間,行錢浸廣,以致錢偏重楮偏輕,而自至於停廢也。當此錢貨偏輕,生財無路之日,遵祖宗之美制,復久廢之輕貨,實是十分便宜之策。今若立法定限,另禁公私之行錢,量經費用錢之數,印造楮貨以代之,則不過用紙數十萬卷,以當累萬同軍布之數,而軍保隣族之積弊,可以曠然一洗,軍國數年之用,亦可以有裕矣。第習俗已便於用錢,人心易撓於新法。若不知先後通塞之互有利益,而或有物議之沮格,或有奸民之譏毁,則如此輕便易行之法,恐有牽掣難施之弊也。然而財貨輕重,斂散之權,專在於上,若嚴法禁,而操縱其行,使適物情,而周便於交易,則利之所在,令亦易行,自當喜新棄舊,厭重趨簡,可無窒礙難通之患矣。禁錢之限,當在於先,而市井閭里之朝夕資生者,所挾惟錢,而數亦零碎,若先印數十萬楮貨,使之先期收合而交換,則楮貨自可先行於市廛矣。公私所積之錢,其數無算,不可勝換。自當蓄藏而勿用,商賈富民之藏鏹,雖不許兌換,自有他貨之運用,而所藏,亦自爲待時之良貨,可無一時失利之怨矣。楮貨印造,勿較於官錢樁垛之數,只準於軍布一歲之輸,而經費所支,參以米布,然後可免印造過多,日後偏輕之弊矣。一楮所定之直,宜無銖兩異用之差,以防奸僞,而第國典則楮貨一張,準錢十文,宋制則會子一貫,換錢一貫。今宜造小楮當十文者,以便市廛之行用,又造大楮當一貫者,以便商賈之流轉,而但尺楮一羽之輕,可敵斤兩之重,則功省百倍之利,莫捷於此,姦贓僞造之弊,將有甚於盜鑄矣。銅板鑄造之制,宜務其嚴重,再三覆印之法,亦倣宋朝湖會之規,量數印造之後,勿許續造。僞造誅賞之法,一遵國典而不饒,則防僞禁奸之道,庶不疎闊矣。楮雖厚而易壞,用稍久而弊生,須於行用數年之後,卽爲收換,而復許藏錢之發用,則今日換楮之錢,卽前日換錢之楮也。公私旣無所損,而民憂國計之虞,可以寬得數年矣。古之善於理財者,自有病國害民之端。而惟此一法,從無生有而無弊於民,用輕敵重而無損於國。此先王所以有無征作幣之制,而我祖宗,所以載國典而垂來後者也。此臣所謂今日休民力固邦本之道,無出於此也。臣愚死罪,伏未知殿下,果以爲良役之弊,下民之怨,不至於此極,而必欲因循姑息,苟冀其不至於危亡耶?凡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窮而不變,變而不通,則終亦必亡而已。目今良役之弊,民生之困,亦已窮且極矣。此實天理人事,窮而將變,變而將通之幾也。今日之勢窮理極,專由於良役,則變而通之之道,不在於革罷良役乎?革良役之極弊,而遵國典楮貨之制,則斯非因革變通之得宜乎?伏願殿下,斷自宸衷,特降明旨,凡係大小軍民,諸般身役,一倂革罷。卽以此意,宣諭于八道方伯,使之曉諭於列邑軍民。俾知聖上好生之德,哀矜下民,欲其休息回蘇之意,則絲綸宣降之日,擧國含生之類,莫不歡悅鼔舞而曰,聖主,今日活我百姓矣。吾屬,今以後,得免爲良役所困矣。莫不奔走聚會而相告,有若山東老羸,扶杖聽詔,願少須臾無死,思見德化之盛矣。呻吟變爲歡笑,怨詛變爲謳歌。前日流離失所之類,擧將有擧生懷土之情,扶携還集而復業,享其安堵之樂矣。豈不休哉?仍於良役革罷之日,亟令廟堂,講定造幣之議。選擇幹事之臣,畀以印造之任,禁錢用楮之規,務令周詳。而算量印造,抵當軍布之界限,商定支計,應副經費之需用,則軍國無窮之用,不煩徵求,隨手可辦。而民困財匱之患,不復貽宵旰之憂矣。果能行此,則可紓目前之急,而數年之間,歲幸屢登,則庶見民生稍蘇,風俗稍厚,戶口稍增矣。夫然後,戶布、結布,可以講行,浮費冗兵,可以裁減,以休養生息之民,選丁壯而團結,則亦可以寓兵於農,而無鄕名疎虞之慮矣。噫,今日國事之可憂者,何可一二數?而惟此中外人心,無一可恃之勢者,實今日莫大之憂也。苟究厥由,一則良役也。二則良役也。顧今日良役之罷與不罷,實國家治亂存亡之機也。更願殿下,克恢乾剛之德,夬決果斷之勇,勿撓於舊章難變之說,勿滯於新法難行之議。大奮發,大振作,毋失八路生靈之望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代定雖弊,比諸侵徵,輕重若何?孰重孰輕,他與事其窒礙難行者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六月十三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事官鄭履儉、金尙魯,宗臣西陽君熳,武臣行副護軍田日祥,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蝃蝀、相鼠、干旄、載馳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蝃蝀章與靜女、桑中,旨意大異。衛俗雖好淫亂,亦豈擧一世皆然哉?只無人言其非矣。及至文公,敎化大行,人能知戒。故有此譏刺淫奔者之詩,而不知命也一句,其警戒也深,其曉諭也切,欲其以理制欲,守其貞信,卽此一章而可知風俗轉移之道矣。若魯曰,時之治亂,俗之汚隆,惟係於敎化之行與不行矣。衛風無可觀,而蝃蝀,刺其淫奔,相鼠,戒其無禮,干旄,出於好賢,此莫非文公秉心之德。能致更化之休,使人心,去邪而反正者,其效捷於影響,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也。上曰,然矣。宗城曰,相鼠章,無大旨,未知指誰而言。而詩人之意,由淺入深,無儀無止無禮云者,各有其意。而至以胡不遄死,戒其無禮,則其深惡痛嫉之辭。至爲嚴厲,若使淫僻放蕩之人見之,寧不髮豎而心掉乎?不特在人爲然,治國之道,亦不可無禮,人君宜以禮自持,以爲表率群下之道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干旄章,其時居大夫之官者,不以勢位自重,而常有樂善道之心。故草莽之間,慮有遺賢之嘆,素絲良馬,盛其威儀,而訪求賢士,禮意鄭重,如此而豈無賢人之出而仕者乎?上曰,此必君上求賢,而使者承命往求之詩也。尙絅曰,殿下看得儘好。人君苟無求賢之意,則大夫豈私自求賢乎?此蓋由於文公好賢之誠,而衛國久無求賢之擧。故詩人,見其使者之行,而歎美而作者也。上曰,然矣。尙絅曰,欲聞嘉言之意,溢於辭表,而至曰何以畀之,何以告之云爾,則其期望於賢人者,亦深矣。上曰,文公務在於授方任能。故欲聘得山林之士而用之矣。大抵,君臣相得之樂,便有魚水風雲之歡,顧今草野之中,亦豈無賢士之可用者乎?所貴乎彈冠而起,揚于王庭,聚精會神,相與圖治。而世道不古,雖在朝之人,苟有爲國做事者,則輒擊逐之,而俾不容於朝廷。予實愧於文公之政,雖是予自勉處,而時勢如此,其誰肯何以畀之,何以告之乎?宗城曰,此不但聖主之所自勉,立朝諸臣,所當相勉者也。若魯曰,衛大夫之事,先儒,皆奬詡之,處大夫之位者,猶如此,況君上之位乎?大抵,治國之道,求賢好士,爲第一急務。苟能至誠求之,則巖穴之士,自當于于而來,何必以不及於文公之授方任能,發此自謙之敎耶?宗城曰,國家待賢,不在爵祿。重其人而敬之,嘉其言而用之,備盡誠禮於接遇之節爲宜矣。右贊成鄭齊斗,自上特命超資,孰不仰好賢之盛德耶?雖以戊申筵席所達之言見之,可知其人之賢,若使置之經筵之上,而日進嘉猷嘉謨,則其有補於聖學,有益於治道,當如何哉?上曰,其筋力,比崔奉朝賀,何如?而可能上來云耶?宗城曰,聞每日晨謁祠宇云,其筋力則據此可知矣。若魯曰,自古招賢而賢人不至者,蓋由於人主誠意之不足也。上番以鄭贊成事仰達,而此則平日已嘗禮遇之臣也。此外亦不無朝家禮遇之人,臣則雖不敢以某某仰陳,尙未見一人之上來者。殿下雖以恩數禮貌加之,而或者誠意有未盡而然矣。宗城曰,朝家每以臺銜,或經筵官招之。故當之者,有所不安,而不敢來,自前儒逸之不來者,蓋由於此也。上曰,山林之士,直以美官招之,此與虞人,非其招不來同,朝家待之之道,亦似不當矣。宗城曰,高宗之於傅說,成湯之於伊尹,直以大任加之,而未聞謙退而不當。後世則苟是淸要之官,輒皆不敢當,此亦由於古今之異矣。上曰,伊、傅拜相之例,其可用於今日耶?宗城曰,黨論未祛,餘波或及於山林,仰念聖意,亦慮乎此矣。聖敎之以美官招之不可云者,至當。宜先以閑司漫職試之,漸次收用,使之出入經席則好矣。上曰,以外面言之,儒賢逸士之日登講筵,豈不曰盛事?而予意則不在於只取其名也。林下讀書之人,其心本不係於利祿,而如或出入於患得患失之中,則其行已無可觀者。近來山野之士,亦有未脫於此科臼中者,此甚可慮,儒者跡雖卑。而與大臣等,其所言議,便關俗尙,一有唱道,衆輒和應,若因此而習俗至於乖戾,則其弊當如何。身居林壑,只讀古書,世道得失,於我何關?而試觀其言,則反有甚於當朝護黨之人,予竊怪之。宗城曰,殿下此敎,未知指誰。而山林之士,豈盡然哉?上曰,副學,亦有未盡知者矣,必曰,某之弟子,而互相薦引,必曰,吾有所受,而務爲固執,近來師生云者,誠有弊端。予意則跧伏草野,咬得苦菜者爲賢,而但世人未之知也。宗城曰,不資師授而爲賢者,自是拔萃之人,而出入長者之門,有所承授然後,其見識,自異於凡人矣。人雖有病痛,而亦不無可取者,惟當含容假借,捨短取長。而聖上每有病其不足之念,故招來之誠,漸不如初,臣竊悶之。大體則人君,當以招致儒逸爲意矣。上曰,副學所達非矣。顏、曾、思、孟,古之大賢,而後人猶有品題。在上者,其將曰,是則山林之士,而雖見其不可處,亦不當斥言之耶?俄者所敎,只咬苦菜者爲賢云者,亦不免於抑揚。而予未嘗責備於人,設有些少病處,予豈有不足之意也?但名以山林之士,跡染黨習之中者,予實深惡而不取也。其中沈錥,實是不易得之人也。自在桂坊時,熟知其爲人?眞所謂有是父有是子也。若魯曰,聖敎以師生爲弊,而人之自得,固不易矣。上曰,淸吏之子,未必爲淸白,儒賢之孫,未必爲賢者。在子孫而尙如此矣,賢者之門人,豈盡爲賢者乎?若魯曰,每以師生有弊爲敎,臣恐此反有弊端矣。師生在五倫,豈可廢師生之道乎?上曰,此言亦不可,師生在五倫云,則父子居五倫,而堯之子、舜之子,何以皆不肖乎?宗城曰,雖以今日進講之詩觀之,文公之賢,許穆夫人之賢,實有卓然不及者。人之賢不肖,固不係於世類,有如此者。上曰,觀此載馳章則夫人之賢,許國之知禮,可以想得。而但許公之娶妻,必於宣姜之女,此可訝也。尙絅曰,婚嫁而計較疵累者,後世之事也。古人則未嘗有拘於如此節目矣。講官,遂掩卷。宗城進伏曰,昨日下敎之後,玉堂諸臣,必相繼承命,而見方禁推者多,未知還判付已下乎?上曰,欲下敎而未果矣。竝放送後,牌招察任,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副學進講,已是稀有之事。且進講時,解釋文義,甚通暢矣。今此進講之卷,當訖於此後兩日,渠之侍下情境,雖以久離爲悶迫。而姑令留直,以待第二卷畢講後,出去宜矣。宗城曰,臣每欲以私情仰達,而有所不敢矣。下番旣發端,臣何敢不暴衷曲乎?臣於就直之時,臣之老父,雖無大段疾痛處,疲憊困頓,長臥牀席,而日昨連聞病勢之有加,方寸煎灼,不能自定。宜卽徑出禁直,陳章請譴,而今當聖上,逐日開筵,孜孜講讀,顧臣耿耿愚衷,雖不敢言私,而若其情理之悶迫,則實難於一日在直矣。上曰,唐時十八學士,竝直瀛館,祖宗朝,亦令諸學士,各就其所,習冊子而進講。今則古規,雖難行之,不可以格外言之,只以誠實道理言之,以言乎格例,則副學,乃玉署長官也。以長官,入侍講筵,固爲得宜,以言乎誠實之道,則副學,旣進講於《詩傳》始講之日。見今第二卷所餘,只是三講之文,留竢畢講,亦宜。副學之抑情進講,想必承訓於家庭,病勢若不危重云,則姑爲入直,可也。若魯曰,臣伏見下政院備忘,欲以尹得徵事仰達,而殿下必疑臣以黨論,以此,臣心先覺不安。況得徵之言,及於銓地則臣於銓地,尤何敢有言?而第臺言不槪聖心,則批旨中示之以不快之意,自當爲不行公之臺官,而不少顧藉,譴罰輒加。臺臣之以言獲罪,前後非一。此非聖世美事,亦豈不有傷於恢言路之道耶?上曰,前日金宗台、徐命珩,猶命遞差,今於尹得徵而不施罷職之罰,則首尾處分。將橫決矣。申晩之當初敍用,混入於別單書入中,改付標則重難,故雖一體敍用,而予於筵中,已言之矣。申晩,於三司不行公之時,則無一言,及其行公,則不脫俗套,十九下敎之後,事體自別,而安敢若是?今得徵,於申晩則肆然伸救,於李喆輔則以擧擬三司於判書不參政之時爲言,其無嚴,甚矣。李喆輔有何得罪朝家者,而不可擧論於三司耶?得徵,向者筵中,擧措失著,至被尹得和之面斥。予亦知得徵,元非自主張凡事之人也。予於夜中,更爲展看其疏,則其所用意,實爲無狀矣。金宗台、徐命珩,有若對呈所志,豈有如許道理耶?一時見兩疏,予反赧然矣。宗城曰,此則其時承旨之過也。上曰,誰疏先入耶?尙絅曰,金宗台之疏,先入云矣。宗城曰,旣捧金宗台之疏,當送言于徐命珩,還給其疏爲宜。而不此之爲,相繼捧入,此臣所謂承旨之過者也。上曰,成範錫之引閔鎭厚爲言者,非矣。而尹得徵,或慮予未能覺察。乃曰,此指大臣,彼此亦一套也。若魯曰,成範錫,用意至深,實爲可惡,鳳祥事,爭執固也。而大臣,不過率口而言者,然若直斥大臣,則夫誰曰不可?而攙及閔鎭厚事,顯有陰斥之計,使大臣,不安其位,臣竊爲之駭嘆也。尙絅曰,成範錫事,儒臣所達是矣。上曰,成範錫,則予亦知其不可矣。尙絅曰,臣方待罪金吾,罪囚之當爲議處者,至於七八人,而判義禁已遞,本府開坐無期,實爲可悶矣。上曰,當此盛暑,滯囚可慮。政官牌招,判金吾差出,而待下批,卽爲牌招。{{*|榻前下敎}}上曰,夕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三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淇奧、考槃、碩人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衛之武公,實是列國中賢君。故詩之淇奧,亦爲變風中正音,一章,言其自修之精,二章,言其服飾之盛,三章,言其德器之成。而其形容模寫,嘉嘆贊美之辭,千載之下,足令人感發而興起。人君有盛德,則下有欽頌之忱,人君有善治,則民有不忘之情。是詩,亦足爲後王之體念者也。尙星曰,變風,出於閭巷風謠,皆無深長之意,而至於此章,則儘有可觀。人君德美,實本學問,故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者。言其本則蓋由於學問之力矣。切磋者,治骨角之事,琢磨者,治玉石之事,而其所學問之工,或慮其猶有未盡,先之以講習討論,終之以省察克治。有若切而復磋,琢而復磨,則其德日修,其進無已,道理瑩澈,物累淨盡,以至於十分純粹之域。故寬綽戲謔,雖是常情之易忽,而從容中道,未嘗過差之或生,盛德至善,浹人肥骨,而自有沒世不能忘者矣。曾子嘗引此詩,解釋旨意,明白詳備,以臣膚淺之見,固無餘意之更爲推演者。而方今聖學高明,日再開講,惟願取法於此,而益探精微,俾有日新之效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宗城曰,下番,以切磋琢磨,爲武公德行之本者,極有味。此誠加意處。而武公平日學問如此,故雖至九十昏耄之年,而作抑詩以自警,亦宜體認於此,俾無始勤終怠之患矣。上曰,所達尤好。尙絅曰,切磋琢磨,固爲德行之本,而詩人以綠竹起興,始言猗猗,中言靑靑,終言如簀。形容其學問進修之工,漸至於精微純粹之境,其所興比之意,可謂深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嚴敬存乎中,則威儀著於外,以學問次第言之,切磋琢磨者,始條理也。瑟僩赫咺者,終條理也。凡事必有始有終,然後可謂自修之盡其功,而聖人之血氣,亦或有時而衰焉。必以義理治心,毋或一毫暴棄者,正爲聖王之極工。武公以倦勤之年,尙存臨深之戒,旣作抑戒之詩,以自警惰,又以賓之初筵,志其悔過,其警戒求助之意,亦從平日學問中出來。況殿下之自期,豈止於武公而已乎?顧今春秋晼晩,實有朱子非昔時之感,惟願加意於操存實踐之工,以光聖學焉。上曰,勉戒之言,實爲切至,當各別體念焉。宗城曰,今聞尙星所達之言,實爲明白通透,有非臣淺近之見所可及者也。上曰,此章之旨,淺深始終,俱在其中,如切如磋者,似是淺時,如金如錫者,已入深處,瑟兮僩兮者,威儀之始也。不爲虐兮者,工夫之終也。統以言之,則誠如下番所達,而皆是學問之力也。宗城曰,今以淺深始終爲敎,如非聖學之造於精微,何以及此乎?臣誠欽嘆不已也。宗城曰,考槃章美隱者,自得之趣而其所養之充,所守之正,有足可尙矣。上曰,此與顔子安貧樂道同耶?宗城曰,顔子則出而爲用,可以兼濟天下,而此則終近於獨善其身矣。上曰,獨寐寤言者,似若有意於斯世者也。尙星曰,以此章見之則,衛治之不古,可知矣。使此在澗之碩人,作爲當國之大夫,則小可以望其補衮,大可以責其經邦,而不勞廁席之求,任其考槃之樂,豈非慨然之甚者乎?卽今巖穴之間,亦安知無如此碩人之類耶?惟在聖主,至誠訪求,此等處,當加意矣。上曰,武公時,宜無碩人在澗之嘆,而係於淇奧章之下,孔子編次,亦有意耶?予欲問之,而今聞儒臣所達,尤不能無惑於武公之不能招致也。宗城曰,堯、舜之時,亦有巢、由,此人果有幼學壯行之志,則逢武公有爲之時,必出而仕矣。只欲高尙其志。而遯世無悶者,則武公亦末如之何矣。尙賓曰,伊尹之處於畎畝,傅說之困於版築也。其自得之樂,亦必如此,而但此考槃之碩人,必是荷籄者類,似非有意於斯世者也。上曰,特進官,亦經工人也。平日讀此章時,認爲何時事耶?春躋曰,安分樂道之人,自有永矢不諼之心,只知大旨如此而已。其爲某時事與否,初未嘗留意矣。尙賓曰,讀詩者,只觀言外之志而已。不當牽合而言之矣。尙絅、宗城曰,承旨之言好矣。尙星曰,《詩經》取義者無窮,淇奧亦入於《大學》,至於美目盻兮,巧笑倩兮者。亦有子夏、夫子之問答,而至有商也起予之敎,讀《詩》者,不以詞害義,可矣。是以朱子居廬時,亦以寒泉編堂名,蓋亦有感於有子七人母心勞苦之義,而今人,以凱風本義見之,則必不取譬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碩人章,初言族類之貴,再言容貌之美,三言國人之忱誠,四言本地之美好。而無一言及於莊姜之德,亦不言莊姜見疎之事,而惟其悶惜之意,溢於辭表,其旨深,其辭婉,風人之詞,大抵如此矣。尙絅曰,不言莊公之疎棄,而只稱莊姜之美盛,作者微意,宜見於不言之中矣。尙星曰,大夫夙退,無使君勞,一句,有深意,莊姜有德美,故臣下之言如此矣。誠使莊姜,無其德而只欲大夫之朝於君者,自公早退,則不幾於導其君宴昵之私乎?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臣於衛國事,竊有慨然者,武公之德政惠化,其及於民者,深矣。爲其後昆者,當憑藉餘澤,永保宗國,而不過再傳,遂至失國,始知祖宗遺澤之不可恃者,如此矣。惟我國家,賢聖之君,不特六七之作,而況肅廟臨御四十年,深仁厚澤,至及於窮島絶峽,東民之至今日而有衣有食者,何莫非聖考之賜也?今殿下雖不留意於治道,祖宗德澤足以遠綿,而衛鑑在此,大可懼也。誠宜孜孜爲治,終始不怠,而無或恃祖宗之遺德,以此而居常存戒,則與武公之抑戒,何異乎?上曰,克念作聖,罔念作狂,治亂興喪,在其一身,豈可以先代事言之耶?宗城曰,唐之玄宗,始有貞觀之風,終致天寶之亂,蓋由於一心操舍,而判異始終矣。克念罔念之敎。已有聖心之自勉,固不待臣等之陳戒,愼終如始,惟是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焉。尙賓曰,淇奧之詩,實爲人君所當體念者,而至於抑詩十二章,無非可法可戒之語,而有關於君德者大矣。古之人君,書抑戒作屛風者有之,未知闕內亦有此屛乎?尙星曰,副學所達,極懇眷矣。武公雖曰,明君,不聞規諫,則其何以致善治而使民不忘其德乎?其來諫之意,可見於抑戒之中。若言治國次第,則學問爲上,聽諫次之,願存樂聞之心,而無示訑訑之色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焉。講官遂掩卷。尙絅進伏曰,朝以滯囚可慮,仰達矣。判金吾出代,則諸罪囚自可議處,而其中安宗海,事甚難處,前判義禁尹淳,欲以上裁仰稟,而未果矣。宋敎明緘辭則以爲,宗海以如此風日,何以出來之說,對中官分明酬酢云,而渠之供辭則縷縷發明,至曰,其時賑恤郞廳李誠躋,與之同坐,今若緘問則可知云。此事誠未可知矣。設令宗海,眞有此事,是特儕友譏嘲之資而已,元非朝家論罪之事。況與中官酬酢,實無可照之律,未知其何以處之也。上曰,重臣所達是矣。此不過爲士流之所駭笑,非朝家之可罪也。洪啓裕則雖得於風傳,宋敎明豈有白地誣人之理哉?於此可知其眞的,而終不直告,其處身不愼,告君不實則有之矣,罷職放送,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小臣有所懷敢達矣,前承旨李匡輔,以日記謄給事,曾有特罷之命矣。然其事實則洪尙賓,以承旨方入侍,臣亦曾經承旨。所謂《事變日記》,元無藏置之事,散置於軒房之間。故人皆披見,匡輔之偶爾錄出,不是異事。然事關鞫案,轉致生事,當初罷職,固所難免,而其後臺言轉加,削黜之罰則太過矣。匡輔以獨身,有八十老親,而削黜之人,不敢在家,母子離違,情理可矜。且削黜不入於歲抄中,而待疏決,始爲擧論,此胡大罪而至於如此耶?臣每欲一達,而事係于恩,有所不敢,今因趙尙絅論安宗海事,敢達。上曰,事雖無情,而鞫案比他文書重大,則豈可無罪耶?當初罷職似輕,伊後削黜較重,而其時徐判府事,亦以嚴處爲言,予旣聞此言,而常有當初處分似輕之意,故允於臺啓矣。儒臣所達如此,放其門黜,可也。{{*|出擧條}}尙賓曰,諸承旨適皆有故,院中只有臣及同副承旨鄭彦燮,而彦燮,纔因都承旨李眞淳疏,陳疏徑出矣。上曰,同副疏,其已入啓耶?尙賓曰,院規傳眎都承旨後入啓,故姑未捧入矣。上曰,近來書院疊設之弊,極其紛紜。故自朝家,旣有禁令,則利川儒疏之捧入,殊涉未安。初欲竝推諸承旨,而事不大段,故置之矣。今此李眞淳之陳疏,鄭彦燮之徑出,俱過矣。此非如是相較之事,捧入承旨推考,辭疏勿捧,而此後則以此撕捱之疏,亦勿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鄭彦燮原疏,旣命勿捧,卽爲牌招入直。{{*|榻前下敎}}上曰,名臣奏議抄出事,何以爲之耶?宗城曰,此非一二,臣所可爲者,玉署諸臣,必齊會相議,然後可以擧行矣。上曰,在京玉堂,再明日竝爲牌招齊會,名臣奏議篇目,抄選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命承旨,書傳旨曰,修撰兪健基,特敎之下,別無撕捱之端,而今日又復違牌,分義道理,豈容若是?禁推。宗城曰,明日經筵,取稟,姑未下乎?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6月1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式暇}}。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本院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都承旨李眞淳,身病方劇,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開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呈辭,參判宋眞明,以情勢難安,不爲入來,參議徐宗玉,罷職傳旨捧入,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竝違牌不進,判書、參判,所當竝請牌招。而參判則陳疏入啓,判書金在魯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卽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忠勳府郞廳來言,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有司堂上朴師益,今方在外,不得爲之,頉稟草記,亦不得爲之云,故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重囚取服,一時爲急,暑月滯獄,亦甚可慮。而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尙不行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晝講時,特進官無進參之員,事甚未安。除公故外,張鵬翼、李廷濟、洪鉉輔、趙遠命、朴乃貞、洪重疇、趙錫命、申光夏、李春躋,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戶曹參判朴文秀,昨日再招不進矣。本曹褒貶,尙未磨勘,出疆之日,亦且不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近來藩臣狀聞,頗欠奏御之體,有若報牒。今觀朴師洙狀啓,李彦燮之仍任,意在數遞之有弊,兩道之或請仍任,或請自望,俱在爲民,則有何關係?而誠無顔面可更開口等說,慍朝廷之處分,虧藩臣之體貌,推考飭礪。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開政之後,尙未擧行,事極未安。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疏批未下,判書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又啓曰,吏曹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疏批已下,待明朝,與判書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金廷輝手本,則保放罪人趙儐,當日丑時量,物故云,敢啓。傳曰,知道。予深嗟傷,雖已下敎,卽爲放送。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自西還朝,今周一歲有餘,而首尾不離銓地,其間遞移他職,只四箇月耳。公體苟簡,已不可言,而私義怵惕,如坐鍼氊,間或人言來逼,則不論輕重,輒必引免乃已者,不但素性謹拙,惟以退遜爲義,抑銓要之地,去就之節,尤宜嚴截故耳。今臣三度入銓,而適値長席引入之時,無端辭免,義有不敢,黽俛獨政,已累次矣。當今之時,爲矢之的,此其理勢,在所不免,詆辱之來,早晩以竢日昨憲臣之疏,果上矣。其所聲罪,極其非常,一則曰,箝制言者,一則曰,力戰公議,其他可駭乖舛等語,無非蹈藉迫逐之意,信斯言也。其爲罪,奚止於疏末論斥而已哉?夫申晩之突然爲請伸之疏者,大是意外,以其偶蒙收敍,而依舊檢用,有拂物情,略示規警,徐議疏通,實爲平銓衡之道。況改擬有命之後,不徑稟裁,而輒復强擬,尤竊以爲未安,故旣與長席,有所爭難,數次停枳,姑未更檢,其見怪於黨臼中心眼,亦非異事。而晩疏主意,不過護同而求伸,元非關係於政注,則箝制之目,大不襯著,此特求罪之急,惟恐下語不深耳。至於李喆輔事,科名爲言,本涉非理,其兄玄輔承宣之望,一榜他人文銜之除,更無異議。而獨於喆輔之館職例擬,張目大言者,可謂橫決之甚。豈喆輔之文雅峭直,偏見忌嫉而然耶?凡政曹之規,塞之則一郞有餘,通之則首堂亦不能獨專,況在亞堂乎?雖然,首堂之於喆輔,旣無顯言沮塞之事,有何消詳之可論,義理之可言?而爲亞堂者,乃反逆揣他意,自屈己見,獨枳榜中之一人,則其果合於事理乎否乎?憲臣以京華聞見,豈必全昧此例,而强以爲言者,吁,亦異矣?所稱公議,臣所未知則其謂力戰者,何耶?誠可笑而不足辨也。乃者開政有命,昨日三牌荐降,而情地危臲,一向坐違,顧念義分,惶悚無地,玆敢悉暴衷悃,仰煩籲呼。伏乞聖明,察臣難冒之情,諒臣必遞之義,亟命鐫改臣銓任,俾無許久撕捱,公私俱病之患,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疾病纏身,藥餌爲命,仕宦一節,實無可論,陳章而每患阻却,臨政則輒事違逋,惶恐悶鬱,不知所措。此際伏見前持平尹得徵疏本,以申晩之見塞,李喆輔之檢擬,恣意論斥,或謂之箝制言者,或謂之作爲義理,力戰公議,臣於是駭怖震慄,繼之以訝惑也。夫申晩之頃日一疏,自許以進言,則固無不可,而但其一體人,幽冤莫伸等說,恐不可肆然於十九日下敎之後也。臣與晩,近作堂、郞,深喜其言議不甚激,而惟此一著,未免錯了,故姑欲停枳,以存規警之道,而亦非有深意也。至於李喆輔,臣在前夏,因其兄玄輔承宣之望,疏陳是非,已蒙聖明之鑑破,則今不必煩絮,而原初堂錄時,無論彼此,皆以爲可合。而至於準點,則此乃公議也。其後別無事端,而忽乃以科名齗齗不已,輒謂之公議,臣未知公議,亦有隨時變遷之理耶?館職之望,或擬或否,惟在一時之取舍,故臣與長僚,前後同政,而未嘗以喆輔通塞事爲言,則有何更費消詳之端,有何乘時檢擬之嫌乎?其所謂政格,未必爲臺臣之所知也。噫,如喆輔之人地文學,實未多得,若置於啓沃之列,其所裨益,必不淺淺,臣心知其如此,而特恐時論之媢嫉,莫之檢擬,則是負其職也。大抵,人見不同,通塞用舍之間,隨事論列,亦不害於相濟之道,而但今臺臣則聲罪於本事之外,申晩之疏,有甚利害於臣身。李喆輔之檢擬,亦不過因其舊踐,則所謂箝制者何意,義理者何事?不顧其言之襯不襯,而只爲構成脅持之計,夫居銓地而得此題目,便是權姦擅弄之手法,誅之竄之,尙有餘罪,則不知此後繼發之論,果至於何境,吁,亦可怕也已。臣於本職,曾是匪分,而乍遞旋叨,今幾一年,豈不知畢竟顚隮?而外則迫於嚴命,內實感於恩遇,黽俛遲徊,猶不知去,此殊可愧也。若其區區本心,則實在於調娛和衷,以無負聖上平章之化,而時勢乖角,事端層現,一或違怫,拳踢隨加,今則雖欲包羞忍垢,暫冒於職次,其可得哉?臺言峻發,罪名未勘,縮伏恭竢,一味悸懼。昨因開政,召命荐降,而顧此情勢,旣無可進之路,自犯違傲,罪尤萬死,玆敢擔曳病軀,隨牌詣闕,略暴危懇,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速賜斥退,仍正臣箝制言者力戰公議之罪,使臺言快申,賤分粗安,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趙明澤疏曰,伏以臣千里遠役,病憂連綿,未卽趨召,自速嚴譴,惶隕懍惕,莫省攸措。不意聖度天大,遄降宥旨,牢狴纔脫,召牌狎臨,臣誠感激震悚,他不暇顧。昨已扶曳病軀,祗謝恩命。而第臣素患伏暑之症,添篤於長途觸熱之餘,而昨今以來,症形轉劇,寒熱交戰,神識昏瞀,食飮全廢,支節如解,貼身牀席,㱡㱡將斃。以此病狀,旬月之內,萬無束帶供職之望,玆陳私懇,冒瀆宸嚴,臣誠死罪,如使臣,少有一分可强之勢,當此特敎飭勵之日,何敢爲慢蹇自便之計哉?惟其疾痛之極,不得不仰首而鳴號焉。伏乞聖慈,俯賜諒鑑,亟命罷臣職名,俾得安分調攝,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方乞免之不暇,不宜更及他說,而竊於近日事,深有所慨然,略此附陳焉。夫臺閣者,人主所寄以耳目之責,而糾正百官,此其職任,顧不重歟?是故風采所繫,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不但古史可考,卽我朝已事之可鑑者,亦多矣。噫,殿下自近年以來,凡於進言忤旨之人,例皆慢罵摧折,以致士氣沮喪,噤默成習。故臺閣之上,未聞有盡言不諱之風,至若論及大官之人,又輒見疑,以敲撼傾奪,卒歸於讒誣之科。故凡今爵秩之稍高者,人皆難於開口,伈伈睨睨,習慣已痼。而乃者南泰齊所論大臣之疏,能不顧一身利害,言人之所不敢言,雖其遣辭委曲,而亦可見直陳無隱之忱,則揆諸古道,宜在嘉奬之列,夫以殿下日月之明,豈有所未照於此?而不惟不賜開納,乃反詬叱放逐於絶海瘴癘之濱者,抑何故哉?似此處分,臣實莫曉所以也。臣與泰齊,素不相識,寧有一毫愛惜之私而爲此言哉?亶以直言難得,世道日下,故區區憂國之誠,有不能自已,敢暴愚悃,儻殿下有悟臣言,特命還收泰齊補外之命,則閉塞之言路,庶可以更闢。伏願殿下留神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南泰齊事,其所斥補,亦爲末減,則若是迎護,極涉異也。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猥以疎緩賤品,忝叨刑獄重任,常恐官責之未副,以致國綱之漸弛。近緣一事之失職,轉成情勢之不安,冒呈辭單,冀蒙遞罷,以爲外無痕跡,內靖私義之圖矣。今則天牌屢辱,事勢迫隘,不得不猥陳顚末,恭竢斥退焉。近來油猾之徒,盛爲賭錢之戲,小則敗家亡身,大則穿壁踰垣,法司,出禁繩治,而以猶未止息爲慮矣。頃日齊會坐衙時,聞有一處結徒黨作窩窟之事,諸堂同議,送吏捉來,則其中二人,乃禁衛營軍士也。卽爲成送進來公牒,而先施卄杖,仍爲拘置矣,本營都提調,以其卒之爲入番於本第者,而刑吏之不爲稟告爲非,夜送旗手,捉去掌禁直曹之兩吏,重棍三十,奪去犯禁在拘之二卒,使不懲治。槪諸上司軍門吏卒之犯禁者,只爲進來,不爲私稟,乃是例法,則不稟之禁吏,上直之曹隷,顧何罪哉?法之不行,坐於難制,而相門番卒,猶不敢治,則亦安用法官哉?一則使下吏,無辜受棍,一則使悍卒,玩法自恣,此莫非臣等疲軟不職之失也。其何可冒據於掌刑之地,以受一世之嗤嘲也?且參議臣柳儼,以合席出令首嫌同入之人,不可不同其去就,而前之陳疏,昨之違牌,不但出於救護親癠之意,則在臣等廉義,尤無冒沒趨承之路。故昨以同會拜章面議,而今方竢勘,不得聯署,如是之際,逋慢日深,惶悶罔措,敢此陳懇。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治臣等溺職慢命之罪,代以剛嚴守法之人,以振頹綱,以行禁令,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六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宗臣夏陵君樀,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氓、竹竿、芄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氓章,淫女爲人所棄,而自道其悔恨之辭也。文義無可達者,而大旨下所謂士君子,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一句,援比最好矣。人之親密,無如配偶,而不有媒妁,私相淫奔,則及其色衰愛弛,輒至疎棄,君臣之間,亦猶是矣。方其一時迎合,雖加恩寵,而進不以道,終至賤薄,是與氓之婦何間也?然則婦不可以不正隨人,而娶妻者,亦不可以色美而取淫亂之女,臣不可以枉道求君,而求臣者,亦不可以容悅而取讒佞之人。朱子此言,宜爲監戒。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氓與谷風,皆婦人見棄之詞,而谷風則比氓,猶得其正者也。君子立身一敗,萬事瓦裂云者,爲氓章大旨,推類以廣,最爲讀詩之法。凡事以正,然後畢竟無弊,氓之婦人,無媒妁之命,而失身相就,故三歲爲婦,遂至見棄,初若以正,終豈至此?君臣之交,亦當一於正而已矣。上曰,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云者,其愧悔之意,亦深矣。宗城曰,初以不正相隨,故雖有中間服勞之事,而其夫棄如脫屣,愧悔雖切,亦何及乎?上曰,三歲爲婦,夙興夜寐,猶能舍其舊淫,勤於婦道,比於人臣,則如封德彝之類也。宗城曰,自上比方之敎,誠好矣。寅明曰,谷風、氓章,皆是棄婦之詞,而谷風則忠臣志士之所當憐悲者,氓章則佞人譖夫之所當懲畏者也。臣嘗觀《戰國策》,有人於少時與隣女戲,而一則相應,一則不應,及其喪偶而求配也,必於其相戲不相應之女而娶焉。古人以此而比之君臣之間,蓋居常媚悅者,爲佞臣而不可近矣。拂忤者,爲忠臣而所當親也。彌子瑕之啗桃,始雖沽寵,終至得罪,爲人臣者,固當以直道自勵,而人君用人之道,亦當遠讒諛而奬忠直矣。大抵爲婦女者,孰不知貞信之可貴,而有慾不制,終至失身,爲臣子者,孰不知讒佞之可惡,而一失其正,自陷大戾。雖以我國事觀之,李芑嘗有《東國通鑑》有誰讀之語,此蓋初不自愼,而漸入於靡所不至之域矣。至於治國亦然,若勉勉以至正至大之事,則磨以歲月,三代可復,而如或以治效之姑遲,謂無滋味而便懷解怠之志,則此心一放,便至亡國,豈非可懼者乎?惟在人君謹幾微之道矣。上曰,所達極是,讀詩之法,比類推去,則無處不當矣,太甲不戒縱慾,幾乎顚覆,而終能允德以致太平。人君,宜鑑戒於此,而以戒逸慾爲念矣。寅明曰,臣以謹幾微仰達,而殿下以戒逸慾下敎,旨意深遠,實所欽仰。尙星曰,此章之旨,可以一言蔽之者,亦在乎二三其德四字也。女雖求之,士能拒之,則寧有其婦之怨言乎?君臣之間,用舍宜愼,不知讒佞,而過加信用,伊後厭薄,至於迫逐,則亦不免於二三其德,而反有怨國之患矣。寅明曰,惡佞之心,人君皆有之,而蓋不知爲佞人而用之矣。孔子曰,鄕愿,德之賊也。佞臣亦猶是焉,外似忠勤,而亦無公然贊君之語,則爲人君者,何以的知其此爲佞臣乎?是誠難矣。上曰,在上者之難知,固也。而在下則有可知之道乎?宗城曰,凡於交際,亦難辨其賢愚佞直矣。寅明曰,朋友之間則或以言行而觀之,或以處事而觀之,其觀之之道多。故比之君上知臣之道,則似易矣。而我之所見處雖不足,在他而有善處,我之所見處雖無欠,而在他而有不善處,此最難知矣。宗城曰,竹竿章,與上泉水章同意,芄蘭章,亦無文義之可言矣。尙星曰,竹竿一章,雖無文義之別樣可達,而其所謂豈不爾思,遠莫致之云者,語意儘好,可見其出於情止乎禮之意,則彼區區一衛女而猶如此矣。人主施爲之間,當有以反復存戒於此等處矣。上曰,在上泉水章進講之時,亦多勉戒之言,下番則新入講席,故亦以此陳戒,而當爲留意矣。上曰,芄蘭,只是興耶?似有諷嘲之意,故慶源輔氏之言,如此乎?宗城曰,朱子旣以不敢强解爲言,以臣淺見,有不敢質言矣。講官遂掩卷。寅明進伏曰,旱餘得雨雖幸,而蒸鬱特甚,連日進講,上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寅明曰,節雖晩矣,而雨將洽矣,以趁未得雨之故,畿湖之間,移秧愆期云。而此後若無災害,則大豐雖不可望,穴農則可期矣。上曰,不無成霖之慮,必有浦落之患矣。寅明曰,趙儐,頃以臺章就理,而病勢深重,卽爲保放,差病無期,尙未納供矣。聞今日身死,而以其未及勘處之故,不敢歸家成殯,今方治喪路次,此是曾經將任之臣,聞甚愍惻,敢達。上曰,趙儐事,入侍諸臣,或知之耶?寅明曰,本事虛實,無知之者,而大抵平日持身頗謹愼,且聞家甚貧窶,其不甚貪濫,可知矣。上曰,雖未數見其人,予意則知其爲忠勤,待其納供,欲詳知本事而處之矣。今聞其死,不覺嗟傷,卽命放送,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甲山府使李匡德,頃有內遷之命,自上必以侍從之臣,不欲久棄邊地。而且匡德之父眞望,年衰且病,萬里離違,情理亦涉可矜而然矣。旣奉承傳,銓曹宜卽擧行,而日前有當窠,以其非啓請而不爲擬望云。有承傳之後,何必復煩啓請?啓請擬望者,不過副學、大諫等數窠而已。何可等待耶?聞眞望,亦方有病,雖因在鄕,未能詳知病勢輕重之如何,而旣命內遷,則宜令歸見其父病。曾聞故相臣趙相愚,以江界府使內遷時,直令出代,若依此爲之則幸矣,不然則勿論吏、兵批,隨闕卽令付職,似好矣。上曰,時無堂上窠耶?如無之則不必待其作窠,無論軍職實職,斯速遞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夕講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河廣、伯兮、有狐、木瓜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河廣章,可見宋桓夫人之賢,而在襄公實爲人倫之不幸矣。夫人雖無罪見黜,而夫婦之義,已絶於桓公,則桓公已歿之後,義不可以私往。襄公,承父之重而與祖爲體,母出與廟絶,則亦不可以私返,而在襄公之道,生則致其孝,歿則盡其禮,當如范氏之論矣。寅明曰,私恩不可絶,大義不可掩,致其養而克全所生之恩,無私迎而不害所重之義,然後可以恩義兩存,而無偏著一邊之譏矣。上曰,旣不得迎還於宋,則致養之道,不亦難乎?宗城曰,揆以禮,斷以義,終不可以私迎,小註朱氏之議,實爲的確。但當問安之使,交錯於道,滋味之供,無或間斷而已矣。尙星曰,宋襄公爲世子時,不敢以欲見其母爲言,請於桓公曰,有舅在衛而常愛我,願一見之。其情,誠慼矣。上曰,襄公事甚難處矣。宗城曰,伯兮章,婦人,悶其夫久從征役,敍其悲痛之辭,而兵者,死地也。迫於君命,有此遠戍,而其期已過,歸日尙遲,則其室家思戀之情,憂悶之懷,當作如何?范氏之論,實曲盡人情矣。尙星曰,周室東遷之後,衛有遣戍之事,故所以有自伯東之語,而君上,不能軫恤,戍卒過期不還,故亦有此悲怨之辭矣。范氏所謂孤人之子,寡人之妻,傷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災者,不但逼盡於人情,其所以戒人君恤民之道者,亦深矣。今當盛世,雖無征戍之役,而近來飢饉荐臻,癘疫兼熾,死亡相繼,閭里殆空,其孤兒寡妻,號呼無告者,殆有甚於兵禍之餘。此正我殿下,哀傷惻怛,若恫在己之處也。上曰,所達切實,每念民情,不覺傷嘆也。宗城曰,刑罰亦如征伐,人君用刑之道,宜務加審愼矣。臣嘗入侍於親鞫之時,實仰殿下哀敬之誠,而不幸戊申以後,獄事連續,其罪關惡逆者,萬戮猶輕,而桁楊之下,亦豈無枉死之人乎?況於孥籍之際,其妻子之無辜誅竄,冤酷必至。此足以傷和召災。故臣自嶺南,奉命還朝之後,以日後凶荒之慮,仰達矣。不幸臣言偶驗,連歲荐飢,臣於此不勝憂嘆焉,今後則豈有獄事更起之患?而世變無窮,亦難保其必無矣,設有之,必先之以惻怛之誠,而務行恤刑之仁,以廣好生之德焉。上曰,所達甚好。雖不言,予豈濫殺人哉?副學頃年敦化門所達之言,予嘗記得,而至今在心矣。雖惡逆當坐者,苟一子則可矜,況有橫罹者則豈不可憐乎?當各別留念焉。宗城曰,有狐章,國亂民散,喪其配耦而有此比賦之辭矣。以卽事言之,閭閻之間,亦豈無鰥寡之無依,而其情之可矜者耶?太王之外無曠夫,亦當爲仁政之所當體行者矣。尙星曰,淫風中其情可哀者,已有先儒之言,而近聞民間,不但鰥寡之無依,亦多年過而未有室家者,勸婚嫁,亦王政也。貧窮靡依,不得以時嫁娶者,宜有助以成之道矣。上曰,三代之世,亦豈無鰥寡哉?當以文王之政,法之而已。我國禮制,固難猝改,而壯而無妻,壯而無夫者,亦感傷和氣之道也。下民則曾有勸嫁娶之令,自政院又爲申飭,可也。寅明曰,部官有報而京兆入啓,則自該曹,助給若干物,而下民輩不知國家之德惠,反笑朝令之煩瑣矣。上曰,其貧窮無資而不得行婚之家,諭以義理,助以若干物,以勸婚嫁者,實爲王者之美政矣。愚民雖不知惠,豈可廢閣不行耶?寅明曰,白居易,贊美唐太宗,而作詩曰,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宋太祖覽此詩而自以爲不及矣。太宗之治,雖曰,假借,而其政化之美,有足可觀。此當爲後王之柯則矣。至於部官枚報事,雖合申飭,而匹綿斗米之賜,只恐終近於區區小惠矣。宗城曰,木瓜章,與靜女章同,無文義可言者。上曰,觀此張氏註,衛地或稱土薄,或稱地饒,亦有上中下之分耶?寅明曰,雖十里之地,自有土品之高下,況一國之內乎?其濱河土薄者,如今海濱斥鹵之類也。講官遂掩卷。宗城曰,玉堂違牌者四人,而三人則踏啓字。兪健基,獨禁推,健基情勢,比諸臣稍輕,而有此禁推乎?上曰,在上者自反下敎,則爲臣者何敢以情勢爲言耶?尹汲,若或以科擧事爲嫌。則無義矣。吳瑗,陳疏承批而猶不出,申宅夏,元無可引之嫌,當初竝欲禁推,而踏啓文書,適混下,處分未免斑駁,宜乎儒臣之有此問也。兪健基禁推傳旨,還入可也。上命必寧書傳旨曰,爲人主者,自反下敎之後,爲人臣者,焉敢爲過中之撕捱?而尹汲、申宅夏,其所撕捱,俱無意義,吳瑗則辭疏承批,更無他嫌,而兪健基則往日之事,業已知之,其所撕捱,殊涉支離。而不顧分義,俱爲違牌,其在事體紀綱,不可循例罷職禁推而止,竝先罷職後禁推。宗城曰,君父下反躬之敎,則設有情勢之難安者,出而膺命,又復引入,未爲不可,而終始違命,至速罪戾,莫非諸臣所自取者。而其中兪健基,則似當有體下之道矣。所被人言,與他有別,雖非直斥以不合玉堂,其語意則頗緊,當之者,有難於冒沒承膺矣。寅明曰,以去就遭彈,則有異於官司相規矣。尙星曰,臣以積逋威命之人,不敢陳白他人事。而日作聖敎中,自反等敎,在玉堂諸臣,實爲萬萬惶悚,臣與在囚諸僚,相議去就之際,以爲人臣,設有廉義之難安者,聖敎至此,不當一例撕捱云。兪健基,亦以爲承此下敎,實欲一謝恩命,而旣遭改差之啓,終難遽然冒出云。此非無端引嫌之比,與他似或有間矣。宗城曰,小臣所達,非爲健基地也。至於有所遭者而一例嚴督,則嚴命亦不行,而事體反有傷矣。吳瑗,亦被吳光運之疏論,則其所不出,亦有所執矣。上曰,吳光運,今番疏則過矣。光運旣被人言,則其反駁亦無怪矣。寅明曰,瑗之所遭,旣是虛事,則吳光運之引此爲言,實爲過矣。近來縉紳間,互相駁擊,遂成風習,臣竊爲之慨然也。上問吳光運疏語於必寧,必寧,以吳光運疏中語,及吳瑗者數句陳達。上曰,此則光運非矣。寅明曰,互相攻擊,不擇言語者,固宜嚴處,以杜後弊,而古語不云乎?招之不來,麾之不去,人臣苟有所守,則雖在雷霆震蕩之中,當確然不動,凡有難安情勢者,豈可一向嚴督乎?上曰,知事之言,非矣。雖獲罪國家者,君上蕩滌用之,則固當出而爲用。況自相攻擊而遭人言者,何敢曰,有所守而不膺君命乎?寅明曰,若遭慘駁,雖有君命,固難輕出矣。上曰,然則自上將無敦迫之事乎?必寧曰,其中亦有時月遲速之異矣。上曰,承旨所達然矣。必寧曰,《詩傳》第二卷,今已畢講,且當盛暑,自初伏至處暑間,視事停止之意,敢達。上曰,知道。宗城曰,《詩傳》二卷,今日已畢,而承旨以處暑前視事頉稟,今將久廢講筵。而《詩經》,元非有益於日日開講矣,宴閑之間,朝夕諷詠,以爲溫繹,則其有得於懲創感發之道者,多矣。古人曰,二南,王道之基。尤宜各別體念,而如或衮職有闕,則臣亦當以三百篇爲之陳戒焉。漢光武謂耿弇曰,始雖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當初《詩經》之進講也。臣意則以爲盛暑前,當畢一冊,聖志勤切,日再臨筵,今已畢講二卷,以如此立志,推而行之,則何事不可做乎?伏願聖志一定,勉勉不已,當事則期於必成,而無或沮撓,幸甚。上曰,引古爲戒,語尤切實,當各別留念焉。宗城曰,今日晝講時,以特進官之不備,至有請牌之擧,極爲未安。特進官無論文、南、武陞二品者,幾盡被抄,其數甚多,而法講有命,終無一員之來,不可無警責之道。今日請牌人,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處暑前,當溫繹,而大全則浩汗,玉堂只以大文與大旨,精寫以入,可也。宗城曰,玉堂有此冊,而木板所印,不合御覽矣。當依下敎,精寫謄出,而此不過爲二卷冊,以活字印出,亦似不難矣。上曰,欲便於展覽,故有此敎而印出,則不可謄書以入,而字樣則使之不小不大,可也。講官退出。上曰,承旨進前。必寧,進伏,上命書傳旨曰,予方講《毛詩國風》,於伯兮章,因章下先儒註,不覺因文而興嗟。噫,自古戍役,雖有遠近之不同,亦有歸家之日。而因其歲飢,塡于溝壑者,其歸何日?其俱歿者,雖尤惻傷,其孤子寡妻,呼父喚夫,無處可依,無處可訴。此反有甚於飢歲賑民。前後設賑之時,則其幹事之人,雖或盡心,其畢賑之後,莫不放過乎此,昨年下送本土,保其農業者,餓殍道路,未能還家者,爲方伯、守令者,其能助也恤也。庶今各業其業,各安其土乎?雖若此,尤宜著念,若不果此,深體莫忽,歉歲賑政,常年勸農,猶有不逮,其況他乎?今者下諭,自不覺其惻然于心,體此由中之敎,勉飭該道列邑事,下諭于往者,設賑諸道。上曰,明日持公事乎?必寧曰,明日與褒貶開拆相値矣。上曰,開拆時持公事入侍,可也。必寧曰,院中僚位不備,臣與左承旨洪尙賓,只伴直矣。上曰,開拆時持公事入侍,事體自別,不可無該房。明朝都承旨李眞淳,左副承旨金聖應,同副承旨鄭彦燮,竝牌招可也。承旨、史官,遂以次退出。 ==6月1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陳疏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式暇}}。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李性孝未肅拜,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非但有故,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徐命均,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大雨連宵,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已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屢日,尙未擧行,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疏批已下,重囚訊問,一日爲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仁政殿儒生殿講時,命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以親臨磨鍊。 ○洪尙賓,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今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今玆嚴命之累違,固知爲萬萬死罪,而辭職名而受常廩,私義之所不敢出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爲輸送。 ○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又傳于洪尙賓曰,南北道監役,待令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道監役官牒報,則西小門南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六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令該營,量宜定送軍兵,限畢築間,着實守直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徽陵奉事所報,則本陵陵上莎草,因連日雨水滲濕,今十五日,自子方至卯方頹下,子卯間相距,長十七尺,上下高十一尺,深一尺五寸,兩間罅隙最闊處,一尺二寸云。又接崇陵奉事所報,則今十五日,大王陵上莎草,大雨之餘,自戌方至卯方頹下處,廣二十二尺,高九尺八寸,深七尺五分,兩間罅隙最闊處,二尺云。兩陵上莎草之頹下,至於此多,極爲驚心。慰安祭,不卜日來十七日設行,而崇陵則王后陵,同在一墻之內,慰安祭一體設行,兩陵上莎草頹下處,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而蓋覆油芚、草芚,依例令各該司進排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徽陵陵上莎草頹下處,及崇陵大王陵上莎草頹下處奉審事,大臣以下,當爲進去,而領議政、左議政,俱爲未差,右議政金興慶,情勢難安,不得進去云。在前如此之時,原任大臣代行,已有規例,而該曹不敢擅便,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禮曹草記,陵奉審事,大臣當爲進去,而右議政金興慶,情勢難安,不得進去,在前如此之時,原任大臣代行,已有規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徐判府事進去。 ○以十六日儒生殿講試官望筒,傳于鄭必寧曰,陵奉審相値,再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興海郡守河必圖,黃州牧使李浤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河必圖、李浤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南兵使申德夏,除授本職,已過多日,而以頃日所遭引嫌,累呈辭狀,尙不肅命。武臣事體,不當如是,而强引査明之事,過自撕捱,殊涉未安。且前兵使李義豐,病遞已久,邊閫重務,累月曠廢,委屬可慮。申德夏推考,使之明日肅謝,從速赴任,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以議政府言啓曰,本府今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右議政金興慶,方在引入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議政、左議政,俱未備位,右議政臣金興慶,方在引入中,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官員,今春夏等褒貶,因堂上不備,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春夏等褒貶,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磨勘以入,而所屬司僕寺、軍器寺、訓鍊院官員等褒貶,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不得一體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本曹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堂上,俱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及屬司中,瓦署、造紙署、四山,甲寅春夏等褒貶,繕工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典涓司去癸丑春夏秋冬等,瓦署去癸丑秋冬等,四山去壬子秋冬等,癸丑秋冬等,合十一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瓦署別提金省魯,與臣取魯,俱有相避,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繕工監、典涓司,甲寅春夏等褒貶,尙衣院、造紙署、掌苑署,癸丑春夏秋冬等,甲寅春夏等,褒貶,竝因其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磨勘,而繕工監副正朴弼震,今此褒貶時,無緣不參,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春夏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判義禁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依例磨勘以入,而去戊申春夏等以後,癸丑秋冬等至十二等褒貶,亦當追磨勘,而其時郞廳、將官,已多遞易,似無擧論之事,竝爲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臣徐命均,方有身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本廳所屬京外將官等,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啓聞,而摠戎使臣趙儐,頃遭臺論,且因病重,未及供辭,遽爾身死。訓鍊大將臣張鵬翼,以一時兼察,旣無前例,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伏見平安監司朴師洙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殷山縣監趙鎭世貶目中,以歇後處事殺人者逃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監司朴師洙推考,何如?傳曰,允。 ○副提學李宗城,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南泰良,副修撰兪最基等箚子。伏以臣等,謹承明命,來會館中,就歷代名臣奏議中,揀取君德、聖學、敬天、仁民、勤政、賞罰、知人、聽言、戒佚欲、謹名器,十篇,別單書進,而仍竊伏念,君德爲出治之源,聖學爲明理之本,敬畏天命,仁恤小民者,實係祈永鞏固之圖。勤勵庶政,明愼賞罰者,尤是摠攬綜核之要,而明於聽言,則佚慾不期戒而自戒,審於用人,則名器不期謹而自謹,卽此十篇而綱領畢具矣。聖王致治之要,固自多術,名臣奏對之言,孰非可鑑,而臣等之刪繁祛文,必以十篇而獻者,竊自附於區區芹曝之意。苟其味玩名義,尋繹條項,不待乎開卷講讀,而亦足爲盤盂之銘,贄御之箴矣。嗚呼,聖上所以惓惓斯書,必欲爲召對之用者,實出於繼述之孝思,而惟我寧考,盛德至善,覃被八域,窮山極海,匹夫匹婦,尙有於戲不忘之思者,蓋莫不本於此發,而爲四紀之至治,則今日善繼之孝,又不在此乎?玆當抄進篇目之日,略附規勉之忱,惟聖明留意焉。取進止。歷代名臣奏議,篇目抄選別單,君德五篇,聖學四篇,敬天一篇,仁民五篇,知人五篇,聽言七篇,賞罰三篇,勤政一篇,戒佚慾三篇,謹名器二篇。答曰,今覽抄進,又考本文,深嘉抄獻之意。噫,今欲講此書者,意亶在於追慕,所勉戒,興予慕感,可不各別留意焉? ○傳于鄭必寧曰,玉堂箚子及抄單留中。 ○副司直趙遠命疏曰,伏以臣積傷路憊,榮衛虛脫,胸痞痰壅,怪症疊現,委頓床玆,不能轉動,累違召命,寔出於萬不獲已,而私心惶隕,彌日不定。伏聞咸鏡監司臣李箕鎭,以到任後未滿日限,今春夏等殿最,令臣替行,南兵使臣李義豐,以褒貶同議一款,亦爲啓聞,而吏、兵曹回啓,竝令臣磨勘,臣於是,誠有不敢冒當之端。臣之遞罷,在於上年冬末,交印上來,要不出正二月之交,春夏等第之出於臣手,實是慮外,故各邑治否,全無廉察,到今成命之下,茫然無以甄別,惶愧罔措。夫道臣之責,莫重於殿最,而守宰能否,最難詳知,傳聞或爽,題目失宜,則不但當之者不服,遞易之際,民受其弊,此實不可不十分詳愼處也。設令臣冒昧封進,當待本道營屬之持列邑仕日單子,及將校試射擧案,上來然後,可以封啓,而千里關外,累次往返之際,新監司日數亦必滿限,與其遞仕而冒當,曷若在職而擧行之爲得宜也。伏乞聖明,俯察事勢之如右,特收替行之命,仍令時任監司,依例磨勘狀聞,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殿最,其令新伯限滿修啓焉。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再上辭本,申暴危悃,而及奉聖批,不惟不準所辭,辭旨愈益隆重,開釋備至,勉諭諄切,臣誠惶霣感激。宜不敢復引前事,以煩天聽,而第臣情地,終有所不可仍冒者,勿論本事之如何,勘罪之當否,前後臺閣之上,以此爲說者,凡幾人哉?遣辭命意,俱極深緊,或引事而陰斥,或指名而顯詆,書臣言而捧入者,請罷其職,謂臣言而無心者,請削其官,迭出交攻,持之不已。臣若徒恃寬假之寵命,晏然爲冒進之計,則詆斥之言,何但止於論臣前日之三字語而已哉?噫,臣僚之一遭白簡,必解其見帶之職者,誠以重臺省而勵廉恥也。乃者罷削之論,皆以臣故,則其不當以勘罰之在他人,强爲自恕,而淟涊蹲據也,決矣,夫豈出於過嫌而飾讓之意乎?至於共休戚之聖敎,尤有感惕於中者,念臣譾劣,最居人下,而受恩如天,托重至此,竭力圖報之忱,安敢少忽?顧今鼎席之不備,臣非不知廷務之不擧,臣非不念,而惟臣所叨之任,實是具瞻之地,其所去就,關係則重。今若不恤人言之可畏,惟知承命之爲恭,蒙冒衆咻,揚揚復出,則非徒一身廉愧喪盡無餘,其爲貽辱淸朝,誠非細故。左思右量,竟難轉動,而史官累日相守,常廩每煩輸送,悚懼之極,不省所措。玆敢更瀝肝血,仰瀆宸嚴,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以謝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仍念使行出疆,期日不遠,黑草査對,一時爲急,而顧臣情勢之外,賤疾且劇,起身進參,斷無其望,提擧替行,自有前規,伏願卽令槐院,依例擧行。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業已洞知,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大臣事體,比他自別,豈可以奏御做錯,過自撕捱乎?目今鼎席只有卿,而若是引入,國事多曠,緊務遲滯,以卿爲國之誠,何不諒此而困我此極?況黑草査對,尤不可若是稽滯,而不顧若是乎?不腆常廩,亦不宜過讓,卿其須體慇懃之志,安心勿辭領受,卽日偕入,用副如渴之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甲寅六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褒貶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上曰,褒貶啓本,宜先開拆,而兵房所掌,何以爲之?必寧曰,無該房,則下位例爲代行矣。眞淳、必寧,次次開拆而上之。上覽訖還下,命眞淳,書傳旨曰,今觀嶺南殿最,則興海郡守河必圖,曾以御史褒啓,陞敍此任,則陞授未久,反爲居中,其始勤終怠可知。特命陞敍,遽生怠忽,飭礪之意焉在?不可居中而懲之,拿處。又命眞淳書傳旨曰,勤於前怠於後,純心奉公之意焉在?不可循例居下而置之。黃州牧使李浤,依河必圖例處之。眞淳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淸安縣監李義浹,以不無疵謗,職事惟勤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眞淳又啓曰,慶尙監司金始炯,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鎭海縣監高處亮,以土木非時,修擧可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京畿監司趙明翼啓本中,南陽府使李國馨,以不善捧糴,且短聽理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中,本道中軍柳萬增,以濫杖可駭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俱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啓曰,統制使金潗,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晴川別將李東芳,以病廢職務貽害鎭卒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平安兵使金潝,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甲巖權管金相兌,以雖乏能聲,亦無失着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又啓曰,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慶尙左水使李徵瑞,全羅左水使李命祥,忠淸水使李義翼,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已上四件出擧條}}上曰,殿最中無下考,則必請推考,而守令、邊將中,果無可合下考之人,豈可自慮其推考而置人於下考耶?然請推已成規例,故亦爲允從矣。眞淳啓曰,江原監司趙最壽,褒貶啓本中,楊口縣監李景琦,以文簿稽滯爲目,而置之上考,黃海監司兪拓基褒貶啓本中,安岳郡守李思一,以檢獄稍疎爲目,而置之上考。滯其文簿,疎於檢獄,俱不合於上考,殊欠於嚴命殿最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當觀下句結語,守令則以上考施行,監司則勿推,可也。江華留守啓本,誤踏兩啓字,上啓字爻周,當該內官推考。今觀訓鍊都監貶目,則把摠閔鎭廷居下,京司褒貶不參,爲下耶?必寧曰,不參者爲中考,居下則必有所失矣。上曰,鳳山郡守嚴慶遐,常時似是無病人也。今見褒貶題目,無乃近有疾病耶?必寧曰,聞自到官以後,連有疾病,至今不得如常矣。上曰,各道發將將官之屬,當褒貶,則皆能一齊進參耶?尙賓曰,此是營門大坐起,且是有期限之事,故莫不趁期來待,無一人不參者矣。上曰,四山監役貶目中,南道監役則稱以松禁頗嚴,若果爾,則可謂不負其責矣。尙賓曰,左副承旨金聖應,同副承旨鄭彦燮,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之意,敢啓。上曰,推考傳旨捧入。吏、兵房,各以所掌啓本裹置後,次次退出。 ==6月1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五更,月暈,廻火星。 ○金聖應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持平李性孝再度呈辭入啓,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開政命下,已至多日,尙今遷就,事甚未安。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吏判之撕捱,前旣下敎,終涉太過,參判、參議之其所撕捱,亦涉過中,而開政有命,都政不遠,鎭日撕捱,無意應命,分義道理,豈容若是?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矣,竝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傳于李眞淳曰,政官牌招,啓辭纔已允下,而此備忘,卽爲分付,使政官知之。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召,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開政,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極爲寒心矣。 ○鄭必寧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外,獻納李廣道,正言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引伏,已兩朔矣,辭章已三上矣。危迫之悃,庶蒙日月之下燭,而天聽愈邈,兪音尙靳,臣誠惶隕抑塞,不知所出。顧臣情地,如有一分可强之勢,則當此鼎席一空,事務多滯之日,何敢爲飾辭牢讓之計,而人言可畏,廉義難棄,其不可徒藉眷諭,抗顔冒出也,決矣。且臣宿患痰癖之疾,因暑添劇,委身床席,無望起動,今玆嚴命之下,未克祗承,伏枕悸恐,無以容措,謹當更入文字,仰請違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入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以徽陵、崇陵莎草奉審事,今方出去,今日內當爲回還,而兩陵上奉審之際,日勢若暮,則將未免徑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啓曰,今六月十五日,外各司及南北道禁松斫伐處,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東活人署參奉玄道泰,西活人署參奉鄭德周等,無緣闕直,依承傳,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東活人署書員崔壽萬,無緣闕點,令該曹推處。南道松木,舊斫根四株,生稚松一株,北道松木,舊斫根七株,亦令該府査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昨日褒貶中,有南北道監役,嚴松禁爲目,故其所摘奸,果由勸懲,而今觀書啓,其不若曾前之甚焉,可知其目之不過,而其於新斫,雖曰稚松,有愧其禁,當該監役,令該府勘處。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無意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六間許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而定送軍兵,限完築間着實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着實把守,以待經霖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錄試射日次,而親臨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今十九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堂上啓曰,臣等承命馳詣徽陵、崇陵,陵上莎草頹下處奉審後,尺量,則徽陵陵上,自子方至卯方,廣二十八尺,高十一尺,罅折處深、闊各一寸、三寸。崇陵大王陵上,自甲方至戌方,廣三十八尺六寸,高十一尺,罅折處深二尺五寸,闊二尺。兩陵陵上莎草頹折,俱爲大段,極其驚心,謹以油芚、草芚,依例內外蓋覆封標,而修改之擧,不容少緩。考見前例,則六、七月改莎,本有拘忌,令該曹,八月節後擇日擧行,莎草頹下處,圖形以進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獻納李廣道啓曰,臣衰年風痰之疾,已成癃痼,形骸雖存,便同廢物,忝叨恩除,爲日已久,而委頓旅次,久稽膺命,有若全昧分義者然,慢蹇之罪,實無所逃,臣誠惶隕踧踖,不知置身之所也。且臣於日昨批旨之下,尤有所悚蹙不安者,臣疏所陳瞽說,皆迂闊而不切於事情,其何望有摡於聖心,而惟是代定侵徵,俱是病民之痼弊,不可無別般變通之道,故敢以一得之愚,仰陳救民之策矣。及承聖批,則乃以代定雖弊,比諸侵徵,輕重若何爲敎,有若臣不思侵徵之弊,而請停代定之令者然,此莫非臣之言辭荒拙,不能導達之致,而抑恐聖明,未察其弊之無甚輕重,而有此敎也。夫代定侵徵,自是一弊,若一得代定,便無侵徵,何以三百年來,此弊尙存,式至今日,爲弊此極耶?殿下果以爲前日之代定,本皆貧殘,故至於流亡,今日之代定,擧皆富實,可保無侵徵之弊耶?流亡之弊,生於收布,侵徵之弊,生於流亡,代定之弊,生於侵徵,弊常相生,自無窮已,寧有彼此輕重之可言耶?竊覵殿下,求治甚切,視民如傷,凡諸救弊之方,靡不講究,今日臣民,孰不欽仰聖主憂勤之至意,而獨於此弊,猶循姑息之議,差其輕重,示以難革之意。若使愚民,得聞此敎,必恨今日民情之猶未盡達於天聽矣,豈不有歉於聖德哉?至於國幣,自是國朝之定制,實爲救民之良策,當此民力俱竭,生財無路之日,以無用爲有用,可以寬民而裕財,一時權宜之策,莫切於此。臣非不知此時更張之論,必屈於因循之議,而竊冀斷自宸衷,以紓民憂矣。殿下不加留省,有此窒礙難行之敎,臣之言議淺陋,無一可取之狀,於此益驗矣,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自列,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獻納李廣道,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事君事親,初無二致,惟在各盡其力,是以古人皆因其緩急之勢,以爲進退之節,令伯之陳情,非爲不恭,茂烈之乞歸,特蒙優許者,此固人子之至情所當然,抑亦聖主所以推至仁而勵風化也。竊伏惟念如臣不肖,百無一能,而過蒙抆拭之寵,濫廁諸彦之間,出入經幄,昵侍耿光,顧臣何人,敢當斯任?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叨榮沾渥,一至此極,則臣以何心,欲離違禁闥,自遠於江海之外乎?第臣懇迫之私,有異於人,母年益高,母病益劇,家甚貧窶,歲又荐飢,甘旨之養,非所敢望,菽水之供,時或見闕,臣之至願,惟欲趁今無事之日,得伸歸養之計。雖老母,亦欲受養於暮年。而事與心違,荏苒捱過,臣暗誦古人生我不得力終身永辛苦之語,狂顧彷徨,殆不自抑。曾於昨秋,敢冒萬死仰瀆血忱,伏蒙我聖上,悶其情辭,賜批溫諄,末以今姑抑情,以待濟濟爲敎,臣仰恃恩旨,俯切私悰,隱忍耐過,今已經年,而臣母衰謝,視昨歲愈加,臣之情事,比前日尤甚。門內細瑣貽勞,老母辛勤契活,備嘗其苦,而臣則闊於營生,疎於奉親,策名登朝,今踰十稔,而尙未伸一時之養,每於中夜無寐,竊自省檢,未嘗不撫心而興悼。噫,往而不可返者,年也,逝而不可待者,親也,一日二日,餘暉幾何?若未盡養於今日,更將遲待於何時?恐爲莫追之悔,仍成難瞑之限,言之于此,其亦悲矣。念臣命道奇險,孤了窮鰥,惟臣一身之外,家無應門之童,母子二人,相依爲命,老母非臣無以爲懷,臣非老母,何得料生?用是老母不欲離臣,臣亦不忍離母,雖一時間等閒出入,未敢終夕不返,或久淹禁直,則當其九門下鑰之後,不覺中心鬱泄,臣以此情理,尙可有從宦之勢哉?今若貪戀恩寵,畏避嚴誅,不自列於仁覆之下,則臣雖爲榮,子道全虧,是臣上而阻聖朝錫類之化,下而負臣母致養之望也,玆敢更瀝肝膈之蘊,仰冀未卒之恩,臣情雖急,臣罪益大。於戲,疾痛呼父,窮窘呼天,乃人之常,豈以號呼之故,謂無嚴畏之心?蓋父母之於子也,顧復慇懃,必欲祛其疾苦,而置之全安者,出於止慈之念也。天地之於物也,長養發育,無不各遂其生,而各得其所者,以其有至仁之功也。惟我殿下,父母也,天地也,深軫體下之德,克推愛物之心,凡厥臣僚之爲親陳懇者,無不曲蒙聖賜,今臣雖甚無似,豈不得以蒙殿下一視之澤,而亦豈不足以備天地一物之數耶?此臣所以干冒鈇鉞,至再而不知止者也。前則雖以館僚不備,有所靳許,而卽今多官出肅,番次不苟,雖謂之濟濟,可也。如臣之兩年尸素,毫無裨補者,其有無之不關,殆若江湖之鳧雁,倘蒙聖慈,俯垂哀憐,特畀一縣,以試鉛刀,則隨分盡職,竭其駑鈍。是臣區區之願,而恩波所及,可期便養,然則事君事親,不至偏廢,於公於私,恩義竝行,臣之祈望,惟在於斯。伏乞天地父母,諒臣切迫之懇,恕臣煩瀆之辜,曲準所請,俾遂至願,使老母暫紓桂玉之艱,微臣少伸烏鳥之養,則不惟臣之母子,銘骨含感,亦可以益光聖代敦孝之化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陳懇若此,令該曹稟處。 ○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見擬於明日殿講考官,至於受點矣。親臨試士,事體至重,臣子分義,固當竭蹶趨命,而顧臣宿痾沈頓之外,近又添傷溽濕,嘔泄兼發,食飮全却,昏昏委倒,殆無省覺,以此垂絶之喘,萬無趨承之勢,將不免坐犯違慢,病裏惶恐,靡所容措。不得不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賜變通,俾免臨期窘迫之患,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深用念焉。考官,令政院付標以入,卿其安心善攝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虛縻必遞之職,積犯違慢之罪,日夕兢悚,誅譴是俟,數昨憲臣之疏,重添臣難安之端,而不敢隨卽自引,姑且泯伏矣。今見兩僚對章,又輒提臣爲言,臣於此,益復愧蹙,不得不略陳焉。噫,申晩之向日一疏,亶出於盡言不諱,亦非晩之所獨言,而遽命遞罷,實爲過中。適因館職變通,恩敍復降,如晩之地望文學,宜在首先牽復,故臣於數政,連擬舊踐矣。及臣省掃歸來,與亞僚同政,而差出玉署也,亞僚初無指名相難之事,但曰前日改望中人,似當一徑稟白而更擬,臣答以改望之命,近頗稀闊,而先朝則比比有之。當宁以後,明白可記者,亦數次,而見改之人,無拘於更擬,一未有稟告之擧,前例與事理皆然矣。亞僚不復强持,遂以申晩諸人,仍前備擬,逮臣遭嘖引入,過累政而晩終不見檢。始知其故,爲枳塞間遇,參議言其不可,則參議以爲,改望果非可稟,而申晩之停望,各有所執矣,亦非欲久枳。臣曰,吾以必遞之人,不當預論政註,而長官則擬之,次堂則枳之,旣涉異常,亞僚之同議旋枳,尤未知如何也。以此酬酢而罷,至於李喆輔,臣本有世誼,少無私惡,而惟其科名,關係甚重,故臣自在西銓,屢陳於筵席矣。妄謂玆事,義理灼然,可俟百世,雖處分數變,榜號苟存,而終不可視同無疵之榜。其中武科,不必深責,文職猶可例擬,而若乃淸塗極選,決知其重難,玆於前後館職,未嘗檢擧,而兩僚赴政,則輒必擬差,傍觀之致訝宜矣。雖然,同僚旣無爭難於臣,亦不曾提論於同僚,爾征我邁,便成一副當道理,區區苦心,惟在於方便彌綸,不復起鬧,無失僚寀間和平之象,而畢竟臺疏猝發,至以政格責之。兩僚引入撕捱,則在臣廉隅,已不可獨自晏然,而況聖敎所以罪尹得徵者,全以營護申晩爲無嚴,則如臣之收用如舊者,當爲罪首。且李喆輔枳塞之論,僚疏旣盛加非斥,而聖上於筵中,又特擧其兄承宣望事,有所下敎云。當初聖上之委曲指導,必令奉行者,惟在承宣長望,而遂欲引繩於一切淸塗,則非臣之所能仰承。顧臣之上怵君命,下悶朝象,苟冀無事者,卒至無救於紛鬧,而只速其罪戾,臣尤不勝其悚恧也。臣之前日所遭,固無一分仍冒之理,而今又節拍層生,釁尤狼藉,官職去就,非所可論,孤恩僨責,合被重誅,席藁陳懇,惶恐俟命。伏乞聖上,察臣之不堪任使,亟先鐫臣職名,仍治臣銓注乖謬之罪,以勵群工,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特敎又降,責諭嚴截,軫紀綱之無餘,仍命重推更招,臣雖冥然,豈全昧分義,而情地危臲,轉身無路,竟未免復犯違傲,臣罪萬死。臣無任戰隕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俱涉太過,所謂所執,亦涉過重。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知敦寧府事宋成明疏曰,伏以臣受恩三朝,致位列卿,頂踵皆歸造化,跬步不忘王室,而素性懦弱,動多畏懼,才具短拙,自分退縮,跡阻軒陛,今已再閱歲矣,糞土賤汚,何足備數,而霄漢之上,記識姓名,收召之命,前後屢降,間有嚴旨,寔臣子所不敢承聞者。臣自是以後,不敢進不敢疏,縮伏俟譴,如窮人無所歸,伏聞日昨筵席,又有未安之敎,辭旨嚴截,臣於此,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之逬出,初非樂爲,旣退還入,全無意義,前此屢煩控籲,斷斷此心,竊想天日,或有以照燭之矣。縱使臣殫精竭力,夙夜奔走,決知無毫分裨補於國家,而顧秉彝之忠,則未嘗不以限死報國爲心,蓋雀環魚珠,性所同得耳。不幸遭人言而出,有召輒違,有命輒逋,畢竟不免爲辜恩負國之人,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中心悼傷,北望橫涕,臣今日入朝,則珪組煥矣,祿食侈矣,固知於身爲榮。況今聖明御世,動法堯、舜,群下望治,必期唐、虞,塵露報效,此正其時,臣獨何苦而喫蔬飮水,寄跡田間,甘爲聖世之一逋氓哉?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存焉。且士大夫廉恥一節,關係甚重,臣當初出城時,旣以沒齒丘壑,矢心自定,國中人皆曰夫夫長往也,今乃幸有召而貪進,則從前違命,抑何義哉?眞所謂不識人間羞恥事者也。人有所守,不能貞固,將謂其人何如也?先朝亦有一二退休之臣,而未嘗强加維縶,若聖上則安危所係之大臣,亦許年未至而致仕,如臣江湖乘雁,何足有無?引例許放,亦豈非天地各遂物性之仁乎?殿下雖以趨走承命爲恭,孟子所謂敬王不如是也。嚴敎之下,臣方席藁俟罪之不暇,不敢妄恃恩命,晏然爲趨承之計,而偃息自在,縣道例籲,亦非分義之所敢出,走伏城外,敢請鈇鉞之誅,徑尋鄕路,臣尤死罪。伏願聖明,亟削臣敦府職秩,仍命有司,議臣之罪,使爲人臣負國恩者,有所懲畏焉,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bb昧b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自劃,極涉太過,復尋鄕路,尤涉過中。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甲寅六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㝡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時,行判府事徐命均,禮曹參判洪鉉輔,同爲入侍。尙星,讀自魯桓公元年至公告不能。上曰,下番讀之。㝡基,讀自七年至先書齊衛王爵也。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一年至經十有三年冬十月。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傳十三年,至經十有五年于亥伐鄭。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傳十五年至初衛宣公。上曰,《詩傳》已闕之,此章亦闕焉。德重,仍讀自十有七年至復惡已甚矣。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尙魯,讀自十有八年至申繻曰。上曰,此亦闕之。尙魯仍讀自夏四月丙子至周公不從故及。尙星曰,《左傳》,多淫瀆煩褻者,而此篇尤甚,無文義之可達者。其中臧哀伯諫取郜鼎事,意婉辭正,多有可觀矣。魯之取郜鼎,言之可羞,隣國有難,而不能正華督弑君之罪,利其私賂而,遂至結中夏同盟之好,其悖義違禮,固已大矣,而至於納于太廟,則何忍以亂賊之物,乃陳於肅雝之庭耶?此臧哀伯所以縷縷陳戒者,而魯公終不能悟,周公舊禮至此而亡矣,想來良可慨惋也。上曰,然矣。尙星曰,昭德塞違,實爲一章之大旨,忠言讜論,足爲千載之可法,故識者聞之,知其有後,人臣憂愛之誠,固當不忘君違,而哀伯繩糾之悃,可謂能繼家聲矣。上曰,此眞有是父有是子也。㝡基曰,古人命名,多取卽事,而至於晉候之以仇名子,其不祥大矣。師服之言,誠有意見矣。尙星曰,楚王伐隨章,楚,大國也,隋,小邦也,其勢之不相當,無異於鄒敵楚,而只以李梁之在,猶戎輕易加兵,國家得人之效,於此可見。李梁,自是賢大夫也,逆揣羸師之謀,力勸脩政之道,使强隣畏憚而不敢動,則其慮事之智,治國之道,誠有過人者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陵奉審書啓,大臣入來矣,注書出往,大臣與禮官,同爲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出閤外,傳敎後還入。行判府事徐命均,禮曹參判洪鉉輔入侍。命均曰,久旱餘得雨極幸,而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極無極備,乃常理,而大霈後卽晴,亦可幸也。命均曰,以東郊農形,雖難推知外方,而卽今所見,頗有向豐之望矣。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湯劑連進,而近來則安過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何如?當此極熱,雖常人,厭食特甚,水剌一節,不至減損乎?上曰,近來別無加減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已達於書啓,且圖形以進,伏想下覽,而兩陵上莎草頹下處,所見甚悶矣。上曰,以當初草記觀之,極爲驚心。卿其奉審,其罅隙,不至太深乎?命均曰,以手納之,試其淺深,則其深不過一手長,比前有頉時,別無加深之事矣。蓋旣無屛風石,墳形且太高,故每當雨水,輒有頹下之患,此則勢所然矣,而今所見雖悶,霖雨未收之前,難施改莎草之役,故姑以油芚、草芚,堅裹封標,此亦前例,而若連値急雨,則必難免滲漏之患矣。鉉輔曰,臣屢次奉審,而崇陵,比他陵墳形甚高,故每有此莎草頹下之患,蓋亦由於年年改封,而舊土新土,不能相合之致也。臣意,秋來改莎草之際,仍爲改封築,使之比前稍廣似宜。健元陵則自前無一番改莎草之患矣。命均曰,以私家言之,墳形,古則高,而近來則皆卑廣矣。上曰,古塚與新墳,其貌樣大異矣。命均曰,右相,今日亦不出仕乎?上曰,觀史官書啓,則又當以文字上達云耳。命均曰,臣於再昨,往見勸起,則當一陳疏云,意以爲一疏後卽出,尙今不出。使行日子已迫,黑草査對甚急,一張書役,動延五六日,而尙未査對,事勢必不及於二十四日拜表矣。若不得發行於定日,則回還之期,漸漸差遲,且十月一朔,則彼中有拘忌,無開印之規云,不但回還之期,不及於冬至使未發之前,將公然淹留一月於館中,此亦可悶矣。上曰,當各別敦勉,而差過數日,則猶可及耶?命均曰,過數日則必不及,而右相之議以爲,犯越人招辭問目,先爲正書以待之,爲好云矣,未知此果何如耶?上曰,先爲正書,好矣。命均曰,臣頃見秋曹堂上聯名疏,實有所惶恐難安者,方擬陳箚,奉審,事體重大,故承命往來,今適入侍,敢陳委折矣。各軍門都提調,有若干立番軍卒,蓋爲備患之意,其日立番軍卒二名食代之際,爲秋曹禁吏所捉去,夕後問之,則尙不來,而仍闕番,故招來該吏,竝令率來軍卒,使之立番矣。今秋曹以此謂之奪去,如是執言,則臣不無所失,而刑吏之不告捉去杖治,俱失體統,故臣果推治矣。秋曹以此起怒,必欲還治。軍卒,當初旣以半杖半贖署判,而決罪到今如此者,專出於務勝之意,今若杖治軍卒,則尤傷事體,故臣果不送矣。秋曹强爲引嫌,至於違牌,且其疏,略沒事實,務爲歸罪於臣,緣臣無似,壞損體統,雖閑樞不敢冒居,乞命遞解職名。上曰,本事元不大段,而秋曹之更欲推治者,則非矣,卿其安心。秋曹堂上則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尙星曰,《詩經》大文,繕寫以進事,命下,而卽今寫字官中,稍爲善書者,以査對文書之擧行,實無從近寫出之暇。若又遲就時日,從容善寫,則亦非法講姑停間,必欲諷詠之聖意,以藝閣活字,急速印出,則恐似便宜。使校書館,精印一件,以爲御覽之地,何如?上曰,事勢如此,令藝閣,以衛夫人字字樣稍大者印出,而所入財力,則各別從簡爲之,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1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金聖應{{*|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持平李性孝三度呈辭入啓,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親臨儒生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月十八日,禁軍祿試射,設行於慕華館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呈辭,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三堂上牌招,啓辭允下,而判書金在魯,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勿待命事,分付,一體牌招。 ○洪尙賓,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政院啓辭,內摘奸執頉處,南道松木舊斫根四株,生稚松一株,北道松木舊斫根七株,令該府査治,何如?上曰,依爲之。昨日褒貶中,有南北道監役嚴松禁爲目,故其所摘奸,果由勸徵,而今觀書啓,其不若曾前之甚焉,可知其目之不過,而其於新斫,雖曰稚松,有愧其禁,當該監役,令該府勘處事,命下矣。取考事目,則城內生松斫根十株以上現捉者,山直則刑推定配,監役則罷職事,捧承傳施行矣。今此內摘奸時,南道執頉,是舊斫根四株,生稚松新斫根一株,雖是稚松,旣是新斫,則不可無警責之道。南道監役李秉迪推考,當道山直,自本府,從重決罪。北道執頉,則只是舊斫根,比諸南道,不無輕重之別,該道山直,參酌決罪,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焰硝,乃是軍器中最緊之物,而節省物力,多數煮納,誠甚可尙,故前後監官,六朔之內煮納五十斤,則例蒙賞典矣。時任監官司果南龍運,盡心勤勞,六朔之內,煮納之數,至於六千二百斤之多,則其在激勸之道,宜有均施之典,而事係賞典,不敢擅便,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開政命下,今已多日,一向遷就,事甚未安,而判書金在魯違牌,參判宋眞明違牌後陳疏,參議徐宗玉亦陳疏,俱未承批。判書金在魯,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參判、參議批下,竝爲牌招,而日勢已暮,明朝開政。 ○傳于鄭必寧曰,政注通塞,其若拘於政格者,則惟在銓官,而其他時議所關,其弦其韋,惟在于上,其責其勸,亦在于上。噫,推究往事,孰是孰非?此十九下敎者也。第觀今日,或扶或抑,猶此爲事,政官無暖席之暇,耳目之臣,以此爲相駁之資,此何景象,此何事體?在下者日雖曰非,日雖曰是,予雖不明,心則固矣,知已久矣,決不眩於此等紛鬧之場。耳目之官,其所不應,雖在乎予,三銓官之此等撕捱之章,更勿捧入。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居首進士安宅重,直赴殿試,之次生員尹鏶,幼學張宇樞,生員朴奎壽,幼學兪賀基,竝直赴會試,生員李益普,幼學金衡一,生員金泰臣,幼學鄭東潤、李顯祚,各給二分,金尙恒,給一分。 ○以全羅監司狀啓,全州等官居河尙方妻良女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又以江原監司狀啓,春川等官居朴風男妻良女金召史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假注書南泰耆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處,則以爲臣之情地,實難仍據於三司,瀝盡肝血,連章祈扣,庶冀因此而得蒙矜許之恩矣。十行批旨,愈益諄切,責之以徒使困我,勉之以鞠躬之義。臣奉讀至此,不覺惶汗之沾背,而且以査對,必待臣爲敎,臣於是,勢窮理極,他不暇顧,謹當待明日冒昧承命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自遭臺言,固已矢心一遞,辭疏承批之後,便卽尋單請急,而喉舌之地,全無相恕之意,備例請牌,今至六七次矣,臣每一違命,輒若更犯死罪,窮隘悶塞,無地自容。昨者備忘特下,辭旨截嚴,至以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爲敎,臣乃戰慄欲死,章皇走伏於闕外,悉陳衷懇,而又被阻搪,繼又有事體極爲寒心之敎矣。噫,末俗易高,廉隅太勝,朝臣之習於例讓,過費撕捱者,臣常病之,故若非大難强必可遞之會,則未嘗不黽勉膺命。爲奔湊報效之圖者,蓋出於嚴畏分義,護持朝綱之計,而區區素心,未能孚感於君上,嚴旨洊下,視同無故,逋命偃蹇,圖便者然,臣愚死罪,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且今長僚之疏,又忽引臣爲嫌,誠是意慮之外,而抑臣之不容苟冒於銓路者,則從此益決,玆敢畢陳,以俟進退之命焉。竊念國勢之危,澟如一髮,民困之急,正如倒懸,今有一分可以上扶而下救者,獨保合朝廷一着,此雖君與相之任,而其所以奉行者,則亦銓官責耳。臣自前夏以後,承乏佐銓,冒沒出脚,中間節拍,豈無許多難便,而左右僚寀,彌綸敗局,卽臣斷斷苦心,故稜角畦畛,一例闊略,鶻突糊塗,從他姍笑,隱忍苟蹲,迄至于今。雖以申晩事言之,臣之原初持難,自省其見理不差,而戒在乖張,務欲從容,爭之不得則退坐,而不復與聞而已。及臣之獨政也,則臣旣有初見,不必屈意苟同於僚席,故果有數次停擬之事,向使晩之疏論衮闕,忤天意,而聖上所以特命改擬,出於私好惡而已,則居銓地者,引義覆難,可也,仍前擬望,亦可也,而今則不然。聖上之嚴處晩者,實出於灼見義理,斷以公心,則朝而改望,夕又還擬,恐非道理,而一二前例,本不相襯。臣之所以稍示規警,以伸公議,徐待稟裁,復欲疏通者,亦自謂煞有商量,而今長僚咎臣以同擬旋枳,可謂太不相諒矣。其間多少酬酢,儘多差爽,而臣不欲一一較挈,以傷大體也。雖然,臣於長僚之言,深有所慨然者,天下事本非一家事,人見參差,理所固有,況今處黨議之世,任銓衡之責者,尤宜調劑酸鹹,務歸寅協,而今因一事之崖異,遽然以征邁相待,未知於古人推車之義何如也。顧今往復陳辯,豈可已而不已哉?向臣之含包隱默,不忍爲突兀罷政之擧者,今反轉生葛藤,翻騰章奏,雖欲無言而不可得,可謂不幸之甚,而其亦可愧也已。噫,臣之平生所藉手而事殿下者,只是這箇道理,而時事糾紛,日覺乖剌,至如長僚之常所期望者,亦復乃爾,古人所謂事不如意,十常八九云者,非虛語矣。噫嘻,初心已違,瑣力無補,苟據無義之職,徒作榮身之資,非臣之所忍爲。假使臣無此憲疏之危辱,其於選部之任,則自畫已審,仰惟聖鑑至明,必有以照燭而諒許矣。玆敢刳瀝肝血,悉攄底蘊,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上,亟命斥退臣身,使銓鬧得息,仍令勘正臣罪,使具僚知警,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其所弦韋,雖在於上,豈政官之若是相爭者乎?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伏以臣纔陳血懇,而未蒙恩遞,積逋嚴召,而尙靳例勘,情窮理極,席藁俟譴矣,昨伏見備忘記,誨責極嚴切,至以今日紀綱,以政官虧無餘爲敎,臣於是,驚惶震恐,五內失守,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臣雖蠢愚,粗識事君之分義,如使今日所遭,苟有一分可進之路,則何苦而若是撕捱,甘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哉?自前政官,或被臺論,亦豈無因仍行公者,而此不過以注擬間事,就事相規而已,今則不然,其曰箝制言者,作爲義理等語,極其危險,至於可駭乖舛之云,亦頗蹈藉,而又何足說也?噫,掌銓選而拑制一世之口,作義理而力戰共公之議者,此何等人耶?自非大權奸凶國害家者,似未易加此題目也。其疏雖無請罪之語,而究尋其指意,則縛束論斷,殆無餘地,人方以機穽待臣,而臣乃恬然不知戒不爲恥,惟恐貪戀之不暇,則信乎言者之不誣也,臣嘗以分義廉隅,較其輕重,分義勝處,則不費撕捱,而卽出行公,此臣區區素定之心,而卽今情勢,正如十重鐵障,橫在目前,雖欲透進一步,而亦不可得,夫豈全昧分義而然哉?且臣伏見長僚疏本,則以臣疏事爲嫌,而又擧臣酬酢之語,竊不勝慙瞿也。臣疏已盡之矣,今不敢多談,而申晩事,亦有不然者,長席擬之,次堂枳之,前後何限?本不礙於政例,而亞僚之同擬旋枳,不無委折,蓋亞僚已有持難之意,而及臣同政,則臣又主其議,故事勢自然如此耳。臣與長僚,周旋一席,今至半年,而幸不失和氣,豈其所見,一一皆合,而區區體國之心,實無彼此,消詳默會,皆有其道,庶不至於推波助瀾,而今忽事端橫生,人嘖至深,陳章互辨,有若求勝,臣誠靦然,愧負初心。今臣去就,更無可論,除却他事,憲臣一疏,卽臣難冒之斷案,則爲今之道,惟有速被誅罰,而特敎繼下,召牌又臨,不得不力疾隨詣於闕外,更伸昨日未徹之懇。伏乞聖明,俯垂鑑諒,速賜處分,先削臣職名,仍下司敗,快正臣前後違命之罪,以嚴國體,以全微諒,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判批旨,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堂陛至嚴,宜不敢瀆擾,而臣之再三祈扣,不能自止者,誠以萬萬不可强者存焉,是豈臣過嫌而飾讓之語哉?微誠未格,兪音終靳,其開釋而慰勉之者,愈往愈切,不審聖明,奚取於賤臣,而寬假之至此也。今臣所遭,如有一分可出之勢,則安敢不仰體曲貸之聖意,奉承偕入之明旨也?惟是罪名狼藉於白簡,詆斥迭發於臺垣,而恬不知愧,揚揚冒出,則其壞士夫之廉義,駭四方之聽聞,爲如何哉?夫耐彈行公,雖在庶僚,尙不可爲,職忝大臣,寧忍爲此?此臣所以徊徨前却,未敢爲冒進之計也。見今廟務之稽滯,已浹一朔,惟臣耿耿之憂,何嘗頃刻忘懷,而若夫奏草査對,誠不容一時少緩,玆於再昨之疏,敢陳變通之請,而及奉聖批,不賜開可,使行出疆之期,將未免緣臣而狼狽,臣罪於是尤萬萬矣。伏願亟令提擧,依例替行,仍命鐫削臣職,勘正臣罪,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噫,今國事何,今生民何,而以不過做錯,鼎席久曠,困我此極,非恒日所望於卿者,而豈亦古鞠躬之意哉?雖日上十章,徒使困我,徒弛國事,況黑草査對,雖退使行,予意固定,必待大臣。本事元無可嫌之端,使行事重而不可忽哉。於此於彼,胡不諒哉?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企望。 ○傳于鄭必寧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甲寅六月十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親臨儒生殿講時,行都承旨李眞淳,左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鄭彦燮,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考官,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兵曹判書尹游,漢城判尹趙尙絅,參考官,行司直李聖龍、魚有龍,成均館司成鄭熙普,弘文館修撰金若魯入侍。命均進伏曰,昨今日候蒸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經書中,當以何冊受講乎?上曰,當以三經矣。落點於《周易》。命均退伏。上曰,儒生等移坐西庭事,分付。逅,以上命傳言。上曰,假注書許逅,傳命儒生之際,有做錯之失。此雖生疎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可也。{{*|出擧條}}光躋詣命均前,書講紙,輪示諸考官,呼名儒生,登殿進講。講迄,又詣諸考官收栍,而一儒生進講時,又書他講紙,其輪示呼名收栍等事,皆如初。上顧光躋曰,此注書,曾前入於殿講,而凡事亦頗生疎矣。尙賓曰,御前周旋之道,與儒生進講時,有異矣。生員金泰臣,講姤卦,純略。進士韓宗器,生員安致亮,不。生員尹鏶,講復卦,六通一略。進士安宅重,講离卦,純通。進士李洙源,進士金聖模,不。生員李益普,講豐卦,三通三略一粗。生員李明夏,不。生員朴奎壽,講繫辭,五通二略。幼學金可慶,不。李顯祚,講萃卦,一通四略二粗。柳垣明、韓相五,不。鄭東潤,講升卦,略。權達行,不。張宇樞,講比卦,六通一略。上曰,不得爲純通,似冤矣。金尙恒,講鼎卦,三略四粗。兪賀基,講恒卦,通。金衡一,講觀卦,一通六略,李就恒、盧以貞,不。上曰,試官出去,與承旨,同爲編次以入。命均曰,使臣行期此迫,多有擧行事,而副使朴文秀,一向違牌,尙不行公,牌招察任,似好矣。上曰,朴文秀之至今不出,欲待右相之出而出仕耶?事件與大臣有異,且使行,與他有別,則當此使行臨迫之日,不可一向引入,而如是違牌,極爲非矣。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從祖故相臣文重,在原任時,奉使赴京,而以右相假銜而去矣。今番亦依此例,以臣曾經職名假銜以往之意,敢達。上曰,領相已遞,予固有意而不果行。今則假銜外,無他道矣。諸臣,遂退出。 ==6月1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連日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下直,慶源府使申命相,博川郡守李汝益。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今下弓矢,慶源府使申命相處給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遷就,尙不擧行,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卽更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參議旣命只推,竝更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累次特敎之下,終不膺命,日事違牌,其在分義,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昨於特敎已諭矣,此事非下敎也。不過自相枳擬,彼非此非,不過舊習,況在上者,開釋其勤,則爲政官者,何敢互相撕捱,鎭日違牌乎?在上者不能調劑,此等徒傷紀綱,若此而其能爲他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終若不已,其將國不國君不君。吏曹諸堂上,竝從重推考。其若有規正者,豈可方倚任,而假借其君雖不明,此等處見已久矣,知已深矣,何待耳目之互相挾私駁正?噫,科非黨人之科,其革其存,俱予處分,館職非今初擬,其何持難?此等義理,予有所定,何待銓官之弦韋?申晩館職,非今初通,亦何爲難?各以館職,看作銓曹之大義理,互相務勝,若飭政官,先調其本,此等事,更不敢煩諸文字事,嚴飭。 ○鄭彦燮,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右議政金興慶六月朔祿俸,更爲輸送,則以爲有賜輒讓,實非臣分之所敢出,而一邊請譴,一邊受祿,終有乖於事義云。祿俸又不領收,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則於大臣,無過讓之端,依前下敎輸送。 ○以副提學李宗城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副學情理,予亦知之。長官非他官之比,不必長在直中,豈可輕遞?辭單之捧入,未免典循,其給原單。此後則無義辭單,其勿曲循。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申光夏、金潝、具聖任,東萊府使,崔命相、李德載、韓德厚。竝首薦落點。 ○以備忘記,傳於鄭必寧曰,玆事,於秋官則不過擧職,於大臣則乃亦體例,俱陳其由,業已知之。且夫特推,何敢更嫌,而若是煩辭?事體未安。其給原疏,推考牌招,而喉院之若是捧入,非飭勵之意,當該承旨推考。 ○鄭必寧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來詣賓廳矣,敢啓。傳曰,引見。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外五軍堡近處,宮墻五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及禁軍廳所上,各樣軍器旗幟等物,率多破傷,故使敎鍊官前司果李蓍年監董,其中可以新造者新造,修補者修補。本營所上,大緞大旗幟三十八面,大緞手旗一面,鳥銃一百柄,長箭二十部,火繩五千三百六十三沙里等,新造鳥銃一千七百九柄,大銃二柄,長銃八柄,倭銃一柄,別銃二十七柄,三合銃四柄,千步別銃四柄,黑角軍弓三十五張,鄕角弓五張,校子長弓二十八張,長箭六百四十四部,片箭四十五部,環刀一百九柄。改修補禁軍廳所上,大緞大旗幟十八面,大緞巡令旗十面,別將大緞手旗一面,七番將大緞手旗七面,認旗七面,七番正領方紗紬負旗八十四面,紅氊笠十立,禁軍別將及七番將錦緞甲衣八部,駕後禁軍錦緞甲衣五十部等,新造頭口五十八部,校子弓五百六十八張,長箭二百九十六部,片箭二百十七部,內入番禁軍筒箇一百部,戰笠一百立,喇叭六枝,號笛三雙,銅大角七雙,改修補今已畢役矣。在前軍器數千餘數監董修補之人,特蒙加資之典者,已多前例。今此蓍年,監董新造及修補之數,至於九千六百餘數之多,而始役五朔,能爲完畢,其盡心國事,誠爲可尙。其在激勸之道,似當有論賞之典,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下番翰林金尙魯,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而上番翰林李德重,以不能檢下,亦爲陳疏徑出。原疏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竝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弘文館副應敎金尙星,副修撰兪最基等箚子。獻納李廣道處置,引嫌而退,有懷論列,大體固好,聖批靳難,何至爲嫌?請獻納李廣道出仕。取進止。{{*|避嫌措語見上}}答曰,依啓。 ○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等疏曰,伏以臣等,積違嚴召,冒上辭疏,及承批旨,大失所圖,情勢窮蹙,轉動無路,不得已更犯違慢,連尋長單,昨伏見大臣筵奏,擧條有特推之命,臣等尤不勝惶恐之至。玆事得失,自有公論,臣等不敢費辭,而至於略沒事實,務爲歸罪一款,慙恧之極,悚蹙靡措。臣等前疏,略陳事狀者,實非出於諱實護過,起怒務勝之意,而半杖半贖事,臣等雖甚駑劣,何敢以此等瑣屑之語,煩諸文字,仰浼崇聽?況其施杖,猶未準半耶?進來公牒,旣已送呈,則捉來犯禁之卒,其果刑吏之所自私爲者耶?曹中夜直之吏,又犯何樣罪過耶?在今更欲詳陳,則恐增壞體統之罪,若欲置之,則難免失官責之刑,且佐貳旣已坐罷,則臣等以同事共嫌之人,廉義所在,其不可冒沒仍據於掌邦禁之地也,決矣。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罷臣等之職,仍治臣等荐違嚴命之罪,重勘臣等歸罪大臣之律,以尊公體,以靖私義,千萬幸甚。{{*|原疏還給,備忘在上}} ○檢閱金尙魯疏曰,伏以臣母年今八十二矣,三朔虛泄,進退靡常,床玆氣力,朝暮澟然,此豈臣離側供職之日,而臣僥占科第,猥叨近聯,牢鎖禁直,曠阻晨昏,神思忽忽,寤寐怔忡,每聞九門下鑰,輒覺方寸益亂,而眇末賤臣,不敢遽以私懇瀆聞,一日二日,抑情在直。卽接家信,夜來將攝失宜,添患感冒,泄候頓數,齒痛兼作,達宵苦劇,神息愈綴,自聞此報,人子情理,一倍焦隘,歸省是急,不能晷刻按住,冒萬死控陳哀懇,徑出禁門。伏乞天地父母,俯垂愍憐,特遞臣職,許以扶護,仍命所司,重勘臣擅離直次之辜,以勵朝憲,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戶曹參議魚有鳳疏曰,伏以臣於四月念間,從縣道再上辭本,備陳必遞之義,而不惟不賜允兪,責諭益隆,辭旨愈渥,臣尤惶凜,容措無地,而區區私情,獲被照許,轉向先壟,克完窆禮,恩榮所及,感結幽明,而哀惶痛隕,賤疾增劇,擔舁還次,宛轉床簀,已閱月矣,固宜更入文字,冀解見職,而疏暴狀籲,俱有所萬萬不敢爲者,向日批旨,迥出尋常,至以古昔山林讀書之士,指擬幺魔,而責之以壯行之義。念臣病廢科業,初無學術之可言,雖引分自屛,身在閑處,而偸惰荒落,無所用心,況今篤疾垂死,兩目昏翳,尋行數墨,擔閱已久,有何毫分知識,彷彿於讀書之名,而可以致用於當世者哉?臣之本末伎倆,不過如斯,聖明在上,寧不洞燭,而有若臣眞有所抱而自晦於山林者然,臣於此,自顧騂汗,惶愧欲死,雖欲披瀝情實,更煩呼籲,而誠不知所以爲辭矣。竊聞乃者本曹褒貶,因堂上不備,終未免頉啓云,殿最,朝廷之大者,而本曹比他司尤緊,緣臣在外虛帶之故,未得及限磨勘,朝廷亦無變通之擧,臣尤不勝惶悶焉。卽今右堂出疆,期日已迫,若不及此時遞改臣職,則曹務愈益苟艱,貶坐無以備員。伏乞聖上,俯察臣前後懇迫之悃,諒今日事例之不可不變通者,亟賜遞解,俾職事無曠,微分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六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右議政金興慶引見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雨餘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而眩氣不復發作乎?上曰,湯劑連進,而眩氣近不更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近來比前稍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臣之難安情勢,已悉於章奏,而事端橫生,臺議迭發,罷職之啓,雖指他人,而罪則在臣,臣何可冒出乎?惟以必遞爲期,而前後批旨,開釋備盡,黑草査對,一日爲急,使行,將不免緣臣遲滯,故不得已冒沒承命矣。上曰,以一時微事,致卿許久引入,世道嘅然矣,今何可更爲引嫌乎?興慶曰,旱餘得雨,實爲多幸。初十與十一日之雨,則雖未知外方同然,而十三日則大雨霶沱,終日不止,此眞方千里之雨,似無不霔之處矣。節雖晩,而初伏猶未至,此後若無風霜之災,則豐登庶可望矣。上曰,年事豐歉,可議於秋成之後矣。興慶曰,今日以黑草査對出令,而有不可爲之事端,故敢達。卽者陳奏正使徐命均,送言以爲,奏文黑草,今幾正書,而第羅多乃洞,則彼人被殺者三名,而我國人則二十餘名,細洞,則彼人被殺者六名,而我國人則只八名矣。當初瀋陽將軍奏本以爲,兩處朝鮮人,皆是二三十人云,彼人被殺之數,則彼此脗合,而細洞我人之數,如是相左,殊可異也。庚午年北道犯越時,彼人以爲,高麗人二十餘名殺掠云,而我國査奏,以七名犯越之意,轉奏,則彼人以其名數之不相符,査勅出來矣。今則事勢,或不必一如庚午,而在我之道,當加愼密,要不至於大段違錯,諸議以爲,羅多乃洞二十餘人,旣以犯越殺掠自服,則其爲犯罪,一二次無甚異同。以其二十餘人,轉往細洞殺掠之意,作爲文書以去,則不害爲便宜之道。須於今日,稟旨定奪云,未知何以爲之耶?上曰,使行急迫,已難變通,寧使彼有査勅,凡事務在誠實,此雖自下撰送者,猶不可巧飾其語,矯告彼國,況此是奏文,而稱朝鮮國王,則何可爲此耶?事體甚不當,而況此則非前招之比,勒成其招,彼若以再犯欲緩,而反置極律,豈王者所爲?決不爲矣。文書磨勘時,以細洞犯越之人,其數小,羅多乃洞犯越之人,其數多,此必渠輩來往兩處,有此殺掠之致,而細洞事則以八人殺六人,極涉殊常。屢次訊問,終不直告,此蓋渠輩之意,以爲再次犯越,則罪犯尤重故也,一向杖問,徑斃可慮。且等是極律,不得已直據渠輩招以告之意,改撰結語,則似合權宜矣。大臣出去,會戶判、吏判及前禮判于備局,傳言此語,使之相議撰出,可也。興慶曰,今此諸罪人之招,不過再招而已。細洞八人,則只以再次取招,文書磨勘,事涉虛疎,似當設爲反覆究問之招,以實其事矣。上曰,所達是矣。原情則雖以三四次盤問樣,更撰無妨矣,以此擧行,可也。興慶曰,然則黑草査對,今日勢難爲之矣。上曰,然矣。{{*|出擧條}}上曰,頃者犯越人等勘處時,金昌溫,有更加究問之命矣。嚴問昌溫,則可得端緖否?興慶曰,近因秋曹堂上之引嫌,尙未究覈,而聞厥漢狡惡特甚,似難輕易取服云。若更待昌溫之推覈得情,然後拜表,則使行難可以時日爲期,而況昌溫,旣不入於當初咨文,則不必以此爲拘矣。上曰,犯越諸罪人,已盡下送耶?興慶曰,皆已下送矣。上曰,旣已下送,則今無可問之端矣。興慶曰,今番使行後,似當有完結。謝恩之行,此使行先來,必趁冬至使未發之前,然後可無窒礙之端矣。今若以羅多乃洞取服罪人,移施於細洞,作爲文書,恐無所妨矣。上曰,當初書出文書之際,何不思及於此耶?我國凡事,疎忽如此,可悶也。興慶曰,其文書浩多,實難一一照檢矣。上曰,若如使臣所憂之言而爲此彌縫之計,事亦有不可知者,査勅若出來,則其將誘說厥漢輩曰,朝家以此言之,汝亦以此爲對云耶?且査覈時,旣已分等,其中有可生之人,盡殺,似爲矜惻矣。興慶曰,奏文中旣已分等,必當有生者,而議者以爲犯越,是極律。今此殺掠之類,盡殺無妨矣。上曰,此與惡逆有異,可生者生之,爲宜矣。文書則已盡書出耶?興慶曰,此事完定然後,可爲黑草査對。正書入啓日字,自將遲延,使行恐不無差退之事矣。上曰,此使行先來,必欲趁於節使之前,則使行差退,豈不重難乎?興慶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光州牧使李秉常,黜補遠邑,已過周年,報瓜之期,只隔六七朔矣。秉常之當初所坐,無他罪名,只是不肯就職,而曾任冢宰之重臣,若是久斥於外邑,恐有傷於事體。且甲山府使李匡德,已有無論軍職實職,遞付京職之命,秉常與匡德,似無異同,故惶恐敢達矣。上曰,李匡德則所辭者廟薦,猶可謂有所執,而李秉常則異於此,蓋由於其性芥滯之致,故欲爲久置於外,以矯其性矣。今雖遞還,必將又如前日,朝家事體則將壞損矣。然大臣之言如此,依所達備擬於京職,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十八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起伏曰,昨過自至,今日又然,而講讀之規,本不在於貪多。且左氏之書,不但文章之可觀,亦多有鑑徵之處,則有不可草草覽過而止者,又當極熱,久臨講筵,甚可悶也。彦燮曰,使入侍之臣,讀而聽之,則與正講雖異,而今當極暑,或慮聖體之貽勞,故儒臣,有此仰達者矣。上曰,初見《左傳》,別無文義之深奧者,故或過自至矣,儒臣所達,是矣。今後則當無過自至矣。尙星曰,傳四年,楚子心蕩,蓋其平日,尙血氣之勇,而無操存之功,故當其齋宿之際,而有此驚散之患矣。上曰,蕩字與放蕩之蕩,同義歟?尙星曰,是則輕蕩也。恃强而無自愼之意,臨師而有必勝之志,故其心之忽然輕蕩,如此矣。聖人則雖憂樂當前,而不變其心,故歷山之耕,南風之琴,舜之心,自如矣。羑里之拘,岐山之鳳,文王之心,亦自如矣。雖凡人,心先正而後可以臨事,而無做錯之失,況帝王家爲治之道乎?上曰,所達好矣。最基曰,傳六年,諸甥之勸殺楚子,非矣。不勸鄧候以修德,只勸鄧候以謀殺,是不但忽於自修之道,亦有昧於王者不殺之道也。上曰,此與范增勸項羽殺沛公同矣。尙星曰,國之有四隣,如天之有六氣,恐懼修省,至誠對越,則水旱風霜,不足爲災,交隣有道,信義相孚,則强隣暴寇,自有所感矣。彼三甥者,雖明知楚子之滅鄧,而不知修德以制之道,只欲汲汲除去,而圖免後日之禍,其不知本,甚矣。上曰,所達是矣。尙星曰,傳八年,莊公所謂皋陶邁種德之言,其引古自警之意,切矣,而齊是不共戴天之讎也,旣與之通焉,又爲之役焉,悖綸極矣,尙何言哉?上曰,莊公事,無可言者矣。上曰,齊無知弑其君諸兒者,夫子筆法嚴矣。尙星曰,此等處,足以懼亂賊於千載之下也。齊國無道,變亂遂起,而其時尙有紛如孟陽之爲君而死者,此固奇矣,而至於徒人費之先入伏公鬪死門中者,苟非忠義之根於秉彝者,豈以役人之賤而能如是乎?上曰,此亦足以愧後世懷二心者也。最基曰,傳十年,曹劌所謂忠之屬云者,實爲至言,天下之至難察者,獄情。一有誤決,則其當之者之冤苦,有不可勝言,而亦足爲傷和召殃之端矣。大小之獄,必以情而察之,則其爲利民之道者,爲如何哉?尙星曰,昔子路當衛亂,有人指可生之路,及其亂定而問之,則乃是子路爲宰時被刖人也。對曰,刖則吾罪,而子之臨刑,有蹙然之色,故吾以是感也。大抵,獄者,人之大命,治獄者,不可不審愼,必皆以情而察之,則刑者不怨,而自有得人死力之效矣。且曹劌,不過其時一賤人,而挺身自見,能成逐齊師之功,若使劌不遇其時,則何以垂名於後世乎?人才之在於草野而不見用者,自古而然,此宜推類而必以振發淹滯爲務矣。上曰,所達,好矣。有事而與肉食者謀者,我國尤甚矣。在古則巖下貫珠者,亦有謀事之忠,而今則雖懷奇抱道,而有志斯世者,不過陳章而已,豈有挺身自見,如曹劌者乎?彦燮曰,人君,深居九重,雖有賢士之在野者,何由知其賢而,擧而用之乎?惟先得人於朝著之上,則草野賢才,自有薦引進拔之道,而亦在乎誠以求之矣。上曰,今日因文義,有所感者,予適覽故相臣李廷龜所撰《抗義新編》,其時趙憲名稱未著,職秩亦卑,而能出而抗義,終與七百義士,赴亂殉節,其節義豈不卓犖炳煒乎?魯之曹劌,不過一賤人也。當其請見魯君也,至有鄕人之譏,則誰知能辦得勝齊之功,而趙憲則其所成就,不可與曹劌比,與其曠感於百代之人,曷若慕尙我朝之忠臣耶?趙憲之諡號云何?尙星曰,文烈,其諡,重峯,其號也。上曰,重峯,止於何官?彦燮曰,文烈公,少時受學於李文成、成文簡之門,自在韋布,抗疏正論,見忤於時,故出身後,爲校書正字,入直香室。其後屢疏屢竄,官不過禮曹佐郞,全羅都事矣。上曰,《抗義新編》中,有踰嶺之語,所謂嶺,卽何嶺耶?彦燮曰,似是配吉州踰嶺時事也。自沃川,徒步二千餘里,當時以爲雖蔡西山之脚血,莫能過云矣。蓋壬辰之前,已知必有倭寇之變,慷慨陳疏,而卒能倡義殉身矣。上曰,承旨往來於兩湖,殉義遺蹟,其能知之耶?彦燮曰,錦山地,有戰亡遺墟,而收瘞七百義骨,作一大塚,豎石其側,名之曰殉義碑,而書院則在於沃川地,事蹟詳在於先正臣宋時烈所撰文烈公行狀矣。上曰,田橫之五百義士,往史義之,而趙憲倡率之人,則一時捨命,至於七百之多,而俱起草野,奮身死國,亦不可與田橫同日語矣。從古豈無殉義之人,而曷嘗有如趙憲之所樹立哉?覽此《新編》,不覺感發矣。尙星曰,表章節烈,永樹風聲者,乃自古聖王之先務,故曾在先朝,至有遣官致祭之規矣。上曰,儒臣,以先朝事陳達,予實有感矣。特遣禮官,致祭於趙文烈公憲殉義之墟,而依先朝例擧行,至於致祭祭文,則不可使他知製敎撰進,今日入侍儒臣製進,爲宜。旣已賜祭於文烈公,則七百義塚,亦爲同祭,可也。{{*|出擧條}}上曰,趙重峯憲,有子孫耶?彦燮曰,忠賢節義人子孫,從古例多不振,誠可嗟愍。文烈一子則同時殉節,其後有趙匡漢者,先朝除職,而匡漢已死。其子孫,在於沃川地,貧不能自保,辛、壬兩年,幾至丐乞,而卽今見在者,未知嫡庶何居,亦未知勝冠者幾人,而其中年可十四五者,方受學於閔奉朝賀家矣。上曰,然則可知其子孫之猶能爲儒業矣,分付,銓曹,令本道,訪問其子孫,勿論嫡派與支孫,各別隨窠錄用,而懸註以入,可也。最基曰,趙憲之奮義殉節,已極炳然,而以預知鄭賊汝立之爲逆事觀之,其爲人可知。今殿下臨文起感,有錄用子孫之敎,此豈非樹風聲激頹俗之道,而但如此承傳,銓曹未易奉行,恐終歸於文具而止矣。上曰,此果如下番之言矣。今此錄用,有異於他。此則特爲擧行,無如前日文成公子孫錄用承傳不卽擧行之弊,可也。{{*|出擧條}}彦燮曰,扶植義烈,有賴於國家者多矣。今幸聖念興感,至下文烈子孫錄用之敎,竊不勝欽歎之至。自上欲詳知其事蹟,則先正所撰行狀,一經睿覽,似好矣。尙星曰,文烈公文集中,亦詳載其本末矣。上曰,有文集行於世耶?尙星曰,有之,而玉堂,亦似有之。上曰,玉堂有之則奉入,可也。{{*|出擧條}}尙星曰,文烈公趙憲之忠義節烈,卓越前古,百世之下,猶令人感慨興動,而聖上之因文起感,至有賜祭錄裔之典者,可以永樹風聲,實爲聖德之光,而第臣於勿論支嫡,各別收用之敎,竊有區區所懷。朝家錄用後裔,自有令典,而嫡長承祀者外,又以支派錄用,則此路一開,漸啓干恩之風。如趙憲忠義節烈卓卓如彼者,雖有格外之特恩,亦足爲聖王聳動之一大政,而日後干恩者,又安知不援用此例,以爲應行之典耶?上曰,予於文成公子孫錄用事,曾有支嫡勿論之敎。如文成及文烈兩人,則與他名賢固異,而勿論支嫡之敎,今至於再矣。日後之援用此例,恐非異事云者,儒臣所達,誠爲得宜。以此下敎及儒臣所陳白者,詳出擧條,文成、文烈兩人子孫之外,更勿援例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尙星曰,傳十一年,臧文仲所謂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者,儘好,足可爲後王鑑戒者矣。上曰,臧文仲,亦見於經傳耶?最基曰,《論語》有之矣。尙星曰,傳十四年,傅瑕誠有罪,而先儒曰,原繁之罪,比瑕尤大,若以春秋之法治之,則當先繁而後瑕云矣。其所謂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云者,足可見其不顧宗社之存亡,而顯有中立依違之心矣。上曰,厲公之言雖非矣,而原繁之言則似是矣。尙星曰,以外面見之,義理似然,而先儒斷案嚴正矣。最基曰,先儒之議,亦有許之者矣。尙星曰,傳十八年,玉五穀馬三匹之賞,謂之非禮者,宜矣。上曰,繁纓,小物,而孔子惜之,蓋與此義同矣。尙星曰,傳十九年,鬻拳事,人臣諫其君之道,惟當盡在我之誠矣,謂君不用其言,而臨之以兵,則無可論者矣。最基曰,左氏之以愛君稱者,其言非矣,而小註所謂非人臣之法者,宜矣。上曰,鬻拳不無一端切諫之誠,而此事足以啓人臣亂逆之習。古人所謂有伊尹之心則可,無伊尹之心則不可者,正類此也。彦燮曰,古之直臣,有牽裾折檻者,而未聞有以兵臨之者,以兵而臨其君,則雖謂之逆,可矣。尙星曰,若直謂之逆則不免過矣,而其流之弊,必將爲僭逆,聖敎看得,實爲的當矣。最基曰,此出於戰國習氣,而其後自刖而自殺者,足以自明其心事矣。上曰,鳳凰于飛,和鳴鏘鏘云者,文章好矣,而其卜辭之符驗,亦異矣。尙星曰,文章奇處,不特此也,而所引卜筮,前後不一,無不隨處奇中。古人占法,其或然矣,而終涉於浮誇之習矣。最基曰,傳二十四年,御孫所謂儉德之共,侈惡之大云者,其言極是,亦爲人君鑑戒處也。上曰,其下章男女之別,國之大節云者,亦是有理之言也。講官,遂掩卷。尙星進伏曰,臣久離經幄,而近來連日入侍,豈無可陳之辭乎?臣待罪下邑時,伏見所下大誥,則殿下之至誠奮發,足以感動天地,何幸有吾國庶幾之望,而或慮有持心不固之患矣。獲陪講筵,親奉下敎,則殿下求治之心,至今日罔或少懈矣,雖當至艱極否之運,何憂其不做平泰之治乎?惟在擴克此心,發之於事爲之間耳。卽今群下之所仰望於殿下者,不在於一時苟且彌縫之計,而伏見近來講讀雖勤,未見體認之功,引接雖頻而姑無振刷之政,一例悠汎,猶夫前日之規模矣。殿下聰明睿智,無德不備,而但嚴毅不足,凡事亦不無牽架補漏之病,此等病處,一刀割去,有如靑天明月一塵不留,則國家幸甚。臣常懷堯、舜吾君之心,故敢此仰達。上曰,在邑時所陳疏,予已嘉奬,而今聞所達,亦出忠愛之至誠,當各別留意焉。尙星曰,近來虎囕人命,狀聞續至,極可驚心,而得見獻納李廣道疏本,尤有所驚慘不已者。其疏有曰,去歲光陽縣一飢民,挈其二幼子,往乞於其族人之饒食者,而或恐見入於良役,至於自割其勢云。臺疏所論旣如此,則似或不虛,而毋論虛實之如何,耳目之官,旣已騰諸章奏,則朝家宜示其驚惻愍傷之道矣。良役之害,至使孩兒,而自殘其形,則其有傷於仁民之政,爲如何哉?其在聖王若已推之道,宜有另加軫恤之道,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近來風傳之言,或不無浮動之弊,而頃見臺疏,實爲慘然,然此在守令故姑置之矣。今者儒臣所達又如此,其令道臣各別査出,卽爲啓聞,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1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白川郡守尹潝。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尹東源,掌令沈錥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眞淳啓曰,開政命下,今已七日,而因吏曹三堂,連事撕捱,尙未擧行,昨日備忘之下,又不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寅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遷就,一至於此,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政官牌招事,允下,而判書金在魯則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云,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其所待命,不亦太煩?勿待命事分付,牌招。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今至七日,尙不膺命,事體朝綱,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累次特敎開釋之後,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極涉未安。李光湜無嚴,不有君命,等斥業已知乎?過中玉署處置,尤無過嫌者,則以此撕捱,其何若是?尹得徵之箝制之目,極涉異也。尤況不賜批,則不念分義,徒事撕捱,此何道理?爲臣子者,設有難安之廉隅,君父開釋之後,不敢若是爲嫌。況旣聞國不國君不君之敎,罔念分義,豈容此極?予志旣定,雖徑年胥命,閱月違牌,決不許遞,竝從重推考,明朝牌招,而今於政官,虧事體無餘,疲君父極矣。此後則無義無嚴違牌,更不煩稟。 ○以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史官二員待命。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昨日特推之下,又呈辭單,無意膺命,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六月十九日,喪人趙東漸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科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箚曰,伏以臣猥膺使命,不日發程矣,念臣父母墓山,在於長湍地,距直路不十里而近,計於歷路省掃,敢陳微懇,伏乞聖慈,俯賜照諒,特命允許,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方待罪藥院,出疆之前,宜卽解免,而前席陳白,未蒙肯可,今則日期已迫,不容仍帶。且所兼扈衛廳,雖與軍門有異,旣號大將,又有校卒,至於禁衛提擧,多有管攝之事,俱非出疆之人所可曠月虛縻,以妨公務,亟加睿察,竝賜褫解,其在體例,恐不可已也。臣於此區區蘄望。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依箚辭往省,而藥院提擧,職在保護,所重在焉,今姑勉副,而扈衛大將,軍門提擧,俱不爲過讓,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執義尹東源疏曰,伏以臣瀝血哀籲,冀蒙刊削之恩矣,乃者道臣,傳諭聖批,不惟不賜允兪,辭旨鄭重,迥出常例,至以未見久矣。予亦思爾,特示惓惓之聖意,又以抑情上來爲敎,蟣蝨賤臣,有何可取,而聖眷之隆重,乃至於此,臣誠驚恐隕越,莫知措身之所,直欲鑽地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拜辭天陛,倏已四載,愛君之誠,根乎秉彝,則區區葵藿之傾,犬馬之戀,恒自耿耿於魂夢,而今承恩諭,衷情益激。夫豈無一進楓陛,重覲耿光之願,而顧今戀闕者,私情也,僭分者,公議也,何敢以戀闕之私,而輕蹈僭分之科,自同於婦寺之忠也哉?臣於憲職,不敢冒當,十餘年間,凡幾控訴,竊自念以世祿餘裔,隨分蔭仕,亦不能爲,若謂之疎於宦情,則可也,若謂之高尙之士學問者流,則決非實狀,而朝廷所以用臣者,非其實,處臣者,違其道,故寧伏違命之誅,而不敢膺非招之招。臣之實情,斷斷如此,而尙未蒙聖上之諒許,臣於此,誠不勝抑鬱悶塞也。夫臺諫之職,與宰相等,君德之闕遺,朝政之得失,百僚之贓否,生民之休戚,罔不與論與聞,而與有責焉,則由格外登進者,苟非有其德有其學可以行其道者,則宜不敢冒居也,明矣。臣之無是,固不待喋喋焉自陳,而聖明已下燭矣,同朝亦無不知矣,然且以堂堂王朝之爵,强委之糞土之中,豈不爲四方之嗤點乎?如臣一身之羞愧欲死,有不暇論,其如貽累於朝廷,貽譏於聽聞,何哉?此所以眷念之聖敎雖勤,戀係之微誠雖切,揣分恧蹙,畏義趑趄,終不敢冒進而悵然以感泣者也。至於臣之母病,雖非有朝夕之急,而亦非以時月可已者也。年迫八旬,澌惙已極,有如下山之日,而間間呻痛,一旬一作,食飮殆於專廢,起居不能任意,扶接元氣,只恃藥物。區區私情,實無遠離之勢,而臣之賤疾,亦非隨俗言病之類,一經重病,百體俱損,形骸雖存,只餘空殼,縱欲銜恩怵義,自力登途,其勢末由。玆不得不復申前懇,冀垂哀憐之恩,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之言,非出於飾讓,察臣之情,宜在於矜恕,特許刊汰,以重名器,以幸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楓宸,惶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辭若此,待儒臣之道,不在職名之有無。本職,今姑許遞,爾須體此意,其卽上來,入侍講席,補我不逮。 ○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昨從縣道,冒暴情病,敢請稽滯之罪,冀降斥退之命,席藁寓次,恭俟兪音,及承回批,大失所圖,不惟本兼諸職之仍帶自如,至於勳府有司之任,亦靳恩許,奉讀以還,辭旨優渥,螻蟻賤臣,何以獲此?以首頓地,感涕橫逬。夫勳堂之素稱膴仕,如臺臣言,向臣之一味蹲據,如臺臣言,早使臣,當新勳勘入之後,終始力讓,擧以歸之,則如臺臣素無怨惡於臣者,必不加之以淟涊盤礴許多相衊之目,而臺臣,若但以此,聲臣之罪,則亦不爲不足。彼雖平心說去,臣猶摧謝斂避之不暇,況其信筆句斷,所以蹈藉臣者,無復餘地,則冒此僇辱,去就何論?噫,恥之於人大矣。苟於此而忽之,則下自喪其身名,上貽害於世道,其所關係,豈細故哉?雖在末官、庶僚,一遭人言,輒卽引去,所以畏公議也,靖私義也。今以臣處地與橫逆,而猶復恬然不恤,晏然仍據,則是眞放倒貪戀之鄙夫耳,臣雖無狀,何忍爲此哉?臣之所自悼者,聾瞽世情,冥行險路,徒憑前例之可據,全昧傍觀之不平,因循至今,卒自陷於忘廉喪恥之科,靜思厥由,罔非滄浪,日夜恧縮,惟思一遞,以快伸臺言,少贖前失而已。仍念臣之在朝,眞同九牛之一毛,其去其來,不過江湖之鳧雁,而疾病廢伏,又是床笫餘喘,陳力就列,已矣無望,畢命丘壑,宿心皎然,到今竝籲,尤出血懇,非有一毫假飾。倘蒙聖慈,天地父母,曲賜矜諒,將臣所帶勳府有司,先許遞免,本兼諸任,一竝鐫罷,俾得歸骸田廬,安意將息,以卒生成之澤,則死日生年,殞結何辭?臣尤不勝涕泣懇祝也。抑臣於典籍金相礪請罷松都分敎官之事,竊所駭惋,有不容不辨者,臣請略陳,以冀聖明之垂察焉。夫朝家之於松、沁二都,視遇無別,而所謂分敎官,有於沁而無於松,松人,每有不均之歎。及臣之待罪本府也,百餘多士,聯名呈書,願倣沁都例,設置分敎官,蓋以文武通淸,纔蒙恩許,而蔭路獨枳,積久冤鬱爲言,又謂敎誨童蒙,旣有兩訓長,則敎授爲一剩官,而徒費廩祿,且貽迎送之弊,宜亟革去,以彼易此云。臣固知物情如此,而猶加審愼,至其終難抑遏然後,始乃狀請,得蒙允許,此豈聖上,獨採臣言而然哉?蓋於前席,詢對僉同,而其中大臣重臣,俱經留守,慣知民願,如上所陳故耳。顧玆分敎爲官,限朔仕滿,入補京職,在銓司非創置別窠,循次充員,得通仕籍於舊京,爲大慰群情,第或不能得人,則反生弊端,故臣又仰體聖上善擧之敎。且集府中諸司馬,俾各薦士於臣前,親受其所書,取其薦數最多者,旣差左右訓長,旋又擧名馳聞,請以左訓長某陞差分敎官,日後次陞,以此爲例,取旨頒布,則前後恩言之下,老幼聳聽,士民交慶,而臣亦與有榮焉。今相礪,乃假學宮之重,譸張爲說,謂臣偏聽數三生進,圖創仕路之言,猝然作此前所未有之擧,士林錯愕,父老嘅歎云云,有若敎授之存罷,而學宮爲之重輕者然。噫,賢關事體,豈相礪獨知,而臣則專昧耶?敎授之爲冗當汰,旣詳於向者諸筵奏,則臣不爲架疊之論,而若其朔望焚香,春秋享祀時,執事、敎授,雖罷旣有敎官可代爲之,而至於課試之役,則臣亦嘗與敎官行之矣。惟玆兩事,自當成式,可見廟禮試規之如舊,又奚足證其創革得失耶?竊觀敎授之職,從前銓部,間或以土着文官差送,而今失其早晩希覬之窠,則宜其不樂,而致憾於臣矣。相礪,巧乘入對之會,敢於職掌之外,唐突誣訐,欲使已行之成命,還復寢罷,其亦無嚴也已。臣固憒憒尸職,無一猷一爲可服於舊都民情,而相礪,亦一松民,視臣如無踵其去,而遂恣爲謗毁,至於如此,雖關風習,顧何足言?獨恐此後,如相礪者繼出,而萬一聖心,見撓於三至之言,則其於松人,失信不少,將見收拾人心之德意,都歸虛地,戴祝聖世之群情,如前落莫,苟究其然,莫非臣罪,縱朝家不擧綜核之政,臣何敢厭然自揜而已乎?伏願聖上,更詢於廟堂諸臣,果如相礪之言,則重治臣謀事不藏妄率陳請之罪,以慰松人不服者之心,豈勝大願?臣本病蟄,罕與人接,彼相礪之言,歷累朔而始得聞,聞亦坐於昏苶,未卽引罪,今始尾陳於籲急之章,語無倫脊,尤增死罪死罪。臣無任瞻天望聖跼蹐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款引嫌,業已洞知,卿何過自撕捱,而下款事,觀卿所陳乃知矣,於卿尤無可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六月十九日卯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講官金尙星,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讀自魯莊公二十五年,至以立其子頹也。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二十八年,至邑曰築,都曰城。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二十九年,至立閔公。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閔公元年,至必復其始。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德載讀自二年,至又敗諸河。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初惠公之卽位也,至季年乃三百乘。尙星曰,傳二十七年,晉士蔿曰,禮樂慈愛戰所蓄也。此言儘好,爲人君者,不徒養民,又能敎民,使民而知讓事、樂和、愛親、哀喪,則雖當戰伐之際,而皆懷死長之心矣。以此民而禦敵,何敵不克,而何功不成乎?若使迫民好戰者言之,以禮樂而論於征伐,必以爲迂闊,而用兵之道,當以敎民爲本,故先儒曰,說不得之辭,士蔿言之。此足爲後世法。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傳二十八年,申生事專出於驪姬,而先儒曰,士蔿殺之。蓋當初蔿欲爲申生除害,而竝出送公子,終反貽害於申生,其慮事之不明,甚矣。若平日,輔君以正道,俾知太子之爲國本而不可廢,則寧有驪姬之變耶?此所以有先儒罪士蔿之論也。上曰,事莫貴於明其道不計其功,正其誼不謀其利,而士蔿之計,蓋出於功利故然矣。尙星曰,聖敎看得極好。最基曰,傳三十年楚令尹,自毁其家,蓋其時家則强而國則弱,故欲自其身始,而以爲警他人之地,減其私邑之俸,以補國家之用,卒能紓其難而復其業,不忠而能如是乎?此爲後世人臣之可法者也。上曰,子元、子文,其賢愚懸絶,而其時猶用子文,古事可見,而今時則不然矣。尙星曰,犁牛之子,有騂角之美,則山川猶不舍,而末世人心不古,輒皆吹毛而覓疵矣。上曰,近來則竝與査頓而論之,至於李德載之攻斥宋徵啓,豈不怪哉?尙星曰,言之者雖易,而當之者豈不冤悶乎?宋徵啓,以李德載之疏,尙不肯就仕矣。尙星曰,孔子不取子文,而此事則誠可尙。《詩》曰,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若使居具瞻之位者,能有子文之心,則其國何憂不治乎?上曰,承旨以子文之心爲言者,誠有意見矣。尙星曰,傳三十三年內史過之言,亦好矣。上曰,此則近於不經也。最基曰,國將興,監其德,國將亡,觀其惡云者,極有意味,不可汎然看過處也。尙星曰,史嚚之言,義理亦皎然矣。尙星曰,閔公元年,仲孫湫省難章,魯之弱甚矣,魯之難極矣。以仲孫湫之賢,能善觀人國,而以猶秉《周禮》,不敢爲襲取之謀,而勸其君以寧難親禮之道,禮之能感人者,有如是矣。漢高帝至魯城,聞絃誦而止其兵,亦嘉其守禮而然矣。最基曰,管敬仲所謂宴安鴆毒,不可懷云者,實出於安不忘危之意也。宴安者,人情之所同好,鴆毒者,殺人之物也,而以宴安比鴆毒者,豈不以溺於安樂而縱其逸慾,則國君而不能保其國,大夫而不能保其家,士庶人而不能保其身,其害無異於鴆毒之殺人也哉?卽今邦內無憂,人情狃安,此正以鴆毒自警之時也。尙星曰,下番之言儘好,車不敗於危塗,而敗於通衢,舟不覆於險津,而覆於坦流者,實由於危則畏愼,而安則汎忽之致也。人心每好逸而惡勞,故莫不耽其安樂,而忽於戒懼,覆敗之禍輒隨,而至其與鴆毒之一飮,卽斃無間,其取比之意甚切至。伏願鑑于此,而警懼之心,無或少懈於幽獨得肆之地焉。上曰,上下番所達之言俱好,當各別體念焉。尙星曰,益之戒舜曰,警戒無憂,以舜之聖,寧有可戒者存,而其臣之勉戒猶如此,今日儒臣之言,宜有嘉納之道矣。尙星曰,此豈但在上者之所可戒哉?在下者亦宜惕念,視國如家,罔敢或怠,而近來內而廟堂,外而藩閫,凡於濟民艱慮邊虞之道,不少留意,而未見一事之區畫。宜殿下,躬先奮發,無或爲苟且姑息,而必主於磊落嚴毅,以爲警飭群下之地矣。最基曰,近日朝著之上,無一事之區畫云者,誠如上番之言,而以臣見之,則竝與簿書期會之道,而漸不如前,豈特以宴安言之耶?實爲慨然矣。上曰,簿書期會何論也?幾乎置於相忘之域矣。尙星曰,臣與下番,私語時勢,而竊有憂歎者矣。有備無患,古聖所訓,而以邊圉之事言之,則糧無可恃,兵無可恃,器械無可恃,而一任委靡,終無振刷之道,此非今日之鴆毒耶?內無黨論殺伐之禍,外無南北警急之憂,而不識其中,鴆毒藏焉。恬憘爲事,談笑度日,此臣等所以私相憂歎者也。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而申飭焉。尙星曰,傳二年,衛鶴乘軒事,人之無才無德,而猥叨重任,無異衛鶴之乘軒,故先儒亦有取比而垂戒之,語人君,當愛惜名器,而不可容易假人矣。上曰,所達好矣。衛君使禽獸而至於乘軒,而他尙何說也?尙星曰,第末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者,下成數箇字,而含得無限意,實爲左氏文章處矣。齊桓公,初不救其難,而久而後乃救之。蓋初救則不足爲大惠,及其極危之時而救之,然後邢衛自當爲之腹心矣。比如赤子,將入井而卽救者,仁心也,待其垂入而後救之者,非仁心也。此乃王伯之分也。上曰,以入井而比焉,分王伯而言者,誠爲切實矣。尙星曰,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曾於《詩經》進講之時,已有所達,今不敢疊床,而敬敎勸學,亦爲治國之第一務,體念於此等處,宜矣。講官,遂掩卷。上曰,今日因政官牌招,啓辭已有下敎,不必更言,而李喆輔、申晩事,無非先天事也。李喆輔則科是國科,無可論,申晩則科臼雖誤,而今日申晩,卽前日申晩也。其用與不用,今何論也?尙星曰,此事不當至於如此矣。李喆輔事,渠若行止無狀,則枳塞,可也,而只以科名論之,則其日科場人,皆赴擧,其榜中之得參與否,只爲幸不幸耳。若以得參者爲罪案,則其時入場之人,豈可以我則不參而晏然而已乎?自有黨論以來,通塞扶抑,每有不相協者,彼通則此枳,此扶則彼抑,實爲痼弊,而今日事,則不當至於轉相乖激矣。然銓官之撕捱,不但二人事也。判書則謂之無嚴,參判則謂之箝制,政官遭此彈目,有難輕出矣。臣亦頃者三違召命,臣宜受罪,而尙今倖逭,然卽今違牌之弊,則極其紛紜,或有十召而不進者,實爲過矣。最基曰,銓官違牌,自上雖意之以申晩、李喆輔事,而其實,則在於李光湜無嚴之斥,尹得徵箝制之言矣。當初撕捱,固無足怪,而到今開釋之後,宜有變動之道矣。上曰,雖以臺言引嫌,而其根本則由於申晩、李喆輔事矣。尙星曰,近來臺諫之論人,多有不當者,臣頃與南泰良而論及南泰齊事矣,未嘗明指其過失,而顯有陰擠之意,使被論之人,不得自安,此實近來痼弊矣。上曰,銓官事已諭,而以三公事言之,始有李壽海,中有南泰齊,終有成範錫時事,豈不怪哉?最基曰,尙星,以三召不進,爲不安之端,而臣亦以金宗台事,實無可出之勢。殿下以自反下敎,故不敢復言情勢,冒沒承命,而至於尹汲,則無一分情勢之可言者,猶至今不出,實爲非矣。尙星曰,旣承自反之敎,人臣何敢以私自言乎?臣亦初以抵罪爲期,而不得不冒出矣。然苟有情勢之至難者,亦不可一例强迫,分義雖重,廉隅亦大,開此一路,俾得自伸爲宜,如無情勢,誰敢不出乎?如趙明澤、李宗白、沈聖希者,必皆出而膺命矣。上曰,方當盛暑,雖非開講之時,後日政,當差出玉署諸窠,坐罷人員,竝敍用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6月2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文臣堂下朔試射試官,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宋寅明,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劑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未差,無進參之員。大司憲徐宗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一向違牌,無意行公,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今番試射時,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金虎門入直把摠手本,則入直哨官沈坽,昨日習陣,馳馬之際,馬忽驚逸,再次落傷,左邊臂脚違骨,吐血數升,不省人事云。闕內重地,勢難留置,不得已原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尹敬一,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郞廳,以右議政意啓曰。明日方物封裹時,有政府郞廳然後,可以開坐。司錄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蔡慶承爲司錄。 ○傳于鄭彦燮曰,方物封裹相値,明日輪對,停。 ○又傳曰,政官,旣已來詣闕庭,待疏批卽爲開政。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見,則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中,本營中軍柳萬增,以濫杖可駭爲目,而置諸中考,統制使金潗啓本中,晴川別將李東芳,以病廢職務,貽害鎭卒爲目,而置諸中考,平安兵使金潝啓本中,甲巖權管金相兌,以雖乏能聲,亦無失着爲目,而置諸上考,竝致勤點下。平安監兵使統制使,旣自政院請推,柳萬增、李東芳,竝以下考施行,金相兌,以中考施行。各項啓本,更加詳察,則平安兵使金潝啓本中,古城僉使朴泰柱,以初政不勤宜加警責爲目,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馬島萬戶崔東泰,以事多疎忽不可無警爲目,其所貶題,無一褒意,竝宜置下考,而强置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金潝、具侙推考,朴泰柱、崔東泰,似當下考施行,而近有申飭,不敢擅便,竝此仰稟。傳曰,依爲之。末端兩邊將,依啓聞,中考施行。 ○又啓曰,政官旣已來詣闕庭,待疏批卽爲開政事,命下,而吏曹三堂上,皆承牌入來,聯名陳疏入啓後,自爾日晩,竝卽出去矣。待批下所當催促開政,而今則闕門已閉,望筒出納之際,必致夜深,待開門牌招開政,何如?傳曰,詳覽奏文之首尾,亦有批旨中所諭,未卽下批,而予雖昧於治道,政官承命,其猶晩矣,何快何悅,而見章卽批,猶恐開政之過時,旣承牌詣闕,有懷陳也,何拘門限?夜深開政,其亦有例,而招者何事,應命何事,不待批旨,徑先出去,其何來之緩而去之速乎?其在分義,尤涉未安。三政官,竝從重推考,政院亦難免不能據理之責,其入直承旨,亦爲推考,而三復奏文,尙未就寢,何待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鄭彦燮曰,今者奏文,其係甚重,俱犯極律,査案奏文,不可不審,且有下問事。時原任大臣,撰文管査之臣,持本査案,待開門使之入侍。 ○彦燮啓曰,有下問事,時原任大臣撰文管査之臣,持本査案,待開門使之入侍事,命下矣。刑曹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所當持査案入侍,而以他事,方在引入中,不可循例分付而已。判書尹陽來,參判李瑜,卽爲牌招,以爲持案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等疏曰,伏以臣等,兩日之內,荐被臣子不敢聞之嚴敎,戰隕窮隘,他不暇顧,冒沒入承,少伸分義,而竊念人主御下,自有其道,使臣亦必以禮,開示而不從,則責勵之,責勵而不從,則譴罰之,然後上不墜紀綱,下亦得以自伸其義,而竊覵殿下,不問事之大小,義之當否,一切以督出爲務,不憚於絲綸之褻瀆。辭敎之過越,或令勿捧其辭疏,或命勿稟其違牌,使不得回轉而後已,如臣等輩,又怵㤼窘逼,終於冒出。故殿下之心,方且悅於從己,利於順令,而殊不覺國體之虧損,士風之壞汚,駸駸然更無餘地,臣等竊不勝慨然,尙冀從今以往,留心改圖,無復如今日之爲,則此豈但臣等之幸也?臣等又伏見日昨之下敎,有曰銓注通塞,其若拘於政格者,則惟在政官,其他時議所關弦韋,惟在於上,臣等未詳其意之攸居也。朝家旣以通塞取舍之柄,專畀於銓曹,若其通塞乖宜,取舍失當,則責之,可也,罪之,可也。今乃不然,所畀者只是格例間事,而至於通塞取舍,竝歸之於時議,使銓官,一循上旨,而不得行其意見,則一政吏足矣,尙安用三銓爲哉?此不但在君上爲侵官,在臣等爲失職,抑恐日後無窮之弊,從此而權輿,將有不勝其救正者矣,可不懼哉?只緣臣等庸魯,不能見重於君父,致有此過當之敎,決不可晏然泯默,苟然隨行。玆敢相率陳章,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警具僚,仍又明賜下敎,俾銓法無失,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予之前後敦迫者,非脅制政官也,乃紀綱也,乃分義也。卿等於政注,若挾私不公,當施飭勵,決不假借,何待卿等自遞耶?卿之當初過嫌,不當也。懃懇敦迫,意非偶矣。卿宜纔遞旋授,意亦有在,則其所敦勉,烏可已也?日事撕捱,紀綱分義,壞無餘矣。其所切迫,亦何已乎?至於政注通塞,其政官之所爲,上雖察細,豈可下行政官之事,而今者所爭,非新通新塞也。噫,歷閱多矣,觀世久矣,紛鬧世界,其無眞箇義理久矣。不過拘於時議,舊日所見,或通或塞,或扶或抑,葛藤惹鬧,往者時象,本自微矣。若此不已,調劑其無期,鬧端其層出,其在上者,默而不飭乎?卿等莫曰新舊阿諛君父行己鄙陋者,嚴施弦韋。予雖不明,宜奬不非,而將昔日之滯見,循時議而通塞,其雖柔軟,決不終默,下政院之敎,不過此矣。卿等承牌陳章,雖得政官之體,何未詳予意之此極?其將許此,於卿等,雖無過慮以啓,日後循私蔑公之弊,其監不遠,宜戒前轍。卿等勿辭焉。{{*|卿等勿辭焉五字添入事,榻前下敎}} ○甲寅六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戶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同副承旨鄭彦燮,獻納李廣道,修撰南泰良,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丁錫敷,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命均進伏曰,數日來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寢睡水剌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日熱雖如此,寢睡水剌,則無不如前之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間間虛乏之候,何如?上曰,近無此候,似由於惱暑而然矣。命均曰,無引飮之事乎?上曰,不爲引飮矣。寅明曰,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二三日有煩熱之氣,故數貼不爲進御矣。上謂命均曰,卿所辭藥院提擧,近來雖無議藥之事,而上奉東朝,三提調不可不備員。卿方遠出,故不得已勉副,而予心則甚缺然矣。命均曰,臣三年此任,未效保護之功,而聖敎至此,不覺惶恐。使行將迫,幸蒙許遞之恩,而今當遠離,倍切下懷之耿結矣。上曰,奏文,依日昨下敎爲之耶?興慶曰,依下敎撰出事,已爲言及於提學,而又考文書,則御史按覈時取服二人,卽細洞犯越人,而當初見漏,今當以此添入,與前八人,爲十人矣。上曰,十人,猶不及其數,而添入於奏文,可也。命均曰,依下敎撰文,似不無疑端矣。渠輩逢徐富成一隊,旣往羅洞,又入細洞,則皆是同黨也。決非細洞不往之人,而只捧其不往之招,不捧其累往之招。彼若曰何以持來未了案云,則使臣之生事,姑舍勿論,恐有貽辱國家之患,故書狀官,亦以此持難。臣意則旣以犯越殺掠自服,則一犯再犯,無甚異同,其中應死之類,更爲添數以入,俾無名數相左之弊,似宜。謀國之道,不可無方便之道。且此非假飾其言之歸,不必持難矣。上曰,日昨右相,亦以名數相左爲可慮云,而凡事,務在誠實,誠實爲之,而設有査勅,査勅外雖又有責過之辭,任之而已矣。今則羅洞爲二十人,細洞爲十人,其與瀋陽將所報兩處皆是二三十者,有何大段差違耶?命均曰,此中若添一二人,則庶無可慮矣。寅明曰,日昨筵敎,大臣傳言,而此等事無國家親問之語,自議政府論列啓聞,而其結語則歸重矣。其與直爲奏聞者有間,則使政府論列無妨,其爲未了案者,正使所達,實有意見。詳確順處,未知何如。上曰,今得二名,比前稍勝,以一向杖問,徑斃可慮,如前奏聞,可也。我國人甚細,故如此,大體是則當直爲之矣。寅明曰,今則依前日下敎而撰之乎?上曰,然矣。提學先爲出去製進,而分等之際,當十分詳明。此是犯越人,生死立判之地也。寅明曰,三等魁首爲三人,而其餘十數人,則當死者,雖往而不參殺掠者,則爲次等矣。命均曰,雖是十人,而彼若曰十人可疑云,則將以何辭辨之乎?上曰,旣得十人而猶如是,則將奈何?大抵昌溫之黨,必多落漏,而憑覈無處矣。興慶曰,此莫非御史不善按覈之過,雖非深罪者,而似不無責罰矣。上曰,御史不無未盡者,而上京後按問,亦未詳盡而然矣。興慶曰,今日雖爲黑草査對,而兩奏文,姑未正書,必難及於方物封裹之時,使行之趁定日出去,似難矣。上曰,拜表日子,從近有之耶?興慶曰,雖退行,而日子極難。且連有國忌,只來月初二日爲吉云矣。上曰,如是,則先來之趁冬至使未發前入來,必難矣。興慶曰,雖以初二日發行,先來則足以及於節使之前,若兼謝恩,則只變通使臣而已。命均曰,彼中事,猶不可知,節使之兼謝恩與否,何可預料耶?只出冬至使而待之爲宜。上曰,冬至使,則徐待無妨,而今行,不可不速往。且例有追後送咨文之規矣,以二十四日,完定方物封裹,則以二十一日爲之,而兩奏文,雖不及於封裹之日,他餘事則急速啓下,俾無未及於封裹,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定州牧使黃應洙罷黜之代,令該曹,極擇差出,給馬下送云,而凡朝家給馬之規,或勅行臨迫時及賑事方張時,守令則不得已給馬下送,而其他則元無此規矣。今此定州之代,令該曹擇差後,自政院,各別催促發送,而給馬事,勿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黃應洙臺啓已停耶?取魯曰,臺啓雖停,而其在自處之道,必無行公之理,故不得已罷黜矣。上曰,近來銓曹,鬧端太多,此後若以應洙擬望,則必有侵攻銓曹之弊矣。取魯曰,應洙雖復見用,豈慮其餘波之及於銓地耶?上曰,應洙事,初不必如是斷斷,予未知其爲何如人,而曾以武臣入侍,知其爲可用矣。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三登、陽德兩邑守令之至今不來,似是未署經之致。請令廟堂,稟處,而今聞二邑守令,俱未署經於兩司,夫馬留滯,邑務曠廢,固爲可慮,而第守令署經,事體不輕,一司署經之後,則多有除署經發送之例,而今則兩司俱未署經,何以爲之乎?上曰,署經重矣,不可除署經發送。自政院,催促署經,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中,今番下送犯越罪人金世丁等二十六名,請分囚於平壤、安州云。此言似爲便好矣。取魯曰,當初罪人之還送本道時,以禮賓、戶曹供饋之難爲辭,行會外方,不免傷損國體,而道臣之又以平壤,不堪獨當爲言者,殊未得當。且以罪人之同囚爲慮,必欲分處,則本邑官庫,豈無推移之道,而如是狀聞,亦涉非矣。上曰,工判所達,是矣。禮賓、戶曹之力,猶不堪供饋,則平壤尤何以堪云者,甚不可。此乃道臣元來病痛也。推考罪人,則仍囚平壤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以銀匠輩,雜以鉛鐵之弊轉甚,銀品漸下,決難行用於彼我國通貨之際,本營所屬銀店,則造銀之時,刻畫店名與匠手姓名事,已爲申飭。令廟堂,國內銀店,皆依其店名人名刻畫之例,定制頒布事,陳請矣。取魯曰,朴師洙爲國之誠心,作事之詳明,誠有過人者,而今此狀請,終涉瑣屑矣。此係任職者,當事善處而已,豈必煩朝家之命令哉?只令戶曹,知悉處之,似可矣。命均曰,刻以匠人之名姓太煩,刻其店名,則亦似無妨,或與戶曹相議,則宜矣。興慶曰,此事何以處之耶?使與戶曹相議爲之乎?上曰,朴師洙之長處,固在於至誠做事,而此等處太細瑣,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昌城府事申漫罷黜,兩邊將,則巡到時決棍,僧人擇訓等及貨主金呂珍,嚴刑定配事,狀請矣。申漫請罷,蓋據法例,而狀辭中,以實直陳守邊勤實等語,顯有惜遞之意,且其多般設計,還取其錢文,終至無事,則似不可無將功折罪之道,而他餘事,則竝依狀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僧人輩,持錢行到於彼境至近之地,幾乎生事,而此與犯越人有間,其所徵治,無過於此矣。申漫事,原任之意,何如?命均曰,江邊此等事最難矣,掩置則生事可慮,直陳則以常時不能嚴禁,被罪朝家,當參酌情罪而處之。今此申漫事,則推還厥錢,頗有方略,引罪自首,亦有可取。臣意則仍任,似不妨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邊地禁錢,朝令至嚴,現發之後,何可無罪?道臣之狀啓請罪,誠爲得體,。而凡係犯禁,有情跡之可惡,而可恕者,朝家處置,固在乎參酌其情犯而已。臣意則僧徒之生梗,旣出於無情,地方官之周旋,亦不無可恕。朝家之參酌施罪,未爲不可,。而邊地錢禁,不可不更加嚴飭也。廷濟曰,臣之意見,則申漫事,可嘉,不可罪也。玆事出於意外,亦一不幸。申漫盡心推還,終至無事,據實馳報,寧有一分可罪之端乎?尙絅曰,僧徒所持之錢,爲彼人之所得,如欲推還,必招致彼人然後,可以推尋。申漫此事,蓋出於不獲已也,似無可罪之端。邊將,則只用申漫命令而奉行而已,尤無罪,決棍太過矣,彼僧人牛隻之溺於水中,誠是意外也。金呂珍安能預知有如此事,而不爲通貨於我境耶?情犯俱有所可恕者矣。上曰,牛隻之溺江,雖是意外,而僧徒不可無罪,參酌定配。申漫則招致彼人,爲其罪案,而大抵判尹之言是矣。錢若不推則已,欲推則不爲招致彼人,而何以推得耶?其事勢固然,而能使禁物,不至翻傳,無所生梗,則可謂功過相當矣。邊禁雖不可不嚴,而其所自首,亦可嘉。從重推考,勿罷仍任,邊將則置之,金呂珍則勿問。此後,則道臣各別嚴飭於江邊諸邑,俾無用錢之弊,北道,亦一體嚴禁,可也。興慶曰,貨主金呂珍則其實狀,猶未可知也。牛隻之溺水失錢,雖出偶然,而以物貨出給僧人,行商於江邊,轉至於禁物之被捉,幾不免生事之境,亦何可全然無罪?減等懲治,似宜矣。上曰,此非深治者,勿問,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事,誠可悶矣。病則果是實病,而終以不赴爲定云。今則勢將施其罪,而解其職然後,朝綱無損矣。且遠地人馬之至今留滯,豈不可念乎?命均曰,權{{!|𢢜|⿰忄業}},果有實病,而至今不往,若自朝家,終爲强迫,則欲立紀綱,而反損紀綱矣。上曰,權{{!|𢢜|⿰忄業}}終無赴任之意耶?予嘗欲用權{{!|𢢜|⿰忄業}},今此嶺伯之除,亦非出於久置嶺南之意也。國若無法則已,向日下敎後,猶不變動,分義何敢若是?予之不送權{{!|𢢜|⿰忄業}},則予豈爲君之敎未免過矣,而在渠之道,則決不可終始違拒矣,事極駭然。大丘府付處事,分付。興慶曰,重臣與他有異,何可卽其地定配乎?命均曰,卽其地定配,終涉過重矣。上曰,此令又不行,則何以爲國乎?以法則直爲遠竄,猶不爲過,今此付處者,實出於斟酌之意也。廣道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上曰,此非相持者,須勿强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興慶曰,頃者宗臣上疏,請行進宴,原任有所達,而自上以慈殿執謙爲敎,故不敢畢說云矣。上款事,不敢有言,而進宴一節,宜待秋擧行,預爲分付,何如?命均曰,頃有所達,而以東朝撝謙爲敎,故不敢更請,而以典禮言之,則此是逐年應行者也。私慼後宜有擧行之節,而連値荒年,不免權停,尙今遷延,實爲未安。今年則又不可踰,未知或已奉稟,而有感回之道乎?上曰,人子愛日之情,貴賤無間,。而予旣誠淺,不能感回。且東朝至誠撝謙,有難强迫。甲辰、戊申兩年,雖行宴禮,而中間人事變嬗,念之及此,輒增傷感,故尤不敢以進宴陳請矣。以外面言之,至今不爲進宴,道理歉然,而亦不可以不誠事親也,試欲更稟,而慈心必不允從,予懷深用抑鬱矣。命均曰,群下之情,亦甚悶鬱。奉稟之際,亦陳群情之如此,未知,何如?上曰,以洛昌疏,曾已陳達,有所下敎,而有難一一誦傳矣。興慶曰,然則其將待下敎而擧行乎?上曰,慈心若回,則豈待自下陳請耶?予當有下敎矣。諸臣,次次退出。彦燮進伏曰,臣新入院中,向日以權{{!|𢢜|⿰忄業}}事下敎,未得聞之,而豈可以權{{!|𢢜|⿰忄業}}之不赴,至下予不爲君之敎乎?近來朝綱壞損,諸臣不能奉承上敎,故有以致此過中之敎,此則諸臣之罪,而人君辭令,恐不宜若是。今日權{{!|𢢜|⿰忄業}}處分,誠爲過中。臣忝在近密,非不欲爭之,而殿下方以紀綱爲敎,臣亦以近日朝綱之解弛爲歎。此所以不復爭之於今日過中之處分,而大抵守令謀避者,卽其地偏配,則容或有之,而權{{!|𢢜|⿰忄業}}則自是重臣,且是不赴監司之罪,則卽其地付處,終似太過矣。如臣無似,受恩非常,從前踐歷,罔非踰分,而若其叨陪耿光,則比諸臣甚闊,以恩眷言之,隆矣,以契分言之,疎矣。近又猥處於出納惟允之地,不量才分之不逮,見識之不足,愚衷眷眷,妄有意於隨事陳戒,故敢此冒死仰陳焉。上曰,君臣豈有疎與親之可言哉?旣在近密,不但惟允而已,宜思補闕之道矣。以向日下敎,副學曾有所達,而承旨言亦是矣。權{{!|𢢜|⿰忄業}}事,俄欲更爲處分,而未及爲之矣。邊將、守令則定配其地,雖監司,豈不可爲歟?行法,當自大官始,然處分,則務爲得中爲可,名之以大丘府者,似過矣。仍命彦燮書傳旨曰,紀綱之陵夷,未有甚於近日,王令之不行,亦莫甚於今日。權{{!|𢢜|⿰忄業}}之曾前俱不膺命,其難追非于今,嶺伯則頃者下敎雖曰過重,爲人臣子,聞君父此敎,疾果難强,雖中途不進,分義道理,豈敢若是,而謝恩已久,尙不辭朝,今之朝綱,自權{{!|𢢜|⿰忄業}}而歸無餘矣。國無法則已,其若有法,宜先重宰,亦不可以循例飭勵,尙州牧付處。其代,令該曹,各別擇差,使之今月內辭朝。彦燮曰,吏曹三堂,至今無牌去來云。今日之又皆不出,似無是理,而一人若遞,則三堂皆遞矣。上曰,予亦知其如此,故參議牌不進,每以只推命下,此固過矣,而不得不如是耳。彦燮曰,聞李喆輔、申晩,或枳或通之事,三堂元無介嫌之事云,而但判書,則李光湜之疏,以無嚴不有君命言之,故勢難行公云矣。然開政命下已久,牌招亦已支離,故昨夕請牌啓辭,臣以朝綱二字爲辭矣。伏見下敎,兩堂所引嫌,亦開釋無餘,今則豈有可忍之嫌耶?上曰,初意僚席間起鬧,始知無嚴箝制之目,爲嫌端,而以近來人心世道,豈可以如此事而爲過嫌耶?承旨、史官,遂退出。 ==6月2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穩城府使柳瀅。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掌令沈錥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李眞淳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時、原任大臣及撰文提學管査之臣,來待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今日引見時,陳奏副使朴文秀,有稟定事,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今下弓矢,穩城都護府使柳瀅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檢閱金尙魯,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凡奪告身之類,例自禁府,移文本曹然後,書入歲抄文書中。而前縣監具萬喜,今年正月,奪告身。而今番歲抄啓下之後,今始移文該府,當該吏慢不致察之狀,殊涉可駭。自本曹治罪,具萬喜罪目,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玉堂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及未赴任都事,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玄輔爲承旨,金興慶爲內醫都提調,宋寅明爲判義禁,李秉常爲禮曹判書,閔應洙爲左尹,李匡德爲刑曹參議,李光溥爲執義,沈聖希爲司諫,李台徵爲掌令,李載厚、朴弼均爲持平,李錫杓爲正言,尹伋、吳瑗爲修撰,申宅夏爲副修撰,趙漢緯爲掌樂正,朴守謹爲禮曹佐郞,宋昌周爲監察,尹就履爲定州牧使,尹得莘爲南原縣監,辛致復爲仁川府使,閔鎭斗爲甲山府使,趙尙紀爲錦山郡守,徐命彬爲慶尙監司,兼成均館學正單李寅賓,承文院副正字單南泰耆,折衝閔廷撥,今加嘉善,東萊府使崔命相,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方物封裹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江口權管金致龜,差授之後,以其父病,下鄕屢朔,尙不上來赴任。邊鎭把守之任,不可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尹淳、吳光運、金聖應、柳純章、尹東源、車復運付副護軍,李性孝付副司直,許逅付副司正,僉知單李思順。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竝卽牌招察任。修撰尹汲,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刑曹言啓曰,本曹武郞廳一員,依甲申年例,以犯越罪專管事差出矣。今則關西諸罪人,旣已下送,當該武郞廳朴時佐,依前例減下,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六月二十三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六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陳奏正使,行判府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弘文提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陳奏副使,戶曹參判朴文秀引見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撰文人,持所撰文入來。而本草則在外乎?寅明曰,本草則置閤門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而《承文院謄錄》,亦爲取來,逅出去取來上之。命均曰,伏見下政院之敎,達夜覽奏文,又批答吏曹堂上疏,以致寢睡不安云。不勝伏慮,卽今聖體,若何?上曰,無他症矣。寅明曰,看文字甚用精力矣。上曰,奏文與査狀,多有矛盾處,比他文字看過,精力尤用矣。命均曰,今日方物封裹則雖爲之,而奏文則必未及盡書,何以爲之乎?使行先發,追送奏文,或有前例,而此則事體苟簡矣。上曰,雖苟簡,而此外無他道矣。今觀文書,則雖分三等,而亂入可欠,某某首犯,某某不入,當明白措語矣。寅明曰,議政府狀啓中,盡爲載錄矣。興慶曰,黑草中金貴同以下,乃是分等措語也。仍展讀以告。上曰,三等則果分明矣。然石建招辭中,俺與金世丁等,以棍棒先毆云。金相輝招辭則以爲朴之徵殺一人,永昌、世丁等,亦殺之云。此輩似當爲首犯矣。命均曰,殺掠首倡者,當爲魁首,故世丁、永昌輩,爲魁首矣。文秀曰,文書中有一二可改處,欲稟定而改之矣。寅明曰,永昌、石建兩人名字,當換易改之,而字數相合,改之無難矣。興慶曰,永昌二字,改以石建宜矣。先毆之先字,不合,此一字又當改矣。寅明曰,先字以亂字改之然後,字義完全矣。上曰,依所達改之。文秀曰,奏文中姑垂涵貸一句語,雖似有妙理,而有若直請涵貸,反不免猥濫,只曰今方査報,惶恐竢罪云。則似好矣。上曰,靈城之言,如何?興慶曰,不卽査報,以致淹滯,此或爲執頉之端。而至於奏文中字句,似無抉摘生梗之慮矣。命均曰,姑字似不合,改以曲字則似宜乎?上曰,曲垂則便是事完之後,尤不可姑垂二字,元非大段病處也。文秀曰,臣亦不以爲大段矣。上曰,秋判進前,三等分排,可無相違之端耶?陽來曰,三堂上同會開坐,三次捧招,十分精抄,似無大段相左之患矣。上曰,諸罪人招辭,竝爲讀告。陽來讀金貴同、徐雲必招曰,雲必則傅之生議矣。又讀金哲同招。上曰,其招則只是羅多乃洞事也。陽來曰,細洞則全然不知云矣。又讀金㗡金招。上曰,更讀再招。,陽來讀告。寅明曰,以再招見之,則似是病人,而以三招見之,則其同往犯越的實矣。上曰,更讀三招。,陽來讀告。上曰,三招則果往云,而此猶未可知矣,其再招是耶,三招是耶?命均曰,其間情狀,何以知之乎?陽來又讀,李日金、徐春奉、朴雲澄、金日重、石建、徐尙文、朴義澄、韓二建、徐光興、申二金、李次興、金尙祿、韓時興、金萬澄、田一柱、徐贊興等招辭。上曰,金尙祿則渠不欲去,而以棍打膝而率去。故不得已去云者,果是眞情乎?命均曰,以此等語,有難知其實狀矣。寅明曰,渠有負犯,故每胡亂其辭矣。陽來曰,見其招則其得參甚少,以一二兩參而殺人,似怪矣。文秀曰,其殺之之時,則意其參多也。旣殺而見之,則雖小亦奈何乎?上曰,田一柱則似緩矣,亦入於黑草中耶?命均,展黑草而讀告一柱事。興慶曰,此是羅多乃洞事,而細洞殺掠,眞的無疑矣。上曰,有司之臣,與撰文之人,宜盡心爲之矣。殺人者死,自有當律。殺我人殺彼人,固無間隔,而但究其本情,則極可矜憐。守令督捧參材,渠輩無路責應,而有此擧,其間亦不無憑公營私之意,而今將驅入於死地,王者不忍之心,當發於此等處,不可以其人之可惡,而直爲驅入於死地。其中金尙祿則多有可恕之端,而此外亦豈無橫罹者耶?文秀曰,臣於前後治獄者多,亂杖周牢之下,雖無情犯,孰不自服乎?今番事,雖捧再招三招,而分爲二等三等,臣意則實不無黑白未盡分之慮矣。上曰,然矣。雖一人添入爲悶,見漏則無妨,宜十分消詳矣。寅明曰,尙祿之言多詐,終不可信。吏判金在魯之議則以爲,旣犯犯越之罪,盡殺無妨云矣。上曰,此則不然矣。孟子曰,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爲也。此雖與不辜有異,而若或枉殺,則豈不有愧於古聖之言乎?寅明曰,外議則以爲,若以多人充殺以送,則彼國必不盡殺,只誅首犯云矣。上曰,在我之道,當觀罪犯與否,而從實査告而已。豈可希望其必用寬典,而虛張名目耶?此則不可爲者也。予於金㗡金事,終不能無疑。其招辭,更爲讀告。陽來以其再招三招讀之。上曰,其中必多正犯,而失捕者多矣。陽來曰,徐雲必外,皆是獰悍不測之人,盡殺無妨,而但以喪人不往殺人處云者,容有可疑矣。寅明曰,若又改付標,則事甚窘急矣。興慶曰,窘急與否,姑舍勿論,渠旣同往殺人掠參,則其罪當死,有何一分可恕之端乎?上曰,鞫獄雖重,使罪人納供,然後施刑矣。置人於必死之科,而豈不審愼爲之耶?陽來曰,雖非此事,尙祿則必除去然後,江邊可得無事矣。命均曰,旣已承款,則當以承款施之,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文秀曰,人皆欲急速處置,而少無哀矜之心,臣實慨然矣。上曰,補外至薄罰,而必曰生還未易,伸救不已,蓋以情熟故也。此則死地,而恬然不思詳處之道,其與西銘同胞之意異矣。予則雖蠅蟻之屬,猶不忍踐踏,況此皆人類也。豈不詳審於可死、可生之間?而直竝以死罪論斷耶?彼國若以數少爲頉,予甘心受其困責而已矣。命均曰,殿下推此心以往,何難做得三代之治乎?臣實感歎,而但此輩則終不免於犯越之罪矣。上曰,以犯越論之,則盡殺無妨,而以殺掠査之,則其間豈無輕重之別耶?金尙祿、金㗡金二人則當從罪疑惟輕之道,置之二等爲宜矣。興慶曰,俱是同往者,而或置一等,或置二等,則易致彼國之執頉,是可慮矣。文秀曰,大臣只以可殺則殺,可生則生論之而已。以文書端而慮之者,非大臣之體也。上曰,當初不卽送使,遷延至於今日。根本已苟簡而奏文中,以某日捉來某日問目爲辭,則其間日字頗多,彼人若疑之則亦何以爲辭耶?寅明曰,此距江邊道里絶遠,發捕之際,自邇遷延,惟當以此實狀直陳之矣。此非彼人可疑之處也。興慶曰,金尙祿則置之三等乎?上曰,只以一尙祿,傅之生議,亦歉然矣。然旣傅生議,則黑草付標以入,可也。興慶曰,依上敎付標以入,而此不必强傅生議,當察其情犯而處之,臣意則終未知其可生也。上曰,無標非類等語,反露出邊方不嚴之狀,徵討萊醬等語,亦似有與彼人交通之跡,竝刪改爲宜矣。寅明曰,撰文之人,蓋有意見,不必隨而改之,聖慮則似過矣。文秀曰,先以黑草入啓,仍爲正書以入,事體當然,今日事不成貌樣矣。上曰,此由於世道嘵嘵,大臣撕捱,不卽出仕之致,此等事不必言之耳。興慶曰,今此犯越罪人事,當初按覈,不能周詳,細洞名數,終至相左,以致事多違舛。此是李喆輔不善鉤覈之過也。上曰,徐命珩之疏斥李喆輔過矣。而以國家事體言之,則按覈疎忽,不可無警責之道,李喆輔罷職,可也。{{*|出擧條}}文秀曰,徐命珩,與李喆輔,本來熟知矣。喆輔逢命珩問曰,按覈事何如則善,而何如則不善耶云,則命珩不能明言某事非某事是云。其不知本事,而只論其人可知矣。且今喆輔坐罷,吏曹必以爲好矣。命均曰,使臣之不持奏文而去者,甚虛疎,一二日差退,似無妨,未知如何。寅明曰,二十四日則決難發行,撰文,臣旣當之,封裹亦待臣進參而擧行,蓋臣方帶戶判故也。封裹,今日亦必不及爲之矣。上曰,使行路文,已發送耶?命均曰,事勢如此,日字猶未的知,故路文姑未發送矣。上曰,然則以七月初二日定行,可也。興慶曰,使行旣退,則凡事無窘速之慮,而方物封裹,例以前期三日擧行,適値國忌,無開坐日矣。上曰,方物封裹則以二十五日定行,而當初日字急迫,奏文措語之刪改,慮未及,故㗡金事不言之矣。今旣退定日字,㗡金亦置於三等,可也。命均曰,此出於聖主好生之德,當依聖敎奉行矣。諸臣遂各捲文書。上曰,按覈御史罷職果徑先,故予亦有思之者,而靈城,先已發端矣。今日方開政,予欲試觀之,而今不可得矣。文秀曰,朝廷論議,皆出於年少人,近來臺官,未嘗以國事言之,只曲曲侵攻銓地,而推以及之於僚席相爭,世道嘅然矣。大臣方入侍,其鎭靜之道,在大臣戒飭,如何?語未了。上曰,靈城語多,則輒汎濫迤及,止之可矣,而言則是矣。予每念故趙豐陵及洪領相事,此兩人實多有鎭靜之功矣。洪相在時,論始甚之時,則人多攻之,及其稍緩之後,則爲領袖大有力於朝論矣。卿等兩人,方入侍,而不及於故兩相,若使豐陵當之,必不入於李壽海攻擊之中矣。右揆猶不能脫略,予前以不知靈城事言之,其記得否,以卽事言之,予意堅定,無撓改之理,而不知予心,互相攻擊,使朝著無寧日,以此規模,決不可爲國,在上者,豈不苦哉?昨夕政官事,略有下敎,而但李喆輔,國家之科也。非鏡賊之科也。若曰行己不美,門地不合云,則枳之可也。且不以文官待之則已,以文官用之,則以何故而不擬於舊踐耶?吏判之論李玄輔事,所謂承旨長望之說,可笑矣。不以文官待之,則判校猶不可,況承旨乎?至於申晩事,則不行公於三司之時則不言,而旣行公於三司之後,則終不能擺脫俗套,申晩誠非矣。然其人果不合,則當塞之,不然則不可以此而枳之矣。靈城所謂鎭靜之道,在大臣云者,是矣,而卿等猶不能擺脫於吏曹堂上之心矣。興慶曰,臣旣脫於科臼中耶。今之士大夫,各有所守,而出此則便入於彼。故必執其見而自然如此矣。臣固不及於故兩相,而時事又與其時不同矣。上曰,若使豐陵爲吏判,則申晩必不枳矣。使洪相爲吏判,則喆輔亦不枳矣。命均曰,臣於時事,全然不知,而蓋士大夫莫不各有色目矣。豐陵則實爲時論之主人,而今則事勢旣異,主人已亡,時事之潰裂,自至於如此矣。文秀曰,殿下不能詳知論議之峻不峻矣。實爲黨論者,殿下錯認以緩不爲黨論者,殿下亦認以峻矣。臣自兒時,出入於洪相家,而及其爲相,一未造其門,如豐陵、沈領相、徐左相,或是連姻,或是親舊,而亦未嘗往見,每於筵席,發此非斥之言,其誰與臣爲好耶?宋寅明方入侍,而臣嘗對寅明,亦攻斥蕩平矣。蕩平,始則不無其害,而終則亦不無其效。旣始之後,所當勉行,而此又將壞,時事尤無望矣。在昔閔鼎重、尹趾完,異色之人,而趾完,見枳於時論,則鼎重薦以爲通信使,古人之不甚於黨論如此,而至今稱爲美事矣。古則廊廟有嚴大臣,臺閣有直節臣,故朝有綱紀,而事皆修擧矣。今則不然。大臣輒畏怯於人之議己,臺諫只謄傳其故紙而已。如此而寧有一分可望於盡心國事之道乎?寅明曰,臣亦嘗以蕩平,爲苟艱之政。而卽今時勢,雖以南西老少,打成一偏,今日發一事則明日又生一偏論。故不得不一任其各守所守,而惟在朝家參用之如何矣。用人在於惟才,互對用之,雖曰不可,此猶爲漸漸生公之道。而此事之又將壞了,誠如文秀之言矣。上曰,如李光湜、尹得徵之類,輒有之,豈不悶哉?命均曰,當之者無論善不善,自有主張裁量之道,而今則無之矣。殿下以豐陵若在,必不枳申晩爲敎,而豐陵,是非明快,當枳之人則終始不撓,柳謙明,玉署之望,終不更通,及寅明擬之,則豐陵責之,而其時人不敢以豐陵非之矣。十九日下敎後,如申晩之言,則使豐陵當之,臣意以爲必枳之矣。使政官而無是非,則亦非政官之道也。文秀曰,臣聞上使,頃以使行非時,員役輩無以備八包,請持去官,銀五千兩而蒙允。臣於此,亦有所懷,敢此仰達矣。自前奏請使則有所請,故有官銀持去之規,至於陳奏使,則不過陳奏而已。故無官銀持去之規,而大抵無論別使與節使,一行凡百之費,則例皆出斂於八包中,多則四千兩,少不下三千兩。而八包銀貨,節使及皇曆使,則每年行期有候。故商譯輩自有及期備充之道,而非時使行,則無及期備去之勢,一行之費,實無出處。故自前朝家許貸官銀,非一非再。而譯輩趁不還納,致有逋欠者,亦多有之。朝家今又慮此,或有直於官銀中,割用雜費之議,而此亦有不可輕議者。今若以五千兩官銀,爲備行中之費,以代八包之出斂,則此後陳奏之行,每必引此爲例,直用官銀,創開無前之規,此不可爲也。今若以五千兩官銀,爲備納賂而持去,則我國之事,無論大小,彼人無不先知。今若知有官銀爲備納賂而來,則雖係順成之事,未必無隨意執頉,故爲操縱之患。況且自前陳奏,元無銀貨齎去之事,則此又係是創始,其在後弊,誠不可不慮矣。臣意則以爲無寧於今所得五千兩中,割出一千兩,以助行中需用,四千兩則散給一行員役,使之直貿白絲,而使臣照管,納於地部,則不過一年,被執倭館,換作銀貨,其利似滿使行,割用一千兩之數。如是則旣無陳奏使行創開齎銀之弊,又免非時使行直出官銀用備需用之患,至於員役輩,亦將無如前負債之慮,以此以彼,似或便當矣。寅明曰,副使之言是矣。我國事,一有所爲,輒爲前例,無前例之銀貨,今忽持去,則先聲所及,彼人必以操縱徵索爲計,而執頉之際,反易生事,以戶曹白絲貿易爲言,則於彼於此,實爲便當。上曰,大臣之意,何如?命均曰,自前無論陳奏奏請,別使則八包不足,無以成樣,故許貸官銀矣。譯輩不卽還償,以致逋欠之弊,廟議不給官銀,只以數千兩劃給,使之割用,餘數則還納矣。今番使行,亦非時,八包無以充補,例用銀貨,決無聚斂之路。初欲以萬兩許貸,諸大臣之意亦然。追聞萊府賣買無利,易爲耗失之患,故臣以別爲持去,若干有用則用之,無用則還納戶曹爲陳達,而定奪矣。文秀曰,臣久在嶺南,故詳知倭館事,白絲雖或無利,決不至於落本,齎去官銀,出於預備不虞。臣豈不知,而陳奏行時,旣無齎去之事,則今忽創出,大關後弊,此臣所以有上達之言矣。興慶曰,五千銀貨,非爲盤纏聚斂之用也。蓋爲其不時之需,而別爲齎去矣。今者諸議以爲,陳奏則異於奏請,無別銀持去之規,無前之例,不可創開,且今行異於節使,行中八包,不得充數,例用聚斂,無以成樣云。今此銀貨,稱以白絲貿易,出給行中,如有可用處,則取用無妨矣。上曰,副使之意亦非全塞者,而使行之持去銀貨,元非古規,乃是中間創出者也。爲國之道,不可以賂物先之,事勢異於古今,亦不可無持去之道矣。命均曰,臣意則防其耗失也。文秀則欲使無其痕也。若分給行中,則五千兩太不足。依當初大臣之言,許給萬兩爲宜矣。上曰,許給則當自戶曹出給耶?命均曰,曾以平安監營前監司別備銀陳達,當用此銀,而貿來白絲,還納於戶曹矣。寅明曰,平壤泉流庫,卽戶曹屬庫,旣是前監司記付別置者,而戶曹銀貨方罄竭,且象譯所給,非戶曹則難捧,使之還納於戶曹宜矣。興慶曰,聞前西伯別備之銀,至於萬餘兩云。今以此銀齎去,則與流來公貨有異,五千兩如或不足,則雖滿萬數,未爲不可矣。上曰,然則以萬兩許貸,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鄭必寧,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泰良讀,自僖公元年,至蔡人嫁之。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四年,至夷吾奔屈。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五年,至罪虞且言易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六年,至魚氏世爲左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十年,至違禍誰能出君。泰良曰,《左傳》異於他史,善惡鑑戒之外,周公典禮,猶有可考者。其發凡而言例者,皆舊典《禮經》,而其曰禮也。非禮也云者,皆依據《周禮》,且一時賢臣之說,直與詩禮相表裏,皆可爲稽古制事之本,此等處留意觀覽,似好矣。上曰,然矣。最基曰,齊寺人貂章,管仲初與其君約,以盤遊佚樂之屬,無所禁,而獨不許其參用小人。其後寺人貂恃寵干政,漏洩戎機。管仲卒不能責其君之負約,以管仲之爲政。而猶容貰之平時,不敢排擊,以爲保身之計。及其將死,則以豎刀易牙開方等,盡言不諱,自取知人之明。而卒開禍亂之源,齊桓死後,至有五公子之亂。此豈非除去小人,不在始初而有失於防,微杜漸之義耶?上曰,所達好矣。泰良曰,齊侯侵蔡章,齊桓侵蔡之師,本爲私怒。而及其移師問罪於楚,則遂成義擧,此所以假仁借義,而彼善於此者也。但楚人,問諸水濱之說,終有悖慢不服之心。而不能深入致討,又先發同好之言。蓋其心,本無至誠惻怛伸大義於天下之意,故苟且了當。只欲得服楚之名,而歸王伯之分,尤在於名實誠僞之際,此正宜明辨處也。最基曰,齊桓以八國之衆,侵蔡伐楚,不正其僭王之罪。而責包茅之不貢,不討其猾夏之罪。而問昭王之不返,先儒以不知輕重,未免失言譏之。而此有不然者,包茅,大事也。膠舟,大變也。始侵蔡而震威,復陳兵而耀武,亦可謂有名之兵矣。自此中國之氣少伸,夷狄之禍少戢。屈完方城漢水之對,雖强爲大言,而其心未必不襲服,不然何遽盟而退也?上曰,上番所達名實誠僞,儘有所見矣。最基曰,晉太子申生事,胡氏以申生,進不能自明,退不能避難。愛父以姑息而陷之,以不義謂之小仁之賊。胡安國定論雖如此,申生當日所遭之情事,誠慘怛而有不忍看者,其惓惓於爲父爲孝之意,溢於辭表,亦安可小之乎?泰良曰,《禮記》亦以申生之不辭就死,非之矣。上曰,死外無他道矣。雖言之而其父猶不悟,則將奈何?必寧曰,聖敎至當。若言之而遭戕殺之變,則其父之惡,將益彰,不如自死之爲愈矣。上曰,申生之語,誠慘然矣。西銘亦不曰申生恭云乎?不言父過而其所自處,頗寬緩從容矣。泰良曰,宮之奇之言,明白剴切,虞公終不納用。大抵君臣之際甚難,雖以宮之奇事言之,敵國則以其言之用舍,卜其國之存亡,而所謂少長於君,朝夕使令之,虞公則不能見信。且百里奚則初不一諫,其昏蔽可知,而求其本則只在於受賄一事,蓋好賄好賢之心,相爲消長,人君好賄之心勝,而賢人皆退,則其國豈有不亡之理乎?上曰,虞公事,無可言者矣。最基曰,鄭殺申候章,楚子知申候之專利,不厭而卒不能去,任之不替而寵之不衰,噫,愛而知惡,人所難也。唐德宗之於盧杞也,以爲人皆以杞爲奸,而朕獨不覺,是德宗愛而不知惡也。不知惡而用之,無怪矣。郭公,惡惡而不能去,然郭公知惡其惡而不能去也。豈若楚文侯之旣知其惡,而猶愛之乎?此可爲後世用人者之鑑戒處也。上曰,知臣莫如君之語,用之於楚文侯者,亦未見其可也。最基曰,會于葵丘章,襄王賜桓公胙,以伯舅老令勿下拜,寵渥隆重,深得待下之道,桓公答宰孔言,天威咫尺,隕越于下,下拜登受,不替事上之禮,令人讀之,可想其時尊卑之體貌矣。上曰,《周禮》猶在於此矣。上曰,里克與荀息,如何耶?最基曰,里克旣不能悟獻公而救申生,又有弑二君之罪,固無可言者。而荀息受獻公托孤之寄,以死自效,不食其言,可謂難矣。然初不能極諫於廢嫡之時,則猶不無其罪矣。泰良曰,先儒論荀息而謂之忠,則凡忠於盜賊,死於私昵者,皆忠也云。而臣意則不然。荀息若以廢立時,不能强諫爲罪,則固有責,而及其受命於獻公而立奚齊,則固當竭其忠節,死生以之,荀息之死,終有辭於後世矣。上曰,荀息比里克,不可同年語矣。荀息若謂之初不擇君則可矣。而旣受托孤之命,則當其時不死,而何其爲君效死之忠則有之?《春秋》亦似許之矣。泰良曰,春秋義例,以大夫見殺而書名爲罪之之辭。荀息書名,則固不在許與之中,而其一死,終賢於不死矣。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最基進伏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三昨召對時,聖上起感於抗義新編,乃因講曹劌之語,仍下文烈公臣趙憲致祭之命,七百義塚,亦一體賜祭,聖意甚盛。此出於扶節義樹風聲之道,四方聽聞,孰不聳動而興起乎?蓋趙憲之節義,非如一時當亂倉卒捐軀之比也。在壬辰年前,聞天鼓星隕落之聲,已知必有倭寇之變。及其亂作,與七百義士,同日竝命,力戰而死,能得蔽遮兩湖,以遏初頭賊勢。其炳炳之節,赫赫之功,可與張巡許遠,千載一揆。是以,列聖朝贈諡贈職褒崇之典,無有餘憾,而特無子孫收用之敎矣。今殿下無論支嫡,特下除職之名,凡在瞻聆,孰不感歎?曾在壬辰年,因臺諫陳疏,有諸處死節之人致祭之事。而其時遣近臣,賜祭於錦山殉節之所。丁酉年致祭,則先朝溫幸時,因賜祭,道內先賢節死人,同爲致祭於憲之塚,墓所在之沃川矣。臣聞錦山郡趙憲之殉節遺墟,有七百義塚之同葬者。其側立祠,而號以從容,此其從容就死之義也。以趙憲爲主享,其下則中軍及義兵將校,以次序坐,至於僧將及軍校,則別立祠云矣。八月十八日,卽憲殉節之日云。朝家旣有致祭之命,則今去八月,不過數朔。分付禮官,若趁其死節日致祭,則必倍有鼓動激勸之道矣。先朝必以壬辰年而致祭者,以其舊甲重回而然也。今亦以其殉節日致祭,尤似好矣。小臣區區之見如此,故敢達。上曰,書院已賜額耶?最基曰,趙憲之書院在沃川者,宣廟朝,賜以表忠書院。而卽今則謂之滄洲書院云矣。上曰,旣已特敎賜祭,則退行八月,未免差遲,而其間日子,猶不太遠,殉節日致祭,亦有意義,依所達施行。而先朝旣有遣近臣之例,則今番致祭,亦送近臣,可也。最基曰,致祭處所,則趙憲致祭於從容祠,七百義塚則別爲賜祭。而祭物亦令豐備,如今犒師之例,而各別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最基曰,臣以趙憲事,旣有所達,而殿下特命賜祭於殉節之日,凡在瞻聆,孰不聳動?殿下常崇奬節義,而亦以尊周大義,下敎於筵席,非止一二。臣每於承聞之際,不勝欽仰之心。又有可以仰達之語矣。趙憲昔在萬曆甲戌年間,以質正官,往中朝時,有日記一冊,而皆以手筆親寫。且附朝天錄於其下,至今見在於其子孫之家,頗記中朝典禮及沿路所聞見。此乃神宗皇帝卽位之二年也。中朝文物方盛之時,故雖以道路傳聞者觀之,猶可有一分想像之道,豈不貴哉?臣聞奉朝賀閔鎭遠。昨年下往湖中時,趙憲子孫,以其日記示之。故謄書一本,本冊則還給其子孫。謄本則承旨鄭彦燮,爲忠淸監司時,題給若干物力於沃川郡,使之剞劂。而因其遞來,未及開刊云。先賢手筆,閱歷丙子兵火,至今全存,已極稀貴,而其書又是中朝見聞之從沿路記錄者也。豈若今之使行回還後,燕行日記修納之比乎?今若分付道臣,使之從速刊行,以爲頒布之地,則此亦可以寓殿下匪風下泉之思矣。故敢達。上曰,重峯手蹟,與他有異。旣有謄本,則令本道開刊上送,以爲進覽之地。餘件,分給於錦山、沃川書院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6月2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方帶同知義禁府事,而判義禁宋寅明未肅拜,同義禁金相玉在外,今日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今日不爲出肅,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李玄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其在分義道理,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李眞淳啓曰,以兩司不備,守令未署經,至於四員之多,兩司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執義李光溥,持平朴弼均、李載厚,獻納李廣道,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謀殺本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而係是綱常,依法例三省推鞫,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委官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右相進去。 ○又啓曰,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判義禁不可不進參,而判義禁宋寅明,時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禁府草記,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拿囚。依法例三省推鞫事,允下矣,兩司城上所牌招言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病,參議徐宗玉服制,都承旨李眞淳進,以徐宗集爲光州牧使,權瑊爲金堤郡守,兪最基爲狼川縣監,金始㷜爲工曹參議,具鼎勳爲司饔僉正,許昇爲中部主簿,金廷潤爲宗簿正,左通禮吳守經,今加通政,滿三十朔,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入直,參知金聖運進,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彦燮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部都事,以委官意來言,三省推鞫事,命下矣。卽當開坐,而判義禁宋寅明,牌招不進,且日勢已暮,今日省鞫之坐,不得爲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新除授司諫沈聖希,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兵曹正郞金聖鎔,禮曹正郞李世垕,監察宋儒式,監察金極齡,典籍朴時泰,典籍成憲祖,全羅都事鄭重器,副司果河大淵等疏曰,伏以臣等,頃伏見慶尙道前監司臣權{{!|𢢜|⿰忄業}}前後三疏,其疏輒以嶺人爲言。有曰一道儒生,怨毒次骨,假托他道儒名,陰囑同志,朝紳迭出而構誣。又有曰鎭服偸俗,曰益怒生釁,曰隱憂益深,曰元龜之誣衊。未必不由於嶺人之慫惥,末乃以不知有幾武弼等語,詬辱狼藉,必欲驅嶺人於罔測之地。臣等讀之未半,愕貽驚懍,不覺毛骨之碎淅也。噫,重臣之請罪嶺儒,乃其按藩時事,去今殆將二十年,則其所謂假托他道,陰囑朝紳者,雖未知其所指者何地,所目者何人。而言議是非,人各有意見。彼他道之儒,搢紳之流,誰肯聽人頤指,强費牙頰耶?重臣之必以此抑勒嶺人,眞所謂疑團臆逆,此則臣等付之一笑,不欲與之呶呶强辨。而其曰隱憂,曰鎭服,曰生釁云者,語極深緊,意極危險,直以化外異域待之。若有奸萌禍機,潛伏於其間者然,噫嘻,亦甚矣。此何等口氣,此何等心事也,嶺南一域,素稱文獻之鄕,大賢輩出,遺風藹然,頃年一二凶逆之出於一僻邑。實是千萬古所未有之變怪。而多士雪涕,義旗相望,必欲寢皮而後已。比歲荐飢之餘,死亡雖多,而絃誦猶在。禮俗如故,州里按堵,人心晏然,則嶺之南七十餘州,無非耕鑿中自在之民耳。有何隱憂之可言,有何鎭服之可議?而若其生釁之說,此乃古人爲夷狄設者。今重臣,其將夷狄我嶺南耶?三百年冠裳之地,一朝受此惡辱,是何我殿下大公率物之日,而吾嶺一方,獨不見容於世耶?若使嶺人,眞有隱伏之憂,將生之釁,則覆載之間,決不可少須臾容其假息,其不可徒懷隱憂,姑事鎭服也,明矣。以重臣斷斷憂國之誠,何不明言其某事可憂。某人可慮。挺身勇赴,汲汲譏詗,聲罪致討,絶朝家南顧之憂。而乃反拘拘於一己之利害,徒爲此規避之態也耶?目見其可憂而避事不赴,則是不忠也。心知其無罪而陷人不測,則是不仁也。不仁不忠,君子之所不爲,重臣何不審愼於此,而容易發口耶?至於慫惥元龜,不知幾武弼之說。臣等尤有所痛心瞋膽gg瞋瞻g而不自忍者,元龜以梟獍之孽,爲奴邊邑。雖廝隷下賤,尙不欲與之近狎,則嗾此奴而搆人,其謂嶺中士大夫爲之耶?君必曰,元龜聽嶺人之慫惥,而誣引重臣,則極賊之構誣嶺人也。又誰爲之慫惥耶?武弼之凶逆不道,含生之所同憤,而此不過么魔gg幺麽g一輿儓耳。固不足關係於嶺俗之醇疵,而以其不幸而出於嶺南。故臣等之憤痛,比他人尤甚。今重臣,一倂混斥之曰,不知有幾武弼。噫,凶逆之人,乃是天地間極罪,其不可無端誣擬於人也決矣。況可擧一道而混擬之耶?罔極之誣人,莫不痛心,己所痛心者,不忍加於人,向重臣之被誣元龜也。獨不痛心乎?而今乃以此,輕加之於人耶?近來世道日壞,時象不佳,擠排之際,必以此等惡套相誣。而獨於嶺人,蹈藉偏甚,頃者前監司臣柳復明之疏,亦有過疑臆勒之語,而此特一時粗率之致。臣等不欲多辨矣,豈料重臣疏意,再三煩複,可駭可怕之語,愈往而愈深耶?臣等不勝痛鬱之情,卽欲疾聲仰暴。而以道民訴道伯,事體有嫌,泯默以度矣。今於處分之後,始敢冒死齊籲,伏乞聖明,特垂財察,亟命究覈。如有潛伏之憂可慮之釁,一如重臣之言,則嚴加誅討,快施王法。如或不然,則誣人之罪,自有所歸,明賜勘處,以伸一道憤鬱之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者權{{!|𢢜|⿰忄業}}之疏,其無義過中,業已洞知,於嶺人,何有哉?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老母宿病沈淹之中,近因虛泄,三朔彌留。少失將攝,一倍凜綴。而日來又添暑感,寒熱往來,齒痛兼發。乍歇乍劇,進退無常,粥飮之專廢,已至累日。委頓床席,氣息如縷。臣之情理,實無離側供仕之望。而不敢以區區私懇,輒事仰瀆於崇嚴之聽。虛帶職名,不得就直,殆一旬矣。夙夕悚惕,靡所容措。目今館僚多故,禁直苟簡,亦不宜一向泯默,以益其瘝曠之罪,冒萬死仰首號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煎迫之懇,亟遞臣所帶之職,俾得專意救護,以伸至情,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看b護焉。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於前冬,忝叨是職。因一自辨之疏,重被反詆之言,卽陳對章,見阻喉司。有懷未暴,掩抑而退,竟犯違傲之科,薄從例罷之罰。至今追思,惶愧交切,不意聖度含容,復畀宿踐,臣實驚惶感激,莫省攸措也。臣固當怵分畏義,竭蹶趨承之不暇。而從前情勢,至甚{{?|⿰兀臬}}卼,今不可以日月之稍久,有所自解而揚揚冒赴也決矣。儒臣譏斥之語,或謂之猝改其說,或謂之文過護短,或謂之不白直,首尾臚列,無非不韙之目。蹈藉凌蹙,殆無餘地,此誠朝廷之羞,臺閣之辱也。何可諉之以時移事過,而不一辨暴也哉?噫,將兵之臣,旣有做錯之失,則爲聖上耳目之官者,略加刺擧,不過官師之規,而職在論思之臣,反肆譏詈,誠未可曉也。戎儀之顚錯,陳疏之徑先。臣之前疏後疏,一串說去,無少異同,則其果有一毫彷彿於儒臣所云云之目耶?彼雖以不論禁旅,作爲論臣之欛柄。而臣之所聞,只在訓局,至若禁旅之事,未及耳剽,隨聞論列,事理當然,儒臣則已先臣而聞之矣。何不糾擧而必待處置臣而後,始乃提及耶?臣實異之,臣以此情地,旣難冒沒。而又有私情之萬萬懇迫者,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輒此嗚呼於辭疏之末?臣之老母,素抱奇疾,長時澌頓,氣息綿綴。又自昨夏,重得痰腫,分野在於胸腹,症情極危。今至周歲,漸就沈篤,濃汁長注,毒氣大肆,坐臥轉動,輒必須人。氣力萎薾,眞元積脫,實有頃刻難支之勢。臣方寸煼灼,左右扶護,暫時離捨,亦所不忍,況可論出而供仕耶?今以守令署經,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拜章徑退。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情跡之難强,憐臣情理之難抑。亟賜鐫罷,俾便救護,更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bb看b護焉。 ○甲寅六月二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南泰良,檢討官兪最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權德載,記注官盧以亨入侍。泰良讀,自魯僖公十有一年,至置官司焉。上曰,下番讀之。最基讀,自十有六年,至脩祀紓禍也。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十有二年,至重耳敢不拜。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二十有四年,至乃往得仕。上曰,上番春秋讀之。德載讀,自二十有五年,至故使處原。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二十有六年,至爲七大夫於楚。泰良曰,內史過之言,直欲斷人禍福於言動之間,則未免太鑿。而大抵動作威儀之間,自有禎祥之先見者,此理之不可誣者。而其以禮爲國之幹,以敬爲禮之輿者,見識極高,非後世儒者所及也。上曰,然矣。最基曰,隕石于宋章,石隕而蠲退,非祥也,乃災也。而宋君,常有欲得奇祥異瑞之心,故有此,是何祥也之問,其失言甚矣。治道之道,元不關於禎祥,惟一心對越而已。不當有意於求祥也。至於天之降災,欲其警告,而使人君修省也,苟有災而修德以應之,則災不爲災矣。上曰,所達切實,雊雉桑穀之異,不爲殷宗之累,果在於人君修德以應之道矣。最基曰,惡聞災而好聞祥,人情例也。而近來宰相,問鄕人以年事,答以豐登則樂聞,答以凶歉則惡聞。以至於至君前而不肯以災沴仰告,外方亦不以變異奏聞,臣於此,實有所嘅然者矣。泰良曰,卜招父章,《左傳》言卜筮事多矣。卜筮之事,聖王重之,洪範以卿士庶民龜筮,參互言之。蓋三代聖王,存心敬畏,常若天地神明之降臨。故其決大疑謀大事,必稱神明以決之。此先王作《易》開物成務之精意也。三代之後,卜筮之事,流入於雜術,儒者蓋亦羞道,而若其齋肅其心神明其德之本,則在於人君,恐亦當留念矣。最基曰,古昔聖王以卜筮爲重者多,朱子之學問道德,如何?而傳《易》,專以卜筮爲主,固非末學淺見所可排斥者,而及至後世,見理不明,只憑古法,欲占吉凶,其流之弊,有不可勝言矣。居乎君師之位者,則惟當以光明正大之道行之而已。顧何待於卜筮乎?是以,我朝列聖,未嘗崇尙於卜筮矣。上曰,所達是矣。最基曰,晉惠公卒章,有淫刑以逞,誰則無罪之言,臣因此文義,有慨然於卽事者,敢此仰達,近來京外用刑太濫,極有弊端,而其中外方所用圓杖,尤無義。其大其重,無異棍杖,而無論罪之大小,輒皆以此杖用之,不但致傷者相續,亦不無間間徑斃之患,夫同推訊杖,本有定制,雖笞杖亦然。而所謂圓杖,則一任守令之擅用,或因其私喜怒,罪甚輕歇者,而施之大,是法理之外矣。宜有各別定式嚴禁之道,故敢達。上曰,前後戒飭非一,而又有此圓杖之弊,極爲非矣。各別嚴禁於外方,可也。彦燮曰,臣待罪湖西時,亦承朝家嚴飭之令,卽爲知委於列邑矣。同推則自有法杖,未聞有用以法外之杖者。至於圓杖,則守令雖尋常輕歇之罪,輒皆用之,儒臣所達之言,誠然矣。上曰,以下敎,更爲各別出擧條,分付於諸道道臣,嚴加申飭,自今以後所謂圓杖,則永爲嚴禁,使之不用,可也。守令於如此事,豈可乘快濫用,而不奉朝令耶?{{*|出擧條}}最基曰,晉文公事,多有可觀者,子犯之勸受塊,姜氏之謀醉送者,皆非偶然,因文想像,不覺歎賞。上曰,姜氏事尤奇矣。而若使嬴姬,易地而處,則又必如是矣。最基曰,晉候賞從亡章,子推之不言其功,逃隱而死者,雖近於介介,而文公事,實未可知也。文公,足可謂列國賢明之主,而當其賞功之日,不念割股之忠,忘功負德,一至於此,文公事,實未可知也。雖有志過旌善之擧,而亦何及哉?上曰,晉文公之於介子推,其周旋患亂之功,有不可忘者,而終致綿上自焚之患,此甚慨然處矣。況今戊申軍功,旣非親見,只憑單子,則已不無落漏之慮,雖入於記功之中,歲月稍久,漸致遺忘,殊非待功不薄之意,都政不遠,分付兩銓,各別調用,可也。最基曰,臣於軍功事,有所懷,敢達,前別提安鎬,曾於戊申年,隨崔奉朝賀,同時上來,雖不入於錄勳之中,而伏聞其時聖上,親下嘉奬之敎,其後因崔奉朝賀筵達,有陞敍之承傳,而未及蒙恩,以講不通之故。竟至落職,今過累年,終不檢擧,豈不有歉於恢公念功之道耶?上曰,安鎬之不入錄勳,予固有意,而若論其功,與彦城何異哉?曾於政目中,有安鎬名字,故予則謂銓曹之收用,今聞儒臣所達,始知其落職久矣,極可慨也。該曹前後堂上,竝推考,依陞敍承傳,今番都政,各別調用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泰良曰,富辰之諫襄王,其言切至,蓋後世人主,與夷狄同事,以自救於目前者,後必酷受其禍,此言眞可謂萬世法矣。上曰,然矣。古人有言曰,兵不厭詐,而晉侯之伐原也。以信爲重,乃曰,信者,國之寶,民之庇也。其言儘好,宜乎退一舍而原降也。最基曰,雖匹夫,無信不立,況人君乎?交隣有道,無信不可,至於任使之際而亦不可無信矣。近來朝家之失信於民者多,自上每有軫恤之敎,在下之人,若將奉承,民皆懸望,而後輒無效,故凡有朝令,民皆不信矣。今之痼弊,無過良役,自先朝至今日,講以四件事,而終不得行,外方之民,不能保存者,皆由於此矣。向者大誥之餘,有良役變通之議,小民則無不雀躍以爲,今番則必有變通,而冀蒙其解懸之澤,至於鄕中,不及兩班,稱以閑散者,則自相驚撓以爲,吾輩必盡入於軍保云。而盈庭之議,終未歸一,畢竟猶夫前日而已。民間之不信朝令,類如此矣。臣無遠略,亦不敢以某事之必可行,有所仰達,而各軍門不緊名目甚多。今若盡數汰除,而以一匹之役施行,則庶可爲一分救得之道矣。閑散者之可合軍保者,固多有閑遊者,而戴黑笠着道袍之類,一朝盡入軍役,則亦不無深慮,此則有難輕議矣。彦燮曰,良役變通事,其來久矣。聞其設弊之言,則無不該備,而使陳救弊之道,則終無好策。儒臣亦以黑笠者代定爲慮,以此而猶慮之,則當此世道極惡之日,其可以四件新法,斷然行之耶?至於一匹之役,朝臣之以此爲言者,亦有之云。而此一款,最是可行之法也。然,自朝家,全減一匹,而更無出處,則其耗縮,亦非細慮。必講論其終末,使朝家而無公失一疋之弊,使良民而有蕩減一疋之惠,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一疋好矣。予始欲行之,而更思之,二疋元不重難。行一疋之令,而又有弊,則其將又減爲半匹耶?最基曰,外方之民,皆避劇就歇,家資稍優者,則皆入於監、兵、水營各色名目。貧殘無依者,則皆入於騎步等,良役今若盡爲一疋之役,則民間可無避此歸彼之慮矣。上曰,當初入於監、兵營者,不但避其役,皆欲取其名也。今雖等是一疋,而必不願爲之兵,而如前皆入於彼矣。且一疋、二疋,雖有多少輕重之分,而亦不免於侵隣徵族之弊,國有所減而民無其惠矣。此亦終難行之矣。彦燮曰,臣俄有所達,而一疋,元非永減,自有出處矣。上曰,不行游布結布等政,則一疋,又何處出耶?彦燮曰,此等事有若素常區劃者然,唐突陳白,實涉猥越,而臣累經外邑,略知事狀矣。官家例有一年應捧柴炭氷丁雜役價,而邑邑異規,有以米租而徵者,有以錢而徵者,而米則或十斗、七、八斗,租則居多爲一石,錢則爲三、四、五兩,雖小邑,計用一年,而猶有所餘。邑大結多之處,則所餘甚多。故李衡佐,曾爲公州牧使時,以雜役價米,分排一年所用雜物,而所餘殆近千石云矣。雖以湖西一道言之,無論大小邑,而以雜役價,除其一年應下,取其餘而計之,則湖西雜役價之所餘,足以當湖西軍額一疋之數矣。法有可行於東而不可行於西者,亦有便於此而不便於彼者,他道事勢,雖難盡知。而臣纔自湖西還,湖西事勢則略知之,統一道言之,或有地小而軍多者,或有軍小而地大者,以其年年應納結役價,互相推移,以充其數,則足以行一疋之役矣。臣於按藩時,試欲行之於一二邑而未果焉。此非騷擾民間者,只監司知委各邑,各邑從容奉行而已矣。上曰,守令所用柴草、雉鷄等物,皆在其中,而今若充納於一疋之數,則守令無容手之地,又將別徵於民,民何以堪之耶?彦燮曰,非以守令應用之物而充納於此也。以其應用外所餘者而言之矣。上曰,沈判府事,嘗以此言之,而諸臣皆以爲細瑣難行,故不果行之矣。最基曰,此在監司之得人矣。守令則雖難盡擇,而八路藩臣,苟得其人,豈無從長變通之道乎?廟堂講究之外,各別申飭道臣,以爲一二處先爲施行,則諸道自然從之矣。卽今平安道,則已皆以一疋行之矣。彦燮曰,如臣者,雖不能居藩報效,而此在監司之得人云者,誠如儒臣之言,監司若得人,則守令自在其中矣。近來京外,元無久事成效之意,亦由於事未成而輒有人言故也。今此一匹之役,先自三南爲始,而不撓浮議,委任責成,則豈不無其效乎?最基曰,臣待罪經幄,于今周年,屢登筵席,少無報效。而只緣區區私情,敢將古人所謂事君日長,事親日短之語,有所仰籲,而自上特許施焉。臣母子相對感泣矣。臣未嘗以時政之失,君德之闕,一番陳暴,臣心常歉愧,而今當匪久遠離,此後入侍未易,不任耿耿,略陳愚衷焉。殿下勤學之誠,高出百王,當此酷熱,逐日開講。爲臣子者,何敢以停講爲辭?而卽今悠悠萬事,只在於聖躬調養,如有氣憊之時,則間間撤講,未爲不可,以言時象,則百隷怠官,而無擔當國事之人,紀綱壞損而有牌招不進之弊,至於風俗媕婀,直氣掃地,此則猶非言事者之過也。一言纔發,而君上則惡聞逆耳。世人則皆疑護黨,此所以皆事苟容,而不肯盡言也。言路扶植,實爲今日急務,古人不云乎?他日伏節死義之士,多在於犯顔諫諍之中,言雖過中,而務加優容,以爲來諫之道焉。上曰,儒臣勉戒之言切實,當各別留意,頃者不許乞郡,而適今館僚濟濟,故特許所請,午前則以學士而入,午後則以守令而出矣。俄者儒臣,以守令之難於盡擇爲言,予欲下敎矣。名士愛惜身名,故稍勝於他人,而名士豈盡善治,他人亦皆不善治耶?以向來臺章言之,名官作宰者,亦多有不廉之弊,予以是勉戒之矣。以經幄出送,非但爲其養親,寄以百里,其任亦不輕,若盡心撫字,而有治效,則此尤有光於乞郡養親之道,而若或不善,遞於殿最,則不但儒臣之自愧,在上者亦不無歉然者矣。最基曰,諄諄下敎至此,惶感萬萬,俄者所達守令之難於盡擇,蓋欲只擇八路監司之意也。臣何敢以他人之或不善治,便懷自暴自棄之心哉?臣性本愚鈍,恐不能副殿下分憂之意,而惟以愛恤其民,砥礪其身,爲區區自勉者矣。彦燮曰,日昨銓堂,陳疏出去後,因特敎而更請牌招也。其間儘有委折,而只緣本院啓辭之失其本題,以致聖明,未察其日事狀,何可以事過而不達乎?蓋銓堂等之疏,因聖敎而陳所懷,其下兼有辭職之語,旣陳辭疏,則不敢留在闕中,道理然也。及其傳敎下而有政,官旣已來闕庭,則待疏批卽爲開政之敎,臣等啓辭,宜曰,銓官旣陳辭疏未承批之前,不敢留在闕中,故已爲出去云。而況以陳疏入啓後,自爾日晩出去等語爲辭,莫非臣等不能明白措辭之致,豈或聖意,以其日銓堂退去之由,不在於辭職,而出於日晩歟?然則非實狀,臣誠惶悚矣。上曰,其日銓官,久在闕中而退去乎?彦燮曰,三堂同會闕中,治疏來呈,其間時刻稍遲,而陳疏後卽出,出後遲留於闕外,以待批下云矣。上曰,然則予亦有未盡者矣。疏下末端語,汎看無答,其在禮使之道,不可以事過而置之。以卿等勿辭焉五字添書,從重推考,傳旨還收,可也。{{*|榻前下敎}}彦燮曰,入侍承旨來言,趙文烈公朝天日記入之事,命下云矣。臣在湖營時,以若干物力,給於沃川倅安宗海,使之剞劂,而未及刊出矣。取見閔奉朝賀家所置本草,則爲校正,而多有付籤處,所寫亦不精,若去其付籤,則不可考矣,直以草本入之則未安矣。上曰,以草本入之。諸臣遂退出。 ==6月2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同知義禁府事,今日本府省鞫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左副承旨李玄輔,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持平朴弼均,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尙瑞院牒呈,則价川推考敬差官復命之後,帶去刑曹書吏金錫龜所受伐字號一馬牌,稱以得病落後,終不來納,故移文刑曹,使之督納,則回移內,書吏金錫龜,行到肅川之際,所佩馬牌,偶然閪失云。事極驚駭,所失馬牌,令道臣,分付列邑,期於搜得上送,當該書吏,令攸司,依律勘罪,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薦望,以柳儼爲水原府使。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病,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左承旨洪尙賓進。 ○吏批啓曰,判書金在魯病不來,參議徐宗玉服制,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啓曰,藝文提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廷濟爲兼同春秋,申昉爲藝文提學,權德載爲左通禮,兪健基爲副修撰,李命稷爲宗廟令,李宗白爲應敎,趙錫命爲大司憲,權爀爲龍岡縣令,李坰爲司宰主簿,洪舜元爲引儀,忠原君朴東亨敍用事,承傳,嘉義金萬鍾,今加資憲,武臣堂上祿試射時,騎芻五中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外司進,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展力朴軾,別武士金重信,閑良韓俶等,或捉得惡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朴軾、金重信,未資窮未準職韓俶,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金洸爲副摠管,李玗爲兼司僕將,尹得商爲五衛將,閔挺撥爲忠壯衛將,鄭重協爲忠翊衛將,崔天若爲慶德假衛將,愼爾晉、朴泰錫、李時莢爲僉知,李汝迪爲同知,副司直徐宗伋,副司果吳彦胄單付,副護軍,具聖任、李萬興、金夢衡、李權、張爾樞、吳守經、閔濟萬、金震郁、方日尙、閔挺撥。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李宗白,時在京畿長湍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南泰良,姑降入直矣,以身病,陳疏受由出去,下番闕直,事體未安。副修撰兪健基,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判義禁宋寅明牌招,以爲省鞫趁早開坐之地云。判義禁宋寅明,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省鞫,不宜遷就,判義禁有闕之代,今日內不可不差出政官,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趁速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眞淳啓曰,守令多員未署經,而其中有除拜過三朔者,夫馬留滯可慮,兩司除在外、受由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朴弼均獻納李廣道,正言李錫杓,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金在魯牌不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同副承旨鄭彦燮進,以金在魯爲判義禁,申昉爲同義禁。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彦燮啓曰,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新除授判義禁金在魯,同義禁申昉,所當出牌,而因委官言送,省鞫頉稟,且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義禁金相玉,今姑改差,其代備擬事,命下,而政官旣已出去,口傳差出事,分付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 ○又啓曰,卽者禁府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判義禁差出事,已自政院,稟旨開政,而同義禁趙錫命,移拜大司憲,同義禁金相玉,受由在外,令政院,稟旨變通,竝令差出其代,仍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云。同義禁趙錫命,移拜之代,今日政自當差出,而同義禁金相玉,旣已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備擬。 ○洪尙賓啓曰,卽者禁部都事以委官意來言,堂上差出之際,已至犯夜。今日省鞫,不得爲之,而明日則弦日,二十五日則方物封裹相値,二十六日國忌齋戒,二十七日、八日、九日,國忌正日,來初一日,朔日,初二日,使行拜表相値,其間將不得開坐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正言李錫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往者被斥,旣知過中,而曾已遞職,廉隅且伸,則今以省鞫不備,憲臣牌招,而違牌爲事,雖曰耳目之官,新進之習,不宜此哉。只推,朴弼均批下,共爲待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德壽爲同義禁。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惠民署所報,則本署醫女,以各邑婢子中,擇其年少聰敏,啓下選上,敎誨方書,勸課成就,陞補內醫女者,已有令甲,而昨年藥院三提調入診時。近來醫女,迷劣特甚,無一可使者,毋論尙房針婢與各宮丘史。年少聰慧之類,竝爲抄擇移定事,榻前定奪,則意有所在,而今此江原道平海郡婢銀蟾,上年七月,以醫女啓下,纔已上來現身後,四翁主房宮屬輩,諉以今年四月丘史啓下云。而不有成命,違法橫奪,終不出給,醫女與丘史,輕重自別,旣有啓下之先後,則以醫女立役,事理當然,斯速入啓變通之地云。醫女之役,比丘史不但事體自別,又有啓下年月之先後,則事不當如是奪去。平海婢銀蟾,還送于本署,以爲醫女立役之地事,分付該房及掌隷院,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備局薦單,忘置未達,今政遺下,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左副承旨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窘,自甘屛散,杜門跧伏,粗愜涯分,卽於千萬匪意,忽承喉院新命,此蓋臣屢逋自畫之地也。選部胡爲而苟擬,以損銓法,天點胡爲而謬加,以拂物情,噫,駭機方張,而憐臣於積困之中,惡言交沸,而收臣於衆棄之餘,誠知聖意迥出尋常。臣雖迷蠢,寧不知感,而第臣自昨年狼狽以來,銀臺一步地,便作十重鐵障,雖欲透過,其勢末由,況於近日申晩之詆尹得徵之咻,一節深於一節,至於今番銓長之疏,而語意愈緊,義理益晦,甚矣,人心之陷溺而黨議之難破也。臣亦非全無知覺之人也,蒙此恥辱,豈不欲隨加論辨,而臣今老白首矣,與人呶呶,祗益疲{{!|𢞓|⿰忄留}},況此事屢經處分,更不須別事陳列,惟是自靖之義,不可恃寵而遽毁,已敗之塗,不可冒恥而復蹈,區區此心,雖萬被戮,斷無轉動之勢,且臣所患痢症,十分苦劇,度數無算,飮啖全廢,貼身涔涔,了無生意,昨違嚴召,惶恐無地,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而庚牌再辱,怵分畏義,不得不舁到禁扃之外,而輒控短章,略暴危懇,伏乞聖慈,諒臣情病之難强,察臣籲號之非飾,亟許鐫削臣所帶職名,仍命銓部,勿復檢擧,以謝時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稟賦脆弱,積傷喪禍,兼以數年以來,重得奇疾,咳喘吐血,發作無節。尤苦春夏之際,火熱升降,泄痢交作,神精焦涸,肥膚羸削,懍然無復有生人意象,至今存全,臣亦自怪。乃自夏初以來,調攝失宜,舊疾增劇,晝則吐血不止,夜輒咳喘達曉,淹延數朔,百藥無效,以臣弱力,詎復堪此,委頓辛苦,朝夕待死,夫豈有一毫餘念?及於榮宦,而只緣積月撕捱,分義惶悶,向日屢次特敎之下,情勢窮隘,不得不冒肅恩命,力疾就直矣。乃於日昨次對罷出之後,猝得泄痢,度數無算,眞元暴虛,氣息如縷,實無一日在直之勢,陳章請急,未及捧入,而遽有召對之命,以病頉稟,極知惶悚,不得不忍死登筵,而其神掉肉顫,奄奄危綴之狀,或爲聖鑑之所俯燭矣。及其昨日退出,寒熱大作,胸腹悶塞,移時昏窒,不省人事,仍而吐血數升,精神昏眩,頑痰上衝,喘息繃急,一夜之間,屢瀕危境,若不及今遞出,則實有汚穢淸禁之慮,此禁直諸人之所共目見者也。念臣出謝以來,未滿一旬,豈敢遽爲辭免之計,而目前病狀,若是危惡,死期已迫,聲不暇擇,玆敢急構短疏,冒死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使臣得以安意調治,少延殘喘,不勝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行戶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承金吾除命,繼以三省設鞫事,召牌下臨,在臣分義,宜卽趨承,而臣於積瘁之餘,傷暑忒重,頭痛膈煩,神氣昏倦,如非一兩日得間調息。則自覺其有顚仆之慮,冒死違逋,罪已萬萬,且臣病母,近以暑感彌留多日,夜來又復添重,兼有癨氣,吐瀉無算,勺水不能近口,眞元漸益澌敗。臣方焦憂罔措,雖微身病,卽此情理,姑無離捨奔走之勢。伏乞聖慈,俯垂體諒,特賜數日之恩暇,俾得專意於救護焉。仍念內局、金吾之不得竝兼,明有近例,所重有在。向臣之承命金吾也,內局兼任,引例乞解,而未蒙聖明允許,迫於嚴命,仍冒兩兼,揆以事例,終涉苟艱,其在重保護之道,恐不可每每如此。乞命該曹,照例變通,以幸公私,治疏將上之際,召牌又下,而無由祗承,罪益萬死,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莫重省鞫,不可踰月兼帶,判義禁之任許遞,以便護焉。旣遞兼帶,於內局,更何辭也? ○慶尙監司徐命彬疏曰,伏以方岳之職,孰非重寄,而至於嶺南一路,最爲國家根本之地,承流宣化之責,尤有別焉。聖上之必欲另加愼簡,朝廷之所以每難其人,其意良非偶然,則其不宜輕畀非才也,明矣。而今乃猝然歸之於千不似萬不近之賤臣,累睿簡駭聽聞,而莫之恤焉。臣竊驚怪戃怳,繼以憂蹙悸恐,誠莫曉其所以也。苟謂臣有毫分可堪於此,則以殿下則哲之明,照臨百官,綜核是先,如臣至庸極劣之實狀,必有以洞燭無餘矣。不然而苟然塡充,謬加恩點,則其與另擇之意,核實之政,不亦乖剌之甚乎?竊念臣以世祿之裔,厚蒙渥恩,毛髮頂踵,罔非造化,非臣糜粉所能仰酬,雖使之蹈赴湯火,固所甘樂,矧此見叨,卽古人所云至榮,而人所願欲者,臣豈獨無恒情,而直爲此撕捱哉?惟其空疎儱侗,重以廢痼之疾,凡於事物,殆同聾瞽,實無一知半解可以藉手而備任,使之末從,前所以竊附於量受之義,累煩鳴號而不知止者,亶出於斷斷苦心,向來海臬之除,終始力辭,必遞乃已者,亦非但爲臺言之侵及而已,則顧玆雄藩,管轄七十餘州,事務之殷,責任之重,大小劇易,比前懸殊,尤豈有去就之可論哉?重念本道災歉荐臻,凋瘵比甚,公私俱困,蘇息無期,此時撫治,視前尤艱。臣若不量人器之稱否,貪榮怵分,冒沒承受,則顚踣之患,勢必立至。臣之一身狼狽,固不足道,其失望於一方,貽辱於國家,誠非細故,及其僨事之後,雖勘臣以不職之罪,加臣以斧鉞之誅,亦何補哉?此臣所以披瀝誠忱,竭聲懇扣,決不敢爲冒當之計者也。顧臣區區血懇,非敢有一毫矯飾,而不過復申從前控籲之語,則誠不敢張皇覼縷,以瀆聰聽,而目下病狀,亦實無一分承膺之理。臣之素患伏暑之症,自近暴重,沈淹困篤之中,又於腦後毒疔猝生,分野旣重,根柢甚固,欲濃未濃,痛勢轉劇,項直而不能轉,頭暈而不能擧,委倒床簀,作一籧篨,胸膈煩悶,飮啖頓却,寒熱迭作,眞元日鑠,雜試湯焫,有加無減,昏昏惙惙,方在人鬼未分之中,實有頃刻危死之慮。此卽醫家所謂火腫,非可輕易下手,勢將待其自潰,仍而從治,時月之間,萬無蠢動之望,而伏聞催促有特敎。引日泯伏,惶懍倍切,不知所措,而數行文字,亦無以自力構綴,今始僅僅呼倩,略暴情實,冒死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臣才分之決不可堪,憐臣賤疾之實所難强,將臣新授職名,亟行鐫改,俾政體無至大損,微分得以粗安,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持平朴弼均疏曰,伏以臣於縮伏竢譴之中,忽伏承柏府新命,臣誠惝怳驚感,靡所容措,臣本百無肖似,而性又巽軟,自分不合於言責之任,故曾忝諫職,亦非一二,而一味退縮,終不敢爲冒沒承膺之計矣。近又以情勢危蹙,前後館職,一未承命,則今不可以職名之稍改而有所變動也,明矣。且臣於日昨對吏也,所被嚴敎,萬萬惶澟,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追思至今,震駭抑塞,莫知置身之所也。臣之供辭,備陳本來情勢之難冒,仍言廉恥之不宜放倒,而末以自遭臺言,矢心自畫等語結之,及奉聖旨,乃以以下敎,非廉隅爲敎,縷縷誨責,極其截嚴。噫,臣雖愚陋茫昧,全無知識,亦嘗粗聞事君之義,而出入侍從,已有年所,何敢以君父下敎,作爲廉隅,自畫於榮塗也哉?自顧才分,萬不稱似,且其所遭人言,非比尋常,所以積犯違傲,累入牢狴,而區區咫尺之守,敢暴於爰辭之中,庶幾日月之明,有以俯燭,而只緣語拙誠淺,未能上孚淵衷,以致嚴旨之累下,臣誠不勝惶愪悶塞,撫心自悼也。竊念臺閣之職,一以糾正官方爲任,而古語云,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臣爲臣無狀,不知君父之嚴畏,不識君臣之分義,違逋嚴命,不知其爲幾次,若繩以犯分之罪,臣實爲首,然則臣將訟愆之不暇,顧何以糾劾官邪,振肅頹綱,以效其職責乎?臣揣量才器,萬無堪承之望,情跡臲卼,亦無冒出之勢,昨於天牌之下,竟未祗承,論其辜犯,合被重誅,而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於是一倍兢惶,無地自容,今又以守令署經事,召牌儼臨,臣怵分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九閽之外,而顧臣難進之狀,如上所陳,咫尺天陛,末由入肅,玆敢略陳短疏,徑還私次,慢蹇之罪,益無所逃。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蔑分慢命之罪,以礪群工,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6月2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同義禁李德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水原府使柳儼,時在罷職中,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敍用。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兪最基外任代,前正言金箕錫,已爲啓下,而方在罷散中,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壬子式年武科出身鄭翊臣榜目中,其居住,以咸興開錄,故依例分防於本道事,啓下行會矣。卽伏見南兵使李義豐牒報,則咸興境內,元無鄭翊臣爲名者云。故査問曲折於其時入門官,則以爲鄭翊臣之殿試長單子及本道成冊,皆以咸平居住書塡的實云。此實由於殿試榜目修正誤書之致,元榜中咸興之興字,以平字改付標以入,亦爲知委於全羅兵使,卽點送防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玉署諸官,今不乏矣。而下番闕直,已多日,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副學雖曰長官,不敢請牌,此等之時,豈拘常格,闕直經幄乎?卽爲牌招入直。 ○鄭彦燮啓曰,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放送傳旨啓下矣。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副學旣命牌招,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一體牌招。 ○以副修撰兪健基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兪健基,設有撕捱之端,其在分義,累遞而伸廉隅,豈容爲此?而況君父自反之敎,爲臣子者,視若尋常乎?極可寒心,只推,待朝牌招。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子,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抗擡羞顔,黽勉復出,而難安之端,可辭之義,不一而足,此際又得見承旨李玄輔之疏,以臣論其科名,怒色相加,盛氣反詈,或曰駭機,或曰惡言,至以義理益晦黨議難破爲言,臣於此,不勝駭悚,繼以一笑。噫,癸卯科之辨,自有百世公議,豈榜中人所可自命以義理,而不思關係之至重,乃欲混歸之黨論,以解其疵點,惜乎,其不知自反之道也。臣不欲窮本較挈,以傷篤厚之風也。雖然,旣被人重嘖,不敢晏然自在,坐違政牌,惶縮靡容,金吾新命,遽下於意慮之外,嚴召踵至,而不免又犯違慢,臣尤死罪,玆敢露章陳籲,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遞臣職名,以謝人怒,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癸卯科之銓曹枳擬,其涉太過,曾有下敎,而參科者便作義理,若是相較,予亦非矣。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昨伏見政目,則以權爀,首擬龍岡縣令,而受點,臣竊訝之,名官出宰,固難輕議,而至於權爀,已通銓郞之望,自非責罰則姑不可外補,政格然也。且臣於伊日,雖未赴政,此等事,宜在與聞,而終無一言之相問,亦又何也?臣愚欲望聖上,亟收前命,以存政格也。仍伏念臣方被死疾,無路請急,近因情勢,一二陳章,而嚴敎之下,姑未暇言病耳。蓋臣素患風痺,已入痼肓gg膏肓g,諸般惡證,雖不敢煩達,而今當盛夏,若受點風,則輒又發作,日加月增,漸至難醫,此實同朝之所共知而深惻也。噫,如臣死生,奚殊螻螘之微?而亦一生成中物耳。將此病狀,驅策未已,則必有頃刻隕絶之患,雖欲效尺寸之勞,其可得耶?匪微躬之足恤,恐聖恩之虛負,此臣所以撫心悲悼者也。臣雖無狀,決不以外飾之言,欺瞞天聽。伏乞聖慈,哀之憐之,將臣職名,先許鐫遞,仍命銓部,姑勿檢擧,使之安意調息,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臣無任攢手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權爀銓郞,業已下敎,玉署銓郞,俱爲枳點,則其所外邑,豈曰過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李錫杓疏曰,伏以臣四入臺地,一未祗命,恩數冞勤,而慢蹇愈彰,分義至重而壞損無餘,臣之負犯,臣豈不知,惟其情勢之難安,誠有不可冒出者,故雖寧伏慢命之誅,不忍作喪廉之人者,是臣區區之本心,溝瀆之諒,旣已自斷,天日之明,庶幾鑑燭,而畢竟誤恩,又復至此,徒使官銜虛縻,天牌空枉,揆以政體,旣甚苟簡,其在朝綱,尤極虧頹,苟究其故,莫非臣罪。噫,臣本非山林高蹈之士,不過一俗臼中人耳。區區志願,專在於決科懷祿,以養偏母,則榮塗華貫,尤豈有厭避之意,盛渥洪私,亦豈無感戴之忱?只以所恥有甚於所欲,廉義反掩於分義,故從前自畫,旣質神明,此後違逋,萬戮惟竢,臣之此擧,夫豈樂爲?中夜撫躬,臣亦自悼,再違嚴召,萬不獲已,而只推之命,旣出格外,特敎誨責,如父詔子,臣是何人,乃敢得此,祗受惶感,且汗且涕。噫,臣之終始引義,不敢膺命者,非因遭彈之恥,自有守株之愚,前後亂疏,備陳無餘,則其非出於故作撕捱,自速慢蹇之科者,豈以仁覆之天,不賜鑑諒?而意外嚴敎,乃反至此,此臣所以惶愪抑塞,求死不得,反不能無憾於體下之仁者也。今雖百遞,臣之廉隅,終無可伸之理,而區區素劃,惟待誅戮之遄加而已。臣情到此,寧不窮隘,昨呈辭疏,見阻喉院,泯默而退,終夜徊徨,今又召牌狎臨,而咫尺之守,迷不知變,隨詣闕外,更呈前疏,退伏私次,恭竢斧鉞,伏乞天地父母,先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嚴國體,不勝萬幸,臣無任席藁竢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特敎開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六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尙星讀,自魯僖公二十有七年,至先蔑將左行。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二十有九年,至初聘于晉。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三十有一年,至秦師遂東。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聖鎔讀,自三十有三年,至亦未有軍行。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冬公如齊朝,至烝、嘗禘於廟。尙星曰,楚子將圍宋章,蔿賈所謂靖諸內而敗諸外,所獲幾何云者,能知子玉矣。子玉之剛而無禮,人無知者,蔿賈以年幼之人,豫知必敗,夫以子文之爲楚國賢大夫,而猶未知子玉之如此者,誠爲慨然矣。上曰,子文之不戮一人云者,何以首載於此篇,而國老皆賀者,賀其得人耶?尙星曰,子文之終朝治事,不戮一人者,蓋欲托重於子玉,而國老之皆賀,賀子玉之足以堪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晉、楚之成敗,在於得人與否。楚以子玉而敗績,晉以郤穀而成功,知人之不可不審,有如是矣。上曰,唐太宗之不用李勣,而付之於高宗者,亦與子文之不戮一人,而托重於子玉,其事略同矣。尙星曰,楚子及諸侯圍宋章,趙衰所謂詩書,義之府,禮樂,德之則云者,可謂名言矣。《詩》、《書》禮樂,固自有異於軍旅之用,而天下萬事,未嘗不本於德義,然末又以德義利之本爲言,此雖利國利民之謂,而終非明其道不計其功之意。晉文霸者之治,專由於此等處矣。上曰,所達然矣。利字改以理字則好矣。尙星曰,晉之伐曹、衛,非出於欲報前日之怨也。蓋其時諸侯之最强者,莫如荊楚,先破楚之與國然後,可以圖伯於天下,豈以觀裸受塊之憾,專有此興師之擧耶?上曰,所論果是矣。以晉文此擧,歸之於報怨之科,則非知晉文之心者矣。尙星曰,晉文之殺顚頡,亦足爲伯者之治,顚頡,卽文公從亡之臣也。以不從君令之罪,而文公斷然置諸法,此等處,猶可見其信賞必罰矣。但魏犨、顚頡,其罪則同,而一戮一否,其何以服人心耶?上曰,然矣。不能殺魏犨而只殺顚頡,則亦不可謂必罰矣。無論王伯用兵之道,當先於弔民伐罪,而只區區於負羈饋璧之惠,輕重失其序矣。尙星曰,不念介推之功,只記負羈之惠,此乃顚頡輩之所以不平矣。上曰,魏犨之不平,專在於此矣。然而比之秦繆、宋襄,則晉文爲勝矣。尙星曰,臣因顚頡事,竊有區區勉戒者矣。晉文,一伯者,而其於用罰之際,不以有功而貸之,伯者猶如此矣。況明愼賞罰,尤係聖主之先務,而賞者,人所希覬罰者,人所厭避,賞必先之於疎賤,罰必先之於貴近,然後法紀昭嚴,人心畏服,而殿下之威罰,輒行於疎賤而不能行於貴近,凡於昵近禮待之臣僚,則每有假借姑息之病,如是而群下何以心服乎?此等處專爲聖躬病痛,幸望加勉。上曰,儒臣勉戒甚切實,予當各別留意。尙星曰,晉侯在外十九年,備嘗艱難,深知情僞,故楚子以毋得從師,深戒子玉,而子玉不能從,此所以取敗也。至於盬腦解夢之說,不經甚矣。上曰,然矣。晉文之使醫行鴆者,此爲晉文而止者矣。尙星曰,聖敎至當,晉文若謂其有罪,則不當爲行鴆之事也。若謂其當殺,則又何可爲受賂還縱之擧耶?此皆譎而不正者矣。上曰,齊桓葵丘、晉侯踐土之盟,其事則同,而以此章觀之,周室之衰亂,又甚於齊桓之時矣。尙星曰,以鄭伯傳王之事言之,周之微弱,不能行天子之事,其受制於諸侯者,卽此亦可知矣。上曰,齊桓所謂不違顔咫尺者,猶有敬王之義,比之於晉文公三辭從命之言,則齊桓有勝於晉文矣。尙星曰,夫子筆法,有可以仰窺聖旨者,以天王狩河陽,書之於經,而諱尊貶王之意,自在不言中矣。上曰,夫子筆法,則固可謂嚴明,而左氏以召字使字書之者,太似不可,此所以啓後代曹操輩挾天子之患也。尙星曰,書之以召與使非過也。晉文以圖伯之意,假借仁義,佯行尊王之事,而其實則不然,左氏之意,亦欲使後世人臣知戒,而直用此等字矣。上曰,後代之亂逆,或不免藉口於晉文,其弊豈非左氏之所啓乎?尙星曰,大凡立言之義,要使後世知戒,而人之善者,則鑑其善而戒其惡,惡者則捨其善而取其惡,以湯、武之聖人,而後世亦不免藉口云,則此固無如之何矣。上曰,此則儒臣之言,誠是矣。而周不爲周之故,五伯出焉。此皆周天子之失,而非五伯之罪矣。尙星曰,聖敎然矣。天子而行天子之事,則又安有五伯之擧乎?尙賓曰,先儒云五伯,功之首,罪之魁,其罪固大矣。而若無五伯,則周室豈能支保耶?雖曰佯尊,而其功亦不少矣。尙星曰,晉候、秦伯圍鄭章,晉文與秦穆伐鄭,而秦師捨鄭,則文公以微夫人之力,吾不及此等語,有若爲秦不忘恩者然,誠有是心,則又何以襲秦之師乎?此非眞心矣。上曰,先軫輩伐秦,在於晉文已卒之後,以此歸罪於晉文,則無乃過乎?尙星曰,卜偃所謂君命大事者,足可見平日謀秦之意,而先軫諸人,乃晉文股肱之臣,則此蓋出於素知文公之心矣。上曰,柩中有聲,則似涉不經,此左氏之所以浮誇矣。尙星曰,蹇叔之言,一一皆中,而秦穆之不用,誠爲慨然,蓋老成之言,似不及於趨事赴功之人,故人君自多厭聞而然矣。上曰,然矣。而秦穆之復用孟明,此爲難及處矣。尙星曰,先軫之免冑死敵,此與鬻拳之兵諫自刖,其事相同矣。上曰,比之於鬻拳,似有勝焉。不顧而唾,固爲無禮,而其言則是矣。尙星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云者,誠有觸類而可言者矣。御史書啓中,贓汚之類,當初論列之時,何等罪名,而金吾按覈及銓曹收用,或有如舊無礙者,實爲慨然矣。上曰,其言誠好,而若以大處言之,創業於前,不能守成於後者亦如此矣。尙星曰,聖敎尤好矣。遂掩卷。尙星進伏曰,日昨因兪最基所達,文烈公趙憲致祭,以八月十八日爲之事,命下,而是日,乃崇陵忌辰也。不當以此日賜祭,故敢達。上曰,果是國忌日,不可以此日擧行也。尙星曰,文烈公致祭時,又有掣礙之端,忠烈公高敬命,亦壬辰倡義殉節之人,而與文烈,同享於錦山從容祀gg錦山從容祠g,其外又有義烈表著者十餘人,竝爲從享矣。當初賜祭於文烈者,蓋聖上因曹劌事,而歎其有先見之明,亦嘉其節義之炳炳,以至有七百義塚竝祭之命,而今若祭之於從容祠,則其同享忠烈公,亦宜一體致祭矣。上曰,高敬命何如人,而其事蹟,亦如何耶?尙星曰,敬命號曰霽峰,以文科出身,曾經堂上,而當壬辰倭亂,父子兄弟,同時倡義,終至戰亡,其蔽遮兩湖之功,爲國效死之忠,固不讓於文烈,朝家以忠烈賜諡,而從容祠,亦以忠烈爲首享矣。上曰,趙憲之諡,不曰忠而曰文者,何也?尙星曰,趙憲,受學於先正臣文成公,而其學問之工,亦有所卓然者,故似以文稱之矣。尙賓曰,從容祠座目,忠烈公果在首矣。上曰,書院座目,在何處耶?尙賓曰,昨日取來《禮曹謄錄》,謄書一件,方置院中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逅卽出取來。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告。上曰,今觀書院座目,則其同享者多,凡事不可汎濫迤及,今因文烈公致祭之事,不宜廣及他處,而若其忠節則一也。朝家致祭之際,或行或否,多有掣肘者,只賜祭於文烈塚墓,可也。尙賓曰,只祭文烈之墓,則七百義塚賜祭之擧,亦不無掣肘之端矣。尙星曰,當初義塚賜祭之命,尤爲扶樹義聲之道,王言一下,群聽皆聳,而今若令下旋寢,則不但忠魂義魄,缺望於冥冥之中,朝家命令,亦不宜顚倒於始終,又若依前擧條,只祭文烈而不祭於竝享之人,則彼十許人,皆是起義之將,此七百人,不過從戰之士也。不祭其將,只祭其卒,事體道理,亦似不當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武候、武穆,亦合享,而頃於致祭時,各爲文以祭之矣。今則因文烈公而始有是命,先爲致祭於文烈公、忠烈公,則別構祭文同祭,而以因趙憲事,有所起感而竝爲賜祭之意。撰出祭文,而八月十八日,則不可賜祭,前下擧條則爻周,依當初下敎,斯速擇日擧行事,分付,可也。尙賓曰,晉州、東萊,皆於城陷之日而設祭矣。上曰,若祈雨祭則有不可拘,而至於致祭,則事體終有所不可者矣。尙賓曰,然則當於何間設行,而祭官則當以侍從差送乎?上曰,承宣則事體太重,以近臣送之。而近來經幄之臣,專事撕捱,豈於此等事,不爲進去耶?以不行公玉堂,差出祭官,而卽爲啓下擇日,亦爲進定宜矣。{{*|抄出於擧條}}尙星曰,下番闕直,而副學則以館規,不敢請牌,只有兪健基一人,而又違牌,事甚未安矣。上曰,兪健基則只推,更爲牌招事,纔已措辭,分付,而每以違牌爲事,豈有如許道理耶?至於吳瑗、申宅夏,則不必待其供辭,竝付過放送,仍卽牌招入直,可也。尙星曰,自上有飭礪之敎,而一向違牌,終無變動。臣亦以爲過矣。上曰,吳瑗則旣已開釋,不必引嫌,然此則容有可執,而君父下敎之後,決不當若是撕捱,至於申宅夏,則無一分引嫌之端,何如是每每違牌耶?尙星曰,似是以權爀疏爲嫌矣。上曰,今則以權爀疏爲嫌者,已多應命,而豈宅夏獨自引嫌耶?若以此執言,則不成說矣。諸臣遂退出。 ==6月2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兩珥。酉時,日暈。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沈錥在外,持平李載厚陳疏受由,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方物封裹進去,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小臣以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大臣以方物封裹進,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可以持入者,六曹長官,亦皆進方物封裹,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比來日氣蒸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拸移gg推移g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守令多員,憲府則纔已署經,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遠地夫馬,淹滯屢朔,誠其可慮,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申宅夏,牌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以忠淸兵使狀啓,永同縣南面莫洞里居騎兵金乭屎等囕死事,傳于鄭彦燮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鄭彦燮曰,召對爲之,來詣閤門。 ○鄭彦燮,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醫官許信,以陽智縣監,今番春夏等褒貶居下考矣。內局醫官,雖居下等,啓請付軍職仕進,本院已有前例,許信,令該曹,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陳奏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弘文提學宋寅明,奏文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鄭彦燮曰,崔奉朝賀家,遣御醫看病,書啓。 ○又傳于彦燮曰,閔奉朝賀家府夫人病患,書啓已久,遣御醫看病,書啓。 ○鄭彦燮,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以翰林取才事,向者開坐時,被薦人曺命敬、洪重一、韓翼謩、閔通洙等,稱病不來,故請推矣。今日合坐時,以斯速應講之意,嚴飭分付,而又皆稱病不進,新進怠慢之習,極爲未妥,不可推考而止,曺命敬等四人,竝拿推,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道監役官牒報,則興仁門南邊訓鍊都監分授處體城二間許,今日頹落云。爲先令繕工監,把子圍排,令分授軍門,急速修築,而限畢築間,亦令該軍門,量宜定送軍兵,嚴加把守之意,分付,何如?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筵中,明朝前大提學牌招,文衡圈點,政官牌招開政事,榻前下敎矣。明日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更待下敎擧行。 ○鄭彦燮書啓,臣承命馳往于典獄署,點閱獄囚,則承傳罪人四十名、刑曹罪人六十四名、咀呪罪人七名、來關罪人二十六名,各司罪人三十九名內,德山京主人正妻李召史段,推捉罪人不卽捉現事也。喝導鄭命建段,臺諫近處,肆酒作挐事也。金孝同段,其同生弟泗同,凌辱妻上典,逃走不現,現身間囚禁事也。{{?|⿱馬乙}}同段,以捕盜軍士,憑藉歐打刑差事也。衿川京主人趙奇特段,弘文館奴婢身貢,遲延不納事也。沙工金再輝段,私家穀物偸食不納事也。筆工金重萬段,工曹褒貶時闕點也。盲人李昌大段,其同生揷沙里,還現配所間囚禁事也。舡人全萬奇段,私家穀物偸食罪也。奴貴龍段,凌辱兩班罪也。韓成傑段,凌辱妻上典罪也。羅荃、梁德徵等段,差備門外擊錚罪也。永柔京主人張聖弼段,堂上手決據囚禁事也。金萬才、金千才、四龍等段,他矣財物推取辭緣推覈事也。婢終丹段,禁松犯斫人現推間,次知囚禁事也。長興庫庫直林萬世段,移刑曹公事,只稟郞廳,不稟堂上事也。金廷範段,山訟見屈後,逃躱罪也。徐順成段,歐打禁吏罪也。私婢二今段,其矣二同還現間囚禁事也。李泰成段,毆打官差事也。安天恒正妻鄭召史段,所納稅物,累朔遷就罪也。吏曹書吏崔泰寬、尹商翼等段,以堂上,分付囚禁事也。孫億世、山伊等段,因相位,分付囚禁事也。方永立、金萬起等段,以本府使令,衣冠裂破罪,因堂上,分付囚禁事也。司憲府書吏金鼎旭段,生俊所志,趁不擧行事也。龍安京主人金時彬段,偸食軍木,備納後逃走事也。衛將所書員姜世起段,祈雨祭摘奸時,闕點罪也。私婢唜尙段,兩班凌辱事也。首奴尙番段,宗親府稅穀船卜遷延不納事也。私婢成梅段,其上典朴萬亨耆老所稅錢未收,尙未備納罪也。已上罪人三十六名,罪名不至大段,故臣仰體聖上暑月恤囚之德意,竝爲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典獄囚徒外,刑曹拘留間,時無罪囚拘留之事,而其餘各衙門拘留罪人,則分付各衙門,使之斯速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李廣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藉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前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行司直尹淳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前席,猥蒙聖明,曲諒臣去就之義,特許盡解臣本兼諸任,旣以是出擧條矣。伊後政目,只出春曹與金吾之代,而此外知春秋、校書提調,獨不擧論。故問於政官,則喉司之捧傳旨者,只春曹、金吾云,臣誠驚訝,莫省厥由,臣旣親承聖敎,中心感刻,而擧條亦以本兼諸任許遞書出,則宜無區別遞仍之理,而或者喉司,未暗臣所帶諸銜,汎以兩任捧旨歟?苟然則其草率苟簡,已不可言,而在臣私義,有不可默然仍冒於已遞之地,至於承文提調,雖非出代之窠,其竝遞則有之,玆敢露章陳籲。伏乞聖慈,亟命喉司與政曹,其未捧旨未出代者,竝依初敎擧行,俾臣得以軍銜散秩,隨分自安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本兼,卽本職及王府判事也。其他謾職之政院之不捧傳旨,本非異也。況承文提擧乎?所辭過矣。卿其勿辭焉。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痰濕,是臣本來病源,而每遇隆寒盛暑,輒經一場重痛,根委日痼,症形漸加,惟此積祟,實關性命,居常危凜,不比恒人,而日昨政廳,蒸溽異常,章服竦坐,自晨抵夜,飮冷過節,中暑忒甚,擔舁還家,貼席昏倒,肚腹痞漲,臂脚麻痺,泄痢兼發,度數無算,數日調息,了無差勢,兼帶摠管,乃宿衛重任,輪直苟簡,不宜瘝曠,方引伏呈告,冀先解免矣。伏見本曹參議徐宗玉之疏,以權爀外除,謂非政格,而又咎臣以終無相問,臣於是,誠不勝瞿然慙恧之至。夫內外交差,自是美法,況名流之儲養,而爲他日需者,尤宜間補州縣,俾周知生民利病,而至於權爀,情跡難安,求外甚懇,通擬銓郞者之不可出外,臣非不知,而區區愚見,實欲歷試。且旣不安於朝,則責以外,庸亦無所妨,而長席勸之,公議許之,前例又不無可據,故臣果備擬而受點矣。在前三司中人,雖或外擬,別無簡問僚堂之規,今爀則已入郞望,事體差別,而臣乃視若前套,不及周思,未果詢及,乃僚至有此上章請還之擧,此莫非臣臨政忙錯處事疎率之致,尙誰尤哉?噫,職在銓注,不能謹守格例,訾謫之言,發於僚席,卽臣憒憒之狀,於此可知。玆陳首實之章,仰暴難安之情,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命鐫改,以存政例,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修撰兪健基疏曰,伏以臣之積逋嚴命,凡幾遭矣。前後特敎之下,臣則冥然頑然,每自陷於辜恩慢命之科,分義虧缺,踪地迫隘,跼天蹐地,撫躬自悼,有臣如此,生不如死。又於昨日,伏奉聖敎,辭旨嚴切,天牌再臨,惶霣罔措,怵畏分義,拜章九閽之外,悉暴情懇,而喉司退却,終未登徹,臣方席藁私次,恭竢鈇鉞之誅矣。洪私曲貸,罰止問備,嚴敎荐降,誨諭諄切,辭語嚴峻,有若慈父之詔迷子,而實有人臣所不敢聞者,曉之以廉隅之已伸,責之以臣分之掃如。臣於是,莊誦感泣,不覺五情之失守,四體之投地,至欲立地滅死而不可得矣。反躬自咎之聖敎,旣足以透金石而感豚魚,則凡爲殿下之臣子者,孰不感激興動,欲仰副盛意之萬一哉?其在道理分義,此當爲不易之懿,則臣雖頑如木石,粗有一端秉彝之天,非不知到此地頭,分義爲重,情私爲輕,而第念臣之向日所遭,實有情勢之萬分臲卼者,而每以呶呶較辨,謂益其疲惱之端,固自付之一哂,凡於辭疏爰辭,一切以泛言不辨,爲自修自靖之道矣。今則情窮勢蹙,不得不悉暴條辨焉。金漢喆之當初啓語,外自托於官師相規,每自諉於體例微事,欲掩其挾雜擠陷之跡,而藏得許多機關,旨意深緊。演出烏有之題目,排批謬辱之張本,或曰,經學之薦,爲世笑囮,或曰,壞廉隅而羞縉紳,其所侵辱,不比尋常,而伊後對章,口業絶悖,無異當街攔語。其爲臣情地之疲惱,轉加一層,若是而其可忘廉冒恥,揚揚復廁於法筵龍象之列哉。廉隅一節,卽人臣之大防,一或放倒,則將無以藉手而事上者矣。四維因此而漸壞,朝體因此而益損,則其所自附於承命之恭者,適足爲負國之歸矣。臣身雖不肖無似,問其職則經幄之法從也。豈有遭此醜詆,而耐彈冒出者哉?苟如是則其所關係,不但臣一身廉隅而已。堂堂聖朝之名器,其將因此而壞玷無餘矣。此臣之徊徨踧踖,終不敢承命於累度特諭之下者也。噫,金華侍講,儒者至榮,便訣堯、舜,昔人所悲,此豈臣樂爲者哉?祗自憐其跡畸命薄,自速罪戾,臣罪至此,萬殞猶輕。伏乞聖明,俯賜矜察,亟加重譴,以爲人臣慢命者戒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眞淳,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玄起鵬、許錭、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陰霾,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曾以不爲繼進之意,言于徐判府事矣。日氣甚熱,間有煩熱之候,故今姑停止矣。寅明曰,煩熱之候,由於日熱而然乎?上曰,似然矣。向者虛乏之候,近來,如何?上曰,方惱於暑熱,故不知有虛乏之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興慶曰,嬪宮氣候,何如?上曰,無事。寅明曰,當此極熱,雖常人,有厭食之症矣。近來水剌之節,不至減損乎?上曰,比前似減矣。興慶曰,水剌之數,臣等不能詳知。平時進御,未知爲幾何乎?上曰,稍勝之時,所進不過炊飯二合餘矣。興慶曰,所進甚小,未知自前如此乎?上曰,常時以過食爲戒,故節食而仍成習,以至於此矣。眞淳曰,雖米二合,所炊不免太小,而炊飯二合,似爲數三匙矣。進御若是些小,下情誠爲悶迫。寅明曰,湯劑雖不連進,間間進御,其數已多,未知有小效乎?上曰,無顯效。而當食間有甘食之時,此或其效耶?然近來汗出太甚,且當極熱,湯劑停止無妨,若以停藥爲難,則當繼進茶飮耶?興慶曰,使醫官入診後,可以議之矣。上曰,首醫一人診察焉。寅明曰,停藥與否,不可草草議定,使諸醫竝診,何如?上曰,依爲之。近來日熱時則胸內甚煩鬱,日者喉間,似呑酸,乍有嘔氣,欲以明朝問安之意,分付,而就寢卽止,向者亦有泄候而旋止,故竝不分付矣。寅明曰,聖候有不安節,旋卽差安,實爲臣民之幸,而臣等待罪藥院,不卽承聞,惶恐惶恐。日次問候之外,承聞聖候無路,苟有不平之節,則宜卽分付,使臣僚知之矣。興慶曰,聖候之暫時不安,何等重大,而臣等漠然不知,固已惶悚,在聖上,亦非愼重之道,伏願今後則愼勿如是焉。上曰,病不大段,而問安之節重難,故初不下敎矣。然其時則置之尋常,而卽今元氣比前似減下矣。前豈不徑寒暑,而今則漸不堪耐,進茶飮則當用生脈散乎?亦別有淸暑之屬乎?首醫與諸醫診察後,各陳所見,可也。聖徵入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雖均,而左邊關脈似帶闊,湯劑進御,已至四十貼,其數亦不小,姑停爲宜。嘔氣由於胃弱,而濕痰之致,泄候則一時瀉熱,或恐不妨,至於汗出之候,則雖緣極熱,而亦由於濕氣而然矣。茶飮則不過以生脈散,加減用之,而此藥雖有生沴之功,無滌暑之力,亦未知其合當矣。聖候當暑,每有不足之患,臣意則當此極熱,雖茶飮竝停,未爲不可,姑觀前頭,以淸暑扶元之劑進服,似宜矣。應三入診後退伏曰,左三府脈度調均,右三府關脈似帶闊,而脈體則好矣。卽今日氣極熏熱,雖閭里之人,裸體而坐,汗出過多,煩熱不堪矣。萬機之餘,當此極熱,豈無過汗煩鬱之候耶?湯劑則進御之數已多,停止似宜,至於茶飮則首醫所達,雖不無意見,暑月脈度,自然帶闊。聖候常有膈痰,故以麥門冬爲慮,而雖欲不用生脈散,麥門冬入於生脈散,則有相制相和之功無妨。而大抵生脈散,能淸肺生津,且有治暑之功,以臣所見,當用生脈散爲宜。諸醫次次入診後,起鵬曰,左三府調均,右三府稍闊,而大體則脈度調和矣。湯劑則進御已多,雖無分明功效,亦安知全無其效耶。然,當此極熱,姑停爲宜,生脈散雖無當暑治熱之功,亦有生津補元之力,先以四五貼進御爲好矣。錭曰,左脈調均,右脈帶闊,當此暑熱,湯劑雖可停止,而六君子湯,甚宜於聖候本症,似不可廢,生脈散則微有治暑之功,加減本方而進御,亦似無妨矣。世選曰,脈候本弱,而每過進涼冷之物,故行氣不順,輒有眩氣與泄候,此由於寒痰作梗之致也。連進補劑,元氣似勝而終無顯效者,亦由於寒濕痰矣。臣以寒濕痰治療之法,有屢試屢效之藥,而惶恐不敢達矣。今適入診,故敢達,此藥不過茯苓、甘草、只殼gg枳殼g、白朮四材料,而茯苓,足以分理暑熱,當此盛暑,進御無妨,蓋臣意則聖候不可用涼劑,當以溫劑治之矣。上曰,湯劑則終有傷於脾胃,而所服旣多,實覺支離,當此熱極之時,雖水之溫者,猶難進,況湯藥乎?生脈散,亦有淸暑之功,則門冬五味子之屬,雖入其中,亦何妨也?相議增減,以生脈散劑進,可也。提調依上敎與醫官相議,六君子湯今姑停止,生脈散元方五味子,減七分,加入白茯苓一錢,五貼劑入事,榻前定奪,醫官先爲退出。上曰,奏文已盡寫云耶?寅明曰,幾乎盡寫矣。興慶曰,首揆已遞,徐命均今又連出,如臣不似,冒當重任,旣無僚席,難於獨任,宜有從速卜相之擧,故惶恐敢達。上曰,今番奏文正使,以相職書之耶?興慶曰,然矣。上曰,予有意而未果,曾以微意已諭,而此外無人矣。承旨堂上,固難其人,況相位乎?首揆曾得老成人,申勤勉出,而如南泰齊者出而攻之,今難重卜,卿亦試思之,誰有可合人耶?興慶曰,臣曾以簡辭令養精神,有所仰達,而猥荷聖主嘉納之敎矣?殿下臨御以來,聰明强記,孰不欽仰,而第察小而或不免遺大,辭令則每至於煩重,其有妨頤養之道大矣。昔漢明帝言于光武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生之方云。正好今日爲吾君陳戒矣。今日臣子之望於殿下,何異明帝之望於光武乎?唐太宗嘗曰,多言損氣,此亦的言也。況天道不言而四時成品物亨,人君治國之道,亦當體天行健而已。何必過費辭說,以損精神乎?臣方待罪於保護之地,故一倍激切,而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出於誠心,當各別留意。興慶曰,人君臨下之道,不可以微眚薄過而永棄其人矣。近來守令之罹於文網,而所坐不甚關係者,雖屢經歲抄,而未蒙收敍之恩,雖未知聖意之如何,而此不可一向廢置矣。上曰,大臣之言,指何人耶?寅明曰,前公山縣監李顯弼所坐,不過與營將相較也。此是微文,而尙不下歲抄矣。上曰,赦者,小人之幸,而臨御十載之內,無他事,只行赦而已。予嘗切戒,而至於歲抄,則一年再下,尤是無名之赦,而其爲倖門大矣。故係關贓汚與紀綱者,則欲一切堅守而不貸,李顯弼與成德潤、李重述三人之不下歲抄者,此亦有係於紀綱故也。近來上下官無體統,以不遵上官之命令,爲能事,若當亂時,則其弊將如何?文臣抑武,亦爲弊端,而蔭官又欲效文官之所爲,良可異也。寅明曰,顯弼事,出於胥失也。關係旣不大段,且以善治守令,久廢可惜。故判府事徐命均,曾有所達,其言實出於公心矣。上曰,徐判府事所達之言,予果頓然忘却,而顯弼善治,予亦知之矣。但顯弼事,明是故犯也。關係時象之類,則有所恃,而不思懲畏,如顯弼者,則自以爲雖與營將相較,後當入於歲抄云而如是矣。上下官體面,不可不嚴,胥失則罪在下官,李重述,亦是故犯者也。興慶曰,奪告身以下,則不入歲抄,歲抄所入者,皆是微罪之當恕者也。上曰,如李鳳徵之類,皆入歲抄,豈可謂薄故而竝赦之耶?予欲嚴之矣。寅明曰,人之立朝事君,年壽亦幾何耶?苟是微罪,則似不可永棄,韓師選之廢置,亦已多年矣。其中不無有意無情之殊,而見漏於歲抄者多矣。上曰,予有所執,而必欲嚴愼於此,予則慮其多而不慮其漏矣。卿等以予意,申飭臣隣,以勿犯歲抄,可也。眞淳曰,以臺啓而蒙準罪目者,亦幾下於歲抄,以微薄之過而見漏者,似冤矣。上曰,臺啓,許以風聞,則以風聞論啓者,豈可永廢耶?閔昌基亦疏釋,而其中亦有不可不不爲擧論者矣。上曰,次對曾有原任入侍之規,而近來則原任之不參久矣。判府事李宜顯,其精神筋力,近來如何,而何不一番入來耶?興慶曰,臣近久不見,而蓋其精力則剛健,足以擔當某事矣。上曰,李判府事,每稱以衰老,不肯造朝,其固執過矣。原任之不入次對,非舊例也。大臣以此意勉勵,俾入參於後日次對宜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宗城讀,自魯文公元年,至何以爲民?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七年,至麋子逃歸。上曰,左副承旨在直乎?必寧曰,方入直矣。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出閤外,傳宣上敎,還爲入侍,同副承旨鄭彦燮入來。上曰,同副進前,彦燮進伏。上曰,日熱如此,馳往典獄,輕囚放釋,秋曹拘留間亦摘奸以來。彦燮承命出去。宗城曰,閏三月,非禮章,曆法之於國家,其關係重矣。一有差誤,則四時錯序,三農愆期,此所以堯有分命,舜齊七政者也。魯之星官,不知置閏之法,而其時無警動正罪之擧,則魯君之忽於敬天授時之道者,於此可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晉侯朝王章,先且居,所謂效尤禍也。請君朝王云者,有若眞知朝天子之爲大禮,故先儒亦多有稱美之言,而其時衛不朝晉,故欲行朝周之禮,以爲制衛之術,此蓋不出於誠心,而全由於私意也。五伯之假仁借義,類如此,此所以王伯之不同也。上曰,儒臣所達,不出誠心,由於私意者,誠劈破晉君臣之心術也。宗城曰,王伯之分,只在公私,不特此也。凡事皆然矣。臣之前席侍讀,殆近十年,當其始講之初,臣等之所期望者,在於唐虞三代,而聖心亦不以漢唐中主,爲期矣。熙皥盛際,若將復見,而以卽事言之,則上而君德無進修之效,下而庶績無咸熙之美,凡厥猷爲,反有愧於假借仁義之時,區區愚衷,竊不勝憂歎悶鬱之至矣。尙星曰,殿下臨御已至十年,今日便是一初也。講學而體大禹惜寸陰之心,勤政而法文王至日昃之誠,凡係民憂國事,莫不以至誠圖之,則寧有事不徯志,治不食效之理哉?臣等期望,不在於區區五伯之事,宗城此言,實出於愛君責難之意,伏願益加勉勵,而無或自沮焉。自古人君,有立志奮發之圖,而未有不成少康之治者也。上曰,諸臣之意,予豈不知?以十年所爲之事觀之,則予心亦豈無歉然者乎?陳戒至此,當各別留念。宗城曰,尙星,以講學勤政爲言,比亦猶未盡矣。今我殿下,逐日開筵,講學之道盡矣。大誥飭勵,勤政之道至矣。而朝晝講席,雖下加意之敎,未見體認之實,乙丙憂勤,不過草記與不緊文書踏啓字而已。宣祖大王,嘗下敎曰,若得六承旨,則吾將高枕而無憂矣。承旨若得人,則凡事自不叢脞,何必過自憂勞耶?及此閑暇之時,殿下但當大加奮發,有所作爲,顧何可一向玩{{!|𭹨|⿰王曷}}gg玩愒g,虛度時日乎?制度規模,雖曰盡備,若無奮發作爲之事,則只因循舊套,而終無所益矣。殿下若非有爲之主,臣等初不必眷眷期望,而殿下旣有堯、舜之姿,而不能做少康之治,臣等於此,實爲泄泄矣。上曰,頃已下敎,今何更言?而群下之以爲泄泄則是矣。尙星曰,殿下當先從有病處,而克祛然後,可以有爲,而殿下病處,蓋在於姑息假借矣。常自思以姑息,是予病,假借是予病,而奮發焉改姑息之病,剛嚴焉矯假借之病,以爲汲汲振刷之道,而又以克己二字,爲講學之第一要,於此而益加猛省,則自然至於正大光明,磊落嚴毅之境,若殿下一向因循,不思振作,則只恐春秋漸晩,志氣漸衰,而有未及時之歎矣。上曰,眷眷陳戒,可不惕念。宗城曰,磊落嚴毅一句語,頃者趙顯命,有所達,今尙星又以此勉戒,此蓋仰窺聖躬之未盡處而然矣。允文允武,乃剛乃柔,實爲人君之道,臣意則兩臣所達之言,反有病矣。臣亦嘗有一言之欲陳者,敢達,惟聖人,能通天下之情,而其中忠邪賢愚,亦無限。雖以至明而臨之,恐不能悉燭矣。每以通天下之情爲心,則自然有開物成務之功,而只以達下情爲主,無刑罰以威之擧,則太柔而亦不能有成矣。諸葛亮之治蜀也。罪雖重,而直告則輒赦之,罪雖輕,而欺罔則必刑之,雖其治道尙嚴,而亦務於通下情之道矣。惟我顯廟盛德,諸臣,至今稱頌,而顯廟未嘗有嚴威之下施,只於掩諱不實之人,則斷不饒假。故其時臣僚之至前奏事者,必趑趄而不敢言,此由於至明所照,或慮其見過故也。今殿下,凡於接待臣隣之際,唯諾假借之道太過,雖有可罪之處,不惟不罪,就其所引之嫌而曲爲開釋,此雖出於大聖人包容之量,而紀綱則漸至於壞損矣。從今以往,苟有罪犯,則雖平日倚重之人,貴近之臣,斷然行之,而無或容貸。且其罪犯,苟非極惡,則亦復收敍,不爲終棄,以示春生秋殺之義,則庶有得於剛柔兼濟之道,而紀綱亦不期立而自立矣。雖以向者權{{!|𢢜|⿰忄業}}事言之,殿下有不送權{{!|𢢜|⿰忄業}},則不可以爲君之敎,而其後終不能使{{!|𢢜|⿰忄業}}而赴任,殿下其將以前日下敎,置於何地耶?日前吏曹堂上之撕捱也,殿下又以國不國君不君爲敎,雖幸吏堂之出仕,不如權{{!|𢢜|⿰忄業}}之不赴,而殿下辭令,不免再失。殿下以人臣之趨走承命,有可以立紀綱,而臣則以爲,紀綱自此而益頹無餘矣。磊落嚴毅,固非人臣之仰勉於君上者,而兩臣之必以此申勉,蓋有見於殿下之此等處分而然矣。臣方猥荷洪造,出入講筵,而亦欲一被譴罰,以警諸僚,此則雖似非情,而臣若被罪,國威少立,則死無所辭矣。上曰,今聞所達,於心不覺歉愧矣。尙星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之道,固宜竝行,不可偏廢者,而自古人臣,每就其君之褊處,各擧其一而言之矣。臣之以磊落嚴毅仰勉者,宗城略辨之,而猶有未盡者,卽今諸臣,無非私之一字,又皆文飾其外面而已。如臣輩在外,則爲黨論而至殿下之庭,則有若不爲黨論者然,殿下亦何由知之耶?今當極艱極否之運,殿下雖欲眞實做治,而臣僚皆欲苟且彌縫,以殿下之至明,必俯燭其情狀,而凡於懲勵之政,終欠於雷厲風飛,一日二日,猶夫恬憘,如是而豈望治效之有成耶?王伯之分,旣在於公私義利,則今日許多病敗,皆由於私意橫流義理晦塞之致,苟能秉至公明大義,而躬率以導,則亦何難轉移於期月之間耶?必寧曰,儒臣勉戒之言,誠好矣。然人君政治,何可以朝夕望其效乎?出治之本,只在於公私義利之辨,公私義利之辨,不過於一箇誠字,殿下以誠之一字,孜孜不怠,着功不已,則前頭豈不有其效乎?竊願留意焉。宗城曰,秦伯猶用孟明章,趙衰之賢,可知矣。孟明,數侵其國,其勢不相立矣。其辱亦已多矣。聞其增修國政,重施其民,至曰秦師至將避之,苟非趙衰之賢,豈如是乎?尙星曰,晉郤缺,言於趙宣子章,其所謂非威非懷,何以示德云者,其言頗有理,宜推類看之。上曰,此則兼剛柔而言也。講官遂掩卷。宗城進伏曰,臣頃以經學士出入講筵事,有所陳達矣。前執義尹東源,許遞其職,使之上來,實有光於聖上待士之道矣。如掌令沈錥者,以此時出入筵席,豈不幸甚?而時帶臺職之故,不敢入城,又不敢以臺銜,再煩疏籲云。亦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沈錥,欲待其辭免而有所下敎矣。今聞儒臣所達,旣不欲陳疏,則宜遞其職,以示禮待之道矣。臺職則許遞,卽付軍職,使之上來,出入經筵。尹東源,亦一體自政院,各別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陳奏正使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弘文提學宋寅明,陳奏副使朴文秀,請對引見入侍時,同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命均進伏曰,節屆大暑,數日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聞藥院入侍大臣之言,則聖候汗出太過,水剌似減云。下情不任憂慮。上曰,當此極熱,出汗與減食無怪,而無他不平之氣矣。命均曰,湯劑停止云,前日劑入之藥,想未盡矣。上曰,雖有餘貼,而暑月實難進服,故姑停,而自今日欲進生脈散矣。興慶曰,奏文方始査對,而諸議有不合者,欲稟定改撰,其數三處,故與上副使及撰文之臣,請對矣。上曰,何事耶?寅明曰,奏文初則以諸罪人,初招後世丁等處,疑端發問目,仍皆再招事,撰出矣。頃伏承細洞不往諸罪人,宜反覆屢招之敎,諸罪人初招下,拈出其自稱細洞不往者,更問取招之意,添入一段,而羅多乃洞落留看望,別無作犯者,雖皆有細洞不往之招,而意謂羅洞,旣無應死之罪犯,細洞事,不必窮覈,而竝區別不問,只取羅洞犯殺掠者八九人,爲更推矣。今日譯官金時瑜等以爲,初招旣皆自稱細洞不往,則無論羅洞罪犯輕重之如何?細洞不往一款,宜皆更推,而數多自稱細洞不往者之中,或再推或不再推,所見斑駁,易致執頉云。其言亦不爲無見,耕奴織婢,宜取其言,關係旣重,撰文之人,亦不必自主其見,且添改不至大段,不過添入羅洞看望,落留等八九罪人,名字於再推問目而已。然不可不稟定後變通,故有此請對矣。文秀曰,細洞人十名,羅多乃洞二十八人,而初問其往細耶,往羅耶,則羅則盡往,而細則或往或不往矣。問於金世丁,以誰往誰不往耶後,只抄出細洞不往人而爲再招,其餘則在於單招,必盡入於盤問中然後,上下照管而無痕矣。命均曰,以一體盤問樣作文書則好矣。而臣意則似非大段拘礙者,且雖以更問成文,而其生死與否,比初亦無緯繣之慮矣。興慶曰,正使之議則不必改撰云。而副使與首譯李樞輩,皆以爲當改矣。臣意則事貴完備,不爲反復詰問,而只以一招究竟,似未盡,使之改撰無妨。今日則勢未及安寶,而拜表前日字尙多,改撰後正書,足可及期矣。上曰,文書上之,彦燮跪上。上曰,李樞輩入來耶?文秀曰,臣等雖持往文書,而其傳入奏文與隨問爲對者,皆首譯之責也。渠輩欲豫知文書中辭緣,而皆言其不爲完備,臣意亦然,當盡問其看望落留者,何可抄出而問之耶?必盡作再招然後,似合宜矣。上覽文書曰,辭說雜錯,實難領會也。寅明曰,雖撰文人,亦難首尾貫通,其可改處,則書黃紙以入矣。上曰,今見文書,元不大段,漢人雖曰苛細,本無狐疑,似不執頉生梗矣。我國人思慮太過,此所謂三思則惑者也。正犯則旣是兩處犯越者,其餘則一處犯越者也。此所以有再招單招之異也。何必更爲撰改耶?文秀曰,下覽最下金世丁,更招然後,可以覺得矣。止覽訖曰,金世丁招一節,果有拘礙者矣。依所達改撰,而但恐到義州後,又以文書未盡而有更稟之弊也。興慶曰,奏文中可疑之處,則今已盡改,且彼人被殺與我人犯越,名數幾乎?與瀋陽將奏文相合,似無可憂矣。上曰,金世丁招已仔細,故徐富成招辭則略之耶。其中有落漏殊常處,其下又問富成然後,可完全矣。寅明曰,世丁處,旣皆窮問,故富成處則從略爲之,而此是蒙準處也。不當爲更問之辭矣。上下文書,彦燮,捲其文書,分授寅明與文秀。文秀起伏曰,臣以嶺南煮鹽事,曾於筵席,略陳其槪,而猶有所未盡底懷,敢此復達矣。當初煮鹽之木,許斫於禁山矣。宋徵來,慮有後弊,貸得惠廳木錢米牟,買得私養山木,煮出鹽石,今當畢役,而其間雨水連仍,貽害鹽田,一萬五千石,雖未盡煮,要不出數月內當收殺,而至於惠廳所貸木錢米牟,以鹽料理,幾還還償,七月內,亦當盡爲收殺矣。今年若稍豐,則以鹽一萬五千石,可辦三萬石穀,此足爲一道備凶之資矣。臣則今方出疆,此事了當,惟望自上特令惠廳堂上度支長,另爲句管,而聞兩人,互相推諉,別無用力檢飭之事云。此甚可慮矣。且臣於宋徵來事,有所懷,故敢復仰達矣。臣於年前煮鹽時,令徵來及軍官李文肇、徐厚望,看檢煮鹽,瘴海毒霧,晝夜董役於五十餘盆火炎中,以此人莫不得病。臣則得毒腫而四年辛苦,幸得生道,徵來則重得眼疾,幾乎廢明?文肇、厚望則不幸以病身死,不習水土者之得病以死,實不難。故昨年以徵來,差出嶺左兵使,專爲鹽事,而非但嘲侮毁謗之滋甚,亦有死生之慮,其時有難赴之意,臣等另勸往赴,今幸畢役矣。蓋以鹽貿穀,非監營則無以分排各邑,指揮貿貯,若使兵使任其責,則各邑之惕念擧行,終不如監營之威然,貿穀時,監司主管,兵使參涉然後,可無貿穀時濫費價錢,不卽貿穀之患矣。但念徵來,年前與臣煮鹽,昨年又以朝家,分付,煮兩處數萬石鹽,奔走蕫役,所傷誠有深慮云。待定價貿穀,各邑擧行後,卽爲許遞,俾得歸京醫治,實合朝家酬勞之道,臣聞徵來病狀,心甚惻然,敢此仰達矣。興慶曰,今此煮鹽之役,宋徵來旣已專管,則亦當使之結末,今何可付之他手耶?且靈城則身操版鍤,勤勞太甚,致有疾病,而徵來之勤勞,恐不必一如靈城,有何因看役而致病耶?文秀曰,臣則一番勤勞,而病猶如此,況徵來,再番勤勞乎?今番兩處鹽役往來之勤勞,安得不致病?況一處鹽田在兵營,聞朝暮身操版鍤蕫役云矣。以此推之,則其受傷,尤倍於臣矣。命均曰,不必以疾病言之,煮鹽之役,則帥臣親自擔當,而至於換穀之事,則其所散給收聚之道,苟非監司之威,難以辦得,莫如以監司管之爲可矣。寅明曰,漁鹽之稅,雖自戶曹主管,而此則當初本錢,出於賑廳,此後換穀,自當爲賑廳之穀矣。賑廳旣有主管堂上,臣之替行主管,終爲侵官,故不敢擧行矣。兵判以朝令,屢次送言,故不得已草送關文,然臣之主管,以其爲湖西堂上,則湖西區畫,當在貿穀之後,督令貿穀,其責固在於賑廳矣。上曰,靈城以主管人,今當遠出,故以惠廳堂上度支長之擔當事,頃已下敎矣。漁鹽,本屬戶曹,且有湖西主管之命,而互相推諉,歸屬無處,不可無警責之道,惠廳堂上度支長,竝推考,宋徵來則雖未知其人之如何,而今觀狀啓措語,頗有得體者矣。其受傷生病,今觀靈城而可知矣。可用武弁,豈不可惜?已訖煮鹽之功,則不當專責貿穀之事,待貿穀畢時許遞好矣。兵使狀啓,以監司主管之意,自廟堂回啓,可也。{{*|出擧條}}請對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承旨進前,秋曹拘留間尙有之耶?彦燮曰,拘留間則無之矣。彦燮曰,向以尹淳本兼諸任許遞事,捧傳旨,而提調則不入於官敎,元非可論,知春秋則雖或當入於捧傳旨中,而臣近久在鄕,不知淳所兼者何職,而命下之後,招問該曹吏而捧傳旨矣。今其疏以草率苟簡等語,攻斥頗緊,臣於此,實有所瞿然不安者矣。上曰,原疏纔已下批,而其時下敎,不過以本兼兩任言之矣。漫職則豈可竝許遞改耶?彦燮曰,近來連以兼春秋入侍,翰林當有敍用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文衡之任,曠闕久矣。明朝前大提學牌招,文衡圈點,政官亦爲牌招開政,{{*|榻前下敎}}承旨、史官遂退出。 ==6月2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旣有敍用之命,令該曹,依例口傳付職,待明朝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懸病甚多,不得備員,事甚未安。實病懸頉外,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行副司直張鵬翼,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竝卽牌招,以爲同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四番別馬隊四十八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七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七月當九番右部中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四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七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兵曹草記,興仁門南邊都監分授處體城二間許頹落,令分授軍門,急速修築,而限畢築間亦令該軍門,量宜定送軍兵,嚴加把守事,命下矣。改築則當待霖雨快晴擧行,而今日爲始,砲手十五名,將校率領,限畢築間輪回定送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甲寅六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聖鎔、盧以亨入侍。宗城讀,自魯文公十有一年,至齊人侵我西鄙,故季文子告于晉。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冬十月晉候、宋公,至使樂呂爲司寇,以靖國人。宗城曰,鄋瞞侵齊章,長狄,僑如,其長三丈,則其勇力,亦可想矣。北狄,自是別種,其氣骨,自與中華異,卽今大鼻㺚子之類也。戎狄無可論,而恃力而敗,春秋列國,互相戰鬪者,恃其强暴,無不敗滅,此亦後世之所當鑑戒者也。尙星曰,得臣獲長狄,而以命宣伯名者,誠怪矣。宗城曰,其時國俗大抵皆然,或有勳勞而命名者,或有奇異而命名者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西乞術來聘章,襄仲之辭玉,始出於擯斥戎狄不與同中國之意,而西乞所對之辭,雍容和遜,大有君子之風,有足以孚感人心,故襄仲歎美之,而相與贈遺,遂成二國之好,則辭令之重,有如是矣。尙星曰,魯雖削弱,而以聖人之後,尙有周公之禮,故以秦强暴之國,猶欲與之同盟,於此而可見禮義者,雖戎狄而猶知尊尙矣。況其賢臣奉命,辭令和順,則豈可待之以夷狄,而終不與之同好耶?始知治國之道,禮義當先,而交隣之際,辭令亦重也。上曰,所達是矣。尙星曰,晉人,患秦之用士會章,士會本以晉人,逃歸秦國,在秦不敢謀晉,歸晉又不當瞞秦,而當秦人之伐晉也,以臾騈之老師,趙穿之好勇,爲之告秦伯,則實有謀秦之罪,其視樂毅固辭,趙君不忘本朝之心,誠有愧矣。及晉人之誘歸也,全諱履足之情,盛陳背言之慮,欲爲自脫之計者,甚不誠實,其視關羽拜書曹操正大歸國之道,亦有歉矣。此不過晉國之謀士,而不知處身之義事君之體者也。宗城曰,此章文義儘好,其往復曲折,無數使後人撰之,則不知當費了幾何辭說,而不過數行而盡之,其文章,奇哉可觀。上曰,然矣。尙星曰,邾文公卜遷章,邾君,小國之君也。而能知民國之相依,亦知死生之有命,乃曰民苟利焉,孤必與焉。又曰,命在養民短長時也。其言極有義理,正宜推類而看之。上曰,然矣。宗城曰,鄭伯與公宴章,子家之賦載馳,蓋取於控于大邦,誰因誰極之義也。其臨亂求助之意,實爲襯着,誦《詩》三百,足以專對云者,正謂此也。上曰,季文子、子家之互相引《詩》於宴飮之際者,其氣像如可見矣。古人則居常誦《詩》,故隨處引諭,輒當其義,而近來則製述之人,不習《詩》、《書》,經工之士,徒事口讀,予甚慨然,而今日入侍承旨,每於陳奏之際,引《詩》《書》爲言,其習熟經文可知矣。宗城曰,臣等亦專昧經書,見識貿貿,同浴有譏,不敢言他。而臣意則世無經學之士者,蓋由於在上者失其培養之道而然矣。我國,在昔則專尙講經,而必以論難文義爲主,僅得繼晝,則又令製述,故出身者旣闡經學,且兼文章,蔚爲世用,大有其效。今則不然,自兒時,專尙口讀,只以十六分得第爲期,此所以無經學之士也。雖以製述言之,科擧甚數,而節製又頻,爲士者不肯勤讀,只事剽竊,一科二科,皆望倖占,亦所以無文章之士也。上曰,節製與庭試之弊,果大矣。而別試則兼講製,此似有效矣。宗城曰,別試講,雖以講爲名,不講全篇,只講短小一大文,故全無講經之效矣。尙星曰,殿講頻數,亦有弊矣。親臨考講,何等恩數,惟當若年一行,以爲激勸之道,而近來則一年之內,或至數次,恩數終歸於屑越,此已可悶,而講儒輩,妄相窺測,以爲今番則必命某經,而輒有符驗,其弊亦當如何耶?今後則不宜逐年設行矣。尙星曰,周公與王孫蘇,訟于晉章,於此而可知周政之極衰矣。國有訟獄而不能自斷,以天子之尊,使其大夫而訟於諸侯,卽此一事,周室更無餘地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宋華耦來盟章,魯人之以華耦爲敏者,未知其指何爲敏也。自揚其祖之惡,不知爲親者諱,有識所竊笑者,而魯人反奬詡之,魯無禮義之舊風,於此而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尙星曰,宋公子鮑禮國人章,司城蕩意諸,知其禍將及己,終不避去,而視死如歸,乃曰臣之而逃其難,若後君何?此足以愧後世爲人臣不盡分者矣。其君有過而不能規諫,則雖或不免於不匡之刑,而言其末節,則誠卓然矣。上曰,蕩意諸之事,比之於其父,則足可謂一節之士,儒臣所達是矣。宗城曰,春秋之季,倫常斁絶,君臣之間,一言不合,則大而有纂弑之變,小而有逃竄之擧,一節之士,固不可得矣。而蕩意諸之死不避難,足以差强人意,若其襄夫人行凶之事,實千古所無之變,而至於《胡傳》所論,則未知其義理之果如何也。上曰,頃年李匡德進講時,以胡氏之言爲是,其後匡德,知光海時人,皆引用胡氏言,以爲心寒骨冷云。凡於看文字之際,未可容易剖判者,類如此矣。尙星曰,大明太祖,凡於君臣之義,極其截嚴,以群字之書,以君邊者,論以一罪,孝廟朝筵臣,亦有以此陳白者矣。孔子作《春秋》,雖非首罪者,如有干犯,則輒以弑字書之,古聖人嚴君臣之分者,爲如何哉?爲人君者,當平時而先立紀綱,使人人知其分義之嚴,則雖當流離板蕩之際,而必曰吾君不可舍,吾國不可背,而無棄君喪節之人矣。宗城曰,下番所達儘好,今日急先務,亦無過於立紀綱三字矣。上曰,當各別留念。宗城曰,莒紀公生大子僕章,季文子使太史克對者,其言極有理,尤宜細覽理會處也。大抵治國之道,擧賢退不肖而已。而元凱事,於此最詳載《左氏》文章,於此尤可觀矣。上曰,其中堯不能擧,堯不能去云者,似寓意而發也。宗城曰,是在堯倦勤之時而然矣。上曰,此猶可疑衛文公九十之年,猶作抑戒,豈以大堯之聖,而雖在倦勤之年,未能退凶進善耶?尙星曰,其所寓意而發者,誠如上敎,蓋魯宣公受紀公之賂命與之邑,而季文子,使司寇出諸境,此則文子有專擅之意矣。及宣公之問其故也,史克以舜之去四凶爲對,其意蓋比堯於宣公,比舜於文子也。下端所謂行父於舜之功二十之一云者,足以覰破其意,然史克之言,無非至論,設有挾雜之意,其言則儘好,人君聽言之道,則當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爲意好矣。上曰,此則下番之言是矣。史克之言,蓋出於爲文子矣。尙賓曰,大禹之告舜曰,惟帝其難,知人之道,誠難矣。四凶皆挾其才能,貌恭言遜,而罪惡未著於大堯在位之日,及至重華攝政,黜陟幽明之時,形跡畢露,罪累自彰,故始乃明正其罪矣。堯聞舜聰明,擧於畎畝,與共天位,而元凱見用,共、鯀見黜,《論語》亦不云乎?舜擧皐陶,湯擧伊尹,不仁者遠,擧直錯諸枉,然則元凱之用,共、鯀之黜,實本於大堯則哲之,明矣。知人雖難,而爲人君者,誠能得如皐陶、伊尹者,而用之,則不仁者自遠,而可以錯天下之枉矣。伏願聖明,深加留意焉。上曰,承宣此言好矣。擧舜而元凱用,四凶罪,則此豈非大堯知人之聖乎?尙賓曰,以《春秋傳》郭公事言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以至亡國,知其善而必用之,知其惡而必去之,然後可免郭公之患。而後世人辟如郭公者多,豈非可戒者乎?上曰,承宣之言,誠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矣。宗城曰,洪尙賓此言,簡要切至,在聖上所當省納者也。講官遂掩卷。宗城曰,《左傳》講畢後,當講《名臣奏議》,以在外之冊,依篇目作冊以入之意,敢達。上曰,宣懿王后忌辰,只隔二日,雖與八月十四日有間,而旣行三年之制,而繼體之義存焉。自明日講讀未安,召對則姑停,《名臣奏議》,當繼《左傳》進講,而《奏議》後繼講冊子,儒臣問議于領事,可也。宗城曰,《奏議》後繼講,則《貞觀政要》與《綱目》俱緊矣。上曰,《貞觀政要》似好,而玉堂有此冊否?尙星曰,進講件則自玉堂可以待令,而此冊件數無多,必不足於講官承史之各持矣。上曰,書籍之不足何如是耶?宗城曰,近因時詘,旣不新印,又不能貿來唐板,而前在者則太半閪失之致也。上曰,今見《詩傳》大文,自玉堂所上舊件,則旣有章下註,且書六義,紙頭書吐,足以觀之矣。宗城曰,卽今所印出者,與此冊無異,而其字樣則必勝於此冊矣。尙星曰,《左傳》印出,尙未訖工,當此逐日進講之時,恐有未及之患矣。上曰,戶判,前以《左傳》不當印仰達,而聞方印出,其時奏達之語,不出於擧條而然耶?宗城曰,戶判之當初不當印云者,意以玉堂,優有講冊之致,若知冊件之不足於進講,則初不必防塞矣。上曰,《貞觀政要》,似勝於《奏議》矣。宗城曰,《奏議》與《政要》,無優劣之可論,而臣意則兩冊,皆不如《綱目》矣。宗城遂進伏曰,副修撰兪健基,昨已陳疏,承批,牌招,何如?上曰,兪健基事,可謂支離,分義道理,不當若是,自政院,各別申飭,牌招,可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六月二十六日初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李德重、金尙魯入侍。宗城讀自魯宣公元年,至爲公族大夫。上曰,下番讀之。尙星,讀自三年,至何以行禮。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楚人獻黿,至皆爲大夫。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楚司馬子良,至不書諱之也。上曰,上番翰林讀之。德重讀,自八年,至儀行父于陳。上曰,下番翰林讀之。尙魯讀,自十一年春,至又徼事于晉。宗城曰,季文子納賂請會,甚可羞也。至使齊人而坐得濟西之田,賂隣而始得平州之會,《春秋》書之以季孫行父如齊,又書以齊人取濟西田者,雖諱其本事,而其筆法之嚴,可見矣。尙星曰,華元之失禮違命,宜其爲人所擒也。爲將之道,雖尙嚴毅,而太過則反有其弊,主築城而大招衆人之怨,禦敵人而專昧用師之道,羊斟慢命,而不知置法,終至於敗國殄民,其罪固難容誅矣。上曰,宋君亦不免於不擇其將矣。尙星曰,士會之三進及溜,可想其忠愛之誠矣。靈公以熊蹯不熟,而至行慘毒之刑,驟諫必知其無益,故所以有三進三伏之擧,而其所引衮職有闕中山甫補之云者,誠爲切至。若使靈公而眞能知過而改之,則庶可副於士會期仰之心,其所殘虐,愈往愈甚,終至於不踐其言而不保其位,言之及此,不覺痛恨。宗城曰,靈公旣見士會,而乃有吾知過矣之言,若有將改其過之意,而此非誠心也。惡聞其過,逆折而言之,固無足可言者,而大抵自古人君,雖外有從諫之名,而鮮有虛心聽納者,必以誠心而開導使言,又以誠心而聽受其言,然後有從諫之實效矣。今殿下每於以事陳奏,因文勉戒之際,輒降留念體念之敎,而終無來諫之風,亦無受諫之效,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矣。宗城曰,趙盾弑其君一章,此大義理所關也。正好反復。上曰,然矣。夫子以越境乃免爲訓,若使盾果爲越境,則其將不可謂逆耶?尙星曰,夫子雖有越境乃免之訓,而宋儒歐陽脩以爲,此非夫子之言,歐陽脩之言,恐是矣。使盾而雖至於越境,豈能免弑君之罪乎?宗城曰,趙盾平生,若以外面言之,亦可謂體國者,而於其大處,犯分無將,則平日區區體國之誠,非所可論。蓋桃園之變,趙穿手犯,盾豈有不知之理哉?晉人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濟雖手犯,而其時之歸罪於昭者,有不可掩,故陳泰之言,亦以爲有進於是者云矣。蓋桃園之事,則其事勢,盾必預知,明矣。董狐之筆,不但推其心之無將,而斷之謂弑君也。上曰,穿之事,蓋爲盾也。然若謂不誅其心而直斷以其跡云,則夫子之書弑,有何深意耶?尙星曰,趙盾首惡之狀,以此章觀之,昭然有不可掩者,若使盾,初無與謀之事,則桃園變生之前,初何爲而出奔,旣聞變生之後,又何爲而未出山而復乎?其與穿同謀之狀,的然可知矣。宗城曰,春秋之世,臣不得於其君,而出奔他國,則君臣之義絶矣。若使盾,知靈公之不可以有爲,早自出奔則已,不然而鉏麑觸槐伏甲嗾獒之後,則其所謂出奔者,不過圖目前之危禍耳。其心如此,而手弑君者,又是穿也。則曷可與司馬昭差殊觀也。上曰,與司馬昭,不無稍間,司馬昭寧有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之心耶?宗城曰,人之爲逆,亦多分數矣。賦梟獍之性,而不奪不厭,生而逆者也。平日事君,不無可觀,而及其危禍之將及,始生邪心,終至於弑逆而不自恤,則是一念爲惡,而至於逆者也。司馬昭則生而逆者也。趙盾則恐禍及己,邪心生而爲逆者,從前言之,雖不無彼此,及其歸也,則終歸於逆矣。此義理大關心跡,攸分不可不細察也。上曰,此無他,不出於義利公私之分而已。盛服將朝時,則爲純臣,伏甲後則爲亂臣,蓋其私意,反沒公心而然矣。宗城曰,聖敎看得,極精微矣。上曰,凡臣下爲國事者,苟是出於患得失之心,雖有爲之者,有所爲而爲也。非忠也。夫子作《春秋》,而爲萬世法者,豈不信乎?宗城曰,聖上以《春秋》爲敎,極好矣。孔子之作《春秋》,出於不得已也。若使孔子,得君師之位,勸賞威罰,自出其手,有逆則懲討之,何必以空言垂訓耶?殿下旣居南面之位,而操春秋之權,其與孔子立言而垂訓者異矣。區區祈望之心,只以夫子之所以衮鉞者,發之於政刑,而爲萬世法程矣。上曰,其時征討,禮樂不能自天子出,故孔子作是書,勸善懲惡之道,凡例畢具,在後世則惟當按而行之而已。雖然,爲君上者,只按《春秋》之法,而不明於善惡,斷然行之,則其弊又如何耶?副學及下番,猶未諒予意矣,盾之事,不可直比於司馬昭,盾,初非梟獍之性,而言旣不入,禍將罔測,故轉至於此境矣。必以盾,謂平日不無可取然後,夫子書法,方有味,若使務勝之輩,爲盾,而言其所爲說,何所不至乎?予之此敎,蓋亦有意,所以有十九日下敎者也。宗城曰,殿下毅然以夫子春秋之責自任,大哉。無容言,而然孔子之作《春秋》,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蓋其義理關頭,當謹嚴處,則易一字一句,不得今日臣等所望,實在於固守無撓,雖有游、夏之徒,使不敢贊一辭也。上曰,副學之言好矣。盾之反也。不惟不討趙穿,又使穿,往逆黑臀者,豈非有意乎?必寧曰,聖敎劈破無餘矣。此蓋盾顧護趙穿,恐新君之有討國賊,必使穿迎立,以爲己功也。上曰,所達是矣。予意則欲使爲人臣者,盡心所事,俾有君君臣臣之義,若於所事而不能盡心,則其於他日,亦豈有盡心之理耶?副學亦嘗曰,何不出示十九日下敎?而予旣敎之以一二臣,則豈有可諱之理?不明言者,固自有意耳。予意則欲垂諸後昆,使爲君者,莫眩於公私義利之間,爲臣者,愼嚴於君君臣臣之道也。顧今時象如此,寧不痛慨,春秋之去文、武之世,不過數百年,而變怪如此矣。此後世變,又安保其不爲春秋之世耶?亦可畏也。若曰,我國是禮義之邦,春秋之變,非所可慮云者,此不知者之言也。是以,予則嘗以爲勝國之世,猶可貴也。權臣雖多,而猶能以一姓傳之矣。宗城曰,前後勝國之敎,臣嘗累承,而聖心蓋出於矯文之弊,有味乎勝國之尙質,而勝國之世,變怪何可言也?代有權臣,如崔忠獻者,三世秉國,置君如奕棋,曷嘗見有可貴乎?尙星曰,夫子作《春秋》,有知我罪我之敎,蓋其勸善討罪,行得南面之權故也。然夫子筆法,專在於謹微防漸,《易》所謂履霜堅氷至者,亦爲此也。人臣一念之間,爲忠爲逆,漸以至於弑父與君者,都係於一心公私之別,今此下敎,旣已透得精微,毅然以春秋自任者,實爲欽仰,而但君臣之分,莫嚴於謹微,當此世道極壞臣分都虧之時,使亂賦懲畏者,豈非殿下之責乎?但雖有君師之位,不能有聖人明理之工,則無以行春秋之法,其所明理,亦係於講學,區區所望,在於此矣。上曰,孩提之童,能知愛親敬兄者,出於良知良能,予之看得此等義理處,其來亦久矣。豈出於一時學問之力耶?《左傳》進講之初,諸臣或言其不緊,而不但文辭可觀,有非秦漢所可及,其善善惡惡之意,無異於《詩經》不刪鄭衛之意,以予平日看得者,參看以《春秋》斷例,則漸覺有味,今將三日撤講,誠爲可惜矣。其中葬我小君文姜及齊人弑其君商人云者,可想吾夫子嚴君臣之義,此等處實有資於進講《左傳》之效矣。宗城曰,人主雖勤學,而無體認之效,則與不學同,今承聖敎,乃以夫子之筆削,驗之於心上之經緯,左右逢原,無非有辭於聖學者,臣忝在法講之列,誠不勝欽歎之至,而凡於《春秋》謹嚴之事,一切堅守,是臣之望也。上曰,申申陳戒至此,可不惕念。尙星曰,楚子問鼎輕重,王孫滿所答之言,不但折楚子覬覦之志,亦足爲後王鑑戒之道,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姦回昏亂,雖大,輕也云者,其言則簡,其理無窮,君德休明,協于上下,則其國重矣。君上昏庸,姦臣濁亂,則其國危矣。國家隆替之分,實係於休明昏亂之間,則此等處,宜推類而存戒矣。上曰,當時周室之衰微,甚矣。其危亡,似在朝暮,而王孫滿一言,足可見周祚之尙綿綿矣。宗城曰,子文之能知越椒,可謂神矣。越椒雖覆其宗,克黃終繼其祀,則其君之不忘子文之功者,實爲美政矣。大抵開國承家,當勿用小人,苟其知人如子文,則朝著之上,寧有奸回濁亂之患哉?爲人君者,擇人而任之,則其國不期治而自治矣。如此章則各別推類而觀之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洩冶不能直諫,而只言其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使其君而無所感悟,使其身而終至滅亡,上而無蓄君之譽,下而昧保身之策,則實有爲臣不盡道之歎矣。上曰,以陳靈公而爲君,如洩冶之爲臣,不亦難乎?宗城曰,艾獵城沂之役,三旬告成,不愆于素,蓋其圖事揆功,各有條理,而言其本則不出於勤之一字矣。董役,微事,而怠慢則猶不可成其功。況人君治國之道,不勤則何以御萬民之衆,而做一代之治乎?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上番因艾獵城沂之事,而以勤字爲言,儘有意味,雖以作舍言之,必有規模制度,而加之以無怠然後,其所監董者,自然有成矣。周文,以聖德之主,而不遑假gg暇g食,則其勤勞至矣。而周家美政,悉載於立政一篇,人君之勤則不在簿書,而在於得人矣。宗城曰,今我殿下,非不勤矣。靡朝靡夜,而講學不怠,無小無大,而臨事不怠,則固無怠忽荒寧之可言者,而一副當規模,惟在於勤於得人,勤於立政,故臣嘗欲以是爲箴,用替獻芹之誠,而適未果矣。今因下番之開端,敢達焉。上曰,大體則無出於此矣。周文王不遑暇食,隋文皇衛士傳餐,其外面則一於勤,而其中亦有誠僞之別,不遑暇食而無誠,則與隋君之衛士傳餐,同其譏矣。衛士傳餐而有誠,則亦與周后之不遑暇食,匹其美矣。徒有勤政之名,而若無勤政之實,則雖勤而亦何益哉?宗城曰,聖敎至當,好名之主,外示勤而不誠,故無實效,所貴乎得其體要矣。上曰,副學則勉予,而予則欲戒下矣。好名雖病,自古寧有不好名之人哉?好名而猶能誠實,則終亦有效,諸臣亦當以誠自勉矣。宗城曰,古人有言曰,唐太宗好直諫,故魏徵中之以直諫,唐宗之好,魏徵之中,皆出於好名之心,而能成少康之治,其好名,亦愈於不好名矣。人有自好之心,然後能愛惜身名,而不爲非矣。卽今朝家之所勉戒者,必欲無實而祛名,是固美矣。而若專用闒茸之人,則無以爲國,寧用好名之人,以爲一分振勵之道矣?尙星曰,古人所謂三代之下,猶恐不好名云者,蓋出於慨世激動而發也。上番之言,其亦有見於此也。講官,遂捲卷。上曰,兪健基,又爲違牌矣,開釋數矣,遞職多矣,而若是違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榻前下敎}}宗城曰,挾侍小宦,擧止怠慢,無敬謹之意,宜有警責之道。上曰,當該小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夜已四更矣。 ==6月2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懿仁王后忌辰。 ○仁穆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辰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伏熱比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再昨製進生脈散,連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眞淳曰,禁推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卽者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使行迫頭,西關守令二員,旣已一司署經,在前如此之時,雖一司署經,亦有催促發送之例,令本院稟旨云。旣已一司署經,則在前亦有發送之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除署經發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宣仁門南邊宮墻二間,今日開門後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十五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2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穆王后忌辰。 ○宣懿王后忌辰齋戒。 ○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又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副應敎臣金尙星,依傳敎召對,繼講冊子,領事處問議事,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6月2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李承源{{*|受由在外}}。左副承旨李玄輔{{*|呈辭受由}}。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懿王后忌辰。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陳疏,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持平李載厚未肅拜,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眞淳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者上番翰林李德重,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而觀其疏辭,則因正言李台重留院疏中,登科分館時事引嫌之語,以爲與□□同一□□云。其所引嫌,實涉太過。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檢閱李德重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京畿監司狀啓,今六月令薦新新稻米稷米,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馳啓矣。傳于鄭彦燮曰,卿其勿待罪事,回諭。 ○鄭彦燮,以宣惠廳言啓曰,慶尙道所封今六月令宗廟薦新新稻米,今月內當爲封進,而今年節早,未及成熟,限內不得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agqsgqsr75mm319ecrb91j7uoj5grm1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七月 0 1109919 2173388 2022-08-21T13:41:0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5g546bniibavaaeycl28efeklxkue0s 2173454 2173388 2022-08-21T23:37:0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7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柳徵龜,三登縣令元慶運,陽德縣監閔孝百。 ○彦燮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呈辭,掌令李台徵式暇,持平李載厚未肅拜式暇,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暑雨達曉,蒸鬱轉甚,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臣尙星,敬奉聖旨,召對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處,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如臣矇學謏識,不能汎濫諸書,實無管見可以仰對淸問。今聞儒臣之言,則召對時以名臣奏議後,繼講《貞觀政要》爲定云。臣於是,更有何異見乎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已下敎於筵中矣。 ○必寧啓曰,判義禁金在魯除拜已久,尙不出肅。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單,無意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彦燮曰,召對爲之,輪對,召對後爲之。 ○眞淳,以禮曹言啓曰,太廟展謁,每年春秋定式,取稟矣。今秋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秋展謁,取稟草記。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一日平吉,而此後望前,連有拘忌云,以十一日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彦燮,以備邊司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金永昌捕捉人中首功申尙仲,旣已依定奪施賞,而其次邊將將校,令廟堂稟旨行賞事,傳敎矣。今此亡命罪人,趁期捕納於査事未完之前,居間效勞之類,不可不別爲論賞,以勸來後,巡營軍官田侯齊、全橚,防營軍官李興祚,高山里鎭將校申位中、申八中、申九中、洪萬碩等,竝爲加資。助捕防營將校趙益三、金振太,及江界官奴平國等,令本道,分輕重以米錢布,從優施賞,高山里僉使柳以晉,主張指揮,爲國勤瘁,亦不可無褒賞之道,特爲加資,俾爲激勸之地,恐合事宜,以此,分付該曹該道,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傳旨,傳于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京畿監司狀啓龍仁,居私婢戊禮,楊州居騎兵李壽昌等囕死渰死事,傳于尙賓曰,囕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吏批啓曰,公山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是營下劇邑,不可不擇差,守令中有聲績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鄭來周、金龍慶,爲承旨,金尙翼爲持平,權相一爲掌令,李性孝爲正言,趙遠命爲刑曹參判,李檥爲判校,崔守約爲公山縣監,李命賢爲引儀,尹游爲冬至正使,洪景輔爲副使,南泰溫爲書狀。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以李承源、李玄輔、李重述、沈錥、許信,付副護軍,李瑜付副司直,金箕錫付副司果。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亞獻官,當以正二品差出,而無故之人乏少,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慶尙都事宋瓆呈狀內,素患風痺,源委已痼,累月砭焫之餘,添得脚腫,症形苦重,不能運動,萬無跨馬登程之望,斯速入啓變通云。實病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歇,慶尙都事宋瓆改差,何如?傳曰,允。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初一日禁衛保崔禮達稱名人,尹召史稱名女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入,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二廳大將判中樞府事意啓曰,臣命均,今方出疆,所帶大將之任,頃者上箚控bb?b未蒙許遞,臣未復命前,所帶軍官宜有區處,移屬何廳乎?敢稟。傳曰,以沈判府事兼察。 ○右承旨李承源疏曰,伏以臣,以父母墳加土事,伏蒙恩暇,獲伸私情,感結幽明,圖報罔階,第臣發行之時,適値雨水之節,道路阻滯,行李艱辛,舟行七日,始得歇泊,山事粗安,而奄過由限,帶職久淹,十分惶悚。玆上縣道之章,略陳稽滯之由,仍請犯科之譴,而臣則重患暍病,勢難登途,稍費調將,竢得少間,封疏後三日,而擔舁作行,今始來伏私次,意謂疏已入而職已遞矣。今聞國忌相値,疏本留院,而院僚聞臣上來,還給原疏,促臣入謝,此實萬萬意外。臣於是,益增惶悶,罔知攸措矣。卽今臣之病狀,實非一時偶感之比,委頓沈劇,蠢動無路,束帶趨造,其勢末由,非但臣之病情,斷無供職之望,且有私心之慙愧不自安者。臣犬馬之齒,今已七十有四,實非陳力從宦之時,雖漫司閑職,尙不能堪,況此喉院近密之地,何等緊重,而可以如臣老殘疲劣者,苟然冒居乎?除拜之初,宜卽力辭控免,而顧以事君日短,瞻天誠切,不得不强策羸骸,猥玷榮次,而其所殫誠奉職者,不過昕夕奔走,輪次伴直而已。至於出納惟允之責,則昏不知爲何事,且其衰鈍之質,醜拙易露,擧止疎忽,而筵劾或峻,視聽眊聵而傍觀代悶,種種愆錯,非止一端,而幸蒙聖度寬恕,輒賜涵貸,朝尙篤厚,不卽見斥,而臣,內積尸素之懼,外速貪戀之誚,其不可一向䃲礴gg盤礴g,重損廉隅之大防,而況今疾病之難强,又如此則尤無一分轉動之路,玆敢更申疾痛之呼,仰瀆慈覆之下,伏乞聖明,遞臣職名,俾便調息,勘臣辜犯,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bb任b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踏啓字。 ○正言李台重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七日,祗受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司諫院正言,仍命斯速乘馹上來者,恩召連宣,蓬蓽生輝,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臣本愚魯,百無肖似,少習功令之文,妄懷揚顯之計,不幸風樹不停,奄失怙恃,而志氣庸下,不自知止,區區所竊冀者,祗是得霑寸祿,隨分報效矣。乃於登科之初,臺疏峻發,至謂之人言狼藉,分榜之際,院官呈單,斥之以遴選不公,及至猥叩匪分之薦,則宰臣,又直斷之曰私,始被混疑,終受顯斥。臣於是,外畏公議之嚴截,內傷身名之玷累,屛伏窮海,絶意仕宦,不敢復以出身自處者有年矣。迺者,筵臣陳白,陞六有命,旣除省郞,仍擢諫職,因事得遞,旋卽復授,旬望之間,恩旨荐下,有若無故淹滯,汲汲收用者然,臣實惝怳,莫省何爲而致此也?夫設科取士,圈選尉薦,在朝法,何等公嚴,以臣一人之身,三爲人所私,則罷削之廢黜之,何所不可,而今反以敗薦爲階梯,驟廁淸顯之班,國家用人,決不宜若是乖舛也。顧今朝象分裂,各有所主,巴攬排笮,遂成習套,言之者不以爲難,當之者不以爲怪。聖明在上,亦復慣見於此,故如臣蒙垢負累,理宜棄斥者,曲賜收錄,有此誤恩,而臣以遐鄕布衣,不閑時樣,策名屬耳。遭此狼狽,靜念古人之名節,恥深若撻,時與朋儕而言及,顔輒發騂,平居忽忽,自恨失脚,及承除旨,尤增惶駭,循墻鑽地,直欲逃遁而不可得,顧何敢揚揚冒出,羞當世而辱名器也哉?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在遠陳情,實甚猥悚,初欲竭蹶趨造,致身輦下,暴此衷悃,以聽處分矣。稟質殘脆,積傷成病,每當寒暑,輒復增劇,自前月以來,諸般宿患,次第竝作,見今痰盛火升,咳喘不已,上而咯血,下而泄痢,晝無所啖,夜又失睡,有時昏仆,不省人事,從前此症之發,必費屢月調將,方有生意,起身承膺,姑難以時月爲期,一向虛縻,使恩命,久委草莽,亦非分義之所敢出。玆敢略攄肝膈之懇,仰瀆黈纊之下,而職名之猥越,才具之不稱,有不暇及,九重雖遠,聰聽至明。凡臣情勢,必蒙照察,伏乞聖慈,特鐫見帶之職,仍命選司,永勿檢擧,俾臣,還守本分,沒齒畎畝,則河海之恩,隕結圖報,臣無任瞻天望聖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新兼判義禁之任,旣已承命祗肅,而本府拿處人中閔通洙,與臣有應避之嫌,法例所在,不可冒當議讞,伏乞聖明,特許遞改,以便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則已有次官,稟處之例,而業亦處分,卿何辭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可去之義非一端,臣之此來,專爲捕賊一事,而只緣誠意淺薄,機用不密,漏網之賊,終未斯得,神人之怒,終未少泄,有臣如此,罪在罔赦,其可去者一也。臣以屛廢之蹤,一時冒赴,不爲無說,而譏捕事,今已斷望,更無可以藉手,而久據者,則引義自處,退死田園,乃分之宜,其可去者二也。前後道臣罪罷者,雖有仍任之命,無不懇辭,必遞乃已,誠以道臣之體,異於凡他,戴罪臨民,風采損而無以令下故也。雖以本道事例觀之,已有見成塗轍,臣獨何心,終始蹲據而不知愧也?其可去者三也。前日臺疏,旣以廉隅爲言矣。臺臣則惟恐臣之或有放過於廉隅,而臣顧迷昧貪戀,自壞其四維之重,則是臣之所以自愛其身者,曾不若臺臣之德愛臣之深也。臣雖無狀,忍爲此也,其可去者四也。且以私情言之,兄弟之愛,人孰無之,而孤露依倚,實兄弟而父子也。不幸數年遊宦,千里奔哭,死者含恨而入地,生者抱痛而終身,俯仰穹壤,此何人哉?三年之內,若能鎭守於筵几之側,則朝夕奉奠,庶幾自盡其心,而適會國有非常,又此邈然南來,忽焉之間,衰麻已闋於身上,旌翣更閟於地下,而終喪之期,且已隔數月矣。今若不歸,更不得一哭於神主未入廟之前,幽明痛恨,當復如何?其可去者五也。臣之兄弟四人,臣獨頑而不死,三房諸孤,以臣爲父,而其中最長二姪,繼又奄忽,今聞稚兒病孀,流離失所,靡有底定,臣若不早歸視,爲之撫存,則彼將無所憑依,畢竟纍纍塡於溝壑矣。情理到此,寧不悲哉?其可去者六也。臣受氣不完,多病早衰,平居澟澟,已有朝夕之慮,四五年來,屢經劇務,加以荐慼,悲哀過節,氣血凋枯,精神耗損,久處南方,炎濕爲售,舊患痰癖,乘時猖獗,見方頭疼肢痿,晝瞀夜煩,寢食都廢,氣息漸微,不急調治,生死可慮,酬應煩務,更無可論,此其可去者七也。以公以私,臣之可去之義,大略如斯,有一於此,猶不可暫時冒據,況兼此許多事件,臣雖欲不去,其可得乎?方當沿賑未了,城築未訖之日,臣若徑歸,則誠不無虧簣之慮,故前此三疏,不深陳此義,忘廉抑情,至今盤礴,區區之意,蓋有待也。今則賑政了而築斯訖,麥事登而秧雨下,可謂臣職粗擧,民憂少紓矣。臣雖在此,無所猷爲,只管坐費公廩而已,此豈臣心之所可安也?玆敢不避煩猥,悉陳情懇,伏乞聖明,亟命遞罷臣職,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他爲嫌,雖涉太過,至於陳情,予豈不諒?而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待罪親府有司之任,於職掌事,竊有區區之懷,玆敢不避屑越,而仰陳之,伏願聖明,留神焉。大君王子之家,卽禮所謂繼別之宗,而其祀固百世不遷也。大而周室則周、召之親,有所封之土,小而齊、趙則靖郭、平原,有所食之邑,子孫相傳,莫不世食其所出,以祀其祖,此則古今有異,固無論已。至若我國王室支裔,封爵亦有限,則旣無世祿之規,而使其維持不遷之祀者,惟有卽其私田,免公稅而收食而已。是以,宗室雖多,惟繼別之家,得有免稅耳。限代數以革罷者,臣固未知定奪於何時,而今聞自戶曹,査出代盡數三家,俾卽出稅云。大君王子家田土,始以免公稅之故,量田之際,率多等結之升剩,而今卒出稅,則雖盡其土之所出,不足輸官租,此其勢非徒不足以祭而已。公族之後屬,一朝,將無以支去,而失其所矣。臣竊念大君王子之祀,朝家旣許其百世不遷,則其祭田之免稅,乃爲其祀,非爲子孫地也。然則似不必以宗代爲限,而矧今主繼別之祀者,惟在宗籍之人,只餘三四,而亦或已老矣。差過十數年,幾何不爲士庶家也?苟以宗代之盡而隨卽罷其免稅,從今以往,大君王子家,更無有祭田之免稅者矣。且臣,伏聞己酉冬,廟堂,別爲稟定,雖主祭之家,代盡而爲士,則罷其祭田之免稅,雖其支孫衿分之免稅,名有宗籍,則仍且不罷云。是則於事理,恐爲未安,當初爲其祀、免其稅之本意,果安在哉。臣愚以爲,大君王子家,祭田之免稅,不宜以代盡,而遽然盡罷矣。若曰世數浸遠gg寖遠g,不可無限節,則姑限以敦寧未盡之前,酌定結數而給之,俾公姓之孱孫,得有所賴,姑延其不遷之祀,則猶賢乎無漸而全罷也。伏乞殿下,特推敦親之恩,明降處分,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予亦意有不然矣。卿所陳若此,其令備局登對時,稟處。 ○甲辰七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尙星,讀自宣公十有二年,至君其圖之公說。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十有五年,至以脩晉國之法。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七年,至歸父還自晉善之也。尙星曰,楚子圍鄭章,楚方圖伯而鄭爲無道,故伐之,而鄭伯之肉袒牽羊,亦似有禮,故舍之,始則伐而終則舍者,可爲善矣。然先儒以爲楚子,旣以無道而致討,則退舍許平,非堂堂之師也。鄭伯之卑辭乞憐,亦非下於人者,是宜不可舍而舍之云矣。上曰,鄭雖無道,楚是列國,征討,宜自天子出,楚之師,元非正道也。尙星曰,齊桓、晉文則猶可,而楚以戎狄之國,尤何敢行討乎?是故,楚子伐蕭等筆法,皆夫子不許之意也。尙星曰,晉師救鄭章,士會之言,無非贊美楚君之事也。莊王,有飛將沖天,鳴將驚人之志,則可謂有志治國,而擧不失德,賞不失勞等語,非王者,則難矣。未免其言之過中,而猶是諸侯中自强者,故士會以不可爭爲言,以區區伯者,而猶如此矣。矧乎聖王之治國,其誰敢侮予乎?我國,亦有事大交隣之道,殿下能自强,而擧不失德,賞不失勞,則疆外之事,雖不可測,而庶可無齊宣千里畏人之患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荀林父,晉之名將也。邲戰敗師,乃先縠之罪,非林父之過也。然先縠,不聽林父之言,妄懷非夫之恥,先以中軍,濟而終致其師敗,此蓋由於將無紀律,不能制下之致也。敗軍辱國之罪,荀林父,何以自免乎?夫子書以林父敗績者,筆法嚴矣。若魯曰,晉師本爲救鄭也,楚旣與鄭平,則晉宜回其師而猶恥其無故而退,遂至無名而伐,其意蓋出於利己矣。其師安得不敗衊乎?上曰,不在於正其誼明其道,惟在於謀其利計其功矣。儒臣所達,是矣。尙星曰,韓獻子分惡之言,實爲無狀矣。惟當明正師律,亟誅先縠,而不此之爲,欲分六人之罪,而不恤萬民之命,知其必敗,强與之戰,苟有仁心,何忍爲此?朱子見此章曰,後世人臣之爲國事,而欲分謗者,皆韓厥之類也。臨事規避,向人推諉者,亦是欲與人分謗之意也。人君任使之際,亦宜照察於此等情狀矣。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欒武子稱道楚政之言,誠有推類可觀者矣。民生不易,卽慮民生理之艱難也。戒懼不怠,卽軫念不虞之禍亂也。爲人君者,常以民生不易,戒懼不怠爲心,則其於治國乎,何有?以卽事言之,則目前,幸無憂虞之孔殷者,而恬憘玩愒,實爲今日痼弊,內而朝廷,外而藩閫,皆無預講備禦之策,臣竊悶之。饑癘荐臻,民生可哀,凡於糴糶身布,另加申飭,升平已久,疎虞可慮,至於糧餉器械,一切整修爲宜,故今因文義,敢此仰達。上曰,各別留念焉。尙星曰,桓子請死章,士會之伸救林父,若請其復用則好矣,而其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云者,未知其櫬着於林父也。上曰,在晉君之道,如穆公之用孟明則可矣。而士會褒奬之道,可謂太過矣。尙星曰,申舟聘齊章,楚子聞之,投袂而起以下,文章,極爲波瀾矣。申舟知其必死,臨發有言,而今果驗矣。楚子未知而送,竟至於死,故聞其被害,驚怒起身,未及整頓兵事,直欲躬往伐之,其忙迫憤惋之狀,形容於數句之間矣。下章謀人,人亦謀己等語儘好,我苟謀人,人必謀己,風俗已成,一國皆然,則雖欲不亡,何可得乎?此亦後世之可監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樂嬰齊告急章,伯宗之言,多有可觀,高下在心,則可以裁度時宜,國君含垢,則可以忍耐少恥,此正治國之要道。而後世之人,以川澤納汚,山藪藏疾,皆引用於有罪寬恕,有言容受之道,此亦推類而加意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其下解揚事,其處變之道,誠有可取,始若不許,則必至空死,故佯許楚子之言,而終能不廢君命,可謂賢矣。楚子之舍而歸者,亦有量,宜乎爲一時之伯君也。若魯曰,聖敎看得好矣。尙星曰,楚師將去宋章,後世羊祜之事,猶對敵之正道,而至於宋華元之事,誠爲異矣。當其楚軍方張之日,是豈敵人潛入之時?而半夜登床,一言恣喝,遂至却其師而成其盟,華元之爲宋謀,則未爲不可,而子反之不稟君命,私自退舍,可見其不忠矣。若魯曰,其時戰伐,本非寇敵,兩陣雖對,盟約是重,互相來往,便成規例,故乃如此,蓋出於爭伯,非出於殺掠矣。上曰,此與羊祜事異,而與我國黨論同,蓋出於務勝而然矣。上曰,結草之報,今人,亦多引用者,而事涉不經矣。若魯曰,此等語雖似不經,而此等理亦或有之矣。尙星曰,齊公帷婦人章,齊人之禍,專由郤子之怒,後世郭子儀屛婦女,不見盧杞者,實有明見矣。若魯曰,郤子不忍一時之憤,而終致諸侯之貳,郤子事,固無可論,而推類觀之,則人君御下之道,苟有不忍憤處,其害尤當如何?先儒曰,懲憤gg忿g如摧山,雖以學問之工言之,懲憤gg忿g最難,宜加意自勉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范武子將老章,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云者,誠的確之語也。人君,於喜怒之際,一從其類,而無遷怒遷喜之道,則恩威竝行,而人自畏服矣。上曰,所達好矣。講官,遂掩卷。上曰,今見領事獻議,則旣無異議,召對時《名臣奏議》進講後,當以《貞觀政要》繼講,《貞觀政要》,斯速印出事,分付芸閣,,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權{{!|𢢜|⿰忄業}}押去都事,以不卽下直之故,有拿推之命,而臣入闕中,後聞之則配單啓下後,都事卽爲入闕,而政院,以門限將迫,難於留門,使之待翌朝下直,故都事還爲出去云,然則責在政院矣。尙星曰,臣亦聞之,都事旣入來,而政院,使之出去,則此非都事之罪,乃政院之失,當該承旨,宜有推考警責之道矣。彦燮曰,此非承旨之過也。臣於其日,自入侍下來,而門鑰將下矣。聞其時金吾郞,已入金虎門,近仗軍士輩,誤傳政院下人之言以爲,闕門,今將閉,姑宜出去,以待明曉入來云。金吾郞,不可只信軍士之言,故送人問於院吏,則院吏以爲,以此難於取稟,留門,明朝入來下直爲可云,則都事還爲出去,此蓋下吏誤傳之致,承旨則初非預知者矣。若魯曰,入侍承旨,係是本院事,故如是爲說,而臣,招致金吾吏詳問事狀,則其時都事,坐於當直,使府吏,私通於政院吏,則院吏答通以爲,承旨,分付如此,故不得已還爲退去云。都事拿推命下之後,政院,似當以此事狀,有所仰稟,而終不爲之,當該承旨,宜有推考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今當聖上逐日開講之時,宜有僚員之濟濟,而近來上下番,僅免闕直而已。雖如懸吐等事言之,必待諸僚之一會,與之商確者,自是館規,而卽今諸僚,或在禁推,或在呈告,至如應敎李宗白,修撰尹汲,除拜已久,尙不上來,宜有催促之擧矣。尙星曰,李宗白之當初引嫌,雖由於韓德厚之疏,而尹容之處義,猶不可以此自畫,則況宗白乎?臣之黜補後,宗白,又以同時黜補,作爲嫌端,而臣則已爲冒出,誠亦有愧矣。自上,方孜孜開講,講官,宜濟濟以備,而在京之人,方在禁推,在外之人,又不上來,不可無敦勉警飭之道,竝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何如?上曰,李宗白之一向撕捱,可謂支離,尹汲,尤無義,依所達,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尙星曰,南泰良,一出膺命,數日入直,而以病卽出,旋爲呈單,亦甚非矣,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其人,果似有病,而不可一向引入,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尙星曰,今當逐日開講之時,臣等,學識貿貿,不足以仰贊緝熙之工,而山林之士,則與科目人有異,故祖宗朝,敦召儒逸,出入講筵者,欲其開發而裨益也。頃者李宗城,以沈錥事仰達,使之遞其臺職而入侍經筵矣。此外,又有魚有鳳、朴弼周、尹東洙、梁得中,而皆是從前禮遇之臣,不可與沈錥,有所異同,自政院,竝一例催促上來,何如?上曰,魚有鳳之除實職,梁得中之拜承旨,予固有意矣。儒臣所達人處,從前別諭已多,而皆歸文具,史記記之,必譏其君之徒尙文具,與其尙文具而貽後人之譏,無寧使後人,謂今日無儒,謂其君不好儒矣。若魯曰,至誠召之而不來,則彼固過矣,若竝與文具而廢之,則非矣。尙星曰,自古儒逸,未有召而卽來者,一召再召,申勤別諭者,元非在上者之文具也。上曰,使此人等,誠如古人之事,有行道之志則來焉。如不可爲,則去之無妨,而今則不然,且其中,亦有不伸其心,則不肯上來者矣。尙星曰,儒豈有如此心耶?此不過不敢當職名,而不果來矣。上曰,若使山野之人,其心,如予心則可矣,而每與世俗之心,同,此予所以爲悶者也。若魯曰,先朝招賢之時,其誠禮當如何?而猶以招賢不至,歎至發於吟詠,而今殿下,則旌招之禮,未嘗勤懇,而亦不無厭薄之心矣。其召而不來,已無足怪,而此後則又將與敦召之虛禮,而廢闕之,此恐有歉於待儒逸之道矣。上曰,汩汩於世累者,固有患得患失之心,故十九日下敎後,猶不能覺悟,而至於山野之人,則謝棄世累,其心如水之淸,而亦不能快悟,其所自期者,必曰吾志未伸,無可仕之義云矣。其言雖若此,予志已堅定,豈有尺寸加減之理乎?尙星曰,沈錥、尹東源,儒逸士也。臺銜之許解,可矣,而至於尹淳之遞職,臣意則終涉無義矣。聖意則欲其少伸其意,而淳之自處,有若致仕者然,豈不過乎?山林之士,科目之人,其待遇之禮不同,而殿下有假借之病,而每欲曲盡人情,故有此等處分矣。上曰,尹淳則初非以職事召之也。其所許遞,予固有欲伸其情之意,而其心所自處則過矣。上曰,講官先爲退去,注書出往,輪臺官入侍事,分付。 ○甲寅七月初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輪對官忠勳府都事金聖廈,宗簿寺主簿李英輔,掌苑署奉事具梡,養賢庫直長崔一星,東氷庫別檢李秉健,入侍。上曰,輪對官次次進前,聖廈進伏。上曰,職姓名。聖廈曰,臣乃忠勳府都事金聖廈也。上曰,履歷。聖廈曰,臣於戊申年,除拜貞陵參奉,遷廣興倉副奉事、長興庫主簿、禁府都事、司僕寺主簿、翊衛司衛率,壬子八月,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聖廈曰,所掌則收拾奴婢田畓及錢穀等物,以爲接待勳臣,又兼忠翊府,每朔,點閱忠翊衛,付番於闕內矣。上曰,所懷。聖廈曰,本府,有有司堂上三員,如有些少弊端,則草記變通,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曾前入侍否?聖廈曰,臣於昨年,亦以輪對入侍矣。英輔,遂進伏。上曰,職姓名。英輔曰,臣乃宗簿主簿李英輔也。上曰,履歷。英輔曰,臣於丁酉年,初授靖陵參奉,遷司饔奉事,以進宴都監監造官,陞授內資主簿,移監察拜戶曹佐郞,除永同縣監,遞還,後除尙衣別提、戶曹佐郞、漢城主簿、咸悅縣監,其後又除戶曹佐郞,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英輔曰,宗學講坐起進參外,無他職掌矣。上曰,所懷。英輔曰,本寺,無大段弊端,無可達之事矣。梡,以次進伏。上曰,職姓名。梡曰,臣則掌苑署奉事具梡也。上曰,履歷。梡曰,壬子,初授南部參奉,癸丑,移本職矣。上曰,職掌。梡曰,本署,所次知者,乾果也。上曰,遺在。梡曰,遺在雖有四百五十石零,而果物,異於錢布,腐敗不能久藏,但有流來文書,此乃流來遺在,非時遺在也。上曰,所懷。梡曰,本署,有提調,故小事則郞官,稟目變通,大事則提調,入啓變通,而且本非米布衙門,故無大段弊瘼,別無陳白之事矣。一星,以次進伏。上曰,職姓名,一星曰,臣卽成均館博士兼養賢庫直長崔一星也。上曰,履歷。一星曰,己酉,擢文科,初付成均館學諭,例遷學錄、學正、博士,而兼養賢庫直長矣。上曰,職掌。一星曰,所掌,錢布也。上曰,遺在。一星曰,時遺在,錢五兩,木則全無矣。上曰,所懷。一星曰,本庫雖不無弊瘼,而小則自下變通,大則主管堂上,入啓變通,別無所懷之可達矣。上曰,明經科乎?製述科乎?一星曰,己酉式年,講經科矣。上曰,居在何地乎?一星曰,在於江原道江陵地矣。秉健以次進伏。上曰,職姓名。秉健曰,臣卽東氷庫別檢李秉健也。上曰,履歷。秉健曰,壬子,初授禁府都事,癸丑,相換本職矣。上曰,職掌。秉健曰,所次知者,祭氷進排也。上曰,遺在。秉健曰,連續進排,元無遺在矣。上曰,所懷。秉健曰,所掌,不過氷丁,無弊瘼之可達者矣。輪對官,次次退出。彦燮曰,政官,更待下敎,牌招事,分付,而方有臺諫三員之闕,牌招開政,何如?上曰,依爲之。承史遂退出。 ==7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 ○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李光溥,陳疏入啓,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式暇,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新除授右承旨鄭來周,同副承旨金龍慶,今日不爲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彦燮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呈告,或式暇未肅拜,或陳疏入啓,除在外陳疏外,呈辭未肅拜式暇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李性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單。久不行公,重囚究覈,一日爲急。判書及新除授參判趙連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彦燮曰,三使臣引見。 ○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吳瑗,副修撰兪健基、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申宅夏、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申宅夏之不有君命,無義撕捱,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兪健基則於今,更無可嫌之端,徒守固執,違命尋常,其在分義,豈容若是?以此等儒臣,紀綱日下分義掃地,決不可任其無義固執之撕捱,竝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而吳瑗批下,亦爲牌招。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禁推傳旨,傳于必寧曰,南泰良之違牌,病乎?嫌乎?姑息承命,復事違召,此等分義,始見泰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只推,待明朝牌招察任。 ○必寧,以內乘,以一提調意啓曰,內乘李昌壽,今番使行時,臣以軍官率去,仍爲檢察,貿取御乘之地矣。出疆往來,將費累月,內廏重地,不可久曠。內乘李昌壽,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二日,陳奏三使臣引見入侍時,太廟展謁。以今月望後,更爲推擇事,榻前下敎矣。展謁吉日,更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俱吉云。此四日中,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十九日定行。 ○以渭原郡守禹夏亨改差傳旨,傳于尙賓曰,移差平安監營中軍,則渭原,自當出代,此傳旨還下。 ○右承旨鄭來周疏曰,伏以臣,向來待罪邊邑,忽逢天地間罔極之誣。臣不勝骨驚心顫,仰跼俯蹐,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念臣平生,與凶逆,影響不相及,其所以創出如此虛謊之說者,臣誠莫曉其所以。特以臣,憃愚倥侗,百無一能,而濫蒙拂拭之淸化,以塵大夫之下列,涯分之太過,鬼物之陰忌,而致此白地之橫厄也。幸而天日之下,賊情難逃,旋以誣捏自服。而顧臣怖畏之餘,危懼之忱,夙宵凜惕。若隕淵谷,迺者千萬夢寐之外,忽有銀臺新命,如臣無狀,猥荷天地父母之覆幬生成。一至於此,臣之闔門,聚首攢祝,惟以生隕死結,爲萬一涓塵之圖,而臣之蹤地,旣如是危迫?惟宜屛跡朝端,杜門自靖,其何敢揚揚復入脩門,翺翔於近密之班乎?且臣前日所叨,邊任,爲任甚重,臣固自量其才地之萬萬不稱。到任之後,連呈籌司,而情不見諒,人或視爲規避,邊任,一向相持,殆過半載,畢竟臺言峻發,備論其病昏之狀,而遂以遞改,其在公私,實爲萬幸,而臣之冒居職次,奄踰一朞,無一毫報效。徒令公家事,無限狼狽,臣尤惶隕慙恧,不知攸措也。抑臣之病昏旣甚,雖當下邑,猶不免顚沛。況此喉舌出納之地,何等重任,何等緊務,其不敢冒沒承當也決矣。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下,而百爾思量,終難冒進,玆敢陳疏徑退。伏乞聖明,察臣危懇,亟許鐫遞,俾臣退守微分,沒齒田廬,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爾何辭焉?末端撕捱,尤不爲過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於臺職,累試蔑效,居恒愧懼,若無所容。今此亞憲新命,忽及於經年屛蟄之中,臣於是,益復驚惶隕越,不知所出。日昨,承牌出肅,只爲粗伸分義而已,非敢有因仍盤礴之計,而尋單見阻,涉旬虛帶,瘝曠之罪,更無所逃。又自數日來,臣之老父重患暑感,寒熱交作,嘔泄兼發,癃羸澌削之餘,轉輾添劇,種種症狀,罔非危惡,多般調治,有加無減。臣無他兄弟,獨自扶護,轉側之惟臣,葯物之惟臣,糜粥水飮之節,亦無臣則失時。以此情理,尙何望其離捨而供職乎?玆敢略具短疏,仰暴至懇。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矜諒,亟許鐫遞,以幸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遭罹不幸,積逋威命,刑憲不加,敦迫愈摯,惶隕感激,莫省攸措。噫,出入文陛,瞻近耿光,是臣之素願也。自犯慢蹇,甘心重辟,豈臣之所欲哉?惟其至愚極戇,居職無狀,一開口論人,而罹此無前之變怪,羞辱朝廷,玷衊經幄,實自臣身始焉。此臣所以俯仰慙悼,靡所自容者也。惟我聖明,憐臣愚妄,自觸機穽,至引曾傳,委曲戒諭,臣雖冥昧,寧不知感?噫,臣之筵奏疏論,祗效職責,憯鋒之來,非不自料,而一心斷斷,惟爲國耳。第念經幄之臣,風議是司,一語得失,所關固重,果使居論思之地,有悖出之言,辜恩慢官,厥罪難逭,臣心於此,一倍惶恧。嗚呼,大明下臨,靡幽不察。凡臣所被誣悖之語,疏批筵諭,洞賜昭釋,從古臣子,得此於君父者,幾人?許多撕捱,寧復可論?而惟是咫尺之守,亶出苦衷,誠以爲人臣者,聞此不忍聞之醜誣,而猶且諉以反詈,晏然冒進,彯纓結綬,不復存怵惕憂畏之心,則私廉微諒。姑置勿論,卽其蔑義分而無忌憚,莫甚於此。從今自處之義,惟當仰戴孔昭之天鑑,恭守勿較之諄誨,杜門屛跡,以全微尙而已。且臣於持平李載厚之疏,亦有所危蹙難安者。夫臺地立落,公議至嚴,厥或未允,爲罪實大。今緣處置一事,受人齗齗,經歲未已,卽臣言議之不足服人心,亦可見矣。況其爲言,或曰,反辭譏詈,或曰,作爲欛柄,謂若臣,有意吹覓,不當遞而請遞者然,臣竊訝焉。當閱武之時,兩營之均有做錯,衆口同傳,爲日亦久。獨憲臣之一聞一未聞,誠亦異事,而其不能竝擧,終未免苟簡,則請遞之論,烏得已乎?其疏,又以臣不自言而獨責人,爲臣之咎,此其自待雖太薄,而待臣亦良厚矣。臣固巽劣,居公論之任,可言而不言者,誠亦多矣。雖微人言,臣實自愧,然王朝設官,亦各有分,如使任經席討論之職,事無鉅細,必皆替臺閣而彈刺,則無乃有侵官之嫌乎?無論其言之當否,其首尾侵切,殊極深緊,此於目下,又添臣不可進之一案矣。噫,臣之蒙學駑才,其於龍象邇列,豈或毫分近似,而怵迫嚴命,冒昧趨承,誠欲自呈其不肖之身,庶冀日月之明,悉燭醜劣之實,而前後自貽顚沛,孰非臣濫涯溢分之辜也?乃頃,一二重臣,或奏或疏,混擧臣名,至瀆聖聽,臣雖無狀,素以樸拙自勉,而不意一朝,乃以此身,上欺聖聰,追思至今,羞愧弸中。然以臣今日所遭,辭受去就,非所暇議,則亦何敢覼縷爲言,有若克讓之爲哉?惟其梔蠟之質,不可自誣,穽弩之蹤,又在必退,天日之照,抑何待賤臣之瀆陳也?伏念我殿下,至誠懋學,日勤晉接,而顧緣臣等之撕捱,以致館直之苟簡,每奉勉出之隆旨,益增罔赦之大戾,至於反躬自咎之敎,金石可透,豚魚可感,而臣則頑然冥然,若不知有分義之至嚴,恩遇之至渥者然。上而孤簪履之聖眷,下而負犬馬之微忱,跼蹐高厚,何以爲心?伏惟大化成物,各遂其恒性,聖人立敎,莫重於四維。乃臣苦辭危懇,雖極區區,亦宜蒙仁覆之天,俯賜矜諒。況其進退之義,不特關臣一身者乎?臣之披瀝肝膈,不自知止者,寔惟仰恃聖明之在上焉耳。一言有餙,天必鑑之。伏乞天地父母,特垂明察,許臣屛退,治臣積戾,以嚴王綱,以靖私義,不勝大願。臣治疏將上,天牌儼臨,驚惶震惕,隨詣闕外,而玉階方寸,進身無路,拜章徑退,罪尤萬死。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下,猶事撕捱,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末端所嫌者,尤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陳奏三使臣引見時,陳奏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書狀官黃梓,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命均進伏曰,近來三庚未盡,暑熱特甚,聖體若何?而水剌寢睡,其無不如前之患乎?上曰,無事,而寢食,比前似少減,蓋由於日候極烈之致也。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頃有夜對之命,不但夜氣,亦甚蒸鬱。短宵久臨,恐致勞傷,伏不勝憂慮之至。上曰,使講官,讀而聽之,又與之討論文義,實有勝於無睡轉輾矣。命均曰,就寢靜慮,自可入睡,深夜臨筵,過時不寢,不知不覺之中,豈無傷損之節乎?上曰,今當拜表,更無稟定事耶?命均曰,臣之看文字,本不緊着,故不能詳知,而今則似無大段執頉之慮矣。文秀曰,當初不通於瀋陽將,且不捉金永昌,則其敗事必矣。知其必敗而不往,則非臣子之道,故臣果請往矣。今則事頗詳密,庶可無患,而以十人,殺十三人,終爲未審,彼若問之,則可慮。且朝鮮事,每下禮部,故渠輩爲之周旋,而今則直奏雍正,若下刑部,則周旋之道甚茫昧,是又可慮。在皇明時,則言語或有得力之道,而卽今則雖有包胥之忠,儀、秦之辯,似無奈何矣。且瀋陽將査聞,若不入來,則事將緯繣,而王靈所曁,自可順成,顧何必預慮其或不順耶?上曰,苟盡在我之道,則何關於禮部、刑部耶?瀋陽將奏聞,必入去,可無他憂,而但細洞十名,或慮爲執言之端也。文秀曰,此則猶有可言,乘夜突入,則雖十人,足可殺多人,以此言之,庶可解其疑惑矣。命均曰,無別樣可達之事矣。上曰,書狀,每不就仕,今日以使价,始得見之矣。梓曰,臣,情跡不安,適逋威命,而今因使行,獲瞻天顔,廻還後,雖死塡丘壑,可無餘憾矣。命均曰,臣之待罪藥院者數年,未知醫藥之理,雖無保護之功,而惟以朝夕承候爲幸。今當遠離,不任下情之缺然,近來聖候,自然有逐年不如之節,少失節宣之道,易致傷損之患,而殿下,於凡事間,有不忍耐之病。且忽於調攝頤養之道,當此酷熱,豈無疲惱之時?而連日召對,間又夜對,勤學之誠,孰不欽仰?而不量氣力,如是勤勞,臣竊悶焉。秋展謁,雖是情禮之不可已者,而老炎轉甚。自今八九日之內,必無暑熱之或退,姑竢日涼,而退行得宜,惶恐敢達。文秀曰,殿下自保之道,當如子弟之待老親矣。今年節晩,十一日,猶當爲極熱矣。稍待涼生,退行無妨,而大臣,今當出疆,至誠仰達,宜有俯從之道矣。上曰,予於可守之處,則不爲撓改矣。秋序已屆,何慮極熱?而卿方遠出,有所陳請,豈可固執而不從乎?以望後差退事,分付。文秀曰,頃以祥明事有敎,而我國使入去,則輒來見云,甚爲難處矣。上曰,使臣當知而不知,譯舌輩則當禁之而已。文秀曰,此非國家之可言,亦非臣等之所可與知者也。上曰,如馬匹事,有用處云者,極可痛也。渠雖無識,以故土思之,豈敢若是?曾聞趙道彬赴京時,亦來見,而其時則官卑云矣。命均曰,日月其邁,秋序忽屆,今年亦已過半矣。君臣上下之所共懸望者,其或有幾微耶?臣方遠離,下情,一倍悶鬱,而若及還朝之時,獲奉喜慶之報,則其幸,當如何耶?第伏念廣求嗣之道,固非臣子,所宜請者,而亦不可只恃一處,而虛送歲月,惟在聖上深思處之。上曰,卿,三年藥院,企望常切而卿等所望,與予何殊?此非爲予一身,爲宗社也,爲三宗血脈也。言念及此,不覺氣短,否極泰還,天道之常,故予嘗以此,言于李判府事,而厥後已過累年,有否而無泰,是可歎也。命均曰,曾以修人事待天命爲敎,天固不可必,而亦當修人事以待之矣。上曰,若係於人事之修,則古往今來,寧有繼後之人乎?文秀曰,凡修人事之道,無一毫未盡,而天猶不顧,則固無奈何。然修人事之道,固非一端,臣請略陳之。三百年宗社之托,在殿下一身。殿下之身,安然後,可以議求嗣之道,而近來頤養保嗇之方,甚不自愼,或有愆和之節,而不思靜攝之道,精神,每費於不緊之地,水剌,或進於過時之後,如是而豈無受傷之患耶?此已有乖於脩人事之第一節也。雖以私家言之,婦人,或有血氣不足之病,則廣求良醫,多試藥餌,以爲懷孕之道者,靡不用極,此亦爲修人事之道,而殿下於此等事,亦多有汎忽者矣。臣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桎梏㭢gg桁g楊,或非其罪,則必宜推之以好生之德。飢饉顚連,不能自存,則亦宜施之以若保之惠,殿下蓋嘗有是心矣。常持此心,無或少忽,務盡其恤刑仁民之道,則亦豈無積善致慶之效耶?大臣所達,有難專恃於一處云者,亦爲修人事之道,而婦女性褊,易生怨恨,見今係望於産育之婦人,若或因是有不安之意,此亦可慮矣。殿下常於宮闈之中,以卽今形勢不得不已之意。申申敎誘,使其心,有所感歎,而藹然有和樂之氣,則其有得於廣求嗣之道,爲如何哉?臣嘗獨宿外舍,不覺悽苦,撫念身世,妄測聖意,每以爲殿下獨處深殿,當作何懷矣。今殿下不修人事,而只歸於天,此殆近於諺所謂臥柹林之下,望其實之落于口也。上曰,所達好矣,而其中保民之說,尤好矣。昔者大明太祖,喩恭愍王以求嗣之方,愛民之外,無他道云者,雖似迂遠,而甚爲緊着。一國之內,苟無匹婦匹夫之不獲其所,則和氣盈乎天地之間,而自有福慶之來者矣。文秀曰,臣,每有所欲達而不敢言者矣。伏聞殿下關雎之樂,不足,臣竊爲殿下慨然也。治國之道,本於齊家,故臣曾於待罪春坊時,講大學而有所諷諭者,殿下其或記有否?以殿下英明,而猶不思修齊治平之工,自有其序,不但爲殿下盛德之累,亦豈非和氣感傷之道乎?伏想東朝,必以殿下無關雎之樂,而有所憂歎。亦念翁主,以父母無和樂之意,而有所愍鬱,其在父母子女之情,必有如是者矣。殿下何不思順慈聖之心,而慰翁主之懷耶?殿下必勉强行之,使宮闈之間,常有和樂之氣,則亦豈無福慶之及於後嗣者耶?雖以凡人言之,年少之時,或有不協於意,馴致反目之境,而及其年紀許多,智慮漸長,則必惕然反悟,能有宜家之樂矣。我殿下若聞一窮民之不自保,則輒愛憐之軫恤之,而獨於妃匹之際,不少顧念之者,抑何事也?殿下春秋晼晩,旣非少壯之日,學問高明,備盡窮格之妙,而至於此等易曉處,而終不悔悟,此臣所以爲殿下慨然者也。以殿下政事施措觀之,孰不曰英明睿智,而臣愚死罪,似有不足於明智者矣。近聞筵中,以《詩傳》進講,臣謂侍講諸臣曰,其能因文義進達,而感動我聖上耶云,則皆以爲不敢云,臣亦爲講官惜之也。大抵講學之道,若不體認行之,則終歸於口讀而止。殿下講及周、召之篇,而又無體認之意,則雖日講十篇,有何益哉?上曰,靈城,人皆謂之狂矣,而此等事,有過人處矣。春坊時所達之言,予豈忘之耶?文秀曰,不用其言,則與忘其言無異,顧何補於至今記得耶?上曰,豐原君,曾有所達,金始燁,亦以忍字勉予,李判府事爲賓客時,亦有所陳戒者,予豈忘之,而諸臣,猶不知予心矣。予豈待臣僚進達,而有所悟也?靈城所謂少年時不免云者是矣,而予年已過四十,豈如少年時乎?不知予者,謂之關雎之樂,不足,而知予者其誰也?君臣猶父子,何事不言?而此等事,終難剖析而明言之矣。文秀曰,筵席事體至嚴,與私室酬酢有異。臣不敢極言竭論,而人君御邦家之道,其本存焉,則豈若閭巷匹庶輩,薄待其婦女之事乎?以殿下明聖,若周遍思量,則足可以洞然覺得矣。上曰,予雖無學問之工,豈如匹庶之爲耶?命均曰,宮闈間事,雖未能詳知,而趙顯命、尹淳輩,曾有所達,故臣亦略知之矣。上曰,豐原、靈城,性稟不同,而皆欲感動予心矣。言雖過中,予當虛受,而至於豐原所謂各殿誕日頒囊時,中宮殿香囊,不如他殿之物云者,誠不滿一哂,同是一色之錦,而一體裁縫者,則豈有優劣之可言哉?事甚細瑣,而其所問答,載於日記,則孰不知之乎?豐原則疑之太過矣。靈城則直諫可嘉矣。命均曰,正于內正于外之道,聖上當各別留念矣。以私家言之,則或有不相得之間,而待遇之節,如有未盡,則婢僕輩,視以有怠忽之擧,此固必至之患也。嚴勅壼外,無有未盡之弊,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此則過慮也。予豈於此等處,而有未盡者乎?尙賓曰,大臣與靈城所達,皆出於忠愛之誠矣。古人曰,二南,王道之基,而其中,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云者,尤宜體念於今日者也。樛木,如王后,葛藟,如衆妾,后位旣定,衆妾皆從,乃有此福履綏之之休矣。上曰,承旨所達,有意,予當留念矣。命均曰,今年年事,若無大害,則庶有少豐之望矣。上曰,見豐原疏則城役已訖云,此可謂有志者事竟成矣。且觀農形之狀,則今番雨水之不甚愆期,亦可知矣。命均曰,三南則皆然,而北道、西路,可慮。狀聞則雖未知果爲的當,而在朝家之道,當預慮賑救之策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戶曹自辛壬兩年後,朝家多有減省者,故卽今所儲,足支明年云,其節損之效大矣。伏願無弛此心,務從節約焉。上曰,大臣勉戒之言,可不體念焉?上命宣醞,小宦,各奉盤,置諸臣之前。文秀曰,荷此宣醞,諸臣無不食之,而臣之病狀,妨於呑下,居常所食,多從病處漏落,甚不潔,故不敢食,惶恐敢達。上曰,嚙乾則何妨耶?文秀曰,嚙乾則病處牽痛,故常時亦不能爲之矣。上曰,靈城之病,尙如此,遠行,極可悶也。文秀曰,臣病,雖如此,足可無事往返,而但大臣,常好飮,頻近杯酌,此宜有戒矣。上曰,承旨則予知其好飮,而大臣,亦好飮耶?命均曰,臣本無酒量,亦未嘗好飮。文秀所達,過矣。古人則有以笠帽飮者,而近來朝臣中,絶無善飮者,此亦比古降殺矣。上曰,如閔鎭厚酒量者,今無之,此亦不及於古人,甚矣。文秀曰,古則稱以風流客者有之,而今則苛細是務,蕭索太甚,遂成一代之風習,而全無渾厚之氣象,故人才又從而不出矣。上曰,靈城之言,是矣。行酒畢,上曰,承旨盡飮三盃耶?尙賓曰,臣飮二盃,而似過量,故一盃則不敢飮矣。上命更以二盃,賜尙賓曰,承旨善飮,而不盡三盃,故復以二盃勸之。尙賓,起拜飮訖,遂撤床。文秀進曰,慶尙監司徐命彬,尙不出肅,下直無期,夫馬之曠月留滯,極可慮也。其才足當一面,而每有自便之意,至今不出,亦是不欲赴之意也。上曰徐命彬,又不往,則紀綱,將無餘矣,豈有如許道理耶?命均曰,是臣之弟,臣豈不知?不但病不堪事,其才亦不足以當嶺藩煩劇之地也。文秀曰,其人,雍容不迫,雖至難治之地,足以恢恢當之,亦必有可觀治效,嶺藩,豈有不可當之理哉?朝家今日不送命彬,則紀綱之壞損,當如何?宜有別樣催促之擧矣。尙賓曰,向以文烈公子孫錄用事下敎,而高敬命子孫,以武科出身者,時在楊州,尙未得寸祿,宜有拔用之道矣。命均曰,以高敬命子孫錄用事,有命則可矣,而不然則不當陳達者也。文秀曰,臣有所懷敢達,前朔州府使鄭德鳴,卽古丁卯胡亂時倡義成功人鄭鳳壽之孫也。臣在嶺營時,德鳴爲虞候,不但其祖之事功,有不可忘者,觀其爲人,可堪字牧之任。故臣果薦之於秉銓之臣,移拜河東府使,則其才諝勤幹,固合任使,且其淸白一節,尤有過人者,心常嘉歎不已矣。今聞平安監司,以貪濫無比,爲下考之目,人固未易知,而豈其前後,判若二人耶?臣亦嘗待罪藩任,凡於褒貶之際,或憑廉問而有爽誤者矣。今此貪濫之題,若的實,則不可不嚴懲,若或不實,則當之者豈不冤枉哉?臣意則拿問德鳴,使道臣,詳査其貪濫虛實,似好矣。命均曰,臣亦因前義州府尹黃晸,而聞其居官至淸,今番監司貶目,目貪濫,甚可訝矣。上曰鄭德鳴事,旣以貪濫無比爲目,則不可置而不問,拿處,可也。{{*|出擧條}}文秀曰,昨年講經及第韓宗濟,乃掌令之孫,且太宗大王外家也。在京則當爲閥閱,而只以在於北道之故,旣見漏於槐院,至今亦不得爲假官,其在朝家收用北人之道,甚歉然矣。尙賓曰,西北人,不許槐院,已有規例,此何可上煩天聽乎?上謂命均曰,未回還後,若聞喜報云者,實出於至誠矣。使卿假銜,豈有是理,而自爾至於此,甚可慨然。卿與右揆在朝,而卿方遠出,心甚缺然,副使則有病,書狀,乃經幄舊臣,當此極熱,俱作遠行,宜各自勉,善爲往返。命均曰,雖無勉戒之敎,而國事所重在焉,敢不自愛,而區區所望者,惟在回還後,獲聞國有慶矣。梓曰,今當國有事之時,猥膺使价之命,而聖敎軫念至此,不勝惶感之至。上謂文秀曰,頃於卿罷職之時,始欲仍遞,而右相有言,故雖未果焉。今番送卿,亦出予意也。卿之病狀如此,從宦尙難矣,萬里行役,何以爲之?極可悶慮,擧世謂卿狂矣,而予則曰非狂也。非卿,今日亦何聞讜直之言乎?只恐可用之人,因此遠役,受傷添病矣。卿須愼之愼之。且卿,以奉老之人,有此遠出,卿母勸子不避難之意,固已嘉嘆。卿亦以國事自任,而但其去留之際,母子心懷,當如何耶?卿雖遠出,卿母則宜托於予矣。使政院,頻頻探問,卿母若有病,則當以藥物惠之耳。文秀涕泣曰,臣以爲國死事之誠,初雖請往,而拜辭慈母,懷事難抑。臣自在春坊至今日,受遇非常,以臣之故,而殿下之恩數,輒至太濫,惶感之極,不知所達。命均曰,譯官李樞,不得已率往,而冠帶則未安,白衣亦似不可矣。文秀曰,此必陳稟然後,當令權着冠帶矣。上曰,三使臣之意皆然,則査對時,便服不可,使之權着冠帶,宜矣。命均曰,渭原郡守禹夏亨事,臣於頃日,有所達,外人則不知,或以爲爲夏亨地,而臣雖無狀,豈爲一武弁,而煩稟乎?今以監司私書見之,則出送渭原,不可矣。文秀曰,臣嘗知其爲可用,而薦於豐陵,爲營將。今番犯越人捕捉時,亦有功,而監司與江界府使私書中,罪人有可捕得之幾云,若於此時,而使禹亨,出送邊地,則事甚不密,或移除他窠,則自可無形跡矣。上曰,其私書,有何曲折耶?命均曰,監司似聞眞的之報矣。黃哥與理山越獄罪人趙姓者,通謀往復,而其私書見捉云矣。文秀曰,朴師洙於此等處,不惜千金,必欲捕得,當此邊憂之日,有若腹心之疾,若得譏捕,則何幸何幸。命均曰,機事欲密,則夏亨,不可許赴渭原矣。上曰,有可移之窠乎?命均曰,近來平壤中軍,自兵曹備望差出,而今方有窠,監司亦願以夏亨差送,許遞渭原後,移拜中軍則,似好矣。上曰,然則依爲之,而自下當循例擧行者也。命均曰,且見監司啓本,則邊事,亦可慮矣。文秀曰,此似非可慮,乘馬尙gg常g往來者,何可盡禁耶?上曰,此在道臣,非朝廷指揮之事也。卿等今行,當與監司相見,言及爲宜矣。命均曰,慶源開市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兵使所請,迂闊矣。此則決不可開路,勿爲撓動,可也。命均曰,日晩將退,願瞻望天顔,仍起坐瞻望後,更爲俯伏曰,玉色,比前似瘦,必由於暑熱而然矣。下情,不勝憂悶,區區私望,惟在於保嗇之道矣。上曰,拜表時,雖無臺諫,一邊行之,一邊稟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金城縣監尹光毅。 ○彦燮啓曰,小臣,省鞫坐起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眞淳啓曰,右承旨鄭來周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鎭日違牌,無意膺命,重囚究覈,尙今遷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尙賓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來周曰,召對爲之。 ○尙賓,以備邊司言啓曰,喬桐水使元弼揆,以其身病,累呈辭狀,故連以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內,瘴氣所傷,吐血喘急等症,實有生行死歸之慮云。閫任遞易,實涉重難,而實病之危重,如此,則亦不可强令察任,京畿水使元弼揆,姑爲許遞,何如?傳曰,允。 ○彦燮,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全思逸手本,則保放罪人卞觀夏,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蔚山府使安慶運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安慶運,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日中日時,左哨一旗三隊第二名安岳軍韓忠先,以監的軍,貫革付標之際,同哨軍元進三,所持繩火,落於鳥銃火門,鉛丸徑發,直向貫革,中於忠先背部,貫出胸間,卽爲物故,事極驚慘。題給斂葬之具,令該哨,姑爲埋置,起送其族屬,使之返葬事,分付本官,而事雖出於無情,不能謹愼之罪,在所難免,元進三,及監放旗隊長敎師等,令本廳,從重決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金龍慶疏曰,伏以臣,昨年冬,待罪春曹佐貳時,適有園陵奉審之擧,而猝得風痺癱瘓之症,未免膺命,再被嚴旨,一遭置對,而幸賴睿明洞察,聖慈曲貸,特軫濱死之危喘,卽脫冷圄之幽囚。臣,歸伏鄕廬,感戴洪造,庶幾癃痼之狀,終荷矜愍,釁累之蹤,永不甄錄,不意除旨復宣,職名如舊,回罪爲榮,感極涕零。宜卽盡氣疾趨,小贖前愆,而臣之本來情地,萬無復廁周行之望。且於冒暑往來之際,別症兼作,頃刻垂絶,雜施鍼焫,幸得少蘇,顧其源委已痼,不比一時偶感,長程跋涉,實難自力,而職名虛帶,已過三朔之久,分義所在,不敢許久偃伏,不得不扶舁寸進,來伏京寓,而撼頓之餘,病情越添,昏倒不省,日加一日,疏籲未徹,長單且阻,一味縮伏,惶隕度日,迺者,喉院移拜之命,又出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惝怳震越,尤不知置身之所。顧臣難貰之罪,當退之義,前後號訴,非止一再,不但儕僚之所共知,抑亦天鑑之所俯燭,想或不待覼縷,幸蒙矜念,而第自遘疾以來,眼暗脚痿,頭童齒豁,作一老朽廢疾之人,雖病勢稍間,神氣少蘇之時,戶庭起動,亦未如意。前日所叨之職,係是閑司,而旣不敢爲趨承之計,況此出納之地,顧何能夙夜奔走,以效其職責之萬一哉?左右揣量,斷無束帶造朝之勢,坐犯違傲,恭竢譴何,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於是,進退狼狽,衷情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仍伏念越自六七年來,臣之謬叨恩除,不爲不多,而誠以負犯莫大,廉義至重,不敢唐突冒受,輒皆遞罷而後已,間或有迫於事勢,一再膺命者,只爲粗伸臣子之義而已。非出於因仍從宦之意,則去就一節固無可論,情勢之難强,旣如此,病勢之難醫,又如彼,玆敢疾聲呼籲,仰暴哀懇。伏願聖明,特別諒察,俯垂愍憐,先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今方奉命出疆矣。臣所帶本兼諸任,竝命照例許遞,無曠職務,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所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修撰尹汲疏曰,伏以臣,積辭除命,累逋嚴召,論其負犯,萬殞猶輕。嶺海鈇鉞,奚所不可,而伏蒙天鑑孔昭,俯察微臣難冒之義,特有寬假,輒施例勘,而緣臣,迷不知返,畢竟自速置對,罪大譴薄,旋卽宥出,天地洪造,有若偏厚臣身,感祝之極,無以圖報。此際授臣宿研,除旨召命,聯翩下及於鄕郊屛蟄之中,臣聞命驚惶,益不知所以自容。噫,臣之本來自靖,實有咫尺之守,不可容易變動,此其情地事理,蓋嘗屢悉於前後疏供中,今不必更假一二譚,而伏想聖明,亦已洞照而無餘矣。今者,聖明,雖屢屢督出,無少假借,而若臣不可出之義則自初至今,亦一而已矣。百爾思惟,終不得其可出之說,不然則名塗美宦,是爲人情之所固欲,臣獨何爲而自甘寂寞,苦避至此哉?臣竊聞聖上,以臣之積久撕捱,不承明命,屢勤誨責,臣每一聞之,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聖明,不謂臣不肖,授以過分之職,豈不以臣,粗聞事君之義,去就出處,不至全然放倒故歟?今於聖敎之下,但知奉承之爲恭,而不知進退之有義,則是直婦寺之不若也。夫豈不與聖上簡拔任使之意,背馳之甚乎?堂堂聖朝,雖曰乏人,其不可以如許無識之輩,苟然充數於金華學士之列者,理無可疑。況今法筵日開,聖學方進,政宜極選端方博文之士,置在經幄,以責君德成就之任,此豈如臣等輩,所可承當者哉?以臣之不學面墻,揆臣之所叨職名,萬萬不相稱,而前此疏籲,未敢輒及者,不惟其近之於例讓。正以臣,卽今情地,尤爲難進之大防,他有所不暇顧耳。今則辭窮意竭,不得不竝此覼縷,臣尤不勝惶悚之至。且臣素患痰癖之症,已成積年痼疾,往往發作,劇歇無常,今年暑濕,受傷尤深,自數旬以來,疾勢日漸危篤,一日之間,或至數次昏窒,雜施醫藥,少無所效,種種症形,雖不敢仰溷天聽,而要之時月之內,萬無起動之望。設令事理情地,不至如前所陳,卽此病狀,已難拜命,馹召之下,爲日已久,而亦不敢進身京輦,仰首鳴號,玆從縣道,累此陳聞。伏乞聖上,諒臣情病,察臣苦懇,亟許遞改,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爲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之前後違傲,凡幾遭矣。律以邦憲,鈇鉞嶺海,固所甘心,而聖度過加涵貸,收錄不置,渥恩愈摯,臣豈不欲披露肝血,冀幸慈天之體諒,而自承反躬之聖敎,惝怳震{{!|𢥠|⿰忄雙}},五內失守,嚴旨之下,輒控私懷,實有猥越之懼,抱玆耿耿,趑趄至今,乃者特敎遄降,辭旨截嚴,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人臣,負此罪名,將何以自立於覆載之間乎?直欲立地滅死,而不可得也。到此地頭,若以煩瀆爲嫌,終自阻於仁覆之下,則螻蟻之微,懷有衷悃,尙復誰因而誰極乎?念臣,本以世祿之裔,向晩一第,遭値明時,前後拂拭,揚歷淸華,聖恩所被,身非己有,雖其年邁材薄,無足以稱塞萬一,而筋力奔走,卽臣分也。湯火蹈赴,亦臣志也。況又粗聞不竢駕之義,則顧以何心,有命輒辭,有召輒違,甘自陷於逋慢之誅哉。是其中,有萬萬至難强者存焉故耳。臣之斷劃於見識,已自被錄之初,誓在于心,堅如鐵壁。此非獨所遭之非常,抑實有自處之已審者矣。臣雖愚無知識,而天賦中一段羞惡,幸未泯沫,惟此把作一身之大防,容可以藉手事君,恐或之毁壞焉。區區自勉,矢死靡化gg他g,此豈圖占便宜,故事撕捱,可已而不已者耶。噫,自古人臣,事其君也,苟或於義,有不可,則寧伏刑章,而不敢奉承者,夫豈輕君慢上而然哉?直爲其匹夫之諒,不可遽渝,嚴威震霆,而有不變,利害切身,而有不顧,以全其咫尺之守,要以有他日報效之地,此廉義之所以爲人臣進退之大關捩者也。臣若於今日,怵迫嚴命,淟涊冒出,蕩無矜持,惟祿之是耽,則所守旣喪矣。人將不食其餘,臣庸是大懼,放頓不得,寧被誅殛,不敢以趨承爲恭者,非專出於臣身自靖之計也。其處義得失,實有關於國家四維之治,非細故也。然則聖朝處分,宜有審於輕重取捨之分,以開其一條轉身之路,恐不宜一向迫阨脅督,使不得轉動,驅以納之喪廉失義之科,以貽世道無窮之害也。臣又伏聞曾在先朝,登瀛諸賢,有以人言,或終不出,或黽勉出者,其去就雖異,而各自有所執,不害爲殊塗同歸,此非久遠故事。今其人,尙多見在朝野,則此實士流已行之美規。如臣駑劣者,雖不足比論於先進,而顧其所處所遭,前後無異,則今日朝家之所以處之者,亦豈無其道歟?若使臣,苟有一分可强之勢,豈敢不仰承至意,顚倒出肅?而惟其守株之愚,迷不知變,眞若頑如木石,而不之動者,論以常憲,死有餘辜,惟有速被誅譴,少贖罪戾,是臣日夕之所拱竢矣。臣情至此,其亦窮且戚矣。連控短疏,見阻喉司,衷情莫白,踪地愈蹙,囚首牢狴,甘伏鈇鑕,不意聖恩如天,特加寬宥,使卽膺命,臣雖愚迷蠢頑,豈不知含恩怵義,竭蹶承膺?而反復思惟,決難冒沒。玆於嚴敎特召之下,心骨俱{{!|𢥠|⿰忄雙}},進退維谷,不得不走伏闕外,悉暴肝膈之懇,敢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亟行鐫削,仍治臣蔑分逋命之罪,以嚴王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隕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豈容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初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來周,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若魯讀,自魯成公元年,至民之攸墍其是之謂矣。上曰,承旨讀之,來周讀,自楚師及宋,至遂適齊。上曰,玉堂下番讀之,瑗,讀自四年,至不書諱之也。若魯曰,傳元年,臧宣叔,知難有備之說,儘好,亂至而欲備,則有後時之歎,未亂而爲之備者,乃爲國之道也。上曰,然矣。瑗曰,傳二年,仲叔于奚請曲縣繁纓,而夫子曰,名器,不可假人。司馬溫公,亦引此語,而深論晉三家封侯之非。蓋名器,有等威差級,有國之所重也,人君之所當愼者也。殿下亦宜各別愼惜,而近來,或不無濫觴之弊矣。若魯曰,下番之言,是矣。朝著之上,固不無濫竽之弊,而我國無他施賞之道。凡係捉虎活人納粟之類,輒皆以加資賞之,故京外市場之間,金玉遍滿,有識之駭歎,久矣。至於朝臣超資之處,則殿下務加愼惜,而亦宜申飭於有司之臣,俾防雜道加資之弊宜矣。雜道一開,干恩成風,無論大小,輒皆陳稟,事體不當,若是,蓋殿下嚴毅不足,慈仁有餘,故每有如此事矣。瑗曰,上番所達,得體矣。古則雖有賞典,臺臣,發啓還收,而近來,則漸與此規而無之。臺臣,又從而陳疏干請,事過之後,臣不欲指某言之,而此後則嚴加隄防,宜矣。上曰,儒臣所達,皆切實,當留意矣。曲縣繁纓,同於九錫,固重矣,而夫子曰,不如多與之邑,此乃設辭耶。土地之重,亦何如而不妨於多與乎?若魯曰,土地者,祖宗之土地,何可輕易與人?而夫子此敎,蓋出於惜其名器之假人,而甚言其不可之辭也。瑗曰,其下禮以行義,義以生利云者,好矣。利之大者,無過禮義,此與梁惠王之利,有異矣。若魯曰,利字則與惠王之利,禮義之利同,而其效判異。行禮義而有利,則其利無窮,行私慾而求利,則其害反甚矣。瑗曰,欲知義利之別,則只在公私之分矣。無所爲而爲者,義也,有所爲而爲者,利也。此乃張栻之言,此宜體念者也。上曰,然矣。第八板韓厥夢子輿謂己者,實出於左氏浮誇也。瑗曰,周官,亦有占夢之法,不可謂全無是理,而《左傳》此等處多,蓋由於浮誇矣。若魯曰,第十板逢丑父事,郤獻子之不殺,義也。逢丑父之代君,忠也。當戰國之時,爲人臣者,朝衛暮齊,無有固志,而有此爲君效死之誠,誠爲卓然矣。禮義掃地,戰功是尙,而嘉其以死免君之忠,舍而不戮者,亦爲美矣。此皆列國希有之事也。上曰,辟女子之辟字,與後世辟除之辟字,同耶?瑗曰,然矣。孟子亦曰,行辟人矣。彼以婦孺之微,當倉卒之際,而猶能先君而後親,足可謂知禮矣。上曰,賓媚,人所謂亦晉君之母云者,與漢高帝吾翁與若翁者同,而言則悖矣。若魯曰,然矣。此戰,專由於郤克,發怒於婦人之笑看,而必以蕭同叔子爲質云者,先已悖慢,故所答,亦如此。此眞所謂悖出悖入者也。然其末端,引詩爲喩者則好矣。瑗曰,第十六板楚王之不許錮巫臣者,其言,有理。且莊王,聽巫臣之言而不納夏姬,則許之以忠之一字,非過矣。上曰,如樊噲之勸漢王,勿貪秦婦女則忠矣,而此則蓋出於自取夏姬之意也。謂之有益則猶之可也,謂之忠則不當矣。瑗曰,當初諫莊王之際,其言,多有可取者,其在取人爲善之道,雖謂之忠,亦何妨乎?上曰,楚莊王,雖無巫臣之言,豈如陳靈公之爲哉?若魯曰,第二十板晉侯獻齊捷于周,而周王,不見,使單襄公辭焉。雖當委靡衰弱之際,而凜然有西周之舊風矣。自專征討,已失諸侯之道,不受其俘,深得天子之體,其辭極其嚴正,宜乎鞏朔之不能對也。上曰,周衰,甚矣,而能支撑延世者,賴有此等處耶?若魯曰,始則可觀其嚴處,而末乃宴饗之、私賄之者,出於畏晉强之意,則初不如受俘之爲宜矣。今之藩臣之體,與古諸侯無異,此等處,亦宜留念。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二板知罃事,有理有識,敢以楚國之强,而尙能重爲禮而歸之,知晉之有人,而不敢有與爭之意,知罃,可謂戰國之賢士,而晉室之良大夫也。上曰,有一良臣,而其效如何耶?瑗曰,二十五板晉方主盟,其勢莫强,而季文子曰,晉侯之命,在諸侯,其言,好矣。以人主言之,則處至尊之位,御至愚之民,而常畏于民者,以民心而可知天意故也。此等處,宜類推而監戒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七板晉君,因梁山之崩,問禳災之策,而伯宗,以降服乘縵六件事告焉。遇災修省之道,無過於此,是亦鑑戒處也。瑗曰,只事其節文,而不出於誠心,則非消災之道矣。上曰,下番之言,是矣。事天之道,實不在於文具矣。瑗曰,第三十板國饒,民驕佚云者,善矣。人居沃土,多積財貨,則不知衣食之艱,反生驕泰之心,此乃必然之勢也。至於近寶,公室乃貧云者,亦至論也。農爲本,而貨爲末,以貨爲重,而民不事農,則財不積,而國必貧矣。在上者,宜敎以禮節,而矯其驕佚之弊,重其農政,而禁其趨末之習矣。若魯曰,第三十六板季文子所引詩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云者,未知其襯合,而其下伯主將德,何以長有諸侯云者,儘好。當時行伯之君,不過挾天子令諸侯,而猶不可二三其德,況帝王,點伯行王之道乎?二三其德,實爲人君之所可戒者,朝令暮改,民不信之,則其何以爲國乎?今殿下,聖德,至矣,純矣,而恒曰予之政令,或有不信於民,而民將以予謂二三耶云,則信孚於民,而事無不修矣。惟願推類存戒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留念焉。第四十板賦韓奕之五章而出,賦綠衣之卒章而入者,其氣象如可見,而左氏文章,亦好矣。瑗曰,其賦取之義在此,則亦襯合矣。若魯曰,晉侯之夢二豎,不食麥陷而卒者,浮誇中之浮誇也,不經甚矣。上曰,雖浮誇,而其文章則奇矣。然無註,則亦難解得矣。瑗曰,如此,故以杜預爲左氏之忠臣者,古有其語矣。講官,遂掩卷。來周曰,臣於伯宗絳人事,有所懷敢達,絳人,蓋隱德君子,而伯宗,旣知其賢,只用其言,不爲薦進於其君。胡氏傳,亦譏其攘人之善矣。大抵草莽隱德君子如絳人者,其國,擧而用之,則其有補於治理如何哉?堯、舜之世,雖稱野無遺賢,而此則非後世所可及者。人君用人之道,必須博求遺逸,使之列于庶位,則可以展布其蘊,國有所賴,而近來道臣與繡衣,雖或有經學才幹薦聞之人,朝家無所收用,徒有薦進之名,而終無其實,豈不可惜乎?今若,分付外方,廣加薦聞,申飭銓曹,使之收用,則似可有效矣。上曰,所達誠好,旣許薦聞,而不爲收用,則反欠誠實矣。大政,方不遠,各別收用之意,{{*|出擧條}}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來周曰,臣於有守備之言,亦有所懷敢達。國家備邊之道,西北則不無守禦之方略,而南方則凡事多有疏虞者,東萊,實爲國家關防之地,而蕩然全無守備,前府使鄭彦燮,爲此之慮,新築城堡,自此,庶有守禦之道矣。但東萊,本爲獨鎭,而兵使每以下官待之,在平時則固不妨,而苟當緩急之際,互有推諉之擧,則不幾近於易所謂輿尸凶者耶?分付廟堂,別爲名號,無與兵使相句管,則雖或臨亂,而庶有得力之道矣。若魯曰,此在得人,雖不管攝於兵使,苟非其人,則無益而反有害,不必別爲名號矣。來周曰,儒臣所達,大體則是,而雖使有才智者當之。所領之兵,盡屬兵營,手下無一卒,則將何以施其才略乎?雖不可別爲名號,不令管攝於兵使,似宜矣。上曰,事係創始,不可輕議,日後當問於鄭彦燮,而更有下敎耳。若魯曰,今日亦過,自至若過多,則領會不易矣。上曰,下番,久未入侍,而今登講筵,故如是矣。諸臣遂退出。 ==7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金龍慶{{*|罷職}}。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彦燮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受由,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眞淳啓曰,慶尙監司差出時,六月內辭朝事,命下矣。監司徐命彬,除拜已至多日,而連呈辭疏,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推考警責,令備局,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金龍慶,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尙賓曰,其在分義,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來周曰,召對爲之。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寧殿秋享大祭亞獻官,以南原君{{!|𪳣|⿰木卨}},密陽君梡,實預差啓下矣。{{!|𪳣|⿰木卨}}纔遭同居侄子之喪,梡,聞其親病危重,姑難離側云,勢將改付標以入,而外朝則當品中,無故人,只有刑曹判書尹陽來而已。差於宗廟亞獻官,預差,宗班當品中,元無可合人,在前如此之時,多有從二品塡差之例,今亦不得已琅堤君燂,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擊錚人趙東漸,原情判付內,渠父之常日謹愼,業已知矣。曾經將臣之人,雖無其子之呼冤,豈不快査,爲先放送?其速詳査以聞事,命下矣。依例令秋曹應問,各人等,一倂究問詳査,移牒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朔州府使鄭德鳴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鄭德鳴,時在平安道鐵山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罪人莫承,同謀弑夫,情節,旣已承服。依法例結案取招,照律處斷,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承服正刑。依法文破家瀦澤,降其邑號,子女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行都承旨李眞淳,書啓。臣敬奉聖諭,傳宣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一日縻職,實增朝廷一日之羞,不得不猥陳短章,冀蒙亟賜矜允矣。不意銀臺之長,臨傳偕入之旨,十行寵諭,又後誕宣,恩禮之隆,倚毗之篤,溢於辭旨,曠絶聽聞,不知負累賤臣,何以偏叨聖眷,一至於此哉?瞻天稽誦,惟有感淚之如泉而已。噫,臣誠百不猶人,而蓋自立朝以來,雖或遭罹人言,引分自省,尠有芥滯於心,矧今年位至此,迺於年少臺官之言,寧有一毫介意之理,而且其所言,無一字不眞不的實,採輿人之誦者乎?但念臣雖無似,所叨者是何等地位,而年至病劇,未辦一退,終以老不任事,至煩白簡,從來輔相,未有如臣所遭者,羞累鼎席,更無餘地,理宜卽日黜退,以礪廉恥。伏惟聖學高明,洞徹天下之理,倘念國體之所係,世道之所關,則必不至羈縻時日,以傷事體之重也。惟願亟寢召命,罷免職名,毋俾朝野,重議聖朝之處分云,而大臣,一向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於逬伏病昏之中,耿耿一念,惟在於卽釋重負,安意俟盡,敢煩瀝血之籲,以謁聽卑之天矣。卽者,近臣,傳宣聖批,懇惻隆摯,諄諄若慈父之敎迷子,而其所以體諒臣斷斷血忱,臲卼情地,委曲周到,殆無毫髮之遺照,臣誠感激嗚咽,自不覺其聲淚之俱發也。聖上,旣察臣區區情私,特垂矜許之意,臣以三十年朝廷舊物,蒙此特達非常之恩,得解匪據,則亦何敢便訣我聖主,而爲復尋鄕居之計乎?惟當瞻依京輦,時承起居,以畢餘生,戀係之悃,而至若前席面陳之敎,實有所不敢祗承者,帶此職名,重入禁闥,決非臣廉義之所敢出也。倘蒙聖明飜然回照,亟下處分,俾臣,得以散秩,仰承恩命,則謹當卽日匍匐於象魏之下,以伸扣謝之微忱云矣。大臣,姑無承命偕入之意,臣仍爲留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書啓二度,似是五月間事,而今始追下,故書之}} ○備忘記。傳于彦燮曰,長番內官金以載,莫重書啓,忘置不傳,極爲非矣。推考。 ○備忘記。又傳于彦燮曰,申宅夏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而特敎飭勵之下,終不動念,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瀛館揀選,豈徒美其人爲哉?當此紀綱解弛,分義掃地之日,決不可循例踏啓,適中其意,尼山縣監除授,明朝辭朝。 ○吏曹口傳政事,尼山縣監申宅夏。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痰癖之症,是臣本來病源,而每當盛暑,輒復發作,根委已痼,轉成難醫之疾,加以近日暑熱斯酷,飮啖失宜,癖氣上衝,有時昏窒,吐瀉兼發,氣息綿綴,頭疼如碎,四肢刺痛,委頓席褥,奄奄度日之中,以臣見差太廟秋享大祭初獻官,病狀危苦,誓戒之日,旣不得進參,病裏惶隕,如負大何。宜卽陳章,控籲,而臣之平日所自期者,只在於筋力奔走,爲一分報答之階,意謂其間調治,以爲强疾受香之計矣。卽今病勢,有加無減,難望時月之可瘳,束帶將事,萬無其路,隷儀在明,而亦無自力之勢,自顧初心,惶愧欲死,玆不得不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諒病勢之難强,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獻官,其令該曹,付標。卿其勿辭,調理焉。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於到界日,據國典所載,春夏等褒貶,令前監司封進之意,旣有所馳聞矣。卽接兵曹關文,因前監司趙遠命,陳疏批旨,令臣待限滿擧行者,臣於是,不勝訝惑焉。臣姑未見其疏本,雖不知有何法例,可引以爲辭,而至於處分,特出常格之外也。夫考績之政,有國所重,《大典續錄》褒貶條所云監司遞任後,未滿五十日,其等褒貶,前監司等第啓聞者,科條截然,非可紊也。或前監司方在罪籍,不得修啓,則有新監司待限滿擧行之規,此卽不得已變通者也。安有前監司無故在職,而新監司越法替當之理哉?臣考見營在謄錄,前監司之行殿最,前後不知其幾,而臣姑未暇遠引故事,只就近例之恰相類者明之。今吏曹參判臣宋眞明,以本道監司,坐事見罷,及歸,因新監司尹陽來狀啓,封進殿最如法。考其交龜月日,新監司之未滿日限,正與臣等,而前監司之旣罷旋敍,亦一般耳。豈眞明之所行,遠命,不可行,而陽來之所不爲,臣獨可爲耶?臣旣怵迫嚴命,冒居其職,事到面前,非所敢避,而朝家典法,旣如彼昭昭,前人事例,又如是斑斑,則一切放倒,妄自代斲,不惟在臣道理,所不敢出,奈國制之壞廢,公議之駭異,何哉?玆敢不避猥越,冒陳法例,以冀淵鑑之垂燭。伏乞聖明,亟寢成命,毋令黜陟之重典,終爲苟簡之歸,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莫重殿最,豈可若是推諉?卿其勿辭,依下敎擧行。 ○甲寅七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若魯讀自成公十有一年,至盟于赤棘。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十有三年,至及反而致其邑。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四年,至刺公子偃。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傳十六年,至乃內旌于弢中。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唐苟謂石首,至敢私布之。上曰,翰林讀之。尙魯,讀自七月,公會尹武公,至今而明之其可乎?若魯曰,聲伯之母,不聘章,無文義可達者,蓋當初,不以禮聘之故。其後有淫慝之事,此是公侯巨族,而國家無觀感之化,以至於如此,豈非嘅然處乎?瑗曰,殷之末俗,頹敗無餘,而文王之敎,能化漢廣之游女。今觀此章,則可知其國之風化,無可觀者矣。上曰,是矣。若魯曰,第二板郤至事,此不過一陪臣,而敢與王室而爭田,周王,亦不能正其罪,而使其大夫,訟于晉,周室之衰亂,已無可言,而齊晉尊周之功,如有一分紀綱,豈可使命卿,而與陪臣訟田於諸侯之庭耶?近來紀綱之頹弛,甚矣。凡關係紀綱者,則雖小,毋曰此則小矣。無傷云,而必加嚴飭,小者壞,則大者轉壞,終至於無餘地矣。宜推類而加意焉。瑗曰,第四板郤至如楚,其言之無禮太甚,如此,而寧有自保之道哉?詩云人之無禮,胡不遄死者,正指此等人也。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劉康公之言,朱子已序之《小學》,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云者,與《中庸》首章同義。且其論養福取禍之由,說勤禮致敬之道者,無不鑿鑿中理,此正後人所當體念而服膺者也。上曰,然矣。瑗曰,第九板善人,天地之紀云者,言則是矣,而稱伯宗則過矣。然晉室之錚錚者,無過於伯宗,而譖人間之無罪見戮,自古善人之見嫉於小人,類如此,而小人,亦不悟戕賢之禍,輒及於其身,是可痛也。上曰,伯宗之妻,能預知其及難,其亦善矣。若魯曰,殿下稱伯宗妻之賢。今以其言之著於文者見之,則誠賢矣,而於此可見,人臣直道事君之難矣。古人,以直言,比之批鱗,此實死生所係,故阿諛取容,以爲自保之道者,常多。其人,爲人君者,惟當樂聞讜言,務加優容,備盡來諫之道。不然,則伯宗妻之言,尤有驗矣。臣於前後,以開言路之意屢陳,而殿下容直之量,常若不足,臣竊悶之。上曰,其時,苟有賢君在上,其妻之言,必不如是矣。若魯曰,聖敎至當矣。瑗曰,盜憎主人,民惡在上者,不是專指君上也。同列,皆有不相容之勢,獨立無朋,爲世所惡,故婦人,慮其被害而言之,爲伯宗者,何顧其身之利害,而不盡言於其君乎?伯宗,若聽其妻之言,則其妻固爲賢妻,而伯宗,將不得爲賢臣矣。人君之道,無過於翕受敷施,故上番,眷眷陳戒,伏願留念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矣。瑗曰,二十一板德刑祥義禮信者,戰之器也。此則以戰言之,而治國之道,亦不過此,此等處,宜推類而體念矣。若魯曰,民不知信,進退罪也云者,亦出於此六字中矣。瑗曰,二十三板外寧,必有內變云者,實有得於消息盈虛之理也。天道,不能長泰,人心,每至狃安,而安必生危,危亦生安,知乎此,則其於治國,何有乎?若魯曰,苟有外憂之慮,自勤內治之道,若四境晏然,心輒恬然,魏相之會四方災異以聞者,亦此意也。瑗曰,二十四板伯州犁侍于王以下,其所敍辭,若見其時景象,左氏文章,果奇矣。上曰,然矣。左氏於敍辭處,以數行文字,而逼盡無餘,有若畫出者然矣。瑗曰,至二十七板則雖在戰伐之際,而頗有雍容意思矣。上曰,以一矢復命云者,其文法尤奇。養由基,固善射者,而得左氏,而尤著其善射之才矣。瑗曰,三十三板妾不衣帛,馬不食粟,此雖微事,而有實德,則隣國,猶知之,此亦可觀處也。若魯曰,能得一賢而用之,則見重於隣國,而無其人,則禍不旋踵。以此見之,則得人之效大矣。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若魯曰,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承旨進前。彦燮,進伏。上曰,昨日,承旨鄭來周,以萊府事,有所達,承旨其聞之耶?承旨曾任萊府,必知形勢,意見,何如?彦燮曰,昨日承旨所達之言,臣果略聞其槪矣。萊府,宜兼防禦之議,自前有之久矣。壬申、癸酉年間,故監司金洪福,爲府使時,兼防禦使,而不過一二年,而還寢。其還寢之由,臣未之詳知,而蓋東萊,賊路初頭之邑,常留許多異類於我地,而館穀焉。諸路關防中,最爲緊重處,而但不能自主節制之故。脫有緩急,則自兵營,有徵兵之擧。東萊軍兵,雖片時之間,何可暫離信地,而遠出境外乎?徵兵而不赴,則兵營,直以期會不進之法,從事焉。其勢自不得不起送軍兵,而府使則空拳待死而已。賊鋒初程之邑,旣不能以兵戈拒守,則前路列邑,自將不及措手而瓦解矣。以近年事言之,戊申年,兵使閔昌基,徵兵於東萊,其時府使,累次爭執,畢竟不送云矣。卽今疆域,無時急之憂,故朝家不復以萊府爲念,而俄者儒臣所達文義中,外寧內懼之語,豈非所當惕念處乎?蓋朝家亂後,建置之初,以梁山、機張兩邑,屬於東萊,而東萊爲主鎭焉。此欲使東萊府使,當倉卒之時,則率二邑之軍,以爲城守之地,而獨節制之。今有所統屬處,故萊府軍兵,不得爲萊府之軍兵。不幸有急,則東萊一邑,其將空與敵國矣。自頃築城之後,事面,與前稍異,議者以爲,若得防禦使,或守城將之名,而使之與士卒,守此城,而不離,則雖其捍禦能否,在乎其人,而邊上重地,可免空棄之患矣。鄭來周,纔解邊任,有所揣量,經略於心者,故所達之言,如是矣。然而事係邊上機務,或於次對,下詢於廟堂諸臣而處之,似乎得宜矣。若魯曰,萊府凡事,自朝家,所當各別軫念,而至於設爲防營,其事勢便否,臣未知如何,而近來良丁之投屬各營,實爲病弊,雖以營將言之,當初設置之時,軍官自有定額,而今則各處鎭營軍官,擧皆爲累百名,至有收布之事。今又以東萊,爲防營,則其事面,比前自別,凡軍官等諸名色,必將增加,此等之弊,不可不慮矣。上曰,鄭來周,雖有所達,而不可輕施,欲問於承宣而處之。今聞儒臣所達,其言是矣,雖陞防禦使,其無可增之名目耶?彦燮曰,設或陞爲防禦,而此事不必張大,不過借其名而已,諸般名色之增加,非所當慮。且萊府軍兵,臨急之時,不出境外,宜乎,否乎?自朝家,先爲量度此事之便否而已,苟可爲,則恐不當以軍官等名色之增加,預以爲慮矣。萊府軍官將校,本非不足。蓋故相閔鼎重,爲府使時,爲慮邊上之疎虞,抄出好身手善技藝者,名爲別武士,而狀請定額,其數不少。其後,又有別典軍官,別騎衛守堞軍官等名色,而別典則皆壬辰戰亡人子孫也。朝家之許設別典,亦有意矣,今何有加定之弊乎?且自朝家,雖許以防禦使,無得使之憑藉而加出,嚴立節目而禁之。此則恐非可慮之事,邊方事,必及升平之時,預爲措置然後,雖當不幸之時,自有得力之效矣。上曰,凡事,事至而爲之,則難於得力,況邊上備禦之策乎?卽今則旣已築城,雖當倉卒,而有可以依據之勢矣,防禦使設置便否,使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倭人命脈,在於公木作米之以時入給,各邑,其無愆期之患,而輸送之數,比前無減耶?彦燮曰,公木,旣有元數,公木之中,作米之數,亦有恒定,此則非所加減,而乃是限一年入給者也。約和以來,卽有此給倭之事,而今則列邑,狃於故常,歲初分站之後,延拖不送,自萊府,每加督促,而皆不動念擧行。若各邑,準數輸送,而萊府不卽入給,則罪在萊府,萊府則趁卽入給,而列邑,不爲輸送,則罪在於列邑。此事大關國體,誠爲悶慮。臣待罪萊府時,適當辛壬之大凶,兩年公米,雖幸限內畢給,而其間督促之難,各邑遷延之患,比常年尤倍矣。然而米色,比他米最勝,而元數亦無未收者矣。若魯曰,不但公作米也。臣曾聞釜山僉使遞來者之言,柴炭,自釜山備給,而每因各邑之不卽收布以送,輒至窘急,或不無生梗之慮云,亦宜一體,申飭也。彦燮曰,以公米言之,萊府則因朝令督促於列邑而已。若其捧上則釜山僉使主之,而至於柴炭,專屬於釜山。蓋朝家折給炭封山於梁山等地,而又有炭軍收布之法,以其布,貿取於所産處,以爲前期措備,趁時計給之道,而近來各邑,雖朝廷命令,尙且不卽遵行,況一邊將之令乎?倭館,無溫堗,故當寒則專賴於柴炭,而柴炭,每患不能繼給,此由於炭布之不能收捧而然矣,此事亦甚可慮。小臣,在萊府時,朝廷爲慮此弊,令臣句管督捧,故臣亦因朝令督捧,其時則頗勝於前,而以此之故,稔知其難捧之弊矣。上曰,無信不立,卽聖訓也。交隣之際,無信而何?敵國生釁,在於微事,登臺而笑,尙致敵兵。況此公作米,爲倭人命脈所關者,則凡係入給之物,何不趁卽擧行耶?惟正之供,非不重大,而割其正供,以與彼人,而列邑之不爲趁時輸送者,誠極無據。以此下敎,非至一再,而每作擧條中文具,寧有如許道理耶?至於倭料米,亦是公作米一體。此後則無如前日,自備局,各別申飭於監營各邑,公作米,及倭料米,限內輸送與否,使之這這抄出啓聞,亦自備局,頻頻發關,査問其納不納諸邑,其中過時不納之守令,以爲從重論罪之地。柴炭事,前已申飭,而今聞儒臣所達,亦甚駭然,竝自廟堂,另加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接慰官與大差倭,何以爲禮耶?彦燮曰,宴享時則待之以賓主之禮,而進上肅拜則行於客舍。蓋草梁客舍,奉安殿牌,故差倭等,以進上物件,列於正廳,行四拜於庭,開殿牌門陳儀仗,而受其禮矣。上曰,儀仗,與京同耶?彦燮曰,故相臣閔鼎重,爲東萊府使時,狀請下送京師匠人,其所製造者,一如儀仗庫所在之物,蓋所以尊朝廷之威儀,聳異國之觀瞻也。卽今所用儀仗,則或新備,或修補,而擧皆色渝,不爲鮮明,鄕工所造,安得不如是乎?上曰,儀仗埋沒,則非所以眎遠人,亦係國體,故相閔鼎重之狀請製造,蓋以此也。依舊例改造事,令廟堂申飭,可也。彦燮曰,眎遠人之道,不特儀仗也。奉安殿牌之客舍,今多朽傷,非久,必有傾頹之患矣,不必易以新材。及此未盡頹圮之時,趁速修改,則物力,不必多入。且其前例,使各鎭堡邊將,各自擔當修改。故臣,待罪萊府時,累次論報營門,而連値凶荒,不無時詘擧嬴之慮,姑未修繕矣。上曰,以南別宮大廳觀之,當其不甚傷敗,而有所修補,則財力必不多費,而及其頹壓之後,始乃改造,故其容入,甚浩大矣。今此草梁客舍,宜速修改,而此非朝家所知,自備局,申飭監司,使之劃卽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館中留倭幾名,而常時不持兵器乎?彦燮曰,常留者爲一千六七百名,而稱以兩班者,左右佩劍,其餘則一邊佩劍,而器械便利,無不善用劍矣。萊府事適承下問,故略此仰達,而此外亦豈無緊重之事乎?當與備局諸宰,次第稟議,而朝家視萊府,終不可歇後者也。此本海島中別種,而本不知禮義,雖有盟約,而亦不可信。若一跳出於釜山之間,邊上必大騷,備禦之策,惟宜別樣預講矣。上曰,《左傳》印出,其已先役,而頒賜件,亦印出乎?若魯曰,姑未訖工,而只印進講件云矣。上曰,《貞觀政要》,亦依此爲之,進講件外,勿印頒賜件,可也。若魯曰,此等處,亦以節省爲主,孰不欽仰聖意,而但進講冊子,連次印出,一未頒賜於侍臣,亦似爲欠典。至於《貞觀政要》,則其卷數,比《左傳》頗少,使之竝印頒賜件,恐未爲不可矣。上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卷數旣不多,則使之印出,而勿爲擧條,待下單擧行,宜矣。名臣奏議,則何以爲定耶?若魯曰,進講冊則當抄出懸吐,玉堂上下番,則與進講冊,同爲編次,而承史所持之冊,則有難盡爲抄出編次矣。上曰,進講件,則事體重矣。抄錄印出,而至於諸臣所持冊,則以全帙爲之無妨,曾於《禮記》進講時,亦間間抄講矣。此雖與經書有異,而毁冊則不當,依《禮記》進講時爲之,可也,《詩經》大文,其已印出乎?若魯曰,纔印來,故方懸吐矣。上曰,懸吐後入之,諸臣,遂退出。 ==7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病}}。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黃晸{{*|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尼山縣監申宅夏。 ○眞淳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諸將官等,五日射會監試事,本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眞淳啓曰,左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辭受由,或未肅拜,或呈辭,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局堂上李宗城,司諫沈聖希,正言李性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彦燮曰,次對與本司之坐有異,次對入侍,久未爲之,而以病懸頉此多,竝爲牌招單子,改書以入。 ○又傳于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又傳于彦燮曰,若待進不進單子改書以入,則日勢必將差遲,故先下引見之命,來詣閤門。 ○來周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今日翰林取才坐起出令,政府西壁當爲進參,而左參贊李廷躋隷儀進,右參贊鄭亨益,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令本院稟旨牌招云。右參贊鄭亨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鄭來周進。 ○吏批啓曰,全羅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渭原郡守,今當別爲擇差,本道邊將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黃晸爲承旨,柳復明爲全羅監司,朴師正爲禮曹參議,洪尙輔爲刑曹正郞,柳以晉爲渭原郡守,韓鳳朝爲慶尙都事,洪夏濟爲靑丹察訪,李挺茂爲假引儀,咸恩君李森,在喪終制,豐原君趙顯命,軍器直長單,蔡世佐,奉事單,崔實賢,副奉事單,高枝成,參奉單,朴孝建。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啓曰,高山里僉使柳以晉,前司果劉東茂,前權管全弼鳳,敎鍊官李蓍年,監官南龍運,軍官田侯齊,李興祚。將校申位仲、申八仲、申九仲、洪萬碩。及第金時昌、金潤邦,通德郞朴東檍等,或亡命罪人捕捉,或軍器監造,或焰硝煮納,或捉虎捕賊,或料理生殖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柳以晉雖已資窮,未經准職,柳東茂、全弼鳳、李蓍年,未准職、未資窮,南龍運、田侯齊、李興祚、申位仲、申八仲、申九仲、洪萬碩、金時昌、金潤邦、朴東檍等,係是出身軍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朴泰錫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實無上來肅命之勢,虛帶職名,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老病在鄕,不能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黃海水使崔道章,以其身病,呈狀乞遞,故使之調理赴任矣。今又呈狀內,所患宿症,一倍添劇,旬月之內,萬無差復赴任之路,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前水使拿來之代,不可一向等待,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五衛將宋日瑞戶奴呈狀內,上典,以水土之疾,每當夏炎,吐血尤甚矣。累日鎖直之餘,病症添劇,萬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番之地,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頃以前郡守李重國,備擬於訓鍊判官望,受點之後,遷移於中樞經歷矣。今聞重國,與本曹政色佐郞朴致文,爲同姓四寸娚妹云。在法應避,而未能覺察,擬望受點,不勝惶恐。中樞經歷李重國,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內禁衛將許晶,身病甚重,累呈乞遞,領軍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京畿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他道兵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密昌君樴,爲副摠管,沈構爲僉知,鄭德載爲安東營將,尹世任爲宣沙浦僉使,朴泰信爲同知,具善行爲內乘,宋徵來爲京畿水使,禹夏亨付副護軍。 ○彦燮啓曰,新除授京畿水使宋徵來,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又啓曰,慶尙監司徐命彬,別爲催促,使之今日內肅謝事聖敎至嚴,自本院另加催促,終不應命,揆以事體,極爲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待明朝更爲催促,何如?傳曰,允。 ○來周,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取才事,今日出令矣。被薦人曺命敬、閔通洙,皆稱病不進,洪重一、韓翼謩來待,而謂以右薦人,旣不進來,有難先自應講爲言,而還爲退去,曹命敬、閔通洙等,則特放。嚴敎之下,若是違拒,揆以事體,極爲可駭。竝拿問處之,洪重一、韓翼謩等則其不應講,雖有所執,而亦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彦燮,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監司狀啓內,癸丑條軍餉居二,瑞山前縣監李鼎燁,旣已還歸,決杖一款,不得擧行,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李鼎燁,未及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來周,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本館物力,元來不敷,在前奴婢貢田畓稅無欠准捧之時,猶患難繼。祖宗朝,永宗凡島,特爲賜與,以補養士之需矣。己酉年,以本島,移屬寧嬪房之後,養士凡百,不成貌樣,雖因朝令,保寧廣靑浦,林川南塘浦等處,草記望定,而有名無實,所捧絶無。故壬子八月,以慶尙道固城、巨濟等地漁場,望定折受事,草記蒙允之後,大臣,旋以虛疏姑停之意啓達,自上有太學漁場,不可不給代之敎,而可合處未易,尙未得代定矣。今聞咸鏡道德原府元山浦gg咸鏡道德源府元山浦g,及江原道通川郡庫底浦等,一洋相連之處,船稅、地稅、駄稅等物,自其本邑,有收稅之事,而元無屬處,且非經費所補云。以此海洋等處,特令折受賢關,而若令專屬,則該邑,或不無落莫之道,各樣稅物,一如延日漁場收稅例,與其本邑,分半收稅,以補多士供億之資,何如?傳曰,賢關,比他雖異,北道漁場,又不可創始,置之。 ○以禁府全興守捻照律公事,傳于彦燮曰,以宗簿推考照律例觀之,以某朝某親,功臣議親書入,則例有功議各減一等之命。此無他,宗臣親盡之前,自有功臣議親故也。今此金吾照律中,只書議親,以非功臣書入,此乃誤書乎?本府前例,本自如此乎?該房,取考該府前後照律文書,察啓。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之踪地,實無一刻冒居臺次之理,而日昨嚴召,在於拜表之日,臣不敢以區區情勢,偃然違逋,未免黽俛gg黽勉g肅命。只欲粗伸分義,而乃於伊日,得見修撰吳瑗之疏,則怒臣對辨之章,盛加侵斥。臣,看來,不覺駭惑,狼狽徑出,此雖私義之萬不獲已,而臣心惶懍,至今未已。臣雖疲劣,誠不欲每每較挈,而第其疏語,不可無一二卞暴者,經席臺閣,設官有分云者,誠如儒臣之言,而凡有言議,無不與論,不但爲講筵句讀而已,則經幄之任,實是公論之地耳。朝家閱武,師律乖錯,關係非常,萬目駭歎,此非薄物細故,只付之臺議者也。儒臣,職在論思,曾無片言之論及,而認以爲此非吾所當言,果可謂識設官之義,而得儒臣之體乎?臣則深鎖試院,但憑傳聞,伊時輿誦之喧藉者,不過都監之失措,則只擧其所聞,而不擧其耳目之所未及者,勢固然矣。而今儒臣,乃以一聞一未聞,謂之異事,雖其急於遮禦,不暇自省,而徒見其己短之自露也。一聞一未聞者,猶被其譏斥,則兩聞而兩不論者,其果無歉於心乎?諉之以侵官之嫌,而不肯一言,臣未知其自待之厚也。臣以此一事,又復呶呶,誠覺疲惱,亦涉瀆擾,而儒臣之言,旣如是齗齗,臣何獨晏然而已乎?臣,頃受恩暇,救護病母,閤門感祝,糜粉是期,而母病諸症,有加無減,又添暑感,萬分危篤,卽此情理,尤爲臣難强之一端也。今因次對,召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情懇,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垂照察,亟命鐫罷臣職,俾靖私義,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漢城判尹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司憲府執義李光溥,弘文館校理金若魯,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丁錫敷,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興慶進伏曰,雨後,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厭進,近來,何如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水剌,比前差勝,而寢睡,當極熱時,則煩轉不卽寢,而不至於全然失睡矣。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日進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患候,頭疼困惱,且有泄候云,當令醫女入診,詳察症候,藥院,亦當問安,故敢達。上曰,不過一時暑感,入診則自內當爲之。藥院,不必問安矣。寅明曰,醫女入診之請,每不許,實爲悶鬱,雖似暑感,而若或彌留,則豈無問安之節乎?伏望使醫女入診而詳察,何如?上曰,已諭於大臣矣。寅明曰,湯劑昨日劑進,而必連爲進服然後,可以責效矣。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弓角潛商罪人洪命號酌處事,請令廟堂,稟處矣。命號初爲譏察所捉,承款於捕廳,而移送秋曹,卽爲變辭,受刑過卄次,被囚至累年,而一向發明,每有援引。故押送本道,與所援之人,一處究問,期於得情之地,而其同罪人朴致永,則旣已瘐死獄中,其他展轉gg輾轉g告引者,査問於義州,俱無出處,實無從他憑覈之路云矣。凡潛商之罪,當爲一律,而被囚旣久,受刑亦多,到今憑覈,又無其路,則一向嚴訊,似非審訊之道,依狀請酌處,未知如何。上曰,諸臣中,曾經本道監司者,知此事乎?取魯曰,弓角潛商,見捉於搜檢者,則固無可論,而命號被捉,初因譏察,多年牢囚,累次受刑,而前後變辭,終未得究實。今見道臣狀啓,則同罪人朴致永,又已徑斃,尤無憑覈之路云,參酌處之,恐似無妨矣。眞明曰,臣於頃年,待罪秋曹亞席時,嘗究問此事矣。捕廳承款,果爲狼藉,及至秋曹,終始發明以爲,當初承款於捕廳,出於不勝杖云矣。臣,出按西關,秋曹又下送此罪人於本道,故亦嘗一番嚴訊,而抵賴不服,所謂援證,亦多不明。其同黨朴致永,已死,無盤詰之路,卽今越境潛商之類,猶不可勝誅,則此等罪疑久囚,酌處似無所妨。在魯曰,觀此狀啓,當初捕廳承服,則以爲越去彼境而買來,秋曹變辭,則以爲,昌城人金承伯家行商人處買得云,而指告其時參見之人,參見人之招,亦言其時果見其有所買賣,而不能的知何處云矣。到今同謀之人,已死,轉至於難明之境,則酌處之請,不無所見矣。尙絅曰,臣則此事始末,見狀啓而始知之矣。狀請辭緣,似得之,依施好矣。上曰,捕廳承款,固爲不異,而秋曹變辭,亦安知無隱情也?當此邊禁,申飭之日,事宜嚴覈得情,而第已作久囚,究問無階,依大臣所達,減死遠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江邊七邑外,則無論淸南、淸北,雖招引下來者,勿以一罪論斷,江邊則買賣者,一體論斷事也。臣意江邊七邑,則人物之潛相買賣,實有深慮,固當嚴立科條,而無論淸南、淸北,凡有招引買賣者,皆以一罪論斷,則法似太重矣。在魯曰,臣嘗出宰北路時,多捉京中兒婢之招引向北者,情節絶痛,故押還其本主,祕移刑曹,推治京人之符同者,而每言其一罪論斷爲可,其後,果以此定式矣。近聞西路,此弊亦甚,不可不嚴法痛禁。臣意則無論西北,一體以一罪處之爲宜矣。取魯曰,西北人物,往來禁防,雖曰法典,平安道淸南諸邑之與海西接界者,便是內地人物,禁防之道,與淸北江邊有異,亦不可比同於北路矣。大抵關西奴婢頗貴,售價稍高,故京中人奴婢之斥賣於關西者多。其中,或有着根居生之類,今因禁令,一倂刷還,則恐非王政之所宜。洛下奸民之奴婢,旣已捧價許賣,而又復呈訴於捕廳,以爲推還之計者,亦不無其弊。道臣之狀聞,蓋出於爲民慮弊之意,朝家之許施,似爲得宜矣。寅明曰,工判言,是矣。西關江邊則固與北道無異,而北道則去來人,皆有公文,不得私相往還,關西內地,元無防禁,彼此人往來無常,與他道何間,而一依北道設禁,斷以一罪,則恐不免太過矣。在魯曰,此則嚴禁招引之類,與刷還異矣。京中一種無賴之輩,專以招引人物,轉賣於西北人爲生計者,比比有之,雖士大夫家,稚弱之兒,曾前,亦或有不免此患矣。當其招引之時,則善爲誘說,若將暫向好處,而及到其家,便卽牢鎖,使不得出外,乘夜曉約,致西北人潛載以去,而在近地,則猶爲善待。及其稍遠,驅脅困迫,無所顧藉,被引者雖冤悶涕咽,而無所告訴,無路逃出,離親棄家,永作邊民之婢僕,豈非矜惻之甚乎?上曰,西北人物之刷還本土,蓋所以實邊之意也,而人物招引,自是重法,被其招引而下去者,豈可不爲還推乎?尹游曰,人物招引,自有其律,而至於西北,則其處人物,使不得移去他土,蓋出實邊之意,而以西北奴婢價貴之故,奸細輩招引買賣之習,近來滋甚,一罪論斷,設法非久,而亦爲嚴懲之方矣。然而西路若與北路,一體施行,則亦不無弊端。西路道里頗近,近來年事稍登,荐凶以來,丐乞收養之類,終若搆以招引,侵虐多端,則反爲撓亂之歸。此則宜有明白區別之道,而只招引迫脅,冒托買賣之弊,宜有別樣嚴禁之道矣。鵬翼曰,近來人心,巧詐特甚,招引之弊,日以益滋,禁其陸路,則自水路載去,在京士夫之失奴婢者無限,良人之被引而去者亦多,而皆僞作買賣文書矣。自昨年以來,臣所推出者,至於一百數十餘名,而卽今見收於捕廳者,亦七八名矣。尙絅曰,招引奴婢,買賣於江邊者,論以一律,意有所在,而至於平壤中和等初頭,則何可以一例論罪乎?似當依監司狀請,而施之矣。取魯曰,招引之罪,自有其律,雖非西北,亦可嚴禁,而至於買賣,則江邊外,似不當一切禁斷也。上曰,潛爲買賣,而僞作文書者,甚於招引矣。興慶曰,江邊則買賣者,一體論斷事,亦當依狀請施行乎?眞明曰,兩道事,臣皆知之,北路則招引買賣之弊,其來已久,至於西路,辛壬兩年,此弊始盛,而北道則只一路,故禁之蓋易,而西路則難矣。中道近地之人,與京人互相往來,出入無常,彼此買賣,亦非異事。今若一切施之以招引之罪,則必致騷擾之患,依監司所請。江邊則當用一律,其餘中山淸南、北諸處,施以次律,無妨矣。大抵,法太重則不行,宜參量而定矣。且直關事,宜有一定之令,雖捕廳,劇賊緊黨之追捕嚴急者,則許其直關,其外干連傍證之類及奴婢主之托以招引呈狀者,勿許直關,宜矣。上曰,道臣狀請,皆曰是矣,而予意則猶未知其合當也。人物招引,及西北買賣,旣是禁法則道臣,當嚴加禁斷,至於良人輩,被脅而去者,則尤宜推出還送,而今此狀請,有若捕廳,聞人私囑,而抑勤還推者然,捕廳推捉外,亦安知無被引入去者耶?西土之民,獨非王民等語,尤爲隘矣。無論賤隷與良人,爲無賴輩所招引驅去者,豈不慘然?不忍以我赤子,作爲無賴輩口吻中物,明是招引者,則捕廳,各別究治,斷不饒貸。若或明白買賣後,假稱招引,夤緣私囑於捕廳,而有憑藉推給之事,則捕廳,亦當有責罰矣。寅明曰,道臣狀請,必有其意,辛壬兩年,三南慘凶,兩西稍熟,流丐之自南向西者,道路相續,西路之人,必不無接留求活,亦必有西路人,逢見流丐於道路,而率去救活者,則今奸細之輩,皆稱其奴婢,而謂之以招引以去,或下去威脅,或呈捕廳推捉,則西路之人,豈不難堪一罪之令?雖出於深惡招引之意,而或反爲奸細輩藉口,良民難堪之弊,則亦何可不慮耶?道臣所論,是矣。游曰,朴師洙狀啓,辭意或有未盡處,而宋寅明所達之言,是矣。爲其上典,而不能救濟於凶年,及其就食遠去,堇得安接,而輒稱招引,每每有呈狀之弊,此亦不可不區別者也。尙絅曰,辛壬之年,若救活流丐,而爲奴婢者,則似當呈出立旨,以爲後考文跡,似無混入之慮,而其間奸僞,有不可知,此則惟在官長之明辨與否耳。大抵江邊則論以一律,而淸南則定以次律,未知如何。上曰,一二口誘去,猶爲招引也,況以十數人劫迫驅去者乎?想其景象,不覺切痛,驅迫招引者,無論西北與他道,皆以一罪論斷。江邊與北路,人物買賣者,亦宜以一律論之,而但買者則當不至於極罪,不可與賣者同罪,而其所區別,亦涉煩碎gg煩瑣g。江邊與北路買賣者,竝論以次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人物招引事論啓中,以捕廳直關之不可,有所云云矣。諸各司直關之弊,雖已防塞,而捕廳,與他司有異,事有緊急祕密者,則其勢不可不爲之矣。上曰,捕廳事,當祕密,豈可關由耶?興慶曰,捕廳公事,雖曰祕密,其中,亦不無可以關由者,此在大將,詳量其時事勢而爲之矣。鵬翼曰,時急捕得之罪人,則不可不直關,而旣捕之後,自拘囚地方官,例執於營門,此與關由無異矣。然平安監司狀辭如此,今後直關與否,當何以處之乎?上曰,事係賊人捕捉,祕密擧行者,則當直關,而此外,則不可直關,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分供以後,掣肘多端,無一利益,反有所損,令本府,更爲支供事啓請矣。分供之無益有弊,誠如其言,依狀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前監司權以鎭狀中,不爲分供,故有傷財害民之弊云者,何也?興慶曰,蓋分供,則以其自奉之故,自然薄略,令本府支供,則下官奉上之際,例多豐侈,故自爲傷財之歸,而民結所捧,則似無所加減矣。取魯曰,諸道營下邑,皆有支供之規,而平壤形勢,異於他道,一邑稅入,盡屬於支供廳,責應之際,雖不無些少弊端,本官及營下居生之類,亦多資賴之道,頃年朝家盡罷諸道營下邑支供之時,平壤則不爲分供者,蓋以此也。今此道臣之請罷分供,非有利益於監司而然也。以其形勢及事勢言之,決不可分供,臣意則許其狀請,無妨矣。上曰,大臣所達豐侈云者,是矣。權以鎭,蓋有所見而然矣。游曰,先朝分供之令,蓋有意。各道監司營需,只是七百石,而各營營下邑,責應之際,每有難支之患,不無餘結擅用之弊,故使之分供,而平安道,異於他道,平壤一邑民捧,盡歸於支供監營之需,不但監營,本官之支供,皆出於此,若有不足,又藉監營之力。今若分供,則反爲本官之弊,當初權以鎭之啓請分供,未免細碎gg細瑣g,今此朴師洙之啓請復舊,似出於斟量事勢,而因此一事,或請分供,或請復舊,事體則未安矣。上曰,權以鎭狀請之時,備局諸臣,何不言其不可,而今乃追咎耶?大抵,此事甚煩細矣。請其分供,則許其分供,請其支供,則許其支供,殆同銷印刻印,朝家事體,不當如是,前後道臣,竝推考,朴師洙所請支供事,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辭朝時,以北評事往來監營,聽受指授事,陳達,而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此事係是新創之規,未知何如。取魯曰,監司,兼兵馬節度,評事,是兵馬評事,凡係戎事,自可管攝,何必以往來監營,別爲定式乎?眞明曰,兵馬評事,自當管屬於兼節度衙門,臣於按道時,如儒武士白日場賞試射等事,直爲發關,分付,使之替行矣。今亦有指受之事,則何必稟于朝廷,而爲之乎?尙絅曰,今若許其往來聽受,則評事必不肯留在邊地,長在咸興,此恐有弊端矣。上曰,當初以事係創規爲敎者,亦有意矣。文官,爲兵使之幕官,每有不便之意。若許道臣所請,則評事必不在於北關,而長在於南關,不可創開無前之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北評事任珽,以慶源開市事,有所論啓,而胡人往來之際,鍾城、穩城等邑,酷受其弊云。宋眞明,曾任北伯,而有所詳知者,使之陳達,何如?上曰,何必問於宋眞明耶?開市事,頃以予意,已言于使行矣,決不可爲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辭朝時,請得禁營軍木,以爲譏捕之用矣,其後自禁營,使之還償,則顯命以爲,初旣劃得,元非貸得者,所用木四十同,有難還償云,而以此論報於備局矣。兵判,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游曰,此事,大臣,旣陳達,臣當詳盡委折矣。顯命,除拜湖南後,相會一處。顯命曰,今方受命下去,而營中物力,累經凶年,蕩殘可知。手中,有所持而後,方可作事。若貸禁營木二百同,庶可周旋云,臣,笑而答曰,二百同木,一大將,其可擅自許貸,而譏捕之用,又豈若是之多乎?然而今以用於譏捕爲言,則亦豈可恝視乎?本道軍布,未收尙多,當此農節,徵納甚難,自監營,督捧用之,待秋成,自監營,一條還報,則似兩便,而莫重軍需,亦不可私自許貸,辭出時筵稟爲可云。蓋其時,軍布未收之在湖南者,爲數十餘同,臣之許貸,只在於此矣。及其筵稟時,以二百同劃得爲言,劃得之說,未知何謂,而二百同之云,誠甚浮誕,卽欲更爲陳辨,而竊念事至而後,可爭。一時虛張之言,不必先爲較擊,故姑置之。終昨年,無一番相問之事,臣謂事無成,而京軍門重需,貸用爲難,遂寢初計矣。今年二月間,始爲作書,又爲報狀,以爲本道禁營木,只是八十同,其數不滿二百,自本營,或可充給云。臣,大以爲駭,卽以昨年許貸,不過壬子條未收,而癸丑條新捧,初無酬酢之端,決不可許之意,反覆論題,牢拒作答矣。三月,又以事理誠如此,旣不得滿,當初筵稟之數,則四十同木,特爲劃給之意,有所論報,臣又嚴題峻防,督令上納,而自是送書不答,發關無報,事甚難處,欲一筵稟,而未及矣。終至有論報備局之擧,以致大臣之陳達,此事之轉至於此,實非意慮之所及也。營門軍需,何等重大,臣尙不可擅貸,況可論劃給乎?興慶曰,顯命,以劃得爲言,伊日擧條,亦以劃得,書之,而啓下矣。上曰,兵判事,亦有未盡者矣。旣以劃得,出擧條,則何不卽爲稟定乎?朝家事體,豈爲數十同木,已許劃得,而更以許貸改之乎?游曰,臣之不卽更稟,雖有所待,以今論之,誠有不敬之罪,而軍木劃給,前所未有。若開此路,後弊難言,雖京軍門,特敎出給者,尙以貸下懸錄,外方監營,豈可以劃給懸錄乎?假令難捧,決不可以劃給懸錄矣。上曰,劃給與許貸,俱關後弊,而旣有下敎之後,則非自禁營,公然出給者,不必以許貸改之,而此後此等之事,一切防塞,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辭朝時,請得嶺南射軍木二百同,以爲料理備穀之地,而卽今文書中,見在數百同,而多是虛簿,有難準數施行矣。眞明曰,射軍木元數,則幾四百餘同,而作米作錢本木,遺在者甚少。且今北路歉荒,貿穀則似非時矣。寅明曰,二百同則雖難於盡送,而北道木貴穀賤,參酌劃送,作米運致於南關,以爲救荒之資,則好矣,恐不可全然防塞矣。上曰,留在旣少,則今姑置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弘濟院改建之役,一日爲急,今已擇日,將開基始役矣。上曰,《左傳》書城,卽言其不時也。今當農務方殷之日,若動畿民而赴役,則慮有不時之歎也。寅明曰,京畿守令,各有分掌處所,一邑所當之役,不甚大段,何至於重勞民力耶?取魯曰,戶曹堂上,看審形止事,曾有定奪,而臣曹有故,不得與戶曹,同往看審。日昨,臣,適因事往看,則院舍盡爲傾圮,左右廊廨,亦皆頹壓,而大川水道,直衝院後,基址庭除,埋沒於沙水之間。若或有不時勅聲,則將未免大段狼狽,此固當趁卽改葺者,而卽今遷就,誠爲慨然矣。卽今事勢,不可不急速擧行,些少弊端,恐不可盡顧矣。上曰,昨以南別宮事,亦有下敎矣。修改之役,每在後時,故有物力之多費者矣。寅明曰,考見創建時謄錄,則自延接都監擧行,未知其時,或與延勅時相値,仍爲監蕫,或別設都監,號以延接,皆不可詳,而弘濟院廳舍,皆勅使圖形以送,造成者矣。上曰,以此,豈設都監耶?寅明曰,都監,雖重難,營繕之時,往來監役,亦有難便者,弘濟院,距城內幾至十里,監役官及工匠輩,漸當秋晷,徒費往來,役事必將不實,亦可爲悶,工匠等,例自戶曹給料,而以造成假家,使之留接監役官,則私家傳食,旣難,而戶曹給料,亦無前例,依例令惠廳給料,以爲留接役所近處閭閻,看役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但守令,若或動民,則民事實爲可慮,自廟堂,各別申飭,俾無妨農之弊,可也。寅明曰,新基改築,及舊材瓦移輸之役,甚浩大矣。此等營繕時役軍,戶曹給料,兵曹給布,乃是不易之典,兵曹每以給布爲難,役軍名數,務爲減省,每患不實。此等大役,若又如前塞責,則完役無期,豈不可悶已?始役之後,雖可看勢,漸次減數,而至於開基徹毁gg撤毁g等大役時,則着實給軍,俾無掣肘停役之弊之意,申飭兵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宣惠廳堂上朴文秀遞罷之後,尙未出代以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臣於日昨政廳,伏見內需司啓下公事,竊有所懷,敢達。明善公主房堰畓,在於平安道龍岡地,該房,以筒上禁耕等事,呈手本入啓判下,而其中一條,以舍音之任,當自本房差出,而屯民,誣訴本官而差出,請令本道監營,拿致科罪事也。外方,見此公事,則當以爲如何耶?臣以舍音差出,何等微瑣事,自營門推治,極涉屑越,況此豈仰煩入啓者乎?玆不得行會之意題送,而此雖與關由政院之命令有異,旣係啓下公事,故敢以不得擧行之由仰達。此後則嚴加申飭,初不得以此等微瑣事入啓。設或入啓,明賜斥退,恐爲得宜矣。寅明曰,吏判所達之言,誠甚得體矣。上曰,所達是矣。此後則當各別嚴飭,而內司屬於吏曹,有如此事,則啓達,可也,請罪亦可也。但旣是啓下公事,則姑當置之,而徐徐陳達題之,則誤矣。吏判,不免疎忽,宜有警責,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逐日供上之價,專以若干位田之稅上下,而靈光郡壬子癸丑兩年條稅米,同載於惠廳大同,戶曹田稅,御營廳保米,所載之船,到金浦地敗船,其間情節,明是故敗,誠爲絶痛。自惠廳,以拯劣米,待秋卽爲收捧上送,船人偸食之米,嚴刑懲推之意,覆啓允下後,戶曹御營廳,亦以本衙門穀物,亦依宣廳例擧行之意,次次粘啓,而本署則以該司之故,不得循例粘啓。今因入侍,敢此仰達,一依宣惠廳覆啓,拯劣米,待秋卽捧上納,偸食米,嚴刑懲推之意,分付於靈光郡,及金浦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刑判辭單入啓,有實病而然耶?在魯曰,刑曹堂上,以禁吏被罪於大臣事,引入,未及陳疏之前,參議柳儼,以親病受由,仍爲違召,而自上未知委折,循例坐罷,厥後參判李瑜,實病危重,尋單獲遞,則判書之必欲同遞,無怪,喉司之捧入辭單,亦無不可,而但本事,初甚微細,刑官之長,非數遞之任,因此見遞,實爲可惜矣。取魯曰,本事旣甚微瑣,而在我,亦無失,秋曹三堂上,因此竝遞,則豈非事體之大段未安者乎?刑判之必欲辭遞,或以參判、參議之已遞,而聞柳儼,則以親病遞,李瑜,則以實病遞,俱不以本事遞解,判書之必欲同去就,終不免過矣。朝家,何可輕許遞改乎?上曰,辭單,明日,又當入矣。予有思量者,而當此呈告,申飭之日,捧入呈辭,不免曲循其意,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鄭益河査事,頃有次對時,稟處之命矣。大臣獄官,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寅明曰,一事豈可每每行査耶?事體恐不如此矣。上曰,若不査,則於益河,如何,置之黯昧,似不可矣。興慶曰,李裕身事可異矣。旣已經査之後,自以讎怨之人,復申前說,持之不已。今若行査而淸脫,則裕身,又將言之耶?裕身,若又言,則又復行査耶?朝家事體,決不若是,置之可矣,而益河,則必願更査云矣。尙絅曰,近來以私怨,而互相詆辱,實爲痼弊,而至於李裕身而極矣。鄭益河,於前日査覈時,旣已淸脫,而今因裕身之言,又爲行査,則大關後弊,益河,則雖欲更査,而其在朝家,事體恐不宜更爲行査,故臣果疏陳矣。在魯曰,事體誠如大臣,及宋寅明所達,而旣命行査,旋爲還寢,似不當。裕身之疏,不特前說,又有新語,則在益河之道,豈不欲更爲査辨耶?寅明曰,旣不行査,則臺言,自歸於置而不用之科,在益河,何至必有更欲査之端耶?上曰,更査之請,發於臺啓,而此非相持之事,故果允從矣。近來互相侵辱之習,甚不美,予實不取也,不査,則自歸於不用其言,査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徐命彬,除拜已久,尙不出肅,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甚未安,從重推考,催促赴任,何如?上曰,徐命彬,不往,則國綱,將壞損無餘矣。三使臣引見日,欲分付而未果,自政院,各別催促,使之今日內肅命,可也。彦燮曰,政院,則不過捉致界首官,分付而已,終不如備局之推治下人也。興慶曰,監司牌招,頃因前領相沈壽賢所達,而防塞矣。蓋使之動念之道,在於牌招,而不爲牌招之故,尤不無緩急之弊矣。且監司雖外官,而按藩之任,事體不輕,牌招未爲不可矣。上曰,牌招與下敎,俱是君命也。不可爲命彬,而復開出牌之規,只自備局政院,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自少善病,不堪從宦,乙巳以後,猥蒙簡拔之恩,感激圖報,是臣區區忱誠,而不幸年來,重患消中之病,形殼雖存,精力殆盡,奔走職事,亦無其望,此實通朝之所共憐也。備堂有司之任,四年虛帶,無所裨益,經理堂上,亦係緊務,而一任曠抛,至於經筵兼帶,亦因私義之不安,近不得行公,私心惶悶,有不可言,前後筵席,累陳衷懇,而未蒙天日之矜諒,今又有惠堂差下之命,以此病狀,實無堪承之勢,情私所迫,不避猥越,輒復有此煩達,深願特垂體下之恩矣。寅明曰,臣年紀未衰,奔走職事,何敢言勞?而所帶本兼,俱是劇任,實無堪承之望,而至於備局有司,臣之見帶,亦已年久,壬子以前,固嘗盡心職事,而壬子以後,則有私義之難安者,有司只四窠,而臣之堂兄眞明,亦方見帶,四窠之中,堂從兄弟,竝占兩窠,豈不悚懍?名爲有司,而非但本職之無暇,亦不敢與聞於有司之務,以此必欲得遞,大臣,亦知此狀矣。乞蒙遞解,以安私心。興慶曰,戶判之任,實爲煩劇,而至如文任,以今番奏文撰出時觀之,亦甚多事。若其私義不安云者,雖過矣,而每以此爲言,許遞無妨矣。上曰,工判辭免,則大臣之意如何?興慶曰,工判則職務煩劇,不如戶判,亦無可辭之義,不必許遞矣。上曰,崇宰之榻前辭職,雖例也,工判之陳情,太涉支繁,戶判之一時竝陳,亦爲未安。竝推考,而工判則雖每以病爲辭,以筵席出入時見之,非衰病之人,但惠廳首堂之任,其爲煩劇,與戶判無異。工判戶判,所帶籌司有司之任,竝姑許遞,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瓜期,在於何間耶?在魯曰,似在於明年三四月矣。上曰,出外已久,遞還無妨耶?興慶曰,趙顯命之出外,已過一年,今則城役,亦旣告訖,內遷,似好矣。寅明曰,臣,常欲陳達,而惶恐未果矣。今殿下,若有大有爲之志,而銳意圖治,則當先汲汲收聚人才於朝著之上,而卽今朝家處分,不免於重外輕內,士大夫,亦皆欲出外,不肯在廷,稍有才氣者,擧皆在外,以治道言之,雖曰重外,比之於內,豈無緩急輕重之別耶?趙顯命之出外,今已經年,城役且訖,而聞湖南農形,亦姑無大段災害,一時藩任,雖非顯命,豈無可堪者?當此朝廷乏人之時,許遞召還,宜矣。聖敎旣發端,故敢此仰陳焉。游曰,頃見顯命辭疏,則以七條乞遞,而其私情,果爲矜惻,宜有體下之道矣。上曰,藩任重,故批答,雖不許遞,而其疏上款,引嫌則過矣。其情理,則實有惻然者矣。且見備堂座目,則可合有司之人,皆帶劇務,朝廷,可謂乏人,當此之時,不可久置於外,今姑改差,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有司堂上,今已作窠,卽爲差出,可也。興慶曰,一窠則以行副司直李瑜,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而一窠則姑勿出代,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備局副提調李宗城,差下已久,尙不行公,今日坐,亦不進參,事甚未安。推考後日坐,牌招察任,何如?上曰,此非初差之職,而李宗城之無端撕捱,分義不當,從重推考,後日坐,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備局堂上,以行司直尹淳,禮曹判書李秉常,工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遠命,漢城府右尹閔應洙,竝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禮曹判書李秉常,工曹參判申昉,漢城府右尹閔應洙,行副司直李瑜,竝承文提調差下,副提學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前後筵席,以朝儀不嚴,屢次申飭,而今日筵中,下敎於大臣之際,諸臣中數人,從後私語,有喧譁之聲,事體未安,竝推考警責,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紀綱,無可言者,向於召對時,亦有所下敎矣。道臣陳請之事,雖皆出於爲民之意,而凡於朝令之下,欲立己見,不思奉行,每以廢閣爲能事,藩臣之不遵朝令,殊未妥當。此不可只言於廈氊之上,宜思杜後弊之道,若當朝令不通之時,則將何所恃耶?此非泛忽置之者,今後則朝令不遵之藩閫,自廟堂,各別草記論罪,可也。{{*|出擧條}}上曰,頃於宮城摘奸時,廣智營前,因今番雨水,沙石,多有塡塞者云矣。發遣兵曹郞廳,更爲摘奸後,所塡沙石,斯速掘去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吏兵判,俱進前,大政,當於何間爲之耶?在魯曰,三堂,雖備,而僚席,連有故。凡係講坐褒貶等事,姑未擧行矣。游曰,吏批若定日,則臣曹自當隨而行之矣。上曰,必於今月內,定行,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守令之一司署經,而未及兩司署經者多。夫馬之許久留滯,可慮,在前,亦有除一司署經而發送者,今亦依此爲之乎?寅明曰,外方守令之受由上來,不卽還官者,亦多有之云,曠官之弊,亦可慮矣。上曰,已經一司署經者,竝催促發送,受由上來者,令該曹,囚家僮,明日內下送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驪川君增上疏,有登對時,稟處之敎,故持入矣。寅明曰,此乃地部所管者也。疲弊宗臣,親盡後出稅,則有同破産,此亦可矜矣。在魯曰,其勢雖如此,定以九代,則太過,且無義矣。上曰,大君王子、公翁主,爲不遷之位,故各有田結定數,代盡之後,雖防其免稅,田畓則自在,只自戶曹出稅而已。眞明曰,田畓,非自己物也。朝家,劃給結數,則輪回付於民結,以爲取食之地矣。上曰,今聞吏曹參判之言,始覺悟。予之認以雖出稅,田畓自在者非矣。以朝家定給之數,無論豐凶,每年取食,而及其年邁世久,至於出稅,則其子孫,將空手矣。此事當從容量處,驪川疏,今姑置之。寅明曰,臣於前日,以待宗臣之道,宜優恤,而盡敦睦,裁抑而禁豪橫,仰達矣。今此免稅事,若憐其末裔之無依,則無論前例之有無,掣肘之如何?參酌加定代數,亦何所妨,而近聞宗班家,作弊特甚,或有勒奪市物者,市民,不能支堪,撤廛呼號於街路云,此由於朝廷,無法綱,臺閣,無氣節而然矣。今若任其恣橫,作弊而不之禁,則末流之害,有不可勝言。臣謂自上,宜以隨現重罪,斷不饒貸之意,嚴加責敎,俾有懲畏矣。作弊撤廛之狀,入侍諸臣,皆聞之,下詢于大臣,則可知矣。興慶曰,戶判之言,是矣。近聞宗班家,頗多作弊於閭井,而或有勒取市民之物貨者云,當另加嚴飭,俾不至於恣橫矣。上曰,聞來駭然,當各別嚴飭,而戶判所達,旣不指名,則有難混同處置矣。寅明曰,市井輩,終不指名以告,蓋有告,則必不得保其生故也。以此,臣實不知其某某也。上曰,宗簿提調與耳目之官,方入侍,苟有宗班之害於民者,予不當以私而屈法,宗簿寺以此意,各別申飭,如有所聞,則卽爲指名以稟,可也。{{*|出擧條}}執義光溥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臣於登筵之後,因諸臣所達,聞有宗班作弊,市民撤廛之擧,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上曰,纔已飭礪,其令宗簿,此後不悛舊習者,草記稟達,則當有處分矣。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權相一,時在慶尙道尙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臣之入臺,亦已久矣,而未效一日之責,居恒愧懼矣。卽於筵席,聞有宗班作弊之擧,不勝駭然,草草論啓矣。不槪聖心,未蒙允從,此莫非臣言議巽軟之致,其何可晏然冒居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引嫌之事,勿辭亦勿退待。諸臣,以次退出。 ==7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黃晸{{*|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始煒{{*|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李匡世,南兵使申德夏,狼川縣監兪最基。 ○彦燮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卽者,下番翰林金尙魯陳疏到院,謂與同副承旨黃晸,有世所共知之嫌云,而仍卽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炎熱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事,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曰,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鄭必寧,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仕進。新除授同副承旨黃晸,亦不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彦燮曰,南兵使申德夏,下直,守令,竝留待。 ○傳于眞淳曰,留待兵使、守令,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傳于來周曰,召對爲之。 ○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丁錫敷,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丁錫敷改差,代以金始煒爲事變假注書。 ○注書李光躋陳疏改差,代以許鈺爲假注書。 ○來周啓曰,預備兼春秋金聖鎔,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江原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祥原前郡守李墷,咸鏡都事李彙恒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墷、李彙恒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來周,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大司成鄭羽良,以身病,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廣智營前宮墻沙土塡塞處,發遣兵曹郞廳,摘奸後掘去事,命下矣。發遣郞廳摘奸,則回告內,廣智營前宮墻二十三間許,地形,外高內低,果不無沙土之塡塞,而尙通水道,掘去之役,似不至大段。大抵城築低凹,不可不稍高加築,且廣智營東邊鎭金三水口,略爲塡塞,宮墻三間許,又頗低下,此處亦爲一體掘去,加築便當云。以此分付紫門監,卽速擧行,何如?傳曰,只爲掘去,勿爲加築。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朴致文。 ○彦燮啓曰,以禁府時囚罪人埝照律公事,傳曰,以宗簿推考照律例觀之,以某朝某親功臣議親書入,則例有功議各減一等之命。此無他,宗臣親盡之前,自有功臣議親故也。今者金吾照律中,只書議親,以非功臣書入,此乃誤書乎,本府前例,本自若此乎?該房取考該府前後照律文書,察啓事,命下矣。問于該府,取來前文書而考之,則今年六月日,坡平副正彬照律公事,亦以宣祖大王同姓四寸親,以議親,非功臣懸錄,而判付內,議減一等。蓋雖是宗臣,若非功勳子孫,則只以議親書之,而又以非功臣書之者,乃所以明其只有議親,而非功臣也。是故,功臣而無議親,則只書功臣,以懸註曰,非議親,若議親而兼有功臣,則竝懸功議。前例如此,敢啓。傳曰,下敎者,非只考近例也,卽遍考也。更考久遠文書以啓。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宗班作弊之狀,旣發於筵中,則究覈之請,在所不已,而殿下乃反以此後不悛舊習者,草記稟啓爲敎。此雖出於敦宗之意,而今此宗班,怙勢作威,侵虐都民,至於撤廛號訴,莫敢誰何,則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關係目前,卽當論罪,豈待他日更犯而後,始爲稟啓而處之耶?此而置之,無以懲後,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答曰,勿煩。 ○同副承旨黃晸疏曰,伏以臣,猥以無似,向膺邊寄,累辭不得,黽勉赴任,思效古人乘一障之勞,竊期微臣報涓埃之地,而觸事憒憒,愧懼徒積,適有難安情勢,幸卽遞免,粗安私分。不意新除,遽及於負罪未勘之餘,臣誠惶感,不知措躬之所。念臣所遭人言,卽頃年廉問南平時事也。臺臣,則以爲,韓師善,全無善政,而挾私濫褒,儒臣,則以爲,連姻之間,以不治爲善治云。聲罪狼藉,疑阻至深惡,是何言哉?夫面承玉音,手擎封書,與諸臣分行也,矢心自勵者,乃按事公法之義也。若有一毫私好惡於其間,則天必殛之,天必殛之。大抵廉問之道,只憑民間毁譽而已,多少所聞,何可保其十分明的,而至於不治者,衆口交毁者也,善治者,衆口交譽者也。此如陰陽東西之相反,雖甚愛之人,不可指陰曰陽,指西曰東,雖最憎之人,不可以陽爲陰,以東爲西也。夫所謂連姻之間者,韓師善,卽臣亡壻之堂從也。若使師善,得不治聲,則雖師善至親,必不敢對人言曰善治,況亡壻之從,有何親切不可已之顔情,而必爲之挾私蔑公,以欺我君父哉?師善至親之所不爲,而謂臣敢爲者,已是常情之外。又況以不治爲善治,則一道公議,必將怫然,苟非喪性之人,則其安敢掩護,而反欲褒揚之耶?此等事理,皎然易知,而劾論奏對之語,略不斟量,直驅之於人情之所不到,事理之所必無,何也?伏聞聖敎,縷縷有以察臣情衷於左右詆斥之中,雖賢父哲兄之於子弟,事或有所未及照諒處,而聖主之所以知臣諒臣,乃至於此,顧此畸孤疎逖之賤,何以得此於君上?臣遠滯西邊,每奉聖諭,愚衷益激,感涕無從,到今日久之後,尤不當有所自辨,而亦不無其時委折,可以一陳於黈纊之下者。臣與師善,雅無一日同事之誼,故其有才與否,臣實不知,但見師善,尙氣好勝,故儕友間相愛者少。及其得除南平也,臣亦自語曰,此人好勝,若不與官長相失,則必吏民不相得。及夫臣奉命而南也,在道路上,逢着南來行旅,試問牲邑中守宰治否如何,則皆稱南平善治。及到湖南之初界珍山,則南平治聲,果藉甚矣。訟者皆欲就師善,隣民皆願得師善。臣潛行南平境內,幾六七日,問諸士人,則士人頌,問諸小民,則小民頌,闔一境譽者洋洋,民役旣多蠲減,軍械亦能修擧,則又非有虛譽而無實效者比耳。臣之復命之初,旣以別單條列者,一一陳稟,又以實有過於平日所期望之意,有所仰達。出而言于親舊曰,吾於平日,知韓某不深,故不料其爲治,能若是矣。其中,深知師善者曰,其人有才,且有威,自是治郡手段,李匡德,纔自湖南伯遞來,故亦曰南平,果善治矣。伊後師善之承召上來也,忽有一種謗言,臣實訝惑,莫知其故。聖上之超擢師善,蓋遵漢家徵用良吏之故事,以激勵餘人,而此在師善,實爲曠絶之恩賞,益自勉勵,必不厲民於臨歸之日,而遠近同然之譽,猝然有謗,豈師善馭吏,如束濕薪,官隷無不受其操切,故及其去官,興訛造訕,以逞其嫉怨之心耶?世之不知師善者,不以善治相期,而猝蒙褒賞,擢拜太驟,一入臺垣,旋遭狼狽,故囂囂之言,職此而起耶?抑文簿間,或有不察,而新舊官,亦不相能而然耶?設有眞可謗之事,皆臣廉問後事也。後之謗,不可掩其初之治績,初之褒啓,亦何關於後之謗,而臺臣、儒臣,句斷以不治者,挾私濫褒,何其不相諒之甚也?儒臣筵奏有曰,臣留南平十餘日云。臣之出道後翌日,點閱軍器,査準文書,其日夜半,仍卽潛之狀,邑人皆知之,儒臣所聞,何其太爽也?此外,亦有一二可以仰暴者,而臣之遞灣任後,尹得和代之,交承之義,亦自有別,則臣不宜索言辨論,以傷忠厚之風,而所可愧恨者,尹得和又以臣冒赴灣任,深斥於筵中云。曩臣之除邊邑也,時有儒臣疏,而論韓師善事,至曰謬稱善治,此爲臣難安之端,故以此辭意,屢呈備局,終不得遞。筵臣,至煩於奏達,自上有此不當爲嫌,催促發送之敎,故臣果不得已赴任矣。今其言如此者,恐未詳伊時實狀而然歟?噫,臺臣果知師善不治之狀,出入臺垣,亦不知其幾番,則何不卽爲論劾,而必於四年之後,始乃追論者,抑何意也?一自色目不同,愛憎各異,世無眞是非公毁譽久矣。世道至此,尙復何言,而朝家之遣使廉察,何等嚴重,年久之後,猶欲求罪。如此,則爲守宰者,設有龔、黃之治,旣不可以褒聞,任糾察者,雖有范、杜之朋,難乎免於今之世矣,此豈非嘅然處耶?然緣臣無狀,得此罪名,其所負犯,果如言者之言,則誅殛猶輕,雖荷聖明在上,曲賜照察,而每念此事,惶愧交至,直欲覓死而不得也。以此情地,實無抗顔就列之勢,召牌之下,無以祗承,不得不陳章請譴。伏乞聖明,遞臣之職,以安微分,治臣之罪,以快人心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於爾,豈有過嫌之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注書李光躋疏曰,伏以新除授同副承旨黃晸,卽臣從妹壻也。揆以相避之法,自在應遞之科。伏乞亟令該曹,照例稟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見持平李載厚,又復陳疏,張皇侵詆,語多不擇,因一處置之事,首尾兩年,三疏齗齗,誠可謂太支離矣。臣之伊時處置,在臣歸自北邑,重入經幄之翌日,則憲臣之以不言持臣者,可見其求說不得,而臣不欲呶呶較辨,故只以事理說去矣。今其疏,雖不過重複前言,而操切,不啻倍緊,在臣私義,豈可以其言之不足辨,而晏然仍冒於論思之列乎?且臣伏暑之症,今夏愈劇,兼以頑痰內壅,風濕外薄,多服解劑,汗出無算,食飮殆廢,神氣漸苶,而積逋之餘,不敢偃息,力疾肅命,僵伏直廬矣。再昨召對纔罷,渾體寒戰,胸膈痞塞,累經嘔吐,終未鎭定,退出承史,莫不見而悶之,而煩控賤疾,亦極惶悚。挾曳歸館,昏不省事,醫言此是中氣虛弱,積傷暑濕之致,若不及時療治,實難收效云。急投湯藥,少無差減之勢,頭暈眼眩,肢節如碎,暫時之間,寒熱迭攻,涼汗遍身,泄痢頻數,諸般症形,實有濱危之勢。區區情勢,姑不暇悉,卽此病狀,萬無淹直登對之望,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遞臣職名,俾得趁卽調治,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中爲嫌,此非過嫌者。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左尹閔應洙疏曰,伏以臣,本以積逋之蹤,謬膺專對之任,殺越一案,議將順付,辭陛之日,雖已親奉下敎,咨文追到,事端滋大,其所馳奏,不但形止而已,則關係尤重,憂慮倍切。臣夙宵兢惕,食息靡遑,及至覆奏一出,嘖言罔極。臣於此,誠不勝驚痛憤惋,寧欲無生,而識慮昏短,操切在彼,竭力爭辨之誠,旣歸虛套,回咨悖慢之語,終未刪去,則僨誤之罪,理難自逭,泥首圓扉,誅殛是俟。不意聖度天大,過加涵容,强屈司直之論,特施惟輕之典,揆以公議,已駭物情,而曾未幾何,給牒之命,收敍之恩,荐下於一日之內,京兆除命,又及於鄕廬屛蟄之中,負罪賤臣,何以濫蒙聖明之曲貸,乃至於此耶,臣反覆循省,惶感驚惑,莫省所以。夫人臣之奉使出疆者,隨事盡義,不辱君命,乃是臣節之所當勉者,決不可以事勢之難易輕重,敢爲一分自解之端也,審矣。今臣當此有事之會,奉咨以往,旣不能相機周旋,逆折狡性,使不敢援照是例。又不能據理明辨,感服殊類,使得以奏改慢書,雖曰形格勢禁,有不得自由者,律以古人之處義,亦豈無其道,而乃反苟然生還,晏然回報,捨命埋骨之義,卒無以自效,則辱君命而負臣節,孰大於是乎?經幄嚴正之議,臺閣聲罪之辭,可見朝論之齊憤,究厥罪狀,萬戮猶輕,一旬置對,數朔削職,豈可以懲臣罪而勵臣工乎?況今此案,尙在未了,奏使纔發,大小憂遑,前頭事變,亦難預度,則臣之罪名,猶未盡勘。至若別單文字,亦致違錯,當該首譯,旣被重勘,剌探事情,雖憑渠輩之傳說,不能詳察眞贗,矇然轉聞,則使臣又安得無罪也?特以本罪至重,論者無不暇竝責此事,而臣何敢厭然自掩,只幸其蔽罪於一譯舌,而獨逭譴罰乎?杜門田廬,歷數愆尤,俯仰慙悚,無地自容,雖使沒齒廢錮,猶是寬恩,尙何顔面,彈冠結綬,復廁於朝紳之列哉?臣亟欲趨詣京輦,悉暴危懇,而宿疾適苦,且關霖雨,今始擔舁,僅到廣州地。觸冒炎熱,中暍甚重,舊痾新症,一時交劇,僵臥旅次,宛轉叫楚,以此㱡㱡垂死之喘,萬無自力前進之勢,官職去就,雖非暇論於此時,而詞訟劇地,緣臣未卽自處,瘝曠已久,一日虛縻,爲罪益大。玆不得不冒控短疏,轉付縣道,僭越之罪,尤無所逃。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遞改臣職,仍命勘正臣罪,以嚴邦憲,以警具僚,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國體,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七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下直兵使、守令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眞淳,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南兵使申德夏,寧邊府使李匡世,狼川縣監兪最基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權守經、許錭入侍。興慶曰,伏奉批答,雖承問安,而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如常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虛憊之候,近來,何如?上曰,近無此候,似由於惱暑而然矣。寅明曰,生脈散,醫云有害於痰,未知,何如?上曰,連日進服,而不知其有害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患候,頭疼,雖少減,而諸症一樣,且無汗氣云,伏不勝悶慮之至。眞淳曰,服藥而無汗,則其重,可知,此非一時偶感之比也。寅明曰,過三日而不得差減之效,則豈不極悶乎?雖有勿爲問安之敎,而病患若此,自今日,當爲問安矣。上曰,不過暑感,而未卽解表之致,服湯劑,則自當有效,問安則觀勢爲之,可也。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上曰,先問留待兵使、守令後爲之矣。德夏進伏。上曰,北關,與他道有異,責任不輕矣。凡事,着意無忽焉。德夏曰,聖敎至此,不勝惶感。凡事利害,雖未預知,而敢不殫竭心力而爲之乎?上曰,有所懷耶?德夏曰,三、甲,於北路中,最爲緊重。蓋磨天嶺在於端州、吉州之間,而爲六鎭咽喉之地也,南北通行之路,直由嶺顚,而極爲險惡,又有一路,沿海以北,極爲平坦云。兩路險夷,不可不一見,山川形勢,亦不可周觀,而臣之所管,由嶺以南也。至於嶺北,則界限有別,不敢擅行,巡審時,簡其騶從,一番歷見,未知,何如?眞淳曰,南北帥臣,各有界限,則越界往見,似未得當。德夏曰,咸恩君李森,亦嘗狀聞,而往見兩路便否云,帥臣之越界往見,亦有前例矣。上曰,帥臣之欲爲往見,不無其意,宜往見,而北路烽火,每不分明,蓋緣雲暗之致,而亦由於火底錯亂而然云矣。雖已申飭,而其須往審,善爲變通,可也。{{*|出擧條}}上曰,宣敎。眞淳讀而諭之。德夏起拜,匡世進伏。上曰,七事則不問,而有所懷否?匡世曰,臣於西路,雖未一見,而寧邊之爲關防,嘗聞而知之,亦見前府使趙明翼之疏,知其爲要衝之地,而至於軍務之疎虞,槪可想矣。邑城號爲鐵甕,實有險阻之勢,而舊城太半頹圮,前府使李日躋,慨然修築,自此,頗有得力之望云,而見今糧餉器械,邑弊民瘼,不可以得於傳聞者,有所仰達。今日入侍南兵使申德夏,曾經此邑,必詳知其形勢矣。上曰,申德夏進前而陳之。鐵甕形止,內外俱險,實合保障之地,而近來城堞圮毁,器械疎虞,全無守禦之備。臣之待罪時,略有所區劃經營,而其中有可以變通,而未及變通者矣。今承下詢,敢此仰達。雲山等四邑軍兵,雖是入城同守者,必須預爲操鍊,俾知其從某至某,各守信地然後,可無臨急錯亂之弊。臣意則宜令本府,時行合操也。至於軍餉,則初爲十萬石,而漸至耗縮,時存不過三萬餘石,誠爲寒心,而他無變通之路。臣意則宜以本府稅納米,留作軍餉也。本府有九倉,而皆在城外,當初設立,雖爲分糶捧糴之際,便民往來,而脫有不幸,恐未及輸致城中。臣意則莫如及時撤移,而其二倉則在本府百里地,固難輕移,其餘則皆三四十里許也。無惜目前少費,而亟令撤毁,移建城內,以爲日後得力之地,實合事宜。上曰,守令雖或着意於國事,而難於任意爲之,申德夏之言,誠有意見,以此出於擧條,申飭擧行,自廟堂亦爲知委監司,可也。{{*|出擧條}}上謂匡世曰,常時則民也,不幸則兵也。雖三里之城,得人和則可守,況此鐵甕天作之險乎?今以侍從臣而出守,以尹鐸之保障繭絲,自期焉。匡世曰,勉勵至此,不勝惶恐。臣才智素蔑,恐不足以副聖上面諭之意,而蓋聞此地,近無凶荒之災,今年則五月降霜,農形可慮云。前頭,若當賑政,則未知其何以爲計也。上謂最基曰,頃於召對,已有所敎,今日,別無可言者,惟當依前敎,着意爲之。最基曰,邑雖小,而才猶不逮,實爲惶悶,謹當以聖敎宣布,使峽民知國家軫恤之德意也。上曰,宣敎。眞淳讀宣,匡世、最基起拜,又讀勸農敎訖,又起伏。上曰,兵使、守令先退。德夏、匡世、最基,以次退出。醫官等,次次入診後退伏,咸曰,脈候左三府則調均,右三府則似帶數,而大體則好矣。上曰,意謂五味子多則味辛矣。東朝,以五味子,少則味辛,而多則不辛爲敎。今此生脈散,依本方盡入,不妨耶?聖徵曰,五味子不過一錢,加減,何妨乎?近當極熱,難於湯劑進御,故以生脈散爲定,而旣無他害,則繼進於三伏前爲好。但聖候有膈痰,門冬,慮有些害,減數於本方而用之,似宜矣。應三曰,聖徵之言,出於愼重之意,門冬則減分,而以貝母加入,似好矣。信曰,五味子、麥門冬,盡入無妨,貝母,天花粉加入,則好矣。上曰,貝母則味甚不佳矣。生脈散,從前則不好,而今番則不然,欲於三伏前連服,門冬則減一錢,五味子,依元方入之,白茯苓,如前入之,加劑五貼以入,可也。水剌則比前似勝,而饌品,甚不適矣。興慶曰,饌品,何如?可以進御耶?上曰,魚肉,雖常時,不好,況當此盛熱乎?此時饌品,蓋難矣。寅明曰,近來三四更,或賜夜對,極爲悶慮,無睡則澄淸萬慮,安閑靜處,以爲入睡之道爲宜。若有酬酢,則翌朝,必有氣苶之患矣。上曰,睡不入而無所事,則轉而至於煩悶,不如起坐而有所事矣。寅明曰,前日地盆子、桑椹味食似好爲敎矣。此味食,當劑進乎?上曰,略爲劑進。興慶曰,臣以僚相出疆時,筵白之事有所陳達,極知未安,而旣有所懷,惶恐敢達。頃者禹夏亨之徑放,爲其差送江邊之邑,以爲詗捕凶賊之地,而旣差渭原之後,不卽下去,終至遞改邊任,旋差監營中軍。雖以夏亨下去江邊,則有誤事機爲嫌,而此有不爲者。向日申尙仲加資之後,皆以爲事端已露,恐失譏捕之幾,而關西伯朴師洙私書中以爲,我民之逃接高山里越邊者,以凶賊往來之狀,漏通於申尙仲云,然則捕凶賊之蹊逕,專在於尙仲矣。今此夏亨,自是深結尙仲者,則雖下往渭原,有何誤事機之慮,而遞改已差之邊邑,旋差中軍之任,已欠穩當。且中軍,自是監營褊裨,何必以轉差之意,至於陳白定奪耶?臣故昨日,言于兵曹,使之姑徐差下矣。如必以夏亨差中軍,則當自監營,往復于兵曹而爲之耳。蓋大臣爲國之心,切於捕得凶賊之故,不加周思,有此奏達變通之事,而自外面觀之,終不免於事體屑越之歸矣。迷見如此,不敢不仰達。上曰,頃者原任所達,似過矣。故初不許之,而蓋其所達,有曲折矣。大臣,以外面見之而爲訝者,亦不異,而凡事,皆由於我心不如彼心之致也。卿亦深思之,原任,豈爲一夏亨而言之耶?向者禹夏亨解由勿拘事,使之勿出朝報。近來箕營中軍爲擬望之窠,故伊日原任陳達時,使之自兵曹備擬,而欲其無痕矣。承宣,誤以渭原郡守改差傳旨捧入,故卽爲還下,而又有下敎矣。昨日政,以改差代,差出渭原,此則政院,不能善處之致也。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承旨,推考,可也。{{*|自承宣誤以下,出擧條}}興慶曰,臣意豈以爲大臣,爲夏亨地乎?蓋以外面事體,而陳達矣。至於中軍之備三望,創自何時,而臣果不知矣。上曰,事體雖似顚倒,而徐判府事有意而然矣。寅明曰,朴師洙有書以爲,申尙仲輩,旣居中,而所捉凶賊之書,約以某日,牛幾隻載來云之說云矣。大臣或慮夏亨下去,則凶賊,聞而不來,故有所陳達者矣。上曰,其書之果爲凶賊書,猶未可知也。寅明曰,臣意亦然,而不敢質言矣。興慶曰,越去人,旣未盡捉,則何以爲之乎?上曰,寢之則損國威,更令則騷邊民,莫如知而不知而置之矣。寅明曰,其中難者,則盡逃矣。上曰,次對時,欲下敎而未果矣。嬪宮常時,予勸之食,則雖厭而强食矣。卽今則予雖勸之,而不忍呑下,乍有所食,則輒嘔逆,極可悶也。自聞其母病重,有所憂灼,而尤如是矣。其病症如何,而醫官輩或知之耶?錭曰,臣往來看病,而本來肉脫,眞元大虛,七八日內,米飮不下,雖用蔘茶而無效,病患則無一分可望矣。上曰,此雖與國舅家有異,而旣是勳臣之夫人,且係嬪宮,保護之道,自藥院,定送醫人看病,而蔘材則隨用給之。此非分付之事,藥院只擧行焉。嬪宮廢食度日,當以藥物支保,可用生脈散耶?聖徵曰,粟米飮似勝,而和薑茶用之宜矣。上曰,試以五貼劑入,當自內煎用矣。諸臣與醫官,遂退出。 ○甲寅七月初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南泰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泰良讀自成公十有七年,至書曰晉殺其大夫。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十有八年,至公如晉朝嗣君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夏六月,鄭伯侵宋,至禮之大者也。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自襄公二年,至殺其大夫公子申。上曰,翰林讀之。尙魯讀自三年,至帥師伐許。泰良曰,三十五板范文子之處義,有所未盡者矣。宗祊社稷之臣,若强諫而死則可矣,而其所祈死則與溝瀆之諒,同矣。上曰,春秋之士,何可深責邪?泰良曰,范文子則固當深責,不可以戰國之士責之矣。第三十八板三郤之罪宜死,而使外嬖殺之者,非其道也。此與東漢權臣使宦官殺之者同,權臣當死,而使宦官殺之,則不可矣。尙賓曰,郤至則可矜矣。泰良曰,寺人近君而殺之,則此有犯上之意矣。尙賓bb曰b楊干戮僕,古人稱之,此豈爲郤至之罪耶?泰良曰,此與楊干之事,不可比同矣。上曰,長魚僑之言,是矣。泰良曰,其所謂德刑不立,姦軌竝至云者,言則是矣。尙賓曰,漢昭帝年十四,而猶有霍光之爲之輔導者,至於晉悼公則時年十四,其處地極難,而始入也,辭氣雍容,旣立也,治道有規,誠有可觀者矣。泰良曰,晉悼公,伯中之正者也。上曰,其盟而入者,非矣。豈有君臣相盟之道哉?以此觀之,可知晉室大夫之强盛也。泰良曰,四十三板晉悼公,圖伯之績,列而書之,而其致治之道,則無過於六官之長,皆民譽云者矣。人君得賢而置諸六官之長,則自可不勞而伯矣。上曰,治道無過於是矣。且修其舊法,而必就其賢者之事而法焉,則豈不美哉?尙賓曰,施舍己責,初政之美者也。恩惠則施之,逋責則止之者,實關爲治之要,而其餘五六條,無非後世人主之所可法者。此等處,無或汎看,而體念爲宜。上曰,所達,好矣。泰良曰,晉悼公,新立於禍亂之餘,言其形勢,則非同列來朝之時,而鄭衛之君,莫不爲之下焉者,蓋其命官制法之道,有足以服人心,而振國威故也。今殿下承祖宗積累之功,臨御出治,已過十載,而威德之不及隣國,姑舍勿論,一邦之內,亦無覃化之效,其視晉君,反有歉矣。伏望無以雜伯小之,而常曰晉悼之能致此者,何?予之所以不能者,何?益思奮發振刷之策,以爲化行遠邇之道焉。上曰,所達,切實,當加意焉。泰良曰,祈奚請老章,祈奚事,尤爲黨論時,臣僚所可法者也。擧讎擧親,皆當其才,豈不美哉。上曰,然矣。泰良曰,楊干亂行章,魏絳戮僕,而晉侯曰,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之言,親愛也,此實善言也。始雖欲殺,而及見其書,惕然有悟,此等處,宜其伯功之克成也。上曰,然矣。泰良曰,魏絳戮僕,可見其用法之嚴矣。臣今因文義,有所仰達。昨日宗班事,臺臣發啓,而殿下以後若不悛,則草記稟達爲敎。此雖出於殿下敦宗之意,而實非法自貴近始之道也。宗班作弊,市民失業,則此不可仍置者,殿下下敎,亦不宜如是汎然矣。上曰,初不擧名而告,旣不知其人,則事宜先施飭勵而已。上曰,承旨進前。尙賓進伏。命書傳旨曰,參議遞職,本因親病,參判辭遞,亦由病故,則以往日體例相持之事,引作去就之欛柄,若是尋單,已涉過矣。初度許由,廉隅且伸,秋曹長席,不可數遞,原單給之,牌招察任。諸臣退出。 ==7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黃晸{{*|罷職}}。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許鈺{{*|在外}}。事變假注書金始煒{{*|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北靑府使朱炯离。 ○來周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同副承旨黃晸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無馬禁軍等分養馬,分給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同副承旨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只推,更爲牌招。 ○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昨下特敎,還給辭單之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忠淸監司狀啓,癸丑條軍餉居二瑞山前縣監李鼎燁,旣已拿囚。所當依事目決杖,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竝收贖。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李鼎燁,依法典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三堂上上疏,傳于來周曰,前日,明有下敎之事,以如此事,不宜煩陳,政院之曲循捧入,未安。原疏還給,牌招察任。 ○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殊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參議只推,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連爲違牌,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彦燮啓曰,因本院啓辭下敎者,非只考近例也,卽遍考也。更考久遠文書以啓事,命下矣。更考該府可據文書,則別無最久文書,而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日,鶴城副正楦,琅堤都正燂,照律公事,楦,宣祖大王五寸親,燂,元宗大王五寸親,皆非功臣懸註。又雍正六年三月日,密山君㯓,照律公事,曾祖珘,宣祖朝宣武功臣,孝宗大王七寸親,俱懸功議,而蓋罪人功議有無付籤,一從罪人之書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日因本院啓辭,更考久遠文書以啓事,命下,故禁府文書,更考以啓矣。今考宗簿寺推考照律公事,則宗臣四世之內,則雖無勳名,皆以功臣議親,循例懸註,宗簿寺與義禁府規例,如是不同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閔通洙,數日虛濕之餘,所患疾病,又添暑癨之症,上隔下泄,頭疼又作,粒米不入,元氣大陷,不省人事,奄奄欲盡,症情十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監司徐命彬,除拜已久,前後筵敎,不啻嚴截,廟堂與政院之催促,亦旣累次,而終不動念,尙今不爲出肅,事體誠極未安。爲先從重推考,而夫馬留滯,已至六朔,事勢亦甚悶急,更加各別催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赴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措語竝見上}}陵官之責,禁伐最重,而頃見前掌令呂光憲之疏,宮家悍僕,亂斫陵木,狃以爲常,而無人誰何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所謂宮奴,雖令科治,而陵官亦難免不職之罪,請光陵時任參奉,竝命汰去。四山監役鄭權,卽極賊有翼之親妹壻。戊申之春,賊翼,托跡於其家,故變生之後,其妻被拘捕廳,以此見棄於儕流者久矣。及授是職,物情莫不爲駭,僚席恥與比肩,決不可仍置衣冠之列,請四山監役鄭權汰去。罪人金浹之父千重,卽賊黯之妾女壻也。及黯伏法,假稱閔熙之壻,欺世行身,固已萬萬痛駭,而向除西邑,敢欲挈去其子之所淫奸者,以掩其懷孕之跡,而見沮於大臣,其爲情狀,尤極凶巧。如此悖倫奸惡之徒,不可不明正其罪,請金千重遠地定配。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竝依啓。 ○行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自三四日前,微有暑感,而黽勉供職矣。忽自昨夕,渾身寒縮如束,頭部苦痛如劈,加以暴泄如注,登溷無算,嘔吐兼發,粥飮全廢,落席昏昏,若將頃刻垂絶。此雖暑熱所傷,而苦劇難堪,甚於危癘矣。念臣所帶之職,方又待罪藥院,此非敢言病之時,而自念病勢諸症,實無一旬間復起供仕之望,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臣陳籲之出於萬不獲已,亟許遞改臣所帶之職,以尋生路,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才識俱淺,百無所當,籌司兼任,尤不近似,而未遂循墻之悃,徒懷負乘之懼,幸蒙恩罷,粗安私心。不意再授之命,又出前席之特敎,驚惶震惕,益復靡措。雖然,前旣冒沒承當,今何必更事撕捱,自陷違慢之科,而涉月虛帶,自阻朝堂,鎭日辭疏,徒煩公車,必欲祈免而後已。此實有大不堪,而至難安者存耳。區區情實,臣若欲畢言,中心愧恥,不敢深引,循例封章,輒未能自達於黈纊之下,宜聖明之責之以無端,加之以重推也。今則窮阨之極,終不可默已,槪聞臣之復差此任,初非廟議之所屬意,公坐酬酢,薦紳相傳,而恩出特授,旣是人望之外,事近中批,亦非愼揀之意。臣雖無狀,辭受去就,欲粗免於苟簡,今何可怵迫嚴命,抗顔冒出,自壞一己之大防,重貽公議之嗤點乎?頃違嚴召,未蒙例勘,後日籌坐,更有牌招之命,情地轉覺危蹙,分義益增惶恐,玆不得不投進短章,略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籌司兼任,以重廟選,以安賤分,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雖曰特授,卽是古任,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怵迫嚴命,黽勉冒出,只欲耐過大政,便卽自處,必須差出郞官然後,考績試講等事,可以次第擧行於大政之前,而郞望中一人,間被枳礙於館職,僚席未能齊會,臣不可獨自備擬,遷就至今矣。昨日筵中,伏奉都政毋過今月之聖敎,而兩僚又適齊會政廳,先議及此,僚議持之,竟不得銓郞差出,臣竊慨然。當初枳礙之當否,今不必强辨,而向臣引入之日,臣與同僚,私相酬酢,則同僚欲待臣而復擬。及兩僚之對辨臺疏也,或曰,略施規警,徐議疏通,或曰,姑欲停枳,非有深意,則其無甚靳難,可知矣。到今,亦不曰不可擬,而只以李喆輔之不許竝擬,反欲仍枳申晩。噫,喆輔自喆輔,申晩自申晩,事件各異,輕重懸殊,而申晩之進退,係於喆輔之通塞者,臣實不能曉得也。噫,癸卯科之當枳,臣之所執,自信其百世不惑,前疏固已備陳,同僚亦豈不知?且今喆輔,適在罪罷,先擬示許之申晩,徐待喆輔被敍,更加爭難,尙未爲晩,而汲汲然必欲請敍而對擬者,誠是意外。設令喆輔,許久譴塞,則向所謂暫時停枳之申晩,亦將一隨於喆輔,雖經時閱月,不可復擬乎?都政過時,郞官差出,不容遲緩,而反復消詳,終始參差,莫非臣誠淺辭拙,不能見重之致,自顧慙悚,已難晏然,而僚議卒不可合,都政杳無其期,則爲今之計,惟有早賜變通,斥退臣身,以幸國事而已。玆不得不露章控懇,伏乞聖明,俯察事勢,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使都政遄行,且得以自安微分,千萬幸甚。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去就,自有其道,少有嫌端則必遞,一遭人言則必遞,從前自處,庶乎免於恥矣。近者可遞之嫌,視前殆有甚焉,而乃敢包忍羞顔,冒沒復出者,非徒爲嚴命所怵迫而已。誠以非恢蕩,則不可以鎭時象,而時象不鎭,國勢終不可保,故苟可以調停和協,期至大同,則些少廉愧之節,有不可恤焉。不幸申、李兩人事出,而成一圭角於銓地,此非但目前難平之端,涓涓不塞,終必有滔天之患。此臣所以深憂永念,必欲牽架䌤縫gg彌縫g,冀幸其無事,而乃於日昨之政,三堂始得合席,臣先言政注之不可不平,通塞之不可不公,仍與參議臣徐宗玉,竝論李喆輔館職之今政當擬,則長僚乃反姑舍是,欲先通申晩,竝與前例可據之請敍事,而作爲持難之一端。噫,臣等先發之議,旣爲見格,則有何顔面,更得可否於他事乎?反復相難,卒未歸一,誠意不相孚感,滯見終覺難回,慙靦慨咄,容有極已?夫臣之所以處晩者,豈遽不若長僚之待喆輔,而顧臣愚意以爲,所慮者有大焉。雖終至於爲國屈見,而猶且不憚,臣亦今世中人也,豈獨全無黨心而然也?今長僚,所見不侔,主意有異,一則必欲永枳於群情拂菀之中,一則反欲强擬於僚議消詳之前,顧此一扶抑,一用舍,誠若小事,而千百年來黨禍之作,求其端,則皆如此之微矣,可不懼哉?噫嘻,枳晩,生事也,枳喆輔,亦生事也。臣則雖心所不平如晩,曾不爲終塞之論,要不至於惹鬧而生釁,況可猝從長僚固執之見,反枳臣政連擬之人,使公議益激,而世道大乖乎?苟如是,則其僨誤銓選,孤負職責之罪,已無所逃,而區區彌綸之初心,亦將半上而落下,臣豈忍爲此哉,臣豈忍爲此哉?顧今僚議,邈不可回,而臣見終不得行矣,與其相持撕捱,徒貽苟蹲之譏,毋寧早自引退,以伸其廉義。玆敢布露衷悃,瀆浼聰聽。懇乞聖明,察臣愚忱,鑑臣微諒,亟命遞改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幸甚。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以疾病則有必死之慮,以情勢則有當遞之義,而迫於非常之嚴敎,冒沒承命者,只欲效其職分,以圖報萬一耳。昨於政席,以申晩、李喆輔事,相難於長僚,終未歸一,臣等之私相可否者,雖不敢煩於上聽,而大抵長僚,則必欲通晩而塞喆輔。臣意不然,晩固未必永枳,而喆輔,元無可塞之端,如欲疏通,則不可彼此,求諸事理,較然明甚,而半日面商,落落難合。噫,人之意見,未必皆同,各有所執,不欲苟然,則亦且奈何,而但臣不能無慨於長僚者矣。頃日長僚之疏曰,我邁爾征,自成一副當道理,是則長僚,未嘗以臣之檢擬喆輔爲非,而其無固塞之心,亦可知也。彼年少臺臣,發怒於申晩之停枳,以李喆輔對之,遂生葛藤,而原其本事,無別般增減,則向所謂一副當道理,今轉爲峻枳之論,果未知如何也。且長僚以喆輔方在罷散中爲言,而此尤不然。使喆輔而可通,則玉堂之特罷請敍,自有近例,申晩亦當初特罷中人,豈獨於喆輔拘之哉?雖然,此特以目前事理而言也。臣於昨夏,亦嘗以李玄輔承宣望事,有所爭論。其時聖敎,不啻縷縷,明說是非,而若曰,敎文自敎文,庭試自庭試,惟此一句絲綸,眞是十字打開。夫庭試之不係於敎文,審矣,則榜中人之以此枳礙,實無毫分意義。如臣迷滯之見,雖反復尋究,終未知其合理,豈或染於黨習而然耶?噫,臣以此事,前已召鬧,輾轉波浪,久猶未息,每一念之,慙悔在心。今又不幸,而値此事端,苟可以䌤縫gg彌縫g挨過,亦何至於輒事爭難,而蓋其所關,實在多人之用捨,不但一時之是非,則雖欲因循含默,以冀其無事,其於己見之矛盾,公議之拂鬱,何哉?傳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區區愚見,非敢曰自是,而於其言於其職,不得甚矣,則今臣去就,不待多言而決矣。矧玆都政遷就,凡干擧行,宜在斯速,而以此相持,瘝曠度日,此尤臣之罪也。玆敢悉暴危懇,仰瀆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鑑,將臣職名,劃卽鐫罷,以安愚分,以便公事,千萬幸甚。{{*|{{*|已上三疏入啓後,無批答還下}}}} ==7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豐陵府院君夫人卒逝後,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罔極。嬪宮擧哀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出於意外,嬪宮累日焦煎之餘,遽遭罔極之慟,必多有傷損之節。臣等不任仰慮之至,二錢重人蔘粟米飮,一日二次,依下敎煎入,而醫女,使之待令於差備近處,以爲承候之地,恐合事宜。惶恐敢啓。答曰,依爲之。 ○鄭來周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今日大祭齋戒,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相値,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嬪宮擧哀,依禮文磨鍊,直入嬪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世子嬪爲父母擧哀儀,以素服變服,至第四日,以衰服成服,而其下除服儀小註,有曰十三月而除,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云。今當依此磨鍊擧行,而但公除之禮,自前稟旨後,乃行,則該曹,今亦不敢循例擧行,上裁,何如?傳曰,依豐陵府院君例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嬪宮,自今日至公除日,供上素膳封進之意,知委,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來周曰,大祭有遣中官摘奸事矣。嬪宮方有遣中官慰問之事,淸齋,使中官摘奸,於心未安。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于獻官。 ○傳于鄭來周曰,歸厚署內棺板一部,卽爲擇送于內需司事,分付該曹。 ○假注書許鈺在外,代以李長夏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始煒,再昨受點之後,昨日不爲仕進,故使之催促,則猝得暑感,症情甚重云。果是實病,則有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金始煒病,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鄭來周,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初獻官,以海興君橿,改付標啓下矣。暑感猝重,日勢漸晩,有難受香云。不得已以領敦府事魚有龜,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廟署官員,以獻官意啓曰,臣春躋,依例先詣享所,監捧祭物,則其中各色醢,色臭俱不精,事極未安。使卽改備,而今春朝參時,聖敎申飭,至爲嚴切,則今此醢物之因循前套,尤爲寒心。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之,當該奉常寺官員,拿處,下吏,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7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元敬王后忌辰齋戒。 ○鄭彦變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服制,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南鶴宗,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辭單還給之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召對爲之。 ○甲寅七月初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南泰良,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若魯,講自四年春王三月,陳侯午卒,至朱儒使我敗於邾。泰良,講自五年春公至自晉,至無積不可爲忠乎。彦燮,講自六年春王正月杞伯姑容卒,至陳侯逃歸。長夏,講自七年春郯子來朝,至秋九月大雩旱也。檥,講自冬楚子襄伐鄭,至以見于城下惟君圖之。以亨,講自范宣子來聘,至楚不能與爭。若魯曰,十一板韓獻子患之,言於朝曰,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之言,不合於引用矣。上曰,其文所引,誠怪異,杜預註,時未可爭,亦未瑩耳。泰良曰,穆叔如晉,晉侯享之,所引詩語,爛然可觀矣。上曰,《論語》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禮記》坊記,亦多引詩,古人斷章取意,可謂善用之矣。若魯曰,季孫,樹六檟於蒲圃,魯國,雖疲弊,君母之喪,豈用生木乎?泰良曰,十五板魏絳和戎之言,引后羿事,似無次序矣。若魯曰,帝王和戎之道,戒在窮兵黷武,魏絳所陳五利之說,猶未至於聖王和戎之道。周武王聖人,而猶使百官,勤攻闕失,虞人之箴,誠可觀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五板寒棄之寒字,文義未瑩。寒棄者疎棄之義,非寒浞之寒,後世用寒棄文字者甚多,取其生新也。上曰,或有闕誤字。夫子所謂疑者闕之處也。予則以爲疊書而然矣。上曰,季文子,三家中最賢乎?若魯曰,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上敎誠然矣。上曰,在上者,非責以季文子,人臣則當以季文子爲期矣。若魯曰,忠信重祿,在上之道,爲下克忠,臣子之職分,文子相三君,而無私積,可謂忠矣,而以事君大節,論之,廢嫡立庶,不可謂忠於魯室矣。上曰,看得是矣。若魯曰,二十一板莒人滅鄫,恃賂故也。此文義不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十三板春秋城費,履霜堅氷之義,南遺之事,使季文子生存,不必如此矣。上曰,此則所謂幾微也。魯三家、晉六卿,非其罪,周室衰微,不能振而然也。泰良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所以譏世卿也。若魯曰,韓獻子告老,穆子辭請立起,可見其讓德也。上曰,穆姜之賢,如此,而其行,何如是醜耶?泰良曰,春秋之人,不可信也。若魯曰,鄭子駟之言,善矣。其時和親之道,或楚或齊,蓋子産之時,善人多矣。上曰,此是《孟子》漁人所欺子産乎?若魯曰,然矣。若魯曰,三十四板晉侯盟,爭伯大戰也。其時事如此,故干戈從事,其下,知武子之言,善矣。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眞有道者之言,晉侯能用之,故能伯矣。上曰,然矣。泰良曰,其下閏月戊寅,恐有訛誤,癸亥之於戊寅,其間,不過十六日,此爲可疑矣。上曰,其處似然矣。若魯曰,魯襄公之冠,假衛廟而行之,非禮矣。末章,晉侯歸謀息民之事好矣。國無滯積,公無禁利等語,皆損上益下,發倉振民之意也。伯者之事,不過富國强兵,而能以實心,故期年而有效。以此時言之,民窮財竭,上下俱困。殿下若以誠心,行實政,則其效豈止於晉侯而已哉?上曰,其言切實,當留念矣。若魯曰,《歷代名臣奏議》,可以及時進講矣。上曰,比《左傳》,自至多少幾何?若魯曰,《左傳》,不過四十自至,而此則十八自至也。上曰,本秩抄出,進講宜矣。鄭彦燮曰,小臣有所懷,惶恐囁嚅,自阻於君父,今日召對罷後,頗從容,故冒死敢達矣。殿下以閔亨洙,爲何如人乎?亨洙本非邪慝之類,雖異己者,皆言有向國之誠,殿下頃日處分,亶出於欲鎭世道,非有深惡亨洙之意,臣亦知之。臣觀列聖御製,仁顯王后祭文,保全戚屬之語,竊有感焉。殿下保亨洙之家至矣。亨洙,豈不知感激國恩,而爲如此等疏乎?王者所以罪之者,欲其玉成也。聖意所在,渠亦知之,豈敢有一毫怨國之心乎?臣於君父之前,不敢質言,而有可知之事。李匡德,方往甲山,相與親切,以爲難得之人,朴文秀言議頗峻,而亦以書札致問,以此,知亨洙之不爲偏論,而頃日之疏,蓋其心有所執而然矣。臣自兒時,最親,知其爲人,故敢此仰達矣。上曰,閔亨洙爲人,予知其穹通矣。穹通而如此,予以爲非矣。若以亨洙爲無狀,則當初豈栫棘乎?承宣所達,頗覺感傷,而亨洙若不改,則勸善懲惡之道,國法,豈可終屈耶?頃者大臣,以此陳達,而不爲回聽,意有所在矣。以通洙事觀之,翰薦不爲撕捱,予甚嘉之矣。彦燮曰,通洙初頭假注書,亦卽爲行公矣。上曰,此則奉朝賀敎之,當如奉朝賀之敎通洙,則亨洙,亦庶有可回之道矣。府夫人,思亨洙之意,予豈不知?寧考保全戚屬之盛意,非不體念,而予之所忍者,有所思之事矣。上曰,豐陵府院君夫人喪家喪葬等需,令該曹,依靑恩府院君喪例,磨鍊題給,葬時擔軍,令本道題給事。{{*|榻前下敎}}翰林被薦人曺命敬、閔通洙,付過放送,使之從速應講事。{{*|榻前下敎}}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事。{{*|榻前下敎}}上曰,近來新進,專以撕捱爲事,但思自便之道,以金尙魯言之,曾以此等爲嫌,有所勅勵矣。勅勵之下,尙魯之若是爲嫌,已極過矣。而況黃晸未入來之前,投疏徑出,殊甚駭然,不可以事過而置之。下番翰林金尙魯其時推考傳旨之捧入,專出於曲循,當該承旨,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之喪,應有禮葬,而大臣夫人之喪,亦有從夫之禮乎?參贊官鄭彦燮曰,大臣則當爲禮葬,而大臣夫人之喪,則元無禮喪gg禮葬g之規,各從其家禮矣。上曰,今此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無可據近例,依甲申年靑恩府院君家例,喪需葬需,令該曹,從優題給,擔軍,令本道,亦爲許給,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元敬王后忌辰。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來周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服制,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體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等,旣已敍用,令該曹,竝爲口傳付職後,仍卽牌招入直,而金尙魯,方有禁推之命,不得一體請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二單,李德重、金尙魯。 ○鄭彦燮啓曰,付職翰林,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7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英陽縣監崔昌愈。 ○豐陵府院君夫人成服後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罔極。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右承旨鄭來周啓曰,大雨連日,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呈辭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來周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來周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又有只推之命,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疏,鎭日違牌,終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道臣之迎斥之弊,曾有禁令,則甲山府使閔鎭斗,以茂山中考之目,遽請改差,其涉過矣。事違禁令,監司李箕鎭,推考,喉院,循例捧入,亦涉不察。當該承旨,推考。 ○鄭來周,以禮曹言啓曰,壬子十一月備忘記,三名日所封甲冑,特爲竝減,畿湖、兩南正朝方物,亦爲停封,以其價米,補其賑資之命,而上年七月本朝啓辭,停減三名日甲冑,畿湖、兩南正朝方物,依例封進事,傳曰,知道,甲冑價米,待明年更稟事,傳敎矣。壬子所減三名日甲冑,依近例封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禮曹啓曰,臣鉉輔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漢城府判尹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室前面第一椽第八椽,自道里上滲漏,第二室後面第四椽滲漏,第三室第九椽間滲漏,仰沙一尺許剝落,第四室第七椽滲漏,第五室第一椽第七椽,自道里上大段滲流,永寧殿第七室靑斑子,北邊第二井滲漏,斑子仍爲穿破,漏漬於床上,西月廊後面第一間第十椽十一椽,大段滲漏等處,一如本署官員所報。此外永寧殿第九室第四椽端,亦爲滲漏,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七日辰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及永寧殿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臨時設行,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鄭來周,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去夜大雨後,今朝兩殿奉審,則宗廟殿第十室前面第一椽第八椽,自道理上滲漏,第二室後面第四椽,滲漏,第三室第九椽間,滲漏,仰沙一尺許剝落,第四室第七椽,滲漏,第五室第一椽及第七椽,自道理上,大段滲流。永寧殿第七室靑斑子,北邊第二井,滲漏,斑子仍爲穿破,漏漬於床上,西月廊後面第一間第十椽十一椽,大段滲漏云。依例本曹堂上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答曰,不允。{{*|措辭竝見上}}新啓,陵寢事體,重在禁伐,而前掌令呂光憲之疏,旣以五六載不能禁伐爲言,則其在論罰之道,不可以已遞而置之。其中論報推治之人,則宜有區別,請令該曹,詳査五六載內,前後陵官之不報不禁者,一依時任兩郞,竝命汰去。答曰,依啓。又啓曰,臣之數昨三啓,此不過粗效一日之責,而曾不移晷,竝蒙卽允,聖上之重臺言,本自如是。顧臣衰老之質,將無以竭其朽鈍,感激之餘,還切愧懼,抑臣有論事不審之失。呂光憲之疏,蓋論五六載不能禁伐之事,則其中論報之外,皆有不職之責,而臣之請罪,只及於時任,追聞外議,以此爲非,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行工曹判書金取魯上疏。伏以臣於所綰諸任,以才則至不稱,以病則大不堪。目下一條路,惟在於盡謝職務,少延危命,而中心耿耿,嚴不敢請。日昨登筵,忽承惠堂差下之命,前擔未卸,後負又重,狼狽窮隘,若墜淵谷。蘊中之懇,衝口而發,情雖愍矜,罪在瀆擾,而唯我天地之仁,父母之慈,薄加問備,不之深咎,終又憫臣之病,軫臣之勞,特褫樞筦有司之任,臣於咫尺前席,親奉德音,且感且惶,不敢畢辭而退。然辭一受萬,竟孤所願,以公以私,爲害滋甚,歷累日而彷徨憂灼,罔知攸計,冒萬死復控前懇,冀卒生成之惠焉。惠堂爲任,專管錢穀,其責殊重,委寄之一得失,而國家之豐悴立判,若其應酬之煩劇,素稱與度支等,而奔奏擾攘,時或過之。且今荐歲賑乏之餘,公私之蓄積,迨空矣。當此之時,雖使通達敏給,練諳事務者,處之,猶患其難於着手。況如臣者,才短慮闇之一書生也,其於錢穀事,素所昧昧,立朝三十年,臣未嘗以此自期,世亦未嘗以此期臣,而乃於一朝,不問其才之當否,强委重焉,其在量才授任之義,果如何哉?然此在臣,猶爲緩聲,而最是臣,三載渴病,轉輾沈痼,歲異而月不同,少有勞動,則劇煞,用精神則劇,當其劇時,頭目眩昏,而如霧之墜,胸膈煩燥,而若火之烘,喉乾唇焦,飮水無算,一番辛苦,輒覺數層落下。雖形殼外存,視息不泯,其肥則已脫,其中則已消,無復有生人意,而近幸賴天之賜,不復供劇,藥餌爲命,僅保日月耳。今雖欲策病軀而掌煩務,筋力精神,迨無一分餘地,其何以察簿書之紛氄,總財貨之出入也?如是而猶且抑而行之,則是其勢,朝暮顚仆而已,而於國事,何益之有?臣以萬萬魯下,厚被不世之渥,致臣崇顯之列,點檢平生,未有涓埃之報。一身死生,臣非敢惜,而至於緣臣身,而使國之重務,一任其許久廢抛,坐受其無限病敗,亦不忍爲也。申籲祈免,極其悚恐,累日趑趄,汔此泯伏,而第今病狀,如右所陳,陳力涖事,萬無其望。一日虛帶,徒增一日之害,二日虛帶,徒增二日之害,玆敢不避煩複,畢暴危悃。伏乞聖明,頫賜矜諒,特遞臣惠廳兼任,回授可堪之人,俾殘喘獲延,重務無曠,是臣區區之大願也。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備局有司之任,蓋爲惠廳,則今者所辭,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全羅監司柳復明上疏。伏以臣,向叨藩任,重被臺劾,幸蒙恩遞,旋除騎省,適値淸廟動駕之日,分宜竭蹶趨造,而顧臣畸危之蹤,斷無冒出之勢,敢違天牌,自速譴罷,惶隕雖極,私分粗安。迺者,湖臬新除之命,遽出千萬夢想之外,臣誠震悚感泣,莫省置身之所。不審聖朝,奚取於滓釁一微物,而記識之眷,甄拔之私,乃至於斯也?聞命驚惶,五情飛越,洪恩優渥,與天同大,非臣糜粉,所能仰酬,凡有除命,輒卽趨承,以效涓埃之報,豈非臣分之所當然,而第臣,向來所遭臺彈,實是縉紳間罕有之辱,捏誣至深,醜衊狼藉,白簡一出,聞者代羞,時月雖久,餘悸未定。在臣今日道理,唯當默默無辨,不敢每每煩陳,而第終無一言白暴,則亦有危怖悶塞,而不能自已者。蓋臣,世傳舊第,有婢僕埋凶之變,禍故相仍,同氣四五人,洊死於數年之內,爲其掘穢,若干間架,不得已重創,而鳩財始役,實在於未按藩之前,知舊來別,有目咸覩。臺啓按査之下,本事落空,聖上洞燭其冤狀,前後開釋,備盡無餘,則今於八年之後,復提已了之案,斷斷不捨者,何其甚哉?噫,蟣蝨如臣,性本愚鈍,事君行己,無一可觀,重以孤根弱植,涉世昧方,墑埴冥行,動輒得咎。臣若終始退屛,斂避危穽,則雖有偏心之人,飄瓦虛舟,寧有怨怒,而祗以變亂之後,瞻依城闕,未忍遠訣,雖有除輒辭,一味屛蟄,而間叨臺職,不戒三緘,嗔謗交至,皆臣自取,尙何尤人?伊時嶺藩之除,夫豈臲卼之蹤,所可承當,而適當凶賊就鞫,憂虞多端,聖敎至嚴,至以君父,其將親往而招之,爲敎。公議峻斥,又以險難規避,爲非,毋論才具之如何,僨敗之在卽,威命之所怵迫,事勢之所窮極,誠有不獲自由者,黽勉出肅,去就失當,內違素心,外招衆猜,莫非臣見識昏蒙,志節不固,徒畏分義,自壞廉隅之致,卒之臺章果發,詬詆罔測,身名玷汚,更無餘地,雖決西江之水,顧何以洗此恥辱哉?自是之後,永謝世路,毋觸憯鋒,退守拙分,畢命優遊,是臣區區所自劃。雖尋常差除,尙不敢爲進一步之計,矧此藩任,卽臣目下顚沛之地,彈墨未乾,覆轍不遠,論其職則嶺臬湖維,固無輕重之別,而語其義則懲前毖後,尤有抵死不敢復承者。不待臣一二自陳,而雖輿儓之賤,亦知臣之必遞,日月之明,寧或遺照。越次天點,雖出慰藉之眷,終朝褫鞶,必有體恕之恩。玆敢略暴危苦之懇,仰瀆仁覆之聽。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退塡溝壑,保全性命,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開釋無餘,頃遞藩任,廉隅且伸,其在分義,其何過辭?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奉敎李鼎輔上疏。伏以臣,猥以無似之賤,久叨匪據之任,醜拙畢露,瘡疣百出,而怵分畏義,逃遁不得,黽勉冒居者,今至一朞有餘矣。循次居右,久妨賢路,居常愧懼,若負譴何,所以自期於中心者,惟在於擧代之得人。上不負焚香告天之意,下欲免史局誤薦之罪,初當下番主薦之任,與金漢喆諸人,擧鄭履儉、李德重,再當右位定數之責,與上下翰林,採取公議,遴選賢才,可否停當,完了薦事,居首薦之人,旣已應講而承命,其無他岐議,允協群情,於斯可知。意謂被薦諸人,次第承膺,而竊幸蘭臺記注之有托,庶贖榮次久玷之罪矣。卽見新薦人曺命敬供辭,則提出初供所無之言,顯有史職圖免之計,臣於是,竊不勝慨惋駭惑之至。夫史薦之規,至嚴且重,故當開坐議薦之時,各擧所薦之人,諸僚中,若有一毫不滿之意,則仍爲永枳於翰薦,此其規截然,而雖欲苟完,不可得也。至若曰可曰否之際,或以優劣爭之,或以先後爭之,而僉議末乃歸一,則始爲定次而回薦,此卽議薦時,所不可無者,而前後膺剡之人,未嘗有以此可否之言,引而爲嫌者,蓋薦規至祕,人莫得以泄播故也。況今於議薦也,顧念一代之人才林立,恐或有遺珠之歎,臣與鄭履儉,意在博取,下番翰林李德重,意在妙簡,始以是相持,終至歸一,而完薦,曾未有疵毁命敬,明言顯斥之事,今命敬,謂之始欲不與,末乃苟充,橫擔所無之言,强作不成之嫌者,抑獨何意?又曰,亦不無傳說者,臣未知傳說之果如何,而其傳之者,誰也,聞之者,誰歟?其所謂一二先進,以薦事之不善顯言者,亦未知指誰,而回薦時有言云者,謂是薦中人有不合者耶,抑直謂命敬之不合耶?所謂不善者,謂何事之不善耶?何不曰先進某也之言如此,明白證援,而泛稱謂一二先進,以沒把捉之言,湊泊傳聞,含糊說去,拖作嫌端,必欲惹鬧,非但自家之巧避,竝與被薦人而沮戲,其心所在,誠可謂不美,而臣竊笑其過自皎潔,太費心力也。回薦時,果有先進之顯斥,則回薦翰林,其果恬若不知,而苟且掩諱,强行焚香耶?臣等不聞不知之說,命敬,從何得聞歟?果如命敬之言,設或一二先進,退有後言,臣恐非別般人,而亦安知其言之出於公心耶?回薦時事實,詳陳於李德重之疏中,故臣不必疊床,而殿下亦有所鑑諒矣。噫,夫秉筆之任,卽參下極選,如臣魯劣,亦忝其列,每多循省,已多愧恧,而況一經史薦,輒騰饒舌,色目一分,薦剡尤難,取捨之際,恩讎立判,或有對數之不敵,則便生沮敗之心,此實黨習之痼弊,而殿下之所嘗洞燭者也。近來數次完薦,幸無他梗,臣嘗一喜一憂,果有此意外鬧端,今之當薦者,豈不難哉?恨不得早自引避,而屢當薦事,遭此無限僨敗,咋指莫追,尙誰怨尤?從此史局一步地,更無去就之可論,而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下,陳章自列,悉暴議薦時實狀。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命永削臣職名,以謝公議,仍治臣僨事之罪,以安微分,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曺命敬之撕捱,極涉無義。被薦人毫無芥嫌之端,況主薦。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待敎鄭履儉上疏。伏以臣,猥以無似,忝叨史職,尋常愧懼,若隕淵谷,區區所自勉者,惟在於得人,擧代以自免於妨賢之譏。迺者,伏見被薦人曺命敬供辭,則有曰始欲不與,終乃苟充。又曰一二先進,以薦事之不善,顯言於人。至曰回薦時有言,而恬若不知,今之薦規,非古之薦規,臣於是,誠不勝驚怪駭惑之至。夫史薦,極其嚴重,人見,各自不同,商確可否之際,或不無相難之議,而畢竟歸一,薦事克完,則其無異議,可知也。藉令如命敬之言者,自古被薦之人,未聞以未完薦前事,引以爲嫌者,況今番議薦時事,眞有不然者耶?又其謂一二先進者,果是誰某,薦事不善者,亦指何事耶?至於回薦時云云之說,臣之回示先進,只是一二處,而了無一毫厓異之言色。其餘下僚所往之處,臣雖不親見,苟有些沮敗之語,亦豈有不聞之理哉?未知命敬,何從而得此說,至發於供辭耶,臣實訝之。雖然,其言之如何,姑舍勿論,薦事則旣已僨誤矣。在臣廉義,決不宜一刻晏然於簪筆之列,而且臣於正言李台重之疏,亦有不自安者。台重,以庚戌科榜事,爲嫌,則臣亦其榜中人也。其所爲嫌,與台重何異,而念臣決科之初,仍遭父喪,未及制終也,同榜諸人,皆已供職,則不宜追提於旣往之後。且玆事已經聖上之洞燭而嚴處,則此在新進分義,恐不當過自撕捱,故果未免隨衆就列矣。今台重之言,如此,臣之不善處義之失,尤無以自解也。頃日李德重之徑出也,臣亦陳疏自列,而適値淸齋,未克登徹,卒犯違傲之科,臣方惶愧悶縮,不知所措,而意外,恩除復降,天牌踵臨顧臣情勢,於此於彼,實無抗顔冒出之理。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俯諒危懇,亟命永刋臣職名,仍治其罪犯,以肅朝綱,不勝幸甚。 ○檢閱李德重上疏。伏以臣,賦性柔懦,才識空疎,幸際明時,濫蒙洪造,久據珥筆之榮班,猥當薦剡之重事,則其間,安得無不能盡職之失乎?此臣之所以尋常惶懍,恐成罪悔者也。昨伏見被薦人曺命敬供辭,則迺以始欲不與,終乃苟充,引以爲嫌,回薦時有言,恬若不知,繼以爲說。臣於是,一愧一惑,略陳其事實焉,惟聖明,俯察焉。當初議薦之際,臣意則在於妙簡,僚議則主於廣取。臣以爲,今當先取其一二人,而至於命敬則雖其人地,可以入選,姑待後日,亦無不可,與其一時竝擧,不若分作兩薦,諸僚不以臣言爲然,多費相難,屢次罷坐矣。諸僚謂臣曰,君旣不以命敬,爲不合於斯選,所爭,不過薦之先後,數之多少,而一薦五人之例,亦非一二,則何必如是固執乎?臣亦念旣無枳塞命敬之意,而只以先後相爭,至於僨事,似涉太過,故臣果勉從僚議而完薦矣。今其所謂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云者,似因臣伊時所爭而發耳。然翰薦之規,貴在消詳,僚寀之議,始雖不同,終必歸一,而後,始爲完薦。故自古主薦之人,不厭相反,復相可否,屢坐屢罷者甚多,非獨今日爲然也,而薦事旣完之後,被薦之人,曾無以完薦前消詳之語爲嫌者,而今命敬,乃以爲自引之端,不亦過乎?第臣不善處事,致此紛紛,此臣之所自愧恧者也。至若回薦時有言,恬若不知云者,臣未知先進何人,爲此言,而頃於回薦時先進中數人,則待敎臣鄭履儉歷見,而其餘則臣皆歷見。臣之所見諸先進,則一例以人皆恰好爲言,故臣信其無他意而歸矣。若其退有後言,則非臣之所可預料也。苟使先進,果有敗薦之意,對臣而言曰此薦,不可用,某人,不可薦云爾,則臣雖欲掩諱䌤縫gg彌縫g,其人尙在,其口難拄,決不任臣掩諱,而默無一言,終必敗露而後已。臣雖愚迷,豈不慮此,而恬然若不知乎?初無一人,以不滿之意,語臣,而今忽以薦事之不善,顯言於人,至謂之有言而恬若不知云,臣未知有言者何言,而不善者何事耶,臣實駭惑,而莫測其端倪也。噫,臣始雖欲從簡於前,卒不能固守於後,由前而使後進難安,由後而使先進有言,一事之中,前後不同,而左右皆罪,此莫非如臣無似,不自揣量,冒當薦事,未厭物情而然耳。且臣嘗於筵席,屢承惟翰薦爲公之敎,臣有以仰認奬勵之聖意,是以,區區所自勉者,只在於剡薦之公嚴,庶幾上不負聖敎,下不愧私心矣。及夫今日,事不如意,郞當至此,撫身慙悼,殆無面目,可以自顯也。薦事旣歸僨敗,則去就,非所可論,從今翰苑一步,便成鐵壁十重,萬無復入之理。伏想聖明,亦必俯燭其然矣。仍念臣頃於直中,伏見正言李台重之疏,其所引嫌,多與臣同,故陳疏徑出,自犯違罷之科。蓋臣與台重,旣嘗一榜聯名,又嘗同時分館,所被人言,初無彼此,出處之義,寧有異同?臣之積年撕捱,不敢遽出者,良以此也。雖於前冬,怵迫嚴命,黽勉冒膺,而反顧初心,每自慙赧矣。台重之難進如此,則臣之徑先出脚之失,有不可自掩,同一情勢,而一出一入,宜無是理。此亦臣難冒之一端,而其視今日所遭,不啻輕歇,臣不必復事覼縷。然若使臣,以此引嫌,初不出於世路,則豈有此大段狼狽哉?此又臣之深悔旣往,而不可追者也。玆於恩敍嚴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於禁扄之外,投章自列,徑歸私次。伏乞聖明,先削臣職名,仍治臣罪負,以謝人意,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李鼎輔批旨,而末端撕捱,尤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右承旨鄭來周,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金興慶曰,朝批已承候,而日氣陰濕,聖候水剌寢睡之節,何如?生脈散,其已盡服乎?上曰,五貼盡服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中宮殿諸症候,一二日間,亦何如?上曰,一向差減,而無加矣。興慶曰,嬪宮,焦煎之餘,遭夫人之喪,昨聞醫女所傳之言,則菉豆粥少許進御云。卽今氣候,何如?上曰,東朝勸之,予勸之則雖强飮,而如不食矣。白粥數匙,俄纔勸飮,而容貌不如前日,過成服,則或可少愈矣。興慶曰,聞有辟積之症云,今果,何如?上曰,此症,頗憫矣。宋寅明曰,頃聞下敎,有憫惘之意,惟在聖上,數數勸諭矣。上曰,以理勸之,則聽予言矣。今則不聽,如失元良之時,俄已言及,而終覺切迫矣。卽今權宜之道,難於前日,肥膚消鑠,粥飮之厭進,特甚,粟米飮,味不苦乎?聖徵曰,少苦矣。上曰,粟米飮,何異於熟冷乎?聖徵曰,似不如湯元味,粟米飮和粥以進,何如?寅明曰,味似酸矣。上曰,聞之則常飮冷水,少有粒米,則不飮云,此可憫矣。興慶曰,都在殿下開諭勸進矣。命醫女診察,何如?上曰,都提調有所達,氣敗則其症轉加,今雖診察,有難責效,惟在保元氣而已。卽今厭食尤甚,辟積,有時作孽,則此爲難治矣。上曰,首醫診脈,可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右三部和緩,而均度數,左三部少重緩,而比前頗帶數矣。上曰,數者甚奇,近來不聞數脈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好而不帶數矣。上曰,生脈散,欲加進五貼,劑入,宜矣。聖徵曰,聞醫女所傳之言,則嬪宮,喉間數乾,冷水頻頻進之云。此是膈間火盛而然也。上曰,藥道亦難,湯製則尤不服,若一樣如此,則決難扶支矣。興慶曰,問于醫官,繼進當否,何如?聖徵曰,脾胃積傷,粟米飮,有難呑下云。若用茶飮之屬,則可以緩心血而生津液矣。上曰,其藥名,何耶?聖徵曰,醒心散矣。上曰,一合,或一巡可服矣。但厭食特甚,奈何?寅明曰,惟在聖上開諭之外,無他道矣。上曰,今則固執,難矣。戊申以後所恃者,豐陵與夫人而已,到此,更無可恃之處。前以義理開勸,則聽之矣,今則異於前矣。興慶曰,今雖初喪而然矣。歲月稍久,則自可緩矣。上曰,自常人觀之,則似無心,而內則如鐵石。子勸之外,宮人輩,莫敢下手,此憫迫矣。卽今一日所噉,纔數合,若近藥偏則尤難進服,醒心散,何如?聖徵曰,醒心散,鎭心血,加減則好矣。上曰,今日飮粥後,喉間頗燥,口味變矣。聖徵曰,心肺燥,故渴症出矣。頃聞出汗過多,此是津液盡乾之致。如此則有難受藥力而補氣,此沓沓矣。上曰,然則醒心散,似好耶?應三曰,俄聞白粥上,水進之云。不必用藥,以此沃焦喉似好,而醒心散則石菖蒲入之,其味不好矣。上曰,石菖蒲,味不好耶?應三曰,卽今口渴如許,淸金降火散,似好矣。上曰,好則好矣,而尤難服矣。生脈散和蜜,則似好,而味亦少酸。予意則醒心散,似有效。此藥三貼,劑入,宜矣。興慶曰,頃以承文院事,有所仰達。朴聖源、洪夏瑞等,出六,而蔡命寶,已死云。此雖由於其時不善分榜之致,而久爲禁錮。今則隨闕調用,未知何如。上曰,李聖海之無據,予已知之。新進初頭如此,則末稍何論乎?如許文官,將安用之?分榜至公無私,若用情於其間,則科場,亦當如此矣。興慶曰,殿下以黨論之故,於此等處,深惡痛斥而然矣。第一向廢錮,終涉不當,故敢達矣。上曰,新進如許之類,將來必要玉堂矣。寅明曰,聖世,無終棄之物,豈可一斥而終不收用乎?上曰,此輩亦望大臣重臣,啓達請敍之時,國法,豈可啓倖門耶?雖無李聖海,尙多他文官矣。李山培枳科之事,尤爲無據,瞻望明陵,安敢若是耶?此類,乃崔致重之臣,非予臣子矣。興慶曰,故相臣柳尙運命官時,其子鳳輝參科拔去,近來人心囂囂之談,無足怪矣。上曰,卿未免俗套矣。其書題,非命官主文所出,予出御題,則豈可如此乎?興慶曰,臣以此輩不復之故,有所進達矣。上敎如此,誠爲惶恐矣。上曰,生脈散五貼,加劑以入事。{{*|榻前下敎}}上曰,慶尙監司徐命彬,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出肅事。{{*|榻前下敎}}都提調金興慶所啓,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胎峯,將立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峯表石,有欲折之橫紋,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峯表石,字劃缺落,罅隙又有五處,而全州、大興胎室裳石,擧皆有頉,故今方自本道修治,而禮曹堂郞、觀象監、繕工監提調臨時下去董役事,頃因禮曹草記定奪矣。蓋曾前則胎室碑石磨治,及石物修改時,或觀象監官員,與本道,眼同修改,或禮曹郞廳,及監役官,進去矣。己巳年珍山胎室碑石修改時,有禮曹堂郞,兩監提調進去之事,故辛卯年林川胎室碑石修改時,以兩監提調進去事,定奪矣。故相臣徐宗泰,以依舊例,禮郞及監役官進去之意稟達,則先朝以兩監提調之竝往,似太重,只送禮郞與監役,又似太輕,禮曹堂上及監役官下送爲敎矣。其後庚戌年昆陽胎室修改時,引己巳年例,禮堂及兩監提調進去之故,今番禮曹,以此例定奪,而第胎室,事體不如陵寢。頃者莊陵碑石豎立時,只令禮曹堂上監董,則今此昆陽、全州、大興等地,依辛卯定奪,禮曹堂上及監役官進去,未知何如。上曰,已有先朝定奪,依定式擧行,可也。{{*|出擧條}}又所啓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累朔撕捱,被罪遞改之後,新監司徐命彬,除拜已久,尙不應命。聞曾有瘇患,今已差愈,而累度催促,無意出肅,非但事體之未安,嶺南事,誠可憫矣。宋寅明曰,徐命彬,果有眼疾,且過於謙挹,而其才則雖當劇藩,治之必有裕。本來逡巡仕宦,今若因其撕捱,終不得送之,則此後,尤難使用,而其才無可試之日矣。命彬,執心甚堅固,循例催促,恐不足以動其心,宜有別催嚴督之擧矣。鄭來周曰,政院催促,不過招致下吏,分付而已,雖已累次催督,而終不應命。夫馬留滯許久,嶺南事,誠可憫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無他撕捱之端,豈敢終不應命耶?不必牌招,更爲從重推考,各別催督,使之斯速應命,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所啓,《璿源譜略》,不無闕漏,《璿源錄》,戊申後,亦多有釐改者,而連仍凶歉,有未暇及矣。今年農形,姑未知如何,而若不至如辛壬,則待秋成,宜有修正之擧矣。臣方待罪宗簿提擧,而因循置之,事體終涉苟簡,故敢達。上曰,修正之時,或別爲設廳,或以本寺,仍爲設廳,今番則自本寺,設廳爲之可矣。寅明曰,一提調呂川君增以爲,子孫錄修改年限,不遠,數年之間,再次設廳,重難。今若有釐正之事,則竝與子孫錄而修改,爲可云,而若如此,則工役,恐益浩繁,此爲可慮矣。上曰,戊申後,旣欲修正,則子孫錄,竝爲之然後,可以修正矣。然必從簡爲之,可也。{{*|出擧條}}又所啓,年分時差送敬差官,意有所在,而近年,仍道臣狀請,爲慮災年貽弊,而不爲差送矣。然昨年年分,實結多縮,朝議始知敬差官差送之爲勝。蓋道臣,亦豈忽於國計,而營門酬應,極繁,未暇一一親察,而守令,擧皆自稱從實,不得已勉從,其勢終不如敬差官之作爲己任。今年則不可不差送,而況兩南道臣,方皆遞易,年分事,尤極可慮,必須早爲差出,以九月前下送爲宜。年分節目,亦當爲之,而卽今詮曹gg銓曹g方皆撕捱,都政,早晩未可知。敬差官,若待都政差出,則勢將如前後時,三南都事、敬差官,竝以侍從,極擇,而開政未易期,則以口傳差出事,申飭,何如?都提調金興慶曰,兩南監司,尙不出肅,赴任遲速,姑未可知,而卽今秋事漸近,雖卽下去,新到之初,道內農形,似難偏審。敬差官,雖有列邑廚傳之弊,而今年則不可不下送矣。上曰,只恃道臣,不送敬差官,已非朝家事體,若年年不送,則終至於永罷敬差官之境。今年則堂下侍從人中,極選差送,可也。寅明曰,今年則早送然後,必有效,臨時雖未開政,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陳疏,掌令李台徵呈辭,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李載厚,再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來周曰,召對爲之。 ○鄭來周啓曰,假注書許逅,猝得暑痢之症,病情甚重,有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以安廷輔爲假注書。 ○鄭來周啓曰,假注書安廷輔,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今日,又呈辭疏,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頃者備忘,業已開釋,則違牌爲事,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於秋判,決無可遞之理,雖日事違牌,決無許遞之道,徒傷事體,久曠劇務。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鄭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一向違牌,尙未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頃者備忘,下敎已悉,則其在分義,幺麽固執,各相若此?事體寒心,分義掃地,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之下,竝詣闕陳疏,而還爲出給,則仍卽退去。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撕捱,開政如是遷就,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來周啓曰,檢閱金尙魯,旣已蒙放,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因府啓,光陵兩參奉,旣已汰去矣。莫重陵寢,以假官,累日替直,事體極爲未安。兩參奉汰去之代,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假衛將牒報,則本宮北所近處,大松一株,中松一株,小松一株,今番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來周啓曰,檢閱金尙魯疏批已下,所當卽爲牌招入直,而闕門已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洪泰斗,宿病沈頓之中,重得暑癨。上吐下泄,元氣大脫,粥飮不下,多般救療,終無分效,卽今症情,萬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檢閱金尙魯疏曰,伏以臣,徑情妄行,自就理對,苟論厥辠,合被重勘,而聖度涵大,恩宥旋下,官銜猶舊,嚴召踵辱。臣且惶且感,不敢坐違,謹此進身於禁扃之外,而自有曺命敬之供,翰苑一步,已作臣截地,閶闔在前,趨謝無路,臣尤死罪死罪。從古掄選之難,莫如翰薦。一有人言,則毋論其言之淺深輕重,朝家不復以翰薦處之,薦中人,亦不敢以翰薦自居者,乃所以重史局也,嚴薦事也。而今者,同薦之人,旣曰一二先進,以薦事不善,顯言於人云爾,則其言之深且重,尤可知已。臣之當初冒出,到今,實爲莫大之羞,官職去就,尙復可論乎?噫,史職,新進之極選也,出處,士夫之大閑也,而如臣者,聾瞽於時論,不審於辭受。外人,竊議薦事,而臣則不聞,同薦,託辭撕捱,而臣則不知。立身之初,出脚失義,追思愧恨,洗濯不得,從今以往,臣雖沒齒斂蹤,杜門自訟,曷足以贖此#132056;尤哉?敢暴前供未罄之悃,仰于宸嚴,恭竢明命。伏乞聖明,特察薦規之截然難壞,頫諒微蹤之不可復進,亟鐫臣職,仍削臣名於薦中,以嚴史選,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震悸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豈敢從强自窺避之習乎?勿辭察職。 ○應敎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新移母葬,甫經霖雨,爲審封築下鄕,屬耳館職新命,忽復踵辱,恩光遠及,松梓亦榮,祗奉命書,涕淚交逬。每叨一番恩除,輒犯一番逋慢,罪隨恩重,懼與感深,寸心怔營,歷日靡寧。繼又伏聞,因僚臣筵白,有重推催促之命,臣尤惶隕震惕,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滓穢,於世久矣,今不可復廁榮途,不但通朝之所共知,抑亦聖明之所俯燭也。僚臣,卽臣之親友也,平居酬酢,憫臣之命畸,憂臣之跡危,而今忽以引嫌之無義,委曲爲說於筵中,要以開臣進身之門,是固出於爲臣地之意,而其不相知,則甚矣。臣之厚受齮齕,不過坐於濫竊匪分,不早知止,則向來人言,卽所自召,危辱一至,心魂猶悸。今惟息影當世,補過方來,以爲沒齒自靖之圖,區區素劃,蓋嘗屢陳於章奏矣,亦已質言於儕流矣。今若憑藉僚臣之筵奏,闖然冒進,重蹈榮利之場,自喪咫尺之守,則是眞人間無廉恥無忌憚之一鄙夫也。禁林才彦,不但羞與爲伍,雖狗彘之賤,亦必不食臣餘矣。仍伏念頃者自反之敎,實爲臣子,大感激至惶恐之端,凡在經幄之列者,孰不惕然興動,蹶然趨承,以仰副盛意之萬一,而臣獨抱玆危蹙,頑如木石,義分都虧,罪戾層積。而猶不知變動,中夜撫躬,實有便訣堯、舜之悲,皆臣命舛,尙復何言?且臣雖無情勢之可言,目下私義,亦有所不自安者。玉署多官,何莫非極選,而長席東壁,地望尤別,序居諸僚之右,號稱公議之本。臣之從兄臣宗城,方帶長官,臣又忝居亞長,經筵之任,雖無相避之例,同堂兄弟之一時據兩任,揆以公私,實無是理,此亦臣必遞之一端也。催促之下,義當疾趨輦下,以俟處分,而病暑成痁,舁載寸進,日昨,僅到私次,方將治疏哀籲。卽者,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趨詣禁扃之外,悉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諒,亟命刋汰臣名於朝籍,毋使銓部,更煩苟擬,仍勘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若魯,講自十年春公會晉侯,至獲鄭皇耳于犬丘。瑗,講自秋七月楚子襄,至單靖公以相王室。必寧,講自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至晉師敗績易秦故也。長夏,講自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至爲夫人寧禮也。以亨,講自十三年春公,至自晉,至楚人歸之。若魯曰,偪陽之戰,興諸侯無義,初欲封向戍,而向戍辭於宋公,其意可觀矣。瑗曰,四板荀偃,桑林之樂,用之非矣。魯之郊禘,非禮也。五伯雖尊周室,假仁借義,實無尊周之心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六板尉止之殺三卿,可見其時主弱臣强,書以盜殺,以此也。子孔,當國爲載書,子産,止之曰,衆怒難犯,專欲難成。非子産之謀國,何以定子孔之亂乎?上曰,然矣。以此觀之,子産,比子孔,賢矣。若魯曰,王叔陳生之事,惟大國圖之,可謂無王室矣。天子所右,寡君亦右,所左,亦左之,此是伯道假仁借義處也。上曰,觀此則周室之微弱,可知,前亦有如此事乎?若魯曰,十一板季氏作三軍,三分公室,各征其軍,其中雖彼善於此,優劣何論?上曰,穆子,其中賢者,而猶如此,可怪矣。以此觀之,魯之君弱臣强,可知矣。以子産言之,兵車七十乘,此亦强臣,賢而如此,可怪矣。若魯曰,其時大夫,各有私兵,故然矣。上曰,唯。瑗曰,十三板鄭人,患晉楚之故,皆譎詐之道,非避亂之事也。上曰,然矣。若魯曰,非特鄭國爲然也。其時戰國,例多朝盟夕渝,何取於其言之美也?上曰,《書傳》誓戒,始於甘誓,信旣不足,則盟不可恃。《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正謂此也。若魯曰,十五板晉悼公,赦鄭囚,禮以歸之,此等事好矣。蕭惠之會,召陵之盟,皆誠信得人之效。悼公,幼年卽位,入來靖國,與群臣盟諸侯,不負三十餘年。鄭不復叛,齊桓之後,悼公,爲首也。上曰,小成,猶如此,況大成乎?此非但信,能終始無怠,故至於此矣。瑗曰,上敎當然矣。悼公,任用得宜,故三駕伐楚,雖區區伯業,亦由於一心不懈矣。瑗曰,晉侯,以鄭賂樂之半,賜魏絳而不受,此爲賢矣。上曰,當初受於鄭者,不正也,賂故也。瑗曰,賂字之義,非專謂賄賂也。其下,戒以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等語好矣。上曰,然矣。此皆左丘明之浮夸也。若魯曰,此時,引詩甚多,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引用之意好矣。臣觀列聖誌狀,仁廟進講采菽章,至於流涕。今春皇壇親祭,我殿下尊周之盛意,孰不欽仰,而卽今則無朝宗殿邦之所,含冤忍痛,迫不得已四字,當着膺不忘也。上曰,其言興感,而所達質實矣。瑗曰,丙子以後,人情,自爾怠惰。仁廟,苑中,每行望闕禮。孝廟,有同德之臣,常思復讎,而不幸中途崩殂。聖考,尊周之義,無微不著。今則歲月稍久,自爾易忘,貽燕之謨,在於殿下,所當眷眷服膺也。上曰,十年之內,三祀皇壇,神宗在天之靈,怳若降臨矣。頃見朝宗門而寓感,仍爲出題,以賦諸臣。昨秋驪州行幸時,顧瞻麻田浦,意謂彼碑,何以豎此乎?瑗曰,臣纔經金繒之役,數千里燕京之行,自多憤恨之意。卽今則以含冤忍痛爲心,而交隣之道,不可不以誠信矣。上曰,弱國事大,當以誠信,而尊周之義,則竝行不悖矣。若魯曰,內修外攘之道,何以假借爲之乎?今則日月漸久,舊事易忘,雖以誠信待彼,而大義則講明而不忘矣。上曰,其言切實,當各別留念矣。若魯曰,十七板《吳子》壽夢,卒臨於周廟,左氏之言,非矣。上曰,異姓臨廟,亦在於《禮經》乎?若魯曰,十八板書勞于廟禮也,先儒非之。此等處,左氏之誤也。上曰,然矣。瑗曰,十九板晉侯蒐于緜上,諸卿相讓之風,可謂美矣。上曰,欒黶,亦汰乎?此晉國記事尤詳矣。必寧曰,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此事可取矣。上曰,此等說,亦好。此國自文公以後,比他國,規模頗好矣。必寧曰,屬趙武子之事,亦好矣。上曰,然矣。瑗曰,晉侯之用人得宜,諸卿相讓,非飾讓也。以此觀之,悼公之事,不下於文公矣。上曰,悼公,勝於文公,命將得人之事,文公時則無之矣。若魯曰,楚共王,請諡悔過之意好矣。上曰,請諡則怪矣,可謂其鳴也善矣。若魯曰,臣在直廬,聞殿下以李聖海,乃崔致重之臣,非予之臣爲敎,臣竊爲慨然也。殿下辭令,如是過激,聞者惶恐,固不足言,而在殿下,誠爲失言。臣等,忝在經幄,不敢以補闕拾遺爲己任,而區區之願,惟在贊成君德,豈以殿下之厭聞,而不爲仰達乎?昨日下敎,史官記之,野史書之,後世以爲何如耶?此後,更爲下敎,則日月之更,人皆仰之。上曰,予知過矣。古皆稱臣,可謂崔致重之家臣矣。此予病痛,自不覺其如此。前後留意之敎,未及下敎,似欺儒臣,今後則當加勉矣。若魯曰,頃日金有慶疏批,以非吾臣子爲敎。尹得徵之疏批,以時象之臣子爲敎。昨日以李聖海,乃崔致重之臣爲敎,此等辭令,皆是過中處也。上曰,大抵其類之習,如此,故然矣。此予氣質之病,今聞儒臣所達,不安,甚矣。必寧曰,此言亦入於筵說,分付注書,收還於日記,何如?上曰,注書日記雖不入,而史官草冊,則何以不入耶?瑗曰,聖敎氣質之病,誠然矣。此後,實心加勉,是臣等區區之望也。臣等,言語拙訥,不足以裨補萬一,而職在論思之列,每聞一下敎之失,宜耿耿憂愛之忱,自不能已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皆群下之罪。殿下辭令,有時迫切,近來牌去來,勿復煩稟之敎,有傷紀綱。王者絲綸,不當若是矣。上曰,予亦知其過矣。嚮者尹淳,今日秋判,連事違牌,牌去來勿復煩稟之敎,欲爲分付政院矣。更思而不爲,此後則當各別留念矣。侍讀官金若魯所啓,修撰尹汲,在外已久,尙不上來,當此經筵乏人之時,不可無別樣催促之道,而應敎李宗白,方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其在事體,豈可若此?尹汲,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李宗白,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又所啓嬪宮,已經成服,而前頭除服一節,臣竊有愚見,輒此仰達矣。禮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曰,女子適人,爲父母齊衰不杖朞,此古今上下之通禮,而歷代后妃之爲父母朞服,詳於《大明集禮》矣。蓋自漢文短喪之後,大小喪,禮遂有以日易月之制,實非禮之正也。《五禮儀》,王妃爲父母除服條,及王世子嬪爲父母除服條小註,有曰十三月而除。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禮曹每引此文,而稟行公除之禮,乃於十三日公除,而除衰服。埋之而進素服,於十三月,除素服而進吉服,此卽行以日易月之制也。我國家自先朝以來,於喪禮,一遵古禮,革去易月之陋規,則今於朞服變除,獨用易月之前例,豈非大有乖於禮意乎?今聞嬪宮除服,亦當用此例,而十三日除衰云。旣知其不合於古禮,而猶循易月之制,事甚未安。必待十三月而除衰,然後庶不失朞服之義矣。然邦家典禮之重,非臣淺學所敢妄論,令禮曹,問于大臣,永爲定制,何如?上曰,若非儒臣所達,幾乎未覺察矣。漢文短喪以後,喪禮廢壞,而我朝洗滌陋習,至于先朝,《大明禮》制喪服之節,一遵古經,及夫戊申、庚戌朞服之禮,亦革易月之制。此出於繼述之意,庶乎無憾矣。今番嬪宮,爲本親服十三日公除,十三月除素服。認以爲從厚之意,故泛以依豐陵喪例,擧行爲敎矣。今聞儒臣之言,始覺爲易月之制,喪禮旣正,而其中,亦有所未盡修明者矣。往事雖不必言,旣知其未盡,則不宜因循。自今爲始,定制似好,下番之意亦然耶?檢討官吳瑗曰,臣等,自外已爲相議,臣意亦然矣。上曰,令禮曹,卽速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啓,而若於十三月除衰,則十三日公除之禮,當廢之耶?蓋公除之規,出於後世,固非高宗諒闇之禮,而爲人君視事而設也。嬪宮公除,雖不行,無妨耶?若魯曰,公除之規,爲視事而設,誠如聖敎,而嬪宮,自內,必有問寢視膳之禮,公除一節,似不可廢矣。上曰,曾前十三日除衰後,三殿進見時,服淡服矣。今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其前進見時服色,當用何服耶?朝臣起復之時,亦有隨時變服之節矣。若魯曰,雖於十三月除衰,進見服色則用淺淡服,似無妨矣。上曰,所謂十三月前素服者,亦是淺淡服矣。瑗曰,以該曹儀注見之,則明是素服,而未知緣何而爲淺淡服也。上曰,然乎?十三月除衰,則其後服色,又當講定矣。若魯曰,士庶家通行之禮,則十三月除衰後,以淺淡服終三年,而王家禮度嚴重,不可以此比擬,且《禮經》降爲朞服矣。十三月後,不得又以淡服終三年,如士庶心喪之爲,則除衰後,以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似無害,而然臣不敢臆對矣。上曰,十三月除衰後卽吉,未知如何耶?參贊官鄭必寧曰,除衰後旋爲卽吉,似未安矣。上曰,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公除之當行與否,十三月前進見時服色,及十三月除衰後服色,令禮曹一體問議,而十三日之期不遠,必於其前,急速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病}},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李載厚三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正言李性孝,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來周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孫世榮,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來周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呈辭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尙今遷就,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追有下問後有處分者,吏曹三堂上,使之來待。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鄭彦燮曰,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以此添入問議,而問議於京外之際,似或稽遲。吏郞廳二員,分送京外,問議以來,而在京收議則先爲入之事,分付,該曹。 ○鄭來周,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嬪宮除服之節,大臣及知禮儒臣處,一體問議事,命下矣。在前時急收議,則在京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近畿儒臣處,問議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日昨,登前席,敢論嬪宮除服之節,伏蒙採納,而第除衰後服色下詢之際,臣對以士庶家十三月後淺淡服終三年之禮,而王家禮度,不敢以士庶家所行,旁照斷定。后嬪之爲本親申心喪,未見可據之文,故以旣不得心喪,如士庶之爲,則除衰而服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似無所害,仰陳矣。臣退歸館中,更考禮書,則《五禮儀》王世子嬪,爲父母除服儀,掌縫,進素服,贊請變服,此爲除衰時服色之文。據《杜氏通典》曰,宋孝武大明二年,有司奏王偃喪,依格皇后服周,心喪三年。又曰陳文帝天嘉元年,尙書儀曹謂今皇太后,於吉安君,心喪之周,宜除於再周,此爲王家心喪之可據。歷代后妃之爲父母申心喪終三年,旣有可證之禮,則更何疑於倣而行之乎?今嬪宮,於十三月除衰,而行心喪之制,於二十七月,除心喪而卽吉,庶可以合於禮而得於情矣。至於除衰後,心喪服色及心喪時三殿進見服色,自當有漸變之節,屈殺之道,亦宜商確而講定之。伏乞聖明,俯賜財察,下臣此疏,一體問議於大臣知禮之臣,以重典禮,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舊例可詳矣。令儀曹,添此問議焉。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接義禁府關文,有朔州前府使鄭德鳴拿問之命,而得見擧條所出,則陳奏副使朴文秀,盛稱德鳴淸白之節過人,以臣貶題中貪婪二字,或謂之爽誤,或謂之冤枉,至請拿問,而使臣,更査其虛實,臣誠不勝萬萬駭惑之至。夫德鳴朔州之政,外面要譽,臣亦非不聞也。但其締結豪鄕,作爲心腹,座首李世章,最其寵任者。凡世章之作奸受賄,頗有分利之謗,聽訟之際,一視納賂本家之多少,而爲之立落,加耕米,亦多濫捧,故譽言,雖出於鄕豪,而毁言,多出於小民。其從弟之貧丐者,叩閽乞食,九日不得入,痛哭而歸。小民,歌之曰,加耕米大貪,歸何處,一祖之孫,尙不容。臣聞此言,絶痛其心術,所以有貪婪無比,餘事奚論之貶也?廉問之或差,臣亦豈不慮之,而德鳴之曾任渭原,黷貨無厭,多買田土於鐵山本鄕,鐵山之人,至今謂之渭原坪者,卽行路之人,所共聞知,其在河東,亦嘗有不廉之誚,臣之曾所耳聞旣稔,遂以今所新聞,爲可信而不疑也。貶罷之後,有人或傳德鳴,自詡其留儲數百石米於官庫,以明其不貪,則臣以此皆濫徵橫斂之物,今旣以貪見貶,則其不能駄去,而留之官庫,勢所固然爲答矣。今文秀,忽以淸白,極口奬詡。噫嘻,淸白之名,加之於此等人物,淸白,其亦辱矣。臣與文秀,交好甚篤,書尺往復,相續不絶,而曾無一言及於德鳴之冤。又況以臣貶啓之尙嚴,馳書賀臣,至有歎服之語,而今日爲德鳴,突然訟陳於君父之前者,乃忽如此,不意平生故舊之間,乃用此蘇、張手段,臣竊爲文秀惜之。然文秀之目之以淸白,臣目之以貪婪,俱出傳聞,彼此所聞之孰眞孰僞,臣不必呶呶質爭。獨所痛恨者,自祖宗朝以來,畀監司以褒貶黜陟之權,凡所題品,或憑風聞,未必一一盡實。雖名士大夫,亦豈無枉被玷黜者,而惟其事體嚴重,故無有査驗虛實之擧,歷泝往古,臺啓所論,猶或有筵臣,陳白拿覈之時,曷嘗見貶罷守令之拿問伸理者乎?文秀爲一貪武,勇開此路,快則快矣,獨不念祖宗典章,因此而壞了無餘耶?臣之兩考所貶黜,殆過十人,橫斂封己之目,亦不止一二。其中若有所挾如德鳴者,則必將具曰淸白,爭求伸理,推以至於他道,亦莫不然,則臣未知國家置監司嚴殿最之意,其果安在?若其使道詳査虛實之請,尤極無謂。昔在肅廟朝,令領府事臣鄭澔,狀論洪原縣監李振海貪贓之罪。振海就理自辨,我聖考特遣今右參贊臣李廷濟,按覈得實,誠以道臣之所按劾,不可更令道臣當査故也。況以殿最之重,而使道臣自査其虛實,天下寧有是理?臣固知拿問之命,非納文秀之言也。實出於聖上懲癉貪汚之意,而德鳴納供之後,設有行査之擧,臣之不可居此任當此事,較然明甚。況臣以弱才孤植,荐典重藩,任性直行,怨毁溢世,顚沛之至,只俟早晩。至於今日,又遭此萬萬橫逆,殿最行査,三百年來,自臣伊始。若是而抗顔稱監司,揚揚坐宣化堂,則是眞無人心者也。臣雖無狀,不忍爲此,玆敢瀝血仰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察臣情勢,決難一刻仍冒,亟命鐫削臣職,仍許永刋仕籍,沒齒丘壑,俾得自靖其私義,不勝大願。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待其供辭,自有處分。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七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來周,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金若魯,讀《左傳》自魯襄公十有四年壬寅,至爲之請於晉而復之。上曰,下番讀之。吳瑗,讀自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至《詩》曰,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忠也。上曰,承旨讀之。鄭來周,讀自十有五年癸卯,至歸諸范氏。上曰,注書讀之。安廷輔,讀自十有六年甲辰,至敢使魯無鳩乎。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李檥,讀自十有七年乙巳,至爲大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盧以亨,讀自十有八年丙午,至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讀畢。若魯曰,二十五板吳子諸樊,欲立季札,而札不立。雖賢,而先儒以辭國而亂國,季札之不救宗國,爲非矣。上曰,季札,豈不賢乎?在戰國之時,不過責備之意也。瑗曰,非謂不賢也,賢者之過也。上曰,然矣。瑗曰,欒黶之事晉悼公之事,衰矣。上曰,荀偃,吾令實過之言,怪矣。若魯曰,欒盈之亡,士鞅之言,秦伯以爲知言,而以召公甘棠之化比之者,不襯矣。上曰,蘧伯玉之出走可乎?瑗曰,孔子以君子稱之。朱子註,以此事證之,有定論矣。上曰,惜乎其不越境乎?趙盾,亦越境,則免於逆乎?瑗曰,臣亦有意而未辨矣。若魯曰,《春秋》之時,君臣之義不明矣。上曰,伯玉對答之言,亦無君臣嚴截之意也。瑗曰,天王在,故陪臣君臣之義,不如後世,臣亦以爲未盡矣。上曰,明明惰行,昭昭伸節者,非伯玉之行也。若魯曰,明儒疑其非伯玉之言,而左氏書之云。朱子旣有定論,未可知矣。上曰,世代不稽乎?若魯曰,不稽之矣。上曰,其時之人,盡善者無矣。瑗曰,二十九板尹公佗之事,與《孟子》異矣。上曰,大異矣。注書講經,使誦《孟子》,注書,誦《孟子》、尹公佗之事。瑗曰,三十二板師曠之言,人君警戒之意多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是時,戰伐相尙,未知君師牧民之道。師曠之言,能如此,人君所當監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其言少而好矣。若魯曰,先儒謂與五子之歌,相爲表裏云矣。瑗曰,盛德之時,多諫諍之言。君之過多,乖亂之時,無諫諍之言,君之過少,人君當監戒於此矣。上曰,然矣。瑗曰,明天理正人心而後,可以正國,人君當留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三十八板宋人獻玉,子罕,不以爲寶之言,好矣。子罕,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復其所,亦好矣。上曰,然矣。上曰,嗟我懷人,置彼周行之言,異於本文矣。若魯曰,儕儕多士,文王以寧之言,引用於用衆,此類多矣。上曰,賦鴻雁賦,祈父之事觀之,專以誦詩爲事矣。瑗曰,第六板合左師之言,大臣不順,國之恥也。此言不合,不能攻,故從以爲之辭也。上曰,比於殺戮之事,則少愈矣。若魯曰,其下宋平公築臺之事,親執扑行築者,爲國分謗,而不歸怨於國家,事雖賢,而臣則以爲不賢也。不禁其築臺,而任其怨,此不忠矣。上曰,其時宋公,不聽,故如此矣。若魯曰,至誠諫諍,則豈不回天乎?上曰,在上之人,豈不以此爲徵乎?以在下之人言之,則子罕,諫諍而不聽,故親執扑,智則智矣。近來自在內之諸臣,以至於外邑之守令,皆以要譽爲事,若以子罕之事觀之,則豈不愧乎?若魯曰,臣之所達,人臣事君之事,聖敎則以爲人君之監戒,亦好矣。近來外方要譽之弊多矣,苟有一事之可譽者,則無不爲之,與楊、墨之道相似,甚於貪婪矣。譽歸於己,怨歸於國,此弊甚難祛矣。臺官一一明出彈駁,可矣。上曰,上番之言,是矣。正似楊、墨之道矣。若魯曰,方伯、守令,當擇務實之人,不可送要譽之人矣。上曰,以其大者言之,荒歲白給,要譽太弊矣,非白給,則不以爲惠。大抵要譽之弊,出於才多之人矣。要譽之弊,終歸於紀綱陵夷之境,時方朝象,欲拭目而望其日新矣。今皆同會于庭,常畏縮趑趄,不爲國事,置民事於相忘之地,時事多悶矣。瑗曰,自廟堂至守令,要譽實爲痼弊矣。若魯曰,要譽之人罪之,則皆徵戢之矣。鄭來周曰,賑恤不爲白給之事,而還上分給,盡心平均,則民以爲惠矣。上曰,承宣在外任,則亦欲白給矣。來周曰,臣待罪寧海,不爲此習矣。若魯曰,守令有形勢,則請得物力於京師,故還上,則百姓,不以爲惠,幸門開矣。非大凶,則不輕設賑,似好矣。瑗曰,廟堂守法,則可塞此弊矣。來周曰,子罕能同寅協恭,此相和之事好矣。上曰,然而小深矣。瑗曰,十一板靈公諸侯,同討齊,而齊公欲走,國幾亡矣。上曰,太子之事,何如?抽劍斷鞅之事,何如?事君之道,有犯無隱,事父之道,有隱無犯。父子之間如此,可怪矣。瑗曰,怪矣。上曰,左氏之記齊師夜遁之言,如見其時氣象矣。其時之氣象,而卜夢之事,可怪矣。《左傳》,盡出來乎?若魯曰,盡來矣。上曰,次對已久,明日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十三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吏曹三堂上引見入侍時,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前後批旨,及備忘,皆已諭矣,而卿等,執心惟新,日事撕捱,故所以使之入來者,欲聞卿等所執之義理,而將下敎矣。予之所執是,則卿等當從之,卿等之所執是,則予當從之,其各仰達,可也。在魯曰,臣日事違慢,連承嚴敎,已極惶恐,而今此引接之擧,亦係無前之事,罔非臣罪,尤切惶恐,不知所達。區區所執,已盡於前疏,而自還爲出仕之時,已與同僚,反復商確,知其終不可合,而必欲待兩僚齊會政席然後,始各陳疏,故今始發之矣。蓋銓注通塞,旣專付政曹,若通塞不是,則自上罪罰之可也,不可强使之通塞。今若嚴畏上命,而有所奉行,則將爲日後無窮之弊矣。日昨上疏時,亦已十分思量而爲之,聖上,今雖督令復出,臣非以復出爲難也,其於復出後,無可爲之道,何哉?惟願速被罪斥矣。上曰,卿等聯名之疏,初以爲得體,而亦意其有湊合之望矣,今則反爲無義矣。通塞在銓曹,而不在於上云者,然矣。向日按覈御史罷職後,旋覺其徑先者,欲觀徐共擬望與否也,今又如是撕捱,往者卿等之出而聯疏,果無義矣。長官所謂百世公議云者,李喆輔之枳望,有何義理?參判、參議之必欲枳申晩者,亦何義理耶?以予所見,都無義理矣。在魯曰,聯名上疏,則只以政例事體仰達,而自其時已知此事之必不相合矣。蓋申晩,則僚議自初無甚靳難,而特以李喆輔見枳之故,相持而不許先擬,都政過時,而郞官差出無期,故不得不至於陳疏矣。李喆輔未罷之前,已過一政,而臣不爲擬望,非以見罷而不擬也。癸卯科事,臣自在西銓時已達之,其後臣之從弟取魯在西銓,枳塞此科時,臣又有筵奏之言矣。上敎,雖以爲敎文科擧不相干涉,而此有不然者。頒敎後,以此設科,則何可謂之不相干,而雖以私家言之,敎文中,父兄之事,若有所攙論,則爲子弟者,其肯赴此擧乎?敎文兇言,旣爲戊申年千古所無凶逆之張本,且逆虎變書,至及於何地耶?逆虎旣以逆伏法,勳名亦已削去,則討逆爲名,實爲切痛。此科豈可以無疵之科,而用之乎?臣非偏有疾於榜中人也,事理正如此矣。此科之旣削還存,實爲苟簡,而朝家旣存其科,則榜中之人,雖不得不以文、武科用之,至於淸塗通塞,在於銓曹,何可全然無礙乎?迷滯之見,誠難强回矣。上曰,各達義理,可也。眞明曰,臣固愚妄,而自戊申以後,多有懲創之心矣。凡黨禍之事,始雖微,而終則大,餘係關倫常之外,姑納世界於混沌,而收拾人才,以爲恢蕩之道,則可扶孤危之國勢,卽臣區區苦心也。旣往事,付之先天,小小事,置之勿論,則自然言議相合,面目相親,而庶可以維持少安矣。申晩之疏一出,而公議大不平,欲檢擧,則恐生層激,故暫時枳擬,一示公議而後,徐可相議而復通也。至於李玄輔則沈宅賢、徐宗燮,皆枳之於承旨望,李喆輔則必欲枳之於玉署,如是而果可無拂鬱乎?若以敎文凶言,而枳塞此榜,則伊時觀其科者甚多,且參賀聽敎之諸臣,此科之試官,皆當用罰,下至耆老軍民,皆有責焉,末流之弊,未知至於何境也。蓋敎文科名,條件各異,臣之迷見所爭者此也。臣之與貳僚無異議者,欲因此而與首堂,庶或有一分歸一之望,故頃者冒沒出脚,而竟無消詳歸一之望。然以臣愚妄之見,與之爭是非,則憂有大焉者,故本無倡先之意矣。上曰,卿之所達,予已知之矣。長官之所固執者,喆輔也,參議之所固執者,申晩也。參議更達,可也。宗玉曰,聯疏之時,長官則以爲,已知有今日云,而臣則迫於嚴命而出,初未嘗消詳矣。上年夏間召對時,因朱文,講君君臣臣之義矣。自聞十九下敎之後,諸臣多不知下敎之意,故申晩之疏一體人幽冤莫雪等語,臣以爲非矣。此非申晩之一人言也,乃同心者衆,故臣亦言于長官,而一時枳之,以示責罰之意矣。到今申晩,則臣固無持難之事,而至於喆輔,則長官,以敎文爲言。臣意則以爲,今若枳之,其時朝臣之陳賀者,盡枳之,士之赴擧者,盡罰之,則長官之意,猶可,而敎文與科擧,則判異矣。金取魯在銓時疏批,有曰逆則豈不爲討逆之敎,可見聖意矣。今乃不罰赴擧之士子,不枳陳賀之廷臣,而獨於喆輔,永枳淸塗乎?臣亦觀其科矣,臣何可枳其科乎?若以他事而枳之,則臣豈爲一喆輔,而相爭如是耶?在魯曰,參判之言,不成義理,爲國之道,豈有混沌世界乎?雖臨亂之時,不可全無是非也。上曰,下敎後更達,可也。十九下敎後,卿亦尙不詳知矣。豐陵在時,予以臣擇君爲敎,此三字中,有無限義理在矣。曾聞李匡德之言,初以胡氏討武氏之論爲是矣,其後見我朝大北時,引胡氏之論,不覺心寒骨驚云。《春秋》云,葬我小君文姜。以文姜而尙如此書之,夫子之筆法,可見矣。予未知入此世界者,孰是孰非。十九下敎後,予以爲彼此混圇,爲國家者果誰耶?皆患得患失之人也,聞此下敎,則雖少者之於長者,尙有愧於面,況臣之於君乎?以常談言之,則今世之人,豈有揚鼻gg揚臂g而大言者乎?邵康節會數之廻,予雖未知,而今時則須一大開闢而後,可爲也。參判之言,雖似非而實是矣。此朝鮮,止於予則已,不然則欲守之如鐵石,而不顧些少之事矣。仁廟反正後,有大北餘黨,尙用之敎矣,辛丑以後則都無是非,予已親見之,故如是言之矣,參議之言,亦未免强說矣。若曰甲辰討鏡後,何以始知敎文之凶慘云爾,則將無辭可答矣。皆顧惜鏡賊之故,不知其然也。今日李喆輔事,乃軟地揷木也。申晩之言,則李喆輔之類疾之,喆輔之言,則申晩之類亦疾之,卿等之義理,予實不知也。參判所謂混沌世界者,其言是矣,而於予則不爲混沌也。辛壬年以來,高談大論之類,通塞則,可也,而今則孰通孰枳?申晩、喆輔之事,若終不改其所執,則卿等納官而去,可也,不然則卽出爲政,可也。卿等,尙不回心,則予亦有下敎矣。今日朝鮮,爲別樣兩班而用之乎?卿等自顧,則爲國之大罪矣,爲恥孰甚焉?在魯曰,下敎至此,實爲惶愧,惟俟罪譴之遄降,而參判,以混沌世界爲言,而自覺其不成義理,故以倫常所係外,小事竝略之爲言,今此所爭,非倫常所關而何?上曰,此大義理矣。予雖無乾剛之道,豈如周室之末,聽訟於伯主之爲乎?少退而後,更入,可也。三鼓後,復爲入侍。上曰,少退已久,有頓然自悟於心者乎?抑亦自守前執,迷而不悟者乎?在魯曰,臣俄者發言,而未及畢,請得畢辭矣。聖上,以君君臣臣之倫爲敎,此事亦係君君臣臣,不可謂不重也。語未畢。上曰,予當下敎矣。卿心尙有所阻而然,君君臣臣之義,非不知也。其時無他事,而只有敎文事,則勿避嫌之義。卿之都憲時,時敏堂所達,尙今記有之矣。若明明正正,豈以關係於予,而爲嫌也?諸黨俱有亂逆之敎,予非容易言之也,百世公議在焉耳。卿等,曰忠曰逆,雖曰爲予,而辛丑年,又豈不有逆乎?朝鮮外,又有朝鮮乎?我聖考骨肉,有幾?只是皇兄與寡躬,君君臣臣之道,於皇兄何哉?旣臣事於予,則旣往之事,竝皆棄之可也。在魯曰,其時之事,尙忍言哉?年前,故相臣趙文命,陳達於上,豈不曰其時賊鏡一隊,心無殿下乎?虎龍變書,何等凶逆,而非但不爲正法,乃反褒崇,至賁勳封,賊鏡敎文,又明書凶言,播告八方,其意豈以殿下,爲有今日乎?虎龍是大逆,而反以爲忠,則所謂討逆者,果何如耶?李喆輔,每以枳塞癸卯科者,謂出於爲私黨惡討逆之名,此乃脅持之說也。臣之所絶痛者,只在於奬逆虎爲討逆,何嘗不有顧惜於龍澤、天紀輩乎?其時賊鏡輩,逆心狺然,其所謂討逆者,又豈指幺麽此輩乎?同僚以若枳喆輔,則聽敎之諸臣,此科之試官,赴擧之儒生,皆當有罰,爲言,至及於不干之耆老軍民,如是張大者,甚不好矣。臣亦累參陳賀,敎文宣讀時在班者,全不解聽,翌日朝報出後,始見之,雖追後得見,豈無不能請討之責,而許多參班之官員,元無盡罪之規,至於敎文後不言之三司,自上竝施譴罰,不可謂不罪,至於試官之掌試,擧子之赴擧,俱是不善爲之事,而凡枳榜之規,只枳參榜人,元無及於試官,及擧子之規矣。上曰,甲辰年,不言三司,混同罪罷,予今則以爲歉然矣。在魯曰,雖以重服葬前赴擧者言之,參榜則枳礙,而不參榜,則未嘗盡究而施罰,臣之所執,如是矣。上曰,苟無討逆二字,則用喆輔乎?在魯曰,全榜,雖有疵欠,科名若改正,則豈不差勝乎?上曰,今日吏判,義理盡達,可也。其時無逆賊乎?在魯曰,所謂逆,亦有輕重大小,其狐鼠輩情節,臣實未之詳聞,而豈不切痛無狀乎?但名以討逆,而設科者,決不以狐鼠之輩也。虎龍,畢竟以逆正法,則討逆二字,自歸落空,而當初之鋪張其事,錄勳設科,臣實痛之。聖上初命削科,其後,又命存其科,而改其名者,聖意所存,可以仰揣討逆之云,果若眞正,則自上豈如是乎?上曰,若在近年,則予不爲如許屢變之擧矣。在魯曰,臣自庚戌累達,而討逆二字科名,終不正,古亦有全榜竝枳者矣。如此之科,豈可無是非疵貶乎?臣之所執如此,而今乃迫於上命,而爲通塞,則千百代譏議,當如何哉?臣非謂其人,有敎文之實,而欲枳之也,只欲正名號而明義理矣。此等事,自下磨以歲月,漸次洗滌,則容或可也,自上强令行之,則決非道理矣。上曰,癸亥年,《仁廟朝日記》,注書出去入來。在魯曰,癸亥反正後,大北之黨,誅死者甚多,而初頭不死之類,則過十餘年數十年之後,或收用於外官,或檢擧於散職,蓋遵仁廟盛意,而至於淸顯,未嘗復踐。臣非謂今日事,與彼正同,爲銓官者,以上敎收用則可矣,以上敎通塞,則決不可矣。上曰,予雖無學問,而銓官之事,予豈下行乎?卿等不過拘於時象,而若此,故有此擧矣。在魯曰,下敎如此,莫非臣誠淺辭拙,不能有挽聖心之致,待罪之外,無他可達。眞明曰,吏判大北之言,失言矣。宗玉曰,大段非矣。在魯曰,俄者自上,引仁廟朝雖大北亦可用之敎而下敎,臣之所達,不過因聖敎而發,而又以非謂與此事正同爲言。蓋只論銓曹通塞之例耳。上曰,吏判因予之下敎,仰達而不免過矣。參判、參議之嫌,其言亦過矣。光海之時,非大北之所爲也。辛丑以來,人皆入於患得患失之場,三百年宗社,幾至於危亡,甚於大北之時矣。眞明日,雖曰,因上敎而言,下之所達,豈不與上敎異乎?上曰,卿事亦非矣。申晩,可通則通之可也。因喆輔而欲塞,豈合於理?夫銓者,公也,所以權衡也。用務勝之道可乎?吏判之言,亦半上落下矣。以逆謂之無狀乎?將心,亦曰,逆也。旣曰逆賊,則豈可謂之無狀乎?亦焉有淺深之逆乎?卿尙不能擺脫之致也。喆輔之通塞,何爲百世公議也?佐貳之所謂公議,亦時議也。宗玉曰,臣之意,欲以申晩、喆輔,同爲通塞矣。上曰,豈有同爲通塞之道乎?吏判所謂磨以歲月者,亦是矣。佐貳之言,非矣。眞明曰,申晩通之,而李喆輔同爲通之,然後,庶有鎭定之道矣。上曰,申晩,卽事也。喆輔,往事也,何可苟同之有?在魯曰,其時扮出逆虎,必欲網打一邊,人情莫不憤惋,故如龍澤、天紀之死,人或疑其亦出鍛鍊,至有矜愍者,而臣則自其時,已爲絶痛曰,渠以名家之人,締結虎龍,交通宦寺,此所謂一魚渾全川,其罪萬誅無惜,以此酬酢於人矣。至於渠之情節,則乙巳以後諸臣無不見其文案,而臣則以親病,不能從審,所謂文案,亦不得見,實不知所爲之何事,情節之淺深,故不能擧實痛陳,而實非顧藉此輩,而厭聞討逆二字也。當初所謂討逆之科,豈因此輩而設乎?討逆之勳旣削,而討逆之科尙存,臣所謂名不正者,此也。上曰,此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也。削勳而存科,苟簡云者,是矣。此科元無可疵云者,不可矣。在魯曰,參判疏中,所謂涓涓不塞,將至滔天云者,近於張大互動,故臣以此,言于參判矣。若榜中之人,受以爲罪,他人亦不爲激論,則豈有末流滔天之慮乎?上曰,參判此言,則不非矣。在魯曰,豈有有銓官而無通塞者乎?今若承命,則不但在臣爲何狀人,後世亦必譏議聖朝矣。今日有來待之命,已料其有引見之命,臣心中以爲,如此,則轉益艱棘,自上恐未深思也。上曰,非必因此擧而艱棘,艱棘固已久矣。在魯曰,臣迷滯,終不能奉承,則惟有惶恐待罪而已。上曰,卿等,正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予之爲此擧,非謂必覺而奉承予命也。欲昔言之,則我聖考骨肉,幾盡矣。卿以龍澤、天紀輩,謂非逆乎?將心亦逆,卿謂此何如耶?在魯曰,臣非以龍澤、天紀輩,爲不可謂逆也。討逆科之名,實不在於此輩矣。上曰,欲通者、欲塞者,皆不公矣。此榜歉然,則固有之,而塞之則過矣。李喆輔之自是而攻銓官,予亦以爲不是矣。苟被塞之人,皆斥銓官如是,則爲銓官者,何以堪之乎?在魯曰,銓官之任,自古難爲,而臣尤當極艱之會矣。臣平生,不喜偏論,而此事則實非爲偏論而然也。上曰,閔瑗,斥李宗城曰,自稱不爲偏論,而實則皆是偏論之言云,則朴弼載又謂閔瑗偏論,故其時,皆命遞差矣。今卿之自謂不爲偏論者,亦偏論也。在魯曰,關係至重之事,則終不可脫格,無乃自不知其偏論而然歟?注書癸亥三月《政院日記》入之。上披閱良久曰,癸亥三月望後日記入來。注書出,持望後日記而入之。上又披閱良久,鄭彦燮曰,若指某處某事而下敎,則臣當考出以上矣。上曰,嗣服之初,卽見《反正日記》,而至仁廟用人處,有所感發,故今欲更爲考見,而終不可尋矣。眞明曰,臣欲爲和同,而鬧端至此,臣等則受罪之外,無他道矣。雖他人代之,善後實難,此一着,必善爲處分然後,可以鎭定救得矣。上曰,所達是矣,可不留意。宗玉曰,自上以囫圇世界,孰是孰非爲敎,大凡時世之事,皆然矣。臣雖無狀,事君盡節四字,常自勉焉,欲爲不入於囫圇世界矣。下敎如此,更無所達,而監別淑慝然後,可以勸懲。某事是某事非,某也忠某也不忠,明白下敎,庶可以鎭服一世矣。囫圇世界之敎,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伏望加勉焉。在魯曰,參議所達,亦如小臣之意矣。臣雖不肖,自顧平生,實無甚愧於事君之節,而今聖上,以爲渠輩之不能自拔,彼此同然,與向來患得失之輩,混圇一套,渠何可揚鼻爲言乎爲敎,聖上之全無區別,一例輕視如此,臣誠慙愧欲死,而亦不能無慨矣。上曰,判書、參議所達,好矣。卿等自爲鬧端矣。如欲無此,卿等拔萃,則自無鬧端矣。卿等欲加勉於予,而予則欲卿等勉之也。此夫子所謂悅而不繹者,鬧端若無,則囫圇下敎,豈肯爲之乎?今欲强迫,則非以禮使臣之道也。處分之外,更無他道,爲卿等慨然也。孟子三宿出晝,猶望君之庶改也。今君之於臣也,亦有此意,而非予負卿,卿等負予也。今日世道,吏判似可以有爲也。前日下敎,卿已忘之,更無所言,參判、參議,幾不負予,而卽今則以務勝負予,皆非矣。當此朝著乏人之時,如卿等之人,雖暫時不用,豈不可惜?況吏判在朝,補闕之事多矣,予豈不念,而國法當自貴近施,不可假借也。三堂,先爲退出可也。命史官持入吏曹參判前望單子。彦燮進伏曰,三銓堂前日疏批中,初則無卿等勿辭焉五字,旋以非禮使之道,而至有添入追下之敎。今則無一字之批而還給,至於崇品冢宰,則事體豈不尤別乎?上曰,其時已爲預量其有今日處分矣。予之不答,有所然矣。承旨進前書之。傳曰,噫,世道之若此,本自微矣。文勝之弊,推至務勝,務勝之弊,推至賢邪,賢邪之弊,推至忠逆。吁,往事雖勿說,十九下敎之後,筵敎雖未詳,大略已備悉。昔日自是而曰彼非,往年自忠而曰彼逆者,豈不歉然澟然,而未悟昔心,不悛舊習,猶於細事,相持爲事,此何分義,此何義理?李喆輔、申晩事,曾已下敎,於喆輔,欲通欲塞,其果純然義理乎?大抵此科之其罷其存,本自參量,十九下敎之後,敎文科名,便作兩件,徒守初見,强塞舊望,其曰,銓衡,反欲通擬,看作重事,豈非務勝?申晩曩疏,雖曰,無嚴,此等之類,隨以枳望,則用者幾人?況於通塞之際,無彼無此,沮戲世道,甘心舊習者,果然枳塞否?雖毫分不然,此非公議也。此公彼公,兩公竝立,世間天下,焉有兩公議之國乎?承宣之望,本舊望也。玉署之望,亦舊望也。長望三望,何其量之甚惑?事有往事焉,有卽事焉,喆輔自喆輔,申晩自申晩,何枳欲擬之申晩,相持喆輔之通塞乎?初雖由於務勝,終反歸乎葛藤。噫,前席面諭,倚任非深之,銓長再授,此任,期望?政均之佐貳,豈忍爲此哉。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欲施國法,當先倚重。吏曹判書金在魯,慶尙監司除授,參判宋眞明,黃州牧使除授,參議徐宗玉,伊川府使除授,竝卽辭朝。時任監司徐命彬,府使徐命淵,竝遞付京職。史官持前望單子入來。上曰,進之。承旨進之。上曰,申昉,卽今爲工曹參判乎?彦燮曰,然矣。傳曰,政曹竝闕,國豈無銓官?工曹參判申昉,吏曹參判除授,刑曹參議李匡德,吏曹參議除授,而其中在京人,明朝卽爲牌招察任。書畢。彦燮曰,此處分過矣。三銓堂之一時補外,何等大擧措,而辭氣終始雍容,與前日盛加聲氣威怒之時有異,而處分則終爲過重,此必聖心,於處分之前,已有熟量而然矣。熟量則宜無如是過中者矣。上曰,卽今朝著乏人,如吏判及參判,爲國事之人,予嘗倚任而重之,予豈樂爲此處分,而若無朝綱則已,苟有朝綱,則何可以不爲處分乎?張新豐之人望,何如?我聖祖之倚重,亦何如,而以微事,外補羅州,新豐所坐,比今日事,尤爲細微矣。今者,予豈不惜其出外,而蓋不如是,則無以鎭定朝象矣。彦燮曰,殿下以爲如是處分,則朝象,可鎭耶?臣之迷見,則恐不然矣。此後入銓者,一皆奉承聖意者,則固無可言,而不然則金在魯之所執義理,後繼者亦當如之,殿下其將每每斥補耶?上曰,宋眞明所達此着,必爲善後然後,可以鎭定之說好矣。然而宋眞明則予以爲必不至於務勝起鬧矣,今乃如此,是可慨也。彦燮曰,聖敎以爲此世,今作混圇世界,未見孰是孰非,臣於此等下敎,有不敢曉然矣。聖敎若曰,彼此皆有黨論,故不免於混圇云,則猶或然矣。今此下敎,則乃曰,彼此皆有逆,予未知孰忠孰逆。今世之人,實無揚鼻而爲言者,此之謂混圇云,則非但有欠於辨別忠逆之道,亦恐下敎有欠於明白矣。上曰,其言野矣。未知注書,何以書之也,然而大體則是矣。十九下敎後,宜各自勉,而予未見不爲偏黨者,亦或有必欲自入黨中者矣。彦燮曰,臣事殿下日淺,釋褐在於辛壬以後,而連在外方,今日所爭義理,一未仰質於君父。每有事,則殿下輒以十九下敎爲敎,臣欲一番得間,以達平日之所懷,而今適入侍,殿坐旣久,曉色將曙,不能極言,以質明命而退矣。注書先出。上曰,雖出於生疎之致,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上番兼春秋李檥出入之際,不爲曲拜,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吏曹無堂上單子,誰爲之乎?上曰,古未有如此等事。明朝,使吏曹郞官,問于大臣,則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洪州牧使宋眞明,伊川府使徐宗玉,長水縣監李台徵。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持平一員未差,大司諫金始炯,正言李台重在外,司諫沈聖希呈辭受由,獻納及正言一員未差,俱無入侍之員,除在外受由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掌令李台徵,爲先遞差。 ○備忘記。又傳于鄭必寧曰,昨日處分,本非激惱。其所下敎,義理皎然,則身爲耳目之官。不思規正之意,敢稱公議,請掃其命。而於其外面,雖得臺體,所曰,公議,不無挾雜,其在事體,固爲未安。此等之習,不可以長。前掌令李台徵,長水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韓師益,遞付京職。 ○吏曹口傳政事。慶尙監司金在魯,洪州牧使宋眞明,伊川府使徐宗玉,吏曹參判申昉,吏曹參議李匡德,長水縣監李台徵,以上單付。 ○鄭來周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政事如是遷就,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多日,尙未擧行,至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傳于鄭來周曰,下直守令引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次對出於特敎,而堂上懸病甚多,事甚未安。除實病公頉外,行司直尹淳,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左參贊李廷濟,刑曹參判趙遠命,副提學李宗城,竝卽牌招同爲入侍,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又啓曰,頃日次對時,備局副提調李宗城,後日坐牌招事有命矣。今日次對,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局副提調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黃海監司狀啓,七月令薦新靑蓮實,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鄭來周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憲臣,雖或請寢,補外諸臣,比他有異。其卽辭朝,分義,宜也。政院則宜當微稟,而循例捧入,今雖自列,不無疎忽,竝推考。 ○傳于鄭來周曰,莫重補外藩臣敎文,不肯製進,事體不可强迫,製述官望單子,改付標以入。此後南泰良知製敎,勿爲擧論事,分付于藝文館。 ○鄭必bb寧b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來周,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鄭彦燮,聯名上疏。伏以吏曹三堂補外還收之請,旣發於憲啓,則兩守令下直單子,例不當捧入。而適於其時,次對纔罷,院中紛撓,未及照察,以致泛然入啓。臣等溺職之失著矣。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入臺,不啻累次。而動遭顚躓,無補絲毫,非但臣心之自愧,抑亦聖明之所俯燭。而一例收錄,復辱誤恩,黽勉一出,只爲粗伸分義,而僨敗之地,不宜仍冒。且臣老父病重,長在床褥,臣身單孑,實難離捨。頃陳至懇,迫不獲已,幸蒙恩暇,得以救護,闔門感祝,不知所言。而第今父病,有加無減,癃羸澌鑠,輾轉添劇。食飮專廢,喘息益促,非比尋常感冒之可以收效於時日者。以此情理,無望供職,而申籲路阻,尋單見却,一味虛帶,公私俱妨,惶隕悶蹙,莫知所以爲計也。且念,臣屛伏窮巷,罕與人接。宗班之事,漠然不知,及至登對之後,始及聞之臣之憒憒。擧此可知,卽席發啓,極涉草草,未槪聖心,便作虛文。而伊日重臣之言,迤及臺閣,則疲軟之失,宜卽自列,而歸諸泛論,囁嚅而止矣。近聞物議,則以臣當避不避,大加非斥,追思愧悔,無以自解。臣之情私懇迫,旣如右,隨事昏矇,又如此,顧何可因仍蹲據於職次乎?臣連呈此疏,未得上徹,卽因次對,牌召下降,分義是懼。來詣闕外,而旣失臺體,見非公議,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南泰良疏曰,伏以,臣朝伏見下政院備忘記,有銓曹三堂上,竝爲補外之命。臣輒有愚見,不敢不陳聞焉。夫兩銓官,初非有永枳申晩之意,而銓長之於李喆輔,則必欲終始枳塞。彼兩臣,亦豈無所秉執之義理?而猶欲通融竝擬,不爲已甚者,實出於共濟國事之苦心,而銓長則偏任己見,錮人於聖明之世,其亦過矣。雖然,此特政注之事,有司之守耳,殿下若明示聖意,益加訓飭,則在三堂體國之道,夫豈無消融和協之望?而殿下不少平恕,竝施譴補之典,倚任之重臣,無罪之銓官。聯翩四出,處分已重,臣固知聖明之意,雖在於鎭安朝象,重惜事體。而臣恐朝著因此而益不靖,事體因此而益壞損。殿下所以十年持守,必欲保合之至意,反成層激,實啓日後無窮之爭端,此臣之所大憂也。顧今嶺伯敎書,已屬當直,臣職當撰進詞頭。而臣旣心知其爲過擧,則泯默撰入,有非實心事殿下之義。玆敢略陳一言,仰效匡救之悃。伏願聖明,深思遠覽,亟收銓曹三堂上補外之命。以光聖德,以幸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銓官之補外,國有法則,烏可已乎?處分備忘,有公義兩立等之敎,則所謂義理者。若十九以前,則不可若是偏也。銓曹鬧端,本自此焉。製述官啓下之後,不卽製進,若是陳章,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矣。 ○甲寅七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金取魯,左參贊李廷濟,司直張鵬翼,判尹趙尙絅,左副承旨鄭必寧,掌令李台徵,修撰吳瑗,假注書安廷輔,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今日次對,懸病者多,牌招入侍,可也。鄭必寧曰,俄已出牌矣。金興慶曰,日氣蒸鬱,寢膳諸節,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宋寅明曰,吏曹三堂上引見時,達宵不寐云,氣度無損傷之節乎?上曰,無事,而但昨日處分,氣象不佳,朝著多有可悶之事矣。興慶曰,今日無大段稟定之事,而略有所仰達矣。陳奏使狀啓內,奏文中結辭初頭,事理有難擅便,且據回來聖旨云云。而回來二字,請以回咨內三字改之。蓋確審,具奏等語,非皇帝特旨,乃是禮部回咨內覆奏之辭。故使臣之意,似以直書回來聖旨,有所未穩,欲以回咨內聖旨改塡矣。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改矣。上曰,依此許改,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湯孫、兩胡捕捉人等,分首從論賞事,啓聞矣。如此論賞等事,例自兵曹回啓,今亦分付兵曹,使之覆奏,何如?上曰,此無前例乎?興慶曰,彼人捕捉,安有前例乎?上曰,他事則該曹回啓,而至於此事,則乃邊事也,備局,當爲之。若下該曹,則該曹,又請令廟堂,稟處矣。自備局,直爲覆奏,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稷山地成均館位田稅穀事,狀聞。而曾於筵中,因大司成鄭羽良所達,以量宜出給之意,旣已定頉,分付矣。今不可續續加給,此則當置之,而今秋收稅時,量宜徵捧,切勿過濫,俾無小民呼怨之意,嚴勅分付於成均館,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乃陳奏副使朴文秀,辭免本兼諸任之疏也。吏曹回啓,以籌司堂上,令廟堂稟處爲請,而蓋文秀頃者罷職之後,備局堂上更無啓下之事,則今何有遞仍之可論乎?當置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工判牌招乎?必寧曰,牌招矣。上曰,使注書承牌而來者,這這入侍事,分付。興慶曰,頃者南兵使申德夏辭朝時,以往見北路事,有所陳達。而有援引咸恩君李森前例之語。今若越界深入,則其在事體,未知如何。判尹趙尙絅,曾任北藩,可以詳知矣。尙絅曰,守土之臣,決不可擅越封疆矣。國家無事之時,愼守其界而已。何可往見北路乎?曾聞李森,以南兵使,因穆克登定界,入去六鎭云。今援引此例,而自上又有往審烽燧之敎,似或深入,果爾則似不可許矣。金取魯曰,帥臣之欲爲往見邊地,亦不無意見矣。上曰,不必用李森之例,以城津爲限。使之往見,而烽臺火底,乃在甲山云。甲山乃是南兵使所管之地也。自備局,分付往審甲山烽臺火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太廟展謁,以十六日定頉。而近來伏炎,如比甚極,退行,何如?上曰,此乃三伏後爲之之計矣,何可更爲退行乎?寅明曰,今月內差退,似無所妨矣。上曰,三伏後,則何以知其差勝乎?興慶曰,二十五日,乃處暑也。處暑若過,則似或差勝矣。上曰,不過爲早晩事,而於心則耿耿矣。然退定,可也。興慶曰,以二十六日退定之意,敢達矣。上曰,二十六日,吉乎?興慶曰,在外時聞之,則以爲吉矣。必寧曰,然則以二十六日定行乎?上曰,大臣所達,旣如此,以二十六日退行。榻前下敎。興慶曰,忠淸水使李義翼,以水操事狀聞,而統制使金渠,亦狀請,各營水操矣。今年年事,雖未知前頭之如何,不無西成之望,而近因荐飢,久廢水操,海防疎虞,亦甚可慮。諸議皆以爲今年,則不可不行操云矣。寅明曰,近來荒唐船,多有出沒於諸處沿海云。海防不可一向抛置,今秋水操,似不可廢矣。上曰,詰戎之政,不可久廢,今秋則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近來以備局堂上中曾經藩任之人,分掌其道。而嶺南堂上朴文秀,旣已出疆,金在魯主管海西,宋眞明主管北道,而今皆出補,其代竝當,啓下矣。咸鏡道則以趙尙絅差下,嶺南則以京畿堂上李廷濟移差,京畿則申昉,纔經畿臬,可以差下,而海西則無曾經之人矣。上曰,慶尙道則有近經嶺臬之人,不必移差矣。興慶曰,趙顯命之謂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嶺南則姑待其上來,而海西則以申昉主管,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水剌之前,則當少退矣。上曰,李光溥來在閤門外,入侍事,分付。注書出去,則非李光溥也,乃李台徵也。台徵入來,上顧內官曰,非光溥也。注書入曰,左參贊李廷濟來在閤門外矣,承旨稟喩。上曰,招入。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之事,以賓廳不爲事敢啓矣。張鵬翼曰,臣以都監事,有所仰達矣。都監每年造弓,不下於千餘張,故筋角,依定式,取用於泮隷懸房矣。自上年,託以凶年,不爲備納,一向如此,則造弓之道,實無其路。故還爲取用事敢達矣。上曰,鄕角,亦用之乎?鵬翼曰,鄕角,用於交子弓,而所緊者筋也。今年則年事稍豐,而卽今千餘張弓子,不得筋角,故尙未造成,依前取用,何如?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成均館事大司成,例爲主管,而臣亦待罪本館堂上,故略知其事勢矣。此事,本館與訓局相爭,其來已久。蓋泮隷無他生業資生,而近來連値凶歉,無以聊活,將至於不能保存之境。本館之請蠲軍門所納筋角者,誠以此也。今若以年事之稍勝,還又責納,則殊非當初軫念泮屬,特命蠲減之意也。鵬翼曰,然則造弓,其可廢乎?軍門器械之疎虞,誠爲切憫矣。寅明曰,無論事之當否,成均館請減則許之,都監請復則許之。一減一復,其來久矣。論其擧措,終涉顚倒矣。上曰,今年豐凶,不必論也。泮隷蘇息間,置之,可也。鵬翼曰,然則限今年給價貿用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鵬翼曰,二百餘件甲衣,今當隨毁隨補,而前頭亦當連續造成。故今番使行,三升價則爲先僅僅措備入送。此外所入物力,甚多,他無出處,誠爲切悶矣。自糧餉廳,鳥銃火藥兩色,例有應給錢布者,以此欲爲補用。而戶曹持難,以不給爲事,故敢達矣。寅明曰,此則糧餉廳所給,而非戶曹也。糧餉廳,專當都監責應,而歲入無多。今方罄竭,若欲隨其所請,一一輸送,則一年之用,無以爲繼,故不得不間有減數矣。上曰,戶判亦非矣。糧餉廳,本屬都監,戶曹借用都監之物,而如是持難,可乎?鵬翼曰,戶曹當給之物,皆爲持難,至於年例應給之物十件當給者,則只給一二件,故都監不成貌樣,糧餉廳應給之物,若盡數給之,則庶可支過,而不然,則實難支矣。上曰,先朝設廳,意有所在,而戶判,例兼都監提調,則戶曹主也,都監客也。故視之尋常,凡干應下之物,不肯出給,至於筵奏,事甚未安,戶判推考,可也。興慶曰,吏曹三堂上,意見不同,則聖上,當罷者罷之,當遞者遞之,可也。而一時出補,事體尤難安,臣未知穩當矣。上曰,時事之如此,誰使之爲也?不過曰,通塞間事,則置之爲可,而相持意見,各爲疏陳,欲勉出而不可得也。時方文官,非國家之文官也,乃世道之文臣也,是皆私意也。仁廟大北、小北之時,以至誠爲之,故鎭定一世矣。新豐之外補羅州,亦以脫略矣。喆輔玉堂,何異於玄輔長望,而以此持難,佐貳之不解申晩,而與喆輔抗爭,皆是固執難解,故初使引見時,非欲强三堂行公也已,持官案而欲爲此處分矣。其人所見,蓋外入而然也。聖考骨肉,予與景廟,今日爲景廟臣子者,更無他喩,諸黨皆有亂逆,則於景廟何?於予何?如此而豈有義理乎?是以,不可不言而處分也。非予負其人也,其人負予也。其人,本爲國事者也。今見座目而無之,意甚薪薪矣。予之所以爲此處分者,惟以法治之而已,非有所疾而然也。其人入來,則予當見之,非處分之過也。興慶曰,聖意已定,而宋眞明,本肥大善病,黃州則有土疾,改之他處,何如?上曰,予知西路無土疾矣。予非惡其人而斥補之也,何可送之於傷人之地哉?洪州近不數遞乎?僉曰,近不數遞矣。上曰,洪州牧使改授。李廷綽,遞付京職。必寧曰,榻前下敎乎?上曰,榻前下敎。吳瑗曰,當初牌去來,示稟之敎,在禮,使群臣之道,有欠於聖德矣,此轉以小事爲大事,至於此境,此等辭令,請留意,何如?上曰,儒臣所達,是矣,當加意焉。興慶曰,申晩之事,臣亦不以爲非矣。上曰,卿亦不知十九下敎而然矣。興慶曰,臣乙巳年榻前承事之時,殿下,下敎以平緩,而戊申以後,則於大關係處,意有所守,而常以平緩爲心矣。上曰,小事則緩,而大處則不緩矣。昨日吏判,亦言逆賊無狀,而有大小淺深云。旣曰,逆則何以無狀言乎?豈有淺深之層乎?興慶曰,豈可與稱兵犯闕者,同日而語之乎?上曰,雖未及稱兵,而內包逆心者,尤甚於稱兵也。今講《左傳》而後,尤可見君君臣臣之義矣。今之人,皆《春秋》之罪人也。瑗曰,臣之意亦與申晩之言,無異。頃年一疏,不下於申晩矣。上曰,欲下敎,則多傷於義理矣。寅明曰,今日之事,殿下顚倒過擧,而激而成之也。通塞間事,本是小節,豈可深罪乎?今番葛藤,聖上之過擧,而至於此境也。上曰,申晩,過矣,然而豈可枳擬乎?參贊進來,廷濟進伏。上曰,曾有飭勵之事,卿與道臣,有所相議營度之事乎?廷濟曰,向承下敎,而與京畿監司相議,則各邑,旣無儲蓄之物,無他營度之計,雖欲狀請,劃得某樣錢穀,而國儲亦匱乏,穀物收聚之道,茫然云矣。以道內言之,朔寧、嘉平還上,稍優,而今則移轉他邑之數亦多,其外各邑,則還上,亦甚少矣。卽今雨後,晩移秧,雖未知前頭之如何,而民事少有西成之望,申飭各邑,所儲還穀,勿爲散給民間,留置以待之外,別無他道矣。上曰,向所言文具者此也。設爲豐年,而京畿則多悶矣。今則雨來太過,忽有沿邊被災處矣。今見狀啓,陽川、金浦、通津,果有水沈之災,年事豐熟,姑未前知,設爲豐年,而京畿無儲穀,豈非可悶?且豐年,可以儲穀,凶年則何處可得?卿豈可以雨後,解其心乎?力爲儲穀之道,可也。廷濟曰,上敎,至矣。豐年儲穀,誠好。而但無措手處,可悶矣。上曰,京畿則實無措手之道,然雖無措手處,而守令,若能常如凶年,愛惜粒穀,則亦必有效矣。句管堂上,以雨後而解其心,則守令,亦豈不解其心乎?寅明曰,京畿則聚穀實難,句管堂上,亦何爲哉?責於賑廳堂上,則庶有益也。上曰,漢時太倉之積紅腐,其時何處得來,而充溢若是乎?寅明曰,太倉紅腐,此非難事,鳩聚節用則然矣。上曰,還上盡捧,固可矣,而向者李宗城,以牟捧上,有所陳達,予以爲不然矣。廷濟曰,守令聚穀,亦實無其道,還上則豈不盡心收捧耶?上曰,雖京畿,聚穀之道,猶勝於京各司矣。廷濟曰,京畿聚穀之難,無愈於京各司矣。上曰,俗談謂陽川、黔川,雖十室殘邑,猶勝於宰相,其言似然矣。廷濟曰,向者,臣與道臣相議,及其牟麥未翔貴之時,請得京司錢貨,以爲營度之計矣。雨後年事頗有可望,故姑爲停止,非敢心解而然也。上曰,昨觀《左傳》子罕事,有所下敎,今日朝廷,皆事要譽矣。昨年李宗城,在廣州,十一月前,還穀已爲封倉云,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臨民之官,常存愛物之心,可也。當捧還上,不爲徵捧,使有逋欠,而終爲民弊者,守令之過也。予意則雖穀少處,一切盡捧然後,可以扶持矣。以此,申飭守令,而又與道臣,議爲之,可也。昨日下敎後,更有要譽守令,則斷不饒貸,分付,使知此意,可也。廷濟曰,聖敎至此,臣當以此,勅勵於各邑守令,其中不謹奉行之人,道臣,自當論責,而臣亦陳達請罪矣。取魯曰,要譽甚於貪婪矣。寅明曰,故相臣李元翼疏云,當要譽,不可以一槪論也。上曰,要譽甚於楊、墨矣。興慶曰,要譽近於愛民矣。寅明曰,臣與李匡德,相議則匡德以爲豐年則嚴法而捧之,凶年則減之而不捧云。匡德之言,似有理,八道,皆申飭,可矣。上曰,匡德之言,亦有弊矣。寅明曰,宣惠廳所入之穀十三萬石,一年所用則八萬石,年事免凶,年年節用,則有餘用矣。上曰,工判,爲宣惠廳堂上,卽今行公乎?取魯曰,如臣之物,無益於國,而病亦深矣。上曰,宣惠廳堂上固辭者,前所未有,誰能有益於國而爲仕乎?凡堂上,則不如彼矣,更勿撕捱,而各別爲之,可也。取魯曰,凡事,不離事理。國家守財,則無益於民,不守財,則有益於民矣。廷濟曰,戶判,任湖西,而右沿尤甚,久年積逋,不可盡捧矣。興慶曰,沿海之民,不事農業,而以捉魚爲生涯,至于凶年,則多死矣。上曰,參贊之言,亦單矣。三南,豈獨湖西爲然,忠淸道則立朝者多,故有是言也。廷濟曰,兩南沿海之邑,不至於大段,湖西右沿,尤難矣。上曰,忠淸道則無異於京畿云矣。廷濟曰,京畿則近有關東移來之穀,此後則少愈矣。掌令李台徵啓曰,諸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諸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又啓曰,政注間通塞,自是銓曹之責,則曰可曰否,宜付一世公議而已。決非人主之所可激惱而得,伏見小報所出,吏曹三堂,纔命引見,旋皆外補,雖未知筵對之際,有何觸激於聖心,而政曹三臣之一時竝黜,此實前所未聞之過擧也。夫兩儒臣枳與不枳,是何大事,而平日倚仗之重臣、宰臣,亦未免忤旨斥補,事體顚倒,景色愁沮,雷霆之威,旣無竟日之怒,聖人之過,貴在日月之更,請還寢吏曹三堂上外補之命。上曰,國無法則已,若有法則昨日處分,烏可已也?其時處分之雍容不迫,入侍諸臣之所知,何激惱之有?其所請寢,殊未得當,不允。又啓曰,政曹堂上,曾於注擬間,或有爭其可否,陳疏臚列者,而未聞有如此斥補。卽今兩儒臣之通塞於國家,事無甚關緊,而因政官之一時撕捱,殿下施罰太過,臣忝在耳目之列,目見君父之過擧,敢效一言之匡救,而及承聖批,以未知得當爲敎,此臣誠淺言輕,未能槪心之致,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鄭必寧曰,掌令李台徵,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上曰,知道。台徵退,諸臣將出。上曰,台徵,何如人也?寅明曰,鄕曲人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留待引見入侍時,洪州牧使宋眞明,伊川府使徐宗玉,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進來。眞明等,皆進伏。上曰,昨日處分,以王法治之,更無所諭矣。卽今日勢向晩,今日之行,似不過五六十里矣。治民之道,昨已言諭,而割鷄牛刀,復豈患哉?卿等,掌三百六十州,而每擇其守令,其所未擇者,卿等,往治焉。眞明曰,臣才本庸駑,以至違越天意,方俟嚴誅,而聖上不以爲罪,反施優異之典,罪大責輕,已極惶感,敢不殫誠,以奉職事乎?宗玉曰,殿下不以臣無似,而前後恩渥,累出尋常,聖意攸在,臣豈不知?第以愚見未悟,罪犯自速,省過追愆,合被嚴譴,而聖恩涵大,前宵筵席,反復開諭,今日天陛,敎誨勤摯,不世鴻恩,於臣身親見,職品雖卑,國事則一,臣敢不竭力乎?眞明曰,昨日之事,皆臣等之罪也。自昏殿坐,至晨乃罷,其無損傷之節乎?臣隔遠天陛,不勝狗馬之誠矣。承旨稟諭,七事畢讀。上曰,道臣則異於守令,嶺伯則敎書製進啓下後,辭朝之意,分付,豈有道臣,而無敎旨而行者乎?往者右相之外補海西也。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5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金堤郡守權瑊。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依下敎,昨日旣已入侍,今日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來周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及備局堂上中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持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來周曰,召對爲之。 ○鄭來周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未差,參判申昉未肅拜,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參判申昉,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今日又爲違牌,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如是遷就,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來周曰,嶺伯辭朝,雖難卽爲,其於敎文,宜卽啓下,而飭勵之下,尙不製入,極爲稽忽,知製敎吳瑗推考。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十二日召對入侍時,侍讀官金若魯所啓,嬪宮已經成服,而前頭除服一節,臣竊有愚見,輒此仰達矣。禮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曰,女子適人,爲父母,齊衰不杖朞。此古今上下之通禮,而歷代后妃之爲父母朞服,詳於《大明集禮》矣。蓋自漢文短喪之後,大小喪禮,遂有以日易月之制,實非禮之正也。《五禮儀》王妃爲父母除服條,及王世子嬪爲父母除服條小註,有曰,十三月而除,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禮曹每引此文,而稟行公除之禮,乃於十三日,公除,而除衰服,埋之而進素服,於十三月,除素服而進吉服,此卽行以日易月之制也。我國家自先朝以來,於喪禮,一遵古禮,革去易月之陋規,則今於朞服變除,獨用易月之前例,豈非大有乖於禮意乎?今聞嬪宮除服,亦當用此例,而十三日除衰云,旣知其不合於古禮,而猶循易月之制,事甚未安,必待十三月而除衰然後,庶不失朞服之義矣。然邦家典禮之重,非臣淺學,所敢妄論,令禮曹,問于大臣,永爲定制,何如?上曰,若非儒臣所達,幾乎未覺察矣。漢文短喪以後,喪禮廢壞,而我朝洗滌謬習,至于先朝,大明禮制喪服之節,一遵古經,及夫戊申庚戌朞服之禮,亦革易月之制,此出於繼述之意,庶乎無憾矣。今番嬪宮,爲本親服,十三日公除,十三月除素服,認以爲從厚之意,故泛以依豐陵喪例,擧行爲敎矣。今聞儒臣之言,始覺爲易月之制,喪禮旣正,而其中,亦有所未盡修明者矣。往事雖不必言,旣知其未盡,則不宜因循,自今爲始,定制似好,下番之意亦然耶?檢討官吳瑗曰,臣等,自外已爲相議,臣意亦然矣。上曰,令禮曹卽速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啓。而若於十三月除衰,則十三日公除之禮,當廢之耶?蓋公除之規,出於後世,固非高宗諒闇之禮,而爲人君視事而設也。嬪宮公除,雖不行,無妨耶?若魯曰,公除之規,爲視事而設,誠如聖敎,而嬪宮,自內必有問寢視膳之禮,公除一節,似不可廢矣。上曰,曾前十三日除衰後,三殿進見時,則服淡服矣。今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其前進見時服色,當用何服耶?朝臣起復之時,亦有隨時變服之節矣。若魯曰,雖於十三月除衰,進見服色,則用淺淡服,似無妨矣。上曰,所謂十三月前素服者,亦是淺淡服矣。瑗曰,以該曹儀註見之,則明是素服,而未知緣何,而爲淺淡服也。上曰,然乎?十三月除衰,則其後服色,又當講定矣。若魯曰,士庶家通行之禮,則十三月除衰後,以淺淡服終三年,而王家禮度嚴重,不可以此比擬,且《禮經》,降爲朞服矣,十三月後,不得又以淡服,終三年如士庶心喪之爲,則除衰後,以淺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似無害而然,臣不敢臆對矣。上曰,十三月除衰後卽吉,未知如何耶。參贊官鄭必寧曰,除衰後旋爲卽吉,似未安矣。上曰,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公除之當行與否,十三月前進時服色及十三月除衰後服色,令禮曹一體問議,而十三月之期不遠,必於其前,急速擧行事,分付,可也事,命下。又因校理金若魯上疏,嬪宮於十三月除衰而行心喪之制,於二十七月除心喪而卽吉,至於除衰後心喪服色及心喪時三殿進見服色,其令儀曹添此問議焉事批下矣,問議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臣於《禮經》,素所昧昧,今玆歷詢之下,固不敢妄有所論。而第伏念嬪宮本親之服,當以十三月除衰,則公除一節,似無意義,而三殿進見之禮,不宜久曠,十三日公除,恐不得不行。公除後進見時,則依前用淡服,十三月除衰後,從《通典》所載,行心喪之制,則服色,平居時用淡服,進見時似當用吉服,而純吉未安,則以禮家禫後所服微吉之制,旁照行之,恐或無妨。而旣不能明據古經,敢將臆見,有此仰對,僭猥之極,不勝惶恐,惟在聖上,博詢而處之。致仕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素昧《禮經》,今於嬪宮變除之節,承此詢問,茫然無以爲對,況且三朔沈病,精神昏耗,尤何能有所論辨,以應聖旨也哉?第伏見筵臣奏達之言,及追上之章,槪出於博考典禮,明有所據,依此擧行,恐不悖於禮意,伏惟上裁。奉朝賀崔奎瑞,致仕奉朝賀李光佐,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在京收議。依傳敎爲先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 ○以應敎李宗白,副應敎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李宗白、尹汲禁推傳旨捧入,金尙星推考傳旨捧入。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意念之外,遽承銓部除命,情地兢危,萬無冒進之理,荐犯違逋,甘伏重誅,而不料聖明,曲賜容庇,譴何不及,召牌復辱,臣誠惶㦖抑塞,不知所以自厝也。念臣無似,最出人下,權衡重地,本非所堪,前後忝叨,皆出誤恩,其於職事,毫無所裨,動輒得咎,顚頓乃已。至於前年所被人言,凌蹴詬詈,都無倫理,有非尋常規劾之比。至今思之,尙有餘悸,政席一步之地,已作永謝之人,抗顔復進,決無是理。況此中批特除,不由常規,臣若怵迫威命,諉以舊踐,貪進不已,罔念自處之道,則不但關臣一己之廉隅,其所貽累於淸朝用人之典,爲如何哉?且今聖上處分,銓曹一倂斥逐者,因其意見之携貳,則調劑彌縫,繼此而善其後者,尤難,其人,如臣迂僻之性,暗滯之見,自量已審,誠不足以仰副聖意,可幸無罪,則設無情勢之可言,其不敢苟然承當,以致目下之狼狽也,明矣。抑臣於喉院之連日請牌,實有所駭訝者,勿論事之輕重,臺官爭執,則雖有成命,不得擧行者,聖朝所以重臺閣,而法例甚嚴,見今憲府,方有斥補銓官還收之請,則代其任者,自在應遞之中,政院所當以此稟啓,姑停政牌,而今乃不然,倚閣臺啓,置之不理,强請出牌,不少疑難,是何體例?事理之乖舛,莫甚於此。臣之承膺與否,在所不論,玆敢不避煩猥,略陳危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賜刊汰,以重銓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追嫌?而末端撕捱,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承旨鄭來周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吏曹參判申昉疏本,以本院之不爲啓稟停牌,大加非斥,一則曰駭訝,一則曰乖舛,臣竊不勝瞿然訝惑之至,臺啓旣有斥補銓堂還收之請,故初除銓官,雖以此爲嫌,而但其去就未定之前,本院,徑先以此稟啓,則當此銓地一空,開政無期之日,不無有嫌於阻搪其出肅之路,故臣以該房迷見如此,果不爲稟啓矣。今其疏語,如是深緊,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職次乎?伏乞聖明,亟令遞臣之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鄭來周啓曰,卽者副校理南泰良,稱以嚴旨之下,不敢晏然在直,徑出禁門,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甲寅七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吳瑗,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吳瑗,讀《左傳》自魯襄公十有九年丁未,至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二十有二年庚戌,至曰無昭惡也。讀畢。吳瑗曰,十五板荀偃之言,雖似靈怪,而有爲國之意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六板臧武仲之言,好矣。季武子不能自立,而借力於人以爲功,何以爲銘乎?武仲之言,是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八板崔杼殺高厚,而書曰,齊殺其大夫,非崔杼殺之也,國人,殺之也。上曰,然矣。瑗曰,子孔,專國政,而終不能保其身,固非矣,而分其室者,亦非矣。上曰,然矣。瑗曰,二十一板孫林父甯植,出其君,罪不容於天地之間,衛甯惠子,不能正其罪,及其死也,爲是言。此將死之言,而甯,喜,終成其父之志而立之,可謂善矣。上曰,然矣。瑗曰,二十三板季武子之言,上之所爲,民之歸也。上所不爲,而民或爲之,與大學而民從之,相類,此當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鄭必寧曰,在上位者,灑濯其心,此言,旨深矣。上曰,然矣。瑗曰,三十二板晏平仲,賢大夫,退而言曰,君自棄也。不能久矣此一節,非矣。上曰,此如蘧伯玉之事,而殊常矣。必寧曰,蘧伯玉,有儒者氣象也。上曰,然矣。瑗曰,令尹子南之子棄疾之事,難說,而楚王之事,非矣。必寧曰,此與李懷光之子李璀,相似矣。瑗曰,君殺其君,而曰讎者,怪矣。上曰,子南之罪,何如也?瑗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以此言觀之,似有罪,故然矣,而申叔之言,好矣。上曰,然矣。瑗,進曰,臣伏見備忘且聞入侍諸臣之言,無一毫激惱之事,辭氣之間,雍容不迫,而至於李台徵之外補,過擧中尤過擧也。臺啓之言,激惱則非矣,而以措言之間,罪斥,似過矣。上曰,予雖無涵養工夫,而常見劉寬羹爛汝手之說,先儒以此爲養量云,自聞此言,常留心於性情偏處矣。向日南泰齊斥補之時,今入侍承旨,亦見之,予亦不爲聲色矣。必寧曰,南泰良知製敎不爲付標之事,亦過矣。瑗曰,此事過擧矣。上曰,外面觀之,則過矣,而此非國是,而私好惡也,非爲公義也。初以臺啓,爲得體矣。更察則外是而內非,不南不北,正夫子所謂鄕原也。若秉公義,而只以擧措之過中爲啓,則豈不溫批乎?昨日挾雜未安之批,以此也。非惡台徵也。旣斥台徵,則南泰良之疏,答之以溫藉,義理何如耶?知製敎不爲改付標,則台徵,亦冤矣。瑗曰,臣亦非台徵之啓語,而後弊所關,故請還寢矣。上曰,雖微事,而公義則不然矣。昨日戶判,亦以在上之過爲言,而此事止於台徵、泰良而已。豈有許多葛藤哉?瑗曰,校理南泰良徑出,上番闕直,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南泰良,竝牌招,應敎李宗白,陳疏承批,今已累日,尙不出肅,修撰尹汲,自鄕上來云,一體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尹汲則自鄕上來云,似有擧條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6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李光溥陳疏入啓,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左承旨臣洪尙賓啓曰,日氣陰濕,蒸鬱轉甚,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呈辭,或在外,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鄭來周,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來周,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慶尙監司金在魯來呈下直單子,而憲府旣有斥補銓官還收之啓,下直單子,不得循例捧入之意,敢啓。傳曰,單子旣已啓下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慶尙監司金在魯,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鄭必寧啓曰,卽者,禮曹郞廳來言明日太廟雨漏處修改時,本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判書李秉常在外,參判洪鉉輔,暑症猝重,參議朴師正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云,參判洪鉉輔,參議朴師正,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弘文館修撰吳瑗,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吳瑗,以親病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副應敎金尙星,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旣已應命就直之後,復事違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開城留守狀啓,成均館東廡滲漏處修改時,還安祭香祝混請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朔試射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典牲署所報,則恩津都會官牒呈內,濟州出送今年條黑牛二十首,所載船隻,六月初十日,致敗於斜鼠島前洋,而其中黑牛九首漂失,其代,分定於濟州三邑,改備上送計料云云,而但絶海之事,自難如意,往復之際,輒易愆期。若不趁時出送,則留養牛隻,旣已盡用,今無餘儲,前頭冬臘享,及明年春享大祭,與社稷祭所用黑牛之數,將至於二十餘首,而其間,或有親祭,則其數比多,本署時方留養中,亦有病瘠,不合祭享者,若不趁今變通,則必有臨時狼狽之患。以此論列入啓,漂失黑牛九首之代,卽令戶曹,貿給喂養,以爲無弊封進之地云。漂失黑牛,雖云分定於濟州三邑,而海外上來之物,輒多愆期,若不及期出來,則前頭之慮,實爲非輕,宜有變通之道,而曾前如此之時,自戶曹貿給,亦有規例。今亦依前例漂失黑牛九首之代,貿送於本署,以爲喂養封進之地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兩胎室,初無表石,今始新建,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室,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室表石,傷破,竝爲重建事,擇日啓下矣。取考謄錄,則大王胎室石物加封時,表石前面,臨御時則書之以主上殿下胎室,先王胎室則書之以廟號,而辛卯年瑞山明宗大王胎室表石重建時,因禮官陳達,表石後面所書皇明年號,到今,改書以彼國年號未安,雖改新石,而所書則依當初書之,年月之下,註之以後幾年干支月日改石,以此刻矣。今此昆陽兩胎室表石書標時,前面書廟號,後面似當以崇禎紀元後幾年干支月日建。全州胎室表石後面,則仍存當初所刻中朝年號,而年月之下,註之以後幾年改石。如瑞山胎室之例,恐爲得宜。大興胎室表石,旣以康熙二十年書刻,則今於改建,亦當以卽今年號註刻矣。胎室表石書標式,別單書入,以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情勢,在所必遞,頃呈辭疏,反歸例讓,臣於是,進退路窮,莫知所出,卽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而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玆敢拜章徑退,兼附微見,祈聖明之裁察焉。三銓堂外補還收之啓,實據輿議,而天聽莫回,嚴敎反下,臣竊慨然也。政注通塞之間,雖有可否之不相合者,在聖上平朝論鎭時象之道,惟當諄諄勅勉,俾至於昭融保合之境,而半夜前席,一倂斥黜,固知處分,雖出匪怒,而始微終大,殊非美事,臣恐自此以後,輾轉層激,朝論無以調劑,時象益致潰裂,此誠大可憂也。何殿下徑加威罰,不思所以善後之道也?伏乞更加三思,亟收三銓堂及發啓臺臣外補之命焉。臺啓旣請還收,而下直單子,遽然捧入,旋有引咎之章,又下特推之敎,今不必復論,而新除政官,亦且循例請牌,不以爲拘,此則視臺啓如無也。法例所關,不可置之,臣謂當該承宣,宜有警責之道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三銓官之補外,其在國體,烏可已乎?在京無他政官,只有參判政院之請牌,事勢不可不若此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本生偏母,月前,重患大腫,餘毒未瘳,眞元積敗,而臣,長在直廬,無由躬護,情理切迫,已不容言。而卽聞日昨,又添暑感,諸症頓加,藥餌無效,寢飯俱廢,夜來痛勢,一倍苦劇,聞報煎迫,急於歸護,投進短疏,徑出禁門,臣罪萬萬。伏乞聖慈,俯賜矜惻,遞臣職名,以便將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歸護焉。 ○敎慶尙監司金在魯書。王若曰,嶺藩,貽瘝曠之嘆,方慮數易,朝家,有斥補之典,聊煩一行,雖寬南顧之憂虞,實切中心之嗟惜。眷言新羅舊域,卽我海東雄藩,天府金湯,延袤八九百里,鷄鳴犬吠,大小七十餘城,鄒魯絃誦之風,自昔人材之輩出,吳楚耕耨之俗,抑亦財賦之最饒,允爲大邦之本根,豈但南服之屛衛?屬今日艱虞之斯劇,而玆路凋瘵之尤深,瘡痍甫完,繭絲保障之俱廢,饑荒荐至,溝壑顚連之可哀。若至政令施措之間,難適張弛緩急之道,今値屢授而旋改,固難其人,疇能共理之惟良?當此重寄,特除雖出於何譴,深意亦存於倚毗。惟卿,以愷悌之姿,有敏達之識,忠恪儉勤,克趾美於先父,材猷詞學,最見推於通朝,橫經廈氊,幾著啓沃之效,均賦湖甸,益見明鍊之才,安撫中原,識誠臣於板蕩,控搤大嶺,效偉績於誅除,肆致倚仗之冞加,歷掌軍賦之重委。天官簡授,卿雖執於遜謙,宸墨特頒,予益篤於眷待,感激承命,思酬知遇之深,謹愼處權,克勉殫竭之悃,比緣政注之爭難,遂致銓地之撕捱,卿心莫悟焉,特勤前席之開諭,予志有在也。斯遵新豐之故規,從九卿而左遷,寔是玉成之意,當一面之隆寄,詎緩托重之心?玆授卿以慶尙監司,益殫才誠,毋規譴補,宣揚德化,效春陽之布仁,振勵威稜,如秋霜之肅物,不徒致力於簿書期會之末,惟當加意於表率彈壓之方,財力已盡於東南,寧忽裕民之道,儒風漸衰於往昔,尤急興學之圖,廟畫筵謨,固知卿如指諸掌,民憂國計,何待予悉播于辭?官自通訓而專裁,罪至大辟則乃稟。於戲,惟臣子無夷險之擇,必應隨遇而安,雖內外有輕重之殊,孰非盡職之所?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吳瑗製進。 ○甲寅七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慶尙監司金在魯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必佑、李壽祺,入侍。金興慶曰,朝批已承候,而蒸鬱轉甚,聖候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連爲愈矣。金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服乎?上曰,近緣日熱,只服一貼矣。興慶曰,引飮乎?上曰,有時引飮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比前少安矣。嬪宮纔經成服,氣候亦何如?上曰,近以湯元味勸飮,而一日所食,通計不過數合,僅免全闕。醒心散,至昨日,已服四貼,只餘一貼矣。興慶曰,令醫官入診乎?上曰,先有下敎事矣。上曰,世宗、端宗胎室表石,古有之乎?興慶曰,古有之。前面,書廟號,世宗胎室表石,書崇禎紀元後,睿宗胎室表石,書萬曆六年矣。上曰,誰寫之乎?尙賓曰,承文參下寫之矣。上曰,草記,書允字以下,可也。尙賓曰,此時急擧行之事,出送,何如?上曰,依。上曰,先爲引見後診察,可也。上曰,日昨筵中,已諭矣,卿,終始固執,以至此境,心甚慨然,而當此乏人之時,如卿之人,當萃聚,而反爲出送,殊可歎惜矣。在魯曰,小臣,愚迷膠固,自陷罪戾,竄殛猶甘,而聖度涵覆,授以藩臬之任,匪罰伊榮,固已感恩無涯,而處分之夜,一邊施以譴罰,而一邊眷戀顧惜之意,溢於辭敎,日昨兩守令引見時,亦有所下敎云,臣雖頑然,寧不感泣?當初聖上之勉出小臣,蓋以臣謂可以調劑和協,而臣本迷滯,誠信未孚,下起鬧端,上煩聖念,臣罪大矣。且臣稟氣甚弱,年來荐當劇務,精力衰耗,況嶺臬繁劇,最於八路,恐無以稱塞職任,少酬聖念,是尤惶懼耳。上曰,卿之本末長短,前則任使未久,予未詳知矣。從宦,今幾年矣。在魯曰,自庚戌矣。上曰,五年之間,今則幾知之矣,予之望卿,異於他臣,而非我負卿,卿實負我,今日處分,烏可已乎?卿等所爲,予實慨歎矣。雖然,予豈久置嶺外,以繁劇致傷乎?須體眷眷之意,保養精神,毋至傷損,可也。且所按七十餘州守令,未必皆善,卿之在詮所差,亦未必皆得其人,黜陟之道,必須嚴明,可也。在魯曰,軫念小臣,恐有傷損,有若家人父子間誨諭,臣尤感泣,不知死所矣。生民休戚,專係於守令,雖臣所差出,及平日親知者,苟有不法,何敢顧藉乎?黜陟之政,當盡心矣。上曰,卿之才具,於藩任恢恢,何待勅勵?敎書中玉成二字,須不忘惕念,可也。在魯曰,下敎之意,臣亦仰認,敢不自勉?而臣本來迷滯,古人所謂奉令承敎,可幸無罪者,臣則猶未能焉,是爲惶恐矣。臣方出外,憂國一念,豈能少間?而惓惓之憂,唯在聖躬矣。人之所重,在於寢睡,而其日引接臣等,至於達宵,去夜敎文出納,亦至深夜云,此雖臣等之罪,其有妨於節宣,如何哉?詩、傳、東、方、未、明章,言其興居號令之不時,此一節,尤爲加意。勿以小臣之遠去,而忘忽則幸甚。上曰,惓惓陳戒之意,可不留心?在魯曰,臣極知猥越,而有仰達者,臣之暑病,見方實爲苦重,嘔泄廢食,恐有中路狼狽之患,罪補之臣,所當疾赴,而排日趲程,或未可必,惶恐敢達。且臣父墳,在於忠州,母墳,在於廣州慶安地,今當遠出,區區情理,必欲歷省,而忠州則乃是應過之路,廣州則朝家分路,在於龍仁,將不得歷省,龍仁路之於慶安路,相距不過數十里,而慶安之路,亦是直路大道,今欲由慶安路作行,而不敢陳疏仰請,今因入侍,敢此昧死,仰達矣。上曰,此行,非驅迫之事,何必排日趲程乎?但補外藩臣,以病陳達於前席,殊甚未安。推考下款事,情理誠然,依所請歷省,可也。上曰,嶺伯敎書,措語無妨耶?注書持入,可也。上曰,醫官先診,可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比前平和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帶滑,而度數,未知無他症候耶?上曰,無他矣。寅明曰,俄者咳嗽,近來或如此乎?上曰,不然矣。注書,持敎書入。上覽之曰,嶺儒,每以京人之非斥爲慮,儒風,漸衰於往昔之語,非怪異乎?提學之意,何如?寅明曰,此是循例下敎之事,不必一一照察也。上曰,令首醫議定繼進當否,可也。聖徵曰,小臣,惶恐,今番,或有忘未下敎之事乎?上曰,今番,非忘之,不過表症而然也。聖徵曰,脈候,以卽今言之,甚調和,雖少弱,而此是暑脈,恐似無妨矣。聞玉體汗毒多生云,今果,何如?上曰,時方少愈,而生於非便之處,此非㾿類,久坐則沓礙而然矣。聖徵曰,生脈散,不必鎭日進御,今姑停止,似無妨矣。上曰,前已多服,故止之。姑觀數日,更爲下敎矣。聖徵曰,嬪宮,醒心散,以味苦爲難,今已盡服乎?上曰,憫其入診,而强服云矣。初意以氣弱,深以爲慮矣。數日來,眼精似勝,神色頗愈,積之症,亦無妨乎?興慶曰,積有虛有實,凡寒溫飢飽,皆有之矣。上曰,今番積症有加,分明氣不足而然矣。醒心散五貼,加劑以入,可也。寅明曰,今日水剌前乎?上曰,夕水剌,每於暑退後,進之。其間,稱以爲之,故然矣。興慶曰,俄者仰達,而廟堂事,可慮矣。金在魯,宋眞明,皆出,無主管行公之人矣。上曰,兩人,專主備局,而今皆出外,可憫矣。興慶曰,宋寅明,着實分付,何如?寅明曰,小臣,近來傷於暑濕,而有名而後,可以參坐矣。備局事,古者,大臣專管,中間,諸堂任之,而卽今李瑜身病,李宗城罷職,無主管之人,可慮矣。上曰,李宗城中批之言,過矣。趙顯命,李匡德,待其上來,別樣飭勵,可也。寅明曰,李台徵所啓,非怪異矣。上曰,各有所執則可矣。公議則非矣。寅明曰,以南泰良事言之,知製敎改付標,未免過擧矣。上曰,此事出於微而爲大矣。李喆輔若終始置之,豈至此境乎?上曰,都政尙遠,吏曹事可憫矣。趙顯命,李匡德,當爲勅勵,而平日固執,過矣。寅明曰,固執,亦有取,朝家則可用矣。上曰,雖固執,別爲勅勉,則渠何敢不仕乎?上曰,次對,忘未下敎。甲山府使尙未差出,政官去就,何如?興慶曰,他之去就,非所可知,卽今臺啓請還補外參判之不欲出,事體然矣。上曰,金吾暑月,罪囚多滯,自前有次堂議讞之規,前望單子,入之差出,可乎?興慶曰,無時急事,則令次堂爲之,可矣。上曰,雖非時急入者,多苦矣。興慶曰,雖未知幾人入之,而安允中,時在保放矣。上曰,安允中事,何如?興慶曰,此等事,後日次對,待諸臣入侍相議爲之矣。上曰,今政院,問于金吾,詳知罪囚幾名以入,可也。尙賓曰,昨日吏曹參判申昉,呈疏未承批,而臺啓,方請還補外三臣,以政院之請牌爲非,何以爲之?上曰,姑待下敎,牌招,可也。上曰,生脈散,今姑停進事。{{*|榻前下敎}}上曰,補外藩臣,事體自別,而慶尙監司金在魯,乃於前席,以身病,有所陳達,推考,可也。{{*|出擧條}}都提調金興慶所啓,日者,有從容祠遣儒臣致祭之命,此實出於崇奬節義之聖德,臣竊不勝欽歎,而適有所聞事,敢此仰達矣。忠淸道沃川地,有贈判書文憲公趙憲書院,賜額以表忠祠矣。歲久之後,院宇頹廢,其子孫,立數間屋於其墓下,而疲弊莫甚,不能設祭,而揭額云。今若發遣禮郞,致祭揭額,則似有光於褒忠之道,而如以此爲難,則分付本道之臣,顧助其財力,使之重揭恩額,似好矣。上曰,當初賜額時,禮官必爲下去,今不可更遣禮郞。分付道臣,依所達擧行,可也。{{*|出擧條}}又所啓,全羅監司柳復明陳疏承批之後,又呈辭疏,尙不出肅,蓋其私義,固不欲卽爲應命,而臺疏,以近十年前脫空之事,又復論斥,誠極不韙矣。其時嶺臬之任,已許遞改,今玆新命,又何可終不承膺耶?當嚴飭催促,而復明才具,允合於藩任,朝議皆以爲然矣。上曰,嚮日嶺伯時,必至遞免,不是異事,而今則別無更爲可引之嫌,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卽爲出肅,可也。{{*|出擧條}}慶尙監司金在魯所啓,嶺南素稱儒化之地,儒賢輩出,而先正臣李滉,最有大焉。崇報之典,尤當加意,奉祀孫錄用事,前後道臣,及致祭儒臣,相繼陳達,故臣於前日,首擬復職之望,而自上落點於末望矣。如此之人,不當以一次首擬塞責,故臣以如遇當窠,更爲首擬之意,酬酢於僚席及儕友之間,而臣每多引入,且未逢當窠,尙未遂意矣。今臣離銓曹遠出,他政官,易致忘忽,若因仍廢閣,久不擧行,則實爲可惜。分付銓曹,雖都政前,隨其當窠,使之首先擬差,何如?上曰,所達,誠是矣。分付銓曹,隨闕卽爲擬差,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7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陳疏}}。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病}}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昧爽,有霧氣。 ○洪尙賓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鄭來周,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又不仕進,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宗廟修改,還安祭過行後。承旨持公事來詣閤外。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玉堂,持冊預爲待令事。史官,出去,分付。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嬪宮除服之節,大臣收議草記。傳曰,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事,命下矣。更爲問議,則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以爲,臣於詢問之下,病不克祗對。再辱禮官,不勝惶恐。典禮至重,固不容妄議,而第伏念《五禮儀》,嬪宮爲父母除服條,旣云十三月而除,則實本於《禮經》之文。其曰,稟旨十三日公除云者,問寢視饌之禮,不可久曠,故稍爲變節,以爲進見之服而已,元非除衰埋之之謂也。至於十三月脫衰之後,則心喪之制,無貴賤一也,恐無可議。服色一款,惟當令儀曹磨鍊以入,臣之微見,如此,而亦出於臆料。惟在聖上,更加博詢而處之,伏惟上裁云。奉朝賀崔奎瑞以爲,病情一向危重,未省人事,再詢之下,又不得獻議,惶恐待罪云。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以爲,臣宿病,逢大暑倍添,而又患腋瘡,痛勢苦劇,昏不省事,再詢之下,亦不得仰對,惶恐之極,只俟大何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以爲,病勢數日來益加,方在萬分危綴中,不得獻議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以爲,臣,經年淹病,精神昏昧,平居事爲,前忘後失。況此禮意,曾所昧昧,今承再詢之命,而終無以仰對,病裏惶霣,不知所出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嬪宮除服之節,發遣郞廳,問議于在近畿知禮儒臣,則右贊成臣鄭齊斗以爲,臣於朝家禮詢,本不敢與議,而況今者,廢病昏瞀,無復人事之中乎?第今嬪宮,有遭服,以其服色變除之節,有此博詢,臣不敢不各陳其愚,以備裁擇。臣謹按《五禮儀》,王妃嬪宮十三月除服,自是禮文中定制,無容議爲。而其服色,則十三日公除之後,進見則淺淡服,平居則素服,十三月除服之後,其日雖用素服,其後則因用吉服,似無可疑。而今此儒臣疏論,有申心喪一節爲議,而此則士庶家,雖有出嫁女再朞前心喪之節,而心喪,元非《禮經》本制,至於后妃嬪殿,尤有尊統壓屈之義,今乃遠引南朝創說,不用王朝定禮,似不可容議。臣於此,不敢有所妄議,伏惟上裁云。戶曹參議臣魚有鳳以爲,臣本病之外,中暍尤酷,氣息危綴,昏不省事。不意此際,有禮官臨問之擧,臣誠茫然,不知仰對。況王朝典禮,尤極嚴重,以臣蔑識,何敢妄論?伏地惶懍,死有餘罪云。前執義臣朴弼周以爲,臣於詢問之下,每每不得仰對,國體私分,俱極萬萬惶恐,而猶爲是者,誠以無學無識,不敢犯汰哉之科也。且臣,本抱痼疾,近則重添暑感,累旬却粒,奄奄若盡,雖欲强塞明旨,尤無其路,臣誠死罪死罪云。副司果臣沈錥以爲,臣於前後詢問之下,惶恐不敢祗對之狀,旣以屢瀆天聽,而狗馬賤疾,閱月沈淹,神識昏塞,殆無省覺,尤何敢與議於典禮重事?而床笫奄奄之中,徒煩王人之儼辱,祗增死罪云。知禮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三年之制,貴賤無異,而降服心喪之別,不過壓屈隆殺之義。三年之制,旣復,朞服之制,繼明,而惟於王妃嬪宮爲父母之喪,尙未修擧,可謂欠典,而適因儒臣所達,詢問大臣,知禮儒臣。今觀獻議,時、原任大臣之意,其無異同,至於贊成獻議中,卑南朝之禮意,誠是也。取覽《通典》,不過除服時,還着衰服之節也。以此推之,淡服而終再朞,非南朝創始。況本朝《五禮儀》十三月除服時,進素服云,所謂素服者,決非縞素,是淡素。以此觀之,除服之後,卽心喪之禮,固自如,而今之《禮曹儀註》,則乃十三日除服,故有違本文故也。今宜遵用《五禮儀》正文十三月而除衰埋服,而心喪再朞,無違《禮經》之意,進見之禮,不可廢也。十三日行公除之例,存之。自公除後,至除衰前,進見之服,則用淡。十三月後再朞之間,常服本淡也。進見宜吉服。以此定制,可也。 ○右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氣質脆弱,素多疾病,重以職事所縻,奔走東南,傷於氷土,痰痞關格之症,當暑益劇,六七年來,源委已痼,夙夜出納之任,萬無堪承之勢。而顧以蟣蝨賤臣,受恩最厚,若其出謀發慮,以需當世,臣非其人,而至於筋力所逮,盡死趨承,卽臣本分,所以自頃以來,雖有情地之悶蹙,廉隅之可言者,而亦不敢自恤,强顔承命者,寔出於感激恩數,圖報罔階而然耳。首尾數朔,黽勉供劇,未敢言病矣。日昨入侍退出之後,昏塞移時,吐下痰涎,始通呼吸,痛勢簁劇gg陡劇g,不能鎭定,急於調治,擔還私次,而少無分減,兩日之間,連事違逋,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惶隕不安,靡所容措。臣於疏章間,陳病之習,本來病之,居常自謂,以無甚關重之身,動稱無甚大段之病,猥煩於君父之聽,非但太不誠實,抑分義惶恐,決不敢爲也。今臣不幸,宿疾暴發,症形苦劇,到此地頭,與其膠守恒戒,以阻於慈覆之天,寧不若早自哀籲,得解見職,俾無曠廢之患於院僚苟艱之時,故乃敢疾聲仰瀆。伏乞天地父母,特察臣病重實狀,卽許解免焉。抑臣於憲疏所論,亦有所恧縮者,兩守令下直單子,新亞銓請牌啓辭,臣亦同在一院,無不與聞,今何敢以已經陳暴,而自恕於私心,亦何可以臣非該房,而倖逭於臺議乎?天牌之下,輒事逋慢,分義虧缺,情勢窮隘,已不可言,而顧今疾勢,漸益危劇,暑熱糾結,膈痰衝逆,一日之內,頻數昏窒,萬一昏窒而不通,則不復作陽界人矣。區區陳病,極知猥越,而玆不得不仰暴懇至之私,倘蒙聖明,卽賜垂察,亟許鐫遞,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右承旨鄭來周疏曰,伏以,臣,庸陋倥侗,猥玷近密,觸事憒憒,居常懍惕。日昨,因政官請牌事,亞銓疏斥,已極深緊,而又伏見執義李光溥之疏,以視臺啓如無,宜有警責爲言,臣尤不勝瞿然慙恧之至。伊日事勢,業已聖明之所洞燭,而臺啓雖有外補銓堂還收之請,新除銓官,未引嫌陳疏之前,自本院,徑先啓稟,實不無阻礙之嫌。臣非不知臺啓之爲重,而區區迷見,亦有所參量于中者,循例請牌矣。今者臺言,又如此,臣之情勢,轉益危蹙,昨於召牌之下,未克祗赴,縮伏私次,恭竢嚴譴,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誠惶隕感激,罔知攸措,再牌之下,不敢偃伏,謹此來詣闕外,而顧臣踪地,終難冒出。且臣連日供劇之餘,飮暍非細,頭疼如碎,咳嗽又劇,飮啖全廢,氣息綿綴,決無供仕之望,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難冒,憐臣病狀之難强,特許鐫遞職名,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近因一場銓曹事,朝象橫潰,上而孤至誠調劑之意,下而無苦心彌綸之效,彼李喆輔之一時通塞,胡大關係?而佐銓諸臣,亦非甘心於黨私者,豈敢以涓涓滔天等語,恐動聰聽?而其科名,則上關於朝家,用舍,則下關於多人,其端至微,其流必漫,故遠憂深念,必欲調適,雖被苟且方便之誚,自有一個苦意,而天下事,十不如意,終至此境,殿下之一竝黜補,專出於務欲鎭靖之意,則臣亦色目中人耳。誠不欲論列可否,推助波瀾,職忝三司,甘自緘默,而第臣,得伏聞三銓堂引對之時,言端迭發,大則危懍無地,小則惶愧欲死,筵語甚祕,雖未得詳,而區區自靖之義,有難自安於榮塗。事關處義,宜卽自引,而臣之泯默違傲,煞有多少主意,設令臣撕捱之義,未能別白,上而自阻於天聰,下而見怪於外議,耿耿此心,或冀聖鑑之默諒,而卽者特敎忽降,誨責深切,有若臣應命之後,又復無端違召者然,迫隘之極,安得不一暴乎?蓋聞銓堂之言,有曰,癸卯科之一切枳塞,專欲歸罪於擧子,而臣亦伊時觀光之人,則雖有立落得失之別,其罪則與喆輔等耳。非不知枳塞喆輔之初,宜卽引嫌,而深念國事,必欲反覆消詳,僚議終若永枳,則臣於榮塗,亦難晏然自在云,而歷數今日顯班之伊時赴擧者,攙及臣榜數人,筵對纔罷,此說,已傳播稠中矣。噫,若以爲不正之科,則其科可削,若以爲赴擧之罪,則厥罪惟均。或中或否,特不過幸與不幸,而在臣等,則無所礙,在他人,則枳之,在承宣則無所礙,在經幄則枳之,在堂圈則無所礙,在舊望則枳之,臣未知同一擧子而罪有輕重,同一公器而人有取舍,同一館選而時有低昻。然而,擧子之塞與不塞,特一餘事。其所謂不能自盡於臣義者,令人驚痛,深斥榜中人之際,自爾撞着於伊時赴擧之人,區區悚恧之心,尙何暇言?況銓堂之先自引嫌,旣出於不欲自掩之義,知舊相愛之意,猶恐臣處義之不審,則臣雖不肖,粗聞士君子去就之義。前旣自誦於前席,今又歷擧於筵中,何忍畏罪自諱,猶復淟涊於名塗乎?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伏乞聖慈,察臣自處之不得不然,亟許刊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抑臣於殿下辭令之間,竊有所深惜者。日昨筵敎中納官等敎,有非聖王禮下之義,夫勅勵誨諭之際,何所不可?而人主之一言一動,關係瞻聽,方對臣僚,先及於官職進退者,殆近於利祿而操縱之,此豈大聖人發言中節之道乎?至於僚臣之因一陳疏,更勿擧論於知製敎者,殿下之蔑待經幄,一至於此耶?誠使僚臣,不卽擧行於莫重詞頭,則罪之斥之,固無不可,而激惱疏語中數字之不槪,至有此等過中之擧,竊想聖意,非必命祛其一條氷銜,而旣不擧論於代撰之列,則是乃見錮於絲綸之職,似此處分,專由於平日聖學之不能涵養,竝願留意而還寢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銓官處分之後,欲諭未果,爾疏適上,予今洞諭。噫,敎文何?科擧何?若得奇貨,欲售,凶心者,卽鏡賊也。患得患失,幾危宗社者,乃澤、紀輩也。敎文凶言,其心已露,修節洽招,逆謀難逃,此曾所謂敎文自敎文,科擧自科擧者也。吁,黨議滔天,患得患失之際,梟獍之輩,自陷凶逆,雖不染之類,惟恐其黨之或敗,雖拔出之類,不忍舊套之祛。十九下敎之前,擧世長夜,雖或因循,十九下敎之後,雖略理明,爲今臣子者,其安敢存諸舊日之心?因喆輔而撕捱,則豈獨爾也?因申晩而若嫌,豈獨晩也?昔日之瞢瞢,若今日之申晩,今日之務勝,本昔日之瞢瞢,此正予孰是孰非之敎者也。舊習難祛,未免持難,眞箇義理,終難沒於末梢,磨以時月,自可妥帖,今銓曹之惹鬧,不幾近於揠苗乎?此正古人所謂亟走多顚躓者也。予今處分銓官,非欲勒令湊合也。不有飭勵之命,無端惹鬧之臣,焉可無飭?此非難知,亦非難解,天下義理,一而已矣。雖曰,爲國,挾雜私意,亦非忠也。急於患失,蘊蓄不軌者乎?予自謂,鏡、夢、澤、紀,雖易地而處,亦然。于今爲銓官者,不信下敎,非逆,澤、紀,竝與科人而棄之,可也。因喆輔而撕捱者,其所應科,非科,乃敎文,則若是撕捱,可也。噫,昔里名勝母,而曾子不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時議何關,而不顧其本,於喆輔何,而反欲同歸乎?此不可謂廉隅,亦不可謂分義。其在國體,此等過辭,不答當退,而欲諭予意,悉予恒日蘊於心者,非徒諭爾,實諭擧世,須勿復此無義之嫌,宜速察職。納官之敎,浪傳筵說。處分儒臣,不過飭勵,而今諭大者,其何諭他? ○甲寅七月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必寧,執義李光溥,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上曰,召對當爲之。玉堂持冊待令事。使注書出去,分付。鄭必寧,讀東善君炳,妻崔氏當直上言。上曰,李德臣,何如人也?洪尙賓曰,雖未詳知,而以臣字觀之,似爲翰林李鼎輔之至親矣。上曰,更進他事。必寧,讀右承旨鄭來周疏而畢。上答崔氏上言曰,事之曲直,姑舍勿論,先朝處分決給,已過幾十年,而曾莫敢訟,旣年久之後,隱然偸葬,敢生荷杖之計者,已極無嚴,而特命摘奸京兆,覆啓處決之後,煩呈上言,尤可駭也。凡訟之三度得決,勿許聽理,載在法典,則況先朝決給之地,今更處置之事乎?喉院之循例啓下,雖或由於未諳本事之致,京兆之遽請更査,未免顚倒若此之故,上言擊錚,朝落暮立,不畏邦憲,徒損紀綱,此猶若此,況小民乎?當該京兆堂上,從重推考。勿施上言,亟令掘移事,分付本道。執義李光溥啓曰,臣,情旣難冒,義在必遞,而陳疏自列,不獲遞解,進退路窮,莫知所處,草草尾陳,亦未有槪於聖心。非但處分之莫回,至於法例間相規之事,亦未蒙允,反以事勢不可不若此爲批。見今銓地一空,開政雖急,事體所關,何可苟然彌縫而已耶?況補外臺臣收還之請,無一字開示之敎,此莫非臣言不見孚之致,何可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所爲嫌,誠涉太過,臺臣之請,果忘未答,其何爲嫌?勿辭。亦勿退待。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䁱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光溥曰,快賜現告,則宗班有懲戢之道矣,此非持難之事也。上曰,向者有下敎矣。予乃自反焉。光溥曰,每書之以作弊宗班,面目甚怪異,更加三思焉。上曰,作弊宗班之目,甚亦不美。事在令前,拿問則過矣。令宗簿寺,現告罷職,可也。光溥曰,不可罷職而止也。上曰,末裔宗室,決不爲此。宗班罷職之外,更致何罰乎?又啓曰,臣於三銓堂竝黜之命,竊以爲過也。雖其政注通塞之間,各有可否之不相合者,殿下亦當明示聖意,更加勅勵,俾至消融保合之境,而半夜前席,一倂斥黜,威罰太遽,景色不佳。臣恐自此以後,輾轉層激,朝論無以鎭定,時象益致潰裂,其流之弊,將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豈非大可憂者哉?請還收吏曹三堂上外補之命。上曰,業已金尙星疏批,洞悉予意,臺臣亦已預知,今者處分,其何已也?不允。上曰,副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入直,{{*|榻前下敎}}上曰,奉朝賀崔奎瑞,判府事李台佐處,遣御醫看病,奉朝賀李光佐處,遣鍼醫看病。{{*|榻前下敎}}洪尙賓、李光溥出。侍讀官金若魯入。上曰,儒臣日昨疏中論嬪宮心喪一節,考授何禮耶?若魯曰,《杜氏通典》,載宋陳時王后爲父心喪之制,故臣疏援據,而是南北朝宋陳也。上曰,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則大臣之議,竝無異議,而贊成獻議以爲,心喪,元非《禮經》本制,后嬪宮,有壓屈之義,南朝創說,不可引用云,果何如?若魯曰,出嫁婦人,爲父母服朞後,心喪三年,是士庶家通行之禮,而不可房照gg旁照g於王家。且未得后妃心喪之文於古經,故臣亦以若難行心喪,則十三月除服後,以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仰對於日昨前席矣。退考《通典》,有王后申心喪之制,事在南北朝時,而詳見其文,是特講定其節目間事而已。至於心喪之禮,非創行於其時也,何必嫌其引用乎?設令創始於宋陳,其禮若合,則亦當取用,唐武后之時,多有服制陞降,而朱子不廢取用,不必以南朝時事之賤,棄之也。況其不然者乎?蓋心喪之制,禮無定制,非如五服之比矣。心喪之稱,身無服而心有喪也,實原於檀弓爲師心喪三年,而孔門諸人,喪孔子也。亦曰夫子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今於夫子,若喪父而無服之云,而有心喪之制矣。禮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不可以王家妃嬪,而薄於父母,明矣。至於壓屈之義,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其尊一也。故《禮經》制服,最重斬衰,有不二斬之訓,而臣之於君,子之於父,竝行斬衰,則其尊均也。士庶之禮,與王家制度,雖曰,有異,士婦之於舅姑,嬪宮之於至尊,壓屈之義,無差殊,而若欲壓屈降殺,又加一等,則恐非《禮經》之意也。且《五禮儀》嬪宮除服儀曰,進素服。以此觀之,十三月除衰後,不卽吉服,而以素服,申心喪,亦可推知也。上曰,《五禮儀》之文,如此則可爲證據矣。《五禮儀》,及《通典》,使注書取來。承旨進《通典》。上覽未畢,下敎曰,儒臣讀之。若魯進讀訖。上曰,儒臣疏中,引《通典》,故贊成,只見其疏,而似不考本文也。此不過論公除除衰後臨葬,及一周時還着衰服當否,至於心喪之制,果非創行於其時也。參贊官鄭必寧曰,不可無壓屈之義,心喪,似未安矣。禮曰,諸侯絶房朞gg旁朞g,王家與士庶,宜有異也。金若魯bb曰b壓屈之義,婦之於舅,貴賤無殊。且爲父母降服朞,不可比之以房朞gg旁朞g之可絶。定行心喪,則恐不悖於《禮經》之意也。上命玉堂讀《五禮儀》嬪宮除服條。若魯讀訖。上曰,《通典》之文,元非南朝所創行,《五禮儀》進素服之文,尤爲可據,而所云素服,似非縞素,而是淡素之服,闕內常時所用,亦然矣。若魯曰,上條聞訃擧哀時,亦曰,進素服,似非純素之服矣。上曰,心喪,再朞後卽除之,而其前進見時服色,當用吉服耶?嬪宮,卽今常時服色,不用純吉之服,似無所用,而定制則不可不詳盡矣。若魯曰,心喪之限,禮家或以二十七月爲是,或以爲禫者,是大祥後,不忍卽吉而設,以示漸變之意也。心喪則當限以二十五月云,此則禮家爭難,不一也,更問於知禮之臣,而定行無妨矣。至於心喪時進見服色,聖敎誠然,當用吉服,而吉服,亦不必用朱紫紅繡之屬,只待借吉而用之,似宜也。上曰,然矣。心喪之限,不必至於二十七月,似當限以再朞矣。仍命承旨書判付于禮曹草記。若魯曰,今日所講,不過三十餘丈,而殿座旣久,伏熱如此,請除之,而後日畢講,何如?上曰,然則限三次爲之乎?限三次爲之,則當爲二十丈式矣。若魯,讀《左傳》魯襄公二十有三年辛亥,至其孟椒乎?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晉人克欒盈于曲沃,至公孫之亟也。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盧以亨,讀楚子自棘澤還,至可哀也哉。讀畢。必寧曰,《左傳》之註,多有不與本文合者,文義不可盡信也。若魯曰,第二板欒盈之事,其時之人,不分義理,而只取利矣。必寧曰,不忘其私恩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七板季武子廢長立少之事,非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十一板臧武仲之事,非矣。上曰,此非魯之國也,乃三家之國矣。若魯曰,十二板杞梁之妻,辭齊侯郊弔,知禮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左氏所譬,似非左氏之言矣。上曰,弟子豈有記其先師不言之言乎?若魯曰,十四板子産,寓書於范宣子,論幣重,其時子産,晉之叔向,非等閑之人也。上曰,然矣。上曰,棠公,無足道矣。晏子之事何如也?若魯曰,晏子之事,太殊常矣。上曰,當其時,以君事之,弑其君而答之如此,不知其是矣。若魯曰,《春秋》之人,不顧義理如此矣。上曰,以豫讓之忠,以國士遇之,則以國士報之,以衆人遇之,則以衆人報之,似無所怪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8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陳疏受由}}。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李壽德{{*|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鄭來周,昨日承批之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來周,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安廷輔,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安廷輔病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處,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冬至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四十四匹內,忠淸道八匹,全羅道九匹,慶尙道十八匹,來九月三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五匹,咸鏡道四匹,來十月初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委,何如?傳曰,允。 ○咸鏡監司狀啓,前南兵使李義豐,以衙舍修理事,出處私次時,無賴壯男六七人,及女人一名,按劍突入,直刺兵使腰臀下,此前古所未有之大變怪。今方移囚臣營,嚴加覈治事。傳于鄭必寧曰,此實前所未聞,事之驚駭,莫此爲甚,決不可循例處之。令道臣,爲先各別嚴杖究問,卽爲馳啓事,回諭。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定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定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新啓,三銓官事,昨於筵席,親承下敎,聖意所在,臣豈不知?而一時處分,終未免太過。雖其政注通塞之間,各有可否之不相合者,在聖上包容之道,亦當諄諄勉勅,期於消融保合,而半夜前席,一竝斥黜,聽聞駭惑,景色愁沮。臣恐自此以後,輾轉層激,朝論無以鎭定,時象益致潰裂,其流之弊,將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豈非大可憂者哉?請還收吏曹三堂上補外之命。答曰,勿煩。 ==7月19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式暇}}。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陳疏受由}}。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定州牧使尹就履,龍岡縣令權爀,宣沙浦僉使尹世任。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宣沙浦僉使尹世任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因臺啓,銓官有難請牌之意,前已啓達矣。今則臺啓旣已收殺,銓官卽爲牌招,開政,何如?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 ○傳于鄭必寧曰,政官請牌,忘置未下,事之無據,莫此爲甚。當該內官,罷職,待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吳瑗,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判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尹就亳,今七月十八日番中日時,柳葉箭貫二中,邊三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方有犯越重囚推覈事,三堂備坐窮問,事體當然。且曹務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參判臣趙遠命,以身病,連日呈告,參議有闕,旣未得備員,亦未能鎭日開坐,事甚未安。參議未差之代,令政院稟旨,分付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差出,竝與參判,一體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護病母,聖渥至隆,感祝無涯,由限已盡,召牌降臨,宜卽竭蹶趨進,而顧臣於慶尙監司金在魯敎書,致勤改下,特命改入之事,實有悚蹙不安者,輒此自列焉。臣於近日之事,固嘗屢有瀆陳,言辭疎訥,未蒙採納,而製述改標,旣歸於臣,職事有分,非可巧避不敢以瞽說之不行,輒自廢王言之代撰,疾速草成,上備乙覽,而遣辭之間,不稱聖旨,改下改入,至煩睿念,臣之失其職事,不中任使之實,於是乎著矣。雖荷聖度寬容,不卽斥退,而中心惶慄,至今未已。昔宋知制誥楊信,所撰國書隣壤之壤,有命改進,信卽以隣境改入,翌日引唐朝故事學士撰文,不合爲不稱職,亟請罷免,古人之謹於其職,審於自處,有如此者。今臣所製文字,累處點改,非特楊信泯默有日,此亦臣之罪也。玆敢趨造禁扃之外,略暴微悃,冀蒙鑑照,伏乞聖慈,亟賜罷斥,以爲臣工不稱職者之戒,則朝體旣嚴,私分亦安,臣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釁纍之蹤,過蒙涵容之恩,甄敍之命,遽下於縮伏訟愆之中,驚惶震惕,罔知攸措。臣之處義,與外廷臣僚有異,一謝恩命,不過粗伸分義之計,至於官職去就,非所暇論,而不意摠管新除,實出千萬夢寐之外,聞命惶感,益不知置身之所。顧此負罪之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感激恩私,宜卽趨謝,而念臣情勢,決不可自同無故之人,冒沒復廁於朝班。而且臣,素患痰病,觸暑添重,舊痾新{{!|𧏮|⿰虫恙}},一時交劇,泄痢兼發,度數無算,飮啖專却,氣息綿綴,委頓床席,宛轉叫苦,以此病狀,旬月之內,實無自力就列之望,病裏惶悚,如負大何。況今太廟展謁,期日不遠,莫重侍衛之列,不可曠闕。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遞臣摠管之任,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諭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昨聞有邊閫之變,誠不勝萬萬驚駭也。噫,今日國綱,殆無一分餘地,至於將名之帥臣,何等嚴重,而無賴輩之相聚突入,恣意刺傷者,實是前所未有之變怪,此而朝家不大段嚴究,以示別樣震慴之道,則今後民吏之犯害官長者,亦安知不漸無畏忌耶?且西北兵閫,與他尤別,帥臣之倉卒遭變,必已遠播,而朝家只付道臣,有若尋常傷害人之比,則殊非驚動嚴戢之意。昨日聖上之特命明覈,亦出於此,而臣等,嘗聞祖宗朝,曾有湖南此等之變,則卽命另擇近侍,星夜馳傳,痛加究治云,故老流傳之言,雖未有據,而當此法綱已頹之日,決不可尋常處置。伏願更加睿思,以思畏慴四方之道焉。臣等,旣有所懷,欲一陳白於前席,而未蒙賜對,略此論列焉。答曰,省疏具悉。予意亦以付諸道臣,未免歇後,而未詳前例,故欲問大臣處之,而爲先有此敎矣。爾等之請,是矣。且有舊例,卽差御史,星夜馳往,嚴覈以啓焉。 ==7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式暇}}。左副承旨鄭羽良{{*|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上有冠。 ○洪尙賓啓曰,修撰尹汲牌招事,命下,而更鼓已下,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右副承旨鄭彦燮,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因刑曹草記,本曹方有犯越重囚推覈事,參議未差之代,令本院稟旨,分付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差出,與參判趙遠命,一體牌招事,允下矣。參判趙遠命,卽爲牌招,參議未差之代,令該曹卽速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來周,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李宗白,修撰尹汲,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鄭來周,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謹按《璿源錄》,及宗班官案,則或多名字相同者,亦有爵號相似者,莫非不察之失,混書同名同爵於莫重《璿譜》之中,豈非事體之未安?卽速改定,仍爲定式施行事,曾有榻前定奪。今此驪平副守燧,與故海豐君燧同名,改以煋字,南陽守熀,與故臨城君熀同名,改以煐字,安平守㸁,與海善令㸁同名,改以燽字云。倶以同宗有服之親,如是同名,有違定奪辨意,依定式改名,令藝文館給帖,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慶尙監司金在魯,階是從一品,當依例送西付京職,而取考謄錄,則甲子年,故相臣尹趾完,以正二品,除拜慶尙監司時,本曹啓辭內以爲,謄錄內各道正二品以上觀察使,京職兼差云,而其下以兩界則否,懸註,此是以兼府尹之故,不爲疊付京職也。慶尙監司,亦兼大丘府使,依兩界例,不爲送西云,其後黃海監司金始煥、金在魯,俱是正二品,而以兼海州牧使之故,竝不送西。今亦依此例不爲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批言啓曰,前伊川府使徐命淵,前洪州牧使李庭綽,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伏見北兵使洪好人,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訓戎僉使鄭瑀,以雖勤撫摩,頗弛邊禁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左副承旨鄭必寧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承旨鄭必寧進。以宋寅明爲吏曹判書,李德壽爲都承旨,趙命臣爲左承旨鄭羽良爲左副承旨,李廷濟爲戶曹判書,申思喆爲判義禁,李秉常爲知經筵,閔應洙爲戶曹參判,趙顯命爲工曹參判,金尙奎爲大司成,金希魯爲刑曹參議,尹彙貞爲司諫,申思永爲獻納,尹鳳九爲掌令,宋瓆爲持平,洪昌漢爲正言,吳瑗爲校理,尹心衡爲副校理,任珽爲副修撰,愼汝儉爲甲山府使,宋徵啓爲副校理,鄭來周爲北靑府使,安允升爲沃川郡守,金宇槩爲光陵參奉,鄭宲爲光陵參奉,宋寅明爲繕工提調,李德壽爲司譯提調,宋成明爲司圃提調,趙顯命爲內贍提調,李瑜爲內資提調,金若魯爲兼西學敎授,吳瑗爲兼東學敎授,趙漢緯爲忠淸左道災傷敬差官,鄭亨復爲全羅左道災傷敬差官,李顯望爲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鄭亨益爲副摠管,金世望爲同知,李義豐爲訓鍊都正,權益淳爲僉知,魚有琦爲內禁衛將,金澳爲五衛將,申晩爲北評事,禹夏亨爲平壤中軍,南處寬爲四山監役,柳純章爲慶尙左兵使,金聖應爲黃海水使,同知閔廷撥。單付副護軍,元弼揆、崔道章、尹殷輔、尹就履、朴泰錫、魚有琦、鄭德載、李眞淳、鄭羽良,單付副司果,南泰溫,單付副司正,李長夏、南鶴宗、李來德,單付副司勇,具善行,單付兼學錄,魏昌祖、崔齊泰,單付禁府都事,韓師益。遞付京職事承傳。京畿水使宋昌來,今加嘉善。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判書宋寅明命招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以吏批言啓曰,沃川郡守,今當差出,而本郡數遞之餘,且有弊端,不可不擇差,道內守令中可合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朴泰信,僉知中樞府事李時芙,俱以在鄕之人,身病甚重,末由上來肅謝,呈狀乞遞。病勢如此,旣不得上來,則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五衛將河德休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風痺之病,遇暑添劇,症情危惡,旬月之內,萬無供職之勢,斯速入啓遞改云,病狀果如此,則宿衛輪番之職,不宜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伏見北兵使洪好人,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啓本,則訓戎僉使鄭瑀,以雖勤撫摩,頗弛邊禁爲目,而置之中考,致勤點下。兵使,自政院,旣已請推,訓戎僉使鄭瑀,以下考施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單付。 ○鄭來周啓曰,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全羅監司狀啓,興陽等官居盧士貞女息本月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甲寅七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左參贊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執義李光溥,應敎金尙星,左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南鶴宗,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近來老炎愈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寢睡飮啖諸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病患差愈後,氣候,何如?上曰,差愈後,一樣矣。興慶曰,嬪宮淸心散,頃日進御,今已盡服,而此後,更不進御乎?上曰,初進之藥,飮之而難於更進,故不能盡服矣。興慶曰,前劑入五貼湯劑,今日幾盡,繼進之藥,更議以入乎?上曰,姑爲安徐。待下敎更稟,可也。寅明曰,生冷茶飮,頻進有害,所宜撙節也。上曰,日熱如此,雖撙節,而自然飮生冷矣。興慶曰,生脈散,當進御乎?上曰,觀日候乍涼,前頭欲爲進御矣。興慶曰,瘡㾿處,今不大段乎?上曰,今已差完矣。興慶曰,頃因陳奏使狀啓奏文中,且據回來聖旨云云之語,以且據回咨內聖旨改之,而且據之據字,諸議以爲如何,故以奉字改書之意,已爲通及於使行,而旣有所改,敢此仰達。上曰,唯。興慶曰,南關帥臣刃傷之變,極其驚駭矣。上曰,昨日儒臣疏批,已諭之。今欲別遣御史,而儒臣疏中所謂湖南事,予曾未聞知,儒臣,其陳之。尙星曰,臣聞之於校理金若魯,其外曾祖宋時吉,以此等事,從銀臺長席,出爲羅州牧使云,故臣等疏有所援擧矣。上曰,工判,必詳知,陳達,可也。取魯曰,臣外曾祖宋時吉爲左承旨時,羅州牧使李更生,逢變於衙中,頭部與足部爲賊人所斫傷,而幾致於死,故其時朝廷驚動,引見大臣,而別擇於朝臣中,差送更生之代,臣之外曾祖,特旨見除,星夜馳下,而其時則方任左承旨不得爲知申,其後陞宰列矣。興慶曰,以臣之耳目所覩,記言之。故參判臣李濟,爲忠淸監司時,以訟事,殺一兩班,其人之子,欲爲復讎,而終未至售其計云矣。上曰,李義豐被其所傷之處,極其不輕,豈非驚駭之甚者乎?取魯曰,近聞金堤事,與此相類,聖上想必記有之矣。監、兵使,雖或以官事施杖,至於殺人,豈有營底之人敢稱復讎,白晝闌入,直爲下手如此者乎?此由於國綱懈弛,民無所畏憚而然也。寅明曰,別遣御史,急急下送,俾爲各別嚴治之道,似得宜矣。上曰,本營將校輩,亦必有符同入其黨者矣。尙星曰,臣見藥泉南九萬文集,魏張仲瑀,請抑武人淸品選格,於是,虎賁羽林,相率至其家,敺擊仲瑀,仍捶辱仲瑀之父彜,其父子或走或死,朝廷捕其黨,八人斬之,而其餘不復窮治。史官書之曰,識者,以此知魏之將亂,今南關之變,與此相類矣。上曰,魏是曺魏乎?元魏乎?尙星曰,元魏矣。將兵帥臣,威儀不草草,而白晝無賴之輩,直入手犯,朝廷命吏,將至於不行命令而後已,豈非可駭之甚者乎?此則所宜別樣嚴治,使四方人心知所畏慴而後,法綱庶可以得體,故臣之昨疏,敢有所仰請者矣。上曰,予有所思,前者李淨之事,元犯,使之境上梟示矣。此亦御史按覈,別無可問之端矣。寅明曰,守門者似多有符同者矣。上曰,其中有逃亡者乎?取魯曰,亦有之。在逃之類,所宜各別購捕矣。寅明曰,本邑之倅,乃是本道之人,故其土賊人,必難終始猛治矣。上曰,北靑倅,誰也?寅明曰,北道文臣朱炯离也。興慶曰,北靑府使,別擇差送,似宜矣。上曰,初判付,令道臣嚴杖究問,似爲顚倒,直卽其地梟示爲宜矣。興慶曰,渠輩雖或爲復讎,而作此變,白晝突入,乃敢下手於帥臣,極其肆然矣。上曰,李義豐,雖有誤殺之事,將幕分義截然,豈敢售刃傷之計乎?興慶曰,直遣御史,卽其境上梟示,似爲得體矣。上曰,北靑府使,文武交差乎?興慶曰,文臣窠,而以曾經侍從之類,遣之矣。上曰,南兵營,在於北靑乎?游曰,然矣。上曰,北靑府使,何無報狀乎?游曰,舊倅則身死,而新倅未及到任,故無報狀矣。上曰,李義豐,卽李義翼之同生乎?游曰,義翼與義豐,爲四寸間也。前此,臣有所聞,北靑鄕所孟姓人,於前兵使李重益遞來發行數日之後,訐訴前兵使之事于新兵使,義豐,以其告訴舊官之罪,結棍gg決棍g十二度,必不至於死,而厥漢,上京擊錚,刑曹不爲聽施云,此必是其人也。上曰,刑判,觀其辭乎?陽來曰,槪欲報讎於兵使之事,而土民之不敢訴官長,自有先朝受敎,故勿施矣。上曰,北道人心,何如?寅明曰,北道風俗,倔强,自古以來云云矣。西路則少異於北道,而猶多猛悍之習,大抵西北人心之難化如是矣。上曰,此若是其漢,則觀其所以然,直爲無據矣。游曰,猶未詳知其人必爲,而似是刑判勿施之故,渠欲直爲報仇,李義豐慮或中路逢變,預有所狀聞,而私下處作變,實出於千萬意外矣。上曰,其女人極有猛悍,敢於將兵帥臣之前,氣不少挫,而肆凶如此,豈不異哉?俄者,秋判已陳其當初勿施之由,而此與田雲祥端川郡守時事相類,其時過甲辰大喪,不久,所以處置者,有由然矣。興慶曰,北道之民不知官長,自上別遣御史,使之嚴覈而按法,則庶有所懲畏矣。上曰,予以覈爲不是。所謂覈者,其所罪犯不分明,而有可以究覈者也。今此賊人輩,直爲手犯,則元無可覈之端,而本邑倅,亦不可不別擇而遣之,朱炯离遞差。今日政,其代以時任侍從差出,別遣御史,亦口傳差出事,分付,可也。寅明曰,今日紀綱漸亡,莫可收拾,至若京中市井輩,全不畏卿相,雖非北道,上下分義之虧缺,可謂無餘地矣。上曰,承旨進書傳敎,可也。必寧書傳敎曰,因儒臣疏陳,南關刃傷帥臣賊徒,卽遣御史嚴覈以聞事,雖已下敎,官長土民將幕之間,分義截嚴,豈敢以私讎欲害乎?行兇所由,不必究問,況比諸往者湖南事,尤爲較重,若不快施邦刑,以示王綱,則何以懲八道而礪末世乎?手傷帥臣之賊,登時捕捉,亦無疑之可覈。今遣御史,稱以別遣,卽爲口傳啓下,當日內辭朝,馳往本道,而白晝突入,至於刃傷,其無符同之事,決不若此,爲先嚴問取招後,被捉諸賊,南兵使申德夏眼同,盛威儀,官門梟示,傳首北關,使王化絶遠之處知親上死長之道,罔或犯憲。在逃賊人,令本道各別懸賞購捕。必寧,書訖。尙星曰,西北遐遠,朝家鎭安之道,每異於他道。今日別遣御史之命,雖出於嚴懲勵杜後弊之意,而亦不無參量處,傳敎中符同二字,恐致騷擾邊氓之端,未知刪去,何如?上曰,御史下直時,將有別爲下敎之事矣。槪私下處,則異於營中,此無心而彼有意,雖無締結符同之事,賊人之直入,似甚不難,儒臣所達,亦有意見,符同等字,刪去宜矣。命承旨抹傳敎中其無符同之事決不若此十字,而改以若入無人常時如此不虞奚怪此款十四字,書入於刃傷之下爲先之上。必寧,書訖。上曰,李義豐之受傷,若是要緊處,則致傷可慮乎?游曰,脅下腰臀之間,直被刃刺云,致傷亦極可慮矣。上曰,義豐,乃可用之武弁矣,予曾未見面矣,南閫下直時,始見之,則身極短小,而知其可合於閫任者矣。游曰,其爲人,精悍有威猛,故曾任邊倅時,胡人,至謂之鐵人而頗嚴憚云矣。取魯曰,古有鐵漢之號,所謂鐵漢鐵人,乃是例稱也。上曰,前秋判,於疏決時,以鳳山事,有所陳達,亦類此事乎?廷濟曰,其亦挾刃之事,而與此少異矣。上曰,北關有給馬之規乎?取魯曰,別無給馬之規,自上下敎然後,給馬一款,可以擧行矣。廷濟曰,別遣御史,今日趁單差出然後,今日內當爲下直,出遣注書,使之今日口傳差出事,分付,何如?上曰,所達誠是,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壽德退出。興慶曰,卽見統制使金潗,年例水軍歲抄啓本,則以金海府使韓珩,最後來,勘罪狀,特令廟堂稟處矣。歲抄啓本,例自兵曹考勤慢論罪,此廟堂稟處之事。金潗推考,此啓本,則下于該曹,使之考例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中以爲,本道農形已判大無云,北路民事,誠爲可悶矣。慶尙道延日浦項倉儲穀,蓋爲東北路饑歲接濟之需,而穀物散在各邑,今秋則必皆捧置於本倉然後,可以輸送北道,以爲賑民之資。各邑輸納之際,雖不無若干民弊,而前頭接應之策,不可不預爲留意,本倉穀物之散在各邑者,秋捧時,竝皆輸納之意,分付嶺南,何如?上曰,倉穀之預爲輸置,雖有弊端,來春接濟之道,不可不念,依所達,分付,可也。壽德,傳命後還入。興慶曰,光陵陵官,限五六年現告汰去事,因臺啓旣已久下,而五六年以來,許多陵官之一竝汰去,似無分別,其中犯斫陵木之事,隨其陵官之報與不報,拿問處之,何如?上曰,臺啓,李光溥所發乎?興慶曰,初發於呂光憲之疏,而五六年內陵官汰去事,李台徵啓辭爲之矣。上曰,五六年內陵官,其數幾何?必寧曰,陵官汰去事,臺啓以五六年爲言,以其年久之故,該曹難於査出,以至遷就。今聞,自禮曹査出,報于吏曹,而吏曹堂上有故,尙未現告,故姑未知其爲幾人矣。陽來曰,陵木偸斫事,自捕廳取報,移送臣曹,而各別嚴問,則諸囚之招,皆言自壬子爲始云,而前後所斫,至於九株之多,極爲驚駭,本陵幅員闊遠,而火巢內犯斫,已極寒心,況於主峯下乎?上曰,光陵都局,頗大乎?興慶曰,百里矣。陽來曰,臺疏,首犯,請施極律,隨從,請施次律。蓋本律則盜園陵樹木,杖一百流三千里,故雖小松與雜木,皆用此律。今此偸斫,乃數百年長養連抱之木也,以此罪犯,用此本律,實涉輕歇。臺疏所請,儘有意見,而第法外加律,非臣曹所可擅便,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律,何如?諸臣,各陳所見,可也。興慶曰,盜園陵樹木之罪,乃是杖一百徒三年。今者此漢等情狀,雖極絶痛,本律旣如是,則有不可輕重之,直斷以一罪,似爲過重,更加嚴刑而遠配,未知何如。取魯曰,大臣所達,法不可輕重之言,是矣,而今此犯斫與尋常偸斫,有異。累百年長養拱抱之木,恣意斫伐於園陵至近之地,作板株數,若是狼藉,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臣意則憑據本律,從重勘處然後,末世人心,有所懲畏矣。寅明曰,本律旣是杖一百徒三年,則今不可輕重而低仰,各別嚴刑編配,似無妨矣。游曰,本律則流三千里,未知中間,降爲徒三年而然,而園陵拱抱之木,恣意斫伐,至於八九株之多,則如此之類,不可以本律而治之,從重科罪,斷不可已也。上曰,流三千里,在我國則極爲輕歇矣。廷濟曰,流三千里,《大明律》則重律,而我國則其律,甚輕矣。卽今京中板商,多有與陵卒,通諜潛斫之弊,今此犯斫,至於八株,而猶不重治,則後弊實難防矣。曾聞船材木,斫一株,有償命之文云,若然則陵木之於船材,輕重懸絶,不可不考律重治矣。陽來曰,然則嚴刑後,用本律,杖一百流三千里似可乎?上曰,渠已承款乎?陽來曰,已承款矣。光溥曰,情犯則誠爲絶痛,而國法不可以低仰,用其本律,而嚴治之,似宜矣。尙星曰,陵寢事體,至重且大,而近來,法綱不行,盜斫陵木之類,若無別樣嚴懲之擧,則漸無所懲畏,此則當於本律之外,宜有以從重嚴處,至於一律,則決不可隨時創法矣。且虎兕出於柙,典守者,不得辭其過,則陵官之不能檢察,烏得無罪乎?其不報之陵官,似不可免其責矣。取魯曰,陵官不能致察之罪,亦不可不重治矣。必寧曰,今此犯斫之罪,決不可泛然科治,李廷濟俄者所達船材木償命之文,令刑官,詳考施律,似宜矣。上曰,其人,何許漢乎?陽來曰,按査時見之,則偸斫首犯者,極其强悍,有八妻云矣。其中一人,卽守護軍南尙輝,亦偸斫一株,至於潛奏云,此則尤無狀矣。上曰,南尙輝,卽李顯行所報者乎?陽來曰,然矣。上曰,盜園陵樹木之盜字,乃暗自盜出之謂也。設或禁苑大木,若斫伐,則其斧斤之聲,必狼藉闕內之人,豈有不知之理乎?陽來曰,善用斧者,別有不出聲而潛斫之道云矣。上曰,盜園陵樹木之律,終有所不當矣。寅明曰,商之所以亡,由於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空,今此犯斫陵木之罪較於攘竊犧牲,不啻懸重,此則所宜別樣嚴治矣。上曰,國無法綱,故如此强悍之人,狼藉犯園陵樹木,渠若有一分嚴畏國法之心,則安敢於白晝直爲斫伐拱抱之木乎?此則決不可以盜斫之罪論之,直用犯園陵之罪似宜,直施極律,何如?寅明曰,渠之罪狀,雖極絶痛,本律則似不可低仰,而亦不可不別樣嚴治,屢次嚴刑期必致斃而後已,則雖不用極律,而律則用本律,致斃則可謂嚴治其罪,似合於參酌用法矣。上曰,此則有不然者。國家用法之道,極律則當用極律,刑推則當爲刑推,豈有借刑推之律,而置之必殺之極律乎?王者用刑之道,決不如是其苟且矣。寅明曰,《大明律》,杖一百之法,則死而後已,雖非殺律,而杖斃則與殺律同矣。取魯曰,《大明律》,我國參酌用之,而擬杖法以必死之科,決知其法之過酷矣。上曰,昔者宋太祖仁厚立國,未嘗妄殺一人,而猶以妄訴干恩,斬以班殿直四十餘人。今此犯園陵樹木之罪,決不可容貸,欲斷以極律,而張釋之以文帝乘時之憤,欲殺犯蹕者,故有所爭執。此則非比此犯斫陵木者,而諸臣,旣以本律不可低仰,有所陳達,且予近來心弱,恐或殺一不辜,有濫死之弊,而有所不忍。犯斫人等,嚴刑三次後,黑山島定配,其時入番守僕人等,亦爲刑推定配,可也。興慶曰,刑曹査案,此漢輩犯斫陵木,旣以壬子爲始,則陵官,亦當限壬子以後現告矣。上曰,陵官,其時,或有知,而卽報者,或有不知而不報者,而壬子以後,年不甚久,汰去之律,限壬子以後陵官,爲先汰去後,拿處,可也。必寧曰,前日汰去,時任兩參奉,亦爲一體拿處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安興僉使李墡築堰事,自本道監營,報于備局,又請財力之助給,而築堰已久,迄無可成之期,而每每助給,亦甚難處,未知何以回報也。上曰,李墡爲人,志大才闊,觀其與靈城相爭也。渠則至誠竭力,必期成事,而築堰之所,頗浩闊,似乎難成,自廟堂,商確處之,可也。游曰,咸鏡監司以北道兵馬評事,斯速差送事,有所狀請,卽今評事,所當差出,而擬望苟艱,在前擬望乏少之時,雖未經銓郞,曾經三司之人,例有備擬之規,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此時北評事,尤宜不可不別擇,以曾經吏曹之人擬望,可也。游曰,銓郞之望,只有申晩、尹汲,而此外,將不備三望,何以爲之乎?上曰,曾經玉堂,可擬銓郞之人,備擬,可也。前者任珽,則以吏曹擬望乎?游曰,未入於銓郞之望,而以曾經玉堂擬望矣。廷濟曰,京畿監司趙明翼出示安城郡守趙榮祿催促還任之狀啓,蓋榮祿,治郡有聲績,而受由上京,不爲還任,故自營門,囚家僮催促,而終不還官。本郡,因旱災,設行祈雨祭,而委之鄕所,莫重殺獄,亦不檢驗,故以此意狀聞,而惜其善治,不爲請罪。只請催促下送啓下之後,榮祿,尙無轉動還下之意,此時善治守令,不可任其辭遞。第其狀啓措語如此,宜有拿問之事矣。取魯曰,李廷濟所達,未知其穩當矣。守令之不肯還任者,道臣固宜催促下送,不然,則直爲啓請其罪,可也。而爲一守令之不卽還任,至使句管堂上,替達筵席,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趙榮祿之事,極爲非矣。句管堂上,旣已陳達,趙榮祿拿處,道臣不能督送守令,而使句管堂上陳達,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卿之替達道臣之意,亦爲未安,推考。陽來持文案而進伏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也。龍岡囚推罪人趙贊敬,歐打其繼母金召史,而金女淫奸其夫從姪莫石,故贊敬見莫石之在其側,輾轉憤激,至於歐打之境。中廟朝正德庚子受敎,嫡母繼母改嫁他人,及潛奸他夫,則有告訴之文,誠以嫡母繼母潛奸他夫之日,妻道已絶於其夫,則母道已絶於其子,非如所生母子之有生身之恩,無可絶之義故也。今此贊敬之繼母,潛奸莫石,連生二雛之時,母道已絶,則以其歐打,而置之應死之律,疑若有違於祖宗朝許其告訴之本意,乞下該曹,議于廟堂,稟旨,分付云云矣。以子歐母,則罪關倫紀,而今此金女潛奸其夫之從姪,至於連生二子,則妻道自絶於其夫,而已非贊敬之繼母,正合於許其告訴之受敎矣。監司疑其不可,置諸應死之科,不卽同推,而請議廟堂,儘有意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贊敬之繼母,果其父之後妻,而非花妻乎?陽來曰,觀此文案,則非花妻,而乃是正妻也。上曰,文案上之。大臣疏達,可也。興慶曰,卽聞中廟朝受敎,有嫡母繼母改嫁他人,與潛奸他夫,則告官之文。贊敬之繼母,旣已淫奸他人,至生二子,則於贊敬,母道已絶,此不可以子歐母之律,治之矣。取魯曰,先朝受敎,繼母則許令告官者,似出於無生育之恩故也。而未告官之前,母子之名號自如,何敢犯手歐打乎?若就子歐母之律,煞有參酌,則未知如何,而謂以繼母失行,先絶妻道於其父,初不告官,任自歐打者,誠有關於倫常,朝家直用寬恕之典,則當此民習蠢頑,風敎漸衰之日,末流之弊,將無所不至,此不可不念也,宜有嚴懲之道矣。寅明曰,臣之所見,與工判無異,旣不告官,則母子之名,未絶,其在重倫理之道,恐不可無罪矣。游曰,其繼母旣已作奸他夫,至生二子,則母道絶矣,直以歐打其母之律治之,似未妥當矣。廷濟曰,受敎雖有告奸之文,此則旣無告官之事。雖告官之後,猶不當犯手歐打,況不告官之前,倫綱未絶,何敢下手乎?不可不依法懲治矣。光溥曰,母子之名,未絶於不告官之前,豈可免子打母之罪乎?尙星曰,此事於《春秋》,有可旁照之事。人有繼母殺其父者,其子又殺其繼母,則當時議獄者,欲加以子弑母之律。其時識者以爲,其繼母弑夫之時,母之名已絶,不可以倫綱斷其獄,當以非士師而擅殺之罪,罪之云云。今此贊敬之繼母,旣已淫奸,至生二子,則母道已絶,然不爲告官之前,手自歐打,贊敬,烏得無罪云者,工判之言,是矣。而至若母子之義,則已絶於其母淫奸之時,此與所生之母,恩義有別,則不可以犯倫之罪,直斷其罪,此等疑律,不可不十分商確也。上曰,此有不然者。贊敬之於繼母,雖非所生之母,固嘗以母事之,且淫奸之事,因其歐打,始爲發覺矣。儒臣所達,與所生之母,恩義有別之語,是矣。而朴師洙之意,則以爲因鷄啄麥之小事,必無以子打母之理,故先有所疑信其淫奸之事,有此援擧受敎之狀啓,雖以受敎觀之,告官則無母道,不告官則母道未絶,今贊敬之繼母淫奸,則當告官以絶之,不告官前,豈敢下手乎?渠雖不知有受敎,不能告官,而豈可以容恕低仰於此乎?《春秋》曰,葬我小君文姜,亦豈不重母道,而子無絶母之義也耶?改嫁法,我國獨無之故,淫奸之罪爲重,且以淫奸爲言,則其母當用極律,豈有其母死,而其子獨生之理乎?游曰,贊敬之父,若備禮後娶,則贊敬母子之義,重矣,而若是花妻,則異於正妻,母子之倫,非所可論。西路風俗,雖云兩班,或有有妻而更娶者,妻妾之分,亦不明。贊敬,又非兩班,則此不可不明査而定罪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贊敬之父,若非具禮以娶,則其母淫奸之罪,亦似輕矣。然而此不可率爾處之,令本道査問,而更爲議處,可也。尙星曰,法義之律,詳度然後,可以議定矣。上曰,人與禽獸有異,産雛之語不宜用之於人,而況且奏御文字下,如此等語乎?朴師洙,每有此等病處,以此推告gg推考g,似過,而自廟堂申飭,宜矣。光溥進前,讀啓辭。上曰,前啓,只擧末端,可也。光溥啓曰,請還收尹{{!|𮟏|⿺辶⿱宀㒸}}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臣伏見作弊宗班現告,則只綾城副守而已。臣竊慨然,近聞市民撤廛之弊,不但爲一事。驪善君,亦有所犯,而成命之下,不爲首實,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驪善君壆罷職。上曰,當初現告,本非二事。今聞所啓,反作二人,未知孰是孰誤。宗簿提擧,未免有不審現告之責,竝從重推考,更令宗簿寺現告。又啓曰,糾檢宗班,責在本寺,而今此現告,未免疎忽,請宗簿提調推考。上曰,業已重推矣,綾城副守,誰子也?宗簿提調進來。寅明進伏曰,綾城副守,卽花陵君之庶子,綾昌君之庶弟也。上曰,驪善君之名字,非瑩字,而乃壆字也。光溥啓曰,臣,觸處憒憒,誤讀宗班名字,實有不審之失,何可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寅明曰,臣旣承特推之敎,惶恐,引罪之不暇,固不當更達宗簿事,而撤廛事,招廛人,推其形迹,則綾城副守爲之云,而今雖有更査現告之命,而實難査出。且廛人必不指名現告,雖或以所聞,而欲爲査現,旣非廛人之吐實,則從何可以現告乎?上曰,數日之內,非有二件事,而兩宗班,皆入於啓辭中,極未可曉也。尙星曰,今日筵中所達南關帥臣之變,光陵斫木之事,關西子打母之狀啓,凡三件處分,俱係倫常之大者。朝廷,若有一切法綱,則營底官屬,何敢犯傷帥臣?陵上大木,亦何白晝犯斫?而至於贊敬之事,尤是莫大之變,卽此三事,而一則法綱懈弛,二則風化壞損,誠宜反之於聖躬,勉修實德,庶期躬行於上,而化成於下,則豈不大哉?漢儒董仲舒之言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四方,人君之一心,推以至於四方,豈非飭礪自反處乎?先儒此等意,雖似迂緩,而君師之明敎,出治之本,實不外此矣。上曰,三件事,予心有所歉然矣,儒臣,隨事陳戒,當用各別體念焉。二十六日太廟展謁時,趁未明動駕,開門差早事,知悉。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二十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請對引見。別遣御史李宗白,右承旨鄭來周,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宗白進伏曰,今因南關帥臣刃傷之變,猥叨別遣御史之任,以臣庸愚譾劣,決難承命稱旨,而旣有今日內辭朝之命,有些稟定之事,故別欲等對,不勝惶恐矣。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發於十三日,而入啓於再昨,聖旨特降,旣有嚴杖究問以啓之敎。臣未及下去前,諸罪人,想已移囚本營,必皆遲晩取招,而臣下去之後,則道臣,推諉於臣,必不同爲按査。自上別爲下敎然後,可與道臣,按同擧行矣。上曰,梟示,別無遲晩之事,而爾之下去後,道臣,亦何有嫌不按問之義乎?帥臣所率之軍官,必不無符同與知之理,故次對時,初以符同者,爲先嚴問,有所下敎矣。儒臣所達,以此嚴問,則北道人心,必皆疑懼云者,不無意見,故符同二字刪去矣。宗白曰,觀其事情之如何,當盡心詳察,而凡治獄之道,宜愼重,而不宜緩忽也。上曰,然矣。聞兵判所達,則渠之族屬,必有知者,有不知者,有勸者,有不勸者,不必直窮到底,而本事必有窩主,此則不可尋常治之矣。宗白曰,所謂窩主,諸罪人中,亦不無橫罹之患。臣等,當奉命審愼,而殺一不辜,非王者欽恤之政,敢不體念聖敎,十分詳査乎?上曰,所達,是矣。下去後,更無議啓,勘處之端,與道臣按治,嚴杖究問後,依判付,卽其地,眼同南兵使申德夏,官門梟示,傳首北關,可也。宗白曰,臣下去後,已囚之罪人,當依聖敎,與南兵使,眼同梟示,而在逃賊人,若購捕,則何以處之乎?上曰,旣已購捕,則一體梟示。先梟示後啓聞,可也。宗白曰,手犯窩主賊人等,不可饒貸,而其中干連罪人,則似有參酌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干連罪人,則觀其情犯,參酌放送,可也。宗白曰,印信一款,依例持去然後,未復命前,可以用之,而軍官一員,亦爲帶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宗白曰,按査與道臣眼同事,旣已稟定。此外,別無所陳之事,而第臣於北靑府使朱炯离改差事,竊有所懷,敢達。朱炯离,旣經侍從,纔以別擇差送,則當此南關有變之日,宜使如炯离者,鎭安撫慰,不害爲收拾北道人心之道矣。纔已下去,旋卽改差,恐致北路聽聞之驚惑,恐非周詳妥當之處分,而旣已改差,則臣何敢更爲容議乎?臣意,旣如此,故敢此仰達。上曰,諸臣陳達,故有改差之命,而今聞御史所達,亦有意見,此後,當加意爲。今爾下去,幾日可到乎?宗白曰,雖星夜疾馳,九日而後,庶可下去矣。上曰,按治事,更無他件下敎者,而爾纔經本道暗行御史,其處民情,最必慣熟。今番下去後,本道農形,耳目所覩記,沿路所聞,復命時,各別奏聞,可也。宗白曰,臣爲暗行御史時,觀其民情,南關與北關大異,若非暗行,則不可以詳察民瘼,而第當依聖敎,道路所聞及農形大段可報者,敢不復命時,仰達乎?宗白退出。來周曰,臣有所懷敢達,北道遐遠,風俗獷悍,其所以不霑王化異於他道者,專由於學校不修、儒化貿貿之致,誠宜別樣飭礪道臣、守令,使之興學校、振儒風然後,庶有所興起感發,皆知所以親上死長之義,而其中文武可用者,自朝家,亦宜各別擇用,實合於揚側陋之政矣。近來雖有西北人各別調用之下敎,而徒爲文具而已。試以李再興之事,言之,以經學被薦,只再興一人,而朝家猶不別樣收用,再興外表表可稱者,不知其幾人空老,此豈非可惜者耶?此宜朝家之自反處也。上曰,所達,誠是,當各別留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7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則淑嬪房三字,泛然連書,致勤點下,難免疎忽,不審之失,推考警責,臣亦未能覺察,惶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李光溥,呈辭,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金尙翼在外,宋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鄭羽良,俱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以式暇不爲仕進,同副承旨鄭彦燮,病不仕進,廳中,只有臣必寧,出納重地,非但事多苟艱,伴直無人,同副承旨鄭彦燮,牌招,何如?傳曰,竝牌招。 ○以左副承旨鄭羽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刑曹參議金希魯,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卽接忠淸道堤川居幼學李厚鎭名呈所志,則以爲渠之三娶妻士人金河壽之女,性行悖惡,棄置子女,偸竊逃走,非止一再,而今又逃接於甕堂村李寅廷家數十日,故搜捕詰問,則初住寅廷家,又與老嫗之姪子春庚爲名漢,同宿一房,情迹不敢隱諱。渠以年少婦女,叛夫棄子,單身逃走,初則闖宿於旅店行人之中,再則逃匿於素昧男子之家,末乃與常漢同房而宿,則其間情節,不問可知。士夫爲名者,其可忍與此人,更擬於配體乎?卽速入啓,嚴覈明査,亟正其罪云矣。此乃士夫家所無之變,然金女旣是士族,則關係不輕,自有當律,必須明覈得情然後,可以正罪,令本道,金女、寅廷、春庚及應問各人等,卽爲捉囚,各別嚴覈,啓聞處之,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都承旨李德壽疏批已下,明朝牌招。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少而不幸,有重聽之病,多方醫治,竟不見效,年紀旣衰,益復添劇,尋常對人,不通言語,必促席昵坐,高叫大喚,始僅解聽,前後入侍之時,全不能承聞天語,每煩傍人之替傳,此等實狀,聖鑑必已俯燭,而乃今知申之除,忽出於思慮之所不及,豈臣年來久未入侍,故聖明偶忘其病狀,有此誤授耶?夫人臣之職,莫榮於周旋禁闥,密邇耿光,則臣之性情,顧豈異於人哉?形格勢禁,物有絆之,臣惟有撫躬悼歎而已。禮曰,凡廢疾之人,各以其器食之。此,言隨其所能而與祿也。若臣之病,聖明苟不欲令棄焉,則畀以冗官散秩,責其自效,或不違於以器食之道,而今乃授之以必不可堪之職,此豈獨微臣之憂悶罔措而已哉?其有乖於聖朝用人之方,大矣,況今太廟展謁,其期已近,若不及今變通,必有臨時窘迫之患。伏乞聖明,特察臣形骸之疾有不可强,亟許遞改,使公私不至兩病,不勝萬幸。臣具疏將呈之際,天牌儼臨,而反復揣量,萬無冒進之勢,玆不免自犯違逋,臣尤死罪。答曰,省疏具悉。卿之重聽,予已知,其豈誤授?今除意存,重聽何傷?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刑曹參議金希魯疏曰,伏以臣,特一常調老蔭耳。資性庸下,百無肖似,歷職內外,蔑有可補,而曾守西邑,恩賞太僭。及叨隷院,涯分已踰,感激奔走,思效涓埃,而才力不副,疾病半之,尸祿有譏,瘝官居多,尋常愧懼,若隕淵谷,秋曹移除之命,又奚爲而及於臣哉?臣誠驚惶震惕,無所措躬,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竊念六部之官,非比漫司,刑獄之任,有國所重,佐貳之與長席,雖曰稍間,若其禁暴戢姦、讞囚制訟之政,靡不與有責焉。一或誤授,所關非細,是宜另擇而畀之,固不可人人而冒居,況且,進不由科目,而輒膺是任者,地望自別,遴選尤艱,歷數輓近,指示多屈。今日官方,雖不及往昔遠甚,亦未嘗有如臣等輩,徒視班資,苟然充位者,而今迺夤緣倖會,節次叨濫,有若循序例遷者然,不識聖朝,何取於一賤臣,而不念名器之褻越,乃至於此也?臣旣自知甚明,反復揣量,萬無堪承之望,雖欲徒貪恩榮,强顔拜命,其於公議之不與,四方之譏笑,何哉?玆於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明,特賜鑑照,亟許鐫改,以重公器,以安微分,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臣,忝竊匪分,遭罹不幸,金華一步地,便覺有十重鐵限,屢叨館職,輒違邦憲者,誠以自處之義,與諸僚迥殊故耳。噫,冷暖各異,輕重不齊,出處辭受之間,固不害爲殊塗同歸,而顧臣今日去就,比他自別,斷斷肝血之懇,旣暴前疏,區區咫尺之守,便有素畫。向來法座臨筵,天牌在門,而迷不知變,荐犯違傲,畢竟薄勘,徒止於先罷後推,至今退惟,尙有餘悸。不意柏府新命,遽降於歸省先壟之際,臣誠戴罪含恩,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一切仕宦,元無逡巡退讓之意,在瀛館則攬取淸銜,徒作榮身之資,在臺省則視同苦海,輒思斂迹之計者。臣雖不肖,亦非義分之所敢出,而惟其羞惡之心未泯,狷滯之性難化,參前倚衡,俱是臣自畫之地。況今見職,尤有難冒之義。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臣弟臣尙星,又叨館銜,一門盈滿之戒,常若臨淵,而三司言議之責,都歸至親,相對危懼,益無所容。昔在壬辰年間,臣父以弟兄之竝廁兩司,猶且陳懇引免而後已,則今臣之危蹙不安,比前尤倍,揆以公體私義,亦豈有去就之可論者乎?念臣,方營墓道之役,未免力綿而中輟,私情所迫,不忍抛閣。適因罷散之時,躬往親董,此際馹召遠屆,有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今始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爲嫌太過。勿辭,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讀晉侯濟自泮。上曰,此與御覽冊,自止有異矣。尙星曰,頃日召對時,臣則未及入侍,而當初自止,因儒臣所達,未及盡講,故自止改付之時,有此相左,極爲惶恐矣。上曰,儒臣所讀之自止,是矣。尙星,讀自成而不結,至可哀也哉。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二十有六年,王復愬于晉。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鄭伯賞入陳之功,至子展儉而壹。上曰,注書讀之。壽德,讀自初宋芮司徒,至使椒鳴運之。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致文,讀自許靈公如楚,至晉侯使往訖。尙星曰,講筵冊子,何等至重,而自至有誤付之事,臣等,惶恐待罪矣。上曰,勿待罪。尙星曰,二十五板齊晉事,誠慨然矣。當初齊莊公,恃其勇力,侵伐盟主,此晏嬰所謂不濟則國之福,而有功則憂必及君者也。崔杼之纂弑莊公,旣已萌兆於群臣若急,君於何有之一言,而此章所謂以莊公說者,尤極無狀矣。晉平公,果有繼伯之志,則當明正崔杼之罪,而利其寶器之賂遺,許平而退者,其亦可愧於桓、文,遠矣。上曰,以莊公說云者,抑以齊之伐晉,出於莊公之意,故今欲歸罪於莊公,而未得說字耶?尙星曰,然矣。晉之受賂許成,專出於見利忘義之心,魯惠伯所謂舍其有罪者,亦可見刺諷之意矣。必寧曰,平公此事,非但有愧於桓、文,遠矣,抑亦不及於悼公。齊之伐晉,雖出於莊公之意,莊公旣已被弑,則豈可受賂而許成耶?瑗曰,齊不量力而討晉,晉平公是伯主,而齊始叛焉,則晉伯之衰,推此可知。平公爲報朝歌之役而伐齊,齊人以弑莊公請成,則平公誠宜聲罪致討,而反受賂而許成,則晉平之事,無足言者,所謂晉之伯業,自平公衰者,有由然矣。上曰,歸衛侯之事,猶足可稱矣。瑗曰,晉平席父兄之勢,爲諸侯伯主,齊有崔杼之亂,而其君被弑,則宜告諸侯,仗義討罪,何所不可?而反受其賂,而告成於諸侯者,專出於見利忘義之心,故其逆衛侯於齊,崔杼止其帑,以求五鹿者,所以平公之已先受侮於齊故也。上曰,然矣。齊之君臣事,與衛人之出君納君,同矣。尙星曰,司馬桓子事,極爲無狀矣。人臣,於危急之際,豈可避難?而陳侯倉卒出奔,請其載余,則桓子以巡城爲托,其無臣節,極矣。至於賈獲則能辨君親之輕重,能審男女之有別,亦可謂賢矣,而陳侯以會母爲言,則獲也以非禮爲說,可矣。其所謂不祥云者,不如直言其非禮,故先儒亦有所云云矣。上曰,賈獲之事,誠是矣。先儒所云云,固宜,而不祥二字,亦出於非禮之意矣。瑗曰,不祥二字,亦非大段下語矣。必寧曰,不祥二字,亦是非禮,之意與今日俗語,有異矣。上曰,異矣。瑗曰,二十六板趙文子爲政,兵其少弭者,可見其時晉之少康,能繼悼公之業者,專賴趙武。趙武,不過春秋鐵中錚錚之類,而猶且爲政之效如此,則王者得賢而共國,其做治道,當如何哉?此宜留念處也。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尙星曰,三十一板然明之言,最好矣。當初程鄭問其降階之義,而子揮不能對,然明,以貴而知懼,懼而思降,程鄭,其將不久云矣。及今然明之果驗,則子産所謂曾見蔑之面,而今見蔑之心云者,蓋出於深服先見之意,而然明,以視民如子等語,答其爲政之問,此可謂得其要矣。康誥曰,如保赤子,此言王者之愛民,當如父母之愛子,而其顧復鞫育之道,靡所不至。然不能祛其害民者,則實惠不能下究,故又以不仁者誅爲言。殿下,於視民如子,雖或未盡若保之義,平日聖心之愛恤惻傷,固不必更勉,而至於振厲奮迅,嚴懲害民之類,則誠亦有愧於如鷹逐雀之言。書云威克厥愛,允濟,此等處,正好加勉矣。必寧曰,子産見然明之貌寢,故不知其言之必中,而有所輕視矣。及其言之有驗,始知然明之爲人,人之不以貌取人,此可以見矣。上曰,儒臣勉戒,誠爲切實,當各別體念矣。瑗曰,《大學》云,惟仁者,能愛人,能惡人。又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殿下愛民之心,靄然於辭旨之間,至誠惻怛,可以感發,而治化未究,聲敎未達者,此由於雖有愛民之心,而無愛民之政故也。此宜各別體念,而凡於施措之間,必思有以振作之道然後,庶可以有愛民之政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尙星曰,雖有仁心,不如仁政,徒有愛民之心,而無其政,則是亦苟焉而已。殿下深居九重,軫念小民之疾苦,每下惻怛之敎,而兆民至重,未蒙實惠者,不敢以其事仰達,而昨日次對,已諄諄講求,上下孜孜,而政令之間,實未見發施處,此誠可悶矣。殿下誠宜飭礪治效,仁心仁政,竝行而不悖然後,聖王博施之功,庶可以見矣。聖言,雖似迂闊,而旣出所蘊,故敢此推演而陳之。上曰,所達,誠好矣。必寧曰,仁心不如仁政之言,儒臣所達,誠非矣。心爲本,政爲末,仁心,豈不如仁政乎?孟子曰,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有其心然後,有其政,未bb有b無其心而有政者也。尙星曰,承旨所達,未知其得當。臣之言,非論仁心仁政之本末優劣而然,特謂有其心而無其政,則是知而不行也。蓋知行二者,不可偏廢,徒知而不能行,則豈可謂知乎?上曰,知行二字,誠然,而承旨所謂仁心爲本者,亦是矣。仁政之不能發施,亦由於仁心之未及充滿矣。根本則心,而發諸事則爲政矣。尙星曰,此則聖敎好矣。人主一心,實爲萬化之本,直以本源之地,作爲綱領者,誠得之矣。上曰,知而不行,楊、墨之道也。尊德性而後,道問學,道問學而後,極高明致廣大,自有次第本末,而本之則心矣。瑗曰,大禹,聲爲律而身爲度,非勉强而行,而自然而然矣。殿下,以工夫次第,歸之於心之一字,誠甚好矣。上曰,此下子産所謂政如農功,其過鮮者,好矣。尙星曰,思其始而成其功云者,實爲要道。日夜而思之,朝夕而行之,則此爲悠久不息之誠也。不但治道爲然,凡係操存之工,亦當如此。始終條理,可謂竝擧而不紊,此等之語,正宜反復體認也。上曰,先知後行,行無越思云者,可見其力行不息之義,儒臣勉戒之言,儘好矣,可不各別體念焉?必寧曰,子産此言,非但有益於治道,凡學問之功亦然。思其始而後,可以成其終,無處而不宜也。瑗曰,知止止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凡事必有不息之功然後,可以善始善終,此宜加意處也。上曰,日夜思之,朝夕行之之文義,最好矣。瑗曰,自强不息,孜孜勤勉,此實爲政爲學之要,爲人君者,所當着念處也。尙星曰,下篇第二板師曠所謂公室懼卑者,誠是矣。臣下不務德而爭善,則公室自卑,晉侯有師曠、趙文子諸人之故,能有以繼伯矣。必寧曰,師曠,瞽者,而其賢如此,平公,猶能用此等人,故伯業不至於衰矣。上曰,然矣。瑗曰,子鮮之言,不可謂非矣。苟反政由甯氏云者,此權辭之對也。使靈公而言,則誠爲不可,而子鮮言之,似不無所妨矣。尙星曰,甯喜事,誠爲無狀矣。此乃大叔儀所謂寡君如奕棋者,而獻公,以政由甯氏,祭則寡人爲言,其亦寒心矣。必寧曰,其時功利竝行,故甯喜之事,初由於功利之心,而末乃陷於弑君之罪矣。上曰,甯喜則固不足言,而蘧伯玉之出處,亦爲可疑矣。尙星曰,伯玉,賢者也。其曰,不聞其出,敢聞其入者,蓋於獻公出奔之時,旣從近關而出,不欲於復國之際,自爲其功而然矣。瑗曰,伯玉出處,臣未嘗不以爲是矣。旣仕於其國,則其君之出入,豈敢曰,不知乎?夫子稱伯玉曰君子,後世之人,孰敢容議其出處,而臣則每不無疑惑處矣。必寧曰,所處之地,然矣。其時,位不至大夫,不能周旋於其間,蓋其無權力之所致也。瑗曰,其出處之義,終未曉矣。上曰,其時避之而已。孫林父專祿周旋之言,其見譏,甚矣。第十板左師改命事,極其未曉矣。尙星曰,伊戾事,足爲後世鑑戒矣。其曰,惡之不能遠,好之不能近,敬以待命,敢有二心者,聞其言,則豈不是矣?而其心所在,蓋欲自藏其失不惡女之迹也。平公,初旣疑之,而又信欿牲之說者,眞可謂昏闇信讒之甚,而但人君聽言之道,最難辨別於誠僞忠邪之際。至若近嬖之屬,則又有浸潤膚受之愬,自古聖王之致嚴於此等處者,其言過矣。而必有明理之功,如子産所謂曾見蔑之面,今見蔑之心然後,可無誤賢邪之弊矣。上曰,其言然矣。此有三層焉,近而嬖之者,一失也。疑之而見之者,二失也。遣之而信其說者,三失也。平公之事,有不足責者矣。尙星曰,夫子以宋君,殺其太子,書之於經,所以深罪平公矣。上曰,太子座之日中不來,吾知死矣云者,亦出於戰國之風矣。瑗曰,十二板聲子之言,槪言其用人之道,與其賞不僭、刑不濫也。其言,誠爲切實,可觀矣。尙星曰,楚材晉用等語,誠亦有歉於今日用人之道矣。雖是楚國之材,晉猶用之,而殿bb下b能盡用今日之人材乎?淹滯於草野而不能用者有之,拘格於地閥而不能用者有之,重以好惡不公,用舍顯殊,天之生才,本無東西南北之異,而朝家猶不能隨才而調用,則其與楚材晉用之義,果何如耶?雖以今日入侍者言之,設有可用之材,殿下其能拔用於疎逖之中耶?此章之義,尤宜體認矣。上曰,儒臣之言,誠爲切實,豈不各別體念?瑗曰,臣是生於輦轂之人也。輦轂之下,許多人才,猶不能盡見而盡知,則況遐遠草野之人才,何由而聞知耶?雖或聞其名,而未曾見之,則與初不聞者,何以異哉?雖然,臣等則雖知某某人有才,而見聞旣甚固陋,且今世之人,皆不免於黨色中,臣雖自謂詳知人才,毁譽出於公心,而使他人言之,必不以公心許之,此最爲難矣。在君師之位者,唯當盡大公至正之道,求賢如渴,則豈有人材見漏之患也?尙星曰,下番所達,固好,而此亦不然矣。臣是色目中人也。吳瑗,亦色目中人,故聞見之際,各有好惡之相殊。設令今日草野之間,眞有卓絶之才,何以知之乎?誠有心明眼公之人,至誠救gg求g訪,則亦可以無遺一藝矣。上曰,然矣。近日論人者,每以門閥卑微爲言,此豈不萬萬慨然乎?今日用人,專取其所處之如何,假使入侍兼春秋,有勝於儒臣等者,而朝廷,其能用之無拘乎?此誠予之所慨者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未肅拜}}。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暈廻土星。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光溥呈辭入啓,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持平金相翼、宋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都摠管尹陽來晝仕草記,傳于鄭彦燮曰,入侍後出去。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鄭羽良,旣有只推之命,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刑曹參議金希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羽良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召對,同爲入侍。 ○鄭羽良啓曰,卽者,宗簿寺郞廳,來言作弊宗班,自本寺,所當依傳敎現告,而提調驪川君增,提調宋寅明,俱以此事,方在臺啓請推中,尙未收敎,而驪川君增,則又以其弟驪善君壆,入於臺啓,嫌不得擧行云。姑待臺啓收敎,使之現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未肅拜,參判申昉,病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甲山府使愼汝儉戶奴呈狀內,矣上典,素患消渴,源委深痼。自去月,背瘡重發,疔根盤結,遍背爛潰,方在待變中,萬無赴任之路,劃卽入啓變通云。邊倅遞易,誠爲重難,而聞其實病,果爲危重,有難等待其差歇,前倅交待,亦甚緊急,甲山府使愼汝儉,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判書宋寅明,牌招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承旨鄭必寧進。以李縡爲大司憲,李眞望爲左參贊,趙錫命爲同義禁,李瑜爲左尹,朴弼正爲判決事,金應魯爲戶曹正郞,吳命季爲右通禮,洪得厚爲典籍,韓億增爲注書。副護軍,徐命彬、李庭綽、閔鎭斗,副司直,趙錫命、徐命淵,副司果,鄭亨復、李顯望單付,繕工假監役李崇臣,氷庫別檢金聖采,相換。 ○鄭羽良,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二日,童蒙李壽孫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砲保申自先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金重采,通化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申思永疏曰,伏以臣於昨冬,冒居言地,旣無絲毫之裨。且於今夏,復忝臺職,輒速逋慢之科,前後辜犯,實合萬殞,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恩敍荐降,感惶冞增。迺者薇垣新命,忽下於萬萬匪意,驚霣震惕,罔知攸措,其在分義,宜卽竭蹶趨承之不暇,而顧此納言之職,決非如臣譾裂,所可堪任。且臣情迹,有難冒進者,向日朴師順之子洙源之供辭,恣意反詈,醜辱狼藉,臣不勝駭痛之至,渠旣爲父之地,無所不用其計,則其言之悖謬,固不足責。臣不欲呶呶辨說,而若其節節誣飾之狀,有不可掩,則臣亦不得不略陳之。臣之當初啓辭中,只言渠父爲夢賊之腹心,則族屬遠近,非所可論。而渠以十三寸之說,欲爲自明之端者,旣不成說,況且渠父,本以夢賊之九寸親,因其出繼,而爲十三寸,則渠必欲捨其近,而取其遠者。亦可見窘遁之甚,而至於候風所之躬往,人皆傳說,有難自掩,則渠敢爲三日程之說,作一周遮之計。而亦不能全諱其往來綢繆之迹,謂之歷見於茂長云爾,則此不幾於五十百步之間乎?其爲計亦太疎矣。若夫見枳仕路,則渠以其父之作宰居下,經年乃敍等語,艱辛做去。其時輿情之齊憤,公議之峻塞,實是通朝所共知,則渠焉敢誣也?雖以渠之壬子解由,癸丑甄復之說觀之,壬子之於癸丑,亦有日月,而一未登於政注之間,末乃僅擬於郞署,則此非見枳而何?至若名出於羅賊之招,則鞫案嚴祕,雖未得見,當初傳說,不啻眞的,而以其原辭中一款見之。有曰,會津朝士朴師悌居在,而南復之聞此等說於朴師悌與否云云。所謂師悌,卽師順則渠父之出於賊招,若是明白,而以其文勢語脈,觀之,刪略說去,欲爲眩幻之計者,吁亦痛矣。當初削版之律,臣亦自知其太寬,而事係旣往,不欲索言。故十分斟量,務從末減,則渠乃以何不直請拿問等語?反爲脅持之端者,尤可駭也。其所謂臣與渠父,素有共知之嫌者,蓋指臣之仲父忠景公臣銋,出陸還收之啓,師順隨參事也。此啓之閱歲相持,前後參啓者,不知其幾,則臣之所嫌怨,何獨於隨參之一師順?而今其爲言,有若臣修隙者然,誠可笑而不足道也。噫,臣之所嘗自勉者,務欲寬平,戒在深刻,矧今志氣已頹,不敢以言責自任,而至於關係非細之類,宜加嚴斥。故臣之一啓,實循輿論,而彼洙源,乃敢肆口醜詆,略無顧忌,如使今日朝廷,少有紀綱,渠安敢乃爾。且伊後政堂之疏,乃以原啓中闖擬二字,引以爲嫌。反詆言者,必欲務勝,此等之習,臣實慨然。此莫非疲劣如臣,冒玷臺地,有不能見重之致,則此亦臣難進之端也。反復思量,終難承膺,玆將微懇,仰干宸聽,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刑曹判書尹陽來,同爲引見。參贊官鄭羽良,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刑曹判書尹陽來入侍。上曰,秋判進來。陽來進伏。上曰,秋曹獄事,有可問者,故使之同爲入侍,紅點事無疑,而果因憲府吏發覺乎?陽來曰,初因憲府吏之作亂,渠先生怯,而至於自殺,故紅點之事,終至發覺矣。上曰,他件事無可疑,而自刺其腹,極其殊常矣。陽來曰,渠之負犯,狼藉難掩,故至於自刺矣。上曰,見逐於其漢故旕金,聞之於井邊,而二良,僞造牌子,與萬秋,符同作弊乎?陽來曰,墨尺,徐萬秋、徐二良,做出憲府官員所不知之牌子,瞞告其漢者,專出於受賂之計,而渠則自恐罪惡之新露,惶怯自死矣。上曰,墨尺輩,欲威脅其漢,使之中間受賂,而因其自死,淫奸之事,自然發覺矣。羽良曰,憲府墨尺之事,亦極無狀矣。僞造牌子,爲恐喝受賂之資,推此觀之,此輩種種作弊閭閻之端,不一而足矣。上笑曰,渠非刺之也。欲受賂,故曳尸而出,至於現發矣。陽來曰,淫奸之律,不待時處斬,而其中懷孕者,則請旨矣。上曰,所達律文,似無可疑,而懷孕者請旨,則何以處之乎?羽良曰,若淫奸懷孕則請旨猶可,而今此紅點,淫奸其姪而懷孕。雖待朔,其所生之兒,亦將置何處乎?上曰,召對時,秋判,使之同爲入侍者,亦欲問議獄事於儒臣上下番,皆各陳所見,可也。尙星進伏曰,律文,有請旨者,蓋聖王之政,不忍殺懷孕之女,實爲二人之死故也。唯在詳量而處之。瑗進伏曰,律文雖深,本夫所孕者,有待時之法,而今此淫奸之所孕,則似異於本夫所孕,唯在諒量gg詳量g處之。羽良曰,本律請旨,只爲淫奸,非爲生子後,竝殺其子,而此淫奸則與他有異,關係倫常,毋俾易種之律,當用於此等處矣。上曰,此則與他淫奸有異,淫奸其姪而懷孕,則其所生,是無父之人,所奸者,果是其夫之親姪乎?羽良曰,卽其夫之猶子,此宜不待時處斬矣。陽來曰,淫奸請旨,而此則與他淫奸,有異,不可以尋常律文,治之矣。上曰,異於逆賊之子乎?羽良曰,逆賊之子,待時,而此則旣産之後,所産之兒,則無可殺之律矣。瑗曰,承旨之言,是矣。上曰,請旨,律文無小註乎?尙星曰,此則淫烝大變,世間,豈有如許淫奸之律乎?陽來曰,此則槪與他淫奸,有異,淫於其猶子而懷孕者,法文,亦無此等註脚處乎。上曰,他餘淫奸之懷孕,所生之兒,皆有其父,而至於此則實是無父者,豈有可生之道乎?陽來曰,以關西趙贊敬之事觀之,此等淫奸之變,處處有之,此實爲世道寒心處也。上曰,紅點之事,倫常之變,使渠雖待朔,所生之兒,實是天地間一窮凶極惡之物,爲世無用者矣。尙星曰,《書傳》曰,無俾易種于玆新邑,如紅點之類,不宜易種者,而懷孕待朔之律文,出於國家不忍之意,好生之恩,一從有司之法,而治之似宜矣。瑗曰,待時之法,蓋爲所孕之兒,無所與於其母之罪。故使之解胎後,只殺其母,不殺其兒。而今此紅點之事,關係倫常,懷孕於猶子而滿朔,則其女之所生,是無父之人,將何置法乎?不若不待時處斬爲宜矣。上曰,逆賊之子,有待年滿之規,渠之所生,與逆賊之子何異乎?儒臣之言,斑駁矣。《大明》及我國法文,甚明,如逆賊種類懷孕之類,待時處斬,則此女雖極凶慘,豈有加於逆賊之理乎?陽來曰,逆賊之子,待時,而此則旣生之後,無可殺之律矣。上曰,無用則一也。尙星曰,逆賊之子,待時,而此所孕之兒,旣生之後,則雖是天地間無父一凶物,而論以國法,法無可殺之律,以生道殺人,宜不求可生之道,一付之有司似宜矣。上曰,次對時三件事,今日二件事,俱係非常之變,世道極爲寒心矣。陽來曰,紅點之夫,卽權萬戶稱名者,中人之流,而異於常漢矣。上曰,律文,待百日之義,蓋爲其子求生道之致,其子旣生之後,則似無可殺之道乎。羽良曰,紅點所孕之兒,亦可殺也。渠雖生,此乃天地間窮凶極惡之物,紅點,所當依逆律,不待時處斬者矣。上曰,承旨持文案,書判付,可也。羽良進,書判付曰,依允,紅點之淫奸至親,罪犯十惡,今施邦憲,亦云晩矣。而律文中産後百日正法之語,淫奸懷孕請旨之條,可謂縝密。道亮、紅點,雖殺無惜,幾形赤子,雖殺奚知,觀此文案,不忍下決。而此等之種,待時無用,雖若此,有雖産終殺之文,則旣知懷孕,判決正法。非王者所爲,待時亦無妨,廣考律文,議于諸大臣,稟處爲良如敎。羽良書訖。陽來曰,道亮、紅點罪狀,雖無異於逆賊,而不可施逆律,所謂正法,亦堂古介處斬矣。瑗曰,堂古介處斬,無緣坐之法矣。上曰,渠無夫族,而甚爲單弱而然乎?陽來曰,蓋無夫族,而以其夫之姪子爲養子矣。其養子死後,又率養子之弟,爲其看護家事之地,而終至生變矣。上命注書持糊以入,壽德,退出持糊還入。上曰,金光碧事,施極律,極其無謂,觀此文案,則乃眚災肆赦之類矣。陽來曰,律文,掘塚見尸,與殺人同罪,此則發出朽骨無疑,施以殺人之律,有何異乎?蓋渠則柔弱,其父昏耗,似非知而故犯,而旣發出朽骨,則實難容貸矣。羽良曰,郭解,實不知殺者,而甚於解知殺之。今此光碧,不知其誰某之墓而發掘,似甚於知而掘其墓,而地官張士方,以風水惑人,至於掘發古塚,其罪亦似不輕矣。上曰,地官之勸人發塚,似當用極律,此必有先朝受敎,受敎,未知用何律乎。尙星曰,偸葬之類,家長與地官,似無同罪之法,則今此掘塚之律,亦當原情定罪矣。上曰,無墳形,故置塚乎?陽來曰,臣任北道方伯時,茂山,有告其掘祖墳,而遺弓筒者,故摘發弓筒之主,按法而殺之,此何異於其時事,而前後用法,亦豈異同乎?上曰,儒臣之意,何如?尙星曰,所謂眚災,指其有心無心之間而言也。發塚,出於故爲,則極律治之,非所可論,而若出於不知而邂逅,則亦似可矜。自上參酌定罪似宜,而地官則決無置塚於古塚朽骨中之理矣。羽良曰,近來人心不淑,惑於風水之說,而偸葬,視爲例事,而甚至於發掘古塚,不以爲怪,此等之類,一從有司之法而治之,似有懲礪之道矣。陽來曰,若以有心無心爲言,則設有醉酒之人,與人同宿,而殺其人,則不當用殺人之律乎?此雖出於無心,而旣發出朽骨,則不當用發塚之罪乎?上曰,文王,築靈臺而得骸骨,此雖不可比擬者,而不知古塚,而偶然發出,則直斷以一律,豈不過重乎?瑗曰,惑於風水而遷葬者,雖稍有見識者,不能免焉,則況如光碧之類乎?此不足責之,而至於發塚,只觀渠之罪狀而處之,尙未晩焉。徑先定罪,似甚不當矣。上曰,張士方,雖不知古塚而然,而如此賣術惑世之類,所當別樣搜捕,定其罪狀矣。陽來曰,自古一定之法,不可撓改,律文,發塚見尸,一從死律云爾,則臣謂毋論有心無心,此宜定以一律爲宜矣。上曰,承旨書判付。羽良,書判付曰,近來山慾大熾,偸葬痼弊,尋常絶痛者也。今此議讞,可謂是矣,而王者用刑,宜審用意無心,觀其文案,則雖惑風水,偸葬古塚,他人骸骨,豈置於其妻其母之壙中乎?此已理外,壙中置骨,雖亦用意,墳外散骨,豈不滅迹,永夜偸葬,莫察所犯,推此可知。此正眚災肆赦,罪疑惟輕者,而雖曰,正法,捨光碧刑太甲,未知得宜。年久白骨,散傷若此,此則偸葬之由,豈不甚於殺人乎?此予不能的實者矣。議于諸大臣,稟處。末世風水之類,胡說堪輿,惑世誣氏,爲今鉅弊,張士方之指人古塚,暴露其骸。其罪有浮於昏耄bb光b碧,稚騃太甲,不可尋常處之,各別譏捕,嚴刑取招,以聞得三事依允。李日瑞,不可推考而止,拿處爲良如敎。羽良書訖。上曰,地官論罪之事,秋判,不知其律文乎?陽來曰,未得詳考其律文矣。上曰,李日瑞,曾於兼春秋時,予知其爲人,不至昏劣者矣。今已上來耶。瑗曰,方在喪云矣。陽來,先退出。上曰,秋判,頗執法,寧失於重,而不失於輕矣。尙星讀,自二十有七年,至後亡,不亦可乎?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宋佐師請賞,至毋貽禍焉,可也。上曰,承旨讀之。羽良讀,自齊慶封,至以懲過也訖。尙星曰,士孫豹之慶封,必以惡俗之言,以盧蒲癸之亂見之,其先見之明,鑿鑿有符矣。上曰,慶封,極其無識,叔孫,爲賦相鼠二句,而渠終莫之悟,其闇莫甚矣。羽良曰,服美不稱,此可見奢侈之弊。自古奢侈之極,國與家皆鮮不亡。上而人君,好侈,則瓊宮瑤臺,暴殄天物者,終取覆亡之禍。下而人臣,好侈,則堳塢葛嶺,奢僭無度者,未免殲滅之歸。向來自上,警飭奢侈,累下德音,群下孰不欽仰?而閭閻之間,侈風漸熾,僭服甚多。此誠由於宮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而然,誠宜別樣飭礪,必先躬行之實然後,方可以責效,有以革奢侈之風矣。上曰,當用加意焉。瑗曰,慶封之事,先儒云,不待其車服,知其必敗,初入於崔杼之黨,同惡相濟,則其敗亡之禍,從可知之矣。尙星曰,孟孫,猶美其服,而叔孫曰云云,此非但言其奢侈而取亡。以此推之,車服爵賞之不宜僭濫,亦可以見之。《詩》云,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此宜人君之所可鑑戒,而尤宜愼重於爵賞名器矣。上曰,當留意焉。瑗曰,《書》曰,車服以庸,車服爵賞,無僭濫之事,則知其國之可以庶幾,而如或紊亂焉,則其國之政亂,可推而知之矣。尙星曰,子鮮曰,逐我者出,又不鄕衛國而坐,子鮮,衛之賢大夫,而猶如此,誠未可曉矣。槪以甯喜之故,而不鄕國,似非賢大夫之事,而觀其終身不仕,則亦非有怨國之心而然矣。上曰,子鮮擧措,誠然矣。瑗曰,二十一板向戌以弭兵爲名,楚,夷狄也,晉,中國也。中國之君,與夷狄同盟,夷夏之分,於此亂矣。雖曰弭兵,向戌不可謂賢矣。衣冠之國,皆服於楚,天下之大變,實始於此矣。上曰,然矣。尙星曰,二十六板子展,賦草蟲,此文義誠好矣。在上不忘降,子展後亡,印氏其從之言,誠宜後來之鑑戒,而好樂無荒,此安不忘危之義也?在上不忘降,此卑以自牧之意也。在人上者,飭念斯二者,而處亢高之位,不恥降下,居安逸之時,不忘危殆,樂而不逸,尊而自卑,則庶乎得爲君師之道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瑗曰,向戌雖不可謂賢,而亦可謂能知過矣。君子曰,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樂喜bb之b謂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向戌之謂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此句,雖不載於三百篇,而所引之義,誠好矣。子罕、子鮮,列國大夫,而其言,有足以鑑戒於後者。爲人上者,體念於斯,推類而觀之,誠能虛己受人,則豈不有益於爲治之道乎?上曰,當用留念焉。四十一板晏子知足之言,誠好矣。語意雖有縱橫之習,而謂之幅利,則晏子此言所以爲賢大夫也。羽良曰,春秋列國之時,固多縱橫之習,而此言,則亦非縱橫而然,而有足可取矣。上曰,晏子去就,誠怪矣。羽良曰,管、晏一體,管仲,雖伯者之佐,而不能使桓公,去易牙,及桓公之亡,而卒致亂。晏子規模,又不及於管仲,則不可以君子正義之道,責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未肅拜}}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夫人公除後,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罔極。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罔極。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李光溥,呈辭受由,持平金尙翼、宋瓆,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宣惠廳堂上金取魯,牌招事擧條,啓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卜馬軍馬點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老炎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生脈散仰進,已至多日。且有稟定之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更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趙命臣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俱不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韓億增,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俱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尙翼、宋瓆,司諫尹彙貞,正言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彦燮,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以本職未肅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地部劇務,不宜久曠,新除授戶曹判書李廷濟,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傳于洪尙賓曰,度支重任,不可少緩,已且承批,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上番兼春秋朴致文,暑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錫祿單付。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三日,幼學鄭錫龜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張世億,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維,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請令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措語見上}}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措語見上}}新除授司憲府大司憲李縡,時在京畿龍仁地,掌令尹鳳九,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注書韓億增疏曰,伏以臣,庸騃譾劣,百不猶人,兼又文詞荒陋,筆翰鈍拙,倖占科名,亦非素期。不料玆者少間后,除命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繼而召牌押臨,臣誠驚懼震惕,罔知攸措。宜卽竭蹶趨謝,少伸分義,而顧此記注之任,其責甚重,自非贍給之才,敏妙之手,固不可人人而濫竽也,明矣。然而此猶屬第二件事,第臣,有義不容冒沒承當者,蓋本職除拜,一從薦次。凡諸未經而新授者,與夫暫解而旋付者,皆循其序,罔或少違,卽院中舊例然也。故苟或有越次而徑除,亦莫不引義辭避,照例遞改,未嘗有苟然冒進者,則臣,何敢不有舊例,唐突趨承耶?玆敢隨牌來詣於禁扃之外,略陳短章,仰湊天聽。伏乞聖慈俯燭難冒之狀,曲諒必遞之義,亟許鐫改,俾存院規,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越次,不過舊望,爾勿辭,速察職。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衰晩之年,疾恙垂仍,不能任事之狀。伏想日月之明,俯燭無遺,千萬夢寐之外,忽有度支新命,驚兢隕越,莫省所以爲措也。噫,掌一國財賦,備一國經用,爲任之重,當如何?而委之於病蹇昏劣之一微臣,不顚則躓,必無幸矣。抑臣於此,有竊歎於中者,伏覩聖上,慨然有興衰振替之意。勤政篤學,度越千古,政令事爲之間,無微或遺。精神所注,百度將新,委靡之勢,庶可挽回,誠宜求賢任能,人各當器,皆效其職。蓋人君,不能自任庶事,必待賢才而輔治,所以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者也。雖朝廷百執,不可盡得其人,至於六官之長,所宜愼簡,況地部之重乎?噫,臣固最出人下,而如使年齡,不至遲暮,精力,不至衰耗,則尙可以感激恩造,策勵魯鈍,庶勉萬一之效矣。本來孱病,加以年來奔走,神精已消亡矣。其何可虛叨重任,立取僨敗以病公器哉?傳曰,量而後入,臣雖無所知曉,自知則明,萬萬無叨堪重擔之勢,召牌之下,未免違傲,臣罪大矣。不得不疾聲呼籲,悉暴人器不稱之狀,非敢爲例讓之計,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卽許遞改臣新授職名,以幸公私,仍治臣違慢之罪,以警具僚,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意有所在,以卿敏才,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敎摠戎使具聖任書曰,三輔倚干城之重,得人最難,四世襲弓箕之傳,匪卿誰克。玆循僉擧,庸錫寵章。惟卿,觀津故家,西平名胄。夙蘊韜略,已聞老成之名,歷試州藩,益見勞績之著。治戎禁旅而壁壘增輝,詰盜京師,而桴鼓戢警。固宜休戚之與共,所以奬拔之殊倫。念京輔鎭守之兵,寔邦家根本所在。猶唐之龍武神策,悉摠內畿之師徒,若漢之馮翊扶風,仍屬中尉之節制。委畀視兩局而無間,責任匪諸閫之可方。矧今國事之漸艱,重以軍政之益懈。恬憘日久,政急甲兵之善穀,饑荒歲仍,其奈尺伍之多缺。伊綢繆訓齊之策,必待其人,顧緩急捍衛之須,疇膺斯任。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深體予意,無忝祖休。明紀律則所貴申嚴,馭軍吏則宜先子恤。整熊羆之士,欽欽如對壘之時,壯虎豹之威,隱隱若在山之勢。凡諸制置之方,惟在弛張之宜。於戲,任一國安危之權,所托重耳,司三軍死生之命,曷不勗哉。惟敦愼,可以保上恩,惟忠義,可以濟世美。尙聽敷心之誥,毋負拊髀之恩。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吳瑗製進 ○甲寅七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許錭、金世選,入侍。興慶曰,俄者,伏見啓辭批答,以一樣爲敎,老炎,愈往愈酷,聖體,若何?上曰,無他別症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嬪宮淸心散進御乎?上曰,進御矣。興慶曰,生脈散,近姑停止乎?上曰,雖不進御,別無害矣。興慶曰,瘡癤處,何如?上曰,不至大段矣。聖徵,入診後退伏曰,脈度左三部少似不柔,似帶數矣。應三,又入診後退伏曰,脈度似不如向來之調均,左三部似帶數矣。頃日入診後,已過數日,未知別無他症乎?上曰,無他大段症候,而欲待診脈後,有所下敎矣。自數日前,微有感候。此蓋困於暑熱之致,脈度緣此少似不均乎?聖徵曰,在前暑熱之時,以不爲引飮爲敎矣。近來,老炎特甚,或有引飮之節乎?上曰,不至大段引飮矣。應三曰,脈體雖不至大段,似未平穩矣。上曰,肢節不平,明是困於暑熱之漸矣。興慶曰,自再昨有此漸乎?上曰,自再昨有感氣,而今日則少愈矣。興慶曰,不平之候,見於脈度,聖體大段欠平乎?德壽曰,近來暑熱,無前,數日內,決難退暑,太廟展謁,似難於定日過行。若冒炎動駕,上而恐玉體有傷損之節,下而從臣百官,顚仆可慮矣。少退以六七日,未知何如。興慶曰,暑熱如此,臣,在外,未及知聖體有微感之節,而日熱此酷,故以擧動退行事,欲有所仰請,而未果矣。副提調先爲陳達,而今則玉候方在未寧中,太廟展謁,宜可以退行矣。上曰,入診,啓辭,已知欲請退行之意矣。興慶曰,首醫外亦使之入診,似宜矣。上曰,依爲之。龜慶、錭、世選,以次入診後退伏,皆曰,聖候脈度,似帶數,不得平和矣。上曰,自再昨午間,少似有咽喉之痛。故涼膈元數丸進御,而時或惡寒,頭部眉棱,亦有微疼之候,氣似不舒,小便亦數矣。興慶曰,自再昨有感氣,則昨日,宜靜攝,而何必爲召對乎?上曰,昨日召對,果强氣爲之,有欲諭秋判事,兼欲問議儒臣,故召對,而昨夜,已進香薷散,眞汗,頗浹流,似是暑感而然矣。常時則熟水外,不飮冷茶矣。近來,暑熱特甚,自然頻飮冷水,故膈間痰候,似加矣。聖徵曰,俄所達脈候,異於常時,而似因暑感而然,而惡寒頭疼喉痛諸症。皆暑感之候,暑感異於傷寒,久而未解,則和解實難,所宜急速用藥,似可和解矣。應三曰,閭閻間近有喉痛輪感,此蓋換節之際,例或多此症,湯劑不必多,然而數貼,亦可以收效矣。上曰,議藥以進,宜矣。聖徵,與諸醫相議後,皆曰,消暑敗毒散,加乾葛一錢,三貼劑入爲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太廟展謁,俟聖候復常,日熱少退後,來月初改擇日,似好矣。上曰,今月初應行之禮,至今退行,已涉未安矣。德壽曰,古人劑藥,虛用蔘,熱用冷劑,此是對症之藥,人人皆用之,而藥或無效者,專由於治表,而不能治其心而然,古人云,人人百病,皆從心生,蓋心爲一身之主,觸於外物而胡思亂想,不能靜養,則病從以生。若不撓動於外物,而心君安泰,則雖表症之形顯者,自當不久而疾根矣。所謂外物,不過如野馬塵埃之類,人須有治心工夫,則其不爲此等微細之物,所撓攘,而外病,不得以侵之矣。蓋治心法,有看古書,可以覺得者,《孟子牛山章》夜氣之說,《中庸初章》,《大學誠意章》,凡三章,居常着意而觀之,則必有益於治心,而生體熟,熟體生。胡思亂想之時,生分數漸漸就熟,其爲效爲如何哉?四勿箴云,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心旣和平,則四肢百骸,亦從而安舒,今病,何由以生乎?今方玉候欠平,諸醫議藥之時,臣之此言,似若迂緩,而旣有所懷,故敢此,仰達矣。上曰,都承旨之言,好矣。興慶曰,太廟展謁,退行於來月,何如?上曰,先朝四十年內,展謁,退以八月,只辛卯而已。興慶曰,壬午、甲申兩年,亦爲退行於八月矣。上曰,二十六日,則處暑已過之後,日熱,似少愈矣。興慶曰,二十六,只隔數日,其間,似必不爲暑退矣。俄者副提調所達,從臣顚仆可慮云者,似不無其患,此亦不可不下念者矣。上曰,頃以大臣出疆之故,展謁少退,而今又退行,則凡爲三次,決難退行矣。興慶曰,退以來月初生,則八九日內,似或退暑候,聖候快愈,動駕無妨,此何必堅執乎?臣,忝在保護之地,雖非極熱之時,玉候方在欠平中,揆以道理,決不使君父,强疾動駕,決宜允許矣。上曰,大臣,累次强請,太廟展謁,退行,宜矣。興慶曰,在外已詳定日字,八月初三日初八日,爲吉云矣。上曰,初三日退行,可也。興慶曰,宣惠廳凡事,一堂上,例皆句管矣。頃者金取魯差下之後,尹游以加資先後,例爲二堂上。故惠局凡事,不爲句管,取魯,亦一向引入,尙不行公,七月等貢物,迄未上下。非但貢物人之呼冤,以此之故,米價踊貴,都民,皆受其弊云。事甚可慮,一堂上金取魯,推考,使之卽爲行公,何如?上曰,金取魯頃日惠堂辭免時,已牌矣。今聞大臣所達,則尙今不爲行公,貢物亦不趁時上下,都下皆受弊云。事體極爲未安,一堂上金取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興慶曰,八味元劑入,而以下部不足之候,加入破古紙胡香進御,至九劑矣。卽今下部不足之候,旣減歇,則不可每每加入而劑進,後次劑進時,破古紙、胡香兩件材料,除之,何如?上曰,入暑後停進已久,俟秋涼後,除其材料劑入,宜矣。興慶曰,翰薦事,極爲可悶,曺命敬供辭,以新薦有言爲嫌,而不爲應講,誠甚難處矣。自前翰薦之規,必須回示先進,無一人異議然後,始爲焚香矣。今番旣已完薦而焚香,則其回薦時,先進之無異議,據此可知,而命敬之以有言爲嫌,誠是意外,未知何先進有言,而命敬,亦從而得聞耶?更爲拿推然後,似當有結末矣。上曰,當初回薦時,若有異議,則回薦翰林,豈完薦而焚香耶?曺命敬之撕捱,極爲無義,更爲拿推,可也。興慶曰,年前臺諫,有以曾經臺侍人等,永勿檢擬爲請,而自上允從其啓矣。蓋永勿檢擧云者,卽朝臣疏章間自引之語,而臺臣,乃以此加之於人,此等事,終涉過當,決不可久而不解矣。上曰,臺諫,誰耶?興慶曰,沈命說,初爲此啓,而其後鄭羽良,論劾李膺,以僅具人形爲言,誠可異矣。羽良,自是名流,而口業如此,甚不忠厚矣。蓋李膺,爲人疎樸,不合時樣,固多可取之事,而曾於戊申年,在淸州,聞變而痛哭,徒步上來,此亦可以嘉奬矣。上笑曰,鄭羽良之口業,本自如此,豈有以僅具人形之語,加之於人乎?雖以永勿收用爲罪者,久遠則亦有調用之道矣。向來允從其永勿檢擧之請,出於爲申臺議之意也。今已經年,豈可一斥而不用乎?令該曹,蕩滌調用,可也。諸臣退出。上曰,都承旨有下敎事,還入,可也。德壽還入進伏。上曰,卿之重聽,非不知也,而特除知申者,意有所在。今方講《左傳》,且處暑後,侍講將開,講筵入侍,雖不聞下敎,而文義則不難陳達。此後召對晝講時,間間入侍,講論文義,可也。德壽曰,《左傳》註,臣之所懸矣。臣旣已肅謝,入侍召對,晝講時,敢不依下敎入侍乎?諸臣以次退出。 ==7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水原府使柳儼。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未差,持平金尙翼、宋瓆,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羽良,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差勝之勢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湯劑昨已進御,而微感之候減歇,此不過傷暑之候,只湯劑繼進而問安,宜矣。 ○鄭羽良啓曰,憲府連日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持平金尙翼、宋瓆,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以持平金尙翼、宋瓆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注書韓億增,昨日承批之後。又不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戶曹判書李廷濟,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除拜多日,尙不出肅,都目大政之因此遷就,殊甚可慮,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傳于洪尙賓曰,吏判批下,卽爲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水原府使柳儼留待。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水原府使柳儼同爲入侍。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尹汲,副修撰任珽,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副校理宋徵啓,亦已蒙宥,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副校理宋徵啓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尹汲之前後特敎之下,徒守廉義之嫌,不思分義之虧,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宋徵啓之尙今撕捱,極涉過中,分義道理,亦極寒心,竝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孫世榮,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以忠淸兵使狀啓,槐山等官居寡婦盧氏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副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於曩日,妄陳一疏,未挽聖心,特敎遞改,鐫責截峻,臣心震惕,靡所容措,杜門坯蟄,分作淸朝之棄物,不意聖明,過辱眷識。察臣於衆怒之中,收臣於久屛之餘,隨加抆拭,復還宿趼。臣誠感恩怵義,宜卽趨承,而顧臣蹤地危蹙,有不敢遽然冒進者。向來諫臣之疏,斷無他意,而絶海遠補,終不免爲聖世之過擧。臣之區區一言,非爲臺官地,蓋附於重言路之意,而微誠未格,嚴旨繼降。臣固知一時海路,匪怒伊敎,而若臣之慙惶悸恐,久猶未已,臣本孤立無朋,性又疎迂,平日所自勉者,惟以不欺無隱,爲籍年事君之資,而隨例論事。自速罪戾,重以同朝之間,謗議交騰,世路浮嘵,益覺可厭。如使臣,信心直行,隨事輒言,他日,又復妄發,則其遭得顚沛,將不知止於何境,今何可徒恃牽復之寵靈,晏然更廁於言議論思之地哉?日昨違召,萬非獲已,吏對未幾,恩宥旋霈,玆於荐牌之下,不得不隨詣禁扃之外,悉暴肝膈之懇。伏惟聖明,天地父母,憐臣畸危之迹,諒臣自靖之義,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榮塗,以謝公議,以安賤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事已往矣,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萬萬夢想之外,忽承選部除命,臣誠惝怳震驚,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於見任,卽是曾前僨敗之地,處今之世,有罪無罪,被人惡言者何限,而言之慘毒,未有如臣頃年所遭者。其能保有今日,莫非聖恩,而權勢二字,寢夢猶驚。臣雖無古人志義,亦不至如鳥獸之不識,粗底利害,則豈不欲滅影削職於世路,而記昔臣之始解銓任也。蒙被聖上賜對,仰聆玉音,感懷自激,不敢不以自效於有司之職,率意仰答,伊後叨竊,非不顯要,而要非政權之所在,則輒敢淟涊奔走,撫念初心,每自慚悼,至於銓地之決不可復冒。非惟臣之自矢于心,人亦不以此相期。仰惟天日至明,亦庶照燭臣苦心,而今此誤恩,忽復橫加,或者以日月之稍久,欲復翦拂,而在臣私義,有不敢變易初計,復蹈危機,則惟有抵死撕捱而已。畢竟誅罰之來,臣固甘心,而大政過限,銓務多曠,豈不仰累聖上奮勵之治耶?此其變通,恐不容不亟,恩保之後,宜卽陳列,而適以臣兼帶宗簿寺事,有惠文之啓,不敢唐突呼籲於未收敎之前。卽伏聞聖候,微有感暑之節,區區下情,豈勝驚慮,而忝居保護之列,自阻起居之班,泯伏多日,連違召牌。此其事勢有不能不爾者,而其在分義,實甚惶懼,玆不得不冒死陳懇,而瀆擾靜攝,罪尤萬死,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遞臣新授銓任。仍命攸司,重勘臣違傲之罪,俾安私分,以幸國事,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今者冢宰之命,意所非偶矣,卿何過辭?況宗簿事,其未收敎之前,不過未卽査現而已,尤何嫌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七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水原府使柳儼,同爲引見,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金若魯,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李壽德,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水原府使柳儼入侍。命臣進伏曰,伏聞昨日入診時下敎,聖候有感氣,再昨召對,猶强氣爲之云。每日筵席,引接臣僚,聖學勤篤之誠,臣等,豈不敢仰體奉承?而第玉候欠平之時,則有時輟講,未爲不可,而今日,又有召對之命,不勝賤慮,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感氣不至大段,欲參酌自止而進講矣。水原府使進來,柳儼進伏。上曰,字牧之任,曾已累經,水原,尤是畿輔重地,各別着意爲之,可也。儼曰,如臣不才,屢典州藩,上不能有益於國,下不能施澤於民,居常愧懼,靡所容措矣。今此意外,又忝叨畿輔重鎭之委寄,偃然辭免,有所不敢,故敢此赴任,而今年農形,初有秋成之望矣。近日旱災如此,前頭民事,誠爲可慮,往莅之後,未知何以堪當矣。上曰,有所懷乎?儼曰,本府處三南咽喉,軍兵摠數卽七千餘名,少有緩急,本府輒先當。甲子适亂,丙子胡亂之時,國家之所倚用,本府之軍兵,而有以得力,至今流傳者也。不幸挽近以來,軍兵之疲殘特甚,把耒荷鋤之類,不成貌樣,頃年猝當戊申之變,所謂將校、哨軍輩,見京衙門軍兵,率皆畏縮氣沮,此由於連値凶荒。物故居多,罷癃相雜之致,本府軍情,尤急於民事,若無別樣激勵之道,將必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臣向在政院,得見摠戎使趙儐狀啓,則其中,有賜科久勤兩件事,而以其不可創開,至有特推勿施之命矣。蓋此非今日創開者,本府將校,亦有久勤調用之規,而銓曹全不檢擬,軍情,頗抑鬱。故欲其更加,申飭,至於賜第一款,本府若有賞施之擧,則沒技之類,例爲直赴,沒技雖若甚難,而亦不無用奸之弊,反不如居兵之習藝,聳動之爲烈。今若特加許施,則雖品官子枝,平日不入於軍伍之輩,擧將自願,然則馬軍之精銳,不下於京軍門矣。其有補於軍政,當復如何?臣雖未習知本府形勢,而前旣知其便於施用,故惶恐敢達。上曰,近來科擧之路漸廣,此則不可創開,而久勤之事,所達是矣。申飭銓曹,各別收用,可也。儼曰,本府所謂馬兵,一無知馬者,若別定賜科之規,則雖不願軍役之輩,皆有望於出身之階梯,而必願入於軍額,具聖任之狀請,出於激勸之致也。上曰,常謂水原軍兵,與京衙門一體矣,今聞所達,似不然云,爲守令者,必須着意訓鍊,可也。儼曰,本府,軍額則多,而軍糧少,故戊申變亂時,頗難支,平時則雖不至大段關緊,脫有不幸,則誠爲難處矣。上曰,此亦在守令之着念修擧矣。命臣,讀宣諭訖。儼曰,臣,曾經侍從,今又待罪畿輔,而眷係重宸之念,自切于中,今當辭陛,別有仰勉者。願殿下,保嗇聖躬,勤御經筵,毋忘昨年大誥之意,飭勵群下,孜孜治道,以副區區之望,千萬幸甚。上曰,眷眷之陳戒,當留意焉。儼退出。尙星讀,自二十有九年,至必思自免於難。上曰,止,文義爲之。尙星曰,襚,殯禮,而桃茢則君臨之禮,故楚人,不知而悔之,此穆叔之所以不使其君,受辱於强隣者也。上曰,此載於《禮記》乎?瑗曰,未詳矣。上曰,楚强魯弱,親襚者出於侮辱之意,而魯君,旣在楚則宜不敢咈楚人之言者,其勢然矣。尙星曰,親襚者,隣國遣使之禮,而不敢違拒,則其恥,甚矣。故用桃茢君臨喪之禮,而親襚,則此可謂差勝矣。雖受楚國之侮,而其辱楚國,反有加焉,魯可謂有人矣。瑗曰,季武子專政之時,三家强,公室弱,魯君不君,君臣之義已亂,而公冶,猶生不入季氏之門,死不受季氏之葬,可謂賢矣。尙星曰,我死,必無以冕服斂,當季氏跋扈之時,其言,猶如此,此可貴也。瑗曰,四板子皮,餼國人粟,得鄭國之民,此雖可謂施德於民,而其心,似出於要民之譽矣。上曰,其善政,出於私意矣。此,公私王伯之所以分也。尙星曰,五板司馬侯言於智伯曰,專則患及大夫,專則人知其必及於禍,專之一字,割去然後,可謂之公矣。推類以觀之,自專之弊,豈獨大夫而然?雖爲人上者,每宜取人爲善而後,可以有爲,而無僨敗之患矣。上曰,然矣。瑗曰,六板司馬女叔之言觀之,則齊桓公,公也,晉平公,私也。尙星曰,六板吳季札觀樂章,誠好矣。自周、召南,以至於雅、頌,其言,出出愈奇,千載之下,猶使人興起鼓動,先儒稱季札以爲異人云者,槪有所見矣。上曰,左氏筆法,善形容,想像其時事矣。瑗曰,豳風處末者,亂極之時,自當思治,故孔子置之於變風之末,欲使歸正。蓋古經則鄭齊之下,係之豳風,而孔子刪詩之時,置豳風於檜曹之下,其旨深矣。尙星曰,周、召南則侍講時,已講文義,而於此,尤可見詞旨之美,後世以來,詩道久廢,孰有陳詩以觀風之道耶?蓋周、召南,敎化之根本,王政之所先,季札論詩之意,蓋根本於太王矣。上曰,見其論韶、濩箾之言,隱然與孔子之言同矣。瑗曰,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其論樂,蓋不無間隔之意,與此蔑以加矣。猶有慙德等語,前後一揆,聖敎誠然矣。上曰,其蔑以加於此矣,此語,誠好矣。瑗曰,樂者,聖人所重,樂以治身,斟酌節宣,知和而和,勉而及之,使不至於流蕩。故其爲用,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査滓,有以自底乎涵養和平之域。蓋金石絲竹以相其歌,羽旄干戚以飾其舞,樂之道,於是大備。其所以宣八風、和五音,哀而不怨,樂而不荒,以之而心氣和泰,以之而治化導達,樂之功用,爲如何哉?禮曰,大樂,與天地同和。《論語》曰,成於樂,樂之道大矣。不幸秦火之餘,樂經全無,後世之人,全昧爲樂之體,豈非慨然之甚者乎?如今,雖無樂經,所宜體聖人爲樂之意,覽古昔論樂之篇,有以涵養性情,暢宣和氣,自合於太和之域矣。若於燕閑之時,居常惕念,則此敎化之根本也。上曰,所達,誠好矣。瑗曰,見其樂而知其德,千載之下,想像其樂,猶可以知其政令之得失,治化之盛衰,存心養性之工,一有不及,則自然發見於言行施爲之間,必須無一毫未盡處然後,自和順於道德,而敎化有以旁洽矣。尙星曰,樂之大道,吳瑗,已備陳之矣。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二字,實爲樂之大體,本於中和,自合樂譜,而使如季札者觀之,則豈不曰至矣盡矣乎?聖人一心,與天地同德,必須致中和而明其德,則庶可得樂之本矣。前者樂器進講時,敢以明德二字,有所仰勉矣。今又以此言仰達,願殿下加意明德則好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命臣曰,周衰樂廢,故季札,觀樂於魯,而歷歌列國之風。今日樂道久廢,擧目中原,實多感慨之恨矣。我東,素稱小中華,若得樂之根本而治之,則日後,有如季札者觀樂,豈不有道東之歎耶?尙星曰,吾子好直,必思自免於難,晉,大國也。平公汰侈,而大夫皆富,故叔向好直,則必難免於禍亂。故季札,以此勉戒,爲君人者,誠能容直,則庶無危行言遜之患矣。益恢聖聽,優容直言,所宜加勉處也。上曰,因季札觀樂之文義,有所下敎者矣。每於太廟親祭時樂章,終不分明,諸臣,其聞之耶?我國之人,不聞我國之聲,樂章,不爲則已,爲則豈有不聞其聲之理乎?所謂樂官,執麾而已,不知樂章,爲如何奏得,實爲文具之甚者矣。聲音之淸濁高下,雖不得知之,樂工誦音之分明與否,樂章始終之條理,豈可不知而爲樂官乎?命臣曰,樂章所以形容列朝功德,而分明奏得然後,庶有以使人知之,而蓋近來在傍而聽之,終不知如何,誠可慨然矣。上曰,樂章,各室皆有之,太廟親祭時,達曉聽之,終不知爲何章,此無他,初非致力於樂章而然也。此後則樂工歌詠樂章時,聲音時聲音使之分明,而有始有終事,申飭樂官,可也。尙星曰,館僚違牌,日事紛紜。臣等,雖入直,不至闕直,而今則處暑幾盡,侍講將開,本館僚屬,濟濟預待然後,可無臨時窘急之弊,而一無承牌來待者,誠甚可悶矣。上曰,任珽,上疏詣闕,而尹汲、宋徵啓之牌不進,何事耶?瑗曰,尹汲之撕捱,極其無義,宋徵啓新錄之後,終不行公,任珽則疏救南泰齊。故自畫不行,近來廉隅太勝。臣等,亦每或違牌,不可責他人,而自畫之類,自上別樣飭勵而後,庶有變動之道矣。上曰,任珽,非必由於救南泰齊特遞而然,其後館職,爲初除乎?瑗曰,初除矣。尹汲之疏,有一謝恩命之意,而終事撕捱,誠未可曉,而宋徵啓則一自遭言之後,連事撕捱,以此爲嫌,似爲支離。故到今則更以經學不足,不可以應命爲言。臣亦一處座上,親聞其言,近來自以經學有餘,謂可以應命者,詎有如許人哉?此引嫌,尤極無義矣。上曰,宋徵啓與吏判有嫌乎?瑗曰,以李德載之言爲嫌,而一時被論,詎無如徵啓者乎?上曰,一竝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洪尙賓{{*|病}}。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病}}。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大靜縣監金振玉。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未差,持平金尙翼、宋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不備,本院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鄭彦燮啓曰,今日,是處暑,視事當爲,取稟,而卽今老炎猶酷,秋涼未生,依前例姑觀日候稍涼,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同義禁趙錫命,除拜多日,尙未出肅,金吾滯囚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朴弼正,除拜已久,尙未出肅,詞訟積滯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未肅拜,參判申昉,病不來,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不卽擧行,事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判書宋寅明牌招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賞中日進,參判李喜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尹心衡爲執義,南正夏爲甲山府使,李秀輔爲瓦署別提,副司直李光溥,副司正李光躋單付。 ○鄭必寧,以兵批言啓曰,新除授慶尙左兵使柳純章戶奴呈狀內,上典,獲蒙天恩,猥叨徐命。卽當趨赴,圖報涓埃,而所後偏母,今年七十一歲,素多疾病,沈淹床席,人子情理,有難離側,斯速啓遞云。親年七十無兄弟,在近例,竝爲許遞,則孝理之下,不可强令遠赴。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以刑曹言啓曰,犯越罪人金昌溫加刑啓目判付內,若不承款,當令捕廳,嚴杖究問,以此問目,箇箇嚴訊,期於直招事,命下矣。今二十二日,加刑啓目,以文廟告祭,刑殺文書,不得出入,再昨朝入啓,而昌溫,旣有不拘日次加刑之定奪。故其日三堂,又備員開坐啓目,未及判下之前,依前嚴刑一次,而以前啓目之未下,姑未入啓矣。二十二日啓目,今始啓下,而有此別判付。卽當以此判付,添入問目,考察嚴訊,期於直招,而二十三日加刑啓目,不得已先爲入啓。臣等,未竢判付之下,徑先加刑,不勝惶恐之意,敢啓。傳曰,今日以判付擧行。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宋徵啓疏曰,伏以臣,自遭醜誣以來,歲月雖久,情地益苦,永謝榮塗,非但臣心之自畫,抑亦通朝之所共諒。而選部循例檢擬,聖上,過加抆拭,除旨聯翩,嚴旨荐降,而連事撕捱,積犯違逋,前後置對,不足以少贖其罪。而今玆恩宥,尤出常例,圓扉纔脫,召牌續至,而變動無路。又不免坐違,席藁私次,恭竢重勘。聖度如天,罰靳例罷,特敎繼下,辭旨截嚴,諭之以撕捱過中,責之以分義道理。臣雖冥愚,亦有知覺,何敢不有恩命,自速罪戾乎?顧臣情勢,終有所萬萬難進者,玆敢不避瀆撓,復此哀籲,惟聖明,特加愍憐,少垂諒察焉。臣,性本愚戆,涉世昧方,屢叨言地,厚招衆怨,畢竟顚沛,勢所必至,而所遭人言,實爲罔極。其所指意,不但在於一時誣辱而止,必欲湛滅臣身而後已,則在臣私義,杜門謝世,沒齒自靖,方可以服人心而保性命。今若徒恃寵靈,冒居榮次,則世人睢盱,有倍於前。臣身之狼狽,必無餘地,此是臣矢心自畫,而寧被鈇鉞之誅?斷無趨承之望,玆敢走伏闕下,略具短章,悉暴危悃,仰請嚴誅。伏乞聖明,察臣情地之萬分危苦,亟許鐫削,以安私分。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嚴邦憲,千萬幸甚。答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7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公山縣監崔守約。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尹心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持平金相翼,未肅拜陳疏,入啓。宋瓆,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處暑已過,蒸炎尙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已盡於昨日,而微感之候,益臻差愈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之藥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暑感之候,今已快愈矣。 ○洪尙賓,以內醫員gg內醫院g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陳疏承批之後,尙不出仕。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診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兩司闕啓,已有多日,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注書韓億增,稱以越次有違院規,昨日陳疏,今又呈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大政遷就,殊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況批旨開釋之後,尤何撕捱?卽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日違牌,尙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王府多滯久矣。事體決不若此,牌招察任。 ○鄭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不爲應命。非但事體之未安,議讞積滯,殊甚可慮,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宋徵啓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分義道理,豈敢每每撕捱,牌招入直。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徐漸修,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矣,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朴弼正,未及出仕,故不得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八月當十番右部右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一名,五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八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月當十番右部後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九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准二朔立番,七番八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五番別馬隊四十六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八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十四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月十一月兩朔應立前部左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九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木廳來十月十一月,當海西二番三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許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兩朔應立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八月初一日,與後部後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請前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措語見上}}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自有私義之萬萬不安者,三司言議之地,何等淸顯,而兄弟叔姪之一時竝據,斷無是理,況且情病俱苦,無望轉動,連尋請急之單,未免見阻,荐犯違召之科,不卽賜勘,積傷國體,徒虧臣分,其爲悶蹙,當復如何?今臣自處之義,不但如此,一世公議,亦所共諒,而目前僚嫌之掣礙,又添難赴之端,則去就一款,尤無可論。天牌之下,玆不得不隨詣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方引義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身帶憲官,適有法禁間不得不論者,竝此附陳焉。噫,風敎漸壞,法綱漸弛,巫蠱埋凶之變,殆遍京外,淫奸犯倫之獄,多出閭巷。以臣所聞覩言之,司僕判官金彦熙之家,有孽嫂作變之事,符同婢僕,謀害家長者,無所不至,窮凶情狀,狼藉難掩。而所謂沈女,邪性難化,爲計益肆,彦熙之不忍現發,私自彌縫者,雖或得當於處變之義,似此傷倫敗俗之類,不可掩置,所謂沈女,宜令秋曹,卽加糾發,依律重勘也。且臣,伏聞日昨筵中,以關西、秋曹兩獄之關係倫變者,有所詳讞云。世變之無所不有,一何至此,此莫非俗習漸狃,民彝殆斁,而亦由於末世用法,未能尙嚴之致,金浹淫奸之獄,已成斷案,論其情節,萬殺固無惜,而迄今抵賴,特不過頑悍忍杖故耳。王府例刑,亦從以間輟,一任其遷就時日,則將何以有所懲畏耶?另加嚴訊,趁速勘處,恐不可已。而今此秋曹之獄,與浹所犯,亦無異同,本事之得情正法,惟在朝家覈處,而第當初發覺,蓋由於憲隷之從中索賂云。雖以bb此b觀之,法府下屬之任自作拏於閭間者,推此可知。此事干係至重,而猶如許,憑藉禁令,侵虐都民之弊,不一而足,其在懲後之道,不可不重繩。當該憲隷,雖自法曹處置,而伊時行公之憲臣,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宜有以略示警責也。且臣,近伏聞戊申嶺變之初,道伯黃璿,以草溪發兵事,行關本郡,則其時郡守鄭暘賓,以爲賊之强弱,有未可知,不得發兵之意,回報營門。璿之題辭,有曰,當此危疑之際,郡守之不爲發兵者,其心所在,誠不可測云。夫强弱二字,顯有觀望成敗之意,則道臣回題,足以爲渠斷案。而及夫道臣身歿之後,顚倒事實,眩幻聽聞,故豐原君趙顯命,曾任嶺伯時,考見文案,以暘賓之不得正罪,深示痛恨,近來顯命之私書,盛傳洛下云。此事關係至重,不可仍置,宜命王府,亟加究覈,以正人臣,臨急觀望之罪也。噫,世道壞喪,人心斁滅,敗常亂倫之事,前後相望,顧今聖明在上,治化方隆,而猶有此等無前之變者,專由於朝廷之法紀不嚴,四方之風化不行。伏願殿下,益懋政刑之修明,俾盡敎迪之方,是臣區區之望也。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而當該憲臣,罷職,宜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李壽德,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進伏曰,今日,伏見啓辭批答,聖候微感快愈云。卽今處暑雖過,老炎愈酷,伏未知聖候未寧諸節,一竝差勝乎?上曰,近日,夕後至夜深,暑熱愈酷,雖平人,猶難堪,水剌之節,似不如頃,而暑熱少退,則似可差愈矣。興慶曰,在前聖敎,水剌不過二合云矣,如今則幾合進御乎?上曰,僅合餘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嬪宮殿淸心散盡服云,今當更進乎?上曰,五貼後當更下敎矣。興慶曰,頃日劑進湯劑,想已盡御,今日當議定更進之藥乎?上曰,前劑入三貼,昨已盡服,今日首醫診脈後,停進與否,議定爲宜矣。聖徵,入診退後,進伏曰,脈候和緩,聖候感氣,似已和解,湯劑今不必進御矣。姑觀數日,而更進前劑生脈散,未知何如。應三,入診退後,進伏曰,左右三部脈度調均,湯劑今不必繼爲進御矣。頃承聖敎,以達夜暑熱,茶飮自然進御云矣,未知數日來茶飮,亦頻頻進御乎?上曰,水剌時外茶飮,不爲進御矣。信、德履、錭以次診脈後,信曰,脈候雖調均,而猶不如前日之和平,猶似帶闊然,闊是本脈候,姑停湯劑,似好矣。德履、錭皆曰,脈候和平,今不必更進湯劑,而生脈散入麥門冬進御,似宜矣。上曰,生脈散,姑觀五六日,改劑以入,似宜矣。興慶曰,近來連日東風之餘,似有雨意,而尙今不雨,田畓各穀,擧皆被災,前頭西成,漸有失稔之兆,民事誠爲可悶,而卽伏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則本道農形,已辦大歉。且麥凶無前,民間遑急,還上折半,留庫中米太,則不可輕許加給,而至於皮雜穀,則折半留庫,有損無益,尤甚,饑民等處,參酌分給,而三、甲兩邑,則民情,尤爲切急云。竝依其狀啓,使之參量加給,何如?上曰,北路皮雜穀則似不甚緊,依狀請許給,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報狀備局以爲,高山里僉使柳以晉,移拜渭源郡守。今當除朝辭赴任,而高山里亦是重鎭,例有面命交代之規,則差出假將然後,以晉可以離鎭赴郡,而旣非在喪身故之代,假將有難差送云,僉使之代,卽當從速差送,使之交代矣。見今江邊邑鎭,方有詗捕凶賊之事,多般設機,而監司幕裨,有可合任使者,以其人,差送僉使之意,監司有私書相及之事,而兵判尹游,以其人資歷不足,不可循例擬差爲言。苟有利於譏捕之道,則一時資格,亦何必拘礙乎?依道臣所請,以其人差送,恐無不可矣。上曰,其人,果合詗捕凶賊者之人,則資歷雖淺,擬望以送,似宜而然,此不必出於擧條。大臣,旣已陳達,不拘格式,以其人差送事,分付,可也。興慶曰,朔州府使鄭德鳴,褒貶居下後,因陳奏副使朴文秀陳達,有拿問之命。而其後平安監司朴師洙上疏,備陳德鳴貪婪之實狀,廉察之不爽矣。蓋殿最事體,至爲重大,當初拿問,已是常格之外,而況被拿者,自服其罪則已,若自明納供,則必當行査本道,而道臣旣以此陳疏,則寧有擔當其査事之理耶?今此拿覈之擧,終有乖於委寄藩臣之道,外議亦皆如此,故敢達。上曰,當初朴師洙所達貪婪無比者,極其太過。旣已拿囚,則似難處矣。興慶曰,姑未就囚矣。上曰,頃日靈城筵達時,意以爲知道臣之意,而有所陳請,故有拿處之敎矣。道臣,旣已陳疏,不欲當其査事,則事勢難處。頃日朴文秀所達,鄭德鳴拿處擧條,勿施,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尹心衡,持平金尙翼未肅拜,宋瓆,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旣已承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德壽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特敎開釋之後,一向違牌,無意膺命,固已未安,而都目大政之因此遷就,尤涉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韓億增罷職,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命臣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羽良曰,召對爲之,曾有下敎,都承旨入侍。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社稷祭亞獻官,當以正二品差送,而當品中無故之人,絶少,不得已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七月二十六日藥房入診入侍時,朔州前府使鄭德鳴拿處擧條勿施,可也事,命下矣。鄭德鳴,卽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時囚罪人趙榮祿,本以抱病年老之人,重得暑症,頭疼如碎,寒熱交攻,食飮全廢,氣息奄奄,漸至危頓,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洪泰斗,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持平金尙翼上疏,草溪前郡守鄭暘賓,令王府,亟加究覈事,批下矣。鄭暘賓,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礪恩君梅疏曰,伏以我肅宗大王,昔當甲申年間,卽位三十年矣。其臨御之久長,前所罕比,肆惟我景宗大王,以不匱之孝思,仰請稱慶,而顧以肅廟執謙之德,讓而不有,兪音久靳,則此景廟之所以仰陳誠懇,至再至三,徽號之上,雖或姑徐,而隆養之節,卽蒙俯許者也。今我慈聖殿下以姙娰之德,配尊肅廟而母臨八域,洽滿三十禩,則凡所以尊養崇極之典,與肅廟朝故事,同一揆矣。伏想我殿下愛日之誠,必以景廟之仰請於肅廟者,日夜喁祝,而慈聖自撝之性,尙不賜允,擧國臣民之咸懷抑鬱者,爲如何哉?肅廟撝謙之德,非不至矣。而終至於爲景廟感回,則殿下可不思景廟之一請二請,爲今日感回慈聖之道耶?臣無任激切祈祝之至,且臣頃伏聞殿下因重臣之言,命立莊陵記蹟之碑,凡在中外瞻聆,孰不欽歎而感祝也哉?然殿下於莊陵,旣已立碑,則於昭陵,不爲立碑,何哉?豈其往古事蹟,未登天聽而然歟?蓋昭陵,以莊陵之母妣,不幸而際莊陵之事,神道之幽鬱者,殆至六十年之久矣。中廟因太廟之告警,百僚之齊請,特命改封於顯陵,言其事變,與莊陵相仍,考其廢興,與莊陵相始終,創樹顯刻之典。宜先於顯陵,而莊陵,當次之矣,況且中廟復陵之盛節,尙無所記,輿論之歎惜,至今未已。今殿下旣於莊陵,修欠闕之事,則至於顯陵,是次第應行之典。伏願殿下,取覽《顯陵誌》,卽命具事實而立碑,以爲日後傳永之地焉。臣猥忝宗籍之末,今於我慈聖尊奉之節,舊陵寢欠闕之典,竊有所慨然於中者,不避煩瀆之誅,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他宗臣之批,已諭,而尙未能上感慈心,方深抑鬱,慈聖下敎,非撝謙之比,亦難强請矣。顯陵豎碑事,其在事體,不可獨豎於此陵,莊陵豎碑,其異於畿道故也。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無望陳力,而近又傷暑忒甚,委身床席,乍歇旋劇,一味沈頓,備坐次對,懸病不進,今已有月矣。病裏兢悶,無地自容,方欲瀝血籲天,冀解職務,以爲隨便調息之計矣。不意王府新命,廼及此際,此是臣,屢叨屢僨之地,而末梢顚沛,尤係罔赦之案,其得免於重辟,實荷聖度之涵貸。今於時月稍久之後,固不敢仰首覼縷,而若其難冒之義,不一陳暴,則聖明,亦何由照燭哉?念臣,向叨見職也,以湖西放未放啓本之不善議讞,聖敎非常,罪名狼藉。臣訖今追惟,餘懍尙存。噫,朴致遠所坐,雖係不法,其視尹㝚之眞犯,重歇較然。參量情法,或稟或仍,以自期於上禆欽恤之化,下當廷尉之平,而畢竟辭旨極嚴,至令改讞,繼而察臣之不可仍冒,特命遞改。夫觀人好惡,低仰國法,是何等大戾,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萬一。臣於伊時,略暴危懇,仰請重勘,而見格喉司,終未上徹,惶悚耿結,汔玆未已,而至於金吾一步,已作臣永謝之地矣。仰惟聖明,亦必俯賜體諒,而今此復授,寔出意外,天牌荐降,特敎又勤,聖意之不記舊愆,復欲抆拭,臣雖至愚,寧不仰感,而在臣私義,終不敢倣到廉愧,更蹈覆轍,則只有積事撕捱,期被譴罰而已。去就一節,更無可論,而且今疾病沈淹,實無起動之勢,不得不洊犯違傲。臣至此,尤無所逃,玆敢冒死陳懇,仰瀆宸嚴。伏乞聖上,鑑臣情勢之決難復冒,諒臣病狀之無望自力,亟遞臣新授兼帶,俾罪囚無滯。仍許臣從便將攝,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其速行公。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所遭,有萬分必遞之義,無一刻仍冒之理,瀝懇封章,顒竢兪音。伏奉聖批,諭以所嫌之太過,不準所辭,臣誠不勝悶蹙抑鬱,竊不能無憾於日月之明,猶有遺照也。夫嫌固有大小輕重之別,而上之速譴於朝廷,下而遭嘖於具僚,皆屬自己事,雖其大且重者,要不過一疏辨理而止耳。況宰臣所以訟理德鳴者,蔽之以廉問之或爽。其向臣婉曲,猶恐或傷之意,可見,則聖明之視臣所嫌爲微小,而不足過引者,固也。第自祖宗開國以後,卽有監司焉,有殿最焉,其間豈無不肖監司?枉黜賢守令者,而雖公議之稱屈,猶莫敢爲之伸白而行査者,乃所以嚴事體而杜後弊也。三百年來,湊値宰臣之大放膽,臣之大無狀,始有此擧,從今以往,雖有眞箇攬轡澄淸之人,所黜守宰,稍有扳援於朝貴。卽可藉口而爲言,反手而獲伸,是臣由百年而上,等百年而下,俱不免爲爲監司者之罪人,而抑亦上關於國家典章之輕重,則此其可嫌。夫豈一時獲譴遭嘖之比,惟有卽自引去,沒齒屛廢然後,或可以少補於前,而有辭於後。苦心血懇,亶在於此,非爲一己之廉隅而已,夫以體下之仁,容光之明,胡不少垂察於此哉?況臣旣以無人心三字,自矢於前疏,今反因仍盤礴而不去,則又重爲慢君之歸,是亦胡可忍也?臣以菲薄之品,輕眇之福,歷典兩藩,于今三載,享有豐捧,便養老母,恩至厚也,澤至渥也。顧蔑絲毫之報,徒招過溢之災,自今春以來,衰謝益甚,志慮愈昏,言言而錯,事事而乖,咎釁疊積,尤悔孔多。至於今日所遭以後,尤無顔面,可對吏民。廢衙縮伏,一切不敢聽事,循例啓聞之事,亦皆停滯,遠邑赴訴之民。抱狀空回,西土秋早,審災,不容少緩,邊情多憂,巡障,亦不可廢,而皆將以臣之故,後時無及。聖上,只就臣所陳公私大體而揆之,察臣所引之嫌,非出於一時私義,而只欲上爲典章,下爲來世,以身自廢之實狀,則鞶帶之褫,必不終朝,而印符交替之後,道內許多滯務,始可有收殺之日矣。臣,蹇阨此極,疾病更乘,三夏暑濕,長患泄痢,食飮專廢,形神幻脫,脚膝,又復痿廢,轉動亦難如意,殆是死期將迫,寧無生還之願。而亦不可一一陳述,惟望聖明,亟察其情勢之決難蹲據,而卽賜處分焉。臣無任瞻天仰聖,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撕捱之事,業已處分,卿勿過辭,察任。 ○行副司直具聖任疏曰,伏以臣,蠢然一武夫耳。才能智術,旣限於天賦,鈍滯庸愚,莫逃於姿貌。雖使阿好於臣者,極口吹噓,實無寸長之可稱道。獨殿下謬知於臣,曲眷於臣,跡近殿陛則恩顧曠異,名入注擬則除旨聯翩。十年之間,驟致隆顯,爲人臣而受國厚恩者,自不無其人,而豈有如臣之偏蒙洪造,若是異常者哉,斯蓋臣先祖勳庸,顯于王室,列聖以來,存錄臣家,常加異眷,肆我殿下,一以體祖宗之盛意,一以念狐、趙之舊勳,視臣以肺腑之屬,責臣以休戚之誼。是知臣前後受恩,莫非以先之故。不然,以我殿下之聖哲,豈不知臣之庸騃,無一可取,而過加剪拂,一至於此哉?臣嘗自誓於心曰,臣,而負國,罪甚他人,不待官刑,神必殛之,故於任事以後,殫竭心力,夙夜匪懈,或冀其酬報萬一。然以臣不才,量臣所授,內外踐歷,罔非踰分,而至於畿甸督府,地望自別,尤非尋常武弁,所可濫冒,則過福之戒,匪據之懼,尤益凜凜。若將朝夕顚沛,所以纔了賑事,便決歸計,期以卸免重負,少安私心。乃於千萬夢寐之外,膺此摠帥陞擢之命。臣,始也驚惶,罔知攸措,繼以訝惑,不省所謂,夫一國將任,何等重大,而今此擧,而屬之於無才無能萬不近似之臣,此豈但臣之不幸也?實國家之深憂也。蓋臣高祖臣綾城府院君宏,曾經此任,曁于臣曾祖臣綾豐府院君仁墍,祖父臣綾平君鎰,三世戎垣,繼襲勳烈。而乃以臣之不肖,又膺是命,命下之日,人孰不爲榮?而臣獨竦然自懼,如獲大何者,誠以忝累之譏,荒墜之責,必難自免,則在臣計,夫豈如初不承當之爲愈?而顧聖朝用人之方,亦豈不有乖於祖宗量授之規也哉?伏想殿下以爲,與其選於衆,而不得其賢,無寧用世將之爲,可也。而此亦有所不然者,在昔三代之世祿而不世官。實慮夫子孫之不能常賢,則一命之官,猶不宜以蔭補之,況此制萬軍死生之命,佩一國安危之寄者,所托恃,何如,而不問其人,只取其世閥而用之哉?若曰,內外寧謐,無待緩急之才,循次陞遷,不害持循之方,則眞所謂無鼠而養不捕之貓者,是尤豈可乎哉?臣於從前所叨,未嘗不竭蹶趨承,有若分內固有之物者,實出於感恩數怵分義。而今此將領之重,不與他等,則臣豈敢晏然冒受,如前日一府一閫之爲?而朝家亦豈可苟然充數,視之若循序例遷之職耶?違逋之誅,罪止一身,僨誤之患,害及一國,則今臣之不敢承命,實非爲區區廉隅之計也。伏願殿下,亟收萬萬不敢當之恩命,移授可堪之人,使軍國重務,無至久曠。仍令賤臣,隨分自安,復編行間,以爲生死效力之地,不勝幸甚,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此任,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七月二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德壽,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李檥,記事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注書出去,禮曹參判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壽德退出,傳命後還入。尙星,讀,自秋九月齊公孫蠆,至鄭難之不已也。上曰,蔡景侯章,勿讀,可也。尙星,繼讀,自初王澹季卒,至使次己位。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子産使都鄙有章,至所謂有禮也。上曰,承旨讀之。德壽讀,自鄙人游于鄕校,至謂之有威儀也訖。尙星曰,公孫蠆等,放其大夫於北燕,推此可見齊之無政也。生殺黜陟人君之所專,而公孫蠆等,以其國之大夫,無君命而乃敢放其國之大夫,其時齊君臣之分,可謂紊亂無餘地矣。若魯曰,都承旨旣入侍,使之講論文義,似好矣。上曰,都承旨與他參贊官,有異文義,別爲陳白,可也。德壽曰,《春秋》經則聖人所作,而左丘明,作傳詳備,後世,只取其傳,而元不着念於經,是甚慨然,《春秋》,是聖人大用力處,筆則筆,削則削。當時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則其爲萬世大經大法,爲如何哉?今世之人,專昧作經之大旨,而略略看過,至於《左傳》則味其文辭之該備,而確論bb之b有倍於本經,誠宜着意於經文,究尋其宗旨,而不可泛然看讀也。上曰,參贊官之言,是矣。德壽曰,天王,殺其弟佞夫,此等筆法,甚嚴。此雖非王殺之,而群臣以櫽括之故,殺佞夫而王不之禁,則殘骨肉之罪,在王,故夫子筆法,如此,所當理會處也。《左傳》,異於經書,雖曰浮誇,當時列國之事,歷歷可考,鄭,列國之小國,而所以介秦、晉之間,而不亡者,以子産之功,居多,而子皮,辭其位於子産之故。當時諸侯之不敢加兵於鄭者,專由於其國臣僚之和睦,子産雖賢,子皮若不知賢而讓位,則子産,何以爲政乎?此其推賢讓能,共相寅協之致,以此觀之,今日臣僚之間,不相和睦,已成痼弊,唯以忌克爲事,妬賢嫉能之習,擧皆滔滔。若使我國,處於春秋列國之間,則其不被隣國之所侵侮,而僅僅支持者幾希矣。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抵爲國之道,人和爲上。誠宜有以警飭臣僚,俾思所以共相和協而後,方可以做國事矣。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尙星曰,鄭得一子産,而猶能保其國息其民,都承旨,俄以不能和睦,歸咎於臣僚,而臣則專欲責勉於上躬,殿下有堯、舜之資質。苟能加意於誠正修齊之工,推之以及於朝廷,則不難致都兪吁咈之美,而濟濟賢才,可以布列於朝矣。豈特一子産而止也哉?上曰,所達,好矣。德壽曰,子産才具,非但可用,有一言,可以服人心者,其答然明之言,曰所善者,吾則行之,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然明,則以論執政之故,請毁鄕校,而子産,則猶恐人之不議己也,豈不賢於人乎?諸葛亮,治蜀每以勤政闕違爲戒,其與子産之言,略相意同,有可見爲國公平之心矣。游鄕校章,此子産之好處,爲君人者,所當玩味其言,思所以體而行之者也。上曰,當留意焉。尙星曰,十五板子晢,好在人上,莫能相下,此槪言子晢之病處,而亦可爲後來鑑戒處,人之病痛,莫大乎自是好勝。若能疾此等病處,則可謂知恥悔過,而終古人臣之不疾此習者,鮮能免敗亡之禍。此非但人臣爲然,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亦宜人主之所當飭礪處。苟或自尊務勝,輕蔑臣下,則直言忠規,何由而進之?而自以爲是,在下者,莫敢矯其非矣。誠宜虛己下人,屈用群策然後,可以有爲,大舜有大焉。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宜所取法者也。上曰,好矣。若魯曰,十六板晉漢夫人之事,極其細瑣,未知何以載於傳也。上其老人之言,以文義見之,非實不知紀年而言也。尙星曰,以正月甲子言之,則至三月癸未,一甲已回後二十日矣。若魯曰,自乙巳至戊午,爲七十四年,而七十三者,以甲子而言也。三之一者,三分六甲之一也。上曰,以其窮究而言之矣。若魯曰,師曠,隱君子,而編於卒伍,不能見用,可謂知人之難矣。上曰,然矣。尙星曰,趙武,賢大夫,而如師曠之賢,終不能見用,實未可知矣。然以季武子之言觀之,亦可知趙武之招賢讓能,所以爲賢,而晉平公之繼伯有由然矣。晉末可婾,專在於用人才,推此而言,國家之治亂,其不在於用人之善否耶。若魯曰,俄者,都承旨所達,知賢讓位,臣僚和睦之言,誠是矣。所謂大臣者,以人事君,而得賢爲上策。若値政亂國危之時,尤宜急於求賢,此諸葛亮、管仲之所以見稱以王伯之佐,而相業,有足可觀者也。大抵用人之道,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不必求具備之才而用之,常謂其國,無別樣賢才,而不用焉,則實無用人之時矣。人才雖曰眇然,但於其中,取其稍勝者,而用當其才,則是謂得人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觀此趙武之用人,亦非求備而然,伯、瑕、史、趙,亦各有一能之人,而非全備者矣。尙星曰,頃日召對時,臣與吳瑗,各陳好惡相殊之言,而今此金若魯,又以取其中稍勝者,有所陳達。今日用人之道,毋論色目之如何,自銓曹,別使廣取而收用焉,則庶可合於惟才是用之道矣。趙孟,不過當時稍勝者,而敵國,猶以未可婾爲言,用人之道爲如何哉?上曰,趙孟之賢,而猶維持國勢,況賢於趙孟者乎?尙星曰,聖上,每嚴禁黨議,染於黨臼者,一斥而不用,而此有不然者,人見不同,如人面之不同,雖父子兄弟之間,各有所見。其中是者用之,則非者自退,有文翰者任之以文翰,有政事者任之以政事,用人才之道,當示以大公至正之意,不可少有所偏係,而卽今私言橫流,人才眇然之時,豈可全然取人於論議之外,而別求何等人才乎?古語云,天生一世才,終了一世事,臣頃以楚材晉用之意,有所仰陳,而今又因此別有加勉者,所謂勞於求人,逸於用人,此誠切論也。人孰無私意,而人君,諄諄誨諭,則漸歸於公平和協之域,宜不必拘於彼此黨臼,而惟才是求,各適其用,是區區之願也。上曰,上番之言,好矣,而所達,猶有未穩而難行者,人見不同,如人面不同云者,誠是矣,而必知人見之同,而欲用之,則此格物致知之事,猝然難行矣。都承旨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之言,正以忖予意,予所以先之以同寅協恭而後,方可惟才是用者,有所見而然矣。若不同協,而以惟才是用爲道,則所好之人,以不才爲才,所惡之人,以才爲不才。人見如人面不同,亦有不然者,所謂甲乙之議,則雖或不同,不害爲友師相規之道。而卽今人見之不同,則與此有異,如氷炭水火之相懸,在上者任他其弊而不爲嚴防,則將至於君不君而臣不臣,別有擧直措枉之法然後,少有所鎭定時義矣。尙星曰,上敎所以抑黨議者,誠是矣,而所謂黨議,齊其不齊,同其不同,可謂寅協,而此亦難行,雖以入侍臣等言之,臣意不必如下番之意,下番之意不必如臣之意,豈不難乎?上曰,此不必專爲苟同而言,所見皆同,古今安有如許之國乎?尙星曰,大抵爲國之道,不出於人才,而人才之外,尤有急務,卽今在朝在野之人,習尙委靡,元氣消沮,誠爲慨然。若使如晉國人物見之,其不爲叔向輩之所侮者幾希矣。上曰,上番之言,是矣,而近來實無鎭服人心之道理。頃日,惟故領相及豐陵,有所下敎矣。豐陵在時,猶不知其爲人之,如何矣,以今想像,則其政注之間,實有以厭服衆心矣。其二人,猶多不足處,而爲國之心,人皆知之,故人心皆服,亦非謂賢於古人而然也。以此言之,服人心而後,可以做事矣。若魯曰,染於黨臼者,雖甚可惡,而若可用之人,則雖有此等病痛。宜置其黨議而用之,似甚無妨,黨議,自黨議置之,而人才,自人才用之,則豈不妥當乎?上曰,此言有若鉗封群下,而予意則已定,置黨議而用,誠不可矣,予決不爲是矣。若魯曰,唐、虞之時,野無遺賢,今若以儻套,置人才不用,則豈不有歉於古昔求賢之道耶?上曰,舜擧八元、八凱,而驩兜、共工之輩,則棄而不用,兜、共亦非無才者,而靜言象恭之故,聖人,猶施放流之典,豈其以有才,而混於元、凱之中耶?尙星曰,若超於儻臼者,擇而用之,則卽今求人之道難矣。槪洪領相、趙豐陵,可謂超於儻臼,必求如二人者爲政,則庶可以調和彼此而有其效矣。上曰,予之意,非謂超於儻臼而後,必用之,上番所謂人才各適其用者然矣。俄者,以故領相、豐陵之言,已有所下敎,槪豐陵則凡於用人之際,亦有一段規模矣。若魯曰,豐陵府院君,自爲士時,至爲將相,爲國之誠,槪有之,局量雖未大,而頗有固執規模,而洪領相則自堂下,至拜相,於彼於此間,終不顯著,以此爲一生規模,相業則別無可言者矣。上曰,兩人心事,猶未知之,而竝立爲相,今後有所覺得者矣。兩相旣歿之後,不覺爲世道淚下,予之固執之意,恐或不行,所以有十九下敎者矣,十九下敎,亦以無二人之故也。上番所達,必求如二人者,誠好矣。豐陵在時,猶不知其規模之如何矣,以旣歿之後見之,實無如豐陵者矣。尙星曰,規模雖未遠大,而所執則誠有之,臣,曾與豐陵,同爲銓曹堂郞時,見其頗有固執矣。上曰,其固執確處有之矣。尙星曰,確處雖有之,亦不無病處矣。二十四板子産,使都鄙有章,從政一年,輿人以猪衣冠,伍田疇,至有欲殺之意,而及三年而後,又以有子弟有田疇,稱頌不已,唯恐或死。蓋子産之治尙嚴,故其民,初則不便,末乃稱德,以此見之,末世治法,亦必尙嚴而後,可致一時之治效。聖王治道,豈必以子産爲法?而卽此觀之,其治國規模,誠不無可取者,誠宜法子産之善處而用,其治法,似有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自無無弊之政,子産爲政之初,鄭人,皆怨曰,孰殺子産,三年而後,民又誦之曰,子産而死,誰其嗣之?此可見作事謀始,不可不用一切之規,而亦可知子産爲政之要矣。尙星曰,爲政之道,所宜慮始而慮終,子産,始不避輿人之怨謗,而終能成其治效,此不但子産治法之可觀,亦可見其時人君之任之不貳矣。上曰,輿人,皆有欲殺之心,其怨咨,可想矣。鄭君,雖不殺,而必因民怨而去之,而三年從政,治體有成,亦可謂難矣。若魯曰,雖有子産之賢,其君,若不委任,則無所施其治法。蓋爲政之道,專在於委任之如何。金宗瑞開拓六鎭,亦由於世宗朝委任專一,不撓衆議之致。其時毁宗瑞者,非不多矣,而一意委畀,終能成功,此宜今日之所取法者也。上曰,予意豈不欲委任臣僚,而近來廉隅太勝之故,每因小事爲嫌,而辭避紛紜,雖欲委任,而有不可得矣。德壽曰,聖人之泛愛衆而親仁之言,有可以譬諭於讀書之處。今此《左傳》列國之事,汗漫多可考處,此如泛愛之類,而其中最好處,不可不各別玩味,此則所謂親仁之類也。如毁鄕校一章,所宜不如他章之泛泛看過,而最可詳覽處也。且經書、《史記》之看讀,猶醫書中拈出方藥而進服,若但講說好處,而不思所以體行,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此所謂見醫而已,而不服當藥之類也。如子産之好處,所當玩味而見之,其言,有以自熟於己然後,方可謂之讀書之效矣。非但此《左傳》爲然,於聖經、賢傳,深味其旨意,必思所以服膺體驗焉,則其爲裨益之道,不旣大矣乎?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尙星曰,子皮欲使尹何爲邑,子産曰,少未知可否,此與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路使子羔,爲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兩章文義恰似,卽今用人之道,亦如是焉。如臣不才,早竊倖第,未經事變,而歷試內外,實犯子羔之戒,居常愧懼矣,今因文義,尤有所不自安者矣。臣,旣犯此戒,不暇論及他人,而近來早登科第,以門閥驟進,自三司,至于廟堂者,不知其幾人,此宜使之經歷事變,諳鍊治體而後,方可合於廟堂之任矣。上曰,所達是矣。當加意焉。若魯曰,子産不毁鄕校之意。蓋欲使執藝百工執事之類,皆得論列政治之得失,採取群言而用之,此與立誹謗之木,相反,子産之得人心,專出於執衆善而得治體之要道矣。古人所以憂治世危明主者,蓋無所忌諱而然,若立誹謗之世,則必皆畏縮,而以言爲戒,雖欲直言讜論,何由而觸世諱犯言遜之戒乎?誠宜恢張言路而後,有以來諫而無蔽塞之患矣。上曰,優容而進言者,此正待文王而興者也。不待文王而興者,所謂豪傑之士也。若魯曰,士氣雖激,而扶奬之,臺言雖峻,而嘉納焉,則忠規、直言,不期至而自至矣。聖敎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豈易乎?上曰,然矣。補闕、拾遺,是臺諫之職也。隨事論列,則予豈不聽納乎?若魯曰,補闕、拾遺,殿下雖聽納云,而天威之下,實難陳暴其所蘊之萬一,雖罷職薄罰,猶懷疑懼。故近來避臺地,如避陷穽,少有所言,則或歸之倘議,或斥以過激,大則罪逐而年久不釋,小則斥罷而不卽甄敍,試以閔瑗事言之,以燁、㙉遺漏事坐罷,此不過微事而點下不敍。洪啓裕則以救申晩事,至被譴罷,而申晩旣敍之後,尙未蒙敍,誠未知聖意之所在也。上曰,申晩則猶經營而爲之,而洪啓裕則欺予特甚,予墮其術中,予何不處分乎?救申晩而恐或人之不知。又以申致謹事,畢陳於所懷必欲立脚,渠何售此等之習乎?近來新進之必欲立脚者如此,槪其意自謂不如是,則不可以立功,諺所謂超峴者矣。尙星曰,啓裕之疏,槪出於用意矣。若魯曰,啓裕之事,若以言議過激而責之,則無妨,而至於用意而爲之云者,則臣實未曉也。啓裕,是故參判禹傳之猶子,則投合立脚等語,實有不然者矣。上曰,公眼見之,則或是或非,而至於此,啓裕則予實知其出於立脚而然矣。原啓中申晩、申致謹事,一章之內,用二手段本言議,予未知其爲何矣。三覆時,始見之,或意不爲此套矣,不過月餘,甘爲本義,此何意耶?雖不爲此啓,必欲立脚,則豈無可爲之事?而立身初頭,甘爲此習,予爲其所欺矣。若魯曰,啓裕初無立脚之可言,而李宗城,歸之於改頭換面之類,誠極曖昧矣。本是洪禹傳之猶子,則用意立脚云者,豈不無謂之甚者乎?尙星曰,啓裕雖是禹傳之猶子,而未決科時,色目未分明,故宗城,亦有所云云,近來色目未分明,則必欲立脚自現,亦成弊風矣。若魯曰,啓裕之伸救申晩,非則非矣,而申致謹事,非出於用意矣。上曰,洪啓裕背叛之言,有誰臺諫言之乎?若魯曰,此,金尙重之疏也。其疏所言,實不穩當,啓裕,乃其叔之姪,初無論議之可疑者矣。上曰,啓裕,眞古所謂鄕愿之類矣。尙星曰,啓裕之事,臣言,與尙重一般矣。上曰,若如其尙重之疏語,則投降納叛之類,尤無可觀矣。設不如尙重所言,其決欲用意,則予已知之矣。禮判,尙不來待耶?注書催促,可也。壽德退出。尙星曰,日昨南泰良處分,終爲過中之擧矣。泰良,若於莫重敎書,未卽製進,則責勵之罰,何所不可?而至以知製敎勿爲擧論事,有此下敎者,豈不有乖於待帷幄之道耶。顧今館職之行公者,不過若而人,而泰良,又有此所遭,將致撕捱,固知聖意不過出於一時飭礪,而此敎未及汗前,則泰良,亦難行公於館職。若以處分過中之意,仍命還寢,則渠豈敢以君父未安之敎,更爲引嫌乎?臣旣知其過中,故前已陳疏,而復此仰達矣。若魯曰,臣於南泰良,嫌不敢言其是非,而至於知製敎勿爲擧論之敎,誠未免爲過中之歸矣。上曰,南泰良事,不過飭礪,而予亦知其過中,儒臣所達,又如此,前日下敎則還寢可也。壽德還入進伏曰,禮曹參判,姑未入來,方又催促矣。上曰,少退待,禮參來詣閤門外,更爲入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參判洪鉉輔引見,禮曹參判洪鉉輔,都承旨李德壽,假注書李壽德,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禮參進來,鉉輔進前。上曰,向來,雨澤頗洽,稍有豐登之望矣。自今月以後,不雨洽滿一望,而東風連吹,雨意漸邈,田畓各穀,必盡焦枯。言念民事,極爲可慮,欲下祈雨之命。而八月只隔數日,在前如此之時,亦有祈雨之前例乎?鉉輔曰,向時五六月旱災,猶不至大害,而卽今鋤後之旱,最是農家之大禁,民事誠爲切迫,而異於移秧之前,如此節晩之時,似無祈雨之前例。故臣俄承命,來詣閤門外,略考《祈雨謄錄》,則七月有之,而八月則無之矣。上曰,卽見嶺伯狀啓,則本道亦旱甚,方行祈雨祭云。旱災如此,虔禱之節,不容少緩,卿當更考前例入達,可也。鉉輔退出。德壽進伏曰,臣於前年八月,赴松都任所,今春遞來後,今始入侍,故敢以松都事,仰達矣。松都,卽前朝所都,其時人才之盛,非我朝所及,而國初則松都之士,皆被禁錮,後來稍稍通用,而筮官者甚少,臣,考見《靑衿錄》,則儒生至於三千餘人,可謂盛矣,而皆不免空老。朴師益,以一府人望,差出分敎官一員,以爲士子入仕之階梯,然六十朔後,始許入爲京參奉。又六十朔後,始出六則苟非壽長之人,恐難未死前出六矣。以此言之,況其居後者乎?百年之內,數三人入仕,亦恐未易,誠可愍矣。判府事徐命均,爲留守時,陳達榻前,請間間收用,而迄無實效,臣意雖不能每年調用,若數年之間,收用一人,以此爲例,則可以大慰松都人士之心矣。且松都武弁之數,比儒生,不啻倍之,而亦多可用者,其弓馬之才,勝於京中諸武。而將校等,仕滿後,則受久勤文狀,上京,而自本營,輒汰其名於案中,卽出其代,故兵曹若不收用,則彼此兩失,便爲無歸着之人。其流來之規,大異於京中諸營,此似由於不無久梗在後當任之人也。松都人,極多老壽者,將校之有老父老母者,十居八九。雖除邊將,必不赴,其赴者絶少。若飭兵曹,俾於每都目,依京軍門,一體收用,則豈不善乎?上曰,曾前旣已飭礪,更令,申飭于吏、兵曹,可也。德壽曰,臣又以松都事敢達,松都人等,數年前,貿米於湖南之康津,船運之際,爲本邑縣監所奪,盡歸賑民之資,或呈訴該廳,或上言駕前,而至今不得受出,當初縣監之全數奪取,未免失着,朝家又不還報。使小民,失業遑遑,誠非事理之宜。臣於遞歸之時,民人等,擁馬呼訴,縷縷不已。渠輩口,雖蒙朝家之償給,以其時則數載之久也。以其價則前後市直懸絶,其爲落本,已不少矣,況全不給者乎?臣,今日到閤門外,得聞全羅監司狀請,秋成後徵出於其時饑民以償云。所謂,饑民,流散必多,設令生存,還穀,亦難捧,況此私穀乎?朝家則推諉於監司,監司則推諉於饑民,是終無可償之日矣,事理豈可如此?該廳,財力不足,則流伊償給。雖限以數年,恐不可已,如此而若猶不足,則松都,有會後還穀秋捧,取其耗而補給之,亦一道也。上曰,頃日靈城陳達時,有可償之道云矣,尙不劃給云,令該廳,更爲稟處,可也。鉉輔進前曰,臣退出閤門外,更爲詳考謄錄冊,則八月則雖頗行祈晴祭,元無祈雨祭設行之前例,七月則以近例言之,肅廟朝甲申、辛卯兩年,設祈雨祭矣。上曰,此實祈晴之時,而非當祈雨之時矣。卽今,似不無雨意,姑待今明更下敎,而八月祈雨祭,旣無前例,則令本曹,問議于在京諸大臣,而稟處,可也。鉉輔曰,俄者承命,來到閤門外,而聞之,則同爲入侍之傳敎,出於早朝召對進講前云,而因院吏之不卽傳通,俄始來詣,極爲惶恐矣。上曰,注書出去傳命,而如此遲滯,何也?鉉輔曰,注書則出卽傳命於院吏,而院吏,不卽傳通之故,致此遲到矣。德壽曰,注書卽爲出傳禮曹參判同入之下敎,而因院吏之稽緩,致令宰臣,俄始來詣,院吏之罪,臣當從重科治矣。臣又有惶恐稟定者,臣不幸有聾病,固不當入參近侍之列,而前後聖敎,旣出格外,故臣,感激恩私,他不暇顧,玆敢屢陪耿光,而筵中上敎與諸臣奏語,漠然不知其云何,臣之聾病實狀,雖聖上之所知,而筵席事體,則苟艱莫甚。入侍時上敎與諸臣奏語,注書傳通于臣然後,臣可以知其爲某事,而此又若無目。上下敎之事,則注書之每每傳語於臣,亦不無難安之意,別爲下敎於注書,使之傳語於臣,未知如何。上曰,卿之重聽,予所詳知,卿入侍時,曾有所傳語之敎矣。自今以後,卿入筵中,則注書每每高聲傳語,使之聞知,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南原縣監尹得莘。 ○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尹心衡,持平金尙翼,未肅拜。宋瓆,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連日違牌,無意膺命,議讞積滯,殊甚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尙賓曰,召對爲之。 ○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必寧曰,大司諫金始炯留待。 ○又傳于必寧曰,前嶺伯引見。 ○禮曹啓曰,今七月二十七日,禮曹參判洪鉉輔引見入侍時。上曰,向來,雨澤頗洽,稍有豐登之望矣。自今月以後,不雨洽滿一望,而東風連吹,雨意漸邈,田畓各穀,必盡焦枯,言念民事,極爲可慮,欲下祈雨之命,而八月,只隔數日矣。此時亦有祈雨之前例乎?禮曹參判洪鉉輔曰,七月則有祈雨之例,而八月則無可考前例矣。上曰,八月祈雨,旣無前例,則令本曹,問議于在京諸大臣,而稟處,可也事,命下矣。問議于大臣,則奉朝賀閔鎭遠以爲,今年年事始雖少旱,旋得大霈,百穀向茂,豐稔可期,中外人情,擧皆欣欣矣。忽自十數日前,雨澤久閟,凄風害穀,已斷登熟之望。今雖節晩,如或得雨,則庶可救其一分,而風氣猶獰,雨意邈然。臣聞人君,父事天,母事地,父母示威怒之色。則爲子者,惟當至誠盡孝,以期感悅,何可以節晩,而有所怠忽也哉?且臣,伏見《名臣奏議》,宋孝宗時,楊萬里上疏曰,《洪範》曰,恭作肅,肅時雨若,蓋恭肅者,謙而不自盈,卑而不自高之謂也。卽天道下濟,天氣下降之理也。是以,爲時雨之證,又孝宗,嘗以久旱,齋居請雨,一夕而應。劉洪進言曰,陛下誠心感格,其應如響,隱微之間,纖芥之失,其應,豈不亦猶是乎?臣願陛下察此而益謹其獨。此兩言,殿下於今日,恐宜益加體念也。且《名臣奏議》,敬天災祥兩條,多有不待祈禱而得雨者。若令儒臣,別爲抄出寫進,以備觀省效法之地,則實爲修省之一助,伏惟上裁,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以爲,近日以來,東風連吹,旱氣斯酷。若此不雨,穡事將判,祈禬之擧,誠不容少緩,恐不可拘於前例之有無,而有所持疑也。伏願斷自聖衷而亟行焉,伏惟上裁。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見今旱暵踰旬,凄風連日,田畓各穀,擧皆被災,而況早稻發穗,晩稻胚胎之際,酷被枯損。所謂鋤後之旱,農家之所最忌,旱旣太甚,望雨切急,則祈雨之擧,不容少緩,八月之無例,似不必拘礙云。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雨暘時若,惟望其登,亢旱若此,東風愈緊,其聞風聲,心焉如灼。若今不雨,生民奚爲,此時祈雨,豈拘常例?況《麟經》,書八月大雩。杜註曰,旱也,豈可少緩,此時祈雨,旣非恒例,亦豈可循其常例?躬將微忱,親祈社壇,其令儀曹,不卜日,以三十日擧行,閔奉朝賀末端獻議,切實,亦令弘文館書進。 ○必寧啓曰,今三十日社壇親臨祈雨祭事,命下矣。自今日,諸承旨當爲齋宿,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羽良,皆已申退,所當竝請牌招齋宿,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牌招。 ○又啓曰,明日社壇祈雨祭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及再明日祭罷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彦燮啓曰,今此社壇親臨祈雨祭祭文,大提學,當爲製進,而時未差出,藝文提學申昉,卽爲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近來社稷祈雨親行時,侍臣節次,及前後部鼓吹,竝爲減去矣。今此社稷祈雨親行時儀注節目中,侍臣鼓吹,依前例不爲磨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三十日社稷祈雨親祭時,二十九日出宮吉時,令日官推擇,則同日巳時爲吉云。以此時擧行,何如?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祈雨親祭時,自上逮至諸享官,例有散致齋之規,而今此社稷親祭,只隔二日,散齋則勢未及擧行。自今日殿下別殿致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惟啓享祀事,諸享官近待之官應從升者,竝自今日,宿於本司,致齋一日於享所,陪祭百官諸衛之屬,守衛壝門者,各於本司,淸齋一宿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尙賓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旣已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二單,李德重、金尙魯。 ○傳于彦燮曰,吏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淸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未肅拜,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以申思喆,爲禮曹判書。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使gg僉知中樞府事g權益淳戶奴呈狀內,上典,重得泄痢,沈淹數年,已成痼疾,症情危劇,形神澌鑠,旬月之內,斷無復起之望,卽爲啓遞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秉常、柳純章,付副護軍,以許逅付副司正。 ○彦燮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執事,不可不淸齋,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闕門又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本職撕捱,已涉太過,莫重執事,豈可苟差,特敎之下,若是違牌,分義所在,豈容若是?君父方以爲民焦于心?而爲臣子者,尤豈若此乎?齋宿事重,何拘三牌,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使之齋宿。 ○傳于必寧曰,吏判、禮判,承牌來詣,使之齋宿於朝房,待明朝肅謝牌去來,申飭,承牌來詣後,卽爲啓達。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戶曹正郞申思建呈狀內,矣身病情危篤,難以時月差歇。當此卯酉,申飭之日,虛帶職名,久曠公務,實多悚悶,急速入啓處置云。申思建,旣有身病,屢呈辭狀,不爲行公,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必寧曰,當此淸齋之時,其宜留院,公事混入,其涉不察,當該承旨推考。 ○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社稷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本府留司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新除授參上都事韓師益,自長水縣任所,時未上來,無以推移備數。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祈雨祭擧動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佐郞鄭益河,居中之代,有難等待其大政。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安復駿爲兵曹佐郞。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社稷親臨祈雨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命臣以漢城府言啓曰,近來,法綱解弛,勢家奴子,及無賴輩,各廛物貨,肆然亂賣。使本廛市民,坐失其業,朝家之申飭,非止一再,而法府之每每出禁,亦有弊端,故使廛人等,執捉來告,依法處置矣。日昨綿紬廛市民等,執捉亂賣人來告推問,則無辭遲晩,而援引物主。故所謂物主十月之母弟,推捉則兩班金應弼、柳文模爲名人,多發奴僕,裂破牌字,毆打差使,仍奪物主,終不出給,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而置之,則法府禁令,無以施行,國役市民,無以聊生,不可不嚴加徵治,以杜後弊。所謂金應弼、柳文模等,令該曹,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羽良,以刑曹言啓曰,因臺疏謀害家長罪人沈女,令秋曹,亟加糾發,依律重勘事,命下矣。昨日定刑吏推捉,則沈女方在於其同生娚前萬戶希賢之家,而稱以下鄕,拒逆不現,捉得其婢推問,則今日朝食時下去慶尙道善山地,夕當止宿於板橋站云。臺疏請罪,嚴命旣下之後,知機逃匿,亟爲駭然。此實出於希賢設計故匿之致,而係是朝官,臣曹不能推捉督現,令金吾拿問,使之刻期現出,何如?傳曰,允。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新授銓任,理難冒出,區區血忱,只願早賜變通,昨上辭本,未蒙矜許,繼又召牌荐降,特敎至嚴,諭之以開釋,責之以事體,臣誠惶悶抑塞,益不知所出。噫,此時此任,聖意之非偶,臣雖愚迷,亦豈不知?或者以臣爲可以奔走周旋於我聖上彌綸保合之治。而不惟臣,望輕誠淺,無以鎭浮議而孚衆心,試可前日,立致顚沛,有不可再誤而已。況今世道朝象,比之頃年,又未知落下幾層。自夫一二先輩純忠赤心爲聖上同德之臣者,不幸相繼淪亡,而衆無所湊泊。物情,轉相睽阻,自外面觀之,雖若可以朝暮和平,而伏莽之戎,按劍之怒,固已左右耽耽,以聖上宏遠之慮,未始不加意於漸磨鎭安之術。而其所擧措而扶抑之者,未必一循天則,則又不免東罡西倒,殆似破屋之禦寇,此其勢終必至於乖離泮渙,莫可收拾而後已。臣於此,不能不息望於皇極,囚舌於時議,而至於銓衡之地,又主用捨之權,則雖得宿德重望至公血誠而任之,尙恐其不能平物我而齊異同。顧乃以如臣孤立無援,已試蔑效者,欲責其調劑之任,而使當其決裂之勢,則是必早晩狼狽之不暇,當何以稱塞委寄之萬一哉?此所以自附於古人量入之義,寧被違傲之罪,而不敢爲冒進之計,斷斷自畫,不專以一身廉愧而已。玆冒瀆撓之誅,申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俯賜體諒,亟命遞改臣新除銓職。仍令攸司,重勘臣前後積逋之辜,俾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冢宰之任,不可久曠,莫重執事,其可不備?卿須勿辭,卽速行公。 ○掌令權相一疏曰,伏以臣,祗奉本月初一日聖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繼有乘馹上來之命。臣,屛伏遐鄕,沈綿床席,久絶榮塗之望,而獲蒙銓曹擧以備擬,聖上,特加記念,復使濫廁於侍從之列,臣誠萬萬悚蹙,不知所措。草野微末之蹤,疎愚無能,旣無以仰備於使令,亦不足有無於朝廷,而誤恩牽復,及於意望之外,此莫非我殿下曲賜陶甄,不棄疎遠之聖德。臣,感激涕泣,罔攸報答,祗欲蒼黃趨召,更瞻丹陛,一謝而退,死無餘憾,而第臣於臺職一款,有決不可進之義,玆事曲折,聖上,亦或記省而不忘矣。臣之疏救金{{?|⿰亻政}},非有毫髮私心,祗是居在同道,詳知其眞實冤枉,而金吾査事,究竟與否,遠莫能探問,故未免徑先論救,臣之罪誠大矣。諫臣之請罷亦宜矣。幸蒙聖度寬容,略施微罰,而伊時一儒臣,不免爲本來習尙口氣所使,分踈詆辱,極其狼藉。今於時移事過之後,臣不欲追提備陳,仰瀆聖聰,而但緣此二事大段貽羞於臺閣重地,臣誠愧悚,如無所容,杜門省愆,歲月許久,而尙有餘懍,更何敢强擧顔面,晏然復入乎。自己之喪廉沒恥,固不足恤,而奈公議之嗤罵譏斥,有所不容,何哉?愚臣迷滯之見,心實自畫,雖萬被誅戮,更無所避。且臣有心腹難醫之疾,漸成沈痼,若少勞動,則輒復增劇。故靜伏調攝,僅度時日,而暑濕所傷,泄痢兼發,飮啖全廢,眞元大陷,有朝夕奄奄之慮者,已浹數旬,末由扶曳登道,進伏闕外,恭竢處分。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不得不略暴危悃,因縣道封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實情,有萬分難進之義,憐臣實病,無一分自力之望,亟削臣所帶職名。因命銓曹,勿復檢擬於他日,則臣生爲太平之氓,死作結草之鬼。臣無任瞻天望雲震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若魯讀,自昭公元年,至乃出見之。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鄭徐吾犯之妹美,至及雍乃復。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年,至鄭印段如晉弔。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三年,至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夏四月,鄭伯如晉,至姜其危哉。若魯曰,楚公子圍聘鄭事,婚姻,人之大禮,而列國風習,猶以權謀行之,外托婚姻,而有襲鄭之意,故子産,先知其謀,請墠聽命,而子圍亦知有備,垂櫜以入,莫非譎詐之事,無可道者矣。至於趙武之答祈午以信之一字爲言。蓋令尹無信,而諸侯不信,故趙武則欲其以信爲本,引《詩傳》不僭不賊,鮮不爲則而歸之於信,蓋爲國之道,唯信爲大矣。瑗曰,趙武自知力不能制楚,故發此能信不爲人下之言。蓋亦强說,而爲國之道,實莫大於信,雖無兵食,不可無信,故孔子答子貢曰,去食去兵,而民無信不立。朱子註之曰,此非子貢,不能問,非聖人,不能答也。以此觀之,信之道,顧不重歟?若魯曰,交隣之道,亦不可無信,而列國,專尙權詐,不知信義,朝盟夕渝,戰伐相加。其時以信爲言者,只空言而已,不知其踐其言而行其實矣。瑗曰,交隣國之道,無過於信,而人君接下之方,使民之道,亦不出於信之一字,無信則上下不相孚感,而禍亂,必隨而至,然必須誠意充積於中,自燕閑幽獨之中,以至發言出令,無一毫不實然後,方可謂有信矣。此等處,伏乞深加省察而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公子圍,敢爲人君之威儀,而至於設服離衛,則實出於無君之心,而穆子以美矣君哉,言之者,可評矣。上曰,美矣君哉者,非譽之也。乃譏嘲之語,其下子家所謂,不亦可乎者,亦同此意也。瑗曰,子羽所謂當璧云者,楚共王,有寵子五人,而莫適所立,埋璧於太室。使其子拜之,而將以當其璧者,定爲嗣,而子圍非當璧者,故子羽之言,如此矣。第八板魯之穆子,以爲我以貨免,魯必受師,必欲以死自當,臨患不忘國,眞忠臣也。人臣,苟有至誠純忠,則雖隣國,亦感動,故晉之趙武,固請於楚,而免之矣。上曰,穆子固忠矣,而趙武,亦賢矣。若魯曰,出不逃難,臣子之節,故尙有感動隣人之效。爲人君者,居常褒崇其忠節,則自有激勸之道矣。瑗曰,趙武褒揚穆子,以解於楚者,語多婉曲而明備,宜乎楚人之感而從之也。上曰,書之故,看來似易,而其所救活之際,可想其用心之辛苦也。瑗曰,第十三板美哉禹功,明德遠矣者,非趙孟所敢當。故不得不以謙遜退托之辭,答之,亦非異事也,而劉夏,乃以神怒民叛爲言者,實不襯當。蓋左氏,見趙武卒於是年,故爲此等言而實之,如鍼子所言,亦此類也,正所謂浮誇處也。上曰,子産,賢矣,而使女擇焉云者,可怪。若魯曰,使女擇焉,非子産使之,而其所處之者,未知得當矣。上曰,子産,旣曰,惟所欲與,則此非子産使之歟。蓋其所爲,無非伯道矣。若魯曰,孟子嘗非子産之事,蓋過於惠,而多有苟且之擧矣。瑗曰,法令,若嚴重,則寧有子晢之事哉?初不能治其罪,而及其稔惡,乃縊而殺之,其政,亦何免於顚倒乎?第十七板一世無道,國未艾也云者,鍼之言,非矣。殷之賢聖,六七作,而及紂無道,遂喪其國,豈有一世無道,而其國不亡者乎?若魯曰,三十五板晏子辭宅,而謂以先君容焉。景公問市,而對以踊貴,卒使其君,聞而悟焉,遂至於省其淫刑,故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其臣之善諷,其君之翕受,俱可謂美矣。瑗曰,晏子雖善諷,而臣意則終不如直諫矣,此蓋其君惡聞直言,故有此嘵嘵之言,此等處可合鑑戒者矣。彦燮曰,踊貴之言,何可謂善諷耶?居市之側,而以踊貴爲言,甚賤矣。因事托諷,出於東方朔之類,而大抵人臣,當以直諫無隱爲心,諷則非事君之道矣。上曰,此在時君導之而已。三十九板大雩云者,何祭耶?若魯曰,水旱祈禱之壇也,我國,亦有之矣。講官,遂掩卷。瑗進伏曰,淸風府院君宗孫聖集夭折,今至二十餘年,而久無主祀之人,其家今欲以黃海水使金聖應之子時默繼後,而家無男丁,不得告官云。國舅奉祀,事體自別,故敢此仰達。上曰,予未及知之矣。自該曹,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瑗曰,昨年驪興府院君子孫,下問於承旨韓德全,而其時入侍之臣,有以閔瑗仰達者,而追後聞之,則閔守觀爲宗孫,而瑗則非也云矣。諫官先退。彦燮進伏曰,太廟展謁不遠,而翰林,皆坐罷,注書亦無實官,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翰林違牌坐罷人,及注書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彦變曰,凄風連日,而今夜則尤終曉不止,朝來又如此,伏想丙枕,有所不安者矣。上曰,旱害此酷,而東風,累日不止,民事極可悶也。彦燮曰,水旱霜雹,無非災也,而風之爲災,爲尤甚,今則早穀,幾盡發穗,晩穀,正當胚胎,而發穗者,日以焦枯,胚胎者,擧皆橫拆,數日之內,已判大凶矣。臣,久在廷院,連見諸道狀啓,則北道初有牟麥之歉,且有黍粟之凶,此固可慮,而其他則不無豐登之望。且木花與禾穀,難於俱豐,而今年則擧皆茂盛,爲生民衣食之源,而私切有喜。一自風災之後,木花則被災尤酷,莖枯顆落,將爲赤地,民事至此,豈不切悶?昨以祈雨祭事,下問禮官,此則大臣,自當收議擧行,而臣意則祈雨祭,不可不趁速爲之,而若其遇災警惕之道,只在於人主一念之頃矣。一時警動,難得速效,惟當聽天所爲,而兩年荐饑之餘,又値凶荒,則將何以活我民而保我國乎?雖在宴閑之中,而穆然深省,默運淵裏,預究睿算,以爲臨時得力,而必有實效之地幸甚。我國凡事,皆憑謄錄,臨急而輒擾攘,每無實效之及民,故區區愚悃,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彦燮曰,天災固已警心,而以世變言之,北道兵使之刃傷,實爲大變,極可驚駭。朝家下送御史,梟示賊人處分,實爲雷勵風飛,庶可懲戢北道獰悍之人心,而第臣之所見,則兵使甚爲殘弱矣。三十餘歲一女人,突入營門,而旣不能禁,裂破衣服,而亦不能制,事體猝急,未及以兵刃自衛,而雖拳踢蹴搏,足以制之,豈可任其作拏,刃及其身耶?且營門事體,與守令官府絶嚴,門有使令,前有牢卒,而有此白晝拔劍,如入無人之境者,豈非可怪者乎?且發怒於假率軍官之不能捉得,至以三十三度之棍,施之於該廳所任,竟至殞斃,用刑,亦近於濫矣。上曰,旣是不意,則雖使韓琦當之,固難矣,而至於裂衣而不能制,則可訝也。彦燮曰,朝家用人,惟是文武二岐也。文士則讀書窮理,有所裨補,武臣則弓馬勇力,足以防捍,而職在制閫,遭此劍及其身之變,誠爲寒心。今若罪義豐,則非所以示北路頑獷之民,而大抵莫大之變怪矣。上曰,卽今道理則李義豐,不可罪矣。彦燮曰,臣意亦以爲然,臣之所達,非以義豐爲可罪也。武臣平日,不當疎於防身之道,則自上,宜留意而飭勵也。彦燮,又起伏曰,日昨筵中,因右相所達,臺疏所論,永勿檢擬如李膺所遭者,使之依前調用矣。前縣令尹光天,卽閥閱之人也。未經臺侍,姑無言議之可論,其所履歷,不過郞署而已。其人少時,雖以多氣,見憎於人,而爲人則多有可取,頃拜文義縣令時,尹敬龍,以狂易言之,人之狂與非狂,自可易知。今以光天,目之以狂,豈不冤哉?歐陽脩曰,不可錮人於聖明之世,臣意則尹光天,亦不可因一人之言,而永爲錮廢矣。上曰,因大臣所達,旣有下敎,此人,亦自在蕩滌中矣。{{*|出擧條}}。承、史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二十八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大司諫留待引見時,行大司諫金始炯,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纔見狀啓,而欲問嶺南農形,使之入侍矣。始炯曰,農形則豐歉,雖未判,而以卽今所見言之,姑無大段災害矣。民之無器具者,得雨後未能趁卽移秧,未及移之前秧,已太長,故以此爲慮矣。旣移之後,則新葉卽生,頗得向茂,近有旱災,而禾已蔽水,水不卽乾,農人輩,皆以爲田畓,例相反,畓好則田不好,而今年則田畓皆好,或慮前頭,有何災殃云矣。東風在兩湖、京畿則爲大害,而在嶺南則無所傷,摠一道言之,雖不無間間被災處,而大抵農形,不可謂不好矣。上曰,卿於何時發程,而在營時,亦已久旱耶?始炯曰,臣於二十四日,交龜於境上聞慶地矣。旱災則已陳於狀聞,而安東、禮安、眞寶等邑,水根不足,而晩後移秧處,多有可慮,其他則間有驟雨,營門近處,雖浥塵,而大丘境內,亦多洽來處,仁同、柒谷等地,亦然,而未得驟雨者,亦至於六七邑矣。大丘、柒谷、善山等地,有蟲災云,故臣於來時,駐馬見之,則所謂坐損者,不過數三處,問於農人曰,以此謂之蟲災耶云,則以爲有蟲於禾根之底,而如此云,而元不大段矣。上曰,沿路所見,如何耶?始炯曰,沿路禾穀,皆茂盛而多有有水處,晩移秧,則多有不茂者。黍粟則延豐、忠州等地,最好,而間有已熟刈取者,豆太則葉茂花生,旱炎,雖至此酷,人心,猶不甚憂。再昨大風之後,農民,擧皆騷動,而所望則不過鋤犁之雨矣。上曰,若無風災,則猶不急,而烈陽暴之,兼以惡風,穀豈無焦枯之患耶?卽今雨不在多,一兩日內,若得少雨,則庶可以救此風災矣。始炯曰,今年若大凶,則生民必盡劉,似無如此理矣。向者辛、壬之凶,有不忍盡言,辛亥則猶是屢豐之餘,民間,旣有蓄儲,朝家另加存恤,而田穀,亦不至於大歉,故民無遑遑之色,而能有安保之道矣。至於壬子,而蟲災孔慘,遍熾田畓,食穀殆盡。臣於此時,待罪慶州,親往阡陌之間,目見蟲損之災,而使之驅去,猝然不起,及其多人四立,作聲驅之,則始爲發動,而隱隱有聲,有若蜉蝣之隊,而其狀則如蟬群聚,一過之處,則靑者變黑,而生者盡枯。取其間間餘存者,舂而作米,則皆碎折,而色且黑,食其米者,皆受傷,自其冬而始有死,及至癸丑之春,則死者相繼,殆難數計。或至分糶設賑之所,而猝然急死,以外面觀之,別無可死之形,而不意顚仆,乃至不起,此蓋蟲毒,傷其腸胃而然矣。其時爲守令者,孰不欲竭心救濟,而實無奈何,其間,豈無飢而死者,而過半,皆蟲毒之害也。所幸者,昨年稍登,能畢納新舊三稅,而至今夏,得以保存矣。上曰,哀哉赤子,塡于丘壑,今聞所達,若恫在己。今年,若又凶歉,則兩歲荐饑之餘,民何以生乎?旱災此酷,實爲罔措。明日,當躬行祈雨祭,而誠意淺薄,何望其得雨乎?始炯曰,伏見禮曹草記批答,有不拘常例之敎,遇災警懼之道,爲民憂歎之心,出於至誠仁愛之天,豈無孚感之理乎?上曰,方在淸齋中,他餘可問事,豈無後日耶?始炯曰,以親祭齋戒,不敢傳啓矣。上曰,此是爲民親禱也。祭官,各別擇差事,分付該曹。自今日淸齋事,政院,亦爲各別申飭,{{*|榻前下敎}}。上曰,藝文提學,以祭文撰進事,旣命牌招矣。今此親祭時禮儀,使不可代行,而禮曹判書李秉常,在外,今姑改差,卽爲開政,只出其代,而待下批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必寧曰,大司諫金始炯,當留門出去,請出標信。上命中使傳授,必寧奉持,而以次退出。 ==7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直}}。左承旨趙命臣{{*|隨駕直}}。右承旨洪尙賓{{*|隨駕直}}。左副承旨鄭羽良{{*|隨駕直}}。右副承旨鄭必寧{{*|隨駕直}}。同副承旨鄭彦燮{{*|隨駕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隨駕直}}許逅{{*|隨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昌德宮仕直}}。 ○上在社壇幕次。停常參、經筵。 ○命臣啓曰,今日社壇擧動時,憲府當爲導駕,而憲府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執義尹心衡,持平金尙翼,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時在江原道原城地,待敎鄭履儉,時在京畿水原地,檢閱李德重,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必寧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懸燈,人定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德壽曰,未動駕前,已答之肅拜單子,忘置公事中,混下公事啓下之時,因別監之提問,泛謂對答,答肅拜之聲,徹於帳殿,極加駭也。誤答內官罷職,忘置中官,及不爲詳察司謁,從重推考。 ○傳于尙賓曰,禁酒禁烟,各別申飭。 ○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奉朝賀閔鎭遠,末端獻議切實,令弘文館書進事,命下矣。臣等,謹就《歷代名臣奏議敬天》、《災祥》兩編,抄出五條,別單書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德壽曰,爲民祈雨,當通下情,明日還宮時,自夜晝介,至把子橋,捧上言,只捧四件。 ○假承旨崔星瑞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七月二十九日巳時,上乘步輦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命減儀仗去涼繖。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鄭彦燮等,齊聲告達曰,殿下方爲民禱雨,雖以靡不用極之意,有此命却涼繖之敎,而烈暘下曝,玉體易傷,決不可無繖而行,伏望亟命張繖焉。上不從。彦燮曰,上候纔未寧,而有此親禱,惟殿下至誠爲民,顧臣等,不敢爲言,而至於去繖之命,臣等,決不可奉承。當午而曝此烈炎,至夜而躬自將事,決知其有傷損之節矣。宗社臣民之托,在殿下一身,則何不念及於自重自護之道乎?羽良曰,仰瞻玉色,多有汗氣,自此至社壇,其間稍遠,不御涼繖,直當炎暉,則豈無致傷之道乎?聖體若不安,則雖欲至誠虔禱,恐不可得,此固可念處也。且聖體安然後,民事可議,伏願無或持難,而夬允群請焉。上曰,卽今氣候比前稍勝,諸臣,勿慮焉。尙賓曰,上天感格之道,不在於張繖與否,深居廣廈,而猝當暴陽,易致傷損之節,憂悶之情,有不可盡達矣。應敎金尙星曰,今當祈禱之時,凡係儀仗之屬,竝命減省,務從簡約,臣等,實仰殿下事天以實之意,而至於當陽去繖之敎,實有妨於聖躬保養之道矣。洪尙賓所達,應天之道,不在於張繖與否云者,實爲切當,惟在方寸對越而已,何可却繖,而不念傷損之患乎?副校理吳瑗曰,如或有害於事天之道,臣等,亦何敢言乎?至誠對越,爲根本,而去繖,不過節目間事也。殿下不宜强咈群情,卽今悠悠萬事,惟在於補養聖躬,憂慮之忱,敢此仰達。上曰,言則好矣,而在成湯之時,亦有群臣,猶不諫其斷髮矣。今日去繖,何如是固爭耶?瑗曰,成湯六事之責,亦出於至誠對越,不關於斷髮與否矣。必寧曰,以常人言之,卽今傷暑之患,殆有甚於六月矣。雖深居廣廈,尙慮或傷,況只御步輦,而當午却繖,豈無玉候之有損乎?命臣曰,陰氣方自地中而驅陽,故人之受傷老炎,尤甚矣。聖主雖爲民親禱,而不欲自安,保聖躬之道,豈不爲恤民之本耶?上曰,予非不知諸臣之誠意,而今方爲民禱雨,民不存,則國不存矣。予何自便吾身耶?德壽曰,臣等,非敢沮遏聖主對越之誠矣,只恐聖躬之或傷,而有此齊籲矣。上曰,都承旨之言,誠爲樸直矣。兵曹判書尹游曰,雖曰露禱,當此暴陽之下,豈可無繖而行耶?此等處,非持難之事,俯從群請爲宜,諸臣,雖終日執轎,決不可奉承矣。上曰,諸臣,每以予爲固執,而予於凡事,可從者則未嘗不從矣。德壽曰,五羖大夫,暑不張蓋,而不言其不乘車矣,却繖,雖出於自貶之意,而臣意則乘輦宜矣。上曰,都承旨該博文史,而宋朝,其無却逍遙輦之事耶?德壽曰,今年有稍豐之望矣。意外,有此風旱之災,而姑不大段矣。臣未知宋時,只有如此災,而至於却輦乎。今日殿下之御步輦而去涼繖,終涉太過矣。校理金若魯曰,臣等之憂悶,姑舍勿論,大王大妃殿慮念之懷,其當如何耶?殿下於此,而尤不宜自輕矣。上曰,予已有稟定者矣,慈聖,以當暑受傷爲慮,而予以爲民不可不爲之意,仰達,則更無所敎矣。此非說去說來之事,諸臣,其勿復言。遂前進至敦化門。彦燮曰,卽今汗氣大段,豈不悶乎?殿下之不念群情至此,實不勝悶鬱之至。羽良曰,今日日候,比前尤熱,且無風氣,玉體受傷必矣。上曰,百官,以步從磨鍊耶?彦燮曰,然矣。上曰,致此災譴,皆由否德,豈可使年老諸臣,而步從乎?自此至夜晝介騎馬事,分付,承旨與玉堂諸臣,咸曰聖上,旣去繖,諸臣,何敢騎馬乎?上曰,今日事,不可以常例爲之,予非爲人觀瞻而然矣,此等所守,斷不可撓改矣。德壽曰,若於乘輦張繖之中,一未得請,則臣當如薛廣德故事,遮路而伏,使殿下不得行,殿下雖罪臣,當伏而不起矣。上曰,都承旨,至以此爲言,予不得已勉從矣。張繖事,分付,出紅馬門外,百官騎馬至夜晝介。上又命去繖,百官皆下馬步從,至社稷門內,上,下步輦詣帳殿,上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7月3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德壽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命臣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祭行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德壽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親祭行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判金吾刑曹判書持囚徒,時、原任大臣,及三司入侍事,命下矣。憲府多官,或在外,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或未差,只有持平金尙翼,而纔呈辭疏,不爲入來,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尹陽來,大司諫金始炯,校理金若魯,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尙賓啓曰,視事,姑觀日候稍涼,更稟之意,前已啓達矣。明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明日,乃是常參日次,常參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命下之時,忘未下敎矣。今則日勢已暮,有難擧行,常參停。 ○又啓曰,前日晝講時刻,因日氣炎熱,或定以巳時,或定以辰時矣。處暑已過,而炎熱一樣,以何時定行乎?敢稟。傳曰,定以辰正三刻。 ○傳于德壽曰,今下上言九丈中,雖有猥濫,而係是四件事。故啓下二丈,則乃四件事外,自本院勿施。 ○忠淸監司狀啓,早紅柿,未能及期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七月三十日四更一點,上自幕次出,步詣壇所,立板位上,行四拜禮,禮儀使申思喆,導殿下詣盥洗所,盥手後,仍詣壇上國社氏神位前,三上香奠幣。又詣垕土氏gg后土氏g神位前,如初禮。又詣國稷氏后稷氏神位前,焚香奠幣,皆如初,禮儀使導殿下降壇復位。又導詣國社位樽所酌酒,仍詣壇上神位前,進爵,行初獻禮,大祝跪告祝文訖,上興拜。其後樽所,酌酒三神位前,初獻讀祝興拜等節,皆如前。上降復位,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咸平君泓,行終獻,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禮畢。又降復位,行四拜,撤籩豆,殿下又四拜。上曰,禮儀使在壇上,不爲俯伏,推考,協律郞之俯伏而擧麾,在於儀註,而立而一手擧麾,殊無敬謹之意,推考。{{*|出擧條}}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巳時將還宮,上自幕次出,步詣社稷門內,乘步輦出洞口。上曰,昨爲年老諸臣,使之至夜晝介騎馬事,分付,而今見人馬逬闐於作門內,殊極駭然,當該兵曹郞廳,與作門哨官,竝記過。諸承旨至前曰,今已罷齋,且直當朝,敢請張繖。上曰,祈雨不得,民事罔涯,此時何心張繖乎?都承旨李德壽曰,東風旣止,露下亦多,凝雲亦不散,猶有可望,而若使臣僚,皆如聖上之至誠,豈無感格天心之道乎?此莫非臣等不能盡誠之致也。然一時祭祀,難望其必有孚感,惟當方寸對越,無或懈弛,雖在宴閑,常如虔禱,則自然有感應之理矣。今日去繖,猶爲末節,勉循群情,宜矣。上曰,求厥所由,皆由寡德,是豈諸臣之過乎?至夜晝介壁門外。行判府事沈壽賢請對曰,當此烈陽,張繖爲宜,此一款,不係於應天之道,故敢達。右議政金興慶進輦前曰,祈雨不得,伏想聖心憂悶,而達曉將事,當陽去繖,甚非愼重之道,宜許群臣之請矣。上曰,微誠未格,靈應不至,恨不得益曝烈陽,而兩大臣,路傍陳達,出於至誠,當勉從矣。至鍾閣隅。上曰,廛舍失火後,自戶曹及各軍門,顧助物力事,分付,而今無新造者,下敎之尙不擧行,極爲非矣。當該郞廳等,竝拿處,堂上則竝從重推考,至仁政殿。上曰,俄有下敎,而拿處則太過,其時聽傳敎郞廳,竝汰去,可也,兵曹郞廳,作門哨官,記過事,分付,而更思之,作門內,旣無人馬,則非哨官所知,哨官記過則安徐,兵曹則不能禁其人馬之闌入,不可無罪責,當該郞廳汰去,可也。{{*|出擧條}}上曰,判義禁、刑曹判書,持囚徒案入侍,而時原任大臣及三司竝入侍事,分付。{{*|駕前下敎}}上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七月三十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刑官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尹陽來,大司諫金始炯,左副承旨鄭羽良,校理金若魯,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日熱如此,而達夜將事,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而雨意愈邈,以是爲悶矣。興慶曰,東風便作南風,庶有得雨之望矣。上曰,風勢雖回,而一霈尙靳,朝雲又散,晩陽更曝,民事實爲渴急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時原任刑官入侍之命,似是爲審理之事,故臣方有病,而强起入侍矣,然精神昏亂,恐不能隨事詳陳矣。上曰,判金吾先告囚徒。思喆曰,阿耳僉使張碩徵,以潛商人掩置不報事,當爲更査矣。上曰,仍。思喆曰,安允中事,頃以後日登對時,稟處下敎矣。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李邦弼,乃允中之傔從,而所謂賂物階梯,在於邦弼,邦弼以允中之婢爲證矣。上曰,邦弼則受賂的實,而至於允中之婢,則不可問,以婢證主,道理不當矣。然邦弼所援,事極殊常,此乃爲允中之疑端矣。思喆曰,邦弼,以銀子二百兩,因其婢納于內,而允中,其後知之,卽爲出給云矣。興慶曰,邦弼之以婢爲證,乃在於捕廳受杖之時,今若更爲杖問,則邦弼無爲允中可死之義,將未知其言,又至於何境矣。思喆曰,允中受賂之說盛行,而邦弼以其傔從,數日不來。故允中,始覺其殊常,而送言捕廳,使之捉囚邦弼,宋寅明爲判義禁時,以此一款,爲允中發明之端矣。上曰,薇垣長,與承旨、玉堂,竝陳所見,此是士夫大廉恥所關,不可不明査處之矣。始炯曰,臣則纔自外藩入來,本事始末,未能詳知,而聞判金吾之言,則此因臣姪尙重疏,而就拿矣。旣有嫌礙,不敢仰達。若魯曰,允中受賂事,雖不得分明覈實,而常時不能檢飭傔從,至於如此,則雖酌處,似不可全然無罪矣。羽良曰,此事始末,旣未詳知,則不可謂允中,必受賂銀,而但近來賄賂之弊特甚,身爲戶郞,而受賂之說盛行,在渠,極是大羞恥之事,閭閻市井輩,傳說狼藉。皆以爲兩班則受賂銀七百兩而無罪云。此事不可不嚴處。且李邦弼,受銀於盧啓漢,則旣分明,邦弼之用處,雖未的知,此豈容易酌處者乎?上曰,允中叱之云者,乃邦弼之招耶?今若只問邦弼,而不問其婢,則究覈,亦無其階,直爲訊問於允中則過矣。以婢證主,事體終不可,何以則可以覈得耶?思喆曰,此實終始難明之事矣。始炯曰,臣雖嫌不敢言,而法外之事,則決不可爲之矣。興慶曰,雖婢子,平問,則必發明,杖問,則有不可知者矣。上曰,渠不染指之狀,似在於呈捕廳一款,而若以盧啓漢、李邦弼招見之,則可疑矣。陽來曰,人家或有自內受賂之事,家長,亦豈盡知之乎?羽良曰,在家,其敢曰不知,婢子納內之說,旣甚明白,而銀又入內,誰知其還給乎?此事不可不嚴處矣。上曰,予以翟黑子、高允事,有所傳敎,則渠何敢不爲直招耶?此正常談所謂已出之走,故然矣,而其不直招者,尤不美矣。羽良曰,下敎雖如此,渠一則有羞愧之心,一則有受訊之慮,故不敢明告矣。翟黑子、高允,千載一人而已。其可責之於此等人乎?上曰,果捧賂銀,則當用何律耶?思喆曰,雖捧之,與官物贓汚有異,元非極律矣。上曰,若直捧,則訊問何惜,而居中食之者,似是邦弼也。仍命羽良,書傳旨曰,安允中之前後供辭,雖極口稱冤,盧啓漢之捕廳招辭,李邦弼之杖問招中,其賂之不但止於邦弼。因婢納內,聞而斥退之狀,難掩無疑,則頃者別判付之下。呑不首實者,雖極痛駭,以通于捕廳,譏捕邦弼,操切啓漢之事,觀之,似不染指,其跡若此,邦弼之招。又若是,則訊問,究竟,未免過中,而身爲衣冠之人,當此行賂痛禁之時,數百兩銀貨,初旣納內,不有判付,終不直招。雖曰斥退,焉敢脫空,咫尺都下,爲官者若此,只治小民。其曰公乎?其不嚴庭戶,欺隱不實之狀,俱極可駭,刊去仕籍,禁錮其後。若魯曰,贓吏子孫,有禁錮之法,而此與贓罪有異,錮其後則太過矣。上曰,旣刊仕籍,似無其身之禁錮,故欲錮其子孫矣,儒臣所達,如此,改之以禁錮其身,可也。羽良,遂抹後字,以身字改書。若魯曰,此猶過矣,受賂旣不明白,則豈可永錮其身乎?臣意則參酌編配似宜矣。始炯曰,儒臣所達,有見識,罰必當罪然後,可以服人,而旣不明覈,直施禁錮,未知其如何也。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旣以渠不染指爲下敎,則禁錮似過,施之以詐不以實,似宜矣。始炯曰,詐不以實,本來輕律,而今於允中,而施以此律,則允中,終不免於受賂之科,在渠,尤切迫矣。今此傳敎,辭意渾厚,使渠見之,必羞愧欲死矣。上曰,承旨所見,何如?羽良曰,儒臣所達,似然,而臣意則允中,若分明受賂,其罪當死,今旣酌處,則未知其何律之當於其罪也。戶郞,雖南行窠,而京華士夫皆爲之,其中,雖有素無廉白之稱者,得此汚名,惟允中一人而已。朱子曰,屑屑於原情定罪,則不幾於縱惡啓奸乎?此事之不爲明覈,徑先酌處,未免有咈於物情,而況賂物出入之跡,亦已綻露,則亦不可謂未得其情矣。上曰,承旨之言,是矣。旣見賂物而何不直招耶?以此發爲問目,則訊問亦無不可,而旣已酌處,則宜以當律而處之矣。若魯曰,禁錮之律,非謂在允中冤矣,渠雖實未知,而賂物旣入其家,則不免於告君不以實之罪,以此爲罪,則禁錮終身,豈不過乎?上曰,若錮後,則在其子孫,爲稱冤之端,而遠配則不當只錮其身,實不過中,依傳旨禁錮其身,可也。思喆曰,趙漢重事。上曰,自立其碑,雖不可信,而又有用錢三百餘兩之事,此蓋關西多錢之致,李宗城之言,豈不信然乎?此則仍嚴査處之,可也。思喆曰,柳鼎茂事。上曰,此則殺人事,仍。思喆曰,李墷事,以在祥原任時,軍餉十九石反作之罪也。羽良曰,此雖犯法,自是輕罪。興慶曰,旣悶旱疏釋,則直放,未爲不可矣。始炯曰,照律則爲數年禁錮矣。上曰,罷職放送,可也。思喆曰,咸鏡都事李彙恒事,驛馬濫把之罪,而前判義禁,欲更査而未果矣。上曰,濫騎當嚴飭,仍査處。思喆曰,成胤爀事,稱以推刷差使員所蓄官婢,欲爲免賤,托以陳告,牒報隷院,而其所陳告,皆是虛套,道臣,旣以此狀聞,姑未勘處,而渠之供辭,頗爲發明。然陳告免賤,例多虛僞,宜有詳査重勘之道矣。若魯曰,近來守令,私蓄官婢,詐稱陳告,輒圖免賤,而率來者,比比有之,此弊,西道尤甚,不可不嚴處,以爲懲礪之道矣。興慶曰,此等事,當爲嚴處,而道臣,旣已狀聞,則不必更爲査處,參酌勘罪,而所蓄官婢,還賤,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削職放送,官婢則還賤,可也。{{*|出擧條}}思喆曰,洪泰斗事,守令之稅米上納時,一船藏載,無過六百石。乃是法典,而泰斗在昌原時,以二千石載送,至於敗船,故因道臣狀聞,而就拿矣。始炯曰,此則臣所狀聞者也。泰斗前任慶州營將,又爲昌原府使,而皆善治,稅穀藏載時,只聞船人之言,不能較量,以致多載致敗,其穀物則幸盡拯出矣。守令有罪,則先罷後處例也,而不罷請拿,蓋爲善治,而亦係公罪,故欲其納供而蒙宥也。上曰,放送後,催促還官可也。思喆曰,何必圖事。上曰,放。思喆曰,宋秀賢事。上曰,放。思喆曰,安城郡守趙榮祿事。上曰,放。催促還任,可也。思喆曰,金宗大、柳鼎明、李堣、趙德常事。上曰,已汰去,竝放送。思喆曰,曺命敬事。興慶曰,命敬,旣有指告,則當緘問於所引之人而處之。羽良曰,當待鄭履儉、李德重疏而處之,徑先緘問則不可矣。上曰,命敬,姑先放送。思喆曰,宋徵啓、尹汲事。上曰,放送,竝牌招。思喆曰,鄭暘賓事。上曰,大諫,纔自嶺南,鄭暘賓事,必知之矣。始炯曰,此是臣姪尙翼所論也。臣言,非公證,故嫌不敢參涉矣。上曰,略陳梗槪,可也。始炯曰,臺疏中所謂趙顯命私書,臣未及得見,而在嶺營時。故監司黃璿報狀題辭則果見之,陜川、草溪之間,以暘賓事,辭說頗多矣。羽良曰,此與李廷弼各立者也。廷弼則以爲,暘賓不爲發兵,故不得已,往兵營請兵云矣。始炯曰,李廷弼,不知鄕所與官屬之皆爲賊,而與議討賊之事,可謂疏闊,而論報巡營,請發草溪軍兵,合力討賊,其時報狀,尙在矣。上曰,直以廷弼,謂之逃走而致賊則冤矣。若魯曰,以太守而旣不在官,則非逃而何?興慶曰,臣聞李普爀之言以爲,在五里許,而數日不相通,此頗殊常云矣。上曰,李普爀,初爲元隻矣,今則鄭暘賓,爲元隻矣。始炯曰,李廷弼,聚軍結陣之後,進往兵營。此則未免失着,而在兵營時,傳令三張,臣果得見其所設施指揮者,皆是急時討賊之方略也。上曰,暘賓,仍嚴査,可也。思喆曰,李必興、李德峻、李徵璧事。興慶曰,偸斫禁松事,而德峻則偸賣狼藉,其餘則似無罪。上曰,必興、徵璧,罷職放送,德峻,仍。思喆曰,沈希賢事。上曰,此則次知也,放送。沈女,自刑曹,發關於所在處,而捉來,可也。思喆曰,朴鳳彩、金聲八、四金、金浹事。上曰,犯罪皆重,竝仍。羽良曰,禁府事已盡爲之矣,判金吾,使之先爲退去乎?上曰,出去,可也。思喆,遂退出,陽來,持囚徒文書進前曰,斗里、金世萬、順男、金處珠、甲金、韓得萬、李時番、盧億昌、石老、趙世卿、李聖佑、如屯、白殷昌等事。上曰,竝仍。陽來曰,守卜、躬只、順丁事,乃咀呪,而似不分明矣。上曰,仍。各別嚴覈。陽來曰,崔致經事。上曰,此非循例處置之事,係關倫常者也。始炯曰,此乃楊州人,而自是士夫也。旣曰山所作變,則自本道推覈,宜矣。上曰,此亦足爲感傷和氣之道也。致經,若不爲,則致重之發狀,怪矣。致經,若爲之,則駭然,以此以彼,俱係大變怪之事也。如此事,不可不明覈,亦不可以剛明官治之,別遣御史,明覈以稟,可也。羽良曰,此非別遣御史之事也。上曰,然則自秋曹,勿拘日次,各別嚴査以啓。陽來曰,金義成事。始炯曰,此是隷院書吏,僞着堂郞之署者,近來多有如此之弊,此等事,當嚴處矣。上曰,仍。陽來曰,洪水億事,今方行査矣。上曰,仍。陽來曰,盧啓漢、李邦弼事。上曰,安允中已放,則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也,當何以處之耶?陽來曰,啓漢,雖用極律,無妨,而邦弼,則似輕矣。上曰,啓漢之收斂賂物,至於七百兩,則其罪誠大矣。邦弼,見而欲之,似輕矣。羽良曰,若無邦弼之居間,則必不如此,臣意則無輕重之可言矣。上曰,啓漢雖無邦弼,必受其賂矣,受賂多者,先朝亦有梟示之命,而極律則無乃過乎?陽來曰,金在魯則常以爲,啓漢當用一律云矣。始炯曰,此乃出入士夫家,而謀利伹儈之徒也。本事旣已酌處,則極律過矣。上曰,竝嚴刑三次後,極邊定配。陽來曰,韓世愈事,渠旣遲晩,則當不待時斬之,而矯誣王言,當入啓覆,故姑仍之矣。上曰,更考律文以稟。陽來曰,勃里德事。上曰,仍。陽來曰,朴己卜等事。上曰,已刑推者,放送,未刑推者,嚴刑放送。陽來曰,白召史事。上曰,刑推放送,其餘李泰宇、朴斗碩、江阿之等二十七名,竝命放送。上曰,徒流案中,年已滿而月未及者,竝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朝者,以廛舍火燒處,不卽改造事,有各軍門、賑廳、地部郞廳,竝汰去之命,而此事儘有委折矣。自備局,分排錢文於各軍門衙門之後,或慮其預先上下,則不無推移妄用之弊。以市民等開基而來告,則出給之意,捧甘于賑廳,而御廳則錢文乏儲,以木疋,計錢價出給,則渠輩不肯受去。故自爾遷延至此,此本非防塞不給之意,則郞廳,宜若無罪。今玆汰去,罰不當罪,故惶恐敢達,下諒處分,何如?上曰,市井之於國家,其所關係不細,而一自廛舍失火之後,不但渠輩之失業,所見蕭條,景色不佳。故頃以顧助物力事,有所分付矣。今日輦過鍾樓,而未見其造成者,下敎之後,尙不擧行,極爲駭然。故各其當該聽傳敎郞廳,竝査出汰去,堂上則國舅外,前後堂上,竝從重推考事,朝已下敎矣。今聞大臣所達,郞廳,似非其罪,汰去則還收,堂上,依前敎重推,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聖主悶旱,有此疏決,而罪人中受刑已多者,及被囚已久者,類參以情法,而間間放送,則似爲審理之道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久囚中疏釋,實合審理,輕囚則雖無今日,自當放送矣。前秋判有所錄冊子云,秋判,其見之否?疑處常留意,而從輕處之,可也。陽來曰,臣,常見此冊子,而實難於參酌情法矣。若魯曰,赦者,小人之幸也。愼無赦爲宜,而其中,以言事獲罪之人,與犯罪於朝家者,有異,如李萬維、申處洙、權瑩、閔亨洙之類,宜有疏釋之道矣。上曰,儒臣之非出於私好,予固知之,而感傷天地之氣,實由於時象,今此所達之人,皆時象人也。古人不云乎,烹弘羊,天乃雨,此等人,雖過本律,未爲不可,況於此時,何可論耶?若魯曰,臣非敢以一毫私意,欲乘此隙,而有所仰達也。其中,不無情理之可矜者,則當此悶旱疏決之日,宜有參酌處分之道,而殿下以時象下敎,臣不敢更言矣。羽良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李萬維、申處洙,則當初處分,未免過中,其餘亦似有過處,參酌減律,似宜矣。上曰,俄者烹弘羊之敎,或似過矣,而國家處分,當諒爲之矣。下賤中,豈無入於流配?其情至冤者,而此則不爲擧論,至於三司出入之人,有所達而竝放送,則豈不顚倒乎?羽良曰,朋黨,實我國之痼弊也。臣意則務欲去者,還有病,有若撲火,而火隨而起矣。近來斥補吏堂,出於鎭定之意,外面則雖似好矣,而畢竟亦豈無鬧端乎?處分,必當於理然後,可以無後弊矣。上曰,申處洙,非謂非尹淳而有所斥黜也。予嘗任使處洙,果是無形,則無可論,而予所不以爲然之人,故責之深矣。至於閔亨洙、權瑩,則其疏在於十九下敎之後,尤無可論矣。十九下敎,而猶不信,則其將以何義理,而諭之耶?十九下敎後,界□□□□矣。苟如承旨之言,則處分何如而後,可合於理耶?羽良曰,處分當理,則寧有不感之人乎?一時敎訓責罰,不足以感動,而今番吏堂處分,亦不免太過,宋眞明、徐宗玉之以爲若通喆輔,則當通申晩者非矣。金在魯之以李玄輔而通承旨。以李喆輔而枳玉署者,尤無義,惟當明示痛斥,而俾無乖激矣。至於十九日下敎,雖光明正大,或有信之者,或有不信者,而每每以此下敎,故亦不能無激矣。若魯曰,干涉黨議者,則殿下每深斥,故入殿下之前者,皆務爲虛僞,不欲以黨議自居,而其心則皆不然,殿下亦何由眞知其人之好黨與不好黨耶?上曰,然則如舊日立標枋gg標榜g然後,爲可言耶?閔亨洙、權瑩輩,若知而不知,則必曰好矣,而此豈在上者之道理乎。若魯曰,臣意□□□□□□聖敎至此,不勝惶恐矣。上曰,向者洪啓裕、金宗台之事,亦自露本色,予甚非之。始炯曰,聖主,旣知其非,則豈徒以言語而示之耶?此蓋聖主過於慈厚之致也。上曰,所達,是矣。向者吏堂處分,不得不如是,而朝家倚仗之臣,一朝連出,豈無缺然之心乎?嶺伯,其能無事下去乎?始炯曰,自京離發,九日始到聞慶,蓋以病遲滯云,而臣與之對話對食,則甚不能食,長以藥物自隨,而此是一時之病,似不至大段矣。上曰,參判,亦過肥,殊可念也。處分,雖如此,豈無遠送缺然之懷也。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4k6pgaev3fhwl95yj5ucuzx3neahdj0 2173455 2173454 2022-08-21T23:37:38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7月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柳徵龜,三登縣令元慶運,陽德縣監閔孝百。 ○彦燮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呈辭,掌令李台徵式暇,持平李載厚未肅拜式暇,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暑雨達曉,蒸鬱轉甚,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眞淳,以弘文館言啓曰,臣尙星,敬奉聖旨,召對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處,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如臣矇學謏識,不能汎濫諸書,實無管見可以仰對淸問。今聞儒臣之言,則召對時以名臣奏議後,繼講《貞觀政要》爲定云。臣於是,更有何異見乎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已下敎於筵中矣。 ○必寧啓曰,判義禁金在魯除拜已久,尙不出肅。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單,無意行公,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彦燮曰,召對爲之,輪對,召對後爲之。 ○眞淳,以禮曹言啓曰,太廟展謁,每年春秋定式,取稟矣。今秋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敢稟。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秋展謁,取稟草記。傳曰,以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一日平吉,而此後望前,連有拘忌云,以十一日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彦燮,以備邊司言啓曰,頃因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金永昌捕捉人中首功申尙仲,旣已依定奪施賞,而其次邊將將校,令廟堂稟旨行賞事,傳敎矣。今此亡命罪人,趁期捕納於査事未完之前,居間效勞之類,不可不別爲論賞,以勸來後,巡營軍官田侯齊、全橚,防營軍官李興祚,高山里鎭將校申位中、申八中、申九中、洪萬碩等,竝爲加資。助捕防營將校趙益三、金振太,及江界官奴平國等,令本道,分輕重以米錢布,從優施賞,高山里僉使柳以晉,主張指揮,爲國勤瘁,亦不可無褒賞之道,特爲加資,俾爲激勸之地,恐合事宜,以此,分付該曹該道,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傳旨,傳于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京畿監司狀啓龍仁,居私婢戊禮,楊州居騎兵李壽昌等囕死渰死事,傳于尙賓曰,囕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牌不進,參議徐宗玉牌不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吏批啓曰,公山縣監,今當差出,而本縣,是營下劇邑,不可不擇差,守令中有聲績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鄭來周、金龍慶,爲承旨,金尙翼爲持平,權相一爲掌令,李性孝爲正言,趙遠命爲刑曹參判,李檥爲判校,崔守約爲公山縣監,李命賢爲引儀,尹游爲冬至正使,洪景輔爲副使,南泰溫爲書狀。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以李承源、李玄輔、李重述、沈錥、許信,付副護軍,李瑜付副司直,金箕錫付副司果。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亞獻官,當以正二品差出,而無故之人乏少,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慶尙都事宋瓆呈狀內,素患風痺,源委已痼,累月砭焫之餘,添得脚腫,症形苦重,不能運動,萬無跨馬登程之望,斯速入啓變通云。實病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歇,慶尙都事宋瓆改差,何如?傳曰,允。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初一日禁衛保崔禮達稱名人,尹召史稱名女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遠,常時不能禁斷雜入,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扈衛廳別將,以二廳大將判中樞府事意啓曰,臣命均,今方出疆,所帶大將之任,頃者上箚控bb?b未蒙許遞,臣未復命前,所帶軍官宜有區處,移屬何廳乎?敢稟。傳曰,以沈判府事兼察。 ○右承旨李承源疏曰,伏以臣,以父母墳加土事,伏蒙恩暇,獲伸私情,感結幽明,圖報罔階,第臣發行之時,適値雨水之節,道路阻滯,行李艱辛,舟行七日,始得歇泊,山事粗安,而奄過由限,帶職久淹,十分惶悚。玆上縣道之章,略陳稽滯之由,仍請犯科之譴,而臣則重患暍病,勢難登途,稍費調將,竢得少間,封疏後三日,而擔舁作行,今始來伏私次,意謂疏已入而職已遞矣。今聞國忌相値,疏本留院,而院僚聞臣上來,還給原疏,促臣入謝,此實萬萬意外。臣於是,益增惶悶,罔知攸措矣。卽今臣之病狀,實非一時偶感之比,委頓沈劇,蠢動無路,束帶趨造,其勢末由,非但臣之病情,斷無供職之望,且有私心之慙愧不自安者。臣犬馬之齒,今已七十有四,實非陳力從宦之時,雖漫司閑職,尙不能堪,況此喉院近密之地,何等緊重,而可以如臣老殘疲劣者,苟然冒居乎?除拜之初,宜卽力辭控免,而顧以事君日短,瞻天誠切,不得不强策羸骸,猥玷榮次,而其所殫誠奉職者,不過昕夕奔走,輪次伴直而已。至於出納惟允之責,則昏不知爲何事,且其衰鈍之質,醜拙易露,擧止疎忽,而筵劾或峻,視聽眊聵而傍觀代悶,種種愆錯,非止一端,而幸蒙聖度寬恕,輒賜涵貸,朝尙篤厚,不卽見斥,而臣,內積尸素之懼,外速貪戀之誚,其不可一向䃲礴gg盤礴g,重損廉隅之大防,而況今疾病之難强,又如此則尤無一分轉動之路,玆敢更申疾痛之呼,仰瀆慈覆之下,伏乞聖明,遞臣職名,俾便調息,勘臣辜犯,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bb任b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踏啓字。 ○正言李台重疏曰,伏以臣於本月初七日,祗受承政院成貼有旨,以臣爲司諫院正言,仍命斯速乘馹上來者,恩召連宣,蓬蓽生輝,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臣本愚魯,百無肖似,少習功令之文,妄懷揚顯之計,不幸風樹不停,奄失怙恃,而志氣庸下,不自知止,區區所竊冀者,祗是得霑寸祿,隨分報效矣。乃於登科之初,臺疏峻發,至謂之人言狼藉,分榜之際,院官呈單,斥之以遴選不公,及至猥叩匪分之薦,則宰臣,又直斷之曰私,始被混疑,終受顯斥。臣於是,外畏公議之嚴截,內傷身名之玷累,屛伏窮海,絶意仕宦,不敢復以出身自處者有年矣。迺者,筵臣陳白,陞六有命,旣除省郞,仍擢諫職,因事得遞,旋卽復授,旬望之間,恩旨荐下,有若無故淹滯,汲汲收用者然,臣實惝怳,莫省何爲而致此也?夫設科取士,圈選尉薦,在朝法,何等公嚴,以臣一人之身,三爲人所私,則罷削之廢黜之,何所不可,而今反以敗薦爲階梯,驟廁淸顯之班,國家用人,決不宜若是乖舛也。顧今朝象分裂,各有所主,巴攬排笮,遂成習套,言之者不以爲難,當之者不以爲怪。聖明在上,亦復慣見於此,故如臣蒙垢負累,理宜棄斥者,曲賜收錄,有此誤恩,而臣以遐鄕布衣,不閑時樣,策名屬耳。遭此狼狽,靜念古人之名節,恥深若撻,時與朋儕而言及,顔輒發騂,平居忽忽,自恨失脚,及承除旨,尤增惶駭,循墻鑽地,直欲逃遁而不可得,顧何敢揚揚冒出,羞當世而辱名器也哉?官職去就,非所可論,而在遠陳情,實甚猥悚,初欲竭蹶趨造,致身輦下,暴此衷悃,以聽處分矣。稟質殘脆,積傷成病,每當寒暑,輒復增劇,自前月以來,諸般宿患,次第竝作,見今痰盛火升,咳喘不已,上而咯血,下而泄痢,晝無所啖,夜又失睡,有時昏仆,不省人事,從前此症之發,必費屢月調將,方有生意,起身承膺,姑難以時月爲期,一向虛縻,使恩命,久委草莽,亦非分義之所敢出。玆敢略攄肝膈之懇,仰瀆黈纊之下,而職名之猥越,才具之不稱,有不暇及,九重雖遠,聰聽至明。凡臣情勢,必蒙照察,伏乞聖慈,特鐫見帶之職,仍命選司,永勿檢擧,俾臣,還守本分,沒齒畎畝,則河海之恩,隕結圖報,臣無任瞻天望聖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新兼判義禁之任,旣已承命祗肅,而本府拿處人中閔通洙,與臣有應避之嫌,法例所在,不可冒當議讞,伏乞聖明,特許遞改,以便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則已有次官,稟處之例,而業亦處分,卿何辭焉?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可去之義非一端,臣之此來,專爲捕賊一事,而只緣誠意淺薄,機用不密,漏網之賊,終未斯得,神人之怒,終未少泄,有臣如此,罪在罔赦,其可去者一也。臣以屛廢之蹤,一時冒赴,不爲無說,而譏捕事,今已斷望,更無可以藉手,而久據者,則引義自處,退死田園,乃分之宜,其可去者二也。前後道臣罪罷者,雖有仍任之命,無不懇辭,必遞乃已,誠以道臣之體,異於凡他,戴罪臨民,風采損而無以令下故也。雖以本道事例觀之,已有見成塗轍,臣獨何心,終始蹲據而不知愧也?其可去者三也。前日臺疏,旣以廉隅爲言矣。臺臣則惟恐臣之或有放過於廉隅,而臣顧迷昧貪戀,自壞其四維之重,則是臣之所以自愛其身者,曾不若臺臣之德愛臣之深也。臣雖無狀,忍爲此也,其可去者四也。且以私情言之,兄弟之愛,人孰無之,而孤露依倚,實兄弟而父子也。不幸數年遊宦,千里奔哭,死者含恨而入地,生者抱痛而終身,俯仰穹壤,此何人哉?三年之內,若能鎭守於筵几之側,則朝夕奉奠,庶幾自盡其心,而適會國有非常,又此邈然南來,忽焉之間,衰麻已闋於身上,旌翣更閟於地下,而終喪之期,且已隔數月矣。今若不歸,更不得一哭於神主未入廟之前,幽明痛恨,當復如何?其可去者五也。臣之兄弟四人,臣獨頑而不死,三房諸孤,以臣爲父,而其中最長二姪,繼又奄忽,今聞稚兒病孀,流離失所,靡有底定,臣若不早歸視,爲之撫存,則彼將無所憑依,畢竟纍纍塡於溝壑矣。情理到此,寧不悲哉?其可去者六也。臣受氣不完,多病早衰,平居澟澟,已有朝夕之慮,四五年來,屢經劇務,加以荐慼,悲哀過節,氣血凋枯,精神耗損,久處南方,炎濕爲售,舊患痰癖,乘時猖獗,見方頭疼肢痿,晝瞀夜煩,寢食都廢,氣息漸微,不急調治,生死可慮,酬應煩務,更無可論,此其可去者七也。以公以私,臣之可去之義,大略如斯,有一於此,猶不可暫時冒據,況兼此許多事件,臣雖欲不去,其可得乎?方當沿賑未了,城築未訖之日,臣若徑歸,則誠不無虧簣之慮,故前此三疏,不深陳此義,忘廉抑情,至今盤礴,區區之意,蓋有待也。今則賑政了而築斯訖,麥事登而秧雨下,可謂臣職粗擧,民憂少紓矣。臣雖在此,無所猷爲,只管坐費公廩而已,此豈臣心之所可安也?玆敢不避煩猥,悉陳情懇,伏乞聖明,亟命遞罷臣職,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他爲嫌,雖涉太過,至於陳情,予豈不諒?而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驪川君增疏曰,伏以臣,待罪親府有司之任,於職掌事,竊有區區之懷,玆敢不避屑越,而仰陳之,伏願聖明,留神焉。大君王子之家,卽禮所謂繼別之宗,而其祀固百世不遷也。大而周室則周、召之親,有所封之土,小而齊、趙則靖郭、平原,有所食之邑,子孫相傳,莫不世食其所出,以祀其祖,此則古今有異,固無論已。至若我國王室支裔,封爵亦有限,則旣無世祿之規,而使其維持不遷之祀者,惟有卽其私田,免公稅而收食而已。是以,宗室雖多,惟繼別之家,得有免稅耳。限代數以革罷者,臣固未知定奪於何時,而今聞自戶曹,査出代盡數三家,俾卽出稅云。大君王子家田土,始以免公稅之故,量田之際,率多等結之升剩,而今卒出稅,則雖盡其土之所出,不足輸官租,此其勢非徒不足以祭而已。公族之後屬,一朝,將無以支去,而失其所矣。臣竊念大君王子之祀,朝家旣許其百世不遷,則其祭田之免稅,乃爲其祀,非爲子孫地也。然則似不必以宗代爲限,而矧今主繼別之祀者,惟在宗籍之人,只餘三四,而亦或已老矣。差過十數年,幾何不爲士庶家也?苟以宗代之盡而隨卽罷其免稅,從今以往,大君王子家,更無有祭田之免稅者矣。且臣,伏聞己酉冬,廟堂,別爲稟定,雖主祭之家,代盡而爲士,則罷其祭田之免稅,雖其支孫衿分之免稅,名有宗籍,則仍且不罷云。是則於事理,恐爲未安,當初爲其祀、免其稅之本意,果安在哉。臣愚以爲,大君王子家,祭田之免稅,不宜以代盡,而遽然盡罷矣。若曰世數浸遠gg寖遠g,不可無限節,則姑限以敦寧未盡之前,酌定結數而給之,俾公姓之孱孫,得有所賴,姑延其不遷之祀,則猶賢乎無漸而全罷也。伏乞殿下,特推敦親之恩,明降處分,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予亦意有不然矣。卿所陳若此,其令備局登對時,稟處。 ○甲辰七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尙星,讀自宣公十有二年,至君其圖之公說。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十有五年,至以脩晉國之法。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七年,至歸父還自晉善之也。尙星曰,楚子圍鄭章,楚方圖伯而鄭爲無道,故伐之,而鄭伯之肉袒牽羊,亦似有禮,故舍之,始則伐而終則舍者,可爲善矣。然先儒以爲楚子,旣以無道而致討,則退舍許平,非堂堂之師也。鄭伯之卑辭乞憐,亦非下於人者,是宜不可舍而舍之云矣。上曰,鄭雖無道,楚是列國,征討,宜自天子出,楚之師,元非正道也。尙星曰,齊桓、晉文則猶可,而楚以戎狄之國,尤何敢行討乎?是故,楚子伐蕭等筆法,皆夫子不許之意也。尙星曰,晉師救鄭章,士會之言,無非贊美楚君之事也。莊王,有飛將沖天,鳴將驚人之志,則可謂有志治國,而擧不失德,賞不失勞等語,非王者,則難矣。未免其言之過中,而猶是諸侯中自强者,故士會以不可爭爲言,以區區伯者,而猶如此矣。矧乎聖王之治國,其誰敢侮予乎?我國,亦有事大交隣之道,殿下能自强,而擧不失德,賞不失勞,則疆外之事,雖不可測,而庶可無齊宣千里畏人之患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荀林父,晉之名將也。邲戰敗師,乃先縠之罪,非林父之過也。然先縠,不聽林父之言,妄懷非夫之恥,先以中軍,濟而終致其師敗,此蓋由於將無紀律,不能制下之致也。敗軍辱國之罪,荀林父,何以自免乎?夫子書以林父敗績者,筆法嚴矣。若魯曰,晉師本爲救鄭也,楚旣與鄭平,則晉宜回其師而猶恥其無故而退,遂至無名而伐,其意蓋出於利己矣。其師安得不敗衊乎?上曰,不在於正其誼明其道,惟在於謀其利計其功矣。儒臣所達,是矣。尙星曰,韓獻子分惡之言,實爲無狀矣。惟當明正師律,亟誅先縠,而不此之爲,欲分六人之罪,而不恤萬民之命,知其必敗,强與之戰,苟有仁心,何忍爲此?朱子見此章曰,後世人臣之爲國事,而欲分謗者,皆韓厥之類也。臨事規避,向人推諉者,亦是欲與人分謗之意也。人君任使之際,亦宜照察於此等情狀矣。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欒武子稱道楚政之言,誠有推類可觀者矣。民生不易,卽慮民生理之艱難也。戒懼不怠,卽軫念不虞之禍亂也。爲人君者,常以民生不易,戒懼不怠爲心,則其於治國乎,何有?以卽事言之,則目前,幸無憂虞之孔殷者,而恬憘玩愒,實爲今日痼弊,內而朝廷,外而藩閫,皆無預講備禦之策,臣竊悶之。饑癘荐臻,民生可哀,凡於糴糶身布,另加申飭,升平已久,疎虞可慮,至於糧餉器械,一切整修爲宜,故今因文義,敢此仰達。上曰,各別留念焉。尙星曰,桓子請死章,士會之伸救林父,若請其復用則好矣,而其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云者,未知其櫬着於林父也。上曰,在晉君之道,如穆公之用孟明則可矣。而士會褒奬之道,可謂太過矣。尙星曰,申舟聘齊章,楚子聞之,投袂而起以下,文章,極爲波瀾矣。申舟知其必死,臨發有言,而今果驗矣。楚子未知而送,竟至於死,故聞其被害,驚怒起身,未及整頓兵事,直欲躬往伐之,其忙迫憤惋之狀,形容於數句之間矣。下章謀人,人亦謀己等語儘好,我苟謀人,人必謀己,風俗已成,一國皆然,則雖欲不亡,何可得乎?此亦後世之可監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樂嬰齊告急章,伯宗之言,多有可觀,高下在心,則可以裁度時宜,國君含垢,則可以忍耐少恥,此正治國之要道。而後世之人,以川澤納汚,山藪藏疾,皆引用於有罪寬恕,有言容受之道,此亦推類而加意處也。上曰,所達好矣。其下解揚事,其處變之道,誠有可取,始若不許,則必至空死,故佯許楚子之言,而終能不廢君命,可謂賢矣。楚子之舍而歸者,亦有量,宜乎爲一時之伯君也。若魯曰,聖敎看得好矣。尙星曰,楚師將去宋章,後世羊祜之事,猶對敵之正道,而至於宋華元之事,誠爲異矣。當其楚軍方張之日,是豈敵人潛入之時?而半夜登床,一言恣喝,遂至却其師而成其盟,華元之爲宋謀,則未爲不可,而子反之不稟君命,私自退舍,可見其不忠矣。若魯曰,其時戰伐,本非寇敵,兩陣雖對,盟約是重,互相來往,便成規例,故乃如此,蓋出於爭伯,非出於殺掠矣。上曰,此與羊祜事異,而與我國黨論同,蓋出於務勝而然矣。上曰,結草之報,今人,亦多引用者,而事涉不經矣。若魯曰,此等語雖似不經,而此等理亦或有之矣。尙星曰,齊公帷婦人章,齊人之禍,專由郤子之怒,後世郭子儀屛婦女,不見盧杞者,實有明見矣。若魯曰,郤子不忍一時之憤,而終致諸侯之貳,郤子事,固無可論,而推類觀之,則人君御下之道,苟有不忍憤處,其害尤當如何?先儒曰,懲憤gg忿g如摧山,雖以學問之工言之,懲憤gg忿g最難,宜加意自勉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尙星曰,范武子將老章,喜怒以類者鮮,易者實多云者,誠的確之語也。人君,於喜怒之際,一從其類,而無遷怒遷喜之道,則恩威竝行,而人自畏服矣。上曰,所達好矣。講官,遂掩卷。上曰,今見領事獻議,則旣無異議,召對時《名臣奏議》進講後,當以《貞觀政要》繼講,《貞觀政要》,斯速印出事,分付芸閣,,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權{{!|𢢜|⿰忄業}}押去都事,以不卽下直之故,有拿推之命,而臣入闕中,後聞之則配單啓下後,都事卽爲入闕,而政院,以門限將迫,難於留門,使之待翌朝下直,故都事還爲出去云,然則責在政院矣。尙星曰,臣亦聞之,都事旣入來,而政院,使之出去,則此非都事之罪,乃政院之失,當該承旨,宜有推考警責之道矣。彦燮曰,此非承旨之過也。臣於其日,自入侍下來,而門鑰將下矣。聞其時金吾郞,已入金虎門,近仗軍士輩,誤傳政院下人之言以爲,闕門,今將閉,姑宜出去,以待明曉入來云。金吾郞,不可只信軍士之言,故送人問於院吏,則院吏以爲,以此難於取稟,留門,明朝入來下直爲可云,則都事還爲出去,此蓋下吏誤傳之致,承旨則初非預知者矣。若魯曰,入侍承旨,係是本院事,故如是爲說,而臣,招致金吾吏詳問事狀,則其時都事,坐於當直,使府吏,私通於政院吏,則院吏答通以爲,承旨,分付如此,故不得已還爲退去云。都事拿推命下之後,政院,似當以此事狀,有所仰稟,而終不爲之,當該承旨,宜有推考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今當聖上逐日開講之時,宜有僚員之濟濟,而近來上下番,僅免闕直而已。雖如懸吐等事言之,必待諸僚之一會,與之商確者,自是館規,而卽今諸僚,或在禁推,或在呈告,至如應敎李宗白,修撰尹汲,除拜已久,尙不上來,宜有催促之擧矣。尙星曰,李宗白之當初引嫌,雖由於韓德厚之疏,而尹容之處義,猶不可以此自畫,則況宗白乎?臣之黜補後,宗白,又以同時黜補,作爲嫌端,而臣則已爲冒出,誠亦有愧矣。自上,方孜孜開講,講官,宜濟濟以備,而在京之人,方在禁推,在外之人,又不上來,不可無敦勉警飭之道,竝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何如?上曰,李宗白之一向撕捱,可謂支離,尹汲,尤無義,依所達,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尙星曰,南泰良,一出膺命,數日入直,而以病卽出,旋爲呈單,亦甚非矣,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其人,果似有病,而不可一向引入,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尙星曰,今當逐日開講之時,臣等,學識貿貿,不足以仰贊緝熙之工,而山林之士,則與科目人有異,故祖宗朝,敦召儒逸,出入講筵者,欲其開發而裨益也。頃者李宗城,以沈錥事仰達,使之遞其臺職而入侍經筵矣。此外,又有魚有鳳、朴弼周、尹東洙、梁得中,而皆是從前禮遇之臣,不可與沈錥,有所異同,自政院,竝一例催促上來,何如?上曰,魚有鳳之除實職,梁得中之拜承旨,予固有意矣。儒臣所達人處,從前別諭已多,而皆歸文具,史記記之,必譏其君之徒尙文具,與其尙文具而貽後人之譏,無寧使後人,謂今日無儒,謂其君不好儒矣。若魯曰,至誠召之而不來,則彼固過矣,若竝與文具而廢之,則非矣。尙星曰,自古儒逸,未有召而卽來者,一召再召,申勤別諭者,元非在上者之文具也。上曰,使此人等,誠如古人之事,有行道之志則來焉。如不可爲,則去之無妨,而今則不然,且其中,亦有不伸其心,則不肯上來者矣。尙星曰,儒豈有如此心耶?此不過不敢當職名,而不果來矣。上曰,若使山野之人,其心,如予心則可矣,而每與世俗之心,同,此予所以爲悶者也。若魯曰,先朝招賢之時,其誠禮當如何?而猶以招賢不至,歎至發於吟詠,而今殿下,則旌招之禮,未嘗勤懇,而亦不無厭薄之心矣。其召而不來,已無足怪,而此後則又將與敦召之虛禮,而廢闕之,此恐有歉於待儒逸之道矣。上曰,汩汩於世累者,固有患得患失之心,故十九日下敎後,猶不能覺悟,而至於山野之人,則謝棄世累,其心如水之淸,而亦不能快悟,其所自期者,必曰吾志未伸,無可仕之義云矣。其言雖若此,予志已堅定,豈有尺寸加減之理乎?尙星曰,沈錥、尹東源,儒逸士也。臺銜之許解,可矣,而至於尹淳之遞職,臣意則終涉無義矣。聖意則欲其少伸其意,而淳之自處,有若致仕者然,豈不過乎?山林之士,科目之人,其待遇之禮不同,而殿下有假借之病,而每欲曲盡人情,故有此等處分矣。上曰,尹淳則初非以職事召之也。其所許遞,予固有欲伸其情之意,而其心所自處則過矣。上曰,講官先爲退去,注書出往,輪臺官入侍事,分付。 ○甲寅七月初一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輪對官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輪對官忠勳府都事金聖廈,宗簿寺主簿李英輔,掌苑署奉事具梡,養賢庫直長崔一星,東氷庫別檢李秉健,入侍。上曰,輪對官次次進前,聖廈進伏。上曰,職姓名。聖廈曰,臣乃忠勳府都事金聖廈也。上曰,履歷。聖廈曰,臣於戊申年,除拜貞陵參奉,遷廣興倉副奉事、長興庫主簿、禁府都事、司僕寺主簿、翊衛司衛率,壬子八月,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聖廈曰,所掌則收拾奴婢田畓及錢穀等物,以爲接待勳臣,又兼忠翊府,每朔,點閱忠翊衛,付番於闕內矣。上曰,所懷。聖廈曰,本府,有有司堂上三員,如有些少弊端,則草記變通,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曾前入侍否?聖廈曰,臣於昨年,亦以輪對入侍矣。英輔,遂進伏。上曰,職姓名。英輔曰,臣乃宗簿主簿李英輔也。上曰,履歷。英輔曰,臣於丁酉年,初授靖陵參奉,遷司饔奉事,以進宴都監監造官,陞授內資主簿,移監察拜戶曹佐郞,除永同縣監,遞還,後除尙衣別提、戶曹佐郞、漢城主簿、咸悅縣監,其後又除戶曹佐郞,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英輔曰,宗學講坐起進參外,無他職掌矣。上曰,所懷。英輔曰,本寺,無大段弊端,無可達之事矣。梡,以次進伏。上曰,職姓名。梡曰,臣則掌苑署奉事具梡也。上曰,履歷。梡曰,壬子,初授南部參奉,癸丑,移本職矣。上曰,職掌。梡曰,本署,所次知者,乾果也。上曰,遺在。梡曰,遺在雖有四百五十石零,而果物,異於錢布,腐敗不能久藏,但有流來文書,此乃流來遺在,非時遺在也。上曰,所懷。梡曰,本署,有提調,故小事則郞官,稟目變通,大事則提調,入啓變通,而且本非米布衙門,故無大段弊瘼,別無陳白之事矣。一星,以次進伏。上曰,職姓名,一星曰,臣卽成均館博士兼養賢庫直長崔一星也。上曰,履歷。一星曰,己酉,擢文科,初付成均館學諭,例遷學錄、學正、博士,而兼養賢庫直長矣。上曰,職掌。一星曰,所掌,錢布也。上曰,遺在。一星曰,時遺在,錢五兩,木則全無矣。上曰,所懷。一星曰,本庫雖不無弊瘼,而小則自下變通,大則主管堂上,入啓變通,別無所懷之可達矣。上曰,明經科乎?製述科乎?一星曰,己酉式年,講經科矣。上曰,居在何地乎?一星曰,在於江原道江陵地矣。秉健以次進伏。上曰,職姓名。秉健曰,臣卽東氷庫別檢李秉健也。上曰,履歷。秉健曰,壬子,初授禁府都事,癸丑,相換本職矣。上曰,職掌。秉健曰,所次知者,祭氷進排也。上曰,遺在。秉健曰,連續進排,元無遺在矣。上曰,所懷。秉健曰,所掌,不過氷丁,無弊瘼之可達者矣。輪對官,次次退出。彦燮曰,政官,更待下敎,牌招事,分付,而方有臺諫三員之闕,牌招開政,何如?上曰,依爲之。承史遂退出。 ==7月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有霧氣。 ○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李光溥,陳疏入啓,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式暇,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新除授右承旨鄭來周,同副承旨金龍慶,今日不爲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彦燮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呈告,或式暇未肅拜,或陳疏入啓,除在外陳疏外,呈辭未肅拜式暇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李性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單。久不行公,重囚究覈,一日爲急。判書及新除授參判趙連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彦燮曰,三使臣引見。 ○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吳瑗,副修撰兪健基、申宅夏,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申宅夏、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申宅夏之不有君命,無義撕捱,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兪健基則於今,更無可嫌之端,徒守固執,違命尋常,其在分義,豈容若是?以此等儒臣,紀綱日下分義掃地,決不可任其無義固執之撕捱,竝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而吳瑗批下,亦爲牌招。 ○以副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禁推傳旨,傳于必寧曰,南泰良之違牌,病乎?嫌乎?姑息承命,復事違召,此等分義,始見泰良,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只推,待明朝牌招察任。 ○必寧,以內乘,以一提調意啓曰,內乘李昌壽,今番使行時,臣以軍官率去,仍爲檢察,貿取御乘之地矣。出疆往來,將費累月,內廏重地,不可久曠。內乘李昌壽,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初二日,陳奏三使臣引見入侍時,太廟展謁。以今月望後,更爲推擇事,榻前下敎矣。展謁吉日,更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俱吉云。此四日中,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十九日定行。 ○以渭原郡守禹夏亨改差傳旨,傳于尙賓曰,移差平安監營中軍,則渭原,自當出代,此傳旨還下。 ○右承旨鄭來周疏曰,伏以臣,向來待罪邊邑,忽逢天地間罔極之誣。臣不勝骨驚心顫,仰跼俯蹐,直欲無生,而不可得也。念臣平生,與凶逆,影響不相及,其所以創出如此虛謊之說者,臣誠莫曉其所以。特以臣,憃愚倥侗,百無一能,而濫蒙拂拭之淸化,以塵大夫之下列,涯分之太過,鬼物之陰忌,而致此白地之橫厄也。幸而天日之下,賊情難逃,旋以誣捏自服。而顧臣怖畏之餘,危懼之忱,夙宵凜惕。若隕淵谷,迺者千萬夢寐之外,忽有銀臺新命,如臣無狀,猥荷天地父母之覆幬生成。一至於此,臣之闔門,聚首攢祝,惟以生隕死結,爲萬一涓塵之圖,而臣之蹤地,旣如是危迫?惟宜屛跡朝端,杜門自靖,其何敢揚揚復入脩門,翺翔於近密之班乎?且臣前日所叨,邊任,爲任甚重,臣固自量其才地之萬萬不稱。到任之後,連呈籌司,而情不見諒,人或視爲規避,邊任,一向相持,殆過半載,畢竟臺言峻發,備論其病昏之狀,而遂以遞改,其在公私,實爲萬幸,而臣之冒居職次,奄踰一朞,無一毫報效。徒令公家事,無限狼狽,臣尤惶隕慙恧,不知攸措也。抑臣之病昏旣甚,雖當下邑,猶不免顚沛。況此喉舌出納之地,何等重任,何等緊務,其不敢冒沒承當也決矣。天牌之下,不敢坐違,謹此來詣闕下,而百爾思量,終難冒進,玆敢陳疏徑退。伏乞聖明,察臣危懇,亟許鐫遞,俾臣退守微分,沒齒田廬,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爾何辭焉?末端撕捱,尤不爲過嫌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於臺職,累試蔑效,居恒愧懼,若無所容。今此亞憲新命,忽及於經年屛蟄之中,臣於是,益復驚惶隕越,不知所出。日昨,承牌出肅,只爲粗伸分義而已,非敢有因仍盤礴之計,而尋單見阻,涉旬虛帶,瘝曠之罪,更無所逃。又自數日來,臣之老父重患暑感,寒熱交作,嘔泄兼發,癃羸澌削之餘,轉輾添劇,種種症狀,罔非危惡,多般調治,有加無減。臣無他兄弟,獨自扶護,轉側之惟臣,葯物之惟臣,糜粥水飮之節,亦無臣則失時。以此情理,尙何望其離捨而供職乎?玆敢略具短疏,仰暴至懇。伏乞天地父母,特加矜諒,亟許鐫遞,以幸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遭罹不幸,積逋威命,刑憲不加,敦迫愈摯,惶隕感激,莫省攸措。噫,出入文陛,瞻近耿光,是臣之素願也。自犯慢蹇,甘心重辟,豈臣之所欲哉?惟其至愚極戇,居職無狀,一開口論人,而罹此無前之變怪,羞辱朝廷,玷衊經幄,實自臣身始焉。此臣所以俯仰慙悼,靡所自容者也。惟我聖明,憐臣愚妄,自觸機穽,至引曾傳,委曲戒諭,臣雖冥昧,寧不知感?噫,臣之筵奏疏論,祗效職責,憯鋒之來,非不自料,而一心斷斷,惟爲國耳。第念經幄之臣,風議是司,一語得失,所關固重,果使居論思之地,有悖出之言,辜恩慢官,厥罪難逭,臣心於此,一倍惶恧。嗚呼,大明下臨,靡幽不察。凡臣所被誣悖之語,疏批筵諭,洞賜昭釋,從古臣子,得此於君父者,幾人?許多撕捱,寧復可論?而惟是咫尺之守,亶出苦衷,誠以爲人臣者,聞此不忍聞之醜誣,而猶且諉以反詈,晏然冒進,彯纓結綬,不復存怵惕憂畏之心,則私廉微諒。姑置勿論,卽其蔑義分而無忌憚,莫甚於此。從今自處之義,惟當仰戴孔昭之天鑑,恭守勿較之諄誨,杜門屛跡,以全微尙而已。且臣於持平李載厚之疏,亦有所危蹙難安者。夫臺地立落,公議至嚴,厥或未允,爲罪實大。今緣處置一事,受人齗齗,經歲未已,卽臣言議之不足服人心,亦可見矣。況其爲言,或曰,反辭譏詈,或曰,作爲欛柄,謂若臣,有意吹覓,不當遞而請遞者然,臣竊訝焉。當閱武之時,兩營之均有做錯,衆口同傳,爲日亦久。獨憲臣之一聞一未聞,誠亦異事,而其不能竝擧,終未免苟簡,則請遞之論,烏得已乎?其疏,又以臣不自言而獨責人,爲臣之咎,此其自待雖太薄,而待臣亦良厚矣。臣固巽劣,居公論之任,可言而不言者,誠亦多矣。雖微人言,臣實自愧,然王朝設官,亦各有分,如使任經席討論之職,事無鉅細,必皆替臺閣而彈刺,則無乃有侵官之嫌乎?無論其言之當否,其首尾侵切,殊極深緊,此於目下,又添臣不可進之一案矣。噫,臣之蒙學駑才,其於龍象邇列,豈或毫分近似,而怵迫嚴命,冒昧趨承,誠欲自呈其不肖之身,庶冀日月之明,悉燭醜劣之實,而前後自貽顚沛,孰非臣濫涯溢分之辜也?乃頃,一二重臣,或奏或疏,混擧臣名,至瀆聖聽,臣雖無狀,素以樸拙自勉,而不意一朝,乃以此身,上欺聖聰,追思至今,羞愧弸中。然以臣今日所遭,辭受去就,非所暇議,則亦何敢覼縷爲言,有若克讓之爲哉?惟其梔蠟之質,不可自誣,穽弩之蹤,又在必退,天日之照,抑何待賤臣之瀆陳也?伏念我殿下,至誠懋學,日勤晉接,而顧緣臣等之撕捱,以致館直之苟簡,每奉勉出之隆旨,益增罔赦之大戾,至於反躬自咎之敎,金石可透,豚魚可感,而臣則頑然冥然,若不知有分義之至嚴,恩遇之至渥者然。上而孤簪履之聖眷,下而負犬馬之微忱,跼蹐高厚,何以爲心?伏惟大化成物,各遂其恒性,聖人立敎,莫重於四維。乃臣苦辭危懇,雖極區區,亦宜蒙仁覆之天,俯賜矜諒。況其進退之義,不特關臣一身者乎?臣之披瀝肝膈,不自知止者,寔惟仰恃聖明之在上焉耳。一言有餙,天必鑑之。伏乞天地父母,特垂明察,許臣屛退,治臣積戾,以嚴王綱,以靖私義,不勝大願。臣治疏將上,天牌儼臨,驚惶震惕,隨詣闕外,而玉階方寸,進身無路,拜章徑退,罪尤萬死。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下,猶事撕捱,其在分義,決不若是,末端所嫌者,尤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陳奏三使臣引見時,陳奏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書狀官黃梓,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命均進伏曰,近來三庚未盡,暑熱特甚,聖體若何?而水剌寢睡,其無不如前之患乎?上曰,無事,而寢食,比前似少減,蓋由於日候極烈之致也。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頃有夜對之命,不但夜氣,亦甚蒸鬱。短宵久臨,恐致勞傷,伏不勝憂慮之至。上曰,使講官,讀而聽之,又與之討論文義,實有勝於無睡轉輾矣。命均曰,就寢靜慮,自可入睡,深夜臨筵,過時不寢,不知不覺之中,豈無傷損之節乎?上曰,今當拜表,更無稟定事耶?命均曰,臣之看文字,本不緊着,故不能詳知,而今則似無大段執頉之慮矣。文秀曰,當初不通於瀋陽將,且不捉金永昌,則其敗事必矣。知其必敗而不往,則非臣子之道,故臣果請往矣。今則事頗詳密,庶可無患,而以十人,殺十三人,終爲未審,彼若問之,則可慮。且朝鮮事,每下禮部,故渠輩爲之周旋,而今則直奏雍正,若下刑部,則周旋之道甚茫昧,是又可慮。在皇明時,則言語或有得力之道,而卽今則雖有包胥之忠,儀、秦之辯,似無奈何矣。且瀋陽將査聞,若不入來,則事將緯繣,而王靈所曁,自可順成,顧何必預慮其或不順耶?上曰,苟盡在我之道,則何關於禮部、刑部耶?瀋陽將奏聞,必入去,可無他憂,而但細洞十名,或慮爲執言之端也。文秀曰,此則猶有可言,乘夜突入,則雖十人,足可殺多人,以此言之,庶可解其疑惑矣。命均曰,無別樣可達之事矣。上曰,書狀,每不就仕,今日以使价,始得見之矣。梓曰,臣,情跡不安,適逋威命,而今因使行,獲瞻天顔,廻還後,雖死塡丘壑,可無餘憾矣。命均曰,臣之待罪藥院者數年,未知醫藥之理,雖無保護之功,而惟以朝夕承候爲幸。今當遠離,不任下情之缺然,近來聖候,自然有逐年不如之節,少失節宣之道,易致傷損之患,而殿下,於凡事間,有不忍耐之病。且忽於調攝頤養之道,當此酷熱,豈無疲惱之時?而連日召對,間又夜對,勤學之誠,孰不欽仰?而不量氣力,如是勤勞,臣竊悶焉。秋展謁,雖是情禮之不可已者,而老炎轉甚。自今八九日之內,必無暑熱之或退,姑竢日涼,而退行得宜,惶恐敢達。文秀曰,殿下自保之道,當如子弟之待老親矣。今年節晩,十一日,猶當爲極熱矣。稍待涼生,退行無妨,而大臣,今當出疆,至誠仰達,宜有俯從之道矣。上曰,予於可守之處,則不爲撓改矣。秋序已屆,何慮極熱?而卿方遠出,有所陳請,豈可固執而不從乎?以望後差退事,分付。文秀曰,頃以祥明事有敎,而我國使入去,則輒來見云,甚爲難處矣。上曰,使臣當知而不知,譯舌輩則當禁之而已。文秀曰,此非國家之可言,亦非臣等之所可與知者也。上曰,如馬匹事,有用處云者,極可痛也。渠雖無識,以故土思之,豈敢若是?曾聞趙道彬赴京時,亦來見,而其時則官卑云矣。命均曰,日月其邁,秋序忽屆,今年亦已過半矣。君臣上下之所共懸望者,其或有幾微耶?臣方遠離,下情,一倍悶鬱,而若及還朝之時,獲奉喜慶之報,則其幸,當如何耶?第伏念廣求嗣之道,固非臣子,所宜請者,而亦不可只恃一處,而虛送歲月,惟在聖上深思處之。上曰,卿,三年藥院,企望常切而卿等所望,與予何殊?此非爲予一身,爲宗社也,爲三宗血脈也。言念及此,不覺氣短,否極泰還,天道之常,故予嘗以此,言于李判府事,而厥後已過累年,有否而無泰,是可歎也。命均曰,曾以修人事待天命爲敎,天固不可必,而亦當修人事以待之矣。上曰,若係於人事之修,則古往今來,寧有繼後之人乎?文秀曰,凡修人事之道,無一毫未盡,而天猶不顧,則固無奈何。然修人事之道,固非一端,臣請略陳之。三百年宗社之托,在殿下一身。殿下之身,安然後,可以議求嗣之道,而近來頤養保嗇之方,甚不自愼,或有愆和之節,而不思靜攝之道,精神,每費於不緊之地,水剌,或進於過時之後,如是而豈無受傷之患耶?此已有乖於脩人事之第一節也。雖以私家言之,婦人,或有血氣不足之病,則廣求良醫,多試藥餌,以爲懷孕之道者,靡不用極,此亦爲修人事之道,而殿下於此等事,亦多有汎忽者矣。臣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桎梏㭢gg桁g楊,或非其罪,則必宜推之以好生之德。飢饉顚連,不能自存,則亦宜施之以若保之惠,殿下蓋嘗有是心矣。常持此心,無或少忽,務盡其恤刑仁民之道,則亦豈無積善致慶之效耶?大臣所達,有難專恃於一處云者,亦爲修人事之道,而婦女性褊,易生怨恨,見今係望於産育之婦人,若或因是有不安之意,此亦可慮矣。殿下常於宮闈之中,以卽今形勢不得不已之意。申申敎誘,使其心,有所感歎,而藹然有和樂之氣,則其有得於廣求嗣之道,爲如何哉?臣嘗獨宿外舍,不覺悽苦,撫念身世,妄測聖意,每以爲殿下獨處深殿,當作何懷矣。今殿下不修人事,而只歸於天,此殆近於諺所謂臥柹林之下,望其實之落于口也。上曰,所達好矣,而其中保民之說,尤好矣。昔者大明太祖,喩恭愍王以求嗣之方,愛民之外,無他道云者,雖似迂遠,而甚爲緊着。一國之內,苟無匹婦匹夫之不獲其所,則和氣盈乎天地之間,而自有福慶之來者矣。文秀曰,臣,每有所欲達而不敢言者矣。伏聞殿下關雎之樂,不足,臣竊爲殿下慨然也。治國之道,本於齊家,故臣曾於待罪春坊時,講大學而有所諷諭者,殿下其或記有否?以殿下英明,而猶不思修齊治平之工,自有其序,不但爲殿下盛德之累,亦豈非和氣感傷之道乎?伏想東朝,必以殿下無關雎之樂,而有所憂歎。亦念翁主,以父母無和樂之意,而有所愍鬱,其在父母子女之情,必有如是者矣。殿下何不思順慈聖之心,而慰翁主之懷耶?殿下必勉强行之,使宮闈之間,常有和樂之氣,則亦豈無福慶之及於後嗣者耶?雖以凡人言之,年少之時,或有不協於意,馴致反目之境,而及其年紀許多,智慮漸長,則必惕然反悟,能有宜家之樂矣。我殿下若聞一窮民之不自保,則輒愛憐之軫恤之,而獨於妃匹之際,不少顧念之者,抑何事也?殿下春秋晼晩,旣非少壯之日,學問高明,備盡窮格之妙,而至於此等易曉處,而終不悔悟,此臣所以爲殿下慨然者也。以殿下政事施措觀之,孰不曰英明睿智,而臣愚死罪,似有不足於明智者矣。近聞筵中,以《詩傳》進講,臣謂侍講諸臣曰,其能因文義進達,而感動我聖上耶云,則皆以爲不敢云,臣亦爲講官惜之也。大抵講學之道,若不體認行之,則終歸於口讀而止。殿下講及周、召之篇,而又無體認之意,則雖日講十篇,有何益哉?上曰,靈城,人皆謂之狂矣,而此等事,有過人處矣。春坊時所達之言,予豈忘之耶?文秀曰,不用其言,則與忘其言無異,顧何補於至今記得耶?上曰,豐原君,曾有所達,金始燁,亦以忍字勉予,李判府事爲賓客時,亦有所陳戒者,予豈忘之,而諸臣,猶不知予心矣。予豈待臣僚進達,而有所悟也?靈城所謂少年時不免云者是矣,而予年已過四十,豈如少年時乎?不知予者,謂之關雎之樂,不足,而知予者其誰也?君臣猶父子,何事不言?而此等事,終難剖析而明言之矣。文秀曰,筵席事體至嚴,與私室酬酢有異。臣不敢極言竭論,而人君御邦家之道,其本存焉,則豈若閭巷匹庶輩,薄待其婦女之事乎?以殿下明聖,若周遍思量,則足可以洞然覺得矣。上曰,予雖無學問之工,豈如匹庶之爲耶?命均曰,宮闈間事,雖未能詳知,而趙顯命、尹淳輩,曾有所達,故臣亦略知之矣。上曰,豐原、靈城,性稟不同,而皆欲感動予心矣。言雖過中,予當虛受,而至於豐原所謂各殿誕日頒囊時,中宮殿香囊,不如他殿之物云者,誠不滿一哂,同是一色之錦,而一體裁縫者,則豈有優劣之可言哉?事甚細瑣,而其所問答,載於日記,則孰不知之乎?豐原則疑之太過矣。靈城則直諫可嘉矣。命均曰,正于內正于外之道,聖上當各別留念矣。以私家言之,則或有不相得之間,而待遇之節,如有未盡,則婢僕輩,視以有怠忽之擧,此固必至之患也。嚴勅壼外,無有未盡之弊,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此則過慮也。予豈於此等處,而有未盡者乎?尙賓曰,大臣與靈城所達,皆出於忠愛之誠矣。古人曰,二南,王道之基,而其中,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云者,尤宜體念於今日者也。樛木,如王后,葛藟,如衆妾,后位旣定,衆妾皆從,乃有此福履綏之之休矣。上曰,承旨所達,有意,予當留念矣。命均曰,今年年事,若無大害,則庶有少豐之望矣。上曰,見豐原疏則城役已訖云,此可謂有志者事竟成矣。且觀農形之狀,則今番雨水之不甚愆期,亦可知矣。命均曰,三南則皆然,而北道、西路,可慮。狀聞則雖未知果爲的當,而在朝家之道,當預慮賑救之策矣。上曰,然矣。命均曰,戶曹自辛壬兩年後,朝家多有減省者,故卽今所儲,足支明年云,其節損之效大矣。伏願無弛此心,務從節約焉。上曰,大臣勉戒之言,可不體念焉?上命宣醞,小宦,各奉盤,置諸臣之前。文秀曰,荷此宣醞,諸臣無不食之,而臣之病狀,妨於呑下,居常所食,多從病處漏落,甚不潔,故不敢食,惶恐敢達。上曰,嚙乾則何妨耶?文秀曰,嚙乾則病處牽痛,故常時亦不能爲之矣。上曰,靈城之病,尙如此,遠行,極可悶也。文秀曰,臣病,雖如此,足可無事往返,而但大臣,常好飮,頻近杯酌,此宜有戒矣。上曰,承旨則予知其好飮,而大臣,亦好飮耶?命均曰,臣本無酒量,亦未嘗好飮。文秀所達,過矣。古人則有以笠帽飮者,而近來朝臣中,絶無善飮者,此亦比古降殺矣。上曰,如閔鎭厚酒量者,今無之,此亦不及於古人,甚矣。文秀曰,古則稱以風流客者有之,而今則苛細是務,蕭索太甚,遂成一代之風習,而全無渾厚之氣象,故人才又從而不出矣。上曰,靈城之言,是矣。行酒畢,上曰,承旨盡飮三盃耶?尙賓曰,臣飮二盃,而似過量,故一盃則不敢飮矣。上命更以二盃,賜尙賓曰,承旨善飮,而不盡三盃,故復以二盃勸之。尙賓,起拜飮訖,遂撤床。文秀進曰,慶尙監司徐命彬,尙不出肅,下直無期,夫馬之曠月留滯,極可慮也。其才足當一面,而每有自便之意,至今不出,亦是不欲赴之意也。上曰徐命彬,又不往,則紀綱,將無餘矣,豈有如許道理耶?命均曰,是臣之弟,臣豈不知?不但病不堪事,其才亦不足以當嶺藩煩劇之地也。文秀曰,其人,雍容不迫,雖至難治之地,足以恢恢當之,亦必有可觀治效,嶺藩,豈有不可當之理哉?朝家今日不送命彬,則紀綱之壞損,當如何?宜有別樣催促之擧矣。尙賓曰,向以文烈公子孫錄用事下敎,而高敬命子孫,以武科出身者,時在楊州,尙未得寸祿,宜有拔用之道矣。命均曰,以高敬命子孫錄用事,有命則可矣,而不然則不當陳達者也。文秀曰,臣有所懷敢達,前朔州府使鄭德鳴,卽古丁卯胡亂時倡義成功人鄭鳳壽之孫也。臣在嶺營時,德鳴爲虞候,不但其祖之事功,有不可忘者,觀其爲人,可堪字牧之任。故臣果薦之於秉銓之臣,移拜河東府使,則其才諝勤幹,固合任使,且其淸白一節,尤有過人者,心常嘉歎不已矣。今聞平安監司,以貪濫無比,爲下考之目,人固未易知,而豈其前後,判若二人耶?臣亦嘗待罪藩任,凡於褒貶之際,或憑廉問而有爽誤者矣。今此貪濫之題,若的實,則不可不嚴懲,若或不實,則當之者豈不冤枉哉?臣意則拿問德鳴,使道臣,詳査其貪濫虛實,似好矣。命均曰,臣亦因前義州府尹黃晸,而聞其居官至淸,今番監司貶目,目貪濫,甚可訝矣。上曰鄭德鳴事,旣以貪濫無比爲目,則不可置而不問,拿處,可也。{{*|出擧條}}文秀曰,昨年講經及第韓宗濟,乃掌令之孫,且太宗大王外家也。在京則當爲閥閱,而只以在於北道之故,旣見漏於槐院,至今亦不得爲假官,其在朝家收用北人之道,甚歉然矣。尙賓曰,西北人,不許槐院,已有規例,此何可上煩天聽乎?上謂命均曰,未回還後,若聞喜報云者,實出於至誠矣。使卿假銜,豈有是理,而自爾至於此,甚可慨然。卿與右揆在朝,而卿方遠出,心甚缺然,副使則有病,書狀,乃經幄舊臣,當此極熱,俱作遠行,宜各自勉,善爲往返。命均曰,雖無勉戒之敎,而國事所重在焉,敢不自愛,而區區所望者,惟在回還後,獲聞國有慶矣。梓曰,今當國有事之時,猥膺使价之命,而聖敎軫念至此,不勝惶感之至。上謂文秀曰,頃於卿罷職之時,始欲仍遞,而右相有言,故雖未果焉。今番送卿,亦出予意也。卿之病狀如此,從宦尙難矣,萬里行役,何以爲之?極可悶慮,擧世謂卿狂矣,而予則曰非狂也。非卿,今日亦何聞讜直之言乎?只恐可用之人,因此遠役,受傷添病矣。卿須愼之愼之。且卿,以奉老之人,有此遠出,卿母勸子不避難之意,固已嘉嘆。卿亦以國事自任,而但其去留之際,母子心懷,當如何耶?卿雖遠出,卿母則宜托於予矣。使政院,頻頻探問,卿母若有病,則當以藥物惠之耳。文秀涕泣曰,臣以爲國死事之誠,初雖請往,而拜辭慈母,懷事難抑。臣自在春坊至今日,受遇非常,以臣之故,而殿下之恩數,輒至太濫,惶感之極,不知所達。命均曰,譯官李樞,不得已率往,而冠帶則未安,白衣亦似不可矣。文秀曰,此必陳稟然後,當令權着冠帶矣。上曰,三使臣之意皆然,則査對時,便服不可,使之權着冠帶,宜矣。命均曰,渭原郡守禹夏亨事,臣於頃日,有所達,外人則不知,或以爲爲夏亨地,而臣雖無狀,豈爲一武弁,而煩稟乎?今以監司私書見之,則出送渭原,不可矣。文秀曰,臣嘗知其爲可用,而薦於豐陵,爲營將。今番犯越人捕捉時,亦有功,而監司與江界府使私書中,罪人有可捕得之幾云,若於此時,而使禹亨,出送邊地,則事甚不密,或移除他窠,則自可無形跡矣。上曰,其私書,有何曲折耶?命均曰,監司似聞眞的之報矣。黃哥與理山越獄罪人趙姓者,通謀往復,而其私書見捉云矣。文秀曰,朴師洙於此等處,不惜千金,必欲捕得,當此邊憂之日,有若腹心之疾,若得譏捕,則何幸何幸。命均曰,機事欲密,則夏亨,不可許赴渭原矣。上曰,有可移之窠乎?命均曰,近來平壤中軍,自兵曹備望差出,而今方有窠,監司亦願以夏亨差送,許遞渭原後,移拜中軍則,似好矣。上曰,然則依爲之,而自下當循例擧行者也。命均曰,且見監司啓本,則邊事,亦可慮矣。文秀曰,此似非可慮,乘馬尙gg常g往來者,何可盡禁耶?上曰,此在道臣,非朝廷指揮之事也。卿等今行,當與監司相見,言及爲宜矣。命均曰,慶源開市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兵使所請,迂闊矣。此則決不可開路,勿爲撓動,可也。命均曰,日晩將退,願瞻望天顔,仍起坐瞻望後,更爲俯伏曰,玉色,比前似瘦,必由於暑熱而然矣。下情,不勝憂悶,區區私望,惟在於保嗇之道矣。上曰,拜表時,雖無臺諫,一邊行之,一邊稟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3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金龍慶{{*|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金城縣監尹光毅。 ○彦燮啓曰,小臣,省鞫坐起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眞淳啓曰,右承旨鄭來周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鎭日違牌,無意膺命,重囚究覈,尙今遷就,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尙賓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來周曰,召對爲之。 ○尙賓,以備邊司言啓曰,喬桐水使元弼揆,以其身病,累呈辭狀,故連以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內,瘴氣所傷,吐血喘急等症,實有生行死歸之慮云。閫任遞易,實涉重難,而實病之危重,如此,則亦不可强令察任,京畿水使元弼揆,姑爲許遞,何如?傳曰,允。 ○彦燮,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全思逸手本,則保放罪人卞觀夏,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蔚山府使安慶運拿來事,傳旨啓下矣,安慶運,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日中日時,左哨一旗三隊第二名安岳軍韓忠先,以監的軍,貫革付標之際,同哨軍元進三,所持繩火,落於鳥銃火門,鉛丸徑發,直向貫革,中於忠先背部,貫出胸間,卽爲物故,事極驚慘。題給斂葬之具,令該哨,姑爲埋置,起送其族屬,使之返葬事,分付本官,而事雖出於無情,不能謹愼之罪,在所難免,元進三,及監放旗隊長敎師等,令本廳,從重決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同副承旨金龍慶疏曰,伏以臣,昨年冬,待罪春曹佐貳時,適有園陵奉審之擧,而猝得風痺癱瘓之症,未免膺命,再被嚴旨,一遭置對,而幸賴睿明洞察,聖慈曲貸,特軫濱死之危喘,卽脫冷圄之幽囚。臣,歸伏鄕廬,感戴洪造,庶幾癃痼之狀,終荷矜愍,釁累之蹤,永不甄錄,不意除旨復宣,職名如舊,回罪爲榮,感極涕零。宜卽盡氣疾趨,小贖前愆,而臣之本來情地,萬無復廁周行之望。且於冒暑往來之際,別症兼作,頃刻垂絶,雜施鍼焫,幸得少蘇,顧其源委已痼,不比一時偶感,長程跋涉,實難自力,而職名虛帶,已過三朔之久,分義所在,不敢許久偃伏,不得不扶舁寸進,來伏京寓,而撼頓之餘,病情越添,昏倒不省,日加一日,疏籲未徹,長單且阻,一味縮伏,惶隕度日,迺者,喉院移拜之命,又出千萬夢寐之外,臣誠惝怳震越,尤不知置身之所。顧臣難貰之罪,當退之義,前後號訴,非止一再,不但儕僚之所共知,抑亦天鑑之所俯燭,想或不待覼縷,幸蒙矜念,而第自遘疾以來,眼暗脚痿,頭童齒豁,作一老朽廢疾之人,雖病勢稍間,神氣少蘇之時,戶庭起動,亦未如意。前日所叨之職,係是閑司,而旣不敢爲趨承之計,況此出納之地,顧何能夙夜奔走,以效其職責之萬一哉?左右揣量,斷無束帶造朝之勢,坐犯違傲,恭竢譴何,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於是,進退狼狽,衷情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仍伏念越自六七年來,臣之謬叨恩除,不爲不多,而誠以負犯莫大,廉義至重,不敢唐突冒受,輒皆遞罷而後已,間或有迫於事勢,一再膺命者,只爲粗伸臣子之義而已。非出於因仍從宦之意,則去就一節固無可論,情勢之難强,旣如此,病勢之難醫,又如彼,玆敢疾聲呼籲,仰暴哀懇。伏願聖明,特別諒察,俯垂愍憐,先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戶曹參判朴文秀疏曰,伏以臣,今方奉命出疆矣。臣所帶本兼諸任,竝命照例許遞,無曠職務,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所辭,令該曹,考例稟處。 ○修撰尹汲疏曰,伏以臣,積辭除命,累逋嚴召,論其負犯,萬殞猶輕。嶺海鈇鉞,奚所不可,而伏蒙天鑑孔昭,俯察微臣難冒之義,特有寬假,輒施例勘,而緣臣,迷不知返,畢竟自速置對,罪大譴薄,旋卽宥出,天地洪造,有若偏厚臣身,感祝之極,無以圖報。此際授臣宿研,除旨召命,聯翩下及於鄕郊屛蟄之中,臣聞命驚惶,益不知所以自容。噫,臣之本來自靖,實有咫尺之守,不可容易變動,此其情地事理,蓋嘗屢悉於前後疏供中,今不必更假一二譚,而伏想聖明,亦已洞照而無餘矣。今者,聖明,雖屢屢督出,無少假借,而若臣不可出之義則自初至今,亦一而已矣。百爾思惟,終不得其可出之說,不然則名塗美宦,是爲人情之所固欲,臣獨何爲而自甘寂寞,苦避至此哉?臣竊聞聖上,以臣之積久撕捱,不承明命,屢勤誨責,臣每一聞之,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聖明,不謂臣不肖,授以過分之職,豈不以臣,粗聞事君之義,去就出處,不至全然放倒故歟?今於聖敎之下,但知奉承之爲恭,而不知進退之有義,則是直婦寺之不若也。夫豈不與聖上簡拔任使之意,背馳之甚乎?堂堂聖朝,雖曰乏人,其不可以如許無識之輩,苟然充數於金華學士之列者,理無可疑。況今法筵日開,聖學方進,政宜極選端方博文之士,置在經幄,以責君德成就之任,此豈如臣等輩,所可承當者哉?以臣之不學面墻,揆臣之所叨職名,萬萬不相稱,而前此疏籲,未敢輒及者,不惟其近之於例讓。正以臣,卽今情地,尤爲難進之大防,他有所不暇顧耳。今則辭窮意竭,不得不竝此覼縷,臣尤不勝惶悚之至。且臣素患痰癖之症,已成積年痼疾,往往發作,劇歇無常,今年暑濕,受傷尤深,自數旬以來,疾勢日漸危篤,一日之間,或至數次昏窒,雜施醫藥,少無所效,種種症形,雖不敢仰溷天聽,而要之時月之內,萬無起動之望。設令事理情地,不至如前所陳,卽此病狀,已難拜命,馹召之下,爲日已久,而亦不敢進身京輦,仰首鳴號,玆從縣道,累此陳聞。伏乞聖上,諒臣情病,察臣苦懇,亟許遞改,以幸公私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爲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副修撰申宅夏疏曰,伏以臣之前後違傲,凡幾遭矣。律以邦憲,鈇鉞嶺海,固所甘心,而聖度過加涵貸,收錄不置,渥恩愈摯,臣豈不欲披露肝血,冀幸慈天之體諒,而自承反躬之聖敎,惝怳震{{!|𢥠|⿰忄雙}},五內失守,嚴旨之下,輒控私懷,實有猥越之懼,抱玆耿耿,趑趄至今,乃者特敎遄降,辭旨截嚴,有非臣子所敢承聞者,人臣,負此罪名,將何以自立於覆載之間乎?直欲立地滅死,而不可得也。到此地頭,若以煩瀆爲嫌,終自阻於仁覆之下,則螻蟻之微,懷有衷悃,尙復誰因而誰極乎?念臣,本以世祿之裔,向晩一第,遭値明時,前後拂拭,揚歷淸華,聖恩所被,身非己有,雖其年邁材薄,無足以稱塞萬一,而筋力奔走,卽臣分也。湯火蹈赴,亦臣志也。況又粗聞不竢駕之義,則顧以何心,有命輒辭,有召輒違,甘自陷於逋慢之誅哉。是其中,有萬萬至難强者存焉故耳。臣之斷劃於見識,已自被錄之初,誓在于心,堅如鐵壁。此非獨所遭之非常,抑實有自處之已審者矣。臣雖愚無知識,而天賦中一段羞惡,幸未泯沫,惟此把作一身之大防,容可以藉手事君,恐或之毁壞焉。區區自勉,矢死靡化gg他g,此豈圖占便宜,故事撕捱,可已而不已者耶。噫,自古人臣,事其君也,苟或於義,有不可,則寧伏刑章,而不敢奉承者,夫豈輕君慢上而然哉?直爲其匹夫之諒,不可遽渝,嚴威震霆,而有不變,利害切身,而有不顧,以全其咫尺之守,要以有他日報效之地,此廉義之所以爲人臣進退之大關捩者也。臣若於今日,怵迫嚴命,淟涊冒出,蕩無矜持,惟祿之是耽,則所守旣喪矣。人將不食其餘,臣庸是大懼,放頓不得,寧被誅殛,不敢以趨承爲恭者,非專出於臣身自靖之計也。其處義得失,實有關於國家四維之治,非細故也。然則聖朝處分,宜有審於輕重取捨之分,以開其一條轉身之路,恐不宜一向迫阨脅督,使不得轉動,驅以納之喪廉失義之科,以貽世道無窮之害也。臣又伏聞曾在先朝,登瀛諸賢,有以人言,或終不出,或黽勉出者,其去就雖異,而各自有所執,不害爲殊塗同歸,此非久遠故事。今其人,尙多見在朝野,則此實士流已行之美規。如臣駑劣者,雖不足比論於先進,而顧其所處所遭,前後無異,則今日朝家之所以處之者,亦豈無其道歟?若使臣,苟有一分可强之勢,豈敢不仰承至意,顚倒出肅?而惟其守株之愚,迷不知變,眞若頑如木石,而不之動者,論以常憲,死有餘辜,惟有速被誅譴,少贖罪戾,是臣日夕之所拱竢矣。臣情至此,其亦窮且戚矣。連控短疏,見阻喉司,衷情莫白,踪地愈蹙,囚首牢狴,甘伏鈇鑕,不意聖恩如天,特加寬宥,使卽膺命,臣雖愚迷蠢頑,豈不知含恩怵義,竭蹶承膺?而反復思惟,決難冒沒。玆於嚴敎特召之下,心骨俱{{!|𢥠|⿰忄雙}},進退維谷,不得不走伏闕外,悉暴肝膈之懇,敢請鈇鉞之誅。伏乞聖慈,天地父母,特垂諒察,亟行鐫削,仍治臣蔑分逋命之罪,以嚴王綱,以靖私義,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隕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豈容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初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來周,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若魯讀,自魯成公元年,至民之攸墍其是之謂矣。上曰,承旨讀之,來周讀,自楚師及宋,至遂適齊。上曰,玉堂下番讀之,瑗,讀自四年,至不書諱之也。若魯曰,傳元年,臧宣叔,知難有備之說,儘好,亂至而欲備,則有後時之歎,未亂而爲之備者,乃爲國之道也。上曰,然矣。瑗曰,傳二年,仲叔于奚請曲縣繁纓,而夫子曰,名器,不可假人。司馬溫公,亦引此語,而深論晉三家封侯之非。蓋名器,有等威差級,有國之所重也,人君之所當愼者也。殿下亦宜各別愼惜,而近來,或不無濫觴之弊矣。若魯曰,下番之言,是矣。朝著之上,固不無濫竽之弊,而我國無他施賞之道。凡係捉虎活人納粟之類,輒皆以加資賞之,故京外市場之間,金玉遍滿,有識之駭歎,久矣。至於朝臣超資之處,則殿下務加愼惜,而亦宜申飭於有司之臣,俾防雜道加資之弊宜矣。雜道一開,干恩成風,無論大小,輒皆陳稟,事體不當,若是,蓋殿下嚴毅不足,慈仁有餘,故每有如此事矣。瑗曰,上番所達,得體矣。古則雖有賞典,臺臣,發啓還收,而近來,則漸與此規而無之。臺臣,又從而陳疏干請,事過之後,臣不欲指某言之,而此後則嚴加隄防,宜矣。上曰,儒臣所達,皆切實,當留意矣。曲縣繁纓,同於九錫,固重矣,而夫子曰,不如多與之邑,此乃設辭耶。土地之重,亦何如而不妨於多與乎?若魯曰,土地者,祖宗之土地,何可輕易與人?而夫子此敎,蓋出於惜其名器之假人,而甚言其不可之辭也。瑗曰,其下禮以行義,義以生利云者,好矣。利之大者,無過禮義,此與梁惠王之利,有異矣。若魯曰,利字則與惠王之利,禮義之利同,而其效判異。行禮義而有利,則其利無窮,行私慾而求利,則其害反甚矣。瑗曰,欲知義利之別,則只在公私之分矣。無所爲而爲者,義也,有所爲而爲者,利也。此乃張栻之言,此宜體念者也。上曰,然矣。第八板韓厥夢子輿謂己者,實出於左氏浮誇也。瑗曰,周官,亦有占夢之法,不可謂全無是理,而《左傳》此等處多,蓋由於浮誇矣。若魯曰,第十板逢丑父事,郤獻子之不殺,義也。逢丑父之代君,忠也。當戰國之時,爲人臣者,朝衛暮齊,無有固志,而有此爲君效死之誠,誠爲卓然矣。禮義掃地,戰功是尙,而嘉其以死免君之忠,舍而不戮者,亦爲美矣。此皆列國希有之事也。上曰,辟女子之辟字,與後世辟除之辟字,同耶?瑗曰,然矣。孟子亦曰,行辟人矣。彼以婦孺之微,當倉卒之際,而猶能先君而後親,足可謂知禮矣。上曰,賓媚,人所謂亦晉君之母云者,與漢高帝吾翁與若翁者同,而言則悖矣。若魯曰,然矣。此戰,專由於郤克,發怒於婦人之笑看,而必以蕭同叔子爲質云者,先已悖慢,故所答,亦如此。此眞所謂悖出悖入者也。然其末端,引詩爲喩者則好矣。瑗曰,第十六板楚王之不許錮巫臣者,其言,有理。且莊王,聽巫臣之言而不納夏姬,則許之以忠之一字,非過矣。上曰,如樊噲之勸漢王,勿貪秦婦女則忠矣,而此則蓋出於自取夏姬之意也。謂之有益則猶之可也,謂之忠則不當矣。瑗曰,當初諫莊王之際,其言,多有可取者,其在取人爲善之道,雖謂之忠,亦何妨乎?上曰,楚莊王,雖無巫臣之言,豈如陳靈公之爲哉?若魯曰,第二十板晉侯獻齊捷于周,而周王,不見,使單襄公辭焉。雖當委靡衰弱之際,而凜然有西周之舊風矣。自專征討,已失諸侯之道,不受其俘,深得天子之體,其辭極其嚴正,宜乎鞏朔之不能對也。上曰,周衰,甚矣,而能支撑延世者,賴有此等處耶?若魯曰,始則可觀其嚴處,而末乃宴饗之、私賄之者,出於畏晉强之意,則初不如受俘之爲宜矣。今之藩臣之體,與古諸侯無異,此等處,亦宜留念。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二板知罃事,有理有識,敢以楚國之强,而尙能重爲禮而歸之,知晉之有人,而不敢有與爭之意,知罃,可謂戰國之賢士,而晉室之良大夫也。上曰,有一良臣,而其效如何耶?瑗曰,二十五板晉方主盟,其勢莫强,而季文子曰,晉侯之命,在諸侯,其言,好矣。以人主言之,則處至尊之位,御至愚之民,而常畏于民者,以民心而可知天意故也。此等處,宜類推而監戒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七板晉君,因梁山之崩,問禳災之策,而伯宗,以降服乘縵六件事告焉。遇災修省之道,無過於此,是亦鑑戒處也。瑗曰,只事其節文,而不出於誠心,則非消災之道矣。上曰,下番之言,是矣。事天之道,實不在於文具矣。瑗曰,第三十板國饒,民驕佚云者,善矣。人居沃土,多積財貨,則不知衣食之艱,反生驕泰之心,此乃必然之勢也。至於近寶,公室乃貧云者,亦至論也。農爲本,而貨爲末,以貨爲重,而民不事農,則財不積,而國必貧矣。在上者,宜敎以禮節,而矯其驕佚之弊,重其農政,而禁其趨末之習矣。若魯曰,第三十六板季文子所引詩章,女也不爽,士貳其行云者,未知其襯合,而其下伯主將德,何以長有諸侯云者,儘好。當時行伯之君,不過挾天子令諸侯,而猶不可二三其德,況帝王,點伯行王之道乎?二三其德,實爲人君之所可戒者,朝令暮改,民不信之,則其何以爲國乎?今殿下,聖德,至矣,純矣,而恒曰予之政令,或有不信於民,而民將以予謂二三耶云,則信孚於民,而事無不修矣。惟願推類存戒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留念焉。第四十板賦韓奕之五章而出,賦綠衣之卒章而入者,其氣象如可見,而左氏文章,亦好矣。瑗曰,其賦取之義在此,則亦襯合矣。若魯曰,晉侯之夢二豎,不食麥陷而卒者,浮誇中之浮誇也,不經甚矣。上曰,雖浮誇,而其文章則奇矣。然無註,則亦難解得矣。瑗曰,如此,故以杜預爲左氏之忠臣者,古有其語矣。講官,遂掩卷。來周曰,臣於伯宗絳人事,有所懷敢達,絳人,蓋隱德君子,而伯宗,旣知其賢,只用其言,不爲薦進於其君。胡氏傳,亦譏其攘人之善矣。大抵草莽隱德君子如絳人者,其國,擧而用之,則其有補於治理如何哉?堯、舜之世,雖稱野無遺賢,而此則非後世所可及者。人君用人之道,必須博求遺逸,使之列于庶位,則可以展布其蘊,國有所賴,而近來道臣與繡衣,雖或有經學才幹薦聞之人,朝家無所收用,徒有薦進之名,而終無其實,豈不可惜乎?今若,分付外方,廣加薦聞,申飭銓曹,使之收用,則似可有效矣。上曰,所達誠好,旣許薦聞,而不爲收用,則反欠誠實矣。大政,方不遠,各別收用之意,{{*|出擧條}}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來周曰,臣於有守備之言,亦有所懷敢達。國家備邊之道,西北則不無守禦之方略,而南方則凡事多有疏虞者,東萊,實爲國家關防之地,而蕩然全無守備,前府使鄭彦燮,爲此之慮,新築城堡,自此,庶有守禦之道矣。但東萊,本爲獨鎭,而兵使每以下官待之,在平時則固不妨,而苟當緩急之際,互有推諉之擧,則不幾近於易所謂輿尸凶者耶?分付廟堂,別爲名號,無與兵使相句管,則雖或臨亂,而庶有得力之道矣。若魯曰,此在得人,雖不管攝於兵使,苟非其人,則無益而反有害,不必別爲名號矣。來周曰,儒臣所達,大體則是,而雖使有才智者當之。所領之兵,盡屬兵營,手下無一卒,則將何以施其才略乎?雖不可別爲名號,不令管攝於兵使,似宜矣。上曰,事係創始,不可輕議,日後當問於鄭彦燮,而更有下敎耳。若魯曰,今日亦過,自至若過多,則領會不易矣。上曰,下番,久未入侍,而今登講筵,故如是矣。諸臣遂退出。 ==7月4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金龍慶{{*|罷職}}。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彦燮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受由,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眞淳啓曰,慶尙監司差出時,六月內辭朝事,命下矣。監司徐命彬,除拜已至多日,而連呈辭疏,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推考警責,令備局,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金龍慶,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尙賓曰,其在分義,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來周曰,召對爲之。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寧殿秋享大祭亞獻官,以南原君{{!|𪳣|⿰木卨}},密陽君梡,實預差啓下矣。{{!|𪳣|⿰木卨}}纔遭同居侄子之喪,梡,聞其親病危重,姑難離側云,勢將改付標以入,而外朝則當品中,無故人,只有刑曹判書尹陽來而已。差於宗廟亞獻官,預差,宗班當品中,元無可合人,在前如此之時,多有從二品塡差之例,今亦不得已琅堤君燂,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擊錚人趙東漸,原情判付內,渠父之常日謹愼,業已知矣。曾經將臣之人,雖無其子之呼冤,豈不快査,爲先放送?其速詳査以聞事,命下矣。依例令秋曹應問,各人等,一倂究問詳査,移牒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朔州府使鄭德鳴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鄭德鳴,時在平安道鐵山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罪人莫承,同謀弑夫,情節,旣已承服。依法例結案取招,照律處斷,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弑夫罪人莫承,旣已承服正刑。依法文破家瀦澤,降其邑號,子女爲奴等事,令各該司,捧承傳擧行,何如?傳曰,允。 ○行都承旨李眞淳,書啓。臣敬奉聖諭,傳宣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之一日縻職,實增朝廷一日之羞,不得不猥陳短章,冀蒙亟賜矜允矣。不意銀臺之長,臨傳偕入之旨,十行寵諭,又後誕宣,恩禮之隆,倚毗之篤,溢於辭旨,曠絶聽聞,不知負累賤臣,何以偏叨聖眷,一至於此哉?瞻天稽誦,惟有感淚之如泉而已。噫,臣誠百不猶人,而蓋自立朝以來,雖或遭罹人言,引分自省,尠有芥滯於心,矧今年位至此,迺於年少臺官之言,寧有一毫介意之理,而且其所言,無一字不眞不的實,採輿人之誦者乎?但念臣雖無似,所叨者是何等地位,而年至病劇,未辦一退,終以老不任事,至煩白簡,從來輔相,未有如臣所遭者,羞累鼎席,更無餘地,理宜卽日黜退,以礪廉恥。伏惟聖學高明,洞徹天下之理,倘念國體之所係,世道之所關,則必不至羈縻時日,以傷事體之重也。惟願亟寢召命,罷免職名,毋俾朝野,重議聖朝之處分云,而大臣,一向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領議政沈壽賢處,則以爲,臣於逬伏病昏之中,耿耿一念,惟在於卽釋重負,安意俟盡,敢煩瀝血之籲,以謁聽卑之天矣。卽者,近臣,傳宣聖批,懇惻隆摯,諄諄若慈父之敎迷子,而其所以體諒臣斷斷血忱,臲卼情地,委曲周到,殆無毫髮之遺照,臣誠感激嗚咽,自不覺其聲淚之俱發也。聖上,旣察臣區區情私,特垂矜許之意,臣以三十年朝廷舊物,蒙此特達非常之恩,得解匪據,則亦何敢便訣我聖主,而爲復尋鄕居之計乎?惟當瞻依京輦,時承起居,以畢餘生,戀係之悃,而至若前席面陳之敎,實有所不敢祗承者,帶此職名,重入禁闥,決非臣廉義之所敢出也。倘蒙聖明飜然回照,亟下處分,俾臣,得以散秩,仰承恩命,則謹當卽日匍匐於象魏之下,以伸扣謝之微忱云矣。大臣,姑無承命偕入之意,臣仍爲留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書啓二度,似是五月間事,而今始追下,故書之}} ○備忘記。傳于彦燮曰,長番內官金以載,莫重書啓,忘置不傳,極爲非矣。推考。 ○備忘記。又傳于彦燮曰,申宅夏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而特敎飭勵之下,終不動念,事之寒心,莫此爲甚。瀛館揀選,豈徒美其人爲哉?當此紀綱解弛,分義掃地之日,決不可循例踏啓,適中其意,尼山縣監除授,明朝辭朝。 ○吏曹口傳政事,尼山縣監申宅夏。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痰癖之症,是臣本來病源,而每當盛暑,輒復發作,根委已痼,轉成難醫之疾,加以近日暑熱斯酷,飮啖失宜,癖氣上衝,有時昏窒,吐瀉兼發,氣息綿綴,頭疼如碎,四肢刺痛,委頓席褥,奄奄度日之中,以臣見差太廟秋享大祭初獻官,病狀危苦,誓戒之日,旣不得進參,病裏惶隕,如負大何。宜卽陳章,控籲,而臣之平日所自期者,只在於筋力奔走,爲一分報答之階,意謂其間調治,以爲强疾受香之計矣。卽今病勢,有加無減,難望時月之可瘳,束帶將事,萬無其路,隷儀在明,而亦無自力之勢,自顧初心,惶愧欲死,玆不得不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諒病勢之難强,亟令該曹,卽速變通,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獻官,其令該曹,付標。卿其勿辭,調理焉。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於到界日,據國典所載,春夏等褒貶,令前監司封進之意,旣有所馳聞矣。卽接兵曹關文,因前監司趙遠命,陳疏批旨,令臣待限滿擧行者,臣於是,不勝訝惑焉。臣姑未見其疏本,雖不知有何法例,可引以爲辭,而至於處分,特出常格之外也。夫考績之政,有國所重,《大典續錄》褒貶條所云監司遞任後,未滿五十日,其等褒貶,前監司等第啓聞者,科條截然,非可紊也。或前監司方在罪籍,不得修啓,則有新監司待限滿擧行之規,此卽不得已變通者也。安有前監司無故在職,而新監司越法替當之理哉?臣考見營在謄錄,前監司之行殿最,前後不知其幾,而臣姑未暇遠引故事,只就近例之恰相類者明之。今吏曹參判臣宋眞明,以本道監司,坐事見罷,及歸,因新監司尹陽來狀啓,封進殿最如法。考其交龜月日,新監司之未滿日限,正與臣等,而前監司之旣罷旋敍,亦一般耳。豈眞明之所行,遠命,不可行,而陽來之所不爲,臣獨可爲耶?臣旣怵迫嚴命,冒居其職,事到面前,非所敢避,而朝家典法,旣如彼昭昭,前人事例,又如是斑斑,則一切放倒,妄自代斲,不惟在臣道理,所不敢出,奈國制之壞廢,公議之駭異,何哉?玆敢不避猥越,冒陳法例,以冀淵鑑之垂燭。伏乞聖明,亟寢成命,毋令黜陟之重典,終爲苟簡之歸,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莫重殿最,豈可若是推諉?卿其勿辭,依下敎擧行。 ○甲寅七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若魯讀自成公十有一年,至盟于赤棘。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十有三年,至及反而致其邑。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十有四年,至刺公子偃。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傳十六年,至乃內旌于弢中。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唐苟謂石首,至敢私布之。上曰,翰林讀之。尙魯,讀自七月,公會尹武公,至今而明之其可乎?若魯曰,聲伯之母,不聘章,無文義可達者,蓋當初,不以禮聘之故。其後有淫慝之事,此是公侯巨族,而國家無觀感之化,以至於如此,豈非嘅然處乎?瑗曰,殷之末俗,頹敗無餘,而文王之敎,能化漢廣之游女。今觀此章,則可知其國之風化,無可觀者矣。上曰,是矣。若魯曰,第二板郤至事,此不過一陪臣,而敢與王室而爭田,周王,亦不能正其罪,而使其大夫,訟于晉,周室之衰亂,已無可言,而齊晉尊周之功,如有一分紀綱,豈可使命卿,而與陪臣訟田於諸侯之庭耶?近來紀綱之頹弛,甚矣。凡關係紀綱者,則雖小,毋曰此則小矣。無傷云,而必加嚴飭,小者壞,則大者轉壞,終至於無餘地矣。宜推類而加意焉。瑗曰,第四板郤至如楚,其言之無禮太甚,如此,而寧有自保之道哉?詩云人之無禮,胡不遄死者,正指此等人也。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劉康公之言,朱子已序之《小學》,而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云者,與《中庸》首章同義。且其論養福取禍之由,說勤禮致敬之道者,無不鑿鑿中理,此正後人所當體念而服膺者也。上曰,然矣。瑗曰,第九板善人,天地之紀云者,言則是矣,而稱伯宗則過矣。然晉室之錚錚者,無過於伯宗,而譖人間之無罪見戮,自古善人之見嫉於小人,類如此,而小人,亦不悟戕賢之禍,輒及於其身,是可痛也。上曰,伯宗之妻,能預知其及難,其亦善矣。若魯曰,殿下稱伯宗妻之賢。今以其言之著於文者見之,則誠賢矣,而於此可見,人臣直道事君之難矣。古人,以直言,比之批鱗,此實死生所係,故阿諛取容,以爲自保之道者,常多。其人,爲人君者,惟當樂聞讜言,務加優容,備盡來諫之道。不然,則伯宗妻之言,尤有驗矣。臣於前後,以開言路之意屢陳,而殿下容直之量,常若不足,臣竊悶之。上曰,其時,苟有賢君在上,其妻之言,必不如是矣。若魯曰,聖敎至當矣。瑗曰,盜憎主人,民惡在上者,不是專指君上也。同列,皆有不相容之勢,獨立無朋,爲世所惡,故婦人,慮其被害而言之,爲伯宗者,何顧其身之利害,而不盡言於其君乎?伯宗,若聽其妻之言,則其妻固爲賢妻,而伯宗,將不得爲賢臣矣。人君之道,無過於翕受敷施,故上番,眷眷陳戒,伏願留念焉。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矣。瑗曰,二十一板德刑祥義禮信者,戰之器也。此則以戰言之,而治國之道,亦不過此,此等處,宜推類而體念矣。若魯曰,民不知信,進退罪也云者,亦出於此六字中矣。瑗曰,二十三板外寧,必有內變云者,實有得於消息盈虛之理也。天道,不能長泰,人心,每至狃安,而安必生危,危亦生安,知乎此,則其於治國,何有乎?若魯曰,苟有外憂之慮,自勤內治之道,若四境晏然,心輒恬然,魏相之會四方災異以聞者,亦此意也。瑗曰,二十四板伯州犁侍于王以下,其所敍辭,若見其時景象,左氏文章,果奇矣。上曰,然矣。左氏於敍辭處,以數行文字,而逼盡無餘,有若畫出者然矣。瑗曰,至二十七板則雖在戰伐之際,而頗有雍容意思矣。上曰,以一矢復命云者,其文法尤奇。養由基,固善射者,而得左氏,而尤著其善射之才矣。瑗曰,三十三板妾不衣帛,馬不食粟,此雖微事,而有實德,則隣國,猶知之,此亦可觀處也。若魯曰,能得一賢而用之,則見重於隣國,而無其人,則禍不旋踵。以此見之,則得人之效大矣。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若魯曰,副修撰申宅夏疏批已下,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承旨進前。彦燮,進伏。上曰,昨日,承旨鄭來周,以萊府事,有所達,承旨其聞之耶?承旨曾任萊府,必知形勢,意見,何如?彦燮曰,昨日承旨所達之言,臣果略聞其槪矣。萊府,宜兼防禦之議,自前有之久矣。壬申、癸酉年間,故監司金洪福,爲府使時,兼防禦使,而不過一二年,而還寢。其還寢之由,臣未之詳知,而蓋東萊,賊路初頭之邑,常留許多異類於我地,而館穀焉。諸路關防中,最爲緊重處,而但不能自主節制之故。脫有緩急,則自兵營,有徵兵之擧。東萊軍兵,雖片時之間,何可暫離信地,而遠出境外乎?徵兵而不赴,則兵營,直以期會不進之法,從事焉。其勢自不得不起送軍兵,而府使則空拳待死而已。賊鋒初程之邑,旣不能以兵戈拒守,則前路列邑,自將不及措手而瓦解矣。以近年事言之,戊申年,兵使閔昌基,徵兵於東萊,其時府使,累次爭執,畢竟不送云矣。卽今疆域,無時急之憂,故朝家不復以萊府爲念,而俄者儒臣所達文義中,外寧內懼之語,豈非所當惕念處乎?蓋朝家亂後,建置之初,以梁山、機張兩邑,屬於東萊,而東萊爲主鎭焉。此欲使東萊府使,當倉卒之時,則率二邑之軍,以爲城守之地,而獨節制之。今有所統屬處,故萊府軍兵,不得爲萊府之軍兵。不幸有急,則東萊一邑,其將空與敵國矣。自頃築城之後,事面,與前稍異,議者以爲,若得防禦使,或守城將之名,而使之與士卒,守此城,而不離,則雖其捍禦能否,在乎其人,而邊上重地,可免空棄之患矣。鄭來周,纔解邊任,有所揣量,經略於心者,故所達之言,如是矣。然而事係邊上機務,或於次對,下詢於廟堂諸臣而處之,似乎得宜矣。若魯曰,萊府凡事,自朝家,所當各別軫念,而至於設爲防營,其事勢便否,臣未知如何,而近來良丁之投屬各營,實爲病弊,雖以營將言之,當初設置之時,軍官自有定額,而今則各處鎭營軍官,擧皆爲累百名,至有收布之事。今又以東萊,爲防營,則其事面,比前自別,凡軍官等諸名色,必將增加,此等之弊,不可不慮矣。上曰,鄭來周,雖有所達,而不可輕施,欲問於承宣而處之。今聞儒臣所達,其言是矣,雖陞防禦使,其無可增之名目耶?彦燮曰,設或陞爲防禦,而此事不必張大,不過借其名而已,諸般名色之增加,非所當慮。且萊府軍兵,臨急之時,不出境外,宜乎,否乎?自朝家,先爲量度此事之便否而已,苟可爲,則恐不當以軍官等名色之增加,預以爲慮矣。萊府軍官將校,本非不足。蓋故相閔鼎重,爲府使時,爲慮邊上之疎虞,抄出好身手善技藝者,名爲別武士,而狀請定額,其數不少。其後,又有別典軍官,別騎衛守堞軍官等名色,而別典則皆壬辰戰亡人子孫也。朝家之許設別典,亦有意矣,今何有加定之弊乎?且自朝家,雖許以防禦使,無得使之憑藉而加出,嚴立節目而禁之。此則恐非可慮之事,邊方事,必及升平之時,預爲措置然後,雖當不幸之時,自有得力之效矣。上曰,凡事,事至而爲之,則難於得力,況邊上備禦之策乎?卽今則旣已築城,雖當倉卒,而有可以依據之勢矣,防禦使設置便否,使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倭人命脈,在於公木作米之以時入給,各邑,其無愆期之患,而輸送之數,比前無減耶?彦燮曰,公木,旣有元數,公木之中,作米之數,亦有恒定,此則非所加減,而乃是限一年入給者也。約和以來,卽有此給倭之事,而今則列邑,狃於故常,歲初分站之後,延拖不送,自萊府,每加督促,而皆不動念擧行。若各邑,準數輸送,而萊府不卽入給,則罪在萊府,萊府則趁卽入給,而列邑,不爲輸送,則罪在於列邑。此事大關國體,誠爲悶慮。臣待罪萊府時,適當辛壬之大凶,兩年公米,雖幸限內畢給,而其間督促之難,各邑遷延之患,比常年尤倍矣。然而米色,比他米最勝,而元數亦無未收者矣。若魯曰,不但公作米也。臣曾聞釜山僉使遞來者之言,柴炭,自釜山備給,而每因各邑之不卽收布以送,輒至窘急,或不無生梗之慮云,亦宜一體,申飭也。彦燮曰,以公米言之,萊府則因朝令督促於列邑而已。若其捧上則釜山僉使主之,而至於柴炭,專屬於釜山。蓋朝家折給炭封山於梁山等地,而又有炭軍收布之法,以其布,貿取於所産處,以爲前期措備,趁時計給之道,而近來各邑,雖朝廷命令,尙且不卽遵行,況一邊將之令乎?倭館,無溫堗,故當寒則專賴於柴炭,而柴炭,每患不能繼給,此由於炭布之不能收捧而然矣,此事亦甚可慮。小臣,在萊府時,朝廷爲慮此弊,令臣句管督捧,故臣亦因朝令督捧,其時則頗勝於前,而以此之故,稔知其難捧之弊矣。上曰,無信不立,卽聖訓也。交隣之際,無信而何?敵國生釁,在於微事,登臺而笑,尙致敵兵。況此公作米,爲倭人命脈所關者,則凡係入給之物,何不趁卽擧行耶?惟正之供,非不重大,而割其正供,以與彼人,而列邑之不爲趁時輸送者,誠極無據。以此下敎,非至一再,而每作擧條中文具,寧有如許道理耶?至於倭料米,亦是公作米一體。此後則無如前日,自備局,各別申飭於監營各邑,公作米,及倭料米,限內輸送與否,使之這這抄出啓聞,亦自備局,頻頻發關,査問其納不納諸邑,其中過時不納之守令,以爲從重論罪之地。柴炭事,前已申飭,而今聞儒臣所達,亦甚駭然,竝自廟堂,另加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接慰官與大差倭,何以爲禮耶?彦燮曰,宴享時則待之以賓主之禮,而進上肅拜則行於客舍。蓋草梁客舍,奉安殿牌,故差倭等,以進上物件,列於正廳,行四拜於庭,開殿牌門陳儀仗,而受其禮矣。上曰,儀仗,與京同耶?彦燮曰,故相臣閔鼎重,爲東萊府使時,狀請下送京師匠人,其所製造者,一如儀仗庫所在之物,蓋所以尊朝廷之威儀,聳異國之觀瞻也。卽今所用儀仗,則或新備,或修補,而擧皆色渝,不爲鮮明,鄕工所造,安得不如是乎?上曰,儀仗埋沒,則非所以眎遠人,亦係國體,故相閔鼎重之狀請製造,蓋以此也。依舊例改造事,令廟堂申飭,可也。彦燮曰,眎遠人之道,不特儀仗也。奉安殿牌之客舍,今多朽傷,非久,必有傾頹之患矣,不必易以新材。及此未盡頹圮之時,趁速修改,則物力,不必多入。且其前例,使各鎭堡邊將,各自擔當修改。故臣,待罪萊府時,累次論報營門,而連値凶荒,不無時詘擧嬴之慮,姑未修繕矣。上曰,以南別宮大廳觀之,當其不甚傷敗,而有所修補,則財力必不多費,而及其頹壓之後,始乃改造,故其容入,甚浩大矣。今此草梁客舍,宜速修改,而此非朝家所知,自備局,申飭監司,使之劃卽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館中留倭幾名,而常時不持兵器乎?彦燮曰,常留者爲一千六七百名,而稱以兩班者,左右佩劍,其餘則一邊佩劍,而器械便利,無不善用劍矣。萊府事適承下問,故略此仰達,而此外亦豈無緊重之事乎?當與備局諸宰,次第稟議,而朝家視萊府,終不可歇後者也。此本海島中別種,而本不知禮義,雖有盟約,而亦不可信。若一跳出於釜山之間,邊上必大騷,備禦之策,惟宜別樣預講矣。上曰,《左傳》印出,其已先役,而頒賜件,亦印出乎?若魯曰,姑未訖工,而只印進講件云矣。上曰,《貞觀政要》,亦依此爲之,進講件外,勿印頒賜件,可也。若魯曰,此等處,亦以節省爲主,孰不欽仰聖意,而但進講冊子,連次印出,一未頒賜於侍臣,亦似爲欠典。至於《貞觀政要》,則其卷數,比《左傳》頗少,使之竝印頒賜件,恐未爲不可矣。上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卷數旣不多,則使之印出,而勿爲擧條,待下單擧行,宜矣。名臣奏議,則何以爲定耶?若魯曰,進講冊則當抄出懸吐,玉堂上下番,則與進講冊,同爲編次,而承史所持之冊,則有難盡爲抄出編次矣。上曰,進講件,則事體重矣。抄錄印出,而至於諸臣所持冊,則以全帙爲之無妨,曾於《禮記》進講時,亦間間抄講矣。此雖與經書有異,而毁冊則不當,依《禮記》進講時爲之,可也,《詩經》大文,其已印出乎?若魯曰,纔印來,故方懸吐矣。上曰,懸吐後入之,諸臣,遂退出。 ==7月5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病}}。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黃晸{{*|未肅拜}}。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丁錫敷{{*|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尼山縣監申宅夏。 ○眞淳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諸將官等,五日射會監試事,本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眞淳啓曰,左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辭受由,或未肅拜,或呈辭,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眞淳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備局堂上李宗城,司諫沈聖希,正言李性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彦燮曰,次對與本司之坐有異,次對入侍,久未爲之,而以病懸頉此多,竝爲牌招單子,改書以入。 ○又傳于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又傳于彦燮曰,若待進不進單子改書以入,則日勢必將差遲,故先下引見之命,來詣閤門。 ○來周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今日翰林取才坐起出令,政府西壁當爲進參,而左參贊李廷躋隷儀進,右參贊鄭亨益,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令本院稟旨牌招云。右參贊鄭亨益,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金在魯進,參判宋眞明進,參議徐宗玉進,右承旨鄭來周進。 ○吏批啓曰,全羅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渭原郡守,今當別爲擇差,本道邊將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黃晸爲承旨,柳復明爲全羅監司,朴師正爲禮曹參議,洪尙輔爲刑曹正郞,柳以晉爲渭原郡守,韓鳳朝爲慶尙都事,洪夏濟爲靑丹察訪,李挺茂爲假引儀,咸恩君李森,在喪終制,豐原君趙顯命,軍器直長單,蔡世佐,奉事單,崔實賢,副奉事單,高枝成,參奉單,朴孝建。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啓曰,高山里僉使柳以晉,前司果劉東茂,前權管全弼鳳,敎鍊官李蓍年,監官南龍運,軍官田侯齊,李興祚。將校申位仲、申八仲、申九仲、洪萬碩。及第金時昌、金潤邦,通德郞朴東檍等,或亡命罪人捕捉,或軍器監造,或焰硝煮納,或捉虎捕賊,或料理生殖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柳以晉雖已資窮,未經准職,柳東茂、全弼鳳、李蓍年,未准職、未資窮,南龍運、田侯齊、李興祚、申位仲、申八仲、申九仲、洪萬碩、金時昌、金潤邦、朴東檍等,係是出身軍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僉知中樞府事朴泰錫戶奴呈狀內,上典,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實無上來肅命之勢,虛帶職名,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老病在鄕,不能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黃海水使崔道章,以其身病,呈狀乞遞,故使之調理赴任矣。今又呈狀內,所患宿症,一倍添劇,旬月之內,萬無差復赴任之路,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前水使拿來之代,不可一向等待,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五衛將宋日瑞戶奴呈狀內,上典,以水土之疾,每當夏炎,吐血尤甚矣。累日鎖直之餘,病症添劇,萬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則宿衛輪番之地,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頃以前郡守李重國,備擬於訓鍊判官望,受點之後,遷移於中樞經歷矣。今聞重國,與本曹政色佐郞朴致文,爲同姓四寸娚妹云。在法應避,而未能覺察,擬望受點,不勝惶恐。中樞經歷李重國,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內禁衛將許晶,身病甚重,累呈乞遞,領軍宿衛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京畿水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他道兵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密昌君樴,爲副摠管,沈構爲僉知,鄭德載爲安東營將,尹世任爲宣沙浦僉使,朴泰信爲同知,具善行爲內乘,宋徵來爲京畿水使,禹夏亨付副護軍。 ○彦燮啓曰,新除授京畿水使宋徵來,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又啓曰,慶尙監司徐命彬,別爲催促,使之今日內肅謝事聖敎至嚴,自本院另加催促,終不應命,揆以事體,極爲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從重推考,待明朝更爲催促,何如?傳曰,允。 ○來周,以春秋館郞廳,以監事意啓曰,翰林取才事,今日出令矣。被薦人曺命敬、閔通洙,皆稱病不進,洪重一、韓翼謩來待,而謂以右薦人,旣不進來,有難先自應講爲言,而還爲退去,曹命敬、閔通洙等,則特放。嚴敎之下,若是違拒,揆以事體,極爲可駭。竝拿問處之,洪重一、韓翼謩等則其不應講,雖有所執,而亦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彦燮,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監司狀啓內,癸丑條軍餉居二,瑞山前縣監李鼎燁,旣已還歸,決杖一款,不得擧行,令該府稟旨擧行事,啓下矣。李鼎燁,未及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來周,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本館物力,元來不敷,在前奴婢貢田畓稅無欠准捧之時,猶患難繼。祖宗朝,永宗凡島,特爲賜與,以補養士之需矣。己酉年,以本島,移屬寧嬪房之後,養士凡百,不成貌樣,雖因朝令,保寧廣靑浦,林川南塘浦等處,草記望定,而有名無實,所捧絶無。故壬子八月,以慶尙道固城、巨濟等地漁場,望定折受事,草記蒙允之後,大臣,旋以虛疏姑停之意啓達,自上有太學漁場,不可不給代之敎,而可合處未易,尙未得代定矣。今聞咸鏡道德原府元山浦gg咸鏡道德源府元山浦g,及江原道通川郡庫底浦等,一洋相連之處,船稅、地稅、駄稅等物,自其本邑,有收稅之事,而元無屬處,且非經費所補云。以此海洋等處,特令折受賢關,而若令專屬,則該邑,或不無落莫之道,各樣稅物,一如延日漁場收稅例,與其本邑,分半收稅,以補多士供億之資,何如?傳曰,賢關,比他雖異,北道漁場,又不可創始,置之。 ○以禁府全興守捻照律公事,傳于彦燮曰,以宗簿推考照律例觀之,以某朝某親,功臣議親書入,則例有功議各減一等之命。此無他,宗臣親盡之前,自有功臣議親故也。今此金吾照律中,只書議親,以非功臣書入,此乃誤書乎?本府前例,本自如此乎?該房,取考該府前後照律文書,察啓。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之踪地,實無一刻冒居臺次之理,而日昨嚴召,在於拜表之日,臣不敢以區區情勢,偃然違逋,未免黽俛gg黽勉g肅命。只欲粗伸分義,而乃於伊日,得見修撰吳瑗之疏,則怒臣對辨之章,盛加侵斥。臣,看來,不覺駭惑,狼狽徑出,此雖私義之萬不獲已,而臣心惶懍,至今未已。臣雖疲劣,誠不欲每每較挈,而第其疏語,不可無一二卞暴者,經席臺閣,設官有分云者,誠如儒臣之言,而凡有言議,無不與論,不但爲講筵句讀而已,則經幄之任,實是公論之地耳。朝家閱武,師律乖錯,關係非常,萬目駭歎,此非薄物細故,只付之臺議者也。儒臣,職在論思,曾無片言之論及,而認以爲此非吾所當言,果可謂識設官之義,而得儒臣之體乎?臣則深鎖試院,但憑傳聞,伊時輿誦之喧藉者,不過都監之失措,則只擧其所聞,而不擧其耳目之所未及者,勢固然矣。而今儒臣,乃以一聞一未聞,謂之異事,雖其急於遮禦,不暇自省,而徒見其己短之自露也。一聞一未聞者,猶被其譏斥,則兩聞而兩不論者,其果無歉於心乎?諉之以侵官之嫌,而不肯一言,臣未知其自待之厚也。臣以此一事,又復呶呶,誠覺疲惱,亦涉瀆擾,而儒臣之言,旣如是齗齗,臣何獨晏然而已乎?臣,頃受恩暇,救護病母,閤門感祝,糜粉是期,而母病諸症,有加無減,又添暑感,萬分危篤,卽此情理,尤爲臣難强之一端也。今因次對,召牌儼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情懇,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特垂照察,亟命鐫罷臣職,俾靖私義,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若此者,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金在魯,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行副司直張鵬翼,兵曹判書尹游,漢城判尹趙尙絅,吏曹參判宋眞明,司憲府執義李光溥,弘文館校理金若魯,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丁錫敷,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興慶進伏曰,雨後,蒸鬱特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厭進,近來,何如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水剌,比前差勝,而寢睡,當極熱時,則煩轉不卽寢,而不至於全然失睡矣。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日進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患候,頭疼困惱,且有泄候云,當令醫女入診,詳察症候,藥院,亦當問安,故敢達。上曰,不過一時暑感,入診則自內當爲之。藥院,不必問安矣。寅明曰,醫女入診之請,每不許,實爲悶鬱,雖似暑感,而若或彌留,則豈無問安之節乎?伏望使醫女入診而詳察,何如?上曰,已諭於大臣矣。寅明曰,湯劑昨日劑進,而必連爲進服然後,可以責效矣。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弓角潛商罪人洪命號酌處事,請令廟堂,稟處矣。命號初爲譏察所捉,承款於捕廳,而移送秋曹,卽爲變辭,受刑過卄次,被囚至累年,而一向發明,每有援引。故押送本道,與所援之人,一處究問,期於得情之地,而其同罪人朴致永,則旣已瘐死獄中,其他展轉gg輾轉g告引者,査問於義州,俱無出處,實無從他憑覈之路云矣。凡潛商之罪,當爲一律,而被囚旣久,受刑亦多,到今憑覈,又無其路,則一向嚴訊,似非審訊之道,依狀請酌處,未知如何。上曰,諸臣中,曾經本道監司者,知此事乎?取魯曰,弓角潛商,見捉於搜檢者,則固無可論,而命號被捉,初因譏察,多年牢囚,累次受刑,而前後變辭,終未得究實。今見道臣狀啓,則同罪人朴致永,又已徑斃,尤無憑覈之路云,參酌處之,恐似無妨矣。眞明曰,臣於頃年,待罪秋曹亞席時,嘗究問此事矣。捕廳承款,果爲狼藉,及至秋曹,終始發明以爲,當初承款於捕廳,出於不勝杖云矣。臣,出按西關,秋曹又下送此罪人於本道,故亦嘗一番嚴訊,而抵賴不服,所謂援證,亦多不明。其同黨朴致永,已死,無盤詰之路,卽今越境潛商之類,猶不可勝誅,則此等罪疑久囚,酌處似無所妨。在魯曰,觀此狀啓,當初捕廳承服,則以爲越去彼境而買來,秋曹變辭,則以爲,昌城人金承伯家行商人處買得云,而指告其時參見之人,參見人之招,亦言其時果見其有所買賣,而不能的知何處云矣。到今同謀之人,已死,轉至於難明之境,則酌處之請,不無所見矣。尙絅曰,臣則此事始末,見狀啓而始知之矣。狀請辭緣,似得之,依施好矣。上曰,捕廳承款,固爲不異,而秋曹變辭,亦安知無隱情也?當此邊禁,申飭之日,事宜嚴覈得情,而第已作久囚,究問無階,依大臣所達,減死遠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江邊七邑外,則無論淸南、淸北,雖招引下來者,勿以一罪論斷,江邊則買賣者,一體論斷事也。臣意江邊七邑,則人物之潛相買賣,實有深慮,固當嚴立科條,而無論淸南、淸北,凡有招引買賣者,皆以一罪論斷,則法似太重矣。在魯曰,臣嘗出宰北路時,多捉京中兒婢之招引向北者,情節絶痛,故押還其本主,祕移刑曹,推治京人之符同者,而每言其一罪論斷爲可,其後,果以此定式矣。近聞西路,此弊亦甚,不可不嚴法痛禁。臣意則無論西北,一體以一罪處之爲宜矣。取魯曰,西北人物,往來禁防,雖曰法典,平安道淸南諸邑之與海西接界者,便是內地人物,禁防之道,與淸北江邊有異,亦不可比同於北路矣。大抵關西奴婢頗貴,售價稍高,故京中人奴婢之斥賣於關西者多。其中,或有着根居生之類,今因禁令,一倂刷還,則恐非王政之所宜。洛下奸民之奴婢,旣已捧價許賣,而又復呈訴於捕廳,以爲推還之計者,亦不無其弊。道臣之狀聞,蓋出於爲民慮弊之意,朝家之許施,似爲得宜矣。寅明曰,工判言,是矣。西關江邊則固與北道無異,而北道則去來人,皆有公文,不得私相往還,關西內地,元無防禁,彼此人往來無常,與他道何間,而一依北道設禁,斷以一罪,則恐不免太過矣。在魯曰,此則嚴禁招引之類,與刷還異矣。京中一種無賴之輩,專以招引人物,轉賣於西北人爲生計者,比比有之,雖士大夫家,稚弱之兒,曾前,亦或有不免此患矣。當其招引之時,則善爲誘說,若將暫向好處,而及到其家,便卽牢鎖,使不得出外,乘夜曉約,致西北人潛載以去,而在近地,則猶爲善待。及其稍遠,驅脅困迫,無所顧藉,被引者雖冤悶涕咽,而無所告訴,無路逃出,離親棄家,永作邊民之婢僕,豈非矜惻之甚乎?上曰,西北人物之刷還本土,蓋所以實邊之意也,而人物招引,自是重法,被其招引而下去者,豈可不爲還推乎?尹游曰,人物招引,自有其律,而至於西北,則其處人物,使不得移去他土,蓋出實邊之意,而以西北奴婢價貴之故,奸細輩招引買賣之習,近來滋甚,一罪論斷,設法非久,而亦爲嚴懲之方矣。然而西路若與北路,一體施行,則亦不無弊端。西路道里頗近,近來年事稍登,荐凶以來,丐乞收養之類,終若搆以招引,侵虐多端,則反爲撓亂之歸。此則宜有明白區別之道,而只招引迫脅,冒托買賣之弊,宜有別樣嚴禁之道矣。鵬翼曰,近來人心,巧詐特甚,招引之弊,日以益滋,禁其陸路,則自水路載去,在京士夫之失奴婢者無限,良人之被引而去者亦多,而皆僞作買賣文書矣。自昨年以來,臣所推出者,至於一百數十餘名,而卽今見收於捕廳者,亦七八名矣。尙絅曰,招引奴婢,買賣於江邊者,論以一律,意有所在,而至於平壤中和等初頭,則何可以一例論罪乎?似當依監司狀請,而施之矣。取魯曰,招引之罪,自有其律,雖非西北,亦可嚴禁,而至於買賣,則江邊外,似不當一切禁斷也。上曰,潛爲買賣,而僞作文書者,甚於招引矣。興慶曰,江邊則買賣者,一體論斷事,亦當依狀請施行乎?眞明曰,兩道事,臣皆知之,北路則招引買賣之弊,其來已久,至於西路,辛壬兩年,此弊始盛,而北道則只一路,故禁之蓋易,而西路則難矣。中道近地之人,與京人互相往來,出入無常,彼此買賣,亦非異事。今若一切施之以招引之罪,則必致騷擾之患,依監司所請。江邊則當用一律,其餘中山淸南、北諸處,施以次律,無妨矣。大抵,法太重則不行,宜參量而定矣。且直關事,宜有一定之令,雖捕廳,劇賊緊黨之追捕嚴急者,則許其直關,其外干連傍證之類及奴婢主之托以招引呈狀者,勿許直關,宜矣。上曰,道臣狀請,皆曰是矣,而予意則猶未知其合當也。人物招引,及西北買賣,旣是禁法則道臣,當嚴加禁斷,至於良人輩,被脅而去者,則尤宜推出還送,而今此狀請,有若捕廳,聞人私囑,而抑勤還推者然,捕廳推捉外,亦安知無被引入去者耶?西土之民,獨非王民等語,尤爲隘矣。無論賤隷與良人,爲無賴輩所招引驅去者,豈不慘然?不忍以我赤子,作爲無賴輩口吻中物,明是招引者,則捕廳,各別究治,斷不饒貸。若或明白買賣後,假稱招引,夤緣私囑於捕廳,而有憑藉推給之事,則捕廳,亦當有責罰矣。寅明曰,道臣狀請,必有其意,辛壬兩年,三南慘凶,兩西稍熟,流丐之自南向西者,道路相續,西路之人,必不無接留求活,亦必有西路人,逢見流丐於道路,而率去救活者,則今奸細之輩,皆稱其奴婢,而謂之以招引以去,或下去威脅,或呈捕廳推捉,則西路之人,豈不難堪一罪之令?雖出於深惡招引之意,而或反爲奸細輩藉口,良民難堪之弊,則亦何可不慮耶?道臣所論,是矣。游曰,朴師洙狀啓,辭意或有未盡處,而宋寅明所達之言,是矣。爲其上典,而不能救濟於凶年,及其就食遠去,堇得安接,而輒稱招引,每每有呈狀之弊,此亦不可不區別者也。尙絅曰,辛壬之年,若救活流丐,而爲奴婢者,則似當呈出立旨,以爲後考文跡,似無混入之慮,而其間奸僞,有不可知,此則惟在官長之明辨與否耳。大抵江邊則論以一律,而淸南則定以次律,未知如何。上曰,一二口誘去,猶爲招引也,況以十數人劫迫驅去者乎?想其景象,不覺切痛,驅迫招引者,無論西北與他道,皆以一罪論斷。江邊與北路,人物買賣者,亦宜以一律論之,而但買者則當不至於極罪,不可與賣者同罪,而其所區別,亦涉煩碎gg煩瑣g。江邊與北路買賣者,竝論以次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人物招引事論啓中,以捕廳直關之不可,有所云云矣。諸各司直關之弊,雖已防塞,而捕廳,與他司有異,事有緊急祕密者,則其勢不可不爲之矣。上曰,捕廳事,當祕密,豈可關由耶?興慶曰,捕廳公事,雖曰祕密,其中,亦不無可以關由者,此在大將,詳量其時事勢而爲之矣。鵬翼曰,時急捕得之罪人,則不可不直關,而旣捕之後,自拘囚地方官,例執於營門,此與關由無異矣。然平安監司狀辭如此,今後直關與否,當何以處之乎?上曰,事係賊人捕捉,祕密擧行者,則當直關,而此外,則不可直關,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分供以後,掣肘多端,無一利益,反有所損,令本府,更爲支供事啓請矣。分供之無益有弊,誠如其言,依狀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前監司權以鎭狀中,不爲分供,故有傷財害民之弊云者,何也?興慶曰,蓋分供,則以其自奉之故,自然薄略,令本府支供,則下官奉上之際,例多豐侈,故自爲傷財之歸,而民結所捧,則似無所加減矣。取魯曰,諸道營下邑,皆有支供之規,而平壤形勢,異於他道,一邑稅入,盡屬於支供廳,責應之際,雖不無些少弊端,本官及營下居生之類,亦多資賴之道,頃年朝家盡罷諸道營下邑支供之時,平壤則不爲分供者,蓋以此也。今此道臣之請罷分供,非有利益於監司而然也。以其形勢及事勢言之,決不可分供,臣意則許其狀請,無妨矣。上曰,大臣所達豐侈云者,是矣。權以鎭,蓋有所見而然矣。游曰,先朝分供之令,蓋有意。各道監司營需,只是七百石,而各營營下邑,責應之際,每有難支之患,不無餘結擅用之弊,故使之分供,而平安道,異於他道,平壤一邑民捧,盡歸於支供監營之需,不但監營,本官之支供,皆出於此,若有不足,又藉監營之力。今若分供,則反爲本官之弊,當初權以鎭之啓請分供,未免細碎gg細瑣g,今此朴師洙之啓請復舊,似出於斟量事勢,而因此一事,或請分供,或請復舊,事體則未安矣。上曰,權以鎭狀請之時,備局諸臣,何不言其不可,而今乃追咎耶?大抵,此事甚煩細矣。請其分供,則許其分供,請其支供,則許其支供,殆同銷印刻印,朝家事體,不當如是,前後道臣,竝推考,朴師洙所請支供事,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辭朝時,以北評事往來監營,聽受指授事,陳達,而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此事係是新創之規,未知何如。取魯曰,監司,兼兵馬節度,評事,是兵馬評事,凡係戎事,自可管攝,何必以往來監營,別爲定式乎?眞明曰,兵馬評事,自當管屬於兼節度衙門,臣於按道時,如儒武士白日場賞試射等事,直爲發關,分付,使之替行矣。今亦有指受之事,則何必稟于朝廷,而爲之乎?尙絅曰,今若許其往來聽受,則評事必不肯留在邊地,長在咸興,此恐有弊端矣。上曰,當初以事係創規爲敎者,亦有意矣。文官,爲兵使之幕官,每有不便之意。若許道臣所請,則評事必不在於北關,而長在於南關,不可創開無前之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北評事任珽,以慶源開市事,有所論啓,而胡人往來之際,鍾城、穩城等邑,酷受其弊云。宋眞明,曾任北伯,而有所詳知者,使之陳達,何如?上曰,何必問於宋眞明耶?開市事,頃以予意,已言于使行矣,決不可爲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辭朝時,請得禁營軍木,以爲譏捕之用矣,其後自禁營,使之還償,則顯命以爲,初旣劃得,元非貸得者,所用木四十同,有難還償云,而以此論報於備局矣。兵判,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游曰,此事,大臣,旣陳達,臣當詳盡委折矣。顯命,除拜湖南後,相會一處。顯命曰,今方受命下去,而營中物力,累經凶年,蕩殘可知。手中,有所持而後,方可作事。若貸禁營木二百同,庶可周旋云,臣,笑而答曰,二百同木,一大將,其可擅自許貸,而譏捕之用,又豈若是之多乎?然而今以用於譏捕爲言,則亦豈可恝視乎?本道軍布,未收尙多,當此農節,徵納甚難,自監營,督捧用之,待秋成,自監營,一條還報,則似兩便,而莫重軍需,亦不可私自許貸,辭出時筵稟爲可云。蓋其時,軍布未收之在湖南者,爲數十餘同,臣之許貸,只在於此矣。及其筵稟時,以二百同劃得爲言,劃得之說,未知何謂,而二百同之云,誠甚浮誕,卽欲更爲陳辨,而竊念事至而後,可爭。一時虛張之言,不必先爲較擊,故姑置之。終昨年,無一番相問之事,臣謂事無成,而京軍門重需,貸用爲難,遂寢初計矣。今年二月間,始爲作書,又爲報狀,以爲本道禁營木,只是八十同,其數不滿二百,自本營,或可充給云。臣,大以爲駭,卽以昨年許貸,不過壬子條未收,而癸丑條新捧,初無酬酢之端,決不可許之意,反覆論題,牢拒作答矣。三月,又以事理誠如此,旣不得滿,當初筵稟之數,則四十同木,特爲劃給之意,有所論報,臣又嚴題峻防,督令上納,而自是送書不答,發關無報,事甚難處,欲一筵稟,而未及矣。終至有論報備局之擧,以致大臣之陳達,此事之轉至於此,實非意慮之所及也。營門軍需,何等重大,臣尙不可擅貸,況可論劃給乎?興慶曰,顯命,以劃得爲言,伊日擧條,亦以劃得,書之,而啓下矣。上曰,兵判事,亦有未盡者矣。旣以劃得,出擧條,則何不卽爲稟定乎?朝家事體,豈爲數十同木,已許劃得,而更以許貸改之乎?游曰,臣之不卽更稟,雖有所待,以今論之,誠有不敬之罪,而軍木劃給,前所未有。若開此路,後弊難言,雖京軍門,特敎出給者,尙以貸下懸錄,外方監營,豈可以劃給懸錄乎?假令難捧,決不可以劃給懸錄矣。上曰,劃給與許貸,俱關後弊,而旣有下敎之後,則非自禁營,公然出給者,不必以許貸改之,而此後此等之事,一切防塞,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辭朝時,請得嶺南射軍木二百同,以爲料理備穀之地,而卽今文書中,見在數百同,而多是虛簿,有難準數施行矣。眞明曰,射軍木元數,則幾四百餘同,而作米作錢本木,遺在者甚少。且今北路歉荒,貿穀則似非時矣。寅明曰,二百同則雖難於盡送,而北道木貴穀賤,參酌劃送,作米運致於南關,以爲救荒之資,則好矣,恐不可全然防塞矣。上曰,留在旣少,則今姑置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弘濟院改建之役,一日爲急,今已擇日,將開基始役矣。上曰,《左傳》書城,卽言其不時也。今當農務方殷之日,若動畿民而赴役,則慮有不時之歎也。寅明曰,京畿守令,各有分掌處所,一邑所當之役,不甚大段,何至於重勞民力耶?取魯曰,戶曹堂上,看審形止事,曾有定奪,而臣曹有故,不得與戶曹,同往看審。日昨,臣,適因事往看,則院舍盡爲傾圮,左右廊廨,亦皆頹壓,而大川水道,直衝院後,基址庭除,埋沒於沙水之間。若或有不時勅聲,則將未免大段狼狽,此固當趁卽改葺者,而卽今遷就,誠爲慨然矣。卽今事勢,不可不急速擧行,些少弊端,恐不可盡顧矣。上曰,昨以南別宮事,亦有下敎矣。修改之役,每在後時,故有物力之多費者矣。寅明曰,考見創建時謄錄,則自延接都監擧行,未知其時,或與延勅時相値,仍爲監蕫,或別設都監,號以延接,皆不可詳,而弘濟院廳舍,皆勅使圖形以送,造成者矣。上曰,以此,豈設都監耶?寅明曰,都監,雖重難,營繕之時,往來監役,亦有難便者,弘濟院,距城內幾至十里,監役官及工匠輩,漸當秋晷,徒費往來,役事必將不實,亦可爲悶,工匠等,例自戶曹給料,而以造成假家,使之留接監役官,則私家傳食,旣難,而戶曹給料,亦無前例,依例令惠廳給料,以爲留接役所近處閭閻,看役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但守令,若或動民,則民事實爲可慮,自廟堂,各別申飭,俾無妨農之弊,可也。寅明曰,新基改築,及舊材瓦移輸之役,甚浩大矣。此等營繕時役軍,戶曹給料,兵曹給布,乃是不易之典,兵曹每以給布爲難,役軍名數,務爲減省,每患不實。此等大役,若又如前塞責,則完役無期,豈不可悶已?始役之後,雖可看勢,漸次減數,而至於開基徹毁gg撤毁g等大役時,則着實給軍,俾無掣肘停役之弊之意,申飭兵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宣惠廳堂上朴文秀遞罷之後,尙未出代以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在魯曰,臣於日昨政廳,伏見內需司啓下公事,竊有所懷,敢達。明善公主房堰畓,在於平安道龍岡地,該房,以筒上禁耕等事,呈手本入啓判下,而其中一條,以舍音之任,當自本房差出,而屯民,誣訴本官而差出,請令本道監營,拿致科罪事也。外方,見此公事,則當以爲如何耶?臣以舍音差出,何等微瑣事,自營門推治,極涉屑越,況此豈仰煩入啓者乎?玆不得行會之意題送,而此雖與關由政院之命令有異,旣係啓下公事,故敢以不得擧行之由仰達。此後則嚴加申飭,初不得以此等微瑣事入啓。設或入啓,明賜斥退,恐爲得宜矣。寅明曰,吏判所達之言,誠甚得體矣。上曰,所達是矣。此後則當各別嚴飭,而內司屬於吏曹,有如此事,則啓達,可也,請罪亦可也。但旣是啓下公事,則姑當置之,而徐徐陳達題之,則誤矣。吏判,不免疎忽,宜有警責,推考,可也。{{*|出擧條}}在魯曰,司圃署逐日供上之價,專以若干位田之稅上下,而靈光郡壬子癸丑兩年條稅米,同載於惠廳大同,戶曹田稅,御營廳保米,所載之船,到金浦地敗船,其間情節,明是故敗,誠爲絶痛。自惠廳,以拯劣米,待秋卽爲收捧上送,船人偸食之米,嚴刑懲推之意,覆啓允下後,戶曹御營廳,亦以本衙門穀物,亦依宣廳例擧行之意,次次粘啓,而本署則以該司之故,不得循例粘啓。今因入侍,敢此仰達,一依宣惠廳覆啓,拯劣米,待秋卽捧上納,偸食米,嚴刑懲推之意,分付於靈光郡,及金浦郡,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刑判辭單入啓,有實病而然耶?在魯曰,刑曹堂上,以禁吏被罪於大臣事,引入,未及陳疏之前,參議柳儼,以親病受由,仍爲違召,而自上未知委折,循例坐罷,厥後參判李瑜,實病危重,尋單獲遞,則判書之必欲同遞,無怪,喉司之捧入辭單,亦無不可,而但本事,初甚微細,刑官之長,非數遞之任,因此見遞,實爲可惜矣。取魯曰,本事旣甚微瑣,而在我,亦無失,秋曹三堂上,因此竝遞,則豈非事體之大段未安者乎?刑判之必欲辭遞,或以參判、參議之已遞,而聞柳儼,則以親病遞,李瑜,則以實病遞,俱不以本事遞解,判書之必欲同去就,終不免過矣。朝家,何可輕許遞改乎?上曰,辭單,明日,又當入矣。予有思量者,而當此呈告,申飭之日,捧入呈辭,不免曲循其意,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鄭益河査事,頃有次對時,稟處之命矣。大臣獄官,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寅明曰,一事豈可每每行査耶?事體恐不如此矣。上曰,若不査,則於益河,如何,置之黯昧,似不可矣。興慶曰,李裕身事可異矣。旣已經査之後,自以讎怨之人,復申前說,持之不已。今若行査而淸脫,則裕身,又將言之耶?裕身,若又言,則又復行査耶?朝家事體,決不若是,置之可矣,而益河,則必願更査云矣。尙絅曰,近來以私怨,而互相詆辱,實爲痼弊,而至於李裕身而極矣。鄭益河,於前日査覈時,旣已淸脫,而今因裕身之言,又爲行査,則大關後弊,益河,則雖欲更査,而其在朝家,事體恐不宜更爲行査,故臣果疏陳矣。在魯曰,事體誠如大臣,及宋寅明所達,而旣命行査,旋爲還寢,似不當。裕身之疏,不特前說,又有新語,則在益河之道,豈不欲更爲査辨耶?寅明曰,旣不行査,則臺言,自歸於置而不用之科,在益河,何至必有更欲査之端耶?上曰,更査之請,發於臺啓,而此非相持之事,故果允從矣。近來互相侵辱之習,甚不美,予實不取也,不査,則自歸於不用其言,査事,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徐命彬,除拜已久,尙不出肅,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甚未安,從重推考,催促赴任,何如?上曰,徐命彬,不往,則國綱,將壞損無餘矣。三使臣引見日,欲分付而未果,自政院,各別催促,使之今日內肅命,可也。彦燮曰,政院,則不過捉致界首官,分付而已,終不如備局之推治下人也。興慶曰,監司牌招,頃因前領相沈壽賢所達,而防塞矣。蓋使之動念之道,在於牌招,而不爲牌招之故,尤不無緩急之弊矣。且監司雖外官,而按藩之任,事體不輕,牌招未爲不可矣。上曰,牌招與下敎,俱是君命也。不可爲命彬,而復開出牌之規,只自備局政院,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自少善病,不堪從宦,乙巳以後,猥蒙簡拔之恩,感激圖報,是臣區區忱誠,而不幸年來,重患消中之病,形殼雖存,精力殆盡,奔走職事,亦無其望,此實通朝之所共憐也。備堂有司之任,四年虛帶,無所裨益,經理堂上,亦係緊務,而一任曠抛,至於經筵兼帶,亦因私義之不安,近不得行公,私心惶悶,有不可言,前後筵席,累陳衷懇,而未蒙天日之矜諒,今又有惠堂差下之命,以此病狀,實無堪承之勢,情私所迫,不避猥越,輒復有此煩達,深願特垂體下之恩矣。寅明曰,臣年紀未衰,奔走職事,何敢言勞?而所帶本兼,俱是劇任,實無堪承之望,而至於備局有司,臣之見帶,亦已年久,壬子以前,固嘗盡心職事,而壬子以後,則有私義之難安者,有司只四窠,而臣之堂兄眞明,亦方見帶,四窠之中,堂從兄弟,竝占兩窠,豈不悚懍?名爲有司,而非但本職之無暇,亦不敢與聞於有司之務,以此必欲得遞,大臣,亦知此狀矣。乞蒙遞解,以安私心。興慶曰,戶判之任,實爲煩劇,而至如文任,以今番奏文撰出時觀之,亦甚多事。若其私義不安云者,雖過矣,而每以此爲言,許遞無妨矣。上曰,工判辭免,則大臣之意如何?興慶曰,工判則職務煩劇,不如戶判,亦無可辭之義,不必許遞矣。上曰,崇宰之榻前辭職,雖例也,工判之陳情,太涉支繁,戶判之一時竝陳,亦爲未安。竝推考,而工判則雖每以病爲辭,以筵席出入時見之,非衰病之人,但惠廳首堂之任,其爲煩劇,與戶判無異。工判戶判,所帶籌司有司之任,竝姑許遞,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趙顯命瓜期,在於何間耶?在魯曰,似在於明年三四月矣。上曰,出外已久,遞還無妨耶?興慶曰,趙顯命之出外,已過一年,今則城役,亦旣告訖,內遷,似好矣。寅明曰,臣,常欲陳達,而惶恐未果矣。今殿下,若有大有爲之志,而銳意圖治,則當先汲汲收聚人才於朝著之上,而卽今朝家處分,不免於重外輕內,士大夫,亦皆欲出外,不肯在廷,稍有才氣者,擧皆在外,以治道言之,雖曰重外,比之於內,豈無緩急輕重之別耶?趙顯命之出外,今已經年,城役且訖,而聞湖南農形,亦姑無大段災害,一時藩任,雖非顯命,豈無可堪者?當此朝廷乏人之時,許遞召還,宜矣。聖敎旣發端,故敢此仰陳焉。游曰,頃見顯命辭疏,則以七條乞遞,而其私情,果爲矜惻,宜有體下之道矣。上曰,藩任重,故批答,雖不許遞,而其疏上款,引嫌則過矣。其情理,則實有惻然者矣。且見備堂座目,則可合有司之人,皆帶劇務,朝廷,可謂乏人,當此之時,不可久置於外,今姑改差,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有司堂上,今已作窠,卽爲差出,可也。興慶曰,一窠則以行副司直李瑜,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而一窠則姑勿出代,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備局副提調李宗城,差下已久,尙不行公,今日坐,亦不進參,事甚未安。推考後日坐,牌招察任,何如?上曰,此非初差之職,而李宗城之無端撕捱,分義不當,從重推考,後日坐,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備局堂上,以行司直尹淳,禮曹判書李秉常,工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遠命,漢城府右尹閔應洙,竝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禮曹判書李秉常,工曹參判申昉,漢城府右尹閔應洙,行副司直李瑜,竝承文提調差下,副提學李宗城,副提調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前後筵席,以朝儀不嚴,屢次申飭,而今日筵中,下敎於大臣之際,諸臣中數人,從後私語,有喧譁之聲,事體未安,竝推考警責,可也。{{*|出擧條}}上曰,近來紀綱,無可言者,向於召對時,亦有所下敎矣。道臣陳請之事,雖皆出於爲民之意,而凡於朝令之下,欲立己見,不思奉行,每以廢閣爲能事,藩臣之不遵朝令,殊未妥當。此不可只言於廈氊之上,宜思杜後弊之道,若當朝令不通之時,則將何所恃耶?此非泛忽置之者,今後則朝令不遵之藩閫,自廟堂,各別草記論罪,可也。{{*|出擧條}}上曰,頃於宮城摘奸時,廣智營前,因今番雨水,沙石,多有塡塞者云矣。發遣兵曹郞廳,更爲摘奸後,所塡沙石,斯速掘去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吏兵判,俱進前,大政,當於何間爲之耶?在魯曰,三堂,雖備,而僚席,連有故。凡係講坐褒貶等事,姑未擧行矣。游曰,吏批若定日,則臣曹自當隨而行之矣。上曰,必於今月內,定行,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守令之一司署經,而未及兩司署經者多。夫馬之許久留滯,可慮,在前,亦有除一司署經而發送者,今亦依此爲之乎?寅明曰,外方守令之受由上來,不卽還官者,亦多有之云,曠官之弊,亦可慮矣。上曰,已經一司署經者,竝催促發送,受由上來者,令該曹,囚家僮,明日內下送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驪川君增上疏,有登對時,稟處之敎,故持入矣。寅明曰,此乃地部所管者也。疲弊宗臣,親盡後出稅,則有同破産,此亦可矜矣。在魯曰,其勢雖如此,定以九代,則太過,且無義矣。上曰,大君王子、公翁主,爲不遷之位,故各有田結定數,代盡之後,雖防其免稅,田畓則自在,只自戶曹出稅而已。眞明曰,田畓,非自己物也。朝家,劃給結數,則輪回付於民結,以爲取食之地矣。上曰,今聞吏曹參判之言,始覺悟。予之認以雖出稅,田畓自在者非矣。以朝家定給之數,無論豐凶,每年取食,而及其年邁世久,至於出稅,則其子孫,將空手矣。此事當從容量處,驪川疏,今姑置之。寅明曰,臣於前日,以待宗臣之道,宜優恤,而盡敦睦,裁抑而禁豪橫,仰達矣。今此免稅事,若憐其末裔之無依,則無論前例之有無,掣肘之如何?參酌加定代數,亦何所妨,而近聞宗班家,作弊特甚,或有勒奪市物者,市民,不能支堪,撤廛呼號於街路云,此由於朝廷,無法綱,臺閣,無氣節而然矣。今若任其恣橫,作弊而不之禁,則末流之害,有不可勝言。臣謂自上,宜以隨現重罪,斷不饒貸之意,嚴加責敎,俾有懲畏矣。作弊撤廛之狀,入侍諸臣,皆聞之,下詢于大臣,則可知矣。興慶曰,戶判之言,是矣。近聞宗班家,頗多作弊於閭井,而或有勒取市民之物貨者云,當另加嚴飭,俾不至於恣橫矣。上曰,聞來駭然,當各別嚴飭,而戶判所達,旣不指名,則有難混同處置矣。寅明曰,市井輩,終不指名以告,蓋有告,則必不得保其生故也。以此,臣實不知其某某也。上曰,宗簿提調與耳目之官,方入侍,苟有宗班之害於民者,予不當以私而屈法,宗簿寺以此意,各別申飭,如有所聞,則卽爲指名以稟,可也。{{*|出擧條}}執義光溥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臣於登筵之後,因諸臣所達,聞有宗班作弊,市民撤廛之擧,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上曰,纔已飭礪,其令宗簿,此後不悛舊習者,草記稟達,則當有處分矣。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權相一,時在慶尙道尙州地,持平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臣之入臺,亦已久矣,而未效一日之責,居恒愧懼矣。卽於筵席,聞有宗班作弊之擧,不勝駭然,草草論啓矣。不槪聖心,未蒙允從,此莫非臣言議巽軟之致,其何可晏然冒居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非引嫌之事,勿辭亦勿退待。諸臣,以次退出。 ==7月6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黃晸{{*|未肅拜}}。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始煒{{*|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李匡世,南兵使申德夏,狼川縣監兪最基。 ○彦燮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卽者,下番翰林金尙魯陳疏到院,謂與同副承旨黃晸,有世所共知之嫌云,而仍卽徑出,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眞淳,啓曰,炎熱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事,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曰,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左副承旨鄭必寧,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不爲仕進。新除授同副承旨黃晸,亦不出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彦燮曰,南兵使申德夏,下直,守令,竝留待。 ○傳于眞淳曰,留待兵使、守令,藥房入診時,同爲入侍。 ○傳于來周曰,召對爲之。 ○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丁錫敷,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丁錫敷改差,代以金始煒爲事變假注書。 ○注書李光躋陳疏改差,代以許鈺爲假注書。 ○來周啓曰,預備兼春秋金聖鎔,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江原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祥原前郡守李墷,咸鏡都事李彙恒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墷、李彙恒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來周,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大提學未差,大司成鄭羽良,以身病,方在呈告中,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廣智營前宮墻沙土塡塞處,發遣兵曹郞廳,摘奸後掘去事,命下矣。發遣郞廳摘奸,則回告內,廣智營前宮墻二十三間許,地形,外高內低,果不無沙土之塡塞,而尙通水道,掘去之役,似不至大段。大抵城築低凹,不可不稍高加築,且廣智營東邊鎭金三水口,略爲塡塞,宮墻三間許,又頗低下,此處亦爲一體掘去,加築便當云。以此分付紫門監,卽速擧行,何如?傳曰,只爲掘去,勿爲加築。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朴致文。 ○彦燮啓曰,以禁府時囚罪人埝照律公事,傳曰,以宗簿推考照律例觀之,以某朝某親功臣議親書入,則例有功議各減一等之命。此無他,宗臣親盡之前,自有功臣議親故也。今者金吾照律中,只書議親,以非功臣書入,此乃誤書乎,本府前例,本自若此乎?該房取考該府前後照律文書,察啓事,命下矣。問于該府,取來前文書而考之,則今年六月日,坡平副正彬照律公事,亦以宣祖大王同姓四寸親,以議親,非功臣懸錄,而判付內,議減一等。蓋雖是宗臣,若非功勳子孫,則只以議親書之,而又以非功臣書之者,乃所以明其只有議親,而非功臣也。是故,功臣而無議親,則只書功臣,以懸註曰,非議親,若議親而兼有功臣,則竝懸功議。前例如此,敢啓。傳曰,下敎者,非只考近例也,卽遍考也。更考久遠文書以啓。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宗班作弊之狀,旣發於筵中,則究覈之請,在所不已,而殿下乃反以此後不悛舊習者,草記稟啓爲敎。此雖出於敦宗之意,而今此宗班,怙勢作威,侵虐都民,至於撤廛號訴,莫敢誰何,則事之驚駭,莫此爲甚,關係目前,卽當論罪,豈待他日更犯而後,始爲稟啓而處之耶?此而置之,無以懲後,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答曰,勿煩。 ○同副承旨黃晸疏曰,伏以臣,猥以無似,向膺邊寄,累辭不得,黽勉赴任,思效古人乘一障之勞,竊期微臣報涓埃之地,而觸事憒憒,愧懼徒積,適有難安情勢,幸卽遞免,粗安私分。不意新除,遽及於負罪未勘之餘,臣誠惶感,不知措躬之所。念臣所遭人言,卽頃年廉問南平時事也。臺臣,則以爲,韓師善,全無善政,而挾私濫褒,儒臣,則以爲,連姻之間,以不治爲善治云。聲罪狼藉,疑阻至深惡,是何言哉?夫面承玉音,手擎封書,與諸臣分行也,矢心自勵者,乃按事公法之義也。若有一毫私好惡於其間,則天必殛之,天必殛之。大抵廉問之道,只憑民間毁譽而已,多少所聞,何可保其十分明的,而至於不治者,衆口交毁者也,善治者,衆口交譽者也。此如陰陽東西之相反,雖甚愛之人,不可指陰曰陽,指西曰東,雖最憎之人,不可以陽爲陰,以東爲西也。夫所謂連姻之間者,韓師善,卽臣亡壻之堂從也。若使師善,得不治聲,則雖師善至親,必不敢對人言曰善治,況亡壻之從,有何親切不可已之顔情,而必爲之挾私蔑公,以欺我君父哉?師善至親之所不爲,而謂臣敢爲者,已是常情之外。又況以不治爲善治,則一道公議,必將怫然,苟非喪性之人,則其安敢掩護,而反欲褒揚之耶?此等事理,皎然易知,而劾論奏對之語,略不斟量,直驅之於人情之所不到,事理之所必無,何也?伏聞聖敎,縷縷有以察臣情衷於左右詆斥之中,雖賢父哲兄之於子弟,事或有所未及照諒處,而聖主之所以知臣諒臣,乃至於此,顧此畸孤疎逖之賤,何以得此於君上?臣遠滯西邊,每奉聖諭,愚衷益激,感涕無從,到今日久之後,尤不當有所自辨,而亦不無其時委折,可以一陳於黈纊之下者。臣與師善,雅無一日同事之誼,故其有才與否,臣實不知,但見師善,尙氣好勝,故儕友間相愛者少。及其得除南平也,臣亦自語曰,此人好勝,若不與官長相失,則必吏民不相得。及夫臣奉命而南也,在道路上,逢着南來行旅,試問牲邑中守宰治否如何,則皆稱南平善治。及到湖南之初界珍山,則南平治聲,果藉甚矣。訟者皆欲就師善,隣民皆願得師善。臣潛行南平境內,幾六七日,問諸士人,則士人頌,問諸小民,則小民頌,闔一境譽者洋洋,民役旣多蠲減,軍械亦能修擧,則又非有虛譽而無實效者比耳。臣之復命之初,旣以別單條列者,一一陳稟,又以實有過於平日所期望之意,有所仰達。出而言于親舊曰,吾於平日,知韓某不深,故不料其爲治,能若是矣。其中,深知師善者曰,其人有才,且有威,自是治郡手段,李匡德,纔自湖南伯遞來,故亦曰南平,果善治矣。伊後師善之承召上來也,忽有一種謗言,臣實訝惑,莫知其故。聖上之超擢師善,蓋遵漢家徵用良吏之故事,以激勵餘人,而此在師善,實爲曠絶之恩賞,益自勉勵,必不厲民於臨歸之日,而遠近同然之譽,猝然有謗,豈師善馭吏,如束濕薪,官隷無不受其操切,故及其去官,興訛造訕,以逞其嫉怨之心耶?世之不知師善者,不以善治相期,而猝蒙褒賞,擢拜太驟,一入臺垣,旋遭狼狽,故囂囂之言,職此而起耶?抑文簿間,或有不察,而新舊官,亦不相能而然耶?設有眞可謗之事,皆臣廉問後事也。後之謗,不可掩其初之治績,初之褒啓,亦何關於後之謗,而臺臣、儒臣,句斷以不治者,挾私濫褒,何其不相諒之甚也?儒臣筵奏有曰,臣留南平十餘日云。臣之出道後翌日,點閱軍器,査準文書,其日夜半,仍卽潛之狀,邑人皆知之,儒臣所聞,何其太爽也?此外,亦有一二可以仰暴者,而臣之遞灣任後,尹得和代之,交承之義,亦自有別,則臣不宜索言辨論,以傷忠厚之風,而所可愧恨者,尹得和又以臣冒赴灣任,深斥於筵中云。曩臣之除邊邑也,時有儒臣疏,而論韓師善事,至曰謬稱善治,此爲臣難安之端,故以此辭意,屢呈備局,終不得遞。筵臣,至煩於奏達,自上有此不當爲嫌,催促發送之敎,故臣果不得已赴任矣。今其言如此者,恐未詳伊時實狀而然歟?噫,臺臣果知師善不治之狀,出入臺垣,亦不知其幾番,則何不卽爲論劾,而必於四年之後,始乃追論者,抑何意也?一自色目不同,愛憎各異,世無眞是非公毁譽久矣。世道至此,尙復何言,而朝家之遣使廉察,何等嚴重,年久之後,猶欲求罪。如此,則爲守宰者,設有龔、黃之治,旣不可以褒聞,任糾察者,雖有范、杜之朋,難乎免於今之世矣,此豈非嘅然處耶?然緣臣無狀,得此罪名,其所負犯,果如言者之言,則誅殛猶輕,雖荷聖明在上,曲賜照察,而每念此事,惶愧交至,直欲覓死而不得也。以此情地,實無抗顔就列之勢,召牌之下,無以祗承,不得不陳章請譴。伏乞聖明,遞臣之職,以安微分,治臣之罪,以快人心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於爾,豈有過嫌之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注書李光躋疏曰,伏以新除授同副承旨黃晸,卽臣從妹壻也。揆以相避之法,自在應遞之科。伏乞亟令該曹,照例稟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見持平李載厚,又復陳疏,張皇侵詆,語多不擇,因一處置之事,首尾兩年,三疏齗齗,誠可謂太支離矣。臣之伊時處置,在臣歸自北邑,重入經幄之翌日,則憲臣之以不言持臣者,可見其求說不得,而臣不欲呶呶較辨,故只以事理說去矣。今其疏,雖不過重複前言,而操切,不啻倍緊,在臣私義,豈可以其言之不足辨,而晏然仍冒於論思之列乎?且臣伏暑之症,今夏愈劇,兼以頑痰內壅,風濕外薄,多服解劑,汗出無算,食飮殆廢,神氣漸苶,而積逋之餘,不敢偃息,力疾肅命,僵伏直廬矣。再昨召對纔罷,渾體寒戰,胸膈痞塞,累經嘔吐,終未鎭定,退出承史,莫不見而悶之,而煩控賤疾,亦極惶悚。挾曳歸館,昏不省事,醫言此是中氣虛弱,積傷暑濕之致,若不及時療治,實難收效云。急投湯藥,少無差減之勢,頭暈眼眩,肢節如碎,暫時之間,寒熱迭攻,涼汗遍身,泄痢頻數,諸般症形,實有濱危之勢。區區情勢,姑不暇悉,卽此病狀,萬無淹直登對之望,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遞臣職名,俾得趁卽調治,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中爲嫌,此非過嫌者。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左尹閔應洙疏曰,伏以臣,本以積逋之蹤,謬膺專對之任,殺越一案,議將順付,辭陛之日,雖已親奉下敎,咨文追到,事端滋大,其所馳奏,不但形止而已,則關係尤重,憂慮倍切。臣夙宵兢惕,食息靡遑,及至覆奏一出,嘖言罔極。臣於此,誠不勝驚痛憤惋,寧欲無生,而識慮昏短,操切在彼,竭力爭辨之誠,旣歸虛套,回咨悖慢之語,終未刪去,則僨誤之罪,理難自逭,泥首圓扉,誅殛是俟。不意聖度天大,過加涵容,强屈司直之論,特施惟輕之典,揆以公議,已駭物情,而曾未幾何,給牒之命,收敍之恩,荐下於一日之內,京兆除命,又及於鄕廬屛蟄之中,負罪賤臣,何以濫蒙聖明之曲貸,乃至於此耶,臣反覆循省,惶感驚惑,莫省所以。夫人臣之奉使出疆者,隨事盡義,不辱君命,乃是臣節之所當勉者,決不可以事勢之難易輕重,敢爲一分自解之端也,審矣。今臣當此有事之會,奉咨以往,旣不能相機周旋,逆折狡性,使不敢援照是例。又不能據理明辨,感服殊類,使得以奏改慢書,雖曰形格勢禁,有不得自由者,律以古人之處義,亦豈無其道,而乃反苟然生還,晏然回報,捨命埋骨之義,卒無以自效,則辱君命而負臣節,孰大於是乎?經幄嚴正之議,臺閣聲罪之辭,可見朝論之齊憤,究厥罪狀,萬戮猶輕,一旬置對,數朔削職,豈可以懲臣罪而勵臣工乎?況今此案,尙在未了,奏使纔發,大小憂遑,前頭事變,亦難預度,則臣之罪名,猶未盡勘。至若別單文字,亦致違錯,當該首譯,旣被重勘,剌探事情,雖憑渠輩之傳說,不能詳察眞贗,矇然轉聞,則使臣又安得無罪也?特以本罪至重,論者無不暇竝責此事,而臣何敢厭然自掩,只幸其蔽罪於一譯舌,而獨逭譴罰乎?杜門田廬,歷數愆尤,俯仰慙悚,無地自容,雖使沒齒廢錮,猶是寬恩,尙何顔面,彈冠結綬,復廁於朝紳之列哉?臣亟欲趨詣京輦,悉暴危懇,而宿疾適苦,且關霖雨,今始擔舁,僅到廣州地。觸冒炎熱,中暍甚重,舊痾新症,一時交劇,僵臥旅次,宛轉叫楚,以此㱡㱡垂死之喘,萬無自力前進之勢,官職去就,雖非暇論於此時,而詞訟劇地,緣臣未卽自處,瘝曠已久,一日虛縻,爲罪益大。玆不得不冒控短疏,轉付縣道,僭越之罪,尤無所逃。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遞改臣職,仍命勘正臣罪,以嚴邦憲,以警具僚,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國體,卿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七月初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下直兵使、守令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眞淳,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南兵使申德夏,寧邊府使李匡世,狼川縣監兪最基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權守經、許錭入侍。興慶曰,伏奉批答,雖承問安,而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如常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虛憊之候,近來,何如?上曰,近無此候,似由於惱暑而然矣。寅明曰,生脈散,醫云有害於痰,未知,何如?上曰,連日進服,而不知其有害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患候,頭疼,雖少減,而諸症一樣,且無汗氣云,伏不勝悶慮之至。眞淳曰,服藥而無汗,則其重,可知,此非一時偶感之比也。寅明曰,過三日而不得差減之效,則豈不極悶乎?雖有勿爲問安之敎,而病患若此,自今日,當爲問安矣。上曰,不過暑感,而未卽解表之致,服湯劑,則自當有效,問安則觀勢爲之,可也。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上曰,先問留待兵使、守令後爲之矣。德夏進伏。上曰,北關,與他道有異,責任不輕矣。凡事,着意無忽焉。德夏曰,聖敎至此,不勝惶感。凡事利害,雖未預知,而敢不殫竭心力而爲之乎?上曰,有所懷耶?德夏曰,三、甲,於北路中,最爲緊重。蓋磨天嶺在於端州、吉州之間,而爲六鎭咽喉之地也,南北通行之路,直由嶺顚,而極爲險惡,又有一路,沿海以北,極爲平坦云。兩路險夷,不可不一見,山川形勢,亦不可周觀,而臣之所管,由嶺以南也。至於嶺北,則界限有別,不敢擅行,巡審時,簡其騶從,一番歷見,未知,何如?眞淳曰,南北帥臣,各有界限,則越界往見,似未得當。德夏曰,咸恩君李森,亦嘗狀聞,而往見兩路便否云,帥臣之越界往見,亦有前例矣。上曰,帥臣之欲爲往見,不無其意,宜往見,而北路烽火,每不分明,蓋緣雲暗之致,而亦由於火底錯亂而然云矣。雖已申飭,而其須往審,善爲變通,可也。{{*|出擧條}}上曰,宣敎。眞淳讀而諭之。德夏起拜,匡世進伏。上曰,七事則不問,而有所懷否?匡世曰,臣於西路,雖未一見,而寧邊之爲關防,嘗聞而知之,亦見前府使趙明翼之疏,知其爲要衝之地,而至於軍務之疎虞,槪可想矣。邑城號爲鐵甕,實有險阻之勢,而舊城太半頹圮,前府使李日躋,慨然修築,自此,頗有得力之望云,而見今糧餉器械,邑弊民瘼,不可以得於傳聞者,有所仰達。今日入侍南兵使申德夏,曾經此邑,必詳知其形勢矣。上曰,申德夏進前而陳之。鐵甕形止,內外俱險,實合保障之地,而近來城堞圮毁,器械疎虞,全無守禦之備。臣之待罪時,略有所區劃經營,而其中有可以變通,而未及變通者矣。今承下詢,敢此仰達。雲山等四邑軍兵,雖是入城同守者,必須預爲操鍊,俾知其從某至某,各守信地然後,可無臨急錯亂之弊。臣意則宜令本府,時行合操也。至於軍餉,則初爲十萬石,而漸至耗縮,時存不過三萬餘石,誠爲寒心,而他無變通之路。臣意則宜以本府稅納米,留作軍餉也。本府有九倉,而皆在城外,當初設立,雖爲分糶捧糴之際,便民往來,而脫有不幸,恐未及輸致城中。臣意則莫如及時撤移,而其二倉則在本府百里地,固難輕移,其餘則皆三四十里許也。無惜目前少費,而亟令撤毁,移建城內,以爲日後得力之地,實合事宜。上曰,守令雖或着意於國事,而難於任意爲之,申德夏之言,誠有意見,以此出於擧條,申飭擧行,自廟堂亦爲知委監司,可也。{{*|出擧條}}上謂匡世曰,常時則民也,不幸則兵也。雖三里之城,得人和則可守,況此鐵甕天作之險乎?今以侍從臣而出守,以尹鐸之保障繭絲,自期焉。匡世曰,勉勵至此,不勝惶恐。臣才智素蔑,恐不足以副聖上面諭之意,而蓋聞此地,近無凶荒之災,今年則五月降霜,農形可慮云。前頭,若當賑政,則未知其何以爲計也。上謂最基曰,頃於召對,已有所敎,今日,別無可言者,惟當依前敎,着意爲之。最基曰,邑雖小,而才猶不逮,實爲惶悶,謹當以聖敎宣布,使峽民知國家軫恤之德意也。上曰,宣敎。眞淳讀宣,匡世、最基起拜,又讀勸農敎訖,又起伏。上曰,兵使、守令先退。德夏、匡世、最基,以次退出。醫官等,次次入診後退伏,咸曰,脈候左三府則調均,右三府則似帶數,而大體則好矣。上曰,意謂五味子多則味辛矣。東朝,以五味子,少則味辛,而多則不辛爲敎。今此生脈散,依本方盡入,不妨耶?聖徵曰,五味子不過一錢,加減,何妨乎?近當極熱,難於湯劑進御,故以生脈散爲定,而旣無他害,則繼進於三伏前爲好。但聖候有膈痰,門冬,慮有些害,減數於本方而用之,似宜矣。應三曰,聖徵之言,出於愼重之意,門冬則減分,而以貝母加入,似好矣。信曰,五味子、麥門冬,盡入無妨,貝母,天花粉加入,則好矣。上曰,貝母則味甚不佳矣。生脈散,從前則不好,而今番則不然,欲於三伏前連服,門冬則減一錢,五味子,依元方入之,白茯苓,如前入之,加劑五貼以入,可也。水剌則比前似勝,而饌品,甚不適矣。興慶曰,饌品,何如?可以進御耶?上曰,魚肉,雖常時,不好,況當此盛熱乎?此時饌品,蓋難矣。寅明曰,近來三四更,或賜夜對,極爲悶慮,無睡則澄淸萬慮,安閑靜處,以爲入睡之道爲宜。若有酬酢,則翌朝,必有氣苶之患矣。上曰,睡不入而無所事,則轉而至於煩悶,不如起坐而有所事矣。寅明曰,前日地盆子、桑椹味食似好爲敎矣。此味食,當劑進乎?上曰,略爲劑進。興慶曰,臣以僚相出疆時,筵白之事有所陳達,極知未安,而旣有所懷,惶恐敢達。頃者禹夏亨之徑放,爲其差送江邊之邑,以爲詗捕凶賊之地,而旣差渭原之後,不卽下去,終至遞改邊任,旋差監營中軍。雖以夏亨下去江邊,則有誤事機爲嫌,而此有不爲者。向日申尙仲加資之後,皆以爲事端已露,恐失譏捕之幾,而關西伯朴師洙私書中以爲,我民之逃接高山里越邊者,以凶賊往來之狀,漏通於申尙仲云,然則捕凶賊之蹊逕,專在於尙仲矣。今此夏亨,自是深結尙仲者,則雖下往渭原,有何誤事機之慮,而遞改已差之邊邑,旋差中軍之任,已欠穩當。且中軍,自是監營褊裨,何必以轉差之意,至於陳白定奪耶?臣故昨日,言于兵曹,使之姑徐差下矣。如必以夏亨差中軍,則當自監營,往復于兵曹而爲之耳。蓋大臣爲國之心,切於捕得凶賊之故,不加周思,有此奏達變通之事,而自外面觀之,終不免於事體屑越之歸矣。迷見如此,不敢不仰達。上曰,頃者原任所達,似過矣。故初不許之,而蓋其所達,有曲折矣。大臣,以外面見之而爲訝者,亦不異,而凡事,皆由於我心不如彼心之致也。卿亦深思之,原任,豈爲一夏亨而言之耶?向者禹夏亨解由勿拘事,使之勿出朝報。近來箕營中軍爲擬望之窠,故伊日原任陳達時,使之自兵曹備擬,而欲其無痕矣。承宣,誤以渭原郡守改差傳旨捧入,故卽爲還下,而又有下敎矣。昨日政,以改差代,差出渭原,此則政院,不能善處之致也。不可無警責之道,當該承旨,推考,可也。{{*|自承宣誤以下,出擧條}}興慶曰,臣意豈以爲大臣,爲夏亨地乎?蓋以外面事體,而陳達矣。至於中軍之備三望,創自何時,而臣果不知矣。上曰,事體雖似顚倒,而徐判府事有意而然矣。寅明曰,朴師洙有書以爲,申尙仲輩,旣居中,而所捉凶賊之書,約以某日,牛幾隻載來云之說云矣。大臣或慮夏亨下去,則凶賊,聞而不來,故有所陳達者矣。上曰,其書之果爲凶賊書,猶未可知也。寅明曰,臣意亦然,而不敢質言矣。興慶曰,越去人,旣未盡捉,則何以爲之乎?上曰,寢之則損國威,更令則騷邊民,莫如知而不知而置之矣。寅明曰,其中難者,則盡逃矣。上曰,次對時,欲下敎而未果矣。嬪宮常時,予勸之食,則雖厭而强食矣。卽今則予雖勸之,而不忍呑下,乍有所食,則輒嘔逆,極可悶也。自聞其母病重,有所憂灼,而尤如是矣。其病症如何,而醫官輩或知之耶?錭曰,臣往來看病,而本來肉脫,眞元大虛,七八日內,米飮不下,雖用蔘茶而無效,病患則無一分可望矣。上曰,此雖與國舅家有異,而旣是勳臣之夫人,且係嬪宮,保護之道,自藥院,定送醫人看病,而蔘材則隨用給之。此非分付之事,藥院只擧行焉。嬪宮廢食度日,當以藥物支保,可用生脈散耶?聖徵曰,粟米飮似勝,而和薑茶用之宜矣。上曰,試以五貼劑入,當自內煎用矣。諸臣與醫官,遂退出。 ○甲寅七月初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南泰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金尙魯入侍。泰良讀自成公十有七年,至書曰晉殺其大夫。上曰,承旨讀之。尙賓讀自十有八年,至公如晉朝嗣君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夏六月,鄭伯侵宋,至禮之大者也。上曰,兼春秋讀之。以亨讀自襄公二年,至殺其大夫公子申。上曰,翰林讀之。尙魯讀自三年,至帥師伐許。泰良曰,三十五板范文子之處義,有所未盡者矣。宗祊社稷之臣,若强諫而死則可矣,而其所祈死則與溝瀆之諒,同矣。上曰,春秋之士,何可深責邪?泰良曰,范文子則固當深責,不可以戰國之士責之矣。第三十八板三郤之罪宜死,而使外嬖殺之者,非其道也。此與東漢權臣使宦官殺之者同,權臣當死,而使宦官殺之,則不可矣。尙賓曰,郤至則可矜矣。泰良曰,寺人近君而殺之,則此有犯上之意矣。尙賓bb曰b楊干戮僕,古人稱之,此豈爲郤至之罪耶?泰良曰,此與楊干之事,不可比同矣。上曰,長魚僑之言,是矣。泰良曰,其所謂德刑不立,姦軌竝至云者,言則是矣。尙賓曰,漢昭帝年十四,而猶有霍光之爲之輔導者,至於晉悼公則時年十四,其處地極難,而始入也,辭氣雍容,旣立也,治道有規,誠有可觀者矣。泰良曰,晉悼公,伯中之正者也。上曰,其盟而入者,非矣。豈有君臣相盟之道哉?以此觀之,可知晉室大夫之强盛也。泰良曰,四十三板晉悼公,圖伯之績,列而書之,而其致治之道,則無過於六官之長,皆民譽云者矣。人君得賢而置諸六官之長,則自可不勞而伯矣。上曰,治道無過於是矣。且修其舊法,而必就其賢者之事而法焉,則豈不美哉?尙賓曰,施舍己責,初政之美者也。恩惠則施之,逋責則止之者,實關爲治之要,而其餘五六條,無非後世人主之所可法者。此等處,無或汎看,而體念爲宜。上曰,所達,好矣。泰良曰,晉悼公,新立於禍亂之餘,言其形勢,則非同列來朝之時,而鄭衛之君,莫不爲之下焉者,蓋其命官制法之道,有足以服人心,而振國威故也。今殿下承祖宗積累之功,臨御出治,已過十載,而威德之不及隣國,姑舍勿論,一邦之內,亦無覃化之效,其視晉君,反有歉矣。伏望無以雜伯小之,而常曰晉悼之能致此者,何?予之所以不能者,何?益思奮發振刷之策,以爲化行遠邇之道焉。上曰,所達,切實,當加意焉。泰良曰,祈奚請老章,祈奚事,尤爲黨論時,臣僚所可法者也。擧讎擧親,皆當其才,豈不美哉。上曰,然矣。泰良曰,楊干亂行章,魏絳戮僕,而晉侯曰,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之言,親愛也,此實善言也。始雖欲殺,而及見其書,惕然有悟,此等處,宜其伯功之克成也。上曰,然矣。泰良曰,魏絳戮僕,可見其用法之嚴矣。臣今因文義,有所仰達。昨日宗班事,臺臣發啓,而殿下以後若不悛,則草記稟達爲敎。此雖出於殿下敦宗之意,而實非法自貴近始之道也。宗班作弊,市民失業,則此不可仍置者,殿下下敎,亦不宜如是汎然矣。上曰,初不擧名而告,旣不知其人,則事宜先施飭勵而已。上曰,承旨進前。尙賓進伏。命書傳旨曰,參議遞職,本因親病,參判辭遞,亦由病故,則以往日體例相持之事,引作去就之欛柄,若是尋單,已涉過矣。初度許由,廉隅且伸,秋曹長席,不可數遞,原單給之,牌招察任。諸臣退出。 ==7月7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黃晸{{*|罷職}}。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許鈺{{*|在外}}。事變假注書金始煒{{*|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北靑府使朱炯离。 ○來周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同副承旨黃晸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無馬禁軍等分養馬,分給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同副承旨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只推,更爲牌招。 ○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昨下特敎,還給辭單之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忠淸監司狀啓,癸丑條軍餉居二瑞山前縣監李鼎燁,旣已拿囚。所當依事目決杖,而法典內,極熱時,事干綱常贓盜外,其餘杖一百以下,竝收贖。自五月初一日,至七月晦日爲極熱云,今此李鼎燁,依法典杖一百,收贖後,放送,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三堂上上疏,傳于來周曰,前日,明有下敎之事,以如此事,不宜煩陳,政院之曲循捧入,未安。原疏還給,牌招察任。 ○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殊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參議只推,更爲牌招。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連爲違牌,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彦燮啓曰,因本院啓辭下敎者,非只考近例也,卽遍考也。更考久遠文書以啓事,命下矣。更考該府可據文書,則別無最久文書,而康熙六十一年七月日,鶴城副正楦,琅堤都正燂,照律公事,楦,宣祖大王五寸親,燂,元宗大王五寸親,皆非功臣懸註。又雍正六年三月日,密山君㯓,照律公事,曾祖珘,宣祖朝宣武功臣,孝宗大王七寸親,俱懸功議,而蓋罪人功議有無付籤,一從罪人之書納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昨日因本院啓辭,更考久遠文書以啓事,命下,故禁府文書,更考以啓矣。今考宗簿寺推考照律公事,則宗臣四世之內,則雖無勳名,皆以功臣議親,循例懸註,宗簿寺與義禁府規例,如是不同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閔通洙,數日虛濕之餘,所患疾病,又添暑癨之症,上隔下泄,頭疼又作,粒米不入,元氣大陷,不省人事,奄奄欲盡,症情十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監司徐命彬,除拜已久,前後筵敎,不啻嚴截,廟堂與政院之催促,亦旣累次,而終不動念,尙今不爲出肅,事體誠極未安。爲先從重推考,而夫馬留滯,已至六朔,事勢亦甚悶急,更加各別催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赴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措語竝見上}}陵官之責,禁伐最重,而頃見前掌令呂光憲之疏,宮家悍僕,亂斫陵木,狃以爲常,而無人誰何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所謂宮奴,雖令科治,而陵官亦難免不職之罪,請光陵時任參奉,竝命汰去。四山監役鄭權,卽極賊有翼之親妹壻。戊申之春,賊翼,托跡於其家,故變生之後,其妻被拘捕廳,以此見棄於儕流者久矣。及授是職,物情莫不爲駭,僚席恥與比肩,決不可仍置衣冠之列,請四山監役鄭權汰去。罪人金浹之父千重,卽賊黯之妾女壻也。及黯伏法,假稱閔熙之壻,欺世行身,固已萬萬痛駭,而向除西邑,敢欲挈去其子之所淫奸者,以掩其懷孕之跡,而見沮於大臣,其爲情狀,尤極凶巧。如此悖倫奸惡之徒,不可不明正其罪,請金千重遠地定配。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竝依啓。 ○行都承旨李眞淳疏曰,伏以臣,自三四日前,微有暑感,而黽勉供職矣。忽自昨夕,渾身寒縮如束,頭部苦痛如劈,加以暴泄如注,登溷無算,嘔吐兼發,粥飮全廢,落席昏昏,若將頃刻垂絶。此雖暑熱所傷,而苦劇難堪,甚於危癘矣。念臣所帶之職,方又待罪藥院,此非敢言病之時,而自念病勢諸症,實無一旬間復起供仕之望,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察臣陳籲之出於萬不獲已,亟許遞改臣所帶之職,以尋生路,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才識俱淺,百無所當,籌司兼任,尤不近似,而未遂循墻之悃,徒懷負乘之懼,幸蒙恩罷,粗安私心。不意再授之命,又出前席之特敎,驚惶震惕,益復靡措。雖然,前旣冒沒承當,今何必更事撕捱,自陷違慢之科,而涉月虛帶,自阻朝堂,鎭日辭疏,徒煩公車,必欲祈免而後已。此實有大不堪,而至難安者存耳。區區情實,臣若欲畢言,中心愧恥,不敢深引,循例封章,輒未能自達於黈纊之下,宜聖明之責之以無端,加之以重推也。今則窮阨之極,終不可默已,槪聞臣之復差此任,初非廟議之所屬意,公坐酬酢,薦紳相傳,而恩出特授,旣是人望之外,事近中批,亦非愼揀之意。臣雖無狀,辭受去就,欲粗免於苟簡,今何可怵迫嚴命,抗顔冒出,自壞一己之大防,重貽公議之嗤點乎?頃違嚴召,未蒙例勘,後日籌坐,更有牌招之命,情地轉覺危蹙,分義益增惶恐,玆不得不投進短章,略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籌司兼任,以重廟選,以安賤分,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雖曰特授,卽是古任,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行吏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怵迫嚴命,黽勉冒出,只欲耐過大政,便卽自處,必須差出郞官然後,考績試講等事,可以次第擧行於大政之前,而郞望中一人,間被枳礙於館職,僚席未能齊會,臣不可獨自備擬,遷就至今矣。昨日筵中,伏奉都政毋過今月之聖敎,而兩僚又適齊會政廳,先議及此,僚議持之,竟不得銓郞差出,臣竊慨然。當初枳礙之當否,今不必强辨,而向臣引入之日,臣與同僚,私相酬酢,則同僚欲待臣而復擬。及兩僚之對辨臺疏也,或曰,略施規警,徐議疏通,或曰,姑欲停枳,非有深意,則其無甚靳難,可知矣。到今,亦不曰不可擬,而只以李喆輔之不許竝擬,反欲仍枳申晩。噫,喆輔自喆輔,申晩自申晩,事件各異,輕重懸殊,而申晩之進退,係於喆輔之通塞者,臣實不能曉得也。噫,癸卯科之當枳,臣之所執,自信其百世不惑,前疏固已備陳,同僚亦豈不知?且今喆輔,適在罪罷,先擬示許之申晩,徐待喆輔被敍,更加爭難,尙未爲晩,而汲汲然必欲請敍而對擬者,誠是意外。設令喆輔,許久譴塞,則向所謂暫時停枳之申晩,亦將一隨於喆輔,雖經時閱月,不可復擬乎?都政過時,郞官差出,不容遲緩,而反復消詳,終始參差,莫非臣誠淺辭拙,不能見重之致,自顧慙悚,已難晏然,而僚議卒不可合,都政杳無其期,則爲今之計,惟有早賜變通,斥退臣身,以幸國事而已。玆不得不露章控懇,伏乞聖明,俯察事勢,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使都政遄行,且得以自安微分,千萬幸甚。 ○吏曹參判宋眞明疏曰,伏以臣之去就,自有其道,少有嫌端則必遞,一遭人言則必遞,從前自處,庶乎免於恥矣。近者可遞之嫌,視前殆有甚焉,而乃敢包忍羞顔,冒沒復出者,非徒爲嚴命所怵迫而已。誠以非恢蕩,則不可以鎭時象,而時象不鎭,國勢終不可保,故苟可以調停和協,期至大同,則些少廉愧之節,有不可恤焉。不幸申、李兩人事出,而成一圭角於銓地,此非但目前難平之端,涓涓不塞,終必有滔天之患。此臣所以深憂永念,必欲牽架䌤縫gg彌縫g,冀幸其無事,而乃於日昨之政,三堂始得合席,臣先言政注之不可不平,通塞之不可不公,仍與參議臣徐宗玉,竝論李喆輔館職之今政當擬,則長僚乃反姑舍是,欲先通申晩,竝與前例可據之請敍事,而作爲持難之一端。噫,臣等先發之議,旣爲見格,則有何顔面,更得可否於他事乎?反復相難,卒未歸一,誠意不相孚感,滯見終覺難回,慙靦慨咄,容有極已?夫臣之所以處晩者,豈遽不若長僚之待喆輔,而顧臣愚意以爲,所慮者有大焉。雖終至於爲國屈見,而猶且不憚,臣亦今世中人也,豈獨全無黨心而然也?今長僚,所見不侔,主意有異,一則必欲永枳於群情拂菀之中,一則反欲强擬於僚議消詳之前,顧此一扶抑,一用舍,誠若小事,而千百年來黨禍之作,求其端,則皆如此之微矣,可不懼哉?噫嘻,枳晩,生事也,枳喆輔,亦生事也。臣則雖心所不平如晩,曾不爲終塞之論,要不至於惹鬧而生釁,況可猝從長僚固執之見,反枳臣政連擬之人,使公議益激,而世道大乖乎?苟如是,則其僨誤銓選,孤負職責之罪,已無所逃,而區區彌綸之初心,亦將半上而落下,臣豈忍爲此哉,臣豈忍爲此哉?顧今僚議,邈不可回,而臣見終不得行矣,與其相持撕捱,徒貽苟蹲之譏,毋寧早自引退,以伸其廉義。玆敢布露衷悃,瀆浼聰聽。懇乞聖明,察臣愚忱,鑑臣微諒,亟命遞改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幸甚。 ○吏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以疾病則有必死之慮,以情勢則有當遞之義,而迫於非常之嚴敎,冒沒承命者,只欲效其職分,以圖報萬一耳。昨於政席,以申晩、李喆輔事,相難於長僚,終未歸一,臣等之私相可否者,雖不敢煩於上聽,而大抵長僚,則必欲通晩而塞喆輔。臣意不然,晩固未必永枳,而喆輔,元無可塞之端,如欲疏通,則不可彼此,求諸事理,較然明甚,而半日面商,落落難合。噫,人之意見,未必皆同,各有所執,不欲苟然,則亦且奈何,而但臣不能無慨於長僚者矣。頃日長僚之疏曰,我邁爾征,自成一副當道理,是則長僚,未嘗以臣之檢擬喆輔爲非,而其無固塞之心,亦可知也。彼年少臺臣,發怒於申晩之停枳,以李喆輔對之,遂生葛藤,而原其本事,無別般增減,則向所謂一副當道理,今轉爲峻枳之論,果未知如何也。且長僚以喆輔方在罷散中爲言,而此尤不然。使喆輔而可通,則玉堂之特罷請敍,自有近例,申晩亦當初特罷中人,豈獨於喆輔拘之哉?雖然,此特以目前事理而言也。臣於昨夏,亦嘗以李玄輔承宣望事,有所爭論。其時聖敎,不啻縷縷,明說是非,而若曰,敎文自敎文,庭試自庭試,惟此一句絲綸,眞是十字打開。夫庭試之不係於敎文,審矣,則榜中人之以此枳礙,實無毫分意義。如臣迷滯之見,雖反復尋究,終未知其合理,豈或染於黨習而然耶?噫,臣以此事,前已召鬧,輾轉波浪,久猶未息,每一念之,慙悔在心。今又不幸,而値此事端,苟可以䌤縫gg彌縫g挨過,亦何至於輒事爭難,而蓋其所關,實在多人之用捨,不但一時之是非,則雖欲因循含默,以冀其無事,其於己見之矛盾,公議之拂鬱,何哉?傳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區區愚見,非敢曰自是,而於其言於其職,不得甚矣,則今臣去就,不待多言而決矣。矧玆都政遷就,凡干擧行,宜在斯速,而以此相持,瘝曠度日,此尤臣之罪也。玆敢悉暴危懇,仰瀆於黈纊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鑑,將臣職名,劃卽鐫罷,以安愚分,以便公事,千萬幸甚。{{*|{{*|已上三疏入啓後,無批答還下}}}} ==7月8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豐陵府院君夫人卒逝後,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罔極。嬪宮擧哀後,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出於意外,嬪宮累日焦煎之餘,遽遭罔極之慟,必多有傷損之節。臣等不任仰慮之至,二錢重人蔘粟米飮,一日二次,依下敎煎入,而醫女,使之待令於差備近處,以爲承候之地,恐合事宜。惶恐敢啓。答曰,依爲之。 ○鄭來周啓曰,今日政官牌招開政事,命下矣。今日大祭齋戒,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相値,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嬪宮擧哀,依禮文磨鍊,直入嬪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世子嬪爲父母擧哀儀,以素服變服,至第四日,以衰服成服,而其下除服儀小註,有曰十三月而除,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云。今當依此磨鍊擧行,而但公除之禮,自前稟旨後,乃行,則該曹,今亦不敢循例擧行,上裁,何如?傳曰,依豐陵府院君例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嬪宮,自今日至公除日,供上素膳封進之意,知委,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來周曰,大祭有遣中官摘奸事矣。嬪宮方有遣中官慰問之事,淸齋,使中官摘奸,於心未安。各別申飭之意,分付于獻官。 ○傳于鄭來周曰,歸厚署內棺板一部,卽爲擇送于內需司事,分付該曹。 ○假注書許鈺在外,代以李長夏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始煒,再昨受點之後,昨日不爲仕進,故使之催促,則猝得暑感,症情甚重云。果是實病,則有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金始煒病,代以南鶴宗爲假注書。 ○鄭來周,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秋享大祭初獻官,以海興君橿,改付標啓下矣。暑感猝重,日勢漸晩,有難受香云。不得已以領敦府事魚有龜,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廟署官員,以獻官意啓曰,臣春躋,依例先詣享所,監捧祭物,則其中各色醢,色臭俱不精,事極未安。使卽改備,而今春朝參時,聖敎申飭,至爲嚴切,則今此醢物之因循前套,尤爲寒心。其在懲後之道,不可置之,當該奉常寺官員,拿處,下吏,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7月9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陳疏受由}}。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元敬王后忌辰齋戒。 ○鄭彦變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服制,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南鶴宗,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辭單還給之後,尙不應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召對爲之。 ○甲寅七月初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南泰良,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若魯,講自四年春王三月,陳侯午卒,至朱儒使我敗於邾。泰良,講自五年春公至自晉,至無積不可爲忠乎。彦燮,講自六年春王正月杞伯姑容卒,至陳侯逃歸。長夏,講自七年春郯子來朝,至秋九月大雩旱也。檥,講自冬楚子襄伐鄭,至以見于城下惟君圖之。以亨,講自范宣子來聘,至楚不能與爭。若魯曰,十一板韓獻子患之,言於朝曰,文王率殷之叛國,以事紂之言,不合於引用矣。上曰,其文所引,誠怪異,杜預註,時未可爭,亦未瑩耳。泰良曰,穆叔如晉,晉侯享之,所引詩語,爛然可觀矣。上曰,《論語》云,誦詩三百,授之以政,《禮記》坊記,亦多引詩,古人斷章取意,可謂善用之矣。若魯曰,季孫,樹六檟於蒲圃,魯國,雖疲弊,君母之喪,豈用生木乎?泰良曰,十五板魏絳和戎之言,引后羿事,似無次序矣。若魯曰,帝王和戎之道,戒在窮兵黷武,魏絳所陳五利之說,猶未至於聖王和戎之道。周武王聖人,而猶使百官,勤攻闕失,虞人之箴,誠可觀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五板寒棄之寒字,文義未瑩。寒棄者疎棄之義,非寒浞之寒,後世用寒棄文字者甚多,取其生新也。上曰,或有闕誤字。夫子所謂疑者闕之處也。予則以爲疊書而然矣。上曰,季文子,三家中最賢乎?若魯曰,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上敎誠然矣。上曰,在上者,非責以季文子,人臣則當以季文子爲期矣。若魯曰,忠信重祿,在上之道,爲下克忠,臣子之職分,文子相三君,而無私積,可謂忠矣,而以事君大節,論之,廢嫡立庶,不可謂忠於魯室矣。上曰,看得是矣。若魯曰,二十一板莒人滅鄫,恃賂故也。此文義不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十三板春秋城費,履霜堅氷之義,南遺之事,使季文子生存,不必如此矣。上曰,此則所謂幾微也。魯三家、晉六卿,非其罪,周室衰微,不能振而然也。泰良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所以譏世卿也。若魯曰,韓獻子告老,穆子辭請立起,可見其讓德也。上曰,穆姜之賢,如此,而其行,何如是醜耶?泰良曰,春秋之人,不可信也。若魯曰,鄭子駟之言,善矣。其時和親之道,或楚或齊,蓋子産之時,善人多矣。上曰,此是《孟子》漁人所欺子産乎?若魯曰,然矣。若魯曰,三十四板晉侯盟,爭伯大戰也。其時事如此,故干戈從事,其下,知武子之言,善矣。我實不德,而要人以盟,豈禮也哉?眞有道者之言,晉侯能用之,故能伯矣。上曰,然矣。泰良曰,其下閏月戊寅,恐有訛誤,癸亥之於戊寅,其間,不過十六日,此爲可疑矣。上曰,其處似然矣。若魯曰,魯襄公之冠,假衛廟而行之,非禮矣。末章,晉侯歸謀息民之事好矣。國無滯積,公無禁利等語,皆損上益下,發倉振民之意也。伯者之事,不過富國强兵,而能以實心,故期年而有效。以此時言之,民窮財竭,上下俱困。殿下若以誠心,行實政,則其效豈止於晉侯而已哉?上曰,其言切實,當留念矣。若魯曰,《歷代名臣奏議》,可以及時進講矣。上曰,比《左傳》,自至多少幾何?若魯曰,《左傳》,不過四十自至,而此則十八自至也。上曰,本秩抄出,進講宜矣。鄭彦燮曰,小臣有所懷,惶恐囁嚅,自阻於君父,今日召對罷後,頗從容,故冒死敢達矣。殿下以閔亨洙,爲何如人乎?亨洙本非邪慝之類,雖異己者,皆言有向國之誠,殿下頃日處分,亶出於欲鎭世道,非有深惡亨洙之意,臣亦知之。臣觀列聖御製,仁顯王后祭文,保全戚屬之語,竊有感焉。殿下保亨洙之家至矣。亨洙,豈不知感激國恩,而爲如此等疏乎?王者所以罪之者,欲其玉成也。聖意所在,渠亦知之,豈敢有一毫怨國之心乎?臣於君父之前,不敢質言,而有可知之事。李匡德,方往甲山,相與親切,以爲難得之人,朴文秀言議頗峻,而亦以書札致問,以此,知亨洙之不爲偏論,而頃日之疏,蓋其心有所執而然矣。臣自兒時,最親,知其爲人,故敢此仰達矣。上曰,閔亨洙爲人,予知其穹通矣。穹通而如此,予以爲非矣。若以亨洙爲無狀,則當初豈栫棘乎?承宣所達,頗覺感傷,而亨洙若不改,則勸善懲惡之道,國法,豈可終屈耶?頃者大臣,以此陳達,而不爲回聽,意有所在矣。以通洙事觀之,翰薦不爲撕捱,予甚嘉之矣。彦燮曰,通洙初頭假注書,亦卽爲行公矣。上曰,此則奉朝賀敎之,當如奉朝賀之敎通洙,則亨洙,亦庶有可回之道矣。府夫人,思亨洙之意,予豈不知?寧考保全戚屬之盛意,非不體念,而予之所忍者,有所思之事矣。上曰,豐陵府院君夫人喪家喪葬等需,令該曹,依靑恩府院君喪例,磨鍊題給,葬時擔軍,令本道題給事。{{*|榻前下敎}}翰林被薦人曺命敬、閔通洙,付過放送,使之從速應講事。{{*|榻前下敎}}違牌坐罷翰林,竝敍用事。{{*|榻前下敎}}上曰,近來新進,專以撕捱爲事,但思自便之道,以金尙魯言之,曾以此等爲嫌,有所勅勵矣。勅勵之下,尙魯之若是爲嫌,已極過矣。而況黃晸未入來之前,投疏徑出,殊甚駭然,不可以事過而置之。下番翰林金尙魯其時推考傳旨之捧入,專出於曲循,當該承旨,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之喪,應有禮葬,而大臣夫人之喪,亦有從夫之禮乎?參贊官鄭彦燮曰,大臣則當爲禮葬,而大臣夫人之喪,則元無禮喪gg禮葬g之規,各從其家禮矣。上曰,今此豐陵府院君夫人之喪,無可據近例,依甲申年靑恩府院君家例,喪需葬需,令該曹,從優題給,擔軍,令本道,亦爲許給,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0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式暇}}。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元敬王后忌辰。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來周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服制,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持平李載厚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日違牌,尙不行公,事體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等,旣已敍用,令該曹,竝爲口傳付職後,仍卽牌招入直,而金尙魯,方有禁推之命,不得一體請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二單,李德重、金尙魯。 ○鄭彦燮啓曰,付職翰林,所當出牌,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7月11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英陽縣監崔昌愈。 ○豐陵府院君夫人成服後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罔極。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罔極。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右承旨鄭來周啓曰,大雨連日,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必寧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呈辭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來周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爲再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開政。 ○鄭來周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又有只推之命,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牌招。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連呈辭疏,鎭日違牌,終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道臣之迎斥之弊,曾有禁令,則甲山府使閔鎭斗,以茂山中考之目,遽請改差,其涉過矣。事違禁令,監司李箕鎭,推考,喉院,循例捧入,亦涉不察。當該承旨,推考。 ○鄭來周,以禮曹言啓曰,壬子十一月備忘記,三名日所封甲冑,特爲竝減,畿湖、兩南正朝方物,亦爲停封,以其價米,補其賑資之命,而上年七月本朝啓辭,停減三名日甲冑,畿湖、兩南正朝方物,依例封進事,傳曰,知道,甲冑價米,待明年更稟事,傳敎矣。壬子所減三名日甲冑,依近例封進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禮曹啓曰,臣鉉輔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漢城府判尹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室前面第一椽第八椽,自道里上滲漏,第二室後面第四椽滲漏,第三室第九椽間滲漏,仰沙一尺許剝落,第四室第七椽滲漏,第五室第一椽第七椽,自道里上大段滲流,永寧殿第七室靑斑子,北邊第二井滲漏,斑子仍爲穿破,漏漬於床上,西月廊後面第一間第十椽十一椽,大段滲漏等處,一如本署官員所報。此外永寧殿第九室第四椽端,亦爲滲漏,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七月十七日辰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及永寧殿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臨時設行,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鄭來周,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去夜大雨後,今朝兩殿奉審,則宗廟殿第十室前面第一椽第八椽,自道理上滲漏,第二室後面第四椽,滲漏,第三室第九椽間,滲漏,仰沙一尺許剝落,第四室第七椽,滲漏,第五室第一椽及第七椽,自道理上,大段滲流。永寧殿第七室靑斑子,北邊第二井,滲漏,斑子仍爲穿破,漏漬於床上,西月廊後面第一間第十椽十一椽,大段滲漏云。依例本曹堂上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掌令李台徵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又啓曰,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答曰,不允。{{*|措辭竝見上}}新啓,陵寢事體,重在禁伐,而前掌令呂光憲之疏,旣以五六載不能禁伐爲言,則其在論罰之道,不可以已遞而置之。其中論報推治之人,則宜有區別,請令該曹,詳査五六載內,前後陵官之不報不禁者,一依時任兩郞,竝命汰去。答曰,依啓。又啓曰,臣之數昨三啓,此不過粗效一日之責,而曾不移晷,竝蒙卽允,聖上之重臺言,本自如是。顧臣衰老之質,將無以竭其朽鈍,感激之餘,還切愧懼,抑臣有論事不審之失。呂光憲之疏,蓋論五六載不能禁伐之事,則其中論報之外,皆有不職之責,而臣之請罪,只及於時任,追聞外議,以此爲非,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行工曹判書金取魯上疏。伏以臣於所綰諸任,以才則至不稱,以病則大不堪。目下一條路,惟在於盡謝職務,少延危命,而中心耿耿,嚴不敢請。日昨登筵,忽承惠堂差下之命,前擔未卸,後負又重,狼狽窮隘,若墜淵谷。蘊中之懇,衝口而發,情雖愍矜,罪在瀆擾,而唯我天地之仁,父母之慈,薄加問備,不之深咎,終又憫臣之病,軫臣之勞,特褫樞筦有司之任,臣於咫尺前席,親奉德音,且感且惶,不敢畢辭而退。然辭一受萬,竟孤所願,以公以私,爲害滋甚,歷累日而彷徨憂灼,罔知攸計,冒萬死復控前懇,冀卒生成之惠焉。惠堂爲任,專管錢穀,其責殊重,委寄之一得失,而國家之豐悴立判,若其應酬之煩劇,素稱與度支等,而奔奏擾攘,時或過之。且今荐歲賑乏之餘,公私之蓄積,迨空矣。當此之時,雖使通達敏給,練諳事務者,處之,猶患其難於着手。況如臣者,才短慮闇之一書生也,其於錢穀事,素所昧昧,立朝三十年,臣未嘗以此自期,世亦未嘗以此期臣,而乃於一朝,不問其才之當否,强委重焉,其在量才授任之義,果如何哉?然此在臣,猶爲緩聲,而最是臣,三載渴病,轉輾沈痼,歲異而月不同,少有勞動,則劇煞,用精神則劇,當其劇時,頭目眩昏,而如霧之墜,胸膈煩燥,而若火之烘,喉乾唇焦,飮水無算,一番辛苦,輒覺數層落下。雖形殼外存,視息不泯,其肥則已脫,其中則已消,無復有生人意,而近幸賴天之賜,不復供劇,藥餌爲命,僅保日月耳。今雖欲策病軀而掌煩務,筋力精神,迨無一分餘地,其何以察簿書之紛氄,總財貨之出入也?如是而猶且抑而行之,則是其勢,朝暮顚仆而已,而於國事,何益之有?臣以萬萬魯下,厚被不世之渥,致臣崇顯之列,點檢平生,未有涓埃之報。一身死生,臣非敢惜,而至於緣臣身,而使國之重務,一任其許久廢抛,坐受其無限病敗,亦不忍爲也。申籲祈免,極其悚恐,累日趑趄,汔此泯伏,而第今病狀,如右所陳,陳力涖事,萬無其望。一日虛帶,徒增一日之害,二日虛帶,徒增二日之害,玆敢不避煩複,畢暴危悃。伏乞聖明,頫賜矜諒,特遞臣惠廳兼任,回授可堪之人,俾殘喘獲延,重務無曠,是臣區區之大願也。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許遞備局有司之任,蓋爲惠廳,則今者所辭,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全羅監司柳復明上疏。伏以臣,向叨藩任,重被臺劾,幸蒙恩遞,旋除騎省,適値淸廟動駕之日,分宜竭蹶趨造,而顧臣畸危之蹤,斷無冒出之勢,敢違天牌,自速譴罷,惶隕雖極,私分粗安。迺者,湖臬新除之命,遽出千萬夢想之外,臣誠震悚感泣,莫省置身之所。不審聖朝,奚取於滓釁一微物,而記識之眷,甄拔之私,乃至於斯也?聞命驚惶,五情飛越,洪恩優渥,與天同大,非臣糜粉,所能仰酬,凡有除命,輒卽趨承,以效涓埃之報,豈非臣分之所當然,而第臣,向來所遭臺彈,實是縉紳間罕有之辱,捏誣至深,醜衊狼藉,白簡一出,聞者代羞,時月雖久,餘悸未定。在臣今日道理,唯當默默無辨,不敢每每煩陳,而第終無一言白暴,則亦有危怖悶塞,而不能自已者。蓋臣,世傳舊第,有婢僕埋凶之變,禍故相仍,同氣四五人,洊死於數年之內,爲其掘穢,若干間架,不得已重創,而鳩財始役,實在於未按藩之前,知舊來別,有目咸覩。臺啓按査之下,本事落空,聖上洞燭其冤狀,前後開釋,備盡無餘,則今於八年之後,復提已了之案,斷斷不捨者,何其甚哉?噫,蟣蝨如臣,性本愚鈍,事君行己,無一可觀,重以孤根弱植,涉世昧方,墑埴冥行,動輒得咎。臣若終始退屛,斂避危穽,則雖有偏心之人,飄瓦虛舟,寧有怨怒,而祗以變亂之後,瞻依城闕,未忍遠訣,雖有除輒辭,一味屛蟄,而間叨臺職,不戒三緘,嗔謗交至,皆臣自取,尙何尤人?伊時嶺藩之除,夫豈臲卼之蹤,所可承當,而適當凶賊就鞫,憂虞多端,聖敎至嚴,至以君父,其將親往而招之,爲敎。公議峻斥,又以險難規避,爲非,毋論才具之如何,僨敗之在卽,威命之所怵迫,事勢之所窮極,誠有不獲自由者,黽勉出肅,去就失當,內違素心,外招衆猜,莫非臣見識昏蒙,志節不固,徒畏分義,自壞廉隅之致,卒之臺章果發,詬詆罔測,身名玷汚,更無餘地,雖決西江之水,顧何以洗此恥辱哉?自是之後,永謝世路,毋觸憯鋒,退守拙分,畢命優遊,是臣區區所自劃。雖尋常差除,尙不敢爲進一步之計,矧此藩任,卽臣目下顚沛之地,彈墨未乾,覆轍不遠,論其職則嶺臬湖維,固無輕重之別,而語其義則懲前毖後,尤有抵死不敢復承者。不待臣一二自陳,而雖輿儓之賤,亦知臣之必遞,日月之明,寧或遺照。越次天點,雖出慰藉之眷,終朝褫鞶,必有體恕之恩。玆敢略暴危苦之懇,仰瀆仁覆之聽。伏乞天地父母,俯垂諒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退塡溝壑,保全性命,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開釋無餘,頃遞藩任,廉隅且伸,其在分義,其何過辭?卿其勿辭,速往欽哉。 ○奉敎李鼎輔上疏。伏以臣,猥以無似之賤,久叨匪據之任,醜拙畢露,瘡疣百出,而怵分畏義,逃遁不得,黽勉冒居者,今至一朞有餘矣。循次居右,久妨賢路,居常愧懼,若負譴何,所以自期於中心者,惟在於擧代之得人。上不負焚香告天之意,下欲免史局誤薦之罪,初當下番主薦之任,與金漢喆諸人,擧鄭履儉、李德重,再當右位定數之責,與上下翰林,採取公議,遴選賢才,可否停當,完了薦事,居首薦之人,旣已應講而承命,其無他岐議,允協群情,於斯可知。意謂被薦諸人,次第承膺,而竊幸蘭臺記注之有托,庶贖榮次久玷之罪矣。卽見新薦人曺命敬供辭,則提出初供所無之言,顯有史職圖免之計,臣於是,竊不勝慨惋駭惑之至。夫史薦之規,至嚴且重,故當開坐議薦之時,各擧所薦之人,諸僚中,若有一毫不滿之意,則仍爲永枳於翰薦,此其規截然,而雖欲苟完,不可得也。至若曰可曰否之際,或以優劣爭之,或以先後爭之,而僉議末乃歸一,則始爲定次而回薦,此卽議薦時,所不可無者,而前後膺剡之人,未嘗有以此可否之言,引而爲嫌者,蓋薦規至祕,人莫得以泄播故也。況今於議薦也,顧念一代之人才林立,恐或有遺珠之歎,臣與鄭履儉,意在博取,下番翰林李德重,意在妙簡,始以是相持,終至歸一,而完薦,曾未有疵毁命敬,明言顯斥之事,今命敬,謂之始欲不與,末乃苟充,橫擔所無之言,强作不成之嫌者,抑獨何意?又曰,亦不無傳說者,臣未知傳說之果如何,而其傳之者,誰也,聞之者,誰歟?其所謂一二先進,以薦事之不善顯言者,亦未知指誰,而回薦時有言云者,謂是薦中人有不合者耶,抑直謂命敬之不合耶?所謂不善者,謂何事之不善耶?何不曰先進某也之言如此,明白證援,而泛稱謂一二先進,以沒把捉之言,湊泊傳聞,含糊說去,拖作嫌端,必欲惹鬧,非但自家之巧避,竝與被薦人而沮戲,其心所在,誠可謂不美,而臣竊笑其過自皎潔,太費心力也。回薦時,果有先進之顯斥,則回薦翰林,其果恬若不知,而苟且掩諱,强行焚香耶?臣等不聞不知之說,命敬,從何得聞歟?果如命敬之言,設或一二先進,退有後言,臣恐非別般人,而亦安知其言之出於公心耶?回薦時事實,詳陳於李德重之疏中,故臣不必疊床,而殿下亦有所鑑諒矣。噫,夫秉筆之任,卽參下極選,如臣魯劣,亦忝其列,每多循省,已多愧恧,而況一經史薦,輒騰饒舌,色目一分,薦剡尤難,取捨之際,恩讎立判,或有對數之不敵,則便生沮敗之心,此實黨習之痼弊,而殿下之所嘗洞燭者也。近來數次完薦,幸無他梗,臣嘗一喜一憂,果有此意外鬧端,今之當薦者,豈不難哉?恨不得早自引避,而屢當薦事,遭此無限僨敗,咋指莫追,尙誰怨尤?從此史局一步地,更無去就之可論,而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闕下,陳章自列,悉暴議薦時實狀。伏乞聖明,俯賜鑑燭,亟命永削臣職名,以謝公議,仍治臣僨事之罪,以安微分,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曺命敬之撕捱,極涉無義。被薦人毫無芥嫌之端,況主薦。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待敎鄭履儉上疏。伏以臣,猥以無似,忝叨史職,尋常愧懼,若隕淵谷,區區所自勉者,惟在於得人,擧代以自免於妨賢之譏。迺者,伏見被薦人曺命敬供辭,則有曰始欲不與,終乃苟充。又曰一二先進,以薦事之不善,顯言於人。至曰回薦時有言,而恬若不知,今之薦規,非古之薦規,臣於是,誠不勝驚怪駭惑之至。夫史薦,極其嚴重,人見,各自不同,商確可否之際,或不無相難之議,而畢竟歸一,薦事克完,則其無異議,可知也。藉令如命敬之言者,自古被薦之人,未聞以未完薦前事,引以爲嫌者,況今番議薦時事,眞有不然者耶?又其謂一二先進者,果是誰某,薦事不善者,亦指何事耶?至於回薦時云云之說,臣之回示先進,只是一二處,而了無一毫厓異之言色。其餘下僚所往之處,臣雖不親見,苟有些沮敗之語,亦豈有不聞之理哉?未知命敬,何從而得此說,至發於供辭耶,臣實訝之。雖然,其言之如何,姑舍勿論,薦事則旣已僨誤矣。在臣廉義,決不宜一刻晏然於簪筆之列,而且臣於正言李台重之疏,亦有不自安者。台重,以庚戌科榜事,爲嫌,則臣亦其榜中人也。其所爲嫌,與台重何異,而念臣決科之初,仍遭父喪,未及制終也,同榜諸人,皆已供職,則不宜追提於旣往之後。且玆事已經聖上之洞燭而嚴處,則此在新進分義,恐不當過自撕捱,故果未免隨衆就列矣。今台重之言,如此,臣之不善處義之失,尤無以自解也。頃日李德重之徑出也,臣亦陳疏自列,而適値淸齋,未克登徹,卒犯違傲之科,臣方惶愧悶縮,不知所措,而意外,恩除復降,天牌踵臨顧臣情勢,於此於彼,實無抗顔冒出之理。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俯諒危懇,亟命永刋臣職名,仍治其罪犯,以肅朝綱,不勝幸甚。 ○檢閱李德重上疏。伏以臣,賦性柔懦,才識空疎,幸際明時,濫蒙洪造,久據珥筆之榮班,猥當薦剡之重事,則其間,安得無不能盡職之失乎?此臣之所以尋常惶懍,恐成罪悔者也。昨伏見被薦人曺命敬供辭,則迺以始欲不與,終乃苟充,引以爲嫌,回薦時有言,恬若不知,繼以爲說。臣於是,一愧一惑,略陳其事實焉,惟聖明,俯察焉。當初議薦之際,臣意則在於妙簡,僚議則主於廣取。臣以爲,今當先取其一二人,而至於命敬則雖其人地,可以入選,姑待後日,亦無不可,與其一時竝擧,不若分作兩薦,諸僚不以臣言爲然,多費相難,屢次罷坐矣。諸僚謂臣曰,君旣不以命敬,爲不合於斯選,所爭,不過薦之先後,數之多少,而一薦五人之例,亦非一二,則何必如是固執乎?臣亦念旣無枳塞命敬之意,而只以先後相爭,至於僨事,似涉太過,故臣果勉從僚議而完薦矣。今其所謂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云者,似因臣伊時所爭而發耳。然翰薦之規,貴在消詳,僚寀之議,始雖不同,終必歸一,而後,始爲完薦。故自古主薦之人,不厭相反,復相可否,屢坐屢罷者甚多,非獨今日爲然也,而薦事旣完之後,被薦之人,曾無以完薦前消詳之語爲嫌者,而今命敬,乃以爲自引之端,不亦過乎?第臣不善處事,致此紛紛,此臣之所自愧恧者也。至若回薦時有言,恬若不知云者,臣未知先進何人,爲此言,而頃於回薦時先進中數人,則待敎臣鄭履儉歷見,而其餘則臣皆歷見。臣之所見諸先進,則一例以人皆恰好爲言,故臣信其無他意而歸矣。若其退有後言,則非臣之所可預料也。苟使先進,果有敗薦之意,對臣而言曰此薦,不可用,某人,不可薦云爾,則臣雖欲掩諱䌤縫gg彌縫g,其人尙在,其口難拄,決不任臣掩諱,而默無一言,終必敗露而後已。臣雖愚迷,豈不慮此,而恬然若不知乎?初無一人,以不滿之意,語臣,而今忽以薦事之不善,顯言於人,至謂之有言而恬若不知云,臣未知有言者何言,而不善者何事耶,臣實駭惑,而莫測其端倪也。噫,臣始雖欲從簡於前,卒不能固守於後,由前而使後進難安,由後而使先進有言,一事之中,前後不同,而左右皆罪,此莫非如臣無似,不自揣量,冒當薦事,未厭物情而然耳。且臣嘗於筵席,屢承惟翰薦爲公之敎,臣有以仰認奬勵之聖意,是以,區區所自勉者,只在於剡薦之公嚴,庶幾上不負聖敎,下不愧私心矣。及夫今日,事不如意,郞當至此,撫身慙悼,殆無面目,可以自顯也。薦事旣歸僨敗,則去就,非所可論,從今翰苑一步,便成鐵壁十重,萬無復入之理。伏想聖明,亦必俯燭其然矣。仍念臣頃於直中,伏見正言李台重之疏,其所引嫌,多與臣同,故陳疏徑出,自犯違罷之科。蓋臣與台重,旣嘗一榜聯名,又嘗同時分館,所被人言,初無彼此,出處之義,寧有異同?臣之積年撕捱,不敢遽出者,良以此也。雖於前冬,怵迫嚴命,黽勉冒膺,而反顧初心,每自慙赧矣。台重之難進如此,則臣之徑先出脚之失,有不可自掩,同一情勢,而一出一入,宜無是理。此亦臣難冒之一端,而其視今日所遭,不啻輕歇,臣不必復事覼縷。然若使臣,以此引嫌,初不出於世路,則豈有此大段狼狽哉?此又臣之深悔旣往,而不可追者也。玆於恩敍嚴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於禁扄之外,投章自列,徑歸私次。伏乞聖明,先削臣職名,仍治臣罪負,以謝人意,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李鼎輔批旨,而末端撕捱,尤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右承旨鄭來周,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金興慶曰,朝批已承候,而日氣陰濕,聖候水剌寢睡之節,何如?生脈散,其已盡服乎?上曰,五貼盡服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中宮殿諸症候,一二日間,亦何如?上曰,一向差減,而無加矣。興慶曰,嬪宮,焦煎之餘,遭夫人之喪,昨聞醫女所傳之言,則菉豆粥少許進御云。卽今氣候,何如?上曰,東朝勸之,予勸之則雖强飮,而如不食矣。白粥數匙,俄纔勸飮,而容貌不如前日,過成服,則或可少愈矣。興慶曰,聞有辟積之症云,今果,何如?上曰,此症,頗憫矣。宋寅明曰,頃聞下敎,有憫惘之意,惟在聖上,數數勸諭矣。上曰,以理勸之,則聽予言矣。今則不聽,如失元良之時,俄已言及,而終覺切迫矣。卽今權宜之道,難於前日,肥膚消鑠,粥飮之厭進,特甚,粟米飮,味不苦乎?聖徵曰,少苦矣。上曰,粟米飮,何異於熟冷乎?聖徵曰,似不如湯元味,粟米飮和粥以進,何如?寅明曰,味似酸矣。上曰,聞之則常飮冷水,少有粒米,則不飮云,此可憫矣。興慶曰,都在殿下開諭勸進矣。命醫女診察,何如?上曰,都提調有所達,氣敗則其症轉加,今雖診察,有難責效,惟在保元氣而已。卽今厭食尤甚,辟積,有時作孽,則此爲難治矣。上曰,首醫診脈,可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右三部和緩,而均度數,左三部少重緩,而比前頗帶數矣。上曰,數者甚奇,近來不聞數脈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好而不帶數矣。上曰,生脈散,欲加進五貼,劑入,宜矣。聖徵曰,聞醫女所傳之言,則嬪宮,喉間數乾,冷水頻頻進之云。此是膈間火盛而然也。上曰,藥道亦難,湯製則尤不服,若一樣如此,則決難扶支矣。興慶曰,問于醫官,繼進當否,何如?聖徵曰,脾胃積傷,粟米飮,有難呑下云。若用茶飮之屬,則可以緩心血而生津液矣。上曰,其藥名,何耶?聖徵曰,醒心散矣。上曰,一合,或一巡可服矣。但厭食特甚,奈何?寅明曰,惟在聖上開諭之外,無他道矣。上曰,今則固執,難矣。戊申以後所恃者,豐陵與夫人而已,到此,更無可恃之處。前以義理開勸,則聽之矣,今則異於前矣。興慶曰,今雖初喪而然矣。歲月稍久,則自可緩矣。上曰,自常人觀之,則似無心,而內則如鐵石。子勸之外,宮人輩,莫敢下手,此憫迫矣。卽今一日所噉,纔數合,若近藥偏則尤難進服,醒心散,何如?聖徵曰,醒心散,鎭心血,加減則好矣。上曰,今日飮粥後,喉間頗燥,口味變矣。聖徵曰,心肺燥,故渴症出矣。頃聞出汗過多,此是津液盡乾之致。如此則有難受藥力而補氣,此沓沓矣。上曰,然則醒心散,似好耶?應三曰,俄聞白粥上,水進之云。不必用藥,以此沃焦喉似好,而醒心散則石菖蒲入之,其味不好矣。上曰,石菖蒲,味不好耶?應三曰,卽今口渴如許,淸金降火散,似好矣。上曰,好則好矣,而尤難服矣。生脈散和蜜,則似好,而味亦少酸。予意則醒心散,似有效。此藥三貼,劑入,宜矣。興慶曰,頃以承文院事,有所仰達。朴聖源、洪夏瑞等,出六,而蔡命寶,已死云。此雖由於其時不善分榜之致,而久爲禁錮。今則隨闕調用,未知何如。上曰,李聖海之無據,予已知之。新進初頭如此,則末稍何論乎?如許文官,將安用之?分榜至公無私,若用情於其間,則科場,亦當如此矣。興慶曰,殿下以黨論之故,於此等處,深惡痛斥而然矣。第一向廢錮,終涉不當,故敢達矣。上曰,新進如許之類,將來必要玉堂矣。寅明曰,聖世,無終棄之物,豈可一斥而終不收用乎?上曰,此輩亦望大臣重臣,啓達請敍之時,國法,豈可啓倖門耶?雖無李聖海,尙多他文官矣。李山培枳科之事,尤爲無據,瞻望明陵,安敢若是耶?此類,乃崔致重之臣,非予臣子矣。興慶曰,故相臣柳尙運命官時,其子鳳輝參科拔去,近來人心囂囂之談,無足怪矣。上曰,卿未免俗套矣。其書題,非命官主文所出,予出御題,則豈可如此乎?興慶曰,臣以此輩不復之故,有所進達矣。上敎如此,誠爲惶恐矣。上曰,生脈散五貼,加劑以入事。{{*|榻前下敎}}上曰,慶尙監司徐命彬,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出肅事。{{*|榻前下敎}}都提調金興慶所啓,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胎峯,將立表石,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峯表石,有欲折之橫紋,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峯表石,字劃缺落,罅隙又有五處,而全州、大興胎室裳石,擧皆有頉,故今方自本道修治,而禮曹堂郞、觀象監、繕工監提調臨時下去董役事,頃因禮曹草記定奪矣。蓋曾前則胎室碑石磨治,及石物修改時,或觀象監官員,與本道,眼同修改,或禮曹郞廳,及監役官,進去矣。己巳年珍山胎室碑石修改時,有禮曹堂郞,兩監提調進去之事,故辛卯年林川胎室碑石修改時,以兩監提調進去事,定奪矣。故相臣徐宗泰,以依舊例,禮郞及監役官進去之意稟達,則先朝以兩監提調之竝往,似太重,只送禮郞與監役,又似太輕,禮曹堂上及監役官下送爲敎矣。其後庚戌年昆陽胎室修改時,引己巳年例,禮堂及兩監提調進去之故,今番禮曹,以此例定奪,而第胎室,事體不如陵寢。頃者莊陵碑石豎立時,只令禮曹堂上監董,則今此昆陽、全州、大興等地,依辛卯定奪,禮曹堂上及監役官進去,未知何如。上曰,已有先朝定奪,依定式擧行,可也。{{*|出擧條}}又所啓慶尙監司權{{!|𢢜|⿰忄業}},累朔撕捱,被罪遞改之後,新監司徐命彬,除拜已久,尙不應命。聞曾有瘇患,今已差愈,而累度催促,無意出肅,非但事體之未安,嶺南事,誠可憫矣。宋寅明曰,徐命彬,果有眼疾,且過於謙挹,而其才則雖當劇藩,治之必有裕。本來逡巡仕宦,今若因其撕捱,終不得送之,則此後,尤難使用,而其才無可試之日矣。命彬,執心甚堅固,循例催促,恐不足以動其心,宜有別催嚴督之擧矣。鄭來周曰,政院催促,不過招致下吏,分付而已,雖已累次催督,而終不應命。夫馬留滯許久,嶺南事,誠可憫矣。上曰,事體極爲寒心。無他撕捱之端,豈敢終不應命耶?不必牌招,更爲從重推考,各別催督,使之斯速應命,可也。{{*|出擧條}}提調宋寅明所啓,《璿源譜略》,不無闕漏,《璿源錄》,戊申後,亦多有釐改者,而連仍凶歉,有未暇及矣。今年農形,姑未知如何,而若不至如辛壬,則待秋成,宜有修正之擧矣。臣方待罪宗簿提擧,而因循置之,事體終涉苟簡,故敢達。上曰,修正之時,或別爲設廳,或以本寺,仍爲設廳,今番則自本寺,設廳爲之可矣。寅明曰,一提調呂川君增以爲,子孫錄修改年限,不遠,數年之間,再次設廳,重難。今若有釐正之事,則竝與子孫錄而修改,爲可云,而若如此,則工役,恐益浩繁,此爲可慮矣。上曰,戊申後,旣欲修正,則子孫錄,竝爲之然後,可以修正矣。然必從簡爲之,可也。{{*|出擧條}}又所啓,年分時差送敬差官,意有所在,而近年,仍道臣狀請,爲慮災年貽弊,而不爲差送矣。然昨年年分,實結多縮,朝議始知敬差官差送之爲勝。蓋道臣,亦豈忽於國計,而營門酬應,極繁,未暇一一親察,而守令,擧皆自稱從實,不得已勉從,其勢終不如敬差官之作爲己任。今年則不可不差送,而況兩南道臣,方皆遞易,年分事,尤極可慮,必須早爲差出,以九月前下送爲宜。年分節目,亦當爲之,而卽今詮曹gg銓曹g方皆撕捱,都政,早晩未可知。敬差官,若待都政差出,則勢將如前後時,三南都事、敬差官,竝以侍從,極擇,而開政未易期,則以口傳差出事,申飭,何如?都提調金興慶曰,兩南監司,尙不出肅,赴任遲速,姑未可知,而卽今秋事漸近,雖卽下去,新到之初,道內農形,似難偏審。敬差官,雖有列邑廚傳之弊,而今年則不可不下送矣。上曰,只恃道臣,不送敬差官,已非朝家事體,若年年不送,則終至於永罷敬差官之境。今年則堂下侍從人中,極選差送,可也。寅明曰,今年則早送然後,必有效,臨時雖未開政,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2日== 行都承旨李眞淳{{*|呈辭受由}}。左承旨洪尙賓{{*|病}}。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陳疏,掌令李台徵呈辭,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李載厚,再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來周曰,召對爲之。 ○鄭來周啓曰,假注書許逅,猝得暑痢之症,病情甚重,有難强令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以安廷輔爲假注書。 ○鄭來周啓曰,假注書安廷輔,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今日,又呈辭疏,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頃者備忘,業已開釋,則違牌爲事,無意應命,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於秋判,決無可遞之理,雖日事違牌,決無許遞之道,徒傷事體,久曠劇務。從重推考,牌招察任。 ○鄭來周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一向違牌,尙未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頃者備忘,下敎已悉,則其在分義,幺麽固執,各相若此?事體寒心,分義掃地,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再招之下,竝詣闕陳疏,而還爲出給,則仍卽退去。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撕捱,開政如是遷就,事體極爲未安。判書、參判,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來周啓曰,檢閱金尙魯,旣已蒙放,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因府啓,光陵兩參奉,旣已汰去矣。莫重陵寢,以假官,累日替直,事體極爲未安。兩參奉汰去之代,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假衛將牒報,則本宮北所近處,大松一株,中松一株,小松一株,今番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來周啓曰,檢閱金尙魯疏批已下,所當卽爲牌招入直,而闕門已閉,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世宇手本,則時囚罪人洪泰斗,宿病沈頓之中,重得暑癨。上吐下泄,元氣大脫,粥飮不下,多般救療,終無分效,卽今症情,萬分危篤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檢閱金尙魯疏曰,伏以臣,徑情妄行,自就理對,苟論厥辠,合被重勘,而聖度涵大,恩宥旋下,官銜猶舊,嚴召踵辱。臣且惶且感,不敢坐違,謹此進身於禁扃之外,而自有曺命敬之供,翰苑一步,已作臣截地,閶闔在前,趨謝無路,臣尤死罪死罪。從古掄選之難,莫如翰薦。一有人言,則毋論其言之淺深輕重,朝家不復以翰薦處之,薦中人,亦不敢以翰薦自居者,乃所以重史局也,嚴薦事也。而今者,同薦之人,旣曰一二先進,以薦事不善,顯言於人云爾,則其言之深且重,尤可知已。臣之當初冒出,到今,實爲莫大之羞,官職去就,尙復可論乎?噫,史職,新進之極選也,出處,士夫之大閑也,而如臣者,聾瞽於時論,不審於辭受。外人,竊議薦事,而臣則不聞,同薦,託辭撕捱,而臣則不知。立身之初,出脚失義,追思愧恨,洗濯不得,從今以往,臣雖沒齒斂蹤,杜門自訟,曷足以贖此{{!|𠏘|⿰亻諐}}尤哉?敢暴前供未罄之悃,仰于宸嚴,恭竢明命。伏乞聖明,特察薦規之截然難壞,頫諒微蹤之不可復進,亟鐫臣職,仍削臣名於薦中,以嚴史選,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震悸戰灼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豈敢從强自窺避之習乎?勿辭察職。 ○應敎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新移母葬,甫經霖雨,爲審封築下鄕,屬耳館職新命,忽復踵辱,恩光遠及,松梓亦榮,祗奉命書,涕淚交逬。每叨一番恩除,輒犯一番逋慢,罪隨恩重,懼與感深,寸心怔營,歷日靡寧。繼又伏聞,因僚臣筵白,有重推催促之命,臣尤惶隕震惕,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滓穢,於世久矣,今不可復廁榮途,不但通朝之所共知,抑亦聖明之所俯燭也。僚臣,卽臣之親友也,平居酬酢,憫臣之命畸,憂臣之跡危,而今忽以引嫌之無義,委曲爲說於筵中,要以開臣進身之門,是固出於爲臣地之意,而其不相知,則甚矣。臣之厚受齮齕,不過坐於濫竊匪分,不早知止,則向來人言,卽所自召,危辱一至,心魂猶悸。今惟息影當世,補過方來,以爲沒齒自靖之圖,區區素劃,蓋嘗屢陳於章奏矣,亦已質言於儕流矣。今若憑藉僚臣之筵奏,闖然冒進,重蹈榮利之場,自喪咫尺之守,則是眞人間無廉恥無忌憚之一鄙夫也。禁林才彦,不但羞與爲伍,雖狗彘之賤,亦必不食臣餘矣。仍伏念頃者自反之敎,實爲臣子,大感激至惶恐之端,凡在經幄之列者,孰不惕然興動,蹶然趨承,以仰副盛意之萬一,而臣獨抱玆危蹙,頑如木石,義分都虧,罪戾層積。而猶不知變動,中夜撫躬,實有便訣堯、舜之悲,皆臣命舛,尙復何言?且臣雖無情勢之可言,目下私義,亦有所不自安者。玉署多官,何莫非極選,而長席東壁,地望尤別,序居諸僚之右,號稱公議之本。臣之從兄臣宗城,方帶長官,臣又忝居亞長,經筵之任,雖無相避之例,同堂兄弟之一時據兩任,揆以公私,實無是理,此亦臣必遞之一端也。催促之下,義當疾趨輦下,以俟處分,而病暑成痁,舁載寸進,日昨,僅到私次,方將治疏哀籲。卽者,天牌儼臨,不敢坐違,趨詣禁扃之外,悉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賜矜諒,亟命刋汰臣名於朝籍,毋使銓部,更煩苟擬,仍勘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十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若魯,講自十年春公會晉侯,至獲鄭皇耳于犬丘。瑗,講自秋七月楚子襄,至單靖公以相王室。必寧,講自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作三軍,至晉師敗績易秦故也。長夏,講自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至爲夫人寧禮也。以亨,講自十三年春公,至自晉,至楚人歸之。若魯曰,偪陽之戰,興諸侯無義,初欲封向戍,而向戍辭於宋公,其意可觀矣。瑗曰,四板荀偃,桑林之樂,用之非矣。魯之郊禘,非禮也。五伯雖尊周室,假仁借義,實無尊周之心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六板尉止之殺三卿,可見其時主弱臣强,書以盜殺,以此也。子孔,當國爲載書,子産,止之曰,衆怒難犯,專欲難成。非子産之謀國,何以定子孔之亂乎?上曰,然矣。以此觀之,子産,比子孔,賢矣。若魯曰,王叔陳生之事,惟大國圖之,可謂無王室矣。天子所右,寡君亦右,所左,亦左之,此是伯道假仁借義處也。上曰,觀此則周室之微弱,可知,前亦有如此事乎?若魯曰,十一板季氏作三軍,三分公室,各征其軍,其中雖彼善於此,優劣何論?上曰,穆子,其中賢者,而猶如此,可怪矣。以此觀之,魯之君弱臣强,可知矣。以子産言之,兵車七十乘,此亦强臣,賢而如此,可怪矣。若魯曰,其時大夫,各有私兵,故然矣。上曰,唯。瑗曰,十三板鄭人,患晉楚之故,皆譎詐之道,非避亂之事也。上曰,然矣。若魯曰,非特鄭國爲然也。其時戰國,例多朝盟夕渝,何取於其言之美也?上曰,《書傳》誓戒,始於甘誓,信旣不足,則盟不可恃。《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正謂此也。若魯曰,十五板晉悼公,赦鄭囚,禮以歸之,此等事好矣。蕭惠之會,召陵之盟,皆誠信得人之效。悼公,幼年卽位,入來靖國,與群臣盟諸侯,不負三十餘年。鄭不復叛,齊桓之後,悼公,爲首也。上曰,小成,猶如此,況大成乎?此非但信,能終始無怠,故至於此矣。瑗曰,上敎當然矣。悼公,任用得宜,故三駕伐楚,雖區區伯業,亦由於一心不懈矣。瑗曰,晉侯,以鄭賂樂之半,賜魏絳而不受,此爲賢矣。上曰,當初受於鄭者,不正也,賂故也。瑗曰,賂字之義,非專謂賄賂也。其下,戒以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等語好矣。上曰,然矣。此皆左丘明之浮夸也。若魯曰,此時,引詩甚多,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引用之意好矣。臣觀列聖誌狀,仁廟進講采菽章,至於流涕。今春皇壇親祭,我殿下尊周之盛意,孰不欽仰,而卽今則無朝宗殿邦之所,含冤忍痛,迫不得已四字,當着膺不忘也。上曰,其言興感,而所達質實矣。瑗曰,丙子以後,人情,自爾怠惰。仁廟,苑中,每行望闕禮。孝廟,有同德之臣,常思復讎,而不幸中途崩殂。聖考,尊周之義,無微不著。今則歲月稍久,自爾易忘,貽燕之謨,在於殿下,所當眷眷服膺也。上曰,十年之內,三祀皇壇,神宗在天之靈,怳若降臨矣。頃見朝宗門而寓感,仍爲出題,以賦諸臣。昨秋驪州行幸時,顧瞻麻田浦,意謂彼碑,何以豎此乎?瑗曰,臣纔經金繒之役,數千里燕京之行,自多憤恨之意。卽今則以含冤忍痛爲心,而交隣之道,不可不以誠信矣。上曰,弱國事大,當以誠信,而尊周之義,則竝行不悖矣。若魯曰,內修外攘之道,何以假借爲之乎?今則日月漸久,舊事易忘,雖以誠信待彼,而大義則講明而不忘矣。上曰,其言切實,當各別留念矣。若魯曰,十七板《吳子》壽夢,卒臨於周廟,左氏之言,非矣。上曰,異姓臨廟,亦在於《禮經》乎?若魯曰,十八板書勞于廟禮也,先儒非之。此等處,左氏之誤也。上曰,然矣。瑗曰,十九板晉侯蒐于緜上,諸卿相讓之風,可謂美矣。上曰,欒黶,亦汰乎?此晉國記事尤詳矣。必寧曰,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此事可取矣。上曰,此等說,亦好。此國自文公以後,比他國,規模頗好矣。必寧曰,屬趙武子之事,亦好矣。上曰,然矣。瑗曰,晉侯之用人得宜,諸卿相讓,非飾讓也。以此觀之,悼公之事,不下於文公矣。上曰,悼公,勝於文公,命將得人之事,文公時則無之矣。若魯曰,楚共王,請諡悔過之意好矣。上曰,請諡則怪矣,可謂其鳴也善矣。若魯曰,臣在直廬,聞殿下以李聖海,乃崔致重之臣,非予之臣爲敎,臣竊爲慨然也。殿下辭令,如是過激,聞者惶恐,固不足言,而在殿下,誠爲失言。臣等,忝在經幄,不敢以補闕拾遺爲己任,而區區之願,惟在贊成君德,豈以殿下之厭聞,而不爲仰達乎?昨日下敎,史官記之,野史書之,後世以爲何如耶?此後,更爲下敎,則日月之更,人皆仰之。上曰,予知過矣。古皆稱臣,可謂崔致重之家臣矣。此予病痛,自不覺其如此。前後留意之敎,未及下敎,似欺儒臣,今後則當加勉矣。若魯曰,頃日金有慶疏批,以非吾臣子爲敎。尹得徵之疏批,以時象之臣子爲敎。昨日以李聖海,乃崔致重之臣爲敎,此等辭令,皆是過中處也。上曰,大抵其類之習,如此,故然矣。此予氣質之病,今聞儒臣所達,不安,甚矣。必寧曰,此言亦入於筵說,分付注書,收還於日記,何如?上曰,注書日記雖不入,而史官草冊,則何以不入耶?瑗曰,聖敎氣質之病,誠然矣。此後,實心加勉,是臣等區區之望也。臣等,言語拙訥,不足以裨補萬一,而職在論思之列,每聞一下敎之失,宜耿耿憂愛之忱,自不能已也。上曰,然矣。若魯曰,此皆群下之罪。殿下辭令,有時迫切,近來牌去來,勿復煩稟之敎,有傷紀綱。王者絲綸,不當若是矣。上曰,予亦知其過矣。嚮者尹淳,今日秋判,連事違牌,牌去來勿復煩稟之敎,欲爲分付政院矣。更思而不爲,此後則當各別留念矣。侍讀官金若魯所啓,修撰尹汲,在外已久,尙不上來,當此經筵乏人之時,不可無別樣催促之道,而應敎李宗白,方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其在事體,豈可若此?尹汲,從重推考,使之催促上來,李宗白,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又所啓嬪宮,已經成服,而前頭除服一節,臣竊有愚見,輒此仰達矣。禮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曰,女子適人,爲父母齊衰不杖朞,此古今上下之通禮,而歷代后妃之爲父母朞服,詳於《大明集禮》矣。蓋自漢文短喪之後,大小喪,禮遂有以日易月之制,實非禮之正也。《五禮儀》,王妃爲父母除服條,及王世子嬪爲父母除服條小註,有曰十三月而除。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禮曹每引此文,而稟行公除之禮,乃於十三日公除,而除衰服。埋之而進素服,於十三月,除素服而進吉服,此卽行以日易月之制也。我國家自先朝以來,於喪禮,一遵古禮,革去易月之陋規,則今於朞服變除,獨用易月之前例,豈非大有乖於禮意乎?今聞嬪宮除服,亦當用此例,而十三日除衰云。旣知其不合於古禮,而猶循易月之制,事甚未安。必待十三月而除衰,然後庶不失朞服之義矣。然邦家典禮之重,非臣淺學所敢妄論,令禮曹,問于大臣,永爲定制,何如?上曰,若非儒臣所達,幾乎未覺察矣。漢文短喪以後,喪禮廢壞,而我朝洗滌陋習,至于先朝,《大明禮》制喪服之節,一遵古經,及夫戊申、庚戌朞服之禮,亦革易月之制。此出於繼述之意,庶乎無憾矣。今番嬪宮,爲本親服十三日公除,十三月除素服。認以爲從厚之意,故泛以依豐陵喪例,擧行爲敎矣。今聞儒臣之言,始覺爲易月之制,喪禮旣正,而其中,亦有所未盡修明者矣。往事雖不必言,旣知其未盡,則不宜因循。自今爲始,定制似好,下番之意亦然耶?檢討官吳瑗曰,臣等,自外已爲相議,臣意亦然矣。上曰,令禮曹,卽速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啓,而若於十三月除衰,則十三日公除之禮,當廢之耶?蓋公除之規,出於後世,固非高宗諒闇之禮,而爲人君視事而設也。嬪宮公除,雖不行,無妨耶?若魯曰,公除之規,爲視事而設,誠如聖敎,而嬪宮,自內,必有問寢視膳之禮,公除一節,似不可廢矣。上曰,曾前十三日除衰後,三殿進見時,服淡服矣。今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其前進見時服色,當用何服耶?朝臣起復之時,亦有隨時變服之節矣。若魯曰,雖於十三月除衰,進見服色則用淺淡服,似無妨矣。上曰,所謂十三月前素服者,亦是淺淡服矣。瑗曰,以該曹儀注見之,則明是素服,而未知緣何而爲淺淡服也。上曰,然乎?十三月除衰,則其後服色,又當講定矣。若魯曰,士庶家通行之禮,則十三月除衰後,以淺淡服終三年,而王家禮度嚴重,不可以此比擬,且《禮經》降爲朞服矣。十三月後,不得又以淡服終三年,如士庶心喪之爲,則除衰後,以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似無害,而然臣不敢臆對矣。上曰,十三月除衰後卽吉,未知如何耶?參贊官鄭必寧曰,除衰後旋爲卽吉,似未安矣。上曰,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公除之當行與否,十三月前進見時服色,及十三月除衰後服色,令禮曹一體問議,而十三日之期不遠,必於其前,急速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3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病}},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李載厚三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正言李性孝,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來周曰,召對爲之。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孫世榮,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鄭來周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俱呈辭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徐宗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彦燮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已至多日,一向違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吏曹參議徐宗玉,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尙今遷就,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追有下問後有處分者,吏曹三堂上,使之來待。 ○又啓曰,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傳于鄭彦燮曰,校理金若魯疏批已下,以此添入問議,而問議於京外之際,似或稽遲。吏郞廳二員,分送京外,問議以來,而在京收議則先爲入之事,分付,該曹。 ○鄭來周,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嬪宮除服之節,大臣及知禮儒臣處,一體問議事,命下矣。在前時急收議,則在京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近畿儒臣處,問議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校理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日昨,登前席,敢論嬪宮除服之節,伏蒙採納,而第除衰後服色下詢之際,臣對以士庶家十三月後淺淡服終三年之禮,而王家禮度,不敢以士庶家所行,旁照斷定。后嬪之爲本親申心喪,未見可據之文,故以旣不得心喪,如士庶之爲,則除衰而服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似無所害,仰陳矣。臣退歸館中,更考禮書,則《五禮儀》王世子嬪,爲父母除服儀,掌縫,進素服,贊請變服,此爲除衰時服色之文。據《杜氏通典》曰,宋孝武大明二年,有司奏王偃喪,依格皇后服周,心喪三年。又曰陳文帝天嘉元年,尙書儀曹謂今皇太后,於吉安君,心喪之周,宜除於再周,此爲王家心喪之可據。歷代后妃之爲父母申心喪終三年,旣有可證之禮,則更何疑於倣而行之乎?今嬪宮,於十三月除衰,而行心喪之制,於二十七月,除心喪而卽吉,庶可以合於禮而得於情矣。至於除衰後,心喪服色及心喪時三殿進見服色,自當有漸變之節,屈殺之道,亦宜商確而講定之。伏乞聖明,俯賜財察,下臣此疏,一體問議於大臣知禮之臣,以重典禮,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舊例可詳矣。令儀曹,添此問議焉。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卽接義禁府關文,有朔州前府使鄭德鳴拿問之命,而得見擧條所出,則陳奏副使朴文秀,盛稱德鳴淸白之節過人,以臣貶題中貪婪二字,或謂之爽誤,或謂之冤枉,至請拿問,而使臣,更査其虛實,臣誠不勝萬萬駭惑之至。夫德鳴朔州之政,外面要譽,臣亦非不聞也。但其締結豪鄕,作爲心腹,座首李世章,最其寵任者。凡世章之作奸受賄,頗有分利之謗,聽訟之際,一視納賂本家之多少,而爲之立落,加耕米,亦多濫捧,故譽言,雖出於鄕豪,而毁言,多出於小民。其從弟之貧丐者,叩閽乞食,九日不得入,痛哭而歸。小民,歌之曰,加耕米大貪,歸何處,一祖之孫,尙不容。臣聞此言,絶痛其心術,所以有貪婪無比,餘事奚論之貶也?廉問之或差,臣亦豈不慮之,而德鳴之曾任渭原,黷貨無厭,多買田土於鐵山本鄕,鐵山之人,至今謂之渭原坪者,卽行路之人,所共聞知,其在河東,亦嘗有不廉之誚,臣之曾所耳聞旣稔,遂以今所新聞,爲可信而不疑也。貶罷之後,有人或傳德鳴,自詡其留儲數百石米於官庫,以明其不貪,則臣以此皆濫徵橫斂之物,今旣以貪見貶,則其不能駄去,而留之官庫,勢所固然爲答矣。今文秀,忽以淸白,極口奬詡。噫嘻,淸白之名,加之於此等人物,淸白,其亦辱矣。臣與文秀,交好甚篤,書尺往復,相續不絶,而曾無一言及於德鳴之冤。又況以臣貶啓之尙嚴,馳書賀臣,至有歎服之語,而今日爲德鳴,突然訟陳於君父之前者,乃忽如此,不意平生故舊之間,乃用此蘇、張手段,臣竊爲文秀惜之。然文秀之目之以淸白,臣目之以貪婪,俱出傳聞,彼此所聞之孰眞孰僞,臣不必呶呶質爭。獨所痛恨者,自祖宗朝以來,畀監司以褒貶黜陟之權,凡所題品,或憑風聞,未必一一盡實。雖名士大夫,亦豈無枉被玷黜者,而惟其事體嚴重,故無有査驗虛實之擧,歷泝往古,臺啓所論,猶或有筵臣,陳白拿覈之時,曷嘗見貶罷守令之拿問伸理者乎?文秀爲一貪武,勇開此路,快則快矣,獨不念祖宗典章,因此而壞了無餘耶?臣之兩考所貶黜,殆過十人,橫斂封己之目,亦不止一二。其中若有所挾如德鳴者,則必將具曰淸白,爭求伸理,推以至於他道,亦莫不然,則臣未知國家置監司嚴殿最之意,其果安在?若其使道詳査虛實之請,尤極無謂。昔在肅廟朝,令領府事臣鄭澔,狀論洪原縣監李振海貪贓之罪。振海就理自辨,我聖考特遣今右參贊臣李廷濟,按覈得實,誠以道臣之所按劾,不可更令道臣當査故也。況以殿最之重,而使道臣自査其虛實,天下寧有是理?臣固知拿問之命,非納文秀之言也。實出於聖上懲癉貪汚之意,而德鳴納供之後,設有行査之擧,臣之不可居此任當此事,較然明甚。況臣以弱才孤植,荐典重藩,任性直行,怨毁溢世,顚沛之至,只俟早晩。至於今日,又遭此萬萬橫逆,殿最行査,三百年來,自臣伊始。若是而抗顔稱監司,揚揚坐宣化堂,則是眞無人心者也。臣雖無狀,不忍爲此,玆敢瀝血仰籲於蓋高之聽。伏乞聖明,察臣情勢,決難一刻仍冒,亟命鐫削臣職,仍許永刋仕籍,沒齒丘壑,俾得自靖其私義,不勝大願。臣無任戰灼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待其供辭,自有處分。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七月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來周,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吳瑗,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金若魯,讀《左傳》自魯襄公十有四年壬寅,至爲之請於晉而復之。上曰,下番讀之。吳瑗,讀自衛獻公戒孫文子、甯惠子,至《詩》曰,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忠也。上曰,承旨讀之。鄭來周,讀自十有五年癸卯,至歸諸范氏。上曰,注書讀之。安廷輔,讀自十有六年甲辰,至敢使魯無鳩乎。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李檥,讀自十有七年乙巳,至爲大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盧以亨,讀自十有八年丙午,至叔向曰在其君之德也。讀畢。若魯曰,二十五板吳子諸樊,欲立季札,而札不立。雖賢,而先儒以辭國而亂國,季札之不救宗國,爲非矣。上曰,季札,豈不賢乎?在戰國之時,不過責備之意也。瑗曰,非謂不賢也,賢者之過也。上曰,然矣。瑗曰,欒黶之事晉悼公之事,衰矣。上曰,荀偃,吾令實過之言,怪矣。若魯曰,欒盈之亡,士鞅之言,秦伯以爲知言,而以召公甘棠之化比之者,不襯矣。上曰,蘧伯玉之出走可乎?瑗曰,孔子以君子稱之。朱子註,以此事證之,有定論矣。上曰,惜乎其不越境乎?趙盾,亦越境,則免於逆乎?瑗曰,臣亦有意而未辨矣。若魯曰,《春秋》之時,君臣之義不明矣。上曰,伯玉對答之言,亦無君臣嚴截之意也。瑗曰,天王在,故陪臣君臣之義,不如後世,臣亦以爲未盡矣。上曰,明明惰行,昭昭伸節者,非伯玉之行也。若魯曰,明儒疑其非伯玉之言,而左氏書之云。朱子旣有定論,未可知矣。上曰,世代不稽乎?若魯曰,不稽之矣。上曰,其時之人,盡善者無矣。瑗曰,二十九板尹公佗之事,與《孟子》異矣。上曰,大異矣。注書講經,使誦《孟子》,注書,誦《孟子》、尹公佗之事。瑗曰,三十二板師曠之言,人君警戒之意多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是時,戰伐相尙,未知君師牧民之道。師曠之言,能如此,人君所當監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其言少而好矣。若魯曰,先儒謂與五子之歌,相爲表裏云矣。瑗曰,盛德之時,多諫諍之言。君之過多,乖亂之時,無諫諍之言,君之過少,人君當監戒於此矣。上曰,然矣。瑗曰,明天理正人心而後,可以正國,人君當留意焉。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三十八板宋人獻玉,子罕,不以爲寶之言,好矣。子罕,使玉人爲之攻之富而後,復其所,亦好矣。上曰,然矣。上曰,嗟我懷人,置彼周行之言,異於本文矣。若魯曰,儕儕多士,文王以寧之言,引用於用衆,此類多矣。上曰,賦鴻雁賦,祈父之事觀之,專以誦詩爲事矣。瑗曰,第六板合左師之言,大臣不順,國之恥也。此言不合,不能攻,故從以爲之辭也。上曰,比於殺戮之事,則少愈矣。若魯曰,其下宋平公築臺之事,親執扑行築者,爲國分謗,而不歸怨於國家,事雖賢,而臣則以爲不賢也。不禁其築臺,而任其怨,此不忠矣。上曰,其時宋公,不聽,故如此矣。若魯曰,至誠諫諍,則豈不回天乎?上曰,在上之人,豈不以此爲徵乎?以在下之人言之,則子罕,諫諍而不聽,故親執扑,智則智矣。近來自在內之諸臣,以至於外邑之守令,皆以要譽爲事,若以子罕之事觀之,則豈不愧乎?若魯曰,臣之所達,人臣事君之事,聖敎則以爲人君之監戒,亦好矣。近來外方要譽之弊多矣,苟有一事之可譽者,則無不爲之,與楊、墨之道相似,甚於貪婪矣。譽歸於己,怨歸於國,此弊甚難祛矣。臺官一一明出彈駁,可矣。上曰,上番之言,是矣。正似楊、墨之道矣。若魯曰,方伯、守令,當擇務實之人,不可送要譽之人矣。上曰,以其大者言之,荒歲白給,要譽太弊矣,非白給,則不以爲惠。大抵要譽之弊,出於才多之人矣。要譽之弊,終歸於紀綱陵夷之境,時方朝象,欲拭目而望其日新矣。今皆同會于庭,常畏縮趑趄,不爲國事,置民事於相忘之地,時事多悶矣。瑗曰,自廟堂至守令,要譽實爲痼弊矣。若魯曰,要譽之人罪之,則皆徵戢之矣。鄭來周曰,賑恤不爲白給之事,而還上分給,盡心平均,則民以爲惠矣。上曰,承宣在外任,則亦欲白給矣。來周曰,臣待罪寧海,不爲此習矣。若魯曰,守令有形勢,則請得物力於京師,故還上,則百姓,不以爲惠,幸門開矣。非大凶,則不輕設賑,似好矣。瑗曰,廟堂守法,則可塞此弊矣。來周曰,子罕能同寅協恭,此相和之事好矣。上曰,然而小深矣。瑗曰,十一板靈公諸侯,同討齊,而齊公欲走,國幾亡矣。上曰,太子之事,何如?抽劍斷鞅之事,何如?事君之道,有犯無隱,事父之道,有隱無犯。父子之間如此,可怪矣。瑗曰,怪矣。上曰,左氏之記齊師夜遁之言,如見其時氣象矣。其時之氣象,而卜夢之事,可怪矣。《左傳》,盡出來乎?若魯曰,盡來矣。上曰,次對已久,明日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十三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吏曹三堂上引見入侍時,吏曹判書金在魯,參判宋眞明,參議徐宗玉,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前後批旨,及備忘,皆已諭矣,而卿等,執心惟新,日事撕捱,故所以使之入來者,欲聞卿等所執之義理,而將下敎矣。予之所執是,則卿等當從之,卿等之所執是,則予當從之,其各仰達,可也。在魯曰,臣日事違慢,連承嚴敎,已極惶恐,而今此引接之擧,亦係無前之事,罔非臣罪,尤切惶恐,不知所達。區區所執,已盡於前疏,而自還爲出仕之時,已與同僚,反復商確,知其終不可合,而必欲待兩僚齊會政席然後,始各陳疏,故今始發之矣。蓋銓注通塞,旣專付政曹,若通塞不是,則自上罪罰之可也,不可强使之通塞。今若嚴畏上命,而有所奉行,則將爲日後無窮之弊矣。日昨上疏時,亦已十分思量而爲之,聖上,今雖督令復出,臣非以復出爲難也,其於復出後,無可爲之道,何哉?惟願速被罪斥矣。上曰,卿等聯名之疏,初以爲得體,而亦意其有湊合之望矣,今則反爲無義矣。通塞在銓曹,而不在於上云者,然矣。向日按覈御史罷職後,旋覺其徑先者,欲觀徐共擬望與否也,今又如是撕捱,往者卿等之出而聯疏,果無義矣。長官所謂百世公議云者,李喆輔之枳望,有何義理?參判、參議之必欲枳申晩者,亦何義理耶?以予所見,都無義理矣。在魯曰,聯名上疏,則只以政例事體仰達,而自其時已知此事之必不相合矣。蓋申晩,則僚議自初無甚靳難,而特以李喆輔見枳之故,相持而不許先擬,都政過時,而郞官差出無期,故不得不至於陳疏矣。李喆輔未罷之前,已過一政,而臣不爲擬望,非以見罷而不擬也。癸卯科事,臣自在西銓時已達之,其後臣之從弟取魯在西銓,枳塞此科時,臣又有筵奏之言矣。上敎,雖以爲敎文科擧不相干涉,而此有不然者。頒敎後,以此設科,則何可謂之不相干,而雖以私家言之,敎文中,父兄之事,若有所攙論,則爲子弟者,其肯赴此擧乎?敎文兇言,旣爲戊申年千古所無凶逆之張本,且逆虎變書,至及於何地耶?逆虎旣以逆伏法,勳名亦已削去,則討逆爲名,實爲切痛。此科豈可以無疵之科,而用之乎?臣非偏有疾於榜中人也,事理正如此矣。此科之旣削還存,實爲苟簡,而朝家旣存其科,則榜中之人,雖不得不以文、武科用之,至於淸塗通塞,在於銓曹,何可全然無礙乎?迷滯之見,誠難强回矣。上曰,各達義理,可也。眞明曰,臣固愚妄,而自戊申以後,多有懲創之心矣。凡黨禍之事,始雖微,而終則大,餘係關倫常之外,姑納世界於混沌,而收拾人才,以爲恢蕩之道,則可扶孤危之國勢,卽臣區區苦心也。旣往事,付之先天,小小事,置之勿論,則自然言議相合,面目相親,而庶可以維持少安矣。申晩之疏一出,而公議大不平,欲檢擧,則恐生層激,故暫時枳擬,一示公議而後,徐可相議而復通也。至於李玄輔則沈宅賢、徐宗燮,皆枳之於承旨望,李喆輔則必欲枳之於玉署,如是而果可無拂鬱乎?若以敎文凶言,而枳塞此榜,則伊時觀其科者甚多,且參賀聽敎之諸臣,此科之試官,皆當用罰,下至耆老軍民,皆有責焉,末流之弊,未知至於何境也。蓋敎文科名,條件各異,臣之迷見所爭者此也。臣之與貳僚無異議者,欲因此而與首堂,庶或有一分歸一之望,故頃者冒沒出脚,而竟無消詳歸一之望。然以臣愚妄之見,與之爭是非,則憂有大焉者,故本無倡先之意矣。上曰,卿之所達,予已知之矣。長官之所固執者,喆輔也,參議之所固執者,申晩也。參議更達,可也。宗玉曰,聯疏之時,長官則以爲,已知有今日云,而臣則迫於嚴命而出,初未嘗消詳矣。上年夏間召對時,因朱文,講君君臣臣之義矣。自聞十九下敎之後,諸臣多不知下敎之意,故申晩之疏一體人幽冤莫雪等語,臣以爲非矣。此非申晩之一人言也,乃同心者衆,故臣亦言于長官,而一時枳之,以示責罰之意矣。到今申晩,則臣固無持難之事,而至於喆輔,則長官,以敎文爲言。臣意則以爲,今若枳之,其時朝臣之陳賀者,盡枳之,士之赴擧者,盡罰之,則長官之意,猶可,而敎文與科擧,則判異矣。金取魯在銓時疏批,有曰逆則豈不爲討逆之敎,可見聖意矣。今乃不罰赴擧之士子,不枳陳賀之廷臣,而獨於喆輔,永枳淸塗乎?臣亦觀其科矣,臣何可枳其科乎?若以他事而枳之,則臣豈爲一喆輔,而相爭如是耶?在魯曰,參判之言,不成義理,爲國之道,豈有混沌世界乎?雖臨亂之時,不可全無是非也。上曰,下敎後更達,可也。十九下敎後,卿亦尙不詳知矣。豐陵在時,予以臣擇君爲敎,此三字中,有無限義理在矣。曾聞李匡德之言,初以胡氏討武氏之論爲是矣,其後見我朝大北時,引胡氏之論,不覺心寒骨驚云。《春秋》云,葬我小君文姜。以文姜而尙如此書之,夫子之筆法,可見矣。予未知入此世界者,孰是孰非。十九下敎後,予以爲彼此混圇,爲國家者果誰耶?皆患得患失之人也,聞此下敎,則雖少者之於長者,尙有愧於面,況臣之於君乎?以常談言之,則今世之人,豈有揚鼻gg揚臂g而大言者乎?邵康節會數之廻,予雖未知,而今時則須一大開闢而後,可爲也。參判之言,雖似非而實是矣。此朝鮮,止於予則已,不然則欲守之如鐵石,而不顧些少之事矣。仁廟反正後,有大北餘黨,尙用之敎矣,辛丑以後則都無是非,予已親見之,故如是言之矣,參議之言,亦未免强說矣。若曰甲辰討鏡後,何以始知敎文之凶慘云爾,則將無辭可答矣。皆顧惜鏡賊之故,不知其然也。今日李喆輔事,乃軟地揷木也。申晩之言,則李喆輔之類疾之,喆輔之言,則申晩之類亦疾之,卿等之義理,予實不知也。參判所謂混沌世界者,其言是矣,而於予則不爲混沌也。辛壬年以來,高談大論之類,通塞則,可也,而今則孰通孰枳?申晩、喆輔之事,若終不改其所執,則卿等納官而去,可也,不然則卽出爲政,可也。卿等,尙不回心,則予亦有下敎矣。今日朝鮮,爲別樣兩班而用之乎?卿等自顧,則爲國之大罪矣,爲恥孰甚焉?在魯曰,下敎至此,實爲惶愧,惟俟罪譴之遄降,而參判,以混沌世界爲言,而自覺其不成義理,故以倫常所係外,小事竝略之爲言,今此所爭,非倫常所關而何?上曰,此大義理矣。予雖無乾剛之道,豈如周室之末,聽訟於伯主之爲乎?少退而後,更入,可也。三鼓後,復爲入侍。上曰,少退已久,有頓然自悟於心者乎?抑亦自守前執,迷而不悟者乎?在魯曰,臣俄者發言,而未及畢,請得畢辭矣。聖上,以君君臣臣之倫爲敎,此事亦係君君臣臣,不可謂不重也。語未畢。上曰,予當下敎矣。卿心尙有所阻而然,君君臣臣之義,非不知也。其時無他事,而只有敎文事,則勿避嫌之義。卿之都憲時,時敏堂所達,尙今記有之矣。若明明正正,豈以關係於予,而爲嫌也?諸黨俱有亂逆之敎,予非容易言之也,百世公議在焉耳。卿等,曰忠曰逆,雖曰爲予,而辛丑年,又豈不有逆乎?朝鮮外,又有朝鮮乎?我聖考骨肉,有幾?只是皇兄與寡躬,君君臣臣之道,於皇兄何哉?旣臣事於予,則旣往之事,竝皆棄之可也。在魯曰,其時之事,尙忍言哉?年前,故相臣趙文命,陳達於上,豈不曰其時賊鏡一隊,心無殿下乎?虎龍變書,何等凶逆,而非但不爲正法,乃反褒崇,至賁勳封,賊鏡敎文,又明書凶言,播告八方,其意豈以殿下,爲有今日乎?虎龍是大逆,而反以爲忠,則所謂討逆者,果何如耶?李喆輔,每以枳塞癸卯科者,謂出於爲私黨惡討逆之名,此乃脅持之說也。臣之所絶痛者,只在於奬逆虎爲討逆,何嘗不有顧惜於龍澤、天紀輩乎?其時賊鏡輩,逆心狺然,其所謂討逆者,又豈指幺麽此輩乎?同僚以若枳喆輔,則聽敎之諸臣,此科之試官,赴擧之儒生,皆當有罰,爲言,至及於不干之耆老軍民,如是張大者,甚不好矣。臣亦累參陳賀,敎文宣讀時在班者,全不解聽,翌日朝報出後,始見之,雖追後得見,豈無不能請討之責,而許多參班之官員,元無盡罪之規,至於敎文後不言之三司,自上竝施譴罰,不可謂不罪,至於試官之掌試,擧子之赴擧,俱是不善爲之事,而凡枳榜之規,只枳參榜人,元無及於試官,及擧子之規矣。上曰,甲辰年,不言三司,混同罪罷,予今則以爲歉然矣。在魯曰,雖以重服葬前赴擧者言之,參榜則枳礙,而不參榜,則未嘗盡究而施罰,臣之所執,如是矣。上曰,苟無討逆二字,則用喆輔乎?在魯曰,全榜,雖有疵欠,科名若改正,則豈不差勝乎?上曰,今日吏判,義理盡達,可也。其時無逆賊乎?在魯曰,所謂逆,亦有輕重大小,其狐鼠輩情節,臣實未之詳聞,而豈不切痛無狀乎?但名以討逆,而設科者,決不以狐鼠之輩也。虎龍,畢竟以逆正法,則討逆二字,自歸落空,而當初之鋪張其事,錄勳設科,臣實痛之。聖上初命削科,其後,又命存其科,而改其名者,聖意所存,可以仰揣討逆之云,果若眞正,則自上豈如是乎?上曰,若在近年,則予不爲如許屢變之擧矣。在魯曰,臣自庚戌累達,而討逆二字科名,終不正,古亦有全榜竝枳者矣。如此之科,豈可無是非疵貶乎?臣之所執如此,而今乃迫於上命,而爲通塞,則千百代譏議,當如何哉?臣非謂其人,有敎文之實,而欲枳之也,只欲正名號而明義理矣。此等事,自下磨以歲月,漸次洗滌,則容或可也,自上强令行之,則決非道理矣。上曰,癸亥年,《仁廟朝日記》,注書出去入來。在魯曰,癸亥反正後,大北之黨,誅死者甚多,而初頭不死之類,則過十餘年數十年之後,或收用於外官,或檢擧於散職,蓋遵仁廟盛意,而至於淸顯,未嘗復踐。臣非謂今日事,與彼正同,爲銓官者,以上敎收用則可矣,以上敎通塞,則決不可矣。上曰,予雖無學問,而銓官之事,予豈下行乎?卿等不過拘於時象,而若此,故有此擧矣。在魯曰,下敎如此,莫非臣誠淺辭拙,不能有挽聖心之致,待罪之外,無他可達。眞明曰,吏判大北之言,失言矣。宗玉曰,大段非矣。在魯曰,俄者自上,引仁廟朝雖大北亦可用之敎而下敎,臣之所達,不過因聖敎而發,而又以非謂與此事正同爲言。蓋只論銓曹通塞之例耳。上曰,吏判因予之下敎,仰達而不免過矣。參判、參議之嫌,其言亦過矣。光海之時,非大北之所爲也。辛丑以來,人皆入於患得患失之場,三百年宗社,幾至於危亡,甚於大北之時矣。眞明日,雖曰,因上敎而言,下之所達,豈不與上敎異乎?上曰,卿事亦非矣。申晩,可通則通之可也。因喆輔而欲塞,豈合於理?夫銓者,公也,所以權衡也。用務勝之道可乎?吏判之言,亦半上落下矣。以逆謂之無狀乎?將心,亦曰,逆也。旣曰逆賊,則豈可謂之無狀乎?亦焉有淺深之逆乎?卿尙不能擺脫之致也。喆輔之通塞,何爲百世公議也?佐貳之所謂公議,亦時議也。宗玉曰,臣之意,欲以申晩、喆輔,同爲通塞矣。上曰,豈有同爲通塞之道乎?吏判所謂磨以歲月者,亦是矣。佐貳之言,非矣。眞明曰,申晩通之,而李喆輔同爲通之,然後,庶有鎭定之道矣。上曰,申晩,卽事也。喆輔,往事也,何可苟同之有?在魯曰,其時扮出逆虎,必欲網打一邊,人情莫不憤惋,故如龍澤、天紀之死,人或疑其亦出鍛鍊,至有矜愍者,而臣則自其時,已爲絶痛曰,渠以名家之人,締結虎龍,交通宦寺,此所謂一魚渾全川,其罪萬誅無惜,以此酬酢於人矣。至於渠之情節,則乙巳以後諸臣無不見其文案,而臣則以親病,不能從審,所謂文案,亦不得見,實不知所爲之何事,情節之淺深,故不能擧實痛陳,而實非顧藉此輩,而厭聞討逆二字也。當初所謂討逆之科,豈因此輩而設乎?討逆之勳旣削,而討逆之科尙存,臣所謂名不正者,此也。上曰,此夫子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也。削勳而存科,苟簡云者,是矣。此科元無可疵云者,不可矣。在魯曰,參判疏中,所謂涓涓不塞,將至滔天云者,近於張大互動,故臣以此,言于參判矣。若榜中之人,受以爲罪,他人亦不爲激論,則豈有末流滔天之慮乎?上曰,參判此言,則不非矣。在魯曰,豈有有銓官而無通塞者乎?今若承命,則不但在臣爲何狀人,後世亦必譏議聖朝矣。今日有來待之命,已料其有引見之命,臣心中以爲,如此,則轉益艱棘,自上恐未深思也。上曰,非必因此擧而艱棘,艱棘固已久矣。在魯曰,臣迷滯,終不能奉承,則惟有惶恐待罪而已。上曰,卿等,正夫子所謂末如之何者,予之爲此擧,非謂必覺而奉承予命也。欲昔言之,則我聖考骨肉,幾盡矣。卿以龍澤、天紀輩,謂非逆乎?將心亦逆,卿謂此何如耶?在魯曰,臣非以龍澤、天紀輩,爲不可謂逆也。討逆科之名,實不在於此輩矣。上曰,欲通者、欲塞者,皆不公矣。此榜歉然,則固有之,而塞之則過矣。李喆輔之自是而攻銓官,予亦以爲不是矣。苟被塞之人,皆斥銓官如是,則爲銓官者,何以堪之乎?在魯曰,銓官之任,自古難爲,而臣尤當極艱之會矣。臣平生,不喜偏論,而此事則實非爲偏論而然也。上曰,閔瑗,斥李宗城曰,自稱不爲偏論,而實則皆是偏論之言云,則朴弼載又謂閔瑗偏論,故其時,皆命遞差矣。今卿之自謂不爲偏論者,亦偏論也。在魯曰,關係至重之事,則終不可脫格,無乃自不知其偏論而然歟?注書癸亥三月《政院日記》入之。上披閱良久曰,癸亥三月望後日記入來。注書出,持望後日記而入之。上又披閱良久,鄭彦燮曰,若指某處某事而下敎,則臣當考出以上矣。上曰,嗣服之初,卽見《反正日記》,而至仁廟用人處,有所感發,故今欲更爲考見,而終不可尋矣。眞明曰,臣欲爲和同,而鬧端至此,臣等則受罪之外,無他道矣。雖他人代之,善後實難,此一着,必善爲處分然後,可以鎭定救得矣。上曰,所達是矣,可不留意。宗玉曰,自上以囫圇世界,孰是孰非爲敎,大凡時世之事,皆然矣。臣雖無狀,事君盡節四字,常自勉焉,欲爲不入於囫圇世界矣。下敎如此,更無所達,而監別淑慝然後,可以勸懲。某事是某事非,某也忠某也不忠,明白下敎,庶可以鎭服一世矣。囫圇世界之敎,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伏望加勉焉。在魯曰,參議所達,亦如小臣之意矣。臣雖不肖,自顧平生,實無甚愧於事君之節,而今聖上,以爲渠輩之不能自拔,彼此同然,與向來患得失之輩,混圇一套,渠何可揚鼻爲言乎爲敎,聖上之全無區別,一例輕視如此,臣誠慙愧欲死,而亦不能無慨矣。上曰,判書、參議所達,好矣。卿等自爲鬧端矣。如欲無此,卿等拔萃,則自無鬧端矣。卿等欲加勉於予,而予則欲卿等勉之也。此夫子所謂悅而不繹者,鬧端若無,則囫圇下敎,豈肯爲之乎?今欲强迫,則非以禮使臣之道也。處分之外,更無他道,爲卿等慨然也。孟子三宿出晝,猶望君之庶改也。今君之於臣也,亦有此意,而非予負卿,卿等負予也。今日世道,吏判似可以有爲也。前日下敎,卿已忘之,更無所言,參判、參議,幾不負予,而卽今則以務勝負予,皆非矣。當此朝著乏人之時,如卿等之人,雖暫時不用,豈不可惜?況吏判在朝,補闕之事多矣,予豈不念,而國法當自貴近施,不可假借也。三堂,先爲退出可也。命史官持入吏曹參判前望單子。彦燮進伏曰,三銓堂前日疏批中,初則無卿等勿辭焉五字,旋以非禮使之道,而至有添入追下之敎。今則無一字之批而還給,至於崇品冢宰,則事體豈不尤別乎?上曰,其時已爲預量其有今日處分矣。予之不答,有所然矣。承旨進前書之。傳曰,噫,世道之若此,本自微矣。文勝之弊,推至務勝,務勝之弊,推至賢邪,賢邪之弊,推至忠逆。吁,往事雖勿說,十九下敎之後,筵敎雖未詳,大略已備悉。昔日自是而曰彼非,往年自忠而曰彼逆者,豈不歉然澟然,而未悟昔心,不悛舊習,猶於細事,相持爲事,此何分義,此何義理?李喆輔、申晩事,曾已下敎,於喆輔,欲通欲塞,其果純然義理乎?大抵此科之其罷其存,本自參量,十九下敎之後,敎文科名,便作兩件,徒守初見,强塞舊望,其曰,銓衡,反欲通擬,看作重事,豈非務勝?申晩曩疏,雖曰,無嚴,此等之類,隨以枳望,則用者幾人?況於通塞之際,無彼無此,沮戲世道,甘心舊習者,果然枳塞否?雖毫分不然,此非公議也。此公彼公,兩公竝立,世間天下,焉有兩公議之國乎?承宣之望,本舊望也。玉署之望,亦舊望也。長望三望,何其量之甚惑?事有往事焉,有卽事焉,喆輔自喆輔,申晩自申晩,何枳欲擬之申晩,相持喆輔之通塞乎?初雖由於務勝,終反歸乎葛藤。噫,前席面諭,倚任非深之,銓長再授,此任,期望?政均之佐貳,豈忍爲此哉。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欲施國法,當先倚重。吏曹判書金在魯,慶尙監司除授,參判宋眞明,黃州牧使除授,參議徐宗玉,伊川府使除授,竝卽辭朝。時任監司徐命彬,府使徐命淵,竝遞付京職。史官持前望單子入來。上曰,進之。承旨進之。上曰,申昉,卽今爲工曹參判乎?彦燮曰,然矣。傳曰,政曹竝闕,國豈無銓官?工曹參判申昉,吏曹參判除授,刑曹參議李匡德,吏曹參議除授,而其中在京人,明朝卽爲牌招察任。書畢。彦燮曰,此處分過矣。三銓堂之一時補外,何等大擧措,而辭氣終始雍容,與前日盛加聲氣威怒之時有異,而處分則終爲過重,此必聖心,於處分之前,已有熟量而然矣。熟量則宜無如是過中者矣。上曰,卽今朝著乏人,如吏判及參判,爲國事之人,予嘗倚任而重之,予豈樂爲此處分,而若無朝綱則已,苟有朝綱,則何可以不爲處分乎?張新豐之人望,何如?我聖祖之倚重,亦何如,而以微事,外補羅州,新豐所坐,比今日事,尤爲細微矣。今者,予豈不惜其出外,而蓋不如是,則無以鎭定朝象矣。彦燮曰,殿下以爲如是處分,則朝象,可鎭耶?臣之迷見,則恐不然矣。此後入銓者,一皆奉承聖意者,則固無可言,而不然則金在魯之所執義理,後繼者亦當如之,殿下其將每每斥補耶?上曰,宋眞明所達此着,必爲善後然後,可以鎭定之說好矣。然而宋眞明則予以爲必不至於務勝起鬧矣,今乃如此,是可慨也。彦燮曰,聖敎以爲此世,今作混圇世界,未見孰是孰非,臣於此等下敎,有不敢曉然矣。聖敎若曰,彼此皆有黨論,故不免於混圇云,則猶或然矣。今此下敎,則乃曰,彼此皆有逆,予未知孰忠孰逆。今世之人,實無揚鼻而爲言者,此之謂混圇云,則非但有欠於辨別忠逆之道,亦恐下敎有欠於明白矣。上曰,其言野矣。未知注書,何以書之也,然而大體則是矣。十九下敎後,宜各自勉,而予未見不爲偏黨者,亦或有必欲自入黨中者矣。彦燮曰,臣事殿下日淺,釋褐在於辛壬以後,而連在外方,今日所爭義理,一未仰質於君父。每有事,則殿下輒以十九下敎爲敎,臣欲一番得間,以達平日之所懷,而今適入侍,殿坐旣久,曉色將曙,不能極言,以質明命而退矣。注書先出。上曰,雖出於生疎之致,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上番兼春秋李檥出入之際,不爲曲拜,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吏曹無堂上單子,誰爲之乎?上曰,古未有如此等事。明朝,使吏曹郞官,問于大臣,則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4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來周{{*|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洪州牧使宋眞明,伊川府使徐宗玉,長水縣監李台徵。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持平一員未差,大司諫金始炯,正言李台重在外,司諫沈聖希呈辭受由,獻納及正言一員未差,俱無入侍之員,除在外受由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掌令李台徵,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掌令李台徵,爲先遞差。 ○備忘記。又傳于鄭必寧曰,昨日處分,本非激惱。其所下敎,義理皎然,則身爲耳目之官。不思規正之意,敢稱公議,請掃其命。而於其外面,雖得臺體,所曰,公議,不無挾雜,其在事體,固爲未安。此等之習,不可以長。前掌令李台徵,長水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韓師益,遞付京職。 ○吏曹口傳政事。慶尙監司金在魯,洪州牧使宋眞明,伊川府使徐宗玉,吏曹參判申昉,吏曹參議李匡德,長水縣監李台徵,以上單付。 ○鄭來周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政事如是遷就,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再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多日,尙未擧行,至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開政。 ○傳于鄭來周曰,下直守令引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次對出於特敎,而堂上懸病甚多,事甚未安。除實病公頉外,行司直尹淳,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兵曹判書尹游,左參贊李廷濟,刑曹參判趙遠命,副提學李宗城,竝卽牌招同爲入侍,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又啓曰,頃日次對時,備局副提調李宗城,後日坐牌招事有命矣。今日次對,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局副提調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黃海監司狀啓,七月令薦新靑蓮實,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鄭來周曰,勿待罪事,回諭。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憲臣,雖或請寢,補外諸臣,比他有異。其卽辭朝,分義,宜也。政院則宜當微稟,而循例捧入,今雖自列,不無疎忽,竝推考。 ○傳于鄭來周曰,莫重補外藩臣敎文,不肯製進,事體不可强迫,製述官望單子,改付標以入。此後南泰良知製敎,勿爲擧論事,分付于藝文館。 ○鄭必bb寧b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來周,左副承旨鄭必寧,右副承旨鄭彦燮,聯名上疏。伏以吏曹三堂補外還收之請,旣發於憲啓,則兩守令下直單子,例不當捧入。而適於其時,次對纔罷,院中紛撓,未及照察,以致泛然入啓。臣等溺職之失著矣。伏乞聖明,亟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入臺,不啻累次。而動遭顚躓,無補絲毫,非但臣心之自愧,抑亦聖明之所俯燭。而一例收錄,復辱誤恩,黽勉一出,只爲粗伸分義,而僨敗之地,不宜仍冒。且臣老父病重,長在床褥,臣身單孑,實難離捨。頃陳至懇,迫不獲已,幸蒙恩暇,得以救護,闔門感祝,不知所言。而第今父病,有加無減,癃羸澌鑠,輾轉添劇。食飮專廢,喘息益促,非比尋常感冒之可以收效於時日者。以此情理,無望供職,而申籲路阻,尋單見却,一味虛帶,公私俱妨,惶隕悶蹙,莫知所以爲計也。且念,臣屛伏窮巷,罕與人接。宗班之事,漠然不知,及至登對之後,始及聞之臣之憒憒。擧此可知,卽席發啓,極涉草草,未槪聖心,便作虛文。而伊日重臣之言,迤及臺閣,則疲軟之失,宜卽自列,而歸諸泛論,囁嚅而止矣。近聞物議,則以臣當避不避,大加非斥,追思愧悔,無以自解。臣之情私懇迫,旣如右,隨事昏矇,又如此,顧何可因仍蹲據於職次乎?臣連呈此疏,未得上徹,卽因次對,牌召下降,分義是懼。來詣闕外,而旣失臺體,見非公議,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伏乞聖明,亟許鐫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南泰良疏曰,伏以,臣朝伏見下政院備忘記,有銓曹三堂上,竝爲補外之命。臣輒有愚見,不敢不陳聞焉。夫兩銓官,初非有永枳申晩之意,而銓長之於李喆輔,則必欲終始枳塞。彼兩臣,亦豈無所秉執之義理?而猶欲通融竝擬,不爲已甚者,實出於共濟國事之苦心,而銓長則偏任己見,錮人於聖明之世,其亦過矣。雖然,此特政注之事,有司之守耳,殿下若明示聖意,益加訓飭,則在三堂體國之道,夫豈無消融和協之望?而殿下不少平恕,竝施譴補之典,倚任之重臣,無罪之銓官。聯翩四出,處分已重,臣固知聖明之意,雖在於鎭安朝象,重惜事體。而臣恐朝著因此而益不靖,事體因此而益壞損。殿下所以十年持守,必欲保合之至意,反成層激,實啓日後無窮之爭端,此臣之所大憂也。顧今嶺伯敎書,已屬當直,臣職當撰進詞頭。而臣旣心知其爲過擧,則泯默撰入,有非實心事殿下之義。玆敢略陳一言,仰效匡救之悃。伏願聖明,深思遠覽,亟收銓曹三堂上補外之命。以光聖德,以幸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俟罪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銓官之補外,國有法則,烏可已乎?處分備忘,有公義兩立等之敎,則所謂義理者。若十九以前,則不可若是偏也。銓曹鬧端,本自此焉。製述官啓下之後,不卽製進,若是陳章,其在事體,極涉未安矣。 ○甲寅七月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金取魯,左參贊李廷濟,司直張鵬翼,判尹趙尙絅,左副承旨鄭必寧,掌令李台徵,修撰吳瑗,假注書安廷輔,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今日次對,懸病者多,牌招入侍,可也。鄭必寧曰,俄已出牌矣。金興慶曰,日氣蒸鬱,寢膳諸節,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宋寅明曰,吏曹三堂上引見時,達宵不寐云,氣度無損傷之節乎?上曰,無事,而但昨日處分,氣象不佳,朝著多有可悶之事矣。興慶曰,今日無大段稟定之事,而略有所仰達矣。陳奏使狀啓內,奏文中結辭初頭,事理有難擅便,且據回來聖旨云云。而回來二字,請以回咨內三字改之。蓋確審,具奏等語,非皇帝特旨,乃是禮部回咨內覆奏之辭。故使臣之意,似以直書回來聖旨,有所未穩,欲以回咨內聖旨改塡矣。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改矣。上曰,依此許改,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湯孫、兩胡捕捉人等,分首從論賞事,啓聞矣。如此論賞等事,例自兵曹回啓,今亦分付兵曹,使之覆奏,何如?上曰,此無前例乎?興慶曰,彼人捕捉,安有前例乎?上曰,他事則該曹回啓,而至於此事,則乃邊事也,備局,當爲之。若下該曹,則該曹,又請令廟堂,稟處矣。自備局,直爲覆奏,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稷山地成均館位田稅穀事,狀聞。而曾於筵中,因大司成鄭羽良所達,以量宜出給之意,旣已定頉,分付矣。今不可續續加給,此則當置之,而今秋收稅時,量宜徵捧,切勿過濫,俾無小民呼怨之意,嚴勅分付於成均館,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乃陳奏副使朴文秀,辭免本兼諸任之疏也。吏曹回啓,以籌司堂上,令廟堂稟處爲請,而蓋文秀頃者罷職之後,備局堂上更無啓下之事,則今何有遞仍之可論乎?當置之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工判牌招乎?必寧曰,牌招矣。上曰,使注書承牌而來者,這這入侍事,分付。興慶曰,頃者南兵使申德夏辭朝時,以往見北路事,有所陳達。而有援引咸恩君李森前例之語。今若越界深入,則其在事體,未知如何。判尹趙尙絅,曾任北藩,可以詳知矣。尙絅曰,守土之臣,決不可擅越封疆矣。國家無事之時,愼守其界而已。何可往見北路乎?曾聞李森,以南兵使,因穆克登定界,入去六鎭云。今援引此例,而自上又有往審烽燧之敎,似或深入,果爾則似不可許矣。金取魯曰,帥臣之欲爲往見邊地,亦不無意見矣。上曰,不必用李森之例,以城津爲限。使之往見,而烽臺火底,乃在甲山云。甲山乃是南兵使所管之地也。自備局,分付往審甲山烽臺火底,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太廟展謁,以十六日定頉。而近來伏炎,如比甚極,退行,何如?上曰,此乃三伏後爲之之計矣,何可更爲退行乎?寅明曰,今月內差退,似無所妨矣。上曰,三伏後,則何以知其差勝乎?興慶曰,二十五日,乃處暑也。處暑若過,則似或差勝矣。上曰,不過爲早晩事,而於心則耿耿矣。然退定,可也。興慶曰,以二十六日退定之意,敢達矣。上曰,二十六日,吉乎?興慶曰,在外時聞之,則以爲吉矣。必寧曰,然則以二十六日定行乎?上曰,大臣所達,旣如此,以二十六日退行。榻前下敎。興慶曰,忠淸水使李義翼,以水操事狀聞,而統制使金渠,亦狀請,各營水操矣。今年年事,雖未知前頭之如何,不無西成之望,而近因荐飢,久廢水操,海防疎虞,亦甚可慮。諸議皆以爲今年,則不可不行操云矣。寅明曰,近來荒唐船,多有出沒於諸處沿海云。海防不可一向抛置,今秋水操,似不可廢矣。上曰,詰戎之政,不可久廢,今秋則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近來以備局堂上中曾經藩任之人,分掌其道。而嶺南堂上朴文秀,旣已出疆,金在魯主管海西,宋眞明主管北道,而今皆出補,其代竝當,啓下矣。咸鏡道則以趙尙絅差下,嶺南則以京畿堂上李廷濟移差,京畿則申昉,纔經畿臬,可以差下,而海西則無曾經之人矣。上曰,慶尙道則有近經嶺臬之人,不必移差矣。興慶曰,趙顯命之謂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嶺南則姑待其上來,而海西則以申昉主管,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水剌之前,則當少退矣。上曰,李光溥來在閤門外,入侍事,分付。注書出去,則非李光溥也,乃李台徵也。台徵入來,上顧內官曰,非光溥也。注書入曰,左參贊李廷濟來在閤門外矣,承旨稟喩。上曰,招入。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之事,以賓廳不爲事敢啓矣。張鵬翼曰,臣以都監事,有所仰達矣。都監每年造弓,不下於千餘張,故筋角,依定式,取用於泮隷懸房矣。自上年,託以凶年,不爲備納,一向如此,則造弓之道,實無其路。故還爲取用事敢達矣。上曰,鄕角,亦用之乎?鵬翼曰,鄕角,用於交子弓,而所緊者筋也。今年則年事稍豐,而卽今千餘張弓子,不得筋角,故尙未造成,依前取用,何如?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成均館事大司成,例爲主管,而臣亦待罪本館堂上,故略知其事勢矣。此事,本館與訓局相爭,其來已久。蓋泮隷無他生業資生,而近來連値凶歉,無以聊活,將至於不能保存之境。本館之請蠲軍門所納筋角者,誠以此也。今若以年事之稍勝,還又責納,則殊非當初軫念泮屬,特命蠲減之意也。鵬翼曰,然則造弓,其可廢乎?軍門器械之疎虞,誠爲切憫矣。寅明曰,無論事之當否,成均館請減則許之,都監請復則許之。一減一復,其來久矣。論其擧措,終涉顚倒矣。上曰,今年豐凶,不必論也。泮隷蘇息間,置之,可也。鵬翼曰,然則限今年給價貿用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鵬翼曰,二百餘件甲衣,今當隨毁隨補,而前頭亦當連續造成。故今番使行,三升價則爲先僅僅措備入送。此外所入物力,甚多,他無出處,誠爲切悶矣。自糧餉廳,鳥銃火藥兩色,例有應給錢布者,以此欲爲補用。而戶曹持難,以不給爲事,故敢達矣。寅明曰,此則糧餉廳所給,而非戶曹也。糧餉廳,專當都監責應,而歲入無多。今方罄竭,若欲隨其所請,一一輸送,則一年之用,無以爲繼,故不得不間有減數矣。上曰,戶判亦非矣。糧餉廳,本屬都監,戶曹借用都監之物,而如是持難,可乎?鵬翼曰,戶曹當給之物,皆爲持難,至於年例應給之物十件當給者,則只給一二件,故都監不成貌樣,糧餉廳應給之物,若盡數給之,則庶可支過,而不然,則實難支矣。上曰,先朝設廳,意有所在,而戶判,例兼都監提調,則戶曹主也,都監客也。故視之尋常,凡干應下之物,不肯出給,至於筵奏,事甚未安,戶判推考,可也。興慶曰,吏曹三堂上,意見不同,則聖上,當罷者罷之,當遞者遞之,可也。而一時出補,事體尤難安,臣未知穩當矣。上曰,時事之如此,誰使之爲也?不過曰,通塞間事,則置之爲可,而相持意見,各爲疏陳,欲勉出而不可得也。時方文官,非國家之文官也,乃世道之文臣也,是皆私意也。仁廟大北、小北之時,以至誠爲之,故鎭定一世矣。新豐之外補羅州,亦以脫略矣。喆輔玉堂,何異於玄輔長望,而以此持難,佐貳之不解申晩,而與喆輔抗爭,皆是固執難解,故初使引見時,非欲强三堂行公也已,持官案而欲爲此處分矣。其人所見,蓋外入而然也。聖考骨肉,予與景廟,今日爲景廟臣子者,更無他喩,諸黨皆有亂逆,則於景廟何?於予何?如此而豈有義理乎?是以,不可不言而處分也。非予負其人也,其人負予也。其人,本爲國事者也。今見座目而無之,意甚薪薪矣。予之所以爲此處分者,惟以法治之而已,非有所疾而然也。其人入來,則予當見之,非處分之過也。興慶曰,聖意已定,而宋眞明,本肥大善病,黃州則有土疾,改之他處,何如?上曰,予知西路無土疾矣。予非惡其人而斥補之也,何可送之於傷人之地哉?洪州近不數遞乎?僉曰,近不數遞矣。上曰,洪州牧使改授。李廷綽,遞付京職。必寧曰,榻前下敎乎?上曰,榻前下敎。吳瑗曰,當初牌去來,示稟之敎,在禮,使群臣之道,有欠於聖德矣,此轉以小事爲大事,至於此境,此等辭令,請留意,何如?上曰,儒臣所達,是矣,當加意焉。興慶曰,申晩之事,臣亦不以爲非矣。上曰,卿亦不知十九下敎而然矣。興慶曰,臣乙巳年榻前承事之時,殿下,下敎以平緩,而戊申以後,則於大關係處,意有所守,而常以平緩爲心矣。上曰,小事則緩,而大處則不緩矣。昨日吏判,亦言逆賊無狀,而有大小淺深云。旣曰,逆則何以無狀言乎?豈有淺深之層乎?興慶曰,豈可與稱兵犯闕者,同日而語之乎?上曰,雖未及稱兵,而內包逆心者,尤甚於稱兵也。今講《左傳》而後,尤可見君君臣臣之義矣。今之人,皆《春秋》之罪人也。瑗曰,臣之意亦與申晩之言,無異。頃年一疏,不下於申晩矣。上曰,欲下敎,則多傷於義理矣。寅明曰,今日之事,殿下顚倒過擧,而激而成之也。通塞間事,本是小節,豈可深罪乎?今番葛藤,聖上之過擧,而至於此境也。上曰,申晩,過矣,然而豈可枳擬乎?參贊進來,廷濟進伏。上曰,曾有飭勵之事,卿與道臣,有所相議營度之事乎?廷濟曰,向承下敎,而與京畿監司相議,則各邑,旣無儲蓄之物,無他營度之計,雖欲狀請,劃得某樣錢穀,而國儲亦匱乏,穀物收聚之道,茫然云矣。以道內言之,朔寧、嘉平還上,稍優,而今則移轉他邑之數亦多,其外各邑,則還上,亦甚少矣。卽今雨後,晩移秧,雖未知前頭之如何,而民事少有西成之望,申飭各邑,所儲還穀,勿爲散給民間,留置以待之外,別無他道矣。上曰,向所言文具者此也。設爲豐年,而京畿則多悶矣。今則雨來太過,忽有沿邊被災處矣。今見狀啓,陽川、金浦、通津,果有水沈之災,年事豐熟,姑未前知,設爲豐年,而京畿無儲穀,豈非可悶?且豐年,可以儲穀,凶年則何處可得?卿豈可以雨後,解其心乎?力爲儲穀之道,可也。廷濟曰,上敎,至矣。豐年儲穀,誠好。而但無措手處,可悶矣。上曰,京畿則實無措手之道,然雖無措手處,而守令,若能常如凶年,愛惜粒穀,則亦必有效矣。句管堂上,以雨後而解其心,則守令,亦豈不解其心乎?寅明曰,京畿則聚穀實難,句管堂上,亦何爲哉?責於賑廳堂上,則庶有益也。上曰,漢時太倉之積紅腐,其時何處得來,而充溢若是乎?寅明曰,太倉紅腐,此非難事,鳩聚節用則然矣。上曰,還上盡捧,固可矣,而向者李宗城,以牟捧上,有所陳達,予以爲不然矣。廷濟曰,守令聚穀,亦實無其道,還上則豈不盡心收捧耶?上曰,雖京畿,聚穀之道,猶勝於京各司矣。廷濟曰,京畿聚穀之難,無愈於京各司矣。上曰,俗談謂陽川、黔川,雖十室殘邑,猶勝於宰相,其言似然矣。廷濟曰,向者,臣與道臣相議,及其牟麥未翔貴之時,請得京司錢貨,以爲營度之計矣。雨後年事頗有可望,故姑爲停止,非敢心解而然也。上曰,昨觀《左傳》子罕事,有所下敎,今日朝廷,皆事要譽矣。昨年李宗城,在廣州,十一月前,還穀已爲封倉云,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臨民之官,常存愛物之心,可也。當捧還上,不爲徵捧,使有逋欠,而終爲民弊者,守令之過也。予意則雖穀少處,一切盡捧然後,可以扶持矣。以此,申飭守令,而又與道臣,議爲之,可也。昨日下敎後,更有要譽守令,則斷不饒貸,分付,使知此意,可也。廷濟曰,聖敎至此,臣當以此,勅勵於各邑守令,其中不謹奉行之人,道臣,自當論責,而臣亦陳達請罪矣。取魯曰,要譽甚於貪婪矣。寅明曰,故相臣李元翼疏云,當要譽,不可以一槪論也。上曰,要譽甚於楊、墨矣。興慶曰,要譽近於愛民矣。寅明曰,臣與李匡德,相議則匡德以爲豐年則嚴法而捧之,凶年則減之而不捧云。匡德之言,似有理,八道,皆申飭,可矣。上曰,匡德之言,亦有弊矣。寅明曰,宣惠廳所入之穀十三萬石,一年所用則八萬石,年事免凶,年年節用,則有餘用矣。上曰,工判,爲宣惠廳堂上,卽今行公乎?取魯曰,如臣之物,無益於國,而病亦深矣。上曰,宣惠廳堂上固辭者,前所未有,誰能有益於國而爲仕乎?凡堂上,則不如彼矣,更勿撕捱,而各別爲之,可也。取魯曰,凡事,不離事理。國家守財,則無益於民,不守財,則有益於民矣。廷濟曰,戶判,任湖西,而右沿尤甚,久年積逋,不可盡捧矣。興慶曰,沿海之民,不事農業,而以捉魚爲生涯,至于凶年,則多死矣。上曰,參贊之言,亦單矣。三南,豈獨湖西爲然,忠淸道則立朝者多,故有是言也。廷濟曰,兩南沿海之邑,不至於大段,湖西右沿,尤難矣。上曰,忠淸道則無異於京畿云矣。廷濟曰,京畿則近有關東移來之穀,此後則少愈矣。掌令李台徵啓曰,諸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諸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又啓曰,政注間通塞,自是銓曹之責,則曰可曰否,宜付一世公議而已。決非人主之所可激惱而得,伏見小報所出,吏曹三堂,纔命引見,旋皆外補,雖未知筵對之際,有何觸激於聖心,而政曹三臣之一時竝黜,此實前所未聞之過擧也。夫兩儒臣枳與不枳,是何大事,而平日倚仗之重臣、宰臣,亦未免忤旨斥補,事體顚倒,景色愁沮,雷霆之威,旣無竟日之怒,聖人之過,貴在日月之更,請還寢吏曹三堂上外補之命。上曰,國無法則已,若有法則昨日處分,烏可已也?其時處分之雍容不迫,入侍諸臣之所知,何激惱之有?其所請寢,殊未得當,不允。又啓曰,政曹堂上,曾於注擬間,或有爭其可否,陳疏臚列者,而未聞有如此斥補。卽今兩儒臣之通塞於國家,事無甚關緊,而因政官之一時撕捱,殿下施罰太過,臣忝在耳目之列,目見君父之過擧,敢效一言之匡救,而及承聖批,以未知得當爲敎,此臣誠淺言輕,未能槪心之致,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左副承旨鄭必寧曰,掌令李台徵,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上曰,知道。台徵退,諸臣將出。上曰,台徵,何如人也?寅明曰,鄕曲人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留待引見入侍時,洪州牧使宋眞明,伊川府使徐宗玉,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進來。眞明等,皆進伏。上曰,昨日處分,以王法治之,更無所諭矣。卽今日勢向晩,今日之行,似不過五六十里矣。治民之道,昨已言諭,而割鷄牛刀,復豈患哉?卿等,掌三百六十州,而每擇其守令,其所未擇者,卿等,往治焉。眞明曰,臣才本庸駑,以至違越天意,方俟嚴誅,而聖上不以爲罪,反施優異之典,罪大責輕,已極惶感,敢不殫誠,以奉職事乎?宗玉曰,殿下不以臣無似,而前後恩渥,累出尋常,聖意攸在,臣豈不知?第以愚見未悟,罪犯自速,省過追愆,合被嚴譴,而聖恩涵大,前宵筵席,反復開諭,今日天陛,敎誨勤摯,不世鴻恩,於臣身親見,職品雖卑,國事則一,臣敢不竭力乎?眞明曰,昨日之事,皆臣等之罪也。自昏殿坐,至晨乃罷,其無損傷之節乎?臣隔遠天陛,不勝狗馬之誠矣。承旨稟諭,七事畢讀。上曰,道臣則異於守令,嶺伯則敎書製進啓下後,辭朝之意,分付,豈有道臣,而無敎旨而行者乎?往者右相之外補海西也。亦如此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5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金堤郡守權瑊。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依下敎,昨日旣已入侍,今日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呈辭,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來周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及備局堂上中無稟定事,本院,亦無持入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來周曰,召對爲之。 ○鄭來周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未差,參判申昉未肅拜,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參判申昉,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今日又爲違牌,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如是遷就,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來周曰,嶺伯辭朝,雖難卽爲,其於敎文,宜卽啓下,而飭勵之下,尙不製入,極爲稽忽,知製敎吳瑗推考。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十二日召對入侍時,侍讀官金若魯所啓,嬪宮已經成服,而前頭除服一節,臣竊有愚見,輒此仰達矣。禮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曰,女子適人,爲父母,齊衰不杖朞。此古今上下之通禮,而歷代后妃之爲父母朞服,詳於《大明集禮》矣。蓋自漢文短喪之後,大小喪禮,遂有以日易月之制,實非禮之正也。《五禮儀》王妃爲父母除服條,及王世子嬪爲父母除服條小註,有曰,十三月而除,其稟旨行公除之禮,則十三日而除。禮曹每引此文,而稟行公除之禮,乃於十三日,公除,而除衰服,埋之而進素服,於十三月,除素服而進吉服,此卽行以日易月之制也。我國家自先朝以來,於喪禮,一遵古禮,革去易月之陋規,則今於朞服變除,獨用易月之前例,豈非大有乖於禮意乎?今聞嬪宮除服,亦當用此例,而十三日除衰云,旣知其不合於古禮,而猶循易月之制,事甚未安,必待十三月而除衰然後,庶不失朞服之義矣。然邦家典禮之重,非臣淺學,所敢妄論,令禮曹,問于大臣,永爲定制,何如?上曰,若非儒臣所達,幾乎未覺察矣。漢文短喪以後,喪禮廢壞,而我朝洗滌謬習,至于先朝,大明禮制喪服之節,一遵古經,及夫戊申庚戌朞服之禮,亦革易月之制,此出於繼述之意,庶乎無憾矣。今番嬪宮,爲本親服,十三日公除,十三月除素服,認以爲從厚之意,故泛以依豐陵喪例,擧行爲敎矣。今聞儒臣之言,始覺爲易月之制,喪禮旣正,而其中,亦有所未盡修明者矣。往事雖不必言,旣知其未盡,則不宜因循,自今爲始,定制似好,下番之意亦然耶?檢討官吳瑗曰,臣等,自外已爲相議,臣意亦然矣。上曰,令禮曹卽速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稟啓。而若於十三月除衰,則十三日公除之禮,當廢之耶?蓋公除之規,出於後世,固非高宗諒闇之禮,而爲人君視事而設也。嬪宮公除,雖不行,無妨耶?若魯曰,公除之規,爲視事而設,誠如聖敎,而嬪宮,自內必有問寢視膳之禮,公除一節,似不可廢矣。上曰,曾前十三日除衰後,三殿進見時,則服淡服矣。今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其前進見時服色,當用何服耶?朝臣起復之時,亦有隨時變服之節矣。若魯曰,雖於十三月除衰,進見服色,則用淺淡服,似無妨矣。上曰,所謂十三月前素服者,亦是淺淡服矣。瑗曰,以該曹儀註見之,則明是素服,而未知緣何,而爲淺淡服也。上曰,然乎?十三月除衰,則其後服色,又當講定矣。若魯曰,士庶家通行之禮,則十三月除衰後,以淺淡服終三年,而王家禮度嚴重,不可以此比擬,且《禮經》,降爲朞服矣,十三月後,不得又以淡服,終三年如士庶心喪之爲,則除衰後,以淺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似無害而然,臣不敢臆對矣。上曰,十三月除衰後卽吉,未知如何耶。參贊官鄭必寧曰,除衰後旋爲卽吉,似未安矣。上曰,若以十三月除衰,定制,則公除之當行與否,十三月前進時服色及十三月除衰後服色,令禮曹一體問議,而十三月之期不遠,必於其前,急速擧行事,分付,可也事,命下。又因校理金若魯上疏,嬪宮於十三月除衰而行心喪之制,於二十七月除心喪而卽吉,至於除衰後心喪服色及心喪時三殿進見服色,其令儀曹添此問議焉事批下矣,問議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臣於《禮經》,素所昧昧,今玆歷詢之下,固不敢妄有所論。而第伏念嬪宮本親之服,當以十三月除衰,則公除一節,似無意義,而三殿進見之禮,不宜久曠,十三日公除,恐不得不行。公除後進見時,則依前用淡服,十三月除衰後,從《通典》所載,行心喪之制,則服色,平居時用淡服,進見時似當用吉服,而純吉未安,則以禮家禫後所服微吉之制,旁照行之,恐或無妨。而旣不能明據古經,敢將臆見,有此仰對,僭猥之極,不勝惶恐,惟在聖上,博詢而處之。致仕奉朝賀閔鎭遠以爲,臣,素昧《禮經》,今於嬪宮變除之節,承此詢問,茫然無以爲對,況且三朔沈病,精神昏耗,尤何能有所論辨,以應聖旨也哉?第伏見筵臣奏達之言,及追上之章,槪出於博考典禮,明有所據,依此擧行,恐不悖於禮意,伏惟上裁。奉朝賀崔奎瑞,致仕奉朝賀李光佐,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在京收議。依傳敎爲先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 ○以應敎李宗白,副應敎金尙星,副校理南泰良,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李宗白、尹汲禁推傳旨捧入,金尙星推考傳旨捧入。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意念之外,遽承銓部除命,情地兢危,萬無冒進之理,荐犯違逋,甘伏重誅,而不料聖明,曲賜容庇,譴何不及,召牌復辱,臣誠惶㦖抑塞,不知所以自厝也。念臣無似,最出人下,權衡重地,本非所堪,前後忝叨,皆出誤恩,其於職事,毫無所裨,動輒得咎,顚頓乃已。至於前年所被人言,凌蹴詬詈,都無倫理,有非尋常規劾之比。至今思之,尙有餘悸,政席一步之地,已作永謝之人,抗顔復進,決無是理。況此中批特除,不由常規,臣若怵迫威命,諉以舊踐,貪進不已,罔念自處之道,則不但關臣一己之廉隅,其所貽累於淸朝用人之典,爲如何哉?且今聖上處分,銓曹一倂斥逐者,因其意見之携貳,則調劑彌縫,繼此而善其後者,尤難,其人,如臣迂僻之性,暗滯之見,自量已審,誠不足以仰副聖意,可幸無罪,則設無情勢之可言,其不敢苟然承當,以致目下之狼狽也,明矣。抑臣於喉院之連日請牌,實有所駭訝者,勿論事之輕重,臺官爭執,則雖有成命,不得擧行者,聖朝所以重臺閣,而法例甚嚴,見今憲府,方有斥補銓官還收之請,則代其任者,自在應遞之中,政院所當以此稟啓,姑停政牌,而今乃不然,倚閣臺啓,置之不理,强請出牌,不少疑難,是何體例?事理之乖舛,莫甚於此。臣之承膺與否,在所不論,玆敢不避煩猥,略陳危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賜刊汰,以重銓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追嫌?而末端撕捱,亦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承旨鄭來周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吏曹參判申昉疏本,以本院之不爲啓稟停牌,大加非斥,一則曰駭訝,一則曰乖舛,臣竊不勝瞿然訝惑之至,臺啓旣有斥補銓堂還收之請,故初除銓官,雖以此爲嫌,而但其去就未定之前,本院,徑先以此稟啓,則當此銓地一空,開政無期之日,不無有嫌於阻搪其出肅之路,故臣以該房迷見如此,果不爲稟啓矣。今其疏語,如是深緊,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職次乎?伏乞聖明,亟令遞臣之職,以謝人言,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鄭來周啓曰,卽者副校理南泰良,稱以嚴旨之下,不敢晏然在直,徑出禁門,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甲寅七月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檢討官吳瑗,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吳瑗,讀《左傳》自魯襄公十有九年丁未,至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上曰,承旨讀之。鄭必寧,讀自二十有二年庚戌,至曰無昭惡也。讀畢。吳瑗曰,十五板荀偃之言,雖似靈怪,而有爲國之意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六板臧武仲之言,好矣。季武子不能自立,而借力於人以爲功,何以爲銘乎?武仲之言,是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八板崔杼殺高厚,而書曰,齊殺其大夫,非崔杼殺之也,國人,殺之也。上曰,然矣。瑗曰,子孔,專國政,而終不能保其身,固非矣,而分其室者,亦非矣。上曰,然矣。瑗曰,二十一板孫林父甯植,出其君,罪不容於天地之間,衛甯惠子,不能正其罪,及其死也,爲是言。此將死之言,而甯,喜,終成其父之志而立之,可謂善矣。上曰,然矣。瑗曰,二十三板季武子之言,上之所爲,民之歸也。上所不爲,而民或爲之,與大學而民從之,相類,此當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鄭必寧曰,在上位者,灑濯其心,此言,旨深矣。上曰,然矣。瑗曰,三十二板晏平仲,賢大夫,退而言曰,君自棄也。不能久矣此一節,非矣。上曰,此如蘧伯玉之事,而殊常矣。必寧曰,蘧伯玉,有儒者氣象也。上曰,然矣。瑗曰,令尹子南之子棄疾之事,難說,而楚王之事,非矣。必寧曰,此與李懷光之子李璀,相似矣。瑗曰,君殺其君,而曰讎者,怪矣。上曰,子南之罪,何如也?瑗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以此言觀之,似有罪,故然矣,而申叔之言,好矣。上曰,然矣。瑗,進曰,臣伏見備忘且聞入侍諸臣之言,無一毫激惱之事,辭氣之間,雍容不迫,而至於李台徵之外補,過擧中尤過擧也。臺啓之言,激惱則非矣,而以措言之間,罪斥,似過矣。上曰,予雖無涵養工夫,而常見劉寬羹爛汝手之說,先儒以此爲養量云,自聞此言,常留心於性情偏處矣。向日南泰齊斥補之時,今入侍承旨,亦見之,予亦不爲聲色矣。必寧曰,南泰良知製敎不爲付標之事,亦過矣。瑗曰,此事過擧矣。上曰,外面觀之,則過矣,而此非國是,而私好惡也,非爲公義也。初以臺啓,爲得體矣。更察則外是而內非,不南不北,正夫子所謂鄕原也。若秉公義,而只以擧措之過中爲啓,則豈不溫批乎?昨日挾雜未安之批,以此也。非惡台徵也。旣斥台徵,則南泰良之疏,答之以溫藉,義理何如耶?知製敎不爲改付標,則台徵,亦冤矣。瑗曰,臣亦非台徵之啓語,而後弊所關,故請還寢矣。上曰,雖微事,而公義則不然矣。昨日戶判,亦以在上之過爲言,而此事止於台徵、泰良而已。豈有許多葛藤哉?瑗曰,校理南泰良徑出,上番闕直,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副校理南泰良,竝牌招,應敎李宗白,陳疏承批,今已累日,尙不出肅,修撰尹汲,自鄕上來云,一體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尹汲則自鄕上來云,似有擧條矣。{{*|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6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趙錫命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李光溥陳疏入啓,掌令權相一,持平金尙翼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左承旨臣洪尙賓啓曰,日氣陰濕,蒸鬱轉甚,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或呈辭,或在外,或未差,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鄭來周,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來周,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啓曰,慶尙監司金在魯來呈下直單子,而憲府旣有斥補銓官還收之啓,下直單子,不得循例捧入之意,敢啓。傳曰,單子旣已啓下捧入。 ○傳于鄭必寧曰,慶尙監司金在魯,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鄭必寧啓曰,卽者,禮曹郞廳來言明日太廟雨漏處修改時,本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判書李秉常在外,參判洪鉉輔,暑症猝重,參議朴師正未肅拜,無進參之員云,參判洪鉉輔,參議朴師正,竝卽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弘文館修撰吳瑗,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吳瑗,以親病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副應敎金尙星,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旣已應命就直之後,復事違牌,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開城留守狀啓,成均館東廡滲漏處修改時,還安祭香祝混請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武臣堂上以上朔試射日次,而宗廟修改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典牲署所報,則恩津都會官牒呈內,濟州出送今年條黑牛二十首,所載船隻,六月初十日,致敗於斜鼠島前洋,而其中黑牛九首漂失,其代,分定於濟州三邑,改備上送計料云云,而但絶海之事,自難如意,往復之際,輒易愆期。若不趁時出送,則留養牛隻,旣已盡用,今無餘儲,前頭冬臘享,及明年春享大祭,與社稷祭所用黑牛之數,將至於二十餘首,而其間,或有親祭,則其數比多,本署時方留養中,亦有病瘠,不合祭享者,若不趁今變通,則必有臨時狼狽之患。以此論列入啓,漂失黑牛九首之代,卽令戶曹,貿給喂養,以爲無弊封進之地云。漂失黑牛,雖云分定於濟州三邑,而海外上來之物,輒多愆期,若不及期出來,則前頭之慮,實爲非輕,宜有變通之道,而曾前如此之時,自戶曹貿給,亦有規例。今亦依前例漂失黑牛九首之代,貿送於本署,以爲喂養封進之地事,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昆陽地,世宗大王、端宗大王兩胎室,初無表石,今始新建,全州地睿宗大王胎室,大興地顯宗大王胎室表石,傷破,竝爲重建事,擇日啓下矣。取考謄錄,則大王胎室石物加封時,表石前面,臨御時則書之以主上殿下胎室,先王胎室則書之以廟號,而辛卯年瑞山明宗大王胎室表石重建時,因禮官陳達,表石後面所書皇明年號,到今,改書以彼國年號未安,雖改新石,而所書則依當初書之,年月之下,註之以後幾年干支月日改石,以此刻矣。今此昆陽兩胎室表石書標時,前面書廟號,後面似當以崇禎紀元後幾年干支月日建。全州胎室表石後面,則仍存當初所刻中朝年號,而年月之下,註之以後幾年改石。如瑞山胎室之例,恐爲得宜。大興胎室表石,旣以康熙二十年書刻,則今於改建,亦當以卽今年號註刻矣。胎室表石書標式,別單書入,以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情勢,在所必遞,頃呈辭疏,反歸例讓,臣於是,進退路窮,莫知所出,卽於天牌之下不敢坐違,來詣闕外,而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玆敢拜章徑退,兼附微見,祈聖明之裁察焉。三銓堂外補還收之啓,實據輿議,而天聽莫回,嚴敎反下,臣竊慨然也。政注通塞之間,雖有可否之不相合者,在聖上平朝論鎭時象之道,惟當諄諄勅勉,俾至於昭融保合之境,而半夜前席,一倂斥黜,固知處分,雖出匪怒,而始微終大,殊非美事,臣恐自此以後,輾轉層激,朝論無以調劑,時象益致潰裂,此誠大可憂也。何殿下徑加威罰,不思所以善後之道也?伏乞更加三思,亟收三銓堂及發啓臺臣外補之命焉。臺啓旣請還收,而下直單子,遽然捧入,旋有引咎之章,又下特推之敎,今不必復論,而新除政官,亦且循例請牌,不以爲拘,此則視臺啓如無也。法例所關,不可置之,臣謂當該承宣,宜有警責之道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三銓官之補外,其在國體,烏可已乎?在京無他政官,只有參判政院之請牌,事勢不可不若此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本生偏母,月前,重患大腫,餘毒未瘳,眞元積敗,而臣,長在直廬,無由躬護,情理切迫,已不容言。而卽聞日昨,又添暑感,諸症頓加,藥餌無效,寢飯俱廢,夜來痛勢,一倍苦劇,聞報煎迫,急於歸護,投進短疏,徑出禁門,臣罪萬萬。伏乞聖慈,俯賜矜惻,遞臣職名,以便將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歸護焉。 ○敎慶尙監司金在魯書。王若曰,嶺藩,貽瘝曠之嘆,方慮數易,朝家,有斥補之典,聊煩一行,雖寬南顧之憂虞,實切中心之嗟惜。眷言新羅舊域,卽我海東雄藩,天府金湯,延袤八九百里,鷄鳴犬吠,大小七十餘城,鄒魯絃誦之風,自昔人材之輩出,吳楚耕耨之俗,抑亦財賦之最饒,允爲大邦之本根,豈但南服之屛衛?屬今日艱虞之斯劇,而玆路凋瘵之尤深,瘡痍甫完,繭絲保障之俱廢,饑荒荐至,溝壑顚連之可哀。若至政令施措之間,難適張弛緩急之道,今値屢授而旋改,固難其人,疇能共理之惟良?當此重寄,特除雖出於何譴,深意亦存於倚毗。惟卿,以愷悌之姿,有敏達之識,忠恪儉勤,克趾美於先父,材猷詞學,最見推於通朝,橫經廈氊,幾著啓沃之效,均賦湖甸,益見明鍊之才,安撫中原,識誠臣於板蕩,控搤大嶺,效偉績於誅除,肆致倚仗之冞加,歷掌軍賦之重委。天官簡授,卿雖執於遜謙,宸墨特頒,予益篤於眷待,感激承命,思酬知遇之深,謹愼處權,克勉殫竭之悃,比緣政注之爭難,遂致銓地之撕捱,卿心莫悟焉,特勤前席之開諭,予志有在也。斯遵新豐之故規,從九卿而左遷,寔是玉成之意,當一面之隆寄,詎緩托重之心?玆授卿以慶尙監司,益殫才誠,毋規譴補,宣揚德化,效春陽之布仁,振勵威稜,如秋霜之肅物,不徒致力於簿書期會之末,惟當加意於表率彈壓之方,財力已盡於東南,寧忽裕民之道,儒風漸衰於往昔,尤急興學之圖,廟畫筵謨,固知卿如指諸掌,民憂國計,何待予悉播于辭?官自通訓而專裁,罪至大辟則乃稟。於戲,惟臣子無夷險之擇,必應隨遇而安,雖內外有輕重之殊,孰非盡職之所?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吳瑗製進。 ○甲寅七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慶尙監司金在魯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必佑、李壽祺,入侍。金興慶曰,朝批已承候,而蒸鬱轉甚,聖候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連爲愈矣。金興慶曰,生脈散,連爲進服乎?上曰,近緣日熱,只服一貼矣。興慶曰,引飮乎?上曰,有時引飮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比前少安矣。嬪宮纔經成服,氣候亦何如?上曰,近以湯元味勸飮,而一日所食,通計不過數合,僅免全闕。醒心散,至昨日,已服四貼,只餘一貼矣。興慶曰,令醫官入診乎?上曰,先有下敎事矣。上曰,世宗、端宗胎室表石,古有之乎?興慶曰,古有之。前面,書廟號,世宗胎室表石,書崇禎紀元後,睿宗胎室表石,書萬曆六年矣。上曰,誰寫之乎?尙賓曰,承文參下寫之矣。上曰,草記,書允字以下,可也。尙賓曰,此時急擧行之事,出送,何如?上曰,依。上曰,先爲引見後診察,可也。上曰,日昨筵中,已諭矣,卿,終始固執,以至此境,心甚慨然,而當此乏人之時,如卿之人,當萃聚,而反爲出送,殊可歎惜矣。在魯曰,小臣,愚迷膠固,自陷罪戾,竄殛猶甘,而聖度涵覆,授以藩臬之任,匪罰伊榮,固已感恩無涯,而處分之夜,一邊施以譴罰,而一邊眷戀顧惜之意,溢於辭敎,日昨兩守令引見時,亦有所下敎云,臣雖頑然,寧不感泣?當初聖上之勉出小臣,蓋以臣謂可以調劑和協,而臣本迷滯,誠信未孚,下起鬧端,上煩聖念,臣罪大矣。且臣稟氣甚弱,年來荐當劇務,精力衰耗,況嶺臬繁劇,最於八路,恐無以稱塞職任,少酬聖念,是尤惶懼耳。上曰,卿之本末長短,前則任使未久,予未詳知矣。從宦,今幾年矣。在魯曰,自庚戌矣。上曰,五年之間,今則幾知之矣,予之望卿,異於他臣,而非我負卿,卿實負我,今日處分,烏可已乎?卿等所爲,予實慨歎矣。雖然,予豈久置嶺外,以繁劇致傷乎?須體眷眷之意,保養精神,毋至傷損,可也。且所按七十餘州守令,未必皆善,卿之在詮所差,亦未必皆得其人,黜陟之道,必須嚴明,可也。在魯曰,軫念小臣,恐有傷損,有若家人父子間誨諭,臣尤感泣,不知死所矣。生民休戚,專係於守令,雖臣所差出,及平日親知者,苟有不法,何敢顧藉乎?黜陟之政,當盡心矣。上曰,卿之才具,於藩任恢恢,何待勅勵?敎書中玉成二字,須不忘惕念,可也。在魯曰,下敎之意,臣亦仰認,敢不自勉?而臣本來迷滯,古人所謂奉令承敎,可幸無罪者,臣則猶未能焉,是爲惶恐矣。臣方出外,憂國一念,豈能少間?而惓惓之憂,唯在聖躬矣。人之所重,在於寢睡,而其日引接臣等,至於達宵,去夜敎文出納,亦至深夜云,此雖臣等之罪,其有妨於節宣,如何哉?詩、傳、東、方、未、明章,言其興居號令之不時,此一節,尤爲加意。勿以小臣之遠去,而忘忽則幸甚。上曰,惓惓陳戒之意,可不留心?在魯曰,臣極知猥越,而有仰達者,臣之暑病,見方實爲苦重,嘔泄廢食,恐有中路狼狽之患,罪補之臣,所當疾赴,而排日趲程,或未可必,惶恐敢達。且臣父墳,在於忠州,母墳,在於廣州慶安地,今當遠出,區區情理,必欲歷省,而忠州則乃是應過之路,廣州則朝家分路,在於龍仁,將不得歷省,龍仁路之於慶安路,相距不過數十里,而慶安之路,亦是直路大道,今欲由慶安路作行,而不敢陳疏仰請,今因入侍,敢此昧死,仰達矣。上曰,此行,非驅迫之事,何必排日趲程乎?但補外藩臣,以病陳達於前席,殊甚未安。推考下款事,情理誠然,依所請歷省,可也。上曰,嶺伯敎書,措語無妨耶?注書持入,可也。上曰,醫官先診,可也。聖徵診後,奏曰,脈候比前平和矣。應三,診後,奏曰,脈候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帶滑,而度數,未知無他症候耶?上曰,無他矣。寅明曰,俄者咳嗽,近來或如此乎?上曰,不然矣。注書,持敎書入。上覽之曰,嶺儒,每以京人之非斥爲慮,儒風,漸衰於往昔之語,非怪異乎?提學之意,何如?寅明曰,此是循例下敎之事,不必一一照察也。上曰,令首醫議定繼進當否,可也。聖徵曰,小臣,惶恐,今番,或有忘未下敎之事乎?上曰,今番,非忘之,不過表症而然也。聖徵曰,脈候,以卽今言之,甚調和,雖少弱,而此是暑脈,恐似無妨矣。聞玉體汗毒多生云,今果,何如?上曰,時方少愈,而生於非便之處,此非㾿類,久坐則沓礙而然矣。聖徵曰,生脈散,不必鎭日進御,今姑停止,似無妨矣。上曰,前已多服,故止之。姑觀數日,更爲下敎矣。聖徵曰,嬪宮,醒心散,以味苦爲難,今已盡服乎?上曰,憫其入診,而强服云矣。初意以氣弱,深以爲慮矣。數日來,眼精似勝,神色頗愈,積之症,亦無妨乎?興慶曰,積有虛有實,凡寒溫飢飽,皆有之矣。上曰,今番積症有加,分明氣不足而然矣。醒心散五貼,加劑以入,可也。寅明曰,今日水剌前乎?上曰,夕水剌,每於暑退後,進之。其間,稱以爲之,故然矣。興慶曰,俄者仰達,而廟堂事,可慮矣。金在魯,宋眞明,皆出,無主管行公之人矣。上曰,兩人,專主備局,而今皆出外,可憫矣。興慶曰,宋寅明,着實分付,何如?寅明曰,小臣,近來傷於暑濕,而有名而後,可以參坐矣。備局事,古者,大臣專管,中間,諸堂任之,而卽今李瑜身病,李宗城罷職,無主管之人,可慮矣。上曰,李宗城中批之言,過矣。趙顯命,李匡德,待其上來,別樣飭勵,可也。寅明曰,李台徵所啓,非怪異矣。上曰,各有所執則可矣。公議則非矣。寅明曰,以南泰良事言之,知製敎改付標,未免過擧矣。上曰,此事出於微而爲大矣。李喆輔若終始置之,豈至此境乎?上曰,都政尙遠,吏曹事可憫矣。趙顯命,李匡德,當爲勅勵,而平日固執,過矣。寅明曰,固執,亦有取,朝家則可用矣。上曰,雖固執,別爲勅勉,則渠何敢不仕乎?上曰,次對,忘未下敎。甲山府使尙未差出,政官去就,何如?興慶曰,他之去就,非所可知,卽今臺啓請還補外參判之不欲出,事體然矣。上曰,金吾暑月,罪囚多滯,自前有次堂議讞之規,前望單子,入之差出,可乎?興慶曰,無時急事,則令次堂爲之,可矣。上曰,雖非時急入者,多苦矣。興慶曰,雖未知幾人入之,而安允中,時在保放矣。上曰,安允中事,何如?興慶曰,此等事,後日次對,待諸臣入侍相議爲之矣。上曰,今政院,問于金吾,詳知罪囚幾名以入,可也。尙賓曰,昨日吏曹參判申昉,呈疏未承批,而臺啓,方請還補外三臣,以政院之請牌爲非,何以爲之?上曰,姑待下敎,牌招,可也。上曰,生脈散,今姑停進事。{{*|榻前下敎}}上曰,補外藩臣,事體自別,而慶尙監司金在魯,乃於前席,以身病,有所陳達,推考,可也。{{*|出擧條}}都提調金興慶所啓,日者,有從容祠遣儒臣致祭之命,此實出於崇奬節義之聖德,臣竊不勝欽歎,而適有所聞事,敢此仰達矣。忠淸道沃川地,有贈判書文憲公趙憲書院,賜額以表忠祠矣。歲久之後,院宇頹廢,其子孫,立數間屋於其墓下,而疲弊莫甚,不能設祭,而揭額云。今若發遣禮郞,致祭揭額,則似有光於褒忠之道,而如以此爲難,則分付本道之臣,顧助其財力,使之重揭恩額,似好矣。上曰,當初賜額時,禮官必爲下去,今不可更遣禮郞。分付道臣,依所達擧行,可也。{{*|出擧條}}又所啓,全羅監司柳復明陳疏承批之後,又呈辭疏,尙不出肅,蓋其私義,固不欲卽爲應命,而臺疏,以近十年前脫空之事,又復論斥,誠極不韙矣。其時嶺臬之任,已許遞改,今玆新命,又何可終不承膺耶?當嚴飭催促,而復明才具,允合於藩任,朝議皆以爲然矣。上曰,嚮日嶺伯時,必至遞免,不是異事,而今則別無更爲可引之嫌,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卽爲出肅,可也。{{*|出擧條}}慶尙監司金在魯所啓,嶺南素稱儒化之地,儒賢輩出,而先正臣李滉,最有大焉。崇報之典,尤當加意,奉祀孫錄用事,前後道臣,及致祭儒臣,相繼陳達,故臣於前日,首擬復職之望,而自上落點於末望矣。如此之人,不當以一次首擬塞責,故臣以如遇當窠,更爲首擬之意,酬酢於僚席及儕友之間,而臣每多引入,且未逢當窠,尙未遂意矣。今臣離銓曹遠出,他政官,易致忘忽,若因仍廢閣,久不擧行,則實爲可惜。分付銓曹,雖都政前,隨其當窠,使之首先擬差,何如?上曰,所達,誠是矣。分付銓曹,隨闕卽爲擬差,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7月17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陳疏}}。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病}}安廷輔{{*|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昧爽,有霧氣。 ○洪尙賓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趙錫命,執義李光溥,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承旨鄭來周,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又不仕進,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洪尙賓曰,宗廟修改,還安祭過行後。承旨持公事來詣閤外。 ○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玉堂,持冊預爲待令事。史官,出去,分付。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嬪宮除服之節,大臣收議草記。傳曰,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事,命下矣。更爲問議,則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以爲,臣於詢問之下,病不克祗對。再辱禮官,不勝惶恐。典禮至重,固不容妄議,而第伏念《五禮儀》,嬪宮爲父母除服條,旣云十三月而除,則實本於《禮經》之文。其曰,稟旨十三日公除云者,問寢視饌之禮,不可久曠,故稍爲變節,以爲進見之服而已,元非除衰埋之之謂也。至於十三月脫衰之後,則心喪之制,無貴賤一也,恐無可議。服色一款,惟當令儀曹磨鍊以入,臣之微見,如此,而亦出於臆料。惟在聖上,更加博詢而處之,伏惟上裁云。奉朝賀崔奎瑞以爲,病情一向危重,未省人事,再詢之下,又不得獻議,惶恐待罪云。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以爲,臣宿病,逢大暑倍添,而又患腋瘡,痛勢苦劇,昏不省事,再詢之下,亦不得仰對,惶恐之極,只俟大何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以爲,病勢數日來益加,方在萬分危綴中,不得獻議云。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以爲,臣,經年淹病,精神昏昧,平居事爲,前忘後失。況此禮意,曾所昧昧,今承再詢之命,而終無以仰對,病裏惶霣,不知所出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嬪宮除服之節,發遣郞廳,問議于在近畿知禮儒臣,則右贊成臣鄭齊斗以爲,臣於朝家禮詢,本不敢與議,而況今者,廢病昏瞀,無復人事之中乎?第今嬪宮,有遭服,以其服色變除之節,有此博詢,臣不敢不各陳其愚,以備裁擇。臣謹按《五禮儀》,王妃嬪宮十三月除服,自是禮文中定制,無容議爲。而其服色,則十三日公除之後,進見則淺淡服,平居則素服,十三月除服之後,其日雖用素服,其後則因用吉服,似無可疑。而今此儒臣疏論,有申心喪一節爲議,而此則士庶家,雖有出嫁女再朞前心喪之節,而心喪,元非《禮經》本制,至於后妃嬪殿,尤有尊統壓屈之義,今乃遠引南朝創說,不用王朝定禮,似不可容議。臣於此,不敢有所妄議,伏惟上裁云。戶曹參議臣魚有鳳以爲,臣本病之外,中暍尤酷,氣息危綴,昏不省事。不意此際,有禮官臨問之擧,臣誠茫然,不知仰對。況王朝典禮,尤極嚴重,以臣蔑識,何敢妄論?伏地惶懍,死有餘罪云。前執義臣朴弼周以爲,臣於詢問之下,每每不得仰對,國體私分,俱極萬萬惶恐,而猶爲是者,誠以無學無識,不敢犯汰哉之科也。且臣,本抱痼疾,近則重添暑感,累旬却粒,奄奄若盡,雖欲强塞明旨,尤無其路,臣誠死罪死罪云。副司果臣沈錥以爲,臣於前後詢問之下,惶恐不敢祗對之狀,旣以屢瀆天聽,而狗馬賤疾,閱月沈淹,神識昏塞,殆無省覺,尤何敢與議於典禮重事?而床笫奄奄之中,徒煩王人之儼辱,祗增死罪云。知禮儒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三年之制,貴賤無異,而降服心喪之別,不過壓屈隆殺之義。三年之制,旣復,朞服之制,繼明,而惟於王妃嬪宮爲父母之喪,尙未修擧,可謂欠典,而適因儒臣所達,詢問大臣,知禮儒臣。今觀獻議,時、原任大臣之意,其無異同,至於贊成獻議中,卑南朝之禮意,誠是也。取覽《通典》,不過除服時,還着衰服之節也。以此推之,淡服而終再朞,非南朝創始。況本朝《五禮儀》十三月除服時,進素服云,所謂素服者,決非縞素,是淡素。以此觀之,除服之後,卽心喪之禮,固自如,而今之《禮曹儀註》,則乃十三日除服,故有違本文故也。今宜遵用《五禮儀》正文十三月而除衰埋服,而心喪再朞,無違《禮經》之意,進見之禮,不可廢也。十三日行公除之例,存之。自公除後,至除衰前,進見之服,則用淡。十三月後再朞之間,常服本淡也。進見宜吉服。以此定制,可也。 ○右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氣質脆弱,素多疾病,重以職事所縻,奔走東南,傷於氷土,痰痞關格之症,當暑益劇,六七年來,源委已痼,夙夜出納之任,萬無堪承之勢。而顧以蟣蝨賤臣,受恩最厚,若其出謀發慮,以需當世,臣非其人,而至於筋力所逮,盡死趨承,卽臣本分,所以自頃以來,雖有情地之悶蹙,廉隅之可言者,而亦不敢自恤,强顔承命者,寔出於感激恩數,圖報罔階而然耳。首尾數朔,黽勉供劇,未敢言病矣。日昨入侍退出之後,昏塞移時,吐下痰涎,始通呼吸,痛勢簁劇gg陡劇g,不能鎭定,急於調治,擔還私次,而少無分減,兩日之間,連事違逋,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惶隕不安,靡所容措。臣於疏章間,陳病之習,本來病之,居常自謂,以無甚關重之身,動稱無甚大段之病,猥煩於君父之聽,非但太不誠實,抑分義惶恐,決不敢爲也。今臣不幸,宿疾暴發,症形苦劇,到此地頭,與其膠守恒戒,以阻於慈覆之天,寧不若早自哀籲,得解見職,俾無曠廢之患於院僚苟艱之時,故乃敢疾聲仰瀆。伏乞天地父母,特察臣病重實狀,卽許解免焉。抑臣於憲疏所論,亦有所恧縮者,兩守令下直單子,新亞銓請牌啓辭,臣亦同在一院,無不與聞,今何敢以已經陳暴,而自恕於私心,亦何可以臣非該房,而倖逭於臺議乎?天牌之下,輒事逋慢,分義虧缺,情勢窮隘,已不可言,而顧今疾勢,漸益危劇,暑熱糾結,膈痰衝逆,一日之內,頻數昏窒,萬一昏窒而不通,則不復作陽界人矣。區區陳病,極知猥越,而玆不得不仰暴懇至之私,倘蒙聖明,卽賜垂察,亟許鐫遞,以卒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右承旨鄭來周疏曰,伏以,臣,庸陋倥侗,猥玷近密,觸事憒憒,居常懍惕。日昨,因政官請牌事,亞銓疏斥,已極深緊,而又伏見執義李光溥之疏,以視臺啓如無,宜有警責爲言,臣尤不勝瞿然慙恧之至。伊日事勢,業已聖明之所洞燭,而臺啓雖有外補銓堂還收之請,新除銓官,未引嫌陳疏之前,自本院,徑先啓稟,實不無阻礙之嫌。臣非不知臺啓之爲重,而區區迷見,亦有所參量于中者,循例請牌矣。今者臺言,又如此,臣之情勢,轉益危蹙,昨於召牌之下,未克祗赴,縮伏私次,恭竢嚴譴,只推之命,出於格外,臣誠惶隕感激,罔知攸措,再牌之下,不敢偃伏,謹此來詣闕外,而顧臣踪地,終難冒出。且臣連日供劇之餘,飮暍非細,頭疼如碎,咳嗽又劇,飮啖全廢,氣息綿綴,決無供仕之望,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難冒,憐臣病狀之難强,特許鐫遞職名,以謝臺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近因一場銓曹事,朝象橫潰,上而孤至誠調劑之意,下而無苦心彌綸之效,彼李喆輔之一時通塞,胡大關係?而佐銓諸臣,亦非甘心於黨私者,豈敢以涓涓滔天等語,恐動聰聽?而其科名,則上關於朝家,用舍,則下關於多人,其端至微,其流必漫,故遠憂深念,必欲調適,雖被苟且方便之誚,自有一個苦意,而天下事,十不如意,終至此境,殿下之一竝黜補,專出於務欲鎭靖之意,則臣亦色目中人耳。誠不欲論列可否,推助波瀾,職忝三司,甘自緘默,而第臣,得伏聞三銓堂引對之時,言端迭發,大則危懍無地,小則惶愧欲死,筵語甚祕,雖未得詳,而區區自靖之義,有難自安於榮塗。事關處義,宜卽自引,而臣之泯默違傲,煞有多少主意,設令臣撕捱之義,未能別白,上而自阻於天聰,下而見怪於外議,耿耿此心,或冀聖鑑之默諒,而卽者特敎忽降,誨責深切,有若臣應命之後,又復無端違召者然,迫隘之極,安得不一暴乎?蓋聞銓堂之言,有曰,癸卯科之一切枳塞,專欲歸罪於擧子,而臣亦伊時觀光之人,則雖有立落得失之別,其罪則與喆輔等耳。非不知枳塞喆輔之初,宜卽引嫌,而深念國事,必欲反覆消詳,僚議終若永枳,則臣於榮塗,亦難晏然自在云,而歷數今日顯班之伊時赴擧者,攙及臣榜數人,筵對纔罷,此說,已傳播稠中矣。噫,若以爲不正之科,則其科可削,若以爲赴擧之罪,則厥罪惟均。或中或否,特不過幸與不幸,而在臣等,則無所礙,在他人,則枳之,在承宣則無所礙,在經幄則枳之,在堂圈則無所礙,在舊望則枳之,臣未知同一擧子而罪有輕重,同一公器而人有取舍,同一館選而時有低昻。然而,擧子之塞與不塞,特一餘事。其所謂不能自盡於臣義者,令人驚痛,深斥榜中人之際,自爾撞着於伊時赴擧之人,區區悚恧之心,尙何暇言?況銓堂之先自引嫌,旣出於不欲自掩之義,知舊相愛之意,猶恐臣處義之不審,則臣雖不肖,粗聞士君子去就之義。前旣自誦於前席,今又歷擧於筵中,何忍畏罪自諱,猶復淟涊於名塗乎?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伏乞聖慈,察臣自處之不得不然,亟許刊削,以靖私義,不勝幸甚。抑臣於殿下辭令之間,竊有所深惜者。日昨筵敎中納官等敎,有非聖王禮下之義,夫勅勵誨諭之際,何所不可?而人主之一言一動,關係瞻聽,方對臣僚,先及於官職進退者,殆近於利祿而操縱之,此豈大聖人發言中節之道乎?至於僚臣之因一陳疏,更勿擧論於知製敎者,殿下之蔑待經幄,一至於此耶?誠使僚臣,不卽擧行於莫重詞頭,則罪之斥之,固無不可,而激惱疏語中數字之不槪,至有此等過中之擧,竊想聖意,非必命祛其一條氷銜,而旣不擧論於代撰之列,則是乃見錮於絲綸之職,似此處分,專由於平日聖學之不能涵養,竝願留意而還寢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銓官處分之後,欲諭未果,爾疏適上,予今洞諭。噫,敎文何?科擧何?若得奇貨,欲售,凶心者,卽鏡賊也。患得患失,幾危宗社者,乃澤、紀輩也。敎文凶言,其心已露,修節洽招,逆謀難逃,此曾所謂敎文自敎文,科擧自科擧者也。吁,黨議滔天,患得患失之際,梟獍之輩,自陷凶逆,雖不染之類,惟恐其黨之或敗,雖拔出之類,不忍舊套之祛。十九下敎之前,擧世長夜,雖或因循,十九下敎之後,雖略理明,爲今臣子者,其安敢存諸舊日之心?因喆輔而撕捱,則豈獨爾也?因申晩而若嫌,豈獨晩也?昔日之瞢瞢,若今日之申晩,今日之務勝,本昔日之瞢瞢,此正予孰是孰非之敎者也。舊習難祛,未免持難,眞箇義理,終難沒於末梢,磨以時月,自可妥帖,今銓曹之惹鬧,不幾近於揠苗乎?此正古人所謂亟走多顚躓者也。予今處分銓官,非欲勒令湊合也。不有飭勵之命,無端惹鬧之臣,焉可無飭?此非難知,亦非難解,天下義理,一而已矣。雖曰,爲國,挾雜私意,亦非忠也。急於患失,蘊蓄不軌者乎?予自謂,鏡、夢、澤、紀,雖易地而處,亦然。于今爲銓官者,不信下敎,非逆,澤、紀,竝與科人而棄之,可也。因喆輔而撕捱者,其所應科,非科,乃敎文,則若是撕捱,可也。噫,昔里名勝母,而曾子不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時議何關,而不顧其本,於喆輔何,而反欲同歸乎?此不可謂廉隅,亦不可謂分義。其在國體,此等過辭,不答當退,而欲諭予意,悉予恒日蘊於心者,非徒諭爾,實諭擧世,須勿復此無義之嫌,宜速察職。納官之敎,浪傳筵說。處分儒臣,不過飭勵,而今諭大者,其何諭他? ○甲寅七月十七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左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必寧,執義李光溥,假注書安廷輔,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上曰,召對當爲之。玉堂持冊待令事。使注書出去,分付。鄭必寧,讀東善君炳,妻崔氏當直上言。上曰,李德臣,何如人也?洪尙賓曰,雖未詳知,而以臣字觀之,似爲翰林李鼎輔之至親矣。上曰,更進他事。必寧,讀右承旨鄭來周疏而畢。上答崔氏上言曰,事之曲直,姑舍勿論,先朝處分決給,已過幾十年,而曾莫敢訟,旣年久之後,隱然偸葬,敢生荷杖之計者,已極無嚴,而特命摘奸京兆,覆啓處決之後,煩呈上言,尤可駭也。凡訟之三度得決,勿許聽理,載在法典,則況先朝決給之地,今更處置之事乎?喉院之循例啓下,雖或由於未諳本事之致,京兆之遽請更査,未免顚倒若此之故,上言擊錚,朝落暮立,不畏邦憲,徒損紀綱,此猶若此,況小民乎?當該京兆堂上,從重推考。勿施上言,亟令掘移事,分付本道。執義李光溥啓曰,臣,情旣難冒,義在必遞,而陳疏自列,不獲遞解,進退路窮,莫知所處,草草尾陳,亦未有槪於聖心。非但處分之莫回,至於法例間相規之事,亦未蒙允,反以事勢不可不若此爲批。見今銓地一空,開政雖急,事體所關,何可苟然彌縫而已耶?況補外臺臣收還之請,無一字開示之敎,此莫非臣言不見孚之致,何可晏然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所爲嫌,誠涉太過,臺臣之請,果忘未答,其何爲嫌?勿辭。亦勿退待。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䁱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作弊宗班,亟令宗簿寺現告拿問定罪。上曰,勿煩。{{*|措語見上}}光溥曰,快賜現告,則宗班有懲戢之道矣,此非持難之事也。上曰,向者有下敎矣。予乃自反焉。光溥曰,每書之以作弊宗班,面目甚怪異,更加三思焉。上曰,作弊宗班之目,甚亦不美。事在令前,拿問則過矣。令宗簿寺,現告罷職,可也。光溥曰,不可罷職而止也。上曰,末裔宗室,決不爲此。宗班罷職之外,更致何罰乎?又啓曰,臣於三銓堂竝黜之命,竊以爲過也。雖其政注通塞之間,各有可否之不相合者,殿下亦當明示聖意,更加勅勵,俾至消融保合之境,而半夜前席,一倂斥黜,威罰太遽,景色不佳。臣恐自此以後,輾轉層激,朝論無以鎭定,時象益致潰裂,其流之弊,將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豈非大可憂者哉?請還收吏曹三堂上外補之命。上曰,業已金尙星疏批,洞悉予意,臺臣亦已預知,今者處分,其何已也?不允。上曰,副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入直,{{*|榻前下敎}}上曰,奉朝賀崔奎瑞,判府事李台佐處,遣御醫看病,奉朝賀李光佐處,遣鍼醫看病。{{*|榻前下敎}}洪尙賓、李光溥出。侍讀官金若魯入。上曰,儒臣日昨疏中論嬪宮心喪一節,考授何禮耶?若魯曰,《杜氏通典》,載宋陳時王后爲父心喪之制,故臣疏援據,而是南北朝宋陳也。上曰,問議于大臣,及知禮儒臣,則大臣之議,竝無異議,而贊成獻議以爲,心喪,元非《禮經》本制,后嬪宮,有壓屈之義,南朝創說,不可引用云,果何如?若魯曰,出嫁婦人,爲父母服朞後,心喪三年,是士庶家通行之禮,而不可房照gg旁照g於王家。且未得后妃心喪之文於古經,故臣亦以若難行心喪,則十三月除服後,以淡服,終其日,其後卽吉,仰對於日昨前席矣。退考《通典》,有王后申心喪之制,事在南北朝時,而詳見其文,是特講定其節目間事而已。至於心喪之禮,非創行於其時也,何必嫌其引用乎?設令創始於宋陳,其禮若合,則亦當取用,唐武后之時,多有服制陞降,而朱子不廢取用,不必以南朝時事之賤,棄之也。況其不然者乎?蓋心喪之制,禮無定制,非如五服之比矣。心喪之稱,身無服而心有喪也,實原於檀弓爲師心喪三年,而孔門諸人,喪孔子也。亦曰夫子喪顔淵,若喪子而無服,今於夫子,若喪父而無服之云,而有心喪之制矣。禮曰,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不可以王家妃嬪,而薄於父母,明矣。至於壓屈之義,君之於臣,父之於子,其尊一也。故《禮經》制服,最重斬衰,有不二斬之訓,而臣之於君,子之於父,竝行斬衰,則其尊均也。士庶之禮,與王家制度,雖曰,有異,士婦之於舅姑,嬪宮之於至尊,壓屈之義,無差殊,而若欲壓屈降殺,又加一等,則恐非《禮經》之意也。且《五禮儀》嬪宮除服儀曰,進素服。以此觀之,十三月除衰後,不卽吉服,而以素服,申心喪,亦可推知也。上曰,《五禮儀》之文,如此則可爲證據矣。《五禮儀》,及《通典》,使注書取來。承旨進《通典》。上覽未畢,下敎曰,儒臣讀之。若魯進讀訖。上曰,儒臣疏中,引《通典》,故贊成,只見其疏,而似不考本文也。此不過論公除除衰後臨葬,及一周時還着衰服當否,至於心喪之制,果非創行於其時也。參贊官鄭必寧曰,不可無壓屈之義,心喪,似未安矣。禮曰,諸侯絶房朞gg旁朞g,王家與士庶,宜有異也。金若魯bb曰b壓屈之義,婦之於舅,貴賤無殊。且爲父母降服朞,不可比之以房朞gg旁朞g之可絶。定行心喪,則恐不悖於《禮經》之意也。上命玉堂讀《五禮儀》嬪宮除服條。若魯讀訖。上曰,《通典》之文,元非南朝所創行,《五禮儀》進素服之文,尤爲可據,而所云素服,似非縞素,而是淡素之服,闕內常時所用,亦然矣。若魯曰,上條聞訃擧哀時,亦曰,進素服,似非純素之服矣。上曰,心喪,再朞後卽除之,而其前進見時服色,當用吉服耶?嬪宮,卽今常時服色,不用純吉之服,似無所用,而定制則不可不詳盡矣。若魯曰,心喪之限,禮家或以二十七月爲是,或以爲禫者,是大祥後,不忍卽吉而設,以示漸變之意也。心喪則當限以二十五月云,此則禮家爭難,不一也,更問於知禮之臣,而定行無妨矣。至於心喪時進見服色,聖敎誠然,當用吉服,而吉服,亦不必用朱紫紅繡之屬,只待借吉而用之,似宜也。上曰,然矣。心喪之限,不必至於二十七月,似當限以再朞矣。仍命承旨書判付于禮曹草記。若魯曰,今日所講,不過三十餘丈,而殿座旣久,伏熱如此,請除之,而後日畢講,何如?上曰,然則限三次爲之乎?限三次爲之,則當爲二十丈式矣。若魯,讀《左傳》魯襄公二十有三年辛亥,至其孟椒乎?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晉人克欒盈于曲沃,至公孫之亟也。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盧以亨,讀楚子自棘澤還,至可哀也哉。讀畢。必寧曰,《左傳》之註,多有不與本文合者,文義不可盡信也。若魯曰,第二板欒盈之事,其時之人,不分義理,而只取利矣。必寧曰,不忘其私恩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七板季武子廢長立少之事,非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十一板臧武仲之事,非矣。上曰,此非魯之國也,乃三家之國矣。若魯曰,十二板杞梁之妻,辭齊侯郊弔,知禮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左氏所譬,似非左氏之言矣。上曰,弟子豈有記其先師不言之言乎?若魯曰,十四板子産,寓書於范宣子,論幣重,其時子産,晉之叔向,非等閑之人也。上曰,然矣。上曰,棠公,無足道矣。晏子之事何如也?若魯曰,晏子之事,太殊常矣。上曰,當其時,以君事之,弑其君而答之如此,不知其是矣。若魯曰,《春秋》之人,不顧義理如此矣。上曰,以豫讓之忠,以國士遇之,則以國士報之,以衆人遇之,則以衆人報之,似無所怪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18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陳疏受由}}。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李壽德{{*|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汝迪,以禁衛中軍軍兵等試放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鄭來周,昨日承批之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來周,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安廷輔,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安廷輔病代,以李壽德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處,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冬至使一行赴京時,所把驛馬,必須前期分定,可無未及之患。應把驛馬四十四匹內,忠淸道八匹,全羅道九匹,慶尙道十八匹,來九月三十日,京中逢點,江原道五匹,咸鏡道四匹,來十月初五日,直送安州逢點之意,各道監司處,知委,何如?傳曰,允。 ○咸鏡監司狀啓,前南兵使李義豐,以衙舍修理事,出處私次時,無賴壯男六七人,及女人一名,按劍突入,直刺兵使腰臀下,此前古所未有之大變怪。今方移囚臣營,嚴加覈治事。傳于鄭必寧曰,此實前所未聞,事之驚駭,莫此爲甚,決不可循例處之。令道臣,爲先各別嚴杖究問,卽爲馳啓事,回諭。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定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定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新啓,三銓官事,昨於筵席,親承下敎,聖意所在,臣豈不知?而一時處分,終未免太過。雖其政注通塞之間,各有可否之不相合者,在聖上包容之道,亦當諄諄勉勅,期於消融保合,而半夜前席,一竝斥黜,聽聞駭惑,景色愁沮。臣恐自此以後,輾轉層激,朝論無以鎭定,時象益致潰裂,其流之弊,將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此豈非大可憂者哉?請還收吏曹三堂上補外之命。答曰,勿煩。 ==7月19日== 行都承旨未差。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來周{{*|式暇}}。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陳疏受由}}。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定州牧使尹就履,龍岡縣令權爀,宣沙浦僉使尹世任。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李壽德,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宣沙浦僉使尹世任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因臺啓,銓官有難請牌之意,前已啓達矣。今則臺啓旣已收殺,銓官卽爲牌招,開政,何如?敢稟。傳曰,牌招開政。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 ○傳于鄭必寧曰,政官請牌,忘置未下,事之無據,莫此爲甚。當該內官,罷職,待明朝,牌招開政。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吳瑗,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判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尹就亳,今七月十八日番中日時,柳葉箭貫二中,邊三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方有犯越重囚推覈事,三堂備坐窮問,事體當然。且曹務之積滯,未有甚於近日,而參判臣趙遠命,以身病,連日呈告,參議有闕,旣未得備員,亦未能鎭日開坐,事甚未安。參議未差之代,令政院稟旨,分付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差出,竝與參判,一體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光溥啓曰,請還收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護病母,聖渥至隆,感祝無涯,由限已盡,召牌降臨,宜卽竭蹶趨進,而顧臣於慶尙監司金在魯敎書,致勤改下,特命改入之事,實有悚蹙不安者,輒此自列焉。臣於近日之事,固嘗屢有瀆陳,言辭疎訥,未蒙採納,而製述改標,旣歸於臣,職事有分,非可巧避不敢以瞽說之不行,輒自廢王言之代撰,疾速草成,上備乙覽,而遣辭之間,不稱聖旨,改下改入,至煩睿念,臣之失其職事,不中任使之實,於是乎著矣。雖荷聖度寬容,不卽斥退,而中心惶慄,至今未已。昔宋知制誥楊信,所撰國書隣壤之壤,有命改進,信卽以隣境改入,翌日引唐朝故事學士撰文,不合爲不稱職,亟請罷免,古人之謹於其職,審於自處,有如此者。今臣所製文字,累處點改,非特楊信泯默有日,此亦臣之罪也。玆敢趨造禁扃之外,略暴微悃,冀蒙鑑照,伏乞聖慈,亟賜罷斥,以爲臣工不稱職者之戒,則朝體旣嚴,私分亦安,臣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釁纍之蹤,過蒙涵容之恩,甄敍之命,遽下於縮伏訟愆之中,驚惶震惕,罔知攸措。臣之處義,與外廷臣僚有異,一謝恩命,不過粗伸分義之計,至於官職去就,非所暇論,而不意摠管新除,實出千萬夢寐之外,聞命惶感,益不知置身之所。顧此負罪之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之下哉?感激恩私,宜卽趨謝,而念臣情勢,決不可自同無故之人,冒沒復廁於朝班。而且臣,素患痰病,觸暑添重,舊痾新{{!|𧏮|⿰虫恙}},一時交劇,泄痢兼發,度數無算,飮啖專却,氣息綿綴,委頓床席,宛轉叫苦,以此病狀,旬月之內,實無自力就列之望,病裏惶悚,如負大何。況今太廟展謁,期日不遠,莫重侍衛之列,不可曠闕。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遞臣摠管之任,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諭矣。卿何過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副應敎金尙星,校理金若魯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昨聞有邊閫之變,誠不勝萬萬驚駭也。噫,今日國綱,殆無一分餘地,至於將名之帥臣,何等嚴重,而無賴輩之相聚突入,恣意刺傷者,實是前所未有之變怪,此而朝家不大段嚴究,以示別樣震慴之道,則今後民吏之犯害官長者,亦安知不漸無畏忌耶?且西北兵閫,與他尤別,帥臣之倉卒遭變,必已遠播,而朝家只付道臣,有若尋常傷害人之比,則殊非驚動嚴戢之意。昨日聖上之特命明覈,亦出於此,而臣等,嘗聞祖宗朝,曾有湖南此等之變,則卽命另擇近侍,星夜馳傳,痛加究治云,故老流傳之言,雖未有據,而當此法綱已頹之日,決不可尋常處置。伏願更加睿思,以思畏慴四方之道焉。臣等,旣有所懷,欲一陳白於前席,而未蒙賜對,略此論列焉。答曰,省疏具悉。予意亦以付諸道臣,未免歇後,而未詳前例,故欲問大臣處之,而爲先有此敎矣。爾等之請,是矣。且有舊例,卽差御史,星夜馳往,嚴覈以啓焉。 ==7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式暇}}。左副承旨鄭羽良{{*|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上有冠。 ○洪尙賓啓曰,修撰尹汲牌招事,命下,而更鼓已下,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右副承旨鄭彦燮,由限已過,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因刑曹草記,本曹方有犯越重囚推覈事,參議未差之代,令本院稟旨,分付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差出,與參判趙遠命,一體牌招事,允下矣。參判趙遠命,卽爲牌招,參議未差之代,令該曹卽速差出,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來周,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李宗白,修撰尹汲,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來周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只推,更爲牌招。 ○鄭來周,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謹按《璿源錄》,及宗班官案,則或多名字相同者,亦有爵號相似者,莫非不察之失,混書同名同爵於莫重《璿譜》之中,豈非事體之未安?卽速改定,仍爲定式施行事,曾有榻前定奪。今此驪平副守燧,與故海豐君燧同名,改以煋字,南陽守熀,與故臨城君熀同名,改以煐字,安平守㸁,與海善令㸁同名,改以燽字云。倶以同宗有服之親,如是同名,有違定奪辨意,依定式改名,令藝文館給帖,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慶尙監司金在魯,階是從一品,當依例送西付京職,而取考謄錄,則甲子年,故相臣尹趾完,以正二品,除拜慶尙監司時,本曹啓辭內以爲,謄錄內各道正二品以上觀察使,京職兼差云,而其下以兩界則否,懸註,此是以兼府尹之故,不爲疊付京職也。慶尙監司,亦兼大丘府使,依兩界例,不爲送西云,其後黃海監司金始煥、金在魯,俱是正二品,而以兼海州牧使之故,竝不送西。今亦依此例不爲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批言啓曰,前伊川府使徐命淵,前洪州牧使李庭綽,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卽伏見北兵使洪好人,今春夏等褒貶啓本,則訓戎僉使鄭瑀,以雖勤撫摩,頗弛邊禁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致勤點下,推考,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左副承旨鄭必寧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金聖運病,承旨鄭必寧進。以宋寅明爲吏曹判書,李德壽爲都承旨,趙命臣爲左承旨鄭羽良爲左副承旨,李廷濟爲戶曹判書,申思喆爲判義禁,李秉常爲知經筵,閔應洙爲戶曹參判,趙顯命爲工曹參判,金尙奎爲大司成,金希魯爲刑曹參議,尹彙貞爲司諫,申思永爲獻納,尹鳳九爲掌令,宋瓆爲持平,洪昌漢爲正言,吳瑗爲校理,尹心衡爲副校理,任珽爲副修撰,愼汝儉爲甲山府使,宋徵啓爲副校理,鄭來周爲北靑府使,安允升爲沃川郡守,金宇槩爲光陵參奉,鄭宲爲光陵參奉,宋寅明爲繕工提調,李德壽爲司譯提調,宋成明爲司圃提調,趙顯命爲內贍提調,李瑜爲內資提調,金若魯爲兼西學敎授,吳瑗爲兼東學敎授,趙漢緯爲忠淸左道災傷敬差官,鄭亨復爲全羅左道災傷敬差官,李顯望爲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鄭亨益爲副摠管,金世望爲同知,李義豐爲訓鍊都正,權益淳爲僉知,魚有琦爲內禁衛將,金澳爲五衛將,申晩爲北評事,禹夏亨爲平壤中軍,南處寬爲四山監役,柳純章爲慶尙左兵使,金聖應爲黃海水使,同知閔廷撥。單付副護軍,元弼揆、崔道章、尹殷輔、尹就履、朴泰錫、魚有琦、鄭德載、李眞淳、鄭羽良,單付副司果,南泰溫,單付副司正,李長夏、南鶴宗、李來德,單付副司勇,具善行,單付兼學錄,魏昌祖、崔齊泰,單付禁府都事,韓師益。遞付京職事承傳。京畿水使宋昌來,今加嘉善。 ○鄭必寧,以吏批言啓曰,判書宋寅明命招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又以吏批言啓曰,沃川郡守,今當差出,而本郡數遞之餘,且有弊端,不可不擇差,道內守令中可合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朴泰信,僉知中樞府事李時芙,俱以在鄕之人,身病甚重,末由上來肅謝,呈狀乞遞。病勢如此,旣不得上來,則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五衛將河德休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風痺之病,遇暑添劇,症情危惡,旬月之內,萬無供職之勢,斯速入啓遞改云,病狀果如此,則宿衛輪番之職,不宜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伏見北兵使洪好人,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啓本,則訓戎僉使鄭瑀,以雖勤撫摩,頗弛邊禁爲目,而置之中考,致勤點下。兵使,自政院,旣已請推,訓戎僉使鄭瑀,以下考施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單付。 ○鄭來周啓曰,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全羅監司狀啓,興陽等官居盧士貞女息本月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甲寅七月二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戶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左參贊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執義李光溥,應敎金尙星,左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壽德、南鶴宗,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近來老炎愈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寢睡飮啖諸節,一樣乎?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病患差愈後,氣候,何如?上曰,差愈後,一樣矣。興慶曰,嬪宮淸心散,頃日進御,今已盡服,而此後,更不進御乎?上曰,初進之藥,飮之而難於更進,故不能盡服矣。興慶曰,前劑入五貼湯劑,今日幾盡,繼進之藥,更議以入乎?上曰,姑爲安徐。待下敎更稟,可也。寅明曰,生冷茶飮,頻進有害,所宜撙節也。上曰,日熱如此,雖撙節,而自然飮生冷矣。興慶曰,生脈散,當進御乎?上曰,觀日候乍涼,前頭欲爲進御矣。興慶曰,瘡㾿處,今不大段乎?上曰,今已差完矣。興慶曰,頃因陳奏使狀啓奏文中,且據回來聖旨云云之語,以且據回咨內聖旨改之,而且據之據字,諸議以爲如何,故以奉字改書之意,已爲通及於使行,而旣有所改,敢此仰達。上曰,唯。興慶曰,南關帥臣刃傷之變,極其驚駭矣。上曰,昨日儒臣疏批,已諭之。今欲別遣御史,而儒臣疏中所謂湖南事,予曾未聞知,儒臣,其陳之。尙星曰,臣聞之於校理金若魯,其外曾祖宋時吉,以此等事,從銀臺長席,出爲羅州牧使云,故臣等疏有所援擧矣。上曰,工判,必詳知,陳達,可也。取魯曰,臣外曾祖宋時吉爲左承旨時,羅州牧使李更生,逢變於衙中,頭部與足部爲賊人所斫傷,而幾致於死,故其時朝廷驚動,引見大臣,而別擇於朝臣中,差送更生之代,臣之外曾祖,特旨見除,星夜馳下,而其時則方任左承旨不得爲知申,其後陞宰列矣。興慶曰,以臣之耳目所覩,記言之。故參判臣李濟,爲忠淸監司時,以訟事,殺一兩班,其人之子,欲爲復讎,而終未至售其計云矣。上曰,李義豐被其所傷之處,極其不輕,豈非驚駭之甚者乎?取魯曰,近聞金堤事,與此相類,聖上想必記有之矣。監、兵使,雖或以官事施杖,至於殺人,豈有營底之人敢稱復讎,白晝闌入,直爲下手如此者乎?此由於國綱懈弛,民無所畏憚而然也。寅明曰,別遣御史,急急下送,俾爲各別嚴治之道,似得宜矣。上曰,本營將校輩,亦必有符同入其黨者矣。尙星曰,臣見藥泉南九萬文集,魏張仲瑀,請抑武人淸品選格,於是,虎賁羽林,相率至其家,敺擊仲瑀,仍捶辱仲瑀之父彜,其父子或走或死,朝廷捕其黨,八人斬之,而其餘不復窮治。史官書之曰,識者,以此知魏之將亂,今南關之變,與此相類矣。上曰,魏是曺魏乎?元魏乎?尙星曰,元魏矣。將兵帥臣,威儀不草草,而白晝無賴之輩,直入手犯,朝廷命吏,將至於不行命令而後已,豈非可駭之甚者乎?此則所宜別樣嚴治,使四方人心知所畏慴而後,法綱庶可以得體,故臣之昨疏,敢有所仰請者矣。上曰,予有所思,前者李淨之事,元犯,使之境上梟示矣。此亦御史按覈,別無可問之端矣。寅明曰,守門者似多有符同者矣。上曰,其中有逃亡者乎?取魯曰,亦有之。在逃之類,所宜各別購捕矣。寅明曰,本邑之倅,乃是本道之人,故其土賊人,必難終始猛治矣。上曰,北靑倅,誰也?寅明曰,北道文臣朱炯离也。興慶曰,北靑府使,別擇差送,似宜矣。上曰,初判付,令道臣嚴杖究問,似爲顚倒,直卽其地梟示爲宜矣。興慶曰,渠輩雖或爲復讎,而作此變,白晝突入,乃敢下手於帥臣,極其肆然矣。上曰,李義豐,雖有誤殺之事,將幕分義截然,豈敢售刃傷之計乎?興慶曰,直遣御史,卽其境上梟示,似爲得體矣。上曰,北靑府使,文武交差乎?興慶曰,文臣窠,而以曾經侍從之類,遣之矣。上曰,南兵營,在於北靑乎?游曰,然矣。上曰,北靑府使,何無報狀乎?游曰,舊倅則身死,而新倅未及到任,故無報狀矣。上曰,李義豐,卽李義翼之同生乎?游曰,義翼與義豐,爲四寸間也。前此,臣有所聞,北靑鄕所孟姓人,於前兵使李重益遞來發行數日之後,訐訴前兵使之事于新兵使,義豐,以其告訴舊官之罪,結棍gg決棍g十二度,必不至於死,而厥漢,上京擊錚,刑曹不爲聽施云,此必是其人也。上曰,刑判,觀其辭乎?陽來曰,槪欲報讎於兵使之事,而土民之不敢訴官長,自有先朝受敎,故勿施矣。上曰,北道人心,何如?寅明曰,北道風俗,倔强,自古以來云云矣。西路則少異於北道,而猶多猛悍之習,大抵西北人心之難化如是矣。上曰,此若是其漢,則觀其所以然,直爲無據矣。游曰,猶未詳知其人必爲,而似是刑判勿施之故,渠欲直爲報仇,李義豐慮或中路逢變,預有所狀聞,而私下處作變,實出於千萬意外矣。上曰,其女人極有猛悍,敢於將兵帥臣之前,氣不少挫,而肆凶如此,豈不異哉?俄者,秋判已陳其當初勿施之由,而此與田雲祥端川郡守時事相類,其時過甲辰大喪,不久,所以處置者,有由然矣。興慶曰,北道之民不知官長,自上別遣御史,使之嚴覈而按法,則庶有所懲畏矣。上曰,予以覈爲不是。所謂覈者,其所罪犯不分明,而有可以究覈者也。今此賊人輩,直爲手犯,則元無可覈之端,而本邑倅,亦不可不別擇而遣之,朱炯离遞差。今日政,其代以時任侍從差出,別遣御史,亦口傳差出事,分付,可也。寅明曰,今日紀綱漸亡,莫可收拾,至若京中市井輩,全不畏卿相,雖非北道,上下分義之虧缺,可謂無餘地矣。上曰,承旨進書傳敎,可也。必寧書傳敎曰,因儒臣疏陳,南關刃傷帥臣賊徒,卽遣御史嚴覈以聞事,雖已下敎,官長土民將幕之間,分義截嚴,豈敢以私讎欲害乎?行兇所由,不必究問,況比諸往者湖南事,尤爲較重,若不快施邦刑,以示王綱,則何以懲八道而礪末世乎?手傷帥臣之賊,登時捕捉,亦無疑之可覈。今遣御史,稱以別遣,卽爲口傳啓下,當日內辭朝,馳往本道,而白晝突入,至於刃傷,其無符同之事,決不若此,爲先嚴問取招後,被捉諸賊,南兵使申德夏眼同,盛威儀,官門梟示,傳首北關,使王化絶遠之處知親上死長之道,罔或犯憲。在逃賊人,令本道各別懸賞購捕。必寧,書訖。尙星曰,西北遐遠,朝家鎭安之道,每異於他道。今日別遣御史之命,雖出於嚴懲勵杜後弊之意,而亦不無參量處,傳敎中符同二字,恐致騷擾邊氓之端,未知刪去,何如?上曰,御史下直時,將有別爲下敎之事矣。槪私下處,則異於營中,此無心而彼有意,雖無締結符同之事,賊人之直入,似甚不難,儒臣所達,亦有意見,符同等字,刪去宜矣。命承旨抹傳敎中其無符同之事決不若此十字,而改以若入無人常時如此不虞奚怪此款十四字,書入於刃傷之下爲先之上。必寧,書訖。上曰,李義豐之受傷,若是要緊處,則致傷可慮乎?游曰,脅下腰臀之間,直被刃刺云,致傷亦極可慮矣。上曰,義豐,乃可用之武弁矣,予曾未見面矣,南閫下直時,始見之,則身極短小,而知其可合於閫任者矣。游曰,其爲人,精悍有威猛,故曾任邊倅時,胡人,至謂之鐵人而頗嚴憚云矣。取魯曰,古有鐵漢之號,所謂鐵漢鐵人,乃是例稱也。上曰,前秋判,於疏決時,以鳳山事,有所陳達,亦類此事乎?廷濟曰,其亦挾刃之事,而與此少異矣。上曰,北關有給馬之規乎?取魯曰,別無給馬之規,自上下敎然後,給馬一款,可以擧行矣。廷濟曰,別遣御史,今日趁單差出然後,今日內當爲下直,出遣注書,使之今日口傳差出事,分付,何如?上曰,所達誠是,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壽德退出。興慶曰,卽見統制使金潗,年例水軍歲抄啓本,則以金海府使韓珩,最後來,勘罪狀,特令廟堂稟處矣。歲抄啓本,例自兵曹考勤慢論罪,此廟堂稟處之事。金潗推考,此啓本,則下于該曹,使之考例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中以爲,本道農形已判大無云,北路民事,誠爲可悶矣。慶尙道延日浦項倉儲穀,蓋爲東北路饑歲接濟之需,而穀物散在各邑,今秋則必皆捧置於本倉然後,可以輸送北道,以爲賑民之資。各邑輸納之際,雖不無若干民弊,而前頭接應之策,不可不預爲留意,本倉穀物之散在各邑者,秋捧時,竝皆輸納之意,分付嶺南,何如?上曰,倉穀之預爲輸置,雖有弊端,來春接濟之道,不可不念,依所達,分付,可也。壽德,傳命後還入。興慶曰,光陵陵官,限五六年現告汰去事,因臺啓旣已久下,而五六年以來,許多陵官之一竝汰去,似無分別,其中犯斫陵木之事,隨其陵官之報與不報,拿問處之,何如?上曰,臺啓,李光溥所發乎?興慶曰,初發於呂光憲之疏,而五六年內陵官汰去事,李台徵啓辭爲之矣。上曰,五六年內陵官,其數幾何?必寧曰,陵官汰去事,臺啓以五六年爲言,以其年久之故,該曹難於査出,以至遷就。今聞,自禮曹査出,報于吏曹,而吏曹堂上有故,尙未現告,故姑未知其爲幾人矣。陽來曰,陵木偸斫事,自捕廳取報,移送臣曹,而各別嚴問,則諸囚之招,皆言自壬子爲始云,而前後所斫,至於九株之多,極爲驚駭,本陵幅員闊遠,而火巢內犯斫,已極寒心,況於主峯下乎?上曰,光陵都局,頗大乎?興慶曰,百里矣。陽來曰,臺疏,首犯,請施極律,隨從,請施次律。蓋本律則盜園陵樹木,杖一百流三千里,故雖小松與雜木,皆用此律。今此偸斫,乃數百年長養連抱之木也,以此罪犯,用此本律,實涉輕歇。臺疏所請,儘有意見,而第法外加律,非臣曹所可擅便,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律,何如?諸臣,各陳所見,可也。興慶曰,盜園陵樹木之罪,乃是杖一百徒三年。今者此漢等情狀,雖極絶痛,本律旣如是,則有不可輕重之,直斷以一罪,似爲過重,更加嚴刑而遠配,未知何如。取魯曰,大臣所達,法不可輕重之言,是矣,而今此犯斫與尋常偸斫,有異。累百年長養拱抱之木,恣意斫伐於園陵至近之地,作板株數,若是狼藉,此實前所未有之事。臣意則憑據本律,從重勘處然後,末世人心,有所懲畏矣。寅明曰,本律旣是杖一百徒三年,則今不可輕重而低仰,各別嚴刑編配,似無妨矣。游曰,本律則流三千里,未知中間,降爲徒三年而然,而園陵拱抱之木,恣意斫伐,至於八九株之多,則如此之類,不可以本律而治之,從重科罪,斷不可已也。上曰,流三千里,在我國則極爲輕歇矣。廷濟曰,流三千里,《大明律》則重律,而我國則其律,甚輕矣。卽今京中板商,多有與陵卒,通諜潛斫之弊,今此犯斫,至於八株,而猶不重治,則後弊實難防矣。曾聞船材木,斫一株,有償命之文云,若然則陵木之於船材,輕重懸絶,不可不考律重治矣。陽來曰,然則嚴刑後,用本律,杖一百流三千里似可乎?上曰,渠已承款乎?陽來曰,已承款矣。光溥曰,情犯則誠爲絶痛,而國法不可以低仰,用其本律,而嚴治之,似宜矣。尙星曰,陵寢事體,至重且大,而近來,法綱不行,盜斫陵木之類,若無別樣嚴懲之擧,則漸無所懲畏,此則當於本律之外,宜有以從重嚴處,至於一律,則決不可隨時創法矣。且虎兕出於柙,典守者,不得辭其過,則陵官之不能檢察,烏得無罪乎?其不報之陵官,似不可免其責矣。取魯曰,陵官不能致察之罪,亦不可不重治矣。必寧曰,今此犯斫之罪,決不可泛然科治,李廷濟俄者所達船材木償命之文,令刑官,詳考施律,似宜矣。上曰,其人,何許漢乎?陽來曰,按査時見之,則偸斫首犯者,極其强悍,有八妻云矣。其中一人,卽守護軍南尙輝,亦偸斫一株,至於潛奏云,此則尤無狀矣。上曰,南尙輝,卽李顯行所報者乎?陽來曰,然矣。上曰,盜園陵樹木之盜字,乃暗自盜出之謂也。設或禁苑大木,若斫伐,則其斧斤之聲,必狼藉闕內之人,豈有不知之理乎?陽來曰,善用斧者,別有不出聲而潛斫之道云矣。上曰,盜園陵樹木之律,終有所不當矣。寅明曰,商之所以亡,由於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空,今此犯斫陵木之罪較於攘竊犧牲,不啻懸重,此則所宜別樣嚴治矣。上曰,國無法綱,故如此强悍之人,狼藉犯園陵樹木,渠若有一分嚴畏國法之心,則安敢於白晝直爲斫伐拱抱之木乎?此則決不可以盜斫之罪論之,直用犯園陵之罪似宜,直施極律,何如?寅明曰,渠之罪狀,雖極絶痛,本律則似不可低仰,而亦不可不別樣嚴治,屢次嚴刑期必致斃而後已,則雖不用極律,而律則用本律,致斃則可謂嚴治其罪,似合於參酌用法矣。上曰,此則有不然者。國家用法之道,極律則當用極律,刑推則當爲刑推,豈有借刑推之律,而置之必殺之極律乎?王者用刑之道,決不如是其苟且矣。寅明曰,《大明律》,杖一百之法,則死而後已,雖非殺律,而杖斃則與殺律同矣。取魯曰,《大明律》,我國參酌用之,而擬杖法以必死之科,決知其法之過酷矣。上曰,昔者宋太祖仁厚立國,未嘗妄殺一人,而猶以妄訴干恩,斬以班殿直四十餘人。今此犯園陵樹木之罪,決不可容貸,欲斷以極律,而張釋之以文帝乘時之憤,欲殺犯蹕者,故有所爭執。此則非比此犯斫陵木者,而諸臣,旣以本律不可低仰,有所陳達,且予近來心弱,恐或殺一不辜,有濫死之弊,而有所不忍。犯斫人等,嚴刑三次後,黑山島定配,其時入番守僕人等,亦爲刑推定配,可也。興慶曰,刑曹査案,此漢輩犯斫陵木,旣以壬子爲始,則陵官,亦當限壬子以後現告矣。上曰,陵官,其時,或有知,而卽報者,或有不知而不報者,而壬子以後,年不甚久,汰去之律,限壬子以後陵官,爲先汰去後,拿處,可也。必寧曰,前日汰去,時任兩參奉,亦爲一體拿處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安興僉使李墡築堰事,自本道監營,報于備局,又請財力之助給,而築堰已久,迄無可成之期,而每每助給,亦甚難處,未知何以回報也。上曰,李墡爲人,志大才闊,觀其與靈城相爭也。渠則至誠竭力,必期成事,而築堰之所,頗浩闊,似乎難成,自廟堂,商確處之,可也。游曰,咸鏡監司以北道兵馬評事,斯速差送事,有所狀請,卽今評事,所當差出,而擬望苟艱,在前擬望乏少之時,雖未經銓郞,曾經三司之人,例有備擬之規,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此時北評事,尤宜不可不別擇,以曾經吏曹之人擬望,可也。游曰,銓郞之望,只有申晩、尹汲,而此外,將不備三望,何以爲之乎?上曰,曾經玉堂,可擬銓郞之人,備擬,可也。前者任珽,則以吏曹擬望乎?游曰,未入於銓郞之望,而以曾經玉堂擬望矣。廷濟曰,京畿監司趙明翼出示安城郡守趙榮祿催促還任之狀啓,蓋榮祿,治郡有聲績,而受由上京,不爲還任,故自營門,囚家僮催促,而終不還官。本郡,因旱災,設行祈雨祭,而委之鄕所,莫重殺獄,亦不檢驗,故以此意狀聞,而惜其善治,不爲請罪。只請催促下送啓下之後,榮祿,尙無轉動還下之意,此時善治守令,不可任其辭遞。第其狀啓措語如此,宜有拿問之事矣。取魯曰,李廷濟所達,未知其穩當矣。守令之不肯還任者,道臣固宜催促下送,不然,則直爲啓請其罪,可也。而爲一守令之不卽還任,至使句管堂上,替達筵席,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趙榮祿之事,極爲非矣。句管堂上,旣已陳達,趙榮祿拿處,道臣不能督送守令,而使句管堂上陳達,事體未安,從重推考,卿之替達道臣之意,亦爲未安,推考。陽來持文案而進伏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啓本也。龍岡囚推罪人趙贊敬,歐打其繼母金召史,而金女淫奸其夫從姪莫石,故贊敬見莫石之在其側,輾轉憤激,至於歐打之境。中廟朝正德庚子受敎,嫡母繼母改嫁他人,及潛奸他夫,則有告訴之文,誠以嫡母繼母潛奸他夫之日,妻道已絶於其夫,則母道已絶於其子,非如所生母子之有生身之恩,無可絶之義故也。今此贊敬之繼母,潛奸莫石,連生二雛之時,母道已絶,則以其歐打,而置之應死之律,疑若有違於祖宗朝許其告訴之本意,乞下該曹,議于廟堂,稟旨,分付云云矣。以子歐母,則罪關倫紀,而今此金女潛奸其夫之從姪,至於連生二子,則妻道自絶於其夫,而已非贊敬之繼母,正合於許其告訴之受敎矣。監司疑其不可,置諸應死之科,不卽同推,而請議廟堂,儘有意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贊敬之繼母,果其父之後妻,而非花妻乎?陽來曰,觀此文案,則非花妻,而乃是正妻也。上曰,文案上之。大臣疏達,可也。興慶曰,卽聞中廟朝受敎,有嫡母繼母改嫁他人,與潛奸他夫,則告官之文。贊敬之繼母,旣已淫奸他人,至生二子,則於贊敬,母道已絶,此不可以子歐母之律,治之矣。取魯曰,先朝受敎,繼母則許令告官者,似出於無生育之恩故也。而未告官之前,母子之名號自如,何敢犯手歐打乎?若就子歐母之律,煞有參酌,則未知如何,而謂以繼母失行,先絶妻道於其父,初不告官,任自歐打者,誠有關於倫常,朝家直用寬恕之典,則當此民習蠢頑,風敎漸衰之日,末流之弊,將無所不至,此不可不念也,宜有嚴懲之道矣。寅明曰,臣之所見,與工判無異,旣不告官,則母子之名,未絶,其在重倫理之道,恐不可無罪矣。游曰,其繼母旣已作奸他夫,至生二子,則母道絶矣,直以歐打其母之律治之,似未妥當矣。廷濟曰,受敎雖有告奸之文,此則旣無告官之事。雖告官之後,猶不當犯手歐打,況不告官之前,倫綱未絶,何敢下手乎?不可不依法懲治矣。光溥曰,母子之名,未絶於不告官之前,豈可免子打母之罪乎?尙星曰,此事於《春秋》,有可旁照之事。人有繼母殺其父者,其子又殺其繼母,則當時議獄者,欲加以子弑母之律。其時識者以爲,其繼母弑夫之時,母之名已絶,不可以倫綱斷其獄,當以非士師而擅殺之罪,罪之云云。今此贊敬之繼母,旣已淫奸,至生二子,則母道已絶,然不爲告官之前,手自歐打,贊敬,烏得無罪云者,工判之言,是矣。而至若母子之義,則已絶於其母淫奸之時,此與所生之母,恩義有別,則不可以犯倫之罪,直斷其罪,此等疑律,不可不十分商確也。上曰,此有不然者。贊敬之於繼母,雖非所生之母,固嘗以母事之,且淫奸之事,因其歐打,始爲發覺矣。儒臣所達,與所生之母,恩義有別之語,是矣。而朴師洙之意,則以爲因鷄啄麥之小事,必無以子打母之理,故先有所疑信其淫奸之事,有此援擧受敎之狀啓,雖以受敎觀之,告官則無母道,不告官則母道未絶,今贊敬之繼母淫奸,則當告官以絶之,不告官前,豈敢下手乎?渠雖不知有受敎,不能告官,而豈可以容恕低仰於此乎?《春秋》曰,葬我小君文姜,亦豈不重母道,而子無絶母之義也耶?改嫁法,我國獨無之故,淫奸之罪爲重,且以淫奸爲言,則其母當用極律,豈有其母死,而其子獨生之理乎?游曰,贊敬之父,若備禮後娶,則贊敬母子之義,重矣,而若是花妻,則異於正妻,母子之倫,非所可論。西路風俗,雖云兩班,或有有妻而更娶者,妻妾之分,亦不明。贊敬,又非兩班,則此不可不明査而定罪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贊敬之父,若非具禮以娶,則其母淫奸之罪,亦似輕矣。然而此不可率爾處之,令本道査問,而更爲議處,可也。尙星曰,法義之律,詳度然後,可以議定矣。上曰,人與禽獸有異,産雛之語不宜用之於人,而況且奏御文字下,如此等語乎?朴師洙,每有此等病處,以此推告gg推考g,似過,而自廟堂申飭,宜矣。光溥進前,讀啓辭。上曰,前啓,只擧末端,可也。光溥啓曰,請還收尹{{!|𮟏|⿺辶⿱宀㒸}}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臣伏見作弊宗班現告,則只綾城副守而已。臣竊慨然,近聞市民撤廛之弊,不但爲一事。驪善君,亦有所犯,而成命之下,不爲首實,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驪善君壆罷職。上曰,當初現告,本非二事。今聞所啓,反作二人,未知孰是孰誤。宗簿提擧,未免有不審現告之責,竝從重推考,更令宗簿寺現告。又啓曰,糾檢宗班,責在本寺,而今此現告,未免疎忽,請宗簿提調推考。上曰,業已重推矣,綾城副守,誰子也?宗簿提調進來。寅明進伏曰,綾城副守,卽花陵君之庶子,綾昌君之庶弟也。上曰,驪善君之名字,非瑩字,而乃壆字也。光溥啓曰,臣,觸處憒憒,誤讀宗班名字,實有不審之失,何可冒據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此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寅明曰,臣旣承特推之敎,惶恐,引罪之不暇,固不當更達宗簿事,而撤廛事,招廛人,推其形迹,則綾城副守爲之云,而今雖有更査現告之命,而實難査出。且廛人必不指名現告,雖或以所聞,而欲爲査現,旣非廛人之吐實,則從何可以現告乎?上曰,數日之內,非有二件事,而兩宗班,皆入於啓辭中,極未可曉也。尙星曰,今日筵中所達南關帥臣之變,光陵斫木之事,關西子打母之狀啓,凡三件處分,俱係倫常之大者。朝廷,若有一切法綱,則營底官屬,何敢犯傷帥臣?陵上大木,亦何白晝犯斫?而至於贊敬之事,尤是莫大之變,卽此三事,而一則法綱懈弛,二則風化壞損,誠宜反之於聖躬,勉修實德,庶期躬行於上,而化成於下,則豈不大哉?漢儒董仲舒之言曰,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四方,人君之一心,推以至於四方,豈非飭礪自反處乎?先儒此等意,雖似迂緩,而君師之明敎,出治之本,實不外此矣。上曰,三件事,予心有所歉然矣,儒臣,隨事陳戒,當用各別體念焉。二十六日太廟展謁時,趁未明動駕,開門差早事,知悉。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二十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請對引見。別遣御史李宗白,右承旨鄭來周,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宗白進伏曰,今因南關帥臣刃傷之變,猥叨別遣御史之任,以臣庸愚譾劣,決難承命稱旨,而旣有今日內辭朝之命,有些稟定之事,故別欲等對,不勝惶恐矣。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發於十三日,而入啓於再昨,聖旨特降,旣有嚴杖究問以啓之敎。臣未及下去前,諸罪人,想已移囚本營,必皆遲晩取招,而臣下去之後,則道臣,推諉於臣,必不同爲按査。自上別爲下敎然後,可與道臣,按同擧行矣。上曰,梟示,別無遲晩之事,而爾之下去後,道臣,亦何有嫌不按問之義乎?帥臣所率之軍官,必不無符同與知之理,故次對時,初以符同者,爲先嚴問,有所下敎矣。儒臣所達,以此嚴問,則北道人心,必皆疑懼云者,不無意見,故符同二字刪去矣。宗白曰,觀其事情之如何,當盡心詳察,而凡治獄之道,宜愼重,而不宜緩忽也。上曰,然矣。聞兵判所達,則渠之族屬,必有知者,有不知者,有勸者,有不勸者,不必直窮到底,而本事必有窩主,此則不可尋常治之矣。宗白曰,所謂窩主,諸罪人中,亦不無橫罹之患。臣等,當奉命審愼,而殺一不辜,非王者欽恤之政,敢不體念聖敎,十分詳査乎?上曰,所達,是矣。下去後,更無議啓,勘處之端,與道臣按治,嚴杖究問後,依判付,卽其地,眼同南兵使申德夏,官門梟示,傳首北關,可也。宗白曰,臣下去後,已囚之罪人,當依聖敎,與南兵使,眼同梟示,而在逃賊人,若購捕,則何以處之乎?上曰,旣已購捕,則一體梟示。先梟示後啓聞,可也。宗白曰,手犯窩主賊人等,不可饒貸,而其中干連罪人,則似有參酌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干連罪人,則觀其情犯,參酌放送,可也。宗白曰,印信一款,依例持去然後,未復命前,可以用之,而軍官一員,亦爲帶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宗白曰,按査與道臣眼同事,旣已稟定。此外,別無所陳之事,而第臣於北靑府使朱炯离改差事,竊有所懷,敢達。朱炯离,旣經侍從,纔以別擇差送,則當此南關有變之日,宜使如炯离者,鎭安撫慰,不害爲收拾北道人心之道矣。纔已下去,旋卽改差,恐致北路聽聞之驚惑,恐非周詳妥當之處分,而旣已改差,則臣何敢更爲容議乎?臣意,旣如此,故敢此仰達。上曰,諸臣陳達,故有改差之命,而今聞御史所達,亦有意見,此後,當加意爲。今爾下去,幾日可到乎?宗白曰,雖星夜疾馳,九日而後,庶可下去矣。上曰,按治事,更無他件下敎者,而爾纔經本道暗行御史,其處民情,最必慣熟。今番下去後,本道農形,耳目所覩記,沿路所聞,復命時,各別奏聞,可也。宗白曰,臣爲暗行御史時,觀其民情,南關與北關大異,若非暗行,則不可以詳察民瘼,而第當依聖敎,道路所聞及農形大段可報者,敢不復命時,仰達乎?宗白退出。來周曰,臣有所懷敢達,北道遐遠,風俗獷悍,其所以不霑王化異於他道者,專由於學校不修、儒化貿貿之致,誠宜別樣飭礪道臣、守令,使之興學校、振儒風然後,庶有所興起感發,皆知所以親上死長之義,而其中文武可用者,自朝家,亦宜各別擇用,實合於揚側陋之政矣。近來雖有西北人各別調用之下敎,而徒爲文具而已。試以李再興之事,言之,以經學被薦,只再興一人,而朝家猶不別樣收用,再興外表表可稱者,不知其幾人空老,此豈非可惜者耶?此宜朝家之自反處也。上曰,所達,誠是,當各別留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7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未肅拜}}。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伏見全羅監司趙顯命狀啓,則淑嬪房三字,泛然連書,致勤點下,難免疎忽,不審之失,推考警責,臣亦未能覺察,惶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趙錫命,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李光溥,呈辭,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金尙翼在外,宋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鄭羽良,俱未肅拜,右承旨洪尙賓,以式暇不爲仕進,同副承旨鄭彦燮,病不仕進,廳中,只有臣必寧,出納重地,非但事多苟艱,伴直無人,同副承旨鄭彦燮,牌招,何如?傳曰,竝牌招。 ○以左副承旨鄭羽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刑曹參議金希魯,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副校理宋徵啓,副修撰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卽接忠淸道堤川居幼學李厚鎭名呈所志,則以爲渠之三娶妻士人金河壽之女,性行悖惡,棄置子女,偸竊逃走,非止一再,而今又逃接於甕堂村李寅廷家數十日,故搜捕詰問,則初住寅廷家,又與老嫗之姪子春庚爲名漢,同宿一房,情迹不敢隱諱。渠以年少婦女,叛夫棄子,單身逃走,初則闖宿於旅店行人之中,再則逃匿於素昧男子之家,末乃與常漢同房而宿,則其間情節,不問可知。士夫爲名者,其可忍與此人,更擬於配體乎?卽速入啓,嚴覈明査,亟正其罪云矣。此乃士夫家所無之變,然金女旣是士族,則關係不輕,自有當律,必須明覈得情然後,可以正罪,令本道,金女、寅廷、春庚及應問各人等,卽爲捉囚,各別嚴覈,啓聞處之,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都承旨李德壽疏批已下,明朝牌招。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少而不幸,有重聽之病,多方醫治,竟不見效,年紀旣衰,益復添劇,尋常對人,不通言語,必促席昵坐,高叫大喚,始僅解聽,前後入侍之時,全不能承聞天語,每煩傍人之替傳,此等實狀,聖鑑必已俯燭,而乃今知申之除,忽出於思慮之所不及,豈臣年來久未入侍,故聖明偶忘其病狀,有此誤授耶?夫人臣之職,莫榮於周旋禁闥,密邇耿光,則臣之性情,顧豈異於人哉?形格勢禁,物有絆之,臣惟有撫躬悼歎而已。禮曰,凡廢疾之人,各以其器食之。此,言隨其所能而與祿也。若臣之病,聖明苟不欲令棄焉,則畀以冗官散秩,責其自效,或不違於以器食之道,而今乃授之以必不可堪之職,此豈獨微臣之憂悶罔措而已哉?其有乖於聖朝用人之方,大矣,況今太廟展謁,其期已近,若不及今變通,必有臨時窘迫之患。伏乞聖明,特察臣形骸之疾有不可强,亟許遞改,使公私不至兩病,不勝萬幸。臣具疏將呈之際,天牌儼臨,而反復揣量,萬無冒進之勢,玆不免自犯違逋,臣尤死罪。答曰,省疏具悉。卿之重聽,予已知,其豈誤授?今除意存,重聽何傷?卿勿過辭,從速察任。 ○刑曹參議金希魯疏曰,伏以臣,特一常調老蔭耳。資性庸下,百無肖似,歷職內外,蔑有可補,而曾守西邑,恩賞太僭。及叨隷院,涯分已踰,感激奔走,思效涓埃,而才力不副,疾病半之,尸祿有譏,瘝官居多,尋常愧懼,若隕淵谷,秋曹移除之命,又奚爲而及於臣哉?臣誠驚惶震惕,無所措躬,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竊念六部之官,非比漫司,刑獄之任,有國所重,佐貳之與長席,雖曰稍間,若其禁暴戢姦、讞囚制訟之政,靡不與有責焉。一或誤授,所關非細,是宜另擇而畀之,固不可人人而冒居,況且,進不由科目,而輒膺是任者,地望自別,遴選尤艱,歷數輓近,指示多屈。今日官方,雖不及往昔遠甚,亦未嘗有如臣等輩,徒視班資,苟然充位者,而今迺夤緣倖會,節次叨濫,有若循序例遷者然,不識聖朝,何取於一賤臣,而不念名器之褻越,乃至於此也?臣旣自知甚明,反復揣量,萬無堪承之望,雖欲徒貪恩榮,强顔拜命,其於公議之不與,四方之譏笑,何哉?玆於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暴肝膈之懇。伏乞聖明,特賜鑑照,亟許鐫改,以重公器,以安微分,千萬大願。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臣,忝竊匪分,遭罹不幸,金華一步地,便覺有十重鐵限,屢叨館職,輒違邦憲者,誠以自處之義,與諸僚迥殊故耳。噫,冷暖各異,輕重不齊,出處辭受之間,固不害爲殊塗同歸,而顧臣今日去就,比他自別,斷斷肝血之懇,旣暴前疏,區區咫尺之守,便有素畫。向來法座臨筵,天牌在門,而迷不知變,荐犯違傲,畢竟薄勘,徒止於先罷後推,至今退惟,尙有餘悸。不意柏府新命,遽降於歸省先壟之際,臣誠戴罪含恩,益不知所以自措也。臣於一切仕宦,元無逡巡退讓之意,在瀛館則攬取淸銜,徒作榮身之資,在臺省則視同苦海,輒思斂迹之計者。臣雖不肖,亦非義分之所敢出,而惟其羞惡之心未泯,狷滯之性難化,參前倚衡,俱是臣自畫之地。況今見職,尤有難冒之義。臣之叔父臣始炯,方帶諫長,臣弟臣尙星,又叨館銜,一門盈滿之戒,常若臨淵,而三司言議之責,都歸至親,相對危懼,益無所容。昔在壬辰年間,臣父以弟兄之竝廁兩司,猶且陳懇引免而後已,則今臣之危蹙不安,比前尤倍,揆以公體私義,亦豈有去就之可論者乎?念臣,方營墓道之役,未免力綿而中輟,私情所迫,不忍抛閣。適因罷散之時,躬往親董,此際馹召遠屆,有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今始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爲嫌太過。勿辭,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必寧,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尙星,讀晉侯濟自泮。上曰,此與御覽冊,自止有異矣。尙星曰,頃日召對時,臣則未及入侍,而當初自止,因儒臣所達,未及盡講,故自止改付之時,有此相左,極爲惶恐矣。上曰,儒臣所讀之自止,是矣。尙星,讀自成而不結,至可哀也哉。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二十有六年,王復愬于晉。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鄭伯賞入陳之功,至子展儉而壹。上曰,注書讀之。壽德,讀自初宋芮司徒,至使椒鳴運之。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致文,讀自許靈公如楚,至晉侯使往訖。尙星曰,講筵冊子,何等至重,而自至有誤付之事,臣等,惶恐待罪矣。上曰,勿待罪。尙星曰,二十五板齊晉事,誠慨然矣。當初齊莊公,恃其勇力,侵伐盟主,此晏嬰所謂不濟則國之福,而有功則憂必及君者也。崔杼之纂弑莊公,旣已萌兆於群臣若急,君於何有之一言,而此章所謂以莊公說者,尤極無狀矣。晉平公,果有繼伯之志,則當明正崔杼之罪,而利其寶器之賂遺,許平而退者,其亦可愧於桓、文,遠矣。上曰,以莊公說云者,抑以齊之伐晉,出於莊公之意,故今欲歸罪於莊公,而未得說字耶?尙星曰,然矣。晉之受賂許成,專出於見利忘義之心,魯惠伯所謂舍其有罪者,亦可見刺諷之意矣。必寧曰,平公此事,非但有愧於桓、文,遠矣,抑亦不及於悼公。齊之伐晉,雖出於莊公之意,莊公旣已被弑,則豈可受賂而許成耶?瑗曰,齊不量力而討晉,晉平公是伯主,而齊始叛焉,則晉伯之衰,推此可知。平公爲報朝歌之役而伐齊,齊人以弑莊公請成,則平公誠宜聲罪致討,而反受賂而許成,則晉平之事,無足言者,所謂晉之伯業,自平公衰者,有由然矣。上曰,歸衛侯之事,猶足可稱矣。瑗曰,晉平席父兄之勢,爲諸侯伯主,齊有崔杼之亂,而其君被弑,則宜告諸侯,仗義討罪,何所不可?而反受其賂,而告成於諸侯者,專出於見利忘義之心,故其逆衛侯於齊,崔杼止其帑,以求五鹿者,所以平公之已先受侮於齊故也。上曰,然矣。齊之君臣事,與衛人之出君納君,同矣。尙星曰,司馬桓子事,極爲無狀矣。人臣,於危急之際,豈可避難?而陳侯倉卒出奔,請其載余,則桓子以巡城爲托,其無臣節,極矣。至於賈獲則能辨君親之輕重,能審男女之有別,亦可謂賢矣,而陳侯以會母爲言,則獲也以非禮爲說,可矣。其所謂不祥云者,不如直言其非禮,故先儒亦有所云云矣。上曰,賈獲之事,誠是矣。先儒所云云,固宜,而不祥二字,亦出於非禮之意矣。瑗曰,不祥二字,亦非大段下語矣。必寧曰,不祥二字,亦是非禮,之意與今日俗語,有異矣。上曰,異矣。瑗曰,二十六板趙文子爲政,兵其少弭者,可見其時晉之少康,能繼悼公之業者,專賴趙武。趙武,不過春秋鐵中錚錚之類,而猶且爲政之效如此,則王者得賢而共國,其做治道,當如何哉?此宜留念處也。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尙星曰,三十一板然明之言,最好矣。當初程鄭問其降階之義,而子揮不能對,然明,以貴而知懼,懼而思降,程鄭,其將不久云矣。及今然明之果驗,則子産所謂曾見蔑之面,而今見蔑之心云者,蓋出於深服先見之意,而然明,以視民如子等語,答其爲政之問,此可謂得其要矣。康誥曰,如保赤子,此言王者之愛民,當如父母之愛子,而其顧復鞫育之道,靡所不至。然不能祛其害民者,則實惠不能下究,故又以不仁者誅爲言。殿下,於視民如子,雖或未盡若保之義,平日聖心之愛恤惻傷,固不必更勉,而至於振厲奮迅,嚴懲害民之類,則誠亦有愧於如鷹逐雀之言。書云威克厥愛,允濟,此等處,正好加勉矣。必寧曰,子産見然明之貌寢,故不知其言之必中,而有所輕視矣。及其言之有驗,始知然明之爲人,人之不以貌取人,此可以見矣。上曰,儒臣勉戒,誠爲切實,當各別體念矣。瑗曰,《大學》云,惟仁者,能愛人,能惡人。又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殿下愛民之心,靄然於辭旨之間,至誠惻怛,可以感發,而治化未究,聲敎未達者,此由於雖有愛民之心,而無愛民之政故也。此宜各別體念,而凡於施措之間,必思有以振作之道然後,庶可以有愛民之政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尙星曰,雖有仁心,不如仁政,徒有愛民之心,而無其政,則是亦苟焉而已。殿下深居九重,軫念小民之疾苦,每下惻怛之敎,而兆民至重,未蒙實惠者,不敢以其事仰達,而昨日次對,已諄諄講求,上下孜孜,而政令之間,實未見發施處,此誠可悶矣。殿下誠宜飭礪治效,仁心仁政,竝行而不悖然後,聖王博施之功,庶可以見矣。聖言,雖似迂闊,而旣出所蘊,故敢此推演而陳之。上曰,所達,誠好矣。必寧曰,仁心不如仁政之言,儒臣所達,誠非矣。心爲本,政爲末,仁心,豈不如仁政乎?孟子曰,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有其心然後,有其政,未bb有b無其心而有政者也。尙星曰,承旨所達,未知其得當。臣之言,非論仁心仁政之本末優劣而然,特謂有其心而無其政,則是知而不行也。蓋知行二者,不可偏廢,徒知而不能行,則豈可謂知乎?上曰,知行二字,誠然,而承旨所謂仁心爲本者,亦是矣。仁政之不能發施,亦由於仁心之未及充滿矣。根本則心,而發諸事則爲政矣。尙星曰,此則聖敎好矣。人主一心,實爲萬化之本,直以本源之地,作爲綱領者,誠得之矣。上曰,知而不行,楊、墨之道也。尊德性而後,道問學,道問學而後,極高明致廣大,自有次第本末,而本之則心矣。瑗曰,大禹,聲爲律而身爲度,非勉强而行,而自然而然矣。殿下,以工夫次第,歸之於心之一字,誠甚好矣。上曰,此下子産所謂政如農功,其過鮮者,好矣。尙星曰,思其始而成其功云者,實爲要道。日夜而思之,朝夕而行之,則此爲悠久不息之誠也。不但治道爲然,凡係操存之工,亦當如此。始終條理,可謂竝擧而不紊,此等之語,正宜反復體認也。上曰,先知後行,行無越思云者,可見其力行不息之義,儒臣勉戒之言,儘好矣,可不各別體念焉?必寧曰,子産此言,非但有益於治道,凡學問之功亦然。思其始而後,可以成其終,無處而不宜也。瑗曰,知止止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凡事必有不息之功然後,可以善始善終,此宜加意處也。上曰,日夜思之,朝夕行之之文義,最好矣。瑗曰,自强不息,孜孜勤勉,此實爲政爲學之要,爲人君者,所當着念處也。尙星曰,下篇第二板師曠所謂公室懼卑者,誠是矣。臣下不務德而爭善,則公室自卑,晉侯有師曠、趙文子諸人之故,能有以繼伯矣。必寧曰,師曠,瞽者,而其賢如此,平公,猶能用此等人,故伯業不至於衰矣。上曰,然矣。瑗曰,子鮮之言,不可謂非矣。苟反政由甯氏云者,此權辭之對也。使靈公而言,則誠爲不可,而子鮮言之,似不無所妨矣。尙星曰,甯喜事,誠爲無狀矣。此乃大叔儀所謂寡君如奕棋者,而獻公,以政由甯氏,祭則寡人爲言,其亦寒心矣。必寧曰,其時功利竝行,故甯喜之事,初由於功利之心,而末乃陷於弑君之罪矣。上曰,甯喜則固不足言,而蘧伯玉之出處,亦爲可疑矣。尙星曰,伯玉,賢者也。其曰,不聞其出,敢聞其入者,蓋於獻公出奔之時,旣從近關而出,不欲於復國之際,自爲其功而然矣。瑗曰,伯玉出處,臣未嘗不以爲是矣。旣仕於其國,則其君之出入,豈敢曰,不知乎?夫子稱伯玉曰君子,後世之人,孰敢容議其出處,而臣則每不無疑惑處矣。必寧曰,所處之地,然矣。其時,位不至大夫,不能周旋於其間,蓋其無權力之所致也。瑗曰,其出處之義,終未曉矣。上曰,其時避之而已。孫林父專祿周旋之言,其見譏,甚矣。第十板左師改命事,極其未曉矣。尙星曰,伊戾事,足爲後世鑑戒矣。其曰,惡之不能遠,好之不能近,敬以待命,敢有二心者,聞其言,則豈不是矣?而其心所在,蓋欲自藏其失不惡女之迹也。平公,初旣疑之,而又信欿牲之說者,眞可謂昏闇信讒之甚,而但人君聽言之道,最難辨別於誠僞忠邪之際。至若近嬖之屬,則又有浸潤膚受之愬,自古聖王之致嚴於此等處者,其言過矣。而必有明理之功,如子産所謂曾見蔑之面,今見蔑之心然後,可無誤賢邪之弊矣。上曰,其言然矣。此有三層焉,近而嬖之者,一失也。疑之而見之者,二失也。遣之而信其說者,三失也。平公之事,有不足責者矣。尙星曰,夫子以宋君,殺其太子,書之於經,所以深罪平公矣。上曰,太子座之日中不來,吾知死矣云者,亦出於戰國之風矣。瑗曰,十二板聲子之言,槪言其用人之道,與其賞不僭、刑不濫也。其言,誠爲切實,可觀矣。尙星曰,楚材晉用等語,誠亦有歉於今日用人之道矣。雖是楚國之材,晉猶用之,而殿bb下b能盡用今日之人材乎?淹滯於草野而不能用者有之,拘格於地閥而不能用者有之,重以好惡不公,用舍顯殊,天之生才,本無東西南北之異,而朝家猶不能隨才而調用,則其與楚材晉用之義,果何如耶?雖以今日入侍者言之,設有可用之材,殿下其能拔用於疎逖之中耶?此章之義,尤宜體認矣。上曰,儒臣之言,誠爲切實,豈不各別體念?瑗曰,臣是生於輦轂之人也。輦轂之下,許多人才,猶不能盡見而盡知,則況遐遠草野之人才,何由而聞知耶?雖或聞其名,而未曾見之,則與初不聞者,何以異哉?雖然,臣等則雖知某某人有才,而見聞旣甚固陋,且今世之人,皆不免於黨色中,臣雖自謂詳知人才,毁譽出於公心,而使他人言之,必不以公心許之,此最爲難矣。在君師之位者,唯當盡大公至正之道,求賢如渴,則豈有人材見漏之患也?尙星曰,下番所達,固好,而此亦不然矣。臣是色目中人也。吳瑗,亦色目中人,故聞見之際,各有好惡之相殊。設令今日草野之間,眞有卓絶之才,何以知之乎?誠有心明眼公之人,至誠救gg求g訪,則亦可以無遺一藝矣。上曰,然矣。近日論人者,每以門閥卑微爲言,此豈不萬萬慨然乎?今日用人,專取其所處之如何,假使入侍兼春秋,有勝於儒臣等者,而朝廷,其能用之無拘乎?此誠予之所慨者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未肅拜}}。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暈廻土星。 ○洪尙賓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光溥呈辭入啓,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持平金相翼、宋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都摠管尹陽來晝仕草記,傳于鄭彦燮曰,入侍後出去。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鄭羽良,旣有只推之命,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刑曹參議金希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羽良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召對,同爲入侍。 ○鄭羽良啓曰,卽者,宗簿寺郞廳,來言作弊宗班,自本寺,所當依傳敎現告,而提調驪川君增,提調宋寅明,俱以此事,方在臺啓請推中,尙未收敎,而驪川君增,則又以其弟驪善君壆,入於臺啓,嫌不得擧行云。姑待臺啓收敎,使之現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未肅拜,參判申昉,病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甲山府使愼汝儉戶奴呈狀內,矣上典,素患消渴,源委深痼。自去月,背瘡重發,疔根盤結,遍背爛潰,方在待變中,萬無赴任之路,劃卽入啓變通云。邊倅遞易,誠爲重難,而聞其實病,果爲危重,有難等待其差歇,前倅交待,亦甚緊急,甲山府使愼汝儉,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判書宋寅明,牌招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承旨鄭必寧進。以李縡爲大司憲,李眞望爲左參贊,趙錫命爲同義禁,李瑜爲左尹,朴弼正爲判決事,金應魯爲戶曹正郞,吳命季爲右通禮,洪得厚爲典籍,韓億增爲注書。副護軍,徐命彬、李庭綽、閔鎭斗,副司直,趙錫命、徐命淵,副司果,鄭亨復、李顯望單付,繕工假監役李崇臣,氷庫別檢金聖采,相換。 ○鄭羽良,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二日,童蒙李壽孫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砲保申自先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金重采,通化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申思永疏曰,伏以臣於昨冬,冒居言地,旣無絲毫之裨。且於今夏,復忝臺職,輒速逋慢之科,前後辜犯,實合萬殞,而聖度天大,罰止例勘,恩敍荐降,感惶冞增。迺者薇垣新命,忽下於萬萬匪意,驚霣震惕,罔知攸措,其在分義,宜卽竭蹶趨承之不暇,而顧此納言之職,決非如臣譾裂,所可堪任。且臣情迹,有難冒進者,向日朴師順之子洙源之供辭,恣意反詈,醜辱狼藉,臣不勝駭痛之至,渠旣爲父之地,無所不用其計,則其言之悖謬,固不足責。臣不欲呶呶辨說,而若其節節誣飾之狀,有不可掩,則臣亦不得不略陳之。臣之當初啓辭中,只言渠父爲夢賊之腹心,則族屬遠近,非所可論。而渠以十三寸之說,欲爲自明之端者,旣不成說,況且渠父,本以夢賊之九寸親,因其出繼,而爲十三寸,則渠必欲捨其近,而取其遠者。亦可見窘遁之甚,而至於候風所之躬往,人皆傳說,有難自掩,則渠敢爲三日程之說,作一周遮之計。而亦不能全諱其往來綢繆之迹,謂之歷見於茂長云爾,則此不幾於五十百步之間乎?其爲計亦太疎矣。若夫見枳仕路,則渠以其父之作宰居下,經年乃敍等語,艱辛做去。其時輿情之齊憤,公議之峻塞,實是通朝所共知,則渠焉敢誣也?雖以渠之壬子解由,癸丑甄復之說觀之,壬子之於癸丑,亦有日月,而一未登於政注之間,末乃僅擬於郞署,則此非見枳而何?至若名出於羅賊之招,則鞫案嚴祕,雖未得見,當初傳說,不啻眞的,而以其原辭中一款見之。有曰,會津朝士朴師悌居在,而南復之聞此等說於朴師悌與否云云。所謂師悌,卽師順則渠父之出於賊招,若是明白,而以其文勢語脈,觀之,刪略說去,欲爲眩幻之計者,吁亦痛矣。當初削版之律,臣亦自知其太寬,而事係旣往,不欲索言。故十分斟量,務從末減,則渠乃以何不直請拿問等語?反爲脅持之端者,尤可駭也。其所謂臣與渠父,素有共知之嫌者,蓋指臣之仲父忠景公臣銋,出陸還收之啓,師順隨參事也。此啓之閱歲相持,前後參啓者,不知其幾,則臣之所嫌怨,何獨於隨參之一師順?而今其爲言,有若臣修隙者然,誠可笑而不足道也。噫,臣之所嘗自勉者,務欲寬平,戒在深刻,矧今志氣已頹,不敢以言責自任,而至於關係非細之類,宜加嚴斥。故臣之一啓,實循輿論,而彼洙源,乃敢肆口醜詆,略無顧忌,如使今日朝廷,少有紀綱,渠安敢乃爾。且伊後政堂之疏,乃以原啓中闖擬二字,引以爲嫌。反詆言者,必欲務勝,此等之習,臣實慨然。此莫非疲劣如臣,冒玷臺地,有不能見重之致,則此亦臣難進之端也。反復思量,終難承膺,玆將微懇,仰干宸聽,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刑曹判書尹陽來,同爲引見。參贊官鄭羽良,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刑曹判書尹陽來入侍。上曰,秋判進來。陽來進伏。上曰,秋曹獄事,有可問者,故使之同爲入侍,紅點事無疑,而果因憲府吏發覺乎?陽來曰,初因憲府吏之作亂,渠先生怯,而至於自殺,故紅點之事,終至發覺矣。上曰,他件事無可疑,而自刺其腹,極其殊常矣。陽來曰,渠之負犯,狼藉難掩,故至於自刺矣。上曰,見逐於其漢故旕金,聞之於井邊,而二良,僞造牌子,與萬秋,符同作弊乎?陽來曰,墨尺,徐萬秋、徐二良,做出憲府官員所不知之牌子,瞞告其漢者,專出於受賂之計,而渠則自恐罪惡之新露,惶怯自死矣。上曰,墨尺輩,欲威脅其漢,使之中間受賂,而因其自死,淫奸之事,自然發覺矣。羽良曰,憲府墨尺之事,亦極無狀矣。僞造牌子,爲恐喝受賂之資,推此觀之,此輩種種作弊閭閻之端,不一而足矣。上笑曰,渠非刺之也。欲受賂,故曳尸而出,至於現發矣。陽來曰,淫奸之律,不待時處斬,而其中懷孕者,則請旨矣。上曰,所達律文,似無可疑,而懷孕者請旨,則何以處之乎?羽良曰,若淫奸懷孕則請旨猶可,而今此紅點,淫奸其姪而懷孕。雖待朔,其所生之兒,亦將置何處乎?上曰,召對時,秋判,使之同爲入侍者,亦欲問議獄事於儒臣上下番,皆各陳所見,可也。尙星進伏曰,律文,有請旨者,蓋聖王之政,不忍殺懷孕之女,實爲二人之死故也。唯在詳量而處之。瑗進伏曰,律文雖深,本夫所孕者,有待時之法,而今此淫奸之所孕,則似異於本夫所孕,唯在諒量gg詳量g處之。羽良曰,本律請旨,只爲淫奸,非爲生子後,竝殺其子,而此淫奸則與他有異,關係倫常,毋俾易種之律,當用於此等處矣。上曰,此則與他淫奸有異,淫奸其姪而懷孕,則其所生,是無父之人,所奸者,果是其夫之親姪乎?羽良曰,卽其夫之猶子,此宜不待時處斬矣。陽來曰,淫奸請旨,而此則與他淫奸,有異,不可以尋常律文,治之矣。上曰,異於逆賊之子乎?羽良曰,逆賊之子,待時,而此則旣産之後,所産之兒,則無可殺之律矣。瑗曰,承旨之言,是矣。上曰,請旨,律文無小註乎?尙星曰,此則淫烝大變,世間,豈有如許淫奸之律乎?陽來曰,此則槪與他淫奸,有異,淫於其猶子而懷孕者,法文,亦無此等註脚處乎。上曰,他餘淫奸之懷孕,所生之兒,皆有其父,而至於此則實是無父者,豈有可生之道乎?陽來曰,以關西趙贊敬之事觀之,此等淫奸之變,處處有之,此實爲世道寒心處也。上曰,紅點之事,倫常之變,使渠雖待朔,所生之兒,實是天地間一窮凶極惡之物,爲世無用者矣。尙星曰,《書傳》曰,無俾易種于玆新邑,如紅點之類,不宜易種者,而懷孕待朔之律文,出於國家不忍之意,好生之恩,一從有司之法,而治之似宜矣。瑗曰,待時之法,蓋爲所孕之兒,無所與於其母之罪。故使之解胎後,只殺其母,不殺其兒。而今此紅點之事,關係倫常,懷孕於猶子而滿朔,則其女之所生,是無父之人,將何置法乎?不若不待時處斬爲宜矣。上曰,逆賊之子,有待年滿之規,渠之所生,與逆賊之子何異乎?儒臣之言,斑駁矣。《大明》及我國法文,甚明,如逆賊種類懷孕之類,待時處斬,則此女雖極凶慘,豈有加於逆賊之理乎?陽來曰,逆賊之子,待時,而此則旣生之後,無可殺之律矣。上曰,無用則一也。尙星曰,逆賊之子,待時,而此所孕之兒,旣生之後,則雖是天地間無父一凶物,而論以國法,法無可殺之律,以生道殺人,宜不求可生之道,一付之有司似宜矣。上曰,次對時三件事,今日二件事,俱係非常之變,世道極爲寒心矣。陽來曰,紅點之夫,卽權萬戶稱名者,中人之流,而異於常漢矣。上曰,律文,待百日之義,蓋爲其子求生道之致,其子旣生之後,則似無可殺之道乎。羽良曰,紅點所孕之兒,亦可殺也。渠雖生,此乃天地間窮凶極惡之物,紅點,所當依逆律,不待時處斬者矣。上曰,承旨持文案,書判付,可也。羽良進,書判付曰,依允,紅點之淫奸至親,罪犯十惡,今施邦憲,亦云晩矣。而律文中産後百日正法之語,淫奸懷孕請旨之條,可謂縝密。道亮、紅點,雖殺無惜,幾形赤子,雖殺奚知,觀此文案,不忍下決。而此等之種,待時無用,雖若此,有雖産終殺之文,則旣知懷孕,判決正法。非王者所爲,待時亦無妨,廣考律文,議于諸大臣,稟處爲良如敎。羽良書訖。陽來曰,道亮、紅點罪狀,雖無異於逆賊,而不可施逆律,所謂正法,亦堂古介處斬矣。瑗曰,堂古介處斬,無緣坐之法矣。上曰,渠無夫族,而甚爲單弱而然乎?陽來曰,蓋無夫族,而以其夫之姪子爲養子矣。其養子死後,又率養子之弟,爲其看護家事之地,而終至生變矣。上命注書持糊以入,壽德,退出持糊還入。上曰,金光碧事,施極律,極其無謂,觀此文案,則乃眚災肆赦之類矣。陽來曰,律文,掘塚見尸,與殺人同罪,此則發出朽骨無疑,施以殺人之律,有何異乎?蓋渠則柔弱,其父昏耗,似非知而故犯,而旣發出朽骨,則實難容貸矣。羽良曰,郭解,實不知殺者,而甚於解知殺之。今此光碧,不知其誰某之墓而發掘,似甚於知而掘其墓,而地官張士方,以風水惑人,至於掘發古塚,其罪亦似不輕矣。上曰,地官之勸人發塚,似當用極律,此必有先朝受敎,受敎,未知用何律乎。尙星曰,偸葬之類,家長與地官,似無同罪之法,則今此掘塚之律,亦當原情定罪矣。上曰,無墳形,故置塚乎?陽來曰,臣任北道方伯時,茂山,有告其掘祖墳,而遺弓筒者,故摘發弓筒之主,按法而殺之,此何異於其時事,而前後用法,亦豈異同乎?上曰,儒臣之意,何如?尙星曰,所謂眚災,指其有心無心之間而言也。發塚,出於故爲,則極律治之,非所可論,而若出於不知而邂逅,則亦似可矜。自上參酌定罪似宜,而地官則決無置塚於古塚朽骨中之理矣。羽良曰,近來人心不淑,惑於風水之說,而偸葬,視爲例事,而甚至於發掘古塚,不以爲怪,此等之類,一從有司之法而治之,似有懲礪之道矣。陽來曰,若以有心無心爲言,則設有醉酒之人,與人同宿,而殺其人,則不當用殺人之律乎?此雖出於無心,而旣發出朽骨,則不當用發塚之罪乎?上曰,文王,築靈臺而得骸骨,此雖不可比擬者,而不知古塚,而偶然發出,則直斷以一律,豈不過重乎?瑗曰,惑於風水而遷葬者,雖稍有見識者,不能免焉,則況如光碧之類乎?此不足責之,而至於發塚,只觀渠之罪狀而處之,尙未晩焉。徑先定罪,似甚不當矣。上曰,張士方,雖不知古塚而然,而如此賣術惑世之類,所當別樣搜捕,定其罪狀矣。陽來曰,自古一定之法,不可撓改,律文,發塚見尸,一從死律云爾,則臣謂毋論有心無心,此宜定以一律爲宜矣。上曰,承旨書判付。羽良,書判付曰,近來山慾大熾,偸葬痼弊,尋常絶痛者也。今此議讞,可謂是矣,而王者用刑,宜審用意無心,觀其文案,則雖惑風水,偸葬古塚,他人骸骨,豈置於其妻其母之壙中乎?此已理外,壙中置骨,雖亦用意,墳外散骨,豈不滅迹,永夜偸葬,莫察所犯,推此可知。此正眚災肆赦,罪疑惟輕者,而雖曰,正法,捨光碧刑太甲,未知得宜。年久白骨,散傷若此,此則偸葬之由,豈不甚於殺人乎?此予不能的實者矣。議于諸大臣,稟處。末世風水之類,胡說堪輿,惑世誣氏,爲今鉅弊,張士方之指人古塚,暴露其骸。其罪有浮於昏耄bb光b碧,稚騃太甲,不可尋常處之,各別譏捕,嚴刑取招,以聞得三事依允。李日瑞,不可推考而止,拿處爲良如敎。羽良書訖。上曰,地官論罪之事,秋判,不知其律文乎?陽來曰,未得詳考其律文矣。上曰,李日瑞,曾於兼春秋時,予知其爲人,不至昏劣者矣。今已上來耶。瑗曰,方在喪云矣。陽來,先退出。上曰,秋判,頗執法,寧失於重,而不失於輕矣。尙星讀,自二十有七年,至後亡,不亦可乎?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宋佐師請賞,至毋貽禍焉,可也。上曰,承旨讀之。羽良讀,自齊慶封,至以懲過也訖。尙星曰,士孫豹之慶封,必以惡俗之言,以盧蒲癸之亂見之,其先見之明,鑿鑿有符矣。上曰,慶封,極其無識,叔孫,爲賦相鼠二句,而渠終莫之悟,其闇莫甚矣。羽良曰,服美不稱,此可見奢侈之弊。自古奢侈之極,國與家皆鮮不亡。上而人君,好侈,則瓊宮瑤臺,暴殄天物者,終取覆亡之禍。下而人臣,好侈,則堳塢葛嶺,奢僭無度者,未免殲滅之歸。向來自上,警飭奢侈,累下德音,群下孰不欽仰?而閭閻之間,侈風漸熾,僭服甚多。此誠由於宮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而然,誠宜別樣飭礪,必先躬行之實然後,方可以責效,有以革奢侈之風矣。上曰,當用加意焉。瑗曰,慶封之事,先儒云,不待其車服,知其必敗,初入於崔杼之黨,同惡相濟,則其敗亡之禍,從可知之矣。尙星曰,孟孫,猶美其服,而叔孫曰云云,此非但言其奢侈而取亡。以此推之,車服爵賞之不宜僭濫,亦可以見之。《詩》云,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此宜人君之所可鑑戒,而尤宜愼重於爵賞名器矣。上曰,當留意焉。瑗曰,《書》曰,車服以庸,車服爵賞,無僭濫之事,則知其國之可以庶幾,而如或紊亂焉,則其國之政亂,可推而知之矣。尙星曰,子鮮曰,逐我者出,又不鄕衛國而坐,子鮮,衛之賢大夫,而猶如此,誠未可曉矣。槪以甯喜之故,而不鄕國,似非賢大夫之事,而觀其終身不仕,則亦非有怨國之心而然矣。上曰,子鮮擧措,誠然矣。瑗曰,二十一板向戌以弭兵爲名,楚,夷狄也,晉,中國也。中國之君,與夷狄同盟,夷夏之分,於此亂矣。雖曰弭兵,向戌不可謂賢矣。衣冠之國,皆服於楚,天下之大變,實始於此矣。上曰,然矣。尙星曰,二十六板子展,賦草蟲,此文義誠好矣。在上不忘降,子展後亡,印氏其從之言,誠宜後來之鑑戒,而好樂無荒,此安不忘危之義也?在上不忘降,此卑以自牧之意也。在人上者,飭念斯二者,而處亢高之位,不恥降下,居安逸之時,不忘危殆,樂而不逸,尊而自卑,則庶乎得爲君師之道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瑗曰,向戌雖不可謂賢,而亦可謂能知過矣。君子曰,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樂喜bb之b謂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向戌之謂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此句,雖不載於三百篇,而所引之義,誠好矣。子罕、子鮮,列國大夫,而其言,有足以鑑戒於後者。爲人上者,體念於斯,推類而觀之,誠能虛己受人,則豈不有益於爲治之道乎?上曰,當用留念焉。四十一板晏子知足之言,誠好矣。語意雖有縱橫之習,而謂之幅利,則晏子此言所以爲賢大夫也。羽良曰,春秋列國之時,固多縱橫之習,而此言,則亦非縱橫而然,而有足可取矣。上曰,晏子去就,誠怪矣。羽良曰,管、晏一體,管仲,雖伯者之佐,而不能使桓公,去易牙,及桓公之亡,而卒致亂。晏子規模,又不及於管仲,則不可以君子正義之道,責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7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未肅拜}}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豐陵府夫人公除後,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罔極。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罔極。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李光溥,呈辭受由,持平金尙翼、宋瓆,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宣惠廳堂上金取魯,牌招事擧條,啓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卜馬軍馬點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老炎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生脈散仰進,已至多日。且有稟定之事,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更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趙命臣啓曰,右承旨洪尙賓,右副承旨鄭必寧,俱不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韓億增,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俱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尙翼、宋瓆,司諫尹彙貞,正言洪昌漢,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彦燮,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以本職未肅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地部劇務,不宜久曠,新除授戶曹判書李廷濟,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傳于洪尙賓曰,度支重任,不可少緩,已且承批,牌招察任。 ○洪尙賓啓曰,上番兼春秋朴致文,暑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李錫祿單付。 ○洪尙賓,以兵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三日,幼學鄭錫龜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張世億,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維,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請令副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措語見上}}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措語見上}}新除授司憲府大司憲李縡,時在京畿龍仁地,掌令尹鳳九,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注書韓億增疏曰,伏以臣,庸騃譾劣,百不猶人,兼又文詞荒陋,筆翰鈍拙,倖占科名,亦非素期。不料玆者少間后,除命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繼而召牌押臨,臣誠驚懼震惕,罔知攸措。宜卽竭蹶趨謝,少伸分義,而顧此記注之任,其責甚重,自非贍給之才,敏妙之手,固不可人人而濫竽也,明矣。然而此猶屬第二件事,第臣,有義不容冒沒承當者,蓋本職除拜,一從薦次。凡諸未經而新授者,與夫暫解而旋付者,皆循其序,罔或少違,卽院中舊例然也。故苟或有越次而徑除,亦莫不引義辭避,照例遞改,未嘗有苟然冒進者,則臣,何敢不有舊例,唐突趨承耶?玆敢隨牌來詣於禁扃之外,略陳短章,仰湊天聽。伏乞聖慈俯燭難冒之狀,曲諒必遞之義,亟許鐫改,俾存院規,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所越次,不過舊望,爾勿辭,速察職。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衰晩之年,疾恙垂仍,不能任事之狀。伏想日月之明,俯燭無遺,千萬夢寐之外,忽有度支新命,驚兢隕越,莫省所以爲措也。噫,掌一國財賦,備一國經用,爲任之重,當如何?而委之於病蹇昏劣之一微臣,不顚則躓,必無幸矣。抑臣於此,有竊歎於中者,伏覩聖上,慨然有興衰振替之意。勤政篤學,度越千古,政令事爲之間,無微或遺。精神所注,百度將新,委靡之勢,庶可挽回,誠宜求賢任能,人各當器,皆效其職。蓋人君,不能自任庶事,必待賢才而輔治,所以勞於求賢,逸於得人者也。雖朝廷百執,不可盡得其人,至於六官之長,所宜愼簡,況地部之重乎?噫,臣固最出人下,而如使年齡,不至遲暮,精力,不至衰耗,則尙可以感激恩造,策勵魯鈍,庶勉萬一之效矣。本來孱病,加以年來奔走,神精已消亡矣。其何可虛叨重任,立取僨敗以病公器哉?傳曰,量而後入,臣雖無所知曉,自知則明,萬萬無叨堪重擔之勢,召牌之下,未免違傲,臣罪大矣。不得不疾聲呼籲,悉暴人器不稱之狀,非敢爲例讓之計,伏乞聖明,俯賜諒察,卽許遞改臣新授職名,以幸公私,仍治臣違慢之罪,以警具僚,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度支新命,意有所在,以卿敏才,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敎摠戎使具聖任書曰,三輔倚干城之重,得人最難,四世襲弓箕之傳,匪卿誰克。玆循僉擧,庸錫寵章。惟卿,觀津故家,西平名胄。夙蘊韜略,已聞老成之名,歷試州藩,益見勞績之著。治戎禁旅而壁壘增輝,詰盜京師,而桴鼓戢警。固宜休戚之與共,所以奬拔之殊倫。念京輔鎭守之兵,寔邦家根本所在。猶唐之龍武神策,悉摠內畿之師徒,若漢之馮翊扶風,仍屬中尉之節制。委畀視兩局而無間,責任匪諸閫之可方。矧今國事之漸艱,重以軍政之益懈。恬憘日久,政急甲兵之善穀,饑荒歲仍,其奈尺伍之多缺。伊綢繆訓齊之策,必待其人,顧緩急捍衛之須,疇膺斯任。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深體予意,無忝祖休。明紀律則所貴申嚴,馭軍吏則宜先子恤。整熊羆之士,欽欽如對壘之時,壯虎豹之威,隱隱若在山之勢。凡諸制置之方,惟在弛張之宜。於戲,任一國安危之權,所托重耳,司三軍死生之命,曷不勗哉。惟敦愼,可以保上恩,惟忠義,可以濟世美。尙聽敷心之誥,毋負拊髀之恩。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吳瑗製進 ○甲寅七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朴致文,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崔龜慶、許錭、金世選,入侍。興慶曰,俄者,伏見啓辭批答,以一樣爲敎,老炎,愈往愈酷,聖體,若何?上曰,無他別症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嬪宮淸心散進御乎?上曰,進御矣。興慶曰,生脈散,近姑停止乎?上曰,雖不進御,別無害矣。興慶曰,瘡癤處,何如?上曰,不至大段矣。聖徵,入診後退伏曰,脈度左三部少似不柔,似帶數矣。應三,又入診後退伏曰,脈度似不如向來之調均,左三部似帶數矣。頃日入診後,已過數日,未知別無他症乎?上曰,無他大段症候,而欲待診脈後,有所下敎矣。自數日前,微有感候。此蓋困於暑熱之致,脈度緣此少似不均乎?聖徵曰,在前暑熱之時,以不爲引飮爲敎矣。近來,老炎特甚,或有引飮之節乎?上曰,不至大段引飮矣。應三曰,脈體雖不至大段,似未平穩矣。上曰,肢節不平,明是困於暑熱之漸矣。興慶曰,自再昨有此漸乎?上曰,自再昨有感氣,而今日則少愈矣。興慶曰,不平之候,見於脈度,聖體大段欠平乎?德壽曰,近來暑熱,無前,數日內,決難退暑,太廟展謁,似難於定日過行。若冒炎動駕,上而恐玉體有傷損之節,下而從臣百官,顚仆可慮矣。少退以六七日,未知何如。興慶曰,暑熱如此,臣,在外,未及知聖體有微感之節,而日熱此酷,故以擧動退行事,欲有所仰請,而未果矣。副提調先爲陳達,而今則玉候方在未寧中,太廟展謁,宜可以退行矣。上曰,入診,啓辭,已知欲請退行之意矣。興慶曰,首醫外亦使之入診,似宜矣。上曰,依爲之。龜慶、錭、世選,以次入診後退伏,皆曰,聖候脈度,似帶數,不得平和矣。上曰,自再昨午間,少似有咽喉之痛。故涼膈元數丸進御,而時或惡寒,頭部眉棱,亦有微疼之候,氣似不舒,小便亦數矣。興慶曰,自再昨有感氣,則昨日,宜靜攝,而何必爲召對乎?上曰,昨日召對,果强氣爲之,有欲諭秋判事,兼欲問議儒臣,故召對,而昨夜,已進香薷散,眞汗,頗浹流,似是暑感而然矣。常時則熟水外,不飮冷茶矣。近來,暑熱特甚,自然頻飮冷水,故膈間痰候,似加矣。聖徵曰,俄所達脈候,異於常時,而似因暑感而然,而惡寒頭疼喉痛諸症。皆暑感之候,暑感異於傷寒,久而未解,則和解實難,所宜急速用藥,似可和解矣。應三曰,閭閻間近有喉痛輪感,此蓋換節之際,例或多此症,湯劑不必多,然而數貼,亦可以收效矣。上曰,議藥以進,宜矣。聖徵,與諸醫相議後,皆曰,消暑敗毒散,加乾葛一錢,三貼劑入爲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太廟展謁,俟聖候復常,日熱少退後,來月初改擇日,似好矣。上曰,今月初應行之禮,至今退行,已涉未安矣。德壽曰,古人劑藥,虛用蔘,熱用冷劑,此是對症之藥,人人皆用之,而藥或無效者,專由於治表,而不能治其心而然,古人云,人人百病,皆從心生,蓋心爲一身之主,觸於外物而胡思亂想,不能靜養,則病從以生。若不撓動於外物,而心君安泰,則雖表症之形顯者,自當不久而疾根矣。所謂外物,不過如野馬塵埃之類,人須有治心工夫,則其不爲此等微細之物,所撓攘,而外病,不得以侵之矣。蓋治心法,有看古書,可以覺得者,《孟子牛山章》夜氣之說,《中庸初章》,《大學誠意章》,凡三章,居常着意而觀之,則必有益於治心,而生體熟,熟體生。胡思亂想之時,生分數漸漸就熟,其爲效爲如何哉?四勿箴云,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心旣和平,則四肢百骸,亦從而安舒,今病,何由以生乎?今方玉候欠平,諸醫議藥之時,臣之此言,似若迂緩,而旣有所懷,故敢此,仰達矣。上曰,都承旨之言,好矣。興慶曰,太廟展謁,退行於來月,何如?上曰,先朝四十年內,展謁,退以八月,只辛卯而已。興慶曰,壬午、甲申兩年,亦爲退行於八月矣。上曰,二十六日,則處暑已過之後,日熱,似少愈矣。興慶曰,二十六,只隔數日,其間,似必不爲暑退矣。俄者副提調所達,從臣顚仆可慮云者,似不無其患,此亦不可不下念者矣。上曰,頃以大臣出疆之故,展謁少退,而今又退行,則凡爲三次,決難退行矣。興慶曰,退以來月初生,則八九日內,似或退暑候,聖候快愈,動駕無妨,此何必堅執乎?臣,忝在保護之地,雖非極熱之時,玉候方在欠平中,揆以道理,決不使君父,强疾動駕,決宜允許矣。上曰,大臣,累次强請,太廟展謁,退行,宜矣。興慶曰,在外已詳定日字,八月初三日初八日,爲吉云矣。上曰,初三日退行,可也。興慶曰,宣惠廳凡事,一堂上,例皆句管矣。頃者金取魯差下之後,尹游以加資先後,例爲二堂上。故惠局凡事,不爲句管,取魯,亦一向引入,尙不行公,七月等貢物,迄未上下。非但貢物人之呼冤,以此之故,米價踊貴,都民,皆受其弊云。事甚可慮,一堂上金取魯,推考,使之卽爲行公,何如?上曰,金取魯頃日惠堂辭免時,已牌矣。今聞大臣所達,則尙今不爲行公,貢物亦不趁時上下,都下皆受弊云。事體極爲未安,一堂上金取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興慶曰,八味元劑入,而以下部不足之候,加入破古紙胡香進御,至九劑矣。卽今下部不足之候,旣減歇,則不可每每加入而劑進,後次劑進時,破古紙、胡香兩件材料,除之,何如?上曰,入暑後停進已久,俟秋涼後,除其材料劑入,宜矣。興慶曰,翰薦事,極爲可悶,曺命敬供辭,以新薦有言爲嫌,而不爲應講,誠甚難處矣。自前翰薦之規,必須回示先進,無一人異議然後,始爲焚香矣。今番旣已完薦而焚香,則其回薦時,先進之無異議,據此可知,而命敬之以有言爲嫌,誠是意外,未知何先進有言,而命敬,亦從而得聞耶?更爲拿推然後,似當有結末矣。上曰,當初回薦時,若有異議,則回薦翰林,豈完薦而焚香耶?曺命敬之撕捱,極爲無義,更爲拿推,可也。興慶曰,年前臺諫,有以曾經臺侍人等,永勿檢擬爲請,而自上允從其啓矣。蓋永勿檢擧云者,卽朝臣疏章間自引之語,而臺臣,乃以此加之於人,此等事,終涉過當,決不可久而不解矣。上曰,臺諫,誰耶?興慶曰,沈命說,初爲此啓,而其後鄭羽良,論劾李膺,以僅具人形爲言,誠可異矣。羽良,自是名流,而口業如此,甚不忠厚矣。蓋李膺,爲人疎樸,不合時樣,固多可取之事,而曾於戊申年,在淸州,聞變而痛哭,徒步上來,此亦可以嘉奬矣。上笑曰,鄭羽良之口業,本自如此,豈有以僅具人形之語,加之於人乎?雖以永勿收用爲罪者,久遠則亦有調用之道矣。向來允從其永勿檢擧之請,出於爲申臺議之意也。今已經年,豈可一斥而不用乎?令該曹,蕩滌調用,可也。諸臣退出。上曰,都承旨有下敎事,還入,可也。德壽還入進伏。上曰,卿之重聽,非不知也,而特除知申者,意有所在。今方講《左傳》,且處暑後,侍講將開,講筵入侍,雖不聞下敎,而文義則不難陳達。此後召對晝講時,間間入侍,講論文義,可也。德壽曰,《左傳》註,臣之所懸矣。臣旣已肅謝,入侍召對,晝講時,敢不依下敎入侍乎?諸臣以次退出。 ==7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仕}}。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水原府使柳儼。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未差,持平金尙翼、宋瓆,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羽良,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差勝之勢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湯劑昨已進御,而微感之候減歇,此不過傷暑之候,只湯劑繼進而問安,宜矣。 ○鄭羽良啓曰,憲府連日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持平金尙翼、宋瓆,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以持平金尙翼、宋瓆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注書韓億增,昨日承批之後。又不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戶曹判書李廷濟,今日又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除拜多日,尙不出肅,都目大政之因此遷就,殊甚可慮,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傳于洪尙賓曰,吏判批下,卽爲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水原府使柳儼留待。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水原府使柳儼同爲入侍。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尹汲,副修撰任珽,旣已帶職蒙宥,卽爲牌招入直,副校理宋徵啓,亦已蒙宥,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副校理宋徵啓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彦燮曰,尹汲之前後特敎之下,徒守廉義之嫌,不思分義之虧,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宋徵啓之尙今撕捱,極涉過中,分義道理,亦極寒心,竝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孫世榮,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以忠淸兵使狀啓,槐山等官居寡婦盧氏等,爲虎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副修撰任珽疏曰,伏以臣於曩日,妄陳一疏,未挽聖心,特敎遞改,鐫責截峻,臣心震惕,靡所容措,杜門坯蟄,分作淸朝之棄物,不意聖明,過辱眷識。察臣於衆怒之中,收臣於久屛之餘,隨加抆拭,復還宿趼。臣誠感恩怵義,宜卽趨承,而顧臣蹤地危蹙,有不敢遽然冒進者。向來諫臣之疏,斷無他意,而絶海遠補,終不免爲聖世之過擧。臣之區區一言,非爲臺官地,蓋附於重言路之意,而微誠未格,嚴旨繼降。臣固知一時海路,匪怒伊敎,而若臣之慙惶悸恐,久猶未已,臣本孤立無朋,性又疎迂,平日所自勉者,惟以不欺無隱,爲籍年事君之資,而隨例論事。自速罪戾,重以同朝之間,謗議交騰,世路浮嘵,益覺可厭。如使臣,信心直行,隨事輒言,他日,又復妄發,則其遭得顚沛,將不知止於何境,今何可徒恃牽復之寵靈,晏然更廁於言議論思之地哉?日昨違召,萬非獲已,吏對未幾,恩宥旋霈,玆於荐牌之下,不得不隨詣禁扃之外,悉暴肝膈之懇。伏惟聖明,天地父母,憐臣畸危之迹,諒臣自靖之義,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於榮塗,以謝公議,以安賤分,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事已往矣,勿辭,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萬萬夢想之外,忽承選部除命,臣誠惝怳震驚,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於見任,卽是曾前僨敗之地,處今之世,有罪無罪,被人惡言者何限,而言之慘毒,未有如臣頃年所遭者。其能保有今日,莫非聖恩,而權勢二字,寢夢猶驚。臣雖無古人志義,亦不至如鳥獸之不識,粗底利害,則豈不欲滅影削職於世路,而記昔臣之始解銓任也。蒙被聖上賜對,仰聆玉音,感懷自激,不敢不以自效於有司之職,率意仰答,伊後叨竊,非不顯要,而要非政權之所在,則輒敢淟涊奔走,撫念初心,每自慚悼,至於銓地之決不可復冒。非惟臣之自矢于心,人亦不以此相期。仰惟天日至明,亦庶照燭臣苦心,而今此誤恩,忽復橫加,或者以日月之稍久,欲復翦拂,而在臣私義,有不敢變易初計,復蹈危機,則惟有抵死撕捱而已。畢竟誅罰之來,臣固甘心,而大政過限,銓務多曠,豈不仰累聖上奮勵之治耶?此其變通,恐不容不亟,恩保之後,宜卽陳列,而適以臣兼帶宗簿寺事,有惠文之啓,不敢唐突呼籲於未收敎之前。卽伏聞聖候,微有感暑之節,區區下情,豈勝驚慮,而忝居保護之列,自阻起居之班,泯伏多日,連違召牌。此其事勢有不能不爾者,而其在分義,實甚惶懼,玆不得不冒死陳懇,而瀆擾靜攝,罪尤萬死,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遞臣新授銓任。仍命攸司,重勘臣違傲之罪,俾安私分,以幸國事,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今者冢宰之命,意所非偶矣,卿何過辭?況宗簿事,其未收敎之前,不過未卽査現而已,尤何嫌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七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水原府使柳儼,同爲引見,參贊官趙命臣,侍讀官金若魯,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李壽德,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水原府使柳儼入侍。命臣進伏曰,伏聞昨日入診時下敎,聖候有感氣,再昨召對,猶强氣爲之云。每日筵席,引接臣僚,聖學勤篤之誠,臣等,豈不敢仰體奉承?而第玉候欠平之時,則有時輟講,未爲不可,而今日,又有召對之命,不勝賤慮,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感氣不至大段,欲參酌自止而進講矣。水原府使進來,柳儼進伏。上曰,字牧之任,曾已累經,水原,尤是畿輔重地,各別着意爲之,可也。儼曰,如臣不才,屢典州藩,上不能有益於國,下不能施澤於民,居常愧懼,靡所容措矣。今此意外,又忝叨畿輔重鎭之委寄,偃然辭免,有所不敢,故敢此赴任,而今年農形,初有秋成之望矣。近日旱災如此,前頭民事,誠爲可慮,往莅之後,未知何以堪當矣。上曰,有所懷乎?儼曰,本府處三南咽喉,軍兵摠數卽七千餘名,少有緩急,本府輒先當。甲子适亂,丙子胡亂之時,國家之所倚用,本府之軍兵,而有以得力,至今流傳者也。不幸挽近以來,軍兵之疲殘特甚,把耒荷鋤之類,不成貌樣,頃年猝當戊申之變,所謂將校、哨軍輩,見京衙門軍兵,率皆畏縮氣沮,此由於連値凶荒。物故居多,罷癃相雜之致,本府軍情,尤急於民事,若無別樣激勵之道,將必至於莫可收拾之境。臣向在政院,得見摠戎使趙儐狀啓,則其中,有賜科久勤兩件事,而以其不可創開,至有特推勿施之命矣。蓋此非今日創開者,本府將校,亦有久勤調用之規,而銓曹全不檢擬,軍情,頗抑鬱。故欲其更加,申飭,至於賜第一款,本府若有賞施之擧,則沒技之類,例爲直赴,沒技雖若甚難,而亦不無用奸之弊,反不如居兵之習藝,聳動之爲烈。今若特加許施,則雖品官子枝,平日不入於軍伍之輩,擧將自願,然則馬軍之精銳,不下於京軍門矣。其有補於軍政,當復如何?臣雖未習知本府形勢,而前旣知其便於施用,故惶恐敢達。上曰,近來科擧之路漸廣,此則不可創開,而久勤之事,所達是矣。申飭銓曹,各別收用,可也。儼曰,本府所謂馬兵,一無知馬者,若別定賜科之規,則雖不願軍役之輩,皆有望於出身之階梯,而必願入於軍額,具聖任之狀請,出於激勸之致也。上曰,常謂水原軍兵,與京衙門一體矣,今聞所達,似不然云,爲守令者,必須着意訓鍊,可也。儼曰,本府,軍額則多,而軍糧少,故戊申變亂時,頗難支,平時則雖不至大段關緊,脫有不幸,則誠爲難處矣。上曰,此亦在守令之着念修擧矣。命臣,讀宣諭訖。儼曰,臣,曾經侍從,今又待罪畿輔,而眷係重宸之念,自切于中,今當辭陛,別有仰勉者。願殿下,保嗇聖躬,勤御經筵,毋忘昨年大誥之意,飭勵群下,孜孜治道,以副區區之望,千萬幸甚。上曰,眷眷之陳戒,當留意焉。儼退出。尙星讀,自二十有九年,至必思自免於難。上曰,止,文義爲之。尙星曰,襚,殯禮,而桃茢則君臨之禮,故楚人,不知而悔之,此穆叔之所以不使其君,受辱於强隣者也。上曰,此載於《禮記》乎?瑗曰,未詳矣。上曰,楚强魯弱,親襚者出於侮辱之意,而魯君,旣在楚則宜不敢咈楚人之言者,其勢然矣。尙星曰,親襚者,隣國遣使之禮,而不敢違拒,則其恥,甚矣。故用桃茢君臨喪之禮,而親襚,則此可謂差勝矣。雖受楚國之侮,而其辱楚國,反有加焉,魯可謂有人矣。瑗曰,季武子專政之時,三家强,公室弱,魯君不君,君臣之義已亂,而公冶,猶生不入季氏之門,死不受季氏之葬,可謂賢矣。尙星曰,我死,必無以冕服斂,當季氏跋扈之時,其言,猶如此,此可貴也。瑗曰,四板子皮,餼國人粟,得鄭國之民,此雖可謂施德於民,而其心,似出於要民之譽矣。上曰,其善政,出於私意矣。此,公私王伯之所以分也。尙星曰,五板司馬侯言於智伯曰,專則患及大夫,專則人知其必及於禍,專之一字,割去然後,可謂之公矣。推類以觀之,自專之弊,豈獨大夫而然?雖爲人上者,每宜取人爲善而後,可以有爲,而無僨敗之患矣。上曰,然矣。瑗曰,六板司馬女叔之言觀之,則齊桓公,公也,晉平公,私也。尙星曰,六板吳季札觀樂章,誠好矣。自周、召南,以至於雅、頌,其言,出出愈奇,千載之下,猶使人興起鼓動,先儒稱季札以爲異人云者,槪有所見矣。上曰,左氏筆法,善形容,想像其時事矣。瑗曰,豳風處末者,亂極之時,自當思治,故孔子置之於變風之末,欲使歸正。蓋古經則鄭齊之下,係之豳風,而孔子刪詩之時,置豳風於檜曹之下,其旨深矣。尙星曰,周、召南則侍講時,已講文義,而於此,尤可見詞旨之美,後世以來,詩道久廢,孰有陳詩以觀風之道耶?蓋周、召南,敎化之根本,王政之所先,季札論詩之意,蓋根本於太王矣。上曰,見其論韶、濩箾之言,隱然與孔子之言同矣。瑗曰,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其論樂,蓋不無間隔之意,與此蔑以加矣。猶有慙德等語,前後一揆,聖敎誠然矣。上曰,其蔑以加於此矣,此語,誠好矣。瑗曰,樂者,聖人所重,樂以治身,斟酌節宣,知和而和,勉而及之,使不至於流蕩。故其爲用,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査滓,有以自底乎涵養和平之域。蓋金石絲竹以相其歌,羽旄干戚以飾其舞,樂之道,於是大備。其所以宣八風、和五音,哀而不怨,樂而不荒,以之而心氣和泰,以之而治化導達,樂之功用,爲如何哉?禮曰,大樂,與天地同和。《論語》曰,成於樂,樂之道大矣。不幸秦火之餘,樂經全無,後世之人,全昧爲樂之體,豈非慨然之甚者乎?如今,雖無樂經,所宜體聖人爲樂之意,覽古昔論樂之篇,有以涵養性情,暢宣和氣,自合於太和之域矣。若於燕閑之時,居常惕念,則此敎化之根本也。上曰,所達,誠好矣。瑗曰,見其樂而知其德,千載之下,想像其樂,猶可以知其政令之得失,治化之盛衰,存心養性之工,一有不及,則自然發見於言行施爲之間,必須無一毫未盡處然後,自和順於道德,而敎化有以旁洽矣。尙星曰,樂之大道,吳瑗,已備陳之矣。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二字,實爲樂之大體,本於中和,自合樂譜,而使如季札者觀之,則豈不曰至矣盡矣乎?聖人一心,與天地同德,必須致中和而明其德,則庶可得樂之本矣。前者樂器進講時,敢以明德二字,有所仰勉矣。今又以此言仰達,願殿下加意明德則好矣。上曰,所達,誠好,當留意焉。命臣曰,周衰樂廢,故季札,觀樂於魯,而歷歌列國之風。今日樂道久廢,擧目中原,實多感慨之恨矣。我東,素稱小中華,若得樂之根本而治之,則日後,有如季札者觀樂,豈不有道東之歎耶?尙星曰,吾子好直,必思自免於難,晉,大國也。平公汰侈,而大夫皆富,故叔向好直,則必難免於禍亂。故季札,以此勉戒,爲君人者,誠能容直,則庶無危行言遜之患矣。益恢聖聽,優容直言,所宜加勉處也。上曰,因季札觀樂之文義,有所下敎者矣。每於太廟親祭時樂章,終不分明,諸臣,其聞之耶?我國之人,不聞我國之聲,樂章,不爲則已,爲則豈有不聞其聲之理乎?所謂樂官,執麾而已,不知樂章,爲如何奏得,實爲文具之甚者矣。聲音之淸濁高下,雖不得知之,樂工誦音之分明與否,樂章始終之條理,豈可不知而爲樂官乎?命臣曰,樂章所以形容列朝功德,而分明奏得然後,庶有以使人知之,而蓋近來在傍而聽之,終不知如何,誠可慨然矣。上曰,樂章,各室皆有之,太廟親祭時,達曉聽之,終不知爲何章,此無他,初非致力於樂章而然也。此後則樂工歌詠樂章時,聲音時聲音使之分明,而有始有終事,申飭樂官,可也。尙星曰,館僚違牌,日事紛紜。臣等,雖入直,不至闕直,而今則處暑幾盡,侍講將開,本館僚屬,濟濟預待然後,可無臨時窘急之弊,而一無承牌來待者,誠甚可悶矣。上曰,任珽,上疏詣闕,而尹汲、宋徵啓之牌不進,何事耶?瑗曰,尹汲之撕捱,極其無義,宋徵啓新錄之後,終不行公,任珽則疏救南泰齊。故自畫不行,近來廉隅太勝。臣等,亦每或違牌,不可責他人,而自畫之類,自上別樣飭勵而後,庶有變動之道矣。上曰,任珽,非必由於救南泰齊特遞而然,其後館職,爲初除乎?瑗曰,初除矣。尹汲之疏,有一謝恩命之意,而終事撕捱,誠未可曉,而宋徵啓則一自遭言之後,連事撕捱,以此爲嫌,似爲支離。故到今則更以經學不足,不可以應命爲言。臣亦一處座上,親聞其言,近來自以經學有餘,謂可以應命者,詎有如許人哉?此引嫌,尤極無義矣。上曰,宋徵啓與吏判有嫌乎?瑗曰,以李德載之言爲嫌,而一時被論,詎無如徵啓者乎?上曰,一竝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洪尙賓{{*|病}}。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韓億增{{*|病}}。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大靜縣監金振玉。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未差,持平金尙翼、宋瓆,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不備,本院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修撰尹汲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 ○鄭彦燮啓曰,今日,是處暑,視事當爲,取稟,而卽今老炎猶酷,秋涼未生,依前例姑觀日候稍涼,更稟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同義禁趙錫命,除拜多日,尙未出肅,金吾滯囚可慮,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朴弼正,除拜已久,尙未出肅,詞訟積滯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未肅拜,參判申昉,病不來,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不卽擧行,事極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判書宋寅明牌招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同副承旨鄭彦燮進。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賞中日進,參判李喜躋病,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尹心衡爲執義,南正夏爲甲山府使,李秀輔爲瓦署別提,副司直李光溥,副司正李光躋單付。 ○鄭必寧,以兵批言啓曰,新除授慶尙左兵使柳純章戶奴呈狀內,上典,獲蒙天恩,猥叨徐命。卽當趨赴,圖報涓埃,而所後偏母,今年七十一歲,素多疾病,沈淹床席,人子情理,有難離側,斯速啓遞云。親年七十無兄弟,在近例,竝爲許遞,則孝理之下,不可强令遠赴。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以刑曹言啓曰,犯越罪人金昌溫加刑啓目判付內,若不承款,當令捕廳,嚴杖究問,以此問目,箇箇嚴訊,期於直招事,命下矣。今二十二日,加刑啓目,以文廟告祭,刑殺文書,不得出入,再昨朝入啓,而昌溫,旣有不拘日次加刑之定奪。故其日三堂,又備員開坐啓目,未及判下之前,依前嚴刑一次,而以前啓目之未下,姑未入啓矣。二十二日啓目,今始啓下,而有此別判付。卽當以此判付,添入問目,考察嚴訊,期於直招,而二十三日加刑啓目,不得已先爲入啓。臣等,未竢判付之下,徑先加刑,不勝惶恐之意,敢啓。傳曰,今日以判付擧行。 ○鄭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宋徵啓疏曰,伏以臣,自遭醜誣以來,歲月雖久,情地益苦,永謝榮塗,非但臣心之自畫,抑亦通朝之所共諒。而選部循例檢擬,聖上,過加抆拭,除旨聯翩,嚴旨荐降,而連事撕捱,積犯違逋,前後置對,不足以少贖其罪。而今玆恩宥,尤出常例,圓扉纔脫,召牌續至,而變動無路。又不免坐違,席藁私次,恭竢重勘。聖度如天,罰靳例罷,特敎繼下,辭旨截嚴,諭之以撕捱過中,責之以分義道理。臣雖冥愚,亦有知覺,何敢不有恩命,自速罪戾乎?顧臣情勢,終有所萬萬難進者,玆敢不避瀆撓,復此哀籲,惟聖明,特加愍憐,少垂諒察焉。臣,性本愚戆,涉世昧方,屢叨言地,厚招衆怨,畢竟顚沛,勢所必至,而所遭人言,實爲罔極。其所指意,不但在於一時誣辱而止,必欲湛滅臣身而後已,則在臣私義,杜門謝世,沒齒自靖,方可以服人心而保性命。今若徒恃寵靈,冒居榮次,則世人睢盱,有倍於前。臣身之狼狽,必無餘地,此是臣矢心自畫,而寧被鈇鉞之誅?斷無趨承之望,玆敢走伏闕下,略具短章,悉暴危悃,仰請嚴誅。伏乞聖明,察臣情地之萬分危苦,亟許鐫削,以安私分。仍治臣前後逋慢之罪,以嚴邦憲,千萬幸甚。答曰,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7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式暇}}。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公山縣監崔守約。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執義尹心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持平金相翼,未肅拜陳疏,入啓。宋瓆,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處暑已過,蒸炎尙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已盡於昨日,而微感之候,益臻差愈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之藥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憂慮未已,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暑感之候,今已快愈矣。 ○洪尙賓,以內醫員gg內醫院g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陳疏承批之後,尙不出仕。卽爲牌招,以爲備員入診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尹汲,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兩司闕啓,已有多日,除在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注書韓億增,稱以越次有違院規,昨日陳疏,今又呈單,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連日違牌,尙不出肅,大政遷就,殊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況批旨開釋之後,尤何撕捱?卽爲牌招。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昨日違牌,尙未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王府多滯久矣。事體決不若此,牌招察任。 ○鄭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不爲應命。非但事體之未安,議讞積滯,殊甚可慮,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宋徵啓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分義道理,豈敢每每撕捱,牌招入直。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禁推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徐漸修,奔走勤仕,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矣,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朴弼正,未及出仕,故不得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八月當十番右部右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一名,五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八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月當十番右部後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九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准二朔立番,七番八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十五番別馬隊四十六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八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十四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月十一月兩朔應立前部左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九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木廳來十月十一月,當海西二番三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許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八月九月兩朔應立前部前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八月初一日,與後部後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請前摠管李思周,刊去仕籍,永勿檢擧。{{*|措語見上}}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措語見上}}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持平金尙翼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自有私義之萬萬不安者,三司言議之地,何等淸顯,而兄弟叔姪之一時竝據,斷無是理,況且情病俱苦,無望轉動,連尋請急之單,未免見阻,荐犯違召之科,不卽賜勘,積傷國體,徒虧臣分,其爲悶蹙,當復如何?今臣自處之義,不但如此,一世公議,亦所共諒,而目前僚嫌之掣礙,又添難赴之端,則去就一款,尤無可論。天牌之下,玆不得不隨詣徑歸,伏乞聖慈,亟賜鐫削,以便公私,不勝幸甚。臣方引義之不暇,不宜贅陳他說,而身帶憲官,適有法禁間不得不論者,竝此附陳焉。噫,風敎漸壞,法綱漸弛,巫蠱埋凶之變,殆遍京外,淫奸犯倫之獄,多出閭巷。以臣所聞覩言之,司僕判官金彦熙之家,有孽嫂作變之事,符同婢僕,謀害家長者,無所不至,窮凶情狀,狼藉難掩。而所謂沈女,邪性難化,爲計益肆,彦熙之不忍現發,私自彌縫者,雖或得當於處變之義,似此傷倫敗俗之類,不可掩置,所謂沈女,宜令秋曹,卽加糾發,依律重勘也。且臣,伏聞日昨筵中,以關西、秋曹兩獄之關係倫變者,有所詳讞云。世變之無所不有,一何至此,此莫非俗習漸狃,民彝殆斁,而亦由於末世用法,未能尙嚴之致,金浹淫奸之獄,已成斷案,論其情節,萬殺固無惜,而迄今抵賴,特不過頑悍忍杖故耳。王府例刑,亦從以間輟,一任其遷就時日,則將何以有所懲畏耶?另加嚴訊,趁速勘處,恐不可已。而今此秋曹之獄,與浹所犯,亦無異同,本事之得情正法,惟在朝家覈處,而第當初發覺,蓋由於憲隷之從中索賂云。雖以bb此b觀之,法府下屬之任自作拏於閭間者,推此可知。此事干係至重,而猶如許,憑藉禁令,侵虐都民之弊,不一而足,其在懲後之道,不可不重繩。當該憲隷,雖自法曹處置,而伊時行公之憲臣,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宜有以略示警責也。且臣,近伏聞戊申嶺變之初,道伯黃璿,以草溪發兵事,行關本郡,則其時郡守鄭暘賓,以爲賊之强弱,有未可知,不得發兵之意,回報營門。璿之題辭,有曰,當此危疑之際,郡守之不爲發兵者,其心所在,誠不可測云。夫强弱二字,顯有觀望成敗之意,則道臣回題,足以爲渠斷案。而及夫道臣身歿之後,顚倒事實,眩幻聽聞,故豐原君趙顯命,曾任嶺伯時,考見文案,以暘賓之不得正罪,深示痛恨,近來顯命之私書,盛傳洛下云。此事關係至重,不可仍置,宜命王府,亟加究覈,以正人臣,臨急觀望之罪也。噫,世道壞喪,人心斁滅,敗常亂倫之事,前後相望,顧今聖明在上,治化方隆,而猶有此等無前之變者,專由於朝廷之法紀不嚴,四方之風化不行。伏願殿下,益懋政刑之修明,俾盡敎迪之方,是臣區區之望也。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竝依施而當該憲臣,罷職,宜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李壽德,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進伏曰,今日,伏見啓辭批答,聖候微感快愈云。卽今處暑雖過,老炎愈酷,伏未知聖候未寧諸節,一竝差勝乎?上曰,近日,夕後至夜深,暑熱愈酷,雖平人,猶難堪,水剌之節,似不如頃,而暑熱少退,則似可差愈矣。興慶曰,在前聖敎,水剌不過二合云矣,如今則幾合進御乎?上曰,僅合餘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嬪宮殿淸心散盡服云,今當更進乎?上曰,五貼後當更下敎矣。興慶曰,頃日劑進湯劑,想已盡御,今日當議定更進之藥乎?上曰,前劑入三貼,昨已盡服,今日首醫診脈後,停進與否,議定爲宜矣。聖徵,入診退後,進伏曰,脈候和緩,聖候感氣,似已和解,湯劑今不必進御矣。姑觀數日,而更進前劑生脈散,未知何如。應三,入診退後,進伏曰,左右三部脈度調均,湯劑今不必繼爲進御矣。頃承聖敎,以達夜暑熱,茶飮自然進御云矣,未知數日來茶飮,亦頻頻進御乎?上曰,水剌時外茶飮,不爲進御矣。信、德履、錭以次診脈後,信曰,脈候雖調均,而猶不如前日之和平,猶似帶闊然,闊是本脈候,姑停湯劑,似好矣。德履、錭皆曰,脈候和平,今不必更進湯劑,而生脈散入麥門冬進御,似宜矣。上曰,生脈散,姑觀五六日,改劑以入,似宜矣。興慶曰,近來連日東風之餘,似有雨意,而尙今不雨,田畓各穀,擧皆被災,前頭西成,漸有失稔之兆,民事誠爲可悶,而卽伏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則本道農形,已辦大歉。且麥凶無前,民間遑急,還上折半,留庫中米太,則不可輕許加給,而至於皮雜穀,則折半留庫,有損無益,尤甚,饑民等處,參酌分給,而三、甲兩邑,則民情,尤爲切急云。竝依其狀啓,使之參量加給,何如?上曰,北路皮雜穀則似不甚緊,依狀請許給,可也。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報狀備局以爲,高山里僉使柳以晉,移拜渭源郡守。今當除朝辭赴任,而高山里亦是重鎭,例有面命交代之規,則差出假將然後,以晉可以離鎭赴郡,而旣非在喪身故之代,假將有難差送云,僉使之代,卽當從速差送,使之交代矣。見今江邊邑鎭,方有詗捕凶賊之事,多般設機,而監司幕裨,有可合任使者,以其人,差送僉使之意,監司有私書相及之事,而兵判尹游,以其人資歷不足,不可循例擬差爲言。苟有利於譏捕之道,則一時資格,亦何必拘礙乎?依道臣所請,以其人差送,恐無不可矣。上曰,其人,果合詗捕凶賊者之人,則資歷雖淺,擬望以送,似宜而然,此不必出於擧條。大臣,旣已陳達,不拘格式,以其人差送事,分付,可也。興慶曰,朔州府使鄭德鳴,褒貶居下後,因陳奏副使朴文秀陳達,有拿問之命。而其後平安監司朴師洙上疏,備陳德鳴貪婪之實狀,廉察之不爽矣。蓋殿最事體,至爲重大,當初拿問,已是常格之外,而況被拿者,自服其罪則已,若自明納供,則必當行査本道,而道臣旣以此陳疏,則寧有擔當其査事之理耶?今此拿覈之擧,終有乖於委寄藩臣之道,外議亦皆如此,故敢達。上曰,當初朴師洙所達貪婪無比者,極其太過。旣已拿囚,則似難處矣。興慶曰,姑未就囚矣。上曰,頃日靈城筵達時,意以爲知道臣之意,而有所陳請,故有拿處之敎矣。道臣,旣已陳疏,不欲當其査事,則事勢難處。頃日朴文秀所達,鄭德鳴拿處擧條,勿施,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尹心衡,持平金尙翼未肅拜,宋瓆,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旣已承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德壽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特敎開釋之後,一向違牌,無意膺命,固已未安,而都目大政之因此遷就,尤涉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注書韓億增罷職,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命臣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羽良曰,召對爲之,曾有下敎,都承旨入侍。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今此社稷祭亞獻官,當以正二品差送,而當品中無故之人,絶少,不得已刑官通融塡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七月二十六日藥房入診入侍時,朔州前府使鄭德鳴拿處擧條勿施,可也事,命下矣。鄭德鳴,卽爲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時囚罪人趙榮祿,本以抱病年老之人,重得暑症,頭疼如碎,寒熱交攻,食飮全廢,氣息奄奄,漸至危頓,實有死生之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吳績興手本,則保放罪人洪泰斗,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持平金尙翼上疏,草溪前郡守鄭暘賓,令王府,亟加究覈事,批下矣。鄭暘賓,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礪恩君梅疏曰,伏以我肅宗大王,昔當甲申年間,卽位三十年矣。其臨御之久長,前所罕比,肆惟我景宗大王,以不匱之孝思,仰請稱慶,而顧以肅廟執謙之德,讓而不有,兪音久靳,則此景廟之所以仰陳誠懇,至再至三,徽號之上,雖或姑徐,而隆養之節,卽蒙俯許者也。今我慈聖殿下以姙娰之德,配尊肅廟而母臨八域,洽滿三十禩,則凡所以尊養崇極之典,與肅廟朝故事,同一揆矣。伏想我殿下愛日之誠,必以景廟之仰請於肅廟者,日夜喁祝,而慈聖自撝之性,尙不賜允,擧國臣民之咸懷抑鬱者,爲如何哉?肅廟撝謙之德,非不至矣。而終至於爲景廟感回,則殿下可不思景廟之一請二請,爲今日感回慈聖之道耶?臣無任激切祈祝之至,且臣頃伏聞殿下因重臣之言,命立莊陵記蹟之碑,凡在中外瞻聆,孰不欽歎而感祝也哉?然殿下於莊陵,旣已立碑,則於昭陵,不爲立碑,何哉?豈其往古事蹟,未登天聽而然歟?蓋昭陵,以莊陵之母妣,不幸而際莊陵之事,神道之幽鬱者,殆至六十年之久矣。中廟因太廟之告警,百僚之齊請,特命改封於顯陵,言其事變,與莊陵相仍,考其廢興,與莊陵相始終,創樹顯刻之典。宜先於顯陵,而莊陵,當次之矣,況且中廟復陵之盛節,尙無所記,輿論之歎惜,至今未已。今殿下旣於莊陵,修欠闕之事,則至於顯陵,是次第應行之典。伏願殿下,取覽《顯陵誌》,卽命具事實而立碑,以爲日後傳永之地焉。臣猥忝宗籍之末,今於我慈聖尊奉之節,舊陵寢欠闕之典,竊有所慨然於中者,不避煩瀆之誅,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他宗臣之批,已諭,而尙未能上感慈心,方深抑鬱,慈聖下敎,非撝謙之比,亦難强請矣。顯陵豎碑事,其在事體,不可獨豎於此陵,莊陵豎碑,其異於畿道故也。 ○判義禁申思喆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無望陳力,而近又傷暑忒甚,委身床席,乍歇旋劇,一味沈頓,備坐次對,懸病不進,今已有月矣。病裏兢悶,無地自容,方欲瀝血籲天,冀解職務,以爲隨便調息之計矣。不意王府新命,廼及此際,此是臣,屢叨屢僨之地,而末梢顚沛,尤係罔赦之案,其得免於重辟,實荷聖度之涵貸。今於時月稍久之後,固不敢仰首覼縷,而若其難冒之義,不一陳暴,則聖明,亦何由照燭哉?念臣,向叨見職也,以湖西放未放啓本之不善議讞,聖敎非常,罪名狼藉。臣訖今追惟,餘懍尙存。噫,朴致遠所坐,雖係不法,其視尹㝚之眞犯,重歇較然。參量情法,或稟或仍,以自期於上禆欽恤之化,下當廷尉之平,而畢竟辭旨極嚴,至令改讞,繼而察臣之不可仍冒,特命遞改。夫觀人好惡,低仰國法,是何等大戾,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萬一。臣於伊時,略暴危懇,仰請重勘,而見格喉司,終未上徹,惶悚耿結,汔玆未已,而至於金吾一步,已作臣永謝之地矣。仰惟聖明,亦必俯賜體諒,而今此復授,寔出意外,天牌荐降,特敎又勤,聖意之不記舊愆,復欲抆拭,臣雖至愚,寧不仰感,而在臣私義,終不敢倣到廉愧,更蹈覆轍,則只有積事撕捱,期被譴罰而已。去就一節,更無可論,而且今疾病沈淹,實無起動之勢,不得不洊犯違傲。臣至此,尤無所逃,玆敢冒死陳懇,仰瀆宸嚴。伏乞聖上,鑑臣情勢之決難復冒,諒臣病狀之無望自力,亟遞臣新授兼帶,俾罪囚無滯。仍許臣從便將攝,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其速行公。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所遭,有萬分必遞之義,無一刻仍冒之理,瀝懇封章,顒竢兪音。伏奉聖批,諭以所嫌之太過,不準所辭,臣誠不勝悶蹙抑鬱,竊不能無憾於日月之明,猶有遺照也。夫嫌固有大小輕重之別,而上之速譴於朝廷,下而遭嘖於具僚,皆屬自己事,雖其大且重者,要不過一疏辨理而止耳。況宰臣所以訟理德鳴者,蔽之以廉問之或爽。其向臣婉曲,猶恐或傷之意,可見,則聖明之視臣所嫌爲微小,而不足過引者,固也。第自祖宗開國以後,卽有監司焉,有殿最焉,其間豈無不肖監司?枉黜賢守令者,而雖公議之稱屈,猶莫敢爲之伸白而行査者,乃所以嚴事體而杜後弊也。三百年來,湊値宰臣之大放膽,臣之大無狀,始有此擧,從今以往,雖有眞箇攬轡澄淸之人,所黜守宰,稍有扳援於朝貴。卽可藉口而爲言,反手而獲伸,是臣由百年而上,等百年而下,俱不免爲爲監司者之罪人,而抑亦上關於國家典章之輕重,則此其可嫌。夫豈一時獲譴遭嘖之比,惟有卽自引去,沒齒屛廢然後,或可以少補於前,而有辭於後。苦心血懇,亶在於此,非爲一己之廉隅而已,夫以體下之仁,容光之明,胡不少垂察於此哉?況臣旣以無人心三字,自矢於前疏,今反因仍盤礴而不去,則又重爲慢君之歸,是亦胡可忍也?臣以菲薄之品,輕眇之福,歷典兩藩,于今三載,享有豐捧,便養老母,恩至厚也,澤至渥也。顧蔑絲毫之報,徒招過溢之災,自今春以來,衰謝益甚,志慮愈昏,言言而錯,事事而乖,咎釁疊積,尤悔孔多。至於今日所遭以後,尤無顔面,可對吏民。廢衙縮伏,一切不敢聽事,循例啓聞之事,亦皆停滯,遠邑赴訴之民。抱狀空回,西土秋早,審災,不容少緩,邊情多憂,巡障,亦不可廢,而皆將以臣之故,後時無及。聖上,只就臣所陳公私大體而揆之,察臣所引之嫌,非出於一時私義,而只欲上爲典章,下爲來世,以身自廢之實狀,則鞶帶之褫,必不終朝,而印符交替之後,道內許多滯務,始可有收殺之日矣。臣,蹇阨此極,疾病更乘,三夏暑濕,長患泄痢,食飮專廢,形神幻脫,脚膝,又復痿廢,轉動亦難如意,殆是死期將迫,寧無生還之願。而亦不可一一陳述,惟望聖明,亟察其情勢之決難蹲據,而卽賜處分焉。臣無任瞻天仰聖,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撕捱之事,業已處分,卿勿過辭,察任。 ○行副司直具聖任疏曰,伏以臣,蠢然一武夫耳。才能智術,旣限於天賦,鈍滯庸愚,莫逃於姿貌。雖使阿好於臣者,極口吹噓,實無寸長之可稱道。獨殿下謬知於臣,曲眷於臣,跡近殿陛則恩顧曠異,名入注擬則除旨聯翩。十年之間,驟致隆顯,爲人臣而受國厚恩者,自不無其人,而豈有如臣之偏蒙洪造,若是異常者哉,斯蓋臣先祖勳庸,顯于王室,列聖以來,存錄臣家,常加異眷,肆我殿下,一以體祖宗之盛意,一以念狐、趙之舊勳,視臣以肺腑之屬,責臣以休戚之誼。是知臣前後受恩,莫非以先之故。不然,以我殿下之聖哲,豈不知臣之庸騃,無一可取,而過加剪拂,一至於此哉?臣嘗自誓於心曰,臣,而負國,罪甚他人,不待官刑,神必殛之,故於任事以後,殫竭心力,夙夜匪懈,或冀其酬報萬一。然以臣不才,量臣所授,內外踐歷,罔非踰分,而至於畿甸督府,地望自別,尤非尋常武弁,所可濫冒,則過福之戒,匪據之懼,尤益凜凜。若將朝夕顚沛,所以纔了賑事,便決歸計,期以卸免重負,少安私心。乃於千萬夢寐之外,膺此摠帥陞擢之命。臣,始也驚惶,罔知攸措,繼以訝惑,不省所謂,夫一國將任,何等重大,而今此擧,而屬之於無才無能萬不近似之臣,此豈但臣之不幸也?實國家之深憂也。蓋臣高祖臣綾城府院君宏,曾經此任,曁于臣曾祖臣綾豐府院君仁墍,祖父臣綾平君鎰,三世戎垣,繼襲勳烈。而乃以臣之不肖,又膺是命,命下之日,人孰不爲榮?而臣獨竦然自懼,如獲大何者,誠以忝累之譏,荒墜之責,必難自免,則在臣計,夫豈如初不承當之爲愈?而顧聖朝用人之方,亦豈不有乖於祖宗量授之規也哉?伏想殿下以爲,與其選於衆,而不得其賢,無寧用世將之爲,可也。而此亦有所不然者,在昔三代之世祿而不世官。實慮夫子孫之不能常賢,則一命之官,猶不宜以蔭補之,況此制萬軍死生之命,佩一國安危之寄者,所托恃,何如,而不問其人,只取其世閥而用之哉?若曰,內外寧謐,無待緩急之才,循次陞遷,不害持循之方,則眞所謂無鼠而養不捕之貓者,是尤豈可乎哉?臣於從前所叨,未嘗不竭蹶趨承,有若分內固有之物者,實出於感恩數怵分義。而今此將領之重,不與他等,則臣豈敢晏然冒受,如前日一府一閫之爲?而朝家亦豈可苟然充數,視之若循序例遷之職耶?違逋之誅,罪止一身,僨誤之患,害及一國,則今臣之不敢承命,實非爲區區廉隅之計也。伏願殿下,亟收萬萬不敢當之恩命,移授可堪之人,使軍國重務,無至久曠。仍令賤臣,隨分自安,復編行間,以爲生死效力之地,不勝幸甚,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此任,其何過辭,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七月二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德壽,侍講官金尙星,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李壽德,記注官李檥,記事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注書出去,禮曹參判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壽德退出,傳命後還入。尙星,讀,自秋九月齊公孫蠆,至鄭難之不已也。上曰,蔡景侯章,勿讀,可也。尙星,繼讀,自初王澹季卒,至使次己位。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子産使都鄙有章,至所謂有禮也。上曰,承旨讀之。德壽讀,自鄙人游于鄕校,至謂之有威儀也訖。尙星曰,公孫蠆等,放其大夫於北燕,推此可見齊之無政也。生殺黜陟人君之所專,而公孫蠆等,以其國之大夫,無君命而乃敢放其國之大夫,其時齊君臣之分,可謂紊亂無餘地矣。若魯曰,都承旨旣入侍,使之講論文義,似好矣。上曰,都承旨與他參贊官,有異文義,別爲陳白,可也。德壽曰,《春秋》經則聖人所作,而左丘明,作傳詳備,後世,只取其傳,而元不着念於經,是甚慨然,《春秋》,是聖人大用力處,筆則筆,削則削。當時游、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則其爲萬世大經大法,爲如何哉?今世之人,專昧作經之大旨,而略略看過,至於《左傳》則味其文辭之該備,而確論bb之b有倍於本經,誠宜着意於經文,究尋其宗旨,而不可泛然看讀也。上曰,參贊官之言,是矣。德壽曰,天王,殺其弟佞夫,此等筆法,甚嚴。此雖非王殺之,而群臣以櫽括之故,殺佞夫而王不之禁,則殘骨肉之罪,在王,故夫子筆法,如此,所當理會處也。《左傳》,異於經書,雖曰浮誇,當時列國之事,歷歷可考,鄭,列國之小國,而所以介秦、晉之間,而不亡者,以子産之功,居多,而子皮,辭其位於子産之故。當時諸侯之不敢加兵於鄭者,專由於其國臣僚之和睦,子産雖賢,子皮若不知賢而讓位,則子産,何以爲政乎?此其推賢讓能,共相寅協之致,以此觀之,今日臣僚之間,不相和睦,已成痼弊,唯以忌克爲事,妬賢嫉能之習,擧皆滔滔。若使我國,處於春秋列國之間,則其不被隣國之所侵侮,而僅僅支持者幾希矣。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大抵爲國之道,人和爲上。誠宜有以警飭臣僚,俾思所以共相和協而後,方可以做國事矣。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尙星曰,鄭得一子産,而猶能保其國息其民,都承旨,俄以不能和睦,歸咎於臣僚,而臣則專欲責勉於上躬,殿下有堯、舜之資質。苟能加意於誠正修齊之工,推之以及於朝廷,則不難致都兪吁咈之美,而濟濟賢才,可以布列於朝矣。豈特一子産而止也哉?上曰,所達,好矣。德壽曰,子産才具,非但可用,有一言,可以服人心者,其答然明之言,曰所善者,吾則行之,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然明,則以論執政之故,請毁鄕校,而子産,則猶恐人之不議己也,豈不賢於人乎?諸葛亮,治蜀每以勤政闕違爲戒,其與子産之言,略相意同,有可見爲國公平之心矣。游鄕校章,此子産之好處,爲君人者,所當玩味其言,思所以體而行之者也。上曰,當留意焉。尙星曰,十五板子晢,好在人上,莫能相下,此槪言子晢之病處,而亦可爲後來鑑戒處,人之病痛,莫大乎自是好勝。若能疾此等病處,則可謂知恥悔過,而終古人臣之不疾此習者,鮮能免敗亡之禍。此非但人臣爲然,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亦宜人主之所當飭礪處。苟或自尊務勝,輕蔑臣下,則直言忠規,何由而進之?而自以爲是,在下者,莫敢矯其非矣。誠宜虛己下人,屈用群策然後,可以有爲,大舜有大焉。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宜所取法者也。上曰,好矣。若魯曰,十六板晉漢夫人之事,極其細瑣,未知何以載於傳也。上其老人之言,以文義見之,非實不知紀年而言也。尙星曰,以正月甲子言之,則至三月癸未,一甲已回後二十日矣。若魯曰,自乙巳至戊午,爲七十四年,而七十三者,以甲子而言也。三之一者,三分六甲之一也。上曰,以其窮究而言之矣。若魯曰,師曠,隱君子,而編於卒伍,不能見用,可謂知人之難矣。上曰,然矣。尙星曰,趙武,賢大夫,而如師曠之賢,終不能見用,實未可知矣。然以季武子之言觀之,亦可知趙武之招賢讓能,所以爲賢,而晉平公之繼伯有由然矣。晉末可婾,專在於用人才,推此而言,國家之治亂,其不在於用人之善否耶。若魯曰,俄者,都承旨所達,知賢讓位,臣僚和睦之言,誠是矣。所謂大臣者,以人事君,而得賢爲上策。若値政亂國危之時,尤宜急於求賢,此諸葛亮、管仲之所以見稱以王伯之佐,而相業,有足可觀者也。大抵用人之道,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不必求具備之才而用之,常謂其國,無別樣賢才,而不用焉,則實無用人之時矣。人才雖曰眇然,但於其中,取其稍勝者,而用當其才,則是謂得人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觀此趙武之用人,亦非求備而然,伯、瑕、史、趙,亦各有一能之人,而非全備者矣。尙星曰,頃日召對時,臣與吳瑗,各陳好惡相殊之言,而今此金若魯,又以取其中稍勝者,有所陳達。今日用人之道,毋論色目之如何,自銓曹,別使廣取而收用焉,則庶可合於惟才是用之道矣。趙孟,不過當時稍勝者,而敵國,猶以未可婾爲言,用人之道爲如何哉?上曰,趙孟之賢,而猶維持國勢,況賢於趙孟者乎?尙星曰,聖上,每嚴禁黨議,染於黨臼者,一斥而不用,而此有不然者,人見不同,如人面之不同,雖父子兄弟之間,各有所見。其中是者用之,則非者自退,有文翰者任之以文翰,有政事者任之以政事,用人才之道,當示以大公至正之意,不可少有所偏係,而卽今私言橫流,人才眇然之時,豈可全然取人於論議之外,而別求何等人才乎?古語云,天生一世才,終了一世事,臣頃以楚材晉用之意,有所仰陳,而今又因此別有加勉者,所謂勞於求人,逸於用人,此誠切論也。人孰無私意,而人君,諄諄誨諭,則漸歸於公平和協之域,宜不必拘於彼此黨臼,而惟才是求,各適其用,是區區之願也。上曰,上番之言,好矣,而所達,猶有未穩而難行者,人見不同,如人面不同云者,誠是矣,而必知人見之同,而欲用之,則此格物致知之事,猝然難行矣。都承旨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之言,正以忖予意,予所以先之以同寅協恭而後,方可惟才是用者,有所見而然矣。若不同協,而以惟才是用爲道,則所好之人,以不才爲才,所惡之人,以才爲不才。人見如人面不同,亦有不然者,所謂甲乙之議,則雖或不同,不害爲友師相規之道。而卽今人見之不同,則與此有異,如氷炭水火之相懸,在上者任他其弊而不爲嚴防,則將至於君不君而臣不臣,別有擧直措枉之法然後,少有所鎭定時義矣。尙星曰,上敎所以抑黨議者,誠是矣,而所謂黨議,齊其不齊,同其不同,可謂寅協,而此亦難行,雖以入侍臣等言之,臣意不必如下番之意,下番之意不必如臣之意,豈不難乎?上曰,此不必專爲苟同而言,所見皆同,古今安有如許之國乎?尙星曰,大抵爲國之道,不出於人才,而人才之外,尤有急務,卽今在朝在野之人,習尙委靡,元氣消沮,誠爲慨然。若使如晉國人物見之,其不爲叔向輩之所侮者幾希矣。上曰,上番之言,是矣,而近來實無鎭服人心之道理。頃日,惟故領相及豐陵,有所下敎矣。豐陵在時,猶不知其爲人之,如何矣,以今想像,則其政注之間,實有以厭服衆心矣。其二人,猶多不足處,而爲國之心,人皆知之,故人心皆服,亦非謂賢於古人而然也。以此言之,服人心而後,可以做事矣。若魯曰,染於黨臼者,雖甚可惡,而若可用之人,則雖有此等病痛。宜置其黨議而用之,似甚無妨,黨議,自黨議置之,而人才,自人才用之,則豈不妥當乎?上曰,此言有若鉗封群下,而予意則已定,置黨議而用,誠不可矣,予決不爲是矣。若魯曰,唐、虞之時,野無遺賢,今若以儻套,置人才不用,則豈不有歉於古昔求賢之道耶?上曰,舜擧八元、八凱,而驩兜、共工之輩,則棄而不用,兜、共亦非無才者,而靜言象恭之故,聖人,猶施放流之典,豈其以有才,而混於元、凱之中耶?尙星曰,若超於儻臼者,擇而用之,則卽今求人之道難矣。槪洪領相、趙豐陵,可謂超於儻臼,必求如二人者爲政,則庶可以調和彼此而有其效矣。上曰,予之意,非謂超於儻臼而後,必用之,上番所謂人才各適其用者然矣。俄者,以故領相、豐陵之言,已有所下敎,槪豐陵則凡於用人之際,亦有一段規模矣。若魯曰,豐陵府院君,自爲士時,至爲將相,爲國之誠,槪有之,局量雖未大,而頗有固執規模,而洪領相則自堂下,至拜相,於彼於此間,終不顯著,以此爲一生規模,相業則別無可言者矣。上曰,兩人心事,猶未知之,而竝立爲相,今後有所覺得者矣。兩相旣歿之後,不覺爲世道淚下,予之固執之意,恐或不行,所以有十九下敎者矣,十九下敎,亦以無二人之故也。上番所達,必求如二人者,誠好矣。豐陵在時,猶不知其規模之如何矣,以旣歿之後見之,實無如豐陵者矣。尙星曰,規模雖未遠大,而所執則誠有之,臣,曾與豐陵,同爲銓曹堂郞時,見其頗有固執矣。上曰,其固執確處有之矣。尙星曰,確處雖有之,亦不無病處矣。二十四板子産,使都鄙有章,從政一年,輿人以猪衣冠,伍田疇,至有欲殺之意,而及三年而後,又以有子弟有田疇,稱頌不已,唯恐或死。蓋子産之治尙嚴,故其民,初則不便,末乃稱德,以此見之,末世治法,亦必尙嚴而後,可致一時之治效。聖王治道,豈必以子産爲法?而卽此觀之,其治國規模,誠不無可取者,誠宜法子産之善處而用,其治法,似有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自無無弊之政,子産爲政之初,鄭人,皆怨曰,孰殺子産,三年而後,民又誦之曰,子産而死,誰其嗣之?此可見作事謀始,不可不用一切之規,而亦可知子産爲政之要矣。尙星曰,爲政之道,所宜慮始而慮終,子産,始不避輿人之怨謗,而終能成其治效,此不但子産治法之可觀,亦可見其時人君之任之不貳矣。上曰,輿人,皆有欲殺之心,其怨咨,可想矣。鄭君,雖不殺,而必因民怨而去之,而三年從政,治體有成,亦可謂難矣。若魯曰,雖有子産之賢,其君,若不委任,則無所施其治法。蓋爲政之道,專在於委任之如何。金宗瑞開拓六鎭,亦由於世宗朝委任專一,不撓衆議之致。其時毁宗瑞者,非不多矣,而一意委畀,終能成功,此宜今日之所取法者也。上曰,予意豈不欲委任臣僚,而近來廉隅太勝之故,每因小事爲嫌,而辭避紛紜,雖欲委任,而有不可得矣。德壽曰,聖人之泛愛衆而親仁之言,有可以譬諭於讀書之處。今此《左傳》列國之事,汗漫多可考處,此如泛愛之類,而其中最好處,不可不各別玩味,此則所謂親仁之類也。如毁鄕校一章,所宜不如他章之泛泛看過,而最可詳覽處也。且經書、《史記》之看讀,猶醫書中拈出方藥而進服,若但講說好處,而不思所以體行,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此所謂見醫而已,而不服當藥之類也。如子産之好處,所當玩味而見之,其言,有以自熟於己然後,方可謂之讀書之效矣。非但此《左傳》爲然,於聖經、賢傳,深味其旨意,必思所以服膺體驗焉,則其爲裨益之道,不旣大矣乎?上曰,所達,誠好,可不留意焉?尙星曰,子皮欲使尹何爲邑,子産曰,少未知可否,此與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路使子羔,爲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兩章文義恰似,卽今用人之道,亦如是焉。如臣不才,早竊倖第,未經事變,而歷試內外,實犯子羔之戒,居常愧懼矣,今因文義,尤有所不自安者矣。臣,旣犯此戒,不暇論及他人,而近來早登科第,以門閥驟進,自三司,至于廟堂者,不知其幾人,此宜使之經歷事變,諳鍊治體而後,方可合於廟堂之任矣。上曰,所達是矣。當加意焉。若魯曰,子産不毁鄕校之意。蓋欲使執藝百工執事之類,皆得論列政治之得失,採取群言而用之,此與立誹謗之木,相反,子産之得人心,專出於執衆善而得治體之要道矣。古人所以憂治世危明主者,蓋無所忌諱而然,若立誹謗之世,則必皆畏縮,而以言爲戒,雖欲直言讜論,何由而觸世諱犯言遜之戒乎?誠宜恢張言路而後,有以來諫而無蔽塞之患矣。上曰,優容而進言者,此正待文王而興者也。不待文王而興者,所謂豪傑之士也。若魯曰,士氣雖激,而扶奬之,臺言雖峻,而嘉納焉,則忠規、直言,不期至而自至矣。聖敎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豈易乎?上曰,然矣。補闕、拾遺,是臺諫之職也。隨事論列,則予豈不聽納乎?若魯曰,補闕、拾遺,殿下雖聽納云,而天威之下,實難陳暴其所蘊之萬一,雖罷職薄罰,猶懷疑懼。故近來避臺地,如避陷穽,少有所言,則或歸之倘議,或斥以過激,大則罪逐而年久不釋,小則斥罷而不卽甄敍,試以閔瑗事言之,以燁、㙉遺漏事坐罷,此不過微事而點下不敍。洪啓裕則以救申晩事,至被譴罷,而申晩旣敍之後,尙未蒙敍,誠未知聖意之所在也。上曰,申晩則猶經營而爲之,而洪啓裕則欺予特甚,予墮其術中,予何不處分乎?救申晩而恐或人之不知。又以申致謹事,畢陳於所懷必欲立脚,渠何售此等之習乎?近來新進之必欲立脚者如此,槪其意自謂不如是,則不可以立功,諺所謂超峴者矣。尙星曰,啓裕之疏,槪出於用意矣。若魯曰,啓裕之事,若以言議過激而責之,則無妨,而至於用意而爲之云者,則臣實未曉也。啓裕,是故參判禹傳之猶子,則投合立脚等語,實有不然者矣。上曰,公眼見之,則或是或非,而至於此,啓裕則予實知其出於立脚而然矣。原啓中申晩、申致謹事,一章之內,用二手段本言議,予未知其爲何矣。三覆時,始見之,或意不爲此套矣,不過月餘,甘爲本義,此何意耶?雖不爲此啓,必欲立脚,則豈無可爲之事?而立身初頭,甘爲此習,予爲其所欺矣。若魯曰,啓裕初無立脚之可言,而李宗城,歸之於改頭換面之類,誠極曖昧矣。本是洪禹傳之猶子,則用意立脚云者,豈不無謂之甚者乎?尙星曰,啓裕雖是禹傳之猶子,而未決科時,色目未分明,故宗城,亦有所云云,近來色目未分明,則必欲立脚自現,亦成弊風矣。若魯曰,啓裕之伸救申晩,非則非矣,而申致謹事,非出於用意矣。上曰,洪啓裕背叛之言,有誰臺諫言之乎?若魯曰,此,金尙重之疏也。其疏所言,實不穩當,啓裕,乃其叔之姪,初無論議之可疑者矣。上曰,啓裕,眞古所謂鄕愿之類矣。尙星曰,啓裕之事,臣言,與尙重一般矣。上曰,若如其尙重之疏語,則投降納叛之類,尤無可觀矣。設不如尙重所言,其決欲用意,則予已知之矣。禮判,尙不來待耶?注書催促,可也。壽德退出。尙星曰,日昨南泰良處分,終爲過中之擧矣。泰良,若於莫重敎書,未卽製進,則責勵之罰,何所不可?而至以知製敎勿爲擧論事,有此下敎者,豈不有乖於待帷幄之道耶。顧今館職之行公者,不過若而人,而泰良,又有此所遭,將致撕捱,固知聖意不過出於一時飭礪,而此敎未及汗前,則泰良,亦難行公於館職。若以處分過中之意,仍命還寢,則渠豈敢以君父未安之敎,更爲引嫌乎?臣旣知其過中,故前已陳疏,而復此仰達矣。若魯曰,臣於南泰良,嫌不敢言其是非,而至於知製敎勿爲擧論之敎,誠未免爲過中之歸矣。上曰,南泰良事,不過飭礪,而予亦知其過中,儒臣所達,又如此,前日下敎則還寢可也。壽德還入進伏曰,禮曹參判,姑未入來,方又催促矣。上曰,少退待,禮參來詣閤門外,更爲入侍,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禮曹參判洪鉉輔引見,禮曹參判洪鉉輔,都承旨李德壽,假注書李壽德,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禮參進來,鉉輔進前。上曰,向來,雨澤頗洽,稍有豐登之望矣。自今月以後,不雨洽滿一望,而東風連吹,雨意漸邈,田畓各穀,必盡焦枯。言念民事,極爲可慮,欲下祈雨之命。而八月只隔數日,在前如此之時,亦有祈雨之前例乎?鉉輔曰,向時五六月旱災,猶不至大害,而卽今鋤後之旱,最是農家之大禁,民事誠爲切迫,而異於移秧之前,如此節晩之時,似無祈雨之前例。故臣俄承命,來詣閤門外,略考《祈雨謄錄》,則七月有之,而八月則無之矣。上曰,卽見嶺伯狀啓,則本道亦旱甚,方行祈雨祭云。旱災如此,虔禱之節,不容少緩,卿當更考前例入達,可也。鉉輔退出。德壽進伏曰,臣於前年八月,赴松都任所,今春遞來後,今始入侍,故敢以松都事,仰達矣。松都,卽前朝所都,其時人才之盛,非我朝所及,而國初則松都之士,皆被禁錮,後來稍稍通用,而筮官者甚少,臣,考見《靑衿錄》,則儒生至於三千餘人,可謂盛矣,而皆不免空老。朴師益,以一府人望,差出分敎官一員,以爲士子入仕之階梯,然六十朔後,始許入爲京參奉。又六十朔後,始出六則苟非壽長之人,恐難未死前出六矣。以此言之,況其居後者乎?百年之內,數三人入仕,亦恐未易,誠可愍矣。判府事徐命均,爲留守時,陳達榻前,請間間收用,而迄無實效,臣意雖不能每年調用,若數年之間,收用一人,以此爲例,則可以大慰松都人士之心矣。且松都武弁之數,比儒生,不啻倍之,而亦多可用者,其弓馬之才,勝於京中諸武。而將校等,仕滿後,則受久勤文狀,上京,而自本營,輒汰其名於案中,卽出其代,故兵曹若不收用,則彼此兩失,便爲無歸着之人。其流來之規,大異於京中諸營,此似由於不無久梗在後當任之人也。松都人,極多老壽者,將校之有老父老母者,十居八九。雖除邊將,必不赴,其赴者絶少。若飭兵曹,俾於每都目,依京軍門,一體收用,則豈不善乎?上曰,曾前旣已飭礪,更令,申飭于吏、兵曹,可也。德壽曰,臣又以松都事敢達,松都人等,數年前,貿米於湖南之康津,船運之際,爲本邑縣監所奪,盡歸賑民之資,或呈訴該廳,或上言駕前,而至今不得受出,當初縣監之全數奪取,未免失着,朝家又不還報。使小民,失業遑遑,誠非事理之宜。臣於遞歸之時,民人等,擁馬呼訴,縷縷不已。渠輩口,雖蒙朝家之償給,以其時則數載之久也。以其價則前後市直懸絶,其爲落本,已不少矣,況全不給者乎?臣,今日到閤門外,得聞全羅監司狀請,秋成後徵出於其時饑民以償云。所謂,饑民,流散必多,設令生存,還穀,亦難捧,況此私穀乎?朝家則推諉於監司,監司則推諉於饑民,是終無可償之日矣,事理豈可如此?該廳,財力不足,則流伊償給。雖限以數年,恐不可已,如此而若猶不足,則松都,有會後還穀秋捧,取其耗而補給之,亦一道也。上曰,頃日靈城陳達時,有可償之道云矣,尙不劃給云,令該廳,更爲稟處,可也。鉉輔進前曰,臣退出閤門外,更爲詳考謄錄冊,則八月則雖頗行祈晴祭,元無祈雨祭設行之前例,七月則以近例言之,肅廟朝甲申、辛卯兩年,設祈雨祭矣。上曰,此實祈晴之時,而非當祈雨之時矣。卽今,似不無雨意,姑待今明更下敎,而八月祈雨祭,旣無前例,則令本曹,問議于在京諸大臣,而稟處,可也。鉉輔曰,俄者承命,來到閤門外,而聞之,則同爲入侍之傳敎,出於早朝召對進講前云,而因院吏之不卽傳通,俄始來詣,極爲惶恐矣。上曰,注書出去傳命,而如此遲滯,何也?鉉輔曰,注書則出卽傳命於院吏,而院吏,不卽傳通之故,致此遲到矣。德壽曰,注書卽爲出傳禮曹參判同入之下敎,而因院吏之稽緩,致令宰臣,俄始來詣,院吏之罪,臣當從重科治矣。臣又有惶恐稟定者,臣不幸有聾病,固不當入參近侍之列,而前後聖敎,旣出格外,故臣,感激恩私,他不暇顧,玆敢屢陪耿光,而筵中上敎與諸臣奏語,漠然不知其云何,臣之聾病實狀,雖聖上之所知,而筵席事體,則苟艱莫甚。入侍時上敎與諸臣奏語,注書傳通于臣然後,臣可以知其爲某事,而此又若無目。上下敎之事,則注書之每每傳語於臣,亦不無難安之意,別爲下敎於注書,使之傳語於臣,未知如何。上曰,卿之重聽,予所詳知,卿入侍時,曾有所傳語之敎矣。自今以後,卿入筵中,則注書每每高聲傳語,使之聞知,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7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南原縣監尹得莘。 ○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尹心衡,持平金尙翼,未肅拜。宋瓆,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判義禁申思喆,連日違牌,無意膺命,議讞積滯,殊甚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尙賓曰,召對爲之。 ○彦燮,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必寧曰,大司諫金始炯留待。 ○又傳于必寧曰,前嶺伯引見。 ○禮曹啓曰,今七月二十七日,禮曹參判洪鉉輔引見入侍時。上曰,向來,雨澤頗洽,稍有豐登之望矣。自今月以後,不雨洽滿一望,而東風連吹,雨意漸邈,田畓各穀,必盡焦枯,言念民事,極爲可慮,欲下祈雨之命,而八月,只隔數日矣。此時亦有祈雨之前例乎?禮曹參判洪鉉輔曰,七月則有祈雨之例,而八月則無可考前例矣。上曰,八月祈雨,旣無前例,則令本曹,問議于在京諸大臣,而稟處,可也事,命下矣。問議于大臣,則奉朝賀閔鎭遠以爲,今年年事始雖少旱,旋得大霈,百穀向茂,豐稔可期,中外人情,擧皆欣欣矣。忽自十數日前,雨澤久閟,凄風害穀,已斷登熟之望。今雖節晩,如或得雨,則庶可救其一分,而風氣猶獰,雨意邈然。臣聞人君,父事天,母事地,父母示威怒之色。則爲子者,惟當至誠盡孝,以期感悅,何可以節晩,而有所怠忽也哉?且臣,伏見《名臣奏議》,宋孝宗時,楊萬里上疏曰,《洪範》曰,恭作肅,肅時雨若,蓋恭肅者,謙而不自盈,卑而不自高之謂也。卽天道下濟,天氣下降之理也。是以,爲時雨之證,又孝宗,嘗以久旱,齋居請雨,一夕而應。劉洪進言曰,陛下誠心感格,其應如響,隱微之間,纖芥之失,其應,豈不亦猶是乎?臣願陛下察此而益謹其獨。此兩言,殿下於今日,恐宜益加體念也。且《名臣奏議》,敬天災祥兩條,多有不待祈禱而得雨者。若令儒臣,別爲抄出寫進,以備觀省效法之地,則實爲修省之一助,伏惟上裁,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以爲,近日以來,東風連吹,旱氣斯酷。若此不雨,穡事將判,祈禬之擧,誠不容少緩,恐不可拘於前例之有無,而有所持疑也。伏願斷自聖衷而亟行焉,伏惟上裁。右議政金興慶以爲,見今旱暵踰旬,凄風連日,田畓各穀,擧皆被災,而況早稻發穗,晩稻胚胎之際,酷被枯損。所謂鋤後之旱,農家之所最忌,旱旣太甚,望雨切急,則祈雨之擧,不容少緩,八月之無例,似不必拘礙云。奉朝賀崔奎瑞,奉朝賀李光佐,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病不收議,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雨暘時若,惟望其登,亢旱若此,東風愈緊,其聞風聲,心焉如灼。若今不雨,生民奚爲,此時祈雨,豈拘常例?況《麟經》,書八月大雩。杜註曰,旱也,豈可少緩,此時祈雨,旣非恒例,亦豈可循其常例?躬將微忱,親祈社壇,其令儀曹,不卜日,以三十日擧行,閔奉朝賀末端獻議,切實,亦令弘文館書進。 ○必寧啓曰,今三十日社壇親臨祈雨祭事,命下矣。自今日,諸承旨當爲齋宿,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羽良,皆已申退,所當竝請牌招齋宿,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牌招。 ○又啓曰,明日社壇祈雨祭擧動時,大駕入幕次後,及再明日祭罷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彦燮啓曰,今此社壇親臨祈雨祭祭文,大提學,當爲製進,而時未差出,藝文提學申昉,卽爲牌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近來社稷祈雨親行時,侍臣節次,及前後部鼓吹,竝爲減去矣。今此社稷祈雨親行時儀注節目中,侍臣鼓吹,依前例不爲磨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三十日社稷祈雨親祭時,二十九日出宮吉時,令日官推擇,則同日巳時爲吉云。以此時擧行,何如?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祈雨親祭時,自上逮至諸享官,例有散致齋之規,而今此社稷親祭,只隔二日,散齋則勢未及擧行。自今日殿下別殿致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惟啓享祀事,諸享官近待之官應從升者,竝自今日,宿於本司,致齋一日於享所,陪祭百官諸衛之屬,守衛壝門者,各於本司,淸齋一宿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尙賓啓曰,前奉敎李鼎輔,前待敎鄭履儉,前檢閱李德重、金尙魯,旣已敍用,令該曹,口傳付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奉敎單,李鼎輔,待敎單,鄭履儉,檢閱二單,李德重、金尙魯。 ○傳于彦燮曰,吏判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使之淸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未肅拜,參議李匡德,在外,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爲之。以申思喆,爲禮曹判書。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使gg僉知中樞府事g權益淳戶奴呈狀內,上典,重得泄痢,沈淹數年,已成痼疾,症情危劇,形神澌鑠,旬月之內,斷無復起之望,卽爲啓遞云。病勢如此,差復無期,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秉常、柳純章,付副護軍,以許逅付副司正。 ○彦燮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特敎牌招之下,又不應命,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執事,不可不淸齋,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闕門又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本職撕捱,已涉太過,莫重執事,豈可苟差,特敎之下,若是違牌,分義所在,豈容若是?君父方以爲民焦于心?而爲臣子者,尤豈若此乎?齋宿事重,何拘三牌,從重推考,更卽牌招,使之齋宿。 ○傳于必寧曰,吏判、禮判,承牌來詣,使之齋宿於朝房,待明朝肅謝牌去來,申飭,承牌來詣後,卽爲啓達。 ○彦燮,以吏曹言啓曰,戶曹正郞申思建呈狀內,矣身病情危篤,難以時月差歇。當此卯酉,申飭之日,虛帶職名,久曠公務,實多悚悶,急速入啓處置云。申思建,旣有身病,屢呈辭狀,不爲行公,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必寧曰,當此淸齋之時,其宜留院,公事混入,其涉不察,當該承旨推考。 ○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社稷擧動時,大駕各差備都事九員,本府留司一員,當以十員分差,而新除授參上都事韓師益,自長水縣任所,時未上來,無以推移備數。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祈雨祭擧動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佐郞鄭益河,居中之代,有難等待其大政。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安復駿爲兵曹佐郞。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社稷親臨祈雨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命臣以漢城府言啓曰,近來,法綱解弛,勢家奴子,及無賴輩,各廛物貨,肆然亂賣。使本廛市民,坐失其業,朝家之申飭,非止一再,而法府之每每出禁,亦有弊端,故使廛人等,執捉來告,依法處置矣。日昨綿紬廛市民等,執捉亂賣人來告推問,則無辭遲晩,而援引物主。故所謂物主十月之母弟,推捉則兩班金應弼、柳文模爲名人,多發奴僕,裂破牌字,毆打差使,仍奪物主,終不出給,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而置之,則法府禁令,無以施行,國役市民,無以聊生,不可不嚴加徵治,以杜後弊。所謂金應弼、柳文模等,令該曹,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羽良,以刑曹言啓曰,因臺疏謀害家長罪人沈女,令秋曹,亟加糾發,依律重勘事,命下矣。昨日定刑吏推捉,則沈女方在於其同生娚前萬戶希賢之家,而稱以下鄕,拒逆不現,捉得其婢推問,則今日朝食時下去慶尙道善山地,夕當止宿於板橋站云。臺疏請罪,嚴命旣下之後,知機逃匿,亟爲駭然。此實出於希賢設計故匿之致,而係是朝官,臣曹不能推捉督現,令金吾拿問,使之刻期現出,何如?傳曰,允。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新授銓任,理難冒出,區區血忱,只願早賜變通,昨上辭本,未蒙矜許,繼又召牌荐降,特敎至嚴,諭之以開釋,責之以事體,臣誠惶悶抑塞,益不知所出。噫,此時此任,聖意之非偶,臣雖愚迷,亦豈不知?或者以臣爲可以奔走周旋於我聖上彌綸保合之治。而不惟臣,望輕誠淺,無以鎭浮議而孚衆心,試可前日,立致顚沛,有不可再誤而已。況今世道朝象,比之頃年,又未知落下幾層。自夫一二先輩純忠赤心爲聖上同德之臣者,不幸相繼淪亡,而衆無所湊泊。物情,轉相睽阻,自外面觀之,雖若可以朝暮和平,而伏莽之戎,按劍之怒,固已左右耽耽,以聖上宏遠之慮,未始不加意於漸磨鎭安之術。而其所擧措而扶抑之者,未必一循天則,則又不免東罡西倒,殆似破屋之禦寇,此其勢終必至於乖離泮渙,莫可收拾而後已。臣於此,不能不息望於皇極,囚舌於時議,而至於銓衡之地,又主用捨之權,則雖得宿德重望至公血誠而任之,尙恐其不能平物我而齊異同。顧乃以如臣孤立無援,已試蔑效者,欲責其調劑之任,而使當其決裂之勢,則是必早晩狼狽之不暇,當何以稱塞委寄之萬一哉?此所以自附於古人量入之義,寧被違傲之罪,而不敢爲冒進之計,斷斷自畫,不專以一身廉愧而已。玆冒瀆撓之誅,申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俯賜體諒,亟命遞改臣新除銓職。仍令攸司,重勘臣前後積逋之辜,俾安私分,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何過辭?冢宰之任,不可久曠,莫重執事,其可不備?卿須勿辭,卽速行公。 ○掌令權相一疏曰,伏以臣,祗奉本月初一日聖旨,以臣爲司憲府掌令,繼有乘馹上來之命。臣,屛伏遐鄕,沈綿床席,久絶榮塗之望,而獲蒙銓曹擧以備擬,聖上,特加記念,復使濫廁於侍從之列,臣誠萬萬悚蹙,不知所措。草野微末之蹤,疎愚無能,旣無以仰備於使令,亦不足有無於朝廷,而誤恩牽復,及於意望之外,此莫非我殿下曲賜陶甄,不棄疎遠之聖德。臣,感激涕泣,罔攸報答,祗欲蒼黃趨召,更瞻丹陛,一謝而退,死無餘憾,而第臣於臺職一款,有決不可進之義,玆事曲折,聖上,亦或記省而不忘矣。臣之疏救金{{?|⿰亻政}},非有毫髮私心,祗是居在同道,詳知其眞實冤枉,而金吾査事,究竟與否,遠莫能探問,故未免徑先論救,臣之罪誠大矣。諫臣之請罷亦宜矣。幸蒙聖度寬容,略施微罰,而伊時一儒臣,不免爲本來習尙口氣所使,分踈詆辱,極其狼藉。今於時移事過之後,臣不欲追提備陳,仰瀆聖聰,而但緣此二事大段貽羞於臺閣重地,臣誠愧悚,如無所容,杜門省愆,歲月許久,而尙有餘懍,更何敢强擧顔面,晏然復入乎。自己之喪廉沒恥,固不足恤,而奈公議之嗤罵譏斥,有所不容,何哉?愚臣迷滯之見,心實自畫,雖萬被誅戮,更無所避。且臣有心腹難醫之疾,漸成沈痼,若少勞動,則輒復增劇。故靜伏調攝,僅度時日,而暑濕所傷,泄痢兼發,飮啖全廢,眞元大陷,有朝夕奄奄之慮者,已浹數旬,末由扶曳登道,進伏闕外,恭竢處分。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不得不略暴危悃,因縣道封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實情,有萬分難進之義,憐臣實病,無一分自力之望,亟削臣所帶職名。因命銓曹,勿復檢擬於他日,則臣生爲太平之氓,死作結草之鬼。臣無任瞻天望雲震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若魯讀,自昭公元年,至乃出見之。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鄭徐吾犯之妹美,至及雍乃復。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年,至鄭印段如晉弔。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三年,至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以亨讀,自夏四月,鄭伯如晉,至姜其危哉。若魯曰,楚公子圍聘鄭事,婚姻,人之大禮,而列國風習,猶以權謀行之,外托婚姻,而有襲鄭之意,故子産,先知其謀,請墠聽命,而子圍亦知有備,垂櫜以入,莫非譎詐之事,無可道者矣。至於趙武之答祈午以信之一字爲言。蓋令尹無信,而諸侯不信,故趙武則欲其以信爲本,引《詩傳》不僭不賊,鮮不爲則而歸之於信,蓋爲國之道,唯信爲大矣。瑗曰,趙武自知力不能制楚,故發此能信不爲人下之言。蓋亦强說,而爲國之道,實莫大於信,雖無兵食,不可無信,故孔子答子貢曰,去食去兵,而民無信不立。朱子註之曰,此非子貢,不能問,非聖人,不能答也。以此觀之,信之道,顧不重歟?若魯曰,交隣之道,亦不可無信,而列國,專尙權詐,不知信義,朝盟夕渝,戰伐相加。其時以信爲言者,只空言而已,不知其踐其言而行其實矣。瑗曰,交隣國之道,無過於信,而人君接下之方,使民之道,亦不出於信之一字,無信則上下不相孚感,而禍亂,必隨而至,然必須誠意充積於中,自燕閑幽獨之中,以至發言出令,無一毫不實然後,方可謂有信矣。此等處,伏乞深加省察而體念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公子圍,敢爲人君之威儀,而至於設服離衛,則實出於無君之心,而穆子以美矣君哉,言之者,可評矣。上曰,美矣君哉者,非譽之也。乃譏嘲之語,其下子家所謂,不亦可乎者,亦同此意也。瑗曰,子羽所謂當璧云者,楚共王,有寵子五人,而莫適所立,埋璧於太室。使其子拜之,而將以當其璧者,定爲嗣,而子圍非當璧者,故子羽之言,如此矣。第八板魯之穆子,以爲我以貨免,魯必受師,必欲以死自當,臨患不忘國,眞忠臣也。人臣,苟有至誠純忠,則雖隣國,亦感動,故晉之趙武,固請於楚,而免之矣。上曰,穆子固忠矣,而趙武,亦賢矣。若魯曰,出不逃難,臣子之節,故尙有感動隣人之效。爲人君者,居常褒崇其忠節,則自有激勸之道矣。瑗曰,趙武褒揚穆子,以解於楚者,語多婉曲而明備,宜乎楚人之感而從之也。上曰,書之故,看來似易,而其所救活之際,可想其用心之辛苦也。瑗曰,第十三板美哉禹功,明德遠矣者,非趙孟所敢當。故不得不以謙遜退托之辭,答之,亦非異事也,而劉夏,乃以神怒民叛爲言者,實不襯當。蓋左氏,見趙武卒於是年,故爲此等言而實之,如鍼子所言,亦此類也,正所謂浮誇處也。上曰,子産,賢矣,而使女擇焉云者,可怪。若魯曰,使女擇焉,非子産使之,而其所處之者,未知得當矣。上曰,子産,旣曰,惟所欲與,則此非子産使之歟。蓋其所爲,無非伯道矣。若魯曰,孟子嘗非子産之事,蓋過於惠,而多有苟且之擧矣。瑗曰,法令,若嚴重,則寧有子晢之事哉?初不能治其罪,而及其稔惡,乃縊而殺之,其政,亦何免於顚倒乎?第十七板一世無道,國未艾也云者,鍼之言,非矣。殷之賢聖,六七作,而及紂無道,遂喪其國,豈有一世無道,而其國不亡者乎?若魯曰,三十五板晏子辭宅,而謂以先君容焉。景公問市,而對以踊貴,卒使其君,聞而悟焉,遂至於省其淫刑,故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其臣之善諷,其君之翕受,俱可謂美矣。瑗曰,晏子雖善諷,而臣意則終不如直諫矣,此蓋其君惡聞直言,故有此嘵嘵之言,此等處可合鑑戒者矣。彦燮曰,踊貴之言,何可謂善諷耶?居市之側,而以踊貴爲言,甚賤矣。因事托諷,出於東方朔之類,而大抵人臣,當以直諫無隱爲心,諷則非事君之道矣。上曰,此在時君導之而已。三十九板大雩云者,何祭耶?若魯曰,水旱祈禱之壇也,我國,亦有之矣。講官,遂掩卷。瑗進伏曰,淸風府院君宗孫聖集夭折,今至二十餘年,而久無主祀之人,其家今欲以黃海水使金聖應之子時默繼後,而家無男丁,不得告官云。國舅奉祀,事體自別,故敢此仰達。上曰,予未及知之矣。自該曹,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瑗曰,昨年驪興府院君子孫,下問於承旨韓德全,而其時入侍之臣,有以閔瑗仰達者,而追後聞之,則閔守觀爲宗孫,而瑗則非也云矣。諫官先退。彦燮進伏曰,太廟展謁不遠,而翰林,皆坐罷,注書亦無實官,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翰林違牌坐罷人,及注書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彦變曰,凄風連日,而今夜則尤終曉不止,朝來又如此,伏想丙枕,有所不安者矣。上曰,旱害此酷,而東風,累日不止,民事極可悶也。彦燮曰,水旱霜雹,無非災也,而風之爲災,爲尤甚,今則早穀,幾盡發穗,晩穀,正當胚胎,而發穗者,日以焦枯,胚胎者,擧皆橫拆,數日之內,已判大凶矣。臣,久在廷院,連見諸道狀啓,則北道初有牟麥之歉,且有黍粟之凶,此固可慮,而其他則不無豐登之望。且木花與禾穀,難於俱豐,而今年則擧皆茂盛,爲生民衣食之源,而私切有喜。一自風災之後,木花則被災尤酷,莖枯顆落,將爲赤地,民事至此,豈不切悶?昨以祈雨祭事,下問禮官,此則大臣,自當收議擧行,而臣意則祈雨祭,不可不趁速爲之,而若其遇災警惕之道,只在於人主一念之頃矣。一時警動,難得速效,惟當聽天所爲,而兩年荐饑之餘,又値凶荒,則將何以活我民而保我國乎?雖在宴閑之中,而穆然深省,默運淵裏,預究睿算,以爲臨時得力,而必有實效之地幸甚。我國凡事,皆憑謄錄,臨急而輒擾攘,每無實效之及民,故區區愚悃,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彦燮曰,天災固已警心,而以世變言之,北道兵使之刃傷,實爲大變,極可驚駭。朝家下送御史,梟示賊人處分,實爲雷勵風飛,庶可懲戢北道獰悍之人心,而第臣之所見,則兵使甚爲殘弱矣。三十餘歲一女人,突入營門,而旣不能禁,裂破衣服,而亦不能制,事體猝急,未及以兵刃自衛,而雖拳踢蹴搏,足以制之,豈可任其作拏,刃及其身耶?且營門事體,與守令官府絶嚴,門有使令,前有牢卒,而有此白晝拔劍,如入無人之境者,豈非可怪者乎?且發怒於假率軍官之不能捉得,至以三十三度之棍,施之於該廳所任,竟至殞斃,用刑,亦近於濫矣。上曰,旣是不意,則雖使韓琦當之,固難矣,而至於裂衣而不能制,則可訝也。彦燮曰,朝家用人,惟是文武二岐也。文士則讀書窮理,有所裨補,武臣則弓馬勇力,足以防捍,而職在制閫,遭此劍及其身之變,誠爲寒心。今若罪義豐,則非所以示北路頑獷之民,而大抵莫大之變怪矣。上曰,卽今道理則李義豐,不可罪矣。彦燮曰,臣意亦以爲然,臣之所達,非以義豐爲可罪也。武臣平日,不當疎於防身之道,則自上,宜留意而飭勵也。彦燮,又起伏曰,日昨筵中,因右相所達,臺疏所論,永勿檢擬如李膺所遭者,使之依前調用矣。前縣令尹光天,卽閥閱之人也。未經臺侍,姑無言議之可論,其所履歷,不過郞署而已。其人少時,雖以多氣,見憎於人,而爲人則多有可取,頃拜文義縣令時,尹敬龍,以狂易言之,人之狂與非狂,自可易知。今以光天,目之以狂,豈不冤哉?歐陽脩曰,不可錮人於聖明之世,臣意則尹光天,亦不可因一人之言,而永爲錮廢矣。上曰,因大臣所達,旣有下敎,此人,亦自在蕩滌中矣。{{*|出擧條}}。承、史以次退出。 ○甲寅七月二十八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大司諫留待引見時,行大司諫金始炯,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纔見狀啓,而欲問嶺南農形,使之入侍矣。始炯曰,農形則豐歉,雖未判,而以卽今所見言之,姑無大段災害矣。民之無器具者,得雨後未能趁卽移秧,未及移之前秧,已太長,故以此爲慮矣。旣移之後,則新葉卽生,頗得向茂,近有旱災,而禾已蔽水,水不卽乾,農人輩,皆以爲田畓,例相反,畓好則田不好,而今年則田畓皆好,或慮前頭,有何災殃云矣。東風在兩湖、京畿則爲大害,而在嶺南則無所傷,摠一道言之,雖不無間間被災處,而大抵農形,不可謂不好矣。上曰,卿於何時發程,而在營時,亦已久旱耶?始炯曰,臣於二十四日,交龜於境上聞慶地矣。旱災則已陳於狀聞,而安東、禮安、眞寶等邑,水根不足,而晩後移秧處,多有可慮,其他則間有驟雨,營門近處,雖浥塵,而大丘境內,亦多洽來處,仁同、柒谷等地,亦然,而未得驟雨者,亦至於六七邑矣。大丘、柒谷、善山等地,有蟲災云,故臣於來時,駐馬見之,則所謂坐損者,不過數三處,問於農人曰,以此謂之蟲災耶云,則以爲有蟲於禾根之底,而如此云,而元不大段矣。上曰,沿路所見,如何耶?始炯曰,沿路禾穀,皆茂盛而多有有水處,晩移秧,則多有不茂者。黍粟則延豐、忠州等地,最好,而間有已熟刈取者,豆太則葉茂花生,旱炎,雖至此酷,人心,猶不甚憂。再昨大風之後,農民,擧皆騷動,而所望則不過鋤犁之雨矣。上曰,若無風災,則猶不急,而烈陽暴之,兼以惡風,穀豈無焦枯之患耶?卽今雨不在多,一兩日內,若得少雨,則庶可以救此風災矣。始炯曰,今年若大凶,則生民必盡劉,似無如此理矣。向者辛、壬之凶,有不忍盡言,辛亥則猶是屢豐之餘,民間,旣有蓄儲,朝家另加存恤,而田穀,亦不至於大歉,故民無遑遑之色,而能有安保之道矣。至於壬子,而蟲災孔慘,遍熾田畓,食穀殆盡。臣於此時,待罪慶州,親往阡陌之間,目見蟲損之災,而使之驅去,猝然不起,及其多人四立,作聲驅之,則始爲發動,而隱隱有聲,有若蜉蝣之隊,而其狀則如蟬群聚,一過之處,則靑者變黑,而生者盡枯。取其間間餘存者,舂而作米,則皆碎折,而色且黑,食其米者,皆受傷,自其冬而始有死,及至癸丑之春,則死者相繼,殆難數計。或至分糶設賑之所,而猝然急死,以外面觀之,別無可死之形,而不意顚仆,乃至不起,此蓋蟲毒,傷其腸胃而然矣。其時爲守令者,孰不欲竭心救濟,而實無奈何,其間,豈無飢而死者,而過半,皆蟲毒之害也。所幸者,昨年稍登,能畢納新舊三稅,而至今夏,得以保存矣。上曰,哀哉赤子,塡于丘壑,今聞所達,若恫在己。今年,若又凶歉,則兩歲荐饑之餘,民何以生乎?旱災此酷,實爲罔措。明日,當躬行祈雨祭,而誠意淺薄,何望其得雨乎?始炯曰,伏見禮曹草記批答,有不拘常例之敎,遇災警懼之道,爲民憂歎之心,出於至誠仁愛之天,豈無孚感之理乎?上曰,方在淸齋中,他餘可問事,豈無後日耶?始炯曰,以親祭齋戒,不敢傳啓矣。上曰,此是爲民親禱也。祭官,各別擇差事,分付該曹。自今日淸齋事,政院,亦爲各別申飭,{{*|榻前下敎}}。上曰,藝文提學,以祭文撰進事,旣命牌招矣。今此親祭時禮儀,使不可代行,而禮曹判書李秉常,在外,今姑改差,卽爲開政,只出其代,而待下批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必寧曰,大司諫金始炯,當留門出去,請出標信。上命中使傳授,必寧奉持,而以次退出。 ==7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直}}。左承旨趙命臣{{*|隨駕直}}。右承旨洪尙賓{{*|隨駕直}}。左副承旨鄭羽良{{*|隨駕直}}。右副承旨鄭必寧{{*|隨駕直}}。同副承旨鄭彦燮{{*|隨駕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隨駕直}}許逅{{*|隨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昌德宮仕直}}。 ○上在社壇幕次。停常參、經筵。 ○命臣啓曰,今日社壇擧動時,憲府當爲導駕,而憲府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執義尹心衡,持平金尙翼,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奉敎李鼎輔,時在江原道原城地,待敎鄭履儉,時在京畿水原地,檢閱李德重,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必寧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懸燈,人定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德壽曰,未動駕前,已答之肅拜單子,忘置公事中,混下公事啓下之時,因別監之提問,泛謂對答,答肅拜之聲,徹於帳殿,極加駭也。誤答內官罷職,忘置中官,及不爲詳察司謁,從重推考。 ○傳于尙賓曰,禁酒禁烟,各別申飭。 ○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奉朝賀閔鎭遠,末端獻議切實,令弘文館書進事,命下矣。臣等,謹就《歷代名臣奏議敬天》、《災祥》兩編,抄出五條,別單書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尙賓曰,史官一員待命。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擧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德壽曰,爲民祈雨,當通下情,明日還宮時,自夜晝介,至把子橋,捧上言,只捧四件。 ○假承旨崔星瑞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七月二十九日巳時,上乘步輦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命減儀仗去涼繖。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鄭彦燮等,齊聲告達曰,殿下方爲民禱雨,雖以靡不用極之意,有此命却涼繖之敎,而烈暘下曝,玉體易傷,決不可無繖而行,伏望亟命張繖焉。上不從。彦燮曰,上候纔未寧,而有此親禱,惟殿下至誠爲民,顧臣等,不敢爲言,而至於去繖之命,臣等,決不可奉承。當午而曝此烈炎,至夜而躬自將事,決知其有傷損之節矣。宗社臣民之托,在殿下一身,則何不念及於自重自護之道乎?羽良曰,仰瞻玉色,多有汗氣,自此至社壇,其間稍遠,不御涼繖,直當炎暉,則豈無致傷之道乎?聖體若不安,則雖欲至誠虔禱,恐不可得,此固可念處也。且聖體安然後,民事可議,伏願無或持難,而夬允群請焉。上曰,卽今氣候比前稍勝,諸臣,勿慮焉。尙賓曰,上天感格之道,不在於張繖與否,深居廣廈,而猝當暴陽,易致傷損之節,憂悶之情,有不可盡達矣。應敎金尙星曰,今當祈禱之時,凡係儀仗之屬,竝命減省,務從簡約,臣等,實仰殿下事天以實之意,而至於當陽去繖之敎,實有妨於聖躬保養之道矣。洪尙賓所達,應天之道,不在於張繖與否云者,實爲切當,惟在方寸對越而已,何可却繖,而不念傷損之患乎?副校理吳瑗曰,如或有害於事天之道,臣等,亦何敢言乎?至誠對越,爲根本,而去繖,不過節目間事也。殿下不宜强咈群情,卽今悠悠萬事,惟在於補養聖躬,憂慮之忱,敢此仰達。上曰,言則好矣,而在成湯之時,亦有群臣,猶不諫其斷髮矣。今日去繖,何如是固爭耶?瑗曰,成湯六事之責,亦出於至誠對越,不關於斷髮與否矣。必寧曰,以常人言之,卽今傷暑之患,殆有甚於六月矣。雖深居廣廈,尙慮或傷,況只御步輦,而當午却繖,豈無玉候之有損乎?命臣曰,陰氣方自地中而驅陽,故人之受傷老炎,尤甚矣。聖主雖爲民親禱,而不欲自安,保聖躬之道,豈不爲恤民之本耶?上曰,予非不知諸臣之誠意,而今方爲民禱雨,民不存,則國不存矣。予何自便吾身耶?德壽曰,臣等,非敢沮遏聖主對越之誠矣,只恐聖躬之或傷,而有此齊籲矣。上曰,都承旨之言,誠爲樸直矣。兵曹判書尹游曰,雖曰露禱,當此暴陽之下,豈可無繖而行耶?此等處,非持難之事,俯從群請爲宜,諸臣,雖終日執轎,決不可奉承矣。上曰,諸臣,每以予爲固執,而予於凡事,可從者則未嘗不從矣。德壽曰,五羖大夫,暑不張蓋,而不言其不乘車矣,却繖,雖出於自貶之意,而臣意則乘輦宜矣。上曰,都承旨該博文史,而宋朝,其無却逍遙輦之事耶?德壽曰,今年有稍豐之望矣。意外,有此風旱之災,而姑不大段矣。臣未知宋時,只有如此災,而至於却輦乎。今日殿下之御步輦而去涼繖,終涉太過矣。校理金若魯曰,臣等之憂悶,姑舍勿論,大王大妃殿慮念之懷,其當如何耶?殿下於此,而尤不宜自輕矣。上曰,予已有稟定者矣,慈聖,以當暑受傷爲慮,而予以爲民不可不爲之意,仰達,則更無所敎矣。此非說去說來之事,諸臣,其勿復言。遂前進至敦化門。彦燮曰,卽今汗氣大段,豈不悶乎?殿下之不念群情至此,實不勝悶鬱之至。羽良曰,今日日候,比前尤熱,且無風氣,玉體受傷必矣。上曰,百官,以步從磨鍊耶?彦燮曰,然矣。上曰,致此災譴,皆由否德,豈可使年老諸臣,而步從乎?自此至夜晝介騎馬事,分付,承旨與玉堂諸臣,咸曰聖上,旣去繖,諸臣,何敢騎馬乎?上曰,今日事,不可以常例爲之,予非爲人觀瞻而然矣,此等所守,斷不可撓改矣。德壽曰,若於乘輦張繖之中,一未得請,則臣當如薛廣德故事,遮路而伏,使殿下不得行,殿下雖罪臣,當伏而不起矣。上曰,都承旨,至以此爲言,予不得已勉從矣。張繖事,分付,出紅馬門外,百官騎馬至夜晝介。上又命去繖,百官皆下馬步從,至社稷門內,上,下步輦詣帳殿,上入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7月3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尙賓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德壽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命臣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祭行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德壽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親祭行日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判金吾刑曹判書持囚徒,時、原任大臣,及三司入侍事,命下矣。憲府多官,或在外,或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或未差,只有持平金尙翼,而纔呈辭疏,不爲入來,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尹陽來,大司諫金始炯,校理金若魯,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尙賓啓曰,視事,姑觀日候稍涼,更稟之意,前已啓達矣。明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明日,乃是常參日次,常參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晝講命下之時,忘未下敎矣。今則日勢已暮,有難擧行,常參停。 ○又啓曰,前日晝講時刻,因日氣炎熱,或定以巳時,或定以辰時矣。處暑已過,而炎熱一樣,以何時定行乎?敢稟。傳曰,定以辰正三刻。 ○傳于德壽曰,今下上言九丈中,雖有猥濫,而係是四件事。故啓下二丈,則乃四件事外,自本院勿施。 ○忠淸監司狀啓,早紅柿,未能及期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七月三十日四更一點,上自幕次出,步詣壇所,立板位上,行四拜禮,禮儀使申思喆,導殿下詣盥洗所,盥手後,仍詣壇上國社氏神位前,三上香奠幣。又詣垕土氏gg后土氏g神位前,如初禮。又詣國稷氏后稷氏神位前,焚香奠幣,皆如初,禮儀使導殿下降壇復位。又導詣國社位樽所酌酒,仍詣壇上神位前,進爵,行初獻禮,大祝跪告祝文訖,上興拜。其後樽所,酌酒三神位前,初獻讀祝興拜等節,皆如前。上降復位,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咸平君泓,行終獻,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禮畢。又降復位,行四拜,撤籩豆,殿下又四拜。上曰,禮儀使在壇上,不爲俯伏,推考,協律郞之俯伏而擧麾,在於儀註,而立而一手擧麾,殊無敬謹之意,推考。{{*|出擧條}}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巳時將還宮,上自幕次出,步詣社稷門內,乘步輦出洞口。上曰,昨爲年老諸臣,使之至夜晝介騎馬事,分付,而今見人馬逬闐於作門內,殊極駭然,當該兵曹郞廳,與作門哨官,竝記過。諸承旨至前曰,今已罷齋,且直當朝,敢請張繖。上曰,祈雨不得,民事罔涯,此時何心張繖乎?都承旨李德壽曰,東風旣止,露下亦多,凝雲亦不散,猶有可望,而若使臣僚,皆如聖上之至誠,豈無感格天心之道乎?此莫非臣等不能盡誠之致也。然一時祭祀,難望其必有孚感,惟當方寸對越,無或懈弛,雖在宴閑,常如虔禱,則自然有感應之理矣。今日去繖,猶爲末節,勉循群情,宜矣。上曰,求厥所由,皆由寡德,是豈諸臣之過乎?至夜晝介壁門外。行判府事沈壽賢請對曰,當此烈陽,張繖爲宜,此一款,不係於應天之道,故敢達。右議政金興慶進輦前曰,祈雨不得,伏想聖心憂悶,而達曉將事,當陽去繖,甚非愼重之道,宜許群臣之請矣。上曰,微誠未格,靈應不至,恨不得益曝烈陽,而兩大臣,路傍陳達,出於至誠,當勉從矣。至鍾閣隅。上曰,廛舍失火後,自戶曹及各軍門,顧助物力事,分付,而今無新造者,下敎之尙不擧行,極爲非矣。當該郞廳等,竝拿處,堂上則竝從重推考,至仁政殿。上曰,俄有下敎,而拿處則太過,其時聽傳敎郞廳,竝汰去,可也,兵曹郞廳,作門哨官,記過事,分付,而更思之,作門內,旣無人馬,則非哨官所知,哨官記過則安徐,兵曹則不能禁其人馬之闌入,不可無罪責,當該郞廳汰去,可也。{{*|出擧條}}上曰,判義禁、刑曹判書,持囚徒案入侍,而時原任大臣及三司竝入侍事,分付。{{*|駕前下敎}}上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七月三十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刑官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尹陽來,大司諫金始炯,左副承旨鄭羽良,校理金若魯,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日熱如此,而達夜將事,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而雨意愈邈,以是爲悶矣。興慶曰,東風便作南風,庶有得雨之望矣。上曰,風勢雖回,而一霈尙靳,朝雲又散,晩陽更曝,民事實爲渴急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時原任刑官入侍之命,似是爲審理之事,故臣方有病,而强起入侍矣,然精神昏亂,恐不能隨事詳陳矣。上曰,判金吾先告囚徒。思喆曰,阿耳僉使張碩徵,以潛商人掩置不報事,當爲更査矣。上曰,仍。思喆曰,安允中事,頃以後日登對時,稟處下敎矣。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李邦弼,乃允中之傔從,而所謂賂物階梯,在於邦弼,邦弼以允中之婢爲證矣。上曰,邦弼則受賂的實,而至於允中之婢,則不可問,以婢證主,道理不當矣。然邦弼所援,事極殊常,此乃爲允中之疑端矣。思喆曰,邦弼,以銀子二百兩,因其婢納于內,而允中,其後知之,卽爲出給云矣。興慶曰,邦弼之以婢爲證,乃在於捕廳受杖之時,今若更爲杖問,則邦弼無爲允中可死之義,將未知其言,又至於何境矣。思喆曰,允中受賂之說盛行,而邦弼以其傔從,數日不來。故允中,始覺其殊常,而送言捕廳,使之捉囚邦弼,宋寅明爲判義禁時,以此一款,爲允中發明之端矣。上曰,薇垣長,與承旨、玉堂,竝陳所見,此是士夫大廉恥所關,不可不明査處之矣。始炯曰,臣則纔自外藩入來,本事始末,未能詳知,而聞判金吾之言,則此因臣姪尙重疏,而就拿矣。旣有嫌礙,不敢仰達。若魯曰,允中受賂事,雖不得分明覈實,而常時不能檢飭傔從,至於如此,則雖酌處,似不可全然無罪矣。羽良曰,此事始末,旣未詳知,則不可謂允中,必受賂銀,而但近來賄賂之弊特甚,身爲戶郞,而受賂之說盛行,在渠,極是大羞恥之事,閭閻市井輩,傳說狼藉。皆以爲兩班則受賂銀七百兩而無罪云。此事不可不嚴處。且李邦弼,受銀於盧啓漢,則旣分明,邦弼之用處,雖未的知,此豈容易酌處者乎?上曰,允中叱之云者,乃邦弼之招耶?今若只問邦弼,而不問其婢,則究覈,亦無其階,直爲訊問於允中則過矣。以婢證主,事體終不可,何以則可以覈得耶?思喆曰,此實終始難明之事矣。始炯曰,臣雖嫌不敢言,而法外之事,則決不可爲之矣。興慶曰,雖婢子,平問,則必發明,杖問,則有不可知者矣。上曰,渠不染指之狀,似在於呈捕廳一款,而若以盧啓漢、李邦弼招見之,則可疑矣。陽來曰,人家或有自內受賂之事,家長,亦豈盡知之乎?羽良曰,在家,其敢曰不知,婢子納內之說,旣甚明白,而銀又入內,誰知其還給乎?此事不可不嚴處矣。上曰,予以翟黑子、高允事,有所傳敎,則渠何敢不爲直招耶?此正常談所謂已出之走,故然矣,而其不直招者,尤不美矣。羽良曰,下敎雖如此,渠一則有羞愧之心,一則有受訊之慮,故不敢明告矣。翟黑子、高允,千載一人而已。其可責之於此等人乎?上曰,果捧賂銀,則當用何律耶?思喆曰,雖捧之,與官物贓汚有異,元非極律矣。上曰,若直捧,則訊問何惜,而居中食之者,似是邦弼也。仍命羽良,書傳旨曰,安允中之前後供辭,雖極口稱冤,盧啓漢之捕廳招辭,李邦弼之杖問招中,其賂之不但止於邦弼。因婢納內,聞而斥退之狀,難掩無疑,則頃者別判付之下。呑不首實者,雖極痛駭,以通于捕廳,譏捕邦弼,操切啓漢之事,觀之,似不染指,其跡若此,邦弼之招。又若是,則訊問,究竟,未免過中,而身爲衣冠之人,當此行賂痛禁之時,數百兩銀貨,初旣納內,不有判付,終不直招。雖曰斥退,焉敢脫空,咫尺都下,爲官者若此,只治小民。其曰公乎?其不嚴庭戶,欺隱不實之狀,俱極可駭,刊去仕籍,禁錮其後。若魯曰,贓吏子孫,有禁錮之法,而此與贓罪有異,錮其後則太過矣。上曰,旣刊仕籍,似無其身之禁錮,故欲錮其子孫矣,儒臣所達,如此,改之以禁錮其身,可也。羽良,遂抹後字,以身字改書。若魯曰,此猶過矣,受賂旣不明白,則豈可永錮其身乎?臣意則參酌編配似宜矣。始炯曰,儒臣所達,有見識,罰必當罪然後,可以服人,而旣不明覈,直施禁錮,未知其如何也。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旣以渠不染指爲下敎,則禁錮似過,施之以詐不以實,似宜矣。始炯曰,詐不以實,本來輕律,而今於允中,而施以此律,則允中,終不免於受賂之科,在渠,尤切迫矣。今此傳敎,辭意渾厚,使渠見之,必羞愧欲死矣。上曰,承旨所見,何如?羽良曰,儒臣所達,似然,而臣意則允中,若分明受賂,其罪當死,今旣酌處,則未知其何律之當於其罪也。戶郞,雖南行窠,而京華士夫皆爲之,其中,雖有素無廉白之稱者,得此汚名,惟允中一人而已。朱子曰,屑屑於原情定罪,則不幾於縱惡啓奸乎?此事之不爲明覈,徑先酌處,未免有咈於物情,而況賂物出入之跡,亦已綻露,則亦不可謂未得其情矣。上曰,承旨之言,是矣。旣見賂物而何不直招耶?以此發爲問目,則訊問亦無不可,而旣已酌處,則宜以當律而處之矣。若魯曰,禁錮之律,非謂在允中冤矣,渠雖實未知,而賂物旣入其家,則不免於告君不以實之罪,以此爲罪,則禁錮終身,豈不過乎?上曰,若錮後,則在其子孫,爲稱冤之端,而遠配則不當只錮其身,實不過中,依傳旨禁錮其身,可也。思喆曰,趙漢重事。上曰,自立其碑,雖不可信,而又有用錢三百餘兩之事,此蓋關西多錢之致,李宗城之言,豈不信然乎?此則仍嚴査處之,可也。思喆曰,柳鼎茂事。上曰,此則殺人事,仍。思喆曰,李墷事,以在祥原任時,軍餉十九石反作之罪也。羽良曰,此雖犯法,自是輕罪。興慶曰,旣悶旱疏釋,則直放,未爲不可矣。始炯曰,照律則爲數年禁錮矣。上曰,罷職放送,可也。思喆曰,咸鏡都事李彙恒事,驛馬濫把之罪,而前判義禁,欲更査而未果矣。上曰,濫騎當嚴飭,仍査處。思喆曰,成胤爀事,稱以推刷差使員所蓄官婢,欲爲免賤,托以陳告,牒報隷院,而其所陳告,皆是虛套,道臣,旣以此狀聞,姑未勘處,而渠之供辭,頗爲發明。然陳告免賤,例多虛僞,宜有詳査重勘之道矣。若魯曰,近來守令,私蓄官婢,詐稱陳告,輒圖免賤,而率來者,比比有之,此弊,西道尤甚,不可不嚴處,以爲懲礪之道矣。興慶曰,此等事,當爲嚴處,而道臣,旣已狀聞,則不必更爲査處,參酌勘罪,而所蓄官婢,還賤,宜矣。上曰,大臣所達是矣,削職放送,官婢則還賤,可也。{{*|出擧條}}思喆曰,洪泰斗事,守令之稅米上納時,一船藏載,無過六百石。乃是法典,而泰斗在昌原時,以二千石載送,至於敗船,故因道臣狀聞,而就拿矣。始炯曰,此則臣所狀聞者也。泰斗前任慶州營將,又爲昌原府使,而皆善治,稅穀藏載時,只聞船人之言,不能較量,以致多載致敗,其穀物則幸盡拯出矣。守令有罪,則先罷後處例也,而不罷請拿,蓋爲善治,而亦係公罪,故欲其納供而蒙宥也。上曰,放送後,催促還官可也。思喆曰,何必圖事。上曰,放。思喆曰,宋秀賢事。上曰,放。思喆曰,安城郡守趙榮祿事。上曰,放。催促還任,可也。思喆曰,金宗大、柳鼎明、李堣、趙德常事。上曰,已汰去,竝放送。思喆曰,曺命敬事。興慶曰,命敬,旣有指告,則當緘問於所引之人而處之。羽良曰,當待鄭履儉、李德重疏而處之,徑先緘問則不可矣。上曰,命敬,姑先放送。思喆曰,宋徵啓、尹汲事。上曰,放送,竝牌招。思喆曰,鄭暘賓事。上曰,大諫,纔自嶺南,鄭暘賓事,必知之矣。始炯曰,此是臣姪尙翼所論也。臣言,非公證,故嫌不敢參涉矣。上曰,略陳梗槪,可也。始炯曰,臺疏中所謂趙顯命私書,臣未及得見,而在嶺營時。故監司黃璿報狀題辭則果見之,陜川、草溪之間,以暘賓事,辭說頗多矣。羽良曰,此與李廷弼各立者也。廷弼則以爲,暘賓不爲發兵,故不得已,往兵營請兵云矣。始炯曰,李廷弼,不知鄕所與官屬之皆爲賊,而與議討賊之事,可謂疏闊,而論報巡營,請發草溪軍兵,合力討賊,其時報狀,尙在矣。上曰,直以廷弼,謂之逃走而致賊則冤矣。若魯曰,以太守而旣不在官,則非逃而何?興慶曰,臣聞李普爀之言以爲,在五里許,而數日不相通,此頗殊常云矣。上曰,李普爀,初爲元隻矣,今則鄭暘賓,爲元隻矣。始炯曰,李廷弼,聚軍結陣之後,進往兵營。此則未免失着,而在兵營時,傳令三張,臣果得見其所設施指揮者,皆是急時討賊之方略也。上曰,暘賓,仍嚴査,可也。思喆曰,李必興、李德峻、李徵璧事。興慶曰,偸斫禁松事,而德峻則偸賣狼藉,其餘則似無罪。上曰,必興、徵璧,罷職放送,德峻,仍。思喆曰,沈希賢事。上曰,此則次知也,放送。沈女,自刑曹,發關於所在處,而捉來,可也。思喆曰,朴鳳彩、金聲八、四金、金浹事。上曰,犯罪皆重,竝仍。羽良曰,禁府事已盡爲之矣,判金吾,使之先爲退去乎?上曰,出去,可也。思喆,遂退出,陽來,持囚徒文書進前曰,斗里、金世萬、順男、金處珠、甲金、韓得萬、李時番、盧億昌、石老、趙世卿、李聖佑、如屯、白殷昌等事。上曰,竝仍。陽來曰,守卜、躬只、順丁事,乃咀呪,而似不分明矣。上曰,仍。各別嚴覈。陽來曰,崔致經事。上曰,此非循例處置之事,係關倫常者也。始炯曰,此乃楊州人,而自是士夫也。旣曰山所作變,則自本道推覈,宜矣。上曰,此亦足爲感傷和氣之道也。致經,若不爲,則致重之發狀,怪矣。致經,若爲之,則駭然,以此以彼,俱係大變怪之事也。如此事,不可不明覈,亦不可以剛明官治之,別遣御史,明覈以稟,可也。羽良曰,此非別遣御史之事也。上曰,然則自秋曹,勿拘日次,各別嚴査以啓。陽來曰,金義成事。始炯曰,此是隷院書吏,僞着堂郞之署者,近來多有如此之弊,此等事,當嚴處矣。上曰,仍。陽來曰,洪水億事,今方行査矣。上曰,仍。陽來曰,盧啓漢、李邦弼事。上曰,安允中已放,則此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也,當何以處之耶?陽來曰,啓漢,雖用極律,無妨,而邦弼,則似輕矣。上曰,啓漢之收斂賂物,至於七百兩,則其罪誠大矣。邦弼,見而欲之,似輕矣。羽良曰,若無邦弼之居間,則必不如此,臣意則無輕重之可言矣。上曰,啓漢雖無邦弼,必受其賂矣,受賂多者,先朝亦有梟示之命,而極律則無乃過乎?陽來曰,金在魯則常以爲,啓漢當用一律云矣。始炯曰,此乃出入士夫家,而謀利伹儈之徒也。本事旣已酌處,則極律過矣。上曰,竝嚴刑三次後,極邊定配。陽來曰,韓世愈事,渠旣遲晩,則當不待時斬之,而矯誣王言,當入啓覆,故姑仍之矣。上曰,更考律文以稟。陽來曰,勃里德事。上曰,仍。陽來曰,朴己卜等事。上曰,已刑推者,放送,未刑推者,嚴刑放送。陽來曰,白召史事。上曰,刑推放送,其餘李泰宇、朴斗碩、江阿之等二十七名,竝命放送。上曰,徒流案中,年已滿而月未及者,竝放送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朝者,以廛舍火燒處,不卽改造事,有各軍門、賑廳、地部郞廳,竝汰去之命,而此事儘有委折矣。自備局,分排錢文於各軍門衙門之後,或慮其預先上下,則不無推移妄用之弊。以市民等開基而來告,則出給之意,捧甘于賑廳,而御廳則錢文乏儲,以木疋,計錢價出給,則渠輩不肯受去。故自爾遷延至此,此本非防塞不給之意,則郞廳,宜若無罪。今玆汰去,罰不當罪,故惶恐敢達,下諒處分,何如?上曰,市井之於國家,其所關係不細,而一自廛舍失火之後,不但渠輩之失業,所見蕭條,景色不佳。故頃以顧助物力事,有所分付矣。今日輦過鍾樓,而未見其造成者,下敎之後,尙不擧行,極爲駭然。故各其當該聽傳敎郞廳,竝査出汰去,堂上則國舅外,前後堂上,竝從重推考事,朝已下敎矣。今聞大臣所達,郞廳,似非其罪,汰去則還收,堂上,依前敎重推,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聖主悶旱,有此疏決,而罪人中受刑已多者,及被囚已久者,類參以情法,而間間放送,則似爲審理之道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久囚中疏釋,實合審理,輕囚則雖無今日,自當放送矣。前秋判有所錄冊子云,秋判,其見之否?疑處常留意,而從輕處之,可也。陽來曰,臣,常見此冊子,而實難於參酌情法矣。若魯曰,赦者,小人之幸也。愼無赦爲宜,而其中,以言事獲罪之人,與犯罪於朝家者,有異,如李萬維、申處洙、權瑩、閔亨洙之類,宜有疏釋之道矣。上曰,儒臣之非出於私好,予固知之,而感傷天地之氣,實由於時象,今此所達之人,皆時象人也。古人不云乎,烹弘羊,天乃雨,此等人,雖過本律,未爲不可,況於此時,何可論耶?若魯曰,臣非敢以一毫私意,欲乘此隙,而有所仰達也。其中,不無情理之可矜者,則當此悶旱疏決之日,宜有參酌處分之道,而殿下以時象下敎,臣不敢更言矣。羽良曰,儒臣所達,大體是矣。李萬維、申處洙,則當初處分,未免過中,其餘亦似有過處,參酌減律,似宜矣。上曰,俄者烹弘羊之敎,或似過矣,而國家處分,當諒爲之矣。下賤中,豈無入於流配?其情至冤者,而此則不爲擧論,至於三司出入之人,有所達而竝放送,則豈不顚倒乎?羽良曰,朋黨,實我國之痼弊也。臣意則務欲去者,還有病,有若撲火,而火隨而起矣。近來斥補吏堂,出於鎭定之意,外面則雖似好矣,而畢竟亦豈無鬧端乎?處分,必當於理然後,可以無後弊矣。上曰,申處洙,非謂非尹淳而有所斥黜也。予嘗任使處洙,果是無形,則無可論,而予所不以爲然之人,故責之深矣。至於閔亨洙、權瑩,則其疏在於十九下敎之後,尤無可論矣。十九下敎,而猶不信,則其將以何義理,而諭之耶?十九下敎後,界□□□□矣。苟如承旨之言,則處分何如而後,可合於理耶?羽良曰,處分當理,則寧有不感之人乎?一時敎訓責罰,不足以感動,而今番吏堂處分,亦不免太過,宋眞明、徐宗玉之以爲若通喆輔,則當通申晩者非矣。金在魯之以李玄輔而通承旨。以李喆輔而枳玉署者,尤無義,惟當明示痛斥,而俾無乖激矣。至於十九日下敎,雖光明正大,或有信之者,或有不信者,而每每以此下敎,故亦不能無激矣。若魯曰,干涉黨議者,則殿下每深斥,故入殿下之前者,皆務爲虛僞,不欲以黨議自居,而其心則皆不然,殿下亦何由眞知其人之好黨與不好黨耶?上曰,然則如舊日立標枋gg標榜g然後,爲可言耶?閔亨洙、權瑩輩,若知而不知,則必曰好矣,而此豈在上者之道理乎。若魯曰,臣意□□□□□□聖敎至此,不勝惶恐矣。上曰,向者洪啓裕、金宗台之事,亦自露本色,予甚非之。始炯曰,聖主,旣知其非,則豈徒以言語而示之耶?此蓋聖主過於慈厚之致也。上曰,所達,是矣。向者吏堂處分,不得不如是,而朝家倚仗之臣,一朝連出,豈無缺然之心乎?嶺伯,其能無事下去乎?始炯曰,自京離發,九日始到聞慶,蓋以病遲滯云,而臣與之對話對食,則甚不能食,長以藥物自隨,而此是一時之病,似不至大段矣。上曰,參判,亦過肥,殊可念也。處分,雖如此,豈無遠送缺然之懷也。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20etjn8cbxxj70vwd8ssk6hy4w3f5y7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八月 0 1109920 2173389 2022-08-21T13:41:05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n6x9hwpq25u6ftj9kxrcsf9xnbrlxjk 2173457 2173389 2022-08-22T01:08:47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8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未落點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憫旱憂勞之中,再昨,冒炎動駕,達曉將事,昨者還宮之後,終日臨筵,不瑕有傷損之節乎?頃有四五日後,生脈散更爲議定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望瞻雲漢,憫旱方甚,而氣姑無事,生脈散,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加劑入五貼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社稷大祭終獻官肄儀事,議政府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矣。副司果趙榮國,今七月朔篆文,無緣不書,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德壽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鄭羽良,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竝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秋幸,每年取稟事,曾已定奪矣。今秋展謁,定於何陵,而擇日於何間乎?敢稟。傳曰,禮情宜謁,而尙今未果,其當展謁於章陵,吉日以望後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陵幸取稟草記,傳曰,禮情宜謁,而尙今未果,其當展謁於章陵,吉日以望後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八月十九日平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咸鏡道各陵殿,今年當爲奉審,本曹堂上一員,依前例進去,而奉使印信一顆,亦爲齎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八月初一日,晝講入侍時,湖西蟲災等邑,酺祭設行次,香祝,卽速下送事,榻前下敎矣。酺祭、香祝,依下敎令該司,照例磨鍊,急速下送。令本道,中央設壇,隨時卜日設行之意,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傳于羽良曰,京畿主管堂上,使之來待。 ○羽良啓曰,京畿句管堂上李廷濟,來待矣。傳曰,引見,禮、兵房承旨,同爲入侍。 ○又啓曰,禮、兵房承旨同爲入侍事,命下,而禮、兵房承旨,皆已申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侍承旨,以禮、兵房兼入。 ○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八日,召對入侍時,侍讀官吳瑗所啓,淸風府院君宗孫聖集,夭折,今至二十餘年,而久無主祀之人,其家,今欲以黃海水使金聖應之子時默,繼後,而家無男丁,不得告官云。國舅奉祀,事體自別,故敢此仰達。上曰,予未及知之矣。自該曹卽爲稟處,可也事,命下矣。卽問于本家,則淸風府院君金佑明,奉祀孫故學生金聖集,無後身死。其妻李氏,以其家翁從弟黃海水使金聖應第一子時默,欲爲立後,兩家同議云,國舅奉祀,事體自別,似當依願許施,而取人長子,有違法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許立後。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三陵火巢內虎患,自春以來,或有之,而不至特甚矣。自六月以後,四五虎作隊出沒,陵寢丁字閣近處,白晝所覩,狼藉恣行,而昨日,昭顯墓水剌間後,兩虎噉狗,咆聲喧谷。此若不除,陵上丁字閣近處,汚穢之患,將比比有之,而巡山上直等事,亦不無廢閣之患。每致日昏,踰入齋室,是甚悚慮,而昨冬虎患時,至有八十名砲手,出送之擧,終未捕得。今番,則別定砲手數百名,卽速出送,必除虎患之地云。陵內虎患,近又滋甚,水剌間近處,至有此汚穢之患,極爲驚心,不可不別樣捕除。卽令軍門,多發將校,期於捕捉事,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去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彦燮啓曰,今八月初一日,幼學李東煥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多發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前捉虎時,例送八十名砲手,而今方草樹茂密,不可以八十名之卒,循例出送,別擇其善放者一百名,將校二員率領,卽爲發送,而各別嚴飭,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Branch2○傳于彦燮曰,今此太廟擧動時,儀仗等事,依社稷擧動時例,減去事,分付。 Branch2○彦燮,以禮曹言啓曰,宗廟祈雨親祭,不卜日來初三日定行事,傳敎矣。自前宗廟親祭時,例有永寧殿,遣大臣攝行之禮,今亦依此擧行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祈雨親祭時,自上逮至諸享官,例有散齋之規,而今此宗廟親祭,只隔二日,散齋則勢未擧行。自今日,殿下別殿致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惟啓享祀事,諸享官,近侍之官應從升者,竝自今日,宿於本司,致齋一日於享所,陪祭百官諸衛之屬。守衛廟門者,各於本司,淸齋一宿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此宗廟祈雨親祭時,大王大妃殿,明日明明日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祈雨祭親行時,獻官及許多諸執事,無推移之路,刑官及廚院郞廳,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祈雨祭親行時,諸執事,皆文官塡差。而在職之員甚少,以前銜文官,令該曹口傳付軍職,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祈雨祭擧動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佐郞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鄭廣運爲兵曹佐郞。 ○傳于彦燮曰,夜已深矣。而獻官單子,尙不入啓,諸執事不得推移而然耶。差過更鼓,則無淸齋之道,自本院,各別申飭。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往者被斥,業已洞知,若是撕捱,其涉太過,旣已特放。又命牌招,則其在分義,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尹汲批下,亦爲牌招。 ○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親臨祈雨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各差備都事。當以九員分差,而本府都事十員內,一員,本府留司,新除授參上都事韓師益,在長水縣任所,時未上來,無以備數,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假都事安載行。 ○吏曹又口傳政事,以李光躋爲注書。 ○以忠淸監司狀啓,扶餘等官居私奴,朴斗上等三十三名,渰死事。傳于命臣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本職,不可復廁之狀,想或聖明之所下燭矣,廉隅大防,關係四維,僨敗之地,豈容再入。而況臣昔者所遭,正坐於盤礴不去,則懲羹之戒,誠難放忽。今又冒進,無此處義,至於中批特授,尤是不常有之事,權衡之重,有異漫職,去就之間。一或苟且,則玷辱名器,尠不爲淸朝累者。故自前除拜,不由銓擬,率皆比援於泮任之東一房。而旋卽引遞,便成事例,則在臣區區之義。惟有抵死固讓,而適會銓地一空,控籲未準,事勢迫隘。回旋無路,不可緣臣私避,遂致首席之久缺,黽勉出脚,所重在是。因循冒沒,捱過數政,臣之職責。蓋止於斯,而本來情地,固自如也。過此以往,實無可以憑假爲說,更復蹲仍者。而今若狃於乍出,迷不知止,一味遲回,未卽引退,則貪戀可笑,當作何狀?且今都政過限,聖敎屢勤,長僚已出,奉行在卽。而臣於見任,殆同權差,必辭之義,已決於拜命之日,事了則去。乃臣初心,雖被威譴,不可渝撓,若或曠日虛縻,徒使大政遷就,則妨事廢職,爲罪滋大。當解未解,若負芒刺,玆申血懇,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垂哀憐,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使公私兩幸,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大過,特授此任,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察職。 ○修撰尹汲疏曰,伏以臣,自除見職,違召者六,置代者三,承特敎者五。而褊滯之性,汔不知變,論以邦憲,萬殞猶輕。而誅譴不加,責勉逾切,臣於此,誠不勝惶懍震越,求死不得也。顧臣懇迫之情,臲卼之勢,前後疏供。旣已備陳,宜不敢更有煩籲。而一向泯伏,亦甚兢悚,不得不復此鳴號焉。臣本非山林高蹈之士,特一流俗凡庸之品,寧有絶意當世之計。而自有趙尙行疏後,身名俱辱,蹤地愈蹙。而求退之志,一倍於前,區區所守,固自有據,而頃日僚臣。乃以臣之最初一出,爲今日可仕之證,拖長爲說,煩達聰聽,是未察人言,前後臣之處義,有不可同者,臣竊爲之慨然也。臣之平日誠意,不能見諒於同朝,猝遭此難處之境,尙何望蓋高之聽,俯悉微臣窮阨之情耶。人臣事君之道,固以分義爲重。而廉隅一節,亦不可放倒,倘或有壞於此,則身失其守,無以爲事君之本矣。故朱子之言曰,士大夫之出處,不獨其身之事而已。乃關風敎之盛衰,然則士夫之欲全廉隅者,雖若有違於承令之恭,其實,則莫非臣道之當然,而抑亦爲贊化之一端也。今臣之積犯違傲,跡雖近於慢命,義實在於願忠。而乃殿下,不少寬假,一向羈縶。每以分義責之,必欲縛束之,馳驟之。臣誠抑鬱悶阨,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臣以世祿之裔,策名之初,最被降眷,昵侍威顔,亦有年所。而間値狼狽,遂阻淸光。臣每瞻望雲天,未嘗不拳拳馳情,而大防在前,進身無路,撫心悼歎,尙何言哉。昨因悶旱慮囚,特蒙恩宥,獄門纔出,天牌踵臨,銜恩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拜章陳懇,徑還私次,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遞臣職名。以安私分,治臣積犯,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過中之斥,業已知矣。曾前復科者,非特爾也。封中不書,不過其年榜中書名,亦在唱前,前後,申飭之下。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初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宗臣,順義君烜,武臣行副護軍柳純章,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若魯讀自王風篇題,至君子陽陽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若魯曰,周是天子之國,則其詩宜編於雅,而當平王之時,只有王名而已。削弱特甚,與列國等,而猶不以國名稱之,以王風名之者,亦可見尊周之意矣。上曰,王風,則雖或然矣,而周南召南之不入於雅,而亦入於風者,何也。瑗曰,風,是用之房中之樂,而二南,本來房中之樂,故列於風矣。乃貞曰,二南,在於文王之時,而文王,未爲天子,故二南爲風矣。寅明曰,頌有魯頌,風有王風,何必天子之詩,皆爲雅頌,而列國之詩,皆爲國風耶?蓋其詩體,有異,風言風化,頌說贊美,雅爲宴饗之作也。二南,爲風化所基,故爲風,而至此風化又變,與諸侯同,故亦爲風矣。尙賓曰,上敎以此爲疑者,聖學之看得深矣。風、雅、頌,體制各異,宋寅明所達之言是矣。若魯曰,一邦之詩爲風,王室之詩爲雅,而二南亦爲一邦之詩也。上曰,二南,雖言文王德化,而亦出於周公、召公之敎。故便同列國,而載於風之首也。又有可疑,周室之衰微雖極矣,而王風之序於邶衛之下,何故歟。瑗曰,如臣淺學,未嘗致疑於此,而先儒,亦無議之者,今承下問,而實無剖析可達之辭矣。寅明曰,先以周召爲首,而列國皆以附近而序次,周之東都,其地近衛。故似然,而此亦臆見也。未知其序次者,果有何意也。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周室東遷之後,其大夫至宗周,而見其宗廟宮室之盡爲禾黍,慨然有作,而其忠義之心,藹然於文字之間矣。其君委靡頹惰,而其臣不能匡救,只作詩見志而已。若使平王,能用如此之人,則足可以恢復舊業,而終至於爲平王而止,此由於不能自强奮勵之致也。上曰,自强奮勵,何可責之於平王耶?弑其父者,犬戎,而召犬戎者,申侯也。不知復讎,而反欲報惠,平王,實有通天之罪矣。其何能爲天下之主,而號令諸侯耶?寅明曰,上敎是矣。此詩所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者,實爲忠臣志士,感嘅處也。當時才者少,不才者多。才智之士,則能灼見治亂之際而言之,而人不信,謀事而亦不信。雖以我國言之,如趙重峯者,必知有亂,而其時,謂之狂癡,而不用矣。以此詩見之,則可想其人之心事,而其不見用,亦可知矣。此等處,宜着意而看之。瑗曰,聖敎論斷平王,辭嚴義正,小小政令之失,無可論者矣。洪尙賓曰,厲王之時,國幾亡矣。宣王得吉甫諸人,能恢舊業,平王所處,與宣王同,而有若臣武公掘突,而亦不能用,故宣能中興,而平至益替,此不在時勢,而在於其君矣。若魯曰,君子于役章,別無文義之可達,而其優游不迫之氣象,可見矣。寅明曰,周室,雖極衰亂,而其俗忠厚,猶有先王遺風。若有賢君而治之,則何難復文、武之業乎?瑗曰,知事之言是矣。以如此之風俗,而不能匡恢舊業,實爲慨然矣。寅明曰,君子陽陽,只以君子二字,謂之婦人所作者,可疑矣。上曰,予意亦然矣,而蓋是賢者也。若魯曰,讀黍離,而感其憂國之忠,讀君子于役,而想其風俗之不迫,讀君子陽陽,而取其寬閑之意趣,則庶有補於懲創感發之道矣。上曰,所達,好矣。講官遂掩卷。寅明曰,才承藥院之批,而達夜將事,終日酬酢,聖體,若何?上曰,方有其雨之望,焦悶實深矣。身勞何言也。寅明曰,今見湖西監司狀啓,則蟲災極可慮矣。酺祭當趁速設行,故敢達。上曰,酺祭香祝,急速下送事,分付。{{*|榻前下敎}}寅明曰,近來德政,每患實惠之未能下究。今春,以辛壬合歿軍保、身役除減事,誕發德音,外方民人,莫不感動,而自備局,卽令三南監司,合歿之類,査出成冊,以報矣。其後,湖西、嶺南,成冊報來,而湖南成冊,未及上來,欲待其齊到,一體減給,如是等待之際。自致遷延,各軍門之督納身布,急於星火,外方有未暇計其合歿抄報,而侵隣徵族,求免罪責,至於外方,監兵水營。又恐其朝令減給後,所捧之不實,益復嚴督於朝令未下之前,隣族難支之弊,比前有加云。當初惠政,豈不反爲失信罔民之歸,而民不支堪,勢所必然矣。今雖後時,不可不收殺,湖西、嶺南合歿成冊,爲先,申飭各衙門,依朝令,蕩減身役,湖南成冊,更爲催促,而道臣,推考警責,何如?上曰,當隨成冊之上來而這這擧行,何可待其盡來,而竝與先到者,不爲擧行耶?此不但湖南伯之過也。備局有司堂上,亦不免疏忽之責,推考,趙顯命亦爲推考,而各道軍保合歿之類,成冊上來者,劃卽分付於各該軍門,減給身布,俾無隣族侵徵之弊,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頃因朴文秀所達,以臣,忝在湖西句管,有嶺南煮鹽次知區劃之命矣。昨聞前嶺伯之言,煮鹽貿置之牟,方爲一萬二千餘石,而今年諸道農形,未知何如,而嶺南,則東風,不甚爲災,畿、湖,最可慮,而湖西右道,穀物本來零星,一遇凶年,勢將罔措。雖欲臨時爲轉輸之政,而常患後時。今此煮鹽所貿之牟,以安興軍餉,會錄,令本道,以沿海邑土地船,趁冬前運送安興倉之意,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瑗曰,當此聖上悶旱親禱之時,臣子何敢自便,而今番擧動時,隨駕班行,不成貌樣,東班,則工曹判書金取魯以下,堂上官。只是數人,西班,則嘉善宗臣,爲班首。而堂上以上,極爲稀疏,此蓋出於任便之致,事甚未安。見差享官,應爲先詣人及衆所共知篤老實病外,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予之誠意不足,未能得雨,方自省之不暇,何可責於群下,而儒臣所達,事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瑗曰,今年,頗有豐登之望,而七月以後,旱災此酷,將不免大歉矣。聖心焦憂,親禱社壇,而一雨尙閟,靈應姑邈,經幄賤臣,倍切憂悶,大凡事天之道,不在多言。《書》曰,至諴感神,張橫渠曰,一故神,蓋專以誠言之也。圭璧之禮,便是節目間事,宴閑幽獨,無非事天之時也。殿下,雖在深宮之中,而常如玄壇將事之日,一於至誠,而無或間斷,則有孚顒若,自有感應之理矣。黍離章,所謂一遇再遇,而不變其心,誠難矣。故敢演此說,略陳微悃。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留意。寅明曰,誠固美矣,而敬亦爲本,畏此民命之近止,常思上天之赫臨,方寸對越,肅然此心者,爲誠爲敬,而若以不得雨爲悶,而日事憂鬱,以至於勞身體而致疾病,則非誠也。非敬也。卽今悠悠萬事,無過於補養聖躬,而遇此旱災,過於焦勞,將不免玉候傷損之節,恐有歉於事天以敬之道,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而予非過慮,而以至於傷也。但有民然後,當南面爲君,爲民之至,何暇顧予躬耶?行祭後,氣不如前,欲便坐矣。忽念民事,蹶然起坐。蓋人心操存,亦可見於造次之間矣。平日工夫,苟不至於快活地頭,則拘束然後,可以無放過矣。寅明曰,今承聖敎,孰不欽歎,臣下之心。自多任便,終不如殿下之心,上天之不爲感應,莫非臣等之罪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初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京畿主管堂上引見時,京畿主管堂上李廷濟,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東風連吹,旱炎此酷,而狀聞則猶未可知矣,卿是句管堂上,京畿農形,如何云耶?廷濟曰,連聞自鄕上來者所傳,則田穀,盡爲枯損,畓穀,無水處,則已發穗者,皆枯,始發穗者,橫拆,有水根處,則猶不甚傷。今若得雨,則庶有可蘇之望云矣。聖上,至誠禱雨,出於常格之外,而冥應漠然,極可悶鬱矣。上曰,時有密雲,畿內,或有驟雨之來處云耶?廷濟曰,楊州、廣州、果川之間,有一陣過雨云,而姑無雨澤之報,有不可的知,昨今日候,頗有雨徵矣。上曰,連有雨意,而尙無冥應,難望其必來,而今日則蒸鬱有加矣。命臣曰,臣於去月二十六日,適自水口門,往來新村,目見農形。禾則焦黃成藁者多,時方發穗者,亦皆橫拆。木花,則今年無前茂盛,而今皆焦枯,雖得雨,難望蘇成,農人以爲,此是白沙地,故被旱,比他尤甚云。若土性柔軟處,似不若此之甚,而大抵以十里內所見,推移,則可知旱災之殘酷矣。廷濟曰,釀蟲害穀,亦由東風,災害之中,風災尤甚,而天無盡劉人之理,數日內,雨必來矣。上曰,卿拜戶判後,初入侍也。卿,今作掌賦之臣,而値此年事將歉之時,當念財穀蓄儲之道矣。水旱之災,自古有之,而不爲害於堯、湯之時者,以其國有儲蓄也。我國,則所儲不多,而連値凶年,極可悶也。孔子,道千乘之國,以節用爲首,蓄儲之道,捨節用何哉?予當自勉,而卿亦另念焉。廷濟曰,以臣庸才,猥當重任,實爲惶悶矣,聖上務加省約,前人極力節用。卽今所蓄,比前似加,而若當凶年,幾何傾盡耶?上曰,聚之難而用之易,國家財穀之不敷,每由於浪費之致,此宜愼之,卽今所蓄,亦豈可以多積言之耶?廷濟曰,上敎至當,適無用財之處,故盡力鳩合,以至於此,而若當用處,則必盡縮,是可悶也。命臣曰,戰國時,猶有粟支十年之國,而我國,則新舊不能繼,可謂哀痛矣。上曰,雖以我國言之,三國鼎峙之時,戰爭相尋,元朝之責應,亦甚,而猶能支撑,今則合而爲一國。且無彼人之大段責應,而猶不如三國鼎峙之時,此予所以未曉也。廷濟曰,當紅賊契丹之禍,數十萬石之穀,船運以送,而猶能保有其國。今則土地加闢,且無如此之事,而公私儲蓄。自歸耗盡,臣意,則似由於奢侈之害矣。上曰,高麗時,亦豈無奢侈之風耶?今之奢侈,不在於珠玉錦繡,而其風習,比古尤難矣,衣服、飮食、居處,不量筋力,而皆欲與人同。故財力,自然消耗於不知之中,外面似不太侈,而其害實大,徐命均,常以此言之,其言是矣。廷濟曰,風俗,果如此,而猝難變改,儲蓄。又如此,誠爲罔措,前後聖敎,丁寧戒飭。故搢紳大夫之間,則交相勉戒。頗有感化者,此由於源淸流潔之致矣。自上,益勵儉德,以身敎之,則自然有丕變之效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廷濟曰,有當頭之事,惶恐敢達,今番章陵陵幸,實出於禮情之所不可已者,而但國無紀綱,曾前御路,民多犯耕,若治道,則傷穀必多矣。上曰,注書出去,招致宣傳官,待令差備門外,二馬牌。注書持入,逅,出去還入曰,宣傳官一員,則使之待令,而馬牌則持入矣。上曰,宣傳官,入來聽傳敎,宣傳官金養義,進伏。上曰,爾,持此馬牌,馳往章陵,陵幸時晝停所及道路可以害穀處,竝摘奸,而道路之能容五馬隊與否,詳察以來。養義,承命出去。上曰,辛未年肅廟,行幸後,已過四十餘年,御路之爲民割耕,無怪矣。民習,則可惡,而禾谷,豈不可惜乎?仍命上番春秋李檥,取來章陵路程記,檥出來,以路程記還入上之。廷濟曰,年分事目,今將爲之,而田政,終無好道,臣嘗有一策之講得者,乃大同災也。各道監司,精抄尤甚、之次,而稍實,則減十之二,之次,則減十之三,尤甚,則又加於此,而頒布事目,則在民爲均惠,而書員輩,不敢從中操弄。旣有定制,而亦易於稅穀收捧之道矣。臣曾以此,相議於故判書洪萬朝,萬朝,經八道監司,而備知田政之難便矣。以爲此最便好,朝家若斷然行之,則好矣云,而人見,亦各不同,豈無以爲不便之議耶?臣不敢謂其必可行,而嘗有所講究者,故敢達。命臣曰,大同災,雖似無害,而終非災實精抄之道矣。廷濟曰,以昨年言之,年事不至大歉,而災結,幾至三分之一。災結雖多,而蒙惠者,都監官,書員輩之族屬也。疲弊窮民,則不得蒙惠矣。今若以大同災,定行,則都監官、書員,無路用奸,而疲弊窮民,皆蒙實惠。且通一國,而以什二三計之,則與其見失於災結者,不啻十勝矣。上曰,然則不當送敬差官,而只作結而已乎?廷濟曰,何用敬差官乎?只監司,分付守令,作結而已矣。大抵田結文書,監司守令每爲相持,作結,輒在於歲末歲初,捧稅漸脫,爲弊無窮,而此則無他窒礙之處,可及十月內,而盡爲作結矣。上曰,此爲損上益下之道乎?廷濟曰,其爲益下之政,則似大矣。上曰,敬差官,始出於爲民,而今反貽弊於民矣。但近久不送。故今年則送之,而敬差官,則欲得田結,守令,則不報田結,此甚難處矣。戶判所達,猶與廟堂之泄泄者有勝,於予心,則行之,似好矣。戶判,問議於大臣、元老,後日次對,稟達,可也。今此謁陵,禮所不已者,而役民之事,當前期磨鍊。凡係擧行之節,卿宜務從簡約,亦以此意,言于畿伯,俾無民弊,可也。廷濟曰,畿伯誠於愛民,勤於爲政。如有一分有害於民者,則有若自當其害,必欲除祛,孜孜不已。今於役民之事,可無貽弊之慮矣。上曰,予亦知趙明翼,必如是矣。頃於長陵遷葬時,李浤,爲坡州牧使,洪晉猷,爲高陽郡守,而兩邑民,不知有役云,此在守令矣。上曰,承旨進前。命臣,進伏。命書傳旨曰,躬祀社壇,意在集群誠以祈者,而因予誠薄,冥應愈邈,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言念民事,罔知攸爲,其在虔誠之道,宜乎務也。初不拘例,更何顧格,致此風旱,微誠未格,俱由寡躬,豈自便於廈氊,終若不雨,歉其農劉其民,雖欲以躬代之,其可得乎?更將飭躬虔誠,祈于閟宮,其令儀曹,不卜日,以初三日擧行。又命書傳旨曰,閟宮親享,事體自別,而況爲民祈雨乎?其令該曹諸執事,各別擇差,祭物,分付獻官、典祀官,各別精備。又命書傳旨曰,太廟親祭時,諸執事,淸齋於各其司之意。自備局,各別申飭。上曰,藝文提學申昉,卽爲牌招,使之製進祭文。{{*|榻前下敎}}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竝牌招齋宿。注書未差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如已自外上來,則牌招察任事,竝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8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直}}。左承旨趙命臣{{*|隨駕直}}。右承旨洪尙賓{{*|隨駕直}}。左副承旨鄭羽良{{*|隨駕直}}。右副承旨鄭必寧{{*|隨駕直}}。同副承旨鄭彦燮{{*|隨駕直}}。注書李光躋{{*|隨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隨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守宮直}}。 ○上在太廟齋室。停常參、經筵。 ○尙賓啓曰,藥房三提調,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德壽曰,祝文,未及書寫,以致動駕差遲,事體未安,申飭。 ○傳于命臣曰,史官,進去香室,祝文書寫之際,忠義輩着上衣與否,摘奸以來。 ○命臣啓曰,史官摘奸後還言,祝文纔已完寫,而忠義一人,不着道袍,二人則着道袍云矣。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明日,親祭正日,明明日,社稷大祭齋戒相値,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德壽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太廟祈雨親祭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 ○又傳于尙賓曰,酒草之禁,各別申飭。 ○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秋展謁吉日,定在明日,而今日,自上,以祈雨祭親臨。旣行望廟奉審之禮,展謁一節,似不當疊行。且曾前亦有親祭相値,展謁停寢之例,今亦依前例,不爲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動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李明坤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望廟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八月初二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三提調請對引見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曰,旱炎益甚,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才行社壇親祭,而又有太廟親禱之命,當此老炎愈熾之日,數日之內,連爲行祀,實爲悶慮,而況十二室,將事之際,必至達曙勞動,玉體,必有傷損之節。殿下,雖出於爲民之誠,而聖躬安然後,民事可議,臣等,焦迫之情,亦當,如何?大臣替行,古有其例,臣雖淺誠,敢願替行。上曰,卿等之慮,不待求對,而已知之矣。卽今,非望大霈,而所願者,只消風之一雨也。試看庭草,迎風盡枯,其病穀,則可坐而想。今年則竊有望而豐稔,而鋤後之旱若此。今雖得雨,難望其已枯者回蘇,而今若雨下霜退,則猶可冀餘穀之向熟。又過數日,此亦斷望,農終大歉,人至盡劉,則雖欲以躬代之,其可得乎?顧此元元,莫非祖宗畀付之民也。民盡劉,則他日寧有歸拜祖宗顔乎?惟當盡予誠而已,其可使卿替勞耶?決不可允從,卿勿復言。興慶曰,民庶,固祖宗畀付之民庶,而祖宗之付托殿下者,亦如何耶?三百年宗社之寄,在殿下一身,則何可自輕,而不念致傷之事乎?寅明曰,昨日已有所達,而有至誠,則不出戶庭,而應於千里之外矣。凡事不當急迫爲之,再昨已親禱,今日又親禱,未免太急,天神感應之道,其可以急迫而求之耶?夏秋之交,傷人尤易,連日徹夜將事,聖躬,若至勞傷,則宗社之憂,其將如何?故相臣李元翼爲平安監司時,常曰,精力用於此,而當於他日,何哉?在下者猶如此,況在上乎?若使他日,又有過此之災,則亦將以何道而應之耶?上曰,此則有可答之辭矣。卿言急迫云者不可,祈雨祭過一次無應,則又行之,而以一二日間之矣。今日,雖不親禱,必當依例,取稟。今於當行之次,而不以人代行,予欲躬自行之矣。寅明曰,人君親禱,事體重大。今若不雨,則又將親禱耶?上曰,申包胥七日之哭,示其誠也。予不如此,則何以示民乎?國之所重,在於廟社,廟社而必欲親行,有意矣。丁未年,則適得雨而諸臣請止之,故仍行報謝親祭,其時亦七月矣。興慶曰,殿下氣力,比丁未亦如何耶?上曰,筋力則比前雖減,而至於如此事,則心無所減矣,卿等之勸止,雖出苦心,而予之親禱,亦出苦心矣。豈以一日行祀而有所傷損乎?卿等勿慮焉。寅明曰,殿下誠心,足以孚感上天,臣則,決知其必雨,而咫尺前席,終不能感回聖心,此則臣等,誠淺之過也。德壽曰,春秋,以旱,再行大雩,先儒,以不反躬而瀆祀譏之。人君事天之道,不在於祀事之煩瀆,而惟在於方寸對越矣。上曰,知申事之言,樸直矣。予亦以瀆祀爲戒,而此則異於春秋大雩矣。人有疾痛,必呼父母,不告宗廟,而於何有告耶?寅明曰,李德壽之言,是矣。雖以交際言之,信義常相孚,則一言有發,能得感動,而平日,若無信義之相孚,則雖臨急而有求,其誰動念乎?居常對越之誠,切於方寸之間,則自然有感應之效,而不如是,則雖以牲幣之盛,懇迫之辭,日日籲告,終無孚感之道矣。上曰,卿言,亦切實矣。予嘗戒於灌以後,不欲觀之嘆,而纔經社壇親祭,三獻之間,誠意,猶未專一,四位猶如此,十二室將事之際,豈保其一於誠,而無或間斷耶?天不降監,實由誠淺,只欲務積此誠,以盡在予之道也。興慶曰,雖在深宮宴閑之中,而當盡積誠之道,何必勞身將事而後,爲盡誠耶?臣等,憂悶,惟在於聖體之或傷矣。上曰,當行秋展謁,而至今未果,情理亦爲歉恨。旣命親禱,而何可中寢?保躬之道,予當自念,入齋室後,亦當進服生脈散矣。寅明曰,祭祀雖重,朱子,以大賢,而猶令子弟替行,命大臣替行,有何不可乎?上曰,日前入侍,知大臣有病矣。差以亞獻,猶以爲悶,予則方無病,何使大臣替行耶?興慶曰,以臣日前之病,軫念至此,不勝惶感,如臣賤微,一夜將事,猶有病矣。殿下玉體,如何,而連日勞動,豈無感損乎?臣等,非以外面文具,而仰達,殿下,何不俯諒臣等之誠乎?上曰,予心已定,決不可撓改矣。興慶曰,臣等求對,終不得感回,而將退,死罪死罪。興慶曰,陵幸定日不遠,而沿路禾穀,必未及登場,恐有蹂傷之弊矣。孝廟朝,章陵陵幸,則在於九月二十日後,先朝亦以九月爲之,而其年則有閏七月,便是十月也。上曰,不待卿等之言,昨已出送宣傳官,使之摘奸而來,而前定日,則似難爲之矣。寅明曰,畿邑守令,欲口傳差出矣。陵幸,若退定,則似不緊急矣。上曰,雖非陵幸,畿邑事,可悶矣。寅明曰,湖南事,亦可悶矣。新監司,下去後,年分等事,方可擧行,而監司柳復明,屢次催促,無意下去,夫馬遲滯,豈不爲弊?若非自朝家,各別嚴飭,則恐無辭朝之期矣。上曰,柳復明之今又引嫌,已極過矣,而朝家催促之下,尙不出肅,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從重推考。自備局,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有時急稟定事,敢達,承文院,揀擇坐起,數次出令,而本院參下官等,以頃日臺疏引嫌,不爲來參,至於南泰耆。初旣不參於圈坐,則尤無可引之嫌,而亦不進參,許多新來,以揀坐之遷就,尙未付職,事甚未安。且三處胎室,封標書寫官,分定出送,當在於不遠,而亦無以推移矣,揀擇之坐,時日爲急,而參下官等之如是引嫌,許久遷就,事體極爲駭然,引嫌諸人,一竝拿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初二日巳時,上乘步輦。自仁化門出至仁政殿東廡下駐輦,下敎于禮房承旨洪尙賓曰,祝文尙未盡準耶?尙賓曰,臣進於香室,才已畢準而來矣。副應敎金尙星,進前曰,親祭事體,何等至重,而因祝文之未及淨寫,致有外辦之遲滯者,實是前所未有之事,極爲未安,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曾聞祝文書寫之際,忠義輩,不着上衣,深以爲駭然矣。俄者摘奸時,祝文,雖已盡寫,有一忠義,不着上衣云,可知其當寫時,亦不着矣。當該忠義,先汰後拿,祝文書寫,亦至遲滯,忠義,竝汰去,可也。{{*|出擧條}}上,至弘化門外駐輦,下敎曰,此去宗廟不遠,百官則不當騎馬,而年老大臣則徒步陪從,有欠敬大臣之道,史官出去大臣祗迎處。以若只爲祗迎則已,如欲進來享所,則追後來到之意傳諭。注書許逅,傳諭後,還至輦前。上達曰,臣以上敎,傳諭于判府事沈壽賢祗迎處,則以爲,臣在此祗迎。仍欲陪從,依幕於太廟門外,以爲經過今夜之地矣。今承史官傳諭,謹當如下敎,追後進去云矣。上,入太廟門,至下轎而降輦。左副承旨鄭羽良進曰,自前,例至齋室門外,而降輦矣。日候蒸鬱,步詣甚悶,乘轎暫爲前向,何如?上不允。遂步詣齋殿,有頃。上自齋殿西門出,步詣太廟,立板位上,行望廟禮,四拜訖。上,入殿內,奉審,奉審時,承旨鄭羽良,注書許逅,兼春秋盧以亨,陪從。左承旨趙命臣進曰,俄者望廟禮時,左右通禮,不但前導失次,傳唱之際。亦多差錯,殊欠敬謹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奉審後,步向後殿,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請對。進前曰,纔行十二室奉審,聖躬之勞,當如何?仰瞻玉色,汗氣頗多,烈陽當午,不張涼繖。今又步詣後殿,而親行奉審,則必有傷損之節。臣等焦迫之懷,不可盡達,暫乘玉轎而前進,少無不可,事苟悖禮,則臣等,何敢力請乎?乞賜俯允焉。上曰,後殿,則將不得躬祀。今日望廟奉審之禮,烏可已乎?卿等之言,雖出至誠,而禮旣未畢,予何乘轎,必無所傷,卿等勿慮。上至後殿立板位,行望廟禮,四拜訖,入殿內,奉審,還詣齋室時,藥房三提調,又請對進前曰,今則望廟禮已行矣。日熱如此,而當陽步詣,甚爲悶迫,暫乘玉轎爲宜。此則實非持難之事,快賜允從,何如?上曰,下轎降輦時,予意可知,在此而何可乘轎乎?上,遂步還齋室。 ==8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未時,日暈。 ○太廟祈雨親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尙賓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持平二員,執義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必寧曰,景福宮慶會池,今方浚滌,衛軍及坊軍入之事,分付兵曹及當部。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七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當直都事來言,駕前白活人,問其根着,則乃東部川邊蓮花坊契居生,扈衛三廳軍官鄭道諴爲名人,而受料本廳矣。壬子癸丑兩年,連患時疾出幕,不得試射受料,父母,將至飢死,故白活云,事之駭然,莫此爲甚,如此之類,不可無別樣嚴治之道,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忠淸監司狀啓,八月令生松茸,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彦燮曰,勿待罪事,回諭。 ○彦燮啓曰,奉朝賀閔鎭遠,奉朝賀李光佐,行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祈雨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朝家,於致仕大臣,每歲,三致周急之資,古例卽然,而無事而食,古人所戒,旣退而猶煩公廩,私分之所不敢安,向者諸臣,俱入辭免文字,而殿下,知臣有老母,獨靳許副,闔門感泣,隕結難酬。第念同是休退之人,則朝家之所以待之者,不宜異同,而在他人則停免,臣獨冒受,公體私義,斷無是理,況臣,每自先朝,猥蒙月廩之頒,而以臣之故,疊受周急之賜,臣亦以老母之故,偏享他人所不得之寵錫,則不幾近於壟斷之左右望者乎?臣心之踧踖不安,縱不足恤,而其有損於國家養老之政,尤如何哉?玆敢不避煩瀆,復此呼籲。伏乞聖明,俯察公私事體,亟命收還周急之惠,俾聖恩,推一視之恩,賤臣免饕餮之罪,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曾已諭,卿何過讓,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聖上,憂念風旱,不遑寧處,數日之間,親禱,遍於宗社,至誠之發,直可以感格玄穹。臣在病中,不勝顒望頌禱之忱,而奈之何冥應尙遲,欲雨不雨,憂懣之極,不省所以仰達也。仍伏念,古昔先王,必以災害之至,爲自己之所感召,擧一國之疵弊,皆反諸躬,痛自克責,實心遷改,轉移之機,正在乎此。伏想聖念於此,靡不用極。伏況年前荐饑,南民之死者無限,至今思之,心骨爲痛,孑遺殘氓,尙未蘇息,此時,更有歉荒,則大命近止矣,其將奈何奈何?方今海隅,顚連之類,猶欲少須臾毋死,冀得終返於衽席者,惟以聖上之至德,久已淪浹,故仰之愈切,恃之愈深耳。不審殿下,將何以塞此望也?臣久病委席,神氣不續,寸心如血,而不能盡意寫出,只自瞻望雲天,激越流涕矣。顧臣病情,初因宿患,經夏沈綿,自六月晦間,腋瘡重發,浹月危苦,其間,荐蒙洪造,頒膳賜問,榮感已無涯,而太醫再臨,珍劑隨降,至命不離看病,至恩所被,獲尋生路,銜鏤心髓,不知死所。毒熱在中,屢次轉變,至於遍體發疹,多般攻伐,傷敗冞甚,氣息如縷,跬步難運,當此聖心焦勞,玉趾屢擧之日,一就路左,瞻覩羽旄,亦不能自力,區區犬馬之誠衷,無以少伸,惟願亟受辜恩蔑分之罪,俾得少安私心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微誠未格,雨澤猶邈,瞻望雲漢,尤深焦迫,所患若此,其用念焉,未能道迎,何傷之有?卿宜安心,須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行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秋旱爲災,玉趾再禱,冥應尙閟,聖心焦憂,雖以若恫之念,不自遑恤,連宵將事,必致傷損,區區憂慮之忱,不敢食息而少弛也。第伏聞郊畿之間,連得驟雨,再昨,自西而來者,親被沾濡,膏澤之普遍,雖不敢知,昨今密雲熏風,若將沛然,都門之外,又安知無蘇枯之處耶?伏願聖上,毋徒虔誠於牲幣,益勉孚格於方寸,一以爲應天以實之道,一以爲諟躬愼疾之方焉。仍念臣,床簀危喘,與死爲隣,旣未能自效其駿奔之誠,又無以致身輦路之側,仰瞻羽旄之儀,尸居息偃,人事盡矣。惶隕震悚,懷不自抑,伏乞譴責,少安微分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雨意濛濛,而未瞻霈澤,良由誠淺,方切悶迫,其所勉戒,可不體念焉?卿之所患,業已知之,未能參班,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八月初三日,四更一點,上由齋室西門,出詣太廟庭,立板位,行四拜,禮儀使申思喆,導殿下,詣盥洗所,盥手,仍詣樽所,酌酒,入第一室,行灌鬯奠幣禮。左承旨趙命臣進曰,十二室樽所,每於殿下,親詣後始酌,則其間稍久,使之預酌,而未滿一二㪺所入,殿下親詣後,添酌以進,似宜矣。上曰,曾前藥院,亦以此有請矣,今亦依爲之。上以次詣十二室樽所,仍詣神位前,如初禮,上降階復位,禮儀使導殿下,復上階,入第一室神位前,行初獻禮,大祝,讀告祝文,上俛伏興。以次詣十二室神位前,又如初禮,上降復位。下敎曰,大祝一人,誤讀邦其永昌之其字,由於誤書耶?偶然誤讀耶?祭罷後,考見祝文,可也。右議政金興慶進曰,達夜將事,曉色已動,請暫入幕次,進御茶飮。上曰,此則當允從矣。遂入幕次,而不移時,還復位。上曰,後殿,則祭禮已畢云耶?同副承旨鄭彦燮曰,問於守僕,則祭罷已久云矣。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咸平君泓,行終獻畢,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禮畢,降復位,行四拜,徹籩豆。又行四拜禮,上還詣齋室,辰時,上出齋室,至下轎乘步輦。上曰,章陵道路摘奸宣傳官,在此乎?其所進單子,則未瑩矣,然招問其害穀處爲幾里,可也。宣傳官進曰,自京至章陵,害穀處,幾爲三十里矣。上謂兵曹判書尹游曰,宣傳官所達,未瑩,出送事知兼司僕,更爲摘奸以來,而治道之前,路傍禾穀未熟者,姑勿刈取,更待分付事,自畿營知委,曉諭於民人等處,可也。尹游曰,今番陵幸時,何軍門當留都乎?上曰,御營廳留都,可也。上,至御路橋,下敎曰,乘步輦,則百官無乘馬之規,侍衛旣皆步行,則通禮當前導,而徑先落後,事體駭然,左右通禮,竝推考,使之前導,可也。{{*|出擧條}}上曰,時、原任大臣,則不可步從,追後入來事,史官傳諭,注書李光躋,傳諭後,還白輦前曰,以上敎傳諭,則當追後入去云矣。上曰,有一人,欲爲輦前白活,分付禁府捉致,當直問啓,可也。大駕遂還宮。 ==8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淡雲間,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至誠虔禱,欲雨不雨,伏想聖心焦憂,不遑寧處,連次勞動之餘,伏未審,聖體若何?今日臣等,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雖雨意,霈猶邈,望此雲漢,冞切焦悶,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社稷大祭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鄭羽良啓曰,寫祝時,不着上服忠義拿處事擧條啓下,而忠義旣非朝官,則不可使王府拿處,令秋曹,囚禁科罪事,微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咸鏡監司狀啓,七月令薦新生鰱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八月初四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者啓辭之批,雖以無事下敎,而連次動駕之餘,昨日將事,又幾及辰而罷,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他症候,而氣則無事矣。興慶曰,汗毒之候,何如?上曰,汗毒,今則無加矣。興慶曰,還宮後,水剌寢睡,何如?上曰,別無異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寅明曰,聖上所軫念者,旱也。故每以無傷下敎,而豈無所傷乎?上曰,與社壇將事遲久則有,而別無所傷,不關係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度似暫沈,而度數,則調均矣。應三,診察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沈靜,完固之意,猶不如前,而度數,則調均矣。信,診察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三部頗沈矣。玄鵬gg起鵬g,診察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沈靜,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右三部,尤似沈矣。世選,診察退伏曰,脈度左三部脈,本似微弱,而今日,似大而沈滑,右邊脈,如前調順,大體與前似勝矣。興慶曰,前煎進,生脈散進御乎?上曰,昨日,益元散進御之,故生脈散,不服之矣。興慶曰,再次動駕親禱,而終不雨,殊可怪異矣。雨勢,將收時節,故似然,而東風連吹之餘,胚胎之穀,若少雨,則必有其效,而姑邈然,民事誠爲渴悶矣。上曰,再次躬禱,微誠未格,時當初晴之時,不可必望其雨其雨也。昨於李判府事之批,亦有所諭,旣行宗社,不可瀆褻,今姑靜而俟之之外,無他道矣。寅明曰,醫官,旣已診察矣。連日勞動之餘,必有欠安之候,醫官,使之議藥,何如?上曰,姑俟則氣漸差矣。興慶曰,令醫官,更達,何如?上曰,只使首醫達之,可也。聖徵曰,不可以脈候的知,而大槪,脈體,有不靜之氣,恐或內有熱候然矣。伏未審自上,或有覺知之氣耶?上曰,非有他熱氣也。再昨日,熱頗甚,結束之餘,少有沓沓之氣,夜間,有數次泄候,故服益元散,卽效矣。每思之,每往廟齋,則有此症,必以其水强而然矣。社壇之水,不然,而廟內之水飮之,則腹部每不平矣。聖徵曰,還宮後,更無加泄之候乎?上曰,二次後,更不發矣。應三曰,脈候,權聖徵,以爲少有沈云者,是矣,而外氣之傷,則似無現症矣。上曰,前日,亦心有如此,則脈度,亦如此矣。聖徵曰,頃入生脈散進御乎?上曰,再昨,則不進,而昨日再次服之,一日所進,爲二錢重矣。聖徵曰,益元散,亦連爲進御乎?上曰,今夏內,再昨日,益元散初服二貼矣。興慶曰,章陵幸行退行事,已有下敎,而招問宣傳官,則渠言內,一邊依山,一邊濱江,無大段傷禾穀處云,而其言猶未瑩矣,俄者招來,未盡問而入來矣。上曰,其宣傳官,方入番乎?興慶曰,雖不入番,臣果招來問矣。渠言雖如此,去來七八十里之間,豈無所傷乎?寅明曰,非但此也。觀光之類沓至,人馬騈闐,則其害尤甚矣。上曰,然,觀光之類,甚難矣。興慶曰,二去乙未年及去辛未年,皆以九月爲之,今亦以九月念間退行,則好矣。上曰,初以退行下敎,此非持難之事也。姑勿刈取之意,分付,可也。興慶曰,今則何以刈取乎?雖令刈取,姑未成實,今月內,勢難爲之矣。至於除道之事,新穀姑未登場,遠村之民,其何齎糧而來役乎?上曰,束伍軍,亦有來役者耶?興慶曰,束伍軍,則無往役之事矣。上曰,陵內外,設虎網之弊,亦不少矣。興慶曰,虎網之弊雖大,而其外之弊,亦不一而足矣。上曰,虎網終有弊,旣有軍中布城,勿設虎網之意,分付畿營,可也。{{*|抄出榻敎}}興慶曰,退日擧動,其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兼司僕入來後,望前望後,當有觀勢下敎矣。興慶曰,卽見刑曹文案,則犯越罪人金昌溫,旣已承服,而此罪人,初不入於奏文中,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金昌溫,同是犯越罪人,則獨先正法,事多掣肘,不可輕易處之矣。興慶曰,昌溫,旣已承款,更無可問之端,依犯越諸罪人例,還爲下送於本道乎?上曰,所達是矣,下送本道,而姑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承文參下官,拿處事,命下,而其中,姜杭,背瘡方劇,姑待病差,而處之,何如?上曰,待其差病,追後拿問,可也。{{*|抄出榻敎}}寅明曰,旱災如此,雖不可以外方傳聞詳知,或云無大段被傷,或云東風所傷,皆成空殼,將未免慘凶云,而大槪言之,則雖成實,年事決不免爲凶矣,其不可以常年責之也,明矣。今京儲蕩竭,前頭取穀之方,不可不預爲講究,而顧方備堂無人,雖在外之人,亦宜隨窠備擬,則似好矣。上曰,今雖雨,不如當初所料豐登之望也。在外云者,指補外者而言耶?寅明曰,今日廟堂,雖姑無預備之策,備局出入之若而人,亦多在外,趙顯命,則新伯,姑無下去之期,其上來遲速,未可知,而此外,亦多出外者矣。至於補外之人,雖不敢仰達,而其餘諸人,則此後政事時,竝擬於內職,何如?至如平安監司朴師洙,黃海監司兪拓基,鐵原府使尹惠敎,卽其人也。上曰,外任者多乎?閔應洙上來耶?李瑜行公乎?興慶曰,閔應洙去鄕,姑不上來,李瑜,病未行公矣。仍達曰,小臣,以萬萬無似,備位獨行,向以枚卜事仰達,而未蒙允可,厥後欲更達,而有所嫌未果矣。顧今國事多可悶,同事謀議者無人,廟堂不成貌樣,金取魯,遞備堂後,更未差出,今方備局有司堂上,一員有闕,以判尹趙尙絅,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上曰,人則非不多矣。卽今朝著如是,曾經侍從堂上以上,違罷坐罷人,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人才聚於內而後,可以有爲,而近來則人皆厭避內職,求處外任,故雖有可用之人,自然不得見用於內,其在內重外輕之道,豈不爲虛疏乎?自上或未盡燭如此事,故敢達。上曰,予豈不知也?大抵,卽今在朝則難安,處外則寧便,故非徒爲口腹之養,亦出於便身之計也,而至於藩任,則不可不擇差矣。寅明曰,古者任藩之人,有定,不可人人爲之,故如洪萬朝者,皆踐八道監司矣。中間無選擇之意,不無多濫之弊,而近來,則必擇而差之,故宜處於內職者,率多居外,是故,人皆不專心於內事矣。興慶曰,宋寅明之言似是矣,而臣之所見,則有不然者,年少名士,經歷外任然後,可以諳練事務,堂下文臣,有內外通差之法,吏判,今方入侍,各別申飭,使之擧行,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予嘗見御史,雖有通敏之才,暗行廉察之時,未免有爽誤,此蓋由於無履歷之致也。興慶曰,臣亦曾未經守令,而爲御史,多論守令之能否,而及其後爲守令而見之,則身親犯之者,果多矣,凡事,必有履歷然後,有效矣。寅明曰,雖某事,經歷爲大,不經戶曹,則何以知戶曹之事乎?宣惠廳亦然矣。臣每嘗慨然者,各司,每以無物力仰達,請得某物,雖或不得已而許之,亦先罪其不收拾,而後給可矣。上曰,近來,則此弊似少少矣,有司之臣,亦各堅執不給矣。興慶曰,臣聞掌隷院官員,疲弊莫甚,下人輩,亦不支當,率皆逃避,曾前有刑曹參知,而決隷院公事矣,今則不然矣。上曰,判決事有之耶?興慶曰,朴弼正新差矣。上曰,掌隷院,置之而何用乎?寅明曰,隷院之弊,不緊也,何論之有?德壽曰,當此悶旱慮囚之日,臣亦有所懷敢達矣。前監察李鵬運、李命峻,以薄過,遭臺啓,在罪籍三年,訖未蒙敍命,故臣每愍之,蓋其時臺啓,多爽實,擧世之所知,況二人皆年少可用之武弁,而鵬運,則丙子戰亡贈弘文校理尙載之玄孫,命峻,則故名相浚慶之後孫也。尤不當不收錄,故敢此仰達,大臣重臣方入侍,下問而處分,何如?興慶曰,曾聞此兩人,祔廟前,以挾娼會飮于法廟事,竝被臺論,俱爲削去仕版矣。寅明曰,李浚慶,卽宣廟,入承大統時首相,李尙載,丙子之亂,殉節險川,兩人皆是名臣後裔,年少武弁,設有微過,永棄可惜,故知申之言,如此矣。上曰,年少武弁,一時之失,不必深責,旣是名人後裔,則依所達敍用,而如不入於歲抄,先給職牒,可也。{{*|出擧條}}德壽曰,再次親禱,而欲雨不雨,下情憂悶,不知所達矣。日昨臣,以魯之再雩,取譏先儒之意,有所陳達,而未蒙採納,然人君感天之道,實不在於享祀之頻繁。昔宋仁宗,遇災,輒盛服齋居,潛心默禱,得雨乃止,此可爲今日之法,願聖明之留意。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仍下敎曰,彼知申爲人,予未盡知矣。今番社壇,及敦化門外爲之之事,觀之,其朴直,尤可知也。寅明曰,大體,內重外輕,今後外任之人,備擬於內職之意,敢達。上曰,朴師洙,赴任未久,而兪拓基,前雖撕捱,豈亦每每撕捱乎?依爲之。興慶曰,臣於頃日,以昨年臺臣諫啓,永勿檢擬之請,事極不當之意,有所進達,得蒙調用之命,而李膺則擧名詳陳,沈命說所論諸人,則不爲竝及矣。李膺,旣已調用,則命說疏中,請勿檢擬者,亦不當異同矣。上曰,沈命說疏中所論者,何人也?興慶曰,權賅、李箕獻、李滋等,三人,而李滋,則鄭羽良,曾有論救之事,權賅,則以曾前都事時事,被斥,而事非大段,亦是爽實云矣。寅明曰,權賅事,固過矣,而李箕獻事,尤爲過矣。爲人旣樸實,且其門地,亦優於臺望矣。上曰,所達如此,沈命說疏中,永勿檢擧之類,一體檢擬,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有廉謹人抄薦之敎,而薦人之道,必須十分明知然後,可以應旨,在朝者,豈無其人,而臣之聞見,不能博審,姑未薦進,而大凡淸白之操,身後益著矣。故獻納金斗南之廉白,一世之所共稱,而尙未蒙褒贈之典,且其子有始仕者,而昨年,其夫妻,俱未免餓死云,聞甚矜惻矣。上曰,曾聞李春躋所達,而知之矣。興慶曰,斗南,屢典郡邑,而其子,未免於餓死,則其居常淸白之過人,益可見矣。近來以淸白見稱者,尹趾仁、李明浚若而人,而斗南淸白,不讓於此人,自朝家特爲贈職,其長子已死,而有支子一人云,別爲錄用,何如?上曰,所達如此,依爲之。寅明曰,贈職,則當依下敎擧行,而曾前則勳臣嫡長外,無支孫竝用之事,淸白吏戰亡,無論支嫡,一體收錄矣。近日又以淸白吏戰亡,亦依勳蔭例,嫡長外,有支孫勿爲混用之定式矣。此則乃淸白吏之親子,與久遠支孫,有別,定式雖如此,別爲收錄,而後不可以此爲例矣。上曰,此是特敎,且其親子,不必以支嫡爲拘,錄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因言端,臣亦有懷敢達矣。文純公朴世采,道學之爲世所宗,聖上,亦必知之矣。曾在先朝,有嫡長孫收用之命,朴弼莘,因此付職,屢經郡縣矣。今則弼莘,已死,子孫無在職者,無以奉其祭祀云。在朝家,崇奬先賢之道,其奉祀孫,依先朝故事,特命收錄,似好矣。上曰,予於前後筵臣所達,有所嘉尙矣,其子孫,各別錄用,可也。{{*|出擧條}}上曰,其文集,爲之耶?興慶曰,已爲刊行矣。寅明曰,其人不染不偏,擧世之人,無彼此皆宗仰矣。興慶曰,甲戌以後,專主義理之學,故一世之人,亦或有言矣。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八月初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汲,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瑗,讀自昭公四年,至夫子固欲去之。上曰,下番讀之。汲,讀自五年,至景公卒故也。上曰,承旨讀之。德壽,讀自六年,至不以信未嘗可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七年,至晉人爲杞取成。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檥,讀自楚子享公于新臺,至使從嬖大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秋八月衛襄公卒,至葬衛襄公。瑗曰,都承旨旣以特敎入侍,文義,使之先陳,何如?上曰,玉堂,先爲奏達。瑗曰,第一板,楚國會諸侯一段,蓋自向戌趙武,合晉楚成,華夷之分始壞,而至於申之會,則以蠻荊弑逆之賊,推爲盟主,司馬侯之言,雖似是,而實則,力不能爭,而强爲之辭耳。惟天所相,亦不成說,天卽理也。理之所在,卽天也。逆理,則已逆天矣。華夷之防,君臣之綱,至此而廢壞,無餘地矣。汲曰,第三板多難以固國章,凡國家多難,則可謂危矣,無難,則可謂安矣,而今司馬侯之言,如此者,蓋人心,安則易弛,危則多懼,故古語曰,殷憂啓聖,多難興邦,蓋當艱虞之會,戒愼恐懼,動心忍性,則必有增益其所不能者,自古聖帝明王,遭罹否運,奮發聖智,以成太平之業者,皆由此道也。故《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又曰,安不忘危,今日國事,以外面觀之,封域寧謐,無他事故,有若無難之時,而天災時變,人心世道,溢目艱虞,未有如近日者,誠可謂多難之會也。殿下憂國勤政,意非不切,而以見於政令者言之,實未有弘濟挽回之效,伏想燕閑之中,亦必惕然戒懼,伏願益加修省之工,益勵奮發之志,必期於挽回否運,增光鴻業焉。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留意。德壽曰,第四板申豐之言,可謂無理之甚矣。若如其言,則我國藏氷,必用江河之氷,雹災之作,當無歲無之矣。凡陰氣薄陽而爲雹,故古人,以此爲强臣專權之應,其時季氏,有無君之心,擅執國命,陰之薄陽,孰大於此?雹災之作,蓋由是也,而申豐,以季氏之黨,不欲斥言其失,乃以藏氷爲言,其謬,甚矣。先儒,固嘗有論斥者,而或恐殿下,以申豐,爲列國識理之士,而誤信其說,故敢此剖析以陳矣。瑗曰,藏氷之法,載於《周禮》,見於七月末章,而此不過聖人順時布令之一事也。申豐以爲,理陰陽和四時,專由於此,則無此理矣。汲曰,天人之間,雖若闊達,其實一理也。未有人事克修,而不能感天者也。聖人在上,克盡體天行道之方,則陰陽順序,災害不作,申豐之言,亦非迂闊矣。雖以成湯時言之,乃有七年之旱,天道若乖舛,而及其以六事自責,則輒致方千里之大雨,一理感應,有如是者,今殿下,至誠悶旱,親禱廟社,焦勞之心,孰不欽仰,而其雨其雨,靈應猶邈,或慮殿下,於事天之道,猶有所未盡而然。伏乞於燕閑之中,益加修省之功,使動靜云爲,務合天理,則必有方千里之霈,豈非所謂雖有不爲災者乎?上曰,勉戒切實,當加意。瑗曰,第六板諸侯無歸禮以爲歸,此言則雖好矣,而楚是弑逆之賊也。豈可以禮言之,而至於以六王朝會,而謂之禮者,尤爲僭矣。上曰,楚子,方有覬覦天下之志,故敢引王者朝會,而爲言矣。瑗曰,楚圍之心,猶有畏懼,故乃曰,吾用齊桓矣。上曰,此與曺操所謂予爲周文王者同意,其心,豈有畏懼耶?瑗曰,曹操、文王之說,亦出於猶不敢肆行,而與楚國之言,果相似矣。瑗曰,第十板子産丘賦,意在聚斂,則固非矣,而其言則是矣。蓋謀國之道,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故古人,則任謗爲國,期於成效,而後人則不然,至我國尤甚。人心素善撓動,不欲任怨作事,今日朝廷,孰有擔當國事之人乎?其視禮義不愆,何恤人言之道?誠有愧矣。此亦在於聖上,知人善任,委畀責成,然後,有才有志者,可得展布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在古,亦有謗書之盈篋,互相詆毁,非特後世之患,而此在君上導之之道矣。然卽今,則廉隅太勝,一有人言,輒皆引入,期於必遞其職而後已,此誠難矣。汲曰,丘賦,是加賦之政,非良法也。國人,謗之固也,而亦可見子産,不恤人言爲深誠矣。凡作事之初,勿論良法與否,必有浮議,以我朝事言之,故相臣金堉,作大同法,三南之人,怨謗朋興,朝議,亦多矛盾,而堉,終始不撓,孝廟,亦委任篤信,克行其法,至今有賴,大抵,成就事功,不但在主事者之堅確不變也。亦在於君上委任責成之如何矣。上曰,其言好矣。瑗曰,殿下作事,亦不免於令出而惟反,有始無終,未嘗堅定,臣下之悠汎作輟於國事,無足怪矣。上曰,俄者下敎,亦知自己病處,而欲自反故也。瑗曰,如是自反而求之,則凡事豈不有益乎?上曰,當留意矣。瑗曰,子産,良大夫也,而不免作丘賦,昔魯哀公,以年饑用不足,問於有若,則對曰,盍徹乎?且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游於聖人之門,所見自別矣。古人謂,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公私義利之分,此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德壽曰,十七板卜楚丘之言,臣請就本文,詳釋以陳,《周易》,離爲日,坤爲地,日入地中,爲明夷,以位分排,則日中盛明,當王位,食時之日,當公位,朝時之日,當卿位,今此明夷之謙,乃由初爻之變,則是,日在地中,欲出未出之象,是爲朝時,而當卿位,故曰爲子祀,以莊叔,卽魯之卿也。離固爲日,而亦爲鳥,故《易》曰,明夷于飛,又曰,垂其翼,日爲動物,而鳥亦動物,故取鳥之飛,而垂其翼,以喩日之動,而明未融,其在於人,則爲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之象,以朝時在三位,而又當卿位故也。明夷,本爲坤上離下之卦,而變爲謙,則爲坤上艮下之卦。艮固爲山,而在人爲言,火焚山則山敗,敗言爲讒,故其辭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純離爲牛,山焚而離獨存,則是純爲牛也。故曰,其名爲牛,謙爲不足,故飛不翔而爲後,楚丘之解卦,其亦可謂巧矣。瑗曰,十九板,女叔齊,雖是列國之人,而可謂識禮之本,蓋禮,是天理之節文,合理而循序,則爲禮矣。君而不能盡君道,不能理其國,而徒致飾儀度之末,則豈可謂知禮乎?汲曰,其下韓宣子如楚章,當此之時,楚强晉衰,晉,方以楚爲憂,而叔向,論自强之道,不過守愼行禮,敬始慮終,治國之要道,不出於此矣。古語曰,信者,國之大寶。夫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伊尹,戒太甲曰,愼終于始,叔向之言,合於古訓矣。伏乞殿下,必於此等處,深加體念,凡言動政令之間,務合於此,其或有未盡者,則益加省察而勉勵,其於端本出治之道,必有補矣。上曰,其言好矣,予當留念。瑗曰,二十三板,使臣釁鼓之言,言旣理直,文辭亦好矣。德壽曰,楚王强暴,不可以事理曉之,倉卒,以言而止禍,其辭令,甚可觀矣。瑗曰,二十五板,鄭人鑄刑書章,大抵治國之道,太上導德齊禮,其下則導政齊刑,今子産,專任於刑,則尤其下者也。叔向之論,正矣。誨以忠聳以行,及務和敬彊剛,言不過七條,而治國大要,盡在其中,此等處正宜留意玩繹矣。上曰,當留意矣。瑗曰,聳以行之,聳字,釋之以懼,而臣意,則聳,卽聳動也。猶言鼓舞振作也。蓋雖以誠心誨之,必須躬行而振作之然後,方有實效矣。上曰,六字,皆自上爲之之意,此聳字,亦宜自上言之,所達是矣。瑗曰,下三條,專是莊敬斷制之意,君人之道,此意思,尤不可少,故以此三條爲終矣,蓋苟能此道,雖不任刑,而民自知畏矣。國將亡,必多制云者,尤是不易之論也。然子産之意,亦非以叔向之言爲非,蓋出於不得已,亦孔明尙嚴之意也。上曰,三十四板,梓愼曰,君不果行以下,文義,不分明,都承旨,解釋以告。德壽曰,周公,聖人,而其夢,又得之無心,所以爲吉,襄公,背中國,朝蠻夷,固已異於周公,而昭公,見脅於薳啓彊,危厲多端,其夢得之有心,所以爲不吉。蓋梓愼,以周公、襄公,爲吉凶之別,而惠伯,則擧歸之於吉也。上曰,然矣。德壽曰,三十九板,子産之言,可謂深得鬼神之情狀矣。凡鬼神,有所依,則安靜,無所依,則必作變怪,後來邵康節之論鬼神,其說,與程、朱稍有異同,而其曰人謂鬼無知者,吾不信云者,頗近於子産之言矣。大抵王者,爲神人之主,故不但安其民而已,亦當安其神也。鬼與人,皆有所依歸然後,無災孽,而時和歲豐,今殿下,卽神人之主,故敢以是,仰達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四十四板,此元亨之義,釋之以元也。亨焉,其湊合,甚矣,大抵,《左傳》,語卜筮夢兆,多有不可以訓者矣。至於君德時政,可以鑑戒處,亦不多,然春秋時事實,捨此則無可考處,且其文章辭令,多有可觀處,必須沈潛玩繹,明白剖析,俾有講討之益焉。諸臣遂退出。 ==8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鄭羽良{{*|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呈辭,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諫金始炯,獻納申思永,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檢閱李德重,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次對相値,今日晝講停,持公事入侍。 ○又傳于李德壽曰,持公事入侍,次對時,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今日次對,前南兵使李義豐,以密符傳納,只命重推者,意有所在,而伊後思之,諸臣所達,大體是矣。當此紀綱解弛之時,不可曲盡,罷職。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忠勳府都事金聖廈,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沈聖希爲司諫,李宗白爲執義,李度遠、兪健基爲持平,金{{?|⿰禾道}}爲正言,李宗城爲副提學,沈星鎭爲副修撰,李夏徵爲戶曹正郞,成憲祖爲監察,李誠躋爲星州牧使,金彦慶爲雲峯縣監,崔宗周爲南陽府使,李義璧爲竹山府使,金光遇爲果川縣監,林聖憲爲中部參奉,金命礪爲陽智縣監,洪舜元爲陽川縣監,吳胤周爲麻川郡守,韓師喆爲開寧縣監,權贒爲咸鏡都事,李景淑爲豐德府使,尹就咸爲獻納,禁府都事洪啓禧,內侍敎官李錫禧,相換,淸平君金世望,寧社功臣金振聲,嫡長孫,依法典,承襲封君。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金龍慶、宋秀衡、黃晸、李宗城,付副司直。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星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以嶺南雄州,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不可不擇差,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昨日引見入侍時,徒流案中,年已滿而月未及者,竝放送事,命下矣。本府所在,徒流案中,年滿月未及者,詳細考出書入,而其中罪人,尹㝚、裵胤命、崔址,負犯至重,李龜瑞,罪係不法,不可與尋常徒流之年滿月未及者,一例處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中,名雖徒年,所坐不輕,其中區別,亦涉不均,本府徒配,竝勿論。 ○傳于鄭必寧曰,頃者放徒之命,意在憫旱,禁府徒配,則皆不放焉。非王令其信之道,草記所稟者外,放送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日昨擧動還宮後,有一朝官,自金虎門守門將房,解脫公服,以白衣出去,事極可駭,卽爲査問,則乃是武兼宣傳官云。旣已現發之後,不可仍置,當該武兼,令本廳現告汰去,當該守門將,亦難免不能禁戢之責,自本曹,從重決棍,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犯越承款罪人金昌溫,下送本道事,命下矣。依金世丁等下送時例,使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監營,定差員,次次押去之意,發關知委,仍卽出付京畿差員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依日昨榻前下敎,諸道徒流案中,年已滿月未及蒙放罪人等,別軍書入矣。以此分付各道,以爲放送後啓聞之地,而詳閱各人等罪目,則多有當初,犯於大罪,重者減死,輕者全家與流,而其罪犯,則或從逆,或名出賊招,或踰越宮城,或干連殺獄,或僞成關文,大臣書札僞帖,發賣隨從,或他奴婢田畓,僞造文書,盜賣相訟,或壓良爲賤,或疊徵已賣奴婢,或劫奸未成,或兩班庶女薦屬宮人,或私捧番布簽丁捧價,或公賤以生爲死,或刀擦文書,偸出稅銀,或隨印僞造罪人,假稱軍牢,同謀作弊,或有夫女劫奪載來,火烙腰下,或驅逐兄嫂,奪其田畓,至於歐打,傷處狼藉等罪名,俱係重大,而壬子疏決,及遇赦減等,以徒年改錄,自壬子,至今年,爲年已滿而月未及,故一竝抄入於放送別軍中,而壬子減等,旣出於特恩,今又因其減等,至於全然放釋,則此正所謂小人之幸,似當有參量處分之道,惶恐敢啓。傳曰,點下者九外,竝放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七月三十日,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臣陽來,引見入侍時,刑曹時囚罪人韓世兪,更考律文以稟事,命下矣。世愈以於義宮差人,下往高城郡,詐稱別差宮監,敢以出入御前,前日下來,內司別提,御前決棍,卽時致斃,而特命渠定送云云。又以議藥次,招渠以入等說,白地矯誣,辭緣遲晩結案,係是一罪,而《大明律》附例,詐傳詔旨條曰,凡詐傳詔旨者,斬,小註曰,秋,所謂秋者,待秋後啓覆之謂也。詐傳詔旨,比僞造御寶,似若尤重,而御寶僞造,則入於十惡,決不待時,反有重於詐傳詔旨者。雖未知當初制法之本意,而我國刑典,律用大明。世愈所犯,旣比詐傳詔旨之律,而斬字下秋字,明有待秋之附例,故前以依法典照律,報議政府,詳覆施行之意,覆啓蒙允矣。律文如此,更考仰稟,上裁,何如?傳曰,依前議啓擧行。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忠淸前監司鄭彦燮,以道內軍民,辛壬合歿者陳田、還上、軍餉、身布保米等應捧數爻,依朝令,成冊抄報,狀請蕩減矣。成冊相考,則雖或有些少出入於前後朝令之事,而査減之令,旣出德意,及夫道臣,頒令行査,成冊上送之後,有不可計較區別,致歸罔民,身布保米蕩減事,纔已筵稟施行,而陳田、還上、軍餉,亦不宜異同,依其成冊,一體蕩減之意,分付本道及京衙門,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忠淸道忠原地,久未省掃,日昨,猥呈謁告之單,獲蒙給由之恩,鄕行臨發,連値動駕,職在近密,不敢顧私,尙今遲留矣。今且園陵行幸,吉日已卜,而淸蹕所屆,又是經宿之地,在臣分義,所當扈陪往還而後,始可以拜辭出去,而第臣省墓之行,不特人子霜露之感而已。抑有情理之萬萬悲切者,臣早失怙恃,且無子女,目下,只一所後子,而遽已夭椓,臣在湖藩,未克完窆,淺土之葬,寄在江郊,嬴博之草,今將一宿,方營歸櫬故山,埋瘞於先人之足,而臣旣無他子姪,經紀窀穸之具,臣自看檢之外,更無可托者,而術家拘忌多岐,若失此月,則今年更無可窆之日,人理到此,尙可忍言。顧今駕行有期,循例下直,決非私分之所敢出,而揆以情理,更難淹延,勢將藉手已被之恩暇,趁今下鄕,而第伏念一辭天陛,歸日尙遠,完襄還歸,似難以旬月爲期。顧臣方在出納緊任,久滯鄕山,則莫重夙夜之職,勢必久曠,玆敢不避猥屑,仰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察臣悲懇,亟遞臣職名,俾得安意往來,以爲伸至情而襄大事,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檢閱李德重疏曰,臣頃陳引罪之章,冀被誤事之誅,及承聖批,曲賜開釋,使速察職,而薦事旣歸僨敗,館規有難放倒,重犯違逋之科,得蒙例罷之恩,公法可以少伸,私分可以粗安矣,曾未幾何,敍復如舊,馹召之命,遠及於歸省先隴之日,光動桑梓,榮生里閭,臣,瞻天望雲,含恩畏義,不敢久淹鄕廬,昨才來伏私次,而得伏見曺命敬供辭,則乃以臣前疏中,多費相難,勉從僚議等語,引爲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之證,蓋臣之所謂多費相難云者,只是玅選與廣取,竝擧與分薦,而所謂勉從僚議云者,亦是薦數以五人爲定也。於命敬,則謂之人地,可以入選,又謂之旣無枳塞之意,若果妙選而分薦,則未必居前,旣已廣取而竝擧,則自然登薦,此果可爲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之案耶?其必以議薦時定數之事,引以爲言,甘自歸於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之地者,其亦可謂曲嫌也已矣。至於回薦時,有言之先進,則命敬,乃以申致謹當之,臣於是,不勝駭惑之至,臣請先陳翰苑回薦舊規,次陳與致謹酬酢顚末,以後,逐段辨破焉。夫回薦之規,必屛人相對,出示薦記,以待先進之可否,先進若曰恰好云,則是爲完薦也。或曰某人不可,或曰某人遺珠,或曰此薦不公,是爲敗薦也。是以,欲完薦者,必曰恰好而後,還其薦記焉。欲敗薦者亦必曰某人不可,曰某人遺珠,曰此薦不公而後,還其薦記焉。薦之成敗,已決於此,其所謂敗薦者,固無可論,雖其所謂完薦者,旣云恰好,而薦記入袖之後,則亦不能無私酬酢焉。旣屬私酬酢,則雖有語涉薦事,而或以多寡爲問,或以先後爲問,然都歸屋下之私談,無關薦事之成敗,雖以今番事言之,臣之回薦也。先進諸人,亦多有完薦後私酬酢,而以爲此則私語也,非可否之言也。似此規例,曾經是任者,孰不知之乎?頃者回薦於致謹也。初則待敎臣鄭履儉,往而不遇,致伻而還,及其明日,臣又進去,先以回薦翰林來到之意相通而入,出示薦記,則致謹見之曰,吾乃前日敗薦之人,何敢有所可否,而所薦則恰好矣?仍自手捲薦記而授臣,臣受而納之袖中之後,致謹語臣曰,吾在外,久與君同朝,而尙未相識,今始因公事見之矣,臣亦曰然矣。蓋致謹,於臣與履儉,俱是素昧,而昨有履儉伻語,故不知臣之爲臣而意其爲履儉也。乃曰今番薦數,何爲減一於彼耶?臣竊笑其誤認,而陋其以彼此爲問,答曰,惟當觀其人之可合與否,何論彼此多寡耶?致謹又曰,方當蕩平之時,每事必對互,而何獨於史薦,見落於彼耶?臣又答曰,人多則多取,人少則少取,事勢然也。仍又質問曰,君之此言,有甚意思耶?致謹遽答曰,只問其減一之故而已,非有他意也。仍又問臣曰,回薦,自是下番事也。君之以上番而來,何耶?臣答曰,吾乃下番也。致謹曰,然則與君同薦之末薦,尙未付職,而何爲新薦耶?臣答曰,吾乃末薦也。致謹曰,吾則聞君爲首薦矣,乃末薦耶?臣曰,君必以昨日伻語之故,錯認也。昨日來者,則上番鄭履儉也。吾則乃下番也。致謹憮然曰,吾在外久,不識新進面目,且未聞朝廷事,故因昨日伻語,果錯認矣,仍以渠在關東時,詩篇唱和事語臣,臣亦漫應,最後致謹曰,韓翼謩,於顯謩,爲同生耶?四寸耶?臣曰,是顯謩之同生弟也,而君之所以爲問者,何意耶?致謹曰,吾在外久,於京洛事,類多不知,而此乃新及第者也。未能的知於顯謩,爲同生,爲四寸,故問之耳。非有他意也。伊日酬酢,不過如斯,雖其沒緊閑說,亦爲直陳無遺,凡此問答,寧有可以敗薦者耶?雖使致謹,眞有沮敗之意,其出於口者,則只是所薦恰好四字而已。未嘗有某人不可,某人遺珠,此薦不公之語,而及其私酬酢也。亦曰,非有他意云爾,則回薦之人,其將何以執言而敗之耶?且臣於其日,歸對李鼎輔、鄭履儉,細傳與致謹酬酢之言如右,而相與一笑,其言果有一毫可以敗薦之端,則臣雖欲淹置,彼鼎輔、履儉,亦豈但聞而笑之哉?今命敬之供,則以爲致謹,於臣回薦之日,對臣而言曰,此亦曾經之故,議薦之規,定次之意,可以知之云,此非但臣所不聞之言而已。今雖細究其言意,誠莫曉其何所指也。然而此則無甚關緊,有不足辨也。至若當此蕩平之日,何如是不均云者,似是以何爲減一之問,變其以私問之之語勢,而匿其末後質問之對語也。然何爲減一於彼云者,不過以私問之也。何如是不均云者,乃是嚴辭顯斥之意也。語意淺深,迥然不同,致謹,果有不均之斥,則臣雖無狀,豈有恬若不知之理,而方臣之質問也。渠又何以非有他意爲答也?且其所謂致謹,以不均爲問,而臣以難於其人爲答云者,誠不滿一哂也。其時問答,果皆如此,則是致謹,以只取五人爲不均,而何不各取彼此三人,同薦六人之意爲言也?臣以五人之外,更難其人爲答也。夫自古翰薦,必以妙選爲貴,故一薦五人之規,堇有四次,至於一薦六人之規,則三百年來所未有也。致謹,雖恚於對數之見落,不思前例之有無,而爲此言,臣未嘗病風,則豈以難其人爲答也?此可以立辨其粧出初無之言,而欲巧反拙之跡也。其所謂雖然吾方被論,何可暇論薦事云者,亦是以最初完薦之言,粧撰變幻者也。其時只曰,敗薦之人,何敢可否,而所薦則恰好云矣。未嘗以吾方被論,何可暇論爲言,而今乃以何敢可否,變爲何暇可論,而絶去恰好之結辭。追下雖然二字,作爲問答後說話,以爲眩亂欺騙之計,如臣拙訥,誠無以明其不然,而其欺天欺人,則亦已甚矣。然其無沮敗之意,而追爲將錯就錯之計,則亦有可以覰破者,命敬之供有曰,致謹謂渠曰,以君之故,吾若又入唇舌,豈不苦哉云?設令致謹,果有沮敗之言,而臣則恬若不知,然當初致謹之對臣而言也。亦必只料其敗薦,而不料其恬若不知,然則發言之時,已知入人唇舌,而不自恤也。又何待命敬之往問而後,始曰以君之故,入人唇舌云乎?且致謹旣欲沮敗,而臣若淹諱,則其心,必憤鬱不平,思所以發之,及得命敬之問,正宜如癢得搔,以爲快幸,又何苦之有哉?以此觀之,則回薦時,未嘗爲沮敗之言,而以命敬之故,始爲入人唇舌之慮者,亦昭然難掩矣。噫,自古翰薦之見敗者,何限,而未嘗有以是,病其主薦之人,但不得再當薦事而已,而被薦中無疵之人,則亦復用之於後薦,致謹,若有沮敗之言,則臣何爲而掩諱哉?且致謹,旣有沮敗之意,則決不任臣掩諱,終必發露而後已,臣雖愚迷,豈不慮此,而爲一時姑息之事乎?況掩諱而發露,則爲恥滋大,旣經焚香而敗薦,則被薦多人,皆不可復用於後薦,臣亦何利而爲此哉?彼致謹之恥其錯認而失言,恚其薦數之見落,必於焚香之後,追爲敗薦之說,欲售其竝棄一薦之計,而陷臣於掩諱之科者,抑獨何哉?然無論其是非虛實,所謂先進者,旣以爲有言於回薦時云,則其爲敗薦,審矣。臣以主薦之人,其何敢復進於翰苑一步地乎?仍念臣雖甚無似,然其區區所自待,則顧亦不甚卑薄,而又嘗備數於近侍之列矣。今乃以語言有無,與人較爭,有負平生,貽辱淸朝,撫躬慙悼,誠無顔面可以自顯,從今以往,惟有斂跡當世,杜門自靖,庶可爲息鯨gg息黥g補劓之圖,有不可以尋常去就論也。玆於天牌之下,隨詣禁扃之外,仰陳肝血之懇,伏乞聖明,先削臣職,仍治臣罪,俾得沒齒自在,歌詠聖德,不勝萬幸,臣無任慙惶隕越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曺命敬之撕捱,極涉無義,爾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以本道弊瘼,合有變通者,昨纔論列馳啓矣,然所謂弊瘼,豈止此也?其細者,則固已多所闊略,其大者,則又關係甚重,不可汎然隨他例條列,故前狀中,略不擧論,今始具狀本,隨疏投進焉。夫民者,養於國,而國亦取於民,以資其用,此民國相隨之義,而賦稅之法所由出也。然一粒之小,一絲之細,無非萬民膏血之浚心肉之剜,故先王愼之,其取於民也。適輕適重,而得其中,要皆損乎上而益乎下,薄於己而厚於民,其見於經傳者,可考也。我國賦稅,本有祖宗定制,中經名臣碩輔,隨時變通,規模節目,極其精密,管識淺見,宜不敢輕議其得失也。然獨所謂田稅收租磨鍊之法,反矣祖宗立法之本意,豐年則薄斂,凶年則厚斂,而逐年加減之際,吏緣爲奸,民被其害,此其弊之大略,而不可不一番理,略加矯革者也。至於大小郡邑,非法之征,巧斂之煩,言之痛心,嗚呼,可勝道哉?夫法也者,出於上而行於下,固非在下者,所可擅爲,所謂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者,此也。雖微文細節,必有稟承而後,可行,況斂民之征,關係爲如何,而顧以一守令,創法立制,惟意所欲,徵米斂錢,罔有限節,如是而可謂國有三尺乎?臣到營以後,嚴飭各邑,大小斂民名色,一一條報,則其繁,甚於蝟毛,而其中不法之徵,無名之斂,殆過半,殘民一年勤力,不足以糊其十口,而上之取之無節,又如此,民安得不逃且死也?然此非今日守令,所創爲者,承訛襲謬,其來已久,而要之不容不痛加釐正者也。臣謹將田稅收租,郡邑徵斂,兩件事,究厥弊源,反覆詳量,劃爲變通之策,詳在別單啓聞,雖未知前頭利害之如何,而在國家無所損,而於殘民,或不無一分之益,伏願聖明,別爲留神省覽,明命廟堂之臣,劃卽稟處焉。郡邑徵斂一事,臣旣忝在道臣,可一令卽罷,而不免上煩朝聽者,蓋有懲於李匡德也。凡此橫斂之目,皆匡德曾所革罷者,而匡德遞歸,紛然復襲前套,而反或甚焉。蓋匡德,初不承藉朝令,自行刪減故也。今若自朝家,量宜存罷,定爲令甲,則雖貪汚之官,必不敢容易毁動,區區之意蓋爲此也。抑惟念臣辭陛時,殿下,以李匡德之過於減削,深軫各營邑凋弊狀,許令臣,便宜復舊,臣下來後,詳察匡德政績,則偏阨而不周偏gg周徧g,草率而不凝遠者,誠或有之,而凡係爲民害者,無大小必祛之,故民皆誠心追慕,殆若赤子之於慈母,臣見此,每自念平日爲政,未嘗不汗顔而自媿也。然則若匡德者,誠可謂不負殿下,子視元元之至意,而其以爲不便者,自有其人耳。此輩,造謗流布,達於朝廷,雖平生故舊,或不能無疑,而殿下之令臣變改其政者,臣竊死罪以爲,雖聖明,亦不能無動於流謗而然也。今臣,不惟不能變改,匡德之未收殺者,臣皆收殺之,匡德之未爬癤者,臣又爬癤之,凡可以得罪於不悅之輩者,視匡德,抑又甚焉。此後謗議之來,固已任之,而旣承聖敎,不能奉行之罪,實無所逃,今當遞歸,輒敢自列,以請鈇鉞之誅焉。臣非敢黨於匡德,以欺殿下之明也。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末所陳,未免抑揚,別單條件,亦多零瑣,而意在爲民,予何非焉?其令廟堂,確議,稟處。 ○甲寅八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諸承旨,持公事同爲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鄭必寧,校理金若魯,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炎蒸,連日勞動之餘,聖體若何?上曰,有時細雨,而終不快霔,曉來若霈然,而旋又雲捲,以此心甚不平,而氣則無傷矣。興慶曰,聖心憂勞至此,水剌寢睡,其得不減乎?上曰,食則無減,而寢睡,則自爾不如常矣。自齋所還後,所着裏衣,尙不解脫,少睡而輒出外,望見天色,雖無煩轉之事,而有若老人之無睡者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次對,諸承旨,亦命持公事入侍,則此與前日只爲次對之時有異,諸臣所當惕念者,而懸病之人,若是夥然,連日勞瘁,豈無疾恙,而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警責,今日懸病諸臣,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命臣曰,承旨竝入侍,出牌事,當以守廳注書擧行乎?取魯曰,此則事體不可,承旨一人出去,出牌後還入宜矣。上曰,然矣,必寧出去還入。興慶曰,統製使金潗,以玉果前縣監閔瑗,軍餉反秩虛錄事,有所啓聞,而虛錄之數,殆近千石,不可以已遞而置之爲言,閔瑗,拿問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章陵行幸退行事,已有下敎,而姑無定日頒布之事,雖以捉船治道等事言之,多有掣肘之端,旣命退行,則斯速定日,分付,何如?上曰,事知兼司僕,今日當入來,來後,可以分付矣。興慶曰,別無大段稟定事,使諸承旨,持公事奏達,何如?上曰,依爲之。德壽讀告全羅監司趙顯命,長城、咸悅、昌平、南平,四邑守令,受由過限,綾州牧使鄭錫疇,被拿蒙放,尙不還官,竝令催促下送事,狀啓。上曰,狀啓入之。鄭錫疇之至今不爲下去非矣。興慶曰,統製使,又以綾州還上事,有所論啓,當待其回啓,責其去就矣。德壽,又告平安監司朴師洙,金丁發妻旌表事,狀啓。上曰,入之,事則奇矣,而遠外事,何可信耶?取魯曰,嘗糞,奇行,而臣在關西時,列邑之此等文狀,無日無之,其中豈無爽實者,而今此李女事,果如狀啓,則誠爲可嘉矣。上命命臣,書傳旨曰,觀此狀聞,極爲可嘉,當此頹世,宜有褒奬激勵之道,其令該曹,稟處,廷發之夫妻,有兩幼而溺沒,尤極矜慘,亦令本道,各別顧恤其兒。德壽,又告平安監司,順安縣令尹尙遠,催促下送狀啓。上曰,入之,此是遭䮕於閔瑗者耶?已知本事之無實,催促還送,可也。德壽,又告平安監司,本道都事權基彦,催促下送狀啓。上曰,權基彦之至今不往,極爲駭然矣。必寧曰監司,以曾經臺侍人差送之意,曾有啓聞,而基彦未經臺侍,故以此爲嫌,此則有所執矣。若魯曰,頃日吏曹堂上,亦有各道都事,以曾經侍從人差送之請,故卽今,三南都事,皆引嫌不往,此甚難處矣。上曰,必以曾經侍從差送,則未經侍從之人,宜許遞改,不然則當催促下送,此事,宜有一定之事目矣。若魯曰,平安道則監司,旣以曾經臺侍差送啓請,都事之引嫌爲宜,而三南都事之不往,過矣。上曰,紛紜撕捱,不可,自廟堂,竝加催促焉,曾經侍從人差送事,蓋欲其擇送也,不可以此爲準的矣。廷濟曰,爲平安都事,難矣,監司,少不如意,則輒至論罷矣。上曰,然矣。至以望之不似爲言,當之者,不亦難乎?德壽,又告忠淸兵使尹宅鼎,軍兵點閱、軍器點考狀啓。上曰,今日使備堂入侍者,爲此等事也。興慶曰,八月以後,風高水强,水操難爲,故已以斯速擧行事,有所知委,而陸操,則姑觀秋場而議之,不晩矣。取魯曰,慶尙道,則似不至大凶,詰戎之政,一向廢却,可悶,使之擧行宜矣。上曰,狀啓入之,當啓下矣。德壽,又告東萊府使,倭人別單同封上送狀啓。上曰,入之。德壽,又告右承旨洪尙賓病單。上曰,洪尙賓,何時爲承旨耶?必寧曰,今年五月爲之矣。上曰,給由。命臣,讀告平安監司,逆賊財産奴婢本道無之事,狀啓。上曰,入之。命臣,又告平安監司,虎囕渰死事狀啓。上命書傳旨曰,昌城府囕死人,令本道恤典擧行。命臣曰,泰川、朔州,亦有囕死者矣。上曰,以三名已上,擧行恤典矣。命臣,又告全羅監司請償商賈米狀啓。上曰,此是松都商賈事耶?狀啓入之。命臣,又告平安監司,守令自備穀,別單狀啓。上曰,入之。必寧,讀告平安監司,刑曹書吏,所失馬牌,搜訪狀啓。上曰,入之。馬牌失之,其律似重而甚輕矣。取魯曰,破則律重,失則罪輕。必寧,又告忠淸監司李壽沆,合歿軍保,査報後,備局不卽回啓事,狀啓。上曰,入之,而吏判,已有陳達者,此狀啓,宜在勿施矣。必寧曰,前南兵使李義豐,以密符替納事,啓聞矣,狀啓,以齋戒,今始上達,而非但以前兵使狀聞,有違格例,密符事體至重,千里之外,使軍官替送,極爲駭然,不可無責罰之道矣。上曰,此事事體,如何?旣遞之後,病未上來,則其將仍佩密符而淹留耶?其使軍官而替納耶?取魯曰,承旨所達是矣。義豐,若病重,未卽登程,則或可稟報備局,而只以一張狀啓,替送軍官,事體至爲未安,此而置之,日後監兵使,有病,輒有中路替送之弊,此不可不念矣。興慶曰,事體極爲駭然,罷職亦無不可矣。命臣曰,前兵使狀啓,不但有違常規,千里替送密符,又甚駭然,用罰若太輕,則恐有日後之弊矣。必寧曰,監兵水使,除朝辭赴任之類,自京,齎密符送書吏,而此則旣是朝令,其與已遞兵使之替送軍官,事體判異,尤宜有從重施罰之道矣。上曰,交龜後,不可不上送,而承旨所達,事體是矣,然罷職似過,從重推考,可也。必寧,又告京畿監司趙明翼,廣州、高陽、加平、永平、朔寧等邑,虎囕狀啓。上曰,入之。命書傳旨曰,虎囕人三名以上,恤典擧行。廷濟曰,近來虎患特甚,撥便,將不得通矣。必寧,又告平安監司,捉虎人論賞激勸事,狀啓。上曰,入之。連頭骨上送,則置於何處耶?取魯曰,自兵曹,割其頭出給,以防其更入之弊矣。必寧,又告摠戎使具聖任,秋巡操擧行狀啓。上曰,入之。此亦當觀前頭秋事,而處之乎?興慶曰,然矣。必寧,又告全羅左水使、梨津萬戶身死狀啓。上曰,入之。寅明曰,今日當開政,臣則先爲出去乎?上曰,依爲之。寅明曰,承旨一人,亦當往於政席矣。上曰,該房出去。寅明曰,咸鏡都事,當爲差出,而前都事,改差傳旨姑不下矣。若魯曰,頃於判金吾入侍時,旣有咸鏡都事改差之命,而政院,尙不擧行,其時入侍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德壽,先爲退出。命臣曰,院中方無人,臣亦先爲出去,何如?若魯曰,都承旨則雖以開政,因上敎,先爲出去,而持公未罷之前,左承旨趙命臣,以廳中無人,稟請先出,事體不當,推考,何如?上曰,儒臣所達,得體,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騎步布未收守令,決杖不可之意,有所啓聞矣。上曰,守令凡於捧納之際,不無慢忽之罪,而湖西伯狀啓,則似得體矣。興慶曰,此律,乃近來新定式,而臣意則大以爲不可矣。還上居末,例爲決杖,而稅大同未準捧者,亦皆決杖,今以軍布未收,又令決杖,則爲守令者,將何以堪之,所謂決杖,雖非痛楚之刑,而撻市之恥,當復如何?守令,亦是士夫,朝家待士夫之道,不宜若是,新法,何可續續創行耶?上曰,騎步布之趁未上納,不可全然無罪,未收滿一同以上,爲先從重推考,待其緘辭而處之,可也。必寧曰,然則決杖之令,當還寢乎。上曰,下敎如此,則決杖,自在於不爲擧論之中矣。{{*|出擧條}}必寧,又告平安監司,罪人徒配罪人,保授罪人,放送狀啓四度,慶尙監司,罪人徒配狀啓,二度,江原監司,罪人徒配狀啓,一度。上曰,竝入之。又告江原監司,定配罪人,年月日狀啓,慶尙右兵使將官仕滿狀啓。上曰,入之。必寧又告平安監司,殺獄罪人等,同推日次啓本。上命書傳旨曰,前後勅勵之下,同推次數,若是稀疏,未準數者,竝令該曹,從重推考。必寧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珍島郡定配罪人李守雄,逃躱而不得跟捕,使其弟廷雄,更爲發配於珍島事,啓聞矣。上曰,逃躱者守雄,而犯越者廷雄也。始旣換名把守,末又圖換赴謫,情狀極爲巧惡矣。犯越,旣是一罪,當初減以次律,故致有如此之弊,而今不可以此更爲加律,何以處之則好也?興慶曰,其罪則殺之無惜,而初旣減等,今不可加律矣。上曰,廷雄,非但犯越,欺罔之罪,尤爲絶痛,嚴刑後減死定配,守雄則各別譏捕,亦爲嚴刑,還發配所,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台徵罷職傳旨,尙今不下者,蓋慮守令之數遞矣,此事當何以處之耶?興慶曰,李台徵,現告之罪,本不大段,今若以守令之數遞爲慮,則勿罷何妨乎?取魯曰,台徵外補,當初處分,實爲過中,而以事體言之,譴補,重於罷職,旣赴之後,不必以微事罷職,以貽遞易之弊也。上曰,李台徵,旣是譴補,則譴補重於罷職,李台徵則置之,只以李光溥,捧傳旨,可也。{{*|出擧條}}以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命命臣書傳旨曰,當初撕捱,已涉太過,悶旱特放,事體自別,其在分義,焉敢若是,更捧禁推傳旨以入。上曰,禁府草記,已下判付,而秋曹流流者必多矣。徒流案中,年未滿月未及者,斯速抄啓事,分付。上曰,惠廳、戶曹,有可達之事,則達之,可也。取魯曰,惠廳,則臣之出仕屬耳。未詳頭緖,姑無可達之事,而以工曹職掌,有所懷敢達,章陵陵幸,此是渡津之地也。船隻,雖從略捉執,猶至三百餘艘矣。今若退行,則似當在於九月望念之間,放送而使之趁期還來,則以卽今人心,決無一去更來之理,若仍爲捉置,則公私船卜,正當其時,此甚難處矣。上曰,九月則船隻,似尤難,而旣以害穀爲慮,而欲爲退行,則無可論,惟在有司之臣,從便善處之耳。取魯曰,章陵行幸,已是屢十年後始行者也。卽今金浦等,沿海邑凶歉,似尤甚,凡事磨鍊,務從節省,似宜矣。上曰,此則已有分付者,而諸各司假家何以爲之乎?向來假家入堗,極爲駭然,而喂馬之所,輒以假家爲之,此甚不當矣。取魯曰,政院、玉堂,及五上司,不可無假家,而何敢爲入堗之計乎?至於喂馬,則御乘外,無作假家之事矣。上曰,假家,先自政院,不爲然後,可禁各司矣。興慶曰,政院、玉堂,與政府,則事體自別,不可無假家矣。上曰,諸臣中,有自陵幸御路,往來金浦之人乎?取魯曰,臣嘗從此路往來,而自此至金浦,將爲八十里矣。陵幸日奉審後,日勢若不暮,則駕向金浦,客舍止宿,似好。章陵齋室,則甚隘陋,有難經過一夜矣。上曰,齋室果難止宿乎?興慶曰,工判之言,是矣。齋室則甚隘窄,猝不可修理,觀日力,而以爲進幸客舍,則經夜,似好矣。上曰,從當下敎,而虎網則不可設矣。取魯曰,虎網不設,實爲大惠矣。上命命臣,書傳旨曰,曾已下敎於京畿句管堂上,諭於畿伯,而今此謁陵,禮情之所不已,而爲民之道,豈可忽哉?其令備局,參考近例,凡事,各別務從省約,治道之際,亦勿廣治事,申飭道臣。上曰,隨駕各司官員,則何以爲之耶?取魯曰,旣有自持飯之規,則無一分貽弊於列邑者矣。廷濟曰,臣於見任,黽勉行公,而連日陪從,昨又見差於社壇獻官,本曹凡事,未及照檢,姑無指摘仰達之事,而但年分事目,一時爲急矣。以臣頃日所達大同災事,議于大臣,則大臣,亦以爲好矣,而但民之入全災者,只蒙大同給災,則不無呼冤之弊云,而大臣,以此持難,大同災則將不得行矣。上曰,大臣,亦以爲好耶?興慶曰,大同災,旣有定數,則列邑捧稅不難,此則好矣,而災有甚不甚之異,民有貧富之不同,此爲富民多田結者之幸,而小民則終未蒙實惠矣,臣之持難者,亦此也。大抵田政至難,終無好策,只比年爲之之外,無他道矣。取魯曰,近以年凶,供上亦爲裁減,而軍器寺,封進御甲冑之時,其所入米,七十石矣,糜費若是不細,敢達。上曰,當此裁減之日,其所糜費,不可不念,軍器寺封進三名日方物甲冑,今年姑勿復舊,依前停止,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經筵進講冊子,例爲六件,而或大臣入侍,儒賢入侍,則又入二件,本館,亦置一件,而今當召對,冊子印出之日,戶曹七件之外,終不給價。經筵冊子,事體至重,不可以物力之不足,不備其數,而戶曹之防塞不給,道理不當,戶判推考,何如?上曰,掌錢穀之臣,自然有如此事矣。勿推。竝爲上下事,分付。上曰,北道內奴婢身貢代,自戶兵曹,移送內需司者,旣以庚子年例定式之後,於該曹,更無相持者,而年久之數,尙不盡數上下,莫重春秋東朝內入者,應爲擧行者,每踰其時,事體至爲未安。戶、兵曹堂上,竝推考,年久者,先卽上下,此後,依定式待報,趁卽上下事,分付戶、兵曹。{{*|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8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着。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東萊府使崔命相。 ○鄭羽良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持平兪健基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一霈尙靳,凄風不止,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生脈散加製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鄭羽良,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東萊府使崔命相,晝講同爲入侍。 ○又傳曰,咸恩君李森,留待。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利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以吏曹參判申昉,初度呈辭。傳于李德壽曰,頃者特除,意有所在,則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疏批亦諭之後,復尋辭單,尤涉過矣,而喉院之曲循捧入,非飭勵之意,當該承旨推考,原單給之,待朝牌招察任。 ○傳于鄭必寧曰,謁陵,體重禮宜,亟行,而昔兩年行幸時,月日觀之,爲民盛意,可以仰揣,今觀道單,民習雖駭,禾穀宜惜,其令禮曹,以九月望前,推擇以入。 ○忠淸兵使狀啓,忠原縣私奴世化、子鐵金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羽良,以兵曹言啓曰,參判臣李春躋,連日入直矣。素患關格之症,一倍添劇,泄痢兼發,登溷無算,眞元暴虛,方在委頓之中。今日中日試射,萬無參坐之勢,而判書臣尹游,身病甚重,參議臣韓師得,謂有病故,參知臣金聖運,呈辭,替直無人,參議參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事知兼司僕等,章陵行幸道路看審手本,則道路橋梁,當爲修治者,一一開錄。而若其田畓犯傷處,分里計庫落種石數出已上以來,至於大小晝停所,舊基浦落,不得已,從便移設形止,及其間,舊路斷絶,別由他路事,竝皆備細書呈,故玆以別單書入,而發遣時,各別申飭,使之十分詳密看審,故如是之際,未免遲滯,不勝惶恐,敢啓。傳曰,今觀書啓,頗爲詳密,決棍安徐。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此章陵行幸,未還之前,凡薦新來到,則卽爲薦進,而依例報于留都大臣,以爲馳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章陵行幸時,晝停與陵所,供上茶啖等事,依前例,以京各司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章陵親祭時,御齋室,今當修理,而取考謄錄,則辛未年本陵親祭時,香祝,奉安於齋室矣。今亦依此例,一體修理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李顯升,奔走勤事,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文院兼博士李權,著作姜杭,副正字南泰耆,兼副正字蔡慶承,權知副正字曺允濟、金尙迪等,竝拿推事,傳旨啓下矣。李權、南泰耆、蔡慶承、曺允濟、金尙迪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姜杭,方有實病,待其差病,追後拿問事,擧條啓下矣。姜杭,姑待差病,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張遠期手本,則時囚罪人李彙恒,所患冷疝之症,累月處濕,又復猝發,卽今症勢,極其危重,而又得泄痢,度數無算,元氣日漸消礫gg消鑠g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傳曰,頃者放徒之命,意在悶旱,禁府徒配,皆不放焉,非王令其信之道,草記所稟者外,放送事,命下矣。別單中,年已滿月未及者,瑞興縣大峴山城徒配充軍罪人,洪以謹,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初六日,生員李世翼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安鵬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新造旗麾祭,今月初七日子時,神武門外,放砲大吹打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露梁舊敎場,浦落處幾盡泥生,故還設舊所之意,去四月筵中定奪矣。今夏潦水,又爲衝破,勢難仍置,露梁間浦北邊沙場,更定新臺,今月初七日爲始,軍兵等,依前例排定,設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以刑曹言啓曰,前因平壤人金重采,與鳳山人趙城完,良賤辨別事,上言,啓下本曹,而以向因金重采之呈狀,今方推査,爲先發關本道,詳問事狀後,果如上言辭緣,則壓良爲賤,恣意殘虐之罪,依法重繩之意,覆啓蒙允矣。査問彼此曲直,今已從良,決給於重采後,城完,壓良爲賤之罪,依律勘斷,而與城完,同謀作奸,侵虐良民之京居李琛,亦不可不重繩懲勵,故發差捉來,則琛,自稱士族,拒逆不現,近來京外奸細之徒,多行不義之事,及其敗露之後,稱以士族,不畏國法,逃避拒逆,頑不受罪之習,誠一莫大之弊,其爲情狀,極可痛惡。李琛,囚禁重勘,以懲奸猾,何如?傳曰,允。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自經今夏暑濕,疾病種種,澌頓轉甚,實無陳力朝列之望,而適當社壇親禱之日,身帶宿衛之任,不敢偃息退在,拚死祗肅,仍參陪班,盡力蠢奔,衰氣殫竭。還家之後,暑癨暴重,吐瀉兼發,胸膈痞滯,呼吸急促,雜施砭焫,多灌藥餌,幸不至於遂卽泯滅,而凜凜殘喘,經此危域,眞元,又落陷一層,肢體萎薾,不能運用,僵臥床笫,作一未冷之屍。伏聞聖上,悶旱焦勞,又有太廟禱雨之擧,大小臣僚,奔走先後,而顧臣病狀,十分危篤,萬無轉動之勢,以致懸頉於寶劍之單,缺員於侍衛之列,伏枕兢惶,求死不得,仍念臣,衰耗已極,分宜廢置,況今危疾纏身,㱡㱡欲盡,凡係官職,無論劇易,更無去就之可言,而至於摠府,尤是緊重之任,分日禁直之輪回,前頭陵行之陪扈,實非垂死如臣,所可堪承,若不趁今變通,又將臨時狼狽,玆陳疾痛之籲,仍控懇迫之情。伏乞聖明,俯垂矜諒,亟命鐫遞臣本兼兩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兼帶摠管,今姑許遞焉。 ○戶曹參判閔應洙疏曰,伏以臣於罪蟄之中,猥蒙牽復之恩,不敢退伏,冒暑作行,而中途疾作,無計前進,略陳短疏,以請嚴譴,批旨溫諄,慰藉備至,不惟不罪,反諭以從速上來察職,繼而籌司槐院兩任,復爲差下,臣祗奉聖諭,荐膺恩命,惶感震越,益無所措,而狗馬賤疾,一向沈篤,宛轉床簀,久滯鄕廬,職名猶在,申籲路阻,彷徨旅次,悚蹙方切,乃者地部移除之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自惟負罪愚賤之蹤,何以荐被聖明之甄錄,一至於此哉?臣誠惝怳,驚惑靡定,噫,以臣庸陋,累干邦憲,從前負犯,擢髮難贖,而每以天地之至仁,不忍一物之終棄,輒賜寬貸,曲加翦拂,隆恩盛渥,浹骨淪肥,區區感祝,常以殞結爲期,而不幸情病俱苦,涓埃莫效,長事撕捱,徒積逋慢,一念循省,惶悚無地,苟究厥罪,誅殛猶輕,目今所坐,關係尤重,揆以國法,論以臣節,則雖加萬戮,亦不足以懲臣罪,而勵一世,當初拿處,猶是末減之特恩,畢bb?b薄勘,尙致物論之拂鬱,則決不可以時月之稍久,罪罰之已行,輕加原恕也,明矣。況且此案,尙在未了,咨中之慢辱莫洗,前頭之事情難測,奏使未還之前,無非臣竢命之日,而乃反抆拭太驟,除旨聯翩,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莫甚於此,則臣何敢徒恃寵眷,不恤公議,揚揚冒進,以益無忌憚之罪哉?官職去就,固非暇論於今日,而廟堂宥密之地,文望掄選之任,曾前濫竽,尙玷名器,復此謬叨,迄未自處,詞訟劇地,旣致瘝曠,地部佐貳,又事虛縻,罪戾層積,狼狽轉甚,病裏兢惕,如坐針氊。伏聞近日,聖念悶旱,社壇太廟,連行親禱,冒炎動駕,百僚駿奔,而顧臣罪釁至重,病狀危劇,旣不得冒沒抗顔,叨陪末班,又不能自力入城,悉暴危懇,臣罪至此,益復萬萬,玆敢忘其僭越,又憑縣道,冒死哀籲伏乞聖慈,特加矜諒,亟許削臣本兼諸任,仍命勘臣前後罪犯,以安微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卿其勿辭,上來察職。 ○甲寅八月初六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李森,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宗臣光興君橏,武臣行副護軍朴弼垕,入侍,東萊府使,崔命相,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若魯讀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若魯曰,揚之水章,其時畿內之民,戍於申國,故愁怨作此詩,而小註,安城劉氏,以束薪束楚,比之國弱,先儒,亦多如劉氏之議,而朱子,有正論,斷之以興體,今無可論之辭矣。汲曰,平王本末,朱子已盡言之,無可達之言,而使民雖失其道,其民無怨國之心,而有自嘆之言,文武餘俗,猶有存者矣。若魯曰,平王事,已達於日昨講筵,而君子陽陽,與揚之水,足可見民俗之猶厚矣。平王,不能以如此之俗,出而伸討賊之義,入而行文武之政,終歸於爲平王而止,亦可嘅然矣。上曰,此與時日曷喪,及汝偕亡,有間,而懷哉曷月,歸者豈無怨望之意乎?若魯曰,中谷有蓷章,其時旱災轉甚,自夫暵乾,至於暵濕,而民皆流離,不得保存,其時政令,尙何言哉?上曰,平王時事,固無可言,而予於此章,不覺歉然,以王政言之,則使民相保者,養也。不保者,殘也。范氏,以一物一民之失所,可知王政之惡云,誠的確之論也。卽今旱災此酷,生民失所,則今之時,治乎,不治乎?今之政,善乎,不善乎?今之民,困乎,不困乎?念今日之事,想此章之旨,歉愧之至,寧欲無言也。取魯曰,懲創感發,固在於詩,而聖敎至此,不勝感歎。周之德化,盛於西京,至于平王之時,風俗頹敗,紀綱廢壞,揚水谷蓷,政亂民怨,飢饉相仍,室家不保,此固爲後王鑑戒處,而今殿下,因此詩章,至發自歉之歎,推此心以往,則豈無轉移之道乎?汲曰,伊尹,以匹夫匹婦之不獲所,爲恥,伊尹,在人臣之位,而猶如此矣。我殿下,至誠愛民,錦玉靡寧,而尙無實惠之拯救者,此孟子所謂,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也。惟當留意於行仁政之道,俾有實惠之及民也。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汲曰,今於失火廛人處,備盡顧恤之道,此在都下,而親見故也。以四方流離之民,言之,比諸失火失業者,其景象之愁痛,必有倍矣。呂蒙正所謂,視近及遠,以爲蒼生之幸者,亦在於此矣。上曰,尤爲切實矣。若魯曰,兔爰章,先儒,專以君子小人言之,蓋小人狡猾,而有罪倖免,君子朴直,而無辜橫罹,此等章,尤宜推類而看之。上曰,予見先朝事矣,以今日而想先朝,則不覺其尙寐無吪矣,以在朝者言之,豈無君子不樂其生之患耶?予當自勉,而諸臣,亦宜交勉矣。若魯曰,其時君子,想像西京之美,而發嘆於詩章,今我殿下,親見先朝之盛,而垂戒於臣等,臣等,莫非先朝之臣也。殿下以言外之旨,下敎如此,孰不感前日體聖意,而以盡交勉之道乎?周平王時,則只有國而已。可謂衰亂無餘,而今日,則聖明在上,彊土不蹙,民物且殷,而以言乎人心,則猶有逢此百憂之嘆,此必有受病之處而然矣。卽今制治之道,不可補漏牽架而止,必剛大其志,奮發其心,以爲振刷矯救之策焉。取魯曰,臣亦三十年立朝,獲見先朝盛際,今承聖敎,不覺心愴,玉堂之以剛大奮發仰勉者,儘好,振頹網,勵末俗之道,不如是,則恐難得效矣。上曰,連有其雨之望,而今日,則尤茫然矣,欲盡在我之道,先於社而後于廟,今日亦有所思,而姑不下敎矣,廟堂諸臣,當聚精會神,汲汲講究,有若救焚拯溺之不暇,而一日二日,悠汎爲事,以此貌樣,實無一分捄得之望矣。若魯曰,必以某事某事,斷然行之,然後可有實效,禁奢侈與罪贓吏,最爲緊務,奮勵之道,當自此而先之,不有大處分,而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則只委靡頹惰,漸不如初矣,豈不悶乎?臣則實無尙寐無吪之心,而生逢聖明,只有冀望至治之誠矣。取魯曰,玉堂所達,猶爲零瑣矣。殿下不無美政,而每有愼終不如始之嘆矣。上曰,予有一副當所執,知事之言,實予病處也。汲曰,在下者,亦無視國事如家事之人,昨日次對,大臣只以狀啓一張,持入云,臣實慨然其草草也。上曰,視國如家者,果無其人,蓋由於不思同寅協恭之道而然矣。取魯曰,寅協好矣,而卽今,則猶有病敗矣。上曰,寅協豈有病敗耶?若如丙子南漢,壬辰灣上之事,則必不如今日之各自爲心矣。取魯曰,丙子壬辰之事,姑舍勿論,戊申初,臣自鄕來見,則皆棄私奉公,頗有爲國盡誠之道,而人心久而解怠,漸不如初,誠爲慨然矣。德壽曰,臣則不欲逐章陳義,當以進講三詩,略效愚見焉。仍曰國風,皆閭巷間,愚夫愚婦之所作,古者有採詩之官,採而聞於上,故爲上者,雖民間怨詛之情,悲苦之辭,無不得聞,非若後世之必待監司狀聞,而後知之,故去其所惡,行其所欲,惟在上之人行政之如何耳。後世人君之讀是詩者,則不然,必曰,此乃周家之民,而非吾今日之民也。過去之事,而非今目前之事也。有若聽人說古談一遍,不甚動其心,殊不知世雖千萬歲之相違,人之性情,則無不同者,今民之冤苦,亦如昔民之冤苦,願殿下,深悉此意,講求靖民之策,無使一夫失所,而有所怨咨,則庶不孤講此詩之意矣。上曰,所達眞實,當留意焉,講官遂掩卷。上曰,萊伯進前。命相進伏。上曰,百里之寄,固已不輕,況萊府責任,比他邑有別,專管交隣之道,今玆授任,出於愼簡之道,亦是試用之意,往須盡職焉。命相曰,上敎至此,臣誠惶恐。臣聞一年倭供米,至於一萬五千石,而解氷後卽爲船運,自四月爲始,分給乃是定式也。卽今所捧,只是二千餘石云,今臣下去後,所當捧給,而十一月,則勢將氷塞,自正月至八月,所捧如是些少,臣於九十月兩朔內,當捧者爲一萬三千石,必有未盡捧之患,朝令下,納米守令東萊府使,有三公兄,推論狀罷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何如?取魯曰,三南守令,近皆厭避,雖或狀罷,適中其願,此終無效,而反有其弊矣。命相曰,重臣所云者,名士作宰者,或有不以狀罷動念者,而至於蔭官武弁,則似不然矣。臣於下去後,各別督責,如有違拒不納者,則不得不狀聞矣。上曰,此是備局所關,而近來備局,全不致察,至於如此,豈特守令之過也。無信,則不可以交隣,當盡在我之道矣。倭米在渠,不但爲命脈,以此而必揣度我朝之紀綱,豈不寒心乎?如有不納者,則依所達狀聞,釜山柴炭,亦申飭僉使,俾無如前之弊,頃因鄭彦燮所達,有客舍儀仗改造之命,而旣出擧措矣,下去後,量宜擧行,可也。命相曰,我國人內島漂沒者,倭差,領率出來,則五十五日許接後,給糧入送,對馬島敗船殞命者,則依內島漂沒例,許接,至於敗船,而不殞命者,倭差,無率來之規,付送順歸船,是乃約條,而中間以後,只敗船不殞命者,倭差,亦領來,朝家,又從而許接,已成前例,今聞對馬島,我國敗船人差倭,癸丑二月,領來留館,前府使馳啓,則戶曹防塞,將有鬧端云矣。臣意,則以爲交隣之道,莫如誠實,終若防塞則已,初不能固塞,末乃見屈而許之,反不如初不堅持,而快許之爲宜矣。取魯曰,凡干接倭之道,邊臣,當申明約條,如一刀割斷,可矣。往觀形勢,如有變通之事,則固合狀聞,而至於預先煩稟,事體不當矣。上曰,萊伯之言是矣,予意亦如此矣。旣有前例,則下去後,考例狀聞,可也。廟堂,初不詳量處之,苟有鬧端,則反責邊臣,今此萊伯之預爲稟定,有何不可乎?命相曰,卽今關伯,着木綿之衣,禁奢侈之風,故彩段金貨,無用處云,臣恐彼倭之尙儉,反爲我國之憂矣。取魯曰,我國,詗察敵情之道,本來疎闊,如此之言,何可取信乎?上曰,關伯之着木綿衣,雖未可信,而萊伯所達,誠有意見矣。若魯曰,近來萊府,蔘貨潛商,實爲巨弊,不可不嚴禁,今當新府使之辭朝,宜有各別申飭之道矣。命相曰,曾前則萊府,主管禁斷,而近年則戶曹直爲收稅,本府,元不干涉,故糾察之政,自然解弛,而潛商者,發覺則爲死罪,故百般祕藏,實難於摘發禁斷云矣。取魯曰,崔命相之言,非矣。身爲邊臣,凡係邊上可禁之事,當着意嚴防,豈可諉以戶曹之收稅,而不爲禁斷乎?事體誠爲未安,推考宜矣。上曰,事體然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命賜弓矢。命相跪受,先退。上曰,崔命相,年紀幾何耶?汲曰,今年五十九矣。上曰,年則多而顔貌不衰矣,曾經守令耶?汲曰,未經守令矣。上曰,咸恩君,進前。森,進伏。上曰,卿是親勳臣也。三年不見,故欲見之,而使留待矣,適以特進入侍,而顔貌頗衰矣,筋力則無損耶?森曰,微末小臣,不敢以筋力仰達,而孤露餘喘,僅得生存,今日復入筵席,感懷何能禁耶?小祥後,特頒御廚珍饌,而爲問安否,大祥後,又如之,身在草土,而猥荷軫念,無日不感泣天恩,而前席下敎,又如此,惶感之極,不知所達。仍涕泣。上曰,鳳頭別監,昨已入來,而事知兼司僕,至今不來,其所遲滯,殊可異也。取魯曰,事知兼司僕,例管擧動時道路摘奸等事矣。今此摘奸之命,何等緊急,而已至屢日,尙不回達,事甚稽緩矣。上曰,事知兼司僕,令兵曹從重決棍,可也。若魯曰,兵曹,亦不無不能,申飭之失,該曹堂上推考宜矣。上曰,兵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靈城君辭陛時,爲其偏母,有所下敎矣。自政院,使勳府,問於其家,若有其親病,則藥物賜給之意,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8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月入時,月色赤。五更,流星,出畢星,下入巽方天際淡雲間,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傳曰,謁陵體重,禮宜亟行,而昔兩年行幸時,月日觀之,爲民盛意,可以仰揣,今觀道單,民習雖bb?b,禾穀宜惜,其令禮曹,以九月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來九月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副提學李宗城,依下敎,來會賓廳矣。傳曰,引見。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禁推傳旨捧入。 ○又傳于鄭羽良曰,戊申年,兩東朝外,各殿供米,命減矣。今番無別白下敎,廚院,或者混同擧行,只減大殿供米。 ○傳于鄭必寧曰,於禮於理,予宜躬祀,故祛儀仗、減其衛,躬欲代犧,悶禾穀之躪傷,且有命於農壇攝行之請,雖勉從,心深耿耿,親押已敎,當亦親傳,依此擧行,卯時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八月初七日,時原任、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引見入侍時,減膳三十日事,榻前下敎矣。依下敎,來初八日爲始,減膳封進事,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山馬監牧官金世華,封進馬二匹,歲貢馬,一時來到,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歲貢各樣進上馬,一時來到,元數五百八十九匹內,二匹,船中病留,三匹,故失,二十五匹,到中路病留,五匹故失,十四匹逃逸,二匹到本寺,故失合五十一匹,計除,實納馬,五百三十八匹禾毛色,別單書入,而其中兵曹,山屯馬,則依例,今秋分養各邑,明春上來後,分給軍兵,而累年停貢之餘,今始上來,而馬種,比前殘劣,下陸之後,各邑全不着念護送,遲滯許久,故失、病留、逃逸之數,至於此多,不可無警責之道,全羅、忠淸兩道沿路各邑守令,及濟州牧使鄭道元,竝從重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甲寅八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宗臣西城君焯,武臣行副護軍魚有琦,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若魯,讀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若魯曰,葛藟章,與有蓷詩略同,而世衰政亂,民不自保,去其鄕里,流離失所,至於謂他人父母兄弟,則其窮困迫隘之情,有不忍言者矣。汲曰,邇而事父,旣不能,則遠而事君,何責乎?國政已亂,民窮若此,千載之下,令人發嘅。寅明曰,謂他人父,其情理固已慘憐,而近來則父子兄弟,或至相殘,比之其時,殆有甚焉者矣。上曰,知事所謂近來有甚者,實爲切當矣。平王本末,固無可言,而卽今國事,猶有愧於平王之時,民間形勢,尤有倍於有蓷葛藟之詩,蓋我國良役,王風之所無者也。哀我民生,何以自堪,每念及此,不覺心痛,而君臣上下,雖曰講究,終未得其拯救之策,豈不泄泄乎?寅明曰,凡事窮則變,變則通者,自然之理,而我國事,終無好樣變通之道,蓋由於臣等智慮之淺短矣。每承責勵之敎,只增悶鬱之心。羽良曰,人君制治之道,未嘗有獨理之功,故惟在於得人而任之矣。志士仁人,雖有告戒於君者,而其君不用,禮樂刑政,漸至壞亂,則上而有天災,下而有民怨,馴致乎國不爲國,民不得所,而伏見近日聖主之委任,非不至矣,樂聞,非不切矣,而群下,無竭誠奉承之人,臣實慨然也。上曰,昨日以尙寐無吪,有自反之語,而仍責交勉之道矣。羽良曰,自反交勉之敎,雖一日十下,必無益矣。自古人君,有主宰然後,可以做事,晉文,伯者而惟其志於伯,故用衰、偃之賢,有罪則雖如魏犨、顚頡之有勳勞者,輒誅戮之,虞舜,聖也。雖無容議爲,而擧元覬之才,有罪則雖如共工、兜鯀之有氣勢者,必竄殛之,至於漢之武帝,雖云幾乎亡國,而臣下之有罪犯者,不少饒假,故尙能立威振綱,而有闢四夷之功矣。今殿下,過於柔仁,罰至當罷者,止於問備,罪合流竄者,至於罷削,人無嚴畏之心,筵席咫尺,有若慈父之弄子,其間,雖不無一二抱才願忠之人,而亦不過循例奏對而止矣,天之生聖人難矣,人之遇聖人亦難矣。殿下,有堯、舜之姿,願治之心,亦且勤切,而臨御十載,未見實效者,實由於主宰靡定,威綱不立,而在下者,不能盡心之致也。生逢聖主,宜思展布其所蘊,而依違顧瞻之習,誠爲慨然矣。上曰,承旨之言實爲鶻突矣。寅明曰,如鄭羽良者,若使擔當一國之事,則未知如何,而其剛果之風,敏贍之才,何事不做乎?上曰,然矣。卿嘗爲李匡德所斥,而匡德之疏,所期待,亦深矣。卿自在春坊僚屬時,予已知之,君臣相知,比他有加,而多有不滿於所望者,俄者承旨所達,似指如卿者矣。寅明曰,殿下知臣實過矣。臣非無狀負國之人,而臣本才智庸下,無一善狀,若畀之以一事,則庶幾盡心奉職,而若責之以軍國重事,則臣何以强其不能,而徒貽僨誤之患乎?上曰,予之期待知事者如何,而知事之自處如此,承旨所見亦如何耶?羽良曰,宋寅明之本末長短,臣實知之矣。苟非學問之士,自有些少病痛,故近於氣質處,則雖能善爲,而不及於氣質處,則輒易顚敗,此則凡人之常事也。至如宋寅明之通才智量,自非凡類,所可幾及者也。知遇之盛,委任之隆,亦有古君臣相得之美,故臣於私室,常以范文正之事,勉其自期,而今於下詢之日,以畀以一事,則當盡職爲言,乃以第二件事仰達,寅明事誠爲不當矣。上曰,知事之如是爲言者,蓋其病痛也。寅明曰,李匡德、鄭羽良輩,每以事業,責望於臣,而是亦不知臣者也。羽良曰,唐太宗貞觀之治,不過房、杜,若而人,明孝宗弘治之政,亦不過劉大夏、李東陽,若而人也。古人曰,天生一世之才,足了一世之事,如宋寅明者,亦足以了今日之事,而每如是退托,不能不欲擔當,惟在聖上篤信而責任之如何耳。臣於近來,在政院見之,講筵日開,頗有體認之妙,文簿無滯,亦有勤政之效,而但所謂,大警動大振作者,不在於此矣。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日日做事,勉勉不已,則自可爲振衰回泰之道,而備局坐起,只作閑說話而罷,臺諫則日煩牌招而已。如是而何以爲國乎?殿下宜先立主宰,而得人責效,苟有罪,則雖平日貴近之臣,無或以顔情而假借焉。若魯曰,鄭羽良,以主宰爲言,而臣意則心無所定,則當以主宰責之,而今殿下,操存之工,至矣。不必以主宰仰勉,而殿下病處,每在於立志不固,宜從立志上加工,雖以用人言之,蕩平反有其病,互對之際,自多苟且,故宋寅明亦當政注,而有所牽制,不能自盡其公心矣。上曰,立志不固,實予頂門一針,而下款所達非矣。今日互對而病,則前日不互對之時,如何耶?苟有可用之人,則偏用亦無妨,今於吏兵判,可知矣,至於銓曹互對,則鎭靜之道,不得不如是矣。若魯曰,殿下,只明是非,擧賢能而已,初不留意於對擧宜矣。上曰,甲辰嗣服後,時象間有翻覆,故予不能盡用人才,而戊申以後,則錚錚者幾盡用之,其中,未嘗有無狀人矣。往者權以鎭之判戶部也。雖曰取怨,而在朝家則可謂得人矣。寅明曰,權以鎭,始雖有怨,而今有去思,可知其善於其職矣。羽良曰,殿下雖以戊申後,用人無差爲敎,而知人固不易,蓋人才品,有萬不同,或有有誠而無才者,有才而無誠者,或有有識見而不能於事功者,能事功而不足於識見者,大小輕重之別,惟當量度,而各適其用,然後,方可謂用之無差矣,殿下無或自是而務在於明目達聰之道焉。寅明曰,鄭羽良所達是矣,明目達聰,惟在於大臣與臺官矣。若魯曰,人君,不任耳目之官,則闕外事,何以知之乎?務恢言路,以爲開張聖聰之道爲宜,故臣頃以閔亨洙、權爀、申處洙、李萬維,四臣事,有所仰達,蓋爲其以言獲罪也。上曰,儒臣所達果公乎?予則方以旱災,爲悶矣。寅明曰,閔亨洙之當初荐棘,未免過矣。聞與李匡德,相得歡甚云,其不染於黨習,可知矣。上曰,閔亨洙,自是通人也。渠若愚迷,不知改過,則何用荐棘耶?鄭彦燮,曾有所達,爲府夫人,予亦有念,而今若放送,則處分終歸於擾攘不固矣。汲曰,臣曾以亨洙事,逢嚴旨,今不當更達,當此悶旱之日,庶獄皆放,則四臣事,亦宜有參酌之道矣。若魯曰,采葛章,無文義之可達者,大車章,則其時淫風大行,而大夫,猶能以刑政,治其私邑,故淫奔者,有所畏憚,而不敢恣行,比之於先王盛時,導以德,齊以禮之而化,則雖不及,而得人之效,於此亦可見矣。寅明曰,此雖少效,而若以唐時子儀,減聲樂,崔寬,簡騶從見之,則得一賢人,其效大矣。羽良曰,聖王,亦不能舍法而徒爲禮,以刑法而齊其不齊,然後,當敷之以敎化矣。寅明曰,臣曾經監司,試看道內守令,則皆患太柔,而剛者絶無,雖以廟堂諸宰見之,皆有不剛之病,殿下之病,亦在於柔而不剛,蓋剛,是天道也,宜自聖躬勉焉。若魯曰,敎化刑政,如車兩輪,當竝行而不可闕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丘中有麻,亦無可達之語矣。寅明曰,鄭衛之風,本來淫僻,而至於王風,則以民飢政衰之故,其俗漸至於淫亂矣。古人曰,衣食足而知禮節,治國之道,當以富庶先之,而以敎化施之矣。羽良曰,寅明之言,是矣。末世娼妓之類,亦由於不能資生之致,若使衣食有裕,夫婦樂生,則豈肯爲娼妓之事乎?講官,遂掩卷。寅明進伏曰,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近來三司望,甚苟簡,罷散人員,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今番宗廟親祭時,以大祝與執事見之,文官可謂多矣。然所達如此,違牌坐罷,堂下侍從人,竝敍用,可也。羽良曰,右承旨洪尙賓,已遞,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下鄕,院中不齊,出納苟艱,洪尙賓遞差之代,當開政差出乎?上曰,豈爲一承旨而開政耶?若魯曰,副校理宋徵啓,旣已帶職蒙宥,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謂羽良曰,今日大臣,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竝來會賓廳,沈判府事,同爲入侍,副提學李宗城雖非備堂,亦爲牌招以儒臣入侍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副提學引見時,行判府事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壽賢進伏曰,老炎愈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太廟親祭之日,徹夜將事,失汗亦過云,未知無傷損之節乎,實不勝憂慮之至。上曰,姑無所傷,而微誠未格,一霈尙遲,是可悶也。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使卿等來待者,便同於臨渴掘井也。此心不覺赧然,當有下敎,卿等姑先就坐。上命必寧,書傳旨曰,嗚呼,以寡昧之涼德,承祖宗投艱之業,一心淵氷,若殞若墜,而德無以濟民,政無以立綱,臨御一紀,百事頹弛,國勢無可恃之地,生民在倒懸之中,思之及此,尙寐無聰,昨冬大誥,雖已略諭,于今九朔,泄泄猶前,此亦文具之歸耳。夫子責宰予之言,身若當焉,反躬慙恧,豈復他諭?而我祖宗艱大之業,於寡躬而止則已。不然,今日若是,明日若是,君臣上下,姑息束手,坐待危亡乎?噫,今者,鋤後之旱,亦孔之慘矣。東風傷禾,暵炎枯莖,悠泛若此,大判其農,哀嗟元元,將置何地,興惟至此,奚暇拘常?躬自秉圭,將事廟社,而非徒微誠之未格,欲雨灑雨,怳若提誨,尤切戒懼,倍於悶旱。嗚呼,天人雖遠,其應如響,人事未盡,奚望天顧?噫,仁愛之天,自古無終棄者,雖無道之君,庸暗之主,眷顧示警,冀其悔悟,而未能仰答,自暴自棄,是人也,非天也。于今國綱之陵夷,生民之困悴,奚待皇天之諄諄飭勵,而到此地頭?猶不警惕,終至危亡,雖悔曷追?噫,因予立志之不固,學問之淺薄,政令未免擾攘,處分有始無終,故君君臣臣之義,國之大綱,而十九下敎之後,其心猶前,此君臣之義蔑矣。國勢無依,生民若此,而猶事猜疑,不肯寅協,此本然之性亡矣。生民離散,父子不相保,而恬若不知,不悛姑息,此同胞之心無矣。勿論官之大小,勿論嫌之輕重,違命爲事,虛官虛位,此分義紀綱隳矣。廊廟之臣,不謀始而做事,輒致病敗,朝令夕改,藩臬之官,輒自是而專擅,輕視朝廷,命令沮遏,此國事凜綴,王綱頹弛之極者也。嗚呼,有一於此,國之尙存,其亦異也。況若此之極者乎?噫,非我列朝,鴻功盛德,環于東土,浹人肥髓,則靑史亡國之譏,豈可免歟?頃者大誥之時,君臣上下,欲爲奮勵者,非效宋宗之新法也。不過勵末世之頹綱,修祖宗之舊典,此何難哉?此何難哉?而君臣上下,又若是姑息,何哉?至於窮則變,變則通之事,亦三代損益之義也。精白一心,夙宵揭摩,而後庶可爲矣,而九朔之間,君臣上下,若大誥初頒之時,其果精白乎?其果揣摩乎?便殿之案,塵埃堆矣,備局之門,牢閉多矣,吁,亦欺民矣。豈曰欺民,是乃欺心,欺心,乃欺天也。仁愛眷顧之天,諄諄戒勅,焉可免也?環顧今世,皇皇仁天,亦垂恩也。噫噫,此皆非諸臣之過,卽寡昧之辜,君臣之義蔑者,予誠意之不足,本然之性亡者,予處事之不固,同胞之心無者,予愛民之無實者,分義紀綱之隳者,予剛毅之不足,國事凜綴,王綱頹弛,俱皆予過,源淸流潔,表端影直,予能得爲君之道,豈至此極乎?罪在寡躬,責躬祈籲,非寡躬而誰?頃在戊申秋,因極備之災,減膳十日而自責,于今風旱,非比曩時,今日特會,廊廟之臣,方欲上下飭勉,而反躬自責之道,不容少緩,自明日,減膳三十日事,分付該曹擧行。上又命必寧,書來初九日,先農壇祈雨親祭,備忘記,仍命必寧曰,承旨持此備忘記,出去,分付於政院,使之擧行後,還入,可也。必寧,出去還入。上曰,大臣諸臣,竝進,前已悉於備忘中,無可更言者,而國事,其終不可爲耶?設有窒礙難行者,窮極思之,豈無好道理乎?閉門不開,則門不自開,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常如朝夕之食,夏冬之衣,隨時而不可廢,則寧有不可爲之事乎?諺曰,擧石而後顔赤,自大誥後,至今日,諸臣未有一事之措置,則卿等,實無可赤之顔矣。自今日,當爲淸齋,沈判府事外,必竝留闕下,往會備局,與之相議。興慶曰,反躬自責,辭旨懇惻,而臣居百僚之首,未效一事之補,莫非小臣之罪也。壽賢曰,職名今雖遞解,一事曾未仰助,苟究其罪,臣當爲首。上曰,莫非在上者之過,何咎卿等耶?向者完伯割勢之狀,至今留中,其景象,若或見之,慘不忍言矣。十三歲兒,則猶無怪,而六歲兒,從而自割,良役之毒民,至於此極,而卿等之不思變通,一向泄泄,豈不悶哉?壽賢曰,良役事,臣嘗有陳達者,而旣無明知的見,故不敢以某事之必可行,有所質言矣。上曰,頃者,鄭彦燮,以一疋之役,有所進達,此與原任之議同矣。取魯曰,臣嘗與宋寅明言曰,卽今人心世道,決難大變通,只修明舊典,俾無病敗爲可云,而殿下,若以救弊之道,責於臣,則當以擇守令三字,爲第一件事矣。寅明曰,臣則以爲,今日時勢,雖使諸葛亮當之,有難變通矣。上曰,予亦非以諸葛亮望卿,而所期待則猶深矣。卿言至此,朝者鄭羽良之非斥卿者,誠是矣。上曰,禮判,有擧行之事,先爲退去。游曰,道路修勅,當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以步轝行焉,治道則勿論,俾無一分害穀之弊也。游曰,不可不設布帳,設布帳,則必有害穀處矣。寅明曰,今當夏秋之交,朝晝異候,感傷尤易,而纔行廟社親禱,又有此郊外躬臨之命,雖出於殿下爲民至誠,而宗社之托,在殿下一身,其不宜自輕也,明矣。事天之道,亦不必每每躬禱,若使大臣替行,則大臣,豈不仰體聖意,殫誠祈禱耶?臣雖無狀,決不可以不是之事,導我聖上,下情焦迫,敢此仰達。上曰,三宗血脈,在予一身而已。李判府事,與嶺伯之言,予豈不念耶?好生惡死,人之常情,而予自戊申以後,世念如灰,國事之如此,亦未必不由於心不在矣,尙寐之意恒存,而凡事,忍而爲之,卿等豈知之耶?不當以如此之言,下敎,而此出於眞情矣。向日入太廟,以以身欲代之意,潛心默禱,民命近止,一身何顧?無寧予雖有傷,而救我祖宗付畀之民,保有此朝鮮也。興慶曰,臣之誠意,雖淺薄,而敢願代勞,未知如何。上曰,欲觀今日,而南郊則遣重臣,北郊則遣大臣,廟社,亦竝遣大臣爲計,而更思之,廟社則未免褻瀆矣。予當自責代犧,何可貽勞於卿耶?先農,卽農之主也。不於農之主,而告於何所耶?且欲躬自省野焉。取魯曰,郊外動駕,事體自別,不可全無貌樣,軍兵設布帳之際,不但害穀,可慮,水口門外,多有不潔者,決不可躬往矣,俄者下敎是矣。當遣大臣而替行,亦何至於親禱耶?連日徹夜將事,今又親行,則玉體,豈無傷損之節乎?卽今悠悠萬事,補養聖躬之外,無他道矣。臣非以文具之言,仰浼殿下也,仍涕泣焉。寅明曰,臣,頃於廟社親祭時,昵侍仰瞻,則殿下精誠,有足以貫徹天地,故臣則以爲天必感應,不數日雨將來矣。宗城曰,郊外旣甚不潔,諸臣,雖被譴罰,決不可奉往於農壇矣。壽賢曰,親禱之命,已下於文字之上,故臣不敢陳請,而保護之臣,旣已發端,且聞多有不潔者,聞來心驚,布帳,亦不可不設,而害穀處,亦有之云,民人等之不計界限,敢爲起耕者,誠有其罪,種穀未成熟,而盡爲蹂躪,則必有曰咨之嘆,以此以彼,終不可親往矣。興慶曰,必欲親禱,則移定於南壇,似宜矣。壽賢曰,旣而頒布,則事神之道,不可舍此,而移定他所,終莫如遣大臣攝行之爲宜矣。上曰,不可移定之言,沈判府事,所達是矣。尙絅曰,若無可祭之所,而只有此處,則固無可論,而廟社再祭,古亦有規,郊外不潔,不可不念矣。上曰,以身欲代民,不潔與否,非可論,而設布帳之際,果有害穀之慮乎?聖考,嘗有遺體不可傷之敎,而卽今,則一髮,猶可傷,一穀,不可害,卿等勿欺而詳言也。游曰,農壇近處,居民冒耕者,則固無可論,而許多軍兵,環衛之際,民田蹂躪之患,亦必多矣。宗城曰,殿下若憚勞不往,則天或未豫,而爲慮害穀而止之,則天亦降臨矣。大臣,則使之淸齋替禱,殿下,則在宮中,方寸對越爲宜矣。壽賢曰,李宗城之言,切實矣。上曰,以身代之願,豈暇顧一身?而旣有害穀之事,則予不忍爲之,予將允從卿等之請,而卿等若勸止,則何不於備忘未頒布之前,而在於已頒布之後耶?今日一着,未免誠意之不足,擧措之顚倒,甚可恨也。玆遣右相攝行,而予則當正衣待朝耳。興慶曰,未卽陳請者,俄者下敎,責勵旣嚴,故有所不敢,而今承此敎,莫非臣罪,益不勝惶悚之至。上曰,備忘中親禱之辭,當改之耶?取魯曰,以害穀爲言,而改其措語,似宜矣。上命必寧,改備忘措語而下。{{*|備忘記在日記}}。興慶曰,副提學李宗城,旣已肅命,備局有司堂上,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騎步布事,先爲變通,可也。壽賢曰,此事利害,已達於頃日榻前,廟堂人,如有來問者,則當相與酬酢,而尹游,以爲今已至秋,難於變通,待新春行之爲可云,此言亦是矣。行之一二年,則民知歇役而代定之道,比前似易矣。尹游曰,自十月始捧當布,騎步一年分六當,而一當爲二月之用,近來,則各邑守令,專不上納,此最悶矣。此則元無可以裁減者,而辛壬後,亦有裁減者矣。上曰,與時原任大臣相議爲之,可也。判尹,主管北道,以狀啓觀之,則北道農事,亦可慮矣。尙絅曰,北道則旱災不甚爲害,而四五月間連有水災云,農事必至凶歉矣。上曰,此亦有不可知者,嶺南、嶺東,則東風不害云,而今觀江原監司狀啓,則東風亦爲害云矣。取魯曰,江原道,亦有嶺左、嶺右之異,隔嶺而與海門遠處,則亦被東風之害矣。上曰,更覽全羅前監司趙顯命狀啓,則事有不可者矣。顯命辭朝時,予以李匡德之爬癤太過,當有弛張爲敎矣。今以爬癤過於匡德爲言,則其所飭礪,當自監營始,而至於營門所用漁稅,輒請復舊,關係各邑者,則皆請減省,道理甚不當,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以緘問事,自刑曹發關上來矣,今則犯越罪人之事,旣已收殺,當自禁府,還發配所,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監試,試期不遠,京試官,所當趁期差送,而前日政,三南敬差官,旣已差出,自前有敬差官,仍兼京試官之規矣,今番,亦依前以敬差官,兼行京試官之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平安監司朴師洙,高沙里僉使之代,以其軍官朴重垕,自辟,蓋重垕,方有所事於江邊,而前僉使柳以晉,赴任渭原,亦急故也。大臣,以此仰達蒙允,旣出擧條,臣當奉行,而但此事,大違政格,不得不仰達矣。高沙里僉使,例以時任都摠府經歷,或訓鍊僉正,差送,瓜後,還付經歷僉正,而前僉使柳以晉,差送時,判府事徐命均,陳達有判付,故雖不得已擬差,蓋以晉則其時雖非時任,而旣已曾經,且其履歷,足當是任,至於重垕,則上年爲參下部將,而以可否不順見汰,所謂出六,乃是鄕將官久勤云矣。其履歷如此,則決難遽棄政格,而直爲差送矣。江邊事急,則邊將,身死在喪者,例有狀聞差送假將之規,雖與此有異,姑用此例,亦無妨,以晉使之赴任,而新僉使未到之前,使重垕,差送假將,則似好矣。壽賢曰,兵判,以政格陳達之言則好矣,而至於假將差送,非所陳稟於筵中者也。道臣雖有所請,兵判,當守政格而已。何可以此等事煩達乎?興慶曰,臣頃以此事,有所仰達,而聞其履歷,則兵判之欲守政格,自有所執矣。上曰,兵判之欲守政格是矣。前日擧條勿施,而假將事,沈判府事所達,得體矣。{{*|出擧條}}上曰,今日,命召諸臣者,非以延英故事,取文具也。至於副學牌招,亦有意,啓下有司之後,則以廉隅爲言,故今以儒臣召之,此後,則勿復引嫌,可也。宗城曰,不知臣不肖,而前後眷注至此,臣於特敎之下,何敢更事撕捱乎?壽賢曰,今日入侍諸臣,親承下敎,何敢以黨論,萌於心乎?當以至誠共濟之道,相與勉戒矣。寅明曰,臣等不能奉承聖化,有此十行下敎,固已惶悚萬萬,而未復常膳之前,無非臣等待罪之日也。諸臣以次退出。 ==8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親傳香罷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宗廟秋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先農壇祈雨祭齋戒相値,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行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祈雨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傳于鄭羽良曰,李判府事家,持藥物看病,使之仍留,書啓。 ○行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自三月中,重嬰奇疾,絶食廢睡,宛轉床席,今已六箇月矣。頃間略有減勢,醫人切戒善調,而適當悶旱親禱之時,偃臥私次,心有不安,舁就路左,仰瞻羽旄之光,因此病情,越覺添劇,數三日內,所減之症,一倂復作,比前加倍,凶兆敗形,實有朝夕難保之勢,一家親族,見方聚會,以待皐復,寧有一分人事之可言乎?此際史官,來傳今後入侍次對之敎,此必聖明,見臣乍有起動,意其稍可自力,有是敎耳。然臣危綴之狀,實如右所陳,雖寸寸扶舁,決無致身之路,縷息垂絶,知覺先泯,數行文字,無以自成,不免倩手於人,尤增惶恐。臣身伏輦下,久隔天日,犬馬之戀,不弛夙宵,而今於隆命之下,不得奉承,入地之目,亦將不瞑,臨箚悲泣,不知所裁。然其違逋之罪,有不可赦,謹此席藁,恭竢鈇鉞。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觀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未赴其命,何傷之有?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八月初八日卯時,上御宣政殿,親傳香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分付司謁。自仁化門,奉香祝入來。羽良,奉香祝函跪進,上展覽祝文訖,署御押,還盛於函,羽良,傳授香室官員,奉置卓子上,封裹後,上親詣卓子之左,羽良進香祝封,上跪受,傳授於獻官右議政金興慶,興慶跪伏敬受,自仁化門出去。上還復位。下敎曰,祭物各別申飭事,分付。注書出去,問誰爲大祝也?逅卽出問還入,仰達曰,大祝,乃兵曹正郞金啓白云矣。承史退出,侍衛諸臣,亦次次退出。 ==8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宋徵啓,放送後,牌招事,命下,而放送傳旨,今已啓下,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秋奉審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直,黃海水使金聖應。 ○傳于鄭必寧曰,黃海水使金聖應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黃海水使金聖應引見。 ○傳于李德壽曰,奉審相値,必有留院公事,黃海水使,留待引見後當爲之,諸承旨持公事,來詣閤外。 ○鄭羽良啓曰,近來紀綱解弛,百隷怠官,惟以稱托爲事,成均博士康弘濟,入直香室矣。今日以木覓山節祭典祀官,出去,成均博土韓濟,番次停當,省記署送之後,無端稱頉,累次催促,不爲入來,莫重受香,以此遲延,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所當有徵礪之道,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以備忘記,傳于鄭羽良曰,予亦未及覺察而啓下矣,再昨,因副學所達乃悟矣。今月內掃墳呈辭,及下直捧入承旨,推考,呈辭,雖啓下者,此亦弛紀綱之事,勿施。 ○又備忘記,往事業已洞燭,開釋無餘,頃遞嶺伯,廉隅其亦可伸,于今湖南,分義道理,宜卽應命,而復事撕捱,前後特敎之下,終無動念,紀綱之解弛,於藩任尤甚,事之寒心,莫大於此,且牌招特敎,共是君命之意,曾已下敎,則尤焉敢若此?全羅監司柳復明,從重推考,使之當日內肅謝,亦令不多日內辭朝。 ○傳于鄭必寧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日內,使之肅謝事,下敎矣。尙今無肅謝之事,政院似不申飭而然,極爲駭然,明朝催促肅謝事,卽爲分付。 ○又傳于鄭必寧曰,明日賓廳次對爲之,則晝講停。 ○鄭必寧,以漢城府言啓曰,再昨,先農壇祈雨祭命下之後,當部官員處,祭壇近處汚穢之物,別爲遠屛修掃之意,分付矣。卽聞祭壇至近之地,有一兒屍,納置行擔,置在松樹上,故部隷與洞任輩,移置別處,則宗室月善君{{!|𪺅|⿰火憲}},諉以其妾孫之屍,任意遷動,部隷李同爲名者,結縛捉去,以椽木,私自周牢後,亂杖三十度,足部脚部,幾乎裂拆。又捉去祭基洞任,洪石壁爲名者,無數毆打,鬢髮盡爲削去,以穢物納於口中云。夫祭壇修掃時,移置兒屍,所重在焉,則{{!|𪺅|⿰火憲}}之因此發怒,私施法外之刑於部隷洞任者,萬萬無據,其擧措之乖悖,姑舍勿論,國綱所關,不可仍置,月善君{{!|𪺅|⿰火憲}},令該曹,照法科罪,何如?傳曰,極可駭也。{{!|𪺅|⿰火憲}},拿處。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尹汲,所患足瘡,尤益添劇,勢難在直,辭疏雖不得入啓,而實病如此,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八月初七日,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所啓,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以緘問事,自刑曹發關上來矣。今則犯越罪人之事,旣已收殺,當自禁府,還發配所,故敢達。上曰,依爲之事,擧條啓下矣。礪山府定配罪人李泰祥,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還發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近來虎患非常,五六爲群,晝則隱伏於陵內林藪中,夜則橫行於村閭,嚂殺人命,噉食狗犢矣。今月初七日夕,恭陵陵軍十八歲兒,嚂殺,身體則僅僅搜覓於火巢內云,陵內虎患滋甚,至有嚂殺人命之變,極爲驚慘,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故今月初二日,發遣將校軍兵,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孝章墓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近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待敎鄭履儉,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樞府經筵之任,尙今虛帶,身處田野,名在朝籍,國體私分,乖舛俱甚。每欲瀝懇祈免,而不惟煩瀆是懼,實緣臣之衰敗,今歲特甚,氣力低微,精神迷錯,凡百云爲,率不能自遂,加以性本畏暑,而今夏炎熱,曾所罕見,故積被侵毒,日夜昏倒,每一省覺,只自悶蹙悚恐而已。不意政府佐貳之命,遽及此際,臣驚惶感惕,視昔有倍,而顧此薾然危綴之身,奔走赴入,固已無望,陳疏控懇,亦未自力。近又伏聞聖上,誠切悶雨,躬擧圭璧,遍詣廟社,伏想此時,百僚駿奔,大小遑遑,而臣獨偃臥林坰,亦不得延頸一望,臣罪至此,益無所逃。玆不得不强氣作勢,自陳辜犯,猥請誅罰。伏乞聖慈,念臣罪之不可幸逭,察朝綱之由臣益頹,將臣本兼兩職,先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執,予已諒矣。閑職經筵,俱何過辭?況經筵之職,必欲致卿,意有在焉。見卿久矣,奚日不思?秋涼漸生,京鄕不遠,其勿過辭,宜速上來行公。 ○大司憲李縡疏曰,伏以臣自五月初,偶患暴泄之症,一日之內,殆不勝算,如是者幾旬餘,而忽變爲痢,或劇或歇,奄至四朔之久。臣本尫殘衰落,不病而人猶危之,以此氣力,積困毒疾,去死蓋絲髮間耳。不意此際,乃有憲長新命,臣於床簀昏昏之中,不覺感激涕泣,極欲起身加服,祗拜諭旨,而終莫之能,瞻望禁闥,精爽飛越。念臣昨年春,猥叨見職,伏承譴遞之命,辭旨嚴重,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論其辜犯,豈止解免?而聖慈曲庇,以罪爲恩,於臣賤分,僥濫已多,而包荒之德,猶不欲終棄,復還宿硏,今則至再矣,不知無狀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向者辭本之上,輒格喉司,中間銓職之解,亦煩病狀,抱此悶塞,無所因極,竊聞縣道之禁,纔解,未死之前,庶可以一暴區區矣。噫,爲人臣而樹黨,以上貽至尊防微之憂,此其罪,滅身湛宗而有餘矣。臣之屛退,業已數十年所,性拙而跡踦,門衰而形單,塊伏窮山,與世相遠,似無足以自速大戾者,獨其憂愛一念,消鑠不得,往來狂疎之言,猶若未忍於忘世,臣固自知其愚,而亦不自意展轉屢騰於鄕牘臺章之間,以至於此,是固臣之不幸,然苟究其故,豈非臣事君不忠,行己不信,有以致然也?臣自承此敎以來,寢驚寤摽gg慄g,五情失守,忽忽若無生,兩歲如一日矣。雖聖度天大,收錄如故,心事未白,釁咎至深,今又疾病澌頓,死亡無日,誠恐不免爲辜恩負罪之鬼,撫躬悲悼,尙復何言?臣雖昏無省覺,而亦知瘝曠爲罪,一息未泯,宜不敢虛帶,略陳哀籲,語無倫脊,伏乞聖明,特垂憐察,亟解臣新授職名,仍命攸司,重勘臣罪,使垂死之喘,安其本分,則實終始生成之惠也,臣無任惶怖震越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日之事,不過飭礪,其何追嫌?卿勿過辭,其速上來察任。 ○待敎鄭履儉疏曰,伏以臣頃陳短疏,略暴危懇,及奉聖批,辭旨隆渥,有非如臣賤末,所可得者,臣誠感泣,罔知攸措,而臣之私義,終有所不敢承命者,不得已坐犯違傲之科,罰止例勘,惶霣冞切,念臣係官兩載,曠掃先隴,情理悲缺,不容自已,遂於罷官之日,仍作省墓之行,此際,恩敍復降,職名如舊,馹召之命,遠及窮鄕,桑梓動色,閭里與榮。臣含恩畏義,不敢久淹,卽日登程,來伏私次,而顧惟史局體例,與他自別,人若以薦事爲言,則勿論其言之輕重虛實,不敢更窺翰苑一步地,卽古例然也。臣何敢徒恃寵靈,晏然冒進,壞却三百年流來館規也哉?抑臣於曺命敬,再供所引申致謹云云之語,實有所訝惑者,伊日李德重,來傳與致謹酬酢之言,臣亦以爲不過一場閑說話矣。今命敬之聞於致謹者,其語意淺深,一何相左,臣實莫知其故也。雖然,此則自有德重之疏辨,臣何敢更贅,而但臣情勢,決不可冒沒應命,則如右所陳,玆敢不避煩猥,冒死陳籲。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仍治臣罪犯,以警具僚,實爲幸甚,臣無任惶懍震越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觀李德重之疏,已知本事,爾何爲嫌?勿辭,從速察職。 ○奉敎李鼎輔疏曰,伏以臣頃將議薦之事,實難冒之情勢,敢陳尺疏,仰瀆宸嚴,及承聖批,溫諭備至,臣自幸衷情之見諒,至今惶感之未已。臣聞父病危篤之報,爲救護計,下來臣父任所者,纔若箇日,而瞻望雲闕,一念耿結矣,卽此夢寐之外,恩敍特降,馹召有命,榮動觀瞻,感泣無地。第念薦事已歸僨敗,官職去就,更無可論,而臣雖欲含恩畏義,冒沒復出,其於廉隅之大防,館規之截嚴,何哉?矧伏見曺命敬之三供,則難安之端,又添一層,其滿紙張皇,盛氣噴薄,反詈臣身,不遺餘力,臣看來誠不滿一哂,而以臣疏中優劣沮戲等語,作爲欛柄,引以爲眞箇可嫌之義,人之不知自反,胡至於此?臣疏中,以優劣爭之云者,只是汎論,薦規之言,而彼以疑怒之心,看得太深,若是橫擔者,抑獨何意?且命敬,果以議薦時說話,及先進之有言,引而爲嫌,不欲應命,則當於初供,直陳無隱,而不此之爲,托以父訓,稱爲自劃,及其再供,創出議薦時所無之言,把作別般嫌端,又汎稱一二先進有言,囫圇爲說,殊欠別白,至使同薦之人,竝不得應講,沮戲之目,烏得免乎?臣竊怪其前後供辭之不同,以致傍人之疑惑也。至於議薦時事,已悉於前疏,而臣等之所爭者,惟是,數之多少,薦之先後,未嘗有疵毁命敬之言,則必欲自歸於見枳之科者,臣終莫曉其意也。彼所謂先進,始擧前校理申致謹而證之,其回薦時彼此酬酢,臣亦曾聞之,而想必罄盡於李德重之疏,故臣不必覼縷,然玆事煞有委折。回薦之一日,上番翰林鄭履儉,袖薦紙,來言于臣曰,吾爲申致謹,終日伺候而不遇,致謹,方來到於吳彦胄家,故躡蹤而來,蓋彦胄之家,適與臣居隣近,而履儉,與致謹曾所素昧,臣略有面分,故臣卽爲伻問於致謹曰,鄭翰林爲回薦,方追蹤而來此,那處若從容,則欲爲往見云云,致謹,答以此處客煩,明早,使鄭翰林來見于吾家爲宜,履儉不得見而還矣。其翌日,下番翰林李德重,見致謹,仍歷抵于臣所,傳其誤認爲履儉,問其減數之由,臣聞而絶倒而罷矣。今以命敬供辭觀之,致謹有曰,當此蕩平之時,何如是不均?臣未知致謹,以誤認履儉問其減數之言,以爲敗薦之資耶?若然,則其時德重,詰問有甚麽意之際,何以答無他意,而退有後言耶?此事,有一言可以立辨者,使致謹,果明有枳塞之言,則德重本非苟且底人,且非菽麥不辨,渠雖欲掩遮䌤縫gg彌縫g,致謹之喙,旣不可拄得,則豈不知畢竟綻露,而且薦事之成敗,有何關緊於渠身,而不言於館中諸僚,獨自隱諱,强行焚香耶?德重必不爲此,不待費說,聖上亦有所俯燭矣。臣且聞德重之言,薦紙入袖之後,雖閑漫說話,少有涉於薦事者,則必再三詰問,果若有顯斥之辭,則德重獨不爲提問,而含默退歸乎?若以命敬之言歸虛,則旣已援告致謹,若以致謹之言歸虛,則世間,安有如許虛妄人耶?致謹之出入經幄,已多年所,殿下素知其爲人,而渠豈不知士君子,不可爲虛謊之言也?是以臣,不得直歸致謹於虛言之科,而參認彼此,反覆推度,終莫測其機關之所在也。或曰,致謹,不滿於薦數之減一,欲爲沮敗,若然,則當於誤認履儉問其減數之時,明言而枳之,似不必退有後言,作此不正之態也。且夫史薦,勿論彼此色目,當觀其人之賢否而已。雖是蕩平之時,何可苟充其不合者,必雙擧而互對乎?致謹,亦曾經史職,必知薦規之不必有拘於對數之不敵也。或曰,末薦及末薦之上,竝付異己者,故欲爲沮敗,此則尤有所不然者,末付兩人,雖是異己,其上兩人,旣非異己,則何必箇箇對擧,如聯珠形然後,始快於其心,而方可謂之蕩平耶?或曰,回薦時,若沮敗,則薦中人,猶可更薦,而完薦之後,則無再行焚香之規,故致謹,意在永枳,故爲此擧。噫,致謹,雖痼於黨習之人,豈以薦數之減一,爲此崎嶇不直之事耶?致謹之心,臣不能的知,則固不當抑勒爲說,而要之不出於斯三者,而終難免沮敗之責,臣竊爲致謹慨然也。所可惜者,許多一代之史才,因此意外鬧端,一時盡枳,此非聖明朝吉祥之事也。旣已完薦之後,若有人言,則雖董狐之筆法,史遷之文章,其爲規也。不得更薦,豈不重爲之惜哉?爲先進者,若有不愜之心,則回薦之時,明言顯塞,何所不可?而回薦時,則以恰好爲言,完薦之後,做播饒舌,使薦中諸人竝枳者,不但其心術之可惡,當此末路,此習一啓,則史局將無完薦之期,而得免於不悅者之雌黃者,必幾希矣,臣深切痛惋焉。臣亦有所訝惑於命敬者,其再供有曰,一二先進,以薦事之不善有言,今則只以一箇致謹援告,果是致謹而已。則宜稱以有一先進,而必謂之一二先進者,抑亦何心,實未可知也。當初完薦之後,一種已甚之論,以薦數之減一,多有沮敗之意,此說頗喧騰矣。末乃出申致謹,臣疏所謂非別般人者果符,而薦數之一加一減,胡不關係,而謂之不均,終至於沮敗後已,何快於心,何利於國乎?以臣觀之,彼所謂先進之心,未知其必出於均且公也。雖然,命敬之供,致謹之言,旣如此,則其是非虛實,姑舍勿論,從此臣等,已作局外之人,雖被誅戮,不可冒居也,決矣。積年撕捱,徒傷分義,久曠史局,記注多闕,公私不幸,爲如何哉?恩召之命,已至屢日,而況伏聞聖上,深軫暵乾之災,連有親禱之擧,百僚駿奔,擧國憂遑,臣職忝邇班,固當趨詣於輦轂之下,以竢逋慢之誅,而目今,老父下血之症,一向無減,飮啖專廢,眞元澌脫,彌留數朔,症情沈篤,區區私情,實無離側之勢,卽未進途,淹滯多日,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燭危蹙衷懇,永削臣職,以謝公議,更命均平之人,速完薦事,仍治臣慢命稽留之罪,使朝綱振肅,具僚知警,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望聖,震慄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觀李德重之疏已知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八月初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黃海水使留待引見時,黃海水使金聖應,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入侍。都承旨李德壽,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公事追後入侍。上曰,黃海水使進前,聖應進伏。上曰,閫任事體不輕,凡事已在諭書中,而當着意爲之,副此委寄之意焉。聖應曰,天恩罔極,官至制閫,謹當殫竭心力,圖報萬一,而小臣才能素短,閫帥責任且重,恐孤聖恩,只增惶悶。上曰,有所懷耶?聖應曰,臣初除閫任,未及赴任,大小弊端,雖未詳知,略聞其大槪,以新設營門,凡百不能成樣云,此則姑不敢煩達,而其中有不可不急時變通者,惶恐敢達。荒唐船出沒之弊,未有甚於近來,若當風和,則彼船之往來者,無數,或屢日淹留,或至下陸作弊,前水使閔思淵,亦以此,將就拿,其在防逐之政,誠非細慮。朝家,每以此軫念,其所瞭望追捕之道,不容少忽,而伏聞昌麟一島,橫遮西海,一面,爲唐船出入之咽喉,故以其居民,定爲射砲能櫓瞭望等軍,常時管束,使彼船,不敢犯入於內洋,專恃此島,則其關防所重,爲如何哉?大抵此島,本以司僕寺所管之島,許借於所江防營者,今至六十年之久矣。卽今還屬本寺,放馬收稅,以其居民,又定牧子,此島不過十里彈丸,民戶又不滿百,今乃分屬兩處,則民不堪其役,必有朝夕渙散之慮。居民一散,則便成空地,在太僕,實無所益,在海防重地,疎虞益甚,臣與本寺提調相議,則提調亦以臣言爲可,但還屬時本寺一提調,旣以主管大臣,今方出疆,未及更議而變通,有所未安云,事體誠然,而係是關防重事,不得已敢達,待大臣回還,專屬水營事,卽爲變通,何如?上曰,今聞水使所達,事勢似然矣。以此,出擧條,令太僕,更爲稟處,可也。{{*|出擧條}}命臣曰,水使處別諭之意,敢達,仍讀宣別諭訖,聖應退就坐,中官,傳弓矢賜物,聖應,跪受,上命水使先退。命臣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黃海水使金聖應,其爲人,固勝於他人,而聖主所以每加眷顧者,亦由於戚屬故也。臣於此,實仰聖上敦戚之誼,荐棘罪人閔亨洙事,諸臣相繼陳達,臣不敢更事瀆擾,而亨洙平日,蓋有所執,渠則以其疏,謂非黨論,而其家言議本來如此,且今國家孤危,戚屬且尠,朝家所倚仗者,亨洙家外,無他人矣。肅廟朝祭文,以保全戚屬,如護在世爲敎,聖主平日仰體聖考之事,臣固知之,而亨洙家保全之道,惟在於殿下,故敢達。上曰,再昨備忘中已諭矣,十九下敎之後,亨洙事非論議而何?頃亦諭於鄭彦燮矣。于今引咎減膳而宣諭者,亦爲此等科臼,而承旨之以此爲言,未見其可也。上曰,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命臣曰,臣姑退出,分房入來,何如?上曰,承旨則仍爲入侍。注書出去,逅卽出傳敎後還入,都承旨李德壽,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公事入侍。上曰,祈雨罷祭後,則持公事入侍無妨耶?命臣曰,前亦有如此規矣。德壽讀告京畿監司,先從西道出巡,奉審各陵,仍察農形狀啓。上曰,上之。德壽又告鄭亨益,服制單字。上曰,上之。命臣讀告平安監司,反庫狀啓。上曰,上之。反庫,果仔細而無一毫差錯乎?命臣曰,有差錯,則例徵於庫子輩,而充數矣。羽良讀告忠淸兵使具聖益,虞候罷黜狀啓。上命羽良,書傳旨曰,今觀狀啓,虞候所爲,極可駭也。令攸司,各別從重勘處,勿待罪事,回諭。羽良又告平安監司朴師洙,趙萬必,具禮成婚與否,査聞狀啓。上命羽良書傳旨曰,以趙萬必妻,具禮以娶當否,使之査聞者,意在重倫常,而曾無令道臣參己見以聞之敎,則惟當査啓,以竢處分而已。死不死,處置足等說,揷入啓聞,有欠藩臣之體,事體未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羽良又告平安監司,大阿只淫奸産子,結案狀啓。上曰,入之。大阿只事,殺之無惜,朴師洙,發憤於此,故偏處有所露出矣。羽良,又告江原監司趙最壽,僧自律到配狀啓。上曰,入之。竄配罪人,則保授之家供饋乎?必寧曰,臣在濟州時見之,則貽弊於保授之家特甚,罪人不得食,則保授主人,不得已饋之矣。羽良又告大司諫,金始炯,再度呈辭。上命羽良書傳旨曰,薇垣長之除拜此職,雖曰久矣。在藩多而居臺少,當初尋單,喉院捧入過中,曲循兩司長官之虛位虛官,尤有甚焉,則其難輕遞,宜自乎此,原單給之,牌招察任。羽良,又告副校理宋徵啓,囚單子。上命書傳旨曰,違牌未安,雖命禁推矣,囚單已上,飭勵行焉,何待供辭,付過放送?仍卽牌招察任。必寧讀告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三度,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江原監司趙最壽農形狀啓。上曰,上之。必寧又告別遣御史李宗白,梟示賊人後狀啓及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上曰,上之。羽良曰,朝家處分,固宜殺之,而李義豐之棍殺守賢,過矣。守賢之妻,以幺麽一女子,欲爲其夫復讎,白日轅門,持刀突入,其節烈可尙,陳子昻,有誅其身旌其行之議,此亦當用此例矣。上曰,旌門何論也?李義豐事固非矣,而承旨所達亦迂矣。命臣曰,刃傷帥臣,處分宜嚴,而守賢,無罪棍斃李義豐,宜有濫殺之罪矣。上曰,李淨旣不罪之,則今於義豐,何可罪之耶?必寧,又告全羅兵使李重新,忠淸水使李義翼狀啓。上曰,上之。必寧又告江原監司上送李鼎輔上疏狀啓,京畿監司趙明翼上送李眞望、李縡上疏狀啓。上曰,狀啓則上之,上疏竝讀告。必寧讀告三疏,又告鄭履儉疏,上命書四疏批答。{{*|批答在上。}}上命必寧書傳旨曰,咎在寡躬,方責躬不暇,而觀其備忘,君父減膳,臣子之心,亦安乎,否乎?諺所謂麗事,雖三日,旣承備忘,初登筵席,宜自省于舊心之或萌,而所達之人,不出於備忘所云,稱以家傳,不曰論議,何晦若此,打猶未醒矣。亦非恒日知乎此人者,宜乎警飭,左承旨趙命臣,從重推考。上曰,見李德重疏,如見申致謹之事矣。錯認爲鄭履儉而如是言之者,有若古談,實爲可笑,此則固不害,而至於末終事,若非曺命敬之浪說,而致謹嫌其無聊而有此事,則致謹,豈不無狀乎?致謹有職名而陳疏,然後可知其委折,且見李鼎輔疏,則命敬事,亦怪矣。羽良曰,曺命敬,只以假官入侍,殿下豈深知其人耶?決非用心而作虛言之人也。與其兄命敎,皆是善人,蓋其家行然矣,此必是申致謹,有閑漫之言,而命敬聞而惡之,有此事矣。上曰,申致謹,本非縝密之人也。必是不擇其言,而惹此鬧端也。諸臣遂退出。 ==8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 ○鄭彦燮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練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再次祈雨,因予誠薄,未能仰格,心深焦迫,輔相替祈,油然霈然,非我股肱之竭誠,豈乎致此?農壇攝行祈雨祭,獻官以下,竝書啓。 ○傳于鄭必寧曰,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賓廳次對進不進單子,傳于鄭必寧曰,君父,爲民減膳之日,臣子,以情勢病勢懸頉,極爲寒心,此單子還給。 ○以賓廳次對單子,傳于鄭必寧曰,錦原君朴師益脚病,予非不知,而頃日有所下敎矣,單子還給。 ○傳于鄭必寧曰,吏判有下敎之事,入侍後開政,戶判雖曰本司坐起,亦有下敎事,使之同爲入侍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近來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左副承旨鄭羽良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慶尙道都事韓鳳朝,呈狀內,日昨重致落傷,胸脅牽痛,手肢戰掉,旬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掌試檢田,一日爲急,不可等待其差歇,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義禁府啓辭,三省罪人莫承所居官,罷其守令,降其邑號事,允下矣。問于義禁府,則莫承入籍於价川郡云,而守令則勿罷事,曾有定式,价川郡降爲縣監,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黃晸爲同副承旨,申致雲爲兵曹參知,金尙翼爲修撰,尹彙貞爲副校理,崔昌億爲忠勳都事,洪晉猷爲戶曹佐郞,朴{{!|𪼤|⿰王詹}}爲禮曹佐郞,徐宗遜爲刑曹佐郞,柳尙徽爲典簿,朴龍秀爲敦寧判官,金尙重爲金化縣監,金漢喆爲平安南道京試官,徐命臣爲注書兼執義,趙漢緯,兼持平、二,鄭亨復、李顯望,承文正字單蔡慶承,兵曹參議申致雲,參知韓師得。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壽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朴泰信、權益淳、李時莢,付副護軍,洪尙賓,付副司直。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來間,假注書許逅,姑使仍察,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尊朝廷,鞏固邦本。噫,朝廷者,四方之標準,官爵者,爲國之大柄,朝廷不尊,無以標四方,官爵無等,大柄紊亂,爲今之弊,廊廟自輕,藩臣慢視,列邑效尤,小民慕習,親上死長之風,月益渝矣。此予所以謂此也。事謀始以重政令,古語云,作事謀始,先儒云,何不忙後錯了,凡外方之狀牒,登對而所達,擔却相忘,或因次對,或因備坐,臨時尋覽,隨事求索,雖伊、呂之才,江河之量,辦事其能善乎?否乎?若此之故,朝令而夕改,昨苟行,今掣肘,朝廷之不尊,紀綱之解弛,安知不由於此?此予所以謂此也。禮曰,將適公所,宿齋沐,史進笏,書,思對命,其齋沐適君所,古矣,美也。而只齋無思,徒文無益,略倣此例,五日次對,乃若金石,其日入侍備局諸臣,前會備局,預爲講定後入侍事定式,祛察細務,存大體,王者治國,異於匹庶,綱擧目張,諭大領小,何必盡其已聰,櫛其毫髮,而後乃可爲政歟?水淸無魚,古人切語,比觀昔年朝廷之上,雖無燁燁,紀綱施,四民安,而今則巨細不遺,大小欲察,紀綱頹,四民苦,何哉?此予前後已諭者,今書五條之中,以爲飭勵中樞機、詳民情,其須孜孜,民固邦本,本固邦安。今日大小臣僚,其能視民事如家事乎?於家有切悶之事,在朝在家,必忡于心,而吁今生民,倒懸哀苦,而爲廊廟之臣者,在朝猶泛泛,尤況在家,此予所以謂此也。力王事,脫其因循,噫,伊尹若推之意,臥龍鞠躬瘁之義,今日諸臣,豈不慕哉?而因循成風,姑息爲例之中,加以疑阻相眥,退托爲能,無一人擔當國事,若此不已,雖日會賓廳,朝夕備坐,決無其效,此予所以謂此也。噫,予方反躬,自勉不暇,何暇飭勵,而不相交勉,反亦姑息,知而不諭,非亦誠實,以飭廟堂之五條,勉該曹之六條,手筆書下,眷眷五條仍下別諭,而以尊朝廷,爲始條理,以力王事爲終條理,咨予股肱、輔相廊廟諸臣,宜體此意,亦勉寡躬。 ○六曹所下手書曰,銓曹,一心秉公,爲官擇人,戶曹,節用蓄力,均貢愛民,春曹,修明五禮,无墜舊典,兵曹,撫恤武士,以嚴守衛,秋曹,大公至正,謹守法文,工曹,恪勤其職,宜體周官。 ○鄭必寧啓曰,北評事申晩,依下敎今日內辭朝事,屢度催促,則將欲入來之際,猝患暑癨,無以起動云,雖未知病勢之如何,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待明朝辭朝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以戶曹言啓曰,錦陵君朴弼健,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瑞興縣數外官屯田一結,望定願受,故査問本縣,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咸恩君李森,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雲峯縣,無主陳荒田,五結五十一負七束,望定願受,故査問本縣,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持平兪健基疏曰,伏以臣,積逋嚴召,死有餘罪,義重往役,不敢言私,驅策病軀,跋涉炎程,竣事還歸之路,忽承柏府新除之命,顧臣情地之臲卼,與前無異,而第復命爲急,冒沒入肅,仍因盤礴,實非臣本意。況且極熱脩路,行役往返之餘,素患痰火之症,觸暑添發,飮啖專廢,症情危篤,眼眚且苦,紅暈若刺,不能開睫,顧此病狀,實無起動供職之勢。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俾得安意調治,以尋生路,千萬幸甚。目今兩歲凶荒之餘,鋤後之旱,輓近所無,圭璧親禱,尙靳甘霈,吁嗟,孑遺之民,將盡劉矣。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疾威之示警,若是其極耶?臣伏讀昨日所下備忘責躬求治之意,藹然於辭表,有足以透金石,感豚魚者,臣莊誦感泣,竊不勝區區願忠之誠。玆敢草草數語,效芹曝之獻,臣於春間,屢登經席獲奉淸燕,伏覩殿下,聖學卓越,見道高明,睿志所存,斷不在於漢唐偏伯之治,臣固累奉玉音於金華侍講之際矣。萬物同胞之義,每感於橫渠訂頑之銘,堯、舜之事,朕何以當?每斥宋神宗之立志不固,覽春禽之營栖,而輒思窮民之未得其所,讀陸贄、李綱之書,而每恨賢才之不得同時,殿下之此時此心,卽孟子所謂是心,足以王矣。宋儒所謂,一念之發,和風景雲,而眞可謂太平萬世之基者也。殿下,其眞有堯、舜之姿,而有堯、舜之心者也。臣愚死罪,但恐殿下之學,未及於堯、舜,故殿下之治,下堯、舜遠,甚矣。目今天災之示警,如此,朝象之潰裂,如此,民生之困悴,如此,有一於此,足可爲危亡之象。今日國事,可謂茫無畔涯,比之於漢唐之治,尙有三舍之遜,登三媲五之治,何日可望?何時可做?或者殿下,徒有其志,未得其道,其於篤實踐履之工,有些欠漏而然耶?爲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此雖漢儒之言,眞可爲修治之律令格式矣。古人讀書法曰,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經書,熟復玩味,可以得力,史書則讀到一半,必掩卷思量,料其成敗。雖以近日進講冊子言之,至於《近思錄》一篇,乃宋儒之一經,而一次進講之後,更無繙閱玩繹之工,則義理精微之蘊,無以領會矣。喫緊體驗之工,有所間斷矣,不幾於書自書,我自我之歸耶?臣必知殿下,於宴寢淸燕之暇,亦嘗有周復不輟之工,臣向於召對,進講《近思錄》時,至張橫渠,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卽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苟忘之,則終身由之,只是俗士章,臣有所區區陳戒,則聖上,亦表章此語,興感採納,玉音丁寧猶尙在耳。伏想聖明,亦必記有矣。橫渠此訓,雖不專言讀書之法,而亦可爲窮經實踐之第一要道矣。雖是法座之時,深宮宴私之際,每以橫渠此訓,存着心中,造次不怠,則其所收效而得力者,豈爲淺鮮也哉?臣於奉命旋歸之路,歷見前執義臣尹東源,仍語及經筵進講事,相與亹亹酬酢,只在於仰勉聖學,專心實工,東源,亦嘗屢侍筵席矣。以爲今日聖學之成就,若以《論語》、《書傳》兩冊,作爲根本,熟復進講,而參以《史記》,閱其治亂,則大有補於緝熙之聖工云,此固臣之素嘗耿耿於心中,每欲一陳於筵席,而未果者也。今東源之意,又如此,東源之淵源學術,固爲當世之推仰而矜式者也。讀書山林,平生喫緊之工,宜有所透悟見得,自非凡儒之可比,伏願聖上,必以此兩秩書,歸重,而十分着工,終始慥慥焉。嗚呼,今日朝著之不靖,國是雖定,威綱不立,未能裁抑其黨比之私也。殿下,以今日之朝象,謂已少殺其鋒穎,可以偕至於大道耶?以臣觀之,則其規模氣象,宛是舊日排擊傾軋之樣子,而但不敢顯肆舊日手段耳。近年以來,聖上之所裁抑,而鎭伏之者,亦或有時乎撓奪,故勿說彼此,皆欲一場大得志,以洩其抑鬱藏畜之氣,雖不能明言顯論,而潛施機栝,互相磨軋,朝廷之上,其無士論而少風節,亦可知矣。況且彼此之猜克漸深,愛惡各異,做措設施之間,苟合於彼,則必不合於此,苟快於此,則必不快於彼。故由是而爭端不止,體國當事之人,每先被其鋒鋩,不能了當其事功,而抑聖上,委任責成之方,亦不能耐久篤毗,如魏侯之於樂羊,故一年二年之間,迥異其恩疏,人毁人譽之間,顯示其疑貮,三至易爲成虎,十夫不難撓椎,雖以向日兩大臣之被論去位觀之,亦可知世路難平之一端,如是而其誰能發出氣力,擔當國事,卒能有所施爲也哉?如欲革去其弊習,鎭安乎朝象,則惟在殿下,爀然奮發,先定聖志,明示其好惡,凡於得賢任重之際,亦篤其終始誠信之意,勿使浮議而間之,然後國事可做,朝象可靖矣。國綱之不振,誠莫如近日矣。三公,不能盡論道之責,六卿,不能盡分職之道,庶官,亦不能恪勤其任,未聞如辨壼之責望王導,周臣之夙夜在公,萬務叢脞,體統益卑,雖以小小事言之,如權{{!|𢢜|⿰忄業}}之不能使赴嶺南伯,金潝、張泰紹之偃蹇違召,或不赴閫任,或就對金吾,此豈非紀綱陵遲之漸耶?權{{!|𢢜|⿰忄業}}之事,可謂分義之十分虧缺,伊時聖上,筵敎,亦欠於絲綸愼重之體,伏願聖上,繼自今,凡於發號施令之際,益加斟量,無損其威重焉。臣於沿路,目見兩湖農形,則車嶺以南,早暵孔慘,蟲災亦甚,而若趁時得雨,或可爲穴農,車嶺以北、天安等邑,田野龜拆,晩種之稻,豆太之屬,已成大無,景象愁慘,殆甚於辛壬之歲,臣之經過目見之後,已多日子,尙靳雨澤,其判爲極凶,從可知矣。且聞兩西東峽,俱皆失稔云,朝家賙賑之策,當汲汲講究,可以救活於明春,未知廟堂之上,亦有所區畫,而預講者否,第念大比之科,八路設場,而國家之糜費供億,誠爲不貲,士子之贏糧遠赴,亦難支吾,雖退行於明秋,亦不爲踰年而過限矣。凶荒之餘,又當此孔酷之旱,公私經費,宜思其十分撙節,臣以爲今秋式年大小科初試,竝退設於明秋,似不可已,其令廟堂,趁卽商確而變通焉,向日北關之事,誠是莫大之變怪矣。邊閫棨戟之地,幺麽數豎,敢爲此等凶悖之擧,人心世道,誠非細慮。李義豐,以堂堂北塞之元帥,至受一女子之所剚刃,此雖不幸意外之事,而其無周防之智,威猛之勇,亦可知也。此不可使聞於邊疆,而其爲兜鍪之恥極矣。且其替納密符,大失事體,雖已下遞罷之命,而臣以爲如此孱怯之武夫,不宜復擬於邊閫之望,更貽四方之傳笑也。今番從容堂致祭之時,數百章甫,聳動風聲,翹心盛典,齊參將事之列,臣因宣布聖上崇奬節義之盛意,因言朝家之特命賜祭,蓋取兩臣節烈之炳然也。兩臣節烈之炳然,蓋本於平日學識樹立之功也。諸生須遵往哲之懿範,無孤聖化之風勵云爾,則諸生,莫不感奮欽頌,擧有觀感興起之望,始知朝廷一擧措之得宜,大有補於風化之丕變矣。臣且聞兩臣之遺裔,有錄用之敎,而聞其子孫零替,香火凄涼,臣謂另飭銓曹,兩臣奉祀之孫,趁卽隨窠錄用,無替朝家褒顯節義之盛意焉。臣呼燭寫疏之際,時夜將半,忽聞雨聲滴瀝,霶霈有望,是必高天陰騭,感殿下一念之誠矣。臣歡欣忭蹈,瞻宸貢賀,曷有其極?第念一雨雖洽,農形已誤,伏願殿下,勿以得雨而少解其寅畏之心焉,勿喜其暫沃焦枯,而或忽於賑活飢荒之方焉。今日次對,臣固欲入參筵席,一瞻淸光,畢暴區區所懷,而病狀危劇,欲起還仆。玆於短章,略貢愚衷,瞻天望雲,一心耿耿,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體念焉?李義豐事,果若爾疏,而方治大者,何言本事?噫,今之霈然,眷顧生民,予雖涼學,豈敢解心?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行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大司諫金始炯,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節雖晩矣,得雨誠幸,殿下,一心對越,誠意切至,減膳之命,責躬之敎,有足以感格天心,今此一雨,莫非殿下至誠所致。而伏見所下備忘,則以臣一時將事,歸美於臣,臣於此,誠有悶蹙不安者矣。殿下事天之誠,常如遇災之日,方寸對越無或間斷,則曰暘曰雨,自可無災,無以得雨而少解寅畏之念,亦臣區區祈望者也。上曰,再次親禱,冥應邈然,此予誠淺之致也。今番農壇,予又躬祀,則安保其得此雨澤也。賴卿虔成,甘霔乃降,及見水標單子,而始下備忘矣。勉戒之言,當各別留心,而予雖涼德,豈以得此雨,而懈此心耶?纔見畿伯狀啓,則心痛不堪矣。今雖得雨,農將判凶,言念民事,當作何懷,君臣上下,當聚精會神,講究濟民艱之道,而今見次對單子,則懸病者多,而進參者少,極可寒心,此所以屢次還給者也。興慶曰,如臣無狀,待罪具瞻之位,不能摠帥百僚,故每有如此之患,此莫非臣罪也。見今鼎席有闕,命卜賢德,不容少緩,故惶恐敢達。上曰,此非卿引咎者也。卜相,予非不念,而頃日已有下敎矣,卽今大臣,不爲不多,蓋由於乙巳後,朝象翻覆之故也。予心常有歉然者矣,以今日世道,亦難於輕易枚卜,予有思量者矣。興慶曰,臣之本末長短,殿下已知之矣。憒憒無用,而猥當重任,於公於私,俱爲悶迫,故欲得僚相之賢,以資共濟之道,而下敎如此,實爲悶鬱。上曰,商之伊、博,漢之諸葛,如符堅之王猛,只一人而已。卿雖獨勞,而惟在於盡心力爲之矣。上下五條備忘記,及廟堂六曹,所下手書曰,卿等見此,而益加飭勵焉。興慶跪奉展看,次傳諸臣,竝皆起伏曰,戒飭之敎,出於至誠,惶感之極,不知所達,臣等謹當十分努力,而才短識淺,恐不能仰副懃懇之盛意也。上曰,君父,減膳責躬,則爲臣子者,不當以情勢、病勢,爲言,而今日次對單子,極爲寒心,宜有警責之道。下敎後始爲入來者,推考,其終不入來者,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以事謀始以重政令,有所下敎,謀事之道,勢將有所變通,而變通之道,甚難。管見小智,旣無遠慮,行此事,而此事之必無後弊,有不可的知,且始事,而輒有撓攘,不免中寢,故雖屢承責勵之敎,而尙無做一事之效,實爲惶悶。聖上之孜孜憂悶者,在於隣族侵徵之弊,故除去各衙門不緊名色者,曾有所定奪,而臺臣,以待秋成爲之爲言,故姑爲遲待,今當始爲釐正,而各衙門,旣各有所管,亦難於自廟堂直減矣。寅明曰,釐正之道,旣有先朝節目,而實難猝行,以兵曹武備司言之,則比前過十倍,而備局,猶未詳知其主管之人,則以爲失此,無以支堪云,此言亦然。不特兵曹,諸各司各有所管,而以其有所資賴之故,必不肯名色之一朝除減,且廟堂,未知各衙門用度之如何,則直爲減削,亦似不可矣。上曰,關於御用者,亦爲除減,則各衙門,豈不奉行朝令耶?惟當自廟堂,嚴明知委矣。取魯曰,凡事之務爲爬癤,雖非包含之道,而朝家必欲釐正,則惟當一依癸巳釐正節目,而摠察其數,量宜減損,各衙門,雖或不以爲便,何敢不爲奉承乎?上曰,次對時,每有所講論,而無一修擧之事,顧何益哉?予甚非之。取魯曰,始事而臺論輒發,人見不一,此所以終無一事之做得者也。上曰,俄亦下敎,而次對亦歸文具而已。凡事務在修擧,吏判所達釐正事,有主管人然後,可以爲之矣。興慶曰,在閤外時,已爲相議矣。此事,宜付於年少堂上,使李瑜、李宗城,主管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昨年冬,以軍兵合歿及合歿人陳田査報事,定奪,分付於京畿、三南矣。陳田成冊,先後來到,而京畿則二百餘結,湖西則二百九十餘結,嶺南則沿海尤甚邑,四百餘結,湖南則最多,至於二千七百餘結,而道臣,旣已因朝令査報,則勿論多小,不可不一體許減矣。湖西則合歿者,保米、身布、還上、軍餉,竝請蕩減,故日者,以依成冊蕩減之意,已爲草記稟定,而其外,京畿軍保米一百九十餘石,身布錢木,竝爲四同四十餘疋,嶺南則留射木,各浦防木,合四十餘疋,此亦當依湖西例蕩減,而全羅道,身布成冊,未及上來,故等待之際,自爾遲延,迄未稟定矣。昨者有隨所到擧行之敎,故敢達。上曰,依所達蕩減,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再昨筵席,親承責躬之聖敎,今又伏見備忘記,與下廟堂六曹之手書,飭勵之敎,迥出尋常,求治之意,溢於辭表,入侍諸臣,孰無感激報效之心乎?顧今良役,實爲二百年痼弊,列聖軫念,每勤咨度,名臣碩輔,亦且講究,而終不得査正,以至於今日矣。殿下,在君師之位,皇天所付畀者,惟是民生之安保,而良役爲弊,邦本將蹶,冤呼徹天,災沴荐仍,此正汲汲拯濟,以解其倒懸之苦,苟有一分可捄之勢,寧有目前可惜之物耶?我國經費,皆出於捧用經費,旣不減,則捧用不可廢,空中欲爲變通,豈不難哉?若使我國,令行禁止,軍額不增,則此爲可救之道,而禁衛御營,古爲十哨,中間減爲五哨,則雖可謂大變通,名色不一,猶夫前日,外軍門、兵水營良軍募入者,亦多富裕者,皆入於閑雜名目之中,貧殘者,皆編於騎步納布之役,此所以日有逃散,而漸致徵族之弊矣。大臣與諸宰,皆親承上敎,退去賓廳,與之商確,考出各道軍額,而割去其不緊名目,實爲救弊之初程矣。今朝家無定算,而只分付外道,使之善爲此,殆近於擔雪塡井,其何有效乎?大抵治國之道,立綱爲上,得人次之,先立紀綱,且任賢才,則金科玉條,燦燦備具,而令下之日,民不自怨矣。此雖同於老生常談,而欲講治體,不出於此二者矣。殿下,於五條戒飭之中,首以尊朝廷爲敎,而朝廷不能自尊,惟在於愼惜名器,殿下,不知其人之賢否,置諸崇顯之位,責以軍國之事,而有不能,稱其職,當其事,則其將叱如奴隷,棄如弊屣耶?不得不心知其非,而猶復假借,其弊益至於事務不擧,而朝廷不尊矣。殿下,亦以事謀始,爲敎,而亦在殿下自反矣。向者以民間所納,勿以錢代捧事,丁寧下敎,此實聖德,亦爲美政,而諸臣,不克奉行,聖敎,未得宣布,臣未知以何故。至於廢閣,而若以窒礙難行而然,則豈非殿下,不謀始之致耶?今此縷縷下敎,無非諸臣,頂門一針,而亦不無察大遺小之病,臣意如此,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好矣。備忘五條,皆予恒日病痛,故欲自勉,而仍爲戒飭於諸臣矣。至於勿捧錢之敎,予實茫然不記,未知何時有此敎,而大臣,以爲《陸宣公奏議》進講時事云,似然,而旣已下敎之後,諸臣之不爲奉行,亦未知其故也。宗城曰,殿下下敎後,便已忘之,此蓋初不能周察事情,只偶然因文義感發,而有敎矣。然人主命令,至重至嚴,而諸臣之不爲奉行者,亦窺殿下之淺深,雖廢閣不行,而必將順且無事故耳。寅明曰,副學所達之言是矣,而頃日下敎,有不可徑先頒布,必定以某年爲始,及於新捧之前,而知委然後,可無掣肘之弊。故今年則姑未奉行者,蓋以此故,而自下不能入達稟定,以致成命之無端淹滯,此則臣等之罪也。宗城曰,再昨筵中,以每事歸於文具爲敎,今此諸臣之承敎不行,烏得無罪乎?然比如作舍,而主人不先定規模,只責匠手,以善爲造成也。此亦坐乎殿下謀始之道,有欠詳備而然矣。臣曾以承旨,入侍時,以三層事,仰達,未知殿下,亦或記有,而殿下臨御十年,未見一事之設施,只循塗守轍而已。今若不顧些少利害之有所掣肘,而赫然奮發,變通良役,則臣雖駑劣,敢不奉命承敎,殫心竭誠耶?數日內所下敎者,無非至誠中出來者,而其要道,則只在於立綱而得人,區區愚衷,惟願另加留意焉。上曰,勿捧錢一款,何爲之耶?取魯曰,朝家,若不以錢捧之,則實爲美政,而民間形勢,有萬不同,使之勿論錢布,隨得隨納宜矣。今若著爲定式,而不許捧錢,則臣恐反有弊端,而至於今年,則必尤甚矣。聞綿農大歉,貿木備納之際,豈無民間之怨乎?寅明曰,大司諫魚有龍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來覲病母,感祝洪私,圖報無階,而臣母素患痰火之疾,積傷於長夏暑濕,氣息凜綴,症形危劇,臣扶護煎泣,雜施藥餌,而浹月彌留,少無顯效,跬步之間,不忍暫離。荏苒之際,已過由限,惶隕悶迫,若無所容,迺於本月十一日,伏奉承政院成貼諭旨,則以臣,爲司諫院大司諫者,繼以恩召遠辱,榮動窮鄕,臣於是驚駴感泣,益不知所以自措也。顧此薇垣長席,地望自別,有非人人所可僥冒,而乃以如臣陋劣者,苟然充數,其於名器之點汚,人言之譏議,何哉?臣於十數年前,忝叨臺地,才望淺短,旣無絲毫之補,言論骫骳,徒積尸素之誚,則今於年紀衰邁,志慮摧頹之餘,尤何以抖擻精神,論列是非,納吾君於無過,挽世道於旣晦也哉?臣左右揣量,旣不能有所裨益,則宜卽進伏城闉,冒控危懇,以冀恩遞,可幸無罪,而臣之情理煎悶,如右所陳,萬無離側登程之勢,且伏聞園陵幸行,期日在邇,而亦不得趨伏路左,恭瞻羽旄之美,臣罪至此,尤萬萬矣。玆敢不避煩猥,封章縣道,實暴情勢之難强,職名之難冒,伏乞天地父母,特賜矜諒,亟遞臣踰分之職,仍治臣慢命之罪,以重官方,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工曹參判趙顯命疏曰,伏以摠戎新命,實出於千千萬萬夢想之外,臣惶駭震栗,歷數日而靡定,坐違嚴召,迷不知懼者,亦已屢次矣。今始收拾驚魂,略綴短疏,涕泣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惟聖明,少垂矜察焉,臣未審殿下今此之擧,何爲而然也?謂臣閑於韜略,允合師中之吉,則臣本迂腐一措大耳。以殿下則哲之明,必不謬知,而猥授之矣。謂臣忝在勳籍,可畀心膂之託,則自有崇勳宿將在耳。在朝家耕織之問,必不捨彼而用此矣,二者,皆不得其說焉。殿下,豈以臣力辭淸顯,無所試用,而將任異於淸顯,謂無可辭之義也歟?夫淸顯者,權柄之所在,而淸顯,則權柄之名也。權柄則淸顯之實也。臣所逡巡瑟縮,而不敢當者,正以其權柄之實,而非以淸顯之名謂可避也。今此所授,雖曰非淸顯,其實,則權柄之重,不啻十倍於淸顯,臣若冒受不辭,則惡在其斂避淸顯之本意也?避其名而受其實,厭然爲掩耳偸鈴之計,龍斷賤夫之所不爲,臣雖無狀,忍爲此也。臣旣藉有門蔭,踐歷亦多,其於一切淸顯之職,不可謂非分,亦不可謂非義,而猶欲死避,至以悲苦之悰,危凜之情,煩達於筵中,聖上亦旣矜許,而曲副之矣。夫以分所當得,義所當受,而尙如此,則況此笠轂中權之任,於分可乎?於義當乎?非分之得,不義之受,人非鬼責之所必加,臣誠有死而已。豈敢遽爲承當之計也?臣聞君臣之交,貴在孚誠,殿下之面許於臣者,不啻丁寧,臣於此,庶幾婆娑散局,隨分供職,以爲萬一圖報之地,而曾不數日,遽有此命,臣雖無似,不自意殿下,乃以猿狙畜臣,而行朝三暮四之術也。臣安得不致憾於天地之大也?疾痛之呼,不暇擇聲,冒犯至此,臣尤死罪,伏乞亟收成命,回收gg回授g可堪之人,許令臣以閑司漫職,得以盡力於籌司之任,不勝公私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今玆將任,實循廟議,曾於勳戚之臣,雖非武將,於將任則不敢辭,意有在也,況兼者乎?卿勿過辭,從速膺命。 ○沃川幼學洪啓淵等疏曰,伏以臣等,伏聞頃者殿下,取覽《抗義新編》,俯詢,先正臣文烈公趙憲,道學節義始終本末,臨筵發歎,深起曠世之感,特遣近侍,致祭於先正殉節之所,一施之恩,又及於七百同死之義塚,而先正子孫,不論支嫡,特令錄用,此誠千古曠絶之盛典也。猗歟休哉?宋帝之於考亭,有生不同時之恨者,特因對其子朱在,而語及乃父之賢,我宣廟之於諸葛武侯,以山名臥龍而祠者,適當遭國步艱屯,而庸寓鉅鹿之感也。今我殿下之於先正,初不識其何狀,而乃於殘編斷簡之中,默契淵衷,不徒追奬其節義,又將收錄其孱裔,臣等,有以見殿下,憫夷夏冠屨之倒置,歎叔季倫常之斁絶,思欲激礪培埴之者,出尋常萬萬,凡在瞻聆,莫不傳誦而聳動。況臣等,生長先正之闕里,服習先正之遺化,所以感激興起者,尤有倍於他人,其於崇奉先正,永樹風聲之道。凡有闕典欠章,可以登聞而亟擧者,則顧臣等之責,而維今時則,可也。玆敢激昻齊籲,以贊我聖上,崇德褒節之盛意,惟殿下垂察焉。竊念先正之墓,始在本郡安邑舊家之後,當時朝家,命有司,立祠墓下,仍賜以表忠之額,崇禎丙子,先正妾出子孫縣監臣完堵,移葬先正於本郡杻峙之下,而事力不逮,表忠之祠,未卽竝移於新兆矣。未幾完堵遽死,而子孫日就陵遲,窮峽孤墳,益無看護之道,識者寒心,行路嗟傷,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嘗瞻拜新塋,慨然發歎曰,朝家之建祠墓下,特宣恩額者,意實有在,蓋倣宋朝,錢氏墓下表忠觀之規,而非若士林腏享諸賢之比也。塋旣新卜,則祠亦隨移,自是不容已者,於是,多士合心出力,鳩材聚工,經營數十年,僅搆數間之屋,以薦一瓣之香,方將拂拭舊板,重新觀瞻,此固應行之事,而抑有一事。蓋先正之子,贈持平臣完基,狀貌魁偉,姿性超異,平居素有至行,當起兵時,裹足從之。先正曰,汝可勉留,善養吾母。完基對曰,父往死所,何忍不從?遂終始不離,及兵將敗,先正又曰,汝可歸保吾母。完基泣而對曰,父爲忠臣,子獨不爲孝子乎?乃故華其冠服,冀代先正之死,賊,認爲主將而矺之,屍不得收。嗚呼,完基,以一介布衣,臨難捐軀,忠孝兩全,義烈炳然,尤有光於先正。故自在先朝,旌閭貤贈,崇報之典,至矣盡矣。而第其配食之擧,尙闕於先正之祠,而所謂闕典欠章,可以登聞而亟擧者,此也。今當聖上,殊奬先正之日,乃敢摭實,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念先正父子一時死義之忠,依漢臣諸葛瞻,尙同祀成都之例,特命有司,許令配腏於復揭恩額之日,則其在聖明激頹俗扶世敎之方,尤豈不大有補也哉?答曰,省疏具悉。所請令該曹,稟處。 ○答副護軍李遇晉疏曰,省疏具悉。條陳事,其令備局,稟處,原疏,下備局。 ○副護軍李遇晉疏曰,伏以臣至微至賤,猥蒙國恩,秩階嘉善,身輕螻蟻,恩深河海,中夜感泣,誓心顧影,思報鴻私之萬一,而牛羊之眼,不出方隅,鸒斯之飛,不離蓬蒿,罄竭愚迷,欲效一得者,不出於九九之淺數,芻蕘之鄙論,而耿耿茹懷,囁嚅歲月,雖然,君子慮其遠,小人效其近,負薪之說,聖人有取,玆敢搪突雷霆之威,冒死略陳焉。一曰,部勒都城,以寓內政,都民之霑於王澤者,深矣。父子兄弟,愉怡相養,不知布縷力役之征,不聞鼓鼙徵發之煩,朝出夕歸,無非自營其生,或有沾濡恩澤,仰給俸祿,以庇其子孫,與國家同休共戚,殆同心膂手足,而臨患難,當危急,則大異焉。臣不敢遠引昔日,只以耳目之習熟者論之,戊申之變,宸極高拱,九重晏如,而都城波沸,閭里之間,殆欲奔逬,以玉諭亦覼縷,猶洶洶靡定,此雖習俗之狃於太平,不知兵革,而殆亦由無法以維持之也。昔管仲之治齊也。寓兵於民,謂之內政,出而征戰,則爲熊羆之卒,散之農畝,則爲奉上之民,蘇秦所謂,臨淄之中,七萬戶,戶戶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臨淄之卒,固已得二十一萬矣。今雖未可盡傚,亦略倣其意,京內五部,各坊民戶,準其統戶,五家爲伍,統首爲伍長,一契爲隊,洞任爲隊長。一部爲營,各該部官中一員擇差,武弁有望者,爲營將,如南部爲前營,北部爲後營,東西部爲左右營,中部爲中營,脫有變故,各其信地內,城堞排立,嚴守斥候,報警對敵之要務。四山山直,熟知山路,繫之軍摠,充於塘報軍,臨難聽調監役官,亦以驍健武弁差出,漢城尹,兼守城大將之任,指揮號令,此皆嚴立科條,平日自行職事,無所發召擾動,患難,則豫爲部勒,調發守堞,一以防棄君父鳥獸竄之弊,一以爲遏寇亂鞏王城之謨,豈不美哉?臣竊觀都城基址,山河險固,實是金湯,且宗社在是,百年之蓄積在是,若欲據險,誠無過於此,但駱峯一帶,地勢坦夷,敦義、崇禮兩門之間,微慮受敵之患,餘則山勢陡峻,飛鳥難越,庸蜀三關之險,雖未詳其如何,以今量之,殆不能過,況控扼八路,出入之咽喉,豈可無端棄之,如丙子、壬辰者乎?此國家不費一粒,坐得守城十萬之貔貅也。若曰,漢城尹,旣爲守城大將,則執事褊裨數三人,不可不差置,則當國家經費匱竭之日,常常俸廩,於何辦出?臣卽答之曰,平市署,總領市民,有朔捧之米,而署中經用之外,尙有許多羨餘,以爲閑歇空用,以平市署,付之京兆,取以贍給,有何難乎?至於標下,帶率軍卒,則漢城員役,足可充數,不勞指畫煩費也。二曰,移近親兵,以備非常,輦轂親兵,武藝習熟,節制精練,國家之緩急取用者,而近日升平旣久,法禁漸弛,臣竊聞之古老,鍾街,路邊行廊屋子,昔日盡是軍兵所居,蓋以暮夜蒼黃之際,或有非常之變,未及發符吹笛,而若聞有變,自爲來赴,以其居於路邊,易於聞知故也。今則親兵,多爲居生於城外,藥峴、禹水、餠峴、鵝峴、往十里、安家洞、三江,處處皆是砲手馬兵禁軍之室,卽於陵幸,吉行,百事,預裝,尙有赴期苟且之患,況變故倏忽,嚴城未啓,狼狽之慮,思之寒心,諸營軍兵之居於城外,縱未能猝爲移徙,輦下親兵,悉令移僦城內,割給昭格洞、仁慶宮內,空址,使之安接,此皆水草饒美,便於牧馬,地形空曠,尤宜習藝,豈徒逆折奸雄之心,綢繆陰雨之備而已。三曰,罷空頭帖,以重名器,夫生財之道,亦多矣。李悝盡地力,劉晏善糶糴,或節儉以裕用,或務簡而養財,甚拙而無謂者,莫甚於近日之鬻爵也。折衝、嘉善之資,幾遍於八路,而畢竟裨補於國用者,茫如捕風,往日京衙門之載送外方監官料販者,或有抑爲塡名,徵索價錢,民至賣牛鬻犢,以償其價,愚民迷昧,旣得此紙,驕心自生,金玉一到於鬢,耒耟永抛於手,謀避軍役,恥執賤事,京內京外,盡是將軍,張三李四,無非大夫。昔忠武公李舜臣,閑山之功,磊落軒天地,朝家賞典,只進一階,究觀我聖朝懿制,則資級之賞,豈不重哉?而輓近武士之蒙恩加資者,漸少感激之心,或發恥列之談,名器之濫,於是極矣。昔唐肅、代之際,軍旅荐興,府帑空竭,遂以勳階,空頭賞士,金紫炫燿於皂隷,大將軍告身,纔易一醉,此亂時之權宜,豈太平之美法乎?敎旨之已布民間者,雖難退還,京衙門,外營門,外郡邑,未發賣空頭帖,一竝收上,永絶此路,則國家資級之賞,庶可以感服人心矣。四曰,革新設市,以撲民俗,輓近古風漸漓,奸民窺覦,謀與機利之孔日開,民俗日惡,刁詐冒利之徒,口舌便駛,指畫明練,聽之若有補於公家,無害於民間,而行之數年,人心日敗,近日新創,如內外鹽廛、醢廛,其他木屐、柴木至細之物,皆有廛號,不可枚擧。都據一項,坐而顓利,窮巷貧民,以數錢之本,販易輪賣,偸活朝夕,輒稱亂廛,捉納官門,鞭扑狼藉,賄費夥然,醢鹽爲物,切於日用,流布民間,通行無禁,而浮浪奸民,設計作廛,抑執四方商船,私自收稅,現時積貯,賤買貴出,百人享利,擧城被害,凡物販易,衆賣則賤,聚賣gg買g則貴,物價騰踊,職此之由,數年以來新設細微廛名,一切革罷,使小民,通共交易,則民心可以少蘇矣。五曰,嚴城門將卒之分,夫王城八門,所以出納遠人,譏察非常,則守門之任,亦重矣。國家以禁旅護軍,輪日差直,職任旣輕,及其下卒,亦是給布雇直,故勢家奴僕,募入其中,以望淺任輕之將,御烏合頑悍之卒,雖在平日,已不能服使,或以細故,反致侮辱,常日如此,臨亂可知,賊鋒熛忽,變故呼吸,則開閉之節,能不失機會乎?將卒不相御之狀,臣實目擊,以臣愚見,以宣薦武弁未入仕者,差都城守門之任,與禁旅護軍,協守,計其仕日,以爲入仕之階,則其風力威望,足以制服卒伍,臨急呼使,庶不悞事。六曰,飭鄕民出入之場,漢高祖,初定天下,移山東望族,如齊田、楚昭、屈、景,鄕曲豪傑於關中,夫京都,八方之所瞻仰,以其人物雄豪,炫燿富麗,固已鎭壓,四方奪其氣矣。往時鄕曲之人,甚畏京師,視若天上,是以雖値天災之流行,或困酷吏之誅求,草竊於遐僻之壤,而未嘗聞轉入於近畿也。邇來遠方無賴之民,視京師若隣家,廢其本業,無端往返,一來二來,窺伺虛實,至於壓良爲賤,妄稱推債,僞成文籍,買賣烏有,立於訟庭之下,變詐百出,幸售其計,則傳誇其徒,稍爲慧黠,轉相慕效,自以遠方無根之人,恣意欺謾,妄作浮說,漏泄京奇,是以,鄕曲愚氓,亦懷慢侮,玩弄欺詐,無復愼敬,戊申之事,可以鑑矣。嘯聚潢池,指點天關,京師之輕,甚矣。今別立科條,如通籍仕版,曾沾一命,及赴科儒生外,鄕曲之人,欲爲幹事京中,則以所幹之意,受標信於本邑,如曰某年某甲,以某事入京,寓於某人家,或有無端空手而來者,摘發痛繩,則可以少弭其患矣。中國,此禁甚嚴,皇城搜譏,備豫周密,此實今日矯弊之良法也。七曰,申惰農移秧之禁,夫相地勤農,有國之急務,高處乾種,低處水付,稼穡之常也。近日農民惰逸,專事移秧,旱乾爲災,十居七八,凶歉之害,國家受之,有識嘆詑,固已久矣。移秧之罪,邦有常律,修擧舊章,行移八路,另加申飭郡邑,檢視,誅其方命者,民習,幾乎風靡矣。八曰,除帳籍設吏之費,朝家每於式年,修改帳籍,考檢生齒,另設戶籍廳,差出書員四十人,首尾十朔,月給九斗米、二疋布,通以計之,則爲米二百四十石,爲木八百疋也。民間先捧單子,又捧戶籍,而單子之紙,終歸私分,下戶貧民,亦涉煩費,漢城府,旣有許多戶房,色吏,使之考檢舊帳,准給親籍,亦其職分,則別設書員不亦煩費乎?直捧戶籍,比准舊帳,覈其冒濫,謄書新案,卽令印給,極爲簡易,則單子考准,無乃贅疣乎?且戶籍書員,權差一時,故受賄弄法,不勝其奸,革別設之規,責之該吏,則國無費除單子之煩,直捧戶籍,則民無費,不亦公私俱便乎。臣以鄙賤庸品,略有管見,天威至嚴,不敢多溷,略擧八條,區區之言,冒塵聖聽,罪誠萬死。{{*|批答見上}} ==8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甲山府使南正夏。 ○黃晸啓曰,明日國忌齋戒,十三日十四日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戒後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喜雨彌日,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已盡於昨日,依下敎,五貼加劑以入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鷹師貢物主人等,呼訴本院曰,春夏秋,逐日供上活雉,每年春獵,得以爲家養繼供之地矣,卽今家養已盡,雖欲獵捉,草樹密茂,其勢末由,依前例以鷄兒,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俾無闕供之患云,此時獵雉之難,誠如所訴,宜有變通之道,而莫重供上代奉,自下不敢擅bb便b,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捧。 ○又以尙衣院提調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副提調行承政院都承旨李德壽言啓曰,本院,近益凋弊,殆至於不成貌樣之境,而別提徐宗遜,莅事詳明,頗有擧職之效矣。昨日政,移拜刑曹佐郞,本院,方有奴婢査實之事,今若付之生手,則事多疎忽,誠甚可慮,刑曹佐郞徐宗遜,査事了當間姑爲仍任別提,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昨日政,已付兼臺,而今日拿處傳旨,泛然循例捧入,矇然不察之失,不勝惶恐。旣兼臺職,則例不當拿處,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爲先從重推考,待朝辭朝事,分付。 ○今八月十一日晝講時,時牌越二時始報,極爲稽緩,當該內官,拿處事,擧條傳于黃晸曰,今日法講時,以時刻不報中官事,下敎矣。査問中官,則元無報時之事云,此必該漏不報之致,極可駭也。擧條置之,自本院察處。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月善君{{!|𪺅|⿰火憲}},拿處事,傳旨,啓下矣。{{!|𪺅|⿰火憲}},今日,出往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忠淸前兵虞候李允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允之,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啓本,刑曹粘目,江東前縣監李日瑞,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日瑞,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初十日,幼學李涑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猥陳私懇,幸蒙矜許,俾將歸省丘墓,獲伸至情,感激洪恩,圖報無階,臣離違天陛,倏已多日矣。終南漸遠,北望喁祝曰,再次勞動之餘,丙枕,其安寧歟?召對晝講之禮,其無間斷歟?日接賢士大夫,講究轉災爲祥之道歟?目今夜雨霂霢,翌朝猶然,不無仍得潤洽之望,不審諸道及都下,亦然,而稍弛宵旰之憂歟?旅館無寐,耿耿憂戀,今以沿路所見言之,百穀之痒瘁於風旱,果如道臣狀聞者,無水根晩播晩移者,今雖得雨,似無可及,而早稻之向熟者,中稻之已發穗,已垂頭者,今若雨足霜退,則猶可及救,而各樣田穀,則大抵無實矣。仍竊伏念,人君事天之道,不專在於牲幣之蠲潔,而在於方寸之兢惕,欲望聖明,穆然凝思,肅然澄慮,無徒致意於躬親圭璧,而雖在廈氊之上,常如入乎宗廟之中,雖係毫忽之過,必求諸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間,勿以上天高遠而謂或難諶,勿以處於幽獨而暫或得肆,則惠風甘雨,景星慶雲,潛周之景貺,棲應而孚感,是在殿下一念,至誠不已,潛心對越而已。噫,荐飢之餘,公私罄竭,言念國事,茫無畔涯,顧今節屬中秋,而農形尙遠,倘或天不悔災,年事終不免於失歉,不可無豫講之策,亦願默運淵衷,先定睿算,以爲活吾國,救吾民之圖,俾無事到急滾處,忙錯窘束之患,三南檢田之臣,旣已差出,亦宜趁此時,作速發送,俾卽周覽農形,而驗其災實也。抑臣於日昨疏中,以經紀子葬事,敢有仰陳矣。登程之後,疾勢遽作,淹滯於江外嬴博之側,今日始過龍仁地,得伏見過去朝紙,則以此月內,掃墳呈辭及下直單子捧入事,至下備忘,仍有特推該房之命,臣不勝惶恐霣越之至。臣之謁告受暇,果在於前月,而其間,連値動駕,因仍淹留,及其拜辭下來也。亦不敢因其前者已受之恩由,而循例下直,故考據院中前規,更陳情事之不得不已者,至蒙依疏往來之批,然後始敢辭陛焉,此豈非慈覆之恩,謂臣情理悲憐,可許其往而然耶?然而此月內下直,臣外,恐無多人矣。朝綱,緣臣而壞弛,僚員,由臣而問備,跼天蹐地,恭竢嚴誅,第臣,今旣乞暇下來,占山完襄等事,似非旬月之間可以了當,而歸期漸將遷就,臣之所叨,卽夙夜出納之任也。六房中,一員久曠,則推移代察之際,自多苟艱之弊,今雖園陵行幸,差退期日,而職在近密者,久處遠鄕,有非分義之所敢安者,其前復路,決不可必,在前帶是職而受暇在外者,例許變通,蓋以喉司緊任,不宜踰月曠廢故耳。玆敢中途封章,更暴至懇,伏乞聖明,憐臣情理,遞臣職名,俾得安意克襄,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以近密之臣,目見農事,若是綣綣勉誡,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往來焉。 ○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鄭必寧疏曰,伏以今日筵中,以傳敎之不出朝報,至有當該承旨罷職之命,臣等,實不勝惶悚之至。蓋院中故事,亦有此等謬規,故未及覺察,而至騰臺啓,重煩嚴敎,臣等,同在一院,每事相議爲之,則何敢獨諉當該,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乎?伏乞聖慈,亟命竝賜譴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注書李光躋疏曰,伏以臣,與新除授同副承旨黃晸,有從姊婿應避之嫌,頃日,旣已照例遞改矣。卽者當遞之義,與前無異,伏乞亟命該曹,稟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稟處。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理難苟冒,猥澈辭單,冀蒙曲遂之恩,而還給之命,旣出意外,復勤特敎,辭旨至嚴,臣誠惶悶抑塞,不省所出也。苟使臣之情勢,或有一分可强,則初旣不免於一出,又承聖批之開誨,其何敢罔念分義?徒事撕捱,自納於違慢之科,而立朝行己,廉隅爲重,此而放倒,餘無可言。不戒旣往之僨敗,復蹈舊轍,僥倖格外之誤恩,冒據要地,稍存羞惡之心者,必不爲此。臣固愚迷,昧於去就,平日自待,欲免於苟得患失之恥,當初承命,雖緣勢不容已,畢竟一遞,已有素定,不但臣自矢于中,不可渝改,同朝之人,亦皆相諒,則此豈臣謬爲飾讓,以欺聖明哉?似此情實,庶幾天日之下燭,而一向束縛,不少矜察,臣若怵迫嚴命,喪其咫尺之守,苟據匪據,終爲罔利之歸,則其處義乖剌,玷辱名器,誠非細故,仰惟聖上,任臣之意,豈欲其如此耶?蹙伏累日,祗竢處分,而當遞之職,尙爾在身,狼狽轉甚,踧踖靡容,迺於此際,又因次對未參,至被重推,復有牌招參政之命,臣雖無狀,叨奉樞庭之末議,目見君父之憂勞,豈不欲趨侍尺天,少效區區之忱,而第臣本職之難冒,揣量已審,決不可憑藉事會,爲苟然進身之圖,坐犯違逋,罪尤萬死,玆冒僭猥之誅,更申肝血之懇。伏乞聖慈,俯垂哀悶,將臣職名,先行刊削,仍命司敗,治臣辜犯,以振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則若是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十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黃晸、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持平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宗臣蓮豐君欑,武臣行副護軍崔炯,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自鄭風篇題,至大叔于田三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鄭衛之詩,同稱淫亂,固無可道者,而緇衣一詩,足可爲後世之取法矣。司徒旣稱其職,時人莫不悅而慕之,衣敝而改其衣,適館而授之餐,則其親愛之心,爲如何哉?苟有好賢之君,則輒以緇衣引用者,蓋取於《禮記》所謂,好賢如緇衣者也。第伏念,自古人君之待賢者,非無恩禮之隆重,而每不能用其言,而俾不得展其才,故千載以來,常有落落難合之歎,如好賢而只區區於改衣授餐之節,則雖有待賢之名,而終非待賢之實也。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其所親愛之誠,無或間斷,而溢於辭表,當從敝予還予字,而看得矣。鄭公,不過盡司徒之職,而國人之親愛,如此,若使爲人君者,或求巖穴之士,或就在朝之賢,至誠待之,如緇衣之詩,則懷道抱德之人,孰不樂爲之用乎?上曰,然矣。宗城曰,今因文義,敢此仰達。奉朝賀崔奎瑞,以九耋之年,纔經死病,棲遑江郊,菽水不繼云,頃日夜對,宋寅明,以周急事仰達,有別爲下敎之敎矣。朝家之待大老,宜異常例,而有此廩人不繼粟之歎,實恐有歉於授子餐之義矣。上曰,予於此,實有未及思者矣。分付該曹,周急之典,別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尙星曰,今因緇衣章,臣亦有所感矣。人君治國之要,固不外於敦尙儒賢,故粵在孝廟朝,至誠求賢,廣加搜訪,招來於草野之中,而布列於朝著之上,使之出入經幄,輔導聖德,雖以科目出身者,若其前席執經者,則實無如臣等之魯莽滅劣者,其緝熙之德,淸明之化,有足爲後嗣王之遵則者矣。是以臣,以儒逸招致事,曾有仰達,殿下其或記有否?殿下,待儒逸之道,始非不足,而漸有不承權輿之歎,誠禮旣多未盡,儒逸亦不應聘,臣於此,竊不勝慨然,苟能一念好賢,至誠求之,則自然有雲從龍風從虎之道矣。自今以往,各別留意於敦尙儒賢,搜訪巖穴之道,是臣區區所望也。寅明曰,我國治道之漸卑,實由於不貴儒賢之致也。人於言議之間,或不無病敗,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固當優容而假借之,且驟看一事,有難盡知其人之平生,苟其實行有著,學問且優,則不惜奬用,自然有扶持世敎之道,與之講討,亦將有開發聖學之效矣。上曰,儒臣重臣,相繼陳達,予雖不欲長言,而山林之士,亦有弊矣。重臣,以驟看難知爲言,雖未見其人,而見其疏陳所懷,則亦可知其人矣。山林之人,惟當讀書窮理,而猶未能脫出於世俗科臼之中,此予所以不取者也。宗城曰,臣之承聞聖敎,前後非一矣。欲使山林之士,皆如伊、傅,躬耕版築,則難矣,而其中,亦豈無行誼學問之人耶?自夫黨議之一出,我國士大夫,各有所守,故或不能擺脫於此套,而此乃末節也。其人旣賢,則不當以此非之,而有所終棄,今若謂之有弊,而廢其聘禮,則臣恐反爲聖世之累矣。儒或有有虛名無實德者,而在朝家之道,雖是虛名者,以儒奬用,則亦足爲世敎之一助矣。上曰,王伯之分,公私而已。取虛名而用之,豈王者之道耶?宗城曰,諸葛亮之用許靖,亦知其虛名而用之矣。上曰,諸葛治蜀,故不得已知其非而取虛名,若使諸葛,處於三代,則必不如是矣。尙星曰,人君之崇節義者,欲令人感發而風動也。待儒逸,亦猶是矣。其有關於興起斯文,聳動後學者,豈不重歟?雖當衰末之世,而務加褒尙,則實有東漢君子如服丹之效矣。流俗齷齪之徒,豈無興勸之道乎?殿下,若謂之有弊,而竝與招賢之禮而廢之,則臣恐殆同於仍噎而廢食也。上曰,予之欲用者,講學明理,不染俗臼之人,而其將何處得來耶?諸臣當以如此人,搜訪薦進,而不此之爲,每曰,某家門人,某家子弟,而輒通持平掌令,故雖有賢者,亦不肯來,所謂淸顯之職,實防其進身之路矣。宗城曰,此則銓曹之過,而聖敎至此,實恐拒人於千里之外矣。人之出處,不一其道,堯、舜之世,亦有巢、許之高蹈,量己不出,前古何限?而近以孝、顯兩廟朝言之,則以臺官承命者,亦多矣。人君,苟有至誠奬用之意,則淸顯之職,顧何妨於進身之路耶?健基曰,臣有所懷敢達。臣於奉命歸路,歷見前掌令尹東源,問其何不上來,則以爲朝家,每以不敢當之職,召之,故有不敢承膺云矣。今若以東源,或除守令,或除閑司,則自當聞命卽來矣。上曰,尹東源其中數來者也。已於頃日,許解臺職,而使之上來矣。宗城曰,俄者臣等所達,非以恩禮請之也。敦儒之念,常在聖心,則風聲所及,人皆感動矣。臣曾見朝紙,則有一儒賢,應聘徑歸,自上,命禮曹郞而傳諭,又令騎省郞而馹召,臣於其時,切憂恩禮之太過,而後難繼之矣。今則竝與外面文具而廢之,殿下前後處分,不免有過不及之嘆,故臣敢冒死言之。上曰,古有安車而召之者,亦有枉駕而見之者,禮郞、騎郞,有何不可耶?副學,俄以虛名之儒,亦當奬用爲言,又以前日處分,未免太過爲言,未知何以則可以得中也。寅明曰,惟我列聖朝,代有儒賢,而至於先正臣李珥、成渾,而尤大焉。出而爲朝廷之標準,處而爲士林之矜式,故人皆有忌憚畏慕之心,奢侈則知所戒焉,學問知所勉焉。士大夫風習,誠有可觀者,而至於近來,則蕩然無餘,以其無所畏憚之心,故放僻奢侈,無不爲之,而不知讀書窮理之道矣。殿下,見群臣之奔走承命,認爲事功之可做,而旣無實地,則亦何以做得事功乎?臣亦不免於此套,而切爲世道悶之也。宗城曰,宋寅明,所達之言,實有意見,士大夫,平日講磨義理,有所不爲,然後可以做事功矣,可以勵節義矣,而近來,人無實地之工,皆無自重之道,世道之慮,實不淺尠矣。尙星曰,臣以文義,亦有仰達者矣。鄭衛之風,何等淫僻,而今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觀之則猶有一段未泯之性,不至於全無畏忌,誠使伊時在上之人,善能化俗,則必不至有褰裳溱洧之風矣。俄者,宋寅明,以士大夫,名檢風節之一切壞喪,有所陳達,而此亦殿下自反處也。夫中人以下,必待國家之導養,苟非學問自修之士,則安得無放僻貪戀之風,而殿下,能裁抑浮競,崇尙名節乎?在昔朝宗盛際,士大夫,常有顧惜畏忌之意,而今則風習一變,氣節都喪,宋臣虞允文,所謂城郭人民,雖皆依舊,而只是士大夫,心術大變云者,不幸近之矣。目今國勢朝象及世道人心,漸至於無可奈何之境,必有一副當規模,大段振刷,然後猶可以救得一分,而今日明日,猶復因循,則將何所補耶?殿下,以尊朝廷,立紀綱,固邦本,爲求治之第一要,聖敎,誠得綱領,而朝廷不能自尊,譬如上天無爲,而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各得其職,故不期尊而自尊,紀綱不能自立,譬如血脈流行,而四肢五體,各得其所,故不期立而自立,此乃朱子所謂,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然後綱紀,自然有繫者也。恩威賞罰,無不得當,則綱紀自立,綱紀自立,則朝廷自尊,朝廷自尊,則邦本自固,而近日君臣上下之所做得者,不過外面皮毛,其能做得骨子乎?殿下,以惟才是用爲敎,而朝廷之上,金玉,誠爛然矣。然而臣愚死罪,不敢謂殿下之明於知人也。殿下以威罰飭勵爲敎,而誠能不饒貴近,如晉文公之於魏犨顚頡乎?今之爲國願忠,一心奉公者,亦豈無之?悠汎越視,自占便私者,亦豈無之?而盡忠者無所賞,不忠者無所罰,人何以勸懲乎?近因風旱爲災,聖心焦勞,引接臣隣,講究治道,而其中,釐正廳一款,稍有設施,此外,則不過推考傳旨而已。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將何以做得乎?程子曰,自是無人,豈是無時?若爲其事,必有其功,孝廟,亦嘗遇災,下敎曰,人君弭災之道,當有以汲汲做事,若如父母之訶叱,而畏懼退縮,無所設施,則何以應天乎?大哉王言,誠可爲今日之良誨也。臣頃以仁心,不如仁政,因文陳戒,則承宣,有所云云,而臣亦非欲其忙忙急急,太躁太攘也。殿下,以堯、舜好姿質,若可以挽回衰運,而一年二年,未見其焜燿奮勵之效,明年,又恰滿一紀矣。春秋漸晩,終不能大有所爲,則豈非志士之恨乎?雖以用人言之,苟知其賢,則信之如手足,親之如家人,無使讒誣,得間然後,可以展布其四體,子産,始雖取怨,終有其誰繼之之謠,如此然後,可期其終有成效,雖以奢侈言之,以小小節省,決不能裕國而利民,必有一副當新規模然後,可得實效矣。祖宗盛時,上下富庶,故凡百制置,自可支用,而今則累歲荐飢,民國俱竭,比如宰相豪富之家,初則百物豐足,故服飾居處,飮食僕御之屬,不患其不給,而家事蕩敗之後,不量其前後,家力之不侔,規模制度,猶欲一依前日,則此豈可成之理耶?衛文公,猶於楚丘蕩殘之餘,能行大布大帛之事,故終至於騋牝三千,世祖朝,汰冗官一百員,肅廟朝,出宮女三十人者,皆爲實地裁損之政,以今日言之,殿下,誠過於從儉,而未見大段節省之效,如宦侍、宮女之冗多者,此豈不可減之事乎?朝廷冗官之類,亦豈不可減之事乎?必如仁祖朝,南漢入都之時,大加節損,而因又飭礪,有司之臣,必思其有備無患之道,以一年經費言之,一準尤甚遭歉時,裁減之謄錄,以爲支計一年之資,而其餘,則毋論多少,別備凶荒,使君上而不得用,有司而不敢犯,則一年二年,自當有儲矣。臣昨見廟堂、六曹,手書飭勵之敎,則聖意誠至矣。而外面責勵,亦近文具,何不責太平於輔相,而俾有成效乎?然而人才不能得,則此亦徒歸於空言,臣等,皆世祿之臣也。民國,俱安然後,臣等,亦可以坐享安泰,假使妻孥,玉帛無不裕足,若如皇明,諸臣之私藏五萬銀貨,而軍興募銀之時,猶且不納於公家,及其變亂之後,束手待亡者,則於國於家,何所利益耶?旣有區區所懷,故敢此仰達。上曰,世祖朝冗官之見汰,至於一百員,今則餘存之冗官,其類豈多耶?寅明曰,金尙星之言,出於至誠矣。汰冗官之言,亦爲切實矣。健基曰,朝家命令,每患遲滯,曾有抄出合歿,減其身布之敎,而廟堂,不卽擧行,至於麥還之畢捧,民間多有呼冤者,臣欲以沿路所聞仰陳,而昨聞已有處分,不必煩複,而第聞以勸分納穀,或至六七百石,而終無收用之道,渠輩,以爲若以此結一宰相,可以爲官,而只以納於國家之,故無效云云,在朝家之道,不當失信於人矣。宗城曰,此言是矣。宰相非受其賂,而千金之子,自有爲仕之道,渠輩之以此爲言,無怪矣。上曰,勸分之政,初旣不當,旣行之後,則宜不失信,而欲使人人,皆副其望,則亦難矣。宗城曰,今日有晝仕出去之命,故當出直赴坐,仍爲問議大臣,而在京大臣處,皆收議事下敎矣。崔奉朝賀處,亦一體問議乎?上曰,然矣。宗城曰,臣不過一措大也。旣無遠慮,徒有區區願忠之誠,而今殿下,以祛錢捧木之事,一委之於臣,臣恐日後,或有僨誤之患,凡事貴在乎集衆議而折衷之,如宋寅明、尹游、金取魯之人,招致前席,各陳所見,而博詢行之,爲宜矣。上曰,大體則是矣,而多入喧譁,終難得其歸一矣。宗城曰,尹游之練熟於財穀甲兵,李奉朝賀,嘗言之,而又於私室,作爲一冊,備詳八路良役之弊,而懸註載錄,今若取來此冊,以資考閱,則釐正廳節目外,可知他兵之剩縮矣。寅明曰,今日朝廷,亦不可謂無其人矣。如趙顯命、朴師洙、朴文秀,雖不無病處,而其至誠爲國,足可任事,李宗城之才識,金尙星之通敏,亦可以擔當大事,兪拓基,則臣未知其人,而殿下,心中如知其可用,則亦當置之於備堂之中矣。上曰,朴文秀,學問雖不足,而其通智,則無出其右矣。寅明曰,昨日次對,備局諸堂,擧皆督出,而尹淳,無故在家,可以一體督出,講論事務,而獨無牌招之擧,臣未知其故矣。上曰,尹淳,從重推考,來參備坐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一名官之通塞,元非在上之人,所可知,而以李喆輔、申晩事,轉至於三銓官之補外,實爲不幸矣。申晩,則當初敍用,未免太驟,故有姑停舊望之議,而李喆輔,則科名旣復之後,求過於無過之地,而必欲枳塞,此誠可訝矣。臣則欲竝通兩人,以爲鎭靜之道,故頃者,罷散人之請敍,果有意,而李喆輔,不入於敍用之中矣。申晩,若待喆輔之敍用而竝擧,則似近於巧,故先通舊望,前頭當出銓郞,而此則以已敍而爲之,彼以罷職而不見擬,則亦必有士友中嗟惜之言矣。上曰,堂下侍從臣,罷散人員,竝別單書入,可也。{{*|榻前下敎}}晸曰,北評事申晩,今日尙不辭朝,故自本院,方爲催督矣。上曰,分義豈容如是?拿處,可也。{{*|出擧條}}尙星曰,賓廳次對時,玉堂入侍一節,有不得不稟定者矣。副學,若帶備堂,則以玉堂兼入,故曾在顯廟朝,故判書臣趙復陽,以備堂,方帶副學,其時玉堂,亦有上下番,兩員兩次對時,復陽,以玉堂兼入矣。昨因副學李宗城陳達,此後,則副學雖入侍在直,他玉堂,亦爲入參事,命下,而館規如此,不可不一番稟定,雖以藥房三提調言之,知申事,以副提調入侍,則他承旨,無別爲入參之事矣。上曰,昨日副學,以近日謬規爲言,故雖値副學入侍之時,亦令在直他玉堂入參,而儒臣所達,藥院副提調事是矣。且有可據之館規,則昨日擧條,使之勿施,可也。{{*|出擧條}}健基所啓,臣於昨疏,略貢數語,顧其所言平平,都無可取,特以採擇蒭蕘之盛心,顯示開納之意,臣莊誦感激,愧恧交中,第其條陳中,今番大小科初試,退定於來秋,從容祠,賜祭兩臣,奉祀孫錄用兩件事,終無聖批之提及者,雖未知聖意之何居,臺官言事,未蒙賜批,則何可一刻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適因次對,偶忘所致,勿辭,亦勿退待。上曰,持平兪健基疏中,大小科初試退定事,令廟堂,稟處,兩臣子孫調用事,分付該曹,可也。{{*|榻前下敎}}健基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朝家,申飭牛禁,令甲至嚴,而天安郡守金得大,身爲法官,屠肆狼藉,斥賣於場市,宰相傳說,聽聞,莫不爲駭,請天安郡守金得大,罷職。上曰,依啓。晸曰,臺臣,旣以天安郡守金得大,屠牛犯禁事,論啓罷職矣。牛禁,宜嚴重,而道臣之常時不能檢飭,亦甚未安,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講殿奏時,亦出於警惰之意,而今日時牌,越二時而始報者,極爲稽緩,當該內官,拿處,可也。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注書,出往輪對官入侍事,分付,逅,卽出傳命後還入,輪對官,議政府司錄蔡慶承,戶曹正郞金省魯,濟用奉事朴弼時,軍資主簿兪勉基,東學訓導崔齊泰,入侍。慶承進伏,上問職姓名,慶承曰,臣以承文正字,今方待罪於議政府司錄矣。上問職掌,慶承曰,無所掌,而只進參於政府公會矣。上問所懷,慶承曰,無可達之辭矣。晸曰,司錄蔡慶承,奏辭之際,不爲起伏,推考,何如?上曰,此,曾以注書入侍,而至於輪對,則初入侍也。不識規例無怪,勿推,可也。省魯進伏,上問職姓名。省魯曰,臣是戶曹正郞金省魯也。上問履歷。省魯曰,臣於庚戌,除獻陵參奉,歷義禁府都事,濟用監奉事,平市署直長,長興庫主簿,工曹佐郞,原城縣監,瓦署別提,而今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省魯曰,本曹六郞廳,各有分掌,而臣之所掌,則歲幣與銀色會計司也。上問遺在,省魯曰,會計司,只次知會計而已。本無遺在,銀色遺在,則金七百五十餘兩,錢數銀,一萬四千一百七十兩,歲幣遺在,則銀五兩,錢二千五十兩,木一百九十五同,布七十五同疋數也。上問所懷,省魯曰,無大段可達之事矣。弼時進伏,上問職姓名,弼時曰,臣是濟用奉事,朴弼時也。上問履歷,弼時曰,臣於辛亥,拜健元陵參奉,移拜東氷庫別檢,又移義禁府都事,而相換本職矣。上問職掌,弼時曰,所掌,布與苧也。上問遺在,弼時曰,布則時遺在,三百六十八同疋數,苧遺在,則十升苧,七同疋數,九升苧,十四同疋數,八升苧,三十九同,七升苧,三十三同矣。上問所懷,弼時曰,些少弊端,則提調,草記變通,且本監,屬於戶曹,故戶曹,亦隨事稟定,今無別樣可陳之事矣。勉基進伏,上問職姓名,勉基曰,臣乃軍資監主簿兪勉基也。上曰,曾以久任入侍之時,已問履歷,只以遺在陳達,可也。勉基曰,遺在,米,一萬三千四百五十六石,太,六千三百五十四石,田米,一千七百六十六石也。上問所懷,勉基曰,前日入侍時,已陳弊瘼,今無更達之辭矣。齊泰進伏,上問職姓名,齊泰曰,臣是東學訓導崔齊泰也。上問履歷,齊泰曰,臣以六鎭慶源人明經科出身,而壬子,經堂后假官,癸丑,國子分館,方以學錄,分差本職矣。上問職掌,齊泰曰,凡事,兼官,皆主管,故臣則別無次知之事矣。上問所懷,齊泰曰,無可達之語矣。輪對官,以次退出,承史亦退出。 ==8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德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法講時,以時刻不報中官事,下敎矣。覆問中官,則元無報時之事云。此必該漏不報之致,極可駭也。此擧條置之,自本院察處事,命下矣。莫重法講時,不卽奏時者,事極駭然。當該禁漏官,及下人,自本院從重科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代以韓宗濟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韓宗濟,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無據,從重推考。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先農壇,攝行祈雨祭獻官右議政金興慶,熟馬一匹面給,典祀官李瀁,執禮左通禮權德載,大祝正郞金啓白,各兒馬一匹,監察以下,諸執事各上弦弓一張,賜給。 ○開城留守鄭壽期狀啓,宗廟薦新松茸,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昨日晝講,因臺臣疏論,有大小科初試,退行與否,稟處之命矣。今年農形,雖如此,而當此試期不遠之日,遽爾退定,有難輕議。況西北設場之邑,若在極邊,則今雖變通,退定之令未到,赴擧之士子,必已齊集,事勢掣肘,日字急迫,決不可改易期日,仍前置之,何如?傳曰,允。 ==8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直}}韓宗濟{{*|仕}}。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神德王后忌辰,孝敬王后忌辰,齋戒。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鄭羽良,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羽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殿講儒生望單子,傳于黃晸曰,國忌正齋二日,且令命官爲之,而他日尙多,今番則停。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北評事申晩,咸鏡都事權贒,以不卽辭朝之故,俱有拿處之命,今已就囚矣。咸鏡南道試所,則道里稍近,而至於北道試所,則距京絶遠,雖於今明日內發程,必罔夜馳進然後,可及於初一日設場,而連値國忌,十六日以前,金吾將不得開坐議處,科事,將未免狼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付過放送,今日內,使之辭朝。 ○李德壽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朝者,圉人,以聖旨,傳賜臣熟馬一匹,蓋以臣,先農壇祈雨時,忝叨獻官之故也。臣於是,惶愧恧縮,無地自容,如臣譾劣,濫居燮理之任,不能仰贊聖化,以致天怒民怨,重貽聖明側身責己之憂,臣罪至此,宜伏重譴,不但策免而已。適於日昨,攝事齋壇,幸得一雨,少蘇枯苗,寔由我聖上,一念敬畏,務積誠意,上格神天,有此霈然之靈應,臣何敢貪天爲己,冒受此不當受之恩賞乎?錫賚之典,明主所愼,雖在嚬笑,亦不輕施,況今右牽之賜,非特嚬笑,臣之冒昧仰瀆,非但爲一微臣辭受之義也。伏乞聖慈,俯諒微懇,亟命收還,以重賞典,以安私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爲民替祈,幸得甘雨,今玆賞典,實循舊例,面給之命,乃重攝行,卿其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8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洪景輔{{*|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病}}。右副承旨朴師正{{*|未肅拜}}。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敬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左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俱不仕進,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黃晸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今方居齋,仰惟昔年追慕之心,曷有其極,遙望園陵,戚臣在者幾人?噫,閔亨洙,所坐雖重,二載極北,法已行矣。且府夫人年高,其宜慰心,特爲撤蕀放送。噫,由於追感,此非撓攘也。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獻官擇差之意,曾已下敎,則昨日獻官,目今年少,侍從堂上不小,而初以李承源啓下者,已涉不察。其所付標,亦已太晩。受香,已過其時,今日獻官,日已高,尙未傳香,猶事付標,極爲寒心。吏曹堂上,及今日晩到獻官,竝從重推考,當該承旨,亦有不能檢察,推考。 ○備忘記,傳于李德壽曰,史官五員,待命,騎馬十五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史官五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三員,不備,宣傳官,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兵曹傳命,事體緊重,而近甚怠緩,故曾已飭勵,則今日摘奸命下之後,呼聲頗久,稽緩可知,當該郞廳汰去。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承旨,今姑改差,竝有闕之代前望單子,入之。 ○以徐宗燮、金龍慶爲承旨。 ○李德壽啓曰,承旨有闕之代,待落點,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徐宗燮,同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少有分義,豈敢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黃晸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以洪景輔、朴師正爲承旨。 ○黃晸啓曰,明日常參時,六曹堂上,各一員,例爲進參,而戶曹判書李廷濟,纔遭子喪,未經成服,參判閔應洙,參議魚有鳳俱在外,無進參之員,判書李廷濟,牌招,使之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黃晸曰,連仍齋戒,近不申飭矣。政院備局,皆忘置耶?全羅監司,尙無動靜,事體極爲寒心,自備局,各別催促。 ○以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于黃晸曰,頃者,以守令有闕,取稟政事,故催促都政矣。以守令有闕,又爲政事取稟,都政,從速爲之。政事取稟,則還爲出給。 ○又以啓曰,奉朝賀崔奎瑞,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年已九耋,病在萬分,而澟澟危喘,尙今支延者,莫非聖上顧恤之恩,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第於日昨,伏聞又下周給之命,臣誠愕眙,當初此事,變通之時,大臣陳白,實出於愛人以德,聖上處分,有光於體下之仁,而及至昨年,又蒙恩典,因臣懇辭,更令考據,終亦以此施行,則其所勘當,非一再而已。今者儒臣,又此提起,引儗非倫,想是未及詳思之致,臣竊爲之嘅然也。此事顚末,聖上,旣已洞燭,臣何敢更作支蔓?伏乞亟回成命,使臣得以瞑目入地,不勝萬幸。且念休致諸臣,緣臣此事,乃有不安之意,臣竊瞿然,深悔近京之失着,玆事泛看,則有所異同,似有難便之端,而究諸事理,則實無義意。今夫上自大臣,下至庶官,莫不有同僚,而人各有情勢,同僚中一人,或以其情勢之難安,而辭其俸祿,則一司無故諸員,豈以一同僚之故,而一倂辭應受之俸哉?向日諸大臣之疏,聖批,似欠此分晢。伏乞聖明,覽臣此疏,若不以爲非,則望以此義,曉喩諸臣焉。病思昏瞀,語無倫脊,臣尤死罪,臣無任惶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老病若此,深用念焉。今者不腆之物,意在養老,卿何過讓,卿其勿辭,安心領受,其須益加善養。李奉朝賀所辭,亦由於卿,故未能敦迫矣。所陳若此,伊復當勉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8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未肅拜}}。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未肅拜}}。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韓宗濟{{*|仕}}。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常參,停經筵。 ○下直,南陽府使崔宗周。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兪彦通爲禮曹參議,呂光憲爲慶尙都事。 ○鄭羽良啓曰,今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入侍,而右承旨鄭必寧,病不仕進,卽爲牌招,新除授承旨,洪景輔、朴師正,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黃海道,八月朔,新産進上生蛤及榛子,今日來到本院,而其中生蛤,擧皆腐傷,不敢循例捧入,而見今日氣,不至甚熱,道里亦不甚遠,則必是不善照氷之致,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本道監司兪拓基,封進官延安府使李衡佐,竝從重推考,當該陪持人,自本院重治,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徽陵陵上,崇陵大王陵上,莎草頹下處修改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前例兼進,以除廚傳之弊,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尹彙貞,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啓曰,同副承旨黃晸,因前承旨朴師正之罷職不敍,稱以情勢難安,常參罷退後,仍爲出去,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羽良曰,全羅監司柳復明,往者嶺東事,非特洞燭無餘,抑亦按査脫空,則尙今撕捱,已涉太過,頃遞嶺藩,曲伸廉隅,屢次飭勵,違命爲事,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令備局,各別催促,今日內使之肅命。 ○鄭羽良啓曰,廳中苟簡,未有甚於近日,卽今只有臣德壽,臣羽良,出納之際,不成貌樣,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匡德在外,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海州判官,今當差出,而本州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極擇差出,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奎、任守迪、韓師得爲承旨,李潤身爲天安郡守,尹心衡爲襄陽府使,具鼎勳爲陜川郡守,申宗夏爲海州判官,任安世爲麟蹄縣監,朴弼勛爲安峽縣監,徐宗賓爲全義縣監,李錫杓爲兵曹佐郞,尹大柱爲刑曹佐郞,李喆輔爲副修撰,尙衣別提徐宗遜,仍任事承傳,兼持平金漢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進,參議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左承旨鄭羽良進。 ○兵批啓曰,慶尙左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哨官尹就亳,將校田禹經、申益仲、姜中赫,閑良柳光夏、蔡景錫等,或試射沒技,或犯越罪人指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尹就亳,雖已資窮,未經準職,田禹經、申益仲、姜中赫、柳光夏、蔡景錫,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李森爲都摠管,趙錫命爲副摠管,李箕翊、黃道熙爲同知,李彦緯、許樟爲僉知,洪以圖爲內禁衛將,申弼夏、咸弘績爲五衛將,朴東樞爲尙州營將,李俊健爲碧團僉使,崔一衡爲高山里僉使,朴光洙爲玉江萬戶,魚有琦爲慶尙左兵使,鄭宇柱付副護軍,鄭彦燮、金漢喆付副司直,韓宗濟付副司正,上土僉使任致勛,今加嘉善。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道甲山府,荐棘罪人閔亨洙,撤蕀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今八月十四日,秋夕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興仁門部將金潤秋,無緣闕點,令該曹依例決棍,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三日,私奴太仁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三間許,因雨頹落,左右傍近,亦多傾圮,當築之處,至於五間許,而所入石塊,無他取用處,東郊甫東洞近處,今月十六日爲始浮石,仍爲設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奴婢續案,與民籍,少無輕重之別,故自國初以來,每式年,定都會官成案,自是流來舊制,而人心日巧,奸僞百出,故二去乙未年,自朝家,別設推刷都監,嚴加申飭,別爲事目遵行矣。去戊申年,因全羅監司狀啓,革破都會,使各其邑,直勘京司,而諸道中,咸鏡道,則依前定都會上送,慶尙、平安兩道,則自監營,收聚上送,其餘各道,使各其邑上送,此殊非均一之法制,一自罷都會之後,各邑中,或有去式年續案,尙未準送處,至於監營,收聚上送,尤有所掣肘者,監營事務煩劇之中,各邑續案,不爲較準於舊案,只捧卷數而上送,其間奸僞,何以摘發乎?破其都會,反貽各邑之弊,實爲有害無益之歸,還革其監營與各邑直勘之事,依古制,定都會,修案上送,似合事宜。且前後續案節目,非不嚴明,各樣定式條目,昭載於事目中,而近來,京外色吏輩,一不遵行,外方色吏,則偃臥其家,莫重續案,因便付送,而京司該吏,則或受賂物,或聽私囑,專廢新舊案相準之規,三年內,生産、物故、逃存,難可憑覈,致令公賤之日縮,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若無別樣定式,則實非續案之本意,自今以後,續案因便付送之路,一切嚴防,必依事目擧行,而如有踵其前套,不爲考準,査出其奸僞,則京外色吏,嚴刑正罪,當該守令,亦爲入啓請罪事,添入於事目中,八道、開城府、江華府、濟州牧,一竝申明知委,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譯官勸奬之道,惟在於等第,等第之法,或以十人作廳,或以二十人作廳,每於燕行,差送各廳一人,而員額旣多,等第窠少,勤苦成才之類,不免沈滯之歎,故近來課習之道,日以懈怠,將至於莫可收拾,事甚可慮矣。故相臣趙文命,爲念此弊,以閑雜人放料遞兒建請,移屬於本院,以爲勸奬之地,而尙未作廳,便一散窠,故每當差送之際,輒有僥倖苟簡之弊,若不作廳,則殊非當初建請之意。且考院例,則庚申,以備局所設置,淸譯之赴京,移屬本院,作廳爲新遞兒,今以此放料遞兒依他等第,抄擇十五人作廳,使之輪回差送,而隨其有闕,試才陞補,則赴京之窠,固自無加,而其在振作之方,亦似有益,以此設行勸奬,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狀啓,鎭安等官居良女權召史等渰死事,及江原監司狀啓,江陵等官居良人金貴山等囕死渰死事傳于,鄭羽良曰,渰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螻蟻微懇,曲被容光,得解重擔,獲遂私願,哀悰可以少申,微分可以粗安,倘非聖上體下之仁,何以得此?感激恩私,不覺涕泣之無從也。不意此際,遽有水曹新命,此係臣曾所踐歷,宜若無可辭者,然臣今屛廢,雖閑司漫職,從宦一路,已成墻壁,雖以昨年所處者言之,賑政,非不緊急,而必遞京兆,然後始乃膺命,只此見成塗轍,便是臣一生遵蹈不失者,前旣力辭於京兆,而又復冒沒於水部,則辭受去就,全不成貌樣,臣雖無似,豈爲是也?然此特臣私義耳。又有大焉,臣之此來,本爲譏捕一事,而只緣臣,不忠無狀,終不能仰副聖上特簡之意,此其罪萬戮而有餘,顧聖度天大,有以曲恕於不爲與不能者之異,不輒加之以鈇鉞之誅,固已失之太寬矣。今又申之以寵命,畀之以舊秩,有若無可罪而有可賞者然,臣心之愧忸欲死,有不暇言,而刑政之不肅如此,將何以爲人臣不忠不職者之戒也?伏乞先遞臣新授職名,特命有司,將臣罪狀,盡分勘處,以重公法焉。臣卽伏見持平金尙翼疏本,其論鄭暘賓事,引臣私書爲證,臣看來不覺駭愕之至也。數月前,臣之姪子爲李廷弼甥姪者,以廷弼子,擊鼓原單,示臣,蓋以臣曾在嶺營,得見戊申時文牒,頗知鄭暘賓事實故也。臣果以略可記認者,擧槪答之,然此不過一家父子間,私相問答而已。豈料其翻登於臺臣章奏之間也?爲臺臣者,果欲聲暘賓之罪,則當時往復文牒之在嶺營者,直請取來査考,可也,而捨公家文字,藉私札爲證,强爲揷入於奏御文字者,抑何意歟?如此臺風,臣竊愧之也。況臣與李廷弼,爲切姻間,而廷弼,卽暘賓對隻也。今以臣言爲證,而可以服暘賓之心乎?臺臣之慮事亦疎矣。重爲之慨惜也。臣卽又伏見政院啓辭,以臣前上弊瘼狀中,有所不察,致勤御筆點下,莫非臣昏謬疎漏之致,尤不勝惶恧死罪之至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焉。 ○司諫沈聖希疏曰,伏以臣,於三司之職,一切撕捱,積罪靡悔者,是豈人情之所樂爲哉?誠以前後獲戾,皆由言議,區區自劃,殆同鐵壁,而同朝不諒,誤檢頻煩,聖明未察,謬恩隨續,臣每於拜奉除旨,坐違庚牌,未嘗不惶悶抑塞,求死不得,雖曰微臣之廉隅當然,誠恐國體之虧損多矣。今玆新命,又將一例違慢,徒增愚迷之罪而已,則臣方隕懍踧踖,不知措躬之所矣。此際以守令署經,恩召俯臨,當此聖念悶旱,飭勵群工之時,臣固不敢復事瀆撓,而顧臣目下情理,有萬萬悲煎者,不得不冒昧呼籲,臣尤死罪。臣之老父,年迫七旬,衰落癃殘,殆無餘地,重以奇疾纏身,藥餌罔效,床笫經年,轉成沈痼,間以情私,仰瀆悶覆之仁天,輒承救護之恩批,臣感結中心,圖報無地。頃者臣父於綿綴之中,伏聞法駕親禱,蹶然驚起,以爲此時,豈敢言病?前後陪班,力疾趨參,十顚九踣,堇堇曳還,落席昏昏,幾不省事,舊症越添,別症兼發,膈痞而飮啖不下,腹脹而虛泄無算,中感且深,和解尙遲,乍寒乍熟,肢體重痛,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誠以積有澌頓,易以感觸故耳。蓋自春夏以來,精力凡百,漸益耗鑠,此月不如前月,今日不如昨日,殆若崦嵫之景,奄奄有莫挽之勢,人子至情,到此地頭,當作如何?悠悠萬事,都不在心,惟是晝宵焦憂,關心於醫藥之節,此時官職去就,雖微本來情地,固不暇論矣。玆敢隨詣闕外,復伸情理於仁愛之下。伏乞聖慈,諒臣至懇,遞臣職名,且令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安意救護,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謹遵聖敎,卽具箚幅,以待入侍之時矣。連因淸齋,登對未易,受命之後,稽滯爲罪,敢此具疏,投進公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別箚所陳,不無所聞之過者,有懷無隱,其用嘉之。豈曰無是事,而加勉焉,他餘可不留意,而其中關係重者,則非臣子所敢輕議,筵白雖可,箚進未安,其他事,爾掌此任,議于備局處之。{{*|箚幅留中}} ○甲寅八月十五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鄭羽良,同副承旨黃晸,假注書許逅、韓宗濟,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東,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判尹趙尙絅,右參贊鄭亨益,大司諫金始炯,持平兪健基,校理金若魯,修撰尹汲,監察李敏泰,戶曹佐郞申宗夏,禮曹佐郞宋日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領敦寧府使魚有龜,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琅堤君燂,兵曹參判李春躋,花原君權喜學,僉知中樞府事愼爾晉,兵曹正郞金聖鎔,刑曹正郞洪尙輔,工曹佐郞李希逸,以次入侍。金興慶進伏曰,近日新涼始生,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聖候每惱於暑熱爲敎矣。伏未審寢睡,何如?上曰,姑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李德壽進伏曰,常參,事體重大,儀賓,當爲入參,而月城尉金漢藎,不爲進參,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黃晸進伏曰,曾經侍從之臣,皆入來,何以爲之?上曰,雖侍從臣,別無可達之事,則出去,可也。史官傳命,卽皆退出。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自備局催促事,曾已下敎,而尙無出肅之擧,亦無下往之意,嚴飭下送,何如?上曰,昨已爲之矣。備局、政院,皆忘之,而不爲催促,故纔又下敎,而又當有申飭之道矣。黃晸曰,初十日擧條,令備局各別催促,而無本院催促之命,故不卽擧行,而非忘之也。上曰,各別申飭,可也。興慶曰,章陵陵行,已爲定日,而本陵齋室,湫隘特甚,大駕留宿,極爲悶迫矣。上曰,辛未年,先朝幸行時,以此齋室爲宿所矣。興慶曰,自辛未後,已過四十餘年,齋室頹廢又甚,大駕之一夜經宿,實爲重難,大駕早發,而到陵所,行望陵禮,仍行祀事後,行辭陵禮,還爲宿所于金浦客舍,則似爲便當,故判府事沈壽賢以爲,金浦客舍,新造軒敞,大駕早發,而行祀事于陵所後,以客舍爲宿所,則事甚得宜云矣。吏曹判書宋寅明曰,若經宿於金浦客舍,則邑底閭里旣多,可以省減陵下造作假家之弊,而且自陵所距客舍,不過爲數里許矣。興慶曰,若以客舍爲宿所,則不但民弊之可省,聖體寢睡之節,亦可以安穩矣。上曰,然則行祀事于陵所後,客舍宿所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幸時,外方亦以植炬乎?興慶曰,植炬矣。上曰晝停亦爲之矣,寅明曰,然矣。上曰,植炬之弊,與幸客舍時,其弊如何?寅明曰,植炬之弊,大矣。上曰,行祭時,無植炬之道乎?興慶曰,日中行祭,似無植炬之道矣。上曰,望墓禮後,直還宮耶?興慶曰,京距八十五里許矣。留宿金浦後,當早還宮矣。鄭羽良曰,還宮時,亦不可不植炬耳。上曰,辛未年晝停時,如何?兵曹判書尹游曰,其時晝停之事,猶未明矣。上曰,晝停自遲之。金興慶曰,陵幸時,各道監司,例有境上出待之規,而昨年獻陵陵行時,則稟旨而不爲出待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一夜經宿之地,則監司之勿爲出待境上,已有前例,今番勿爲出待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常參日,各司皆廢坐云,似因擧動日廢坐之例,而有此事矣。第常參與擧動有異,此是祖宗朝,逐日應行之禮,逐日常參,則其將逐日廢坐乎?舊例必不然矣。今之廢坐,未知創於何時,而殊無義意,宜有變通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大臣之意,何如?金興慶曰,殿講日,各司亦不開坐,蓋與擧動一體故也,而常參,卽政院逐日稟行之事,祖宗朝,鎭日常參之時,則各司將無開坐之日,常參日,不爲開坐,必是中間創始之規,今此儒臣所達是矣。上曰,殿講,每致終日而然矣。雖殿講日,亦無不爲開坐之道矣。宋寅明曰,褒貶開拆之日,各司亦不開坐矣。金若魯曰,褒貶開拆日,則各司官員,皆入於褒貶中,故不得開坐矣。上曰,各司坐起,每以懸頉爲事,故有此謬例耶?若逐日常參,則各司將無開坐之日,此後則各司坐不坐單子中,勿以常參懸頉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陵幸時,各道監司勿爲境上出待事,榻前下敎。申思喆曰,禮曹參議朴師正,今日肅謝,而以移拜承旨,還爲出去,參議差出,何如?上曰,朴師正,以禮曹參議置之,似好矣。旣以禮議入闕,而移除承旨,則常參之日,違牌不進,抑何意耶?事極寒心矣。禮議,則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右副承旨朴師正,罷職不敍,前承旨徐宗燮、金龍慶,竝罷職不敍事,榻前下敎。上曰,近來違牌之弊,誠爲寒心。徐宗燮、金龍慶,雖拜吏議,不可更辭,而今除承旨,又復違牌,豈有如許道理?朴師正,則以禮議下直事,旣入闕庭,而承旨點下之後,遽爲徑歸,此何事體,此何道理耶?金若魯曰,臣於入闕時,路逢朴師正則以爲,院中有嫌礙之事,不得出肅而退歸云矣。上曰,嫌避間事,使不得上聞,而儒臣之言,有若分疏,儒臣則從重推考,朴師正,罷職不敍。徐宗燮、金龍慶,不可例罷而止,竝爲罷職不敍。{{*|出擧條}}金興慶曰,慶尙都事有闕,而卽今科擧迫頭,令該曹,出代於口傳政事,急速下送,而使之參於試所,何如?上曰,依爲之,而都政胡不速爲耶?宋寅明曰,都政,不可不速行,而近間連二日無故日無矣。上曰,參判出仕耶?寅明曰,參判方欲催促,而參判出然後,可以行大政矣。守令之多窠,非以貶目仰稟,守令之瓜滿貶罷者,則待都政差出,而其間四瓜,有身故者,有狀罷者,如此之窠,自前或不待都政而差出,前例然,故昨日敢稟之矣。上曰,大政每每踰月,近成謬例,前堂上在時,予欲趁卽爲之,而今則無故日少,予亦知之,而速爲之。寅明曰,連二日無故日少,不能速行,而二十七八日間,無故,其時或可行矣。上曰,承旨方有闕,當以政事下敎矣。慶尙都事,亦爲口傳差出。寅明曰,臣以繕工提調待罪,明日以奉審事,出去矣。金興慶曰,明日當以入診啓請,而再明日,臣與寅明,崇陵、徽陵修改事,當爲出往,故以非時肅拜單子入啓事,預稟之矣。上曰,依爲之。宋寅明曰,卽今秋務方殷,而守令四五員,尙未署經,而未得赴任云。自政院,宜有稟旨變通之道矣。上曰,政院擧行,可也。鄭羽良曰,今日牌招諫院矣。金若魯曰,守令,當爲兩司署經,然後赴任,而近來此法,久廢,爲守令者,但爲一司署經,則紀綱所關,似爲不宜矣。上曰,此雖綱紀之所關,而近來堂下文官,皆以鄕爲家,皆不上來,若盡爲兩司署經,然後赴任,則無赴任守令矣。黃晸曰,憲府臺官,頃雖請牌,而皆在外,則守令之未署經,勢所然矣。諫院除在外外,竝牌招,守令署經事,榻前下敎。健元陵秋夕祭內摘奸時,康陵參奉金光遂,無端闕直,極爲駭然,爲先汰去後,拿處事,榻前下敎。上曰,今觀內摘奸單子,則康陵參奉金光遂,無端闕直,極爲駭然,爲先汰去後,拿處,可也。黃晸曰,陵官替直時,例爲面看交代,而十四日,乃替番日也。出入參奉,似當同罪,竝命拿處乎?上曰,依摘奸時單子,當次參奉,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今觀內摘奸單子,則興仁門部將闕直,誠可駭然,闕直部將,察處,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昨日兵曹郞廳遽有汰去之命,而陵所如此之摘奸,前未有例,罰當其罪,然後可以行之,而政院使令之呼聲太過,致此嚴命,而郞廳,豈敢有解慢之意乎?着冠帶應命之際,少有遲滯,而殿下處分,似有過中之擧矣。上曰,或慮有過中,而有度之者矣。入直騎郞,何知某事之有無,不爲公服而待令耶?且南行武臣,則應命之時,急急承循,而文臣之驕騫太過,豈文官之紅牌,貴乎?以一丈紅牌,有此慢習,而兵曹郞廳,亦經臺侍之類故然矣。興慶曰,小臣,非以請仍仰達,而院隷之聲,自然高叫,故敢以非渠之有慢,仰達矣。金若魯曰,大臣以殿下過中之擧,有此仰達,而殿下,以文臣紅牌,驕騫之習爲敎,而不爲採納焉。臣實悶殿下聽言之不平,而似非待大臣之道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事雖小,不可聽則不聽,事雖大,可聽則聽矣。兵曹郞廳,近以侍從爲之,故有此驕習矣。儒臣,雖悶予聽言之不平,而予則實悶其擧行之解緩也。大司諫金始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持平兪健基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文具未明,當以言語,通用仰達,可也。且臺臣,爲耳目之官,則糾劾之事,以言語進達爲宜,而近來專以文具爲之,不可矣。健基曰,旣爲文章,則以文仰達,何妨乎?上曰,發明不可,持平兪健基推考。又啓曰,近來軍門防納,實爲外方難支之弊,向因臺啓,雖以蒙允防塞,而昨年訓局差人權和慶,以本營防納收稅事,下往關東諸邑,憑公營私,侵虐牟利之端,不一而足,前稅木,朝家,以五升布定式,和慶,改捧七升布,至於高城、蔚珍等邑,其肆虐作弊之狀,尤爲狼藉,或勒捧添價,夤緣受賂,其數夥然,或點退稅木,歇價私買,以爲營利取息,故關東之民,冤呼徹天,如此之輩,若不別樣嚴治,則無以杜後弊而慰民怨,請訓局差人權和慶,令攸司,各別嚴覈,得情正罪。上曰,依啓。果若所論,飭勵之時,當該大將,亦難免其責,從重推考。又啓曰,訓局差人權和慶之作弊關東也,主將,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而臣姑欲待前頭査處而處之,不爲竝論,及承聖批,有主將特推之命,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職臣職。上曰,勿辭。右副承旨黃晸曰,持平兪健基,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犯越,果是死罪乎?臺啓擬律甚怪矣。減死,豈在下者之所敢請耶?金若魯曰,臺啓與他有別,下敎之後,大司諫金始炯,卽宜避嫌,而只以言語分疏,不避非矣。大司諫金始炯,又啓曰,犯越地界守令、邊將,減死定配之啓,旣以擬律過當爲敎,則首發與連啓,元無異同,其在臺體,所當卽爲引避而臣於倉卒之際,未及思量,儒臣至以俱失臺體爲言,臣之當避不避之失,著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擬律失當,非指傳啓,儒臣所達亦涉過中,勿辭。亦勿退待。鄭羽良曰,常參日開坐事,當自今日,申飭乎?上曰,當以擧條施行,可也。李德壽進伏曰,昔者,宋神宗時,朝參日百官齊會,張九成進曰,近日陛下,未御經筵久矣。臣未知陛下涵養之功,果能無間乎?神宗答曰無間斷矣。張九成曰,陛下對宦官宮妾時,其心何如,而對士大夫時,其心亦復何如?神宗不答。蓋神宗自占檢其心,小有間斷處,故不能答。張九成進戒之言,正謂今日事也。上曰,勉戒切實,各別留意。黃晸曰,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明日辭朝事下敎,而旣呈單子,然而忠淸近矣。四五日後退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右議政金興慶,先趨出,諸臣,以次退出。 ==8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陳疏}}。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箕星上,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鄭羽良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新涼始生,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進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以同副承旨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其所徑出,已涉無義,若是違牌,亦涉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鄭羽良啓曰,持平兪健基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諫金始炯呈辭,司諫沈聖希親病受由,獻納尹就咸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正言李台重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受由、傳旨未下、在外、未署經外,大司諫金始炯,卽爲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都政從速爲之事,命下矣。所當待無故日卽爲擧行,而都政前,多有循例應行之事,參判申昉,一向引入,無以備員開坐,令政院,稟旨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因吏曹草記,都政前,多有應行之事,而參判申昉,一向引入,無以備員開坐,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判申昉,旣已承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卽者兼禮曹判書,以徽陵、崇陵陵上莎草修改事,今方出去,而當爲經宿,故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以左承旨呈辭單子,傳于金尙奎曰,辭單勅勵,先自政院始,不當如是,還給。 ○以副校理尹彙貞呈辭,傳于金尙奎曰,頃者遞職,廉隅已伸,當此勅勵辭單之時,豈容若是?還給。 ○鄭羽良以兵曹言啓曰,判書臣尹游連有公故,參議臣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參知臣韓師得移拜承旨,參判臣李春躋連日獨爲入直矣。素患關格之症,復發苦劇,勢難仍直,而他無推移替直之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鳳翼爲兵曹參知。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康陵參奉金光遂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光遂下去京畿江華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六日,私奴順山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張世億,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今八月十四日秋夕祭內摘奸時,興仁門部將金潤秋,無緣闕點,令該曹決棍事,命下矣。當該部將金潤秋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忠淸水使啓本,泰安居私奴朴山立等渰死事,傳于任守迪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右副承旨黃晸疏曰,伏以臣,頃患暑癨,症甚危惡,形骸僅存而氣息澟澟,實無筋力奔走之勢,而感激恩除,黽勉出肅,六日淹直,一味昏憒,以此病狀,已無久冒職次之理矣。且朴師正之與臣避嫌之由,已悉於頃年待罪館職時前後疏供,則今不敢更煩,而緣臣而旣妨進身之路,終被不敍之罰,儒臣,又因玆事,至承重推之命,臣心之悚縮不安,當復如何?昨於罷對後,煩瀆是懼,不敢陳疏,不得已徑出禁門,因違召牌,只推之命,旣出格外,誨責之敎,又不尋常,臣誠惶隕罔措。第聞義州府尹尹得和,因臣向日之疏,拈出疏外之語意,過自引嫌,至呈辭狀於備局云。臣於是不勝訝惑,臣疏尙在,語胍文義,可知其萬萬不然,而今其言如此,臣實莫曉也。然其中一二語,不可終默,故略此附陳。尹得和之引嫌者,蓋以臣疏中,此外亦有可辨者,而臣遞而得和代之,交承之義,亦自有別,故不欲索言等語,而令其狀辭,至曰有意於遞代者然云云。何其看得於題外,疑之太深也?其狀,又曰以筵中所無冒赴灣尹之說,張皇爲辭,至謂之聞於何處而如是爲說,誠極怪訝云云。臣之所聞,旣得詳於其時入侍注書,考諸日記,又明有所錄,則其言之至於此,臣亦怪訝,然此旣奴名呈狀,則臣不當費辭辨晳,以煩奏御文字,而當初臣疏中不曾挨逼之語,引而爲嫌,無甚關係之言,如是提論,其所難安,乃至於此,則臣於此,亦安得晏然乎?以此以彼,俱無冒進之勢,再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下,不得不陳章略暴。伏乞聖慈,曲加矜諒,亟許鐫遞,以便調息,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月前見差太廟獻官,其時病狀危苦,無望蠢動,陳章控籲,仰冀變通者,實由於萬不獲已,而臨急瀆擾,威罰是俟,不意聖恩天大,特垂諒察,卽令付標,仍下遣醫看病之命,渺末如臣,何以荐被不世之恩於聖明之下哉?闔門攢祝,感極以涕,恩渥所及,賤病,庶有向減之漸,間因極暑,調攝失宜。且忽少愈之戒,疾勢增劇,轉成痛風之症,風痰流結,兩脚浮高,百體刺痛,手足麻痺,俯仰屈伸,亦未能焉。絶食廢睡,氣息委苶,眞元大脫,虛汗如注,轉側須人,作一僵尸,諸般症形,俱係危惡,恰滿gg洽滿g一朔,苦無顯效,而頃因旱災孔酷,聖念焦勞,社壇、太廟,連行親禱,冒炎動駕,百僚憂遑,而床簀危喘,實無轉動之勢,一未進參於陪扈之列,雖緣病勢之難强,其爲分義之虧缺則大矣。伏枕自悼,惟願速死,何意聖恩愈隆,不惟不罪,狗馬賤疾,曲加矜念,掖隷臨門,珍劑隨頒,臣病裏承命,若夢非眞。噫,我聖上平日眷顧之隆,固已罔極,而今此曠絶之殊私,又及於垂死之殘喘,惶感之極,病懷不能自定,只有血淚之逬流也。臣之前後闕禮之罪,宜上請譴之章,而不但煩猥是懼,區區疾恙,仰溷崇聽,實非臣分之所安,訖未果焉。罪戾層積,今因殊渥之荐加,仰伸感戴之微忱,兼請廢禮之罪。伏乞聖慈,亟降譴何,以肅朝綱,俾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頃者問疾,乃由親親,須勿引咎,其善調理。 ○大司諫金始炯疏曰,伏以臣,昨因江邊守令之啓,致勤聖敎,儒臣又以不卽引避,陳白筵席,而此特臣不閑臺體,未及周旋之失耳。及其自列,至以亦勿退待爲敎,夫當避不避,不過節目間一事,則臣不必更引爲嫌,而第臺閣論啓,至嚴且重,凡於議律之際,尤不可不十分致審,故一或失當,皆卽自處者,蓋臺例然也。噫,啓體雖尊,何傷乎上下之覆難可否,則昨日下敎,實出於務欲消詳之意,然而聖敎,以當初本律不至應死,則在下者之直請減死,有違法意爲敎,雖未知發啓之諫臣,果有考據否也,而區區之意,亦慮律名之太過,曾與儕友,有所酬酢,以爲此雖重發之啓,不欲一向相持,而日者賓對傳啓之時,適有下敎,此等之啓,必欲其趁速收殺,則親承上敎之初,亦難遽然擅停,固欲採取外議,從近收了計矣。但減死二字,果係本律之外,則必是死罷然後,可論其當減與否,而首發臺臣之初不詳審,姑舍毋論,臣於近日,亦嘗數次連參,則我國減死之律,何等重辟?而只憑謄傳之故紙,不復致詳於本律者,其懵然乖當之罪,前後等耳。首發連參,元無異同,豈敢諉之於最初發啓之人,而不思自處乎?臣於退出之後,得聞外議,則皆以爲臺臣之論人議律,若或失當,則勿論輕重,宜不敢仍冒臺次,而筵敎如此,尤難晏然云。公議所在,臺體可知,臣方待罪諫長,決不可倣倒舊例,故不得不坐違嚴召,自速逋慢,今於再召之下,玆敢隨詣陳懇。伏乞聖慈,察臣處義之不得不然,亟許鐫遞,以嚴臺體,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以螻蟻至微之賤,荷天地罔極之恩,頂踵髮膚,皆歸洪造,尺寸絲毫,無所裨補,區區所自勉,只在於有懷,則必盡達,以毋負畜幸之殊眷,竊以今日國勢之澟綴,無異救焚拯溺之急,少遲則無及,聖心之奮勵,實有旋乾轉坤之休,決知其可爲,顧臣哀痛切迫之忱,蘄嚮仰望之誠,根極於秉彝,而撑柱於腸肚,要以罄竭寸心之所蘊,不暇察乎事體之嚴畏,文字之煩屑,至於關係至重之事,又豈敢煩陳於箚牘之中,而干冒僭瀆,無所逃罪?聖批開示,誨責截嚴,惶霣之極,不知措躬之何所也。言雖出於願忠,迹則涉於不敬,論以王法,誅殛猶輕,雖以恢納之量,洞開不諱之門,特屈憲章,不賜勘處,在臣分義,何敢一息而自安也?徊徨怵惕,氷炭交中,玆陳咫尺之疏,冀伏金木之刑。伏乞聖慈,亟命有司,治臣妄言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震越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控籲路絶,蹤地窮隘一味蹙,伏惟俟威罰之早降,少塞罪愆,而迄今幸逭,職名猶在,徊徨怵迫,靡所屆極,復於昨日,因祭官頉故,聖敎至嚴,仍有重推之命,臣於是驚惶震悚,不知置身之所也。前後以享官一事,特敎申飭,不止一再,臣雖無狀,亦知祀典之至重,豈不欲仰體恪遵,以盡區區之誠,而今此忌辰,與節日相値,許多獻官,將爲一時分排,而事故有無,不能詳知,李承源,屢月行公於銀臺,遞職屬耳。想必無故,先爲啓下,而未及致意於年之老少,此則臣之罪也。其餘節祀獻官,仍以侍從,參錯塡差,而文臣堂上,員數雖多,槪多在外之人,亦有公頉,可差者實少,僅能充數,而至於以疾病爲言者,無以知其輕重虛實,及其受香期迫,終不入來則卽爲改標,以爲及時傳香之地,蓋出於不得已也。各人病故,初未能逆料,雖其事勢之致,然連日變通事體,誠爲未安,以此獲罪,臣固無以自解。噫,曠日撕捱,分義虧缺,論其負犯,固在罔赦,而今此所坐,尤非尋常微薄之比,臣何敢以聖恩寬假,罰止問備,謂已勘當,而晏然仍冒,自同無故之人哉?仍念臣情危勢迫,萬無復進之理,舊愆新郵,疊生層出,要之畢竟惟有一遞,而尙爾羈縻,徒致公私之俱妨,豈但爲臣憫迫之端而已。此實聖朝所宜速賜處分,俾無瘝曠之弊者也。玆敢干冒威尊,略暴哀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見職,亟許汰免,仍命攸司,重加按照,以振頹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事,不必深嫌,前後撕捱,極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錫錄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進伏曰,啓辭之批,雖承問安,而朝氣雖涼,午熱猶甚,聖體一向康寧,而寢睡水剌之節,亦如何?上曰,比前無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生脈散,已盡進御乎?上曰,已盡服而診察後,可議繼進與否矣。聖徵、應三、信、德履、錭,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度雖均,而似無力矣。應三曰,左右三部調均,而比前無加勝者矣。信曰,脈體似不足,而卽今涼生暑退之時,故然矣。德履曰,脈度帶闊,而力猶不足矣。錭曰,脈度之不足,以節候而然矣。可謂得體,而帶熱而虛大,終涉於氣不足之致矣。上曰,生脈散,果爲勤服,而日氣乍冷之後,則服之似涼涼,近來微有嘔氣膈痰,亦不順唾,此藥,停止爲宜乎?聖徵曰,日候已涼,停止爲宜之意,在外時,已與諸醫商議矣。上曰,數日內,顯覺氣弱,此適然而然乎?興慶曰,臣意,則必由於十四日國忌進素饌之致矣。上曰,予生長宮中,而居常不嗜膏粱,故行素不難矣。近來則若行素,氣輒弱,二日素饌,而猶如此,不覺寒心,而此由於予誠意不足之致,亦甚歉然矣。蓋此月則行素之日多,行素後,進常膳則顯覺氣憊矣。醫官輩,以爲脈度之無力,由於夏秋之交云。若以此執症而爲藥,則藥道似乖,故玆以下敎矣。興慶曰,此不係於誠意矣。血氣向衰,故自然如此矣。寅明曰,雖以凡人言之,年過四十,則行素難矣。殿下之行素,豈不極難乎?帝王之孝,異於匹庶,亦不可强其所不能而爲之矣。上曰,丸劑有益於元氣乎?用何藥則好耶?諸醫相議以達也。聖徵等,議以爲卽今亦非丸劑進御之時,今月內,多日行素,以致氣候之不足,而微嘔之氣,亦由痰飮,六君子湯,加入縮砂七分而進御,則似有得於扶元治痰之道矣。上曰,此藥,五貼劑入,可也。德壽曰,五穀和平,故能養人,人蔘雖有目前之效,前日進御旣多,他日若因蔘害,而有病則誠爲悶矣。自量筋力而如無大段害,則以食物平補,而不事藥餌爲宜矣。上曰,尹淳亦言人蔘之害,而及其當見之後,則以爲宜用五錢重,蓋局外之見,異於當見,而都承旨所達,大體則是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本道水操停止事稟啓,而水操日期,在今二十一日,則各邑軍卒輩,想已裹糧發船,勢未及知委,停退,此狀啓置之,陸操事,姑觀前頭,與諸道一體,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前後聖敎,開釋無餘,而終不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自備局,徒煩催促而已,此甚難處矣。寅明曰,柳復明曾前所遭非常,則難於遽出,固是事勢之所不能已,而湖南伯,實難其人,如柳復明者,遞易誠可惜。自上若有各別嚴責督出之擧,則其在分義,豈至終爲撕捱耶?柳復命則與權{{!|𢢜|⿰忄業}},事體差異矣。上曰,頃因權{{!|𢢜|⿰忄業}}事,國體已虧傷矣。今柳復命則與權{{!|𢢜|⿰忄業}},事體尤異,而重推已屢次,特敎亦屢下,終不變動,分義道理,豈容若是?旣遞嶺伯,廉隅已伸,前後下敎,開釋無餘,而一向撕捱,極爲寒心,罷職則適中其願,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參判尙不出仕,參議亦在遠地,都政漸至遷延,甚可悶也。古例則雖無參判,必有參議然後,可行都政,而參議上來遲速無期,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參判則予當有下敎,而參議,有難等待矣。今姑改差。興慶曰,臣以崇陵改莎草事,今將出去矣。上曰,國事重大,役夫且多,而董役之道,終不如私家之着實矣。今番則各別堅實爲之,俾無如前崩頹之弊,可也。上曰,李宗城之箚陳者,頗有意見,卿等亦與聞乎?寅明曰,此非渠之意見也。先輩文字間多有之,奉朝賀崔奎瑞,以識務之人,亦嘗有軍制變通之議,此蓋有聞於此等言議而然矣。上曰,關西數千兩虛費等事,自廟堂當飭勵,豈自朝家行會耶?寅明曰,此非朝家所知之物,乃道臣私用者也。朝家若干涉,則不免細瑣矣。上曰,雖有細瑣處,而大體則好,亦出於有懷無隱之誠,深用嘉之,而未安處亦多矣。李宗城無釣名之意,予固知之,而宗廟之祭,東朝之供,不當以減省爲議者也。我國祭節,元來薄略,卿等家祭,必不如此矣。丹雘不如私家,鋪陳亦皆補毁,每入太廟,予心歉愧,祭物實無可減,若欲減省,則豬羊,當以脚用之耶?聖人,菲衣惡食,而致美黼黻,豈非重祭祀之義耶?子路,不厭藜藿之食,而百里負米,以養其親,蓋其意己雖飢,而不令父母飢也。今以堂堂千乘之國,減損東朝供奉之節,寧有如耶?古聖人以天下養之之意,決不如是矣。卽今世道日下,倫綱掃地之時,在上者,先自宗廟太后而減其祭祀與供養之物,則其流之弊,必至於我飢則父母亦當飢云,而無所動心矣。此等事,筵白則可矣,而箚陳則不可矣。寅明曰,未見別單,臣不敢論其是非,而雖以各陵告由祭言之,紅箭門,少有所傷,輒行告由祭,朝家旣無定式,而只爲之應行之事,故有司之臣,雖每每擧行,而其糜費之道則多矣。上曰,予之節用之心,常過矣,而至於應行之事則不可廢矣。上謂興慶曰,有子則有婦,有女則有壻,蓋夫婦,人之大倫也。元良若在,則正當望孫之時,而今無可言,予年已過四十,而只得一駙馬,欲見外孫,人情然矣,而卿家則福厚,子姓繁衍矣。成禮已久,年又長成,今當遵古制而出閤矣。景福宮西隅十字閣,自內已給於翁主,此家,外有大門而內無隙地,體家亦不潔,其前有一家,買此而合垈改造然後,庶有貌樣,予雖有意,而顧念經費,尙未下敎,李宗城,以已買方造爲言,予未嘗開口,而風傳之訛誤至此,甚可怪也。此家亦非予常留之家,則給於翁主,少無不安之心,而李宗城,亦以此爲言矣。家舍之過大,本非予意,鄭齊斗亦嘗有所達之言,而此則其勢不可不改造矣。興慶曰,小臣家本寒素,而猥與王家結婚,私心每切惶悚,出閤,雖是不可已者,而家舍若過大,則非惜福之道也。國家則雖爲翁主造家,而駙馬,卽臣之子也。若數間草堂則足以容過矣。李宗城疏,未知如何,而當此民窮財竭之時,儒臣陳戒,誠爲得體,俯從其言爲宜矣。寅明曰,儒臣之以此爭執,實爲盛世美事,嘉納優容,亦足爲聖德之光矣。上曰,自前公、翁主出閤時,第宅,無論新造與買取,戶、兵曹,例有上下之規矣。今翁主非久,當出閤,淑寧翁主,明安公主兩宮房前例,考出以稟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前例則臣未知如何,而務爲裁減於前例爲宜矣。寅明曰,晝夜心中顒祝之事,略有所聞,而未承聖上下敎,伏切鬱泄,果若有之,則保護之節,當各別爲之矣。上曰,人皆望之,故如是,而予未的知矣。興慶曰,前有所聞,而不敢仰稟矣。今承不能的知之敎,其驚慮當如何耶?上曰,卿等從何得聞乎?興慶曰,在保護之地,故自然有聞,而月數至於五朔云矣。提調已發端,而徐命均出疆時,亦有所達云。果有之,則保護之道,不可少忽矣。上曰,若五朔則予豈不知?而予則實未知也。若知之,則君臣猶父子,豈不明言耶?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錫祿,以次入侍。金若魯進讀《左傳》,自八年春陳侯之弟,至其兆旣存矣。上曰,下番讀之。尹汲進讀,自九年戊辰春,至無民其可乎?上曰,承旨讀之。任守迪進讀,自十年己巳春,至比葬又有寵。上曰,注書讀之。韓宗濟進讀,自十有一年庚午,至君所知也。上曰,上番春秋讀之。盧以亨進讀,自十有二年辛未,至吾不爲怨府。上曰,下番春秋讀之。李錫祿進讀,自楚子狩于州來,至篇終。若魯曰,第二板石言之事,近於誕妄,而作事不時,怨讟動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石,言雖未必眞迹,而進戒之言則好矣。上曰,石言之說,雖不經,而進戒之言則好矣。若魯曰,石言則誕矣,而人君崇侈之心生,則災變之出,不異矣。汲曰,第五板,以舜之明德,而子孫久遠,明德之效,若是其遠也,此誠殿下鑑念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城麇之役,穿封戍之言,有可觀矣。汲曰,其末終之言,旣事其君則似不當如是矣。上曰,其時如此之習氣,無足道矣。若魯曰,第八板,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以下,其說好矣。汲曰,其言,亦乞於諸侯之事也,無足道矣。上曰,叔向之事,泛濫矣。若魯曰,甘大夫之事非矣。上曰,此時無周矣。周雖無而東遷之後,不可如此矣。若魯曰,第九板,屠蒯進戒之言,與杜擧同,而其言好矣。上曰,《禮記》之言相似乎?若魯曰,小異而相同也。上曰,末端事異矣。上曰,味以行己之言,好矣。心和則氣和之言,其意相同也。若魯曰,此時執藝之諫,膳夫亦有之,後世則諫臣之言,亦廢矣。汲曰,此事,宜人君所當鑑念處也。膳夫之言,猶且如此,而況於諫臣之言乎?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十板,築郞囿書時也。此言,先儒非之,而以無囿猶可,無民其可乎之言爲喩,此說頗好而可觀矣。上曰,然矣。上曰,晏嬰之事善矣。若魯曰,端委立虎門之事,誠善矣。上曰,其下必諸公之事,未盡也。若魯曰,陳桓子之事,晏嬰不能禁,非矣。上曰,端委之氣像可見,而其下庸愈之事,不足矣。雖然,此事,書諸史冊,似若易見,而當其時,必難知矣。汲曰,第十三板,用人於亳社周公不享之言,雖臧武仲之說,似有可觀矣。上曰,用人於亳,因太廟獻俘之事而然乎?若魯曰,此事異矣。若魯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子産之料事善矣。古今皆然,而行之實難矣。汲曰,第十六板,寺人柳之事,初欲殺之,而又召寵,小人之事也。殿下所當鑑念處也。上曰,宋公之好惡,非眞箇好惡也。若魯曰,非但寺人也。在上之道,所易惑者,諂佞也。大蓋人情,悅己者好之,不悅己者惡之,小人諂態,從古而然,此事,殿下,推類見之而深念焉。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可不留念?十六板,歲在豕韋,亦多浮妄矣。上曰,十二月單成公卒,左氏之言,無已工巧乎?左氏此文法,好矣。若魯曰,左氏此法,極好,然亦有病處矣。若魯曰,第十六板,萇弘事,誠如下敎,而景王,先失君道矣。若魯曰,第十六板,楚子城陳蔡不羹,申無宇曰,擇臣莫如君,擇子莫如父,誠如此言,而後世人君,不能擇臣,或以佞爲賢,或以邪爲正,殿下覽此之時,每留念焉。上曰,所達最好矣。上曰,大文書華定來聘,後二十年華定卒,此法好矣。若魯曰,左氏文法,如此之處好矣。若魯曰,第二十板,南蒯之占,極好矣。《左傳》,雖與《易》相異而南蒯之占,則頗曉《易》義。上曰,其言好矣。若魯曰,忠信之事則好矣,不然則不好矣。若魯曰,末章祈招之詩,諷諫切矣。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者,數日,而猶不能自克矣。上曰,利欲之分,不亦難乎?跪gg饋g不食寢不寐而終不能自克,人欲不亦難乎?左氏此等之說,於學問上最好矣。若魯曰,殿下以學問下敎,誠好矣。人欲克斷,則天理自明,而左氏此等之說,實是學問上用工處也。汲曰,克己復禮,非責望於楚靈王也。此則非孔子之言也。若魯曰,此因孔子之言而泛言之也。上曰,摩厲以須,欲除王欲乎?若魯曰,此則欲除其王之私欲矣。任守迪曰,《左史》之文章,不必論也。詳觀始末,則石言等事,實是誕妄處矣。上曰,浮夸,則左氏之病也。不信爲可,而不然則駸駸然入於其中矣。若魯曰,以《左傳》專治,則害於心矣。汲曰,雖科文,以此專治則有病矣。守迪曰,左氏無實處最多,此則無足觀也。上曰,跪gg饋g不食寢不寐,不能自克,此亦左氏文法也。上曰,《左氏傳》,與《胡傳》何如耶?若魯曰,《胡傳》,只擧經論之矣。朱子亦不信《胡傳》,而不能自改,故以姑從爲言,而《春秋胡傳》,亦多不信處矣。上曰,《左傳》文法雖好,而不信處則頗多矣。上,掩卷,玉堂先出,諸臣以次退出。 ==8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康侃{{*|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顯宗大王忌辰齋戒。 ○金尙奎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參議李鳳翼入直矣。今以崇陵忌辰祭獻官,當爲受香出去,而判書、參判,皆有病故,不爲替直,以致受香差遲,事甚未安,宿衛重地,亦不可暫曠,判書尹游,參判李春躋,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兪健基引嫌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諫金始炯呈辭,司諫沈聖希親病受由,獻納未差,正言李台重在外,金{{?|⿰禾道}}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親病受由、在外、未署經外,大司諫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左承旨鄭羽良,昨日辭單還給,右副承旨黃晸,辭疏承批之後,俱不仕進。左承旨鄭羽良,拘於廳規,雖不得請牌,而右副承旨黃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竝牌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金尙奎啓曰,假注書韓宗濟,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康侃爲假注書。 ○任守迪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陵幸宿所處與道里扈衛處,令當初摘奸事知兼司僕二人,給馬看審以來,務從略修事,分付兵曹。 ==8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顯宗大王忌辰。 ○金尙奎啓曰,明日,宗廟修改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康侃,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持平兪健基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呈辭,或未肅拜,或未差,或在外,或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未肅拜、在外、未署經外,大司諫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行大司諫金始炯啓曰,持平兪健基,以訓局差人權和慶之作弊關東也,主將,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而臣姑欲待前頭査處而處之,不爲竝論,及承聖批,有主將特推之命,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引嫌而退,主將問備,出自特敎,初不竝論,有損臺體,請持平兪健基遞差。答曰,依啓。 ==8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沃川郡守安允升,仁川府使辛致復,陽川縣令洪舜元。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邊司坐起堂上進不進單子,傳于韓師得曰,雖本司坐起懸頉者多,來參者少,況明日則次對,而殊無自前申飭之意,自本司,申飭。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尹彙貞辭單還給之後,尙不出肅,副修撰李喆輔除拜,亦至累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卽接奉常寺牒呈,則僉正李瀁,病狀甚重,情勢難安,累次呈旬,供仕無期,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趙明履爲持平,以尹汲爲兼校書校理,以任珽爲獻納,以洪允輔爲戶曹佐郞,以尹昌來爲司饔僉正,以李慶錫爲全羅都事,前縣監李煌,今加通政,洪原縣監時,善治善賑加資事,价川縣監金汝豪,殺夫罪人莫承入籍邑降號事,以盧以亨爲新昌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南別營久勤招見坐起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同副承旨任守迪進。 ○副護軍柳弼垣、洪以圖,副司直李匡德,副司正李光躋、康侃。 ○韓師得,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定送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一百名,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搜覓者殆過一旬,而客虎往來,無留着之處,且草樹茂密,莫知其去路云。故另加嚴飭,期於必捉,而陵所與火巢近處,旣無蹤跡,而難於追捕則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宣川府使兼平安淸北防禦使狀啓,據刑曹粘目內,宣沙浦前僉使韓萬慶,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兵使啓本刑曹啓目,懷仁縣監李夏英,訓局差人柳和經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和經,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夏英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舅婦淫奸罪人文斗章、阿只等,結案取招,不待時處斬事入啓,啓下矣。阿只則今方依判付,議于大臣,稟處,斗章則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月十七日,國忌齋戒,十八日,國忌正日,今日,宗廟秋奉審修改,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刑曹言啓曰,罪人紅点,淫奸至親情節,承服結案,啓請上裁,判付內,議于大臣稟處,而奉朝賀閔鎭遠議,則以爲待産行刑,右議政金興慶議,與奉朝賀議同,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則以爲留待其産限,判付內,依時、原任大臣議,施行事啓下矣。今此紅点,昨日,旣已解産,依律文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啓曰,己酉年,臺臣,以諸賊田畓,令忠勳府更考文書,一倂籍入之意論啓蒙允,奉承傳於本府矣。慶尙道善山,伏在逆賊維賢田畓,不爲不多,而當初査報時,本邑奸吏金殷鼎,符同作者等,從中弄奸,應籍田畓,或受賂拔去,或捧價潛賣,或欺隱耕食。只以若干結負,聲責現告,其餘田畓則敢生奸計,隱諱其自前逢授竝作之實狀,憑藉其新量中時作名號,欲歸之於自己之物,誠極絶痛。蓋士夫家田畓,以時作人名懸錄,例也,而因此弄奸,或圖出經官文跡,或退造白文僞券,多數隱匿之說,不啻狼藉,故自本府,考出戶曹量案,打量次,下送府差,則奸吏殷鼎及作者等,終不懲畏,奸狀旣露之後,乘其空官,一邊紛訴,不遵巡營之申飭,一邊游辭,沮戲兼官之擧行。今日紀綱,雖曰解弛,籍法,何等至嚴,而土豪奸吏輩,安敢乃爾?事之痛駭,莫此爲甚,奸吏殷鼎應籍田畓幻弄隱匿之罪,爲先刑推後,從重照律定罪,作者中符同首唱者,亦令嚴査重治後,見漏田畓,一依戶曹量案中維賢舊錄奴名,自本官,親執各別査出,別定實鄕色,與下去府吏,一一眼同,打量收獲上送事,該道監司處嚴明分付,使之詳覈擧行,何如?傳曰,允。 ○驪川君增疏曰,臣所帶宗正之任,是古劉向輩所居者,臣固自知其不稱,寵賜之加,不免强顔承命,惟其年少愚蒙,無以矜式諸宗而濫冒匪據,已有年所,早晩顚沛,臣亦已料之矣。今以作弊宗室現告事,果速臺言,至被臣以欺君罔上之科,臣於是震駭惶汗,精爽失守,不知所以置身也。夫令本寺査實現告者,是撤廛一事也。無論本事之虛實,査問事體,自有次序,本寺則責之平市署,平市則指名擧市廛,市廛則又指名告其人矣。臣雖愚昧,亦知君命之重如是,査究之際,臣又不得自專,實與僚堂,一一往復,務得其實,不敢容私,誠使臣弟有一毫干犯於其間者,臣何得冒當査事,而得私於臣弟如此,而猶不免疑,弟兄俱被論列,臣實悼歎。且臣於此,不無所慨然者,雖以今被告者事言之,未知其作弊之果如何,而近百市民,突入其家,戮辱狼藉,無所顧忌,猶不快心,乃至於上聞,臣幸被聖世敦親之化,雖不敢爲中山之泣,今於被告事實,亦不能無葸歎之心也。臣幼失嚴父,但與一弟爲命,凡於居處動作,莫不與同,而平居不甚謹畏,動被人疑,兄陷罔上之律,弟被擾民之命,究厥所由,罔非臣咎,問備薄罰,奚足以塞臣之罪?且臣以釁累之蹤,久在待戡之中,向當悶旱動駕之日,不得趨與於駿奔之列,只得跼蹐路傍,瞻望羽旄,此又臣之罪也。伏乞聖明,亟命刋臣兼帶提擧之任,仍下臣司敗,覈臣罪犯,以正人臣欺慢君父之罪焉。答曰,省疏俱悉。噫,雖未知某宗有是事,而因我宗臣,害及都民,則若予侵民,豈可無飭?此由於予之不能敦睦化宗,致此之故,心竊愧焉。卿須勿辭,益思無則加勉之意。 ○校理尹彙貞疏曰,臣之僨事辱國,死有餘罪,理宜自廢,不齒朝列,而薇垣、玉署,續有除旨,臣誠驚惶踧踖,不省攸處。違逋召命,威勘不加,進退路窮,引告丐免,亦其情勢,出於萬不獲已。不意特旨還給辭單,誨責截峻,臣於此惘然失圖,不覺惶汗之浹背也。噫,向日之事,思之痛心,緣臣不忠無狀,重悞事機,至使嘖議之辭,上及聖躬,而臣且泯泯伈伈,齎還辱咨。當此之時,聖心爲之憂勞,朝廷莫不駴憤,臨遣大臣,奔走控籲,彼情有難預度,使事尙未完結,究厥所由,罪實在臣,臣於此際,惟當自處罪累,縮伏竢罪,以盡臣分而已。若乃外不畏公論,內自喪微守,視同平人,揚揚就列,夫豈私分之所敢出哉?今臣所望,何等辜犯,當初勘削,已失太寬,非如薄物細故之迤過日月,一再遞職,諉以廉隅已伸,便可憑假冒出者也。雖在使行竣還之後,臣之僨辱之罪,固不敢自恕,況今北事未了當之時乎?不但臣私心自矢如此,通朝之議亦莫不皆然,此豈爲臣周計曲嫌而然哉?誠以人臣處義之常,自不得不爾,今於洊牌之下,不敢退偃,謹此進伏闕外,仰伸哀籲。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非外飾匪情,顧其中有惶媿欲死者,將臣所帶職名,亟行鐫削,仍許引義自屛,以勵臣節,不勝至願。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參議申致雲疏曰,臣之屛伏田間,倏爾三載,瞻望雲天,只自戀結,不意玆者騎省佐貳之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雙擎除旨,涕淚橫集,惝怳隕越,久而靡定,不知廢錮之蹤,何以得蒙省錄,而聖恩之誤被,至於斯也?在臣義分,固當竭蹶趨承,叩謝天陛,以少伸區區感戴之忱,而顧臣情地,實有萬分危蹙,雖欲進而不可得者,蓋臣之昔年去國,臣若不言其所以,則殿下亦何由俯燭其事狀也哉?念臣畸孤寡與,輪翮無取,而猥蒙殿下特達之知,所以察於衆惡,扶持而奬用者,出尋常萬萬,臣誠感激殊遇,圖報無地,竊自以爲從今以往,凡於黨論是非,一切閉口,而至於出入禁闥,從容補拾,微臣效忠,唯此一路在耳。是以,玉署、銀臺,有命輒承,黽勉供職,不計姍侮間,於登筵之日,輒以得人久任,綱紀六部,修明大典,董正百官之說,或因文敷義,或隨事進規,只恃言非黨私,而罔念入宮之妬,臣之愚不知戒,冥行賈憎,亦已多矣。逮佐儀曹,適見太廟享儀,誠有魯禮之末失,跛倚不敬,久貽識者之歎,故敢以執藝之義,輒效釐正之論,在廷諸臣,或有難之者,而殿下特筆點下,夬從臣言,維時苦旱,屢勤露禱,金火鼓鑄,有乖閉諸陽之義,則敢復尾陳,冀蒙察納,而亟命停罷,不撓群議,惟此二事,初非大段,而曾不虞其論建稍廣則疑忌隨集,眷顧頗異則睢盱易生,適啓其口,已礙人目,此所以祔廟執禮,將事朝畢,而枳礙承宣之論,夕發於選部也。臣於是,益覺世道之無可奈何?惟有退身一道,可幸無罪,故默然辭遞,不少自辨,屛迹荒野,息念仕塗,間有外邑之除,而亦不敢遽然承應,或旣謝(而))而不赴,或因病而自遞,此非殿下之棄臣也,亦非臣之敢忘殿下也。特時勢所壓,自不得不爾。樂毅之於燕昭,忠非不切,而以免身立名,爲報恩之資,李泌之於唐宗,交非不深,而以出避佐幕,爲全身之地,君臣之際,自古而然,每一念此,臣亦自悲。且伏聞殿下,間嘗以臣之斥擬鍾城,有所下敎。又因筵臣陳達,至降特推政官之命,而若罔聞知,直歸廢閣,始知黨議之所傾,雖以君上之尊,有不能張主,而孤立獨行之士,終無以見容於斯世,未知今日銓曹,有何力量?可以抵當不悅者之口,而輕議檢擧,輒復通擬,不顧圜視而起者,藉臣而爲操切政地之資斧也。臣方自憂不暇,而悶不能不爲他人憂也。噫,臣之卽今踪地,實無復冒朝行之勢,其所云雖欲進而不可得者,故非過言,而若他日之所以報效我殿下者,惟在於杜門讀書,省愆補過,勉持晩節,得稱爲聖朝完人,以毋負從來知奬之明,而殿下之所以處臣者,亦當放之爲在野之臣,任其隨分飮啄而勿復羈紲,使江湖之鳧雁,咸囿於天地生成之澤,則在下,無貪榮失身之譏,在上,有優假成就之美,豈不休哉?豈不幸哉?此臣之所以日夕顒祝,冀殿下之終始全庇者也。玆敢悉暴肝膈之私,裁成短章,附上縣道。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賜鐫遞,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之世,此等之事,其何過嫌,枳之時象,用之其君,輕重霄壤,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判決事朴弼正疏曰,臣冒受此任,趁卯赴衙者,已閱月矣。堂郞則循例開坐,未移晷而罷,吏胥則公然來會,未至申而退,無所猷爲,日以爲常,爲官長者終未能措一事革一弊,而徒受廩祿則其有愧於中心,孤負其職掌者,果如何耶?前判決事臣朴師洙、李匡輔、洪重疇,深究本院弊瘼,或疏或啓,前後陳列,雖有詳略之別,而大意則同,此非特三臣之言,乃一國共公之論,而因循至今,迄未有區劃之事,古所謂泄泄沓沓者,不幸近之矣,臣竊寒心也。卽今本院百事,日益蕩殘,已至莫可收拾之境,向者,郞屬,已陳於輪對,儒臣繼請於筵中,雖有申飭之命,而頹綱不振,命令壅滯,本院無限之弊,尙未能救得其萬一,而向者三臣之疏,未免爲紙上之空言,此其故何哉?槪緣在下者之視若尋常,弁髦朝令故也。自古及今,安有法不立令不行而能爲國者乎?頃年聖批中,有曰事甚微細,而此時凡事,皆務節省,本院之各司不緊酬應,一切減除之意,分付,可也。又敎曰,免賤等事,隷院實主之,則秋曹之不爲移送,似不無從中弄奸之弊,勿論良賤,辨別,事系奴婢者,則皆送本院事,申飭,可也。大哉王言,自是厥後,庶可事有歸宿,令有攸行,而或稱不便而初不奉行者有之,或令日行之,而明日廢之者有之,若此不已,則無寧依國初之制,革罷隷院,更屬秋曹,差出參知及二郞僚,如兵曹之爲也。如以爲已設之院,卒難革罷,則固當變而通之,救其積弊,俾成衙門模樣,宜不容少緩也。本院之自前所賴以需用者,只是決訟作錢也,斜給補充隊作錢也。近年以來,無訟牒可決,則何論訟作錢之多寡乎?外方私賤之爲良者,避其良役,不欲補充隊,則補充隊作錢,亦尠入矣。胥吏料布及凡百酬應,專在於此,而於斯二者,無一焉,則吏輩之不能支堪,自退相續,其勢固也。京外奴婢之訟,本院例皆主管,而秋曹京兆,終不移送本院,本院則只有詞訟衙門之名,而無異於漫司閑局,自今以後,定爲令甲,事系奴婢之訟,則一切歸之於本院,斷不可已也。所謂兩司移差價,曾因筵臣陳達,特下停止之令,而憲府則奉行朝令,諫院則侵徵依舊,同是朝令,而或行或不行,同是臺司,而或停或不停,國體之顚倒,固不暇言,而實有乖於共濟國事之義矣。依憲府例,切勿侵徵之意,嚴飭諫院,一體施行,亦不可已也。補充隊則自兵曹,例捧作錢,而自本院,間或有稟啓取用之時,此在騎曹,不過爲九牛之一毛,而在本院,實爲萬一之補,一依故參判臣姜銑,故判書臣金演所達,特許三四年專屬本院,使之取用,實爲得宜矣。各司不緊酬應,其數夥然,通一年計之則將至二百餘兩,備局洞悉此弊,累次申飭,而侵徵如舊,終無實效,此又不可不及時變通也。京外奴婢老除作木,自本院,直捧一疋後,成給立案,其來蓋久,而偶然革罷,致有奴婢等從中幻弄之弊,其在嚴防之道,不可不仍復舊規,永久遵行也。各司漏落奴婢陳告現出之類,其數不些,限三四百口,特許劃給,以爲補用之地,則本院,庶可有支撑之道矣。臣旣忝居本院之長,諉以無可奈何?而終無一言則是負職責也。是以,忘其僭越之懼,敢陳矯弊之策,倘殿下,如以臣言爲不妄,則深思徐究,詢及大臣,少加採納,區區至願也。毋論事之輕重緊歇,目擊弊瘼,疏請變通,蓋出於一日之責,而喉司,諉以煩瑣,終至退却,此不過臣之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伏願聖明,量臣才分之不稱,病勢之難强,亟許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俱皆瑣細,何必請旨,爾其勿辭察職。 ==8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廻土星。 ○下直,豐德府使李景淑。 ○黃晸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趙明履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韓師得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獻納任珽,正言李台重俱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大司諫金始炯呈辭,司諫沈聖希,持平趙明履未肅拜,正言金{{?|⿰禾道}},未署經,無進參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尙奎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罪人行刑相値,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吏曹口傳政事,以韓德良爲全羅都事。 ○任守迪啓曰,慶尙監司狀啓,九月朔進上沈松茸,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尹彙貞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夫人發靷,定於今八月二十三日丑時,安葬,定於來九月初六日申時云。發靷時及安葬時,嬪宮當有望哭之禮,望哭儀註,依例磨鍊,直入嬪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准受矣。黃海道兔山縣數外官屯田一結二十五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因參贊官李宗城所啓,奉朝賀崔奎瑞處周急之典,別爲擧行事,命下,故依他奉朝賀周急例輸送,則奉朝賀崔奎瑞以爲,日昨恩命之下,仰陳懇迫之情,而未蒙恩許,瀆擾爲懼,不敢更瀆,而事系別恩典,則當依戊申及今番歲時所給之例爲之,而該曹,以上敎中有周急之典,別爲擧行之命,故一依當初周急物件輸送,此十年固辭,以至今日,決不可冒沒承受云。大臣之意如此,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依戊申年例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奮武功臣咸寧君朴纘新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慶尙道河東府數外官屯畓六十九負六束,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今八月十六日藥房入診入侍時。上曰,自前公、翁主出閤時第宅,無論新造與買取,戶、兵曹,例有上下之規矣。今翁主非久當出閤,淑寧翁主、明安公主兩宮房前例,考出以稟事,分付該曹,可也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淑寧翁主房家舍價,黃銀一千兩,庚戌正月日明安公主宮營建基址買得時,前後合黃銀二千兩,庚申七月輸送矣。敢啓。傳曰,銀子一千五百兩上下。 ○韓師得啓曰,文臣朔試射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臣等來詣試所,射官亦皆聚會,而適値罪人行刑,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綾州牧使鄭錫疇拿來,統制使啓本備邊司粘目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鄭錫疇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捉虎軍兵,姑爲撤還之意,昨已草記,允下矣。卽接將校等手本則昨日午後,始有虎跡,圍捕於恭陵主峯近處,砲手金三益,先放得中,則惡虎囕傷該卒之左臂,仍爲遁走於草樹茂密之間,故今方追蹤云。旣見蹤跡,則軍兵撤還,事甚未安,仍留搜得,期於必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八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右尹李瑜,大司諫金始炯,左副承旨韓師得,副提學李宗城,假注書康侃,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以次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日氣稍涼,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若何?上曰,比前差勝矣。興慶曰,湯劑進御後,眩氣往來之候,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京畿監司趙明翼以爲,今秋水操,以九月初九日定期,而水軍,皆在沿海各邑,各邑皆爲陵幸時歷路矣。水軍盡爲赴操,則凡干責應之事,各邑將無以擧行,事勢旣如此,停操則不可許,而日字差退定行事,狀請矣。水操旣與陵幸相値,民弊誠不可不念,退日行操似宜,而陵幸後則已爲節晩,水軍操鍊,其勢亦難,京畿水操則令停寢,似爲得宜,而副提學李宗城之意有異矣。宋寅明曰,操鍊事體雖重,水軍多在沿邑,行操雖一日,而合私習往來而言之,則動費旬日,初九日水操與十六日陵幸相値,各邑及民力,必皆窘急,今年則停止恐無妨矣。上曰,畿伯以爲,水操不可每每停退,而以人民齊訴,謂其習可惡者,其言是矣。近來民習不淑,習操軍餉等事,專欲其停寢不爲,爲守令者亦皆爲民撓奪,必欲曲循,此皆要譽之過也。大臣以副學意見有異陳達,副學之意,使之陳達,可也。李宗城曰,大事在戎,帥臣旣狀請行操,朝令旣許之,而業已定師期,知會於三道矣。今因金浦等數邑民弊。又令停操或退期,則事體極爲顚倒,畿邑民弊,臣豈不念,而若以大小輕重言之,此大而彼小矣。大臣在外相議,故臣以畿伯狀啓不當許施之意,答之矣。上曰,諸堂之意,亦有與副學同者乎?李瑜曰,旣定師期,日字已迫,不如以初定日行操,差退之說,臣未知其得當也。金取魯曰,水軍多在沿海諸邑,裹糧遠赴,動經旬餘,窮歲民費,固已不貲,而昨年歉荒,沿邑尤甚,況値章陵幸行,赴操日字,適與擧動日相値,民力必有所不逮者矣。外方操鍊停廢之弊,臣亦前後屢言,而今番則與停止有異。且陵幸,取稟,在於水操定頉之後,則亦非朝令之無端撓改,顧何至於事體之顚倒乎?金始炯曰,水操軍兵,必前期十餘日往赴,耗費糧資,爲弊甚多,而又與陵幸相値,民力之不堪,可想,臣以爲差退亦難,若以明春退行,則民力有可紓之望矣。尹游曰,臣待罪本兵,以停操爲言,事體不當,而水操實爲巨弊,屢次聚點私操,而正操後,又爲試射放、犒饋等事,自赴期至罷還,其間動費一望,今者水操適與陵幸相値,民力必有不及之慮。且曾前陵幸,畿內役民之時,則此等事,多有姑停之例,今玆水操,姑爲停寢,似無不可矣。上曰,今年陸操則當爲之乎?興慶曰,今年農形,前頭若無他災,則陸操,似不可停廢矣。上曰,近年來水操陸操間,何者尤爲停廢乎?興慶曰,辛亥以後,連因歲歉,凡干詰戎之政,擧皆停廢,未知水操果行於何年,而蓋水操之難,有倍於陸操矣。寅明曰,陸操則雖深冬,亦可爲之,聖上若以詰戎之政,爲急,則退行陸操,而水操則姑爲停寢,亦無不可。興慶曰,戎政,雖不可廢,而今玆水操,以擧動相値,姑爲停寢,揆以事體,有何所妨?聖上,雖以朝令之顚倒爲慮,而苟其事之得當,漢高之刻印銷印,亦何傷之有哉?上曰,大臣以漢高事爲言者好矣。但近來朝家命令,可信處常少,而顚倒處常多,予謂朝令必信然後,民無僥倖之心,而亦爲導民以禮之意,民情每冀分外之恩,在上者,曲循其情,今日行一姑息之恩,明日又行一姑息之恩,恩則有限,而日則無窮,以有限之恩典,施於無窮之日,將何以繼之乎?古人曰,恩竭則慢,此言是矣。且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則今年水操,不可又停,以初定日習操,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今年覆審,不遣都事,自監營親自磨勘事狀請,而向者,江原監司亦以狀請時,旣令勿施矣。關西田政,固異於三南、畿內,而第檢田,自是都事之任,今年諸道,旣已差送敬差官則似不可異同,此狀啓,亦依江原道例勿施乎?上曰,如此則都事覆審之例,將爲革罷矣。與他道,一體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日晝講時,武臣白守一,以廢郡採蔘把卒等糧米,勿論豐凶,一倂減給事陳達,則有令廟堂,問于道臣,稟處之敎矣。今者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報于備局,以爲把糧六斗之先給後捧,亦爲大惠,若勿論豐凶,每年永減,則畢竟餉穀,必將耗縮,徒爲要譽之歸,而有妨於還穀儲置之道云。道臣所報旣如此,則不可創出新規,依所報,如前施行,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向者東萊府使,以倭譯輩下來萊府者,因爲設廳,學習倭語事,狀請,而自備局,覆啓勿施矣。判付內,有登對時,稟處之敎,故敢此仰達。蓋故相臣閔鼎重,爲司譯院都提調時,以倭譯輩竣事後仍留旬月,出入館中,學習倭語之意,有草記稟定之事,而其後廢閣不行者,久矣。久廢之規,今不可猝然復行,故覆奏時,防塞而不行矣。吏曹判書宋寅明曰,近來倭譯潛商之弊,極矣。倭譯一爲下去,則因爲娶妻居生者,多矣。上曰,倭譯不爲下直而下往乎?寅明曰,不爲奉命而下往者,亦多矣。臣待罪戶曹時,深知其弊,曾前萊館被執,皆納稅後入送,故戶曹歲入稅銀,多或近萬兩,少不下四五千兩矣。近來則倭譯輩,一往萊府,皆成家,仍留交結館倭,出入無常,被執和賣,潛自爲之,誰肯納稅,以此稅銀,歲不過一二百兩,我國銀貨無出處,只此稅銀,爲一分之助,而減縮如此,地部何以成樣耶?倭譯幹事後仍留之弊,欲一陳稟,定式嚴禁,而因遞職未果,今此設廳之請,恐不過倭譯輩仍留時受食官料。且慮朝家禁斷,欲仍留完固之計矣。申思喆曰,倭譯輩往留其處,則其間奸僞之弊,不可勝言。臣意則以爲,今此設廳之擧,終必無益而有害,決不可許矣。尹游曰,臣於頃年,待罪萊府,略知事情,而一年九送使之外,又有漂差倭三四行,倭譯之出使者,至於十餘人,而此輩以東萊爲家,樂而忘歸。且物貨被執,以近年京府之殘敗,譯輩專爲此事,未出銀之前,不能擺還,一番下去後,一年二年,無意上京,臣嘗報備局,竣事後,令譯員一一促還矣。今此設廳之請,似出於此輩,一則欲留之意,一則受料之計,況使之無常出入倭館,學語於倭人,其間奸僞,何以禁遏乎?此益啓潛商之門,此則決不可許施矣。趙尙絅曰,倭譯設廳,終有其弊,無前之事,不可創始,兵判所達,是矣。不可許施矣。瑜曰,邊事,宜嚴而不宜弛,我國於西事,雖時不免於犯越,尙有限隔之端,獨萊府則不然,館接倭人於境內,公私出入,無有限節,言語交接,無事不通,此無他,卽譯舌輩一往無還。又兼之以商販,輻湊流連,朝廷,不曾句檢之故也。況敎訓二國之音,旣有譯院,若有言語不慣通處,則使之因其往,而傳習以來,可也。如又設一敎廳於邊疆,則將又京中,無一箇倭學之留接者,輕重本末,得無倒置乎?臣意則謂不但防其所請而已。必須申明科條,別加嚴防,出入流連之類,各別禁斷,不至如近日之爛熳,稍存嚴邊禁之道,恐合事宜矣。上曰,始觀此狀啓,其言似是矣。今聞諸臣所達,其間事狀,可以知之,不聞諸臣之言,幾爲所誤,此狀啓勿施,而右尹所達,誠是矣。倭譯往來,司譯院豈有不知之理,此後則別爲定式,下往萊府者,依北京譯官例,各別申飭,可也。興慶曰,東萊府使則別爲催促,使不得竣事後留連,司譯院則詳察其去來,下去後久留不還者,催促其上來,則自可無淹留之弊,而以此申飭,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日前藥房入診時,以翁主出閤時第宅事,有淑寧翁主、明安公主兩宮房前例,令戶兵曹考稟之命矣。臣詳考謄錄,則淑寧翁主第宅則未知其時,或給價買得,而本曹無可考文書,明安公主第宅,營建時,兵曹專當工匠募軍役布,而自庚申至壬戌,連三年流伊上下之數,木綿一百四十餘同,錢二千餘兩,前例如此,故敢達。上曰,頃日下敎後,予有所思矣。第宅侈大,元非好事,五都尉第宅雖大,而子孫不蕃,李奉朝賀,亦以惜福爲言,予嘗不忘此言矣。今翁主出閤時第宅,自有舊制,仍舊修補,而淑安、明安兩宮房上下前例,考見戶曹,米木錢上下亦夥然矣。予當此民窮財竭之時,豈不思十分節省之道乎?玆以別爲參酌下敎,修補時,自本宮,當隨力爲之,亦不責立一軍於兵曹,只自戶兵曹木各六同,惠廳戶曹米各六十石劃給,可也。{{*|出擧條}}游曰,今陵幸時,訓營軍兵之隨駕,當用幾哨耶?上曰,曾前,頻以十六哨扈駕,依前磨鍊宜矣。游曰,經宿處則十六哨,似爲尠少,以十八哨磨鍊,何如?上曰,然則除外方束伍軍之扈衛,以訓營十八哨,扈駕,可也。{{*|出擧條}}游曰,辛未年獻陵幸行時,津邊爲晝停,故後廂軍兵,使之先渡,而今番晝停所,在於露梁越邊二十里,後廂軍兵,若依昨年例先渡,則待其畢渡,而龍舟進發乎?上曰,今番則不必然,後廂從後渡江以來,可也。金興慶曰,如是則大駕渡江後,後廂軍似有不及之患矣。上曰,渡江後,以前廂三哨,分爲後廂,而及到晝停所,則後廂當盡到,其後則以前廂爲前廂,後廂爲後廂,可也。尹游曰,辛未陵幸時,禁軍及各營馬軍則令前一日,預先渡江,而近來則初嚴後,令先爲渡江,今番則何以爲之耶?上曰,依辛未年例,馬軍竝前一日,先爲渡江,可也。{{*|出擧條}}尹游曰,斥候伏兵則分方所,守禦摠戎兩廳擔當,而今則是摠戎廳方所內,令摠戎廳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自陵所,至金浦宿所時,則必値日暮,植炬事,不可不豫爲分付,故敢稟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所啓,御前巡令手,或以五雙,而上年獻陵擧動時,以十雙磨鍊,今番則何以爲之?上曰,經宿則例以十雙,依此爲之,可也。金興慶曰,全羅道海島中設邑鎭事,姑未議定,而頃因筵臣所達,錦城、靈光所屬海島,令其地方官,每當風和之時,入往巡審事,分付道臣矣。今此趙顯命狀啓以爲,水路候風旣難,且有貽弊道民之慮,而守令之每年入往,決無是理,難便之端,不一而足云。風和農歇之時,地方官之一番往見,有何難事,而豫慮守令之不奉朝令,有此防啓,事體不當矣。臣與諸堂相議則皆以爲,年年往審爲宜云。以此更爲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監司則若是防啓,殊涉未安,不可無警責,推考,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臣於初十日次對,伏承上敎,以民間所捧,竝以純木當否,問議於諸大臣矣。奉朝賀崔奎瑞則以爲,民間所捧,以木綿爲之,自是法典,而只當於木貴之年,許令以錢代納,或折半爲當云。奉朝賀李光佐則以文字獻議曰,錢貨大行以來,生民之困悴益甚,蓋舊日米穀之債,只是十斗償十五斗,民猶堪之矣,今日錢債,隨豐歉而加減,多者償十餘倍,少者猶三四五六倍,蓋歉歲,春貸一兩,僅貿米一二斗食之,秋償二兩則用米十餘斗,此固十倍也。減償一兩半,猶爲用米六七八斗,於一斗則六七倍也,於二斗則過三倍也。如是而民能堪乎?不待良役剝膚割骨,而實在於此,而朝廷,未嘗以此爲切急之憂患,此未悉燭而然也。方今去錢,爲第一急務,而徒以公私見錢之難於區處,旣不得遽去之,則猶當遷就其間,自官勿捧,使錢權稍輕,則當不至翔貴如今,猶可以紓一分也。丙午丁未間,故相臣洪致中,以諸色上納勿捧錢,定奪,此挽近新令中最善者,而竟不得行,甚可歎也。今行此法,身役賦稅,俱不捧錢,則窮民不急錢,向市者,索錢者少,錢價當自輕減,其有益於民,不啻減民租稅矣。蓋減民之稅則只富民蒙幸,而窮民結負少者,不能受惠故也。且念其時不捧錢之令,旣頒八路矣。未久而還爲捧錢者,只以當年布貴錢賤,名曰爲民而改之也。卽今年事稍勝,錢則頓貴,設不能永永不捧如臣言,眞有爲民之意,則錢貴之後,還爲不捧,必然之理,而今於錢貴之後,諸司一向責錢,或至於督捧純錢,烏在其爲民哉?此臣之所未曉也云。判府事沈壽賢則以爲,民間所捧,若一切以純木爲定,則雖不無一二弊端,而以木收捧,旣爲便民之政,些少弊端,不足爲拘云。判府事李宜顯則病不收議,臣父判府事李台佐則近來精神,尤爲昏昧,利害得失,無以分別仰對云。奉朝賀閔鎭遠則以爲,丁未年間,曾以此事,有所仰對矣。今若欲罷錢則以純木捧之,不然則錢木參半,爲當云矣。上曰,頃者入侍時,右尹不入矣。所見陳達,可也。右尹李瑜曰,臣於丙午冬間,待罪外藩,周知民間事十分渴急,而第一剝膚者,徒在於錢,其年旣不是凶歉,而穀價視豐歲無減,而反有加勝,是錢之害也。若除得此捧錢之弊,則實有勝於略干賑恤之政,故以山郡作木,沿海及野邑作米之意,論啓以稟,朝廷以事事不便,請推,自上以爲,其爲民也,不許推考,所請則寢之矣。其後屢經豐凶,而益見錢之害於穀,夫穀者,天地所生,終歲勤苦,而及其秋成也,以錢之故,賤之如糞土,寧有是哉,寧有是哉?臣之今日所見,與前無異矣。宋寅明曰,近來穀價之賤歇,非由年事之大歉,以民間錢貴之致,以南中言之,則必非大凶歉,則秋冬市直,一兩幾至十斗,以軍布二匹價錢,計其價米,則不下四五十斗,民間將何以支堪耶?趙尙絅曰,大同軍布,皆以純木上納,則不過一二年,木疋之價,必將騰踊,以前日二疋之價,必未備一疋,若然則諸道方伯,紛然狀聞,朝廷又將改以捧錢矣。臣意則終未知其便好矣。上曰,今則錢貴米賤,純木之捧,有紓於民力,而行之旣久,則錢必反賤,米必反貴矣。如此則何以爲之耶?廟堂亦宜預先詳慮者也。錢之爲弊大矣。此事每欲復舊,而尹淳以爲,公家旣用錢貨,則不可不捧於民間,故至今未果矣。予意則欲使錢貨,永爲無用之物,深知錢貨之弊矣。米錢之貴賤,姑舍勿論,而今日入侍諸臣,以去錢爲心者蓋少矣。問之于民,則皆欲去之,而貧民之外,率不欲去之者,錢之爲用,便好故也。用錢之故,奸僞滋甚,錢固尤物也。尤物在而國其扶持乎?無貴無賤,無不嗜錢,予以爲,錢不可不去之也。金取魯曰,臣之迷見,已悉於日昨筵中,今不宜更爲陳白,而第臣於聖敎中,諸臣以去錢爲心者少之敎,又有所仰達者矣。己酉庚戌年間,鑄錢便否下詢時,臣以行錢有弊,不可新造之意,縷縷陳達,聖上不以臣言爲非,而其後臣在關西時,聞有鑄錢之擧矣。錢之爲弊,臣非不知,而朝家旣鑄累萬錢,纔行於國中而令獨許用於民間,不用於國中,則終有窒礙難行之端。且令小民,只納木綿則木綿將踊貴,錢權太輕則物價將跳騰,恐反爲京外之民害,到此勢必復許行錢,如是之際,朝令徒歸於顚倒,而去錢之計,終不得行矣。況以諸道狀聞觀之,木花失稔,大抵同然,前頭木綿之貴,可推而知,今以純木定式,亦似非其時矣。上曰,工判錢不可去之說,不然矣。予嘗有下敎者,而其時,適見陸宣公奏議,有所感而下敎矣。今崔奉朝賀之言是矣。純木捧之事,定式施行,而自新捧爲始,可也。寅明曰,旣令捧木之後,尺數升數,考出曾前定制,申嚴定式,升尺不準定式,而以麤短者,苟充上送,則守令該色論罪,準其升尺上送,而京司操縱黜退,致有弊端,則郞廳該吏,亦爲論罪之意,嚴明知委,斷不可已矣。尹游曰,在前慶尙道上送之木,其品好矣。近來則雖送品好木,而中間幻貿,苟充上司,已成痼弊,自今以後,定捧純木而不爲申嚴升尺之制,則幻貿苟充之弊,決不可杜矣。金始炯曰,大同木及各樣軍布,初以三十五尺定式,而今則各衙門,皆以準四十尺者擇捧,有違於詳定本意,今雖以純木許捧,升數尺數,一依舊制,申明知委然後,民可蒙惠矣。上曰,申嚴之請宜矣。依爲之。金興慶曰,槐院揀坐,尙今遷延,昨又出令,而無一員來參,事極寒心矣。當初圈占,諸員之引嫌,亦已過矣,而至於南泰耆,旣不參於圈坐,則到今與參圈之官,一體引嫌,終不來參,殊極不當,更爲拿處,使之趁卽擧行,似宜矣。上曰,揀坐則右位雖不出,無拘礙之事乎?興慶曰,揀坐則與圈占有異,先生一人進參,則例爲之矣。上曰,然則南泰耆之不參,極爲無義,拿處,可也。{{*|出擧條}}全羅都事李慶錫改差,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事,{{*|榻前下敎}}宋寅明曰,都政,申飭之下,一向撕捱,今日當爲講坐起,而又未開坐,都政之遲延如是,不勝惶恐矣。上曰,吏曹參判之一向撕捱,殊極過中,將爲下敎,而司直尹淳,亦欲下敎矣。上曰,全羅監司柳復明,旣已拿處,判付還下後,自備局,各別催促下送,可也。金興慶曰,自備局催促,不過招致其界首官或營吏,申飭而已。動念之道,終不如牌招矣。臣於監司,不爲牌招之事,意見有不然者,監司卽外臺風憲之任,豈有不可牌招之理乎?若累次牌招,則不敢一向違拒,自有變動之道矣。上曰,此則不然,自備局,豈不可申飭乎?使備局催促,君命也,牌招亦君命也。使備局催促而終不能動得,至有牌招之擧,則豈有如許道理,而亦不有傷於事體乎?興慶曰,上敎如是,然則判付還下後,自備局,催促下送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陽來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龍岡淫獄大阿只更査狀聞也。趙贊敬用律輕重,下詢大臣諸臣而處之,何如?右議政金興慶曰,趙贊敬事,大阿只旣已淫奔,至生二子,則已與贊敬之父,夫婦之義絶矣。在贊敬之道,其母與其父絶,則不可以母待之,今此子打母之律,似爲過重,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大阿只雖淫奔,而旣不隨往其間夫,尙在贊敬之家,則蓋以有母子之恩故也。母子之名旣存,則渠何敢下手敺打乎?近來倫常不明,此等之事,不一而足,予甚痛焉。諸臣各陳其所見,可也。申思喆曰,此獄文案,臣雖未及見,而以大臣所達見之,關係則大矣。大阿只淫奔之時,告官處變則,可也,而至於以手犯之,固有罪矣。母道已絶之後,若用以子打母之律,則臣未知其得當也。惟在博詢而處之。金取魯曰,此事,頃已略陳於詢問之下矣。不告官之前,母子之名尙存,何可犯手乎?況其敺打,非因本事,直斷以子敺母之律,則似或過矣,而方此倫常漸壞之日,如此之類,不可不嚴處矣。上曰,然則當用極律乎?興慶曰,極律則終有所不可矣。宋寅明曰,未告官之前,旣自處以母子,則不可以其後行淫之罪,因事自發,而直謂之母道已絶,而遽施輕典,然直斷以極律,未知如何?恐不可無參量處置之道矣。上曰,予意則以爲,當用極律,不然則世道漸下之時,將必有以此藉口而敺打繼母之弊矣。律文以爲,非所生母,則淫奔者,告官相絶云者,其意深矣。必使之告官而後絶者,正以母子之名,不敢自絶而絶於官也。其所以嚴母子之分者,自在於律文中矣。渠何敢不告於官而手自敺打乎?尹游曰,所生母外,律有告官之文,果能告官則今無可論,而贊敬,旣不告官,又爲犯手,罪關倫綱,固難輕議。第念大阿只,今以淫奸其夫從姪,至産二子之罪,正律,贊敬又以敺其繼母之罪,正律,同時正律,未知於參酌情法之道,何如耶?大阿只之罪旣正,則贊敬之於大阿只,母子之倫自絶矣。直以敺母之文,斷以一律,或似過重矣。趙尙絅曰,當初,若使贊敬,告其繼母淫行於官家,則豈有可罪之端,而遐方愚迷之人,旣不能辦此,積年忍憤之中,觸激發怒,未暇顧母子之名,至有手犯敺打之擧,誠可謂傷倫悖義,而蓋其繼母,淫奔至於生産,則是與其父,夫婦之道絶矣。旣與其父,已絶夫婦之道,則便與贊敬,又絶母子之義矣。執此論之,則直斷一律於贊敬者,或似過重矣。陽來曰,若謂之犯倫,則固無可議,而大阿只之於贊敬,母道已絶,豈可用極律乎?贊敬,若被敺母之律,則當此世道壞敗,淫獄滋興之日,淫奔之女,以此憑藉,無所顧憚,恣意行淫,則其弊亦將如何?觀此文案,贊敬之積年忍憤,必欲蓋覆者,其情亦可矜矣。臣意以爲極律則決不可用矣。右尹李瑜曰,工判之言是矣。雖宜重治,而一律則或似過之矣。聖敎倫綱之敎,甚爲得於大體矣。博詢而處之,何如?金始炯曰,臣未及見啓本,而今聞諸臣所達,則其關係誠重矣。贊敬繼母淫奔之後,則母道已絶,而未告官之前,不可手自敺打,一律則雖不可用,上下比罪,從重嚴處爲好矣。李宗城曰,自上欲用極律者,蓋出於正倫敦化之意,而旣以奸淫之罪,斷金女以處絞,又以子敺母之律,置贊敬於極典,恐爲未安矣。然聖敎未告官之前,母子之稱謂尙在者,甚爲精微,不可不十分參量,於情義倫法之間矣。上曰,承宣,亦達所見,可也。韓師得曰,臣之所見,別無異同矣。贊敬之繼母,雖云淫奔,而不爲告官,手自敺打,贊敬傷倫之罪大矣。然而繼母旣已淫人於父死之後,則母道絶矣。贊敬之施以極律,則似或過重矣。上曰,世衰民亂,三綱幾乎斁滅,以律文觀之,告官之文,可謂纖悉矣。未告官之前,其繼母雖悖行,母子之誼尙存,爲其子者,焉敢敺打,其所敺打,亦非因乎本事,不過以微細事而放肆敺打,此非敺打其母而何?況以上殺下,猶可原情,以下犯上,更何參恕,其在厲頹俗樹三綱之道,決不可議其次律,而諸臣所達,若此,王者用法,其宜審愼,更議于諸大臣,稟處,{{*|出擧條}}宋寅明曰,作弊宗班,自宗簿現告事,政院每爲催促一提調,驪川君增則引嫌不爲,臣以提調,招致廛人輩,終不現告,招致詰問之際,反爲市民之弊多矣。蓋臺諫則雖以風聞發啓,而至於宗簿間現告,則不可以風聞爲之覈出,實無其道矣。上曰,事勢雖云如此,而內之宗簿,卽外之憲府,憲府則以現告論罪,而宗簿則終不爲現告,此實國綱解弛之致。且宗班現告,終難指的,則爲提調者以文字,詳陳其委折,無所不可,今則不然,直以難爲現告,煩達前席,其在事體,不可無責,宗簿提調,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司直尹淳,頃者,特許遞職,乃由禮使,其時下敎,亦爲勤摯,則雖更授他職,其不敢復事撕捱,而況備局舊任乎?前後次對,每以懸病,自處朝外之人,一不入侍,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榻前下敎}}吏曹參判申昉,前後下敎,業已無餘,頃給辭單辭疏,承批之後,違牌爲事,無意膺命,分義道理,豈容若是?莫重都政,不可遷就,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榻前下敎}}金始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疏啓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施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所陳受敎。{{*|丙寅受敎}}若此,邊地守臣,亦爲嚴飭,依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新啓,新除授獻納任珽,時在京畿龍仁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尹游曰,李汝迪,正是閫才,戊申聞難,勇赴如騖,卽今武弁中鮮其倫矣。上曰,李汝迪,剛勇之人也。武弁中,未有如汝迪之剛者,予實罕見其敵,夫子謂棖也焉得剛,而汝迪,可謂剛底人矣。尹游曰,然矣。卽今長湍府使尹光莘,亦是材武,可當戎閫,故嘗擬閫帥,而未得蒙點矣。上曰,勸武時,見其爲人,頗似儒者矣。有勇力乎?游曰,有力,與咸原君李森,比等矣。上曰,予嘗未知其如此,向以爲似儒者,故靳點矣。游曰,非但有武力,而治長湍,有聲績矣。上曰,假注書爲誰,韓師得曰,康侃也。有文名,今日初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顯王后忌辰齋戒。 ○夜三更,月犯畢星。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啓曰,近來朝晝異候,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昨日引見時,因兵判所達,巡令手,依自前經宿例,十雙爲之事,下敎,而此後經宿行幸,依此定式擧行事,分付兵曹。 ○傳于金尙奎曰,召對爲之。 ○下備忘記于任守迪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非矣。推考。 ○金尙奎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祿,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禮曹兼春秋未差之代,亦爲一體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鄭廣運、朴{{!|𪼤|⿰王詹}}。{{*|單付}} ○傳于金尙奎曰,和順翁主出閤,當在今年,戶兵曹惠廳上下者,令卽擧行,出閤時該曹應爲擧行者,今當節約,公翁出閤例與壬辰前例書入事,分付戶曹。{{*|勿出朝報}} ○任守迪,以禁衛令言啓曰,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前已啓下矣。今月二十二日,始役改築,而鞍峴下洞壑間可合石子,浮取以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八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崔周慶、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批答已知,而夜氣頗涼,寢睡比前加勝乎?上曰,似差勝矣。興慶曰,六君子湯進御後,其有開胃覺效之道乎?上曰,未知其有效,而比生脈散,似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請令醫官診察,聖徵、應三、信、周慶、世選等,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雖均,而筋力似不足矣。應三曰,左脈安靜,而右脈則似帶闊,比前無加勝矣。信曰,左則沈靜,右則似闊,而無大段不足之患矣。周慶曰,左均右闊,而此時脈度,實大不當,臣意則脈體大抵好矣。世選曰,常時脈度,有左右稍異之歎,近來則左右幾乎相均,而度數亦調矣。上曰,六君子湯則,加劑五貼以入,議定丸藥,宜矣。聖徵曰,八味元加入中,破故紙、茴香,性味溫熱,從前所進,已至九劑,今番則此二材,拔之似宜,諸醫之議,皆如此矣。上曰,諸議皆然,則拔二材而劑入,可也。寅明曰,朝前午後,日候判異,衣襨何以爲之乎?興慶曰,換節之時,無論貴賤,而生病甚易,朝晝宜異衣襨矣?上曰,卽今所着,朝晝無異,蓋居常習熟,脫着亦難故也。寅明曰,脫着雖難,而如褙子之屬則輕便矣。應三曰,今年暑熱無前,閭里間受傷者亦多,而上候安過三夏,似是昨年中腕gg中脘g受灸之效也。今年亦待涼生而更灸宜矣。興慶曰,聖上受灸雖爲二百壯,而閭閻間則少不下千餘壯矣。大抵中腕gg中脘g之灸,例有益於食治,雖以疝氣言之,有預防之力,醫官之以爲因中腕gg中脘g之灸,而安過今年云者,亦不無所見矣。上曰,今年,另爲小心,絶不近生冷,此似有效安過三夏,豈是中腕gg中脘g受灸之功耶?食量則本少,雖灸中腕gg中脘g,何益食治,予於平日,不事鍼灸,二百壯,足當他人之千壯,灸瘡亦苦,不可更試。興慶曰,近來藥道極難,如君臣佐史之理,無人知之,灸法則無大段失着之道,故此最有效,至於中腕gg中脘g之灸,預防疝氣。且益食治,雖苦而誠利於病矣。伏望涼生後,更爲試灸焉。上曰,中腕gg中脘g無更灸之意,手撫灸瘡,每恨生{{?|⿰月己}}之致傷矣。聖徵曰,灸瘡堅硬處,年年更灸,則自然解去矣。聖徵又曰,近來腹中之氣,無更發之漸乎?上曰,今夏則無此氣,所付膏藥,有效矣,加劑以入。上曰,予心之弛緩,可知矣。向者卿等所達之言,出於上下之所共望者,而敎之以予未知矣。聞卿等言而詳知,則卿等所聞,果爲的實,而朔數,亦如都提調所達之言矣。卿等則想因醫女,有先知之道,而予之弛緩,於此可知矣。興慶曰,今承下敎,萬幸萬幸,調護之節,當各別爲之矣。寅明曰,今承的報,慶幸曷勝,此足爲一國臣民係望鎭定之道矣。上曰,然矣。興慶曰,閔亨洙放送,已有恩命,而今聞府夫人病患,甚重,閔鎭遠,適出外,蒼黃歸來云,而亨洙蒙宥,適及此時,其家尤不勝感泣云矣。上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書啓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臣,頃以名官內外通差事,有所仰達,得蒙允可,而以不出擧條之故,無分付銓曹之事矣。蓋名官之前頭嚮用者,尤可使周知外方事也。內外通差之法,自是從前,申飭之令,更以此出於擧條,以爲着實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日筵中,安興堀築事,商確歸一後仰稟事,有敎,而此事,終難歸一矣。遠外事,旣難遙度,至於水道,雖目見,亦何可的知乎?頃年備堂朴文秀,有往審形便之事矣。今者宋眞明,以曾前備堂,方在洪州任所,洪州之距安興,不過一日程也。使之進去,看審其形便,條列論報于備局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昨日次對,餘懷耿耿,今冒萬死,敢此仰達。卽今世道時象,極其危險,非如前日之比,居銓地者,實無好道,臣之本末長短,殿下庶知之,若以臣爲可以循私背公,黨同伐異,畏首畏尾,依違苟且,則銓衡重任,殿下,初不當付之,始雖不知,誤委重任,臣之政注得失,莫逃天鑑,終若不免此套,則誅之罪之,亦無不可,今若謂或可以䌤綸gg彌綸g敗局,鎭安浮議,而授此重任,則漸次疏通,調適物情,自不無其道,姑當容臣展布,以責成效而已。殿下,於昨日筵席,以館職用舍,有所下敎,臣雖愚蒙,豈不知殿下之心,而但伏念一二政注,已慮其有偏係之私,則是殿下,疑心先動,臣何敢措其手足,而世之不悅於臣者,又不知何限,則其傍伺而增氣者,又將如何?臣之顚沛,固不足恤,而時事豈有止泊之期?且觀殿下,或意臣有依違之病,而此亦非臣本意,使臣處於三司之列,則臣雖不肖,感激恩遇,言議風采,豈下於人,而不幸冥升冒進,忝竊卿班,大小官得失,嫌不敢盡言,此其有負於殿下者多矣,而事體道理,不能不如此,非依違而然也。大抵凡事,有主宰然後,可以爲之,以一身言之,心爲主宰,而四肢百骸,耳目聰明,方有所措,今朝廷,元無主宰,四通五達,皆有希覬傾軋之心,爲銓官者,惟當十分謹愼,苦心䌤綸gg彌綸g,以爲偕之大道之地,決不可取快一時,益致層激矣。如或不顧人言,只任己見,必欲取快層激而後已,則豈不有負於殿下委寄之意哉?今之銓地,衆所睢盱之地,人皆厭避,必欲不當,而臣之妄出而膺命者,足可見非有畏忌之心,而亦非有懷祿保位之計矣。興慶曰,宋寅明之言,大體是矣。第伏念殿下辭令之間,必竭盡底蘊,故在下者,或不無妄窺淺深之事,此恐有乖於大聖人臨下之道,臣於前後,輒以愼辭令,有所仰勉矣。昨日次對時,以某某人用舍,下敎吏判,而旨意太露,臣竊悶之,頃日李玄輔承旨望之添書落點者,終不免於下行銓官之事,而今又以政注間事,有此此人何不用彼人何不用之敎,固以無遺照之至明,務加審察,而此等取舍,當付銓官,非在上之人所可一一指敎也。寅明曰,臣之在銓任,未知當爲幾日,而人君使下之道,有罪則明白罪之,可也,不當有疑心矣。昨日下敎之人,無非臣一生親舊也。初無枳塞之心,而臣之入銓不久,開政亦不多,其未及通擬者,或拘格例,或有料量而然矣。殿下何以預慮臣之永枳,而徑先下敎耶?國家當以銓官之不謹畏爲慮,豈可以過於謹畏爲慮耶?昨日未盡之懷,臣敢冒死悉陳焉。上曰,大臣與吏判所達,皆是矣。予之病痛,予亦知之,而至於昨日下敎,則豈曰露乎?近來事,果無扶抑於其間耶?前擬玉署者,今不擬,前擬承宣者,亦不擬,此非關係於國家,不過不叶於時議也。名官之一時通塞,在渠,雖不關緊,而末梢之弊,必至無窮,亦豈非可慮乎?,如此則用舍之權,在於時象,而不在於君上矣。往事付之先天者,曾已有敎,況十九下敎之後則便是昧爽以前之事也。今則豈可追提前事而有所排抑耶?靈城,頃以見枳之人,指名仰達,其有懷無隱則可嘉,而至於歷數某某,則不免野矣。予以仁廟朝事觀之,雖臺臣處置之際,亦有扶抑下敎者,而予則嘗有心,而未嘗發言,不無察小遺大之病矣。昨問兩臣,予果忘之矣。一則見於太廟大祝而知之,一則因敍用而覺之,申致雲事,頃日已有下敎矣。當初致雲雖妄着,如致雲者,何官不可,而亦枳於承宣之望,此非畏浮議而何?予操造命之權,予意則知其爲可用人也。予知而不敎,則其誰言之,此不過爲之提醒,而卿不知予心矣。卿之責任,在於權衡,權衡者,所以平物也。秤量人物,可用則用,不可用則不用,而當分明爲之,昨日下問之時,混淪爲辭,卿心則予雖知之,而他人則必曰公心如宋寅明,而猶如此,莫不以混淪依違爲事矣。此豈非可悶者乎?興慶曰,無論事之是非,而專以蕩平爲主,則實非銓衡之道,政曹用人之際,當審察是非而取捨,此等人,豈可輕議於舊踐乎?上曰,所謂是非,何是非耶?予未可知也。興慶曰,凡事自有是非,公議有不可掩者矣。上曰,所謂公議,便是浮議也。浮議層出,是非紛然,雖以申致謹事言之,予問之則所答不審,而但拘於浮議,不能檢擬,有若關係名節者然,政注如此,則其流之弊,將至如何?興慶曰,申致謹所坐之事,亦豈非關係名節者乎?凡士夫所貴者,名節也。豈可預慮將來之流弊,而輒皆下敎於用人之際耶?惟當物各付物而已矣。寅明曰,近來銓地,扶抑易偏,殿下安可全無申飭,若病於黨論則罪之,錮塞異己則責之,事理固當如此矣。然臣之不甚病於時象而過於枳塞,殿下亦豈不俯諒耶?第先朝故事,臣亦略知,朝臣凡有被論,無論所言之得失,必一經陳稟開釋後,始通舊踐,卽此申致謹事,初則臣所不知,而李宗城,旣陳之,前銓官。又擬舊踐,則臣無枳擬之心,然致謹,新被臺論,其所彈論,雖知非出公心,而一邊被論,一邊擬望,有若務快,太無畏忌,故欲一番稟陳其無故當通之狀,而始爲擬望,故姑未及爲之,權一衡、權䌖、申致雲則臣無枳塞之事矣。上曰,當以大體言之,三代以還,世衰政亂,好名之主只以末節,示其明者有之,予亦豈免於此乎?但臣之畏上者,在於君令臣從,十九下敎之後,猶如此,是不畏君父也。政目間事,一望二望,皆如是,而不通當通之人,則是侮在上者,眞箇公議則無之,而皆浮議也。吏判之非出浮議,予亦知之,而予之下敎,欲以玉成卿也,非疑於卿也。吏判所達之言,予豈不量,若疑之云則非知予心,慮其通塞之際,過於趑趄,予欲醒之而已矣。興慶曰,銓曹取舍,自有公議,居銓地者,擔却公議於一邊,只以奉承上敎爲事,則恐非權衡人物之道矣。凡人臣之違越君命,固爲罪也,而至於是非所在,則有不可一切奉承者矣。上曰,予亦有望於卿,卿所謂從前是非公議,則皆舍之,而更以眞箇是非公議,仰達,可也。卿亦不免於俗套矣。寅明曰,殿下每以十九下敎,爲敎,而臣心則猶不能無疑矣。殿下若眞知的見,而爲此下敎,則宜有明白主張,嚴正處分之道,若慮群下之未得親承,不能無疑,則亦宜一進群僚,明賜質問,上下之間,洞開心腹,使下之言是,而上之所見未審,則自上,亦當屈意,惟理之從,或上之所見眞的,而下之言不是,則亦當嚴明誨責,俾歸善道,恐不當置之於可否從違之間也。臣觀近日殿下處分,則或慮殿下未能十分思量,率爾下敎,而不出於嚴明正大也。上曰,率爾爲之云者,不知予矣。下敎中大體則已盡於臣擇君三字矣。臣下事君,無二心,只爲國不顧身,此二綱領也。卽今嶺伯,不甚於黨論之人,而以龍澤、器之輩,謂之無狀而猶不謂之逆,此人如此,則他尙何說?興慶曰,臣曾以兩臣事,有所仰達,而未蒙允可矣。臣擇君三字,屢發於聖敎,而是乃追後所下之敎也。當時諸臣,只以爲國家建大策之事,爲一鏡輩所構陷,慘被刑戮,此豈不萬萬冤痛乎?如一鏡輩,明是惡逆,臣所謂是非者如斯矣。上曰,卿亦不知矣。予豈無弦韋乎?其時無將之心,自有窩主,而亦豈無率下哉?皆囫圇以過,而其時按治者,亦非獨一鏡也。興慶曰,窩主率下之敎,臣固未知,而但爲國事而被構殺於凶賊者,豈可謂之逆乎?寅明曰,人臣之言,議事爲見於外廷者,則雖人君,歸之惡逆,而震之以雷霆霹靂,在下者,以理觀之,決知其非逆,則惟當自信其心,不以人君之謂其逆,而苟然稱逆,此則不然,自外朝無以知之,而君父下敎明白,安可不信君父日月之敎,而强執臆逆偏私之見也?以此,臣則謂之逆,而但不可不一番剖判,俾有歸一之論也。上曰,右相,每以太露戒予矣。若盡言之,則豈不露乎?已言其綱,而猶不知,若盡言其目,而又猶不悟,則其何以處之,將至於君不君臣不臣,豈不難處乎?興慶曰,下敎雖如此,豈可以非逆爲逆乎?上曰,根本已誤則無可言者,而予於平日有思量者,易地而處,則必不然矣。卿何如是耶?上曰,新除授全羅都事韓德良,令政院申飭,使之今日內肅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八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待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尙星,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康侃,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以次入侍。金尙星讀《左傳》,自十有三年春叔弓帥師圍費,至何以冀國。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晉成虒祁,至合諸侯藝貢事禮也,時已曛黑。上曰,且止待燭,燭出,汲,復讀自鮮虞人,至惠伯待禮。上曰,假注書讀之,康侃,讀自十有四年春意如,至猶義也夫,尙星曰,傳十三年,叔弓圍費不克,此可見季氏之專擅也。是時,季氏强盛,而公室微弱,費本魯地,而爲季氏之私邑,平子不禮於南蒯,故南蒯,謀以費,爲公室之臣,此雖由於平子之不禮,而其志猶可與也。夫叔弓,魯之大夫也。平子,乃使之圍,其以私邑叛者,專擅魯政,可見於此,而夫子所謂祿去公室云者,正指此等事也。汲曰,第七板芋尹申亥,以私恩,不忍其君之死亡,非忠也。王縊而以二女殉葬,非禮也。尙星曰,第二板冶區夫飢食寒衣之說似好,而此語與子産之乘輿濟人,相近,徒涉之人,不可盡以乘輿濟之也,飢寒之民,不可盡以衣食給之也。夫人給衣食,而使之不飢不寒,堯、舜猶病,王者之政,溥博洽舒,公平正大,使匹夫匹婦,無一不得其所欲,固不爲區區小惠,以求悅於人,如冶區之言也。上曰然矣。汲曰,第八板共王,無冢適,埋璧而祈禱於鬼神,以卜其寵妾之子,非禮之正也。卜嗣之初而如是,禍變之至,固其宜也。尙星曰,第三板靈王奪薳居田,遷許滅蔡,其滅蔡也,不信而幸,如秦欺楚懷王,申無宇,已料其將敗,畢竟群怨果起,衆心共叛,雖欲不敗以死,得乎?大抵鈇鉞處,專在公子比,非比之弑王,而書比弑者,筆法也。向使靈王,用無宇之賢,豈至於喪哉?良可嘅也。汲曰,第十板叔向,稱齊桓曰,從善如流,下善齊肅,求善不厭,凡三言善字,爲政之本,無過於善也。其曰,不藏賄者,損上之政也。此《大學》絜矩章之意也。上曰,然矣。尙星曰,下番所達甚好矣。齊桓之能伯,以其能從善如流也。流者,沛然之謂也。有些礙滯則非所謂如流也。蓋勉戒婉轉之言,非所難從,而鯁直逆耳之語,從之如流爲難,桓公未必能然,而在春秋之君,爲彼善於此則雖謂從善之驗,可也。桓公,一伯君耳。猶能如是,聖上,宜反覆而體念也。上曰,上番所達,各別好矣。尙星曰,第十五板晉成虒祁,晉悼公賢,而至其子平公,崇尙奢侈,虒祁成,而諸侯服從之心貳矣。師曠之諫,至此而驗,夫子於《春秋》,雖興作之小,必書之者,爲戒深矣。大抵《春秋》貶平公者,以其不能立志也。人君,須先立志,志旣立則外誘退聽而不能移矣。聖上於此,以前日所陳師曠之說,參互而尋繹之,則其必有所益,而於治亂之分,得看史之功矣。上曰,上番所達好矣。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此非前日所陳耶?尙星曰,第十七板國家之敗,有事無業,此等語,活看則好,事者,有所爲者也,業者,有所成者也。以學術而言之,則問辨操存,莫非事也,而必至於成德然後,始可謂之業也。以政事而言之,則法度命令,莫非事也,而必臻於治平然後,方可謂之業也。非事之難,有業爲難,雖有所爲,泛泛而無所成,則亦何足道哉?臣以今日所見,殿下有二三件事做得好底,群下靡不欣欣然以喜,一得失之間,忽喜忽憂者,愛君之心也。伏願殿下,加勉學問,益勵治理,會其有極,歸其有極而後,無有事無業之患矣。叔向之言,雖指盟會而發,推廣而體念之則語意的好矣。上曰,予將留意焉。汲曰第二十板子産爭承,自日中至于昏,終能不屈而屈晉人,以止其無藝之貢,國有一賢臣,有益如此。上曰然矣。尙星曰,第幾板牛瘠僨豚gg獖豚g,言大小强弱之形也。是時,平子專魯,以致南蒯之亂,晉旣爲盟主矣。當正名其罪而討之,何所不可?而顧以甲車四千乘,誇張其强大之勢,不亦謬乎?況因邾、莒不共魯故之訴,而以討魯爲言,則其與邵陵之師,有間矣。至於平丘之盟,執平子而歸者,非能正名平子之罪,而卒之歸平子。又出於惠伯、穆子二大夫之私,晉平所爲,不孚於人心,如此。且魯以土地猶大豈無大國等語,誘晉而啗之以利,以覬平子之歸,其失亦大矣。又曰,子産,聞子皮卒哭而歎曰,云云。蓋惜子皮之賢而悼其死,然子産之於子皮,猶管仲之於鮑叔也。由子皮之薦,而子産,得以爲政於鄭,故至其死也,尤爲痛惜。由是觀之,有鮑則有管,有皮則有産,世間,豈無管、産哉?患無鮑叔、子皮耳。汲曰,十八板家臣欲張公室,罪莫大焉者非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欲張公室,豈爲罪乎?上曰,註以爲越職矣。尙星曰,大夫之家臣,故云然矣。上曰,雖則云然,猶勝於當大夫之失矣。尙星曰,此傳大旨,蓋見季氏之罪,而非罪南蒯也。不書南蒯反,所以罪季氏也。尙星曰,二十板楚子,能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有此數事,故中間,猶能興起也。終雖不能保其初政,而此數事則亦可謂初政之善處也。上曰,是無其終,何足道哉?汲曰,篇終叔向、羊舌鮒之說,以遺直稱叔向者,似非孔子之言也。孔子,豈以殺親之叔向,稱爲遺直而義之哉?尙星曰,先儒有言矣。上稱遺直,下稱殺親益榮,非聖人之言也。古有爲親者屈,殺親益榮,未可以遺直稱之,使聖人言之,則顧不害於親親之恩,而啓萬世不友不弟之心乎。若周公之於管、蔡則聖人之不幸,而其事固不同也。上曰,管、蔡將危王室,故周公,討而誅之,叔向之於鮒,則異於是矣。尙星曰,俄所陳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病三事,意古有其法,故晉悼公亦云,蓋貧窮孤幼老疾三者,天下無告之民,故王政必先之,國家之愛恤黎庶,可謂至矣,而八域之內,無告之民,又未知其幾許耶?諸臣有以所見聞告之于殿下者,而耳目之所不及,則亦豈能盡知哉?臣嘗待罪字牧,略見良役之弊,害民滋甚,民之無告,皆由於良役也。竊意廟堂,於此有所處置矣。寂寥無聞,民將何以爲生耶?講求之變通之,使貧窮老疾孤幼,得遂其生,王政之所不可已也。如臣之愚,有何計策,而臣意則以爲,勿慮其事之成與不成,上下惟當一分半分,講求而試爲之,宜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而所謂講求而試爲者,儒生常談也。豈可試爲而已乎?爲治,有所當爲之道理,不可示其私惠於民,若曰,今日予養老疾,今日予長孤幼云,則非誠實底道理也。予豈讓於平王而不能爲哉?爲其所當爲,久則民自安矣。此傳所記散漫,無可講究之節目矣。爲治之綱領條目,皆在於《大學》,《大學》工夫不足則雖講求治道,而無所成矣。尙星曰,立德固則好矣。然如良役等利害於民者,亦不可不講求,雖未卽變通,而一念不可忘矣。任守迪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祿,有腫患實病,故入減下之啓矣。啓辭未下,而當此召對,預備未及請來,而左右史不可不備,故入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顯王后忌辰。 ○金尙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德壽曰,召待爲之。 ○八月二十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康侃,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以次入侍。李德壽曰,臣常時不事字會,故字音之稀行者,率多以意讀之,不甚分別,頃日召對時,薳宜音委而讀以遠音,鉏宜音沙而讀以沮音,出而知其誤著,故敢達矣。上曰,今日召對冊子中,付標張數過多,限取餘皇以歸爲之宜矣。吳瑗讀《左傳》,自十有五年春王正月,至將焉用之。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至子服氏有子哉。上曰,承旨讀之,李德壽讀,自十有七年,至學在四夷猶信。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晉侯使屠蒯,至取餘艎以歸。瑗曰,第一板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傳以爲禮也。蓋大臣之死,不可以樂也。先公之祀,不可以廢也。去樂而卒事,處變禮之善者,故傳以爲禮也。汲曰,費無極事,可見讒間之可畏也。朝吾之於平王,固有功矣。王知無極之逐朝吳而曰微吳,吾不及此云云。則庶幾悟無極之讒間,而反信其翦翼之對,終不能悟,小人情狀,若是乎難測也。瑗曰,朝吳,本蔡臣,而楚王信吳,故處之於蔡,前雖有德於王,後不能無疑於吳,無極,以切近人情者讒之,楚王之所以信也。自古讒言,乘間而入,故人君易信而莫之悟也。誠可畏矣。上曰,然矣。瑗曰,荀吳之圍鼔也。鼔人請以城叛而不受,當是時,諸侯戰爭,專尙功利,而荀吳思叔向之言,不受鼔人之叛,力竭而後取之,亦可謂之賢也。德壽曰,春秋之世,如齊桓公者,只是假仁而已。荀吳又下於桓公,則伐鼔之事,亶是好名,而非出於誠意也。蓋知鼔人之必不我敵,因其窮蹙而頓兵弗取,以立吾率義不爽之名,使其勝負之勢,猶未可知,則又安必其如此哉?雖然,其食竭力盡而後取之,克鼔而反不戮一人,猶云賢也。是不可專歸於假仁好名,而宜以爲法矣。上曰然矣。瑗曰,彼雖假仁而爲之,吾以實體之則有益矣。上曰然矣。瑗曰,荀躒之戎狄與隣拜戎不暇等語,不知恥之甚者也。無足道矣。上曰,韓宣子之請環也。子産之處置善矣。而孔張之失禮也。子産之答富子者何如耶?德壽曰,孔張之失禮,雖非子産之過也。然失禮而見笑於大國之人,則子産之恥也。而子産反怒於富子之言,古人此等事,殊未可曉也。上曰,孔張之失禮,子産之怒於富子,其失何異也?失禮之責,在於己,而聞諫不悅,予常慨然於此矣。漢時丙吉,問牛喘而不問死人,此則不同,孔張之失禮,子産宜任其責,而以他規我之說,予未知子産之善也。汲曰,失禮而見笑於大國之人,事畢而質正之,不但已也。富子所以諫於子産,而子産怒,況下於子産者乎?德壽曰,韓宣子,晉大夫之賢者也。而欲玉環之,在鄭商者,謁諸鄭伯而子産弗與,以我國言之,北人之壑欲,異於宣子之賢,假有玉環在而彼將欲之,謁之於我國,則其有能不許如子産者乎?子産相區區之鄭,而處大國之間,能以禮自强,不受侵侮於强隣,一環再請,抑何難副,而終正韓子之失,坐致玉馬之覲,豈不賢哉?我之於彼,則不然,彼使之入我國,十求十與,惴惴焉惟恐逢彼之怒,國有一子産,則必不如是矣。不亦可羞之甚耶?臣以爲交隣事大之禮,國人宜講求而知之也。上曰,彼國之人,雖不比韓宣子,可以禮責,然忠信,可行於蠻貊也。顧不接之以忠信,而反以智詐相欺,此我國之羞也。上曰,韓宣子,以玉馬,覲於子産,而子産受之乎?瑗曰,似是受之,故傳無不受之文矣。上曰,子産受之,似無義理也。宣子之自悟其失,而拜以玉馬則是矣。而子産受之,則反不如宣子之賢矣。瑗曰,無名之饋,似不當受矣。汲曰,宣子自悟其失於子産之言,至以玉馬爲贈,以示悔意,此可尙也。上曰,五卿之賦詩,斷章取義而已。如蔓草、褰裳等篇,有何可觀者哉?獨羔裘最勝矣。瑗曰,羔裘則好矣。汲曰,誠如上敎矣。瑗曰,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周之六月,卽夏之四月也。四月純陽用事,陰氣未作,而日食則災重,故有救日之禮,太史之請,昭子之言,皆是也。平子乃謂唯正月朔,有伐鼓用幣之禮,而以六月,非正月也。禦之而不從,蓋不知正月之爲正陽之月,在夏爲四月,而非第一月也。及太史明其在於此月而引夏書奏鼓之文曰,此月朔也。至是,平子猶弗從之,非有異志而然乎?故昭子,知平子有不臣之心也。上曰,所謂此月朔者,非泛言月朔也。謂此四月之朔,而於周爲六月也。瑗曰,四月而謂之正月者,正陽之月也。日過分而未至,陰氣未動而侵陽,則爲災重矣。故伐鼓用幣,在於四月朔之日食,而餘月則否矣。上曰,凡日食之災,例見於其月之朔乎?瑗曰,日月相會而月不避日,陰盛侵陽則日食矣。故日食之災,常現於朔,蓋天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隨天而行,日速而月遲,蓋自初一日起於角,則至二十九日有零,而復會於角,陰陽相會,其勢相敵,陽盛而陰微,則月必避日而無相食之災,若陽微陰盛,陰薄於陽而陽爲其所乘,則太陽之精,於是乎食矣。此日食之所以例在於月朔也。上曰,今因日食文義,予嘗有所欲言者,故言之矣。日食之災,古人最謹之,其有此災,在上者,固宜恐懼修省,在下者,亦宜惕念戒愼,而今則徒知水旱之爲災,而視太陽之薄蝕,反同常事,全無警懼之心,此豈謹天戒之道哉?救日之禮,《五禮儀》,以親臨儀注載之,祖宗朝敬天懼災之誠,可謂至矣。今則此禮弛廢,承旨攝行,便成應行之例,禮之爲禮,雖曰不在玉帛,而禮旣廢閣,則誠敬亦將何所施乎?此後每當日食之時,若値國忌或有故日,則雖使承旨攝行,而不然則固宜親臨,自政院臨時稟旨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告朔之羊,猶不可去,況玉帛乎?玉帛云乎者,蓋傷其誠意之不足也。瑗曰,天災見於上,掩諱而莫之修省,非敬天之道也。宋臣司馬光,亦有是語矣。如日食非常之變,尤宜恐懼而修省之也。上曰,予亦嘗親見日食之年矣。其年正月間矣。儒臣豈不能記憶乎?先王於至日閉關,正所以扶陽而抑陰也。況日食大變,豈可視常例而已乎?瑗曰,三十六板郯子言少皥氏,六官百司,皆以鳥紀者,雖無義意,有可觀者矣。上曰,仲尼問官名於郯子者,信乎?此所謂仲尼果是夫子乎?瑗曰,韓愈亦謂夫子學官名於郯子矣。蓋夫子,雖生知之聖,然生而可知者,義理耳。至於名物度數,則不學,不能知也。汲曰,生知之聖,固無所待於人,而至於名物則,不能不學而知也。韓愈亦曰,孔子問官名於郯子,可見聖人不恥下問之意也。伏惟聖學高明,何所資於筵臣,而俯詢博求,不恥下問,實爲盛德之光矣。上曰,所達誠是矣。可不留意焉。德壽曰,裨竈,精於術數者也。知鄭之將有火災而求用瓘斝玉瓚,以禳其災,以常情言之則宜無不信,而子産不與,其賢於常人遠矣。蓋以爲天災流行者,非禳所弭,烏用是術數爲哉?吾且爲吾之所當爲者而已。及鄭之火,裨竈之言驗矣。而益修政令,不爲其所撓奪,不賢而能如是乎?此後世之所當法也。上曰然矣。德壽曰,臣爲副學時,以馬與花草,譬人才而有疏矣。馬之良者,京多於鄕,非盡産於京而不産於鄕也。鄕之産而良者,收拾以致于京,京故多良馬,花草亦然,至於人才,則未聞博取於鄕,是求人才,反不如良馬也花草也。其時疏意,大槪如此,而以今日入侍假注書康侃言之,亦可謂遐鄕之人才也。臣得見其文。又聞經學,頗有曉解處云。故堂后之擬,臣實力主矣。或時賜問文義,使得仰對,恐爲好矣。上曰,頃日入侍承宣,以爲有文才云矣。今都承旨所達。又如此,可信其前言非虛也。儒臣中,亦有知之者乎?瑗曰,臣亦聞之矣。上曰,繡衣時聞之乎?瑗曰,未也。其文名藉甚關西。又頗曉經學云,故欲見而未見矣。前年以臣恩門而來見,故一見其人,而文則猶未見之矣。上曰,居在何地,康侃進伏曰,殷山矣。上曰,年幾許,侃曰,今年三十五矣。上曰,四祖告達,侃曰,父幼學濟萬,祖學生時錫,曾祖學生乃頊,外祖訓鍊僉正韓惟一。上曰,四祖有顯官乎?侃曰,未有矣。上曰,汝讀《春秋》乎?侃曰,未也。上曰,所讀何書?侃曰,臣以經書,竊科第,受束於治經,未遑博覽,若史家、漢、宋之文,粗有涉獵,然才甚拙魯。且未肆力,何敢以有所讀仰對乎?上曰,遠鄕書冊,似難多致矣。瑗曰,讀得經書、漢、宋、宋儒書,能文,可也。經術,可也。何必《春秋》然後可哉?上曰,明經。又能述作,固未易也。瑗曰,新差新昌縣監盧以亨,有文行,以兼春秋,屢次入侍,近得除縣,恐或記知其人矣。上曰,盧以亨爲人謹實矣。瑗曰,以亨,以經學律身,居家有法度,黃晸亦嘗登聞,此等人,雖在於鄕,固可用矣。上曰,下番兼春秋,式科壯元乎?瑗曰,庚戌庭試矣。上曰,與朴{{!|𪼤|⿰王詹}}同時啓下,故未分辨矣。居在何地,廣運曰京矣。上曰,四祖告達,廣運曰,父幼學震垕,祖通德致重,曾祖獻納有徵,外祖僉知許樟。上曰,姓貫何系?廣運曰,海州矣。上曰,同宗中有立朝人乎?廣運曰,十寸內無有矣。上曰,同姓中無之乎?廣運曰,承旨鄭必寧,同姓而已。過十寸矣,上曰,鄭光殷非同姓乎?名字何相近也?廣運曰,姓貫不同,光殷之光,光字,而臣名則廣字矣。上曰,全羅監司柳復明,廉義已伸,而尙不肅命,豈有如許道理哉?事極寒心,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 ○吏曹參判申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啓辭在下}} ○李德壽所啓,都政擧行遲速,問於該曹則姑無其期云。都政遷就,誠爲可憫,臣職在該房,故敢達矣。上曰,因吏曹參判之不爲行公,以致都政之至今遲延,旣無可引之嫌,則一向撕捱,極可異也。不可無警責之道,參判申昉,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 ○尹汲所啓,丙子立節人忠正公、洪翼漢,以奏請書狀,有土田臧獲賜牌之事,乙巳年,湖儒以洪翼漢書院,在平澤,而疲殘不成樣,故請受此賜牌,以補院需,自上嘉奬三臣,特命劃給,而其賜牌文書,見失於兵燹,該曹以無文書之故,不得劃給云。而第聞其時副使故監司臣吳䎘,亦同時奉命,有土田臧獲賜給之命者,至載碑碣,事實旣如此分明,則不宜拘於文書有無,請令該曹,依成命,參酌劃給,何如?上曰,此因辨誣事耶?吳瑗曰,其時天朝,因毛將之言,反正之後,誥命冕服,不卽准許,故臣曾祖與故贊成臣李德泂及洪翼漢,越海奉使,竣事而歸,皆被賞典,故尹汲引以爲言矣。旣因儒疏而有成命。且關節義人俎豆之事,故有此陳達矣。上曰,卽令該曹,稟旨劃給,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8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月暈。 ○金尙奎啓曰,明日國忌齋戒,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駕後禁軍等馬點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參判之違牌,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從重推考,竝判書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傳于金尙奎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奉化等官居幼學金爾永妻琴氏等囕死事,傳于金尙奎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羽良,以戶曹言啓曰,傳曰和順翁主出閤,當在今年,戶、兵曹、惠廳上下者,令卽擧行,出閤時該曹應爲擧行者今當節約,公、翁主出閤例,與壬辰前例書入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壬辰年因禮曹啓下,關出閤時米布器皿饌物等,自本曹擧行,故別單書入,而前後公、翁主出閤時,凡應行等事,自禮曹節目啓下(下))然後,自本曹擧行,乃是前例矣,敢啓。傳曰,知道。以此令禮曹擧行。 ○鄭羽良,以戶曹言啓曰,頃日因傳敎,淑寧翁主家舍價、明安公主家舍營建基地買得時,前後合價銀,考稟草記,據今此翁主出閤時,銀子一千五百兩上下事判下,方將奉行之際。又伏見今二十日賓廳次對時擧條,則聖敎中戶、兵曹木各六同、惠廳、戶曹米各六十石劃給事,傳敎矣。草記判下擧條傳敎,俱在一日,臣曹有難循例擧行,銀子與米布,竝爲輸送乎?惶恐敢啓。傳曰,銀子木米,條件各有,一體上下。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二日,幼學李廷華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私奴山伊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劉弼漢,敦化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又以兵曹言啓曰,來九月十五日章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忠淸、江原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前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事,前後,申飭,非不嚴明,而各驛每輒苟充定送,故臨時生事之患,比比有之,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善步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來九月初十日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驛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行司直尹淳疏曰,臣前席蒙恩,許解本兼,雖因喉司失察,致有兩兼之虛縻,臣則只以軍銜自處,瞻依京闕,隨分閒住,已三箇月矣。曲遂之澤,永鐫心骨,屢躓之蹤,粗帖脚跟,不意大臣,忽復置臣於備堂甄選之中,此固臣舊踐宿趼,雖若不至大駭於聽聞,臣心驚懼,有倍於初叨,何者,臣本識蒙才窳。且不經練事務,曾未能分寸自效,而動有生疎拙澁之愧,況今跡謝樞廷四五年矣。雖循常事例,茫若前塵往劫,莫可措手重以疾病衰頓,尤無强策之勢,當此聖志奮發百度惟新之日,安用已試屢貸之一偶人於堂堂廊廟之上哉?噫,三載丘壑,自畫有素,暫赴召役,非敢媒進,而尙此遲廻,未尋初義,惟以散地優閑,在朝如野,庶幾終始之恩,不枉人性,日月幾何?已有此謬命,而飭厲敦勉之敎,屢宣愈嚴,迫隘無地,直欲逃遁,文字丐免,猶是仕宦樣子,乃敢偃逋默息,祗竢,畢竟威勘,昨日特敎,開誨備至,眷顧彌隆,捧讀百回,字字釀涕,自惟無狀,行無所孚,取敗至此,卒不能自立於聖明之朝,而徒紆不世隆數於息影滅跡之後,猶復若此,盲視跛起,能無感厲,而撫躬揆義,喟然頹思,天牌之下,竟未祗承,懷恩畏罪,明發不寐,疾痛之呼,瀝控肝血,伏乞天地父母,俯憐臣已廢無用之情蹤,亟遞臣籌司之任,仍將前日未捧傳旨之兩兼,盡行鐫免,俾臣依初命,以閒散留在輦下,以伸犬馬之戀,不勝千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卿之自劃,曾已諭,已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修撰金尙翼疏曰,臣爲趁節祀,往掃先壟,此際恩旨忽降,馹召繼臨,不敢久淹鄕廬,昨纔來伏私次,而臣於見職,自有別般難冒之義,前後疏供,畢暴無餘,則金華一步地,便有十重鐵壁,而分外虛銜,時復來逼,在臣迫隘,固無論,因此而積傷臣分,重虧國綱,則雖至畢竟誅殛,亦何足以少贖臣罪哉?且念經幄之任,何等至榮?而弟兄之一時竝據,尤匪私分所敢安,在昔名賢哲輔之如臣所處者,無不力辭乃已,則況臣從前已盡之蹤,復豈有去就之可論乎?抑臣又於工曹參判趙顯命之疏,竊有駭惑不能曉者,宰臣之盛氣侵詆,抑何意耶?鄭暘賓之擁兵觀望,不肯討賊者,渠之報狀及道臣回題,便是一種公案,誠使臣,早知此等委折,則臣雖不肖,亦一聖朝耳目之官,論斷一武倅不忠之罪,胡大畏忌,而欲借顯命之一言,藉以爲重乎?近日暘賓之事,大播縉紳間,而顯命私書,作一左證,其書蓋以爲,當初營門,因陜川所報,以暘賓,差右防將,使之發兵救之,則或稱賊强弱不可知,難以發兵,或稱糧餉不備,不可發兵,如是稱頉,至於三四,故雖以黃令之寬緩,所以有其心不可測之嚴題,然終不能按法梟之,此暘賓逗遛之顚末云云。所謂黃令,卽指故監司臣璿也。噫,有罪失刑,無功竊賞者,其於國家綜覈之政,所關非細,而暘賓之顚倒眩幻,以罪爲功,欺誣朝廷,一至於此,則刑賞大壞,政法失平,臣驟而爲駭,終而爲慨,竊以爲宰臣之於暘賓,本非私惡者,此事之曲折脈絡,旣如其言,則特因姻親之小嫌,不念國法之大體,只及於私書而不論於公朝者,其可謂慮事之不疎耶?宰臣之爲臣愧之者,臣亦爲宰臣愧之,然臣旣不聞此事,不見其書,則固已矣。而宰臣往復之札,一時傳播,俱有根據,非如外面風聞之比,則爲臺臣者,其可諉之於私書,而當論而不敢論耶?朝家若命究覈,則營邑文牒,自當査現,臣疏所請,不過出於爲法正罪之意,而此事之得詳始末,亦因宰臣之書,故提論本事之際,自不得不如此,今者宰臣之忽地譏怒,未知其意,而抑豈暘賓之事,出自宰臣,宰臣之於李廷弼,亦爲連姻間,故乃爲此區區遠嫌之俗套耶?至於暘賓自明之說,固不欲逐條論辨,然雖以渠之供辭觀之,其逗遛退託之罪,有不能自掩,道臣回題,尙可覆按,則渠敢以一則字,强欲遮諱者,果可成說乎?其所謂矣身報狀,只擧陜賊事狀與本邑單弱之勢,未及陳其翌日發兵之由者,尤不成事理,誠使渠聞變蒼皇,不少遲疑,則豈有營關來到之三日,始爲行軍之理,而道臣題辭中一向違拒之云。又何爲而發也?發兵討賊,何等嚴急?而上使之前後催督,不啻旁午,則登時擧行之形止,猶恐不卽報知,豈有明日發兵而未能提及於今日報營之牒乎?渠以道臣題辭,隱然歸之於循例激厲之意,而當此危疑之際,累次督戰之下,一向違拒,則其心所在,誠不可測,斯速進討,俾無後悔云者,其語脈文勢,果如渠之自解者乎?渠以臣之所論,有若爲廷弼論渠者,然而暘賓自暘賓,廷弼自廷弼,有罪無罪,自可了當於一番明査之後,假令暘賓,而有慷慨平賊之功,無逗遛負國之罪,則宰臣書中之語,臣疏論斥之事,不害爲一場爽誤,而不然則王法尙存,渠安敢倖免耶?近來有罪者之巧自逃脫,實關國家之刑法,宜令王府,取來嶺營所在前後文案,嚴加究覈有不可已也。噫,因一論事,屢騰疏供,受人嘲侮,其亦困矣。今日情地,尤不可一刻僥冒於言議之地,玆敢略暴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賜斥罷,以謝人言,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令該府取考嶺營文書覈奏,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羅監司柳復明疏曰,臣所叨藩任,義在必遞,雖非誅譴,理難冒承,匪惟臣所自畫,抑亦一世之所共知也。辭單見却,控籲路阻,情實莫暴,踪地益蹙,席藁私次,顯戮是竢,情雖出於迫隘,跡則近於偃蹇,伏地悸恐,求死不得,日者嚴敎又降,至有拿處之命,臣誠一倍震懍,無地措躬,而竊自幸肝膈之至懇,庶幾蒙天日之俯燭,獲卽汰免,快伏憲章,以少贖從前逋慢之愆,誠不料判付辭旨,益復溫諄,有若慈父之詔迷子,罪狀未勘而尙在附過,職名未遞而虛帶如舊,臣於是徊徨怵迫,拊心失圖,繼之以惶窘抑塞,直欲循墻而走也。念臣區區情勢,決難承命之意,悉陳供辭,有不敢每每塵瀆,而前後開誨迥出常格,屢度催促,每煩特敎,臣亦人耳。豈不知恩眷之爲可感,威命之爲可畏,而一味縮伏,恬不知變計者,是豈樂爲而然哉?誠以人臣事君,分義雖重,士夫行己,廉隅亦大,此而放倒則餘無足觀,其不能抗顔擡頭,復廁榮塗也審矣。自非然者,臣亦何苦而積逋朝令,徒事撕捱,終孤簡擢之殊私,屢拒催赴之嚴敎,甘自陷於蔑分昧義辜恩慢命之科而不知止哉,仍竊伏念方岳之職,是何等重任,秩視貳卿之班,專寄一路之責,朝家禮待,事體有別,按察澄淸,委畀甚重,本非如臣疵賤所可濫竽,而今若不戒旣往,復蹈覆轍,徒恃寵靈,冒赴任次,則是特忘廉喪恥,患得患失之一鄙夫耳。堂堂聖朝,將安用此人爲哉?而不亦駭遠邇之瞻聆,招郡邑之譏侮也。伏況藩臣之因撕捱而就拿,曾所未有,緣臣無狀,乃有此無前之擧,雖蒙包容之大度,幸逭誅罰之遄加,而纔脫對吏,晏然領藩,尤豈有是理哉?臣之私義終有所不可承當者,此實出於一段苦心,而殿下曾不賜少諒,許久相持,公私交病,今乃係累之縛束之,終至於抑而使之,則其於朝家處分,爲如何哉?古人云,士大夫出處去就,實關世敎,然則臣之不敢冒出者,非直爲一身之廉隅也。乃所以重國體也。傳曰,再辭爲固辭,三辭爲終辭,今臣祈免,不但爲三辭,而詞已竭矣。理已窮矣。左思右量,萬無趨承之勢,唯有日夕恭竢嚴譴耳。玆不得不敢將哀懇,略陳短章,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斷無承膺之勢,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重勘臣負犯,以振頹綱,以安賤分,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今無更嫌之端,而況君父反躬自勉之時,雖初當藩任,分義道理,不敢更辭,況曾遞嶺藩者乎?今日紀綱,於方伯,壞無餘矣。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今日內肅命,不多日內辭朝。 ○八月二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康侃,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未時小退後,大臣及備局進參,有司堂上,同爲入侍,右議政金興慶,判尹趙尙絅,右尹李瑜,副提學李宗城、金若魯,讀《左傳》,自十有八年,至乃歸厥田。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二十年,至古之遺愛也。上曰,少退,還入時,大臣及備局坐起進參,有司堂上同爲入侍,同爲入侍後。上曰,都承旨讀之。李德壽讀,自二十有一年,至故辭公。上曰,假注書讀之。康侃讀,自二十有二年,至盟群王子于單氏。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晉之取鼓,至篇末。若魯曰,十八年傳鄭之將火里析,告子産遷國,而子産不許,此與不許圭瓚於裨竈,意同,蓋自天流行之災,非祈禳所能弭也。天道遠,人道邇,豈能相及哉?祈禳末也。人事本也。修之在我而已。子産不許祈禱遷國等說,而凡所以救災者,自有條理,此可爲後世法矣。汲曰,昆吾稔之日,其言不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原伯魯不說學,而閔子馬,知周之將亂,至於亂人之國,則不說學之罪,爲如何哉?學謂之殖者,但比農而言,下殖字,未免孤單,然推類而觀之,則學功之大,亦可知矣。上曰,然矣。德壽曰,《左傳》,無言學處,而閔子馬始言學,今臣請得以言學矣。夫吳下阿蒙,一偏邦之臣,而三日刮目者,學書之力也。況人君乎?人君之學,有內外工夫,外工夫者何也?凡看歷代史,必考其所以興亡之故於未然之前,而驗之於已然之後,是故興,是故亡,了然在眼前,看史須如此,方有益矣。至於經書,句句字字,以身體之則爲聖爲賢,不異矣。此雖難矣,而不可以不存心也。此則外工夫也。周濂溪虛靜之說,爲內工夫,虛則物不能入,靜則物不能撓,內外工夫俱到,則聖學進進而有日新之功矣。上曰,所達好矣。許太子正是不舍藥者乎?書以不舍藥者,嚴《春秋》之法,而太子之奔晉則可異焉。若魯曰,太子獨進其藥而悼公卒,故恐懼而奔晉,藥不由醫,可見其不盡心力矣。上曰,臣子盡心力以事君父,可也。不由醫,是不盡心力也。汲曰,杜註以爲,不舍藥加弑名,則似過矣。上曰,左氏之言,已似臆矣。而杜註尤過矣。若魯曰,藥不由醫,妄意自用而致公卒,故加弑君之名矣。上曰,許太子意,以爲良藥而進之,如知其不良則胡可進也。以傳觀之則終是殊常矣。德壽曰,太子以意用此藥,雖非故弑,而不謹於藥,故當以弑罪,蓋用庸醫之言而誤者也。上曰,臣先嘗之,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如此觀之可矣。以傳觀之則殊常矣。若魯曰,第九板沈尹戌謂息民五年,不足爲撫民,而以節用樹德,爲撫民之實,《左傳》雖無言心學處,而言德處則多,節用樹德,卽是息民之政也。苟無息民之政,何撫民之有哉?去古未遠,故其言如此,聖上於息民之政,不可不勉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傳二十年伍奢事,尙則聞免父之命而就死者是矣。員則如吳復父之讎,夫楚有此三人而不能用,反殺戮之,以致吳師之入郢,可不惜哉?上曰,伍尙雖就死,其心非爲國也。爲父也。遣員適吳者,尙之心也。無足道者,是時朝齊暮楚,豈知有君臣之義哉?楚子聽無極之讒,誅無罪之人,而及其子,無謂亦甚矣。若魯曰,人主於此,當知讒說之禍大矣。上曰,讒說,亦豈能無間而入哉?伺間而發,故聽者易信,楚子之殺伍奢,實惡其一過之對,而無極之讒,有以爲間也。德壽曰,齊豹之亂,宗魯死於公孟,蓋此時,人尙習氣,能死於人,而不知死義,如宗魯之死公孟,死不得其義也。何足尙哉?汲曰,當時習尙然矣。若魯曰,非取義也。習尙如此,如荊軻、聶政,皆此流也。上曰,非但荊、聶也。伍員之得專諸,亦此流耳。若魯曰,二十一板虞人之招,別無文義,而君使臣以禮之義,可以見矣。招之以弓而不肯往,近於臣使君以禮道理,在上者,知弓之不可招虞人,則使下之道,亦在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和同二字,仔細分別則好,和如和羹之和,同如以水濟水,可謂善形容矣。上曰,與周比意不同乎?若魯曰,和字周字之意,似不襯合矣。上曰,比與同則意相似耳。德壽曰,梁丘據,容悅之小人也。晏嬰之言是矣。然而梁丘據未嘗讒毁晏嬰,其說詳見《晏子春秋》,如後漢黃皓,亦不譖害孔明,故晏嬰得顯其君而孔明得以盡悴,由是觀之,古之小人,猶賢於今之所謂君子者矣。若魯曰,都承旨所達過矣。上曰,都承旨有激而言矣。《晏子春秋》不在此,據之不害晏嬰,予未詳知,而黃皓之不害諸葛則不敢也。非不爲也。若魯曰,君可臣否,唐、虞之所以郅隆也。降及後世,寥寥罕聞,治少亂多,曷足怪哉?聖上之世,莫容議爲,而以臣觀之,可否常少,苟然常多,在下非皆諛,在上非惡聞,而如是者何也?世降可知,此聖上之所當深念也。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焉。汲曰,寬猛相濟而後,治功成,過則各有弊,此宜深念處。上曰,然矣。若魯曰,子産主寬,本非猛底人,以告大叔之言觀之,則也似猛,蓋是時,鄭政多寬,紀綱解弛,矯之以猛,此時爲然,故其言如此,此可見時措之宜也。人臣雖不當以猛勸君,而臣謂今時,亦不可一於柔而已。汲曰,傳所載亦謂寬猛相濟,非勸之尙猛也。德壽曰,傳二十一年日食事,梓愼謂二至二分,日食不爲災,在他月則其災水,蓋陽不勝陰,而陰盛則爲水故也。然而前日梓愼見日食,謂有水災,昭子曰,旱陽受蔽而大發則旱矣。明年昭子之言,驗,知此則天道之變,亦可揣測矣。大率在上者,修德以弭之而已。人事旣盡,則有勝天之理,而天災自然消弭,如子産之火不爲災是也。此人上之所當深念也。上曰,人能勝天,古有其說,然言相感,可也。言相勝則過矣。上曰,今日以後,連値齋戒,而北路狀啓,水災孔慘,不可不及時收議,故大臣及備局諸堂,引召對,同爲引接矣。興慶曰,利城、端川兩邑,酷被水災,家舍漂沒,人物渰死云,誠爲慘然矣。尙絅曰,人物之渰死數多云,水災之慘可知矣。宗城曰,凡被水災者七邑,而端、利孔酷云矣。上曰,入侍諸臣,俱得見北伯狀啓否。興慶曰,元啓未下,而見其謄報矣。上曰,諸臣,有未得見,則見之,可也。蓋自己酉以後,端、利等邑,尙未蘇醒,而今年又如此,民何以保存耶?觀其狀辭,則咸興亦災矣。尙絅曰,咸興,雖有水災,不比端、利之孔酷云矣。上曰,北路則水災如彼,而關東則累行祈雨云矣。興慶曰,今年東北,或水或旱,而北道水災尤甚,端、利二邑外,吉州等邑,亦被其災,而姑無所報云矣。宗城曰,今年諸路則水旱,雖不適中,而不至大段爲災,嶺東、關北,偏被災害,大槪年事,湖、嶺之登,愈於畿甸,關北之災,甚於關東矣。尙絅曰,吉、明、端、利等邑,俱被其災,則恐難卒然救活矣。上曰,端、利以南五邑,姑無所報,其或免於災乎?尙絅曰,端、利兩邑,已有所報,而五邑之報不到矣。上曰,己酉水災時,副學,以御史下去耶?宗城曰,臣曾奉命矣。今觀北啓,端、利兩邑則與己酉,似無異矣。上曰,端、利兩邑,在己酉則被災何如耶?宗城曰,其時水災七邑之中,端川輕於利城,利城又輕於咸興、北靑矣。上曰,今年端、利如此,則咸興、定平、永興、高原等邑,亦必被災矣。思所以救活之,計將安出。興慶曰,今年水災,萬世橋爲水所漂云。咸興等邑,亦與己酉,似爲無異矣。宗城曰,萬世橋雖非大雨,而亦有漂去時矣。興慶曰,卽今道臣,雖有所請,而新穀未登,倉無儲置,此時則無可出之穀矣。姑待新穀登而倉糴收然後,方可以區畫處置矣。上曰,右相之言然矣。而端、利之民,如是其急,爲先救濟之策,不可緩也。因使內官,出北伯狀啓,命承宣讀之,狀啓列數,請得米銀錢。上曰,判尹,以有司堂上,句管北路乎?尙絅曰,然矣。上曰,狀啓中,措語則過矣。而赤子漂沒,不得拯屍云,是豈不慘乎?朝家若不恤,則無告之民,將何所仰望乎?諸臣在朝時,長短未易知,一爲藩任,昭然可見矣。北伯下去後,見於狀啓者,類多過溢,今以端、利二邑之水災,而果若是濫請也。所請雖過,而廟堂擧行,例不準請,請者三分,則只許一分,故北伯,亦必料此,而過爲之請矣。夫河內河東之地,未知其間遠近,而移民移粟,互相救凶,則南關、北關,亦可推移救急也。尙絅曰,然則銀店可以劃給乎?北伯所請雖過,其所望,度不過三分之一矣。是豈可一準其請乎?上曰,包荒倉所儲穀,其數幾許?興慶曰,三萬餘石矣。尙絅曰,內奴婢貢州倉入上穀,可二千餘石矣。宗城曰,自道內,因亦有推移處矣。瑜曰,道內凶荒則方面之臣,自當措畫於方內,而今一兩邑水災,何等大段,顧不能爲之策,而若是多請,似爲過中矣。上曰,端、利兩邑之災,而咸興判官魚有潢來矣。假如己酉則李箕鎭,身自來請乎?宗城曰,端、利被災則自其道內,可以處置,而此必所災者,不止數邑故也。上曰,北靑按覈使李宗白,已離北關乎?若不離發則欲使巡審,而想已離發矣。凡其被災之邑,宗白來時,得見之否。宗城曰,北關只是一路地,自北靑出來時,端川、利城外,俱皆歷見矣。上曰,今日使副學入侍者,意有所在,副學向爲御史於北關,必有所知者矣。端、利兩邑而止,則自本道救活,足矣。而端、利以南,果如所達,則包荒倉穀,不得不給矣。副學御史時,德源、元山所置穀幾石耶?宗城曰,九千餘石矣。上曰,端、利之流離蕩析之中,不可不急急救濟,以本道內奴婢州倉入上二千石劃給耶?宗城曰,救濟二邑之民,何至二千石之多乎?此時救急,似不可踰數百矣。上曰,是矣。其中漂沒被災尤甚人戶,白給五百石,可也。宗城曰,被災尤甚人戶,白給五百石,而道臣簡其騶從,別諭聖意,似好矣。瑜曰,此時兩邑,五百石白給,似過,白給三百石,似足以救急矣。興慶曰,右尹所達然矣。上曰,然則兩邑渰死人等,一依己酉例,恤典擧行,而被災尤甚人戶,以本道內奴婢州倉入上三百石白給事,副學退與承宣,草別諭以入,可也。咸鏡監司李箕鎭處,端、利兩邑被災民人賙賑及渰死人等,依己酉例,恤典擧行事自政院,別爲,下諭事,{{*|榻前下敎}}興慶曰,北伯元啓則當從後覆奏矣。上曰,然矣。銀店劃給事,姑觀前頭處之,可也。査正軍額事,右尹、副學,已爲釐正乎?興慶曰,宗城主之,使之上達,可也。宗城曰,已盡釐正矣。上曰,據《大典》而釐正則刻矣。而先朝釐正後,至今幾年,而踰額如此,此不過國無紀綱之致也。一遵釐正廳節目,不可有所低昻矣。尙絅曰,軍門未有定制,隨得隨入,作隊雖用良軍,一次稟定後,更不加減宜矣。瑜曰,五軍門名目推移,每每加入,一番釐正好矣。上曰,守禦、摠戎二軍門則然矣。禁御兩營,亦有濫額乎?興慶曰,兩營則無大段增減矣。若魯曰,旣有癸巳前例,宜以一刀割正,罷所當罷然後,事可成矣。上曰,是矣。使右尹、副學,任此事者此也。若魯曰,京衙門釐正訖後,外方不緊名目甚多,一體釐正好矣。上曰,癸巳釐正時,各衙門不能下手,惟五軍門釐正耶?宗城曰,然矣。若魯曰,京中軍官名色,猥濫者類多,一切釐正似宜矣。上曰,京中此類,如外方黑笠,誠爲難處矣。釐正廳別單,在備局乎?宗城曰,然矣。上曰,使注書取入,可也。宗城曰,臣請自取而進之矣。瑜曰,都民,以扈衛軍官爲稱者過濫,此誠閑丁之尾閭,而不可不杜者也。上曰,此事啓下後,宜有飭勵之道矣。興慶曰,雖得之,而猶爲難處矣。別單入之。上曰,加額云者,釐正定額外所加之謂耶?興慶曰,然矣。上曰,良牙兵者,何謂也。宗城曰,當初節目,守禦牙兵,皆定以私奴,而近變爲良丁,故今將奪良而代奴矣。上曰,驛保則難矣。木大同,將欲何爲也。宗城曰,擧一國之田賦,歸之一處者,卽宣惠廳也。今欲擧一國之身役,以錢布上納者,聚之一司,名曰木大同,而分派各司者,此其槪也。上曰,今則詳知而弊亦必大矣。興慶曰,各司吏屬,皆無沾濡之資,皆將如都摠府書吏矣。上曰,然矣。料布外,將無毫髮之利矣。宗城曰,俄者承宣,因文義,以天人相感之理,有所進達矣。至高者天也。至微者心也。泛然思之則一念之動,似未易孚感於上天,而誠之所格,應如桴鼓,以今年祈雨時言之,聖上憂切焚惔,躬親露禱,誠格而雨,民生獲蘇,京外大小咸以爲,聖上方寸之雨也。夫聖上之求雨於天,自常情料之,亦安必其高高之天,卽有感應,而一日霈然者,至誠之所格也。承宣所陳子産之火不爲災,其理一般,臣敢因是有所,仰達矣。目今民生之困悴,王綱之解弛,一朝而欲拯濟整頓者,俱若落落難合,然誠格則天且雨矣。聖上至誠求之,則豈有不可做之事哉?一念在此,無少間斷,恒如露立禱雨之時,則萬事就緖而無不理矣。釐正軍額等事,特末務也。非大本也。聖上若果有大挽回之心,此心不怠,則何事不做乎?上曰,勉戒之言好矣。而今番得雨,豈由予誠,其時予當親禱,而反勞大臣,一心耿耿,正服達朝,應天以實,不爲而曰爲者,非誠也。予傳香之後,因以其服,焚香坐於傳香之所,或恐精誠因睡間斷,故明燭達朝,忽聞簷滴之聲,而中官報雨,予於是日,驗得心不搖揚之工矣。其時備忘,悉諭予意,予非謙讓,而歸功於大臣也。興慶曰,此聖躬,務積誠意之致,非臣之力也。其時臣受親傳香而往還,聞聖上,達宵露禱,方寸對越,天心感激,臣有何力哉?及承備忘,至蒙賜馬之寵,不勝惶恐,臣以聖上禱雨之誠,終始無間,則何所不孚之語,有所,仰達矣。上曰,卿等所聞,與本事異矣。卿則代予而往,致霈蘇枯,實由股肱,今日下敎,決非謙讓,備忘已諭之,予豈謙讓而云爾哉?宗城曰,臣又有所懷,觸激而發,敢此,仰達矣。頃日聖上社壇禱雨之時也。住輦鍾街,以市廛事,警責掌財之臣,爲民之意,藹然可見,而不待還宮,止輦下敎,終未免爲過擧,實有害於聖學,臣前爲講官時,告于聖上曰,雖是爲民之政,有一分求譽之心則未安也。今日亦有軍官汰定難處等敎,臣恐不然,事苟可爲,則雖有一時怨謗,豈但顧忌而不敢爲之哉?使下民,窺測上意之如此,則是驕愚氓也。聖上辭令之間,有太露之病,臣有愚見,敢此,仰達矣。上曰,其時輦路,見有新構,問而知其事,故卽有下敎,予豈求譽於民而爲是哉?求譽而爲之,予斷無此心矣。而無則加勉,予將留意焉。王者視民,無遠近之異,豈間於京鄕哉?向時柳儼,以爲京師根本,理宜加恤,而權以鎭,以爲京民哿矣。鄕民可哀云爾矣。宗城曰,此非以鎭創言也。本先正臣宋浚吉、宋時烈之言矣。上曰,宋浚吉,以鎭外家乎?宗城曰,以鎭,宋時烈外孫也。諸臣以次退出。 ==8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景宗大王忌辰齋戒。 ○未時申時,日暈。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8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景宗大王忌辰。 ○韓師得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亦爲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任守迪曰,頃日禮曹,以出閤何間推擇之意,有所草記,而臨時當有下敎者,預爲先入,故姑爲留中事,分付。 ○傳于任守迪曰,頃日戶曹、宣惠廳分半上下之命,今番上下者,數雖少,亦分力之意,而今觀惠廳所稟是矣。六十石,亦令戶曹上下。 ○傳于任守迪曰,草記辭緣,旣已下敎於判付中,原草記留中不下。 ==8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莊烈王后忌辰。 ○昧爽電光。辰時,日暈。夜四更,流星出羽林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金尙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宿雨初歇,日氣陰冷,伏不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卽者兼禮曹判書申思喆,以章陵陵上石物塗灰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康侃,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一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九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九月當六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五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九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8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初昏,流星出房星下入南方,狀如拳,尾,三四尺許,色赤。 ○下直,麻田郡守吳胤周,金化縣監金尙重,高山里僉使崔一衡。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高山里僉使崔一衡處給送。 ○李德壽啓曰,左承旨鄭羽良,右承旨金尙奎,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咸鏡監司李箕鎭守令褒貶啓本,則慶興府使鄭溟,以酒或爲病,政無顯疵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德源府使李鳳來,以隣失可略,吏橫宜懲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憲府多官俱在外,諫院則或在外,或未署經,或未差,大司諫金始炯,獻納任珽,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康侃改差,代以曺命敬爲假注書,黃晸啓曰,假注書曺命敬,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春秋謁陵,情禮之所不已,應有已行典,而深爲民弊,每事雖苟簡者,輒皆從之,故或不無事體之虧損者,今以畿伯狀啓觀之,其若大段巨弊,其所更之何憚頻數,而一則不過數里爲十里,此十在於數中,一則植炬事,曾前自陵所畫停植炬者,今只植於十里客舍,自有遠近,一則閭里蕩析事也。此事體大爲未安,園陵道路稍遠處,經宿館舍,非特金浦,曾前所經處,皆蕩析乎?爲守令者,雖方伯,不敢若此,況君父乎?載驅載馳,曾於利川,往返百里,而祗謁兩陵,況九十餘里乎?其他尤細矣。予旣爲民弊,何惜數更,而愛民恤民,雖可盡也。亦不可啓其無限之幸望,道臣從重推考,此狀啓勿施,守令催促事,自本院卽爲擧行,而京中隨駕,諸司不能檢下,使我民果有蕩析之弊,其所飭勵,宜自上司,亦令備局,申飭。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熊川居烽軍金連哲爲虎囕死事,傳于任守迪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備邊司堂上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韓師得曰,雖是本司坐起,懸病甚多,此單子改書以入事,分付。 ○李德壽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今年冬至使行貿易唐材中,元數有不緊而有裕者,有緊要而不足者,亦有不當減而全減者,更爲參酌加減,依前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備邊司意啓曰,本司堂上,備三員則開坐,自是,例也,故今日之坐,堂上,懸頉甚多,而不爲請牌矣。玆者特敎之下,諸堂上,竝又懸病不進,其在事體,至爲未安,除公故、實病、應頉外,行司直尹淳,判敦寧沈宅賢,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右尹李瑜,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 ○黃晸,以義禁府意啓曰,因修撰金尙翼上疏,時囚罪人鄭暘賓,令該府取考嶺營文書覈奏事批下矣。戊申發兵時,鄭暘賓前後文書、道臣題辭及其他可考文狀,分付本道,取來憑閱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承文院著作姜杭,待其差病,追後拿問事啓稟矣。姜杭病勢,今已向差,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黃海監司狀啓備邊司粘目,助泥浦前萬戶朴尙彬,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朴尙彬亦己酉年,旣已身死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漢城府意啓曰,今此監試初試時,本府應辦擔當,而試所內外炬子火臺木及炊飯雜下木,他無推移之道,故例以四山枯松木,斫伐取用矣。今番亦令各道監役官摘奸後,依例斫伐取用,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意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今二十五日本營下番別驍衛賞中日時二貫革當別驍衛姜貴方,片箭一二矢連次得中,至於第三矢,亦爲擧旗擊鼓,而頗有可疑之跡,欲爲査問之際,一貫革監的官李時遇來告,貴方第三矢,果爲不中,而擧旗擊鼓云。事極驚駭,査問於二貫革監的官李益齡及軍人冶匠等處,則貴方第三矢不中的實,而以得中樣,符同用情,故爲擧旗之狀,箇箇直招,當該軍卒,自本營,考例從重勘治,而監的官李益齡,令該曹依法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今八月二十四日,扈衛軍官白光玉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二十六日,幼學韓尙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宣仁門守門將卓之漢,敦化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大靜縣監朴世弼遞任進上馬二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左承旨鄭羽良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答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省疏具悉。今者所請,情理所不已,勿辭往來焉。 ○答持平李度遠疏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全羅監司柳復明疏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答修撰尹汲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掌令尹鳳九疏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上來察職。 ○左承旨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有病母,方在臣父松都任所,而所患胸腹之疾,積年沈淹,長阽牀褥,年益深而病益痼,氣日衰而症日危,少失將攝,輒復添發,發而雖愈,證形之澌頓,氣息之困劣,每損於前而漸趨於下,朝暮廩廩,若不可保持,昨於申退日暮後,急伻至,得聞母病,偶傷食物,初類癨氣,攻之百方,雖得少利,而眞元陷敗,本證又發,晝夜叫痛,食飮全却,一日之內,昏窒者四五,今至累朝,無分寸之減,本以危綴之形,重之攻伐之餘,而舊病之乘隙,若此,老人筋力,幾何而不至於澌盡哉?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不能自定,方欲籲呼請急之際,召牌下臨,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發,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便歸護,仍治臣徑行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積釁在躬,壯子奄沒,喪出任所,柩返山下,父子之間,病不能疹症試藥,死不能憑棺檢斂,至痛砭骨,頃刻難忍,臣膺受重委,不敢廢務,省護老母,不敢任情,割慈忍哀,殆同平人,而卽今停柩之所在於京畿坡州地,亡父墓下,未滿百里,撫棺一痛,以洩此哀,則猶可以少得定懷,況父墳省掃,已過一年,霜露之情,不能自抑,遭此喪變,悲慕益切,不過經宿,可以往返,而先陵幸行之前,不敢循例請由,忽忽怛怛,如癡如狂,有時驚起,直欲狂走,此固臣本無定力,不能按抑,而骨肉之情,寧不悲矜,疾痛呼天,理之常也。敢冒萬死仰干哀臆,妄恃慈恩,輒冀矜憐,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先治臣越法陳瀆之罪,使得以乍伸情私,不勝萬幸,臣方以此陳情之際,以備局進不進單子,有懸病人改書以入之命,而臣方悲隕成疾,作一僵屍,末由進詣,尤切死罪死罪,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持平李度遠疏曰,伏以爲人臣而不獲乎上者,自古何限,而豈有如臣之負罪至深而情地危蹙者耶?臣雖性迂滯,不合時樣,非不知趨走承奉之可幸免戾,而堂箚所陳之義理,旣未得伸,則論以去就之義,不當仍冒於職次,況於可否之間,初無批旨之賜,則是三百年待儒臣之體,至臣而隳廢無餘矣。臣雖無恥之甚,豈忍靦然冒進於金華一步之地哉?此臣所以一日三違,迷不知變者也。罪積慢蹇,萬戮是甘,而聖度天大,罰止付籤,揆分揣義,已極惶隕,而加以國祥之不赴,屢被嚴敎,罪戾層加,卒歸於無臣節之科,噫,人臣負此,將安所容,席藁泥首,恭竢嚴誅,而倖蒙特恩之寬貸,得以偃息鄕廬,與田夫野老,歌謠聖澤,以卒餘生,是臣私分之所宜,而不意譴罰旋解,而從班之檢擬如昔,踪地曲諒,而峽縣之恩除隨降,以臣衅郵之至重,雖縣官外職,亦豈有冒承之理,而顧念分義,不敢終辭,遂乃黽勉赴任,而亦不敢爲因仍出脚於榮塗之計矣。乃者柏府新除遽出夢想之外,馹召之旨,遠頒下邑,此豈負累賤臣所當得者,臣誠驚惶震惕,罔知攸措,身病適苦,擔舁作行,昨始來伏城闉,而顧臣所秉之義,殆同守株,終不可回,則難進之義,與前無異,而且臣前後所遭,俱極非常,旣被從班所罕有之罰。又承臣子不忍聞之敎,有一於此,揆以廉義,宜不敢復廁於邇列,況兼此二者而疊負於一身者乎?古人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則一身廉恥,雖若輕微,而其所關係,極其重大,臣雖無狀,豈忍身犯此戒,以貽國家無窮之害乎?臣於三司之職,自畫已固,決不可徒感甄復之恩,冒當匪據之職,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萬萬難强,亟削臣所叨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擧,上以無玷淸選,下以粗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惶縮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全羅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情勢才分,萬無趨承之望,而怵迫嚴命,黽勉冒膺,辭陛將在匪久矣。念臣父母墳山,在畿內交河地,而今當遠出,欲趁今得數日之隙,下往榮掃,以伸至情,玆敢披懇,仰籲于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恩暇,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修撰尹汲疏曰,伏以臣,稟賦虛薄,素有旋暈之病,發作無常,往往苦劇,數昨召對,入侍稍久,及夫退出之後,虛嘔猝劇,冷汗遍體,厥證因而暴發,頭目昏眩,精神迷瞀,僵臥直次,不省人事,至今數日,少無所減,委倒寢褥之上,而如在行舟之中,一向危篤,奄奄若盡,淸齋纔過,開講有命,而顧此病狀,萬無登筵之望,不得不冒死號籲,伏乞聖慈,特加俯察,亟遞臣職名,俾臣得以歸家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掌令尹鳳九疏曰,伏以臣,賦性庸愚,殖學疎淺,守分田廬,絶意仕宦,而經筵召旨、柏府除命,前後相隨,輒縻以不敢當之恩,私心惶愧,若隕淵谷,每一承命,流汗被面,念臣放廢如木石,來去如鳧雁,出處去就,雖不足仰煩上聽,而匹夫之志,旣自有其所執,虞人之役,亦不可以非招,則區區咫尺之守,實係臣難進者,而一向泯默,不一仰暴,亦非臣義之所敢出,故昨秋辭本之上,首陳空疎之實狀,兼以一二難進之端,冒昧附陳,實亦自言其私義,非有他意也。聖慈不諒,嚴批遽降,至以欲鬧甫定之世道爲敎,臣於此惶悸已極,而繼伏聞前席下敎。又甚嚴截,筵話旣祕,雖未詳聞,而臣心悚懍,尙復如何?臣屛伏山野,聾瞽時事,世道之定與不定,非臣所聞知,則平地之起鬧?又焉有其心耶?在野之士,身不出而言出者,古人所戒,臣雖無狀,亦誦斯義,汚不至妄涉時事,鼓鬧於其間矣。秪是草莽狂疎,膠守微志,自謂賤臣之私義,不干今日之世事,而矢口陳暴,至煩聖心之過慮,此豈臣始料所及也。雖然,爲人臣而鬧世道者,是何等罪名,而況臣旣自廢蟄,反有此事,則其爲不韙,更莫大焉。臣自承此敎,撫躬靡措,惕息彌年,只欲匿影深林,沒齒訟尤,以卒承誨責之聖意,而不自意掌憲陞拜之命。又降於荒谷竢譴之中,誅罰不加,寵渥愈隆,臣誠惝怳驚惑,僭莫知其故也。竊仰聖明寬假,不欲備數苛責,姑囿於包荒之度,而實怪夫淸朝綜核之政,不至盡壞,則其何以糾正官邪之任,更畀於負罪省愆之臣,而莫之小恤也。臣之不敢冒進,固不待此事而目今罪名之未勘,尺添情勢之一端,至若賤疾之淹苦,職名之不稱,臣不暇言而亦不敢言矣。玆敢席藁田間,瀝血仰籲,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作鬧世道之罪,以礪一世,仍又鐫削臣職,更無檢擧,使臣得以優遊山磵,頌恩畏罪,無負聖主之至誨,是臣之大幸也。臣無任兢惶戰慄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八月二十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韓師得、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宗臣東陽君㭻,武臣行副護軍韓啓朝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淸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鷄鳴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淸人章,大旨則章下胡氏之註,已盡之矣。禦狄屯境,何等嚴重,而散亂無統,不久將潰,君之使臣,臣之爲國,皆無可言者矣。上曰,其君臣,幾乎相同矣。宗城曰,羔裘與召南羔羊章略同,卽其舍命不渝四字,而可知其大夫之賢矣。人臣事君之道,隨處盡分,爲所受之理,平日必講得其所受之理然後,臨亂而有不可奪之節,在上者敦樹風聲,培養節義,則亦當危亂之際,而有得力之道,此等處,推類看之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遵大路,無文義之可達者矣。若魯曰,鄭風甚於衛風,衛風皆是男悅女之詞,鄭風則無非女悅男之詞。朱子曰,淫風亦係乎在上者之導率,此亦爲人君者所當監徵處。上曰,然矣。宗城曰,鷄鳴章,卽賢夫婦相警戒之辭也。明星有爛,則慮其晏起而戒之,旣取鳧雁,則適其滋味而進之,其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云者,自有和樂之象,而終無私昵之意。且勖勉良人,交結佳朋,欲以雜佩而贈之,婦人德行,至此而無不備矣。大抵人之作事,每在於鷄鳴之後,爲善爲惡,固有舜蹠之分,而君臣之際,亦如夫婦之間,早朝視事,有若昧朝鷄鳴之交相勉戒,則百度惟貞,可無叢脞之嘆矣。君臣交泰,禮制修明,則有若琴瑟之靜好矣。奉承德意,敷惠下民,則有若雜佩以贈之矣。如此之章,反復諷詠,推類而看,則不但得其性情之正而已。亦必有補於君臣相須之道矣。上曰,推演文義,有此陳達,予當惕慮,而諸臣亦宜相勉。尙絅曰,章下輔氏註亦好矣。上曰,此與齊風鷄鳴章相同,而覽此詩章,如見其相勉戒之狀矣。若魯曰,朱子云,鄭風無可觀,而女曰鷄鳴章最好,不覺手舞足蹈也。讀《詩》者,只口讀而不有體認,則如人之外見城廓而不見其宮室府庫人物之盛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大文印出,聖意有在,而淸燕之暇,常有諷詠,則其工夫非開講之比矣。上曰,常目在之矣。講官遂掩卷。上曰,夕講爲之。宗城曰,尹汲以身病陳疏,故臣自備局入來,而金尙翼則陳疏承批,方無故,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武臣進前,初爲入侍職姓名陳達,可也。啓朝曰,臣是羽林衛將韓啓朝也。上問履歷,啓朝曰,臣於辛卯年出身,而由權管,歷訓鍊主簿、判官、僉正、都摠府都事、經歷、訓鍊副正、巨濟府使、平安兵虞侯、忠州營將、軍門千摠、龜城府使,而今方待罪本職矣。上問所懷。啓朝曰,無可達之事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黃晸,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曺命敬,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李宗城,讀《詩傳》第三卷鄭風,自有女同車,顔如舜華,至溱洧二章,上讀後受音訖。宗城曰,今日進講,專爲男女相悅之事,別無文義陳達之處,而鄭風卒章,章下註好矣。鄭衛之樂,皆淫聲,而勿論其多寡輕重,一時其國之風化,可以觀矣。百代之下,聖賢出,而論其性情,垂戒後世,當此等時,講此等書,宜思奮發之話,以正頹弊之俗,此臣等之望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留意。上又曰,褰裳涉溱,尤無狀矣。宗城曰,然矣。末端安成劉氏所論,亦有來歷,此篇,朱子竝斷之以淫奔之詩,而古註則如風雨、揚之水、出其東門等章,本非淫奔之詩,而或賢者不得志,兄弟不相得,或世道混濁,君子不相容而作此詩云。所譬於文義則其說不爽矣。聖經賢傳,雖不敢妄論,而古註所論如此,故敢達,金若魯曰,靑靑子衿章亦然,而意好矣。宗城曰,風雨凄凄,鷄鳴喈喈,此文體決非淫奔者所可作矣。趙尙絅曰,揚之水則實未知,近於淫奔矣。上曰,所論似然,而朱子已編輯是書,若以古註爲是,則易歸議大賢之科,參看好矣。風雨章果好,而出其東門,與鷄鳴章同矣。宗城曰,聖敎誠好矣。風雨如晦鷄鳴不已云者,與東門、鷄鳴等章,最好矣。若魯曰,出其東門,則朱子亦曰,鄭詩雖淫亂,然此詩與鷄鳴章亦好,慶源輔氏亦曰,此詩得夫婦之道,以見人性之本善,而先王之澤未泯,此言誠好矣。上曰,無信人之言,人實廷女,君子不信小人之義,於此亦可見,此等處,君臣當爲交勉矣。宗城曰,聖敎每得詩之要道,而此下敎誠好矣。黃晸曰,卽今所講之篇,皆是淫奔之詩,文義別無推衍陳達之語,而大抵詩之正風、變風,在上之人,以風感化於下,在下之人,以風諷刺於上,故至於變風,先儒以爲發於情,止于禮義,發于情者,人之性也。止於禮義者,先王之澤也。是以,得其善言,可以感發人之善志,得其惡言,可以懲創人之逸志,而其終能得性情之正矣。雖是淫奔之詞,反復諷詠,則其效亦可以厚人倫、正夫婦、美風敎、移風俗矣。上曰,所言好,當留念。上又曰,當時詩謠,列於樂府,而文字多有相同處,此則偶然相符耶?其時樂官,聚而同之耶?宗城曰,其時閭巷歌謠,皆如許故耳。彼其之子,悠悠我思等文幾處處有之,至於雅頌,則往往有全文相同者,蓋其歌詩節奏,亦如此矣。晸曰,俄下備忘中京畿守令署經事,自本院當申飭,而諫院行公,只有大司諫金始炯一人,獻納任珽則牌不進,憲府則持平李度遠,纔上來云,故出牌,而其出仕,有未可知。且署經則兩司皆有二人行公,然後爲之,而開政遷就,闕員尙未差出,署經事,猝難擧行矣。上曰,明朝開政事已,分付,而吏曹參判申昉,無義撕捱,連日違牌,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抄出擧條}}若魯曰,吏曹參判之實病,果甚重云矣。上曰,吏判之不出,亦緣參判之撕捱耶?晸曰,此外聞以參議差出之際,意見不爲歸一,故如此云矣。上曰,署經事,臨時當有變通,姑不可除其署經矣。宗城曰,署經不可續續除之矣。行幸時,治道等事,守令果多事,而亦有各其兼官,陵幸之期,姑未迫頭,不可除署經矣。若魯曰,署經之規,近來漸廢,臣曾陳達,而兩司署經,不可不爲之矣。上曰,卽今畿邑守令多事,至於兼官之事,似難暇及矣。宗城曰,臣於近日政院事,有未安者,敢達矣。諸承旨俱在院中然後,凡事可以修擧,而近頗有申前出去者,雖以疏章事言之,戶曹判書李廷濟之情理,固甚矜惻,陳章請行,終是法外,修撰尹汲之身病陳疏,亦何至必徹,而竝皆捧入,似當有警飭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戶判之疏,予亦知其法外,而旣入之,故果許之,尹汲之疏,誠爲不緊,諸承旨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晸曰,吏曹參判申昉,特爲推考矣。開政遷就,誠極未安,與判書宋寅明,待明朝一體牌招之意,敢達。上曰,唯。{{*|榻前下敎}}上曰,明日朝講時刻,何時耶?晸曰,以晝講,命下矣。上曰,予以朝講爲定,而必是誤傳之致,明明朝講爲之時刻,以辰初初刻爲之,晝講依前午正爲之,夕講以申正初刻爲之,近來時刻,連以此爲定,可也。{{*|竝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8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巳時午時,日暈。夜自一更,至四更,有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任守迪啓曰,今日朝講,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奉命在外,或未肅拜,或未差,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已累日,一向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至爲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以爲趁卽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已累日,尙未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明朝牌招開政。 ○答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之冒出銓職,元非因仍久蹲之意,初旣怵迫承命於執事之役。顧念大政過時,國體有損,姑且挨過,徐圖引免,卽臣素定之計。不意僚堂,無故引入,許久撕捱,大政之設,杳無其期,臣獨冥行,有違初心,已是難安之端。而臣之有政輒赴,亦恐有妨於督出僚堂之路。最初違牌,意固有在。而忽自數昨,重得寒感,兼有癨氣,渾身寒束,胸腹絞痛,始有頃刻難支之憂,連服藥物,稍得鎭定,而種種餘證,彌留作苦,委身牀褥,無計起動。日前內局起居之不得趨參,近來鎭日政牌之連事違逋,實由於病勢之不能自力。而分義虧缺,惶隕欲死,至於僚席間消詳政注,雖或有之,容費往復,終當歸一。臣豈遽以此些少牽掣,過自引伏?而人之爲疑或至於此,則恐未必得其實狀矣。前後違傲之罪,方欲陳章自列,仰請嚴誅,而諫院重推之啓,又發於此際,公議至嚴,無辭可解。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許遞改臣銓職,仍命攸司,重勘臣違召之罪,使都政無至久淹,私分得以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八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同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洪鉉輔,行大司諫金始炯,參贊官任守迪,參贊官李宗城,掌令權相一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曺命敬,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上讀前受音,自淸人在彭駟介旁旁,至溱洧二章訖。李宗城始讀齊風,自齊國名,至東方未明三章。上又讀後受音,至東方之日兮。宗城曰,此大旨,當以廬陵歐陽氏曰相邀以奔之詞也。爲大旨是矣。上曰,何如?金興慶曰,臣意亦然矣。自先朝以躡我之跡,而相就爲大旨,臣未知其意,而大諫曾治經工,亦可知矣。上曰,大諫治經科耶?金始炯曰,臣以治經出身,而經工之士,例以歐陽氏曰相邀以奔爲大旨矣。興慶曰,拔此本大旨,以歐陽氏言爲大旨無妨矣。上曰,拔之無妨,本大旨,元不緊矣。上繼讀自東方之日兮,至東方未明三章訖。宗城曰,朝講則領事入侍,事體亦重,當使領事陳文義矣。興慶曰,經筵,講官爲主矣。上曰,不必互相推讓,玉堂陳文義,領事亦繼達可矣。宗城曰,鷄鳴章,賢妃之事也。常有敬惕之心,毋忽宴昵之際,當其夙興之時,恒存或晩之戒,故以蒼蠅之聲,疑其鷄鳴,月出之光,疑其朝盈,其觸類而發者如此,此后妃長戒長飭之處,而賢妃之德,亦可推以歸於君德矣。以其耳目之所記,觸事不懈者,由其戰兢警戒之心,夙夜恒切故也。此等章,正宜三復玩味矣。上曰,然矣。金若魯曰,此戒逸之事也。戒逸之工,不過人慾,若加勉於此,念玆在玆,則自有臨深履薄之意矣。從古枕席宴昵之際,所戒易忽,而后妃內治之道,若如此章,豈有他慮哉?推以修身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者,莫過於此,若於宮中燕閑之間,加勉於此等章,則尤好矣。上曰,所言好,當加勉矣。興慶曰,賢妃警戒之辭好矣。玉堂已推演陳白,而大抵逸慾之心,不留於心,敬畏一念,常常不懈,則其心自不怠而恒警飭矣。上曰,然矣。尹游曰,賢妃戒言,先儒亦有論矣。如周宣之姜后,齊桓之衛姬,楚莊之樊妃是已。明君哲辟,修身齊家,則賢妃貞女夙夜警戒,以成其德。殿下先以此自警自戒,則自有賢妃相戒之道矣。此外以朝會事言之,我國昔者,庶事廳設行時,大臣曉來,六部齊會,各治其事,如兩司之城上所,亦是設官之好意,而近來則雖有卯仕酉罷之令,未必皆卯來而酉退,或未罷或申罷,而亦閑無所事,正宜更考故事,申明舊法矣。上曰,古者庶事之意好矣。今者卯酉之法,雖難每每卯仕酉罷,而若未半日而罷則何事可做乎?兵判所達好矣。各自飭勵宜矣。興慶曰,諸宰或有卯來酉退之時,而或有故則有未時先歸者,或隨其公事之多少,早晩罷去者,或有卯來而因其各司主管懸頉者,亦頻頻有之矣。上曰,不無推諉之弊矣,而此等處,卿等皆有自反處矣。若値藥房入診,則不爲備局之坐,雖有入侍之事,豈無赴坐之暇乎?興慶曰,雖有藥房入診,而或多早退之時,何難乎備局開坐,而自古入診日,則例不爲備坐,故諸宰輩,亦皆知而不爲來待矣。上曰,雖是古例,爲國事之道,當脫殺謬規矣。宗城曰,朝講盛擧也。特進官及兩司,皆陳文義好矣。上曰,有所懷則盡達,可也。宗城曰,鷄鳴章文義,諸臣已盡陳白,而大體爲國之道,先戒家齊國治之義,尋常警飭,而至於此等章,則必三復諷誦,自上先戒此章之義,以爲導率,則此雖專美后妃之德,其成德之效,則終有所歸。臣等之所仰望如此矣。上曰,所言好,當留意。權相一曰,人君以賢妃如此之事,當爲自警,殿下常加勉于此則好矣。上曰,然矣。又下敎曰,還三章,謝氏曰,千萬人之習俗,原於一人之好尙,千百年之敝化,生於一時之放心,此言好矣。宗城曰,下敎誠好矣。此言其時君所好,而人主爲萬民之表,故上之所好,下必效之,如好高髻、好細腰是已。隨其君上之好惡,如風之從靡,安於所習,仍爲成俗,人君之好惡,不可不愼者類如此。今聖敎已盡之,而此等處不可放過,而宜乎加勉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著三章,別無文義,而此可見齊俗之不好禮而未親迎矣。百世之上,政令治化,百世之下,令人竊歎者如此,以卽今事言之,應爲之事,不爲設行,則烏得免後世之譏議乎?齊不好禮,故未行親迎,而齊若好禮而必行親迎,則豈有此等詩刺乎?今以此大文觀之,爲人君者,當垂遺禮法,以爲後世之作則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矣。俟我於著則無禮,甚矣。與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同矣。游曰,古者齊俗不好禮,故如此,而我國,自是禮義之邦,而親迎之家,絶無而僅有。上曰,然耶?士夫家親迎之禮旣少,則壻往婦家耶?興慶曰,壻往婦家,仍宿三日,新婦始現舅、姑矣。游曰,我國非不好禮,而習俗如此,罕有親迎之禮,而自上崇禮義,則自然化行親迎之禮,復爲成風,亦易矣。雖此等章,無非留心處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東方之日章,淫奔之事,無可文義者,而慶源輔氏註是矣。因其時以起興,此等處則只取其義,而看得東方出日,則必思夙興之道,東方出月,則亦思夜寐之義,以爲宵衣旰食之戒好矣。上曰,取義之意好矣。宗城曰,東方未明章,譏其時君興居無節,號令不時也。別無文義之深奧,而東方未明,顚倒衣裳,則其早起赴公可知矣。此不失臣僚夙夜在公之義,而其君猶以爲晩,則豈不過乎?禮義法度,貴在適中,此實君臣可戒處,而至於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八字,尤可戒後世嚴防限之道矣。朝廷之上,義理政事,自有是非定限,不可踰分,而若無界限之隄防,而或有分數之陵夷,則曾不如狂夫之瞿瞿於折柳之樊圃,豈不寒心乎?此雖取譬之說,而亦是加勉處矣。上曰,所言好矣。此予自反處,而亦是諸臣可戒處矣。以此詩觀之,其君之興居無節如此,而猶有其國之紀綱矣。今日朝臣,見此衣裳顚倒,則其無可戒之心耶?東方之明已久,而三牌猶有不進者,予則非責顚倒,而君命召不竢駕之義,無之久矣。宗城曰,聖敎好矣。或有情勢之難安而不進者,或有遽然不出者,其過處則自上責勵好矣。大抵牌不進,已成痼弊矣。若魯曰,東方未明,顚倒衣裳,而其時君,猶不知晨夜之限,可知其政令之無節,而副學所達是矣。國家紀綱義理,自有定限,必有防限然後,可制人慾,而如無防限,而其國不危者,未之有也。興慶曰,有界限則狂夫猶瞿瞿,爲國之道,嚴防限之義,不可不深念矣。上曰,然矣。講畢。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又曰,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其後有未盡服者,入診時當下敎矣。興慶曰,昨見備忘,有京畿監司趙明翼推考之命矣。臣之初意,若宿所金浦,則不但有便於寢睡之節,亦似有除弊之端矣。追後聞自陵所,距金浦稍遠,亦不無難便之事,監司旣以民弊狀啓,不徒不從,又爲責罰,則以外面看之,事涉如何矣。上曰,趙明翼若專以民弊狀啓,則予當嘉之,且其本心,亦爲知之,而今此狀啓,不過以數里十里之間,其間有何大段懸殊耶?近來紀綱無之,春秋謁陵,情理之所不已,則些少弊端,不可顧也。自先朝陵幸時,每顧恤民弊,予之恤民,非敢欲加於前日,而今之民心,異昔之民心,故雖涉細瑣之弊,而或有顧念除弊之道矣。予若興居無節,遊佃是事,則托以民弊,應行之事,或欲不爲奉行,而今此謁陵,事體如何?雖以植炬言之,已有參酌,分付之事,而今其狀啓,皆是細瑣之弊,而宿所於金浦事,專以齋室之頹落,則先朝曾爲宿所於此,予豈不欲宿此?而其在垂堂之戒,不可不從群下之言而定之矣。卿不見西宴廳乎?其在事體道理,不可更改宿所,至於蕩析之說,尤爲非矣。君父謁陵之行,事體何如?而乃以蕩析爲言乎?蕩析之說,當用於兵燹之餘矣。此非京畿監司之本心,而乃柳泓之言也。金浦郡守柳泓之事,極爲非矣。今日若有國法,則焉敢若是?道臣之特推,亦由蕩析之說也。且其二井之說,尤屑屑矣。興慶又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以北道陵寢奉審退行事狀請,而自前必有大段事故然後,退行矣。今年北路,雖有水災失稔之事,而退行奉審,誠爲未安,此啓本勿施,依例令禮官奉審,何如?宗城曰,此則監司李箕鎭,宜有警責之道,道臣狀請,雖出於慮凶歲除廚傳之意,以方伯直請退行,殊未安矣。上曰,此不可勿施而止,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任守迪曰,今日初以晝講,改爲朝講矣。晝講則何以爲之?上曰,初爲朝講,而誤傳爲晝講,故改定,晝講則自當停止矣。{{*|榻前下敎}}游曰,今番陵幸時,斥候伏兵,使摠戎廳爲之事,分付,而聞摠戎所屬,止於陽川,至於金浦則乃是江華鎭撫營所屬云。斥候伏兵,創始於戊申,而其時,只令守禦、摠戎兩廳,分東西擔當,而所屬之外,無某樣處置之定奪。今此金浦,旣是鎭撫營所屬,摠戎廳有難於專當,不可不更爲稟旨而分付,故敢達。上曰,摠戎廳之不欲越境擔當,事理然矣。今若使之擔當,則仍爲定式,後弊可慮,旣是鎭撫營所屬,則宜令鎭撫營爲之矣。游曰,使畿營知委乎?抑直爲知委乎?守禦、摠戎兩廳則例以除標信出用,而此則何以爲之乎?上曰,守禦、摠戎,在京之故,雖除標信,而鎭撫營則與此有異,且關後弊,使宣傳官,持標信知委,可也。{{*|出擧條}}游又曰,陵幸時,宿所處布城,以前例見之,或外方束伍軍、摠戎、守禦廳爲之,或京軍門、留都、隨駕軍門爲之。今則使何軍門爲之乎?上曰,軍門當同力爲之。訓局、禁營,旣已隨駕,相爲分排爲之,可也。{{*|出擧條}}游又曰,今番陵幸時馬軍,依辛未年例,翌日先渡,後廂步軍,龍舟進發時,後隨卽渡江,而其間後廂,恐有不及之慮。前廂訓局三哨,姑爲落後扈衛,到晝停所,依前分前後廂扈衛事判下,而馬軍先渡之故,駕後別抄。辛未年,挾輦侍衛磨鍊。今番亦以挾輦磨鍊,渡江後,依近例,以五馬隊隨駕,何如?上曰,擧條啓下時,欲爲分付,而未果矣。旣以天明後渡涉爲定,則似無紛踏之慮。後廂不必落後,鱗次渡江,依前侍衛,而駕後別抄事,依此爲之。{{*|出擧條}}游又曰,今番內試射時,宣傳官柳泰國,十巡無分云。臣曾見泰國,身手,可合是任。且其曾祖,曾經閫帥,故擬望受點矣。今春內試射時,旣十巡無分,今秋亦然,則其常時不能習射可知。臣之不能擇擬,亦無以自解,誠爲惶恐,大抵近來武臣之全抛騎射,已成弊習。臣嘗慨然,每對武弁,輒爲申飭矣。泰國之春秋內試射,皆爲十巡無分,則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置之,汰去,何如?上曰,內試射,異於朔試射,故先朝或有無分者,則必特推矣。今番當爲備忘推考,而偶忘置之矣。卿之所達如此,依爲之。而大抵武臣之試射,自先朝亦申飭矣。近來武弁之稍有名字者,尤抛騎射,一經閫帥,便置相忘之域,誠爲非矣。卿以本兵之長,各別申飭,可也。游曰,朔試射,若逐朔爲之,則誠爲勸徵之道,而每一行之,輒有才落,故不無稱冤,渠之稱冤,雖不足恤,而臣亦拘於事故,不得逐朔試射矣。慶尙監司金在魯在本兵時,判書或有故,則以參判替行試射之意,陳達蒙允矣。自今依此擧行,而必令逐朔擧行,俾勿廢閣事,更加申飭。至於捕盜從事、備局郞廳等,輒爲懸頉,此亦未安,今後則毋得懸頉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各別申飭,可矣。{{*|出擧條,入啓而後,有柳泰國決棍勿汰之敎,故仍未啓下}}游曰,宣傳官、部將、守門將,通稱內三廳,而宣傳則自別,部將、守門則鄕谷之人,多爲之故,往往有可否不順之弊矣。廳規先免身後,可否之故,遠地之人,僅得此職,賣其田土,免身之後,或有可否不順,則蕩盡其家産,痛哭而歸,事甚矜悶。武兼廳則先可否後免身,故無此弊,而參下武兼,亦爲宣傳,故參上,亦稱武兼宣傳官矣。部將、守門之與武兼廳,似無異同,依武兼例,先可否後免身則似好,臣問諸武弁,則其言亦如此矣。上曰,此等事,不必朝家分付也。兵判知悉爲之可矣。游又曰,臣於上年殿最,有做錯者,蔚山監、牧官卞儀居中,而其時參議誤書下字,臣於考準之際,亦未詳察,仍以下施行,而此實渠之稱冤矣。下等則不但罷其職而已。亦爲准期不敍,因此以下等施行,則終難防其稱冤之端矣。上曰,渠雖稱冤,旣書下等,不必追論。且旣居中則其不稱職,亦可知,置之可矣。金始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渠旣無狀,極律何惜?而閱歲爭執,停何傷也?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當初處分,已諭意矣。尙今爭執,未免太過,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旣無端緖,亦已酌處,其何强爭?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當初所啓,已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旣有過中,其何强爭?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惜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一年大政,自是兩次都目,而近來逾月遷就,便作恒規,致令仕滿待遷之類,反懷淹滯之歎,事之未安,莫此爲甚,近以都政之速行,屢勤特敎,則兩銓堂之連日違傲,雖未知有何情勢,而互相撕捱,各自引入,喉院之牌召徒煩,開政之頉稟相繼,殊無飭勵之意,宜有規警之道,請吏曹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科場事體,至嚴且重,而近因試官之違牌,輒致夜深煩稟,國體之壞損,誠極寒心。今番營試,只隔兩日,申飭該曹,必以有文望無故人,各別擇擬,而大抵搢紳間自便之習,誠一痼弊,方帶軍銜,偃然在家,而及其塡差祭官、見擬試望,則必欲規免,便稱下鄕。此等風習,殊極駭然。今後則請令喉院,各別嚴勅,隨現論責。上曰,依啓。又所啓,今番展陵之禮,蓋出於霜露追慕之聖敎,而前後筵敎,深軫民弊,雖係修治供億之節,務從省約,則道臣、守宰,亦豈不仰體聖意,而當此歲歉民困之時,若又憑藉貽弊,則終雖摘發重勘,亦將無及。請令備局,嚴飭道臣,凡係責出於民間者,毋或諉之於前例,另宜廉訪,痛加裁損,俾令實惠下究,而各邑如有犯者,隨現重究。上曰,依啓。權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前後爭執,終是過也。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頃者鞫問,亦無端緖。閱歲爭執,其停何傷?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此等之啓,尙今爭執,其曰過也。其勿更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前後已諭。其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已諭院啓。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此等之啓,猶持過也。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配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午時未時,日暈。夜五更,電光。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晝講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德壽啓曰,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尙未署經,事甚未安,除在外、行公外,執義李宗白,卽爲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鄭羽良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 ○又啓曰,明日常參,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前司果林碩輔,通德趙囿彦,閑良李震采、李經中等,或捉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林碩輔未資窮,未準職,趙囿彦、李震采、李經中,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新除授碧團僉使李俊健呈狀內,感激恩命,扶病肅謝,而本以水土所祟,重患風疾,積年沈綿,近因添傷,證情猝劇,少有動作,輒致昏倒,以此病狀,萬無千里遠赴之望云。病狀沈痼,差復無期,則邊鎭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玉江萬戶朴光洙呈狀內,以無兄弟獨身,父母之年,俱過八十,至情所在,決難離側遠赴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以上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五衛將金澳,身病甚重,勢難供職,呈狀乞遞。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習陣進,參判李春躋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永爲司諫,沈星鎭爲獻納,李錫杓、金相紳爲持平,閔應洙爲大司成,趙鎭禧爲工曹參議,趙明澤爲應敎,申致謹爲副校理,兪健基爲副修撰,李宇夏爲沔川郡守,洪晉猷爲司䆃僉正,李世聃爲漢城判官,尹師道爲漢城主簿,李檥爲禮曹正郞,李英輔爲工曹正郞,宋秀賢爲奉常僉正,李聖檍爲麒麟察訪,李弘模爲敦寧都正,尹汲、吳瑗爲兼漢學敎授,金尙奎爲左承旨,韓師得爲右承旨,鄭彦燮爲左副承旨,鄭羽良、尹東魯單付副護軍,金始㷜單付副司直,曺命敬單付副司正。 ○吏批啓曰,新除授果川縣監金光遇呈狀內,老母在鄕,重患毒痁,今至五十日,而別證頻出,氣息奄奄,方在朝夕待變之中,時月之內,實無離側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當此陵幸迫頭之時,畿邑守令,不可暫曠,而金光遇之母病,如是危重,則有難等待其差歇。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吏曹意啓曰,今此監試、初試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鄭益河、任{{!|𪼛|⿰王集}}、南泰良、柳謙明、洪昌漢、宋瓆,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謙明、任{{!|𪼛|⿰王集}}、鄭益河、南泰良、宋瓆、洪昌漢,單付副司果。韓師得,以禮曹意啓曰,今式年監試、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任守迪曰,明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旣爲常參,晝講停,朝講爲之。 ○以常參時刻單子,傳于任守迪曰,朝講時刻,以卯正三刻爲之。常參時刻,以辰正初刻爲之。 ○答右尹李瑜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護焉。右尹李瑜疏曰,伏以臣從前,屢將私悃,獲被慈覆之恩,感祝惶恐,靡所圖酬,苟可以强,則不敢輒有陳籲矣。臣之母病,長時凜凜之中,日昨遽遭膝下慘慼,昨纔服成,其驚隕哀傷,倍於素强之人,宿證一切添劇,勺飮都廢,氣息綿危,種種情理,無所排寬,非臣在側,誰復扶將,頃刻之間,不忍離舍,再昨籌司之坐,末由進身,至被問備之命,今曉賓對之會,必欲趨簉,而顧其勢,終不能得,焦灼之中,隕越交深,玆不得不冒死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矜臣情事,罷臣諸任,俾得以安意扶護,以卒生成孝理之澤焉。臣無任懇迫泣禱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八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大司諫金始炯,左副承旨韓師得,副提學李宗城,掌令權相一,假注書曺命敬,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光運。金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又曰,卽見平安監司、義州府尹狀啓則以爲,中江開市監督來言,陳奏使行,今十九日過瀋陽云。當初使行時,以姑觀前頭,若使事順成,而十月念間,先來出來,則冬至使仍兼謝恩使以往之意,有所定奪矣。今聞使行,若是遲滯,回還之期,亦將稽延,而冬至使拜表,定於十月卄四日,誠爲可慮矣。冬至使發行,例在於至月初,而今番擇日,似涉太早。使行拜表,改以至月初擇日,未知何如,雖於至月初六七日發程,可以趁奉前入達北京矣。上曰,事勢旣如此,依所達,差退擇日,可也。{{*|榻前下敎}}興慶又曰,向日筵中,勿論軍布、身布、大同,凡干各司所納,皆以純木捧上事定奪矣。純木定式,當以新捧爲始,而第新捧當在於十月,今年節候甚晩,十月內新木,勢難辦備,自明年正月爲始,而歲前則勿論錢木,依前隨所納捧上,似好矣。上曰,以正月定限,則其前所納,自可勿論錢布而捧之,依此所達,自正月爲始,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歷陳各邑年事失稔之狀,仍以推奴防塞事爲請,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推奴之一切防塞,此亦有弊。諸臣之意,何如?申思喆曰,近來以凶荒,八道推奴之防塞,已多年所矣。今年年事凶歉處,當如前防塞,而不至凶歉處,則雖許之,亦無不可也。金取魯曰,推奴固有弊端,作一凶歲擾民之政,而奴主之分,且關綱紀矣。近年以來,每以歲歉,一切防禁,此亦不可不念也。趙尙絅曰,近年以來,連以凶歉,防塞推奴,而獨於今年許之,則推奴者,屢年未捧之數,必將盡捧於今年,如此之際,其苛刻之刑,必無所不至,凶歲殘民,何以支當乎?臣意則如前防塞推奴似宜矣。尹陽來曰,禮判所達是也。一切防塞則年歲旣久之後,或不無叛主之弊,今年災實分等後,稍豐之處則許其推奴,似宜矣。興慶曰,國家每以推奴爲民弊,故輒加防禁,而若逐年不許,至於年久,則或有外方奴婢者,將不免永失之弊,此亦不可不念,不宜以一端論也。金始炯曰,外方推奴,實爲窮民難支之端,近年以來,連因凶年而防禁矣。西關年事,未免凶年,則今姑防塞宜矣。李宗城曰,平安道年事失稔,豈可許其推奴乎?臣奉使關西,推奴之端,深知之矣。以推奴下去者,類非渠之奴婢,轉借他人之文券,憑藉官府之勢力,淫刑虐罰,侵漁多端,推奴一事,一切防之,似宜矣。權相一曰,臣亦在外方,故習知推奴之弊,以爲如前防禁宜矣。上曰,推奴之許與不許,互有弊端矣。然而關西今爲凶歉,則豈可許其推奴,使爲民弊乎?依監司狀請防塞,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南北道習操停止爲請,北兵使洪好人,南兵使申德夏,狀請習操,而當初德夏辭陛之日,旣以磨天嶺以北,城津爲限,看審之意定奪,故欲於歷路,兼行習操云矣。南關旣爲凶歉,則習操似不可許。只令巡歷時,簡其騶率而往來,未知,何如?上曰,歷路軍兵,一番點閱,亦何妨乎?興慶曰,習操則旣不可許,而使德夏,但於所經官軍,點閱軍兵,似好矣。上曰,依此爲之。興慶曰,利城、端川則水災孔慘,旣有別爲賙恤之事。此兩邑軍兵,似不當點閱矣。上曰,所歷各邑中尤甚邑,則勿爲巡點,可也,興慶曰,南關習操,旣令停止。北路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亦觀南北關年事之豐凶,而爲之,可也。興慶曰,北關年事,勝於南關,北關習操則依例擧行乎?上曰,北關實爲重地,而久廢詰戎之政,極爲可悶。今年習操,使之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江原監司趙最壽,以三鎭合操姑爲停止,使各鎭營將巡點事及秋巡時,都試設行事及校生考講停止事稟啓矣。都試旣以秋巡時設行之意,發關知委,則今無可論矣。三鎭合操則今年嶺東,大抵失稔,似難擧行。依狀請停止,使各其營將巡點,申飭,似爲得宜。而至於校生考講,則都事覆審於各邑時,仍爲試講,似無大段貽弊之端矣。上曰,營將巡點事,依狀請許之,而校生考講不可廢却,依例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御營設廳軍額,與禁衛營相同,而禁營則別驍衛八百四十名,御營則別馬隊八百名,故癸巳釐正後,御營廳草記,稟定以禁營例,更加四十名矣。今番釐正,一依癸巳年所定施行,故御廳四十名,將未免汰減,而御營大將魚有龜,以爲當初設廳,旣與禁衛營一樣,而禁營則以癸巳前充額之故,不爲除減,御營則以癸巳後加數之故,若爲除減,則兩營軍額,誠爲不均,此則決不可爲之云。其言亦有所執,若倂四十名保人則爲二百名,良丁殊甚夥,然而其所執言,事勢誠然,何以爲之乎?上曰,竝保人言之則其數多矣。而御廳別馬隊皆健兒也。不可與禁營有異,此則勿汰,仍存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各軍門軍額,今方自備局相議,一依癸巳,定式釐正,而守禦廳則當初節目,軍需保奴軍六千名畫給,而奴軍猝難充數,故以該廳所汰減良軍二千六百餘名代給矣。其後該廳,以其軍改號爲牙兵,是所謂湖西牙兵也。卽今他廳及該廳所汰減奴軍,有三千餘名,故將以此屬之該廳,以爲收米之軍,換出其牙兵一千五百名,移定他良役則該廳以爲一千名,猶可換定,而一千五百名,所換太多,決不可許云。蓋此牙兵,卽當初奴軍六千名內代給者也。到今以本色奴軍,倍給換定,少無所妨,而守禦廳堅執不許,當此良役釐革之時,有不必如是相爭。守禦使申思喆,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思喆曰,守禦設廳,意非偶然,而當初良軍定給,旣不滿奴軍六千之數,而山城往來,新築南城,自多排立之軍,雖遵行節目定數,而常患不足,當此釐正之時,非欲取節目外餘軍也。若失此牙兵,則實無成樣之道矣。前日之見奪者亦不少,而今又失之則,豈不切悶乎?宗城曰,禁御兩營,軍額相同,守禦、摠戎,亦相同矣。守禦廳則雖未滿良軍三千之數,而此外有軍需保近三千名矣。今此牙兵,年久練習之軍,而一朝汰減,則其所可悶,不言可知,而旣以釐正爲主,何可拘此乎?守禦廳各色名目頗多,雖汰除牙兵,似不至難堪之境矣。上曰,夫子曰名不正,言不順,若依癸巳定式,以六千奴軍劃給,其外則勿論牙兵軍保,一倂汰定於他處,則守禦使,何可復言乎?此不必相爭,一依釐正廳定式而擧行,可也。上又曰,以紅點事大臣獻議見之,而沈判府事以律文外不可低昻云矣。諸臣之意,何如?思喆曰,臣未見文案,而外議,不可待其産,而宜卽正法云矣。取魯曰,臣未見文案,今不知其事狀始終,不敢仰對。尙絅曰,臣適見其文案矣。律文則臣未能知,而此人倫之大變,言之汚口,雖爲待産,其所生,將焉用哉?臣意則不可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矣。陽來曰,昔年宮女,有淫奸其兄之夫者,其時待産正法云,而此則不特較重,雖待産,其腹中兒,當稱父耶?祖耶?渠不可容世矣。金始炯曰,臣未見文案,而以諸臣所達言之,不可待産矣。宗城曰,臣亦未見文案,以諸臣所達之言推之,實倫常之大變矣。聖人用法寬厚,如季冬之行刑,亦有意矣。此事則似不可待其産而正法矣。相一曰,臣亦未見文案,而以諸臣之言論之,似是不待時之罪人矣。上曰,獻議姑未下,從當處之。始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興慶曰,日前入診時,未及稟定矣。大王大妃殿生脈散,今月初十日以後,姑未劑進,而秋來則例停止,何以爲之乎?上曰,稟後當下敎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八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金尙奎,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密陽君梡,武臣副護軍朴弼垕。上讀前受音,自齊國名,至東方未明三章訖。李宗城講讀,自南山崔崔雄狐綏綏,至盧令三章。上讀後受音訖。宗城曰,南山崔崔章,言之醜矣。藝麻如之何?折薪如之何?已言之,無足文義者矣。無田甫田章,其取譬意味好矣。此戒厭小務大忽近圖遠之事,學問之工,治國之道亦然。凡事不必務大,最初則雖似小而自大,似近而自遠,此章註解甚好,朱子之意不尋常,亦可知矣。以卽今事勢言之,殿下定其範圍大體之後,加勉於此章之義,則必有目前之實效矣。上曰,所言好。當加勉。吳瑗曰,積小成大,自近而遠,亦是伊尹告太甲治國之要矣。凡事規模雖小,而安於小成,自至於成大,此章意味誠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盧令章大意,與還同,臣於還章,以風俗間事仰勉矣。凡人臣,見其君上之意而爲之,今以良役事言之,聖意非有所歇後,而若至誠救革,晝夜揣摩,則豈無從風盡心之臣乎?聖意若欲采批鱗之言,而開納來諫,則言路必恢廓,推類以言,則人主,以好事理御群下,則亦豈無鶴鳴相和之義乎?此莫非玩味看過處矣。上曰,然矣。瑗曰,臣於昨年,待罪是職,有所勉戒,而殿下,以意大無實效爲敎,尙在中心矣。聖志高出百王,挽回世道之策,非不軫念,而頃下大誥,奮發之意,孰不欽仰,而終無實效,夫學問、治國,本非二致,勿論其大小緩急,定其規模,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然後,可有實效。堯、舜之道,非不急先務,而若伈伈過了,則何時有實效,而始見挽回世道之機耶?若孜孜爲心,修擧庶務,則自有實效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上曰,李宗白狀啓,見之,而副學必相見問之,北關事何如云耶?宗城曰,臣果詳問,則農形大體凶年,而德源、安邊等地稍勝,而咸興、定平之間,可謂慘凶,利川、端川,水災極慘,而比己酉年,則不如云矣。上曰,以其狀啓觀之,北關勝南關矣。金尙奎曰,臣見其狀啓,言有條理,極爲詳密矣。上曰,歷路見之,故未目覩處多矣。宗城曰,大體不及於己酉,而咸、定之凶歉,無餘地矣。尙奎曰,秋務方殷,而兩司不備,未署經守令多矣。今日政,新除授臺諫,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宗城曰,今日新除授玉堂,亦竝牌招,備員,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g00998gk22xr72ckjik3iqs519apkc5 2173458 2173457 2022-08-22T01:09:54Z Blahhmosh 79595 /* 8月1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8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未落點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憫旱憂勞之中,再昨,冒炎動駕,達曉將事,昨者還宮之後,終日臨筵,不瑕有傷損之節乎?頃有四五日後,生脈散更爲議定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望瞻雲漢,憫旱方甚,而氣姑無事,生脈散,欲爲進御,勿爲入診,□加劑入五貼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社稷大祭終獻官肄儀事,議政府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有申飭矣。副司果趙榮國,今七月朔篆文,無緣不書,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德壽啓曰,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鄭羽良,同副承旨鄭彦燮,今日竝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各陵展謁秋幸,每年取稟事,曾已定奪矣。今秋展謁,定於何陵,而擇日於何間乎?敢稟。傳曰,禮情宜謁,而尙今未果,其當展謁於章陵,吉日以望後推擇以入。 ○又以禮曹言啓曰,陵幸取稟草記,傳曰,禮情宜謁,而尙今未果,其當展謁於章陵,吉日以望後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今八月十九日平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咸鏡道各陵殿,今年當爲奉審,本曹堂上一員,依前例進去,而奉使印信一顆,亦爲齎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八月初一日,晝講入侍時,湖西蟲災等邑,酺祭設行次,香祝,卽速下送事,榻前下敎矣。酺祭、香祝,依下敎令該司,照例磨鍊,急速下送。令本道,中央設壇,隨時卜日設行之意,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傳于羽良曰,京畿主管堂上,使之來待。 ○羽良啓曰,京畿句管堂上李廷濟,來待矣。傳曰,引見,禮、兵房承旨,同爲入侍。 ○又啓曰,禮、兵房承旨同爲入侍事,命下,而禮、兵房承旨,皆已申退,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入侍承旨,以禮、兵房兼入。 ○尙賓,以禮曹言啓曰,今七月二十八日,召對入侍時,侍讀官吳瑗所啓,淸風府院君宗孫聖集,夭折,今至二十餘年,而久無主祀之人,其家,今欲以黃海水使金聖應之子時默,繼後,而家無男丁,不得告官云。國舅奉祀,事體自別,故敢此仰達。上曰,予未及知之矣。自該曹卽爲稟處,可也事,命下矣。卽問于本家,則淸風府院君金佑明,奉祀孫故學生金聖集,無後身死。其妻李氏,以其家翁從弟黃海水使金聖應第一子時默,欲爲立後,兩家同議云,國舅奉祀,事體自別,似當依願許施,而取人長子,有違法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許立後。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禧陵、孝陵、昭顯墓,官員所報,則三陵火巢內虎患,自春以來,或有之,而不至特甚矣。自六月以後,四五虎作隊出沒,陵寢丁字閣近處,白晝所覩,狼藉恣行,而昨日,昭顯墓水剌間後,兩虎噉狗,咆聲喧谷。此若不除,陵上丁字閣近處,汚穢之患,將比比有之,而巡山上直等事,亦不無廢閣之患。每致日昏,踰入齋室,是甚悚慮,而昨冬虎患時,至有八十名砲手,出送之擧,終未捕得。今番,則別定砲手數百名,卽速出送,必除虎患之地云。陵內虎患,近又滋甚,水剌間近處,至有此汚穢之患,極爲驚心,不可不別樣捕除。卽令軍門,多發將校,期於捕捉事,另加申飭,何如?傳曰,允。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七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去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提學未差,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彦燮啓曰,今八月初一日,幼學李東煥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令軍門,多發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自前捉虎時,例送八十名砲手,而今方草樹茂密,不可以八十名之卒,循例出送,別擇其善放者一百名,將校二員率領,卽爲發送,而各別嚴飭,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彦燮曰,今此太廟擧動時,儀仗等事,依社稷擧動時例,減去事,分付。 ○彦燮,以禮曹言啓曰,宗廟祈雨親祭,不卜日來初三日定行事,傳敎矣。自前宗廟親祭時,例有永寧殿,遣大臣攝行之禮,今亦依此擧行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宗廟祈雨親祭時,自上逮至諸享官,例有散齋之規,而今此宗廟親祭,只隔二日,散齋則勢未擧行。自今日,殿下別殿致齋,不弔喪問疾,不聽樂,有司,不啓刑殺文書。惟啓享祀事,諸享官,近侍之官應從升者,竝自今日,宿於本司,致齋一日於享所,陪祭百官諸衛之屬。守衛廟門者,各於本司,淸齋一宿事,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此宗廟祈雨親祭時,大王大妃殿,明日明明日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祈雨祭親行時,獻官及許多諸執事,無推移之路,刑官及廚院郞廳,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祈雨祭親行時,諸執事,皆文官塡差。而在職之員甚少,以前銜文官,令該曹口傳付軍職,通融塡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宗廟祈雨祭擧動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佐郞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卽爲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鄭廣運爲兵曹佐郞。 ○傳于彦燮曰,夜已深矣。而獻官單子,尙不入啓,諸執事不得推移而然耶。差過更鼓,則無淸齋之道,自本院,各別申飭。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彦燮曰,往者被斥,業已洞知,若是撕捱,其涉太過,旣已特放。又命牌招,則其在分義,豈容若是,只推,更爲牌招,尹汲批下,亦爲牌招。 ○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宗廟,親臨祈雨祭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宗廟擧動時,各差備都事。當以九員分差,而本府都事十員內,一員,本府留司,新除授參上都事韓師益,在長水縣任所,時未上來,無以備數,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假都事安載行。 ○吏曹又口傳政事,以李光躋爲注書。 ○以忠淸監司狀啓,扶餘等官居私奴,朴斗上等三十三名,渰死事。傳于命臣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本職,不可復廁之狀,想或聖明之所下燭矣,廉隅大防,關係四維,僨敗之地,豈容再入。而況臣昔者所遭,正坐於盤礴不去,則懲羹之戒,誠難放忽。今又冒進,無此處義,至於中批特授,尤是不常有之事,權衡之重,有異漫職,去就之間。一或苟且,則玷辱名器,尠不爲淸朝累者。故自前除拜,不由銓擬,率皆比援於泮任之東一房。而旋卽引遞,便成事例,則在臣區區之義。惟有抵死固讓,而適會銓地一空,控籲未準,事勢迫隘。回旋無路,不可緣臣私避,遂致首席之久缺,黽勉出脚,所重在是。因循冒沒,捱過數政,臣之職責。蓋止於斯,而本來情地,固自如也。過此以往,實無可以憑假爲說,更復蹲仍者。而今若狃於乍出,迷不知止,一味遲回,未卽引退,則貪戀可笑,當作何狀?且今都政過限,聖敎屢勤,長僚已出,奉行在卽。而臣於見任,殆同權差,必辭之義,已決於拜命之日,事了則去。乃臣初心,雖被威譴,不可渝撓,若或曠日虛縻,徒使大政遷就,則妨事廢職,爲罪滋大。當解未解,若負芒刺,玆申血懇,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垂哀憐,將臣職名,亟行鐫改。使公私兩幸,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大過,特授此任,意有在焉。卿其勿辭察職。 ○修撰尹汲疏曰,伏以臣,自除見職,違召者六,置代者三,承特敎者五。而褊滯之性,汔不知變,論以邦憲,萬殞猶輕。而誅譴不加,責勉逾切,臣於此,誠不勝惶懍震越,求死不得也。顧臣懇迫之情,臲卼之勢,前後疏供。旣已備陳,宜不敢更有煩籲。而一向泯伏,亦甚兢悚,不得不復此鳴號焉。臣本非山林高蹈之士,特一流俗凡庸之品,寧有絶意當世之計。而自有趙尙行疏後,身名俱辱,蹤地愈蹙。而求退之志,一倍於前,區區所守,固自有據,而頃日僚臣。乃以臣之最初一出,爲今日可仕之證,拖長爲說,煩達聰聽,是未察人言,前後臣之處義,有不可同者,臣竊爲之慨然也。臣之平日誠意,不能見諒於同朝,猝遭此難處之境,尙何望蓋高之聽,俯悉微臣窮阨之情耶。人臣事君之道,固以分義爲重。而廉隅一節,亦不可放倒,倘或有壞於此,則身失其守,無以爲事君之本矣。故朱子之言曰,士大夫之出處,不獨其身之事而已。乃關風敎之盛衰,然則士夫之欲全廉隅者,雖若有違於承令之恭,其實,則莫非臣道之當然,而抑亦爲贊化之一端也。今臣之積犯違傲,跡雖近於慢命,義實在於願忠。而乃殿下,不少寬假,一向羈縶。每以分義責之,必欲縛束之,馳驟之。臣誠抑鬱悶阨,實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臣以世祿之裔,策名之初,最被降眷,昵侍威顔,亦有年所。而間値狼狽,遂阻淸光。臣每瞻望雲天,未嘗不拳拳馳情,而大防在前,進身無路,撫心悼歎,尙何言哉。昨因悶旱慮囚,特蒙恩宥,獄門纔出,天牌踵臨,銜恩畏義,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拜章陳懇,徑還私次,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遞臣職名。以安私分,治臣積犯,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過中之斥,業已知矣。曾前復科者,非特爾也。封中不書,不過其年榜中書名,亦在唱前,前後,申飭之下。若是撕捱,分義事體,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初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乃貞,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宗臣,順義君烜,武臣行副護軍柳純章,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若魯讀自王風篇題,至君子陽陽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若魯曰,周是天子之國,則其詩宜編於雅,而當平王之時,只有王名而已。削弱特甚,與列國等,而猶不以國名稱之,以王風名之者,亦可見尊周之意矣。上曰,王風,則雖或然矣,而周南召南之不入於雅,而亦入於風者,何也。瑗曰,風,是用之房中之樂,而二南,本來房中之樂,故列於風矣。乃貞曰,二南,在於文王之時,而文王,未爲天子,故二南爲風矣。寅明曰,頌有魯頌,風有王風,何必天子之詩,皆爲雅頌,而列國之詩,皆爲國風耶?蓋其詩體,有異,風言風化,頌說贊美,雅爲宴饗之作也。二南,爲風化所基,故爲風,而至此風化又變,與諸侯同,故亦爲風矣。尙賓曰,上敎以此爲疑者,聖學之看得深矣。風、雅、頌,體制各異,宋寅明所達之言是矣。若魯曰,一邦之詩爲風,王室之詩爲雅,而二南亦爲一邦之詩也。上曰,二南,雖言文王德化,而亦出於周公、召公之敎。故便同列國,而載於風之首也。又有可疑,周室之衰微雖極矣,而王風之序於邶衛之下,何故歟。瑗曰,如臣淺學,未嘗致疑於此,而先儒,亦無議之者,今承下問,而實無剖析可達之辭矣。寅明曰,先以周召爲首,而列國皆以附近而序次,周之東都,其地近衛。故似然,而此亦臆見也。未知其序次者,果有何意也。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周室東遷之後,其大夫至宗周,而見其宗廟宮室之盡爲禾黍,慨然有作,而其忠義之心,藹然於文字之間矣。其君委靡頹惰,而其臣不能匡救,只作詩見志而已。若使平王,能用如此之人,則足可以恢復舊業,而終至於爲平王而止,此由於不能自强奮勵之致也。上曰,自强奮勵,何可責之於平王耶?弑其父者,犬戎,而召犬戎者,申侯也。不知復讎,而反欲報惠,平王,實有通天之罪矣。其何能爲天下之主,而號令諸侯耶?寅明曰,上敎是矣。此詩所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者,實爲忠臣志士,感嘅處也。當時才者少,不才者多。才智之士,則能灼見治亂之際而言之,而人不信,謀事而亦不信。雖以我國言之,如趙重峯者,必知有亂,而其時,謂之狂癡,而不用矣。以此詩見之,則可想其人之心事,而其不見用,亦可知矣。此等處,宜着意而看之。瑗曰,聖敎論斷平王,辭嚴義正,小小政令之失,無可論者矣。洪尙賓曰,厲王之時,國幾亡矣。宣王得吉甫諸人,能恢舊業,平王所處,與宣王同,而有若臣武公掘突,而亦不能用,故宣能中興,而平至益替,此不在時勢,而在於其君矣。若魯曰,君子于役章,別無文義之可達,而其優游不迫之氣象,可見矣。寅明曰,周室,雖極衰亂,而其俗忠厚,猶有先王遺風。若有賢君而治之,則何難復文、武之業乎?瑗曰,知事之言是矣。以如此之風俗,而不能匡恢舊業,實爲慨然矣。寅明曰,君子陽陽,只以君子二字,謂之婦人所作者,可疑矣。上曰,予意亦然矣,而蓋是賢者也。若魯曰,讀黍離,而感其憂國之忠,讀君子于役,而想其風俗之不迫,讀君子陽陽,而取其寬閑之意趣,則庶有補於懲創感發之道矣。上曰,所達,好矣。講官遂掩卷。寅明曰,才承藥院之批,而達夜將事,終日酬酢,聖體,若何?上曰,方有其雨之望,焦悶實深矣。身勞何言也。寅明曰,今見湖西監司狀啓,則蟲災極可慮矣。酺祭當趁速設行,故敢達。上曰,酺祭香祝,急速下送事,分付。{{*|榻前下敎}}寅明曰,近來德政,每患實惠之未能下究。今春,以辛壬合歿軍保、身役除減事,誕發德音,外方民人,莫不感動,而自備局,卽令三南監司,合歿之類,査出成冊,以報矣。其後,湖西、嶺南,成冊報來,而湖南成冊,未及上來,欲待其齊到,一體減給,如是等待之際。自致遷延,各軍門之督納身布,急於星火,外方有未暇計其合歿抄報,而侵隣徵族,求免罪責,至於外方,監兵水營。又恐其朝令減給後,所捧之不實,益復嚴督於朝令未下之前,隣族難支之弊,比前有加云。當初惠政,豈不反爲失信罔民之歸,而民不支堪,勢所必然矣。今雖後時,不可不收殺,湖西、嶺南合歿成冊,爲先,申飭各衙門,依朝令,蕩減身役,湖南成冊,更爲催促,而道臣,推考警責,何如?上曰,當隨成冊之上來而這這擧行,何可待其盡來,而竝與先到者,不爲擧行耶?此不但湖南伯之過也。備局有司堂上,亦不免疏忽之責,推考,趙顯命亦爲推考,而各道軍保合歿之類,成冊上來者,劃卽分付於各該軍門,減給身布,俾無隣族侵徵之弊,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頃因朴文秀所達,以臣,忝在湖西句管,有嶺南煮鹽次知區劃之命矣。昨聞前嶺伯之言,煮鹽貿置之牟,方爲一萬二千餘石,而今年諸道農形,未知何如,而嶺南,則東風,不甚爲災,畿、湖,最可慮,而湖西右道,穀物本來零星,一遇凶年,勢將罔措。雖欲臨時爲轉輸之政,而常患後時。今此煮鹽所貿之牟,以安興軍餉,會錄,令本道,以沿海邑土地船,趁冬前運送安興倉之意,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瑗曰,當此聖上悶旱親禱之時,臣子何敢自便,而今番擧動時,隨駕班行,不成貌樣,東班,則工曹判書金取魯以下,堂上官。只是數人,西班,則嘉善宗臣,爲班首。而堂上以上,極爲稀疏,此蓋出於任便之致,事甚未安。見差享官,應爲先詣人及衆所共知篤老實病外,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予之誠意不足,未能得雨,方自省之不暇,何可責於群下,而儒臣所達,事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瑗曰,今年,頗有豐登之望,而七月以後,旱災此酷,將不免大歉矣。聖心焦憂,親禱社壇,而一雨尙閟,靈應姑邈,經幄賤臣,倍切憂悶,大凡事天之道,不在多言。《書》曰,至諴感神,張橫渠曰,一故神,蓋專以誠言之也。圭璧之禮,便是節目間事,宴閑幽獨,無非事天之時也。殿下,雖在深宮之中,而常如玄壇將事之日,一於至誠,而無或間斷,則有孚顒若,自有感應之理矣。黍離章,所謂一遇再遇,而不變其心,誠難矣。故敢演此說,略陳微悃。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留意。寅明曰,誠固美矣,而敬亦爲本,畏此民命之近止,常思上天之赫臨,方寸對越,肅然此心者,爲誠爲敬,而若以不得雨爲悶,而日事憂鬱,以至於勞身體而致疾病,則非誠也。非敬也。卽今悠悠萬事,無過於補養聖躬,而遇此旱災,過於焦勞,將不免玉候傷損之節,恐有歉於事天以敬之道,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而予非過慮,而以至於傷也。但有民然後,當南面爲君,爲民之至,何暇顧予躬耶?行祭後,氣不如前,欲便坐矣。忽念民事,蹶然起坐。蓋人心操存,亦可見於造次之間矣。平日工夫,苟不至於快活地頭,則拘束然後,可以無放過矣。寅明曰,今承聖敎,孰不欽歎,臣下之心。自多任便,終不如殿下之心,上天之不爲感應,莫非臣等之罪也。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初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京畿主管堂上引見時,京畿主管堂上李廷濟,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東風連吹,旱炎此酷,而狀聞則猶未可知矣,卿是句管堂上,京畿農形,如何云耶?廷濟曰,連聞自鄕上來者所傳,則田穀,盡爲枯損,畓穀,無水處,則已發穗者,皆枯,始發穗者,橫拆,有水根處,則猶不甚傷。今若得雨,則庶有可蘇之望云矣。聖上,至誠禱雨,出於常格之外,而冥應漠然,極可悶鬱矣。上曰,時有密雲,畿內,或有驟雨之來處云耶?廷濟曰,楊州、廣州、果川之間,有一陣過雨云,而姑無雨澤之報,有不可的知,昨今日候,頗有雨徵矣。上曰,連有雨意,而尙無冥應,難望其必來,而今日則蒸鬱有加矣。命臣曰,臣於去月二十六日,適自水口門,往來新村,目見農形。禾則焦黃成藁者多,時方發穗者,亦皆橫拆。木花,則今年無前茂盛,而今皆焦枯,雖得雨,難望蘇成,農人以爲,此是白沙地,故被旱,比他尤甚云。若土性柔軟處,似不若此之甚,而大抵以十里內所見,推移,則可知旱災之殘酷矣。廷濟曰,釀蟲害穀,亦由東風,災害之中,風災尤甚,而天無盡劉人之理,數日內,雨必來矣。上曰,卿拜戶判後,初入侍也。卿,今作掌賦之臣,而値此年事將歉之時,當念財穀蓄儲之道矣。水旱之災,自古有之,而不爲害於堯、湯之時者,以其國有儲蓄也。我國,則所儲不多,而連値凶年,極可悶也。孔子,道千乘之國,以節用爲首,蓄儲之道,捨節用何哉?予當自勉,而卿亦另念焉。廷濟曰,以臣庸才,猥當重任,實爲惶悶矣,聖上務加省約,前人極力節用。卽今所蓄,比前似加,而若當凶年,幾何傾盡耶?上曰,聚之難而用之易,國家財穀之不敷,每由於浪費之致,此宜愼之,卽今所蓄,亦豈可以多積言之耶?廷濟曰,上敎至當,適無用財之處,故盡力鳩合,以至於此,而若當用處,則必盡縮,是可悶也。命臣曰,戰國時,猶有粟支十年之國,而我國,則新舊不能繼,可謂哀痛矣。上曰,雖以我國言之,三國鼎峙之時,戰爭相尋,元朝之責應,亦甚,而猶能支撑,今則合而爲一國。且無彼人之大段責應,而猶不如三國鼎峙之時,此予所以未曉也。廷濟曰,當紅賊契丹之禍,數十萬石之穀,船運以送,而猶能保有其國。今則土地加闢,且無如此之事,而公私儲蓄。自歸耗盡,臣意,則似由於奢侈之害矣。上曰,高麗時,亦豈無奢侈之風耶?今之奢侈,不在於珠玉錦繡,而其風習,比古尤難矣,衣服、飮食、居處,不量筋力,而皆欲與人同。故財力,自然消耗於不知之中,外面似不太侈,而其害實大,徐命均,常以此言之,其言是矣。廷濟曰,風俗,果如此,而猝難變改,儲蓄。又如此,誠爲罔措,前後聖敎,丁寧戒飭。故搢紳大夫之間,則交相勉戒。頗有感化者,此由於源淸流潔之致矣。自上,益勵儉德,以身敎之,則自然有丕變之效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加意。廷濟曰,有當頭之事,惶恐敢達,今番章陵陵幸,實出於禮情之所不可已者,而但國無紀綱,曾前御路,民多犯耕,若治道,則傷穀必多矣。上曰,注書出去,招致宣傳官,待令差備門外,二馬牌。注書持入,逅,出去還入曰,宣傳官一員,則使之待令,而馬牌則持入矣。上曰,宣傳官,入來聽傳敎,宣傳官金養義,進伏。上曰,爾,持此馬牌,馳往章陵,陵幸時晝停所及道路可以害穀處,竝摘奸,而道路之能容五馬隊與否,詳察以來。養義,承命出去。上曰,辛未年肅廟,行幸後,已過四十餘年,御路之爲民割耕,無怪矣。民習,則可惡,而禾谷,豈不可惜乎?仍命上番春秋李檥,取來章陵路程記,檥出來,以路程記還入上之。廷濟曰,年分事目,今將爲之,而田政,終無好道,臣嘗有一策之講得者,乃大同災也。各道監司,精抄尤甚、之次,而稍實,則減十之二,之次,則減十之三,尤甚,則又加於此,而頒布事目,則在民爲均惠,而書員輩,不敢從中操弄。旣有定制,而亦易於稅穀收捧之道矣。臣曾以此,相議於故判書洪萬朝,萬朝,經八道監司,而備知田政之難便矣。以爲此最便好,朝家若斷然行之,則好矣云,而人見,亦各不同,豈無以爲不便之議耶?臣不敢謂其必可行,而嘗有所講究者,故敢達。命臣曰,大同災,雖似無害,而終非災實精抄之道矣。廷濟曰,以昨年言之,年事不至大歉,而災結,幾至三分之一。災結雖多,而蒙惠者,都監官,書員輩之族屬也。疲弊窮民,則不得蒙惠矣。今若以大同災,定行,則都監官、書員,無路用奸,而疲弊窮民,皆蒙實惠。且通一國,而以什二三計之,則與其見失於災結者,不啻十勝矣。上曰,然則不當送敬差官,而只作結而已乎?廷濟曰,何用敬差官乎?只監司,分付守令,作結而已矣。大抵田結文書,監司守令每爲相持,作結,輒在於歲末歲初,捧稅漸脫,爲弊無窮,而此則無他窒礙之處,可及十月內,而盡爲作結矣。上曰,此爲損上益下之道乎?廷濟曰,其爲益下之政,則似大矣。上曰,敬差官,始出於爲民,而今反貽弊於民矣。但近久不送。故今年則送之,而敬差官,則欲得田結,守令,則不報田結,此甚難處矣。戶判所達,猶與廟堂之泄泄者有勝,於予心,則行之,似好矣。戶判,問議於大臣、元老,後日次對,稟達,可也。今此謁陵,禮所不已者,而役民之事,當前期磨鍊。凡係擧行之節,卿宜務從簡約,亦以此意,言于畿伯,俾無民弊,可也。廷濟曰,畿伯誠於愛民,勤於爲政。如有一分有害於民者,則有若自當其害,必欲除祛,孜孜不已。今於役民之事,可無貽弊之慮矣。上曰,予亦知趙明翼,必如是矣。頃於長陵遷葬時,李浤,爲坡州牧使,洪晉猷,爲高陽郡守,而兩邑民,不知有役云,此在守令矣。上曰,承旨進前。命臣,進伏。命書傳旨曰,躬祀社壇,意在集群誠以祈者,而因予誠薄,冥應愈邈,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言念民事,罔知攸爲,其在虔誠之道,宜乎務也。初不拘例,更何顧格,致此風旱,微誠未格,俱由寡躬,豈自便於廈氊,終若不雨,歉其農劉其民,雖欲以躬代之,其可得乎?更將飭躬虔誠,祈于閟宮,其令儀曹,不卜日,以初三日擧行。又命書傳旨曰,閟宮親享,事體自別,而況爲民祈雨乎?其令該曹諸執事,各別擇差,祭物,分付獻官、典祀官,各別精備。又命書傳旨曰,太廟親祭時,諸執事,淸齋於各其司之意。自備局,各別申飭。上曰,藝文提學申昉,卽爲牌招,使之製進祭文。{{*|榻前下敎}}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洪尙賓,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竝牌招齋宿。注書未差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奉敎李鼎輔,待敎鄭履儉,檢閱李德重,如已自外上來,則牌招察任事,竝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8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直}}。左承旨趙命臣{{*|隨駕直}}。右承旨洪尙賓{{*|隨駕直}}。左副承旨鄭羽良{{*|隨駕直}}。右副承旨鄭必寧{{*|隨駕直}}。同副承旨鄭彦燮{{*|隨駕直}}。注書李光躋{{*|隨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隨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守宮直}}。 ○上在太廟齋室。停常參、經筵。 ○尙賓啓曰,藥房三提調,有稟定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傳于德壽曰,祝文,未及書寫,以致動駕差遲,事體未安,申飭。 ○傳于命臣曰,史官,進去香室,祝文書寫之際,忠義輩着上衣與否,摘奸以來。 ○命臣啓曰,史官摘奸後還言,祝文纔已完寫,而忠義一人,不着道袍,二人則着道袍云矣。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明日,親祭正日,明明日,社稷大祭齋戒相値,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禮貌官來言,百官就次稟旨。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御營廳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德壽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太廟祈雨親祭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 ○又傳于尙賓曰,酒草之禁,各別申飭。 ○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秋展謁吉日,定在明日,而今日,自上,以祈雨祭親臨。旣行望廟奉審之禮,展謁一節,似不當疊行。且曾前亦有親祭相値,展謁停寢之例,今亦依前例,不爲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在前經宿動駕時,大內巡檢等事,使入直兵曹都摠府堂上,各別申飭,累次巡檢事,例爲啓稟,分付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承旨李明坤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尙賓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望廟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甲寅八月初二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三提調請對引見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曰,旱炎益甚,日氣蒸鬱,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才行社壇親祭,而又有太廟親禱之命,當此老炎愈熾之日,數日之內,連爲行祀,實爲悶慮,而況十二室,將事之際,必至達曙勞動,玉體,必有傷損之節。殿下,雖出於爲民之誠,而聖躬安然後,民事可議,臣等,焦迫之情,亦當,如何?大臣替行,古有其例,臣雖淺誠,敢願替行。上曰,卿等之慮,不待求對,而已知之矣。卽今,非望大霈,而所願者,只消風之一雨也。試看庭草,迎風盡枯,其病穀,則可坐而想。今年則竊有望而豐稔,而鋤後之旱若此。今雖得雨,難望其已枯者回蘇,而今若雨下霜退,則猶可冀餘穀之向熟。又過數日,此亦斷望,農終大歉,人至盡劉,則雖欲以躬代之,其可得乎?顧此元元,莫非祖宗畀付之民也。民盡劉,則他日寧有歸拜祖宗顔乎?惟當盡予誠而已,其可使卿替勞耶?決不可允從,卿勿復言。興慶曰,民庶,固祖宗畀付之民庶,而祖宗之付托殿下者,亦如何耶?三百年宗社之寄,在殿下一身,則何可自輕,而不念致傷之事乎?寅明曰,昨日已有所達,而有至誠,則不出戶庭,而應於千里之外矣。凡事不當急迫爲之,再昨已親禱,今日又親禱,未免太急,天神感應之道,其可以急迫而求之耶?夏秋之交,傷人尤易,連日徹夜將事,聖躬,若至勞傷,則宗社之憂,其將如何?故相臣李元翼爲平安監司時,常曰,精力用於此,而當於他日,何哉?在下者猶如此,況在上乎?若使他日,又有過此之災,則亦將以何道而應之耶?上曰,此則有可答之辭矣。卿言急迫云者不可,祈雨祭過一次無應,則又行之,而以一二日間之矣。今日,雖不親禱,必當依例,取稟。今於當行之次,而不以人代行,予欲躬自行之矣。寅明曰,人君親禱,事體重大。今若不雨,則又將親禱耶?上曰,申包胥七日之哭,示其誠也。予不如此,則何以示民乎?國之所重,在於廟社,廟社而必欲親行,有意矣。丁未年,則適得雨而諸臣請止之,故仍行報謝親祭,其時亦七月矣。興慶曰,殿下氣力,比丁未亦如何耶?上曰,筋力則比前雖減,而至於如此事,則心無所減矣,卿等之勸止,雖出苦心,而予之親禱,亦出苦心矣。豈以一日行祀而有所傷損乎?卿等勿慮焉。寅明曰,殿下誠心,足以孚感上天,臣則,決知其必雨,而咫尺前席,終不能感回聖心,此則臣等,誠淺之過也。德壽曰,春秋,以旱,再行大雩,先儒,以不反躬而瀆祀譏之。人君事天之道,不在於祀事之煩瀆,而惟在於方寸對越矣。上曰,知申事之言,樸直矣。予亦以瀆祀爲戒,而此則異於春秋大雩矣。人有疾痛,必呼父母,不告宗廟,而於何有告耶?寅明曰,李德壽之言,是矣。雖以交際言之,信義常相孚,則一言有發,能得感動,而平日,若無信義之相孚,則雖臨急而有求,其誰動念乎?居常對越之誠,切於方寸之間,則自然有感應之效,而不如是,則雖以牲幣之盛,懇迫之辭,日日籲告,終無孚感之道矣。上曰,卿言,亦切實矣。予嘗戒於灌以後,不欲觀之嘆,而纔經社壇親祭,三獻之間,誠意,猶未專一,四位猶如此,十二室將事之際,豈保其一於誠,而無或間斷耶?天不降監,實由誠淺,只欲務積此誠,以盡在予之道也。興慶曰,雖在深宮宴閑之中,而當盡積誠之道,何必勞身將事而後,爲盡誠耶?臣等,憂悶,惟在於聖體之或傷矣。上曰,當行秋展謁,而至今未果,情理亦爲歉恨。旣命親禱,而何可中寢?保躬之道,予當自念,入齋室後,亦當進服生脈散矣。寅明曰,祭祀雖重,朱子,以大賢,而猶令子弟替行,命大臣替行,有何不可乎?上曰,日前入侍,知大臣有病矣。差以亞獻,猶以爲悶,予則方無病,何使大臣替行耶?興慶曰,以臣日前之病,軫念至此,不勝惶感,如臣賤微,一夜將事,猶有病矣。殿下玉體,如何,而連日勞動,豈無感損乎?臣等,非以外面文具,而仰達,殿下,何不俯諒臣等之誠乎?上曰,予心已定,決不可撓改矣。興慶曰,臣等求對,終不得感回,而將退,死罪死罪。興慶曰,陵幸定日不遠,而沿路禾穀,必未及登場,恐有蹂傷之弊矣。孝廟朝,章陵陵幸,則在於九月二十日後,先朝亦以九月爲之,而其年則有閏七月,便是十月也。上曰,不待卿等之言,昨已出送宣傳官,使之摘奸而來,而前定日,則似難爲之矣。寅明曰,畿邑守令,欲口傳差出矣。陵幸,若退定,則似不緊急矣。上曰,雖非陵幸,畿邑事,可悶矣。寅明曰,湖南事,亦可悶矣。新監司,下去後,年分等事,方可擧行,而監司柳復明,屢次催促,無意下去,夫馬遲滯,豈不爲弊?若非自朝家,各別嚴飭,則恐無辭朝之期矣。上曰,柳復明之今又引嫌,已極過矣,而朝家催促之下,尙不出肅,分義道理,不當若是,從重推考。自備局,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有時急稟定事,敢達,承文院,揀擇坐起,數次出令,而本院參下官等,以頃日臺疏引嫌,不爲來參,至於南泰耆。初旣不參於圈坐,則尤無可引之嫌,而亦不進參,許多新來,以揀坐之遷就,尙未付職,事甚未安。且三處胎室,封標書寫官,分定出送,當在於不遠,而亦無以推移矣,揀擇之坐,時日爲急,而參下官等之如是引嫌,許久遷就,事體極爲駭然,引嫌諸人,一竝拿推,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初二日巳時,上乘步輦。自仁化門出至仁政殿東廡下駐輦,下敎于禮房承旨洪尙賓曰,祝文尙未盡準耶?尙賓曰,臣進於香室,才已畢準而來矣。副應敎金尙星,進前曰,親祭事體,何等至重,而因祝文之未及淨寫,致有外辦之遲滯者,實是前所未有之事,極爲未安,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曾聞祝文書寫之際,忠義輩,不着上衣,深以爲駭然矣。俄者摘奸時,祝文,雖已盡寫,有一忠義,不着上衣云,可知其當寫時,亦不着矣。當該忠義,先汰後拿,祝文書寫,亦至遲滯,忠義,竝汰去,可也。{{*|出擧條}}上,至弘化門外駐輦,下敎曰,此去宗廟不遠,百官則不當騎馬,而年老大臣則徒步陪從,有欠敬大臣之道,史官出去大臣祗迎處。以若只爲祗迎則已,如欲進來享所,則追後來到之意傳諭。注書許逅,傳諭後,還至輦前。上達曰,臣以上敎,傳諭于判府事沈壽賢祗迎處,則以爲,臣在此祗迎。仍欲陪從,依幕於太廟門外,以爲經過今夜之地矣。今承史官傳諭,謹當如下敎,追後進去云矣。上,入太廟門,至下轎而降輦。左副承旨鄭羽良進曰,自前,例至齋室門外,而降輦矣。日候蒸鬱,步詣甚悶,乘轎暫爲前向,何如?上不允。遂步詣齋殿,有頃。上自齋殿西門出,步詣太廟,立板位上,行望廟禮,四拜訖。上,入殿內,奉審,奉審時,承旨鄭羽良,注書許逅,兼春秋盧以亨,陪從。左承旨趙命臣進曰,俄者望廟禮時,左右通禮,不但前導失次,傳唱之際。亦多差錯,殊欠敬謹之意,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奉審後,步向後殿,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請對。進前曰,纔行十二室奉審,聖躬之勞,當如何?仰瞻玉色,汗氣頗多,烈陽當午,不張涼繖。今又步詣後殿,而親行奉審,則必有傷損之節。臣等焦迫之懷,不可盡達,暫乘玉轎而前進,少無不可,事苟悖禮,則臣等,何敢力請乎?乞賜俯允焉。上曰,後殿,則將不得躬祀。今日望廟奉審之禮,烏可已乎?卿等之言,雖出至誠,而禮旣未畢,予何乘轎,必無所傷,卿等勿慮。上至後殿立板位,行望廟禮,四拜訖,入殿內,奉審,還詣齋室時,藥房三提調,又請對進前曰,今則望廟禮已行矣。日熱如此,而當陽步詣,甚爲悶迫,暫乘玉轎爲宜。此則實非持難之事,快賜允從,何如?上曰,下轎降輦時,予意可知,在此而何可乘轎乎?上,遂步還齋室。 ==8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坐}}。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未時,日暈。 ○太廟祈雨親祭罷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大司諫,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尙賓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持平二員,執義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必寧曰,景福宮慶會池,今方浚滌,衛軍及坊軍入之事,分付兵曹及當部。 ○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去七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羽良啓曰,當直都事來言,駕前白活人,問其根着,則乃東部川邊蓮花坊契居生,扈衛三廳軍官鄭道諴爲名人,而受料本廳矣。壬子癸丑兩年,連患時疾出幕,不得試射受料,父母,將至飢死,故白活云,事之駭然,莫此爲甚,如此之類,不可無別樣嚴治之道,令攸司,從重科罪,何如?傳曰,允。 ○忠淸監司狀啓,八月令生松茸,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彦燮曰,勿待罪事,回諭。 ○彦燮啓曰,奉朝賀閔鎭遠,奉朝賀李光佐,行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祈雨親祭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閔鎭遠箚曰,伏以朝家,於致仕大臣,每歲,三致周急之資,古例卽然,而無事而食,古人所戒,旣退而猶煩公廩,私分之所不敢安,向者諸臣,俱入辭免文字,而殿下,知臣有老母,獨靳許副,闔門感泣,隕結難酬。第念同是休退之人,則朝家之所以待之者,不宜異同,而在他人則停免,臣獨冒受,公體私義,斷無是理,況臣,每自先朝,猥蒙月廩之頒,而以臣之故,疊受周急之賜,臣亦以老母之故,偏享他人所不得之寵錫,則不幾近於壟斷之左右望者乎?臣心之踧踖不安,縱不足恤,而其有損於國家養老之政,尤如何哉?玆敢不避煩瀆,復此呼籲。伏乞聖明,俯察公私事體,亟命收還周急之惠,俾聖恩,推一視之恩,賤臣免饕餮之罪,公私,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曾已諭,卿何過讓,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聖上,憂念風旱,不遑寧處,數日之間,親禱,遍於宗社,至誠之發,直可以感格玄穹。臣在病中,不勝顒望頌禱之忱,而奈之何冥應尙遲,欲雨不雨,憂懣之極,不省所以仰達也。仍伏念,古昔先王,必以災害之至,爲自己之所感召,擧一國之疵弊,皆反諸躬,痛自克責,實心遷改,轉移之機,正在乎此。伏想聖念於此,靡不用極。伏況年前荐饑,南民之死者無限,至今思之,心骨爲痛,孑遺殘氓,尙未蘇息,此時,更有歉荒,則大命近止矣,其將奈何奈何?方今海隅,顚連之類,猶欲少須臾毋死,冀得終返於衽席者,惟以聖上之至德,久已淪浹,故仰之愈切,恃之愈深耳。不審殿下,將何以塞此望也?臣久病委席,神氣不續,寸心如血,而不能盡意寫出,只自瞻望雲天,激越流涕矣。顧臣病情,初因宿患,經夏沈綿,自六月晦間,腋瘡重發,浹月危苦,其間,荐蒙洪造,頒膳賜問,榮感已無涯,而太醫再臨,珍劑隨降,至命不離看病,至恩所被,獲尋生路,銜鏤心髓,不知死所。毒熱在中,屢次轉變,至於遍體發疹,多般攻伐,傷敗冞甚,氣息如縷,跬步難運,當此聖心焦勞,玉趾屢擧之日,一就路左,瞻覩羽旄,亦不能自力,區區犬馬之誠衷,無以少伸,惟願亟受辜恩蔑分之罪,俾得少安私心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微誠未格,雨澤猶邈,瞻望雲漢,尤深焦迫,所患若此,其用念焉,未能道迎,何傷之有?卿宜安心,須勿引咎,其須益加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行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秋旱爲災,玉趾再禱,冥應尙閟,聖心焦憂,雖以若恫之念,不自遑恤,連宵將事,必致傷損,區區憂慮之忱,不敢食息而少弛也。第伏聞郊畿之間,連得驟雨,再昨,自西而來者,親被沾濡,膏澤之普遍,雖不敢知,昨今密雲熏風,若將沛然,都門之外,又安知無蘇枯之處耶?伏願聖上,毋徒虔誠於牲幣,益勉孚格於方寸,一以爲應天以實之道,一以爲諟躬愼疾之方焉。仍念臣,床簀危喘,與死爲隣,旣未能自效其駿奔之誠,又無以致身輦路之側,仰瞻羽旄之儀,尸居息偃,人事盡矣。惶隕震悚,懷不自抑,伏乞譴責,少安微分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雨意濛濛,而未瞻霈澤,良由誠淺,方切悶迫,其所勉戒,可不體念焉?卿之所患,業已知之,未能參班,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八月初三日,四更一點,上由齋室西門,出詣太廟庭,立板位,行四拜,禮儀使申思喆,導殿下,詣盥洗所,盥手,仍詣樽所,酌酒,入第一室,行灌鬯奠幣禮。左承旨趙命臣進曰,十二室樽所,每於殿下,親詣後始酌,則其間稍久,使之預酌,而未滿一二㪺所入,殿下親詣後,添酌以進,似宜矣。上曰,曾前藥院,亦以此有請矣,今亦依爲之。上以次詣十二室樽所,仍詣神位前,如初禮,上降階復位,禮儀使導殿下,復上階,入第一室神位前,行初獻禮,大祝,讀告祝文,上俛伏興。以次詣十二室神位前,又如初禮,上降復位。下敎曰,大祝一人,誤讀邦其永昌之其字,由於誤書耶?偶然誤讀耶?祭罷後,考見祝文,可也。右議政金興慶進曰,達夜將事,曉色已動,請暫入幕次,進御茶飮。上曰,此則當允從矣。遂入幕次,而不移時,還復位。上曰,後殿,則祭禮已畢云耶?同副承旨鄭彦燮曰,問於守僕,則祭罷已久云矣。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咸平君泓,行終獻畢,禮儀使,導殿下,詣飮福位,禮畢,降復位,行四拜,徹籩豆。又行四拜禮,上還詣齋室,辰時,上出齋室,至下轎乘步輦。上曰,章陵道路摘奸宣傳官,在此乎?其所進單子,則未瑩矣,然招問其害穀處爲幾里,可也。宣傳官進曰,自京至章陵,害穀處,幾爲三十里矣。上謂兵曹判書尹游曰,宣傳官所達,未瑩,出送事知兼司僕,更爲摘奸以來,而治道之前,路傍禾穀未熟者,姑勿刈取,更待分付事,自畿營知委,曉諭於民人等處,可也。尹游曰,今番陵幸時,何軍門當留都乎?上曰,御營廳留都,可也。上,至御路橋,下敎曰,乘步輦,則百官無乘馬之規,侍衛旣皆步行,則通禮當前導,而徑先落後,事體駭然,左右通禮,竝推考,使之前導,可也。{{*|出擧條}}上曰,時、原任大臣,則不可步從,追後入來事,史官傳諭,注書李光躋,傳諭後,還白輦前曰,以上敎傳諭,則當追後入去云矣。上曰,有一人,欲爲輦前白活,分付禁府捉致,當直問啓,可也。大駕遂還宮。 ==8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洪尙賓{{*|坐直}}。左副承旨鄭羽良{{*|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淡雲間,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至誠虔禱,欲雨不雨,伏想聖心焦憂,不遑寧處,連次勞動之餘,伏未審,聖體若何?今日臣等,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雖雨意,霈猶邈,望此雲漢,冞切焦悶,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社稷大祭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鄭羽良啓曰,寫祝時,不着上服忠義拿處事擧條啓下,而忠義旣非朝官,則不可使王府拿處,令秋曹,囚禁科罪事,微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咸鏡監司狀啓,七月令薦新生鰱魚,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洪尙賓曰,勿待罪事,回諭。 ○甲寅八月初四日卯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玄起鵬、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者啓辭之批,雖以無事下敎,而連次動駕之餘,昨日將事,又幾及辰而罷,伏未知,聖體若何?上曰,無他症候,而氣則無事矣。興慶曰,汗毒之候,何如?上曰,汗毒,今則無加矣。興慶曰,還宮後,水剌寢睡,何如?上曰,別無異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寅明曰,聖上所軫念者,旱也。故每以無傷下敎,而豈無所傷乎?上曰,與社壇將事遲久則有,而別無所傷,不關係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度似暫沈,而度數,則調均矣。應三,診察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沈靜,完固之意,猶不如前,而度數,則調均矣。信,診察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調均,而左三部頗沈矣。玄鵬gg起鵬g,診察退伏曰,脈度左右三部沈靜,度數調均,而左三部,比右三部,尤似沈矣。世選,診察退伏曰,脈度左三部脈,本似微弱,而今日,似大而沈滑,右邊脈,如前調順,大體與前似勝矣。興慶曰,前煎進,生脈散進御乎?上曰,昨日,益元散進御之,故生脈散,不服之矣。興慶曰,再次動駕親禱,而終不雨,殊可怪異矣。雨勢,將收時節,故似然,而東風連吹之餘,胚胎之穀,若少雨,則必有其效,而姑邈然,民事誠爲渴悶矣。上曰,再次躬禱,微誠未格,時當初晴之時,不可必望其雨其雨也。昨於李判府事之批,亦有所諭,旣行宗社,不可瀆褻,今姑靜而俟之之外,無他道矣。寅明曰,醫官,旣已診察矣。連日勞動之餘,必有欠安之候,醫官,使之議藥,何如?上曰,姑俟則氣漸差矣。興慶曰,令醫官,更達,何如?上曰,只使首醫達之,可也。聖徵曰,不可以脈候的知,而大槪,脈體,有不靜之氣,恐或內有熱候然矣。伏未審自上,或有覺知之氣耶?上曰,非有他熱氣也。再昨日,熱頗甚,結束之餘,少有沓沓之氣,夜間,有數次泄候,故服益元散,卽效矣。每思之,每往廟齋,則有此症,必以其水强而然矣。社壇之水,不然,而廟內之水飮之,則腹部每不平矣。聖徵曰,還宮後,更無加泄之候乎?上曰,二次後,更不發矣。應三曰,脈候,權聖徵,以爲少有沈云者,是矣,而外氣之傷,則似無現症矣。上曰,前日,亦心有如此,則脈度,亦如此矣。聖徵曰,頃入生脈散進御乎?上曰,再昨,則不進,而昨日再次服之,一日所進,爲二錢重矣。聖徵曰,益元散,亦連爲進御乎?上曰,今夏內,再昨日,益元散初服二貼矣。興慶曰,章陵幸行退行事,已有下敎,而招問宣傳官,則渠言內,一邊依山,一邊濱江,無大段傷禾穀處云,而其言猶未瑩矣,俄者招來,未盡問而入來矣。上曰,其宣傳官,方入番乎?興慶曰,雖不入番,臣果招來問矣。渠言雖如此,去來七八十里之間,豈無所傷乎?寅明曰,非但此也。觀光之類沓至,人馬騈闐,則其害尤甚矣。上曰,然,觀光之類,甚難矣。興慶曰,二去乙未年及去辛未年,皆以九月爲之,今亦以九月念間退行,則好矣。上曰,初以退行下敎,此非持難之事也。姑勿刈取之意,分付,可也。興慶曰,今則何以刈取乎?雖令刈取,姑未成實,今月內,勢難爲之矣。至於除道之事,新穀姑未登場,遠村之民,其何齎糧而來役乎?上曰,束伍軍,亦有來役者耶?興慶曰,束伍軍,則無往役之事矣。上曰,陵內外,設虎網之弊,亦不少矣。興慶曰,虎網之弊雖大,而其外之弊,亦不一而足矣。上曰,虎網終有弊,旣有軍中布城,勿設虎網之意,分付畿營,可也。{{*|抄出榻敎}}興慶曰,退日擧動,其將何以爲之乎?上曰,兼司僕入來後,望前望後,當有觀勢下敎矣。興慶曰,卽見刑曹文案,則犯越罪人金昌溫,旣已承服,而此罪人,初不入於奏文中,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金昌溫,同是犯越罪人,則獨先正法,事多掣肘,不可輕易處之矣。興慶曰,昌溫,旣已承款,更無可問之端,依犯越諸罪人例,還爲下送於本道乎?上曰,所達是矣,下送本道,而姑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承文參下官,拿處事,命下,而其中,姜杭,背瘡方劇,姑待病差,而處之,何如?上曰,待其差病,追後拿問,可也。{{*|抄出榻敎}}寅明曰,旱災如此,雖不可以外方傳聞詳知,或云無大段被傷,或云東風所傷,皆成空殼,將未免慘凶云,而大槪言之,則雖成實,年事決不免爲凶矣,其不可以常年責之也,明矣。今京儲蕩竭,前頭取穀之方,不可不預爲講究,而顧方備堂無人,雖在外之人,亦宜隨窠備擬,則似好矣。上曰,今雖雨,不如當初所料豐登之望也。在外云者,指補外者而言耶?寅明曰,今日廟堂,雖姑無預備之策,備局出入之若而人,亦多在外,趙顯命,則新伯,姑無下去之期,其上來遲速,未可知,而此外,亦多出外者矣。至於補外之人,雖不敢仰達,而其餘諸人,則此後政事時,竝擬於內職,何如?至如平安監司朴師洙,黃海監司兪拓基,鐵原府使尹惠敎,卽其人也。上曰,外任者多乎?閔應洙上來耶?李瑜行公乎?興慶曰,閔應洙去鄕,姑不上來,李瑜,病未行公矣。仍達曰,小臣,以萬萬無似,備位獨行,向以枚卜事仰達,而未蒙允可,厥後欲更達,而有所嫌未果矣。顧今國事多可悶,同事謀議者無人,廟堂不成貌樣,金取魯,遞備堂後,更未差出,今方備局有司堂上,一員有闕,以判尹趙尙絅,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上曰,人則非不多矣。卽今朝著如是,曾經侍從堂上以上,違罷坐罷人,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人才聚於內而後,可以有爲,而近來則人皆厭避內職,求處外任,故雖有可用之人,自然不得見用於內,其在內重外輕之道,豈不爲虛疏乎?自上或未盡燭如此事,故敢達。上曰,予豈不知也?大抵,卽今在朝則難安,處外則寧便,故非徒爲口腹之養,亦出於便身之計也,而至於藩任,則不可不擇差矣。寅明曰,古者任藩之人,有定,不可人人爲之,故如洪萬朝者,皆踐八道監司矣。中間無選擇之意,不無多濫之弊,而近來,則必擇而差之,故宜處於內職者,率多居外,是故,人皆不專心於內事矣。興慶曰,宋寅明之言似是矣,而臣之所見,則有不然者,年少名士,經歷外任然後,可以諳練事務,堂下文臣,有內外通差之法,吏判,今方入侍,各別申飭,使之擧行,則好矣。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予嘗見御史,雖有通敏之才,暗行廉察之時,未免有爽誤,此蓋由於無履歷之致也。興慶曰,臣亦曾未經守令,而爲御史,多論守令之能否,而及其後爲守令而見之,則身親犯之者,果多矣,凡事,必有履歷然後,有效矣。寅明曰,雖某事,經歷爲大,不經戶曹,則何以知戶曹之事乎?宣惠廳亦然矣。臣每嘗慨然者,各司,每以無物力仰達,請得某物,雖或不得已而許之,亦先罪其不收拾,而後給可矣。上曰,近來,則此弊似少少矣,有司之臣,亦各堅執不給矣。興慶曰,臣聞掌隷院官員,疲弊莫甚,下人輩,亦不支當,率皆逃避,曾前有刑曹參知,而決隷院公事矣,今則不然矣。上曰,判決事有之耶?興慶曰,朴弼正新差矣。上曰,掌隷院,置之而何用乎?寅明曰,隷院之弊,不緊也,何論之有?德壽曰,當此悶旱慮囚之日,臣亦有所懷敢達矣。前監察李鵬運、李命峻,以薄過,遭臺啓,在罪籍三年,訖未蒙敍命,故臣每愍之,蓋其時臺啓,多爽實,擧世之所知,況二人皆年少可用之武弁,而鵬運,則丙子戰亡贈弘文校理尙載之玄孫,命峻,則故名相浚慶之後孫也。尤不當不收錄,故敢此仰達,大臣重臣方入侍,下問而處分,何如?興慶曰,曾聞此兩人,祔廟前,以挾娼會飮于法廟事,竝被臺論,俱爲削去仕版矣。寅明曰,李浚慶,卽宣廟,入承大統時首相,李尙載,丙子之亂,殉節險川,兩人皆是名臣後裔,年少武弁,設有微過,永棄可惜,故知申之言,如此矣。上曰,年少武弁,一時之失,不必深責,旣是名人後裔,則依所達敍用,而如不入於歲抄,先給職牒,可也。{{*|出擧條}}德壽曰,再次親禱,而欲雨不雨,下情憂悶,不知所達矣。日昨臣,以魯之再雩,取譏先儒之意,有所陳達,而未蒙採納,然人君感天之道,實不在於享祀之頻繁。昔宋仁宗,遇災,輒盛服齋居,潛心默禱,得雨乃止,此可爲今日之法,願聖明之留意。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仍下敎曰,彼知申爲人,予未盡知矣。今番社壇,及敦化門外爲之之事,觀之,其朴直,尤可知也。寅明曰,大體,內重外輕,今後外任之人,備擬於內職之意,敢達。上曰,朴師洙,赴任未久,而兪拓基,前雖撕捱,豈亦每每撕捱乎?依爲之。興慶曰,臣於頃日,以昨年臺臣諫啓,永勿檢擬之請,事極不當之意,有所進達,得蒙調用之命,而李膺則擧名詳陳,沈命說所論諸人,則不爲竝及矣。李膺,旣已調用,則命說疏中,請勿檢擬者,亦不當異同矣。上曰,沈命說疏中所論者,何人也?興慶曰,權賅、李箕獻、李滋等,三人,而李滋,則鄭羽良,曾有論救之事,權賅,則以曾前都事時事,被斥,而事非大段,亦是爽實云矣。寅明曰,權賅事,固過矣,而李箕獻事,尤爲過矣。爲人旣樸實,且其門地,亦優於臺望矣。上曰,所達如此,沈命說疏中,永勿檢擧之類,一體檢擬,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有廉謹人抄薦之敎,而薦人之道,必須十分明知然後,可以應旨,在朝者,豈無其人,而臣之聞見,不能博審,姑未薦進,而大凡淸白之操,身後益著矣。故獻納金斗南之廉白,一世之所共稱,而尙未蒙褒贈之典,且其子有始仕者,而昨年,其夫妻,俱未免餓死云,聞甚矜惻矣。上曰,曾聞李春躋所達,而知之矣。興慶曰,斗南,屢典郡邑,而其子,未免於餓死,則其居常淸白之過人,益可見矣。近來以淸白見稱者,尹趾仁、李明浚若而人,而斗南淸白,不讓於此人,自朝家特爲贈職,其長子已死,而有支子一人云,別爲錄用,何如?上曰,所達如此,依爲之。寅明曰,贈職,則當依下敎擧行,而曾前則勳臣嫡長外,無支孫竝用之事,淸白吏戰亡,無論支嫡,一體收錄矣。近日又以淸白吏戰亡,亦依勳蔭例,嫡長外,有支孫勿爲混用之定式矣。此則乃淸白吏之親子,與久遠支孫,有別,定式雖如此,別爲收錄,而後不可以此爲例矣。上曰,此是特敎,且其親子,不必以支嫡爲拘,錄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今因言端,臣亦有懷敢達矣。文純公朴世采,道學之爲世所宗,聖上,亦必知之矣。曾在先朝,有嫡長孫收用之命,朴弼莘,因此付職,屢經郡縣矣。今則弼莘,已死,子孫無在職者,無以奉其祭祀云。在朝家,崇奬先賢之道,其奉祀孫,依先朝故事,特命收錄,似好矣。上曰,予於前後筵臣所達,有所嘉尙矣,其子孫,各別錄用,可也。{{*|出擧條}}上曰,其文集,爲之耶?興慶曰,已爲刊行矣。寅明曰,其人不染不偏,擧世之人,無彼此皆宗仰矣。興慶曰,甲戌以後,專主義理之學,故一世之人,亦或有言矣。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八月初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汲,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瑗,讀自昭公四年,至夫子固欲去之。上曰,下番讀之。汲,讀自五年,至景公卒故也。上曰,承旨讀之。德壽,讀自六年,至不以信未嘗可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七年,至晉人爲杞取成。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檥,讀自楚子享公于新臺,至使從嬖大夫。上曰,下番春秋,讀之。以亨,讀自秋八月衛襄公卒,至葬衛襄公。瑗曰,都承旨旣以特敎入侍,文義,使之先陳,何如?上曰,玉堂,先爲奏達。瑗曰,第一板,楚國會諸侯一段,蓋自向戌趙武,合晉楚成,華夷之分始壞,而至於申之會,則以蠻荊弑逆之賊,推爲盟主,司馬侯之言,雖似是,而實則,力不能爭,而强爲之辭耳。惟天所相,亦不成說,天卽理也。理之所在,卽天也。逆理,則已逆天矣。華夷之防,君臣之綱,至此而廢壞,無餘地矣。汲曰,第三板多難以固國章,凡國家多難,則可謂危矣,無難,則可謂安矣,而今司馬侯之言,如此者,蓋人心,安則易弛,危則多懼,故古語曰,殷憂啓聖,多難興邦,蓋當艱虞之會,戒愼恐懼,動心忍性,則必有增益其所不能者,自古聖帝明王,遭罹否運,奮發聖智,以成太平之業者,皆由此道也。故《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又曰,安不忘危,今日國事,以外面觀之,封域寧謐,無他事故,有若無難之時,而天災時變,人心世道,溢目艱虞,未有如近日者,誠可謂多難之會也。殿下憂國勤政,意非不切,而以見於政令者言之,實未有弘濟挽回之效,伏想燕閑之中,亦必惕然戒懼,伏願益加修省之工,益勵奮發之志,必期於挽回否運,增光鴻業焉。上曰,勉戒之言,切實,當留意。德壽曰,第四板申豐之言,可謂無理之甚矣。若如其言,則我國藏氷,必用江河之氷,雹災之作,當無歲無之矣。凡陰氣薄陽而爲雹,故古人,以此爲强臣專權之應,其時季氏,有無君之心,擅執國命,陰之薄陽,孰大於此?雹災之作,蓋由是也,而申豐,以季氏之黨,不欲斥言其失,乃以藏氷爲言,其謬,甚矣。先儒,固嘗有論斥者,而或恐殿下,以申豐,爲列國識理之士,而誤信其說,故敢此剖析以陳矣。瑗曰,藏氷之法,載於《周禮》,見於七月末章,而此不過聖人順時布令之一事也。申豐以爲,理陰陽和四時,專由於此,則無此理矣。汲曰,天人之間,雖若闊達,其實一理也。未有人事克修,而不能感天者也。聖人在上,克盡體天行道之方,則陰陽順序,災害不作,申豐之言,亦非迂闊矣。雖以成湯時言之,乃有七年之旱,天道若乖舛,而及其以六事自責,則輒致方千里之大雨,一理感應,有如是者,今殿下,至誠悶旱,親禱廟社,焦勞之心,孰不欽仰,而其雨其雨,靈應猶邈,或慮殿下,於事天之道,猶有所未盡而然。伏乞於燕閑之中,益加修省之功,使動靜云爲,務合天理,則必有方千里之霈,豈非所謂雖有不爲災者乎?上曰,勉戒切實,當加意。瑗曰,第六板諸侯無歸禮以爲歸,此言則雖好矣,而楚是弑逆之賊也。豈可以禮言之,而至於以六王朝會,而謂之禮者,尤爲僭矣。上曰,楚子,方有覬覦天下之志,故敢引王者朝會,而爲言矣。瑗曰,楚圍之心,猶有畏懼,故乃曰,吾用齊桓矣。上曰,此與曺操所謂予爲周文王者同意,其心,豈有畏懼耶?瑗曰,曹操、文王之說,亦出於猶不敢肆行,而與楚國之言,果相似矣。瑗曰,第十板子産丘賦,意在聚斂,則固非矣,而其言則是矣。蓋謀國之道,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故古人,則任謗爲國,期於成效,而後人則不然,至我國尤甚。人心素善撓動,不欲任怨作事,今日朝廷,孰有擔當國事之人乎?其視禮義不愆,何恤人言之道?誠有愧矣。此亦在於聖上,知人善任,委畀責成,然後,有才有志者,可得展布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在古,亦有謗書之盈篋,互相詆毁,非特後世之患,而此在君上導之之道矣。然卽今,則廉隅太勝,一有人言,輒皆引入,期於必遞其職而後已,此誠難矣。汲曰,丘賦,是加賦之政,非良法也。國人,謗之固也,而亦可見子産,不恤人言爲深誠矣。凡作事之初,勿論良法與否,必有浮議,以我朝事言之,故相臣金堉,作大同法,三南之人,怨謗朋興,朝議,亦多矛盾,而堉,終始不撓,孝廟,亦委任篤信,克行其法,至今有賴,大抵,成就事功,不但在主事者之堅確不變也。亦在於君上委任責成之如何矣。上曰,其言好矣。瑗曰,殿下作事,亦不免於令出而惟反,有始無終,未嘗堅定,臣下之悠汎作輟於國事,無足怪矣。上曰,俄者下敎,亦知自己病處,而欲自反故也。瑗曰,如是自反而求之,則凡事豈不有益乎?上曰,當留意矣。瑗曰,子産,良大夫也,而不免作丘賦,昔魯哀公,以年饑用不足,問於有若,則對曰,盍徹乎?且曰,百姓足,君誰與不足,游於聖人之門,所見自別矣。古人謂,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公私義利之分,此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德壽曰,十七板卜楚丘之言,臣請就本文,詳釋以陳,《周易》,離爲日,坤爲地,日入地中,爲明夷,以位分排,則日中盛明,當王位,食時之日,當公位,朝時之日,當卿位,今此明夷之謙,乃由初爻之變,則是,日在地中,欲出未出之象,是爲朝時,而當卿位,故曰爲子祀,以莊叔,卽魯之卿也。離固爲日,而亦爲鳥,故《易》曰,明夷于飛,又曰,垂其翼,日爲動物,而鳥亦動物,故取鳥之飛,而垂其翼,以喩日之動,而明未融,其在於人,則爲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之象,以朝時在三位,而又當卿位故也。明夷,本爲坤上離下之卦,而變爲謙,則爲坤上艮下之卦。艮固爲山,而在人爲言,火焚山則山敗,敗言爲讒,故其辭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也。純離爲牛,山焚而離獨存,則是純爲牛也。故曰,其名爲牛,謙爲不足,故飛不翔而爲後,楚丘之解卦,其亦可謂巧矣。瑗曰,十九板,女叔齊,雖是列國之人,而可謂識禮之本,蓋禮,是天理之節文,合理而循序,則爲禮矣。君而不能盡君道,不能理其國,而徒致飾儀度之末,則豈可謂知禮乎?汲曰,其下韓宣子如楚章,當此之時,楚强晉衰,晉,方以楚爲憂,而叔向,論自强之道,不過守愼行禮,敬始慮終,治國之要道,不出於此矣。古語曰,信者,國之大寶。夫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伊尹,戒太甲曰,愼終于始,叔向之言,合於古訓矣。伏乞殿下,必於此等處,深加體念,凡言動政令之間,務合於此,其或有未盡者,則益加省察而勉勵,其於端本出治之道,必有補矣。上曰,其言好矣,予當留念。瑗曰,二十三板,使臣釁鼓之言,言旣理直,文辭亦好矣。德壽曰,楚王强暴,不可以事理曉之,倉卒,以言而止禍,其辭令,甚可觀矣。瑗曰,二十五板,鄭人鑄刑書章,大抵治國之道,太上導德齊禮,其下則導政齊刑,今子産,專任於刑,則尤其下者也。叔向之論,正矣。誨以忠聳以行,及務和敬彊剛,言不過七條,而治國大要,盡在其中,此等處正宜留意玩繹矣。上曰,當留意矣。瑗曰,聳以行之,聳字,釋之以懼,而臣意,則聳,卽聳動也。猶言鼓舞振作也。蓋雖以誠心誨之,必須躬行而振作之然後,方有實效矣。上曰,六字,皆自上爲之之意,此聳字,亦宜自上言之,所達是矣。瑗曰,下三條,專是莊敬斷制之意,君人之道,此意思,尤不可少,故以此三條爲終矣,蓋苟能此道,雖不任刑,而民自知畏矣。國將亡,必多制云者,尤是不易之論也。然子産之意,亦非以叔向之言爲非,蓋出於不得已,亦孔明尙嚴之意也。上曰,三十四板,梓愼曰,君不果行以下,文義,不分明,都承旨,解釋以告。德壽曰,周公,聖人,而其夢,又得之無心,所以爲吉,襄公,背中國,朝蠻夷,固已異於周公,而昭公,見脅於薳啓彊,危厲多端,其夢得之有心,所以爲不吉。蓋梓愼,以周公、襄公,爲吉凶之別,而惠伯,則擧歸之於吉也。上曰,然矣。德壽曰,三十九板,子産之言,可謂深得鬼神之情狀矣。凡鬼神,有所依,則安靜,無所依,則必作變怪,後來邵康節之論鬼神,其說,與程、朱稍有異同,而其曰人謂鬼無知者,吾不信云者,頗近於子産之言矣。大抵王者,爲神人之主,故不但安其民而已,亦當安其神也。鬼與人,皆有所依歸然後,無災孽,而時和歲豐,今殿下,卽神人之主,故敢以是,仰達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四十四板,此元亨之義,釋之以元也。亨焉,其湊合,甚矣,大抵,《左傳》,語卜筮夢兆,多有不可以訓者矣。至於君德時政,可以鑑戒處,亦不多,然春秋時事實,捨此則無可考處,且其文章辭令,多有可觀處,必須沈潛玩繹,明白剖析,俾有講討之益焉。諸臣遂退出。 ==8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洪尙賓{{*|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鄭羽良{{*|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陳疏受由}}。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在外,執義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匡德,在外,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呈辭,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諫金始炯,獻納申思永,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檢閱李德重,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次對相値,今日晝講停,持公事入侍。 ○又傳于李德壽曰,持公事入侍,次對時,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備忘記,今日次對,前南兵使李義豐,以密符傳納,只命重推者,意有所在,而伊後思之,諸臣所達,大體是矣。當此紀綱解弛之時,不可曲盡,罷職。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忠勳府都事金聖廈,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沈聖希爲司諫,李宗白爲執義,李度遠、兪健基爲持平,金{{?|⿰禾道}}爲正言,李宗城爲副提學,沈星鎭爲副修撰,李夏徵爲戶曹正郞,成憲祖爲監察,李誠躋爲星州牧使,金彦慶爲雲峯縣監,崔宗周爲南陽府使,李義璧爲竹山府使,金光遇爲果川縣監,林聖憲爲中部參奉,金命礪爲陽智縣監,洪舜元爲陽川縣監,吳胤周爲麻川郡守,韓師喆爲開寧縣監,權贒爲咸鏡都事,李景淑爲豐德府使,尹就咸爲獻納,禁府都事洪啓禧,內侍敎官李錫禧,相換,淸平君金世望,寧社功臣金振聲,嫡長孫,依法典,承襲封君。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春躋進,參議韓師得病,參知金聖運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金龍慶、宋秀衡、黃晸、李宗城,付副司直。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星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以嶺南雄州,物衆地大,素稱難治,不可不擇差,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昨日引見入侍時,徒流案中,年已滿而月未及者,竝放送事,命下矣。本府所在,徒流案中,年滿月未及者,詳細考出書入,而其中罪人,尹㝚、裵胤命、崔址,負犯至重,李龜瑞,罪係不法,不可與尋常徒流之年滿月未及者,一例處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中,名雖徒年,所坐不輕,其中區別,亦涉不均,本府徒配,竝勿論。 ○傳于鄭必寧曰,頃者放徒之命,意在憫旱,禁府徒配,則皆不放焉。非王令其信之道,草記所稟者外,放送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日昨擧動還宮後,有一朝官,自金虎門守門將房,解脫公服,以白衣出去,事極可駭,卽爲査問,則乃是武兼宣傳官云。旣已現發之後,不可仍置,當該武兼,令本廳現告汰去,當該守門將,亦難免不能禁戢之責,自本曹,從重決棍,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犯越承款罪人金昌溫,下送本道事,命下矣。依金世丁等下送時例,使京畿、黃海、平安三道監營,定差員,次次押去之意,發關知委,仍卽出付京畿差員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依日昨榻前下敎,諸道徒流案中,年已滿月未及蒙放罪人等,別軍書入矣。以此分付各道,以爲放送後啓聞之地,而詳閱各人等罪目,則多有當初,犯於大罪,重者減死,輕者全家與流,而其罪犯,則或從逆,或名出賊招,或踰越宮城,或干連殺獄,或僞成關文,大臣書札僞帖,發賣隨從,或他奴婢田畓,僞造文書,盜賣相訟,或壓良爲賤,或疊徵已賣奴婢,或劫奸未成,或兩班庶女薦屬宮人,或私捧番布簽丁捧價,或公賤以生爲死,或刀擦文書,偸出稅銀,或隨印僞造罪人,假稱軍牢,同謀作弊,或有夫女劫奪載來,火烙腰下,或驅逐兄嫂,奪其田畓,至於歐打,傷處狼藉等罪名,俱係重大,而壬子疏決,及遇赦減等,以徒年改錄,自壬子,至今年,爲年已滿而月未及,故一竝抄入於放送別軍中,而壬子減等,旣出於特恩,今又因其減等,至於全然放釋,則此正所謂小人之幸,似當有參量處分之道,惶恐敢啓。傳曰,點下者九外,竝放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七月三十日,右議政金興慶,判義禁申思喆,刑曹判書臣陽來,引見入侍時,刑曹時囚罪人韓世兪,更考律文以稟事,命下矣。世愈以於義宮差人,下往高城郡,詐稱別差宮監,敢以出入御前,前日下來,內司別提,御前決棍,卽時致斃,而特命渠定送云云。又以議藥次,招渠以入等說,白地矯誣,辭緣遲晩結案,係是一罪,而《大明律》附例,詐傳詔旨條曰,凡詐傳詔旨者,斬,小註曰,秋,所謂秋者,待秋後啓覆之謂也。詐傳詔旨,比僞造御寶,似若尤重,而御寶僞造,則入於十惡,決不待時,反有重於詐傳詔旨者。雖未知當初制法之本意,而我國刑典,律用大明。世愈所犯,旣比詐傳詔旨之律,而斬字下秋字,明有待秋之附例,故前以依法典照律,報議政府,詳覆施行之意,覆啓蒙允矣。律文如此,更考仰稟,上裁,何如?傳曰,依前議啓擧行。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忠淸前監司鄭彦燮,以道內軍民,辛壬合歿者陳田、還上、軍餉、身布保米等應捧數爻,依朝令,成冊抄報,狀請蕩減矣。成冊相考,則雖或有些少出入於前後朝令之事,而査減之令,旣出德意,及夫道臣,頒令行査,成冊上送之後,有不可計較區別,致歸罔民,身布保米蕩減事,纔已筵稟施行,而陳田、還上、軍餉,亦不宜異同,依其成冊,一體蕩減之意,分付本道及京衙門,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父母墳山,在於忠淸道忠原地,久未省掃,日昨,猥呈謁告之單,獲蒙給由之恩,鄕行臨發,連値動駕,職在近密,不敢顧私,尙今遲留矣。今且園陵行幸,吉日已卜,而淸蹕所屆,又是經宿之地,在臣分義,所當扈陪往還而後,始可以拜辭出去,而第臣省墓之行,不特人子霜露之感而已。抑有情理之萬萬悲切者,臣早失怙恃,且無子女,目下,只一所後子,而遽已夭椓,臣在湖藩,未克完窆,淺土之葬,寄在江郊,嬴博之草,今將一宿,方營歸櫬故山,埋瘞於先人之足,而臣旣無他子姪,經紀窀穸之具,臣自看檢之外,更無可托者,而術家拘忌多岐,若失此月,則今年更無可窆之日,人理到此,尙可忍言。顧今駕行有期,循例下直,決非私分之所敢出,而揆以情理,更難淹延,勢將藉手已被之恩暇,趁今下鄕,而第伏念一辭天陛,歸日尙遠,完襄還歸,似難以旬月爲期。顧臣方在出納緊任,久滯鄕山,則莫重夙夜之職,勢必久曠,玆敢不避猥屑,仰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察臣悲懇,亟遞臣職名,俾得安意往來,以爲伸至情而襄大事,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檢閱李德重疏曰,臣頃陳引罪之章,冀被誤事之誅,及承聖批,曲賜開釋,使速察職,而薦事旣歸僨敗,館規有難放倒,重犯違逋之科,得蒙例罷之恩,公法可以少伸,私分可以粗安矣,曾未幾何,敍復如舊,馹召之命,遠及於歸省先隴之日,光動桑梓,榮生里閭,臣,瞻天望雲,含恩畏義,不敢久淹鄕廬,昨才來伏私次,而得伏見曺命敬供辭,則乃以臣前疏中,多費相難,勉從僚議等語,引爲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之證,蓋臣之所謂多費相難云者,只是玅選與廣取,竝擧與分薦,而所謂勉從僚議云者,亦是薦數以五人爲定也。於命敬,則謂之人地,可以入選,又謂之旣無枳塞之意,若果妙選而分薦,則未必居前,旣已廣取而竝擧,則自然登薦,此果可爲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之案耶?其必以議薦時定數之事,引以爲言,甘自歸於始欲不與,終乃苟充之地者,其亦可謂曲嫌也已矣。至於回薦時,有言之先進,則命敬,乃以申致謹當之,臣於是,不勝駭惑之至,臣請先陳翰苑回薦舊規,次陳與致謹酬酢顚末,以後,逐段辨破焉。夫回薦之規,必屛人相對,出示薦記,以待先進之可否,先進若曰恰好云,則是爲完薦也。或曰某人不可,或曰某人遺珠,或曰此薦不公,是爲敗薦也。是以,欲完薦者,必曰恰好而後,還其薦記焉。欲敗薦者亦必曰某人不可,曰某人遺珠,曰此薦不公而後,還其薦記焉。薦之成敗,已決於此,其所謂敗薦者,固無可論,雖其所謂完薦者,旣云恰好,而薦記入袖之後,則亦不能無私酬酢焉。旣屬私酬酢,則雖有語涉薦事,而或以多寡爲問,或以先後爲問,然都歸屋下之私談,無關薦事之成敗,雖以今番事言之,臣之回薦也。先進諸人,亦多有完薦後私酬酢,而以爲此則私語也,非可否之言也。似此規例,曾經是任者,孰不知之乎?頃者回薦於致謹也。初則待敎臣鄭履儉,往而不遇,致伻而還,及其明日,臣又進去,先以回薦翰林來到之意相通而入,出示薦記,則致謹見之曰,吾乃前日敗薦之人,何敢有所可否,而所薦則恰好矣?仍自手捲薦記而授臣,臣受而納之袖中之後,致謹語臣曰,吾在外,久與君同朝,而尙未相識,今始因公事見之矣,臣亦曰然矣。蓋致謹,於臣與履儉,俱是素昧,而昨有履儉伻語,故不知臣之爲臣而意其爲履儉也。乃曰今番薦數,何爲減一於彼耶?臣竊笑其誤認,而陋其以彼此爲問,答曰,惟當觀其人之可合與否,何論彼此多寡耶?致謹又曰,方當蕩平之時,每事必對互,而何獨於史薦,見落於彼耶?臣又答曰,人多則多取,人少則少取,事勢然也。仍又質問曰,君之此言,有甚意思耶?致謹遽答曰,只問其減一之故而已,非有他意也。仍又問臣曰,回薦,自是下番事也。君之以上番而來,何耶?臣答曰,吾乃下番也。致謹曰,然則與君同薦之末薦,尙未付職,而何爲新薦耶?臣答曰,吾乃末薦也。致謹曰,吾則聞君爲首薦矣,乃末薦耶?臣曰,君必以昨日伻語之故,錯認也。昨日來者,則上番鄭履儉也。吾則乃下番也。致謹憮然曰,吾在外久,不識新進面目,且未聞朝廷事,故因昨日伻語,果錯認矣,仍以渠在關東時,詩篇唱和事語臣,臣亦漫應,最後致謹曰,韓翼謩,於顯謩,爲同生耶?四寸耶?臣曰,是顯謩之同生弟也,而君之所以爲問者,何意耶?致謹曰,吾在外久,於京洛事,類多不知,而此乃新及第者也。未能的知於顯謩,爲同生,爲四寸,故問之耳。非有他意也。伊日酬酢,不過如斯,雖其沒緊閑說,亦爲直陳無遺,凡此問答,寧有可以敗薦者耶?雖使致謹,眞有沮敗之意,其出於口者,則只是所薦恰好四字而已。未嘗有某人不可,某人遺珠,此薦不公之語,而及其私酬酢也。亦曰,非有他意云爾,則回薦之人,其將何以執言而敗之耶?且臣於其日,歸對李鼎輔、鄭履儉,細傳與致謹酬酢之言如右,而相與一笑,其言果有一毫可以敗薦之端,則臣雖欲淹置,彼鼎輔、履儉,亦豈但聞而笑之哉?今命敬之供,則以爲致謹,於臣回薦之日,對臣而言曰,此亦曾經之故,議薦之規,定次之意,可以知之云,此非但臣所不聞之言而已。今雖細究其言意,誠莫曉其何所指也。然而此則無甚關緊,有不足辨也。至若當此蕩平之日,何如是不均云者,似是以何爲減一之問,變其以私問之之語勢,而匿其末後質問之對語也。然何爲減一於彼云者,不過以私問之也。何如是不均云者,乃是嚴辭顯斥之意也。語意淺深,迥然不同,致謹,果有不均之斥,則臣雖無狀,豈有恬若不知之理,而方臣之質問也。渠又何以非有他意爲答也?且其所謂致謹,以不均爲問,而臣以難於其人爲答云者,誠不滿一哂也。其時問答,果皆如此,則是致謹,以只取五人爲不均,而何不各取彼此三人,同薦六人之意爲言也?臣以五人之外,更難其人爲答也。夫自古翰薦,必以妙選爲貴,故一薦五人之規,堇有四次,至於一薦六人之規,則三百年來所未有也。致謹,雖恚於對數之見落,不思前例之有無,而爲此言,臣未嘗病風,則豈以難其人爲答也?此可以立辨其粧出初無之言,而欲巧反拙之跡也。其所謂雖然吾方被論,何可暇論薦事云者,亦是以最初完薦之言,粧撰變幻者也。其時只曰,敗薦之人,何敢可否,而所薦則恰好云矣。未嘗以吾方被論,何可暇論爲言,而今乃以何敢可否,變爲何暇可論,而絶去恰好之結辭。追下雖然二字,作爲問答後說話,以爲眩亂欺騙之計,如臣拙訥,誠無以明其不然,而其欺天欺人,則亦已甚矣。然其無沮敗之意,而追爲將錯就錯之計,則亦有可以覰破者,命敬之供有曰,致謹謂渠曰,以君之故,吾若又入唇舌,豈不苦哉云?設令致謹,果有沮敗之言,而臣則恬若不知,然當初致謹之對臣而言也。亦必只料其敗薦,而不料其恬若不知,然則發言之時,已知入人唇舌,而不自恤也。又何待命敬之往問而後,始曰以君之故,入人唇舌云乎?且致謹旣欲沮敗,而臣若淹諱,則其心,必憤鬱不平,思所以發之,及得命敬之問,正宜如癢得搔,以爲快幸,又何苦之有哉?以此觀之,則回薦時,未嘗爲沮敗之言,而以命敬之故,始爲入人唇舌之慮者,亦昭然難掩矣。噫,自古翰薦之見敗者,何限,而未嘗有以是,病其主薦之人,但不得再當薦事而已,而被薦中無疵之人,則亦復用之於後薦,致謹,若有沮敗之言,則臣何爲而掩諱哉?且致謹,旣有沮敗之意,則決不任臣掩諱,終必發露而後已,臣雖愚迷,豈不慮此,而爲一時姑息之事乎?況掩諱而發露,則爲恥滋大,旣經焚香而敗薦,則被薦多人,皆不可復用於後薦,臣亦何利而爲此哉?彼致謹之恥其錯認而失言,恚其薦數之見落,必於焚香之後,追爲敗薦之說,欲售其竝棄一薦之計,而陷臣於掩諱之科者,抑獨何哉?然無論其是非虛實,所謂先進者,旣以爲有言於回薦時云,則其爲敗薦,審矣。臣以主薦之人,其何敢復進於翰苑一步地乎?仍念臣雖甚無似,然其區區所自待,則顧亦不甚卑薄,而又嘗備數於近侍之列矣。今乃以語言有無,與人較爭,有負平生,貽辱淸朝,撫躬慙悼,誠無顔面可以自顯,從今以往,惟有斂跡當世,杜門自靖,庶可爲息鯨gg息黥g補劓之圖,有不可以尋常去就論也。玆於天牌之下,隨詣禁扃之外,仰陳肝血之懇,伏乞聖明,先削臣職,仍治臣罪,俾得沒齒自在,歌詠聖德,不勝萬幸,臣無任慙惶隕越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觀爾疏,曺命敬之撕捱,極涉無義,爾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伏以臣,以本道弊瘼,合有變通者,昨纔論列馳啓矣,然所謂弊瘼,豈止此也?其細者,則固已多所闊略,其大者,則又關係甚重,不可汎然隨他例條列,故前狀中,略不擧論,今始具狀本,隨疏投進焉。夫民者,養於國,而國亦取於民,以資其用,此民國相隨之義,而賦稅之法所由出也。然一粒之小,一絲之細,無非萬民膏血之浚心肉之剜,故先王愼之,其取於民也。適輕適重,而得其中,要皆損乎上而益乎下,薄於己而厚於民,其見於經傳者,可考也。我國賦稅,本有祖宗定制,中經名臣碩輔,隨時變通,規模節目,極其精密,管識淺見,宜不敢輕議其得失也。然獨所謂田稅收租磨鍊之法,反矣祖宗立法之本意,豐年則薄斂,凶年則厚斂,而逐年加減之際,吏緣爲奸,民被其害,此其弊之大略,而不可不一番理,略加矯革者也。至於大小郡邑,非法之征,巧斂之煩,言之痛心,嗚呼,可勝道哉?夫法也者,出於上而行於下,固非在下者,所可擅爲,所謂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者,此也。雖微文細節,必有稟承而後,可行,況斂民之征,關係爲如何,而顧以一守令,創法立制,惟意所欲,徵米斂錢,罔有限節,如是而可謂國有三尺乎?臣到營以後,嚴飭各邑,大小斂民名色,一一條報,則其繁,甚於蝟毛,而其中不法之徵,無名之斂,殆過半,殘民一年勤力,不足以糊其十口,而上之取之無節,又如此,民安得不逃且死也?然此非今日守令,所創爲者,承訛襲謬,其來已久,而要之不容不痛加釐正者也。臣謹將田稅收租,郡邑徵斂,兩件事,究厥弊源,反覆詳量,劃爲變通之策,詳在別單啓聞,雖未知前頭利害之如何,而在國家無所損,而於殘民,或不無一分之益,伏願聖明,別爲留神省覽,明命廟堂之臣,劃卽稟處焉。郡邑徵斂一事,臣旣忝在道臣,可一令卽罷,而不免上煩朝聽者,蓋有懲於李匡德也。凡此橫斂之目,皆匡德曾所革罷者,而匡德遞歸,紛然復襲前套,而反或甚焉。蓋匡德,初不承藉朝令,自行刪減故也。今若自朝家,量宜存罷,定爲令甲,則雖貪汚之官,必不敢容易毁動,區區之意蓋爲此也。抑惟念臣辭陛時,殿下,以李匡德之過於減削,深軫各營邑凋弊狀,許令臣,便宜復舊,臣下來後,詳察匡德政績,則偏阨而不周偏gg周徧g,草率而不凝遠者,誠或有之,而凡係爲民害者,無大小必祛之,故民皆誠心追慕,殆若赤子之於慈母,臣見此,每自念平日爲政,未嘗不汗顔而自媿也。然則若匡德者,誠可謂不負殿下,子視元元之至意,而其以爲不便者,自有其人耳。此輩,造謗流布,達於朝廷,雖平生故舊,或不能無疑,而殿下之令臣變改其政者,臣竊死罪以爲,雖聖明,亦不能無動於流謗而然也。今臣,不惟不能變改,匡德之未收殺者,臣皆收殺之,匡德之未爬癤者,臣又爬癤之,凡可以得罪於不悅之輩者,視匡德,抑又甚焉。此後謗議之來,固已任之,而旣承聖敎,不能奉行之罪,實無所逃,今當遞歸,輒敢自列,以請鈇鉞之誅焉。臣非敢黨於匡德,以欺殿下之明也。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末所陳,未免抑揚,別單條件,亦多零瑣,而意在爲民,予何非焉?其令廟堂,確議,稟處。 ○甲寅八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諸承旨,持公事同爲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鄭必寧,校理金若魯,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炎蒸,連日勞動之餘,聖體若何?上曰,有時細雨,而終不快霔,曉來若霈然,而旋又雲捲,以此心甚不平,而氣則無傷矣。興慶曰,聖心憂勞至此,水剌寢睡,其得不減乎?上曰,食則無減,而寢睡,則自爾不如常矣。自齋所還後,所着裏衣,尙不解脫,少睡而輒出外,望見天色,雖無煩轉之事,而有若老人之無睡者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次對,諸承旨,亦命持公事入侍,則此與前日只爲次對之時有異,諸臣所當惕念者,而懸病之人,若是夥然,連日勞瘁,豈無疾恙,而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無警責,今日懸病諸臣,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命臣曰,承旨竝入侍,出牌事,當以守廳注書擧行乎?取魯曰,此則事體不可,承旨一人出去,出牌後還入宜矣。上曰,然矣,必寧出去還入。興慶曰,統製使金潗,以玉果前縣監閔瑗,軍餉反秩虛錄事,有所啓聞,而虛錄之數,殆近千石,不可以已遞而置之爲言,閔瑗,拿問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章陵行幸退行事,已有下敎,而姑無定日頒布之事,雖以捉船治道等事言之,多有掣肘之端,旣命退行,則斯速定日,分付,何如?上曰,事知兼司僕,今日當入來,來後,可以分付矣。興慶曰,別無大段稟定事,使諸承旨,持公事奏達,何如?上曰,依爲之。德壽讀告全羅監司趙顯命,長城、咸悅、昌平、南平,四邑守令,受由過限,綾州牧使鄭錫疇,被拿蒙放,尙不還官,竝令催促下送事,狀啓。上曰,狀啓入之。鄭錫疇之至今不爲下去非矣。興慶曰,統製使,又以綾州還上事,有所論啓,當待其回啓,責其去就矣。德壽,又告平安監司朴師洙,金丁發妻旌表事,狀啓。上曰,入之,事則奇矣,而遠外事,何可信耶?取魯曰,嘗糞,奇行,而臣在關西時,列邑之此等文狀,無日無之,其中豈無爽實者,而今此李女事,果如狀啓,則誠爲可嘉矣。上命命臣,書傳旨曰,觀此狀聞,極爲可嘉,當此頹世,宜有褒奬激勵之道,其令該曹,稟處,廷發之夫妻,有兩幼而溺沒,尤極矜慘,亦令本道,各別顧恤其兒。德壽,又告平安監司,順安縣令尹尙遠,催促下送狀啓。上曰,入之,此是遭䮕於閔瑗者耶?已知本事之無實,催促還送,可也。德壽,又告平安監司,本道都事權基彦,催促下送狀啓。上曰,權基彦之至今不往,極爲駭然矣。必寧曰監司,以曾經臺侍人差送之意,曾有啓聞,而基彦未經臺侍,故以此爲嫌,此則有所執矣。若魯曰,頃日吏曹堂上,亦有各道都事,以曾經侍從人差送之請,故卽今,三南都事,皆引嫌不往,此甚難處矣。上曰,必以曾經侍從差送,則未經侍從之人,宜許遞改,不然則當催促下送,此事,宜有一定之事目矣。若魯曰,平安道則監司,旣以曾經臺侍差送啓請,都事之引嫌爲宜,而三南都事之不往,過矣。上曰,紛紜撕捱,不可,自廟堂,竝加催促焉,曾經侍從人差送事,蓋欲其擇送也,不可以此爲準的矣。廷濟曰,爲平安都事,難矣,監司,少不如意,則輒至論罷矣。上曰,然矣。至以望之不似爲言,當之者,不亦難乎?德壽,又告忠淸兵使尹宅鼎,軍兵點閱、軍器點考狀啓。上曰,今日使備堂入侍者,爲此等事也。興慶曰,八月以後,風高水强,水操難爲,故已以斯速擧行事,有所知委,而陸操,則姑觀秋場而議之,不晩矣。取魯曰,慶尙道,則似不至大凶,詰戎之政,一向廢却,可悶,使之擧行宜矣。上曰,狀啓入之,當啓下矣。德壽,又告東萊府使,倭人別單同封上送狀啓。上曰,入之。德壽,又告右承旨洪尙賓病單。上曰,洪尙賓,何時爲承旨耶?必寧曰,今年五月爲之矣。上曰,給由。命臣,讀告平安監司,逆賊財産奴婢本道無之事,狀啓。上曰,入之。命臣,又告平安監司,虎囕渰死事狀啓。上命書傳旨曰,昌城府囕死人,令本道恤典擧行。命臣曰,泰川、朔州,亦有囕死者矣。上曰,以三名已上,擧行恤典矣。命臣,又告全羅監司請償商賈米狀啓。上曰,此是松都商賈事耶?狀啓入之。命臣,又告平安監司,守令自備穀,別單狀啓。上曰,入之。必寧,讀告平安監司,刑曹書吏,所失馬牌,搜訪狀啓。上曰,入之。馬牌失之,其律似重而甚輕矣。取魯曰,破則律重,失則罪輕。必寧,又告忠淸監司李壽沆,合歿軍保,査報後,備局不卽回啓事,狀啓。上曰,入之,而吏判,已有陳達者,此狀啓,宜在勿施矣。必寧曰,前南兵使李義豐,以密符替納事,啓聞矣,狀啓,以齋戒,今始上達,而非但以前兵使狀聞,有違格例,密符事體至重,千里之外,使軍官替送,極爲駭然,不可無責罰之道矣。上曰,此事事體,如何?旣遞之後,病未上來,則其將仍佩密符而淹留耶?其使軍官而替納耶?取魯曰,承旨所達是矣。義豐,若病重,未卽登程,則或可稟報備局,而只以一張狀啓,替送軍官,事體至爲未安,此而置之,日後監兵使,有病,輒有中路替送之弊,此不可不念矣。興慶曰,事體極爲駭然,罷職亦無不可矣。命臣曰,前兵使狀啓,不但有違常規,千里替送密符,又甚駭然,用罰若太輕,則恐有日後之弊矣。必寧曰,監兵水使,除朝辭赴任之類,自京,齎密符送書吏,而此則旣是朝令,其與已遞兵使之替送軍官,事體判異,尤宜有從重施罰之道矣。上曰,交龜後,不可不上送,而承旨所達,事體是矣,然罷職似過,從重推考,可也。必寧,又告京畿監司趙明翼,廣州、高陽、加平、永平、朔寧等邑,虎囕狀啓。上曰,入之。命書傳旨曰,虎囕人三名以上,恤典擧行。廷濟曰,近來虎患特甚,撥便,將不得通矣。必寧,又告平安監司,捉虎人論賞激勸事,狀啓。上曰,入之。連頭骨上送,則置於何處耶?取魯曰,自兵曹,割其頭出給,以防其更入之弊矣。必寧,又告摠戎使具聖任,秋巡操擧行狀啓。上曰,入之。此亦當觀前頭秋事,而處之乎?興慶曰,然矣。必寧,又告全羅左水使、梨津萬戶身死狀啓。上曰,入之。寅明曰,今日當開政,臣則先爲出去乎?上曰,依爲之。寅明曰,承旨一人,亦當往於政席矣。上曰,該房出去。寅明曰,咸鏡都事,當爲差出,而前都事,改差傳旨姑不下矣。若魯曰,頃於判金吾入侍時,旣有咸鏡都事改差之命,而政院,尙不擧行,其時入侍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德壽,先爲退出。命臣曰,院中方無人,臣亦先爲出去,何如?若魯曰,都承旨則雖以開政,因上敎,先爲出去,而持公未罷之前,左承旨趙命臣,以廳中無人,稟請先出,事體不當,推考,何如?上曰,儒臣所達,得體,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騎步布未收守令,決杖不可之意,有所啓聞矣。上曰,守令凡於捧納之際,不無慢忽之罪,而湖西伯狀啓,則似得體矣。興慶曰,此律,乃近來新定式,而臣意則大以爲不可矣。還上居末,例爲決杖,而稅大同未準捧者,亦皆決杖,今以軍布未收,又令決杖,則爲守令者,將何以堪之,所謂決杖,雖非痛楚之刑,而撻市之恥,當復如何?守令,亦是士夫,朝家待士夫之道,不宜若是,新法,何可續續創行耶?上曰,騎步布之趁未上納,不可全然無罪,未收滿一同以上,爲先從重推考,待其緘辭而處之,可也。必寧曰,然則決杖之令,當還寢乎。上曰,下敎如此,則決杖,自在於不爲擧論之中矣。{{*|出擧條}}必寧,又告平安監司,罪人徒配罪人,保授罪人,放送狀啓四度,慶尙監司,罪人徒配狀啓,二度,江原監司,罪人徒配狀啓,一度。上曰,竝入之。又告江原監司,定配罪人,年月日狀啓,慶尙右兵使將官仕滿狀啓。上曰,入之。必寧又告平安監司,殺獄罪人等,同推日次啓本。上命書傳旨曰,前後勅勵之下,同推次數,若是稀疏,未準數者,竝令該曹,從重推考。必寧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珍島郡定配罪人李守雄,逃躱而不得跟捕,使其弟廷雄,更爲發配於珍島事,啓聞矣。上曰,逃躱者守雄,而犯越者廷雄也。始旣換名把守,末又圖換赴謫,情狀極爲巧惡矣。犯越,旣是一罪,當初減以次律,故致有如此之弊,而今不可以此更爲加律,何以處之則好也?興慶曰,其罪則殺之無惜,而初旣減等,今不可加律矣。上曰,廷雄,非但犯越,欺罔之罪,尤爲絶痛,嚴刑後減死定配,守雄則各別譏捕,亦爲嚴刑,還發配所,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台徵罷職傳旨,尙今不下者,蓋慮守令之數遞矣,此事當何以處之耶?興慶曰,李台徵,現告之罪,本不大段,今若以守令之數遞爲慮,則勿罷何妨乎?取魯曰,台徵外補,當初處分,實爲過中,而以事體言之,譴補,重於罷職,旣赴之後,不必以微事罷職,以貽遞易之弊也。上曰,李台徵,旣是譴補,則譴補重於罷職,李台徵則置之,只以李光溥,捧傳旨,可也。{{*|出擧條}}以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命命臣書傳旨曰,當初撕捱,已涉太過,悶旱特放,事體自別,其在分義,焉敢若是,更捧禁推傳旨以入。上曰,禁府草記,已下判付,而秋曹流流者必多矣。徒流案中,年未滿月未及者,斯速抄啓事,分付。上曰,惠廳、戶曹,有可達之事,則達之,可也。取魯曰,惠廳,則臣之出仕屬耳。未詳頭緖,姑無可達之事,而以工曹職掌,有所懷敢達,章陵陵幸,此是渡津之地也。船隻,雖從略捉執,猶至三百餘艘矣。今若退行,則似當在於九月望念之間,放送而使之趁期還來,則以卽今人心,決無一去更來之理,若仍爲捉置,則公私船卜,正當其時,此甚難處矣。上曰,九月則船隻,似尤難,而旣以害穀爲慮,而欲爲退行,則無可論,惟在有司之臣,從便善處之耳。取魯曰,章陵行幸,已是屢十年後始行者也。卽今金浦等,沿海邑凶歉,似尤甚,凡事磨鍊,務從節省,似宜矣。上曰,此則已有分付者,而諸各司假家何以爲之乎?向來假家入堗,極爲駭然,而喂馬之所,輒以假家爲之,此甚不當矣。取魯曰,政院、玉堂,及五上司,不可無假家,而何敢爲入堗之計乎?至於喂馬,則御乘外,無作假家之事矣。上曰,假家,先自政院,不爲然後,可禁各司矣。興慶曰,政院、玉堂,與政府,則事體自別,不可無假家矣。上曰,諸臣中,有自陵幸御路,往來金浦之人乎?取魯曰,臣嘗從此路往來,而自此至金浦,將爲八十里矣。陵幸日奉審後,日勢若不暮,則駕向金浦,客舍止宿,似好。章陵齋室,則甚隘陋,有難經過一夜矣。上曰,齋室果難止宿乎?興慶曰,工判之言,是矣。齋室則甚隘窄,猝不可修理,觀日力,而以爲進幸客舍,則經夜,似好矣。上曰,從當下敎,而虎網則不可設矣。取魯曰,虎網不設,實爲大惠矣。上命命臣,書傳旨曰,曾已下敎於京畿句管堂上,諭於畿伯,而今此謁陵,禮情之所不已,而爲民之道,豈可忽哉?其令備局,參考近例,凡事,各別務從省約,治道之際,亦勿廣治事,申飭道臣。上曰,隨駕各司官員,則何以爲之耶?取魯曰,旣有自持飯之規,則無一分貽弊於列邑者矣。廷濟曰,臣於見任,黽勉行公,而連日陪從,昨又見差於社壇獻官,本曹凡事,未及照檢,姑無指摘仰達之事,而但年分事目,一時爲急矣。以臣頃日所達大同災事,議于大臣,則大臣,亦以爲好矣,而但民之入全災者,只蒙大同給災,則不無呼冤之弊云,而大臣,以此持難,大同災則將不得行矣。上曰,大臣,亦以爲好耶?興慶曰,大同災,旣有定數,則列邑捧稅不難,此則好矣,而災有甚不甚之異,民有貧富之不同,此爲富民多田結者之幸,而小民則終未蒙實惠矣,臣之持難者,亦此也。大抵田政至難,終無好策,只比年爲之之外,無他道矣。取魯曰,近以年凶,供上亦爲裁減,而軍器寺,封進御甲冑之時,其所入米,七十石矣,糜費若是不細,敢達。上曰,當此裁減之日,其所糜費,不可不念,軍器寺封進三名日方物甲冑,今年姑勿復舊,依前停止,可也。{{*|榻前下敎}}若魯曰,經筵進講冊子,例爲六件,而或大臣入侍,儒賢入侍,則又入二件,本館,亦置一件,而今當召對,冊子印出之日,戶曹七件之外,終不給價。經筵冊子,事體至重,不可以物力之不足,不備其數,而戶曹之防塞不給,道理不當,戶判推考,何如?上曰,掌錢穀之臣,自然有如此事矣。勿推。竝爲上下事,分付。上曰,北道內奴婢身貢代,自戶兵曹,移送內需司者,旣以庚子年例定式之後,於該曹,更無相持者,而年久之數,尙不盡數上下,莫重春秋東朝內入者,應爲擧行者,每踰其時,事體至爲未安。戶、兵曹堂上,竝推考,年久者,先卽上下,此後,依定式待報,趁卽上下事,分付戶、兵曹。{{*|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8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洪尙賓{{*|呈辭受由}}。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着。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東萊府使崔命相。 ○鄭羽良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持平兪健基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一霈尙靳,凄風不止,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生脈散加製五貼以入,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左副承旨鄭羽良,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檢閱李德重,疏批已下,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東萊府使崔命相,晝講同爲入侍。 ○又傳曰,咸恩君李森,留待。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利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以吏曹參判申昉,初度呈辭。傳于李德壽曰,頃者特除,意有所在,則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疏批亦諭之後,復尋辭單,尤涉過矣,而喉院之曲循捧入,非飭勵之意,當該承旨推考,原單給之,待朝牌招察任。 ○傳于鄭必寧曰,謁陵,體重禮宜,亟行,而昔兩年行幸時,月日觀之,爲民盛意,可以仰揣,今觀道單,民習雖駭,禾穀宜惜,其令禮曹,以九月望前,推擇以入。 ○忠淸兵使狀啓,忠原縣私奴世化、子鐵金等,囕死事。傳于鄭必寧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羽良,以兵曹言啓曰,參判臣李春躋,連日入直矣。素患關格之症,一倍添劇,泄痢兼發,登溷無算,眞元暴虛,方在委頓之中。今日中日試射,萬無參坐之勢,而判書臣尹游,身病甚重,參議臣韓師得,謂有病故,參知臣金聖運,呈辭,替直無人,參議參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事知兼司僕等,章陵行幸道路看審手本,則道路橋梁,當爲修治者,一一開錄。而若其田畓犯傷處,分里計庫落種石數出已上以來,至於大小晝停所,舊基浦落,不得已,從便移設形止,及其間,舊路斷絶,別由他路事,竝皆備細書呈,故玆以別單書入,而發遣時,各別申飭,使之十分詳密看審,故如是之際,未免遲滯,不勝惶恐,敢啓。傳曰,今觀書啓,頗爲詳密,決棍安徐。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此章陵行幸,未還之前,凡薦新來到,則卽爲薦進,而依例報于留都大臣,以爲馳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章陵行幸時,晝停與陵所,供上茶啖等事,依前例,以京各司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章陵親祭時,御齋室,今當修理,而取考謄錄,則辛未年本陵親祭時,香祝,奉安於齋室矣。今亦依此例,一體修理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司武郞廳李顯升,奔走勤事,已滿十五朔,依例陞敍,或守令除授事,捧承傳施行,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以義禁府言啓曰,承文院兼博士李權,著作姜杭,副正字南泰耆,兼副正字蔡慶承,權知副正字曺允濟、金尙迪等,竝拿推事,傳旨啓下矣。李權、南泰耆、蔡慶承、曺允濟、金尙迪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姜杭,方有實病,待其差病,追後拿問事,擧條啓下矣。姜杭,姑待差病,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張遠期手本,則時囚罪人李彙恒,所患冷疝之症,累月處濕,又復猝發,卽今症勢,極其危重,而又得泄痢,度數無算,元氣日漸消礫gg消鑠g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傳曰,頃者放徒之命,意在悶旱,禁府徒配,皆不放焉,非王令其信之道,草記所稟者外,放送事,命下矣。別單中,年已滿月未及者,瑞興縣大峴山城徒配充軍罪人,洪以謹,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初六日,生員李世翼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安鵬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新造旗麾祭,今月初七日子時,神武門外,放砲大吹打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露梁舊敎場,浦落處幾盡泥生,故還設舊所之意,去四月筵中定奪矣。今夏潦水,又爲衝破,勢難仍置,露梁間浦北邊沙場,更定新臺,今月初七日爲始,軍兵等,依前例排定,設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以刑曹言啓曰,前因平壤人金重采,與鳳山人趙城完,良賤辨別事,上言,啓下本曹,而以向因金重采之呈狀,今方推査,爲先發關本道,詳問事狀後,果如上言辭緣,則壓良爲賤,恣意殘虐之罪,依法重繩之意,覆啓蒙允矣。査問彼此曲直,今已從良,決給於重采後,城完,壓良爲賤之罪,依律勘斷,而與城完,同謀作奸,侵虐良民之京居李琛,亦不可不重繩懲勵,故發差捉來,則琛,自稱士族,拒逆不現,近來京外奸細之徒,多行不義之事,及其敗露之後,稱以士族,不畏國法,逃避拒逆,頑不受罪之習,誠一莫大之弊,其爲情狀,極可痛惡。李琛,囚禁重勘,以懲奸猾,何如?傳曰,允。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自經今夏暑濕,疾病種種,澌頓轉甚,實無陳力朝列之望,而適當社壇親禱之日,身帶宿衛之任,不敢偃息退在,拚死祗肅,仍參陪班,盡力蠢奔,衰氣殫竭。還家之後,暑癨暴重,吐瀉兼發,胸膈痞滯,呼吸急促,雜施砭焫,多灌藥餌,幸不至於遂卽泯滅,而凜凜殘喘,經此危域,眞元,又落陷一層,肢體萎薾,不能運用,僵臥床笫,作一未冷之屍。伏聞聖上,悶旱焦勞,又有太廟禱雨之擧,大小臣僚,奔走先後,而顧臣病狀,十分危篤,萬無轉動之勢,以致懸頉於寶劍之單,缺員於侍衛之列,伏枕兢惶,求死不得,仍念臣,衰耗已極,分宜廢置,況今危疾纏身,㱡㱡欲盡,凡係官職,無論劇易,更無去就之可言,而至於摠府,尤是緊重之任,分日禁直之輪回,前頭陵行之陪扈,實非垂死如臣,所可堪承,若不趁今變通,又將臨時狼狽,玆陳疾痛之籲,仍控懇迫之情。伏乞聖明,俯垂矜諒,亟命鐫遞臣本兼兩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卒天地生成之澤,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兼帶摠管,今姑許遞焉。 ○戶曹參判閔應洙疏曰,伏以臣於罪蟄之中,猥蒙牽復之恩,不敢退伏,冒暑作行,而中途疾作,無計前進,略陳短疏,以請嚴譴,批旨溫諄,慰藉備至,不惟不罪,反諭以從速上來察職,繼而籌司槐院兩任,復爲差下,臣祗奉聖諭,荐膺恩命,惶感震越,益無所措,而狗馬賤疾,一向沈篤,宛轉床簀,久滯鄕廬,職名猶在,申籲路阻,彷徨旅次,悚蹙方切,乃者地部移除之命,又下於千萬夢寐之外,自惟負罪愚賤之蹤,何以荐被聖明之甄錄,一至於此哉?臣誠惝怳,驚惑靡定,噫,以臣庸陋,累干邦憲,從前負犯,擢髮難贖,而每以天地之至仁,不忍一物之終棄,輒賜寬貸,曲加翦拂,隆恩盛渥,浹骨淪肥,區區感祝,常以殞結爲期,而不幸情病俱苦,涓埃莫效,長事撕捱,徒積逋慢,一念循省,惶悚無地,苟究厥罪,誅殛猶輕,目今所坐,關係尤重,揆以國法,論以臣節,則雖加萬戮,亦不足以懲臣罪,而勵一世,當初拿處,猶是末減之特恩,畢bb?b薄勘,尙致物論之拂鬱,則決不可以時月之稍久,罪罰之已行,輕加原恕也,明矣。況且此案,尙在未了,咨中之慢辱莫洗,前頭之事情難測,奏使未還之前,無非臣竢命之日,而乃反抆拭太驟,除旨聯翩,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莫甚於此,則臣何敢徒恃寵眷,不恤公議,揚揚冒進,以益無忌憚之罪哉?官職去就,固非暇論於今日,而廟堂宥密之地,文望掄選之任,曾前濫竽,尙玷名器,復此謬叨,迄未自處,詞訟劇地,旣致瘝曠,地部佐貳,又事虛縻,罪戾層積,狼狽轉甚,病裏兢惕,如坐針氊。伏聞近日,聖念悶旱,社壇太廟,連行親禱,冒炎動駕,百僚駿奔,而顧臣罪釁至重,病狀危劇,旣不得冒沒抗顔,叨陪末班,又不能自力入城,悉暴危懇,臣罪至此,益復萬萬,玆敢忘其僭越,又憑縣道,冒死哀籲伏乞聖慈,特加矜諒,亟許削臣本兼諸任,仍命勘臣前後罪犯,以安微分,以肅朝綱,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所撕捱,極涉太過,分義所在,決不若是,卿其勿辭,上來察職。 ○甲寅八月初六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李森,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宗臣光興君橏,武臣行副護軍朴弼垕,入侍,東萊府使,崔命相,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若魯讀揚之水中谷有蓷兔爰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若魯曰,揚之水章,其時畿內之民,戍於申國,故愁怨作此詩,而小註,安城劉氏,以束薪束楚,比之國弱,先儒,亦多如劉氏之議,而朱子,有正論,斷之以興體,今無可論之辭矣。汲曰,平王本末,朱子已盡言之,無可達之言,而使民雖失其道,其民無怨國之心,而有自嘆之言,文武餘俗,猶有存者矣。若魯曰,平王事,已達於日昨講筵,而君子陽陽,與揚之水,足可見民俗之猶厚矣。平王,不能以如此之俗,出而伸討賊之義,入而行文武之政,終歸於爲平王而止,亦可嘅然矣。上曰,此與時日曷喪,及汝偕亡,有間,而懷哉曷月,歸者豈無怨望之意乎?若魯曰,中谷有蓷章,其時旱災轉甚,自夫暵乾,至於暵濕,而民皆流離,不得保存,其時政令,尙何言哉?上曰,平王時事,固無可言,而予於此章,不覺歉然,以王政言之,則使民相保者,養也。不保者,殘也。范氏,以一物一民之失所,可知王政之惡云,誠的確之論也。卽今旱災此酷,生民失所,則今之時,治乎,不治乎?今之政,善乎,不善乎?今之民,困乎,不困乎?念今日之事,想此章之旨,歉愧之至,寧欲無言也。取魯曰,懲創感發,固在於詩,而聖敎至此,不勝感歎。周之德化,盛於西京,至于平王之時,風俗頹敗,紀綱廢壞,揚水谷蓷,政亂民怨,飢饉相仍,室家不保,此固爲後王鑑戒處,而今殿下,因此詩章,至發自歉之歎,推此心以往,則豈無轉移之道乎?汲曰,伊尹,以匹夫匹婦之不獲所,爲恥,伊尹,在人臣之位,而猶如此矣。我殿下,至誠愛民,錦玉靡寧,而尙無實惠之拯救者,此孟子所謂,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者也。惟當留意於行仁政之道,俾有實惠之及民也。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汲曰,今於失火廛人處,備盡顧恤之道,此在都下,而親見故也。以四方流離之民,言之,比諸失火失業者,其景象之愁痛,必有倍矣。呂蒙正所謂,視近及遠,以爲蒼生之幸者,亦在於此矣。上曰,尤爲切實矣。若魯曰,兔爰章,先儒,專以君子小人言之,蓋小人狡猾,而有罪倖免,君子朴直,而無辜橫罹,此等章,尤宜推類而看之。上曰,予見先朝事矣,以今日而想先朝,則不覺其尙寐無吪矣,以在朝者言之,豈無君子不樂其生之患耶?予當自勉,而諸臣,亦宜交勉矣。若魯曰,其時君子,想像西京之美,而發嘆於詩章,今我殿下,親見先朝之盛,而垂戒於臣等,臣等,莫非先朝之臣也。殿下以言外之旨,下敎如此,孰不感前日體聖意,而以盡交勉之道乎?周平王時,則只有國而已。可謂衰亂無餘,而今日,則聖明在上,彊土不蹙,民物且殷,而以言乎人心,則猶有逢此百憂之嘆,此必有受病之處而然矣。卽今制治之道,不可補漏牽架而止,必剛大其志,奮發其心,以爲振刷矯救之策焉。取魯曰,臣亦三十年立朝,獲見先朝盛際,今承聖敎,不覺心愴,玉堂之以剛大奮發仰勉者,儘好,振頹網,勵末俗之道,不如是,則恐難得效矣。上曰,連有其雨之望,而今日,則尤茫然矣,欲盡在我之道,先於社而後于廟,今日亦有所思,而姑不下敎矣,廟堂諸臣,當聚精會神,汲汲講究,有若救焚拯溺之不暇,而一日二日,悠汎爲事,以此貌樣,實無一分捄得之望矣。若魯曰,必以某事某事,斷然行之,然後可有實效,禁奢侈與罪贓吏,最爲緊務,奮勵之道,當自此而先之,不有大處分,而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則只委靡頹惰,漸不如初矣,豈不悶乎?臣則實無尙寐無吪之心,而生逢聖明,只有冀望至治之誠矣。取魯曰,玉堂所達,猶爲零瑣矣。殿下不無美政,而每有愼終不如始之嘆矣。上曰,予有一副當所執,知事之言,實予病處也。汲曰,在下者,亦無視國事如家事之人,昨日次對,大臣只以狀啓一張,持入云,臣實慨然其草草也。上曰,視國如家者,果無其人,蓋由於不思同寅協恭之道而然矣。取魯曰,寅協好矣,而卽今,則猶有病敗矣。上曰,寅協豈有病敗耶?若如丙子南漢,壬辰灣上之事,則必不如今日之各自爲心矣。取魯曰,丙子壬辰之事,姑舍勿論,戊申初,臣自鄕來見,則皆棄私奉公,頗有爲國盡誠之道,而人心久而解怠,漸不如初,誠爲慨然矣。德壽曰,臣則不欲逐章陳義,當以進講三詩,略效愚見焉。仍曰國風,皆閭巷間,愚夫愚婦之所作,古者有採詩之官,採而聞於上,故爲上者,雖民間怨詛之情,悲苦之辭,無不得聞,非若後世之必待監司狀聞,而後知之,故去其所惡,行其所欲,惟在上之人行政之如何耳。後世人君之讀是詩者,則不然,必曰,此乃周家之民,而非吾今日之民也。過去之事,而非今目前之事也。有若聽人說古談一遍,不甚動其心,殊不知世雖千萬歲之相違,人之性情,則無不同者,今民之冤苦,亦如昔民之冤苦,願殿下,深悉此意,講求靖民之策,無使一夫失所,而有所怨咨,則庶不孤講此詩之意矣。上曰,所達眞實,當留意焉,講官遂掩卷。上曰,萊伯進前。命相進伏。上曰,百里之寄,固已不輕,況萊府責任,比他邑有別,專管交隣之道,今玆授任,出於愼簡之道,亦是試用之意,往須盡職焉。命相曰,上敎至此,臣誠惶恐。臣聞一年倭供米,至於一萬五千石,而解氷後卽爲船運,自四月爲始,分給乃是定式也。卽今所捧,只是二千餘石云,今臣下去後,所當捧給,而十一月,則勢將氷塞,自正月至八月,所捧如是些少,臣於九十月兩朔內,當捧者爲一萬三千石,必有未盡捧之患,朝令下,納米守令東萊府使,有三公兄,推論狀罷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何如?取魯曰,三南守令,近皆厭避,雖或狀罷,適中其願,此終無效,而反有其弊矣。命相曰,重臣所云者,名士作宰者,或有不以狀罷動念者,而至於蔭官武弁,則似不然矣。臣於下去後,各別督責,如有違拒不納者,則不得不狀聞矣。上曰,此是備局所關,而近來備局,全不致察,至於如此,豈特守令之過也。無信,則不可以交隣,當盡在我之道矣。倭米在渠,不但爲命脈,以此而必揣度我朝之紀綱,豈不寒心乎?如有不納者,則依所達狀聞,釜山柴炭,亦申飭僉使,俾無如前之弊,頃因鄭彦燮所達,有客舍儀仗改造之命,而旣出擧措矣,下去後,量宜擧行,可也。命相曰,我國人內島漂沒者,倭差,領率出來,則五十五日許接後,給糧入送,對馬島敗船殞命者,則依內島漂沒例,許接,至於敗船,而不殞命者,倭差,無率來之規,付送順歸船,是乃約條,而中間以後,只敗船不殞命者,倭差,亦領來,朝家,又從而許接,已成前例,今聞對馬島,我國敗船人差倭,癸丑二月,領來留館,前府使馳啓,則戶曹防塞,將有鬧端云矣。臣意,則以爲交隣之道,莫如誠實,終若防塞則已,初不能固塞,末乃見屈而許之,反不如初不堅持,而快許之爲宜矣。取魯曰,凡干接倭之道,邊臣,當申明約條,如一刀割斷,可矣。往觀形勢,如有變通之事,則固合狀聞,而至於預先煩稟,事體不當矣。上曰,萊伯之言是矣,予意亦如此矣。旣有前例,則下去後,考例狀聞,可也。廟堂,初不詳量處之,苟有鬧端,則反責邊臣,今此萊伯之預爲稟定,有何不可乎?命相曰,卽今關伯,着木綿之衣,禁奢侈之風,故彩段金貨,無用處云,臣恐彼倭之尙儉,反爲我國之憂矣。取魯曰,我國,詗察敵情之道,本來疎闊,如此之言,何可取信乎?上曰,關伯之着木綿衣,雖未可信,而萊伯所達,誠有意見矣。若魯曰,近來萊府,蔘貨潛商,實爲巨弊,不可不嚴禁,今當新府使之辭朝,宜有各別申飭之道矣。命相曰,曾前則萊府,主管禁斷,而近年則戶曹直爲收稅,本府,元不干涉,故糾察之政,自然解弛,而潛商者,發覺則爲死罪,故百般祕藏,實難於摘發禁斷云矣。取魯曰,崔命相之言,非矣。身爲邊臣,凡係邊上可禁之事,當着意嚴防,豈可諉以戶曹之收稅,而不爲禁斷乎?事體誠爲未安,推考宜矣。上曰,事體然矣,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命賜弓矢。命相跪受,先退。上曰,崔命相,年紀幾何耶?汲曰,今年五十九矣。上曰,年則多而顔貌不衰矣,曾經守令耶?汲曰,未經守令矣。上曰,咸恩君,進前。森,進伏。上曰,卿是親勳臣也。三年不見,故欲見之,而使留待矣,適以特進入侍,而顔貌頗衰矣,筋力則無損耶?森曰,微末小臣,不敢以筋力仰達,而孤露餘喘,僅得生存,今日復入筵席,感懷何能禁耶?小祥後,特頒御廚珍饌,而爲問安否,大祥後,又如之,身在草土,而猥荷軫念,無日不感泣天恩,而前席下敎,又如此,惶感之極,不知所達。仍涕泣。上曰,鳳頭別監,昨已入來,而事知兼司僕,至今不來,其所遲滯,殊可異也。取魯曰,事知兼司僕,例管擧動時道路摘奸等事矣。今此摘奸之命,何等緊急,而已至屢日,尙不回達,事甚稽緩矣。上曰,事知兼司僕,令兵曹從重決棍,可也。若魯曰,兵曹,亦不無不能,申飭之失,該曹堂上推考宜矣。上曰,兵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靈城君辭陛時,爲其偏母,有所下敎矣。自政院,使勳府,問於其家,若有其親病,則藥物賜給之意,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8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月入時,月色赤。五更,流星,出畢星,下入巽方天際淡雲間,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傳曰,謁陵體重,禮宜亟行,而昔兩年行幸時,月日觀之,爲民盛意,可以仰揣,今觀道單,民習雖bb?b,禾穀宜惜,其令禮曹,以九月望前,推擇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來九月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副提學李宗城,依下敎,來會賓廳矣。傳曰,引見。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禁推傳旨捧入。 ○又傳于鄭羽良曰,戊申年,兩東朝外,各殿供米,命減矣。今番無別白下敎,廚院,或者混同擧行,只減大殿供米。 ○傳于鄭必寧曰,於禮於理,予宜躬祀,故祛儀仗、減其衛,躬欲代犧,悶禾穀之躪傷,且有命於農壇攝行之請,雖勉從,心深耿耿,親押已敎,當亦親傳,依此擧行,卯時爲之。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今八月初七日,時原任、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引見入侍時,減膳三十日事,榻前下敎矣。依下敎,來初八日爲始,減膳封進事,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山馬監牧官金世華,封進馬二匹,歲貢馬,一時來到,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歲貢各樣進上馬,一時來到,元數五百八十九匹內,二匹,船中病留,三匹,故失,二十五匹,到中路病留,五匹故失,十四匹逃逸,二匹到本寺,故失合五十一匹,計除,實納馬,五百三十八匹禾毛色,別單書入,而其中兵曹,山屯馬,則依例,今秋分養各邑,明春上來後,分給軍兵,而累年停貢之餘,今始上來,而馬種,比前殘劣,下陸之後,各邑全不着念護送,遲滯許久,故失、病留、逃逸之數,至於此多,不可無警責之道,全羅、忠淸兩道沿路各邑守令,及濟州牧使鄭道元,竝從重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甲寅八月初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宗臣西城君焯,武臣行副護軍魚有琦,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若魯,讀葛藟,采葛,大車,丘中有麻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若魯曰,葛藟章,與有蓷詩略同,而世衰政亂,民不自保,去其鄕里,流離失所,至於謂他人父母兄弟,則其窮困迫隘之情,有不忍言者矣。汲曰,邇而事父,旣不能,則遠而事君,何責乎?國政已亂,民窮若此,千載之下,令人發嘅。寅明曰,謂他人父,其情理固已慘憐,而近來則父子兄弟,或至相殘,比之其時,殆有甚焉者矣。上曰,知事所謂近來有甚者,實爲切當矣。平王本末,固無可言,而卽今國事,猶有愧於平王之時,民間形勢,尤有倍於有蓷葛藟之詩,蓋我國良役,王風之所無者也。哀我民生,何以自堪,每念及此,不覺心痛,而君臣上下,雖曰講究,終未得其拯救之策,豈不泄泄乎?寅明曰,凡事窮則變,變則通者,自然之理,而我國事,終無好樣變通之道,蓋由於臣等智慮之淺短矣。每承責勵之敎,只增悶鬱之心。羽良曰,人君制治之道,未嘗有獨理之功,故惟在於得人而任之矣。志士仁人,雖有告戒於君者,而其君不用,禮樂刑政,漸至壞亂,則上而有天災,下而有民怨,馴致乎國不爲國,民不得所,而伏見近日聖主之委任,非不至矣,樂聞,非不切矣,而群下,無竭誠奉承之人,臣實慨然也。上曰,昨日以尙寐無吪,有自反之語,而仍責交勉之道矣。羽良曰,自反交勉之敎,雖一日十下,必無益矣。自古人君,有主宰然後,可以做事,晉文,伯者而惟其志於伯,故用衰、偃之賢,有罪則雖如魏犨、顚頡之有勳勞者,輒誅戮之,虞舜,聖也。雖無容議爲,而擧元覬之才,有罪則雖如共工、兜鯀之有氣勢者,必竄殛之,至於漢之武帝,雖云幾乎亡國,而臣下之有罪犯者,不少饒假,故尙能立威振綱,而有闢四夷之功矣。今殿下,過於柔仁,罰至當罷者,止於問備,罪合流竄者,至於罷削,人無嚴畏之心,筵席咫尺,有若慈父之弄子,其間,雖不無一二抱才願忠之人,而亦不過循例奏對而止矣,天之生聖人難矣,人之遇聖人亦難矣。殿下,有堯、舜之姿,願治之心,亦且勤切,而臨御十載,未見實效者,實由於主宰靡定,威綱不立,而在下者,不能盡心之致也。生逢聖主,宜思展布其所蘊,而依違顧瞻之習,誠爲慨然矣。上曰,承旨之言實爲鶻突矣。寅明曰,如鄭羽良者,若使擔當一國之事,則未知如何,而其剛果之風,敏贍之才,何事不做乎?上曰,然矣。卿嘗爲李匡德所斥,而匡德之疏,所期待,亦深矣。卿自在春坊僚屬時,予已知之,君臣相知,比他有加,而多有不滿於所望者,俄者承旨所達,似指如卿者矣。寅明曰,殿下知臣實過矣。臣非無狀負國之人,而臣本才智庸下,無一善狀,若畀之以一事,則庶幾盡心奉職,而若責之以軍國重事,則臣何以强其不能,而徒貽僨誤之患乎?上曰,予之期待知事者如何,而知事之自處如此,承旨所見亦如何耶?羽良曰,宋寅明之本末長短,臣實知之矣。苟非學問之士,自有些少病痛,故近於氣質處,則雖能善爲,而不及於氣質處,則輒易顚敗,此則凡人之常事也。至如宋寅明之通才智量,自非凡類,所可幾及者也。知遇之盛,委任之隆,亦有古君臣相得之美,故臣於私室,常以范文正之事,勉其自期,而今於下詢之日,以畀以一事,則當盡職爲言,乃以第二件事仰達,寅明事誠爲不當矣。上曰,知事之如是爲言者,蓋其病痛也。寅明曰,李匡德、鄭羽良輩,每以事業,責望於臣,而是亦不知臣者也。羽良曰,唐太宗貞觀之治,不過房、杜,若而人,明孝宗弘治之政,亦不過劉大夏、李東陽,若而人也。古人曰,天生一世之才,足了一世之事,如宋寅明者,亦足以了今日之事,而每如是退托,不能不欲擔當,惟在聖上篤信而責任之如何耳。臣於近來,在政院見之,講筵日開,頗有體認之妙,文簿無滯,亦有勤政之效,而但所謂,大警動大振作者,不在於此矣。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日日做事,勉勉不已,則自可爲振衰回泰之道,而備局坐起,只作閑說話而罷,臺諫則日煩牌招而已。如是而何以爲國乎?殿下宜先立主宰,而得人責效,苟有罪,則雖平日貴近之臣,無或以顔情而假借焉。若魯曰,鄭羽良,以主宰爲言,而臣意則心無所定,則當以主宰責之,而今殿下,操存之工,至矣。不必以主宰仰勉,而殿下病處,每在於立志不固,宜從立志上加工,雖以用人言之,蕩平反有其病,互對之際,自多苟且,故宋寅明亦當政注,而有所牽制,不能自盡其公心矣。上曰,立志不固,實予頂門一針,而下款所達非矣。今日互對而病,則前日不互對之時,如何耶?苟有可用之人,則偏用亦無妨,今於吏兵判,可知矣,至於銓曹互對,則鎭靜之道,不得不如是矣。若魯曰,殿下,只明是非,擧賢能而已,初不留意於對擧宜矣。上曰,甲辰嗣服後,時象間有翻覆,故予不能盡用人才,而戊申以後,則錚錚者幾盡用之,其中,未嘗有無狀人矣。往者權以鎭之判戶部也。雖曰取怨,而在朝家則可謂得人矣。寅明曰,權以鎭,始雖有怨,而今有去思,可知其善於其職矣。羽良曰,殿下雖以戊申後,用人無差爲敎,而知人固不易,蓋人才品,有萬不同,或有有誠而無才者,有才而無誠者,或有有識見而不能於事功者,能事功而不足於識見者,大小輕重之別,惟當量度,而各適其用,然後,方可謂用之無差矣,殿下無或自是而務在於明目達聰之道焉。寅明曰,鄭羽良所達是矣,明目達聰,惟在於大臣與臺官矣。若魯曰,人君,不任耳目之官,則闕外事,何以知之乎?務恢言路,以爲開張聖聰之道爲宜,故臣頃以閔亨洙、權爀、申處洙、李萬維,四臣事,有所仰達,蓋爲其以言獲罪也。上曰,儒臣所達果公乎?予則方以旱災,爲悶矣。寅明曰,閔亨洙之當初荐棘,未免過矣。聞與李匡德,相得歡甚云,其不染於黨習,可知矣。上曰,閔亨洙,自是通人也。渠若愚迷,不知改過,則何用荐棘耶?鄭彦燮,曾有所達,爲府夫人,予亦有念,而今若放送,則處分終歸於擾攘不固矣。汲曰,臣曾以亨洙事,逢嚴旨,今不當更達,當此悶旱之日,庶獄皆放,則四臣事,亦宜有參酌之道矣。若魯曰,采葛章,無文義之可達者,大車章,則其時淫風大行,而大夫,猶能以刑政,治其私邑,故淫奔者,有所畏憚,而不敢恣行,比之於先王盛時,導以德,齊以禮之而化,則雖不及,而得人之效,於此亦可見矣。寅明曰,此雖少效,而若以唐時子儀,減聲樂,崔寬,簡騶從見之,則得一賢人,其效大矣。羽良曰,聖王,亦不能舍法而徒爲禮,以刑法而齊其不齊,然後,當敷之以敎化矣。寅明曰,臣曾經監司,試看道內守令,則皆患太柔,而剛者絶無,雖以廟堂諸宰見之,皆有不剛之病,殿下之病,亦在於柔而不剛,蓋剛,是天道也,宜自聖躬勉焉。若魯曰,敎化刑政,如車兩輪,當竝行而不可闕一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丘中有麻,亦無可達之語矣。寅明曰,鄭衛之風,本來淫僻,而至於王風,則以民飢政衰之故,其俗漸至於淫亂矣。古人曰,衣食足而知禮節,治國之道,當以富庶先之,而以敎化施之矣。羽良曰,寅明之言,是矣。末世娼妓之類,亦由於不能資生之致,若使衣食有裕,夫婦樂生,則豈肯爲娼妓之事乎?講官,遂掩卷。寅明進伏曰,朝晝異候,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近來三司望,甚苟簡,罷散人員,似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今番宗廟親祭時,以大祝與執事見之,文官可謂多矣。然所達如此,違牌坐罷,堂下侍從人,竝敍用,可也。羽良曰,右承旨洪尙賓,已遞,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下鄕,院中不齊,出納苟艱,洪尙賓遞差之代,當開政差出乎?上曰,豈爲一承旨而開政耶?若魯曰,副校理宋徵啓,旣已帶職蒙宥,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謂羽良曰,今日大臣,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竝來會賓廳,沈判府事,同爲入侍,副提學李宗城雖非備堂,亦爲牌招以儒臣入侍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各道句管堂上、副提學引見時,行判府事沈壽賢,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壽賢進伏曰,老炎愈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太廟親祭之日,徹夜將事,失汗亦過云,未知無傷損之節乎,實不勝憂慮之至。上曰,姑無所傷,而微誠未格,一霈尙遲,是可悶也。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使卿等來待者,便同於臨渴掘井也。此心不覺赧然,當有下敎,卿等姑先就坐。上命必寧,書傳旨曰,嗚呼,以寡昧之涼德,承祖宗投艱之業,一心淵氷,若殞若墜,而德無以濟民,政無以立綱,臨御一紀,百事頹弛,國勢無可恃之地,生民在倒懸之中,思之及此,尙寐無聰,昨冬大誥,雖已略諭,于今九朔,泄泄猶前,此亦文具之歸耳。夫子責宰予之言,身若當焉,反躬慙恧,豈復他諭?而我祖宗艱大之業,於寡躬而止則已。不然,今日若是,明日若是,君臣上下,姑息束手,坐待危亡乎?噫,今者,鋤後之旱,亦孔之慘矣。東風傷禾,暵炎枯莖,悠泛若此,大判其農,哀嗟元元,將置何地,興惟至此,奚暇拘常?躬自秉圭,將事廟社,而非徒微誠之未格,欲雨灑雨,怳若提誨,尤切戒懼,倍於悶旱。嗚呼,天人雖遠,其應如響,人事未盡,奚望天顧?噫,仁愛之天,自古無終棄者,雖無道之君,庸暗之主,眷顧示警,冀其悔悟,而未能仰答,自暴自棄,是人也,非天也。于今國綱之陵夷,生民之困悴,奚待皇天之諄諄飭勵,而到此地頭?猶不警惕,終至危亡,雖悔曷追?噫,因予立志之不固,學問之淺薄,政令未免擾攘,處分有始無終,故君君臣臣之義,國之大綱,而十九下敎之後,其心猶前,此君臣之義蔑矣。國勢無依,生民若此,而猶事猜疑,不肯寅協,此本然之性亡矣。生民離散,父子不相保,而恬若不知,不悛姑息,此同胞之心無矣。勿論官之大小,勿論嫌之輕重,違命爲事,虛官虛位,此分義紀綱隳矣。廊廟之臣,不謀始而做事,輒致病敗,朝令夕改,藩臬之官,輒自是而專擅,輕視朝廷,命令沮遏,此國事凜綴,王綱頹弛之極者也。嗚呼,有一於此,國之尙存,其亦異也。況若此之極者乎?噫,非我列朝,鴻功盛德,環于東土,浹人肥髓,則靑史亡國之譏,豈可免歟?頃者大誥之時,君臣上下,欲爲奮勵者,非效宋宗之新法也。不過勵末世之頹綱,修祖宗之舊典,此何難哉?此何難哉?而君臣上下,又若是姑息,何哉?至於窮則變,變則通之事,亦三代損益之義也。精白一心,夙宵揭摩,而後庶可爲矣,而九朔之間,君臣上下,若大誥初頒之時,其果精白乎?其果揣摩乎?便殿之案,塵埃堆矣,備局之門,牢閉多矣,吁,亦欺民矣。豈曰欺民,是乃欺心,欺心,乃欺天也。仁愛眷顧之天,諄諄戒勅,焉可免也?環顧今世,皇皇仁天,亦垂恩也。噫噫,此皆非諸臣之過,卽寡昧之辜,君臣之義蔑者,予誠意之不足,本然之性亡者,予處事之不固,同胞之心無者,予愛民之無實者,分義紀綱之隳者,予剛毅之不足,國事凜綴,王綱頹弛,俱皆予過,源淸流潔,表端影直,予能得爲君之道,豈至此極乎?罪在寡躬,責躬祈籲,非寡躬而誰?頃在戊申秋,因極備之災,減膳十日而自責,于今風旱,非比曩時,今日特會,廊廟之臣,方欲上下飭勉,而反躬自責之道,不容少緩,自明日,減膳三十日事,分付該曹擧行。上又命必寧,書來初九日,先農壇祈雨親祭,備忘記,仍命必寧曰,承旨持此備忘記,出去,分付於政院,使之擧行後,還入,可也。必寧,出去還入。上曰,大臣諸臣,竝進,前已悉於備忘中,無可更言者,而國事,其終不可爲耶?設有窒礙難行者,窮極思之,豈無好道理乎?閉門不開,則門不自開,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常如朝夕之食,夏冬之衣,隨時而不可廢,則寧有不可爲之事乎?諺曰,擧石而後顔赤,自大誥後,至今日,諸臣未有一事之措置,則卿等,實無可赤之顔矣。自今日,當爲淸齋,沈判府事外,必竝留闕下,往會備局,與之相議。興慶曰,反躬自責,辭旨懇惻,而臣居百僚之首,未效一事之補,莫非小臣之罪也。壽賢曰,職名今雖遞解,一事曾未仰助,苟究其罪,臣當爲首。上曰,莫非在上者之過,何咎卿等耶?向者完伯割勢之狀,至今留中,其景象,若或見之,慘不忍言矣。十三歲兒,則猶無怪,而六歲兒,從而自割,良役之毒民,至於此極,而卿等之不思變通,一向泄泄,豈不悶哉?壽賢曰,良役事,臣嘗有陳達者,而旣無明知的見,故不敢以某事之必可行,有所質言矣。上曰,頃者,鄭彦燮,以一疋之役,有所進達,此與原任之議同矣。取魯曰,臣嘗與宋寅明言曰,卽今人心世道,決難大變通,只修明舊典,俾無病敗爲可云,而殿下,若以救弊之道,責於臣,則當以擇守令三字,爲第一件事矣。寅明曰,臣則以爲,今日時勢,雖使諸葛亮當之,有難變通矣。上曰,予亦非以諸葛亮望卿,而所期待則猶深矣。卿言至此,朝者鄭羽良之非斥卿者,誠是矣。上曰,禮判,有擧行之事,先爲退去。游曰,道路修勅,當何以爲之乎?上曰,當以步轝行焉,治道則勿論,俾無一分害穀之弊也。游曰,不可不設布帳,設布帳,則必有害穀處矣。寅明曰,今當夏秋之交,朝晝異候,感傷尤易,而纔行廟社親禱,又有此郊外躬臨之命,雖出於殿下爲民至誠,而宗社之托,在殿下一身,其不宜自輕也,明矣。事天之道,亦不必每每躬禱,若使大臣替行,則大臣,豈不仰體聖意,殫誠祈禱耶?臣雖無狀,決不可以不是之事,導我聖上,下情焦迫,敢此仰達。上曰,三宗血脈,在予一身而已。李判府事,與嶺伯之言,予豈不念耶?好生惡死,人之常情,而予自戊申以後,世念如灰,國事之如此,亦未必不由於心不在矣,尙寐之意恒存,而凡事,忍而爲之,卿等豈知之耶?不當以如此之言,下敎,而此出於眞情矣。向日入太廟,以以身欲代之意,潛心默禱,民命近止,一身何顧?無寧予雖有傷,而救我祖宗付畀之民,保有此朝鮮也。興慶曰,臣之誠意,雖淺薄,而敢願代勞,未知如何。上曰,欲觀今日,而南郊則遣重臣,北郊則遣大臣,廟社,亦竝遣大臣爲計,而更思之,廟社則未免褻瀆矣。予當自責代犧,何可貽勞於卿耶?先農,卽農之主也。不於農之主,而告於何所耶?且欲躬自省野焉。取魯曰,郊外動駕,事體自別,不可全無貌樣,軍兵設布帳之際,不但害穀,可慮,水口門外,多有不潔者,決不可躬往矣,俄者下敎是矣。當遣大臣而替行,亦何至於親禱耶?連日徹夜將事,今又親行,則玉體,豈無傷損之節乎?卽今悠悠萬事,補養聖躬之外,無他道矣。臣非以文具之言,仰浼殿下也,仍涕泣焉。寅明曰,臣,頃於廟社親祭時,昵侍仰瞻,則殿下精誠,有足以貫徹天地,故臣則以爲天必感應,不數日雨將來矣。宗城曰,郊外旣甚不潔,諸臣,雖被譴罰,決不可奉往於農壇矣。壽賢曰,親禱之命,已下於文字之上,故臣不敢陳請,而保護之臣,旣已發端,且聞多有不潔者,聞來心驚,布帳,亦不可不設,而害穀處,亦有之云,民人等之不計界限,敢爲起耕者,誠有其罪,種穀未成熟,而盡爲蹂躪,則必有曰咨之嘆,以此以彼,終不可親往矣。興慶曰,必欲親禱,則移定於南壇,似宜矣。壽賢曰,旣而頒布,則事神之道,不可舍此,而移定他所,終莫如遣大臣攝行之爲宜矣。上曰,不可移定之言,沈判府事,所達是矣。尙絅曰,若無可祭之所,而只有此處,則固無可論,而廟社再祭,古亦有規,郊外不潔,不可不念矣。上曰,以身欲代民,不潔與否,非可論,而設布帳之際,果有害穀之慮乎?聖考,嘗有遺體不可傷之敎,而卽今,則一髮,猶可傷,一穀,不可害,卿等勿欺而詳言也。游曰,農壇近處,居民冒耕者,則固無可論,而許多軍兵,環衛之際,民田蹂躪之患,亦必多矣。宗城曰,殿下若憚勞不往,則天或未豫,而爲慮害穀而止之,則天亦降臨矣。大臣,則使之淸齋替禱,殿下,則在宮中,方寸對越爲宜矣。壽賢曰,李宗城之言,切實矣。上曰,以身代之願,豈暇顧一身?而旣有害穀之事,則予不忍爲之,予將允從卿等之請,而卿等若勸止,則何不於備忘未頒布之前,而在於已頒布之後耶?今日一着,未免誠意之不足,擧措之顚倒,甚可恨也。玆遣右相攝行,而予則當正衣待朝耳。興慶曰,未卽陳請者,俄者下敎,責勵旣嚴,故有所不敢,而今承此敎,莫非臣罪,益不勝惶悚之至。上曰,備忘中親禱之辭,當改之耶?取魯曰,以害穀爲言,而改其措語,似宜矣。上命必寧,改備忘措語而下。{{*|備忘記在日記}}。興慶曰,副提學李宗城,旣已肅命,備局有司堂上,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騎步布事,先爲變通,可也。壽賢曰,此事利害,已達於頃日榻前,廟堂人,如有來問者,則當相與酬酢,而尹游,以爲今已至秋,難於變通,待新春行之爲可云,此言亦是矣。行之一二年,則民知歇役而代定之道,比前似易矣。尹游曰,自十月始捧當布,騎步一年分六當,而一當爲二月之用,近來,則各邑守令,專不上納,此最悶矣。此則元無可以裁減者,而辛壬後,亦有裁減者矣。上曰,與時原任大臣相議爲之,可也。判尹,主管北道,以狀啓觀之,則北道農事,亦可慮矣。尙絅曰,北道則旱災不甚爲害,而四五月間連有水災云,農事必至凶歉矣。上曰,此亦有不可知者,嶺南、嶺東,則東風不害云,而今觀江原監司狀啓,則東風亦爲害云矣。取魯曰,江原道,亦有嶺左、嶺右之異,隔嶺而與海門遠處,則亦被東風之害矣。上曰,更覽全羅前監司趙顯命狀啓,則事有不可者矣。顯命辭朝時,予以李匡德之爬癤太過,當有弛張爲敎矣。今以爬癤過於匡德爲言,則其所飭礪,當自監營始,而至於營門所用漁稅,輒請復舊,關係各邑者,則皆請減省,道理甚不當,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以緘問事,自刑曹發關上來矣,今則犯越罪人之事,旣已收殺,當自禁府,還發配所,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監試,試期不遠,京試官,所當趁期差送,而前日政,三南敬差官,旣已差出,自前有敬差官,仍兼京試官之規矣,今番,亦依前以敬差官,兼行京試官之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游曰,平安監司朴師洙,高沙里僉使之代,以其軍官朴重垕,自辟,蓋重垕,方有所事於江邊,而前僉使柳以晉,赴任渭原,亦急故也。大臣,以此仰達蒙允,旣出擧條,臣當奉行,而但此事,大違政格,不得不仰達矣。高沙里僉使,例以時任都摠府經歷,或訓鍊僉正,差送,瓜後,還付經歷僉正,而前僉使柳以晉,差送時,判府事徐命均,陳達有判付,故雖不得已擬差,蓋以晉則其時雖非時任,而旣已曾經,且其履歷,足當是任,至於重垕,則上年爲參下部將,而以可否不順見汰,所謂出六,乃是鄕將官久勤云矣。其履歷如此,則決難遽棄政格,而直爲差送矣。江邊事急,則邊將,身死在喪者,例有狀聞差送假將之規,雖與此有異,姑用此例,亦無妨,以晉使之赴任,而新僉使未到之前,使重垕,差送假將,則似好矣。壽賢曰,兵判,以政格陳達之言則好矣,而至於假將差送,非所陳稟於筵中者也。道臣雖有所請,兵判,當守政格而已。何可以此等事煩達乎?興慶曰,臣頃以此事,有所仰達,而聞其履歷,則兵判之欲守政格,自有所執矣。上曰,兵判之欲守政格是矣。前日擧條勿施,而假將事,沈判府事所達,得體矣。{{*|出擧條}}上曰,今日,命召諸臣者,非以延英故事,取文具也。至於副學牌招,亦有意,啓下有司之後,則以廉隅爲言,故今以儒臣召之,此後,則勿復引嫌,可也。宗城曰,不知臣不肖,而前後眷注至此,臣於特敎之下,何敢更事撕捱乎?壽賢曰,今日入侍諸臣,親承下敎,何敢以黨論,萌於心乎?當以至誠共濟之道,相與勉戒矣。寅明曰,臣等不能奉承聖化,有此十行下敎,固已惶悚萬萬,而未復常膳之前,無非臣等待罪之日也。諸臣以次退出。 ==8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親傳香罷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宗廟秋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先農壇祈雨祭齋戒相値,今日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鄭必寧啓曰,行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祈雨祭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傳于鄭羽良曰,李判府事家,持藥物看病,使之仍留,書啓。 ○行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自三月中,重嬰奇疾,絶食廢睡,宛轉床席,今已六箇月矣。頃間略有減勢,醫人切戒善調,而適當悶旱親禱之時,偃臥私次,心有不安,舁就路左,仰瞻羽旄之光,因此病情,越覺添劇,數三日內,所減之症,一倂復作,比前加倍,凶兆敗形,實有朝夕難保之勢,一家親族,見方聚會,以待皐復,寧有一分人事之可言乎?此際史官,來傳今後入侍次對之敎,此必聖明,見臣乍有起動,意其稍可自力,有是敎耳。然臣危綴之狀,實如右所陳,雖寸寸扶舁,決無致身之路,縷息垂絶,知覺先泯,數行文字,無以自成,不免倩手於人,尤增惶恐。臣身伏輦下,久隔天日,犬馬之戀,不弛夙宵,而今於隆命之下,不得奉承,入地之目,亦將不瞑,臨箚悲泣,不知所裁。然其違逋之罪,有不可赦,謹此席藁,恭竢鈇鉞。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觀卿箚,所患若此,深用念焉。未赴其命,何傷之有?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八月初八日卯時,上御宣政殿,親傳香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李光躋,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注官盧以亨,入侍。上曰,分付司謁。自仁化門,奉香祝入來。羽良,奉香祝函跪進,上展覽祝文訖,署御押,還盛於函,羽良,傳授香室官員,奉置卓子上,封裹後,上親詣卓子之左,羽良進香祝封,上跪受,傳授於獻官右議政金興慶,興慶跪伏敬受,自仁化門出去。上還復位。下敎曰,祭物各別申飭事,分付。注書出去,問誰爲大祝也?逅卽出問還入,仰達曰,大祝,乃兵曹正郞金啓白云矣。承史退出,侍衛諸臣,亦次次退出。 ==8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鄭羽良{{*|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羽良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宋徵啓,放送後,牌招事,命下,而放送傳旨,今已啓下,所當牌招,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秋奉審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下直,黃海水使金聖應。 ○傳于鄭必寧曰,黃海水使金聖應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黃海水使金聖應引見。 ○傳于李德壽曰,奉審相値,必有留院公事,黃海水使,留待引見後當爲之,諸承旨持公事,來詣閤外。 ○鄭羽良啓曰,近來紀綱解弛,百隷怠官,惟以稱托爲事,成均博士康弘濟,入直香室矣。今日以木覓山節祭典祀官,出去,成均博土韓濟,番次停當,省記署送之後,無端稱頉,累次催促,不爲入來,莫重受香,以此遲延,事之駭然,莫此爲甚。所當有徵礪之道,而本院請推之外,他無可施之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極可駭,拿處。 ○以備忘記,傳于鄭羽良曰,予亦未及覺察而啓下矣,再昨,因副學所達乃悟矣。今月內掃墳呈辭,及下直捧入承旨,推考,呈辭,雖啓下者,此亦弛紀綱之事,勿施。 ○又備忘記,往事業已洞燭,開釋無餘,頃遞嶺伯,廉隅其亦可伸,于今湖南,分義道理,宜卽應命,而復事撕捱,前後特敎之下,終無動念,紀綱之解弛,於藩任尤甚,事之寒心,莫大於此,且牌招特敎,共是君命之意,曾已下敎,則尤焉敢若此?全羅監司柳復明,從重推考,使之當日內肅謝,亦令不多日內辭朝。 ○傳于鄭必寧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日內,使之肅謝事,下敎矣。尙今無肅謝之事,政院似不申飭而然,極爲駭然,明朝催促肅謝事,卽爲分付。 ○又傳于鄭必寧曰,明日賓廳次對爲之,則晝講停。 ○鄭必寧,以漢城府言啓曰,再昨,先農壇祈雨祭命下之後,當部官員處,祭壇近處汚穢之物,別爲遠屛修掃之意,分付矣。卽聞祭壇至近之地,有一兒屍,納置行擔,置在松樹上,故部隷與洞任輩,移置別處,則宗室月善君{{!|𪺅|⿰火憲}},諉以其妾孫之屍,任意遷動,部隷李同爲名者,結縛捉去,以椽木,私自周牢後,亂杖三十度,足部脚部,幾乎裂拆。又捉去祭基洞任,洪石壁爲名者,無數毆打,鬢髮盡爲削去,以穢物納於口中云。夫祭壇修掃時,移置兒屍,所重在焉,則{{!|𪺅|⿰火憲}}之因此發怒,私施法外之刑於部隷洞任者,萬萬無據,其擧措之乖悖,姑舍勿論,國綱所關,不可仍置,月善君{{!|𪺅|⿰火憲}},令該曹,照法科罪,何如?傳曰,極可駭也。{{!|𪺅|⿰火憲}},拿處。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尹汲,所患足瘡,尤益添劇,勢難在直,辭疏雖不得入啓,而實病如此,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八月初七日,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所啓,前高山里僉使李泰祥,以緘問事,自刑曹發關上來矣。今則犯越罪人之事,旣已收殺,當自禁府,還發配所,故敢達。上曰,依爲之事,擧條啓下矣。礪山府定配罪人李泰祥,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羅將,還發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恭陵、順陵、孝章墓,官員所報,則近來虎患非常,五六爲群,晝則隱伏於陵內林藪中,夜則橫行於村閭,嚂殺人命,噉食狗犢矣。今月初七日夕,恭陵陵軍十八歲兒,嚂殺,身體則僅僅搜覓於火巢內云,陵內虎患滋甚,至有嚂殺人命之變,極爲驚慘,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頃因該曹草記,禧陵、孝陵、昭顯墓,有虎患,故今月初二日,發遣將校軍兵,另加跟捕,尙未撤還矣。恭陵、順陵、孝章墓虎患,又復如此,此必諸陵相近,惡虎往來之致,仍令前送將校軍兵,更爲搜捕於恭陵、順陵、孝章墓近處,追尋虎跡,期於必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待敎鄭履儉,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左參贊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樞府經筵之任,尙今虛帶,身處田野,名在朝籍,國體私分,乖舛俱甚。每欲瀝懇祈免,而不惟煩瀆是懼,實緣臣之衰敗,今歲特甚,氣力低微,精神迷錯,凡百云爲,率不能自遂,加以性本畏暑,而今夏炎熱,曾所罕見,故積被侵毒,日夜昏倒,每一省覺,只自悶蹙悚恐而已。不意政府佐貳之命,遽及此際,臣驚惶感惕,視昔有倍,而顧此薾然危綴之身,奔走赴入,固已無望,陳疏控懇,亦未自力。近又伏聞聖上,誠切悶雨,躬擧圭璧,遍詣廟社,伏想此時,百僚駿奔,大小遑遑,而臣獨偃臥林坰,亦不得延頸一望,臣罪至此,益無所逃。玆不得不强氣作勢,自陳辜犯,猥請誅罰。伏乞聖慈,念臣罪之不可幸逭,察朝綱之由臣益頹,將臣本兼兩職,先行鐫削,仍命有司,亟勘臣罪,以警具僚,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惶恐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之所執,予已諒矣。閑職經筵,俱何過辭?況經筵之職,必欲致卿,意有在焉。見卿久矣,奚日不思?秋涼漸生,京鄕不遠,其勿過辭,宜速上來行公。 ○大司憲李縡疏曰,伏以臣自五月初,偶患暴泄之症,一日之內,殆不勝算,如是者幾旬餘,而忽變爲痢,或劇或歇,奄至四朔之久。臣本尫殘衰落,不病而人猶危之,以此氣力,積困毒疾,去死蓋絲髮間耳。不意此際,乃有憲長新命,臣於床簀昏昏之中,不覺感激涕泣,極欲起身加服,祗拜諭旨,而終莫之能,瞻望禁闥,精爽飛越。念臣昨年春,猥叨見職,伏承譴遞之命,辭旨嚴重,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論其辜犯,豈止解免?而聖慈曲庇,以罪爲恩,於臣賤分,僥濫已多,而包荒之德,猶不欲終棄,復還宿硏,今則至再矣,不知無狀如臣,何以得此於聖明也?向者辭本之上,輒格喉司,中間銓職之解,亦煩病狀,抱此悶塞,無所因極,竊聞縣道之禁,纔解,未死之前,庶可以一暴區區矣。噫,爲人臣而樹黨,以上貽至尊防微之憂,此其罪,滅身湛宗而有餘矣。臣之屛退,業已數十年所,性拙而跡踦,門衰而形單,塊伏窮山,與世相遠,似無足以自速大戾者,獨其憂愛一念,消鑠不得,往來狂疎之言,猶若未忍於忘世,臣固自知其愚,而亦不自意展轉屢騰於鄕牘臺章之間,以至於此,是固臣之不幸,然苟究其故,豈非臣事君不忠,行己不信,有以致然也?臣自承此敎以來,寢驚寤摽gg慄g,五情失守,忽忽若無生,兩歲如一日矣。雖聖度天大,收錄如故,心事未白,釁咎至深,今又疾病澌頓,死亡無日,誠恐不免爲辜恩負罪之鬼,撫躬悲悼,尙復何言?臣雖昏無省覺,而亦知瘝曠爲罪,一息未泯,宜不敢虛帶,略陳哀籲,語無倫脊,伏乞聖明,特垂憐察,亟解臣新授職名,仍命攸司,重勘臣罪,使垂死之喘,安其本分,則實終始生成之惠也,臣無任惶怖震越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日之事,不過飭礪,其何追嫌?卿勿過辭,其速上來察任。 ○待敎鄭履儉疏曰,伏以臣頃陳短疏,略暴危懇,及奉聖批,辭旨隆渥,有非如臣賤末,所可得者,臣誠感泣,罔知攸措,而臣之私義,終有所不敢承命者,不得已坐犯違傲之科,罰止例勘,惶霣冞切,念臣係官兩載,曠掃先隴,情理悲缺,不容自已,遂於罷官之日,仍作省墓之行,此際,恩敍復降,職名如舊,馹召之命,遠及窮鄕,桑梓動色,閭里與榮。臣含恩畏義,不敢久淹,卽日登程,來伏私次,而顧惟史局體例,與他自別,人若以薦事爲言,則勿論其言之輕重虛實,不敢更窺翰苑一步地,卽古例然也。臣何敢徒恃寵靈,晏然冒進,壞却三百年流來館規也哉?抑臣於曺命敬,再供所引申致謹云云之語,實有所訝惑者,伊日李德重,來傳與致謹酬酢之言,臣亦以爲不過一場閑說話矣。今命敬之聞於致謹者,其語意淺深,一何相左,臣實莫知其故也。雖然,此則自有德重之疏辨,臣何敢更贅,而但臣情勢,決不可冒沒應命,則如右所陳,玆敢不避煩猥,冒死陳籲。伏乞聖明,俯諒至懇,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仍治臣罪犯,以警具僚,實爲幸甚,臣無任惶懍震越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觀李德重之疏,已知本事,爾何爲嫌?勿辭,從速察職。 ○奉敎李鼎輔疏曰,伏以臣頃將議薦之事,實難冒之情勢,敢陳尺疏,仰瀆宸嚴,及承聖批,溫諭備至,臣自幸衷情之見諒,至今惶感之未已。臣聞父病危篤之報,爲救護計,下來臣父任所者,纔若箇日,而瞻望雲闕,一念耿結矣,卽此夢寐之外,恩敍特降,馹召有命,榮動觀瞻,感泣無地。第念薦事已歸僨敗,官職去就,更無可論,而臣雖欲含恩畏義,冒沒復出,其於廉隅之大防,館規之截嚴,何哉?矧伏見曺命敬之三供,則難安之端,又添一層,其滿紙張皇,盛氣噴薄,反詈臣身,不遺餘力,臣看來誠不滿一哂,而以臣疏中優劣沮戲等語,作爲欛柄,引以爲眞箇可嫌之義,人之不知自反,胡至於此?臣疏中,以優劣爭之云者,只是汎論,薦規之言,而彼以疑怒之心,看得太深,若是橫擔者,抑獨何意?且命敬,果以議薦時說話,及先進之有言,引而爲嫌,不欲應命,則當於初供,直陳無隱,而不此之爲,托以父訓,稱爲自劃,及其再供,創出議薦時所無之言,把作別般嫌端,又汎稱一二先進有言,囫圇爲說,殊欠別白,至使同薦之人,竝不得應講,沮戲之目,烏得免乎?臣竊怪其前後供辭之不同,以致傍人之疑惑也。至於議薦時事,已悉於前疏,而臣等之所爭者,惟是,數之多少,薦之先後,未嘗有疵毁命敬之言,則必欲自歸於見枳之科者,臣終莫曉其意也。彼所謂先進,始擧前校理申致謹而證之,其回薦時彼此酬酢,臣亦曾聞之,而想必罄盡於李德重之疏,故臣不必覼縷,然玆事煞有委折。回薦之一日,上番翰林鄭履儉,袖薦紙,來言于臣曰,吾爲申致謹,終日伺候而不遇,致謹,方來到於吳彦胄家,故躡蹤而來,蓋彦胄之家,適與臣居隣近,而履儉,與致謹曾所素昧,臣略有面分,故臣卽爲伻問於致謹曰,鄭翰林爲回薦,方追蹤而來此,那處若從容,則欲爲往見云云,致謹,答以此處客煩,明早,使鄭翰林來見于吾家爲宜,履儉不得見而還矣。其翌日,下番翰林李德重,見致謹,仍歷抵于臣所,傳其誤認爲履儉,問其減數之由,臣聞而絶倒而罷矣。今以命敬供辭觀之,致謹有曰,當此蕩平之時,何如是不均?臣未知致謹,以誤認履儉問其減數之言,以爲敗薦之資耶?若然,則其時德重,詰問有甚麽意之際,何以答無他意,而退有後言耶?此事,有一言可以立辨者,使致謹,果明有枳塞之言,則德重本非苟且底人,且非菽麥不辨,渠雖欲掩遮䌤縫gg彌縫g,致謹之喙,旣不可拄得,則豈不知畢竟綻露,而且薦事之成敗,有何關緊於渠身,而不言於館中諸僚,獨自隱諱,强行焚香耶?德重必不爲此,不待費說,聖上亦有所俯燭矣。臣且聞德重之言,薦紙入袖之後,雖閑漫說話,少有涉於薦事者,則必再三詰問,果若有顯斥之辭,則德重獨不爲提問,而含默退歸乎?若以命敬之言歸虛,則旣已援告致謹,若以致謹之言歸虛,則世間,安有如許虛妄人耶?致謹之出入經幄,已多年所,殿下素知其爲人,而渠豈不知士君子,不可爲虛謊之言也?是以臣,不得直歸致謹於虛言之科,而參認彼此,反覆推度,終莫測其機關之所在也。或曰,致謹,不滿於薦數之減一,欲爲沮敗,若然,則當於誤認履儉問其減數之時,明言而枳之,似不必退有後言,作此不正之態也。且夫史薦,勿論彼此色目,當觀其人之賢否而已。雖是蕩平之時,何可苟充其不合者,必雙擧而互對乎?致謹,亦曾經史職,必知薦規之不必有拘於對數之不敵也。或曰,末薦及末薦之上,竝付異己者,故欲爲沮敗,此則尤有所不然者,末付兩人,雖是異己,其上兩人,旣非異己,則何必箇箇對擧,如聯珠形然後,始快於其心,而方可謂之蕩平耶?或曰,回薦時,若沮敗,則薦中人,猶可更薦,而完薦之後,則無再行焚香之規,故致謹,意在永枳,故爲此擧。噫,致謹,雖痼於黨習之人,豈以薦數之減一,爲此崎嶇不直之事耶?致謹之心,臣不能的知,則固不當抑勒爲說,而要之不出於斯三者,而終難免沮敗之責,臣竊爲致謹慨然也。所可惜者,許多一代之史才,因此意外鬧端,一時盡枳,此非聖明朝吉祥之事也。旣已完薦之後,若有人言,則雖董狐之筆法,史遷之文章,其爲規也。不得更薦,豈不重爲之惜哉?爲先進者,若有不愜之心,則回薦之時,明言顯塞,何所不可?而回薦時,則以恰好爲言,完薦之後,做播饒舌,使薦中諸人竝枳者,不但其心術之可惡,當此末路,此習一啓,則史局將無完薦之期,而得免於不悅者之雌黃者,必幾希矣,臣深切痛惋焉。臣亦有所訝惑於命敬者,其再供有曰,一二先進,以薦事之不善有言,今則只以一箇致謹援告,果是致謹而已。則宜稱以有一先進,而必謂之一二先進者,抑亦何心,實未可知也。當初完薦之後,一種已甚之論,以薦數之減一,多有沮敗之意,此說頗喧騰矣。末乃出申致謹,臣疏所謂非別般人者果符,而薦數之一加一減,胡不關係,而謂之不均,終至於沮敗後已,何快於心,何利於國乎?以臣觀之,彼所謂先進之心,未知其必出於均且公也。雖然,命敬之供,致謹之言,旣如此,則其是非虛實,姑舍勿論,從此臣等,已作局外之人,雖被誅戮,不可冒居也,決矣。積年撕捱,徒傷分義,久曠史局,記注多闕,公私不幸,爲如何哉?恩召之命,已至屢日,而況伏聞聖上,深軫暵乾之災,連有親禱之擧,百僚駿奔,擧國憂遑,臣職忝邇班,固當趨詣於輦轂之下,以竢逋慢之誅,而目今,老父下血之症,一向無減,飮啖專廢,眞元澌脫,彌留數朔,症情沈篤,區區私情,實無離側之勢,卽未進途,淹滯多日,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明,俯燭危蹙衷懇,永削臣職,以謝公議,更命均平之人,速完薦事,仍治臣慢命稽留之罪,使朝綱振肅,具僚知警,千萬幸甚,臣無任瞻天望聖,震慄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觀李德重之疏已知矣,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八月初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黃海水使留待引見時,黃海水使金聖應,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入侍。都承旨李德壽,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公事追後入侍。上曰,黃海水使進前,聖應進伏。上曰,閫任事體不輕,凡事已在諭書中,而當着意爲之,副此委寄之意焉。聖應曰,天恩罔極,官至制閫,謹當殫竭心力,圖報萬一,而小臣才能素短,閫帥責任且重,恐孤聖恩,只增惶悶。上曰,有所懷耶?聖應曰,臣初除閫任,未及赴任,大小弊端,雖未詳知,略聞其大槪,以新設營門,凡百不能成樣云,此則姑不敢煩達,而其中有不可不急時變通者,惶恐敢達。荒唐船出沒之弊,未有甚於近來,若當風和,則彼船之往來者,無數,或屢日淹留,或至下陸作弊,前水使閔思淵,亦以此,將就拿,其在防逐之政,誠非細慮。朝家,每以此軫念,其所瞭望追捕之道,不容少忽,而伏聞昌麟一島,橫遮西海,一面,爲唐船出入之咽喉,故以其居民,定爲射砲能櫓瞭望等軍,常時管束,使彼船,不敢犯入於內洋,專恃此島,則其關防所重,爲如何哉?大抵此島,本以司僕寺所管之島,許借於所江防營者,今至六十年之久矣。卽今還屬本寺,放馬收稅,以其居民,又定牧子,此島不過十里彈丸,民戶又不滿百,今乃分屬兩處,則民不堪其役,必有朝夕渙散之慮。居民一散,則便成空地,在太僕,實無所益,在海防重地,疎虞益甚,臣與本寺提調相議,則提調亦以臣言爲可,但還屬時本寺一提調,旣以主管大臣,今方出疆,未及更議而變通,有所未安云,事體誠然,而係是關防重事,不得已敢達,待大臣回還,專屬水營事,卽爲變通,何如?上曰,今聞水使所達,事勢似然矣。以此,出擧條,令太僕,更爲稟處,可也。{{*|出擧條}}命臣曰,水使處別諭之意,敢達,仍讀宣別諭訖,聖應退就坐,中官,傳弓矢賜物,聖應,跪受,上命水使先退。命臣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黃海水使金聖應,其爲人,固勝於他人,而聖主所以每加眷顧者,亦由於戚屬故也。臣於此,實仰聖上敦戚之誼,荐棘罪人閔亨洙事,諸臣相繼陳達,臣不敢更事瀆擾,而亨洙平日,蓋有所執,渠則以其疏,謂非黨論,而其家言議本來如此,且今國家孤危,戚屬且尠,朝家所倚仗者,亨洙家外,無他人矣。肅廟朝祭文,以保全戚屬,如護在世爲敎,聖主平日仰體聖考之事,臣固知之,而亨洙家保全之道,惟在於殿下,故敢達。上曰,再昨備忘中已諭矣,十九下敎之後,亨洙事非論議而何?頃亦諭於鄭彦燮矣。于今引咎減膳而宣諭者,亦爲此等科臼,而承旨之以此爲言,未見其可也。上曰,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命臣曰,臣姑退出,分房入來,何如?上曰,承旨則仍爲入侍。注書出去,逅卽出傳敎後還入,都承旨李德壽,左副承旨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公事入侍。上曰,祈雨罷祭後,則持公事入侍無妨耶?命臣曰,前亦有如此規矣。德壽讀告京畿監司,先從西道出巡,奉審各陵,仍察農形狀啓。上曰,上之。德壽又告鄭亨益,服制單字。上曰,上之。命臣讀告平安監司,反庫狀啓。上曰,上之。反庫,果仔細而無一毫差錯乎?命臣曰,有差錯,則例徵於庫子輩,而充數矣。羽良讀告忠淸兵使具聖益,虞候罷黜狀啓。上命羽良,書傳旨曰,今觀狀啓,虞候所爲,極可駭也。令攸司,各別從重勘處,勿待罪事,回諭。羽良又告平安監司朴師洙,趙萬必,具禮成婚與否,査聞狀啓。上命羽良書傳旨曰,以趙萬必妻,具禮以娶當否,使之査聞者,意在重倫常,而曾無令道臣參己見以聞之敎,則惟當査啓,以竢處分而已。死不死,處置足等說,揷入啓聞,有欠藩臣之體,事體未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羽良又告平安監司,大阿只淫奸産子,結案狀啓。上曰,入之。大阿只事,殺之無惜,朴師洙,發憤於此,故偏處有所露出矣。羽良,又告江原監司趙最壽,僧自律到配狀啓。上曰,入之。竄配罪人,則保授之家供饋乎?必寧曰,臣在濟州時見之,則貽弊於保授之家特甚,罪人不得食,則保授主人,不得已饋之矣。羽良又告大司諫,金始炯,再度呈辭。上命羽良書傳旨曰,薇垣長之除拜此職,雖曰久矣。在藩多而居臺少,當初尋單,喉院捧入過中,曲循兩司長官之虛位虛官,尤有甚焉,則其難輕遞,宜自乎此,原單給之,牌招察任。羽良,又告副校理宋徵啓,囚單子。上命書傳旨曰,違牌未安,雖命禁推矣,囚單已上,飭勵行焉,何待供辭,付過放送?仍卽牌招察任。必寧讀告江華留守金東弼狀啓,三度,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江原監司趙最壽農形狀啓。上曰,上之。必寧又告別遣御史李宗白,梟示賊人後狀啓及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上曰,上之。羽良曰,朝家處分,固宜殺之,而李義豐之棍殺守賢,過矣。守賢之妻,以幺麽一女子,欲爲其夫復讎,白日轅門,持刀突入,其節烈可尙,陳子昻,有誅其身旌其行之議,此亦當用此例矣。上曰,旌門何論也?李義豐事固非矣,而承旨所達亦迂矣。命臣曰,刃傷帥臣,處分宜嚴,而守賢,無罪棍斃李義豐,宜有濫殺之罪矣。上曰,李淨旣不罪之,則今於義豐,何可罪之耶?必寧,又告全羅兵使李重新,忠淸水使李義翼狀啓。上曰,上之。必寧又告江原監司上送李鼎輔上疏狀啓,京畿監司趙明翼上送李眞望、李縡上疏狀啓。上曰,狀啓則上之,上疏竝讀告。必寧讀告三疏,又告鄭履儉疏,上命書四疏批答。{{*|批答在上。}}上命必寧書傳旨曰,咎在寡躬,方責躬不暇,而觀其備忘,君父減膳,臣子之心,亦安乎,否乎?諺所謂麗事,雖三日,旣承備忘,初登筵席,宜自省于舊心之或萌,而所達之人,不出於備忘所云,稱以家傳,不曰論議,何晦若此,打猶未醒矣。亦非恒日知乎此人者,宜乎警飭,左承旨趙命臣,從重推考。上曰,見李德重疏,如見申致謹之事矣。錯認爲鄭履儉而如是言之者,有若古談,實爲可笑,此則固不害,而至於末終事,若非曺命敬之浪說,而致謹嫌其無聊而有此事,則致謹,豈不無狀乎?致謹有職名而陳疏,然後可知其委折,且見李鼎輔疏,則命敬事,亦怪矣。羽良曰,曺命敬,只以假官入侍,殿下豈深知其人耶?決非用心而作虛言之人也。與其兄命敎,皆是善人,蓋其家行然矣,此必是申致謹,有閑漫之言,而命敬聞而惡之,有此事矣。上曰,申致謹,本非縝密之人也。必是不擇其言,而惹此鬧端也。諸臣遂退出。 ==8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 ○鄭彦燮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軍兵等操練事,露梁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彦燮曰,再次祈雨,因予誠薄,未能仰格,心深焦迫,輔相替祈,油然霈然,非我股肱之竭誠,豈乎致此?農壇攝行祈雨祭,獻官以下,竝書啓。 ○傳于鄭必寧曰,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賓廳次對進不進單子,傳于鄭必寧曰,君父,爲民減膳之日,臣子,以情勢病勢懸頉,極爲寒心,此單子還給。 ○以賓廳次對單子,傳于鄭必寧曰,錦原君朴師益脚病,予非不知,而頃日有所下敎矣,單子還給。 ○傳于鄭必寧曰,吏判有下敎之事,入侍後開政,戶判雖曰本司坐起,亦有下敎事,使之同爲入侍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近來廳中位甚不齊,出納之際,事多苟艱,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匡德在外,左副承旨鄭羽良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慶尙道都事韓鳳朝,呈狀內,日昨重致落傷,胸脅牽痛,手肢戰掉,旬月之內,萬無運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掌試檢田,一日爲急,不可等待其差歇,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義禁府啓辭,三省罪人莫承所居官,罷其守令,降其邑號事,允下矣。問于義禁府,則莫承入籍於价川郡云,而守令則勿罷事,曾有定式,价川郡降爲縣監,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黃晸爲同副承旨,申致雲爲兵曹參知,金尙翼爲修撰,尹彙貞爲副校理,崔昌億爲忠勳都事,洪晉猷爲戶曹佐郞,朴{{!|𪼤|⿰王詹}}爲禮曹佐郞,徐宗遜爲刑曹佐郞,柳尙徽爲典簿,朴龍秀爲敦寧判官,金尙重爲金化縣監,金漢喆爲平安南道京試官,徐命臣爲注書兼執義,趙漢緯,兼持平、二,鄭亨復、李顯望,承文正字單蔡慶承,兵曹參議申致雲,參知韓師得。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壽躋病,參議韓師得進,參知未差,右副承旨鄭必寧進,以朴泰信、權益淳、李時莢,付副護軍,洪尙賓,付副司直。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時在京畿坡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來間,假注書許逅,姑使仍察,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尊朝廷,鞏固邦本。噫,朝廷者,四方之標準,官爵者,爲國之大柄,朝廷不尊,無以標四方,官爵無等,大柄紊亂,爲今之弊,廊廟自輕,藩臣慢視,列邑效尤,小民慕習,親上死長之風,月益渝矣。此予所以謂此也。事謀始以重政令,古語云,作事謀始,先儒云,何不忙後錯了,凡外方之狀牒,登對而所達,擔却相忘,或因次對,或因備坐,臨時尋覽,隨事求索,雖伊、呂之才,江河之量,辦事其能善乎?否乎?若此之故,朝令而夕改,昨苟行,今掣肘,朝廷之不尊,紀綱之解弛,安知不由於此?此予所以謂此也。禮曰,將適公所,宿齋沐,史進笏,書,思對命,其齋沐適君所,古矣,美也。而只齋無思,徒文無益,略倣此例,五日次對,乃若金石,其日入侍備局諸臣,前會備局,預爲講定後入侍事定式,祛察細務,存大體,王者治國,異於匹庶,綱擧目張,諭大領小,何必盡其已聰,櫛其毫髮,而後乃可爲政歟?水淸無魚,古人切語,比觀昔年朝廷之上,雖無燁燁,紀綱施,四民安,而今則巨細不遺,大小欲察,紀綱頹,四民苦,何哉?此予前後已諭者,今書五條之中,以爲飭勵中樞機、詳民情,其須孜孜,民固邦本,本固邦安。今日大小臣僚,其能視民事如家事乎?於家有切悶之事,在朝在家,必忡于心,而吁今生民,倒懸哀苦,而爲廊廟之臣者,在朝猶泛泛,尤況在家,此予所以謂此也。力王事,脫其因循,噫,伊尹若推之意,臥龍鞠躬瘁之義,今日諸臣,豈不慕哉?而因循成風,姑息爲例之中,加以疑阻相眥,退托爲能,無一人擔當國事,若此不已,雖日會賓廳,朝夕備坐,決無其效,此予所以謂此也。噫,予方反躬,自勉不暇,何暇飭勵,而不相交勉,反亦姑息,知而不諭,非亦誠實,以飭廟堂之五條,勉該曹之六條,手筆書下,眷眷五條仍下別諭,而以尊朝廷,爲始條理,以力王事爲終條理,咨予股肱、輔相廊廟諸臣,宜體此意,亦勉寡躬。 ○六曹所下手書曰,銓曹,一心秉公,爲官擇人,戶曹,節用蓄力,均貢愛民,春曹,修明五禮,无墜舊典,兵曹,撫恤武士,以嚴守衛,秋曹,大公至正,謹守法文,工曹,恪勤其職,宜體周官。 ○鄭必寧啓曰,北評事申晩,依下敎今日內辭朝事,屢度催促,則將欲入來之際,猝患暑癨,無以起動云,雖未知病勢之如何,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推考警責,待明朝辭朝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鄭羽良,以戶曹言啓曰,錦陵君朴弼健,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瑞興縣數外官屯田一結,望定願受,故査問本縣,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咸恩君李森,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雲峯縣,無主陳荒田,五結五十一負七束,望定願受,故査問本縣,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持平兪健基疏曰,伏以臣,積逋嚴召,死有餘罪,義重往役,不敢言私,驅策病軀,跋涉炎程,竣事還歸之路,忽承柏府新除之命,顧臣情地之臲卼,與前無異,而第復命爲急,冒沒入肅,仍因盤礴,實非臣本意。況且極熱脩路,行役往返之餘,素患痰火之症,觸暑添發,飮啖專廢,症情危篤,眼眚且苦,紅暈若刺,不能開睫,顧此病狀,實無起動供職之勢。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俾得安意調治,以尋生路,千萬幸甚。目今兩歲凶荒之餘,鋤後之旱,輓近所無,圭璧親禱,尙靳甘霈,吁嗟,孑遺之民,將盡劉矣。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疾威之示警,若是其極耶?臣伏讀昨日所下備忘責躬求治之意,藹然於辭表,有足以透金石,感豚魚者,臣莊誦感泣,竊不勝區區願忠之誠。玆敢草草數語,效芹曝之獻,臣於春間,屢登經席獲奉淸燕,伏覩殿下,聖學卓越,見道高明,睿志所存,斷不在於漢唐偏伯之治,臣固累奉玉音於金華侍講之際矣。萬物同胞之義,每感於橫渠訂頑之銘,堯、舜之事,朕何以當?每斥宋神宗之立志不固,覽春禽之營栖,而輒思窮民之未得其所,讀陸贄、李綱之書,而每恨賢才之不得同時,殿下之此時此心,卽孟子所謂是心,足以王矣。宋儒所謂,一念之發,和風景雲,而眞可謂太平萬世之基者也。殿下,其眞有堯、舜之姿,而有堯、舜之心者也。臣愚死罪,但恐殿下之學,未及於堯、舜,故殿下之治,下堯、舜遠,甚矣。目今天災之示警,如此,朝象之潰裂,如此,民生之困悴,如此,有一於此,足可爲危亡之象。今日國事,可謂茫無畔涯,比之於漢唐之治,尙有三舍之遜,登三媲五之治,何日可望?何時可做?或者殿下,徒有其志,未得其道,其於篤實踐履之工,有些欠漏而然耶?爲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此雖漢儒之言,眞可爲修治之律令格式矣。古人讀書法曰,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經書,熟復玩味,可以得力,史書則讀到一半,必掩卷思量,料其成敗。雖以近日進講冊子言之,至於《近思錄》一篇,乃宋儒之一經,而一次進講之後,更無繙閱玩繹之工,則義理精微之蘊,無以領會矣。喫緊體驗之工,有所間斷矣,不幾於書自書,我自我之歸耶?臣必知殿下,於宴寢淸燕之暇,亦嘗有周復不輟之工,臣向於召對,進講《近思錄》時,至張橫渠,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卽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苟忘之,則終身由之,只是俗士章,臣有所區區陳戒,則聖上,亦表章此語,興感採納,玉音丁寧猶尙在耳。伏想聖明,亦必記有矣。橫渠此訓,雖不專言讀書之法,而亦可爲窮經實踐之第一要道矣。雖是法座之時,深宮宴私之際,每以橫渠此訓,存着心中,造次不怠,則其所收效而得力者,豈爲淺鮮也哉?臣於奉命旋歸之路,歷見前執義臣尹東源,仍語及經筵進講事,相與亹亹酬酢,只在於仰勉聖學,專心實工,東源,亦嘗屢侍筵席矣。以爲今日聖學之成就,若以《論語》、《書傳》兩冊,作爲根本,熟復進講,而參以《史記》,閱其治亂,則大有補於緝熙之聖工云,此固臣之素嘗耿耿於心中,每欲一陳於筵席,而未果者也。今東源之意,又如此,東源之淵源學術,固爲當世之推仰而矜式者也。讀書山林,平生喫緊之工,宜有所透悟見得,自非凡儒之可比,伏願聖上,必以此兩秩書,歸重,而十分着工,終始慥慥焉。嗚呼,今日朝著之不靖,國是雖定,威綱不立,未能裁抑其黨比之私也。殿下,以今日之朝象,謂已少殺其鋒穎,可以偕至於大道耶?以臣觀之,則其規模氣象,宛是舊日排擊傾軋之樣子,而但不敢顯肆舊日手段耳。近年以來,聖上之所裁抑,而鎭伏之者,亦或有時乎撓奪,故勿說彼此,皆欲一場大得志,以洩其抑鬱藏畜之氣,雖不能明言顯論,而潛施機栝,互相磨軋,朝廷之上,其無士論而少風節,亦可知矣。況且彼此之猜克漸深,愛惡各異,做措設施之間,苟合於彼,則必不合於此,苟快於此,則必不快於彼。故由是而爭端不止,體國當事之人,每先被其鋒鋩,不能了當其事功,而抑聖上,委任責成之方,亦不能耐久篤毗,如魏侯之於樂羊,故一年二年之間,迥異其恩疏,人毁人譽之間,顯示其疑貮,三至易爲成虎,十夫不難撓椎,雖以向日兩大臣之被論去位觀之,亦可知世路難平之一端,如是而其誰能發出氣力,擔當國事,卒能有所施爲也哉?如欲革去其弊習,鎭安乎朝象,則惟在殿下,爀然奮發,先定聖志,明示其好惡,凡於得賢任重之際,亦篤其終始誠信之意,勿使浮議而間之,然後國事可做,朝象可靖矣。國綱之不振,誠莫如近日矣。三公,不能盡論道之責,六卿,不能盡分職之道,庶官,亦不能恪勤其任,未聞如辨壼之責望王導,周臣之夙夜在公,萬務叢脞,體統益卑,雖以小小事言之,如權{{!|𢢜|⿰忄業}}之不能使赴嶺南伯,金潝、張泰紹之偃蹇違召,或不赴閫任,或就對金吾,此豈非紀綱陵遲之漸耶?權{{!|𢢜|⿰忄業}}之事,可謂分義之十分虧缺,伊時聖上,筵敎,亦欠於絲綸愼重之體,伏願聖上,繼自今,凡於發號施令之際,益加斟量,無損其威重焉。臣於沿路,目見兩湖農形,則車嶺以南,早暵孔慘,蟲災亦甚,而若趁時得雨,或可爲穴農,車嶺以北、天安等邑,田野龜拆,晩種之稻,豆太之屬,已成大無,景象愁慘,殆甚於辛壬之歲,臣之經過目見之後,已多日子,尙靳雨澤,其判爲極凶,從可知矣。且聞兩西東峽,俱皆失稔云,朝家賙賑之策,當汲汲講究,可以救活於明春,未知廟堂之上,亦有所區畫,而預講者否,第念大比之科,八路設場,而國家之糜費供億,誠爲不貲,士子之贏糧遠赴,亦難支吾,雖退行於明秋,亦不爲踰年而過限矣。凶荒之餘,又當此孔酷之旱,公私經費,宜思其十分撙節,臣以爲今秋式年大小科初試,竝退設於明秋,似不可已,其令廟堂,趁卽商確而變通焉,向日北關之事,誠是莫大之變怪矣。邊閫棨戟之地,幺麽數豎,敢爲此等凶悖之擧,人心世道,誠非細慮。李義豐,以堂堂北塞之元帥,至受一女子之所剚刃,此雖不幸意外之事,而其無周防之智,威猛之勇,亦可知也。此不可使聞於邊疆,而其爲兜鍪之恥極矣。且其替納密符,大失事體,雖已下遞罷之命,而臣以爲如此孱怯之武夫,不宜復擬於邊閫之望,更貽四方之傳笑也。今番從容堂致祭之時,數百章甫,聳動風聲,翹心盛典,齊參將事之列,臣因宣布聖上崇奬節義之盛意,因言朝家之特命賜祭,蓋取兩臣節烈之炳然也。兩臣節烈之炳然,蓋本於平日學識樹立之功也。諸生須遵往哲之懿範,無孤聖化之風勵云爾,則諸生,莫不感奮欽頌,擧有觀感興起之望,始知朝廷一擧措之得宜,大有補於風化之丕變矣。臣且聞兩臣之遺裔,有錄用之敎,而聞其子孫零替,香火凄涼,臣謂另飭銓曹,兩臣奉祀之孫,趁卽隨窠錄用,無替朝家褒顯節義之盛意焉。臣呼燭寫疏之際,時夜將半,忽聞雨聲滴瀝,霶霈有望,是必高天陰騭,感殿下一念之誠矣。臣歡欣忭蹈,瞻宸貢賀,曷有其極?第念一雨雖洽,農形已誤,伏願殿下,勿以得雨而少解其寅畏之心焉,勿喜其暫沃焦枯,而或忽於賑活飢荒之方焉。今日次對,臣固欲入參筵席,一瞻淸光,畢暴區區所懷,而病狀危劇,欲起還仆。玆於短章,略貢愚衷,瞻天望雲,一心耿耿,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體念焉?李義豐事,果若爾疏,而方治大者,何言本事?噫,今之霈然,眷顧生民,予雖涼學,豈敢解心?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行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大司諫金始炯,副提學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節雖晩矣,得雨誠幸,殿下,一心對越,誠意切至,減膳之命,責躬之敎,有足以感格天心,今此一雨,莫非殿下至誠所致。而伏見所下備忘,則以臣一時將事,歸美於臣,臣於此,誠有悶蹙不安者矣。殿下事天之誠,常如遇災之日,方寸對越無或間斷,則曰暘曰雨,自可無災,無以得雨而少解寅畏之念,亦臣區區祈望者也。上曰,再次親禱,冥應邈然,此予誠淺之致也。今番農壇,予又躬祀,則安保其得此雨澤也。賴卿虔成,甘霔乃降,及見水標單子,而始下備忘矣。勉戒之言,當各別留心,而予雖涼德,豈以得此雨,而懈此心耶?纔見畿伯狀啓,則心痛不堪矣。今雖得雨,農將判凶,言念民事,當作何懷,君臣上下,當聚精會神,講究濟民艱之道,而今見次對單子,則懸病者多,而進參者少,極可寒心,此所以屢次還給者也。興慶曰,如臣無狀,待罪具瞻之位,不能摠帥百僚,故每有如此之患,此莫非臣罪也。見今鼎席有闕,命卜賢德,不容少緩,故惶恐敢達。上曰,此非卿引咎者也。卜相,予非不念,而頃日已有下敎矣,卽今大臣,不爲不多,蓋由於乙巳後,朝象翻覆之故也。予心常有歉然者矣,以今日世道,亦難於輕易枚卜,予有思量者矣。興慶曰,臣之本末長短,殿下已知之矣。憒憒無用,而猥當重任,於公於私,俱爲悶迫,故欲得僚相之賢,以資共濟之道,而下敎如此,實爲悶鬱。上曰,商之伊、博,漢之諸葛,如符堅之王猛,只一人而已。卿雖獨勞,而惟在於盡心力爲之矣。上下五條備忘記,及廟堂六曹,所下手書曰,卿等見此,而益加飭勵焉。興慶跪奉展看,次傳諸臣,竝皆起伏曰,戒飭之敎,出於至誠,惶感之極,不知所達,臣等謹當十分努力,而才短識淺,恐不能仰副懃懇之盛意也。上曰,君父,減膳責躬,則爲臣子者,不當以情勢、病勢,爲言,而今日次對單子,極爲寒心,宜有警責之道。下敎後始爲入來者,推考,其終不入來者,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以事謀始以重政令,有所下敎,謀事之道,勢將有所變通,而變通之道,甚難。管見小智,旣無遠慮,行此事,而此事之必無後弊,有不可的知,且始事,而輒有撓攘,不免中寢,故雖屢承責勵之敎,而尙無做一事之效,實爲惶悶。聖上之孜孜憂悶者,在於隣族侵徵之弊,故除去各衙門不緊名色者,曾有所定奪,而臺臣,以待秋成爲之爲言,故姑爲遲待,今當始爲釐正,而各衙門,旣各有所管,亦難於自廟堂直減矣。寅明曰,釐正之道,旣有先朝節目,而實難猝行,以兵曹武備司言之,則比前過十倍,而備局,猶未詳知其主管之人,則以爲失此,無以支堪云,此言亦然。不特兵曹,諸各司各有所管,而以其有所資賴之故,必不肯名色之一朝除減,且廟堂,未知各衙門用度之如何,則直爲減削,亦似不可矣。上曰,關於御用者,亦爲除減,則各衙門,豈不奉行朝令耶?惟當自廟堂,嚴明知委矣。取魯曰,凡事之務爲爬癤,雖非包含之道,而朝家必欲釐正,則惟當一依癸巳釐正節目,而摠察其數,量宜減損,各衙門,雖或不以爲便,何敢不爲奉承乎?上曰,次對時,每有所講論,而無一修擧之事,顧何益哉?予甚非之。取魯曰,始事而臺論輒發,人見不一,此所以終無一事之做得者也。上曰,俄亦下敎,而次對亦歸文具而已。凡事務在修擧,吏判所達釐正事,有主管人然後,可以爲之矣。興慶曰,在閤外時,已爲相議矣。此事,宜付於年少堂上,使李瑜、李宗城,主管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昨年冬,以軍兵合歿及合歿人陳田査報事,定奪,分付於京畿、三南矣。陳田成冊,先後來到,而京畿則二百餘結,湖西則二百九十餘結,嶺南則沿海尤甚邑,四百餘結,湖南則最多,至於二千七百餘結,而道臣,旣已因朝令査報,則勿論多小,不可不一體許減矣。湖西則合歿者,保米、身布、還上、軍餉,竝請蕩減,故日者,以依成冊蕩減之意,已爲草記稟定,而其外,京畿軍保米一百九十餘石,身布錢木,竝爲四同四十餘疋,嶺南則留射木,各浦防木,合四十餘疋,此亦當依湖西例蕩減,而全羅道,身布成冊,未及上來,故等待之際,自爾遲延,迄未稟定矣。昨者有隨所到擧行之敎,故敢達。上曰,依所達蕩減,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再昨筵席,親承責躬之聖敎,今又伏見備忘記,與下廟堂六曹之手書,飭勵之敎,迥出尋常,求治之意,溢於辭表,入侍諸臣,孰無感激報效之心乎?顧今良役,實爲二百年痼弊,列聖軫念,每勤咨度,名臣碩輔,亦且講究,而終不得査正,以至於今日矣。殿下,在君師之位,皇天所付畀者,惟是民生之安保,而良役爲弊,邦本將蹶,冤呼徹天,災沴荐仍,此正汲汲拯濟,以解其倒懸之苦,苟有一分可捄之勢,寧有目前可惜之物耶?我國經費,皆出於捧用經費,旣不減,則捧用不可廢,空中欲爲變通,豈不難哉?若使我國,令行禁止,軍額不增,則此爲可救之道,而禁衛御營,古爲十哨,中間減爲五哨,則雖可謂大變通,名色不一,猶夫前日,外軍門、兵水營良軍募入者,亦多富裕者,皆入於閑雜名目之中,貧殘者,皆編於騎步納布之役,此所以日有逃散,而漸致徵族之弊矣。大臣與諸宰,皆親承上敎,退去賓廳,與之商確,考出各道軍額,而割去其不緊名目,實爲救弊之初程矣。今朝家無定算,而只分付外道,使之善爲此,殆近於擔雪塡井,其何有效乎?大抵治國之道,立綱爲上,得人次之,先立紀綱,且任賢才,則金科玉條,燦燦備具,而令下之日,民不自怨矣。此雖同於老生常談,而欲講治體,不出於此二者矣。殿下,於五條戒飭之中,首以尊朝廷爲敎,而朝廷不能自尊,惟在於愼惜名器,殿下,不知其人之賢否,置諸崇顯之位,責以軍國之事,而有不能,稱其職,當其事,則其將叱如奴隷,棄如弊屣耶?不得不心知其非,而猶復假借,其弊益至於事務不擧,而朝廷不尊矣。殿下,亦以事謀始,爲敎,而亦在殿下自反矣。向者以民間所納,勿以錢代捧事,丁寧下敎,此實聖德,亦爲美政,而諸臣,不克奉行,聖敎,未得宣布,臣未知以何故。至於廢閣,而若以窒礙難行而然,則豈非殿下,不謀始之致耶?今此縷縷下敎,無非諸臣,頂門一針,而亦不無察大遺小之病,臣意如此,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好矣。備忘五條,皆予恒日病痛,故欲自勉,而仍爲戒飭於諸臣矣。至於勿捧錢之敎,予實茫然不記,未知何時有此敎,而大臣,以爲《陸宣公奏議》進講時事云,似然,而旣已下敎之後,諸臣之不爲奉行,亦未知其故也。宗城曰,殿下下敎後,便已忘之,此蓋初不能周察事情,只偶然因文義感發,而有敎矣。然人主命令,至重至嚴,而諸臣之不爲奉行者,亦窺殿下之淺深,雖廢閣不行,而必將順且無事故耳。寅明曰,副學所達之言是矣,而頃日下敎,有不可徑先頒布,必定以某年爲始,及於新捧之前,而知委然後,可無掣肘之弊。故今年則姑未奉行者,蓋以此故,而自下不能入達稟定,以致成命之無端淹滯,此則臣等之罪也。宗城曰,再昨筵中,以每事歸於文具爲敎,今此諸臣之承敎不行,烏得無罪乎?然比如作舍,而主人不先定規模,只責匠手,以善爲造成也。此亦坐乎殿下謀始之道,有欠詳備而然矣。臣曾以承旨,入侍時,以三層事,仰達,未知殿下,亦或記有,而殿下臨御十年,未見一事之設施,只循塗守轍而已。今若不顧些少利害之有所掣肘,而赫然奮發,變通良役,則臣雖駑劣,敢不奉命承敎,殫心竭誠耶?數日內所下敎者,無非至誠中出來者,而其要道,則只在於立綱而得人,區區愚衷,惟願另加留意焉。上曰,勿捧錢一款,何爲之耶?取魯曰,朝家,若不以錢捧之,則實爲美政,而民間形勢,有萬不同,使之勿論錢布,隨得隨納宜矣。今若著爲定式,而不許捧錢,則臣恐反有弊端,而至於今年,則必尤甚矣。聞綿農大歉,貿木備納之際,豈無民間之怨乎?寅明曰,大司諫魚有龍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來覲病母,感祝洪私,圖報無階,而臣母素患痰火之疾,積傷於長夏暑濕,氣息凜綴,症形危劇,臣扶護煎泣,雜施藥餌,而浹月彌留,少無顯效,跬步之間,不忍暫離。荏苒之際,已過由限,惶隕悶迫,若無所容,迺於本月十一日,伏奉承政院成貼諭旨,則以臣,爲司諫院大司諫者,繼以恩召遠辱,榮動窮鄕,臣於是驚駴感泣,益不知所以自措也。顧此薇垣長席,地望自別,有非人人所可僥冒,而乃以如臣陋劣者,苟然充數,其於名器之點汚,人言之譏議,何哉?臣於十數年前,忝叨臺地,才望淺短,旣無絲毫之補,言論骫骳,徒積尸素之誚,則今於年紀衰邁,志慮摧頹之餘,尤何以抖擻精神,論列是非,納吾君於無過,挽世道於旣晦也哉?臣左右揣量,旣不能有所裨益,則宜卽進伏城闉,冒控危懇,以冀恩遞,可幸無罪,而臣之情理煎悶,如右所陳,萬無離側登程之勢,且伏聞園陵幸行,期日在邇,而亦不得趨伏路左,恭瞻羽旄之美,臣罪至此,尤萬萬矣。玆敢不避煩猥,封章縣道,實暴情勢之難强,職名之難冒,伏乞天地父母,特賜矜諒,亟遞臣踰分之職,仍治臣慢命之罪,以重官方,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工曹參判趙顯命疏曰,伏以摠戎新命,實出於千千萬萬夢想之外,臣惶駭震栗,歷數日而靡定,坐違嚴召,迷不知懼者,亦已屢次矣。今始收拾驚魂,略綴短疏,涕泣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惟聖明,少垂矜察焉,臣未審殿下今此之擧,何爲而然也?謂臣閑於韜略,允合師中之吉,則臣本迂腐一措大耳。以殿下則哲之明,必不謬知,而猥授之矣。謂臣忝在勳籍,可畀心膂之託,則自有崇勳宿將在耳。在朝家耕織之問,必不捨彼而用此矣,二者,皆不得其說焉。殿下,豈以臣力辭淸顯,無所試用,而將任異於淸顯,謂無可辭之義也歟?夫淸顯者,權柄之所在,而淸顯,則權柄之名也。權柄則淸顯之實也。臣所逡巡瑟縮,而不敢當者,正以其權柄之實,而非以淸顯之名謂可避也。今此所授,雖曰非淸顯,其實,則權柄之重,不啻十倍於淸顯,臣若冒受不辭,則惡在其斂避淸顯之本意也?避其名而受其實,厭然爲掩耳偸鈴之計,龍斷賤夫之所不爲,臣雖無狀,忍爲此也。臣旣藉有門蔭,踐歷亦多,其於一切淸顯之職,不可謂非分,亦不可謂非義,而猶欲死避,至以悲苦之悰,危凜之情,煩達於筵中,聖上亦旣矜許,而曲副之矣。夫以分所當得,義所當受,而尙如此,則況此笠轂中權之任,於分可乎?於義當乎?非分之得,不義之受,人非鬼責之所必加,臣誠有死而已。豈敢遽爲承當之計也?臣聞君臣之交,貴在孚誠,殿下之面許於臣者,不啻丁寧,臣於此,庶幾婆娑散局,隨分供職,以爲萬一圖報之地,而曾不數日,遽有此命,臣雖無似,不自意殿下,乃以猿狙畜臣,而行朝三暮四之術也。臣安得不致憾於天地之大也?疾痛之呼,不暇擇聲,冒犯至此,臣尤死罪,伏乞亟收成命,回收gg回授g可堪之人,許令臣以閑司漫職,得以盡力於籌司之任,不勝公私萬幸。答曰,省疏具悉。今玆將任,實循廟議,曾於勳戚之臣,雖非武將,於將任則不敢辭,意有在也,況兼者乎?卿勿過辭,從速膺命。 ○沃川幼學洪啓淵等疏曰,伏以臣等,伏聞頃者殿下,取覽《抗義新編》,俯詢,先正臣文烈公趙憲,道學節義始終本末,臨筵發歎,深起曠世之感,特遣近侍,致祭於先正殉節之所,一施之恩,又及於七百同死之義塚,而先正子孫,不論支嫡,特令錄用,此誠千古曠絶之盛典也。猗歟休哉?宋帝之於考亭,有生不同時之恨者,特因對其子朱在,而語及乃父之賢,我宣廟之於諸葛武侯,以山名臥龍而祠者,適當遭國步艱屯,而庸寓鉅鹿之感也。今我殿下之於先正,初不識其何狀,而乃於殘編斷簡之中,默契淵衷,不徒追奬其節義,又將收錄其孱裔,臣等,有以見殿下,憫夷夏冠屨之倒置,歎叔季倫常之斁絶,思欲激礪培埴之者,出尋常萬萬,凡在瞻聆,莫不傳誦而聳動。況臣等,生長先正之闕里,服習先正之遺化,所以感激興起者,尤有倍於他人,其於崇奉先正,永樹風聲之道。凡有闕典欠章,可以登聞而亟擧者,則顧臣等之責,而維今時則,可也。玆敢激昻齊籲,以贊我聖上,崇德褒節之盛意,惟殿下垂察焉。竊念先正之墓,始在本郡安邑舊家之後,當時朝家,命有司,立祠墓下,仍賜以表忠之額,崇禎丙子,先正妾出子孫縣監臣完堵,移葬先正於本郡杻峙之下,而事力不逮,表忠之祠,未卽竝移於新兆矣。未幾完堵遽死,而子孫日就陵遲,窮峽孤墳,益無看護之道,識者寒心,行路嗟傷,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嘗瞻拜新塋,慨然發歎曰,朝家之建祠墓下,特宣恩額者,意實有在,蓋倣宋朝,錢氏墓下表忠觀之規,而非若士林腏享諸賢之比也。塋旣新卜,則祠亦隨移,自是不容已者,於是,多士合心出力,鳩材聚工,經營數十年,僅搆數間之屋,以薦一瓣之香,方將拂拭舊板,重新觀瞻,此固應行之事,而抑有一事。蓋先正之子,贈持平臣完基,狀貌魁偉,姿性超異,平居素有至行,當起兵時,裹足從之。先正曰,汝可勉留,善養吾母。完基對曰,父往死所,何忍不從?遂終始不離,及兵將敗,先正又曰,汝可歸保吾母。完基泣而對曰,父爲忠臣,子獨不爲孝子乎?乃故華其冠服,冀代先正之死,賊,認爲主將而矺之,屍不得收。嗚呼,完基,以一介布衣,臨難捐軀,忠孝兩全,義烈炳然,尤有光於先正。故自在先朝,旌閭貤贈,崇報之典,至矣盡矣。而第其配食之擧,尙闕於先正之祠,而所謂闕典欠章,可以登聞而亟擧者,此也。今當聖上,殊奬先正之日,乃敢摭實,仰瀆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念先正父子一時死義之忠,依漢臣諸葛瞻,尙同祀成都之例,特命有司,許令配腏於復揭恩額之日,則其在聖明激頹俗扶世敎之方,尤豈不大有補也哉?答曰,省疏具悉。所請令該曹,稟處。 ○答副護軍李遇晉疏曰,省疏具悉。條陳事,其令備局,稟處,原疏,下備局。 ○副護軍李遇晉疏曰,伏以臣至微至賤,猥蒙國恩,秩階嘉善,身輕螻蟻,恩深河海,中夜感泣,誓心顧影,思報鴻私之萬一,而牛羊之眼,不出方隅,鸒斯之飛,不離蓬蒿,罄竭愚迷,欲效一得者,不出於九九之淺數,芻蕘之鄙論,而耿耿茹懷,囁嚅歲月,雖然,君子慮其遠,小人效其近,負薪之說,聖人有取,玆敢搪突雷霆之威,冒死略陳焉。一曰,部勒都城,以寓內政,都民之霑於王澤者,深矣。父子兄弟,愉怡相養,不知布縷力役之征,不聞鼓鼙徵發之煩,朝出夕歸,無非自營其生,或有沾濡恩澤,仰給俸祿,以庇其子孫,與國家同休共戚,殆同心膂手足,而臨患難,當危急,則大異焉。臣不敢遠引昔日,只以耳目之習熟者論之,戊申之變,宸極高拱,九重晏如,而都城波沸,閭里之間,殆欲奔逬,以玉諭亦覼縷,猶洶洶靡定,此雖習俗之狃於太平,不知兵革,而殆亦由無法以維持之也。昔管仲之治齊也。寓兵於民,謂之內政,出而征戰,則爲熊羆之卒,散之農畝,則爲奉上之民,蘇秦所謂,臨淄之中,七萬戶,戶戶不下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臨淄之卒,固已得二十一萬矣。今雖未可盡傚,亦略倣其意,京內五部,各坊民戶,準其統戶,五家爲伍,統首爲伍長,一契爲隊,洞任爲隊長。一部爲營,各該部官中一員擇差,武弁有望者,爲營將,如南部爲前營,北部爲後營,東西部爲左右營,中部爲中營,脫有變故,各其信地內,城堞排立,嚴守斥候,報警對敵之要務。四山山直,熟知山路,繫之軍摠,充於塘報軍,臨難聽調監役官,亦以驍健武弁差出,漢城尹,兼守城大將之任,指揮號令,此皆嚴立科條,平日自行職事,無所發召擾動,患難,則豫爲部勒,調發守堞,一以防棄君父鳥獸竄之弊,一以爲遏寇亂鞏王城之謨,豈不美哉?臣竊觀都城基址,山河險固,實是金湯,且宗社在是,百年之蓄積在是,若欲據險,誠無過於此,但駱峯一帶,地勢坦夷,敦義、崇禮兩門之間,微慮受敵之患,餘則山勢陡峻,飛鳥難越,庸蜀三關之險,雖未詳其如何,以今量之,殆不能過,況控扼八路,出入之咽喉,豈可無端棄之,如丙子、壬辰者乎?此國家不費一粒,坐得守城十萬之貔貅也。若曰,漢城尹,旣爲守城大將,則執事褊裨數三人,不可不差置,則當國家經費匱竭之日,常常俸廩,於何辦出?臣卽答之曰,平市署,總領市民,有朔捧之米,而署中經用之外,尙有許多羨餘,以爲閑歇空用,以平市署,付之京兆,取以贍給,有何難乎?至於標下,帶率軍卒,則漢城員役,足可充數,不勞指畫煩費也。二曰,移近親兵,以備非常,輦轂親兵,武藝習熟,節制精練,國家之緩急取用者,而近日升平旣久,法禁漸弛,臣竊聞之古老,鍾街,路邊行廊屋子,昔日盡是軍兵所居,蓋以暮夜蒼黃之際,或有非常之變,未及發符吹笛,而若聞有變,自爲來赴,以其居於路邊,易於聞知故也。今則親兵,多爲居生於城外,藥峴、禹水、餠峴、鵝峴、往十里、安家洞、三江,處處皆是砲手馬兵禁軍之室,卽於陵幸,吉行,百事,預裝,尙有赴期苟且之患,況變故倏忽,嚴城未啓,狼狽之慮,思之寒心,諸營軍兵之居於城外,縱未能猝爲移徙,輦下親兵,悉令移僦城內,割給昭格洞、仁慶宮內,空址,使之安接,此皆水草饒美,便於牧馬,地形空曠,尤宜習藝,豈徒逆折奸雄之心,綢繆陰雨之備而已。三曰,罷空頭帖,以重名器,夫生財之道,亦多矣。李悝盡地力,劉晏善糶糴,或節儉以裕用,或務簡而養財,甚拙而無謂者,莫甚於近日之鬻爵也。折衝、嘉善之資,幾遍於八路,而畢竟裨補於國用者,茫如捕風,往日京衙門之載送外方監官料販者,或有抑爲塡名,徵索價錢,民至賣牛鬻犢,以償其價,愚民迷昧,旣得此紙,驕心自生,金玉一到於鬢,耒耟永抛於手,謀避軍役,恥執賤事,京內京外,盡是將軍,張三李四,無非大夫。昔忠武公李舜臣,閑山之功,磊落軒天地,朝家賞典,只進一階,究觀我聖朝懿制,則資級之賞,豈不重哉?而輓近武士之蒙恩加資者,漸少感激之心,或發恥列之談,名器之濫,於是極矣。昔唐肅、代之際,軍旅荐興,府帑空竭,遂以勳階,空頭賞士,金紫炫燿於皂隷,大將軍告身,纔易一醉,此亂時之權宜,豈太平之美法乎?敎旨之已布民間者,雖難退還,京衙門,外營門,外郡邑,未發賣空頭帖,一竝收上,永絶此路,則國家資級之賞,庶可以感服人心矣。四曰,革新設市,以撲民俗,輓近古風漸漓,奸民窺覦,謀與機利之孔日開,民俗日惡,刁詐冒利之徒,口舌便駛,指畫明練,聽之若有補於公家,無害於民間,而行之數年,人心日敗,近日新創,如內外鹽廛、醢廛,其他木屐、柴木至細之物,皆有廛號,不可枚擧。都據一項,坐而顓利,窮巷貧民,以數錢之本,販易輪賣,偸活朝夕,輒稱亂廛,捉納官門,鞭扑狼藉,賄費夥然,醢鹽爲物,切於日用,流布民間,通行無禁,而浮浪奸民,設計作廛,抑執四方商船,私自收稅,現時積貯,賤買貴出,百人享利,擧城被害,凡物販易,衆賣則賤,聚賣gg買g則貴,物價騰踊,職此之由,數年以來新設細微廛名,一切革罷,使小民,通共交易,則民心可以少蘇矣。五曰,嚴城門將卒之分,夫王城八門,所以出納遠人,譏察非常,則守門之任,亦重矣。國家以禁旅護軍,輪日差直,職任旣輕,及其下卒,亦是給布雇直,故勢家奴僕,募入其中,以望淺任輕之將,御烏合頑悍之卒,雖在平日,已不能服使,或以細故,反致侮辱,常日如此,臨亂可知,賊鋒熛忽,變故呼吸,則開閉之節,能不失機會乎?將卒不相御之狀,臣實目擊,以臣愚見,以宣薦武弁未入仕者,差都城守門之任,與禁旅護軍,協守,計其仕日,以爲入仕之階,則其風力威望,足以制服卒伍,臨急呼使,庶不悞事。六曰,飭鄕民出入之場,漢高祖,初定天下,移山東望族,如齊田、楚昭、屈、景,鄕曲豪傑於關中,夫京都,八方之所瞻仰,以其人物雄豪,炫燿富麗,固已鎭壓,四方奪其氣矣。往時鄕曲之人,甚畏京師,視若天上,是以雖値天災之流行,或困酷吏之誅求,草竊於遐僻之壤,而未嘗聞轉入於近畿也。邇來遠方無賴之民,視京師若隣家,廢其本業,無端往返,一來二來,窺伺虛實,至於壓良爲賤,妄稱推債,僞成文籍,買賣烏有,立於訟庭之下,變詐百出,幸售其計,則傳誇其徒,稍爲慧黠,轉相慕效,自以遠方無根之人,恣意欺謾,妄作浮說,漏泄京奇,是以,鄕曲愚氓,亦懷慢侮,玩弄欺詐,無復愼敬,戊申之事,可以鑑矣。嘯聚潢池,指點天關,京師之輕,甚矣。今別立科條,如通籍仕版,曾沾一命,及赴科儒生外,鄕曲之人,欲爲幹事京中,則以所幹之意,受標信於本邑,如曰某年某甲,以某事入京,寓於某人家,或有無端空手而來者,摘發痛繩,則可以少弭其患矣。中國,此禁甚嚴,皇城搜譏,備豫周密,此實今日矯弊之良法也。七曰,申惰農移秧之禁,夫相地勤農,有國之急務,高處乾種,低處水付,稼穡之常也。近日農民惰逸,專事移秧,旱乾爲災,十居七八,凶歉之害,國家受之,有識嘆詑,固已久矣。移秧之罪,邦有常律,修擧舊章,行移八路,另加申飭郡邑,檢視,誅其方命者,民習,幾乎風靡矣。八曰,除帳籍設吏之費,朝家每於式年,修改帳籍,考檢生齒,另設戶籍廳,差出書員四十人,首尾十朔,月給九斗米、二疋布,通以計之,則爲米二百四十石,爲木八百疋也。民間先捧單子,又捧戶籍,而單子之紙,終歸私分,下戶貧民,亦涉煩費,漢城府,旣有許多戶房,色吏,使之考檢舊帳,准給親籍,亦其職分,則別設書員不亦煩費乎?直捧戶籍,比准舊帳,覈其冒濫,謄書新案,卽令印給,極爲簡易,則單子考准,無乃贅疣乎?且戶籍書員,權差一時,故受賄弄法,不勝其奸,革別設之規,責之該吏,則國無費除單子之煩,直捧戶籍,則民無費,不亦公私俱便乎。臣以鄙賤庸品,略有管見,天威至嚴,不敢多溷,略擧八條,區區之言,冒塵聖聽,罪誠萬死。{{*|批答見上}} ==8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甲山府使南正夏。 ○黃晸啓曰,明日國忌齋戒,十三日十四日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戒後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喜雨彌日,日氣陰濕,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已盡於昨日,依下敎,五貼加劑以入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鷹師貢物主人等,呼訴本院曰,春夏秋,逐日供上活雉,每年春獵,得以爲家養繼供之地矣,卽今家養已盡,雖欲獵捉,草樹密茂,其勢末由,依前例以鷄兒,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俾無闕供之患云,此時獵雉之難,誠如所訴,宜有變通之道,而莫重供上代奉,自下不敢擅bb便b,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捧。 ○又以尙衣院提調知中樞府事,錦原君朴師益,副提調行承政院都承旨李德壽言啓曰,本院,近益凋弊,殆至於不成貌樣之境,而別提徐宗遜,莅事詳明,頗有擧職之效矣。昨日政,移拜刑曹佐郞,本院,方有奴婢査實之事,今若付之生手,則事多疎忽,誠甚可慮,刑曹佐郞徐宗遜,査事了當間姑爲仍任別提,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昨日政,已付兼臺,而今日拿處傳旨,泛然循例捧入,矇然不察之失,不勝惶恐。旣兼臺職,則例不當拿處,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爲先從重推考,待朝辭朝事,分付。 ○今八月十一日晝講時,時牌越二時始報,極爲稽緩,當該內官,拿處事,擧條傳于黃晸曰,今日法講時,以時刻不報中官事,下敎矣。査問中官,則元無報時之事云,此必該漏不報之致,極可駭也。擧條置之,自本院察處。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月善君{{!|𪺅|⿰火憲}},拿處事,傳旨,啓下矣。{{!|𪺅|⿰火憲}},今日,出往京畿楊州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忠淸前兵虞候李允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允之,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啓本,刑曹粘目,江東前縣監李日瑞,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日瑞,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初十日,幼學李涑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李夢觀,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猥陳私懇,幸蒙矜許,俾將歸省丘墓,獲伸至情,感激洪恩,圖報無階,臣離違天陛,倏已多日矣。終南漸遠,北望喁祝曰,再次勞動之餘,丙枕,其安寧歟?召對晝講之禮,其無間斷歟?日接賢士大夫,講究轉災爲祥之道歟?目今夜雨霂霢,翌朝猶然,不無仍得潤洽之望,不審諸道及都下,亦然,而稍弛宵旰之憂歟?旅館無寐,耿耿憂戀,今以沿路所見言之,百穀之痒瘁於風旱,果如道臣狀聞者,無水根晩播晩移者,今雖得雨,似無可及,而早稻之向熟者,中稻之已發穗,已垂頭者,今若雨足霜退,則猶可及救,而各樣田穀,則大抵無實矣。仍竊伏念,人君事天之道,不專在於牲幣之蠲潔,而在於方寸之兢惕,欲望聖明,穆然凝思,肅然澄慮,無徒致意於躬親圭璧,而雖在廈氊之上,常如入乎宗廟之中,雖係毫忽之過,必求諸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間,勿以上天高遠而謂或難諶,勿以處於幽獨而暫或得肆,則惠風甘雨,景星慶雲,潛周之景貺,棲應而孚感,是在殿下一念,至誠不已,潛心對越而已。噫,荐飢之餘,公私罄竭,言念國事,茫無畔涯,顧今節屬中秋,而農形尙遠,倘或天不悔災,年事終不免於失歉,不可無豫講之策,亦願默運淵衷,先定睿算,以爲活吾國,救吾民之圖,俾無事到急滾處,忙錯窘束之患,三南檢田之臣,旣已差出,亦宜趁此時,作速發送,俾卽周覽農形,而驗其災實也。抑臣於日昨疏中,以經紀子葬事,敢有仰陳矣。登程之後,疾勢遽作,淹滯於江外嬴博之側,今日始過龍仁地,得伏見過去朝紙,則以此月內,掃墳呈辭及下直單子捧入事,至下備忘,仍有特推該房之命,臣不勝惶恐霣越之至。臣之謁告受暇,果在於前月,而其間,連値動駕,因仍淹留,及其拜辭下來也。亦不敢因其前者已受之恩由,而循例下直,故考據院中前規,更陳情事之不得不已者,至蒙依疏往來之批,然後始敢辭陛焉,此豈非慈覆之恩,謂臣情理悲憐,可許其往而然耶?然而此月內下直,臣外,恐無多人矣。朝綱,緣臣而壞弛,僚員,由臣而問備,跼天蹐地,恭竢嚴誅,第臣,今旣乞暇下來,占山完襄等事,似非旬月之間可以了當,而歸期漸將遷就,臣之所叨,卽夙夜出納之任也。六房中,一員久曠,則推移代察之際,自多苟艱之弊,今雖園陵行幸,差退期日,而職在近密者,久處遠鄕,有非分義之所敢安者,其前復路,決不可必,在前帶是職而受暇在外者,例許變通,蓋以喉司緊任,不宜踰月曠廢故耳。玆敢中途封章,更暴至懇,伏乞聖明,憐臣情理,遞臣職名,俾得安意克襄,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以近密之臣,目見農事,若是綣綣勉誡,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爾其勿辭往來焉。 ○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鄭必寧疏曰,伏以今日筵中,以傳敎之不出朝報,至有當該承旨罷職之命,臣等,實不勝惶悚之至。蓋院中故事,亦有此等謬規,故未及覺察,而至騰臺啓,重煩嚴敎,臣等,同在一院,每事相議爲之,則何敢獨諉當該,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乎?伏乞聖慈,亟命竝賜譴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注書李光躋疏曰,伏以臣,與新除授同副承旨黃晸,有從姊婿應避之嫌,頃日,旣已照例遞改矣。卽者當遞之義,與前無異,伏乞亟命該曹,稟處焉。答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稟處。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理難苟冒,猥澈辭單,冀蒙曲遂之恩,而還給之命,旣出意外,復勤特敎,辭旨至嚴,臣誠惶悶抑塞,不省所出也。苟使臣之情勢,或有一分可强,則初旣不免於一出,又承聖批之開誨,其何敢罔念分義?徒事撕捱,自納於違慢之科,而立朝行己,廉隅爲重,此而放倒,餘無可言。不戒旣往之僨敗,復蹈舊轍,僥倖格外之誤恩,冒據要地,稍存羞惡之心者,必不爲此。臣固愚迷,昧於去就,平日自待,欲免於苟得患失之恥,當初承命,雖緣勢不容已,畢竟一遞,已有素定,不但臣自矢于中,不可渝改,同朝之人,亦皆相諒,則此豈臣謬爲飾讓,以欺聖明哉?似此情實,庶幾天日之下燭,而一向束縛,不少矜察,臣若怵迫嚴命,喪其咫尺之守,苟據匪據,終爲罔利之歸,則其處義乖剌,玷辱名器,誠非細故,仰惟聖上,任臣之意,豈欲其如此耶?蹙伏累日,祗竢處分,而當遞之職,尙爾在身,狼狽轉甚,踧踖靡容,迺於此際,又因次對未參,至被重推,復有牌招參政之命,臣雖無狀,叨奉樞庭之末議,目見君父之憂勞,豈不欲趨侍尺天,少效區區之忱,而第臣本職之難冒,揣量已審,決不可憑藉事會,爲苟然進身之圖,坐犯違逋,罪尤萬死,玆冒僭猥之誅,更申肝血之懇。伏乞聖慈,俯垂哀悶,將臣職名,先行刊削,仍命司敗,治臣辜犯,以振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則若是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十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黃晸、李宗城,侍講官金尙星,持平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宗臣蓮豐君欑,武臣行副護軍崔炯,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自鄭風篇題,至大叔于田三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鄭衛之詩,同稱淫亂,固無可道者,而緇衣一詩,足可爲後世之取法矣。司徒旣稱其職,時人莫不悅而慕之,衣敝而改其衣,適館而授之餐,則其親愛之心,爲如何哉?苟有好賢之君,則輒以緇衣引用者,蓋取於《禮記》所謂,好賢如緇衣者也。第伏念,自古人君之待賢者,非無恩禮之隆重,而每不能用其言,而俾不得展其才,故千載以來,常有落落難合之歎,如好賢而只區區於改衣授餐之節,則雖有待賢之名,而終非待賢之實也。上曰,所達好矣。尙星曰,其所親愛之誠,無或間斷,而溢於辭表,當從敝予還予字,而看得矣。鄭公,不過盡司徒之職,而國人之親愛,如此,若使爲人君者,或求巖穴之士,或就在朝之賢,至誠待之,如緇衣之詩,則懷道抱德之人,孰不樂爲之用乎?上曰,然矣。宗城曰,今因文義,敢此仰達。奉朝賀崔奎瑞,以九耋之年,纔經死病,棲遑江郊,菽水不繼云,頃日夜對,宋寅明,以周急事仰達,有別爲下敎之敎矣。朝家之待大老,宜異常例,而有此廩人不繼粟之歎,實恐有歉於授子餐之義矣。上曰,予於此,實有未及思者矣。分付該曹,周急之典,別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尙星曰,今因緇衣章,臣亦有所感矣。人君治國之要,固不外於敦尙儒賢,故粵在孝廟朝,至誠求賢,廣加搜訪,招來於草野之中,而布列於朝著之上,使之出入經幄,輔導聖德,雖以科目出身者,若其前席執經者,則實無如臣等之魯莽滅劣者,其緝熙之德,淸明之化,有足爲後嗣王之遵則者矣。是以臣,以儒逸招致事,曾有仰達,殿下其或記有否?殿下,待儒逸之道,始非不足,而漸有不承權輿之歎,誠禮旣多未盡,儒逸亦不應聘,臣於此,竊不勝慨然,苟能一念好賢,至誠求之,則自然有雲從龍風從虎之道矣。自今以往,各別留意於敦尙儒賢,搜訪巖穴之道,是臣區區所望也。寅明曰,我國治道之漸卑,實由於不貴儒賢之致也。人於言議之間,或不無病敗,雖有不槪於聖心者,固當優容而假借之,且驟看一事,有難盡知其人之平生,苟其實行有著,學問且優,則不惜奬用,自然有扶持世敎之道,與之講討,亦將有開發聖學之效矣。上曰,儒臣重臣,相繼陳達,予雖不欲長言,而山林之士,亦有弊矣。重臣,以驟看難知爲言,雖未見其人,而見其疏陳所懷,則亦可知其人矣。山林之人,惟當讀書窮理,而猶未能脫出於世俗科臼之中,此予所以不取者也。宗城曰,臣之承聞聖敎,前後非一矣。欲使山林之士,皆如伊、傅,躬耕版築,則難矣,而其中,亦豈無行誼學問之人耶?自夫黨議之一出,我國士大夫,各有所守,故或不能擺脫於此套,而此乃末節也。其人旣賢,則不當以此非之,而有所終棄,今若謂之有弊,而廢其聘禮,則臣恐反爲聖世之累矣。儒或有有虛名無實德者,而在朝家之道,雖是虛名者,以儒奬用,則亦足爲世敎之一助矣。上曰,王伯之分,公私而已。取虛名而用之,豈王者之道耶?宗城曰,諸葛亮之用許靖,亦知其虛名而用之矣。上曰,諸葛治蜀,故不得已知其非而取虛名,若使諸葛,處於三代,則必不如是矣。尙星曰,人君之崇節義者,欲令人感發而風動也。待儒逸,亦猶是矣。其有關於興起斯文,聳動後學者,豈不重歟?雖當衰末之世,而務加褒尙,則實有東漢君子如服丹之效矣。流俗齷齪之徒,豈無興勸之道乎?殿下,若謂之有弊,而竝與招賢之禮而廢之,則臣恐殆同於仍噎而廢食也。上曰,予之欲用者,講學明理,不染俗臼之人,而其將何處得來耶?諸臣當以如此人,搜訪薦進,而不此之爲,每曰,某家門人,某家子弟,而輒通持平掌令,故雖有賢者,亦不肯來,所謂淸顯之職,實防其進身之路矣。宗城曰,此則銓曹之過,而聖敎至此,實恐拒人於千里之外矣。人之出處,不一其道,堯、舜之世,亦有巢、許之高蹈,量己不出,前古何限?而近以孝、顯兩廟朝言之,則以臺官承命者,亦多矣。人君,苟有至誠奬用之意,則淸顯之職,顧何妨於進身之路耶?健基曰,臣有所懷敢達。臣於奉命歸路,歷見前掌令尹東源,問其何不上來,則以爲朝家,每以不敢當之職,召之,故有不敢承膺云矣。今若以東源,或除守令,或除閑司,則自當聞命卽來矣。上曰,尹東源其中數來者也。已於頃日,許解臺職,而使之上來矣。宗城曰,俄者臣等所達,非以恩禮請之也。敦儒之念,常在聖心,則風聲所及,人皆感動矣。臣曾見朝紙,則有一儒賢,應聘徑歸,自上,命禮曹郞而傳諭,又令騎省郞而馹召,臣於其時,切憂恩禮之太過,而後難繼之矣。今則竝與外面文具而廢之,殿下前後處分,不免有過不及之嘆,故臣敢冒死言之。上曰,古有安車而召之者,亦有枉駕而見之者,禮郞、騎郞,有何不可耶?副學,俄以虛名之儒,亦當奬用爲言,又以前日處分,未免太過爲言,未知何以則可以得中也。寅明曰,惟我列聖朝,代有儒賢,而至於先正臣李珥、成渾,而尤大焉。出而爲朝廷之標準,處而爲士林之矜式,故人皆有忌憚畏慕之心,奢侈則知所戒焉,學問知所勉焉。士大夫風習,誠有可觀者,而至於近來,則蕩然無餘,以其無所畏憚之心,故放僻奢侈,無不爲之,而不知讀書窮理之道矣。殿下,見群臣之奔走承命,認爲事功之可做,而旣無實地,則亦何以做得事功乎?臣亦不免於此套,而切爲世道悶之也。宗城曰,宋寅明,所達之言,實有意見,士大夫,平日講磨義理,有所不爲,然後可以做事功矣,可以勵節義矣,而近來,人無實地之工,皆無自重之道,世道之慮,實不淺尠矣。尙星曰,臣以文義,亦有仰達者矣。鄭衛之風,何等淫僻,而今以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觀之則猶有一段未泯之性,不至於全無畏忌,誠使伊時在上之人,善能化俗,則必不至有褰裳溱洧之風矣。俄者,宋寅明,以士大夫,名檢風節之一切壞喪,有所陳達,而此亦殿下自反處也。夫中人以下,必待國家之導養,苟非學問自修之士,則安得無放僻貪戀之風,而殿下,能裁抑浮競,崇尙名節乎?在昔朝宗盛際,士大夫,常有顧惜畏忌之意,而今則風習一變,氣節都喪,宋臣虞允文,所謂城郭人民,雖皆依舊,而只是士大夫,心術大變云者,不幸近之矣。目今國勢朝象及世道人心,漸至於無可奈何之境,必有一副當規模,大段振刷,然後猶可以救得一分,而今日明日,猶復因循,則將何所補耶?殿下,以尊朝廷,立紀綱,固邦本,爲求治之第一要,聖敎,誠得綱領,而朝廷不能自尊,譬如上天無爲,而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各得其職,故不期尊而自尊,紀綱不能自立,譬如血脈流行,而四肢五體,各得其所,故不期立而自立,此乃朱子所謂,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然後綱紀,自然有繫者也。恩威賞罰,無不得當,則綱紀自立,綱紀自立,則朝廷自尊,朝廷自尊,則邦本自固,而近日君臣上下之所做得者,不過外面皮毛,其能做得骨子乎?殿下,以惟才是用爲敎,而朝廷之上,金玉,誠爛然矣。然而臣愚死罪,不敢謂殿下之明於知人也。殿下以威罰飭勵爲敎,而誠能不饒貴近,如晉文公之於魏犨顚頡乎?今之爲國願忠,一心奉公者,亦豈無之?悠汎越視,自占便私者,亦豈無之?而盡忠者無所賞,不忠者無所罰,人何以勸懲乎?近因風旱爲災,聖心焦勞,引接臣隣,講究治道,而其中,釐正廳一款,稍有設施,此外,則不過推考傳旨而已。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將何以做得乎?程子曰,自是無人,豈是無時?若爲其事,必有其功,孝廟,亦嘗遇災,下敎曰,人君弭災之道,當有以汲汲做事,若如父母之訶叱,而畏懼退縮,無所設施,則何以應天乎?大哉王言,誠可爲今日之良誨也。臣頃以仁心,不如仁政,因文陳戒,則承宣,有所云云,而臣亦非欲其忙忙急急,太躁太攘也。殿下,以堯、舜好姿質,若可以挽回衰運,而一年二年,未見其焜燿奮勵之效,明年,又恰滿一紀矣。春秋漸晩,終不能大有所爲,則豈非志士之恨乎?雖以用人言之,苟知其賢,則信之如手足,親之如家人,無使讒誣,得間然後,可以展布其四體,子産,始雖取怨,終有其誰繼之之謠,如此然後,可期其終有成效,雖以奢侈言之,以小小節省,決不能裕國而利民,必有一副當新規模然後,可得實效矣。祖宗盛時,上下富庶,故凡百制置,自可支用,而今則累歲荐飢,民國俱竭,比如宰相豪富之家,初則百物豐足,故服飾居處,飮食僕御之屬,不患其不給,而家事蕩敗之後,不量其前後,家力之不侔,規模制度,猶欲一依前日,則此豈可成之理耶?衛文公,猶於楚丘蕩殘之餘,能行大布大帛之事,故終至於騋牝三千,世祖朝,汰冗官一百員,肅廟朝,出宮女三十人者,皆爲實地裁損之政,以今日言之,殿下,誠過於從儉,而未見大段節省之效,如宦侍、宮女之冗多者,此豈不可減之事乎?朝廷冗官之類,亦豈不可減之事乎?必如仁祖朝,南漢入都之時,大加節損,而因又飭礪,有司之臣,必思其有備無患之道,以一年經費言之,一準尤甚遭歉時,裁減之謄錄,以爲支計一年之資,而其餘,則毋論多少,別備凶荒,使君上而不得用,有司而不敢犯,則一年二年,自當有儲矣。臣昨見廟堂、六曹,手書飭勵之敎,則聖意誠至矣。而外面責勵,亦近文具,何不責太平於輔相,而俾有成效乎?然而人才不能得,則此亦徒歸於空言,臣等,皆世祿之臣也。民國,俱安然後,臣等,亦可以坐享安泰,假使妻孥,玉帛無不裕足,若如皇明,諸臣之私藏五萬銀貨,而軍興募銀之時,猶且不納於公家,及其變亂之後,束手待亡者,則於國於家,何所利益耶?旣有區區所懷,故敢此仰達。上曰,世祖朝冗官之見汰,至於一百員,今則餘存之冗官,其類豈多耶?寅明曰,金尙星之言,出於至誠矣。汰冗官之言,亦爲切實矣。健基曰,朝家命令,每患遲滯,曾有抄出合歿,減其身布之敎,而廟堂,不卽擧行,至於麥還之畢捧,民間多有呼冤者,臣欲以沿路所聞仰陳,而昨聞已有處分,不必煩複,而第聞以勸分納穀,或至六七百石,而終無收用之道,渠輩,以爲若以此結一宰相,可以爲官,而只以納於國家之,故無效云云,在朝家之道,不當失信於人矣。宗城曰,此言是矣。宰相非受其賂,而千金之子,自有爲仕之道,渠輩之以此爲言,無怪矣。上曰,勸分之政,初旣不當,旣行之後,則宜不失信,而欲使人人,皆副其望,則亦難矣。宗城曰,今日有晝仕出去之命,故當出直赴坐,仍爲問議大臣,而在京大臣處,皆收議事下敎矣。崔奉朝賀處,亦一體問議乎?上曰,然矣。宗城曰,臣不過一措大也。旣無遠慮,徒有區區願忠之誠,而今殿下,以祛錢捧木之事,一委之於臣,臣恐日後,或有僨誤之患,凡事貴在乎集衆議而折衷之,如宋寅明、尹游、金取魯之人,招致前席,各陳所見,而博詢行之,爲宜矣。上曰,大體則是矣,而多入喧譁,終難得其歸一矣。宗城曰,尹游之練熟於財穀甲兵,李奉朝賀,嘗言之,而又於私室,作爲一冊,備詳八路良役之弊,而懸註載錄,今若取來此冊,以資考閱,則釐正廳節目外,可知他兵之剩縮矣。寅明曰,今日朝廷,亦不可謂無其人矣。如趙顯命、朴師洙、朴文秀,雖不無病處,而其至誠爲國,足可任事,李宗城之才識,金尙星之通敏,亦可以擔當大事,兪拓基,則臣未知其人,而殿下,心中如知其可用,則亦當置之於備堂之中矣。上曰,朴文秀,學問雖不足,而其通智,則無出其右矣。寅明曰,昨日次對,備局諸堂,擧皆督出,而尹淳,無故在家,可以一體督出,講論事務,而獨無牌招之擧,臣未知其故矣。上曰,尹淳,從重推考,來參備坐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一名官之通塞,元非在上之人,所可知,而以李喆輔、申晩事,轉至於三銓官之補外,實爲不幸矣。申晩,則當初敍用,未免太驟,故有姑停舊望之議,而李喆輔,則科名旣復之後,求過於無過之地,而必欲枳塞,此誠可訝矣。臣則欲竝通兩人,以爲鎭靜之道,故頃者,罷散人之請敍,果有意,而李喆輔,不入於敍用之中矣。申晩,若待喆輔之敍用而竝擧,則似近於巧,故先通舊望,前頭當出銓郞,而此則以已敍而爲之,彼以罷職而不見擬,則亦必有士友中嗟惜之言矣。上曰,堂下侍從臣,罷散人員,竝別單書入,可也。{{*|榻前下敎}}晸曰,北評事申晩,今日尙不辭朝,故自本院,方爲催督矣。上曰,分義豈容如是?拿處,可也。{{*|出擧條}}尙星曰,賓廳次對時,玉堂入侍一節,有不得不稟定者矣。副學,若帶備堂,則以玉堂兼入,故曾在顯廟朝,故判書臣趙復陽,以備堂,方帶副學,其時玉堂,亦有上下番,兩員兩次對時,復陽,以玉堂兼入矣。昨因副學李宗城陳達,此後,則副學雖入侍在直,他玉堂,亦爲入參事,命下,而館規如此,不可不一番稟定,雖以藥房三提調言之,知申事,以副提調入侍,則他承旨,無別爲入參之事矣。上曰,昨日副學,以近日謬規爲言,故雖値副學入侍之時,亦令在直他玉堂入參,而儒臣所達,藥院副提調事是矣。且有可據之館規,則昨日擧條,使之勿施,可也。{{*|出擧條}}健基所啓,臣於昨疏,略貢數語,顧其所言平平,都無可取,特以採擇蒭蕘之盛心,顯示開納之意,臣莊誦感激,愧恧交中,第其條陳中,今番大小科初試,退定於來秋,從容祠,賜祭兩臣,奉祀孫錄用兩件事,終無聖批之提及者,雖未知聖意之何居,臺官言事,未蒙賜批,則何可一刻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適因次對,偶忘所致,勿辭,亦勿退待。上曰,持平兪健基疏中,大小科初試退定事,令廟堂,稟處,兩臣子孫調用事,分付該曹,可也。{{*|榻前下敎}}健基又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朝家,申飭牛禁,令甲至嚴,而天安郡守金得大,身爲法官,屠肆狼藉,斥賣於場市,宰相傳說,聽聞,莫不爲駭,請天安郡守金得大,罷職。上曰,依啓。晸曰,臺臣,旣以天安郡守金得大,屠牛犯禁事,論啓罷職矣。牛禁,宜嚴重,而道臣之常時不能檢飭,亦甚未安,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講殿奏時,亦出於警惰之意,而今日時牌,越二時而始報者,極爲稽緩,當該內官,拿處,可也。諸臣以次退出,上曰,注書,出往輪對官入侍事,分付,逅,卽出傳命後還入,輪對官,議政府司錄蔡慶承,戶曹正郞金省魯,濟用奉事朴弼時,軍資主簿兪勉基,東學訓導崔齊泰,入侍。慶承進伏,上問職姓名,慶承曰,臣以承文正字,今方待罪於議政府司錄矣。上問職掌,慶承曰,無所掌,而只進參於政府公會矣。上問所懷,慶承曰,無可達之辭矣。晸曰,司錄蔡慶承,奏辭之際,不爲起伏,推考,何如?上曰,此,曾以注書入侍,而至於輪對,則初入侍也。不識規例無怪,勿推,可也。省魯進伏,上問職姓名。省魯曰,臣是戶曹正郞金省魯也。上問履歷。省魯曰,臣於庚戌,除獻陵參奉,歷義禁府都事,濟用監奉事,平市署直長,長興庫主簿,工曹佐郞,原城縣監,瓦署別提,而今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省魯曰,本曹六郞廳,各有分掌,而臣之所掌,則歲幣與銀色會計司也。上問遺在,省魯曰,會計司,只次知會計而已。本無遺在,銀色遺在,則金七百五十餘兩,錢數銀,一萬四千一百七十兩,歲幣遺在,則銀五兩,錢二千五十兩,木一百九十五同,布七十五同疋數也。上問所懷,省魯曰,無大段可達之事矣。弼時進伏,上問職姓名,弼時曰,臣是濟用奉事,朴弼時也。上問履歷,弼時曰,臣於辛亥,拜健元陵參奉,移拜東氷庫別檢,又移義禁府都事,而相換本職矣。上問職掌,弼時曰,所掌,布與苧也。上問遺在,弼時曰,布則時遺在,三百六十八同疋數,苧遺在,則十升苧,七同疋數,九升苧,十四同疋數,八升苧,三十九同,七升苧,三十三同矣。上問所懷,弼時曰,些少弊端,則提調,草記變通,且本監,屬於戶曹,故戶曹,亦隨事稟定,今無別樣可陳之事矣。勉基進伏,上問職姓名,勉基曰,臣乃軍資監主簿兪勉基也。上曰,曾以久任入侍之時,已問履歷,只以遺在陳達,可也。勉基曰,遺在,米,一萬三千四百五十六石,太,六千三百五十四石,田米,一千七百六十六石也。上問所懷,勉基曰,前日入侍時,已陳弊瘼,今無更達之辭矣。齊泰進伏,上問職姓名,齊泰曰,臣是東學訓導崔齊泰也。上問履歷,齊泰曰,臣以六鎭慶源人明經科出身,而壬子,經堂后假官,癸丑,國子分館,方以學錄,分差本職矣。上問職掌,齊泰曰,凡事,兼官,皆主管,故臣則別無次知之事矣。上問所懷,齊泰曰,無可達之語矣。輪對官,以次退出,承史亦退出。 ==8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德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法講時,以時刻不報中官事,下敎矣。覆問中官,則元無報時之事云。此必該漏不報之致,極可駭也。此擧條置之,自本院察處事,命下矣。莫重法講時,不卽奏時者,事極駭然。當該禁漏官,及下人,自本院從重科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李光躋陳疏,代以韓宗濟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假注書韓宗濟,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無據,從重推考。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先農壇,攝行祈雨祭獻官右議政金興慶,熟馬一匹面給,典祀官李瀁,執禮左通禮權德載,大祝正郞金啓白,各兒馬一匹,監察以下,諸執事各上弦弓一張,賜給。 ○開城留守鄭壽期狀啓,宗廟薦新松茸,限內不得封進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昨日晝講,因臺臣疏論,有大小科初試,退行與否,稟處之命矣。今年農形,雖如此,而當此試期不遠之日,遽爾退定,有難輕議。況西北設場之邑,若在極邊,則今雖變通,退定之令未到,赴擧之士子,必已齊集,事勢掣肘,日字急迫,決不可改易期日,仍前置之,何如?傳曰,允。 ==8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鄭必寧{{*|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直}}韓宗濟{{*|仕}}。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神德王后忌辰,孝敬王后忌辰,齋戒。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鄭羽良,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鄭羽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殿講儒生望單子,傳于黃晸曰,國忌正齋二日,且令命官爲之,而他日尙多,今番則停。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北評事申晩,咸鏡都事權贒,以不卽辭朝之故,俱有拿處之命,今已就囚矣。咸鏡南道試所,則道里稍近,而至於北道試所,則距京絶遠,雖於今明日內發程,必罔夜馳進然後,可及於初一日設場,而連値國忌,十六日以前,金吾將不得開坐議處,科事,將未免狼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付過放送,今日內,使之辭朝。 ○李德壽啓曰,右議政金興慶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朝者,圉人,以聖旨,傳賜臣熟馬一匹,蓋以臣,先農壇祈雨時,忝叨獻官之故也。臣於是,惶愧恧縮,無地自容,如臣譾劣,濫居燮理之任,不能仰贊聖化,以致天怒民怨,重貽聖明側身責己之憂,臣罪至此,宜伏重譴,不但策免而已。適於日昨,攝事齋壇,幸得一雨,少蘇枯苗,寔由我聖上,一念敬畏,務積誠意,上格神天,有此霈然之靈應,臣何敢貪天爲己,冒受此不當受之恩賞乎?錫賚之典,明主所愼,雖在嚬笑,亦不輕施,況今右牽之賜,非特嚬笑,臣之冒昧仰瀆,非但爲一微臣辭受之義也。伏乞聖慈,俯諒微懇,亟命收還,以重賞典,以安私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爲民替祈,幸得甘雨,今玆賞典,實循舊例,面給之命,乃重攝行,卿其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8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洪景輔{{*|未肅拜}}。左副承旨鄭必寧{{*|病}}。右副承旨朴師正{{*|未肅拜}}。同副承旨黃晸{{*|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在外}}。假注書許逅{{*|仕}}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孝敬王后忌辰齋戒。 ○自昧爽至卯時,有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左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俱不仕進,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黃晸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今方居齋,仰惟昔年追慕之心,曷有其極,遙望園陵,戚臣在者幾人?噫,閔亨洙,所坐雖重,二載極北,法已行矣。且府夫人年高,其宜慰心,特爲撤蕀放送。噫,由於追感,此非撓攘也。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獻官擇差之意,曾已下敎,則昨日獻官,目今年少,侍從堂上不小,而初以李承源啓下者,已涉不察。其所付標,亦已太晩。受香,已過其時,今日獻官,日已高,尙未傳香,猶事付標,極爲寒心。吏曹堂上,及今日晩到獻官,竝從重推考,當該承旨,亦有不能檢察,推考。 ○備忘記,傳于李德壽曰,史官五員,待命,騎馬十五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史官五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三員,不備,宣傳官,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兵曹傳命,事體緊重,而近甚怠緩,故曾已飭勵,則今日摘奸命下之後,呼聲頗久,稽緩可知,當該郞廳汰去。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未差,右副承旨鄭彦燮,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承旨,今姑改差,竝有闕之代前望單子,入之。 ○以徐宗燮、金龍慶爲承旨。 ○李德壽啓曰,承旨有闕之代,待落點,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徐宗燮,同副承旨金龍慶,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羽良曰,少有分義,豈敢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黃晸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以洪景輔、朴師正爲承旨。 ○黃晸啓曰,明日常參時,六曹堂上,各一員,例爲進參,而戶曹判書李廷濟,纔遭子喪,未經成服,參判閔應洙,參議魚有鳳俱在外,無進參之員,判書李廷濟,牌招,使之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黃晸曰,連仍齋戒,近不申飭矣。政院備局,皆忘置耶?全羅監司,尙無動靜,事體極爲寒心,自備局,各別催促。 ○以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于黃晸曰,頃者,以守令有闕,取稟政事,故催促都政矣。以守令有闕,又爲政事取稟,都政,從速爲之。政事取稟,則還爲出給。 ○又以啓曰,奉朝賀崔奎瑞,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年已九耋,病在萬分,而澟澟危喘,尙今支延者,莫非聖上顧恤之恩,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第於日昨,伏聞又下周給之命,臣誠愕眙,當初此事,變通之時,大臣陳白,實出於愛人以德,聖上處分,有光於體下之仁,而及至昨年,又蒙恩典,因臣懇辭,更令考據,終亦以此施行,則其所勘當,非一再而已。今者儒臣,又此提起,引儗非倫,想是未及詳思之致,臣竊爲之嘅然也。此事顚末,聖上,旣已洞燭,臣何敢更作支蔓?伏乞亟回成命,使臣得以瞑目入地,不勝萬幸。且念休致諸臣,緣臣此事,乃有不安之意,臣竊瞿然,深悔近京之失着,玆事泛看,則有所異同,似有難便之端,而究諸事理,則實無義意。今夫上自大臣,下至庶官,莫不有同僚,而人各有情勢,同僚中一人,或以其情勢之難安,而辭其俸祿,則一司無故諸員,豈以一同僚之故,而一倂辭應受之俸哉?向日諸大臣之疏,聖批,似欠此分晢。伏乞聖明,覽臣此疏,若不以爲非,則望以此義,曉喩諸臣焉。病思昏瞀,語無倫脊,臣尤死罪,臣無任惶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老病若此,深用念焉。今者不腆之物,意在養老,卿何過讓,卿其勿辭,安心領受,其須益加善養。李奉朝賀所辭,亦由於卿,故未能敦迫矣。所陳若此,伊復當勉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8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金尙奎{{*|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未肅拜}}。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未肅拜}}。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韓宗濟{{*|仕}}。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常參,停經筵。 ○下直,南陽府使崔宗周。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常參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兪彦通爲禮曹參議,呂光憲爲慶尙都事。 ○鄭羽良啓曰,今日常參時,承旨,當爲備員入侍,而右承旨鄭必寧,病不仕進,卽爲牌招,新除授承旨,洪景輔、朴師正,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黃海道,八月朔,新産進上生蛤及榛子,今日來到本院,而其中生蛤,擧皆腐傷,不敢循例捧入,而見今日氣,不至甚熱,道里亦不甚遠,則必是不善照氷之致,其在事體,殊涉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本道監司兪拓基,封進官延安府使李衡佐,竝從重推考,當該陪持人,自本院重治,以懲日後,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徽陵陵上,崇陵大王陵上,莎草頹下處修改事,臣思喆,明將進去矣。觀象監提調一員,亦當進去,而臣方帶本監提調之任,依前例兼進,以除廚傳之弊,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尹彙貞,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啓曰,同副承旨黃晸,因前承旨朴師正之罷職不敍,稱以情勢難安,常參罷退後,仍爲出去,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羽良曰,全羅監司柳復明,往者嶺東事,非特洞燭無餘,抑亦按査脫空,則尙今撕捱,已涉太過,頃遞嶺藩,曲伸廉隅,屢次飭勵,違命爲事,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令備局,各別催促,今日內使之肅命。 ○鄭羽良啓曰,廳中苟簡,未有甚於近日,卽今只有臣德壽,臣羽良,出納之際,不成貌樣,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匡德在外,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海州判官,今當差出,而本州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極擇差出,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尙奎、任守迪、韓師得爲承旨,李潤身爲天安郡守,尹心衡爲襄陽府使,具鼎勳爲陜川郡守,申宗夏爲海州判官,任安世爲麟蹄縣監,朴弼勛爲安峽縣監,徐宗賓爲全義縣監,李錫杓爲兵曹佐郞,尹大柱爲刑曹佐郞,李喆輔爲副修撰,尙衣別提徐宗遜,仍任事承傳,兼持平金漢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進,參議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參知韓師得病,左承旨鄭羽良進。 ○兵批啓曰,慶尙左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哨官尹就亳,將校田禹經、申益仲、姜中赫,閑良柳光夏、蔡景錫等,或試射沒技,或犯越罪人指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尹就亳,雖已資窮,未經準職,田禹經、申益仲、姜中赫、柳光夏、蔡景錫,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以李森爲都摠管,趙錫命爲副摠管,李箕翊、黃道熙爲同知,李彦緯、許樟爲僉知,洪以圖爲內禁衛將,申弼夏、咸弘績爲五衛將,朴東樞爲尙州營將,李俊健爲碧團僉使,崔一衡爲高山里僉使,朴光洙爲玉江萬戶,魚有琦爲慶尙左兵使,鄭宇柱付副護軍,鄭彦燮、金漢喆付副司直,韓宗濟付副司正,上土僉使任致勛,今加嘉善。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道甲山府,荐棘罪人閔亨洙,撤蕀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今八月十四日,秋夕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興仁門部將金潤秋,無緣闕點,令該曹依例決棍,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三日,私奴太仁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三間許,因雨頹落,左右傍近,亦多傾圮,當築之處,至於五間許,而所入石塊,無他取用處,東郊甫東洞近處,今月十六日爲始浮石,仍爲設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奴婢續案,與民籍,少無輕重之別,故自國初以來,每式年,定都會官成案,自是流來舊制,而人心日巧,奸僞百出,故二去乙未年,自朝家,別設推刷都監,嚴加申飭,別爲事目遵行矣。去戊申年,因全羅監司狀啓,革破都會,使各其邑,直勘京司,而諸道中,咸鏡道,則依前定都會上送,慶尙、平安兩道,則自監營,收聚上送,其餘各道,使各其邑上送,此殊非均一之法制,一自罷都會之後,各邑中,或有去式年續案,尙未準送處,至於監營,收聚上送,尤有所掣肘者,監營事務煩劇之中,各邑續案,不爲較準於舊案,只捧卷數而上送,其間奸僞,何以摘發乎?破其都會,反貽各邑之弊,實爲有害無益之歸,還革其監營與各邑直勘之事,依古制,定都會,修案上送,似合事宜。且前後續案節目,非不嚴明,各樣定式條目,昭載於事目中,而近來,京外色吏輩,一不遵行,外方色吏,則偃臥其家,莫重續案,因便付送,而京司該吏,則或受賂物,或聽私囑,專廢新舊案相準之規,三年內,生産、物故、逃存,難可憑覈,致令公賤之日縮,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若無別樣定式,則實非續案之本意,自今以後,續案因便付送之路,一切嚴防,必依事目擧行,而如有踵其前套,不爲考準,査出其奸僞,則京外色吏,嚴刑正罪,當該守令,亦爲入啓請罪事,添入於事目中,八道、開城府、江華府、濟州牧,一竝申明知委,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譯官勸奬之道,惟在於等第,等第之法,或以十人作廳,或以二十人作廳,每於燕行,差送各廳一人,而員額旣多,等第窠少,勤苦成才之類,不免沈滯之歎,故近來課習之道,日以懈怠,將至於莫可收拾,事甚可慮矣。故相臣趙文命,爲念此弊,以閑雜人放料遞兒建請,移屬於本院,以爲勸奬之地,而尙未作廳,便一散窠,故每當差送之際,輒有僥倖苟簡之弊,若不作廳,則殊非當初建請之意。且考院例,則庚申,以備局所設置,淸譯之赴京,移屬本院,作廳爲新遞兒,今以此放料遞兒依他等第,抄擇十五人作廳,使之輪回差送,而隨其有闕,試才陞補,則赴京之窠,固自無加,而其在振作之方,亦似有益,以此設行勸奬,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狀啓,鎭安等官居良女權召史等渰死事,及江原監司狀啓,江陵等官居良人金貴山等囕死渰死事傳于,鄭羽良曰,渰死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全羅監司趙顯命疏曰,螻蟻微懇,曲被容光,得解重擔,獲遂私願,哀悰可以少申,微分可以粗安,倘非聖上體下之仁,何以得此?感激恩私,不覺涕泣之無從也。不意此際,遽有水曹新命,此係臣曾所踐歷,宜若無可辭者,然臣今屛廢,雖閑司漫職,從宦一路,已成墻壁,雖以昨年所處者言之,賑政,非不緊急,而必遞京兆,然後始乃膺命,只此見成塗轍,便是臣一生遵蹈不失者,前旣力辭於京兆,而又復冒沒於水部,則辭受去就,全不成貌樣,臣雖無似,豈爲是也?然此特臣私義耳。又有大焉,臣之此來,本爲譏捕一事,而只緣臣,不忠無狀,終不能仰副聖上特簡之意,此其罪萬戮而有餘,顧聖度天大,有以曲恕於不爲與不能者之異,不輒加之以鈇鉞之誅,固已失之太寬矣。今又申之以寵命,畀之以舊秩,有若無可罪而有可賞者然,臣心之愧忸欲死,有不暇言,而刑政之不肅如此,將何以爲人臣不忠不職者之戒也?伏乞先遞臣新授職名,特命有司,將臣罪狀,盡分勘處,以重公法焉。臣卽伏見持平金尙翼疏本,其論鄭暘賓事,引臣私書爲證,臣看來不覺駭愕之至也。數月前,臣之姪子爲李廷弼甥姪者,以廷弼子,擊鼓原單,示臣,蓋以臣曾在嶺營,得見戊申時文牒,頗知鄭暘賓事實故也。臣果以略可記認者,擧槪答之,然此不過一家父子間,私相問答而已。豈料其翻登於臺臣章奏之間也?爲臺臣者,果欲聲暘賓之罪,則當時往復文牒之在嶺營者,直請取來査考,可也,而捨公家文字,藉私札爲證,强爲揷入於奏御文字者,抑何意歟?如此臺風,臣竊愧之也。況臣與李廷弼,爲切姻間,而廷弼,卽暘賓對隻也。今以臣言爲證,而可以服暘賓之心乎?臺臣之慮事亦疎矣。重爲之慨惜也。臣卽又伏見政院啓辭,以臣前上弊瘼狀中,有所不察,致勤御筆點下,莫非臣昏謬疎漏之致,尤不勝惶恧死罪之至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焉。 ○司諫沈聖希疏曰,伏以臣,於三司之職,一切撕捱,積罪靡悔者,是豈人情之所樂爲哉?誠以前後獲戾,皆由言議,區區自劃,殆同鐵壁,而同朝不諒,誤檢頻煩,聖明未察,謬恩隨續,臣每於拜奉除旨,坐違庚牌,未嘗不惶悶抑塞,求死不得,雖曰微臣之廉隅當然,誠恐國體之虧損多矣。今玆新命,又將一例違慢,徒增愚迷之罪而已,則臣方隕懍踧踖,不知措躬之所矣。此際以守令署經,恩召俯臨,當此聖念悶旱,飭勵群工之時,臣固不敢復事瀆撓,而顧臣目下情理,有萬萬悲煎者,不得不冒昧呼籲,臣尤死罪。臣之老父,年迫七旬,衰落癃殘,殆無餘地,重以奇疾纏身,藥餌罔效,床笫經年,轉成沈痼,間以情私,仰瀆悶覆之仁天,輒承救護之恩批,臣感結中心,圖報無地。頃者臣父於綿綴之中,伏聞法駕親禱,蹶然驚起,以爲此時,豈敢言病?前後陪班,力疾趨參,十顚九踣,堇堇曳還,落席昏昏,幾不省事,舊症越添,別症兼發,膈痞而飮啖不下,腹脹而虛泄無算,中感且深,和解尙遲,乍寒乍熟,肢體重痛,餘外症形,見皆沈篤,誠以積有澌頓,易以感觸故耳。蓋自春夏以來,精力凡百,漸益耗鑠,此月不如前月,今日不如昨日,殆若崦嵫之景,奄奄有莫挽之勢,人子至情,到此地頭,當作如何?悠悠萬事,都不在心,惟是晝宵焦憂,關心於醫藥之節,此時官職去就,雖微本來情地,固不暇論矣。玆敢隨詣闕外,復伸情理於仁愛之下。伏乞聖慈,諒臣至懇,遞臣職名,且令選部,勿復檢擧,俾臣安意救護,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bb救b護焉。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謹遵聖敎,卽具箚幅,以待入侍之時矣。連因淸齋,登對未易,受命之後,稽滯爲罪,敢此具疏,投進公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別箚所陳,不無所聞之過者,有懷無隱,其用嘉之。豈曰無是事,而加勉焉,他餘可不留意,而其中關係重者,則非臣子所敢輕議,筵白雖可,箚進未安,其他事,爾掌此任,議于備局處之。{{*|箚幅留中}} ○甲寅八月十五日卯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鄭羽良,同副承旨黃晸,假注書許逅、韓宗濟,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東,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吏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判尹趙尙絅,右參贊鄭亨益,大司諫金始炯,持平兪健基,校理金若魯,修撰尹汲,監察李敏泰,戶曹佐郞申宗夏,禮曹佐郞宋日贊,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領敦寧府使魚有龜,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琅堤君燂,兵曹參判李春躋,花原君權喜學,僉知中樞府事愼爾晉,兵曹正郞金聖鎔,刑曹正郞洪尙輔,工曹佐郞李希逸,以次入侍。金興慶進伏曰,近日新涼始生,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聖候每惱於暑熱爲敎矣。伏未審寢睡,何如?上曰,姑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李德壽進伏曰,常參,事體重大,儀賓,當爲入參,而月城尉金漢藎,不爲進參,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黃晸進伏曰,曾經侍從之臣,皆入來,何以爲之?上曰,雖侍從臣,別無可達之事,則出去,可也。史官傳命,卽皆退出。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自備局催促事,曾已下敎,而尙無出肅之擧,亦無下往之意,嚴飭下送,何如?上曰,昨已爲之矣。備局、政院,皆忘之,而不爲催促,故纔又下敎,而又當有申飭之道矣。黃晸曰,初十日擧條,令備局各別催促,而無本院催促之命,故不卽擧行,而非忘之也。上曰,各別申飭,可也。興慶曰,章陵陵行,已爲定日,而本陵齋室,湫隘特甚,大駕留宿,極爲悶迫矣。上曰,辛未年,先朝幸行時,以此齋室爲宿所矣。興慶曰,自辛未後,已過四十餘年,齋室頹廢又甚,大駕之一夜經宿,實爲重難,大駕早發,而到陵所,行望陵禮,仍行祀事後,行辭陵禮,還爲宿所于金浦客舍,則似爲便當,故判府事沈壽賢以爲,金浦客舍,新造軒敞,大駕早發,而行祀事于陵所後,以客舍爲宿所,則事甚得宜云矣。吏曹判書宋寅明曰,若經宿於金浦客舍,則邑底閭里旣多,可以省減陵下造作假家之弊,而且自陵所距客舍,不過爲數里許矣。興慶曰,若以客舍爲宿所,則不但民弊之可省,聖體寢睡之節,亦可以安穩矣。上曰,然則行祀事于陵所後,客舍宿所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幸時,外方亦以植炬乎?興慶曰,植炬矣。上曰晝停亦爲之矣,寅明曰,然矣。上曰,植炬之弊,與幸客舍時,其弊如何?寅明曰,植炬之弊,大矣。上曰,行祭時,無植炬之道乎?興慶曰,日中行祭,似無植炬之道矣。上曰,望墓禮後,直還宮耶?興慶曰,京距八十五里許矣。留宿金浦後,當早還宮矣。鄭羽良曰,還宮時,亦不可不植炬耳。上曰,辛未年晝停時,如何?兵曹判書尹游曰,其時晝停之事,猶未明矣。上曰,晝停自遲之。金興慶曰,陵幸時,各道監司,例有境上出待之規,而昨年獻陵陵行時,則稟旨而不爲出待矣。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一夜經宿之地,則監司之勿爲出待境上,已有前例,今番勿爲出待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常參日,各司皆廢坐云,似因擧動日廢坐之例,而有此事矣。第常參與擧動有異,此是祖宗朝,逐日應行之禮,逐日常參,則其將逐日廢坐乎?舊例必不然矣。今之廢坐,未知創於何時,而殊無義意,宜有變通矣。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大臣之意,何如?金興慶曰,殿講日,各司亦不開坐,蓋與擧動一體故也,而常參,卽政院逐日稟行之事,祖宗朝,鎭日常參之時,則各司將無開坐之日,常參日,不爲開坐,必是中間創始之規,今此儒臣所達是矣。上曰,殿講,每致終日而然矣。雖殿講日,亦無不爲開坐之道矣。宋寅明曰,褒貶開拆之日,各司亦不開坐矣。金若魯曰,褒貶開拆日,則各司官員,皆入於褒貶中,故不得開坐矣。上曰,各司坐起,每以懸頉爲事,故有此謬例耶?若逐日常參,則各司將無開坐之日,此後則各司坐不坐單子中,勿以常參懸頉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陵幸時,各道監司勿爲境上出待事,榻前下敎。申思喆曰,禮曹參議朴師正,今日肅謝,而以移拜承旨,還爲出去,參議差出,何如?上曰,朴師正,以禮曹參議置之,似好矣。旣以禮議入闕,而移除承旨,則常參之日,違牌不進,抑何意耶?事極寒心矣。禮議,則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右副承旨朴師正,罷職不敍,前承旨徐宗燮、金龍慶,竝罷職不敍事,榻前下敎。上曰,近來違牌之弊,誠爲寒心。徐宗燮、金龍慶,雖拜吏議,不可更辭,而今除承旨,又復違牌,豈有如許道理?朴師正,則以禮議下直事,旣入闕庭,而承旨點下之後,遽爲徑歸,此何事體,此何道理耶?金若魯曰,臣於入闕時,路逢朴師正則以爲,院中有嫌礙之事,不得出肅而退歸云矣。上曰,嫌避間事,使不得上聞,而儒臣之言,有若分疏,儒臣則從重推考,朴師正,罷職不敍。徐宗燮、金龍慶,不可例罷而止,竝爲罷職不敍。{{*|出擧條}}金興慶曰,慶尙都事有闕,而卽今科擧迫頭,令該曹,出代於口傳政事,急速下送,而使之參於試所,何如?上曰,依爲之,而都政胡不速爲耶?宋寅明曰,都政,不可不速行,而近間連二日無故日無矣。上曰,參判出仕耶?寅明曰,參判方欲催促,而參判出然後,可以行大政矣。守令之多窠,非以貶目仰稟,守令之瓜滿貶罷者,則待都政差出,而其間四瓜,有身故者,有狀罷者,如此之窠,自前或不待都政而差出,前例然,故昨日敢稟之矣。上曰,大政每每踰月,近成謬例,前堂上在時,予欲趁卽爲之,而今則無故日少,予亦知之,而速爲之。寅明曰,連二日無故日少,不能速行,而二十七八日間,無故,其時或可行矣。上曰,承旨方有闕,當以政事下敎矣。慶尙都事,亦爲口傳差出。寅明曰,臣以繕工提調待罪,明日以奉審事,出去矣。金興慶曰,明日當以入診啓請,而再明日,臣與寅明,崇陵、徽陵修改事,當爲出往,故以非時肅拜單子入啓事,預稟之矣。上曰,依爲之。宋寅明曰,卽今秋務方殷,而守令四五員,尙未署經,而未得赴任云。自政院,宜有稟旨變通之道矣。上曰,政院擧行,可也。鄭羽良曰,今日牌招諫院矣。金若魯曰,守令,當爲兩司署經,然後赴任,而近來此法,久廢,爲守令者,但爲一司署經,則紀綱所關,似爲不宜矣。上曰,此雖綱紀之所關,而近來堂下文官,皆以鄕爲家,皆不上來,若盡爲兩司署經,然後赴任,則無赴任守令矣。黃晸曰,憲府臺官,頃雖請牌,而皆在外,則守令之未署經,勢所然矣。諫院除在外外,竝牌招,守令署經事,榻前下敎。健元陵秋夕祭內摘奸時,康陵參奉金光遂,無端闕直,極爲駭然,爲先汰去後,拿處事,榻前下敎。上曰,今觀內摘奸單子,則康陵參奉金光遂,無端闕直,極爲駭然,爲先汰去後,拿處,可也。黃晸曰,陵官替直時,例爲面看交代,而十四日,乃替番日也。出入參奉,似當同罪,竝命拿處乎?上曰,依摘奸時單子,當次參奉,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今觀內摘奸單子,則興仁門部將闕直,誠可駭然,闕直部將,察處,可也。{{*|出擧條}}金興慶曰,昨日兵曹郞廳遽有汰去之命,而陵所如此之摘奸,前未有例,罰當其罪,然後可以行之,而政院使令之呼聲太過,致此嚴命,而郞廳,豈敢有解慢之意乎?着冠帶應命之際,少有遲滯,而殿下處分,似有過中之擧矣。上曰,或慮有過中,而有度之者矣。入直騎郞,何知某事之有無,不爲公服而待令耶?且南行武臣,則應命之時,急急承循,而文臣之驕騫太過,豈文官之紅牌,貴乎?以一丈紅牌,有此慢習,而兵曹郞廳,亦經臺侍之類故然矣。興慶曰,小臣,非以請仍仰達,而院隷之聲,自然高叫,故敢以非渠之有慢,仰達矣。金若魯曰,大臣以殿下過中之擧,有此仰達,而殿下,以文臣紅牌,驕騫之習爲敎,而不爲採納焉。臣實悶殿下聽言之不平,而似非待大臣之道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事雖小,不可聽則不聽,事雖大,可聽則聽矣。兵曹郞廳,近以侍從爲之,故有此驕習矣。儒臣,雖悶予聽言之不平,而予則實悶其擧行之解緩也。大司諫金始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持平兪健基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上曰,文具未明,當以言語,通用仰達,可也。且臺臣,爲耳目之官,則糾劾之事,以言語進達爲宜,而近來專以文具爲之,不可矣。健基曰,旣爲文章,則以文仰達,何妨乎?上曰,發明不可,持平兪健基推考。又啓曰,近來軍門防納,實爲外方難支之弊,向因臺啓,雖以蒙允防塞,而昨年訓局差人權和慶,以本營防納收稅事,下往關東諸邑,憑公營私,侵虐牟利之端,不一而足,前稅木,朝家,以五升布定式,和慶,改捧七升布,至於高城、蔚珍等邑,其肆虐作弊之狀,尤爲狼藉,或勒捧添價,夤緣受賂,其數夥然,或點退稅木,歇價私買,以爲營利取息,故關東之民,冤呼徹天,如此之輩,若不別樣嚴治,則無以杜後弊而慰民怨,請訓局差人權和慶,令攸司,各別嚴覈,得情正罪。上曰,依啓。果若所論,飭勵之時,當該大將,亦難免其責,從重推考。又啓曰,訓局差人權和慶之作弊關東也,主將,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而臣姑欲待前頭査處而處之,不爲竝論,及承聖批,有主將特推之命,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晏然於職次乎?請命遞職臣職。上曰,勿辭。右副承旨黃晸曰,持平兪健基,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上曰,犯越,果是死罪乎?臺啓擬律甚怪矣。減死,豈在下者之所敢請耶?金若魯曰,臺啓與他有別,下敎之後,大司諫金始炯,卽宜避嫌,而只以言語分疏,不避非矣。大司諫金始炯,又啓曰,犯越地界守令、邊將,減死定配之啓,旣以擬律過當爲敎,則首發與連啓,元無異同,其在臺體,所當卽爲引避而臣於倉卒之際,未及思量,儒臣至以俱失臺體爲言,臣之當避不避之失,著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擬律失當,非指傳啓,儒臣所達亦涉過中,勿辭。亦勿退待。鄭羽良曰,常參日開坐事,當自今日,申飭乎?上曰,當以擧條施行,可也。李德壽進伏曰,昔者,宋神宗時,朝參日百官齊會,張九成進曰,近日陛下,未御經筵久矣。臣未知陛下涵養之功,果能無間乎?神宗答曰無間斷矣。張九成曰,陛下對宦官宮妾時,其心何如,而對士大夫時,其心亦復何如?神宗不答。蓋神宗自占檢其心,小有間斷處,故不能答。張九成進戒之言,正謂今日事也。上曰,勉戒切實,各別留意。黃晸曰,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明日辭朝事下敎,而旣呈單子,然而忠淸近矣。四五日後退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右議政金興慶,先趨出,諸臣,以次退出。 ==8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陳疏}}。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韓宗濟{{*|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箕星上,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鄭羽良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爲之。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新涼始生,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生脈散,當進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以同副承旨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尙奎曰,其所徑出,已涉無義,若是違牌,亦涉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鄭羽良啓曰,持平兪健基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諫金始炯呈辭,司諫沈聖希親病受由,獻納尹就咸牌不進罷職傳旨未下,正言李台重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受由、傳旨未下、在外、未署經外,大司諫金始炯,卽爲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都政從速爲之事,命下矣。所當待無故日卽爲擧行,而都政前,多有循例應行之事,參判申昉,一向引入,無以備員開坐,令政院,稟旨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因吏曹草記,都政前,多有應行之事,而參判申昉,一向引入,無以備員開坐,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判申昉,旣已承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卽者兼禮曹判書,以徽陵、崇陵陵上莎草修改事,今方出去,而當爲經宿,故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以左承旨呈辭單子,傳于金尙奎曰,辭單勅勵,先自政院始,不當如是,還給。 ○以副校理尹彙貞呈辭,傳于金尙奎曰,頃者遞職,廉隅已伸,當此勅勵辭單之時,豈容若是?還給。 ○鄭羽良以兵曹言啓曰,判書臣尹游連有公故,參議臣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參知臣韓師得移拜承旨,參判臣李春躋連日獨爲入直矣。素患關格之症,復發苦劇,勢難仍直,而他無推移替直之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鳳翼爲兵曹參知。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康陵參奉金光遂拿處事,傳旨啓下矣。金光遂下去京畿江華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六日,私奴順山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張世億,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因政院啓辭,今八月十四日秋夕祭內摘奸時,興仁門部將金潤秋,無緣闕點,令該曹決棍事,命下矣。當該部將金潤秋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忠淸水使啓本,泰安居私奴朴山立等渰死事,傳于任守迪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右副承旨黃晸疏曰,伏以臣,頃患暑癨,症甚危惡,形骸僅存而氣息澟澟,實無筋力奔走之勢,而感激恩除,黽勉出肅,六日淹直,一味昏憒,以此病狀,已無久冒職次之理矣。且朴師正之與臣避嫌之由,已悉於頃年待罪館職時前後疏供,則今不敢更煩,而緣臣而旣妨進身之路,終被不敍之罰,儒臣,又因玆事,至承重推之命,臣心之悚縮不安,當復如何?昨於罷對後,煩瀆是懼,不敢陳疏,不得已徑出禁門,因違召牌,只推之命,旣出格外,誨責之敎,又不尋常,臣誠惶隕罔措。第聞義州府尹尹得和,因臣向日之疏,拈出疏外之語意,過自引嫌,至呈辭狀於備局云。臣於是不勝訝惑,臣疏尙在,語胍文義,可知其萬萬不然,而今其言如此,臣實莫曉也。然其中一二語,不可終默,故略此附陳。尹得和之引嫌者,蓋以臣疏中,此外亦有可辨者,而臣遞而得和代之,交承之義,亦自有別,故不欲索言等語,而令其狀辭,至曰有意於遞代者然云云。何其看得於題外,疑之太深也?其狀,又曰以筵中所無冒赴灣尹之說,張皇爲辭,至謂之聞於何處而如是爲說,誠極怪訝云云。臣之所聞,旣得詳於其時入侍注書,考諸日記,又明有所錄,則其言之至於此,臣亦怪訝,然此旣奴名呈狀,則臣不當費辭辨晳,以煩奏御文字,而當初臣疏中不曾挨逼之語,引而爲嫌,無甚關係之言,如是提論,其所難安,乃至於此,則臣於此,亦安得晏然乎?以此以彼,俱無冒進之勢,再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下,不得不陳章略暴。伏乞聖慈,曲加矜諒,亟許鐫遞,以便調息,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洛昌君樘疏曰,伏以臣,月前見差太廟獻官,其時病狀危苦,無望蠢動,陳章控籲,仰冀變通者,實由於萬不獲已,而臨急瀆擾,威罰是俟,不意聖恩天大,特垂諒察,卽令付標,仍下遣醫看病之命,渺末如臣,何以荐被不世之恩於聖明之下哉?闔門攢祝,感極以涕,恩渥所及,賤病,庶有向減之漸,間因極暑,調攝失宜。且忽少愈之戒,疾勢增劇,轉成痛風之症,風痰流結,兩脚浮高,百體刺痛,手足麻痺,俯仰屈伸,亦未能焉。絶食廢睡,氣息委苶,眞元大脫,虛汗如注,轉側須人,作一僵尸,諸般症形,俱係危惡,恰滿gg洽滿g一朔,苦無顯效,而頃因旱災孔酷,聖念焦勞,社壇、太廟,連行親禱,冒炎動駕,百僚憂遑,而床簀危喘,實無轉動之勢,一未進參於陪扈之列,雖緣病勢之難强,其爲分義之虧缺則大矣。伏枕自悼,惟願速死,何意聖恩愈隆,不惟不罪,狗馬賤疾,曲加矜念,掖隷臨門,珍劑隨頒,臣病裏承命,若夢非眞。噫,我聖上平日眷顧之隆,固已罔極,而今此曠絶之殊私,又及於垂死之殘喘,惶感之極,病懷不能自定,只有血淚之逬流也。臣之前後闕禮之罪,宜上請譴之章,而不但煩猥是懼,區區疾恙,仰溷崇聽,實非臣分之所安,訖未果焉。罪戾層積,今因殊渥之荐加,仰伸感戴之微忱,兼請廢禮之罪。伏乞聖慈,亟降譴何,以肅朝綱,俾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頃者問疾,乃由親親,須勿引咎,其善調理。 ○大司諫金始炯疏曰,伏以臣,昨因江邊守令之啓,致勤聖敎,儒臣又以不卽引避,陳白筵席,而此特臣不閑臺體,未及周旋之失耳。及其自列,至以亦勿退待爲敎,夫當避不避,不過節目間一事,則臣不必更引爲嫌,而第臺閣論啓,至嚴且重,凡於議律之際,尤不可不十分致審,故一或失當,皆卽自處者,蓋臺例然也。噫,啓體雖尊,何傷乎上下之覆難可否,則昨日下敎,實出於務欲消詳之意,然而聖敎,以當初本律不至應死,則在下者之直請減死,有違法意爲敎,雖未知發啓之諫臣,果有考據否也,而區區之意,亦慮律名之太過,曾與儕友,有所酬酢,以爲此雖重發之啓,不欲一向相持,而日者賓對傳啓之時,適有下敎,此等之啓,必欲其趁速收殺,則親承上敎之初,亦難遽然擅停,固欲採取外議,從近收了計矣。但減死二字,果係本律之外,則必是死罷然後,可論其當減與否,而首發臺臣之初不詳審,姑舍毋論,臣於近日,亦嘗數次連參,則我國減死之律,何等重辟?而只憑謄傳之故紙,不復致詳於本律者,其懵然乖當之罪,前後等耳。首發連參,元無異同,豈敢諉之於最初發啓之人,而不思自處乎?臣於退出之後,得聞外議,則皆以爲臺臣之論人議律,若或失當,則勿論輕重,宜不敢仍冒臺次,而筵敎如此,尤難晏然云。公議所在,臺體可知,臣方待罪諫長,決不可倣倒舊例,故不得不坐違嚴召,自速逋慢,今於再召之下,玆敢隨詣陳懇。伏乞聖慈,察臣處義之不得不然,亟許鐫遞,以嚴臺體,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提學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以螻蟻至微之賤,荷天地罔極之恩,頂踵髮膚,皆歸洪造,尺寸絲毫,無所裨補,區區所自勉,只在於有懷,則必盡達,以毋負畜幸之殊眷,竊以今日國勢之澟綴,無異救焚拯溺之急,少遲則無及,聖心之奮勵,實有旋乾轉坤之休,決知其可爲,顧臣哀痛切迫之忱,蘄嚮仰望之誠,根極於秉彝,而撑柱於腸肚,要以罄竭寸心之所蘊,不暇察乎事體之嚴畏,文字之煩屑,至於關係至重之事,又豈敢煩陳於箚牘之中,而干冒僭瀆,無所逃罪?聖批開示,誨責截嚴,惶霣之極,不知措躬之何所也。言雖出於願忠,迹則涉於不敬,論以王法,誅殛猶輕,雖以恢納之量,洞開不諱之門,特屈憲章,不賜勘處,在臣分義,何敢一息而自安也?徊徨怵惕,氷炭交中,玆陳咫尺之疏,冀伏金木之刑。伏乞聖慈,亟命有司,治臣妄言之罪,以警具僚,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震越竢命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控籲路絶,蹤地窮隘一味蹙,伏惟俟威罰之早降,少塞罪愆,而迄今幸逭,職名猶在,徊徨怵迫,靡所屆極,復於昨日,因祭官頉故,聖敎至嚴,仍有重推之命,臣於是驚惶震悚,不知置身之所也。前後以享官一事,特敎申飭,不止一再,臣雖無狀,亦知祀典之至重,豈不欲仰體恪遵,以盡區區之誠,而今此忌辰,與節日相値,許多獻官,將爲一時分排,而事故有無,不能詳知,李承源,屢月行公於銀臺,遞職屬耳。想必無故,先爲啓下,而未及致意於年之老少,此則臣之罪也。其餘節祀獻官,仍以侍從,參錯塡差,而文臣堂上,員數雖多,槪多在外之人,亦有公頉,可差者實少,僅能充數,而至於以疾病爲言者,無以知其輕重虛實,及其受香期迫,終不入來則卽爲改標,以爲及時傳香之地,蓋出於不得已也。各人病故,初未能逆料,雖其事勢之致,然連日變通事體,誠爲未安,以此獲罪,臣固無以自解。噫,曠日撕捱,分義虧缺,論其負犯,固在罔赦,而今此所坐,尤非尋常微薄之比,臣何敢以聖恩寬假,罰止問備,謂已勘當,而晏然仍冒,自同無故之人哉?仍念臣情危勢迫,萬無復進之理,舊愆新郵,疊生層出,要之畢竟惟有一遞,而尙爾羈縻,徒致公私之俱妨,豈但爲臣憫迫之端而已。此實聖朝所宜速賜處分,俾無瘝曠之弊者也。玆敢干冒威尊,略暴哀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見職,亟許汰免,仍命攸司,重加按照,以振頹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事,不必深嫌,前後撕捱,極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八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錫錄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進伏曰,啓辭之批,雖承問安,而朝氣雖涼,午熱猶甚,聖體一向康寧,而寢睡水剌之節,亦如何?上曰,比前無減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生脈散,已盡進御乎?上曰,已盡服而診察後,可議繼進與否矣。聖徵、應三、信、德履、錭,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度雖均,而似無力矣。應三曰,左右三部調均,而比前無加勝者矣。信曰,脈體似不足,而卽今涼生暑退之時,故然矣。德履曰,脈度帶闊,而力猶不足矣。錭曰,脈度之不足,以節候而然矣。可謂得體,而帶熱而虛大,終涉於氣不足之致矣。上曰,生脈散,果爲勤服,而日氣乍冷之後,則服之似涼涼,近來微有嘔氣膈痰,亦不順唾,此藥,停止爲宜乎?聖徵曰,日候已涼,停止爲宜之意,在外時,已與諸醫商議矣。上曰,數日內,顯覺氣弱,此適然而然乎?興慶曰,臣意,則必由於十四日國忌進素饌之致矣。上曰,予生長宮中,而居常不嗜膏粱,故行素不難矣。近來則若行素,氣輒弱,二日素饌,而猶如此,不覺寒心,而此由於予誠意不足之致,亦甚歉然矣。蓋此月則行素之日多,行素後,進常膳則顯覺氣憊矣。醫官輩,以爲脈度之無力,由於夏秋之交云。若以此執症而爲藥,則藥道似乖,故玆以下敎矣。興慶曰,此不係於誠意矣。血氣向衰,故自然如此矣。寅明曰,雖以凡人言之,年過四十,則行素難矣。殿下之行素,豈不極難乎?帝王之孝,異於匹庶,亦不可强其所不能而爲之矣。上曰,丸劑有益於元氣乎?用何藥則好耶?諸醫相議以達也。聖徵等,議以爲卽今亦非丸劑進御之時,今月內,多日行素,以致氣候之不足,而微嘔之氣,亦由痰飮,六君子湯,加入縮砂七分而進御,則似有得於扶元治痰之道矣。上曰,此藥,五貼劑入,可也。德壽曰,五穀和平,故能養人,人蔘雖有目前之效,前日進御旣多,他日若因蔘害,而有病則誠爲悶矣。自量筋力而如無大段害,則以食物平補,而不事藥餌爲宜矣。上曰,尹淳亦言人蔘之害,而及其當見之後,則以爲宜用五錢重,蓋局外之見,異於當見,而都承旨所達,大體則是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本道水操停止事稟啓,而水操日期,在今二十一日,則各邑軍卒輩,想已裹糧發船,勢未及知委,停退,此狀啓置之,陸操事,姑觀前頭,與諸道一體,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前後聖敎,開釋無餘,而終不出肅,事體極爲未安,而自備局,徒煩催促而已,此甚難處矣。寅明曰,柳復明曾前所遭非常,則難於遽出,固是事勢之所不能已,而湖南伯,實難其人,如柳復明者,遞易誠可惜。自上若有各別嚴責督出之擧,則其在分義,豈至終爲撕捱耶?柳復命則與權{{!|𢢜|⿰忄業}},事體差異矣。上曰,頃因權{{!|𢢜|⿰忄業}}事,國體已虧傷矣。今柳復命則與權{{!|𢢜|⿰忄業}},事體尤異,而重推已屢次,特敎亦屢下,終不變動,分義道理,豈容若是?旣遞嶺伯,廉隅已伸,前後下敎,開釋無餘,而一向撕捱,極爲寒心,罷職則適中其願,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參判尙不出仕,參議亦在遠地,都政漸至遷延,甚可悶也。古例則雖無參判,必有參議然後,可行都政,而參議上來遲速無期,當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參判則予當有下敎,而參議,有難等待矣。今姑改差。興慶曰,臣以崇陵改莎草事,今將出去矣。上曰,國事重大,役夫且多,而董役之道,終不如私家之着實矣。今番則各別堅實爲之,俾無如前崩頹之弊,可也。上曰,李宗城之箚陳者,頗有意見,卿等亦與聞乎?寅明曰,此非渠之意見也。先輩文字間多有之,奉朝賀崔奎瑞,以識務之人,亦嘗有軍制變通之議,此蓋有聞於此等言議而然矣。上曰,關西數千兩虛費等事,自廟堂當飭勵,豈自朝家行會耶?寅明曰,此非朝家所知之物,乃道臣私用者也。朝家若干涉,則不免細瑣矣。上曰,雖有細瑣處,而大體則好,亦出於有懷無隱之誠,深用嘉之,而未安處亦多矣。李宗城無釣名之意,予固知之,而宗廟之祭,東朝之供,不當以減省爲議者也。我國祭節,元來薄略,卿等家祭,必不如此矣。丹雘不如私家,鋪陳亦皆補毁,每入太廟,予心歉愧,祭物實無可減,若欲減省,則豬羊,當以脚用之耶?聖人,菲衣惡食,而致美黼黻,豈非重祭祀之義耶?子路,不厭藜藿之食,而百里負米,以養其親,蓋其意己雖飢,而不令父母飢也。今以堂堂千乘之國,減損東朝供奉之節,寧有如耶?古聖人以天下養之之意,決不如是矣。卽今世道日下,倫綱掃地之時,在上者,先自宗廟太后而減其祭祀與供養之物,則其流之弊,必至於我飢則父母亦當飢云,而無所動心矣。此等事,筵白則可矣,而箚陳則不可矣。寅明曰,未見別單,臣不敢論其是非,而雖以各陵告由祭言之,紅箭門,少有所傷,輒行告由祭,朝家旣無定式,而只爲之應行之事,故有司之臣,雖每每擧行,而其糜費之道則多矣。上曰,予之節用之心,常過矣,而至於應行之事則不可廢矣。上謂興慶曰,有子則有婦,有女則有壻,蓋夫婦,人之大倫也。元良若在,則正當望孫之時,而今無可言,予年已過四十,而只得一駙馬,欲見外孫,人情然矣,而卿家則福厚,子姓繁衍矣。成禮已久,年又長成,今當遵古制而出閤矣。景福宮西隅十字閣,自內已給於翁主,此家,外有大門而內無隙地,體家亦不潔,其前有一家,買此而合垈改造然後,庶有貌樣,予雖有意,而顧念經費,尙未下敎,李宗城,以已買方造爲言,予未嘗開口,而風傳之訛誤至此,甚可怪也。此家亦非予常留之家,則給於翁主,少無不安之心,而李宗城,亦以此爲言矣。家舍之過大,本非予意,鄭齊斗亦嘗有所達之言,而此則其勢不可不改造矣。興慶曰,小臣家本寒素,而猥與王家結婚,私心每切惶悚,出閤,雖是不可已者,而家舍若過大,則非惜福之道也。國家則雖爲翁主造家,而駙馬,卽臣之子也。若數間草堂則足以容過矣。李宗城疏,未知如何,而當此民窮財竭之時,儒臣陳戒,誠爲得體,俯從其言爲宜矣。寅明曰,儒臣之以此爭執,實爲盛世美事,嘉納優容,亦足爲聖德之光矣。上曰,自前公、翁主出閤時,第宅,無論新造與買取,戶、兵曹,例有上下之規矣。今翁主非久,當出閤,淑寧翁主,明安公主兩宮房前例,考出以稟事,分付該曹,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前例則臣未知如何,而務爲裁減於前例爲宜矣。寅明曰,晝夜心中顒祝之事,略有所聞,而未承聖上下敎,伏切鬱泄,果若有之,則保護之節,當各別爲之矣。上曰,人皆望之,故如是,而予未的知矣。興慶曰,前有所聞,而不敢仰稟矣。今承不能的知之敎,其驚慮當如何耶?上曰,卿等從何得聞乎?興慶曰,在保護之地,故自然有聞,而月數至於五朔云矣。提調已發端,而徐命均出疆時,亦有所達云。果有之,則保護之道,不可少忽矣。上曰,若五朔則予豈不知?而予則實未知也。若知之,則君臣猶父子,豈不明言耶?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韓宗濟,記注官盧以亨,記事官李錫祿,以次入侍。金若魯進讀《左傳》,自八年春陳侯之弟,至其兆旣存矣。上曰,下番讀之。尹汲進讀,自九年戊辰春,至無民其可乎?上曰,承旨讀之。任守迪進讀,自十年己巳春,至比葬又有寵。上曰,注書讀之。韓宗濟進讀,自十有一年庚午,至君所知也。上曰,上番春秋讀之。盧以亨進讀,自十有二年辛未,至吾不爲怨府。上曰,下番春秋讀之。李錫祿進讀,自楚子狩于州來,至篇終。若魯曰,第二板石言之事,近於誕妄,而作事不時,怨讟動乎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石,言雖未必眞迹,而進戒之言則好矣。上曰,石言之說,雖不經,而進戒之言則好矣。若魯曰,石言則誕矣,而人君崇侈之心生,則災變之出,不異矣。汲曰,第五板,以舜之明德,而子孫久遠,明德之效,若是其遠也,此誠殿下鑑念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城麇之役,穿封戍之言,有可觀矣。汲曰,其末終之言,旣事其君則似不當如是矣。上曰,其時如此之習氣,無足道矣。若魯曰,第八板,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以下,其說好矣。汲曰,其言,亦乞於諸侯之事也,無足道矣。上曰,叔向之事,泛濫矣。若魯曰,甘大夫之事非矣。上曰,此時無周矣。周雖無而東遷之後,不可如此矣。若魯曰,第九板,屠蒯進戒之言,與杜擧同,而其言好矣。上曰,《禮記》之言相似乎?若魯曰,小異而相同也。上曰,末端事異矣。上曰,味以行己之言,好矣。心和則氣和之言,其意相同也。若魯曰,此時執藝之諫,膳夫亦有之,後世則諫臣之言,亦廢矣。汲曰,此事,宜人君所當鑑念處也。膳夫之言,猶且如此,而況於諫臣之言乎?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十板,築郞囿書時也。此言,先儒非之,而以無囿猶可,無民其可乎之言爲喩,此說頗好而可觀矣。上曰,然矣。上曰,晏嬰之事善矣。若魯曰,端委立虎門之事,誠善矣。上曰,其下必諸公之事,未盡也。若魯曰,陳桓子之事,晏嬰不能禁,非矣。上曰,端委之氣像可見,而其下庸愈之事,不足矣。雖然,此事,書諸史冊,似若易見,而當其時,必難知矣。汲曰,第十三板,用人於亳社周公不享之言,雖臧武仲之說,似有可觀矣。上曰,用人於亳,因太廟獻俘之事而然乎?若魯曰,此事異矣。若魯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子産之料事善矣。古今皆然,而行之實難矣。汲曰,第十六板,寺人柳之事,初欲殺之,而又召寵,小人之事也。殿下所當鑑念處也。上曰,宋公之好惡,非眞箇好惡也。若魯曰,非但寺人也。在上之道,所易惑者,諂佞也。大蓋人情,悅己者好之,不悅己者惡之,小人諂態,從古而然,此事,殿下,推類見之而深念焉。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可不留念?十六板,歲在豕韋,亦多浮妄矣。上曰,十二月單成公卒,左氏之言,無已工巧乎?左氏此文法,好矣。若魯曰,左氏此法,極好,然亦有病處矣。若魯曰,第十六板,萇弘事,誠如下敎,而景王,先失君道矣。若魯曰,第十六板,楚子城陳蔡不羹,申無宇曰,擇臣莫如君,擇子莫如父,誠如此言,而後世人君,不能擇臣,或以佞爲賢,或以邪爲正,殿下覽此之時,每留念焉。上曰,所達最好矣。上曰,大文書華定來聘,後二十年華定卒,此法好矣。若魯曰,左氏文法,如此之處好矣。若魯曰,第二十板,南蒯之占,極好矣。《左傳》,雖與《易》相異而南蒯之占,則頗曉《易》義。上曰,其言好矣。若魯曰,忠信之事則好矣,不然則不好矣。若魯曰,末章祈招之詩,諷諫切矣。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者,數日,而猶不能自克矣。上曰,利欲之分,不亦難乎?跪gg饋g不食寢不寐而終不能自克,人欲不亦難乎?左氏此等之說,於學問上最好矣。若魯曰,殿下以學問下敎,誠好矣。人欲克斷,則天理自明,而左氏此等之說,實是學問上用工處也。汲曰,克己復禮,非責望於楚靈王也。此則非孔子之言也。若魯曰,此因孔子之言而泛言之也。上曰,摩厲以須,欲除王欲乎?若魯曰,此則欲除其王之私欲矣。任守迪曰,《左史》之文章,不必論也。詳觀始末,則石言等事,實是誕妄處矣。上曰,浮夸,則左氏之病也。不信爲可,而不然則駸駸然入於其中矣。若魯曰,以《左傳》專治,則害於心矣。汲曰,雖科文,以此專治則有病矣。守迪曰,左氏無實處最多,此則無足觀也。上曰,跪gg饋g不食寢不寐,不能自克,此亦左氏文法也。上曰,《左氏傳》,與《胡傳》何如耶?若魯曰,《胡傳》,只擧經論之矣。朱子亦不信《胡傳》,而不能自改,故以姑從爲言,而《春秋胡傳》,亦多不信處矣。上曰,《左傳》文法雖好,而不信處則頗多矣。上,掩卷,玉堂先出,諸臣以次退出。 ==8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康侃{{*|病}}。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顯宗大王忌辰齋戒。 ○金尙奎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兪健基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參議李鳳翼入直矣。今以崇陵忌辰祭獻官,當爲受香出去,而判書、參判,皆有病故,不爲替直,以致受香差遲,事甚未安,宿衛重地,亦不可暫曠,判書尹游,參判李春躋,竝從重推考,卽爲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持平兪健基引嫌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大司諫金始炯呈辭,司諫沈聖希親病受由,獻納未差,正言李台重在外,金{{?|⿰禾道}}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親病受由、在外、未署經外,大司諫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左承旨鄭羽良,昨日辭單還給,右副承旨黃晸,辭疏承批之後,俱不仕進。左承旨鄭羽良,拘於廳規,雖不得請牌,而右副承旨黃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竝牌招。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金尙奎啓曰,假注書韓宗濟,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康侃爲假注書。 ○任守迪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陵幸宿所處與道里扈衛處,令當初摘奸事知兼司僕二人,給馬看審以來,務從略修事,分付兵曹。 ==8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顯宗大王忌辰。 ○金尙奎啓曰,明日,宗廟修改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康侃,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持平兪健基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呈辭,或未肅拜,或未差,或在外,或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未肅拜、在外、未署經外,大司諫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行大司諫金始炯啓曰,持平兪健基,以訓局差人權和慶之作弊關東也,主將,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而臣姑欲待前頭査處而處之,不爲竝論,及承聖批,有主將特推之命,臣之當論不論之失,著矣。其何可晏然於職次乎?引嫌而退,主將問備,出自特敎,初不竝論,有損臺體,請持平兪健基遞差。答曰,依啓。 ==8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沃川郡守安允升,仁川府使辛致復,陽川縣令洪舜元。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邊司坐起堂上進不進單子,傳于韓師得曰,雖本司坐起懸頉者多,來參者少,況明日則次對,而殊無自前申飭之意,自本司,申飭。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尹彙貞辭單還給之後,尙不出肅,副修撰李喆輔除拜,亦至累日,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卽接奉常寺牒呈,則僉正李瀁,病狀甚重,情勢難安,累次呈旬,供仕無期,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趙明履爲持平,以尹汲爲兼校書校理,以任珽爲獻納,以洪允輔爲戶曹佐郞,以尹昌來爲司饔僉正,以李慶錫爲全羅都事,前縣監李煌,今加通政,洪原縣監時,善治善賑加資事,价川縣監金汝豪,殺夫罪人莫承入籍邑降號事,以盧以亨爲新昌縣監。 ○兵批,判書尹游,南別營久勤招見坐起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同副承旨任守迪進。 ○副護軍柳弼垣、洪以圖,副司直李匡德,副司正李光躋、康侃。 ○韓師得,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恭陵、順陵、孝章墓,有虎患,故定送將校,率領善放砲手一百名,使之搜捕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所內外山麓,搜覓者殆過一旬,而客虎往來,無留着之處,且草樹茂密,莫知其去路云。故另加嚴飭,期於必捉,而陵所與火巢近處,旣無蹤跡,而難於追捕則許多軍兵之一向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宣川府使兼平安淸北防禦使狀啓,據刑曹粘目內,宣沙浦前僉使韓萬慶,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兵使啓本刑曹啓目,懷仁縣監李夏英,訓局差人柳和經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和經,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李夏英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舅婦淫奸罪人文斗章、阿只等,結案取招,不待時處斬事入啓,啓下矣。阿只則今方依判付,議于大臣,稟處,斗章則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月十七日,國忌齋戒,十八日,國忌正日,今日,宗廟秋奉審修改,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刑曹言啓曰,罪人紅点,淫奸至親情節,承服結案,啓請上裁,判付內,議于大臣稟處,而奉朝賀閔鎭遠議,則以爲待産行刑,右議政金興慶議,與奉朝賀議同,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則以爲留待其産限,判付內,依時、原任大臣議,施行事啓下矣。今此紅点,昨日,旣已解産,依律文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啓曰,己酉年,臺臣,以諸賊田畓,令忠勳府更考文書,一倂籍入之意論啓蒙允,奉承傳於本府矣。慶尙道善山,伏在逆賊維賢田畓,不爲不多,而當初査報時,本邑奸吏金殷鼎,符同作者等,從中弄奸,應籍田畓,或受賂拔去,或捧價潛賣,或欺隱耕食。只以若干結負,聲責現告,其餘田畓則敢生奸計,隱諱其自前逢授竝作之實狀,憑藉其新量中時作名號,欲歸之於自己之物,誠極絶痛。蓋士夫家田畓,以時作人名懸錄,例也,而因此弄奸,或圖出經官文跡,或退造白文僞券,多數隱匿之說,不啻狼藉,故自本府,考出戶曹量案,打量次,下送府差,則奸吏殷鼎及作者等,終不懲畏,奸狀旣露之後,乘其空官,一邊紛訴,不遵巡營之申飭,一邊游辭,沮戲兼官之擧行。今日紀綱,雖曰解弛,籍法,何等至嚴,而土豪奸吏輩,安敢乃爾?事之痛駭,莫此爲甚,奸吏殷鼎應籍田畓幻弄隱匿之罪,爲先刑推後,從重照律定罪,作者中符同首唱者,亦令嚴査重治後,見漏田畓,一依戶曹量案中維賢舊錄奴名,自本官,親執各別査出,別定實鄕色,與下去府吏,一一眼同,打量收獲上送事,該道監司處嚴明分付,使之詳覈擧行,何如?傳曰,允。 ○驪川君增疏曰,臣所帶宗正之任,是古劉向輩所居者,臣固自知其不稱,寵賜之加,不免强顔承命,惟其年少愚蒙,無以矜式諸宗而濫冒匪據,已有年所,早晩顚沛,臣亦已料之矣。今以作弊宗室現告事,果速臺言,至被臣以欺君罔上之科,臣於是震駭惶汗,精爽失守,不知所以置身也。夫令本寺査實現告者,是撤廛一事也。無論本事之虛實,査問事體,自有次序,本寺則責之平市署,平市則指名擧市廛,市廛則又指名告其人矣。臣雖愚昧,亦知君命之重如是,査究之際,臣又不得自專,實與僚堂,一一往復,務得其實,不敢容私,誠使臣弟有一毫干犯於其間者,臣何得冒當査事,而得私於臣弟如此,而猶不免疑,弟兄俱被論列,臣實悼歎。且臣於此,不無所慨然者,雖以今被告者事言之,未知其作弊之果如何,而近百市民,突入其家,戮辱狼藉,無所顧忌,猶不快心,乃至於上聞,臣幸被聖世敦親之化,雖不敢爲中山之泣,今於被告事實,亦不能無葸歎之心也。臣幼失嚴父,但與一弟爲命,凡於居處動作,莫不與同,而平居不甚謹畏,動被人疑,兄陷罔上之律,弟被擾民之命,究厥所由,罔非臣咎,問備薄罰,奚足以塞臣之罪?且臣以釁累之蹤,久在待戡之中,向當悶旱動駕之日,不得趨與於駿奔之列,只得跼蹐路傍,瞻望羽旄,此又臣之罪也。伏乞聖明,亟命刋臣兼帶提擧之任,仍下臣司敗,覈臣罪犯,以正人臣欺慢君父之罪焉。答曰,省疏俱悉。噫,雖未知某宗有是事,而因我宗臣,害及都民,則若予侵民,豈可無飭?此由於予之不能敦睦化宗,致此之故,心竊愧焉。卿須勿辭,益思無則加勉之意。 ○校理尹彙貞疏曰,臣之僨事辱國,死有餘罪,理宜自廢,不齒朝列,而薇垣、玉署,續有除旨,臣誠驚惶踧踖,不省攸處。違逋召命,威勘不加,進退路窮,引告丐免,亦其情勢,出於萬不獲已。不意特旨還給辭單,誨責截峻,臣於此惘然失圖,不覺惶汗之浹背也。噫,向日之事,思之痛心,緣臣不忠無狀,重悞事機,至使嘖議之辭,上及聖躬,而臣且泯泯伈伈,齎還辱咨。當此之時,聖心爲之憂勞,朝廷莫不駴憤,臨遣大臣,奔走控籲,彼情有難預度,使事尙未完結,究厥所由,罪實在臣,臣於此際,惟當自處罪累,縮伏竢罪,以盡臣分而已。若乃外不畏公論,內自喪微守,視同平人,揚揚就列,夫豈私分之所敢出哉?今臣所望,何等辜犯,當初勘削,已失太寬,非如薄物細故之迤過日月,一再遞職,諉以廉隅已伸,便可憑假冒出者也。雖在使行竣還之後,臣之僨辱之罪,固不敢自恕,況今北事未了當之時乎?不但臣私心自矢如此,通朝之議亦莫不皆然,此豈爲臣周計曲嫌而然哉?誠以人臣處義之常,自不得不爾,今於洊牌之下,不敢退偃,謹此進伏闕外,仰伸哀籲。伏乞聖明,俯諒臣所辭非外飾匪情,顧其中有惶媿欲死者,將臣所帶職名,亟行鐫削,仍許引義自屛,以勵臣節,不勝至願。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參議申致雲疏曰,臣之屛伏田間,倏爾三載,瞻望雲天,只自戀結,不意玆者騎省佐貳之命,忽下於千萬夢想之外,雙擎除旨,涕淚橫集,惝怳隕越,久而靡定,不知廢錮之蹤,何以得蒙省錄,而聖恩之誤被,至於斯也?在臣義分,固當竭蹶趨承,叩謝天陛,以少伸區區感戴之忱,而顧臣情地,實有萬分危蹙,雖欲進而不可得者,蓋臣之昔年去國,臣若不言其所以,則殿下亦何由俯燭其事狀也哉?念臣畸孤寡與,輪翮無取,而猥蒙殿下特達之知,所以察於衆惡,扶持而奬用者,出尋常萬萬,臣誠感激殊遇,圖報無地,竊自以爲從今以往,凡於黨論是非,一切閉口,而至於出入禁闥,從容補拾,微臣效忠,唯此一路在耳。是以,玉署、銀臺,有命輒承,黽勉供職,不計姍侮間,於登筵之日,輒以得人久任,綱紀六部,修明大典,董正百官之說,或因文敷義,或隨事進規,只恃言非黨私,而罔念入宮之妬,臣之愚不知戒,冥行賈憎,亦已多矣。逮佐儀曹,適見太廟享儀,誠有魯禮之末失,跛倚不敬,久貽識者之歎,故敢以執藝之義,輒效釐正之論,在廷諸臣,或有難之者,而殿下特筆點下,夬從臣言,維時苦旱,屢勤露禱,金火鼓鑄,有乖閉諸陽之義,則敢復尾陳,冀蒙察納,而亟命停罷,不撓群議,惟此二事,初非大段,而曾不虞其論建稍廣則疑忌隨集,眷顧頗異則睢盱易生,適啓其口,已礙人目,此所以祔廟執禮,將事朝畢,而枳礙承宣之論,夕發於選部也。臣於是,益覺世道之無可奈何?惟有退身一道,可幸無罪,故默然辭遞,不少自辨,屛迹荒野,息念仕塗,間有外邑之除,而亦不敢遽然承應,或旣謝(而))而不赴,或因病而自遞,此非殿下之棄臣也,亦非臣之敢忘殿下也。特時勢所壓,自不得不爾。樂毅之於燕昭,忠非不切,而以免身立名,爲報恩之資,李泌之於唐宗,交非不深,而以出避佐幕,爲全身之地,君臣之際,自古而然,每一念此,臣亦自悲。且伏聞殿下,間嘗以臣之斥擬鍾城,有所下敎。又因筵臣陳達,至降特推政官之命,而若罔聞知,直歸廢閣,始知黨議之所傾,雖以君上之尊,有不能張主,而孤立獨行之士,終無以見容於斯世,未知今日銓曹,有何力量?可以抵當不悅者之口,而輕議檢擧,輒復通擬,不顧圜視而起者,藉臣而爲操切政地之資斧也。臣方自憂不暇,而悶不能不爲他人憂也。噫,臣之卽今踪地,實無復冒朝行之勢,其所云雖欲進而不可得者,故非過言,而若他日之所以報效我殿下者,惟在於杜門讀書,省愆補過,勉持晩節,得稱爲聖朝完人,以毋負從來知奬之明,而殿下之所以處臣者,亦當放之爲在野之臣,任其隨分飮啄而勿復羈紲,使江湖之鳧雁,咸囿於天地生成之澤,則在下,無貪榮失身之譏,在上,有優假成就之美,豈不休哉?豈不幸哉?此臣之所以日夕顒祝,冀殿下之終始全庇者也。玆敢悉暴肝膈之私,裁成短章,附上縣道。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賜鐫遞,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快人心,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此等之世,此等之事,其何過嫌,枳之時象,用之其君,輕重霄壤,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判決事朴弼正疏曰,臣冒受此任,趁卯赴衙者,已閱月矣。堂郞則循例開坐,未移晷而罷,吏胥則公然來會,未至申而退,無所猷爲,日以爲常,爲官長者終未能措一事革一弊,而徒受廩祿則其有愧於中心,孤負其職掌者,果如何耶?前判決事臣朴師洙、李匡輔、洪重疇,深究本院弊瘼,或疏或啓,前後陳列,雖有詳略之別,而大意則同,此非特三臣之言,乃一國共公之論,而因循至今,迄未有區劃之事,古所謂泄泄沓沓者,不幸近之矣,臣竊寒心也。卽今本院百事,日益蕩殘,已至莫可收拾之境,向者,郞屬,已陳於輪對,儒臣繼請於筵中,雖有申飭之命,而頹綱不振,命令壅滯,本院無限之弊,尙未能救得其萬一,而向者三臣之疏,未免爲紙上之空言,此其故何哉?槪緣在下者之視若尋常,弁髦朝令故也。自古及今,安有法不立令不行而能爲國者乎?頃年聖批中,有曰事甚微細,而此時凡事,皆務節省,本院之各司不緊酬應,一切減除之意,分付,可也。又敎曰,免賤等事,隷院實主之,則秋曹之不爲移送,似不無從中弄奸之弊,勿論良賤,辨別,事系奴婢者,則皆送本院事,申飭,可也。大哉王言,自是厥後,庶可事有歸宿,令有攸行,而或稱不便而初不奉行者有之,或令日行之,而明日廢之者有之,若此不已,則無寧依國初之制,革罷隷院,更屬秋曹,差出參知及二郞僚,如兵曹之爲也。如以爲已設之院,卒難革罷,則固當變而通之,救其積弊,俾成衙門模樣,宜不容少緩也。本院之自前所賴以需用者,只是決訟作錢也,斜給補充隊作錢也。近年以來,無訟牒可決,則何論訟作錢之多寡乎?外方私賤之爲良者,避其良役,不欲補充隊,則補充隊作錢,亦尠入矣。胥吏料布及凡百酬應,專在於此,而於斯二者,無一焉,則吏輩之不能支堪,自退相續,其勢固也。京外奴婢之訟,本院例皆主管,而秋曹京兆,終不移送本院,本院則只有詞訟衙門之名,而無異於漫司閑局,自今以後,定爲令甲,事系奴婢之訟,則一切歸之於本院,斷不可已也。所謂兩司移差價,曾因筵臣陳達,特下停止之令,而憲府則奉行朝令,諫院則侵徵依舊,同是朝令,而或行或不行,同是臺司,而或停或不停,國體之顚倒,固不暇言,而實有乖於共濟國事之義矣。依憲府例,切勿侵徵之意,嚴飭諫院,一體施行,亦不可已也。補充隊則自兵曹,例捧作錢,而自本院,間或有稟啓取用之時,此在騎曹,不過爲九牛之一毛,而在本院,實爲萬一之補,一依故參判臣姜銑,故判書臣金演所達,特許三四年專屬本院,使之取用,實爲得宜矣。各司不緊酬應,其數夥然,通一年計之則將至二百餘兩,備局洞悉此弊,累次申飭,而侵徵如舊,終無實效,此又不可不及時變通也。京外奴婢老除作木,自本院,直捧一疋後,成給立案,其來蓋久,而偶然革罷,致有奴婢等從中幻弄之弊,其在嚴防之道,不可不仍復舊規,永久遵行也。各司漏落奴婢陳告現出之類,其數不些,限三四百口,特許劃給,以爲補用之地,則本院,庶可有支撑之道矣。臣旣忝居本院之長,諉以無可奈何?而終無一言則是負職責也。是以,忘其僭越之懼,敢陳矯弊之策,倘殿下,如以臣言爲不妄,則深思徐究,詢及大臣,少加採納,區區至願也。毋論事之輕重緊歇,目擊弊瘼,疏請變通,蓋出於一日之責,而喉司,諉以煩瑣,終至退却,此不過臣之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伏願聖明,量臣才分之不稱,病勢之難强,亟許遞改,回授可堪之人,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俱皆瑣細,何必請旨,爾其勿辭察職。 ==8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月暈廻土星。 ○下直,豐德府使李景淑。 ○黃晸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趙明履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韓師得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獻納任珽,正言李台重俱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大司諫金始炯呈辭,司諫沈聖希,持平趙明履未肅拜,正言金{{?|⿰禾道}},未署經,無進參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呈辭、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金尙奎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罪人行刑相値,晝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吏曹口傳政事,以韓德良爲全羅都事。 ○任守迪啓曰,慶尙監司狀啓,九月朔進上沈松茸,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曰,勿待罪事,回諭。 ○金尙奎,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尹彙貞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豐陵府院君夫人發靷,定於今八月二十三日丑時,安葬,定於來九月初六日申時云。發靷時及安葬時,嬪宮當有望哭之禮,望哭儀註,依例磨鍊,直入嬪宮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准受矣。黃海道兔山縣數外官屯田一結二十五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旣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因參贊官李宗城所啓,奉朝賀崔奎瑞處周急之典,別爲擧行事,命下,故依他奉朝賀周急例輸送,則奉朝賀崔奎瑞以爲,日昨恩命之下,仰陳懇迫之情,而未蒙恩許,瀆擾爲懼,不敢更瀆,而事系別恩典,則當依戊申及今番歲時所給之例爲之,而該曹,以上敎中有周急之典,別爲擧行之命,故一依當初周急物件輸送,此十年固辭,以至今日,決不可冒沒承受云。大臣之意如此,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依戊申年例輸送。 ○又以戶曹言啓曰,奮武功臣咸寧君朴纘新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慶尙道河東府數外官屯畓六十九負六束,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今八月十六日藥房入診入侍時。上曰,自前公、翁主出閤時第宅,無論新造與買取,戶、兵曹,例有上下之規矣。今翁主非久當出閤,淑寧翁主、明安公主兩宮房前例,考出以稟事,分付該曹,可也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淑寧翁主房家舍價,黃銀一千兩,庚戌正月日明安公主宮營建基址買得時,前後合黃銀二千兩,庚申七月輸送矣。敢啓。傳曰,銀子一千五百兩上下。 ○韓師得啓曰,文臣朔試射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臣等來詣試所,射官亦皆聚會,而適値罪人行刑,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綾州牧使鄭錫疇拿來,統制使啓本備邊司粘目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鄭錫疇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恭陵、順陵、孝章墓捉虎軍兵,姑爲撤還之意,昨已草記,允下矣。卽接將校等手本則昨日午後,始有虎跡,圍捕於恭陵主峯近處,砲手金三益,先放得中,則惡虎囕傷該卒之左臂,仍爲遁走於草樹茂密之間,故今方追蹤云。旣見蹤跡,則軍兵撤還,事甚未安,仍留搜得,期於必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八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尹游,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右尹李瑜,大司諫金始炯,左副承旨韓師得,副提學李宗城,假注書康侃,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以次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日氣稍涼,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若何?上曰,比前差勝矣。興慶曰,湯劑進御後,眩氣往來之候,若何?上曰,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京畿監司趙明翼以爲,今秋水操,以九月初九日定期,而水軍,皆在沿海各邑,各邑皆爲陵幸時歷路矣。水軍盡爲赴操,則凡干責應之事,各邑將無以擧行,事勢旣如此,停操則不可許,而日字差退定行事,狀請矣。水操旣與陵幸相値,民弊誠不可不念,退日行操似宜,而陵幸後則已爲節晩,水軍操鍊,其勢亦難,京畿水操則令停寢,似爲得宜,而副提學李宗城之意有異矣。宋寅明曰,操鍊事體雖重,水軍多在沿邑,行操雖一日,而合私習往來而言之,則動費旬日,初九日水操與十六日陵幸相値,各邑及民力,必皆窘急,今年則停止恐無妨矣。上曰,畿伯以爲,水操不可每每停退,而以人民齊訴,謂其習可惡者,其言是矣。近來民習不淑,習操軍餉等事,專欲其停寢不爲,爲守令者亦皆爲民撓奪,必欲曲循,此皆要譽之過也。大臣以副學意見有異陳達,副學之意,使之陳達,可也。李宗城曰,大事在戎,帥臣旣狀請行操,朝令旣許之,而業已定師期,知會於三道矣。今因金浦等數邑民弊。又令停操或退期,則事體極爲顚倒,畿邑民弊,臣豈不念,而若以大小輕重言之,此大而彼小矣。大臣在外相議,故臣以畿伯狀啓不當許施之意,答之矣。上曰,諸堂之意,亦有與副學同者乎?李瑜曰,旣定師期,日字已迫,不如以初定日行操,差退之說,臣未知其得當也。金取魯曰,水軍多在沿海諸邑,裹糧遠赴,動經旬餘,窮歲民費,固已不貲,而昨年歉荒,沿邑尤甚,況値章陵幸行,赴操日字,適與擧動日相値,民力必有所不逮者矣。外方操鍊停廢之弊,臣亦前後屢言,而今番則與停止有異。且陵幸,取稟,在於水操定頉之後,則亦非朝令之無端撓改,顧何至於事體之顚倒乎?金始炯曰,水操軍兵,必前期十餘日往赴,耗費糧資,爲弊甚多,而又與陵幸相値,民力之不堪,可想,臣以爲差退亦難,若以明春退行,則民力有可紓之望矣。尹游曰,臣待罪本兵,以停操爲言,事體不當,而水操實爲巨弊,屢次聚點私操,而正操後,又爲試射放、犒饋等事,自赴期至罷還,其間動費一望,今者水操適與陵幸相値,民力必有不及之慮。且曾前陵幸,畿內役民之時,則此等事,多有姑停之例,今玆水操,姑爲停寢,似無不可矣。上曰,今年陸操則當爲之乎?興慶曰,今年農形,前頭若無他災,則陸操,似不可停廢矣。上曰,近年來水操陸操間,何者尤爲停廢乎?興慶曰,辛亥以後,連因歲歉,凡干詰戎之政,擧皆停廢,未知水操果行於何年,而蓋水操之難,有倍於陸操矣。寅明曰,陸操則雖深冬,亦可爲之,聖上若以詰戎之政,爲急,則退行陸操,而水操則姑爲停寢,亦無不可。興慶曰,戎政,雖不可廢,而今玆水操,以擧動相値,姑爲停寢,揆以事體,有何所妨?聖上,雖以朝令之顚倒爲慮,而苟其事之得當,漢高之刻印銷印,亦何傷之有哉?上曰,大臣以漢高事爲言者好矣。但近來朝家命令,可信處常少,而顚倒處常多,予謂朝令必信然後,民無僥倖之心,而亦爲導民以禮之意,民情每冀分外之恩,在上者,曲循其情,今日行一姑息之恩,明日又行一姑息之恩,恩則有限,而日則無窮,以有限之恩典,施於無窮之日,將何以繼之乎?古人曰,恩竭則慢,此言是矣。且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則今年水操,不可又停,以初定日習操,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今年覆審,不遣都事,自監營親自磨勘事狀請,而向者,江原監司亦以狀請時,旣令勿施矣。關西田政,固異於三南、畿內,而第檢田,自是都事之任,今年諸道,旣已差送敬差官則似不可異同,此狀啓,亦依江原道例勿施乎?上曰,如此則都事覆審之例,將爲革罷矣。與他道,一體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日晝講時,武臣白守一,以廢郡採蔘把卒等糧米,勿論豐凶,一倂減給事陳達,則有令廟堂,問于道臣,稟處之敎矣。今者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報于備局,以爲把糧六斗之先給後捧,亦爲大惠,若勿論豐凶,每年永減,則畢竟餉穀,必將耗縮,徒爲要譽之歸,而有妨於還穀儲置之道云。道臣所報旣如此,則不可創出新規,依所報,如前施行,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向者東萊府使,以倭譯輩下來萊府者,因爲設廳,學習倭語事,狀請,而自備局,覆啓勿施矣。判付內,有登對時,稟處之敎,故敢此仰達。蓋故相臣閔鼎重,爲司譯院都提調時,以倭譯輩竣事後仍留旬月,出入館中,學習倭語之意,有草記稟定之事,而其後廢閣不行者,久矣。久廢之規,今不可猝然復行,故覆奏時,防塞而不行矣。吏曹判書宋寅明曰,近來倭譯潛商之弊,極矣。倭譯一爲下去,則因爲娶妻居生者,多矣。上曰,倭譯不爲下直而下往乎?寅明曰,不爲奉命而下往者,亦多矣。臣待罪戶曹時,深知其弊,曾前萊館被執,皆納稅後入送,故戶曹歲入稅銀,多或近萬兩,少不下四五千兩矣。近來則倭譯輩,一往萊府,皆成家,仍留交結館倭,出入無常,被執和賣,潛自爲之,誰肯納稅,以此稅銀,歲不過一二百兩,我國銀貨無出處,只此稅銀,爲一分之助,而減縮如此,地部何以成樣耶?倭譯幹事後仍留之弊,欲一陳稟,定式嚴禁,而因遞職未果,今此設廳之請,恐不過倭譯輩仍留時受食官料。且慮朝家禁斷,欲仍留完固之計矣。申思喆曰,倭譯輩往留其處,則其間奸僞之弊,不可勝言。臣意則以爲,今此設廳之擧,終必無益而有害,決不可許矣。尹游曰,臣於頃年,待罪萊府,略知事情,而一年九送使之外,又有漂差倭三四行,倭譯之出使者,至於十餘人,而此輩以東萊爲家,樂而忘歸。且物貨被執,以近年京府之殘敗,譯輩專爲此事,未出銀之前,不能擺還,一番下去後,一年二年,無意上京,臣嘗報備局,竣事後,令譯員一一促還矣。今此設廳之請,似出於此輩,一則欲留之意,一則受料之計,況使之無常出入倭館,學語於倭人,其間奸僞,何以禁遏乎?此益啓潛商之門,此則決不可許施矣。趙尙絅曰,倭譯設廳,終有其弊,無前之事,不可創始,兵判所達,是矣。不可許施矣。瑜曰,邊事,宜嚴而不宜弛,我國於西事,雖時不免於犯越,尙有限隔之端,獨萊府則不然,館接倭人於境內,公私出入,無有限節,言語交接,無事不通,此無他,卽譯舌輩一往無還。又兼之以商販,輻湊流連,朝廷,不曾句檢之故也。況敎訓二國之音,旣有譯院,若有言語不慣通處,則使之因其往,而傳習以來,可也。如又設一敎廳於邊疆,則將又京中,無一箇倭學之留接者,輕重本末,得無倒置乎?臣意則謂不但防其所請而已。必須申明科條,別加嚴防,出入流連之類,各別禁斷,不至如近日之爛熳,稍存嚴邊禁之道,恐合事宜矣。上曰,始觀此狀啓,其言似是矣。今聞諸臣所達,其間事狀,可以知之,不聞諸臣之言,幾爲所誤,此狀啓勿施,而右尹所達,誠是矣。倭譯往來,司譯院豈有不知之理,此後則別爲定式,下往萊府者,依北京譯官例,各別申飭,可也。興慶曰,東萊府使則別爲催促,使不得竣事後留連,司譯院則詳察其去來,下去後久留不還者,催促其上來,則自可無淹留之弊,而以此申飭,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日前藥房入診時,以翁主出閤時第宅事,有淑寧翁主、明安公主兩宮房前例,令戶兵曹考稟之命矣。臣詳考謄錄,則淑寧翁主第宅則未知其時,或給價買得,而本曹無可考文書,明安公主第宅,營建時,兵曹專當工匠募軍役布,而自庚申至壬戌,連三年流伊上下之數,木綿一百四十餘同,錢二千餘兩,前例如此,故敢達。上曰,頃日下敎後,予有所思矣。第宅侈大,元非好事,五都尉第宅雖大,而子孫不蕃,李奉朝賀,亦以惜福爲言,予嘗不忘此言矣。今翁主出閤時第宅,自有舊制,仍舊修補,而淑安、明安兩宮房上下前例,考見戶曹,米木錢上下亦夥然矣。予當此民窮財竭之時,豈不思十分節省之道乎?玆以別爲參酌下敎,修補時,自本宮,當隨力爲之,亦不責立一軍於兵曹,只自戶兵曹木各六同,惠廳戶曹米各六十石劃給,可也。{{*|出擧條}}游曰,今陵幸時,訓營軍兵之隨駕,當用幾哨耶?上曰,曾前,頻以十六哨扈駕,依前磨鍊宜矣。游曰,經宿處則十六哨,似爲尠少,以十八哨磨鍊,何如?上曰,然則除外方束伍軍之扈衛,以訓營十八哨,扈駕,可也。{{*|出擧條}}游曰,辛未年獻陵幸行時,津邊爲晝停,故後廂軍兵,使之先渡,而今番晝停所,在於露梁越邊二十里,後廂軍兵,若依昨年例先渡,則待其畢渡,而龍舟進發乎?上曰,今番則不必然,後廂從後渡江以來,可也。金興慶曰,如是則大駕渡江後,後廂軍似有不及之患矣。上曰,渡江後,以前廂三哨,分爲後廂,而及到晝停所,則後廂當盡到,其後則以前廂爲前廂,後廂爲後廂,可也。尹游曰,辛未陵幸時,禁軍及各營馬軍則令前一日,預先渡江,而近來則初嚴後,令先爲渡江,今番則何以爲之耶?上曰,依辛未年例,馬軍竝前一日,先爲渡江,可也。{{*|出擧條}}尹游曰,斥候伏兵則分方所,守禦摠戎兩廳擔當,而今則是摠戎廳方所內,令摠戎廳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自陵所,至金浦宿所時,則必値日暮,植炬事,不可不豫爲分付,故敢稟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所啓,御前巡令手,或以五雙,而上年獻陵擧動時,以十雙磨鍊,今番則何以爲之?上曰,經宿則例以十雙,依此爲之,可也。金興慶曰,全羅道海島中設邑鎭事,姑未議定,而頃因筵臣所達,錦城、靈光所屬海島,令其地方官,每當風和之時,入往巡審事,分付道臣矣。今此趙顯命狀啓以爲,水路候風旣難,且有貽弊道民之慮,而守令之每年入往,決無是理,難便之端,不一而足云。風和農歇之時,地方官之一番往見,有何難事,而豫慮守令之不奉朝令,有此防啓,事體不當矣。臣與諸堂相議則皆以爲,年年往審爲宜云。以此更爲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監司則若是防啓,殊涉未安,不可無警責,推考,可也。{{*|出擧條}}李宗城曰,臣於初十日次對,伏承上敎,以民間所捧,竝以純木當否,問議於諸大臣矣。奉朝賀崔奎瑞則以爲,民間所捧,以木綿爲之,自是法典,而只當於木貴之年,許令以錢代納,或折半爲當云。奉朝賀李光佐則以文字獻議曰,錢貨大行以來,生民之困悴益甚,蓋舊日米穀之債,只是十斗償十五斗,民猶堪之矣,今日錢債,隨豐歉而加減,多者償十餘倍,少者猶三四五六倍,蓋歉歲,春貸一兩,僅貿米一二斗食之,秋償二兩則用米十餘斗,此固十倍也。減償一兩半,猶爲用米六七八斗,於一斗則六七倍也,於二斗則過三倍也。如是而民能堪乎?不待良役剝膚割骨,而實在於此,而朝廷,未嘗以此爲切急之憂患,此未悉燭而然也。方今去錢,爲第一急務,而徒以公私見錢之難於區處,旣不得遽去之,則猶當遷就其間,自官勿捧,使錢權稍輕,則當不至翔貴如今,猶可以紓一分也。丙午丁未間,故相臣洪致中,以諸色上納勿捧錢,定奪,此挽近新令中最善者,而竟不得行,甚可歎也。今行此法,身役賦稅,俱不捧錢,則窮民不急錢,向市者,索錢者少,錢價當自輕減,其有益於民,不啻減民租稅矣。蓋減民之稅則只富民蒙幸,而窮民結負少者,不能受惠故也。且念其時不捧錢之令,旣頒八路矣。未久而還爲捧錢者,只以當年布貴錢賤,名曰爲民而改之也。卽今年事稍勝,錢則頓貴,設不能永永不捧如臣言,眞有爲民之意,則錢貴之後,還爲不捧,必然之理,而今於錢貴之後,諸司一向責錢,或至於督捧純錢,烏在其爲民哉?此臣之所未曉也云。判府事沈壽賢則以爲,民間所捧,若一切以純木爲定,則雖不無一二弊端,而以木收捧,旣爲便民之政,些少弊端,不足爲拘云。判府事李宜顯則病不收議,臣父判府事李台佐則近來精神,尤爲昏昧,利害得失,無以分別仰對云。奉朝賀閔鎭遠則以爲,丁未年間,曾以此事,有所仰對矣。今若欲罷錢則以純木捧之,不然則錢木參半,爲當云矣。上曰,頃者入侍時,右尹不入矣。所見陳達,可也。右尹李瑜曰,臣於丙午冬間,待罪外藩,周知民間事十分渴急,而第一剝膚者,徒在於錢,其年旣不是凶歉,而穀價視豐歲無減,而反有加勝,是錢之害也。若除得此捧錢之弊,則實有勝於略干賑恤之政,故以山郡作木,沿海及野邑作米之意,論啓以稟,朝廷以事事不便,請推,自上以爲,其爲民也,不許推考,所請則寢之矣。其後屢經豐凶,而益見錢之害於穀,夫穀者,天地所生,終歲勤苦,而及其秋成也,以錢之故,賤之如糞土,寧有是哉,寧有是哉?臣之今日所見,與前無異矣。宋寅明曰,近來穀價之賤歇,非由年事之大歉,以民間錢貴之致,以南中言之,則必非大凶歉,則秋冬市直,一兩幾至十斗,以軍布二匹價錢,計其價米,則不下四五十斗,民間將何以支堪耶?趙尙絅曰,大同軍布,皆以純木上納,則不過一二年,木疋之價,必將騰踊,以前日二疋之價,必未備一疋,若然則諸道方伯,紛然狀聞,朝廷又將改以捧錢矣。臣意則終未知其便好矣。上曰,今則錢貴米賤,純木之捧,有紓於民力,而行之旣久,則錢必反賤,米必反貴矣。如此則何以爲之耶?廟堂亦宜預先詳慮者也。錢之爲弊大矣。此事每欲復舊,而尹淳以爲,公家旣用錢貨,則不可不捧於民間,故至今未果矣。予意則欲使錢貨,永爲無用之物,深知錢貨之弊矣。米錢之貴賤,姑舍勿論,而今日入侍諸臣,以去錢爲心者蓋少矣。問之于民,則皆欲去之,而貧民之外,率不欲去之者,錢之爲用,便好故也。用錢之故,奸僞滋甚,錢固尤物也。尤物在而國其扶持乎?無貴無賤,無不嗜錢,予以爲,錢不可不去之也。金取魯曰,臣之迷見,已悉於日昨筵中,今不宜更爲陳白,而第臣於聖敎中,諸臣以去錢爲心者少之敎,又有所仰達者矣。己酉庚戌年間,鑄錢便否下詢時,臣以行錢有弊,不可新造之意,縷縷陳達,聖上不以臣言爲非,而其後臣在關西時,聞有鑄錢之擧矣。錢之爲弊,臣非不知,而朝家旣鑄累萬錢,纔行於國中而令獨許用於民間,不用於國中,則終有窒礙難行之端。且令小民,只納木綿則木綿將踊貴,錢權太輕則物價將跳騰,恐反爲京外之民害,到此勢必復許行錢,如是之際,朝令徒歸於顚倒,而去錢之計,終不得行矣。況以諸道狀聞觀之,木花失稔,大抵同然,前頭木綿之貴,可推而知,今以純木定式,亦似非其時矣。上曰,工判錢不可去之說,不然矣。予嘗有下敎者,而其時,適見陸宣公奏議,有所感而下敎矣。今崔奉朝賀之言是矣。純木捧之事,定式施行,而自新捧爲始,可也。寅明曰,旣令捧木之後,尺數升數,考出曾前定制,申嚴定式,升尺不準定式,而以麤短者,苟充上送,則守令該色論罪,準其升尺上送,而京司操縱黜退,致有弊端,則郞廳該吏,亦爲論罪之意,嚴明知委,斷不可已矣。尹游曰,在前慶尙道上送之木,其品好矣。近來則雖送品好木,而中間幻貿,苟充上司,已成痼弊,自今以後,定捧純木而不爲申嚴升尺之制,則幻貿苟充之弊,決不可杜矣。金始炯曰,大同木及各樣軍布,初以三十五尺定式,而今則各衙門,皆以準四十尺者擇捧,有違於詳定本意,今雖以純木許捧,升數尺數,一依舊制,申明知委然後,民可蒙惠矣。上曰,申嚴之請宜矣。依爲之。金興慶曰,槐院揀坐,尙今遷延,昨又出令,而無一員來參,事極寒心矣。當初圈占,諸員之引嫌,亦已過矣,而至於南泰耆,旣不參於圈坐,則到今與參圈之官,一體引嫌,終不來參,殊極不當,更爲拿處,使之趁卽擧行,似宜矣。上曰,揀坐則右位雖不出,無拘礙之事乎?興慶曰,揀坐則與圈占有異,先生一人進參,則例爲之矣。上曰,然則南泰耆之不參,極爲無義,拿處,可也。{{*|出擧條}}全羅都事李慶錫改差,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事,{{*|榻前下敎}}宋寅明曰,都政,申飭之下,一向撕捱,今日當爲講坐起,而又未開坐,都政之遲延如是,不勝惶恐矣。上曰,吏曹參判之一向撕捱,殊極過中,將爲下敎,而司直尹淳,亦欲下敎矣。上曰,全羅監司柳復明,旣已拿處,判付還下後,自備局,各別催促下送,可也。金興慶曰,自備局催促,不過招致其界首官或營吏,申飭而已。動念之道,終不如牌招矣。臣於監司,不爲牌招之事,意見有不然者,監司卽外臺風憲之任,豈有不可牌招之理乎?若累次牌招,則不敢一向違拒,自有變動之道矣。上曰,此則不然,自備局,豈不可申飭乎?使備局催促,君命也,牌招亦君命也。使備局催促而終不能動得,至有牌招之擧,則豈有如許道理,而亦不有傷於事體乎?興慶曰,上敎如是,然則判付還下後,自備局,催促下送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陽來曰,此乃平安監司朴師洙龍岡淫獄大阿只更査狀聞也。趙贊敬用律輕重,下詢大臣諸臣而處之,何如?右議政金興慶曰,趙贊敬事,大阿只旣已淫奔,至生二子,則已與贊敬之父,夫婦之義絶矣。在贊敬之道,其母與其父絶,則不可以母待之,今此子打母之律,似爲過重,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大阿只雖淫奔,而旣不隨往其間夫,尙在贊敬之家,則蓋以有母子之恩故也。母子之名旣存,則渠何敢下手敺打乎?近來倫常不明,此等之事,不一而足,予甚痛焉。諸臣各陳其所見,可也。申思喆曰,此獄文案,臣雖未及見,而以大臣所達見之,關係則大矣。大阿只淫奔之時,告官處變則,可也,而至於以手犯之,固有罪矣。母道已絶之後,若用以子打母之律,則臣未知其得當也。惟在博詢而處之。金取魯曰,此事,頃已略陳於詢問之下矣。不告官之前,母子之名尙存,何可犯手乎?況其敺打,非因本事,直斷以子敺母之律,則似或過矣,而方此倫常漸壞之日,如此之類,不可不嚴處矣。上曰,然則當用極律乎?興慶曰,極律則終有所不可矣。宋寅明曰,未告官之前,旣自處以母子,則不可以其後行淫之罪,因事自發,而直謂之母道已絶,而遽施輕典,然直斷以極律,未知如何?恐不可無參量處置之道矣。上曰,予意則以爲,當用極律,不然則世道漸下之時,將必有以此藉口而敺打繼母之弊矣。律文以爲,非所生母,則淫奔者,告官相絶云者,其意深矣。必使之告官而後絶者,正以母子之名,不敢自絶而絶於官也。其所以嚴母子之分者,自在於律文中矣。渠何敢不告於官而手自敺打乎?尹游曰,所生母外,律有告官之文,果能告官則今無可論,而贊敬,旣不告官,又爲犯手,罪關倫綱,固難輕議。第念大阿只,今以淫奸其夫從姪,至産二子之罪,正律,贊敬又以敺其繼母之罪,正律,同時正律,未知於參酌情法之道,何如耶?大阿只之罪旣正,則贊敬之於大阿只,母子之倫自絶矣。直以敺母之文,斷以一律,或似過重矣。趙尙絅曰,當初,若使贊敬,告其繼母淫行於官家,則豈有可罪之端,而遐方愚迷之人,旣不能辦此,積年忍憤之中,觸激發怒,未暇顧母子之名,至有手犯敺打之擧,誠可謂傷倫悖義,而蓋其繼母,淫奔至於生産,則是與其父,夫婦之道絶矣。旣與其父,已絶夫婦之道,則便與贊敬,又絶母子之義矣。執此論之,則直斷一律於贊敬者,或似過重矣。陽來曰,若謂之犯倫,則固無可議,而大阿只之於贊敬,母道已絶,豈可用極律乎?贊敬,若被敺母之律,則當此世道壞敗,淫獄滋興之日,淫奔之女,以此憑藉,無所顧憚,恣意行淫,則其弊亦將如何?觀此文案,贊敬之積年忍憤,必欲蓋覆者,其情亦可矜矣。臣意以爲極律則決不可用矣。右尹李瑜曰,工判之言是矣。雖宜重治,而一律則或似過之矣。聖敎倫綱之敎,甚爲得於大體矣。博詢而處之,何如?金始炯曰,臣未及見啓本,而今聞諸臣所達,則其關係誠重矣。贊敬繼母淫奔之後,則母道已絶,而未告官之前,不可手自敺打,一律則雖不可用,上下比罪,從重嚴處爲好矣。李宗城曰,自上欲用極律者,蓋出於正倫敦化之意,而旣以奸淫之罪,斷金女以處絞,又以子敺母之律,置贊敬於極典,恐爲未安矣。然聖敎未告官之前,母子之稱謂尙在者,甚爲精微,不可不十分參量,於情義倫法之間矣。上曰,承宣,亦達所見,可也。韓師得曰,臣之所見,別無異同矣。贊敬之繼母,雖云淫奔,而不爲告官,手自敺打,贊敬傷倫之罪大矣。然而繼母旣已淫人於父死之後,則母道絶矣。贊敬之施以極律,則似或過重矣。上曰,世衰民亂,三綱幾乎斁滅,以律文觀之,告官之文,可謂纖悉矣。未告官之前,其繼母雖悖行,母子之誼尙存,爲其子者,焉敢敺打,其所敺打,亦非因乎本事,不過以微細事而放肆敺打,此非敺打其母而何?況以上殺下,猶可原情,以下犯上,更何參恕,其在厲頹俗樹三綱之道,決不可議其次律,而諸臣所達,若此,王者用法,其宜審愼,更議于諸大臣,稟處,{{*|出擧條}}宋寅明曰,作弊宗班,自宗簿現告事,政院每爲催促一提調,驪川君增則引嫌不爲,臣以提調,招致廛人輩,終不現告,招致詰問之際,反爲市民之弊多矣。蓋臺諫則雖以風聞發啓,而至於宗簿間現告,則不可以風聞爲之覈出,實無其道矣。上曰,事勢雖云如此,而內之宗簿,卽外之憲府,憲府則以現告論罪,而宗簿則終不爲現告,此實國綱解弛之致。且宗班現告,終難指的,則爲提調者以文字,詳陳其委折,無所不可,今則不然,直以難爲現告,煩達前席,其在事體,不可無責,宗簿提調,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司直尹淳,頃者,特許遞職,乃由禮使,其時下敎,亦爲勤摯,則雖更授他職,其不敢復事撕捱,而況備局舊任乎?前後次對,每以懸病,自處朝外之人,一不入侍,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榻前下敎}}吏曹參判申昉,前後下敎,業已無餘,頃給辭單辭疏,承批之後,違牌爲事,無意膺命,分義道理,豈容若是?莫重都政,不可遷就,從重推考,牌招察任。{{*|榻前下敎}}金始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疏啓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施行。{{*|措語見上}}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語見上}}上曰,勿煩。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絶島定配,{{*|措語見上}}上曰,所陳受敎。{{*|丙寅受敎}}若此,邊地守臣,亦爲嚴飭,依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新啓,新除授獻納任珽,時在京畿龍仁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尹游曰,李汝迪,正是閫才,戊申聞難,勇赴如騖,卽今武弁中鮮其倫矣。上曰,李汝迪,剛勇之人也。武弁中,未有如汝迪之剛者,予實罕見其敵,夫子謂棖也焉得剛,而汝迪,可謂剛底人矣。尹游曰,然矣。卽今長湍府使尹光莘,亦是材武,可當戎閫,故嘗擬閫帥,而未得蒙點矣。上曰,勸武時,見其爲人,頗似儒者矣。有勇力乎?游曰,有力,與咸原君李森,比等矣。上曰,予嘗未知其如此,向以爲似儒者,故靳點矣。游曰,非但有武力,而治長湍,有聲績矣。上曰,假注書爲誰,韓師得曰,康侃也。有文名,今日初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顯王后忌辰齋戒。 ○夜三更,月犯畢星。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啓曰,近來朝晝異候,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昨日引見時,因兵判所達,巡令手,依自前經宿例,十雙爲之事,下敎,而此後經宿行幸,依此定式擧行事,分付兵曹。 ○傳于金尙奎曰,召對爲之。 ○下備忘記于任守迪曰,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非矣。推考。 ○金尙奎啓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祿,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禮曹兼春秋未差之代,亦爲一體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鄭廣運、朴{{!|𪼤|⿰王詹}}。{{*|單付}} ○傳于金尙奎曰,和順翁主出閤,當在今年,戶兵曹惠廳上下者,令卽擧行,出閤時該曹應爲擧行者,今當節約,公翁出閤例與壬辰前例書入事,分付戶曹。{{*|勿出朝報}} ○任守迪,以禁衛令言啓曰,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前已啓下矣。今月二十二日,始役改築,而鞍峴下洞壑間可合石子,浮取以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八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崔周慶、金世選,入侍。興慶進伏曰,批答已知,而夜氣頗涼,寢睡比前加勝乎?上曰,似差勝矣。興慶曰,六君子湯進御後,其有開胃覺效之道乎?上曰,未知其有效,而比生脈散,似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請令醫官診察,聖徵、應三、信、周慶、世選等,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雖均,而筋力似不足矣。應三曰,左脈安靜,而右脈則似帶闊,比前無加勝矣。信曰,左則沈靜,右則似闊,而無大段不足之患矣。周慶曰,左均右闊,而此時脈度,實大不當,臣意則脈體大抵好矣。世選曰,常時脈度,有左右稍異之歎,近來則左右幾乎相均,而度數亦調矣。上曰,六君子湯則,加劑五貼以入,議定丸藥,宜矣。聖徵曰,八味元加入中,破故紙、茴香,性味溫熱,從前所進,已至九劑,今番則此二材,拔之似宜,諸醫之議,皆如此矣。上曰,諸議皆然,則拔二材而劑入,可也。寅明曰,朝前午後,日候判異,衣襨何以爲之乎?興慶曰,換節之時,無論貴賤,而生病甚易,朝晝宜異衣襨矣?上曰,卽今所着,朝晝無異,蓋居常習熟,脫着亦難故也。寅明曰,脫着雖難,而如褙子之屬則輕便矣。應三曰,今年暑熱無前,閭里間受傷者亦多,而上候安過三夏,似是昨年中腕gg中脘g受灸之效也。今年亦待涼生而更灸宜矣。興慶曰,聖上受灸雖爲二百壯,而閭閻間則少不下千餘壯矣。大抵中腕gg中脘g之灸,例有益於食治,雖以疝氣言之,有預防之力,醫官之以爲因中腕gg中脘g之灸,而安過今年云者,亦不無所見矣。上曰,今年,另爲小心,絶不近生冷,此似有效安過三夏,豈是中腕gg中脘g受灸之功耶?食量則本少,雖灸中腕gg中脘g,何益食治,予於平日,不事鍼灸,二百壯,足當他人之千壯,灸瘡亦苦,不可更試。興慶曰,近來藥道極難,如君臣佐史之理,無人知之,灸法則無大段失着之道,故此最有效,至於中腕gg中脘g之灸,預防疝氣。且益食治,雖苦而誠利於病矣。伏望涼生後,更爲試灸焉。上曰,中腕gg中脘g無更灸之意,手撫灸瘡,每恨生{{?|⿰月己}}之致傷矣。聖徵曰,灸瘡堅硬處,年年更灸,則自然解去矣。聖徵又曰,近來腹中之氣,無更發之漸乎?上曰,今夏則無此氣,所付膏藥,有效矣,加劑以入。上曰,予心之弛緩,可知矣。向者卿等所達之言,出於上下之所共望者,而敎之以予未知矣。聞卿等言而詳知,則卿等所聞,果爲的實,而朔數,亦如都提調所達之言矣。卿等則想因醫女,有先知之道,而予之弛緩,於此可知矣。興慶曰,今承下敎,萬幸萬幸,調護之節,當各別爲之矣。寅明曰,今承的報,慶幸曷勝,此足爲一國臣民係望鎭定之道矣。上曰,然矣。興慶曰,閔亨洙放送,已有恩命,而今聞府夫人病患,甚重,閔鎭遠,適出外,蒼黃歸來云,而亨洙蒙宥,適及此時,其家尤不勝感泣云矣。上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書啓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臣,頃以名官內外通差事,有所仰達,得蒙允可,而以不出擧條之故,無分付銓曹之事矣。蓋名官之前頭嚮用者,尤可使周知外方事也。內外通差之法,自是從前,申飭之令,更以此出於擧條,以爲着實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日筵中,安興堀築事,商確歸一後仰稟事,有敎,而此事,終難歸一矣。遠外事,旣難遙度,至於水道,雖目見,亦何可的知乎?頃年備堂朴文秀,有往審形便之事矣。今者宋眞明,以曾前備堂,方在洪州任所,洪州之距安興,不過一日程也。使之進去,看審其形便,條列論報于備局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昨日次對,餘懷耿耿,今冒萬死,敢此仰達。卽今世道時象,極其危險,非如前日之比,居銓地者,實無好道,臣之本末長短,殿下庶知之,若以臣爲可以循私背公,黨同伐異,畏首畏尾,依違苟且,則銓衡重任,殿下,初不當付之,始雖不知,誤委重任,臣之政注得失,莫逃天鑑,終若不免此套,則誅之罪之,亦無不可,今若謂或可以䌤綸gg彌綸g敗局,鎭安浮議,而授此重任,則漸次疏通,調適物情,自不無其道,姑當容臣展布,以責成效而已。殿下,於昨日筵席,以館職用舍,有所下敎,臣雖愚蒙,豈不知殿下之心,而但伏念一二政注,已慮其有偏係之私,則是殿下,疑心先動,臣何敢措其手足,而世之不悅於臣者,又不知何限,則其傍伺而增氣者,又將如何?臣之顚沛,固不足恤,而時事豈有止泊之期?且觀殿下,或意臣有依違之病,而此亦非臣本意,使臣處於三司之列,則臣雖不肖,感激恩遇,言議風采,豈下於人,而不幸冥升冒進,忝竊卿班,大小官得失,嫌不敢盡言,此其有負於殿下者多矣,而事體道理,不能不如此,非依違而然也。大抵凡事,有主宰然後,可以爲之,以一身言之,心爲主宰,而四肢百骸,耳目聰明,方有所措,今朝廷,元無主宰,四通五達,皆有希覬傾軋之心,爲銓官者,惟當十分謹愼,苦心䌤綸gg彌綸g,以爲偕之大道之地,決不可取快一時,益致層激矣。如或不顧人言,只任己見,必欲取快層激而後已,則豈不有負於殿下委寄之意哉?今之銓地,衆所睢盱之地,人皆厭避,必欲不當,而臣之妄出而膺命者,足可見非有畏忌之心,而亦非有懷祿保位之計矣。興慶曰,宋寅明之言,大體是矣。第伏念殿下辭令之間,必竭盡底蘊,故在下者,或不無妄窺淺深之事,此恐有乖於大聖人臨下之道,臣於前後,輒以愼辭令,有所仰勉矣。昨日次對時,以某某人用舍,下敎吏判,而旨意太露,臣竊悶之,頃日李玄輔承旨望之添書落點者,終不免於下行銓官之事,而今又以政注間事,有此此人何不用彼人何不用之敎,固以無遺照之至明,務加審察,而此等取舍,當付銓官,非在上之人所可一一指敎也。寅明曰,臣之在銓任,未知當爲幾日,而人君使下之道,有罪則明白罪之,可也,不當有疑心矣。昨日下敎之人,無非臣一生親舊也。初無枳塞之心,而臣之入銓不久,開政亦不多,其未及通擬者,或拘格例,或有料量而然矣。殿下何以預慮臣之永枳,而徑先下敎耶?國家當以銓官之不謹畏爲慮,豈可以過於謹畏爲慮耶?昨日未盡之懷,臣敢冒死悉陳焉。上曰,大臣與吏判所達,皆是矣。予之病痛,予亦知之,而至於昨日下敎,則豈曰露乎?近來事,果無扶抑於其間耶?前擬玉署者,今不擬,前擬承宣者,亦不擬,此非關係於國家,不過不叶於時議也。名官之一時通塞,在渠,雖不關緊,而末梢之弊,必至無窮,亦豈非可慮乎?,如此則用舍之權,在於時象,而不在於君上矣。往事付之先天者,曾已有敎,況十九下敎之後則便是昧爽以前之事也。今則豈可追提前事而有所排抑耶?靈城,頃以見枳之人,指名仰達,其有懷無隱則可嘉,而至於歷數某某,則不免野矣。予以仁廟朝事觀之,雖臺臣處置之際,亦有扶抑下敎者,而予則嘗有心,而未嘗發言,不無察小遺大之病矣。昨問兩臣,予果忘之矣。一則見於太廟大祝而知之,一則因敍用而覺之,申致雲事,頃日已有下敎矣。當初致雲雖妄着,如致雲者,何官不可,而亦枳於承宣之望,此非畏浮議而何?予操造命之權,予意則知其爲可用人也。予知而不敎,則其誰言之,此不過爲之提醒,而卿不知予心矣。卿之責任,在於權衡,權衡者,所以平物也。秤量人物,可用則用,不可用則不用,而當分明爲之,昨日下問之時,混淪爲辭,卿心則予雖知之,而他人則必曰公心如宋寅明,而猶如此,莫不以混淪依違爲事矣。此豈非可悶者乎?興慶曰,無論事之是非,而專以蕩平爲主,則實非銓衡之道,政曹用人之際,當審察是非而取捨,此等人,豈可輕議於舊踐乎?上曰,所謂是非,何是非耶?予未可知也。興慶曰,凡事自有是非,公議有不可掩者矣。上曰,所謂公議,便是浮議也。浮議層出,是非紛然,雖以申致謹事言之,予問之則所答不審,而但拘於浮議,不能檢擬,有若關係名節者然,政注如此,則其流之弊,將至如何?興慶曰,申致謹所坐之事,亦豈非關係名節者乎?凡士夫所貴者,名節也。豈可預慮將來之流弊,而輒皆下敎於用人之際耶?惟當物各付物而已矣。寅明曰,近來銓地,扶抑易偏,殿下安可全無申飭,若病於黨論則罪之,錮塞異己則責之,事理固當如此矣。然臣之不甚病於時象而過於枳塞,殿下亦豈不俯諒耶?第先朝故事,臣亦略知,朝臣凡有被論,無論所言之得失,必一經陳稟開釋後,始通舊踐,卽此申致謹事,初則臣所不知,而李宗城,旣陳之,前銓官。又擬舊踐,則臣無枳擬之心,然致謹,新被臺論,其所彈論,雖知非出公心,而一邊被論,一邊擬望,有若務快,太無畏忌,故欲一番稟陳其無故當通之狀,而始爲擬望,故姑未及爲之,權一衡、權䌖、申致雲則臣無枳塞之事矣。上曰,當以大體言之,三代以還,世衰政亂,好名之主只以末節,示其明者有之,予亦豈免於此乎?但臣之畏上者,在於君令臣從,十九下敎之後,猶如此,是不畏君父也。政目間事,一望二望,皆如是,而不通當通之人,則是侮在上者,眞箇公議則無之,而皆浮議也。吏判之非出浮議,予亦知之,而予之下敎,欲以玉成卿也,非疑於卿也。吏判所達之言,予豈不量,若疑之云則非知予心,慮其通塞之際,過於趑趄,予欲醒之而已矣。興慶曰,銓曹取舍,自有公議,居銓地者,擔却公議於一邊,只以奉承上敎爲事,則恐非權衡人物之道矣。凡人臣之違越君命,固爲罪也,而至於是非所在,則有不可一切奉承者矣。上曰,予亦有望於卿,卿所謂從前是非公議,則皆舍之,而更以眞箇是非公議,仰達,可也。卿亦不免於俗套矣。寅明曰,殿下每以十九下敎,爲敎,而臣心則猶不能無疑矣。殿下若眞知的見,而爲此下敎,則宜有明白主張,嚴正處分之道,若慮群下之未得親承,不能無疑,則亦宜一進群僚,明賜質問,上下之間,洞開心腹,使下之言是,而上之所見未審,則自上,亦當屈意,惟理之從,或上之所見眞的,而下之言不是,則亦當嚴明誨責,俾歸善道,恐不當置之於可否從違之間也。臣觀近日殿下處分,則或慮殿下未能十分思量,率爾下敎,而不出於嚴明正大也。上曰,率爾爲之云者,不知予矣。下敎中大體則已盡於臣擇君三字矣。臣下事君,無二心,只爲國不顧身,此二綱領也。卽今嶺伯,不甚於黨論之人,而以龍澤、器之輩,謂之無狀而猶不謂之逆,此人如此,則他尙何說?興慶曰,臣曾以兩臣事,有所仰達,而未蒙允可矣。臣擇君三字,屢發於聖敎,而是乃追後所下之敎也。當時諸臣,只以爲國家建大策之事,爲一鏡輩所構陷,慘被刑戮,此豈不萬萬冤痛乎?如一鏡輩,明是惡逆,臣所謂是非者如斯矣。上曰,卿亦不知矣。予豈無弦韋乎?其時無將之心,自有窩主,而亦豈無率下哉?皆囫圇以過,而其時按治者,亦非獨一鏡也。興慶曰,窩主率下之敎,臣固未知,而但爲國事而被構殺於凶賊者,豈可謂之逆乎?寅明曰,人臣之言,議事爲見於外廷者,則雖人君,歸之惡逆,而震之以雷霆霹靂,在下者,以理觀之,決知其非逆,則惟當自信其心,不以人君之謂其逆,而苟然稱逆,此則不然,自外朝無以知之,而君父下敎明白,安可不信君父日月之敎,而强執臆逆偏私之見也?以此,臣則謂之逆,而但不可不一番剖判,俾有歸一之論也。上曰,右相,每以太露戒予矣。若盡言之,則豈不露乎?已言其綱,而猶不知,若盡言其目,而又猶不悟,則其何以處之,將至於君不君臣不臣,豈不難處乎?興慶曰,下敎雖如此,豈可以非逆爲逆乎?上曰,根本已誤則無可言者,而予於平日有思量者,易地而處,則必不然矣。卿何如是耶?上曰,新除授全羅都事韓德良,令政院申飭,使之今日內肅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八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待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尙星,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康侃,編修官李檥,記事官李錫祿,以次入侍。金尙星讀《左傳》,自十有三年春叔弓帥師圍費,至何以冀國。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晉成虒祁,至合諸侯藝貢事禮也,時已曛黑。上曰,且止待燭,燭出,汲,復讀自鮮虞人,至惠伯待禮。上曰,假注書讀之,康侃,讀自十有四年春意如,至猶義也夫,尙星曰,傳十三年,叔弓圍費不克,此可見季氏之專擅也。是時,季氏强盛,而公室微弱,費本魯地,而爲季氏之私邑,平子不禮於南蒯,故南蒯,謀以費,爲公室之臣,此雖由於平子之不禮,而其志猶可與也。夫叔弓,魯之大夫也。平子,乃使之圍,其以私邑叛者,專擅魯政,可見於此,而夫子所謂祿去公室云者,正指此等事也。汲曰,第七板芋尹申亥,以私恩,不忍其君之死亡,非忠也。王縊而以二女殉葬,非禮也。尙星曰,第二板冶區夫飢食寒衣之說似好,而此語與子産之乘輿濟人,相近,徒涉之人,不可盡以乘輿濟之也,飢寒之民,不可盡以衣食給之也。夫人給衣食,而使之不飢不寒,堯、舜猶病,王者之政,溥博洽舒,公平正大,使匹夫匹婦,無一不得其所欲,固不爲區區小惠,以求悅於人,如冶區之言也。上曰然矣。汲曰,第八板共王,無冢適,埋璧而祈禱於鬼神,以卜其寵妾之子,非禮之正也。卜嗣之初而如是,禍變之至,固其宜也。尙星曰,第三板靈王奪薳居田,遷許滅蔡,其滅蔡也,不信而幸,如秦欺楚懷王,申無宇,已料其將敗,畢竟群怨果起,衆心共叛,雖欲不敗以死,得乎?大抵鈇鉞處,專在公子比,非比之弑王,而書比弑者,筆法也。向使靈王,用無宇之賢,豈至於喪哉?良可嘅也。汲曰,第十板叔向,稱齊桓曰,從善如流,下善齊肅,求善不厭,凡三言善字,爲政之本,無過於善也。其曰,不藏賄者,損上之政也。此《大學》絜矩章之意也。上曰,然矣。尙星曰,下番所達甚好矣。齊桓之能伯,以其能從善如流也。流者,沛然之謂也。有些礙滯則非所謂如流也。蓋勉戒婉轉之言,非所難從,而鯁直逆耳之語,從之如流爲難,桓公未必能然,而在春秋之君,爲彼善於此則雖謂從善之驗,可也。桓公,一伯君耳。猶能如是,聖上,宜反覆而體念也。上曰,上番所達,各別好矣。尙星曰,第十五板晉成虒祁,晉悼公賢,而至其子平公,崇尙奢侈,虒祁成,而諸侯服從之心貳矣。師曠之諫,至此而驗,夫子於《春秋》,雖興作之小,必書之者,爲戒深矣。大抵《春秋》貶平公者,以其不能立志也。人君,須先立志,志旣立則外誘退聽而不能移矣。聖上於此,以前日所陳師曠之說,參互而尋繹之,則其必有所益,而於治亂之分,得看史之功矣。上曰,上番所達好矣。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此非前日所陳耶?尙星曰,第十七板國家之敗,有事無業,此等語,活看則好,事者,有所爲者也,業者,有所成者也。以學術而言之,則問辨操存,莫非事也,而必至於成德然後,始可謂之業也。以政事而言之,則法度命令,莫非事也,而必臻於治平然後,方可謂之業也。非事之難,有業爲難,雖有所爲,泛泛而無所成,則亦何足道哉?臣以今日所見,殿下有二三件事做得好底,群下靡不欣欣然以喜,一得失之間,忽喜忽憂者,愛君之心也。伏願殿下,加勉學問,益勵治理,會其有極,歸其有極而後,無有事無業之患矣。叔向之言,雖指盟會而發,推廣而體念之則語意的好矣。上曰,予將留意焉。汲曰第二十板子産爭承,自日中至于昏,終能不屈而屈晉人,以止其無藝之貢,國有一賢臣,有益如此。上曰然矣。尙星曰,第幾板牛瘠僨豚gg獖豚g,言大小强弱之形也。是時,平子專魯,以致南蒯之亂,晉旣爲盟主矣。當正名其罪而討之,何所不可?而顧以甲車四千乘,誇張其强大之勢,不亦謬乎?況因邾、莒不共魯故之訴,而以討魯爲言,則其與邵陵之師,有間矣。至於平丘之盟,執平子而歸者,非能正名平子之罪,而卒之歸平子。又出於惠伯、穆子二大夫之私,晉平所爲,不孚於人心,如此。且魯以土地猶大豈無大國等語,誘晉而啗之以利,以覬平子之歸,其失亦大矣。又曰,子産,聞子皮卒哭而歎曰,云云。蓋惜子皮之賢而悼其死,然子産之於子皮,猶管仲之於鮑叔也。由子皮之薦,而子産,得以爲政於鄭,故至其死也,尤爲痛惜。由是觀之,有鮑則有管,有皮則有産,世間,豈無管、産哉?患無鮑叔、子皮耳。汲曰,十八板家臣欲張公室,罪莫大焉者非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欲張公室,豈爲罪乎?上曰,註以爲越職矣。尙星曰,大夫之家臣,故云然矣。上曰,雖則云然,猶勝於當大夫之失矣。尙星曰,此傳大旨,蓋見季氏之罪,而非罪南蒯也。不書南蒯反,所以罪季氏也。尙星曰,二十板楚子,能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有此數事,故中間,猶能興起也。終雖不能保其初政,而此數事則亦可謂初政之善處也。上曰,是無其終,何足道哉?汲曰,篇終叔向、羊舌鮒之說,以遺直稱叔向者,似非孔子之言也。孔子,豈以殺親之叔向,稱爲遺直而義之哉?尙星曰,先儒有言矣。上稱遺直,下稱殺親益榮,非聖人之言也。古有爲親者屈,殺親益榮,未可以遺直稱之,使聖人言之,則顧不害於親親之恩,而啓萬世不友不弟之心乎。若周公之於管、蔡則聖人之不幸,而其事固不同也。上曰,管、蔡將危王室,故周公,討而誅之,叔向之於鮒,則異於是矣。尙星曰,俄所陳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病三事,意古有其法,故晉悼公亦云,蓋貧窮孤幼老疾三者,天下無告之民,故王政必先之,國家之愛恤黎庶,可謂至矣,而八域之內,無告之民,又未知其幾許耶?諸臣有以所見聞告之于殿下者,而耳目之所不及,則亦豈能盡知哉?臣嘗待罪字牧,略見良役之弊,害民滋甚,民之無告,皆由於良役也。竊意廟堂,於此有所處置矣。寂寥無聞,民將何以爲生耶?講求之變通之,使貧窮老疾孤幼,得遂其生,王政之所不可已也。如臣之愚,有何計策,而臣意則以爲,勿慮其事之成與不成,上下惟當一分半分,講求而試爲之,宜矣。上曰,儒臣所達好矣,而所謂講求而試爲者,儒生常談也。豈可試爲而已乎?爲治,有所當爲之道理,不可示其私惠於民,若曰,今日予養老疾,今日予長孤幼云,則非誠實底道理也。予豈讓於平王而不能爲哉?爲其所當爲,久則民自安矣。此傳所記散漫,無可講究之節目矣。爲治之綱領條目,皆在於《大學》,《大學》工夫不足則雖講求治道,而無所成矣。尙星曰,立德固則好矣。然如良役等利害於民者,亦不可不講求,雖未卽變通,而一念不可忘矣。任守迪曰,下番兼春秋李錫祿,有腫患實病,故入減下之啓矣。啓辭未下,而當此召對,預備未及請來,而左右史不可不備,故入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8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貞顯王后忌辰。 ○金尙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德壽曰,召待爲之。 ○八月二十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吳瑗,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康侃,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以次入侍。李德壽曰,臣常時不事字會,故字音之稀行者,率多以意讀之,不甚分別,頃日召對時,薳宜音委而讀以遠音,鉏宜音沙而讀以沮音,出而知其誤著,故敢達矣。上曰,今日召對冊子中,付標張數過多,限取餘皇以歸爲之宜矣。吳瑗讀《左傳》,自十有五年春王正月,至將焉用之。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至子服氏有子哉。上曰,承旨讀之,李德壽讀,自十有七年,至學在四夷猶信。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晉侯使屠蒯,至取餘艎以歸。瑗曰,第一板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傳以爲禮也。蓋大臣之死,不可以樂也。先公之祀,不可以廢也。去樂而卒事,處變禮之善者,故傳以爲禮也。汲曰,費無極事,可見讒間之可畏也。朝吾之於平王,固有功矣。王知無極之逐朝吳而曰微吳,吾不及此云云。則庶幾悟無極之讒間,而反信其翦翼之對,終不能悟,小人情狀,若是乎難測也。瑗曰,朝吳,本蔡臣,而楚王信吳,故處之於蔡,前雖有德於王,後不能無疑於吳,無極,以切近人情者讒之,楚王之所以信也。自古讒言,乘間而入,故人君易信而莫之悟也。誠可畏矣。上曰,然矣。瑗曰,荀吳之圍鼔也。鼔人請以城叛而不受,當是時,諸侯戰爭,專尙功利,而荀吳思叔向之言,不受鼔人之叛,力竭而後取之,亦可謂之賢也。德壽曰,春秋之世,如齊桓公者,只是假仁而已。荀吳又下於桓公,則伐鼔之事,亶是好名,而非出於誠意也。蓋知鼔人之必不我敵,因其窮蹙而頓兵弗取,以立吾率義不爽之名,使其勝負之勢,猶未可知,則又安必其如此哉?雖然,其食竭力盡而後取之,克鼔而反不戮一人,猶云賢也。是不可專歸於假仁好名,而宜以爲法矣。上曰然矣。瑗曰,彼雖假仁而爲之,吾以實體之則有益矣。上曰然矣。瑗曰,荀躒之戎狄與隣拜戎不暇等語,不知恥之甚者也。無足道矣。上曰,韓宣子之請環也。子産之處置善矣。而孔張之失禮也。子産之答富子者何如耶?德壽曰,孔張之失禮,雖非子産之過也。然失禮而見笑於大國之人,則子産之恥也。而子産反怒於富子之言,古人此等事,殊未可曉也。上曰,孔張之失禮,子産之怒於富子,其失何異也?失禮之責,在於己,而聞諫不悅,予常慨然於此矣。漢時丙吉,問牛喘而不問死人,此則不同,孔張之失禮,子産宜任其責,而以他規我之說,予未知子産之善也。汲曰,失禮而見笑於大國之人,事畢而質正之,不但已也。富子所以諫於子産,而子産怒,況下於子産者乎?德壽曰,韓宣子,晉大夫之賢者也。而欲玉環之,在鄭商者,謁諸鄭伯而子産弗與,以我國言之,北人之壑欲,異於宣子之賢,假有玉環在而彼將欲之,謁之於我國,則其有能不許如子産者乎?子産相區區之鄭,而處大國之間,能以禮自强,不受侵侮於强隣,一環再請,抑何難副,而終正韓子之失,坐致玉馬之覲,豈不賢哉?我之於彼,則不然,彼使之入我國,十求十與,惴惴焉惟恐逢彼之怒,國有一子産,則必不如是矣。不亦可羞之甚耶?臣以爲交隣事大之禮,國人宜講求而知之也。上曰,彼國之人,雖不比韓宣子,可以禮責,然忠信,可行於蠻貊也。顧不接之以忠信,而反以智詐相欺,此我國之羞也。上曰,韓宣子,以玉馬,覲於子産,而子産受之乎?瑗曰,似是受之,故傳無不受之文矣。上曰,子産受之,似無義理也。宣子之自悟其失,而拜以玉馬則是矣。而子産受之,則反不如宣子之賢矣。瑗曰,無名之饋,似不當受矣。汲曰,宣子自悟其失於子産之言,至以玉馬爲贈,以示悔意,此可尙也。上曰,五卿之賦詩,斷章取義而已。如蔓草、褰裳等篇,有何可觀者哉?獨羔裘最勝矣。瑗曰,羔裘則好矣。汲曰,誠如上敎矣。瑗曰,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周之六月,卽夏之四月也。四月純陽用事,陰氣未作,而日食則災重,故有救日之禮,太史之請,昭子之言,皆是也。平子乃謂唯正月朔,有伐鼓用幣之禮,而以六月,非正月也。禦之而不從,蓋不知正月之爲正陽之月,在夏爲四月,而非第一月也。及太史明其在於此月而引夏書奏鼓之文曰,此月朔也。至是,平子猶弗從之,非有異志而然乎?故昭子,知平子有不臣之心也。上曰,所謂此月朔者,非泛言月朔也。謂此四月之朔,而於周爲六月也。瑗曰,四月而謂之正月者,正陽之月也。日過分而未至,陰氣未動而侵陽,則爲災重矣。故伐鼓用幣,在於四月朔之日食,而餘月則否矣。上曰,凡日食之災,例見於其月之朔乎?瑗曰,日月相會而月不避日,陰盛侵陽則日食矣。故日食之災,常現於朔,蓋天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隨天而行,日速而月遲,蓋自初一日起於角,則至二十九日有零,而復會於角,陰陽相會,其勢相敵,陽盛而陰微,則月必避日而無相食之災,若陽微陰盛,陰薄於陽而陽爲其所乘,則太陽之精,於是乎食矣。此日食之所以例在於月朔也。上曰,今因日食文義,予嘗有所欲言者,故言之矣。日食之災,古人最謹之,其有此災,在上者,固宜恐懼修省,在下者,亦宜惕念戒愼,而今則徒知水旱之爲災,而視太陽之薄蝕,反同常事,全無警懼之心,此豈謹天戒之道哉?救日之禮,《五禮儀》,以親臨儀注載之,祖宗朝敬天懼災之誠,可謂至矣。今則此禮弛廢,承旨攝行,便成應行之例,禮之爲禮,雖曰不在玉帛,而禮旣廢閣,則誠敬亦將何所施乎?此後每當日食之時,若値國忌或有故日,則雖使承旨攝行,而不然則固宜親臨,自政院臨時稟旨擧行,可也。{{*|出擧條}}上曰,告朔之羊,猶不可去,況玉帛乎?玉帛云乎者,蓋傷其誠意之不足也。瑗曰,天災見於上,掩諱而莫之修省,非敬天之道也。宋臣司馬光,亦有是語矣。如日食非常之變,尤宜恐懼而修省之也。上曰,予亦嘗親見日食之年矣。其年正月間矣。儒臣豈不能記憶乎?先王於至日閉關,正所以扶陽而抑陰也。況日食大變,豈可視常例而已乎?瑗曰,三十六板郯子言少皥氏,六官百司,皆以鳥紀者,雖無義意,有可觀者矣。上曰,仲尼問官名於郯子者,信乎?此所謂仲尼果是夫子乎?瑗曰,韓愈亦謂夫子學官名於郯子矣。蓋夫子,雖生知之聖,然生而可知者,義理耳。至於名物度數,則不學,不能知也。汲曰,生知之聖,固無所待於人,而至於名物則,不能不學而知也。韓愈亦曰,孔子問官名於郯子,可見聖人不恥下問之意也。伏惟聖學高明,何所資於筵臣,而俯詢博求,不恥下問,實爲盛德之光矣。上曰,所達誠是矣。可不留意焉。德壽曰,裨竈,精於術數者也。知鄭之將有火災而求用瓘斝玉瓚,以禳其災,以常情言之則宜無不信,而子産不與,其賢於常人遠矣。蓋以爲天災流行者,非禳所弭,烏用是術數爲哉?吾且爲吾之所當爲者而已。及鄭之火,裨竈之言驗矣。而益修政令,不爲其所撓奪,不賢而能如是乎?此後世之所當法也。上曰然矣。德壽曰,臣爲副學時,以馬與花草,譬人才而有疏矣。馬之良者,京多於鄕,非盡産於京而不産於鄕也。鄕之産而良者,收拾以致于京,京故多良馬,花草亦然,至於人才,則未聞博取於鄕,是求人才,反不如良馬也花草也。其時疏意,大槪如此,而以今日入侍假注書康侃言之,亦可謂遐鄕之人才也。臣得見其文。又聞經學,頗有曉解處云。故堂后之擬,臣實力主矣。或時賜問文義,使得仰對,恐爲好矣。上曰,頃日入侍承宣,以爲有文才云矣。今都承旨所達。又如此,可信其前言非虛也。儒臣中,亦有知之者乎?瑗曰,臣亦聞之矣。上曰,繡衣時聞之乎?瑗曰,未也。其文名藉甚關西。又頗曉經學云,故欲見而未見矣。前年以臣恩門而來見,故一見其人,而文則猶未見之矣。上曰,居在何地,康侃進伏曰,殷山矣。上曰,年幾許,侃曰,今年三十五矣。上曰,四祖告達,侃曰,父幼學濟萬,祖學生時錫,曾祖學生乃頊,外祖訓鍊僉正韓惟一。上曰,四祖有顯官乎?侃曰,未有矣。上曰,汝讀《春秋》乎?侃曰,未也。上曰,所讀何書?侃曰,臣以經書,竊科第,受束於治經,未遑博覽,若史家、漢、宋之文,粗有涉獵,然才甚拙魯。且未肆力,何敢以有所讀仰對乎?上曰,遠鄕書冊,似難多致矣。瑗曰,讀得經書、漢、宋、宋儒書,能文,可也。經術,可也。何必《春秋》然後可哉?上曰,明經。又能述作,固未易也。瑗曰,新差新昌縣監盧以亨,有文行,以兼春秋,屢次入侍,近得除縣,恐或記知其人矣。上曰,盧以亨爲人謹實矣。瑗曰,以亨,以經學律身,居家有法度,黃晸亦嘗登聞,此等人,雖在於鄕,固可用矣。上曰,下番兼春秋,式科壯元乎?瑗曰,庚戌庭試矣。上曰,與朴{{!|𪼤|⿰王詹}}同時啓下,故未分辨矣。居在何地,廣運曰京矣。上曰,四祖告達,廣運曰,父幼學震垕,祖通德致重,曾祖獻納有徵,外祖僉知許樟。上曰,姓貫何系?廣運曰,海州矣。上曰,同宗中有立朝人乎?廣運曰,十寸內無有矣。上曰,同姓中無之乎?廣運曰,承旨鄭必寧,同姓而已。過十寸矣,上曰,鄭光殷非同姓乎?名字何相近也?廣運曰,姓貫不同,光殷之光,光字,而臣名則廣字矣。上曰,全羅監司柳復明,廉義已伸,而尙不肅命,豈有如許道理哉?事極寒心,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可也。 ○吏曹參判申昉,從重推考,牌招察任事。{{*|榻前下敎,啓辭在下}} ○李德壽所啓,都政擧行遲速,問於該曹則姑無其期云。都政遷就,誠爲可憫,臣職在該房,故敢達矣。上曰,因吏曹參判之不爲行公,以致都政之至今遲延,旣無可引之嫌,則一向撕捱,極可異也。不可無警責之道,參判申昉,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可也。{{*|出擧條}} ○尹汲所啓,丙子立節人忠正公、洪翼漢,以奏請書狀,有土田臧獲賜牌之事,乙巳年,湖儒以洪翼漢書院,在平澤,而疲殘不成樣,故請受此賜牌,以補院需,自上嘉奬三臣,特命劃給,而其賜牌文書,見失於兵燹,該曹以無文書之故,不得劃給云。而第聞其時副使故監司臣吳䎘,亦同時奉命,有土田臧獲賜給之命者,至載碑碣,事實旣如此分明,則不宜拘於文書有無,請令該曹,依成命,參酌劃給,何如?上曰,此因辨誣事耶?吳瑗曰,其時天朝,因毛將之言,反正之後,誥命冕服,不卽准許,故臣曾祖與故贊成臣李德泂及洪翼漢,越海奉使,竣事而歸,皆被賞典,故尹汲引以爲言矣。旣因儒疏而有成命。且關節義人俎豆之事,故有此陳達矣。上曰,卽令該曹,稟旨劃給,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8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入東井星。五更,月暈。 ○金尙奎啓曰,明日國忌齋戒,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國忌正日,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駕後禁軍等馬點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參判之違牌,分義道理,俱極寒心,從重推考,竝判書牌招。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未卽擧行,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傳于金尙奎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左兵使狀啓,奉化等官居幼學金爾永妻琴氏等囕死事,傳于金尙奎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羽良,以戶曹言啓曰,傳曰和順翁主出閤,當在今年,戶、兵曹、惠廳上下者,令卽擧行,出閤時該曹應爲擧行者今當節約,公、翁主出閤例,與壬辰前例書入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壬辰年因禮曹啓下,關出閤時米布器皿饌物等,自本曹擧行,故別單書入,而前後公、翁主出閤時,凡應行等事,自禮曹節目啓下(下))然後,自本曹擧行,乃是前例矣,敢啓。傳曰,知道。以此令禮曹擧行。 ○鄭羽良,以戶曹言啓曰,頃日因傳敎,淑寧翁主家舍價、明安公主家舍營建基地買得時,前後合價銀,考稟草記,據今此翁主出閤時,銀子一千五百兩上下事判下,方將奉行之際。又伏見今二十日賓廳次對時擧條,則聖敎中戶、兵曹木各六同、惠廳、戶曹米各六十石劃給事,傳敎矣。草記判下擧條傳敎,俱在一日,臣曹有難循例擧行,銀子與米布,竝爲輸送乎?惶恐敢啓。傳曰,銀子木米,條件各有,一體上下。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八月二十二日,幼學李廷華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私奴山伊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丹鳳門守門將劉弼漢,敦化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又以兵曹言啓曰,來九月十五日章陵擧動時,各殿問安馬各差備入把,本曹驛馬及京畿、忠淸、江原三道驛馬添補之數,依前例磨鍊,別單書入,而每當擧動時,外驛馬抄擇上送事,前後,申飭,非不嚴明,而各驛每輒苟充定送,故臨時生事之患,比比有之,其在事體,誠極未安,今番則以體大善步馬,各別精抄,各其營門定差使員,另加點擇,來九月初十日京中逢點事,各道監司處,發馬知委,而司僕寺添補京畿驛馬,則從本寺啓下數,直爲入把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行司直尹淳疏曰,臣前席蒙恩,許解本兼,雖因喉司失察,致有兩兼之虛縻,臣則只以軍銜自處,瞻依京闕,隨分閒住,已三箇月矣。曲遂之澤,永鐫心骨,屢躓之蹤,粗帖脚跟,不意大臣,忽復置臣於備堂甄選之中,此固臣舊踐宿趼,雖若不至大駭於聽聞,臣心驚懼,有倍於初叨,何者,臣本識蒙才窳。且不經練事務,曾未能分寸自效,而動有生疎拙澁之愧,況今跡謝樞廷四五年矣。雖循常事例,茫若前塵往劫,莫可措手重以疾病衰頓,尤無强策之勢,當此聖志奮發百度惟新之日,安用已試屢貸之一偶人於堂堂廊廟之上哉?噫,三載丘壑,自畫有素,暫赴召役,非敢媒進,而尙此遲廻,未尋初義,惟以散地優閑,在朝如野,庶幾終始之恩,不枉人性,日月幾何?已有此謬命,而飭厲敦勉之敎,屢宣愈嚴,迫隘無地,直欲逃遁,文字丐免,猶是仕宦樣子,乃敢偃逋默息,祗竢,畢竟威勘,昨日特敎,開誨備至,眷顧彌隆,捧讀百回,字字釀涕,自惟無狀,行無所孚,取敗至此,卒不能自立於聖明之朝,而徒紆不世隆數於息影滅跡之後,猶復若此,盲視跛起,能無感厲,而撫躬揆義,喟然頹思,天牌之下,竟未祗承,懷恩畏罪,明發不寐,疾痛之呼,瀝控肝血,伏乞天地父母,俯憐臣已廢無用之情蹤,亟遞臣籌司之任,仍將前日未捧傳旨之兩兼,盡行鐫免,俾臣依初命,以閒散留在輦下,以伸犬馬之戀,不勝千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卿之自劃,曾已諭,已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修撰金尙翼疏曰,臣爲趁節祀,往掃先壟,此際恩旨忽降,馹召繼臨,不敢久淹鄕廬,昨纔來伏私次,而臣於見職,自有別般難冒之義,前後疏供,畢暴無餘,則金華一步地,便有十重鐵壁,而分外虛銜,時復來逼,在臣迫隘,固無論,因此而積傷臣分,重虧國綱,則雖至畢竟誅殛,亦何足以少贖臣罪哉?且念經幄之任,何等至榮?而弟兄之一時竝據,尤匪私分所敢安,在昔名賢哲輔之如臣所處者,無不力辭乃已,則況臣從前已盡之蹤,復豈有去就之可論乎?抑臣又於工曹參判趙顯命之疏,竊有駭惑不能曉者,宰臣之盛氣侵詆,抑何意耶?鄭暘賓之擁兵觀望,不肯討賊者,渠之報狀及道臣回題,便是一種公案,誠使臣,早知此等委折,則臣雖不肖,亦一聖朝耳目之官,論斷一武倅不忠之罪,胡大畏忌,而欲借顯命之一言,藉以爲重乎?近日暘賓之事,大播縉紳間,而顯命私書,作一左證,其書蓋以爲,當初營門,因陜川所報,以暘賓,差右防將,使之發兵救之,則或稱賊强弱不可知,難以發兵,或稱糧餉不備,不可發兵,如是稱頉,至於三四,故雖以黃令之寬緩,所以有其心不可測之嚴題,然終不能按法梟之,此暘賓逗遛之顚末云云。所謂黃令,卽指故監司臣璿也。噫,有罪失刑,無功竊賞者,其於國家綜覈之政,所關非細,而暘賓之顚倒眩幻,以罪爲功,欺誣朝廷,一至於此,則刑賞大壞,政法失平,臣驟而爲駭,終而爲慨,竊以爲宰臣之於暘賓,本非私惡者,此事之曲折脈絡,旣如其言,則特因姻親之小嫌,不念國法之大體,只及於私書而不論於公朝者,其可謂慮事之不疎耶?宰臣之爲臣愧之者,臣亦爲宰臣愧之,然臣旣不聞此事,不見其書,則固已矣。而宰臣往復之札,一時傳播,俱有根據,非如外面風聞之比,則爲臺臣者,其可諉之於私書,而當論而不敢論耶?朝家若命究覈,則營邑文牒,自當査現,臣疏所請,不過出於爲法正罪之意,而此事之得詳始末,亦因宰臣之書,故提論本事之際,自不得不如此,今者宰臣之忽地譏怒,未知其意,而抑豈暘賓之事,出自宰臣,宰臣之於李廷弼,亦爲連姻間,故乃爲此區區遠嫌之俗套耶?至於暘賓自明之說,固不欲逐條論辨,然雖以渠之供辭觀之,其逗遛退託之罪,有不能自掩,道臣回題,尙可覆按,則渠敢以一則字,强欲遮諱者,果可成說乎?其所謂矣身報狀,只擧陜賊事狀與本邑單弱之勢,未及陳其翌日發兵之由者,尤不成事理,誠使渠聞變蒼皇,不少遲疑,則豈有營關來到之三日,始爲行軍之理,而道臣題辭中一向違拒之云。又何爲而發也?發兵討賊,何等嚴急?而上使之前後催督,不啻旁午,則登時擧行之形止,猶恐不卽報知,豈有明日發兵而未能提及於今日報營之牒乎?渠以道臣題辭,隱然歸之於循例激厲之意,而當此危疑之際,累次督戰之下,一向違拒,則其心所在,誠不可測,斯速進討,俾無後悔云者,其語脈文勢,果如渠之自解者乎?渠以臣之所論,有若爲廷弼論渠者,然而暘賓自暘賓,廷弼自廷弼,有罪無罪,自可了當於一番明査之後,假令暘賓,而有慷慨平賊之功,無逗遛負國之罪,則宰臣書中之語,臣疏論斥之事,不害爲一場爽誤,而不然則王法尙存,渠安敢倖免耶?近來有罪者之巧自逃脫,實關國家之刑法,宜令王府,取來嶺營所在前後文案,嚴加究覈有不可已也。噫,因一論事,屢騰疏供,受人嘲侮,其亦困矣。今日情地,尤不可一刻僥冒於言議之地,玆敢略暴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賜斥罷,以謝人言,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令該府取考嶺營文書覈奏,其所引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全羅監司柳復明疏曰,臣所叨藩任,義在必遞,雖非誅譴,理難冒承,匪惟臣所自畫,抑亦一世之所共知也。辭單見却,控籲路阻,情實莫暴,踪地益蹙,席藁私次,顯戮是竢,情雖出於迫隘,跡則近於偃蹇,伏地悸恐,求死不得,日者嚴敎又降,至有拿處之命,臣誠一倍震懍,無地措躬,而竊自幸肝膈之至懇,庶幾蒙天日之俯燭,獲卽汰免,快伏憲章,以少贖從前逋慢之愆,誠不料判付辭旨,益復溫諄,有若慈父之詔迷子,罪狀未勘而尙在附過,職名未遞而虛帶如舊,臣於是徊徨怵迫,拊心失圖,繼之以惶窘抑塞,直欲循墻而走也。念臣區區情勢,決難承命之意,悉陳供辭,有不敢每每塵瀆,而前後開誨迥出常格,屢度催促,每煩特敎,臣亦人耳。豈不知恩眷之爲可感,威命之爲可畏,而一味縮伏,恬不知變計者,是豈樂爲而然哉?誠以人臣事君,分義雖重,士夫行己,廉隅亦大,此而放倒則餘無足觀,其不能抗顔擡頭,復廁榮塗也審矣。自非然者,臣亦何苦而積逋朝令,徒事撕捱,終孤簡擢之殊私,屢拒催赴之嚴敎,甘自陷於蔑分昧義辜恩慢命之科而不知止哉,仍竊伏念方岳之職,是何等重任,秩視貳卿之班,專寄一路之責,朝家禮待,事體有別,按察澄淸,委畀甚重,本非如臣疵賤所可濫竽,而今若不戒旣往,復蹈覆轍,徒恃寵靈,冒赴任次,則是特忘廉喪恥,患得患失之一鄙夫耳。堂堂聖朝,將安用此人爲哉?而不亦駭遠邇之瞻聆,招郡邑之譏侮也。伏況藩臣之因撕捱而就拿,曾所未有,緣臣無狀,乃有此無前之擧,雖蒙包容之大度,幸逭誅罰之遄加,而纔脫對吏,晏然領藩,尤豈有是理哉?臣之私義終有所不可承當者,此實出於一段苦心,而殿下曾不賜少諒,許久相持,公私交病,今乃係累之縛束之,終至於抑而使之,則其於朝家處分,爲如何哉?古人云,士大夫出處去就,實關世敎,然則臣之不敢冒出者,非直爲一身之廉隅也。乃所以重國體也。傳曰,再辭爲固辭,三辭爲終辭,今臣祈免,不但爲三辭,而詞已竭矣。理已窮矣。左思右量,萬無趨承之勢,唯有日夕恭竢嚴譴耳。玆不得不敢將哀懇,略陳短章,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斷無承膺之勢,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重勘臣負犯,以振頹綱,以安賤分,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今無更嫌之端,而況君父反躬自勉之時,雖初當藩任,分義道理,不敢更辭,況曾遞嶺藩者乎?今日紀綱,於方伯,壞無餘矣。事體道理,決不若是,卿勿過辭,今日內肅命,不多日內辭朝。 ○八月二十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德壽,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康侃,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未時小退後,大臣及備局進參,有司堂上,同爲入侍,右議政金興慶,判尹趙尙絅,右尹李瑜,副提學李宗城、金若魯,讀《左傳》,自十有八年,至乃歸厥田。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二十年,至古之遺愛也。上曰,少退,還入時,大臣及備局坐起進參,有司堂上同爲入侍,同爲入侍後。上曰,都承旨讀之。李德壽讀,自二十有一年,至故辭公。上曰,假注書讀之。康侃讀,自二十有二年,至盟群王子于單氏。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晉之取鼓,至篇末。若魯曰,十八年傳鄭之將火里析,告子産遷國,而子産不許,此與不許圭瓚於裨竈,意同,蓋自天流行之災,非祈禳所能弭也。天道遠,人道邇,豈能相及哉?祈禳末也。人事本也。修之在我而已。子産不許祈禱遷國等說,而凡所以救災者,自有條理,此可爲後世法矣。汲曰,昆吾稔之日,其言不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原伯魯不說學,而閔子馬,知周之將亂,至於亂人之國,則不說學之罪,爲如何哉?學謂之殖者,但比農而言,下殖字,未免孤單,然推類而觀之,則學功之大,亦可知矣。上曰,然矣。德壽曰,《左傳》,無言學處,而閔子馬始言學,今臣請得以言學矣。夫吳下阿蒙,一偏邦之臣,而三日刮目者,學書之力也。況人君乎?人君之學,有內外工夫,外工夫者何也?凡看歷代史,必考其所以興亡之故於未然之前,而驗之於已然之後,是故興,是故亡,了然在眼前,看史須如此,方有益矣。至於經書,句句字字,以身體之則爲聖爲賢,不異矣。此雖難矣,而不可以不存心也。此則外工夫也。周濂溪虛靜之說,爲內工夫,虛則物不能入,靜則物不能撓,內外工夫俱到,則聖學進進而有日新之功矣。上曰,所達好矣。許太子正是不舍藥者乎?書以不舍藥者,嚴《春秋》之法,而太子之奔晉則可異焉。若魯曰,太子獨進其藥而悼公卒,故恐懼而奔晉,藥不由醫,可見其不盡心力矣。上曰,臣子盡心力以事君父,可也。不由醫,是不盡心力也。汲曰,杜註以爲,不舍藥加弑名,則似過矣。上曰,左氏之言,已似臆矣。而杜註尤過矣。若魯曰,藥不由醫,妄意自用而致公卒,故加弑君之名矣。上曰,許太子意,以爲良藥而進之,如知其不良則胡可進也。以傳觀之則終是殊常矣。德壽曰,太子以意用此藥,雖非故弑,而不謹於藥,故當以弑罪,蓋用庸醫之言而誤者也。上曰,臣先嘗之,子先嘗之,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如此觀之可矣。以傳觀之則殊常矣。若魯曰,第九板沈尹戌謂息民五年,不足爲撫民,而以節用樹德,爲撫民之實,《左傳》雖無言心學處,而言德處則多,節用樹德,卽是息民之政也。苟無息民之政,何撫民之有哉?去古未遠,故其言如此,聖上於息民之政,不可不勉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傳二十年伍奢事,尙則聞免父之命而就死者是矣。員則如吳復父之讎,夫楚有此三人而不能用,反殺戮之,以致吳師之入郢,可不惜哉?上曰,伍尙雖就死,其心非爲國也。爲父也。遣員適吳者,尙之心也。無足道者,是時朝齊暮楚,豈知有君臣之義哉?楚子聽無極之讒,誅無罪之人,而及其子,無謂亦甚矣。若魯曰,人主於此,當知讒說之禍大矣。上曰,讒說,亦豈能無間而入哉?伺間而發,故聽者易信,楚子之殺伍奢,實惡其一過之對,而無極之讒,有以爲間也。德壽曰,齊豹之亂,宗魯死於公孟,蓋此時,人尙習氣,能死於人,而不知死義,如宗魯之死公孟,死不得其義也。何足尙哉?汲曰,當時習尙然矣。若魯曰,非取義也。習尙如此,如荊軻、聶政,皆此流也。上曰,非但荊、聶也。伍員之得專諸,亦此流耳。若魯曰,二十一板虞人之招,別無文義,而君使臣以禮之義,可以見矣。招之以弓而不肯往,近於臣使君以禮道理,在上者,知弓之不可招虞人,則使下之道,亦在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和同二字,仔細分別則好,和如和羹之和,同如以水濟水,可謂善形容矣。上曰,與周比意不同乎?若魯曰,和字周字之意,似不襯合矣。上曰,比與同則意相似耳。德壽曰,梁丘據,容悅之小人也。晏嬰之言是矣。然而梁丘據未嘗讒毁晏嬰,其說詳見《晏子春秋》,如後漢黃皓,亦不譖害孔明,故晏嬰得顯其君而孔明得以盡悴,由是觀之,古之小人,猶賢於今之所謂君子者矣。若魯曰,都承旨所達過矣。上曰,都承旨有激而言矣。《晏子春秋》不在此,據之不害晏嬰,予未詳知,而黃皓之不害諸葛則不敢也。非不爲也。若魯曰,君可臣否,唐、虞之所以郅隆也。降及後世,寥寥罕聞,治少亂多,曷足怪哉?聖上之世,莫容議爲,而以臣觀之,可否常少,苟然常多,在下非皆諛,在上非惡聞,而如是者何也?世降可知,此聖上之所當深念也。上曰,所陳切實,可不留念焉。汲曰,寬猛相濟而後,治功成,過則各有弊,此宜深念處。上曰,然矣。若魯曰,子産主寬,本非猛底人,以告大叔之言觀之,則也似猛,蓋是時,鄭政多寬,紀綱解弛,矯之以猛,此時爲然,故其言如此,此可見時措之宜也。人臣雖不當以猛勸君,而臣謂今時,亦不可一於柔而已。汲曰,傳所載亦謂寬猛相濟,非勸之尙猛也。德壽曰,傳二十一年日食事,梓愼謂二至二分,日食不爲災,在他月則其災水,蓋陽不勝陰,而陰盛則爲水故也。然而前日梓愼見日食,謂有水災,昭子曰,旱陽受蔽而大發則旱矣。明年昭子之言,驗,知此則天道之變,亦可揣測矣。大率在上者,修德以弭之而已。人事旣盡,則有勝天之理,而天災自然消弭,如子産之火不爲災是也。此人上之所當深念也。上曰,人能勝天,古有其說,然言相感,可也。言相勝則過矣。上曰,今日以後,連値齋戒,而北路狀啓,水災孔慘,不可不及時收議,故大臣及備局諸堂,引召對,同爲引接矣。興慶曰,利城、端川兩邑,酷被水災,家舍漂沒,人物渰死云,誠爲慘然矣。尙絅曰,人物之渰死數多云,水災之慘可知矣。宗城曰,凡被水災者七邑,而端、利孔酷云矣。上曰,入侍諸臣,俱得見北伯狀啓否。興慶曰,元啓未下,而見其謄報矣。上曰,諸臣,有未得見,則見之,可也。蓋自己酉以後,端、利等邑,尙未蘇醒,而今年又如此,民何以保存耶?觀其狀辭,則咸興亦災矣。尙絅曰,咸興,雖有水災,不比端、利之孔酷云矣。上曰,北路則水災如彼,而關東則累行祈雨云矣。興慶曰,今年東北,或水或旱,而北道水災尤甚,端、利二邑外,吉州等邑,亦被其災,而姑無所報云矣。宗城曰,今年諸路則水旱,雖不適中,而不至大段爲災,嶺東、關北,偏被災害,大槪年事,湖、嶺之登,愈於畿甸,關北之災,甚於關東矣。尙絅曰,吉、明、端、利等邑,俱被其災,則恐難卒然救活矣。上曰,端、利以南五邑,姑無所報,其或免於災乎?尙絅曰,端、利兩邑,已有所報,而五邑之報不到矣。上曰,己酉水災時,副學,以御史下去耶?宗城曰,臣曾奉命矣。今觀北啓,端、利兩邑則與己酉,似無異矣。上曰,端、利兩邑,在己酉則被災何如耶?宗城曰,其時水災七邑之中,端川輕於利城,利城又輕於咸興、北靑矣。上曰,今年端、利如此,則咸興、定平、永興、高原等邑,亦必被災矣。思所以救活之,計將安出。興慶曰,今年水災,萬世橋爲水所漂云。咸興等邑,亦與己酉,似爲無異矣。宗城曰,萬世橋雖非大雨,而亦有漂去時矣。興慶曰,卽今道臣,雖有所請,而新穀未登,倉無儲置,此時則無可出之穀矣。姑待新穀登而倉糴收然後,方可以區畫處置矣。上曰,右相之言然矣。而端、利之民,如是其急,爲先救濟之策,不可緩也。因使內官,出北伯狀啓,命承宣讀之,狀啓列數,請得米銀錢。上曰,判尹,以有司堂上,句管北路乎?尙絅曰,然矣。上曰,狀啓中,措語則過矣。而赤子漂沒,不得拯屍云,是豈不慘乎?朝家若不恤,則無告之民,將何所仰望乎?諸臣在朝時,長短未易知,一爲藩任,昭然可見矣。北伯下去後,見於狀啓者,類多過溢,今以端、利二邑之水災,而果若是濫請也。所請雖過,而廟堂擧行,例不準請,請者三分,則只許一分,故北伯,亦必料此,而過爲之請矣。夫河內河東之地,未知其間遠近,而移民移粟,互相救凶,則南關、北關,亦可推移救急也。尙絅曰,然則銀店可以劃給乎?北伯所請雖過,其所望,度不過三分之一矣。是豈可一準其請乎?上曰,包荒倉所儲穀,其數幾許?興慶曰,三萬餘石矣。尙絅曰,內奴婢貢州倉入上穀,可二千餘石矣。宗城曰,自道內,因亦有推移處矣。瑜曰,道內凶荒則方面之臣,自當措畫於方內,而今一兩邑水災,何等大段,顧不能爲之策,而若是多請,似爲過中矣。上曰,端、利兩邑之災,而咸興判官魚有潢來矣。假如己酉則李箕鎭,身自來請乎?宗城曰,端、利被災則自其道內,可以處置,而此必所災者,不止數邑故也。上曰,北靑按覈使李宗白,已離北關乎?若不離發則欲使巡審,而想已離發矣。凡其被災之邑,宗白來時,得見之否。宗城曰,北關只是一路地,自北靑出來時,端川、利城外,俱皆歷見矣。上曰,今日使副學入侍者,意有所在,副學向爲御史於北關,必有所知者矣。端、利兩邑而止,則自本道救活,足矣。而端、利以南,果如所達,則包荒倉穀,不得不給矣。副學御史時,德源、元山所置穀幾石耶?宗城曰,九千餘石矣。上曰,端、利之流離蕩析之中,不可不急急救濟,以本道內奴婢州倉入上二千石劃給耶?宗城曰,救濟二邑之民,何至二千石之多乎?此時救急,似不可踰數百矣。上曰,是矣。其中漂沒被災尤甚人戶,白給五百石,可也。宗城曰,被災尤甚人戶,白給五百石,而道臣簡其騶從,別諭聖意,似好矣。瑜曰,此時兩邑,五百石白給,似過,白給三百石,似足以救急矣。興慶曰,右尹所達然矣。上曰,然則兩邑渰死人等,一依己酉例,恤典擧行,而被災尤甚人戶,以本道內奴婢州倉入上三百石白給事,副學退與承宣,草別諭以入,可也。咸鏡監司李箕鎭處,端、利兩邑被災民人賙賑及渰死人等,依己酉例,恤典擧行事自政院,別爲,下諭事,{{*|榻前下敎}}興慶曰,北伯元啓則當從後覆奏矣。上曰,然矣。銀店劃給事,姑觀前頭處之,可也。査正軍額事,右尹、副學,已爲釐正乎?興慶曰,宗城主之,使之上達,可也。宗城曰,已盡釐正矣。上曰,據《大典》而釐正則刻矣。而先朝釐正後,至今幾年,而踰額如此,此不過國無紀綱之致也。一遵釐正廳節目,不可有所低昻矣。尙絅曰,軍門未有定制,隨得隨入,作隊雖用良軍,一次稟定後,更不加減宜矣。瑜曰,五軍門名目推移,每每加入,一番釐正好矣。上曰,守禦、摠戎二軍門則然矣。禁御兩營,亦有濫額乎?興慶曰,兩營則無大段增減矣。若魯曰,旣有癸巳前例,宜以一刀割正,罷所當罷然後,事可成矣。上曰,是矣。使右尹、副學,任此事者此也。若魯曰,京衙門釐正訖後,外方不緊名目甚多,一體釐正好矣。上曰,癸巳釐正時,各衙門不能下手,惟五軍門釐正耶?宗城曰,然矣。若魯曰,京中軍官名色,猥濫者類多,一切釐正似宜矣。上曰,京中此類,如外方黑笠,誠爲難處矣。釐正廳別單,在備局乎?宗城曰,然矣。上曰,使注書取入,可也。宗城曰,臣請自取而進之矣。瑜曰,都民,以扈衛軍官爲稱者過濫,此誠閑丁之尾閭,而不可不杜者也。上曰,此事啓下後,宜有飭勵之道矣。興慶曰,雖得之,而猶爲難處矣。別單入之。上曰,加額云者,釐正定額外所加之謂耶?興慶曰,然矣。上曰,良牙兵者,何謂也。宗城曰,當初節目,守禦牙兵,皆定以私奴,而近變爲良丁,故今將奪良而代奴矣。上曰,驛保則難矣。木大同,將欲何爲也。宗城曰,擧一國之田賦,歸之一處者,卽宣惠廳也。今欲擧一國之身役,以錢布上納者,聚之一司,名曰木大同,而分派各司者,此其槪也。上曰,今則詳知而弊亦必大矣。興慶曰,各司吏屬,皆無沾濡之資,皆將如都摠府書吏矣。上曰,然矣。料布外,將無毫髮之利矣。宗城曰,俄者承宣,因文義,以天人相感之理,有所進達矣。至高者天也。至微者心也。泛然思之則一念之動,似未易孚感於上天,而誠之所格,應如桴鼓,以今年祈雨時言之,聖上憂切焚惔,躬親露禱,誠格而雨,民生獲蘇,京外大小咸以爲,聖上方寸之雨也。夫聖上之求雨於天,自常情料之,亦安必其高高之天,卽有感應,而一日霈然者,至誠之所格也。承宣所陳子産之火不爲災,其理一般,臣敢因是有所,仰達矣。目今民生之困悴,王綱之解弛,一朝而欲拯濟整頓者,俱若落落難合,然誠格則天且雨矣。聖上至誠求之,則豈有不可做之事哉?一念在此,無少間斷,恒如露立禱雨之時,則萬事就緖而無不理矣。釐正軍額等事,特末務也。非大本也。聖上若果有大挽回之心,此心不怠,則何事不做乎?上曰,勉戒之言好矣。而今番得雨,豈由予誠,其時予當親禱,而反勞大臣,一心耿耿,正服達朝,應天以實,不爲而曰爲者,非誠也。予傳香之後,因以其服,焚香坐於傳香之所,或恐精誠因睡間斷,故明燭達朝,忽聞簷滴之聲,而中官報雨,予於是日,驗得心不搖揚之工矣。其時備忘,悉諭予意,予非謙讓,而歸功於大臣也。興慶曰,此聖躬,務積誠意之致,非臣之力也。其時臣受親傳香而往還,聞聖上,達宵露禱,方寸對越,天心感激,臣有何力哉?及承備忘,至蒙賜馬之寵,不勝惶恐,臣以聖上禱雨之誠,終始無間,則何所不孚之語,有所,仰達矣。上曰,卿等所聞,與本事異矣。卿則代予而往,致霈蘇枯,實由股肱,今日下敎,決非謙讓,備忘已諭之,予豈謙讓而云爾哉?宗城曰,臣又有所懷,觸激而發,敢此,仰達矣。頃日聖上社壇禱雨之時也。住輦鍾街,以市廛事,警責掌財之臣,爲民之意,藹然可見,而不待還宮,止輦下敎,終未免爲過擧,實有害於聖學,臣前爲講官時,告于聖上曰,雖是爲民之政,有一分求譽之心則未安也。今日亦有軍官汰定難處等敎,臣恐不然,事苟可爲,則雖有一時怨謗,豈但顧忌而不敢爲之哉?使下民,窺測上意之如此,則是驕愚氓也。聖上辭令之間,有太露之病,臣有愚見,敢此,仰達矣。上曰,其時輦路,見有新構,問而知其事,故卽有下敎,予豈求譽於民而爲是哉?求譽而爲之,予斷無此心矣。而無則加勉,予將留意焉。王者視民,無遠近之異,豈間於京鄕哉?向時柳儼,以爲京師根本,理宜加恤,而權以鎭,以爲京民哿矣。鄕民可哀云爾矣。宗城曰,此非以鎭創言也。本先正臣宋浚吉、宋時烈之言矣。上曰,宋浚吉,以鎭外家乎?宗城曰,以鎭,宋時烈外孫也。諸臣以次退出。 ==8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景宗大王忌辰齋戒。 ○未時申時,日暈。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8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金尙奎{{*|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康侃{{*|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景宗大王忌辰。 ○韓師得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亦爲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金尙奎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任守迪曰,頃日禮曹,以出閤何間推擇之意,有所草記,而臨時當有下敎者,預爲先入,故姑爲留中事,分付。 ○傳于任守迪曰,頃日戶曹、宣惠廳分半上下之命,今番上下者,數雖少,亦分力之意,而今觀惠廳所稟是矣。六十石,亦令戶曹上下。 ○傳于任守迪曰,草記辭緣,旣已下敎於判付中,原草記留中不下。 ==8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莊烈王后忌辰。 ○昧爽電光。辰時,日暈。夜四更,流星出羽林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 ○金尙奎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宿雨初歇,日氣陰冷,伏不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湯劑加進五貼宜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卽者兼禮曹判書申思喆,以章陵陵上石物塗灰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授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康侃,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一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九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十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九月當六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四十五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九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8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尙奎{{*|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初昏,流星出房星下入南方,狀如拳,尾,三四尺許,色赤。 ○下直,麻田郡守吳胤周,金化縣監金尙重,高山里僉使崔一衡。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常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權相一、尹鳳九,持平李度遠在外,執義李宗白奉命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高山里僉使崔一衡處給送。 ○李德壽啓曰,左承旨鄭羽良,右承旨金尙奎,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咸鏡監司李箕鎭守令褒貶啓本,則慶興府使鄭溟,以酒或爲病,政無顯疵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德源府使李鳳來,以隣失可略,吏橫宜懲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憲府多官俱在外,諫院則或在外,或未署經,或未差,大司諫金始炯,獻納任珽,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康侃改差,代以曺命敬爲假注書,黃晸啓曰,假注書曺命敬,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禁推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春秋謁陵,情禮之所不已,應有已行典,而深爲民弊,每事雖苟簡者,輒皆從之,故或不無事體之虧損者,今以畿伯狀啓觀之,其若大段巨弊,其所更之何憚頻數,而一則不過數里爲十里,此十在於數中,一則植炬事,曾前自陵所畫停植炬者,今只植於十里客舍,自有遠近,一則閭里蕩析事也。此事體大爲未安,園陵道路稍遠處,經宿館舍,非特金浦,曾前所經處,皆蕩析乎?爲守令者,雖方伯,不敢若此,況君父乎?載驅載馳,曾於利川,往返百里,而祗謁兩陵,況九十餘里乎?其他尤細矣。予旣爲民弊,何惜數更,而愛民恤民,雖可盡也。亦不可啓其無限之幸望,道臣從重推考,此狀啓勿施,守令催促事,自本院卽爲擧行,而京中隨駕,諸司不能檢下,使我民果有蕩析之弊,其所飭勵,宜自上司,亦令備局,申飭。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熊川居烽軍金連哲爲虎囕死事,傳于任守迪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備邊司堂上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韓師得曰,雖是本司坐起,懸病甚多,此單子改書以入事,分付。 ○李德壽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今年冬至使行貿易唐材中,元數有不緊而有裕者,有緊要而不足者,亦有不當減而全減者,更爲參酌加減,依前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備邊司意啓曰,本司堂上,備三員則開坐,自是,例也,故今日之坐,堂上,懸頉甚多,而不爲請牌矣。玆者特敎之下,諸堂上,竝又懸病不進,其在事體,至爲未安,除公故、實病、應頉外,行司直尹淳,判敦寧沈宅賢,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右尹李瑜,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 ○黃晸,以義禁府意啓曰,因修撰金尙翼上疏,時囚罪人鄭暘賓,令該府取考嶺營文書覈奏事批下矣。戊申發兵時,鄭暘賓前後文書、道臣題辭及其他可考文狀,分付本道,取來憑閱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承文院著作姜杭,待其差病,追後拿問事啓稟矣。姜杭病勢,今已向差,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意啓曰,黃海監司狀啓備邊司粘目,助泥浦前萬戶朴尙彬,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朴尙彬亦己酉年,旣已身死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漢城府意啓曰,今此監試初試時,本府應辦擔當,而試所內外炬子火臺木及炊飯雜下木,他無推移之道,故例以四山枯松木,斫伐取用矣。今番亦令各道監役官摘奸後,依例斫伐取用,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意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今二十五日本營下番別驍衛賞中日時二貫革當別驍衛姜貴方,片箭一二矢連次得中,至於第三矢,亦爲擧旗擊鼓,而頗有可疑之跡,欲爲査問之際,一貫革監的官李時遇來告,貴方第三矢,果爲不中,而擧旗擊鼓云。事極驚駭,査問於二貫革監的官李益齡及軍人冶匠等處,則貴方第三矢不中的實,而以得中樣,符同用情,故爲擧旗之狀,箇箇直招,當該軍卒,自本營,考例從重勘治,而監的官李益齡,令該曹依法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今八月二十四日,扈衛軍官白光玉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二十六日,幼學韓尙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宣仁門守門將卓之漢,敦化門守門將任世英,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俱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大靜縣監朴世弼遞任進上馬二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左承旨鄭羽良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答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省疏具悉。今者所請,情理所不已,勿辭往來焉。 ○答持平李度遠疏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全羅監司柳復明疏曰,省疏具悉。卿其依疏辭往省焉。 ○答修撰尹汲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掌令尹鳳九疏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上來察職。 ○左承旨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有病母,方在臣父松都任所,而所患胸腹之疾,積年沈淹,長阽牀褥,年益深而病益痼,氣日衰而症日危,少失將攝,輒復添發,發而雖愈,證形之澌頓,氣息之困劣,每損於前而漸趨於下,朝暮廩廩,若不可保持,昨於申退日暮後,急伻至,得聞母病,偶傷食物,初類癨氣,攻之百方,雖得少利,而眞元陷敗,本證又發,晝夜叫痛,食飮全却,一日之內,昏窒者四五,今至累朝,無分寸之減,本以危綴之形,重之攻伐之餘,而舊病之乘隙,若此,老人筋力,幾何而不至於澌盡哉?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不能自定,方欲籲呼請急之際,召牌下臨,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發,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便歸護,仍治臣徑行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積釁在躬,壯子奄沒,喪出任所,柩返山下,父子之間,病不能疹症試藥,死不能憑棺檢斂,至痛砭骨,頃刻難忍,臣膺受重委,不敢廢務,省護老母,不敢任情,割慈忍哀,殆同平人,而卽今停柩之所在於京畿坡州地,亡父墓下,未滿百里,撫棺一痛,以洩此哀,則猶可以少得定懷,況父墳省掃,已過一年,霜露之情,不能自抑,遭此喪變,悲慕益切,不過經宿,可以往返,而先陵幸行之前,不敢循例請由,忽忽怛怛,如癡如狂,有時驚起,直欲狂走,此固臣本無定力,不能按抑,而骨肉之情,寧不悲矜,疾痛呼天,理之常也。敢冒萬死仰干哀臆,妄恃慈恩,輒冀矜憐,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先治臣越法陳瀆之罪,使得以乍伸情私,不勝萬幸,臣方以此陳情之際,以備局進不進單子,有懸病人改書以入之命,而臣方悲隕成疾,作一僵屍,末由進詣,尤切死罪死罪,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持平李度遠疏曰,伏以爲人臣而不獲乎上者,自古何限,而豈有如臣之負罪至深而情地危蹙者耶?臣雖性迂滯,不合時樣,非不知趨走承奉之可幸免戾,而堂箚所陳之義理,旣未得伸,則論以去就之義,不當仍冒於職次,況於可否之間,初無批旨之賜,則是三百年待儒臣之體,至臣而隳廢無餘矣。臣雖無恥之甚,豈忍靦然冒進於金華一步之地哉?此臣所以一日三違,迷不知變者也。罪積慢蹇,萬戮是甘,而聖度天大,罰止付籤,揆分揣義,已極惶隕,而加以國祥之不赴,屢被嚴敎,罪戾層加,卒歸於無臣節之科,噫,人臣負此,將安所容,席藁泥首,恭竢嚴誅,而倖蒙特恩之寬貸,得以偃息鄕廬,與田夫野老,歌謠聖澤,以卒餘生,是臣私分之所宜,而不意譴罰旋解,而從班之檢擬如昔,踪地曲諒,而峽縣之恩除隨降,以臣衅郵之至重,雖縣官外職,亦豈有冒承之理,而顧念分義,不敢終辭,遂乃黽勉赴任,而亦不敢爲因仍出脚於榮塗之計矣。乃者柏府新除遽出夢想之外,馹召之旨,遠頒下邑,此豈負累賤臣所當得者,臣誠驚惶震惕,罔知攸措,身病適苦,擔舁作行,昨始來伏城闉,而顧臣所秉之義,殆同守株,終不可回,則難進之義,與前無異,而且臣前後所遭,俱極非常,旣被從班所罕有之罰。又承臣子不忍聞之敎,有一於此,揆以廉義,宜不敢復廁於邇列,況兼此二者而疊負於一身者乎?古人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則一身廉恥,雖若輕微,而其所關係,極其重大,臣雖無狀,豈忍身犯此戒,以貽國家無窮之害乎?臣於三司之職,自畫已固,決不可徒感甄復之恩,冒當匪據之職,伏乞聖明,察臣情勢之萬萬難强,亟削臣所叨職名,仍命選部,永勿檢擧,上以無玷淸選,下以粗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惶縮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全羅監司柳復明疏曰,伏以臣於見任,情勢才分,萬無趨承之望,而怵迫嚴命,黽勉冒膺,辭陛將在匪久矣。念臣父母墳山,在畿內交河地,而今當遠出,欲趁今得數日之隙,下往榮掃,以伸至情,玆敢披懇,仰籲于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特許恩暇,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修撰尹汲疏曰,伏以臣,稟賦虛薄,素有旋暈之病,發作無常,往往苦劇,數昨召對,入侍稍久,及夫退出之後,虛嘔猝劇,冷汗遍體,厥證因而暴發,頭目昏眩,精神迷瞀,僵臥直次,不省人事,至今數日,少無所減,委倒寢褥之上,而如在行舟之中,一向危篤,奄奄若盡,淸齋纔過,開講有命,而顧此病狀,萬無登筵之望,不得不冒死號籲,伏乞聖慈,特加俯察,亟遞臣職名,俾臣得以歸家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掌令尹鳳九疏曰,伏以臣,賦性庸愚,殖學疎淺,守分田廬,絶意仕宦,而經筵召旨、柏府除命,前後相隨,輒縻以不敢當之恩,私心惶愧,若隕淵谷,每一承命,流汗被面,念臣放廢如木石,來去如鳧雁,出處去就,雖不足仰煩上聽,而匹夫之志,旣自有其所執,虞人之役,亦不可以非招,則區區咫尺之守,實係臣難進者,而一向泯默,不一仰暴,亦非臣義之所敢出,故昨秋辭本之上,首陳空疎之實狀,兼以一二難進之端,冒昧附陳,實亦自言其私義,非有他意也。聖慈不諒,嚴批遽降,至以欲鬧甫定之世道爲敎,臣於此惶悸已極,而繼伏聞前席下敎。又甚嚴截,筵話旣祕,雖未詳聞,而臣心悚懍,尙復如何?臣屛伏山野,聾瞽時事,世道之定與不定,非臣所聞知,則平地之起鬧?又焉有其心耶?在野之士,身不出而言出者,古人所戒,臣雖無狀,亦誦斯義,汚不至妄涉時事,鼓鬧於其間矣。秪是草莽狂疎,膠守微志,自謂賤臣之私義,不干今日之世事,而矢口陳暴,至煩聖心之過慮,此豈臣始料所及也。雖然,爲人臣而鬧世道者,是何等罪名,而況臣旣自廢蟄,反有此事,則其爲不韙,更莫大焉。臣自承此敎,撫躬靡措,惕息彌年,只欲匿影深林,沒齒訟尤,以卒承誨責之聖意,而不自意掌憲陞拜之命。又降於荒谷竢譴之中,誅罰不加,寵渥愈隆,臣誠惝怳驚惑,僭莫知其故也。竊仰聖明寬假,不欲備數苛責,姑囿於包荒之度,而實怪夫淸朝綜核之政,不至盡壞,則其何以糾正官邪之任,更畀於負罪省愆之臣,而莫之小恤也。臣之不敢冒進,固不待此事而目今罪名之未勘,尺添情勢之一端,至若賤疾之淹苦,職名之不稱,臣不暇言而亦不敢言矣。玆敢席藁田間,瀝血仰籲,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作鬧世道之罪,以礪一世,仍又鐫削臣職,更無檢擧,使臣得以優遊山磵,頌恩畏罪,無負聖主之至誨,是臣之大幸也。臣無任兢惶戰慄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八月二十七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韓師得、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宗臣東陽君㭻,武臣行副護軍韓啓朝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宗城讀淸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鷄鳴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宗城曰,淸人章,大旨則章下胡氏之註,已盡之矣。禦狄屯境,何等嚴重,而散亂無統,不久將潰,君之使臣,臣之爲國,皆無可言者矣。上曰,其君臣,幾乎相同矣。宗城曰,羔裘與召南羔羊章略同,卽其舍命不渝四字,而可知其大夫之賢矣。人臣事君之道,隨處盡分,爲所受之理,平日必講得其所受之理然後,臨亂而有不可奪之節,在上者敦樹風聲,培養節義,則亦當危亂之際,而有得力之道,此等處,推類看之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宗城曰,遵大路,無文義之可達者矣。若魯曰,鄭風甚於衛風,衛風皆是男悅女之詞,鄭風則無非女悅男之詞。朱子曰,淫風亦係乎在上者之導率,此亦爲人君者所當監徵處。上曰,然矣。宗城曰,鷄鳴章,卽賢夫婦相警戒之辭也。明星有爛,則慮其晏起而戒之,旣取鳧雁,則適其滋味而進之,其曰琴瑟在御,莫不靜好云者,自有和樂之象,而終無私昵之意。且勖勉良人,交結佳朋,欲以雜佩而贈之,婦人德行,至此而無不備矣。大抵人之作事,每在於鷄鳴之後,爲善爲惡,固有舜蹠之分,而君臣之際,亦如夫婦之間,早朝視事,有若昧朝鷄鳴之交相勉戒,則百度惟貞,可無叢脞之嘆矣。君臣交泰,禮制修明,則有若琴瑟之靜好矣。奉承德意,敷惠下民,則有若雜佩以贈之矣。如此之章,反復諷詠,推類而看,則不但得其性情之正而已。亦必有補於君臣相須之道矣。上曰,推演文義,有此陳達,予當惕慮,而諸臣亦宜相勉。尙絅曰,章下輔氏註亦好矣。上曰,此與齊風鷄鳴章相同,而覽此詩章,如見其相勉戒之狀矣。若魯曰,朱子云,鄭風無可觀,而女曰鷄鳴章最好,不覺手舞足蹈也。讀《詩》者,只口讀而不有體認,則如人之外見城廓而不見其宮室府庫人物之盛矣。上曰,然矣。宗城曰,大文印出,聖意有在,而淸燕之暇,常有諷詠,則其工夫非開講之比矣。上曰,常目在之矣。講官遂掩卷。上曰,夕講爲之。宗城曰,尹汲以身病陳疏,故臣自備局入來,而金尙翼則陳疏承批,方無故,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武臣進前,初爲入侍職姓名陳達,可也。啓朝曰,臣是羽林衛將韓啓朝也。上問履歷,啓朝曰,臣於辛卯年出身,而由權管,歷訓鍊主簿、判官、僉正、都摠府都事、經歷、訓鍊副正、巨濟府使、平安兵虞侯、忠州營將、軍門千摠、龜城府使,而今方待罪本職矣。上問所懷。啓朝曰,無可達之事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八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同知事趙尙絅,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黃晸,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曺命敬,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李宗城,讀《詩傳》第三卷鄭風,自有女同車,顔如舜華,至溱洧二章,上讀後受音訖。宗城曰,今日進講,專爲男女相悅之事,別無文義陳達之處,而鄭風卒章,章下註好矣。鄭衛之樂,皆淫聲,而勿論其多寡輕重,一時其國之風化,可以觀矣。百代之下,聖賢出,而論其性情,垂戒後世,當此等時,講此等書,宜思奮發之話,以正頹弊之俗,此臣等之望矣。上曰,所陳切實,當各別留意。上又曰,褰裳涉溱,尤無狀矣。宗城曰,然矣。末端安成劉氏所論,亦有來歷,此篇,朱子竝斷之以淫奔之詩,而古註則如風雨、揚之水、出其東門等章,本非淫奔之詩,而或賢者不得志,兄弟不相得,或世道混濁,君子不相容而作此詩云。所譬於文義則其說不爽矣。聖經賢傳,雖不敢妄論,而古註所論如此,故敢達,金若魯曰,靑靑子衿章亦然,而意好矣。宗城曰,風雨凄凄,鷄鳴喈喈,此文體決非淫奔者所可作矣。趙尙絅曰,揚之水則實未知,近於淫奔矣。上曰,所論似然,而朱子已編輯是書,若以古註爲是,則易歸議大賢之科,參看好矣。風雨章果好,而出其東門,與鷄鳴章同矣。宗城曰,聖敎誠好矣。風雨如晦鷄鳴不已云者,與東門、鷄鳴等章,最好矣。若魯曰,出其東門,則朱子亦曰,鄭詩雖淫亂,然此詩與鷄鳴章亦好,慶源輔氏亦曰,此詩得夫婦之道,以見人性之本善,而先王之澤未泯,此言誠好矣。上曰,無信人之言,人實廷女,君子不信小人之義,於此亦可見,此等處,君臣當爲交勉矣。宗城曰,聖敎每得詩之要道,而此下敎誠好矣。黃晸曰,卽今所講之篇,皆是淫奔之詩,文義別無推衍陳達之語,而大抵詩之正風、變風,在上之人,以風感化於下,在下之人,以風諷刺於上,故至於變風,先儒以爲發於情,止于禮義,發于情者,人之性也。止於禮義者,先王之澤也。是以,得其善言,可以感發人之善志,得其惡言,可以懲創人之逸志,而其終能得性情之正矣。雖是淫奔之詞,反復諷詠,則其效亦可以厚人倫、正夫婦、美風敎、移風俗矣。上曰,所言好,當留念。上又曰,當時詩謠,列於樂府,而文字多有相同處,此則偶然相符耶?其時樂官,聚而同之耶?宗城曰,其時閭巷歌謠,皆如許故耳。彼其之子,悠悠我思等文幾處處有之,至於雅頌,則往往有全文相同者,蓋其歌詩節奏,亦如此矣。晸曰,俄下備忘中京畿守令署經事,自本院當申飭,而諫院行公,只有大司諫金始炯一人,獻納任珽則牌不進,憲府則持平李度遠,纔上來云,故出牌,而其出仕,有未可知。且署經則兩司皆有二人行公,然後爲之,而開政遷就,闕員尙未差出,署經事,猝難擧行矣。上曰,明朝開政事已,分付,而吏曹參判申昉,無義撕捱,連日違牌,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抄出擧條}}若魯曰,吏曹參判之實病,果甚重云矣。上曰,吏判之不出,亦緣參判之撕捱耶?晸曰,此外聞以參議差出之際,意見不爲歸一,故如此云矣。上曰,署經事,臨時當有變通,姑不可除其署經矣。宗城曰,署經不可續續除之矣。行幸時,治道等事,守令果多事,而亦有各其兼官,陵幸之期,姑未迫頭,不可除署經矣。若魯曰,署經之規,近來漸廢,臣曾陳達,而兩司署經,不可不爲之矣。上曰,卽今畿邑守令多事,至於兼官之事,似難暇及矣。宗城曰,臣於近日政院事,有未安者,敢達矣。諸承旨俱在院中然後,凡事可以修擧,而近頗有申前出去者,雖以疏章事言之,戶曹判書李廷濟之情理,固甚矜惻,陳章請行,終是法外,修撰尹汲之身病陳疏,亦何至必徹,而竝皆捧入,似當有警飭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戶判之疏,予亦知其法外,而旣入之,故果許之,尹汲之疏,誠爲不緊,諸承旨竝推考,可也。{{*|出擧條}}晸曰,吏曹參判申昉,特爲推考矣。開政遷就,誠極未安,與判書宋寅明,待明朝一體牌招之意,敢達。上曰,唯。{{*|榻前下敎}}上曰,明日朝講時刻,何時耶?晸曰,以晝講,命下矣。上曰,予以朝講爲定,而必是誤傳之致,明明朝講爲之時刻,以辰初初刻爲之,晝講依前午正爲之,夕講以申正初刻爲之,近來時刻,連以此爲定,可也。{{*|竝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8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陳疏受由}}。右承旨金尙奎{{*|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巳時午時,日暈。夜自一更,至四更,有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任守迪啓曰,今日朝講,兩司當爲進參,而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奉命在外,或未肅拜,或未差,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已累日,一向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至爲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以爲趁卽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今已累日,尙未擧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明朝牌招開政。 ○答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之冒出銓職,元非因仍久蹲之意,初旣怵迫承命於執事之役。顧念大政過時,國體有損,姑且挨過,徐圖引免,卽臣素定之計。不意僚堂,無故引入,許久撕捱,大政之設,杳無其期,臣獨冥行,有違初心,已是難安之端。而臣之有政輒赴,亦恐有妨於督出僚堂之路。最初違牌,意固有在。而忽自數昨,重得寒感,兼有癨氣,渾身寒束,胸腹絞痛,始有頃刻難支之憂,連服藥物,稍得鎭定,而種種餘證,彌留作苦,委身牀褥,無計起動。日前內局起居之不得趨參,近來鎭日政牌之連事違逋,實由於病勢之不能自力。而分義虧缺,惶隕欲死,至於僚席間消詳政注,雖或有之,容費往復,終當歸一。臣豈遽以此些少牽掣,過自引伏?而人之爲疑或至於此,則恐未必得其實狀矣。前後違傲之罪,方欲陳章自列,仰請嚴誅,而諫院重推之啓,又發於此際,公議至嚴,無辭可解。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許遞改臣銓職,仍命攸司,重勘臣違召之罪,使都政無至久淹,私分得以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八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同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洪鉉輔,行大司諫金始炯,參贊官任守迪,參贊官李宗城,掌令權相一侍讀官金若魯,假注書曺命敬,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廣運。上讀前受音,自淸人在彭駟介旁旁,至溱洧二章訖。李宗城始讀齊風,自齊國名,至東方未明三章。上又讀後受音,至東方之日兮。宗城曰,此大旨,當以廬陵歐陽氏曰相邀以奔之詞也。爲大旨是矣。上曰,何如?金興慶曰,臣意亦然矣。自先朝以躡我之跡,而相就爲大旨,臣未知其意,而大諫曾治經工,亦可知矣。上曰,大諫治經科耶?金始炯曰,臣以治經出身,而經工之士,例以歐陽氏曰相邀以奔爲大旨矣。興慶曰,拔此本大旨,以歐陽氏言爲大旨無妨矣。上曰,拔之無妨,本大旨,元不緊矣。上繼讀自東方之日兮,至東方未明三章訖。宗城曰,朝講則領事入侍,事體亦重,當使領事陳文義矣。興慶曰,經筵,講官爲主矣。上曰,不必互相推讓,玉堂陳文義,領事亦繼達可矣。宗城曰,鷄鳴章,賢妃之事也。常有敬惕之心,毋忽宴昵之際,當其夙興之時,恒存或晩之戒,故以蒼蠅之聲,疑其鷄鳴,月出之光,疑其朝盈,其觸類而發者如此,此后妃長戒長飭之處,而賢妃之德,亦可推以歸於君德矣。以其耳目之所記,觸事不懈者,由其戰兢警戒之心,夙夜恒切故也。此等章,正宜三復玩味矣。上曰,然矣。金若魯曰,此戒逸之事也。戒逸之工,不過人慾,若加勉於此,念玆在玆,則自有臨深履薄之意矣。從古枕席宴昵之際,所戒易忽,而后妃內治之道,若如此章,豈有他慮哉?推以修身齊家,至於治國平天下者,莫過於此,若於宮中燕閑之間,加勉於此等章,則尤好矣。上曰,所言好,當加勉矣。興慶曰,賢妃警戒之辭好矣。玉堂已推演陳白,而大抵逸慾之心,不留於心,敬畏一念,常常不懈,則其心自不怠而恒警飭矣。上曰,然矣。尹游曰,賢妃戒言,先儒亦有論矣。如周宣之姜后,齊桓之衛姬,楚莊之樊妃是已。明君哲辟,修身齊家,則賢妃貞女夙夜警戒,以成其德。殿下先以此自警自戒,則自有賢妃相戒之道矣。此外以朝會事言之,我國昔者,庶事廳設行時,大臣曉來,六部齊會,各治其事,如兩司之城上所,亦是設官之好意,而近來則雖有卯仕酉罷之令,未必皆卯來而酉退,或未罷或申罷,而亦閑無所事,正宜更考故事,申明舊法矣。上曰,古者庶事之意好矣。今者卯酉之法,雖難每每卯仕酉罷,而若未半日而罷則何事可做乎?兵判所達好矣。各自飭勵宜矣。興慶曰,諸宰或有卯來酉退之時,而或有故則有未時先歸者,或隨其公事之多少,早晩罷去者,或有卯來而因其各司主管懸頉者,亦頻頻有之矣。上曰,不無推諉之弊矣,而此等處,卿等皆有自反處矣。若値藥房入診,則不爲備局之坐,雖有入侍之事,豈無赴坐之暇乎?興慶曰,雖有藥房入診,而或多早退之時,何難乎備局開坐,而自古入診日,則例不爲備坐,故諸宰輩,亦皆知而不爲來待矣。上曰,雖是古例,爲國事之道,當脫殺謬規矣。宗城曰,朝講盛擧也。特進官及兩司,皆陳文義好矣。上曰,有所懷則盡達,可也。宗城曰,鷄鳴章文義,諸臣已盡陳白,而大體爲國之道,先戒家齊國治之義,尋常警飭,而至於此等章,則必三復諷誦,自上先戒此章之義,以爲導率,則此雖專美后妃之德,其成德之效,則終有所歸。臣等之所仰望如此矣。上曰,所言好,當留意。權相一曰,人君以賢妃如此之事,當爲自警,殿下常加勉于此則好矣。上曰,然矣。又下敎曰,還三章,謝氏曰,千萬人之習俗,原於一人之好尙,千百年之敝化,生於一時之放心,此言好矣。宗城曰,下敎誠好矣。此言其時君所好,而人主爲萬民之表,故上之所好,下必效之,如好高髻、好細腰是已。隨其君上之好惡,如風之從靡,安於所習,仍爲成俗,人君之好惡,不可不愼者類如此。今聖敎已盡之,而此等處不可放過,而宜乎加勉矣。上曰,然矣。宗城曰,著三章,別無文義,而此可見齊俗之不好禮而未親迎矣。百世之上,政令治化,百世之下,令人竊歎者如此,以卽今事言之,應爲之事,不爲設行,則烏得免後世之譏議乎?齊不好禮,故未行親迎,而齊若好禮而必行親迎,則豈有此等詩刺乎?今以此大文觀之,爲人君者,當垂遺禮法,以爲後世之作則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矣。俟我於著則無禮,甚矣。與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同矣。游曰,古者齊俗不好禮,故如此,而我國,自是禮義之邦,而親迎之家,絶無而僅有。上曰,然耶?士夫家親迎之禮旣少,則壻往婦家耶?興慶曰,壻往婦家,仍宿三日,新婦始現舅、姑矣。游曰,我國非不好禮,而習俗如此,罕有親迎之禮,而自上崇禮義,則自然化行親迎之禮,復爲成風,亦易矣。雖此等章,無非留心處矣。上曰,然矣。宗城曰,東方之日章,淫奔之事,無可文義者,而慶源輔氏註是矣。因其時以起興,此等處則只取其義,而看得東方出日,則必思夙興之道,東方出月,則亦思夜寐之義,以爲宵衣旰食之戒好矣。上曰,取義之意好矣。宗城曰,東方未明章,譏其時君興居無節,號令不時也。別無文義之深奧,而東方未明,顚倒衣裳,則其早起赴公可知矣。此不失臣僚夙夜在公之義,而其君猶以爲晩,則豈不過乎?禮義法度,貴在適中,此實君臣可戒處,而至於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八字,尤可戒後世嚴防限之道矣。朝廷之上,義理政事,自有是非定限,不可踰分,而若無界限之隄防,而或有分數之陵夷,則曾不如狂夫之瞿瞿於折柳之樊圃,豈不寒心乎?此雖取譬之說,而亦是加勉處矣。上曰,所言好矣。此予自反處,而亦是諸臣可戒處矣。以此詩觀之,其君之興居無節如此,而猶有其國之紀綱矣。今日朝臣,見此衣裳顚倒,則其無可戒之心耶?東方之明已久,而三牌猶有不進者,予則非責顚倒,而君命召不竢駕之義,無之久矣。宗城曰,聖敎好矣。或有情勢之難安而不進者,或有遽然不出者,其過處則自上責勵好矣。大抵牌不進,已成痼弊矣。若魯曰,東方未明,顚倒衣裳,而其時君,猶不知晨夜之限,可知其政令之無節,而副學所達是矣。國家紀綱義理,自有定限,必有防限然後,可制人慾,而如無防限,而其國不危者,未之有也。興慶曰,有界限則狂夫猶瞿瞿,爲國之道,嚴防限之義,不可不深念矣。上曰,然矣。講畢。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又曰,湯劑,已盡進御乎?上曰,其後有未盡服者,入診時當下敎矣。興慶曰,昨見備忘,有京畿監司趙明翼推考之命矣。臣之初意,若宿所金浦,則不但有便於寢睡之節,亦似有除弊之端矣。追後聞自陵所,距金浦稍遠,亦不無難便之事,監司旣以民弊狀啓,不徒不從,又爲責罰,則以外面看之,事涉如何矣。上曰,趙明翼若專以民弊狀啓,則予當嘉之,且其本心,亦爲知之,而今此狀啓,不過以數里十里之間,其間有何大段懸殊耶?近來紀綱無之,春秋謁陵,情理之所不已,則些少弊端,不可顧也。自先朝陵幸時,每顧恤民弊,予之恤民,非敢欲加於前日,而今之民心,異昔之民心,故雖涉細瑣之弊,而或有顧念除弊之道矣。予若興居無節,遊佃是事,則托以民弊,應行之事,或欲不爲奉行,而今此謁陵,事體如何?雖以植炬言之,已有參酌,分付之事,而今其狀啓,皆是細瑣之弊,而宿所於金浦事,專以齋室之頹落,則先朝曾爲宿所於此,予豈不欲宿此?而其在垂堂之戒,不可不從群下之言而定之矣。卿不見西宴廳乎?其在事體道理,不可更改宿所,至於蕩析之說,尤爲非矣。君父謁陵之行,事體何如?而乃以蕩析爲言乎?蕩析之說,當用於兵燹之餘矣。此非京畿監司之本心,而乃柳泓之言也。金浦郡守柳泓之事,極爲非矣。今日若有國法,則焉敢若是?道臣之特推,亦由蕩析之說也。且其二井之說,尤屑屑矣。興慶又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以北道陵寢奉審退行事狀請,而自前必有大段事故然後,退行矣。今年北路,雖有水災失稔之事,而退行奉審,誠爲未安,此啓本勿施,依例令禮官奉審,何如?宗城曰,此則監司李箕鎭,宜有警責之道,道臣狀請,雖出於慮凶歲除廚傳之意,以方伯直請退行,殊未安矣。上曰,此不可勿施而止,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任守迪曰,今日初以晝講,改爲朝講矣。晝講則何以爲之?上曰,初爲朝講,而誤傳爲晝講,故改定,晝講則自當停止矣。{{*|榻前下敎}}游曰,今番陵幸時,斥候伏兵,使摠戎廳爲之事,分付,而聞摠戎所屬,止於陽川,至於金浦則乃是江華鎭撫營所屬云。斥候伏兵,創始於戊申,而其時,只令守禦、摠戎兩廳,分東西擔當,而所屬之外,無某樣處置之定奪。今此金浦,旣是鎭撫營所屬,摠戎廳有難於專當,不可不更爲稟旨而分付,故敢達。上曰,摠戎廳之不欲越境擔當,事理然矣。今若使之擔當,則仍爲定式,後弊可慮,旣是鎭撫營所屬,則宜令鎭撫營爲之矣。游曰,使畿營知委乎?抑直爲知委乎?守禦、摠戎兩廳則例以除標信出用,而此則何以爲之乎?上曰,守禦、摠戎,在京之故,雖除標信,而鎭撫營則與此有異,且關後弊,使宣傳官,持標信知委,可也。{{*|出擧條}}游又曰,陵幸時,宿所處布城,以前例見之,或外方束伍軍、摠戎、守禦廳爲之,或京軍門、留都、隨駕軍門爲之。今則使何軍門爲之乎?上曰,軍門當同力爲之。訓局、禁營,旣已隨駕,相爲分排爲之,可也。{{*|出擧條}}游又曰,今番陵幸時馬軍,依辛未年例,翌日先渡,後廂步軍,龍舟進發時,後隨卽渡江,而其間後廂,恐有不及之慮。前廂訓局三哨,姑爲落後扈衛,到晝停所,依前分前後廂扈衛事判下,而馬軍先渡之故,駕後別抄。辛未年,挾輦侍衛磨鍊。今番亦以挾輦磨鍊,渡江後,依近例,以五馬隊隨駕,何如?上曰,擧條啓下時,欲爲分付,而未果矣。旣以天明後渡涉爲定,則似無紛踏之慮。後廂不必落後,鱗次渡江,依前侍衛,而駕後別抄事,依此爲之。{{*|出擧條}}游又曰,今番內試射時,宣傳官柳泰國,十巡無分云。臣曾見泰國,身手,可合是任。且其曾祖,曾經閫帥,故擬望受點矣。今春內試射時,旣十巡無分,今秋亦然,則其常時不能習射可知。臣之不能擇擬,亦無以自解,誠爲惶恐,大抵近來武臣之全抛騎射,已成弊習。臣嘗慨然,每對武弁,輒爲申飭矣。泰國之春秋內試射,皆爲十巡無分,則其在飭勵之道,不可置之,汰去,何如?上曰,內試射,異於朔試射,故先朝或有無分者,則必特推矣。今番當爲備忘推考,而偶忘置之矣。卿之所達如此,依爲之。而大抵武臣之試射,自先朝亦申飭矣。近來武弁之稍有名字者,尤抛騎射,一經閫帥,便置相忘之域,誠爲非矣。卿以本兵之長,各別申飭,可也。游曰,朔試射,若逐朔爲之,則誠爲勸徵之道,而每一行之,輒有才落,故不無稱冤,渠之稱冤,雖不足恤,而臣亦拘於事故,不得逐朔試射矣。慶尙監司金在魯在本兵時,判書或有故,則以參判替行試射之意,陳達蒙允矣。自今依此擧行,而必令逐朔擧行,俾勿廢閣事,更加申飭。至於捕盜從事、備局郞廳等,輒爲懸頉,此亦未安,今後則毋得懸頉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各別申飭,可矣。{{*|出擧條,入啓而後,有柳泰國決棍勿汰之敎,故仍未啓下}}游曰,宣傳官、部將、守門將,通稱內三廳,而宣傳則自別,部將、守門則鄕谷之人,多爲之故,往往有可否不順之弊矣。廳規先免身後,可否之故,遠地之人,僅得此職,賣其田土,免身之後,或有可否不順,則蕩盡其家産,痛哭而歸,事甚矜悶。武兼廳則先可否後免身,故無此弊,而參下武兼,亦爲宣傳,故參上,亦稱武兼宣傳官矣。部將、守門之與武兼廳,似無異同,依武兼例,先可否後免身則似好,臣問諸武弁,則其言亦如此矣。上曰,此等事,不必朝家分付也。兵判知悉爲之可矣。游又曰,臣於上年殿最,有做錯者,蔚山監、牧官卞儀居中,而其時參議誤書下字,臣於考準之際,亦未詳察,仍以下施行,而此實渠之稱冤矣。下等則不但罷其職而已。亦爲准期不敍,因此以下等施行,則終難防其稱冤之端矣。上曰,渠雖稱冤,旣書下等,不必追論。且旣居中則其不稱職,亦可知,置之可矣。金始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渠旣無狀,極律何惜?而閱歲爭執,停何傷也?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當初處分,已諭意矣。尙今爭執,未免太過,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旣無端緖,亦已酌處,其何强爭?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當初所啓,已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旣有過中,其何强爭?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惜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一年大政,自是兩次都目,而近來逾月遷就,便作恒規,致令仕滿待遷之類,反懷淹滯之歎,事之未安,莫此爲甚,近以都政之速行,屢勤特敎,則兩銓堂之連日違傲,雖未知有何情勢,而互相撕捱,各自引入,喉院之牌召徒煩,開政之頉稟相繼,殊無飭勵之意,宜有規警之道,請吏曹堂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科場事體,至嚴且重,而近因試官之違牌,輒致夜深煩稟,國體之壞損,誠極寒心。今番營試,只隔兩日,申飭該曹,必以有文望無故人,各別擇擬,而大抵搢紳間自便之習,誠一痼弊,方帶軍銜,偃然在家,而及其塡差祭官、見擬試望,則必欲規免,便稱下鄕。此等風習,殊極駭然。今後則請令喉院,各別嚴勅,隨現論責。上曰,依啓。又所啓,今番展陵之禮,蓋出於霜露追慕之聖敎,而前後筵敎,深軫民弊,雖係修治供億之節,務從省約,則道臣、守宰,亦豈不仰體聖意,而當此歲歉民困之時,若又憑藉貽弊,則終雖摘發重勘,亦將無及。請令備局,嚴飭道臣,凡係責出於民間者,毋或諉之於前例,另宜廉訪,痛加裁損,俾令實惠下究,而各邑如有犯者,隨現重究。上曰,依啓。權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前後爭執,終是過也。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頃者鞫問,亦無端緖。閱歲爭執,其停何傷?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此等之啓,尙今爭執,其曰過也。其勿更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前後已諭。其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已諭院啓。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此等之啓,猶持過也。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配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諸臣遂以次退出。 ==8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午時未時,日暈。夜五更,電光。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晝講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德壽啓曰,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差,尙未署經,事甚未安,除在外、行公外,執義李宗白,卽爲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鄭羽良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 ○又啓曰,明日常參,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批啓曰,前司果林碩輔,通德趙囿彦,閑良李震采、李經中等,或捉虎,或拯活人命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林碩輔未資窮,未準職,趙囿彦、李震采、李經中,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新除授碧團僉使李俊健呈狀內,感激恩命,扶病肅謝,而本以水土所祟,重患風疾,積年沈綿,近因添傷,證情猝劇,少有動作,輒致昏倒,以此病狀,萬無千里遠赴之望云。病狀沈痼,差復無期,則邊鎭不宜久曠。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玉江萬戶朴光洙呈狀內,以無兄弟獨身,父母之年,俱過八十,至情所在,決難離側遠赴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以上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五衛將金澳,身病甚重,勢難供職,呈狀乞遞。宿衛輪直之任,不可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禁衛營習陣進,參判李春躋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申致雲在外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思永爲司諫,沈星鎭爲獻納,李錫杓、金相紳爲持平,閔應洙爲大司成,趙鎭禧爲工曹參議,趙明澤爲應敎,申致謹爲副校理,兪健基爲副修撰,李宇夏爲沔川郡守,洪晉猷爲司䆃僉正,李世聃爲漢城判官,尹師道爲漢城主簿,李檥爲禮曹正郞,李英輔爲工曹正郞,宋秀賢爲奉常僉正,李聖檍爲麒麟察訪,李弘模爲敦寧都正,尹汲、吳瑗爲兼漢學敎授,金尙奎爲左承旨,韓師得爲右承旨,鄭彦燮爲左副承旨,鄭羽良、尹東魯單付副護軍,金始㷜單付副司直,曺命敬單付副司正。 ○吏批啓曰,新除授果川縣監金光遇呈狀內,老母在鄕,重患毒痁,今至五十日,而別證頻出,氣息奄奄,方在朝夕待變之中,時月之內,實無離側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當此陵幸迫頭之時,畿邑守令,不可暫曠,而金光遇之母病,如是危重,則有難等待其差歇。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吏曹意啓曰,今此監試、初試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鄭益河、任{{!|𪼛|⿰王集}}、南泰良、柳謙明、洪昌漢、宋瓆,時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柳謙明、任{{!|𪼛|⿰王集}}、鄭益河、南泰良、宋瓆、洪昌漢,單付副司果。韓師得,以禮曹意啓曰,今式年監試、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上直郞廳,依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任守迪曰,明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旣爲常參,晝講停,朝講爲之。 ○以常參時刻單子,傳于任守迪曰,朝講時刻,以卯正三刻爲之。常參時刻,以辰正初刻爲之。 ○答右尹李瑜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護焉。右尹李瑜疏曰,伏以臣從前,屢將私悃,獲被慈覆之恩,感祝惶恐,靡所圖酬,苟可以强,則不敢輒有陳籲矣。臣之母病,長時凜凜之中,日昨遽遭膝下慘慼,昨纔服成,其驚隕哀傷,倍於素强之人,宿證一切添劇,勺飮都廢,氣息綿危,種種情理,無所排寬,非臣在側,誰復扶將,頃刻之間,不忍離舍,再昨籌司之坐,末由進身,至被問備之命,今曉賓對之會,必欲趨簉,而顧其勢,終不能得,焦灼之中,隕越交深,玆不得不冒死哀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矜臣情事,罷臣諸任,俾得以安意扶護,以卒生成孝理之澤焉。臣無任懇迫泣禱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八月二十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漢城判尹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大司諫金始炯,左副承旨韓師得,副提學李宗城,掌令權相一,假注書曺命敬,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編修官李檥,記事官鄭光運。金興慶進伏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又曰,卽見平安監司、義州府尹狀啓則以爲,中江開市監督來言,陳奏使行,今十九日過瀋陽云。當初使行時,以姑觀前頭,若使事順成,而十月念間,先來出來,則冬至使仍兼謝恩使以往之意,有所定奪矣。今聞使行,若是遲滯,回還之期,亦將稽延,而冬至使拜表,定於十月卄四日,誠爲可慮矣。冬至使發行,例在於至月初,而今番擇日,似涉太早。使行拜表,改以至月初擇日,未知何如,雖於至月初六七日發程,可以趁奉前入達北京矣。上曰,事勢旣如此,依所達,差退擇日,可也。{{*|榻前下敎}}興慶又曰,向日筵中,勿論軍布、身布、大同,凡干各司所納,皆以純木捧上事定奪矣。純木定式,當以新捧爲始,而第新捧當在於十月,今年節候甚晩,十月內新木,勢難辦備,自明年正月爲始,而歲前則勿論錢木,依前隨所納捧上,似好矣。上曰,以正月定限,則其前所納,自可勿論錢布而捧之,依此所達,自正月爲始,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歷陳各邑年事失稔之狀,仍以推奴防塞事爲請,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推奴之一切防塞,此亦有弊。諸臣之意,何如?申思喆曰,近來以凶荒,八道推奴之防塞,已多年所矣。今年年事凶歉處,當如前防塞,而不至凶歉處,則雖許之,亦無不可也。金取魯曰,推奴固有弊端,作一凶歲擾民之政,而奴主之分,且關綱紀矣。近年以來,每以歲歉,一切防禁,此亦不可不念也。趙尙絅曰,近年以來,連以凶歉,防塞推奴,而獨於今年許之,則推奴者,屢年未捧之數,必將盡捧於今年,如此之際,其苛刻之刑,必無所不至,凶歲殘民,何以支當乎?臣意則如前防塞推奴似宜矣。尹陽來曰,禮判所達是也。一切防塞則年歲旣久之後,或不無叛主之弊,今年災實分等後,稍豐之處則許其推奴,似宜矣。興慶曰,國家每以推奴爲民弊,故輒加防禁,而若逐年不許,至於年久,則或有外方奴婢者,將不免永失之弊,此亦不可不念,不宜以一端論也。金始炯曰,外方推奴,實爲窮民難支之端,近年以來,連因凶年而防禁矣。西關年事,未免凶年,則今姑防塞宜矣。李宗城曰,平安道年事失稔,豈可許其推奴乎?臣奉使關西,推奴之端,深知之矣。以推奴下去者,類非渠之奴婢,轉借他人之文券,憑藉官府之勢力,淫刑虐罰,侵漁多端,推奴一事,一切防之,似宜矣。權相一曰,臣亦在外方,故習知推奴之弊,以爲如前防禁宜矣。上曰,推奴之許與不許,互有弊端矣。然而關西今爲凶歉,則豈可許其推奴,使爲民弊乎?依監司狀請防塞,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南北道習操停止爲請,北兵使洪好人,南兵使申德夏,狀請習操,而當初德夏辭陛之日,旣以磨天嶺以北,城津爲限,看審之意定奪,故欲於歷路,兼行習操云矣。南關旣爲凶歉,則習操似不可許。只令巡歷時,簡其騶率而往來,未知,何如?上曰,歷路軍兵,一番點閱,亦何妨乎?興慶曰,習操則旣不可許,而使德夏,但於所經官軍,點閱軍兵,似好矣。上曰,依此爲之。興慶曰,利城、端川則水災孔慘,旣有別爲賙恤之事。此兩邑軍兵,似不當點閱矣。上曰,所歷各邑中尤甚邑,則勿爲巡點,可也,興慶曰,南關習操,旣令停止。北路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亦觀南北關年事之豐凶,而爲之,可也。興慶曰,北關年事,勝於南關,北關習操則依例擧行乎?上曰,北關實爲重地,而久廢詰戎之政,極爲可悶。今年習操,使之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江原監司趙最壽,以三鎭合操姑爲停止,使各鎭營將巡點事及秋巡時,都試設行事及校生考講停止事稟啓矣。都試旣以秋巡時設行之意,發關知委,則今無可論矣。三鎭合操則今年嶺東,大抵失稔,似難擧行。依狀請停止,使各其營將巡點,申飭,似爲得宜。而至於校生考講,則都事覆審於各邑時,仍爲試講,似無大段貽弊之端矣。上曰,營將巡點事,依狀請許之,而校生考講不可廢却,依例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御營設廳軍額,與禁衛營相同,而禁營則別驍衛八百四十名,御營則別馬隊八百名,故癸巳釐正後,御營廳草記,稟定以禁營例,更加四十名矣。今番釐正,一依癸巳年所定施行,故御廳四十名,將未免汰減,而御營大將魚有龜,以爲當初設廳,旣與禁衛營一樣,而禁營則以癸巳前充額之故,不爲除減,御營則以癸巳後加數之故,若爲除減,則兩營軍額,誠爲不均,此則決不可爲之云。其言亦有所執,若倂四十名保人則爲二百名,良丁殊甚夥,然而其所執言,事勢誠然,何以爲之乎?上曰,竝保人言之則其數多矣。而御廳別馬隊皆健兒也。不可與禁營有異,此則勿汰,仍存可也。{{*|出擧條}}興慶又曰,各軍門軍額,今方自備局相議,一依癸巳,定式釐正,而守禦廳則當初節目,軍需保奴軍六千名畫給,而奴軍猝難充數,故以該廳所汰減良軍二千六百餘名代給矣。其後該廳,以其軍改號爲牙兵,是所謂湖西牙兵也。卽今他廳及該廳所汰減奴軍,有三千餘名,故將以此屬之該廳,以爲收米之軍,換出其牙兵一千五百名,移定他良役則該廳以爲一千名,猶可換定,而一千五百名,所換太多,決不可許云。蓋此牙兵,卽當初奴軍六千名內代給者也。到今以本色奴軍,倍給換定,少無所妨,而守禦廳堅執不許,當此良役釐革之時,有不必如是相爭。守禦使申思喆,今方入侍,下詢處之,何如?思喆曰,守禦設廳,意非偶然,而當初良軍定給,旣不滿奴軍六千之數,而山城往來,新築南城,自多排立之軍,雖遵行節目定數,而常患不足,當此釐正之時,非欲取節目外餘軍也。若失此牙兵,則實無成樣之道矣。前日之見奪者亦不少,而今又失之則,豈不切悶乎?宗城曰,禁御兩營,軍額相同,守禦、摠戎,亦相同矣。守禦廳則雖未滿良軍三千之數,而此外有軍需保近三千名矣。今此牙兵,年久練習之軍,而一朝汰減,則其所可悶,不言可知,而旣以釐正爲主,何可拘此乎?守禦廳各色名目頗多,雖汰除牙兵,似不至難堪之境矣。上曰,夫子曰名不正,言不順,若依癸巳定式,以六千奴軍劃給,其外則勿論牙兵軍保,一倂汰定於他處,則守禦使,何可復言乎?此不必相爭,一依釐正廳定式而擧行,可也。上又曰,以紅點事大臣獻議見之,而沈判府事以律文外不可低昻云矣。諸臣之意,何如?思喆曰,臣未見文案,而外議,不可待其産,而宜卽正法云矣。取魯曰,臣未見文案,今不知其事狀始終,不敢仰對。尙絅曰,臣適見其文案矣。律文則臣未能知,而此人倫之大變,言之汚口,雖爲待産,其所生,將焉用哉?臣意則不可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矣。陽來曰,昔年宮女,有淫奸其兄之夫者,其時待産正法云,而此則不特較重,雖待産,其腹中兒,當稱父耶?祖耶?渠不可容世矣。金始炯曰,臣未見文案,而以諸臣所達言之,不可待産矣。宗城曰,臣亦未見文案,以諸臣所達之言推之,實倫常之大變矣。聖人用法寬厚,如季冬之行刑,亦有意矣。此事則似不可待其産而正法矣。相一曰,臣亦未見文案,而以諸臣之言論之,似是不待時之罪人矣。上曰,獻議姑未下,從當處之。始炯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興慶曰,日前入診時,未及稟定矣。大王大妃殿生脈散,今月初十日以後,姑未劑進,而秋來則例停止,何以爲之乎?上曰,稟後當下敎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八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金尙奎,參贊官李宗城,侍讀官吳瑗,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密陽君梡,武臣副護軍朴弼垕。上讀前受音,自齊國名,至東方未明三章訖。李宗城講讀,自南山崔崔雄狐綏綏,至盧令三章。上讀後受音訖。宗城曰,南山崔崔章,言之醜矣。藝麻如之何?折薪如之何?已言之,無足文義者矣。無田甫田章,其取譬意味好矣。此戒厭小務大忽近圖遠之事,學問之工,治國之道亦然。凡事不必務大,最初則雖似小而自大,似近而自遠,此章註解甚好,朱子之意不尋常,亦可知矣。以卽今事勢言之,殿下定其範圍大體之後,加勉於此章之義,則必有目前之實效矣。上曰,所言好。當加勉。吳瑗曰,積小成大,自近而遠,亦是伊尹告太甲治國之要矣。凡事規模雖小,而安於小成,自至於成大,此章意味誠好矣。上曰,然矣。宗城曰,盧令章大意,與還同,臣於還章,以風俗間事仰勉矣。凡人臣,見其君上之意而爲之,今以良役事言之,聖意非有所歇後,而若至誠救革,晝夜揣摩,則豈無從風盡心之臣乎?聖意若欲采批鱗之言,而開納來諫,則言路必恢廓,推類以言,則人主,以好事理御群下,則亦豈無鶴鳴相和之義乎?此莫非玩味看過處矣。上曰,然矣。瑗曰,臣於昨年,待罪是職,有所勉戒,而殿下,以意大無實效爲敎,尙在中心矣。聖志高出百王,挽回世道之策,非不軫念,而頃下大誥,奮發之意,孰不欽仰,而終無實效,夫學問、治國,本非二致,勿論其大小緩急,定其規模,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然後,可有實效。堯、舜之道,非不急先務,而若伈伈過了,則何時有實效,而始見挽回世道之機耶?若孜孜爲心,修擧庶務,則自有實效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上曰,李宗白狀啓,見之,而副學必相見問之,北關事何如云耶?宗城曰,臣果詳問,則農形大體凶年,而德源、安邊等地稍勝,而咸興、定平之間,可謂慘凶,利川、端川,水災極慘,而比己酉年,則不如云矣。上曰,以其狀啓觀之,北關勝南關矣。金尙奎曰,臣見其狀啓,言有條理,極爲詳密矣。上曰,歷路見之,故未目覩處多矣。宗城曰,大體不及於己酉,而咸、定之凶歉,無餘地矣。尙奎曰,秋務方殷,而兩司不備,未署經守令多矣。今日政,新除授臺諫,竝卽牌招,以爲守令署經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宗城曰,今日新除授玉堂,亦竝牌招,備員,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mkqwgq2lnm02bolgazkd8knrhaapaqr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九月 0 1109921 2173390 2022-08-21T13:41:1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59hp7jpjpdjdt0uhsohkzkrkzvv4fd6 2173466 2173390 2022-08-22T02:51:52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9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bb停b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暈上有冠。自巳時,至申時,日暈。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彦燮,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未署經守令,諫院則纔已署經,而憲府則多官,或在外,或未差,尙未署經,事甚未安,除在外、行公外,執義李宗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常參時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又傳曰,明朝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 ○韓師得啓曰,前大提學明朝命招圈點事,下敎矣。大臣、政府西壁、六卿、判尹,依例待開門命招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朔書中,副司果成範錫,莫重御覽朔書,麤筆弄書,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韓師得啓曰,奉敎李鼎輔,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安東府使金濰罷黜事,及昌原府使洪泰斗等催促下送事,傳于李德壽曰,今觀嶺伯狀啓,安東府使金濰,頃者,申飭之下,已過三朔,尙不還任,乃有此狀,極可駭也。洪泰斗之尙不還官,豈敢若是?金濰勿罷,其竝重推,明日內,使之下去。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忘置不達,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任守迪曰,凡公事,或至夜深,或至翌日,猶可啓下,而至於還判付公事,異於他公事,自有日字,雖夜深,必以當日,卽爲書入。 ○鄭彦燮,以兵曹意啓曰,去八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意啓曰,卽接恭陵、順陵捉虎將校手本,則頃日恭陵主峯近處,惡虎中丸遁走之後,累日跟尋,莫知去向矣。厥虎,致斃於恭陵火巢外林藪葱鬱之中,故今始搜得載送,而陵所內外,無他虎跡云。今此斃虎,與新捕者有異,已爲腐爛,故不得封進,而旣無他虎之跡,則許多軍兵之閱月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啓目,今此章陵行幸時,金浦地斥候伏兵,令江華鎭撫營爲之,而使宣傳官,持標信知委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之意,江華留守處,下諭,何如?傳曰,允。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執義李宗白疏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而付京職事,贈職事,亦令該曹擧行,稟處。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義在必辭,疏單控籲,未蒙開允,誨敎轉嚴,而持迷莫回,特召屢辱,而輒事違慢,朝綱由臣而益隳,都政由臣而遷就,論其負犯,合被大何,而天地之仁,曲加涵貸,當被之罪,尙爾倖逭,應遞之職,一味虛帶,曠日俠月,靡有止泊,俯仰跼蹐,不知死所,到玆地頭,情隘理極,區區執守,有未暇顧,唯當黽勉趨命,以贖積逋之罪,而第臣自十餘日前,重得毒痢,肚腹絞痛,遺下無算,胸胃閼隔,噉綴都廢,燥懣焦爍,寢眠以之全失,沈頓澌綴,眞元無復餘地,凶兆危症,無一不備,日加一日,奄奄床簀,其距鬼路,只爭尺寸耳。房闥之內,亦無望其轉動,雖欲强作氣力忍死趨朝,其可得乎?連日違召,亶由於病勢之如此,擧實陳暴,見阻喉司,其間事狀,無以自達於宸極,而臺啓嚴截,至請重推,病裏惶悚,益無所措,至於銓注間消詳往復,自是政地恒有之事,臣豈以此有所難安,而承宣之猝然奏達,殊非事實,臣未知其故也。仍伏念目今賤疾,萬分危惡,設或得有天幸,終能不死,若其稍向蘇完,陳力供職,決非時月可責,過期之都政,今又差池,則前頭擧行,將不知在於何時,此則朝家所宜及早變通,不容少緩者也。玆敢略陳病狀,仰干聰聽,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本職,亟行鐫汰,仍命攸司,勘臣罪愆,以嚴常法,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執義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畸,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而會値北路有事,遽承別遣之命,往役義重,陛辭時急,遂至於冒肅館銜,而初非敢以職名自居也。準擬竣事還歸,更煩血籲矣。不意中丞移除之命,又下於在北未還之日,虛縻應遞之職,泯默淹滯者,今已兩旬餘矣。噫,臣之矢心自劃於榮塗者,只爲自靖私義,而本府前啓中一事,在臣爲不敢參涉,通朝之所共知也。以此危臲之蹤,尤豈有一日冒據之理,而反命體重,不敢廢闕,身入禁扃,雖不得不肅命,而循省悚蹙,若無所容,且臣奉使無狀,自違愆尤,狀奏文字,何等嚴重?罪人姓名,亦何等緊要?而矇然不察,一字有誤,旣欠敬謹,亦甚疎忽,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私心惶隕,益復靡措,本來情勢,姑捨勿論,帶推居臺,曾無是例,昨違嚴召,例罷猶靳,今以守令署經,天牌荐降,嚴畏分義,不敢坐違,趨詣九閽之外,略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俯燭矜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安微分,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於辭陛北下之日,獲登前席,旣承弊瘼,隨聞歸奏之敎,而臣之今行,異於暗行,旣不能出沒閭里,往來悤遽,又不能廣加諮詢,一二所聞,雖或有爲弊於官民者,類皆左右牽掣,猝難輕議,則空言說弊,徒益煩猥之罪,只將數段聞見,擬一面奏,而身帶必遞之職,已絶登對之便,玆敢附陳疏末,以備裁幸焉。本道,以豐沛舊鄕,朝家之視遇,有別於他道,楊側收才之方,靡不用極,有道科焉,有都試焉,文武出身,厥數頗多,家世才望之優於槐院宣薦者,亦豈無人,而輒以傖楚視之,擯斥而沮抑之,畢竟所踐歷,不過流品末官而已。其何以少展其抱負,少副其期望耶?粵在國初,其待北人,不置界限,故致位卿宰,功業表著者,往往有之,此則尙矣不可論,而雖以挽近言之,如前參判李之馧,前水使全百祿,歷試內外,聲績峻茂者,亦由於朝家待遇之稍別耳。以此言之,北方之人,曷嘗有負於國家也。雖以今番朱炯离事言之,門閥才具,實是一路之翹楚,且經侍從而徑遞北靑,終覺其爲未安,臣於筵席,曾已略陳此意矣。無端遞改,宜有卽付京職之命,而此亦闕焉。有違前例,乞勅銓曹,俾卽甄復,其他地望已著,屛散最久者,次第調用,以示收拾遠人之意焉。故佐郞文德敎,問學行誼,卓異流輩,且有壬辰倭亂時倡義之偉績,遺風餘韻,尙今未沫,先輩長德,表章備至,其在敦尙風敎,激勵遐俗之道,不可無褒奬之道,亦命該曹,特爲贈職焉。各道兵使習操之規,必於各營將所駐處擧行,自是通行之例,雖以南兵營言之,左營甲山,右營三水,中營永興,後營德源,則各於其地方習操,而獨前營洪原縣習操,移設於北靑府者,實無義意,在前營將,以虞侯例兼,而甲申年間,兵營,啓聞變通,欲爲移定於各邑,而其時北靑府使,則兵使兼帶,不得已移定於洪原縣,縣監兼營將,地輕望淺,緩急之際,將無以憚壓節制,且習操移設之時,主客俱受其弊,今則兵使,旣已分牧,營將之任,移差於北靑府使,恐合事宜也。道內災荒之慘,臣於書啓,已爲備陳,軫恤懷保,不容少緩,而督捧今秋之糴穀,以營明春之分賑,最爲緊務,當此凶歲,民皆以辦納本色爲憂,蓋其土俗,絶異於三南,不能貿遷有無故也。還穀代捧,固知有弊,與其懲督本色,終未能準捧,不如姑許代納,俾官儲不縮也。道內居民,私賤頗多,國制之不許推奴者,蓋出於實邊之意,故本無懲貢之規,近年以來,法禁不嚴,侵漁多端,當此凶歲,不可不申明舊典,以爲安集之一助,分付道臣,另加嚴飭,有不可已意,竝令廟堂稟旨採施,而茂山、三水、利城,俱以弊邑,前倅匪人,民受其害,至於利城,被災尤甚,三邑貶罷之代,不可不另擇,以責其賑飢蘇殘之效,亦令該曹,毋待都政,卽日差出,給馬下送,以除遠地迎送之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九月初一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森、尹陽來,參贊官鄭彦燮,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上讀前受音,自南山崔崔,至盧令三章訖。金若魯,讀自敝笱在梁,至齊國十一篇。上又讀後受音訖。若魯曰,敝笱以下三章,皆刺魯莊公不能防閑文姜之事,別無文義之推演陳白者,而論其本則治國之道,當爲敎化,而專主功利之故,其弊源在此矣。上曰,然矣。莊公之哀敬不足,未能感動,故致此,而莊公事,極難處矣。金興慶曰,哀敬不足以感動,而先儒之義理言論,自然如此矣。宋寅明曰,天下之事變無窮,至於莊公而無足論矣。若使莊公,盡其哀敬而事其母,則豈可至於此乎?尹汲曰,末端註釋,可見其言外之譏刺,多矣。上曰,文姜必欲往,則莊公何能以哀敬動之?後世之人,只以《史記》見之,故如此,而莊公,身當大變,似有至難堪之事耳。若魯曰,莊公遭此大變,若哀敬痛迫,務盡誠意,豈無感動之道,而以猗嗟章觀之,可推其失其道矣。上曰,大體莊公,若尙文敎之治,則變不至此矣。若魯曰,魏風七篇,而大旨,章下註多矣。字紙二付,則太多矣。興慶曰,多則一時盡讀似難,分爲付字紙,似好矣。上曰,先朝已爲之,依前付字紙,可也。興慶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鄭彦燮曰,臺諫當傳啓,而今日又當常參。常參入侍時,當傳啓矣。上曰,前亦先爲傳啓,今旣入侍,傳啓可矣。興慶曰,一日不再啓,故如此,而旣爲入侍,先爲啓辭,無妨矣。申思永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新除授獻納沈星鎭,時在京畿利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權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須勿更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金相紳,時在京畿高陽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當爲晝講矣。此卷下字紙,如未及付,則玉堂退出後相考,依前所付,付入,可也。{{*|晝講事,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金尙奎,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鄭彦燮,右副承旨黃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許逅、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府判尹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鄭亨益,禮曹參判洪鉉輔,司諫院司諫申思永,司憲府掌令權相一,弘文館校理金若魯,修撰尹汲,司憲府監察李遂豐,禮曹佐郞朴守謹,戶曹佐郞洪允輔,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咸恩君李森,洛豐君楙,月城尉金漢藎,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兵曹參議李鳳翼,刑曹參議金希魯,掌隷院判決事朴弼正,兵曹正郞金啓白,刑曹佐郞尹大柱,工曹佐郞李希逸,金興慶曰,臣連爲入侍,別無陳達之事,而昔在先朝,常參是稀有之擧,故入庭諸臣中,有陳達之事矣。近來則一朔再行之故,無進來陳達之人,殊非常參之義,另加申飭,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纔過次對,備局兼帶之人,適無陳達之事,故如此,而其餘諸臣,亦豈無可陳之事乎?今後則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朝講時,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承、史,不能詳聽,以至再稟。事甚未安,承旨、史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承旨則旣已聞之,勿推,史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又曰,新除授副校理申致謹,時在京畿通津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又曰,應敎趙明澤,修撰金尙翼,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朴弼正曰,臣,頃以隷院事陳疏,而聖批,以瑣細爲敎。臣不勝惶恐,而卽今隷院,實無成樣之道。若革罷本院,移屬刑曹則已,不然而仍存,則雖欲保存,有不可得矣。本院所賴,只是決訟作錢,補充隊作錢,而近來無訟之錢,非所可論,外方私賤之爲良者,避其良役,不欲補充隊,則此亦無可論,京外奴婢之訟,本院每主管,而秋曹京兆,終不移送,故本院,徒有詞訟衙門之名,而無異漫司閑局,自今定爲令甲,事係奴婢之訟,一切歸之於本院,補充隊,則自兵曹例捧作錢,而本院,間或有稟啓取用之時,若許三四年專屬本院,庶可補用,且各司漏落奴婢陳告現告之類,其數不少,限數百口特許劃給,亦可以補用,下詢大臣而處之,似好矣。興慶曰,掌隷院,漸爲疲弊,誠難支撑,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其言糢糊,亦甚瑣細。此等之事,廟堂知而,申飭,可也。韓師得曰,每月朔書,不得以不書懸頉,曾有申飭,而修撰尹汲,今八月朔書,無故不爲書進。事體極爲未安,宜有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德壽曰,殿下,近講《左氏》及《詩經》,《左氏》中,如延陵季子,聆列國樂章,便能知其興衰,《詩經》中,所載諸詩,亦可以觀列國之風俗,如鄭風之淫,秦風之武,是也。今若使如延陵季子者,生於今日而觀戰國士子之詩表,則必將以爲亡國之風。何者,以其尖巧短促,更無餘地,絶無委蛇渾樸之氣故也。前日之擧子,爲今日之考官,其所取者,皆其類也。則文體,何由而歸於厚乎?臣曾前陳疏,請各別擇試官,以變文風,而竟無採施之效,良可慨然。至於平時操變易文風之權,則莫如大司成。臣曾爲是職時,士子輩,多因臣一家人,探問臣所尙之,何如?蓋欲知其所尙,隨而中之也。今誠能擇其人而久任,則其弊寧至於此乎?文章雖曰小道,實與政化相關,今日又是營科初試開場日,故有所觸發,如是,仰達矣。上曰,都承旨,其所言可尙矣。試官非不欲擇,而試官之所尙,亦如士子,其將奈何?如都承旨之喜渾厚文者,廷臣中,多有其人乎?宋寅明曰,多則不知,而豈全無其人耶?上曰,習俗已成,無可奈何?如都承旨所喜之文,難於多得矣。上,使承旨執筆下敎曰,明朝,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上又曰,宣傳官柳泰國,何處人耶?兵曹判書尹游曰,居在水原矣。上曰,先朝內試射時,十巡無分,則輒爲推考矣。今番則卿在將兵之任,以其春秋試射,皆爲無分,請汰,故許之矣,鄕曲之人,不可無參酌之道,勿汰,決棍,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事體尤重,而今日入侍中官中,或有進來而顚倒者,或有混雜於侍衛者,追來顚倒者,推考,混雜侍衛者,罷職,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森,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閔鎭箕,金若魯,讀自魏國名,至園有桃二章。上讀後受音訖。若魯曰,葛屨章下註亦曰,疑卽縫裳女所作矣。其俗,儉嗇褊急,好儉太過,故如此,眞所謂過不及皆不中也,而魏以小邦思儉,猶有聖賢遺風而然矣。尹汲曰,俗習褊急,故其害則亦如此矣。上曰,所謂急迫云何?宋寅明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者,亦急迫之意,而旣儉且勤,則俗雖褊急,與驕奢,不可同日而言矣。上曰,與其奢也,寧儉。儉雖過而本非惡德矣。若魯曰,汾沮洳章,大抵意與上章,同矣。上曰,殊異乎之意,何如?汲曰,非大官貌樣之謂也。若魯曰,美無度而儉不中禮,故非貴人之貌樣矣。夫儉無害事,而若太過,則有吝嗇迫隘之弊。若使魏好儉而得中,則其俗,豈有褊急而至於促亡乎?上曰,心志直爲好儉,飢飽冷煖,與民同之則可矣,而若專爲吝嗇而儉,則反不如奢侈矣。寅明曰,雖爲吝嗇,而若果好儉,豈不大勝於奢侈者乎?上曰,吏判,悶近俗之好侈,故抑揚太過矣。雖好儉而吝嗇迫隘,積穀而惜其食,隣里至親之間,不肯救急,則反不如多財而好侈者,將安用其儉哉?若魯曰,若如聖敎,則如許之儉,實無足用,而好儉,實亦未易矣。上曰,向者李宗城之疏,專爲尙儉節用,而先自宗廟爲始之說,終過矣。儉俗,非不尙矣,而卿等亦見宗廟,其鋪陳等物,與予所處,如何?近來勿論上下,自奉則厚,奉先則薄,深恐此漸成俗弊矣。寅明曰,宗廟采色,本有定規,而我國規模,好矣。文勝之故,其流有弊,而李宗城之疏,臣未得見,而其本意則好矣。若魯曰,風俗,實在君上之導率。聖上儉德,臣僚皆知之,而若行大布大帛之道,則群下,豈無尙化之理乎?至於宮掖之間,釐降之際,尤當示其崇儉之意矣。李宗城之疏,留中之故,臣未得見矣。日者伴直時,始見其草本矣。俄者聖敎則是矣,而宗城之意,非自今先減也。主意如是爲之,則自歸節儉之道故矣。此等敢言之風,宜加虛受之道矣。上曰,李宗城之本心,予豈不知乎?知之故,曾於進修堂,有所下敎矣。俄已言之,而頃疏則有所重,故責難之意耳。若魯曰,園有桃章意,好矣。國小無政,詩人憂歎,而謂我士也驕等語,與黍離章意,同矣。汲曰,國小無政,故如此,若於其時,有所奮發,則必有可觀之事,豈可以國小無政乎?上曰,然矣。若魯曰,蓋亦勿思者,重歎之意,而亦有慨然於不能奮發矣。上曰,蓋亦勿思之意,一篇宗旨矣。寅明曰,誠思之則將不暇非我而自憂者,註解之意,好矣。若魯曰,格物致知,亦不過一思字出來。凡事,若思之又思,則豈有未成之事乎?上曰,然矣。雖以良役言之,屢會議於備局而尙未了斷,亦由於諸臣之不能深思耳。寅明曰,思字,意固好矣,而至於諸臣之思,孰不深思講究,而特坐意見之不同矣。堂堂國事,不可以獨見定之,必待諸議之歸一,故如此矣。雖以大同法言之,故相臣李元翼,欲行而不得。及至仁廟末年,故相臣金堉當國,力主爲之,當初朝臣,亦千百其議矣。行之已久之後,始見其效矣。古之得君行道者,雖未見目前之效,而行久則自有其效,而設施之難,終坐於議論之不一矣。卽今國勢如此,紀綱日頹,臣等,豈無憂思補效之策,而非但志慮之疎迂,實難論議之歸一,故亦不敢出意見矣。上曰,此則吏判,非矣。職卑位下則或然,而職不卑則雖言之,而時君不用,亦何可不言乎?寅明曰,言之而無益於國,有害於身,則不言爲勝,此非惜其身也,乃憂其國也。此道理,終不可無矣。若魯曰,衰世未振作之弊,誠不可不思,而如宋寅明,其地位崇高,倚毗,亦如何?宜思殫竭心力,措國勢於泰山之道,而乃反逡巡退縮,如臣等,亦常出入筵席,頻承玉音,而亦不能輔導君德,則彼疎逖之臣,尤豈易出意見,當國事乎?此甚慨然矣。上曰,吏判,自春坊時,予知之矣。今其爲言,殊非矣。寅明曰,不自量而爲之,則誤事易矣。寅明又曰,都目遷就,弊端甚多。參判申昉,自政院,申飭連爲牌招,似宜矣。上曰,纔已受由,過三日後,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承旨來。韓師得進伏,上曰,夕講爲之,時刻則以申正三刻爲之,可也。{{*|榻前下敎}}李森曰,臣於朝講後,仍留闕中,適見備局所下戰制矣。上曰,使備局取捨,而卿之意見,如何?森曰,臣曾經水使,舡之利害,雖不能一一詳知,至於戰舡,古制略見之矣。上中下裝,而上裝則以似盾者,防之,如城如墻,以爲藏軍之所,皆以眞木爲之,以爲上實下虛之道,臣略倣古,參以迷見而造置矣。今者尹弼殷之所見,與臣有意合處,其言雖不能皆合,而多有可觀者,聞自軍門工匠方造出云,較看而採用,則好矣。上曰,尹弼殷之舡,或言其不便,而今聞卿言,知有意見矣。自備局當爲取捨,而渠之意思,則好矣。爲國之心,可尙矣。森曰,渠雖微賤,爲國眷眷之心,誠嘉尙,且能思他人未思之處矣。上曰,龜舡制度,李宗城見之,而卿之所見,何如?森曰,其中裝,可容能櫓軍,射、砲手亦竝入,與海舡大同小異。臣得見其地野史,則壬辰年,虞侯,坐於龜舡之口,射中倭將云,而見龜舡,則人坐之外,無投矢處。其後忠武公李舜臣有所造,而其制度器械,問其家子孫,而亦無所記者云矣。彼此斟酌而造出,則庶可成其制度矣。森又曰,臣於旗幟事,不無稟達者,凡旗幟,分其五色,至於巡令旗,俱是靑色,而臣曾待罪昌原時,赴操統營而見之,則有多紅大緞令旗。此乃京外各軍門之所無,問于將校,則壬辰天將出來,與忠武公督戰時所用云矣。御前巡令旗,與各軍門色同之故,凡於擧動,自上或有下令軍中之時,無以辨別,泛然看過,則不能致敬,雖當臨陣之時,亦難區別,臣意則御前巡令旗,以多紅爲之,則此亦明旗色分上下之道矣。上曰,卿之意見如此,與兵判及他將臣相議後,入侍時陳達,可也。森曰,臣入侍未易,當與訓局往復後,使之稟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金若魯,讀自陟彼岵矣,瞻望父兮,至魏國七篇。上讀後受音,至陟岵三章,玉音嗚咽,繼讀後受音訖。若魯曰,陟岵章,孝子行役不忘其親之意,而詩人性情,可以觀矣。魏國風俗薄惡,而乃有如此之人,此等章,以魏詩論,儘可惜,而先王德化之,猶有未泯,亦可見矣。上曰,大舜之孝,尙有餘澤矣。瞻望父兮母兮兄兮者,皆有階梯,而猶來無止無棄無死者,終無怨國之辭矣,安成劉氏註,好矣。此等章,亦爲孤露人所感處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臣等亦感動矣。慶源輔氏曰,斯人也。必能以其親之心爲心,此言甚好矣。孝者,百行之源,殿下,今以此章,有感愴之敎,後受音之時,玉音異前矣。凡帝王治國之道,莫不以先王之遺法,體而行bb之b。今聖上日用政令之間,以追先王之心爲心,以至國家治隆,民生安樂,則此帝王之大孝矣。上曰,所言如此,當爲留意。宋寅明曰,聖敎誠爲感動矣。儒臣,以追先王之道,陳達,此甚好矣。以此推以治之,凡百政令事爲,無一事之放過,則治道自成,以至於祈天永命之境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爲留意。寅明曰,此詩三章,終無苟且之意矣。上曰,可入於正風矣。若魯曰,十畝章,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之意也。心有危邦不入之戒,而閑閑於桑畝之間,思與友同歸,其不樂仕而憂歎國之意,可見矣。以卽今言之,用賢之道,誠難矣。常慮十畝之間,或有閑之者而軫念,則好矣。寅明曰,以卽今言之,安知十畝之間,無閑閑者耶?上曰,然矣。以文意見之,其人,非一時翺翔之人,而人與文,皆好矣。寅明曰,《詩傳》,今爲三卷,而此經,多有言外之旨,潛心默看,則自不無有益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伐檀章,服勞後食之意,而車當行陸則置之。河干則無所用,而將不食其力矣。然而其志,則不稼不穡,則不可得禾,不狩不獵,則不可得獸,以此推之,則百事皆然,卽今勞力得食者,幾人?雖以朝廷言之,不素餐者,亦幾人耶?此章大意,先事後食之意,而不稼不穡,胡取禾之說,甚好,而推類以論,則人君治國之道,亦可以比論矣。汲曰,其時風俗儉嗇,近於著實,故亦如此矣。寅明曰,國家,亦思不稼不穡何以取禾之義?每事孜孜,惟恐或怠,則自然聖旨奮發,效亦分明矣。章下註解,亦皆好矣。李春躋曰,章下註中,安成劉氏之言,最好而宗旨矣。上曰,然矣。詩人,美其甘貧樂賤,雖不見用而不苟食者,深得一篇之意矣。若魯曰,碩鼠章,民困貪殘之政,託言大鼠而比也。三歲貫女者,吾無負汝而汝今負我之意也。樂土樂國,則有不得已去歸之意也。貪官汚吏,今亦或比以碩鼠,而民困殘虐之倅,則其難支之勢,誠如此矣。上曰,魏止於此,此章,亦可見矣。寅明曰,國家,愼擇守令,卽今猶未知有幾箇碩鼠矣。非不欲極擇,而知人亦難矣。上曰,詩人之言如此,而人何可比之碩鼠,然而碩鼠之害民,如此,三百六十餘州,未擇者幾人耶?此在朝廷差送,而實係銓曹用舍,民困於多虐之倅,呼怨之極,怨歸根本,則不歸於銓曹,而自有所歸矣。寅明曰,許多守令,實欲一一善擇,而擇之極難。且或意其善治,而有不治者,或疑其不治,而有善治者,不可以容貌取之。至於牧、府使,猶可擇之,而縣令、縣監,則尤難矣。若魯曰,卽今生民困甚,蔀屋之下,何可盡察乎?內外居官,孰不愼擇,而守令則實係生民,不可不別樣申飭矣。上曰,此則三歲,而我國則六年,若非其人,則民何以堪?近無爲官擇人之事,輒爲爲人擇官矣。寅明曰,臣實惶恐,而遠地殘邑,尤難擇送矣。名士則難以威力差送,故自然歸於無名稱之人矣。上曰,有庳之民奚罪者,正謂此矣。寅明曰,雖有文官差送之令,如機張、泗川等邑,出入銓郞者,其果差送耶?若開此路,亦有後弊,掌銓者,若弄銓權,稱以爲官擇人,差送惡地於三司中人,則其弊亦不少矣。上曰,其中亦豈無擇送之道耶?常以極擇之心,不忘于中,則自可擇差矣。寅明曰,曾聞先朝,有錦柱帖書入之事,未知卽今尙在,而選擇守宰之意,臣豈歇後,而恐有不如意,每爲惶悶矣。上曰,右相,以名流擇送之意,亦陳達,而其所治不治,未試之前,似難豫知矣。若魯曰,今日進講冊子已畢,視事溫澤間,頉稟矣。上曰,知道。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黑雲一道,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李宗白呈辭入啓,掌令權相一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同副承旨任守迪啓曰,秋序已深,風氣漸高,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彦燮,以都摠府意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隨駕禁軍點考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前大提學李德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提學圈點時,不可無主薦之人,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賓廳啓曰,臣等,以大提學圈點事,來會賓廳,而前大提學李德壽,再牌不進,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三牌之例。且圈點之時,政府西壁及六卿,亦當齊會備員,而兼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鄭亨益,竝牌不進,推考,更卽牌招,以爲薦望會圈之地,何如?傳曰,允。 ○賓廳再啓曰,文衡薦望事,前大提學李德壽,旣已承牌矣。取考舊例,則大提學圈點時,曾無大臣一人獨參之例,間有大臣一人圈點,而或以曾經文衡,或以首相擧行,事例與今日不同,其後左右相中一人,或不無參圈之近例,而終非所以重事體之道,臣不敢獨爲擧行,惶恐敢啓。傳曰,安心圈入。 ○賓廳啓曰,大提學圈點以入,而前大提學李德壽,嫌不自書其名,依前例添書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啓曰,五衛將申萬泰戶奴呈狀內,奴矣上典,重得眼疾,方事鍼藥,萬無差復之望,勢難供職,斯速入啓變通云。眼病旣如是甚重,則宿衛輪直之地,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未差,左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鄭彦燮進。兵批啓曰,釜山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訓鍊院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箕錫爲持平,李春躋爲戶曹參判,李玄輔爲兵曹參知,愼無逸爲工曹參議,金聖梓爲戶曹佐郞,李秀輔爲司宰僉正,金時敏爲社稷令,李渘爲監察,洪相朝爲兵曹佐郞,朴民秀爲果川縣監,黃沇爲判校,朴道郁爲奉常判官,尹淳爲大提學,洪以錫爲同知,金應三爲知事,兪彦哲爲僉知,閔昌基爲宣傳官,吳志哲爲景福將,朴泰新爲內禁將,崔慶老爲忠淸兵虞候,張爾樞爲五衛將,金夢煃爲訓鍊正,李漢範爲宣傳官,崔炯爲釜山僉使,鄭重協單付同知,鄭禹賓、白守一、朴宗榮單付僉知,申致雲單付護軍。 ○鄭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南鶴宗,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南鶴宗改差,代以金以復爲事變假注書。 ○任守迪,以文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近來科場之不嚴,誠極寒心。至於本所,則墻垣頹圮,棘圍虛疎,且其周圍甚廣,不無意外之虞,而東墻一面,乃是明倫堂連界之處,此與泮村相接,則尤爲可慮。昨日設場後,嚴飭禁亂所,使之各別譏察矣。當日申時量,擧子輩呈券迭出之後,自禁亂所,捉得可疑者兩人。而一人則身着儒服,自東邊墻內,廁間通穴處,潛身出往之際,仍爲被捉,而別無所持之物。一人則自東邊墻外,窺覘墻內,而擧措殊常,故搜探身邊,則有一封紙。自試所拆見,則乃是詩賦各一張,而雖不踰入墻內,事極萬萬驚駭。右兩人,先自試所,移送秋曹,而事係科場,不可不別樣嚴懲。令該曹各別査治,依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意啓曰,前副司果趙榮國,本營郞廳啓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新造旗麾祭,今九月初四日子時,神武門後,依前大吹打,放砲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義禁府意啓曰,以禁衛營啓辭,刑曹啓目,出身李益齡,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益齡,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兵曹意啓曰,今九月初一日常參時,宣傳官柳泰國勿汰,決棍事,命下矣。宣傳官柳泰國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九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曰,批答已承候,而朝來風氣頗涼,上候,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比前稍勝時,一樣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連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八味元進御乎?上曰,欲下問而服之,故姑置之矣。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聖徵、應三、信、德履、錭,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候右邊乍闊,而左邊則度數調均矣。應三曰,脈候左三部度數調均,右三府gg部g似帶闊,而脈體與前一樣矣。信曰,脈候左則沈靜,右則寸關似帶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德履曰,脈候尙有不足者,帶闊亦不加勝矣。錭曰,左脈沈緩,右脈帶闊,而卽今尙有虛候矣。興慶曰,六君子湯加進與否,使醫官稟定,何如?上曰,製進者幾貼耶?聖徵曰,十五貼矣。上曰,向時則似以日熱而有煩燥之氣,故不服,而寢睡猶煩轉,初劑入中不服二貼,加劑之藥,則姑不服,若由蔘熱而煩燥,則不服後必有效,而煩燥則不止,昨今氣似苶然,今時則可服耶?昨欲更爲試服,而今日當入診,故欲問議而定之矣。興慶曰,煩燥在於臨睡時乎?上曰,然矣。臥則沓沓,輒起坐矣。寅明曰,似由於節候矣。氣似苶然之敎,何如而知其苶然乎?上曰,坐臥之際,顯覺不足矣。甘寢則夢不煩,而近來則夢煩,故乍寢旋覺,提調所達,由於節候云者,似然矣。六君子湯當服與否,醫官陳達,可也。聖徵曰,聖躬藥道,燥則甚悶,而六君子湯,終近於燥。臣意則姑停而先進八味元,爲宜矣。應三曰,謹愼之心,或慮燥害,而與八味元兼服,則有所益而無所害矣。信曰,六君子湯,在聖候爲至宜之藥,曾有若計常時所食氷片,不知爲幾石之敎矣。生冷所傷,則無過六君子湯,且元非太燥之藥,而秋涼後,膈痰亦作孽,宜加進,而八味元,亦當長服,丸湯中無過於此兩藥矣。德履曰,有痰則遞節之際,例有煩燥之氣,三貼進服,豈爲害耶?闊氣亦由於痰,加進此藥,以爲補元治痰之地,宜矣。錭曰,臣意則六君子湯,勝於補中益氣湯,況此換節之時,尤嘉,而在聖候,實無助燥之慮矣。上曰,金德履所達,以痰而然云者,宜矣。首醫之欲停止者,亦好,而卽今則暑退涼生,進服似宜,五貼加劑以入,爲可。八味元則亦當着實兼服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月gg九月g初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金若魯,讀《左傳》第二十五篇魯昭公六,自二十有三年,至其王之謂乎。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二十有五年,至平陰爲近故也。是時燃燭。上曰,注書讀之。曺命敬,讀自書曰公孫于齊次于陽州,至王子朝奔楚。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二十六年,至帥師從公。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成大夫公孫朝,至乃立昭王。上曰,承旨讀之。而曾見在玉堂時,難於夜讀,下燭火而讀之。任守迪,手執燭而眼昏,猶不能讀。上曰,上番玉堂仍讀。若魯,讀自冬十月丙申,至是以先王上之。若魯曰,此時王室衰微,猶以固周制爲言。如此之時,帝王,發一政行一事,則豈無可觀之道,而終無之,此慨然矣。汲曰,取其冠法而弗與吠狗者,可知叔孫婼無苟且之意矣。若魯曰,畢竟亦無事,貨賂之無益,亦如此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南宮極震,萇弘,以先君之力可濟之說,勉劉文公,周室陵夷,萇弘,非大賢,而有此勉戒,此出於忠義之心而然矣。汲曰,囊瓦城、郢,其時楚强有遠慮,築此城,而及其衰弱,徒存其城,苟不能衛,城無益也之說,過矣。若魯曰,國家防禦之道,雖不可廢,以其時事言之,城郭甲兵,非不足也。而在德不在險之故,無賴其城郭甲兵,爲國之道,當思守德,而國焉用城之說,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左傳》所載之說,間或有未取信處,而寶珪得河之說,亦涉虛疎矣。上曰,或有浮輕處,而杜註,往往有怪異處矣。若魯曰,鸜鵒來筆,亦太靈矣。雖有童謠,豈如是相符乎?上曰,大抵童謠之理,有乎?汲曰,文、武之世,有之,而末世之後,則此亦未可信矣。若魯曰,若有意而作童謠,則豈有相符之理哉?兒心專一,故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上曰,《左傳》文法簡好。如其衆萬於季氏者,亦然矣。若魯曰,然矣。魯昭公之謀事,不善於此等處,可知,亦由於常不能威制群下矣。若魯又曰,令尹子常,欲立子西,而子西所言如此,可謂名正言順。以此見之,其平生心志,亦可知矣。上曰,戰國之世,誠未易之人矣。若魯曰,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而晏子之言,好矣。人君遇災修德,則可以弭災,而豈以禳除之乎?此等處,宜加推類以究,而至於晏子下端所言,尤好矣。然而齊侯,再稱善哉,而不能行,千載之後,令人慨然矣。當此之時,齊侯,與晏子,修德圖治,興禮樂順天理,則富國强兵,措國泰山,庶可見矣。而終不能爲,可勝歎哉?自古及今,每以姑息之政,爲病矣。以卽今言之,殿下,行一美政,發一美政,勿爲悠悠泛泛,日思奮發振作之治,則豈無實效乎?上曰,所言好,當各別留意矣。若魯曰,春秋事實中,《左傳》最勝,而此篇下款語,最可觀矣。上曰,然矣,而《左傳》,善看則好,而不然則有弊矣。若魯曰,上敎好而已。得其要道矣。若魯又曰,故參判李喜朝,曾於先朝,作《東賢奏議》七八篇,有所投進矣。昨冬,令本館有謄出之敎,故方謄出,若一番登徹,則可知,而名臣碩輔之章奏,好矣。續經筵講義,先正臣朴世采所作,而先正臣趙光祖、李珥諸賢所論,亦入之矣。此等冊,若披閱於淸燕之暇,則好矣。而不可不印出,留置本館,而京則印刊似難,全羅監司柳復明,數日後當辭朝云,湖南則十許卷冊,刊印不難,使柳復明,開刊好矣。上曰,依爲之。若魯曰,此等事,不必出擧條,自本館言于復明,好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天安郡守李潤身,雲峯縣監金彦慶,果川縣監朴民秀。 ○韓師得啓曰,憲府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而大司憲李縡,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俱在外,執義李宗白呈辭受由,掌令權相一呈辭,持平金箕錫未肅拜,署經遷就,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金以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召對時同爲入侍,而同入召對,則似或遲延,追後入來,趁召對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以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八月朔進上生蛤,腐傷退封待罪事,傳于韓師得曰,勿待罪事,回諭。 ○韓師得,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尹汲,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限畢試除草記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備邊司意啓曰,卽見司憲府執義,李宗白上疏,以北道事條陳,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南道前營將,移定於北靑府使事,事勢誠如其疏論,而旣係軍制之通變,更令道臣、帥臣,商量啓聞後,稟定。還上代穀事,雖是凶歲便民之政,亦不無生弊之慮,待道臣分等狀聞後,參量指揮。推奴嚴禁事,旣是舊制申明之意,依所陳許施。末段,以茂山、三水、利城三邑守令,卽日差出,給馬發送事,仰請,而批旨無明白賜答之敎,故該曹不得擧行云。亦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給馬下送,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張爾樞爲三水府使,趙由恒爲茂山府使,洪以錫爲利城縣監。 ○韓師得,以忠翊府意啓曰,忠翊衛,乃宿衛入直之士,每當番次,自各道兵營,修都目中點後,領付於番朔,前月二十八日本府逢點時者,自是事目本意,故奉行旣久,毋或違越矣。今九月當番慶尙道蔚山忠翊衛二十九名,全羅道順天忠翊衛十二名,不有期會,過限多日,尙無形影。此由於近來紀綱漸弛。該營該邑,視若尋常,不善檢飭之致,其在重宿衛之道,不可無警責之道,依事目當該兵使及守令,從重推考,營吏、領將等,各別刑推懲礪,當番忠翊衛,依本營修報實數,別定監色,星火上番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甲寅九月初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奉朝賀閔鎭遠,持平金箕錫,追後入侍。黃晸曰,持平金箕錫,以傳啓事入來矣。若値入侍時,則曾有同爲入侍,榻前申啓之敎矣。使史官出傳,使之入侍乎?上曰,依爲之。朴{{!|𪼤|⿰王詹}}出去,與金箕錫入侍。尹汲曰,黃晸曲拜之際,未免失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若魯,讀《左傳》第二十六篇魯昭公七,自二十有七年春,至魯人辭以難。上曰,下番讀。汲,讀自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至獻子辭梗陽人。上曰,承旨讀。晸,讀自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上曰,閔奉朝賀來侍云,注書出往偕入。曺命敬,承命出往,與閔鎭遠入侍。晸,讀至德可以免。上曰,注書讀。命敬,讀自三十年春王正月,至楚於是乎始病。上曰,上番兼春秋讀。{{!|𪼤|⿰王詹}},讀自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至火勝金故弗克。上曰,下番兼春秋讀。鄭廣運,讀自三十有二年,至名不可以假人。若魯曰,大臣入侍,使之陳文義,好矣。鎭遠曰,文義,是講官之所任,臣何敢當之?上曰,儒臣陳文義後,大臣亦陳達可矣。今此《左傳》,卿曾着實用工乎?鎭遠曰,少日科業時,剽竊而已。別無多讀用工之事矣。若魯曰,吳子伐楚,戰國時事,無足可言矣。上曰,闔廬gg闔閭g,與王僚,同母弟耶?若魯曰,四寸矣。季子之復命哭墓,復位而待之待字,待子光之命矣。上曰,季子處義,如何?閔鎭遠曰,光已爲主,故如此矣。上曰,無廢祀,國家無傾之說,似如何矣。臣子之道,以是爲心,則此弊,流而漸歸無臣節之境矣。鎭遠曰,以此觀之,未盡臣節,上敎至當矣。若魯曰,令尹子常,信讒人之言,竟殺郤宛,小人情態,此等處可以見之。上曰,小人之居間讒人者,皆如此,而子常,初不信讒言,則豈至於此哉?若魯曰,小人,初雖讒人禍人,畢竟則渠輩情狀,自然敗露矣。汲曰,孟懿子、陽虎伐鄆,雖不足言,而孟懿子,則孔子弟子也。親炙大聖之人,猶尙如此,他無足道矣。若魯曰,魯事如此,其失國處外,不足怪矣。上曰,叔向之母,有識見矣。若魯曰,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之說,尤好矣。聞新生兒之聲,而知其喪亡,尤異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獻子,各授其官職土地,而亦封其子,雖封其子,而其人可合而出於無黨之意,有何所妨乎?鎭遠曰,凡事不念私意,只出公心,則雖或有誤事之端,亦無所非矣。上曰,然矣。魏子,猶不足於大公至正之心,故有所不安,而其言如此矣。鎭遠曰,自古人君之政令,每誤於疑阻者多,而能工於公正者小矣。或疑權臣之擅恣,或信小人之讒說,則上疑下而下疑上矣。必務窮極之工,只從天理,用捨皆當,賞罰得中,則誠正之工,自然將進,常以此加勉用工,則好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矣。若魯曰,叔向適鄭,鬷蔑,惡,欲觀叔向從使之收器者,此事好矣。其所引賈大夫言,亦好矣。上曰,叔向之以一言,能知其人,未易之事也。下執其手,亦好善之意,此可戒矣。鎭遠曰,鄕曲野人,言訥貌沈,內懷經綸,安知其必無,而外無明敏才華,故輒爲世所棄,取捨人才之道,不可以一時所見,爲定,此等處,細究詳察,好矣。上曰,然矣。外方之人,外雖疎野,內則勝於京華子弟者,豈無之乎?若魯曰,魏戊,使獻子終辭梗陽人事,可戒矣。規諫之道,實未易,君臣雖如父子,父子之間,猶如此,況君臣乎?納諫之道,其難如此矣。上曰,所言切實,當各別留意。若魯曰,史墨之對,則非矣。手文之說,亦不敬矣。而末言愼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歸其本矣。上曰,末端則猶有所取處矣。鎭遠曰,時因朝紙知之,而近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鎭遠曰,上年有疝氣之候矣,今則更不發而有藥效乎?上曰,未知藥效之分明,而姑無更發矣。鎭遠曰,水剌之節,比前,何如?上曰,稍勝矣。鎭遠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鎭遠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又下敎曰,卿於再昨入來,而適値常參朝講,未果引見矣。今始引見矣。連見書啓,而府夫人所患,已差乎?鎭遠曰,老母之病,自夏至今進退,而頃甚危重矣。珍劑連爲頒賜,御醫留在看病,今則頗得減,未復發者,已旬日矣。國恩之罔極,何可盡達?上曰,卿則何以經過?鎭遠曰,夏間病重未蘇,今已差歇矣。上曰,卿往來畿邑,年事,何如?鎭遠曰,旱災孔酷矣。中間得雨,頗得成實,而晩移秧,則難以收獲,豆太則幾將盡棄矣。又因晩雨,稍得成實,比向日旱時景像,頗幸甚矣。且臣曾辭周急矣。養老之典,不必辭焉。而三奉朝賀中,臣獨受食,大有不安。臣之老母,自先朝已有廩祿,與臣地位一體之人,辭受有異,心常不安矣。上曰,李奉朝賀則有所執矣。卿之廩祿,何可養親?勿復辭焉。持平金箕錫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令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曺命敬,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由限已過,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去八月初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減膳三十日事,榻前下敎,故自同月初八日,減膳封進矣。三十日之限,當盡於今九月初八日。初九日爲始,復舊封進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以監試文二所啓辭,禁亂所捉得可疑者兩人,而一人則自墻內廁間通穴處潛出,而無所持之物,一人則窺覘場內,擧措殊常,故搜掠身邊,有一紙封,自試所拆見,則乃是詩賦各一張,事極萬萬驚駭,右兩人,移送秋曹,令該曹各別査治,依律定罪事,命下矣。廁穴潛出者,乃是驪州尹姓人之奴,而姑未得端緖。詩賦現捉者,乃是成均館奴李寅昇也。其所援引館書吏李尙英,館奴李尙貴、鄭億貴、鄭壽昌、金澤昌等,竝皆捉來嚴査,則壽昌等六漢同謀,而爲平安道成川人石來星,先給綿紬,更約給錢,而得來馬場居來住密寧守家前縣監朴來章所製之賦,且爲黃海道松禾人宋正采,約給錢貫,而得來孝經橋居前縣監李世瑃所製之詩,其間情節,箇箇直招矣。己卯科賊之後,又有此奸細輩外場之變,事之絶痛駭惋,莫此爲甚。所謂石來星、宋正采等,已爲捕捉輸情,而朴來章、李世瑃等所爲,雖極奸凶,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之,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今九月初四日,幼學金檍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尙鉉,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箕錫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辭俱在上}}勿論大小科場,一二所擧子錄,名數必加,相準過多之所,則或不許加錄,或割送他所,不相懸殊者,例也,臣取見今番監試一二所入門數,則二所入門擧子數,比一所,初場,幾至二千人之加,終場,亦加至一千餘人,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以此之故,入門之時,紛踏蹂躪,致傷濱死者,至於六七人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請今番二所錄名官及禁亂官,竝命拿問定罪。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李德壽疏曰,臣於見叨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陳疏臚情,恩批溫諄,乍登前席,面諭勤摰,臣惶恐感激,更不敢以貞疾爲辭,冒人駭笑,强所難强,奔走供仕,恰滿四旬,是豈臣始望之所及哉?屢從講官之後,獲近日月之光,在臣之分,榮耀則極矣。而惟其學識鹵莽,曾無毫分裨益於聖學,此爲愧懼,若無所措,而人方竊議其苟蹲,臣亦自覺其强顔,宜卽斂退,安其素分。況今陵幸,期日已迫,凡所擧行,多由本院,忝居長席,管檢尤繁,以臣病狀,以臣精力,豈堪强策?誠恐一事不戒,以速大戾。今玆控籲,匪早伊晩。伏乞聖明,察臣黔技之至此,愍臣病情之已痼,亟許遞改,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職。 ○甲寅九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尙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記事官徐命臣、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若魯,讀《左傳》第二十七篇,自元年壬辰,止五年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上曰,下番讀之。汲,讀自第二十一板,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止七年冬十一月後朝于莊宮。上曰,承旨讀之。尙奎,讀自第二十八編gg篇g八年己亥,止鄭駟歂嗣子大叔爲政。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第七板九年庚子,止十五年冬城漆書不時告也。若魯曰,是時周室微弱,只有天子之名而已。不能號令於諸侯,而晉人,猶能合諸侯,以城成周,可見名分之重也。魏子,代周大夫爲政,非義也。彪傒之言,是矣。汲曰,是時犯分干義之徒,滔滔皆是,何獨魏子然也?若魯曰,仲幾,獨不受功,大失藩臣之禮,而晉人之執而歸,則僭矣。上曰,定王,被逐於其臣,則其時諸侯,不可以藩臣言之,此等事,猶係末節矣。若魯曰,女叔寬,以萇弘、高子,謂之違天違人,其凌侮王室,甚矣。汲曰,女叔寬違天之說,極爲非矣。萇弘,豈爲違天之事耶?若魯曰,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者,是矣。且叔孫之請共立定公也。對曰,若立君則有卿士大夫,與守龜在羈,弗敢知,此言亦善矣。其處義,嚴切而正大矣。上曰,子家子,必隨定公而入矣。斷無他意,可知,昨所疑者,誤也。若魯曰,邾莊公,以不得夷射姑,至於投床而爛死,其性之辯急,至此,極可異也。上曰,無可言者矣。與不得向魋,目盡腫,同矣。若魯曰,怒爲失德,而以此觀之,難制者,莫如怒,雖有大小之分,宜所存戒處也。上曰,邾子之外,必無他人矣。汲曰,唐公、蔡侯,初以玩好之物,誇示貪夫,其見止也宜矣。上曰,魏獻子,猶受賂物,彼子常,何責焉?若魯曰,趙簡子所誦九言,甚好。如無怙富無恃寵無敖禮無驕能之言,尤爲切至矣。上曰,九言之戒,甚好,而趙簡子之能思前言,尤不易矣。汲曰,日已昏黑,擧火,何如?上曰,擧火後陳達文義,可也。若魯曰,郢爲楚都,而吳入之,必紀律嚴明,安集其民,然後可以服人,而始入之初,至於爭其所居,以兵相攻,自中之亂,先生,何以能成其功乎?其時功利之習,亦可見矣。上曰,以吳之小,克楚之大,其時將士之功,必多見處,而只載子胥之事,可怪也。汲曰,孫武用兵,宜有可觀而不少見矣。上曰,予言亦以此也。孫武之事功,必多可見,而不載於此中,可異也。若魯曰,鄖公辛之言,善矣。上曰,如懷之言,無可言者矣。若魯曰,申包胥、伍子胥,相約以各盡其道。伍子胥曰,我必入郢。申包胥曰,我必存楚。終果各遂其志矣。上曰,申包胥之忠,固無可言,而予不無所疑於心者,與雍糾女事,同矣。子胥逃亡之時,相遇於道,聞其亡楚之言,而不執以告,必待其君之越在草莽而後,始爲赴秦請援,友與君,孰重耶?此事未可知也。尙奎曰,下敎至當,而包胥與子胥,爲知心之友,其意,蓋以爲爾爲孝子,我爲忠臣,各盡其分而已。故不得執捉以告矣。上曰,然矣。申包胥,灼見伍子胥必亡楚而後已,故如是,而或昭王,不得保全,則將奈何?豫讓國士之言,乃戰國之言,而終非正道矣。在今見之,則申包胥爲忠,而以當時言之,則非忠矣。昭王若死,則是申包胥之罪也。護逆,豈非逆乎?尙奎曰,君子,樂成人之美,故先儒,許其逃賞之節,而聖上,看得此事至當矣。雍糾之妻,則惟有渠自死一節而已。上曰,夫與父,則不可分其輕重,而朋友與君臣,其間果何如耶?若魯曰,其時朝秦暮楚,君臣之分不明,故申包胥,不能執伍胥,亦春秋時人之規模也。上曰,勛、申之言,豈不善乎?陽虎之囚季桓子者,此所謂堯、舜率天下以仁,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民從之之效也。汲曰,由于築城而不知高厚,此托辭也。欲誇前日受戈之事而爲此言也。上曰,蓋爲誇功而然也。尙奎曰,衛君所倚仗之臣,只是祝鮀、彌子瑕而已。子曰,不有祝鮀之佞,難乎免於今之世,彌子瑕,亦佞臣也。所用如此,其國可知。若魯曰,彌子瑕從君適園,食桃而美,以其半獻君,君啖而甘之,以爲愛我,其後色衰而寵弛,衛君以前日啖桃,謂之侮弄而怒之,蓋君臣之間,不以正遇,則其弊如是。上曰,然矣。若魯曰,若使定公,仰成於孔子,則國勢豈至於如此乎?千載之下,不得不歸咎於定、哀也。上曰,薛弑其君,比註稱君,君無道者,何耶?若魯曰,不書公侯伯字,而只曰君者,以其君無道之謂也。高彊之言曰,三折肱,知爲良醫,此言甚好。人必經患亂,然後增益其不能,而智慮生矣。此所以貴夫動心忍性之功矣。上曰,此言,與《大學或問》中,程子傷虎之言,同矣。若魯曰,孔子曰,賜,不幸言而中,此戒其多言也。汲曰,子貢,蓋善言,《論語》亦曰,億則屢中,多言則必有中者,而恃此多言,爲不幸,故夫子戒之。上曰,人心操則存,舍則亡,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夫差,是亡國之主也。無可言者,而猶能如此,三年而報越仇,此心,能推而廣之,則何事不做,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此言是矣。此當以工夫見之。若魯曰,每事在於一心之操舍,心存則成,心亡則不成,聖敎誠爲切要矣。上曰,仍此而有所感慨者矣。我國於天朝,有不忘之恩,而今世之人,其有不忘者乎?人之有此心,未可知也。豈不寒心?若魯曰,頃者因詩傳文義而有下敎。今因《左傳》而又有此敎。臣等,不勝感歎之至。上曰,《左傳》,只餘一卷,《貞觀政要》,其已入來,而繼此進講乎?若魯曰,此下卷帙頗大,有難一次進講而畢矣。上曰,然乎?明日,乃次對日,故自止踰越爲之,而再明日則晝講爲之,可也。{{*|出榻敎}}尙奎曰,陵幸時,古則差出假承旨守宮,而近來則以實承旨守宮矣。今番擧動時,何以爲之乎?上曰,今番亦以實承旨守宮,可也。{{*|出榻敎}}遂以次退出。 ==9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雷動電光。 ○假注書曺命敬改差,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鄭禹賓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仕,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黃道熙戶奴呈狀內,奴矣上典,本以抱病之人,累月旅宦,宿痾復發,萬無供職之勢云。西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李鳳翼,多日入直,身病猝重,而參知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無以輪番。參知臣李玄輔,新除授參判臣李眞淳,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韓師得進。以南泰慶爲執義,李眞淳爲兵曹參判,李益炡爲工曹佐郞,李希逸爲唐津縣監,禹世準爲司藝,魚有龍爲大司諫,李廷彬爲茂山府使,承文著作單姜杭。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黃晸進。 ○兵批啓曰,滿浦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營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權興駿爲滿浦僉使,具程爲五衛將,方恪爲五衛將,趙東恒爲都摠經歷,李太古爲同知,沈構、朴泰新、李宗白付副護軍,金以復付副司正。 ○吏批,整理使望,戶曹判書李廷濟。 ○黃晸,以吏曹言啓曰,今日引見時,因臣寅明陳達,慶興府使,德源府使差出事,命下矣。慶興、德源,雖以政院啓辭,置之中下考,自在應遞之科,而本曹未及開拆,坐起之前,例不得出代,臣寅明未諳格例,率爾陳稟之失,今方惶恐待罪,而今日政,姑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任守迪,以戶曹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陵所御齋室修理事,本曹正郞李夏徵,依前除朝辭進往,與監役官,眼同看審,以爲及時修理之地,而往來時給馬供饋等事,依例擧行之意,分付于該曹及本道,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前縣監朴來章,前縣監李世瑃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來章、李世瑃等,係是科獄罪人,着枷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張遠期手本,則保放罪人李彙恒,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依兵曹草記,參判李眞淳,參議李玄輔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夜對爲之。 ○答獻納沈星鎭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獻納沈星鎭上疏,伏以臣,苫凶餘喘,頑不滅死,居諸騖邁,奄經外除,私心慟霣,攀號莫逮,往依丘墓,少伸哀省,千萬夢寐之外,伏蒙館職新命,窮人之情,觸境增疚,手奉除旨,但有摧咽,祥禫甫過,餘痛尙苦,旣不敢自同平人,亦無由仰徹情私,病蟄鄕廬,一味惶蹙。諫省移除之命,又下於此際,數旬之間,恩旨聯翩,臣誠感泣惶懍,罔知攸措,一向偃伏,分義是懼,昨始來抵私次,區區犬馬之戀,宜以時叩謝天陛,以少伸積年離違之忱。而第臣所叨職名,萬不近似,實無一分堪承之望,玆敢仰陳短章,以冀聖明之俯察焉。臣於年前,猥玷館錄,不稱之媿,臣亦自知,畢竟儒臣之疏,指斥圈錄,旨意深緊,至以釐改爲請,其所爲言,雖不歷擧誰某,而莫非如臣陋劣,濫竽苟充之致,追思至今,不覺騂汗。金華一步之地,已無去就之可論,而矧此當品納言,世稱極選,自非館職中人,則莫可擬議,臣旣自畫於瀛選,則尤豈可冒進於此者乎?其所難冒之義,較然明甚,臣雖欲貪戀榮寵,唐突承膺,其於公議之至嚴,傍觀之嗤點,何哉?至若才分之空疎,名器之玷辱,惟是可辭之第二義耳。今不暇贅辭覼縷,而且臣情事,抑有所萬萬悲苦者,噫,人生於三,事之如一,臣誠不孝無狀,奄失怙恃,俯仰穹壤,靡所依倚。惟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臣之斷斷一心,自今至死之年,惟有忠殿下一事而已。湯火糜粉,誠所甘心,而不幸草土以後,哀苦薰心,疾病纏髓,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萃,殆無餘地。雖其軀殼僅存,而意象光景,殆非陽界上物,忽忽忘生,萬念俱灰,今雖欲强策孱軀,恭承明命,其勢末由,撫躬踧踖,祗自悼憐,匪分之職,曠日虛帶,病裏惶隕,尤當如何?玆不得不披露肝膈,仰瀆宸聽,伏乞聖慈,特許鐫改臣職云云。 ○甲寅九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漢城右尹李瑜,左副承旨鄭彦燮,副提學李宗城,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金以復,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彦燮曰,兵判尹游,方在政廳,啓辭批答未下,故不得同爲入侍矣。上曰,今已下批,注書出去,使之入來,可也。命臣與之偕入。興慶曰,近日午熱而夕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以推奴徵債等事,稟請,而關東旣爲凶歉,推奴似當與關西,一體防塞,而徵債則一切防塞,終涉有弊,未知,何如?上曰,徵債之一向防塞,不無其弊,諸臣之意,何如?思喆曰,推奴徵債,皆是有弊,而一切竝塞,亦有弊端。臣意則推奴,依關西一體防塞,徵債則許之無妨矣。取魯曰,臣方句管關東,故略聞本道農形,大抵嶺下諸邑,不免歉荒矣。道臣旣以擾民爲言,至有推奴徵債防禁之請,則朝家恐不宜只許推奴之禁,而不許徵債之禁也。寅明曰,旣以凶年,道臣至於狀聞,則自朝家許之,宜矣。廷濟曰,臣意與吏判同矣。陽來曰,推奴徵債,自是同貫之事,則一塞一開,未知其得宜,道臣狀請,旣慮擾民,竝許似宜矣。瑜曰,推奴之際,奸弊百端,而一切禁斷,亦有奴主分傷之慮,徵債亦然,事在久遠及徵利過多者,禁防可矣,而若竝與應捧之物而塞之,則將與貿遷相資之路而絶之矣。推奴徵債,事件各異,而自古通稱,若一貫事然,宜有參酌於其間之道矣。宗城曰,徵債所以有弊者,給債之類,竝利徵督,侵剝多端,故道臣之狀請防塞者,蓋以此也。關東旣失稔,似當與推奴,一竝防塞矣。上曰,承旨旣經藩任,同爲陳達,可也。彦燮曰,徵債之路一開,則久遠難徵之類,必將藉重朝令而起矣。此已可慮,而外方雖小小稱貸之債,秋冬則不勝其紛紜徵督之弊,關東年事失歉,徵債一款,姑宜如前防塞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小小債物之徵捧,不可竝歸於徵債,而若久遠徵債之流,當此失稔之歲,不可任其侵督,防塞似無妨矣。上曰,頃者防塞之後,秋曹一邊徵督云,卽今戶判,爲刑判時也。嶺東若許之,則他道必又請矣。當初關西狀聞之時,廟堂稱量爲之則好矣,而今則不然,朝家命令之不行,極爲悶矣。在此雖似泛然,而百姓之所見,則大矣。寅明曰,關西形勢,則不可不防矣。取魯曰,小小有無相資之類,何可謂之徵債乎?上曰,朝令,當信如四時,以實爲之,可也。關西,旣許推奴之禁,則此不宜異同,而至於徵債,則一切防塞,亦似有弊,其中濫擾之類,道臣各別禁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具聖任,狀請今年狀抄牙兵上番事,稟旨分付,而近年以來,連因凶歉,不爲上番矣。今年畿甸,亦未豐登,依近例不爲上番,未知,何如?上曰,不爲上番,今幾年耶?興慶曰,辛壬癸此三年,以凶年不爲上番矣。游曰,摠戎牙兵,停番則捧六斗米,上番則不捧米,又給料九斗,牙兵則寧以上番爲便,而摠戎廳將校員役朔料,皆從此出,故每請停番,而其在軍政,不當每每停番矣。上曰,裹糧上番,與納米,何者爲便於軍情耶?宗城曰,上番則旣有月料,又有賞試射,不爲上番,則納米而已,豈不以上番爲便耶?上曰,然則軍兵,必以上番爲便矣。興慶曰,別無便好之事,軍兵亦不必願爲立番云矣。瑜曰,或有以立番爲便者,或有以納米爲便者,只在渠輩一時形勢之如何,不可以一槪論也。況摠守兩營,纔經今番釐額,似必有自其中一二推移整頓之道矣。上曰,然矣。畿甸,異於他道,只今年勿爲上番,而後則勿以爲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以合歿軍民身布、還上,勿論稍實、之次,一倂蕩減事狀請矣。頃者忠淸監司合歿人陳田査啓時,身布、還上、軍餉等穀,竝請蕩減,而數爻不至甚多。故以依狀請許減之意,啓稟允下,而今此湖南伯狀啓,則尤甚邑外,還穀數爻,不爲明白論列,混圇爲言,諸議皆以爲,只許尤甚邑,爲宜矣。上曰,旣曰合歿,則尤甚、之次,似無異同,道臣狀請,不是異事,而今若許之,則雖常年,亦必有煩請之弊矣。宗城曰,旣以合歿,特施恤典,則所居之地,尤甚、稍實,不須論也。朝家恩典,亦當一視,而第道臣狀請,俱是設辭,今若許施,則一萬一千餘戶所食之穀,初不明査其數爻矣。蕩減之時,吏緣爲奸,虛實混淆,必至之勢也。恐不可以此狀啓,泛然依施矣。寅明曰,其狀啓,泛然以軍兵合歿戶內物故,混同爲言,通計爲一萬五千餘名合歿,戶內bb物故b,初不區別,已極未審,而至於還上,則萬餘石、一二千石云者,皆是設辭,姑無明査的知之數,有難許施矣。上曰,副提學所謂吏緣爲奸之言,是矣。置之爲宜。游曰,當初朝令,只許尤甚,而今此狀聞中,竝與之次、稍實,混同請減,未知得當,今若因此請減許施,則適足爲道臣私惠之歸。前此湖西道臣,亦爲狀聞,請減之次、稍實,而廟堂,以請減之數不多,已許施,旣許湖西,不許湖南,則未免斑駁。臣意則自許施湖西時,深以爲未安,槪朝令一頒之後,輒因狀聞,曲爲許施,其在事體,決知其不可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以尤甚爲請,則沿海災邑,又必請減矣。取魯曰,私惠之言,過矣。瑜曰,此言過矣。上曰,廟堂不能謀始,忠淸道所報雖少,獨不念慶尙、全羅道之必多乎?旣許忠淸道則全羅監司之有此狀請,不是異事矣。兵判,時有抑揚之習,此言太過矣。道臣,亦豈有私惠之意哉?然不無此等之弊,守令要譽者,多矣。興慶曰,忠淸監司則旣已條列其穀物身布數爻,明白稟請,故許之矣。上曰,旣有朝令,則尤甚、之次,不爲區別,如是狀請,事甚未安,道臣推考,此狀啓勿施,可也。興慶曰,尤甚九邑合歿者,則身布及還上等物,依其所請許減,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此狀啓末端,以各司奴婢物故立案,一從合歿査案成出事,爲請,而奴婢故案,當於推刷時成出,此則有不可施行矣。上曰,勿施,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頃者筵中,以姑徐後日,稟處,爲敎,今始仰達矣。其所陳後錄中,嶺東九郡及關西陽德等三邑穀物,各限萬石請得,而嶺東、關西,俱爲失稔,此則有不可許施,而浦項倉穀一萬五千石,特爲劃給,何如?上曰,河東、河內移粟之時,必一處稍勝於一處,故可以移粟,而兩處皆凶歉,則豈可取彼而與此乎?興慶曰,又以關西錢米,依己酉年例劃給,爲請矣。上曰,關西則不可取用,自備局直爲勿施,可也。興慶曰,又以爲北道綿布甚貴,聚穀最便,請得關西木數百同,以爲取利補賑之資,慶尙道射軍木七十同,特爲劃給,而關西木三十同,亦令減價發賣,未知,何如?上曰,卽今射軍木,遺在幾許耶?興慶曰,文書所載之數,雖不可盡信,而可爲數百同矣。上曰,射軍木百同,直爲劃給,關西終必空虛而後已,限今年欲爲休息,不可取用也。興慶曰,雲峯、咸陽等邑大同麻布,請依己酉、辛亥年例,盡數劃得,料理補賑,而惠局堂上,峻塞不許,此則所謂防納之類,而旣有前例,故如是請得矣。上曰,朝家,方申飭防納,此等之事,決不可許施也。興慶曰,本道高原等邑銀店,限一年請得,此則旣是本道所在之物,且有前例,限七朔許給,使之收稅補賑,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然則所許者,浦項倉穀一萬五千石,射軍木一百同,本道銀店,限七朔劃給事矣。上曰,然矣。嶺南之取食北道穀者,曾已多矣。浦項倉,旣爲北道設置,則一萬五千石,似少,限二萬石許給,可也。游曰,一萬五千石,分俵十二災邑,則每邑可得千餘石賑資,此亦不少,何必加乎?若如是,浦項倉便空,不可以爲他日之繼也。上曰,遺在尙至三萬石云矣。皮穀二萬石,豈云多乎?如此凶歉之時,不爲取食,而何時取食乎?他事已多勿施,此則許給,可也。諺云,守令爲百里王,況藩臣,掌一道,則所任豈不重歟?予方講《左傳》,列國所受土民,非列國之土民,乃周家之土民也。藩臣所莅之土,亦朝鮮之土,所治之民,亦朝鮮之民,則雖專意於救活一道,亦當一視彼此,而江原監司狀請,咸鏡監司狀請,俱甚夥然,有若請之於吝惜者然,此非特兩藩臣創始者,當此飭勵之時,宜先此等處,況委一道之赤子,而本道所有之物,視若私財,其弊終至於藩臣自藩臣,朝廷自朝廷,事甚未安,且南關飢饉,以北粟救活,嶺東民饑,以嶺西濟活,蓋河東、河內之意也。其若不足,朝廷自可補之矣。今雖爲民,雖許狀請中可許者,不可無飭,兩道藩臣,竝從重推考。{{*|竝抄出擧條,}}宗城曰,聖敎至當,而道臣千里封章,其意亦甚切急,今若施以警責,則小民豈無失望者乎?上曰,非爲不救民也。寅明曰,我朝數百年來,爲藩臣者,已多如此,非今創始也。推考雖微罰,小民若以爲請得賑資而受罪云云,則豈不有怨於朝家乎?還收未知,何如?上曰,此近於私惠,非爲國也。至如守令備穀賑民,則民必歸德於守令,與此何異?游曰,此弊,始於李宗城矣。嶺南之穀,盡爲移轉,至於留置而來,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餘置,猶勝於盡用矣。嶺南之受食於北道者,多矣。今北道之欲得嶺南穀者,不是異事,二萬石,雖已移給,嶺南猶有所負矣。北道事,常以爲悶矣。是爲祖宗龍興之地,開拓六鎭之時,其功力果何如耶?近來守令,全不擇差,得之甚難,而守之甚忽。吏判今方入侍,茂山府使,是何人耶?寅明曰,茂山府使,乃趙由恒,而曾以善治,累次褒啓矣。宗城曰,今因北路事,有所懷故,仰達矣。北路守令,類多不擇,而六鎭,尤以老弊,武臣充差,古規,雖名武,必先差六鎭守令之後,始擬閫帥。近來此法解弛,兩銓長,今俱入侍申飭,何如?上曰,曾以此事有下敎者,而銓曹不能遵行矣。輪對武臣,以名流抄入,則予可知面,由恒則予不知其面矣。可爲閫帥者耶?游曰,閫帥之擬,或以地望,或以歷試,而由恒,雖有善治之名,至於閫帥,不可以已經邊守而遽擬矣。上曰,吏曹則初不以可合閫帥者,擇差六鎭守令,兵曹則又不以曾經六鎭守令者,擇擬閫帥,俱爲非矣。吏判從重推考,兵判推考,茂山府使遞差,可也。宗城曰,雖與金聖應、尹光莘之流,必經六鎭守令,然後始除閫帥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自今以後,作爲令甲,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張爾樞、趙由恒,予不識何狀人,而俱入於首望,故以爲擇擬而落點矣。爾樞是何人耶?寅明曰,爾樞曾爲丹城縣監,以善治褒啓加資矣。上曰,年少乎?老乎?取魯曰,年少矣。陽來曰,三、甲亦爲別區,守令不可不極擇矣。上曰,三、甲稍近而無異於六鎭矣。李匡德之代,誰爲之耶?興慶曰,南正夏爲之而極擇矣。上曰,耳目之官,今方入侍矣。如是定式之後,兩銓如不施行,責在耳目之官,卽爲論啓,可也。吏判出去開政,而以當爲閫任者,各別擇差,可也。寅明曰,慶興、德源,俱以上考爲中,今日政,一體出代乎?上曰,一體出代,可也。{{*|俱出榻敎}}興慶曰,此今番軍兵釐正別單也。上曰,進之。吏判姑留,臨津作隊,何也?興慶曰,庚寅年有海浪賊騷說之時,募得設立而頗有效云矣。上曰,戶判爲畿伯矣,果有益乎?廷濟曰,蓋爲守津之計,而戊申年果有益矣。上曰,京標下何以有保乎?興慶曰,以臨亂護衛之故,不得遠離京下,所以有保耳。上曰,禁、御兩營,亦有七色保,而所納之布,用於何處乎?宗城曰,有之而軍兵食之矣。上曰,馬兵之代充別破陣者,何謂耶?宗城曰,別破陣當汰之數,爲五百名,而皆是精壯,故此則勿汰,而欲以兵馬,代充其數故也。思喆曰,山城別破陣,爲二千五百名,獨放火器,而火器爲一千九百餘坐,一坐數人,二千名不足,故故判書閔鎭厚,爲守禦使時,仰達加定五百名,常時給料習材,今爲守城之要兵,故汰之可惜,欲使馬軍換之矣。上曰,馬軍亦當有用於山城矣。一依釐正廳例,減下別破陣,可也。仍使中使,給黃籤於承旨曰,書之。口呼曰,依釐正廳例,減馬兵一哨,別破陣五百名。書畢。上曰,又書之。口呼曰,山城別破陣,旣減五百名,此則毋論。書畢進之,付於別單紙頭。上曰,山城亦有標下軍乎?有何效益乎?宗城曰,戊申年,如臨津例防守松坡津,頗有效云矣。上曰,釐正在癸巳前耶?興慶曰,始議於己卯,成於癸巳矣。上曰,餉保,以癸巳爲定耶?興慶曰,然矣。百八十名,爲汰減之數矣。上曰,餉保一百八十名,則汰之,可也。願留軍,何耶?興慶曰,陞戶砲手之願留京中者,而十名亦爲額外,故汰減矣。宗城曰,如房直等名目加出,故以願留爲名,此則不緊,訓將亦欲減下,而餉保則不欲減下矣。上曰,卜馬軍四名仍置,何也?宗城曰,四名加數,故應爲減下,而軍門事勢,此則不可更罷云,故仍置矣。上曰,別細樂手,何也?取魯曰,本數之外,欲爲加定,故以別爲名矣。上曰,承旨書之,口呼曰,旣漏釐正廳節目仍存,書畢,付之如前。上曰,別馬隊何以不減耶?宗城曰,前日以健兒姑置,爲敎,旣經稟裁,故仍存。上曰,在家軍兵,是何也?宗城曰,兩班及中人,混入減下,別無所益,而亦不可充軍額矣。上曰,減下則武士,必有抑鬱之心,置之,可也。承旨書之。口呼曰,仍置。書畢。又付之紙頭。上曰,湖南募軍,何耶?宗城曰,此則宜爲汰減矣。上曰,釐正後所得良丁,幾何?興慶曰,良丁四千餘名矣。上曰,所得雖少,區處甚難,何以則可以爲善後之策耶?興慶曰,慶尙道則幾盡充額,全羅道則以現存而無依者數千名頉下,爲請,良丁,似無不足之患,而畿、湖兩道,闕額甚多,欲以此參量劃給,在外時,已有所相議矣?上曰,雖好而爲目前之惠,則可,日後災邑,每索良丁於釐正廳,則將何以接濟耶?姑令備局,收捧餘丁軍布,以爲防民役之地,宜矣。興慶曰,以此許多良丁,作爲備局餘丁,似涉不當矣。卽今備局,有餘丁木若干疋收捧者,而自前,例有錄事及下吏輩衣資帖下之事矣。近來則凡干用下,一切防塞而留置矣。上曰,餘丁,各司俱有之,而當初設立之意,不爲泛然,近來則看作歇後,極爲非矣。此後則捧置,宜矣。寅明曰,今此所得良軍,若泛然劃給諸道而已,則各邑所得,多不過四五名,少或一二名,別無損益,閑丁有裕之邑,得之無甚關緊,而本土之民,決不相捨,營門,雖欲移劃於民少軍多之邑,而決不能得,且此良軍,京畿、湖西所在數爻,未知如何,而湖西之軍,難於劃給京畿,京畿之軍,難於劃給湖西,隨其所在而劃給,則多寡必不均,此亦難處。臣意則京畿、湖西各邑中,本來民少軍多,年年積逋,爲一弊邑者,兩道各不過八九處,此在常年,侵徵隣族,民不支堪,況今饑荒之餘,豈有其極?臣曾按湖西時,各邑多有如此處,其中尤甚如懷仁等邑軍額,參酌移送於他大邑,而其餘各邑,未及盡爲釐正矣。今若令兩道道臣,民少軍多,尤甚弊邑,別爲抄出,湖西道臣,曾有狀啓抄送者,而數不過九邑,京畿亦必不過此數,兩道通計,決不滿二十邑,邑之大小,弊之淺深,參量區別後,每邑軍額,直爲減給,或二百名,或三百名,因以此所得良軍,換作所減名色,如掌樂院樂生,尙衣院匠人之屬,移送該衙門,收捧充代。自良軍所在邑言之,則納之,彼此無間,而有異數外移送,必不紛紜稱頉。自該衙門言之,則旣得所減之代,捧之於此,與捧之於彼,無異。自軍額見減處言之,則將爲百年之惠澤,可以寬其隣族之侵矣。四千餘名所得,將爲有用之歸矣。上曰,然則當別立名目,苟無名目,則名之以騎兵布,而反使掌樂院收捧乎?寅明曰,雖是騎兵布,移送掌樂院後,以掌樂院樂生,改其名目而收捧,亦何妨耶?必如此爲之,然後實惠可及於民,不然則近於捉蟹放水矣。上曰,此所謂朝三暮四者也。然則各道中民少軍多之邑,卽速抄出,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八道旣有句管堂上,自當抄出矣。瑜曰,良丁豈不足乎?各般名目,無非漏失良丁之道,而只取無告殘民,以爲良丁,且守令,不能悉心軍政,以致充定每多闕額,至使廟堂,下行代定之事,極爲寒心,自今以後更申前令,闕額,自幾名以上,解由拘礙,以爲令甲,何如?上曰,各道軍額査定事,付諸句管堂上,使之趁卽汰定矣。尙不擧行,極爲稽緩,各道句管堂上,一倂推考,自今以後,未及査定之守令,亦使堂上抄出,擇其居末,各別論罪,限其名數,解由拘礙,可也。{{*|抄出擧條}}寅明曰,歲抄,廟堂豈盡爲之乎?比如綱擧則目張,廟堂,主其大體而已。取魯曰,江原道已盡査定,而至有餘丁,然若移給他道,則必抵死力爭,不言有餘丁矣。興慶曰,副提學李宗城,方以召對冊子懸吐事,行公玉堂,而與備局有司之任,多有窒礙處,副提學,今姑許遞,何如?上曰,前例如是乎?取魯曰,前例然矣。興慶曰,臣曾見故判書李寅燁,每以禮曹參議入侍,雖承旨望,亦不落點矣。上曰,經幄雖重,旣與有司之任,相碣gg礙g,卽今則備局爲重,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出榻敎}}游曰,陵幸節目,將爲啓下,而訓將有往復事,故敢達矣。訓局軍兵元數二十六哨,而挾輦二哨,留營四哨,宣仁門外自戊申以後,令摠戎中軍三哨留鎭。且設布城斥候伏兵等處,亦多有分排者,隨駕十八哨,無以備額,不可無變通之道云。何以爲之?上曰,禁衛營則幾哨隨駕耶?游曰,五哨隨駕矣。上曰,然則以十六哨磨鍊,宣仁門外留鎭,以二哨磨鍊,宜矣。游曰,自前摠戎使,替領禁衛營軍留都,故宣仁門外留鎭,以其中軍率領矣。今則禁衛營隨駕摠戎使,無留都之事,仍令中軍留鎭乎?抑令摠戎使留鎭乎?上曰,令摠戎使率領留鎭,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去六月慶尙監司金在魯爲戶判時,陳白宣飯頒祿及軍兵放料,以若干田米,參錯分給,而蓋其時兩西小米上來之數,頗優,大米則不足以繼用,故不得已變通矣。第小米上納之數,不多,豐年所捧,僅爲一萬餘石,卽今則大米,或可繼用,而小米則反爲不足,自來朔爲始,頒祿及放料,以大米依前分給,何如?上曰,忘未下敎矣。御供猶且減損,而小米參給,終非忠信重祿之意,來朔則以大米分給,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去月,欲以此陳達,而方當自上減膳之時,事涉豐亨,不敢仰達矣。申思永所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思永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逆賊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思永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思永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思永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思永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思永曰,近來朝體漸壞,筵席不嚴,廈氊咫尺之地,俚語雜進,猥屑莫甚,喧譁相爭,擧措有駭,甚至訐訴之言,干恩之請,猥煩於黈纊之聽,事之寒心,孰甚於此,雖不可一一追論於事過之後,其在嚴朝儀杜後弊之道,宜可警礪。請自今以後,另加嚴飭,毋踵前習。上曰,依啓。思永曰,堂后假官,自是參下淸選之階梯,不可人人而濫差,況昵侍筵席,爲任不輕,前後臺啓,所以警飭喉院者,非止一再,近來或不掄選,猥雜居多,事甚駭然,請更加申飭,各別擇差。上曰,何不擧名耶?啓雖糢糊,大體則是,依啓。思永曰,臣於擇差堂后之啓,雖蒙允兪,反承糢糊之批,臣不勝瞿然之至。近來喉院假官,或非其人,物情未允,尋常慨然,而事在旣往,不欲追提,今玆所論,蓋爲此後,申飭之意,語甚疎略,致勤聖敎,臣之初不指論之失,著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燮曰,司諫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掌令權相一所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下端。相一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相一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相一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五日初更五點,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十五卷第一板,至十五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第十五板,至十九板。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十板,至二十四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二十五板,至二十九板。上曰,下番讀之。鄭廣運,讀自三十板,至三十三板。若魯曰,吳王夫差,爲其執讎而伐越,則與他戰爭有異,而吳國因太宰而納賂,終至行成,伍員,獨以爲不可,以少康一旅成功之事,諫之,而吳王不聽,故其後越,十年生聚,十年敎訓,及至二十年而沼吳,《史記》,伍員,以爲抉吾目懸于東門,以觀越兵之滅吳,伍員之先見之明,如此矣。汲曰,夫差前後所爲,判若二人矣。若魯曰,夫差使人,常謂己曰,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以此自警,能報其讎,而怠生gg心g旋生,奢侈如此,偏邦之君,不可責以君德,而始終怠勤之不同,如此矣。上曰,吳王夫差之姑蘇臺,由此而作,初則少無怠而後來行樂,奢侈如此矣。若魯曰,是立輒之處也。輒,立而拒其父不納,是人倫之大變,徑稱世子者,以彰輒之罪於後世也。魯雖微弱,値遭火災,賢人指揮,先出御書,可見先王德澤之猶存也。汲曰,阿房宮燒火時,蕭何,先收板籍,亦此意矣。若魯曰,季孫之立子,雖與有國有異,而其家臣,不以死爭之,立其子男,但告生男而遠奔,家臣,卽陪臣之類也。鄭駟,富而侈,故子思,引詩而譏之,爲人之道,恃其富而不以禮,節之,是必敗之術也。其所引命以多福之句,儘好,而亦必不僭不濫,然後戴天履地,可能爲人矣。上曰,此非孔氏、子思矣。若魯曰,然矣。楚子遇鳥變,太史亟請禳災而終不聽,不欲移災於股肱,此爲可觀處,而春秋時君,多有言過其實處,不能行之矣。上曰,楚昭王,本無失德之事矣。若魯曰,雖如此而豈有君德之可言者乎?彦燮曰,韓愈詩所謂一間茅屋祭昭王者,卽是昭王也。上曰,百姓之戀慕,其德則深矣。若魯曰,陳僖子,以己意立君,魯弱方甚,王政解弛,故如此矣。吳來徵百牢,豈不知此事之不成,而將欲困魯,而賴有子貢,能得勝之矣。上曰,《記》云夫子獲麟而作之矣。若魯曰,或云孔子作《春秋》,行王者之政,故麟乃出焉,所謂絶筆於獲麟矣。彦燮曰,泣麟則虛言矣。若魯曰,至獲麟年而止之,故謂之絶筆矣。上曰,然矣。此言是矣。杜預,以爲獲麟而作此書,此言甚誤,泣麟之說,似引杜預之言而言矣。彦燮曰,鳳兮之歎,謂與泣麟相對,是傅會之言也。若魯曰,西狩而得此麟矣。上曰,使孔子見之矣。若魯曰,孔子見而知其爲麟矣。若魯曰,《春秋》擧其綱矣。其時弑父弑君之變,接踵而起,故孔子作此書,以寓鈇鉞之意,非出於敍事,而王安石,譏之以斷爛朝紙。朱子《綱目》之綱,卽《春秋》之法也。上曰,書以莽大夫者,卽其法矣。若魯曰,書以晉處士死者,亦此意矣。彦燮曰,《綱目》,一字易不得,一字移不得,費盡精力,累年而成矣。上曰,《宋元綱目》,《明史綱目》,《麗史綱目》,亦依此而作矣。若魯曰,故判書李玄錫所作《明史綱目》,甚妙矣。上曰,然則不可以寫本,置之矣。若魯曰,方欲印出,而燕王一事,極爲難處云矣。上曰,爲大朝諱,似好矣。若魯曰,以此方爲難處云,而閭里印本,臣未及得見矣。上曰,今已印出乎?若魯曰,依《宋元綱目》字體而印出云矣。上曰,誰爲主掌乎?若魯曰,私稧鳩財印出,而別無主掌者矣。上曰,能善爲校正云乎?彦燮曰,雖謂校正而不能善爲,臣得見其校正一本矣。若魯曰,《東賢奏議》及《續經筵故事》兩冊,使全羅監司刊出事,昨已陳達蒙允,而兩冊只有草本,若令湖營傳謄入梓,則校讎等事,似甚難,自本館繕寫刊本,校正訛誤,而下送湖南,俾卽刊板印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誤字更爲校正乎?若魯曰,更爲校正而送之,似好矣。彦燮曰,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左傳》,尹淳必當善爲校正,而臨講見之,則或有誤處,小註則多有誤處,校正極難矣。彦燮曰,今番監試外場之變,以草記見之,則極甚奸惡矣。上曰,事甚怪矣。彦燮曰,受賂狼藉,此己卯科賊後始有之事矣。若魯曰,朴來章、李世瑃,雖是賤孽,而正科出身,又經守令,亦爲如此之事矣。上曰,李世瑃,誰之一家也?汲曰,奉朝賀李世瑾之庶六寸矣。若魯曰,非六寸矣,卽遠族也。上曰,今欲宣醞而適天雷,古語曰,必衣服冠而坐,在敬天之道,於此宣醞,似不安,當下送政院,會于政院而飮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9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全羅監司柳復明,陽智縣監金命礪。 ○豐陵府院君夫人葬日,政院、玉堂單子,嬪宮問安。答曰,罔極。藥房口傳嬪宮問安。答曰,罔極。 ○韓師得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日違牌,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全羅監司柳復命,晝講同爲入侍。 ○黃晸啓曰,司諫申思永,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臣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尙未處置,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牌招,何如?傳曰,允。 ○答行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今者文衡,乃循圈次,其於往事,不必復嫌,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答持平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京畿監司趙明翼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乃存國體,卿勿過辭察任。 ○答兵曹參知李玄輔疏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答副護軍許樑疏曰,省疏具悉。爲民事若是條陳,其用嘉之,竝令廟堂,稟處,水道事,亦令該曹稟旨看審。 ○敎守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柳復明書,王若曰,虞廷咨牧十二,時亮天功,周制分陜東西,旬宣王化。自古責任之攸重,在今簡寄之尤難。眷彼湖南之一區,實我海東之重鎭。肇基王跡,衣冠見月游之儀,輩出賢材,人傑著地靈之驗。湖、嶺之聲勢相倚,表裏山河,荊、揚之貢賦遙通,導達江海。第自辛壬以後,洊被饑饉之災。水旱癘疫之相仍,魏歲非罪,溝壑顚連之孔慘,周黎靡遺。予非忽子視之仁,乃有饑氓相食之變,人不堪丁役之苦,至見孩兒自宮之哀。瘼矣五十州生靈,已極凋瘵,雖以千百計區畫,尙遲蘇完。肆予竚別利之才,知卿蓄盡瘁之義。本之姿性之正直,立朝則汲公守成,資以識慮之通明,臨政則龔君治亂。居臺閣幾載,苟有懷則必陳,借縣符一年,稱到今而不忘。惟聲譽夙彰於前後,故甄收首先於初元。公議允叶於論思,惜未及於敭歷,予意政急於奬用,遂在簡而超陞。仍冠喉司之班,屬當品之雅望,旋長諫垣之席,持一代之風稜。東藩八百里往欽,治爲第一,西漢二千石共理,美豈獨專。逮宋卿解廣州而歸,而齊守被卽墨之毁。人多忌汝,孰察畏知之淸,我獨眷卿,悉燭索瘢之謗。必欲用也,藩寄復循於僉謀,噫亦甚焉,臺章又襲於餘論。雖向來勉副其自靖,顧平日倚毗之彌隆。肆當湖臬之須才,輒思雁門之贖踦。開釋已至,豈前嫌之可言,付畀斯專,諒予志之非偶。寄關防於西蜀,得詠無憂,壯鎖鑰於北門,非準莫可。非無內外輕重之別,奈此時勢緩急之殊。玆授卿以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卿其勉恢良圖。祗服休命,承流宣化。佇寬猛之竝施,薄賦輕徭,致上下之俱裕,憩棠遺惠。紹乃祖三世之風,褰帷盛儀,副吾民一方之望。凡係生民之利害,勿憚條奏之頻繁。奬廉吏而律貪殘,宜礪攬轡之志,討軍實而固邊圉,克盡綢戶之方。施措務從便宜,裁稟自有常典。於戲,予常軫白屋之下,念切撫摩,卿如在丹陛之前,政先濟活。毋負委寄之意,必務報效之圖。故玆敎示,想宜知悉。中訓大夫行弘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校書館校理漢學敎授尹汲製進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戀恩遲回,非進非退,撫顧身心,時自歎咤,籌司兼任,猶視匪分,日以虛縻屢逋,爲懼,迺於千萬意想之外,忽有三館新命,愧汗驚隕,歷累日靡定,臣於七八年前,忝塵是任,其時儲望之人,適皆有故,不免於承乏苟擧,臣亦迫於史役,未獲終辭,而畢竟坐罷,不但所遭之叵測,亦自審其萬萬無堪,不欲久妨賢路耳。代斲之羞,至今追思,寢夢俱愕,其可以一時謬踐而再玷於新剡,況以舊則雄博渾厚,自有其人,以新則典贍敏練,蔚然相望,是何擧代之錯新,而僉圈之覓拙乃爾,顚倒謬戾,以貽鬱公議而駭物聽也。竊稽文衡故實,前輩之再三叨,時或有之,類皆大家鉅手,屈壓曹流,主伯詞盟,捨是莫可,則如臣謏蒙,何所比數,而敢爲前輩大家所時有之事哉?此固臣媿死無地,限以鈇鉞而不敢承者,抑臣區區苦衷,已蒙天慈之愍諒,雖閑司漫秩,稍涉職事,則輒有顚沛之憂,矧此第一崇華,其能保其一日僥冒而卒無敗哉?是則寵之而益其殃,留之而速其去,此非崇飾例讓而爲之語,卽其已然之故,斷可卜也。臣何忍噓起已死之宦念,重蹈必僨之榮塗,徒爲去就罔據,心跡貳用之鄙夫哉?伏惟聖明,日月於臣,父母於臣,庶幾不待臣畢辭,而早有以處臣矣。重柄不可以虛委,誤恩不可以久仍,亟賜鐫改,回授時望所係,俾公私兩幸。臣不任血泣哀禱之至云云。 ○持平金箕錫上疏,伏以臣有九十偏母,常時氣息凜綴,若不保朝夕,臣之情理,不堪供仕之狀,實通朝之所共知也。重傷於今年無前之暑熱,再經毒痢,眞元陷敗,無復餘地,又自數日前,將攝失宜,外風乍襲,耳郭浮高,濃汁gg膿汁g滲出,晝夜叫苦,寢啖俱廢,羸脫澌危之形,傍觀亦爲之愍然,臣之卽今情理,離側從宦,尙何可論?仍念臣遲暮登第,旋入榮塗,恩極拂拭,感鐫骨髓,而罪積含默,識且孤陋,曾不能以直言讜論,少效職責,徒以懇迫情私,屢控於孝理之下,猥屑之罪,益無所逃,今因處置,召牌降臨,不得不趨詣禁扃之外,而情理所迫,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救護母病。不勝幸甚云云。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上疏,伏以臣頃於西道巡審之行,伏見傳旨之下本道者,大駕宿所,有移定官舍之命,臣在路上,以此變通,竊自爲幸,而及還營中,詳聞事勢,且計道里遠近,不無窘速貽弊之慮,臣方待罪藩任,旣有所見,則事當一番陳達於仁覆之天,果不免率爾封啓,顒俟睿裁矣。特下備忘,誨責甚嚴,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於是乎奉讀未半,心爽魄褫,惶汗遍體,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顧臣初叨外藩,不閑事例,耿耿愚衷,自附無隱,不揆先後,遽有陳籲,此莫非臣愚迷妄率之罪也。雖蒙天地之仁,曲加涵容,罰止薄勘,然若論其罪,合置重典,臣何敢幸其倖免,而爲因仍冒居之計乎?噫,畿藩,異於三南,本非劇任,而以臣不欲放過凡事,故晝宵淟汩,應接無暇,公務到着手邊,合有寬恕,而以臣必欲減去私意分數,故平生親舊,亦多嫉怨,唯是區區片心,日夕自勉者,只在於至誠奉公四字,而以其才能駑下,知識淺短,故未有一事之補公,一惠之及民,竊恐付托之不效,夙宵靡寧,今又因處事之不審,自速譴何,以私義以公體,莫如早得引退,毋致僨誤之爲愈也。宜卽陳章自劾,而跡近唐突,縮伏頌愆,趑趄徊徨,如是之際,幸行日字,忽已迫近,朝家更無處分,臣亦尙無引罪之語,備忘特推,何等非常之擧,而便同自處晏然之歸,此又死罪,玆敢不避瀆擾,冒萬死疾聲呼籲於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命攸司,重勘臣妄言之罪,許遞見任,以彰臣溺職之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兵曹參知李玄輔上疏,伏以臣情危跡羈,自甘放散,隨分飮啄,更無餘念,不自意騎省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卽因番次苟簡,召牌儼臨,臣誠驚惶感惕,不省攸措。顧今園陵動駕,期在不遠,宿衛重地,非比冗散,苟非萬不獲已之勢,義何敢强事籲呼,而第臣之自來蹤地,不待臣之一二言,而聖明亦必照燭無餘矣。公然一第,爲世機穽,一往一來,喫盡無限困厄,卒至於三銓之一時竝補,而擧措極非常,景色大不佳,則非但臣身之不幸,實亦朝廷之不幸,誠知聖意,亶出調娛,而苟究其本,是誰之故,每念此事,若負大何,端居悚縮,不敢自安,但以數月來,姓名不煩章牘,此在臣實爲大幸,至於仕宦一念,便同死灰,尙何敢徒以拂拭爲榮,趨走爲恭,而束帶彯纓,自同無故之人乎?君命在門,不容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輒控短籲,略暴危懇。伏乞聖慈,察臣難進之勢,諒臣必辭之義,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謝時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護軍許樑上疏。 ○副護軍許樑疏曰,伏以臣,少而失學,粗習弓馬,拔身之後,曲荷天地父母生成之德,累經州郡之任,輒蒙褒賞之典,自顧才分,已極僥逾,粉身碎骨,何以圖報?適見艱虞溢目,百爲渙散,耿耿愚忱,實有所激仰奮發,妄自隱度於方寸者,而若其大猷宏綱之可以變通調劑者,自有廟堂諸宰之隨時經濟,固非如臣庸陋之輩,敢以一得之愚,輒復容喙於其間矣。至於一事一政之偶契於窾啓,可補於毫絲者,在聖上採芻蕘之道,固不宜以愚賤而忽之,在微臣獻芹草之誠,亦不宜以疎逖而自外也,明矣。自前武夫微官之封章言事,固何限,而第念時與古異,臣之愚魯,又非可以自比於前代之武臣者,蘊蓄囁嚅,日月久矣。乃者殿下,憂念生民之誠,愛恤軍卒之意,迥出百王,凡所以便利於軍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求言之旨,哀痛之音,無歲不下,至招各邑正朝戶長于闕門之外,詢以弊瘼,當此之際,雖疲癃殘疾之類,瘖聾跛躄之人,亦將畢陳於殿下之前。況臣雖無似,亦有憂愛秉彝之天,食君衣君,亦且數十年于玆矣。豈可以武夫之故,有懷不陳,上孤殿下惻怛之至意,下負微臣平日之素蓄乎?頃當求言之初,卽欲投匱而適得奇疾,未應明旨,經年床席,抑鬱度日,今始冒萬死略陳數條弊瘼,伏願殿下,恕其狂妄,少垂察焉。我國家田結之役,初無定式,徵納不一,故未免煩重之弊,而或有不均之歎矣。往在孝廟朝,相臣金堉,請行大同之法,春秋京上納大同米外,官家留大同及使客支應米,油、淸、紙地、大小刷馬價米,皆爲定數劃給,則凡干雜役,莫不入於其中,而一年民役,不過官家所用柴、穀草與氷丁、雉鷄而已。民皆爲便,莫不懽忻,至於立碑頌德,中間爲畿邑守宰者,潛設除役之規,上納稅大同及官需使客支應米外,稱以稅外除役,始捧油、淸、紙地等物,而其流之弊,漸至於各穀及各色果各種乾生魚,恣意徵捧,其外又有各樣復戶之例給者,故餘存田結,則不過十分之一,而官家所用柴、穀草、雉、鷄及新舊官刷馬勅使往來時酬應之物,大小使客支應之具,率皆責出於田結中,而例納柴、穀草、氷丁、雉、鷄外,每四結,數三次收捧之錢,合而計之,則將至十餘兩之多,結役如是難堪,而除役反爲輕便,故官屬及有勢力之民,皆圖入於除役中,而結役酬應者,則擧皆疲殘之氓也。加以我國大小使行及勅使往來時,各色器皿及各樣雜物,布徵於各面各洞之民戶,而以錢代捧,一面間洞內之數,或爲三四,或爲五六,而每洞一次所捧之錢,小不下四五兩,各一面所捧之數,至於數十兩,合一邑計之,則所捧之錢,不知其幾百兩也。使客一時支供器皿雜物價,何如是濫觴,而當初大同中劃給,勅行所用雜物價及我國使行支應油、淸、紙地等價米,用於何處,而每每責徵於結役與民戶乎?一道之內,或有官家自當之邑,或有布徵民間之邑,使客之支應則同,而徭役之不均,若是者,何也?元來畿內,土甚瘠薄,所收甚少,終歲勤苦之作,或不足於三等納稅,而此外雜役,如是煩重,故田野幾盡荒廢,居民太半流散,畿甸根本之地,若是凋弊,玆豈非朝家之第一軫念處耶?所謂除役之規,他道則未有設行之邑,而獨畿邑,創出新法,侵漁窮民,其間或有淸簡守令,雖欲革罷,而痼弊已成,莫之變通,此乃朝家之所不知,而守令之私自虐民肥己者也。當初設行大同法之意,果安在哉?伏見楊州、廣州,亦是畿邑,而元無田結除役之規,結役最歇,別無變通之擧,而其中龍仁,則田畓三稅外,雜役價,每結只捧三斗米,大小雜物,以此貿用,而更無徵斂於民間,故民皆爲便,楊州、廣州、龍仁三邑外,三十四州,一依龍仁例,定規施行,則實爲便民之道,而其中邑有大小,而田結有多寡之不同,若以邑殘結小處,只捧三斗米,則似爲不足,小邑則雜役,價米,每結以四斗米,定式爲之,此外更無徵斂於田結及民戶之弊,則垂死困窮之民,庶可按堵gg安堵g而流散之四之民,亦將還集,此實保民之一大政也。且凶年給災之規,實是朝家恤民之惠政,而畓則未付種未除草,川反浦落覆沙等處,皆爲給災,而猶不免下吏之弄奸,至於田則謂之一年再耕,而元無給災之規,所謂一年再耕之處,卽負郭膏腴之田也。膏腴之田,雖或陳廢,不爲給災,猶之可也,而至於瘠薄不毛之處,則不得再耕,而一次起耕之後,雖年年陳廢,每爲因循徵稅,窮民之冤,已不可言,而又有甚於此者,爲守令者,稱以新起,執卜,而不爲親審打量,只送書員面任輩,使之新起現告,而若無新起處,則量付陳田,以實田執卜,而稱以隱結,白地徵稅,爲官家所用之物,而書員輩,則無他着手處,故以民間元田結,用奸加出,而富民田結,則捧價拔去于收租中,迷劣村氓,不敢抗爭於頑悍官屬,庫無田結,公然納稅,此皆法外之事,而生民之困弊,又如何哉?自今爲始,新起執卜之際,各別申飭,使不得虛實相蒙,而前日以陳爲起,徵稅處,亦令該邑,一一捧單,摘奸給災,使無白地徵稅之弊,則號冤之民,必將感祝,而至於陳荒處,則雖欲起耕者,起耕執卜之後,更無因陳給災之規,故陳田雖多,民皆畏㤼,不得廣耕,國家亦多結卜之所失,此所謂得不補失也。從今以後,量付陳田等處,隨起隨稅之意,頒布於各道,以爲永久施行之地,則農民,樂於起墾,田野闢矣。此豈非王政之急先務耶?朝家,特念良軍二疋之役,良役變通之議,蓋已久矣,而論議携貳竟爲停止,或者以此事之不行爲慨,而臣則獨以爲其所停止,實爲得當也。良軍則一年身役二疋備納之外,更無他役,而至於束伍軍,則元非良人,皆是私賤也。其上典家一年應納貢膳之數,幾至二疋,而本官逃故點考及兵使營將春秋巡操時,前期聚會累日,待候逢點,非但有妨於農業,所費情債與將校等酒饌價錢及中軍、千把摠以下,勿論曾經時任四喪擔持軍價米錢一年收斂之數,亦不下於數三兩,則其身役之重,有甚於良軍,以此言之,則良軍二疋之役,比諸束伍,反不爲輕歇耶?良軍二疋,則依前仍存,更勿變通,束伍軍收斂之物,各別嚴禁,而其間三南寺奴騎步兵水軍中二疋身役之類,或有束伍兼役者,此又冤枉之極甚者也。亦使各道列邑,一一覈出,以爲代頉之地,則實爲撫恤軍卒之道也。且各道各邑所在訓鍊都監炮保,僞稱病廢而圖頉者,本道兵使,巡歷時摘奸,現露則科罪後,還定軍役,故不敢圖頉,而至於御營、禁衛軍保,則素無巡歷摘奸之規,故富實元軍,自願降保,仍爲給賂該色等,頻數謀頉,軍政之虛疎,莫此爲甚。自今以後,御營、禁衛兩營軍保圖頉之類,亦依都監例,使各道兵使,巡歷時一體點閱事,定式施行,則各營軍卒,必將精銳,而庶無弄奸圖頉之弊矣。且水路船站及陸路酒幕行娼之類,自前或有,而近年來則連値凶荒之故,京外士夫家仰役婢子頑悍無賴之輩,多數招引,率畜行娼,陸路則各司上納番布及大同作錢載來之時,水路則各道田稅大同漕運之際,領來色吏船漢等,交間沈惑,累日留連,多費錢穀,及其上納也,每出無面而生事,誠極痛惋,而且無賴之輩,作黨屯聚,挾娼會飮,至於劫掠人貨,奪取牛馬,沿路盜賊之熾盛,職由於此,亦非細慮,水路陸路各站娼女,使該邑守令,囚禁窮問,推給其本主,此後率畜娼女之漢,則論以人物招引之律,地方官之不爲禁斷者,亦爲罷職,則可爲嚴法懲戢之道矣。且山城糧餉之儲,所以備不虞之地,而近來各處山城餉米,皆散在民間,無所儲畜,只有空簿而已。脫有倉卒之虞,則數多軍卒,將何以饋濟耶?疎虞如此,莫之變通,識bb者b之歎,固已久矣。臣愚以爲列邑各樣還穀,則依前糶糴,各處山城餉米,則絶勿分給於民間,倣諸北京例,儲十餘年,而若有失稔之邑,則依京中發賣例,其中最久陳米,參酌發賣於民間,所捧之錢,待其年豐,卽爲貿米充數,則宜無欠縮之弊,而且臣待罪三南守令時,見聞各邑糶糴之數,則多者或爲十餘萬石,七八四五萬石,小者不過爲五六二三千石而已。其多寡,甚爲不均,而還穀多在之邑,則三班官屬、鄕所、倉監官、面任輩,虛作名目,多數受食,及其還穀之際,稱以流亡,太半不納,若有營門之督捧,則潛以糠粃空殼,充數備納,甚至於虛錄反作,而磨勘免罪,其名存實無,莫此爲甚,與其數多而無實,反不如數少而致察也。臣伏念畿內各處山城軍餉,實是戎務之最關處,而非但散在民間,所存亦且不富,他無變通之路,各道列邑還穀會案,一一考算後,令其多在之邑,沿邊則作米船運,峽邑則作錢輸來,以補軍餉,則實有得於預備之道矣。臣竊伏念,朝家擧行條件,行關於各道列邑之後,更無申飭之事,故爲守令者,置之尋常,專不擧行,此亦一大弊習,自今爲始,擧行頒布之事,自廟堂成置謄錄,每年更關申飭,而不爲擧行之邑,啓聞科罪,則前日痼弊,庶可革矣。且臣於昨年五月十三日晝講入侍時,妄以軍丁之弊,有所陳達,至蒙軍丁事是矣之聖敎,仍命廟堂,更問委折,發關各道監、兵營,以爲變通,而伊時注書,不爲簡問於臣,卽出擧條,而語多疎漏,各道雖見關文,茫然未曉其指意,難以奉行,可勝歎哉?玆敢更以其時所達者,附陳於疏末,伏乞特令廟堂,更爲發關各道,俾卽施行焉。臣曾經七道中軍及湖南營將,見軍政而多有慨然者,曾前納布作隊軍兵等逃故,使旗隊頭目面任輩,互換所居面里,相與祕密望納,故其所充定,擧皆着實矣。中年,欲知軍兵等逃故眞僞,逃故之類,使各其里中代定事,定式,而終無摘發奸僞之效,里中着實人可合軍保者,則里任輩,慮其作隻,不敢代定,或以流乞無依之人,給價充代,或以形影永無之人,虛名望納,至於所納錢布,自里中收合備納,其弊無異於白骨侵徵。且軍保子孫衣食稍裕者,則自謂兩班,假稱幼學,着道袍閒遊者,甚多,而人心巧惡,每當式年,冒錄輒增,必以久遠帳籍,考出渠輩祖曾役名,別爲抄錄,隨闕充代,自今以後,革罷里代定之規,而依前使旗隊長頭目面任輩,換面望納,而守令,親自置簿,推捉査實,必得着實人充定事,永爲定式,則似無軍丁虛名代定之弊矣。臣旣以愚妄之見,敢陳數條時弊,僭越之罪,固所難免,而又有所懷,玆敢仰瀆天聽,惟聖上,亦不以人微而廢言,辛亥秋,國家遷陵于交河舊邑基,臣蒙昧堪輿之術,不知風水之理,而臣家在交河,有時往來之故,曾有所聞見焉,交河,素稱多士之鄕也。自古文藝之士,相繼輩出,大小科擧,連續不絶,地師輩皆云,邑校,基址之秀美,而有此人才之蔚興,粵在先朝,術士朴尙義,以遷陵陳疏,李懿臣,以遷都封章,而至于今日,終爲國陵,則其邑校基址之秀美,擧此可知。臣不敢論堪輿之術,而雖以凡眼言之,山形秀麗,水勢屈曲,彎回環轉,水法最美,而五十餘年前,一種耗利之輩,爲換浦作畓之計,前日舊舊浦九曲之水,鑿成直下之流,其中長串津一處,猶爲屈曲之水矣。其後耗利之輩,又換舊浦,自是厥後,水勢大變,直瀉海口,文藝之士,比前稍減,科擧亦爲罕出,居民且甚貧餒,地師輩,以爲換浦直流之致,有識者,莫不慨惋矣。國家遷陵之後,果以水勢之直下,爲欠,昨年使康舜道等,防塞新浦,以爲換掘舊浦之計,而非但防塞而致破,所謂舊浦與新浦,其間不甚相遠,揆以風水利害,亦不相懸,若以堪輿之說,必欲換浦,則當初舊舊浦九曲水形址,至今猶存,若爲鑿其舊舊浦,水由故道而行,則必將叶吉於陵寢水法,亦將有益於一邑士民,故臣不避猥越,乃敢陳達。伏願殿下令該曹更爲看審後,鑿其舊舊浦,使其水勢,由故道流行,幸甚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六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韓師得,全羅監司柳復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行副護軍許樑入侍。金若魯曰,前受音甚多,章下註,勿爲進講,何如?上曰,唯。上講前受音,自敝笱章,至魏風陟岵章訖。若魯,讀自唐風篇題,至椒聊章。上講新受音。若魯曰,唐俗終歲勤苦,及其務閑宴樂時,乃作此詩,其民勤於稼穡,殆無一日寧息,歲晩之後,乃敢相與燕飮爲樂,而復有太康之憂,職思其外等說,憂深思遠,其間能存安不忘危之戒良士瞿瞿,蹶蹶休休等言,亦欲好樂而得中,蟋蟀之詩,變風中可見性情者,宜置於正風矣。上曰,與安不忘危,有異,似欲不爲過度矣。尹汲曰,茅茨不翦,是爲儉德之本,民風習俗,惟在在上者之導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士農工賈,皆有其職,職思其憂者,卽安不忘危之意,非爲目前之憂也。唐俗,雖曰猶有遺風,去於堯時,旣過千餘年,而猶使民如此者,無他道也。惟其有惟精惟一之德也。此則我祖宗朝相傳相授之心法,則在殿下可以易以行之,一變民俗,何難之有?鄭淫衛儉秦强,皆在於上之導率,留意於此等處,似宜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他人是愉,他人入室等語,雖有深慮,而氣象未免促迫矣。揚之水章,曲沃强盛而國人反歸,故作此詩而晉昭侯,不賢而國亂,桓侯,施惠而民從,及其桓叔之擧兵,民乃不服,事竟不成,此與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之意,相反矣。游曰,下民之心,如水無定,撫則附,虐則叛,故以顧畏于民嵓如馭朽索等語,比之矣。上曰,當留意,而慶源輔氏之註,最好矣。若魯曰,然矣。若加體念則豈不好哉?上曰,全羅監司進來。柳復明進伏。上曰,藩任孰非不重,而湖南洊飢之餘,尤有甚焉,豐原按藩時,予賴而忘過,卿今下去,須着意爲之。復明曰,筵中面飭,一倍鄭重,臣敢不勉勵,以爲報效之地,而第臣本無才能,今承重任,恐有僨事之患矣。上曰,有何弊端云乎?復明曰,臣旣未赴任,不能聞知,到界後當爲條陳矣。上曰,湖南風俗,近甚怪異,反似齊國之民俗,而向者不無騷擾之事矣。李匡德,其意專在於爲民,故其所設爲,至於守令而皆未免受弊,後至者,豈可無損益救弊之道,而今見豐原狀啓,則有自家則加於李匡德之言,此則抑揚太過,凡事不得中,則自有其弊矣。前人之所爲,必有是非,予甚不是,予知卿則必不非前人,故如是勉諭,而湖南異於他道,卿其勉旃焉。復明曰,臣敢不十分勉旃,卽今厭避湖南之守令,實爲痼弊矣。上曰,其弊如此矣。復明曰,卽今未赴任守令,皆欲圖遞,而殿最作窠處,時未出代,夫馬留滯,亦一大弊,守令各別擇差下送,何如?游曰,爲守令者,自有着手容措處,然後可以或防民役,亦能責應,而湖南列邑,今無幽隱處,故是以守令,不得堪支,而皆生厭避之計矣。上曰,爲人臣而欲擇燥濕,甚非矣。俄者講碩鼠章時,道臣,亦已聞知矣。若不擇守令,則托碩鼠而愁怨,未知至於幾處,而若怨碩鼠,則豈不怨國乎?非但怨其守令也,必怨其差送之不擇,民雖怨我,我豈知之?卿則當知之,用以弦韋之道,犯科獲辜者,少勿寬恕而懲治之,可也。復命gg復明g曰,謹當各別奉承矣。師得,宣諭畢,賜以弓矢。復明,跪受而出。權相一進前傳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相一,請還寢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士習之鄙悖,試場之淆亂,固無可言,唯或隨發隨治,而猶不少懲,愈往愈甚,今番監試二所,前縣監朴來章,前縣監李世瑃,曾忝衣冠之列,而有外作現露之事,其行身處心,可知其無所不至,若不別爲嚴治,無以沮防後弊。請朴來章、李世瑃等,竝命禁府,別樣嚴刑,依法勘處。上曰,其令該府,石來星、宋正采,竝爲捉囚,爲先各別對質嚴覈。又啓曰,掌試之官,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請二所三試官及監試官,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大司諫魚有龍,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斯速bb乘b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引嫌而退,喉院請勅,大體固好,聖敎匪怒,何必爲嫌,請司諫申思永出仕。上曰,依啓。上曰,今番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皆爲承款乎?尹陽來曰,皆爲承服矣。上曰,曾前李台一,送于禁府而査治,此亦移送禁府,可也。己卯年科賊,皆囚於禁府矣。陽來曰,石來星、宋正采,當依聖敎移送禁府,而朴來章則與來星相面相約,李世瑃則與正采,無相會之事,使其奴破回,給送外製於居間之人,其干連諸罪人,一倂移送,以爲對質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許樑曰,小臣十分惶恐,而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小臣,以民瘼及長陵水道事,敢構一疏,欲達天聽,而政院以爲,武夫呈疏,事涉煩屑,不許捧入,若令捧入,一經睿覽後,下于廟堂而稟處,則小臣不勝萬幸矣。上曰,不可以武臣之疏,不捧,令政院捧入,而武臣之自請捧入,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事係陵寢,故本院不爲捧入矣。今日夕講爲之事。{{*|出榻前下敎}}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六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尹游,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時,金若魯,讀自綢繆章,至鴇羽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此綢繆章,卽婚姻過時後,夫婦相語之詩也。先王制禮,婚嫁以時,不使過時者,此也。文義別無可達者,而王者爲政之道,必以政令之各當其理,爲貴,婚姻,亦當以時,而此則唐國失政處也。李眞淳曰,與摽有梅詩相似,而此章則喜其晩逢也。孟子以爲,內無怨女,聖人之訓,可見其切實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夫婦喜其晩逢而已,無淫亂之風,是以唐風有異矣。上曰,其相喜者,過則過矣。尹汲曰,男女婚嫁過時,則豈無嗟歎之心也?向者婚姻,勿令過時,曾已申飭,而更加分付,何如?上曰,見此詩而自有思矣。雖已有申飭者,而不過節目間事,其本則亶由於歲饑民貧之致,若使下民,得其本,則不待申飭,而可祛此弊也。節目間事,今不可修,而王政之本,知自有之,當着念矣。游曰,得其本而另加着念焉,上敎至當矣。若魯曰,自官家備給婚需,不可人人而施之,若如聖敎,克治其本,則其末之不理,不足憂也。杕杜章,卽無兄弟孤獨者之言也。其曰,人無兄弟,胡不佽焉云者,渠甚孤獨,故有望於人,如此,若以民吾同胞之意,言之,則四海之內,盡是兄弟,民之孤特窮困者,望之於人,當如何哉?以王者,爲民父母之心,論之,一夫之不得其所,豈其可也?若以推類保民,爲心則,似好矣。上曰,當依儒臣之言,推類以行,而於此詩予亦有感懷。今日國勢凜綴無餘,其求助於臣僚者,不特如無兄弟者之望於人耳。予雖涼德,獨自憂焦,君臣猶父子,而皆是世祿之臣也。乃祖父父,在於王室,爲今日臣子者,何不不比不佽也?此亦在下者之推類處也。游曰,臣下無狀,不能仰副殿下求助之意,而今承聖敎,孰不感動也?若魯曰,以今日國勢之凜綴,面勸廷臣之寅協,孰不感歎?以臣子言之,則豈可比於嗟行之人,而君臣之間,必須相得,然後其所施措,自可有效,不然則上下不能相容。今日臣子,惟以寅協輔國,爲心,殿下,又爲加勉,則是今日之望也。臣忝在經幄,而若以情志流通,爲務,則國事,庶有裨益也。游曰,殿下觀詩之法,迥出尋常,甚偉甚喜,果若推類於時事,則其爲裨益,當如何哉?上曰,所達之言,大體固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羔裘章,則書之以不敢强解矣。上曰,朱子旣如此,則無可言者矣。若魯曰,古註有云,其時大夫,見歲飢民貧,欲爲去國,而唐俗惟不薄,故不忍去,所謂維子之故,維子之好者,是也。鴇羽章,則民從征役,而不能養其父母,故作此詩也。春秋之世,君臣之義,不明,而唐俗,猶有先王遺澤,故能知王事靡盬之義,呼父母而告之,此由於時君,不能使民以時也。上曰,然而猶無怨言矣。若魯曰,愛君之心,根於秉彝,故惟以王事靡盬,爲言,而終無怨言矣。上曰,此與陟岵章,相似,是忠孝兩全之人也。游曰,疾痛之中,能有愛國之誠,唐風猶有餘韻,聖王德澤之及遠,可知,而卽今下民,雖無從征之事,亦有不能養其父母者,而猶無怨望者,此列朝餘化之所曁也。伏願更加勉焉,以副百姓愛戴之心焉。上曰,下番亦達文義,可也。汲曰,使民不以時,則不但害及於一身而已。又及於其父母,今日廈氊之上,講究措畫者,無非爲民,更加着念,思所以實惠下究之策,何如?上曰,講此鴇羽章,其旨意,與陟岵章相似矣。其云父母何恃,父母何食,父母何嘗者,此是從征之民,憂念其父母之意,而然其從征雖久,及其還歸,則可以見父母,而無父母者,當作何懷耶?此爲興感處矣。大抵孝悌之心,自王公至匹庶,而貴賤無間,以予之心,可以推下民之心矣。歲饑民貧,流離他鄕者,其思想憂念之心,豈不如此乎?以樂安之民隣里敺逐事,言之,此外又不知幾處,有如許事矣。蔀屋之間,怨咨愁苦,爲守令者,亦不能盡知,況在於廈氊之上,其何能備知耶?祖宗朝,詠聶夷中農家詩,而至於感泣,此事豈不載於寶鑑乎?但得聞諸道貧民,流離遠方,而未嘗聞一民之還集,其中謀避軍役,輕棄故鄕者,雖或可惡,而若求其本,則亦由於良役之病民,豈不矜惻乎?樂安小兒自宮之事,若在於眼中,不能暫忘矣。辛壬以後,困於饑饉而流離失所者,不知幾戶還集,而如此新歸之民,或減其稅,或蠲其役,務盡蘇息之道,然後可以支吾矣。此後則分付諸道監司,其流亡與還集之民,皆令報于備局,以爲講究安保之策,而此事,非在於搜括,專在於安集,亦宜知悉之意,分付諸道,可也。{{*|出擧條}}游曰,然則以上敎,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而不可專委於注書,入侍承旨及玉堂,相議爲之,而不欲其潤色矣。逃亡則十年後豈不許代定乎?游曰,然矣。逃亡與還集,例入於朔末公事,而便作文具,其去來,亦不載於戶籍矣。安集之道,必如新植之木,新飛之鳥,不使動搖而煦濡,然後可得矣。上曰,白給要譽,是守令之能事,無據莫甚矣。眞淳曰,蔀屋之怨咨,無路上達,而聖敎如此,此今日轉移之機也。若至於予及汝偕亡之境,則雖欲有爲,不可得,勿失此好機會,宜矣。若魯曰,殿下誠孝出天,至於陟岵章,興感至此,至以小民之不得養其父母,爲憂,是心,足以王矣。殿下之心,如此,而民不被澤者,此曷故哉?實爲怪異矣。竊念殿下,不能以實心行實政,終始有間,故至於如此,今日若加勉於此八字,則豈不爲有是心而行是政耶?上曰,至於陟岵章及鴇羽章,不無興感處,若使予有仁心,則豈至於此耶?雖欲爲之,不得其要而然矣。草衣草食,朝鮮開闢之說,予曾爲之,而比如人之氣敗,則不能以十全大補湯,救之,而當以獨蔘,責效矣。至於減大同之說,是亡國之道也。予不欲爲之,自有妙理,而今姑不行,故不爲宣言矣。若魯曰,當以奮發爲期,不可以更張爲意,而別樣惕念,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目今規模不定,故臣常鬱鬱,殿下,今始得其道矣。上曰,有若故相臣金堉,自在士子時,常以減大同爲心者,然予則知之已久矣。游曰,經幄之臣,事當責難於君臣,以空疎之姿,常有欲陳之辭,而姑未果焉。殿下爲治之本,惟在於得人,大臣得其人,則道臣得人,吏曹得人,取捨得宜,庶績咸凝,在上者,豈可弊弊於酬應之間哉?上曰,文王之不遑暇食,不在於簿書期會而已,只在於寤寐思賢矣。若魯曰,綱擧則目當自隨,細事何足煩上聽也?上曰,簿書期會,亦不可全無矣。汲曰,上番所達八字甚好,加意而行之則幸甚矣。黃晸曰,廈氊之上,所講究者,皆出於爲民,而今者惠澤,不及於民者,只由於不得守令也。守令得人,則民可安矣。上曰,不出於此矣。游曰,朱子,以擇守令爲言,此實先務,而我國則不然,蔭官自參奉,轉而至於爲守令,名家子弟,則謂之擇差,而其人,豈必盡賢乎?居於銓官者,豈不欲如此,而自然不得矣。眞淳曰,爲官擇人,可矣。不可爲人擇官,而每見政目注擬,則率皆爲人擇官,此由於私意及形勢之拘牽也。此事各別申飭,如何?爲官擇人,若居三分之一,則豈不好哉?若魯曰,當以十分爲期,何可論三分之一哉?晸曰,曾在列聖朝,輪對官及下直守令,皆爲引見,故其賢愚,自不逃於聖鑑之下矣。上曰,難知者,人矣。閔奉朝賀,以李道顯,謂善治守令,而予則見之而不知矣。徐判府事,亦以爲然矣。游曰,李道顯,卽故判書李益壽之子,而其狀貌不揚矣。上曰,頻頻出入筵席,則猶或可知,而猝然一見,何能知之?若魯曰,臣累入經筵,而咫尺天威,輒致惶悚,有懷而亦不敢盡,初入筵中者,其言語,豈有可觀者也?上曰,京畿守令,盡爲署經乎?晸曰,竹山府使,未經一司署經,故今方催促矣。上曰,時未下直,誰某也?晸曰,竹山府使及慶尙道守令二人,有之矣。上曰,竹山府使李義璧,除一司署經,勿拘常格,明日辭朝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若魯曰,臣因守令催促下直之令,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守令旣無朝令,則謝恩日不得仍爲下直,而日昨果川縣監之謝恩後,仍爲下直,事體甚不當。且諸道京試官兼臺謝恩後,追後下直,事體當然,而今番京試官兼臺謝恩及出去下直,竝行於一時,事異常例,此皆政院之不能檢飭之致矣。游曰,果川縣監及京試官之仍爲下直,果怪異矣。政院之捧入下直之單,非矣。宜有警責也。上曰,儒臣所達,是矣。果川縣監及諸京試官之謝恩後,仍爲下直時,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9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惠莊大王忌辰齋戒。 ○下直,竹山府使李義璧。 ○藥房啓曰,天氣漸涼,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黃晸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掌令權相一呈辭,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金箕錫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事違牌,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旗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旗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三十三板,至五十一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下篇第一板,至十二板。上曰,承旨讀之。若魯曰,此下未及懸吐處,有之,且未校正,連講,似未安矣。上曰,然,且讀之。任守迪,讀自十三板,至十九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十九板,至二十六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二十七板,至三十板。上曰,下番《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三十一板,至三十八板。上曰,《穀梁傳》在於玉堂乎?守迪曰,《四傳春秋》,極爲諧備矣。上曰,有考見處,《四傳春秋》末卷,注書出去持入,可也。泰耆,承命出往,持《四傳春秋》末卷而入來。守迪授而上之。上曰,上番玉堂復讀之。若魯,讀自三十九板,至四十二板畢左傳。上曰,《四傳春秋》,今始初見,參互考閱,好矣。若魯曰,然矣。上曰,此誰作也?若魯曰,世宗朝下敎輯編也。上曰,序在於初卷乎?若魯曰,在於末卷矣。上曰,姜希孟,何如人也?汲曰,世宗朝人,官至左贊成矣。上曰,其子孫誰也?守迪曰,不知矣。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春秋之戰,孰非無義,而鄭武子雍丘之戰,尤爲無據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國之强盛,於魯何等憂患,而以冉有之賢,猶謂一室敵車,遊於孔門者,亦如此矣。陳轅頗,出奔時,道渴求飮,其族人,以稻醴進之。轅頗喜曰,何其給也?對曰,器成而具。轅頗曰,何不吾諫?對曰,懼先行。轅頗,雖無一進,然若先自覺悟,則必不至於此,而窮而後始悔,是則不知其過也。汲曰,汪踦,以童子而能如此,甚奇矣。孔子,是以稱善之。上曰,汪踦,可謂善矣。若魯曰,童子之死,有三殤,而汪踦則以死於國事,故不以殤喪待之矣。陳僖子謂其弟曰,爾死,我必得志,是極無狀,而陳書之,聞鼓而死,不知逆豎之門,能有此賢矣。孔文子,將攻大叔也,訪於孔子。孔子,托而不答還歸,始刪《詩》、《書》矣。魯哀公,用度不足,始用田賦,是魯亡之兆也。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而相爲隱語,軍在於外而不恤如此,雖欲不亡,其可得乎?上曰,《左傳》,今日日早,故畢講。而十三年以前,有若夫子在座,左丘明雖依此續成,而何能及夫子乎?守迪曰,聖敎,至當矣。若魯曰,讀《左傳》而不見經,則心甚缺然矣。程子以爲麟來,故作經云。《胡傳》,以爲作經故麟來云,而朱子不爲分明說破矣。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能得子路而不盟,則賢人之於國家,有益如此矣。陳桓,弑君,孔子,三日齋而請討,魯終不聽矣。上曰,使告季孫,則更何言哉?若魯曰,子路,死於衛國之亂,而孔子聞亂曰,柴也來,由也死矣。知其有氣,故如此,而先儒,以子路之死,不得十分正當,爲言矣。汲曰,魯哀公之誄夫子,雖出於愛賢,而子贛,以爲非禮,然能知惜賢,亦善矣。若魯曰,此非出於誠實矣。程子之筵奏有曰,顔回之在於陋巷,可知魯國之政。是爲名言。於此事,亦可見魯哀公之政矣。上曰,十有三年以後,但有傳而已矣。以夫子之聖,不得於時君,三家之僭亂如此,百載下興感之懷,當如何哉?今日君臣,尤當尊仰夫子作《春秋》之意。而若使夫子,得見今日之事,則當爲何如耶?以此交相勉戒,可也。若魯曰,聖敎,甚好矣。夫子不用於世,而亂臣賊子,接踵而起,故作書傳後,使知懼焉。今以君臣上下,相勉講究爲敎者,誠好矣。此以下,別無可達處,而《左傳》,事多浮誇夢卜,而戰國二百四十餘年事,實皆在於此。考閱之際,若以魯以此而少康,以此而亡,齊桓、晉文,何以伯,何以亡?以此參見,則可知其成敗,亦可有功效矣。上曰,四傳甚好,數帙入之。見此則可有見《左傳》之效矣。若魯曰,明朝當入之,而殿下,旣知看《左傳》之道,雖覽四傳,豈有所害乎?上曰,《名臣奏議》一篇,爲幾何,而自止,亦爲幾丈耶?若魯曰,一番自止,當爲三四十丈,而三篇則肅廟朝所進講也。上曰,三篇則以舊自止,爲之可也。若魯曰,此冊三十丈,可敵《左傳》六十丈矣。諸臣遂退出。 ==9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惠莊大王忌辰。 ○自未時至酉時,日暈。 ○鄭彦燮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訓局來呈單子,而觀其措語,則明日乃習陣日次,而大將張鵬翼,以身病不得行操事,頉稟,故自本院,以動駕之前,不可不一番行操之意,退却矣。又爲來呈,而以爲大將張鵬翼,非但身病,且有難安情勢,終不得行操云矣。今此園陵幸行,期日不遠,日次習操,不可不爲之,而强引情病,如是頉稟,事甚未安。原單更爲退却,而訓鍊大將張鵬翼,從重推考,使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日違牌,不爲行公。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筵敎之下,無意膺命。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尙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歷代名臣奏議》第一板,至第九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第十板,至第十六板。上曰,帝王之言,當尊敬讀之,而懸吐者,或然或不然,怪異矣。金尙奎曰,尊敬而讀之,可也。上曰,承旨讀之。尙奎,讀自第十七板,至十九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第二十板,至二十五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第二十六板,至二十七板。上曰,下番《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二十八板,至三十板。上曰,治平二年,司馬光又奏,但書此者,似無味矣。若魯曰,此有妙理,抄出之際,書其大文也。上曰,講此冊,有意,而今日坐此殿,講此書,心甚有感矣。若魯曰,帝王之孝,繼述爲大,頃講《禮記》時,旣有下敎,今講此書,又有斯敎,講其先朝所講之冊,而惟以遵先爲務,一政一令,率能加勉焉,則豈不爲行先王之政乎?上曰,抄選者爲幾何?若魯曰,十條目矣。上曰,合而言之,則卷數當爲幾何?若魯曰,可爲十七八卷矣。上曰,此冊盡有之乎?若魯曰,上下番冊,只有之,而其他則僅能推移,御覽冊則是春坊冊也。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丹書》,卽戒武王之書,而齋三日東面者,尊道之意,至矣。敬勝怠等六字工夫,是爲大經大法也。不敬則不能治其心,不治其心則怠惰之心自生,聖狂之分,只在於敬怠之間,今日聖學旣高,不可分告敬怠之義,而惟以加勉爲意焉。上曰,當留意矣。汲曰,武王,聖主也。不當以敬怠戒之,而師尙父,猶且如此,體念宜矣。上曰,然矣。桓公之言五事,其謂文者,何意也?尙奎曰,節文之文字也。若魯曰,楚惠王之呑蛭,知其有仁德,而是出於不忍人之心矣,故比於仁德也。上曰,唐宗之呑蝗,出於爲民,而呑蛭則何如耶?汲曰,呑蝗,猶或可也。上曰,欲爲萬民,則可也,而至於蛭則其掩覆之道,豈不有之耶?惠王,亦是主其宗社,則何其自輕如此也?其云心腹之疾皆差云者,亦涉靈怪矣。汲曰,此是浮誇矣。上曰,不呑則未知無可除之路,而不得已呑之,然終未免過矣。尙奎曰,聖敎至當矣。其大小輕重,與呑蝗有異矣。上曰,又復言於令尹,則殊非呑之之本意,無寧掩諱之爲可矣。若魯曰,楚莊王之有憂色,能得其道,至於魏武侯,則甚非矣。若謀事得其當,則豈有憂色,而人君,元有亢龍之戒,宜有憂色矣。其臣雖不及於其君,然獨斷自禦,殊非君道矣。上曰,然矣。以此見之,則大抵中主之能治其國者,有過而能悟而改之。今講《名臣奏議》,而不言其心,則是欺其心也。進講此書,於心不無歉然處矣。唐德宗之六誡,則予心本拙,本無獨當事之能,而雖然豈學魏武侯之事耶?次對爲之,而於心點檢無媿,則心始欣然,而處置惟或不快,則於心,終日不安,此不幾近於自足乎?近日廈氊之上,豈有吁咈之事乎?若使莊王見之,則當如何耶?一事得當,則或有豁然之意,是有媿莊王,而不見武王之逡巡,此爲國事之日非處矣。若魯曰,一事得當,未免豁然者,是人情之例事矣。臣下雖無一能,而殿下,若以謂渠何能知,以此爲心,則是則不可。雖以循例回啓,言之,在下者,不爲裁斷,而每每稟請,或自上不爲允許,則諸臣唯唯,而終無强勸之事,此是近來風習,終非古事也。此事可謂深慮,而殿下聖學高明,故不少爲憂,然前頭春秋鼎盛,前日任使之臣,不滿於聖意,則亦安可必乎?尙奎曰,上番之言,切中時弊矣。凡事,殿下之所獨知,而雖非臣下之所能知,然卽事推類而反省,則是爲工夫進步處也。臣雖有所懷,不敢自盡於咫尺之間,而殿下之所欲爲者,惟事承順,而所不欲爲者,不敢違逆,則此臣下之罪,而責又在於殿下矣。今日臣子,雖是不肖,而材不借於異代,而可了一世之事矣。殿下,勿以臣爲不肖,而擇其尤者任用之,則豈無一分成效乎?惟在於策勵導率之如何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爲加意,而此弊甚悶,其中有司之臣,所堪裁斷者,必以上裁爲請,此非擔當國事之意也。尙奎曰,曾在先朝,臣以注書,出入筵席見之,則其中閔鎭厚、李寅燁兩人,有擔當國事之意,前席之間,事多相爭,故事皆得宜矣。近來筵席,不見此事矣。上曰,大誥之後,非但無效,反不如前,國事實無可言者,儒臣之言,是矣。若魯曰,大誥之後,反不如前之敎,誠是矣。其後殿下,克軫奮發之心,若聖躬有過,則臣等何不陳告,而怠心之不生於前頭,雖未可必,以此心做去,則何患事之不成乎?廟堂之臣,今無可言者,大臣之責,甚大,而今無輔君德之能,是可悶也。上曰,卽今吏判,亦如此,他尙何說乎?尙奎曰,今日臣子,皆以姑息爲主,不見擔着做去之意,常參連設,法筵不掇,在上者,豈有如殿下者?廟堂諸臣,連設坐起,未知所做者,何事,而元來國事,不進則退,豈不悶乎?汲曰,玉堂、承宣,旣皆陳達,而古有廟堂主人,卽謂閔鎭厚、李寅燁也。卽今事之難處者,則必欲稟旨變通,不見擔當做事之人矣。諺謂常漢之坐吸烟草,稱之廟堂公事,卽今廟堂諸宰會坐,不過吸烟草而已矣。若魯曰,此日可惜,bb而b勿謂復有明日也。上曰,予自在春坊時,熟知吏判之爲人,其時見之,則將若有爲,故甲辰初,超除忠淸監司矣。至於今日,意不欲擔當做事,吏判,豈自阻於我,而當之者,必欲如此,安知儒臣,亦不如此乎?尙奎曰,臣頃進政席,與吏判相對,責之以不爲國事,則渠以爲雖欲有爲,事多牽掣,不得自專而爲之云。古人則有苟利於國,任怨而行之者,責以此道,則宋寅明,亦當有罪,而宋寅明,自是有才之人也。若魯曰,人君之心,爲萬化之本,克正其心,則其餘不足憂,而中書,是朝廷之本,憒憒若此,若不爲則已,不然則思所以振勵之道焉。邴紹,以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爲言,若作家翁,則可也,至於爲人君者,癡聾而何以爲治乎?上曰,人主有塞聰蔽明之事,雖謂癡聾,亦無妨矣。若魯曰,納汚藏疾則好,而至於癡聾,則似不可矣。上曰,隋文帝,是創業之主,故能如是矣。若魯曰,亦能容直矣。尙奎曰,不無勤儉之德矣。若魯曰,封德彝,請佯怒以試群臣,而唐太宗,能以魏武帝多詐,爲言而不爲之矣。上曰,太宗假仁借義,雖如彼,而試使見今日之事,則當爲何如耶?是以予以爲《貞觀政要》,最奇矣。若魯曰,魏徵,與太宗雖謂相得,而强而從之之事,多矣。尙奎曰,後未免有隙矣。上曰,是以魏徵之奏議,最多矣。尙奎曰,魏徵靡不有初之言,甚好,而千古人君之所難者,惟是終始如一,以學問言之,有學如不及之意,孜孜不已,可也。聖人,雖不爲血氣所移,而春秋晼晩,則退托甚易,尤當反省於此等處矣。上曰,當加意矣。若魯曰,魏徵,以爲人君出言,欲聞己過,其國卽興,此人君之美事,臣下雖爲獻替而不可盡言,谷永之專政,古亦有譏矣。今不過以正心尊德等事,勸殿下,而不以絶等難行之事,陳之,而殿下,終歉開納之德,故在於三司者,不敢直言,以取怨於人,是故不得見氣節慷慨之士,而殿下,時有摧折言者之擧,以言事得罪,卽一樣矣。人皆含默,言路將閉,殿下,雖有過而何以得聞乎?自今以後,當假借扶植,而不可輕加罪罰,此卽魏徵之意也。汲曰,宣廟朝古gg故g判書臣洪聖民,奉使天朝而還,宣祖大王下問曰,天朝有何事乎?聖民對曰,天朝有杖諫者之事,而諫者復起,今日聖朝,雖不杖諫者,而諫者不起,可悶矣。宣廟嘉納之矣。尙奎曰,今日諫者,不欲骨突無隱者,無他,蓋欲不取怨於人,不取疑於上,故骳骫日甚,直言之不饒權貴,自古亦難,而今世能有如此之臣乎?然殿下,導養來諫,則直言者,必當有之,下番之言,是矣。上曰,承旨儒臣之言,大體是矣。若魯曰,畏卿嗔故中掇耳。此君臣之間,甚歡,而猶有厭畏之意,太宗之爲太宗,賴有魏徵,而若無此人,爲惡必多矣。上曰,飛白答之云者,卽飛白書乎?若魯曰,然矣。賞言者來諫,唐太宗,能爲之,殿下亦如此,則人皆聳動矣。《大寶箴》及李德裕六箴,皆好矣。臣惶恐有仰達者,宵衣正服罷獻三事,則於殿下,無可勉之事,而至於防微,則世無可言者,然納誨辨邪之道,是爲加勉處矣。上曰,二事好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今日雖無此事,安知明日不有此事耶?辨邪之邪字,卽古人所謂邪乎?未知近世所謂邪乎?若魯曰,臣雖無狀,安敢如是,而且於黨論中,或有賢或有邪,豈能盡善乎?殿下,勿以色目爲拘,放意任用,而惟以進賢黜邪,爲務也。上曰,予豈不知儒臣之不以近世邪,爲言,而近來不無此弊,故予欲玉成之,儒臣,豈欺心乎?推而行之,則國事可做矣。尙奎曰,上番之言是也。黨論中,亦有賢邪,必須審察而取捨之,宜矣。上曰,難於辨知矣。尙奎曰,然矣。一邊人則謂之邪,一邊人則謂之賢,染於黨論,不能覺知矣。汲曰,今日雖無此事,安知明日不有此事之敎,誠好矣。細繹此箴,另加體念,如何?若魯曰,歐陽脩,以爲自古人主之用心,非惡忠而喜佞也。此非獨歐陽脩之言也,人君之心,豈當如此,而只其不辨賢邪,以賢爲邪,以邪爲賢矣。上曰,與副提學曾論此事,而田況好名之言名敎名節等語,非矣。若魯曰,好名有弊矣。求其名則雖有偏處,今日臣子,若皆好名,則豈不好哉?上曰,今日之臣,則好身而已也。若魯曰,先正臣李珥,曾以罷時俗之論爲言,而今日朝廷,比於宣廟朝,則當何如耶?司馬光,以爲量材而授官,度功而加賞,審罪而行罰,此言甚好。人君於此三者,皆得其當,則可以服人心,而其餘細務,切欲簡省矣。尙奎曰,大提學尹淳,辭疏承批,而尙不出肅,前頭陵幸祭文,事體甚重。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前已下敎,而專經文臣在京無故人,令禮曹別單書入受點後,明日晝講時同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自一更至五更,電光。 ○巳時,雷動。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彦燮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未差,兩司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陳疏、未署經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箕錫,司諫申思永,獻納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右副承旨黃晸,今日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一向違牌,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前後批旨已諭,特推特招之下,若是撕捱,小有分義,豈容若是?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昨日再違召命,不卽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此任旣曾經者,一國之文衡,比他職也閑任,豈若是過辭乎?業已承批,分義豈若是?牌招察任。 ○鄭彦燮啓曰,近來金吾,連日不坐,罪囚多滯,科場外製罪人等嚴刑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金以復,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沈判府事留都。 ○金尙奎啓曰,章陵幸行時,大王大妃殿兩次問安,承旨二員,當爲進去,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又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承旨一員,當爲留院,何承旨留院乎?敢稟。傳曰,右副留院。 ○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九月初九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大提學尹淳未肅拜,大司成閔應洙在外未肅拜,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居首副司果趙榮國,半熟馬一匹賜給。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秀輔爲安山郡守,金應三爲砥平縣監,李宗白爲司僕寺正,柳徵爲司僕寺主簿。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凡陵幸擧動時,若是經宿之地,則陪從掌務官一員,例自司僕寺,補把驛馬許給矣。今此陵幸時,依前例許給事,分付該寺,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章陵擧動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水使啓本刑曹粘目,唐津前縣監李徵復,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徵復,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九月初六日晝講入侍時,上曰,今番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皆爲承款乎?刑曹判書尹陽來曰,皆爲承服矣。上曰,曾前李台一,送于禁府而査治,此亦移送禁府,可也。己卯年科賊,皆囚於禁府矣。陽來曰,石來星、宋正采,當依聖敎移送禁府,而朴來章則與來星相面相約,李世瑃則與正采無相會之事,使其奴破回,給送外製於居間之人,其干連諸罪人,一倂移送,以爲對質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事,命下矣。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石來星、宋正采等,依聖敎卽爲移囚本府,而第王府事體,與他有別,自有次第擧行之事。罪人朴來章、李世瑃等究覈之時,若果有發明之事,則干連罪人,請拿質問,獄體當然。館奴等諸罪人,則姑爲仍囚於該曹,如有憑問之端,則次次請拿,恐爲得宜,敢稟。傳曰,依爲之。 ○答副校理申致謹疏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乃知其由,而其所生葛藤,未知宜也。往事其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持平金相紳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掌令權相一疏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切實,可不留意?噫,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雖曰爲民,豈無霜露之感?不可信之說,予未曉也。舊逋事,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申致謹bb上疏曰b,伏以臣面皮不媚,言論後人,通籍幾數十年,歷事三朝,而未嘗參涉朝議,干預時政,前後踐歷,莫非聖恩之攸及。孤立無黨,蹤迹齟齬,峽邑四載,纔有召命,而無根絶悖之言,又狺狺不已,何幸天日下燭,洞察無餘,筵臣陳冤,昭釋備至,臣日夜感泣,誠莫知死所。不意荒郊屛伏之日,除旨又降,馹召旋催,臣惝怳感激,不敢久淹鄕廬,今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情勢,猶夫前日,玉署一步,便作鐵障,無復有去就之可論。情勢之外,又因史薦事,李德重、李鼎輔,相繼投章,已成鬧端,臣亦不可不略辨者。臣頃自峽郡承召入來也,家有拘忌之疾,奔避在寓,未定厥居矣,翰林鄭履儉,以回薦事,迫曛來到不遇,而翌日平明,院隷來傳,翰林以回薦又來云。臣卽爲延入,見所謂薦記,則金尙魯,爲首薦,第二第三,曺命敬、洪重一,第四及末薦,則韓翼謩、閔通洙也。凡翰薦之規,首薦,爲一薦之首,末薦,則主張將來薦事,而其對番,則相與議薦者,自餘雖多員,便爲漫地。今此薦記,於其所好者,則旣占首末兩薦,又置第四對番,爲異日主薦之地,盡置他人於中間,要作遮眼之資,其首末與中間,排布次第,煞有用意,以爲將來防塞異己之地。且多取寡取,不甚均敵,故臣乍見而駭之,謂回薦翰林曰,今薦取人,於彼則多,於此則寡,何其不均也?吾儕本色,每事屈於人,而今亦見屈甚矣。德重瞠視曰,吾非鄭翰林也,乃下番云。臣旣在外,久未慣朝行面目,而又未料昨日回薦之鄭履儉,今日代爲李德重也。吾儕一轉語,臣亦自笑其錯認,若其不滿於薦事,蓋已礙眼,而便萌心矣。仍曰,無論上番下番,當此蕩平之日,掄次殊似不均。德重,以難於其人爲言。臣曰,彼此才彦林立,亦豈無其人乎?德重,仍問薦中人,何如?則曰吾方酷被臺參,尙未上辨章,何可與論人可否?而薦中人則好矣。仍曰,韓翼謩,必是近來新榜,而於韓顯謩,爲何如人也?德重曰,卽顯謩之弟也。乃攝記入袖中,卽爲辭去。以古規言之,回薦時,先進,少有不平之言,則不得完薦,自是翰苑定例,故人皆知之。比年以來,古規漸弛,先進於回薦時,雖有異同不平之語,而苟不至於全然揮却,則名之曰完薦,被薦人之辭受得失,非他人所可干預於其間。薦事旣竟之後,臣適在人家,以古規近例,偶與人酬酢,而無甚意思矣,曺命敬,得聞此言,遂作決意引嫌之端,此亦命敬之所志然也,臣亦無如之何矣。玆事本末,蓋不過如斯,而旣完之薦,今已至此,章奏紛然,遂作一場大是非,此豈臣所能逆覩也哉?李德重疏中,所謂薦事旣完,入袖之後,以臣誤認爲鄭履儉,多發許多說話云者,多見其窘遁不成說也。臣初見薦記之不均,乃發彼多此寡之言者,始認爲鄭履儉,而渠旣以下番爲言之後,則臣乃有無論上番下番,有不均之說矣。酬酢語脈,自有次第,德重之必以完薦,而置袖中後,爲此酬酢云者,果何意耶?薦事甚重,旣完之後,則雖舊要,自可卽起,慮有他言,矧可與素昧之人,作漫說話乎?德重之疏,以先爲後,以深爲淺,多般籠罩,臣不必與之呶呶爭辨,而至於李鼎輔之疏,其所操切臣,迫脅臣者,可謂十分無餘力,而於德重則讚揚之,誇詡之,一疏再疏,抑揚閃弄,臣看來,始焉駭怖,末乃听然一笑。夫此事之有無虛實,自有知而當之者,固非鼎輔之强與而橫擔者也,此已可怪,而第其所謂董狐、馬遷云者,臣未知果指何人,而語意張皇咨嗟,愛護之意,溢於辭表,眞若實有其人,而緣臣毁敗,而將遺棄不用者然。果如其言,則臣實有罪,而非徒鼎輔之愛護,臣亦爲之嗟惜也。苟爲不然,而只爲長者家兒之入其薦者,慮或一時蹭蹬而發此言,則鼎輔之用心,無亦太涉區區乎?以今日世道人心言之,則固也,無足怪也,。在鼎輔,儘可惜也。臣於此事,本不當干預,而偶發之言,重觸忌諱,又於鼎輔對辨之語,雖不得不已,而說來之際,又未免爲睢盱者之所甘心,則本罪之外,又添得一重罪案,前頭陰中之禍,將莫之救而死也。竊念臣自頃以來,橫被口語,爲人所齮齕者,非止一再,而至於向來崔命相之疏而極矣。究厥所由,乃由於頃年筵席,大是非違咈一款,。而今又以翰薦間語言,被人疑怒,臣自恨金緘之不戒,而駴機之發,又不知在於何地也,只宜杜門省愆,捫舌知戒矣。伏願殿下,亟治臣多言之罪,以謝方生之怒,亦令銓曹,永勿檢擬於淸塗,得以優遊自在,俾遂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持平金相紳上疏曰,伏以臣釁尤至深,聖度至大,譴黜未幾,恩宥旋霈,慙惶感惕,歷三載如一日矣。迺者甄敍旣降,除旨又下,畀以風憲之職,馹召之命,忽及於屛伏松楸之中,臣於是以首頓地,但有感涕。仍伏念臣,至愚極陋,百不猶人,濫蒙洪造,廁迹顯列,竊自期精白一心,有懷必陳,以圖酬涓埃之萬一。向年忝居諫職,適見在外諸臣被譴之擧,草草反汗之請,蓋欲塞一日之責,而誠意淺薄,辭語拙訥,區區無隱之忱不自覺,反陷於大何,聖敎切峻,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俯仰跼蹐,覓死無路,杜門訟愆,庶幾黥劓之補,雖以天地之仁,山藪之量,滌蕩瑕垢,不欲終棄,曲加抆拭,而顧此負罪之蹤,雖冗官散職,猶不敢唐突冒進。況今言責之任,卽前日僨誤之地,其何敢諉以歲月之稍久,冒沒復進,以添其罪戾也哉?且臣自經頃年毒癘之後,血氣耗脫,筋力精神,已成衰老人樣子,加以近添寒感之疾,食飮全廢,委席呻痛,目今危篤之症,實無旬月內起動之望,進身輦下,其勢末由。玆敢席藁私次,瀝血哀籲,迹涉慢蹇,誅譴亦輕。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情病之俱爲難强,亟遞臣所授職名,以安私分,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掌令權相一上疏。 ○掌令權相一疏曰,伏以臣,山野寒素,稟性迂拙,朝廷百執事,無可合用,而言責重任,尤是萬萬不堪。竊恐無所裨補,立致僨敗,而乃反貽累於聖上拔擢之恩,杜門含垢,歲月許久,豈可冒進,再辱臺地?而臣每於中夜敬誦,雖或生疎,予不爲異之批,感淚交橫,愚衷激切。召命之下,不敢終辭,扶病登程,僅得來肅,獲侍黼座之傍,仰瞻日月之光,臣之榮幸已極,志願已足,雖竭誠殫力,糜身碎首,不足圖報其萬一。夙宵奔走,不敢少懈,而生疎之態,依前自如,遺忘顚錯,觸事生疣,雖蒙聖度寬貸,不以爲罪,而臣心愧悚,若無所容。且念臣本有勞傷羸瘁之疾,纏繞心骨,轉成膏肓,年未六旬,形衰髮白,靜伏調治,艱度時日,而今番遠役,驅馳撼頓,重以觸冒旱熱,吐瀉時發,朝夕所食,多粥罕飯,元氣萎苶,肢骨酸痛,而祗爲一謝恩命之計,自力忍苦,抵死進來矣。入城翌日,承牌出仕,因連日入侍,雖精神眩瞀,氣息如縷,而不敢辭病,輾轉添篤,心熱蘊積,胃氣虛損,全不思食,而食輒欲吐,有時肚腹刺痛,胸脅牽引,有少起動,尤難鎭定,委臥旅舍,益增悚悶。若未解去職務,而就閑調治,則奄忽於尸竊之中,有不可知,愚迷之見,竊恐人臣事君之義,不當如是,而我聖上使臣以禮之道,亦不必使至此境也。祗緣從古人臣,類多移疾辭職,故君上,亦視以托辭假說,而不加察焉,今臣則元無可辭之義,又以科目出身,立揚顯達,乃其所志。況嶺南一方,近來被人之齮齕蹈躪,何所不至,而罷散之官,不霑寸祿,終老於田畝者,亦不知幾許。獨臣獲蒙聖上陶甄之德,屢忝侍從之班,銜恩撫躬,欲報無路,使臣有病,而不至於如許危篤,其精神筋力,粗可出入於臺地,則何敢費辭縷陳,以犯瀆擾之罪哉?臣性本拙直,不敢一毫飾虛,以欺我聖明也。情窮勢迫,罔知攸爲,而曾見記籍中,古人之身有疾痼者,惟視其病情之輕重加減,而爲進退仕止之節,如臣愚陋,不敢援以自比,而勢有所不得不然者矣。況今行幸之期已迫,臣例當陪從,而病狀如許,公私狼狽,勢所必至,伏乞聖明,察臣之血誠哀懇,憐臣之疾病難仕,特許遞改,使之安心調治,千萬切祝。臣病思昏罔,難於附陳,而憂愛之忱,不能自抑,今若不言,則後而失其時矣,玆敢不計煩猥,略此仰達。畿甸,乃諸路之根本,合先安撫,而荐凶之餘,民力困瘁,有不支堪,聖上,以悶旱憂民之意,屢下綸音,哀傷惻怛,溢於言表,四方傳誦,氓隷亦知。擧皆欣欣然有少須臾無死之願,而今此陵幸,糜費萬數,徵斂課督,星火嚴急,與向日傳敎本意,大相違背。臣竊恐愚蠢下民,不識我聖上霜露瞻慕之感,有不能自已者,而以謂君上之言,亦不可信。祗此一事,所係甚重,伏望敷告德音,慰安其心,而沿路民弊,特許詢訪除革,則亦爲仁政之一助也。臣居在鄕閭,備知民間疾苦愁歎之狀,辛壬兩歲,死亡太半,番布還上,無處徵出,隣族侵徵之弊,比前百倍,常時稍饒之民,亦不得支保,以至蕩敗流離者,甚多矣。前年雖不登豐,而僅免荒歉,故許多陳田,今春幾盡耕治,庶有少蘇之望,而鋤後晩旱,閱月特甚,田穀晩秧,多不成實。近峽瘠薄之土,尤被其災,卑濕灌漑之地,雖似免凶,而此等處,不過爲百分之二三,若以新舊逋欠,一倂督捧,則閭里將至於蕩柝難保,而生民愁苦,必甚於辛壬兩歲。蓋辛壬則雖新糴,猶許半停,當春設賑,而然且民之死亡者,無數,若以今歲,稍免慘凶,而竝徵舊糴,則將見民皆逃散,而新糴,亦不得措納。臣之愚見,莫如舊逋各樣穀物,一切停退,而專意於盡捧新糴,千萬幸甚。臣又有所慨然傷歎,而繼之流涕者,殿下之憂勤圖治,已過十載,盡誠於事天之道,則天心宜若悅豫,而饑饉荐臻,災異輒見,勞心於撫民之政,則生民,宜若安樂,而蔀屋愁怨,少無生意。嚴贓吏之法,而貪贓愈多,勅納賂之禁,而賄賂愈行,欲群僚之同寅協恭,而用舍黜陟,私意不祛,欲多士之飾身勵操,而干冒盜竊,情迹狼藉。禮義廉恥,是爲四維,而奔競之習,漸甚,君臣父子,何等大倫,而綱常之獄,頻起,以至名分壞亂,風俗薄惡。一國上下,惟利是求,臣未知所以致此者,何故,而竊恐殿下之誠心躬行,猶有所未盡,故終未見表端影直之效也。臣歷觀史牒,從古以來,人心世道,一至此極,而國不阽於危亡者,罕矣,雖然其轉移挽回,祗在於我聖上與賢相一反手之間,不可一任因循苟且,而坐待其危亡也。卽今鼎席幾空,庶事多滯,而尙未有枚卜之擧,此必殿下,難於得賢,審愼而然也。古語曰,天生一代人,自足了一代事,苟以至誠至公之心,求之,則何代無賢?伏願殿下,一以殷宗之寤寐良弼,爲法,而亦以朱子只要辦一片心一雙眼等語,責勉於賢相,則宗社幸甚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司諫申思永,持平金箕錫,專經文臣副司果趙榮國,承文著作姜杭,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時。上曰,日昨晝夕講前受音,當盡講矣。若魯曰,兩次講章甚多,章下註闕之,似宜矣。上講前受音訖。上曰,進講冊子中,粲字反切,不爲付標以入,玉堂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讀自無衣章,止采苓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無衣章,晉武公得晉後,納賂而請服,故詩人,作此以譏之,而子之衣安且吉兮云者,似喜天子之賜,而旣以寶器,賂釐王而請之,則倨傲而無禮也。周王,雖不能興師討罪,豈可納賂而許之乎?周室之凌夷,可想矣。汲曰,武公簒立,國人不從,故借天子之命而欲鎭之,故夫子傷歎之矣。若魯曰,杕杜章,言好賢之意,而好賢二字,爲人君御邦之本,若能好賢,則四方賢士畢集,不然則隱於山林,側席之意,必須加勉焉。上曰,然而此非喩時君之好賢矣。汲曰,然矣。若魯曰,葛生章,夫婦相離而作也。前三章,人情之常也,後二章,唐風甚厚,以死爲期矣。上曰,鄭衛之風則不然,以爲豈無他人云,與此不可同日而語矣。金取魯曰,唐風,自有可觀處矣。若魯曰,初已陳達,而聖人之德澤尙存,王化之關重,於此可見矣。取魯曰,先儒以爲蟋蟀章,天然渾厚云矣。若魯曰,采苓章,譏聽讒之詩也。信人之言,自小及大,故以首陽之巓,首陽之東,首陽之下爲言者,謂其不可信也。此時晉武公,信讒人之言,故作此歌謠,而其中讒說之害人家國者,千古甚多。讒言若驟進,則人將不信,故初以小事,漸漸浸潤,以至於大。人君,於其小處,當審察而斥之。宋眞德秀以爲讒說眩亂人君,易矣。歷代人君,非不知如此,浸浸然信之,必須深思堲讒之道焉。上曰,儒臣之言切實矣。汲曰,小人,必乘隙而進,若察其隙,則不入焉,章下慶源輔氏註,甚好矣。上曰,於二南及唐風,可見文王之德化,而召南之不及周南,是何事也?其下如標有梅詩者,亦絶無矣。若魯曰,文王之化,猶不及沾於遠方矣。上曰,正風之反不及於唐風,此何事也?先儒,極稱唐風之渾厚矣。取魯曰,唐風雖曰渾厚,而那得企及於召南乎?文義,玉堂雖已悉陳,而今日所進講者,多有爲法於治體者。講無衣章,則王綱凌夷,周室將亡,此爲帝王鑑戒處也。講有枤之杜章,則雖非時君之好賢,而詩人之發於詩如此,則好賢者,人君之所當先,羅致巖穴之士,論此治道,則其於爲國乎何有?緇衣好賢,誠殿下之有歉處,故臣敢此草草,仰達矣。上曰,不知我者,謂我不好賢,而當加意爲之矣。取魯曰,又有推類而行之者。我國則雖無從征之事,而小民,多有疾苦怨咨之端,仰見聖意,若恫在己,而此等處,尤加勉焉。上曰,言甚好矣,各別留意焉。取魯曰,采苓章,專出於戒讒之意,宜爲體念處,而舍旃舍旃云者,若驟聽人言,雖不能知,然徐徐審察,則其忠邪,可易辨矣。舍旃四字,有味而甚好,常加體念,諸臣雖有進言,必審察於燕閑之暇焉。若魯曰,讒言似忠,非獨害人而止矣。申思永進伏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金箕錫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前參議兪命凝家女婢,與射場武夫,有相鬨事,武夫輩,結黨突入命凝家,詬辱命凝,無所不至。秋曹聞此事,捉致作挐者,分輕重治罪矣。武夫輩,因此含毒,又復詬辱命凝,更加一層,仍又突入命凝女壻權姓人家,亂打權哥,其妻方在懷脤中,而猝逢變怪,不覺出外救解,因此致傷,方在不能保胎之境云。噫,今日國綱,雖曰無復餘地,命凝,以老病之臣,曾經二品,渠何敢赤面詬辱,至於此極?況移怒其女壻,恣意敺打,已極無狀,士族婦女,親自出外,此何景像?而不少顧避,肆然作挐,此實前所未聞之變異事,此而異gg置g之,則將無以振紀綱而戢豪猾。請令秋曹,摘發首倡作挐者,依律定罪。上曰,令該曹各別詳査以啓。上曰,兪命凝,今擬承旨望,不經二品職矣。彦燮曰,然矣。若魯曰,曾經監司矣。取魯曰,刑判來傳於備局,故臣亦聞知,初因兪命凝之不打其婢,而以致逃走,至於此境,而武夫輩,皆已受刑矣。若魯曰,其壻權姓人,卽權譍之子也。上曰,當初刑訊則過矣。取魯曰,武夫亦是兩班,不可輕施刑訊,人皆爲言矣。若魯曰,受刑故尤爲作亂矣。取魯曰,以卽今事聞之,極爲驚心,宜有臺言矣。彦燮曰,婦女受傷,不能保胎云,驚心矣。上曰,專經文臣進講,而其冊子上之。若魯曰,兩司先爲出送,何如?上曰,唯。彦燮曰,不當以算筒用之,以卷抽栍,何如?上曰,然矣,胡傳元數,幾卷耶?若魯曰,十卷矣。上親呼講章曰,四年春,公至自晉。彦燮曰,收牲gg收栍g,只是五箇,未知某某爲試官,而不知前例矣。上曰,試官,則知事、特進官、承旨、上下番玉堂,爲五員矣。注書徐命臣,呼副司果趙榮國以入,榮國進前而讀。上曰,專經文臣,旣爲臨讀,無他可觀,使之同入晝講者,欲問其文義也。取魯曰,知意味而善讀文義,別無可問處矣。上曰,第問之,承旨亦試官,問之。取魯曰,不曾讀者,不能違格而讀之矣。彦燮曰,此人是自別之人,宜詳問之也。榮國陳文義。取魯曰,所陳皆有據矣。命臣收牲gg收栍g進曰,三通一略一粗矣。上又呼講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鶊。命臣,呼承文院著作姜杭以入,杭進前而讀。上曰,釋音漏却一字矣,大旨讀之。取魯曰,七月篇,卽陳稼穡之艱難,別無文義之可問者也。上曰,女而悲春,則悲於秋者,誰也?杭曰,男女爲對矣。上曰,他文義,論難則可也,而此則在於訓誥,對之何難?以七月章,陳文義可也。晝講時,同爲入侍論難,則自多助益也。杭曰,臣有所懷而猥越不敢陳矣。上曰,有問而對之,有何猥越?此與月令,相爲表裏,達其意,可也。杭曰,辭不達意,不敢陳矣。上曰,陳其大略,可也。杭陳文義。取魯曰,此亦在於其下矣。上曰,收牲gg收栍g,可也。專經文臣,限年幾何?若魯曰,限四十,而三十七歲爲及第,則不入矣。命臣,收牲gg收栍g進曰,三略二粗矣。彦燮曰,專經講官,先爲出送,何如?上曰,唯。密昌君樴進曰,近來日氣不適,秋炎方甚,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向者祈雨祭,聖候連爲勞悴矣,未知近日若何?上曰,一樣矣。樴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樴曰,小臣以萬萬無似之身,猥承專對之任,畢竟至於僨事辱國,罪合萬殞,亟賜重譴,然後國法伸私心安,而聖恩天大,罰止削職,纔過一朔,敍命旋下。臣惶悚感激,無地容措之際,遽承摠管之除旨,一向偃伏,分義未安,不獲已一謝恩命,而從今以後,無非臣竢譴訟咎之日,不敢爲出入朝行之計,而積年離違之餘,今始入侍,惶悚倍切矣。上曰,向者處分,不過存國體,非卿等之僨事,於卿等有何不安之端乎?朔望問安時,欲爲私覿,而適有相値之事,不得爲之矣,今始見卿矣。樴曰,臣本無似,連承重任,僨事之罪,甘被重勘,而至今偃然,不勝惶悚矣。上曰,從當私覿,可以問之,而彼中有何所聞乎?樴曰,臣出疆時,親承詳問史冊遲速之聖敎,故入去彼中後,多般問之,則次知者,適方出他。史庫日記謄來者,渠輩雖謂分明,而亦難準信,問於尙命,則九十月間,可以成出云,而亦何可必乎?雍正,以政令間事,逐年條作爲一冊,名曰上諭渠方,祕藏不發,而臣使譯舌輩,期於購得,以爲若買得此冊,則還歸後,必有賞典云,故譯官金有聞,能購得二匣而來。臣等卽爲考見,則史冊事,不爲載錄於其中,未知年條未及故然矣。雍正政令凡事,備載於此冊,切欲一塵睿覽,而渡江後封啓時,臣方在待罪之中,故不敢狀聞矣。上曰,異於搪報乎?使政院納之。取魯曰,宗臣旣爲陳達,何使政院納之耶?事當自納矣。上曰,不然。宗臣旣不持來矣,何使自納之乎?使司譯院入之,可也。樴曰,臣十年後,復入彼中,則凡事與前有異,見其紀綱,解弛莫甚,可想皇帝之政令,而渠輩以爲皇帝詳細太甚,故至於如此云矣。西征事,渠則以爲快得勝捷,而或傳以爲累被敗衄云,此言不可取信矣。上曰,今番則無求索之事乎?樴曰,求索於譯官之弊,亦爲不貲,而彼中所聞,問於胥班輩,則渠輩所傳,雖不可取信,然以爲史冊事,已給物力,使之印出云矣。上曰,雍正見其史冊云乎?樴曰,見之云矣。取魯曰,卽今司僕事,有所仰達者,本府郞廳,陵幸時各有差備,起軍洗馬時,亦不可不備員。卽今正黃梓出疆之代,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非但爲起軍洗馬,皆有次知之事,以在京無故人,使之口傳差出,可也。取魯曰,主簿有闕之代,亦一體使之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竝出榻前下敎}}取魯曰,得接嶺南大同領運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牒報,則所領諸船中,宜寧縣三手糧及草溪、峽川公木作米,留布作米等一千餘石所載船一隻,落後致敗於泰安地云。差員之親自騎船,一齊領納,乃是事目,而近來國綱解弛,差員等,不有朝令,任便成習,甚至於從陸道,先自上來,只使沙格輩,運致京江者,比比有之。今此柳夔之身爲差員,不爲一時領來,使船人輩,任自落後,以致國穀臭載之患,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無嚴懲之道,當該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拿問處之,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殿講居首副司果趙榮國,半熟馬一疋賜給。彦燮曰,宗臣所告冊子,已令司譯院來納,而必來呈政院,自政院入之乎?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9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以許鐔爲事變假注書。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陵行時祭文撰進,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已極未安,而前頭祭文撰進,事甚緊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近來金吾,連日不坐,罪囚多滯,已極可慮,而科場外製罪人等,嚴刑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趙錫命,昨違召命,同義禁申昉,旣以本職出仕,竝爲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禁衛營習陣頉單子,傳于鄭彦燮曰,都監習陣,政院旣已稟爲,禁衛營習陣,亦令擧行事,分付。頉單還給。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申致謹,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三水府使張爾樞戶奴呈狀內,肅謝還歸之路,所騎驚逸,重致落傷,旬月之內,差復無期,且有難安情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情勢,旣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及臺諫、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朴師洙爲大司憲,徐命珩爲獻納,尹汲爲吏曹佐郞,徐命彬爲副提學,李玄輔爲戶曹參議,任珽爲修撰,沈聖希爲應敎,兪健基爲修撰,李遂豐爲丹城縣監,趙泰耆爲司䆃主簿,李{{!|𪻶|⿰王厚}}爲工曹佐郞,金聖來爲內資主簿,朴昌徵爲直講,宋堯和爲長興主簿,吳瑗爲兼校書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眞淳卯酉坐起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洪德望、李縡、黃梓、魚有鳳付副護軍,以金始炯、李宗城付副司直。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僉知中樞府事許樟,以篤老之人,病且沈重,末由肅謝,閔景夏,累月旅宦,病勢甚重,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閔廷橃,以軍門將校,見差本職,當此陵幸之時,勢難兼察,忠翊衛將姜璠,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俱爲呈狀乞遞,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今九月十五日章陵展謁,出宮吉時,令日官推擇,則同日丑時、卯時爲吉云。此兩時中,以何時擧行乎?敢稟。傳曰,以丑時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秋壬子式年文科初試時,壬子三月以後恩賜給一分十人,不得混付,當爲許赴於後式年事啓下,而自癸丑九月,至今年六月,課製恩賜之類,合以計之,則給二分十七人,給一分十一人矣。給二分十七人,則依前例直赴會試,而壬子三月以後給一分二十一人,則分送漢城試兩所,依定式付於元額之外,較藝等第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繕工監牒呈,則副正朴弼震,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bb傳b于鄭彦燮曰,堯、舜,大聖也,而書諸軍號,達宵坐立而呼,豈尊聖人之意哉?兵曹堂上推考,更爲書入。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侍衛禁軍,不可不點擇以行矣。各番禁軍中,新受馬及病蹇之類,依舊例,自十二日推移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闕內入直訓鍊都監將官,內三廳將、守門將、建陽門哨官,所當十五日替直,而陵幸相値,不得替直。依舊例,以初十日受點人員,十七日至,仍爲入直,十八日入直人員,亦依近例,十七日入啓受點。監軍、巡將,以十四日受點人員,十六日至,竝爲仍察,十五日軍號,十四日啓下,留置政院,臨時受出,而十六日還宮時,若或日暮,軍號啓下,不無窘束之弊,亦爲一體啓下,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工曹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露梁渡涉時,御駕粧船及各樣應把船隻,別單書入,而許多軍兵與各司下人爭渡之際,不無雜亂之弊,量其人馬容載,計其船隻分排,整齊而後,可無紛爭墊溺之患,而以本曹數三使令,決無號令禁亂之勢。不可不今亦依前例,分付守禦、摠戎兩廳,旗手軍牢各十雙,分半定送,使其哨官,領率來待於津頭,以爲排立禁雜之地,而亦以此分付,隨駕軍門及各司。如有違令爭先者,毋論軍兵上司下人,卽其船所,從重決棍,甚者入啓論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忠淸道堤川縣數外官屯田四結六十一負,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鄭彦燮上疏。伏以臣於今日次對,以注書徐命臣追後入侍事,大臣至請問備,繼而臺臣,又爲論啓,至責以不能檢下,臣竊不勝惶媿霣越之至。臣以無似,忝居近密,本稟懶緩,觸處脆軟,則逐事逐件不善檢飭之失,烏得免乎?然而玆事,從今以往,合有變通,敢此仰陳焉。凡備局次對,事變注書,例爲入侍,而若値有故,或未差,則廳注書,獨爲入侍,前例然也,考之院中日記及堂后便覽,班班可考。夫其如是,則命臣之不爲入侍,欲存院規,臣則始昧不知,矇然請推,而聖明俯察命臣之不爲無執,而靳許焉,及其大臣儒臣,次第陳達,而命臣,遂承命入侍矣。仍伏念堂后之備員登筵,蓋所以重事體也,上注書,無得替行事變之任,亦所以遵舊例也。此後備局次對,事變注書之缺員,又如今日,則其將廳注書,獨爲入侍,如例乎,抑將上注書,推移入侍乎?於斯二者,必有明白下敎,然後可以有據於後日,伏乞俯降明命,以爲定式焉。臣多病氣弱,不堪驅策,適値動駕,期日已迫,該掌所管奉行事務,甚爲繁氄,而不敢言病,黽勉仕進。雖以今日事言之,法殿次對,何等嚴重,而緣臣不能嚴飭,致令朝儀有缺,事體不嚴,憲啓所論,無以自解,何敢以略被薄罰,而有所自恕乎?伏乞聖明,亟賜鐫罷,以安私分,以謝臺議,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漢城左尹李瑜,左副承旨鄭彦燮,執義南泰慶,司諫申思永,校理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鄭彦燮曰,事變假注書望筒不下,今日次對,他注書,事當替代以入,而上注書徐命臣,謂無院例,不卽入來,莫重賓對,以致史官之不備。注書徐命臣,推考,何如?上曰,徐命臣,所執則有之,勿推,可也。金興慶曰,注書,俄有勿推之命,而朝儀甚重,賓廳次對,則廳及事變兩注書,皆爲入侍,例也。若無事變,則爲注書者,誰不可替入備員乎?俄見閤門外,承旨、注書,往復相爭,不卽進來,故殿坐差久後,諸臣始爲入侍,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金若魯曰,臣亦曾經堂后假官矣,上下注書及事變,於入侍直宿等事,各有分掌,而上下注書若有故,則事變,多有代行之例矣。事變有故之時,上注書,豈不可推移代行乎?賓廳次對,二員入侍,所以重事體,今日廳注書之獨爲入侍,而不得備員,誠爲未安矣。彦燮曰,次對時,若無事變注書,則廳注書,獨爲入侍,亦有前例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依當初承旨所達,注書徐命臣推考,使之入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雨後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事變注書望筒姑不下,上注書使之入侍,何如?上曰,唯。鄭廣運,承命出往。若魯曰,左右史不可暫離,注書事當出去矣。上曰,此非實左右史,故亦有出去傳命之例矣。假注書南泰耆出去,引記事官徐命臣,追爲入侍。興慶曰,臣來到閤外,伏見聖敎之頒出擧條者,因鴇羽章文義,誕宣德音,惻怛憂念之意,溢於十行,爲今日民庶者,孰不感泣我聖上如保之盛德?而各道流民之還集故土者,有減稅蠲役之命矣。新歸無依之民,得蒙此優恤之特恩,庶可以安頓,而其減田稅蠲戶役等事,必有明白分付,然後外方可以擧行矣。上曰,自廟堂,分付,可也,而其所蠲減,將限一年乎,限二年乎?興慶曰,其在安集撫摩之道,限三年蠲減,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有司堂上李宗城,以無實職,不爲入侍耶?興慶曰,然矣。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請給黍粟豆太木花田災,而諸議皆以爲不可許給矣。上曰,京畿監司,亦請木花災,今番東風,不但江原道爲災,京畿亦當如此,不可以彼此,而木花田給災,則曾有前例矣。江原道句管堂上,今爲入侍,本道木花之不實,比庚子年何如云耶?興慶曰,豆太田,則江原道庚子年,有許災之事,故道臣請依庚子例許災,而其時有後勿爲例之語。且木花田失稔之年,則間間給災,而似聞今年木花,猶不至於慘凶矣。李廷濟曰,江原道,雖有水災,不可輕許田災,而嶺東,重麻而不重木花,若許給木花災,則諸道所請,將不勝其紛紜矣。宋寅明曰,今年以晩旱,田穀皆不實,諸道通患,而關東田多畓少,故未免爲凶歉矣。然關東木花田,必數少,今若開路給災,則諸道,必皆紛紜,此請爲難取捨。在關東,必不爲大段實惠,而因此盡給木花災於諸道,則收租必將大縮,此亦可慮矣。金取魯曰,朝家之不給田災,蓋以一年再耕之故也,而木花則一年不能再耕,且關東綿田,比他道不多矣。道內之民,耕畓者少,專以田穀聊活,而旣不許田穀之災,又不許綿田之災,關東農形,姑不能的知其如何,而若如狀辭,則被災諸邑民事,誠可慮矣。上曰,朝家不可以田之多寡爲問,而一視八路,宜矣,豈以所請之一不見施,爲難而輕許之乎?吏判之言,甚爲端的,依其言勿施,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江原監司,爲人,緩而不躁,累不狀聞,臣當姑見前頭而更爲仰達矣。上曰,此爲卿等自反處也。江原監司,若躁而不緩,則廟堂其當許施之乎?興慶曰,道臣,頻頻狀聞而請得,則不無所益矣。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備陳道內失稔之狀,請得賑廳錢二萬兩及空名帖一千張,又以還耗全數劃得,爲請矣。上曰,空名帖,無異賣爵,決不可許給。還耗請得,似爲太早,而錢數多寡,何如則得當耶?是爲白給乎?興慶曰,此非白給也。立本取剩,補賑後還報矣。取魯曰,此是立本取用於賑資者,過賑後,卽爲還納其本,自是規例,而近來外方,一番受去,全不還納,故賑錢之散在各邑者,甚多。以關東言之,積年未收者,至於累邑矣,然今年關東農形之歉荒如此,而監司之狀請諸條,廟堂,皆不得許施。賑錢一款,又爲防塞,則本道,誠無着手營賑之道。而卽今賑廳,遺儲枵然,若有都下接濟之事,則亦爲渴悶。臣意則廟堂商量,就其所請,參酌許貸宜矣。上曰,大臣之意,劃給幾許兩,則爲宜云耶?興慶曰,道臣所請,乃二萬兩也。若以一萬兩參半劃給,則似好矣。上曰,上年嶺東還穀,旣爲多數移來矣,本道賑資,今不可不許。賑廳錢參半許給,還耗事,今姑置之,待後日更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各道年分分等狀啓入來,然後還穀身布徵捧等事,自廟堂可以分付,而分等狀啓,每致節晩,自多窒礙之端。今年則,分付諸道道臣,無待畢巡,使之必趁十月初,卽爲啓聞,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樂安軍丁減數事,雖有下敎,而全羅監司今方盡爲變通,樂安軍丁之數,今不可獨爲減除矣。上曰,如樂安者,未知幾處有之,而自宮之事,極甚殘忍矣。興慶曰,監司守令之言,不可謂不信,而安知其必有割勢乎?減軍丁之議,似未免太偏矣。上曰,似偏於王政,而自宮則似分明矣。興慶曰,摠戎廳上番軍兵便否,不能詳知,而聞其事情,則上番者來食九斗料,不上番者納米三斗,故軍兵皆願不爲上番,而不上番,則又有騎隊摠吐食之苦,故亦願上番。李瑜所謂或便或不便之言,是矣。取魯曰,雖食九斗料,而上番則抛棄家事,亦爲切迫,故不願矣。上曰,不可以一箇論也。三斗米之上納,雖難,而其中似有自願者,朝家,當見其大體而行之,是也。權相一疏中,有舊布之言,今年雖大登,新舊逋欠,若皆盡捧,則是不可,權相一之意,欲只捧新布而已矣。興慶曰,當相議而處之矣。上曰,承旨進來。向者旣有申飭,而大臣奏事之際,入侍諸臣,多有喧譁之事,推考,可也。{{*|出擧條}}李瑜曰,臣於頃日筵中,以諸道簽丁未及充定,守令論罪事,有所發端,而筵臣有云,已有定式論罪者云,故不果畢其說而退。考諸文書,無他定式之事,頃年有一番解由拘礙之令,而亦不過一時而已。春間因臺啓姑停者,待秋畢充定之意,纔又嚴飭。然守令,拘於面情而不免要譽,座首,以一邑軍務摠察之任,凡於民間情僞,無不洞知,而甘爲隱漏良丁之擧,色吏符同,謀避之閑丁,受賂操縱。如是而尙何能盡括可充軍保之額,以盡簽丁之策乎?卽今良役,實爲國斃之大痼弊。聖念又惻傷警動,思欲變通,日夜憂勤,而奸民之所以謀避,其路益巧,簽丁一事,便同掃塵,無時可了,而全無檢飭之道,臣意恐不當若是也。若或申明法令,定以幾名以上未充定守令,抵某罪,座首,則施某罪,如全家徙邊之律者,色吏亦如之,則似或爲搜括之策,檢飭之道矣。以臣一人愚迷之見,固不可斷定,下詢諸臣而處之,則似好矣。興慶曰,此事在外時,已有所相議矣,隨其闕額之多寡而論罪,似好矣。上曰,本意則欲使無一人未代定,而此事如田稅大同未收,無著令論罪者,同一意矣。興慶曰,然而以一二名未代定,論罪守令,似涉太重矣。上曰,充定未納,定其期限,可也。興慶曰,自然以歲前爲期限矣。寅明曰,軍政逃故未盡充塡者,初無罪罰之定式,蓋其外方之盡爲充定與否,無憑可知故也。自朝家若督令充定,則守令謂之盡充無闕,若責納身布,則守令謂之多未代定。此其虛實,有難憑覈,而第此軫念良役之日,定式論罪,亦足爲一時警飭之道矣。瑜曰,玆事豈不悶且痛乎?民丁之多,豈有愈於我國?而投入之門,從而廣多,富且實者,莫不散而四投,只從目下貧而無力者,勒驅於納布之賤役,人情,不但畏憚於納布而已。所以避其賤名,如水火,守令雖欲盡驅而定之,怨謗可畏,所以不能下手,座首以下,全事隱沒良民,或置之籬下,或自謂募入,惟務容比,色吏又利於捧賂。於是乎一國之良丁,遂無一箇可得,朝廷則每憂其如此。某樣罷定某子孫充定之令,前後累下而了無實效,至於白骨收布隣族侵徵,上下談說,恬然若無奈何者然,玆事實爲悶痛。凡收布之際,一二疋未收,尙有責罰,且如監兵營之所薦,有闕未充,則尙有推責之擧,而獨於此簽丁重事,一味任之而已。曾無警責之道,法意恐不如是,夫鄕色輩,居其土,凡良民之可合者,與他投沒之處,豈不明知之乎?獨以無責於己,故不肯下乎?惟坐視而已,此臣所以仰達者也。興慶曰,出外後,當與諸臣,更加商確,作爲節目啓下,似宜矣。上曰,商確作爲節目以入,可也。{{*|出擧條}}上曰,翰薦事,爲悶矣。申致謹之疏出後,則此爲結末,卽今左右不備,將何以爲之?興慶曰,翰林回薦之規,先進若以薦中,此人誰也爲問,則謂之見塞,以好爲言,則謂之完薦矣。聞向者李德重之回薦時,申致謹爲好云,故德重果爲持來,而今者致謹之疏,旣以似好矣,爲言,又以爲相對時,已示不平之意,此與德重之言有異矣。上曰,申致謹,爲人不沈靜,以此見之,申致謹,非矣。其錯認而酬酢,卽一詼諧,見李德重之疏,則如見申致謹矣,李德重,豈是飾非者乎?雖如此,未知被薦人行公乎,終至於敗薦乎?興慶曰,此事出後,被薦人,必皆不出矣。上曰,被薦人,終不可行公,則左右史,不備已久,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更爲完薦,可矣。興慶曰,然則被薦諸人,皆當陞六後,使之更薦矣。上曰,薦主與被薦人,竝皆出六乎?興慶曰,不然矣。薦主則削職,而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新薦付職後,薦主諸人,更爲敍用,還付史職,則自當行公,而至於後薦時,則謂以誤薦,不得復預於薦事,故亦令出六矣。然則今此李德重等三人,當姑削其職,被薦諸人,竝爲陞六後,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更薦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申致謹疏中,所謂長者家兒蹭蹬等說,甚非矣,敗薦之後,雖出仕路,何害之有?此非事實矣。上曰,謂誰也?興慶曰,不知矣。上曰,予知其新薦矣。彦燮曰,意在於欲防後薦而已也。上曰,焚香之後,則不得更薦敗薦之人乎?興慶曰,然矣。寅明曰,冬至副使,旣有身病,且不可往,改差乎,置之乎?上曰,此則圍繞而置之,可也。寅明曰,今當開政,違牌坐罷人員,別單書入,何如?上曰,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寅明曰,賑錢立本條劃給,若非不得已之事,不可爲也。年久則反成逋欠,爲其邑弊,不少矣。上曰,實爲民弊矣。以全羅監司狀啓見之,則錦城差人輩,皆來在京中云矣。寅明曰,辛壬大賑後,賑廳全無穀物,來頭年事,不可知,備荒之資,不可不措備,而曾知差人之爲弊,故分送賑錢於三南各邑,使之作米,嶺南爲二萬石,湖西爲萬餘石,湖南亦近萬石。嶺南則聞前縣司之言,已皆裝發云,而先納者,已三四千石,湖西則先納已近六七千石,湖南各邑,亦多已納,而前錦城縣監李衡坤,聞全無措備云,賑錢近萬石,公然花消,雖因其時卽爲遞歸,論其罪狀,死且有餘矣。上曰,吏判亦非矣,一守令,豈可如是多給耶?寅明曰,李衡坤之事,旣已發端於筵中,不可置之。拿覈督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臣竊有耿耿所懷,不敢有隱,敢此仰達矣。卽今中外國儲蕩然者,實由於年年設賑,而賑政實有過濫處,其弊有不可言者。今者咸鏡監司狀請,未免過中,自上有張大之敎,誠爲允當,而今所劃給,亦已不少矣。第北關,異於近地,而饑民等,聞監司欲得賑資,反被推考,必有缺望之心,遠地民情,誠爲可念。且江原監司,別無濫請之事,而亦有推考之命,此亦如何?兩道臣推考,若令還收,則似好,惶恐敢達矣。寅明曰,臣之微見,亦與戶判相同矣。道臣狀請過濫,則推考姑無妨,而從前如此過張之事,非止一二。或道臣,引見時陳稟,而多得賑資,或狀請而優數劃給,前旣如此,便同循例,今若有申飭之擧,則可矣,而經先推考其道臣,則外方民人,必以爲前監司雖多請賑資,而朝廷不以爲罪,乃皆曲從。今番道臣爲民之請,不免被罪,必皆有落莫無聊之心,今此推考,不見其效,而反使邊民失望,終涉難便矣。興慶曰,推考,不過薄罰,故日昨筵中下敎時,臣不爲仰達,而蓋遠方百姓,不知聖敎飭礪之本意,以爲監司爲民狀請賑資,而至於被責,民情,易致缺望。此非大段罪罰,而播聞外方,自當如此,今玆兩宰臣之言,是矣。上曰,向者因文義,有不見bb免b吁咈之歎矣。予有不察處,而諸臣若皆順從,則是亡國之兆也。思慰小民之心,則豈可待兩臣之請,而還收推考乎?道臣所守之土,卽國家之土也,數三邑飢民,不能賑救,反欲使朝廷接濟,其分憂之義,果安在哉?如此而不爲飭礪,將若之何?道臣之力所不及處,國家猶或助給,而其何能盡爲顧助耶?此非爲百姓之道也。今此推考,予亦有或過之意,而終不可以此求譽於百姓,豈徒爲今日之事,而不思將來之弊乎?吏判所達無聊之言,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執義南泰慶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泰慶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太過,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一啓之內,爭啓父子,終涉太過,須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次對入侍時,因堂后不備,有注書特推之命矣。注書之推移入侍,自有其例,而因其推諉,致令史官不備,至煩上達,追後召入,朝儀有缺,事體不嚴,承旨固難免不能檢下之責。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司諫申思永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朝儀事體甚重,史官尤不可不備員,同僚中,設若有故,推移入侍,自有其例,而注書徐命臣,諉以當該假官未出代,不卽入侍,致有招致登對之命,體例所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注書徐命臣,從重推考。上曰,依啓。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銀臺長席,不可數遞,再度加由,旣許調理。知申三單給之,牌招察任。上曰,各道上來差使員、守令、察訪,晝講時,同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彦燮曰,昨日禁衛營,來呈今日習陣頉稟單子,而以爲今日次對,多有稟定事,必欲入侍云,而臣以爲動駕日子已迫,日次習陣,不可廢閣之意,言送,而再次追給單子矣。兵曹判書,又爲送言,以爲習陣則纔已爲之,次對必爲入侍,然後多有稟定之事云,故頉稟單子,果爲入啓矣,至有還給頉單之事,臣不勝惶悚矣。上曰,昨日單子,混入於監試,試官肅拜單子,故忘置之矣,今日始爲下敎,該營必致窘速。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判書尹游,送言以爲,隨駕禁軍馬兵,前期一日,當先爲渡江,屯宿江邊矣。渡江軍兵,似當有懸燈刁斗,稟啓,而前例不能詳知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雖渡江屯宿之軍兵,亦豈無懸燈之事乎?各營門懸燈落燈刁斗,取稟之時,一體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翰林被薦,已付職未付職人員,竝陞六,別兼春秋差出,使之速爲新薦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十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琅堤君墰,武臣行副護軍崔震一,各道差使員,驪州牧使金相璧,楊口縣監李景琦,高原郡守田始赫,魚川察訪尹世鳳,平陵察訪張學龍,金井察訪李衡齡,靑丹察訪洪夏濟,安奇察訪李宅溥,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秦風篇題,止小戎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車隣章則秦君,始有車馬,故民見之而贊美之矣。上曰,察訪有肅拜者,使之入侍之意,注書出往傳之,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復曰,高原郡守、安奇察訪,姑不行入來肅拜矣,何以爲之乎?上曰,肅拜纔下矣。泰耆復爲出往,引高原郡守田始赫,安奇察訪李宅溥而入侍。上曰,小戎章,多有好處矣。若魯曰,小戎章,美其興師討賊之擧,而此非奉行周天子之命矣。上曰,宋高宗則亦無此事矣。若魯曰,興師征討,義理亦甚明,而秦君尙武,故其俗,亦皆强悍,此亦由於在上者之導率矣。權相一曰,臣供職浹旬,未效一日之貴,而病勢危苦,竊有死生之慮,行幸日期已迫,而末由陪從,公私狼狽,尤極悚悶。敢陳辭疏,仰暴血懇憂愛之忱,略付一二,而及承聖批,或未蒙賜答,又以予未曉也,爲敎,臣誠萬萬惶悚,不知所措,蓋臣愚見,非有他意。伏念聖上,旣下悶旱憂民之敎,哀傷惻怛,無所不至,四方傳誦,民皆感泣,而今於行幸之時,自不無勞費民力之事,恐或愚蠢下賤,不識聖上霜露瞻慕之感,有不能自已者,若以謂有異於前日傳敎之聖意云爾,則此乃其心,猶有所未信於君上之言。事雖微細,關係甚重,故不免以閭里常談,質直仰達,欲請行幸之日,沿路民弊,特許詢訪除革,因且敷告德音,使民心慰悅而已。第措辭之際,有欠通暢,致勤聖敎,此莫非臣見識淺短,文辭拙澁之致,何敢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昨日批旨,不過大體,其所陳戒,大意固好,其何過辭?勿辭亦勿退待。宋寅明曰,新薦翰林,今有陞六之命,而其中有罷職者,何以爲之?上曰,罷職翰林,敍用後一體陞六,可也。{{*|出擧條}}上曰,入侍守令、察訪,以次入侍爲可,下直守令,則不必引見。卽今在任守令,引見好矣,銓判,勿爲出去,可也。驪州牧使金相璧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相璧告其職姓名。上曰,初爲入侍乎?相璧曰,曾爲三次入侍矣。上曰,七事,守令之所當勉者,達之。相璧陳七事。上曰,七事中能有修擧者乎?相璧曰,臣到任未久,奉職無狀,殊無修擧者,而至於簽丁,今始擧行矣。上曰,軍政如此,而學校等事,亦爲關重,皆未修擧,則驪州,其何能堪乎?不知例讓,而不爲盡達乎?相璧曰,春分後,故詞訟不入,奸猾則雖爲鋤强,而何敢謂能爲之乎?上曰,軍政何以爲之?相璧曰,驪州累朔曠官,積逋如此,今方汩於催科,故搜括良丁,而未及代充,以陵幸時差員,上來矣。上曰,姑不下手乎?相璧曰,捧招四十餘名,而未及充塡矣。上曰,驪州有所措置者云乎?京畿堂上,聞之乎?廷濟曰,李漢弼,抛棄官事,積逋如山,官事罔測矣。金相璧新到之初,頗得搜括云矣。上曰,驪州雖地廣,而聞是閑官云矣。若魯曰,邑多兩班,而官樣罔測云矣。廷濟曰,雖有兩班,而以李漢弼之不治,今多弊端矣。上曰,本州民事,何如?相璧曰,農事,初則頗爲茂盛,而後因旱災晩移秧,不免慘凶,折長補短,不可謂豐年矣。上曰,早不霜降頗幸,而今年豐凶,可於明年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相璧曰,臣有耿耿所懷,而不敢煩達矣。上曰,何事也?相璧曰,別無他事,卽今入侍法講,臣雖武夫,愛君希道泰五字,常耿耿于中矣。黃晸曰,金相璧所達,未免猥濫,推考,何如?上曰,置之。此武弁,誰也?晸曰,兵使金錫保之子也。上曰,以次入之。楊口縣監李景琦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景琦,告其職姓名。上曰,本縣農事,何如?景琦曰,畓穀頗好,而旱災孔慘矣。頃幸得雨,餘者,今皆向蘇矣。上曰,關東句管堂上以爲,軍役則盡爲代定云,然乎?景琦曰,小臣昨年九月下去,白骨及疊役之類,今春已皆充塡矣。上曰,七事中,能修何事耶?景琦曰,軍政則如此,朝家令章,在於農桑,而姑不知前頭之何如也。上曰,所懷達之。景琦曰,雖有些少所懷,當與道臣,隨事相議變通矣。高原郡守田始赫進伏。上曰,此尹得和之代乎?若魯曰,然矣。上曰,利城縣監極擇云,恨不引見其人矣。寅明曰,洪以錫,能有才矣。若魯曰,狀貌頗好矣。廷濟曰,坐地但不足矣。上曰,誰之子也?廷濟曰,故兵使洪時疇之子也。上曰,治邑之道,有才爲先矣。上曰,職姓名達之。始赫,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此曾經都摠都事者也。始赫告其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始赫告七事。上曰,七事中能有修擧者乎?始赫曰,七事之奉行,孰非關重?農桑爲最,故各別,申飭擧行矣,今遇慘凶,可惜矣。上曰,然則能無陳廢者乎?始赫曰,起耕廢陳處,幾至百餘結矣。上曰,樹之以桑乎?始赫曰,依事目家家樹桑矣。上曰,本縣農事,何如?始赫曰,道臣已爲狀聞,不必更達,而北道,夏秋以來,霖雨支離,不見天日,無論南北關,未免慘凶,前頭捧糴之策,茫然矣。上曰,軍兵幾何?始赫曰,各邑軍丁,合爲九百八十餘名,而無收布之事矣。上曰,民戶幾何?始赫曰,民戶三千九百餘戶矣。上曰,還穀幾何?始赫曰,皮各穀合爲一萬九百八十餘石矣。上曰,本縣留庫及分給數,幾何?始赫曰,卽今留庫者,只是米太竝二千餘石,而其餘則盡爲分給矣。上曰,皮穀,報於道臣,盡爲分給乎?始赫曰,遞歸道臣在任時,或相議,或報狀後,盡數分給,而小臣上年十月到任,則皮穀元無留庫之事,壬子年,因大臣陳達,皮穀則有勿爲留庫之令,故如是盡分云矣。上曰,壬子年皮穀勿爲留庫之令,只許其當年而已,此非定式也。前日利城縣監李景白,豈不以不爲留庫,推考乎?始赫曰,北道一路,元無皮穀留庫之事,前例如此矣。上曰,利城縣監之獨爲推考,可爲冤抑。今此武臣,雖爲直實告達,而其不爲留庫之失,不可無責,推考,可也。此非但守令之罪而已,當該前監司,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武臣入侍時,朝衣之內着軍服事,累有申飭,而今者高原郡守田始赫,不着軍服而入侍,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田始赫,是鄕人乎?若魯曰,是保寧人,而田哥,能皆善治矣。上曰,是田雲祥之族乎?若魯曰,然矣。魚川察訪尹世鳳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世鳳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魚川,豈不直狀啓乎?世鳳曰,馬數爲八十九疋矣。上曰,馬位幾何?世鳳曰,五百三十餘結矣。上曰,驛卒幾何?世鳳曰,一千二百餘名矣。上曰,奴婢幾何?世鳳曰,九百八十九名矣。上曰,有濫騎者乎?世鳳曰,無此弊矣。上曰,有所懷乎?世鳳曰,本驛事,道臣今爲各別申飭,無可達之辭矣。平陵察訪張學龍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學龍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學龍曰,一百十餘匹矣。上曰,履歷達之。學龍曰,以能麽兒郞廳,出六,歷禮賓別提及引儀矣。上曰,馬位幾何?學龍曰,一千五百餘結矣。上曰,驛卒幾何?學龍曰,人吏婢奴,竝爲三千餘口矣。上曰,無濫騎者乎?學龍曰,有則當報於道臣,姑無此弊矣。上曰,有弊瘼乎?學龍曰,與道臣相議變通,無可達之辭矣。金井察訪李衡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衡齡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衡齡告其履歷。上曰,何時爲差員乎?衡齡曰,今四月上來入侍矣。上曰,四月以後,本驛無弊瘼乎?衡齡曰,卽今弊端,驛保人、驛吏,外緣各邑,皆充軍役,以此將有離散之患矣。寅明曰,投托之弊,亦多有之矣。上曰,此人年似多矣。若魯曰,年多故不除守令矣。靑丹察訪洪夏濟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夏濟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夏濟曰,七十一匹矣。上曰,奴婢幾何?夏濟曰,吏奴婢竝爲二百餘名矣。上曰,馬位幾何?夏濟曰,九百三十餘結矣。上曰,雖非守令,而以馬位之故,可知農形矣,何如?夏濟曰,初有豐稔之望,而及被旱災,雖幸免凶歉,聞道臣之言,則新溪、谷山、遂安等邑,未免慘凶云矣。上曰,他道察訪處,亦問農形,可也。世鳳曰,馬位在於熙川,而此處不能免凶云矣。衡齡曰,以晩旱之故,晩移秧,似爲不實矣。夏濟曰,黃海道,前古所無之大豐矣。上曰,平安道農形,何如云耶?寅明曰,初則道臣不免生㤼,今則稍稔云矣。安奇察訪李宅溥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宅溥告其職姓名。上曰,初爲入侍乎?宅溥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履歷達之。宅溥曰,以假引儀出六,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宅溥曰,大馬七匹,中等二十四匹,卜馬八十一匹矣。上曰,驛卒幾何?宅溥曰,奴婢人吏,竝爲八百六十八名,而散在各處,洊經慘凶,逃亡物故,甚多矣。上曰,馬位幾何?宅溥曰,都數,不能倉卒仰達,而大馬位田七結,中等五結五十卜,卜馬四結內,不足者一百四十餘結矣。上曰,其處農形,何如?宅溥曰,安東地廣,灌漑處甚少,而晩移秧,則始有蹲縮之形,其後因公故,過見咸昌、大丘等處,則晩移秧,別無所異。蓋安東則土性不堅,不實如此,以此安東市直,則百文,直四斗米,而咸昌、大丘則直五斗米,三四日程之間,如是相懸矣。上曰,陽口縣監李景琦,是將家人,何爲蔭官耶?廷濟曰,別薦調用,而能有才云矣。上曰,察訪之職,亦不歇,定年限之言,是以有令矣。若魯曰,擇用,可也,何必定年限乎?晸曰,有事關本院,不得不稟定者,故敢此仰達矣。次對時,廳注書、事變注書,當爲入侍,而事變注書,或有病故,或未及差,則廳注書,只爲入侍矣。取考堂后便覽及本院日記,則曾無上注書替入之事。朝者上注書徐命臣之不爲替入,不無所執,而因玉堂陳達,上注書,有追後入侍之擧,事甚未安。史官入侍,事體亦重,此後一定規例,然後可無推諉顚倒之弊矣。上曰,上注書,前有替入之事乎?晸曰,詳考前例,則元無推移替當之事矣。廷濟曰,上下注書,雖推移入侍,而事變注書,則掌軍國事及鞫廳,故上下注書,不爲替當事變之事矣。若魯曰,上下注書及事變注書,雖有所掌,而入直等事,旣爲推移,則至於入侍,豈不可替入乎?寅明曰,上注書,取便故不爲入侍,不可定式矣。汲曰,徐命臣之不爲替入,有所執矣。上曰,今日之事,當爲前例矣。{{*|出擧條}}晸曰,擊錚,四件外,禁其猥雜,而卽者肅明公主房奴子,以推尋田畓事,黃海道人,爲其官員趙儼,而俱爲擊錚,猥雜莫甚。此後則兵曹,見其原情,若係四件外事,則禁而不入之意,申飭兵曹堂郞,何如?上曰,不使聞知而入,故守門將,豈不推考乎?四件外則勿爲上裁,爲定式,可也。若魯曰,本館行公之僚員,近甚苟艱,今日政差出者,待下批牌招,何如?上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權相一家,在何處?曾聞能文云矣。晸曰,家在尙州,而非但能文,居家有行誼,故人皆推詡云矣。上曰,此樸實人也。自鄕上來,已久,故似欲還歸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到津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左副承旨鄭彦燮,辭疏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尙未出肅,園陵幸行,期日不遠,祭文撰進,事甚緊急,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金吾滯囚,委屬可慮,而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連日違牌,尙不開坐,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晝講同爲入侍。 ○下直,茂山府使李廷彬,安山郡守李秀輔,砥平縣監金應三,安峽縣監朴弼勛,新昌縣監盧以亨。 ○以章陵幸行時西班隨駕人員單子,傳于任守迪曰,西班則異於東班,而一竝隨駕,依幕於村閭,則殊非省約之意。軍職中拔去五人,而定以十五人,改書以入。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陵幸,只隔數日,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內禁衛將朴泰新,以前任滿浦僉使,時在任所,未及上來,今姑改差,其代與宣傳官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聖龍爲兵曹參知。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國彬爲兼內禁將,朴載海爲宣傳官。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陵所設布帳次,軍一百四名,將校率領,今月十二日出送,畢役後十三日回還,而其中二十六名,仍留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旗軍洗馬,十二日,乃大殿誕日前一日,十三日,乃正日,十四日,乃陵幸齋戒,十五日十六日,乃陵幸日也,不得擧行。待無故日行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陵幸時,金浦郡宿所周圍處設布張,令訓局及禁衛營次知擧行事,自兵曹已爲節目啓下矣。設布張所守直次,京標下軍三十名,明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南大同領來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柳夔,時在京畿高陽地,而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提調意啓曰,濟州判官金五錫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注書徐命臣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答行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頃已面諭,前批亦諭,今者日日牌招,豈特本職?事體有在,卿豈讓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注書徐命臣上疏。伏以臣以今日次對入侍事,咫尺前席,兩司交進,姓名狼藉於白簡,餘波至及於承宣,惶隕震迫,罔知攸出。夫秉筆螭頭,昵近耿光,乃人臣之至榮也。況上注記事之役,視廳注差歇,以差歇之任,當至榮之事,苟非有必不得已,則孰敢爲規免之計哉?大抵賓對入侍,事變專主,而若無事變,則廳注書獨當,是院中故事也。今日引見命下之後,堂上,以事變之未出代,促臣偕入,蓋事變有故,甚爲稀闊,故未諳院中規例,而有此催促。臣以院規如此,不可墜失之意,往復之際,殿坐有命,朝班遽入,臣果未及入侍,及夫同爲入侍有下敎,然後始乃顚倒趨入,則臣有何諉之於他人,不爲推移之事耶?其所諉之者,不過院中古規,而其所推移者,亦不過依前例使廳注書入侍耳。人非有病,必不公然爲缺朝儀,損體例之事,而今其爲言,乃反如此,臣雖淺之爲丈夫,重推微勘,何敢有一毫芥滯?而第近來朝廷之上,古規蕩然,臣嘗慨然於此,區區守株之愚,只出愛禮之義,而未能見孚於咫尺,侍班之際,致有此情外之言,悚惶慙赧,置身無地,其何敢自以爲有守,而晏然於臺參之下乎?伏乞聖慈,亟罷臣職名,以嚴朝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之從前叨冒,孰非濫幸?而其尤不稱最可笑者,文衡耐過一年,澟若矛頭淅米,今以何許不幸,再膺是寄,朝家,以何等失政,重畀此任,是則臣雖無故從宦,承受一路,有死而已。況臣,抱苦痛而未宣,積驚怖而靡定,三年自屛,萬緣俱滅。向者春曹金吾之許解,似若體諒於微衷,而玆迺被之以不稱可笑之尤者,迫之以有死不敢承之命。噫,臣之至陋極微,亦一聖世之匹夫,獨豈無區區志尙,而終奪於嚴威之下哉?再昨聖旨,以曾經與閒任爲敎,臣實悶塞,繼之以訝菀也。自視匪人,則其可以曾經,而再誤且其職事,雖無煩勞,權柄之重,標望之絶,每爲久虛之極選,則顧何閑忙之可論,藉是忙也?臣年不至甚衰,義苟可仕,敢以其忙而違避也。惟是耿耿血忱,以廢死溝壑,誓心於天地,毋論閑劇緊漫,願勿復爲周行中人,其情,誠哀且切矣。將此身心,饕此寵數,突然抗顔於館閣之上,臣之無義無恥,固不足恤,而伏惟體下禮使之仁,其忍使之至此哉?然而虛銜,尙在身上,謁陵祭文製進,期日漸迫,喉司日請出牌,聖敎至勤誨諭,臣亦略具知覺,豈不知此會之至迫隘?而義所不在,寧甘蔑分之誅耳。如是慢慠,徒令國體壞墜,文字窘急,罪上之罪,雖百死難贖,四日之內,六違嚴召,情蹙勢迫,不得不申控矢語。伏乞亟加臣重戮,以肅邦紀,仍以撰進事,移命他提學,俾無臨急苟艱之患焉。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特進官李森,知事尹游,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副護軍趙東彬,下直守令茂山府使李廷彬、安峽縣監朴弼勛、新昌縣監盧以亨,上來差使員礪峴僉使金燦章、龍津萬戶金泰重,輪對官典簿柳尙徽、禮曹佐郞宋日贊、刑曹正郞洪尙輔,司䆃直長李海宗、中學訓導尹鵬擧,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若魯,讀自蒹葭章,至晨風章。上講新受音一遍。上曰,差使員邊將二員,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去,引差使員礪峴僉使金燦章、龍津萬戶金泰重而入侍。若魯曰,蒹葭章,別無文義之可達者矣。尹游曰,終南章,則秦人,見其君之衣服而贊美之,蓋德澤之及民,而民之愛戴,溢於言表,此等處,宜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矣。若魯曰,黃鳥章事實,章下註及愚也註可考,而殉葬旣甚不可。況奪其善人,納諸壙中,故詩人之哀痛如此,而終無怨意,可想其風俗矣。上曰,誰從穆公云者,豈非怨意乎?其人,旣是百夫之特,則何如是惴惴也?若魯曰,若自殺而從之,則豈可惴惴乎?游曰,此章,有深戒處,殉bb葬b之道,甚是怪事,穆公如此,故其流之害,至於始皇而極矣。上曰,始皇之殉葬,亦納工匠,甚於此矣。游曰,人君,以此法,貽於後世,其能久乎?上曰,惴惴之狀,似㤼撓故言之矣。禮葬時,木奴婢亦怪,諸葛亮之不爲饅頭,自有深意矣。游曰,是故,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之說,有之矣。瑗曰,有俑,故有殉矣。上曰,俑如木奴婢乎?瑗曰,木奴婢,亦象人矣。上曰,俑始於何時?瑗曰,似在於孔子之前矣。游曰,此心,亦由於殘忍暴虐,是以二世而亡,其暴虐,有所來矣。若魯曰,殉葬,卽夷狄之風,無可言者,而況收其良人而殉之乎?良法美制,雖貽子孫,猶懼或墜,況以暴虐之道,爲貽燕之謨,而雖欲不亡,得乎?此等處,宜爲軫念矣。瑗曰,惴惴之狀,俄有下敎,而死生之際,非聖人則未免不動矣。穆公,本能人之有技,若已有之,而今者愛其人而殉葬之,此則亂命也。上曰,此過於愛,而魏顆,賢於康公,遠矣。若魯曰,晨風章,婦人,其夫不在,故作此詩,而不見君子,故憂心如此,能得詩之本色。欽欽靡樂等說,一節,加於一節,而夫婦之間,或相見棄,則以忘我實多,爲言,與鄭衛之俗,不同矣。上曰,能雍容矣。瑗曰,喜怒哀樂,發則易於過情,而怨而不惡,有見性情之雍容處矣。游曰,夫婦之間,無異君臣,貧賤時則同樂,而富貴後,故以扊扅歌引之,忘我實多云者,多有嗟怨之意,似是薄行之人矣。上曰,無衣章,與此同之矣。瑗曰,秦俗尙强,鬪力而從證,故其妻作之矣。游曰,待臣之道,亦體此意,宜矣。上曰,言甚好矣。若魯曰,風俗,强悍而無詐,故能有創業之功矣,趨事赴功,則天下有不及處矣。瑗曰,是以能席捲天下,六國不能抵當矣。茂山府使李廷彬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廷彬告職姓名。上曰,履歷曾已達之,但告七事,可也。廷彬告七事。上曰,所懷達之。廷彬曰,小臣微賤,無可達之辭矣。上曰,曾有善治之事,而今又差除北邑矣,曾經水使乎?廷彬曰,小臣,戊申年得除全羅水使,有情勢難安之事,不得赴任,而今日法筵,累下憂民之敎,臣當以此意,宣布百姓,若有弊端,則當與道臣相議變通矣。上曰,是何等武弁也?李森曰,卽李廷弼之六寸也。安峽縣監朴弼勛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弼勛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弼勛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弼勛告七事。上曰,所懷達之。弼勛曰,臣姑未赴任,未詳邑弊,今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今年幾何?弼勛曰,今年六十三矣。上曰,曾經守令乎?弼勛曰,初爲守令矣。上曰,年旣多而又初爲守令,志慮,其能不衰乎?弼勛曰,安能不然?而當爲盡心矣。游曰,安峽本是三面之邑,而其大如斗矣。上曰,雖如此,亦有民矣。弼勛曰,小臣,三累京兆,能仕劇職,卽今筋力尙强,無異少年矣。師得曰,朴弼勛所達猥雜,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可也。新昌縣監盧以亨進伏。上曰,姓名不必問之,履歷達之。以亨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以亨告七事。上曰,家在何地乎?以亨曰,在於公州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以亨曰,無顯官矣。上曰,初爲出身乎?以亨曰,國初有之,而其後臣初爲出身矣。上曰,所懷達之。以亨曰,人微年少,別無可達之辭,而以七事中一事,常有慨然者,敢此仰達矣。聖人之道,不過《詩》、《書》、禮、《樂》而已。七事中,錢穀甲兵等事,守令雖或修擧,而不見興學校之政,造士興學之道,猝難爲之,而守令旣兼師長,豈無興起之道乎?上曰,所達甚好。守令旣兼師長,今此所達,將欲稟於國家而行之乎?下去後,申飭行之,可也。以亨曰,明倫與庠序之間,讀晝講磨,興起孝悌之道,好矣。臣累年忝在館職見之,則明講堂gg明倫堂g,無講《小學》之事,風俗何由而善乎?上曰,朝廷,四方之表也。一邑守令,爲之則可以爲之,勿以太學之不爲,置之也。下去後勉旃爲之。師得宣諭訖。上曰,留待引見,則異於他守令,有罪則亦異於他人也。安峽縣監,旣無履歷年且老,勿以老自懈也。弼勛曰,臣受百里之任,安可一時解心也?礪峴僉使金贊章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燦章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燦章曰,出身後他無涖任之事矣。上曰,本鎭能有修擧者乎?燦章曰,臣到鎭後,建倉舍三十間,備置各穀五百石,城役時多有補裨,以此功勞,陞嘉善階矣。龍津萬戶金泰重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泰重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泰重曰,以御營別抄,待罪本鎭矣。上曰,有修擧之事乎?泰重曰,龍津,堡障重地,故修其城堞,修改軍器矣。上曰,守令邊將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可也。泰耆,承命出往,引輪對官而入侍。游曰,御前傳令之旗,與各營相同,儀仗,旣有紅旗,前排皆以紅色旗爲之,則好矣,此李森之議也。森曰,或行親行閱武,則傳令之際,混雜不辨,此甚未安,彼國則皆用黃色旗云矣。上曰,挾輦砲手,皆着紅衣,旗色亦紅矣。森曰,我國旗屬,屬五音而爲之,變改其色,自壬辰後始矣。上曰,今則日期已迫,當更思下敎,仍前爲之,可也。森曰,鞭棍,乃軍中緊要者,緩急之際,撲擊甚便,反勝於弓劍。駕後禁軍及別抄,皆持此物,至於別軍職,護衛輦前,實爲手下健兒,而獨無鞭棍,可爲欠典。皆給鞭棍,則似好矣。上曰,大將甲馬,亦揷鞭棍矣。森曰,自大將中軍、千bb摠b、別將、把摠,凡擧動時,皆持鞭棍矣。上曰,兵判之意,何如?游曰,馬兵皆有鞭棍,而別軍職則侍衛駕前,最爲親近,其在捍衛之道,使持鞭棍,似不可已矣。上曰,別軍職,是新設,故似無鞭棍矣,然則自兵曹造給,可也。{{*|出擧條}}游曰,今此陵幸時,摠戎使,領率訓局二哨軍兵,留鎭於宣仁門外事,節目啓下矣。曾前留鎭時,摠戎中軍替行,故受節制於留都大將,而今則摠戎使,領率留鎭,則當具大將威儀。事體與中軍留鎭時,不同,似不當受其節制於留都大將矣。上曰,摠戎使留都,則標下軍卒,亦當齊赴乎?游曰,旣具大旗幟,則標下軍卒,自當赴會矣。上曰,使摠戎使留鎭,則豈可受節制於留都大將乎?狀啓,亦當同爲,而別書留都大將之下,宜矣。{{*|出擧條}}游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等柴馬草,例自京營分定,待令於晝停及宿所站,而陵所則無待令之事矣。軍兵等,自晝停所,疾行三十里至陵所,又費了數三時,迫昏至宿所,不但人馬飢乏,顚仆可慮。犯夜蒼黃之中,人馬所食,勢未及周旋,故與訓局相議,則大小軍情,皆以爲宿所待令柴馬草,分半於陵所,俾得從容飼喂之地,極涉便好云。送言畿營相議,則蓋以分邑送待,雖無大弊,陵所旣無出站之事,自下亦不敢擅便,宜有稟定,分付之後,可以擧行,而其言不無所據,事雖微瑣,旣係軍情,敢達矣。上曰,事勢如此,則使之分半待令,而各其官,不用民力之意,亦必申飭,俾勿貽弊,可也。{{*|出擧條}}典簿柳尙徽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尙徽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尙徽告履歷。上曰,職掌何事也?尙徽告職掌。上曰,所懷達之。尙徽曰,宗親府,卽大君王子衙門也。事體尊重,而淸寒特甚,奴婢歲縮,收貢甚少,勢將難支矣。禮曹佐郞宋日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日贊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日贊,告其履歷。上曰,是鄕人乎?若魯曰,卽懷德人也。上曰,懷德宋哥乎?若魯曰,與先正臣宋時烈,同宗遠族也。上曰,職掌何事?日贊曰,以稽制色,或呈儀註,或爲收議等事矣。上曰,所懷達之。日贊曰,本曹堂上,主管之,郞廳有何可達之辭乎?刑曹正郞洪尙輔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尙輔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尙輔告其履歷。上曰,職掌何事也?尙輔告其職掌。上曰,所懷達之。尙輔曰,刑曹之弊,罪囚積滯爲先,而三堂上今無故,連日開坐,姑無他弊矣。司䆃直長李海宗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海宗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海宗告其履歷。上曰,職掌何事?海宗告其職掌。上曰,遺在幾何?海宗曰,新舊遺在,合米二千石太三千石矣。上曰,所懷達之。海宗曰,無大段弊端矣。中學訓導尹鵬擧進伏。上曰,職姓名,已知之,職掌何事也?鵬擧告其職掌。上曰,所懷達之。鵬擧曰,中學,近來殘弊特甚,養士諸節,專靠奴婢貢,而辛亥、壬子、癸丑三年災減之數,幾至八百兩,辛壬兩年條,則自賑廳,卽爲略干劃給,而至於癸丑條,多至四百餘兩,專不劃給,故齋儒供饋,甚爲苟艱,不成貌樣,參酌出給,則庶可供給齋儒,故當此俯詢所懷之日,敢此煩達,而卽今國家經費,每患不足,養士之道,雖甚緊重,而惶恐亦不敢仰請矣。上曰,入侍儒臣中,有兼此學敎授者乎?瑗曰,臣與金若魯,皆待罪他學,而養士之苟艱,四學一樣矣。災減之代,賑廳固難一倂劃給,而養士之需,異於各該司所用,必須酌量給之,然後可以供士矣。若魯曰,四學災減之代,其數甚多,賑廳形勢,亦難盡給,參酌劃給,以爲新捧前支繼養士之需,似宜矣。上曰,非但中學,他學亦然云,參酌劃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副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9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月暈廻火星。五更,流星出五車星上,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 ○下直,星州牧使李誠躋,沔川郡守李宇夏。 ○藥房啓曰,涼意漸深,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六君子湯,加劑五貼以入,後日須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明日大殿誕日,十四日陵幸齋戒,十五日、十六日擧動相値,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限畢試,除草記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下直守令,晝講,同爲入侍。 ○鄭彦燮啓曰,注書徐命臣,昨已陳疏承批,今日所當仕進,而謂有難安情勢,不爲仕進。陵幸迫近,史官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大提學尹淳,昨已承批,尙不出肅。園陵幸行,期日已迫,祭文撰進,事甚緊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再疏承批之後,一向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之未安,陵幸時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祭文撰進,事甚緊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道理,豈若是過自撕捱?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曾在辛亥年,首醫金應三,時以陽川縣令,差定差員,有隨駕之事矣。今亦依此例,砥平縣監金應三,令本道定差員,以爲隨駕之地,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又啓曰,今此陵幸時,留院提調,依近例,守宮大將兼察直宿,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內乘,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內乘二員,當爲隨駕,而他無推移入直之員。假內乘一員,依例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顯升爲假內乘。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都監軍兵,隨駕之外,各營入直,其數尙多。依獻陵擧動時例,局別將一員,別爲入直於北營,使之摠察,以重宿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安山前郡守趙鳴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鳴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知事金始煥疏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勿辭往來焉。 ○答驪善君壆疏曰,省疏具悉。已諭於驪川之批,卿其勿辭焉。 ○答副應敎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獻納徐命珩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上疏。伏以臣情私懇切,敢瀆崇聽,臣誠死罪。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漣川地,而孤露餘生,死迫朝暮,每恨墓道剝落,曾無片石之表矣。積歲未遑,今始經紀短碣,擬於未凍之前,卜日營立,而適値園陵幸行,尙此遲就,欲於回鑾之後,趁期下往,而方帶西樞之銜,不得不陳章請暇。伏乞聖慈,曲垂矜諒,亟遞臣本職,俾得便意來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驪善君壆上疏。伏以臣,卽癡狂無識之一賤品耳。値王家鮮貴近之戚,殊私誤恩,反及於無似之質,乃以童騃之年,驟躋崇顯之班,宗臣兼帶,不過數窠,而兄及弟矣,靡不是試,一門盛滿,挽近所未有也。臣雖蠢愚冥頑,豈不知惶兢悸懍?災生是懼,而第惟不期驕侈,而自底悖慢,行不見信,衆惡皆歸。乃者人言,勿論虛實,罔非自取,誰怨誰咎?臣實非人,而所點叨之秩,是國家所以待重臣之名器也。不幸以不好題目,無難相加,日謄朝紙,播揚耳目,緣臣一人,行己無狀,聖世宗戚,擧蒙混汚,俱被指點,當今之時,名爲宗室者,實無抗顔容身之地,一則臣罪,二則臣罪也。臣自遭臺評,恭俟重譴,久矣。似聞重臣,有爲臣言者,而物議之疑時,情勢之危蹙,不可以此爲解而自安,方當陵幸迫頭,臣庶駿奔之日,臣不敢自玷班行,以瞻羽毛之美,臣罪至此,尤無所容,玆敢唐突呼籲,仰請勘處。伏乞聖明,亟命刊汰臣爵秩兼帶,付臣有司,重究所犯,明施邦憲,以淟淸朝之羞。臣不任云云。 ○副應敎金尙星上疏。伏以臣,猥膺參試之命,昨纔出榜,而第於憲臣重推之啓,竊有惶恧不自安者。噫,國綱漸弛,士習漸淆,近來場屋之不嚴,誠有平日所深嘅者,故凡係防禁之節,非不十分申嚴,而亦豈料暗中作奸之輩,猶未知戢於朝家嚴飭之後也?事出場外,雖幸發覺,而如使臣等,果能見憚於擧子,則豈不能逆杜姦計,而又何至有此等驚駭之擧耶?毋論場內場外,按試者,安得免不善奉職之罪?而畢竟臺評峻發,只請薄勘,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晏然若無故者,而復命事重,未暇自恤於廉義,只尋長單,略伸惶蹙之意,今始拜章請譴,仰瀆崇聽。伏乞聖慈,亟治臣罪,以存臺議,仍遞臣職,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獻納徐命珩上疏。伏以臣本稟迂拙,昧於量時,重以經年關塞,逖遠京洛,但以外面景色,過料朝廷,有寅和之福,實不知其暗中藏得許多機括。適値新除有命,馹召遠降,在途一言,不過欲存緩不急之戒而已,豈意旁伺臣影者,乃躡于後哉?短章纔封,人必與之互發而對之,爭得頃刻間先後,臣愚甚,實不料其巧且忙乃爾。至今思之,駭哂俱集,夫以高臨之天,安得不爲之疑其跡而責其愚乎?臣實悔懊,惶恐於斯矣,固何暇怒人之憯乎?跧蟄省尤,自分不敢復列於朝紳,不自意天地之量,過加包容,收錄如舊,除書踵下,聞命感隕,益自徊徨。時往事過之後,又復爲自辨之圖,則只益紛鬧,寧若默而息乎?噫,李光湜之投時好而撼銓地,申光夏之攘臂而噴薄,終惹銓地之一風浪。夫以兆睽之久見,而不免結果之差誤,於其素料量者,則宜乎在向日發出殊死氣,欲遮人之議之也。至於沿路之聞,從古有之,遐外之情,一誦於紸纊之下者,斯爲臺閣之大羞恥,則夫其例帶之一勳堂,極口擠逐,而不知受人嗾之爲極羞恥者,又何如也?雖然勿論其言之如何,莫非臣愚不量時之罪也。居今之世,安得免乎人之口哉?只是臣出入臺省,久矣,一段誠意,不能見照於君父,前後嚴旨,至爲悚蹙,將何顔面,復叨榮次?而況此納言之職,卽是狼狽之地,撫躬增惕,不知攸措。動駕隔日,在於臣分,不敢退在鄕廬,昨始來伏私次,而以臣情勢,末由抗顔入肅,略暴危迫之懇。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安愚分,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瑜,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吳瑗,持平金箕錫,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下直守令星州牧使李誠躋、沔川郡守李宇夏,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無衣章,至權輿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無衣章,旨意已盡於章下註,王于興師之言,好矣。春秋之時,不知義理,而秦人,承天子之意,能忠于王室,將欲勇往執仇,其忠義之心,如此矣。宋寅明曰,周室雖微,而能命興師,師亦勇强,是可見爲之而無不可爲之事。周之衰微,專由於不爲也,民之善惡,在於在上者之導率矣。若魯曰,岐、豐,初化於文王,及其爲秦,强悍如此,秦之後,又生文王,則復可化爲岐、豐,知事所達之言,是矣。瑗曰,先王陳詩,以觀風俗政事得失,於此可見俗尙之善惡處,尤宜反躬而思省也。上曰,然矣。寅明曰,不待秦始皇,而已有伯諸侯統天下之意,民愛其上而憤然勇强,非山東諸國所及也。瑗曰,風俗之卽今委弱,虛僞而不篤者,是爲甚悶,必須加意於篤實之工,以爲移風易俗之道焉。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寅明曰,見此詩而思我國之民,則卽今塡壑,救死不暇,豈有與子偕行之意耶?瑗曰,戊申年之亦能赴戰,實非所料,其後數累經凶荒,而脫有不幸,民之勇赴公戰,安知不如戊申年耶?寅明曰,是我國之賊,故如此,而若一敗績,則事有不可言者矣。若魯曰,祖宗朝恩澤,浹人骨髓,聖德亦及於民,故下番,以戊申事證之,而民人,雖塡於丘壑,秉彝之心,則皆有之。民習不美,而王化難行,臣則不信,勿以人心之難行王化,爲憂而加意焉。上曰,言甚切實矣。瑗曰,德禮政刑,不可偏廢,德爲本而振作之道,亦不可已也。若魯曰,渭陽章則康公送公子之時,念母之不見,章下註,以爲是爲孝也,而令狐一戰,未免私慾,害其良心也。瑗曰,二章之意,可見藹然懇惻,而養其端充之,則豈有令狐之戰乎?若魯曰,權輿章章下註,引楚元王事而比喩也。初則廈屋四簋,而其後每食不飽,禮意寢衰,不能繼其始矣。君臣之間,以恩禮相得,而及其怠衰,豈無鉗我之憂乎?必須加意於愛賢之道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唐之陸贄,宋之李綱,其時兩君,皆不承權輿,而致此之道,不一其道,或忤旨而見逐,或被讒而見疎矣。上曰,當初誠心不足,故致此矣。寅明曰,初有誠心,則何至於此?而不承權輿,實是至易之事也。金箕錫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寅明曰,近日風寒漸緊,而久未入診,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陵幸已迫,而其日必侵晨動駕,厚對衣襨揮項等物,亦爲持去,勿爲放過,如何?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近來守令,曠官特甚,其弊不貲。順安縣監尹尙遠,因本道監司狀啓,吏曹,囚家僮催促,而終不下去,曠官今已八朔矣。自吏曹催促,似無益,拿問論罪,何如?上曰,吏曹催促,亦朝令也。各別催促後,更不下去,更告,可也。星州牧使李誠躋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誠躋告其職姓名。上曰,此人豈非善治之人乎?寅明曰,黃州牧使時,李宗城,以善治褒啓矣。上曰,履歷達之。誠躋告其履歷。上曰,七事達之。誠躋告七事。上曰,有所懷乎?誠躋曰,別無所達之事矣。李宇夏曰,臣卽沔川郡守李宇夏也。上曰,履歷達之。宇夏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宇夏告七事。上曰,有所懷乎?宇夏曰,別無所達之事,赴任後,邑弊民瘼,當與道臣相議變通矣。寅明曰,此人,卽故相臣李尙眞之孫也。上曰,然乎?李尙眞,卽選於淸白吏者矣。任守迪宣諭訖。上曰,已爲別諭,而爾已著能治之名,予知之久矣。無若黃州牧使李浤之先勤後怠,而李宇夏則勿墜乃祖之名,可也。此後星州、沔川,若有不治之聲,其罪責,當與他邑有別,勉旃焉。誠躋曰,臣以世祿之臣,自少受國厚恩,而聖敎至此,敢不竭力圖報也?宇夏曰,擧祖父之名,而下敎如此,赴任後,當竭力奉承矣。上曰,星州牧使,是誰之後也?守迪曰,故參判彦紀之子矣。上曰,戶曹參判李春躋之族耶?寅明曰,李春躋之族從也。上曰,爲人着實矣。寅明曰,爲人通達,臣所差遣者也。上曰,沔川,何如人也?寅明曰,爲人淸簡矣。上曰,淸簡何與於治民?諺有秋毫不犯,官庫板蕩之言矣。若魯曰,李宇夏,善治平山,而原城則不能善治矣。上曰,其爲人,似强强矣。若魯曰,陵幸不遠,而僚員近甚不齊。金尙星,引嫌不出,兪健基,在於果川地,今不上來,修撰今有三闕。臣不敢請其差出,而故者經筵官七員,有陪從幸行之事,此亦不及於古矣。上曰,豈可以此開政乎?金尙星,以此不當過嫌,兪健基,在於近地果川,何可爲鄕乎?朝下諭而夕當來矣,政院催促,可也。上曰,君前不諱,故以宋臣某某爲言者,卽明君臣之義也。承旨申飭,可也。若魯曰,經筵,例諱聖賢之名而不讀也。上曰,經筵則諱,而章奏則書以宋臣某矣。上曰,崔道章,曾經承旨矣,誰之子孫也?瑗曰,故參判崔文湜之孫也。 ○修撰兪健基,催促上來事,順安縣監尹尙遠,令該曹各別催促下送事。{{*|竝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有霜氣。 ○大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殿誕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陵幸時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前後特敎之下,一向違牌,尙不膺命者,不但事體道理,極爲未安。陵幸隔日,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道理,豈若是乎?今紀綱雖解弛,有文衡而以其撕捱,令提學替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黃晸啓曰,大提學尹淳,今日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仍卽待命於金吾門外云。祭文撰進,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傳于黃晸曰,大提學牌招事,命下矣,更思之,此乃一日四牌。勿爲出牌,使之入來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因兵曹節目,今此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特爲兼察事啓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待明朝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本院印信,當爲齎去於陪從時,臣之留院時,不可無印信。禮曹印信一顆,依前例,臨時取來以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曾前經宿動駕之時,則本館上下番,必備員陪從者,乃是館規,而今番陵幸時,下番,將不得備員,事體誠極未安。修撰兪健基,昨日特敎之下,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陪從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別雲劍預差咸平君泓,密陽君梡受落點,而密陽君梡,纔已陞實,預差只有咸平君泓。實差若有故,則又當陞實,而別雲劍實差,海興君橿受落點,父子同爲侍衛,不無妨礙,預爲變通而後,可無窘急之端。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章陵擧動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朴昌徵,把摠柳師賢,哨官李聖臣,敎鍊官尹濁,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別破陣十一名,南別營則哨官金興基,別騎衛三人,工匠牙兵五名領率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九月十五日章陵擧動時,建陽門入直軍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砲手,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十四日與訓鍊都監砲手,依例替把,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分付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禁衛軍兵,依前例以訓局軍兵,前期一日替代,還宮後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韓命愈,西營軍五十名,哨官金燧率領,前期一日,與禁衛軍兵,替代入直,而還宮後,還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今因工曹草記,章陵幸行露梁渡涉時,許多軍兵,與各司下人爭渡之際,不無雜亂之弊。守禦、摠戎兩廳旗手軍牢各十雙,分半定送,使其哨官,領率來待於津頭禁雜事,允下矣。本廳旗手軍牢合十雙,哨官領率,預待津頭,使之禁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別雲劍預差變通草記,傳于黃晸曰,此草記,旣已允下,而侍衛中,有付標之例,此非前期預入者,臨時爲之事,分付兵曹。 ○任守迪,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頹毁處,及左右傍近將頹改築處,合八間許,旣已畢築,把守軍兵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御營廳、摠戎廳敎鍊官來言,申時結陣,日落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先廂步軍,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先渡馬兵陣,日暮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扈衛廳別將,以留都大臣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申時,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左承旨金尙奎{{*|問安進}}。右承旨韓師得{{*|隨駕}}。左副承旨鄭彦燮{{*|隨駕}}。右副承旨黃晸{{*|守宮}}。同副承旨任守迪{{*|隨駕}}。注書徐命臣{{*|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隨駕}}。事變假注書許鐔{{*|守宮}}。 ○上在金浦行宮。 ○鄭彦燮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陵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陵幸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窓取稟。傳曰,捲三面。 ○大駕,入小晝停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大晝停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入金浦行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還宮時百官揷羽。 ○傳于李德壽曰,依辛未年例,自梧桐峴至靑坡,捧上言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百官稟旨就次。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右議政、禮曹判書、戶曹判書、惠廳堂上、江華留守、京畿監司、各務差使員引見。 ○甲寅九月十五日丑時,上,將祗謁章陵,御玉轎至仁政殿前,左副承旨鄭彦燮進曰,俄者,幸行路傍,禾穀盡刈與否,問啓事,命下,故卽招事知兼司僕而問之,則路邊田畓各穀,已盡刈取云矣。上曰,道傍禾穀外,亦皆盡刈乎?兵曹判書尹游曰,可爲踐躪處,刈取云矣。上曰,已熟之穀,船所,此邊亦有之乎?游曰,此邊則路廣不足慮,軍兵則似不踐踏,而各司卜駄及觀光者,必多踐傷矣。上曰,軍兵尾曲,勿踐禾穀之意,分付于諸大將,可也。彦燮曰,招宣傳官,出送藍白信箭而,分付,何如?上曰,唯。信箭,內則中官次知,外則宣傳官例爲次知,而令傳後,宣傳官,以信箭,授兵房承旨而納之事,分付。游曰,天明尙遠,風露可慮。到船所後,待天明渡江乎?上曰,不必待天明而渡之矣。游曰,臣已與訓鍊大將相議,若道狹則雖令軍兵,不成伍而行,不使踐躪禾穀爲計,而各司卜駄,難以禁戢矣。上曰,於各司卜駄,令必難行,令政院,分付各司,可也。出敦化門降輿乘駕轎。都承旨李德壽曰,夜氣猶冷,閉左右窓,如何?上曰,何傷也?不必如此矣。彦燮曰,渡江後,前路有數橋,而鍼串橋則以船隻造成,而不廣且危,其在愼重之道,以人夫輦過,則得宜矣。游曰,鍼串橋浮橋,是潮汐水往來之處,或不無浮沈之慮。郞廳摘奸後來言,造橋十分堅固,少無所慮云,而其在愼重之道,以人夫輦過,爲宜。巨根橋,舊時石橋甚狹,故長湍府使尹光莘,新作浮橋,而雖堅固且奇,俯臨甚高。且有掘浦橋,而亦皆高危,不可以馬裝經過矣。上曰,當下馬以玉轎過之矣。彦燮曰,三處橋,皆以玉轎輦過乎?上曰,唯。彦燮曰,前面人馬,喧擾莫甚,當該禁喧郞廳,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大駕至江邊幕次,彦燮跪告上船砲,又告上船吹,上御龍舟。游曰,天明猶遠,而越邊植炬,已爲待令云矣。上曰,軍兵畢渡後當發船,而植炬待令與否,急送宣傳官,問知而來告,可也。此江之廣,與廣津,何如?游曰,無異矣。上曰,吹打載於挾船後,當爲吹打,而軍兵從容船渡之意,分付,可也。卽今爭渡軍兵,何軍也?游曰,駕後別抄也。彦燮曰,馬兵已渡,而此是步軍,故自然致擾矣。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請對入侍,進曰,天明猶遠,風露可悶,待天明必以駕轎作行,如何?上曰,觀勢爲之矣。興慶曰,植炬若或不爲待令,而渡江後火滅天冥,則將何以爲之?寅明曰,勢將姑遲待天明發船,而江上風露甚不好,進御揮項,如何?上曰,衣襨亦不薄矣。兵判進來,別軍職鞭棍,似已出給矣。游曰,以內下者及本營所在者,分給之矣。上曰,其所漆雘有異乎?游曰,駕護所執鞭棍,則上漆以赤,下漆以三綠矣。上曰,馬兵鞭棍,皆赤漆矣。游曰,內下鞭棍,下有槍刃,揷則爲鞭,拔則爲槍矣。彦燮曰,宣傳官來言,步軍無事渡江云矣。上曰,唯。彦燮曰,橋梁三處,皆以玉轎渡過事,命下,而司僕提調金取魯,亦以此事請對矣。上曰,使之引見。金取魯進曰,前路有數三橋梁,自畿營雖作浮橋,而通連江水,水旣不淺,橋亦不廣,不可以馬裝經過。自本司摘奸後,欲爲稟定,而旣無前例,故臣以此意,送言于政院,以爲稟達,而政院未詳,使臣來稟,故敢此請對,而先朝幸行時,亦於此橋,以人夫進過,今以馬裝行過,似非愼重之道。前路三橋,皆以玉轎作行,得當,第初橋則去晝停所不遠,以玉橋仍爲前進,似好矣。上曰,皆以玉轎過橋之意,已爲分付矣。取魯曰,夜深,故不能禁喧雜人多登,令政院各別申飭,何如?上曰,申飭,可也。兵房承旨進來,駕轎,例上御船乎?問之。彦燮曰,玉轎駕轎,例上龍舟云矣。上曰,內乘具善行,雖新除此任,而替馬稟達之際,事甚不謹,推考,可也。{{*|出擧條}}諸承旨進曰,江風甚惡,揮項進御,何如?上曰,屛風障蔽,不必着揮項矣。彦燮曰,都監軍兵,無事渡江,而禁衛軍,尙今未渡,致此喧擾。問之,則執船次知敎鍊官,逃避不現,故有此未卽渡涉之弊云,極爲駭然。當該敎鍊官,從重科罪,何如?上曰,令本營記過,可也。{{*|出擧條}}上曰,此處江水,不爲太深乎?彦燮曰,不淺矣。上曰,比孔巖,何如?孔巖,其中最深云矣。彦燮曰,無異矣。上曰,京都地方,止於此乎?彦燮曰,然矣。江之彼岸,卽衿川地矣。彦燮曰,東風甚惡,以帳障之,何如?上曰,障以屛風矣。彼處衆人,何以擾擾?其呼船之聲,有異常例,問啓,可也。傳命之際,無別來往船隻乎?亦問于工曹。彦燮曰,問於工曹,則三四隻待令云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初欲待遠曙時渡江矣,今則過矣。彦燮跪告擧碇砲,又告擧碇吹鳴鑼畢。彦燮跪告行船砲,又告行船吹鳴鑼畢,船行。上曰,兵判進來。晝則相見,故軍門,皆以大旗幟,偃而應之,而夜亦如此否?游曰,節次無異矣。上曰,天未曉,令未傳之致,而俄者令宣傳官,往見植炬之有無,而使之來告矣,至今不來何也?植炬已爲起火矣。彦燮曰,異於陸路,故尙未還矣。上曰,泊彼邊後問之。彦燮曰,植炬之起火,似是宣傳官之誤傳,而在京畿監司之道,事當明炬矣。上曰,是故疑之矣。彦燮曰,藥房都提調以下請對矣。上曰,使之入侍。興慶曰,天曙之時,江風甚惡,揮項進御,何如?上曰,揮項欲爲持來矣。辭東朝時,未免忘置,故俄送中官,使之持來,而勿令留門,待闕門開而入去,平明後當還矣。興慶曰,然則東邊,以帳障之,如何?上曰,唯。彦燮曰,宣傳官處當爲詰問,而其稽滯之罪,難免記過,何如?上曰,問其曲折後爲之,而其姓名誰也?彦燮曰,卽李漢範也。上曰,是新來也。兵房承旨進來。都監旗鼓在此,而大將則先去乎?問之。游曰,大將前排,只爲出去矣。上曰,然則尙在船上乎?游曰,大將何敢先往乎?彦燮曰,大將札駐而在,大駕下船後始行云矣。游曰,俄者聽瑩不能善對,夜則不但點旗而已,亦點燈相應云矣。上曰,俄見如此,故問之矣。兵房承旨進來。其宣傳官覓入,可也。彦燮曰,俄者以呼船之聲,異於常例,有問啓之事,問之,則卜駄二匹,未及渡涉而急呼云,而宣傳官李漢範,今始來到矣。上曰,問之。彦燮曰,年少之人,不騎馬而進去,不見京畿監司而還歸,而植炬,則不爲分付。大抵節目,聞吹打聲而天未明,則植炬擧火矣。上曰,李漢範,雖是新來,極爲生疎,記過,宜矣。古語曰,人無信不立,何可使之植炬乎?陵所所在植炬,則今夕還宿所時及明曉還宮時,可以用之,急送宣傳官,復爲傳命,以爲平明後當離發,分付百姓,使卽滅火,可也,而如李漢範者,勿爲送之,使解事宣傳官,急速,分付。彦燮曰,使植炬差使員,分付,如何?上曰,行抵植炬終境,而盡爲撲滅,卽速分付,可也。彦燮,跪告下碇砲。上曰,兵房承旨進來。下碇砲三聲之內,太甚間闊,軍器寺官員,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跪告下碇吹,又告下船砲,進曰,宣傳官告下船砲時,誤以下船吹告達。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此一時誤着之事,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告下船吹後,上御坐馬而行,至孤山小晝停所。彦燮曰,俄者所過之浮橋,卽鍼串橋也。此橋,水旣不淺,且以船隻造橋,其在愼重之道,不可以坐馬過行,故臣以便輿渡橋之意,仰稟矣。及到此橋,司僕官員,使臣等不知,故紛踏之際,已過此橋,不得以便輿行過,臣等不勝驚懍惶悚矣。副應敎金尙星曰,此橋,以船隻造成,雖謂完固,而橋下之水,連江頗深,故承旨與兵判,仰達以便輿過橋,定奪,而行及橋邊,當該司僕官員,不使政院知之,有此乘危之擧,驚懍之心,至今未定。司僕官員,推考警責,何如?上曰,轎子在於橋邊,故意有換乘之請矣,司僕官員,終無所稟。當該玉橋次知官員,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離發小晝停所,御駕轎而行。彦燮曰,所過峨嵳峴,明日以玉轎經渡,如何?上曰,唯。大駕至浮石大晝停所,移時後,離發御坐馬而行。彦燮曰,前有天登峴而甚爲峻急,移御玉轎以過,如何?上曰,置之。兵房承旨進來。曾有申飭,而各司卜駄,未免有踐躪田穀之弊。當該承旨推考後,各別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彦燮進曰,此是掘浦橋也。上,下坐馬移御玉轎而渡橋。彦燮曰,此橋,當以便輿行過,有所稟定,而下馬御輿之時,鋪陳排設當該官員,不卽待令,累次,申飭之下,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請罪之事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官員從重推考,不卽待令下人,令攸司囚治,可也。{{*|出擧條}}上曰,此橋最高乎?彦燮曰,前有巨根橋而最高矣。上曰,潮汐水自何而入乎?彦燮,指橋右曰,自此而往來矣。上降輿御坐馬而行,至巨根橋邊,上,下坐馬御玉轎曰,彼是舊橋乎?彦燮曰,然矣。上曰,以何物造成此橋乎?多費民力矣。游曰,長湍府使尹光莘,造此橋,而可謂奇作矣。上,降輿御坐馬而行。彦燮曰,陵洞口有小峴,而頗峻絶,御輿以進,如何?上曰,置之。上至齋室前,下馬御輿,顧謂兵曹判書曰,軍兵食代,此處當爲之乎?游曰,三軍門相議爲之矣。上曰,從容爲之,可也。大駕入齋室,少頃,乘玉轎至紅箭門外,降輿以入,先行望墓禮,仍奉審陵上。招入參奉尹東奭、黃灝源,問莎草之何時改補,又一巡墻外。上曰,不爲欄干石,而只設莎臺石,似是追崇而封陵故也。踰峴後見之,洞口極爲開朗,石人之苔衣,色如松花矣。彦燮曰,內蟬翼砂,尤奇矣。上曰,行龍自何處而來乎?陵官達之。黃灝源曰,自冠岳山行龍,至桂香山而過峽,回龍顧祖矣。上指西峯曰,峯名爲何?灝源曰,此峯之名,卽金井峯,爲坤申峯也。上曰,其峯秀麗,洞口之蘊藉,與英陵相似,莎臺上莎草甚盛,亦奇矣。莎臺石,雖不爲隱釘,少無罅隙,古之匠手,勝於近來匠人矣。右議政引見,可也。注書徐命臣,承命出往,引右議政金興慶以入。上曰,此陵,卿曾爲奉審乎?金興慶曰,待罪京畿監司時,曾已奉審矣。上曰,與英陵,都局何如?興慶曰,二十年前一次奉審于英陵,不能記得,而其行龍形勢與都局關鎖,則相似,此古之邑基矣。灝源曰,金陵故基也。上曰,有江水,故意謂比諸中原金陵而稱之矣,邑號本來如此矣。興慶曰,此陵,前在楊州茵匠里,改玉後,及王妣喪事,移奉於此所矣。今日朝寒午熱,日氣不均,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指陵官黃灝源曰,此陵官之名,爲誰也?彦燮告其名曰,卽古監司黃璿之子也。上曰,然乎?是別爲錄用者矣。石物,自楊州移用者乎?尹東奭曰,自舊陵移用云矣。上曰,彼峯雖畫而不如,出洞時,使守僕更告,可也。上奉審丁字閣曰,莫重丁字閣窓戶紙,連三折而塗之,事體苟艱,極爲非矣。戶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小次後,下敎曰,禮房承旨,傳香後,與都承旨同爲入侍,可也。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韓師得入侍。上曰,今番祭文,見之乎?師得曰,見之矣。上曰,其祭文辭意,有若當宁嗣服後祗遷者然,何如?都承旨,本來聽瑩,注書,以其草冊所記者見之,德壽見草冊後曰,不必深看矣。上曰,都承旨,以爲無妨云乎。德壽曰,若是未安,則臣等,豈不與製進人相議而改之乎?臣待罪松都時見之,則高麗太祖之陵,無石人,而只有短碣,其儉德如此。其後恭愍王之陵,則其奢侈,過於秦始皇,今則剝落,傾圮無餘,帝王之奢儉,爲懲戒矣。師得曰,祭文事,招大臣問之,何如?上曰,旣爲塡祝,無甚害於義,則置之,可也。上行爵獻禮,就位,先行四拜禮,詣神位前,三上香,行初獻禮,贊儀啓請入小次。上曰,連呼笏記,可也。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禮。上曰,禮房承旨進來。他陵丁字閣,棟椽丹雘,皆有彩畫,而此陵獨無,未知今番改丹靑時,卒急而不畫乎,元來自前不畫乎?使注書問諸陵官而來告,可也。命臣,承命問諸陵官後來告曰,自古無畫云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俄者獻酌時,以酌之龍頭,向西相對而置之乎?彦燮曰,如是而奠酌矣。上曰,齋郞,誰也?師得曰,徐命珩爲之矣。驪善君壆,行終獻禮。上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禮畢。上還小次,移時,又行辭陵禮。乘玉轎還齋室,至池邊住轎曰,此池鑿於何時乎?灝源曰,設陵時鑿開云矣。上曰,有蓮乎?灝源曰,今則無有矣。上曰,此池爲何方耶?灝源曰,是午方矣。上入齋室,少頃,發向金浦宿所,上御坐馬。彦燮曰,梧桐峴甚爲竣急,以便輿輦過,何如?上曰,然則無峴而後,可以乘馬矣,何妨也?前路如有民人多聚處,來告,可也。彦燮曰,金井峯出洞時,有更告之命,其峯,在於直眺矣。上曰,自此見之,尤奇矣。兵房承旨進來。禁衛營吹打,置於前而爲之。彦燮曰,無信箭而入送挾輦陣乎?上曰,無信箭入來,自有前例矣。彦燮曰,民人多聚於是處矣。上曰,何處民人乎?問之。彦燮曰,兩班則居在富平,民人則皆是近處居生云矣。上曰,謁陵之禮,久不爲之,今番幸行,在情禮所不已,而道路修治,橋梁造作,自多勞民,朝家當有軫念之道,而民事亦何如耶?馬欲進不可駐,承旨,以此意宣諭於民人而來告,可也。彦燮,宣諭後來達曰,路傍士民,皆以爲今年年事,禾穀則免凶,晩移秧則終多不食,木花亦不實,而至於道路橋梁之役,則雖迷愚下民,豈敢以一時幸行爲勞耶云矣。上曰,鄕校下馬時,止吹打,乘馬後復爲之意,分付宣傳官,可也,而鄕校漸近,前班只留雲劍,而撥送各差備,可也。上至鄕校前,下馬復御坐馬。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鄕校距此爲幾里,問于校生而來告,可也。彦燮曰,鄕校距此爲二里許云矣。上入金浦行宮。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五日戌時,上御金浦行宮。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宣惠廳堂上金取魯、尹游,江華留守金東弼,京畿監司趙命翼,左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都差使員廣州府尹曺命敎,道路橋梁差使員楊州牧使趙儆,地方官金浦郡守柳泓,引見入侍。上曰,金浦客舍頗廣,而入侍之人,不少,反爲狹隘矣。各務差使員,何不入侍乎?趙明翼曰,前例,楊州牧使、廣州府尹及地方官,只爲入侍矣。上曰,前日長陵幸行時,則肅拜差使員,皆爲入侍,先朝溫陽幸行時,亦然矣,金興慶曰,當午日氣頗熱,侵夜駕還行宮,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有何下敎事,引見臣等?而至於民役蠲減事,臣等在外,已與相議矣。上曰,有下敎事,而自有先後可問者,禮判先爲進來。先朝溫泉幸行時,果川鄕校,未知有下馬之事乎?申思喆曰,不能記憶矣。興慶曰,臣自忠淸道直爲陪從,故不知矣。金取魯曰,軍行則無壓尊之事,而諸臣則豈不下馬乎?上曰,軍兵則亦不下馬於太廟矣。思喆曰,侍衛諸臣皆下馬矣。上曰,東宮隨駕者,於空闕亦爲下馬矣。兵判,以惠堂入來乎?過果川鄕校時,應有下敎之事,予亦其時隨駕,而不能記得矣。尹游曰,雖尊聖師,苟無前例,則不可下馬,而今新開道路,該曹當爲節目稟啓矣。上曰,果川鄕校,其無橫過之處乎?取魯曰,無回避之路矣。上曰,尊崇先聖,則中原我國,少無所異,太學鄕校,亦何有間,而目今學校,疎虞莫甚,予心嘅然。漢高祖,豈不以太牢祀夫子乎?諸臣僉曰,親臨謁聖時,旣爲趨蹌,則今此下馬,於禮得當矣。上曰,文廟,旣有告由祭禮,今者遣禮官致祭,未知何如耶?是以問於禮官矣。興慶曰,春秋自有釋菜,今日適會歷過而祭之,事涉如何矣。上曰,若是禮外,則非待先聖之道矣。《論語》,有祭之以禮之語,致祭與酌獻,有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旣與酌獻禮有異,而且無前例矣。興慶曰,致祭則屑越矣。東弼曰,旣爲下馬,又有此致祭之聖意,可想尊聖之盛德,而鄕校皆有於列邑,而曾過廣州,無設祭之事,獨設此邑,事涉如何矣。上曰,鄕校在於廣州城內乎?曺命敬曰,在於城外矣。取魯曰,聖意甚盛矣。太學,京鄕何間?而體格差殊矣。游曰,聖意雖在於尊聖,而遣官致祭,似涉未安。大臣之言,是矣。廷濟曰,古有過祀之典,而旣封文宣王,則地位極爲尊重,至於致祭,則殊非尊聖師之道矣。上曰,畿伯,道臣也,與守令有異,亦陳所見,可也。明翼曰,諸臣所達,皆有所見,旣異酌獻禮,則似涉如何矣。上曰,京外學校,今皆貿貿,不知尊崇之義,掌議齋任輩圓點,皆是虛文。今日下馬鄕校,問相距遠近,而本郡校生,無應之者,隣邑校生來對之事,極可笑。予直欲行酌獻禮,而拘於節次。卿等之言,亦如此,心雖缺然,不可設祭,而明日歸路,亦過鄕校乎?諸臣僉曰,然矣。游曰,懿陵幸行時,望見五陵,故以布帳蔽障之,明日則依此爲之,何如?取魯曰,今日旣爲下馬,明日亦當下馬矣。東弼曰,今日明日,若有異則事涉顚倒,復爲下馬,得宜矣。上曰,戶判及惠堂進來。近來至於懿陵,不遠幸行,小民亦望蠲役,如此陵幸,不可廢也。使民之道,不可使出其倖心,故推考畿伯,有意存焉,而國家何不顧念乎?前日利川、高陽等前例,有之矣。興慶曰,辛未年減給二斗大同,此有前例,而登諸《政院日記》矣。上曰,豈可與先朝已行之例有異也?廣州、高陽、利川宿所謄錄及戊寅年廣州前例,有之矣。年前遷陵後,與惠廳堂上,卽今嶺伯金在魯及朴文秀,坐于壁大廳而相議蠲役,直下備忘,而與此有異,今不可爲準矣。取魯曰,依辛未年例,存恤地方官,好矣。廷濟曰,京畿監司,謄辛未年蠲役備忘記,置於袖中而入來矣。上曰,注書授而讀之,可也。廷濟曰,不必使注書讀之,使畿伯讀而達之,好矣。上曰,然則畿伯讀之,可也。明翼讀畢,進曰,小大晝停橋梁等出站,十一邑皆入之矣。取魯曰,惠廳有老吏,故問其前例,則以江華燉臺役事,故十一邑民役,其時減給云矣。上曰,當用此例,而至於宿所,則亦當用他宿所例,卽今金浦之民,旣爲三役,宿所馬草道路等役,是也。取魯曰,當以先朝已行之例爲之,而春收米七十二石,金浦郡有退捧之事,此米蕩減,則似好矣。上曰,秋大同二斗,亦當減給,而此米先爲蕩減,好矣。廷濟曰,小臣,以整理使,先爲出來,民間疾苦,問諸下吏及守令,則弊端甚多,無可奈何,而其中拯米,乙未年以後,幾至數千石矣。上曰,此邑在江邊,故拯米甚多矣。取魯曰,船漢甚惡,到此等地,弄奸和水之弊,頻有之,而拯米亦在於下吏,蕩滌不可,當以堂堂之事,減其田租之例,得宜矣。東弼曰,拯米與還上,最高年條,特爲蕩減,以慰民心,亦好矣。上曰,還上蕩減,不可開路,雖爲蕩減,未必爲惠。乙巳年則是嗣服之初,而道臣與廟堂,皆請蕩減,故許之矣。取魯曰,王政,必以名正言順爲貴。陽川地境鹽倉等地,常時甚淺,而及望晦之間,始有潮汐水,故船隻,乘此上來,而必於此處,皆有和水之弊。小臣,向住江邊而見之,則敗船者必有先聲,而後果致敗云,此則皆故敗也。年來見敗船狀啓,則雖謂大洋敗船,而船漢則無一人死者矣。上曰,或有掩匿一人,而謂之溺死者矣。取魯曰,昨已陳達,有論罪差使員之擧,而或有私相發賣者,或有故敗者,必各別嚴飭,然後可以無此弊矣。興慶曰,船敗者,三年滯獄,刑訊滿十次,則放送之,其弊將何以禁遏耶?上曰,畿伯,謄出辛未日記而袖來,更有陳達之事乎?有此謄來,其意可知。明翼曰,凡事必詳知舊例,而旁考遵行,可免疎漏。雖在路上,多有擧行之事,是以持來矣。臣且處事妄率,向者狀啓,致勤聖敎,十分惶悚,而適値此時,不得不擧行職分內事。然若係日後變通者,有所仰白,則是臣以藩任,乃爲自處者矣。方在惶恐待罪之中,何敢復出己見,有所仰稟乎?上曰,此言過矣。向者嚴敎,不過出於體例間事,卿心,予旣知之,豈至有深意乎?頃見辭疏,已知有引入之意,今者所達如此,又欲撕捱乎?秋務方殷,此時方伯,不可暫入矣。特爲推考後,更勿爲此言之意,承旨言之,可也。金浦郡守柳泓,亦不爲非,而有此引見,則況卿乎?其事雖誤,吾知其出於爲民矣。{{*|出擧條}}上曰,蕩減其春大同,則民皆爲好耶?其外顧恤之道,亦須講究,而二斗蕩減,則不可減其數矣。明翼曰,見辛未年謄錄,則馬草分定,至於二萬石,而今番則親自打算,只以一千石分定。每事,依聖敎務爲簡要,故民無雜役,已蒙莫大之實惠,豈不知字恤之德意乎?取魯曰,金浦有久遠授來賑廳錢二百九十餘兩,而至今未納,若欲復施惠政,則蕩減此錢,甚好。小臣,雖爲有司之臣,豈可吝惜乎?柳泓曰,賑廳,今雖催督,而指徵無處矣。上曰,在於官家乎,在於民間乎?問之。東弼曰,散在民間云,此則守令,勢當備納矣。上曰,問諸守令,則必以散在民間爲言矣。上曰,金浦何至於此乎?僉曰,今爲弊邑矣。東弼曰,令廟堂講其除弊之道,可矣。上曰,拯米則工判有守,予欲從之,而工判之言,過矣。筵中說話,民人豈不得聞知耶?廷濟曰,橋梁修治邑,則用力多矣。上曰,備局,問此曲折而擧行,宜矣。取魯曰,若過中則不可矣。上曰,如金浦邑者,亦未免些少矣。上曰,致祭處,當爲幾所耶?達之。興慶曰,兵房承旨有謄置者,此地及沿路,有昌嬪、䄙嬪及延齡君山所矣。上曰,延齡墓,望見於路上乎?江都留守,似知之矣。東弼曰,去路不得望見矣。興慶曰,故校理尹暹,其孫尹棨,皆死節,而其墓,在於此地,其在崇奬節義之道,亦當致祭。趙憲之書院,又在此邑,似當有致祭之擧矣。上曰,趙憲則致祭錦山屬耳,不爲煩數耶?東弼曰,纔已致祭,雖不設於此,何妨也?上曰,過其地而致祭,有間矣,遣何官設祭耶?興慶曰,禮官當爲進去矣。彦燮曰,今因致祭之擧,敢有所達矣。六臣書院,在於露梁道傍,當有致祭之擧矣。上曰,先朝曾無致祭之事,蓋因其時議論不一故耳。塚墓則雖在疑信之間,而旣有書院,則致祭,可也。明翼曰,六臣之中,四人之墓,在於卽今幸行時路傍,而得見該邑守令報狀,則今番治塗之際,階節至近之地,未免侵逼致傷云。祭文中,論此事實而致祭,似好耳。廷濟曰,前日陵幸時,路傍常漢之墳,略有毁破階砌者,自上別有申飭,使之修補矣。六臣之墓,數尺之地,果爲傷破,則事甚驚駭矣。上曰,一邊傷破其墓,而一邊致祭書院,可乎?監司推考,地方官記過,卽令修補,可也。{{*|出擧條}}上曰,六臣墓,在於何處?彦燮曰,在於露梁峴下,而路傍纍纍者,是也。只有短碑,書某氏之墓,而不書名字也。上曰,只書某氏墓,而不書名者,似出於畏禍矣。至其墓處,使事知兼司僕,告達,可也。上曰,先朝於明善翁主墓,曾有將欲親臨之敎矣。延齡之塋域,在於衿川,而己亥年則適有身病,不得往見,至今不識墓所,今番豈不致祭乎?游曰,六臣書院之傍,有朴泰輔書院,似當一體致祭矣。上曰,在先朝,則可也,而予之致祭,何如耶?興慶曰,先朝旣爲賜額,今日致祭,有何不可乎?上曰,予知其忠臣,可矣,若賜祭,則於予事有所不可矣。東弼曰,少無所害,若有難便,則臣等豈敢煩請乎?上曰,祭文代撰時,下得文字,事甚難便,非以朴泰輔,不是忠臣,其賜祭與不賜祭,俱涉難處,置於闕典,可也。上曰,昌嬪墓所,當遣禮官而設行乎?興慶曰,宗臣,似當進去矣。上曰,承旨書之。傳曰,今者謁陵,情禮之所不已,而觀其道路橋梁修治,爲民弊也多矣,豈不軫恤?況有辛未先朝已行之恩典,遵依故事,地方官竝站邑,令廟堂問于本道,減今秋新大同二斗。地方官,金浦則又當宿所之役,役重昔年,宜加顧恤,今春停退大同,特爲蕩減,其他貸於賑廳,年久可以蕩滌者,亦令備局,稟處。傳曰,昌嬪墓所,依辛未故事致祭。六臣墓,其時先有致祭之命,而仍喉院所達,遂寢。今則與其時有異,追述先志,乃亦繼述,其令禮官,特爲致祭于書院。今聞大臣所達,贈議政臣尹暹,贈判書臣尹棨等墓,俱在此地云,亦爲致祭。文烈公趙憲,纔已致祭於錦山,而今過其鄕,又有其院,豈可闕哉?亦令禮官致祭。傳曰,䄙嬪墓所,當遣中官致祭,祭物,令該司待令,。延齡君墓,遣近侍致祭,而待祭文書下,擧行事,分付。上曰,癸巳年,予過此可以想象,而館舍則比前頗勝矣。今江都,過半而來,獨鎭之議,毋作紙上閑語,向者豈不有沓沓之敎乎?興慶曰,得軍丁七百名,然後可以變通,以此諸議牽掣矣。上曰,三處保障,予皆見之,而其中沁都最重,御製備言之矣。旣有內貢物,其他書冊,皆有之,京中所用胡椒之半,亦輸置其處,豈非重地乎?興慶曰,此非倉卒可言者矣。上曰,非卽今可言也。俾欲不忘,而大臣之意,其欲勿施矣。興慶曰,小臣必欲擔當變通矣。上曰,常時行人,皆由孔巖津渡涉乎?東弼曰,此是險津矣。上曰,昔在丙子亂時,大駕從光熙門而出,若事急則孔巖險津,何可憚也?廷濟曰,陽川及孔巖船路,當先爲變通矣。上曰,廟堂後日商議爲之,可也。東弼曰,今番新得良丁,四五千名云,若移屬於江都,則庶可變通矣。上曰,此則不可移送矣。畿伯,各陵未奉審處,何時當爲之乎?明翼曰,陵行後更當出去矣。上曰,畿伯後日陵奉審肅拜時,入侍,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畿伯進來。今年農形,何如?路中或有不實處,而摘來見之,則有異所見矣。明翼曰,坡州、高陽,路邊則雖得豐稔,而峽中田穀,不實莫甚,金浦則稍勝矣。上曰,木花不實云矣,今則,何如?興慶曰,不至於凶歉矣。上曰,予意亦如此矣。明翼曰,小臣,本不爲爲民固聚之計,而廟堂,若以此越視,則可悶矣。上曰,中官往來之行,欲問農形,而必不直告,故初不問之矣。今年早暵之餘,農形猶能如此,誠爲多幸。道路見之,則觀光之人,他人田畓,不少顧藉,多致踐傷,耕種道路者,民習雖可惡,而亦可悶也。在於深宮,不知農形,而心甚鬱鬱矣,今見此地,民將不饑,猶勝於當初所料矣。京畿雖得大豐,猶難,況此小稔乎?某條以蘇醒畿邑之民,爲主,可也。廣州府尹進來。本州年事,如何?命敎曰,以田穀言之,豆則慘凶,太亦凶歉,黍粟,因風災不善結實,皆不得免凶,而禾穀則晩移秧,雖已辦凶,猶不至於全失種子,早種者則頗茂盛,而昨年則田穀稍豐,禾穀不能免凶。本州田多畓少,幾過三分之一,故今年年事,反不如上年矣。上曰,守禦使,今亦入侍,而廣州軍餉甚小,是爲悶事,與之相議,各別勉旃,可也。命敎曰,臣曾有疏陳之事,而所見,或者迂闊而然,而廟堂一不採施,只令推尋劃給米矣。上曰,所請之事,備局回啓,皆爲防塞耶?命敎曰,然矣。劃給米則壬子年,朝家雖有五千石劃給者,而今已三年,無一石來納者。聞其中統營平營米,則因江華留守所達,已令輸納江都,而只餘嶺南會付耗米二千石,亟令輸納。壬子年,因李宗城所達,忠原大同米,以凶歲之故,只許劃送五百石,而其後則榻前下敎,以觀歲之豐凶,從多少限十年,劃送南漢事,旣有定奪,而迄無一石之來納。若令廟堂各別催督輸納,則庶得軍餉之儲聚,而至於民瘼,則亦多可陳者,而更鼓已深,不敢悉陳,當與道臣相議,狀聞變通矣。上曰,令廟堂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何邑,不爲可悶?而楊州最悶矣。趙儆曰,早種者差强,而晩移者無所收,田土瘠薄,故農形終未免凶歉。且邑有大段弊端,而更鼓已深,不敢稟達矣。上曰,金浦郡守進來,履歷達之。泓告履歷。上曰,本郡弊瘼,何如?泓曰,拯米捧徵,最爲痼弊矣。上曰,雖爲陳白,無益矣。游曰,今番雲劍,極爲苟艱,有父子兄弟俱爲受點者,自上有中路變通之敎矣。其中密陽君兄弟,皆以雲劍,極爲難安矣。上曰,此則過矣。游曰,然則置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明日則平明動駕,何如?上曰,昨日江頭離發之時發行,則好矣。興慶曰,此則太早矣。上曰,十里所入植炬,則當餘之,而觀勢爲之矣。上曰,諸臣出去時,承旨持此信箭而出,開門出送,可也。上曰,信箭次知內官,無之,故入侍內官,持來信箭,次知內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9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開門牢子大喝三聲。□□一通放砲一聲,鳴金二下,大吹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兩司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鄕校下□□□光人禁斷使鄕校□□左右□□,分付。 ○又傳曰,金浦郡□□□依例食物題給□□□,分付。 ○鄭彦燮啓曰,司僕□□□來言,採窓□□□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至開花小晝停,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至孤山大晝停,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御營廳、禁衛營,禁軍陣、摠戎廳,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兩司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六日卯時,上,還宮。乘便輿出門,御駕轎而行,鄭彦燮曰,昨日所過三橋,今日亦以駕轎輦過,何如?上曰,惟。李德壽曰,曉霧甚惡,日出後開窓,何如?上曰,何害之有?兵房承旨進來。金浦客舍依前用之之意,分付,可也。下馬所校生盡來待事,分付乎?何必其來待也?彦燮曰,齋任來言,待令而不過一一gg二g人云矣。上曰,金浦鄕校,今此輦過之後,事有自別者,殿內鋪陳及修補等事,報于該曹,卽爲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依昨日,分付,雲寶劍外,雜差備先爲發送,待於下馬處,駕護馬兵輩處,亦爲,分付。使之謹避校生排立處,而令駕後宣傳官,率巡令手一人,速往看檢,可也。李漢範,雖是忠武公子孫,而年少故事多生疎矣。至鄕校前,上,下馬而行。尹游曰,儒生輩來待于此矣。上曰,使之告其姓名。都有司梁益善,掌議洪有徵,各告其姓名。上曰,此非校生乎?彦燮曰,是儒林矣。上曰,校生幾何?西齋掌議進曰,小臣□□宅寧,而合靑衿數,至四十餘矣。上曰,梁益善先世,有顯官乎?益善曰,六代祖淵,爲吏曹判書,五代祖爲淮陽府使矣。彦燮曰,梁淵,是成宗朝佐理功臣矣。上曰,洪有徵亦達之。有徵曰,九代祖唐城尉,是太祖朝駙馬也。上曰,爾爲奉祀乎?有徵曰,非奉祀孫矣。五代祖涵,以前刑曹正郞,壬辰年戰亡於兔山地矣。上曰,何以戰亡而有贈職之典乎?有徵曰,避亂於兔山,而身死無贈職事矣。上曰,年幾何?益善曰,今年五十八矣。有徵曰,今年四十一矣。上曰,爲經工乎?爲製述乎?益善、有徵曰,皆從事製述矣。上曰,大學、鄕校,尊崇先師之道,則少無異同。章甫爲領首,旣親承此駐輦下敎,各別惕念,正其士習,董率敎胄之化,守護聖宮而太學三件,申飭之事,亦必聞知,爲士子者,不過此三件弊端而已。外方鄕校,亦必通文於太學,勿爲無益之通文,發送通文,問其三件,申飭而知悉之,可也。上曰,金浦耆老人處,食物題給,輕囚放釋事,分付,可也。鄕校能有養士之物乎?益善曰,各邑有鄕校位田,大邑則七結,小邑則五結,而獨此邑無之矣。上曰,他邑則皆有乎?益善曰,前者御史,忘其姓名,而以此狀聞於朝家,請給位田,亦不得矣。上曰,州府郡縣鄕校,皆以差等有位田,而獨於金浦鄕校無之云,令道臣依例覓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殿鋪陳及修補事,令該曹擧行,而校宮無頹圮處乎?益善曰,聖殿則前日主倅,纔已修改,而東西齋則方傾頹難支矣。上曰,金浦鄕校東西齋,乘其農隙,勿用民力,卽爲改建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到巨根橋輦過。彦燮曰,大駕若於路次,換御便輿,則侍衛諸臣,當下馬,卽爲進來侍衛於輿前,而昨日掘浦橋御玉轎渡橋時,侍衛班中尹游、李春躋外,無一人入來侍衛之事,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到掘浦橋,以人夫輦過入浮石所小晝停,少頃離發,乘坐馬而行。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金浦郡守使之落後,下敎等事擧行形止,令道臣,今日內狀聞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雜人多入於侍衛班中,有此遲滯之弊,兵曹當該郞廳記過,可也。上,入孤山站大晝停,傳兵房承旨使之入侍。鄭彦燮入侍。上曰,駕後宣傳官二員,注書出去招入,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招宣傳官二員而入。上曰,宣傳官各持此靑、黃色信箭而出去,靑色信箭則傳于訓鍊大將,黃色信箭則傳于禁軍別將,以爲前日兩朝幸行章陵時,皆有閱武之擧,而今日則軍兵驅馳里數,稍加於前,今已日晩,閱武則雖不可爲之,先朝已行之事,亦不可全然廢却。步軍則先行結陣勿動,訓鍊大將,率七色標下及馬兵,左邊札駐,禁軍別將,率隨駕禁軍,右邊札駐,吹打跪迎,上將臺後,鳴鑼一聲,吶喊一聲,上馬又一聲,行軍而常時團束與否,將欲見之。此意詳細,分付,可也。彦燮曰,果川縣監及宣傳官記過,何以爲之?果川縣監朴民秀,到任纔數日,治塗之時,不能知之云矣。上曰,見六臣墓後,當爲處分矣。游曰,訓鍊大將送言,以爲步軍馬兵,分而二之,極難云矣。上曰,然則合而行之,可也。游曰,船頭爲開營行則好矣。上曰,然則將臺下欲爲開營行,使之札駐,可也。李森曰,乘將臺一節當爲之,入軍門節次爲之乎?上曰,參現一節,拔去好矣。游曰,磨旗發放則極易矣。森曰,船上吶喊一節,覽之則好矣。上曰,兩朝所行之事,不可廢而欲簡略爲之矣。彦燮曰,初則無旗鼓迎接矣。上曰,爲開營行,則迎接等事當有之矣。游曰,駕後別抄壇上護衛,可矣。上曰,分付,可也,今豈復踵前習耶?上曰,兵判進來。升旗升帳節次,當爲之矣。游曰,參現時,甲冑,何以爲之乎?上曰,卿等當爲之矣。雲劍外諸差備,皆出送吹打外,可也。彦燮曰,信箭次知宣傳官,累次催呼而不卽進來,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今此號令,與前有異,必有掣肘之端,依尹游之分付擧行,而前號令則置之之意,出送信箭,分付,可也。至鍼串橋,上,下馬以便輿渡橋,復御坐馬而行。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彼儒生上疏捧之,可也。至六臣墓所,上駐駕而看,至船頭。彦燮跪告上船砲、上船吹。又告擧碇砲、擧碇吹,又告行船砲、行船吹。上曰,咸恩進來。卿在都監時所製神機箭,則似不用之矣。森曰,近來事不能聞知矣。金尙星曰,臣等當陪從於陣中,而兩司則有命然後,當隨入矣。上曰,前例,如何?金若魯曰,前例則備局諸宰皆陪從,而昨年箭串閱武,不許隨入矣。上曰,三司及侍從大臣、備局宰臣,竝令入陣中,可也。上曰,六臣墓無疑乎?吳瑗曰,分明無疑,故相臣南九萬作碑銘矣。尙星曰,自古謂之疑塚,故朴彭年後孫崇古,終不設祭於墓所矣。若魯、尙星曰,昨日朴泰輔書院致祭,有難便之敎,而至於祭文,少無未安事,只當以歷過致祭爲辭矣。與六臣書院,同在一處,而一祭一不祭,似涉如何矣。上曰,同在一處乎?親辟左邊而望見之。若魯曰,在右者是六臣書院,而彼隱樹中者,卽朴泰輔之書院矣。上曰,還宮後當詳思下敎矣。吳瑗之不爲入侍,似有意矣,使之入侍,可也。吳瑗進伏。上曰,予曾聞爾之祖父書院,有與朴泰輔合享處矣,在於何地耶?瑗曰,臣之祖父書院,在於坡州,而朴泰輔、李世華,竝享矣。上曰,咸恩進來。戰船貌樣,與彼船相似乎?森曰,三層軒架,而其制度不過如此,但稍大於彼船矣。彦燮曰,禁衛營吹打,同入陣中乎?上曰,落後而送之,可也。彦燮,跪告下碇砲、下碇吹,又告下船砲、下船吹,上御坐馬向將壇。彦燮,跪告信砲。上曰,久無砲聲,軍器寺官員記過,可也。宣傳官止鑼,取稟。上曰,兵判進來。別破陣以靑白信箭出給執事二人而招來,可也。上曰,大臣、備局諸宰、宗臣、三司、皆隨入陣中事,分付,可也。彦燮曰,侍臣騎馬入陣中乎?上曰,然矣。上曰,今番閱武,與辛未年有異,升大閱旗則不可,他旗有之乎?執事進曰,又有帥字旗矣。上曰,此旗懸之。大駕向露梁將壇。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六日午時,上親臨將臺閱武。上曰,今番閱武,不過大略而已,諸大將只爲參見,可也。鄭彦燮跪告小開門吹打,宣傳官朴載海,又告小開門。彦燮曰,大司馬及各大將參現時,兩跪一揖乎?上曰,依爲之,而咸恩在傍,可也。彦燮進操鍊笏記曰,宣傳官累次催呼,不卽應對,請記過。上曰,依爲之。尹游告升帳砲,宣傳官告升帳號令,彦燮告各營大將參現。尹游,具甲冑參現,訓鍊大將張鵬翼,禁軍別將金洸,亦依例參現訖,放三砲吹打止。彦燮曰,中軍以下參現權停乎?上曰,唯。李森曰,中軍以下參現不可廢也。上曰,然則使皆參現,而聽發放則前年已見矣。游告升旗,宣傳官告升旗號令。上曰,頭領參現旣爲之,巡視發放爲之事,分付,可也。彦燮曰,然則送信箭,指一呼來,何如?上曰,旣以信箭招大將,大將自當,分付號令矣。彦燮曰,參現限哨官乎?上曰,唯。旣爲巡視發放,則似無摩gg麾g旗發放之節矣。森曰,摩gg麾g旗發放可觀矣。上曰,然則中軍以下,摩gg麾g旗發放令爲之,可也。森曰,此有掣肘之端,大將不以司命旗揮之而親操,則當摩gg麾g之以蛟龍旗也。上曰,先朝已有此事,而若親臨閱武,則自古兵判爲執事矣。宣傳官告各營中軍、千別將、把摠,摩gg麾g旗發放。上曰,與將號笛摩gg麾g旗差易矣。宣傳官告曰,兼司僕將李玗,有失措之事,拔其箭而來矣。上曰,前營將李玗耶?極爲生疎矣。兵判旣兼中軍,與駕後承傳官,皆下去同受號令似宜矣。游告觀旗下地方。上曰,咸恩進來。欲見設布帳之狀,不設陣則不謂布帳乎?若設何陣則好耶?森曰,大方陣好矣。上曰,大將下去,自主號令,可也。森曰,右一點出令,使之當中設陣,何如?上曰,唯。彼宣傳官誰也?游曰,卽朴載海也。上曰,以都摠經歷,新爲宣傳官者也。游曰,是前忠淸水使朴璜子也。上曰,其爲人最好矣。旣已出令,肅靜牌速爲立之,可也。而宣傳官一人,授黃色信箭,設方陣,復設帳畢,禁軍,卽爲追擊之意,暗令,可也。森曰,若立旗,則當知之矣。上曰,若揮旗,則都監軍,亦當預知矣。游曰,吐丸放爲之,何如?上曰,朝天放當爲之矣。游曰,雖爲朝天放,猶有未審矣。上曰,都監軍士,當知之,而至於禁衛軍,則直放馬兵必易矣。上曰,禁軍別將進來。步軍開陣,纔設布帳,出禁軍卽爲追擊,三進三退後,自主號令,回于信地,可也。洸曰,以六廂禁軍,盡爲追擊乎?上曰唯。咸恩進來。先朝五衛陣法,能知之乎?森曰,知之矣。上曰,以此法,亦爲鍊習乎?森曰,自六花陣、八陣圖中出來者,而安知其神化之術也?上曰,六花陣法能知之乎?森曰,雖不善爲,亦能依樣矣。宣傳官告曰,禁軍吳泰秀落馬,故拔其箭而來矣。彦燮曰,禁軍別將金洸,有不善傳令之事,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倭軍有待令之事乎?鵬翼曰,倭軍待令矣。上曰,以何軍爲假倭乎?鵬翼曰,以搪報軍爲之矣。上曰,兵房承旨,歷東萊府使,倭狀如此乎?彦燮曰,上服與以扇遮面之狀,頗恰似矣。上曰,設六花陣,可也。都監中軍誰也?游曰,卽鄭纘述也。放砲六聲訖,陳六花陣。上曰,咸恩能解此陣法乎?森曰,小臣何能知也?游曰,此陣法,分而爲六,其一陣有六花,一司有六司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司僕賞賜馬待令乎?問之。彦燮曰,問之則待令云矣。上曰,辛未年閱武時,大將賞典,考《政院日記》而來稟,可也。彦燮曰,取考日記,則以內廏馬一匹各面給矣。上曰,內廏馬一匹,賜兵判,而訓將,則已爲從軍,還宮後當爲賜給矣。上曰,還宮時四路行營,中路改爲二路作行,可也。李宗城曰,今日親臨閱武,出於詰戎之意,而又行先朝故事,豈不好哉?而但棘門灞上,舊有兒戲之言,若見今日之軍法,則當謂如何哉?若設方陣,則必有馬兵追擊之規,人孰不知?親臨體貌甚重,而見其坐作之失措,軍容之不整,極爲寒心,而軍令未出,將校輩,反先叩頭,良可慨然。彦燮曰,小臣自是書生,未知所見拙,而然而李宗城兒戲之言,不知其得當矣。果若操鍊,則何敵不克也?上曰,李宗城常時言論欲如此矣。上曰,禁衛營軍士,又爲號令,可也。今日軍兵,雖謂兒戲,而侍衛諸臣,若當賊,則亦何能拔劍耶?彦燮曰,所貴者,有其向上之精誠也。不然,雖用偃月刀,何益之有?上曰,是以有汪踦之事矣。宣傳官,告禁衛營吐丸。上曰,以信箭傳暗令於別抄牌頭處,禁衛軍如已開陣,使之三進三北,可也。別驍衛與禁軍無異,皆是海西健兒云矣。森曰,然矣。上曰,御營廳別隊,何如?森曰,與別驍衛一樣矣。上曰,別抄三十名,何能追擊乎?森曰,禁軍有攔後馬兵,駕後馬兵,一體出令則好矣。上曰,駕後禁軍,往救別抄事,分付,可也。彦燮曰,別抄牌頭不爲追擊,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經過六臣墓,則治道之際,其勢自然如此,且辛未治道時,前例如此云,當該地方官,從重推考,記過則勿施,可也。{{*|出擧條}}上曰,不卽應答宣傳官記過,姑爲安徐。信箭次知宣傳官記過,以四人之故,難於現告云,亦爲安徐,可也。金尙星曰,親臨閱武之擧,實出於安不忘危之義,而臣等入侍帳殿目覩之,則各軍門將校之發放,軍兵之坐作,皆有失措不整之歎,誠極駭然。諸將校雖有記過之命,而主將亦不可無規警之道,兩軍門大將,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星曰,信砲啓請之後,久無砲聲,事極駭異。軍器寺官員,雖已記過,該房承旨亦當有不善檢飭之失,亦爲推考,何如?上曰,兵房承旨勿推,可也。兪健基曰,紀律無一可觀者,事極寒心矣。尙星曰,御前宣傳官,無一人解事者,傳命之際,多有顚錯之事。承傳、宣傳官等,不可不科罪懲後矣。上曰,此由於宣傳官平日生疎之致,宣傳官則置之,兵判又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兵判進來。卿在兵判時,常欲一番閱武矣,今日見之,反勝於先叩頭之武臣,未知常習,而然而能知之矣。今將內廏馬一匹賜卿,非但循舊例,今者閱武,出於嘉卿之意也。卿其祗受焉。金尙奎曰,非但能知,亦善爲之矣。上曰,禁軍別將先爲拿入。上曰,此必過誤聽傳令之致,放送,可也。兼司僕將拿入。爾身爲武夫,常時不習此事,故有此失措,決棍,可也。上曰,事當依算下十梱gg棍g,而此爾勸武後初閱武,特減五杖,此意傳諭之,可也。游曰,勸武出用事,當奬擢其人物,旣不狹隘,且不染論議,曾經安東營將,能善治矣。上曰,是故減五箇矣。尙星曰,入侍事體嚴重,而下番兼春秋,立而記事,雖出於生疎之致,而當有警飭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懸燈,取稟。上曰,知道。游曰,禁軍,依前以暗令出送,何如?上曰,送黃色信箭,依前行營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吳泰秀拿入。親行習陣時,不能制馬,以致落馬,當各別治罪,而係是公罪,特爲安徐,知悉,可也。李厚根、申澈一時拿入。李厚根依吳泰秀放送,申澈則不爲追擊,是何故也?問之。宣傳官,問而告曰,申澈以爲,上敎只令三戰三退,故如是而別抄中,又有不及來到者云矣。上曰,申澈爲牌頭,非但不能檢下,渠旣不進而更欲移罪於他人,打五梱gg棍g,可也。李德壽、金尙奎進曰,御臨帳殿已久,進御某物,如何?上曰,將欲進御矣。軍器寺官員拿入。無可問之事,決棍五度,可也。兵曹郞廳現告,當以禁喧郞廳爲之乎?彦燮曰,不緊人多入,則禁喧郞廳當之矣。上曰,拿入。侍衛班中雜人之多入,無如今番。其在禁喧之道,雖欲安徐而不可得,決棍至三度。上曰,止此放送,可也。拔肅靜牌後,鳴退鉦,下送大旗幟,都監吹打置於前,內吹打勿爲之。而別抄中落馬者,及未及進去者,皆是公罪,自其營勿治罪事,分付,可也。上曰,左右通禮,多有生疎之事,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入南大門。上曰,兵房進來。軍兵民人皆出門後,當閉門,宣傳官持信箭出來後閉門之意,分付,可也。上曰,駕後宣傳官二員,以靑黃色信箭,解嚴。兩軍門、百官問安,班列,入闕門後,使之解嚴,毋相踐雜,可也。上曰,巡拿解送,可也。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迭奏曰,明日停止似宜矣。上曰,夜來安寢則何害也?以駕後宣傳官三員,黃色信箭則送于留都大臣,白色信箭則送于摠戎使,黑色信箭則送于守禦使,解嚴,可也。上曰,承傳宣傳官,持此標信,待民人盡入,使之閉門之意,分付,可也。黃晸曰,東大門、南大門,兩處留門,則似好矣。游曰,南大門守門將,旣受下敎,當爲待令,而東大門當已閉矣。上曰,使宣傳官,往見東大門已閉與否,而來稟,可也。大駕還宮。 ==9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病}}。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連日冒曉動駕,昨者終夕臨場,還宮之際,又致犯夜,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今日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遵四十餘年前謁陵之例,少伸情禮,追慕感古之懷曷諭?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金相紳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本道水使李義翼之翼字,以益字書塡,帥臣名字,如是誤書,奏御文字,不能審察,事甚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入侍,而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俱以病不進。知事李眞望,同知事李秉常,俱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知事宋寅明入診罷出後,又爲違牌,晝講時刻已迫,而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更牌招,何如?傳曰,時刻已過,晝講停。 ○傳于鄭彦燮曰,各軍門將校,自本院招致,隨駕軍兵,二百里之程,兩日往還,軍兵中或有致傷者與否,問啓。 ○傳于韓師得曰,工曹參判趙顯命,肅拜後,來詣閤外事,分付。 ○黃晸啓曰,金吾滯囚,委屬可慮,科場外製罪人,尙未究覈。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禮曹言啓曰,昌嬪墓所,依辛未故事致祭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一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果川地六臣書院,及金浦地贈議政臣尹暹,贈判書臣尹棨等墓,文烈公趙憲書院,令禮官致祭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狀啓空名帖價,全數白給,惶恐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前縣監李衡坤拿覈事,傳旨啓下矣。李衡坤時在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待無故日行刑事,允下矣。今日又是望日,不得擧行。淫奸罪人阿只事,大臣收議,姑未判下矣。今月十四日,旣已分娩,所當依紅點例,卽爲行刑,而十五日、十六日,連値陵幸齋戒,原啓目亦未啓下,不得擧行。待無故日,一體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大駕旣已還宮,假內乘李顯升,依例減下之意,敢啓。傳于鄭彦燮曰,知道。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十七日,畢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幼學權錫揆疏曰,省疏具悉。噫,往日之事,非爾鄕之不幸,乃國家之不幸,旣分玉石,於爾鄕何有?此非予曲答,本府嶺南,則鄒魯鄕遺風所及,乃自見脫,何致惑於風水乎?爾等益修學業,毋瀆不經之請。 ○答大司成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批旨開釋之後,若是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申思永疏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答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做錯,非大違於禮,卿其勿辭行公。 ○生員權錫揆,幼學裴絳、金樟、李碩耉、金世鉀、金守緘、金聖鉞、李鳳天、金佶、鄭泰斗、柳匡鉉、鄭泰淳、權可徵、金達兼、鄭泰祉、權輖、李東馦、權聖章、金致命、李龍徵、權宅相、權萬樞、權文斗、權萬興、柳後宗、朴憲、孫胤大、鄭泰禧、柳欽時、柳逢時、柳厚載、李仁徵、鄭泰三、金以鑑、李長馦、裴重望、李仁溥。進士金汝鎔,進士柳憲時,生員柳顯時,生員金汝鏜幼學李夏馦、鄭昌興、權運泰、具道昌、朴鍵。進士李遇春,幼學金夢濂、金世鏞、李碩章、金命錫、金孝兼、柳德鉉。生員柳元鉉,幼學李載基、李楗、柳錫斗、金瑞雲、李德馦、鄭東興。生員南汝衡,幼學權震鳴、李成全、金命鐸、金百欽、安禹石、裴行健、李時昉、權運熙、金友濂。生員金夢洙,幼學金龍錫、權運復、金潤河、權運恒、南文海。生員金壽山,幼學金起溟、金起漸、鄭尊周、鄭里、南鶴壽、權處參。進士權正始,幼學鄭泰福、李命福、李綏福、金東鍵、權苾、金光協、具聖徵、金再煥、裴志廷、金應龜、李時天、李時尙、李時達、鄭宜楷、金履龜、金海龜、柳賁時、柳觀時、柳聖鉉、鄭泰中、金聲協、李岱、李象辰、趙玄齡、李震昌、鄭宜桓、裴晶、李昌臣、鄭宜鉉。進士余溍,幼學權德裕、權德休、權昌周、權德亨、鄭經周、權德輝、金應河、李廷賓。生員余極,幼學金應斗、鄭宜梓、金致道、李台一、李東壽、柳光陶、金景㶅、李晉三。生員金禹圭,幼學金是鐸、金元鐸、鄭泰文、鄭宜槾、李猷煥、李文煥、鄭泰道、余幹、南郁、金樸。生員金世烈,幼學權克亨、河之海、權#164773;、李曦、鄭泰徽、李達身、鄭宜樟、李元徽、李元郁、李元麟。生員李憲復,幼學李元龜、李元休、李元紀、李時一、李時雄、李台鼎。生員金必琦,幼學李時復、李鎭岳、李東亮、洪壽鳳、李時晉、李德三、李漢翊、李命耉、權命新、李廷虎。生員權正泰,幼學李廷衡、李亨徵、李廷賢、權定、李廷輝、李日祥、李龜祥、李箕祥、李時泰、金是重。生員權萬,幼學金泰萬、南以奎、柳正模、金瑞采、金景漸、全景洙。生員權紓,幼學權溟、權藎、李仁㵓、李亮、權芸、權莘、李載久、權正宅。進士李載岳,幼學權正倫、金正鋹、權蘗、權謩、金光烈、金榥、鄭天相、柳泰榮。生員權芨,進士金光斗,幼學洪景熙、權泰震、權始震、吳始振、權景文、朴愼儉、朴履儉。進士金聖欽,幼學申景㵓、權泰昇、金宗億、金鐸、鄭泰信、金聲大、金鋎、李敏政、金起浩、金是磼、金起大。生員南聖雲,幼學金起海、李時馦、朴師儉、金世鋏、金柱河、金夢河、權東說、權東賚、金鍛、孫慶億、權命三、權處寬、鄭泰岱、金聖淵、琴慶薰、琴慶雲、權壽元、安後龍、權芝秀、柳光澤、李永蕃、金行秋、金佁、申命鉉、權慶欽、玉善寶、金重奎、玉衡運、玉振KC04485、玉振䪫、權克升、裴永度、權#164784;、申景漢、任晟、金晧、李仁山、李仁實、金起胤、柳錫昌、金晛、鄭斗年、金是鏡、金致南、權泰衡、李泰煥、裴昇、李台晩、權德龍、孫就大、權景洵、金柱極、柳聖來、鄭玉相、南夏時、黃載華、任守采、金光鉉、洪桶、金昌鎭、權相協、李萬春、李東昌、鄭岱、具五倫、李琳、金景澳、任守大、洪霽旭、金景潛。生員權薲,幼學權德昭、孫學大、權善大、康信載、申鼎三、南致薰、康萬弼、申德弼。生員柳台齊,幼學康萬亨、南柱夏、崔昌世、南鶴齡、李孝參、鄭琦相、李孝觀、權有經、權準經。生員柳晩華,幼學權聖經、權在經、李後馦、鄭在田、柳壽鉉、宋德隆、金瑞疇、安再輪。生員柳重榮,幼學李眞華、李德元、李再昌、金瑞河、鄭泰峻、金海益、金德基、鄭雲興、金永基。進士金景瀗,幼學李聖臣、金信濂、李東馪、李東煥、權景鎰。生員金必球、鄭泰嶷、李孝源、李孝發、李台龍、李孝昌、李台佑、金可商、文道經、金再煥、孫德胄、李東馞、李東泰、李孝全、權鋿、南昌翼、申德垕、李孝天、權鳳弼、宋禮昌、宋義昌、趙觀德、趙恒德、趙台瑞、金萬鍵、趙奎錫、權應錘、趙重璹、趙重琦、趙達瑞、李休文、李昌晩、禹錫範、禹升龍、柳益昌、權夢揆、鄭昌沃、權純、尹履德、尹應徵、權振國、林苓、林鳳翼、林斗相、權昌裕、權萬元、金致咸、權萬甲、權曇、權正台、權邯、鄭道明、柳聖觀、柳泳。生員柳燧,幼學李達慶、柳淑、柳霶、柳後亨、柳聖疇、柳聖良、金㦿、金德五、李敏迪、金雲漢、金經漢、權以鎬、裴行迪、金命濂、南泰鳳、裴珩、裴珣、裴曦、裴應星、裴暭、裴應堅、裴瑨、權綋、金天遇、南鎭夏、李亨泰、南達夏、權萬松、南胤護、南得衡、南道衡、權象三、裴元杰、金世錩、權韶。進士金瑞虎,幼學權世復、金應洛、朴來根、趙陽來、權時大、權泰重、趙樑、金德龜、金啓學、柳聖徽、權寭、李彯、李昌宇、李昌一、李猷煥、李廷一、金翼漢、柳錫龜、權相武、李達圭、李達遠、權#164791;、柳恒載、金世鏛、權錫輿、鄭宜枋、權昌來、鄭泰濟、鄭泰敏、柳潛、柳聖穆。生員金景泌,幼學柳後東、鄭宜榘、金是錫、柳德載、李愼身、李謹身、李國鳴、權世樟、權經、權國重、李時迪、李時勉、李時輔、李時綱、李時春、玉振KC10575、鄭泰休、金時漢。進士李光廷,生員金兌運,幼學柳聖師、柳聖輔、柳聖久、柳恒時、安如石、金世鳳、琴命集、琴命周、金光宇、金光浹、權正模、權莞、權灝。生員權蓍、李仁濂、李允馦、柳興載、李起三、權重輿。生員柳春榮,幼學金構、金漢經、權薰、金景沆、金漢柱、柳聖三、金漢緯、柳後堂、南國標、柳泰鉉、河益海、權得經、權師聖、權師憲、權泰輿、南英輔、金棨、申益泰、金雲慶、金應七、金衡錫、朴震起、權是煥、金之重、禹錫祚、禹錫昌、金起章、金起良、金起仁、金德一、金起徵、朴沆、權縉、金遇泰、金九潤、金遂泰、金友珩、金集、南相五、南五奎。進士玉振KC04490,幼學李命和、金泰濂、權重秀、李在璿、鄭舜年、柳涵、柳後約、柳浚、鄭翊相、禹陽範、李KC04400、李錫萬,生員琴思愼,。幼學趙元益、金光復、邊尙杰、邊尙綏、邊相默、金佸、金慶錫、玉振KC04491、玉振韺。生員琴沃心,幼學玉衡天、權泰進、權泰遜、權世極、李台晩、權世鎰、柳德欽、金瑞璧、金命甲、權壽元、孫聖奎、孫起直、權恢、權KC01283、鄭喬年、鄭大年、權世柱、柳起天。生員權鼎揆,幼學裴行達、趙梁、朴聖根、金萬鐸、李挺林、金世濂、河龍圖、權克晉、河重圖、金白河、權昌載、禹鼎夏、禹鼎鉉、安日三、朴天鍵、權達震、朴昌漢、朴挺漢、黃遇龍、黃載河、金東鍵、黃載文、權惺、金致亨、申德裕、吳胤基、鄭鍾、張翰弼、權以泰、李暾、金命洙、裴維迪、南載夏、李萬培。生員金鼎烈,幼學金棐、金起炅、金起河、鄭必相、鄭殷相、鄭寅相、鄭翊相、鄭泰KC10651、金德演、權㙉、南維岳、南維斗、金用鐸、權運明、李載萬、李載久、權蕙、安聲駿、權運昌、權世檝、權復揆、權最秀、李沆、權碩枰、權運鼎、鄭泰鼎、金瑞庭、鄭履相、南以斗、李周鳳、李周楨、李曄、權益揆、權寅秀、李熙春、權正輿、權忭、金瑞翼、李震馦、金復濂、金夢基、權益景、權世涵、金景欽、禹徵龍、李元俊、孫漢昌、李龍瑞、金德起、權萬相、李亨道、李亨葆、鄭仁興、朴弼九、金汝楫、金道欽、金聖麟、金汝枋、金必欽、金禹河、金用河、金振河、金復河、李孝百、金警鐸、金應河。生員柳正源,幼學金沆、禹濟龍。生員權蒨,幼學李孝純、李孝甲、柳沆、鄭泰嶷、李漢鳳、李時鳳、李台光、權師德、權師喆、李餘慶、李元東、李元復、李恒馦、李後靖、李象靖、李命和、李義和、柳星㣲、南英晉、李重穆、金充潤、李晟和、李復和、柳濤、金聲烈、金維烈、趙揆陽、趙宅陽、李沃、李在天、李在龍、李復馦、鄭重默。進士李廷藎,生員金達龍,幼學柳星徵、李增業等,上疏。伏以臣等嶺外寒蹤,草茅賤士,望朝廷如弱水,而生逢聖代,蒙被同仁之澤,謳吟耕鑿,安揷里閭,以遂緩帶咽哺之樂,延頸西望,不勝愛戴瞻仰之誠。伏況主上殿下,卽祚未幾,翦除兇逆,威靈赫炳,离明普照,群枉必察,一時忠逆玉石之辨,擧無所逃於天鑑高懸之下,倉卒處置,曲盡人情,允合天心,社稷靈長,終必賴之。一國臣民,莊誦大誥,鼓舞歡悅,仰贊聖德,而如臣等安東之人,則前後七年之中,異恩稠疊,淪肌浹髓,惶感隕越,無地圖報,寤言私室,尤不敢一日而忘于懷也。竊伏惟念,自古亂逆之變,誰國蔑有,至如平日士大夫,世受國恩,共嬉昇平,忽然分明攻擊,勢不相容,醞釀射天之兇圖,未有若戊申之變者,則自殿下視之,擧國臣民,誰復有可信者?而殿下獨於安東,不徒原釋,被誣之人,又降十行絲綸,曉諭一邑,申之以名鄕忠義,結之以深加善俗,傳旨之日,滿庭皆泣,螻蟻禽鳥,尙猶知報,生爲橫目,寧不感激?不意今春,有一賊漢之行乞者,自作惡逆,誣陷遠邇寒士,而安東之被逮鞠獄者,亦至於七人之多,一鄕士民,莫不相顧愕貽,無罪而慄,有若不保朝夕者然。又賴天日在上,無幽不燭,誣者伏法,枉者夬洗,自今嶺人,可幸無罪,永脫戴盆之冤矣。及夫柳復明、權{{!|𢢜|⿰忄業}}兩臣之疏出,而臣等晩始得見,不覺心肝崩落,生意斷絶。冤獄未勘之前,橫加賊字,自明被援之計,臆誣嶺儒,一則曰嶺賊方熾,一則曰嶺儒慫慂,措辭用意,俱極危險,人之爲言,一至此哉?果有明白可據,則何不指名某某,而直以一嶺字稱之,使環嶺南累百里之地,渾歸於黯霮之地也?聖明在上,不必縷縷申辨,而九重幽深,區區衷冤,誰復爲殿下言之?抑臣等有私憂隱菀,而係是小事,實關大體者。臣等請先擧安東之民風土俗,次擧士民積願,仰溷乙丙之覽,以俟聖上裁決焉。蓋其山川,皆發北向南,風氣柔順,襟抱關密,故其人率多安靜含忍,不喜夸大,下此則膠固拙樸,無發揚之氣,其土地沙薄,又多水旱,故其俗率多節儉纖嗇,具五穀好儲積,終歲勤苦,各食其力。爲士者操筆佔畢,從事文字,而鳴弓馳馬,終古絶無,寧保數世儒業,而不願一代朝官,寧齕菜食粥,以延一年之糧,而不肯殺鷄椎犢,以圖一日之飽。爲民者,依時及節,服勤田畝,早作暮入,役役無暇,農成務閑,則近市擔負,僅通魚鹽之利,不能結伴連騎,行千里爲大賈,爲官者,拘牽少廉,弱於進取,無一人白衣踰嶺,求望遷除,或有終身而坎坷者,雖無崖異絶特之觀,惟其人人自守,事事務實,安分奉上之性,古如是今如是。考諸麗史,則甄萱之亂,協謀破逐,雲門劇賊,盡力捍禦,神宗南行,士女征繕,恭愍播越,翊成恢復,忠勞顯著,斑斑可記。逮至聖朝,扶植元氣,遺風善俗,猶有未衰者,此安東風土之大槪也。惟玆百里一域,介在嶺海之間,上下千載,兵火不入,龍蛇六年,染齒遠跡,歷代沿革,必以吉昌、福安等字,號邑者,古人之意,蓋有見也。況其河山之控制,人戶之夥盛,才賢之輩出,俗尙之淳厖,實嶺南之根柢,國家之保障,列聖之所屬意,厥惟久哉。不幸數十年來,民風土俗,漸至壞敗,非常之災,可愕之事,比年漸生,人心驚惑,咸咎於邑基水道之變革,臣等請枚擧其終始,猥瑣唐突,死罪死罪。蓋安東邑基,卽前朝臣鄭夢周詩所謂,地形最得山川勢者也。猪首峯一支,散落平地,墩阜隆起於大野,璋分珪合,衍夷隆隱,衙舍在左,客舍在右,北有五里小溪,中流兩舍之間,南入于大江,所謂大江,卽白文寶金榜記中,所謂首艮尾坤,象銀河者也。有山自慶州地,北行累百里,翔舞於前,爲對案筆峯,卽所謂金生神筆移葛藏者也。雄蟠巨麗,天造地設,爲東南大都會,自古堪輿家,稱爲雙龍合脈行舟形者也。有鍼棹碇石在焉,丙寅年間,故參議臣愼景尹,爲府使,喜爲陰陽說,乃曰此府基城中,小溪不合旺相之法,水之舊流於客舍之傍者,移而導之於鄕校之前,倉舍之後,毁撤民家七十餘戶,改鑿別渠,一如其意。其後有名師李啓白者,過之愕然嗟惜曰,鄕校前唇破矣,邑基主脈斷矣。天生坎水,克制丙火,今水移火旺,日後災變將無窮矣,水失古道,反跳而去,百害生矣,聞者始而疑之,其後論風水者,無不非之。略如李言,鄕人甚悔其失,始議復舊,積歲經營,累超累躓,轉而爲朝著間一是非,扶之者小,抑之者多,公私混淆,立落無期。因循十餘年之間,果然城內外,延燒頻數,有異於前,則曰丙火發歟,一境殺變,無月無之,則曰斷脈之致歟。鄕中才子,相繼夭亡,則破唇之害歟。東西江船比年三覆,溺死者數百,則曰行舟貯水之故歟。風俗日敗,災怪層生,則曰官基殘破而然歟?愚俗易惑,驚動如是,夫所謂地術涉誕,未必盡信,況某變某應,亦安有節節可數之理?而大抵災害則可異,變怪則可怕,然姑舍勿論,聖廟重地,前唇旣破,官府大基,主脈旣斷,則所係不輕,亦安得晏然云已乎?自是復渠之請,無歲不勤,地主每斥以地理杳茫,諉以官舍淋濕,以此兩件事爲斷案。其間惟延陵君臣李萬元,特許改復,工役已擧,而自營門禁制甚嚴,遂不果復,辛丑三月城中又大火,官舍六百間,人家四百餘燒盡。前參議臣金鎭玉,適莅府事旣知民願,又當火變,決意復舊,凡渠道火過處,切禁作家,未及始事,意外罷歸。前府使臣李重協曰,旣有天文,獨無地理,變災之生,聞甚可駭。人心驚動,尤當鎭定,遂枚報營門,則監司臣趙顯命,旣知官意,且採民狀,登覽形勢,許令始役。擧鄕快樂,齊會相議,凡水道當撤者,計其功費,擬給其價,又量度渠長,皆已熟石高築爲計,各出私力,無慮數千伐石,上流運致客舍墻內。李重協又匪意遞歸,故府使臣李德孚,來卽嚴禁且取其石而他用之,臣等抱膝噓噫,無可奈何。去歲南門內四十餘家又大火,幾及官衙,府使臣金濰,亦極蒼黃,而復渠之請,則終始持重。噫,一渠移復,係是一鄕便宜,爲官長之人,似不必一向禁抑,況此火變,愈往愈甚,又所謂諸般變怪,多涉骨肉倫紀,有不忍上口者,人心之動搖無足怪也。地理雖曰杳茫,而從古迄今,自爲一術,未嘗全廢,官舍雖曰淋濕,而自有安東以來,此渠經流,未嘗爲害,又何足爲斷案?如使臣等,欲決天生自在之水,注之生地,如愼景尹之爲則禁之,可也,謂之杳茫亦可也,而惟望復舊,辭直理順,何拒之甚也?生氣之流注成形,人與地一般,斷其來脈,猶絶其咽喉,咽喉旣傷,人豈不死,水之行地,猶血之行經,經血乖亂,人豈不病?朱子,大賢也,亦嘗論天下大勢,以爲黃河猶大腸,失其碣石故道,竝淮入海,爲夷狄亂夏之徵,夫豈無理之談,大賢爲之乎?自古大則國都,小則州邑之定厥基也。或有謀諸龜筮,或有考諸日景,則陰陽之說,何必全歸於誕妄也哉?今此安東大府之設立也,其面背之勢,水泉之利,必因天作之妙,而始定,故安保累百年之久,而所謂新水道,則不過四十餘年,火變怪變,如是頻數,目前利害,較然可覩。捨新從舊,一辭可決,而守臣道臣,每多持重,道臣有許意,則守臣或持難,守臣有許意,則道臣或持難,此非上徹天聰,恐無決定之日。臣等玆與一邑章甫,相率來籲於九宸之下,言涉煩瑣,罪犯愚僭,而猥越之誅,在所難逭。伏願殿下,哀憐而財赦之,斷自宸衷,快賜睿裁,以解一方積菀之忱,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 ○大司成閔應洙上疏。伏以,罪釁賤臣,荐膺恩除,再暴血懇,瀆冒宸嚴,而威罰不加,溫批連降,臣誠惶感,繼之以抑塞,徊徨踧踖,氷炭交中,國子新命,又下於此際,臣尤不勝驚惑震越,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噫,以臣負犯,偏蒙曲庇,釁孽盡滌,除旨絡續,前後控籲,肝血瀝盡,而每奉批諭,反勤誨責,有若臣過爲撕捱,不顧分義者然,此亦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君父之致,撫躬自悼,尙更誰尤?區區情實,曾已屢暴,今不必更瀆,而夫議處二字,猶未得改,主辱罔極,奏使急發,則臣之不能埋骨,死有餘罪。每自追思,慙痛無地,又安敢以此時,軒眉抗顔,冒進於榮次乎?雖以包荒之大德,特寬金木之嚴誅,而至於仕宦一節,尤非可論,此非但臣自靖之私義,抑亦擧世之公議,莫不皆然。設令奏請,無弊,竣事妥議,眞如其言,臣行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前咨之慢辭悖語,無以洗濯,則關係至重,邦憲莫嚴,決不容强加湔沸gg湔拂g,復廁周行,況今操切在彼,事情難測,臣之罪名,實是未了之案,此政縮伏待勘之日,而銓曹不諒,謬加檢擬,誤恩之荐降,乃至於此,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果何如哉?臣旣不敢以職名自居,則今此所叨之任,職責之甚重,名論之不稱,亦不暇陳,而第伏念近來泮庠課製,不許踰年,新有定式,緣臣虛縻。冬節已迫,而多士勸課之典,又將未免癈閣,臣罪上添罪,惶悚倍切。事當進身都下,劃卽自處,而顧臣稟賦,素甚脆弱,痼疾兼纏膏盲gg膏肓g,少失將攝,難保朝夕。前春北關之行,雖幸蒙恩遄返,而撼頓之餘,背生大腫,首尾五六朔,幾死僅甦,腫口未完,仍又裹瘡赴燕,衰年大病,氣血耗盡,遠役連仍,積瘁無餘。而今夏暑病,實非尋常,尙此撕頓,未離枕席,秋氣乍生,舊癖又作,癃痼之狀,醜穢之症,雖難一一猥煩,而復起爲人,實無其望。玆不得不又因縣道,冒死哀籲,慢蹇之罪,亦無以自贖。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降威命,盡削臣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以勵臣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司諫申思永上疏。伏以,禮展園陵,慕伸羹墻,連日動駕,竟夕臨場,還宮之際,以致犯夜,勞攘之餘,不瑕有損,臣不勝區區憂慮之忱。仍伏念,臣以衰謝孱病之身,數旬供仕,積瘁成祟,痰火泄痢等症,俱係非細,而行幸之日,不敢言私,力疾陪扈,少效微誠,而兩日驅策,病狀越添,胸腹刺痛,神氣昏耗,莫可收拾,旬日之內,無計蠢動。言責重地,不宜瘝曠,玆敢略暴微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特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得以安意調息,俾尋生路,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暇贅及他說,而目前數件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尾陳,惟聖明財察焉。昨日,大駕自敎場還宮之時,大旗不由正路,迂就狹途,以至於百官班列,蒼黃移次,莫適所向,大旗差備,不能致愼於導駕之際,顚錯失儀,觀瞻俱駭,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謂該掌官員,拿問定罪,差備諸人,亦令攸司,囚禁科罪,斷不可已也。史薦體嚴,不容以私意,參錯於其間也,明矣。申致謹之錯認下番爲上番,有所酬酢者,固己貽笑於一世,而其疏所謂彼多此寡,吾儕本色,每事見屈等語,尤極駭然。薦中之人,若有不合於渠意,則或可或否,夫孰曰不可?而渠乃以朝家公器,視若私黨之物,較挈多寡,極爲無嚴,事體道理,豈敢若是?至於長者家兒巨室權貴之說,何關本事,而忽地攙入,遣辭絶悖,豈意法從之列,有此等口業哉?渠之當初擧措,極其謊錯,朝紳之間,莫不駭笑,故薦事旣完之後,費辭粧撰,欲爲自掩之計,惹成一場鬧端。噫,翰薦之敗,前後何限,而未有如致謹之以彼此多寡,公肆爲說而沮戲者也,此而置之,其流之弊,有不可言。臣謂申致謹,宜施譴罷之罰焉。臣無任云云。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迫於事會,怵於分義,不能出天入地,冒沒承命,謁陵祭文,副急製進,未暇考檢矣。伏聞聖駕詣齋室後,有下敎之事,臣於是不勝霣穫慙懍,罔知所以自措也。蓋臣於是任,以限罪必褫爲心,故文字之事,全不經意,四牌之出,入來之敎,疊下於萬萬意慮之外,蒼黃趨詣,深夜退歸,始得心裏起草。而今此陵幸,知爲祧薦後初謁,故措辭之際,主意在此,而年代祧次,茫然錯記,致使莫重親享之文,大段失誤,而矇不自省,及承聖敎,始乃覺悟,此不可以尋常做錯處之,律以邦憲,宜伏不敬之誅。噫,臣之薄蔑昏鈍,本不宜代巧而斲,畸危蹇連,又不當耽榮而進,而倉卒一出,已有此自作難貰之釁,固知司直之論,必在於後,而臣心戰惶,不容默俟。席藁私次,敢此自劾,今日候班,亦不得進參,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深念事體,亟加臣重辟,以爲人臣謬妄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甲寅九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徐命臣、朴{{!|𪼤|⿰王詹}}、鄭廣運,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許錭,砥平縣監金應三,衿川縣監金壽煃,入侍,工曹參判趙顯命追後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再昨犯曉動駕,仍復半夜引接,昨日終夕臨場,侵夜還宮,聖體必多傷損,而啓辭批答,以無事爲敎,無乃勞動之餘,姑未知傷損之節而然耶。上曰,雖有勞動,何至有傷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只使首醫與金壽煃,診察,可也。興慶曰,本廳則許信爲首醫矣,然則權聖徵、許信、金應三、金壽煃此四人,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六君子湯所服幾貼耶?宋寅明曰,今番所進御爲十貼矣。上曰,再昨與昨日,未得服之,其中二貼未服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平均,右三部少滑,而有動於前矣。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大抵動於前矣。信診退曰,脈候雖有動氣,而大體度數調均,與前無異矣。壽煃診退曰,脈候前則過沈矣,今則似由於勞動之故,而左右三部,調和而敍暢,亦無弱氣矣。上曰,藥不可常服,問于醫官停止,可也。聖徵曰,丸劑兼爲進服乎?上曰,服之。聖徵曰,勞動之餘,脈候自然浮熱,而中氣不可不扶,加進五貼之後,停止,似好矣。應三曰,方書亦言,不得已後用藥矣。遠道行幸,勞熱必多,此可以補也。六君子湯,兼服八味元,似好矣。信曰,六君子湯當以爲主人之藥,矧今兩日勞動之餘,中氣不可不顧見,加進五貼爲宜矣。起鵬曰,進服者未滿二十貼矣,五貼加進,而八味元,兼爲進服,似好矣。壽煃曰,六君子湯,爲治痰行氣之聖藥,勞動之餘,加進五貼爲宜矣。錭曰,臣意則六君子湯不可不多進,扶脾治痰,莫過於此矣。上曰,六君子湯,予終不知其有效,比若唐德宗不知盧杞之爲小人也。雖加進十貼,別無所益,今則水剌頗勝於前,不必每每服藥,姑爲停止,以觀五六日,可也。冬間則當服補中益氣湯矣。寅明曰,水剌若勝於前,則豈非六君子之效耶?上曰,六君子湯,只爲調理而服之,其有效於水剌,未可知也。補中益氣湯服之,則有如飮羹,中氣頗實,六君子湯服之,則如飮冷水矣。興慶曰,醫理臣雖不知,大抵六君子湯,下痰補脾,補中益氣湯,專爲補劑。聖候以寒痰爲主,六君子湯,似好矣。上曰,扶脾胃、祛膈痰,終不如補中益氣湯矣。應三曰,六君子湯,雖是補劑,比諸補中益氣湯,則自有緩急之殊矣。若與補中同功,則亦何可久服乎?上曰,此則然矣。信曰,六君子湯,以君子爲名,故不無其義。雖無目前之功,自有長遠之效,與君子之效,同矣。聖候所宜之藥,六君子湯,八味元,無逾於此二劑矣。上曰,予以盧杞爲譬,故許信比之於君子,而凡藥不可常服矣,久則成藥腸而無效矣,八味元之外不欲服之矣。興慶曰,聖候有痰,而丸藥不爲泥滯乎?上曰,不滯矣。寅明曰,聖敎旣如是,今不可更議進御之藥,而所餘二貼,則仍爲進服,何如?上曰,當服之。興慶曰,昨日動駕旣早,終日臨場,犯夜還宮,豈不無潛消暗傷之慮乎?習操如早罷,則可以未暮還宮而近來日勢過午,則頃刻之間,已至昏黑,以致犯夜,極以爲悶矣。寅明曰,昨日欲爲陳達而未及爲矣。還宮如少早,則不至侵夜矣。上曰,事勢自爾如此矣,昨日,乃兩朝故事,故初欲草草了當矣。兪健基,則反以速速擧行,爲不當矣。壬寅年後,事當卽爲行幸,而不得爲之,今始展謁,情禮少伸矣。謁陵還齋室之後,心始舒安,且禾穀,與民生見之,不無疏暢之意,此豈有消傷之慮乎?但時象,爲予潛消暗鑠之本也。寅明曰,聖候雖以無事爲敎,而必多疲困之候矣。今日有晝講之命,而讀前受新受之際,自爾用氣,今日雖停筵,不爲大害矣。興慶曰,聖上方勤學,而臣等以停筵爲請,雖涉不當,而晝講異於召對,不無傷損之端,今日則停止似無妨矣。上曰,以經筵官之不備,停止似易矣。寅明曰,知經筵諸人之意,皆以爲悶矣。興慶曰,昨曉金浦客舍問安時,朝廷班行,不成貌樣,只有數員來參而已。倍從之員,應參問安者,多有止宿於作門外,而入處於作門內者,亦不來參,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寅明曰,作門內外,不必區別矣。興慶曰,應參不參人員,竝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翰薦事有所下問,故以臣所曾徑之事,例有所仰對矣。追聞翰林之言,則以爲近例不如是云矣。上曰,別兼春秋,尙未出乎?寅明曰,別兼春秋付職之規,必自下推上。而卽今應付人員,有趙榮國、金漢喆二人,而漢喆方奉命在外,榮國方違牌坐罷矣。榮國,雖敍用單付,而金漢喆未上來前,勢將不得新薦矣。然旣有成命,榮國爲先單付乎?待漢喆上來,備員差下乎?上曰,待漢喆上來,備員差下,可也。興慶曰,臣於昔年,翰林待罪時,以李明浚、朴鳳齡、沈宅賢三人,完薦,明俊與鳳齡,應講付職,宅賢未應講而適有削薦之啓,雖不蒙允,終不可行公,故明俊等三人竝出六,臣則削職,而差出別兼完薦之後,臣乃敍用付職,更爲行公。而其後更薦時,以臣不可干預薦事,故始爲出六矣。向者金尙魯等,陳白出六者,蓋以前例如此也。今聞李鼎輔、李德重之言,以爲近來則不然,向來趙尙行、鄭弘祥、尹光運等,被薦也。尙行則已爲付職,而以弘祥之有人言,故三人竝出六後新薦矣。其後朴弼均,免喪付職,則陳疏以爲尙行,不可出六云,故還付史職,而尙行終不行公矣。鼎輔輩,以爲有尙行之近例,尙魯不可出六云,而今番申致謹之疏,有首薦末薦等語,與前有異,何以爲之乎?上曰,趙尙行事,則與金尙魯不同,館規當遵行古規,不可守非例之例矣。寅明曰,趙尙行事,乃是其時創出之例,而金尙魯又與尙行事有異。尙行則以同薦人中鄭弘祥,被人言敗薦,而在尙行,無可嫌。尙魯則申致謹之言,旣及首副薦,則與未付職諸人,似當同嫌矣。上曰,尙魯事,與前異矣。依前擧條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代以宋寅明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李德壽曰,臣少時見養生書,則凡人四體勞動爲貴,人主如爲勞動,則爲其臣子者,莫不爲慮,而臣意則不然。古言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此言人常動作,則無病可入也。飮食中油膩之屬,藥餌中溫熱之劑,莫不有害於人,而臣近來往來司饔院而見之,則日日供上之物,如秀魚、生雉之類,無非油膩之屬,藥房所劑進之藥,如蔘芪之類,無非溫熱之物矣。此數三事,常存戒愼,則疾病何從而生乎?嘗見少說,有一人問引年之術於方士,方士指後園中一古杏樹曰,一日六七拜,則當至百年。其人,依其言爲之,果壽百年,此欲使之勞動其身也,此事見於《稗海》矣。自上亦少少動作,使氣血,無壅滯之患,而節食油膩之物,少服蔘芪之劑,以爲保養之地,何如?上曰,都承旨,自前多爲如此之言矣,自家必試驗於平日矣。寅明曰,李德壽,好老佛之書,而且無思慮,故聰明强記而無所傷者矣。人君之不爲勞動,雖甚可慮,而或達宵酬應,以至勞傷,則豈不爲悶乎?上曰,都承旨之言,大體是矣。予素不嗜油膩之物矣。寅明曰,德壽,又遭人所不忍之事矣,其孫子慘見夭死矣。上曰,已知之矣。前全羅監司遞來,肅拜單子入來,使之入侍。命臣承命而出。興慶曰,備局有司堂上,方有窠,趙顯命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趙顯命,自前爲無義之撕捱,當各別檢束,而纔爲入來,遽爾差下,無乃太急耶?寅明曰,顯命之引嫌,無義,甚矣。若不各別督迫,則必不行公,古人所遭,有倍於顯命,而無不出而仕矣,豈可因此,而許其自在耶?上曰,然矣。朴師洙之遞監司,不爲太速耶?興慶曰,師洙之爲監司未久,且有經紀之事云,遞易之弊,不可不慮矣。寅明曰,如師洙者,當置之朝中,與聞備局事務矣。上曰,予亦有所思者故問之,經紀之事,其能垂成云耶?興慶曰,似有可望云矣。上曰,師洙勤於國事,不以內外異心,內則猶爲多人,而外則監司獨主一方之事,道臣責任不輕,不下於備局主管矣。寅明曰,當此振勵爲治之時,如師洙者,置之於內,使之贊助矣。上曰,趙顯命,今雖入來,宋眞明、朴文秀,俱在外,以內重外輕之道言之,則固當招致京中,而道臣責任自別,平安監司朴師洙仍任,大司憲遞差,可也。{{*|出榻敎}}趙顯命入侍。上曰,卿新自湖南上來,本道穡事,雖因狀聞知之,果何如耶?顯命曰,數年以來,朝家各別賑恤,故死亡之外,民皆安集矣。今年六月初,始得雨澤,七八月間,數十日不雨,故不無其害。萬頃、沃溝等邑,未免凶年,而沿海邊則大熟矣。上曰,本道民俗,何如?顯命曰,如臣無似,冒忝藩任,嶺南、湖南,俱已按察矣。人心民風,判然不同,嶺南則大抵獰悍,不可以恩威感服,而湖南極爲狡詐,可以恩結,不可以威服。沿海邊則王化未及,守令亦多不擇,故倫彝不明,往往有倫常之變矣。上曰,聞卿入見海島云,有意而往耶?顯命曰,古群山及蝟島等處,爲兩湖咽喉之地。故邊山摘奸後,欲往蝟島,以風勢不順,不得發行矣。上曰,邊山,果何如耶?顯命曰,戊申諸賊,雖造言煽動,而其中不至廣闊,西有大村,無可據之所矣。上曰,李匡德,所爲之事何如耶?顯命曰,大抵監司非近民之官,朝廷命令若下,則奉行宣布而已。其不可行者,則啓聞而別無恩惠之可以及民者矣。李匡德爲御史時,出沒民間,其爲弊瘼,一倂革罷,各邑則雖以爲悶,而惠澤之及民則深矣。今春別巡沿海邑時,廣問巡營弊端之及民者,則民皆以爲,自李使道後,監營卜定之類,皆自營門貿用,故無弊及民云。蓋營門日用之物,自前分定於各邑,本價不足,則勒定於民間矣。匡德盡革之,監營用度,雖多苟艱,而實惠則下究於民矣。上曰,本營所用,與嶺南不同乎?顯命曰,嶺南則別會耗穀七萬餘石,今只有二萬石,公私需應,皆出於此。全羅道,則只有木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稅所所捧,而今則已盡,物力極爲不足矣。上曰,如有所懷,陳達,可也。顯命曰,如臣無似,自上當非常之時,特授重任,臣受任以來,不敢怠忽,而不忠無狀,所任之事,終不得成而還歸,其罪不輕。雖伏鈇鉞之誅,何敢辭乎?上曰,卿辭過矣。頃有下敎者矣,其後更無妖惡之事乎?顯命曰,其後更無大段妖惡之事矣。寅明曰,窮凶之罪人,豈敢逃天網乎?咸陽黃哥,似其人矣。渠雖頑忍不服,而臣意則罪人已死,故不得見捉矣。天地之間,做如許罔測事,而得免刑辟者,未之有也。顯命曰,咸陽鄭哥事,極爲虛謊矣。唐時,有人告李靖反者,太宗送御史同告者按治其事,御史以爲,中道失其告書,使之改書以納,則其書,與前所告者相反,御史不爲按治,歸奏其狀矣。臣用此法試之,則黃哥所言,與初絶異,其虛罔可知矣。罪人終不能斯得,豈敢以朝臣自處?着公服,入公門,而納符事體重大,又有仰稟事,敢此入來矣。臣下直時,凶書末端一片,自上親手拆下,臣拜持而來矣,自政院燒火乎?上曰,依爲之。顯命曰,今年湖南年事,折長補短,則大抵免凶而沿海邊,則雖謂之豐年,可也。然而新舊逋欠,一倂徵督,則荐饑之餘,民何以支堪乎?各年各樣舊逋,參酌定分數捧上,俾無一時竝督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而卿亦爲備局堂上矣,相議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己酉年仍大臣陳達,豐年穀賤之時,三軍門軍布,以米代捧矣。上曰,此爲李判府事所陳作米事耶?顯命曰,然矣。嶺南則臣爲道臣時,次次移轉于沿海邑,以爲便於上納之計,適値年凶,多有未捧。臣遞職後,未知所捧幾何,而湖南則不爲移轉,置之本邑。辛亥之凶,監司狀聞,作錢報本後,取其剩餘,以爲賑資,湖南一面,賴有此生活矣。其餘,則盡歸於貪官汚吏,從中消融,故臣一一査出。今番城役,補用甚多,其利可謂博矣。今年湖南農事,嶺上則雖未盡登,沿海各邑,頗大熟。一兩錢米至八斗,軍布二疋之價,將費二石餘穀物,民情誠爲切迫。且年年凶歉之餘,沿海各邑,絶無儲積之穀,今亦依己酉年例,各軍門上納之布,從市價以米代捧,仍許會錄於各其軍門,以備凶年之用,則於民於國,可爲兩便,沿邑守令,皆以爲便,新監司之意,亦然矣。上曰,分付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殿最之法重矣,頃者講《詩傳碩鼠章》,有所下敎,全羅道,則守令,無碩鼠之弊乎?顯命曰,前年五月到任,而六月褒貶,汲汲封啓守令賢否,豈盡詳知?矇矓書進,極爲惶恐矣。且所聞未必眞的,而一毫私意,則何敢參錯乎?一經褒貶之後,大段不法之事,亦未聞之矣。上曰,湖南風俗,異於他道,雜技多爲崇尙云,然否?顯命曰,大抵俗習,與諸道不同,多尙別技,而只如卜筮堪輿之術,不可一切禁斷,故此外雜技,則禁之,而卜筮堪輿,則不能嚴禁矣。上曰,向者,以《南師古祕記》事,豈不有別諭耶?顯命曰,祗受矣。上曰,此等事,豈難禁止乎?顯命曰,臣與道內有識守令相議,則皆以爲,不可以威令强迫禁止。大抵國家擧措得宜,元氣充實,則此等妖言,自可止息矣。上曰,此等風俗,三南同然乎?寅明曰,自古道詵、無學、朴尙毅之類,皆出於湖南,湖南風俗,蓋甚於三南中矣。上曰,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其得之與否,非可逆料,何必以此撕捱乎?見卿之時,每切感懷。予心如此,卿之心當復如何?當此乏人之日,卿每以辭職爲事,雖漫司閒職,不欲行公,此誠過矣。如或見斥於人,廉隅所在,則固矣,無端不仕,豈不爲過乎?備局事任,必無過辭行公,可也。顯命曰,惟臣前後受恩,與其處義,豈敢辭職?而有至危至痛之私情,不得爲安心立朝之臣矣。上曰,所謂至危者,是何事耶?顯命曰,小臣官雖二品,何敢於榻前,論其去就乎?上曰,此爲趙、宋乾坤之言耶?若如卿言,是將盡去,趙哥、宋哥於朝廷也,無形之言,何必過嫌?卿旣入城,將因留城中耶?興慶曰,官位漸高,則誰無懍惕之心,而如趙顯命之至今爲嫌,誠爲太過矣。旣過累年,且已開釋之後,何可復引爲嫌乎?寅明曰,若如顯命之言,臣等之尙據重任,亦有罪矣。顯命之引嫌,不無過者矣。顯命曰,非但此事,小臣處地,若如寅明同,則何敢爲撕捱乎?上曰,當時知卿固執,故或慮其不爲納符,今玆遞來肅拜,誠是矣,此後更不爲引嫌乎?顯命曰,榻前何敢爲辭職乎?上曰,勳戚之臣,異於他臣,下問亦有意陳達,可也。顯命曰,聖敎如是,至哀與至危兩件情事,當盡爲,仰達矣。小臣兄弟,以寡婦不敎之子,地位轉高,至於此極,聖恩罔極。臣兄之疏,豈不曰是將促臣之死云云耶?臣兄死生,雖不在於臣身,而臣若不爲進取,臣兄亦不至於高位,則未必早沒如此也。中夜思之,至痛在心,卽今門戶存亡,只係於臣,臣亦有欲生之心矣。今若用臣太過,則安知無過福之災也?此則私情,而朴奎文疏中語句,古史中,亦未見矣。臣兄草疏,未及上達,而與宋寅明異矣。臣雖濫勳,係是勳臣,雖異戚畹,而亦可謂之戚畹也。宋成明,則如是引退,而臣則不然,豈非成明之罪人乎?上曰,卿之所言,固有意見,而予亦有所思者矣。卿欲久視於世,則予何以促其命乎?此則私情,而末端引嫌事,他人旣盡行公,而卿獨不仕,豈不爲過乎?卿與宋成明異矣。成明正欲引去之際,又有人言,故決意下鄕,卿雖欲如成明,恐不可得矣。每於次對,有下問之事,則成明以不知爲對,其意可知。雖非朴文奎,必去矣,卿豈不與成明異乎?卿自思其坐地,豈是棄國事不爲而可去之人乎?顯命曰,臣捨殿下何歸乎?臣當初辭勳時,違牌至三十餘次,陳疏至六度,而批旨以爲應命,則當成其美,如東漢故事,奉朝請而不畀三司之任矣,此臣所以至今感激冞深也。非但三司,京司要地,俱非臣投足之所也。上曰,備局則爲投足之所乎?顯命曰,外方之任,則雖水火燥濕,不敢擇矣。上曰,備局亦欲撕捱乎?顯命曰,備局異於閒史漫職矣,外任雖僉使、萬戶,當盡心爲之矣。上曰,勳府宰臣,豈可爲僉使萬戶乎?興慶曰,副提學,古則金鎭奎,近來則李宗城之外,未見行公之人矣,大司憲亦然矣。上曰,古人爲大司憲三月,都城男女異路,如此之人,今雖難得,而三司之任,則予當不畀於卿矣。自今日爲始,備局之任,盡力爲之,可也。湖南文敎,何如?顯命曰,嶺南,則八道中最爲彬彬,數邑之內,必有行誼學問著聞之士,此諸道所無也。全羅道,則所聞之士,只科文文字之學而已,經學行誼之士,無所聞者矣。上曰,忠淸道,何如?興慶曰,亦多有學行之士矣。顯命先退。上曰,兵房承旨,今日仕進耶?李德壽曰,昨日入直矣,未知今日尙在否也。上曰,兵判,昨已給馬,而以日記相考之擧,未及下敎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內廏馬一匹,禁軍別將金洸,外寺馬一匹,面給。{{*|出擧條}}上曰,注書旣承上敎,以擧條書出,可也。德壽曰,臣見趙顯命,則面色甚赤,非復舊時之容矣。聞顯命自遭喪慼以來,過飮成癖,或多沈醉之時云,今其面色,似由酒傷,豈不可惜乎?自上各別警勅,似好矣。上曰,然乎?大臣曾言鄭錫三之過耽酒色,錫三非好酒色之人,而聞之甚爲怪訝矣。今聞趙顯命之好酒,亦可異也。後日當有面戒之道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或未署經、或未差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諸堂,昨日違牌,非但滯囚之可慮,科場外製罪人,尙未究問,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針炙呈辭,纔已入啓,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莫重科囚,尙未按覈,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牌招。 ○傳于韓師得曰,在京親功臣幾許員耶?問于勳府以啓。 ○傳于任守迪曰,勳臣六員及有司堂上,錦原君朴師益,晝講罷後,當爲引見,使之來待。 ○傳于韓師得曰,諸勳臣當爲引見,承史及諸勳臣,來待于映花堂。 ○黃晸啓曰,各軍門將校,自本院招致隨駕軍兵,二百里之程,兩日往還軍兵中,或有致傷者與否,問啓事,命下矣。招問隨駕軍門將校及御營別抄牌頭,則以爲軍兵中,無致傷之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分付。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昌嬪墓致祭,依辛未故事擧行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辛未年本墓致祭時,遣官致祭云,而祭官職名,無區別之事。今此致祭時,遣禮官擧行乎?敢稟。傳曰,遣承旨擧行。 ○任守迪啓曰,因禮曹草記,昌嬪墓致祭,遣承旨擧行事,命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任守迪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臣昉、臣錫命等,開坐于本府,而至於科獄罪人朴來章、李世瑃等,旣異於他罪人,又因臺啓,有各別對質嚴覈之敎矣。臣等以次官,不可循例質覈,待首堂上出仕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此非議讞,何待長席?卽爲擧行。 ○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璿源譜略》中,戊申以後逆獄罪死之類,官爵釐改,及子孫錄修正事,待秋自本寺,設廳擧行事,旣已,命下矣。今已秋成,依傳敎,設廳始役之意,敢啓。傳于任守迪曰,知道。 ○禮曹判書申思喆,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答判府事沈壽賢疏曰,省疏具悉卿懇。依所請往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答獻納徐命珩疏曰,省疏具悉。封築事已諭下敎,而犯耕正道者,令道臣申飭,當該執事事,其時有下敎,此非執事之過矣。其他事所請,俱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上疏。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坡州地,臣自昨年入都以後,每擬請暇省掃而身縻職事,疾病且劇,欲發還止,以至于今矣。念臣孱骸危喘,朝夕澟澟,若復失今不往,則前頭人事,有未可知,而遂恐爲沒身之恨,玆敢冒煩私悃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往返,俾伸至情,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獻納徐命珩上疏。伏以臣之情地,固不宜因仍蹲據於臺職,而適値陵幸在卽,不假他計,黽勉冒出,仍參倍從之列,而恧縮不安之心,何嘗頃刻而自弛也?臣宿患痰眩之症,添劇於冒風驅馳之之餘,歸卽昏倒,達宵叫苦,朝來痛勢,雖得少減,而忍耐供職,已矣息望,今於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玆情病,實難蹲仍,略暴危懇,自外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病狀之俱難自强,亟命鐫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不以言官自處,今於乞免之章,固宜不容他說,而適有區區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之財察焉。六臣之危忠,自在先朝,起祠表奬,用樹風聲者多矣。日昨駕還之時,以道路之逼近,其塚墓爲未安,至有地方官重推之命。臣於此,有以見崇奬節義之聖意,迥出尋常,凡在瞻聆,孰不欽仰?仍竊伏念,六臣義魄之托,處於衆塚纍纍之中,歲久頹圮,瑩域無別,他日丘壟,記識無處,此爲行路之所嗟傷也。臣謂宜及今更下明命,令加封築,以表義魄之所托,則其於樹風聲之道,益有光焉矣。輦過之路,自有定制,而近來紀綱解弛,民習奸濫,處處割耕,每當動駕之時,輒下傷農之敎,致有苟艱之擧,事體所在,不宜若是,若令民人,知其定制,初不得犯耕,則陵幸之時,豈有下敎之頻繁,而亦安有御路苟艱之弊乎?臣謂自今,申飭道臣,犯耕正道者,摘發科罪,當該守令,從重論罪,永爲定式,斷不可已也。親臨陣場,何等嚴重,而一邊號令,一邊落旗,凡閱武之際,惟以遵依節目,苟祈無事,草草了當爲主而已。多不成樣,以致三軍之心,幾於玩愒,則誠非細憂,臣謂當該諸執事,嚴加責罰,以懲日後也。近來放倒廉愧,規避薄勘,世道風習,誠爲慨然。雖以頃日承宣罷職事見之,院中推考,不出朝紙者,旣有政院謬規,則以此譴罷,當之者無甚損害,而伊時現告,有違常例,蓋聞政院之規,朝報停當之際,書出筵敎者,例有當該,而入侍承宣,不有院例,推諉現告於事關自己,嫌不可否之承宣,事甚非矣。當初陳啓,若以筵達之失措辭請罰,則推諉於人,固有所執,而今以不出朝報論啓,則書出筵敎之承宣,宜爲當該,而事實相反,罪罰易致,意在規避,有駭聽聞,臣謂宜加責罰,以勵他人也。向來銓堂之斥補,誠是過中之擧,則臺臣之亟請反汗,臺體固然,其人斥逐,其啓尙存,而初則喉院不善周旋,末又聖上違格强行,方張之臺啓,猶却一邊,汲汲擧行,勒令辭陛,創開三百年所未有之擧,其壞損舊章,輕視臺閣,爲如何哉?殿下於此,一擧而有兩失矣。此則幸以事不甚重,而前頭或有事有大於此者,而以人主之威尊,迫逐言者,不有臺啓,使之擧行,則在下者其亦奉承之耶。此事關係至重且大,而朝廷恬然不知爲憂,而終無一言匡救之者,臣實爲世道寒心也。此是平日殿下,待臺閣甚薄,朝廷之人聞見熟習,而不知驚動而然也。是亦殿下自反處也。其時不善周旋之承宣,不可置而不論,宜罷其職,以防後弊也。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八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兪健基,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東恩君榑,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陳國篇題,至東門之揚二章。上講新受音。若魯曰,陳風,流蕩之詩也。無性情可觀處,宛丘章蕩之一字,卽三章之內起刺處也。上曰,隨其地形,因元女大姬而然矣,元女之稱何也?若魯曰,卽伯女也。上曰,是怪事也。文、武之聖世,百姓亦化,其伯女何如是蕩耶?好樂巫覡歌舞等事,亦怪異矣。宋寅明曰,蕩則非指大姬也。兪健基曰,由大姬而至此蕩於宛丘之上者,非指大姬而誰也?上曰,《大學》曰,一人興讓,一國興讓,安知非指大姬乎?寅明曰,大姬尊貴而無事,故反好此等之事,由於無識見之致,而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也。上曰,聞憲臣,以文雅稱於嶺南,雖非講官,旣爲入侍,同陳文義,可也。權相一曰,雖爲入侍而何敢陳文義乎?然而此人之稱,似非指大姬矣。寅明曰,大姬似不至於如此矣。上曰,尊貴之故也。若魯曰,大姬雖好樂,而豈至於湯gg蕩g乎?知事之言是也。不以禮堤防,故至於如此也。東門之枌章,是聚會歌舞之詩,無文義之可達者,而衡門章則,賢者不得於世,抱道藏晦,隱居自娛,雖以泌水療其飢,而亦不怨尤矣。上曰,此隱者大小,何如也?若魯曰,與衛風考槃詩,相似,亦能不小矣。健基曰,自是自潔之士,而於此章,可見其國之治亂矣,此與兔罝章,亦一般也。時亂如此,故賢者無求於世,而隱居樂飢,人君第一急務,惟在於側席求賢,野無遺賢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賢者若用於世,則豈以此爲樂乎?若魯曰,東門之池詩,以漚麻爲言,而是男女會遇之意也。上曰,與鄭衛無異矣。寅明曰,初則湯gg蕩g而中則淫,末則有弑君之變,浸浸然至於如此矣。上曰,陳靈公、夏姬事,《詩傳》,善形容矣,講秦風而至陳國,其間風俗,太不相似矣。若魯曰,凡事起於微細而終至滔滔,可不懼哉?上曰,大姬時初不微細,豈謂常例乎?且有不然者,大禹之後,有夏桀,成湯之後有紂,文、武之後有幽、厲,以三后之賢哲,何有如許惡子孫乎?毫忽之間,興亡判焉。夏殷周之時,乃有如此子孫,則後來繼體之君,見其祖宗所垂之規模,以爲樹立已宏,不足憂也。不思所以善述之道者,豈其可乎?寅明曰,大姬初則甚微,而至於後世,其害如此,後世人君,若能挽回,則豈無一變之道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語,亦有之矣。上曰,迓續舊命則,可也,而其命維新之言,則未免如何,自無不可爲之時矣。寅明曰,周之賢聖之君,六七而作,豈不甚偉?而至於二君,猝然而亡,可不懼哉?上曰,有桀、紂故有周,有襄王故有西漢,而革代之後,所可慨惋者,以其國,無異自獻於他人矣。若魯曰,歷代之創業守統,非不鞏固,而後之子孫不能善繼,自底於覆亡矣。上曰,作室工夫,乃祖勤苦,而其子孫反忘其勞矣。若魯曰,是以守成難於創業,祖宗之美法良制,初非不善,而至於後孫,未免弊生,周亦以文而亡矣。上曰,此豈文之害哉?亶由於後孫之不善用耳。若魯曰,然而初旣失中,故其流之害,如此矣。上曰,若無幽、厲,則宣王豈得中興乎?歷代帝王之甚可殘忍者,是漢獻帝耳,不措其手足而亡之矣。上曰,向者不知成爾鴻之上來,而不爲引見,有若待穆生,不設醴酒,而憲臣今爲入侍,未知嶺南之士,讀書林下,樂飢隱居者,有幾許人耶?相一曰,嶺南之人,以科目出身者,今幾死亡,而猶餘七八十人矣。上曰,隱居者有幾人耶?相一曰,嶺南是名賢輩出之地,遺風漸遠,而多讀古人書者,比比有之,安東最多士林,比於尙州,亦可爲四五倍,故其中自有良材美質,隱居不求者矣。若魯曰,今者下詢隱居人於憲臣,聖意甚偉。今聞嶺南,亦多有之,而他道亦豈無之,卽今收用之道,拘於政例,不過除拜參奉,此豈崇用之道哉?上曰,先朝,亦有處士之名,豈不有張顯光乎?此何地人也?相一曰,仁同人也。上曰,曾於仁祖朝,問孝廟學文之工於張顯光,顯光,以多謀難敎爲對,此豈不樸直乎?若魯曰,此非但張顯光之樸直也,可想聖祖容受之量矣。今日政官,旣爲入侍,分付各別收用,何如?上曰,是爲虛事矣。寅明曰,聖敎旣俯詢嶺南人才,臣有所懷敢達。臣於戊申,以嶺南望士成爾鴻、李萬敷、鄭葵陽等三人,直陞六品事,陳達蒙允矣。今聞李萬敷、鄭葵陽二人,已爲身死,只成爾鴻一人生存云矣。近來御史之自嶺南來者,及曾經本道道臣之人,皆言故名臣金誠一之旁孫,安東居金聖鐸,鄭經世之後孫,尙州居鄭胄源,林下讀書,才行竝過人,金聖鐸,則三除齋郞,終不膺命,鄭胄源,亦曾爲齋郞,上來肅謝後,仍爲棄歸,此兩人俱宜超擢調用,而陞六事體至重,臣惶恐不敢煩請矣。上曰,金聖鐸、鄭胄源兩人,依李萬敷例陞六,而令政院書成爾鴻、金聖鐸、鄭胄源,三人之名以入,銓官,亦爲勿忘,可也。{{*|出擧條}}申思永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園陵親享之文,何等嚴重,而撰進之際,不能審愼,致有大段做錯之失,原其本情,雖無无妄,事體所關,宜加規警,請大提學尹淳,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非但大提學,其時該房承旨,亦爲推考,可也。相一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相一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上曰,嶺南事,俄者下敎,而昨見憲臣辭疏,則不無遄歸之意,卽今山林高蹈之士,方欲招致之,況科目拔身者,不可邁邁求去,今來,必須久留,可也。相一曰,小臣猥越,不敢仰陳實狀,而新經草土,病狀實深,故不得不略陳於辭疏矣。立身顯達,人之所願,而卽今病情,實無供職之勢,豈敢以一毫欺隱於君父之前哉?若魯曰,六臣墓之在露梁者,眞假之難信,自古有言,日昨船所,下詢時,諸臣各有陳達,而歸見愍節祠祝文,則言六臣墓事,而有始疑或非,終信果是之句,以此觀之,則明是六臣之遺塚矣。上曰,其祝文,誰人所作耶?若魯曰,卽故相臣南九萬之作也。其忠魂毅魄之所藏,是固國人之所景仰,而至有駐蹕親覽之擧,凡在瞻聆,孰不欽仰聖上崇節義之意也。第路傍塋域,崩頹已久,且於今番治道之際,又不免毁傷,雖因事勢之不得已,而誠甚驚歎。令本道,卽爲修治封築,宜矣。上曰,事勢似如此,故果川縣監,初爲記過,改以推考矣。其塋域圮毁,標石傾側,令本道,卽爲修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愍節祠,在於輦過之路傍,龍舟渡河之時,旣被指點,又有致祭之命,褒奬節義之道,可謂至矣。臣得聞本祠儒生之言,則廟宇年久,傾頹無餘,凡具殘薄,不成貌樣云,朝家以奬忠樹風之意,立祠祝尸,則雖以公物,助其蘇殘,亦無不可。然旣無前例,不敢仰請,而聞本祠曾有所屬船隻,收稅補用之規矣,中間移管於惠廳,而本祠不得收稅,數隻之船,於該廳無甚關緊,於本祠,不無少助,分付該廳,還屬本祠,依前施行,似無妨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日昨幸行還宮時,日暮之後,東西班不爲隨駕,多有中路徑歸,及至闕下,只有若干人來到云,事甚驚駭。東西班押班監察,似當有論責之擧矣。上曰,當該押班監察,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順安縣令尹尙遠,催促下道事,累次狀請,而尙遠終不還任,累朔曠官,民事可慮,故昨日於筵中,臣有請罪之事,自上有自吏曹更爲催促,而不爲下去,則更爲稟達之敎,而今聞尙遠,無意還任云,故復此,仰達矣。上曰,旣有下敎,而不爲下去,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見內乘呈課,則今番陵幸時,別監一人,有濫乘御乘馬之事云,雖由於不鞴法鞍之致,而極爲駭然,令攸司摘發科罪,可也。{{*|出擧條}}上曰,䄙嬪致祭,亦依昌嬪例,當以黑團領,行再拜禮乎?至於昌嬪墓則有所重,而如是矣。若魯曰,當依昌嬪例擧行矣。上曰,當宁致祭,則立而焚香奠酌,且以紅團領行祭,而至於昌嬪墓,則事當跪傳,而行再拜禮,手上手下,似有間矣。諸臣曰昌嬪致祭外,皆當立而奠酌矣。上曰,安嬪致祭前例,似當有之,禮曹此草記,還爲出給,考例使之更稟,可也。上曰,承旨進來。諸勳臣某某來待乎?使注書出往,問而來告,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來還告曰,勳臣中,咸恩君李森,豐原君趙顯命,彦城君金重萬,花原君權喜學,來待閤外,而錦陵君朴弼健,方有身病,來在闕外,完春君李遂良方在革職中,錦原君朴師益,方在江郊,不能來待云矣。上曰,朴師益所往江郊,何處也,今日當入來云乎?泰耆曰,往在蘆原云矣。師得曰,遭臺言後連在於蘆原云矣。上曰昌嬪及延齡君墓,致祭時,席子紙地,自戶曹題給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八日申時,上御映花堂,引見諸勳臣時,錦原君朴師益,咸恩君李森,彦城君金重萬,豐原君趙顯命,花原君權喜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上曰,諸勳臣進來。諸臣以次進伏。上曰,戊申已累年矣。念先朝待親功臣之道自別,每欲一者延接,而連値國家多事,且勳臣有外任者,而一不爲之,其間自有傷悼處,勳臣已多凋喪矣。非不知引見於便殿,而先朝有晉接反正功臣於魚藻堂之規,上元日,引見宗臣於此處而自無彼此,故引接卿等於此堂,自無他意矣。李森曰,臣等無功受恩,至於此極,常切愧懼,今日引見,出於常格,國恩罔極,感泣無地矣。上曰,昨日已諭,而豐陵不在,豐原獨爲入侍,心新愴感,恨其在時不能爲之矣。趙顯命曰,今日承命獨入,不勝其悲,下敎又如此,倍切傷感矣。上曰,卽今外任者,李普赫、李萬囿、朴纘新三人乎?森曰,然矣。上曰,彦城,住京年久,居處不爲冷落乎?重萬曰,小臣受恩罔極,賜給奴婢田宅,故好過矣。上曰,家在何處乎?重萬曰,在於雙里門洞矣。森曰,家甚貧窘矣。上曰,俄者問之有意,彦城之言當如此,而今何以堪過耶?森曰,諸功臣,皆受家舍田畓,而金重萬不得一一受出,亦不能保其家舍,渠豈欲斥賣而出於不得已也。上曰,初則家在何處耶?重萬曰,賜以弼夢之家舍矣。森曰,初除守令,數朔而居下,復除高原,不過三箇月而遞歸,徒勞往來而已矣。上曰,不知爲守令之味而徒勞而已矣。森曰,趙文命生時,心常憐之,除差曹司衛將,對臣常爲歎慨矣。上曰,諺有功臣而豈能腹飽之言,有其實然後可謂功臣矣,道臣殿最頗嚴,故如是再次罷職矣。森曰高原,則以補外之故徑遞矣。上曰,尹得和補外時,予忘而爲之,而彦城不可止於二邑,當申飭銓曹,而勤則何事不做?此後勉旃,及其成功則一也。渠非負國,才不逮而如此,予則知之。顯命曰,旣無履歷,事甚無怪矣。森曰,卽今食道甚不足云矣。上曰,彦城有子幾人耶?重萬曰有子三人,而長子已歿矣。上曰,豐原纔自外來,彦城之容貌,不如前耶?顯命曰,何可飢而至於此乎?上曰,錦原雖非帶礪之功臣,其祖有功於國家,故承襲封君,今欲偕見者,他日視卿等子孫,亦如今之視昔也。錦原所遭臺言,通朝皆知其過矣。今聞出往郊外云,未知相距不邇耶?森曰,適往十里外,今方承到闕外云矣。守迪曰,方呈疏而出去云矣。上曰,此則過矣。他入侍則雖不入來,君父坐於此處而招之,則何不入來乎?注書出往,示其學冊所錄下敎,而使之入侍,而上疏則勿爲呼望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全陽在何如中耶?森曰,禁錮雖解而方在罷散矣。上曰,豐原新自嶺南來,黃晸之事過云耶?箭竹之斫送宰相家,自有前例云矣。顯命曰,自前武將,例送箭竹於新進輩云矣。上曰,咸恩,累經閫帥,亦有前例耶?森曰,臣每欲一陳而猥越不敢。臣曾有放火竹田之言,自上亦或記憶,而若私自賣食,雖殺不可惜矣。上曰,彦城武科耶?重萬曰,壬辰年庭試出身矣。上曰,豐原新爲上京矣,豐陵家葬事已過耶。顯命曰,虞卒已畢矣。上命宣醞曰,錦原入來後當爲之,卿等先食,可也。彦城食量比平日何如耶?重萬曰,三十時,食量不小,能噉三四升矣,今則頗減矣。上曰,三四升之量雖減,似以祿俸難充矣。重萬曰,旣有賜田,且有祿俸,豈有難充之患耶?上曰,今爲幾何耶?重萬曰,今則僅食一升飯矣。上曰,豈以親功臣,使之減量耶?重萬曰,食量自然減之,非出於無食矣。上曰,今年幾何耶?重萬曰,今年五十四矣。上曰,似非量縮之年也。今日所宣者,非酒房之酒,咸恩酒量,予旣知之,用舊量而飮之,可也,常時能飮幾何耶?森曰,親友團欒之際,繼飮數壼矣。上曰,豐原以知遇謂之,而不知酒量,愧其不能深知矣。顯命曰,常時只飮六七盃好酒矣。上曰,卿等醉與飽同爲之,可也,豈獨飮酒而已?上曰,西南酒禁,卿旣爲之,未知能有效乎?顯命曰,臣禁酒時雖不奉父母祭祀,祭妻時至用蜜水矣。上曰,若宗子而奉祭祀,則不能用蜜水乎?顯命曰,古用玄酒,雖用蜜水何妨,而事頗近怪矣。上曰,守令亦能使盡用蜜水乎?否則非以信行之之道,而自公卿下至匹庶,皆用酒,何能禁止乎?只禁其大處,可也。顯命曰,漢時亦有禁酒具之事,而食色相似,何能禁也?上曰,專欲禁斷則似未免沓沓矣。森曰,臣待罪備局時,欲禁其尤甚使酒者矣。上曰,此是末節矣。顯命曰,闕下有大酒家,懸燈買酒,作爲生涯,糜費不貲,在上者期於切禁者是也。森曰,鄕外則與京有異,李匡德爲全羅監司時,人雖欲買酒以飮而不能得云矣。顯命曰,禁其大者是矣。上曰,然矣。李匡德爲全羅監司時,稅船及各衙門上納之物,皆拘執不送,卿則不爲效之乎。顯命曰,李匡德之留執不送者,皆是不急之物也。假注書南泰耆,引錦原君朴師益而入侍。上曰,只卜其晝,未卜其夜者,正謂今日也。森曰,臣少時,一見邊山,而卽今船材木甚少云,朝家各別嚴飭,似好矣。上曰,下送備邊司郞廳,定其境界云,而未免無實,春秋下去之郞廳,意見各不同,而備邊司則從其言而已。是以冒耕偸葬之弊,不能禁戢,而其處,非山則海,居民生理極難,皆以斫松賣食爲生涯,養松由此而尤難矣。上曰,新昌縣監盧以亨,以學校貿貿爲言,以亨,不過一守令,而其憂如此。豐原,在湖南時,何以爲之乎?顯命曰,治嶺南則有異,當引其勢而利導之,治之以禮樂,而朴文秀,已悉修擧,故臣則惟以坐鎭爲計,修明學校之政,以鎭士大夫之心矣,意外洊値慘凶,未免彼此不及,而湖南則旣非鄒、魯之鄕,猝難施學校之政,而李匡德,行爬櫛之政,其後李壽沆,及閔應洙,爲治頗皆雍容,繼之者當以修擧爲先,故臣則以錢穀爲先務,不暇留意於學校之政矣。森曰,盧以亨陳達此事之時,臣以特進官,適爲入侍,亦得參聞見,卽今學校,非但疎虞,武備亦甚疎闊,反不如文敎,西北便同棄置,此實國家軫念處也。上曰,無他道矣,只有親騎衛試射,而古旣罷之,復以特敎設行後,又計劃而爲之,單巡之射,何可知之乎?以此西北武士之心,似必落莫矣。申飭帥臣,使之惕念擧行,亦可也。雖曰武臣,何示不信至此耶?顯命曰,古則北道科擧極貴,而今則反賤,是以人心亦驕云矣。喜學曰,小臣,竊有慨然於關西事,每欲一陳,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故有所不敢矣。今日適幸入侍,敢此仰達矣。淸南、淸北之不爲儲穀,殊失備預之圖,此實可悶矣。森曰,西關事,實爲悶慮。儲糧之意,乃在緩急所須,而臣待罪關西兵使時見之,地部發賣,無歲無之,雖或出於經用之不足,此非本意,依當初定式,勿令遷動,必多積峙於山城,則非但爲淸野之法,庶可爲緩急之用矣。上曰,南漢十萬餘石軍糧,今爲千餘石,我國事豈不悶乎?關西穀物,則勿爲遷動,曾有申飭,若移置於鐵瓮山城等處則,似好矣,置於外而苟有警急,則反歸藉寇之資矣。顯命曰,山城穀物,則事不當移納於邑倉,而收捧之際,若値深冬,則山路氷坂,牛馬多致傷折,民皆爲難,故守令皆願姑爲捧留於邑倉,在道臣之道,雖以不可移捧之意嚴題退送,而或不無許從之時,蓋由於時無形見之外寇,而事勢之不已矣。森曰,儲穀之意,不比尋常,而趙顯命所達,非矣,豈可以便民事勢言之?設置外倉而糶糴者,不過爲守令欲得立碑之意也,至於西路,另加痛禁,可也。上曰,子女玉帛,宜置於山城,如此則山城當無穀而止耶。民習亦如此,而何事可爲耶?權喜學,曾已從征,應知軍糧之甚難矣。顯命曰,關西無穀之弊,則自有其由,關西田稅,自亂後留儲邊上,意蓋有在,而年久穀多,反爲民弊,故相臣崔錫鼎,因民願一開發賣之路,自此遂成謬例,自戶曹,每每賣用,爲平安監司者,又從而廉價買得,以爲公私之需用,以致邊上無積儲,臣常以此爲慨然矣。喜學曰,若意在於聚穀,則甚非難事,蓋以朴文秀嶺南聚穀事見之,則誠至易矣。森曰,趙顯命,以爲曾以穀多,反爲民弊而發賣云,若爾則各處儲置之穀,各限以數萬石,積置山城倉中,而無城倉之邑,則置于邑倉事,永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大體儘好,出擧條,使廟堂知之,可也。{{*|出擧條}}喜學曰,各隊有卜馬一匹,載去一隊之器械什物,而亦不能盡運,借得禁軍卜馬而去,禁軍若有從征之擧,則何以爲之?合有變通之擧矣。上曰,今陵幸時見之,則卜馬疲弊,甚爲使用故如此乎,咸恩似知之矣。森曰,卜馬,軍皆自備,故如此矣。顯命曰,曾有罷卜馬軍之議,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曰,若遇賊而無糧,當殺馬而食之,此言出於深長,革罷與否,其議不一,而曾於從征時見之,拒馬作最緊於軍中,野中結陣,依以爲城矣。顯命曰,古有我生然後殺他之言,軍兵在於城內,則不無依據,能專力於討賊,而出於城外,則不無先生偸生之計,是以拒馬作最緊於軍中,而戊申年拒馬作有不足之歎,反以索繼而繞之,此則不過禦賊而不能擊賊矣。臣待罪嶺營時,做得一小車,可以運糧,可以代拒馬作而禦賊,今番城役時,以此運石,則甚好。丘濬之車製,與臣所做者,大同小異,臣於應旨疏,以爲各軍門行此車制,可除卜馬之弊云矣。森曰,權喜學卜馬不足之言,是矣。以外方言之,兵使嚴飭,則立之,不然則借馬而姑備之,是爲悶事。車制皆謂我國不便,故不爲之而若善造而用之,可以載糧,可以禦賊,豈不有益乎?故相臣李浣,判書臣柳赫然,多有車制之議,臣之所見,何及於古名將,而其制雖有不便之端,參錯意見而造成,則似好矣。上曰,講李忠定公奏議後,豈不出擧條,分付乎?卿非將臣,故不得見矣。顯命曰,李綱之車制頗大,與此有異矣。森曰,我國山川險隘,不可用車之說,臣實未曉也。顯命曰,丘瓊山之車制,不以鐵成出渡水,則擔而涉之,寇急則棄之而走矣。上曰,其疏方留中,卿與李宗城及將臣,更爲講磨,可也。顯命曰是則不急之事矣。森曰,趙顯命之言誤矣,安知不變生於不意乎?上曰,兩言皆然矣。上曰,錦原君進來。卿之脚病,反不如數年前矣。師益曰,臣病與老俱深,近來則歲加月劇矣。向歲,以松都留守,辭朝入侍也,層梯陞降,匍匐爲之,曲拜後就坐,亦不得袖手,捫戶蹣跚而入,退出時亦然,其爲不敬,莫大於此,前此入侍,已嘗如此,此時視前漸漸加甚,卽今則視松都留守引見時,不啻倍艱矣。且臣處義無狀,以致臺言,此實搢紳間莫大之羞,再疏承批,輒蒙開釋,而私義終有所不安,每聞勳府二字,心慄背汗,臣於此府,已與之永謝矣,俄承恩召,不敢不舁到闕下,而顧念情勢,決難趨命,敢於未徹之疏,略有尾暴,仍卽徑退矣。路聞史官,將欲宣傳聖敎,立門以待,惝怳感激,顚倒還入,則史官以草冊所記,讀宣上敎,故他不暇顧,感泣隨入矣。上曰,其時臺官誰也?師益曰金宗台矣。上曰,史官之草冊,似已見之,而金宗台下語不擇,非但過也,實非矣,通朝亦知其非。卿於再度承批之後,廉隅已伸,仍察有司之任,可也,而以此永謝,不成說矣。俄者言之,而功臣,奚以承襲與親功臣而有別耶?今日,招功臣而必見卿者,乃垂裕後昆之意,自今爲始,毋懷他慮,勿辭有司之任。近來世道危險,排過不已,卿何掛齒耶?如金宗台之言,則有親功臣然後,可爲有司,而不然則似無爲者,臺言實無形矣。森曰,臣在外,略有酬酢其臺言之過矣,臣待罪有司之任,卽入草土,故勳府凡事,不可收拾。朴師益欲久任有司,同爲行公矣,所執太過,若是撕捱,誠甚非矣。卽今勳府,多有擧行之事,更飭勉出如何?上曰,今日如此下敎後,錦原,豈可終始固執耶?兩疏旣已承批,卿與同歸,竝察其職。宜矣。上曰,親功臣揷血gg歃血g同盟,義不泛然,錦原之祖,功在國家,而今日始爲引接,顔亦厚矣,賜此盃而盛以酒者,示以非虛禮也。師益進而受於案上。上曰,卿與咸原兩人飮之,洗盃後,納諸袖而出去,藏置勳府,可也。師益曰,下敎雖如是縷縷,而所遭臺言,實非常例,終有所難安矣。上曰,更勿提說,一盃法醒,其意深矣,飮此酒受此盃,而更欲辭免乎?須勿更言。上曰,豐原進來。予有不見洪領相、豐陵之歎,而今見卿而如見豐陵,一喜一悲矣。果如李德壽之言,則卿之愛酒,未免太過,不無曾母投杼之歎矣。今見卿,語及豐陵,則嗚咽不成說,其悲悼之懷,可想不能禁抑,而卿以持門戶欲生爲言,戕生之道無如酒,卿須節飮,而飮此酒後,仍領此盃,盃中有刻字,可以知之。卿則爲門戶欲生,而予則爲國,望卿不死矣。顯命曰,臣之酒量,不過止於六七盃,而或逢場而過飮,則輒有其害,故止而不飮矣,昨年臣姨從弟一人,來見於完營,情義平日無異兄弟,故臣累日挽留,及其歸也,臣送於境上飛飛亭,其時適有新稻酒,相愛去留之際,自然過飮,至十盃而太醉,其後傳說,因此而過當,又見二姪之意外喪變,故人皆疑其過飮酒,而飛飛亭一醉之後,果無過飮之事。城役訖工後,臣設落成宴,與將校輩一飮酒而已。臣豈敢欺隱於天日之下哉?非獨李德壽之言如此,人皆有言,臣不欲分疏矣,上敎至於此,則臣雖常時過飮,豈不奉承,而臣今有稟定之事,祖宗朝,有一過飮之臣,亦有只飮三盃之誡飭,其人厥後,不踰三盃,而必以大器飮之,至於爛醉,則其妻,以聖敎戒責之,其人但叩頭而請罪云,未知今日聖敎,其欲只飮此一盃耶?上曰,初意則將使無過此一盃矣,卿之酒量甚寬,必以三盃爲限,而若是有公故之日,則只飮一盃,可也,卿豈可以碗器飮之耶?顯命曰,謹當至死奉承矣。森曰,臣之八代祖李從生,與唐天使酒戰,以大器飮廚院酒三器而不醉,世廟朝,以爲將失干城之將,面誡只飮三盃酒,故臣之先祖,於分院求得一斗所容之器,日飮三盃,而常以此器飮之,臣之族祖咸陵君李澥,亦好飮酒,以其器用之,其後子孫不肖,其器今則破而不存矣。上,下御製于諸勳臣曰,令辰記憶諸勳臣,禁苑召見契合新,向昔戊申帶礪後,于今筵席幾何人?上曰,錦原、豐原次韻以進,而咸恩,亦爲次韻,可也。森曰,小臣以武夫,何敢製進乎?今承曠絶之恩,不敢以勳臣自處也。上曰,全陽君李益馝,禁錮雖解,累經歲抄,而不爲擧論,前全陽君李益馝敍用。{{*|出榻前下敎}}上曰,今日召見諸勳臣,而獨不見元勳與豐陵,心甚感愴。兩臣遺孤處,食物優爲題給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森曰,殿下追念舊臣,而至於如此,臣等亦不勝感泣而已。海恩府院君,今有一塊孤兒,而家契今則不敷矣。上曰,海恩之子,年已滿乎?森曰,今年十七矣。親功臣子孫,旣無年歲拘礙之事,因此念舊之時,敢此,仰達矣。上曰,豈不爲下敎乎?顯命曰,年少之人做官,非公私好事,臣意則不如此矣。元勳旣有再造之功,而李椷不幸而出,其弟之名,出於其口,異己者致疑之,未知緊歇之如何,而吳命恒之弟,豈爲逆賊乎?至於趙明翼,言議不爲過激,而至有上疏而論之,吳命新,以致栖遑不安,異己者之崎屹,亦不足怪,而吳命恒雖謂參涉於逆謀,然而爲逆者,不過出於宦慾,吳命恒,雖不爲逆賊,不做何官,吳命新,亦不得爲副提學,吏曹參議而謀此惡逆耶?今承遺孤錄用之命,敢此,仰達矣。上曰,豐陵亦以爲吳命恒之弟,豈爲逆賊乎?此言甚精矣。趙明翼,屢使於承宣經幄,予知其爲人,決非排軋異己者,而何能免俗套乎?是以有礙逼於吳命新之言矣。十九日下敎之後,復豈萌此心乎?年少之人,不可爲上應列宿之官,或付軍銜則可也,今捨其弟而官其稚子,事甚不可,不當以此出擧條,分付,當於大政時,分付矣。顯命曰,趙明翼之言,亦不怪矣,古則名出賊招,而豈有不鞫者乎?尹淳、金鎭商、李縡、張鵬翼諸人,皆出於賊招矣,臣與吳命恒,與同死生,未知阿於所好,而然而竊爲世道慨惋也。上曰,靈城出疆時已諭之,而靈城,有老母而有病云,不可忘也。曾已聞之,而今亦無病云乎?森曰,姑得無病云矣。上曰,靈城,作萬里行役,而獨在其室,食物參酌題給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森曰,原從功臣別單書入者,皆有一名之官,而亦有若干人未沾寸祿者,分付兩銓,使之檢擬,似好矣。上曰,別單之人,不過下一等於卿者也,大政時,當爲,分付矣。森曰,考見靖社、保社、原從功臣謄錄,則田民之外,有賜給第宅之事,無實料者,亦有推移受祿之擧矣。上曰,未知付軍職乎?森曰,似然矣。顯命曰,保社功臣則數少,而戊申年則數多矣。森曰田民家舍,雖不賜給,而若加出數窠遞兒,以爲付料,則似好矣。上曰,遞兒窠數,若少則似難矣。森曰,何必在多,雖少,輪回使之受食則甚好,功當錄勳者,亦有見漏者,臣心常慙赧矣。顯命曰,向者樂安郡守,雖非親功臣,而旣是堂上,則法不當決杖,況階在資憲者乎?上曰,頃聞沈判府事之言,渠則誇矜而下去云矣,今則已以除杖爲定式,而予每聞此事,輒深慙愧矣。顯命曰,權喜學履歷,亦當爲守令,而況功臣,前已經昆陽郡守而善治乎?上曰,雖非功臣,旣曾積仕軍門,豈不當爲守令乎?孫命大之功,亦當參錄於功臣,而不見其面矣。濟州牧使下直時,引見之,則氣骨非常,可合擢用,而遠出絶島,心甚憐矣,忽遽身死,此非銓官之所爲,若予爲之,其子晉民待其脫喪,當除守令矣。顯命曰,孫命大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臣登八良峙見之,則賊若踰湖南而進,則捨此嶺而無路。希良動兵時,以孫命大之雲峯倅,拒守此嶺,故彷徨不進,幸爲李普赫輩所破,非孫命大,則未知有今日,而以濟州牧使,死於中路,甚可矜惜。上曰,卿言是矣,當於後日次對,更問而下敎,予雖或忘,卿其提醒也。權喜學,是武科出身乎?森曰,是白徒矣,僉使善治,封君前,已經守令,李己丑、李立身輩,皆爲寧邊府使、安州牧使,獨權喜學,不如彼乎?上曰,先朝則如此矣。森曰,銓曹不爲除拜,將若之何?上曰,功臣除官,豈有可惜之窠乎?銓曹,爲人擇官故如此矣。彦城進來。宗社之得有今,是汝之功也,予豈忘之?今別賜一盃,飮之,可也。重萬曰,感泣之外,更無所達之辭矣。上曰,咸恩、花原進來。日昨設看六花陣,而追擊則何卿應接耶。森曰,其時或恐軍兵之見傷,臣仰稟止之,而六處結陣之中,各有六花矣。上曰,六花陣恰似八陣,似有生殺之門矣。森曰,模樣則一樣,而其變化之妙,何以知之?上曰,六花陣,李靖之所創,而八陣圖之所減者也。森曰,其中最難者,三才矣。上曰,八陣能設而見之乎?喜學曰,或奇或正,互相救應者,是八陣之法,而因軍士之數少,不能設看矣。森曰,八陣之法,象其三百六十四度爲之,而後世之人,何以知之?杜詩所謂江流石不轉者,謂其難於摸捉也。顯命,和御製以進,上曰,今見豐原之落句,益切感愴矣。師益,又爲製進,上曰,卿之先祖,是護聖功臣乎?師益曰,然矣。上曰,諸勳臣,皆進來。卿等久而見之矣,我太祖大王,與鄭道傳相語之言,有無忘在莒之敎,予心亦如此,卿等,亦勿忘安不忘危之語。予則勿忘淸州狀啓之入來,咸恩勿忘宮城護衛,豐原勿忘與家人相訣,可也。錦原詩有龍灣之語,西憂今方非細,奚比於戊申時變亂?正宜常若對之,國事之外,不思俗套,恒存於心,可也,不必形於詩矣。師益曰,今此自上,飭礪諸臣至此,諸臣,孰不感激?第自上,必先加意於毋忘變亂時,如上敎所謂毋忘在莒者然後,諸臣益思感奮矣。臣雖甚不肖無狀,上敎至此,豈敢不以勉追先祖,自勵于心乎?顯命曰,國家,若不忘在莒爲心,則小臣,豈敢忘戊申年安竹捷報不來之前乎?臣於勉誡朴師益之敎,自有慼慼焉,朴師益無狀,是爲偏論之人也。朴師益之先祖朴東亮,亦於小臣,爲外先,卽宣廟朝名臣也。朴東亮,以兵曹郞官,扈駕龍灣時,宣祖大王嘗吟詩曰,朝臣今日後,尙可更西東,朴東亮,其時亦想親承矣。今於朴師益,另加飭勵,俾勿言病,以爲盡心職事之地,爲宜矣。師益曰,趙顯命,所謂臣之爲偏論,未知指何事而然,而臣於某某事,豈無憂慨之心?性本庸懦,未嘗勉戒君德論說時事,蓋素習然也,居常思之自恧。第臣於變亂之後,每有區區憂慮之心,嘗於寧陵幸行之時,從諸臣之後,入對請寢,而諸臣,或以癘疫,或以民弊,或以逆賊,蓋以三件事陳達矣,臣則專以新經變亂,道路可憂爲言,而至承未安之敎,翌年乃有必雄之變,此變出於闕內,則視諸道路可虞之說,尤豈不萬萬寒心?而小臣前日之言,亦不爲過慮。昨日陵幸,雖幸穩返,而區區竊願,聖上每每別樣存戒焉。臣適入侍,敢以平昔憂慮,仰達矣。上曰,無事則妥帖,有事則戒懼,雖若臨深履薄,豈當無事之時,盡疑國人耶?是以王衍,使石勒叛,赤子化爲龍蛇,今日陵幸穩返之言,過矣,然則創業之主,當畏懼不敢生出入之計矣。向者鄭亨復,於未及掛書之前,以爲有掛書之變,其後果有之,趙顯命之言,是矣。卿之脚病,雖有而卿之弟,有何病而不仕耶?必欲不爲苦事耶。若如此則誰有爲國事者耶?卽今耳目之官,皆是聾盲,若使權奸,在於朝廷,則我何以爲之耶?顯命曰,陵幸之言,臣子之念慮,無所不至也。上曰,仁廟朝下敎曰,若有小北大北之論,必當斬頭,初雖同其甘苦,而下敎如此,戊申之再安,實賴祖宗惠澤,在於下民矣。晝講時,見大姬事則,初則微細,而後至於靈公極矣。豐原,必不負我,故予不勉之,而諸功臣及承襲者,若爲此習,則非矣。金重萬、權喜學兩人,豈爲之耶?以吳命新,一着見之,其攻其護,皆過矣。以此爲心,則可以妥帖,以國事爲心,則念必不假及矣。諸勳臣,當從金虎門出去,待標信下送,留門出去,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9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社稷告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黃晸曰,今日都摠府內,中日試射,以社稷告祭齋戒相値頉稟,以此觀之,則今日視事,昨日亦當以此頉稟,而循例取稟,雖命停止,大祭齋戒外,無頉稟之事,而摠府草記,如是捧入,政院不察耶。摠府誤爲頉稟耶?問啓。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中日,以社稷告祭齋戒頉稟蒙允矣,社稷告祭,元無齋戒,則臣等曚然不察之失,惶恐待罪,日勢尙早,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勿待罪。 ○又啓曰,因都摠府中日頉稟草記,今日都摠府內,中日試射,以社稷告祭齋戒相値頉稟,以此觀之,則今日視事,昨日亦當以此頉稟,而循例,取稟,雖命停止,大祭齋戒外,無頉稟之事,而摠府草記,如是捧入,政院不察耶?摠府誤爲頉稟耶?問啓事,命下矣。取考視事式,則凡告祭,元無視事頉稟之規,而招問摠府郞廳,則以爲本無謄錄所載,而自本府,問于禮曹,則今日罪人行刑,以告祭,亦不得擧行云,故因頉稟云。旣無前例,則莫重內中日試射,如是頉稟,事甚矇然,不可無警責,摠府當該堂上,竝從重推考,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左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禮曹延齡君墓致祭草記,傳于韓師得曰,吉日則以二十一日擧行,旣已分付,此草記還給。 ○韓師得啓曰,延齡君墓所,遣近侍致祭事,命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承旨進去。 ○傳于韓師得曰,延齡君墓所,以席子紙地題給事,旣已分付。兩處祭廳,一體題給。 ○傳于韓師得曰,明朝,大提學命招。 ○傳于任守迪曰,莫重科事,不可遲滯。長官亦不可不備,判義禁,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牌招察任。 ○黃晸啓曰,摠戎使具聖任,遭母喪,所授密符,使其將校來納,今當修整密匣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無一刻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御將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令御將兼察事,命下矣,御營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意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社稷告事由祭受香,明日,乃正日,不得擧行,待無故日行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九月二十日,禁軍等戎器點考,都摠府眼同設行於盤松亭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來逢點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改築處女墻,今已畢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身病,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今番章陵幸行時,宗臣每品中,齊平君㰒,不爲進參,西陽君熳,只參陵所祭班,而還宮時,落後不參云,雖未知臨時事故之如何,而事之駭然,莫此爲甚,不可無規警之道。㰒罷職,熳從重推考,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備忘記于黃晸曰,該曹草記,前後不詳審,若無可據前例,跪傳立傳間,宜當稟告,而末端引例,亦涉不察。禮曹堂上推考。 ○獻納徐命珩啓曰,臣屢玷言地,絲毫無補,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且今情病俱苦,不宜蹲仍,猥上辭疏,未蒙恩遞,敢將草草數語,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略示開納之意,臣於是,有以見擇蕘之聖量,而至於末端兩件事,諭以過中,不賜允可,臣竊不勝悚恧慨然之至。凡僚寀相與之間,善則推讓,罰不苟避者,此爲同朝之美習,而伊日次對時,因諫啓,當該承旨,罷職命下之後,入侍承宣,自知當罷,有退縮不安之狀,登筵諸臣,擧皆目睹,而及其退出之後,忽反推諉於事關自己,嫌不可否之承宣,其替當者,誠過於忠厚,而爲當該者之終至於規避乃已者,其風習之不美,莫甚於此,責罰之請烏可已也?國家所以設置耳目之任者,所重存焉,故臺啓爭執之時,雖有君命,不得擧行,乃是祖宗朝不易之常典,而伊日銓堂之補外也,喉院自初顚錯,擔閣還收,臺啓不爲據例啓稟,致令有前所未有之擧,其壞舊章而啓後弊者,爲如何哉?此臣所以慨然於匡救之無人,略攄於辭疏之末矣,凡此數事,或關廉愧,或關後弊,雖似微細,所係則不輕矣。臣則謂虛受之聖襟,必賜開納,而今於批諭之下,反以過中爲敎,此莫非如臣無似,平日言議巽懶,誠忱淺薄,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也。惶悚恧蹙,尙誰咎哉?情地之不安,到此益倍,不容暫廁於臺端,請令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黃晸啓曰,獻納徐命珩,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都承旨李德壽疏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趙錫命聯名疏曰,省疏具悉。卿等所陳若此,待長官擧行。 ○答禮曹參判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奉審事重,情理若此,本職,許遞焉。 ○答副應敎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答奉朝賀李光佐箚曰,省箚具悉卿懇。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而追惟昔年,感懷冞深。頃者問安之單,知卿入來,以留對下敎,而卿已出去,故未傳回達,尙今缺然,欲一召見,所請情懇,前席下敎,以疾未參候班,其何所傷?卿其安心,亦勿引咎,其宜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都承旨李德壽上疏。伏以臣於本月十五日,幕次入侍時,殿下特拈祭文中一句語,有所俯詢,而臣意以爲,此是祧遷後,初行親祭,尹淳之添入此段,情禮固然,雖其語欠辨別,而看作景廟,亦無所礙,倉卒之際,遂以此仰對,及其退出之後,更思之,廟貌及祧之及字,若改作旣字,則似爲妥帖,蓋旣字,是過去之義,而及字,爲見逮之意故也。伊時所見,如此,而旣退之後,又復請對,恐涉煩猥,躊躇之間,祭享時刻已迫矣。遂不免泯默而止,今者臺臣旣請推尹淳,而聖敎又令竝推該房,臣誠不勝惶駭震隕之至。臣資乏捷敏,造次之間,不能善爲陳達,有此莫重文字做錯之擧,論其罪戾,有甚於製進之人,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以重僻gg重辟g,以懲日後,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副司直趙錫命上疏。伏以臣等,卽伏見科囚草記之批,有此非議讞,卽爲擧行之敎,事當卽速開坐,以爲奉行之地,而第念此獄,事體自別,與循例次堂之只捧原情有異。蓋捧招而有違端,則當面質,面質而有相左,則當請刑,而其所盤詰究覈,實非次官之替行者也。若非有妨於事體,則成命之下,顧何敢不爲擧行耶?臣等淺見如此,玆將不可冒當之由,敢此煩籲於聰聽之下,乞收次堂替行之命,以重獄體,不勝幸甚。臣等無任云云。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北道陵寢奉審,今方擧行,本曹堂上一人,例爲下去,而長僚,以鍼灸呈辭受暇,參議臣兪彦通,奉命在外,尙未上來,臣當進去,第臣老母,今年八十有四歲矣,衰病沈綿,日夕危凜,臣無他兄弟,獨自扶護,雖不得不黽勉供職,情理之悶迫,尙難一日之離側,玆行往返,以日計之,當費數旬餘矣。以臣私情,夫豈有離違遠往之望乎?及今變通,可免窘急之患,玆將懇迫之忱,敢干慈覆之天,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回授無故之人,使莫重奉審之擧,毋至遷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副應敎金尙星上疏。伏以臣之亡母墳山,在於京畿漣川地,而占地稍高,封域未固,近又莎崩土拆,將有遇凍難言之慮,情私至切,一日爲急,而適値園陵行幸,未敢陳籲,且今臣父有事墓道之役,昨已受暇下往,期日漸迫,此在臣等,俱爲私家莫大之事,而臣方身帶館職,無以任情徑往,卽今僚席稍備,自可以私相推移,區區至情,業亦同朝之所共諒,則倘蒙旬日之暇,可以趁卽來往。伏乞聖慈,曲賜矜諒,特許恩暇,俾伸至懇,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伏以園陵霜露,親展孝思,天日淸朗,返駕萬吉,允符先朝之事,大慰臣民之情,區區犬馬之誠,誠不勝其懽悅。顧臣久病之餘,又經意外別症,江上祗迎之後,侵夜入城,感氣添加,翌日廷候,乃不能自力,分義虧缺,惶悚無極,乞受譴何,以礪後人。仍伏念臣父母丘墓,遠在湖西四日程,省掃之廢闕,已及三年,人子情理,何以堪此,伏況連年水潦,塋域多傷,修改之役,尤不容少緩。疾病今幸少間,方欲於今月內下去,少伸至情,仍行修墓,臣身不係朝列,宜若無請暇辭陛之節,而旣在輦下,亦不敢任自遠往,玆敢昧死陳聞,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臣隨便往來,俾伸情事,不勝幸甚。取進止。 ==9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奉命出使}}。右副承旨黃晸{{*|奉命出使}}。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下霜。 ○夜二更,流星出東方淡雲間,入天中淡雲間,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白光照地。三更,流星出五車星,入王良星下,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四更,月暈。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禁軍等,戎器點考事,慕華館晝仕出仕gg出去g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假注書南德老,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臣等,以次對來會賓廳,而行吏曹判書宋寅明,今方進詣政廳,漢城府右尹李瑜,以文臣朔試射試官進去,將不得備員。入侍、實病、公故外,不進人員,判敦寧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刑曹參判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趙顯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任守迪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不卽膺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更卽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已承命之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頃者做錯,乃有無情,辭疏承批,不可過自爲嫌。昨日諫臣請推,亦不過事體,多士旣聚後散,於國體何?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韓師得曰,弘文提學牌招。 ○韓師得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之後,日已過午,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之後,連違牌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莫重試士,有命中止,於事體何?今者牌招,非大提學無故而爲,則分義事體,尤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德壽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三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試士,因提學之連違召命,日勢已暮,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再明日牌招。 ○又啓曰,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鄭彦燮,以實病呈辭入啓,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黃晸以致祭事當爲出去,廳中只有臣德壽,同副承旨任守迪,而今日泮製,承旨一員,當爲進參,非但出納苟簡,伴直無人,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及呈辭之人,今姑改差,其代,今日在京無故人差出。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東堂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李光溥、李度遠、尹彙貞、姜必愼、柳謙明、趙侹、宋瓆、任{{!|𪼛|⿰王集}}、權賅,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本曹旣有行公郞廳,則堂下通塞郞廳主之,而堂上以上,則郞廳不得干與,自是流來政例,故今日政,臺諫新通,一付之於郞廳,而至於堂上官,及宰臣擬望之際,本曹郞廳尹汲,輒皆操縱,固已未便,而承旨闕員,呼望之際,至李玄輔名,持筆不書,强欲枳塞,以政例不當如此之意,反復開喩,而不爲回聽,終至投筆出去,此是無前之擧,而其在事體,極可寒心。本曹佐郞尹汲,宜罷其職,以嚴政法,假郞廳,以成均館直講李淵起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不可罷職而止,罷職不敍。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病,右副承旨黃晸進。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以徐宗伋爲大司憲,以金始炯爲禮曹參判,以朴弼健爲左尹,以洪得厚爲持平,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以金彦熙爲黃州牧使,以趙壽彬爲高城郡守,以洪重福爲繕工副正,以李敬臣爲司宰僉正,以洪重寅爲宗簿主簿,以李䌖爲瓦署別提,以許晶爲三水府使,以金錫基爲明川府使,以兪健基爲副校理,以李聖龍爲左承旨,以徐命彬爲右承旨,以李匡德爲副提學,以鄭廣運爲慶尙都事,以洪晉猷爲密陽府使。平安監司朴師洙仍任事,承傳,全陽君李益馝敍用事,承傳。學正魏昌祖單付。以金聖鎔爲固城縣令,以韓師德爲典獄奉事,以李德壽爲校書館提調,兼春秋金啓白單付。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徐命彬,左副承旨韓師得。 ○兵批啓曰,忠淸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崔柱岳、李碩英爲僉知,以李蓍年、全夢龍爲忠壯將,以申光德爲順天營將,以金浹爲訓鍊都正,以朴璜爲同知,以金洸爲忠淸兵使,僉知單鄭致道,副護軍趙正萬、黃道熙、閔景夏、許樟,副司直洪鉉輔,副司正許鐔,已上單付。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顯命,受點。 ○黃晸啓曰,新除授摠戎使趙顯命,敎書雖未及啓下,將兵之任,不宜一刻暫曠,卽爲牌招,諭書密符,先爲傳授,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光溥、尹彙貞、姜必愼、權賅、李度遠、任{{!|𪼛|⿰王集}}、柳謙明、趙侹、宋瓆,已上單付,以李義豐爲禁軍別將。 ○傳于任守迪曰,明日設行節製,則與東堂無拘礙之事耶?問啓。 ○李德壽啓曰,明日設行節製,則與東堂無拘礙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設場處所,雖無拘礙之端,士子輩入於東堂者,亦多有節製觀光者,此似拘礙於竝設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任守迪曰,秋曹議啓判付,乃所以審愼,非正法單子判付者,則宇句間若有誤者,則微稟,可也,而公然煩稟,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備忘記,傳于任守迪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李德壽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九員,而二員方有拿處之命,文科一二所,及館所監試官三員進去,量箭官二員進去,文科三所,搜挾官三員進去,二員未差,武科一二所監試官二員,當爲進去,而餘數更無推移之路,莫重國試,將無以開場。今雖夜深,政官牌招,二員未差之代,卽爲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郞廳依前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䄙嬪墓致祭時,行禮節次,取稟草記,傳曰,該曹前後草記不詳審,若無可據前例,跪傳立傳間,宜當稟旨,而末端引例,亦涉不察事,命下矣。《五禮儀》,遣使致奠儀,使者立上香立祭酒云,故凡遣使致祭時,一依致奠儀,以時服,立上香立祭酒,而安嬪致祭時,旣無可據之節,故依此致奠儀,循例擧行之意,有所啓達矣,不能詳審,致勤聖敎,極爲惶恐。今此䄙嬪致祭時,禮節,一依致奠儀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李德壽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璿源譜略》修正事,旣已蒙允矣。收聚單子校讎編次之際,必得諳鍊譜法者後,似無遷就疏漏之患,抄出宗班中句管堂上二員,校正官四員,書寫忠義衛一人,依己亥從簡之禮,一體差下,與本寺提調郞廳,眼同董役,而廳號則依前,以校正廳稱號,何如?傳曰,允。 ○延齡君致祭文御製。嗚呼痛矣,忍言往時?荏苒之間,十有六歲,追惟昔年。嗟呼已逝,于今輦過,遙望掩涕,王道有程,心切靡逮。瞻彼衿陽,松柏鬱蓻,商原奄忽,主祀無繼。方擇難人,惆悵以悷,凄涼塋域,寂寞古第。嗚呼此心,文不盡繄,想卿氣質,惟溫且惠,音容如在,怳若同袂。命官替酌,哀文自製,靈若有知,庶歆此祭。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臣,守義無終,冒昧於不稱之職,神精都喪,做錯於至重之文,私心愧懍,無面可顯,臺言薄勘,失之太恕,惟有夬伏刑章,庶可以稍存國體。職事所係,更無可論,而卽者有命招之擧,負犯旣重,已無承應之路。且臣數十年痰癖痼疾,挾感重發,達夜戰掉,昏塞不省,胸脅背脊,纏縛牽痛,呼吸不通,塊氣作孽,中焦痞隔,水漿亦不能下,如是者已四日。痛勢少無所減,氣息漸至澌綴,更落一層,有死無生,情罪之外,危疾至此,此非矯飾例讓之比。其叫楚悶急之狀,親舊來問者,擧皆目見,夫豈可以一毫自力而甘於違傲哉?仍念菊製過時,多士懸跂,鄕儒之赴監科者,亦多留待云,而緣臣不得承命,終未設行,其有缺於章甫之望,當如何哉?在前文衡有故,提學替行,不無其例,敢此附陳。伏乞卽收臣更牌之命,仍治臣荐違之罪,亟令他提學試取,俾公私兩幸焉。答曰,省疏具悉。已命牌招提學,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持平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嚴飭科場事,令廟堂,稟處。嶺右道科場作亂,儒生重究事,試官罷職事,竝依施,爾其bb勿b辭察職,原疏下備局。 ○持平金箕錫疏曰,伏以臣於陪從江頭之日,所騎驚逸,墜傷殊重,本來痰濕,麻痺之症,因此添加,宛轉叫苦,殆不堪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仕之望。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亟許遞臣職名,不勝幸甚。臣於近日科場事,竊有所憂慨,敢此贅陳焉。今番監試二所亂雜之弊,實前所未有,擧子之蹂躪致傷,或云已死,或云濱死者,不啻多人。終場則至於拔劍刺傷,噫,國家設科,禮羅多士,三年大比,此何等重事,而今反爲鬪鬨擊刺之場,驅士子於必死之地,人家父兄,送子弟於場屋,料其死而不料其生,及其幸而無事出場,始乃寬心,如此而無別樣變通,國家可能無事設科耶?究其弊源,實亦有由,蓋自昇平歲久,生齒日繁,擧子之數,比前日固已萬萬倍蓰,而寫手隨從,殆居其半,曾前非不申嚴,而國綱解弛,人不畏法,每當科時,歲加日增,卽今則其弊靡有限極。一人赴擧,隨而從之者,少不下五六人,有形勢擧子,則又倍之,機械多張,帳幕縱橫,飮食之供,舖設之具,輦輸擔負,首尾相銜,人皆胥效,莫之能禁,黑夜隳突,冒死爭入,滿場束立,無一片容足之地,事勢如此,安得無死亡之患乎?加以士習日渝,科慾滔天,倖門大開,人爭希占,甚至於閑散之類,藉以逃役,奸慝之徒,利於鬻文,借述傳印,少不知恥,操紙而入者,無人曳白,惟以呈券爲主,此則非獨小科,大科亦然。奸濫由是而益滋,冒僞職此而日繁,至於今日,來章、世瑃輩,外製之變而極矣。國家取士,專由於科擧一路,而其流之弊,一至於斯,寧不寒心?寫手隨從,實爲今日之痼弊,俱宜嚴禁,而隨從之弊,尤有甚焉,不可無別樣痛禁。伏願聖明,下詢廟堂,嚴立禁令,雖勢家子弟,一或犯禁,則繩以一切之法,無如前日之因循容貸,然後庶可以革痼弊矣。且試官,開門差晩,以致紛踏gg紛沓g之弊,今後則早早開門,以爲續續流入之地,亦或有助,錄名禁亂等官,亦以剛明有風力者,各別擇差,錄名則不許入門錄名之規,則可省一處偏錄之弊矣,禁亂則另行出入考牌之禁,則少戢闌入無忌之習矣,亦願申明令甲,或別思良圖,俾有遵式焉。臣釋褐於六十之年,喫苦科場,亦已備矣,同浴譏裸,人必笑罵,而惟其備嘗之多,故亦且知弊之悉,敢此附陳。伏願聖明,勿以人廢言,留神採納焉。繼又伏聞嶺南右道終場,亂場打傷之變,至及於試官云,士習如此,將何以設科?噫,匹婦刃剚元帥,章甫礮傷主司,事殊而變則一,今日紀綱人心,可謂國不爲國矣。作挐人等,必有自本道査治之擧,而若以略干例刑,近地徒配,塞責而止,則無以懲悖亂之習。伏願聖明,特飭道臣,各別重究,一以正國法,一以存士習焉。試官事出橫逆,所遭非常,而事體所在,其不能嚴加檢飭,從便調娛之罪,在所難免,三試官,亦宜罷其職,以示嚴科場之意焉。臣卽宜詣臺發啓,而病狀適苦,敢此尾陳。{{*|批答見上}}。 ○九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副司直李宗城,右副承旨黃晸,執義南泰慶,司諫申思永,修撰吳瑗,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許鐔,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興慶進伏曰,數日來聖體若何?水剌寢睡之節,亦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次對,可爲寒心。其中,有實病者誰乎?宗城曰,大提學尹淳,有實病矣。晸曰,宋寅明,今方開政,故不入次對矣。上曰,有大提學而提學有替行之事乎?興慶曰,他人處義,雖未可知,旣有大提學,則提學,恐難替行矣。上曰,趙尙絅實病乎?張鵬翼亦實病乎?所謂情勢者,何也?興慶曰,恐以權和經之事矣。興慶曰,各道習操,秋成後稟定事,曾有所仰陳,今當稟旨擧行矣。平安、江原及北路,則頃已定奪,分付,而南漢合操,則間十年,或九年設行,例也。聞己酉年行操云,今年爲六年,此則當爲停操,摠戎廳則畿邑,纔經陵幸,摠使,亦且遞易,勢難行操,松都則軍兵皆是逐末之類,秋後行商,散在各處,故設營以後,秋操例不得設行,江華,則合操之不行,雖有年所而畿內年事,旣未登稔,所屬各邑,又經陵幸,停操爲宜,而右尹李瑜,獨以爲不可不行操云。忠淸道,則兵使纔遭親喪,新兵使,下去遲速,有未可知,且道臣,以年事之失稔,狀請停操,兵使,固當停止,而嶺南左右道及湖南、海西,則竝依其帥臣狀請,使之循例擧行似好,在外時已爲相議矣。上曰,習操之年年廢却,是爲可悶,而大臣之意如此,依所達畿湖習操,竝令停止,可也。興慶曰,畿湖習操,旣皆停止,則竝令各其營將,巡點,何如?上曰,京畿無營將乎?興慶曰,有兼營將矣。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宗城曰,南兵使申德夏下直時,以限城津親往看審事,稟旨蒙允矣,利城、端川,卽是歷路,而被害尤甚,不可不念。三、甲巡審事,雖已稟旨發關,分付,而城津往來,則姑待後日,恐爲得宜矣。上曰,發關之時,城津看審事,何以分付乎?興慶曰,旣以更爲稟定後,看審之意,分付矣。上曰,大臣之意如此,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道內推奴、徵債、防禁事,爲請矣。推奴,則頃因御史李宗白之疏,旣已覆奏申禁,而徵債事,依前日定奪關東例,久遠徵債,則一切防塞,似宜矣。又以北關,則使評事,依例檢田,南關則監司巡審,而勿令都事覆審事爲請矣。本道田政,實無大段檢覈之事,依狀請許施,好矣。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馳啓,請得軍卒賑恤之資,以爲有己酉前例,而諸議,皆以爲帥臣之狀請,有非事宜,當爲防塞云,蓋兵使與道臣,往復相議,勿論軍民,一體議賑,似宜矣。宗城曰,朝家劃給賑穀於監司,則兵使,雖有設賑之事,自當量宜分派,別啓請穀,殊涉未安矣。上曰,軍亦民也。似不可分監、兵營設賑,而惟統營,獨爲設賑矣。廷濟曰,閫帥養兵,守令牧民,監司摠察之矣,兵使若以私穀料理,撫恤軍卒,則猶或,可也,而至請賑穀於朝廷,此實近來弊風矣。上曰,秋判,曾經北伯矣,何如?陽來曰,臣待罪北關,適當己酉賑事,其時南兵使韓範錫,別賑軍卒,故宋眞明在任時,以朝家所劃給關西錢,若干分派,臣亦以各色穀物添助矣。大抵軍卒,亦民也。賑事,豈可分而二之,帥臣,若欲救恤,則當往復商議於道臣而爲之,何可引例狀聞,別請賑資乎?事體不當,誠如戶判所達矣。晸曰,臣於此狀啓到院之日,觀其措語,事體極爲煩屑,欲請推考,而僚議不一,未果矣。廷濟曰,全羅兵使趙虎臣,嘗請賑資,此則臣所知也。上曰,軍民自無異同。道臣自當賑給,兵使何必分而爲之耶?狀啓中,至有空名帖之請,尤可怪也。廟堂,非但勿爲準請,嚴飭,可也。宗城曰,日昨北伯之推考,臣固以還收之意仰達,而至於帥臣之直請賑資,誠爲猥越,其在事體,恐宜警責矣。上曰,此言是矣,推考,可也。洪好人刑推之事,怪矣,此乃朝家定制,紊亂而然矣。{{*|抄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請,辛壬後,舊還上受食人中,合沒、流亡、絶戶明査停退矣。前監司金始炯,曾以合沒人,陳田及身布,旣已査啓蕩減。就其合沒之入於査案者,詳覈其所受穀物開錄數爻,更爲啓聞,後當依他道例施行,以此分付,而晩移秧全不掛鎌,及畓陳災,亦請許給矣。晩移秧全不掛鎌,則旣已給災,更無可論,畓陳則年分事目中,初不擧論,有難追後許災,而此等事唯在守令,畓陳災,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國家旣蕩減他道,則豈獨遺嶺南乎?然在魯之請,似趙顯命,爲全羅監司時事矣,事甚汜博,不可徑下蕩減之令,更査得實,然後依他道例施行似宜矣。上曰,然矣。{{*|抄出擧條}}興慶曰,此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右道科場作挐事也。此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道臣狀辭以爲,設用一律,似不爲過云,而律則過矣。科場作挐者,幼學則降定水軍,而此則至於毆打試官之境,水軍之罰,殊涉輕歇矣。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其重究之意,已諭於金箕錫之疏批,而寧有如此怪異之事乎?諸臣之意,何如?泰慶曰,此則不可但以科場作挐之律,施之,至於毆打試官之境,則異於尋常作挐者矣。陽來曰,法文中,凡士子之科場作挐,帶率隨從,皆用充軍之律,而至於打傷試官,則曾所未聞之變怪,刑推充軍,似涉輕歇矣。上曰,投之以石耶?曾見水軍皆觀科矣。思永曰,此則水軍充定,永永停擧,似宜矣。上曰,水軍與徙邊,孰爲較重乎?寅明曰,絶島水軍充定,似得當矣。興慶曰,作挐之類,今已捉囚刑訊,而姑未承服云矣。上曰,不待承服,而不可輕施以律,嚴刑取服後,狀聞,可也。興慶曰,今番陵行時,自上,軫念道路橋梁修治之役,有令廟堂,問于該道地方官,及竝站邑,秋大同,減二斗之敎矣。問于該道,則竝站邑陽川等九邑,橋梁治道等邑,果川等八邑,而治道八邑,則初不入於竝站九邑中,故未蒙大同減斗之恩。蓋其民弊,則治道邑,不下於竝站邑,而欲竝爲減斗,則其數不少,若以數多不減,則恐有欠於朝家一視之澤,似當有一體參酌減斗之道,何以爲之乎?上曰,以辛未年事言之,道路橋梁與竝站,似無別矣。宗城曰,竝站乃九邑,而竝站,與道路橋梁不同矣。上曰,今始聞之,乃知竝站,異於道路橋梁矣。廷濟曰,橋梁,最用民力,橋梁亦竝站也。宗城曰,今此減租之命,固是秋省補不足之意,而若以綜覈之政言之,則赴役之民,豈皆有結卜乎?廷濟曰,有田結者蒙惠,而至於赴役之民,類多殘氓,未必蒙惠,而減給田租,大體然矣。上曰,此則自前已行之例,以大體爲之可矣。陽來曰,至尊陵幸,乃應行之事,道路橋梁,亦民所當爲之役,每每施惠,終歸恩竭之弊,而民習亦將因此而益偸矣。上曰,秋判樸直,故爲如此之言矣,今番二斗之減,民猶以爲不足,將未免恩竭民慢之弊,而竝站,及道路橋梁修治邑,一體施行,可也。{{*|竝出擧條}}興慶曰,因日昨行宮筵敎,問于賑廳,則金浦郡貸去本廳錢,甲午丁酉兩年未收,合爲二百九十餘兩云,當依前下敎蕩減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年分事目,旣頒布諸道矣。年分摠數,每多減縮,故自前有比較某年之例,此事雖似野俗,而年年爲之矣。今年比摠辛丑壬寅,則大凶之年,己酉庚戌,則稍豐之歲,皆不可比較,而獨戊申年只給一災,今年亦給一災,而今年晩移秧之類,日候頗暖,霜信漸退,擧多成實云云,比戊申水災,今年頗優矣。今年畓摠,比於戊申爲宜,而西北兩道無補於經費,六道監司處,以此分付,何如?上曰,監司當狀請,而自此使之比摠某年事體,何如耶?雖使道臣爲之,必不比摠於辛壬兩年,自備局發問後,斟酌爲之可矣。廷濟曰,自此不爲比摠,則諸道無所依據,且監司在本道時,若無朝家命令,則自爾過於爲民,稅摠必至減數,此爲可慮矣。如趙顯命在湖南時狀啓,以爲湖南未免凶荒矣。及其入來,筵中所陳之言,與狀辭,頗有不同者矣。上曰,顯命,以爲湖南一道免凶,而沿海之邑,大豐云矣。興慶曰,戊申年,只給水沈一災,今年亦只給晩移秧,不掛鎌一災,故戶曹之欲以戊申比較,蓋以此也。而水沈災,只在於水邊,晩移秧,不掛鎌,乃是通同之災,亦不可爲準的也。雖然年條比摠,自是舊例,臣曾於待罪下邑時,亦見有比摠之令,今此比摠之請,恐亦無妨矣。上曰,予則每以此事爲不然矣,若如此,則何用敬差官乎?不過錄戊申年田案而來,以下敎分付,非徒野俗,事體怪異矣。寅明曰,甲辰年,臣待罪湖西時,用此比摠法,結數,果爲稍多矣。廷濟曰,然則自臣曹,移文各道,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宗城曰,各道還上捧未捧,固當商量,分等仰稟,而臣於軍餉事,竊有所慨然者,敢此,仰達矣。江都、南漢兩處,卽是列朝之所經營,諸臣之所盡心拮据者,而江都之十六萬石,今爲三萬石,南漢之十二萬石,今爲二萬餘石矣。中間,雖不無那移充用於經費之時,而大抵多是還上之欠逋未捧之致矣,南漢則臣嘗待罪府尹,江都則臣亦隨臣父往,熟其民習矣。多受食而不卽納,實爲痼弊,臣就見《備局謄錄》,南漢還上,尤不納者,有定配之例矣,今若申明舊制,而另爲申飭,則恐爲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兩處,今年軍餉之舊逋當捧年條,則限幾石,未捧守令,或罷職,或革職,與尤甚不納者,分輕重論罪事,成節目以入,而啓下之後,備局,斷不容貸。可矣。{{*|出擧條}}上曰,明日晝講停之。{{*|榻前下敎}}寅明曰,邊地守令,文臣之爲新堂上者,纔已到任,旋圖遞歸,甚爲邊民迎送之痼弊,凡加資守令,未滿十朔而遞,則還收其資級者,乃是朝家定式,更爲申明擧行,何如?上曰,自今爲始,作爲法令,切勿撓改,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玉堂罷散者多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解由勿拘,可也。{{*|榻前下敎}}執義南泰慶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備局次對,何等緊重,而諸宰之違牌紛紜,臣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事體所關,宜有規警。請備局諸堂牌不進人員,除有公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司諫申思永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論列,俱有可據,過中之敎,不必爲嫌,請獻納徐命珩出仕。上曰,依啓。{{*|竝出擧條}}宗城曰,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事開端,而節目擧行,兵判尹游爲之矣。今出疆之期已迫,不可不從速出場,而判府事沈壽賢,老病難於出入朝堂,令尹游,就與相議,以爲出場之地,似好矣。上曰,從速決定,可也。興慶曰,大凡法制,變更甚難,變更則每生病痛,今者,變爲匹半之議,以臣所見,多有窒礙處矣。上曰,各以所見,成一通而來,可也。宗城曰,大臣經歷世變,故所言如此矣。自古體國之臣,謹守法典,裁抑紛更,此誠大臣之體,而臣有迷見,請得陳之,目今生民,將至澌盡,若不捄之,則國無餘地,譬如重病論藥,所當對症醫治,置而不爲,則如下山之日,東流之水,國將與民偕亡而已。聖心,若卓然奮發,一以拯濟生民爲念,則豈無道理法度乎?卽今之弊,人才之難得也,紀綱之不振也。然君相,造命者也,豈無得人才振紀綱之道乎?今若以變通生害爲難,則姑救目前民弊亦可矣。申飭大臣擇監司,申飭監司擇守令之外,無他策矣。近來水旱災沴,民之死者,幾許,騎步兵事,固不當於捄民之道,而節用省費,亦所以捄民也。爲今之計,惟在於去當取匹半,而若謂不可,則存當而勿爲數數上番,亦宜矣。雖有嘉言至謨,不爲施行,則亦無益矣。寅明曰,世廟,與諸臣議定兵制,而摠戎廳,鎭管罷後爲之,禁衛營丙子亂前爲之,重疊設置,軍門太多,非一王之法也。若着道袍,則可免軍役,孰肯低頭爲軍乎?各道州縣,有可得良丁之處,亦有全闕軍額之處,至如忠淸道,本來軍額甚多矣,卽今人數旣少,而軍額依舊,何處可得良丁乎?釐正之後,雖或充定,而將來則弊復依舊矣,若減軍額,則在其邑,可爲百餘年之惠矣,今若以匹半爲之,則可得七千餘石之剩矣。宗城曰,軍額外別單爲之,而宋寅明、李廷濟,方爲畿湖句管堂上矣。聖敎以爲,納布納米之處,當爲區處者,宜矣,以給軍多民少之處,未知,何如?上曰,宗城徑先矣,成冊來後,可以爲之,待而爲之,給民少軍多之處擇而爲之,亦給民少軍多之處矣。宗城曰,令尹游,速爲成出節目,何如?上曰,此則依爲之。晸曰,今番陵幸回鑾時,信箭次知宣傳官,以不卽待令,有記過之事,露梁帳殿閱武時,使注書,錄進諸記過者,或依法決棍,或特爲蕩滌,而其時注書忙迫,書上之際,信箭次知宣傳官記過,則漏落於其中,今雖事過,不可置之,當該注書,推考得宜,而記過宣傳官,則何以爲之乎?其日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敢此替達矣。上曰,此皆非異事,且事在已過,注書勿推,宣傳官記過,則蕩滌,可也。宗城曰,承旨論記過之事,臣有所懷,不敢不達矣。其時小臣以班卑之故,所伏處,與軍兵相近,聞其語,則以爲訓鍊中軍鄭纘述,當受罪,而李玗以無罪反爲決棍云矣。上曰,李玗,代纘述受罪,似易之矣。宗城曰,詰戎之典,所當申飭,而今番八十里程,疾馳往還,雖出於爲臣民省弊之意,不成擧措矣。將領軍卒,固當假以恩寵,而若失律,則亦不可無振肅之道,先儒云多多益辦,只是分數明,豈可使分數不明乎?寅明曰,國家紀綱,漸至陵替,自上雖嚴飭,而了無其效,竊意朝家刑賞,失中而然矣,若刑賞得中,則人皆悚然改慮矣。上曰,所達皆是矣。上曰,入侍,事體至嚴,而上番兼春秋,朝衣之下,有佩紙之事,殊甚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晸曰,延齡君墓所,小臣受致祭之命,而祭文未下,故不得進去矣。上曰,今日當製下矣。上曰,次對入侍,何等重大,而挾侍內官,有鼾息之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9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任守迪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未肅拜,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右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召對爲之。 ○傳于任守迪曰,奉朝賀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李德壽啓曰,今日是輪對日次,輪對官,纔已落點。雖皆來待,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任守迪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違牌不進矣。將兵之官,不宜暫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可一刻暫曠,而連日違牌,不卽膺命,揆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矣。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左承旨李聖龍進,以韓景愈、李尙文爲監察,以鄭彦燮爲兵曹參知,以趙泰耆爲司䆃僉正,以權定性爲濟用判官,以洪相朝爲兵曹正郞,以金尙魯爲兵曹佐郞,以鄭彦恢爲司僕判官,兼學正單崔齊泰。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未差,都承旨李德壽進,副護軍李義豐、趙由恒,副司直金尙奎、鄭彦燮,副司正南德老,已上單付。 ○李聖龍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以宋寅明爲判義禁。 ○兵批,承旨啓曰,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以吏曹言啓曰,文科初試,收券官及査技同官,例以二員啓下,而式年東堂,則儒生錄名不多,收券數少之故,各減一員,多有前例,今亦各減一員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北兵使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淫奸罪人阿只事,諸大臣收議判下內,此等之律,不可不詳審,大臣獻議,亦且不同,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事,命下矣。所當依此擧行,而阿只,今月十四日,已爲分娩。頃者紅點,解娩後翌日,卽爲行刑。且考康熙六年丁未受敎,則內人貴烈,潛奸其兄夫李興尹,生子,比士族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處絞之律,結案取招,而亦引婦人犯死罪。聽産後百日行刑之文入啓,則判付內,此罪不可比前百日後行刑之典,旋卽擧行,可也事,傳敎矣。犯倫淫獄之産後卽刑,旣有前後定例。阿只之所犯凶慘,又非貴烈、紅點之可比,而分娩今過八日,決不可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似不必問議於未收議大臣處,依受敎及近例,直爲正法,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草記,淫女阿只正法事,傳于黃晸曰,卽刻擧行。 ○傳于黃晸曰,刑曹草記,趁不告達,故以此事當下備忘,而明日齋戒,此罪人不可一刻留置,卽刻擧行事,分付。 ○傳于李聖龍曰,昨日秋曹公事,承旨之微稟是矣,而中官誤爲告達,致有推考之命。其時備忘還收。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於陪從江頭之日,墜馬重傷,幾至違骨,日暮廻鑾之際,僅僅隨班入來,而及至城內,右脅刺痛,精神昏瞀,若將頃刻顚仆,竟未得陪扈闕下。此雖出於實病之適苦,而惶悚之心,至今未已。昨伏聞筵臣陳白,押班監察,以不能檢察,至於拿問。臣之不能終始陪從之罪,不可厭然自掩,而昨緣病劇,無計轉動,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黃晸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行副護軍李秉常疏曰,伏以負罪之重,而受恩之偏,世豈有如臣者哉?專城便養,卽臣從宦時,未易得者,夤緣釁孽,獲遂情願,母子相隨,攢手感祝,殆不覺出補之爲譴罰。積罪之在身上也,殫竭駑鈍,勉效芻牧,差可爲一分自新之圖,而才疎病痼,此又憒憒,惟有山榛隰苓之思。每切瞻望西方之際,不意宗伯召命,遽下報瓜之前,籌司、經筵之華兼,又從而荐加,臣誠惝怳驚感,莫省所以,亦不知將何所措也。臣本無才無能,特一尸祿具。臣設令無故在職,貪冒不去,宜在聖明退不肖之科,而顧臣屛伏田里,已至八年之久。況今舊釁新釁,狼藉層疊,又有一段情理,可得見體於孝理之下者。殿下雖以不忍迫切,過於寬假之意,而不卽顯加斥退,遽置刑戮,因其退而任使自廢,薄其罪而降或永錮,俱無所不可,哀其情而特許終養,亦得國典之恒式。而向來力懇哀籲,未格蓋高之聽,前後六被罪譴,輒皆隨卽牽復,若今恩補之非罪伊榮者,又辱一例收召,此眞唐宗予不棄卿,漢帝必欲用我之意。臣不至頑如木石,迷如禽獸,豈不知恩不可終孤,罪不可復犯,而聖鑑之失,朝章之屈,非臣所敢言,惟此情私之終未蒙矜察,絶可悲已。然臣今辭竭誠淺,不可復事煩縷,千里宣召,聖念勤摰,六載阻覲,微忱耿結。到此他不暇計,惟宜直造輦下,小伸叩謝之忱,兼遂一瞻之願,而臣母,年逾老而病逾甚,筋力精神,隨日輒下,不可以歲月,論其異同。水土炎濕之所祟,又經毒痁暴癨,一倍澌頓,實有凜凜之憂,旣遞而閱月蹲留,已發而到處淹滯。至於店次轎內之扶將出入,亦惟臣身是賴。臣不忍中途離捨,獨侈馹榮,乃以私騎作行,僅得奉還鄕廬,而迤瞻京闕,孤負實多,此其罪,不特從前逋慢之比。實職雖解,諸兼尙縻,宜卽陳章告歸,仍請威譴,而京報路中相違,未詳軍銜何付,此亦尙此遲緩,惶隕悚惕,益復無地。伏乞聖明,將臣任情徑還之罪,竝與前犯之未盡了勘者,而一倂嚴處,無使朝廷紀綱,重致隳損,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此。卿勿復辭,從速上來行公。 ○京畿監司趙命翼疏曰,伏以臣才識凡庸,下於人不啻數層,疾病沈痼,加於人不啻倍蓰。是以當官莅職,以事則率多僨誤之患,以身則徒致沈痾之加,在公而貽損事面不少,在私而自取狼狽甚多。今若折衷公私,以合下做去於目前者言之,必須思退而不思進,然後可幸無罪,而亦可以少延殘喘,玆豈非慈覆之天,所可體諒而垂恕者耶?顧以俟罪負釁之身,猥承行殿引對之命,半夜前席,恩音鄭重,所以開釋而撫諭者(者)),迥出尋常,有非疎逖賤臣,所可獲叨而承聞也,臣於是乎旣榮且感,有淚被面,不知所以措躬。及到今日,何敢更有煩暴,而第臣情勢之外,夙抱風眩之症,少失將攝,必致添劇。今當陪扈,每先於先射隊,而作行兩夜,在途觸冒,霧露之餘,兩臂麻木,氣不流行,不能屈伸。而最是語音澁訥,精神昏霿,顯有風痺之漸,落在床笫,作一癃痼之人,秋事方殷,而擔閣一邊,大小公務,一竝抛棄。且東道各陵奉審之行,今已過時,不容暫緩,以此病狀,實無旬月內自力起動之望。伏乞聖明,俯察臣情病之俱難强冒,亟賜遞改,以便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九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朴{{!|𪼤|⿰王詹}},記注官金啓白,奉朝賀李光佐,同爲入侍。上曰,傳諭,史官,姑未入來耶?守迪曰,姑未入來矣。瑗讀《名臣奏議》君德篇第一板,自宋神宗卽位初御史中丞,止第九板惟陛下之所擇。上曰,見字,讀作現音乎?瑗曰,臣誤讀矣。健基讀,自元豐七年資政殿學士,止十七板改容嘉聽。上曰,齊威公之威字是乎?瑗曰,宋人諱桓字,如蘇洵之文,亦以爲威公矣。上曰,諱之而然耶?初卷懸吐,而此卷則無之。古冊則皆懸之耶?瑗曰,臣初入,未能詳知,退考故事,當進達矣。上曰,承旨進讀。守迪讀,自議理武選,止二十二板可以長守而勿墜矣。上曰,大臣入來乎?注書出見,可也。德老出去,入達曰,大臣方入闕內云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之同爲入侍,可也。{{*|榻前下敎}}德老出去,傳敎于奉朝賀李光佐,卽與偕入。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自三年觀文殿學士,止第六板不敢一日而忘兵也。上曰,兼春秋進讀。{{!|𪼤|⿰王詹}}讀,自殿中侍御史,止十一板識所先後者哉。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自楊萬里上奏,止十七板此之謂也。光佐曰,近來日氣頗涼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光佐曰,三月有從容入來之敎,臣敢不竭蹶趨命,而其時以痰火兼咳嗽,病症頗重,必不能步進闕內,又難於升降殿陛,未得入來。今雖病愈,旣違召來之時,故亦不敢入來,向者因誕日問安,始爲入來矣。上敎,使之留待而小臣不知,徑爲出去,下敎後,始知之,不勝惶悚矣。今日又有入來之命,而以凡具未備,詣闕頗遲,尤爲惶恐矣。上曰,三日,卿以問安入來,而予言語不敏,未及見之,故批答使之觀氣力差勝入來矣,其後亦多日矣,病今愈乎?光佐曰,今則頗愈矣。臣留在輦下,而不能詳知聖體,何如?或逢入侍之人及醫官,輒問之,而略有所聞,未得其詳,下情不任鬱洩矣。大抵其言以爲,玉色比前紅潤,神氣比前頗勝云,每以爲幸矣。神氣比前秋,覺稍勝而果如所傳之言乎?上曰,今夏秋經過,頗爲差勝矣。光佐曰,上升之候,今則,何如?上曰,不至全無矣。光佐曰,最可悶者,進膳之節不多也,近來則朝夕所進,何如?上曰,近來則頗勝,而且觀前頭,可以知之矣。光佐曰,以萬機酬應之故,寢睡未免失時矣。今則定就寢之時,而寢睡亦安穩乎?上曰,前時,欲不睡則能耐過矣。以卿前日之言,及醫官之言,今則不至失時,亦不數覺矣。光佐曰,肌膚比前加減,如何?上曰,前則常以肥爲苦矣。自戊申後,頗不如前。以所御衣觀之,前之稱體者,今甚寬矣。今則年逾四十,豈可更肥乎?光佐曰,小臣不爲入侍者,今九朔矣。幸而登筵,極爲惶恐,而竊願暫時瞻望天顔矣。上曰,依爲之。光佐起坐瞻望,仍俯伏曰,玉色比中年紅潤,而龍顔肌膚,差減於昔年之敎,似當矣。上曰,昔年,過於白矣。今則容色差勝,而但或差或否,每隨氣之盛衰矣。光佐曰,肌膚之瘦減,最可悶矣。龍顔紅潤,雖緣氣候之勝,而荐經難堪之境,或恐有火而然也。思慮不爲淸省,則亦有害元氣,以致消瘦之患,伏望十分加意於調攝之節。省思慮,愼起居,雖酬應萬機,而無違進膳之時如何,以參附佐元氣,亦有弊,若省思慮節飮食,則不知不覺之中,大有益矣。上曰,卿夜不能寐云,差否,秋來想必加矣。光佐曰,年紀漸多,已成老人,一寢之外,鷄鳴之後,則不能復寐矣。上曰,所食比前亦減乎?光佐曰,比諸近來一二年,則不爲大減,而大抵漸漸減矣。上曰,卿頃有所請,故使之入侍,講文義後,從容言之可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滯候及痰症,近來則不發乎?上曰,痰氣,頗有之,而滯症則不發矣。光佐曰,自上使之留住京輦,故雖不朝夕入侍,瞻依雲闕,是則多幸,而但人臣之義,異於家人父子之禮,心雖無窮,不能任情。先觀一身之進退,然後成人臣之道理,成人臣之道理,然後方爲善事國家矣。小臣情勢,豈可來坐京輦之下乎?頃者國家有患候時,止藥而使之留在,故姑留,而小臣之退,國人皆知,其不待致仕,而已爲退休矣。然尙有筵對之時,故敢請休退矣。自上特爲允許。臣更無所達,因仍至今,前秋所遭,尤非復入來之時,而以上敎至切,尙爾留滯矣。大抵人心廣然後,飮食起居,亦且平安,而臣以此情踪,其可在京洛乎?臣之頂踵毛髮,皆蒙國家生成之澤。留住京洛,有何所苦,而但老來有田野自逸之道,然後可以養老。若鍾鳴漏盡,不得見江光野色,則老人心地,自多煩鬱,而況更挾如許情地乎?小臣在京,瞻依天闕之外,無他好事矣。己酉出去後,五六年好爲閑放,而今者休退之後,反以休退故,更爲入來,古來休退,有云送者車數百兩,則亦歸鄕里矣。雖曰奉朝請皆休退田野,而今臣去就,使後人觀之,必有嗤罵者矣。古來賢達,孰無戀闕之心,而人臣自有恰當道理,小臣更加如許情地,以此小臣之心,無安過之時矣。上曰,不可更爲此言,許卿休退,乃爲國家也。卿之爲國,想不爲歇後矣。今者省掃之請,招見卿者,非出挽止之意也。講文義畢後,從容論國事可矣。瑗曰,此司馬光之奏,而光,乃宋朝第一名臣也。無一毫人欲之謂仁,雖與明武對待爲說,而實則仁兼三者,廓然大公,則自然當明,當斷而斷,則自然當武,此則修心之要也。治國三條,官人最急,而賞不僭,罰不濫,亦爲治之要矣。光以名臣,陳此六者,則其意豈偶然哉?惟仁者爲能好人能惡人,竊觀聖質,子諒,可謂仁矣,而明則大體處頗欠,武則尤似不足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卽今賞典過濫,比前尤多。臺諫宜請還收而不爲,罰必當罪而亦有倖免者,如鄭纘述,宜自軍門施罰,而亦不爲之矣。健基曰,此則尤宜必罰矣。以仁明武三者論之,仁者,天理本然之體,明武皆在其中,而但此仁字,比諸聖學之仁,似稍間矣。上曰,其然耶?瑗曰,以臣所見,未知其然矣。健基曰,非謂與聖學之仁有等,而但光之所見,與韓愈所言略同矣。上曰,奉朝賀視之,仁明武之仁字,小乎大乎?光佐曰,《論語》所謂仁,百善皆在其中矣。上曰,心之德,愛之理,乃《論語》註矣。光佐曰,以聖人論仁觀之,明武在其中,而此則與明武分而言之,非孔門論仁之全體,故健基有此言矣。上曰,此仁字,看作慈愛,無乃太小乎?瑗曰,臣不敢知光之見處如何,而看作大體如何。上曰,下番意,光看得小耶?健基曰,然矣。此比聖門論仁頗異,似近於愛矣。上曰,下番之言,無乃低看光耶?光所見不逮處,則有之矣。光佐曰,光,九分人,恐於仁之全體,有所未盡,似未見其浩然同流之意矣。瑗曰,光論格物曰,格,正也。此則誤解,而六先生贊及滄洲書院道統之享亦預焉,恐不至如下番所言矣。光佐曰,人之於仁,若有些子不體,則便與天地不相似。蓋天理,本無毫髮虧欠,旣不能與天理同流,則是不能盡其分矣。上曰,光爲司馬氏,書丞相諸葛亮入寇,又以魏爲正統,果有査滓,而恐儒臣太淺看矣。健基曰,此言終有欠處,仁則明武在其中,而不可竝立矣。光佐曰,《中庸》雖有知仁勇之語,光之論仁,比之濂、洛,當有間矣。上曰,以要字爲未妥耶,所言皆未妥耶?健基曰,所言似皆未妥矣。光佐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召對前進粥矣。光佐曰,小臣姑退,待水剌進後,當復入矣。仍退出。上曰,文義論之可矣。瑗曰,孫覺上奏,解孔子之言矣。戒之在色,戒之在鬪,戒之在得。殿下聖學,必謂無此等事,而天理人欲,只在毫忽之間,此聖人所以兢兢業業,罔敢怠忽者也。上曰,所達是矣,瑗曰,故相臣吳允謙,先正臣成渾之高弟也。仁廟嘗於筵中,問何事最難?允謙對曰,戒色爲難,燕居之際,意慮之萌,一失其正,則便是不能戒色矣。仁廟改容稱歎,此言所當體念者矣。上曰,王安石不至爲佞人,所見誤入而然矣。瑗曰,渠非欲爲小人,心雖誤入,其意則乃爲國也。惟其君子不附,而小人附之,故反爲小人,宰相不知人,則忠邪之際,實難辨矣。健基曰,自上勵精圖治,挽回聖王之世,而無有小人干於其間,則豈不美哉?上曰,王安石非佞人也。然以此疏觀之,亦有靑苗之苗脈矣,諸葛亮之言曰,成敗利鈍,非臣逆覩。此其言所以有三代上氣象者也。今安石則曰,風俗之成甚易,其亦異於孔明之言矣。所謂自强以赴功,與董仲舒之言,又爲不同,而不失聖人之名云者,亦似未穩,名與功字,皆似有病矣。瑗曰,比之諸葛,以無心有心看作,聖敎至當矣。上曰,曾鞏之言,似過於贊襄矣。瑗曰,鞏以文章過於贊襄,雖末端有規警之語,似勸百諷一矣。上曰,呂公著奏,陷民坑穽,伐國斧鉞之語切實矣。瑗曰,仁者雖柔,剛强者無不服於仁,故曰,仁者無敵,其言好矣。上曰,江公望奏云,周公傳之孔子,若精一之法,則固相傳授,而至於誅管、蔡之事,豈可傳耶?若但以此觀之,則有弊矣。瑗曰,如此省察,觀之好矣,程子渡江遇風浪曰,心有敬字。樵者曰,不如無心。此則老、莊之語。上曰,能忘天下然後,能得天下云耶?健基曰,此疏未醇矣。瑗曰,不方則不足與守,不正則不足與行等語,稍好,於此猶有可取之事矣。胡安國論《春秋》奏,語似冗長矣。上曰,李綱奏狀及朱子封章,多不入選。選名臣奏議者,所見小而然耶?朱子疏箚,必多好者,而只一篇入選異矣。瑗曰,此宗澤上于高宗者也。上曰,御製論載此事矣。瑗曰,御製深惡高宗,擊節痛惋矣。上曰,宗澤言及道君淵聖,而勸高宗之孝悌,蓋知高宗之心也。以此觀之,亦見其遙封太上皇矣。瑗曰,第十三板,載朱子奏略,而不以本文矣。朱子每論時務,而終必歸重於君心矣。先正君心,光明灑落,然後可貞百度,聖人豈欺我哉?一字一句,皆非泛然,體念如何?上曰,所勉切實矣。瑗曰,衛涇上奏,行寬恤之政而民困未蘇,作武勇之氣而士弱未振,取財已浚而常憂乏用,用人雖廣而尙多遺才,吏冗而未澄,令行而數改云者,與今相似矣。上曰,其時望速效矣。此則欲爲之,而不得爲,今則不爲之,往往負責而去者,與不爲者孰愈,下番之意,何如?健基曰,徒事大言,誕慢無補,不足道也。上曰,徒事大言,與負責而去者,乃一人耳。負責而去者,其爲弊甚於不爲者,而比於今日,則猶不得如此之人矣。健基曰,《易》云,包荒,用憑河,不遐遺,朋亡,得尙于中行,兼此四者,然後可以爲治矣。瑗曰,起萬事於積廢,圖大業於日新之語,好矣。上曰,好矣。守迪曰,判義禁申思喆旣遞,而新判義禁金取魯,亦以針灸呈辭矣。上曰,前之針灸呈辭,旣爲許遞,而後之針灸呈辭,使之出仕,未知如何矣。雖未知其病勢之輕重,而科事不嚴,朴來章、李世瑃,尙未刑訊,可謂寒心矣。金取魯改差,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可也。{{*|榻前下敎}}瑗曰,副提學李匡德,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啓。{{*|出擧條}}瑗曰,科賊出於衣冠之列,可羞之,甚矣。上曰,來章非庶孽乎?守迪曰,無嫡之庶,而其父祖皆文官矣。各別嚴刑,然後國法可立,如己卯之治科賊可矣。健基曰,世瑃以喪人爲此事,尤可痛惡矣。上曰,世瑃,乃成均館耶?瑗曰,校書館矣。因金箕錫疏,嶺南三試官,俱爲罷職,以臣所見,未知如何。上曰,下番所見,何如?健基曰,作挐事,雖未知曲折如何,而非試官之罪。若有顯著之罪,則固可施罰,而不然則不可罪矣。上曰,向者關西試官,皆罷職耶?瑗曰,其時臣以爲,罪在擧子,罪擧子,罪在試官,罪試官矣。上曰,以報狀觀之,試官可謂庸矣。守迪曰,士習固爲無據,而試官亦未必善爲之矣。究問然後罷職,何如?上曰,旣有關西事,不宜異同,而但事不關試官矣。瑗曰,大提學尹淳,未知病勢之如何,而三招之下,終不承膺。弘文提學宋寅明,又荐違三牌,莫重試士,有命還輟,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大提學及弘文提學,似當有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過國忌後,大提學,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九日製,過國忌後爲之,大提學,更爲牌招。{{*|榻前下敎}}上曰,大臣入侍時,只承史同入,可也。諸臣以次退出。奉朝賀李光佐,及承旨、史官,復爲入侍。上曰,李鳳翼所製,䄙嬪祭文,注書持來,可也。德老出來,取祭文入進。仍以政院之意,言于承旨曰,自上先有開政之命,而今日罪人行刑,開政,何以爲之云矣。上曰,政官入來乎?德老出去問之,入達曰,政官入來云矣。上曰,雖有拘礙,事過之後。且科獄事急,只出判義禁之意,注書出言,可也。德老出去,傳敎而入來。上曰,聞李宗城所達,近來騎步布之事,卿亦知之乎?光佐曰,趨走之際,火升喘急,當徐達矣。騎步布事,非今斯今,故臣亦知之矣。上曰,非二疋之役爲苦,隣族侵徵,甚爲民弊。若爲疋半,則此難繼之道也。光佐曰,渠之當番,及隣族三當,合爲八疋。若除疋半,則爲六疋,於民豈不有益乎?上曰,卿嘗言欲除半疋,而以時議欲除一疋,故不得爲之云矣。今若除半疋,則今民雖以爲喜,而在後之民,不知已減,又欲除一疋矣,此難繼之道也。若除半疋,則於民爲善政,於予亦好事,而但非裕後之道矣。光佐曰,國家用度不足,此後之民,豈望復爲減除乎?上曰,如大同,乃惟正之供,而民猶欲不納矣。光佐曰,若除半疋,則民必歡欣鼓舞矣,堅定行之好矣。但殿下雖行蕩平之政,而朝臣偏黨之心未已,甲者之所爲,雖是善政,乙者則必欲罷之。甲辰年不行半疋之議,若行之至今,則必已變矣。上曰,卿如此言之,實愧於心矣。甲者所爲,乙者變之,而予則不爲矣。光佐曰,殿下之心,臣豈不知乎?大抵,百姓以畓穀供上應役,其所食,乃豆太黍粟,而今年年事,乃穴農也。田穀則全不成實,明春民必貧窘云矣。今年若豐登,則雖捧二疋亦可矣,而水旱風霜之災,比年爲甚。木花則十年之中,必有五六年之災,間間慘凶,民多餓死流亡,隣族之弊,又爲層生,民無支當之勢,二疋豈不難乎?臣今有所言,有似冥冥之中,望報施之應,而徐家祖先,在達城時,有施惠之事矣。朝家以達城有王氣,欲空其地,代給三倍之地,則徐家祖先曰,不願受田,願除達城耗穀一斗五升,朝家特准其請。蓋殘民所食還上,不過三四斗,則所除只升合矣。其所施惠雖小,而逐年計之,則亦甚多,故徐家以此興矣。此雖俚諺,而今若除半疋,則是爲應役之民,歲除一兩之錢也,何等大惠耶?今國家欲於八道之民,人給一斗,則難矣。朴文秀,渠年雖後進,亦有所見。臣雖不聞其言,而意思蓋如此云矣。上曰,其所知者則廣矣。光佐曰,渠之意,則以爲,雖半疋之除,朝家節用度,然後可以爲之。若不節用,則將不免狼狽,寧不如不除之爲愈云,而小臣之言,以爲若如此,則民事終無可爲之時,民心一去,則天命難保,豈不懼哉?社稷靈長,天必祚宋,雖在後世,豈有弊乎?一疋之除,恐有大狼狽,半疋之除,朝議若歸一,則可以施行矣。故相臣柳鳳輝及前領相沈壽賢,主除一疋之論,故其時相持不成矣。今一任民弊,流散死亡,不翅十室而九空矣。鄕民,有與官吏,結爲契房,納貨游閑者。若觀此等村閭,則桑麻蔚然可觀,此則托身甚巧,無益良役,而至於應良役之處,閭閻空虛,慘不忍見矣。流散凍餒之民,顚仆道路,相枕而死,此類之中,若有傑黠者如葛榮黃巾明末流賊之徒,則其生心,將何所不至,而其爲患,又何以支撑乎?今不救民,則危亡之禍必至矣。自臣未生時,名臣輩,朝夕以此弊爲言,而到今姑無大患。上意必以爲古來如此,而猶無大患,今亦當然矣。然而國脈之傷敗無餘,民心豈非國脈乎?凶年癘疫,比前益甚,而朝廷模樣,尤爲不成,比諸祖宗朝及肅廟盛時,其可望乎?顯宗朝,故相臣鄭太和、洪命夏,乃名相也。太和以姓鄭故,不以國事自任云,而水旱風霜之災,善爲區處。卽今水旱風霜之災,不爲區處,則向臣所言盜賊之患,乃究竟法也。及其一頭壞,然後雖欲盡除,不可爲矣,此小臣所以必欲救民者也。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以孟子之學問,其言如是矣。捄民之道,惟在撙節用度,以紓民急,若不節用,則必至加捧,豈思減除之政乎?今減除之政,俗人皆以爲姑息之政矣。然漢文帝天資甚高,三代後令主也。其時家給人足,而或賜半租,或除民租,蓋爲治,必以紓民力爲先,而以今言之,則必欲儲之官家矣。上曰,太倉之粟,陳陳相仍云矣。光佐曰,如此之時,尙且給民矣。雖以節用告達,而思其事勢,非一朝一夕之故,其來已久,今之所捧,比諸歷朝,漸漸層加,忠臣義士,扼腕慨歎,以爲祖宗朝,尙以此爲國,今豈不可除乎?若立志篤實,犯手做事,則可以捄民,而觸處窒礙,墊於陵遲之域矣。上曰,朴文秀,以卿持重爲非矣。予嘗歸重戶布,而聞卿言不爲之,卿持重於戶布,而不爲持重於疋半可乎?光佐曰,黑笠者,若怨國,則其害尤大,故前日竊以爲戶布不可行矣。今卒然行戶布口錢之法,則此類皆怨,實無善其後之策,若節用,則其機在上矣。上曰,所言者,乃疋半,非節用也。光佐曰,節用然後,可以爲疋半矣。李眞淳以除一疋立說,而此則不可爲矣。聖志奮發,量入爲出,則足以捄民活國,何難於半疋之除乎?上曰,節用之論好矣。己酉年與卿有言,尙記得否?漢文賜田租之半云者,固存收租之本額,而時爲減除,若盡去本額,而後世復收,則必有弊矣,以予所見如此矣。武帝窮兵黷武,而用文帝之遺財,則於此,知當時存其本體,而時爲減除矣。今若永除半疋,而將來復捧二匹,則是促亂之道也。向時有草衣草食之敎,非衣草食蔬也。徐判府事言,今人別無奢侈,只欲如他人,此大段奢侈矣。二疋之役,祖宗朝,初非多捧,而其時國富民安矣。漢文時,若有布,則必減民布矣。今定匹半之役,予則必不改,而子孫必將復爲加捧。漢武雖奢侈,而得文、景節儉之效甚多,草衣草食,庶爲裕後之道矣。民心益巧,若除半匹,則將復望矣,卽今不可但以節用爲國矣。光佐曰,聖算下敎,論漢文賜租事至當。小臣不勝感歎,而但小臣之意,卽今收捧之道甚難,故請減除矣。上曰,田稅比漢爲歇矣。光佐曰,田稅近於貊道,而自大同定行之後,兼三手糧雜役,則旣不輕矣,而卽今田役,甚繁,不可更加矣。漢時一人,捧錢一百二十文矣。上曰,其錢比今當大矣。光佐曰,二匹之役,非祖宗朝定法爲之,騎步兵難於上番,故使之納布免役。蓋十六月捧二疋而無十二月捧二匹之事。壬辰亂後,砲保、精抄廳、御營廳,出矣。上曰,五衛時,捧一疋乎,二疋乎?光佐曰,雖未詳知,而卽今忠翊、忠贊衛,皆捧一疋,似一疋矣。自三軍門立後,定爲二疋之役,禁衛營出後,甚多徵布之兵。若比騎步兵例,十六朔捧二疋則好矣。壬辰後,十二朔捧二疋,而無事者,時和歲豐而然也。今之離散者,以歲凶役煩,不堪居生之故矣。國法,四子爲身役,則復其一子,四子所納爲八疋,而八疋之價,爲錢十六兩,以京畿市價言之,則十六兩可貿八石租,忠淸道,則或貿十六石矣。民之一年農作,旣無十六石所出,而盡入於此,豈有餘乎?以小臣家思之,民不堪矣。小臣尊官厚祿,而使之納布,則誠難矣。編戶之民,納布甚多,奈之何不窮且盜也。減布捧之,然後可爲王者之善政矣。上曰,加捧之時,反不如不減矣。甲辰年若減除,而乙巳年復捧,必不如今日矣。所謂除浮用,乃末節而近於細瑣矣。光佐曰,苟係浮用,無論大小,可以除之,半匹則時時除之好矣。若減大同,則富民蒙惠,若除半疋,則貧民蒙惠矣。上曰,所達是矣。朴文秀亦如卿言矣。光佐曰,小臣旣無兄弟子姓,而幸蒙國恩,無子有子,今有少年之子矣。平生所仰庇者,上有國家,下有父母丘墓矣。上曰,卿子年幾何乎?光佐曰,二十一歲矣。渠爲科工,故小臣,時時往省丘墓,而渠則歲一往矣,小臣情理,異於他人,父母丘墓,不得往省者,三年矣。上曰,昨年不爲往省耶?光佐曰,臣之祖父母墳山,賴國恩罔極,積年經營,得爲遷葬,人子情理,所當卽爲往省,而伊時非但有病,適値國有鞫獄,以至壬子癸丑,不得下去,遷葬,亦已三年而不得往省矣。父母丘墓,每多小小毁傷之患,新山,亦有守護區處之事,小臣當往,而以陵行經宿,故尙未下去。小臣非憑此作長往之計,若欲長往,則當告達矣,豈敢隱諱憑托乎?上曰,卿之不爲憑托,予所知矣。予之精神不逮,誤認爲昨年矣。卿若可忍耐,且觀病之差勝,待明年下去,予所望也。此乃爲卿之言,卿必欲往乎?往返當費幾日,幾日當爲還來耶?光佐曰,八日當往還,而其處多經紀之事,石物,亦倩人爲之,多有傾仄之患。今番當更爲措置,以此情勢,兼往來可費三四十日矣。上曰,卿休致之後,今請此行,其在情理,不可已者也。第可往省,而善爲調保往還焉。光佐曰,小臣祖母私忌,在至月,伊時當還來矣。上曰,至月無乃遠乎?光佐曰,以往返四十日計之,當在至月旬後矣。上曰,今年節候雖晩,還時當在深冬,是可慮矣。旣非供仕之人,則似無辭朝之節矣。御製,有奉朝賀李觀徵肅拜序,此則乃初肅拜乎?光佐曰,然矣。上曰,然則不爲辭朝而去,可也。光佐曰,小臣雖當速還,天闕漸遠,不勝下情之耿耿矣。俄者閤門外言之矣,朝夕水剌,雖當筵對,必使小退,毋失進御之時,寢睡之節,亦必以時,而冊子自止,量宜減之,勿令太多,何如?上曰,今早進粥,故命爲召對,兼欲見卿,乃適然耳。光佐曰,卽今救民,爲第一務,朝夕之間,對越上帝,工夫極盡,然後可以爲國矣。十數年來,國家遭不好氣數,若欲移此氣數,變爲平泰,則非用等閑工夫可爲也。惟在天理有毫髮未盡,則不享於天心矣。聖心當自知,雖近臣,亦不得知之矣。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聖心若或有歉然未盡者,必於此等處,斡旋變化,然後可以感天矣。常尋聖心不自快足處,務爲剋改,何如?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服膺矣。一番登對,喘息如此,雖下去,必好爲往還焉。大臣雖不辭朝,給由馬,賜澆奠床,可也。光佐曰,天恩罔極,不知所言。雖極榮感,小臣此行,非爲國事,何敢安受大臣恩禮乎?由馬、澆奠床,還收,何如?上曰,澆奠床,非爲卿也。爲卿祖父,卿不可辭,大臣之行,不可無由馬,須安心勿辭焉。{{*|榻前下敎}}上曰,輪對官望筒,雖已落點,三明晝講,同爲入侍,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懿王后忌辰齋戒。 ○任守迪啓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啓曰,日候涼暄不適,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日者湯劑停進後,有姑觀四五日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丸劑旣進御,氣亦一樣差勝,其勿入診,更待下敎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呈辭,尙未處置。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昨日違牌不進,今日亦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言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以兼職未肅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摠戎使趙顯命,連日違牌,尙不膺命,將兵之臣,與他自別,而一向撕捱,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將兵之任,不可暫曠,連日違牌,殊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勳戚之將任,乃是古例,非他要職之比,而將臣事體,與他自別,則若是違牌,其涉未安。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傳授密符。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啓曰,日昨行幸還宮時,以東西班列之落後,因儒臣陳達,有押班監察拿處之命,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之至。臣等,俱以陵所陪從之人,只記儀注中陪從百官落後之文,而倉卒之際,不能審問,未及闕下,率爾退還矣。追後聞之,則臺臣陪從,異於他官,不當在於落後之列云。審如是,則臣等之徑先罷歸之失,與引避僚臺,少無異同。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病劇,未及同避,今因處置,承牌來詣,而臣等以同罪之人,決不可參涉於立落之間。請命遞斥臣等之職。答曰,勿辭。 ○黃晸啓曰,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伏以臣久病,阻入覲,凡九朔矣。幸而稍蘇,獲蒙賜對,新承日月之光,仍奉淸燕之閑,衷誠感激,旣退彌切,達宵不能成寐矣。況伏蒙天地父母之恩慈,察臣至情,許臣省墓,重之以賜澆奠,給馹騎,至有念卿祖考之敎,至恩殊遇,淪浹幽明,臣雖萬死,何以上報?只自歸詑榮耀,闔門攢祝,不敢以言語,形容臣寸心也。第臣於給馬之命,終有所惶悚不自安者。夫私行騎馹,國家所以待大臣之殊典,臣今得還賤分,與野老爭席,鄕里款段,乃臣之宜。尙安敢以大臣自居,猥煩於郵傳,其在朝體,亦安可比竝於在朝之大臣,加以此等恩例乎?咫尺之地,唐突陳辭,微誠未格,溫諭反降,一倍感惶,不省所措。玆敢冒萬死,更披肝膈,干瀆宸嚴。伏乞聖慈,曲乘澄察,亟賜收回,俾賤分得自安,朝體無屑越,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給馬之命,乃所以敬大臣也。昨亦面諭,今何復讓?其須安心焉。遣史官傳諭。 ○九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吳瑗、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朴{{!|𪼤|⿰王詹}},記注官金啓白,入侍。瑗曰,出閱本冊,則只初卷懸吐,而其下不懸矣。上曰,古亦不爲懸吐耶?瑗讀,君德篇第一板,自宋光宗臨御初,止第五板達之於其所不能行者而已。一遍訖。健基讀,第六板,自光宗時彭龜年,止十一板不待辨而自判矣。一遍訖。上曰,承旨進讀。師得讀,十一板,自燮又上奏,止十六板撫世御俗之道也。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君德篇第一板,自紹定六年,止第八板不能正君而國定哉。一遍訖。上曰,兼春秋進讀。{{!|𪼤|⿰王詹}}讀,第八板,自嘉熙二年,止第十板帝嘉納之。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第十板,自理宗時祕書郞,止十二板王政怠矣。一遍訖。瑗曰,尤袤之言好矣。人主宜無所畏,而乃以謹天戒,畏物情,勉戒其君。如王安石則曰,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與此言相反矣。故其時劉器之,以安石之言爲萬世之禍本。伏願聖上體念焉。上曰,當留意矣。瑗曰,此五事,言洪範五行矣。彭龜年,乃朱子之友,而所論愛身、寡欲、務學三事,雖別無敷衍,而甚爲要切矣。上曰,《節酌通編》,亦載龜年之言矣。上曰,《宋朝名臣錄》,比此冊,似好矣。瑗曰,《名臣錄》,只載臣下言行矣。上曰,亦有言君德者矣。瑗曰,亦有益於君德矣。上曰,宋人,皆淳厚矣。瑗曰,我國先輩以爲,我朝崇尙儒術,與宋相似云矣。上曰,多有相似者矣。瑗曰,漢唐人物,規模宏闊,淳正,則莫如宋矣。上曰,人物有歉於漢矣。健基曰,漢之人物樸實,後世無比,宋比大明,猶有氣力,皇朝人物文章,專尙文華矣。上曰,唐猶下於漢矣,至皇朝尤甚矣。常以爲我朝規模,與宋相似,而今則不同,近於皇明末世矣。規模蕩然,十年之內,治俗大變矣。瑗曰,不必徒爲臨朝發歎而已。移風易俗,責在殿下,要在崇儒重道,尊王黜覇而已。臣不敢爲迂闊之談。人主,所以造命者也,操斡旋之柄,挽回治世之規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十年之內,所以至此者,文勝而然耶?瑗曰,終是誠實不足,私意橫流,公正之道,義理之風,一倂欠缺,士大夫習尙,一變至此矣。上曰,世道委靡,皆由俗套,庚子以前,規模大矣,今則較細矣。人皆爲俗套所變,予所謂似明朝者爲此故也。以崇禎萬歲山事觀之,其時之人,無顧國家者矣。瑗曰,君無失德而爲臣下者,不能奉承,方其流賊之來,雍容暇豫,專尙黨論,而不思防禦之策,一事不做,以至於亡矣。以卽今風俗觀之,損周文,尙夏忠,宜矣。上曰,知經筵事,吏判,頃有所達之言,出外則當聞之矣。健基曰,明末亦爲黨論,而民憂國計,不爲之矣。上曰,其時廟堂,視爲尋常。如袁崇煥是名將,而亦除去之矣。今則無流賊之亂,似勝明末,而流賊之所以起,以其專事黨論,而不顧民事也。健基曰,救今之弊,惟在損周文,尙夏忠矣。上曰,予常以爲當去文,而今則文亦無之矣。健基曰,卽今風習,每多虛僞,如漢時則風流篤厚,故無黨論矣。上曰,末稍,則爲淸談矣。健基曰,此東漢也。西漢風俗,恥言人過,宏達質實,故無偏黨,而至于東漢,崇尙氣節,而黨論起矣。上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氣節雖好,偏尙則有弊,此洪範所以爲可法也。下番所謂氣節之弊,變而爲黨者,意思好矣。蓋偏字,自不好矣。瑗曰,我國亦尙士氣名節矣。一自有黨之後,誤用氣節於黨論,而不用於大公至正之地,流爲弊端矣。上曰,卽今氣節,不用於國家,而別有用處,極可悶矣。瑗曰,臣所憂者,祖宗朝氣節,至于今日,消亡甚矣。所謂氣節,非指偏黨,而亦非謂不用氣節於黨論矣。若有招不來麾不去之風,則朝廷尊重矣。祖宗朝所以維持國家者,多由名節,加意培養宜矣。上曰,朝鮮開闢,然後可見眞氣節,使予開闢朝鮮乎?瑗曰,臣亦非以難行之事,望於殿下也。聖心,先主標榜,則不能建極矣。上曰,氣節專在於黨論,所以無眞氣節也。有國家而無氣節,有私黨而爲偏論,非以黨論爲氣節耶?瑗曰,殿下,忘黨字可矣。聖心常有去黨之念,故便有三思之惑矣。上曰,予不爲標榜矣。若官師相規,則亦豈不可,而間有捉納者,是可悶矣。瑗曰,事苟可言,勿觀彼此,方爲建極之道,聖心或不無疑阻之事矣。上曰,予則實無疑阻之事矣。欲格君心之非,宜自諸臣始矣。瑗曰,聖敎至此,臣等敢不精白一心乎?臣所見如是,故有此陳達,臣雖無狀,豈敢巧飾乎?上曰,巧飾則小人也。若常時所不能脫去者,偏主不改,則無異於巧飾矣。健基曰,氣節,非有別件事,觀其人質實不欺,不爲非義,則是乃氣節也。小臣亦色目中人,而觀臺閣之上,雖不專事黨論,而不無其意,自上以爲有黨宜矣。上曰,然矣。瑗曰,下番之論氣節,是矣。忠臣許國,以道事君,乃氣節也。健基曰,向之轉激,乃一進一退而然矣。今則臺閣之上,頗似厭厭矣。上曰,其時則似快,而其弊不少,以快之弊,至於此矣。申宅夏論李春躋事,豈不過乎?然予所聽從者,以其太厭厭,故欲警睡矣。瑗曰,自上以爲如此者,亦非異事,今固無大公至正之人矣。然勿爲億逆宜矣。健基曰,勿爲億逆之言,極好矣。瑗曰,殿下或有億逆之意,惟以事之是非,決之宜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朱子此奏,載於《節酌通編》矣。此寧宗時乎?此時甚亂,無諱隱之事矣。是固大賢之言,而其曰雖勞且辱云者,有可疑焉。言之不諱,孰有加於此者乎?瑗曰,光宗、寧宗時,有不朝德壽重華宮之事矣。上曰,次次相似矣。內有所制溺於酒色之語,意有所在,此緣讒言而然也。瑗曰,眞德秀此奏,解召誥而泛論君德,別無解釋精微之旨矣。然篇篇,皆致意觀之宜矣。上曰,唯。瑗曰,魏了翁此奏,帝王家,所當觀鑑之事,多矣。上曰,唯,擯李德裕之黨,黜李石於遠外云者好矣。健基曰,文字明白,宜動人主之聽矣。瑗曰,有明理正心之工,然後能當斷而斷,不當斷而不斷。聖學高明,非臣所能仰補,而終始之工,無過於此矣。文義,不必篇篇進講,其中簡要處,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人主牽制四海,運動六合云者,語欠穩當矣。上曰,銘則皆載於《古鏡重磨方》耶?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惟其身之也,故有銘矣。瑗曰,先朝御製十銘,後嗣尤當觀鑑矣。上曰,語及先朝,當各別留念矣。瑗曰,處幽處顯,各別體念,何如?上曰,當體念矣。後世繼體之君,若存逸豫之戒,則豈有亡國之事乎?瑗曰,聖敎至此,不勝感歎。上曰,李昶之言好矣。瑗曰,趙天麟之言,依倣朱子而多未妥矣。上曰,似然矣。瑗曰,性卽理也。其所謂性者,具理之說,非矣。上曰,元時大體旣失,無可言者,何論無醇學耶?健基曰,虞集與許衡,非泛然之人矣。瑗曰,集非學者,似是文人矣。健基曰,乃文學之士矣。瑗曰,殿下崇儒重道,先賢子孫,多所錄用,意甚盛矣。先正臣李珥、先正臣趙憲、先正臣金集,皆只有庶孽子孫,故甚爲殘微矣。上曰,金集亦然耶?瑗曰,其子孫,尤爲貧殘,不能具祭祀云矣。金集,以先正臣金長生之子,繼爲宗儒,遭逢孝廟,契合昭融,配食廟庭,而子孫之零替至此,誠可惻然。上年,已命錄用李珥、趙憲子孫矣。金集子孫,一體錄用,何如?上曰,所達是矣。令該曹,一體錄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奉朝賀箚子批答,可也。答曰,給馬之命,乃所以敬大臣。昨亦面諭,卿何復讓?其須安心焉。遣史官傳諭。師得書畢。諸臣以次退出。 ==9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懿王后忌辰。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未肅拜,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引嫌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特敎特推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將兵之任,與他有別,而如是撕捱,殊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可久曠,而特敎之下,日事撕捱,尙不膺命,揆以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上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任述。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譏察軍官崔世完,所告內,有一漢,袖藏破傷銀器,過去路上,而執捉搜見,則決非私家之物,極涉殊常,捉來云。故卽爲推問其銀器出處,則厥漢姓名,卽金仁白云,而初招,則渠前以排設房軍士立役,故戊申八月,觀武才擧動時,入去于昌慶宮後苑內排設處拾得云。再招,則以爲,其同生妹仁梅,曾爲內人房子而入闕矣。今八月念間,其母千業,洗踏衣服受來次,入去于仁梅所在處,持來其銀器,故欲爲破碎而不能,持往于銀匠家時被捉,而不忍以其妹現告,以戊申年觀武才時拾得樣,飾詐納招云。而所謂仁梅之在於闕中與否,無路探知。方欲草記之際,大殿承傳色,聽傳敎,分付,據於義宮拘留罪人私婢汝梅,捉來推問,則果是仁白同生妹,仁梅之變名者,而其招內,渠以韓尙宮房子,今八月初旬間,隔房所在內人,以退膳生果,竝其所盛銀器而給之,使之食之,卽還其器於生果房,而食訖,自爾忘却,入置其器於欌內,不卽傳送矣。過三日後,退膳所給內人,問其銀器去處,故始乃驚覺,而恐有遷就不傳之罪,佯以業已傳送爲答,仍欲滅迹矣。適於此際,其母千業,洗踏衣服持去次入來,故出給其銀器,使之傳授於其同生娚仁白之處,而今旣現捉,烏得免作賊之罪乎?遲晩納招云。其母千業,捉來推問,則招內,亦以爲今八月望後,入去闕內,則其女汝梅,以弊裳所裹之物,潛爲出給,使之歸家深藏,而持去之際,愼勿致傷云。故還歸披見,則乃是銀器,不勝驚駭,祕密藏置於其子仁白家衣欌中矣。過數日後,始言其由於仁白,則仁白持往他處,有此被捉云。汝梅,則大內所用銀器,何等重物,而身爲內人婢子,乃敢恣意偸出,略無顧忌,論其罪狀,萬戮猶輕。設如其言,初雖忘却,當其還推之際,急急還送,則有何所妨,而恐有遲滯不傳之罪,深藏滅迹之說,奸惡莫甚。而旣已遲晩納招,則更無可覈之端,移送刑曹,照律處斷。金仁白,則旣知其莫重御用銀器,則宜卽惕然驚懼,使其母,還給汝梅,以爲現納之不暇,而乃反肆然破傷,賣食設計,情狀之絶痛,莫此爲甚。今此銀器之外,排設房所用,束乼二十五件,三甲所四十件,偸出放賣。故各其買得人處,徵出其價錢文二十六兩,輸送於戶曹矣。其母千業,則知情受來其銀器,傳給其子,使之放賣,則其爲罪狀,與仁白,無甚異同。竝一體移送刑曹,以爲照律勘處之地,所捉銀器,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徐命珩啓曰,持平金箕錫,以臣於陪從江頭之日,墜馬重傷,幾至違骨,日暮廻鑾之際,僅僅隨班入來,而及至城內,右脅刺痛,精神昏瞀,若將頃刻顚仆,竟未得陪扈闕下。此雖出於實病之適苦,而惶悚之心,至今未已。昨伏聞筵臣陳白,押班監察,以不能檢察,至於拿問,臣之不能終始陪從之罪,不可厭然自掩,而昨緣病劇,無計轉動,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以日昨行幸還宮時,以東西班列之落後,因儒臣陳達,有押班監察,拿處之命,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之至。臣等俱以陵所陪從之人,只記儀注中,陪從百官落後之文,而倉卒之際,不能審問,未及闕下,率爾退還矣。追後聞之,則臺臣陪從,異於他官,不當在於落後之列云。審如是,則臣等之徑先罷歸之失,與引避僚臺,少無異同。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病劇,未及同避,今因處置,承牌來詣,而臣等以同罪之人,決不可參涉於立落之間。竝引嫌而退,職是執法,躬自冒禁,論以公體,合加規砭。請持平金箕錫,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竝命遞差。答曰,依啓。 ○九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黃晸,侍讀官吳瑗、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瑗讀,聖學篇第一板,自魯哀公問子夏,止十二板置三師之位,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健基讀,自十二板唐高宗顯慶,止十五板莫大幸也,一遍訖。曰,小臣眼昏,不能讀,惶恐矣。上曰,承旨進讀。晸讀,自十五板仁宗時王拱辰,止二十七板許講官上殿,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聖學篇第一板,自宋哲宗讀未一板。晸進曰,上未進夕水剌,臣第請小退,進水剌後復入,何如?上曰,盡讀文彦博所奏後,少退,可也。德老讀,止第三板難拘常制,一遍訖,諸臣小退,復爲入侍。上曰,上番兼春秋進讀。述讀,第四板自祖禹又進,止第八板近取諸贄,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第八板,自紹聖元年,止第十板有文章矣,一遍訖。瑗曰,子夏答哀公之言,出於劉向《新序》矣。上曰,朱子載《儀禮經傳》矣。瑗曰,聖人,以生知之資,亦待學問之功,師曠秉燭之對,可謂切近矣。殿下勤學好問,雖無仰贊之益,切己體念,隨事省察,然後可免書自書我自我之患矣。程子曰,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則明無所用。譬猶秉燭徒觀其明,動作周旋,不須其明,則無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晸曰,儒臣之言好矣。衛武公,九十五歲,好學不衰,作抑戒詩。殿下春秋,比晉平公僅半,而比武公,尙未半矣。責任地位,比晉衛之君,不翅高百千等,可不懋哉?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苟爲學問,則必有其效,秉燭之明,豈如晝行乎?老而好學,猶有其效。況殿下春秋鼎盛,若加勉聖學,則其效豈可量乎?上曰,譬之秉燭者,以言爲學之工也。聖人從心所欲,非止秉燭之明,如夜明珠矣。衛武公不可譬之於秉燭矣。瑗曰,武公工夫素高,而至老不衰,非可比於平公矣。上曰,所以武公謂之好學不衰,而平公謂之老而方好學矣。晸曰,孔子七十,從心所欲,非可比於秉燭。平公本不爲學,故譬之秉燭矣。瑗曰,高貴鄕公論經書之言好矣,論夏康、漢祖之言,亦好,而但徒事文辯矣,當時雖賢君,亦難爲之矣。上曰,高貴鄕公,亦英邁者矣。司馬師之言,何以載於《名臣奏議》耶。師方握高貴鄕公,何以勉戒乎?健基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矣。上曰,高貴鄕公之名,爲髦耶?健基曰,然矣。漢獻帝,高貴鄕公,皆見脅於强臣矣。上曰,彼皆可爲之君,而予則以爲高貴鄕公,勝於漢獻帝,彼猶欲對敵司馬氏,猶勝於獻帝之見脅於曺氏矣。瑗曰,獻帝亦了了,故董卓立之云矣。上曰,其時,已至不可爲之地矣。瑗曰,一時鼓譟,不量力矣。上曰,獻帝無所爲而作山陽公矣。健基曰,若使漢祖、唐宗當之,必不至此矣。上曰,漢祖、唐宗,初不至於此地矣。若當其時,則雖漢祖、唐宗,亦無以爲之矣。瑗曰,若如漢祖、唐宗之英略,則可以爲之矣。上曰,桓、靈、曺芳,已做成如此之境,雖漢祖、唐宗,亦難爲之矣。曺操謂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漢高則必爲能臣,遇獻帝則反爲奸雄矣。瑗曰,此岑文本論性之言也。上曰,此以氣質之性言之矣。此太子,乃中宗耶?瑗曰,非也。乃太子弘,而死於武后矣。上曰,仁矣。其性仁厚,而《詩傳》及宋儒,皆以爲非矣。然郭瑜之言,似是矣。瑗曰,《春秋》,勸善懲惡,不可廢矣,而太子弘之心,仁厚不忍讀矣。《論語》在經書中記孔子言行,言近指遠,前年嘗告達矣。四書循環觀覽,常目在之宜矣。健基曰,臣嘗上疏言之矣。經書,講讀精熟,有若主人,然後學可以進。《論語》、《尙書》,循環講讀好矣。自上,亦嘗以依施爲敎矣。上曰,趙普以爲半部,佐太祖取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云矣。晸曰,節用愛民,使民以時,爲治國之要。自上,軫念生民,各別撫恤,故一國生靈,擧皆顒望於子育之政,自上何以副此生民之望耶?上曰,然矣。瑗曰,趙抃之奏,言侍講者,講吉,不講凶,其時想如此矣。上曰,無可論文義者矣。瑗曰,以舜之聖,益猶以爲毋若丹朱傲矣。上曰,此夏禹氏之言矣。瑗曰,聖德雖高,猶恐有失,乃人臣之義也。健基曰,聽言容諫,則於聖德有光矣。晸曰,憂治世,危明主,人臣之道也。自上反復討論,得聞上躬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則好矣。肅廟嘗下敎曰,臨卷不必徒講文義,民瘼、時弊、物情、世態,亦使上達。此聖上之所當追述者矣。上曰,然矣。賓廳次對,古則一月三次,而改定爲一月六次。淸城爲大提學時,以爲試士之題矣。隆寒盛暑,雖停法講,召對則予不停止矣。《書》曰,一日二日,萬機。蓋言政務至多,而不可曠廢也。今旣停法講,又竝與視事而停之,此事予所未曉。晸曰,祈寒盛暑,必停法講與視事者,似是保護聖躬之意矣。上曰,視事之停,未知始於何時耶?今無實官,待其差出行公,考出實錄,卽爲啓達,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勵精圖治,聖心炳然,而治效未著。凡事,不日進,則日退矣。爲學至聖,祈天永命。先儒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自今爲始,奮勵振作,堅定聖志,一出誠意,以致日新又新之功,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學問政令,不宜預望其效。堯時,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可望其速效矣。上曰,所達是矣。灼灼園中花,早發還先萎,此可爲學問政令之戒。《孟子》所謂,勿忘勿助長之意矣。健基曰,疆內乂安,又無賊警,兩年凶荒,民不多死,豈可謂聖治無效乎?然勿求其效,乃純王之心,而太平萬世之基也。上曰,純王二字好矣。瑗曰,必有事焉則可矣,而忘與助長,則不可。臣民之情,則望殿下聖治之日新矣。晸曰,殿下勤學好問,夐出百王,而治效未著,儒臣之以立志勉戒者,有由矣。小臣竊觀,先王朝有罪者,不生出,如鄭濟先,兪信一,皆死矣。今則有勢力者,皆不死,此委靡之害也。獄訟大政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以舜之德,獄訟者歸,獄訟不公,則致枯旱震風之災矣。唐時李悝之誤決獄,恐其得罪,遂自殺。趙廣漢殺一男子,亦死矣。自上每多容貸,法綱日就委靡,以此爲戒,何如?健基曰,承宣,雖以紀綱言之,恐非由於紀綱矣。若法官得人,可以決獄矣。上曰,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在下款,非謂盡赦有罪者也。予固威斷不足矣。晸曰,外方獄訟,臧獲田畓,見失於人者,多矣。上曰,承旨嘗爲御史,明言其人,可也。御史不知,而予居深處,何以知之?朴致遠、呂渭良,亦生矣。二人不烹,予固無斷矣。晸曰,民間怨咨,臣嘗聞之矣。自上若明法,則必無此患,於此等事,各別嚴厲,何如?健基曰,紀綱之言,臣未知之矣。紀綱者,小臣上疏,嘗言之矣。三公盡職,六卿分任,則承宣所達,只在節目間矣。晸曰,臣見廟堂坐不進單子,則病字雖嘗申飭,而長懸病字,此臣所慨然者矣。瑗曰,上敎以爲,必也使無訟乎,聖意所在,誠好矣。德敎爲致治之本,而刑法亦輔治之具,在乎時措之宜,不可徒意於使無訟矣。上曰,是則然矣。健基曰,瑗之所達,雖有意見,而但患不能盡德敎耳。刑獄得人,則可以無訟,苟盡德敎,則爲太平萬世之基矣。司馬光論人君大德,先仁明而後言武。若以紀綱頹弛,勸上嚴厲,則臣未知矣。晸曰,儒臣之言,未妥帖矣。德敎固爲根本,臣非勸上以專主嚴厲也。父之於子,豈可彼此厚薄乎?今番習陣時,記過決棍者,疲弊宣傳官輩,而爲將任者,不受罪,兵曹郞官之決棍者,亦疲弊之人矣。臣雖不爲陪從,爲大將者,豈無受棍之罪乎?瑗曰,鄭纘述之事,甚可痛矣。李玗代纘述決棍,豈不冤乎?以中軍之故,不拔其箭,而拔李玗之箭云矣。健基曰,纘述宜有請罪之事矣。上曰,李玗之事,予固怪之矣。今事在已過,且予不察故置之矣。晸曰,在下者,當分明告達,自上豈可盡察乎?上曰,韓信之多多益辦,謂之分數明。予旣登壇,則兵判爲中軍矣。鄭纘述誤事,而李玗決棍,豈可謂之分數明乎?予當自反矣。至于今日,纘述復爲決棍,則似又過矣。晸曰,事過之後,不必追治,聖敎至當矣。上曰,纘述若推諉李玗則無狀矣。瑗曰,臣亦非以爲然也。紀律不嚴,幺麽輩敢爲弄奸,此是聖上所當自反處矣。上曰,予旣親臨閱武,則軍校輩,惟知上躬,不知大將,是乃分數明也。瑗曰,程子此言,自上宜反復觀覽矣。上曰,唯。李玗迷劣矣,何不發明乎?晸曰,渠何敢發明乎?瑗曰,天威咫尺,何敢發明乎?晸曰,賞罰者,鼓動一世,駕馭臣民,賞一人而一世勸,罰一人而一世懲,可不愼乎?上曰,春秋講武,事亦不輕,而尙如此。況外方講武,豈不錯雜乎?瑗曰,臣爲御史時,見營將習操,誠可笑矣。晸曰,京中五軍門習陣時,雖將官輩,有勢力,則不受罪,其何以服一世乎?上曰,習陣太疎虞矣。健基曰,太平無事之時,尤不可不爲撤桑之謨。晸曰,常時大將,每稱病而停習陣,政院雖督之,而猶稱頉不爲矣。健基曰,脫有緩急,將何用乎?瑗曰,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云者,乃人主之龜鑑也。自上,雖靜攝之中,猶御經幄,豈曰引接之稀闊乎?但如臣鹵莽,有何所補。若延登儒賢,與之講論,則必大有益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矣。瑗曰,經明行修之薦,爲之已久,中外必多有如此之人矣。若必以天民,達可以兼善者望之。今人,則孰敢承當乎?經明行修者,則必有之矣。不徒可以置諸經幄,使之臨民,必勝俗吏矣。分付大臣,廣爲搜訪,何如?上曰,王安石、司馬師,亦載於此書。逆臣爲名臣者,以其言之善也。古之取人,有如此矣。雖欲取此等人,朝廷,以出入某之門下,互相扶抑,予豈可以此導人乎?雖有實行,必如申致勤論翰林薦之事矣。無此弊,然後可以爲國,昔之來者,今不來矣。晸曰,召致講筵,則好矣。其人,皆不敢出矣。上曰,近來秋曹、禁府,獄訟積滯矣。諺文上言金聲八事,雖猥濫,殺獄豈不重乎?古稱一婦呼冤,五月飛霜矣。健基曰,禁府科獄爲滯囚矣。瑗曰,李錫孝,已放送矣。文彦博《尙書》講義好矣。治天下,在知人,在安民,安民,本於知人。銓曹不能善擇守令,自上,雖飭勵銓地,引接守令,而一番引接,豈盡知其人乎?引接守令,必須着實爲之,若有不治,嚴飭銓曹宜矣。健基曰,一時筵席,不可以奏對之善,知其人矣。在前席,雖爲善對,及其赴任,或有不治者矣。然數爲引接,以之參驗其能否,亦好矣。晸曰,引接,在飭勵之政,必有益矣。外方守令,自上常常戒飭,而道臣亦各別飭勵,故貪官汚吏,惟其所欲者則無之,是亦飭勵之效也。健基曰,外方守令,少仕宦之樂,頗似蕭條矣。小臣出入臺閣,每訪問守令過失,而無甚貪汚者矣。晸曰,吏判嘗告達矣。六鎭遠於監營,故武弁之爲守令者,多不法事,而朝廷無由知之,時用文臣,似好矣。如金命元,韓渭,以文臣爲北道守令矣。上曰,惟在其人,若不善擇則,(則))文臣或不及於武弁矣。晸曰,文臣愛惜身名,終勝武弁矣。年老武弁,無所忌憚矣。上曰,吏判所達之言是矣。銓官難可任意差遣矣。晸曰,有形勢者,不往此等處矣。健基曰,李德壽嘗以此事告達,而不得施行,只韓師得一人,任甲山後,無之矣。晸曰,飮食難堪,且不爲眷率,何異於謫居乎?義州府尹、江界府使,加資之窠,而人無欲往之心,任便乃朝臣之大病痛矣。健基曰,平安道,北道守令,以侍從臣參之,似有益矣。瑗曰,頃者,聖上講陸贄奏議時,欣然有契矣。間間披閱,以裨治道,豈但一時進講而已乎?上曰,雍正作序,而亦以陸贄爲賢矣。瑗曰,然矣。健基曰,文彦博論《尙書》之言好矣,經傳之旨,必在於深處,《節酌》二典,進於其君者,乃老臣篤實之意也。今人若進此奏,則人必笑之矣。瑗曰,法講不爲之時,必爲召對,故講奏議已頗多矣。上曰,講奏議,三分逾一耶?瑗曰,不然矣,奏議十七卷矣,《貞觀政要》六冊,抄選事,預爲指揮該官,何如?上曰,召對繼講冊子,問議於領事,可也。{{*|榻前下敎}}瑗曰,臣因文義遺才之說,又欲有所仰陳矣。我朝中葉以上,人才皆出於嶺南,五賢中四賢,皆出於嶺南,可謂盛矣。近來則嶺南之人,從仕者絶少。蓋嶺南風俗,無求仕者。卽爲官然後,方逾鳥嶺,雖同在朝廷,尙多未相悉者,況於嶺外之遠乎?自上眷念嶺南,每使收用,而卒無其效矣。且朝家若徒以官爵,有若慰悅之爲,則實非待士之道。每都目收用之命,嶺士以爲恧縮不安云矣。古稱魯多君子,嶺南固多有職之士。朝廷惟當以實心求才爲主,不宜徒以縻爵爲榮矣。欲望申飭道臣,採取一道之公論,勿論已出身未出身,以文學、行誼、幹局,分科薦達,各別收用,俾有實效,何如?上曰,前所薦者,尙未收用,今不必別爲薦達。前日所錄之人,分付該曹,使之卽爲調用,可也。{{*|出擧條}}瑗曰,頃者,自上褒尙先正臣李滉,至於遣官致祭,嶺南之人,莫不聳動云矣。嶺南襲李滉之遺風,素稱鄒、魯之鄕,以文學節行,表表著稱。生爲鄕黨之矜式,沒而祭於賢祠者,多矣。惟其遠地之故,朝廷無由詳聞,或至湮沒,豈不重可惜哉?欲望分付道臣,其中可合表章之人,勿論久近,使之博訪精察,一一啓達,或贈職或旌表,以爲裨益風敎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晸曰,小臣竊有所悶慮者矣。眠食者,無貴無賤,生人之所重也。三更不寐,血不歸心。殿下勤於政事,朝夕水剌,不以時進,寢睡之節,亦且失時,豈可不慮乎?若寢食以時,則血氣充完,其在輔養聖躬之道,不可忽矣,孔子所愼在疾,程子曰,戒忘生。伏望各別留意焉。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矣。晸曰,臣頃以致祭事,進往延齡君墓所時,詳見祭廳,則墻垣屋壁,多有頹圮之處,蓋以無主祀之人而然也。所見荒涼,誠甚感愴。其所頹破處,不必多費財力,不過隨毁隨補者,自上,似當申飭故敢達。上曰,前時戶曹與內司,每爲修補矣。今聞承宣之言,令該曹修補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晸曰,兼春秋任述,與下番金啓白私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此雖飭勵之道,兼春秋乃初入者也。今番勿推,可也。晸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待明朝牌招,進參朝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卯時,有霧氣,夜四更五更,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爲之。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會同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慶尙兵使魚有琦,朝講同爲入侍。 ○李德壽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聞其實病,尙今沈重,而試士命下之後,久不得擧行,殊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已至多日,而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試士,日已過午,尙不得擧行,事體至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莫重試士,命下之後,尙未設行,其在事體,已極寒心,而提學替行,已有前例,則一牌二牌,若是其過乎?此不過今日廉隅,反勝於分義之致。雖五牌,今日試士,必也行矣。況三牌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德壽曰,都承旨持此書題,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Branch2○任守迪啓曰,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卷四百二十四丈,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夕講爲之事,命下,而知事金取魯針灸受由,宋寅明以試士當赴館所,李眞望在外,同知事李秉常在外,尹游以同成均館所進去,趙尙絅呈辭入啓給由。他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辭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平安監司狀啓,寧邊等邑居,管餉水格,尹天先等渰死事。傳于任守迪曰,渰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韓師得曰,觀武才別試才,每於四五年,二三年,設行,而國家多事,昔年應行之事,未行久矣。於甲辰迄今,觀武才之設,已過十年,於戊申迄今,別試才之設,已七年矣,武士豈不抑鬱?且戊申年爲出征扈衛而設,非他比也。豈體愛恤武士之昔年盛意之意哉。觀武才,以開月旬前,擇日事,分付兵曹。 ○李德壽,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監試初試,一二所榜目,啓下本曹後,更加考閱,則一所榜目中,誤書至於二處,故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試初試錄名時,擧子等參下實職外,書以加資者,雖或參榜,卽爲拔去。錄名官及試官,各別論罪事,昭載於科擧事目,頒布於京外試所矣。卽見平安南道榜目,則生員試一等第一人洪致渙,榜目中,以啓功郞書塡,一依事目,洪致渙榜目中拔去,付標以入,而當該錄名官及試官,令攸司論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及第韓宗濟呈狀,則以爲,上年冬,得參壬子式年文科,而唱榜後卽爲下鄕矣。今年八月,來到京邸,始得聞知,則殿試榜目中,矣身父名,誤書一字云。就考榜目,則父名中錫字,果以躋字誤書,不勝驚駭。殿試皮封,粘連呈狀,相考釐正云。考其皮封及會試時榜目,則韓宗濟父,通德郞錫健書之,而殿試榜目,則以躋健書之矣。原榜目中依其皮封,改付標以入,而其時當該四館,難免不察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本府需用,全靠於各處田民之稅入矣。本府所管穀物、錢布,納不納間,元無解由拘礙之事。故各邑視之尋常,全不檢飭上送。以昨年言之,當捧而未捧者,幾至三分之二,應下而未下者,將至半年有餘,勳臣接待,無路辦出。雖有衙門名號,不能成樣者,至此極矣。光陽縣辛亥壬子兩年稅米,本官以賑資取用後,因湖南監賑使別單,上年冬,備局,以京各司句管各邑留賑米立本次,旣已折半作錢,則今秋作米,亦必有餘,而無不足。卽宜還報,各該司事,覆啓,分付。靈光郡敗船拯米改色次,自本道分給之後,賑廳及本府,以壬子春解氷卽時,着實收捧上送之意,亦爲覆啓,申飭,而終無擧行。務安縣,辛壬兩年稅米,咸安郡,壬子條未收及上年條貢木,經年不納,故行關催促者,亦至累次,尙無皂白。近來外邑,慢蹇成習,全不動念,固已可駭。若無警責之道,則終無收捧之期,四邑守令,從重推考,趁速擧行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逆家籍沒田民,全屬本府,乃是祖宗朝流來舊法,故日昨諸勳臣入侍時,以草記稟達之意,有所陳白矣。糧餉廳,庚戌籍入十二邑田畓中,錦城、務安兩邑所在,依舊例移屬本府之意,辛亥冬,臣李森,晝講入侍時,陳達蒙允,發關該邑,至捧打量成冊矣。壬子秋,其時度支之臣,以糧餉廳需用之苟簡,請寢其成命,則自上有勳府之擧例欲推,固不爲異,而勳府雖無此,亦可支過,餉廳形勢如此,仍置,可也事,下敎矣。仍竊伏念列聖朝寵賚田民之盛意,乃在於惠養諸勳臣之資,而當初恩賜之田民,不爲不多,而田畓則累經量役,地方大縮,虛負陳廢者居半,奴婢,則連値凶歉,太半逃故,其所捧,逐年減縮,今年、明年,已至莫可收拾之境。至於年例臘藥、醍醐湯之屬,停廢已至八九年之久,員役等料布,不能繼下者,亦至五六朔,可謂蕩殘之極矣。聖敎中,雖無此亦可支過之敎,竊恐未盡俯燭本府疲弊之至此耳。本府,則戊申初頭,籍沒田畓,幾盡分給於諸勳臣,別賜與其後鉤得者,一半割屬餉廳,而戶曹,則庚戌籍入,欲爲全屬者,似欠於共濟之道。今此兩邑田畓,不過三十餘結,其爲得失,元非大段,互相爭奪,實爲未安,而本府之必欲劃屬者,非爲物也,乃所以遵守列聖朝舊規也。且餉廳所需,臣亦詳知。蓋其所屬田畓,多至五六千結,而責應於訓局者,不過陵幸時略干軍需而已,則雖無此數十結田畓,似不至苟簡。錦城、務安兩邑田畓,依前下敎,還屬本府,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言啓曰,駝駱粥,自十月初一日,當爲封進,依前例擧行事,預爲分付司僕寺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咸鏡監營上送罪人世萬,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矣。卽當擧行,而右邊大將申光夏,以武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政院稟旨,改付標以爲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北關罪人世萬,自捕廳,合坐究覈事,命下之後,聽傳敎次,左右捕廳從事官,屢度催促,而終不來待,事之駭惋,莫此爲甚。大將,常時不能檢飭,莫重時急傳敎,尙未擧行,不可無警責之道。左右捕盜大將,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因左邊捕盜廳草記,罪人世萬,卽當合坐究問,而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本院稟旨改付標事,命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科獄罪人按覈,事體嚴重,有異於尋常訊囚。本府郞廳十員內,除當直、入直,又爲分送文武科試所五處禁亂,則無故參坐,只是數人。莫重科獄,口招覈詰之際,郞官極爲苟艱,無以成樣,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晉州牧使金遇喆,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金遇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科擧外場罪人,李世瑃、朴來章等,拿囚已久,尙未取招,事體未安。故今日早朝開坐,欲爲擧行,而知義禁臣趙尙絅,本職呈辭入啓,同義禁臣申昉,病不來參,莫重科獄,不可不備員按覈。同義禁申昉,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義禁申昉,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徐命彬疏曰,伏以無狀小臣,罪積違逋,理宜誅譴,輒蒙寬貰。向者藩任之褫免,實荷天慈曲覆,非臣隕結所能仰報。且於前月,伏蒙恩暇,往省先墓,至情獲伸,感祝無涯。第拜辭之後,伏聞以省阡呈告事,特有嚴敎。臣於是,悸恐震慄,無地自容,而病淹鄕廬,未卽復路,迹涉偃便,尙逭重誅。間被館職恩除,輒犯逋慢,悚蹙冞切,而例勘未幾,甄敍遽下,繼辱除命於荒野跧伏之中,如臣不肖,罪在罔赦,而聖上之假借眷顧至此,臣以首頓地,感極而涕,誠不知所以自措也。在臣分義,固宜竭蹶趨謝,以伸感激之悃,而第臣於見叨之職,實有病勢之萬分難强者,玆敢仰首哀號於仁覆之下。顧臣素抱奇疾,不堪陳力之狀,前已屢暴靡遺,不敢種種瀆陳,而蓋臣目疾,卽數十年沈痼之症,而歲加月增,昔之微翳,今變爲昏花矣。前之痒澁,今轉爲刺痛矣。毋論咫尺之近,不能辨物,重以痰眩忒甚,若墮烟霧,前遺後忘,觸事顚錯,甚至於親故姓名,多不省記。目下接應,殆失照管,似此證狀,其不可備數於任使之末,固已決矣。然臣之區區所自勉者,惟在於隨分殫誠,圖酬萬一。若係筋力奔奏gg走g,則尙或可以不計顚仆,黽勉驅策,而至於夙夜近密,周旋筵席,雖欲拚死自力,少效其職分,而不可得矣。從前累次忝叨,率不過若干日,輒必懇扣,遞罷乃已。至於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此豈微末小臣,所敢爲,而臣則犯之。國體之傷損,臣分之虧壞,由臣而殆無餘地,而未暇恤焉,其萬萬不得已之實狀,於此亦可見矣。臣雖欲貪恩畏義,冒昧趨承,痼廢至此,實無一分可堪之理,此臣所以矢心自劃,不敢復爲承膺之計者也。噫,出入禁闥,昵近耿光,卽人臣之至榮,恒情之所願,臣豈獨無常性,而疾病錮之,殆天所廢,瞻望宸極,但有悲恨。仰惟天地之仁,曲遂萬物,朝廷之大,不患無人。儻蒙少垂矜察,俾得以專精醫藥,任便調息,賴天之靈,或不至爲永廢之物,則實終始生成之大惠也。且臣素患痰癖關格之症,挾感暴劇,委頓床簀,作一僵尸,時月之間,斷無起動之勢,出納之地,責任緊重,引日虛縻,爲罪益深。玆不得不披瀝肝血,縣道控籲。伏乞聖慈,憐臣病狀之決難堪承,諒臣忱懇之匪出矯飾,亟命鐫遞臣職名,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日昨三牌之下,設有苦情大戾,萬萬難冒,亦何敢偃慢至此,而實以痰癖昏塞,宛轉叫號,殆無生人事故耳。然其屢逋之罪,雖斧鉞是甘,儒臣請推,又何其如向日臺論之過恕,病裏惶隕,一倍亡措。乃者又有牌出如初命,伏想聖意,謂臣賤疾,已得調治,而其急勢危形,視初誠有間矣。癖氣橫亘,尙未開利,腰脅牽疼,呼吸喘喘,口絶穀粒,遂至八日,綿薄之氣,澌脫無餘,苶帖床褥,坐臥須人。若復觸冒外風,添痛至死,姑不暇恤,而以此氣息,何能致身於禁闥之前,亦何能終日試士,達夜課次乎?杖而試起,末由承命,又不免坐違嚴召,病妨臣分,一至於此,伏枕戰汗,恭俟威命而已。仍竊伏念國家之設置兩提學,視文衡,略有專貳之差,而其有文事之責則等也。是故從前文衡有故,提學替行,如他司長官佐貳之爲,雖以臣所記存者言之,故判書臣朴泰尙,方任文衡,而適有難强之事,故故相臣李畬,以提學,初牌承命,代掌試事,前輩處義,豈後輩之不如?而日昨弘文提學宋寅明,方在政席,卒至三違,是其意,必謂旣有文衡,吾何復當試事,審如是者,文衡若十年在職,兩提學爲十年無一事之冗員耶?揆以公法,斷無是理。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加臣有召輒違之罪,早命無故提學試取,俾旣會之多士,毋至再罷焉。答曰,省疏具悉。已命牌招提學,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左參替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於前月,猥陳一疏,乞解本職及兼帶經筵之任。及承聖批,累行王言,縷縷諄復,至以經筵之職,必欲致之者,意有在焉,又以見之久矣,奚日不思,又以秋涼漸生,宜速上來爲諭,辭語委曲,旨意隆摯,眷視非常,恩光絶倫,如臣愚賤,何以得此於聖明之朝?臣誠驚駭惶惑,精爽惝怳,百回莊誦,感涕自涌。在臣分義,固宜聞卽奔騖,仰承德意,而第伏念聖意所以召臣者,實在於登筵勸講,而顧臣今日衆骸百用,無不衰脫之中,目視之昏暗,最爲忒甚,臣之不親書冊,固已久矣。或有不得已尋閱者,則開卷漠然,必待眼鏡,始辨稍大之字。今雖使臣,得以橫經昵侍,終不能看一行,發一義,以奉顧問之盛意,其何望備員入對隨衆講說也哉?雖然,至眷不敢孤也,嚴命不敢違也。正擬遵依聖敎,待得涼生,趨造京闕,備陳實狀,而後退塡溝壑矣。不意秋氣初動,新感已入,前患溏泄之症陡劇,日夜辛苦,久而愈甚。繼自月初,痰結腰脅,隱隱作疼,呼吸皆牽,坐臥俱妨,一有轉動,痛楚無數,始謂一時偶發之症,今已十有餘日矣。惟此病情,固不必其終至阽危,而若其自力動身,致之鞍馬道途之間,則斷無其望。臣之孤至眷而違嚴命,乃至於此,不但私心缺然,日夕兢惕,執憲之吏,定不相貸。況日者園陵行幸也,遠近中外大小臣庶,莫不奔走湊集,瞻觀羽旄之美,臣獨縮伏深山,無路自致於輿衛之外,仰聆淸蹕之音,罪負之重,於此益加矣。玆不得不露章自列,冀伏重誅,伏乞亟命有司,盡革臣職,勘以當律,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勿過辭,俟少間上來。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時當秋令,聖上有事園陵,玉候天相,法駕遠涉,臨御畿邑,臣民咸慶,相與聚會,莫不祗候稱頌。臣以疾病垂死之喘,身伏海都,車駕幸履近境,臣不敢偃伏自在,竊擬進候起居,瞻仰前路之計,起身三日,僅到通津界上,痰狀添作,氣息奄奄,委身路左,徊徨隕越,無所措躬。今者鑾輿載廻屬車旣遠,臣祗伏野次,無以前進,臣罪至此,不可勝贖。玆敢以文字,追上縣道,以冀登徹,庶幾天鑑,俯垂察焉。且伏念臣所叨職名,是公府孤卿,其責任甚重,不可以臣愚賤,虛帶草莽,以曠天職,事理明甚。伏乞深加聖慮,亟命褫改,還臣素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懇。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以伸霜露之感,益切追慕之懷。卿到近邑,予漠不聞,不卽敦召,缺然曷喩。旣渡甲津,半住近畿,胡不見我,而欲爲歸往乎?玆命史官,馹騎傳批,仍命偕來,卿須體小子如渴之望,從容登道,一見我,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卽爲傳諭。 ○參知鄭彦燮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待罪喉院時,得伏見諫臣疏避,則追提向日銓堂斥補時事,請罪喉院,臣亦其時承宣之一也。揆以廉義,不敢抗顔蹲冒,違逋嚴召,罪大慢蹇,因蒙解遞,倖逭勘罷,職名雖祛,私義不安,杜門尤悔,方切震惕。不意騎曹除命,旋下於此際,徊徨蹜踖,益無所措。蓋當兩守令辭陛之日,臺臣還收之啓,適發於次對入侍之時,擧條未出之前,本院之未及周旋,其勢固然。而且其下直單子,遽已啓下於臣適不知之中,然而同在一院,義無知不知之可別,故臣亦隨諸僚之後,而陳暴請譴,此則聖明業已下燭。至於嶺伯辭朝時,則臣以身病,連日不得仕進,而凡可以不得奉行者,則在院諸僚,無不據例稟啓。其時事狀,不過如此,臣之無似,忝在出納之地,伊時處分之下,當事顚錯,不能善爲周旋,諫臣論斥之言,誠出於憂世道慮後弊之意,則臣何敢苟冀其獨免於抨彈也?抑臣稟質脆弱,素多疾病,形殼不至太衰,而精力已無可恃,涉夏徂秋,連在近密,無非强疾黽勉之日,而未嘗猥陳疾病之狀,雖以日月之明,未盡照燭,必以臣爲無病土木之物,而其實則本來病人也。宿衛重地,萬無堪承之望,卽今情地之外,病勢危重,旬月之間,實無以蠢動供仕,玆敢疾聲號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中間缺))}},朝家必欲行此政,則前期知委,然後可爲之,而大抵納布則有點退之弊,納錢則無點退之事,民必願其納錢,而不願於納布矣。上曰,副學已發端,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民間錢貨,實無出處。若當年豐,而穀賤錢貴,則換錢納官之際,其弊無窮,今若勿許捧錢,則庶可以省弊矣。始炯曰,民間錢貴,果爲特甚矣。慶尙道,則有上下納大同木、兵曹騎步布,而布則雖踊貴之時,其價常不滿二兩錢矣。錢則雖一二錢,民甚愛惜之,蓋布則有自織之道,而錢則無出處故也。以布上納,則京司點退不捧,畢竟終歸於納錢,此所以民間有怨,而今若定以一切之法,只捧布而不捧錢,則且恐布價騰踊,一疋之直,將過二兩,此亦有弊矣。臣意則朝家,只隨納隨捧,而凡於納布之際,俾無點退之弊,則此最便好矣。取魯曰,此則不可矣。朝家所捧之布,不但爲官用,亦歸於貢物價,今若不計麤疎,而只許捧納,則民皆效尤,必不納精細者,以此而上下貢物,則貢物將不得支保,其弊又將如何耶?決不可不爲點退而任其所納矣。寅明曰,錢貨方貴,豈無弊端?朝令若鎭長行之,則誠好矣,而行之一二年,復有納布之弊,而又議其改捧,則初不如如前爲之,此宜深思遠計而處之,恐非容易猝改者也。尙絅曰,通一國民而計之,則自其家,織取備納者無多,皆是換木以納之類也。渠旣換木,則許其納錢,庸何妨乎?取魯曰,趙尙絅之言,是也。豈捨順便之道,而行此窒礙之政乎?上曰,副學之意,終與諸臣異耶?宗城曰,木價雖貴,旣持二貫錢,則寧有不貿一疋之理哉?臣意,則此令一下,民必大以爲便矣。始炯曰,臣在嶺南時聞之,朝家有錢木參半之令,則商賈輩,多聚於列邑邑底,守令知其狀下令曰,今則不以木納,當以錢納云,則商賈輩,皆退坐,畢竟不得已歇價出賣。此則雖非正道,以此推之,則朝家若下捧木之令,商賈輩,挑價之弊,必甚矣。尙絅曰,此言是矣。朝家若許以納木,則可直一兩之木,將踊價數兩矣。興慶曰,自織備納者,嶺南之俗,而臣嘗往來畿湖之間,備知民間自織者之絶少矣。令下後一年,則雖未知,而過二三年,則木價必大騰,此豈無弊之道乎?上曰,豈有無弊之事耶?大體是,則當斷然行之矣。廷濟曰,我國民人,不事綿農,今若以捧木下令,則民必有勤於耕織之效矣。宗城曰,近來人心,無不愛錢。凡係上下之物,皆願純錢,習俗已成,莫可救正矣。朝家用錢,則固難不捧於民間,此最行不得處,而今誠以捧木勿捧錢,下令,則民間必歡欣鼓舞矣。上曰,副學,若堂下,則予當更差御史,俾周察民情,而今爲堂上,無奈何矣。宅賢曰,曾於丙午年間入侍時,祛錢當否下詢也,臣亦陳所見,而其時,亦有自今,民間所納,勿許捧錢,皆捧純木事,定式施行之敎矣。其後各軍門、諸各司之捧錢,一皆如前,臣未知因何廢閣,而似由於窒礙難行而然矣。上曰,丙午年,果有此敎,而其後尹淳以爲,國家用錢,而使民不用錢,則實爲不可行之道云,故遂至仍寢不行,判敦寧之致訝,無怪矣。興慶曰,尹淳之言,誠然矣。朝家方用錢,則民間自可用錢,而民之用錢,非爲渠私用也,皆歸於事上之道矣。宗城曰,錢貨,在上者之用也,粟米麻絲,在下者之用也,豈可不捧當捧之麻絲粟米,而反捧其不當捧之錢貨耶?事體亦甚不當矣。上曰,嘗聞民間,以不禁錢爲怨云,故予嘗有祛錢之意,而今副學,至以歡欣鼓舞爲言,民情於此可想,副學亦豈欺予哉?況陸贄以錢弊告其君,陸贄似勝於今日入侍諸臣矣,古人所戒,亦宜體念。此意出於擧條,自明年條新捧爲始,而施行,可也。宗城曰,行貨與否,在朝家爲何等重事,而以臣愚淺之一言,豈可遽爾決定耶?朝家若不用錢則已,諸各司皆用錢,而只以不捧於民間爲令,則此不可行之道也。臣初則嘅然於成命之不行,而有所陳達,仍承下詢之盛意,雖陳民情之便好,而此在博詢諸臣,廣採衆議,無一分弊端,然後可以行之矣,至於擧條施行,則事似猝遽矣。必寧曰,錢弊方無窮,祛錢雖好,而國家需用,太半在錢,則此非一朝可祛之物,以民間言之,則亦多以錢資生者矣。富民則能自織納官,而其餘則分分鳩合,以爲換貿之道,今若新令猝下,則必多爲悶者矣。上曰,秋判,亦達所見,可也。陽來曰,鄕民得錢甚難云者,誠如副學之言,而亦有不然者矣。小民輩,初以可直一兩七八錢之木,納之於官,則官員輒不捧而退之,不得已又入情債,其用不特二兩而止,納布之弊,亦如此矣。上曰,納錢則無情債耶?陽來曰,納錢情債,未知其如何,而此是應納之物,故設有情債,似不至於濫矣。取魯曰,祛錢亦臣本意,而臣方待罪惠廳,次知錢穀出入之數矣。錢旣不能罷,又爲新造,以爲一國通貨,而只不捧於民間,則其所窒礙,亦當如何?上曰,納布之弊,秋判所達之言是矣。然予嘗悶錢之爲弊,雖今日不能祛,副學所達,亦有意見,其令副學,問於在京大臣,詳確便否,而後日次對,更爲陳達,擧條則姑爲安徐,可也。上曰,副學,因事謀始,以重政令之敎,以前日錢貨事,傳敎至今不行,有所陳戒矣。民間上納之物,勿以錢貨代捧事,當詢議便否於大臣後,可以決之,而當初傳敎之不卽宣布於中外者,殊甚稽緩,伊時備局有司堂上,竝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君父責躬下敎之後,爲臣子者,何敢以區區廉隅爲言耶?全羅監司柳復明之尙不肅命,事體駭然,在政院之道,所當這這請推催促,而昨今一不請推,當該承旨,從重推考。柳復明,則自備局,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特敎催促,前後非一,而一向撕捱,終不肅命,事體道理,極爲不當。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出肅,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近日紀綱解弛,雖是往役之任,亦皆撕捱,卽今諸道,試期不遠,而都事、京試官之呈狀請遞,極其紛然。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已屢呈所志,咸鏡道都事權贒肅謝後,亦再呈狀。槪聞其有實病,而北道試所旣遠,必趁今下去,然後可以及期設場,如是相持之際,恐不免臨急窘束。臣意,趙漢緯、權贒,竝罷職後,口傳出代,催促下送,何如?上曰,近來文臣,淸要之職,則以呈辭爲事,外官則又呈所志,如此而將做何事耶?趙漢緯、權贒,若罷職,則適中其願,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北關試所,聞是六鎭云。距京爲二十餘日程,今明日辭朝後,方可趁期設場。咸鏡道,北關主試,北評事爲之,南關主試,都事爲之,而北評事若有故,則都事移往北關主試,南關,則又別遣京試官,而卽今北評事申晩尙不肅謝,未知其去就。北評事、都事間,過今明不爲發行,則北關試事,必將狼狽,誠極可慮矣。上曰,申晩之撕捱,無義矣。若是舊踐,則猶可辭矣,而不過爲兵使幕下,則何敢爲辭免之計耶?今日吏判之以申晩,擬於玉堂首望者,亦非矣,吏判推考,申晩,今日內辭朝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堂上入侍時,副學若帶備堂,則亦以玉堂兼入耶?宗城曰,前例如此云,而臣意,則次對時,必令三司入侍者,蓋欲與廟堂,相可否也。當此遇災奮發之日,大臣列卿,皆爲入侍,則入直玉堂,亦令同入,似好矣。上曰,旣有在直玉堂,則當入侍矣。宗城曰,臣亦今日入直矣。上曰,然則後日次對時,副學雖入侍,在直玉堂,亦爲入參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年分事目,一時爲急,欲觀諸道狀聞,擬於望後,出送敬差官,而第各邑守令,在官然後,可以奉行。此不可以兼官替行,卽今中下守令,皆未出代,如此之時,例有不待都政,而差出之規,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纔以尊朝廷下敎,則卿言非矣。中下等守令差出,事體重大,少退時,所當就議大臣,大臣陳達則可矣,卿之替達,事體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以今秋田政,勿令都事踏驗,自監營擧行之意,啓聞矣。都事覆審,雖有若干廚傳之弊,而蓋檢田,自是都事之任。且三南旣已差送敬差官,則不宜異同,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聖上,以申晩之撕捱無義爲敎,而申晩之辭免,自以爲不無所執,今日呈狀于備局。以頃者見枳於玉堂宿硏gg宿趼g,則北評事,雖是兵使幕下,係是銓郞例據之任,有不可冒赴爲辭矣。取魯曰,評事,雖曰兵使幕官,自是堂下極選。以今番差出時事言之,兵判,以吏郞望中當擬者,只是二人,筵稟差擬,則申晩之以見枳玉堂,不欲赴任,固有所執矣。以臣之所經歷者言之,臣曾在先朝,有玉堂撕捱,故得除評事,而終不敢赴,獲蒙體下之恩。今日聖上,雖以朝綱之墜損爲敎,至於朝臣之廉隅所關,使不得自伸,則反有損於朝體矣。上曰,在先朝紀綱何如耶?如卿一人,雖蒙諒恕,而非可援例者,況近來北評事,非盡是曾經銓郞者也。吏判,旣命推考,而工判所達,亦近分疏,推考,可也。{{*|出擧條}}鵬翼曰,臣有所懷敢達。臣待罪御營廳時,權和經爲名人處,銅砲五十文,龍銅砲二文,出給本錢,使之造納。又於訓局,銅砲五十文,紅夷砲二文,給本錢料理造納,則其功勞不少矣。雖有承傳,而該曹之收用未易。且肅廟朝,李遇華爲名人,水鐵砲五十文造納,則有特除邊將之規,似當依此例論賞,故惶恐敢達。上曰,係是軍器事,則宜令該曹考例,稟處矣。興慶曰,權和經,每以此事,呈于備局。當初雖受出軍門物力,旣已立本還納,且其所造納軍器,若是數多,則可謂有功於軍門。而渠以徒爲負債於市廛,未蒙朝家之賞典,爲稱冤之端,考例施賞,亦無不可矣。上曰,申飭該曹,有承傳則調用,可也。宗城曰,近來金玉亦多岐矣。凡係監賑、活人、捉虎之類,皆蒙加資之典。京外軍門,修造軍器,若滿千數,則亦必加資,金玉遍滿於街路,閭里之間,此固寒心矣。將臣所達,未知何人,而圖得軍門物力,托以造砲料辦之際,一以爲潤橐之資,一以爲希賞之階,其習可惡也。將臣之至擧先朝特除之事仰請,事體極爲未安。訓鍊大將張鵬翼推考,何如?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以爲今秋淸北巡操,當擧行,而三防營,別武士兩年都試,可以巡過時試取,四獨鎭創設後,軍容器械,亦必欲點視云。蓋金潝之再任西閫,爲其軍制之變通,則今於軍制了當之後,不可不一番巡操,依狀請,使之巡操,何如?上曰,依狀請,竝許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監司李箕鎭,聯名狀啓,罪人六名,旣已正法,其餘,則參酌定罪事,陳請,而裵起唐、裵成益,則當減死定配,及唱永白,通引金益鍊、金仁淑等,雖不入於和應之中,而有不能救䕶之罪,則當一體重勘。軍卒六名,守閽不嚴,致有突入作變之擧,則厥罪當斬,而有不可勝誅,竝宜施以減死次律云。其當依狀請施行乎?上曰,今若依狀請施行,則御史當奉行耶?興慶曰,自此若不別爲定罪,只許依狀請施行,則御史可以奉行,而臣意,則勘律,分付似宜矣。上曰,守門卒亦宜重勘耶?永白,則初旣防閑,至於顚仆者,出於李義豐之言,似無可罪之端矣。興慶曰,及唱,與吏屬有異,長在兵使之前,須臾不離,一動一靜,無不相隨,而當賊徒突入之際,不能竭力禁防,則其罪固重矣。上曰,裵成益、裵起唐,當用何律耶?興慶曰,初旣承款,末又變辭,而其情跡終涉可疑,當用減死絶島定配之律,而守門卒之罪亦重矣。上曰,然則守門軍卒,當與起唐輩,同罪耶?興慶曰,帥臣所在,便是轅門,而守閽不嚴,致賊亂入,則其罪至重,而但其和應之跡,別無顯著,則不必與起唐輩同罪矣。尙絅曰,守門者,必爲和應,若不和應,則賊人輩,何敢容易突入乎?上曰,大臣之意,則守門卒與永白、益鍊輩同罪云耶?興慶曰,軍卒之任,自是守門,而旣不能守門,致有此變,則其罪固重,而若其用律,則何必與永、鍊輩,異同乎?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宅賢曰,守門卒之不能防禦,與及唱、通引之不能捍蔽,其罪一也。及唱,則不離須臾,比門卒、通引,尤緊,而不可分以二之。臣意,則一體減死定配,似宜矣。取魯曰,門直、及唱,俱是立番中緊要者也。門直有不能守門之罪,及唱有不能捍衛之罪,而通引則雖曰立番,旣是兒童,且其任使,與門直、及唱,稍似有間矣。減死云者,特減其當死之罪者,而此則前後案査,皆無可疑,情跡恐不可直斷以死律。況朝家用法之道,旣誅其元犯六人,其餘罪犯不明之類,參酌勘處似宜矣。寅明曰,通引、及唱,固皆有罪,而罪人之入,旣由其門,則守門軍卒之罪,似尤重矣。然千里外獄情,何可遙度?御史之區別,必有所見,依狀請,似好矣。師益曰,臣則未見御史狀啓,而但通引,雖曰兒童,亦有年過二十者,則不可以兒童責之。及唱長在帥臣之前,則不能捍蔽,與通引無異,而至於守門卒,則初不能防禦,致使由門而入,其罪尤重。大抵通引、及唱、門直,雖曰防禦,或捍蔽,旣無被刃之事,則其不能限死防衛之狀,據此可知。勿論其和應與否,似當從重勘斷,臣意則如此矣。鵬翼曰,通引輩,皆是壯男,則豈不能制其一女子耶?與及唱、守門卒,皆有不能捍蔽之罪,宜均施重律矣。廷濟曰,通引與及唱,其罪同矣。守門卒,則雖自外捍禦,而賊人旣自其門以入,則其罪亦大矣。但減死之律,在上者當處之,非在下者所敢請者,而且其和應之跡,旣不分明,則直論一律,未知其如何也。尙絅曰,通引、及唱之不能捍禦,其罪一也。至於守門卒,則當晝守門,任其賊徒之闌入,渠雖曰不爲和應,其誰信之?論其罪狀,則比及唱、通引,有加矣。陽來曰,裵起唐、裵成益之爲收屍而來云者,決是同謀,當施以知情之律。守門卒與及唱、通引,雖有門前、階下、廳上之三層,而罪旣相同,律豈有異?竝以不能捍禦主將之罪,罪之似宜矣。始炯曰,通引、及唱,皆是親近於主將者,而俱不能捍賊,門卒守閽而亦不能防賊,宜一體重勘矣。宗城曰,起唐、成益,則初旣承款於監司査覈之日,末乃變辭於御史盤問之時,故有此參酌之請,而門卒、及唱、通引等,其罪槪同,賊在門外,則門卒不捍,賊至庭前,則及唱不捍,賊入堂上,則通引不捍,當如尹陽來所達,而竝施不能捍禦之罪矣。至於御史之以門卒爲尤重者,似是以軍律論斷故也。上曰,罪人六名,旣已正法,則因此一事,豈可多殺人命耶?依大臣所達,裵起唐、裵成益,則絶島定配,通引、及唱、門卒,則極邊定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此咸鏡道別遣御史狀啓中,裵成益之益字,書以奎字。成奎旣已正刑,成益今方稟處,而有此名字之誤書,政院未及察推,而御史宜有警責之道矣。宗城曰,監司、御史,聯名啓聞,而有此罪人名字之誤書,竝推考警責,當該承旨,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本曹參判申昉,出仕然後,可行都政,而久入不出,今日則以服制不進矣。上曰,有服制,則不可牌招耶?宗城曰,出牌後,自當以服制懸頉,何可念其有服制,而還寢牌招之成命乎?上曰,事體然矣,吏曹參判申昉牌招,{{*|榻前下敎}}寅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別單請罷,無名徵斂,而係是戶役、結役,則不可謂之無名而盡罷矣。上曰,非特戶役結役,事多零瑣,勿施宜矣。上謂宗城曰,經筵雖重,晝仕出去,從速同議於大臣,可也。宗城曰,大臣旣以李瑜與小臣,差定有司之任,聖上亦不知臣之無才,而下敎至此,臣何敢殫勞耶?謹以迷見,一質於諸大臣而奉稟矣。始炯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起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因風旱爲災,聖心焦勞,責躬求助之敎,有足以感泣臣隣,則廊廟諸臣,尤宜淬勵圖效。方當悶災講究之日,此豈言病偃便之時,而今日賓對,亦多懸頉,繼因特招,竝皆入參,則其實病之不至大段,據此可知。自上雖已問備,其在事體,宜示規警。請備局堂上,病不進人員,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宿衛之地,何等嚴重,而近仗軍士之因該郞嚴飭,盡數相率而逃匿者,事未前聞,誠極寒心。今日國綱,雖無餘地,幺麽仗衛之士,豈敢乃爾?,請逃走近仗軍士,令攸司各別重究,當該入直堂郞,亦命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臣昨到臺廳,得聞有承宣推考之敎,令院吏謄來,則喉院之吏,諉以事關本院,勿出朝報云。凡有特敎,豈可使外人不知,而況國家之待臺閣,必欲隨事與聞,則此等謬規,誠無意義。請自今以後,雖係喉院,使之皆出朝報,當該承旨,亦命推考。上曰,初欲遞差,而商量推考矣。今聞事係喉院而不出朝報云,事雖微矣,極爲駭然。上款事,依啓,當該承旨,不可推考而止,罷職,可也。又啓曰,藩臣事體,與他自別,而昨日新完伯勅勵之命,再煩特敎。設有難安之義,不宜全無動靜,而徒使朝令不尊,國體有損,不可無規警之道。請全羅監司柳復明,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憲府執義李宗白,以按覈御史,時在咸鏡道北靑府,持平李度遠,時在江原道金化縣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李宗白,則竣事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諸臣以次退出。 ○(以上落張))上曰,注書出去,留待守令引見事,分付。逅出來傳命後還入。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入侍。宗集進伏,上問職姓名。宗集曰,臣是光州牧使徐宗集也。上問履歷。宗集曰,臣初授翼陵參奉,由奉事、直長,遷掌樂主簿,移禁府都事,工曹佐郞,平市令,文化縣監,安城郡守,宣惠廳郞廳,富平府使,又以濟用主簿復職,移宗廟令,而今拜本職矣。上問所懷。宗集曰,別無所懷矣。上問七事。宗集以七事仰對。尙紀進伏。上問職姓名。尙紀曰,臣是錦山郡守趙尙紀也。上問履歷。尙紀曰,臣初拜思陵參奉,由奉事、直長,遷漢城主簿,歷工曹佐郞,刑曹正郞,又差遷陵都監郞廳,與工曹正郞相換,拜燕岐縣監,而病遞,又以典設別提復職,移宗簿主簿,拜狼川縣監,而自狼川移拜本職矣。上問所懷。尙紀曰,時未到任,無所懷可達者矣。上問七事,尙紀以七事仰對。上曰,承旨宣諭。必寧讀宣,又讀別諭。宗集、尙紀起拜。上曰,守令先爲退去。上曰,六月日記,注書出去取來。逅進伏曰,六月日記,臣當修納,而遞出未久,又入堂后,故未及正書矣。上曰,注書日記,趁卽修納事,曾已申飭,而六月日記,至於三朔,尙不修納,宜有警責之道。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斯速出肅事,旣已各別申飭,敎文亦預爲分排,俾無臨時窘急之弊,可也。承史遂退出。 ○九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領事金興慶,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李眞淳,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兪健基,持平洪得厚,獻納徐命珩,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慶尙兵使魚有琦,輪對官中樞府都事金致河,敦寧府判官朴龍秀,通禮院假引儀尹昌垕,廣興倉副奉事金漢明,禮賓寺主簿李廷彦,同爲入侍。上曰,今日輪對官同爲入侍。聖龍曰,輪對官以有晝講入侍之敎,故今方待於外矣。上曰,朝講,同爲入侍,分付,可也。德老出去,傳敎而入來。上讀前受音,陳風篇題自陳國名止,東門之楊二章一遍訖。瑗讀自墓門有棘,至所謂不卽之人,不知何所指也。上曰,大旨止此耶,常時經工,如此耶。聖龍曰,經工注,或省之矣。興慶曰,經工亦如此矣。上曰,今番所印,異於古矣。瑗讀至儀行父讀行以本音。上曰,以行讀之是乎。瑗曰,經書行若作抗,音則必書以戶郞,反矣。讀至彼澤之陂,讀陂以本音。上曰,諺解作皮音乎。瑗曰,然矣。叶音雖爲坡,而諺解作皮音矣。上曰,叶音則爲坡矣。興慶曰,叶音雖有之,不必從矣。瑗讀止篇之重複,亦何疑哉,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墓門有棘,止亦何疑哉,一遍訖。瑗曰,墓門章朱子亦以爲,不知何所指也,知而不已其非甚矣,而乃曰顚倒思予,詩人忠厚亦可見矣。健基曰,此詩必閭巷間,有如洩冶者,諷諫而作也,雖曰不知何所指而古人,或有如此之論矣。梅者指好物,而鴞者乃惡鳥,似指孔寧儀行父矣。歌以訊之者,深憂永歎之意矣。上曰,領事之意,何如?興慶曰,十三經注疏耶。瑗曰,非也,旣曰不知何所指,則不可知矣。興慶曰,顚倒思予,將伯助予之意也。光武悔不用郭子橫之言。玄宗悔不用九齡之言,至於致祭曲江,皆顚倒思予之義,小臣敢推類而仰達矣。上曰,然矣。瑗曰,不以辭害意,可矣。領事之言,皆推類而言之矣。上曰,不知何所指矣。下番所言,參互看之亦可矣。陳風俗,自大姬,無足言者,而爲此詩者,猶有秉彝之性矣。玄宗雖悔播遷,至蜀亦何補乎。瑗曰,天子有爭臣,國不亡,蓋使之不陷於惡故也。上曰,此似非賢者之作也。健基曰,此非淫泆之詩矣。上曰,然矣。游曰,章下慶源輔氏之言,好矣。恐人知之猶有羞惡之心,若至放恣,則是自暴自棄者矣。至於國人知之,無所忌憚,則何以改之,毫忽之間,易於爲惡,惟在恐懼剋改之矣。一番二番多作惡事,則畢竟不知其爲惡矣。在人君之道,惟當勿以善小而不爲,惡小而爲之矣。自上鑑戒宜矣。上曰,所言切實矣。蓋非不知爲惡,乃無忌憚也。游曰,無異於不知矣。瑗曰,若以爲如蹈水火,則不爲之矣。上曰,甚者以爲,人生如朝露云矣。游曰,操存省察宜矣。上曰,克念作聖,罔念作狂,不出這八字矣。瑗曰,變風極於陳,而以衡門及此詩見之,猶有可觀者矣。此以下,無可論文義者矣。上曰,東萊呂氏以爲,變風終於陳靈,何也,陳靈下,有澤陂章,眉山蘇氏註,亦疑之矣。陳靈以後,未嘗無詩矣。瑗曰,澤陂章,不可知其時世,陳國亡於靈公澤陂,必陳靈以前之詩矣。健基曰,澤陂陳靈,何以知其時世之高下耶,以株林章觀之,詩人忠厚,亦可見矣。游曰,月出章註,未見好德如好色云者,反之於人君之好賢矣。上曰,然矣。瑗曰,作法於貪,繼將奈何,當初立國,雖正猶有末弊,況太姬好歌舞,末流之害,必至如此矣。游曰,亡國皆由於女戎矣。上曰,株林章,豐城朱氏之言,好矣。此則無異於鄭衛之風矣。游曰,鄭衛不過民俗淫亂,而此則人主,以好淫亡國,尤有甚矣。上曰,雖云放鄭聲,而大體衛尤甚矣。健基曰,衛有墻有茨,陳有株林衛,甚於陳矣。游曰,殺洩冶尤可鑑矣。上曰,衛則無洩冶矣。健基曰衛,有栢舟淇澳,勝於陳矣。瑗曰,載馳泉水,有可取矣。上曰,陳則無君,若有君,如淇澳則豈不勝乎,太姬必不能爲栢舟章所爲矣,根本已如此矣。游曰,東萊呂氏之論,非但爲陳矣。衛宣姜、陳夏姬,皆不足觀而孔子取之者,使人君,鑑戒之意也。興慶曰,感發善心,懲創逸志,詩之大義,孔子刪詩之義,蓋如此矣。上曰,善惡,皆吾師之義矣。衛男悅女,鄭女悅男,陳男女相悅,似兼鄭衛矣。興慶曰,陳似好樂矣。上曰,其樂豈雅樂耶。健基曰,流蕩甚矣。游曰,雖非雅樂。孟子曰,與百姓同之如此,則雖俗樂,亦好矣。上曰,齊宣王,自稱好樂,故孟子如此言之矣。興慶曰,孟子欲人君,推其心及於民矣。健基曰,無禮樂,則豈可爲國乎。瑗曰,此下有檜曹,而曰終於陳靈,以檜曹有亂,極思治之義也。興慶曰,檜曹有變,可爲正之義矣。興慶曰,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勝乎。上曰,差復後一樣矣。興慶曰,入診當爲之,而自上,有待下敎之敎矣。上曰,待觀氣候,當下敎矣。來日次對,爲之可也。興慶曰,姑無大段陳達之事矣。還上事,當待諸道分等之上來然後,可爲之矣。上曰,以分等之不卽擧行,至春收捧,甚爲民弊,今番諸道分等,必須從速爲之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已以十月初上送之意,分付矣。兩南兵使,今秋陸操,依狀請擧行事,頃已定奪,而其狀啓末端,亦以營將、城將等巡點,爲請矣。兵使旣行陸操,則營將巡點,曾前多有停止之例,營將、城將巡點,今亦停止宜當,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濟州牧使鄭道元,呈狀于備局,以淹疾曠官,爲言,故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而聞其病情危重,專廢公務云,亦不可一向强令察任,今姑許遞,未知何如。上曰,爲濟牧者每如此圖遞,惟其圖遞,故不爲公事矣。此弊不可開端,廟堂堅守勿許,可也。興慶曰,聞其病重,故敢達矣。上曰,推考勿遞,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晩移秧,全不掛鎌,請爲給災,而今旣許給矣。擧條中,付標添書,復爲入啓之意,敢達矣。上曰,不署經守令有之耶,判義禁行公乎?議院申飭,使之開坐,可也。聖龍曰,今日開坐云矣。上曰,捕廳草記,下于秋曹乎。陽來曰,闕中失銀器,事甚可驚駭矣。上曰,此異於偸竊矣。陽來曰,方其推覓之時,渠若惶懼埋置,則或可容恕,而褁付其娚,打壞出賣,非盜而何。游曰,洪景輔時無職名矣。上曰,前承旨洪景輔敍用,冬至副使更爲啓下,可也。{{*|榻前下敎}}上曰,都目以從速擧行之意,累次申飭,而尙今遷就兵曹,則無遷就之事乎?游曰,兵曹之所當擧行者,六七月間,已盡爲之矣。上曰,吏曹堂上推考,使於今月內爲之,可也。游曰,吏曹爲之,則兵曹無不可爲之事,而但今月二十八日,有{{!|𩝝|⿰飠高}}饋軍兵之事。二十九日是大王大妃殿誕日,其間日子無多,且吏曹差出郞官然後,可爲也。聖龍曰,聞吏判之言,來月初二日間,當爲之云矣。上曰,然則不過差遲一兩日,申飭可也。{{*|出擧條}}聖龍曰,慶尙兵使入來矣。大提學尹淳,有關格之症,不可作闕外之行,政院牌招而不進矣。上曰,節製何以爲之乎。興慶曰,旣有病,故替行,亦有謄錄矣。上曰,試士弘文提學爲之耶。聖龍曰,朴泰尙,爲大提學時,故相臣李畬,以弘文提學替當,卽今事體,漸細矣。上曰,大提學尹淳,有實病耳,再牌不進。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事,注書出去,傳敎可也。{{*|榻前下敎}}德老出傳上敎,復爲入來。有琦進前俯伏。上曰,右兵營在於何處耶?有琦曰,在蔚山矣。巡點雖停止,而習操則當爲之矣。上曰,承旨讀傳敎,給慶尙兵使,可也。聖龍讀畢,傳于有琦。上曰,傳啓。擧其下款,可也。持平洪得厚所啓,請還奴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今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頃日陵幸回鑾之時,掖隷濫騎御乘,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論以王法,決難容貸。而減死島配,失之太寬,禮曰,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蒭者有罰,況濫騎御乘者乎?此等犯分之類,置之寬貸,則國法奚用?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所啓,近來科場不嚴,至於今番監試二所,外章之變而極矣。京試雜亂如此,則何以示外方,而責其不嚴乎?以嶺南試所之亂場,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獨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上曰,場內場外,自有區別,今者所請,未知得當。又所啓,昌寧縣監洪致期,素無行檢,濫典郡邑,到任以後,無一善狀,本孫纔經兩年大殺,凋弊特甚,雖至誠撫摩,猶患難濟,而不恤民隱,專意善事,創造奇巧,異制之節扇,賂遺權要,雖朝士之好侈者,猶嫌其太巧,傳說狼籍,聽聞俱駭。當朝家軫念荐饑,禁封節扇之時,不念分憂之重,先爲營私之圖,如此之類,不可置之字牧之列。請昌寧縣監洪致期,罷職不敍。上曰,果若所啓,非止罷職,此時守令,數遞可慮,爲先拿問。{{*|竝出擧條}}上曰,此何許人乎?興慶曰,洪命夏曾孫,典二邑矣。上曰,不知其爲人乎?興慶曰,不知矣。命珩曰,雖奢侈者,不把其扇,而唾鄙之,兵判亦以爲此扇,豈可把乎云矣。游曰,此誤聞之言矣。上曰,此中必有見之者矣。興慶曰,流謗有之,臣亦不見其扇矣。上曰,重臣,以爲不可把云者,言者浪傳矣。命珩曰,臺諫許以風聞,小臣得於風聞,而不知其虛實矣。上曰,往昌寧,久乎?興慶曰,上年赴任矣。游曰,其人頗不循例,賑恤時,備連珠佐飯數斗云矣。大抵賑恤之弊,甚矣,守令,至於饋飯餠別飮食矣。命珩曰,致期與故相臣洪致中爲一家,而致中死後背之云,素無行檢者此也。上曰,若如兵判見扇之語,則安知其眞的乎?命珩,又所啓,臣情病俱苦,不能詣臺,連尋長單,見阻喉院,昨因憲府處置,黽勉詣臺,繼聞朝講有命,臣逖違軒陛,已至數載,區區犬馬之忱,欲爲瞻望耿光,冒沒入侍,以草草數件事,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未豪允,或處拿問,而至於監試二所試官罷職之啓,又以未知得當爲敎。臣於是,惶愧恧蹙,繼之以訝惑也。夫科場事體,毋論場內場外,其申飭之嚴與不嚴,都在於試官,則外製之罪人,今方覈治,而當該試官,烏得免責罰之請乎?況嶺南罷場之後,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獨豈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故採取公議,敢有所論列矣。未知得當之敎,實是臣意慮之所不到也。此莫非如臣無似,濫居臺地,一言脫口,致勤聖敎,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科事不同,事有曲折,未知得當,蓋由於此,勿辭。聖龍曰,獻納徐命珩,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命珩問於承旨曰,爲避嫌乎?上曰,在其心,有可避則避,不當避則不避,不可問於人而避之矣。上曰,賓廳課試與次對,相値耶,商量爲之,可矣。興慶曰,有相拘礙之事矣。聖龍曰,輪對官入侍矣。尹游以同知館事,有所措置事,先爲出去矣。致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中樞府都事申致河矣。上曰,履歷。對曰,小臣初以守禦哨官出六,戊申年七月,爲訓鍊都監哨官,癸丑年四月,爲武兼宣傳官,甲寅年二月,都政差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小臣待罪之府,原任大臣,主張區處,別無所達矣。龍秀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敦寧府判官朴龍秀也。上曰,履歷。對曰,小臣戊申初,授繕工監監役,己酉以淸州地胎室修改勞出六,庚戌拜司宰監主簿,移義禁府都事,以姻嫌罷散,今年五月,拜司畜署別提,八月移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每於式年修改譜冊,奉安譜閣守直而已。上曰,譜冊,亦藏置於各處山城乎?對曰,式年則只修二件,一則奉安於北漢,一則奉安於本府矣。上曰,北漢藏置,自前而然乎?對曰,北漢築城後,始爲奉安矣。上曰,所懷。對曰,小臣所帶之官,卽王親外戚之府,甚是閑司,豈有所懷可以上達者乎?上曰,朴龍秀,誰也?眞淳曰,故判書朴長遠之曾孫也。健基曰,朴文秀之六寸也。上曰,是朴文秀之秀字也。昌垕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通禮院假引儀尹昌垕也。上曰,爾則初入仕,不問履歷矣。上曰,職掌。對曰,掌吉凶軍賓嘉五禮儀,而大小朝儀,大小祭享,節奏擧行,皆是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小臣之本院,極爲疲殘,雖有若干所懷,而從前輪對,已爲陳達,今則猥越,不敢達矣。上曰,尹昌垕之年,幾何?對曰,小臣時年二十二矣。上曰,入仕何其早乎?興慶曰,院規限年二十以上薦,取才後擬望矣。上曰,尹昌垕,旣有所懷,而不敢達,則輪對之規不然,更爲進達,宜矣。對曰,本院弊端,書吏與皁隷,太不足矣。丁未年間輪對時,因本院官員,陳達皁隷,三名加出,而猶不成模樣,書吏亦不足矣。當此朝家減省之時,以吏胥加出事,有所陳達,極涉惶悚,故不敢達矣。上曰,通禮院,想必疲弊矣。興慶曰,通禮院官員多,而下人少,疲弊莫甚,所達是矣。廷彦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禮賓寺主簿李廷彦矣。上曰,履歷。對曰,小臣癸巳年小科,庚戌年三月拜南部參奉,辛亥年正月遷長興庫奉事,經遷陵都監分差官,十月以典獄奉事相換,壬子五月遷繕工監直長,六月以遷陵都監,陞敍禮賓寺出六矣。上曰,職掌。對曰,禮賓寺雜物色矣。上曰,遺在數幾何。對曰,末醬四千七百九十三石十一斗,川椒二百四十斤,鹽六百九十五石四斗。上曰,所懷。對曰,小臣,所掌別無大段弊端,雖或有弊,稟于提調,這這變通,別無弊事矣。漢明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廣興倉副奉事金漢明也。上曰,履歷。對曰,小臣,壬子七月除惠陵參奉,今年二月都政,陞典獄奉事,旋以此職相換矣。上曰,職掌。對曰,職掌米麪矣。上曰,留在幾何?對曰,卽今現在數大米一萬四千七百石,太八千六百餘石,田米六百石零矣。上曰,所懷。對曰,別無大弊瘼可陳之事,舡格輩無面,間或有之,而本倉以戶曹屬司隨弊,報戶曹變通收捧,故亦不爲巨弊矣。上曰,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黃晸,請對引見,假注書南德老,記註官任述、金啓白入侍。晸曰,北伯李箕鎭狀啓,捧招罪人,押領上送,故狀啓,不敢循例入啓,有此請對矣。上曰,狀啓來耶?晸曰,臣持來矣。捧招亦來,而院中煩撓,不敢坼見,亦爲封進矣。上曰,道臣之事,極率爾矣。若以爲逆賊,則可矣。其時,此等人,卽希亮使喚之人,乃脅從之類,以此上送,人心惶惑,道臣率易矣。晸曰,此乃持書札往來者,在道臣之道,不敢不上送矣。上曰,雖曰往來,其時此等人多生者矣。往來水閣橋,爲其弟,昏需買給藍飛段,豈逆賊耶?晸曰,希亮,世樞之奴,則宜設鞫問之矣。上曰,書之可也。晸進書傳旨。傳曰,書曰故縱肆赦脅從罔治,戊申討逆後,凡脅從之類,勿問事,屢下旨諭矣。今者世萬,以賊亮之緊黨,有往來京中,謀議之事,而其謀議者,偃息輦轂,則道臣之狀聞押上,事理當也,而此則不過其時,往來貿段之人,不稟朝命,直爲上送,誑惑人心,其涉徑先,而旣已押赴于監營,則在道臣之道,更加覈問査得隱狀後,狀聞亦審悉奏御,重其事體之意也,而不此之爲,以三水糢糊招辭,率爾上送,非設藩任,重國體之意,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若賊亮亡命被捉,其可設鞫以脅從,外見誘貿段之人,豈可設鞫,其令捕廳,合坐究問,若有隱漏巨賊之事,宜送該府,三水招辭外,無他可覈之端,則日後登對,稟旨以處事,分付該廳。{{*|出擧條}}上曰,極爲率爾矣。道臣宜一番究問後,上送矣。晸曰,捧招辭緣,未知有他鞫問之端乎?上曰,如狀啓矣。若以其時,貿段爲罪,則其時貿段之人,豈不皆懼乎?晸曰,貿段想以爲旗幟矣。上曰,此則然矣。大體道理,若是逆賊,則可以鞫治,而此則不過,戊申決棍之類,欲捉如此之人,亦甚多矣。豈但世萬乎?此而治之,非王者之道也。晸曰,爲其奴則亦不可不治矣。上曰,非其奴矣。晸曰,藍大段二疋,非綵段之具,令捕廳問之,則自然隱漏之情,必爲現露,似緊入於世樞矣。上曰,北道紙勝於南關耶,狀啓用何處紙耶?晸曰,買之於京,其處皆用藁精紙矣。上曰,科擧時試紙,皆貿於京裏耶?晸曰,似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霚氣。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黃晸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試取賓廳,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洪得厚陳疏,執義、掌令、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沈判府事留待。 ○傳于韓師得曰,沈判府事引見。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辭疏批下之後,連爲違牌。將兵之任,與他有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宜久曠,而一向違牌,尙未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郞牌招,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許鐔出使,代李晉吉。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晉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明日朝講時,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居首生員朴弼理,直赴殿試之次,幼學李宇和,直赴會試,進士吳遂燁,給二分,李熙、宋翼輔、鄭光謙、兪彦好,各給一分。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以開月旬前擇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來月初七日十一日十五日俱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初七日,定行。 ○傳于韓師得曰,日子旣定,兵曹應行節目初試等事,卽爲擧行事,分付。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來十月初七日,觀武才定行事,命下矣。處所定於何處乎?敢稟。傳曰,春塘臺爲之。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事,命下矣。自前觀武才時,例以文臣與儒生,庭試輪回對擧,而別試才與觀武才有異,對擧庭試,不爲磨鍊,故戊申年軍兵別試才時,因本曹啓辭,依己卯、癸巳兩年別試才時,例對擧一款,有勿爲磨鍊之命矣。試才設行翌日,傳曰,別試才試取之數,倍於觀武才,而循例直赴,事涉埋沒,特設庭試,而今番則專慰武士之意,只取甲乙丙三人事,因特敎設行儒生庭試矣。以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言之,則癸卯九月觀武才時,設行文臣庭試,今番觀武才時,當以儒生庭試對擧,而戊申別試才時,特設庭試,似不當擧論。於今此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而臣曹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 ○黃晸,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事,命下矣。自前觀武才時,例以文臣與儒生庭試,輪回對擧,而別試才,則與觀武才有異,對擧庭試不爲磨鍊,故戊申年軍兵別試才時,因本曹啓辭,依己卯、癸巳兩年別試才時例,對擧一款,有勿爲磨鍊之命矣。試才設行翌日,傳曰,別試才試取之數,倍於觀武才,而循例直赴,事涉埋沒,特設庭試,而今番則專慰武士之意,只取甲乙丙三人事,因特敎設行儒生庭試矣。以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言之,則癸卯九月觀武才時,設行文臣庭試,今番觀武才時,當以儒生庭試對擧,而戊申別試才時,特設庭試,似不當擧論於今此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而臣曹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事,命下矣。卽問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癸卯年觀武才時,以文臣庭試設行,則今番觀武才對擧次第之當爲儒生庭試也,明矣。戊申年別試才時,設庭試取儒生,旣出特敎,則恐不必以此有礙於應行之次第,依該曹啓稟擧行,似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初答已諭,而大臣獻議,亦如予意,以庚寅、己亥連設庭試考之,亦可以仰體聖意,嗣服後十年始行,觀武才當慰悅文武之士,以儒生庭試,設行。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堂上、堂下武臣及各廳軍官閑散、武士等,竝爲初試試取,而禁衛營、御營廳、訓鍊都監軍兵禁軍等,亦自本軍門,竝設初試,只入格者,入參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黃晸,以弘文館言啓曰,臣瑗敬奉聖旨,召對進講,《貞觀政要》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臣曾伏聞因筵臣言,有《綱目》重講之敎云,蓋召對時,例講《史記》,而《綱目》卽諸史家之宗也,以此繼講,似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昌寧縣監洪致期,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洪致期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措辭見上}}又啓曰,獻納徐命珩,以臣情病,俱苦不能詣臺,連尋長單,見阻候院,昨因憲府處置,黽勉詣臺,繼聞朝講,有命念臣逖違軒陛,已至數載,區區犬馬之忱,欲爲一瞻耿光,冒沒入侍,以草草數件事,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未蒙允,或處拿問,而至於監試二所試官罷職之啓。又以未知得當爲敎,臣於是惶愧恧蹙,繼之以訝惑也,夫科場事體,毋論場內場外,其申飭之嚴與不嚴,都在於試官,則外製之罪人,今方覈治,而當該試官,烏得免責罰之請乎?況嶺南罷場之後,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豈獨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故採取公議,敢有所論列矣。未知得當之敎,實是臣意慮之所不到也。此莫非如臣無似濫居臺地,一言脫口致勤聖敎,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請罷考官,欲嚴科場未安之敎,不必爲嫌。請獻納徐命珩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洪得厚疏曰,伏以臣之爲人,百不肖似,不合於淸朝臺憲之狀,自知固已審矣。自承誤恩之後,揣量才分,實無承當之望,必欲辭遞,以安賤分,而適當法筵命開,召牌儼臨,怵畏分義,不敢爲違逋之計,隨詣闕下,陳疏見却,計無所出,遂至於冒沒秖肅,仍又入侍,獲近耿光,榮幸極矣。第退出之後,追聞物議,則人有以臣人,器之不稱,顯斥於重宰之家者,臣誠瞿然漸恧,悔其出脚而亦無及矣。顧念臣家族寒素,本無扱聯權貴之勢,性資迂僻,恥爲媚悅,當路之態,入臺之初,感激洪造,欲報之德,惟力是視,心口相語,弸中發外,自不免不密之歎,則無怪乎今日之持臣若此也。所可痛者,緣臣無狀,玷辱名器,以傷我殿下簡拔之明,謂之何哉。臣旣聞此言之後,不敢一刻自安,略具短疏,據實仰陳。伏乞聖明,俯諒臣難冒之狀,亟遞臣非分之職,以謝公議,千萬幸甚。踏啓字以下。 ○九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壽賢進伏曰,朝晝日氣不適,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今番陵行,旣經宿,又爲侵夜還宮,無傷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卿頃爲留都,今始入侍矣。氣力,何如?壽賢對曰,小臣特蒙聖恩,獲釋重負,今則就閑自在矣。比諸奔忙之時,誠爲多幸,而但昏昧日甚,雖自調攝,而精神迷亂,不知所對矣。上曰,卿必欲往,省故許之,而往來當爲幾日乎?壽賢曰,父母墳山在坡州,去京七十里程,途不遠而不得省掃,已數年矣。私情切迫,有此陳達,而自上特爲允許,微衷感激,不知所言矣。小臣此行,只欲省掃丘墓而還歸矣。第筋力如此,不敢計日告達,而別無久留之事矣。上曰,騎步布事前左相及兵判爲之,卿亦大槪知之乎?卿意欲爲匹半乎?爲二匹乎。壽賢曰,此非小臣所爲之事也,判府事徐命均,在外議之云矣。軍役變通,小臣亦欲爲之,而聞其言,則所見稍異矣。頃者入侍時,李宗城旣已詳達矣。大抵騎步布一當番,爲二匹十四月八當番六當番上來,二當番追後上來,裁減之時,謂之三年二次之役,而亦有不然者,實四年三次之役也。四年三次一人所納,爲六匹矣。上曰,一年所納匹半,則過而二疋不足矣。壽賢曰,四年三當爲六匹,則在一年無加減,爲匹半矣。外議以爲,他月當番,則無難而四月以後,九月以前四五箇月,爲劇農新木布,未出民間,以爲切迫,咸願除夏當番矣。十五朔回還之間,四年三次,無異逐年矣。禁御保炮保,逐年捧二疋,災年裁減,始得爲匹半,蓋元軍額數,騎步兵最多,若有減布之令,重役之民,必爭入屬數多之軍,定爲歇役,使民爭入則好矣。此其減布之本意也。尹游以爲,京畿之民,使之上番,遠道之軍,不爲上番,則上番數外,所除益展云矣。徐命均則以爲,數外所餘,可以充定他役云。而小臣獨以爲不可,今若査出歇役之民,充定二疋之役,則避苦趨歇之民,必皆逃散,此則不可施行者也。我國凡所施爲之事,每患不成者,以徒手空言之致也。諸議以爲,曠日持久,何以做事,夫曠日持久,固難做事,而亦不可汲汲收殺,有若急鞭者矣。此事,得少則於國小有益,得多則於國大有補,小臣常以此勸得諸臣矣。但軍役之定,爲一疋上敎,有所持難,臣不敢更達,而因其勢而利導之,則他日必有益矣。前日每有査定之事,而民皆逃散,此必然之勢也。古者爲治,有以五年七年,定爲期限,嘗以淺見斟酌,則計五年內,可以就緖,朝暮之人,固難及見,而若有補國家,則臣亦與有幸焉。上曰,今聞卿所達,始爲曉然矣。頃時與李奉朝賀,半日論此事矣。此後當與廟堂議之矣。壽賢曰,臣老昏特甚,思慮全少,有何剖析仰對之事,而曾與李光佐,同爲良役廳堂上,而所見則同矣。今番入侍後,將爲下鄕云,而臣亦下鄕,故近往見之,則以爲,自上下詢,故有所仰對,而因爲略傳聖敎及陳達之語矣。上曰,李奉朝賀所達,與前日所見稍異,而欲爲匹半之役矣。壽賢曰,固守一疋之議,而今踰十年,尙未定行,故所見自爾如此矣。小小變通,從便施行,則他日必有止泊之處,而朝議,必多參差之患矣。今若從一頭爲之,此事變通,彼事變通,則旣有爲民之意,故終歸補民之政矣。今日悤遽,不敢長語,分付主管之臣,定行宜矣。此臣平日所欲爲之事,豈敢不以所見上達,而但所言顚錯,極爲惶恐矣。上曰,初意他軍納二匹,騎步兵爲匹半,則他軍不無向隅之歎矣。今聞卿言,有所覺悟矣。壽賢曰,來年正月,似當變通矣。所餘,置于本衙門,則性積尺寸,終必有裕,頃時上敎,亦以爲然矣。上曰,匹數旣緩,則如綿花,亦可舒息矣。壽賢曰,小臣退矣。上曰,道里雖近速爲往還,而第小留可也。因命宣醞大臣及承旨史官,各賜一大盤及三巵酒。上曰,宿於何處耶?以卿筋力,七十里程,不可一日得達矣。壽賢曰,當觀勢爲之矣。上曰,卿能飮幾何耶?壽賢曰,少時雖飮,飮亦不多矣。酒三行。上曰,禮成於三,雖不可盡飮,飮之可也。壽賢曰,大段過量矣。上曰,然則止之可也。上曰,太常之酒,近來何如?各別申飭之,故日氣凉生之後,酒味頗勝於前矣。壽賢曰,酒以麴糵爲之,而麴糵日熱之時,每不善成,故酒味不好矣。今則有申飭之効矣。提調沈宅賢,每爲申飭云矣。上曰,卿爲都提調乎?壽賢曰,然矣。小臣不能數爲筵席出入,而沈宅賢爲備局堂上,可以申飭矣。奉常寺,自都提調至末官,皆以文官爲之,而他司下人,不得入來者,國家所以重祭享之意也。雖閭閻之人,善爲祭享,則可以受福,況國家乎?常以此意,分付下人矣。至於沈醢備置累月,然後用之,故頃以此生事,至囚郞廳矣。過爲沈鹽,百洗用之,則無臭云,而其時職掌胥吏,不爲精洗之致矣。上曰,今番以食醢代之乎?壽賢曰,提調以爲都承旨,只記上敎末端,而致然云矣。上曰,頃飮福時,造脯比前頗勝,可知其申飭致精之意矣。壽賢曰,過大則有弊,而層高似勝,只見其操心精造之意則好矣。今則已爲乾置矣。上曰,想卿已以支待,有所指揮矣。留十餘日,還來可也。壽賢曰,不但廚傳有弊,亦無久留之事矣。小臣有私事,士夫家先代親盡,則有最長房奉祀之事,臣之宗家,宗孫親盡,故臣之高曾祖二代私廟,方在衿川,今番還歸,復作衿川往來然後,欲爲肅拜矣。敢此仰達。內官擎傳一大囊,壽賢手自捧持,仍退出。上曰,諸承旨,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公事似不多矣。諸承旨在政院耶,在閤門外耶?注書出去,持公事入侍事,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黃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刑曹判書尹陽來,備局堂上李宗城,同爲入侍。師得曰,兵曹啓辭以爲,觀武才,以初七日、十一日、十五日推擇,何以爲之云矣。上曰,承旨以初七日,定行書之,可也。師得曰,此平安兵使金潝狀啓矣。仍進讀。上曰,上之。師得曰,都承旨呈病,左承旨式暇,右承旨在外,臣等入侍,未能備員之意,敢達矣。晸曰,此持平洪得厚疏矣。仍進讀。上曰,洪得厚何如人耶?宗城曰,臣不知矣。上曰,鄕人乎,京人乎?師得曰,似聞在忠淸道黃澗云矣。陽來曰,故相臣洪命夏,一家云矣。宗城曰,非也。上曰,鄕人矣。宗城曰,臣待罪銓地,故以洪得厚事,敢有所達矣。持平、正言,峻望也。洪得厚爲持平時,判書頗持難,而郞廳力主通淸云矣。上曰,爲草記時事耶?宗城曰,郞廳罷職之時,吏判草記云,不問人地之如何,一從郞廳之言,通淸云爾,則爲其臺諫者,豈敢行公乎?翌日臣與宋寅明言之,又對吳瑗、兪健基言之,仍及草記事矣。得厚卽爲出肅,小臣見之心甚駭然,欲以與玉堂酬酢之言,書通于玉堂,而未果爲之矣。吏判亦曰,掌通則可爲云,洪得厚不可行公矣。小臣雖不似,旣言此事,則得厚豈敢翌日出仕乎?上曰,蹈啓字,次上疏入之。洪得厚豈知之而行公乎?宗城曰,吳瑗以爲不知云矣。草記及玉堂酬酢之言,渠若聞之,必不敢出仕矣。上曰,非其洪哥矣。宗城曰,非臣之外族矣。守迪曰,此禮曹草記矣。仍進讀。上曰,戊申年科爲慰悅出征扈衛將士,而以文參下不足,依甲申年例,設行儒生對擧矣。今科則爲武士之落莫設行,而近來文科之路,甚廣矣。丙戌年對擧,卽文臣庭試,庚寅年對擧,爲儒生科擧,丙戌年前前例,何如?宗城曰,小臣不知前例,而見承宣草記,則戊申年,以甲乙丙三人取士,乃特敎矣。上曰,非別試才,乃觀武才也。宗城曰,此則別例,若以年條次言之,則今番,爲儒生庭試矣。上曰,入侍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戊申年,爲出征扈衛將士,特爲設行,則乃別例也。陽來曰,戊申年,若以別例棄之,則今年當爲取士,不然則今年,文臣庭試次矣。上曰,棄之與否論之,可也。陽來曰,以小臣意思,似未可棄矣。晸曰,今年儒生庭試次也,小臣登己亥觀武才科矣。上曰,其時,以景廟代理,故特爲試士,實則乃文臣庭試次也。師得曰,戊申年觀武才後,翌日設科,非格式也。宗城曰,文武不可偏廢,戊申以大亂之後,特爲設行,其時上敎如此矣。上曰,如此言之乎?想必然矣。宗城曰,禮曹草記以爲,儒生試取年條次,似有依據矣。多取士而不用,故仕路之奔競,甚矣。諸臣皆望罕設科擧,而但儒生科擧,文臣庭試,不可偏廢矣。上曰,欲棄戊申乎。宗城曰,此則當別論矣。上曰,出征扈衛,以二中三中區別,而其時不卽唱榜矣。宗城曰,問于大臣議定,何如。上曰,書之。守迪進書傳旨。上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守迪書畢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仍進讀。上曰,維讀下端,可也。讀畢。上曰,如此等事,朴師洙過矣。諸臣聽之,此時數遞可慮,仍置,何如?宗城曰,師洙爲人,非欺罔者,李日躋,乃實病也。上曰,非欺罔者也。宗城曰,師洙亦以此事,貽書於小臣矣。上曰,李日躋,近爲此倅乎?守迪曰,今二月赴任矣。宗城曰,日躋前爲義州府尹,而江界則,與義州不同日,後病重則誠爲可慮,狀啓許施,何如?上曰,承旨新自西關,來想見之矣。晸曰,日躋在寧邊時,以城役多費筋力,得痰火之病,症甚危劇,臣在西邊時,渠往江界,而貽書於臣曰,若往其處,則有生行死歸之慮而以邊任,故不得已赴任云矣。其後聞之則病甚重矣。上曰,狀啓入之。宗城曰,旣停次對,而小臣獨爲入侍,別無稟達之事矣。上曰,備堂,不必如史官,備員入來矣。晸曰,宗城之言非矣。預爲商確於大臣,則入侍豈無可言之事乎?宗城曰,次對頉稟,以賓廳,方爲課次之故,而未及往復商確矣。小臣若有所懷而不言,則晸之言是矣。然廟堂謨晝,豈可獨言之乎?臣非初不經意,而故爲推托矣。以金箕錫疏論科場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而大臣,令臣爲之矣。上曰,秋判開坐,先出可也。陽來趨出。上曰,此入侍諸臣,亦未免犯之矣。家家於入場屋時,各爲申飭其子弟,可矣。宗城曰,古者設監試於東學及漢城府矣。上曰,其時人多傷者矣。宗城曰,其後設監試於泮水堂,則甚爲恢恢,而今番二所人多地狹,或被蹂躪,儒生四五人,方在死生不分之中云矣。上曰,京儒乎,鄕人乎?宗城曰,臣未詳知矣。儒生有爲其至親之顚仆,而恐被他人之踏傷,至於拔刀刺人,流血淋漓云矣。上曰,解事之士亦如此乎?宗城曰,入場屋時,爲其父兄者,顚仆不起,在後之人,必將蹂踐,若被蹂踐,必至死境,爲其子弟者雖發聲排擠,而不能沮遏,故至於拔刀傷人,出於不得已之事也,此皆由隨從冒入而然矣。臣亦嘗出入科場,孰不持雨傘入場乎?今則至於軍幕坐板,皆爲持入矣。上曰,軍幕事頃已申飭,而亦豈有坐板持入之事乎?宗城曰,實有之矣。以衛父兄之,故子弟六七人入之,觀監試者近萬人,而隨從皆七八人,則豈不多乎?古則庭試,設於仁政殿庭矣。上曰,古則仁政殿庭設庭試矣。宗城曰,庭試移設於春塘臺,甚爲廣闊矣,今則猶狹窄矣。上曰,今則狹隘,將來必至于明光門,而猶不足矣。古則設行謁聖於明倫堂,今則通泮水堂,而猶患不足矣。宗城曰,故判書金鎭圭掌試時,驗以照訖,數入儒生,故其時儒生頗少矣。以金箕錫上疏觀之,爲父兄者飭勵子弟,可也。上曰,京華子弟,多率隨從鄕儒,則堇容其身,何以有多率之勢乎?今番場中,果有刺人之事乎?晸曰,聞儒生有兄弟同入,而其兄顚仆後人沓至,故其弟急於救兄,拔刀揮却,而後人見傷云矣。上曰,以隨從之多故然矣。晸曰,科場事,各別申禁,以防奸僞宜矣。宗城曰,金鎭圭掌試時,小其門而流入儒生矣。小臣因科事,別有所懷,敢爲陳達矣。謁聖春塘臺親臨試士,百官陳賀登科者,初見君父之日,朝服進見,可也,而身無寸衣,有同鞫囚之拿入模樣,甚不似矣。先正臣李珥以爲,四館呼新來之規,終不免夷虜之風云矣。倉卒之際,雖難如中國臚唱之規,而使着團領,呼入御前,宜矣。人臣初見君父,若是其䙝慢猥雜,自好之士必不樂仕宦矣。困辱新來,世俗皆以爲奇觀,而朝廷者禮義之所出擧措豈可如此?以小臣所達之言,謁聖春塘臺時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大體是矣。中國臚唱而呼入矣。坼秘封之時,翰林親奉而往矣。大抵不必裸體,不必牽入政院,以此申飭,而勿出擧條,可也。晸曰,獄訟之弊召對,旣已告達矣。刑判入來,故欲以飭勵之意仰達,而刑判先爲退出矣。上曰,秋判於獄訟之事,着實擧行矣。晸曰,刑判則果爲着實擧行矣。近觀刑曹坐不坐單子,則判書參議連日開坐,而參判趙遠命,間多懸病,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殊甚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矣。推考後牌招,何如?上曰,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晸曰,頃者北關押來罪人世萬,使捕廳合坐究覈事,聽傳敎次,左右捕廳從事官,使之急速進來,則右邊從事官,晩乃入來,左邊從事官,至闕門將閉時,始爲入來,其稽緩之習,誠極駭然,大將旣已推考,當該從事官,似當有自該廳,科治之擧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晸曰,洪得厚人物雖不可知,自上不爲批答,只踏啓字,恐傷待臺諫之體矣。上曰,銓官旣已駁正,且非山野之人,堂上以下,則只踏啓字,此豈無前例而爲之乎?上曰,科事丙午年,則不至如此之甚,而至于昨年,甚爲紛雜矣。四館所設于左右邊,而呼入新來乃古風也,此後唱榜時,勿脫衣巾,毋致傷損之意,政院以爲定式,可也。當其唱名時,似難禁止脫衣之事矣。守迪曰,狀啓啓下乎?上曰,唯兼春秋爲四館耶,不可改其故規,自政院勿爲定式,宜矣。藝文館爲四館之首,此後唱榜時,則勿脫裏衣儒巾,毋至慢褻之意,令藝文館定式擧行,而且存流來古風,可也。晸曰,以此擧行,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式假}}。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夕講。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鳳九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有稟定事,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日事違牌,尙未膺命,事體所在,極爲未安,卽各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時,以儒生庭試設行事,命下矣。近來春塘臺儒生,庭試觀武才,終日設行,而卽日唱榜矣。今亦依此例磨鍊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韓師得,以備邊司意啓曰,江都、南漢軍餉,辛亥、壬子兩年,未捧實數及當捧數爻,與守臣,論責尤甚,不納之人定罪事,成出節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荏子島僉使申海昌,文殊山城別將康舜道,前司果李壽海、閑良韓國良、全德勛、崔重萬等,或公廨營建,旗幟新備,或舡隻改造,軍器修補,或惡虎捉得,賊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命,而申海昌、康舜道、李壽海未資窮、未準職,韓國良、全德勛、崔重萬,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以兵批言啓曰,前縣監金麟瑞,以料辦取剩軍器別備之功,有加資之命,而方在奪告身中,不得循例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翊衛將鄭重協,身病危重,差復無期,忠壯衛將鄭致道,以軍門將校,勢難兼察,俱爲呈狀乞遞,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扈衛廳付料軍官等,依禁軍例,一技試取,矢數亦一體施行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西北武士中付料軍官等,除初試許赴未付料人,則皆赴初試,而依禁軍例,一技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軍器寺別破陣付料之類,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今月二十八日訓鍊院、慕華館分兩所,依前例試官差出,設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禁軍等初試,今月二十七日爲始,洗馬坪設場,而入直禁軍將及禁軍等,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本營別騎衛,乃是戊申出征時標下軍出身,而創設之初,凡事與別武士,一體擧行,賞中日時,依訓局出身例,射砲中,從自願許試事節目,定式矣。其後觀武才不爲設行,故無前例可據,今番亦依別武士例,各技初試試取乎?敢啓。傳曰,當依別武士例擧行,而本營別騎衛,與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而餘數不多,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而訓局亦以此分付,可也。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本營別軍官,乃是付料之窠,而兵房,以堂上有履歷人差出,其下以曾經宣傳官及出身閑良中,人物門地,可爲武弁峻望者差出,以爲勸奬成就之地,而曾於癸卯年觀武才時,依禁軍等例,許以各技初試事,入啓,允下矣。今亦依癸卯年例,試行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來十月當十番右部後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七番海西別驍衛四十八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新番軍兵,因傳敎,一體試取矣。來十月當立番別驍衛及五哨軍兵,今已上來逢點,觀武才初試與舊番軍兵,一體武取,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來十二月,當十一番後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十一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九番、十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己亥年觀武才時,經理廳在京任事軍官五人,各技初試事定奪,故癸卯年觀武才時,廳號雖罷北漢自在,則軍官中任事五人,依己亥年例,許赴初試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若干奴婢,散在各邑,而近來外方人心不古,或以生爲死,或以存爲亡,奸僞百出,以致收貢,逐年減損,將至於不成貌樣之境,頃於丁未年,本府以發遣郞廳推刷之意,草記蒙允,而其間或因郞廳老病,或以年事凶歉,尙不得下送矣。其中奴婢之在於嶺南者,今方發遣郞廳,爲先推刷往來之路,他道不甚遙遠處所在奴婢,一體推刷,而郞廳書吏所騎,依尙衣院例,給馬下送,何如。傳于任守迪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屬海西二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一番別馬隊替代之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月、十一月兩朔,應立前部左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當海西四番、五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兩朔應立前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十一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今此下番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同副承旨任守迪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及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今日政事,錄都目政事,兼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以吳瑗爲吏曹佐郞,金若魯爲兼校書校理,任珽爲副修撰,趙漢緯爲副修撰,吳彦胄爲修撰,趙明澤爲副應敎,李喆輔爲修撰,李光溥爲執義,尹志遠爲掌令,金尙魯、李性孝爲持平,李景淑爲江界府使,曺命敬爲兵曹佐郞,黃旻爲司導主簿,朴弼彦爲典設別提,趙尙綱爲廣興主簿,徐命建爲掌樂主簿,徐宗翕爲司饔奉事,陳在摶爲典籍,李明坤爲敦寧都正典獄奉事,韓師德掌苑奉事,具梡相換滿浦前僉使,朴泰新今加嘉善冬至副使,洪景輔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鄭彦燮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兵批,以朴鐄爲副摠管,朴載海爲訓鍊副正,李之達爲忠翊將,尹敬一爲都摠經歷,金養中爲中樞經歷,南泰慶付副護軍,權相一、金箕錫、洪得厚、洪景輔付副司直,李晉吉付副司正。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鳳廷爲捕盜從事官。 ○答工曹參判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筵席已諭,豈欺卿哉。今者將任,內遵古例,若取勳戚,捨卿誰先,六條懇辭,其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答漢城左尹朴弼健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乃自古設藩任,爲生民之意,近歲爲藩臣者,不知委方濟民之意,視守士,而各思雖有數邑之飢,輒煩朝廷,非設官之意,心常慨然,故方當飭礪之時,宜自此等卿,與江監特推者,蓋以此也,本非過報民事之意,卿何過辭,勿辭察任,末端所請,令備局,卽爲許施焉。 ○工曹參判豐原君趙顯命上疏,伏以臣本以無似,濫與勳籍,叶蒙賜對,醉酒飽德,揆諸涯分,已極踰僭,至於銀盃之賜,實是曠世之恩,諄諄侮諭,至懇至切,雖慈母之於愛子,何以加此。臣雙擎歸家,誇耀里閭,親黨聚觀,搢紳傳玩,受恩之大,與天無極,雖糜粉臣身,誠難報塞,玆敢祗奉箋文,鳴謝萬一,顧以踪地,危迫未克,躬造闕下,親自呈納,臣尤死罪之至。仍竊惟念,殿下之眷愛臣如此,凡有衷情之訴,疾痛之呼,宜無不達於旻覆之下,而昨日瀝血之懇,獨不能上格聰聽,批旨嚴重,責厲彌切。臣於此惶駭悚懍,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然父豈有不慈於子者,不孝者子也,君豈有不仁於臣者,不忠者臣也。誠使臣平日事君,自篤忱誠,不以一毫虛假,見疑於殿下,則今日之事,必不待臣之畢辭,而有以曲副之矣。只緣臣精誠淺薄,無以孚格於聽卑之天,且於日昨陳疏時,驚魂未定,神思惝怳,操筆抑塞,不能盡其所欲言,雖以日月之明,容有未盡照燭者,復以關於國體,切於私情者,歷數而悉陳之。惟聖明,曲加矜察焉。臣聞耕織殊問,履屐異用,一或失宜,害及國家,雖冗司漫職,尙宜愼揀矧玆將名之任,所關爲如何,豈可苟授於一介年少白面,而莫之恤耶。儻有僨誤,安危立判後,雖追悔有不可及此,其不可冒受者一也。卽今武臣中,曾經是任者,已有數人,此外資望俱隆,屢入薦剡者亦多,新望之出將校、軍卒之所薦望者,必有其人。今猝擺棄常格,擧一國之重柄,而授之於千不似,萬不近之人除目之下,萬目俱駭,卽一營上下軍校之憮然失望,擧懷不平,可推知已士心不附,而能爲將者於古有之乎?此其不可冒受者二也。古之所以處勳戚,自有其道德宋已事可按覆也,仁廟癸亥以後,雖以勳戚將兵,彼皆以名臣、碩輔,蔚能爲時望之所歸,未曾有庸謬如臣,而濫廁於其間者,今顧不問人之賢遇,惟例是循,固已有乖利,淸朝用人之道,而臣又不自量度,從而號於衆曰,我乃勳也,戚也。我可以藉古例,而得大將也,攬取非分,若固有之則人之可笑,孰有甚於此者乎?此其不可冒受者三也。臣之哀苦情悰,曾已屢瀆,今不必更提,而自有新命以來,親知之稍愛臣者,一辭悶歎,爭來慰問,有若遭罹憂患者,然誠以分外之得,後必有咎,而過福之災,前轍可戒故也。衆所同憂,而臣則恬然不思,所以趨避之術,則只此一念,便可以得罪神天,臣雖遇昧,豈爲是也?此其不可冒受者四也。臣自遭凶言以後,心膽隕墜,世念都灰,斷斷一心,只欲退守丘壑,避遠駴機,前後疏陳,非止一再,雖京兆水部之除,猶不敢爲出脚之計,今番納符之後,固將走伏郊廬,仰陳情懇,及承筵敎,至爲諄切,區區私願,亦蒙矜許,威顔咫尺,逃遁無路,遂以優游閑局,專意籌司之意仰對,而退循顧初心,已不勝其慙負,而今又因緣推遷,遂至於此始也,京兆水部之力辭終焉,將任兵柄之叨冒,則首尾橫決,不成事理,士大夫辭受去就,關係風化,臣雖不自愛重,殿下獨不念治道汚隆,所關非細耶,此其不可冒受者五也。廟堂之薦臣,殿下之授臣,實由臣之過辭淸顯,則今日所遭,莫非自取,藉令冒受於此,而終若得免乎?彼則,在臣情願,可謂失其半,而得其半,猶不爲無說,旣承此命之後,所謂淸顯之職,又來逼身,而殿下以休戚之義,君臣之分,縛束而馳驟之,則臣於此,更將何以處之耶,始辭淸顯,媒得戎權,旣握戎權,復叨淸顯,以文以武,左右罔利,則廉恥之士,必有不食臣餘者矣。揆以分義,無一可受,而惟此一事,尤覺難處,未聞明命之前,雖萬被誅戮,決無移動一步之望,此其不可冒受者六也。由上三條,則關於國體之說也。由下三條,則切於私情之說也。凡此六不可者,字字說出赤心,實無亳末假飾,以殿下至仁至明,儻或徐究而密察焉,則必當惕然感悟,怛然悲傷,思所以處臣者矣。臣之事殿下,今已十四年所矣。殿下之知臣,不可謂不深,而或未能盡燭於幽蘊之情,殿下之愛臣,不可謂不至,而或未免推納於不祥之地甚矣。君臣交際之至難,而上下孚誠之未易也。臣本無一能,然若夫周旋經幄,出入補指,或可謂不無寸長,而一忝濫勳,此路永阻,節次簸揚,遂無所不至,畢竟衿紳大夫之漸疎,而韎韋君子之同歸,門戶子孫之憂,亦有死不得以瞑其目者,此臣所以中夜不寐,撫躬而自悼者也。悶菀之極,不覺煩縷及此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惟殿下察之,臣無任云云。 ○左尹錦陵君朴弼健上疏。伏以臣本無似,忝在勳府之末,叨荷丘山之恩,蔑效涓埃之酬。居常愧懼,若隕淵谷,重以膏肓之疾,累年淹痼,尋常朝賀之班,起居之列,一未簉參,蔑分虧禮,積有罪負,計擬披露情實,仰請譴罰,而不但病甚神昏,數行文字,亦無以綴成,每以狗馬賤疾,仰瀆崇聽,煩猥爲懼,因循至今,只益悚蹙,日昨暎花堂賜對之命,實是稀有之盛擧,病裏承聞,且驚且感,不計死生,舁到禁扄之下,而咫尺天陛,斷無自力進身之望,終未能隨諸臣之後,仰覲耿光於經年久違之餘,止煩稟啓,自外退還,寸忱耿結,撫躬自悼,深夜掖隷,降臨陋止,輟賜御廚之珍膳,一視登筵之同列,是何在床之縷喘,蒙被聖念之曲軫,荐紆曠絶之異數,乃至於斯,臣蹶起拜擎,感淚迸地,闔門聚首,不知死所,敢將叩謝之忱,仍請慢命之誅,而見格喉司,疏未登覽,情悃未徹,惶隕冞極,乃於此際,遽膺京兆佐貳之除,聞命驚惶,益不知置身之所,其在分義,宜卽竭蹶,而顧此沈痼之疾,不可復起,職事奔趨,實無其路,詞訟劇地,尤不宜一日虛縻也,決矣。噫臣以常訥蔭官,適値倖會,致身至此,惟是筋力奔走,爲萬一報答之圖,而不幸奇疾嬰身,已分癃癈,此生此世,永孤聖眷,瞻望雲霄,但有涕淚而已,玆敢略具短疏,冒死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治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相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伏以臣姿性愚樸,識慮短拙,凡百執事,無一可堪,矧玆方面重任,寧有毫分稱似,而怵迫威命,冒沒趨膺,日夕兢懼,如臨淵谷,惟其區區所自勉,未嘗不在於奉令,承敎無自速戾,而不幸莅任之初,値此極備之災,目前數十州,生靈汲汲,有難保之形,心焉如燬,策實罔措,妄謂救荒之要,無過於擇守宰,便民之方,莫急於除,擾弊前後狀奏,動輒疎率,屢煩未安之敎,荐被重推之命,至於題廢最,則失嚴明之體,請賙賑,則有過濫之語,喉司請罰,雖若故事,筵席問備,寔出特旨,臣聞命惶悚,置身無地,惟有引服懲艾之不暇,何敢猥自陳暴,更犯無嚴之誅哉?第臣之隨事做錯,觸處生疣旣如此,則其不容一日,苟據於藩宣之地也,決矣。玆敢席藁封章,恭竢處分,伏乞聖明,亟命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以嚴國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竊自惟念,臣罪非止一二,而究其本,則專由於奏災過實也。今於請譴之章,又及臣事,極知添臣之死罪,而臣若徒懷畏縮,苟然泯默,終自阻於閔覆之下,則是臣欺君父也,負國家也,臣雖萬萬無狀,獨不仰愧天監,而俯怍民視乎?蓋本道地形,西迫泰山,東挾大海,自南至北數千里,只有一條路,經其間而無他綰轂,眞域內之隩區也。且臣營去京師,爲十日程,而北關之距臣營,遠者幾倍之,故臣於北邑民情,每患所聞難的,凡諸守宰之報災,不能無疑於虛實相蒙,則今臣狀奏,不見信於朝廷,亦何以異此,然畿、湖之間,當以亢旱爲悶,而鐵嶺以北,恒雨不暘,自臣赴任以後五六十日之間,得見日月之光,僅數日耳,風氣之絶異,陰晴之不同,有如是者,則方諸道告稔,而獨北關報歉,遠聞之致疑,固其宜也。臣誠死罪,抑有一事,可以明其實者,雖甚椳屑,何敢有隱,夫中秋令節,鄕俗所重,而北土爲尤甚,故人有恒言,秋夕穀價,可以占一年之豐凶,蓋當其時,家家鮭菜之費,皆以新穀爲資故耳。臣於今年秋夕,聞市肆無穀,一斗皮粟,直錢二十七文,是時別遣御史臣李宗白,亦在館與臣相對,錯愕歎咜,爲之失色,未知其歸奏之日,果以此仰達天聽否也,而咸之父老,皆以爲前古所無,雖己酉之慘,猶不至此。且以臣身親經歷者言之,辛壬年間,畿農之失稔如何?朝家之軫恤,當如何?而秋夕景象之蕭索,曾未見若是之甚也,到此地頭,臣雖不欲驚動,何可得乎?顧念本道處地之僻左,旣難於容旋,臣營財用之凋弊,又無以自力,則此其勢,非有控急於朝廷,取資於遠道,將未免束手待盡,而失今不圖,誠恐無及於事,取考己酉設賑時故事,則道臣之狀,請朝家之區畫,俱在早秋,故臣果援例條稟,以竢指揮,而今日國儲之哀痛,臣非不知,諸件之一皆蒙施,亦豈臣所敢取必者哉?及伏見別諭之下臣者,以利端兩邑水災,特許三百斛米之白給,又於臣所請浦項倉穀,加給五千石於廟議之外,臣於是,有以仰見聖上,眷顧豐沛遺民之至意,出尋常萬萬,使北民聞此,雖明日塡壑,將無所恨,聖心之子恤如此,而臣處承宣之地,若諉以財力之闕乏,坐視顚連而不救,則雖擢臣之髮,何以贖其罪乎?臣自聞廟議之持難,已分所請之斷望,而臣營記付中有封不動銀子數千兩邊上重地,所以爲不虞備者止此而已,在前營賑時,未嘗犯用,而目前諸邑守宰,或坌集營門,或交馳狀牒,咸以爲此時,不得賑資,無以措手,利害得失,若將決於呼吸者,臣萬不獲已,傾儲分俵,使之料理,而此何啻車薪之勺水哉。顧今冬序將迫,穀價漸踊,他道錢布,雖有所得運輸,貿遷之際,已恐其後時矣。至若本道三衙門耗穀,雖在少歉之時,被災之邑,輒蒙劃給,況今大殺之年乎?臣謂今年耗穀,毋論尤甚稍實,必全數劃得然後,可以隨其緩急,推移分濟,且內奴貢米,本爲救荒,而見儲者寺私奴貢米,其數尤不夥,倘蒙聖上,特降睿斷,竝命許給於被災諸邑,俾補賑資,則豈獨利端之民,感戴聖恩,頌祝無窮也哉。惟聖明,更加垂察焉,臣不勝云云。 ○九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遠命、趙錫命,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兪健基,獻納徐命珩,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兵曹判書尹游請對,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自墓門有栢止亦何疑哉一遍訖。若魯讀檜風篇題,自檜國名止檜國四篇。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興慶曰,蘊作運音矣。怛乃惻怛之怛矣。若魯曰,檜國子爵如邶鄘之於衛,以《左傳》觀之是矣。上曰,此則未知其然矣。是附庸耶?興慶曰,檜乃舊國,而鄭則封於周宣王之時,後竝檜而有之,檜蓋至小之國也。上曰,蘇氏以爲,若邶鄘之於衛矣。若魯曰,以羔裘章舊說觀之。檜以小國,間於大國,其形勢雖務爲自强,猶恐或亡,況㓗衣服好游宴耶。詩人以爲豈不爾思,勞心忉忉憂歎之語也。此詩居變風之末,檜君之事,實人主之所當鑑戒處,而詩人憂歎,出於性情,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忠志之士,見國事日非,不能隨事盡言,托於詠歎,以《詩傳》觀之,多有如此者矣。興慶曰,玩細娛而忘遠慮,推類觀之,何如?上曰,唯。若魯曰,人君㓗衣服、好游宴,而無大志,則尙何言其他哉?蓋詩人,因其所見而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世言漢文帝以後,無三年之制,而以此詩觀之,亦不行三年之喪矣。興慶曰,時無行三年之喪者,故詩人有此庶見之語矣。爲其父母服喪,何與他人,然顔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凡事當於理,則人皆悅服矣。寅明曰,文、武、成、康之時盛矣。漸爲衰微,末流至於此極,將見中國化爲夷狄,則孰不悲歎?此人情之所同然矣。健基曰,檜君羔裘逍遙,故風俗頹敗,至於不行三年之喪,此皆在上者之所使然也。上曰,然矣。寅明曰,爲其君者逍遙游宴,故末流所以爲鄭風也。上曰,羔裘逍遙,若大姬之好歌舞矣。健基曰,觀檜風,則異於鄭風矣。上曰,豈可以檜君之事,爲鄭風乎?鄭莊公,爲始封之君耶?興慶曰,武公之子爲莊公,武公、莊公,詩人皆稱譽之矣。健基曰,鄭風流蕩淫佚,檜風貧窶凋殘,此所以異也。上曰,果異於淫佚者矣。寅明曰,世代漸變而然矣。若魯曰,萇楚章非興也,人者萬物之靈,故有室家生樂,而政煩賦重,爲其民者,反羡草木之無知、無室、無家矣。上曰,人者異於禽獸草木,而以此詩觀之,誠可惻然,何必言檜風哉?以今日言之,隰有萇楚之歎,未知有幾人矣。論其文義,心甚歉然矣。若魯曰,以今日論之,萇楚之歎,誠未知有幾人矣。反復觀察,務盡救恤之策,何如?寅明曰,默而思之,誠甚慘酷殘忍矣。禽獸䖝蛇,莫不自得,而人爲最靈,反羡草木之無知慘矣。漢文當春下詔,哀民阽危,或減租、或勸農者,皆推惻隱之心也。上曰,萇楚雖檜國之詩,似爲今日而作矣。今則法禁解弛,草木濯濯,何處可見其沃沃乎?川澤之侵漁,無節魚鱉,旣殫飮食之奢侈日甚,六畜亦盡草木,魚鱉禽獸,亦不得遂其生矣。興慶曰,非但百姓爲然,草木魚鱉禽獸亦如此,殿下推此實心,各別愛育,則磨以歲月,可以得效一時,豈可得草木魚鱉禽獸之欣欣自樂乎?上曰,欣欣自樂至矣。若魯曰,自上勿釋此心宜矣。健基曰,宣王時有鴻雁詩,與萇楚之義,同矣,而宣王側身修德,故能轉災爲样,檜君羔裘逍遙,故得失不同矣。國家不幸遭水旱之災,若徒以空言文具爲事,則豈有効乎?凶年後豐年,甚於凶年,以其徵捧各樣逋欠故也。臣頃往湖南,備悉民弊,伏望申飭廟堂,各別保存,以過今年,則庶有生活之望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上曰,匪風章,我聖考之所嘗托意興感者,而予後生未及盡知矣。此時周室,非但衰微而已,觀其末章,想像我孝廟之志事,惻然感愴矣。今日君臣上下,勿忘匪風之義可也,聖祖聖考之志,卿等祖父之心,今日君臣,豈可忘乎?興慶曰,下敎如此,感激何達,丙子之變,冠屨倒置,我孝廟親經禍難,恒存復雪之志,而春秋大義,未及伸於天下矣。今則歲久年深,日遠日忘,卽今慷慨,或有以爲假者矣。上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此存羊之意也。興慶曰,聖敎如此,豈無感發之心乎?寅明曰,匪風下泉,古人比之於剝之碩果,凡天地間陰陽之機,循環不斷,此詩亂極思治,故比之一陽,卽今則可謂無一陽矣。東周之責,在於我國,我國在天下,如積陰中碩果矣。尊夏攘夷,雖不可輕議,而樹立風敎,修明禮義,則自可爲東周矣。若禮義晦盲,風敎頹圮,而民生離散,國勢衰微,則便是無一陽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若魯曰,下敎以爲當講,明尊周之義,不必講其文義,故不敢更達,而誰將西歸懷之好音,乃亂極思治之意,猶疾痛必呼父母矣。伏承下敎,孰不感泣?而但卽今徒爲皮幣之事,誠可痛矣。我仁祖大王,孝宗大王,顯宗大王,肅宗大王四朝,講明大義者,所以不絶,天地之彝倫也。古人則以爲含痛忍冤,迫不得已之意,當存諸胸中,而今日諸臣章奏,乃無尊周之字不久,春秋大義四字,將不知爲何物矣。殿下頃因文義,有下敎之事,今因匪風之詩,復有此敎,常以扶樹綱常爲念,則自然有效,不必形諸事矣。健基曰,春秋大義,亦有其實,不出於宣王內修政事,外攘夷狄二件事矣。留意務實,臣所望也。上曰,當留念矣。命珩曰,承此下敎,微忱感激,不知所達矣。若魯曰,以時勢言之,胡無百年之運,此非朝伊夕之事,在攘夷自强之策,我乃無一事之做得,誠可歎矣。上曰,今者吾民倒懸,而尙未知講究之策,夷狄之敗,又何以遙度預備耶,有如捕風捉影矣。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於禮何。今番以雍正上諭觀之,每事自矝,言于使臣,自以爲似,康熙蓋其意,則自以爲勝於康熙矣。觀十四王事,則其骨肉之禍甚矣。大臣論之而雍正遽變其說,終以大臣爲非,雍正事,無可言者矣。若康熙則極爲豪傑矣。倒懸之民,猶未救活,況萬里外事,何以講究乎?常時勿忘,自强之道,可也。若魯曰,彼敗走時,必棄疾於我矣。凡事豫則立預,爲料量可矣。上曰,彼敗走處,非寧古塔,則瀋陽矣。若魯曰,若當如此之時,則邊城糜爛,必至於京城矣。內修外攘之策,不可不留念矣。寅明曰,宋與金,何等怨讐,高宗時,多有忠臣志士,爭言復讐之策,而至于眞德秀時,國勢將亡,故德秀反憂其輕,爲絶和矣。我國復讐乃當爲之事,而臣以東周之策言之者,修明政敎扶樹綱常,則腹心旣固,四支自擧,不可矢落處立的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健基曰,周宣中興之實,在於側身修行,乃正心誠意之事也。今與廟堂,講究自强之策,國勢漸固然後,萬一天心悔禍,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將來事有不可知,而今若興兵北伐,則固不可輕議矣。上曰,所達是矣。雖有根本,豈無節目乎?卽今廟堂全忘,西北預爲擇守,可也。若有變時方擇守令,則豈能及乎?寅明曰,雖欲擇之,擇之甚難,壬辰年金晬、李洸輩,乃極擇之人,而未免敗事。高敬命、趙憲廢弃迂怪之人,而倡義殉忠,所立卓然矣。上曰,當時猶不擇人矣。擇人則豈如此乎?興慶曰,李舜臣起於萬戶矣。上曰,萬戶耶?寅明曰,乃鹿島萬戶矣。盤錯利器,固在於人所不知之中矣。游曰,北道備禦之道,皆以前時備禦野人模樣,仍之矣。上曰,野人乃淸也。寅明曰,董山明朝時得罪,來居建州,乃滿住而淸之先也。游曰,我國每事,有始無終,徒爲築城,而兵餉軍器則無之,平安道到處有城,而皆如此矣。上曰,我國規模每如此,關西多有山城,頃者花原君,以軍糧事言之矣。有山城而無軍餉,脫有不虞,子女玉帛,盡爲虜有矣。廟堂所爲,每如此矣。寅明曰,名雖戶曹,欲限銀十萬兩,盡爲充數,而未及爲之矣。上曰,嶺伯爲戶判時,欲爲之矣。寅明曰,自有不得不,爲之事矣。游曰,糧餉可以儲蓄,而西路則穀甚少矣。上曰,重臣雖不達,而頃有所思矣。寅明曰,七八萬石,何以辦出乎?上曰,此則好矣。利欲同行可也,戶判在時欲爲之,而守令亦欺之,然則無可恃之人矣。寅明曰,不可因噎而廢食矣。臣旣遞戶曹,非爲戶曹也,戶曹自有不得不爲之事矣。積穀西路好矣,而或以淸野之法言之則異矣。上曰,此所見何如,興慶曰,不無此事矣。游曰,小臣先祖尹斗壽以爲,當壬辰之亂,平壤城中,所儲軍餉十四萬石云矣。卽今城中所儲,不滿數萬石,㳂海各邑,無儲置軍餉之事,臣待罪西伯時,欲爲措置,而竟未果矣。寅明曰,一事而是非不同,乃尹游積穀西路之說也。壬辰倭退後,軍資倉餘十二萬石云矣。上曰,古則軍資倉大矣,在前者似庫矣。游曰,堂峴近處,有萬里庫矣。寅明曰,鄭道傳設立軍資倉時,規例甚爲微密,馬死則皮歸司僕矣。若魯曰,關西守令,每多越法,勿使數遞,又爲精擇,可矣。上曰,關西守令多濫,如儒臣之言矣。寅明曰,西路守令,易於三南,皆欲爲之,無厭避之事矣。上曰,曩者有諱筵說之事矣。今番入侍諸臣,當體諱筵說之意,而注書日記修正時,入來修正可也,下番之言太分明矣。興慶曰,數日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一向安寧矣。寅明曰,俄聞咳嗽之音,且有鼻涕,或有感氣耶?上曰,咳嗽或有之,而鼻涕則有所興感故也,非有感氣矣。興慶曰,丸劑進御後,症候加減,何如?上曰,腹中輪囷之症,似愈矣。今秋常有鬲痰之氣,無閣在痰上之事矣。興慶曰,自古雖云筵席,語秘未得其詳,然史記秘密,固不可出,而泛然筵說,又何必諱乎?上曰,有所懲創,故然矣。古書固云,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矣。卽今世道怪異,好傳播浪說,往時諸臣,所傳相左,以皇明太祖事,有浪傳之說,如此,申飭然後,庶無相左之事矣。今人好相傳說,甲者所言好聞處好言之,惡聞處惡言之,所以申飭操心之道也,必無傳十事時,加傳卄事之弊矣。寅明曰,小臣惶恐,敢達矣。小臣冒忝曾前僨敗之銓地怵迫出仕,不過欲速了都政,而僚堂久病,且不無新通消詳可否之事,自致遲滯,今則本曹應行之事,皆已爲之,而意外郞官見遞,故都政不得爲之矣。臣頃者以郞官事,有所草記,而郞官於通塞之間,多所持難,終至於投筆而起,及其出而復入,又使郞望新通中,三人有不安之端,其所擧措,殊極乖常,而第都政,將爲擧行郞望,有難越次,或可更爲敍用耶?上曰,近來無此法例耶?銓官郞廳,有循私不公之事,則長官於政席,有補外開政之例,非尹汲,則其不爲補外之事乎?予欲責卿而不果爲矣。汲之多所沮塞,誠極非矣。如李玄輔嶺伯,亦不爲沮遏於承旨望中,而渠以郞官,獨爲銓官不爲之事,卿不用補外開政之例,罰止於罷職不敍,亦甚輕矣。若使豐陵當之,則必不爲請敍之言,卿之請敍殊涉徑先,今命推考卿矣。{{*|出擧條}}。寅明曰,玄輔之外,如南就明、吳光運等,不干之人,亦皆防塞矣。申晩,旣爲北評事銓郞,當新通,而銓郞望,每生事彼此若或不平,則必生大段事端,故權衡彼此自然數多,偏則望少,公則望多,實出於不欲生事之意也,如李喆輔當爲之,而恐議論層激,不爲擧論矣。汲投筆而起,復爲入來,使新通三人,有不安之端,還爲出去,今番之事,出於小臣之苦心血誠,而人微望輕臣之罪也。上曰,投筆復入,擧措怪異矣。渠若覺悟則善矣,不然何所用乎?洪得厚事,吏議防之矣。上曰,傳啓先爲之,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出擧條}}游曰春塘臺,以初七日啓下,而以儒生,對擧爲之,擧措頗大,閑散初試,雖今日當爲之,而以儒生對擧爲之,似庭試矣,以七日爲之,則日子急迫,未及周旋矣。下詢大臣,退數日行之,何如?上曰,式年武科想遲矣。游曰,他處基址狹隘,不得爲之,待出榜然後,可以爲之,十一日間可爲之矣。上曰,日氣漸寒,外方監試,士子久留,有弊閑散,初試其前,可以優爲之,觀勢爲之,可也。戊申年則取人之路,廣矣。觀武才之規,二中四分,邊將除授矣。都目不爲掣肘耶,都目速爲之,可矣。若魯曰,都目漸退,而玉堂有闕,今日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宋徵啓久爲禁推,或可有分揀之道乎?上曰,宋徵啓不仕過矣。禁囚已久,豈無思量之事乎?其撕捱則不當矣。健基曰,自上誨諭使之出仕,渠安敢不出乎?禁推已近三朔,而卽今番次甚爲苟簡矣。上曰,上番處,已爲下敎矣。日晷漸短,春塘臺舊無三貫革之事乎。興慶曰,小臣,待罪翰林時,隨駕往春塘臺,而無此事矣。上曰,先朝初年,設科於慕華館矣。錫命曰,朴泰淳,於慕華館設科時,登第矣。上曰,三貫革事,前例相考,啓達,可也。上曰,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若魯進,讀曹風自曹國名,止曹國四篇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曹國名,止曹國四篇。健基曰,上九亦變,似脫而讀之矣。上曰,似越而讀之矣。若魯曰,蜉蝣章,譏玩細娛忘遠慮序,以爲刺其君矣。或刺時人,而亦未可知矣。大抵蜉蝣,朝生暮死,至微物也,人若貪戀,目前無深遠慮,則無異於朝生暮死矣。以詩觀之,必時君之事,如檜風羔裘矣。似是賢者,愛君憂國,發之於詠歎矣。上曰,唯。寅明曰,雖不玩細娛,若無遠慮,則譬如燕雀處堂矣,蜉蝣諺所謂一日生也。若魯曰,人君臨御方內,謀事制治,皆有遠慮然後,可以爲國,若只爲目前,則猶天地之間,蜉蝣之生矣,推類深警宜矣。上曰,章下註云,未有所考,以序觀之,似好矣。寅明曰,時君無遠慮,則爲其臣者亦然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衣裳楚楚之語論之,近來奢侈之害多矣,人無遠慮然後,方爲奢侈矣。彼則方揚揚自好,而詩人深憂遠慮,至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處作詩者,其所見可謂遠矣。寅明曰,心之憂矣,之人不用於時者也。上曰,遠君子,近小人而然矣。寅明曰,貪戀目前,以爲長安者及其有難,則所與同其樂者,退而向之不見用者,當其難矣。上曰,如此則豈不好乎?若然則世豈有桀、紂乎。寅明曰,君子小人,非賢邪之謂也。上曰,刺其君、遠君子,近小人矣。若魯曰,小人乃細人之謂也,詩意則似非賢不肖之稱矣。健基曰,候人宜荷戈與祋,彼其之子,似貶之矣。三百赤芾,譏小人之登用矣。若魯曰,以末章觀之,似指賢邪矣。上曰,不用君子,則眞小人進矣。若魯曰,時君不明,不勝其位者見用,則其人做得何事,病國則同矣。晸曰,小人不可分,奸邪小人、細瑣小人而言矣。若魯曰,凶于國、悖于家之小人,其路則殊矣。上曰,爲國之害則二般,小人皆同矣。若魯曰,君子有幾等,小人亦多般矣。上曰,君子有有位、有德之分矣。晸曰,君子,賢者之通稱矣。健基曰,小人用則君子退矣,大旨刺其君矣。晸曰,刺其不能擇人而用之矣。健基曰,薈蔚刺群小之升,騰婉孌比君子之退處矣。上曰,予當鑑戒者也,今日重宰儒臣入侍矣。予雖不能知人,入侍諸臣能稱其職,則可無後世之譏,今予當以此自警,而卿等亦宜存戒矣。寅明曰,臣等不肖,豈無不稱其服之譏乎?上曰,貂不足狗尾續之時,豈無賢人乎?卿等皆世祿之臣,不救生民,國家則將不免狗尾續之譏矣。寅明曰,名器當惜之矣,我國官職,以士大夫爲之,異於中國之規矣。上曰,世祿之臣皆在位,乃在位之君子也。寅明曰,以麗朝觀之,中葉以後鄭、崔之亂,權臣當國,無賴盈朝矣。箕子首來東國,明貴賤之等列,名器不可不惜也。晸曰,卽今名器近於屑越,例事賞加,資級漸高,要官重任,遞改頻數,故有承乏之患,以古事言之,舜命九人,終始一官,漢用良吏,以官爲姓,勿爲數遞,申飭宜矣。上曰,倉庫氏耶?寅明曰,此則臣常欲言之矣。委任則擇人然後,可爲矣。上曰,擇人然後當委任矣。寅明曰,雖六卿之官,其稱職與否,有難知之,而至於戶曹、兵曹,則可以知之,自下有公論,而殿下豈盡知之乎?古則大臣以人事君,群臣優劣,君父有可知之理,殿下得人而委任,則可矣。不然恐有弊矣。上曰,以近來事言之,度支李判府事後,得權以鎭,權以鎭後,金東弼,金東弼後,卿爲之矣,度支則予常以爲擇人矣。寅明曰,無才者,何可强乎?上曰,公則好矣。晸曰,久任則以爲渠之職任,故人皆着念爲之矣。上曰,此則不然,若非不負國家者,久任尤有弊矣。若魯曰,我國官職,有升無降矣。晸曰,此則不然僨事,而不用者多矣。若魯曰,宋寅明之言誠是,預擇賢才,精審猛省,宜矣。寅明曰,吏曹在六曹中,其任職能否,尤不可知者矣。健基曰,一世非無才也,以隋之奸臣,爲名臣於唐,各隨其才擇而用之,宜矣。爲人臣者遇如此之時,則豈不榮乎?忠良之臣,未嘗無矣。上曰,爲治世之能臣矣。晸曰,無人才之說,臣以爲非伊、周、傅說之輩,何處得來,如蕭曹、魏徵、趙普,豈可以非三代人物,而不用乎?上曰,非無人才,皆不爲國事,便是無人才,才固不借於異代矣。若魯曰,鳲鳩比君子之用心,均一而贊美之語也,末章所云,正是國人,胡不萬年祝願之意也。上曰,此祁永之意矣。爲人君者雖不可自願萬年,而理則如此矣。寅明曰,此干祿,豈弟之意,心如權衡則四國,取則一身和平,福祿之至,如影響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人君在億兆之上,表正導率,發政施仁,正是國人,則自然有萬年之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下泉之意,如匪風矣。上曰,下泉大文,分明其義,與匪風同矣。朝者旣有下敎矣。若魯曰,末章想望之意,好矣。健基曰,下泉匪風意同,不必別論,匪風作於宣王之前,而周室復興,下泉作於齊桓之時,而周不復興,此皆由於人事之得失矣。上曰,有疑問之矣。所謂四國有王,非謂四國,各有諸候王矣。顧瞻周道,周室雖衰,而猶不亡矣。此詩追思先王,尤可悲矣。寅明曰,孔子以豳風,繼變風之末,與春秋,當一治之義,同矣。上曰,四國有王郇,伯勞之瞻彼中州,尤有感矣。若魯曰,亂極故思想尤切矣。寅明曰,國家,誠能明禮義、修政治,則便爲東周而不爲陰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此下則乃豳風耶。寅明曰,本曹郞廳吳瑗,新爲差出,而都政事急,數日內催促出仕,何如?上曰,使之催促肅謝,可也。{{*|出擧條}}上曰,以捕廳草記事。大臣入侍時,捕將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以此人心,益爲騷動矣。晸曰,小臣,以該房坼見矣。上意雖在於鎭定人心,不可如此歇治矣。上曰,其時往陣中與否,何以知之,權孚有之乎?晸曰,非東萊府使權孚,嶺南儒生有權煦者,嘗入鞫獄矣。其曰我頭,可斷去云者,似知情矣。上曰,雖以此觀之,可知其非逆,豈可來告乎?晸曰,旣知其情,則同爲逆矣。上曰,不然順逆,懸殊其中,此等人,褒奬可也。晸曰,草記不爲出給乎。上曰,分付。勿{{*|出擧條}}捕將勿爲入侍。榻前下敎,亦勿爲之,可也。上曰,權院長,權煦之字乎。晸曰,書院之長,嶺南則儒生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經筵。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若魯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注書徐命臣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經筵爲之。 ○黃晸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承批之後,尤不當一向撕捱,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黃晸曰,忠淸兵使金洸,禁軍別將李義豐,今日晝講,同爲入侍。 ○黃晸啓曰,忠淸使金洸,禁軍別將李義豐,今日晝講,同爲入侍事,命下矣。晝講旣已停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引見。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彦胄、李喆輔,時在京畿楊州地,副修撰任珽,時在廣州地,副修撰趙漢緯,以忠淸左道京試官,時未上來,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非但事體未安,明日法講,上下番,不可不備員入侍,副應敎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校理金若魯,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仍弘文館草記,副應敎趙明澤,校理金若魯,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宋徵啓,放送傳旨,啓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卽者校理金若魯,以新除校書校理,謂有難安之端,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今日晝講,知事金取魯,鍼灸呈辭受由,宋寅明吏曹褒貶進,李眞望在外,同知事尹游,觀武才初試試官進,趙尙絧呈辭受由,李秉常在外,他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任守迪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入侍,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朝講時,知事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取魯,鍼灸受由,宋寅明禁府坐起進,李眞望同經筵,李秉常俱在外,同經筵尹游,軍兵犒饋進,趙尙絅呈辭受由,無入侍之員,知經筵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各司官員參謁時,戶曹佐郞洪允輔,稱病不進,依例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近來代加冒出之弊,極其紛紜,開國功臣之子孫,未知今爲幾代,而稱以錄券中,有蔭及子孫之語,擧皆成出,以此鄕曲間,毋論士族,品官無有,無加資者,此亦名器淆濫之一端。己亥年間,本曹備陳此弊,別爲申禁,而今已年久,漸益解弛,取考事目則,原從功臣,通訓以上子孫兄弟、甥侄、女壻中,從自願加散官一資,至於元勳正勳,別無區別磨鍊之事,則代加一款,似當一體施行,正勳原從,錄券中蔭及子孫等語,必是用之於除職時懸注,照律時減等之意,而藉重此文,不計正勳原從,代數遠近混同代加,無有限節,決是法理之外,此後則事目,應代加者外,久遠代加,依己亥年例,一切防塞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各道殿最啓本,則殷山縣監趙鎭世,以歇後處事,殺人者逃爲目,而置之中考,旣勤點下。慶興府使鄭淵,以酒或爲病,政無顯疵爲目,而置之上考。德源府使李鳳來,以隣失可略,吏橫宜懲爲目,而置之中考,旣自政院,請推道臣。雲山郡守沈溭,以雖似儱侗,亦無大害爲目,而置之中考,旣曰儱侗,則不可責其牧民。懷仁縣監李夏英,以苟能束濕,可無闕失爲目,而置之中考,旣不戢下致,有純貶連次居中,遞無可惜。輸城察訪金世儒,以濫馹宜飭爲目,而置之中考,身爲郵官,冒法濫騎,則免罪爲幸,不可仍置,當此外官久任之時,小小疵貶,不必深摘,而殷山縣監趙鎭世、慶興府使鄭淵、德源府使李鳳來、雲山郡守沈溭、懷仁縣監李夏英、輸城察訪金世儒,觀其貶目,不治已著,竝罷職,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兵曹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今番觀武才,對擧以儒生庭試設行事,命下矣。武科則例有初試,故初試日字,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三十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初試試取之數,自前多寡不等,或取二三百人,或取四五百人,而至於己亥年文廟展謁後,試士於春塘臺,而武科則以觀武才賞格付標中,閑良之直赴殿試者,更試座次,對擧放榜。庭試、初試則初不設行,故無取人稟旨之事,各年前例如此,而觀武才閑散初試及庭試、初試,例爲分兩所,次次設行於慕華館、訓鍊院矣。今番則期日急迫,實無次次設行之勢,若欲一時竝設,則試所亦無推移之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觀武才,儒生庭試,與謁聖有間,第四日爲之者,蓋爲武士之畢射也。不過比較坐次,同日唱第而已,元無殿試,只取六兩入格,柳葉箭三中,片箭入格,騎蒭三中,鳥銃入格,鞭蒭六中,比較騎蒭入格者,等畵者,比較壯元而已,今日筵中擇日云者,意謂閑散初試觀,今草記知乎?別設儒生,觀武才竝試,今巳二十有五年,無乃昧於古規之致,閑散初試,卽閑良故規矩,加於軍兵,取二技亦此也。何可別設,又何擇日,依此擧行。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禁衛營草記,傳曰,別騎衛與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而餘數不多,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而訓局亦以此分付,可也事,命下矣。本局別騎隊中,出征者五十二人,依聖敎,移送於兵曹,除初試將校之列,而今此別騎隊之除初試,特出於不忘之盛意,則同時出征,本局別武士出身閑良,竝十一人,及局出身出征者十七人,亦當有一體擧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一體擧行。 ○黃晸,以御營廳言啓曰,曾前觀武才時,各軍門付料軍官,依禁軍例,以各技初試試取事,自各該軍門草記,定奪矣。本廳軍官十五員,出身廳軍官二十員,合三十五員,俱是付料之窠,而其奔走勞苦,與禁軍無異,故曾在癸卯年觀武才時,自本廳以各技許施事,草記允下之後,自試所因榜出,臨迫未及擧行矣。今此觀武才初試時,依前稟定,以各技試取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別軍官十員,乃是戊申後啓稟設置者,非但擇差勸奬,蓋爲緩急所須,而以其新設之,故曾無觀武才時,試取之例,今此觀武才初試時,依禁衛營別軍官例,以各技一體試取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新舊番軍兵,因傳敎,一體試取矣。來十月當立番別馬隊及五哨軍兵,今已逢點,今此觀武才初試時,與舊番軍兵,一體試取,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軍器寺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本寺付料別破陣,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之意,自兵曹草記,允下矣。在前觀武才時,本寺別破陣,移送兵曹,只以射技試取,而至於戊申年別試才,從其自願,以砲射兩技,有許施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兩技中從願,試取。 ○假注書許鐔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江華府右贊成臣鄭齊斗所住處,傳諭聖批,則以爲,臣爲近行朝問候,曳載病軀,進伏畿路,而疾病淹滯已後,屬車區區微誠,亦莫能少伸,廻鑾之後,行宮旣遠,而賤疾更劇,歸死日急,卽已擔曳促歸,僅僅還蟄,今有日矣。安有匍匐道路,更承恩命之望乎?伏奉恩批下,宣至有召來之命,有若臣猶可遲留,至今以奉恩旨者,聖上豈知臣朝暮之命,已迫危急之域,不可以生人之事,論之者,今至此乎?至於史官偕來之敎,卽以臣身,方在中路,未歸而出也,今則臣身旣歸危喘,到此又無起動之望,只有瞻仰隕涕而已,史官偕來,一事亟使收還,俾除虛致枉弊之患,千萬至乞云。而儒臣病勢方極,實無承命之望,而臣旣承偕來之命,故仍留之意,馳啓。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伏以臣於曩日,因憲臣之論,權和經事,旣承重推之命,而伊後臺臣,竟以不竝論,臣引避,見遞於諫院處置,臣於是,踪地臲卼,縮伏私次,不敢處以恒人籌司之坐,每輒懸頉飭敎之下,悚蹙靡容矣。繼起之論,經月寂然,和經勘處,今已了當,一味泯沒,分義是懼,不得不露章自列焉。蓋此事實,亶出於爲陰雨之具,而都監酬應之浩大,有異於他軍門,且値連凶,裁減數多營造戰器物力甚艱,故只循前人之已行,取便相換,要得其些贏,以補萬一之意,而此等事例,不無中間濫雜之慮,故其時,移關于本道監營,使之收捧出給於於將校,或令該邑,直納于本局,所謂蔚珍、高城等邑,俱是領送監營及直納本局者也,則濫捧招怨,已不須論,而嚴飭束濕,自在其中矣。當初事狀,備悉於和經爰辭,已經日月之洞燭,則臣不必贊辭陳辨,而臺啓旣罪和經,而特命問備,又以臣不察爲罪,則在臣私義,何敢自謂無失,而晏然仍據於職次哉?園陵陪扈,推諉無處,捕廳合坐,義難撕捱,雖已間乍行公,區區情勢,終無盤礴,重任之望,玆敢畢瀝衷懇,仰瀆崇聽。伏乞聖慈,曲加諒察,亟命罷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幸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甲寅九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忠淸兵使金洸留待引見禁軍別將於李義豐同爲入侍時,右副承旨黃晸,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記注官金啓白。上曰,忠淸兵使先爲進來,洸進伏。上曰,卿下去之後,有可爲之事耶?洸曰,小臣待罪藩閫,豈不欲竭心盡力,圖報萬一,而才識庸下,百不如人,恐未能仰副聖上委寄之至意,誠爲悶慮矣。上曰,有所懷則悉陳,可也。洸曰,近年連凶之餘,本營兵任,且爲數遞,故軍兵等物,全未修改云。臣到任之後,無爲巡點修改,而伏聞本道監司,以凶歉之,故狀請停操,而卽聞本道年事,非大段失稔,習操廢却,至於五年之久云,失今不爲,更待何年,兵使主管一道軍兵,一不巡點,則軍器利鈍,山川險易,全然不知,脫有緩急,何以節制乎?且聞慶尙兵使魚有琦,今十四辭朝,亦爲巡點云,嶺南、湖西,宜無異同,一體擧行,少效一日之責,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近來此等之事,極爲疎漏,而嶺閫旣不停操,則湖西宜無異同,令廟堂稟處,而列邑行委,未及爲之,則姑勿行會,而通融知委,可也。{{*|出擧條}}洸曰,臣前任中、和礪山等邑,而軍兵器械無一可觀,以此推之,列邑之不成貌樣,從可知矣,豈不寒心哉?古有推栍點考之規,而今則以廢却之,故列邑守令,全不飭,礪臣下去之後,無用此規,申飭列邑,而必有朝令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前日咸原君李森,亦以古規,有陳達之事,依例爲之,好矣,而似爲列邑之弊矣。晸曰,雖曰古規,而近無是例,金洸之言雖好,而似爲列邑之弊矣。上曰,未習橾之前,有推栍之例矣。仍顧謂義豐曰,卿近遞南閫,亦用此例否,義豐曰,臣雖欲爲之,道臣使不得爲之,故未能爲之矣。洸曰,近來不爲擧行,已成謬規,若因循不爲,則列邑守宰,必無顧忌之念,而不爲飭礪矣。上曰,欲使操縱,則列邑之弊,雖甚可悶,詰戎之政,亦不可疎闊,所請依施焉。義豐曰,金洸之言,是矣。近來列邑於此等之政,全然抛棄,不知爲虞,脫有可用之時,其將何以措之耶?以弓矢言之,至于今二百年之久,而未聞有新造之事,蓋緣黑角之貴而然矣。臣待罪北邊之時,歷見各邑,則欲造一弓,所費不訾,枚報營門,所給甚零,故不能新造,所謂稜鐵等物,無足可言,而矢亦然矣。大抵此等之物,非他器之比,而至於如是,豈非悶慮處耶。上曰,軍門,有油溥之法矣,何以爲之耶?義豐曰,一年再次修之,而此法不美矣。晸曰,始修之時,雖有光色,而久則反如前日之樣矣。上曰,此法,似爲一時之取色矣。義豐曰,戎政之疎漏,莫甚於此時,而兵使旣管一道之軍兵,則其所節制之事,不可觀守令之弊矣。大抵戎政,非特京外然也。臣曾於待罪禁營也,點檢禁軍之弓矢,亦如是矣。名雖七百,亦安用爲哉?故臣每以此申飭矣。今當此任,亦欲爲申飭。晸曰,古人講綢繆之策而有詩曰,此是當今第一務,此句之語,可謂切實,而戎政之難,自古然矣。近年或有別備者,而此亦爲一大弊也。上曰,承宣所達,好矣。此等別備甚有弊,而前有下敎之事,勿爲別備,只爲修補磨礪之言,申飭可矣。晸曰,以此意宣諭於各道兵水使乎?洸曰,此等別備,有其名而無其實,不過爲武弁加資之楷矣。近日堂上之過,多實由於此矣。上曰,兵使當爲出去,承旨宣諭。書晸詭讀使聞之。上曰,兵使年幾何?洸曰,三十七矣。上曰,禁軍別將進來。卿之所遭,實前古所未聞之事,以狀聞觀之,慮其傷,多矣,今則已愈耶?義豐曰,王綱所曁初不大段,而今則已愈矣。晸曰,伏聞御使之言,則止於如是,莫非王綱所曁也,不然則必死云矣。上曰,跬步之間,雖將軍非用武之地,而何爲而至於是耶?義豐曰,臣才識俱乏,百不如人,而濫蒙鴻造,致位藩閫,不能善禦,有此無前之變,未報天恩,墮損閫體,罪死罪死。上曰,北關之形勝軍兵,勝於三南耶?義豐曰,臣亦未能盡見,而地險兵强,實用武之地,而但人心之凶獰,自古而然,遐遠之故不沾王化,少無知識,記律解弛,分義莫辨,此實國家之所宜深慮處也。大抵先立紀律,則惠必在於轉移之間,而曾任是職者,不能使之革易,其習俗矣。臣亦添是職,未能爲前人之所不能爲,而所見則如是,故敢達矣。臣下去之後,艱得四千名軍卒,別爲作隊,輪次入番矣。入番之軍,無端出去,極爲無據,而此非死罪而逃者,臣無爲捕得治罪,而譏捕之際,實多可疑之端,若有故縱之情,故決掍三十度,而果爲致死。臣之罪犯,有難畢陳,厥后爲修理之事,移避獨在之際,忽有十餘人,不意乘間,持杖突入臣,本無勇力,且乏軍兵,而尙有一分紀律之,故不能直犯,而赤手空拳,其將何以措之耶?有一女人,急刃刺之劍,入四五寸矣。王靈所及不至死境,而緣臣無狀,國綱掃盡,論以邦憲,死有餘罪,而殿下不以爲罪,反寵異之,國恩,可謂罔極矣。上曰,女人所帶之釰大乎?對曰,不爲大矣。初不深刺,而蒼黃揮拂之際,自爾裂傷,而此等無前之擧,實由於人心之凶獰,紀綱之解弛也。上曰,瘡處左乎右乎?對曰,左矣。晸曰,頃者臺疏所論,亦過矣。以事勢言之,雖壯士,無如之何矣。上曰,匪意之事,雖壯士,然矣。而義豐本非庸劣底人矣。晸曰,家世蟬焃,而有知識能文字云矣。捕廳罪人,關係至重,所當卽爲究覈,而有問于大臣,而處之敎,尙今遷就,誠爲可悶矣。上曰,明日朝講時,大臣當爲入侍矣。晸曰,玉堂不備,似未爲之矣。上曰,若然則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上曰,天業則其罪如何?晸詭讀文案後,上命晸書判付。晸曰,偸竊御器之罪,所當依律處斷,而外議,皆云必死矣。若是判付定配,殿下好生之盛德,至意,孰不欽仰?而殊非日後懲礪之道,是可悶矣。上曰,予亦豈不嚴治,而異於偸竊,當初渠亦無辭,知晩矣。晸曰,明日來會賓廳事,以㯚敎gg榻敎g書出耶?上曰,依爲之。校理宋徵啓,付過放送牌招察任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晸曰,科賊究覈,不容少綬,而禁府堂上,連不開坐,尙今遲滯,殊甚未安,而伏聞今日府堂,爲褒貶坐起來會云,卽爲申飭,好矣。上曰,科賊豈容緩治耶?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必於今日內開坐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上曰,北來之罪人,不如初不上來也,若於戊申初則可矣。初旣有罔治之敎,而今又覈治,則人人必將有自危之心,殊甚難處矣。晸曰,脅從罔治之敎,殿下好生之德,可謂至矣。我朝列聖,待士大夫之道,靡不用極,而亂逆之輩,多出於世家大族,誠可寒心,此賊亦非常人貌樣云矣。然豈有爲逆,而至今漏網之理乎?但二兩錢質大縀二疋云者,極爲虛疎,而似有內應,上下人心,雖似驚撓,而亦安知非大可慮之事耶?上曰,二兩錢質二疋云者,極爲虛疎,決非大段賊矣。若有緊切可慮之端,則予亦豈容少緩耶?大抵此非新出之逆,而道臣之初,不覈問直爲上送,極爲徑先矣。晸曰,亂逆之輩,豈有每出之理乎?此非新出之逆,亦必戊申培養之徒也。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大王大妃殿誕日,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判尹趙尙絧三度呈辭,傳于李德壽曰,只遞本職。 ○備忘記,傳于李德壽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今日朝講,憲府無進參之員,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臣子分義,決不當若是,副應敎趙明澤,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雖未及入啓,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趙明澤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李德壽曰,今日若不得爲朝講,則當爲次對,而出御法殿移時,而尙無去來之事,至於宋徵啓元無引嫌之事,趙明澤亦無撕捱之端,而臣子分義,豈當如是慢忽耶?時刻已過,政院,終無申飭之事耶。 ○傳于黃晸曰,法講命下,因講官之不備,未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宋徵啓之前後撕捱,已涉無義,而付過放送,特命牌招,而又復違牌,廉隅雖重,分義亦不可輕,而況無義者乎?今之紀綱,因此等儒臣,而虧無餘矣。豈可相持,而徒損國體乎?副校理宋徵啓,泰仁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閔百男,遞付京職。今日法講,玉堂不備,其將未行,再明日晝講爲之。玉堂闕員,政官牌招,開政差出,牌招入直,以爲再明日,備員開講。 ○吏曹口傳政事,泰仁縣監宋徵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昨日法講命下後,玉堂將不備,承宣有陳達,故然則明日,來會賓廳事下敎,則法講行不行,其當稟也,而不此之爲,玉堂無人先入時刻,賓廳來會,亦爲竝稟,非昨日下敎之意,旣入時刻,則正時,將至君父殿坐,而違牌爲事,極爲寒心,承旨亦難免,不能遞差。 ○傳于韓師得曰,玉堂備員後,當下敎,日已晩矣。次對爲之,來詣閤門外。 ○韓師得啓曰,近來廳中,出納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來十月初二日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韓師得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鄭彦燮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廳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吏曹佐郞,以沈星鎭爲副校理,以南泰良爲校理,以金尙星爲應敎,以洪重一爲兵曹佐郞,以曺命敬爲持平,以趙顯命爲兼同經筵,以金時敏爲宗廟令,以朴乃貞爲判尹,以鄭彦燮爲右副承旨,以李著爲執義,典設別提單閔百男,遞付京職事,承傳。 ○兵批,副護軍趙尙絧、金致垕、李弘模,副司直黃晸,副司果尹鳳廷,以上單付僉知單崔一興。 ○韓師得啓曰,校理南泰良,副校理沈星鎭,家在城外,城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伴直無人,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前持平金箕錫上疏,盛論科場之雜亂,專由於寫手隨從之冒入,請加別樣痛禁錄名,禁亂等官,亦請各別擇差事,有令廟堂,稟處之批矣。近來大小科場之雜亂,實由於國綱解弛,人不畏法之致。朝家之前後申飭,非止一再,而便同文具,全無實效,雖以監試言之,始則開場於東學漢城府而有裕,今則至於泮水堂而尙不足。以庭試言之,始則許入於殿庭而有裕,今則至於春塘臺而無餘地。若此不已,科場將無可設之地,而試事輒有亂場之慮,臺臣疏請,誠有所見,不可不申明令甲,趁今變通,從當成出節目,啓下知委。自今後,大小科場爲始,痛加矯革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强弓能控者,偃月刀能擧者,本曹所屬及各軍門將校中,抄擇可合者,預爲擧案待令事,啓稟定奪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鳥銃及鞭蒭,例遣命官,慕華館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有兩貫革,各三人入射之例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禁衛營別騎衛,各技初試與否,取稟。草記傳敎內,禁衛營別騎衛,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事,命下矣。本廳中軍所別武士,則設置已久,從前觀武才時,自本廳各技試取,此則所當依前擧行,而至於大將所別武士,則戊申年變亂時,各項有功勞者,其時別爲啓稟,創設十一員矣。此與禁衛營、別騎衛、訓局別騎隊,無所異同,而係是新設之窠,今此觀武才時,初試與否,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一體除初試。 ○左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任守迪等疏曰,伏以朝者,伏奉下本院備忘,臣等不勝惶蹙矣。蓋院掌多房凡務靡一,而若其自申後,至卯前之事,則入直者當之,臣等旣昨日伴直之人,則尙何可以諉非該掌,而獨爲倖免,以故現告之際,僚議或難指的,而臣等深有所恧蹙不安者,相與迸出矣。右僚忽復自當,仍又書名,現告臣等,則不入焉,代掌替當,雖是右僚之意,而在直獨逭,亦豈臣等之所自安也。臣等方治疏自列,擬與右僚,同其罰矣。此際筵敎又下,只遞昨日入侍之僚,召牌奄辱於臣等,在家違傲,分義甚懼,玆敢隨詣禁扃之外,竝伸自劾之義。伏乞聖慈,特垂俯諒,亟遞臣等之職,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爾,無少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冒昧再出,許久盤礴,旁嘻側笑,一味不恤,耿耿寸念,唯在積誠更籲,而連有事,故姑且遲待朝者,嚴敎忽降,震駴無地,臣忝居長席,凡有所失理宜首被,況先入時刻一着,又是臣該掌,此唯循例應行之事,儒臣違牌,又不能逆料,而同僚二人,特以在直之,故必欲自當,迸出其實,毫無所奸,則臣不自首,其誰當者,不料聖上過加分別,特仍臣職,繼有牌招之命,臣待罪頌恩,宜卽趨承,而周旋一院,榮辱與同在理,在誼固所當然,一遞一仍,寧有是理。伏乞聖明,特許鐫遞臣職名,以警具僚,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日備忘,因聽下敎,承宣不察之,故於卿,少無所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居臺,亦已屢矣。動遭顚敗,無補絲毫,居恒愧懼,若隕淵谷,頃叨本職,適値兩司俱空,變通無路,黽勉應命,累次入侍,而伊時宗班之事,實係目下,略略論劾,蓋出懲後之意,而節拍層生,怒詈交加,及乎驪川、驪善之疏發,而臣之所論,便歸於無所止泊矣。事過之後,不必更起葛藤,而第伏聞厥後,筵中因此一款,至有國綱解弛之敎,此莫非如臣巽懦,忝居臺閣,虧負職責之致,追思至今,惶隕冞切,而向來憲隷之作挐,又爲臣不能檢飭之罪,臺疏所云,實亦有據,而蓋作拏憲隷,卽監察所帶墨尺也。誘引鎖匠所屬恐喝,犯倫罪人,暗地索賂,以至事發而成獄,其翌日,掌令臣李台徵,則詣臺,臣則在家,而聞極驚駭,卽相通議搜捕,墨尺等移送秋曹,而依法重繩之意,仍爲論關矣。大抵憲隷,率多無賴之類,憑藉作挐之弊,想亦不一,爲其官者,孰不欲嚴加懲戢,而不知之中,乃至於此,監察墨尺,雖異於臺官所率風憲之地,糾覈百司,苟其彈壓有素,咸知畏伏,則亦安有此等意外之擧耶?一時勘罷,亦云太輕,臣何敢以事不由於臣所帶之憲隷,而有所自解也哉。不料聖度,包容恩敍,旋降復寵之,以纔試僨誤之職,恩至渥也,德至厚也,而其於國體何如也,朝綱何如也?臣雖愚迷,亦有一段廉隅,以此情地,尙可晏然復立於臺端耶?臣暫出郊外,聞有除命,卽還私次,方擬陳章自處矣。此際天牌辱臨,不敢坐違,隨詣闕下,略暴情實。伏乞聖明,亟許鐫削臣職,仍令更加重勘,以重臺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以人則庸,以才則鈍,出人下遠,甚矣。分外科名,得之僥倖,史局淸選,夢亦不到,而臣卽新進一賤臣耳。徒知抗命之爲罪,不覺傍觀之竊議,初未力辭,容易出脚,畢竟人言,旣峻且深,說往說來,轉成鬧場,騰名姓於章牘之間,壞大閑於立身之初,雖荷天地之慈,早賜劃處,而點檢出處,悔恨無及,語到此事,羞愧欲死,郞署漫職,猶不敢唐突承膺,況進於是而置之風憲之列哉?然臺端一步,近作規避之所,或强託情病,或無故撕捱,臣嘗病之,臣雖無似,豈肯效此等俗套,而抑臣情勢之外,竊有不敢冒出者,夫臺諫者受人主之耳目,論時政之得失,其爲職也,顧何如也?而見今朝廷之上,綱紀日隳矣。言責之地,氣象厭厭矣。如臣者年少望輕,言必不信,以何風裁,以何論議,起已死之氣,而振已頹之綱乎?此一不可出也。正己然後,可以正人,而臣旣一出世路,立取狼狽,眞所謂我躬不閱,奚暇開口論人是非哉?此二不可出也。三司言議交相關涉,而今臣私義,一則有竝據之嫌,一則有罣礙之端,此三不可出也。臣本門寒族單,而比歲以來,同堂弟昆,接武朝端,迭處顯要,雖以臣不肖,策名纔及半載,而華貫膴仕,有若序取人之艶羡,忌必隨之,滿則必損,理所常然,惴惴焉,顚覆是懼,此四不可出也。有一於此,尙可逡巡而退避,今乃兼之以四不可顧,安敢不懲於前,貪榮於後,冥行險途,妄履危機,以貽父兄之憂,而招門戶之累哉?且伏聞由翰苑,而以承傳陞六者,待修史,除實職,新有朝令,而臣旣未及修史矣。此亦臣當遞之一端也,臣之迹阻文陛,倐已三朔,犬馬微忱,寤寐耿耿,而匪分之職,終難冒受,玆隨天牌,仰控衷懇。伏乞聖明,俯垂照諒,亟許鐫改,以重臺選,以遂至願,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九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韓師得,獻納徐命珩,校理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日氣頗凉,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有朝講之命,而以玉堂不備,不得爲之矣。上曰,以捕廳草記事,有大臣入侍之命,今旣不得爲朝講,則當以引見事,稟旨,而承旨不爲之,事體未安矣。予則以次對待之矣。時刻遽入,而不以法講,何以爲之,取稟。承旨,卒易矣。興慶曰,此乃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備陳農形及木花失稔之狀,而各邑身布,請以錢代納,邑勢民情,雖如此,而朝家旣以純木定式,則有難變政,何以爲之乎?上曰,朝家旣定純木之令,何可改乎?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浦項倉穀,元數三萬六千石內,二萬石劃給,咸鏡道則餘存無多,殊非慮遠之意云矣。當初臣等,以劃給一萬五千石,稟達,而自上特敎,加給五千石,旣已劃給之後,有難減數矣。顯命曰,小臣待罪嶺藩時,創設此倉,所備雜穀,合三萬石矣。北路每年失稔,水路千餘里,輸穀甚難,人多渰死,一番水運,道內騷然,且早晩用兵,則必先北路,而千里一條之路,運餉無策,故爲此倉矣。此倉旣爲北路而設,則今日劃給,在所不惜,而但三萬石內,出捐二萬石,則殆同傾庫,誠非慮遠設立之本意,況年事又未可知,北路若又凶歉,則將何以繼之耶?二萬石狀請,似爲過多矣。廷濟曰,一萬五千石留在,有未可知,況二萬石乎?興慶曰,臣聞前監司金始炯之言,則牟一萬二千餘石,留在云矣。上曰,豐原所達,大體是矣。廟堂於此等之請,常許三分之一,故道臣所請,每爲過多,向者所以有特推之命,若其活民之道,則廟堂,宜盡心爲之。夫子曰,去食去兵,民無信不立,北伯狀請,旣以二萬石許施,則北民,亦皆知二萬石之當來,豈可以五千石,有所持難乎?今番特爲許施,此後則廟堂參酌爲之,可也。顯命曰,上敎,旣已允許,則不可減給,而本倉之空虛可悶,稍待年登,使北路一一還送,且令嶺伯,每年別會耗穀,依節目,劃納本倉,以準移轉穀數,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今此移轉,何當還償,而北路不種牟麥,若以本色責代,事勢甚難,恐當許以代穀矣。上曰,然矣。興慶曰,今此二萬石移轉外,一萬六千餘石,勿爲散在各邑,必令輸置于該倉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北路無牟麥,皆種耳麥矣。上曰,耳麥何如耶?宗城曰,牟麥之類也。上曰,耳麥無形乎?宗城曰,以其竝皮食之,故可以捄荒云矣。上曰,比麥何如?師得曰,麥一石,耳麥二石,相直云矣。上曰,其皮亦食之乎?宗城曰,然矣。興慶曰,金箕錫上疏,請禁科擧,隨從其節目擧行事,令李宗城爲之矣。使之陳達,爲其節目宜矣。上曰,爲其節目乎?宗城曰,不可以小臣,獨見爲之,與諸宰議定,永久遵行,宜矣。觀武才時節目,不可不爲之,自上申飭廟堂,雖不爲節目,各司漢城府三令五申,則可無亂雜之患矣。上曰,欲何以爲之耶?宗成gg宗城g曰,筵席諸臣,孰不中飭,而朝臣之未承上敎者亦多,各別申飭,宜矣。上曰,弊端皆知之矣。宗城曰,此闕門也,親臨試士時,入直軍士守之儒生入場時,其隨從之輩,雖難執捉,而待其出門捉納之意,申明分付于守門軍士,則庶無濫雜之弊矣。寅明曰,如照訖等事,亦所以禁濫入之弊者也。上曰,照訖何如耶?興慶曰,兒時許赴鄕漢城試,而如立旨者也。上曰,持入乎。束入之時,何以考閱乎。興慶曰,又有搜驗官矣。上曰,此可笑高坐見之,眞儒假儒,知之不難,雖鄕儒,靑衿則異於雜人矣。搜驗官,皆故縱矣。寅明曰,無照訖號牌者,使之捉納,則自然畏憚矣。上曰,靑衿外,安知其不爲持入乎?興慶曰,今科有難處之事,唱榜,必暮,恐難分別矣。上曰,早矣。渠輩不爲出去,故晩矣。有掣肘之事,法若素嚴,初不入來則善矣。若被捉者多,則當預定科罪之事矣。宗城曰,不可盡捉,而臣意,則恐見捉者不多矣。上曰,若有形勢,則難矣,而易與者可捉矣。宗城曰,不爲此事,則是一任其所爲也,搜挾官國家所設,而近來爲搜挾官者,得場中書冊,則還給儒生,與設官之意,背馳矣。儒生,或有載書冊于車,而入于場中者矣。上曰,豈有車乎?監試或有之,而庭試豈有之乎?宗城曰,軍幕坐板,至入於場中矣。申飭五部官員禁亂所,亦爲申令,則士子自然知之,而有所畏戢矣。顯命曰,儒生科場事,禮官雜議爲之,可也,非廟堂所爲,當其出去之時,捉致治罪,則可無此弊矣。寅明曰,宗城之意,欲出擧條,使之先聲所及,自然動聽矣。上曰,有所寒心者矣。雨傘雖可持入,而裹之空石,兩人對擧,而入者安知其中,有甚麽物乎?此京華子弟所爲卿人,豈能爲之乎?豐原所達,是矣。擧條申飭而不嚴,則損國體矣。此不過節目間事,自備局申飭,可也,若申飭而不爲施行,則紀綱隳壞矣。興慶曰,還上定式待各道,分等狀啓後爲之例也,旣以十月初,必爲狀聞之意,定奪分付,而趁速上來,有未可知定式頒令,難免後時之患,諸議以爲自廟堂,參酌以某某年條,各定分數,預爲分付於各道,使其道臣,參量稍實之次尤甚,而分排徵捧,以爲準數之地,似好矣。上曰,諸議皆然,則趁早出令,亦似順便,依所達爲之,而年條必善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陳達于榻前,使洪州牧使宋眞明,往見安興事,分付矣。報狀,纔已上來矣。上曰,爲圖形以來乎。興慶曰,以此圖本似難詳,察其形便,下鑑後從當略陳之矣。上曰,陳達,可也。興慶曰,此事若在謀始之時,則臣固當爭論,而第今旣始事,殆至過半任事者,自以爲必成,臣亦未能洞觀其必不可成,則有難沮止,而蓋以事勢推之,以石礫築堤,安能當一日,再往來之水力乎?雖或成就數年之內,必有頹破之患,且是役,蓋爲三南舡隻之具載,而近來人心巧詐,故敗居多,且舡隻之敗沒,不必在於安興,至於金浦薪洞及各處沿邊海嶼,依岸致敗者,比比有之,今玆掘築,亦不足爲大段利益之道,而旣費許多功力,若將就緖,不宜輕加沮敗,當觀前頭之如何矣。今此報狀中,以爲軍丁用三萬,亦千名糧米,入七百數十石,則可以訖工,而冬前所當役者,爲一萬四千餘名,春後又當役二萬餘名云矣。上曰,三萬餘名,當出於何處耶?興慶曰,其報狀以爲,安眠島逸民一千名,役五日,本鎭城役僧軍五百名,除城役三日,赴役鎭屬軍兵二千餘名,除城操四日赴役,則合爲一萬四千餘名,此則冬前所使者也。上曰,冬後二萬名,當何以爲之。興慶曰,其報狀中以爲,沿海百里內,民人一萬名,二日赴役,則當爲二萬名。又以鎭下給代土卒,自今至明春,間間赴役云,而又以運石次芿朴舡二十隻,自水營造給爲請,又請得僧俗空名帖三百丈,而舡隻猝難辦造,空名帖亦難許施矣。上曰,諺所謂沙防築,何如?興慶曰,不然矣。上曰,石築外,有聚沙乎?寅明曰,此處散漫,故沙聚若石築,則可以防矣。上曰,諸議如何?寅明曰,小臣未知其善,而卽今則役幾至半,事端異矣。顯命曰,此事根本遠矣。高麗時,有掘項,我朝有南北倉,以陸運之甚難,原平府院君元斗杓,掘高麗廢渠,沙塡復廢,今之爲此役者,欲障聚沙之意也。外方之事廟堂,當爲決定,宋眞明亦是廟堂之人,而以爲可成,似當許施矣。寅明曰,前時以狹,故掘之使廣,而今則以淺,故濬之使深矣。廷濟曰,臣始聞此事,似無必成之望矣。近聞幾至半役云,而宋眞明,以前日廟堂之人,泩審形止,其所條錄如此。且冬前少入民力,則別無專爲此動民之事,似當許施矣。聞李譔,不分晝夜,勤於董役,而江上舡行之人,亦以爲水道,比前較順云矣。宗城曰,臣旣未目見,雖不敢質言其成否,而嘗聞臣叔父延安府使衡佐,及靈城君朴文秀之言,皆言其必不可成,縱使完築,亦有妨於關防云,故嘗以此事,爲必不可成,而今則朝家,旣令宰臣往見,宰臣,旣言其可成,事體恐當試從矣。寅明曰,緩急不可無關防之險,而此則非目前之憂,姑便漕轉,宜矣。上曰,大抵用三萬餘名,則可成云乎?趙充國言,願至金城圖上,方略遠地之事,何可遙度乎?予雖不知李譔,果如充國,而聞其勤於國事矣。許施在朝家,成不成在渠事,若不成固當有責,而其所請,則不可不從。且不傷他處民力,姑許冬前所請,以觀來頭可也。{{*|抄出擧條}}上曰,予意李譔,或知過其實矣。三萬名入之,而事若不成,則難免僨事之責矣。興慶曰,役糧何以爲之乎?上曰,自廟堂參酌爲之,可也。宗城曰,此事若不成,則豈可以半成而不廢乎?上曰,然矣。成則善矣。不成則依舊矣。上曰,若北伯之大段狀聞,初見之矣。顯命曰,初爲監司且當水災,有此狀聞,豈異事乎?興慶曰,以有《己酉年謄錄》故矣。晦日次對不爲之意,敢達矣。上曰,晦日亦爲之,可也。上曰,判義禁入侍矣。己卯科賊,先朝親爲錄囚矣。朴來章無辭遲晩,勝於己卯科賊矣。渠自以爲技癢所使,適有宿搆手段閑熟云者,所當嚴訊,而若以前日,幾爲此事究問,則不可矣。寅明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直爲充軍矣。承款者充軍,而不承款者,亦充軍乎?不爲承款,則嚴訊可也。寅明曰,法府不得已爲之矣。上曰,非王者道理矣。世瑃則當刑推矣。興慶曰,世瑃若或無罪而不服,豈不以不服而嚴治乎?上曰,推諉於其弟,極無據矣。世瑃豈不爲之耶?宜從重律。來章直招,予猶以爲白直矣。興慶曰,外章尤奸惡,而異於己卯科賊矣。寅明曰,不可以不爲承款,務令承款,恐有誣服之事矣。上曰,曖昩者豈承款,而充軍乎?健基曰,世瑃無狀聞,其弟世璊,高中監試人,皆以爲世瑃之作矣。大凡獄情不可任,渠推諉所當査究,不然則國法不行,奸細不懲矣。上曰,豈但止此而已乎?李相貴似入鞫廳者矣。寅明曰,非也。命珩曰,世瑃嚴刑鞫問,宜矣。上曰,秋判不爲入侍,此事何如?以上裁陳達矣,頃者申飭矣。頑奴悍僕,所當懲治,而私門刑推,何可登於奏御文字乎?頑奴悍僕,自有法曹,豈可私門刑推乎?秋曹刑推,武人亦過矣。必是兩班武人,以其名知之矣。權擴,似是權攝之弟矣。以女婢見辱之,故有前程之士夫,至爲刑推,秋曹過矣。寅明曰,兪命凝在下大夫之列,若犯手歐打,則宜嚴治矣,此等事,不可輕示扶抑矣。上曰,付之法曹,則所當査治,而直請上裁,異矣。初以所志請刑,而今以上裁取稟,若欲分揀,則當請上裁,而旣以爲然,又請上裁,異矣。往兪命凝家辱之,而無下手之事矣。打權擴時,擴呼其妻,而求援其妻,突出救解,而竝見打傷云矣。武人則以爲擴逃去,而其奴則以爲擴見傷,其事駭然矣。廷濟曰,戊申亂時,臣待罪畿伯,聞京中惡少,有攘奪婦女之事,遣令旗嚴禁,而以爲若有如此之事,當梟示云,故渠輩畏戢,而不敢爲之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非徒法律,在於端本正始,朴弼琦以爲常漢言士夫爲逆,此當自及處,百姓非怨士夫也,以其豪强而然矣。若上爲國家,下恤民生,則民當背負而去矣。若如此而復有戊申之變,則必依舊矣。廷濟曰,自上以直請上裁爲非,使之以律施行,何如。上曰,我國之事,爲之甚難,欲非士夫則忤士夫,欲非武人則忤武人,以秋判尙如此難矣。顯命曰,非畏武人,想闊看而然矣。興慶曰,無罪惡査治之敎,有詳査以啓之敎故,如是矣。上曰,然則上裁之請是矣。承旨持去以議處爲之。上曰,是矣。有詳査以啓之敎故也。上曰,秋曹刑推,捕廳亂杖,法也,私門刑推,法外之刑也。頑奴悍僕,雖當懲治,而自有法曹,豈可擅用法法之刑乎?予因寶鑑,嘗有申飭分付之事矣。雖以人主之尊,猶愼用刑,在大夫之列者,豈可如此,前參議罷職,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國家旣見此事,故施罰,而入侍內官,亦安知無此事乎,想不忍憤而然矣。上曰,二人年亦多矣,來章鄕人乎?宗城曰,來章三代,爲文官矣。臣待罪銓官時,來章來見,而容貌,似不爲惡者矣。世瑃亦識面矣,在母喪而爲如此之事,尤可切痛矣。上曰,承旨書之,可也。來章旣已承服,當科場嚴飭之時,身爲衣冠之人,手犯代作之律,尤極痛駭,自有其律,引今問往,非處分卽事之意,亦欠王者用法之義,直以此照律。世瑃之身,在衰麻自犯,代製已極無據,而諸供無疑,則推諉其弟,不爲直招,亦極痛駭,事當訊問,旣請盤問,各人依啓目施行,師得書訖。上曰,石來聖同爲之矣。宗城曰,以刑曹公事觀之,朴來章前爲其子,一番爲之云矣。上曰,其子爲及第耶?宗城曰無登第者矣。刑判言問于館下人,爲來章往復者,則爲其子代製云,捉來究問,宜矣。上曰,一番二番,代作則同矣。渠若牢諱則豈可使以子證父乎?旣已製給他人,則況於其子乎,非獨其子,其至親當爲之矣。以聞于刑判者言之,不可當以文案爲主矣。宗城曰,世瑃之子今監科爲之,而試官拔搒云矣。寅明曰,宋正采、朴來章,則非相見之事矣。上曰,爲水軍則削科乎,持紅牌爲水軍,是初出之事,恐有辱於科擧矣。試官用情,則其罰何以爲之。寅明曰,非充軍矣。興慶曰,慶尙道句管堂上,以趙顯命爲之,敢請差下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法講命下,因講官之不備未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宋徵啓之前後撕捱,已涉無義,而付過放送,特命牌招,而又復違牌,廉隅雖重,分義亦不可輕,而況無義者乎?今之紀綱,因此等儒臣而虧無餘矣,豈可相持而徒損國體?前校理宋徵啓,泰仁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閔百男,遞付京職,今日法講,玉堂不備,其將未行,明日晝講爲之,玉堂闕員,政官牌招,開政差出,牌招入直,以爲明日備員開講。師得書畢曰,政官卽今牌招乎?上曰,唯。諸臣小退復入。寅明曰,小臣有議律失當事,惶恐敢達矣。黃海前水使閔思淵,軍器見失於荒唐船,仍爲推還,而以不報朝廷營門狀罷矣。又因臺啓就拿,而考見律文,則軍務事,應奏而不應奏,爲杖八十,而功議減等矣。今聞諸宰之言,皆以爲異於尋常,軍務係是邊情,勘律不可太輕云,公議如此,則不可置之,改以奪告身施行,何如?上曰,有律耶?寅明曰,無十分相當者矣。上曰,初不照律,而廟堂於律外爲之,勘罪則猶或可矣,律豈可以任意低仰耶?興慶曰,罷職罰輕,奪告身,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尙魯新通爲持平,而上疏以修史請遞,臣新入本曹,未詳定式之,如何?若以未修史前,不得擬實職望,永爲定式,則臣之矇然之罪,在所難免,誠爲惶恐矣。上曰,趙榮國以司果出六乎?尙魯送西付司果修史後,調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其上疏批答,何以爲之乎?上曰,循例踏啓矣。寅明曰,江界府使李景淑,自豐德倅擇差矣。西伯朴師洙有所言,李宗城知之矣。宗城曰,臣爲西路御史時,聞景淑,在鐵山,頗有治聲,復命之後,有所褒達,今此特差,蓋出激勸之意,凡所升擢,孰不感動,而在景淑之道,所當竭力,其赴任時,臣亦勉戒而送之,自以爲可免誤擧之罪矣。師洙不知臣在銓地,貽書於臣,而以爲失薦臣,所言乃鐵山時事,而師洙所言,乃宣川時事也,昨日吏曹褒貶,言于判書矣。西伯書札,旣如此,吏堂亦如此,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寅明曰,都政旣定日,郞廳行公然後,可以擧行,而郞廳吳瑗,無意出肅日,前臣之請敍尹汲,非爲尹汲也。或慮他郞廳,有因此爲嫌之事,今則無故不出,各別督迫,可以出而肅命矣。上曰,吳瑗無撕捱之事乎?寅明曰,別無撕捱之事矣。尹汲雖令他三人不安,而如吳瑗、金若魯兩人,稱其恰好,或恐有礙,別無可嫌之端矣。上曰,其所撕捱,誠爲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出肅,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自前出身年五十,無一資者,分館時,可合槐院者,分館槐院,可合國子者,移送吏曹後,分館國子槐院,國子間分館後,吏曹方爲之陞六,而今番分館時,槐院以五十者,應陞六而直以年滿除置,初不置之於圈點之中,此是無前之事。吏曹則勢將分館國子,而可合槐院者之分送國子,豈無稱冤,臣謂槐院分館時,主薦諸員竝推考,年五十者依例陞六,宜矣。上曰,年五十者陞六,當該主薦人,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今入侍矣。都政不遠,承文分館,有遺珠之歎,則大臣,有陳達調用之,例矣。興慶曰,李晉吉以假注書,今方入侍,而槐院行公,已至五六年之久矣。乃者分館可否之時,因議論之崖異,竟被汰去,誠可駭也。分館之時,先達中議論之携貳者,輒皆汰去,則其爲後弊,當復如何,今雖復屬本院,渠必不爲行公,而不可仍置,還以本院調用,宜矣。金弘澤,其高祖及五代祖,歷官臺侍,而其曾祖又經縣邑。沈益聖其先祖苓,翰林出身,歷吏郞而以正言,冤死於乙巳之禍,其高祖,昏朝時,有名節,癸亥後,歷官郡守,自是名人後裔而終,然見漏物議稱屈,竝以槐院例調用,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玉堂今當差出,而違牌坐罷之人,多矣,何以爲之。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玉堂以撕捱,多有補外之人,此旣非大段深罪之事,收召與否,雖在聖上處分,而當此玉堂望苟簡之時,通同備擬,何如?上曰,尹敬龍外又有他人耶?寅明曰,又有申宅夏矣。宗城曰,今日玉堂官員補外,前日玉堂之人,宜復用之。寅明曰,申宅夏今年出外,尹敬龍上年出外矣。上曰,事雖微細,國家紀綱,每傷於此等之事,何必備擬乎?寅明曰,已補外者未及召還,而又復有補外者,此乃難繼之道,亦恐無益於嚴飭之道矣。上曰,爲玉堂者每欲出外少休,名雖補外,適中其願《弘文錄》,不患不多,尹敬龍、申宅夏之外,豈無人哉。以他儒臣,備擬差出,可也。補外不過七月,而銓官乃有檢擬之請,卿等今爲推考矣。{{*|抄出擧條}}上曰,如趙明澤、南泰良、朴弼均諸人,多有之,以此備擬,可也。宗城曰,南泰良似難爲之,旣削製敎,而可行玉堂乎?上曰,分義不然矣。朴弼載、任珽,亦有之矣。健基曰,南泰良,豈可撕捱乎?上曰,豈可撕捱,分義不然矣。上曰,卿等見之幾忘之矣。若遲晩而多所援引,則可以上送,而徒以三水府使之言,一不査治,直爲上送,則不可予非爲鎭定,嶺南此極難處事也。寅明曰,若問之,則必用亂杖虛實間,當有言矣。上曰,權院長戊申年入鞫獄,而留門出送矣。非故爲抑揚,此實可以褒奬者也。其言曰,吾有耳,故聞此言,吾頭可斷,如此之人,豈可更問,黃最以爲旣聞其言,當鞫問云矣。宗城曰,所以非權煦者,其時不爲直陳故也。上曰,勘亂錄註於權煦,甚不好,其中似有甚麽事矣。宗城曰,渠聞世樞之言,則當星夜奔馳,直爲告變,而不爲之,此當死之律也。寅明曰,其時嶺南,皆知情,豈獨權煦乎。上曰,予以爲忠逆之分,在於此矣。從之則逆,不從則忠,權院長所當褒揚者也,設令疑謗果爲實事,則當何如。興慶曰,不可全放矣。上曰,乃違格也。師得曰,世元當設鞫矣。上曰,末梢當何以爲之。顯命曰,在下者請鞫,而國家處分則好矣。興慶曰,世元以從賊之罪,誅之可矣。寅明曰,國家處分則好,而爲臣者不可不請鞫矣。上曰,豈可以世元承服之,故設鞫耶?卽其地梟示,可矣。以貿昏需綵段爲言,豈可上送乎?興慶曰,世元以杖下殺之,似宜矣。上曰,好矣。當判付矣。嚴刑則不知,又當作何言,是可慮矣。吏判開政可也,吏判進來,有一件可問之事矣。戶判陳達可也。廷濟曰,地部形勢,數年以來,東西乞貸,堇堇經過,上年收租稍勝,堇能支撑,若無他事,則庶幾新舊相繼,若論餘一年之蓄,則固不可望國家經費,實爲哀痛矣。今此觀武才,累年以來,今始設行,而所費則多矣。先朝庚辰年觀武才時,預下傳敎,以自前觀武才時,賞格不過邊將加資及馬帖,而且施賞稍多,今地部木布所儲無幾,經費可慮,兵曹訓御禁營,各自本衙門,使之行賞,故地部所用木布,不過十九同,其後丁亥觀武才,則兵判李寅燁,以兵曹無木布,兵曹賞格,請移于戶曹,所入至於百餘同之多。癸卯又令戶曹施實,故所用木布,又至百餘同矣。卽今貢價及各處別貿,實無充給之路,誠甚切迫,今番若用庚辰年例,則庶有支撑之望矣,睿裁何如?上曰,此有前例,雖不爲啓達,予則以爲,當如此擧行矣。但訓局時無衣資此,則戶曹當之,其餘兩營及兵曹,依庚辰年,擧行分付,而卽出擧條使各軍門,速爲知悉,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關西雖有物力,有同監司,私財無補於經用矣。上曰,八道之物皆屬戶曹耶?非設藩之意也。寅明曰,每扶持戶曹,宜矣。上曰,有已然之效,權以鎭雖曰木强,戶曹之至今支撑者,皆以鎭之力也。廷濟曰,堇堇支撑,若塗粉然,或逢勅使及他事,則無可爲之事矣。寅明曰,宜責掌賦之臣,使之備銀十萬兩,何用城郭甲兵乎?惟銀最爲緊重矣。上曰,豐原吏堂入侍矣。前牧使孫命大宜錄勳,而見漏送于海島,中道奄忽,心甚惻然,其子雖有錄用之命,而渠不過雲峯營將堂上矣。大臣銓官之意,何如?興慶曰,堂上正三品推贈,宜矣。寅明曰,宜如大臣之言矣。宗城曰,孫命大卒逝之後,伏聞有惻怛之敎,褒贈之典,亦非過矣。上曰,分付該曹,二品贈職,可也。{{*|榻前下敎}}顯命曰,海恩府院君吳命恒,有大勳勞於國,而身沒之後,世變層生,疑謗溢世,九原之下,抱冤未伸臣,不但將幕之分至重,其所受誣,亦有緣臣妄擧,而附會成說,臣不勝慙恨,實有無面自立之意,向日勳臣宣醞時,欲爲洞陳而過飮法酒,或恐妄發,不敢盡言而退,今適登筵,請以命恒本來心事,及受誣源委,仰陳可乎?上曰,唯。顯命曰,辛壬年間,命恒與鏡、夢角立,鄭齊斗遞亞銓,一鏡當次,故請仍齊斗,所以遏一鏡,入銓之路也,其後夢輩,又以虎龍所援,勸詗逆節者差兵郞,命恒以承旨登對,嚴斥。上曰,勸詗逆節者誰也?顯命曰,乃李重煥也,重煥之勸詗虛實,未知如何,而命恒之防塞,意有在也。其後戊申逆變初,先除兵判之說,旣發於逆招,軍中刺客之變,又出於夜警,則其與凶逆輩,本來角立之狀,可知。不但此也,其爲國血,誠有可見處,乃出征初,行到沙斤川,狀啓一度也。上曰,何狀啓也。顯命曰,乃是論列都城守備等事者也,掇上游津船,備禦東郊,搜捕城中,如痘疫摘奸等,各其條件,至爲纖悉,其中以果川縣監權聖徵,差都摠將,使之領兵,陣露梁江上,而或慮都城人之驚動,請先知委,整舟楫以待其所區劃,極其周密,與賊和應,欲觀成敗,而左右之者,豈有如此方略區劃之理乎?其純忠血誠,於此可見矣。所謂受誣源委,緣臣妄擧,而附會云者,振威夜警時,假都事金聲玉,所帶平澤將校,來告陣門曰,假都事,自平澤來,所帶軍兵衆多,恐大陣驚動,故來告云,問發兵者,誰也?答以平澤縣監柳重謙發兵云,而重謙其日曉頭,自平澤逃來,待罪水原陣前,故知其言之詐。上曰,柳重謙,是柳鏛之子耶?顯命曰,然矣。且其將校所帶,筒箇有兵營表識,明是淸州營,作變後所掠者,而其所帶軍人,必是賊徒也。上曰,金聲玉事虛實,果何如?顯命曰,其時陣亂事急未及査實,卽梟其首,以鎭軍中,然平澤乃是賊藪也。若非聲玉從賊同情,則必是見欺於平澤,賊乘機發軍,以爲掩襲大陣之計,其所情狀,要不出此,而其同情,與見欺曲折,未及窮査,而斬之亦緣臣力請,都巡撫,則莫非臣之妄着也。方其將校所告奸狀顯露之後,臣請於都巡撫曰,此將校故爲放送,使之領軍過去,而潛發精砲,伏於要路,待其過去,一一砲殺,則都巡撫以爲黑夜不可動軍,待其犯陣禦之,可也。卽暗令軍中,戒嚴以待,及其變出之後,臣自從事,幕中杖劍而出入,往大將幕,而心中不勝忿忿,面折都巡撫曰,使道不用小人之言,今果何如?又見甲胄在前,臣以劍擊地曰,使道以堅甲利兵,一敗於此,則國將亡矣。甲胄在此,欲以此戰乎,以此走乎?都巡撫笑曰,吾豈走者乎?書吏輩驚怯,出置甲胄耳,卽令去之,如此之際,臣所帶書吏,來言於臣曰,所乘驛馬,因砲聲驚逸,不知去處云。臣曰雖有馬騎將安之,天明後見之,則馬實不逃,而繫在帳前,軍中傳以爲笑,及至勝捷還朝之後,都巡撫自以爲以此勳名,若又得士卒歡心,則吾無置身之所,論功之際,過爲刻削於是,將校軍卒,不無怨怒者,造爲誣謗,流布中外,其言曰,振威夜警時,都巡撫被甲戴胄,立馬帳前,將欲逃走,從事官趙顯命,拔劍爭之云矣。所謂被甲戴胄者,以其有甲胄事,問答故也。其曰立馬帳前者,以其有逃馬,繫在帳前事也,因其疑似之跡,做合成說而,言出於軍中不說者之口,故聽之者惑焉。於是媢疾者從而附會,此其受誣之源委,而所謂緣臣妄擧附會成說者此也。以臣妄擧之,故使主將被人疑誣,抱冤於地下,此臣所謂不勝慙恨,無面自無者也。臣非敢謂殿下,或有一分致疑於都巡撫心事,而居常鬱結於中,故敢此陳達。上曰,初不聞疑謗矣。此皆疑阻之言,卿雖不言,豈疑元勳乎?今聞所達,益爲釋然矣。頃者與寧城,言之矣,元勳雖無功業,不可疑其爲逆矣。玉城府院君張晩,俗語亦有流謗,元勳非逗遛不進矣。宗城曰,命恒下去翌日,有逗遛之謗矣。其後不幸,有吳命新之事,其家爲一邊人所棄,誠甚憫然矣。寅明曰,聖上勤學,常御經筵,而經筵不備,吏曹以稟定於大臣,可費數日矣,江外亦有大臣矣。上曰,江外大臣誰乎?知經筵李秉常,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可也。{{*|榻前下敎}}師得曰,李聖龍、任守迪引嫌出去,李德壽自書其名,亦爲出去矣。李聖龍不得請牌,任守迪牌招,何如?上曰,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以不當之事,自書其名耶?適備忘紙,小欲書昨日入侍承旨而未果,無該房之言矣。都承旨勿遞,以昨日入侍承旨,捧遞差傳旨。{{*|榻前下敎}}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近來船人帶,大則故敗,小則和水,其用奸之狀難一二言,乃者嶺南稅船船人輩,受惠廳關文,以新造斛子,遍授各邑,及至梁山郡本倅俾,與舊斛較量,則幾爭一斗許,本倅覺其有奸情,嚴加杖詰,則船人輩箇箇吐實,以爲渠等,以各邑斛子之大小不齊瞞訴,惠廳果爲新造,而猶慮其不爲過大,行到靈山,與造船領將金有大,添排釘鐵,以致如此云。故巡營,因梁山倅之報狀,列邑新斛之添排釘鐵,一竝拔去,若無此邑之發覺,而使各邑,依用其斛子,則年年濫捧之數,將不知至於幾千萬斛,則其貽害於嶺民,當如何哉?此實有浮於一時,故敗和水之罪,其船人同情之類,中路符同之人,請令本道,一一査出,依和水律勘斷,以防後弊。上曰,本官收捧裝載矣。廷濟曰,斛小處船人,或請大斛,而去相較矣。上曰,此理外矣。自此豈送斛子耶?今吏判似當知之矣。寅明曰,西路則惠廳,使之自監營,送于列邑,而嶺南不然,使船人持去云矣。上曰,依啓。又所啓,平斗斛,是何等重事,列邑斛子之大小,果爲不齊,則新造之際,十分詳的,俾無一毫之差殊,下送之際,移關本道,使該邑,各自受去,可也,而今者惠廳,當初改造,只信船人之言,及其下送,又付船人之手,使船人隨意,用奸幾乎?爲嶺南列邑無窮之弊,自梁邑,旣已摘發,其奸狀枚報巡營,則在巡營之道,固宜嚴覈重究,而諉以惠廳關文,終不懲治,而直令放釋,事雖已往,不可無警責之道,請惠廳當該堂上,及本道其時方伯,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前兵使李宜豐之濫杖殺人,致生無前之變怪者,固已可駭,而及其逢變之時,乃爲一女子小刀所傷,其防衛之疎,殘劣之甚,令人代羞,將焉用哉,而銓曹之隨窠輒除,有若償功酬勞者然,非所以傳示四方,激勵武臣之道也。平日其爲人臣素未詳,而今以一女子所傷之,事論之授以軍門一將校之任,亦難堪勝,況都正別將,是武弁極選,而無所枳礙乎?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跬步之間,非用武之地,一邊嚴治其民,一邊罷職舊帥,未知得當,不允。命珩曰,北道愚民,必笑朝廷無人矣。身爲閫帥,而爲一女子小刀所傷,誠不可使聞於中外矣,如此之人,豈可奬用乎?興慶曰,禁軍別將堂上過矣。上曰,望亦早而予爲之矣。此則不然,始皇逢荊軻,而若無藥囊,則見刺無怪矣。顯命曰,國家當恕事實,而不可使聞四字,臺臣之言,是矣。筆之於書,則豈有如此羞恥事乎?別將之望,過矣。上曰,此則臺臣妄發矣。爲頑民復讐乎?臺臣未安矣。旣曰未安,豈可煩瀆?又所啓,臣之庸陋,豈合臺選?而猥被聖簡,屢玷言責,思效一日之責,欲陳無隱之義,而草草數語,臣實自愧,何望有槪於聖心,而首陳兩件事,雖蒙允可,至於末端李義豐事,以未知得當爲敎,臣實惶蹙,繼之以慨然也。夫外方兵使,卽其道大將也,身爲大將,爲一女子小刀所傷,終至於被傷,則將焉用如許將哉?而朝家之奬用,無異於償功酬勞者,然當品都正龍虎大將,次第濫授,若有立功效,勞於邊陲者,則殿下將何以待之耶?除目之下,物情俱駭,故適忝言地,略加警飭,而論一,殘劣之武,承此未安之敎,已極恧蹙,而至於梟示人等事,臣之本意,豈出分疏,只緣論其本事之際,辭不達意之致,而聖明過加疑怒,使不得畢辭於前臣,且惶且愧,莫省攸措,此莫非如臣無似,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在事體,卽當依啓,而此非待臺閣之道,末梢稱梟示之人,下敎之時,肆然分疏,避嫌之間,其多失實遞差。{{*|竝出擧條}}上曰,承旨進書,命周牢究問者,非使援引他人,況所告之人,已戊申酌處者,其何發捕,而戊申治逆後,有脅從勿問之敎,則渠不過貿段脅從之類,頒此敎之下,其當革心,自歸恒人,而不此之爲隱迹藏蹤,周流他道,若是被捉,極可痛駭,得此等之類,如得其機杖問漏網,豈王者布告中外之意,而人其能信令哉?勿問他人,只以渠之藏蹤隱慝之心,各別嚴刑究問,以判付辭意,亦令渠知之,俾勿援引,渠自直招事,分付。上曰,出去分付,捕廳初文書入之,可也。師得曰,李德壽一體牌招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李著未肅拜,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誕日,大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柳濬,以訓鍊都監千摠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弘濟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只經筵。 ○以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江原道金化地,副校理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校理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修撰吳彦胄,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憲徐宗伋,呈辭受由,大司諫魚有龍,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執義李著未肅拜,無他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未署經外,執義李著待明朝牌招,司諫獻納未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未差,同副承旨任守迪進,以沈聖希爲司諫,以金廷潤爲獻納,以洪景輔爲兵曹參知,副司直徐命珩,副護軍李景淑、申思永,副司果洪應復,以上單付。 ○任守迪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月二十一日召對入侍,因儒臣陳達,副提學,下諭,有旨所當,卽爲成送,而假注書南德老,擧條忘未書出致使,莫重下諭,稽滯多日,當該注書,從重推考,臣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靈光郡守趙命臣,寶城郡守吳泰麟,前咸平縣監洪若水,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趙命臣,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吳泰麟時在任所,洪若水以忠淸監司軍官,時在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倭劍之法,曾於通信使行時,別送將校,學得於異國,且銳刀,乃是本國劍藝,而因其傳習之絶少,用勢生疎,故曾前不入於觀武才規矩單子中矣。近年以來,別擇敎師,另加申飭軍兵中,學習者稍多,而交戰擊刺之節,頗爲閑熟,今於大閱武才之時,不爲試用,則似有欠於學得傳習之本意,故惶恐敢稟。傳曰,一體初試而以上上抄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時,禁軍等柳葉箭、片箭,今已畢試,故騎芻及騎槍交戰、鞭芻等技,今月三十日,南別營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理南泰良,修撰吳彦胄,纔已違牌坐罷矣。明日經筵講官,將不得備員,政官所當更卽牌招,開改差出闕員,而今已夜深,望筒出納,極涉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開政。 ==9月3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日食齋戒,明明日都目政事,相値罷後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李著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柳濬,以訓鍊都監千摠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洗馬坪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執義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沈聖希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待下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正郞李英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目大政,只間一日,郞廳前期出仕後,可以擧行凡事,而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今日不爲出肅,事甚未安,竝推考催促,使之明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病,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吏批,以金尙翼爲校理,任珽爲校理。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太古,僉知中樞府事李碩英,俱以篤志之人,扶病肅謝之後,病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老病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次對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洪景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無政事。 ○李德壽啓曰,今日朝講時刻之已過,旣已稟啓矣。新除講官承牌入來,則時刻雖過所當,依下敎擧行,而今日新除授校理金尙翼、任珽下批後,卽爲出牌,則俱在外云。講官不備今日,經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若此經筵待玉堂備員,更稟,諸承旨持大典入侍,召對爲之。 ○注書徐命臣遞差,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壽松,爲禁軍別將。 ○鄭彦燮,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雨勢如此,日已向暮,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李春躋,素患泄痢之症,添劇於連日,處冷之際,實無耐坐掌試之勢,今朝具由草記,而政院退却矣。晩後寒熱交作,腹痛如判,登溷無筭,眞元暴虛,種種諸症,十分危惡,末由自力束帶,片時參坐,試期急迫,事甚狼狽,亟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雨勢如此,日已向暮,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因罪人李世瑃,原情干連諸罪人等,移囚本府事,判下矣。罪人李尙貴、尙英、洪濟夏、金澤昌破回等,移囚本府,而其中罪人鄭壽昌,旣已物故云,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擧子,比一所殆近三倍,一所則柳葉箭、片箭,昨已畢射,而本所則未射尙多,勢難及期,自前如此之時,有四貫革試射之例,今亦依前例,以四貫革試射,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時,禁軍等騎芻及騎槍交戰鞭芻等技,今日南別營試取之意,昨已草記,蒙允矣。卽今雨勢如此,不得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中別破陣等初試,依前例,來十月初二日,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摠戎使工曹參判豐原君趙顯命書。王若曰,履升平而値艱屯之會者,務進才良,以儒雅而摠戎旅之權者,必資俊傑。非忘久勞於外,蓋欲坐鎭於中,惟卿樑棟大才,珪璋令譽,繩墨律已,學術兼燕,許之文章,藥石獻箴,言議慕汲,鄭之忠節,迹超於深。朋比黨訓,襲於名父賢兄,雷肆講經,已托長源之深。契油幢載筆,始知小危之神籌,自參帶礪之盟,每欲遠避於華膴,若夫藩臬之寄,不過略試其經綸。逮夫湖節之遞還,方期禁闥之補拾,台扉之劍履久閴,幾切獨見卿之悲。禁苑之杯酒方闌,仍示何捨予之意,退讓冞甚,縱欲許散局之優閑,艱虞轉深,實難得師垣之彈壓。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若唐之神策,抛武總漢之馮翊,扶風身摠韜鈐,表裏兩局之勢,門列棨戟,節制五營之師,素知經幄之鴻儒。只習孔門之俎豆,適難戎壇之豹略,要藉卻穀之詩書。於戲,予方以公輔爲期,益篤倚毗。卿莫以勳戚自處,苦避顯要。蘇軾未置鸞坡,或慮履屐之乖任,畢諴方摠虎旅,深喜笠轂之得賢。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副校理兪健基製進。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按堂后故事上注書遞職,則下位例陞上注,而堂后位次,有陞無降,故右位還付時,下位必先辭遞,以讓其次,此蓋院中流傳之規例也。今臣以上注書李光躋,有親嫌遞職之,故例陞上注矣。光躋所避之承宣,昨已拜職,則自當還付,而必待臣自處然後,可以越送,薦望于該曹,玆敢援據,故事冒瀆崇聽。伏乞聖慈,諒臣必遞之義,特許鐫改俾院規毋墜是,亦係於由舊之政也。昨日遞差現告之後,卽當控籲,而東朝問安,事儀重大,挨過一宵,今始露章,而匪據之地,尙此仍據,亦臣之罪也。踏啓字。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曰,伏以臣沈病癃痼,人事都絶,身寄床席,跡斷班聯,今且周歲矣。入秋以來,稍有生意,須當誕彌之辰,始伸起居之儀,擔曳出入,奉免添疾,屬有經宿之幸,行旣未能獲遂其陪扈之誠,則躬詣津頭,瞻望羽旄,又是分義之不容已,一旬經營,三宿往來,久蟄之餘,觸冒風氣,宿症挾感,一味危篤,調息之久,幸得少間,而精神筋力,更下數層,譬如遇寒之虫,一俯而不能伸,殘生凜凜,臣亦自憐,昨日東朝,誕辰百官,廷候而獨未趋參,情禮俱缺,惶隕震悚,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治臣闕禮之罪,以警其僚,以安私分,不勝奉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未參候班,予已諒矣。卿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疏曰,臣年迫日索,世念全灰,而向來恩章,曠絶外古,欲於此生,未泯之前,殫竭心膂,粗效稊稗,而精爽已消,報答無階,不料汪恩荐加,遽授京兆之長,臣誠驚惶感激,五情震掉,益不知所以自措也。夫長席之任,專總一府,檢攝畿垌,聽受辭訟,如非聰穎練達之才,制事裁物,必不能合宜而中節,今臣年紀衰耗,神識昏昧,尋常接應,大忘小遺,惡能如前輩,所謂口詢手決,贍擧衆務,而稱聖上委寄之旨乎?且臣稟賦素虛脆,夙嬰奇疾數十年間,瀕死者數喘息,苟延以至于今,人皆謂藥餌之力,有以致之,而芝箭瑣物,豈能興衰而起尩,方今聖化昭瀜,和氣旁達,含生之倫,賴以蘇息,如臣癃疾之賤,亦囿於太和之中,而得保餘生,然而衰疾久纏,神髓已枯,雖有湔腸滌胃之神手,難望更回,其本眞此正如太陽,垂輝萬品,昭蘇芽甲,根荄之屬,咸得以榮茂,而摧殘枯朽之木,無由自發其華英以身,況物其理一也。況七十致仕,事君之大,限年至不去,昔人比之於鍾鳴漏盡,夜行不休,臣略涉經史,粗識此道理,安敢違棄懿訓,貪榮冒進,自取其高位,疾顚之災乎。玆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曲垂體諒,亟許鐫免,回授賢儁,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卽伏見諫啓之出於朝紙者,則以梁山郡所報,船人之不爲嚴覈重究,至有其時,方伯問備之請,此固臣按道時事,而傳所易誤事,實差殊,敢此略陳焉。夫平均斗斛,有國所重,而近來各邑斛子,大小不齊,每於上納,輒致欠縮,沙格輩之以此稱冤,蓋已久矣。今春因船人呈狀,自惠廳,更頒新造斛於昌寧等六邑,而比諸行用舊斛,不無些少加入者,梁山郡慮有奸狀,枚擧論報,故臣必欲明覈其虛實,新頒斛子,一倂取來,使之較準於營上鍮斛,則穀物容入,少無減加,此則惠廳新斛,非大於前,各邑所在之斛,年久刓弊,自爾差小故也。所謂鐵釘,亦自惠廳添排,而關文中提及此語,此雖出於堅久之意,平量之際,不無防礙者,故竝令拔祛,而旣有堂上刻署,又有本廳烙印,則不可直歸之於船人輩之弄奸,臣之初不重究,蓋以此也。伊時事狀,不過如斯,而今此臺語,有若該邑發奸報來,而巡營不爲嚴覈者,然臣實未曉也。雖然臺啓已發之後,豈可謂事有不然,而晏然自在乎?伏乞聖慈,亟許遞臣職名,以謝臺議,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觀卿所陳,乃知矣。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九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右副承旨鄭彦燮,校理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非時冷雨,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久未入診,丸製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瑞山、鎭岑、陰城,連被凶荒,守令各別擇差下送,而瑞山則請以曾經三司之人,差送云矣。令吏曹依施,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乎?依爲之。興慶曰,以三司人差送,似過矣。上曰,三邑守令有闕之代,各別擇差,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西原上黨山城軍餉米,虞候擅分之罪,兵使旣已狀聞,而軍官印天鴻,本以西原奸吏,乙巳年軍餉米偸食,至於一百三十石之多,故準數徵捧,貸死遠配矣。蒙宥得還之後,爲虞候軍官,不悛前習,本城僧餉米二十一石,又爲偸竊,而行査之下,不能自掩,且發賣錢文二十九兩,又爲落漏於文書中,自外逢授所偸之米,令兵使今已徵上,而天鴻之在前罪犯,計贜當死,今又再犯重罪,此已可殺,況西原,素多奸吏,而天鴻卽其居首,今若不爲梟首,則決不能懲礪他餘云矣。蓋天鴻情犯,固當殺之無赦,而第旣往之罪,已經勘斷,今玆新犯,數未滿贜,亦不宜斷,以一律嚴刑島配,未爲不可,在外時,諸議亦如此矣。上曰,偸食軍餉,若待三犯,則豈有徐存乎?其情狀,甚可痛惡,國家旣已勘律,則所當懲創,豈可復爲之乎?上曰,在外商議,而無參差之事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道臣狀請,是矣。曾前罪犯,旣經勘斷,則不必言舊罪,而在渠之道,不爲懲創,誠極過惡,然梟首則過矣。陽來曰,近來各邑猾吏,慣熟奸習,以偸竊國穀,爲能事,圖免官役,猥陞將校,偸食軍餉,幸得貸死,而不悛舊惡,又偸僧餉,數爻雖不多此書,傳所謂怙終賊刑者也。宜加重律,以示懲礪之道矣。興慶曰,情犯固無可恕,而梟首則終涉過重,各別嚴刑後,絶島定配,永勿擧論於赦典,未知何如?上曰,渠以邑吏偸竊軍餉,又爲軍官再犯,此罪其在懲勵之道,宜加痛治,道臣之請,誠爲得體,而初已勘律,大臣所達,亦是矣。嚴刑三次後,定配于絶島,永勿擧論於赦典,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習操,今當設行,則兵使巡點,自有許多弊端,停止似爲便當,右營將谷山屬遂安、新溪、兎山等邑,則失稔特甚,勿行習操,只令營將巡點,亦爲合宜云矣。兵使習操事,旣已定奪分付,則巡點一款,當依狀請停止,而谷山營屬邑,只令營將巡點事,兵使旣行習採於道內,則谷山營屬邑,獨不可異同,一依他邑例行操,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停止事依施,而谷山屬邑,只令營將巡點事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忠淸兵使金洸辭朝時,請行巡點,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頃日各道習操事定奪時,忠淸兵使在喪後,新兵使赴任遲速,有未可知,故與京畿,一體停操事,稟定矣。新兵使今已下去習操,則使之設行,而至於巡點,則爲弊列邑,殊甚不貲,乃者因海伯狀請,海西兵使巡點事,當爲停止矣。此亦依海西例,只令習操,而勿爲巡點事,分付何如?上曰,再昨,欲問之而忘却矣。備局已爲行會乎?興慶曰,未及爲之矣。上曰,忠兵之下去也,有所陳達,故頃日停操事擧條,未及發關,則以許施之意,爲敎矣。興慶曰,擧條關文,雖已發關,當初湖西之停操,蓋慮新兵使赴任之後時,而今則兵使已爲下去,可以行操矣。上曰,朝令之頻數改易,雖爲可慮,大臣之言如此,依他道例,勿爲巡點,而只行習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頃時以法講事下敎,而今日政院,又爲率爾矣。宋徵啓補外之時,誤以七日爲八日,有明日晝講之命,而脫再乎矣。昨日以入侍不備,有所啓達,故未嘗以朝講分付,而今乃又以朝講,爲請異矣。興慶曰,經筵則三講皆備,故以朝講節目,擧行矣。上曰,然矣。予意朝晝夕皆經筵◆前日,旣有晝講之命,承旨宜以入侍,不備更稟,常參矣。予旣不知經筵之兼三講,政院又不稟達,疎矣。予若曰,只經筵則政院,宜有取稟矣。堇備經筵,今又不備矣。南泰良,豈有撕捱之事乎?游曰,臣頃以春塘臺對擧初試事仰達,退考謄錄,草記啓稟矣。批答中,以不必擇日爲敎,而卽今日字急迫,觀武才閑散初試畢後,儒生對擧初試,實無周旋設行之勢,而己亥年前例,亦不設初試,只取直赴入格人,定座次唱搒,而戊申年則,除初試試取之後,比較定壯元,此則乃慰悅出征將士之別科也,似不必爲例,今番則一依己亥節目擧行,未知何如。上曰,觀武才,非專爲武士,而初試乃殿試,故武官具帽帶矣。閑散試取之規,軍兵則柳葉箭二分,閑散則三分,試軍兵後,方試閑散,而柳葉箭騎芻入格者,通計閑良,將校以居首,爲比較矣。京中將校之外,皆是閑散,則今科似必多矣。謁聖有初試,而此則無主人二三百,或百人,爲直赴矣。己亥年代理後謁聖,而以先朝,方在靜攝中,故懸題後駕入,而唱榜,亦別爲之規例,異矣。其前有謁聖,己亥乃文臣庭試次,而該曹以觀武才儒生,對擧之規,稟行矣。游曰,閑散試,則武臣堂上五軍門,無實職者及閑良,皆入射,而此非科擧試官,文臣庭試則無對擧初試,只爲直赴,若儒生對擧,則具試官例規試射,而入格則與觀武才初試,定座次矣。所以援己亥年例者,以待慕華館訓鍊院試射畢後,則日字迫近,勢難周旋故矣。上曰,今方錄名矣。予則以爲己亥年,有初試矣。廷濟曰,外方武夫,皆望初試之設行矣。上曰,閑散初試,則初不定其數矣。若定限爲閑良初試,則其數不多,而皆願初試之設行者,欲再觀初試而然矣。戊申設科,出於慰悅將士之意,乃別規也。四技取二技,科規也一科,豈有二初試乎?此倖門也,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閑良初試,雖欲依舊例更設,而今則日字已迫,實難及期爲之矣。上曰,戊申年出征扈衛軍兵,皆除初試,則別規也。大抵一科,觀二番初試,倖門也。游曰,閑散試,堂上以上入格,則只受賞矣。上曰,末梢何如?春塘臺一中例有賞格,雖二三百,皆有賞乎?游曰,春塘臺非一技也,及第之外,苟入賞格,則四技皆受賞矣。上曰,觀武才謄錄,本曹別有之乎?游曰,己亥以前謄錄有之,而己亥則不設初試矣。上曰,其時有命官矣。游曰,閑良初試,則閑散初試雖畢,亦射柳葉箭片箭矣。上曰,尙今試射乎?軍門宜速爲之矣。游曰,小臣今日當於南別營試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矣。廷濟曰,事似豐亨,而聞武士以爲,當設初試,無不聳動矣。小臣亦爲春塘臺及第矣。上曰,戶判爲春塘臺及第乎?是何年乎?游曰,庚辰年,取三人矣。廷濟曰,其時李皆,爲觀光留而不去矣。上曰,今則士子,卽爲出去矣。游曰,此大盛擧也,庚辰年後,今始有之矣。上曰,又有庚寅年矣。廷濟曰,日氣漸寒,雖難設行,而具閑良初試,似宜矣。上曰,柳葉箭一中、六兩二矢入格,則有賞矣。興慶曰,無賞格矣。上曰,柳葉箭三中、六兩入格,則爲直赴矣。游曰,入格則爲及第,不入格則落矣。三中四分,以邊將除授及馬帖木布,施賞矣。上曰,賞則唱榜日,不爲頒賜矣。戊申親臨,而頒賞於仁政殿內庭矣。廷濟曰,小臣登科時,於池邊行賞云矣。游曰,數百人夕後出榜,則似當至于二三更矣。彦燮曰,離其名而預書紅牌,何如?上曰,中國坼封後卽唱第,何以及書紅牌乎?明朝則似不然矣。頃時謁聖,未及思量,以三中定式矣。其後見之,乃二中也,武士抑鬱,至於伏地,擧措駭異,故首倡論罪矣。今則初試已設,日字不遠,閑良初試者,亦入於閑散初試試取中,依己亥年例爲之,此後每以此援例,則武士必將抑鬱,今後則儒生對擧庭試時,依舊例別稟,閑良初試。{{*|抄出擧條}}游曰,開試後不捧錄名例也,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兩所試官處,限三日使捧錄名,如何?上曰,雖非別初試,事勢宜如此,觀武才初試一二所開場後,限三日擧子錄名,許捧,可也。{{*|榻前下敎}}游曰,戊申從征軍兵出身者,訓局有別騎隊禁衛營,有別騎衛,自上特命除初試,故訓局別武士十一人,局出身十七人及御營廳新設別武士十人,竝諉以戊申出征,竝請除初試,已皆啓下。臣營別武士中,亦有如此者,似不可異同,若只以出征之,故皆除初試,亦甚紛紜,倖門漸開矣。局出身中戊申從征者,以別騎隊之滿百移付,局出身固可與別騎隊,比論其外各軍門別武士之以出征,除初試,終涉重難矣。興慶曰,戊申別試才,蓋爲其從征將士而設行,則今日觀武才,有異於是矣。上曰,別騎衛別騎隊命,除初試者,意蓋非偶,而其後兩營草記,予意亦不無泛濫,而其數俱不多,戊申以後始設觀武才,依當初允下。除初試而後,勿援例別騎隊別騎衛出征局出身,宜依初下敎,限其人之存,而依將校例,除初試事定式施行。{{*|出擧條}}游曰,小臣待罪軍門,視閱軍兵技藝,則鞭棍用劍極爲可笑,豈有如此孟浪之事乎?上曰,試射時,使宣傳官及別軍職,爲之技藝中,似是易爲者矣。游曰,故判書臣閔鎭厚,請於春塘臺除鞭棍,先朝命議大臣,除之矣。及己亥年,復爲取稟,則先朝以古規,不可輕廢爲敎矣。大抵鞭棍之法,有十勢始之,以霜鶻奮翼,勢及其將,畢以鞭棍,還揷筒介,彎弓發射然後,方爲鞭棍之法矣。軍門賞格,多出於鞭棍,若使之具十勢之法,則將無受賞者矣。用劍亦有勢,而卽今軍門用劍,全失古法,其在組練之道,誠極寒心,今觀武才亦當試鞭棍,用劍之技矣。若臨時變通,則事涉猝遽,且軍情,亦必抑鬱矣。今番則姑勿擧論,而此後則別爲申飭軍門,使之一遵古法,何如?上曰,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基夏,曾獻《武藝圖譜》矣。游曰,基夏亦以鞭棍,爲可罷矣。上曰,執事則各軍門二人待令矣。嘗問之,則以堅持猛勢,爲主云矣。游曰,以勢爲主矣。上曰,都摠府中日可笑,而其收牲,尤可笑矣。游曰,戊申從征軍兵者,訓局有別騎隊禁衛營,有別騎衛自上,特命除初試,而訓局別武士局出身,御營廳新設武士,竝以戊申出征,請除初試,已皆啓下矣。臣所管禁衛營別武士中,亦有從征者七人,似不可異同,依別騎隊別騎衛例,除初試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禁軍賞兵曹,庚辰年一番出給矣。游曰,李寅燁爲兵判時,以爲非兵曹之所當給請,自戶曹給賞,只庚辰年外,無兵曹給賞之事矣。軍兵皆以戶曹,所給爲賞,而兵曹所給,則似中日例賞矣。上曰,兵木戶木孰優乎?游曰,戶曹之木,似勝矣。上曰,兵判非◆議府庫之財,無非國家之有,豈有戶、兵曹之分乎?若或參差,則軍兵缺望矣。游曰,若軍情則或以爲兵曹之木,不如戶曹之木矣。廷濟曰,豈可推諉乎?李寅燁,以兵曹無木,故請自戶曹出給矣。游曰,當時無此言矣。廷濟曰,仁政門春塘臺頒給,則何論兵、戶曹乎?上曰,當此時則亦無妨矣。賞格付標,必有已上矣。游曰,兵曹木布,當給兵曹所屬軍兵,豈可給他軍門乎?上曰,兵判之言,似是矣。戶判以量其容入,聚積出給爲言,而軍兵少不如意,則必爲缺望,最是難處矣。戶曹木布,果與兵曹木布,何如?廷濟曰,無優劣矣。兵、戶曹及三軍門,優數積置,給賞畢後,還其餘數,何如。上曰,臨時當思量下敎矣。游曰,來月都目政,當爲之以中軍,代行試藝,何如?禁軍別將,差出乎?上曰,李義豐今姑改差,其次卽爲差出。{{*|榻前下敎}}游曰,宣傳官廳,有怪駭之事,敢達矣。宣傳官李喜祖、崔岋於直所,始因戲謔,終至爭詰。崔岋則至發大段,不可爲之言,李喜祖亦不擇言,而趙徽從傍助之,渠輩之言,不足陳聞,而大抵渠輩直所,至近大內,渠輩古風之外,戲謔於公廳,極不可,況可言者多,而何必爲如此之言乎?崔岋則所坐較重故,臣已令不仕,固當汰去,趙徽亦當左遷,李喜祖以參下,南行施罰之道,似難矣。上曰,此近來申飭武弁之事耶?游曰,然矣。汝何人我何人云云,語涉偏論,不足陳聞,而其在嚴懲之道,不可不分輕重施罰矣。興慶曰,非專出於如此之事矣。上曰,此想是細瑣之事矣。諺曰,兩人同然後,必爭國家,設宣傳官廳於宣政門內,有意存焉,其密邇榮寵,所以比翰苑玉堂者也。近者嚴飭武弁之時,不能遵承,極爲無狀矣。李喜祖雖南行,旣爲操弓,則與出身何異。予雖未知其輕重,獨掌不鳴,則宜皆施罰,而崔岋則旣云較重,宜有各別處分之道。崔岋則決棍二十度後汰去,李喜祖則決棍十度後汰去。趙徽自本曹各別用罰,此後宣傳官望,皆爲拔去,其代三人,各別擇差,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小臣待罪堤堰堂上,故敢以職掌事,仰達矣。旱乾最爲難救之災,而若善修堤堰,則實有奪造化之功,至於大堰,則可以灌漑數千石地矣。若使蒙利民人,乘農隙修築,則誰敢然乎?此所謂雖勞,而不怨矣。八道皆當申飭,三南實爲最緊,今欲別爲申飭,而近來朝令,外方不謹奉行,雖年例捧納之事,亦不着實爲之矣。臣謂道臣及守令處,各別申飭之後,春間發遣備局郞廳,使之看審,如有如前湮廢,不爲儲水者,當該守令,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旣爲堤堰堂上,則何必陳達而後,始爲申飭耶?廷濟曰,乃所以重其事也,若陳達之後,又爲申飭,則必有擧行之效矣。上曰,依爲之。上曰,承旨經過湖西,所在防築,水常儲蓄乎?彦燮曰,防築之水,雖或大縮,而中央則水常鍾聚,想涌出而然矣。此等防築,大爲民利,戶判之言,好矣。游曰,大堤堰,或有百石、二百石地蒙利者,使蒙利者修築,宜矣。曾與金在魯,作其節目,嚴爲申飭,而外方不爲奉行矣。廷濟曰,復以此節目,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上曰,兵判進來,頃者嶺南武人,有可否不順者,豈皆如崔岋乎?崔岋雖治其罪,喜祖想輕視嶺南矣。游曰,嶺南之人,甚爲孤弱,上敎果爲至當矣。內試射,嘗問其四祖,則以爲其祖某先生門人,而善文云矣。彦燮曰,外方誠爲可笑矣。上曰,寒岡先生高弟云矣,此何如人乎?廷濟曰,寒岡乃故名臣鄭逑別號,而鄭逑、張顯光,皆嶺南鉅儒,列朝禮遇矣。游曰,崔岋可否不順,而初不大段,彼此相失而然矣。廷濟曰,鄭逑、張顯光,在嶺南時,京中士大夫,或有言議,則必皆曰,嶺南以爲何如云矣。自戊申亂後,嶺南人皆惱縮矣。自上眷顧嶺南,特出常格,而猶常有惶蹙之心云矣。游曰,一道人心,以此爲至冤云矣。上曰,向來嶺南之人,頻爲可否不順,故嶺南武士多抑鬱,崔岋擬望時,下詢而落點矣。卽今嶺南人,應薦者有之乎?游曰,嶺南久無宣傳官,故臣亦留意檢擬,而近來則應薦之人,亦多矣。上曰,崔岋之汰去,雖以其罪,嶺南人不可因此,而有所拘礙,今番都政,各別收用,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南德夏之編配淸州,終不免處分之過重,而其父延年,臨亂殉身,忠節凜然,非循例死於王事者,流其在朝家,奬忠恤孤之道,各別收用,宜矣。上曰,向者南德夏之定配淸州,意有所在矣。二箇忠臣之中,南延年尤著,而其子德夏,則終涉無形矣。興慶曰,旣往之事,似當置之,豈可以此,不爲收用乎?忠臣之子,當別樣調用矣。游曰,臣自關西上來後,以胎峯改封事,下往淸州,詳聞之,則南延年節死無愢於古人,朝家宜奬用其子,以示褒錄之意,而德夏之向者,不辭於李森,卽非渠意也。宰相名士之議,多如此,故德夏不得不然,一謫淸州,罰已不輕,此後渠豈敢爲偏論之意,宜如大臣之陳達,各別收用,得當矣。上曰,旣已水使已行之人,雖陞擢之望,該曹須爲檢擬,而此後若復如此,則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大臣進來,賓廳次對,古則一月三次矣。近來則一月六次,而前例予常疑之矣。法講雖廢一日二日,萬機豈可竝與視事而停止乎?興慶曰,視事乃常參經筵,乃三講雖爲停止,不廢國事矣。隆寒盛暑,早爲出御,亦甚難矣。上曰,視事之名大矣,何名爲視事乎?彦燮曰,視事有儀注矣。廷濟曰,國朝定制,每日爲常,參三講而事勢自難,備擧常參則以朔望,設行矣。上曰,視事謂常參乎?彦燮曰,常參經筵,同爲視事矣。近日雖或不爲引接,伏想一夜不得安寢矣。上曰,古則朝官,亦爲宣飯矣。各司進排乎?衛士傳餐,豈謂此事乎?廷濟曰,宣飯乃好事,而傳餐則非好事矣。上曰,衛士非傳百官之飯,乃自傳其餐耶。陽來曰,北京五鳳門前設火房,乃直房也,百官擧行公事時,先告閣老,而其時所食,堇一甫兒,公事畢後,皆還本◆矣。上曰,此皇明規例矣。所謂衛士傳餐,蓋言無可離之時也。彦燮曰,玉堂不備bb朝b講,不得擧行,時已過矣。尙有晝講夕講,故自外欲爲擧行,而下敎如此,何以爲之?上曰,予旣不知而言之,政院亦不察而然矣。玉堂若備則晝夕講,豈不爲之乎?明日常參,不爲之乎?彦燮曰,明日乃日食齋戒,故不爲擧行矣。上曰,上曰以下,注書詳記,可矣。仍口占命書。德老書于草冊,觀武才初試事及別騎衛、別騎隊除初試事,上敎竝見上。上曰,兵判所達除初試事。上曰,下以依爲之,書之可也。上曰,玉堂牌招,而若有應命者,今日晝講,雖過時爲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三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大典》召對,同爲入侍,參贊官鄭彦燮,同副承旨任守迪,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任述、金啓白。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頃者幸金浦時,客舍使之如常入處事,分付郡守矣。今曝曬官去時,使見之,則環以封之云,想未知下敎矣。其時分付乎?彦燮曰,其時郡守果聽傳敎,而想聽瑩而然矣。上曰,自有前例,想未聞之,客舍正門,常時用之矣。不必以擧條啓下,自本院分付監司,可也。彦燮曰,召對先爲之乎?上曰,先持《大典》來,右副新入院,同副則果見《大典》,而亦有修擧事乎?彦燮曰,臣新入院中,未及見之,此常時所當見之事也。院中用房長,故例互相移房,不時有叩問,而不爲礙滯,職責當然,而臣未得熟觀,惶恐矣。守迪曰,爲叩問之,故所當熟覽,而國家姑無大段事,故故常時未嘗見之,臣實昧昧矣。彦燮曰,小臣該掌兵典,先爲展開乎?上曰,然。健基曰,政院事務倥傯之中,不能披閱大典,或緣事勢之適然,而申飭之下,不爲披覽,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同副承旨任守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此西班官職品數也。上曰,使政院六承旨,觀大典者,以其善攷,故事也,故亦嘗有稱寶臣之事矣。頃時下敎,而不爲披閱久行,承旨儒臣,請推是矣,而在院承旨,想必皆如同副矣。此後政院,務爲飭礪,雖臨渴掘井,宜陳所懷矣。彦燮曰,下敎誨勉,敢不服膺,承旨爲任,實爲緊重矣。上曰,秋房尤緊矣。彦燮曰,承旨昵侍近密,出入王令,爲承旨者熟看《大典》,宜矣。上曰,不但於爲承旨者有益,承旨亦爲諸曹佐貳,未有益於此者也。守迪曰,《大典》,祖宗朝良法美制,而所以倣周家六典者也,卽今則束之高閣,反不如奇別政事矣。上曰,《典錄通考》相考然後,可矣。不可但以此,爲治矣。彦燮曰,金科玉條井井纖悉,而亦嘗參用《大明律》,蓋禮與法,相爲表裏,若熟於此書,則節文度數,亦可知已,百司擧行,皆由於此,所當申明者也。然或有宜於古,而不宜於今,不宜於古,而宜於今,故所以有時王之禮法,亦在乎?自上申明,制成一王之法,而已大經大法,堅守固宜,而時亦大矣。是故帝王家,必以時措之,易曰,時之義大矣。不其然乎?觀乎民心,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不行之時之謂也。夫道在經權,而已知經,而不知權,與知權,而不知經,皆不可用,要在乎得時措之宜而已。上曰,唯予意都承旨,必詳於故事,蓋此等人潛心,似愈於他人矣。頃因儒臣進言,以此申飭,而不但不然,申牌前已爲出去矣。承旨毋得申前退去事,曾已申飭矣。今日諸承旨,皆於申前出去,當此飭勵之日,宜加警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都承旨,老病適出去矣。驛馬在於兵典,故敢此仰達,諸道驛路,已極凋弊,而況當辛壬兩年之慘凶,馬不食穀,瘦斃相續,幾至絶站,及逢昨今兩歲,庶可稍蘇,而外方驛馬位田畓,皆是膏腴,上等國家之劃給,此美品田畓者,爲其應役喂馬。且申禁法外之事,而其實則驛人,先犯其法,或不善喂馬,至於瘦斃,或私相借人,致有濫騎之弊,蓋驛馬,自有上中下三等,而點閱之際,欺其官長中,下等則換馬逢點,無以辨別,各道官長,每加申飭,而頓無申飭之效,誠可駭然。自今爲始,分付諸道,各驛所給馬位田畓,嚴立科禁,俾不得私相買賣,亦令各道察訪,察飭屬驛,又不得換邑點馬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頃者筵臣,亦有所達,已爲申飭,令備局,問其有效與否於諸道,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草料一事,此爲莫大之弊端矣。兵曹有草料板而印出,故京中閑雜之人,如有下鄕之事,則私囑下吏,圖得一丈空名帖,而塡其姓名,付諸沿路,各官各驛則迷劣,下人不分眞僞,給馬供饋等事,如例擧行,故雖遠地行役,以此一丈圖得之帖而往來,誠極寒心。蓋草料以品數磨鍊,而今則殆無限節,夤緣吏輩,奸僞如此,各別申飭嚴禁,如有現捉者,依法典,嚴加勘罪之意,申飭兵曹及各道各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軍門技藝,亦係兵典矣。有步射、騎射、騎搶、擊毬等法,所謂鞭棍,極爲可笑,全仗馬力,亦失運用之法,其在組練之方,誠極疏虞,朝者兵判所達十勢之說,好矣。今番觀武才,雖不可猝然變通,而此後則申飭各軍門,以十勢之法,使之肄習,似宜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鞭棍雖可笑,我國無他兵器,但持鞭棍矣。今科則雖難猝爲變通,而不可無申飭之道,以兵判及承旨所達,出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鞭棍無入來爲之之事矣。科後使之肄習,而閱視能否宜矣。嘗使別軍直爲之,謂之腋挾則不然矣。彦燮曰,專以馬力,全無手勢矣。上曰,凡事當自近,而始大典兵典,有跟隨法矣。闕中多閑,雜人出入者,以跟隨之法,不嚴而然也,自大臣以下,皆有跟隨,而法行於宗臣武弁,不行於大官名士,蓋不爲申飭之故也。自政院分付兵曹,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着實檢察,而不能盡禁矣。上曰,兩銓則似難用跟隨法矣。彦燮曰,雖兩銓,豈不可行,而下敎如此,敢不奉行乎?陳法我國惟有禦倭之法,而所習者戚繼光,新書兵學指南,而已若熟於禦倭之法,則豈不可禦北敵乎?卽今習操之時,坐作進退,極爲生疎,章奏之間,至有言若兒戲者矣。若逢寇賊,斬將搴旗,則誠亦肅殺雄快,而但平時,習操習練,只欲觀坐作之節,節目間可以急行者,或緩行之,可以緩行者,或急行之,頃者下問,以便宜行之者,多矣。小臣竊慮自上,有輕視軍卒之意矣。夫軍禮亦禮也,常參朝參,百官班列入時,其拜起進退,尙不能整整齊齊,軍中禮節,亦豈無參差不齊之事乎?上曰,常參朝參,節奏儀注,雖爲申飭,豈有輕視軍卒之意乎?若操練則彼此軍兵,無相殺之心,故宜如此,此則事勢然矣。上曰,兵曹官員於省記,別爲檢飭,使無空字,宜矣。彦燮曰,誠如上敎,省記兵典所掌,而近來玉堂省記,多有空字矣。今日牌招政官,差出玉堂,非爲他也,爲法講也。今日所差,欲用於今日,而皆在外之人,只有單玉堂而已。上曰,論《大典》後,當言之矣。今日政事,極爲可笑,政院至有待備員稟講之言,今日國綱,誠可寒心。守迪曰,吏堂當有推考,而未及爲之矣。上曰,當下敎矣。彦燮曰,烽燧亦在兵典矣。國家設置烽燧之意,至爲重大,而近來則甚爲虛疎,以戊申之變,觀之諸處,烽燧無一處報警矣。朝家設置之意,果安在哉?以此各邑視烽軍,殆同冗軍,以其保人,充定闕額,近來烽燧之疎忽,推此可知,西北邊烽臺諸處,聞極虛疎,多有變通之處云,而臣頃年,待罪東萊,本府有五處烽燧,一邑之五處烽燧,亦出於邊上,不得不已之事,而各有屬矣。蓋其中一處烽臺,則瞭望左道,飄風之倭船,又一處則瞭望右道,飄風之倭船,各其附近處候望然後,可責無滯,卽報於官門,事理當然,而今以看望右道之烽責,其候望於左道,以致頻頻失望,倭船去來,不能以時進告水營及本府,雖每加推治,而亦無其效,烽軍輩盡爲逃走,將至闕烽,疎虞誠極寒心,丁未年間,因萊府狀聞,自備局覆啓,將爲變通,而未及爲之矣。邊防緊重之事,恐不可因循,宜令備局,行關本道,使之詳問於該府,以爲變通之地,恐不可已矣。上曰,其時備局,旣爲覆啓,則何至今無變通之道耶?令備局問于道臣,申飭變通,使之指一爲之,何也。{{*|出擧條}}上曰,不必使之,持《大典》入來然後,方爲稟達,如有闕漏之事,隨卽入達,可也。旣有召對之命,召對爲之宜矣。此卷之下,爲何篇乎?健基曰,敬天之下,未詳其爲何篇矣。上曰,注書出去,取玉堂所講冊《敬天篇》下卷以來。彦燮曰,進講冊子篇名,間間抄出之,故不能領會,其勢固然,而詢問之下,不卽仰對侍讀官,兪健基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德老出去,取《敬天篇下仁民卷》一冊入來,彦燮跪而上進。健基讀《名臣奏議聖學篇》,自殿中侍御史陳師錫,止第十板不易之理也。上曰,今所講卷之第十三,已至本冊一百卷矣。守迪曰,方放鑰使注書出而言之乎?上曰,承旨非召對,承旨出去,可也。上曰,承旨進讀。彦燮讀自袁說友上奏,止第七板燕閑時覽。彦燮曰,小臣不知定式,犯程子諱惶恐矣。上曰,不知之事何傷乎?閤門外小退,可也。諸臣小退,復爲入侍。彦燮曰,臣請繼而讀之復讀,自權直學士院文天祥,止十一板無疆之福也。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自宋哲宗,止第十板賜詔奬諭。健基曰,陳瓘所奏,極爲要切,經筵進講,無出於此義者矣。晁說之上奏云以孟子配孔子,而學者發言,折中於《孟子》,而略乎《論語》,所謂學者,蓋王安石之流,而其亦異於學問之次第矣。其曰,《孟子》不當先諸《論語》者雖是,而不無欠處。先儒曰,先看《孟子》,次看《論語》,而今不言次讀《論語》,是可欠矣。其所謂先儒,乃漢儒,非宋儒也。《爾雅》錄鳥獸草木之名,而字多奇險矣。上曰,玉堂有此冊乎?注書出去取來。德老取爾雅入來,彦燮跪而上進。健基曰,卽今文具之弊甚矣。此尙質之論,尤有切於今日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健基曰,程子所奏首以定君志,爲講學之要,而其論邪正之語,實萬世人君◆別忠邪之要矣。上曰,唯。彦燮曰,儒臣所達好矣。程子此疏,宜寫置常覽矣。上曰,此疏,非但爲王安石而言之矣。彦燮曰,此實帝王家所當法則者矣。健基曰,第五板臣僚奏章,止徒傷和氣其論,好矣。頃者筵席,承宣有所陳達,而聖敎,以爲必也使無訟乎?大哉王言,臣嘗莊誦上敎,欽仰聖德矣。夫人君之道當不嚴而治,不肅而成,豈可慘虐刻下,徒傷和氣乎?臣竊以爲上敎,知學問之大本,治道之根源矣。彦燮曰,此仁宗之言也,所以宋朝,有立國仁厚之稱矣。末梢靑苗之法,慘虐刻下,而猶□□□渡立國多歷年,所此祖宗仁厚之效也。上曰,是其效矣。第六板文義有可□□□者,蓋西漢之後,爲東漢、爲蜀漢,當初規摹甚遠,故其效及於獻帝,唐宗雖假仁借義,未嘗立國仁厚,而其救濟民生則,至矣。玄宗不至亡國,憲宗復爲中興,則乃太宗爲民之效也。宋則如漢,徽、欽時,社稷已亡,而一隅臨安,綿綿不絶,昔太祖讀□□□□法綱之密,其南渡延祀,由此言也。健基曰,宋儒云,社稷靈長,終必賴之矣。□大□當胡亂之後,不可不嚴,而法律甚密,每思大明崇禎之際,未嘗不隱痛于□矣。彦燮曰,明朝無信史觀,其時用人,則實爲慘痛矣。健基曰,皇明不如漢唐□□,不◆夷狄侵中國之患矣。上曰,張德輝,雖元時人,其對世祖之言,好矣。所謂□沒已久,其性安在云者,亦好矣。彦燮曰,其性安在云者,精微之論也。健基曰,其言宏傑矣。彦燮曰,德輝之對亦好矣。健基曰,世祖問金以儒◆,而德輝之對不言用儒◆,此所以爲元人也。呂東萊云,適有庸醫,誤用藥,則便咎醫書,以爲俗儒誤世,而世人謗儒之譬,德輝之對,宜如呂說,而不知爲此言矣。第十三篇范祖禹之奏,自臣聞聖人之事天也止,天無一日,而不佑聖人,此言朝夕觀鑑,宜矣。以往事效驗言之,頃者旱乾之時,以方在靜攝之中,雖未得親臨祁禱,而親自傳香,終致雨澤,皇天默佑,非今日感格而然也。以常時默契對越之誠,終始如一之故也。自上常存此心,勿令少懈,是臣之望也。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彦燮曰,祖禹此言,深造精微,而但所謂一日改,以斯須宜矣。上曰,斯須亦入於一日之中矣。健基曰,此非一朝一夕,所可致者,積其誠意,終始如一,則自然皇天,默佑於冥冥之中矣。上曰,第六板曹勛所達云,靖康之初,國人方以和爲請,而終不能和,辛酉之冬,國人皆以和□□□□爲非,而卒從和云,不能和有何歉,然可恨卒從和,亦豈俊偉之事乎。健基曰,意其時和議,異於秦檜之所爲矣。上曰,其意以和議之成,似若歸之於天之眷佑矣。在高宗之道,當迎還鑾輿,豈可以梓宮之返,爲眷佑乎?所謂眷佑陛下,十也云者,蓋以和爲好事矣。大體雖是,而其亦異於復讐之義矣。彦燮曰,其時猶以此,爲幸矣。上曰,與李綱宗□及朱子所言,異矣。彦燮曰,其時以從和之,故迎還皇太后,猶以爲幸奉矣。日政事專爲法講,將欲差出玉堂,而新差玉堂,皆是在外之人,吏曹堂上,豈不知此意乎?莫重法講,以講官之不備,累日停止,事甚未安,當該吏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泰良、吳彦胄,宜請敍矣。健基曰,新除授校理任珽,時在京畿廣州地。校理金尙□,時在江原道金化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出擧條}}政院催促,可也,南泰良,豈一向撕捱乎?以故例言之,則吏郞,過都政後,當還于玉□□□非吏曹之失,無可爲之人云矣。上曰,在外二品諸臣,斯速上來之意,□□□飭,而至今無上來者,事體不當,若是更加各別催促,使之上來,以此意。出擧條□□□加申飭,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sxss62ahgsyxb0xtze2bum6mb1iw0z2 2173467 2173466 2022-08-22T02:53:59Z Blahhmosh 79595 /* 9月17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9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bb停b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暈上有冠。自巳時,至申時,日暈。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彦燮,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未署經守令,諫院則纔已署經,而憲府則多官,或在外,或未差,尙未署經,事甚未安,除在外、行公外,執義李宗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常參時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又傳曰,明朝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 ○韓師得啓曰,前大提學明朝命招圈點事,下敎矣。大臣、政府西壁、六卿、判尹,依例待開門命招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朔書中,副司果成範錫,莫重御覽朔書,麤筆弄書,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韓師得啓曰,奉敎李鼎輔,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安東府使金濰罷黜事,及昌原府使洪泰斗等催促下送事,傳于李德壽曰,今觀嶺伯狀啓,安東府使金濰,頃者,申飭之下,已過三朔,尙不還任,乃有此狀,極可駭也。洪泰斗之尙不還官,豈敢若是?金濰勿罷,其竝重推,明日內,使之下去。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忘置不達,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任守迪曰,凡公事,或至夜深,或至翌日,猶可啓下,而至於還判付公事,異於他公事,自有日字,雖夜深,必以當日,卽爲書入。 ○鄭彦燮,以兵曹意啓曰,去八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意啓曰,卽接恭陵、順陵捉虎將校手本,則頃日恭陵主峯近處,惡虎中丸遁走之後,累日跟尋,莫知去向矣。厥虎,致斃於恭陵火巢外林藪葱鬱之中,故今始搜得載送,而陵所內外,無他虎跡云。今此斃虎,與新捕者有異,已爲腐爛,故不得封進,而旣無他虎之跡,則許多軍兵之閱月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啓目,今此章陵行幸時,金浦地斥候伏兵,令江華鎭撫營爲之,而使宣傳官,持標信知委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之意,江華留守處,下諭,何如?傳曰,允。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執義李宗白疏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而付京職事,贈職事,亦令該曹擧行,稟處。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義在必辭,疏單控籲,未蒙開允,誨敎轉嚴,而持迷莫回,特召屢辱,而輒事違慢,朝綱由臣而益隳,都政由臣而遷就,論其負犯,合被大何,而天地之仁,曲加涵貸,當被之罪,尙爾倖逭,應遞之職,一味虛帶,曠日俠月,靡有止泊,俯仰跼蹐,不知死所,到玆地頭,情隘理極,區區執守,有未暇顧,唯當黽勉趨命,以贖積逋之罪,而第臣自十餘日前,重得毒痢,肚腹絞痛,遺下無算,胸胃閼隔,噉綴都廢,燥懣焦爍,寢眠以之全失,沈頓澌綴,眞元無復餘地,凶兆危症,無一不備,日加一日,奄奄床簀,其距鬼路,只爭尺寸耳。房闥之內,亦無望其轉動,雖欲强作氣力忍死趨朝,其可得乎?連日違召,亶由於病勢之如此,擧實陳暴,見阻喉司,其間事狀,無以自達於宸極,而臺啓嚴截,至請重推,病裏惶悚,益無所措,至於銓注間消詳往復,自是政地恒有之事,臣豈以此有所難安,而承宣之猝然奏達,殊非事實,臣未知其故也。仍伏念目今賤疾,萬分危惡,設或得有天幸,終能不死,若其稍向蘇完,陳力供職,決非時月可責,過期之都政,今又差池,則前頭擧行,將不知在於何時,此則朝家所宜及早變通,不容少緩者也。玆敢略陳病狀,仰干聰聽,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本職,亟行鐫汰,仍命攸司,勘臣罪愆,以嚴常法,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執義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畸,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而會値北路有事,遽承別遣之命,往役義重,陛辭時急,遂至於冒肅館銜,而初非敢以職名自居也。準擬竣事還歸,更煩血籲矣。不意中丞移除之命,又下於在北未還之日,虛縻應遞之職,泯默淹滯者,今已兩旬餘矣。噫,臣之矢心自劃於榮塗者,只爲自靖私義,而本府前啓中一事,在臣爲不敢參涉,通朝之所共知也。以此危臲之蹤,尤豈有一日冒據之理,而反命體重,不敢廢闕,身入禁扃,雖不得不肅命,而循省悚蹙,若無所容,且臣奉使無狀,自違愆尤,狀奏文字,何等嚴重?罪人姓名,亦何等緊要?而矇然不察,一字有誤,旣欠敬謹,亦甚疎忽,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私心惶隕,益復靡措,本來情勢,姑捨勿論,帶推居臺,曾無是例,昨違嚴召,例罷猶靳,今以守令署經,天牌荐降,嚴畏分義,不敢坐違,趨詣九閽之外,略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俯燭矜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安微分,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於辭陛北下之日,獲登前席,旣承弊瘼,隨聞歸奏之敎,而臣之今行,異於暗行,旣不能出沒閭里,往來悤遽,又不能廣加諮詢,一二所聞,雖或有爲弊於官民者,類皆左右牽掣,猝難輕議,則空言說弊,徒益煩猥之罪,只將數段聞見,擬一面奏,而身帶必遞之職,已絶登對之便,玆敢附陳疏末,以備裁幸焉。本道,以豐沛舊鄕,朝家之視遇,有別於他道,楊側收才之方,靡不用極,有道科焉,有都試焉,文武出身,厥數頗多,家世才望之優於槐院宣薦者,亦豈無人,而輒以傖楚視之,擯斥而沮抑之,畢竟所踐歷,不過流品末官而已。其何以少展其抱負,少副其期望耶?粵在國初,其待北人,不置界限,故致位卿宰,功業表著者,往往有之,此則尙矣不可論,而雖以挽近言之,如前參判李之馧,前水使全百祿,歷試內外,聲績峻茂者,亦由於朝家待遇之稍別耳。以此言之,北方之人,曷嘗有負於國家也。雖以今番朱炯离事言之,門閥才具,實是一路之翹楚,且經侍從而徑遞北靑,終覺其爲未安,臣於筵席,曾已略陳此意矣。無端遞改,宜有卽付京職之命,而此亦闕焉。有違前例,乞勅銓曹,俾卽甄復,其他地望已著,屛散最久者,次第調用,以示收拾遠人之意焉。故佐郞文德敎,問學行誼,卓異流輩,且有壬辰倭亂時倡義之偉績,遺風餘韻,尙今未沫,先輩長德,表章備至,其在敦尙風敎,激勵遐俗之道,不可無褒奬之道,亦命該曹,特爲贈職焉。各道兵使習操之規,必於各營將所駐處擧行,自是通行之例,雖以南兵營言之,左營甲山,右營三水,中營永興,後營德源,則各於其地方習操,而獨前營洪原縣習操,移設於北靑府者,實無義意,在前營將,以虞侯例兼,而甲申年間,兵營,啓聞變通,欲爲移定於各邑,而其時北靑府使,則兵使兼帶,不得已移定於洪原縣,縣監兼營將,地輕望淺,緩急之際,將無以憚壓節制,且習操移設之時,主客俱受其弊,今則兵使,旣已分牧,營將之任,移差於北靑府使,恐合事宜也。道內災荒之慘,臣於書啓,已爲備陳,軫恤懷保,不容少緩,而督捧今秋之糴穀,以營明春之分賑,最爲緊務,當此凶歲,民皆以辦納本色爲憂,蓋其土俗,絶異於三南,不能貿遷有無故也。還穀代捧,固知有弊,與其懲督本色,終未能準捧,不如姑許代納,俾官儲不縮也。道內居民,私賤頗多,國制之不許推奴者,蓋出於實邊之意,故本無懲貢之規,近年以來,法禁不嚴,侵漁多端,當此凶歲,不可不申明舊典,以爲安集之一助,分付道臣,另加嚴飭,有不可已意,竝令廟堂稟旨採施,而茂山、三水、利城,俱以弊邑,前倅匪人,民受其害,至於利城,被災尤甚,三邑貶罷之代,不可不另擇,以責其賑飢蘇殘之效,亦令該曹,毋待都政,卽日差出,給馬下送,以除遠地迎送之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九月初一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森、尹陽來,參贊官鄭彦燮,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上讀前受音,自南山崔崔,至盧令三章訖。金若魯,讀自敝笱在梁,至齊國十一篇。上又讀後受音訖。若魯曰,敝笱以下三章,皆刺魯莊公不能防閑文姜之事,別無文義之推演陳白者,而論其本則治國之道,當爲敎化,而專主功利之故,其弊源在此矣。上曰,然矣。莊公之哀敬不足,未能感動,故致此,而莊公事,極難處矣。金興慶曰,哀敬不足以感動,而先儒之義理言論,自然如此矣。宋寅明曰,天下之事變無窮,至於莊公而無足論矣。若使莊公,盡其哀敬而事其母,則豈可至於此乎?尹汲曰,末端註釋,可見其言外之譏刺,多矣。上曰,文姜必欲往,則莊公何能以哀敬動之?後世之人,只以《史記》見之,故如此,而莊公,身當大變,似有至難堪之事耳。若魯曰,莊公遭此大變,若哀敬痛迫,務盡誠意,豈無感動之道,而以猗嗟章觀之,可推其失其道矣。上曰,大體莊公,若尙文敎之治,則變不至此矣。若魯曰,魏風七篇,而大旨,章下註多矣。字紙二付,則太多矣。興慶曰,多則一時盡讀似難,分爲付字紙,似好矣。上曰,先朝已爲之,依前付字紙,可也。興慶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鄭彦燮曰,臺諫當傳啓,而今日又當常參。常參入侍時,當傳啓矣。上曰,前亦先爲傳啓,今旣入侍,傳啓可矣。興慶曰,一日不再啓,故如此,而旣爲入侍,先爲啓辭,無妨矣。申思永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新除授獻納沈星鎭,時在京畿利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權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須勿更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金相紳,時在京畿高陽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當爲晝講矣。此卷下字紙,如未及付,則玉堂退出後相考,依前所付,付入,可也。{{*|晝講事,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金尙奎,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鄭彦燮,右副承旨黃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許逅、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府判尹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鄭亨益,禮曹參判洪鉉輔,司諫院司諫申思永,司憲府掌令權相一,弘文館校理金若魯,修撰尹汲,司憲府監察李遂豐,禮曹佐郞朴守謹,戶曹佐郞洪允輔,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咸恩君李森,洛豐君楙,月城尉金漢藎,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兵曹參議李鳳翼,刑曹參議金希魯,掌隷院判決事朴弼正,兵曹正郞金啓白,刑曹佐郞尹大柱,工曹佐郞李希逸,金興慶曰,臣連爲入侍,別無陳達之事,而昔在先朝,常參是稀有之擧,故入庭諸臣中,有陳達之事矣。近來則一朔再行之故,無進來陳達之人,殊非常參之義,另加申飭,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纔過次對,備局兼帶之人,適無陳達之事,故如此,而其餘諸臣,亦豈無可陳之事乎?今後則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朝講時,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承、史,不能詳聽,以至再稟。事甚未安,承旨、史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承旨則旣已聞之,勿推,史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又曰,新除授副校理申致謹,時在京畿通津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又曰,應敎趙明澤,修撰金尙翼,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朴弼正曰,臣,頃以隷院事陳疏,而聖批,以瑣細爲敎。臣不勝惶恐,而卽今隷院,實無成樣之道。若革罷本院,移屬刑曹則已,不然而仍存,則雖欲保存,有不可得矣。本院所賴,只是決訟作錢,補充隊作錢,而近來無訟之錢,非所可論,外方私賤之爲良者,避其良役,不欲補充隊,則此亦無可論,京外奴婢之訟,本院每主管,而秋曹京兆,終不移送,故本院,徒有詞訟衙門之名,而無異漫司閑局,自今定爲令甲,事係奴婢之訟,一切歸之於本院,補充隊,則自兵曹例捧作錢,而本院,間或有稟啓取用之時,若許三四年專屬本院,庶可補用,且各司漏落奴婢陳告現告之類,其數不少,限數百口特許劃給,亦可以補用,下詢大臣而處之,似好矣。興慶曰,掌隷院,漸爲疲弊,誠難支撑,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其言糢糊,亦甚瑣細。此等之事,廟堂知而,申飭,可也。韓師得曰,每月朔書,不得以不書懸頉,曾有申飭,而修撰尹汲,今八月朔書,無故不爲書進。事體極爲未安,宜有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德壽曰,殿下,近講《左氏》及《詩經》,《左氏》中,如延陵季子,聆列國樂章,便能知其興衰,《詩經》中,所載諸詩,亦可以觀列國之風俗,如鄭風之淫,秦風之武,是也。今若使如延陵季子者,生於今日而觀戰國士子之詩表,則必將以爲亡國之風。何者,以其尖巧短促,更無餘地,絶無委蛇渾樸之氣故也。前日之擧子,爲今日之考官,其所取者,皆其類也。則文體,何由而歸於厚乎?臣曾前陳疏,請各別擇試官,以變文風,而竟無採施之效,良可慨然。至於平時操變易文風之權,則莫如大司成。臣曾爲是職時,士子輩,多因臣一家人,探問臣所尙之,何如?蓋欲知其所尙,隨而中之也。今誠能擇其人而久任,則其弊寧至於此乎?文章雖曰小道,實與政化相關,今日又是營科初試開場日,故有所觸發,如是,仰達矣。上曰,都承旨,其所言可尙矣。試官非不欲擇,而試官之所尙,亦如士子,其將奈何?如都承旨之喜渾厚文者,廷臣中,多有其人乎?宋寅明曰,多則不知,而豈全無其人耶?上曰,習俗已成,無可奈何?如都承旨所喜之文,難於多得矣。上,使承旨執筆下敎曰,明朝,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上又曰,宣傳官柳泰國,何處人耶?兵曹判書尹游曰,居在水原矣。上曰,先朝內試射時,十巡無分,則輒爲推考矣。今番則卿在將兵之任,以其春秋試射,皆爲無分,請汰,故許之矣,鄕曲之人,不可無參酌之道,勿汰,決棍,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事體尤重,而今日入侍中官中,或有進來而顚倒者,或有混雜於侍衛者,追來顚倒者,推考,混雜侍衛者,罷職,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森,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閔鎭箕,金若魯,讀自魏國名,至園有桃二章。上讀後受音訖。若魯曰,葛屨章下註亦曰,疑卽縫裳女所作矣。其俗,儉嗇褊急,好儉太過,故如此,眞所謂過不及皆不中也,而魏以小邦思儉,猶有聖賢遺風而然矣。尹汲曰,俗習褊急,故其害則亦如此矣。上曰,所謂急迫云何?宋寅明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者,亦急迫之意,而旣儉且勤,則俗雖褊急,與驕奢,不可同日而言矣。上曰,與其奢也,寧儉。儉雖過而本非惡德矣。若魯曰,汾沮洳章,大抵意與上章,同矣。上曰,殊異乎之意,何如?汲曰,非大官貌樣之謂也。若魯曰,美無度而儉不中禮,故非貴人之貌樣矣。夫儉無害事,而若太過,則有吝嗇迫隘之弊。若使魏好儉而得中,則其俗,豈有褊急而至於促亡乎?上曰,心志直爲好儉,飢飽冷煖,與民同之則可矣,而若專爲吝嗇而儉,則反不如奢侈矣。寅明曰,雖爲吝嗇,而若果好儉,豈不大勝於奢侈者乎?上曰,吏判,悶近俗之好侈,故抑揚太過矣。雖好儉而吝嗇迫隘,積穀而惜其食,隣里至親之間,不肯救急,則反不如多財而好侈者,將安用其儉哉?若魯曰,若如聖敎,則如許之儉,實無足用,而好儉,實亦未易矣。上曰,向者李宗城之疏,專爲尙儉節用,而先自宗廟爲始之說,終過矣。儉俗,非不尙矣,而卿等亦見宗廟,其鋪陳等物,與予所處,如何?近來勿論上下,自奉則厚,奉先則薄,深恐此漸成俗弊矣。寅明曰,宗廟采色,本有定規,而我國規模,好矣。文勝之故,其流有弊,而李宗城之疏,臣未得見,而其本意則好矣。若魯曰,風俗,實在君上之導率。聖上儉德,臣僚皆知之,而若行大布大帛之道,則群下,豈無尙化之理乎?至於宮掖之間,釐降之際,尤當示其崇儉之意矣。李宗城之疏,留中之故,臣未得見矣。日者伴直時,始見其草本矣。俄者聖敎則是矣,而宗城之意,非自今先減也。主意如是爲之,則自歸節儉之道故矣。此等敢言之風,宜加虛受之道矣。上曰,李宗城之本心,予豈不知乎?知之故,曾於進修堂,有所下敎矣。俄已言之,而頃疏則有所重,故責難之意耳。若魯曰,園有桃章意,好矣。國小無政,詩人憂歎,而謂我士也驕等語,與黍離章意,同矣。汲曰,國小無政,故如此,若於其時,有所奮發,則必有可觀之事,豈可以國小無政乎?上曰,然矣。若魯曰,蓋亦勿思者,重歎之意,而亦有慨然於不能奮發矣。上曰,蓋亦勿思之意,一篇宗旨矣。寅明曰,誠思之則將不暇非我而自憂者,註解之意,好矣。若魯曰,格物致知,亦不過一思字出來。凡事,若思之又思,則豈有未成之事乎?上曰,然矣。雖以良役言之,屢會議於備局而尙未了斷,亦由於諸臣之不能深思耳。寅明曰,思字,意固好矣,而至於諸臣之思,孰不深思講究,而特坐意見之不同矣。堂堂國事,不可以獨見定之,必待諸議之歸一,故如此矣。雖以大同法言之,故相臣李元翼,欲行而不得。及至仁廟末年,故相臣金堉當國,力主爲之,當初朝臣,亦千百其議矣。行之已久之後,始見其效矣。古之得君行道者,雖未見目前之效,而行久則自有其效,而設施之難,終坐於議論之不一矣。卽今國勢如此,紀綱日頹,臣等,豈無憂思補效之策,而非但志慮之疎迂,實難論議之歸一,故亦不敢出意見矣。上曰,此則吏判,非矣。職卑位下則或然,而職不卑則雖言之,而時君不用,亦何可不言乎?寅明曰,言之而無益於國,有害於身,則不言爲勝,此非惜其身也,乃憂其國也。此道理,終不可無矣。若魯曰,衰世未振作之弊,誠不可不思,而如宋寅明,其地位崇高,倚毗,亦如何?宜思殫竭心力,措國勢於泰山之道,而乃反逡巡退縮,如臣等,亦常出入筵席,頻承玉音,而亦不能輔導君德,則彼疎逖之臣,尤豈易出意見,當國事乎?此甚慨然矣。上曰,吏判,自春坊時,予知之矣。今其爲言,殊非矣。寅明曰,不自量而爲之,則誤事易矣。寅明又曰,都目遷就,弊端甚多。參判申昉,自政院,申飭連爲牌招,似宜矣。上曰,纔已受由,過三日後,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承旨來。韓師得進伏,上曰,夕講爲之,時刻則以申正三刻爲之,可也。{{*|榻前下敎}}李森曰,臣於朝講後,仍留闕中,適見備局所下戰制矣。上曰,使備局取捨,而卿之意見,如何?森曰,臣曾經水使,舡之利害,雖不能一一詳知,至於戰舡,古制略見之矣。上中下裝,而上裝則以似盾者,防之,如城如墻,以爲藏軍之所,皆以眞木爲之,以爲上實下虛之道,臣略倣古,參以迷見而造置矣。今者尹弼殷之所見,與臣有意合處,其言雖不能皆合,而多有可觀者,聞自軍門工匠方造出云,較看而採用,則好矣。上曰,尹弼殷之舡,或言其不便,而今聞卿言,知有意見矣。自備局當爲取捨,而渠之意思,則好矣。爲國之心,可尙矣。森曰,渠雖微賤,爲國眷眷之心,誠嘉尙,且能思他人未思之處矣。上曰,龜舡制度,李宗城見之,而卿之所見,何如?森曰,其中裝,可容能櫓軍,射、砲手亦竝入,與海舡大同小異。臣得見其地野史,則壬辰年,虞侯,坐於龜舡之口,射中倭將云,而見龜舡,則人坐之外,無投矢處。其後忠武公李舜臣有所造,而其制度器械,問其家子孫,而亦無所記者云矣。彼此斟酌而造出,則庶可成其制度矣。森又曰,臣於旗幟事,不無稟達者,凡旗幟,分其五色,至於巡令旗,俱是靑色,而臣曾待罪昌原時,赴操統營而見之,則有多紅大緞令旗。此乃京外各軍門之所無,問于將校,則壬辰天將出來,與忠武公督戰時所用云矣。御前巡令旗,與各軍門色同之故,凡於擧動,自上或有下令軍中之時,無以辨別,泛然看過,則不能致敬,雖當臨陣之時,亦難區別,臣意則御前巡令旗,以多紅爲之,則此亦明旗色分上下之道矣。上曰,卿之意見如此,與兵判及他將臣相議後,入侍時陳達,可也。森曰,臣入侍未易,當與訓局往復後,使之稟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金若魯,讀自陟彼岵矣,瞻望父兮,至魏國七篇。上讀後受音,至陟岵三章,玉音嗚咽,繼讀後受音訖。若魯曰,陟岵章,孝子行役不忘其親之意,而詩人性情,可以觀矣。魏國風俗薄惡,而乃有如此之人,此等章,以魏詩論,儘可惜,而先王德化之,猶有未泯,亦可見矣。上曰,大舜之孝,尙有餘澤矣。瞻望父兮母兮兄兮者,皆有階梯,而猶來無止無棄無死者,終無怨國之辭矣,安成劉氏註,好矣。此等章,亦爲孤露人所感處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臣等亦感動矣。慶源輔氏曰,斯人也。必能以其親之心爲心,此言甚好矣。孝者,百行之源,殿下,今以此章,有感愴之敎,後受音之時,玉音異前矣。凡帝王治國之道,莫不以先王之遺法,體而行bb之b。今聖上日用政令之間,以追先王之心爲心,以至國家治隆,民生安樂,則此帝王之大孝矣。上曰,所言如此,當爲留意。宋寅明曰,聖敎誠爲感動矣。儒臣,以追先王之道,陳達,此甚好矣。以此推以治之,凡百政令事爲,無一事之放過,則治道自成,以至於祈天永命之境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爲留意。寅明曰,此詩三章,終無苟且之意矣。上曰,可入於正風矣。若魯曰,十畝章,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之意也。心有危邦不入之戒,而閑閑於桑畝之間,思與友同歸,其不樂仕而憂歎國之意,可見矣。以卽今言之,用賢之道,誠難矣。常慮十畝之間,或有閑之者而軫念,則好矣。寅明曰,以卽今言之,安知十畝之間,無閑閑者耶?上曰,然矣。以文意見之,其人,非一時翺翔之人,而人與文,皆好矣。寅明曰,《詩傳》,今爲三卷,而此經,多有言外之旨,潛心默看,則自不無有益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伐檀章,服勞後食之意,而車當行陸則置之。河干則無所用,而將不食其力矣。然而其志,則不稼不穡,則不可得禾,不狩不獵,則不可得獸,以此推之,則百事皆然,卽今勞力得食者,幾人?雖以朝廷言之,不素餐者,亦幾人耶?此章大意,先事後食之意,而不稼不穡,胡取禾之說,甚好,而推類以論,則人君治國之道,亦可以比論矣。汲曰,其時風俗儉嗇,近於著實,故亦如此矣。寅明曰,國家,亦思不稼不穡何以取禾之義?每事孜孜,惟恐或怠,則自然聖旨奮發,效亦分明矣。章下註解,亦皆好矣。李春躋曰,章下註中,安成劉氏之言,最好而宗旨矣。上曰,然矣。詩人,美其甘貧樂賤,雖不見用而不苟食者,深得一篇之意矣。若魯曰,碩鼠章,民困貪殘之政,託言大鼠而比也。三歲貫女者,吾無負汝而汝今負我之意也。樂土樂國,則有不得已去歸之意也。貪官汚吏,今亦或比以碩鼠,而民困殘虐之倅,則其難支之勢,誠如此矣。上曰,魏止於此,此章,亦可見矣。寅明曰,國家,愼擇守令,卽今猶未知有幾箇碩鼠矣。非不欲極擇,而知人亦難矣。上曰,詩人之言如此,而人何可比之碩鼠,然而碩鼠之害民,如此,三百六十餘州,未擇者幾人耶?此在朝廷差送,而實係銓曹用舍,民困於多虐之倅,呼怨之極,怨歸根本,則不歸於銓曹,而自有所歸矣。寅明曰,許多守令,實欲一一善擇,而擇之極難。且或意其善治,而有不治者,或疑其不治,而有善治者,不可以容貌取之。至於牧、府使,猶可擇之,而縣令、縣監,則尤難矣。若魯曰,卽今生民困甚,蔀屋之下,何可盡察乎?內外居官,孰不愼擇,而守令則實係生民,不可不別樣申飭矣。上曰,此則三歲,而我國則六年,若非其人,則民何以堪?近無爲官擇人之事,輒爲爲人擇官矣。寅明曰,臣實惶恐,而遠地殘邑,尤難擇送矣。名士則難以威力差送,故自然歸於無名稱之人矣。上曰,有庳之民奚罪者,正謂此矣。寅明曰,雖有文官差送之令,如機張、泗川等邑,出入銓郞者,其果差送耶?若開此路,亦有後弊,掌銓者,若弄銓權,稱以爲官擇人,差送惡地於三司中人,則其弊亦不少矣。上曰,其中亦豈無擇送之道耶?常以極擇之心,不忘于中,則自可擇差矣。寅明曰,曾聞先朝,有錦柱帖書入之事,未知卽今尙在,而選擇守宰之意,臣豈歇後,而恐有不如意,每爲惶悶矣。上曰,右相,以名流擇送之意,亦陳達,而其所治不治,未試之前,似難豫知矣。若魯曰,今日進講冊子已畢,視事溫澤間,頉稟矣。上曰,知道。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黑雲一道,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李宗白呈辭入啓,掌令權相一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同副承旨任守迪啓曰,秋序已深,風氣漸高,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彦燮,以都摠府意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隨駕禁軍點考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前大提學李德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提學圈點時,不可無主薦之人,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賓廳啓曰,臣等,以大提學圈點事,來會賓廳,而前大提學李德壽,再牌不進,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三牌之例。且圈點之時,政府西壁及六卿,亦當齊會備員,而兼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鄭亨益,竝牌不進,推考,更卽牌招,以爲薦望會圈之地,何如?傳曰,允。 ○賓廳再啓曰,文衡薦望事,前大提學李德壽,旣已承牌矣。取考舊例,則大提學圈點時,曾無大臣一人獨參之例,間有大臣一人圈點,而或以曾經文衡,或以首相擧行,事例與今日不同,其後左右相中一人,或不無參圈之近例,而終非所以重事體之道,臣不敢獨爲擧行,惶恐敢啓。傳曰,安心圈入。 ○賓廳啓曰,大提學圈點以入,而前大提學李德壽,嫌不自書其名,依前例添書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啓曰,五衛將申萬泰戶奴呈狀內,奴矣上典,重得眼疾,方事鍼藥,萬無差復之望,勢難供職,斯速入啓變通云。眼病旣如是甚重,則宿衛輪直之地,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未差,左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鄭彦燮進。兵批啓曰,釜山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訓鍊院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箕錫爲持平,李春躋爲戶曹參判,李玄輔爲兵曹參知,愼無逸爲工曹參議,金聖梓爲戶曹佐郞,李秀輔爲司宰僉正,金時敏爲社稷令,李渘爲監察,洪相朝爲兵曹佐郞,朴民秀爲果川縣監,黃沇爲判校,朴道郁爲奉常判官,尹淳爲大提學,洪以錫爲同知,金應三爲知事,兪彦哲爲僉知,閔昌基爲宣傳官,吳志哲爲景福將,朴泰新爲內禁將,崔慶老爲忠淸兵虞候,張爾樞爲五衛將,金夢煃爲訓鍊正,李漢範爲宣傳官,崔炯爲釜山僉使,鄭重協單付同知,鄭禹賓、白守一、朴宗榮單付僉知,申致雲單付護軍。 ○鄭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南鶴宗,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南鶴宗改差,代以金以復爲事變假注書。 ○任守迪,以文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近來科場之不嚴,誠極寒心。至於本所,則墻垣頹圮,棘圍虛疎,且其周圍甚廣,不無意外之虞,而東墻一面,乃是明倫堂連界之處,此與泮村相接,則尤爲可慮。昨日設場後,嚴飭禁亂所,使之各別譏察矣。當日申時量,擧子輩呈券迭出之後,自禁亂所,捉得可疑者兩人。而一人則身着儒服,自東邊墻內,廁間通穴處,潛身出往之際,仍爲被捉,而別無所持之物。一人則自東邊墻外,窺覘墻內,而擧措殊常,故搜探身邊,則有一封紙。自試所拆見,則乃是詩賦各一張,而雖不踰入墻內,事極萬萬驚駭。右兩人,先自試所,移送秋曹,而事係科場,不可不別樣嚴懲。令該曹各別査治,依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意啓曰,前副司果趙榮國,本營郞廳啓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新造旗麾祭,今九月初四日子時,神武門後,依前大吹打,放砲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義禁府意啓曰,以禁衛營啓辭,刑曹啓目,出身李益齡,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益齡,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兵曹意啓曰,今九月初一日常參時,宣傳官柳泰國勿汰,決棍事,命下矣。宣傳官柳泰國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九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曰,批答已承候,而朝來風氣頗涼,上候,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比前稍勝時,一樣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連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八味元進御乎?上曰,欲下問而服之,故姑置之矣。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聖徵、應三、信、德履、錭,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候右邊乍闊,而左邊則度數調均矣。應三曰,脈候左三部度數調均,右三府gg部g似帶闊,而脈體與前一樣矣。信曰,脈候左則沈靜,右則寸關似帶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德履曰,脈候尙有不足者,帶闊亦不加勝矣。錭曰,左脈沈緩,右脈帶闊,而卽今尙有虛候矣。興慶曰,六君子湯加進與否,使醫官稟定,何如?上曰,製進者幾貼耶?聖徵曰,十五貼矣。上曰,向時則似以日熱而有煩燥之氣,故不服,而寢睡猶煩轉,初劑入中不服二貼,加劑之藥,則姑不服,若由蔘熱而煩燥,則不服後必有效,而煩燥則不止,昨今氣似苶然,今時則可服耶?昨欲更爲試服,而今日當入診,故欲問議而定之矣。興慶曰,煩燥在於臨睡時乎?上曰,然矣。臥則沓沓,輒起坐矣。寅明曰,似由於節候矣。氣似苶然之敎,何如而知其苶然乎?上曰,坐臥之際,顯覺不足矣。甘寢則夢不煩,而近來則夢煩,故乍寢旋覺,提調所達,由於節候云者,似然矣。六君子湯當服與否,醫官陳達,可也。聖徵曰,聖躬藥道,燥則甚悶,而六君子湯,終近於燥。臣意則姑停而先進八味元,爲宜矣。應三曰,謹愼之心,或慮燥害,而與八味元兼服,則有所益而無所害矣。信曰,六君子湯,在聖候爲至宜之藥,曾有若計常時所食氷片,不知爲幾石之敎矣。生冷所傷,則無過六君子湯,且元非太燥之藥,而秋涼後,膈痰亦作孽,宜加進,而八味元,亦當長服,丸湯中無過於此兩藥矣。德履曰,有痰則遞節之際,例有煩燥之氣,三貼進服,豈爲害耶?闊氣亦由於痰,加進此藥,以爲補元治痰之地,宜矣。錭曰,臣意則六君子湯,勝於補中益氣湯,況此換節之時,尤嘉,而在聖候,實無助燥之慮矣。上曰,金德履所達,以痰而然云者,宜矣。首醫之欲停止者,亦好,而卽今則暑退涼生,進服似宜,五貼加劑以入,爲可。八味元則亦當着實兼服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月gg九月g初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金若魯,讀《左傳》第二十五篇魯昭公六,自二十有三年,至其王之謂乎。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二十有五年,至平陰爲近故也。是時燃燭。上曰,注書讀之。曺命敬,讀自書曰公孫于齊次于陽州,至王子朝奔楚。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二十六年,至帥師從公。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成大夫公孫朝,至乃立昭王。上曰,承旨讀之。而曾見在玉堂時,難於夜讀,下燭火而讀之。任守迪,手執燭而眼昏,猶不能讀。上曰,上番玉堂仍讀。若魯,讀自冬十月丙申,至是以先王上之。若魯曰,此時王室衰微,猶以固周制爲言。如此之時,帝王,發一政行一事,則豈無可觀之道,而終無之,此慨然矣。汲曰,取其冠法而弗與吠狗者,可知叔孫婼無苟且之意矣。若魯曰,畢竟亦無事,貨賂之無益,亦如此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南宮極震,萇弘,以先君之力可濟之說,勉劉文公,周室陵夷,萇弘,非大賢,而有此勉戒,此出於忠義之心而然矣。汲曰,囊瓦城、郢,其時楚强有遠慮,築此城,而及其衰弱,徒存其城,苟不能衛,城無益也之說,過矣。若魯曰,國家防禦之道,雖不可廢,以其時事言之,城郭甲兵,非不足也。而在德不在險之故,無賴其城郭甲兵,爲國之道,當思守德,而國焉用城之說,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左傳》所載之說,間或有未取信處,而寶珪得河之說,亦涉虛疎矣。上曰,或有浮輕處,而杜註,往往有怪異處矣。若魯曰,鸜鵒來筆,亦太靈矣。雖有童謠,豈如是相符乎?上曰,大抵童謠之理,有乎?汲曰,文、武之世,有之,而末世之後,則此亦未可信矣。若魯曰,若有意而作童謠,則豈有相符之理哉?兒心專一,故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上曰,《左傳》文法簡好。如其衆萬於季氏者,亦然矣。若魯曰,然矣。魯昭公之謀事,不善於此等處,可知,亦由於常不能威制群下矣。若魯又曰,令尹子常,欲立子西,而子西所言如此,可謂名正言順。以此見之,其平生心志,亦可知矣。上曰,戰國之世,誠未易之人矣。若魯曰,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而晏子之言,好矣。人君遇災修德,則可以弭災,而豈以禳除之乎?此等處,宜加推類以究,而至於晏子下端所言,尤好矣。然而齊侯,再稱善哉,而不能行,千載之後,令人慨然矣。當此之時,齊侯,與晏子,修德圖治,興禮樂順天理,則富國强兵,措國泰山,庶可見矣。而終不能爲,可勝歎哉?自古及今,每以姑息之政,爲病矣。以卽今言之,殿下,行一美政,發一美政,勿爲悠悠泛泛,日思奮發振作之治,則豈無實效乎?上曰,所言好,當各別留意矣。若魯曰,春秋事實中,《左傳》最勝,而此篇下款語,最可觀矣。上曰,然矣,而《左傳》,善看則好,而不然則有弊矣。若魯曰,上敎好而已。得其要道矣。若魯又曰,故參判李喜朝,曾於先朝,作《東賢奏議》七八篇,有所投進矣。昨冬,令本館有謄出之敎,故方謄出,若一番登徹,則可知,而名臣碩輔之章奏,好矣。續經筵講義,先正臣朴世采所作,而先正臣趙光祖、李珥諸賢所論,亦入之矣。此等冊,若披閱於淸燕之暇,則好矣。而不可不印出,留置本館,而京則印刊似難,全羅監司柳復明,數日後當辭朝云,湖南則十許卷冊,刊印不難,使柳復明,開刊好矣。上曰,依爲之。若魯曰,此等事,不必出擧條,自本館言于復明,好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天安郡守李潤身,雲峯縣監金彦慶,果川縣監朴民秀。 ○韓師得啓曰,憲府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而大司憲李縡,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俱在外,執義李宗白呈辭受由,掌令權相一呈辭,持平金箕錫未肅拜,署經遷就,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金以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召對時同爲入侍,而同入召對,則似或遲延,追後入來,趁召對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以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八月朔進上生蛤,腐傷退封待罪事,傳于韓師得曰,勿待罪事,回諭。 ○韓師得,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尹汲,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限畢試除草記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備邊司意啓曰,卽見司憲府執義,李宗白上疏,以北道事條陳,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南道前營將,移定於北靑府使事,事勢誠如其疏論,而旣係軍制之通變,更令道臣、帥臣,商量啓聞後,稟定。還上代穀事,雖是凶歲便民之政,亦不無生弊之慮,待道臣分等狀聞後,參量指揮。推奴嚴禁事,旣是舊制申明之意,依所陳許施。末段,以茂山、三水、利城三邑守令,卽日差出,給馬發送事,仰請,而批旨無明白賜答之敎,故該曹不得擧行云。亦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給馬下送,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張爾樞爲三水府使,趙由恒爲茂山府使,洪以錫爲利城縣監。 ○韓師得,以忠翊府意啓曰,忠翊衛,乃宿衛入直之士,每當番次,自各道兵營,修都目中點後,領付於番朔,前月二十八日本府逢點時者,自是事目本意,故奉行旣久,毋或違越矣。今九月當番慶尙道蔚山忠翊衛二十九名,全羅道順天忠翊衛十二名,不有期會,過限多日,尙無形影。此由於近來紀綱漸弛。該營該邑,視若尋常,不善檢飭之致,其在重宿衛之道,不可無警責之道,依事目當該兵使及守令,從重推考,營吏、領將等,各別刑推懲礪,當番忠翊衛,依本營修報實數,別定監色,星火上番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甲寅九月初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奉朝賀閔鎭遠,持平金箕錫,追後入侍。黃晸曰,持平金箕錫,以傳啓事入來矣。若値入侍時,則曾有同爲入侍,榻前申啓之敎矣。使史官出傳,使之入侍乎?上曰,依爲之。朴{{!|𪼤|⿰王詹}}出去,與金箕錫入侍。尹汲曰,黃晸曲拜之際,未免失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若魯,讀《左傳》第二十六篇魯昭公七,自二十有七年春,至魯人辭以難。上曰,下番讀。汲,讀自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至獻子辭梗陽人。上曰,承旨讀。晸,讀自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上曰,閔奉朝賀來侍云,注書出往偕入。曺命敬,承命出往,與閔鎭遠入侍。晸,讀至德可以免。上曰,注書讀。命敬,讀自三十年春王正月,至楚於是乎始病。上曰,上番兼春秋讀。{{!|𪼤|⿰王詹}},讀自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至火勝金故弗克。上曰,下番兼春秋讀。鄭廣運,讀自三十有二年,至名不可以假人。若魯曰,大臣入侍,使之陳文義,好矣。鎭遠曰,文義,是講官之所任,臣何敢當之?上曰,儒臣陳文義後,大臣亦陳達可矣。今此《左傳》,卿曾着實用工乎?鎭遠曰,少日科業時,剽竊而已。別無多讀用工之事矣。若魯曰,吳子伐楚,戰國時事,無足可言矣。上曰,闔廬gg闔閭g,與王僚,同母弟耶?若魯曰,四寸矣。季子之復命哭墓,復位而待之待字,待子光之命矣。上曰,季子處義,如何?閔鎭遠曰,光已爲主,故如此矣。上曰,無廢祀,國家無傾之說,似如何矣。臣子之道,以是爲心,則此弊,流而漸歸無臣節之境矣。鎭遠曰,以此觀之,未盡臣節,上敎至當矣。若魯曰,令尹子常,信讒人之言,竟殺郤宛,小人情態,此等處可以見之。上曰,小人之居間讒人者,皆如此,而子常,初不信讒言,則豈至於此哉?若魯曰,小人,初雖讒人禍人,畢竟則渠輩情狀,自然敗露矣。汲曰,孟懿子、陽虎伐鄆,雖不足言,而孟懿子,則孔子弟子也。親炙大聖之人,猶尙如此,他無足道矣。若魯曰,魯事如此,其失國處外,不足怪矣。上曰,叔向之母,有識見矣。若魯曰,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之說,尤好矣。聞新生兒之聲,而知其喪亡,尤異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獻子,各授其官職土地,而亦封其子,雖封其子,而其人可合而出於無黨之意,有何所妨乎?鎭遠曰,凡事不念私意,只出公心,則雖或有誤事之端,亦無所非矣。上曰,然矣。魏子,猶不足於大公至正之心,故有所不安,而其言如此矣。鎭遠曰,自古人君之政令,每誤於疑阻者多,而能工於公正者小矣。或疑權臣之擅恣,或信小人之讒說,則上疑下而下疑上矣。必務窮極之工,只從天理,用捨皆當,賞罰得中,則誠正之工,自然將進,常以此加勉用工,則好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矣。若魯曰,叔向適鄭,鬷蔑,惡,欲觀叔向從使之收器者,此事好矣。其所引賈大夫言,亦好矣。上曰,叔向之以一言,能知其人,未易之事也。下執其手,亦好善之意,此可戒矣。鎭遠曰,鄕曲野人,言訥貌沈,內懷經綸,安知其必無,而外無明敏才華,故輒爲世所棄,取捨人才之道,不可以一時所見,爲定,此等處,細究詳察,好矣。上曰,然矣。外方之人,外雖疎野,內則勝於京華子弟者,豈無之乎?若魯曰,魏戊,使獻子終辭梗陽人事,可戒矣。規諫之道,實未易,君臣雖如父子,父子之間,猶如此,況君臣乎?納諫之道,其難如此矣。上曰,所言切實,當各別留意。若魯曰,史墨之對,則非矣。手文之說,亦不敬矣。而末言愼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歸其本矣。上曰,末端則猶有所取處矣。鎭遠曰,時因朝紙知之,而近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鎭遠曰,上年有疝氣之候矣,今則更不發而有藥效乎?上曰,未知藥效之分明,而姑無更發矣。鎭遠曰,水剌之節,比前,何如?上曰,稍勝矣。鎭遠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鎭遠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又下敎曰,卿於再昨入來,而適値常參朝講,未果引見矣。今始引見矣。連見書啓,而府夫人所患,已差乎?鎭遠曰,老母之病,自夏至今進退,而頃甚危重矣。珍劑連爲頒賜,御醫留在看病,今則頗得減,未復發者,已旬日矣。國恩之罔極,何可盡達?上曰,卿則何以經過?鎭遠曰,夏間病重未蘇,今已差歇矣。上曰,卿往來畿邑,年事,何如?鎭遠曰,旱災孔酷矣。中間得雨,頗得成實,而晩移秧,則難以收獲,豆太則幾將盡棄矣。又因晩雨,稍得成實,比向日旱時景像,頗幸甚矣。且臣曾辭周急矣。養老之典,不必辭焉。而三奉朝賀中,臣獨受食,大有不安。臣之老母,自先朝已有廩祿,與臣地位一體之人,辭受有異,心常不安矣。上曰,李奉朝賀則有所執矣。卿之廩祿,何可養親?勿復辭焉。持平金箕錫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令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曺命敬,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由限已過,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去八月初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減膳三十日事,榻前下敎,故自同月初八日,減膳封進矣。三十日之限,當盡於今九月初八日。初九日爲始,復舊封進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以監試文二所啓辭,禁亂所捉得可疑者兩人,而一人則自墻內廁間通穴處潛出,而無所持之物,一人則窺覘場內,擧措殊常,故搜掠身邊,有一紙封,自試所拆見,則乃是詩賦各一張,事極萬萬驚駭,右兩人,移送秋曹,令該曹各別査治,依律定罪事,命下矣。廁穴潛出者,乃是驪州尹姓人之奴,而姑未得端緖。詩賦現捉者,乃是成均館奴李寅昇也。其所援引館書吏李尙英,館奴李尙貴、鄭億貴、鄭壽昌、金澤昌等,竝皆捉來嚴査,則壽昌等六漢同謀,而爲平安道成川人石來星,先給綿紬,更約給錢,而得來馬場居來住密寧守家前縣監朴來章所製之賦,且爲黃海道松禾人宋正采,約給錢貫,而得來孝經橋居前縣監李世瑃所製之詩,其間情節,箇箇直招矣。己卯科賊之後,又有此奸細輩外場之變,事之絶痛駭惋,莫此爲甚。所謂石來星、宋正采等,已爲捕捉輸情,而朴來章、李世瑃等所爲,雖極奸凶,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之,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今九月初四日,幼學金檍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尙鉉,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箕錫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辭俱在上}}勿論大小科場,一二所擧子錄,名數必加,相準過多之所,則或不許加錄,或割送他所,不相懸殊者,例也,臣取見今番監試一二所入門數,則二所入門擧子數,比一所,初場,幾至二千人之加,終場,亦加至一千餘人,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以此之故,入門之時,紛踏蹂躪,致傷濱死者,至於六七人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請今番二所錄名官及禁亂官,竝命拿問定罪。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李德壽疏曰,臣於見叨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陳疏臚情,恩批溫諄,乍登前席,面諭勤摰,臣惶恐感激,更不敢以貞疾爲辭,冒人駭笑,强所難强,奔走供仕,恰滿四旬,是豈臣始望之所及哉?屢從講官之後,獲近日月之光,在臣之分,榮耀則極矣。而惟其學識鹵莽,曾無毫分裨益於聖學,此爲愧懼,若無所措,而人方竊議其苟蹲,臣亦自覺其强顔,宜卽斂退,安其素分。況今陵幸,期日已迫,凡所擧行,多由本院,忝居長席,管檢尤繁,以臣病狀,以臣精力,豈堪强策?誠恐一事不戒,以速大戾。今玆控籲,匪早伊晩。伏乞聖明,察臣黔技之至此,愍臣病情之已痼,亟許遞改,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職。 ○甲寅九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尙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記事官徐命臣、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若魯,讀《左傳》第二十七篇,自元年壬辰,止五年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上曰,下番讀之。汲,讀自第二十一板,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止七年冬十一月後朝于莊宮。上曰,承旨讀之。尙奎,讀自第二十八編gg篇g八年己亥,止鄭駟歂嗣子大叔爲政。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第七板九年庚子,止十五年冬城漆書不時告也。若魯曰,是時周室微弱,只有天子之名而已。不能號令於諸侯,而晉人,猶能合諸侯,以城成周,可見名分之重也。魏子,代周大夫爲政,非義也。彪傒之言,是矣。汲曰,是時犯分干義之徒,滔滔皆是,何獨魏子然也?若魯曰,仲幾,獨不受功,大失藩臣之禮,而晉人之執而歸,則僭矣。上曰,定王,被逐於其臣,則其時諸侯,不可以藩臣言之,此等事,猶係末節矣。若魯曰,女叔寬,以萇弘、高子,謂之違天違人,其凌侮王室,甚矣。汲曰,女叔寬違天之說,極爲非矣。萇弘,豈爲違天之事耶?若魯曰,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者,是矣。且叔孫之請共立定公也。對曰,若立君則有卿士大夫,與守龜在羈,弗敢知,此言亦善矣。其處義,嚴切而正大矣。上曰,子家子,必隨定公而入矣。斷無他意,可知,昨所疑者,誤也。若魯曰,邾莊公,以不得夷射姑,至於投床而爛死,其性之辯急,至此,極可異也。上曰,無可言者矣。與不得向魋,目盡腫,同矣。若魯曰,怒爲失德,而以此觀之,難制者,莫如怒,雖有大小之分,宜所存戒處也。上曰,邾子之外,必無他人矣。汲曰,唐公、蔡侯,初以玩好之物,誇示貪夫,其見止也宜矣。上曰,魏獻子,猶受賂物,彼子常,何責焉?若魯曰,趙簡子所誦九言,甚好。如無怙富無恃寵無敖禮無驕能之言,尤爲切至矣。上曰,九言之戒,甚好,而趙簡子之能思前言,尤不易矣。汲曰,日已昏黑,擧火,何如?上曰,擧火後陳達文義,可也。若魯曰,郢爲楚都,而吳入之,必紀律嚴明,安集其民,然後可以服人,而始入之初,至於爭其所居,以兵相攻,自中之亂,先生,何以能成其功乎?其時功利之習,亦可見矣。上曰,以吳之小,克楚之大,其時將士之功,必多見處,而只載子胥之事,可怪也。汲曰,孫武用兵,宜有可觀而不少見矣。上曰,予言亦以此也。孫武之事功,必多可見,而不載於此中,可異也。若魯曰,鄖公辛之言,善矣。上曰,如懷之言,無可言者矣。若魯曰,申包胥、伍子胥,相約以各盡其道。伍子胥曰,我必入郢。申包胥曰,我必存楚。終果各遂其志矣。上曰,申包胥之忠,固無可言,而予不無所疑於心者,與雍糾女事,同矣。子胥逃亡之時,相遇於道,聞其亡楚之言,而不執以告,必待其君之越在草莽而後,始爲赴秦請援,友與君,孰重耶?此事未可知也。尙奎曰,下敎至當,而包胥與子胥,爲知心之友,其意,蓋以爲爾爲孝子,我爲忠臣,各盡其分而已。故不得執捉以告矣。上曰,然矣。申包胥,灼見伍子胥必亡楚而後已,故如是,而或昭王,不得保全,則將奈何?豫讓國士之言,乃戰國之言,而終非正道矣。在今見之,則申包胥爲忠,而以當時言之,則非忠矣。昭王若死,則是申包胥之罪也。護逆,豈非逆乎?尙奎曰,君子,樂成人之美,故先儒,許其逃賞之節,而聖上,看得此事至當矣。雍糾之妻,則惟有渠自死一節而已。上曰,夫與父,則不可分其輕重,而朋友與君臣,其間果何如耶?若魯曰,其時朝秦暮楚,君臣之分不明,故申包胥,不能執伍胥,亦春秋時人之規模也。上曰,勛、申之言,豈不善乎?陽虎之囚季桓子者,此所謂堯、舜率天下以仁,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民從之之效也。汲曰,由于築城而不知高厚,此托辭也。欲誇前日受戈之事而爲此言也。上曰,蓋爲誇功而然也。尙奎曰,衛君所倚仗之臣,只是祝鮀、彌子瑕而已。子曰,不有祝鮀之佞,難乎免於今之世,彌子瑕,亦佞臣也。所用如此,其國可知。若魯曰,彌子瑕從君適園,食桃而美,以其半獻君,君啖而甘之,以爲愛我,其後色衰而寵弛,衛君以前日啖桃,謂之侮弄而怒之,蓋君臣之間,不以正遇,則其弊如是。上曰,然矣。若魯曰,若使定公,仰成於孔子,則國勢豈至於如此乎?千載之下,不得不歸咎於定、哀也。上曰,薛弑其君,比註稱君,君無道者,何耶?若魯曰,不書公侯伯字,而只曰君者,以其君無道之謂也。高彊之言曰,三折肱,知爲良醫,此言甚好。人必經患亂,然後增益其不能,而智慮生矣。此所以貴夫動心忍性之功矣。上曰,此言,與《大學或問》中,程子傷虎之言,同矣。若魯曰,孔子曰,賜,不幸言而中,此戒其多言也。汲曰,子貢,蓋善言,《論語》亦曰,億則屢中,多言則必有中者,而恃此多言,爲不幸,故夫子戒之。上曰,人心操則存,舍則亡,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夫差,是亡國之主也。無可言者,而猶能如此,三年而報越仇,此心,能推而廣之,則何事不做,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此言是矣。此當以工夫見之。若魯曰,每事在於一心之操舍,心存則成,心亡則不成,聖敎誠爲切要矣。上曰,仍此而有所感慨者矣。我國於天朝,有不忘之恩,而今世之人,其有不忘者乎?人之有此心,未可知也。豈不寒心?若魯曰,頃者因詩傳文義而有下敎。今因《左傳》而又有此敎。臣等,不勝感歎之至。上曰,《左傳》,只餘一卷,《貞觀政要》,其已入來,而繼此進講乎?若魯曰,此下卷帙頗大,有難一次進講而畢矣。上曰,然乎?明日,乃次對日,故自止踰越爲之,而再明日則晝講爲之,可也。{{*|出榻敎}}尙奎曰,陵幸時,古則差出假承旨守宮,而近來則以實承旨守宮矣。今番擧動時,何以爲之乎?上曰,今番亦以實承旨守宮,可也。{{*|出榻敎}}遂以次退出。 ==9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雷動電光。 ○假注書曺命敬改差,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鄭禹賓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仕,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黃道熙戶奴呈狀內,奴矣上典,本以抱病之人,累月旅宦,宿痾復發,萬無供職之勢云。西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李鳳翼,多日入直,身病猝重,而參知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無以輪番。參知臣李玄輔,新除授參判臣李眞淳,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韓師得進。以南泰慶爲執義,李眞淳爲兵曹參判,李益炡爲工曹佐郞,李希逸爲唐津縣監,禹世準爲司藝,魚有龍爲大司諫,李廷彬爲茂山府使,承文著作單姜杭。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黃晸進。 ○兵批啓曰,滿浦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營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權興駿爲滿浦僉使,具程爲五衛將,方恪爲五衛將,趙東恒爲都摠經歷,李太古爲同知,沈構、朴泰新、李宗白付副護軍,金以復付副司正。 ○吏批,整理使望,戶曹判書李廷濟。 ○黃晸,以吏曹言啓曰,今日引見時,因臣寅明陳達,慶興府使,德源府使差出事,命下矣。慶興、德源,雖以政院啓辭,置之中下考,自在應遞之科,而本曹未及開拆,坐起之前,例不得出代,臣寅明未諳格例,率爾陳稟之失,今方惶恐待罪,而今日政,姑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任守迪,以戶曹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陵所御齋室修理事,本曹正郞李夏徵,依前除朝辭進往,與監役官,眼同看審,以爲及時修理之地,而往來時給馬供饋等事,依例擧行之意,分付于該曹及本道,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前縣監朴來章,前縣監李世瑃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來章、李世瑃等,係是科獄罪人,着枷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張遠期手本,則保放罪人李彙恒,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依兵曹草記,參判李眞淳,參議李玄輔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夜對爲之。 ○答獻納沈星鎭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獻納沈星鎭上疏,伏以臣,苫凶餘喘,頑不滅死,居諸騖邁,奄經外除,私心慟霣,攀號莫逮,往依丘墓,少伸哀省,千萬夢寐之外,伏蒙館職新命,窮人之情,觸境增疚,手奉除旨,但有摧咽,祥禫甫過,餘痛尙苦,旣不敢自同平人,亦無由仰徹情私,病蟄鄕廬,一味惶蹙。諫省移除之命,又下於此際,數旬之間,恩旨聯翩,臣誠感泣惶懍,罔知攸措,一向偃伏,分義是懼,昨始來抵私次,區區犬馬之戀,宜以時叩謝天陛,以少伸積年離違之忱。而第臣所叨職名,萬不近似,實無一分堪承之望,玆敢仰陳短章,以冀聖明之俯察焉。臣於年前,猥玷館錄,不稱之媿,臣亦自知,畢竟儒臣之疏,指斥圈錄,旨意深緊,至以釐改爲請,其所爲言,雖不歷擧誰某,而莫非如臣陋劣,濫竽苟充之致,追思至今,不覺騂汗。金華一步之地,已無去就之可論,而矧此當品納言,世稱極選,自非館職中人,則莫可擬議,臣旣自畫於瀛選,則尤豈可冒進於此者乎?其所難冒之義,較然明甚,臣雖欲貪戀榮寵,唐突承膺,其於公議之至嚴,傍觀之嗤點,何哉?至若才分之空疎,名器之玷辱,惟是可辭之第二義耳。今不暇贅辭覼縷,而且臣情事,抑有所萬萬悲苦者,噫,人生於三,事之如一,臣誠不孝無狀,奄失怙恃,俯仰穹壤,靡所依倚。惟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臣之斷斷一心,自今至死之年,惟有忠殿下一事而已。湯火糜粉,誠所甘心,而不幸草土以後,哀苦薰心,疾病纏髓,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萃,殆無餘地。雖其軀殼僅存,而意象光景,殆非陽界上物,忽忽忘生,萬念俱灰,今雖欲强策孱軀,恭承明命,其勢末由,撫躬踧踖,祗自悼憐,匪分之職,曠日虛帶,病裏惶隕,尤當如何?玆不得不披露肝膈,仰瀆宸聽,伏乞聖慈,特許鐫改臣職云云。 ○甲寅九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漢城右尹李瑜,左副承旨鄭彦燮,副提學李宗城,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金以復,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彦燮曰,兵判尹游,方在政廳,啓辭批答未下,故不得同爲入侍矣。上曰,今已下批,注書出去,使之入來,可也。命臣與之偕入。興慶曰,近日午熱而夕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以推奴徵債等事,稟請,而關東旣爲凶歉,推奴似當與關西,一體防塞,而徵債則一切防塞,終涉有弊,未知,何如?上曰,徵債之一向防塞,不無其弊,諸臣之意,何如?思喆曰,推奴徵債,皆是有弊,而一切竝塞,亦有弊端。臣意則推奴,依關西一體防塞,徵債則許之無妨矣。取魯曰,臣方句管關東,故略聞本道農形,大抵嶺下諸邑,不免歉荒矣。道臣旣以擾民爲言,至有推奴徵債防禁之請,則朝家恐不宜只許推奴之禁,而不許徵債之禁也。寅明曰,旣以凶年,道臣至於狀聞,則自朝家許之,宜矣。廷濟曰,臣意與吏判同矣。陽來曰,推奴徵債,自是同貫之事,則一塞一開,未知其得宜,道臣狀請,旣慮擾民,竝許似宜矣。瑜曰,推奴之際,奸弊百端,而一切禁斷,亦有奴主分傷之慮,徵債亦然,事在久遠及徵利過多者,禁防可矣,而若竝與應捧之物而塞之,則將與貿遷相資之路而絶之矣。推奴徵債,事件各異,而自古通稱,若一貫事然,宜有參酌於其間之道矣。宗城曰,徵債所以有弊者,給債之類,竝利徵督,侵剝多端,故道臣之狀請防塞者,蓋以此也。關東旣失稔,似當與推奴,一竝防塞矣。上曰,承旨旣經藩任,同爲陳達,可也。彦燮曰,徵債之路一開,則久遠難徵之類,必將藉重朝令而起矣。此已可慮,而外方雖小小稱貸之債,秋冬則不勝其紛紜徵督之弊,關東年事失歉,徵債一款,姑宜如前防塞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小小債物之徵捧,不可竝歸於徵債,而若久遠徵債之流,當此失稔之歲,不可任其侵督,防塞似無妨矣。上曰,頃者防塞之後,秋曹一邊徵督云,卽今戶判,爲刑判時也。嶺東若許之,則他道必又請矣。當初關西狀聞之時,廟堂稱量爲之則好矣,而今則不然,朝家命令之不行,極爲悶矣。在此雖似泛然,而百姓之所見,則大矣。寅明曰,關西形勢,則不可不防矣。取魯曰,小小有無相資之類,何可謂之徵債乎?上曰,朝令,當信如四時,以實爲之,可也。關西,旣許推奴之禁,則此不宜異同,而至於徵債,則一切防塞,亦似有弊,其中濫擾之類,道臣各別禁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具聖任,狀請今年狀抄牙兵上番事,稟旨分付,而近年以來,連因凶歉,不爲上番矣。今年畿甸,亦未豐登,依近例不爲上番,未知,何如?上曰,不爲上番,今幾年耶?興慶曰,辛壬癸此三年,以凶年不爲上番矣。游曰,摠戎牙兵,停番則捧六斗米,上番則不捧米,又給料九斗,牙兵則寧以上番爲便,而摠戎廳將校員役朔料,皆從此出,故每請停番,而其在軍政,不當每每停番矣。上曰,裹糧上番,與納米,何者爲便於軍情耶?宗城曰,上番則旣有月料,又有賞試射,不爲上番,則納米而已,豈不以上番爲便耶?上曰,然則軍兵,必以上番爲便矣。興慶曰,別無便好之事,軍兵亦不必願爲立番云矣。瑜曰,或有以立番爲便者,或有以納米爲便者,只在渠輩一時形勢之如何,不可以一槪論也。況摠守兩營,纔經今番釐額,似必有自其中一二推移整頓之道矣。上曰,然矣。畿甸,異於他道,只今年勿爲上番,而後則勿以爲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以合歿軍民身布、還上,勿論稍實、之次,一倂蕩減事狀請矣。頃者忠淸監司合歿人陳田査啓時,身布、還上、軍餉等穀,竝請蕩減,而數爻不至甚多。故以依狀請許減之意,啓稟允下,而今此湖南伯狀啓,則尤甚邑外,還穀數爻,不爲明白論列,混圇爲言,諸議皆以爲,只許尤甚邑,爲宜矣。上曰,旣曰合歿,則尤甚、之次,似無異同,道臣狀請,不是異事,而今若許之,則雖常年,亦必有煩請之弊矣。宗城曰,旣以合歿,特施恤典,則所居之地,尤甚、稍實,不須論也。朝家恩典,亦當一視,而第道臣狀請,俱是設辭,今若許施,則一萬一千餘戶所食之穀,初不明査其數爻矣。蕩減之時,吏緣爲奸,虛實混淆,必至之勢也。恐不可以此狀啓,泛然依施矣。寅明曰,其狀啓,泛然以軍兵合歿戶內物故,混同爲言,通計爲一萬五千餘名合歿,戶內bb物故b,初不區別,已極未審,而至於還上,則萬餘石、一二千石云者,皆是設辭,姑無明査的知之數,有難許施矣。上曰,副提學所謂吏緣爲奸之言,是矣。置之爲宜。游曰,當初朝令,只許尤甚,而今此狀聞中,竝與之次、稍實,混同請減,未知得當,今若因此請減許施,則適足爲道臣私惠之歸。前此湖西道臣,亦爲狀聞,請減之次、稍實,而廟堂,以請減之數不多,已許施,旣許湖西,不許湖南,則未免斑駁。臣意則自許施湖西時,深以爲未安,槪朝令一頒之後,輒因狀聞,曲爲許施,其在事體,決知其不可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以尤甚爲請,則沿海災邑,又必請減矣。取魯曰,私惠之言,過矣。瑜曰,此言過矣。上曰,廟堂不能謀始,忠淸道所報雖少,獨不念慶尙、全羅道之必多乎?旣許忠淸道則全羅監司之有此狀請,不是異事矣。兵判,時有抑揚之習,此言太過矣。道臣,亦豈有私惠之意哉?然不無此等之弊,守令要譽者,多矣。興慶曰,忠淸監司則旣已條列其穀物身布數爻,明白稟請,故許之矣。上曰,旣有朝令,則尤甚、之次,不爲區別,如是狀請,事甚未安,道臣推考,此狀啓勿施,可也。興慶曰,尤甚九邑合歿者,則身布及還上等物,依其所請許減,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此狀啓末端,以各司奴婢物故立案,一從合歿査案成出事,爲請,而奴婢故案,當於推刷時成出,此則有不可施行矣。上曰,勿施,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頃者筵中,以姑徐後日,稟處,爲敎,今始仰達矣。其所陳後錄中,嶺東九郡及關西陽德等三邑穀物,各限萬石請得,而嶺東、關西,俱爲失稔,此則有不可許施,而浦項倉穀一萬五千石,特爲劃給,何如?上曰,河東、河內移粟之時,必一處稍勝於一處,故可以移粟,而兩處皆凶歉,則豈可取彼而與此乎?興慶曰,又以關西錢米,依己酉年例劃給,爲請矣。上曰,關西則不可取用,自備局直爲勿施,可也。興慶曰,又以爲北道綿布甚貴,聚穀最便,請得關西木數百同,以爲取利補賑之資,慶尙道射軍木七十同,特爲劃給,而關西木三十同,亦令減價發賣,未知,何如?上曰,卽今射軍木,遺在幾許耶?興慶曰,文書所載之數,雖不可盡信,而可爲數百同矣。上曰,射軍木百同,直爲劃給,關西終必空虛而後已,限今年欲爲休息,不可取用也。興慶曰,雲峯、咸陽等邑大同麻布,請依己酉、辛亥年例,盡數劃得,料理補賑,而惠局堂上,峻塞不許,此則所謂防納之類,而旣有前例,故如是請得矣。上曰,朝家,方申飭防納,此等之事,決不可許施也。興慶曰,本道高原等邑銀店,限一年請得,此則旣是本道所在之物,且有前例,限七朔許給,使之收稅補賑,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然則所許者,浦項倉穀一萬五千石,射軍木一百同,本道銀店,限七朔劃給事矣。上曰,然矣。嶺南之取食北道穀者,曾已多矣。浦項倉,旣爲北道設置,則一萬五千石,似少,限二萬石許給,可也。游曰,一萬五千石,分俵十二災邑,則每邑可得千餘石賑資,此亦不少,何必加乎?若如是,浦項倉便空,不可以爲他日之繼也。上曰,遺在尙至三萬石云矣。皮穀二萬石,豈云多乎?如此凶歉之時,不爲取食,而何時取食乎?他事已多勿施,此則許給,可也。諺云,守令爲百里王,況藩臣,掌一道,則所任豈不重歟?予方講《左傳》,列國所受土民,非列國之土民,乃周家之土民也。藩臣所莅之土,亦朝鮮之土,所治之民,亦朝鮮之民,則雖專意於救活一道,亦當一視彼此,而江原監司狀請,咸鏡監司狀請,俱甚夥然,有若請之於吝惜者然,此非特兩藩臣創始者,當此飭勵之時,宜先此等處,況委一道之赤子,而本道所有之物,視若私財,其弊終至於藩臣自藩臣,朝廷自朝廷,事甚未安,且南關飢饉,以北粟救活,嶺東民饑,以嶺西濟活,蓋河東、河內之意也。其若不足,朝廷自可補之矣。今雖爲民,雖許狀請中可許者,不可無飭,兩道藩臣,竝從重推考。{{*|竝抄出擧條,}}宗城曰,聖敎至當,而道臣千里封章,其意亦甚切急,今若施以警責,則小民豈無失望者乎?上曰,非爲不救民也。寅明曰,我朝數百年來,爲藩臣者,已多如此,非今創始也。推考雖微罰,小民若以爲請得賑資而受罪云云,則豈不有怨於朝家乎?還收未知,何如?上曰,此近於私惠,非爲國也。至如守令備穀賑民,則民必歸德於守令,與此何異?游曰,此弊,始於李宗城矣。嶺南之穀,盡爲移轉,至於留置而來,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餘置,猶勝於盡用矣。嶺南之受食於北道者,多矣。今北道之欲得嶺南穀者,不是異事,二萬石,雖已移給,嶺南猶有所負矣。北道事,常以爲悶矣。是爲祖宗龍興之地,開拓六鎭之時,其功力果何如耶?近來守令,全不擇差,得之甚難,而守之甚忽。吏判今方入侍,茂山府使,是何人耶?寅明曰,茂山府使,乃趙由恒,而曾以善治,累次褒啓矣。宗城曰,今因北路事,有所懷故,仰達矣。北路守令,類多不擇,而六鎭,尤以老弊,武臣充差,古規,雖名武,必先差六鎭守令之後,始擬閫帥。近來此法解弛,兩銓長,今俱入侍申飭,何如?上曰,曾以此事有下敎者,而銓曹不能遵行矣。輪對武臣,以名流抄入,則予可知面,由恒則予不知其面矣。可爲閫帥者耶?游曰,閫帥之擬,或以地望,或以歷試,而由恒,雖有善治之名,至於閫帥,不可以已經邊守而遽擬矣。上曰,吏曹則初不以可合閫帥者,擇差六鎭守令,兵曹則又不以曾經六鎭守令者,擇擬閫帥,俱爲非矣。吏判從重推考,兵判推考,茂山府使遞差,可也。宗城曰,雖與金聖應、尹光莘之流,必經六鎭守令,然後始除閫帥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自今以後,作爲令甲,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張爾樞、趙由恒,予不識何狀人,而俱入於首望,故以爲擇擬而落點矣。爾樞是何人耶?寅明曰,爾樞曾爲丹城縣監,以善治褒啓加資矣。上曰,年少乎?老乎?取魯曰,年少矣。陽來曰,三、甲亦爲別區,守令不可不極擇矣。上曰,三、甲稍近而無異於六鎭矣。李匡德之代,誰爲之耶?興慶曰,南正夏爲之而極擇矣。上曰,耳目之官,今方入侍矣。如是定式之後,兩銓如不施行,責在耳目之官,卽爲論啓,可也。吏判出去開政,而以當爲閫任者,各別擇差,可也。寅明曰,慶興、德源,俱以上考爲中,今日政,一體出代乎?上曰,一體出代,可也。{{*|俱出榻敎}}興慶曰,此今番軍兵釐正別單也。上曰,進之。吏判姑留,臨津作隊,何也?興慶曰,庚寅年有海浪賊騷說之時,募得設立而頗有效云矣。上曰,戶判爲畿伯矣,果有益乎?廷濟曰,蓋爲守津之計,而戊申年果有益矣。上曰,京標下何以有保乎?興慶曰,以臨亂護衛之故,不得遠離京下,所以有保耳。上曰,禁、御兩營,亦有七色保,而所納之布,用於何處乎?宗城曰,有之而軍兵食之矣。上曰,馬兵之代充別破陣者,何謂耶?宗城曰,別破陣當汰之數,爲五百名,而皆是精壯,故此則勿汰,而欲以兵馬,代充其數故也。思喆曰,山城別破陣,爲二千五百名,獨放火器,而火器爲一千九百餘坐,一坐數人,二千名不足,故故判書閔鎭厚,爲守禦使時,仰達加定五百名,常時給料習材,今爲守城之要兵,故汰之可惜,欲使馬軍換之矣。上曰,馬軍亦當有用於山城矣。一依釐正廳例,減下別破陣,可也。仍使中使,給黃籤於承旨曰,書之。口呼曰,依釐正廳例,減馬兵一哨,別破陣五百名。書畢。上曰,又書之。口呼曰,山城別破陣,旣減五百名,此則毋論。書畢進之,付於別單紙頭。上曰,山城亦有標下軍乎?有何效益乎?宗城曰,戊申年,如臨津例防守松坡津,頗有效云矣。上曰,釐正在癸巳前耶?興慶曰,始議於己卯,成於癸巳矣。上曰,餉保,以癸巳爲定耶?興慶曰,然矣。百八十名,爲汰減之數矣。上曰,餉保一百八十名,則汰之,可也。願留軍,何耶?興慶曰,陞戶砲手之願留京中者,而十名亦爲額外,故汰減矣。宗城曰,如房直等名目加出,故以願留爲名,此則不緊,訓將亦欲減下,而餉保則不欲減下矣。上曰,卜馬軍四名仍置,何也?宗城曰,四名加數,故應爲減下,而軍門事勢,此則不可更罷云,故仍置矣。上曰,別細樂手,何也?取魯曰,本數之外,欲爲加定,故以別爲名矣。上曰,承旨書之,口呼曰,旣漏釐正廳節目仍存,書畢,付之如前。上曰,別馬隊何以不減耶?宗城曰,前日以健兒姑置,爲敎,旣經稟裁,故仍存。上曰,在家軍兵,是何也?宗城曰,兩班及中人,混入減下,別無所益,而亦不可充軍額矣。上曰,減下則武士,必有抑鬱之心,置之,可也。承旨書之。口呼曰,仍置。書畢。又付之紙頭。上曰,湖南募軍,何耶?宗城曰,此則宜爲汰減矣。上曰,釐正後所得良丁,幾何?興慶曰,良丁四千餘名矣。上曰,所得雖少,區處甚難,何以則可以爲善後之策耶?興慶曰,慶尙道則幾盡充額,全羅道則以現存而無依者數千名頉下,爲請,良丁,似無不足之患,而畿、湖兩道,闕額甚多,欲以此參量劃給,在外時,已有所相議矣?上曰,雖好而爲目前之惠,則可,日後災邑,每索良丁於釐正廳,則將何以接濟耶?姑令備局,收捧餘丁軍布,以爲防民役之地,宜矣。興慶曰,以此許多良丁,作爲備局餘丁,似涉不當矣。卽今備局,有餘丁木若干疋收捧者,而自前,例有錄事及下吏輩衣資帖下之事矣。近來則凡干用下,一切防塞而留置矣。上曰,餘丁,各司俱有之,而當初設立之意,不爲泛然,近來則看作歇後,極爲非矣。此後則捧置,宜矣。寅明曰,今此所得良軍,若泛然劃給諸道而已,則各邑所得,多不過四五名,少或一二名,別無損益,閑丁有裕之邑,得之無甚關緊,而本土之民,決不相捨,營門,雖欲移劃於民少軍多之邑,而決不能得,且此良軍,京畿、湖西所在數爻,未知如何,而湖西之軍,難於劃給京畿,京畿之軍,難於劃給湖西,隨其所在而劃給,則多寡必不均,此亦難處。臣意則京畿、湖西各邑中,本來民少軍多,年年積逋,爲一弊邑者,兩道各不過八九處,此在常年,侵徵隣族,民不支堪,況今饑荒之餘,豈有其極?臣曾按湖西時,各邑多有如此處,其中尤甚如懷仁等邑軍額,參酌移送於他大邑,而其餘各邑,未及盡爲釐正矣。今若令兩道道臣,民少軍多,尤甚弊邑,別爲抄出,湖西道臣,曾有狀啓抄送者,而數不過九邑,京畿亦必不過此數,兩道通計,決不滿二十邑,邑之大小,弊之淺深,參量區別後,每邑軍額,直爲減給,或二百名,或三百名,因以此所得良軍,換作所減名色,如掌樂院樂生,尙衣院匠人之屬,移送該衙門,收捧充代。自良軍所在邑言之,則納之,彼此無間,而有異數外移送,必不紛紜稱頉。自該衙門言之,則旣得所減之代,捧之於此,與捧之於彼,無異。自軍額見減處言之,則將爲百年之惠澤,可以寬其隣族之侵矣。四千餘名所得,將爲有用之歸矣。上曰,然則當別立名目,苟無名目,則名之以騎兵布,而反使掌樂院收捧乎?寅明曰,雖是騎兵布,移送掌樂院後,以掌樂院樂生,改其名目而收捧,亦何妨耶?必如此爲之,然後實惠可及於民,不然則近於捉蟹放水矣。上曰,此所謂朝三暮四者也。然則各道中民少軍多之邑,卽速抄出,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八道旣有句管堂上,自當抄出矣。瑜曰,良丁豈不足乎?各般名目,無非漏失良丁之道,而只取無告殘民,以爲良丁,且守令,不能悉心軍政,以致充定每多闕額,至使廟堂,下行代定之事,極爲寒心,自今以後更申前令,闕額,自幾名以上,解由拘礙,以爲令甲,何如?上曰,各道軍額査定事,付諸句管堂上,使之趁卽汰定矣。尙不擧行,極爲稽緩,各道句管堂上,一倂推考,自今以後,未及査定之守令,亦使堂上抄出,擇其居末,各別論罪,限其名數,解由拘礙,可也。{{*|抄出擧條}}寅明曰,歲抄,廟堂豈盡爲之乎?比如綱擧則目張,廟堂,主其大體而已。取魯曰,江原道已盡査定,而至有餘丁,然若移給他道,則必抵死力爭,不言有餘丁矣。興慶曰,副提學李宗城,方以召對冊子懸吐事,行公玉堂,而與備局有司之任,多有窒礙處,副提學,今姑許遞,何如?上曰,前例如是乎?取魯曰,前例然矣。興慶曰,臣曾見故判書李寅燁,每以禮曹參議入侍,雖承旨望,亦不落點矣。上曰,經幄雖重,旣與有司之任,相碣gg礙g,卽今則備局爲重,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出榻敎}}游曰,陵幸節目,將爲啓下,而訓將有往復事,故敢達矣。訓局軍兵元數二十六哨,而挾輦二哨,留營四哨,宣仁門外自戊申以後,令摠戎中軍三哨留鎭。且設布城斥候伏兵等處,亦多有分排者,隨駕十八哨,無以備額,不可無變通之道云。何以爲之?上曰,禁衛營則幾哨隨駕耶?游曰,五哨隨駕矣。上曰,然則以十六哨磨鍊,宣仁門外留鎭,以二哨磨鍊,宜矣。游曰,自前摠戎使,替領禁衛營軍留都,故宣仁門外留鎭,以其中軍率領矣。今則禁衛營隨駕摠戎使,無留都之事,仍令中軍留鎭乎?抑令摠戎使留鎭乎?上曰,令摠戎使率領留鎭,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去六月慶尙監司金在魯爲戶判時,陳白宣飯頒祿及軍兵放料,以若干田米,參錯分給,而蓋其時兩西小米上來之數,頗優,大米則不足以繼用,故不得已變通矣。第小米上納之數,不多,豐年所捧,僅爲一萬餘石,卽今則大米,或可繼用,而小米則反爲不足,自來朔爲始,頒祿及放料,以大米依前分給,何如?上曰,忘未下敎矣。御供猶且減損,而小米參給,終非忠信重祿之意,來朔則以大米分給,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去月,欲以此陳達,而方當自上減膳之時,事涉豐亨,不敢仰達矣。申思永所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思永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逆賊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思永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思永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思永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思永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思永曰,近來朝體漸壞,筵席不嚴,廈氊咫尺之地,俚語雜進,猥屑莫甚,喧譁相爭,擧措有駭,甚至訐訴之言,干恩之請,猥煩於黈纊之聽,事之寒心,孰甚於此,雖不可一一追論於事過之後,其在嚴朝儀杜後弊之道,宜可警礪。請自今以後,另加嚴飭,毋踵前習。上曰,依啓。思永曰,堂后假官,自是參下淸選之階梯,不可人人而濫差,況昵侍筵席,爲任不輕,前後臺啓,所以警飭喉院者,非止一再,近來或不掄選,猥雜居多,事甚駭然,請更加申飭,各別擇差。上曰,何不擧名耶?啓雖糢糊,大體則是,依啓。思永曰,臣於擇差堂后之啓,雖蒙允兪,反承糢糊之批,臣不勝瞿然之至。近來喉院假官,或非其人,物情未允,尋常慨然,而事在旣往,不欲追提,今玆所論,蓋爲此後,申飭之意,語甚疎略,致勤聖敎,臣之初不指論之失,著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燮曰,司諫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掌令權相一所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下端。相一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相一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相一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五日初更五點,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十五卷第一板,至十五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第十五板,至十九板。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十板,至二十四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二十五板,至二十九板。上曰,下番讀之。鄭廣運,讀自三十板,至三十三板。若魯曰,吳王夫差,爲其執讎而伐越,則與他戰爭有異,而吳國因太宰而納賂,終至行成,伍員,獨以爲不可,以少康一旅成功之事,諫之,而吳王不聽,故其後越,十年生聚,十年敎訓,及至二十年而沼吳,《史記》,伍員,以爲抉吾目懸于東門,以觀越兵之滅吳,伍員之先見之明,如此矣。汲曰,夫差前後所爲,判若二人矣。若魯曰,夫差使人,常謂己曰,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以此自警,能報其讎,而怠生gg心g旋生,奢侈如此,偏邦之君,不可責以君德,而始終怠勤之不同,如此矣。上曰,吳王夫差之姑蘇臺,由此而作,初則少無怠而後來行樂,奢侈如此矣。若魯曰,是立輒之處也。輒,立而拒其父不納,是人倫之大變,徑稱世子者,以彰輒之罪於後世也。魯雖微弱,値遭火災,賢人指揮,先出御書,可見先王德澤之猶存也。汲曰,阿房宮燒火時,蕭何,先收板籍,亦此意矣。若魯曰,季孫之立子,雖與有國有異,而其家臣,不以死爭之,立其子男,但告生男而遠奔,家臣,卽陪臣之類也。鄭駟,富而侈,故子思,引詩而譏之,爲人之道,恃其富而不以禮,節之,是必敗之術也。其所引命以多福之句,儘好,而亦必不僭不濫,然後戴天履地,可能爲人矣。上曰,此非孔氏、子思矣。若魯曰,然矣。楚子遇鳥變,太史亟請禳災而終不聽,不欲移災於股肱,此爲可觀處,而春秋時君,多有言過其實處,不能行之矣。上曰,楚昭王,本無失德之事矣。若魯曰,雖如此而豈有君德之可言者乎?彦燮曰,韓愈詩所謂一間茅屋祭昭王者,卽是昭王也。上曰,百姓之戀慕,其德則深矣。若魯曰,陳僖子,以己意立君,魯弱方甚,王政解弛,故如此矣。吳來徵百牢,豈不知此事之不成,而將欲困魯,而賴有子貢,能得勝之矣。上曰,《記》云夫子獲麟而作之矣。若魯曰,或云孔子作《春秋》,行王者之政,故麟乃出焉,所謂絶筆於獲麟矣。彦燮曰,泣麟則虛言矣。若魯曰,至獲麟年而止之,故謂之絶筆矣。上曰,然矣。此言是矣。杜預,以爲獲麟而作此書,此言甚誤,泣麟之說,似引杜預之言而言矣。彦燮曰,鳳兮之歎,謂與泣麟相對,是傅會之言也。若魯曰,西狩而得此麟矣。上曰,使孔子見之矣。若魯曰,孔子見而知其爲麟矣。若魯曰,《春秋》擧其綱矣。其時弑父弑君之變,接踵而起,故孔子作此書,以寓鈇鉞之意,非出於敍事,而王安石,譏之以斷爛朝紙。朱子《綱目》之綱,卽《春秋》之法也。上曰,書以莽大夫者,卽其法矣。若魯曰,書以晉處士死者,亦此意矣。彦燮曰,《綱目》,一字易不得,一字移不得,費盡精力,累年而成矣。上曰,《宋元綱目》,《明史綱目》,《麗史綱目》,亦依此而作矣。若魯曰,故判書李玄錫所作《明史綱目》,甚妙矣。上曰,然則不可以寫本,置之矣。若魯曰,方欲印出,而燕王一事,極爲難處云矣。上曰,爲大朝諱,似好矣。若魯曰,以此方爲難處云,而閭里印本,臣未及得見矣。上曰,今已印出乎?若魯曰,依《宋元綱目》字體而印出云矣。上曰,誰爲主掌乎?若魯曰,私稧鳩財印出,而別無主掌者矣。上曰,能善爲校正云乎?彦燮曰,雖謂校正而不能善爲,臣得見其校正一本矣。若魯曰,《東賢奏議》及《續經筵故事》兩冊,使全羅監司刊出事,昨已陳達蒙允,而兩冊只有草本,若令湖營傳謄入梓,則校讎等事,似甚難,自本館繕寫刊本,校正訛誤,而下送湖南,俾卽刊板印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誤字更爲校正乎?若魯曰,更爲校正而送之,似好矣。彦燮曰,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左傳》,尹淳必當善爲校正,而臨講見之,則或有誤處,小註則多有誤處,校正極難矣。彦燮曰,今番監試外場之變,以草記見之,則極甚奸惡矣。上曰,事甚怪矣。彦燮曰,受賂狼藉,此己卯科賊後始有之事矣。若魯曰,朴來章、李世瑃,雖是賤孽,而正科出身,又經守令,亦爲如此之事矣。上曰,李世瑃,誰之一家也?汲曰,奉朝賀李世瑾之庶六寸矣。若魯曰,非六寸矣,卽遠族也。上曰,今欲宣醞而適天雷,古語曰,必衣服冠而坐,在敬天之道,於此宣醞,似不安,當下送政院,會于政院而飮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9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全羅監司柳復明,陽智縣監金命礪。 ○豐陵府院君夫人葬日,政院、玉堂單子,嬪宮問安。答曰,罔極。藥房口傳嬪宮問安。答曰,罔極。 ○韓師得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日違牌,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全羅監司柳復命,晝講同爲入侍。 ○黃晸啓曰,司諫申思永,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臣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尙未處置,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牌招,何如?傳曰,允。 ○答行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今者文衡,乃循圈次,其於往事,不必復嫌,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答持平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京畿監司趙明翼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乃存國體,卿勿過辭察任。 ○答兵曹參知李玄輔疏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答副護軍許樑疏曰,省疏具悉。爲民事若是條陳,其用嘉之,竝令廟堂,稟處,水道事,亦令該曹稟旨看審。 ○敎守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柳復明書,王若曰,虞廷咨牧十二,時亮天功,周制分陜東西,旬宣王化。自古責任之攸重,在今簡寄之尤難。眷彼湖南之一區,實我海東之重鎭。肇基王跡,衣冠見月游之儀,輩出賢材,人傑著地靈之驗。湖、嶺之聲勢相倚,表裏山河,荊、揚之貢賦遙通,導達江海。第自辛壬以後,洊被饑饉之災。水旱癘疫之相仍,魏歲非罪,溝壑顚連之孔慘,周黎靡遺。予非忽子視之仁,乃有饑氓相食之變,人不堪丁役之苦,至見孩兒自宮之哀。瘼矣五十州生靈,已極凋瘵,雖以千百計區畫,尙遲蘇完。肆予竚別利之才,知卿蓄盡瘁之義。本之姿性之正直,立朝則汲公守成,資以識慮之通明,臨政則龔君治亂。居臺閣幾載,苟有懷則必陳,借縣符一年,稱到今而不忘。惟聲譽夙彰於前後,故甄收首先於初元。公議允叶於論思,惜未及於敭歷,予意政急於奬用,遂在簡而超陞。仍冠喉司之班,屬當品之雅望,旋長諫垣之席,持一代之風稜。東藩八百里往欽,治爲第一,西漢二千石共理,美豈獨專。逮宋卿解廣州而歸,而齊守被卽墨之毁。人多忌汝,孰察畏知之淸,我獨眷卿,悉燭索瘢之謗。必欲用也,藩寄復循於僉謀,噫亦甚焉,臺章又襲於餘論。雖向來勉副其自靖,顧平日倚毗之彌隆。肆當湖臬之須才,輒思雁門之贖踦。開釋已至,豈前嫌之可言,付畀斯專,諒予志之非偶。寄關防於西蜀,得詠無憂,壯鎖鑰於北門,非準莫可。非無內外輕重之別,奈此時勢緩急之殊。玆授卿以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卿其勉恢良圖。祗服休命,承流宣化。佇寬猛之竝施,薄賦輕徭,致上下之俱裕,憩棠遺惠。紹乃祖三世之風,褰帷盛儀,副吾民一方之望。凡係生民之利害,勿憚條奏之頻繁。奬廉吏而律貪殘,宜礪攬轡之志,討軍實而固邊圉,克盡綢戶之方。施措務從便宜,裁稟自有常典。於戲,予常軫白屋之下,念切撫摩,卿如在丹陛之前,政先濟活。毋負委寄之意,必務報效之圖。故玆敎示,想宜知悉。中訓大夫行弘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校書館校理漢學敎授尹汲製進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戀恩遲回,非進非退,撫顧身心,時自歎咤,籌司兼任,猶視匪分,日以虛縻屢逋,爲懼,迺於千萬意想之外,忽有三館新命,愧汗驚隕,歷累日靡定,臣於七八年前,忝塵是任,其時儲望之人,適皆有故,不免於承乏苟擧,臣亦迫於史役,未獲終辭,而畢竟坐罷,不但所遭之叵測,亦自審其萬萬無堪,不欲久妨賢路耳。代斲之羞,至今追思,寢夢俱愕,其可以一時謬踐而再玷於新剡,況以舊則雄博渾厚,自有其人,以新則典贍敏練,蔚然相望,是何擧代之錯新,而僉圈之覓拙乃爾,顚倒謬戾,以貽鬱公議而駭物聽也。竊稽文衡故實,前輩之再三叨,時或有之,類皆大家鉅手,屈壓曹流,主伯詞盟,捨是莫可,則如臣謏蒙,何所比數,而敢爲前輩大家所時有之事哉?此固臣媿死無地,限以鈇鉞而不敢承者,抑臣區區苦衷,已蒙天慈之愍諒,雖閑司漫秩,稍涉職事,則輒有顚沛之憂,矧此第一崇華,其能保其一日僥冒而卒無敗哉?是則寵之而益其殃,留之而速其去,此非崇飾例讓而爲之語,卽其已然之故,斷可卜也。臣何忍噓起已死之宦念,重蹈必僨之榮塗,徒爲去就罔據,心跡貳用之鄙夫哉?伏惟聖明,日月於臣,父母於臣,庶幾不待臣畢辭,而早有以處臣矣。重柄不可以虛委,誤恩不可以久仍,亟賜鐫改,回授時望所係,俾公私兩幸。臣不任血泣哀禱之至云云。 ○持平金箕錫上疏,伏以臣有九十偏母,常時氣息凜綴,若不保朝夕,臣之情理,不堪供仕之狀,實通朝之所共知也。重傷於今年無前之暑熱,再經毒痢,眞元陷敗,無復餘地,又自數日前,將攝失宜,外風乍襲,耳郭浮高,濃汁gg膿汁g滲出,晝夜叫苦,寢啖俱廢,羸脫澌危之形,傍觀亦爲之愍然,臣之卽今情理,離側從宦,尙何可論?仍念臣遲暮登第,旋入榮塗,恩極拂拭,感鐫骨髓,而罪積含默,識且孤陋,曾不能以直言讜論,少效職責,徒以懇迫情私,屢控於孝理之下,猥屑之罪,益無所逃,今因處置,召牌降臨,不得不趨詣禁扃之外,而情理所迫,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救護母病。不勝幸甚云云。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上疏,伏以臣頃於西道巡審之行,伏見傳旨之下本道者,大駕宿所,有移定官舍之命,臣在路上,以此變通,竊自爲幸,而及還營中,詳聞事勢,且計道里遠近,不無窘速貽弊之慮,臣方待罪藩任,旣有所見,則事當一番陳達於仁覆之天,果不免率爾封啓,顒俟睿裁矣。特下備忘,誨責甚嚴,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於是乎奉讀未半,心爽魄褫,惶汗遍體,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顧臣初叨外藩,不閑事例,耿耿愚衷,自附無隱,不揆先後,遽有陳籲,此莫非臣愚迷妄率之罪也。雖蒙天地之仁,曲加涵容,罰止薄勘,然若論其罪,合置重典,臣何敢幸其倖免,而爲因仍冒居之計乎?噫,畿藩,異於三南,本非劇任,而以臣不欲放過凡事,故晝宵淟汩,應接無暇,公務到着手邊,合有寬恕,而以臣必欲減去私意分數,故平生親舊,亦多嫉怨,唯是區區片心,日夕自勉者,只在於至誠奉公四字,而以其才能駑下,知識淺短,故未有一事之補公,一惠之及民,竊恐付托之不效,夙宵靡寧,今又因處事之不審,自速譴何,以私義以公體,莫如早得引退,毋致僨誤之爲愈也。宜卽陳章自劾,而跡近唐突,縮伏頌愆,趑趄徊徨,如是之際,幸行日字,忽已迫近,朝家更無處分,臣亦尙無引罪之語,備忘特推,何等非常之擧,而便同自處晏然之歸,此又死罪,玆敢不避瀆擾,冒萬死疾聲呼籲於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命攸司,重勘臣妄言之罪,許遞見任,以彰臣溺職之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兵曹參知李玄輔上疏,伏以臣情危跡羈,自甘放散,隨分飮啄,更無餘念,不自意騎省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卽因番次苟簡,召牌儼臨,臣誠驚惶感惕,不省攸措。顧今園陵動駕,期在不遠,宿衛重地,非比冗散,苟非萬不獲已之勢,義何敢强事籲呼,而第臣之自來蹤地,不待臣之一二言,而聖明亦必照燭無餘矣。公然一第,爲世機穽,一往一來,喫盡無限困厄,卒至於三銓之一時竝補,而擧措極非常,景色大不佳,則非但臣身之不幸,實亦朝廷之不幸,誠知聖意,亶出調娛,而苟究其本,是誰之故,每念此事,若負大何,端居悚縮,不敢自安,但以數月來,姓名不煩章牘,此在臣實爲大幸,至於仕宦一念,便同死灰,尙何敢徒以拂拭爲榮,趨走爲恭,而束帶彯纓,自同無故之人乎?君命在門,不容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輒控短籲,略暴危懇。伏乞聖慈,察臣難進之勢,諒臣必辭之義,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謝時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護軍許樑上疏。 ○副護軍許樑疏曰,伏以臣,少而失學,粗習弓馬,拔身之後,曲荷天地父母生成之德,累經州郡之任,輒蒙褒賞之典,自顧才分,已極僥逾,粉身碎骨,何以圖報?適見艱虞溢目,百爲渙散,耿耿愚忱,實有所激仰奮發,妄自隱度於方寸者,而若其大猷宏綱之可以變通調劑者,自有廟堂諸宰之隨時經濟,固非如臣庸陋之輩,敢以一得之愚,輒復容喙於其間矣。至於一事一政之偶契於窾啓,可補於毫絲者,在聖上採芻蕘之道,固不宜以愚賤而忽之,在微臣獻芹草之誠,亦不宜以疎逖而自外也,明矣。自前武夫微官之封章言事,固何限,而第念時與古異,臣之愚魯,又非可以自比於前代之武臣者,蘊蓄囁嚅,日月久矣。乃者殿下,憂念生民之誠,愛恤軍卒之意,迥出百王,凡所以便利於軍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求言之旨,哀痛之音,無歲不下,至招各邑正朝戶長于闕門之外,詢以弊瘼,當此之際,雖疲癃殘疾之類,瘖聾跛躄之人,亦將畢陳於殿下之前。況臣雖無似,亦有憂愛秉彝之天,食君衣君,亦且數十年于玆矣。豈可以武夫之故,有懷不陳,上孤殿下惻怛之至意,下負微臣平日之素蓄乎?頃當求言之初,卽欲投匱而適得奇疾,未應明旨,經年床席,抑鬱度日,今始冒萬死略陳數條弊瘼,伏願殿下,恕其狂妄,少垂察焉。我國家田結之役,初無定式,徵納不一,故未免煩重之弊,而或有不均之歎矣。往在孝廟朝,相臣金堉,請行大同之法,春秋京上納大同米外,官家留大同及使客支應米,油、淸、紙地、大小刷馬價米,皆爲定數劃給,則凡干雜役,莫不入於其中,而一年民役,不過官家所用柴、穀草與氷丁、雉鷄而已。民皆爲便,莫不懽忻,至於立碑頌德,中間爲畿邑守宰者,潛設除役之規,上納稅大同及官需使客支應米外,稱以稅外除役,始捧油、淸、紙地等物,而其流之弊,漸至於各穀及各色果各種乾生魚,恣意徵捧,其外又有各樣復戶之例給者,故餘存田結,則不過十分之一,而官家所用柴、穀草、雉、鷄及新舊官刷馬勅使往來時酬應之物,大小使客支應之具,率皆責出於田結中,而例納柴、穀草、氷丁、雉、鷄外,每四結,數三次收捧之錢,合而計之,則將至十餘兩之多,結役如是難堪,而除役反爲輕便,故官屬及有勢力之民,皆圖入於除役中,而結役酬應者,則擧皆疲殘之氓也。加以我國大小使行及勅使往來時,各色器皿及各樣雜物,布徵於各面各洞之民戶,而以錢代捧,一面間洞內之數,或爲三四,或爲五六,而每洞一次所捧之錢,小不下四五兩,各一面所捧之數,至於數十兩,合一邑計之,則所捧之錢,不知其幾百兩也。使客一時支供器皿雜物價,何如是濫觴,而當初大同中劃給,勅行所用雜物價及我國使行支應油、淸、紙地等價米,用於何處,而每每責徵於結役與民戶乎?一道之內,或有官家自當之邑,或有布徵民間之邑,使客之支應則同,而徭役之不均,若是者,何也?元來畿內,土甚瘠薄,所收甚少,終歲勤苦之作,或不足於三等納稅,而此外雜役,如是煩重,故田野幾盡荒廢,居民太半流散,畿甸根本之地,若是凋弊,玆豈非朝家之第一軫念處耶?所謂除役之規,他道則未有設行之邑,而獨畿邑,創出新法,侵漁窮民,其間或有淸簡守令,雖欲革罷,而痼弊已成,莫之變通,此乃朝家之所不知,而守令之私自虐民肥己者也。當初設行大同法之意,果安在哉?伏見楊州、廣州,亦是畿邑,而元無田結除役之規,結役最歇,別無變通之擧,而其中龍仁,則田畓三稅外,雜役價,每結只捧三斗米,大小雜物,以此貿用,而更無徵斂於民間,故民皆爲便,楊州、廣州、龍仁三邑外,三十四州,一依龍仁例,定規施行,則實爲便民之道,而其中邑有大小,而田結有多寡之不同,若以邑殘結小處,只捧三斗米,則似爲不足,小邑則雜役,價米,每結以四斗米,定式爲之,此外更無徵斂於田結及民戶之弊,則垂死困窮之民,庶可按堵gg安堵g而流散之四之民,亦將還集,此實保民之一大政也。且凶年給災之規,實是朝家恤民之惠政,而畓則未付種未除草,川反浦落覆沙等處,皆爲給災,而猶不免下吏之弄奸,至於田則謂之一年再耕,而元無給災之規,所謂一年再耕之處,卽負郭膏腴之田也。膏腴之田,雖或陳廢,不爲給災,猶之可也,而至於瘠薄不毛之處,則不得再耕,而一次起耕之後,雖年年陳廢,每爲因循徵稅,窮民之冤,已不可言,而又有甚於此者,爲守令者,稱以新起,執卜,而不爲親審打量,只送書員面任輩,使之新起現告,而若無新起處,則量付陳田,以實田執卜,而稱以隱結,白地徵稅,爲官家所用之物,而書員輩,則無他着手處,故以民間元田結,用奸加出,而富民田結,則捧價拔去于收租中,迷劣村氓,不敢抗爭於頑悍官屬,庫無田結,公然納稅,此皆法外之事,而生民之困弊,又如何哉?自今爲始,新起執卜之際,各別申飭,使不得虛實相蒙,而前日以陳爲起,徵稅處,亦令該邑,一一捧單,摘奸給災,使無白地徵稅之弊,則號冤之民,必將感祝,而至於陳荒處,則雖欲起耕者,起耕執卜之後,更無因陳給災之規,故陳田雖多,民皆畏㤼,不得廣耕,國家亦多結卜之所失,此所謂得不補失也。從今以後,量付陳田等處,隨起隨稅之意,頒布於各道,以爲永久施行之地,則農民,樂於起墾,田野闢矣。此豈非王政之急先務耶?朝家,特念良軍二疋之役,良役變通之議,蓋已久矣,而論議携貳竟爲停止,或者以此事之不行爲慨,而臣則獨以爲其所停止,實爲得當也。良軍則一年身役二疋備納之外,更無他役,而至於束伍軍,則元非良人,皆是私賤也。其上典家一年應納貢膳之數,幾至二疋,而本官逃故點考及兵使營將春秋巡操時,前期聚會累日,待候逢點,非但有妨於農業,所費情債與將校等酒饌價錢及中軍、千把摠以下,勿論曾經時任四喪擔持軍價米錢一年收斂之數,亦不下於數三兩,則其身役之重,有甚於良軍,以此言之,則良軍二疋之役,比諸束伍,反不爲輕歇耶?良軍二疋,則依前仍存,更勿變通,束伍軍收斂之物,各別嚴禁,而其間三南寺奴騎步兵水軍中二疋身役之類,或有束伍兼役者,此又冤枉之極甚者也。亦使各道列邑,一一覈出,以爲代頉之地,則實爲撫恤軍卒之道也。且各道各邑所在訓鍊都監炮保,僞稱病廢而圖頉者,本道兵使,巡歷時摘奸,現露則科罪後,還定軍役,故不敢圖頉,而至於御營、禁衛軍保,則素無巡歷摘奸之規,故富實元軍,自願降保,仍爲給賂該色等,頻數謀頉,軍政之虛疎,莫此爲甚。自今以後,御營、禁衛兩營軍保圖頉之類,亦依都監例,使各道兵使,巡歷時一體點閱事,定式施行,則各營軍卒,必將精銳,而庶無弄奸圖頉之弊矣。且水路船站及陸路酒幕行娼之類,自前或有,而近年來則連値凶荒之故,京外士夫家仰役婢子頑悍無賴之輩,多數招引,率畜行娼,陸路則各司上納番布及大同作錢載來之時,水路則各道田稅大同漕運之際,領來色吏船漢等,交間沈惑,累日留連,多費錢穀,及其上納也,每出無面而生事,誠極痛惋,而且無賴之輩,作黨屯聚,挾娼會飮,至於劫掠人貨,奪取牛馬,沿路盜賊之熾盛,職由於此,亦非細慮,水路陸路各站娼女,使該邑守令,囚禁窮問,推給其本主,此後率畜娼女之漢,則論以人物招引之律,地方官之不爲禁斷者,亦爲罷職,則可爲嚴法懲戢之道矣。且山城糧餉之儲,所以備不虞之地,而近來各處山城餉米,皆散在民間,無所儲畜,只有空簿而已。脫有倉卒之虞,則數多軍卒,將何以饋濟耶?疎虞如此,莫之變通,識bb者b之歎,固已久矣。臣愚以爲列邑各樣還穀,則依前糶糴,各處山城餉米,則絶勿分給於民間,倣諸北京例,儲十餘年,而若有失稔之邑,則依京中發賣例,其中最久陳米,參酌發賣於民間,所捧之錢,待其年豐,卽爲貿米充數,則宜無欠縮之弊,而且臣待罪三南守令時,見聞各邑糶糴之數,則多者或爲十餘萬石,七八四五萬石,小者不過爲五六二三千石而已。其多寡,甚爲不均,而還穀多在之邑,則三班官屬、鄕所、倉監官、面任輩,虛作名目,多數受食,及其還穀之際,稱以流亡,太半不納,若有營門之督捧,則潛以糠粃空殼,充數備納,甚至於虛錄反作,而磨勘免罪,其名存實無,莫此爲甚,與其數多而無實,反不如數少而致察也。臣伏念畿內各處山城軍餉,實是戎務之最關處,而非但散在民間,所存亦且不富,他無變通之路,各道列邑還穀會案,一一考算後,令其多在之邑,沿邊則作米船運,峽邑則作錢輸來,以補軍餉,則實有得於預備之道矣。臣竊伏念,朝家擧行條件,行關於各道列邑之後,更無申飭之事,故爲守令者,置之尋常,專不擧行,此亦一大弊習,自今爲始,擧行頒布之事,自廟堂成置謄錄,每年更關申飭,而不爲擧行之邑,啓聞科罪,則前日痼弊,庶可革矣。且臣於昨年五月十三日晝講入侍時,妄以軍丁之弊,有所陳達,至蒙軍丁事是矣之聖敎,仍命廟堂,更問委折,發關各道監、兵營,以爲變通,而伊時注書,不爲簡問於臣,卽出擧條,而語多疎漏,各道雖見關文,茫然未曉其指意,難以奉行,可勝歎哉?玆敢更以其時所達者,附陳於疏末,伏乞特令廟堂,更爲發關各道,俾卽施行焉。臣曾經七道中軍及湖南營將,見軍政而多有慨然者,曾前納布作隊軍兵等逃故,使旗隊頭目面任輩,互換所居面里,相與祕密望納,故其所充定,擧皆着實矣。中年,欲知軍兵等逃故眞僞,逃故之類,使各其里中代定事,定式,而終無摘發奸僞之效,里中着實人可合軍保者,則里任輩,慮其作隻,不敢代定,或以流乞無依之人,給價充代,或以形影永無之人,虛名望納,至於所納錢布,自里中收合備納,其弊無異於白骨侵徵。且軍保子孫衣食稍裕者,則自謂兩班,假稱幼學,着道袍閒遊者,甚多,而人心巧惡,每當式年,冒錄輒增,必以久遠帳籍,考出渠輩祖曾役名,別爲抄錄,隨闕充代,自今以後,革罷里代定之規,而依前使旗隊長頭目面任輩,換面望納,而守令,親自置簿,推捉査實,必得着實人充定事,永爲定式,則似無軍丁虛名代定之弊矣。臣旣以愚妄之見,敢陳數條時弊,僭越之罪,固所難免,而又有所懷,玆敢仰瀆天聽,惟聖上,亦不以人微而廢言,辛亥秋,國家遷陵于交河舊邑基,臣蒙昧堪輿之術,不知風水之理,而臣家在交河,有時往來之故,曾有所聞見焉,交河,素稱多士之鄕也。自古文藝之士,相繼輩出,大小科擧,連續不絶,地師輩皆云,邑校,基址之秀美,而有此人才之蔚興,粵在先朝,術士朴尙義,以遷陵陳疏,李懿臣,以遷都封章,而至于今日,終爲國陵,則其邑校基址之秀美,擧此可知。臣不敢論堪輿之術,而雖以凡眼言之,山形秀麗,水勢屈曲,彎回環轉,水法最美,而五十餘年前,一種耗利之輩,爲換浦作畓之計,前日舊舊浦九曲之水,鑿成直下之流,其中長串津一處,猶爲屈曲之水矣。其後耗利之輩,又換舊浦,自是厥後,水勢大變,直瀉海口,文藝之士,比前稍減,科擧亦爲罕出,居民且甚貧餒,地師輩,以爲換浦直流之致,有識者,莫不慨惋矣。國家遷陵之後,果以水勢之直下,爲欠,昨年使康舜道等,防塞新浦,以爲換掘舊浦之計,而非但防塞而致破,所謂舊浦與新浦,其間不甚相遠,揆以風水利害,亦不相懸,若以堪輿之說,必欲換浦,則當初舊舊浦九曲水形址,至今猶存,若爲鑿其舊舊浦,水由故道而行,則必將叶吉於陵寢水法,亦將有益於一邑士民,故臣不避猥越,乃敢陳達。伏願殿下令該曹更爲看審後,鑿其舊舊浦,使其水勢,由故道流行,幸甚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六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韓師得,全羅監司柳復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行副護軍許樑入侍。金若魯曰,前受音甚多,章下註,勿爲進講,何如?上曰,唯。上講前受音,自敝笱章,至魏風陟岵章訖。若魯,讀自唐風篇題,至椒聊章。上講新受音。若魯曰,唐俗終歲勤苦,及其務閑宴樂時,乃作此詩,其民勤於稼穡,殆無一日寧息,歲晩之後,乃敢相與燕飮爲樂,而復有太康之憂,職思其外等說,憂深思遠,其間能存安不忘危之戒良士瞿瞿,蹶蹶休休等言,亦欲好樂而得中,蟋蟀之詩,變風中可見性情者,宜置於正風矣。上曰,與安不忘危,有異,似欲不爲過度矣。尹汲曰,茅茨不翦,是爲儉德之本,民風習俗,惟在在上者之導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士農工賈,皆有其職,職思其憂者,卽安不忘危之意,非爲目前之憂也。唐俗,雖曰猶有遺風,去於堯時,旣過千餘年,而猶使民如此者,無他道也。惟其有惟精惟一之德也。此則我祖宗朝相傳相授之心法,則在殿下可以易以行之,一變民俗,何難之有?鄭淫衛儉秦强,皆在於上之導率,留意於此等處,似宜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他人是愉,他人入室等語,雖有深慮,而氣象未免促迫矣。揚之水章,曲沃强盛而國人反歸,故作此詩而晉昭侯,不賢而國亂,桓侯,施惠而民從,及其桓叔之擧兵,民乃不服,事竟不成,此與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之意,相反矣。游曰,下民之心,如水無定,撫則附,虐則叛,故以顧畏于民嵓如馭朽索等語,比之矣。上曰,當留意,而慶源輔氏之註,最好矣。若魯曰,然矣。若加體念則豈不好哉?上曰,全羅監司進來。柳復明進伏。上曰,藩任孰非不重,而湖南洊飢之餘,尤有甚焉,豐原按藩時,予賴而忘過,卿今下去,須着意爲之。復明曰,筵中面飭,一倍鄭重,臣敢不勉勵,以爲報效之地,而第臣本無才能,今承重任,恐有僨事之患矣。上曰,有何弊端云乎?復明曰,臣旣未赴任,不能聞知,到界後當爲條陳矣。上曰,湖南風俗,近甚怪異,反似齊國之民俗,而向者不無騷擾之事矣。李匡德,其意專在於爲民,故其所設爲,至於守令而皆未免受弊,後至者,豈可無損益救弊之道,而今見豐原狀啓,則有自家則加於李匡德之言,此則抑揚太過,凡事不得中,則自有其弊矣。前人之所爲,必有是非,予甚不是,予知卿則必不非前人,故如是勉諭,而湖南異於他道,卿其勉旃焉。復明曰,臣敢不十分勉旃,卽今厭避湖南之守令,實爲痼弊矣。上曰,其弊如此矣。復明曰,卽今未赴任守令,皆欲圖遞,而殿最作窠處,時未出代,夫馬留滯,亦一大弊,守令各別擇差下送,何如?游曰,爲守令者,自有着手容措處,然後可以或防民役,亦能責應,而湖南列邑,今無幽隱處,故是以守令,不得堪支,而皆生厭避之計矣。上曰,爲人臣而欲擇燥濕,甚非矣。俄者講碩鼠章時,道臣,亦已聞知矣。若不擇守令,則托碩鼠而愁怨,未知至於幾處,而若怨碩鼠,則豈不怨國乎?非但怨其守令也,必怨其差送之不擇,民雖怨我,我豈知之?卿則當知之,用以弦韋之道,犯科獲辜者,少勿寬恕而懲治之,可也。復命gg復明g曰,謹當各別奉承矣。師得,宣諭畢,賜以弓矢。復明,跪受而出。權相一進前傳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相一,請還寢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士習之鄙悖,試場之淆亂,固無可言,唯或隨發隨治,而猶不少懲,愈往愈甚,今番監試二所,前縣監朴來章,前縣監李世瑃,曾忝衣冠之列,而有外作現露之事,其行身處心,可知其無所不至,若不別爲嚴治,無以沮防後弊。請朴來章、李世瑃等,竝命禁府,別樣嚴刑,依法勘處。上曰,其令該府,石來星、宋正采,竝爲捉囚,爲先各別對質嚴覈。又啓曰,掌試之官,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請二所三試官及監試官,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大司諫魚有龍,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斯速bb乘b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引嫌而退,喉院請勅,大體固好,聖敎匪怒,何必爲嫌,請司諫申思永出仕。上曰,依啓。上曰,今番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皆爲承款乎?尹陽來曰,皆爲承服矣。上曰,曾前李台一,送于禁府而査治,此亦移送禁府,可也。己卯年科賊,皆囚於禁府矣。陽來曰,石來星、宋正采,當依聖敎移送禁府,而朴來章則與來星相面相約,李世瑃則與正采,無相會之事,使其奴破回,給送外製於居間之人,其干連諸罪人,一倂移送,以爲對質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許樑曰,小臣十分惶恐,而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小臣,以民瘼及長陵水道事,敢構一疏,欲達天聽,而政院以爲,武夫呈疏,事涉煩屑,不許捧入,若令捧入,一經睿覽後,下于廟堂而稟處,則小臣不勝萬幸矣。上曰,不可以武臣之疏,不捧,令政院捧入,而武臣之自請捧入,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事係陵寢,故本院不爲捧入矣。今日夕講爲之事。{{*|出榻前下敎}}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六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尹游,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時,金若魯,讀自綢繆章,至鴇羽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此綢繆章,卽婚姻過時後,夫婦相語之詩也。先王制禮,婚嫁以時,不使過時者,此也。文義別無可達者,而王者爲政之道,必以政令之各當其理,爲貴,婚姻,亦當以時,而此則唐國失政處也。李眞淳曰,與摽有梅詩相似,而此章則喜其晩逢也。孟子以爲,內無怨女,聖人之訓,可見其切實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夫婦喜其晩逢而已,無淫亂之風,是以唐風有異矣。上曰,其相喜者,過則過矣。尹汲曰,男女婚嫁過時,則豈無嗟歎之心也?向者婚姻,勿令過時,曾已申飭,而更加分付,何如?上曰,見此詩而自有思矣。雖已有申飭者,而不過節目間事,其本則亶由於歲饑民貧之致,若使下民,得其本,則不待申飭,而可祛此弊也。節目間事,今不可修,而王政之本,知自有之,當着念矣。游曰,得其本而另加着念焉,上敎至當矣。若魯曰,自官家備給婚需,不可人人而施之,若如聖敎,克治其本,則其末之不理,不足憂也。杕杜章,卽無兄弟孤獨者之言也。其曰,人無兄弟,胡不佽焉云者,渠甚孤獨,故有望於人,如此,若以民吾同胞之意,言之,則四海之內,盡是兄弟,民之孤特窮困者,望之於人,當如何哉?以王者,爲民父母之心,論之,一夫之不得其所,豈其可也?若以推類保民,爲心則,似好矣。上曰,當依儒臣之言,推類以行,而於此詩予亦有感懷。今日國勢凜綴無餘,其求助於臣僚者,不特如無兄弟者之望於人耳。予雖涼德,獨自憂焦,君臣猶父子,而皆是世祿之臣也。乃祖父父,在於王室,爲今日臣子者,何不不比不佽也?此亦在下者之推類處也。游曰,臣下無狀,不能仰副殿下求助之意,而今承聖敎,孰不感動也?若魯曰,以今日國勢之凜綴,面勸廷臣之寅協,孰不感歎?以臣子言之,則豈可比於嗟行之人,而君臣之間,必須相得,然後其所施措,自可有效,不然則上下不能相容。今日臣子,惟以寅協輔國,爲心,殿下,又爲加勉,則是今日之望也。臣忝在經幄,而若以情志流通,爲務,則國事,庶有裨益也。游曰,殿下觀詩之法,迥出尋常,甚偉甚喜,果若推類於時事,則其爲裨益,當如何哉?上曰,所達之言,大體固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羔裘章,則書之以不敢强解矣。上曰,朱子旣如此,則無可言者矣。若魯曰,古註有云,其時大夫,見歲飢民貧,欲爲去國,而唐俗惟不薄,故不忍去,所謂維子之故,維子之好者,是也。鴇羽章,則民從征役,而不能養其父母,故作此詩也。春秋之世,君臣之義,不明,而唐俗,猶有先王遺澤,故能知王事靡盬之義,呼父母而告之,此由於時君,不能使民以時也。上曰,然而猶無怨言矣。若魯曰,愛君之心,根於秉彝,故惟以王事靡盬,爲言,而終無怨言矣。上曰,此與陟岵章,相似,是忠孝兩全之人也。游曰,疾痛之中,能有愛國之誠,唐風猶有餘韻,聖王德澤之及遠,可知,而卽今下民,雖無從征之事,亦有不能養其父母者,而猶無怨望者,此列朝餘化之所曁也。伏願更加勉焉,以副百姓愛戴之心焉。上曰,下番亦達文義,可也。汲曰,使民不以時,則不但害及於一身而已。又及於其父母,今日廈氊之上,講究措畫者,無非爲民,更加着念,思所以實惠下究之策,何如?上曰,講此鴇羽章,其旨意,與陟岵章相似矣。其云父母何恃,父母何食,父母何嘗者,此是從征之民,憂念其父母之意,而然其從征雖久,及其還歸,則可以見父母,而無父母者,當作何懷耶?此爲興感處矣。大抵孝悌之心,自王公至匹庶,而貴賤無間,以予之心,可以推下民之心矣。歲饑民貧,流離他鄕者,其思想憂念之心,豈不如此乎?以樂安之民隣里敺逐事,言之,此外又不知幾處,有如許事矣。蔀屋之間,怨咨愁苦,爲守令者,亦不能盡知,況在於廈氊之上,其何能備知耶?祖宗朝,詠聶夷中農家詩,而至於感泣,此事豈不載於寶鑑乎?但得聞諸道貧民,流離遠方,而未嘗聞一民之還集,其中謀避軍役,輕棄故鄕者,雖或可惡,而若求其本,則亦由於良役之病民,豈不矜惻乎?樂安小兒自宮之事,若在於眼中,不能暫忘矣。辛壬以後,困於饑饉而流離失所者,不知幾戶還集,而如此新歸之民,或減其稅,或蠲其役,務盡蘇息之道,然後可以支吾矣。此後則分付諸道監司,其流亡與還集之民,皆令報于備局,以爲講究安保之策,而此事,非在於搜括,專在於安集,亦宜知悉之意,分付諸道,可也。{{*|出擧條}}游曰,然則以上敎,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而不可專委於注書,入侍承旨及玉堂,相議爲之,而不欲其潤色矣。逃亡則十年後豈不許代定乎?游曰,然矣。逃亡與還集,例入於朔末公事,而便作文具,其去來,亦不載於戶籍矣。安集之道,必如新植之木,新飛之鳥,不使動搖而煦濡,然後可得矣。上曰,白給要譽,是守令之能事,無據莫甚矣。眞淳曰,蔀屋之怨咨,無路上達,而聖敎如此,此今日轉移之機也。若至於予及汝偕亡之境,則雖欲有爲,不可得,勿失此好機會,宜矣。若魯曰,殿下誠孝出天,至於陟岵章,興感至此,至以小民之不得養其父母,爲憂,是心,足以王矣。殿下之心,如此,而民不被澤者,此曷故哉?實爲怪異矣。竊念殿下,不能以實心行實政,終始有間,故至於如此,今日若加勉於此八字,則豈不爲有是心而行是政耶?上曰,至於陟岵章及鴇羽章,不無興感處,若使予有仁心,則豈至於此耶?雖欲爲之,不得其要而然矣。草衣草食,朝鮮開闢之說,予曾爲之,而比如人之氣敗,則不能以十全大補湯,救之,而當以獨蔘,責效矣。至於減大同之說,是亡國之道也。予不欲爲之,自有妙理,而今姑不行,故不爲宣言矣。若魯曰,當以奮發爲期,不可以更張爲意,而別樣惕念,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目今規模不定,故臣常鬱鬱,殿下,今始得其道矣。上曰,有若故相臣金堉,自在士子時,常以減大同爲心者,然予則知之已久矣。游曰,經幄之臣,事當責難於君臣,以空疎之姿,常有欲陳之辭,而姑未果焉。殿下爲治之本,惟在於得人,大臣得其人,則道臣得人,吏曹得人,取捨得宜,庶績咸凝,在上者,豈可弊弊於酬應之間哉?上曰,文王之不遑暇食,不在於簿書期會而已,只在於寤寐思賢矣。若魯曰,綱擧則目當自隨,細事何足煩上聽也?上曰,簿書期會,亦不可全無矣。汲曰,上番所達八字甚好,加意而行之則幸甚矣。黃晸曰,廈氊之上,所講究者,皆出於爲民,而今者惠澤,不及於民者,只由於不得守令也。守令得人,則民可安矣。上曰,不出於此矣。游曰,朱子,以擇守令爲言,此實先務,而我國則不然,蔭官自參奉,轉而至於爲守令,名家子弟,則謂之擇差,而其人,豈必盡賢乎?居於銓官者,豈不欲如此,而自然不得矣。眞淳曰,爲官擇人,可矣。不可爲人擇官,而每見政目注擬,則率皆爲人擇官,此由於私意及形勢之拘牽也。此事各別申飭,如何?爲官擇人,若居三分之一,則豈不好哉?若魯曰,當以十分爲期,何可論三分之一哉?晸曰,曾在列聖朝,輪對官及下直守令,皆爲引見,故其賢愚,自不逃於聖鑑之下矣。上曰,難知者,人矣。閔奉朝賀,以李道顯,謂善治守令,而予則見之而不知矣。徐判府事,亦以爲然矣。游曰,李道顯,卽故判書李益壽之子,而其狀貌不揚矣。上曰,頻頻出入筵席,則猶或可知,而猝然一見,何能知之?若魯曰,臣累入經筵,而咫尺天威,輒致惶悚,有懷而亦不敢盡,初入筵中者,其言語,豈有可觀者也?上曰,京畿守令,盡爲署經乎?晸曰,竹山府使,未經一司署經,故今方催促矣。上曰,時未下直,誰某也?晸曰,竹山府使及慶尙道守令二人,有之矣。上曰,竹山府使李義璧,除一司署經,勿拘常格,明日辭朝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若魯曰,臣因守令催促下直之令,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守令旣無朝令,則謝恩日不得仍爲下直,而日昨果川縣監之謝恩後,仍爲下直,事體甚不當。且諸道京試官兼臺謝恩後,追後下直,事體當然,而今番京試官兼臺謝恩及出去下直,竝行於一時,事異常例,此皆政院之不能檢飭之致矣。游曰,果川縣監及京試官之仍爲下直,果怪異矣。政院之捧入下直之單,非矣。宜有警責也。上曰,儒臣所達,是矣。果川縣監及諸京試官之謝恩後,仍爲下直時,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9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惠莊大王忌辰齋戒。 ○下直,竹山府使李義璧。 ○藥房啓曰,天氣漸涼,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黃晸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掌令權相一呈辭,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金箕錫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事違牌,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旗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旗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三十三板,至五十一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下篇第一板,至十二板。上曰,承旨讀之。若魯曰,此下未及懸吐處,有之,且未校正,連講,似未安矣。上曰,然,且讀之。任守迪,讀自十三板,至十九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十九板,至二十六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二十七板,至三十板。上曰,下番《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三十一板,至三十八板。上曰,《穀梁傳》在於玉堂乎?守迪曰,《四傳春秋》,極爲諧備矣。上曰,有考見處,《四傳春秋》末卷,注書出去持入,可也。泰耆,承命出往,持《四傳春秋》末卷而入來。守迪授而上之。上曰,上番玉堂復讀之。若魯,讀自三十九板,至四十二板畢左傳。上曰,《四傳春秋》,今始初見,參互考閱,好矣。若魯曰,然矣。上曰,此誰作也?若魯曰,世宗朝下敎輯編也。上曰,序在於初卷乎?若魯曰,在於末卷矣。上曰,姜希孟,何如人也?汲曰,世宗朝人,官至左贊成矣。上曰,其子孫誰也?守迪曰,不知矣。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春秋之戰,孰非無義,而鄭武子雍丘之戰,尤爲無據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國之强盛,於魯何等憂患,而以冉有之賢,猶謂一室敵車,遊於孔門者,亦如此矣。陳轅頗,出奔時,道渴求飮,其族人,以稻醴進之。轅頗喜曰,何其給也?對曰,器成而具。轅頗曰,何不吾諫?對曰,懼先行。轅頗,雖無一進,然若先自覺悟,則必不至於此,而窮而後始悔,是則不知其過也。汲曰,汪踦,以童子而能如此,甚奇矣。孔子,是以稱善之。上曰,汪踦,可謂善矣。若魯曰,童子之死,有三殤,而汪踦則以死於國事,故不以殤喪待之矣。陳僖子謂其弟曰,爾死,我必得志,是極無狀,而陳書之,聞鼓而死,不知逆豎之門,能有此賢矣。孔文子,將攻大叔也,訪於孔子。孔子,托而不答還歸,始刪《詩》、《書》矣。魯哀公,用度不足,始用田賦,是魯亡之兆也。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而相爲隱語,軍在於外而不恤如此,雖欲不亡,其可得乎?上曰,《左傳》,今日日早,故畢講。而十三年以前,有若夫子在座,左丘明雖依此續成,而何能及夫子乎?守迪曰,聖敎,至當矣。若魯曰,讀《左傳》而不見經,則心甚缺然矣。程子以爲麟來,故作經云。《胡傳》,以爲作經故麟來云,而朱子不爲分明說破矣。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能得子路而不盟,則賢人之於國家,有益如此矣。陳桓,弑君,孔子,三日齋而請討,魯終不聽矣。上曰,使告季孫,則更何言哉?若魯曰,子路,死於衛國之亂,而孔子聞亂曰,柴也來,由也死矣。知其有氣,故如此,而先儒,以子路之死,不得十分正當,爲言矣。汲曰,魯哀公之誄夫子,雖出於愛賢,而子贛,以爲非禮,然能知惜賢,亦善矣。若魯曰,此非出於誠實矣。程子之筵奏有曰,顔回之在於陋巷,可知魯國之政。是爲名言。於此事,亦可見魯哀公之政矣。上曰,十有三年以後,但有傳而已矣。以夫子之聖,不得於時君,三家之僭亂如此,百載下興感之懷,當如何哉?今日君臣,尤當尊仰夫子作《春秋》之意。而若使夫子,得見今日之事,則當爲何如耶?以此交相勉戒,可也。若魯曰,聖敎,甚好矣。夫子不用於世,而亂臣賊子,接踵而起,故作書傳後,使知懼焉。今以君臣上下,相勉講究爲敎者,誠好矣。此以下,別無可達處,而《左傳》,事多浮誇夢卜,而戰國二百四十餘年事,實皆在於此。考閱之際,若以魯以此而少康,以此而亡,齊桓、晉文,何以伯,何以亡?以此參見,則可知其成敗,亦可有功效矣。上曰,四傳甚好,數帙入之。見此則可有見《左傳》之效矣。若魯曰,明朝當入之,而殿下,旣知看《左傳》之道,雖覽四傳,豈有所害乎?上曰,《名臣奏議》一篇,爲幾何,而自止,亦爲幾丈耶?若魯曰,一番自止,當爲三四十丈,而三篇則肅廟朝所進講也。上曰,三篇則以舊自止,爲之可也。若魯曰,此冊三十丈,可敵《左傳》六十丈矣。諸臣遂退出。 ==9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惠莊大王忌辰。 ○自未時至酉時,日暈。 ○鄭彦燮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訓局來呈單子,而觀其措語,則明日乃習陣日次,而大將張鵬翼,以身病不得行操事,頉稟,故自本院,以動駕之前,不可不一番行操之意,退却矣。又爲來呈,而以爲大將張鵬翼,非但身病,且有難安情勢,終不得行操云矣。今此園陵幸行,期日不遠,日次習操,不可不爲之,而强引情病,如是頉稟,事甚未安。原單更爲退却,而訓鍊大將張鵬翼,從重推考,使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日違牌,不爲行公。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筵敎之下,無意膺命。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尙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歷代名臣奏議》第一板,至第九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第十板,至第十六板。上曰,帝王之言,當尊敬讀之,而懸吐者,或然或不然,怪異矣。金尙奎曰,尊敬而讀之,可也。上曰,承旨讀之。尙奎,讀自第十七板,至十九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第二十板,至二十五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第二十六板,至二十七板。上曰,下番《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二十八板,至三十板。上曰,治平二年,司馬光又奏,但書此者,似無味矣。若魯曰,此有妙理,抄出之際,書其大文也。上曰,講此冊,有意,而今日坐此殿,講此書,心甚有感矣。若魯曰,帝王之孝,繼述爲大,頃講《禮記》時,旣有下敎,今講此書,又有斯敎,講其先朝所講之冊,而惟以遵先爲務,一政一令,率能加勉焉,則豈不爲行先王之政乎?上曰,抄選者爲幾何?若魯曰,十條目矣。上曰,合而言之,則卷數當爲幾何?若魯曰,可爲十七八卷矣。上曰,此冊盡有之乎?若魯曰,上下番冊,只有之,而其他則僅能推移,御覽冊則是春坊冊也。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丹書》,卽戒武王之書,而齋三日東面者,尊道之意,至矣。敬勝怠等六字工夫,是爲大經大法也。不敬則不能治其心,不治其心則怠惰之心自生,聖狂之分,只在於敬怠之間,今日聖學旣高,不可分告敬怠之義,而惟以加勉爲意焉。上曰,當留意矣。汲曰,武王,聖主也。不當以敬怠戒之,而師尙父,猶且如此,體念宜矣。上曰,然矣。桓公之言五事,其謂文者,何意也?尙奎曰,節文之文字也。若魯曰,楚惠王之呑蛭,知其有仁德,而是出於不忍人之心矣,故比於仁德也。上曰,唐宗之呑蝗,出於爲民,而呑蛭則何如耶?汲曰,呑蝗,猶或可也。上曰,欲爲萬民,則可也,而至於蛭則其掩覆之道,豈不有之耶?惠王,亦是主其宗社,則何其自輕如此也?其云心腹之疾皆差云者,亦涉靈怪矣。汲曰,此是浮誇矣。上曰,不呑則未知無可除之路,而不得已呑之,然終未免過矣。尙奎曰,聖敎至當矣。其大小輕重,與呑蝗有異矣。上曰,又復言於令尹,則殊非呑之之本意,無寧掩諱之爲可矣。若魯曰,楚莊王之有憂色,能得其道,至於魏武侯,則甚非矣。若謀事得其當,則豈有憂色,而人君,元有亢龍之戒,宜有憂色矣。其臣雖不及於其君,然獨斷自禦,殊非君道矣。上曰,然矣。以此見之,則大抵中主之能治其國者,有過而能悟而改之。今講《名臣奏議》,而不言其心,則是欺其心也。進講此書,於心不無歉然處矣。唐德宗之六誡,則予心本拙,本無獨當事之能,而雖然豈學魏武侯之事耶?次對爲之,而於心點檢無媿,則心始欣然,而處置惟或不快,則於心,終日不安,此不幾近於自足乎?近日廈氊之上,豈有吁咈之事乎?若使莊王見之,則當如何耶?一事得當,則或有豁然之意,是有媿莊王,而不見武王之逡巡,此爲國事之日非處矣。若魯曰,一事得當,未免豁然者,是人情之例事矣。臣下雖無一能,而殿下,若以謂渠何能知,以此爲心,則是則不可。雖以循例回啓,言之,在下者,不爲裁斷,而每每稟請,或自上不爲允許,則諸臣唯唯,而終無强勸之事,此是近來風習,終非古事也。此事可謂深慮,而殿下聖學高明,故不少爲憂,然前頭春秋鼎盛,前日任使之臣,不滿於聖意,則亦安可必乎?尙奎曰,上番之言,切中時弊矣。凡事,殿下之所獨知,而雖非臣下之所能知,然卽事推類而反省,則是爲工夫進步處也。臣雖有所懷,不敢自盡於咫尺之間,而殿下之所欲爲者,惟事承順,而所不欲爲者,不敢違逆,則此臣下之罪,而責又在於殿下矣。今日臣子,雖是不肖,而材不借於異代,而可了一世之事矣。殿下,勿以臣爲不肖,而擇其尤者任用之,則豈無一分成效乎?惟在於策勵導率之如何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爲加意,而此弊甚悶,其中有司之臣,所堪裁斷者,必以上裁爲請,此非擔當國事之意也。尙奎曰,曾在先朝,臣以注書,出入筵席見之,則其中閔鎭厚、李寅燁兩人,有擔當國事之意,前席之間,事多相爭,故事皆得宜矣。近來筵席,不見此事矣。上曰,大誥之後,非但無效,反不如前,國事實無可言者,儒臣之言,是矣。若魯曰,大誥之後,反不如前之敎,誠是矣。其後殿下,克軫奮發之心,若聖躬有過,則臣等何不陳告,而怠心之不生於前頭,雖未可必,以此心做去,則何患事之不成乎?廟堂之臣,今無可言者,大臣之責,甚大,而今無輔君德之能,是可悶也。上曰,卽今吏判,亦如此,他尙何說乎?尙奎曰,今日臣子,皆以姑息爲主,不見擔着做去之意,常參連設,法筵不掇,在上者,豈有如殿下者?廟堂諸臣,連設坐起,未知所做者,何事,而元來國事,不進則退,豈不悶乎?汲曰,玉堂、承宣,旣皆陳達,而古有廟堂主人,卽謂閔鎭厚、李寅燁也。卽今事之難處者,則必欲稟旨變通,不見擔當做事之人矣。諺謂常漢之坐吸烟草,稱之廟堂公事,卽今廟堂諸宰會坐,不過吸烟草而已矣。若魯曰,此日可惜,bb而b勿謂復有明日也。上曰,予自在春坊時,熟知吏判之爲人,其時見之,則將若有爲,故甲辰初,超除忠淸監司矣。至於今日,意不欲擔當做事,吏判,豈自阻於我,而當之者,必欲如此,安知儒臣,亦不如此乎?尙奎曰,臣頃進政席,與吏判相對,責之以不爲國事,則渠以爲雖欲有爲,事多牽掣,不得自專而爲之云。古人則有苟利於國,任怨而行之者,責以此道,則宋寅明,亦當有罪,而宋寅明,自是有才之人也。若魯曰,人君之心,爲萬化之本,克正其心,則其餘不足憂,而中書,是朝廷之本,憒憒若此,若不爲則已,不然則思所以振勵之道焉。邴紹,以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爲言,若作家翁,則可也,至於爲人君者,癡聾而何以爲治乎?上曰,人主有塞聰蔽明之事,雖謂癡聾,亦無妨矣。若魯曰,納汚藏疾則好,而至於癡聾,則似不可矣。上曰,隋文帝,是創業之主,故能如是矣。若魯曰,亦能容直矣。尙奎曰,不無勤儉之德矣。若魯曰,封德彝,請佯怒以試群臣,而唐太宗,能以魏武帝多詐,爲言而不爲之矣。上曰,太宗假仁借義,雖如彼,而試使見今日之事,則當爲何如耶?是以予以爲《貞觀政要》,最奇矣。若魯曰,魏徵,與太宗雖謂相得,而强而從之之事,多矣。尙奎曰,後未免有隙矣。上曰,是以魏徵之奏議,最多矣。尙奎曰,魏徵靡不有初之言,甚好,而千古人君之所難者,惟是終始如一,以學問言之,有學如不及之意,孜孜不已,可也。聖人,雖不爲血氣所移,而春秋晼晩,則退托甚易,尤當反省於此等處矣。上曰,當加意矣。若魯曰,魏徵,以爲人君出言,欲聞己過,其國卽興,此人君之美事,臣下雖爲獻替而不可盡言,谷永之專政,古亦有譏矣。今不過以正心尊德等事,勸殿下,而不以絶等難行之事,陳之,而殿下,終歉開納之德,故在於三司者,不敢直言,以取怨於人,是故不得見氣節慷慨之士,而殿下,時有摧折言者之擧,以言事得罪,卽一樣矣。人皆含默,言路將閉,殿下,雖有過而何以得聞乎?自今以後,當假借扶植,而不可輕加罪罰,此卽魏徵之意也。汲曰,宣廟朝古gg故g判書臣洪聖民,奉使天朝而還,宣祖大王下問曰,天朝有何事乎?聖民對曰,天朝有杖諫者之事,而諫者復起,今日聖朝,雖不杖諫者,而諫者不起,可悶矣。宣廟嘉納之矣。尙奎曰,今日諫者,不欲骨突無隱者,無他,蓋欲不取怨於人,不取疑於上,故骳骫日甚,直言之不饒權貴,自古亦難,而今世能有如此之臣乎?然殿下,導養來諫,則直言者,必當有之,下番之言,是矣。上曰,承旨儒臣之言,大體是矣。若魯曰,畏卿嗔故中掇耳。此君臣之間,甚歡,而猶有厭畏之意,太宗之爲太宗,賴有魏徵,而若無此人,爲惡必多矣。上曰,飛白答之云者,卽飛白書乎?若魯曰,然矣。賞言者來諫,唐太宗,能爲之,殿下亦如此,則人皆聳動矣。《大寶箴》及李德裕六箴,皆好矣。臣惶恐有仰達者,宵衣正服罷獻三事,則於殿下,無可勉之事,而至於防微,則世無可言者,然納誨辨邪之道,是爲加勉處矣。上曰,二事好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今日雖無此事,安知明日不有此事耶?辨邪之邪字,卽古人所謂邪乎?未知近世所謂邪乎?若魯曰,臣雖無狀,安敢如是,而且於黨論中,或有賢或有邪,豈能盡善乎?殿下,勿以色目爲拘,放意任用,而惟以進賢黜邪,爲務也。上曰,予豈不知儒臣之不以近世邪,爲言,而近來不無此弊,故予欲玉成之,儒臣,豈欺心乎?推而行之,則國事可做矣。尙奎曰,上番之言是也。黨論中,亦有賢邪,必須審察而取捨之,宜矣。上曰,難於辨知矣。尙奎曰,然矣。一邊人則謂之邪,一邊人則謂之賢,染於黨論,不能覺知矣。汲曰,今日雖無此事,安知明日不有此事之敎,誠好矣。細繹此箴,另加體念,如何?若魯曰,歐陽脩,以爲自古人主之用心,非惡忠而喜佞也。此非獨歐陽脩之言也,人君之心,豈當如此,而只其不辨賢邪,以賢爲邪,以邪爲賢矣。上曰,與副提學曾論此事,而田況好名之言名敎名節等語,非矣。若魯曰,好名有弊矣。求其名則雖有偏處,今日臣子,若皆好名,則豈不好哉?上曰,今日之臣,則好身而已也。若魯曰,先正臣李珥,曾以罷時俗之論爲言,而今日朝廷,比於宣廟朝,則當何如耶?司馬光,以爲量材而授官,度功而加賞,審罪而行罰,此言甚好。人君於此三者,皆得其當,則可以服人心,而其餘細務,切欲簡省矣。尙奎曰,大提學尹淳,辭疏承批,而尙不出肅,前頭陵幸祭文,事體甚重。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前已下敎,而專經文臣在京無故人,令禮曹別單書入受點後,明日晝講時同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自一更至五更,電光。 ○巳時,雷動。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彦燮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未差,兩司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陳疏、未署經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箕錫,司諫申思永,獻納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右副承旨黃晸,今日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一向違牌,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前後批旨已諭,特推特招之下,若是撕捱,小有分義,豈容若是?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昨日再違召命,不卽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此任旣曾經者,一國之文衡,比他職也閑任,豈若是過辭乎?業已承批,分義豈若是?牌招察任。 ○鄭彦燮啓曰,近來金吾,連日不坐,罪囚多滯,科場外製罪人等嚴刑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金以復,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沈判府事留都。 ○金尙奎啓曰,章陵幸行時,大王大妃殿兩次問安,承旨二員,當爲進去,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又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承旨一員,當爲留院,何承旨留院乎?敢稟。傳曰,右副留院。 ○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九月初九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大提學尹淳未肅拜,大司成閔應洙在外未肅拜,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居首副司果趙榮國,半熟馬一匹賜給。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秀輔爲安山郡守,金應三爲砥平縣監,李宗白爲司僕寺正,柳徵爲司僕寺主簿。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凡陵幸擧動時,若是經宿之地,則陪從掌務官一員,例自司僕寺,補把驛馬許給矣。今此陵幸時,依前例許給事,分付該寺,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章陵擧動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水使啓本刑曹粘目,唐津前縣監李徵復,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徵復,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九月初六日晝講入侍時,上曰,今番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皆爲承款乎?刑曹判書尹陽來曰,皆爲承服矣。上曰,曾前李台一,送于禁府而査治,此亦移送禁府,可也。己卯年科賊,皆囚於禁府矣。陽來曰,石來星、宋正采,當依聖敎移送禁府,而朴來章則與來星相面相約,李世瑃則與正采無相會之事,使其奴破回,給送外製於居間之人,其干連諸罪人,一倂移送,以爲對質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事,命下矣。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石來星、宋正采等,依聖敎卽爲移囚本府,而第王府事體,與他有別,自有次第擧行之事。罪人朴來章、李世瑃等究覈之時,若果有發明之事,則干連罪人,請拿質問,獄體當然。館奴等諸罪人,則姑爲仍囚於該曹,如有憑問之端,則次次請拿,恐爲得宜,敢稟。傳曰,依爲之。 ○答副校理申致謹疏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乃知其由,而其所生葛藤,未知宜也。往事其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持平金相紳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掌令權相一疏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切實,可不留意?噫,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雖曰爲民,豈無霜露之感?不可信之說,予未曉也。舊逋事,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申致謹bb上疏曰b,伏以臣面皮不媚,言論後人,通籍幾數十年,歷事三朝,而未嘗參涉朝議,干預時政,前後踐歷,莫非聖恩之攸及。孤立無黨,蹤迹齟齬,峽邑四載,纔有召命,而無根絶悖之言,又狺狺不已,何幸天日下燭,洞察無餘,筵臣陳冤,昭釋備至,臣日夜感泣,誠莫知死所。不意荒郊屛伏之日,除旨又降,馹召旋催,臣惝怳感激,不敢久淹鄕廬,今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情勢,猶夫前日,玉署一步,便作鐵障,無復有去就之可論。情勢之外,又因史薦事,李德重、李鼎輔,相繼投章,已成鬧端,臣亦不可不略辨者。臣頃自峽郡承召入來也,家有拘忌之疾,奔避在寓,未定厥居矣,翰林鄭履儉,以回薦事,迫曛來到不遇,而翌日平明,院隷來傳,翰林以回薦又來云。臣卽爲延入,見所謂薦記,則金尙魯,爲首薦,第二第三,曺命敬、洪重一,第四及末薦,則韓翼謩、閔通洙也。凡翰薦之規,首薦,爲一薦之首,末薦,則主張將來薦事,而其對番,則相與議薦者,自餘雖多員,便爲漫地。今此薦記,於其所好者,則旣占首末兩薦,又置第四對番,爲異日主薦之地,盡置他人於中間,要作遮眼之資,其首末與中間,排布次第,煞有用意,以爲將來防塞異己之地。且多取寡取,不甚均敵,故臣乍見而駭之,謂回薦翰林曰,今薦取人,於彼則多,於此則寡,何其不均也?吾儕本色,每事屈於人,而今亦見屈甚矣。德重瞠視曰,吾非鄭翰林也,乃下番云。臣旣在外,久未慣朝行面目,而又未料昨日回薦之鄭履儉,今日代爲李德重也。吾儕一轉語,臣亦自笑其錯認,若其不滿於薦事,蓋已礙眼,而便萌心矣。仍曰,無論上番下番,當此蕩平之日,掄次殊似不均。德重,以難於其人爲言。臣曰,彼此才彦林立,亦豈無其人乎?德重,仍問薦中人,何如?則曰吾方酷被臺參,尙未上辨章,何可與論人可否?而薦中人則好矣。仍曰,韓翼謩,必是近來新榜,而於韓顯謩,爲何如人也?德重曰,卽顯謩之弟也。乃攝記入袖中,卽爲辭去。以古規言之,回薦時,先進,少有不平之言,則不得完薦,自是翰苑定例,故人皆知之。比年以來,古規漸弛,先進於回薦時,雖有異同不平之語,而苟不至於全然揮却,則名之曰完薦,被薦人之辭受得失,非他人所可干預於其間。薦事旣竟之後,臣適在人家,以古規近例,偶與人酬酢,而無甚意思矣,曺命敬,得聞此言,遂作決意引嫌之端,此亦命敬之所志然也,臣亦無如之何矣。玆事本末,蓋不過如斯,而旣完之薦,今已至此,章奏紛然,遂作一場大是非,此豈臣所能逆覩也哉?李德重疏中,所謂薦事旣完,入袖之後,以臣誤認爲鄭履儉,多發許多說話云者,多見其窘遁不成說也。臣初見薦記之不均,乃發彼多此寡之言者,始認爲鄭履儉,而渠旣以下番爲言之後,則臣乃有無論上番下番,有不均之說矣。酬酢語脈,自有次第,德重之必以完薦,而置袖中後,爲此酬酢云者,果何意耶?薦事甚重,旣完之後,則雖舊要,自可卽起,慮有他言,矧可與素昧之人,作漫說話乎?德重之疏,以先爲後,以深爲淺,多般籠罩,臣不必與之呶呶爭辨,而至於李鼎輔之疏,其所操切臣,迫脅臣者,可謂十分無餘力,而於德重則讚揚之,誇詡之,一疏再疏,抑揚閃弄,臣看來,始焉駭怖,末乃听然一笑。夫此事之有無虛實,自有知而當之者,固非鼎輔之强與而橫擔者也,此已可怪,而第其所謂董狐、馬遷云者,臣未知果指何人,而語意張皇咨嗟,愛護之意,溢於辭表,眞若實有其人,而緣臣毁敗,而將遺棄不用者然。果如其言,則臣實有罪,而非徒鼎輔之愛護,臣亦爲之嗟惜也。苟爲不然,而只爲長者家兒之入其薦者,慮或一時蹭蹬而發此言,則鼎輔之用心,無亦太涉區區乎?以今日世道人心言之,則固也,無足怪也,。在鼎輔,儘可惜也。臣於此事,本不當干預,而偶發之言,重觸忌諱,又於鼎輔對辨之語,雖不得不已,而說來之際,又未免爲睢盱者之所甘心,則本罪之外,又添得一重罪案,前頭陰中之禍,將莫之救而死也。竊念臣自頃以來,橫被口語,爲人所齮齕者,非止一再,而至於向來崔命相之疏而極矣。究厥所由,乃由於頃年筵席,大是非違咈一款,。而今又以翰薦間語言,被人疑怒,臣自恨金緘之不戒,而駴機之發,又不知在於何地也,只宜杜門省愆,捫舌知戒矣。伏願殿下,亟治臣多言之罪,以謝方生之怒,亦令銓曹,永勿檢擬於淸塗,得以優遊自在,俾遂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持平金相紳上疏曰,伏以臣釁尤至深,聖度至大,譴黜未幾,恩宥旋霈,慙惶感惕,歷三載如一日矣。迺者甄敍旣降,除旨又下,畀以風憲之職,馹召之命,忽及於屛伏松楸之中,臣於是以首頓地,但有感涕。仍伏念臣,至愚極陋,百不猶人,濫蒙洪造,廁迹顯列,竊自期精白一心,有懷必陳,以圖酬涓埃之萬一。向年忝居諫職,適見在外諸臣被譴之擧,草草反汗之請,蓋欲塞一日之責,而誠意淺薄,辭語拙訥,區區無隱之忱不自覺,反陷於大何,聖敎切峻,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俯仰跼蹐,覓死無路,杜門訟愆,庶幾黥劓之補,雖以天地之仁,山藪之量,滌蕩瑕垢,不欲終棄,曲加抆拭,而顧此負罪之蹤,雖冗官散職,猶不敢唐突冒進。況今言責之任,卽前日僨誤之地,其何敢諉以歲月之稍久,冒沒復進,以添其罪戾也哉?且臣自經頃年毒癘之後,血氣耗脫,筋力精神,已成衰老人樣子,加以近添寒感之疾,食飮全廢,委席呻痛,目今危篤之症,實無旬月內起動之望,進身輦下,其勢末由。玆敢席藁私次,瀝血哀籲,迹涉慢蹇,誅譴亦輕。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情病之俱爲難强,亟遞臣所授職名,以安私分,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掌令權相一上疏。 ○掌令權相一疏曰,伏以臣,山野寒素,稟性迂拙,朝廷百執事,無可合用,而言責重任,尤是萬萬不堪。竊恐無所裨補,立致僨敗,而乃反貽累於聖上拔擢之恩,杜門含垢,歲月許久,豈可冒進,再辱臺地?而臣每於中夜敬誦,雖或生疎,予不爲異之批,感淚交橫,愚衷激切。召命之下,不敢終辭,扶病登程,僅得來肅,獲侍黼座之傍,仰瞻日月之光,臣之榮幸已極,志願已足,雖竭誠殫力,糜身碎首,不足圖報其萬一。夙宵奔走,不敢少懈,而生疎之態,依前自如,遺忘顚錯,觸事生疣,雖蒙聖度寬貸,不以爲罪,而臣心愧悚,若無所容。且念臣本有勞傷羸瘁之疾,纏繞心骨,轉成膏肓,年未六旬,形衰髮白,靜伏調治,艱度時日,而今番遠役,驅馳撼頓,重以觸冒旱熱,吐瀉時發,朝夕所食,多粥罕飯,元氣萎苶,肢骨酸痛,而祗爲一謝恩命之計,自力忍苦,抵死進來矣。入城翌日,承牌出仕,因連日入侍,雖精神眩瞀,氣息如縷,而不敢辭病,輾轉添篤,心熱蘊積,胃氣虛損,全不思食,而食輒欲吐,有時肚腹刺痛,胸脅牽引,有少起動,尤難鎭定,委臥旅舍,益增悚悶。若未解去職務,而就閑調治,則奄忽於尸竊之中,有不可知,愚迷之見,竊恐人臣事君之義,不當如是,而我聖上使臣以禮之道,亦不必使至此境也。祗緣從古人臣,類多移疾辭職,故君上,亦視以托辭假說,而不加察焉,今臣則元無可辭之義,又以科目出身,立揚顯達,乃其所志。況嶺南一方,近來被人之齮齕蹈躪,何所不至,而罷散之官,不霑寸祿,終老於田畝者,亦不知幾許。獨臣獲蒙聖上陶甄之德,屢忝侍從之班,銜恩撫躬,欲報無路,使臣有病,而不至於如許危篤,其精神筋力,粗可出入於臺地,則何敢費辭縷陳,以犯瀆擾之罪哉?臣性本拙直,不敢一毫飾虛,以欺我聖明也。情窮勢迫,罔知攸爲,而曾見記籍中,古人之身有疾痼者,惟視其病情之輕重加減,而爲進退仕止之節,如臣愚陋,不敢援以自比,而勢有所不得不然者矣。況今行幸之期已迫,臣例當陪從,而病狀如許,公私狼狽,勢所必至,伏乞聖明,察臣之血誠哀懇,憐臣之疾病難仕,特許遞改,使之安心調治,千萬切祝。臣病思昏罔,難於附陳,而憂愛之忱,不能自抑,今若不言,則後而失其時矣,玆敢不計煩猥,略此仰達。畿甸,乃諸路之根本,合先安撫,而荐凶之餘,民力困瘁,有不支堪,聖上,以悶旱憂民之意,屢下綸音,哀傷惻怛,溢於言表,四方傳誦,氓隷亦知。擧皆欣欣然有少須臾無死之願,而今此陵幸,糜費萬數,徵斂課督,星火嚴急,與向日傳敎本意,大相違背。臣竊恐愚蠢下民,不識我聖上霜露瞻慕之感,有不能自已者,而以謂君上之言,亦不可信。祗此一事,所係甚重,伏望敷告德音,慰安其心,而沿路民弊,特許詢訪除革,則亦爲仁政之一助也。臣居在鄕閭,備知民間疾苦愁歎之狀,辛壬兩歲,死亡太半,番布還上,無處徵出,隣族侵徵之弊,比前百倍,常時稍饒之民,亦不得支保,以至蕩敗流離者,甚多矣。前年雖不登豐,而僅免荒歉,故許多陳田,今春幾盡耕治,庶有少蘇之望,而鋤後晩旱,閱月特甚,田穀晩秧,多不成實。近峽瘠薄之土,尤被其災,卑濕灌漑之地,雖似免凶,而此等處,不過爲百分之二三,若以新舊逋欠,一倂督捧,則閭里將至於蕩柝難保,而生民愁苦,必甚於辛壬兩歲。蓋辛壬則雖新糴,猶許半停,當春設賑,而然且民之死亡者,無數,若以今歲,稍免慘凶,而竝徵舊糴,則將見民皆逃散,而新糴,亦不得措納。臣之愚見,莫如舊逋各樣穀物,一切停退,而專意於盡捧新糴,千萬幸甚。臣又有所慨然傷歎,而繼之流涕者,殿下之憂勤圖治,已過十載,盡誠於事天之道,則天心宜若悅豫,而饑饉荐臻,災異輒見,勞心於撫民之政,則生民,宜若安樂,而蔀屋愁怨,少無生意。嚴贓吏之法,而貪贓愈多,勅納賂之禁,而賄賂愈行,欲群僚之同寅協恭,而用舍黜陟,私意不祛,欲多士之飾身勵操,而干冒盜竊,情迹狼藉。禮義廉恥,是爲四維,而奔競之習,漸甚,君臣父子,何等大倫,而綱常之獄,頻起,以至名分壞亂,風俗薄惡。一國上下,惟利是求,臣未知所以致此者,何故,而竊恐殿下之誠心躬行,猶有所未盡,故終未見表端影直之效也。臣歷觀史牒,從古以來,人心世道,一至此極,而國不阽於危亡者,罕矣,雖然其轉移挽回,祗在於我聖上與賢相一反手之間,不可一任因循苟且,而坐待其危亡也。卽今鼎席幾空,庶事多滯,而尙未有枚卜之擧,此必殿下,難於得賢,審愼而然也。古語曰,天生一代人,自足了一代事,苟以至誠至公之心,求之,則何代無賢?伏願殿下,一以殷宗之寤寐良弼,爲法,而亦以朱子只要辦一片心一雙眼等語,責勉於賢相,則宗社幸甚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司諫申思永,持平金箕錫,專經文臣副司果趙榮國,承文著作姜杭,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時。上曰,日昨晝夕講前受音,當盡講矣。若魯曰,兩次講章甚多,章下註闕之,似宜矣。上講前受音訖。上曰,進講冊子中,粲字反切,不爲付標以入,玉堂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讀自無衣章,止采苓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無衣章,晉武公得晉後,納賂而請服,故詩人,作此以譏之,而子之衣安且吉兮云者,似喜天子之賜,而旣以寶器,賂釐王而請之,則倨傲而無禮也。周王,雖不能興師討罪,豈可納賂而許之乎?周室之凌夷,可想矣。汲曰,武公簒立,國人不從,故借天子之命而欲鎭之,故夫子傷歎之矣。若魯曰,杕杜章,言好賢之意,而好賢二字,爲人君御邦之本,若能好賢,則四方賢士畢集,不然則隱於山林,側席之意,必須加勉焉。上曰,然而此非喩時君之好賢矣。汲曰,然矣。若魯曰,葛生章,夫婦相離而作也。前三章,人情之常也,後二章,唐風甚厚,以死爲期矣。上曰,鄭衛之風則不然,以爲豈無他人云,與此不可同日而語矣。金取魯曰,唐風,自有可觀處矣。若魯曰,初已陳達,而聖人之德澤尙存,王化之關重,於此可見矣。取魯曰,先儒以爲蟋蟀章,天然渾厚云矣。若魯曰,采苓章,譏聽讒之詩也。信人之言,自小及大,故以首陽之巓,首陽之東,首陽之下爲言者,謂其不可信也。此時晉武公,信讒人之言,故作此歌謠,而其中讒說之害人家國者,千古甚多。讒言若驟進,則人將不信,故初以小事,漸漸浸潤,以至於大。人君,於其小處,當審察而斥之。宋眞德秀以爲讒說眩亂人君,易矣。歷代人君,非不知如此,浸浸然信之,必須深思堲讒之道焉。上曰,儒臣之言切實矣。汲曰,小人,必乘隙而進,若察其隙,則不入焉,章下慶源輔氏註,甚好矣。上曰,於二南及唐風,可見文王之德化,而召南之不及周南,是何事也?其下如標有梅詩者,亦絶無矣。若魯曰,文王之化,猶不及沾於遠方矣。上曰,正風之反不及於唐風,此何事也?先儒,極稱唐風之渾厚矣。取魯曰,唐風雖曰渾厚,而那得企及於召南乎?文義,玉堂雖已悉陳,而今日所進講者,多有爲法於治體者。講無衣章,則王綱凌夷,周室將亡,此爲帝王鑑戒處也。講有枤之杜章,則雖非時君之好賢,而詩人之發於詩如此,則好賢者,人君之所當先,羅致巖穴之士,論此治道,則其於爲國乎何有?緇衣好賢,誠殿下之有歉處,故臣敢此草草,仰達矣。上曰,不知我者,謂我不好賢,而當加意爲之矣。取魯曰,又有推類而行之者。我國則雖無從征之事,而小民,多有疾苦怨咨之端,仰見聖意,若恫在己,而此等處,尤加勉焉。上曰,言甚好矣,各別留意焉。取魯曰,采苓章,專出於戒讒之意,宜爲體念處,而舍旃舍旃云者,若驟聽人言,雖不能知,然徐徐審察,則其忠邪,可易辨矣。舍旃四字,有味而甚好,常加體念,諸臣雖有進言,必審察於燕閑之暇焉。若魯曰,讒言似忠,非獨害人而止矣。申思永進伏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金箕錫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前參議兪命凝家女婢,與射場武夫,有相鬨事,武夫輩,結黨突入命凝家,詬辱命凝,無所不至。秋曹聞此事,捉致作挐者,分輕重治罪矣。武夫輩,因此含毒,又復詬辱命凝,更加一層,仍又突入命凝女壻權姓人家,亂打權哥,其妻方在懷脤中,而猝逢變怪,不覺出外救解,因此致傷,方在不能保胎之境云。噫,今日國綱,雖曰無復餘地,命凝,以老病之臣,曾經二品,渠何敢赤面詬辱,至於此極?況移怒其女壻,恣意敺打,已極無狀,士族婦女,親自出外,此何景像?而不少顧避,肆然作挐,此實前所未聞之變異事,此而異gg置g之,則將無以振紀綱而戢豪猾。請令秋曹,摘發首倡作挐者,依律定罪。上曰,令該曹各別詳査以啓。上曰,兪命凝,今擬承旨望,不經二品職矣。彦燮曰,然矣。若魯曰,曾經監司矣。取魯曰,刑判來傳於備局,故臣亦聞知,初因兪命凝之不打其婢,而以致逃走,至於此境,而武夫輩,皆已受刑矣。若魯曰,其壻權姓人,卽權譍之子也。上曰,當初刑訊則過矣。取魯曰,武夫亦是兩班,不可輕施刑訊,人皆爲言矣。若魯曰,受刑故尤爲作亂矣。取魯曰,以卽今事聞之,極爲驚心,宜有臺言矣。彦燮曰,婦女受傷,不能保胎云,驚心矣。上曰,專經文臣進講,而其冊子上之。若魯曰,兩司先爲出送,何如?上曰,唯。彦燮曰,不當以算筒用之,以卷抽栍,何如?上曰,然矣,胡傳元數,幾卷耶?若魯曰,十卷矣。上親呼講章曰,四年春,公至自晉。彦燮曰,收牲gg收栍g,只是五箇,未知某某爲試官,而不知前例矣。上曰,試官,則知事、特進官、承旨、上下番玉堂,爲五員矣。注書徐命臣,呼副司果趙榮國以入,榮國進前而讀。上曰,專經文臣,旣爲臨讀,無他可觀,使之同入晝講者,欲問其文義也。取魯曰,知意味而善讀文義,別無可問處矣。上曰,第問之,承旨亦試官,問之。取魯曰,不曾讀者,不能違格而讀之矣。彦燮曰,此人是自別之人,宜詳問之也。榮國陳文義。取魯曰,所陳皆有據矣。命臣收牲gg收栍g進曰,三通一略一粗矣。上又呼講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鶊。命臣,呼承文院著作姜杭以入,杭進前而讀。上曰,釋音漏却一字矣,大旨讀之。取魯曰,七月篇,卽陳稼穡之艱難,別無文義之可問者也。上曰,女而悲春,則悲於秋者,誰也?杭曰,男女爲對矣。上曰,他文義,論難則可也,而此則在於訓誥,對之何難?以七月章,陳文義可也。晝講時,同爲入侍論難,則自多助益也。杭曰,臣有所懷而猥越不敢陳矣。上曰,有問而對之,有何猥越?此與月令,相爲表裏,達其意,可也。杭曰,辭不達意,不敢陳矣。上曰,陳其大略,可也。杭陳文義。取魯曰,此亦在於其下矣。上曰,收牲gg收栍g,可也。專經文臣,限年幾何?若魯曰,限四十,而三十七歲爲及第,則不入矣。命臣,收牲gg收栍g進曰,三略二粗矣。彦燮曰,專經講官,先爲出送,何如?上曰,唯。密昌君樴進曰,近來日氣不適,秋炎方甚,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向者祈雨祭,聖候連爲勞悴矣,未知近日若何?上曰,一樣矣。樴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樴曰,小臣以萬萬無似之身,猥承專對之任,畢竟至於僨事辱國,罪合萬殞,亟賜重譴,然後國法伸私心安,而聖恩天大,罰止削職,纔過一朔,敍命旋下。臣惶悚感激,無地容措之際,遽承摠管之除旨,一向偃伏,分義未安,不獲已一謝恩命,而從今以後,無非臣竢譴訟咎之日,不敢爲出入朝行之計,而積年離違之餘,今始入侍,惶悚倍切矣。上曰,向者處分,不過存國體,非卿等之僨事,於卿等有何不安之端乎?朔望問安時,欲爲私覿,而適有相値之事,不得爲之矣,今始見卿矣。樴曰,臣本無似,連承重任,僨事之罪,甘被重勘,而至今偃然,不勝惶悚矣。上曰,從當私覿,可以問之,而彼中有何所聞乎?樴曰,臣出疆時,親承詳問史冊遲速之聖敎,故入去彼中後,多般問之,則次知者,適方出他。史庫日記謄來者,渠輩雖謂分明,而亦難準信,問於尙命,則九十月間,可以成出云,而亦何可必乎?雍正,以政令間事,逐年條作爲一冊,名曰上諭渠方,祕藏不發,而臣使譯舌輩,期於購得,以爲若買得此冊,則還歸後,必有賞典云,故譯官金有聞,能購得二匣而來。臣等卽爲考見,則史冊事,不爲載錄於其中,未知年條未及故然矣。雍正政令凡事,備載於此冊,切欲一塵睿覽,而渡江後封啓時,臣方在待罪之中,故不敢狀聞矣。上曰,異於搪報乎?使政院納之。取魯曰,宗臣旣爲陳達,何使政院納之耶?事當自納矣。上曰,不然。宗臣旣不持來矣,何使自納之乎?使司譯院入之,可也。樴曰,臣十年後,復入彼中,則凡事與前有異,見其紀綱,解弛莫甚,可想皇帝之政令,而渠輩以爲皇帝詳細太甚,故至於如此云矣。西征事,渠則以爲快得勝捷,而或傳以爲累被敗衄云,此言不可取信矣。上曰,今番則無求索之事乎?樴曰,求索於譯官之弊,亦爲不貲,而彼中所聞,問於胥班輩,則渠輩所傳,雖不可取信,然以爲史冊事,已給物力,使之印出云矣。上曰,雍正見其史冊云乎?樴曰,見之云矣。取魯曰,卽今司僕事,有所仰達者,本府郞廳,陵幸時各有差備,起軍洗馬時,亦不可不備員。卽今正黃梓出疆之代,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非但爲起軍洗馬,皆有次知之事,以在京無故人,使之口傳差出,可也。取魯曰,主簿有闕之代,亦一體使之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竝出榻前下敎}}取魯曰,得接嶺南大同領運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牒報,則所領諸船中,宜寧縣三手糧及草溪、峽川公木作米,留布作米等一千餘石所載船一隻,落後致敗於泰安地云。差員之親自騎船,一齊領納,乃是事目,而近來國綱解弛,差員等,不有朝令,任便成習,甚至於從陸道,先自上來,只使沙格輩,運致京江者,比比有之。今此柳夔之身爲差員,不爲一時領來,使船人輩,任自落後,以致國穀臭載之患,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無嚴懲之道,當該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拿問處之,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殿講居首副司果趙榮國,半熟馬一疋賜給。彦燮曰,宗臣所告冊子,已令司譯院來納,而必來呈政院,自政院入之乎?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9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以許鐔爲事變假注書。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陵行時祭文撰進,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已極未安,而前頭祭文撰進,事甚緊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近來金吾,連日不坐,罪囚多滯,已極可慮,而科場外製罪人等,嚴刑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趙錫命,昨違召命,同義禁申昉,旣以本職出仕,竝爲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禁衛營習陣頉單子,傳于鄭彦燮曰,都監習陣,政院旣已稟爲,禁衛營習陣,亦令擧行事,分付。頉單還給。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申致謹,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三水府使張爾樞戶奴呈狀內,肅謝還歸之路,所騎驚逸,重致落傷,旬月之內,差復無期,且有難安情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情勢,旣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及臺諫、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朴師洙爲大司憲,徐命珩爲獻納,尹汲爲吏曹佐郞,徐命彬爲副提學,李玄輔爲戶曹參議,任珽爲修撰,沈聖希爲應敎,兪健基爲修撰,李遂豐爲丹城縣監,趙泰耆爲司䆃主簿,李{{!|𪻶|⿰王厚}}爲工曹佐郞,金聖來爲內資主簿,朴昌徵爲直講,宋堯和爲長興主簿,吳瑗爲兼校書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眞淳卯酉坐起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洪德望、李縡、黃梓、魚有鳳付副護軍,以金始炯、李宗城付副司直。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僉知中樞府事許樟,以篤老之人,病且沈重,末由肅謝,閔景夏,累月旅宦,病勢甚重,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閔廷橃,以軍門將校,見差本職,當此陵幸之時,勢難兼察,忠翊衛將姜璠,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俱爲呈狀乞遞,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今九月十五日章陵展謁,出宮吉時,令日官推擇,則同日丑時、卯時爲吉云。此兩時中,以何時擧行乎?敢稟。傳曰,以丑時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秋壬子式年文科初試時,壬子三月以後恩賜給一分十人,不得混付,當爲許赴於後式年事啓下,而自癸丑九月,至今年六月,課製恩賜之類,合以計之,則給二分十七人,給一分十一人矣。給二分十七人,則依前例直赴會試,而壬子三月以後給一分二十一人,則分送漢城試兩所,依定式付於元額之外,較藝等第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繕工監牒呈,則副正朴弼震,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bb傳b于鄭彦燮曰,堯、舜,大聖也,而書諸軍號,達宵坐立而呼,豈尊聖人之意哉?兵曹堂上推考,更爲書入。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侍衛禁軍,不可不點擇以行矣。各番禁軍中,新受馬及病蹇之類,依舊例,自十二日推移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闕內入直訓鍊都監將官,內三廳將、守門將、建陽門哨官,所當十五日替直,而陵幸相値,不得替直。依舊例,以初十日受點人員,十七日至,仍爲入直,十八日入直人員,亦依近例,十七日入啓受點。監軍、巡將,以十四日受點人員,十六日至,竝爲仍察,十五日軍號,十四日啓下,留置政院,臨時受出,而十六日還宮時,若或日暮,軍號啓下,不無窘束之弊,亦爲一體啓下,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工曹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露梁渡涉時,御駕粧船及各樣應把船隻,別單書入,而許多軍兵與各司下人爭渡之際,不無雜亂之弊,量其人馬容載,計其船隻分排,整齊而後,可無紛爭墊溺之患,而以本曹數三使令,決無號令禁亂之勢。不可不今亦依前例,分付守禦、摠戎兩廳,旗手軍牢各十雙,分半定送,使其哨官,領率來待於津頭,以爲排立禁雜之地,而亦以此分付,隨駕軍門及各司。如有違令爭先者,毋論軍兵上司下人,卽其船所,從重決棍,甚者入啓論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忠淸道堤川縣數外官屯田四結六十一負,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鄭彦燮上疏。伏以臣於今日次對,以注書徐命臣追後入侍事,大臣至請問備,繼而臺臣,又爲論啓,至責以不能檢下,臣竊不勝惶媿霣越之至。臣以無似,忝居近密,本稟懶緩,觸處脆軟,則逐事逐件不善檢飭之失,烏得免乎?然而玆事,從今以往,合有變通,敢此仰陳焉。凡備局次對,事變注書,例爲入侍,而若値有故,或未差,則廳注書,獨爲入侍,前例然也,考之院中日記及堂后便覽,班班可考。夫其如是,則命臣之不爲入侍,欲存院規,臣則始昧不知,矇然請推,而聖明俯察命臣之不爲無執,而靳許焉,及其大臣儒臣,次第陳達,而命臣,遂承命入侍矣。仍伏念堂后之備員登筵,蓋所以重事體也,上注書,無得替行事變之任,亦所以遵舊例也。此後備局次對,事變注書之缺員,又如今日,則其將廳注書,獨爲入侍,如例乎,抑將上注書,推移入侍乎?於斯二者,必有明白下敎,然後可以有據於後日,伏乞俯降明命,以爲定式焉。臣多病氣弱,不堪驅策,適値動駕,期日已迫,該掌所管奉行事務,甚爲繁氄,而不敢言病,黽勉仕進。雖以今日事言之,法殿次對,何等嚴重,而緣臣不能嚴飭,致令朝儀有缺,事體不嚴,憲啓所論,無以自解,何敢以略被薄罰,而有所自恕乎?伏乞聖明,亟賜鐫罷,以安私分,以謝臺議,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漢城左尹李瑜,左副承旨鄭彦燮,執義南泰慶,司諫申思永,校理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鄭彦燮曰,事變假注書望筒不下,今日次對,他注書,事當替代以入,而上注書徐命臣,謂無院例,不卽入來,莫重賓對,以致史官之不備。注書徐命臣,推考,何如?上曰,徐命臣,所執則有之,勿推,可也。金興慶曰,注書,俄有勿推之命,而朝儀甚重,賓廳次對,則廳及事變兩注書,皆爲入侍,例也。若無事變,則爲注書者,誰不可替入備員乎?俄見閤門外,承旨、注書,往復相爭,不卽進來,故殿坐差久後,諸臣始爲入侍,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金若魯曰,臣亦曾經堂后假官矣,上下注書及事變,於入侍直宿等事,各有分掌,而上下注書若有故,則事變,多有代行之例矣。事變有故之時,上注書,豈不可推移代行乎?賓廳次對,二員入侍,所以重事體,今日廳注書之獨爲入侍,而不得備員,誠爲未安矣。彦燮曰,次對時,若無事變注書,則廳注書,獨爲入侍,亦有前例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依當初承旨所達,注書徐命臣推考,使之入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雨後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事變注書望筒姑不下,上注書使之入侍,何如?上曰,唯。鄭廣運,承命出往。若魯曰,左右史不可暫離,注書事當出去矣。上曰,此非實左右史,故亦有出去傳命之例矣。假注書南泰耆出去,引記事官徐命臣,追爲入侍。興慶曰,臣來到閤外,伏見聖敎之頒出擧條者,因鴇羽章文義,誕宣德音,惻怛憂念之意,溢於十行,爲今日民庶者,孰不感泣我聖上如保之盛德?而各道流民之還集故土者,有減稅蠲役之命矣。新歸無依之民,得蒙此優恤之特恩,庶可以安頓,而其減田稅蠲戶役等事,必有明白分付,然後外方可以擧行矣。上曰,自廟堂,分付,可也,而其所蠲減,將限一年乎,限二年乎?興慶曰,其在安集撫摩之道,限三年蠲減,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有司堂上李宗城,以無實職,不爲入侍耶?興慶曰,然矣。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請給黍粟豆太木花田災,而諸議皆以爲不可許給矣。上曰,京畿監司,亦請木花災,今番東風,不但江原道爲災,京畿亦當如此,不可以彼此,而木花田給災,則曾有前例矣。江原道句管堂上,今爲入侍,本道木花之不實,比庚子年何如云耶?興慶曰,豆太田,則江原道庚子年,有許災之事,故道臣請依庚子例許災,而其時有後勿爲例之語。且木花田失稔之年,則間間給災,而似聞今年木花,猶不至於慘凶矣。李廷濟曰,江原道,雖有水災,不可輕許田災,而嶺東,重麻而不重木花,若許給木花災,則諸道所請,將不勝其紛紜矣。宋寅明曰,今年以晩旱,田穀皆不實,諸道通患,而關東田多畓少,故未免爲凶歉矣。然關東木花田,必數少,今若開路給災,則諸道,必皆紛紜,此請爲難取捨。在關東,必不爲大段實惠,而因此盡給木花災於諸道,則收租必將大縮,此亦可慮矣。金取魯曰,朝家之不給田災,蓋以一年再耕之故也,而木花則一年不能再耕,且關東綿田,比他道不多矣。道內之民,耕畓者少,專以田穀聊活,而旣不許田穀之災,又不許綿田之災,關東農形,姑不能的知其如何,而若如狀辭,則被災諸邑民事,誠可慮矣。上曰,朝家不可以田之多寡爲問,而一視八路,宜矣,豈以所請之一不見施,爲難而輕許之乎?吏判之言,甚爲端的,依其言勿施,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江原監司,爲人,緩而不躁,累不狀聞,臣當姑見前頭而更爲仰達矣。上曰,此爲卿等自反處也。江原監司,若躁而不緩,則廟堂其當許施之乎?興慶曰,道臣,頻頻狀聞而請得,則不無所益矣。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備陳道內失稔之狀,請得賑廳錢二萬兩及空名帖一千張,又以還耗全數劃得,爲請矣。上曰,空名帖,無異賣爵,決不可許給。還耗請得,似爲太早,而錢數多寡,何如則得當耶?是爲白給乎?興慶曰,此非白給也。立本取剩,補賑後還報矣。取魯曰,此是立本取用於賑資者,過賑後,卽爲還納其本,自是規例,而近來外方,一番受去,全不還納,故賑錢之散在各邑者,甚多。以關東言之,積年未收者,至於累邑矣,然今年關東農形之歉荒如此,而監司之狀請諸條,廟堂,皆不得許施。賑錢一款,又爲防塞,則本道,誠無着手營賑之道。而卽今賑廳,遺儲枵然,若有都下接濟之事,則亦爲渴悶。臣意則廟堂商量,就其所請,參酌許貸宜矣。上曰,大臣之意,劃給幾許兩,則爲宜云耶?興慶曰,道臣所請,乃二萬兩也。若以一萬兩參半劃給,則似好矣。上曰,上年嶺東還穀,旣爲多數移來矣,本道賑資,今不可不許。賑廳錢參半許給,還耗事,今姑置之,待後日更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各道年分分等狀啓入來,然後還穀身布徵捧等事,自廟堂可以分付,而分等狀啓,每致節晩,自多窒礙之端。今年則,分付諸道道臣,無待畢巡,使之必趁十月初,卽爲啓聞,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樂安軍丁減數事,雖有下敎,而全羅監司今方盡爲變通,樂安軍丁之數,今不可獨爲減除矣。上曰,如樂安者,未知幾處有之,而自宮之事,極甚殘忍矣。興慶曰,監司守令之言,不可謂不信,而安知其必有割勢乎?減軍丁之議,似未免太偏矣。上曰,似偏於王政,而自宮則似分明矣。興慶曰,摠戎廳上番軍兵便否,不能詳知,而聞其事情,則上番者來食九斗料,不上番者納米三斗,故軍兵皆願不爲上番,而不上番,則又有騎隊摠吐食之苦,故亦願上番。李瑜所謂或便或不便之言,是矣。取魯曰,雖食九斗料,而上番則抛棄家事,亦爲切迫,故不願矣。上曰,不可以一箇論也。三斗米之上納,雖難,而其中似有自願者,朝家,當見其大體而行之,是也。權相一疏中,有舊布之言,今年雖大登,新舊逋欠,若皆盡捧,則是不可,權相一之意,欲只捧新布而已矣。興慶曰,當相議而處之矣。上曰,承旨進來。向者旣有申飭,而大臣奏事之際,入侍諸臣,多有喧譁之事,推考,可也。{{*|出擧條}}李瑜曰,臣於頃日筵中,以諸道簽丁未及充定,守令論罪事,有所發端,而筵臣有云,已有定式論罪者云,故不果畢其說而退。考諸文書,無他定式之事,頃年有一番解由拘礙之令,而亦不過一時而已。春間因臺啓姑停者,待秋畢充定之意,纔又嚴飭。然守令,拘於面情而不免要譽,座首,以一邑軍務摠察之任,凡於民間情僞,無不洞知,而甘爲隱漏良丁之擧,色吏符同,謀避之閑丁,受賂操縱。如是而尙何能盡括可充軍保之額,以盡簽丁之策乎?卽今良役,實爲國斃之大痼弊。聖念又惻傷警動,思欲變通,日夜憂勤,而奸民之所以謀避,其路益巧,簽丁一事,便同掃塵,無時可了,而全無檢飭之道,臣意恐不當若是也。若或申明法令,定以幾名以上未充定守令,抵某罪,座首,則施某罪,如全家徙邊之律者,色吏亦如之,則似或爲搜括之策,檢飭之道矣。以臣一人愚迷之見,固不可斷定,下詢諸臣而處之,則似好矣。興慶曰,此事在外時,已有所相議矣,隨其闕額之多寡而論罪,似好矣。上曰,本意則欲使無一人未代定,而此事如田稅大同未收,無著令論罪者,同一意矣。興慶曰,然而以一二名未代定,論罪守令,似涉太重矣。上曰,充定未納,定其期限,可也。興慶曰,自然以歲前爲期限矣。寅明曰,軍政逃故未盡充塡者,初無罪罰之定式,蓋其外方之盡爲充定與否,無憑可知故也。自朝家若督令充定,則守令謂之盡充無闕,若責納身布,則守令謂之多未代定。此其虛實,有難憑覈,而第此軫念良役之日,定式論罪,亦足爲一時警飭之道矣。瑜曰,玆事豈不悶且痛乎?民丁之多,豈有愈於我國?而投入之門,從而廣多,富且實者,莫不散而四投,只從目下貧而無力者,勒驅於納布之賤役,人情,不但畏憚於納布而已。所以避其賤名,如水火,守令雖欲盡驅而定之,怨謗可畏,所以不能下手,座首以下,全事隱沒良民,或置之籬下,或自謂募入,惟務容比,色吏又利於捧賂。於是乎一國之良丁,遂無一箇可得,朝廷則每憂其如此。某樣罷定某子孫充定之令,前後累下而了無實效,至於白骨收布隣族侵徵,上下談說,恬然若無奈何者然,玆事實爲悶痛。凡收布之際,一二疋未收,尙有責罰,且如監兵營之所薦,有闕未充,則尙有推責之擧,而獨於此簽丁重事,一味任之而已。曾無警責之道,法意恐不如是,夫鄕色輩,居其土,凡良民之可合者,與他投沒之處,豈不明知之乎?獨以無責於己,故不肯下乎?惟坐視而已,此臣所以仰達者也。興慶曰,出外後,當與諸臣,更加商確,作爲節目啓下,似宜矣。上曰,商確作爲節目以入,可也。{{*|出擧條}}上曰,翰薦事,爲悶矣。申致謹之疏出後,則此爲結末,卽今左右不備,將何以爲之?興慶曰,翰林回薦之規,先進若以薦中,此人誰也爲問,則謂之見塞,以好爲言,則謂之完薦矣。聞向者李德重之回薦時,申致謹爲好云,故德重果爲持來,而今者致謹之疏,旣以似好矣,爲言,又以爲相對時,已示不平之意,此與德重之言有異矣。上曰,申致謹,爲人不沈靜,以此見之,申致謹,非矣。其錯認而酬酢,卽一詼諧,見李德重之疏,則如見申致謹矣,李德重,豈是飾非者乎?雖如此,未知被薦人行公乎,終至於敗薦乎?興慶曰,此事出後,被薦人,必皆不出矣。上曰,被薦人,終不可行公,則左右史,不備已久,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更爲完薦,可矣。興慶曰,然則被薦諸人,皆當陞六後,使之更薦矣。上曰,薦主與被薦人,竝皆出六乎?興慶曰,不然矣。薦主則削職,而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新薦付職後,薦主諸人,更爲敍用,還付史職,則自當行公,而至於後薦時,則謂以誤薦,不得復預於薦事,故亦令出六矣。然則今此李德重等三人,當姑削其職,被薦諸人,竝爲陞六後,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更薦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申致謹疏中,所謂長者家兒蹭蹬等說,甚非矣,敗薦之後,雖出仕路,何害之有?此非事實矣。上曰,謂誰也?興慶曰,不知矣。上曰,予知其新薦矣。彦燮曰,意在於欲防後薦而已也。上曰,焚香之後,則不得更薦敗薦之人乎?興慶曰,然矣。寅明曰,冬至副使,旣有身病,且不可往,改差乎,置之乎?上曰,此則圍繞而置之,可也。寅明曰,今當開政,違牌坐罷人員,別單書入,何如?上曰,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寅明曰,賑錢立本條劃給,若非不得已之事,不可爲也。年久則反成逋欠,爲其邑弊,不少矣。上曰,實爲民弊矣。以全羅監司狀啓見之,則錦城差人輩,皆來在京中云矣。寅明曰,辛壬大賑後,賑廳全無穀物,來頭年事,不可知,備荒之資,不可不措備,而曾知差人之爲弊,故分送賑錢於三南各邑,使之作米,嶺南爲二萬石,湖西爲萬餘石,湖南亦近萬石。嶺南則聞前縣司之言,已皆裝發云,而先納者,已三四千石,湖西則先納已近六七千石,湖南各邑,亦多已納,而前錦城縣監李衡坤,聞全無措備云,賑錢近萬石,公然花消,雖因其時卽爲遞歸,論其罪狀,死且有餘矣。上曰,吏判亦非矣,一守令,豈可如是多給耶?寅明曰,李衡坤之事,旣已發端於筵中,不可置之。拿覈督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臣竊有耿耿所懷,不敢有隱,敢此仰達矣。卽今中外國儲蕩然者,實由於年年設賑,而賑政實有過濫處,其弊有不可言者。今者咸鏡監司狀請,未免過中,自上有張大之敎,誠爲允當,而今所劃給,亦已不少矣。第北關,異於近地,而饑民等,聞監司欲得賑資,反被推考,必有缺望之心,遠地民情,誠爲可念。且江原監司,別無濫請之事,而亦有推考之命,此亦如何?兩道臣推考,若令還收,則似好,惶恐敢達矣。寅明曰,臣之微見,亦與戶判相同矣。道臣狀請過濫,則推考姑無妨,而從前如此過張之事,非止一二。或道臣,引見時陳稟,而多得賑資,或狀請而優數劃給,前旣如此,便同循例,今若有申飭之擧,則可矣,而經先推考其道臣,則外方民人,必以爲前監司雖多請賑資,而朝廷不以爲罪,乃皆曲從。今番道臣爲民之請,不免被罪,必皆有落莫無聊之心,今此推考,不見其效,而反使邊民失望,終涉難便矣。興慶曰,推考,不過薄罰,故日昨筵中下敎時,臣不爲仰達,而蓋遠方百姓,不知聖敎飭礪之本意,以爲監司爲民狀請賑資,而至於被責,民情,易致缺望。此非大段罪罰,而播聞外方,自當如此,今玆兩宰臣之言,是矣。上曰,向者因文義,有不見bb免b吁咈之歎矣。予有不察處,而諸臣若皆順從,則是亡國之兆也。思慰小民之心,則豈可待兩臣之請,而還收推考乎?道臣所守之土,卽國家之土也,數三邑飢民,不能賑救,反欲使朝廷接濟,其分憂之義,果安在哉?如此而不爲飭礪,將若之何?道臣之力所不及處,國家猶或助給,而其何能盡爲顧助耶?此非爲百姓之道也。今此推考,予亦有或過之意,而終不可以此求譽於百姓,豈徒爲今日之事,而不思將來之弊乎?吏判所達無聊之言,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執義南泰慶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泰慶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太過,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一啓之內,爭啓父子,終涉太過,須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次對入侍時,因堂后不備,有注書特推之命矣。注書之推移入侍,自有其例,而因其推諉,致令史官不備,至煩上達,追後召入,朝儀有缺,事體不嚴,承旨固難免不能檢下之責。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司諫申思永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朝儀事體甚重,史官尤不可不備員,同僚中,設若有故,推移入侍,自有其例,而注書徐命臣,諉以當該假官未出代,不卽入侍,致有招致登對之命,體例所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注書徐命臣,從重推考。上曰,依啓。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銀臺長席,不可數遞,再度加由,旣許調理。知申三單給之,牌招察任。上曰,各道上來差使員、守令、察訪,晝講時,同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彦燮曰,昨日禁衛營,來呈今日習陣頉稟單子,而以爲今日次對,多有稟定事,必欲入侍云,而臣以爲動駕日子已迫,日次習陣,不可廢閣之意,言送,而再次追給單子矣。兵曹判書,又爲送言,以爲習陣則纔已爲之,次對必爲入侍,然後多有稟定之事云,故頉稟單子,果爲入啓矣,至有還給頉單之事,臣不勝惶悚矣。上曰,昨日單子,混入於監試,試官肅拜單子,故忘置之矣,今日始爲下敎,該營必致窘速。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判書尹游,送言以爲,隨駕禁軍馬兵,前期一日,當先爲渡江,屯宿江邊矣。渡江軍兵,似當有懸燈刁斗,稟啓,而前例不能詳知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雖渡江屯宿之軍兵,亦豈無懸燈之事乎?各營門懸燈落燈刁斗,取稟之時,一體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翰林被薦,已付職未付職人員,竝陞六,別兼春秋差出,使之速爲新薦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十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琅堤君墰,武臣行副護軍崔震一,各道差使員,驪州牧使金相璧,楊口縣監李景琦,高原郡守田始赫,魚川察訪尹世鳳,平陵察訪張學龍,金井察訪李衡齡,靑丹察訪洪夏濟,安奇察訪李宅溥,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秦風篇題,止小戎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車隣章則秦君,始有車馬,故民見之而贊美之矣。上曰,察訪有肅拜者,使之入侍之意,注書出往傳之,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復曰,高原郡守、安奇察訪,姑不行入來肅拜矣,何以爲之乎?上曰,肅拜纔下矣。泰耆復爲出往,引高原郡守田始赫,安奇察訪李宅溥而入侍。上曰,小戎章,多有好處矣。若魯曰,小戎章,美其興師討賊之擧,而此非奉行周天子之命矣。上曰,宋高宗則亦無此事矣。若魯曰,興師征討,義理亦甚明,而秦君尙武,故其俗,亦皆强悍,此亦由於在上者之導率矣。權相一曰,臣供職浹旬,未效一日之貴,而病勢危苦,竊有死生之慮,行幸日期已迫,而末由陪從,公私狼狽,尤極悚悶。敢陳辭疏,仰暴血懇憂愛之忱,略付一二,而及承聖批,或未蒙賜答,又以予未曉也,爲敎,臣誠萬萬惶悚,不知所措,蓋臣愚見,非有他意。伏念聖上,旣下悶旱憂民之敎,哀傷惻怛,無所不至,四方傳誦,民皆感泣,而今於行幸之時,自不無勞費民力之事,恐或愚蠢下賤,不識聖上霜露瞻慕之感,有不能自已者,若以謂有異於前日傳敎之聖意云爾,則此乃其心,猶有所未信於君上之言。事雖微細,關係甚重,故不免以閭里常談,質直仰達,欲請行幸之日,沿路民弊,特許詢訪除革,因且敷告德音,使民心慰悅而已。第措辭之際,有欠通暢,致勤聖敎,此莫非臣見識淺短,文辭拙澁之致,何敢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昨日批旨,不過大體,其所陳戒,大意固好,其何過辭?勿辭亦勿退待。宋寅明曰,新薦翰林,今有陞六之命,而其中有罷職者,何以爲之?上曰,罷職翰林,敍用後一體陞六,可也。{{*|出擧條}}上曰,入侍守令、察訪,以次入侍爲可,下直守令,則不必引見。卽今在任守令,引見好矣,銓判,勿爲出去,可也。驪州牧使金相璧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相璧告其職姓名。上曰,初爲入侍乎?相璧曰,曾爲三次入侍矣。上曰,七事,守令之所當勉者,達之。相璧陳七事。上曰,七事中能有修擧者乎?相璧曰,臣到任未久,奉職無狀,殊無修擧者,而至於簽丁,今始擧行矣。上曰,軍政如此,而學校等事,亦爲關重,皆未修擧,則驪州,其何能堪乎?不知例讓,而不爲盡達乎?相璧曰,春分後,故詞訟不入,奸猾則雖爲鋤强,而何敢謂能爲之乎?上曰,軍政何以爲之?相璧曰,驪州累朔曠官,積逋如此,今方汩於催科,故搜括良丁,而未及代充,以陵幸時差員,上來矣。上曰,姑不下手乎?相璧曰,捧招四十餘名,而未及充塡矣。上曰,驪州有所措置者云乎?京畿堂上,聞之乎?廷濟曰,李漢弼,抛棄官事,積逋如山,官事罔測矣。金相璧新到之初,頗得搜括云矣。上曰,驪州雖地廣,而聞是閑官云矣。若魯曰,邑多兩班,而官樣罔測云矣。廷濟曰,雖有兩班,而以李漢弼之不治,今多弊端矣。上曰,本州民事,何如?相璧曰,農事,初則頗爲茂盛,而後因旱災晩移秧,不免慘凶,折長補短,不可謂豐年矣。上曰,早不霜降頗幸,而今年豐凶,可於明年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相璧曰,臣有耿耿所懷,而不敢煩達矣。上曰,何事也?相璧曰,別無他事,卽今入侍法講,臣雖武夫,愛君希道泰五字,常耿耿于中矣。黃晸曰,金相璧所達,未免猥濫,推考,何如?上曰,置之。此武弁,誰也?晸曰,兵使金錫保之子也。上曰,以次入之。楊口縣監李景琦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景琦,告其職姓名。上曰,本縣農事,何如?景琦曰,畓穀頗好,而旱災孔慘矣。頃幸得雨,餘者,今皆向蘇矣。上曰,關東句管堂上以爲,軍役則盡爲代定云,然乎?景琦曰,小臣昨年九月下去,白骨及疊役之類,今春已皆充塡矣。上曰,七事中,能修何事耶?景琦曰,軍政則如此,朝家令章,在於農桑,而姑不知前頭之何如也。上曰,所懷達之。景琦曰,雖有些少所懷,當與道臣,隨事相議變通矣。高原郡守田始赫進伏。上曰,此尹得和之代乎?若魯曰,然矣。上曰,利城縣監極擇云,恨不引見其人矣。寅明曰,洪以錫,能有才矣。若魯曰,狀貌頗好矣。廷濟曰,坐地但不足矣。上曰,誰之子也?廷濟曰,故兵使洪時疇之子也。上曰,治邑之道,有才爲先矣。上曰,職姓名達之。始赫,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此曾經都摠都事者也。始赫告其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始赫告七事。上曰,七事中能有修擧者乎?始赫曰,七事之奉行,孰非關重?農桑爲最,故各別,申飭擧行矣,今遇慘凶,可惜矣。上曰,然則能無陳廢者乎?始赫曰,起耕廢陳處,幾至百餘結矣。上曰,樹之以桑乎?始赫曰,依事目家家樹桑矣。上曰,本縣農事,何如?始赫曰,道臣已爲狀聞,不必更達,而北道,夏秋以來,霖雨支離,不見天日,無論南北關,未免慘凶,前頭捧糴之策,茫然矣。上曰,軍兵幾何?始赫曰,各邑軍丁,合爲九百八十餘名,而無收布之事矣。上曰,民戶幾何?始赫曰,民戶三千九百餘戶矣。上曰,還穀幾何?始赫曰,皮各穀合爲一萬九百八十餘石矣。上曰,本縣留庫及分給數,幾何?始赫曰,卽今留庫者,只是米太竝二千餘石,而其餘則盡爲分給矣。上曰,皮穀,報於道臣,盡爲分給乎?始赫曰,遞歸道臣在任時,或相議,或報狀後,盡數分給,而小臣上年十月到任,則皮穀元無留庫之事,壬子年,因大臣陳達,皮穀則有勿爲留庫之令,故如是盡分云矣。上曰,壬子年皮穀勿爲留庫之令,只許其當年而已,此非定式也。前日利城縣監李景白,豈不以不爲留庫,推考乎?始赫曰,北道一路,元無皮穀留庫之事,前例如此矣。上曰,利城縣監之獨爲推考,可爲冤抑。今此武臣,雖爲直實告達,而其不爲留庫之失,不可無責,推考,可也。此非但守令之罪而已,當該前監司,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武臣入侍時,朝衣之內着軍服事,累有申飭,而今者高原郡守田始赫,不着軍服而入侍,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田始赫,是鄕人乎?若魯曰,是保寧人,而田哥,能皆善治矣。上曰,是田雲祥之族乎?若魯曰,然矣。魚川察訪尹世鳳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世鳳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魚川,豈不直狀啓乎?世鳳曰,馬數爲八十九疋矣。上曰,馬位幾何?世鳳曰,五百三十餘結矣。上曰,驛卒幾何?世鳳曰,一千二百餘名矣。上曰,奴婢幾何?世鳳曰,九百八十九名矣。上曰,有濫騎者乎?世鳳曰,無此弊矣。上曰,有所懷乎?世鳳曰,本驛事,道臣今爲各別申飭,無可達之辭矣。平陵察訪張學龍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學龍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學龍曰,一百十餘匹矣。上曰,履歷達之。學龍曰,以能麽兒郞廳,出六,歷禮賓別提及引儀矣。上曰,馬位幾何?學龍曰,一千五百餘結矣。上曰,驛卒幾何?學龍曰,人吏婢奴,竝爲三千餘口矣。上曰,無濫騎者乎?學龍曰,有則當報於道臣,姑無此弊矣。上曰,有弊瘼乎?學龍曰,與道臣相議變通,無可達之辭矣。金井察訪李衡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衡齡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衡齡告其履歷。上曰,何時爲差員乎?衡齡曰,今四月上來入侍矣。上曰,四月以後,本驛無弊瘼乎?衡齡曰,卽今弊端,驛保人、驛吏,外緣各邑,皆充軍役,以此將有離散之患矣。寅明曰,投托之弊,亦多有之矣。上曰,此人年似多矣。若魯曰,年多故不除守令矣。靑丹察訪洪夏濟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夏濟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夏濟曰,七十一匹矣。上曰,奴婢幾何?夏濟曰,吏奴婢竝爲二百餘名矣。上曰,馬位幾何?夏濟曰,九百三十餘結矣。上曰,雖非守令,而以馬位之故,可知農形矣,何如?夏濟曰,初有豐稔之望,而及被旱災,雖幸免凶歉,聞道臣之言,則新溪、谷山、遂安等邑,未免慘凶云矣。上曰,他道察訪處,亦問農形,可也。世鳳曰,馬位在於熙川,而此處不能免凶云矣。衡齡曰,以晩旱之故,晩移秧,似爲不實矣。夏濟曰,黃海道,前古所無之大豐矣。上曰,平安道農形,何如云耶?寅明曰,初則道臣不免生㤼,今則稍稔云矣。安奇察訪李宅溥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宅溥告其職姓名。上曰,初爲入侍乎?宅溥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履歷達之。宅溥曰,以假引儀出六,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宅溥曰,大馬七匹,中等二十四匹,卜馬八十一匹矣。上曰,驛卒幾何?宅溥曰,奴婢人吏,竝爲八百六十八名,而散在各處,洊經慘凶,逃亡物故,甚多矣。上曰,馬位幾何?宅溥曰,都數,不能倉卒仰達,而大馬位田七結,中等五結五十卜,卜馬四結內,不足者一百四十餘結矣。上曰,其處農形,何如?宅溥曰,安東地廣,灌漑處甚少,而晩移秧,則始有蹲縮之形,其後因公故,過見咸昌、大丘等處,則晩移秧,別無所異。蓋安東則土性不堅,不實如此,以此安東市直,則百文,直四斗米,而咸昌、大丘則直五斗米,三四日程之間,如是相懸矣。上曰,陽口縣監李景琦,是將家人,何爲蔭官耶?廷濟曰,別薦調用,而能有才云矣。上曰,察訪之職,亦不歇,定年限之言,是以有令矣。若魯曰,擇用,可也,何必定年限乎?晸曰,有事關本院,不得不稟定者,故敢此仰達矣。次對時,廳注書、事變注書,當爲入侍,而事變注書,或有病故,或未及差,則廳注書,只爲入侍矣。取考堂后便覽及本院日記,則曾無上注書替入之事。朝者上注書徐命臣之不爲替入,不無所執,而因玉堂陳達,上注書,有追後入侍之擧,事甚未安。史官入侍,事體亦重,此後一定規例,然後可無推諉顚倒之弊矣。上曰,上注書,前有替入之事乎?晸曰,詳考前例,則元無推移替當之事矣。廷濟曰,上下注書,雖推移入侍,而事變注書,則掌軍國事及鞫廳,故上下注書,不爲替當事變之事矣。若魯曰,上下注書及事變注書,雖有所掌,而入直等事,旣爲推移,則至於入侍,豈不可替入乎?寅明曰,上注書,取便故不爲入侍,不可定式矣。汲曰,徐命臣之不爲替入,有所執矣。上曰,今日之事,當爲前例矣。{{*|出擧條}}晸曰,擊錚,四件外,禁其猥雜,而卽者肅明公主房奴子,以推尋田畓事,黃海道人,爲其官員趙儼,而俱爲擊錚,猥雜莫甚。此後則兵曹,見其原情,若係四件外事,則禁而不入之意,申飭兵曹堂郞,何如?上曰,不使聞知而入,故守門將,豈不推考乎?四件外則勿爲上裁,爲定式,可也。若魯曰,本館行公之僚員,近甚苟艱,今日政差出者,待下批牌招,何如?上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權相一家,在何處?曾聞能文云矣。晸曰,家在尙州,而非但能文,居家有行誼,故人皆推詡云矣。上曰,此樸實人也。自鄕上來,已久,故似欲還歸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到津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左副承旨鄭彦燮,辭疏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尙未出肅,園陵幸行,期日不遠,祭文撰進,事甚緊急,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金吾滯囚,委屬可慮,而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連日違牌,尙不開坐,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晝講同爲入侍。 ○下直,茂山府使李廷彬,安山郡守李秀輔,砥平縣監金應三,安峽縣監朴弼勛,新昌縣監盧以亨。 ○以章陵幸行時西班隨駕人員單子,傳于任守迪曰,西班則異於東班,而一竝隨駕,依幕於村閭,則殊非省約之意。軍職中拔去五人,而定以十五人,改書以入。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陵幸,只隔數日,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內禁衛將朴泰新,以前任滿浦僉使,時在任所,未及上來,今姑改差,其代與宣傳官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聖龍爲兵曹參知。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國彬爲兼內禁將,朴載海爲宣傳官。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陵所設布帳次,軍一百四名,將校率領,今月十二日出送,畢役後十三日回還,而其中二十六名,仍留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旗軍洗馬,十二日,乃大殿誕日前一日,十三日,乃正日,十四日,乃陵幸齋戒,十五日十六日,乃陵幸日也,不得擧行。待無故日行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陵幸時,金浦郡宿所周圍處設布張,令訓局及禁衛營次知擧行事,自兵曹已爲節目啓下矣。設布張所守直次,京標下軍三十名,明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南大同領來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柳夔,時在京畿高陽地,而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提調意啓曰,濟州判官金五錫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注書徐命臣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答行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頃已面諭,前批亦諭,今者日日牌招,豈特本職?事體有在,卿豈讓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注書徐命臣上疏。伏以臣以今日次對入侍事,咫尺前席,兩司交進,姓名狼藉於白簡,餘波至及於承宣,惶隕震迫,罔知攸出。夫秉筆螭頭,昵近耿光,乃人臣之至榮也。況上注記事之役,視廳注差歇,以差歇之任,當至榮之事,苟非有必不得已,則孰敢爲規免之計哉?大抵賓對入侍,事變專主,而若無事變,則廳注書獨當,是院中故事也。今日引見命下之後,堂上,以事變之未出代,促臣偕入,蓋事變有故,甚爲稀闊,故未諳院中規例,而有此催促。臣以院規如此,不可墜失之意,往復之際,殿坐有命,朝班遽入,臣果未及入侍,及夫同爲入侍有下敎,然後始乃顚倒趨入,則臣有何諉之於他人,不爲推移之事耶?其所諉之者,不過院中古規,而其所推移者,亦不過依前例使廳注書入侍耳。人非有病,必不公然爲缺朝儀,損體例之事,而今其爲言,乃反如此,臣雖淺之爲丈夫,重推微勘,何敢有一毫芥滯?而第近來朝廷之上,古規蕩然,臣嘗慨然於此,區區守株之愚,只出愛禮之義,而未能見孚於咫尺,侍班之際,致有此情外之言,悚惶慙赧,置身無地,其何敢自以爲有守,而晏然於臺參之下乎?伏乞聖慈,亟罷臣職名,以嚴朝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之從前叨冒,孰非濫幸?而其尤不稱最可笑者,文衡耐過一年,澟若矛頭淅米,今以何許不幸,再膺是寄,朝家,以何等失政,重畀此任,是則臣雖無故從宦,承受一路,有死而已。況臣,抱苦痛而未宣,積驚怖而靡定,三年自屛,萬緣俱滅。向者春曹金吾之許解,似若體諒於微衷,而玆迺被之以不稱可笑之尤者,迫之以有死不敢承之命。噫,臣之至陋極微,亦一聖世之匹夫,獨豈無區區志尙,而終奪於嚴威之下哉?再昨聖旨,以曾經與閒任爲敎,臣實悶塞,繼之以訝菀也。自視匪人,則其可以曾經,而再誤且其職事,雖無煩勞,權柄之重,標望之絶,每爲久虛之極選,則顧何閑忙之可論,藉是忙也?臣年不至甚衰,義苟可仕,敢以其忙而違避也。惟是耿耿血忱,以廢死溝壑,誓心於天地,毋論閑劇緊漫,願勿復爲周行中人,其情,誠哀且切矣。將此身心,饕此寵數,突然抗顔於館閣之上,臣之無義無恥,固不足恤,而伏惟體下禮使之仁,其忍使之至此哉?然而虛銜,尙在身上,謁陵祭文製進,期日漸迫,喉司日請出牌,聖敎至勤誨諭,臣亦略具知覺,豈不知此會之至迫隘?而義所不在,寧甘蔑分之誅耳。如是慢慠,徒令國體壞墜,文字窘急,罪上之罪,雖百死難贖,四日之內,六違嚴召,情蹙勢迫,不得不申控矢語。伏乞亟加臣重戮,以肅邦紀,仍以撰進事,移命他提學,俾無臨急苟艱之患焉。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特進官李森,知事尹游,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副護軍趙東彬,下直守令茂山府使李廷彬、安峽縣監朴弼勛、新昌縣監盧以亨,上來差使員礪峴僉使金燦章、龍津萬戶金泰重,輪對官典簿柳尙徽、禮曹佐郞宋日贊、刑曹正郞洪尙輔,司䆃直長李海宗、中學訓導尹鵬擧,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若魯,讀自蒹葭章,至晨風章。上講新受音一遍。上曰,差使員邊將二員,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去,引差使員礪峴僉使金燦章、龍津萬戶金泰重而入侍。若魯曰,蒹葭章,別無文義之可達者矣。尹游曰,終南章,則秦人,見其君之衣服而贊美之,蓋德澤之及民,而民之愛戴,溢於言表,此等處,宜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矣。若魯曰,黃鳥章事實,章下註及愚也註可考,而殉葬旣甚不可。況奪其善人,納諸壙中,故詩人之哀痛如此,而終無怨意,可想其風俗矣。上曰,誰從穆公云者,豈非怨意乎?其人,旣是百夫之特,則何如是惴惴也?若魯曰,若自殺而從之,則豈可惴惴乎?游曰,此章,有深戒處,殉bb葬b之道,甚是怪事,穆公如此,故其流之害,至於始皇而極矣。上曰,始皇之殉葬,亦納工匠,甚於此矣。游曰,人君,以此法,貽於後世,其能久乎?上曰,惴惴之狀,似㤼撓故言之矣。禮葬時,木奴婢亦怪,諸葛亮之不爲饅頭,自有深意矣。游曰,是故,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之說,有之矣。瑗曰,有俑,故有殉矣。上曰,俑如木奴婢乎?瑗曰,木奴婢,亦象人矣。上曰,俑始於何時?瑗曰,似在於孔子之前矣。游曰,此心,亦由於殘忍暴虐,是以二世而亡,其暴虐,有所來矣。若魯曰,殉葬,卽夷狄之風,無可言者,而況收其良人而殉之乎?良法美制,雖貽子孫,猶懼或墜,況以暴虐之道,爲貽燕之謨,而雖欲不亡,得乎?此等處,宜爲軫念矣。瑗曰,惴惴之狀,俄有下敎,而死生之際,非聖人則未免不動矣。穆公,本能人之有技,若已有之,而今者愛其人而殉葬之,此則亂命也。上曰,此過於愛,而魏顆,賢於康公,遠矣。若魯曰,晨風章,婦人,其夫不在,故作此詩,而不見君子,故憂心如此,能得詩之本色。欽欽靡樂等說,一節,加於一節,而夫婦之間,或相見棄,則以忘我實多,爲言,與鄭衛之俗,不同矣。上曰,能雍容矣。瑗曰,喜怒哀樂,發則易於過情,而怨而不惡,有見性情之雍容處矣。游曰,夫婦之間,無異君臣,貧賤時則同樂,而富貴後,故以扊扅歌引之,忘我實多云者,多有嗟怨之意,似是薄行之人矣。上曰,無衣章,與此同之矣。瑗曰,秦俗尙强,鬪力而從證,故其妻作之矣。游曰,待臣之道,亦體此意,宜矣。上曰,言甚好矣。若魯曰,風俗,强悍而無詐,故能有創業之功矣,趨事赴功,則天下有不及處矣。瑗曰,是以能席捲天下,六國不能抵當矣。茂山府使李廷彬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廷彬告職姓名。上曰,履歷曾已達之,但告七事,可也。廷彬告七事。上曰,所懷達之。廷彬曰,小臣微賤,無可達之辭矣。上曰,曾有善治之事,而今又差除北邑矣,曾經水使乎?廷彬曰,小臣,戊申年得除全羅水使,有情勢難安之事,不得赴任,而今日法筵,累下憂民之敎,臣當以此意,宣布百姓,若有弊端,則當與道臣相議變通矣。上曰,是何等武弁也?李森曰,卽李廷弼之六寸也。安峽縣監朴弼勛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弼勛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弼勛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弼勛告七事。上曰,所懷達之。弼勛曰,臣姑未赴任,未詳邑弊,今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今年幾何?弼勛曰,今年六十三矣。上曰,曾經守令乎?弼勛曰,初爲守令矣。上曰,年旣多而又初爲守令,志慮,其能不衰乎?弼勛曰,安能不然?而當爲盡心矣。游曰,安峽本是三面之邑,而其大如斗矣。上曰,雖如此,亦有民矣。弼勛曰,小臣,三累京兆,能仕劇職,卽今筋力尙强,無異少年矣。師得曰,朴弼勛所達猥雜,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可也。新昌縣監盧以亨進伏。上曰,姓名不必問之,履歷達之。以亨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以亨告七事。上曰,家在何地乎?以亨曰,在於公州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以亨曰,無顯官矣。上曰,初爲出身乎?以亨曰,國初有之,而其後臣初爲出身矣。上曰,所懷達之。以亨曰,人微年少,別無可達之辭,而以七事中一事,常有慨然者,敢此仰達矣。聖人之道,不過《詩》、《書》、禮、《樂》而已。七事中,錢穀甲兵等事,守令雖或修擧,而不見興學校之政,造士興學之道,猝難爲之,而守令旣兼師長,豈無興起之道乎?上曰,所達甚好。守令旣兼師長,今此所達,將欲稟於國家而行之乎?下去後,申飭行之,可也。以亨曰,明倫與庠序之間,讀晝講磨,興起孝悌之道,好矣。臣累年忝在館職見之,則明講堂gg明倫堂g,無講《小學》之事,風俗何由而善乎?上曰,朝廷,四方之表也。一邑守令,爲之則可以爲之,勿以太學之不爲,置之也。下去後勉旃爲之。師得宣諭訖。上曰,留待引見,則異於他守令,有罪則亦異於他人也。安峽縣監,旣無履歷年且老,勿以老自懈也。弼勛曰,臣受百里之任,安可一時解心也?礪峴僉使金贊章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燦章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燦章曰,出身後他無涖任之事矣。上曰,本鎭能有修擧者乎?燦章曰,臣到鎭後,建倉舍三十間,備置各穀五百石,城役時多有補裨,以此功勞,陞嘉善階矣。龍津萬戶金泰重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泰重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泰重曰,以御營別抄,待罪本鎭矣。上曰,有修擧之事乎?泰重曰,龍津,堡障重地,故修其城堞,修改軍器矣。上曰,守令邊將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可也。泰耆,承命出往,引輪對官而入侍。游曰,御前傳令之旗,與各營相同,儀仗,旣有紅旗,前排皆以紅色旗爲之,則好矣,此李森之議也。森曰,或行親行閱武,則傳令之際,混雜不辨,此甚未安,彼國則皆用黃色旗云矣。上曰,挾輦砲手,皆着紅衣,旗色亦紅矣。森曰,我國旗屬,屬五音而爲之,變改其色,自壬辰後始矣。上曰,今則日期已迫,當更思下敎,仍前爲之,可也。森曰,鞭棍,乃軍中緊要者,緩急之際,撲擊甚便,反勝於弓劍。駕後禁軍及別抄,皆持此物,至於別軍職,護衛輦前,實爲手下健兒,而獨無鞭棍,可爲欠典。皆給鞭棍,則似好矣。上曰,大將甲馬,亦揷鞭棍矣。森曰,自大將中軍、千bb摠b、別將、把摠,凡擧動時,皆持鞭棍矣。上曰,兵判之意,何如?游曰,馬兵皆有鞭棍,而別軍職則侍衛駕前,最爲親近,其在捍衛之道,使持鞭棍,似不可已矣。上曰,別軍職,是新設,故似無鞭棍矣,然則自兵曹造給,可也。{{*|出擧條}}游曰,今此陵幸時,摠戎使,領率訓局二哨軍兵,留鎭於宣仁門外事,節目啓下矣。曾前留鎭時,摠戎中軍替行,故受節制於留都大將,而今則摠戎使,領率留鎭,則當具大將威儀。事體與中軍留鎭時,不同,似不當受其節制於留都大將矣。上曰,摠戎使留都,則標下軍卒,亦當齊赴乎?游曰,旣具大旗幟,則標下軍卒,自當赴會矣。上曰,使摠戎使留鎭,則豈可受節制於留都大將乎?狀啓,亦當同爲,而別書留都大將之下,宜矣。{{*|出擧條}}游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等柴馬草,例自京營分定,待令於晝停及宿所站,而陵所則無待令之事矣。軍兵等,自晝停所,疾行三十里至陵所,又費了數三時,迫昏至宿所,不但人馬飢乏,顚仆可慮。犯夜蒼黃之中,人馬所食,勢未及周旋,故與訓局相議,則大小軍情,皆以爲宿所待令柴馬草,分半於陵所,俾得從容飼喂之地,極涉便好云。送言畿營相議,則蓋以分邑送待,雖無大弊,陵所旣無出站之事,自下亦不敢擅便,宜有稟定,分付之後,可以擧行,而其言不無所據,事雖微瑣,旣係軍情,敢達矣。上曰,事勢如此,則使之分半待令,而各其官,不用民力之意,亦必申飭,俾勿貽弊,可也。{{*|出擧條}}典簿柳尙徽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尙徽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尙徽告履歷。上曰,職掌何事也?尙徽告職掌。上曰,所懷達之。尙徽曰,宗親府,卽大君王子衙門也。事體尊重,而淸寒特甚,奴婢歲縮,收貢甚少,勢將難支矣。禮曹佐郞宋日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日贊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日贊,告其履歷。上曰,是鄕人乎?若魯曰,卽懷德人也。上曰,懷德宋哥乎?若魯曰,與先正臣宋時烈,同宗遠族也。上曰,職掌何事?日贊曰,以稽制色,或呈儀註,或爲收議等事矣。上曰,所懷達之。日贊曰,本曹堂上,主管之,郞廳有何可達之辭乎?刑曹正郞洪尙輔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尙輔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尙輔告其履歷。上曰,職掌何事也?尙輔告其職掌。上曰,所懷達之。尙輔曰,刑曹之弊,罪囚積滯爲先,而三堂上今無故,連日開坐,姑無他弊矣。司䆃直長李海宗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海宗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海宗告其履歷。上曰,職掌何事?海宗告其職掌。上曰,遺在幾何?海宗曰,新舊遺在,合米二千石太三千石矣。上曰,所懷達之。海宗曰,無大段弊端矣。中學訓導尹鵬擧進伏。上曰,職姓名,已知之,職掌何事也?鵬擧告其職掌。上曰,所懷達之。鵬擧曰,中學,近來殘弊特甚,養士諸節,專靠奴婢貢,而辛亥、壬子、癸丑三年災減之數,幾至八百兩,辛壬兩年條,則自賑廳,卽爲略干劃給,而至於癸丑條,多至四百餘兩,專不劃給,故齋儒供饋,甚爲苟艱,不成貌樣,參酌出給,則庶可供給齋儒,故當此俯詢所懷之日,敢此煩達,而卽今國家經費,每患不足,養士之道,雖甚緊重,而惶恐亦不敢仰請矣。上曰,入侍儒臣中,有兼此學敎授者乎?瑗曰,臣與金若魯,皆待罪他學,而養士之苟艱,四學一樣矣。災減之代,賑廳固難一倂劃給,而養士之需,異於各該司所用,必須酌量給之,然後可以供士矣。若魯曰,四學災減之代,其數甚多,賑廳形勢,亦難盡給,參酌劃給,以爲新捧前支繼養士之需,似宜矣。上曰,非但中學,他學亦然云,參酌劃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副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9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月暈廻火星。五更,流星出五車星上,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 ○下直,星州牧使李誠躋,沔川郡守李宇夏。 ○藥房啓曰,涼意漸深,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六君子湯,加劑五貼以入,後日須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明日大殿誕日,十四日陵幸齋戒,十五日、十六日擧動相値,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限畢試,除草記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下直守令,晝講,同爲入侍。 ○鄭彦燮啓曰,注書徐命臣,昨已陳疏承批,今日所當仕進,而謂有難安情勢,不爲仕進。陵幸迫近,史官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大提學尹淳,昨已承批,尙不出肅。園陵幸行,期日已迫,祭文撰進,事甚緊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再疏承批之後,一向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之未安,陵幸時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祭文撰進,事甚緊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道理,豈若是過自撕捱?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曾在辛亥年,首醫金應三,時以陽川縣令,差定差員,有隨駕之事矣。今亦依此例,砥平縣監金應三,令本道定差員,以爲隨駕之地,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又啓曰,今此陵幸時,留院提調,依近例,守宮大將兼察直宿,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內乘,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內乘二員,當爲隨駕,而他無推移入直之員。假內乘一員,依例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顯升爲假內乘。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都監軍兵,隨駕之外,各營入直,其數尙多。依獻陵擧動時例,局別將一員,別爲入直於北營,使之摠察,以重宿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安山前郡守趙鳴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鳴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知事金始煥疏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勿辭往來焉。 ○答驪善君壆疏曰,省疏具悉。已諭於驪川之批,卿其勿辭焉。 ○答副應敎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獻納徐命珩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上疏。伏以臣情私懇切,敢瀆崇聽,臣誠死罪。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漣川地,而孤露餘生,死迫朝暮,每恨墓道剝落,曾無片石之表矣。積歲未遑,今始經紀短碣,擬於未凍之前,卜日營立,而適値園陵幸行,尙此遲就,欲於回鑾之後,趁期下往,而方帶西樞之銜,不得不陳章請暇。伏乞聖慈,曲垂矜諒,亟遞臣本職,俾得便意來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驪善君壆上疏。伏以臣,卽癡狂無識之一賤品耳。値王家鮮貴近之戚,殊私誤恩,反及於無似之質,乃以童騃之年,驟躋崇顯之班,宗臣兼帶,不過數窠,而兄及弟矣,靡不是試,一門盛滿,挽近所未有也。臣雖蠢愚冥頑,豈不知惶兢悸懍?災生是懼,而第惟不期驕侈,而自底悖慢,行不見信,衆惡皆歸。乃者人言,勿論虛實,罔非自取,誰怨誰咎?臣實非人,而所點叨之秩,是國家所以待重臣之名器也。不幸以不好題目,無難相加,日謄朝紙,播揚耳目,緣臣一人,行己無狀,聖世宗戚,擧蒙混汚,俱被指點,當今之時,名爲宗室者,實無抗顔容身之地,一則臣罪,二則臣罪也。臣自遭臺評,恭俟重譴,久矣。似聞重臣,有爲臣言者,而物議之疑時,情勢之危蹙,不可以此爲解而自安,方當陵幸迫頭,臣庶駿奔之日,臣不敢自玷班行,以瞻羽毛之美,臣罪至此,尤無所容,玆敢唐突呼籲,仰請勘處。伏乞聖明,亟命刊汰臣爵秩兼帶,付臣有司,重究所犯,明施邦憲,以淟淸朝之羞。臣不任云云。 ○副應敎金尙星上疏。伏以臣,猥膺參試之命,昨纔出榜,而第於憲臣重推之啓,竊有惶恧不自安者。噫,國綱漸弛,士習漸淆,近來場屋之不嚴,誠有平日所深嘅者,故凡係防禁之節,非不十分申嚴,而亦豈料暗中作奸之輩,猶未知戢於朝家嚴飭之後也?事出場外,雖幸發覺,而如使臣等,果能見憚於擧子,則豈不能逆杜姦計,而又何至有此等驚駭之擧耶?毋論場內場外,按試者,安得免不善奉職之罪?而畢竟臺評峻發,只請薄勘,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晏然若無故者,而復命事重,未暇自恤於廉義,只尋長單,略伸惶蹙之意,今始拜章請譴,仰瀆崇聽。伏乞聖慈,亟治臣罪,以存臺議,仍遞臣職,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獻納徐命珩上疏。伏以臣本稟迂拙,昧於量時,重以經年關塞,逖遠京洛,但以外面景色,過料朝廷,有寅和之福,實不知其暗中藏得許多機括。適値新除有命,馹召遠降,在途一言,不過欲存緩不急之戒而已,豈意旁伺臣影者,乃躡于後哉?短章纔封,人必與之互發而對之,爭得頃刻間先後,臣愚甚,實不料其巧且忙乃爾。至今思之,駭哂俱集,夫以高臨之天,安得不爲之疑其跡而責其愚乎?臣實悔懊,惶恐於斯矣,固何暇怒人之憯乎?跧蟄省尤,自分不敢復列於朝紳,不自意天地之量,過加包容,收錄如舊,除書踵下,聞命感隕,益自徊徨。時往事過之後,又復爲自辨之圖,則只益紛鬧,寧若默而息乎?噫,李光湜之投時好而撼銓地,申光夏之攘臂而噴薄,終惹銓地之一風浪。夫以兆睽之久見,而不免結果之差誤,於其素料量者,則宜乎在向日發出殊死氣,欲遮人之議之也。至於沿路之聞,從古有之,遐外之情,一誦於紸纊之下者,斯爲臺閣之大羞恥,則夫其例帶之一勳堂,極口擠逐,而不知受人嗾之爲極羞恥者,又何如也?雖然勿論其言之如何,莫非臣愚不量時之罪也。居今之世,安得免乎人之口哉?只是臣出入臺省,久矣,一段誠意,不能見照於君父,前後嚴旨,至爲悚蹙,將何顔面,復叨榮次?而況此納言之職,卽是狼狽之地,撫躬增惕,不知攸措。動駕隔日,在於臣分,不敢退在鄕廬,昨始來伏私次,而以臣情勢,末由抗顔入肅,略暴危迫之懇。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安愚分,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瑜,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吳瑗,持平金箕錫,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下直守令星州牧使李誠躋、沔川郡守李宇夏,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無衣章,至權輿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無衣章,旨意已盡於章下註,王于興師之言,好矣。春秋之時,不知義理,而秦人,承天子之意,能忠于王室,將欲勇往執仇,其忠義之心,如此矣。宋寅明曰,周室雖微,而能命興師,師亦勇强,是可見爲之而無不可爲之事。周之衰微,專由於不爲也,民之善惡,在於在上者之導率矣。若魯曰,岐、豐,初化於文王,及其爲秦,强悍如此,秦之後,又生文王,則復可化爲岐、豐,知事所達之言,是矣。瑗曰,先王陳詩,以觀風俗政事得失,於此可見俗尙之善惡處,尤宜反躬而思省也。上曰,然矣。寅明曰,不待秦始皇,而已有伯諸侯統天下之意,民愛其上而憤然勇强,非山東諸國所及也。瑗曰,風俗之卽今委弱,虛僞而不篤者,是爲甚悶,必須加意於篤實之工,以爲移風易俗之道焉。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寅明曰,見此詩而思我國之民,則卽今塡壑,救死不暇,豈有與子偕行之意耶?瑗曰,戊申年之亦能赴戰,實非所料,其後數累經凶荒,而脫有不幸,民之勇赴公戰,安知不如戊申年耶?寅明曰,是我國之賊,故如此,而若一敗績,則事有不可言者矣。若魯曰,祖宗朝恩澤,浹人骨髓,聖德亦及於民,故下番,以戊申事證之,而民人,雖塡於丘壑,秉彝之心,則皆有之。民習不美,而王化難行,臣則不信,勿以人心之難行王化,爲憂而加意焉。上曰,言甚切實矣。瑗曰,德禮政刑,不可偏廢,德爲本而振作之道,亦不可已也。若魯曰,渭陽章則康公送公子之時,念母之不見,章下註,以爲是爲孝也,而令狐一戰,未免私慾,害其良心也。瑗曰,二章之意,可見藹然懇惻,而養其端充之,則豈有令狐之戰乎?若魯曰,權輿章章下註,引楚元王事而比喩也。初則廈屋四簋,而其後每食不飽,禮意寢衰,不能繼其始矣。君臣之間,以恩禮相得,而及其怠衰,豈無鉗我之憂乎?必須加意於愛賢之道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唐之陸贄,宋之李綱,其時兩君,皆不承權輿,而致此之道,不一其道,或忤旨而見逐,或被讒而見疎矣。上曰,當初誠心不足,故致此矣。寅明曰,初有誠心,則何至於此?而不承權輿,實是至易之事也。金箕錫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寅明曰,近日風寒漸緊,而久未入診,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陵幸已迫,而其日必侵晨動駕,厚對衣襨揮項等物,亦爲持去,勿爲放過,如何?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近來守令,曠官特甚,其弊不貲。順安縣監尹尙遠,因本道監司狀啓,吏曹,囚家僮催促,而終不下去,曠官今已八朔矣。自吏曹催促,似無益,拿問論罪,何如?上曰,吏曹催促,亦朝令也。各別催促後,更不下去,更告,可也。星州牧使李誠躋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誠躋告其職姓名。上曰,此人豈非善治之人乎?寅明曰,黃州牧使時,李宗城,以善治褒啓矣。上曰,履歷達之。誠躋告其履歷。上曰,七事達之。誠躋告七事。上曰,有所懷乎?誠躋曰,別無所達之事矣。李宇夏曰,臣卽沔川郡守李宇夏也。上曰,履歷達之。宇夏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宇夏告七事。上曰,有所懷乎?宇夏曰,別無所達之事,赴任後,邑弊民瘼,當與道臣相議變通矣。寅明曰,此人,卽故相臣李尙眞之孫也。上曰,然乎?李尙眞,卽選於淸白吏者矣。任守迪宣諭訖。上曰,已爲別諭,而爾已著能治之名,予知之久矣。無若黃州牧使李浤之先勤後怠,而李宇夏則勿墜乃祖之名,可也。此後星州、沔川,若有不治之聲,其罪責,當與他邑有別,勉旃焉。誠躋曰,臣以世祿之臣,自少受國厚恩,而聖敎至此,敢不竭力圖報也?宇夏曰,擧祖父之名,而下敎如此,赴任後,當竭力奉承矣。上曰,星州牧使,是誰之後也?守迪曰,故參判彦紀之子矣。上曰,戶曹參判李春躋之族耶?寅明曰,李春躋之族從也。上曰,爲人着實矣。寅明曰,爲人通達,臣所差遣者也。上曰,沔川,何如人也?寅明曰,爲人淸簡矣。上曰,淸簡何與於治民?諺有秋毫不犯,官庫板蕩之言矣。若魯曰,李宇夏,善治平山,而原城則不能善治矣。上曰,其爲人,似强强矣。若魯曰,陵幸不遠,而僚員近甚不齊。金尙星,引嫌不出,兪健基,在於果川地,今不上來,修撰今有三闕。臣不敢請其差出,而故者經筵官七員,有陪從幸行之事,此亦不及於古矣。上曰,豈可以此開政乎?金尙星,以此不當過嫌,兪健基,在於近地果川,何可爲鄕乎?朝下諭而夕當來矣,政院催促,可也。上曰,君前不諱,故以宋臣某某爲言者,卽明君臣之義也。承旨申飭,可也。若魯曰,經筵,例諱聖賢之名而不讀也。上曰,經筵則諱,而章奏則書以宋臣某矣。上曰,崔道章,曾經承旨矣,誰之子孫也?瑗曰,故參判崔文湜之孫也。 ○修撰兪健基,催促上來事,順安縣監尹尙遠,令該曹各別催促下送事。{{*|竝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有霜氣。 ○大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殿誕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陵幸時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前後特敎之下,一向違牌,尙不膺命者,不但事體道理,極爲未安。陵幸隔日,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道理,豈若是乎?今紀綱雖解弛,有文衡而以其撕捱,令提學替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黃晸啓曰,大提學尹淳,今日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仍卽待命於金吾門外云。祭文撰進,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傳于黃晸曰,大提學牌招事,命下矣,更思之,此乃一日四牌。勿爲出牌,使之入來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因兵曹節目,今此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特爲兼察事啓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待明朝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本院印信,當爲齎去於陪從時,臣之留院時,不可無印信。禮曹印信一顆,依前例,臨時取來以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曾前經宿動駕之時,則本館上下番,必備員陪從者,乃是館規,而今番陵幸時,下番,將不得備員,事體誠極未安。修撰兪健基,昨日特敎之下,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陪從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別雲劍預差咸平君泓,密陽君梡受落點,而密陽君梡,纔已陞實,預差只有咸平君泓。實差若有故,則又當陞實,而別雲劍實差,海興君橿受落點,父子同爲侍衛,不無妨礙,預爲變通而後,可無窘急之端。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章陵擧動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朴昌徵,把摠柳師賢,哨官李聖臣,敎鍊官尹濁,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別破陣十一名,南別營則哨官金興基,別騎衛三人,工匠牙兵五名領率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九月十五日章陵擧動時,建陽門入直軍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砲手,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十四日與訓鍊都監砲手,依例替把,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分付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禁衛軍兵,依前例以訓局軍兵,前期一日替代,還宮後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韓命愈,西營軍五十名,哨官金燧率領,前期一日,與禁衛軍兵,替代入直,而還宮後,還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今因工曹草記,章陵幸行露梁渡涉時,許多軍兵,與各司下人爭渡之際,不無雜亂之弊。守禦、摠戎兩廳旗手軍牢各十雙,分半定送,使其哨官,領率來待於津頭禁雜事,允下矣。本廳旗手軍牢合十雙,哨官領率,預待津頭,使之禁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別雲劍預差變通草記,傳于黃晸曰,此草記,旣已允下,而侍衛中,有付標之例,此非前期預入者,臨時爲之事,分付兵曹。 ○任守迪,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頹毁處,及左右傍近將頹改築處,合八間許,旣已畢築,把守軍兵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御營廳、摠戎廳敎鍊官來言,申時結陣,日落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先廂步軍,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先渡馬兵陣,日暮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扈衛廳別將,以留都大臣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申時,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左承旨金尙奎{{*|問安進}}。右承旨韓師得{{*|隨駕}}。左副承旨鄭彦燮{{*|隨駕}}。右副承旨黃晸{{*|守宮}}。同副承旨任守迪{{*|隨駕}}。注書徐命臣{{*|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隨駕}}。事變假注書許鐔{{*|守宮}}。 ○上在金浦行宮。 ○鄭彦燮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陵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陵幸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窓取稟。傳曰,捲三面。 ○大駕,入小晝停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大晝停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入金浦行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還宮時百官揷羽。 ○傳于李德壽曰,依辛未年例,自梧桐峴至靑坡,捧上言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百官稟旨就次。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右議政、禮曹判書、戶曹判書、惠廳堂上、江華留守、京畿監司、各務差使員引見。 ○甲寅九月十五日丑時,上,將祗謁章陵,御玉轎至仁政殿前,左副承旨鄭彦燮進曰,俄者,幸行路傍,禾穀盡刈與否,問啓事,命下,故卽招事知兼司僕而問之,則路邊田畓各穀,已盡刈取云矣。上曰,道傍禾穀外,亦皆盡刈乎?兵曹判書尹游曰,可爲踐躪處,刈取云矣。上曰,已熟之穀,船所,此邊亦有之乎?游曰,此邊則路廣不足慮,軍兵則似不踐踏,而各司卜駄及觀光者,必多踐傷矣。上曰,軍兵尾曲,勿踐禾穀之意,分付于諸大將,可也。彦燮曰,招宣傳官,出送藍白信箭而,分付,何如?上曰,唯。信箭,內則中官次知,外則宣傳官例爲次知,而令傳後,宣傳官,以信箭,授兵房承旨而納之事,分付。游曰,天明尙遠,風露可慮。到船所後,待天明渡江乎?上曰,不必待天明而渡之矣。游曰,臣已與訓鍊大將相議,若道狹則雖令軍兵,不成伍而行,不使踐躪禾穀爲計,而各司卜駄,難以禁戢矣。上曰,於各司卜駄,令必難行,令政院,分付各司,可也。出敦化門降輿乘駕轎。都承旨李德壽曰,夜氣猶冷,閉左右窓,如何?上曰,何傷也?不必如此矣。彦燮曰,渡江後,前路有數橋,而鍼串橋則以船隻造成,而不廣且危,其在愼重之道,以人夫輦過,則得宜矣。游曰,鍼串橋浮橋,是潮汐水往來之處,或不無浮沈之慮。郞廳摘奸後來言,造橋十分堅固,少無所慮云,而其在愼重之道,以人夫輦過,爲宜。巨根橋,舊時石橋甚狹,故長湍府使尹光莘,新作浮橋,而雖堅固且奇,俯臨甚高。且有掘浦橋,而亦皆高危,不可以馬裝經過矣。上曰,當下馬以玉轎過之矣。彦燮曰,三處橋,皆以玉轎輦過乎?上曰,唯。彦燮曰,前面人馬,喧擾莫甚,當該禁喧郞廳,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大駕至江邊幕次,彦燮跪告上船砲,又告上船吹,上御龍舟。游曰,天明猶遠,而越邊植炬,已爲待令云矣。上曰,軍兵畢渡後當發船,而植炬待令與否,急送宣傳官,問知而來告,可也。此江之廣,與廣津,何如?游曰,無異矣。上曰,吹打載於挾船後,當爲吹打,而軍兵從容船渡之意,分付,可也。卽今爭渡軍兵,何軍也?游曰,駕後別抄也。彦燮曰,馬兵已渡,而此是步軍,故自然致擾矣。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請對入侍,進曰,天明猶遠,風露可悶,待天明必以駕轎作行,如何?上曰,觀勢爲之矣。興慶曰,植炬若或不爲待令,而渡江後火滅天冥,則將何以爲之?寅明曰,勢將姑遲待天明發船,而江上風露甚不好,進御揮項,如何?上曰,衣襨亦不薄矣。兵判進來,別軍職鞭棍,似已出給矣。游曰,以內下者及本營所在者,分給之矣。上曰,其所漆雘有異乎?游曰,駕護所執鞭棍,則上漆以赤,下漆以三綠矣。上曰,馬兵鞭棍,皆赤漆矣。游曰,內下鞭棍,下有槍刃,揷則爲鞭,拔則爲槍矣。彦燮曰,宣傳官來言,步軍無事渡江云矣。上曰,唯。彦燮曰,橋梁三處,皆以玉轎渡過事,命下,而司僕提調金取魯,亦以此事請對矣。上曰,使之引見。金取魯進曰,前路有數三橋梁,自畿營雖作浮橋,而通連江水,水旣不淺,橋亦不廣,不可以馬裝經過。自本司摘奸後,欲爲稟定,而旣無前例,故臣以此意,送言于政院,以爲稟達,而政院未詳,使臣來稟,故敢此請對,而先朝幸行時,亦於此橋,以人夫進過,今以馬裝行過,似非愼重之道。前路三橋,皆以玉轎作行,得當,第初橋則去晝停所不遠,以玉橋仍爲前進,似好矣。上曰,皆以玉轎過橋之意,已爲分付矣。取魯曰,夜深,故不能禁喧雜人多登,令政院各別申飭,何如?上曰,申飭,可也。兵房承旨進來,駕轎,例上御船乎?問之。彦燮曰,玉轎駕轎,例上龍舟云矣。上曰,內乘具善行,雖新除此任,而替馬稟達之際,事甚不謹,推考,可也。{{*|出擧條}}諸承旨進曰,江風甚惡,揮項進御,何如?上曰,屛風障蔽,不必着揮項矣。彦燮曰,都監軍兵,無事渡江,而禁衛軍,尙今未渡,致此喧擾。問之,則執船次知敎鍊官,逃避不現,故有此未卽渡涉之弊云,極爲駭然。當該敎鍊官,從重科罪,何如?上曰,令本營記過,可也。{{*|出擧條}}上曰,此處江水,不爲太深乎?彦燮曰,不淺矣。上曰,比孔巖,何如?孔巖,其中最深云矣。彦燮曰,無異矣。上曰,京都地方,止於此乎?彦燮曰,然矣。江之彼岸,卽衿川地矣。彦燮曰,東風甚惡,以帳障之,何如?上曰,障以屛風矣。彼處衆人,何以擾擾?其呼船之聲,有異常例,問啓,可也。傳命之際,無別來往船隻乎?亦問于工曹。彦燮曰,問於工曹,則三四隻待令云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初欲待遠曙時渡江矣,今則過矣。彦燮跪告擧碇砲,又告擧碇吹鳴鑼畢。彦燮跪告行船砲,又告行船吹鳴鑼畢,船行。上曰,兵判進來。晝則相見,故軍門,皆以大旗幟,偃而應之,而夜亦如此否?游曰,節次無異矣。上曰,天未曉,令未傳之致,而俄者令宣傳官,往見植炬之有無,而使之來告矣,至今不來何也?植炬已爲起火矣。彦燮曰,異於陸路,故尙未還矣。上曰,泊彼邊後問之。彦燮曰,植炬之起火,似是宣傳官之誤傳,而在京畿監司之道,事當明炬矣。上曰,是故疑之矣。彦燮曰,藥房都提調以下請對矣。上曰,使之入侍。興慶曰,天曙之時,江風甚惡,揮項進御,何如?上曰,揮項欲爲持來矣。辭東朝時,未免忘置,故俄送中官,使之持來,而勿令留門,待闕門開而入去,平明後當還矣。興慶曰,然則東邊,以帳障之,如何?上曰,唯。彦燮曰,宣傳官處當爲詰問,而其稽滯之罪,難免記過,何如?上曰,問其曲折後爲之,而其姓名誰也?彦燮曰,卽李漢範也。上曰,是新來也。兵房承旨進來。都監旗鼓在此,而大將則先去乎?問之。游曰,大將前排,只爲出去矣。上曰,然則尙在船上乎?游曰,大將何敢先往乎?彦燮曰,大將札駐而在,大駕下船後始行云矣。游曰,俄者聽瑩不能善對,夜則不但點旗而已,亦點燈相應云矣。上曰,俄見如此,故問之矣。兵房承旨進來。其宣傳官覓入,可也。彦燮曰,俄者以呼船之聲,異於常例,有問啓之事,問之,則卜駄二匹,未及渡涉而急呼云,而宣傳官李漢範,今始來到矣。上曰,問之。彦燮曰,年少之人,不騎馬而進去,不見京畿監司而還歸,而植炬,則不爲分付。大抵節目,聞吹打聲而天未明,則植炬擧火矣。上曰,李漢範,雖是新來,極爲生疎,記過,宜矣。古語曰,人無信不立,何可使之植炬乎?陵所所在植炬,則今夕還宿所時及明曉還宮時,可以用之,急送宣傳官,復爲傳命,以爲平明後當離發,分付百姓,使卽滅火,可也,而如李漢範者,勿爲送之,使解事宣傳官,急速,分付。彦燮曰,使植炬差使員,分付,如何?上曰,行抵植炬終境,而盡爲撲滅,卽速分付,可也。彦燮,跪告下碇砲。上曰,兵房承旨進來。下碇砲三聲之內,太甚間闊,軍器寺官員,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跪告下碇吹,又告下船砲,進曰,宣傳官告下船砲時,誤以下船吹告達。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此一時誤着之事,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告下船吹後,上御坐馬而行,至孤山小晝停所。彦燮曰,俄者所過之浮橋,卽鍼串橋也。此橋,水旣不淺,且以船隻造橋,其在愼重之道,不可以坐馬過行,故臣以便輿渡橋之意,仰稟矣。及到此橋,司僕官員,使臣等不知,故紛踏之際,已過此橋,不得以便輿行過,臣等不勝驚懍惶悚矣。副應敎金尙星曰,此橋,以船隻造成,雖謂完固,而橋下之水,連江頗深,故承旨與兵判,仰達以便輿過橋,定奪,而行及橋邊,當該司僕官員,不使政院知之,有此乘危之擧,驚懍之心,至今未定。司僕官員,推考警責,何如?上曰,轎子在於橋邊,故意有換乘之請矣,司僕官員,終無所稟。當該玉橋次知官員,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離發小晝停所,御駕轎而行。彦燮曰,所過峨嵳峴,明日以玉轎經渡,如何?上曰,唯。大駕至浮石大晝停所,移時後,離發御坐馬而行。彦燮曰,前有天登峴而甚爲峻急,移御玉轎以過,如何?上曰,置之。兵房承旨進來。曾有申飭,而各司卜駄,未免有踐躪田穀之弊。當該承旨推考後,各別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彦燮進曰,此是掘浦橋也。上,下坐馬移御玉轎而渡橋。彦燮曰,此橋,當以便輿行過,有所稟定,而下馬御輿之時,鋪陳排設當該官員,不卽待令,累次,申飭之下,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請罪之事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官員從重推考,不卽待令下人,令攸司囚治,可也。{{*|出擧條}}上曰,此橋最高乎?彦燮曰,前有巨根橋而最高矣。上曰,潮汐水自何而入乎?彦燮,指橋右曰,自此而往來矣。上降輿御坐馬而行,至巨根橋邊,上,下坐馬御玉轎曰,彼是舊橋乎?彦燮曰,然矣。上曰,以何物造成此橋乎?多費民力矣。游曰,長湍府使尹光莘,造此橋,而可謂奇作矣。上,降輿御坐馬而行。彦燮曰,陵洞口有小峴,而頗峻絶,御輿以進,如何?上曰,置之。上至齋室前,下馬御輿,顧謂兵曹判書曰,軍兵食代,此處當爲之乎?游曰,三軍門相議爲之矣。上曰,從容爲之,可也。大駕入齋室,少頃,乘玉轎至紅箭門外,降輿以入,先行望墓禮,仍奉審陵上。招入參奉尹東奭、黃灝源,問莎草之何時改補,又一巡墻外。上曰,不爲欄干石,而只設莎臺石,似是追崇而封陵故也。踰峴後見之,洞口極爲開朗,石人之苔衣,色如松花矣。彦燮曰,內蟬翼砂,尤奇矣。上曰,行龍自何處而來乎?陵官達之。黃灝源曰,自冠岳山行龍,至桂香山而過峽,回龍顧祖矣。上指西峯曰,峯名爲何?灝源曰,此峯之名,卽金井峯,爲坤申峯也。上曰,其峯秀麗,洞口之蘊藉,與英陵相似,莎臺上莎草甚盛,亦奇矣。莎臺石,雖不爲隱釘,少無罅隙,古之匠手,勝於近來匠人矣。右議政引見,可也。注書徐命臣,承命出往,引右議政金興慶以入。上曰,此陵,卿曾爲奉審乎?金興慶曰,待罪京畿監司時,曾已奉審矣。上曰,與英陵,都局何如?興慶曰,二十年前一次奉審于英陵,不能記得,而其行龍形勢與都局關鎖,則相似,此古之邑基矣。灝源曰,金陵故基也。上曰,有江水,故意謂比諸中原金陵而稱之矣,邑號本來如此矣。興慶曰,此陵,前在楊州茵匠里,改玉後,及王妣喪事,移奉於此所矣。今日朝寒午熱,日氣不均,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指陵官黃灝源曰,此陵官之名,爲誰也?彦燮告其名曰,卽古監司黃璿之子也。上曰,然乎?是別爲錄用者矣。石物,自楊州移用者乎?尹東奭曰,自舊陵移用云矣。上曰,彼峯雖畫而不如,出洞時,使守僕更告,可也。上奉審丁字閣曰,莫重丁字閣窓戶紙,連三折而塗之,事體苟艱,極爲非矣。戶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小次後,下敎曰,禮房承旨,傳香後,與都承旨同爲入侍,可也。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韓師得入侍。上曰,今番祭文,見之乎?師得曰,見之矣。上曰,其祭文辭意,有若當宁嗣服後祗遷者然,何如?都承旨,本來聽瑩,注書,以其草冊所記者見之,德壽見草冊後曰,不必深看矣。上曰,都承旨,以爲無妨云乎。德壽曰,若是未安,則臣等,豈不與製進人相議而改之乎?臣待罪松都時見之,則高麗太祖之陵,無石人,而只有短碣,其儉德如此。其後恭愍王之陵,則其奢侈,過於秦始皇,今則剝落,傾圮無餘,帝王之奢儉,爲懲戒矣。師得曰,祭文事,招大臣問之,何如?上曰,旣爲塡祝,無甚害於義,則置之,可也。上行爵獻禮,就位,先行四拜禮,詣神位前,三上香,行初獻禮,贊儀啓請入小次。上曰,連呼笏記,可也。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禮。上曰,禮房承旨進來。他陵丁字閣,棟椽丹雘,皆有彩畫,而此陵獨無,未知今番改丹靑時,卒急而不畫乎,元來自前不畫乎?使注書問諸陵官而來告,可也。命臣,承命問諸陵官後來告曰,自古無畫云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俄者獻酌時,以酌之龍頭,向西相對而置之乎?彦燮曰,如是而奠酌矣。上曰,齋郞,誰也?師得曰,徐命珩爲之矣。驪善君壆,行終獻禮。上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禮畢。上還小次,移時,又行辭陵禮。乘玉轎還齋室,至池邊住轎曰,此池鑿於何時乎?灝源曰,設陵時鑿開云矣。上曰,有蓮乎?灝源曰,今則無有矣。上曰,此池爲何方耶?灝源曰,是午方矣。上入齋室,少頃,發向金浦宿所,上御坐馬。彦燮曰,梧桐峴甚爲竣急,以便輿輦過,何如?上曰,然則無峴而後,可以乘馬矣,何妨也?前路如有民人多聚處,來告,可也。彦燮曰,金井峯出洞時,有更告之命,其峯,在於直眺矣。上曰,自此見之,尤奇矣。兵房承旨進來。禁衛營吹打,置於前而爲之。彦燮曰,無信箭而入送挾輦陣乎?上曰,無信箭入來,自有前例矣。彦燮曰,民人多聚於是處矣。上曰,何處民人乎?問之。彦燮曰,兩班則居在富平,民人則皆是近處居生云矣。上曰,謁陵之禮,久不爲之,今番幸行,在情禮所不已,而道路修治,橋梁造作,自多勞民,朝家當有軫念之道,而民事亦何如耶?馬欲進不可駐,承旨,以此意宣諭於民人而來告,可也。彦燮,宣諭後來達曰,路傍士民,皆以爲今年年事,禾穀則免凶,晩移秧則終多不食,木花亦不實,而至於道路橋梁之役,則雖迷愚下民,豈敢以一時幸行爲勞耶云矣。上曰,鄕校下馬時,止吹打,乘馬後復爲之意,分付宣傳官,可也,而鄕校漸近,前班只留雲劍,而撥送各差備,可也。上至鄕校前,下馬復御坐馬。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鄕校距此爲幾里,問于校生而來告,可也。彦燮曰,鄕校距此爲二里許云矣。上入金浦行宮。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五日戌時,上御金浦行宮。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宣惠廳堂上金取魯、尹游,江華留守金東弼,京畿監司趙命翼,左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都差使員廣州府尹曺命敎,道路橋梁差使員楊州牧使趙儆,地方官金浦郡守柳泓,引見入侍。上曰,金浦客舍頗廣,而入侍之人,不少,反爲狹隘矣。各務差使員,何不入侍乎?趙明翼曰,前例,楊州牧使、廣州府尹及地方官,只爲入侍矣。上曰,前日長陵幸行時,則肅拜差使員,皆爲入侍,先朝溫陽幸行時,亦然矣,金興慶曰,當午日氣頗熱,侵夜駕還行宮,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有何下敎事,引見臣等?而至於民役蠲減事,臣等在外,已與相議矣。上曰,有下敎事,而自有先後可問者,禮判先爲進來。先朝溫泉幸行時,果川鄕校,未知有下馬之事乎?申思喆曰,不能記憶矣。興慶曰,臣自忠淸道直爲陪從,故不知矣。金取魯曰,軍行則無壓尊之事,而諸臣則豈不下馬乎?上曰,軍兵則亦不下馬於太廟矣。思喆曰,侍衛諸臣皆下馬矣。上曰,東宮隨駕者,於空闕亦爲下馬矣。兵判,以惠堂入來乎?過果川鄕校時,應有下敎之事,予亦其時隨駕,而不能記得矣。尹游曰,雖尊聖師,苟無前例,則不可下馬,而今新開道路,該曹當爲節目稟啓矣。上曰,果川鄕校,其無橫過之處乎?取魯曰,無回避之路矣。上曰,尊崇先聖,則中原我國,少無所異,太學鄕校,亦何有間,而目今學校,疎虞莫甚,予心嘅然。漢高祖,豈不以太牢祀夫子乎?諸臣僉曰,親臨謁聖時,旣爲趨蹌,則今此下馬,於禮得當矣。上曰,文廟,旣有告由祭禮,今者遣禮官致祭,未知何如耶?是以問於禮官矣。興慶曰,春秋自有釋菜,今日適會歷過而祭之,事涉如何矣。上曰,若是禮外,則非待先聖之道矣。《論語》,有祭之以禮之語,致祭與酌獻,有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旣與酌獻禮有異,而且無前例矣。興慶曰,致祭則屑越矣。東弼曰,旣爲下馬,又有此致祭之聖意,可想尊聖之盛德,而鄕校皆有於列邑,而曾過廣州,無設祭之事,獨設此邑,事涉如何矣。上曰,鄕校在於廣州城內乎?曺命敬曰,在於城外矣。取魯曰,聖意甚盛矣。太學,京鄕何間?而體格差殊矣。游曰,聖意雖在於尊聖,而遣官致祭,似涉未安。大臣之言,是矣。廷濟曰,古有過祀之典,而旣封文宣王,則地位極爲尊重,至於致祭,則殊非尊聖師之道矣。上曰,畿伯,道臣也,與守令有異,亦陳所見,可也。明翼曰,諸臣所達,皆有所見,旣異酌獻禮,則似涉如何矣。上曰,京外學校,今皆貿貿,不知尊崇之義,掌議齋任輩圓點,皆是虛文。今日下馬鄕校,問相距遠近,而本郡校生,無應之者,隣邑校生來對之事,極可笑。予直欲行酌獻禮,而拘於節次。卿等之言,亦如此,心雖缺然,不可設祭,而明日歸路,亦過鄕校乎?諸臣僉曰,然矣。游曰,懿陵幸行時,望見五陵,故以布帳蔽障之,明日則依此爲之,何如?取魯曰,今日旣爲下馬,明日亦當下馬矣。東弼曰,今日明日,若有異則事涉顚倒,復爲下馬,得宜矣。上曰,戶判及惠堂進來。近來至於懿陵,不遠幸行,小民亦望蠲役,如此陵幸,不可廢也。使民之道,不可使出其倖心,故推考畿伯,有意存焉,而國家何不顧念乎?前日利川、高陽等前例,有之矣。興慶曰,辛未年減給二斗大同,此有前例,而登諸《政院日記》矣。上曰,豈可與先朝已行之例有異也?廣州、高陽、利川宿所謄錄及戊寅年廣州前例,有之矣。年前遷陵後,與惠廳堂上,卽今嶺伯金在魯及朴文秀,坐于壁大廳而相議蠲役,直下備忘,而與此有異,今不可爲準矣。取魯曰,依辛未年例,存恤地方官,好矣。廷濟曰,京畿監司,謄辛未年蠲役備忘記,置於袖中而入來矣。上曰,注書授而讀之,可也。廷濟曰,不必使注書讀之,使畿伯讀而達之,好矣。上曰,然則畿伯讀之,可也。明翼讀畢,進曰,小大晝停橋梁等出站,十一邑皆入之矣。取魯曰,惠廳有老吏,故問其前例,則以江華燉臺役事,故十一邑民役,其時減給云矣。上曰,當用此例,而至於宿所,則亦當用他宿所例,卽今金浦之民,旣爲三役,宿所馬草道路等役,是也。取魯曰,當以先朝已行之例爲之,而春收米七十二石,金浦郡有退捧之事,此米蕩減,則似好矣。上曰,秋大同二斗,亦當減給,而此米先爲蕩減,好矣。廷濟曰,小臣,以整理使,先爲出來,民間疾苦,問諸下吏及守令,則弊端甚多,無可奈何,而其中拯米,乙未年以後,幾至數千石矣。上曰,此邑在江邊,故拯米甚多矣。取魯曰,船漢甚惡,到此等地,弄奸和水之弊,頻有之,而拯米亦在於下吏,蕩滌不可,當以堂堂之事,減其田租之例,得宜矣。東弼曰,拯米與還上,最高年條,特爲蕩減,以慰民心,亦好矣。上曰,還上蕩減,不可開路,雖爲蕩減,未必爲惠。乙巳年則是嗣服之初,而道臣與廟堂,皆請蕩減,故許之矣。取魯曰,王政,必以名正言順爲貴。陽川地境鹽倉等地,常時甚淺,而及望晦之間,始有潮汐水,故船隻,乘此上來,而必於此處,皆有和水之弊。小臣,向住江邊而見之,則敗船者必有先聲,而後果致敗云,此則皆故敗也。年來見敗船狀啓,則雖謂大洋敗船,而船漢則無一人死者矣。上曰,或有掩匿一人,而謂之溺死者矣。取魯曰,昨已陳達,有論罪差使員之擧,而或有私相發賣者,或有故敗者,必各別嚴飭,然後可以無此弊矣。興慶曰,船敗者,三年滯獄,刑訊滿十次,則放送之,其弊將何以禁遏耶?上曰,畿伯,謄出辛未日記而袖來,更有陳達之事乎?有此謄來,其意可知。明翼曰,凡事必詳知舊例,而旁考遵行,可免疎漏。雖在路上,多有擧行之事,是以持來矣。臣且處事妄率,向者狀啓,致勤聖敎,十分惶悚,而適値此時,不得不擧行職分內事。然若係日後變通者,有所仰白,則是臣以藩任,乃爲自處者矣。方在惶恐待罪之中,何敢復出己見,有所仰稟乎?上曰,此言過矣。向者嚴敎,不過出於體例間事,卿心,予旣知之,豈至有深意乎?頃見辭疏,已知有引入之意,今者所達如此,又欲撕捱乎?秋務方殷,此時方伯,不可暫入矣。特爲推考後,更勿爲此言之意,承旨言之,可也。金浦郡守柳泓,亦不爲非,而有此引見,則況卿乎?其事雖誤,吾知其出於爲民矣。{{*|出擧條}}上曰,蕩減其春大同,則民皆爲好耶?其外顧恤之道,亦須講究,而二斗蕩減,則不可減其數矣。明翼曰,見辛未年謄錄,則馬草分定,至於二萬石,而今番則親自打算,只以一千石分定。每事,依聖敎務爲簡要,故民無雜役,已蒙莫大之實惠,豈不知字恤之德意乎?取魯曰,金浦有久遠授來賑廳錢二百九十餘兩,而至今未納,若欲復施惠政,則蕩減此錢,甚好。小臣,雖爲有司之臣,豈可吝惜乎?柳泓曰,賑廳,今雖催督,而指徵無處矣。上曰,在於官家乎,在於民間乎?問之。東弼曰,散在民間云,此則守令,勢當備納矣。上曰,問諸守令,則必以散在民間爲言矣。上曰,金浦何至於此乎?僉曰,今爲弊邑矣。東弼曰,令廟堂講其除弊之道,可矣。上曰,拯米則工判有守,予欲從之,而工判之言,過矣。筵中說話,民人豈不得聞知耶?廷濟曰,橋梁修治邑,則用力多矣。上曰,備局,問此曲折而擧行,宜矣。取魯曰,若過中則不可矣。上曰,如金浦邑者,亦未免些少矣。上曰,致祭處,當爲幾所耶?達之。興慶曰,兵房承旨有謄置者,此地及沿路,有昌嬪、䄙嬪及延齡君山所矣。上曰,延齡墓,望見於路上乎?江都留守,似知之矣。東弼曰,去路不得望見矣。興慶曰,故校理尹暹,其孫尹棨,皆死節,而其墓,在於此地,其在崇奬節義之道,亦當致祭。趙憲之書院,又在此邑,似當有致祭之擧矣。上曰,趙憲則致祭錦山屬耳,不爲煩數耶?東弼曰,纔已致祭,雖不設於此,何妨也?上曰,過其地而致祭,有間矣,遣何官設祭耶?興慶曰,禮官當爲進去矣。彦燮曰,今因致祭之擧,敢有所達矣。六臣書院,在於露梁道傍,當有致祭之擧矣。上曰,先朝曾無致祭之事,蓋因其時議論不一故耳。塚墓則雖在疑信之間,而旣有書院,則致祭,可也。明翼曰,六臣之中,四人之墓,在於卽今幸行時路傍,而得見該邑守令報狀,則今番治塗之際,階節至近之地,未免侵逼致傷云。祭文中,論此事實而致祭,似好耳。廷濟曰,前日陵幸時,路傍常漢之墳,略有毁破階砌者,自上別有申飭,使之修補矣。六臣之墓,數尺之地,果爲傷破,則事甚驚駭矣。上曰,一邊傷破其墓,而一邊致祭書院,可乎?監司推考,地方官記過,卽令修補,可也。{{*|出擧條}}上曰,六臣墓,在於何處?彦燮曰,在於露梁峴下,而路傍纍纍者,是也。只有短碑,書某氏之墓,而不書名字也。上曰,只書某氏墓,而不書名者,似出於畏禍矣。至其墓處,使事知兼司僕,告達,可也。上曰,先朝於明善翁主墓,曾有將欲親臨之敎矣。延齡之塋域,在於衿川,而己亥年則適有身病,不得往見,至今不識墓所,今番豈不致祭乎?游曰,六臣書院之傍,有朴泰輔書院,似當一體致祭矣。上曰,在先朝,則可也,而予之致祭,何如耶?興慶曰,先朝旣爲賜額,今日致祭,有何不可乎?上曰,予知其忠臣,可矣,若賜祭,則於予事有所不可矣。東弼曰,少無所害,若有難便,則臣等豈敢煩請乎?上曰,祭文代撰時,下得文字,事甚難便,非以朴泰輔,不是忠臣,其賜祭與不賜祭,俱涉難處,置於闕典,可也。上曰,昌嬪墓所,當遣禮官而設行乎?興慶曰,宗臣,似當進去矣。上曰,承旨書之。傳曰,今者謁陵,情禮之所不已,而觀其道路橋梁修治,爲民弊也多矣,豈不軫恤?況有辛未先朝已行之恩典,遵依故事,地方官竝站邑,令廟堂問于本道,減今秋新大同二斗。地方官,金浦則又當宿所之役,役重昔年,宜加顧恤,今春停退大同,特爲蕩減,其他貸於賑廳,年久可以蕩滌者,亦令備局,稟處。傳曰,昌嬪墓所,依辛未故事致祭。六臣墓,其時先有致祭之命,而仍喉院所達,遂寢。今則與其時有異,追述先志,乃亦繼述,其令禮官,特爲致祭于書院。今聞大臣所達,贈議政臣尹暹,贈判書臣尹棨等墓,俱在此地云,亦爲致祭。文烈公趙憲,纔已致祭於錦山,而今過其鄕,又有其院,豈可闕哉?亦令禮官致祭。傳曰,䄙嬪墓所,當遣中官致祭,祭物,令該司待令,。延齡君墓,遣近侍致祭,而待祭文書下,擧行事,分付。上曰,癸巳年,予過此可以想象,而館舍則比前頗勝矣。今江都,過半而來,獨鎭之議,毋作紙上閑語,向者豈不有沓沓之敎乎?興慶曰,得軍丁七百名,然後可以變通,以此諸議牽掣矣。上曰,三處保障,予皆見之,而其中沁都最重,御製備言之矣。旣有內貢物,其他書冊,皆有之,京中所用胡椒之半,亦輸置其處,豈非重地乎?興慶曰,此非倉卒可言者矣。上曰,非卽今可言也。俾欲不忘,而大臣之意,其欲勿施矣。興慶曰,小臣必欲擔當變通矣。上曰,常時行人,皆由孔巖津渡涉乎?東弼曰,此是險津矣。上曰,昔在丙子亂時,大駕從光熙門而出,若事急則孔巖險津,何可憚也?廷濟曰,陽川及孔巖船路,當先爲變通矣。上曰,廟堂後日商議爲之,可也。東弼曰,今番新得良丁,四五千名云,若移屬於江都,則庶可變通矣。上曰,此則不可移送矣。畿伯,各陵未奉審處,何時當爲之乎?明翼曰,陵行後更當出去矣。上曰,畿伯後日陵奉審肅拜時,入侍,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畿伯進來。今年農形,何如?路中或有不實處,而摘來見之,則有異所見矣。明翼曰,坡州、高陽,路邊則雖得豐稔,而峽中田穀,不實莫甚,金浦則稍勝矣。上曰,木花不實云矣,今則,何如?興慶曰,不至於凶歉矣。上曰,予意亦如此矣。明翼曰,小臣,本不爲爲民固聚之計,而廟堂,若以此越視,則可悶矣。上曰,中官往來之行,欲問農形,而必不直告,故初不問之矣。今年早暵之餘,農形猶能如此,誠爲多幸。道路見之,則觀光之人,他人田畓,不少顧藉,多致踐傷,耕種道路者,民習雖可惡,而亦可悶也。在於深宮,不知農形,而心甚鬱鬱矣,今見此地,民將不饑,猶勝於當初所料矣。京畿雖得大豐,猶難,況此小稔乎?某條以蘇醒畿邑之民,爲主,可也。廣州府尹進來。本州年事,如何?命敎曰,以田穀言之,豆則慘凶,太亦凶歉,黍粟,因風災不善結實,皆不得免凶,而禾穀則晩移秧,雖已辦凶,猶不至於全失種子,早種者則頗茂盛,而昨年則田穀稍豐,禾穀不能免凶。本州田多畓少,幾過三分之一,故今年年事,反不如上年矣。上曰,守禦使,今亦入侍,而廣州軍餉甚小,是爲悶事,與之相議,各別勉旃,可也。命敎曰,臣曾有疏陳之事,而所見,或者迂闊而然,而廟堂一不採施,只令推尋劃給米矣。上曰,所請之事,備局回啓,皆爲防塞耶?命敎曰,然矣。劃給米則壬子年,朝家雖有五千石劃給者,而今已三年,無一石來納者。聞其中統營平營米,則因江華留守所達,已令輸納江都,而只餘嶺南會付耗米二千石,亟令輸納。壬子年,因李宗城所達,忠原大同米,以凶歲之故,只許劃送五百石,而其後則榻前下敎,以觀歲之豐凶,從多少限十年,劃送南漢事,旣有定奪,而迄無一石之來納。若令廟堂各別催督輸納,則庶得軍餉之儲聚,而至於民瘼,則亦多可陳者,而更鼓已深,不敢悉陳,當與道臣相議,狀聞變通矣。上曰,令廟堂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何邑,不爲可悶?而楊州最悶矣。趙儆曰,早種者差强,而晩移者無所收,田土瘠薄,故農形終未免凶歉。且邑有大段弊端,而更鼓已深,不敢稟達矣。上曰,金浦郡守進來,履歷達之。泓告履歷。上曰,本郡弊瘼,何如?泓曰,拯米捧徵,最爲痼弊矣。上曰,雖爲陳白,無益矣。游曰,今番雲劍,極爲苟艱,有父子兄弟俱爲受點者,自上有中路變通之敎矣。其中密陽君兄弟,皆以雲劍,極爲難安矣。上曰,此則過矣。游曰,然則置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明日則平明動駕,何如?上曰,昨日江頭離發之時發行,則好矣。興慶曰,此則太早矣。上曰,十里所入植炬,則當餘之,而觀勢爲之矣。上曰,諸臣出去時,承旨持此信箭而出,開門出送,可也。上曰,信箭次知內官,無之,故入侍內官,持來信箭,次知內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9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開門牢子大喝三聲。□□一通放砲一聲,鳴金二下,大吹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兩司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鄕校下□□□光人禁斷使鄕校□□左右□□,分付。 ○又傳曰,金浦郡□□□依例食物題給□□□,分付。 ○鄭彦燮啓曰,司僕□□□來言,採窓□□□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至開花小晝停,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至孤山大晝停,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御營廳、禁衛營,禁軍陣、摠戎廳,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兩司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六日卯時,上,還宮。乘便輿出門,御駕轎而行,鄭彦燮曰,昨日所過三橋,今日亦以駕轎輦過,何如?上曰,惟。李德壽曰,曉霧甚惡,日出後開窓,何如?上曰,何害之有?兵房承旨進來。金浦客舍依前用之之意,分付,可也。下馬所校生盡來待事,分付乎?何必其來待也?彦燮曰,齋任來言,待令而不過一一gg二g人云矣。上曰,金浦鄕校,今此輦過之後,事有自別者,殿內鋪陳及修補等事,報于該曹,卽爲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依昨日,分付,雲寶劍外,雜差備先爲發送,待於下馬處,駕護馬兵輩處,亦爲,分付。使之謹避校生排立處,而令駕後宣傳官,率巡令手一人,速往看檢,可也。李漢範,雖是忠武公子孫,而年少故事多生疎矣。至鄕校前,上,下馬而行。尹游曰,儒生輩來待于此矣。上曰,使之告其姓名。都有司梁益善,掌議洪有徵,各告其姓名。上曰,此非校生乎?彦燮曰,是儒林矣。上曰,校生幾何?西齋掌議進曰,小臣□□宅寧,而合靑衿數,至四十餘矣。上曰,梁益善先世,有顯官乎?益善曰,六代祖淵,爲吏曹判書,五代祖爲淮陽府使矣。彦燮曰,梁淵,是成宗朝佐理功臣矣。上曰,洪有徵亦達之。有徵曰,九代祖唐城尉,是太祖朝駙馬也。上曰,爾爲奉祀乎?有徵曰,非奉祀孫矣。五代祖涵,以前刑曹正郞,壬辰年戰亡於兔山地矣。上曰,何以戰亡而有贈職之典乎?有徵曰,避亂於兔山,而身死無贈職事矣。上曰,年幾何?益善曰,今年五十八矣。有徵曰,今年四十一矣。上曰,爲經工乎?爲製述乎?益善、有徵曰,皆從事製述矣。上曰,大學、鄕校,尊崇先師之道,則少無異同。章甫爲領首,旣親承此駐輦下敎,各別惕念,正其士習,董率敎胄之化,守護聖宮而太學三件,申飭之事,亦必聞知,爲士子者,不過此三件弊端而已。外方鄕校,亦必通文於太學,勿爲無益之通文,發送通文,問其三件,申飭而知悉之,可也。上曰,金浦耆老人處,食物題給,輕囚放釋事,分付,可也。鄕校能有養士之物乎?益善曰,各邑有鄕校位田,大邑則七結,小邑則五結,而獨此邑無之矣。上曰,他邑則皆有乎?益善曰,前者御史,忘其姓名,而以此狀聞於朝家,請給位田,亦不得矣。上曰,州府郡縣鄕校,皆以差等有位田,而獨於金浦鄕校無之云,令道臣依例覓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殿鋪陳及修補事,令該曹擧行,而校宮無頹圮處乎?益善曰,聖殿則前日主倅,纔已修改,而東西齋則方傾頹難支矣。上曰,金浦鄕校東西齋,乘其農隙,勿用民力,卽爲改建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到巨根橋輦過。彦燮曰,大駕若於路次,換御便輿,則侍衛諸臣,當下馬,卽爲進來侍衛於輿前,而昨日掘浦橋御玉轎渡橋時,侍衛班中尹游、李春躋外,無一人入來侍衛之事,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到掘浦橋,以人夫輦過入浮石所小晝停,少頃離發,乘坐馬而行。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金浦郡守使之落後,下敎等事擧行形止,令道臣,今日內狀聞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雜人多入於侍衛班中,有此遲滯之弊,兵曹當該郞廳記過,可也。上,入孤山站大晝停,傳兵房承旨使之入侍。鄭彦燮入侍。上曰,駕後宣傳官二員,注書出去招入,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招宣傳官二員而入。上曰,宣傳官各持此靑、黃色信箭而出去,靑色信箭則傳于訓鍊大將,黃色信箭則傳于禁軍別將,以爲前日兩朝幸行章陵時,皆有閱武之擧,而今日則軍兵驅馳里數,稍加於前,今已日晩,閱武則雖不可爲之,先朝已行之事,亦不可全然廢却。步軍則先行結陣勿動,訓鍊大將,率七色標下及馬兵,左邊札駐,禁軍別將,率隨駕禁軍,右邊札駐,吹打跪迎,上將臺後,鳴鑼一聲,吶喊一聲,上馬又一聲,行軍而常時團束與否,將欲見之。此意詳細,分付,可也。彦燮曰,果川縣監及宣傳官記過,何以爲之?果川縣監朴民秀,到任纔數日,治塗之時,不能知之云矣。上曰,見六臣墓後,當爲處分矣。游曰,訓鍊大將送言,以爲步軍馬兵,分而二之,極難云矣。上曰,然則合而行之,可也。游曰,船頭爲開營行則好矣。上曰,然則將臺下欲爲開營行,使之札駐,可也。李森曰,乘將臺一節當爲之,入軍門節次爲之乎?上曰,參現一節,拔去好矣。游曰,磨旗發放則極易矣。森曰,船上吶喊一節,覽之則好矣。上曰,兩朝所行之事,不可廢而欲簡略爲之矣。彦燮曰,初則無旗鼓迎接矣。上曰,爲開營行,則迎接等事當有之矣。游曰,駕後別抄壇上護衛,可矣。上曰,分付,可也,今豈復踵前習耶?上曰,兵判進來。升旗升帳節次,當爲之矣。游曰,參現時,甲冑,何以爲之乎?上曰,卿等當爲之矣。雲劍外諸差備,皆出送吹打外,可也。彦燮曰,信箭次知宣傳官,累次催呼而不卽進來,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今此號令,與前有異,必有掣肘之端,依尹游之分付擧行,而前號令則置之之意,出送信箭,分付,可也。至鍼串橋,上,下馬以便輿渡橋,復御坐馬而行。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彼儒生上疏捧之,可也。至六臣墓所,上駐駕而看,至船頭。彦燮跪告上船砲、上船吹。又告擧碇砲、擧碇吹,又告行船砲、行船吹。上曰,咸恩進來。卿在都監時所製神機箭,則似不用之矣。森曰,近來事不能聞知矣。金尙星曰,臣等當陪從於陣中,而兩司則有命然後,當隨入矣。上曰,前例,如何?金若魯曰,前例則備局諸宰皆陪從,而昨年箭串閱武,不許隨入矣。上曰,三司及侍從大臣、備局宰臣,竝令入陣中,可也。上曰,六臣墓無疑乎?吳瑗曰,分明無疑,故相臣南九萬作碑銘矣。尙星曰,自古謂之疑塚,故朴彭年後孫崇古,終不設祭於墓所矣。若魯、尙星曰,昨日朴泰輔書院致祭,有難便之敎,而至於祭文,少無未安事,只當以歷過致祭爲辭矣。與六臣書院,同在一處,而一祭一不祭,似涉如何矣。上曰,同在一處乎?親辟左邊而望見之。若魯曰,在右者是六臣書院,而彼隱樹中者,卽朴泰輔之書院矣。上曰,還宮後當詳思下敎矣。吳瑗之不爲入侍,似有意矣,使之入侍,可也。吳瑗進伏。上曰,予曾聞爾之祖父書院,有與朴泰輔合享處矣,在於何地耶?瑗曰,臣之祖父書院,在於坡州,而朴泰輔、李世華,竝享矣。上曰,咸恩進來。戰船貌樣,與彼船相似乎?森曰,三層軒架,而其制度不過如此,但稍大於彼船矣。彦燮曰,禁衛營吹打,同入陣中乎?上曰,落後而送之,可也。彦燮,跪告下碇砲、下碇吹,又告下船砲、下船吹,上御坐馬向將壇。彦燮,跪告信砲。上曰,久無砲聲,軍器寺官員記過,可也。宣傳官止鑼,取稟。上曰,兵判進來。別破陣以靑白信箭出給執事二人而招來,可也。上曰,大臣、備局諸宰、宗臣、三司、皆隨入陣中事,分付,可也。彦燮曰,侍臣騎馬入陣中乎?上曰,然矣。上曰,今番閱武,與辛未年有異,升大閱旗則不可,他旗有之乎?執事進曰,又有帥字旗矣。上曰,此旗懸之。大駕向露梁將壇。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六日午時,上親臨將臺閱武。上曰,今番閱武,不過大略而已,諸大將只爲參見,可也。鄭彦燮跪告小開門吹打,宣傳官朴載海,又告小開門。彦燮曰,大司馬及各大將參現時,兩跪一揖乎?上曰,依爲之,而咸恩在傍,可也。彦燮進操鍊笏記曰,宣傳官累次催呼,不卽應對,請記過。上曰,依爲之。尹游告升帳砲,宣傳官告升帳號令,彦燮告各營大將參現。尹游,具甲冑參現,訓鍊大將張鵬翼,禁軍別將金洸,亦依例參現訖,放三砲吹打止。彦燮曰,中軍以下參現權停乎?上曰,唯。李森曰,中軍以下參現不可廢也。上曰,然則使皆參現,而聽發放則前年已見矣。游告升旗,宣傳官告升旗號令。上曰,頭領參現旣爲之,巡視發放爲之事,分付,可也。彦燮曰,然則送信箭,指一呼來,何如?上曰,旣以信箭招大將,大將自當,分付號令矣。彦燮曰,參現限哨官乎?上曰,唯。旣爲巡視發放,則似無摩gg麾g旗發放之節矣。森曰,摩gg麾g旗發放可觀矣。上曰,然則中軍以下,摩gg麾g旗發放令爲之,可也。森曰,此有掣肘之端,大將不以司命旗揮之而親操,則當摩gg麾g之以蛟龍旗也。上曰,先朝已有此事,而若親臨閱武,則自古兵判爲執事矣。宣傳官告各營中軍、千別將、把摠,摩gg麾g旗發放。上曰,與將號笛摩gg麾g旗差易矣。宣傳官告曰,兼司僕將李玗,有失措之事,拔其箭而來矣。上曰,前營將李玗耶?極爲生疎矣。兵判旣兼中軍,與駕後承傳官,皆下去同受號令似宜矣。游告觀旗下地方。上曰,咸恩進來。欲見設布帳之狀,不設陣則不謂布帳乎?若設何陣則好耶?森曰,大方陣好矣。上曰,大將下去,自主號令,可也。森曰,右一點出令,使之當中設陣,何如?上曰,唯。彼宣傳官誰也?游曰,卽朴載海也。上曰,以都摠經歷,新爲宣傳官者也。游曰,是前忠淸水使朴璜子也。上曰,其爲人最好矣。旣已出令,肅靜牌速爲立之,可也。而宣傳官一人,授黃色信箭,設方陣,復設帳畢,禁軍,卽爲追擊之意,暗令,可也。森曰,若立旗,則當知之矣。上曰,若揮旗,則都監軍,亦當預知矣。游曰,吐丸放爲之,何如?上曰,朝天放當爲之矣。游曰,雖爲朝天放,猶有未審矣。上曰,都監軍士,當知之,而至於禁衛軍,則直放馬兵必易矣。上曰,禁軍別將進來。步軍開陣,纔設布帳,出禁軍卽爲追擊,三進三退後,自主號令,回于信地,可也。洸曰,以六廂禁軍,盡爲追擊乎?上曰唯。咸恩進來。先朝五衛陣法,能知之乎?森曰,知之矣。上曰,以此法,亦爲鍊習乎?森曰,自六花陣、八陣圖中出來者,而安知其神化之術也?上曰,六花陣法能知之乎?森曰,雖不善爲,亦能依樣矣。宣傳官告曰,禁軍吳泰秀落馬,故拔其箭而來矣。彦燮曰,禁軍別將金洸,有不善傳令之事,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倭軍有待令之事乎?鵬翼曰,倭軍待令矣。上曰,以何軍爲假倭乎?鵬翼曰,以搪報軍爲之矣。上曰,兵房承旨,歷東萊府使,倭狀如此乎?彦燮曰,上服與以扇遮面之狀,頗恰似矣。上曰,設六花陣,可也。都監中軍誰也?游曰,卽鄭纘述也。放砲六聲訖,陳六花陣。上曰,咸恩能解此陣法乎?森曰,小臣何能知也?游曰,此陣法,分而爲六,其一陣有六花,一司有六司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司僕賞賜馬待令乎?問之。彦燮曰,問之則待令云矣。上曰,辛未年閱武時,大將賞典,考《政院日記》而來稟,可也。彦燮曰,取考日記,則以內廏馬一匹各面給矣。上曰,內廏馬一匹,賜兵判,而訓將,則已爲從軍,還宮後當爲賜給矣。上曰,還宮時四路行營,中路改爲二路作行,可也。李宗城曰,今日親臨閱武,出於詰戎之意,而又行先朝故事,豈不好哉?而但棘門灞上,舊有兒戲之言,若見今日之軍法,則當謂如何哉?若設方陣,則必有馬兵追擊之規,人孰不知?親臨體貌甚重,而見其坐作之失措,軍容之不整,極爲寒心,而軍令未出,將校輩,反先叩頭,良可慨然。彦燮曰,小臣自是書生,未知所見拙,而然而李宗城兒戲之言,不知其得當矣。果若操鍊,則何敵不克也?上曰,李宗城常時言論欲如此矣。上曰,禁衛營軍士,又爲號令,可也。今日軍兵,雖謂兒戲,而侍衛諸臣,若當賊,則亦何能拔劍耶?彦燮曰,所貴者,有其向上之精誠也。不然,雖用偃月刀,何益之有?上曰,是以有汪踦之事矣。宣傳官,告禁衛營吐丸。上曰,以信箭傳暗令於別抄牌頭處,禁衛軍如已開陣,使之三進三北,可也。別驍衛與禁軍無異,皆是海西健兒云矣。森曰,然矣。上曰,御營廳別隊,何如?森曰,與別驍衛一樣矣。上曰,別抄三十名,何能追擊乎?森曰,禁軍有攔後馬兵,駕後馬兵,一體出令則好矣。上曰,駕後禁軍,往救別抄事,分付,可也。彦燮曰,別抄牌頭不爲追擊,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經過六臣墓,則治道之際,其勢自然如此,且辛未治道時,前例如此云,當該地方官,從重推考,記過則勿施,可也。{{*|出擧條}}上曰,不卽應答宣傳官記過,姑爲安徐。信箭次知宣傳官記過,以四人之故,難於現告云,亦爲安徐,可也。金尙星曰,親臨閱武之擧,實出於安不忘危之義,而臣等入侍帳殿目覩之,則各軍門將校之發放,軍兵之坐作,皆有失措不整之歎,誠極駭然。諸將校雖有記過之命,而主將亦不可無規警之道,兩軍門大將,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星曰,信砲啓請之後,久無砲聲,事極駭異。軍器寺官員,雖已記過,該房承旨亦當有不善檢飭之失,亦爲推考,何如?上曰,兵房承旨勿推,可也。兪健基曰,紀律無一可觀者,事極寒心矣。尙星曰,御前宣傳官,無一人解事者,傳命之際,多有顚錯之事。承傳、宣傳官等,不可不科罪懲後矣。上曰,此由於宣傳官平日生疎之致,宣傳官則置之,兵判又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兵判進來。卿在兵判時,常欲一番閱武矣,今日見之,反勝於先叩頭之武臣,未知常習,而然而能知之矣。今將內廏馬一匹賜卿,非但循舊例,今者閱武,出於嘉卿之意也。卿其祗受焉。金尙奎曰,非但能知,亦善爲之矣。上曰,禁軍別將先爲拿入。上曰,此必過誤聽傳令之致,放送,可也。兼司僕將拿入。爾身爲武夫,常時不習此事,故有此失措,決棍,可也。上曰,事當依算下十梱gg棍g,而此爾勸武後初閱武,特減五杖,此意傳諭之,可也。游曰,勸武出用事,當奬擢其人物,旣不狹隘,且不染論議,曾經安東營將,能善治矣。上曰,是故減五箇矣。尙星曰,入侍事體嚴重,而下番兼春秋,立而記事,雖出於生疎之致,而當有警飭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懸燈,取稟。上曰,知道。游曰,禁軍,依前以暗令出送,何如?上曰,送黃色信箭,依前行營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吳泰秀拿入。親行習陣時,不能制馬,以致落馬,當各別治罪,而係是公罪,特爲安徐,知悉,可也。李厚根、申澈一時拿入。李厚根依吳泰秀放送,申澈則不爲追擊,是何故也?問之。宣傳官,問而告曰,申澈以爲,上敎只令三戰三退,故如是而別抄中,又有不及來到者云矣。上曰,申澈爲牌頭,非但不能檢下,渠旣不進而更欲移罪於他人,打五梱gg棍g,可也。李德壽、金尙奎進曰,御臨帳殿已久,進御某物,如何?上曰,將欲進御矣。軍器寺官員拿入。無可問之事,決棍五度,可也。兵曹郞廳現告,當以禁喧郞廳爲之乎?彦燮曰,不緊人多入,則禁喧郞廳當之矣。上曰,拿入。侍衛班中雜人之多入,無如今番。其在禁喧之道,雖欲安徐而不可得,決棍至三度。上曰,止此放送,可也。拔肅靜牌後,鳴退鉦,下送大旗幟,都監吹打置於前,內吹打勿爲之。而別抄中落馬者,及未及進去者,皆是公罪,自其營勿治罪事,分付,可也。上曰,左右通禮,多有生疎之事,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入南大門。上曰,兵房進來。軍兵民人皆出門後,當閉門,宣傳官持信箭出來後閉門之意,分付,可也。上曰,駕後宣傳官二員,以靑黃色信箭,解嚴。兩軍門、百官問安,班列,入闕門後,使之解嚴,毋相踐雜,可也。上曰,巡拿解送,可也。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迭奏曰,明日停止似宜矣。上曰,夜來安寢則何害也?以駕後宣傳官三員,黃色信箭則送于留都大臣,白色信箭則送于摠戎使,黑色信箭則送于守禦使,解嚴,可也。上曰,承傳宣傳官,持此標信,待民人盡入,使之閉門之意,分付,可也。黃晸曰,東大門、南大門,兩處留門,則似好矣。游曰,南大門守門將,旣受下敎,當爲待令,而東大門當已閉矣。上曰,使宣傳官,往見東大門已閉與否,而來稟,可也。大駕還宮。 ==9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病}}。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連日冒曉動駕,昨者終夕臨場,還宮之際,又致犯夜,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今日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遵四十餘年前謁陵之例,少伸情禮,追慕感古之懷曷諭?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金相紳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本道水使李義翼之翼字,以益字書塡,帥臣名字,如是誤書,奏御文字,不能審察,事甚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入侍,而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俱以病不進。知事李眞望,同知事李秉常,俱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知事宋寅明入診罷出後,又爲違牌,晝講時刻已迫,而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更牌招,何如?傳曰,時刻已過,晝講停。 ○傳于鄭彦燮曰,各軍門將校,自本院招致,隨駕軍兵,二百里之程,兩日往還,軍兵中或有致傷者與否,問啓。 ○傳于韓師得曰,工曹參判趙顯命,肅拜後,來詣閤外事,分付。 ○黃晸啓曰,金吾滯囚,委屬可慮,科場外製罪人,尙未究覈。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禮曹言啓曰,昌嬪墓所,依辛未故事致祭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一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果川地六臣書院,及金浦地贈議政臣尹暹,贈判書臣尹棨等墓,文烈公趙憲書院,令禮官致祭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狀啓空名帖價,全數白給,惶恐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前縣監李衡坤拿覈事,傳旨啓下矣。李衡坤時在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待無故日行刑事,允下矣。今日又是望日,不得擧行。淫奸罪人阿只事,大臣收議,姑未判下矣。今月十四日,旣已分娩,所當依紅點例,卽爲行刑,而十五日、十六日,連値陵幸齋戒,原啓目亦未啓下,不得擧行。待無故日,一體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大駕旣已還宮,假內乘李顯升,依例減下之意,敢啓。傳于鄭彦燮曰,知道。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十七日,畢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幼學權錫揆疏曰,省疏具悉。噫,往日之事,非爾鄕之不幸,乃國家之不幸,旣分玉石,於爾鄕何有?此非予曲答,本府嶺南,則鄒魯鄕遺風所及,乃自見脫,何致惑於風水乎?爾等益修學業,毋瀆不經之請。 ○答大司成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批旨開釋之後,若是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申思永疏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答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做錯,非大違於禮,卿其勿辭行公。 ○生員權錫揆,幼學裴絳、金樟、李碩耉、金世鉀、金守緘、金聖鉞、李鳳天、金佶、鄭泰斗、柳匡鉉、鄭泰淳、權可徵、金達兼、鄭泰祉、權輖、李東馦、權聖章、金致命、李龍徵、權宅相、權萬樞、權文斗、權萬興、柳後宗、朴憲、孫胤大、鄭泰禧、柳欽時、柳逢時、柳厚載、李仁徵、鄭泰三、金以鑑、李長馦、裴重望、李仁溥。進士金汝鎔,進士柳憲時,生員柳顯時,生員金汝鏜幼學李夏馦、鄭昌興、權運泰、具道昌、朴鍵。進士李遇春,幼學金夢濂、金世鏞、李碩章、金命錫、金孝兼、柳德鉉。生員柳元鉉,幼學李載基、李楗、柳錫斗、金瑞雲、李德馦、鄭東興。生員南汝衡,幼學權震鳴、李成全、金命鐸、金百欽、安禹石、裴行健、李時昉、權運熙、金友濂。生員金夢洙,幼學金龍錫、權運復、金潤河、權運恒、南文海。生員金壽山,幼學金起溟、金起漸、鄭尊周、鄭里、南鶴壽、權處參。進士權正始,幼學鄭泰福、李命福、李綏福、金東鍵、權苾、金光協、具聖徵、金再煥、裴志廷、金應龜、李時天、李時尙、李時達、鄭宜楷、金履龜、金海龜、柳賁時、柳觀時、柳聖鉉、鄭泰中、金聲協、李岱、李象辰、趙玄齡、李震昌、鄭宜桓、裴晶、李昌臣、鄭宜鉉。進士余溍,幼學權德裕、權德休、權昌周、權德亨、鄭經周、權德輝、金應河、李廷賓。生員余極,幼學金應斗、鄭宜梓、金致道、李台一、李東壽、柳光陶、金景㶅、李晉三。生員金禹圭,幼學金是鐸、金元鐸、鄭泰文、鄭宜槾、李猷煥、李文煥、鄭泰道、余幹、南郁、金樸。生員金世烈,幼學權克亨、河之海、權{{!|𨎥|⿰車惠}}、李曦、鄭泰徽、李達身、鄭宜樟、李元徽、李元郁、李元麟。生員李憲復,幼學李元龜、李元休、李元紀、李時一、李時雄、李台鼎。生員金必琦,幼學李時復、李鎭岳、李東亮、洪壽鳳、李時晉、李德三、李漢翊、李命耉、權命新、李廷虎。生員權正泰,幼學李廷衡、李亨徵、李廷賢、權定、李廷輝、李日祥、李龜祥、李箕祥、李時泰、金是重。生員權萬,幼學金泰萬、南以奎、柳正模、金瑞采、金景漸、全景洙。生員權紓,幼學權溟、權藎、李仁㵓、李亮、權芸、權莘、李載久、權正宅。進士李載岳,幼學權正倫、金正鋹、權蘗、權謩、金光烈、金榥、鄭天相、柳泰榮。生員權芨,進士金光斗,幼學洪景熙、權泰震、權始震、吳始振、權景文、朴愼儉、朴履儉。進士金聖欽,幼學申景㵓、權泰昇、金宗億、金鐸、鄭泰信、金聲大、金鋎、李敏政、金起浩、金是磼、金起大。生員南聖雲,幼學金起海、李時馦、朴師儉、金世鋏、金柱河、金夢河、權東說、權東賚、金鍛、孫慶億、權命三、權處寬、鄭泰岱、金聖淵、琴慶薰、琴慶雲、權壽元、安後龍、權芝秀、柳光澤、李永蕃、金行秋、金佁、申命鉉、權慶欽、玉善寶、金重奎、玉衡運、玉振{{?|⿰音成}}、玉振䪫、權克升、裴永度、權{{!|𨎰|⿰車翕}}、申景漢、任晟、金晧、李仁山、李仁實、金起胤、柳錫昌、金晛、鄭斗年、金是鏡、金致南、權泰衡、李泰煥、裴昇、李台晩、權德龍、孫就大、權景洵、金柱極、柳聖來、鄭玉相、南夏時、黃載華、任守采、金光鉉、洪桶、金昌鎭、權相協、李萬春、李東昌、鄭岱、具五倫、李琳、金景澳、任守大、洪霽旭、金景潛。生員權薲,幼學權德昭、孫學大、權善大、康信載、申鼎三、南致薰、康萬弼、申德弼。生員柳台齊,幼學康萬亨、南柱夏、崔昌世、南鶴齡、李孝參、鄭琦相、李孝觀、權有經、權準經。生員柳晩華,幼學權聖經、權在經、李後馦、鄭在田、柳壽鉉、宋德隆、金瑞疇、安再輪。生員柳重榮,幼學李眞華、李德元、李再昌、金瑞河、鄭泰峻、金海益、金德基、鄭雲興、金永基。進士金景瀗,幼學李聖臣、金信濂、李東馪、李東煥、權景鎰。生員金必球、鄭泰嶷、李孝源、李孝發、李台龍、李孝昌、李台佑、金可商、文道經、金再煥、孫德胄、李東馞、李東泰、李孝全、權鋿、南昌翼、申德垕、李孝天、權鳳弼、宋禮昌、宋義昌、趙觀德、趙恒德、趙台瑞、金萬鍵、趙奎錫、權應錘、趙重璹、趙重琦、趙達瑞、李休文、李昌晩、禹錫範、禹升龍、柳益昌、權夢揆、鄭昌沃、權純、尹履德、尹應徵、權振國、林苓、林鳳翼、林斗相、權昌裕、權萬元、金致咸、權萬甲、權曇、權正台、權邯、鄭道明、柳聖觀、柳泳。生員柳燧,幼學李達慶、柳淑、柳霶、柳後亨、柳聖疇、柳聖良、金㦿、金德五、李敏迪、金雲漢、金經漢、權以鎬、裴行迪、金命濂、南泰鳳、裴珩、裴珣、裴曦、裴應星、裴暭、裴應堅、裴瑨、權綋、金天遇、南鎭夏、李亨泰、南達夏、權萬松、南胤護、南得衡、南道衡、權象三、裴元杰、金世錩、權韶。進士金瑞虎,幼學權世復、金應洛、朴來根、趙陽來、權時大、權泰重、趙樑、金德龜、金啓學、柳聖徽、權寭、李彯、李昌宇、李昌一、李猷煥、李廷一、金翼漢、柳錫龜、權相武、李達圭、李達遠、權{{!|𨎷|⿰車廉}}、柳恒載、金世鏛、權錫輿、鄭宜枋、權昌來、鄭泰濟、鄭泰敏、柳潛、柳聖穆。生員金景泌,幼學柳後東、鄭宜榘、金是錫、柳德載、李愼身、李謹身、李國鳴、權世樟、權經、權國重、李時迪、李時勉、李時輔、李時綱、李時春、玉振{{?|⿰音⿱人干}}、鄭泰休、金時漢。進士李光廷,生員金兌運,幼學柳聖師、柳聖輔、柳聖久、柳恒時、安如石、金世鳳、琴命集、琴命周、金光宇、金光浹、權正模、權莞、權灝。生員權蓍、李仁濂、李允馦、柳興載、李起三、權重輿。生員柳春榮,幼學金構、金漢經、權薰、金景沆、金漢柱、柳聖三、金漢緯、柳後堂、南國標、柳泰鉉、河益海、權得經、權師聖、權師憲、權泰輿、南英輔、金棨、申益泰、金雲慶、金應七、金衡錫、朴震起、權是煥、金之重、禹錫祚、禹錫昌、金起章、金起良、金起仁、金德一、金起徵、朴沆、權縉、金遇泰、金九潤、金遂泰、金友珩、金集、南相五、南五奎。進士玉振{{?|⿰音咸}},幼學李命和、金泰濂、權重秀、李在璿、鄭舜年、柳涵、柳後約、柳浚、鄭翊相、禹陽範、李{{!|𱁙|⿱雨沃}}、李錫萬,生員琴思愼,。幼學趙元益、金光復、邊尙杰、邊尙綏、邊相默、金佸、金慶錫、玉振{{?|⿰音雲}}、玉振韺。生員琴沃心,幼學玉衡天、權泰進、權泰遜、權世極、李台晩、權世鎰、柳德欽、金瑞璧、金命甲、權壽元、孫聖奎、孫起直、權恢、權{{!|𪬢|⿰忄勖}}、鄭喬年、鄭大年、權世柱、柳起天。生員權鼎揆,幼學裴行達、趙梁、朴聖根、金萬鐸、李挺林、金世濂、河龍圖、權克晉、河重圖、金白河、權昌載、禹鼎夏、禹鼎鉉、安日三、朴天鍵、權達震、朴昌漢、朴挺漢、黃遇龍、黃載河、金東鍵、黃載文、權惺、金致亨、申德裕、吳胤基、鄭鍾、張翰弼、權以泰、李暾、金命洙、裴維迪、南載夏、李萬培。生員金鼎烈,幼學金棐、金起炅、金起河、鄭必相、鄭殷相、鄭寅相、鄭翊相、鄭泰{{?|⿲衤⿳山一王攵}}、金德演、權㙉、南維岳、南維斗、金用鐸、權運明、李載萬、李載久、權蕙、安聲駿、權運昌、權世檝、權復揆、權最秀、李沆、權碩枰、權運鼎、鄭泰鼎、金瑞庭、鄭履相、南以斗、李周鳳、李周楨、李曄、權益揆、權寅秀、李熙春、權正輿、權忭、金瑞翼、李震馦、金復濂、金夢基、權益景、權世涵、金景欽、禹徵龍、李元俊、孫漢昌、李龍瑞、金德起、權萬相、李亨道、李亨葆、鄭仁興、朴弼九、金汝楫、金道欽、金聖麟、金汝枋、金必欽、金禹河、金用河、金振河、金復河、李孝百、金警鐸、金應河。生員柳正源,幼學金沆、禹濟龍。生員權蒨,幼學李孝純、李孝甲、柳沆、鄭泰嶷、李漢鳳、李時鳳、李台光、權師德、權師喆、李餘慶、李元東、李元復、李恒馦、李後靖、李象靖、李命和、李義和、柳星㣲、南英晉、李重穆、金充潤、李晟和、李復和、柳濤、金聲烈、金維烈、趙揆陽、趙宅陽、李沃、李在天、李在龍、李復馦、鄭重默。進士李廷藎,生員金達龍,幼學柳星徵、李增業等,上疏。伏以臣等嶺外寒蹤,草茅賤士,望朝廷如弱水,而生逢聖代,蒙被同仁之澤,謳吟耕鑿,安揷里閭,以遂緩帶咽哺之樂,延頸西望,不勝愛戴瞻仰之誠。伏況主上殿下,卽祚未幾,翦除兇逆,威靈赫炳,离明普照,群枉必察,一時忠逆玉石之辨,擧無所逃於天鑑高懸之下,倉卒處置,曲盡人情,允合天心,社稷靈長,終必賴之。一國臣民,莊誦大誥,鼓舞歡悅,仰贊聖德,而如臣等安東之人,則前後七年之中,異恩稠疊,淪肌浹髓,惶感隕越,無地圖報,寤言私室,尤不敢一日而忘于懷也。竊伏惟念,自古亂逆之變,誰國蔑有,至如平日士大夫,世受國恩,共嬉昇平,忽然分明攻擊,勢不相容,醞釀射天之兇圖,未有若戊申之變者,則自殿下視之,擧國臣民,誰復有可信者?而殿下獨於安東,不徒原釋,被誣之人,又降十行絲綸,曉諭一邑,申之以名鄕忠義,結之以深加善俗,傳旨之日,滿庭皆泣,螻蟻禽鳥,尙猶知報,生爲橫目,寧不感激?不意今春,有一賊漢之行乞者,自作惡逆,誣陷遠邇寒士,而安東之被逮鞠獄者,亦至於七人之多,一鄕士民,莫不相顧愕貽,無罪而慄,有若不保朝夕者然。又賴天日在上,無幽不燭,誣者伏法,枉者夬洗,自今嶺人,可幸無罪,永脫戴盆之冤矣。及夫柳復明、權{{!|𢢜|⿰忄業}}兩臣之疏出,而臣等晩始得見,不覺心肝崩落,生意斷絶。冤獄未勘之前,橫加賊字,自明被援之計,臆誣嶺儒,一則曰嶺賊方熾,一則曰嶺儒慫慂,措辭用意,俱極危險,人之爲言,一至此哉?果有明白可據,則何不指名某某,而直以一嶺字稱之,使環嶺南累百里之地,渾歸於黯霮之地也?聖明在上,不必縷縷申辨,而九重幽深,區區衷冤,誰復爲殿下言之?抑臣等有私憂隱菀,而係是小事,實關大體者。臣等請先擧安東之民風土俗,次擧士民積願,仰溷乙丙之覽,以俟聖上裁決焉。蓋其山川,皆發北向南,風氣柔順,襟抱關密,故其人率多安靜含忍,不喜夸大,下此則膠固拙樸,無發揚之氣,其土地沙薄,又多水旱,故其俗率多節儉纖嗇,具五穀好儲積,終歲勤苦,各食其力。爲士者操筆佔畢,從事文字,而鳴弓馳馬,終古絶無,寧保數世儒業,而不願一代朝官,寧齕菜食粥,以延一年之糧,而不肯殺鷄椎犢,以圖一日之飽。爲民者,依時及節,服勤田畝,早作暮入,役役無暇,農成務閑,則近市擔負,僅通魚鹽之利,不能結伴連騎,行千里爲大賈,爲官者,拘牽少廉,弱於進取,無一人白衣踰嶺,求望遷除,或有終身而坎坷者,雖無崖異絶特之觀,惟其人人自守,事事務實,安分奉上之性,古如是今如是。考諸麗史,則甄萱之亂,協謀破逐,雲門劇賊,盡力捍禦,神宗南行,士女征繕,恭愍播越,翊成恢復,忠勞顯著,斑斑可記。逮至聖朝,扶植元氣,遺風善俗,猶有未衰者,此安東風土之大槪也。惟玆百里一域,介在嶺海之間,上下千載,兵火不入,龍蛇六年,染齒遠跡,歷代沿革,必以吉昌、福安等字,號邑者,古人之意,蓋有見也。況其河山之控制,人戶之夥盛,才賢之輩出,俗尙之淳厖,實嶺南之根柢,國家之保障,列聖之所屬意,厥惟久哉。不幸數十年來,民風土俗,漸至壞敗,非常之災,可愕之事,比年漸生,人心驚惑,咸咎於邑基水道之變革,臣等請枚擧其終始,猥瑣唐突,死罪死罪。蓋安東邑基,卽前朝臣鄭夢周詩所謂,地形最得山川勢者也。猪首峯一支,散落平地,墩阜隆起於大野,璋分珪合,衍夷隆隱,衙舍在左,客舍在右,北有五里小溪,中流兩舍之間,南入于大江,所謂大江,卽白文寶金榜記中,所謂首艮尾坤,象銀河者也。有山自慶州地,北行累百里,翔舞於前,爲對案筆峯,卽所謂金生神筆移葛藏者也。雄蟠巨麗,天造地設,爲東南大都會,自古堪輿家,稱爲雙龍合脈行舟形者也。有鍼棹碇石在焉,丙寅年間,故參議臣愼景尹,爲府使,喜爲陰陽說,乃曰此府基城中,小溪不合旺相之法,水之舊流於客舍之傍者,移而導之於鄕校之前,倉舍之後,毁撤民家七十餘戶,改鑿別渠,一如其意。其後有名師李啓白者,過之愕然嗟惜曰,鄕校前唇破矣,邑基主脈斷矣。天生坎水,克制丙火,今水移火旺,日後災變將無窮矣,水失古道,反跳而去,百害生矣,聞者始而疑之,其後論風水者,無不非之。略如李言,鄕人甚悔其失,始議復舊,積歲經營,累超累躓,轉而爲朝著間一是非,扶之者小,抑之者多,公私混淆,立落無期。因循十餘年之間,果然城內外,延燒頻數,有異於前,則曰丙火發歟,一境殺變,無月無之,則曰斷脈之致歟。鄕中才子,相繼夭亡,則破唇之害歟。東西江船比年三覆,溺死者數百,則曰行舟貯水之故歟。風俗日敗,災怪層生,則曰官基殘破而然歟?愚俗易惑,驚動如是,夫所謂地術涉誕,未必盡信,況某變某應,亦安有節節可數之理?而大抵災害則可異,變怪則可怕,然姑舍勿論,聖廟重地,前唇旣破,官府大基,主脈旣斷,則所係不輕,亦安得晏然云已乎?自是復渠之請,無歲不勤,地主每斥以地理杳茫,諉以官舍淋濕,以此兩件事爲斷案。其間惟延陵君臣李萬元,特許改復,工役已擧,而自營門禁制甚嚴,遂不果復,辛丑三月城中又大火,官舍六百間,人家四百餘燒盡。前參議臣金鎭玉,適莅府事旣知民願,又當火變,決意復舊,凡渠道火過處,切禁作家,未及始事,意外罷歸。前府使臣李重協曰,旣有天文,獨無地理,變災之生,聞甚可駭。人心驚動,尤當鎭定,遂枚報營門,則監司臣趙顯命,旣知官意,且採民狀,登覽形勢,許令始役。擧鄕快樂,齊會相議,凡水道當撤者,計其功費,擬給其價,又量度渠長,皆已熟石高築爲計,各出私力,無慮數千伐石,上流運致客舍墻內。李重協又匪意遞歸,故府使臣李德孚,來卽嚴禁且取其石而他用之,臣等抱膝噓噫,無可奈何。去歲南門內四十餘家又大火,幾及官衙,府使臣金濰,亦極蒼黃,而復渠之請,則終始持重。噫,一渠移復,係是一鄕便宜,爲官長之人,似不必一向禁抑,況此火變,愈往愈甚,又所謂諸般變怪,多涉骨肉倫紀,有不忍上口者,人心之動搖無足怪也。地理雖曰杳茫,而從古迄今,自爲一術,未嘗全廢,官舍雖曰淋濕,而自有安東以來,此渠經流,未嘗爲害,又何足爲斷案?如使臣等,欲決天生自在之水,注之生地,如愼景尹之爲則禁之,可也,謂之杳茫亦可也,而惟望復舊,辭直理順,何拒之甚也?生氣之流注成形,人與地一般,斷其來脈,猶絶其咽喉,咽喉旣傷,人豈不死,水之行地,猶血之行經,經血乖亂,人豈不病?朱子,大賢也,亦嘗論天下大勢,以爲黃河猶大腸,失其碣石故道,竝淮入海,爲夷狄亂夏之徵,夫豈無理之談,大賢爲之乎?自古大則國都,小則州邑之定厥基也。或有謀諸龜筮,或有考諸日景,則陰陽之說,何必全歸於誕妄也哉?今此安東大府之設立也,其面背之勢,水泉之利,必因天作之妙,而始定,故安保累百年之久,而所謂新水道,則不過四十餘年,火變怪變,如是頻數,目前利害,較然可覩。捨新從舊,一辭可決,而守臣道臣,每多持重,道臣有許意,則守臣或持難,守臣有許意,則道臣或持難,此非上徹天聰,恐無決定之日。臣等玆與一邑章甫,相率來籲於九宸之下,言涉煩瑣,罪犯愚僭,而猥越之誅,在所難逭。伏願殿下,哀憐而財赦之,斷自宸衷,快賜睿裁,以解一方積菀之忱,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 ○大司成閔應洙上疏。伏以,罪釁賤臣,荐膺恩除,再暴血懇,瀆冒宸嚴,而威罰不加,溫批連降,臣誠惶感,繼之以抑塞,徊徨踧踖,氷炭交中,國子新命,又下於此際,臣尤不勝驚惑震越,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噫,以臣負犯,偏蒙曲庇,釁孽盡滌,除旨絡續,前後控籲,肝血瀝盡,而每奉批諭,反勤誨責,有若臣過爲撕捱,不顧分義者然,此亦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君父之致,撫躬自悼,尙更誰尤?區區情實,曾已屢暴,今不必更瀆,而夫議處二字,猶未得改,主辱罔極,奏使急發,則臣之不能埋骨,死有餘罪。每自追思,慙痛無地,又安敢以此時,軒眉抗顔,冒進於榮次乎?雖以包荒之大德,特寬金木之嚴誅,而至於仕宦一節,尤非可論,此非但臣自靖之私義,抑亦擧世之公議,莫不皆然。設令奏請,無弊,竣事妥議,眞如其言,臣行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前咨之慢辭悖語,無以洗濯,則關係至重,邦憲莫嚴,決不容强加湔沸gg湔拂g,復廁周行,況今操切在彼,事情難測,臣之罪名,實是未了之案,此政縮伏待勘之日,而銓曹不諒,謬加檢擬,誤恩之荐降,乃至於此,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果何如哉?臣旣不敢以職名自居,則今此所叨之任,職責之甚重,名論之不稱,亦不暇陳,而第伏念近來泮庠課製,不許踰年,新有定式,緣臣虛縻。冬節已迫,而多士勸課之典,又將未免癈閣,臣罪上添罪,惶悚倍切。事當進身都下,劃卽自處,而顧臣稟賦,素甚脆弱,痼疾兼纏膏盲gg膏肓g,少失將攝,難保朝夕。前春北關之行,雖幸蒙恩遄返,而撼頓之餘,背生大腫,首尾五六朔,幾死僅甦,腫口未完,仍又裹瘡赴燕,衰年大病,氣血耗盡,遠役連仍,積瘁無餘。而今夏暑病,實非尋常,尙此撕頓,未離枕席,秋氣乍生,舊癖又作,癃痼之狀,醜穢之症,雖難一一猥煩,而復起爲人,實無其望。玆不得不又因縣道,冒死哀籲,慢蹇之罪,亦無以自贖。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降威命,盡削臣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以勵臣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司諫申思永上疏。伏以,禮展園陵,慕伸羹墻,連日動駕,竟夕臨場,還宮之際,以致犯夜,勞攘之餘,不瑕有損,臣不勝區區憂慮之忱。仍伏念,臣以衰謝孱病之身,數旬供仕,積瘁成祟,痰火泄痢等症,俱係非細,而行幸之日,不敢言私,力疾陪扈,少效微誠,而兩日驅策,病狀越添,胸腹刺痛,神氣昏耗,莫可收拾,旬日之內,無計蠢動。言責重地,不宜瘝曠,玆敢略暴微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特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得以安意調息,俾尋生路,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暇贅及他說,而目前數件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尾陳,惟聖明財察焉。昨日,大駕自敎場還宮之時,大旗不由正路,迂就狹途,以至於百官班列,蒼黃移次,莫適所向,大旗差備,不能致愼於導駕之際,顚錯失儀,觀瞻俱駭,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謂該掌官員,拿問定罪,差備諸人,亦令攸司,囚禁科罪,斷不可已也。史薦體嚴,不容以私意,參錯於其間也,明矣。申致謹之錯認下番爲上番,有所酬酢者,固己貽笑於一世,而其疏所謂彼多此寡,吾儕本色,每事見屈等語,尤極駭然。薦中之人,若有不合於渠意,則或可或否,夫孰曰不可?而渠乃以朝家公器,視若私黨之物,較挈多寡,極爲無嚴,事體道理,豈敢若是?至於長者家兒巨室權貴之說,何關本事,而忽地攙入,遣辭絶悖,豈意法從之列,有此等口業哉?渠之當初擧措,極其謊錯,朝紳之間,莫不駭笑,故薦事旣完之後,費辭粧撰,欲爲自掩之計,惹成一場鬧端。噫,翰薦之敗,前後何限,而未有如致謹之以彼此多寡,公肆爲說而沮戲者也,此而置之,其流之弊,有不可言。臣謂申致謹,宜施譴罷之罰焉。臣無任云云。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迫於事會,怵於分義,不能出天入地,冒沒承命,謁陵祭文,副急製進,未暇考檢矣。伏聞聖駕詣齋室後,有下敎之事,臣於是不勝霣穫慙懍,罔知所以自措也。蓋臣於是任,以限罪必褫爲心,故文字之事,全不經意,四牌之出,入來之敎,疊下於萬萬意慮之外,蒼黃趨詣,深夜退歸,始得心裏起草。而今此陵幸,知爲祧薦後初謁,故措辭之際,主意在此,而年代祧次,茫然錯記,致使莫重親享之文,大段失誤,而矇不自省,及承聖敎,始乃覺悟,此不可以尋常做錯處之,律以邦憲,宜伏不敬之誅。噫,臣之薄蔑昏鈍,本不宜代巧而斲,畸危蹇連,又不當耽榮而進,而倉卒一出,已有此自作難貰之釁,固知司直之論,必在於後,而臣心戰惶,不容默俟。席藁私次,敢此自劾,今日候班,亦不得進參,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深念事體,亟加臣重辟,以爲人臣謬妄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甲寅九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徐命臣、朴{{!|𪼤|⿰王詹}}、鄭廣運,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許錭,砥平縣監金應三,衿川縣監金壽煃,入侍,工曹參判趙顯命追後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再昨犯曉動駕,仍復半夜引接,昨日終夕臨場,侵夜還宮,聖體必多傷損,而啓辭批答,以無事爲敎,無乃勞動之餘,姑未知傷損之節而然耶。上曰,雖有勞動,何至有傷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只使首醫與金壽煃,診察,可也。興慶曰,本廳則許信爲首醫矣,然則權聖徵、許信、金應三、金壽煃此四人,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六君子湯所服幾貼耶?宋寅明曰,今番所進御爲十貼矣。上曰,再昨與昨日,未得服之,其中二貼未服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平均,右三部少滑,而有動於前矣。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大抵動於前矣。信診退曰,脈候雖有動氣,而大體度數調均,與前無異矣。壽煃診退曰,脈候前則過沈矣,今則似由於勞動之故,而左右三部,調和而敍暢,亦無弱氣矣。上曰,藥不可常服,問于醫官停止,可也。聖徵曰,丸劑兼爲進服乎?上曰,服之。聖徵曰,勞動之餘,脈候自然浮熱,而中氣不可不扶,加進五貼之後,停止,似好矣。應三曰,方書亦言,不得已後用藥矣。遠道行幸,勞熱必多,此可以補也。六君子湯,兼服八味元,似好矣。信曰,六君子湯當以爲主人之藥,矧今兩日勞動之餘,中氣不可不顧見,加進五貼爲宜矣。起鵬曰,進服者未滿二十貼矣,五貼加進,而八味元,兼爲進服,似好矣。壽煃曰,六君子湯,爲治痰行氣之聖藥,勞動之餘,加進五貼爲宜矣。錭曰,臣意則六君子湯不可不多進,扶脾治痰,莫過於此矣。上曰,六君子湯,予終不知其有效,比若唐德宗不知盧杞之爲小人也。雖加進十貼,別無所益,今則水剌頗勝於前,不必每每服藥,姑爲停止,以觀五六日,可也。冬間則當服補中益氣湯矣。寅明曰,水剌若勝於前,則豈非六君子之效耶?上曰,六君子湯,只爲調理而服之,其有效於水剌,未可知也。補中益氣湯服之,則有如飮羹,中氣頗實,六君子湯服之,則如飮冷水矣。興慶曰,醫理臣雖不知,大抵六君子湯,下痰補脾,補中益氣湯,專爲補劑。聖候以寒痰爲主,六君子湯,似好矣。上曰,扶脾胃、祛膈痰,終不如補中益氣湯矣。應三曰,六君子湯,雖是補劑,比諸補中益氣湯,則自有緩急之殊矣。若與補中同功,則亦何可久服乎?上曰,此則然矣。信曰,六君子湯,以君子爲名,故不無其義。雖無目前之功,自有長遠之效,與君子之效,同矣。聖候所宜之藥,六君子湯,八味元,無逾於此二劑矣。上曰,予以盧杞爲譬,故許信比之於君子,而凡藥不可常服矣,久則成藥腸而無效矣,八味元之外不欲服之矣。興慶曰,聖候有痰,而丸藥不爲泥滯乎?上曰,不滯矣。寅明曰,聖敎旣如是,今不可更議進御之藥,而所餘二貼,則仍爲進服,何如?上曰,當服之。興慶曰,昨日動駕旣早,終日臨場,犯夜還宮,豈不無潛消暗傷之慮乎?習操如早罷,則可以未暮還宮而近來日勢過午,則頃刻之間,已至昏黑,以致犯夜,極以爲悶矣。寅明曰,昨日欲爲陳達而未及爲矣。還宮如少早,則不至侵夜矣。上曰,事勢自爾如此矣,昨日,乃兩朝故事,故初欲草草了當矣。兪健基,則反以速速擧行,爲不當矣。壬寅年後,事當卽爲行幸,而不得爲之,今始展謁,情禮少伸矣。謁陵還齋室之後,心始舒安,且禾穀,與民生見之,不無疏暢之意,此豈有消傷之慮乎?但時象,爲予潛消暗鑠之本也。寅明曰,聖候雖以無事爲敎,而必多疲困之候矣。今日有晝講之命,而讀前受新受之際,自爾用氣,今日雖停筵,不爲大害矣。興慶曰,聖上方勤學,而臣等以停筵爲請,雖涉不當,而晝講異於召對,不無傷損之端,今日則停止似無妨矣。上曰,以經筵官之不備,停止似易矣。寅明曰,知經筵諸人之意,皆以爲悶矣。興慶曰,昨曉金浦客舍問安時,朝廷班行,不成貌樣,只有數員來參而已。倍從之員,應參問安者,多有止宿於作門外,而入處於作門內者,亦不來參,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寅明曰,作門內外,不必區別矣。興慶曰,應參不參人員,竝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翰薦事有所下問,故以臣所曾徑之事,例有所仰對矣。追聞翰林之言,則以爲近例不如是云矣。上曰,別兼春秋,尙未出乎?寅明曰,別兼春秋付職之規,必自下推上。而卽今應付人員,有趙榮國、金漢喆二人,而漢喆方奉命在外,榮國方違牌坐罷矣。榮國,雖敍用單付,而金漢喆未上來前,勢將不得新薦矣。然旣有成命,榮國爲先單付乎?待漢喆上來,備員差下乎?上曰,待漢喆上來,備員差下,可也。興慶曰,臣於昔年,翰林待罪時,以李明浚、朴鳳齡、沈宅賢三人,完薦,明俊與鳳齡,應講付職,宅賢未應講而適有削薦之啓,雖不蒙允,終不可行公,故明俊等三人竝出六,臣則削職,而差出別兼完薦之後,臣乃敍用付職,更爲行公。而其後更薦時,以臣不可干預薦事,故始爲出六矣。向者金尙魯等,陳白出六者,蓋以前例如此也。今聞李鼎輔、李德重之言,以爲近來則不然,向來趙尙行、鄭弘祥、尹光運等,被薦也。尙行則已爲付職,而以弘祥之有人言,故三人竝出六後新薦矣。其後朴弼均,免喪付職,則陳疏以爲尙行,不可出六云,故還付史職,而尙行終不行公矣。鼎輔輩,以爲有尙行之近例,尙魯不可出六云,而今番申致謹之疏,有首薦末薦等語,與前有異,何以爲之乎?上曰,趙尙行事,則與金尙魯不同,館規當遵行古規,不可守非例之例矣。寅明曰,趙尙行事,乃是其時創出之例,而金尙魯又與尙行事有異。尙行則以同薦人中鄭弘祥,被人言敗薦,而在尙行,無可嫌。尙魯則申致謹之言,旣及首副薦,則與未付職諸人,似當同嫌矣。上曰,尙魯事,與前異矣。依前擧條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代以宋寅明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李德壽曰,臣少時見養生書,則凡人四體勞動爲貴,人主如爲勞動,則爲其臣子者,莫不爲慮,而臣意則不然。古言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此言人常動作,則無病可入也。飮食中油膩之屬,藥餌中溫熱之劑,莫不有害於人,而臣近來往來司饔院而見之,則日日供上之物,如秀魚、生雉之類,無非油膩之屬,藥房所劑進之藥,如蔘芪之類,無非溫熱之物矣。此數三事,常存戒愼,則疾病何從而生乎?嘗見少說,有一人問引年之術於方士,方士指後園中一古杏樹曰,一日六七拜,則當至百年。其人,依其言爲之,果壽百年,此欲使之勞動其身也,此事見於《稗海》矣。自上亦少少動作,使氣血,無壅滯之患,而節食油膩之物,少服蔘芪之劑,以爲保養之地,何如?上曰,都承旨,自前多爲如此之言矣,自家必試驗於平日矣。寅明曰,李德壽,好老佛之書,而且無思慮,故聰明强記而無所傷者矣。人君之不爲勞動,雖甚可慮,而或達宵酬應,以至勞傷,則豈不爲悶乎?上曰,都承旨之言,大體是矣。予素不嗜油膩之物矣。寅明曰,德壽,又遭人所不忍之事矣,其孫子慘見夭死矣。上曰,已知之矣。前全羅監司遞來,肅拜單子入來,使之入侍。命臣承命而出。興慶曰,備局有司堂上,方有窠,趙顯命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趙顯命,自前爲無義之撕捱,當各別檢束,而纔爲入來,遽爾差下,無乃太急耶?寅明曰,顯命之引嫌,無義,甚矣。若不各別督迫,則必不行公,古人所遭,有倍於顯命,而無不出而仕矣,豈可因此,而許其自在耶?上曰,然矣。朴師洙之遞監司,不爲太速耶?興慶曰,師洙之爲監司未久,且有經紀之事云,遞易之弊,不可不慮矣。寅明曰,如師洙者,當置之朝中,與聞備局事務矣。上曰,予亦有所思者故問之,經紀之事,其能垂成云耶?興慶曰,似有可望云矣。上曰,師洙勤於國事,不以內外異心,內則猶爲多人,而外則監司獨主一方之事,道臣責任不輕,不下於備局主管矣。寅明曰,當此振勵爲治之時,如師洙者,置之於內,使之贊助矣。上曰,趙顯命,今雖入來,宋眞明、朴文秀,俱在外,以內重外輕之道言之,則固當招致京中,而道臣責任自別,平安監司朴師洙仍任,大司憲遞差,可也。{{*|出榻敎}}趙顯命入侍。上曰,卿新自湖南上來,本道穡事,雖因狀聞知之,果何如耶?顯命曰,數年以來,朝家各別賑恤,故死亡之外,民皆安集矣。今年六月初,始得雨澤,七八月間,數十日不雨,故不無其害。萬頃、沃溝等邑,未免凶年,而沿海邊則大熟矣。上曰,本道民俗,何如?顯命曰,如臣無似,冒忝藩任,嶺南、湖南,俱已按察矣。人心民風,判然不同,嶺南則大抵獰悍,不可以恩威感服,而湖南極爲狡詐,可以恩結,不可以威服。沿海邊則王化未及,守令亦多不擇,故倫彝不明,往往有倫常之變矣。上曰,聞卿入見海島云,有意而往耶?顯命曰,古群山及蝟島等處,爲兩湖咽喉之地。故邊山摘奸後,欲往蝟島,以風勢不順,不得發行矣。上曰,邊山,果何如耶?顯命曰,戊申諸賊,雖造言煽動,而其中不至廣闊,西有大村,無可據之所矣。上曰,李匡德,所爲之事何如耶?顯命曰,大抵監司非近民之官,朝廷命令若下,則奉行宣布而已。其不可行者,則啓聞而別無恩惠之可以及民者矣。李匡德爲御史時,出沒民間,其爲弊瘼,一倂革罷,各邑則雖以爲悶,而惠澤之及民則深矣。今春別巡沿海邑時,廣問巡營弊端之及民者,則民皆以爲,自李使道後,監營卜定之類,皆自營門貿用,故無弊及民云。蓋營門日用之物,自前分定於各邑,本價不足,則勒定於民間矣。匡德盡革之,監營用度,雖多苟艱,而實惠則下究於民矣。上曰,本營所用,與嶺南不同乎?顯命曰,嶺南則別會耗穀七萬餘石,今只有二萬石,公私需應,皆出於此。全羅道,則只有木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稅所所捧,而今則已盡,物力極爲不足矣。上曰,如有所懷,陳達,可也。顯命曰,如臣無似,自上當非常之時,特授重任,臣受任以來,不敢怠忽,而不忠無狀,所任之事,終不得成而還歸,其罪不輕。雖伏鈇鉞之誅,何敢辭乎?上曰,卿辭過矣。頃有下敎者矣,其後更無妖惡之事乎?顯命曰,其後更無大段妖惡之事矣。寅明曰,窮凶之罪人,豈敢逃天網乎?咸陽黃哥,似其人矣。渠雖頑忍不服,而臣意則罪人已死,故不得見捉矣。天地之間,做如許罔測事,而得免刑辟者,未之有也。顯命曰,咸陽鄭哥事,極爲虛謊矣。唐時,有人告李靖反者,太宗送御史同告者按治其事,御史以爲,中道失其告書,使之改書以納,則其書,與前所告者相反,御史不爲按治,歸奏其狀矣。臣用此法試之,則黃哥所言,與初絶異,其虛罔可知矣。罪人終不能斯得,豈敢以朝臣自處?着公服,入公門,而納符事體重大,又有仰稟事,敢此入來矣。臣下直時,凶書末端一片,自上親手拆下,臣拜持而來矣,自政院燒火乎?上曰,依爲之。顯命曰,今年湖南年事,折長補短,則大抵免凶而沿海邊,則雖謂之豐年,可也。然而新舊逋欠,一倂徵督,則荐饑之餘,民何以支堪乎?各年各樣舊逋,參酌定分數捧上,俾無一時竝督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而卿亦爲備局堂上矣,相議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己酉年仍大臣陳達,豐年穀賤之時,三軍門軍布,以米代捧矣。上曰,此爲李判府事所陳作米事耶?顯命曰,然矣。嶺南則臣爲道臣時,次次移轉于沿海邑,以爲便於上納之計,適値年凶,多有未捧。臣遞職後,未知所捧幾何,而湖南則不爲移轉,置之本邑。辛亥之凶,監司狀聞,作錢報本後,取其剩餘,以爲賑資,湖南一面,賴有此生活矣。其餘,則盡歸於貪官汚吏,從中消融,故臣一一査出。今番城役,補用甚多,其利可謂博矣。今年湖南農事,嶺上則雖未盡登,沿海各邑,頗大熟。一兩錢米至八斗,軍布二疋之價,將費二石餘穀物,民情誠爲切迫。且年年凶歉之餘,沿海各邑,絶無儲積之穀,今亦依己酉年例,各軍門上納之布,從市價以米代捧,仍許會錄於各其軍門,以備凶年之用,則於民於國,可爲兩便,沿邑守令,皆以爲便,新監司之意,亦然矣。上曰,分付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殿最之法重矣,頃者講《詩傳碩鼠章》,有所下敎,全羅道,則守令,無碩鼠之弊乎?顯命曰,前年五月到任,而六月褒貶,汲汲封啓守令賢否,豈盡詳知?矇矓書進,極爲惶恐矣。且所聞未必眞的,而一毫私意,則何敢參錯乎?一經褒貶之後,大段不法之事,亦未聞之矣。上曰,湖南風俗,異於他道,雜技多爲崇尙云,然否?顯命曰,大抵俗習,與諸道不同,多尙別技,而只如卜筮堪輿之術,不可一切禁斷,故此外雜技,則禁之,而卜筮堪輿,則不能嚴禁矣。上曰,向者,以《南師古祕記》事,豈不有別諭耶?顯命曰,祗受矣。上曰,此等事,豈難禁止乎?顯命曰,臣與道內有識守令相議,則皆以爲,不可以威令强迫禁止。大抵國家擧措得宜,元氣充實,則此等妖言,自可止息矣。上曰,此等風俗,三南同然乎?寅明曰,自古道詵、無學、朴尙毅之類,皆出於湖南,湖南風俗,蓋甚於三南中矣。上曰,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其得之與否,非可逆料,何必以此撕捱乎?見卿之時,每切感懷。予心如此,卿之心當復如何?當此乏人之日,卿每以辭職爲事,雖漫司閒職,不欲行公,此誠過矣。如或見斥於人,廉隅所在,則固矣,無端不仕,豈不爲過乎?備局事任,必無過辭行公,可也。顯命曰,惟臣前後受恩,與其處義,豈敢辭職?而有至危至痛之私情,不得爲安心立朝之臣矣。上曰,所謂至危者,是何事耶?顯命曰,小臣官雖二品,何敢於榻前,論其去就乎?上曰,此爲趙、宋乾坤之言耶?若如卿言,是將盡去,趙哥、宋哥於朝廷也,無形之言,何必過嫌?卿旣入城,將因留城中耶?興慶曰,官位漸高,則誰無懍惕之心,而如趙顯命之至今爲嫌,誠爲太過矣。旣過累年,且已開釋之後,何可復引爲嫌乎?寅明曰,若如顯命之言,臣等之尙據重任,亦有罪矣。顯命之引嫌,不無過者矣。顯命曰,非但此事,小臣處地,若如寅明同,則何敢爲撕捱乎?上曰,當時知卿固執,故或慮其不爲納符,今玆遞來肅拜,誠是矣,此後更不爲引嫌乎?顯命曰,榻前何敢爲辭職乎?上曰,勳戚之臣,異於他臣,下問亦有意陳達,可也。顯命曰,聖敎如是,至哀與至危兩件情事,當盡爲,仰達矣。小臣兄弟,以寡婦不敎之子,地位轉高,至於此極,聖恩罔極。臣兄之疏,豈不曰是將促臣之死云云耶?臣兄死生,雖不在於臣身,而臣若不爲進取,臣兄亦不至於高位,則未必早沒如此也。中夜思之,至痛在心,卽今門戶存亡,只係於臣,臣亦有欲生之心矣。今若用臣太過,則安知無過福之災也?此則私情,而朴奎文疏中語句,古史中,亦未見矣。臣兄草疏,未及上達,而與宋寅明異矣。臣雖濫勳,係是勳臣,雖異戚畹,而亦可謂之戚畹也。宋成明,則如是引退,而臣則不然,豈非成明之罪人乎?上曰,卿之所言,固有意見,而予亦有所思者矣。卿欲久視於世,則予何以促其命乎?此則私情,而末端引嫌事,他人旣盡行公,而卿獨不仕,豈不爲過乎?卿與宋成明異矣。成明正欲引去之際,又有人言,故決意下鄕,卿雖欲如成明,恐不可得矣。每於次對,有下問之事,則成明以不知爲對,其意可知。雖非朴文奎,必去矣,卿豈不與成明異乎?卿自思其坐地,豈是棄國事不爲而可去之人乎?顯命曰,臣捨殿下何歸乎?臣當初辭勳時,違牌至三十餘次,陳疏至六度,而批旨以爲應命,則當成其美,如東漢故事,奉朝請而不畀三司之任矣,此臣所以至今感激冞深也。非但三司,京司要地,俱非臣投足之所也。上曰,備局則爲投足之所乎?顯命曰,外方之任,則雖水火燥濕,不敢擇矣。上曰,備局亦欲撕捱乎?顯命曰,備局異於閒史漫職矣,外任雖僉使、萬戶,當盡心爲之矣。上曰,勳府宰臣,豈可爲僉使萬戶乎?興慶曰,副提學,古則金鎭奎,近來則李宗城之外,未見行公之人矣,大司憲亦然矣。上曰,古人爲大司憲三月,都城男女異路,如此之人,今雖難得,而三司之任,則予當不畀於卿矣。自今日爲始,備局之任,盡力爲之,可也。湖南文敎,何如?顯命曰,嶺南,則八道中最爲彬彬,數邑之內,必有行誼學問著聞之士,此諸道所無也。全羅道,則所聞之士,只科文文字之學而已,經學行誼之士,無所聞者矣。上曰,忠淸道,何如?興慶曰,亦多有學行之士矣。顯命先退。上曰,兵房承旨,今日仕進耶?李德壽曰,昨日入直矣,未知今日尙在否也。上曰,兵判,昨已給馬,而以日記相考之擧,未及下敎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內廏馬一匹,禁軍別將金洸,外寺馬一匹,面給。{{*|出擧條}}上曰,注書旣承上敎,以擧條書出,可也。德壽曰,臣見趙顯命,則面色甚赤,非復舊時之容矣。聞顯命自遭喪慼以來,過飮成癖,或多沈醉之時云,今其面色,似由酒傷,豈不可惜乎?自上各別警勅,似好矣。上曰,然乎?大臣曾言鄭錫三之過耽酒色,錫三非好酒色之人,而聞之甚爲怪訝矣。今聞趙顯命之好酒,亦可異也。後日當有面戒之道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或未署經、或未差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諸堂,昨日違牌,非但滯囚之可慮,科場外製罪人,尙未究問,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針炙呈辭,纔已入啓,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莫重科囚,尙未按覈,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牌招。 ○傳于韓師得曰,在京親功臣幾許員耶?問于勳府以啓。 ○傳于任守迪曰,勳臣六員及有司堂上,錦原君朴師益,晝講罷後,當爲引見,使之來待。 ○傳于韓師得曰,諸勳臣當爲引見,承史及諸勳臣,來待于映花堂。 ○黃晸啓曰,各軍門將校,自本院招致隨駕軍兵,二百里之程,兩日往還軍兵中,或有致傷者與否,問啓事,命下矣。招問隨駕軍門將校及御營別抄牌頭,則以爲軍兵中,無致傷之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分付。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昌嬪墓致祭,依辛未故事擧行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辛未年本墓致祭時,遣官致祭云,而祭官職名,無區別之事。今此致祭時,遣禮官擧行乎?敢稟。傳曰,遣承旨擧行。 ○任守迪啓曰,因禮曹草記,昌嬪墓致祭,遣承旨擧行事,命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任守迪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臣昉、臣錫命等,開坐于本府,而至於科獄罪人朴來章、李世瑃等,旣異於他罪人,又因臺啓,有各別對質嚴覈之敎矣。臣等以次官,不可循例質覈,待首堂上出仕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此非議讞,何待長席?卽爲擧行。 ○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璿源譜略》中,戊申以後逆獄罪死之類,官爵釐改,及子孫錄修正事,待秋自本寺,設廳擧行事,旣已,命下矣。今已秋成,依傳敎,設廳始役之意,敢啓。傳于任守迪曰,知道。 ○禮曹判書申思喆,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答判府事沈壽賢疏曰,省疏具悉卿懇。依所請往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答獻納徐命珩疏曰,省疏具悉。封築事已諭下敎,而犯耕正道者,令道臣申飭,當該執事事,其時有下敎,此非執事之過矣。其他事所請,俱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上疏。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坡州地,臣自昨年入都以後,每擬請暇省掃而身縻職事,疾病且劇,欲發還止,以至于今矣。念臣孱骸危喘,朝夕澟澟,若復失今不往,則前頭人事,有未可知,而遂恐爲沒身之恨,玆敢冒煩私悃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往返,俾伸至情,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獻納徐命珩上疏。伏以臣之情地,固不宜因仍蹲據於臺職,而適値陵幸在卽,不假他計,黽勉冒出,仍參倍從之列,而恧縮不安之心,何嘗頃刻而自弛也?臣宿患痰眩之症,添劇於冒風驅馳之之餘,歸卽昏倒,達宵叫苦,朝來痛勢,雖得少減,而忍耐供職,已矣息望,今於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玆情病,實難蹲仍,略暴危懇,自外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病狀之俱難自强,亟命鐫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不以言官自處,今於乞免之章,固宜不容他說,而適有區區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之財察焉。六臣之危忠,自在先朝,起祠表奬,用樹風聲者多矣。日昨駕還之時,以道路之逼近,其塚墓爲未安,至有地方官重推之命。臣於此,有以見崇奬節義之聖意,迥出尋常,凡在瞻聆,孰不欽仰?仍竊伏念,六臣義魄之托,處於衆塚纍纍之中,歲久頹圮,瑩域無別,他日丘壟,記識無處,此爲行路之所嗟傷也。臣謂宜及今更下明命,令加封築,以表義魄之所托,則其於樹風聲之道,益有光焉矣。輦過之路,自有定制,而近來紀綱解弛,民習奸濫,處處割耕,每當動駕之時,輒下傷農之敎,致有苟艱之擧,事體所在,不宜若是,若令民人,知其定制,初不得犯耕,則陵幸之時,豈有下敎之頻繁,而亦安有御路苟艱之弊乎?臣謂自今,申飭道臣,犯耕正道者,摘發科罪,當該守令,從重論罪,永爲定式,斷不可已也。親臨陣場,何等嚴重,而一邊號令,一邊落旗,凡閱武之際,惟以遵依節目,苟祈無事,草草了當爲主而已。多不成樣,以致三軍之心,幾於玩愒,則誠非細憂,臣謂當該諸執事,嚴加責罰,以懲日後也。近來放倒廉愧,規避薄勘,世道風習,誠爲慨然。雖以頃日承宣罷職事見之,院中推考,不出朝紙者,旣有政院謬規,則以此譴罷,當之者無甚損害,而伊時現告,有違常例,蓋聞政院之規,朝報停當之際,書出筵敎者,例有當該,而入侍承宣,不有院例,推諉現告於事關自己,嫌不可否之承宣,事甚非矣。當初陳啓,若以筵達之失措辭請罰,則推諉於人,固有所執,而今以不出朝報論啓,則書出筵敎之承宣,宜爲當該,而事實相反,罪罰易致,意在規避,有駭聽聞,臣謂宜加責罰,以勵他人也。向來銓堂之斥補,誠是過中之擧,則臺臣之亟請反汗,臺體固然,其人斥逐,其啓尙存,而初則喉院不善周旋,末又聖上違格强行,方張之臺啓,猶却一邊,汲汲擧行,勒令辭陛,創開三百年所未有之擧,其壞損舊章,輕視臺閣,爲如何哉?殿下於此,一擧而有兩失矣。此則幸以事不甚重,而前頭或有事有大於此者,而以人主之威尊,迫逐言者,不有臺啓,使之擧行,則在下者其亦奉承之耶。此事關係至重且大,而朝廷恬然不知爲憂,而終無一言匡救之者,臣實爲世道寒心也。此是平日殿下,待臺閣甚薄,朝廷之人聞見熟習,而不知驚動而然也。是亦殿下自反處也。其時不善周旋之承宣,不可置而不論,宜罷其職,以防後弊也。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八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兪健基,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東恩君榑,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陳國篇題,至東門之揚二章。上講新受音。若魯曰,陳風,流蕩之詩也。無性情可觀處,宛丘章蕩之一字,卽三章之內起刺處也。上曰,隨其地形,因元女大姬而然矣,元女之稱何也?若魯曰,卽伯女也。上曰,是怪事也。文、武之聖世,百姓亦化,其伯女何如是蕩耶?好樂巫覡歌舞等事,亦怪異矣。宋寅明曰,蕩則非指大姬也。兪健基曰,由大姬而至此蕩於宛丘之上者,非指大姬而誰也?上曰,《大學》曰,一人興讓,一國興讓,安知非指大姬乎?寅明曰,大姬尊貴而無事,故反好此等之事,由於無識見之致,而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也。上曰,聞憲臣,以文雅稱於嶺南,雖非講官,旣爲入侍,同陳文義,可也。權相一曰,雖爲入侍而何敢陳文義乎?然而此人之稱,似非指大姬矣。寅明曰,大姬似不至於如此矣。上曰,尊貴之故也。若魯曰,大姬雖好樂,而豈至於湯gg蕩g乎?知事之言是也。不以禮堤防,故至於如此也。東門之枌章,是聚會歌舞之詩,無文義之可達者,而衡門章則,賢者不得於世,抱道藏晦,隱居自娛,雖以泌水療其飢,而亦不怨尤矣。上曰,此隱者大小,何如也?若魯曰,與衛風考槃詩,相似,亦能不小矣。健基曰,自是自潔之士,而於此章,可見其國之治亂矣,此與兔罝章,亦一般也。時亂如此,故賢者無求於世,而隱居樂飢,人君第一急務,惟在於側席求賢,野無遺賢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賢者若用於世,則豈以此爲樂乎?若魯曰,東門之池詩,以漚麻爲言,而是男女會遇之意也。上曰,與鄭衛無異矣。寅明曰,初則湯gg蕩g而中則淫,末則有弑君之變,浸浸然至於如此矣。上曰,陳靈公、夏姬事,《詩傳》,善形容矣,講秦風而至陳國,其間風俗,太不相似矣。若魯曰,凡事起於微細而終至滔滔,可不懼哉?上曰,大姬時初不微細,豈謂常例乎?且有不然者,大禹之後,有夏桀,成湯之後有紂,文、武之後有幽、厲,以三后之賢哲,何有如許惡子孫乎?毫忽之間,興亡判焉。夏殷周之時,乃有如此子孫,則後來繼體之君,見其祖宗所垂之規模,以爲樹立已宏,不足憂也。不思所以善述之道者,豈其可乎?寅明曰,大姬初則甚微,而至於後世,其害如此,後世人君,若能挽回,則豈無一變之道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語,亦有之矣。上曰,迓續舊命則,可也,而其命維新之言,則未免如何,自無不可爲之時矣。寅明曰,周之賢聖之君,六七而作,豈不甚偉?而至於二君,猝然而亡,可不懼哉?上曰,有桀、紂故有周,有襄王故有西漢,而革代之後,所可慨惋者,以其國,無異自獻於他人矣。若魯曰,歷代之創業守統,非不鞏固,而後之子孫不能善繼,自底於覆亡矣。上曰,作室工夫,乃祖勤苦,而其子孫反忘其勞矣。若魯曰,是以守成難於創業,祖宗之美法良制,初非不善,而至於後孫,未免弊生,周亦以文而亡矣。上曰,此豈文之害哉?亶由於後孫之不善用耳。若魯曰,然而初旣失中,故其流之害,如此矣。上曰,若無幽、厲,則宣王豈得中興乎?歷代帝王之甚可殘忍者,是漢獻帝耳,不措其手足而亡之矣。上曰,向者不知成爾鴻之上來,而不爲引見,有若待穆生,不設醴酒,而憲臣今爲入侍,未知嶺南之士,讀書林下,樂飢隱居者,有幾許人耶?相一曰,嶺南之人,以科目出身者,今幾死亡,而猶餘七八十人矣。上曰,隱居者有幾人耶?相一曰,嶺南是名賢輩出之地,遺風漸遠,而多讀古人書者,比比有之,安東最多士林,比於尙州,亦可爲四五倍,故其中自有良材美質,隱居不求者矣。若魯曰,今者下詢隱居人於憲臣,聖意甚偉。今聞嶺南,亦多有之,而他道亦豈無之,卽今收用之道,拘於政例,不過除拜參奉,此豈崇用之道哉?上曰,先朝,亦有處士之名,豈不有張顯光乎?此何地人也?相一曰,仁同人也。上曰,曾於仁祖朝,問孝廟學文之工於張顯光,顯光,以多謀難敎爲對,此豈不樸直乎?若魯曰,此非但張顯光之樸直也,可想聖祖容受之量矣。今日政官,旣爲入侍,分付各別收用,何如?上曰,是爲虛事矣。寅明曰,聖敎旣俯詢嶺南人才,臣有所懷敢達。臣於戊申,以嶺南望士成爾鴻、李萬敷、鄭葵陽等三人,直陞六品事,陳達蒙允矣。今聞李萬敷、鄭葵陽二人,已爲身死,只成爾鴻一人生存云矣。近來御史之自嶺南來者,及曾經本道道臣之人,皆言故名臣金誠一之旁孫,安東居金聖鐸,鄭經世之後孫,尙州居鄭胄源,林下讀書,才行竝過人,金聖鐸,則三除齋郞,終不膺命,鄭胄源,亦曾爲齋郞,上來肅謝後,仍爲棄歸,此兩人俱宜超擢調用,而陞六事體至重,臣惶恐不敢煩請矣。上曰,金聖鐸、鄭胄源兩人,依李萬敷例陞六,而令政院書成爾鴻、金聖鐸、鄭胄源,三人之名以入,銓官,亦爲勿忘,可也。{{*|出擧條}}申思永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園陵親享之文,何等嚴重,而撰進之際,不能審愼,致有大段做錯之失,原其本情,雖無无妄,事體所關,宜加規警,請大提學尹淳,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非但大提學,其時該房承旨,亦爲推考,可也。相一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相一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上曰,嶺南事,俄者下敎,而昨見憲臣辭疏,則不無遄歸之意,卽今山林高蹈之士,方欲招致之,況科目拔身者,不可邁邁求去,今來,必須久留,可也。相一曰,小臣猥越,不敢仰陳實狀,而新經草土,病狀實深,故不得不略陳於辭疏矣。立身顯達,人之所願,而卽今病情,實無供職之勢,豈敢以一毫欺隱於君父之前哉?若魯曰,六臣墓之在露梁者,眞假之難信,自古有言,日昨船所,下詢時,諸臣各有陳達,而歸見愍節祠祝文,則言六臣墓事,而有始疑或非,終信果是之句,以此觀之,則明是六臣之遺塚矣。上曰,其祝文,誰人所作耶?若魯曰,卽故相臣南九萬之作也。其忠魂毅魄之所藏,是固國人之所景仰,而至有駐蹕親覽之擧,凡在瞻聆,孰不欽仰聖上崇節義之意也。第路傍塋域,崩頹已久,且於今番治道之際,又不免毁傷,雖因事勢之不得已,而誠甚驚歎。令本道,卽爲修治封築,宜矣。上曰,事勢似如此,故果川縣監,初爲記過,改以推考矣。其塋域圮毁,標石傾側,令本道,卽爲修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愍節祠,在於輦過之路傍,龍舟渡河之時,旣被指點,又有致祭之命,褒奬節義之道,可謂至矣。臣得聞本祠儒生之言,則廟宇年久,傾頹無餘,凡具殘薄,不成貌樣云,朝家以奬忠樹風之意,立祠祝尸,則雖以公物,助其蘇殘,亦無不可。然旣無前例,不敢仰請,而聞本祠曾有所屬船隻,收稅補用之規矣,中間移管於惠廳,而本祠不得收稅,數隻之船,於該廳無甚關緊,於本祠,不無少助,分付該廳,還屬本祠,依前施行,似無妨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日昨幸行還宮時,日暮之後,東西班不爲隨駕,多有中路徑歸,及至闕下,只有若干人來到云,事甚驚駭。東西班押班監察,似當有論責之擧矣。上曰,當該押班監察,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順安縣令尹尙遠,催促下道事,累次狀請,而尙遠終不還任,累朔曠官,民事可慮,故昨日於筵中,臣有請罪之事,自上有自吏曹更爲催促,而不爲下去,則更爲稟達之敎,而今聞尙遠,無意還任云,故復此,仰達矣。上曰,旣有下敎,而不爲下去,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見內乘呈課,則今番陵幸時,別監一人,有濫乘御乘馬之事云,雖由於不鞴法鞍之致,而極爲駭然,令攸司摘發科罪,可也。{{*|出擧條}}上曰,䄙嬪致祭,亦依昌嬪例,當以黑團領,行再拜禮乎?至於昌嬪墓則有所重,而如是矣。若魯曰,當依昌嬪例擧行矣。上曰,當宁致祭,則立而焚香奠酌,且以紅團領行祭,而至於昌嬪墓,則事當跪傳,而行再拜禮,手上手下,似有間矣。諸臣曰昌嬪致祭外,皆當立而奠酌矣。上曰,安嬪致祭前例,似當有之,禮曹此草記,還爲出給,考例使之更稟,可也。上曰,承旨進來。諸勳臣某某來待乎?使注書出往,問而來告,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來還告曰,勳臣中,咸恩君李森,豐原君趙顯命,彦城君金重萬,花原君權喜學,來待閤外,而錦陵君朴弼健,方有身病,來在闕外,完春君李遂良方在革職中,錦原君朴師益,方在江郊,不能來待云矣。上曰,朴師益所往江郊,何處也,今日當入來云乎?泰耆曰,往在蘆原云矣。師得曰,遭臺言後連在於蘆原云矣。上曰昌嬪及延齡君墓,致祭時,席子紙地,自戶曹題給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八日申時,上御映花堂,引見諸勳臣時,錦原君朴師益,咸恩君李森,彦城君金重萬,豐原君趙顯命,花原君權喜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上曰,諸勳臣進來。諸臣以次進伏。上曰,戊申已累年矣。念先朝待親功臣之道自別,每欲一者延接,而連値國家多事,且勳臣有外任者,而一不爲之,其間自有傷悼處,勳臣已多凋喪矣。非不知引見於便殿,而先朝有晉接反正功臣於魚藻堂之規,上元日,引見宗臣於此處而自無彼此,故引接卿等於此堂,自無他意矣。李森曰,臣等無功受恩,至於此極,常切愧懼,今日引見,出於常格,國恩罔極,感泣無地矣。上曰,昨日已諭,而豐陵不在,豐原獨爲入侍,心新愴感,恨其在時不能爲之矣。趙顯命曰,今日承命獨入,不勝其悲,下敎又如此,倍切傷感矣。上曰,卽今外任者,李普赫、李萬囿、朴纘新三人乎?森曰,然矣。上曰,彦城,住京年久,居處不爲冷落乎?重萬曰,小臣受恩罔極,賜給奴婢田宅,故好過矣。上曰,家在何處乎?重萬曰,在於雙里門洞矣。森曰,家甚貧窘矣。上曰,俄者問之有意,彦城之言當如此,而今何以堪過耶?森曰,諸功臣,皆受家舍田畓,而金重萬不得一一受出,亦不能保其家舍,渠豈欲斥賣而出於不得已也。上曰,初則家在何處耶?重萬曰,賜以弼夢之家舍矣。森曰,初除守令,數朔而居下,復除高原,不過三箇月而遞歸,徒勞往來而已矣。上曰,不知爲守令之味而徒勞而已矣。森曰,趙文命生時,心常憐之,除差曹司衛將,對臣常爲歎慨矣。上曰,諺有功臣而豈能腹飽之言,有其實然後可謂功臣矣,道臣殿最頗嚴,故如是再次罷職矣。森曰高原,則以補外之故徑遞矣。上曰,尹得和補外時,予忘而爲之,而彦城不可止於二邑,當申飭銓曹,而勤則何事不做?此後勉旃,及其成功則一也。渠非負國,才不逮而如此,予則知之。顯命曰,旣無履歷,事甚無怪矣。森曰,卽今食道甚不足云矣。上曰,彦城有子幾人耶?重萬曰有子三人,而長子已歿矣。上曰,豐原纔自外來,彦城之容貌,不如前耶?顯命曰,何可飢而至於此乎?上曰,錦原雖非帶礪之功臣,其祖有功於國家,故承襲封君,今欲偕見者,他日視卿等子孫,亦如今之視昔也。錦原所遭臺言,通朝皆知其過矣。今聞出往郊外云,未知相距不邇耶?森曰,適往十里外,今方承到闕外云矣。守迪曰,方呈疏而出去云矣。上曰,此則過矣。他入侍則雖不入來,君父坐於此處而招之,則何不入來乎?注書出往,示其學冊所錄下敎,而使之入侍,而上疏則勿爲呼望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全陽在何如中耶?森曰,禁錮雖解而方在罷散矣。上曰,豐原新自嶺南來,黃晸之事過云耶?箭竹之斫送宰相家,自有前例云矣。顯命曰,自前武將,例送箭竹於新進輩云矣。上曰,咸恩,累經閫帥,亦有前例耶?森曰,臣每欲一陳而猥越不敢。臣曾有放火竹田之言,自上亦或記憶,而若私自賣食,雖殺不可惜矣。上曰,彦城武科耶?重萬曰,壬辰年庭試出身矣。上曰,豐原新爲上京矣,豐陵家葬事已過耶。顯命曰,虞卒已畢矣。上命宣醞曰,錦原入來後當爲之,卿等先食,可也。彦城食量比平日何如耶?重萬曰,三十時,食量不小,能噉三四升矣,今則頗減矣。上曰,三四升之量雖減,似以祿俸難充矣。重萬曰,旣有賜田,且有祿俸,豈有難充之患耶?上曰,今爲幾何耶?重萬曰,今則僅食一升飯矣。上曰,豈以親功臣,使之減量耶?重萬曰,食量自然減之,非出於無食矣。上曰,今年幾何耶?重萬曰,今年五十四矣。上曰,似非量縮之年也。今日所宣者,非酒房之酒,咸恩酒量,予旣知之,用舊量而飮之,可也,常時能飮幾何耶?森曰,親友團欒之際,繼飮數壼矣。上曰,豐原以知遇謂之,而不知酒量,愧其不能深知矣。顯命曰,常時只飮六七盃好酒矣。上曰,卿等醉與飽同爲之,可也,豈獨飮酒而已?上曰,西南酒禁,卿旣爲之,未知能有效乎?顯命曰,臣禁酒時雖不奉父母祭祀,祭妻時至用蜜水矣。上曰,若宗子而奉祭祀,則不能用蜜水乎?顯命曰,古用玄酒,雖用蜜水何妨,而事頗近怪矣。上曰,守令亦能使盡用蜜水乎?否則非以信行之之道,而自公卿下至匹庶,皆用酒,何能禁止乎?只禁其大處,可也。顯命曰,漢時亦有禁酒具之事,而食色相似,何能禁也?上曰,專欲禁斷則似未免沓沓矣。森曰,臣待罪備局時,欲禁其尤甚使酒者矣。上曰,此是末節矣。顯命曰,闕下有大酒家,懸燈買酒,作爲生涯,糜費不貲,在上者期於切禁者是也。森曰,鄕外則與京有異,李匡德爲全羅監司時,人雖欲買酒以飮而不能得云矣。顯命曰,禁其大者是矣。上曰,然矣。李匡德爲全羅監司時,稅船及各衙門上納之物,皆拘執不送,卿則不爲效之乎。顯命曰,李匡德之留執不送者,皆是不急之物也。假注書南泰耆,引錦原君朴師益而入侍。上曰,只卜其晝,未卜其夜者,正謂今日也。森曰,臣少時,一見邊山,而卽今船材木甚少云,朝家各別嚴飭,似好矣。上曰,下送備邊司郞廳,定其境界云,而未免無實,春秋下去之郞廳,意見各不同,而備邊司則從其言而已。是以冒耕偸葬之弊,不能禁戢,而其處,非山則海,居民生理極難,皆以斫松賣食爲生涯,養松由此而尤難矣。上曰,新昌縣監盧以亨,以學校貿貿爲言,以亨,不過一守令,而其憂如此。豐原,在湖南時,何以爲之乎?顯命曰,治嶺南則有異,當引其勢而利導之,治之以禮樂,而朴文秀,已悉修擧,故臣則惟以坐鎭爲計,修明學校之政,以鎭士大夫之心矣,意外洊値慘凶,未免彼此不及,而湖南則旣非鄒、魯之鄕,猝難施學校之政,而李匡德,行爬櫛之政,其後李壽沆,及閔應洙,爲治頗皆雍容,繼之者當以修擧爲先,故臣則以錢穀爲先務,不暇留意於學校之政矣。森曰,盧以亨陳達此事之時,臣以特進官,適爲入侍,亦得參聞見,卽今學校,非但疎虞,武備亦甚疎闊,反不如文敎,西北便同棄置,此實國家軫念處也。上曰,無他道矣,只有親騎衛試射,而古旣罷之,復以特敎設行後,又計劃而爲之,單巡之射,何可知之乎?以此西北武士之心,似必落莫矣。申飭帥臣,使之惕念擧行,亦可也。雖曰武臣,何示不信至此耶?顯命曰,古則北道科擧極貴,而今則反賤,是以人心亦驕云矣。喜學曰,小臣,竊有慨然於關西事,每欲一陳,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故有所不敢矣。今日適幸入侍,敢此仰達矣。淸南、淸北之不爲儲穀,殊失備預之圖,此實可悶矣。森曰,西關事,實爲悶慮。儲糧之意,乃在緩急所須,而臣待罪關西兵使時見之,地部發賣,無歲無之,雖或出於經用之不足,此非本意,依當初定式,勿令遷動,必多積峙於山城,則非但爲淸野之法,庶可爲緩急之用矣。上曰,南漢十萬餘石軍糧,今爲千餘石,我國事豈不悶乎?關西穀物,則勿爲遷動,曾有申飭,若移置於鐵瓮山城等處則,似好矣,置於外而苟有警急,則反歸藉寇之資矣。顯命曰,山城穀物,則事不當移納於邑倉,而收捧之際,若値深冬,則山路氷坂,牛馬多致傷折,民皆爲難,故守令皆願姑爲捧留於邑倉,在道臣之道,雖以不可移捧之意嚴題退送,而或不無許從之時,蓋由於時無形見之外寇,而事勢之不已矣。森曰,儲穀之意,不比尋常,而趙顯命所達,非矣,豈可以便民事勢言之?設置外倉而糶糴者,不過爲守令欲得立碑之意也,至於西路,另加痛禁,可也。上曰,子女玉帛,宜置於山城,如此則山城當無穀而止耶。民習亦如此,而何事可爲耶?權喜學,曾已從征,應知軍糧之甚難矣。顯命曰,關西無穀之弊,則自有其由,關西田稅,自亂後留儲邊上,意蓋有在,而年久穀多,反爲民弊,故相臣崔錫鼎,因民願一開發賣之路,自此遂成謬例,自戶曹,每每賣用,爲平安監司者,又從而廉價買得,以爲公私之需用,以致邊上無積儲,臣常以此爲慨然矣。喜學曰,若意在於聚穀,則甚非難事,蓋以朴文秀嶺南聚穀事見之,則誠至易矣。森曰,趙顯命,以爲曾以穀多,反爲民弊而發賣云,若爾則各處儲置之穀,各限以數萬石,積置山城倉中,而無城倉之邑,則置于邑倉事,永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大體儘好,出擧條,使廟堂知之,可也。{{*|出擧條}}喜學曰,各隊有卜馬一匹,載去一隊之器械什物,而亦不能盡運,借得禁軍卜馬而去,禁軍若有從征之擧,則何以爲之?合有變通之擧矣。上曰,今陵幸時見之,則卜馬疲弊,甚爲使用故如此乎,咸恩似知之矣。森曰,卜馬,軍皆自備,故如此矣。顯命曰,曾有罷卜馬軍之議,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曰,若遇賊而無糧,當殺馬而食之,此言出於深長,革罷與否,其議不一,而曾於從征時見之,拒馬作最緊於軍中,野中結陣,依以爲城矣。顯命曰,古有我生然後殺他之言,軍兵在於城內,則不無依據,能專力於討賊,而出於城外,則不無先生偸生之計,是以拒馬作最緊於軍中,而戊申年拒馬作有不足之歎,反以索繼而繞之,此則不過禦賊而不能擊賊矣。臣待罪嶺營時,做得一小車,可以運糧,可以代拒馬作而禦賊,今番城役時,以此運石,則甚好。丘濬之車製,與臣所做者,大同小異,臣於應旨疏,以爲各軍門行此車制,可除卜馬之弊云矣。森曰,權喜學卜馬不足之言,是矣。以外方言之,兵使嚴飭,則立之,不然則借馬而姑備之,是爲悶事。車制皆謂我國不便,故不爲之而若善造而用之,可以載糧,可以禦賊,豈不有益乎?故相臣李浣,判書臣柳赫然,多有車制之議,臣之所見,何及於古名將,而其制雖有不便之端,參錯意見而造成,則似好矣。上曰,講李忠定公奏議後,豈不出擧條,分付乎?卿非將臣,故不得見矣。顯命曰,李綱之車制頗大,與此有異矣。森曰,我國山川險隘,不可用車之說,臣實未曉也。顯命曰,丘瓊山之車制,不以鐵成出渡水,則擔而涉之,寇急則棄之而走矣。上曰,其疏方留中,卿與李宗城及將臣,更爲講磨,可也。顯命曰是則不急之事矣。森曰,趙顯命之言誤矣,安知不變生於不意乎?上曰,兩言皆然矣。上曰,錦原君進來。卿之脚病,反不如數年前矣。師益曰,臣病與老俱深,近來則歲加月劇矣。向歲,以松都留守,辭朝入侍也,層梯陞降,匍匐爲之,曲拜後就坐,亦不得袖手,捫戶蹣跚而入,退出時亦然,其爲不敬,莫大於此,前此入侍,已嘗如此,此時視前漸漸加甚,卽今則視松都留守引見時,不啻倍艱矣。且臣處義無狀,以致臺言,此實搢紳間莫大之羞,再疏承批,輒蒙開釋,而私義終有所不安,每聞勳府二字,心慄背汗,臣於此府,已與之永謝矣,俄承恩召,不敢不舁到闕下,而顧念情勢,決難趨命,敢於未徹之疏,略有尾暴,仍卽徑退矣。路聞史官,將欲宣傳聖敎,立門以待,惝怳感激,顚倒還入,則史官以草冊所記,讀宣上敎,故他不暇顧,感泣隨入矣。上曰,其時臺官誰也?師益曰金宗台矣。上曰,史官之草冊,似已見之,而金宗台下語不擇,非但過也,實非矣,通朝亦知其非。卿於再度承批之後,廉隅已伸,仍察有司之任,可也,而以此永謝,不成說矣。俄者言之,而功臣,奚以承襲與親功臣而有別耶?今日,招功臣而必見卿者,乃垂裕後昆之意,自今爲始,毋懷他慮,勿辭有司之任。近來世道危險,排過不已,卿何掛齒耶?如金宗台之言,則有親功臣然後,可爲有司,而不然則似無爲者,臺言實無形矣。森曰,臣在外,略有酬酢其臺言之過矣,臣待罪有司之任,卽入草土,故勳府凡事,不可收拾。朴師益欲久任有司,同爲行公矣,所執太過,若是撕捱,誠甚非矣。卽今勳府,多有擧行之事,更飭勉出如何?上曰,今日如此下敎後,錦原,豈可終始固執耶?兩疏旣已承批,卿與同歸,竝察其職。宜矣。上曰,親功臣揷血gg歃血g同盟,義不泛然,錦原之祖,功在國家,而今日始爲引接,顔亦厚矣,賜此盃而盛以酒者,示以非虛禮也。師益進而受於案上。上曰,卿與咸原兩人飮之,洗盃後,納諸袖而出去,藏置勳府,可也。師益曰,下敎雖如是縷縷,而所遭臺言,實非常例,終有所難安矣。上曰,更勿提說,一盃法醒,其意深矣,飮此酒受此盃,而更欲辭免乎?須勿更言。上曰,豐原進來。予有不見洪領相、豐陵之歎,而今見卿而如見豐陵,一喜一悲矣。果如李德壽之言,則卿之愛酒,未免太過,不無曾母投杼之歎矣。今見卿,語及豐陵,則嗚咽不成說,其悲悼之懷,可想不能禁抑,而卿以持門戶欲生爲言,戕生之道無如酒,卿須節飮,而飮此酒後,仍領此盃,盃中有刻字,可以知之。卿則爲門戶欲生,而予則爲國,望卿不死矣。顯命曰,臣之酒量,不過止於六七盃,而或逢場而過飮,則輒有其害,故止而不飮矣,昨年臣姨從弟一人,來見於完營,情義平日無異兄弟,故臣累日挽留,及其歸也,臣送於境上飛飛亭,其時適有新稻酒,相愛去留之際,自然過飮,至十盃而太醉,其後傳說,因此而過當,又見二姪之意外喪變,故人皆疑其過飮酒,而飛飛亭一醉之後,果無過飮之事。城役訖工後,臣設落成宴,與將校輩一飮酒而已。臣豈敢欺隱於天日之下哉?非獨李德壽之言如此,人皆有言,臣不欲分疏矣,上敎至於此,則臣雖常時過飮,豈不奉承,而臣今有稟定之事,祖宗朝,有一過飮之臣,亦有只飮三盃之誡飭,其人厥後,不踰三盃,而必以大器飮之,至於爛醉,則其妻,以聖敎戒責之,其人但叩頭而請罪云,未知今日聖敎,其欲只飮此一盃耶?上曰,初意則將使無過此一盃矣,卿之酒量甚寬,必以三盃爲限,而若是有公故之日,則只飮一盃,可也,卿豈可以碗器飮之耶?顯命曰,謹當至死奉承矣。森曰,臣之八代祖李從生,與唐天使酒戰,以大器飮廚院酒三器而不醉,世廟朝,以爲將失干城之將,面誡只飮三盃酒,故臣之先祖,於分院求得一斗所容之器,日飮三盃,而常以此器飮之,臣之族祖咸陵君李澥,亦好飮酒,以其器用之,其後子孫不肖,其器今則破而不存矣。上,下御製于諸勳臣曰,令辰記憶諸勳臣,禁苑召見契合新,向昔戊申帶礪後,于今筵席幾何人?上曰,錦原、豐原次韻以進,而咸恩,亦爲次韻,可也。森曰,小臣以武夫,何敢製進乎?今承曠絶之恩,不敢以勳臣自處也。上曰,全陽君李益馝,禁錮雖解,累經歲抄,而不爲擧論,前全陽君李益馝敍用。{{*|出榻前下敎}}上曰,今日召見諸勳臣,而獨不見元勳與豐陵,心甚感愴。兩臣遺孤處,食物優爲題給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森曰,殿下追念舊臣,而至於如此,臣等亦不勝感泣而已。海恩府院君,今有一塊孤兒,而家契今則不敷矣。上曰,海恩之子,年已滿乎?森曰,今年十七矣。親功臣子孫,旣無年歲拘礙之事,因此念舊之時,敢此,仰達矣。上曰,豈不爲下敎乎?顯命曰,年少之人做官,非公私好事,臣意則不如此矣。元勳旣有再造之功,而李椷不幸而出,其弟之名,出於其口,異己者致疑之,未知緊歇之如何,而吳命恒之弟,豈爲逆賊乎?至於趙明翼,言議不爲過激,而至有上疏而論之,吳命新,以致栖遑不安,異己者之崎屹,亦不足怪,而吳命恒雖謂參涉於逆謀,然而爲逆者,不過出於宦慾,吳命恒,雖不爲逆賊,不做何官,吳命新,亦不得爲副提學,吏曹參議而謀此惡逆耶?今承遺孤錄用之命,敢此,仰達矣。上曰,豐陵亦以爲吳命恒之弟,豈爲逆賊乎?此言甚精矣。趙明翼,屢使於承宣經幄,予知其爲人,決非排軋異己者,而何能免俗套乎?是以有礙逼於吳命新之言矣。十九日下敎之後,復豈萌此心乎?年少之人,不可爲上應列宿之官,或付軍銜則可也,今捨其弟而官其稚子,事甚不可,不當以此出擧條,分付,當於大政時,分付矣。顯命曰,趙明翼之言,亦不怪矣,古則名出賊招,而豈有不鞫者乎?尹淳、金鎭商、李縡、張鵬翼諸人,皆出於賊招矣,臣與吳命恒,與同死生,未知阿於所好,而然而竊爲世道慨惋也。上曰,靈城出疆時已諭之,而靈城,有老母而有病云,不可忘也。曾已聞之,而今亦無病云乎?森曰,姑得無病云矣。上曰,靈城,作萬里行役,而獨在其室,食物參酌題給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森曰,原從功臣別單書入者,皆有一名之官,而亦有若干人未沾寸祿者,分付兩銓,使之檢擬,似好矣。上曰,別單之人,不過下一等於卿者也,大政時,當爲,分付矣。森曰,考見靖社、保社、原從功臣謄錄,則田民之外,有賜給第宅之事,無實料者,亦有推移受祿之擧矣。上曰,未知付軍職乎?森曰,似然矣。顯命曰,保社功臣則數少,而戊申年則數多矣。森曰田民家舍,雖不賜給,而若加出數窠遞兒,以爲付料,則似好矣。上曰,遞兒窠數,若少則似難矣。森曰,何必在多,雖少,輪回使之受食則甚好,功當錄勳者,亦有見漏者,臣心常慙赧矣。顯命曰,向者樂安郡守,雖非親功臣,而旣是堂上,則法不當決杖,況階在資憲者乎?上曰,頃聞沈判府事之言,渠則誇矜而下去云矣,今則已以除杖爲定式,而予每聞此事,輒深慙愧矣。顯命曰,權喜學履歷,亦當爲守令,而況功臣,前已經昆陽郡守而善治乎?上曰,雖非功臣,旣曾積仕軍門,豈不當爲守令乎?孫命大之功,亦當參錄於功臣,而不見其面矣。濟州牧使下直時,引見之,則氣骨非常,可合擢用,而遠出絶島,心甚憐矣,忽遽身死,此非銓官之所爲,若予爲之,其子晉民待其脫喪,當除守令矣。顯命曰,孫命大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臣登八良峙見之,則賊若踰湖南而進,則捨此嶺而無路。希良動兵時,以孫命大之雲峯倅,拒守此嶺,故彷徨不進,幸爲李普赫輩所破,非孫命大,則未知有今日,而以濟州牧使,死於中路,甚可矜惜。上曰,卿言是矣,當於後日次對,更問而下敎,予雖或忘,卿其提醒也。權喜學,是武科出身乎?森曰,是白徒矣,僉使善治,封君前,已經守令,李己丑、李立身輩,皆爲寧邊府使、安州牧使,獨權喜學,不如彼乎?上曰,先朝則如此矣。森曰,銓曹不爲除拜,將若之何?上曰,功臣除官,豈有可惜之窠乎?銓曹,爲人擇官故如此矣。彦城進來。宗社之得有今,是汝之功也,予豈忘之?今別賜一盃,飮之,可也。重萬曰,感泣之外,更無所達之辭矣。上曰,咸恩、花原進來。日昨設看六花陣,而追擊則何卿應接耶。森曰,其時或恐軍兵之見傷,臣仰稟止之,而六處結陣之中,各有六花矣。上曰,六花陣恰似八陣,似有生殺之門矣。森曰,模樣則一樣,而其變化之妙,何以知之?上曰,六花陣,李靖之所創,而八陣圖之所減者也。森曰,其中最難者,三才矣。上曰,八陣能設而見之乎?喜學曰,或奇或正,互相救應者,是八陣之法,而因軍士之數少,不能設看矣。森曰,八陣之法,象其三百六十四度爲之,而後世之人,何以知之?杜詩所謂江流石不轉者,謂其難於摸捉也。顯命,和御製以進,上曰,今見豐原之落句,益切感愴矣。師益,又爲製進,上曰,卿之先祖,是護聖功臣乎?師益曰,然矣。上曰,諸勳臣,皆進來。卿等久而見之矣,我太祖大王,與鄭道傳相語之言,有無忘在莒之敎,予心亦如此,卿等,亦勿忘安不忘危之語。予則勿忘淸州狀啓之入來,咸恩勿忘宮城護衛,豐原勿忘與家人相訣,可也。錦原詩有龍灣之語,西憂今方非細,奚比於戊申時變亂?正宜常若對之,國事之外,不思俗套,恒存於心,可也,不必形於詩矣。師益曰,今此自上,飭礪諸臣至此,諸臣,孰不感激?第自上,必先加意於毋忘變亂時,如上敎所謂毋忘在莒者然後,諸臣益思感奮矣。臣雖甚不肖無狀,上敎至此,豈敢不以勉追先祖,自勵于心乎?顯命曰,國家,若不忘在莒爲心,則小臣,豈敢忘戊申年安竹捷報不來之前乎?臣於勉誡朴師益之敎,自有慼慼焉,朴師益無狀,是爲偏論之人也。朴師益之先祖朴東亮,亦於小臣,爲外先,卽宣廟朝名臣也。朴東亮,以兵曹郞官,扈駕龍灣時,宣祖大王嘗吟詩曰,朝臣今日後,尙可更西東,朴東亮,其時亦想親承矣。今於朴師益,另加飭勵,俾勿言病,以爲盡心職事之地,爲宜矣。師益曰,趙顯命,所謂臣之爲偏論,未知指何事而然,而臣於某某事,豈無憂慨之心?性本庸懦,未嘗勉戒君德論說時事,蓋素習然也,居常思之自恧。第臣於變亂之後,每有區區憂慮之心,嘗於寧陵幸行之時,從諸臣之後,入對請寢,而諸臣,或以癘疫,或以民弊,或以逆賊,蓋以三件事陳達矣,臣則專以新經變亂,道路可憂爲言,而至承未安之敎,翌年乃有必雄之變,此變出於闕內,則視諸道路可虞之說,尤豈不萬萬寒心?而小臣前日之言,亦不爲過慮。昨日陵幸,雖幸穩返,而區區竊願,聖上每每別樣存戒焉。臣適入侍,敢以平昔憂慮,仰達矣。上曰,無事則妥帖,有事則戒懼,雖若臨深履薄,豈當無事之時,盡疑國人耶?是以王衍,使石勒叛,赤子化爲龍蛇,今日陵幸穩返之言,過矣,然則創業之主,當畏懼不敢生出入之計矣。向者鄭亨復,於未及掛書之前,以爲有掛書之變,其後果有之,趙顯命之言,是矣。卿之脚病,雖有而卿之弟,有何病而不仕耶?必欲不爲苦事耶。若如此則誰有爲國事者耶?卽今耳目之官,皆是聾盲,若使權奸,在於朝廷,則我何以爲之耶?顯命曰,陵幸之言,臣子之念慮,無所不至也。上曰,仁廟朝下敎曰,若有小北大北之論,必當斬頭,初雖同其甘苦,而下敎如此,戊申之再安,實賴祖宗惠澤,在於下民矣。晝講時,見大姬事則,初則微細,而後至於靈公極矣。豐原,必不負我,故予不勉之,而諸功臣及承襲者,若爲此習,則非矣。金重萬、權喜學兩人,豈爲之耶?以吳命新,一着見之,其攻其護,皆過矣。以此爲心,則可以妥帖,以國事爲心,則念必不假及矣。諸勳臣,當從金虎門出去,待標信下送,留門出去,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9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社稷告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黃晸曰,今日都摠府內,中日試射,以社稷告祭齋戒相値頉稟,以此觀之,則今日視事,昨日亦當以此頉稟,而循例取稟,雖命停止,大祭齋戒外,無頉稟之事,而摠府草記,如是捧入,政院不察耶。摠府誤爲頉稟耶?問啓。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中日,以社稷告祭齋戒頉稟蒙允矣,社稷告祭,元無齋戒,則臣等曚然不察之失,惶恐待罪,日勢尙早,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勿待罪。 ○又啓曰,因都摠府中日頉稟草記,今日都摠府內,中日試射,以社稷告祭齋戒相値頉稟,以此觀之,則今日視事,昨日亦當以此頉稟,而循例,取稟,雖命停止,大祭齋戒外,無頉稟之事,而摠府草記,如是捧入,政院不察耶?摠府誤爲頉稟耶?問啓事,命下矣。取考視事式,則凡告祭,元無視事頉稟之規,而招問摠府郞廳,則以爲本無謄錄所載,而自本府,問于禮曹,則今日罪人行刑,以告祭,亦不得擧行云,故因頉稟云。旣無前例,則莫重內中日試射,如是頉稟,事甚矇然,不可無警責,摠府當該堂上,竝從重推考,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左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禮曹延齡君墓致祭草記,傳于韓師得曰,吉日則以二十一日擧行,旣已分付,此草記還給。 ○韓師得啓曰,延齡君墓所,遣近侍致祭事,命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承旨進去。 ○傳于韓師得曰,延齡君墓所,以席子紙地題給事,旣已分付。兩處祭廳,一體題給。 ○傳于韓師得曰,明朝,大提學命招。 ○傳于任守迪曰,莫重科事,不可遲滯。長官亦不可不備,判義禁,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牌招察任。 ○黃晸啓曰,摠戎使具聖任,遭母喪,所授密符,使其將校來納,今當修整密匣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無一刻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御將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令御將兼察事,命下矣,御營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意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社稷告事由祭受香,明日,乃正日,不得擧行,待無故日行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九月二十日,禁軍等戎器點考,都摠府眼同設行於盤松亭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來逢點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改築處女墻,今已畢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身病,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今番章陵幸行時,宗臣每品中,齊平君㰒,不爲進參,西陽君熳,只參陵所祭班,而還宮時,落後不參云,雖未知臨時事故之如何,而事之駭然,莫此爲甚,不可無規警之道。㰒罷職,熳從重推考,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備忘記于黃晸曰,該曹草記,前後不詳審,若無可據前例,跪傳立傳間,宜當稟告,而末端引例,亦涉不察。禮曹堂上推考。 ○獻納徐命珩啓曰,臣屢玷言地,絲毫無補,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且今情病俱苦,不宜蹲仍,猥上辭疏,未蒙恩遞,敢將草草數語,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略示開納之意,臣於是,有以見擇蕘之聖量,而至於末端兩件事,諭以過中,不賜允可,臣竊不勝悚恧慨然之至。凡僚寀相與之間,善則推讓,罰不苟避者,此爲同朝之美習,而伊日次對時,因諫啓,當該承旨,罷職命下之後,入侍承宣,自知當罷,有退縮不安之狀,登筵諸臣,擧皆目睹,而及其退出之後,忽反推諉於事關自己,嫌不可否之承宣,其替當者,誠過於忠厚,而爲當該者之終至於規避乃已者,其風習之不美,莫甚於此,責罰之請烏可已也?國家所以設置耳目之任者,所重存焉,故臺啓爭執之時,雖有君命,不得擧行,乃是祖宗朝不易之常典,而伊日銓堂之補外也,喉院自初顚錯,擔閣還收,臺啓不爲據例啓稟,致令有前所未有之擧,其壞舊章而啓後弊者,爲如何哉?此臣所以慨然於匡救之無人,略攄於辭疏之末矣,凡此數事,或關廉愧,或關後弊,雖似微細,所係則不輕矣。臣則謂虛受之聖襟,必賜開納,而今於批諭之下,反以過中爲敎,此莫非如臣無似,平日言議巽懶,誠忱淺薄,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也。惶悚恧蹙,尙誰咎哉?情地之不安,到此益倍,不容暫廁於臺端,請令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黃晸啓曰,獻納徐命珩,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都承旨李德壽疏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趙錫命聯名疏曰,省疏具悉。卿等所陳若此,待長官擧行。 ○答禮曹參判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奉審事重,情理若此,本職,許遞焉。 ○答副應敎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答奉朝賀李光佐箚曰,省箚具悉卿懇。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而追惟昔年,感懷冞深。頃者問安之單,知卿入來,以留對下敎,而卿已出去,故未傳回達,尙今缺然,欲一召見,所請情懇,前席下敎,以疾未參候班,其何所傷?卿其安心,亦勿引咎,其宜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都承旨李德壽上疏。伏以臣於本月十五日,幕次入侍時,殿下特拈祭文中一句語,有所俯詢,而臣意以爲,此是祧遷後,初行親祭,尹淳之添入此段,情禮固然,雖其語欠辨別,而看作景廟,亦無所礙,倉卒之際,遂以此仰對,及其退出之後,更思之,廟貌及祧之及字,若改作旣字,則似爲妥帖,蓋旣字,是過去之義,而及字,爲見逮之意故也。伊時所見,如此,而旣退之後,又復請對,恐涉煩猥,躊躇之間,祭享時刻已迫矣。遂不免泯默而止,今者臺臣旣請推尹淳,而聖敎又令竝推該房,臣誠不勝惶駭震隕之至。臣資乏捷敏,造次之間,不能善爲陳達,有此莫重文字做錯之擧,論其罪戾,有甚於製進之人,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以重僻gg重辟g,以懲日後,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副司直趙錫命上疏。伏以臣等,卽伏見科囚草記之批,有此非議讞,卽爲擧行之敎,事當卽速開坐,以爲奉行之地,而第念此獄,事體自別,與循例次堂之只捧原情有異。蓋捧招而有違端,則當面質,面質而有相左,則當請刑,而其所盤詰究覈,實非次官之替行者也。若非有妨於事體,則成命之下,顧何敢不爲擧行耶?臣等淺見如此,玆將不可冒當之由,敢此煩籲於聰聽之下,乞收次堂替行之命,以重獄體,不勝幸甚。臣等無任云云。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北道陵寢奉審,今方擧行,本曹堂上一人,例爲下去,而長僚,以鍼灸呈辭受暇,參議臣兪彦通,奉命在外,尙未上來,臣當進去,第臣老母,今年八十有四歲矣,衰病沈綿,日夕危凜,臣無他兄弟,獨自扶護,雖不得不黽勉供職,情理之悶迫,尙難一日之離側,玆行往返,以日計之,當費數旬餘矣。以臣私情,夫豈有離違遠往之望乎?及今變通,可免窘急之患,玆將懇迫之忱,敢干慈覆之天,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回授無故之人,使莫重奉審之擧,毋至遷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副應敎金尙星上疏。伏以臣之亡母墳山,在於京畿漣川地,而占地稍高,封域未固,近又莎崩土拆,將有遇凍難言之慮,情私至切,一日爲急,而適値園陵行幸,未敢陳籲,且今臣父有事墓道之役,昨已受暇下往,期日漸迫,此在臣等,俱爲私家莫大之事,而臣方身帶館職,無以任情徑往,卽今僚席稍備,自可以私相推移,區區至情,業亦同朝之所共諒,則倘蒙旬日之暇,可以趁卽來往。伏乞聖慈,曲賜矜諒,特許恩暇,俾伸至懇,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伏以園陵霜露,親展孝思,天日淸朗,返駕萬吉,允符先朝之事,大慰臣民之情,區區犬馬之誠,誠不勝其懽悅。顧臣久病之餘,又經意外別症,江上祗迎之後,侵夜入城,感氣添加,翌日廷候,乃不能自力,分義虧缺,惶悚無極,乞受譴何,以礪後人。仍伏念臣父母丘墓,遠在湖西四日程,省掃之廢闕,已及三年,人子情理,何以堪此,伏況連年水潦,塋域多傷,修改之役,尤不容少緩。疾病今幸少間,方欲於今月內下去,少伸至情,仍行修墓,臣身不係朝列,宜若無請暇辭陛之節,而旣在輦下,亦不敢任自遠往,玆敢昧死陳聞,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臣隨便往來,俾伸情事,不勝幸甚。取進止。 ==9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奉命出使}}。右副承旨黃晸{{*|奉命出使}}。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下霜。 ○夜二更,流星出東方淡雲間,入天中淡雲間,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白光照地。三更,流星出五車星,入王良星下,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四更,月暈。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禁軍等,戎器點考事,慕華館晝仕出仕gg出去g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假注書南德老,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臣等,以次對來會賓廳,而行吏曹判書宋寅明,今方進詣政廳,漢城府右尹李瑜,以文臣朔試射試官進去,將不得備員。入侍、實病、公故外,不進人員,判敦寧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刑曹參判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趙顯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任守迪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不卽膺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更卽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已承命之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頃者做錯,乃有無情,辭疏承批,不可過自爲嫌。昨日諫臣請推,亦不過事體,多士旣聚後散,於國體何?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韓師得曰,弘文提學牌招。 ○韓師得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之後,日已過午,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之後,連違牌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莫重試士,有命中止,於事體何?今者牌招,非大提學無故而爲,則分義事體,尤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德壽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三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試士,因提學之連違召命,日勢已暮,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再明日牌招。 ○又啓曰,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鄭彦燮,以實病呈辭入啓,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黃晸以致祭事當爲出去,廳中只有臣德壽,同副承旨任守迪,而今日泮製,承旨一員,當爲進參,非但出納苟簡,伴直無人,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及呈辭之人,今姑改差,其代,今日在京無故人差出。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東堂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李光溥、李度遠、尹彙貞、姜必愼、柳謙明、趙侹、宋瓆、任{{!|𪼛|⿰王集}}、權賅,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本曹旣有行公郞廳,則堂下通塞郞廳主之,而堂上以上,則郞廳不得干與,自是流來政例,故今日政,臺諫新通,一付之於郞廳,而至於堂上官,及宰臣擬望之際,本曹郞廳尹汲,輒皆操縱,固已未便,而承旨闕員,呼望之際,至李玄輔名,持筆不書,强欲枳塞,以政例不當如此之意,反復開喩,而不爲回聽,終至投筆出去,此是無前之擧,而其在事體,極可寒心。本曹佐郞尹汲,宜罷其職,以嚴政法,假郞廳,以成均館直講李淵起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不可罷職而止,罷職不敍。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病,右副承旨黃晸進。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以徐宗伋爲大司憲,以金始炯爲禮曹參判,以朴弼健爲左尹,以洪得厚爲持平,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以金彦熙爲黃州牧使,以趙壽彬爲高城郡守,以洪重福爲繕工副正,以李敬臣爲司宰僉正,以洪重寅爲宗簿主簿,以李䌖爲瓦署別提,以許晶爲三水府使,以金錫基爲明川府使,以兪健基爲副校理,以李聖龍爲左承旨,以徐命彬爲右承旨,以李匡德爲副提學,以鄭廣運爲慶尙都事,以洪晉猷爲密陽府使。平安監司朴師洙仍任事,承傳,全陽君李益馝敍用事,承傳。學正魏昌祖單付。以金聖鎔爲固城縣令,以韓師德爲典獄奉事,以李德壽爲校書館提調,兼春秋金啓白單付。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徐命彬,左副承旨韓師得。 ○兵批啓曰,忠淸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崔柱岳、李碩英爲僉知,以李蓍年、全夢龍爲忠壯將,以申光德爲順天營將,以金浹爲訓鍊都正,以朴璜爲同知,以金洸爲忠淸兵使,僉知單鄭致道,副護軍趙正萬、黃道熙、閔景夏、許樟,副司直洪鉉輔,副司正許鐔,已上單付。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顯命,受點。 ○黃晸啓曰,新除授摠戎使趙顯命,敎書雖未及啓下,將兵之任,不宜一刻暫曠,卽爲牌招,諭書密符,先爲傳授,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光溥、尹彙貞、姜必愼、權賅、李度遠、任{{!|𪼛|⿰王集}}、柳謙明、趙侹、宋瓆,已上單付,以李義豐爲禁軍別將。 ○傳于任守迪曰,明日設行節製,則與東堂無拘礙之事耶?問啓。 ○李德壽啓曰,明日設行節製,則與東堂無拘礙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設場處所,雖無拘礙之端,士子輩入於東堂者,亦多有節製觀光者,此似拘礙於竝設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任守迪曰,秋曹議啓判付,乃所以審愼,非正法單子判付者,則宇句間若有誤者,則微稟,可也,而公然煩稟,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備忘記,傳于任守迪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李德壽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九員,而二員方有拿處之命,文科一二所,及館所監試官三員進去,量箭官二員進去,文科三所,搜挾官三員進去,二員未差,武科一二所監試官二員,當爲進去,而餘數更無推移之路,莫重國試,將無以開場。今雖夜深,政官牌招,二員未差之代,卽爲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郞廳依前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䄙嬪墓致祭時,行禮節次,取稟草記,傳曰,該曹前後草記不詳審,若無可據前例,跪傳立傳間,宜當稟旨,而末端引例,亦涉不察事,命下矣。《五禮儀》,遣使致奠儀,使者立上香立祭酒云,故凡遣使致祭時,一依致奠儀,以時服,立上香立祭酒,而安嬪致祭時,旣無可據之節,故依此致奠儀,循例擧行之意,有所啓達矣,不能詳審,致勤聖敎,極爲惶恐。今此䄙嬪致祭時,禮節,一依致奠儀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李德壽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璿源譜略》修正事,旣已蒙允矣。收聚單子校讎編次之際,必得諳鍊譜法者後,似無遷就疏漏之患,抄出宗班中句管堂上二員,校正官四員,書寫忠義衛一人,依己亥從簡之禮,一體差下,與本寺提調郞廳,眼同董役,而廳號則依前,以校正廳稱號,何如?傳曰,允。 ○延齡君致祭文御製。嗚呼痛矣,忍言往時?荏苒之間,十有六歲,追惟昔年。嗟呼已逝,于今輦過,遙望掩涕,王道有程,心切靡逮。瞻彼衿陽,松柏鬱蓻,商原奄忽,主祀無繼。方擇難人,惆悵以悷,凄涼塋域,寂寞古第。嗚呼此心,文不盡繄,想卿氣質,惟溫且惠,音容如在,怳若同袂。命官替酌,哀文自製,靈若有知,庶歆此祭。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臣,守義無終,冒昧於不稱之職,神精都喪,做錯於至重之文,私心愧懍,無面可顯,臺言薄勘,失之太恕,惟有夬伏刑章,庶可以稍存國體。職事所係,更無可論,而卽者有命招之擧,負犯旣重,已無承應之路。且臣數十年痰癖痼疾,挾感重發,達夜戰掉,昏塞不省,胸脅背脊,纏縛牽痛,呼吸不通,塊氣作孽,中焦痞隔,水漿亦不能下,如是者已四日。痛勢少無所減,氣息漸至澌綴,更落一層,有死無生,情罪之外,危疾至此,此非矯飾例讓之比。其叫楚悶急之狀,親舊來問者,擧皆目見,夫豈可以一毫自力而甘於違傲哉?仍念菊製過時,多士懸跂,鄕儒之赴監科者,亦多留待云,而緣臣不得承命,終未設行,其有缺於章甫之望,當如何哉?在前文衡有故,提學替行,不無其例,敢此附陳。伏乞卽收臣更牌之命,仍治臣荐違之罪,亟令他提學試取,俾公私兩幸焉。答曰,省疏具悉。已命牌招提學,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持平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嚴飭科場事,令廟堂,稟處。嶺右道科場作亂,儒生重究事,試官罷職事,竝依施,爾其bb勿b辭察職,原疏下備局。 ○持平金箕錫疏曰,伏以臣於陪從江頭之日,所騎驚逸,墜傷殊重,本來痰濕,麻痺之症,因此添加,宛轉叫苦,殆不堪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仕之望。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亟許遞臣職名,不勝幸甚。臣於近日科場事,竊有所憂慨,敢此贅陳焉。今番監試二所亂雜之弊,實前所未有,擧子之蹂躪致傷,或云已死,或云濱死者,不啻多人。終場則至於拔劍刺傷,噫,國家設科,禮羅多士,三年大比,此何等重事,而今反爲鬪鬨擊刺之場,驅士子於必死之地,人家父兄,送子弟於場屋,料其死而不料其生,及其幸而無事出場,始乃寬心,如此而無別樣變通,國家可能無事設科耶?究其弊源,實亦有由,蓋自昇平歲久,生齒日繁,擧子之數,比前日固已萬萬倍蓰,而寫手隨從,殆居其半,曾前非不申嚴,而國綱解弛,人不畏法,每當科時,歲加日增,卽今則其弊靡有限極。一人赴擧,隨而從之者,少不下五六人,有形勢擧子,則又倍之,機械多張,帳幕縱橫,飮食之供,舖設之具,輦輸擔負,首尾相銜,人皆胥效,莫之能禁,黑夜隳突,冒死爭入,滿場束立,無一片容足之地,事勢如此,安得無死亡之患乎?加以士習日渝,科慾滔天,倖門大開,人爭希占,甚至於閑散之類,藉以逃役,奸慝之徒,利於鬻文,借述傳印,少不知恥,操紙而入者,無人曳白,惟以呈券爲主,此則非獨小科,大科亦然。奸濫由是而益滋,冒僞職此而日繁,至於今日,來章、世瑃輩,外製之變而極矣。國家取士,專由於科擧一路,而其流之弊,一至於斯,寧不寒心?寫手隨從,實爲今日之痼弊,俱宜嚴禁,而隨從之弊,尤有甚焉,不可無別樣痛禁。伏願聖明,下詢廟堂,嚴立禁令,雖勢家子弟,一或犯禁,則繩以一切之法,無如前日之因循容貸,然後庶可以革痼弊矣。且試官,開門差晩,以致紛踏gg紛沓g之弊,今後則早早開門,以爲續續流入之地,亦或有助,錄名禁亂等官,亦以剛明有風力者,各別擇差,錄名則不許入門錄名之規,則可省一處偏錄之弊矣,禁亂則另行出入考牌之禁,則少戢闌入無忌之習矣,亦願申明令甲,或別思良圖,俾有遵式焉。臣釋褐於六十之年,喫苦科場,亦已備矣,同浴譏裸,人必笑罵,而惟其備嘗之多,故亦且知弊之悉,敢此附陳。伏願聖明,勿以人廢言,留神採納焉。繼又伏聞嶺南右道終場,亂場打傷之變,至及於試官云,士習如此,將何以設科?噫,匹婦刃剚元帥,章甫礮傷主司,事殊而變則一,今日紀綱人心,可謂國不爲國矣。作挐人等,必有自本道査治之擧,而若以略干例刑,近地徒配,塞責而止,則無以懲悖亂之習。伏願聖明,特飭道臣,各別重究,一以正國法,一以存士習焉。試官事出橫逆,所遭非常,而事體所在,其不能嚴加檢飭,從便調娛之罪,在所難免,三試官,亦宜罷其職,以示嚴科場之意焉。臣卽宜詣臺發啓,而病狀適苦,敢此尾陳。{{*|批答見上}}。 ○九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副司直李宗城,右副承旨黃晸,執義南泰慶,司諫申思永,修撰吳瑗,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許鐔,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興慶進伏曰,數日來聖體若何?水剌寢睡之節,亦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次對,可爲寒心。其中,有實病者誰乎?宗城曰,大提學尹淳,有實病矣。晸曰,宋寅明,今方開政,故不入次對矣。上曰,有大提學而提學有替行之事乎?興慶曰,他人處義,雖未可知,旣有大提學,則提學,恐難替行矣。上曰,趙尙絅實病乎?張鵬翼亦實病乎?所謂情勢者,何也?興慶曰,恐以權和經之事矣。興慶曰,各道習操,秋成後稟定事,曾有所仰陳,今當稟旨擧行矣。平安、江原及北路,則頃已定奪,分付,而南漢合操,則間十年,或九年設行,例也。聞己酉年行操云,今年爲六年,此則當爲停操,摠戎廳則畿邑,纔經陵幸,摠使,亦且遞易,勢難行操,松都則軍兵皆是逐末之類,秋後行商,散在各處,故設營以後,秋操例不得設行,江華,則合操之不行,雖有年所而畿內年事,旣未登稔,所屬各邑,又經陵幸,停操爲宜,而右尹李瑜,獨以爲不可不行操云。忠淸道,則兵使纔遭親喪,新兵使,下去遲速,有未可知,且道臣,以年事之失稔,狀請停操,兵使,固當停止,而嶺南左右道及湖南、海西,則竝依其帥臣狀請,使之循例擧行似好,在外時已爲相議矣。上曰,習操之年年廢却,是爲可悶,而大臣之意如此,依所達畿湖習操,竝令停止,可也。興慶曰,畿湖習操,旣皆停止,則竝令各其營將,巡點,何如?上曰,京畿無營將乎?興慶曰,有兼營將矣。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宗城曰,南兵使申德夏下直時,以限城津親往看審事,稟旨蒙允矣,利城、端川,卽是歷路,而被害尤甚,不可不念。三、甲巡審事,雖已稟旨發關,分付,而城津往來,則姑待後日,恐爲得宜矣。上曰,發關之時,城津看審事,何以分付乎?興慶曰,旣以更爲稟定後,看審之意,分付矣。上曰,大臣之意如此,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道內推奴、徵債、防禁事,爲請矣。推奴,則頃因御史李宗白之疏,旣已覆奏申禁,而徵債事,依前日定奪關東例,久遠徵債,則一切防塞,似宜矣。又以北關,則使評事,依例檢田,南關則監司巡審,而勿令都事覆審事爲請矣。本道田政,實無大段檢覈之事,依狀請許施,好矣。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馳啓,請得軍卒賑恤之資,以爲有己酉前例,而諸議,皆以爲帥臣之狀請,有非事宜,當爲防塞云,蓋兵使與道臣,往復相議,勿論軍民,一體議賑,似宜矣。宗城曰,朝家劃給賑穀於監司,則兵使,雖有設賑之事,自當量宜分派,別啓請穀,殊涉未安矣。上曰,軍亦民也。似不可分監、兵營設賑,而惟統營,獨爲設賑矣。廷濟曰,閫帥養兵,守令牧民,監司摠察之矣,兵使若以私穀料理,撫恤軍卒,則猶或,可也,而至請賑穀於朝廷,此實近來弊風矣。上曰,秋判,曾經北伯矣,何如?陽來曰,臣待罪北關,適當己酉賑事,其時南兵使韓範錫,別賑軍卒,故宋眞明在任時,以朝家所劃給關西錢,若干分派,臣亦以各色穀物添助矣。大抵軍卒,亦民也。賑事,豈可分而二之,帥臣,若欲救恤,則當往復商議於道臣而爲之,何可引例狀聞,別請賑資乎?事體不當,誠如戶判所達矣。晸曰,臣於此狀啓到院之日,觀其措語,事體極爲煩屑,欲請推考,而僚議不一,未果矣。廷濟曰,全羅兵使趙虎臣,嘗請賑資,此則臣所知也。上曰,軍民自無異同。道臣自當賑給,兵使何必分而爲之耶?狀啓中,至有空名帖之請,尤可怪也。廟堂,非但勿爲準請,嚴飭,可也。宗城曰,日昨北伯之推考,臣固以還收之意仰達,而至於帥臣之直請賑資,誠爲猥越,其在事體,恐宜警責矣。上曰,此言是矣,推考,可也。洪好人刑推之事,怪矣,此乃朝家定制,紊亂而然矣。{{*|抄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請,辛壬後,舊還上受食人中,合沒、流亡、絶戶明査停退矣。前監司金始炯,曾以合沒人,陳田及身布,旣已査啓蕩減。就其合沒之入於査案者,詳覈其所受穀物開錄數爻,更爲啓聞,後當依他道例施行,以此分付,而晩移秧全不掛鎌,及畓陳災,亦請許給矣。晩移秧全不掛鎌,則旣已給災,更無可論,畓陳則年分事目中,初不擧論,有難追後許災,而此等事唯在守令,畓陳災,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國家旣蕩減他道,則豈獨遺嶺南乎?然在魯之請,似趙顯命,爲全羅監司時事矣,事甚汜博,不可徑下蕩減之令,更査得實,然後依他道例施行似宜矣。上曰,然矣。{{*|抄出擧條}}興慶曰,此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右道科場作挐事也。此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道臣狀辭以爲,設用一律,似不爲過云,而律則過矣。科場作挐者,幼學則降定水軍,而此則至於毆打試官之境,水軍之罰,殊涉輕歇矣。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其重究之意,已諭於金箕錫之疏批,而寧有如此怪異之事乎?諸臣之意,何如?泰慶曰,此則不可但以科場作挐之律,施之,至於毆打試官之境,則異於尋常作挐者矣。陽來曰,法文中,凡士子之科場作挐,帶率隨從,皆用充軍之律,而至於打傷試官,則曾所未聞之變怪,刑推充軍,似涉輕歇矣。上曰,投之以石耶?曾見水軍皆觀科矣。思永曰,此則水軍充定,永永停擧,似宜矣。上曰,水軍與徙邊,孰爲較重乎?寅明曰,絶島水軍充定,似得當矣。興慶曰,作挐之類,今已捉囚刑訊,而姑未承服云矣。上曰,不待承服,而不可輕施以律,嚴刑取服後,狀聞,可也。興慶曰,今番陵行時,自上,軫念道路橋梁修治之役,有令廟堂,問于該道地方官,及竝站邑,秋大同,減二斗之敎矣。問于該道,則竝站邑陽川等九邑,橋梁治道等邑,果川等八邑,而治道八邑,則初不入於竝站九邑中,故未蒙大同減斗之恩。蓋其民弊,則治道邑,不下於竝站邑,而欲竝爲減斗,則其數不少,若以數多不減,則恐有欠於朝家一視之澤,似當有一體參酌減斗之道,何以爲之乎?上曰,以辛未年事言之,道路橋梁與竝站,似無別矣。宗城曰,竝站乃九邑,而竝站,與道路橋梁不同矣。上曰,今始聞之,乃知竝站,異於道路橋梁矣。廷濟曰,橋梁,最用民力,橋梁亦竝站也。宗城曰,今此減租之命,固是秋省補不足之意,而若以綜覈之政言之,則赴役之民,豈皆有結卜乎?廷濟曰,有田結者蒙惠,而至於赴役之民,類多殘氓,未必蒙惠,而減給田租,大體然矣。上曰,此則自前已行之例,以大體爲之可矣。陽來曰,至尊陵幸,乃應行之事,道路橋梁,亦民所當爲之役,每每施惠,終歸恩竭之弊,而民習亦將因此而益偸矣。上曰,秋判樸直,故爲如此之言矣,今番二斗之減,民猶以爲不足,將未免恩竭民慢之弊,而竝站,及道路橋梁修治邑,一體施行,可也。{{*|竝出擧條}}興慶曰,因日昨行宮筵敎,問于賑廳,則金浦郡貸去本廳錢,甲午丁酉兩年未收,合爲二百九十餘兩云,當依前下敎蕩減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年分事目,旣頒布諸道矣。年分摠數,每多減縮,故自前有比較某年之例,此事雖似野俗,而年年爲之矣。今年比摠辛丑壬寅,則大凶之年,己酉庚戌,則稍豐之歲,皆不可比較,而獨戊申年只給一災,今年亦給一災,而今年晩移秧之類,日候頗暖,霜信漸退,擧多成實云云,比戊申水災,今年頗優矣。今年畓摠,比於戊申爲宜,而西北兩道無補於經費,六道監司處,以此分付,何如?上曰,監司當狀請,而自此使之比摠某年事體,何如耶?雖使道臣爲之,必不比摠於辛壬兩年,自備局發問後,斟酌爲之可矣。廷濟曰,自此不爲比摠,則諸道無所依據,且監司在本道時,若無朝家命令,則自爾過於爲民,稅摠必至減數,此爲可慮矣。如趙顯命在湖南時狀啓,以爲湖南未免凶荒矣。及其入來,筵中所陳之言,與狀辭,頗有不同者矣。上曰,顯命,以爲湖南一道免凶,而沿海之邑,大豐云矣。興慶曰,戊申年,只給水沈一災,今年亦只給晩移秧,不掛鎌一災,故戶曹之欲以戊申比較,蓋以此也。而水沈災,只在於水邊,晩移秧,不掛鎌,乃是通同之災,亦不可爲準的也。雖然年條比摠,自是舊例,臣曾於待罪下邑時,亦見有比摠之令,今此比摠之請,恐亦無妨矣。上曰,予則每以此事爲不然矣,若如此,則何用敬差官乎?不過錄戊申年田案而來,以下敎分付,非徒野俗,事體怪異矣。寅明曰,甲辰年,臣待罪湖西時,用此比摠法,結數,果爲稍多矣。廷濟曰,然則自臣曹,移文各道,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宗城曰,各道還上捧未捧,固當商量,分等仰稟,而臣於軍餉事,竊有所慨然者,敢此,仰達矣。江都、南漢兩處,卽是列朝之所經營,諸臣之所盡心拮据者,而江都之十六萬石,今爲三萬石,南漢之十二萬石,今爲二萬餘石矣。中間,雖不無那移充用於經費之時,而大抵多是還上之欠逋未捧之致矣,南漢則臣嘗待罪府尹,江都則臣亦隨臣父往,熟其民習矣。多受食而不卽納,實爲痼弊,臣就見《備局謄錄》,南漢還上,尤不納者,有定配之例矣,今若申明舊制,而另爲申飭,則恐爲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兩處,今年軍餉之舊逋當捧年條,則限幾石,未捧守令,或罷職,或革職,與尤甚不納者,分輕重論罪事,成節目以入,而啓下之後,備局,斷不容貸。可矣。{{*|出擧條}}上曰,明日晝講停之。{{*|榻前下敎}}寅明曰,邊地守令,文臣之爲新堂上者,纔已到任,旋圖遞歸,甚爲邊民迎送之痼弊,凡加資守令,未滿十朔而遞,則還收其資級者,乃是朝家定式,更爲申明擧行,何如?上曰,自今爲始,作爲法令,切勿撓改,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玉堂罷散者多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解由勿拘,可也。{{*|榻前下敎}}執義南泰慶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備局次對,何等緊重,而諸宰之違牌紛紜,臣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事體所關,宜有規警。請備局諸堂牌不進人員,除有公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司諫申思永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論列,俱有可據,過中之敎,不必爲嫌,請獻納徐命珩出仕。上曰,依啓。{{*|竝出擧條}}宗城曰,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事開端,而節目擧行,兵判尹游爲之矣。今出疆之期已迫,不可不從速出場,而判府事沈壽賢,老病難於出入朝堂,令尹游,就與相議,以爲出場之地,似好矣。上曰,從速決定,可也。興慶曰,大凡法制,變更甚難,變更則每生病痛,今者,變爲匹半之議,以臣所見,多有窒礙處矣。上曰,各以所見,成一通而來,可也。宗城曰,大臣經歷世變,故所言如此矣。自古體國之臣,謹守法典,裁抑紛更,此誠大臣之體,而臣有迷見,請得陳之,目今生民,將至澌盡,若不捄之,則國無餘地,譬如重病論藥,所當對症醫治,置而不爲,則如下山之日,東流之水,國將與民偕亡而已。聖心,若卓然奮發,一以拯濟生民爲念,則豈無道理法度乎?卽今之弊,人才之難得也,紀綱之不振也。然君相,造命者也,豈無得人才振紀綱之道乎?今若以變通生害爲難,則姑救目前民弊亦可矣。申飭大臣擇監司,申飭監司擇守令之外,無他策矣。近來水旱災沴,民之死者,幾許,騎步兵事,固不當於捄民之道,而節用省費,亦所以捄民也。爲今之計,惟在於去當取匹半,而若謂不可,則存當而勿爲數數上番,亦宜矣。雖有嘉言至謨,不爲施行,則亦無益矣。寅明曰,世廟,與諸臣議定兵制,而摠戎廳,鎭管罷後爲之,禁衛營丙子亂前爲之,重疊設置,軍門太多,非一王之法也。若着道袍,則可免軍役,孰肯低頭爲軍乎?各道州縣,有可得良丁之處,亦有全闕軍額之處,至如忠淸道,本來軍額甚多矣,卽今人數旣少,而軍額依舊,何處可得良丁乎?釐正之後,雖或充定,而將來則弊復依舊矣,若減軍額,則在其邑,可爲百餘年之惠矣,今若以匹半爲之,則可得七千餘石之剩矣。宗城曰,軍額外別單爲之,而宋寅明、李廷濟,方爲畿湖句管堂上矣。聖敎以爲,納布納米之處,當爲區處者,宜矣,以給軍多民少之處,未知,何如?上曰,宗城徑先矣,成冊來後,可以爲之,待而爲之,給民少軍多之處擇而爲之,亦給民少軍多之處矣。宗城曰,令尹游,速爲成出節目,何如?上曰,此則依爲之。晸曰,今番陵幸回鑾時,信箭次知宣傳官,以不卽待令,有記過之事,露梁帳殿閱武時,使注書,錄進諸記過者,或依法決棍,或特爲蕩滌,而其時注書忙迫,書上之際,信箭次知宣傳官記過,則漏落於其中,今雖事過,不可置之,當該注書,推考得宜,而記過宣傳官,則何以爲之乎?其日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敢此替達矣。上曰,此皆非異事,且事在已過,注書勿推,宣傳官記過,則蕩滌,可也。宗城曰,承旨論記過之事,臣有所懷,不敢不達矣。其時小臣以班卑之故,所伏處,與軍兵相近,聞其語,則以爲訓鍊中軍鄭纘述,當受罪,而李玗以無罪反爲決棍云矣。上曰,李玗,代纘述受罪,似易之矣。宗城曰,詰戎之典,所當申飭,而今番八十里程,疾馳往還,雖出於爲臣民省弊之意,不成擧措矣。將領軍卒,固當假以恩寵,而若失律,則亦不可無振肅之道,先儒云多多益辦,只是分數明,豈可使分數不明乎?寅明曰,國家紀綱,漸至陵替,自上雖嚴飭,而了無其效,竊意朝家刑賞,失中而然矣,若刑賞得中,則人皆悚然改慮矣。上曰,所達皆是矣。上曰,入侍,事體至嚴,而上番兼春秋,朝衣之下,有佩紙之事,殊甚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晸曰,延齡君墓所,小臣受致祭之命,而祭文未下,故不得進去矣。上曰,今日當製下矣。上曰,次對入侍,何等重大,而挾侍內官,有鼾息之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9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任守迪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未肅拜,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右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召對爲之。 ○傳于任守迪曰,奉朝賀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李德壽啓曰,今日是輪對日次,輪對官,纔已落點。雖皆來待,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任守迪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違牌不進矣。將兵之官,不宜暫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可一刻暫曠,而連日違牌,不卽膺命,揆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矣。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左承旨李聖龍進,以韓景愈、李尙文爲監察,以鄭彦燮爲兵曹參知,以趙泰耆爲司䆃僉正,以權定性爲濟用判官,以洪相朝爲兵曹正郞,以金尙魯爲兵曹佐郞,以鄭彦恢爲司僕判官,兼學正單崔齊泰。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未差,都承旨李德壽進,副護軍李義豐、趙由恒,副司直金尙奎、鄭彦燮,副司正南德老,已上單付。 ○李聖龍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以宋寅明爲判義禁。 ○兵批,承旨啓曰,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以吏曹言啓曰,文科初試,收券官及査技同官,例以二員啓下,而式年東堂,則儒生錄名不多,收券數少之故,各減一員,多有前例,今亦各減一員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北兵使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淫奸罪人阿只事,諸大臣收議判下內,此等之律,不可不詳審,大臣獻議,亦且不同,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事,命下矣。所當依此擧行,而阿只,今月十四日,已爲分娩。頃者紅點,解娩後翌日,卽爲行刑。且考康熙六年丁未受敎,則內人貴烈,潛奸其兄夫李興尹,生子,比士族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處絞之律,結案取招,而亦引婦人犯死罪。聽産後百日行刑之文入啓,則判付內,此罪不可比前百日後行刑之典,旋卽擧行,可也事,傳敎矣。犯倫淫獄之産後卽刑,旣有前後定例。阿只之所犯凶慘,又非貴烈、紅點之可比,而分娩今過八日,決不可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似不必問議於未收議大臣處,依受敎及近例,直爲正法,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草記,淫女阿只正法事,傳于黃晸曰,卽刻擧行。 ○傳于黃晸曰,刑曹草記,趁不告達,故以此事當下備忘,而明日齋戒,此罪人不可一刻留置,卽刻擧行事,分付。 ○傳于李聖龍曰,昨日秋曹公事,承旨之微稟是矣,而中官誤爲告達,致有推考之命。其時備忘還收。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於陪從江頭之日,墜馬重傷,幾至違骨,日暮廻鑾之際,僅僅隨班入來,而及至城內,右脅刺痛,精神昏瞀,若將頃刻顚仆,竟未得陪扈闕下。此雖出於實病之適苦,而惶悚之心,至今未已。昨伏聞筵臣陳白,押班監察,以不能檢察,至於拿問。臣之不能終始陪從之罪,不可厭然自掩,而昨緣病劇,無計轉動,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黃晸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行副護軍李秉常疏曰,伏以負罪之重,而受恩之偏,世豈有如臣者哉?專城便養,卽臣從宦時,未易得者,夤緣釁孽,獲遂情願,母子相隨,攢手感祝,殆不覺出補之爲譴罰。積罪之在身上也,殫竭駑鈍,勉效芻牧,差可爲一分自新之圖,而才疎病痼,此又憒憒,惟有山榛隰苓之思。每切瞻望西方之際,不意宗伯召命,遽下報瓜之前,籌司、經筵之華兼,又從而荐加,臣誠惝怳驚感,莫省所以,亦不知將何所措也。臣本無才無能,特一尸祿具。臣設令無故在職,貪冒不去,宜在聖明退不肖之科,而顧臣屛伏田里,已至八年之久。況今舊釁新釁,狼藉層疊,又有一段情理,可得見體於孝理之下者。殿下雖以不忍迫切,過於寬假之意,而不卽顯加斥退,遽置刑戮,因其退而任使自廢,薄其罪而降或永錮,俱無所不可,哀其情而特許終養,亦得國典之恒式。而向來力懇哀籲,未格蓋高之聽,前後六被罪譴,輒皆隨卽牽復,若今恩補之非罪伊榮者,又辱一例收召,此眞唐宗予不棄卿,漢帝必欲用我之意。臣不至頑如木石,迷如禽獸,豈不知恩不可終孤,罪不可復犯,而聖鑑之失,朝章之屈,非臣所敢言,惟此情私之終未蒙矜察,絶可悲已。然臣今辭竭誠淺,不可復事煩縷,千里宣召,聖念勤摰,六載阻覲,微忱耿結。到此他不暇計,惟宜直造輦下,小伸叩謝之忱,兼遂一瞻之願,而臣母,年逾老而病逾甚,筋力精神,隨日輒下,不可以歲月,論其異同。水土炎濕之所祟,又經毒痁暴癨,一倍澌頓,實有凜凜之憂,旣遞而閱月蹲留,已發而到處淹滯。至於店次轎內之扶將出入,亦惟臣身是賴。臣不忍中途離捨,獨侈馹榮,乃以私騎作行,僅得奉還鄕廬,而迤瞻京闕,孤負實多,此其罪,不特從前逋慢之比。實職雖解,諸兼尙縻,宜卽陳章告歸,仍請威譴,而京報路中相違,未詳軍銜何付,此亦尙此遲緩,惶隕悚惕,益復無地。伏乞聖明,將臣任情徑還之罪,竝與前犯之未盡了勘者,而一倂嚴處,無使朝廷紀綱,重致隳損,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此。卿勿復辭,從速上來行公。 ○京畿監司趙命翼疏曰,伏以臣才識凡庸,下於人不啻數層,疾病沈痼,加於人不啻倍蓰。是以當官莅職,以事則率多僨誤之患,以身則徒致沈痾之加,在公而貽損事面不少,在私而自取狼狽甚多。今若折衷公私,以合下做去於目前者言之,必須思退而不思進,然後可幸無罪,而亦可以少延殘喘,玆豈非慈覆之天,所可體諒而垂恕者耶?顧以俟罪負釁之身,猥承行殿引對之命,半夜前席,恩音鄭重,所以開釋而撫諭者(者)),迥出尋常,有非疎逖賤臣,所可獲叨而承聞也,臣於是乎旣榮且感,有淚被面,不知所以措躬。及到今日,何敢更有煩暴,而第臣情勢之外,夙抱風眩之症,少失將攝,必致添劇。今當陪扈,每先於先射隊,而作行兩夜,在途觸冒,霧露之餘,兩臂麻木,氣不流行,不能屈伸。而最是語音澁訥,精神昏霿,顯有風痺之漸,落在床笫,作一癃痼之人,秋事方殷,而擔閣一邊,大小公務,一竝抛棄。且東道各陵奉審之行,今已過時,不容暫緩,以此病狀,實無旬月內自力起動之望。伏乞聖明,俯察臣情病之俱難强冒,亟賜遞改,以便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九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朴{{!|𪼤|⿰王詹}},記注官金啓白,奉朝賀李光佐,同爲入侍。上曰,傳諭,史官,姑未入來耶?守迪曰,姑未入來矣。瑗讀《名臣奏議》君德篇第一板,自宋神宗卽位初御史中丞,止第九板惟陛下之所擇。上曰,見字,讀作現音乎?瑗曰,臣誤讀矣。健基讀,自元豐七年資政殿學士,止十七板改容嘉聽。上曰,齊威公之威字是乎?瑗曰,宋人諱桓字,如蘇洵之文,亦以爲威公矣。上曰,諱之而然耶?初卷懸吐,而此卷則無之。古冊則皆懸之耶?瑗曰,臣初入,未能詳知,退考故事,當進達矣。上曰,承旨進讀。守迪讀,自議理武選,止二十二板可以長守而勿墜矣。上曰,大臣入來乎?注書出見,可也。德老出去,入達曰,大臣方入闕內云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之同爲入侍,可也。{{*|榻前下敎}}德老出去,傳敎于奉朝賀李光佐,卽與偕入。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自三年觀文殿學士,止第六板不敢一日而忘兵也。上曰,兼春秋進讀。{{!|𪼤|⿰王詹}}讀,自殿中侍御史,止十一板識所先後者哉。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自楊萬里上奏,止十七板此之謂也。光佐曰,近來日氣頗涼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光佐曰,三月有從容入來之敎,臣敢不竭蹶趨命,而其時以痰火兼咳嗽,病症頗重,必不能步進闕內,又難於升降殿陛,未得入來。今雖病愈,旣違召來之時,故亦不敢入來,向者因誕日問安,始爲入來矣。上敎,使之留待而小臣不知,徑爲出去,下敎後,始知之,不勝惶悚矣。今日又有入來之命,而以凡具未備,詣闕頗遲,尤爲惶恐矣。上曰,三日,卿以問安入來,而予言語不敏,未及見之,故批答使之觀氣力差勝入來矣,其後亦多日矣,病今愈乎?光佐曰,今則頗愈矣。臣留在輦下,而不能詳知聖體,何如?或逢入侍之人及醫官,輒問之,而略有所聞,未得其詳,下情不任鬱洩矣。大抵其言以爲,玉色比前紅潤,神氣比前頗勝云,每以爲幸矣。神氣比前秋,覺稍勝而果如所傳之言乎?上曰,今夏秋經過,頗爲差勝矣。光佐曰,上升之候,今則,何如?上曰,不至全無矣。光佐曰,最可悶者,進膳之節不多也,近來則朝夕所進,何如?上曰,近來則頗勝,而且觀前頭,可以知之矣。光佐曰,以萬機酬應之故,寢睡未免失時矣。今則定就寢之時,而寢睡亦安穩乎?上曰,前時,欲不睡則能耐過矣。以卿前日之言,及醫官之言,今則不至失時,亦不數覺矣。光佐曰,肌膚比前加減,如何?上曰,前則常以肥爲苦矣。自戊申後,頗不如前。以所御衣觀之,前之稱體者,今甚寬矣。今則年逾四十,豈可更肥乎?光佐曰,小臣不爲入侍者,今九朔矣。幸而登筵,極爲惶恐,而竊願暫時瞻望天顔矣。上曰,依爲之。光佐起坐瞻望,仍俯伏曰,玉色比中年紅潤,而龍顔肌膚,差減於昔年之敎,似當矣。上曰,昔年,過於白矣。今則容色差勝,而但或差或否,每隨氣之盛衰矣。光佐曰,肌膚之瘦減,最可悶矣。龍顔紅潤,雖緣氣候之勝,而荐經難堪之境,或恐有火而然也。思慮不爲淸省,則亦有害元氣,以致消瘦之患,伏望十分加意於調攝之節。省思慮,愼起居,雖酬應萬機,而無違進膳之時如何,以參附佐元氣,亦有弊,若省思慮節飮食,則不知不覺之中,大有益矣。上曰,卿夜不能寐云,差否,秋來想必加矣。光佐曰,年紀漸多,已成老人,一寢之外,鷄鳴之後,則不能復寐矣。上曰,所食比前亦減乎?光佐曰,比諸近來一二年,則不爲大減,而大抵漸漸減矣。上曰,卿頃有所請,故使之入侍,講文義後,從容言之可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滯候及痰症,近來則不發乎?上曰,痰氣,頗有之,而滯症則不發矣。光佐曰,自上使之留住京輦,故雖不朝夕入侍,瞻依雲闕,是則多幸,而但人臣之義,異於家人父子之禮,心雖無窮,不能任情。先觀一身之進退,然後成人臣之道理,成人臣之道理,然後方爲善事國家矣。小臣情勢,豈可來坐京輦之下乎?頃者國家有患候時,止藥而使之留在,故姑留,而小臣之退,國人皆知,其不待致仕,而已爲退休矣。然尙有筵對之時,故敢請休退矣。自上特爲允許。臣更無所達,因仍至今,前秋所遭,尤非復入來之時,而以上敎至切,尙爾留滯矣。大抵人心廣然後,飮食起居,亦且平安,而臣以此情踪,其可在京洛乎?臣之頂踵毛髮,皆蒙國家生成之澤。留住京洛,有何所苦,而但老來有田野自逸之道,然後可以養老。若鍾鳴漏盡,不得見江光野色,則老人心地,自多煩鬱,而況更挾如許情地乎?小臣在京,瞻依天闕之外,無他好事矣。己酉出去後,五六年好爲閑放,而今者休退之後,反以休退故,更爲入來,古來休退,有云送者車數百兩,則亦歸鄕里矣。雖曰奉朝請皆休退田野,而今臣去就,使後人觀之,必有嗤罵者矣。古來賢達,孰無戀闕之心,而人臣自有恰當道理,小臣更加如許情地,以此小臣之心,無安過之時矣。上曰,不可更爲此言,許卿休退,乃爲國家也。卿之爲國,想不爲歇後矣。今者省掃之請,招見卿者,非出挽止之意也。講文義畢後,從容論國事可矣。瑗曰,此司馬光之奏,而光,乃宋朝第一名臣也。無一毫人欲之謂仁,雖與明武對待爲說,而實則仁兼三者,廓然大公,則自然當明,當斷而斷,則自然當武,此則修心之要也。治國三條,官人最急,而賞不僭,罰不濫,亦爲治之要矣。光以名臣,陳此六者,則其意豈偶然哉?惟仁者爲能好人能惡人,竊觀聖質,子諒,可謂仁矣,而明則大體處頗欠,武則尤似不足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卽今賞典過濫,比前尤多。臺諫宜請還收而不爲,罰必當罪而亦有倖免者,如鄭纘述,宜自軍門施罰,而亦不爲之矣。健基曰,此則尤宜必罰矣。以仁明武三者論之,仁者,天理本然之體,明武皆在其中,而但此仁字,比諸聖學之仁,似稍間矣。上曰,其然耶?瑗曰,以臣所見,未知其然矣。健基曰,非謂與聖學之仁有等,而但光之所見,與韓愈所言略同矣。上曰,奉朝賀視之,仁明武之仁字,小乎大乎?光佐曰,《論語》所謂仁,百善皆在其中矣。上曰,心之德,愛之理,乃《論語》註矣。光佐曰,以聖人論仁觀之,明武在其中,而此則與明武分而言之,非孔門論仁之全體,故健基有此言矣。上曰,此仁字,看作慈愛,無乃太小乎?瑗曰,臣不敢知光之見處如何,而看作大體如何。上曰,下番意,光看得小耶?健基曰,然矣。此比聖門論仁頗異,似近於愛矣。上曰,下番之言,無乃低看光耶?光所見不逮處,則有之矣。光佐曰,光,九分人,恐於仁之全體,有所未盡,似未見其浩然同流之意矣。瑗曰,光論格物曰,格,正也。此則誤解,而六先生贊及滄洲書院道統之享亦預焉,恐不至如下番所言矣。光佐曰,人之於仁,若有些子不體,則便與天地不相似。蓋天理,本無毫髮虧欠,旣不能與天理同流,則是不能盡其分矣。上曰,光爲司馬氏,書丞相諸葛亮入寇,又以魏爲正統,果有査滓,而恐儒臣太淺看矣。健基曰,此言終有欠處,仁則明武在其中,而不可竝立矣。光佐曰,《中庸》雖有知仁勇之語,光之論仁,比之濂、洛,當有間矣。上曰,以要字爲未妥耶,所言皆未妥耶?健基曰,所言似皆未妥矣。光佐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召對前進粥矣。光佐曰,小臣姑退,待水剌進後,當復入矣。仍退出。上曰,文義論之可矣。瑗曰,孫覺上奏,解孔子之言矣。戒之在色,戒之在鬪,戒之在得。殿下聖學,必謂無此等事,而天理人欲,只在毫忽之間,此聖人所以兢兢業業,罔敢怠忽者也。上曰,所達是矣,瑗曰,故相臣吳允謙,先正臣成渾之高弟也。仁廟嘗於筵中,問何事最難?允謙對曰,戒色爲難,燕居之際,意慮之萌,一失其正,則便是不能戒色矣。仁廟改容稱歎,此言所當體念者矣。上曰,王安石不至爲佞人,所見誤入而然矣。瑗曰,渠非欲爲小人,心雖誤入,其意則乃爲國也。惟其君子不附,而小人附之,故反爲小人,宰相不知人,則忠邪之際,實難辨矣。健基曰,自上勵精圖治,挽回聖王之世,而無有小人干於其間,則豈不美哉?上曰,王安石非佞人也。然以此疏觀之,亦有靑苗之苗脈矣,諸葛亮之言曰,成敗利鈍,非臣逆覩。此其言所以有三代上氣象者也。今安石則曰,風俗之成甚易,其亦異於孔明之言矣。所謂自强以赴功,與董仲舒之言,又爲不同,而不失聖人之名云者,亦似未穩,名與功字,皆似有病矣。瑗曰,比之諸葛,以無心有心看作,聖敎至當矣。上曰,曾鞏之言,似過於贊襄矣。瑗曰,鞏以文章過於贊襄,雖末端有規警之語,似勸百諷一矣。上曰,呂公著奏,陷民坑穽,伐國斧鉞之語切實矣。瑗曰,仁者雖柔,剛强者無不服於仁,故曰,仁者無敵,其言好矣。上曰,江公望奏云,周公傳之孔子,若精一之法,則固相傳授,而至於誅管、蔡之事,豈可傳耶?若但以此觀之,則有弊矣。瑗曰,如此省察,觀之好矣,程子渡江遇風浪曰,心有敬字。樵者曰,不如無心。此則老、莊之語。上曰,能忘天下然後,能得天下云耶?健基曰,此疏未醇矣。瑗曰,不方則不足與守,不正則不足與行等語,稍好,於此猶有可取之事矣。胡安國論《春秋》奏,語似冗長矣。上曰,李綱奏狀及朱子封章,多不入選。選名臣奏議者,所見小而然耶?朱子疏箚,必多好者,而只一篇入選異矣。瑗曰,此宗澤上于高宗者也。上曰,御製論載此事矣。瑗曰,御製深惡高宗,擊節痛惋矣。上曰,宗澤言及道君淵聖,而勸高宗之孝悌,蓋知高宗之心也。以此觀之,亦見其遙封太上皇矣。瑗曰,第十三板,載朱子奏略,而不以本文矣。朱子每論時務,而終必歸重於君心矣。先正君心,光明灑落,然後可貞百度,聖人豈欺我哉?一字一句,皆非泛然,體念如何?上曰,所勉切實矣。瑗曰,衛涇上奏,行寬恤之政而民困未蘇,作武勇之氣而士弱未振,取財已浚而常憂乏用,用人雖廣而尙多遺才,吏冗而未澄,令行而數改云者,與今相似矣。上曰,其時望速效矣。此則欲爲之,而不得爲,今則不爲之,往往負責而去者,與不爲者孰愈,下番之意,何如?健基曰,徒事大言,誕慢無補,不足道也。上曰,徒事大言,與負責而去者,乃一人耳。負責而去者,其爲弊甚於不爲者,而比於今日,則猶不得如此之人矣。健基曰,《易》云,包荒,用憑河,不遐遺,朋亡,得尙于中行,兼此四者,然後可以爲治矣。瑗曰,起萬事於積廢,圖大業於日新之語,好矣。上曰,好矣。守迪曰,判義禁申思喆旣遞,而新判義禁金取魯,亦以針灸呈辭矣。上曰,前之針灸呈辭,旣爲許遞,而後之針灸呈辭,使之出仕,未知如何矣。雖未知其病勢之輕重,而科事不嚴,朴來章、李世瑃,尙未刑訊,可謂寒心矣。金取魯改差,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可也。{{*|榻前下敎}}瑗曰,副提學李匡德,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啓。{{*|出擧條}}瑗曰,科賊出於衣冠之列,可羞之,甚矣。上曰,來章非庶孽乎?守迪曰,無嫡之庶,而其父祖皆文官矣。各別嚴刑,然後國法可立,如己卯之治科賊可矣。健基曰,世瑃以喪人爲此事,尤可痛惡矣。上曰,世瑃,乃成均館耶?瑗曰,校書館矣。因金箕錫疏,嶺南三試官,俱爲罷職,以臣所見,未知如何。上曰,下番所見,何如?健基曰,作挐事,雖未知曲折如何,而非試官之罪。若有顯著之罪,則固可施罰,而不然則不可罪矣。上曰,向者關西試官,皆罷職耶?瑗曰,其時臣以爲,罪在擧子,罪擧子,罪在試官,罪試官矣。上曰,以報狀觀之,試官可謂庸矣。守迪曰,士習固爲無據,而試官亦未必善爲之矣。究問然後罷職,何如?上曰,旣有關西事,不宜異同,而但事不關試官矣。瑗曰,大提學尹淳,未知病勢之如何,而三招之下,終不承膺。弘文提學宋寅明,又荐違三牌,莫重試士,有命還輟,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大提學及弘文提學,似當有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過國忌後,大提學,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九日製,過國忌後爲之,大提學,更爲牌招。{{*|榻前下敎}}上曰,大臣入侍時,只承史同入,可也。諸臣以次退出。奉朝賀李光佐,及承旨、史官,復爲入侍。上曰,李鳳翼所製,䄙嬪祭文,注書持來,可也。德老出來,取祭文入進。仍以政院之意,言于承旨曰,自上先有開政之命,而今日罪人行刑,開政,何以爲之云矣。上曰,政官入來乎?德老出去問之,入達曰,政官入來云矣。上曰,雖有拘礙,事過之後。且科獄事急,只出判義禁之意,注書出言,可也。德老出去,傳敎而入來。上曰,聞李宗城所達,近來騎步布之事,卿亦知之乎?光佐曰,趨走之際,火升喘急,當徐達矣。騎步布事,非今斯今,故臣亦知之矣。上曰,非二疋之役爲苦,隣族侵徵,甚爲民弊。若爲疋半,則此難繼之道也。光佐曰,渠之當番,及隣族三當,合爲八疋。若除疋半,則爲六疋,於民豈不有益乎?上曰,卿嘗言欲除半疋,而以時議欲除一疋,故不得爲之云矣。今若除半疋,則今民雖以爲喜,而在後之民,不知已減,又欲除一疋矣,此難繼之道也。若除半疋,則於民爲善政,於予亦好事,而但非裕後之道矣。光佐曰,國家用度不足,此後之民,豈望復爲減除乎?上曰,如大同,乃惟正之供,而民猶欲不納矣。光佐曰,若除半疋,則民必歡欣鼓舞矣,堅定行之好矣。但殿下雖行蕩平之政,而朝臣偏黨之心未已,甲者之所爲,雖是善政,乙者則必欲罷之。甲辰年不行半疋之議,若行之至今,則必已變矣。上曰,卿如此言之,實愧於心矣。甲者所爲,乙者變之,而予則不爲矣。光佐曰,殿下之心,臣豈不知乎?大抵,百姓以畓穀供上應役,其所食,乃豆太黍粟,而今年年事,乃穴農也。田穀則全不成實,明春民必貧窘云矣。今年若豐登,則雖捧二疋亦可矣,而水旱風霜之災,比年爲甚。木花則十年之中,必有五六年之災,間間慘凶,民多餓死流亡,隣族之弊,又爲層生,民無支當之勢,二疋豈不難乎?臣今有所言,有似冥冥之中,望報施之應,而徐家祖先,在達城時,有施惠之事矣。朝家以達城有王氣,欲空其地,代給三倍之地,則徐家祖先曰,不願受田,願除達城耗穀一斗五升,朝家特准其請。蓋殘民所食還上,不過三四斗,則所除只升合矣。其所施惠雖小,而逐年計之,則亦甚多,故徐家以此興矣。此雖俚諺,而今若除半疋,則是爲應役之民,歲除一兩之錢也,何等大惠耶?今國家欲於八道之民,人給一斗,則難矣。朴文秀,渠年雖後進,亦有所見。臣雖不聞其言,而意思蓋如此云矣。上曰,其所知者則廣矣。光佐曰,渠之意,則以爲,雖半疋之除,朝家節用度,然後可以爲之。若不節用,則將不免狼狽,寧不如不除之爲愈云,而小臣之言,以爲若如此,則民事終無可爲之時,民心一去,則天命難保,豈不懼哉?社稷靈長,天必祚宋,雖在後世,豈有弊乎?一疋之除,恐有大狼狽,半疋之除,朝議若歸一,則可以施行矣。故相臣柳鳳輝及前領相沈壽賢,主除一疋之論,故其時相持不成矣。今一任民弊,流散死亡,不翅十室而九空矣。鄕民,有與官吏,結爲契房,納貨游閑者。若觀此等村閭,則桑麻蔚然可觀,此則托身甚巧,無益良役,而至於應良役之處,閭閻空虛,慘不忍見矣。流散凍餒之民,顚仆道路,相枕而死,此類之中,若有傑黠者如葛榮黃巾明末流賊之徒,則其生心,將何所不至,而其爲患,又何以支撑乎?今不救民,則危亡之禍必至矣。自臣未生時,名臣輩,朝夕以此弊爲言,而到今姑無大患。上意必以爲古來如此,而猶無大患,今亦當然矣。然而國脈之傷敗無餘,民心豈非國脈乎?凶年癘疫,比前益甚,而朝廷模樣,尤爲不成,比諸祖宗朝及肅廟盛時,其可望乎?顯宗朝,故相臣鄭太和、洪命夏,乃名相也。太和以姓鄭故,不以國事自任云,而水旱風霜之災,善爲區處。卽今水旱風霜之災,不爲區處,則向臣所言盜賊之患,乃究竟法也。及其一頭壞,然後雖欲盡除,不可爲矣,此小臣所以必欲救民者也。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以孟子之學問,其言如是矣。捄民之道,惟在撙節用度,以紓民急,若不節用,則必至加捧,豈思減除之政乎?今減除之政,俗人皆以爲姑息之政矣。然漢文帝天資甚高,三代後令主也。其時家給人足,而或賜半租,或除民租,蓋爲治,必以紓民力爲先,而以今言之,則必欲儲之官家矣。上曰,太倉之粟,陳陳相仍云矣。光佐曰,如此之時,尙且給民矣。雖以節用告達,而思其事勢,非一朝一夕之故,其來已久,今之所捧,比諸歷朝,漸漸層加,忠臣義士,扼腕慨歎,以爲祖宗朝,尙以此爲國,今豈不可除乎?若立志篤實,犯手做事,則可以捄民,而觸處窒礙,墊於陵遲之域矣。上曰,朴文秀,以卿持重爲非矣。予嘗歸重戶布,而聞卿言不爲之,卿持重於戶布,而不爲持重於疋半可乎?光佐曰,黑笠者,若怨國,則其害尤大,故前日竊以爲戶布不可行矣。今卒然行戶布口錢之法,則此類皆怨,實無善其後之策,若節用,則其機在上矣。上曰,所言者,乃疋半,非節用也。光佐曰,節用然後,可以爲疋半矣。李眞淳以除一疋立說,而此則不可爲矣。聖志奮發,量入爲出,則足以捄民活國,何難於半疋之除乎?上曰,節用之論好矣。己酉年與卿有言,尙記得否?漢文賜田租之半云者,固存收租之本額,而時爲減除,若盡去本額,而後世復收,則必有弊矣,以予所見如此矣。武帝窮兵黷武,而用文帝之遺財,則於此,知當時存其本體,而時爲減除矣。今若永除半疋,而將來復捧二匹,則是促亂之道也。向時有草衣草食之敎,非衣草食蔬也。徐判府事言,今人別無奢侈,只欲如他人,此大段奢侈矣。二疋之役,祖宗朝,初非多捧,而其時國富民安矣。漢文時,若有布,則必減民布矣。今定匹半之役,予則必不改,而子孫必將復爲加捧。漢武雖奢侈,而得文、景節儉之效甚多,草衣草食,庶爲裕後之道矣。民心益巧,若除半匹,則將復望矣,卽今不可但以節用爲國矣。光佐曰,聖算下敎,論漢文賜租事至當。小臣不勝感歎,而但小臣之意,卽今收捧之道甚難,故請減除矣。上曰,田稅比漢爲歇矣。光佐曰,田稅近於貊道,而自大同定行之後,兼三手糧雜役,則旣不輕矣,而卽今田役,甚繁,不可更加矣。漢時一人,捧錢一百二十文矣。上曰,其錢比今當大矣。光佐曰,二匹之役,非祖宗朝定法爲之,騎步兵難於上番,故使之納布免役。蓋十六月捧二疋而無十二月捧二匹之事。壬辰亂後,砲保、精抄廳、御營廳,出矣。上曰,五衛時,捧一疋乎,二疋乎?光佐曰,雖未詳知,而卽今忠翊、忠贊衛,皆捧一疋,似一疋矣。自三軍門立後,定爲二疋之役,禁衛營出後,甚多徵布之兵。若比騎步兵例,十六朔捧二疋則好矣。壬辰後,十二朔捧二疋,而無事者,時和歲豐而然也。今之離散者,以歲凶役煩,不堪居生之故矣。國法,四子爲身役,則復其一子,四子所納爲八疋,而八疋之價,爲錢十六兩,以京畿市價言之,則十六兩可貿八石租,忠淸道,則或貿十六石矣。民之一年農作,旣無十六石所出,而盡入於此,豈有餘乎?以小臣家思之,民不堪矣。小臣尊官厚祿,而使之納布,則誠難矣。編戶之民,納布甚多,奈之何不窮且盜也。減布捧之,然後可爲王者之善政矣。上曰,加捧之時,反不如不減矣。甲辰年若減除,而乙巳年復捧,必不如今日矣。所謂除浮用,乃末節而近於細瑣矣。光佐曰,苟係浮用,無論大小,可以除之,半匹則時時除之好矣。若減大同,則富民蒙惠,若除半疋,則貧民蒙惠矣。上曰,所達是矣。朴文秀亦如卿言矣。光佐曰,小臣旣無兄弟子姓,而幸蒙國恩,無子有子,今有少年之子矣。平生所仰庇者,上有國家,下有父母丘墓矣。上曰,卿子年幾何乎?光佐曰,二十一歲矣。渠爲科工,故小臣,時時往省丘墓,而渠則歲一往矣,小臣情理,異於他人,父母丘墓,不得往省者,三年矣。上曰,昨年不爲往省耶?光佐曰,臣之祖父母墳山,賴國恩罔極,積年經營,得爲遷葬,人子情理,所當卽爲往省,而伊時非但有病,適値國有鞫獄,以至壬子癸丑,不得下去,遷葬,亦已三年而不得往省矣。父母丘墓,每多小小毁傷之患,新山,亦有守護區處之事,小臣當往,而以陵行經宿,故尙未下去。小臣非憑此作長往之計,若欲長往,則當告達矣,豈敢隱諱憑托乎?上曰,卿之不爲憑托,予所知矣。予之精神不逮,誤認爲昨年矣。卿若可忍耐,且觀病之差勝,待明年下去,予所望也。此乃爲卿之言,卿必欲往乎?往返當費幾日,幾日當爲還來耶?光佐曰,八日當往還,而其處多經紀之事,石物,亦倩人爲之,多有傾仄之患。今番當更爲措置,以此情勢,兼往來可費三四十日矣。上曰,卿休致之後,今請此行,其在情理,不可已者也。第可往省,而善爲調保往還焉。光佐曰,小臣祖母私忌,在至月,伊時當還來矣。上曰,至月無乃遠乎?光佐曰,以往返四十日計之,當在至月旬後矣。上曰,今年節候雖晩,還時當在深冬,是可慮矣。旣非供仕之人,則似無辭朝之節矣。御製,有奉朝賀李觀徵肅拜序,此則乃初肅拜乎?光佐曰,然矣。上曰,然則不爲辭朝而去,可也。光佐曰,小臣雖當速還,天闕漸遠,不勝下情之耿耿矣。俄者閤門外言之矣,朝夕水剌,雖當筵對,必使小退,毋失進御之時,寢睡之節,亦必以時,而冊子自止,量宜減之,勿令太多,何如?上曰,今早進粥,故命爲召對,兼欲見卿,乃適然耳。光佐曰,卽今救民,爲第一務,朝夕之間,對越上帝,工夫極盡,然後可以爲國矣。十數年來,國家遭不好氣數,若欲移此氣數,變爲平泰,則非用等閑工夫可爲也。惟在天理有毫髮未盡,則不享於天心矣。聖心當自知,雖近臣,亦不得知之矣。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聖心若或有歉然未盡者,必於此等處,斡旋變化,然後可以感天矣。常尋聖心不自快足處,務爲剋改,何如?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服膺矣。一番登對,喘息如此,雖下去,必好爲往還焉。大臣雖不辭朝,給由馬,賜澆奠床,可也。光佐曰,天恩罔極,不知所言。雖極榮感,小臣此行,非爲國事,何敢安受大臣恩禮乎?由馬、澆奠床,還收,何如?上曰,澆奠床,非爲卿也。爲卿祖父,卿不可辭,大臣之行,不可無由馬,須安心勿辭焉。{{*|榻前下敎}}上曰,輪對官望筒,雖已落點,三明晝講,同爲入侍,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懿王后忌辰齋戒。 ○任守迪啓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啓曰,日候涼暄不適,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日者湯劑停進後,有姑觀四五日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丸劑旣進御,氣亦一樣差勝,其勿入診,更待下敎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呈辭,尙未處置。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昨日違牌不進,今日亦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言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以兼職未肅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摠戎使趙顯命,連日違牌,尙不膺命,將兵之臣,與他自別,而一向撕捱,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將兵之任,不可暫曠,連日違牌,殊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勳戚之將任,乃是古例,非他要職之比,而將臣事體,與他自別,則若是違牌,其涉未安。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傳授密符。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啓曰,日昨行幸還宮時,以東西班列之落後,因儒臣陳達,有押班監察拿處之命,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之至。臣等,俱以陵所陪從之人,只記儀注中陪從百官落後之文,而倉卒之際,不能審問,未及闕下,率爾退還矣。追後聞之,則臺臣陪從,異於他官,不當在於落後之列云。審如是,則臣等之徑先罷歸之失,與引避僚臺,少無異同。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病劇,未及同避,今因處置,承牌來詣,而臣等以同罪之人,決不可參涉於立落之間。請命遞斥臣等之職。答曰,勿辭。 ○黃晸啓曰,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伏以臣久病,阻入覲,凡九朔矣。幸而稍蘇,獲蒙賜對,新承日月之光,仍奉淸燕之閑,衷誠感激,旣退彌切,達宵不能成寐矣。況伏蒙天地父母之恩慈,察臣至情,許臣省墓,重之以賜澆奠,給馹騎,至有念卿祖考之敎,至恩殊遇,淪浹幽明,臣雖萬死,何以上報?只自歸詑榮耀,闔門攢祝,不敢以言語,形容臣寸心也。第臣於給馬之命,終有所惶悚不自安者。夫私行騎馹,國家所以待大臣之殊典,臣今得還賤分,與野老爭席,鄕里款段,乃臣之宜。尙安敢以大臣自居,猥煩於郵傳,其在朝體,亦安可比竝於在朝之大臣,加以此等恩例乎?咫尺之地,唐突陳辭,微誠未格,溫諭反降,一倍感惶,不省所措。玆敢冒萬死,更披肝膈,干瀆宸嚴。伏乞聖慈,曲乘澄察,亟賜收回,俾賤分得自安,朝體無屑越,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給馬之命,乃所以敬大臣也。昨亦面諭,今何復讓?其須安心焉。遣史官傳諭。 ○九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吳瑗、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朴{{!|𪼤|⿰王詹}},記注官金啓白,入侍。瑗曰,出閱本冊,則只初卷懸吐,而其下不懸矣。上曰,古亦不爲懸吐耶?瑗讀,君德篇第一板,自宋光宗臨御初,止第五板達之於其所不能行者而已。一遍訖。健基讀,第六板,自光宗時彭龜年,止十一板不待辨而自判矣。一遍訖。上曰,承旨進讀。師得讀,十一板,自燮又上奏,止十六板撫世御俗之道也。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君德篇第一板,自紹定六年,止第八板不能正君而國定哉。一遍訖。上曰,兼春秋進讀。{{!|𪼤|⿰王詹}}讀,第八板,自嘉熙二年,止第十板帝嘉納之。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第十板,自理宗時祕書郞,止十二板王政怠矣。一遍訖。瑗曰,尤袤之言好矣。人主宜無所畏,而乃以謹天戒,畏物情,勉戒其君。如王安石則曰,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與此言相反矣。故其時劉器之,以安石之言爲萬世之禍本。伏願聖上體念焉。上曰,當留意矣。瑗曰,此五事,言洪範五行矣。彭龜年,乃朱子之友,而所論愛身、寡欲、務學三事,雖別無敷衍,而甚爲要切矣。上曰,《節酌通編》,亦載龜年之言矣。上曰,《宋朝名臣錄》,比此冊,似好矣。瑗曰,《名臣錄》,只載臣下言行矣。上曰,亦有言君德者矣。瑗曰,亦有益於君德矣。上曰,宋人,皆淳厚矣。瑗曰,我國先輩以爲,我朝崇尙儒術,與宋相似云矣。上曰,多有相似者矣。瑗曰,漢唐人物,規模宏闊,淳正,則莫如宋矣。上曰,人物有歉於漢矣。健基曰,漢之人物樸實,後世無比,宋比大明,猶有氣力,皇朝人物文章,專尙文華矣。上曰,唐猶下於漢矣,至皇朝尤甚矣。常以爲我朝規模,與宋相似,而今則不同,近於皇明末世矣。規模蕩然,十年之內,治俗大變矣。瑗曰,不必徒爲臨朝發歎而已。移風易俗,責在殿下,要在崇儒重道,尊王黜覇而已。臣不敢爲迂闊之談。人主,所以造命者也,操斡旋之柄,挽回治世之規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十年之內,所以至此者,文勝而然耶?瑗曰,終是誠實不足,私意橫流,公正之道,義理之風,一倂欠缺,士大夫習尙,一變至此矣。上曰,世道委靡,皆由俗套,庚子以前,規模大矣,今則較細矣。人皆爲俗套所變,予所謂似明朝者爲此故也。以崇禎萬歲山事觀之,其時之人,無顧國家者矣。瑗曰,君無失德而爲臣下者,不能奉承,方其流賊之來,雍容暇豫,專尙黨論,而不思防禦之策,一事不做,以至於亡矣。以卽今風俗觀之,損周文,尙夏忠,宜矣。上曰,知經筵事,吏判,頃有所達之言,出外則當聞之矣。健基曰,明末亦爲黨論,而民憂國計,不爲之矣。上曰,其時廟堂,視爲尋常。如袁崇煥是名將,而亦除去之矣。今則無流賊之亂,似勝明末,而流賊之所以起,以其專事黨論,而不顧民事也。健基曰,救今之弊,惟在損周文,尙夏忠矣。上曰,予常以爲當去文,而今則文亦無之矣。健基曰,卽今風習,每多虛僞,如漢時則風流篤厚,故無黨論矣。上曰,末稍,則爲淸談矣。健基曰,此東漢也。西漢風俗,恥言人過,宏達質實,故無偏黨,而至于東漢,崇尙氣節,而黨論起矣。上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氣節雖好,偏尙則有弊,此洪範所以爲可法也。下番所謂氣節之弊,變而爲黨者,意思好矣。蓋偏字,自不好矣。瑗曰,我國亦尙士氣名節矣。一自有黨之後,誤用氣節於黨論,而不用於大公至正之地,流爲弊端矣。上曰,卽今氣節,不用於國家,而別有用處,極可悶矣。瑗曰,臣所憂者,祖宗朝氣節,至于今日,消亡甚矣。所謂氣節,非指偏黨,而亦非謂不用氣節於黨論矣。若有招不來麾不去之風,則朝廷尊重矣。祖宗朝所以維持國家者,多由名節,加意培養宜矣。上曰,朝鮮開闢,然後可見眞氣節,使予開闢朝鮮乎?瑗曰,臣亦非以難行之事,望於殿下也。聖心,先主標榜,則不能建極矣。上曰,氣節專在於黨論,所以無眞氣節也。有國家而無氣節,有私黨而爲偏論,非以黨論爲氣節耶?瑗曰,殿下,忘黨字可矣。聖心常有去黨之念,故便有三思之惑矣。上曰,予不爲標榜矣。若官師相規,則亦豈不可,而間有捉納者,是可悶矣。瑗曰,事苟可言,勿觀彼此,方爲建極之道,聖心或不無疑阻之事矣。上曰,予則實無疑阻之事矣。欲格君心之非,宜自諸臣始矣。瑗曰,聖敎至此,臣等敢不精白一心乎?臣所見如是,故有此陳達,臣雖無狀,豈敢巧飾乎?上曰,巧飾則小人也。若常時所不能脫去者,偏主不改,則無異於巧飾矣。健基曰,氣節,非有別件事,觀其人質實不欺,不爲非義,則是乃氣節也。小臣亦色目中人,而觀臺閣之上,雖不專事黨論,而不無其意,自上以爲有黨宜矣。上曰,然矣。瑗曰,下番之論氣節,是矣。忠臣許國,以道事君,乃氣節也。健基曰,向之轉激,乃一進一退而然矣。今則臺閣之上,頗似厭厭矣。上曰,其時則似快,而其弊不少,以快之弊,至於此矣。申宅夏論李春躋事,豈不過乎?然予所聽從者,以其太厭厭,故欲警睡矣。瑗曰,自上以爲如此者,亦非異事,今固無大公至正之人矣。然勿爲億逆宜矣。健基曰,勿爲億逆之言,極好矣。瑗曰,殿下或有億逆之意,惟以事之是非,決之宜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朱子此奏,載於《節酌通編》矣。此寧宗時乎?此時甚亂,無諱隱之事矣。是固大賢之言,而其曰雖勞且辱云者,有可疑焉。言之不諱,孰有加於此者乎?瑗曰,光宗、寧宗時,有不朝德壽重華宮之事矣。上曰,次次相似矣。內有所制溺於酒色之語,意有所在,此緣讒言而然也。瑗曰,眞德秀此奏,解召誥而泛論君德,別無解釋精微之旨矣。然篇篇,皆致意觀之宜矣。上曰,唯。瑗曰,魏了翁此奏,帝王家,所當觀鑑之事,多矣。上曰,唯,擯李德裕之黨,黜李石於遠外云者好矣。健基曰,文字明白,宜動人主之聽矣。瑗曰,有明理正心之工,然後能當斷而斷,不當斷而不斷。聖學高明,非臣所能仰補,而終始之工,無過於此矣。文義,不必篇篇進講,其中簡要處,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人主牽制四海,運動六合云者,語欠穩當矣。上曰,銘則皆載於《古鏡重磨方》耶?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惟其身之也,故有銘矣。瑗曰,先朝御製十銘,後嗣尤當觀鑑矣。上曰,語及先朝,當各別留念矣。瑗曰,處幽處顯,各別體念,何如?上曰,當體念矣。後世繼體之君,若存逸豫之戒,則豈有亡國之事乎?瑗曰,聖敎至此,不勝感歎。上曰,李昶之言好矣。瑗曰,趙天麟之言,依倣朱子而多未妥矣。上曰,似然矣。瑗曰,性卽理也。其所謂性者,具理之說,非矣。上曰,元時大體旣失,無可言者,何論無醇學耶?健基曰,虞集與許衡,非泛然之人矣。瑗曰,集非學者,似是文人矣。健基曰,乃文學之士矣。瑗曰,殿下崇儒重道,先賢子孫,多所錄用,意甚盛矣。先正臣李珥、先正臣趙憲、先正臣金集,皆只有庶孽子孫,故甚爲殘微矣。上曰,金集亦然耶?瑗曰,其子孫,尤爲貧殘,不能具祭祀云矣。金集,以先正臣金長生之子,繼爲宗儒,遭逢孝廟,契合昭融,配食廟庭,而子孫之零替至此,誠可惻然。上年,已命錄用李珥、趙憲子孫矣。金集子孫,一體錄用,何如?上曰,所達是矣。令該曹,一體錄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奉朝賀箚子批答,可也。答曰,給馬之命,乃所以敬大臣。昨亦面諭,卿何復讓?其須安心焉。遣史官傳諭。師得書畢。諸臣以次退出。 ==9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懿王后忌辰。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未肅拜,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引嫌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特敎特推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將兵之任,與他有別,而如是撕捱,殊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可久曠,而特敎之下,日事撕捱,尙不膺命,揆以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上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任述。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譏察軍官崔世完,所告內,有一漢,袖藏破傷銀器,過去路上,而執捉搜見,則決非私家之物,極涉殊常,捉來云。故卽爲推問其銀器出處,則厥漢姓名,卽金仁白云,而初招,則渠前以排設房軍士立役,故戊申八月,觀武才擧動時,入去于昌慶宮後苑內排設處拾得云。再招,則以爲,其同生妹仁梅,曾爲內人房子而入闕矣。今八月念間,其母千業,洗踏衣服受來次,入去于仁梅所在處,持來其銀器,故欲爲破碎而不能,持往于銀匠家時被捉,而不忍以其妹現告,以戊申年觀武才時拾得樣,飾詐納招云。而所謂仁梅之在於闕中與否,無路探知。方欲草記之際,大殿承傳色,聽傳敎,分付,據於義宮拘留罪人私婢汝梅,捉來推問,則果是仁白同生妹,仁梅之變名者,而其招內,渠以韓尙宮房子,今八月初旬間,隔房所在內人,以退膳生果,竝其所盛銀器而給之,使之食之,卽還其器於生果房,而食訖,自爾忘却,入置其器於欌內,不卽傳送矣。過三日後,退膳所給內人,問其銀器去處,故始乃驚覺,而恐有遷就不傳之罪,佯以業已傳送爲答,仍欲滅迹矣。適於此際,其母千業,洗踏衣服持去次入來,故出給其銀器,使之傳授於其同生娚仁白之處,而今旣現捉,烏得免作賊之罪乎?遲晩納招云。其母千業,捉來推問,則招內,亦以爲今八月望後,入去闕內,則其女汝梅,以弊裳所裹之物,潛爲出給,使之歸家深藏,而持去之際,愼勿致傷云。故還歸披見,則乃是銀器,不勝驚駭,祕密藏置於其子仁白家衣欌中矣。過數日後,始言其由於仁白,則仁白持往他處,有此被捉云。汝梅,則大內所用銀器,何等重物,而身爲內人婢子,乃敢恣意偸出,略無顧忌,論其罪狀,萬戮猶輕。設如其言,初雖忘却,當其還推之際,急急還送,則有何所妨,而恐有遲滯不傳之罪,深藏滅迹之說,奸惡莫甚。而旣已遲晩納招,則更無可覈之端,移送刑曹,照律處斷。金仁白,則旣知其莫重御用銀器,則宜卽惕然驚懼,使其母,還給汝梅,以爲現納之不暇,而乃反肆然破傷,賣食設計,情狀之絶痛,莫此爲甚。今此銀器之外,排設房所用,束乼二十五件,三甲所四十件,偸出放賣。故各其買得人處,徵出其價錢文二十六兩,輸送於戶曹矣。其母千業,則知情受來其銀器,傳給其子,使之放賣,則其爲罪狀,與仁白,無甚異同。竝一體移送刑曹,以爲照律勘處之地,所捉銀器,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徐命珩啓曰,持平金箕錫,以臣於陪從江頭之日,墜馬重傷,幾至違骨,日暮廻鑾之際,僅僅隨班入來,而及至城內,右脅刺痛,精神昏瞀,若將頃刻顚仆,竟未得陪扈闕下。此雖出於實病之適苦,而惶悚之心,至今未已。昨伏聞筵臣陳白,押班監察,以不能檢察,至於拿問,臣之不能終始陪從之罪,不可厭然自掩,而昨緣病劇,無計轉動,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以日昨行幸還宮時,以東西班列之落後,因儒臣陳達,有押班監察,拿處之命,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之至。臣等俱以陵所陪從之人,只記儀注中,陪從百官落後之文,而倉卒之際,不能審問,未及闕下,率爾退還矣。追後聞之,則臺臣陪從,異於他官,不當在於落後之列云。審如是,則臣等之徑先罷歸之失,與引避僚臺,少無異同。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病劇,未及同避,今因處置,承牌來詣,而臣等以同罪之人,決不可參涉於立落之間。竝引嫌而退,職是執法,躬自冒禁,論以公體,合加規砭。請持平金箕錫,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竝命遞差。答曰,依啓。 ○九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黃晸,侍讀官吳瑗、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瑗讀,聖學篇第一板,自魯哀公問子夏,止十二板置三師之位,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健基讀,自十二板唐高宗顯慶,止十五板莫大幸也,一遍訖。曰,小臣眼昏,不能讀,惶恐矣。上曰,承旨進讀。晸讀,自十五板仁宗時王拱辰,止二十七板許講官上殿,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聖學篇第一板,自宋哲宗讀未一板。晸進曰,上未進夕水剌,臣第請小退,進水剌後復入,何如?上曰,盡讀文彦博所奏後,少退,可也。德老讀,止第三板難拘常制,一遍訖,諸臣小退,復爲入侍。上曰,上番兼春秋進讀。述讀,第四板自祖禹又進,止第八板近取諸贄,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第八板,自紹聖元年,止第十板有文章矣,一遍訖。瑗曰,子夏答哀公之言,出於劉向《新序》矣。上曰,朱子載《儀禮經傳》矣。瑗曰,聖人,以生知之資,亦待學問之功,師曠秉燭之對,可謂切近矣。殿下勤學好問,雖無仰贊之益,切己體念,隨事省察,然後可免書自書我自我之患矣。程子曰,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則明無所用。譬猶秉燭徒觀其明,動作周旋,不須其明,則無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晸曰,儒臣之言好矣。衛武公,九十五歲,好學不衰,作抑戒詩。殿下春秋,比晉平公僅半,而比武公,尙未半矣。責任地位,比晉衛之君,不翅高百千等,可不懋哉?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苟爲學問,則必有其效,秉燭之明,豈如晝行乎?老而好學,猶有其效。況殿下春秋鼎盛,若加勉聖學,則其效豈可量乎?上曰,譬之秉燭者,以言爲學之工也。聖人從心所欲,非止秉燭之明,如夜明珠矣。衛武公不可譬之於秉燭矣。瑗曰,武公工夫素高,而至老不衰,非可比於平公矣。上曰,所以武公謂之好學不衰,而平公謂之老而方好學矣。晸曰,孔子七十,從心所欲,非可比於秉燭。平公本不爲學,故譬之秉燭矣。瑗曰,高貴鄕公論經書之言好矣,論夏康、漢祖之言,亦好,而但徒事文辯矣,當時雖賢君,亦難爲之矣。上曰,高貴鄕公,亦英邁者矣。司馬師之言,何以載於《名臣奏議》耶。師方握高貴鄕公,何以勉戒乎?健基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矣。上曰,高貴鄕公之名,爲髦耶?健基曰,然矣。漢獻帝,高貴鄕公,皆見脅於强臣矣。上曰,彼皆可爲之君,而予則以爲高貴鄕公,勝於漢獻帝,彼猶欲對敵司馬氏,猶勝於獻帝之見脅於曺氏矣。瑗曰,獻帝亦了了,故董卓立之云矣。上曰,其時,已至不可爲之地矣。瑗曰,一時鼓譟,不量力矣。上曰,獻帝無所爲而作山陽公矣。健基曰,若使漢祖、唐宗當之,必不至此矣。上曰,漢祖、唐宗,初不至於此地矣。若當其時,則雖漢祖、唐宗,亦無以爲之矣。瑗曰,若如漢祖、唐宗之英略,則可以爲之矣。上曰,桓、靈、曺芳,已做成如此之境,雖漢祖、唐宗,亦難爲之矣。曺操謂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漢高則必爲能臣,遇獻帝則反爲奸雄矣。瑗曰,此岑文本論性之言也。上曰,此以氣質之性言之矣。此太子,乃中宗耶?瑗曰,非也。乃太子弘,而死於武后矣。上曰,仁矣。其性仁厚,而《詩傳》及宋儒,皆以爲非矣。然郭瑜之言,似是矣。瑗曰,《春秋》,勸善懲惡,不可廢矣,而太子弘之心,仁厚不忍讀矣。《論語》在經書中記孔子言行,言近指遠,前年嘗告達矣。四書循環觀覽,常目在之宜矣。健基曰,臣嘗上疏言之矣。經書,講讀精熟,有若主人,然後學可以進。《論語》、《尙書》,循環講讀好矣。自上,亦嘗以依施爲敎矣。上曰,趙普以爲半部,佐太祖取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云矣。晸曰,節用愛民,使民以時,爲治國之要。自上,軫念生民,各別撫恤,故一國生靈,擧皆顒望於子育之政,自上何以副此生民之望耶?上曰,然矣。瑗曰,趙抃之奏,言侍講者,講吉,不講凶,其時想如此矣。上曰,無可論文義者矣。瑗曰,以舜之聖,益猶以爲毋若丹朱傲矣。上曰,此夏禹氏之言矣。瑗曰,聖德雖高,猶恐有失,乃人臣之義也。健基曰,聽言容諫,則於聖德有光矣。晸曰,憂治世,危明主,人臣之道也。自上反復討論,得聞上躬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則好矣。肅廟嘗下敎曰,臨卷不必徒講文義,民瘼、時弊、物情、世態,亦使上達。此聖上之所當追述者矣。上曰,然矣。賓廳次對,古則一月三次,而改定爲一月六次。淸城爲大提學時,以爲試士之題矣。隆寒盛暑,雖停法講,召對則予不停止矣。《書》曰,一日二日,萬機。蓋言政務至多,而不可曠廢也。今旣停法講,又竝與視事而停之,此事予所未曉。晸曰,祈寒盛暑,必停法講與視事者,似是保護聖躬之意矣。上曰,視事之停,未知始於何時耶?今無實官,待其差出行公,考出實錄,卽爲啓達,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勵精圖治,聖心炳然,而治效未著。凡事,不日進,則日退矣。爲學至聖,祈天永命。先儒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自今爲始,奮勵振作,堅定聖志,一出誠意,以致日新又新之功,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學問政令,不宜預望其效。堯時,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可望其速效矣。上曰,所達是矣。灼灼園中花,早發還先萎,此可爲學問政令之戒。《孟子》所謂,勿忘勿助長之意矣。健基曰,疆內乂安,又無賊警,兩年凶荒,民不多死,豈可謂聖治無效乎?然勿求其效,乃純王之心,而太平萬世之基也。上曰,純王二字好矣。瑗曰,必有事焉則可矣,而忘與助長,則不可。臣民之情,則望殿下聖治之日新矣。晸曰,殿下勤學好問,夐出百王,而治效未著,儒臣之以立志勉戒者,有由矣。小臣竊觀,先王朝有罪者,不生出,如鄭濟先,兪信一,皆死矣。今則有勢力者,皆不死,此委靡之害也。獄訟大政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以舜之德,獄訟者歸,獄訟不公,則致枯旱震風之災矣。唐時李悝之誤決獄,恐其得罪,遂自殺。趙廣漢殺一男子,亦死矣。自上每多容貸,法綱日就委靡,以此爲戒,何如?健基曰,承宣,雖以紀綱言之,恐非由於紀綱矣。若法官得人,可以決獄矣。上曰,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在下款,非謂盡赦有罪者也。予固威斷不足矣。晸曰,外方獄訟,臧獲田畓,見失於人者,多矣。上曰,承旨嘗爲御史,明言其人,可也。御史不知,而予居深處,何以知之?朴致遠、呂渭良,亦生矣。二人不烹,予固無斷矣。晸曰,民間怨咨,臣嘗聞之矣。自上若明法,則必無此患,於此等事,各別嚴厲,何如?健基曰,紀綱之言,臣未知之矣。紀綱者,小臣上疏,嘗言之矣。三公盡職,六卿分任,則承宣所達,只在節目間矣。晸曰,臣見廟堂坐不進單子,則病字雖嘗申飭,而長懸病字,此臣所慨然者矣。瑗曰,上敎以爲,必也使無訟乎,聖意所在,誠好矣。德敎爲致治之本,而刑法亦輔治之具,在乎時措之宜,不可徒意於使無訟矣。上曰,是則然矣。健基曰,瑗之所達,雖有意見,而但患不能盡德敎耳。刑獄得人,則可以無訟,苟盡德敎,則爲太平萬世之基矣。司馬光論人君大德,先仁明而後言武。若以紀綱頹弛,勸上嚴厲,則臣未知矣。晸曰,儒臣之言,未妥帖矣。德敎固爲根本,臣非勸上以專主嚴厲也。父之於子,豈可彼此厚薄乎?今番習陣時,記過決棍者,疲弊宣傳官輩,而爲將任者,不受罪,兵曹郞官之決棍者,亦疲弊之人矣。臣雖不爲陪從,爲大將者,豈無受棍之罪乎?瑗曰,鄭纘述之事,甚可痛矣。李玗代纘述決棍,豈不冤乎?以中軍之故,不拔其箭,而拔李玗之箭云矣。健基曰,纘述宜有請罪之事矣。上曰,李玗之事,予固怪之矣。今事在已過,且予不察故置之矣。晸曰,在下者,當分明告達,自上豈可盡察乎?上曰,韓信之多多益辦,謂之分數明。予旣登壇,則兵判爲中軍矣。鄭纘述誤事,而李玗決棍,豈可謂之分數明乎?予當自反矣。至于今日,纘述復爲決棍,則似又過矣。晸曰,事過之後,不必追治,聖敎至當矣。上曰,纘述若推諉李玗則無狀矣。瑗曰,臣亦非以爲然也。紀律不嚴,幺麽輩敢爲弄奸,此是聖上所當自反處矣。上曰,予旣親臨閱武,則軍校輩,惟知上躬,不知大將,是乃分數明也。瑗曰,程子此言,自上宜反復觀覽矣。上曰,唯。李玗迷劣矣,何不發明乎?晸曰,渠何敢發明乎?瑗曰,天威咫尺,何敢發明乎?晸曰,賞罰者,鼓動一世,駕馭臣民,賞一人而一世勸,罰一人而一世懲,可不愼乎?上曰,春秋講武,事亦不輕,而尙如此。況外方講武,豈不錯雜乎?瑗曰,臣爲御史時,見營將習操,誠可笑矣。晸曰,京中五軍門習陣時,雖將官輩,有勢力,則不受罪,其何以服一世乎?上曰,習陣太疎虞矣。健基曰,太平無事之時,尤不可不爲撤桑之謨。晸曰,常時大將,每稱病而停習陣,政院雖督之,而猶稱頉不爲矣。健基曰,脫有緩急,將何用乎?瑗曰,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云者,乃人主之龜鑑也。自上,雖靜攝之中,猶御經幄,豈曰引接之稀闊乎?但如臣鹵莽,有何所補。若延登儒賢,與之講論,則必大有益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矣。瑗曰,經明行修之薦,爲之已久,中外必多有如此之人矣。若必以天民,達可以兼善者望之。今人,則孰敢承當乎?經明行修者,則必有之矣。不徒可以置諸經幄,使之臨民,必勝俗吏矣。分付大臣,廣爲搜訪,何如?上曰,王安石、司馬師,亦載於此書。逆臣爲名臣者,以其言之善也。古之取人,有如此矣。雖欲取此等人,朝廷,以出入某之門下,互相扶抑,予豈可以此導人乎?雖有實行,必如申致勤論翰林薦之事矣。無此弊,然後可以爲國,昔之來者,今不來矣。晸曰,召致講筵,則好矣。其人,皆不敢出矣。上曰,近來秋曹、禁府,獄訟積滯矣。諺文上言金聲八事,雖猥濫,殺獄豈不重乎?古稱一婦呼冤,五月飛霜矣。健基曰,禁府科獄爲滯囚矣。瑗曰,李錫孝,已放送矣。文彦博《尙書》講義好矣。治天下,在知人,在安民,安民,本於知人。銓曹不能善擇守令,自上,雖飭勵銓地,引接守令,而一番引接,豈盡知其人乎?引接守令,必須着實爲之,若有不治,嚴飭銓曹宜矣。健基曰,一時筵席,不可以奏對之善,知其人矣。在前席,雖爲善對,及其赴任,或有不治者矣。然數爲引接,以之參驗其能否,亦好矣。晸曰,引接,在飭勵之政,必有益矣。外方守令,自上常常戒飭,而道臣亦各別飭勵,故貪官汚吏,惟其所欲者則無之,是亦飭勵之效也。健基曰,外方守令,少仕宦之樂,頗似蕭條矣。小臣出入臺閣,每訪問守令過失,而無甚貪汚者矣。晸曰,吏判嘗告達矣。六鎭遠於監營,故武弁之爲守令者,多不法事,而朝廷無由知之,時用文臣,似好矣。如金命元,韓渭,以文臣爲北道守令矣。上曰,惟在其人,若不善擇則,(則))文臣或不及於武弁矣。晸曰,文臣愛惜身名,終勝武弁矣。年老武弁,無所忌憚矣。上曰,吏判所達之言是矣。銓官難可任意差遣矣。晸曰,有形勢者,不往此等處矣。健基曰,李德壽嘗以此事告達,而不得施行,只韓師得一人,任甲山後,無之矣。晸曰,飮食難堪,且不爲眷率,何異於謫居乎?義州府尹、江界府使,加資之窠,而人無欲往之心,任便乃朝臣之大病痛矣。健基曰,平安道,北道守令,以侍從臣參之,似有益矣。瑗曰,頃者,聖上講陸贄奏議時,欣然有契矣。間間披閱,以裨治道,豈但一時進講而已乎?上曰,雍正作序,而亦以陸贄爲賢矣。瑗曰,然矣。健基曰,文彦博論《尙書》之言好矣,經傳之旨,必在於深處,《節酌》二典,進於其君者,乃老臣篤實之意也。今人若進此奏,則人必笑之矣。瑗曰,法講不爲之時,必爲召對,故講奏議已頗多矣。上曰,講奏議,三分逾一耶?瑗曰,不然矣,奏議十七卷矣,《貞觀政要》六冊,抄選事,預爲指揮該官,何如?上曰,召對繼講冊子,問議於領事,可也。{{*|榻前下敎}}瑗曰,臣因文義遺才之說,又欲有所仰陳矣。我朝中葉以上,人才皆出於嶺南,五賢中四賢,皆出於嶺南,可謂盛矣。近來則嶺南之人,從仕者絶少。蓋嶺南風俗,無求仕者。卽爲官然後,方逾鳥嶺,雖同在朝廷,尙多未相悉者,況於嶺外之遠乎?自上眷念嶺南,每使收用,而卒無其效矣。且朝家若徒以官爵,有若慰悅之爲,則實非待士之道。每都目收用之命,嶺士以爲恧縮不安云矣。古稱魯多君子,嶺南固多有職之士。朝廷惟當以實心求才爲主,不宜徒以縻爵爲榮矣。欲望申飭道臣,採取一道之公論,勿論已出身未出身,以文學、行誼、幹局,分科薦達,各別收用,俾有實效,何如?上曰,前所薦者,尙未收用,今不必別爲薦達。前日所錄之人,分付該曹,使之卽爲調用,可也。{{*|出擧條}}瑗曰,頃者,自上褒尙先正臣李滉,至於遣官致祭,嶺南之人,莫不聳動云矣。嶺南襲李滉之遺風,素稱鄒、魯之鄕,以文學節行,表表著稱。生爲鄕黨之矜式,沒而祭於賢祠者,多矣。惟其遠地之故,朝廷無由詳聞,或至湮沒,豈不重可惜哉?欲望分付道臣,其中可合表章之人,勿論久近,使之博訪精察,一一啓達,或贈職或旌表,以爲裨益風敎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晸曰,小臣竊有所悶慮者矣。眠食者,無貴無賤,生人之所重也。三更不寐,血不歸心。殿下勤於政事,朝夕水剌,不以時進,寢睡之節,亦且失時,豈可不慮乎?若寢食以時,則血氣充完,其在輔養聖躬之道,不可忽矣,孔子所愼在疾,程子曰,戒忘生。伏望各別留意焉。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矣。晸曰,臣頃以致祭事,進往延齡君墓所時,詳見祭廳,則墻垣屋壁,多有頹圮之處,蓋以無主祀之人而然也。所見荒涼,誠甚感愴。其所頹破處,不必多費財力,不過隨毁隨補者,自上,似當申飭故敢達。上曰,前時戶曹與內司,每爲修補矣。今聞承宣之言,令該曹修補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晸曰,兼春秋任述,與下番金啓白私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此雖飭勵之道,兼春秋乃初入者也。今番勿推,可也。晸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待明朝牌招,進參朝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卯時,有霧氣,夜四更五更,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爲之。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會同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慶尙兵使魚有琦,朝講同爲入侍。 ○李德壽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聞其實病,尙今沈重,而試士命下之後,久不得擧行,殊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已至多日,而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試士,日已過午,尙不得擧行,事體至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莫重試士,命下之後,尙未設行,其在事體,已極寒心,而提學替行,已有前例,則一牌二牌,若是其過乎?此不過今日廉隅,反勝於分義之致。雖五牌,今日試士,必也行矣。況三牌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德壽曰,都承旨持此書題,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Branch2○任守迪啓曰,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卷四百二十四丈,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夕講爲之事,命下,而知事金取魯針灸受由,宋寅明以試士當赴館所,李眞望在外,同知事李秉常在外,尹游以同成均館所進去,趙尙絅呈辭入啓給由。他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辭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平安監司狀啓,寧邊等邑居,管餉水格,尹天先等渰死事。傳于任守迪曰,渰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韓師得曰,觀武才別試才,每於四五年,二三年,設行,而國家多事,昔年應行之事,未行久矣。於甲辰迄今,觀武才之設,已過十年,於戊申迄今,別試才之設,已七年矣,武士豈不抑鬱?且戊申年爲出征扈衛而設,非他比也。豈體愛恤武士之昔年盛意之意哉。觀武才,以開月旬前,擇日事,分付兵曹。 ○李德壽,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監試初試,一二所榜目,啓下本曹後,更加考閱,則一所榜目中,誤書至於二處,故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試初試錄名時,擧子等參下實職外,書以加資者,雖或參榜,卽爲拔去。錄名官及試官,各別論罪事,昭載於科擧事目,頒布於京外試所矣。卽見平安南道榜目,則生員試一等第一人洪致渙,榜目中,以啓功郞書塡,一依事目,洪致渙榜目中拔去,付標以入,而當該錄名官及試官,令攸司論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及第韓宗濟呈狀,則以爲,上年冬,得參壬子式年文科,而唱榜後卽爲下鄕矣。今年八月,來到京邸,始得聞知,則殿試榜目中,矣身父名,誤書一字云。就考榜目,則父名中錫字,果以躋字誤書,不勝驚駭。殿試皮封,粘連呈狀,相考釐正云。考其皮封及會試時榜目,則韓宗濟父,通德郞錫健書之,而殿試榜目,則以躋健書之矣。原榜目中依其皮封,改付標以入,而其時當該四館,難免不察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本府需用,全靠於各處田民之稅入矣。本府所管穀物、錢布,納不納間,元無解由拘礙之事。故各邑視之尋常,全不檢飭上送。以昨年言之,當捧而未捧者,幾至三分之二,應下而未下者,將至半年有餘,勳臣接待,無路辦出。雖有衙門名號,不能成樣者,至此極矣。光陽縣辛亥壬子兩年稅米,本官以賑資取用後,因湖南監賑使別單,上年冬,備局,以京各司句管各邑留賑米立本次,旣已折半作錢,則今秋作米,亦必有餘,而無不足。卽宜還報,各該司事,覆啓,分付。靈光郡敗船拯米改色次,自本道分給之後,賑廳及本府,以壬子春解氷卽時,着實收捧上送之意,亦爲覆啓,申飭,而終無擧行。務安縣,辛壬兩年稅米,咸安郡,壬子條未收及上年條貢木,經年不納,故行關催促者,亦至累次,尙無皂白。近來外邑,慢蹇成習,全不動念,固已可駭。若無警責之道,則終無收捧之期,四邑守令,從重推考,趁速擧行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逆家籍沒田民,全屬本府,乃是祖宗朝流來舊法,故日昨諸勳臣入侍時,以草記稟達之意,有所陳白矣。糧餉廳,庚戌籍入十二邑田畓中,錦城、務安兩邑所在,依舊例移屬本府之意,辛亥冬,臣李森,晝講入侍時,陳達蒙允,發關該邑,至捧打量成冊矣。壬子秋,其時度支之臣,以糧餉廳需用之苟簡,請寢其成命,則自上有勳府之擧例欲推,固不爲異,而勳府雖無此,亦可支過,餉廳形勢如此,仍置,可也事,下敎矣。仍竊伏念列聖朝寵賚田民之盛意,乃在於惠養諸勳臣之資,而當初恩賜之田民,不爲不多,而田畓則累經量役,地方大縮,虛負陳廢者居半,奴婢,則連値凶歉,太半逃故,其所捧,逐年減縮,今年、明年,已至莫可收拾之境。至於年例臘藥、醍醐湯之屬,停廢已至八九年之久,員役等料布,不能繼下者,亦至五六朔,可謂蕩殘之極矣。聖敎中,雖無此亦可支過之敎,竊恐未盡俯燭本府疲弊之至此耳。本府,則戊申初頭,籍沒田畓,幾盡分給於諸勳臣,別賜與其後鉤得者,一半割屬餉廳,而戶曹,則庚戌籍入,欲爲全屬者,似欠於共濟之道。今此兩邑田畓,不過三十餘結,其爲得失,元非大段,互相爭奪,實爲未安,而本府之必欲劃屬者,非爲物也,乃所以遵守列聖朝舊規也。且餉廳所需,臣亦詳知。蓋其所屬田畓,多至五六千結,而責應於訓局者,不過陵幸時略干軍需而已,則雖無此數十結田畓,似不至苟簡。錦城、務安兩邑田畓,依前下敎,還屬本府,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言啓曰,駝駱粥,自十月初一日,當爲封進,依前例擧行事,預爲分付司僕寺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咸鏡監營上送罪人世萬,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矣。卽當擧行,而右邊大將申光夏,以武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政院稟旨,改付標以爲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北關罪人世萬,自捕廳,合坐究覈事,命下之後,聽傳敎次,左右捕廳從事官,屢度催促,而終不來待,事之駭惋,莫此爲甚。大將,常時不能檢飭,莫重時急傳敎,尙未擧行,不可無警責之道。左右捕盜大將,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因左邊捕盜廳草記,罪人世萬,卽當合坐究問,而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本院稟旨改付標事,命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科獄罪人按覈,事體嚴重,有異於尋常訊囚。本府郞廳十員內,除當直、入直,又爲分送文武科試所五處禁亂,則無故參坐,只是數人。莫重科獄,口招覈詰之際,郞官極爲苟艱,無以成樣,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晉州牧使金遇喆,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金遇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科擧外場罪人,李世瑃、朴來章等,拿囚已久,尙未取招,事體未安。故今日早朝開坐,欲爲擧行,而知義禁臣趙尙絅,本職呈辭入啓,同義禁臣申昉,病不來參,莫重科獄,不可不備員按覈。同義禁申昉,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義禁申昉,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徐命彬疏曰,伏以無狀小臣,罪積違逋,理宜誅譴,輒蒙寬貰。向者藩任之褫免,實荷天慈曲覆,非臣隕結所能仰報。且於前月,伏蒙恩暇,往省先墓,至情獲伸,感祝無涯。第拜辭之後,伏聞以省阡呈告事,特有嚴敎。臣於是,悸恐震慄,無地自容,而病淹鄕廬,未卽復路,迹涉偃便,尙逭重誅。間被館職恩除,輒犯逋慢,悚蹙冞切,而例勘未幾,甄敍遽下,繼辱除命於荒野跧伏之中,如臣不肖,罪在罔赦,而聖上之假借眷顧至此,臣以首頓地,感極而涕,誠不知所以自措也。在臣分義,固宜竭蹶趨謝,以伸感激之悃,而第臣於見叨之職,實有病勢之萬分難强者,玆敢仰首哀號於仁覆之下。顧臣素抱奇疾,不堪陳力之狀,前已屢暴靡遺,不敢種種瀆陳,而蓋臣目疾,卽數十年沈痼之症,而歲加月增,昔之微翳,今變爲昏花矣。前之痒澁,今轉爲刺痛矣。毋論咫尺之近,不能辨物,重以痰眩忒甚,若墮烟霧,前遺後忘,觸事顚錯,甚至於親故姓名,多不省記。目下接應,殆失照管,似此證狀,其不可備數於任使之末,固已決矣。然臣之區區所自勉者,惟在於隨分殫誠,圖酬萬一。若係筋力奔奏gg走g,則尙或可以不計顚仆,黽勉驅策,而至於夙夜近密,周旋筵席,雖欲拚死自力,少效其職分,而不可得矣。從前累次忝叨,率不過若干日,輒必懇扣,遞罷乃已。至於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此豈微末小臣,所敢爲,而臣則犯之。國體之傷損,臣分之虧壞,由臣而殆無餘地,而未暇恤焉,其萬萬不得已之實狀,於此亦可見矣。臣雖欲貪恩畏義,冒昧趨承,痼廢至此,實無一分可堪之理,此臣所以矢心自劃,不敢復爲承膺之計者也。噫,出入禁闥,昵近耿光,卽人臣之至榮,恒情之所願,臣豈獨無常性,而疾病錮之,殆天所廢,瞻望宸極,但有悲恨。仰惟天地之仁,曲遂萬物,朝廷之大,不患無人。儻蒙少垂矜察,俾得以專精醫藥,任便調息,賴天之靈,或不至爲永廢之物,則實終始生成之大惠也。且臣素患痰癖關格之症,挾感暴劇,委頓床簀,作一僵尸,時月之間,斷無起動之勢,出納之地,責任緊重,引日虛縻,爲罪益深。玆不得不披瀝肝血,縣道控籲。伏乞聖慈,憐臣病狀之決難堪承,諒臣忱懇之匪出矯飾,亟命鐫遞臣職名,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日昨三牌之下,設有苦情大戾,萬萬難冒,亦何敢偃慢至此,而實以痰癖昏塞,宛轉叫號,殆無生人事故耳。然其屢逋之罪,雖斧鉞是甘,儒臣請推,又何其如向日臺論之過恕,病裏惶隕,一倍亡措。乃者又有牌出如初命,伏想聖意,謂臣賤疾,已得調治,而其急勢危形,視初誠有間矣。癖氣橫亘,尙未開利,腰脅牽疼,呼吸喘喘,口絶穀粒,遂至八日,綿薄之氣,澌脫無餘,苶帖床褥,坐臥須人。若復觸冒外風,添痛至死,姑不暇恤,而以此氣息,何能致身於禁闥之前,亦何能終日試士,達夜課次乎?杖而試起,末由承命,又不免坐違嚴召,病妨臣分,一至於此,伏枕戰汗,恭俟威命而已。仍竊伏念國家之設置兩提學,視文衡,略有專貳之差,而其有文事之責則等也。是故從前文衡有故,提學替行,如他司長官佐貳之爲,雖以臣所記存者言之,故判書臣朴泰尙,方任文衡,而適有難强之事,故故相臣李畬,以提學,初牌承命,代掌試事,前輩處義,豈後輩之不如?而日昨弘文提學宋寅明,方在政席,卒至三違,是其意,必謂旣有文衡,吾何復當試事,審如是者,文衡若十年在職,兩提學爲十年無一事之冗員耶?揆以公法,斷無是理。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加臣有召輒違之罪,早命無故提學試取,俾旣會之多士,毋至再罷焉。答曰,省疏具悉。已命牌招提學,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左參替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於前月,猥陳一疏,乞解本職及兼帶經筵之任。及承聖批,累行王言,縷縷諄復,至以經筵之職,必欲致之者,意有在焉,又以見之久矣,奚日不思,又以秋涼漸生,宜速上來爲諭,辭語委曲,旨意隆摯,眷視非常,恩光絶倫,如臣愚賤,何以得此於聖明之朝?臣誠驚駭惶惑,精爽惝怳,百回莊誦,感涕自涌。在臣分義,固宜聞卽奔騖,仰承德意,而第伏念聖意所以召臣者,實在於登筵勸講,而顧臣今日衆骸百用,無不衰脫之中,目視之昏暗,最爲忒甚,臣之不親書冊,固已久矣。或有不得已尋閱者,則開卷漠然,必待眼鏡,始辨稍大之字。今雖使臣,得以橫經昵侍,終不能看一行,發一義,以奉顧問之盛意,其何望備員入對隨衆講說也哉?雖然,至眷不敢孤也,嚴命不敢違也。正擬遵依聖敎,待得涼生,趨造京闕,備陳實狀,而後退塡溝壑矣。不意秋氣初動,新感已入,前患溏泄之症陡劇,日夜辛苦,久而愈甚。繼自月初,痰結腰脅,隱隱作疼,呼吸皆牽,坐臥俱妨,一有轉動,痛楚無數,始謂一時偶發之症,今已十有餘日矣。惟此病情,固不必其終至阽危,而若其自力動身,致之鞍馬道途之間,則斷無其望。臣之孤至眷而違嚴命,乃至於此,不但私心缺然,日夕兢惕,執憲之吏,定不相貸。況日者園陵行幸也,遠近中外大小臣庶,莫不奔走湊集,瞻觀羽旄之美,臣獨縮伏深山,無路自致於輿衛之外,仰聆淸蹕之音,罪負之重,於此益加矣。玆不得不露章自列,冀伏重誅,伏乞亟命有司,盡革臣職,勘以當律,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勿過辭,俟少間上來。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時當秋令,聖上有事園陵,玉候天相,法駕遠涉,臨御畿邑,臣民咸慶,相與聚會,莫不祗候稱頌。臣以疾病垂死之喘,身伏海都,車駕幸履近境,臣不敢偃伏自在,竊擬進候起居,瞻仰前路之計,起身三日,僅到通津界上,痰狀添作,氣息奄奄,委身路左,徊徨隕越,無所措躬。今者鑾輿載廻屬車旣遠,臣祗伏野次,無以前進,臣罪至此,不可勝贖。玆敢以文字,追上縣道,以冀登徹,庶幾天鑑,俯垂察焉。且伏念臣所叨職名,是公府孤卿,其責任甚重,不可以臣愚賤,虛帶草莽,以曠天職,事理明甚。伏乞深加聖慮,亟命褫改,還臣素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懇。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以伸霜露之感,益切追慕之懷。卿到近邑,予漠不聞,不卽敦召,缺然曷喩。旣渡甲津,半住近畿,胡不見我,而欲爲歸往乎?玆命史官,馹騎傳批,仍命偕來,卿須體小子如渴之望,從容登道,一見我,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卽爲傳諭。 ○參知鄭彦燮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待罪喉院時,得伏見諫臣疏避,則追提向日銓堂斥補時事,請罪喉院,臣亦其時承宣之一也。揆以廉義,不敢抗顔蹲冒,違逋嚴召,罪大慢蹇,因蒙解遞,倖逭勘罷,職名雖祛,私義不安,杜門尤悔,方切震惕。不意騎曹除命,旋下於此際,徊徨蹜踖,益無所措。蓋當兩守令辭陛之日,臺臣還收之啓,適發於次對入侍之時,擧條未出之前,本院之未及周旋,其勢固然。而且其下直單子,遽已啓下於臣適不知之中,然而同在一院,義無知不知之可別,故臣亦隨諸僚之後,而陳暴請譴,此則聖明業已下燭。至於嶺伯辭朝時,則臣以身病,連日不得仕進,而凡可以不得奉行者,則在院諸僚,無不據例稟啓。其時事狀,不過如此,臣之無似,忝在出納之地,伊時處分之下,當事顚錯,不能善爲周旋,諫臣論斥之言,誠出於憂世道慮後弊之意,則臣何敢苟冀其獨免於抨彈也?抑臣稟質脆弱,素多疾病,形殼不至太衰,而精力已無可恃,涉夏徂秋,連在近密,無非强疾黽勉之日,而未嘗猥陳疾病之狀,雖以日月之明,未盡照燭,必以臣爲無病土木之物,而其實則本來病人也。宿衛重地,萬無堪承之望,卽今情地之外,病勢危重,旬月之間,實無以蠢動供仕,玆敢疾聲號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中間缺))}},朝家必欲行此政,則前期知委,然後可爲之,而大抵納布則有點退之弊,納錢則無點退之事,民必願其納錢,而不願於納布矣。上曰,副學已發端,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民間錢貨,實無出處。若當年豐,而穀賤錢貴,則換錢納官之際,其弊無窮,今若勿許捧錢,則庶可以省弊矣。始炯曰,民間錢貴,果爲特甚矣。慶尙道,則有上下納大同木、兵曹騎步布,而布則雖踊貴之時,其價常不滿二兩錢矣。錢則雖一二錢,民甚愛惜之,蓋布則有自織之道,而錢則無出處故也。以布上納,則京司點退不捧,畢竟終歸於納錢,此所以民間有怨,而今若定以一切之法,只捧布而不捧錢,則且恐布價騰踊,一疋之直,將過二兩,此亦有弊矣。臣意則朝家,只隨納隨捧,而凡於納布之際,俾無點退之弊,則此最便好矣。取魯曰,此則不可矣。朝家所捧之布,不但爲官用,亦歸於貢物價,今若不計麤疎,而只許捧納,則民皆效尤,必不納精細者,以此而上下貢物,則貢物將不得支保,其弊又將如何耶?決不可不爲點退而任其所納矣。寅明曰,錢貨方貴,豈無弊端?朝令若鎭長行之,則誠好矣,而行之一二年,復有納布之弊,而又議其改捧,則初不如如前爲之,此宜深思遠計而處之,恐非容易猝改者也。尙絅曰,通一國民而計之,則自其家,織取備納者無多,皆是換木以納之類也。渠旣換木,則許其納錢,庸何妨乎?取魯曰,趙尙絅之言,是也。豈捨順便之道,而行此窒礙之政乎?上曰,副學之意,終與諸臣異耶?宗城曰,木價雖貴,旣持二貫錢,則寧有不貿一疋之理哉?臣意,則此令一下,民必大以爲便矣。始炯曰,臣在嶺南時聞之,朝家有錢木參半之令,則商賈輩,多聚於列邑邑底,守令知其狀下令曰,今則不以木納,當以錢納云,則商賈輩,皆退坐,畢竟不得已歇價出賣。此則雖非正道,以此推之,則朝家若下捧木之令,商賈輩,挑價之弊,必甚矣。尙絅曰,此言是矣。朝家若許以納木,則可直一兩之木,將踊價數兩矣。興慶曰,自織備納者,嶺南之俗,而臣嘗往來畿湖之間,備知民間自織者之絶少矣。令下後一年,則雖未知,而過二三年,則木價必大騰,此豈無弊之道乎?上曰,豈有無弊之事耶?大體是,則當斷然行之矣。廷濟曰,我國民人,不事綿農,今若以捧木下令,則民必有勤於耕織之效矣。宗城曰,近來人心,無不愛錢。凡係上下之物,皆願純錢,習俗已成,莫可救正矣。朝家用錢,則固難不捧於民間,此最行不得處,而今誠以捧木勿捧錢,下令,則民間必歡欣鼓舞矣。上曰,副學,若堂下,則予當更差御史,俾周察民情,而今爲堂上,無奈何矣。宅賢曰,曾於丙午年間入侍時,祛錢當否下詢也,臣亦陳所見,而其時,亦有自今,民間所納,勿許捧錢,皆捧純木事,定式施行之敎矣。其後各軍門、諸各司之捧錢,一皆如前,臣未知因何廢閣,而似由於窒礙難行而然矣。上曰,丙午年,果有此敎,而其後尹淳以爲,國家用錢,而使民不用錢,則實爲不可行之道云,故遂至仍寢不行,判敦寧之致訝,無怪矣。興慶曰,尹淳之言,誠然矣。朝家方用錢,則民間自可用錢,而民之用錢,非爲渠私用也,皆歸於事上之道矣。宗城曰,錢貨,在上者之用也,粟米麻絲,在下者之用也,豈可不捧當捧之麻絲粟米,而反捧其不當捧之錢貨耶?事體亦甚不當矣。上曰,嘗聞民間,以不禁錢爲怨云,故予嘗有祛錢之意,而今副學,至以歡欣鼓舞爲言,民情於此可想,副學亦豈欺予哉?況陸贄以錢弊告其君,陸贄似勝於今日入侍諸臣矣,古人所戒,亦宜體念。此意出於擧條,自明年條新捧爲始,而施行,可也。宗城曰,行貨與否,在朝家爲何等重事,而以臣愚淺之一言,豈可遽爾決定耶?朝家若不用錢則已,諸各司皆用錢,而只以不捧於民間爲令,則此不可行之道也。臣初則嘅然於成命之不行,而有所陳達,仍承下詢之盛意,雖陳民情之便好,而此在博詢諸臣,廣採衆議,無一分弊端,然後可以行之矣,至於擧條施行,則事似猝遽矣。必寧曰,錢弊方無窮,祛錢雖好,而國家需用,太半在錢,則此非一朝可祛之物,以民間言之,則亦多以錢資生者矣。富民則能自織納官,而其餘則分分鳩合,以爲換貿之道,今若新令猝下,則必多爲悶者矣。上曰,秋判,亦達所見,可也。陽來曰,鄕民得錢甚難云者,誠如副學之言,而亦有不然者矣。小民輩,初以可直一兩七八錢之木,納之於官,則官員輒不捧而退之,不得已又入情債,其用不特二兩而止,納布之弊,亦如此矣。上曰,納錢則無情債耶?陽來曰,納錢情債,未知其如何,而此是應納之物,故設有情債,似不至於濫矣。取魯曰,祛錢亦臣本意,而臣方待罪惠廳,次知錢穀出入之數矣。錢旣不能罷,又爲新造,以爲一國通貨,而只不捧於民間,則其所窒礙,亦當如何?上曰,納布之弊,秋判所達之言是矣。然予嘗悶錢之爲弊,雖今日不能祛,副學所達,亦有意見,其令副學,問於在京大臣,詳確便否,而後日次對,更爲陳達,擧條則姑爲安徐,可也。上曰,副學,因事謀始,以重政令之敎,以前日錢貨事,傳敎至今不行,有所陳戒矣。民間上納之物,勿以錢貨代捧事,當詢議便否於大臣後,可以決之,而當初傳敎之不卽宣布於中外者,殊甚稽緩,伊時備局有司堂上,竝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君父責躬下敎之後,爲臣子者,何敢以區區廉隅爲言耶?全羅監司柳復明之尙不肅命,事體駭然,在政院之道,所當這這請推催促,而昨今一不請推,當該承旨,從重推考。柳復明,則自備局,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特敎催促,前後非一,而一向撕捱,終不肅命,事體道理,極爲不當。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出肅,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近日紀綱解弛,雖是往役之任,亦皆撕捱,卽今諸道,試期不遠,而都事、京試官之呈狀請遞,極其紛然。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已屢呈所志,咸鏡道都事權贒肅謝後,亦再呈狀。槪聞其有實病,而北道試所旣遠,必趁今下去,然後可以及期設場,如是相持之際,恐不免臨急窘束。臣意,趙漢緯、權贒,竝罷職後,口傳出代,催促下送,何如?上曰,近來文臣,淸要之職,則以呈辭爲事,外官則又呈所志,如此而將做何事耶?趙漢緯、權贒,若罷職,則適中其願,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北關試所,聞是六鎭云。距京爲二十餘日程,今明日辭朝後,方可趁期設場。咸鏡道,北關主試,北評事爲之,南關主試,都事爲之,而北評事若有故,則都事移往北關主試,南關,則又別遣京試官,而卽今北評事申晩尙不肅謝,未知其去就。北評事、都事間,過今明不爲發行,則北關試事,必將狼狽,誠極可慮矣。上曰,申晩之撕捱,無義矣。若是舊踐,則猶可辭矣,而不過爲兵使幕下,則何敢爲辭免之計耶?今日吏判之以申晩,擬於玉堂首望者,亦非矣,吏判推考,申晩,今日內辭朝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堂上入侍時,副學若帶備堂,則亦以玉堂兼入耶?宗城曰,前例如此云,而臣意,則次對時,必令三司入侍者,蓋欲與廟堂,相可否也。當此遇災奮發之日,大臣列卿,皆爲入侍,則入直玉堂,亦令同入,似好矣。上曰,旣有在直玉堂,則當入侍矣。宗城曰,臣亦今日入直矣。上曰,然則後日次對時,副學雖入侍,在直玉堂,亦爲入參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年分事目,一時爲急,欲觀諸道狀聞,擬於望後,出送敬差官,而第各邑守令,在官然後,可以奉行。此不可以兼官替行,卽今中下守令,皆未出代,如此之時,例有不待都政,而差出之規,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纔以尊朝廷下敎,則卿言非矣。中下等守令差出,事體重大,少退時,所當就議大臣,大臣陳達則可矣,卿之替達,事體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以今秋田政,勿令都事踏驗,自監營擧行之意,啓聞矣。都事覆審,雖有若干廚傳之弊,而蓋檢田,自是都事之任。且三南旣已差送敬差官,則不宜異同,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聖上,以申晩之撕捱無義爲敎,而申晩之辭免,自以爲不無所執,今日呈狀于備局。以頃者見枳於玉堂宿硏gg宿趼g,則北評事,雖是兵使幕下,係是銓郞例據之任,有不可冒赴爲辭矣。取魯曰,評事,雖曰兵使幕官,自是堂下極選。以今番差出時事言之,兵判,以吏郞望中當擬者,只是二人,筵稟差擬,則申晩之以見枳玉堂,不欲赴任,固有所執矣。以臣之所經歷者言之,臣曾在先朝,有玉堂撕捱,故得除評事,而終不敢赴,獲蒙體下之恩。今日聖上,雖以朝綱之墜損爲敎,至於朝臣之廉隅所關,使不得自伸,則反有損於朝體矣。上曰,在先朝紀綱何如耶?如卿一人,雖蒙諒恕,而非可援例者,況近來北評事,非盡是曾經銓郞者也。吏判,旣命推考,而工判所達,亦近分疏,推考,可也。{{*|出擧條}}鵬翼曰,臣有所懷敢達。臣待罪御營廳時,權和經爲名人處,銅砲五十文,龍銅砲二文,出給本錢,使之造納。又於訓局,銅砲五十文,紅夷砲二文,給本錢料理造納,則其功勞不少矣。雖有承傳,而該曹之收用未易。且肅廟朝,李遇華爲名人,水鐵砲五十文造納,則有特除邊將之規,似當依此例論賞,故惶恐敢達。上曰,係是軍器事,則宜令該曹考例,稟處矣。興慶曰,權和經,每以此事,呈于備局。當初雖受出軍門物力,旣已立本還納,且其所造納軍器,若是數多,則可謂有功於軍門。而渠以徒爲負債於市廛,未蒙朝家之賞典,爲稱冤之端,考例施賞,亦無不可矣。上曰,申飭該曹,有承傳則調用,可也。宗城曰,近來金玉亦多岐矣。凡係監賑、活人、捉虎之類,皆蒙加資之典。京外軍門,修造軍器,若滿千數,則亦必加資,金玉遍滿於街路,閭里之間,此固寒心矣。將臣所達,未知何人,而圖得軍門物力,托以造砲料辦之際,一以爲潤橐之資,一以爲希賞之階,其習可惡也。將臣之至擧先朝特除之事仰請,事體極爲未安。訓鍊大將張鵬翼推考,何如?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以爲今秋淸北巡操,當擧行,而三防營,別武士兩年都試,可以巡過時試取,四獨鎭創設後,軍容器械,亦必欲點視云。蓋金潝之再任西閫,爲其軍制之變通,則今於軍制了當之後,不可不一番巡操,依狀請,使之巡操,何如?上曰,依狀請,竝許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監司李箕鎭,聯名狀啓,罪人六名,旣已正法,其餘,則參酌定罪事,陳請,而裵起唐、裵成益,則當減死定配,及唱永白,通引金益鍊、金仁淑等,雖不入於和應之中,而有不能救䕶之罪,則當一體重勘。軍卒六名,守閽不嚴,致有突入作變之擧,則厥罪當斬,而有不可勝誅,竝宜施以減死次律云。其當依狀請施行乎?上曰,今若依狀請施行,則御史當奉行耶?興慶曰,自此若不別爲定罪,只許依狀請施行,則御史可以奉行,而臣意,則勘律,分付似宜矣。上曰,守門卒亦宜重勘耶?永白,則初旣防閑,至於顚仆者,出於李義豐之言,似無可罪之端矣。興慶曰,及唱,與吏屬有異,長在兵使之前,須臾不離,一動一靜,無不相隨,而當賊徒突入之際,不能竭力禁防,則其罪固重矣。上曰,裵成益、裵起唐,當用何律耶?興慶曰,初旣承款,末又變辭,而其情跡終涉可疑,當用減死絶島定配之律,而守門卒之罪亦重矣。上曰,然則守門軍卒,當與起唐輩,同罪耶?興慶曰,帥臣所在,便是轅門,而守閽不嚴,致賊亂入,則其罪至重,而但其和應之跡,別無顯著,則不必與起唐輩同罪矣。尙絅曰,守門者,必爲和應,若不和應,則賊人輩,何敢容易突入乎?上曰,大臣之意,則守門卒與永白、益鍊輩同罪云耶?興慶曰,軍卒之任,自是守門,而旣不能守門,致有此變,則其罪固重,而若其用律,則何必與永、鍊輩,異同乎?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宅賢曰,守門卒之不能防禦,與及唱、通引之不能捍蔽,其罪一也。及唱,則不離須臾,比門卒、通引,尤緊,而不可分以二之。臣意,則一體減死定配,似宜矣。取魯曰,門直、及唱,俱是立番中緊要者也。門直有不能守門之罪,及唱有不能捍衛之罪,而通引則雖曰立番,旣是兒童,且其任使,與門直、及唱,稍似有間矣。減死云者,特減其當死之罪者,而此則前後案査,皆無可疑,情跡恐不可直斷以死律。況朝家用法之道,旣誅其元犯六人,其餘罪犯不明之類,參酌勘處似宜矣。寅明曰,通引、及唱,固皆有罪,而罪人之入,旣由其門,則守門軍卒之罪,似尤重矣。然千里外獄情,何可遙度?御史之區別,必有所見,依狀請,似好矣。師益曰,臣則未見御史狀啓,而但通引,雖曰兒童,亦有年過二十者,則不可以兒童責之。及唱長在帥臣之前,則不能捍蔽,與通引無異,而至於守門卒,則初不能防禦,致使由門而入,其罪尤重。大抵通引、及唱、門直,雖曰防禦,或捍蔽,旣無被刃之事,則其不能限死防衛之狀,據此可知。勿論其和應與否,似當從重勘斷,臣意則如此矣。鵬翼曰,通引輩,皆是壯男,則豈不能制其一女子耶?與及唱、守門卒,皆有不能捍蔽之罪,宜均施重律矣。廷濟曰,通引與及唱,其罪同矣。守門卒,則雖自外捍禦,而賊人旣自其門以入,則其罪亦大矣。但減死之律,在上者當處之,非在下者所敢請者,而且其和應之跡,旣不分明,則直論一律,未知其如何也。尙絅曰,通引、及唱之不能捍禦,其罪一也。至於守門卒,則當晝守門,任其賊徒之闌入,渠雖曰不爲和應,其誰信之?論其罪狀,則比及唱、通引,有加矣。陽來曰,裵起唐、裵成益之爲收屍而來云者,決是同謀,當施以知情之律。守門卒與及唱、通引,雖有門前、階下、廳上之三層,而罪旣相同,律豈有異?竝以不能捍禦主將之罪,罪之似宜矣。始炯曰,通引、及唱,皆是親近於主將者,而俱不能捍賊,門卒守閽而亦不能防賊,宜一體重勘矣。宗城曰,起唐、成益,則初旣承款於監司査覈之日,末乃變辭於御史盤問之時,故有此參酌之請,而門卒、及唱、通引等,其罪槪同,賊在門外,則門卒不捍,賊至庭前,則及唱不捍,賊入堂上,則通引不捍,當如尹陽來所達,而竝施不能捍禦之罪矣。至於御史之以門卒爲尤重者,似是以軍律論斷故也。上曰,罪人六名,旣已正法,則因此一事,豈可多殺人命耶?依大臣所達,裵起唐、裵成益,則絶島定配,通引、及唱、門卒,則極邊定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此咸鏡道別遣御史狀啓中,裵成益之益字,書以奎字。成奎旣已正刑,成益今方稟處,而有此名字之誤書,政院未及察推,而御史宜有警責之道矣。宗城曰,監司、御史,聯名啓聞,而有此罪人名字之誤書,竝推考警責,當該承旨,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本曹參判申昉,出仕然後,可行都政,而久入不出,今日則以服制不進矣。上曰,有服制,則不可牌招耶?宗城曰,出牌後,自當以服制懸頉,何可念其有服制,而還寢牌招之成命乎?上曰,事體然矣,吏曹參判申昉牌招,{{*|榻前下敎}}寅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別單請罷,無名徵斂,而係是戶役、結役,則不可謂之無名而盡罷矣。上曰,非特戶役結役,事多零瑣,勿施宜矣。上謂宗城曰,經筵雖重,晝仕出去,從速同議於大臣,可也。宗城曰,大臣旣以李瑜與小臣,差定有司之任,聖上亦不知臣之無才,而下敎至此,臣何敢殫勞耶?謹以迷見,一質於諸大臣而奉稟矣。始炯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起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因風旱爲災,聖心焦勞,責躬求助之敎,有足以感泣臣隣,則廊廟諸臣,尤宜淬勵圖效。方當悶災講究之日,此豈言病偃便之時,而今日賓對,亦多懸頉,繼因特招,竝皆入參,則其實病之不至大段,據此可知。自上雖已問備,其在事體,宜示規警。請備局堂上,病不進人員,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宿衛之地,何等嚴重,而近仗軍士之因該郞嚴飭,盡數相率而逃匿者,事未前聞,誠極寒心。今日國綱,雖無餘地,幺麽仗衛之士,豈敢乃爾?,請逃走近仗軍士,令攸司各別重究,當該入直堂郞,亦命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臣昨到臺廳,得聞有承宣推考之敎,令院吏謄來,則喉院之吏,諉以事關本院,勿出朝報云。凡有特敎,豈可使外人不知,而況國家之待臺閣,必欲隨事與聞,則此等謬規,誠無意義。請自今以後,雖係喉院,使之皆出朝報,當該承旨,亦命推考。上曰,初欲遞差,而商量推考矣。今聞事係喉院而不出朝報云,事雖微矣,極爲駭然。上款事,依啓,當該承旨,不可推考而止,罷職,可也。又啓曰,藩臣事體,與他自別,而昨日新完伯勅勵之命,再煩特敎。設有難安之義,不宜全無動靜,而徒使朝令不尊,國體有損,不可無規警之道。請全羅監司柳復明,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憲府執義李宗白,以按覈御史,時在咸鏡道北靑府,持平李度遠,時在江原道金化縣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李宗白,則竣事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諸臣以次退出。 ○(以上落張))上曰,注書出去,留待守令引見事,分付。逅出來傳命後還入。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入侍。宗集進伏,上問職姓名。宗集曰,臣是光州牧使徐宗集也。上問履歷。宗集曰,臣初授翼陵參奉,由奉事、直長,遷掌樂主簿,移禁府都事,工曹佐郞,平市令,文化縣監,安城郡守,宣惠廳郞廳,富平府使,又以濟用主簿復職,移宗廟令,而今拜本職矣。上問所懷。宗集曰,別無所懷矣。上問七事。宗集以七事仰對。尙紀進伏。上問職姓名。尙紀曰,臣是錦山郡守趙尙紀也。上問履歷。尙紀曰,臣初拜思陵參奉,由奉事、直長,遷漢城主簿,歷工曹佐郞,刑曹正郞,又差遷陵都監郞廳,與工曹正郞相換,拜燕岐縣監,而病遞,又以典設別提復職,移宗簿主簿,拜狼川縣監,而自狼川移拜本職矣。上問所懷。尙紀曰,時未到任,無所懷可達者矣。上問七事,尙紀以七事仰對。上曰,承旨宣諭。必寧讀宣,又讀別諭。宗集、尙紀起拜。上曰,守令先爲退去。上曰,六月日記,注書出去取來。逅進伏曰,六月日記,臣當修納,而遞出未久,又入堂后,故未及正書矣。上曰,注書日記,趁卽修納事,曾已申飭,而六月日記,至於三朔,尙不修納,宜有警責之道。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斯速出肅事,旣已各別申飭,敎文亦預爲分排,俾無臨時窘急之弊,可也。承史遂退出。 ○九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領事金興慶,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李眞淳,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兪健基,持平洪得厚,獻納徐命珩,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慶尙兵使魚有琦,輪對官中樞府都事金致河,敦寧府判官朴龍秀,通禮院假引儀尹昌垕,廣興倉副奉事金漢明,禮賓寺主簿李廷彦,同爲入侍。上曰,今日輪對官同爲入侍。聖龍曰,輪對官以有晝講入侍之敎,故今方待於外矣。上曰,朝講,同爲入侍,分付,可也。德老出去,傳敎而入來。上讀前受音,陳風篇題自陳國名止,東門之楊二章一遍訖。瑗讀自墓門有棘,至所謂不卽之人,不知何所指也。上曰,大旨止此耶,常時經工,如此耶。聖龍曰,經工注,或省之矣。興慶曰,經工亦如此矣。上曰,今番所印,異於古矣。瑗讀至儀行父讀行以本音。上曰,以行讀之是乎。瑗曰,經書行若作抗,音則必書以戶郞,反矣。讀至彼澤之陂,讀陂以本音。上曰,諺解作皮音乎。瑗曰,然矣。叶音雖爲坡,而諺解作皮音矣。上曰,叶音則爲坡矣。興慶曰,叶音雖有之,不必從矣。瑗讀止篇之重複,亦何疑哉,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墓門有棘,止亦何疑哉,一遍訖。瑗曰,墓門章朱子亦以爲,不知何所指也,知而不已其非甚矣,而乃曰顚倒思予,詩人忠厚亦可見矣。健基曰,此詩必閭巷間,有如洩冶者,諷諫而作也,雖曰不知何所指而古人,或有如此之論矣。梅者指好物,而鴞者乃惡鳥,似指孔寧儀行父矣。歌以訊之者,深憂永歎之意矣。上曰,領事之意,何如?興慶曰,十三經注疏耶。瑗曰,非也,旣曰不知何所指,則不可知矣。興慶曰,顚倒思予,將伯助予之意也。光武悔不用郭子橫之言。玄宗悔不用九齡之言,至於致祭曲江,皆顚倒思予之義,小臣敢推類而仰達矣。上曰,然矣。瑗曰,不以辭害意,可矣。領事之言,皆推類而言之矣。上曰,不知何所指矣。下番所言,參互看之亦可矣。陳風俗,自大姬,無足言者,而爲此詩者,猶有秉彝之性矣。玄宗雖悔播遷,至蜀亦何補乎。瑗曰,天子有爭臣,國不亡,蓋使之不陷於惡故也。上曰,此似非賢者之作也。健基曰,此非淫泆之詩矣。上曰,然矣。游曰,章下慶源輔氏之言,好矣。恐人知之猶有羞惡之心,若至放恣,則是自暴自棄者矣。至於國人知之,無所忌憚,則何以改之,毫忽之間,易於爲惡,惟在恐懼剋改之矣。一番二番多作惡事,則畢竟不知其爲惡矣。在人君之道,惟當勿以善小而不爲,惡小而爲之矣。自上鑑戒宜矣。上曰,所言切實矣。蓋非不知爲惡,乃無忌憚也。游曰,無異於不知矣。瑗曰,若以爲如蹈水火,則不爲之矣。上曰,甚者以爲,人生如朝露云矣。游曰,操存省察宜矣。上曰,克念作聖,罔念作狂,不出這八字矣。瑗曰,變風極於陳,而以衡門及此詩見之,猶有可觀者矣。此以下,無可論文義者矣。上曰,東萊呂氏以爲,變風終於陳靈,何也,陳靈下,有澤陂章,眉山蘇氏註,亦疑之矣。陳靈以後,未嘗無詩矣。瑗曰,澤陂章,不可知其時世,陳國亡於靈公澤陂,必陳靈以前之詩矣。健基曰,澤陂陳靈,何以知其時世之高下耶,以株林章觀之,詩人忠厚,亦可見矣。游曰,月出章註,未見好德如好色云者,反之於人君之好賢矣。上曰,然矣。瑗曰,作法於貪,繼將奈何,當初立國,雖正猶有末弊,況太姬好歌舞,末流之害,必至如此矣。游曰,亡國皆由於女戎矣。上曰,株林章,豐城朱氏之言,好矣。此則無異於鄭衛之風矣。游曰,鄭衛不過民俗淫亂,而此則人主,以好淫亡國,尤有甚矣。上曰,雖云放鄭聲,而大體衛尤甚矣。健基曰,衛有墻有茨,陳有株林衛,甚於陳矣。游曰,殺洩冶尤可鑑矣。上曰,衛則無洩冶矣。健基曰衛,有栢舟淇澳,勝於陳矣。瑗曰,載馳泉水,有可取矣。上曰,陳則無君,若有君,如淇澳則豈不勝乎,太姬必不能爲栢舟章所爲矣,根本已如此矣。游曰,東萊呂氏之論,非但爲陳矣。衛宣姜、陳夏姬,皆不足觀而孔子取之者,使人君,鑑戒之意也。興慶曰,感發善心,懲創逸志,詩之大義,孔子刪詩之義,蓋如此矣。上曰,善惡,皆吾師之義矣。衛男悅女,鄭女悅男,陳男女相悅,似兼鄭衛矣。興慶曰,陳似好樂矣。上曰,其樂豈雅樂耶。健基曰,流蕩甚矣。游曰,雖非雅樂。孟子曰,與百姓同之如此,則雖俗樂,亦好矣。上曰,齊宣王,自稱好樂,故孟子如此言之矣。興慶曰,孟子欲人君,推其心及於民矣。健基曰,無禮樂,則豈可爲國乎。瑗曰,此下有檜曹,而曰終於陳靈,以檜曹有亂,極思治之義也。興慶曰,檜曹有變,可爲正之義矣。興慶曰,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勝乎。上曰,差復後一樣矣。興慶曰,入診當爲之,而自上,有待下敎之敎矣。上曰,待觀氣候,當下敎矣。來日次對,爲之可也。興慶曰,姑無大段陳達之事矣。還上事,當待諸道分等之上來然後,可爲之矣。上曰,以分等之不卽擧行,至春收捧,甚爲民弊,今番諸道分等,必須從速爲之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已以十月初上送之意,分付矣。兩南兵使,今秋陸操,依狀請擧行事,頃已定奪,而其狀啓末端,亦以營將、城將等巡點,爲請矣。兵使旣行陸操,則營將巡點,曾前多有停止之例,營將、城將巡點,今亦停止宜當,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濟州牧使鄭道元,呈狀于備局,以淹疾曠官,爲言,故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而聞其病情危重,專廢公務云,亦不可一向强令察任,今姑許遞,未知何如。上曰,爲濟牧者每如此圖遞,惟其圖遞,故不爲公事矣。此弊不可開端,廟堂堅守勿許,可也。興慶曰,聞其病重,故敢達矣。上曰,推考勿遞,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晩移秧,全不掛鎌,請爲給災,而今旣許給矣。擧條中,付標添書,復爲入啓之意,敢達矣。上曰,不署經守令有之耶,判義禁行公乎?議院申飭,使之開坐,可也。聖龍曰,今日開坐云矣。上曰,捕廳草記,下于秋曹乎。陽來曰,闕中失銀器,事甚可驚駭矣。上曰,此異於偸竊矣。陽來曰,方其推覓之時,渠若惶懼埋置,則或可容恕,而褁付其娚,打壞出賣,非盜而何。游曰,洪景輔時無職名矣。上曰,前承旨洪景輔敍用,冬至副使更爲啓下,可也。{{*|榻前下敎}}上曰,都目以從速擧行之意,累次申飭,而尙今遷就兵曹,則無遷就之事乎?游曰,兵曹之所當擧行者,六七月間,已盡爲之矣。上曰,吏曹堂上推考,使於今月內爲之,可也。游曰,吏曹爲之,則兵曹無不可爲之事,而但今月二十八日,有{{!|𩝝|⿰飠高}}饋軍兵之事。二十九日是大王大妃殿誕日,其間日子無多,且吏曹差出郞官然後,可爲也。聖龍曰,聞吏判之言,來月初二日間,當爲之云矣。上曰,然則不過差遲一兩日,申飭可也。{{*|出擧條}}聖龍曰,慶尙兵使入來矣。大提學尹淳,有關格之症,不可作闕外之行,政院牌招而不進矣。上曰,節製何以爲之乎。興慶曰,旣有病,故替行,亦有謄錄矣。上曰,試士弘文提學爲之耶。聖龍曰,朴泰尙,爲大提學時,故相臣李畬,以弘文提學替當,卽今事體,漸細矣。上曰,大提學尹淳,有實病耳,再牌不進。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事,注書出去,傳敎可也。{{*|榻前下敎}}德老出傳上敎,復爲入來。有琦進前俯伏。上曰,右兵營在於何處耶?有琦曰,在蔚山矣。巡點雖停止,而習操則當爲之矣。上曰,承旨讀傳敎,給慶尙兵使,可也。聖龍讀畢,傳于有琦。上曰,傳啓。擧其下款,可也。持平洪得厚所啓,請還奴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今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頃日陵幸回鑾之時,掖隷濫騎御乘,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論以王法,決難容貸。而減死島配,失之太寬,禮曰,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蒭者有罰,況濫騎御乘者乎?此等犯分之類,置之寬貸,則國法奚用?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所啓,近來科場不嚴,至於今番監試二所,外章之變而極矣。京試雜亂如此,則何以示外方,而責其不嚴乎?以嶺南試所之亂場,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獨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上曰,場內場外,自有區別,今者所請,未知得當。又所啓,昌寧縣監洪致期,素無行檢,濫典郡邑,到任以後,無一善狀,本孫纔經兩年大殺,凋弊特甚,雖至誠撫摩,猶患難濟,而不恤民隱,專意善事,創造奇巧,異制之節扇,賂遺權要,雖朝士之好侈者,猶嫌其太巧,傳說狼籍,聽聞俱駭。當朝家軫念荐饑,禁封節扇之時,不念分憂之重,先爲營私之圖,如此之類,不可置之字牧之列。請昌寧縣監洪致期,罷職不敍。上曰,果若所啓,非止罷職,此時守令,數遞可慮,爲先拿問。{{*|竝出擧條}}上曰,此何許人乎?興慶曰,洪命夏曾孫,典二邑矣。上曰,不知其爲人乎?興慶曰,不知矣。命珩曰,雖奢侈者,不把其扇,而唾鄙之,兵判亦以爲此扇,豈可把乎云矣。游曰,此誤聞之言矣。上曰,此中必有見之者矣。興慶曰,流謗有之,臣亦不見其扇矣。上曰,重臣,以爲不可把云者,言者浪傳矣。命珩曰,臺諫許以風聞,小臣得於風聞,而不知其虛實矣。上曰,往昌寧,久乎?興慶曰,上年赴任矣。游曰,其人頗不循例,賑恤時,備連珠佐飯數斗云矣。大抵賑恤之弊,甚矣,守令,至於饋飯餠別飮食矣。命珩曰,致期與故相臣洪致中爲一家,而致中死後背之云,素無行檢者此也。上曰,若如兵判見扇之語,則安知其眞的乎?命珩,又所啓,臣情病俱苦,不能詣臺,連尋長單,見阻喉院,昨因憲府處置,黽勉詣臺,繼聞朝講有命,臣逖違軒陛,已至數載,區區犬馬之忱,欲爲瞻望耿光,冒沒入侍,以草草數件事,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未豪允,或處拿問,而至於監試二所試官罷職之啓,又以未知得當爲敎。臣於是,惶愧恧蹙,繼之以訝惑也。夫科場事體,毋論場內場外,其申飭之嚴與不嚴,都在於試官,則外製之罪人,今方覈治,而當該試官,烏得免責罰之請乎?況嶺南罷場之後,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獨豈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故採取公議,敢有所論列矣。未知得當之敎,實是臣意慮之所不到也。此莫非如臣無似,濫居臺地,一言脫口,致勤聖敎,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科事不同,事有曲折,未知得當,蓋由於此,勿辭。聖龍曰,獻納徐命珩,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命珩問於承旨曰,爲避嫌乎?上曰,在其心,有可避則避,不當避則不避,不可問於人而避之矣。上曰,賓廳課試與次對,相値耶,商量爲之,可矣。興慶曰,有相拘礙之事矣。聖龍曰,輪對官入侍矣。尹游以同知館事,有所措置事,先爲出去矣。致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中樞府都事申致河矣。上曰,履歷。對曰,小臣初以守禦哨官出六,戊申年七月,爲訓鍊都監哨官,癸丑年四月,爲武兼宣傳官,甲寅年二月,都政差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小臣待罪之府,原任大臣,主張區處,別無所達矣。龍秀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敦寧府判官朴龍秀也。上曰,履歷。對曰,小臣戊申初,授繕工監監役,己酉以淸州地胎室修改勞出六,庚戌拜司宰監主簿,移義禁府都事,以姻嫌罷散,今年五月,拜司畜署別提,八月移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每於式年修改譜冊,奉安譜閣守直而已。上曰,譜冊,亦藏置於各處山城乎?對曰,式年則只修二件,一則奉安於北漢,一則奉安於本府矣。上曰,北漢藏置,自前而然乎?對曰,北漢築城後,始爲奉安矣。上曰,所懷。對曰,小臣所帶之官,卽王親外戚之府,甚是閑司,豈有所懷可以上達者乎?上曰,朴龍秀,誰也?眞淳曰,故判書朴長遠之曾孫也。健基曰,朴文秀之六寸也。上曰,是朴文秀之秀字也。昌垕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通禮院假引儀尹昌垕也。上曰,爾則初入仕,不問履歷矣。上曰,職掌。對曰,掌吉凶軍賓嘉五禮儀,而大小朝儀,大小祭享,節奏擧行,皆是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小臣之本院,極爲疲殘,雖有若干所懷,而從前輪對,已爲陳達,今則猥越,不敢達矣。上曰,尹昌垕之年,幾何?對曰,小臣時年二十二矣。上曰,入仕何其早乎?興慶曰,院規限年二十以上薦,取才後擬望矣。上曰,尹昌垕,旣有所懷,而不敢達,則輪對之規不然,更爲進達,宜矣。對曰,本院弊端,書吏與皁隷,太不足矣。丁未年間輪對時,因本院官員,陳達皁隷,三名加出,而猶不成模樣,書吏亦不足矣。當此朝家減省之時,以吏胥加出事,有所陳達,極涉惶悚,故不敢達矣。上曰,通禮院,想必疲弊矣。興慶曰,通禮院官員多,而下人少,疲弊莫甚,所達是矣。廷彦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禮賓寺主簿李廷彦矣。上曰,履歷。對曰,小臣癸巳年小科,庚戌年三月拜南部參奉,辛亥年正月遷長興庫奉事,經遷陵都監分差官,十月以典獄奉事相換,壬子五月遷繕工監直長,六月以遷陵都監,陞敍禮賓寺出六矣。上曰,職掌。對曰,禮賓寺雜物色矣。上曰,遺在數幾何。對曰,末醬四千七百九十三石十一斗,川椒二百四十斤,鹽六百九十五石四斗。上曰,所懷。對曰,小臣,所掌別無大段弊端,雖或有弊,稟于提調,這這變通,別無弊事矣。漢明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廣興倉副奉事金漢明也。上曰,履歷。對曰,小臣,壬子七月除惠陵參奉,今年二月都政,陞典獄奉事,旋以此職相換矣。上曰,職掌。對曰,職掌米麪矣。上曰,留在幾何?對曰,卽今現在數大米一萬四千七百石,太八千六百餘石,田米六百石零矣。上曰,所懷。對曰,別無大弊瘼可陳之事,舡格輩無面,間或有之,而本倉以戶曹屬司隨弊,報戶曹變通收捧,故亦不爲巨弊矣。上曰,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黃晸,請對引見,假注書南德老,記註官任述、金啓白入侍。晸曰,北伯李箕鎭狀啓,捧招罪人,押領上送,故狀啓,不敢循例入啓,有此請對矣。上曰,狀啓來耶?晸曰,臣持來矣。捧招亦來,而院中煩撓,不敢坼見,亦爲封進矣。上曰,道臣之事,極率爾矣。若以爲逆賊,則可矣。其時,此等人,卽希亮使喚之人,乃脅從之類,以此上送,人心惶惑,道臣率易矣。晸曰,此乃持書札往來者,在道臣之道,不敢不上送矣。上曰,雖曰往來,其時此等人多生者矣。往來水閣橋,爲其弟,昏需買給藍飛段,豈逆賊耶?晸曰,希亮,世樞之奴,則宜設鞫問之矣。上曰,書之可也。晸進書傳旨。傳曰,書曰故縱肆赦脅從罔治,戊申討逆後,凡脅從之類,勿問事,屢下旨諭矣。今者世萬,以賊亮之緊黨,有往來京中,謀議之事,而其謀議者,偃息輦轂,則道臣之狀聞押上,事理當也,而此則不過其時,往來貿段之人,不稟朝命,直爲上送,誑惑人心,其涉徑先,而旣已押赴于監營,則在道臣之道,更加覈問査得隱狀後,狀聞亦審悉奏御,重其事體之意也,而不此之爲,以三水糢糊招辭,率爾上送,非設藩任,重國體之意,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若賊亮亡命被捉,其可設鞫以脅從,外見誘貿段之人,豈可設鞫,其令捕廳,合坐究問,若有隱漏巨賊之事,宜送該府,三水招辭外,無他可覈之端,則日後登對,稟旨以處事,分付該廳。{{*|出擧條}}上曰,極爲率爾矣。道臣宜一番究問後,上送矣。晸曰,捧招辭緣,未知有他鞫問之端乎?上曰,如狀啓矣。若以其時,貿段爲罪,則其時貿段之人,豈不皆懼乎?晸曰,貿段想以爲旗幟矣。上曰,此則然矣。大體道理,若是逆賊,則可以鞫治,而此則不過,戊申決棍之類,欲捉如此之人,亦甚多矣。豈但世萬乎?此而治之,非王者之道也。晸曰,爲其奴則亦不可不治矣。上曰,非其奴矣。晸曰,藍大段二疋,非綵段之具,令捕廳問之,則自然隱漏之情,必爲現露,似緊入於世樞矣。上曰,北道紙勝於南關耶,狀啓用何處紙耶?晸曰,買之於京,其處皆用藁精紙矣。上曰,科擧時試紙,皆貿於京裏耶?晸曰,似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霚氣。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黃晸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試取賓廳,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洪得厚陳疏,執義、掌令、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沈判府事留待。 ○傳于韓師得曰,沈判府事引見。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辭疏批下之後,連爲違牌。將兵之任,與他有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宜久曠,而一向違牌,尙未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郞牌招,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許鐔出使,代李晉吉。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晉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明日朝講時,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居首生員朴弼理,直赴殿試之次,幼學李宇和,直赴會試,進士吳遂燁,給二分,李熙、宋翼輔、鄭光謙、兪彦好,各給一分。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以開月旬前擇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來月初七日十一日十五日俱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初七日,定行。 ○傳于韓師得曰,日子旣定,兵曹應行節目初試等事,卽爲擧行事,分付。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來十月初七日,觀武才定行事,命下矣。處所定於何處乎?敢稟。傳曰,春塘臺爲之。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事,命下矣。自前觀武才時,例以文臣與儒生,庭試輪回對擧,而別試才與觀武才有異,對擧庭試,不爲磨鍊,故戊申年軍兵別試才時,因本曹啓辭,依己卯、癸巳兩年別試才時,例對擧一款,有勿爲磨鍊之命矣。試才設行翌日,傳曰,別試才試取之數,倍於觀武才,而循例直赴,事涉埋沒,特設庭試,而今番則專慰武士之意,只取甲乙丙三人事,因特敎設行儒生庭試矣。以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言之,則癸卯九月觀武才時,設行文臣庭試,今番觀武才時,當以儒生庭試對擧,而戊申別試才時,特設庭試,似不當擧論。於今此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而臣曹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 ○黃晸,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事,命下矣。自前觀武才時,例以文臣與儒生庭試,輪回對擧,而別試才,則與觀武才有異,對擧庭試不爲磨鍊,故戊申年軍兵別試才時,因本曹啓辭,依己卯、癸巳兩年別試才時例,對擧一款,有勿爲磨鍊之命矣。試才設行翌日,傳曰,別試才試取之數,倍於觀武才,而循例直赴,事涉埋沒,特設庭試,而今番則專慰武士之意,只取甲乙丙三人事,因特敎設行儒生庭試矣。以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言之,則癸卯九月觀武才時,設行文臣庭試,今番觀武才時,當以儒生庭試對擧,而戊申別試才時,特設庭試,似不當擧論於今此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而臣曹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事,命下矣。卽問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癸卯年觀武才時,以文臣庭試設行,則今番觀武才對擧次第之當爲儒生庭試也,明矣。戊申年別試才時,設庭試取儒生,旣出特敎,則恐不必以此有礙於應行之次第,依該曹啓稟擧行,似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初答已諭,而大臣獻議,亦如予意,以庚寅、己亥連設庭試考之,亦可以仰體聖意,嗣服後十年始行,觀武才當慰悅文武之士,以儒生庭試,設行。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堂上、堂下武臣及各廳軍官閑散、武士等,竝爲初試試取,而禁衛營、御營廳、訓鍊都監軍兵禁軍等,亦自本軍門,竝設初試,只入格者,入參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黃晸,以弘文館言啓曰,臣瑗敬奉聖旨,召對進講,《貞觀政要》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臣曾伏聞因筵臣言,有《綱目》重講之敎云,蓋召對時,例講《史記》,而《綱目》卽諸史家之宗也,以此繼講,似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昌寧縣監洪致期,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洪致期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措辭見上}}又啓曰,獻納徐命珩,以臣情病,俱苦不能詣臺,連尋長單,見阻候院,昨因憲府處置,黽勉詣臺,繼聞朝講,有命念臣逖違軒陛,已至數載,區區犬馬之忱,欲爲一瞻耿光,冒沒入侍,以草草數件事,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未蒙允,或處拿問,而至於監試二所試官罷職之啓。又以未知得當爲敎,臣於是惶愧恧蹙,繼之以訝惑也,夫科場事體,毋論場內場外,其申飭之嚴與不嚴,都在於試官,則外製之罪人,今方覈治,而當該試官,烏得免責罰之請乎?況嶺南罷場之後,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豈獨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故採取公議,敢有所論列矣。未知得當之敎,實是臣意慮之所不到也。此莫非如臣無似濫居臺地,一言脫口致勤聖敎,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請罷考官,欲嚴科場未安之敎,不必爲嫌。請獻納徐命珩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洪得厚疏曰,伏以臣之爲人,百不肖似,不合於淸朝臺憲之狀,自知固已審矣。自承誤恩之後,揣量才分,實無承當之望,必欲辭遞,以安賤分,而適當法筵命開,召牌儼臨,怵畏分義,不敢爲違逋之計,隨詣闕下,陳疏見却,計無所出,遂至於冒沒秖肅,仍又入侍,獲近耿光,榮幸極矣。第退出之後,追聞物議,則人有以臣人,器之不稱,顯斥於重宰之家者,臣誠瞿然漸恧,悔其出脚而亦無及矣。顧念臣家族寒素,本無扱聯權貴之勢,性資迂僻,恥爲媚悅,當路之態,入臺之初,感激洪造,欲報之德,惟力是視,心口相語,弸中發外,自不免不密之歎,則無怪乎今日之持臣若此也。所可痛者,緣臣無狀,玷辱名器,以傷我殿下簡拔之明,謂之何哉。臣旣聞此言之後,不敢一刻自安,略具短疏,據實仰陳。伏乞聖明,俯諒臣難冒之狀,亟遞臣非分之職,以謝公議,千萬幸甚。踏啓字以下。 ○九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壽賢進伏曰,朝晝日氣不適,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今番陵行,旣經宿,又爲侵夜還宮,無傷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卿頃爲留都,今始入侍矣。氣力,何如?壽賢對曰,小臣特蒙聖恩,獲釋重負,今則就閑自在矣。比諸奔忙之時,誠爲多幸,而但昏昧日甚,雖自調攝,而精神迷亂,不知所對矣。上曰,卿必欲往,省故許之,而往來當爲幾日乎?壽賢曰,父母墳山在坡州,去京七十里程,途不遠而不得省掃,已數年矣。私情切迫,有此陳達,而自上特爲允許,微衷感激,不知所言矣。小臣此行,只欲省掃丘墓而還歸矣。第筋力如此,不敢計日告達,而別無久留之事矣。上曰,騎步布事前左相及兵判爲之,卿亦大槪知之乎?卿意欲爲匹半乎?爲二匹乎。壽賢曰,此非小臣所爲之事也,判府事徐命均,在外議之云矣。軍役變通,小臣亦欲爲之,而聞其言,則所見稍異矣。頃者入侍時,李宗城旣已詳達矣。大抵騎步布一當番,爲二匹十四月八當番六當番上來,二當番追後上來,裁減之時,謂之三年二次之役,而亦有不然者,實四年三次之役也。四年三次一人所納,爲六匹矣。上曰,一年所納匹半,則過而二疋不足矣。壽賢曰,四年三當爲六匹,則在一年無加減,爲匹半矣。外議以爲,他月當番,則無難而四月以後,九月以前四五箇月,爲劇農新木布,未出民間,以爲切迫,咸願除夏當番矣。十五朔回還之間,四年三次,無異逐年矣。禁御保炮保,逐年捧二疋,災年裁減,始得爲匹半,蓋元軍額數,騎步兵最多,若有減布之令,重役之民,必爭入屬數多之軍,定爲歇役,使民爭入則好矣。此其減布之本意也。尹游以爲,京畿之民,使之上番,遠道之軍,不爲上番,則上番數外,所除益展云矣。徐命均則以爲,數外所餘,可以充定他役云。而小臣獨以爲不可,今若査出歇役之民,充定二疋之役,則避苦趨歇之民,必皆逃散,此則不可施行者也。我國凡所施爲之事,每患不成者,以徒手空言之致也。諸議以爲,曠日持久,何以做事,夫曠日持久,固難做事,而亦不可汲汲收殺,有若急鞭者矣。此事,得少則於國小有益,得多則於國大有補,小臣常以此勸得諸臣矣。但軍役之定,爲一疋上敎,有所持難,臣不敢更達,而因其勢而利導之,則他日必有益矣。前日每有査定之事,而民皆逃散,此必然之勢也。古者爲治,有以五年七年,定爲期限,嘗以淺見斟酌,則計五年內,可以就緖,朝暮之人,固難及見,而若有補國家,則臣亦與有幸焉。上曰,今聞卿所達,始爲曉然矣。頃時與李奉朝賀,半日論此事矣。此後當與廟堂議之矣。壽賢曰,臣老昏特甚,思慮全少,有何剖析仰對之事,而曾與李光佐,同爲良役廳堂上,而所見則同矣。今番入侍後,將爲下鄕云,而臣亦下鄕,故近往見之,則以爲,自上下詢,故有所仰對,而因爲略傳聖敎及陳達之語矣。上曰,李奉朝賀所達,與前日所見稍異,而欲爲匹半之役矣。壽賢曰,固守一疋之議,而今踰十年,尙未定行,故所見自爾如此矣。小小變通,從便施行,則他日必有止泊之處,而朝議,必多參差之患矣。今若從一頭爲之,此事變通,彼事變通,則旣有爲民之意,故終歸補民之政矣。今日悤遽,不敢長語,分付主管之臣,定行宜矣。此臣平日所欲爲之事,豈敢不以所見上達,而但所言顚錯,極爲惶恐矣。上曰,初意他軍納二匹,騎步兵爲匹半,則他軍不無向隅之歎矣。今聞卿言,有所覺悟矣。壽賢曰,來年正月,似當變通矣。所餘,置于本衙門,則性積尺寸,終必有裕,頃時上敎,亦以爲然矣。上曰,匹數旣緩,則如綿花,亦可舒息矣。壽賢曰,小臣退矣。上曰,道里雖近速爲往還,而第小留可也。因命宣醞大臣及承旨史官,各賜一大盤及三巵酒。上曰,宿於何處耶?以卿筋力,七十里程,不可一日得達矣。壽賢曰,當觀勢爲之矣。上曰,卿能飮幾何耶?壽賢曰,少時雖飮,飮亦不多矣。酒三行。上曰,禮成於三,雖不可盡飮,飮之可也。壽賢曰,大段過量矣。上曰,然則止之可也。上曰,太常之酒,近來何如?各別申飭之,故日氣凉生之後,酒味頗勝於前矣。壽賢曰,酒以麴糵爲之,而麴糵日熱之時,每不善成,故酒味不好矣。今則有申飭之効矣。提調沈宅賢,每爲申飭云矣。上曰,卿爲都提調乎?壽賢曰,然矣。小臣不能數爲筵席出入,而沈宅賢爲備局堂上,可以申飭矣。奉常寺,自都提調至末官,皆以文官爲之,而他司下人,不得入來者,國家所以重祭享之意也。雖閭閻之人,善爲祭享,則可以受福,況國家乎?常以此意,分付下人矣。至於沈醢備置累月,然後用之,故頃以此生事,至囚郞廳矣。過爲沈鹽,百洗用之,則無臭云,而其時職掌胥吏,不爲精洗之致矣。上曰,今番以食醢代之乎?壽賢曰,提調以爲都承旨,只記上敎末端,而致然云矣。上曰,頃飮福時,造脯比前頗勝,可知其申飭致精之意矣。壽賢曰,過大則有弊,而層高似勝,只見其操心精造之意則好矣。今則已爲乾置矣。上曰,想卿已以支待,有所指揮矣。留十餘日,還來可也。壽賢曰,不但廚傳有弊,亦無久留之事矣。小臣有私事,士夫家先代親盡,則有最長房奉祀之事,臣之宗家,宗孫親盡,故臣之高曾祖二代私廟,方在衿川,今番還歸,復作衿川往來然後,欲爲肅拜矣。敢此仰達。內官擎傳一大囊,壽賢手自捧持,仍退出。上曰,諸承旨,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公事似不多矣。諸承旨在政院耶,在閤門外耶?注書出去,持公事入侍事,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黃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刑曹判書尹陽來,備局堂上李宗城,同爲入侍。師得曰,兵曹啓辭以爲,觀武才,以初七日、十一日、十五日推擇,何以爲之云矣。上曰,承旨以初七日,定行書之,可也。師得曰,此平安兵使金潝狀啓矣。仍進讀。上曰,上之。師得曰,都承旨呈病,左承旨式暇,右承旨在外,臣等入侍,未能備員之意,敢達矣。晸曰,此持平洪得厚疏矣。仍進讀。上曰,洪得厚何如人耶?宗城曰,臣不知矣。上曰,鄕人乎,京人乎?師得曰,似聞在忠淸道黃澗云矣。陽來曰,故相臣洪命夏,一家云矣。宗城曰,非也。上曰,鄕人矣。宗城曰,臣待罪銓地,故以洪得厚事,敢有所達矣。持平、正言,峻望也。洪得厚爲持平時,判書頗持難,而郞廳力主通淸云矣。上曰,爲草記時事耶?宗城曰,郞廳罷職之時,吏判草記云,不問人地之如何,一從郞廳之言,通淸云爾,則爲其臺諫者,豈敢行公乎?翌日臣與宋寅明言之,又對吳瑗、兪健基言之,仍及草記事矣。得厚卽爲出肅,小臣見之心甚駭然,欲以與玉堂酬酢之言,書通于玉堂,而未果爲之矣。吏判亦曰,掌通則可爲云,洪得厚不可行公矣。小臣雖不似,旣言此事,則得厚豈敢翌日出仕乎?上曰,蹈啓字,次上疏入之。洪得厚豈知之而行公乎?宗城曰,吳瑗以爲不知云矣。草記及玉堂酬酢之言,渠若聞之,必不敢出仕矣。上曰,非其洪哥矣。宗城曰,非臣之外族矣。守迪曰,此禮曹草記矣。仍進讀。上曰,戊申年科爲慰悅出征扈衛將士,而以文參下不足,依甲申年例,設行儒生對擧矣。今科則爲武士之落莫設行,而近來文科之路,甚廣矣。丙戌年對擧,卽文臣庭試,庚寅年對擧,爲儒生科擧,丙戌年前前例,何如?宗城曰,小臣不知前例,而見承宣草記,則戊申年,以甲乙丙三人取士,乃特敎矣。上曰,非別試才,乃觀武才也。宗城曰,此則別例,若以年條次言之,則今番,爲儒生庭試矣。上曰,入侍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戊申年,爲出征扈衛將士,特爲設行,則乃別例也。陽來曰,戊申年,若以別例棄之,則今年當爲取士,不然則今年,文臣庭試次矣。上曰,棄之與否論之,可也。陽來曰,以小臣意思,似未可棄矣。晸曰,今年儒生庭試次也,小臣登己亥觀武才科矣。上曰,其時,以景廟代理,故特爲試士,實則乃文臣庭試次也。師得曰,戊申年觀武才後,翌日設科,非格式也。宗城曰,文武不可偏廢,戊申以大亂之後,特爲設行,其時上敎如此矣。上曰,如此言之乎?想必然矣。宗城曰,禮曹草記以爲,儒生試取年條次,似有依據矣。多取士而不用,故仕路之奔競,甚矣。諸臣皆望罕設科擧,而但儒生科擧,文臣庭試,不可偏廢矣。上曰,欲棄戊申乎。宗城曰,此則當別論矣。上曰,出征扈衛,以二中三中區別,而其時不卽唱榜矣。宗城曰,問于大臣議定,何如。上曰,書之。守迪進書傳旨。上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守迪書畢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仍進讀。上曰,維讀下端,可也。讀畢。上曰,如此等事,朴師洙過矣。諸臣聽之,此時數遞可慮,仍置,何如?宗城曰,師洙爲人,非欺罔者,李日躋,乃實病也。上曰,非欺罔者也。宗城曰,師洙亦以此事,貽書於小臣矣。上曰,李日躋,近爲此倅乎?守迪曰,今二月赴任矣。宗城曰,日躋前爲義州府尹,而江界則,與義州不同日,後病重則誠爲可慮,狀啓許施,何如?上曰,承旨新自西關,來想見之矣。晸曰,日躋在寧邊時,以城役多費筋力,得痰火之病,症甚危劇,臣在西邊時,渠往江界,而貽書於臣曰,若往其處,則有生行死歸之慮而以邊任,故不得已赴任云矣。其後聞之則病甚重矣。上曰,狀啓入之。宗城曰,旣停次對,而小臣獨爲入侍,別無稟達之事矣。上曰,備堂,不必如史官,備員入來矣。晸曰,宗城之言非矣。預爲商確於大臣,則入侍豈無可言之事乎?宗城曰,次對頉稟,以賓廳,方爲課次之故,而未及往復商確矣。小臣若有所懷而不言,則晸之言是矣。然廟堂謨晝,豈可獨言之乎?臣非初不經意,而故爲推托矣。以金箕錫疏論科場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而大臣,令臣爲之矣。上曰,秋判開坐,先出可也。陽來趨出。上曰,此入侍諸臣,亦未免犯之矣。家家於入場屋時,各爲申飭其子弟,可矣。宗城曰,古者設監試於東學及漢城府矣。上曰,其時人多傷者矣。宗城曰,其後設監試於泮水堂,則甚爲恢恢,而今番二所人多地狹,或被蹂躪,儒生四五人,方在死生不分之中云矣。上曰,京儒乎,鄕人乎?宗城曰,臣未詳知矣。儒生有爲其至親之顚仆,而恐被他人之踏傷,至於拔刀刺人,流血淋漓云矣。上曰,解事之士亦如此乎?宗城曰,入場屋時,爲其父兄者,顚仆不起,在後之人,必將蹂踐,若被蹂踐,必至死境,爲其子弟者雖發聲排擠,而不能沮遏,故至於拔刀傷人,出於不得已之事也,此皆由隨從冒入而然矣。臣亦嘗出入科場,孰不持雨傘入場乎?今則至於軍幕坐板,皆爲持入矣。上曰,軍幕事頃已申飭,而亦豈有坐板持入之事乎?宗城曰,實有之矣。以衛父兄之,故子弟六七人入之,觀監試者近萬人,而隨從皆七八人,則豈不多乎?古則庭試,設於仁政殿庭矣。上曰,古則仁政殿庭設庭試矣。宗城曰,庭試移設於春塘臺,甚爲廣闊矣,今則猶狹窄矣。上曰,今則狹隘,將來必至于明光門,而猶不足矣。古則設行謁聖於明倫堂,今則通泮水堂,而猶患不足矣。宗城曰,故判書金鎭圭掌試時,驗以照訖,數入儒生,故其時儒生頗少矣。以金箕錫上疏觀之,爲父兄者飭勵子弟,可也。上曰,京華子弟,多率隨從鄕儒,則堇容其身,何以有多率之勢乎?今番場中,果有刺人之事乎?晸曰,聞儒生有兄弟同入,而其兄顚仆後人沓至,故其弟急於救兄,拔刀揮却,而後人見傷云矣。上曰,以隨從之多故然矣。晸曰,科場事,各別申禁,以防奸僞宜矣。宗城曰,金鎭圭掌試時,小其門而流入儒生矣。小臣因科事,別有所懷,敢爲陳達矣。謁聖春塘臺親臨試士,百官陳賀登科者,初見君父之日,朝服進見,可也,而身無寸衣,有同鞫囚之拿入模樣,甚不似矣。先正臣李珥以爲,四館呼新來之規,終不免夷虜之風云矣。倉卒之際,雖難如中國臚唱之規,而使着團領,呼入御前,宜矣。人臣初見君父,若是其䙝慢猥雜,自好之士必不樂仕宦矣。困辱新來,世俗皆以爲奇觀,而朝廷者禮義之所出擧措豈可如此?以小臣所達之言,謁聖春塘臺時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大體是矣。中國臚唱而呼入矣。坼秘封之時,翰林親奉而往矣。大抵不必裸體,不必牽入政院,以此申飭,而勿出擧條,可也。晸曰,獄訟之弊召對,旣已告達矣。刑判入來,故欲以飭勵之意仰達,而刑判先爲退出矣。上曰,秋判於獄訟之事,着實擧行矣。晸曰,刑判則果爲着實擧行矣。近觀刑曹坐不坐單子,則判書參議連日開坐,而參判趙遠命,間多懸病,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殊甚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矣。推考後牌招,何如?上曰,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晸曰,頃者北關押來罪人世萬,使捕廳合坐究覈事,聽傳敎次,左右捕廳從事官,使之急速進來,則右邊從事官,晩乃入來,左邊從事官,至闕門將閉時,始爲入來,其稽緩之習,誠極駭然,大將旣已推考,當該從事官,似當有自該廳,科治之擧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晸曰,洪得厚人物雖不可知,自上不爲批答,只踏啓字,恐傷待臺諫之體矣。上曰,銓官旣已駁正,且非山野之人,堂上以下,則只踏啓字,此豈無前例而爲之乎?上曰,科事丙午年,則不至如此之甚,而至于昨年,甚爲紛雜矣。四館所設于左右邊,而呼入新來乃古風也,此後唱榜時,勿脫衣巾,毋致傷損之意,政院以爲定式,可也。當其唱名時,似難禁止脫衣之事矣。守迪曰,狀啓啓下乎?上曰,唯兼春秋爲四館耶,不可改其故規,自政院勿爲定式,宜矣。藝文館爲四館之首,此後唱榜時,則勿脫裏衣儒巾,毋至慢褻之意,令藝文館定式擧行,而且存流來古風,可也。晸曰,以此擧行,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式假}}。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夕講。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鳳九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有稟定事,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日事違牌,尙未膺命,事體所在,極爲未安,卽各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時,以儒生庭試設行事,命下矣。近來春塘臺儒生,庭試觀武才,終日設行,而卽日唱榜矣。今亦依此例磨鍊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韓師得,以備邊司意啓曰,江都、南漢軍餉,辛亥、壬子兩年,未捧實數及當捧數爻,與守臣,論責尤甚,不納之人定罪事,成出節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荏子島僉使申海昌,文殊山城別將康舜道,前司果李壽海、閑良韓國良、全德勛、崔重萬等,或公廨營建,旗幟新備,或舡隻改造,軍器修補,或惡虎捉得,賊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命,而申海昌、康舜道、李壽海未資窮、未準職,韓國良、全德勛、崔重萬,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以兵批言啓曰,前縣監金麟瑞,以料辦取剩軍器別備之功,有加資之命,而方在奪告身中,不得循例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翊衛將鄭重協,身病危重,差復無期,忠壯衛將鄭致道,以軍門將校,勢難兼察,俱爲呈狀乞遞,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扈衛廳付料軍官等,依禁軍例,一技試取,矢數亦一體施行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西北武士中付料軍官等,除初試許赴未付料人,則皆赴初試,而依禁軍例,一技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軍器寺別破陣付料之類,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今月二十八日訓鍊院、慕華館分兩所,依前例試官差出,設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禁軍等初試,今月二十七日爲始,洗馬坪設場,而入直禁軍將及禁軍等,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本營別騎衛,乃是戊申出征時標下軍出身,而創設之初,凡事與別武士,一體擧行,賞中日時,依訓局出身例,射砲中,從自願許試事節目,定式矣。其後觀武才不爲設行,故無前例可據,今番亦依別武士例,各技初試試取乎?敢啓。傳曰,當依別武士例擧行,而本營別騎衛,與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而餘數不多,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而訓局亦以此分付,可也。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本營別軍官,乃是付料之窠,而兵房,以堂上有履歷人差出,其下以曾經宣傳官及出身閑良中,人物門地,可爲武弁峻望者差出,以爲勸奬成就之地,而曾於癸卯年觀武才時,依禁軍等例,許以各技初試事,入啓,允下矣。今亦依癸卯年例,試行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來十月當十番右部後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七番海西別驍衛四十八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新番軍兵,因傳敎,一體試取矣。來十月當立番別驍衛及五哨軍兵,今已上來逢點,觀武才初試與舊番軍兵,一體武取,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來十二月,當十一番後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十一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九番、十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己亥年觀武才時,經理廳在京任事軍官五人,各技初試事定奪,故癸卯年觀武才時,廳號雖罷北漢自在,則軍官中任事五人,依己亥年例,許赴初試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若干奴婢,散在各邑,而近來外方人心不古,或以生爲死,或以存爲亡,奸僞百出,以致收貢,逐年減損,將至於不成貌樣之境,頃於丁未年,本府以發遣郞廳推刷之意,草記蒙允,而其間或因郞廳老病,或以年事凶歉,尙不得下送矣。其中奴婢之在於嶺南者,今方發遣郞廳,爲先推刷往來之路,他道不甚遙遠處所在奴婢,一體推刷,而郞廳書吏所騎,依尙衣院例,給馬下送,何如。傳于任守迪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屬海西二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一番別馬隊替代之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月、十一月兩朔,應立前部左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當海西四番、五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兩朔應立前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十一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今此下番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同副承旨任守迪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及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今日政事,錄都目政事,兼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以吳瑗爲吏曹佐郞,金若魯爲兼校書校理,任珽爲副修撰,趙漢緯爲副修撰,吳彦胄爲修撰,趙明澤爲副應敎,李喆輔爲修撰,李光溥爲執義,尹志遠爲掌令,金尙魯、李性孝爲持平,李景淑爲江界府使,曺命敬爲兵曹佐郞,黃旻爲司導主簿,朴弼彦爲典設別提,趙尙綱爲廣興主簿,徐命建爲掌樂主簿,徐宗翕爲司饔奉事,陳在摶爲典籍,李明坤爲敦寧都正典獄奉事,韓師德掌苑奉事,具梡相換滿浦前僉使,朴泰新今加嘉善冬至副使,洪景輔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鄭彦燮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兵批,以朴鐄爲副摠管,朴載海爲訓鍊副正,李之達爲忠翊將,尹敬一爲都摠經歷,金養中爲中樞經歷,南泰慶付副護軍,權相一、金箕錫、洪得厚、洪景輔付副司直,李晉吉付副司正。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鳳廷爲捕盜從事官。 ○答工曹參判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筵席已諭,豈欺卿哉。今者將任,內遵古例,若取勳戚,捨卿誰先,六條懇辭,其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答漢城左尹朴弼健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乃自古設藩任,爲生民之意,近歲爲藩臣者,不知委方濟民之意,視守士,而各思雖有數邑之飢,輒煩朝廷,非設官之意,心常慨然,故方當飭礪之時,宜自此等卿,與江監特推者,蓋以此也,本非過報民事之意,卿何過辭,勿辭察任,末端所請,令備局,卽爲許施焉。 ○工曹參判豐原君趙顯命上疏,伏以臣本以無似,濫與勳籍,叶蒙賜對,醉酒飽德,揆諸涯分,已極踰僭,至於銀盃之賜,實是曠世之恩,諄諄侮諭,至懇至切,雖慈母之於愛子,何以加此。臣雙擎歸家,誇耀里閭,親黨聚觀,搢紳傳玩,受恩之大,與天無極,雖糜粉臣身,誠難報塞,玆敢祗奉箋文,鳴謝萬一,顧以踪地,危迫未克,躬造闕下,親自呈納,臣尤死罪之至。仍竊惟念,殿下之眷愛臣如此,凡有衷情之訴,疾痛之呼,宜無不達於旻覆之下,而昨日瀝血之懇,獨不能上格聰聽,批旨嚴重,責厲彌切。臣於此惶駭悚懍,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然父豈有不慈於子者,不孝者子也,君豈有不仁於臣者,不忠者臣也。誠使臣平日事君,自篤忱誠,不以一毫虛假,見疑於殿下,則今日之事,必不待臣之畢辭,而有以曲副之矣。只緣臣精誠淺薄,無以孚格於聽卑之天,且於日昨陳疏時,驚魂未定,神思惝怳,操筆抑塞,不能盡其所欲言,雖以日月之明,容有未盡照燭者,復以關於國體,切於私情者,歷數而悉陳之。惟聖明,曲加矜察焉。臣聞耕織殊問,履屐異用,一或失宜,害及國家,雖冗司漫職,尙宜愼揀矧玆將名之任,所關爲如何,豈可苟授於一介年少白面,而莫之恤耶。儻有僨誤,安危立判後,雖追悔有不可及此,其不可冒受者一也。卽今武臣中,曾經是任者,已有數人,此外資望俱隆,屢入薦剡者亦多,新望之出將校、軍卒之所薦望者,必有其人。今猝擺棄常格,擧一國之重柄,而授之於千不似,萬不近之人除目之下,萬目俱駭,卽一營上下軍校之憮然失望,擧懷不平,可推知已士心不附,而能爲將者於古有之乎?此其不可冒受者二也。古之所以處勳戚,自有其道德宋已事可按覆也,仁廟癸亥以後,雖以勳戚將兵,彼皆以名臣、碩輔,蔚能爲時望之所歸,未曾有庸謬如臣,而濫廁於其間者,今顧不問人之賢遇,惟例是循,固已有乖利,淸朝用人之道,而臣又不自量度,從而號於衆曰,我乃勳也,戚也。我可以藉古例,而得大將也,攬取非分,若固有之則人之可笑,孰有甚於此者乎?此其不可冒受者三也。臣之哀苦情悰,曾已屢瀆,今不必更提,而自有新命以來,親知之稍愛臣者,一辭悶歎,爭來慰問,有若遭罹憂患者,然誠以分外之得,後必有咎,而過福之災,前轍可戒故也。衆所同憂,而臣則恬然不思,所以趨避之術,則只此一念,便可以得罪神天,臣雖遇昧,豈爲是也?此其不可冒受者四也。臣自遭凶言以後,心膽隕墜,世念都灰,斷斷一心,只欲退守丘壑,避遠駴機,前後疏陳,非止一再,雖京兆水部之除,猶不敢爲出脚之計,今番納符之後,固將走伏郊廬,仰陳情懇,及承筵敎,至爲諄切,區區私願,亦蒙矜許,威顔咫尺,逃遁無路,遂以優游閑局,專意籌司之意仰對,而退循顧初心,已不勝其慙負,而今又因緣推遷,遂至於此始也,京兆水部之力辭終焉,將任兵柄之叨冒,則首尾橫決,不成事理,士大夫辭受去就,關係風化,臣雖不自愛重,殿下獨不念治道汚隆,所關非細耶,此其不可冒受者五也。廟堂之薦臣,殿下之授臣,實由臣之過辭淸顯,則今日所遭,莫非自取,藉令冒受於此,而終若得免乎?彼則,在臣情願,可謂失其半,而得其半,猶不爲無說,旣承此命之後,所謂淸顯之職,又來逼身,而殿下以休戚之義,君臣之分,縛束而馳驟之,則臣於此,更將何以處之耶,始辭淸顯,媒得戎權,旣握戎權,復叨淸顯,以文以武,左右罔利,則廉恥之士,必有不食臣餘者矣。揆以分義,無一可受,而惟此一事,尤覺難處,未聞明命之前,雖萬被誅戮,決無移動一步之望,此其不可冒受者六也。由上三條,則關於國體之說也。由下三條,則切於私情之說也。凡此六不可者,字字說出赤心,實無亳末假飾,以殿下至仁至明,儻或徐究而密察焉,則必當惕然感悟,怛然悲傷,思所以處臣者矣。臣之事殿下,今已十四年所矣。殿下之知臣,不可謂不深,而或未能盡燭於幽蘊之情,殿下之愛臣,不可謂不至,而或未免推納於不祥之地甚矣。君臣交際之至難,而上下孚誠之未易也。臣本無一能,然若夫周旋經幄,出入補指,或可謂不無寸長,而一忝濫勳,此路永阻,節次簸揚,遂無所不至,畢竟衿紳大夫之漸疎,而韎韋君子之同歸,門戶子孫之憂,亦有死不得以瞑其目者,此臣所以中夜不寐,撫躬而自悼者也。悶菀之極,不覺煩縷及此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惟殿下察之,臣無任云云。 ○左尹錦陵君朴弼健上疏。伏以臣本無似,忝在勳府之末,叨荷丘山之恩,蔑效涓埃之酬。居常愧懼,若隕淵谷,重以膏肓之疾,累年淹痼,尋常朝賀之班,起居之列,一未簉參,蔑分虧禮,積有罪負,計擬披露情實,仰請譴罰,而不但病甚神昏,數行文字,亦無以綴成,每以狗馬賤疾,仰瀆崇聽,煩猥爲懼,因循至今,只益悚蹙,日昨暎花堂賜對之命,實是稀有之盛擧,病裏承聞,且驚且感,不計死生,舁到禁扄之下,而咫尺天陛,斷無自力進身之望,終未能隨諸臣之後,仰覲耿光於經年久違之餘,止煩稟啓,自外退還,寸忱耿結,撫躬自悼,深夜掖隷,降臨陋止,輟賜御廚之珍膳,一視登筵之同列,是何在床之縷喘,蒙被聖念之曲軫,荐紆曠絶之異數,乃至於斯,臣蹶起拜擎,感淚迸地,闔門聚首,不知死所,敢將叩謝之忱,仍請慢命之誅,而見格喉司,疏未登覽,情悃未徹,惶隕冞極,乃於此際,遽膺京兆佐貳之除,聞命驚惶,益不知置身之所,其在分義,宜卽竭蹶,而顧此沈痼之疾,不可復起,職事奔趨,實無其路,詞訟劇地,尤不宜一日虛縻也,決矣。噫臣以常訥蔭官,適値倖會,致身至此,惟是筋力奔走,爲萬一報答之圖,而不幸奇疾嬰身,已分癃癈,此生此世,永孤聖眷,瞻望雲霄,但有涕淚而已,玆敢略具短疏,冒死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治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相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伏以臣姿性愚樸,識慮短拙,凡百執事,無一可堪,矧玆方面重任,寧有毫分稱似,而怵迫威命,冒沒趨膺,日夕兢懼,如臨淵谷,惟其區區所自勉,未嘗不在於奉令,承敎無自速戾,而不幸莅任之初,値此極備之災,目前數十州,生靈汲汲,有難保之形,心焉如燬,策實罔措,妄謂救荒之要,無過於擇守宰,便民之方,莫急於除,擾弊前後狀奏,動輒疎率,屢煩未安之敎,荐被重推之命,至於題廢最,則失嚴明之體,請賙賑,則有過濫之語,喉司請罰,雖若故事,筵席問備,寔出特旨,臣聞命惶悚,置身無地,惟有引服懲艾之不暇,何敢猥自陳暴,更犯無嚴之誅哉?第臣之隨事做錯,觸處生疣旣如此,則其不容一日,苟據於藩宣之地也,決矣。玆敢席藁封章,恭竢處分,伏乞聖明,亟命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以嚴國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竊自惟念,臣罪非止一二,而究其本,則專由於奏災過實也。今於請譴之章,又及臣事,極知添臣之死罪,而臣若徒懷畏縮,苟然泯默,終自阻於閔覆之下,則是臣欺君父也,負國家也,臣雖萬萬無狀,獨不仰愧天監,而俯怍民視乎?蓋本道地形,西迫泰山,東挾大海,自南至北數千里,只有一條路,經其間而無他綰轂,眞域內之隩區也。且臣營去京師,爲十日程,而北關之距臣營,遠者幾倍之,故臣於北邑民情,每患所聞難的,凡諸守宰之報災,不能無疑於虛實相蒙,則今臣狀奏,不見信於朝廷,亦何以異此,然畿、湖之間,當以亢旱爲悶,而鐵嶺以北,恒雨不暘,自臣赴任以後五六十日之間,得見日月之光,僅數日耳,風氣之絶異,陰晴之不同,有如是者,則方諸道告稔,而獨北關報歉,遠聞之致疑,固其宜也。臣誠死罪,抑有一事,可以明其實者,雖甚椳屑,何敢有隱,夫中秋令節,鄕俗所重,而北土爲尤甚,故人有恒言,秋夕穀價,可以占一年之豐凶,蓋當其時,家家鮭菜之費,皆以新穀爲資故耳。臣於今年秋夕,聞市肆無穀,一斗皮粟,直錢二十七文,是時別遣御史臣李宗白,亦在館與臣相對,錯愕歎咜,爲之失色,未知其歸奏之日,果以此仰達天聽否也,而咸之父老,皆以爲前古所無,雖己酉之慘,猶不至此。且以臣身親經歷者言之,辛壬年間,畿農之失稔如何?朝家之軫恤,當如何?而秋夕景象之蕭索,曾未見若是之甚也,到此地頭,臣雖不欲驚動,何可得乎?顧念本道處地之僻左,旣難於容旋,臣營財用之凋弊,又無以自力,則此其勢,非有控急於朝廷,取資於遠道,將未免束手待盡,而失今不圖,誠恐無及於事,取考己酉設賑時故事,則道臣之狀,請朝家之區畫,俱在早秋,故臣果援例條稟,以竢指揮,而今日國儲之哀痛,臣非不知,諸件之一皆蒙施,亦豈臣所敢取必者哉?及伏見別諭之下臣者,以利端兩邑水災,特許三百斛米之白給,又於臣所請浦項倉穀,加給五千石於廟議之外,臣於是,有以仰見聖上,眷顧豐沛遺民之至意,出尋常萬萬,使北民聞此,雖明日塡壑,將無所恨,聖心之子恤如此,而臣處承宣之地,若諉以財力之闕乏,坐視顚連而不救,則雖擢臣之髮,何以贖其罪乎?臣自聞廟議之持難,已分所請之斷望,而臣營記付中有封不動銀子數千兩邊上重地,所以爲不虞備者止此而已,在前營賑時,未嘗犯用,而目前諸邑守宰,或坌集營門,或交馳狀牒,咸以爲此時,不得賑資,無以措手,利害得失,若將決於呼吸者,臣萬不獲已,傾儲分俵,使之料理,而此何啻車薪之勺水哉。顧今冬序將迫,穀價漸踊,他道錢布,雖有所得運輸,貿遷之際,已恐其後時矣。至若本道三衙門耗穀,雖在少歉之時,被災之邑,輒蒙劃給,況今大殺之年乎?臣謂今年耗穀,毋論尤甚稍實,必全數劃得然後,可以隨其緩急,推移分濟,且內奴貢米,本爲救荒,而見儲者寺私奴貢米,其數尤不夥,倘蒙聖上,特降睿斷,竝命許給於被災諸邑,俾補賑資,則豈獨利端之民,感戴聖恩,頌祝無窮也哉。惟聖明,更加垂察焉,臣不勝云云。 ○九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遠命、趙錫命,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兪健基,獻納徐命珩,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兵曹判書尹游請對,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自墓門有栢止亦何疑哉一遍訖。若魯讀檜風篇題,自檜國名止檜國四篇。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興慶曰,蘊作運音矣。怛乃惻怛之怛矣。若魯曰,檜國子爵如邶鄘之於衛,以《左傳》觀之是矣。上曰,此則未知其然矣。是附庸耶?興慶曰,檜乃舊國,而鄭則封於周宣王之時,後竝檜而有之,檜蓋至小之國也。上曰,蘇氏以爲,若邶鄘之於衛矣。若魯曰,以羔裘章舊說觀之。檜以小國,間於大國,其形勢雖務爲自强,猶恐或亡,況㓗衣服好游宴耶。詩人以爲豈不爾思,勞心忉忉憂歎之語也。此詩居變風之末,檜君之事,實人主之所當鑑戒處,而詩人憂歎,出於性情,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忠志之士,見國事日非,不能隨事盡言,托於詠歎,以《詩傳》觀之,多有如此者矣。興慶曰,玩細娛而忘遠慮,推類觀之,何如?上曰,唯。若魯曰,人君㓗衣服、好游宴,而無大志,則尙何言其他哉?蓋詩人,因其所見而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世言漢文帝以後,無三年之制,而以此詩觀之,亦不行三年之喪矣。興慶曰,時無行三年之喪者,故詩人有此庶見之語矣。爲其父母服喪,何與他人,然顔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凡事當於理,則人皆悅服矣。寅明曰,文、武、成、康之時盛矣。漸爲衰微,末流至於此極,將見中國化爲夷狄,則孰不悲歎?此人情之所同然矣。健基曰,檜君羔裘逍遙,故風俗頹敗,至於不行三年之喪,此皆在上者之所使然也。上曰,然矣。寅明曰,爲其君者逍遙游宴,故末流所以爲鄭風也。上曰,羔裘逍遙,若大姬之好歌舞矣。健基曰,觀檜風,則異於鄭風矣。上曰,豈可以檜君之事,爲鄭風乎?鄭莊公,爲始封之君耶?興慶曰,武公之子爲莊公,武公、莊公,詩人皆稱譽之矣。健基曰,鄭風流蕩淫佚,檜風貧窶凋殘,此所以異也。上曰,果異於淫佚者矣。寅明曰,世代漸變而然矣。若魯曰,萇楚章非興也,人者萬物之靈,故有室家生樂,而政煩賦重,爲其民者,反羡草木之無知、無室、無家矣。上曰,人者異於禽獸草木,而以此詩觀之,誠可惻然,何必言檜風哉?以今日言之,隰有萇楚之歎,未知有幾人矣。論其文義,心甚歉然矣。若魯曰,以今日論之,萇楚之歎,誠未知有幾人矣。反復觀察,務盡救恤之策,何如?寅明曰,默而思之,誠甚慘酷殘忍矣。禽獸䖝蛇,莫不自得,而人爲最靈,反羡草木之無知慘矣。漢文當春下詔,哀民阽危,或減租、或勸農者,皆推惻隱之心也。上曰,萇楚雖檜國之詩,似爲今日而作矣。今則法禁解弛,草木濯濯,何處可見其沃沃乎?川澤之侵漁,無節魚鱉,旣殫飮食之奢侈日甚,六畜亦盡草木,魚鱉禽獸,亦不得遂其生矣。興慶曰,非但百姓爲然,草木魚鱉禽獸亦如此,殿下推此實心,各別愛育,則磨以歲月,可以得效一時,豈可得草木魚鱉禽獸之欣欣自樂乎?上曰,欣欣自樂至矣。若魯曰,自上勿釋此心宜矣。健基曰,宣王時有鴻雁詩,與萇楚之義,同矣,而宣王側身修德,故能轉災爲样,檜君羔裘逍遙,故得失不同矣。國家不幸遭水旱之災,若徒以空言文具爲事,則豈有効乎?凶年後豐年,甚於凶年,以其徵捧各樣逋欠故也。臣頃往湖南,備悉民弊,伏望申飭廟堂,各別保存,以過今年,則庶有生活之望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上曰,匪風章,我聖考之所嘗托意興感者,而予後生未及盡知矣。此時周室,非但衰微而已,觀其末章,想像我孝廟之志事,惻然感愴矣。今日君臣上下,勿忘匪風之義可也,聖祖聖考之志,卿等祖父之心,今日君臣,豈可忘乎?興慶曰,下敎如此,感激何達,丙子之變,冠屨倒置,我孝廟親經禍難,恒存復雪之志,而春秋大義,未及伸於天下矣。今則歲久年深,日遠日忘,卽今慷慨,或有以爲假者矣。上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此存羊之意也。興慶曰,聖敎如此,豈無感發之心乎?寅明曰,匪風下泉,古人比之於剝之碩果,凡天地間陰陽之機,循環不斷,此詩亂極思治,故比之一陽,卽今則可謂無一陽矣。東周之責,在於我國,我國在天下,如積陰中碩果矣。尊夏攘夷,雖不可輕議,而樹立風敎,修明禮義,則自可爲東周矣。若禮義晦盲,風敎頹圮,而民生離散,國勢衰微,則便是無一陽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若魯曰,下敎以爲當講,明尊周之義,不必講其文義,故不敢更達,而誰將西歸懷之好音,乃亂極思治之意,猶疾痛必呼父母矣。伏承下敎,孰不感泣?而但卽今徒爲皮幣之事,誠可痛矣。我仁祖大王,孝宗大王,顯宗大王,肅宗大王四朝,講明大義者,所以不絶,天地之彝倫也。古人則以爲含痛忍冤,迫不得已之意,當存諸胸中,而今日諸臣章奏,乃無尊周之字不久,春秋大義四字,將不知爲何物矣。殿下頃因文義,有下敎之事,今因匪風之詩,復有此敎,常以扶樹綱常爲念,則自然有效,不必形諸事矣。健基曰,春秋大義,亦有其實,不出於宣王內修政事,外攘夷狄二件事矣。留意務實,臣所望也。上曰,當留念矣。命珩曰,承此下敎,微忱感激,不知所達矣。若魯曰,以時勢言之,胡無百年之運,此非朝伊夕之事,在攘夷自强之策,我乃無一事之做得,誠可歎矣。上曰,今者吾民倒懸,而尙未知講究之策,夷狄之敗,又何以遙度預備耶,有如捕風捉影矣。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於禮何。今番以雍正上諭觀之,每事自矝,言于使臣,自以爲似,康熙蓋其意,則自以爲勝於康熙矣。觀十四王事,則其骨肉之禍甚矣。大臣論之而雍正遽變其說,終以大臣爲非,雍正事,無可言者矣。若康熙則極爲豪傑矣。倒懸之民,猶未救活,況萬里外事,何以講究乎?常時勿忘,自强之道,可也。若魯曰,彼敗走時,必棄疾於我矣。凡事豫則立預,爲料量可矣。上曰,彼敗走處,非寧古塔,則瀋陽矣。若魯曰,若當如此之時,則邊城糜爛,必至於京城矣。內修外攘之策,不可不留念矣。寅明曰,宋與金,何等怨讐,高宗時,多有忠臣志士,爭言復讐之策,而至于眞德秀時,國勢將亡,故德秀反憂其輕,爲絶和矣。我國復讐乃當爲之事,而臣以東周之策言之者,修明政敎扶樹綱常,則腹心旣固,四支自擧,不可矢落處立的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健基曰,周宣中興之實,在於側身修行,乃正心誠意之事也。今與廟堂,講究自强之策,國勢漸固然後,萬一天心悔禍,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將來事有不可知,而今若興兵北伐,則固不可輕議矣。上曰,所達是矣。雖有根本,豈無節目乎?卽今廟堂全忘,西北預爲擇守,可也。若有變時方擇守令,則豈能及乎?寅明曰,雖欲擇之,擇之甚難,壬辰年金晬、李洸輩,乃極擇之人,而未免敗事。高敬命、趙憲廢弃迂怪之人,而倡義殉忠,所立卓然矣。上曰,當時猶不擇人矣。擇人則豈如此乎?興慶曰,李舜臣起於萬戶矣。上曰,萬戶耶?寅明曰,乃鹿島萬戶矣。盤錯利器,固在於人所不知之中矣。游曰,北道備禦之道,皆以前時備禦野人模樣,仍之矣。上曰,野人乃淸也。寅明曰,董山明朝時得罪,來居建州,乃滿住而淸之先也。游曰,我國每事,有始無終,徒爲築城,而兵餉軍器則無之,平安道到處有城,而皆如此矣。上曰,我國規模每如此,關西多有山城,頃者花原君,以軍糧事言之矣。有山城而無軍餉,脫有不虞,子女玉帛,盡爲虜有矣。廟堂所爲,每如此矣。寅明曰,名雖戶曹,欲限銀十萬兩,盡爲充數,而未及爲之矣。上曰,嶺伯爲戶判時,欲爲之矣。寅明曰,自有不得不,爲之事矣。游曰,糧餉可以儲蓄,而西路則穀甚少矣。上曰,重臣雖不達,而頃有所思矣。寅明曰,七八萬石,何以辦出乎?上曰,此則好矣。利欲同行可也,戶判在時欲爲之,而守令亦欺之,然則無可恃之人矣。寅明曰,不可因噎而廢食矣。臣旣遞戶曹,非爲戶曹也,戶曹自有不得不爲之事矣。積穀西路好矣,而或以淸野之法言之則異矣。上曰,此所見何如,興慶曰,不無此事矣。游曰,小臣先祖尹斗壽以爲,當壬辰之亂,平壤城中,所儲軍餉十四萬石云矣。卽今城中所儲,不滿數萬石,㳂海各邑,無儲置軍餉之事,臣待罪西伯時,欲爲措置,而竟未果矣。寅明曰,一事而是非不同,乃尹游積穀西路之說也。壬辰倭退後,軍資倉餘十二萬石云矣。上曰,古則軍資倉大矣,在前者似庫矣。游曰,堂峴近處,有萬里庫矣。寅明曰,鄭道傳設立軍資倉時,規例甚爲微密,馬死則皮歸司僕矣。若魯曰,關西守令,每多越法,勿使數遞,又爲精擇,可矣。上曰,關西守令多濫,如儒臣之言矣。寅明曰,西路守令,易於三南,皆欲爲之,無厭避之事矣。上曰,曩者有諱筵說之事矣。今番入侍諸臣,當體諱筵說之意,而注書日記修正時,入來修正可也,下番之言太分明矣。興慶曰,數日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一向安寧矣。寅明曰,俄聞咳嗽之音,且有鼻涕,或有感氣耶?上曰,咳嗽或有之,而鼻涕則有所興感故也,非有感氣矣。興慶曰,丸劑進御後,症候加減,何如?上曰,腹中輪囷之症,似愈矣。今秋常有鬲痰之氣,無閣在痰上之事矣。興慶曰,自古雖云筵席,語秘未得其詳,然史記秘密,固不可出,而泛然筵說,又何必諱乎?上曰,有所懲創,故然矣。古書固云,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矣。卽今世道怪異,好傳播浪說,往時諸臣,所傳相左,以皇明太祖事,有浪傳之說,如此,申飭然後,庶無相左之事矣。今人好相傳說,甲者所言好聞處好言之,惡聞處惡言之,所以申飭操心之道也,必無傳十事時,加傳卄事之弊矣。寅明曰,小臣惶恐,敢達矣。小臣冒忝曾前僨敗之銓地怵迫出仕,不過欲速了都政,而僚堂久病,且不無新通消詳可否之事,自致遲滯,今則本曹應行之事,皆已爲之,而意外郞官見遞,故都政不得爲之矣。臣頃者以郞官事,有所草記,而郞官於通塞之間,多所持難,終至於投筆而起,及其出而復入,又使郞望新通中,三人有不安之端,其所擧措,殊極乖常,而第都政,將爲擧行郞望,有難越次,或可更爲敍用耶?上曰,近來無此法例耶?銓官郞廳,有循私不公之事,則長官於政席,有補外開政之例,非尹汲,則其不爲補外之事乎?予欲責卿而不果爲矣。汲之多所沮塞,誠極非矣。如李玄輔嶺伯,亦不爲沮遏於承旨望中,而渠以郞官,獨爲銓官不爲之事,卿不用補外開政之例,罰止於罷職不敍,亦甚輕矣。若使豐陵當之,則必不爲請敍之言,卿之請敍殊涉徑先,今命推考卿矣。{{*|出擧條}}。寅明曰,玄輔之外,如南就明、吳光運等,不干之人,亦皆防塞矣。申晩,旣爲北評事銓郞,當新通,而銓郞望,每生事彼此若或不平,則必生大段事端,故權衡彼此自然數多,偏則望少,公則望多,實出於不欲生事之意也,如李喆輔當爲之,而恐議論層激,不爲擧論矣。汲投筆而起,復爲入來,使新通三人,有不安之端,還爲出去,今番之事,出於小臣之苦心血誠,而人微望輕臣之罪也。上曰,投筆復入,擧措怪異矣。渠若覺悟則善矣,不然何所用乎?洪得厚事,吏議防之矣。上曰,傳啓先爲之,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出擧條}}游曰春塘臺,以初七日啓下,而以儒生,對擧爲之,擧措頗大,閑散初試,雖今日當爲之,而以儒生對擧爲之,似庭試矣,以七日爲之,則日子急迫,未及周旋矣。下詢大臣,退數日行之,何如?上曰,式年武科想遲矣。游曰,他處基址狹隘,不得爲之,待出榜然後,可以爲之,十一日間可爲之矣。上曰,日氣漸寒,外方監試,士子久留,有弊閑散,初試其前,可以優爲之,觀勢爲之,可也。戊申年則取人之路,廣矣。觀武才之規,二中四分,邊將除授矣。都目不爲掣肘耶,都目速爲之,可矣。若魯曰,都目漸退,而玉堂有闕,今日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宋徵啓久爲禁推,或可有分揀之道乎?上曰,宋徵啓不仕過矣。禁囚已久,豈無思量之事乎?其撕捱則不當矣。健基曰,自上誨諭使之出仕,渠安敢不出乎?禁推已近三朔,而卽今番次甚爲苟簡矣。上曰,上番處,已爲下敎矣。日晷漸短,春塘臺舊無三貫革之事乎。興慶曰,小臣,待罪翰林時,隨駕往春塘臺,而無此事矣。上曰,先朝初年,設科於慕華館矣。錫命曰,朴泰淳,於慕華館設科時,登第矣。上曰,三貫革事,前例相考,啓達,可也。上曰,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若魯進,讀曹風自曹國名,止曹國四篇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曹國名,止曹國四篇。健基曰,上九亦變,似脫而讀之矣。上曰,似越而讀之矣。若魯曰,蜉蝣章,譏玩細娛忘遠慮序,以爲刺其君矣。或刺時人,而亦未可知矣。大抵蜉蝣,朝生暮死,至微物也,人若貪戀,目前無深遠慮,則無異於朝生暮死矣。以詩觀之,必時君之事,如檜風羔裘矣。似是賢者,愛君憂國,發之於詠歎矣。上曰,唯。寅明曰,雖不玩細娛,若無遠慮,則譬如燕雀處堂矣,蜉蝣諺所謂一日生也。若魯曰,人君臨御方內,謀事制治,皆有遠慮然後,可以爲國,若只爲目前,則猶天地之間,蜉蝣之生矣,推類深警宜矣。上曰,章下註云,未有所考,以序觀之,似好矣。寅明曰,時君無遠慮,則爲其臣者亦然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衣裳楚楚之語論之,近來奢侈之害多矣,人無遠慮然後,方爲奢侈矣。彼則方揚揚自好,而詩人深憂遠慮,至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處作詩者,其所見可謂遠矣。寅明曰,心之憂矣,之人不用於時者也。上曰,遠君子,近小人而然矣。寅明曰,貪戀目前,以爲長安者及其有難,則所與同其樂者,退而向之不見用者,當其難矣。上曰,如此則豈不好乎?若然則世豈有桀、紂乎。寅明曰,君子小人,非賢邪之謂也。上曰,刺其君、遠君子,近小人矣。若魯曰,小人乃細人之謂也,詩意則似非賢不肖之稱矣。健基曰,候人宜荷戈與祋,彼其之子,似貶之矣。三百赤芾,譏小人之登用矣。若魯曰,以末章觀之,似指賢邪矣。上曰,不用君子,則眞小人進矣。若魯曰,時君不明,不勝其位者見用,則其人做得何事,病國則同矣。晸曰,小人不可分,奸邪小人、細瑣小人而言矣。若魯曰,凶于國、悖于家之小人,其路則殊矣。上曰,爲國之害則二般,小人皆同矣。若魯曰,君子有幾等,小人亦多般矣。上曰,君子有有位、有德之分矣。晸曰,君子,賢者之通稱矣。健基曰,小人用則君子退矣,大旨刺其君矣。晸曰,刺其不能擇人而用之矣。健基曰,薈蔚刺群小之升,騰婉孌比君子之退處矣。上曰,予當鑑戒者也,今日重宰儒臣入侍矣。予雖不能知人,入侍諸臣能稱其職,則可無後世之譏,今予當以此自警,而卿等亦宜存戒矣。寅明曰,臣等不肖,豈無不稱其服之譏乎?上曰,貂不足狗尾續之時,豈無賢人乎?卿等皆世祿之臣,不救生民,國家則將不免狗尾續之譏矣。寅明曰,名器當惜之矣,我國官職,以士大夫爲之,異於中國之規矣。上曰,世祿之臣皆在位,乃在位之君子也。寅明曰,以麗朝觀之,中葉以後鄭、崔之亂,權臣當國,無賴盈朝矣。箕子首來東國,明貴賤之等列,名器不可不惜也。晸曰,卽今名器近於屑越,例事賞加,資級漸高,要官重任,遞改頻數,故有承乏之患,以古事言之,舜命九人,終始一官,漢用良吏,以官爲姓,勿爲數遞,申飭宜矣。上曰,倉庫氏耶?寅明曰,此則臣常欲言之矣。委任則擇人然後,可爲矣。上曰,擇人然後當委任矣。寅明曰,雖六卿之官,其稱職與否,有難知之,而至於戶曹、兵曹,則可以知之,自下有公論,而殿下豈盡知之乎?古則大臣以人事君,群臣優劣,君父有可知之理,殿下得人而委任,則可矣。不然恐有弊矣。上曰,以近來事言之,度支李判府事後,得權以鎭,權以鎭後,金東弼,金東弼後,卿爲之矣,度支則予常以爲擇人矣。寅明曰,無才者,何可强乎?上曰,公則好矣。晸曰,久任則以爲渠之職任,故人皆着念爲之矣。上曰,此則不然,若非不負國家者,久任尤有弊矣。若魯曰,我國官職,有升無降矣。晸曰,此則不然僨事,而不用者多矣。若魯曰,宋寅明之言誠是,預擇賢才,精審猛省,宜矣。寅明曰,吏曹在六曹中,其任職能否,尤不可知者矣。健基曰,一世非無才也,以隋之奸臣,爲名臣於唐,各隨其才擇而用之,宜矣。爲人臣者遇如此之時,則豈不榮乎?忠良之臣,未嘗無矣。上曰,爲治世之能臣矣。晸曰,無人才之說,臣以爲非伊、周、傅說之輩,何處得來,如蕭曹、魏徵、趙普,豈可以非三代人物,而不用乎?上曰,非無人才,皆不爲國事,便是無人才,才固不借於異代矣。若魯曰,鳲鳩比君子之用心,均一而贊美之語也,末章所云,正是國人,胡不萬年祝願之意也。上曰,此祁永之意矣。爲人君者雖不可自願萬年,而理則如此矣。寅明曰,此干祿,豈弟之意,心如權衡則四國,取則一身和平,福祿之至,如影響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人君在億兆之上,表正導率,發政施仁,正是國人,則自然有萬年之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下泉之意,如匪風矣。上曰,下泉大文,分明其義,與匪風同矣。朝者旣有下敎矣。若魯曰,末章想望之意,好矣。健基曰,下泉匪風意同,不必別論,匪風作於宣王之前,而周室復興,下泉作於齊桓之時,而周不復興,此皆由於人事之得失矣。上曰,有疑問之矣。所謂四國有王,非謂四國,各有諸候王矣。顧瞻周道,周室雖衰,而猶不亡矣。此詩追思先王,尤可悲矣。寅明曰,孔子以豳風,繼變風之末,與春秋,當一治之義,同矣。上曰,四國有王郇,伯勞之瞻彼中州,尤有感矣。若魯曰,亂極故思想尤切矣。寅明曰,國家,誠能明禮義、修政治,則便爲東周而不爲陰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此下則乃豳風耶。寅明曰,本曹郞廳吳瑗,新爲差出,而都政事急,數日內催促出仕,何如?上曰,使之催促肅謝,可也。{{*|出擧條}}上曰,以捕廳草記事。大臣入侍時,捕將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以此人心,益爲騷動矣。晸曰,小臣,以該房坼見矣。上意雖在於鎭定人心,不可如此歇治矣。上曰,其時往陣中與否,何以知之,權孚有之乎?晸曰,非東萊府使權孚,嶺南儒生有權煦者,嘗入鞫獄矣。其曰我頭,可斷去云者,似知情矣。上曰,雖以此觀之,可知其非逆,豈可來告乎?晸曰,旣知其情,則同爲逆矣。上曰,不然順逆,懸殊其中,此等人,褒奬可也。晸曰,草記不爲出給乎。上曰,分付。勿{{*|出擧條}}捕將勿爲入侍。榻前下敎,亦勿爲之,可也。上曰,權院長,權煦之字乎。晸曰,書院之長,嶺南則儒生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經筵。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若魯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注書徐命臣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經筵爲之。 ○黃晸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承批之後,尤不當一向撕捱,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黃晸曰,忠淸兵使金洸,禁軍別將李義豐,今日晝講,同爲入侍。 ○黃晸啓曰,忠淸使金洸,禁軍別將李義豐,今日晝講,同爲入侍事,命下矣。晝講旣已停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引見。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彦胄、李喆輔,時在京畿楊州地,副修撰任珽,時在廣州地,副修撰趙漢緯,以忠淸左道京試官,時未上來,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非但事體未安,明日法講,上下番,不可不備員入侍,副應敎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校理金若魯,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仍弘文館草記,副應敎趙明澤,校理金若魯,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宋徵啓,放送傳旨,啓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卽者校理金若魯,以新除校書校理,謂有難安之端,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今日晝講,知事金取魯,鍼灸呈辭受由,宋寅明吏曹褒貶進,李眞望在外,同知事尹游,觀武才初試試官進,趙尙絧呈辭受由,李秉常在外,他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任守迪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入侍,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朝講時,知事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取魯,鍼灸受由,宋寅明禁府坐起進,李眞望同經筵,李秉常俱在外,同經筵尹游,軍兵犒饋進,趙尙絅呈辭受由,無入侍之員,知經筵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各司官員參謁時,戶曹佐郞洪允輔,稱病不進,依例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近來代加冒出之弊,極其紛紜,開國功臣之子孫,未知今爲幾代,而稱以錄券中,有蔭及子孫之語,擧皆成出,以此鄕曲間,毋論士族,品官無有,無加資者,此亦名器淆濫之一端。己亥年間,本曹備陳此弊,別爲申禁,而今已年久,漸益解弛,取考事目則,原從功臣,通訓以上子孫兄弟、甥侄、女壻中,從自願加散官一資,至於元勳正勳,別無區別磨鍊之事,則代加一款,似當一體施行,正勳原從,錄券中蔭及子孫等語,必是用之於除職時懸注,照律時減等之意,而藉重此文,不計正勳原從,代數遠近混同代加,無有限節,決是法理之外,此後則事目,應代加者外,久遠代加,依己亥年例,一切防塞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各道殿最啓本,則殷山縣監趙鎭世,以歇後處事,殺人者逃爲目,而置之中考,旣勤點下。慶興府使鄭淵,以酒或爲病,政無顯疵爲目,而置之上考。德源府使李鳳來,以隣失可略,吏橫宜懲爲目,而置之中考,旣自政院,請推道臣。雲山郡守沈溭,以雖似儱侗,亦無大害爲目,而置之中考,旣曰儱侗,則不可責其牧民。懷仁縣監李夏英,以苟能束濕,可無闕失爲目,而置之中考,旣不戢下致,有純貶連次居中,遞無可惜。輸城察訪金世儒,以濫馹宜飭爲目,而置之中考,身爲郵官,冒法濫騎,則免罪爲幸,不可仍置,當此外官久任之時,小小疵貶,不必深摘,而殷山縣監趙鎭世、慶興府使鄭淵、德源府使李鳳來、雲山郡守沈溭、懷仁縣監李夏英、輸城察訪金世儒,觀其貶目,不治已著,竝罷職,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兵曹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今番觀武才,對擧以儒生庭試設行事,命下矣。武科則例有初試,故初試日字,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三十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初試試取之數,自前多寡不等,或取二三百人,或取四五百人,而至於己亥年文廟展謁後,試士於春塘臺,而武科則以觀武才賞格付標中,閑良之直赴殿試者,更試座次,對擧放榜。庭試、初試則初不設行,故無取人稟旨之事,各年前例如此,而觀武才閑散初試及庭試、初試,例爲分兩所,次次設行於慕華館、訓鍊院矣。今番則期日急迫,實無次次設行之勢,若欲一時竝設,則試所亦無推移之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觀武才,儒生庭試,與謁聖有間,第四日爲之者,蓋爲武士之畢射也。不過比較坐次,同日唱第而已,元無殿試,只取六兩入格,柳葉箭三中,片箭入格,騎蒭三中,鳥銃入格,鞭蒭六中,比較騎蒭入格者,等畵者,比較壯元而已,今日筵中擇日云者,意謂閑散初試觀,今草記知乎?別設儒生,觀武才竝試,今巳二十有五年,無乃昧於古規之致,閑散初試,卽閑良故規矩,加於軍兵,取二技亦此也。何可別設,又何擇日,依此擧行。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禁衛營草記,傳曰,別騎衛與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而餘數不多,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而訓局亦以此分付,可也事,命下矣。本局別騎隊中,出征者五十二人,依聖敎,移送於兵曹,除初試將校之列,而今此別騎隊之除初試,特出於不忘之盛意,則同時出征,本局別武士出身閑良,竝十一人,及局出身出征者十七人,亦當有一體擧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一體擧行。 ○黃晸,以御營廳言啓曰,曾前觀武才時,各軍門付料軍官,依禁軍例,以各技初試試取事,自各該軍門草記,定奪矣。本廳軍官十五員,出身廳軍官二十員,合三十五員,俱是付料之窠,而其奔走勞苦,與禁軍無異,故曾在癸卯年觀武才時,自本廳以各技許施事,草記允下之後,自試所因榜出,臨迫未及擧行矣。今此觀武才初試時,依前稟定,以各技試取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別軍官十員,乃是戊申後啓稟設置者,非但擇差勸奬,蓋爲緩急所須,而以其新設之,故曾無觀武才時,試取之例,今此觀武才初試時,依禁衛營別軍官例,以各技一體試取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新舊番軍兵,因傳敎,一體試取矣。來十月當立番別馬隊及五哨軍兵,今已逢點,今此觀武才初試時,與舊番軍兵,一體試取,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軍器寺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本寺付料別破陣,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之意,自兵曹草記,允下矣。在前觀武才時,本寺別破陣,移送兵曹,只以射技試取,而至於戊申年別試才,從其自願,以砲射兩技,有許施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兩技中從願,試取。 ○假注書許鐔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江華府右贊成臣鄭齊斗所住處,傳諭聖批,則以爲,臣爲近行朝問候,曳載病軀,進伏畿路,而疾病淹滯已後,屬車區區微誠,亦莫能少伸,廻鑾之後,行宮旣遠,而賤疾更劇,歸死日急,卽已擔曳促歸,僅僅還蟄,今有日矣。安有匍匐道路,更承恩命之望乎?伏奉恩批下,宣至有召來之命,有若臣猶可遲留,至今以奉恩旨者,聖上豈知臣朝暮之命,已迫危急之域,不可以生人之事,論之者,今至此乎?至於史官偕來之敎,卽以臣身,方在中路,未歸而出也,今則臣身旣歸危喘,到此又無起動之望,只有瞻仰隕涕而已,史官偕來,一事亟使收還,俾除虛致枉弊之患,千萬至乞云。而儒臣病勢方極,實無承命之望,而臣旣承偕來之命,故仍留之意,馳啓。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伏以臣於曩日,因憲臣之論,權和經事,旣承重推之命,而伊後臺臣,竟以不竝論,臣引避,見遞於諫院處置,臣於是,踪地臲卼,縮伏私次,不敢處以恒人籌司之坐,每輒懸頉飭敎之下,悚蹙靡容矣。繼起之論,經月寂然,和經勘處,今已了當,一味泯沒,分義是懼,不得不露章自列焉。蓋此事實,亶出於爲陰雨之具,而都監酬應之浩大,有異於他軍門,且値連凶,裁減數多營造戰器物力甚艱,故只循前人之已行,取便相換,要得其些贏,以補萬一之意,而此等事例,不無中間濫雜之慮,故其時,移關于本道監營,使之收捧出給於於將校,或令該邑,直納于本局,所謂蔚珍、高城等邑,俱是領送監營及直納本局者也,則濫捧招怨,已不須論,而嚴飭束濕,自在其中矣。當初事狀,備悉於和經爰辭,已經日月之洞燭,則臣不必贊辭陳辨,而臺啓旣罪和經,而特命問備,又以臣不察爲罪,則在臣私義,何敢自謂無失,而晏然仍據於職次哉?園陵陪扈,推諉無處,捕廳合坐,義難撕捱,雖已間乍行公,區區情勢,終無盤礴,重任之望,玆敢畢瀝衷懇,仰瀆崇聽。伏乞聖慈,曲加諒察,亟命罷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幸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甲寅九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忠淸兵使金洸留待引見禁軍別將於李義豐同爲入侍時,右副承旨黃晸,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記注官金啓白。上曰,忠淸兵使先爲進來,洸進伏。上曰,卿下去之後,有可爲之事耶?洸曰,小臣待罪藩閫,豈不欲竭心盡力,圖報萬一,而才識庸下,百不如人,恐未能仰副聖上委寄之至意,誠爲悶慮矣。上曰,有所懷則悉陳,可也。洸曰,近年連凶之餘,本營兵任,且爲數遞,故軍兵等物,全未修改云。臣到任之後,無爲巡點修改,而伏聞本道監司,以凶歉之,故狀請停操,而卽聞本道年事,非大段失稔,習操廢却,至於五年之久云,失今不爲,更待何年,兵使主管一道軍兵,一不巡點,則軍器利鈍,山川險易,全然不知,脫有緩急,何以節制乎?且聞慶尙兵使魚有琦,今十四辭朝,亦爲巡點云,嶺南、湖西,宜無異同,一體擧行,少效一日之責,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近來此等之事,極爲疎漏,而嶺閫旣不停操,則湖西宜無異同,令廟堂稟處,而列邑行委,未及爲之,則姑勿行會,而通融知委,可也。{{*|出擧條}}洸曰,臣前任中、和礪山等邑,而軍兵器械無一可觀,以此推之,列邑之不成貌樣,從可知矣,豈不寒心哉?古有推栍點考之規,而今則以廢却之,故列邑守令,全不飭,礪臣下去之後,無用此規,申飭列邑,而必有朝令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前日咸原君李森,亦以古規,有陳達之事,依例爲之,好矣,而似爲列邑之弊矣。晸曰,雖曰古規,而近無是例,金洸之言雖好,而似爲列邑之弊矣。上曰,未習橾之前,有推栍之例矣。仍顧謂義豐曰,卿近遞南閫,亦用此例否,義豐曰,臣雖欲爲之,道臣使不得爲之,故未能爲之矣。洸曰,近來不爲擧行,已成謬規,若因循不爲,則列邑守宰,必無顧忌之念,而不爲飭礪矣。上曰,欲使操縱,則列邑之弊,雖甚可悶,詰戎之政,亦不可疎闊,所請依施焉。義豐曰,金洸之言,是矣。近來列邑於此等之政,全然抛棄,不知爲虞,脫有可用之時,其將何以措之耶?以弓矢言之,至于今二百年之久,而未聞有新造之事,蓋緣黑角之貴而然矣。臣待罪北邊之時,歷見各邑,則欲造一弓,所費不訾,枚報營門,所給甚零,故不能新造,所謂稜鐵等物,無足可言,而矢亦然矣。大抵此等之物,非他器之比,而至於如是,豈非悶慮處耶。上曰,軍門,有油溥之法矣,何以爲之耶?義豐曰,一年再次修之,而此法不美矣。晸曰,始修之時,雖有光色,而久則反如前日之樣矣。上曰,此法,似爲一時之取色矣。義豐曰,戎政之疎漏,莫甚於此時,而兵使旣管一道之軍兵,則其所節制之事,不可觀守令之弊矣。大抵戎政,非特京外然也。臣曾於待罪禁營也,點檢禁軍之弓矢,亦如是矣。名雖七百,亦安用爲哉?故臣每以此申飭矣。今當此任,亦欲爲申飭。晸曰,古人講綢繆之策而有詩曰,此是當今第一務,此句之語,可謂切實,而戎政之難,自古然矣。近年或有別備者,而此亦爲一大弊也。上曰,承宣所達,好矣。此等別備甚有弊,而前有下敎之事,勿爲別備,只爲修補磨礪之言,申飭可矣。晸曰,以此意宣諭於各道兵水使乎?洸曰,此等別備,有其名而無其實,不過爲武弁加資之楷矣。近日堂上之過,多實由於此矣。上曰,兵使當爲出去,承旨宣諭。書晸詭讀使聞之。上曰,兵使年幾何?洸曰,三十七矣。上曰,禁軍別將進來。卿之所遭,實前古所未聞之事,以狀聞觀之,慮其傷,多矣,今則已愈耶?義豐曰,王綱所曁初不大段,而今則已愈矣。晸曰,伏聞御使之言,則止於如是,莫非王綱所曁也,不然則必死云矣。上曰,跬步之間,雖將軍非用武之地,而何爲而至於是耶?義豐曰,臣才識俱乏,百不如人,而濫蒙鴻造,致位藩閫,不能善禦,有此無前之變,未報天恩,墮損閫體,罪死罪死。上曰,北關之形勝軍兵,勝於三南耶?義豐曰,臣亦未能盡見,而地險兵强,實用武之地,而但人心之凶獰,自古而然,遐遠之故不沾王化,少無知識,記律解弛,分義莫辨,此實國家之所宜深慮處也。大抵先立紀律,則惠必在於轉移之間,而曾任是職者,不能使之革易,其習俗矣。臣亦添是職,未能爲前人之所不能爲,而所見則如是,故敢達矣。臣下去之後,艱得四千名軍卒,別爲作隊,輪次入番矣。入番之軍,無端出去,極爲無據,而此非死罪而逃者,臣無爲捕得治罪,而譏捕之際,實多可疑之端,若有故縱之情,故決掍三十度,而果爲致死。臣之罪犯,有難畢陳,厥后爲修理之事,移避獨在之際,忽有十餘人,不意乘間,持杖突入臣,本無勇力,且乏軍兵,而尙有一分紀律之,故不能直犯,而赤手空拳,其將何以措之耶?有一女人,急刃刺之劍,入四五寸矣。王靈所及不至死境,而緣臣無狀,國綱掃盡,論以邦憲,死有餘罪,而殿下不以爲罪,反寵異之,國恩,可謂罔極矣。上曰,女人所帶之釰大乎?對曰,不爲大矣。初不深刺,而蒼黃揮拂之際,自爾裂傷,而此等無前之擧,實由於人心之凶獰,紀綱之解弛也。上曰,瘡處左乎右乎?對曰,左矣。晸曰,頃者臺疏所論,亦過矣。以事勢言之,雖壯士,無如之何矣。上曰,匪意之事,雖壯士,然矣。而義豐本非庸劣底人矣。晸曰,家世蟬焃,而有知識能文字云矣。捕廳罪人,關係至重,所當卽爲究覈,而有問于大臣,而處之敎,尙今遷就,誠爲可悶矣。上曰,明日朝講時,大臣當爲入侍矣。晸曰,玉堂不備,似未爲之矣。上曰,若然則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上曰,天業則其罪如何?晸詭讀文案後,上命晸書判付。晸曰,偸竊御器之罪,所當依律處斷,而外議,皆云必死矣。若是判付定配,殿下好生之盛德,至意,孰不欽仰?而殊非日後懲礪之道,是可悶矣。上曰,予亦豈不嚴治,而異於偸竊,當初渠亦無辭,知晩矣。晸曰,明日來會賓廳事,以㯚敎gg榻敎g書出耶?上曰,依爲之。校理宋徵啓,付過放送牌招察任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晸曰,科賊究覈,不容少綬,而禁府堂上,連不開坐,尙今遲滯,殊甚未安,而伏聞今日府堂,爲褒貶坐起來會云,卽爲申飭,好矣。上曰,科賊豈容緩治耶?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必於今日內開坐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上曰,北來之罪人,不如初不上來也,若於戊申初則可矣。初旣有罔治之敎,而今又覈治,則人人必將有自危之心,殊甚難處矣。晸曰,脅從罔治之敎,殿下好生之德,可謂至矣。我朝列聖,待士大夫之道,靡不用極,而亂逆之輩,多出於世家大族,誠可寒心,此賊亦非常人貌樣云矣。然豈有爲逆,而至今漏網之理乎?但二兩錢質大縀二疋云者,極爲虛疎,而似有內應,上下人心,雖似驚撓,而亦安知非大可慮之事耶?上曰,二兩錢質二疋云者,極爲虛疎,決非大段賊矣。若有緊切可慮之端,則予亦豈容少緩耶?大抵此非新出之逆,而道臣之初,不覈問直爲上送,極爲徑先矣。晸曰,亂逆之輩,豈有每出之理乎?此非新出之逆,亦必戊申培養之徒也。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大王大妃殿誕日,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判尹趙尙絧三度呈辭,傳于李德壽曰,只遞本職。 ○備忘記,傳于李德壽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今日朝講,憲府無進參之員,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臣子分義,決不當若是,副應敎趙明澤,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雖未及入啓,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趙明澤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李德壽曰,今日若不得爲朝講,則當爲次對,而出御法殿移時,而尙無去來之事,至於宋徵啓元無引嫌之事,趙明澤亦無撕捱之端,而臣子分義,豈當如是慢忽耶?時刻已過,政院,終無申飭之事耶。 ○傳于黃晸曰,法講命下,因講官之不備,未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宋徵啓之前後撕捱,已涉無義,而付過放送,特命牌招,而又復違牌,廉隅雖重,分義亦不可輕,而況無義者乎?今之紀綱,因此等儒臣,而虧無餘矣。豈可相持,而徒損國體乎?副校理宋徵啓,泰仁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閔百男,遞付京職。今日法講,玉堂不備,其將未行,再明日晝講爲之。玉堂闕員,政官牌招,開政差出,牌招入直,以爲再明日,備員開講。 ○吏曹口傳政事,泰仁縣監宋徵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昨日法講命下後,玉堂將不備,承宣有陳達,故然則明日,來會賓廳事下敎,則法講行不行,其當稟也,而不此之爲,玉堂無人先入時刻,賓廳來會,亦爲竝稟,非昨日下敎之意,旣入時刻,則正時,將至君父殿坐,而違牌爲事,極爲寒心,承旨亦難免,不能遞差。 ○傳于韓師得曰,玉堂備員後,當下敎,日已晩矣。次對爲之,來詣閤門外。 ○韓師得啓曰,近來廳中,出納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來十月初二日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韓師得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鄭彦燮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廳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吏曹佐郞,以沈星鎭爲副校理,以南泰良爲校理,以金尙星爲應敎,以洪重一爲兵曹佐郞,以曺命敬爲持平,以趙顯命爲兼同經筵,以金時敏爲宗廟令,以朴乃貞爲判尹,以鄭彦燮爲右副承旨,以李著爲執義,典設別提單閔百男,遞付京職事,承傳。 ○兵批,副護軍趙尙絧、金致垕、李弘模,副司直黃晸,副司果尹鳳廷,以上單付僉知單崔一興。 ○韓師得啓曰,校理南泰良,副校理沈星鎭,家在城外,城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伴直無人,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前持平金箕錫上疏,盛論科場之雜亂,專由於寫手隨從之冒入,請加別樣痛禁錄名,禁亂等官,亦請各別擇差事,有令廟堂,稟處之批矣。近來大小科場之雜亂,實由於國綱解弛,人不畏法之致。朝家之前後申飭,非止一再,而便同文具,全無實效,雖以監試言之,始則開場於東學漢城府而有裕,今則至於泮水堂而尙不足。以庭試言之,始則許入於殿庭而有裕,今則至於春塘臺而無餘地。若此不已,科場將無可設之地,而試事輒有亂場之慮,臺臣疏請,誠有所見,不可不申明令甲,趁今變通,從當成出節目,啓下知委。自今後,大小科場爲始,痛加矯革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强弓能控者,偃月刀能擧者,本曹所屬及各軍門將校中,抄擇可合者,預爲擧案待令事,啓稟定奪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鳥銃及鞭蒭,例遣命官,慕華館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有兩貫革,各三人入射之例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禁衛營別騎衛,各技初試與否,取稟。草記傳敎內,禁衛營別騎衛,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事,命下矣。本廳中軍所別武士,則設置已久,從前觀武才時,自本廳各技試取,此則所當依前擧行,而至於大將所別武士,則戊申年變亂時,各項有功勞者,其時別爲啓稟,創設十一員矣。此與禁衛營、別騎衛、訓局別騎隊,無所異同,而係是新設之窠,今此觀武才時,初試與否,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一體除初試。 ○左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任守迪等疏曰,伏以朝者,伏奉下本院備忘,臣等不勝惶蹙矣。蓋院掌多房凡務靡一,而若其自申後,至卯前之事,則入直者當之,臣等旣昨日伴直之人,則尙何可以諉非該掌,而獨爲倖免,以故現告之際,僚議或難指的,而臣等深有所恧蹙不安者,相與迸出矣。右僚忽復自當,仍又書名,現告臣等,則不入焉,代掌替當,雖是右僚之意,而在直獨逭,亦豈臣等之所自安也。臣等方治疏自列,擬與右僚,同其罰矣。此際筵敎又下,只遞昨日入侍之僚,召牌奄辱於臣等,在家違傲,分義甚懼,玆敢隨詣禁扃之外,竝伸自劾之義。伏乞聖慈,特垂俯諒,亟遞臣等之職,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爾,無少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冒昧再出,許久盤礴,旁嘻側笑,一味不恤,耿耿寸念,唯在積誠更籲,而連有事,故姑且遲待朝者,嚴敎忽降,震駴無地,臣忝居長席,凡有所失理宜首被,況先入時刻一着,又是臣該掌,此唯循例應行之事,儒臣違牌,又不能逆料,而同僚二人,特以在直之,故必欲自當,迸出其實,毫無所奸,則臣不自首,其誰當者,不料聖上過加分別,特仍臣職,繼有牌招之命,臣待罪頌恩,宜卽趨承,而周旋一院,榮辱與同在理,在誼固所當然,一遞一仍,寧有是理。伏乞聖明,特許鐫遞臣職名,以警具僚,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日備忘,因聽下敎,承宣不察之,故於卿,少無所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居臺,亦已屢矣。動遭顚敗,無補絲毫,居恒愧懼,若隕淵谷,頃叨本職,適値兩司俱空,變通無路,黽勉應命,累次入侍,而伊時宗班之事,實係目下,略略論劾,蓋出懲後之意,而節拍層生,怒詈交加,及乎驪川、驪善之疏發,而臣之所論,便歸於無所止泊矣。事過之後,不必更起葛藤,而第伏聞厥後,筵中因此一款,至有國綱解弛之敎,此莫非如臣巽懦,忝居臺閣,虧負職責之致,追思至今,惶隕冞切,而向來憲隷之作挐,又爲臣不能檢飭之罪,臺疏所云,實亦有據,而蓋作拏憲隷,卽監察所帶墨尺也。誘引鎖匠所屬恐喝,犯倫罪人,暗地索賂,以至事發而成獄,其翌日,掌令臣李台徵,則詣臺,臣則在家,而聞極驚駭,卽相通議搜捕,墨尺等移送秋曹,而依法重繩之意,仍爲論關矣。大抵憲隷,率多無賴之類,憑藉作挐之弊,想亦不一,爲其官者,孰不欲嚴加懲戢,而不知之中,乃至於此,監察墨尺,雖異於臺官所率風憲之地,糾覈百司,苟其彈壓有素,咸知畏伏,則亦安有此等意外之擧耶?一時勘罷,亦云太輕,臣何敢以事不由於臣所帶之憲隷,而有所自解也哉。不料聖度,包容恩敍,旋降復寵之,以纔試僨誤之職,恩至渥也,德至厚也,而其於國體何如也,朝綱何如也?臣雖愚迷,亦有一段廉隅,以此情地,尙可晏然復立於臺端耶?臣暫出郊外,聞有除命,卽還私次,方擬陳章自處矣。此際天牌辱臨,不敢坐違,隨詣闕下,略暴情實。伏乞聖明,亟許鐫削臣職,仍令更加重勘,以重臺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以人則庸,以才則鈍,出人下遠,甚矣。分外科名,得之僥倖,史局淸選,夢亦不到,而臣卽新進一賤臣耳。徒知抗命之爲罪,不覺傍觀之竊議,初未力辭,容易出脚,畢竟人言,旣峻且深,說往說來,轉成鬧場,騰名姓於章牘之間,壞大閑於立身之初,雖荷天地之慈,早賜劃處,而點檢出處,悔恨無及,語到此事,羞愧欲死,郞署漫職,猶不敢唐突承膺,況進於是而置之風憲之列哉?然臺端一步,近作規避之所,或强託情病,或無故撕捱,臣嘗病之,臣雖無似,豈肯效此等俗套,而抑臣情勢之外,竊有不敢冒出者,夫臺諫者受人主之耳目,論時政之得失,其爲職也,顧何如也?而見今朝廷之上,綱紀日隳矣。言責之地,氣象厭厭矣。如臣者年少望輕,言必不信,以何風裁,以何論議,起已死之氣,而振已頹之綱乎?此一不可出也。正己然後,可以正人,而臣旣一出世路,立取狼狽,眞所謂我躬不閱,奚暇開口論人是非哉?此二不可出也。三司言議交相關涉,而今臣私義,一則有竝據之嫌,一則有罣礙之端,此三不可出也。臣本門寒族單,而比歲以來,同堂弟昆,接武朝端,迭處顯要,雖以臣不肖,策名纔及半載,而華貫膴仕,有若序取人之艶羡,忌必隨之,滿則必損,理所常然,惴惴焉,顚覆是懼,此四不可出也。有一於此,尙可逡巡而退避,今乃兼之以四不可顧,安敢不懲於前,貪榮於後,冥行險途,妄履危機,以貽父兄之憂,而招門戶之累哉?且伏聞由翰苑,而以承傳陞六者,待修史,除實職,新有朝令,而臣旣未及修史矣。此亦臣當遞之一端也,臣之迹阻文陛,倐已三朔,犬馬微忱,寤寐耿耿,而匪分之職,終難冒受,玆隨天牌,仰控衷懇。伏乞聖明,俯垂照諒,亟許鐫改,以重臺選,以遂至願,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九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韓師得,獻納徐命珩,校理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日氣頗凉,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有朝講之命,而以玉堂不備,不得爲之矣。上曰,以捕廳草記事,有大臣入侍之命,今旣不得爲朝講,則當以引見事,稟旨,而承旨不爲之,事體未安矣。予則以次對待之矣。時刻遽入,而不以法講,何以爲之,取稟。承旨,卒易矣。興慶曰,此乃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備陳農形及木花失稔之狀,而各邑身布,請以錢代納,邑勢民情,雖如此,而朝家旣以純木定式,則有難變政,何以爲之乎?上曰,朝家旣定純木之令,何可改乎?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浦項倉穀,元數三萬六千石內,二萬石劃給,咸鏡道則餘存無多,殊非慮遠之意云矣。當初臣等,以劃給一萬五千石,稟達,而自上特敎,加給五千石,旣已劃給之後,有難減數矣。顯命曰,小臣待罪嶺藩時,創設此倉,所備雜穀,合三萬石矣。北路每年失稔,水路千餘里,輸穀甚難,人多渰死,一番水運,道內騷然,且早晩用兵,則必先北路,而千里一條之路,運餉無策,故爲此倉矣。此倉旣爲北路而設,則今日劃給,在所不惜,而但三萬石內,出捐二萬石,則殆同傾庫,誠非慮遠設立之本意,況年事又未可知,北路若又凶歉,則將何以繼之耶?二萬石狀請,似爲過多矣。廷濟曰,一萬五千石留在,有未可知,況二萬石乎?興慶曰,臣聞前監司金始炯之言,則牟一萬二千餘石,留在云矣。上曰,豐原所達,大體是矣。廟堂於此等之請,常許三分之一,故道臣所請,每爲過多,向者所以有特推之命,若其活民之道,則廟堂,宜盡心爲之。夫子曰,去食去兵,民無信不立,北伯狀請,旣以二萬石許施,則北民,亦皆知二萬石之當來,豈可以五千石,有所持難乎?今番特爲許施,此後則廟堂參酌爲之,可也。顯命曰,上敎,旣已允許,則不可減給,而本倉之空虛可悶,稍待年登,使北路一一還送,且令嶺伯,每年別會耗穀,依節目,劃納本倉,以準移轉穀數,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今此移轉,何當還償,而北路不種牟麥,若以本色責代,事勢甚難,恐當許以代穀矣。上曰,然矣。興慶曰,今此二萬石移轉外,一萬六千餘石,勿爲散在各邑,必令輸置于該倉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北路無牟麥,皆種耳麥矣。上曰,耳麥何如耶?宗城曰,牟麥之類也。上曰,耳麥無形乎?宗城曰,以其竝皮食之,故可以捄荒云矣。上曰,比麥何如?師得曰,麥一石,耳麥二石,相直云矣。上曰,其皮亦食之乎?宗城曰,然矣。興慶曰,金箕錫上疏,請禁科擧,隨從其節目擧行事,令李宗城爲之矣。使之陳達,爲其節目宜矣。上曰,爲其節目乎?宗城曰,不可以小臣,獨見爲之,與諸宰議定,永久遵行,宜矣。觀武才時節目,不可不爲之,自上申飭廟堂,雖不爲節目,各司漢城府三令五申,則可無亂雜之患矣。上曰,欲何以爲之耶?宗成gg宗城g曰,筵席諸臣,孰不中飭,而朝臣之未承上敎者亦多,各別申飭,宜矣。上曰,弊端皆知之矣。宗城曰,此闕門也,親臨試士時,入直軍士守之儒生入場時,其隨從之輩,雖難執捉,而待其出門捉納之意,申明分付于守門軍士,則庶無濫雜之弊矣。寅明曰,如照訖等事,亦所以禁濫入之弊者也。上曰,照訖何如耶?興慶曰,兒時許赴鄕漢城試,而如立旨者也。上曰,持入乎。束入之時,何以考閱乎。興慶曰,又有搜驗官矣。上曰,此可笑高坐見之,眞儒假儒,知之不難,雖鄕儒,靑衿則異於雜人矣。搜驗官,皆故縱矣。寅明曰,無照訖號牌者,使之捉納,則自然畏憚矣。上曰,靑衿外,安知其不爲持入乎?興慶曰,今科有難處之事,唱榜,必暮,恐難分別矣。上曰,早矣。渠輩不爲出去,故晩矣。有掣肘之事,法若素嚴,初不入來則善矣。若被捉者多,則當預定科罪之事矣。宗城曰,不可盡捉,而臣意,則恐見捉者不多矣。上曰,若有形勢,則難矣,而易與者可捉矣。宗城曰,不爲此事,則是一任其所爲也,搜挾官國家所設,而近來爲搜挾官者,得場中書冊,則還給儒生,與設官之意,背馳矣。儒生,或有載書冊于車,而入于場中者矣。上曰,豈有車乎?監試或有之,而庭試豈有之乎?宗城曰,軍幕坐板,至入於場中矣。申飭五部官員禁亂所,亦爲申令,則士子自然知之,而有所畏戢矣。顯命曰,儒生科場事,禮官雜議爲之,可也,非廟堂所爲,當其出去之時,捉致治罪,則可無此弊矣。寅明曰,宗城之意,欲出擧條,使之先聲所及,自然動聽矣。上曰,有所寒心者矣。雨傘雖可持入,而裹之空石,兩人對擧,而入者安知其中,有甚麽物乎?此京華子弟所爲卿人,豈能爲之乎?豐原所達,是矣。擧條申飭而不嚴,則損國體矣。此不過節目間事,自備局申飭,可也,若申飭而不爲施行,則紀綱隳壞矣。興慶曰,還上定式待各道,分等狀啓後爲之例也,旣以十月初,必爲狀聞之意,定奪分付,而趁速上來,有未可知定式頒令,難免後時之患,諸議以爲自廟堂,參酌以某某年條,各定分數,預爲分付於各道,使其道臣,參量稍實之次尤甚,而分排徵捧,以爲準數之地,似好矣。上曰,諸議皆然,則趁早出令,亦似順便,依所達爲之,而年條必善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陳達于榻前,使洪州牧使宋眞明,往見安興事,分付矣。報狀,纔已上來矣。上曰,爲圖形以來乎。興慶曰,以此圖本似難詳,察其形便,下鑑後從當略陳之矣。上曰,陳達,可也。興慶曰,此事若在謀始之時,則臣固當爭論,而第今旣始事,殆至過半任事者,自以爲必成,臣亦未能洞觀其必不可成,則有難沮止,而蓋以事勢推之,以石礫築堤,安能當一日,再往來之水力乎?雖或成就數年之內,必有頹破之患,且是役,蓋爲三南舡隻之具載,而近來人心巧詐,故敗居多,且舡隻之敗沒,不必在於安興,至於金浦薪洞及各處沿邊海嶼,依岸致敗者,比比有之,今玆掘築,亦不足爲大段利益之道,而旣費許多功力,若將就緖,不宜輕加沮敗,當觀前頭之如何矣。今此報狀中,以爲軍丁用三萬,亦千名糧米,入七百數十石,則可以訖工,而冬前所當役者,爲一萬四千餘名,春後又當役二萬餘名云矣。上曰,三萬餘名,當出於何處耶?興慶曰,其報狀以爲,安眠島逸民一千名,役五日,本鎭城役僧軍五百名,除城役三日,赴役鎭屬軍兵二千餘名,除城操四日赴役,則合爲一萬四千餘名,此則冬前所使者也。上曰,冬後二萬名,當何以爲之。興慶曰,其報狀中以爲,沿海百里內,民人一萬名,二日赴役,則當爲二萬名。又以鎭下給代土卒,自今至明春,間間赴役云,而又以運石次芿朴舡二十隻,自水營造給爲請,又請得僧俗空名帖三百丈,而舡隻猝難辦造,空名帖亦難許施矣。上曰,諺所謂沙防築,何如?興慶曰,不然矣。上曰,石築外,有聚沙乎?寅明曰,此處散漫,故沙聚若石築,則可以防矣。上曰,諸議如何?寅明曰,小臣未知其善,而卽今則役幾至半,事端異矣。顯命曰,此事根本遠矣。高麗時,有掘項,我朝有南北倉,以陸運之甚難,原平府院君元斗杓,掘高麗廢渠,沙塡復廢,今之爲此役者,欲障聚沙之意也。外方之事廟堂,當爲決定,宋眞明亦是廟堂之人,而以爲可成,似當許施矣。寅明曰,前時以狹,故掘之使廣,而今則以淺,故濬之使深矣。廷濟曰,臣始聞此事,似無必成之望矣。近聞幾至半役云,而宋眞明,以前日廟堂之人,泩審形止,其所條錄如此。且冬前少入民力,則別無專爲此動民之事,似當許施矣。聞李譔,不分晝夜,勤於董役,而江上舡行之人,亦以爲水道,比前較順云矣。宗城曰,臣旣未目見,雖不敢質言其成否,而嘗聞臣叔父延安府使衡佐,及靈城君朴文秀之言,皆言其必不可成,縱使完築,亦有妨於關防云,故嘗以此事,爲必不可成,而今則朝家,旣令宰臣往見,宰臣,旣言其可成,事體恐當試從矣。寅明曰,緩急不可無關防之險,而此則非目前之憂,姑便漕轉,宜矣。上曰,大抵用三萬餘名,則可成云乎?趙充國言,願至金城圖上,方略遠地之事,何可遙度乎?予雖不知李譔,果如充國,而聞其勤於國事矣。許施在朝家,成不成在渠事,若不成固當有責,而其所請,則不可不從。且不傷他處民力,姑許冬前所請,以觀來頭可也。{{*|抄出擧條}}上曰,予意李譔,或知過其實矣。三萬名入之,而事若不成,則難免僨事之責矣。興慶曰,役糧何以爲之乎?上曰,自廟堂參酌爲之,可也。宗城曰,此事若不成,則豈可以半成而不廢乎?上曰,然矣。成則善矣。不成則依舊矣。上曰,若北伯之大段狀聞,初見之矣。顯命曰,初爲監司且當水災,有此狀聞,豈異事乎?興慶曰,以有《己酉年謄錄》故矣。晦日次對不爲之意,敢達矣。上曰,晦日亦爲之,可也。上曰,判義禁入侍矣。己卯科賊,先朝親爲錄囚矣。朴來章無辭遲晩,勝於己卯科賊矣。渠自以爲技癢所使,適有宿搆手段閑熟云者,所當嚴訊,而若以前日,幾爲此事究問,則不可矣。寅明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直爲充軍矣。承款者充軍,而不承款者,亦充軍乎?不爲承款,則嚴訊可也。寅明曰,法府不得已爲之矣。上曰,非王者道理矣。世瑃則當刑推矣。興慶曰,世瑃若或無罪而不服,豈不以不服而嚴治乎?上曰,推諉於其弟,極無據矣。世瑃豈不爲之耶?宜從重律。來章直招,予猶以爲白直矣。興慶曰,外章尤奸惡,而異於己卯科賊矣。寅明曰,不可以不爲承款,務令承款,恐有誣服之事矣。上曰,曖昩者豈承款,而充軍乎?健基曰,世瑃無狀聞,其弟世璊,高中監試人,皆以爲世瑃之作矣。大凡獄情不可任,渠推諉所當査究,不然則國法不行,奸細不懲矣。上曰,豈但止此而已乎?李相貴似入鞫廳者矣。寅明曰,非也。命珩曰,世瑃嚴刑鞫問,宜矣。上曰,秋判不爲入侍,此事何如?以上裁陳達矣,頃者申飭矣。頑奴悍僕,所當懲治,而私門刑推,何可登於奏御文字乎?頑奴悍僕,自有法曹,豈可私門刑推乎?秋曹刑推,武人亦過矣。必是兩班武人,以其名知之矣。權擴,似是權攝之弟矣。以女婢見辱之,故有前程之士夫,至爲刑推,秋曹過矣。寅明曰,兪命凝在下大夫之列,若犯手歐打,則宜嚴治矣,此等事,不可輕示扶抑矣。上曰,付之法曹,則所當査治,而直請上裁,異矣。初以所志請刑,而今以上裁取稟,若欲分揀,則當請上裁,而旣以爲然,又請上裁,異矣。往兪命凝家辱之,而無下手之事矣。打權擴時,擴呼其妻,而求援其妻,突出救解,而竝見打傷云矣。武人則以爲擴逃去,而其奴則以爲擴見傷,其事駭然矣。廷濟曰,戊申亂時,臣待罪畿伯,聞京中惡少,有攘奪婦女之事,遣令旗嚴禁,而以爲若有如此之事,當梟示云,故渠輩畏戢,而不敢爲之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非徒法律,在於端本正始,朴弼琦以爲常漢言士夫爲逆,此當自及處,百姓非怨士夫也,以其豪强而然矣。若上爲國家,下恤民生,則民當背負而去矣。若如此而復有戊申之變,則必依舊矣。廷濟曰,自上以直請上裁爲非,使之以律施行,何如。上曰,我國之事,爲之甚難,欲非士夫則忤士夫,欲非武人則忤武人,以秋判尙如此難矣。顯命曰,非畏武人,想闊看而然矣。興慶曰,無罪惡査治之敎,有詳査以啓之敎故,如是矣。上曰,然則上裁之請是矣。承旨持去以議處爲之。上曰,是矣。有詳査以啓之敎故也。上曰,秋曹刑推,捕廳亂杖,法也,私門刑推,法外之刑也。頑奴悍僕,雖當懲治,而自有法曹,豈可擅用法法之刑乎?予因寶鑑,嘗有申飭分付之事矣。雖以人主之尊,猶愼用刑,在大夫之列者,豈可如此,前參議罷職,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國家旣見此事,故施罰,而入侍內官,亦安知無此事乎,想不忍憤而然矣。上曰,二人年亦多矣,來章鄕人乎?宗城曰,來章三代,爲文官矣。臣待罪銓官時,來章來見,而容貌,似不爲惡者矣。世瑃亦識面矣,在母喪而爲如此之事,尤可切痛矣。上曰,承旨書之,可也。來章旣已承服,當科場嚴飭之時,身爲衣冠之人,手犯代作之律,尤極痛駭,自有其律,引今問往,非處分卽事之意,亦欠王者用法之義,直以此照律。世瑃之身,在衰麻自犯,代製已極無據,而諸供無疑,則推諉其弟,不爲直招,亦極痛駭,事當訊問,旣請盤問,各人依啓目施行,師得書訖。上曰,石來聖同爲之矣。宗城曰,以刑曹公事觀之,朴來章前爲其子,一番爲之云矣。上曰,其子爲及第耶?宗城曰無登第者矣。刑判言問于館下人,爲來章往復者,則爲其子代製云,捉來究問,宜矣。上曰,一番二番,代作則同矣。渠若牢諱則豈可使以子證父乎?旣已製給他人,則況於其子乎,非獨其子,其至親當爲之矣。以聞于刑判者言之,不可當以文案爲主矣。宗城曰,世瑃之子今監科爲之,而試官拔搒云矣。寅明曰,宋正采、朴來章,則非相見之事矣。上曰,爲水軍則削科乎,持紅牌爲水軍,是初出之事,恐有辱於科擧矣。試官用情,則其罰何以爲之。寅明曰,非充軍矣。興慶曰,慶尙道句管堂上,以趙顯命爲之,敢請差下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法講命下,因講官之不備未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宋徵啓之前後撕捱,已涉無義,而付過放送,特命牌招,而又復違牌,廉隅雖重,分義亦不可輕,而況無義者乎?今之紀綱,因此等儒臣而虧無餘矣,豈可相持而徒損國體?前校理宋徵啓,泰仁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閔百男,遞付京職,今日法講,玉堂不備,其將未行,明日晝講爲之,玉堂闕員,政官牌招,開政差出,牌招入直,以爲明日備員開講。師得書畢曰,政官卽今牌招乎?上曰,唯。諸臣小退復入。寅明曰,小臣有議律失當事,惶恐敢達矣。黃海前水使閔思淵,軍器見失於荒唐船,仍爲推還,而以不報朝廷營門狀罷矣。又因臺啓就拿,而考見律文,則軍務事,應奏而不應奏,爲杖八十,而功議減等矣。今聞諸宰之言,皆以爲異於尋常,軍務係是邊情,勘律不可太輕云,公議如此,則不可置之,改以奪告身施行,何如?上曰,有律耶?寅明曰,無十分相當者矣。上曰,初不照律,而廟堂於律外爲之,勘罪則猶或可矣,律豈可以任意低仰耶?興慶曰,罷職罰輕,奪告身,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尙魯新通爲持平,而上疏以修史請遞,臣新入本曹,未詳定式之,如何?若以未修史前,不得擬實職望,永爲定式,則臣之矇然之罪,在所難免,誠爲惶恐矣。上曰,趙榮國以司果出六乎?尙魯送西付司果修史後,調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其上疏批答,何以爲之乎?上曰,循例踏啓矣。寅明曰,江界府使李景淑,自豐德倅擇差矣。西伯朴師洙有所言,李宗城知之矣。宗城曰,臣爲西路御史時,聞景淑,在鐵山,頗有治聲,復命之後,有所褒達,今此特差,蓋出激勸之意,凡所升擢,孰不感動,而在景淑之道,所當竭力,其赴任時,臣亦勉戒而送之,自以爲可免誤擧之罪矣。師洙不知臣在銓地,貽書於臣,而以爲失薦臣,所言乃鐵山時事,而師洙所言,乃宣川時事也,昨日吏曹褒貶,言于判書矣。西伯書札,旣如此,吏堂亦如此,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寅明曰,都政旣定日,郞廳行公然後,可以擧行,而郞廳吳瑗,無意出肅日,前臣之請敍尹汲,非爲尹汲也。或慮他郞廳,有因此爲嫌之事,今則無故不出,各別督迫,可以出而肅命矣。上曰,吳瑗無撕捱之事乎?寅明曰,別無撕捱之事矣。尹汲雖令他三人不安,而如吳瑗、金若魯兩人,稱其恰好,或恐有礙,別無可嫌之端矣。上曰,其所撕捱,誠爲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出肅,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自前出身年五十,無一資者,分館時,可合槐院者,分館槐院,可合國子者,移送吏曹後,分館國子槐院,國子間分館後,吏曹方爲之陞六,而今番分館時,槐院以五十者,應陞六而直以年滿除置,初不置之於圈點之中,此是無前之事。吏曹則勢將分館國子,而可合槐院者之分送國子,豈無稱冤,臣謂槐院分館時,主薦諸員竝推考,年五十者依例陞六,宜矣。上曰,年五十者陞六,當該主薦人,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今入侍矣。都政不遠,承文分館,有遺珠之歎,則大臣,有陳達調用之,例矣。興慶曰,李晉吉以假注書,今方入侍,而槐院行公,已至五六年之久矣。乃者分館可否之時,因議論之崖異,竟被汰去,誠可駭也。分館之時,先達中議論之携貳者,輒皆汰去,則其爲後弊,當復如何,今雖復屬本院,渠必不爲行公,而不可仍置,還以本院調用,宜矣。金弘澤,其高祖及五代祖,歷官臺侍,而其曾祖又經縣邑。沈益聖其先祖苓,翰林出身,歷吏郞而以正言,冤死於乙巳之禍,其高祖,昏朝時,有名節,癸亥後,歷官郡守,自是名人後裔而終,然見漏物議稱屈,竝以槐院例調用,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玉堂今當差出,而違牌坐罷之人,多矣,何以爲之。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玉堂以撕捱,多有補外之人,此旣非大段深罪之事,收召與否,雖在聖上處分,而當此玉堂望苟簡之時,通同備擬,何如?上曰,尹敬龍外又有他人耶?寅明曰,又有申宅夏矣。宗城曰,今日玉堂官員補外,前日玉堂之人,宜復用之。寅明曰,申宅夏今年出外,尹敬龍上年出外矣。上曰,事雖微細,國家紀綱,每傷於此等之事,何必備擬乎?寅明曰,已補外者未及召還,而又復有補外者,此乃難繼之道,亦恐無益於嚴飭之道矣。上曰,爲玉堂者每欲出外少休,名雖補外,適中其願《弘文錄》,不患不多,尹敬龍、申宅夏之外,豈無人哉。以他儒臣,備擬差出,可也。補外不過七月,而銓官乃有檢擬之請,卿等今爲推考矣。{{*|抄出擧條}}上曰,如趙明澤、南泰良、朴弼均諸人,多有之,以此備擬,可也。宗城曰,南泰良似難爲之,旣削製敎,而可行玉堂乎?上曰,分義不然矣。朴弼載、任珽,亦有之矣。健基曰,南泰良,豈可撕捱乎?上曰,豈可撕捱,分義不然矣。上曰,卿等見之幾忘之矣。若遲晩而多所援引,則可以上送,而徒以三水府使之言,一不査治,直爲上送,則不可予非爲鎭定,嶺南此極難處事也。寅明曰,若問之,則必用亂杖虛實間,當有言矣。上曰,權院長戊申年入鞫獄,而留門出送矣。非故爲抑揚,此實可以褒奬者也。其言曰,吾有耳,故聞此言,吾頭可斷,如此之人,豈可更問,黃最以爲旣聞其言,當鞫問云矣。宗城曰,所以非權煦者,其時不爲直陳故也。上曰,勘亂錄註於權煦,甚不好,其中似有甚麽事矣。宗城曰,渠聞世樞之言,則當星夜奔馳,直爲告變,而不爲之,此當死之律也。寅明曰,其時嶺南,皆知情,豈獨權煦乎。上曰,予以爲忠逆之分,在於此矣。從之則逆,不從則忠,權院長所當褒揚者也,設令疑謗果爲實事,則當何如。興慶曰,不可全放矣。上曰,乃違格也。師得曰,世元當設鞫矣。上曰,末梢當何以爲之。顯命曰,在下者請鞫,而國家處分則好矣。興慶曰,世元以從賊之罪,誅之可矣。寅明曰,國家處分則好,而爲臣者不可不請鞫矣。上曰,豈可以世元承服之,故設鞫耶?卽其地梟示,可矣。以貿昏需綵段爲言,豈可上送乎?興慶曰,世元以杖下殺之,似宜矣。上曰,好矣。當判付矣。嚴刑則不知,又當作何言,是可慮矣。吏判開政可也,吏判進來,有一件可問之事矣。戶判陳達可也。廷濟曰,地部形勢,數年以來,東西乞貸,堇堇經過,上年收租稍勝,堇能支撑,若無他事,則庶幾新舊相繼,若論餘一年之蓄,則固不可望國家經費,實爲哀痛矣。今此觀武才,累年以來,今始設行,而所費則多矣。先朝庚辰年觀武才時,預下傳敎,以自前觀武才時,賞格不過邊將加資及馬帖,而且施賞稍多,今地部木布所儲無幾,經費可慮,兵曹訓御禁營,各自本衙門,使之行賞,故地部所用木布,不過十九同,其後丁亥觀武才,則兵判李寅燁,以兵曹無木布,兵曹賞格,請移于戶曹,所入至於百餘同之多。癸卯又令戶曹施實,故所用木布,又至百餘同矣。卽今貢價及各處別貿,實無充給之路,誠甚切迫,今番若用庚辰年例,則庶有支撑之望矣,睿裁何如?上曰,此有前例,雖不爲啓達,予則以爲,當如此擧行矣。但訓局時無衣資此,則戶曹當之,其餘兩營及兵曹,依庚辰年,擧行分付,而卽出擧條使各軍門,速爲知悉,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關西雖有物力,有同監司,私財無補於經用矣。上曰,八道之物皆屬戶曹耶?非設藩之意也。寅明曰,每扶持戶曹,宜矣。上曰,有已然之效,權以鎭雖曰木强,戶曹之至今支撑者,皆以鎭之力也。廷濟曰,堇堇支撑,若塗粉然,或逢勅使及他事,則無可爲之事矣。寅明曰,宜責掌賦之臣,使之備銀十萬兩,何用城郭甲兵乎?惟銀最爲緊重矣。上曰,豐原吏堂入侍矣。前牧使孫命大宜錄勳,而見漏送于海島,中道奄忽,心甚惻然,其子雖有錄用之命,而渠不過雲峯營將堂上矣。大臣銓官之意,何如?興慶曰,堂上正三品推贈,宜矣。寅明曰,宜如大臣之言矣。宗城曰,孫命大卒逝之後,伏聞有惻怛之敎,褒贈之典,亦非過矣。上曰,分付該曹,二品贈職,可也。{{*|榻前下敎}}顯命曰,海恩府院君吳命恒,有大勳勞於國,而身沒之後,世變層生,疑謗溢世,九原之下,抱冤未伸臣,不但將幕之分至重,其所受誣,亦有緣臣妄擧,而附會成說,臣不勝慙恨,實有無面自立之意,向日勳臣宣醞時,欲爲洞陳而過飮法酒,或恐妄發,不敢盡言而退,今適登筵,請以命恒本來心事,及受誣源委,仰陳可乎?上曰,唯。顯命曰,辛壬年間,命恒與鏡、夢角立,鄭齊斗遞亞銓,一鏡當次,故請仍齊斗,所以遏一鏡,入銓之路也,其後夢輩,又以虎龍所援,勸詗逆節者差兵郞,命恒以承旨登對,嚴斥。上曰,勸詗逆節者誰也?顯命曰,乃李重煥也,重煥之勸詗虛實,未知如何,而命恒之防塞,意有在也。其後戊申逆變初,先除兵判之說,旣發於逆招,軍中刺客之變,又出於夜警,則其與凶逆輩,本來角立之狀,可知。不但此也,其爲國血,誠有可見處,乃出征初,行到沙斤川,狀啓一度也。上曰,何狀啓也。顯命曰,乃是論列都城守備等事者也,掇上游津船,備禦東郊,搜捕城中,如痘疫摘奸等,各其條件,至爲纖悉,其中以果川縣監權聖徵,差都摠將,使之領兵,陣露梁江上,而或慮都城人之驚動,請先知委,整舟楫以待其所區劃,極其周密,與賊和應,欲觀成敗,而左右之者,豈有如此方略區劃之理乎?其純忠血誠,於此可見矣。所謂受誣源委,緣臣妄擧,而附會云者,振威夜警時,假都事金聲玉,所帶平澤將校,來告陣門曰,假都事,自平澤來,所帶軍兵衆多,恐大陣驚動,故來告云,問發兵者,誰也?答以平澤縣監柳重謙發兵云,而重謙其日曉頭,自平澤逃來,待罪水原陣前,故知其言之詐。上曰,柳重謙,是柳鏛之子耶?顯命曰,然矣。且其將校所帶,筒箇有兵營表識,明是淸州營,作變後所掠者,而其所帶軍人,必是賊徒也。上曰,金聲玉事虛實,果何如?顯命曰,其時陣亂事急未及査實,卽梟其首,以鎭軍中,然平澤乃是賊藪也。若非聲玉從賊同情,則必是見欺於平澤,賊乘機發軍,以爲掩襲大陣之計,其所情狀,要不出此,而其同情,與見欺曲折,未及窮査,而斬之亦緣臣力請,都巡撫,則莫非臣之妄着也。方其將校所告奸狀顯露之後,臣請於都巡撫曰,此將校故爲放送,使之領軍過去,而潛發精砲,伏於要路,待其過去,一一砲殺,則都巡撫以爲黑夜不可動軍,待其犯陣禦之,可也。卽暗令軍中,戒嚴以待,及其變出之後,臣自從事,幕中杖劍而出入,往大將幕,而心中不勝忿忿,面折都巡撫曰,使道不用小人之言,今果何如?又見甲胄在前,臣以劍擊地曰,使道以堅甲利兵,一敗於此,則國將亡矣。甲胄在此,欲以此戰乎,以此走乎?都巡撫笑曰,吾豈走者乎?書吏輩驚怯,出置甲胄耳,卽令去之,如此之際,臣所帶書吏,來言於臣曰,所乘驛馬,因砲聲驚逸,不知去處云。臣曰雖有馬騎將安之,天明後見之,則馬實不逃,而繫在帳前,軍中傳以爲笑,及至勝捷還朝之後,都巡撫自以爲以此勳名,若又得士卒歡心,則吾無置身之所,論功之際,過爲刻削於是,將校軍卒,不無怨怒者,造爲誣謗,流布中外,其言曰,振威夜警時,都巡撫被甲戴胄,立馬帳前,將欲逃走,從事官趙顯命,拔劍爭之云矣。所謂被甲戴胄者,以其有甲胄事,問答故也。其曰立馬帳前者,以其有逃馬,繫在帳前事也,因其疑似之跡,做合成說而,言出於軍中不說者之口,故聽之者惑焉。於是媢疾者從而附會,此其受誣之源委,而所謂緣臣妄擧附會成說者此也。以臣妄擧之,故使主將被人疑誣,抱冤於地下,此臣所謂不勝慙恨,無面自無者也。臣非敢謂殿下,或有一分致疑於都巡撫心事,而居常鬱結於中,故敢此陳達。上曰,初不聞疑謗矣。此皆疑阻之言,卿雖不言,豈疑元勳乎?今聞所達,益爲釋然矣。頃者與寧城,言之矣,元勳雖無功業,不可疑其爲逆矣。玉城府院君張晩,俗語亦有流謗,元勳非逗遛不進矣。宗城曰,命恒下去翌日,有逗遛之謗矣。其後不幸,有吳命新之事,其家爲一邊人所棄,誠甚憫然矣。寅明曰,聖上勤學,常御經筵,而經筵不備,吏曹以稟定於大臣,可費數日矣,江外亦有大臣矣。上曰,江外大臣誰乎?知經筵李秉常,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可也。{{*|榻前下敎}}師得曰,李聖龍、任守迪引嫌出去,李德壽自書其名,亦爲出去矣。李聖龍不得請牌,任守迪牌招,何如?上曰,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以不當之事,自書其名耶?適備忘紙,小欲書昨日入侍承旨而未果,無該房之言矣。都承旨勿遞,以昨日入侍承旨,捧遞差傳旨。{{*|榻前下敎}}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近來船人帶,大則故敗,小則和水,其用奸之狀難一二言,乃者嶺南稅船船人輩,受惠廳關文,以新造斛子,遍授各邑,及至梁山郡本倅俾,與舊斛較量,則幾爭一斗許,本倅覺其有奸情,嚴加杖詰,則船人輩箇箇吐實,以爲渠等,以各邑斛子之大小不齊瞞訴,惠廳果爲新造,而猶慮其不爲過大,行到靈山,與造船領將金有大,添排釘鐵,以致如此云。故巡營,因梁山倅之報狀,列邑新斛之添排釘鐵,一竝拔去,若無此邑之發覺,而使各邑,依用其斛子,則年年濫捧之數,將不知至於幾千萬斛,則其貽害於嶺民,當如何哉?此實有浮於一時,故敗和水之罪,其船人同情之類,中路符同之人,請令本道,一一査出,依和水律勘斷,以防後弊。上曰,本官收捧裝載矣。廷濟曰,斛小處船人,或請大斛,而去相較矣。上曰,此理外矣。自此豈送斛子耶?今吏判似當知之矣。寅明曰,西路則惠廳,使之自監營,送于列邑,而嶺南不然,使船人持去云矣。上曰,依啓。又所啓,平斗斛,是何等重事,列邑斛子之大小,果爲不齊,則新造之際,十分詳的,俾無一毫之差殊,下送之際,移關本道,使該邑,各自受去,可也,而今者惠廳,當初改造,只信船人之言,及其下送,又付船人之手,使船人隨意,用奸幾乎?爲嶺南列邑無窮之弊,自梁邑,旣已摘發,其奸狀枚報巡營,則在巡營之道,固宜嚴覈重究,而諉以惠廳關文,終不懲治,而直令放釋,事雖已往,不可無警責之道,請惠廳當該堂上,及本道其時方伯,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前兵使李宜豐之濫杖殺人,致生無前之變怪者,固已可駭,而及其逢變之時,乃爲一女子小刀所傷,其防衛之疎,殘劣之甚,令人代羞,將焉用哉,而銓曹之隨窠輒除,有若償功酬勞者然,非所以傳示四方,激勵武臣之道也。平日其爲人臣素未詳,而今以一女子所傷之,事論之授以軍門一將校之任,亦難堪勝,況都正別將,是武弁極選,而無所枳礙乎?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跬步之間,非用武之地,一邊嚴治其民,一邊罷職舊帥,未知得當,不允。命珩曰,北道愚民,必笑朝廷無人矣。身爲閫帥,而爲一女子小刀所傷,誠不可使聞於中外矣,如此之人,豈可奬用乎?興慶曰,禁軍別將堂上過矣。上曰,望亦早而予爲之矣。此則不然,始皇逢荊軻,而若無藥囊,則見刺無怪矣。顯命曰,國家當恕事實,而不可使聞四字,臺臣之言,是矣。筆之於書,則豈有如此羞恥事乎?別將之望,過矣。上曰,此則臺臣妄發矣。爲頑民復讐乎?臺臣未安矣。旣曰未安,豈可煩瀆?又所啓,臣之庸陋,豈合臺選?而猥被聖簡,屢玷言責,思效一日之責,欲陳無隱之義,而草草數語,臣實自愧,何望有槪於聖心,而首陳兩件事,雖蒙允可,至於末端李義豐事,以未知得當爲敎,臣實惶蹙,繼之以慨然也。夫外方兵使,卽其道大將也,身爲大將,爲一女子小刀所傷,終至於被傷,則將焉用如許將哉?而朝家之奬用,無異於償功酬勞者,然當品都正龍虎大將,次第濫授,若有立功效,勞於邊陲者,則殿下將何以待之耶?除目之下,物情俱駭,故適忝言地,略加警飭,而論一,殘劣之武,承此未安之敎,已極恧蹙,而至於梟示人等事,臣之本意,豈出分疏,只緣論其本事之際,辭不達意之致,而聖明過加疑怒,使不得畢辭於前臣,且惶且愧,莫省攸措,此莫非如臣無似,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在事體,卽當依啓,而此非待臺閣之道,末梢稱梟示之人,下敎之時,肆然分疏,避嫌之間,其多失實遞差。{{*|竝出擧條}}上曰,承旨進書,命周牢究問者,非使援引他人,況所告之人,已戊申酌處者,其何發捕,而戊申治逆後,有脅從勿問之敎,則渠不過貿段脅從之類,頒此敎之下,其當革心,自歸恒人,而不此之爲隱迹藏蹤,周流他道,若是被捉,極可痛駭,得此等之類,如得其機杖問漏網,豈王者布告中外之意,而人其能信令哉?勿問他人,只以渠之藏蹤隱慝之心,各別嚴刑究問,以判付辭意,亦令渠知之,俾勿援引,渠自直招事,分付。上曰,出去分付,捕廳初文書入之,可也。師得曰,李德壽一體牌招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李著未肅拜,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誕日,大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柳濬,以訓鍊都監千摠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弘濟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只經筵。 ○以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江原道金化地,副校理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校理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修撰吳彦胄,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憲徐宗伋,呈辭受由,大司諫魚有龍,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執義李著未肅拜,無他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未署經外,執義李著待明朝牌招,司諫獻納未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未差,同副承旨任守迪進,以沈聖希爲司諫,以金廷潤爲獻納,以洪景輔爲兵曹參知,副司直徐命珩,副護軍李景淑、申思永,副司果洪應復,以上單付。 ○任守迪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月二十一日召對入侍,因儒臣陳達,副提學,下諭,有旨所當,卽爲成送,而假注書南德老,擧條忘未書出致使,莫重下諭,稽滯多日,當該注書,從重推考,臣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靈光郡守趙命臣,寶城郡守吳泰麟,前咸平縣監洪若水,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趙命臣,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吳泰麟時在任所,洪若水以忠淸監司軍官,時在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倭劍之法,曾於通信使行時,別送將校,學得於異國,且銳刀,乃是本國劍藝,而因其傳習之絶少,用勢生疎,故曾前不入於觀武才規矩單子中矣。近年以來,別擇敎師,另加申飭軍兵中,學習者稍多,而交戰擊刺之節,頗爲閑熟,今於大閱武才之時,不爲試用,則似有欠於學得傳習之本意,故惶恐敢稟。傳曰,一體初試而以上上抄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時,禁軍等柳葉箭、片箭,今已畢試,故騎芻及騎槍交戰、鞭芻等技,今月三十日,南別營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理南泰良,修撰吳彦胄,纔已違牌坐罷矣。明日經筵講官,將不得備員,政官所當更卽牌招,開改差出闕員,而今已夜深,望筒出納,極涉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開政。 ==9月3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日食齋戒,明明日都目政事,相値罷後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李著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柳濬,以訓鍊都監千摠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洗馬坪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執義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沈聖希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待下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正郞李英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目大政,只間一日,郞廳前期出仕後,可以擧行凡事,而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今日不爲出肅,事甚未安,竝推考催促,使之明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病,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吏批,以金尙翼爲校理,任珽爲校理。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太古,僉知中樞府事李碩英,俱以篤志之人,扶病肅謝之後,病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老病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次對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洪景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無政事。 ○李德壽啓曰,今日朝講時刻之已過,旣已稟啓矣。新除講官承牌入來,則時刻雖過所當,依下敎擧行,而今日新除授校理金尙翼、任珽下批後,卽爲出牌,則俱在外云。講官不備今日,經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若此經筵待玉堂備員,更稟,諸承旨持大典入侍,召對爲之。 ○注書徐命臣遞差,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壽松,爲禁軍別將。 ○鄭彦燮,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雨勢如此,日已向暮,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李春躋,素患泄痢之症,添劇於連日,處冷之際,實無耐坐掌試之勢,今朝具由草記,而政院退却矣。晩後寒熱交作,腹痛如判,登溷無筭,眞元暴虛,種種諸症,十分危惡,末由自力束帶,片時參坐,試期急迫,事甚狼狽,亟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雨勢如此,日已向暮,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因罪人李世瑃,原情干連諸罪人等,移囚本府事,判下矣。罪人李尙貴、尙英、洪濟夏、金澤昌破回等,移囚本府,而其中罪人鄭壽昌,旣已物故云,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擧子,比一所殆近三倍,一所則柳葉箭、片箭,昨已畢射,而本所則未射尙多,勢難及期,自前如此之時,有四貫革試射之例,今亦依前例,以四貫革試射,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時,禁軍等騎芻及騎槍交戰鞭芻等技,今日南別營試取之意,昨已草記,蒙允矣。卽今雨勢如此,不得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中別破陣等初試,依前例,來十月初二日,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摠戎使工曹參判豐原君趙顯命書。王若曰,履升平而値艱屯之會者,務進才良,以儒雅而摠戎旅之權者,必資俊傑。非忘久勞於外,蓋欲坐鎭於中,惟卿樑棟大才,珪璋令譽,繩墨律已,學術兼燕,許之文章,藥石獻箴,言議慕汲,鄭之忠節,迹超於深。朋比黨訓,襲於名父賢兄,雷肆講經,已托長源之深。契油幢載筆,始知小危之神籌,自參帶礪之盟,每欲遠避於華膴,若夫藩臬之寄,不過略試其經綸。逮夫湖節之遞還,方期禁闥之補拾,台扉之劍履久閴,幾切獨見卿之悲。禁苑之杯酒方闌,仍示何捨予之意,退讓冞甚,縱欲許散局之優閑,艱虞轉深,實難得師垣之彈壓。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若唐之神策,抛武總漢之馮翊,扶風身摠韜鈐,表裏兩局之勢,門列棨戟,節制五營之師,素知經幄之鴻儒。只習孔門之俎豆,適難戎壇之豹略,要藉卻穀之詩書。於戲,予方以公輔爲期,益篤倚毗。卿莫以勳戚自處,苦避顯要。蘇軾未置鸞坡,或慮履屐之乖任,畢諴方摠虎旅,深喜笠轂之得賢。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副校理兪健基製進。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按堂后故事上注書遞職,則下位例陞上注,而堂后位次,有陞無降,故右位還付時,下位必先辭遞,以讓其次,此蓋院中流傳之規例也。今臣以上注書李光躋,有親嫌遞職之,故例陞上注矣。光躋所避之承宣,昨已拜職,則自當還付,而必待臣自處然後,可以越送,薦望于該曹,玆敢援據,故事冒瀆崇聽。伏乞聖慈,諒臣必遞之義,特許鐫改俾院規毋墜是,亦係於由舊之政也。昨日遞差現告之後,卽當控籲,而東朝問安,事儀重大,挨過一宵,今始露章,而匪據之地,尙此仍據,亦臣之罪也。踏啓字。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曰,伏以臣沈病癃痼,人事都絶,身寄床席,跡斷班聯,今且周歲矣。入秋以來,稍有生意,須當誕彌之辰,始伸起居之儀,擔曳出入,奉免添疾,屬有經宿之幸,行旣未能獲遂其陪扈之誠,則躬詣津頭,瞻望羽旄,又是分義之不容已,一旬經營,三宿往來,久蟄之餘,觸冒風氣,宿症挾感,一味危篤,調息之久,幸得少間,而精神筋力,更下數層,譬如遇寒之虫,一俯而不能伸,殘生凜凜,臣亦自憐,昨日東朝,誕辰百官,廷候而獨未趋參,情禮俱缺,惶隕震悚,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治臣闕禮之罪,以警其僚,以安私分,不勝奉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未參候班,予已諒矣。卿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疏曰,臣年迫日索,世念全灰,而向來恩章,曠絶外古,欲於此生,未泯之前,殫竭心膂,粗效稊稗,而精爽已消,報答無階,不料汪恩荐加,遽授京兆之長,臣誠驚惶感激,五情震掉,益不知所以自措也。夫長席之任,專總一府,檢攝畿垌,聽受辭訟,如非聰穎練達之才,制事裁物,必不能合宜而中節,今臣年紀衰耗,神識昏昧,尋常接應,大忘小遺,惡能如前輩,所謂口詢手決,贍擧衆務,而稱聖上委寄之旨乎?且臣稟賦素虛脆,夙嬰奇疾數十年間,瀕死者數喘息,苟延以至于今,人皆謂藥餌之力,有以致之,而芝箭瑣物,豈能興衰而起尩,方今聖化昭瀜,和氣旁達,含生之倫,賴以蘇息,如臣癃疾之賤,亦囿於太和之中,而得保餘生,然而衰疾久纏,神髓已枯,雖有湔腸滌胃之神手,難望更回,其本眞此正如太陽,垂輝萬品,昭蘇芽甲,根荄之屬,咸得以榮茂,而摧殘枯朽之木,無由自發其華英以身,況物其理一也。況七十致仕,事君之大,限年至不去,昔人比之於鍾鳴漏盡,夜行不休,臣略涉經史,粗識此道理,安敢違棄懿訓,貪榮冒進,自取其高位,疾顚之災乎。玆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曲垂體諒,亟許鐫免,回授賢儁,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卽伏見諫啓之出於朝紙者,則以梁山郡所報,船人之不爲嚴覈重究,至有其時,方伯問備之請,此固臣按道時事,而傳所易誤事,實差殊,敢此略陳焉。夫平均斗斛,有國所重,而近來各邑斛子,大小不齊,每於上納,輒致欠縮,沙格輩之以此稱冤,蓋已久矣。今春因船人呈狀,自惠廳,更頒新造斛於昌寧等六邑,而比諸行用舊斛,不無些少加入者,梁山郡慮有奸狀,枚擧論報,故臣必欲明覈其虛實,新頒斛子,一倂取來,使之較準於營上鍮斛,則穀物容入,少無減加,此則惠廳新斛,非大於前,各邑所在之斛,年久刓弊,自爾差小故也。所謂鐵釘,亦自惠廳添排,而關文中提及此語,此雖出於堅久之意,平量之際,不無防礙者,故竝令拔祛,而旣有堂上刻署,又有本廳烙印,則不可直歸之於船人輩之弄奸,臣之初不重究,蓋以此也。伊時事狀,不過如斯,而今此臺語,有若該邑發奸報來,而巡營不爲嚴覈者,然臣實未曉也。雖然臺啓已發之後,豈可謂事有不然,而晏然自在乎?伏乞聖慈,亟許遞臣職名,以謝臺議,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觀卿所陳,乃知矣。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九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右副承旨鄭彦燮,校理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非時冷雨,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久未入診,丸製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瑞山、鎭岑、陰城,連被凶荒,守令各別擇差下送,而瑞山則請以曾經三司之人,差送云矣。令吏曹依施,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乎?依爲之。興慶曰,以三司人差送,似過矣。上曰,三邑守令有闕之代,各別擇差,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西原上黨山城軍餉米,虞候擅分之罪,兵使旣已狀聞,而軍官印天鴻,本以西原奸吏,乙巳年軍餉米偸食,至於一百三十石之多,故準數徵捧,貸死遠配矣。蒙宥得還之後,爲虞候軍官,不悛前習,本城僧餉米二十一石,又爲偸竊,而行査之下,不能自掩,且發賣錢文二十九兩,又爲落漏於文書中,自外逢授所偸之米,令兵使今已徵上,而天鴻之在前罪犯,計贜當死,今又再犯重罪,此已可殺,況西原,素多奸吏,而天鴻卽其居首,今若不爲梟首,則決不能懲礪他餘云矣。蓋天鴻情犯,固當殺之無赦,而第旣往之罪,已經勘斷,今玆新犯,數未滿贜,亦不宜斷,以一律嚴刑島配,未爲不可,在外時,諸議亦如此矣。上曰,偸食軍餉,若待三犯,則豈有徐存乎?其情狀,甚可痛惡,國家旣已勘律,則所當懲創,豈可復爲之乎?上曰,在外商議,而無參差之事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道臣狀請,是矣。曾前罪犯,旣經勘斷,則不必言舊罪,而在渠之道,不爲懲創,誠極過惡,然梟首則過矣。陽來曰,近來各邑猾吏,慣熟奸習,以偸竊國穀,爲能事,圖免官役,猥陞將校,偸食軍餉,幸得貸死,而不悛舊惡,又偸僧餉,數爻雖不多此書,傳所謂怙終賊刑者也。宜加重律,以示懲礪之道矣。興慶曰,情犯固無可恕,而梟首則終涉過重,各別嚴刑後,絶島定配,永勿擧論於赦典,未知何如?上曰,渠以邑吏偸竊軍餉,又爲軍官再犯,此罪其在懲勵之道,宜加痛治,道臣之請,誠爲得體,而初已勘律,大臣所達,亦是矣。嚴刑三次後,定配于絶島,永勿擧論於赦典,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習操,今當設行,則兵使巡點,自有許多弊端,停止似爲便當,右營將谷山屬遂安、新溪、兎山等邑,則失稔特甚,勿行習操,只令營將巡點,亦爲合宜云矣。兵使習操事,旣已定奪分付,則巡點一款,當依狀請停止,而谷山營屬邑,只令營將巡點事,兵使旣行習採於道內,則谷山營屬邑,獨不可異同,一依他邑例行操,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停止事依施,而谷山屬邑,只令營將巡點事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忠淸兵使金洸辭朝時,請行巡點,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頃日各道習操事定奪時,忠淸兵使在喪後,新兵使赴任遲速,有未可知,故與京畿,一體停操事,稟定矣。新兵使今已下去習操,則使之設行,而至於巡點,則爲弊列邑,殊甚不貲,乃者因海伯狀請,海西兵使巡點事,當爲停止矣。此亦依海西例,只令習操,而勿爲巡點事,分付何如?上曰,再昨,欲問之而忘却矣。備局已爲行會乎?興慶曰,未及爲之矣。上曰,忠兵之下去也,有所陳達,故頃日停操事擧條,未及發關,則以許施之意,爲敎矣。興慶曰,擧條關文,雖已發關,當初湖西之停操,蓋慮新兵使赴任之後時,而今則兵使已爲下去,可以行操矣。上曰,朝令之頻數改易,雖爲可慮,大臣之言如此,依他道例,勿爲巡點,而只行習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頃時以法講事下敎,而今日政院,又爲率爾矣。宋徵啓補外之時,誤以七日爲八日,有明日晝講之命,而脫再乎矣。昨日以入侍不備,有所啓達,故未嘗以朝講分付,而今乃又以朝講,爲請異矣。興慶曰,經筵則三講皆備,故以朝講節目,擧行矣。上曰,然矣。予意朝晝夕皆經筵◆前日,旣有晝講之命,承旨宜以入侍,不備更稟,常參矣。予旣不知經筵之兼三講,政院又不稟達,疎矣。予若曰,只經筵則政院,宜有取稟矣。堇備經筵,今又不備矣。南泰良,豈有撕捱之事乎?游曰,臣頃以春塘臺對擧初試事仰達,退考謄錄,草記啓稟矣。批答中,以不必擇日爲敎,而卽今日字急迫,觀武才閑散初試畢後,儒生對擧初試,實無周旋設行之勢,而己亥年前例,亦不設初試,只取直赴入格人,定座次唱搒,而戊申年則,除初試試取之後,比較定壯元,此則乃慰悅出征將士之別科也,似不必爲例,今番則一依己亥節目擧行,未知何如。上曰,觀武才,非專爲武士,而初試乃殿試,故武官具帽帶矣。閑散試取之規,軍兵則柳葉箭二分,閑散則三分,試軍兵後,方試閑散,而柳葉箭騎芻入格者,通計閑良,將校以居首,爲比較矣。京中將校之外,皆是閑散,則今科似必多矣。謁聖有初試,而此則無主人二三百,或百人,爲直赴矣。己亥年代理後謁聖,而以先朝,方在靜攝中,故懸題後駕入,而唱榜,亦別爲之規例,異矣。其前有謁聖,己亥乃文臣庭試次,而該曹以觀武才儒生,對擧之規,稟行矣。游曰,閑散試,則武臣堂上五軍門,無實職者及閑良,皆入射,而此非科擧試官,文臣庭試則無對擧初試,只爲直赴,若儒生對擧,則具試官例規試射,而入格則與觀武才初試,定座次矣。所以援己亥年例者,以待慕華館訓鍊院試射畢後,則日字迫近,勢難周旋故矣。上曰,今方錄名矣。予則以爲己亥年,有初試矣。廷濟曰,外方武夫,皆望初試之設行矣。上曰,閑散初試,則初不定其數矣。若定限爲閑良初試,則其數不多,而皆願初試之設行者,欲再觀初試而然矣。戊申設科,出於慰悅將士之意,乃別規也。四技取二技,科規也一科,豈有二初試乎?此倖門也,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閑良初試,雖欲依舊例更設,而今則日字已迫,實難及期爲之矣。上曰,戊申年出征扈衛軍兵,皆除初試,則別規也。大抵一科,觀二番初試,倖門也。游曰,閑散試,堂上以上入格,則只受賞矣。上曰,末梢何如?春塘臺一中例有賞格,雖二三百,皆有賞乎?游曰,春塘臺非一技也,及第之外,苟入賞格,則四技皆受賞矣。上曰,觀武才謄錄,本曹別有之乎?游曰,己亥以前謄錄有之,而己亥則不設初試矣。上曰,其時有命官矣。游曰,閑良初試,則閑散初試雖畢,亦射柳葉箭片箭矣。上曰,尙今試射乎?軍門宜速爲之矣。游曰,小臣今日當於南別營試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矣。廷濟曰,事似豐亨,而聞武士以爲,當設初試,無不聳動矣。小臣亦爲春塘臺及第矣。上曰,戶判爲春塘臺及第乎?是何年乎?游曰,庚辰年,取三人矣。廷濟曰,其時李皆,爲觀光留而不去矣。上曰,今則士子,卽爲出去矣。游曰,此大盛擧也,庚辰年後,今始有之矣。上曰,又有庚寅年矣。廷濟曰,日氣漸寒,雖難設行,而具閑良初試,似宜矣。上曰,柳葉箭一中、六兩二矢入格,則有賞矣。興慶曰,無賞格矣。上曰,柳葉箭三中、六兩入格,則爲直赴矣。游曰,入格則爲及第,不入格則落矣。三中四分,以邊將除授及馬帖木布,施賞矣。上曰,賞則唱榜日,不爲頒賜矣。戊申親臨,而頒賞於仁政殿內庭矣。廷濟曰,小臣登科時,於池邊行賞云矣。游曰,數百人夕後出榜,則似當至于二三更矣。彦燮曰,離其名而預書紅牌,何如?上曰,中國坼封後卽唱第,何以及書紅牌乎?明朝則似不然矣。頃時謁聖,未及思量,以三中定式矣。其後見之,乃二中也,武士抑鬱,至於伏地,擧措駭異,故首倡論罪矣。今則初試已設,日字不遠,閑良初試者,亦入於閑散初試試取中,依己亥年例爲之,此後每以此援例,則武士必將抑鬱,今後則儒生對擧庭試時,依舊例別稟,閑良初試。{{*|抄出擧條}}游曰,開試後不捧錄名例也,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兩所試官處,限三日使捧錄名,如何?上曰,雖非別初試,事勢宜如此,觀武才初試一二所開場後,限三日擧子錄名,許捧,可也。{{*|榻前下敎}}游曰,戊申從征軍兵出身者,訓局有別騎隊禁衛營,有別騎衛,自上特命除初試,故訓局別武士十一人,局出身十七人及御營廳新設別武士十人,竝諉以戊申出征,竝請除初試,已皆啓下。臣營別武士中,亦有如此者,似不可異同,若只以出征之,故皆除初試,亦甚紛紜,倖門漸開矣。局出身中戊申從征者,以別騎隊之滿百移付,局出身固可與別騎隊,比論其外各軍門別武士之以出征,除初試,終涉重難矣。興慶曰,戊申別試才,蓋爲其從征將士而設行,則今日觀武才,有異於是矣。上曰,別騎衛別騎隊命,除初試者,意蓋非偶,而其後兩營草記,予意亦不無泛濫,而其數俱不多,戊申以後始設觀武才,依當初允下。除初試而後,勿援例別騎隊別騎衛出征局出身,宜依初下敎,限其人之存,而依將校例,除初試事定式施行。{{*|出擧條}}游曰,小臣待罪軍門,視閱軍兵技藝,則鞭棍用劍極爲可笑,豈有如此孟浪之事乎?上曰,試射時,使宣傳官及別軍職,爲之技藝中,似是易爲者矣。游曰,故判書臣閔鎭厚,請於春塘臺除鞭棍,先朝命議大臣,除之矣。及己亥年,復爲取稟,則先朝以古規,不可輕廢爲敎矣。大抵鞭棍之法,有十勢始之,以霜鶻奮翼,勢及其將,畢以鞭棍,還揷筒介,彎弓發射然後,方爲鞭棍之法矣。軍門賞格,多出於鞭棍,若使之具十勢之法,則將無受賞者矣。用劍亦有勢,而卽今軍門用劍,全失古法,其在組練之道,誠極寒心,今觀武才亦當試鞭棍,用劍之技矣。若臨時變通,則事涉猝遽,且軍情,亦必抑鬱矣。今番則姑勿擧論,而此後則別爲申飭軍門,使之一遵古法,何如?上曰,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基夏,曾獻《武藝圖譜》矣。游曰,基夏亦以鞭棍,爲可罷矣。上曰,執事則各軍門二人待令矣。嘗問之,則以堅持猛勢,爲主云矣。游曰,以勢爲主矣。上曰,都摠府中日可笑,而其收牲,尤可笑矣。游曰,戊申從征軍兵者,訓局有別騎隊禁衛營,有別騎衛自上,特命除初試,而訓局別武士局出身,御營廳新設武士,竝以戊申出征,請除初試,已皆啓下矣。臣所管禁衛營別武士中,亦有從征者七人,似不可異同,依別騎隊別騎衛例,除初試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禁軍賞兵曹,庚辰年一番出給矣。游曰,李寅燁爲兵判時,以爲非兵曹之所當給請,自戶曹給賞,只庚辰年外,無兵曹給賞之事矣。軍兵皆以戶曹,所給爲賞,而兵曹所給,則似中日例賞矣。上曰,兵木戶木孰優乎?游曰,戶曹之木,似勝矣。上曰,兵判非◆議府庫之財,無非國家之有,豈有戶、兵曹之分乎?若或參差,則軍兵缺望矣。游曰,若軍情則或以爲兵曹之木,不如戶曹之木矣。廷濟曰,豈可推諉乎?李寅燁,以兵曹無木,故請自戶曹出給矣。游曰,當時無此言矣。廷濟曰,仁政門春塘臺頒給,則何論兵、戶曹乎?上曰,當此時則亦無妨矣。賞格付標,必有已上矣。游曰,兵曹木布,當給兵曹所屬軍兵,豈可給他軍門乎?上曰,兵判之言,似是矣。戶判以量其容入,聚積出給爲言,而軍兵少不如意,則必爲缺望,最是難處矣。戶曹木布,果與兵曹木布,何如?廷濟曰,無優劣矣。兵、戶曹及三軍門,優數積置,給賞畢後,還其餘數,何如。上曰,臨時當思量下敎矣。游曰,來月都目政,當爲之以中軍,代行試藝,何如?禁軍別將,差出乎?上曰,李義豐今姑改差,其次卽爲差出。{{*|榻前下敎}}游曰,宣傳官廳,有怪駭之事,敢達矣。宣傳官李喜祖、崔岋於直所,始因戲謔,終至爭詰。崔岋則至發大段,不可爲之言,李喜祖亦不擇言,而趙徽從傍助之,渠輩之言,不足陳聞,而大抵渠輩直所,至近大內,渠輩古風之外,戲謔於公廳,極不可,況可言者多,而何必爲如此之言乎?崔岋則所坐較重故,臣已令不仕,固當汰去,趙徽亦當左遷,李喜祖以參下,南行施罰之道,似難矣。上曰,此近來申飭武弁之事耶?游曰,然矣。汝何人我何人云云,語涉偏論,不足陳聞,而其在嚴懲之道,不可不分輕重施罰矣。興慶曰,非專出於如此之事矣。上曰,此想是細瑣之事矣。諺曰,兩人同然後,必爭國家,設宣傳官廳於宣政門內,有意存焉,其密邇榮寵,所以比翰苑玉堂者也。近者嚴飭武弁之時,不能遵承,極爲無狀矣。李喜祖雖南行,旣爲操弓,則與出身何異。予雖未知其輕重,獨掌不鳴,則宜皆施罰,而崔岋則旣云較重,宜有各別處分之道。崔岋則決棍二十度後汰去,李喜祖則決棍十度後汰去。趙徽自本曹各別用罰,此後宣傳官望,皆爲拔去,其代三人,各別擇差,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小臣待罪堤堰堂上,故敢以職掌事,仰達矣。旱乾最爲難救之災,而若善修堤堰,則實有奪造化之功,至於大堰,則可以灌漑數千石地矣。若使蒙利民人,乘農隙修築,則誰敢然乎?此所謂雖勞,而不怨矣。八道皆當申飭,三南實爲最緊,今欲別爲申飭,而近來朝令,外方不謹奉行,雖年例捧納之事,亦不着實爲之矣。臣謂道臣及守令處,各別申飭之後,春間發遣備局郞廳,使之看審,如有如前湮廢,不爲儲水者,當該守令,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旣爲堤堰堂上,則何必陳達而後,始爲申飭耶?廷濟曰,乃所以重其事也,若陳達之後,又爲申飭,則必有擧行之效矣。上曰,依爲之。上曰,承旨經過湖西,所在防築,水常儲蓄乎?彦燮曰,防築之水,雖或大縮,而中央則水常鍾聚,想涌出而然矣。此等防築,大爲民利,戶判之言,好矣。游曰,大堤堰,或有百石、二百石地蒙利者,使蒙利者修築,宜矣。曾與金在魯,作其節目,嚴爲申飭,而外方不爲奉行矣。廷濟曰,復以此節目,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上曰,兵判進來,頃者嶺南武人,有可否不順者,豈皆如崔岋乎?崔岋雖治其罪,喜祖想輕視嶺南矣。游曰,嶺南之人,甚爲孤弱,上敎果爲至當矣。內試射,嘗問其四祖,則以爲其祖某先生門人,而善文云矣。彦燮曰,外方誠爲可笑矣。上曰,寒岡先生高弟云矣,此何如人乎?廷濟曰,寒岡乃故名臣鄭逑別號,而鄭逑、張顯光,皆嶺南鉅儒,列朝禮遇矣。游曰,崔岋可否不順,而初不大段,彼此相失而然矣。廷濟曰,鄭逑、張顯光,在嶺南時,京中士大夫,或有言議,則必皆曰,嶺南以爲何如云矣。自戊申亂後,嶺南人皆惱縮矣。自上眷顧嶺南,特出常格,而猶常有惶蹙之心云矣。游曰,一道人心,以此爲至冤云矣。上曰,向來嶺南之人,頻爲可否不順,故嶺南武士多抑鬱,崔岋擬望時,下詢而落點矣。卽今嶺南人,應薦者有之乎?游曰,嶺南久無宣傳官,故臣亦留意檢擬,而近來則應薦之人,亦多矣。上曰,崔岋之汰去,雖以其罪,嶺南人不可因此,而有所拘礙,今番都政,各別收用,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南德夏之編配淸州,終不免處分之過重,而其父延年,臨亂殉身,忠節凜然,非循例死於王事者,流其在朝家,奬忠恤孤之道,各別收用,宜矣。上曰,向者南德夏之定配淸州,意有所在矣。二箇忠臣之中,南延年尤著,而其子德夏,則終涉無形矣。興慶曰,旣往之事,似當置之,豈可以此,不爲收用乎?忠臣之子,當別樣調用矣。游曰,臣自關西上來後,以胎峯改封事,下往淸州,詳聞之,則南延年節死無愢於古人,朝家宜奬用其子,以示褒錄之意,而德夏之向者,不辭於李森,卽非渠意也。宰相名士之議,多如此,故德夏不得不然,一謫淸州,罰已不輕,此後渠豈敢爲偏論之意,宜如大臣之陳達,各別收用,得當矣。上曰,旣已水使已行之人,雖陞擢之望,該曹須爲檢擬,而此後若復如此,則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大臣進來,賓廳次對,古則一月三次矣。近來則一月六次,而前例予常疑之矣。法講雖廢一日二日,萬機豈可竝與視事而停止乎?興慶曰,視事乃常參經筵,乃三講雖爲停止,不廢國事矣。隆寒盛暑,早爲出御,亦甚難矣。上曰,視事之名大矣,何名爲視事乎?彦燮曰,視事有儀注矣。廷濟曰,國朝定制,每日爲常,參三講而事勢自難,備擧常參則以朔望,設行矣。上曰,視事謂常參乎?彦燮曰,常參經筵,同爲視事矣。近日雖或不爲引接,伏想一夜不得安寢矣。上曰,古則朝官,亦爲宣飯矣。各司進排乎?衛士傳餐,豈謂此事乎?廷濟曰,宣飯乃好事,而傳餐則非好事矣。上曰,衛士非傳百官之飯,乃自傳其餐耶。陽來曰,北京五鳳門前設火房,乃直房也,百官擧行公事時,先告閣老,而其時所食,堇一甫兒,公事畢後,皆還本◆矣。上曰,此皇明規例矣。所謂衛士傳餐,蓋言無可離之時也。彦燮曰,玉堂不備bb朝b講,不得擧行,時已過矣。尙有晝講夕講,故自外欲爲擧行,而下敎如此,何以爲之?上曰,予旣不知而言之,政院亦不察而然矣。玉堂若備則晝夕講,豈不爲之乎?明日常參,不爲之乎?彦燮曰,明日乃日食齋戒,故不爲擧行矣。上曰,上曰以下,注書詳記,可矣。仍口占命書。德老書于草冊,觀武才初試事及別騎衛、別騎隊除初試事,上敎竝見上。上曰,兵判所達除初試事。上曰,下以依爲之,書之可也。上曰,玉堂牌招,而若有應命者,今日晝講,雖過時爲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三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大典》召對,同爲入侍,參贊官鄭彦燮,同副承旨任守迪,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任述、金啓白。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頃者幸金浦時,客舍使之如常入處事,分付郡守矣。今曝曬官去時,使見之,則環以封之云,想未知下敎矣。其時分付乎?彦燮曰,其時郡守果聽傳敎,而想聽瑩而然矣。上曰,自有前例,想未聞之,客舍正門,常時用之矣。不必以擧條啓下,自本院分付監司,可也。彦燮曰,召對先爲之乎?上曰,先持《大典》來,右副新入院,同副則果見《大典》,而亦有修擧事乎?彦燮曰,臣新入院中,未及見之,此常時所當見之事也。院中用房長,故例互相移房,不時有叩問,而不爲礙滯,職責當然,而臣未得熟觀,惶恐矣。守迪曰,爲叩問之,故所當熟覽,而國家姑無大段事,故故常時未嘗見之,臣實昧昧矣。彦燮曰,小臣該掌兵典,先爲展開乎?上曰,然。健基曰,政院事務倥傯之中,不能披閱大典,或緣事勢之適然,而申飭之下,不爲披覽,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同副承旨任守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此西班官職品數也。上曰,使政院六承旨,觀大典者,以其善攷,故事也,故亦嘗有稱寶臣之事矣。頃時下敎,而不爲披閱久行,承旨儒臣,請推是矣,而在院承旨,想必皆如同副矣。此後政院,務爲飭礪,雖臨渴掘井,宜陳所懷矣。彦燮曰,下敎誨勉,敢不服膺,承旨爲任,實爲緊重矣。上曰,秋房尤緊矣。彦燮曰,承旨昵侍近密,出入王令,爲承旨者熟看《大典》,宜矣。上曰,不但於爲承旨者有益,承旨亦爲諸曹佐貳,未有益於此者也。守迪曰,《大典》,祖宗朝良法美制,而所以倣周家六典者也,卽今則束之高閣,反不如奇別政事矣。上曰,《典錄通考》相考然後,可矣。不可但以此,爲治矣。彦燮曰,金科玉條井井纖悉,而亦嘗參用《大明律》,蓋禮與法,相爲表裏,若熟於此書,則節文度數,亦可知已,百司擧行,皆由於此,所當申明者也。然或有宜於古,而不宜於今,不宜於古,而宜於今,故所以有時王之禮法,亦在乎?自上申明,制成一王之法,而已大經大法,堅守固宜,而時亦大矣。是故帝王家,必以時措之,易曰,時之義大矣。不其然乎?觀乎民心,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不行之時之謂也。夫道在經權,而已知經,而不知權,與知權,而不知經,皆不可用,要在乎得時措之宜而已。上曰,唯予意都承旨,必詳於故事,蓋此等人潛心,似愈於他人矣。頃因儒臣進言,以此申飭,而不但不然,申牌前已爲出去矣。承旨毋得申前退去事,曾已申飭矣。今日諸承旨,皆於申前出去,當此飭勵之日,宜加警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都承旨,老病適出去矣。驛馬在於兵典,故敢此仰達,諸道驛路,已極凋弊,而況當辛壬兩年之慘凶,馬不食穀,瘦斃相續,幾至絶站,及逢昨今兩歲,庶可稍蘇,而外方驛馬位田畓,皆是膏腴,上等國家之劃給,此美品田畓者,爲其應役喂馬。且申禁法外之事,而其實則驛人,先犯其法,或不善喂馬,至於瘦斃,或私相借人,致有濫騎之弊,蓋驛馬,自有上中下三等,而點閱之際,欺其官長中,下等則換馬逢點,無以辨別,各道官長,每加申飭,而頓無申飭之效,誠可駭然。自今爲始,分付諸道,各驛所給馬位田畓,嚴立科禁,俾不得私相買賣,亦令各道察訪,察飭屬驛,又不得換邑點馬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頃者筵臣,亦有所達,已爲申飭,令備局,問其有效與否於諸道,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草料一事,此爲莫大之弊端矣。兵曹有草料板而印出,故京中閑雜之人,如有下鄕之事,則私囑下吏,圖得一丈空名帖,而塡其姓名,付諸沿路,各官各驛則迷劣,下人不分眞僞,給馬供饋等事,如例擧行,故雖遠地行役,以此一丈圖得之帖而往來,誠極寒心。蓋草料以品數磨鍊,而今則殆無限節,夤緣吏輩,奸僞如此,各別申飭嚴禁,如有現捉者,依法典,嚴加勘罪之意,申飭兵曹及各道各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軍門技藝,亦係兵典矣。有步射、騎射、騎搶、擊毬等法,所謂鞭棍,極爲可笑,全仗馬力,亦失運用之法,其在組練之方,誠極疏虞,朝者兵判所達十勢之說,好矣。今番觀武才,雖不可猝然變通,而此後則申飭各軍門,以十勢之法,使之肄習,似宜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鞭棍雖可笑,我國無他兵器,但持鞭棍矣。今科則雖難猝爲變通,而不可無申飭之道,以兵判及承旨所達,出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鞭棍無入來爲之之事矣。科後使之肄習,而閱視能否宜矣。嘗使別軍直爲之,謂之腋挾則不然矣。彦燮曰,專以馬力,全無手勢矣。上曰,凡事當自近,而始大典兵典,有跟隨法矣。闕中多閑,雜人出入者,以跟隨之法,不嚴而然也,自大臣以下,皆有跟隨,而法行於宗臣武弁,不行於大官名士,蓋不爲申飭之故也。自政院分付兵曹,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着實檢察,而不能盡禁矣。上曰,兩銓則似難用跟隨法矣。彦燮曰,雖兩銓,豈不可行,而下敎如此,敢不奉行乎?陳法我國惟有禦倭之法,而所習者戚繼光,新書兵學指南,而已若熟於禦倭之法,則豈不可禦北敵乎?卽今習操之時,坐作進退,極爲生疎,章奏之間,至有言若兒戲者矣。若逢寇賊,斬將搴旗,則誠亦肅殺雄快,而但平時,習操習練,只欲觀坐作之節,節目間可以急行者,或緩行之,可以緩行者,或急行之,頃者下問,以便宜行之者,多矣。小臣竊慮自上,有輕視軍卒之意矣。夫軍禮亦禮也,常參朝參,百官班列入時,其拜起進退,尙不能整整齊齊,軍中禮節,亦豈無參差不齊之事乎?上曰,常參朝參,節奏儀注,雖爲申飭,豈有輕視軍卒之意乎?若操練則彼此軍兵,無相殺之心,故宜如此,此則事勢然矣。上曰,兵曹官員於省記,別爲檢飭,使無空字,宜矣。彦燮曰,誠如上敎,省記兵典所掌,而近來玉堂省記,多有空字矣。今日牌招政官,差出玉堂,非爲他也,爲法講也。今日所差,欲用於今日,而皆在外之人,只有單玉堂而已。上曰,論《大典》後,當言之矣。今日政事,極爲可笑,政院至有待備員稟講之言,今日國綱,誠可寒心。守迪曰,吏堂當有推考,而未及爲之矣。上曰,當下敎矣。彦燮曰,烽燧亦在兵典矣。國家設置烽燧之意,至爲重大,而近來則甚爲虛疎,以戊申之變,觀之諸處,烽燧無一處報警矣。朝家設置之意,果安在哉?以此各邑視烽軍,殆同冗軍,以其保人,充定闕額,近來烽燧之疎忽,推此可知,西北邊烽臺諸處,聞極虛疎,多有變通之處云,而臣頃年,待罪東萊,本府有五處烽燧,一邑之五處烽燧,亦出於邊上,不得不已之事,而各有屬矣。蓋其中一處烽臺,則瞭望左道,飄風之倭船,又一處則瞭望右道,飄風之倭船,各其附近處候望然後,可責無滯,卽報於官門,事理當然,而今以看望右道之烽責,其候望於左道,以致頻頻失望,倭船去來,不能以時進告水營及本府,雖每加推治,而亦無其效,烽軍輩盡爲逃走,將至闕烽,疎虞誠極寒心,丁未年間,因萊府狀聞,自備局覆啓,將爲變通,而未及爲之矣。邊防緊重之事,恐不可因循,宜令備局,行關本道,使之詳問於該府,以爲變通之地,恐不可已矣。上曰,其時備局,旣爲覆啓,則何至今無變通之道耶?令備局問于道臣,申飭變通,使之指一爲之,何也。{{*|出擧條}}上曰,不必使之,持《大典》入來然後,方爲稟達,如有闕漏之事,隨卽入達,可也。旣有召對之命,召對爲之宜矣。此卷之下,爲何篇乎?健基曰,敬天之下,未詳其爲何篇矣。上曰,注書出去,取玉堂所講冊《敬天篇》下卷以來。彦燮曰,進講冊子篇名,間間抄出之,故不能領會,其勢固然,而詢問之下,不卽仰對侍讀官,兪健基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德老出去,取《敬天篇下仁民卷》一冊入來,彦燮跪而上進。健基讀《名臣奏議聖學篇》,自殿中侍御史陳師錫,止第十板不易之理也。上曰,今所講卷之第十三,已至本冊一百卷矣。守迪曰,方放鑰使注書出而言之乎?上曰,承旨非召對,承旨出去,可也。上曰,承旨進讀。彦燮讀自袁說友上奏,止第七板燕閑時覽。彦燮曰,小臣不知定式,犯程子諱惶恐矣。上曰,不知之事何傷乎?閤門外小退,可也。諸臣小退,復爲入侍。彦燮曰,臣請繼而讀之復讀,自權直學士院文天祥,止十一板無疆之福也。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自宋哲宗,止第十板賜詔奬諭。健基曰,陳瓘所奏,極爲要切,經筵進講,無出於此義者矣。晁說之上奏云以孟子配孔子,而學者發言,折中於《孟子》,而略乎《論語》,所謂學者,蓋王安石之流,而其亦異於學問之次第矣。其曰,《孟子》不當先諸《論語》者雖是,而不無欠處。先儒曰,先看《孟子》,次看《論語》,而今不言次讀《論語》,是可欠矣。其所謂先儒,乃漢儒,非宋儒也。《爾雅》錄鳥獸草木之名,而字多奇險矣。上曰,玉堂有此冊乎?注書出去取來。德老取爾雅入來,彦燮跪而上進。健基曰,卽今文具之弊甚矣。此尙質之論,尤有切於今日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健基曰,程子所奏首以定君志,爲講學之要,而其論邪正之語,實萬世人君◆別忠邪之要矣。上曰,唯。彦燮曰,儒臣所達好矣。程子此疏,宜寫置常覽矣。上曰,此疏,非但爲王安石而言之矣。彦燮曰,此實帝王家所當法則者矣。健基曰,第五板臣僚奏章,止徒傷和氣其論,好矣。頃者筵席,承宣有所陳達,而聖敎,以爲必也使無訟乎?大哉王言,臣嘗莊誦上敎,欽仰聖德矣。夫人君之道當不嚴而治,不肅而成,豈可慘虐刻下,徒傷和氣乎?臣竊以爲上敎,知學問之大本,治道之根源矣。彦燮曰,此仁宗之言也,所以宋朝,有立國仁厚之稱矣。末梢靑苗之法,慘虐刻下,而猶□□□渡立國多歷年,所此祖宗仁厚之效也。上曰,是其效矣。第六板文義有可□□□者,蓋西漢之後,爲東漢、爲蜀漢,當初規摹甚遠,故其效及於獻帝,唐宗雖假仁借義,未嘗立國仁厚,而其救濟民生則,至矣。玄宗不至亡國,憲宗復爲中興,則乃太宗爲民之效也。宋則如漢,徽、欽時,社稷已亡,而一隅臨安,綿綿不絶,昔太祖讀□□□□法綱之密,其南渡延祀,由此言也。健基曰,宋儒云,社稷靈長,終必賴之矣。□大□當胡亂之後,不可不嚴,而法律甚密,每思大明崇禎之際,未嘗不隱痛于□矣。彦燮曰,明朝無信史觀,其時用人,則實爲慘痛矣。健基曰,皇明不如漢唐□□,不◆夷狄侵中國之患矣。上曰,張德輝,雖元時人,其對世祖之言,好矣。所謂□沒已久,其性安在云者,亦好矣。彦燮曰,其性安在云者,精微之論也。健基曰,其言宏傑矣。彦燮曰,德輝之對亦好矣。健基曰,世祖問金以儒◆,而德輝之對不言用儒◆,此所以爲元人也。呂東萊云,適有庸醫,誤用藥,則便咎醫書,以爲俗儒誤世,而世人謗儒之譬,德輝之對,宜如呂說,而不知爲此言矣。第十三篇范祖禹之奏,自臣聞聖人之事天也止,天無一日,而不佑聖人,此言朝夕觀鑑,宜矣。以往事效驗言之,頃者旱乾之時,以方在靜攝之中,雖未得親臨祁禱,而親自傳香,終致雨澤,皇天默佑,非今日感格而然也。以常時默契對越之誠,終始如一之故也。自上常存此心,勿令少懈,是臣之望也。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彦燮曰,祖禹此言,深造精微,而但所謂一日改,以斯須宜矣。上曰,斯須亦入於一日之中矣。健基曰,此非一朝一夕,所可致者,積其誠意,終始如一,則自然皇天,默佑於冥冥之中矣。上曰,第六板曹勛所達云,靖康之初,國人方以和爲請,而終不能和,辛酉之冬,國人皆以和□□□□爲非,而卒從和云,不能和有何歉,然可恨卒從和,亦豈俊偉之事乎。健基曰,意其時和議,異於秦檜之所爲矣。上曰,其意以和議之成,似若歸之於天之眷佑矣。在高宗之道,當迎還鑾輿,豈可以梓宮之返,爲眷佑乎?所謂眷佑陛下,十也云者,蓋以和爲好事矣。大體雖是,而其亦異於復讐之義矣。彦燮曰,其時猶以此,爲幸矣。上曰,與李綱宗□及朱子所言,異矣。彦燮曰,其時以從和之,故迎還皇太后,猶以爲幸奉矣。日政事專爲法講,將欲差出玉堂,而新差玉堂,皆是在外之人,吏曹堂上,豈不知此意乎?莫重法講,以講官之不備,累日停止,事甚未安,當該吏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泰良、吳彦胄,宜請敍矣。健基曰,新除授校理任珽,時在京畿廣州地。校理金尙□,時在江原道金化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出擧條}}政院催促,可也,南泰良,豈一向撕捱乎?以故例言之,則吏郞,過都政後,當還于玉□□□非吏曹之失,無可爲之人云矣。上曰,在外二品諸臣,斯速上來之意,□□□飭,而至今無上來者,事體不當,若是更加各別催促,使之上來,以此意。出擧條□□□加申飭,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n4vciskajlsnq7ntbiqxz0jycwpv537 2173558 2173467 2022-08-22T11:27:36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9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bb停b常參、經筵。 ○辰時,日暈,暈上有冠。自巳時,至申時,日暈。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彦燮,以都摠府意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未署經守令,諫院則纔已署經,而憲府則多官,或在外,或未差,尙未署經,事甚未安,除在外、行公外,執義李宗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常參時傳曰,明日開政事,分付。又傳曰,明朝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 ○韓師得啓曰,前大提學明朝命招圈點事,下敎矣。大臣、政府西壁、六卿、判尹,依例待開門命招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朔書中,副司果成範錫,莫重御覽朔書,麤筆弄書,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韓師得啓曰,奉敎李鼎輔,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安東府使金濰罷黜事,及昌原府使洪泰斗等催促下送事,傳于李德壽曰,今觀嶺伯狀啓,安東府使金濰,頃者,申飭之下,已過三朔,尙不還任,乃有此狀,極可駭也。洪泰斗之尙不還官,豈敢若是?金濰勿罷,其竝重推,明日內,使之下去。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忘置不達,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傳于任守迪曰,凡公事,或至夜深,或至翌日,猶可啓下,而至於還判付公事,異於他公事,自有日字,雖夜深,必以當日,卽爲書入。 ○鄭彦燮,以兵曹意啓曰,去八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意啓曰,卽接恭陵、順陵捉虎將校手本,則頃日恭陵主峯近處,惡虎中丸遁走之後,累日跟尋,莫知去向矣。厥虎,致斃於恭陵火巢外林藪葱鬱之中,故今始搜得載送,而陵所內外,無他虎跡云。今此斃虎,與新捕者有異,已爲腐爛,故不得封進,而旣無他虎之跡,則許多軍兵之閱月滯留,亦甚可慮,今姑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啓目,今此章陵行幸時,金浦地斥候伏兵,令江華鎭撫營爲之,而使宣傳官,持標信知委事,令本院稟旨擧行事啓下矣。依此擧行之意,江華留守處,下諭,何如?傳曰,允。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執義李宗白疏曰,省疏具悉。條陳事,竝令廟堂,稟處,而付京職事,贈職事,亦令該曹擧行,稟處。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見職,義在必辭,疏單控籲,未蒙開允,誨敎轉嚴,而持迷莫回,特召屢辱,而輒事違慢,朝綱由臣而益隳,都政由臣而遷就,論其負犯,合被大何,而天地之仁,曲加涵貸,當被之罪,尙爾倖逭,應遞之職,一味虛帶,曠日俠月,靡有止泊,俯仰跼蹐,不知死所,到玆地頭,情隘理極,區區執守,有未暇顧,唯當黽勉趨命,以贖積逋之罪,而第臣自十餘日前,重得毒痢,肚腹絞痛,遺下無算,胸胃閼隔,噉綴都廢,燥懣焦爍,寢眠以之全失,沈頓澌綴,眞元無復餘地,凶兆危症,無一不備,日加一日,奄奄床簀,其距鬼路,只爭尺寸耳。房闥之內,亦無望其轉動,雖欲强作氣力忍死趨朝,其可得乎?連日違召,亶由於病勢之如此,擧實陳暴,見阻喉司,其間事狀,無以自達於宸極,而臺啓嚴截,至請重推,病裏惶悚,益無所措,至於銓注間消詳往復,自是政地恒有之事,臣豈以此有所難安,而承宣之猝然奏達,殊非事實,臣未知其故也。仍伏念目今賤疾,萬分危惡,設或得有天幸,終能不死,若其稍向蘇完,陳力供職,決非時月可責,過期之都政,今又差池,則前頭擧行,將不知在於何時,此則朝家所宜及早變通,不容少緩者也。玆敢略陳病狀,仰干聰聽,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本職,亟行鐫汰,仍命攸司,勘臣罪愆,以嚴常法,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執義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危跡畸,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而會値北路有事,遽承別遣之命,往役義重,陛辭時急,遂至於冒肅館銜,而初非敢以職名自居也。準擬竣事還歸,更煩血籲矣。不意中丞移除之命,又下於在北未還之日,虛縻應遞之職,泯默淹滯者,今已兩旬餘矣。噫,臣之矢心自劃於榮塗者,只爲自靖私義,而本府前啓中一事,在臣爲不敢參涉,通朝之所共知也。以此危臲之蹤,尤豈有一日冒據之理,而反命體重,不敢廢闕,身入禁扃,雖不得不肅命,而循省悚蹙,若無所容,且臣奉使無狀,自違愆尤,狀奏文字,何等嚴重?罪人姓名,亦何等緊要?而矇然不察,一字有誤,旣欠敬謹,亦甚疎忽,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私心惶隕,益復靡措,本來情勢,姑捨勿論,帶推居臺,曾無是例,昨違嚴召,例罷猶靳,今以守令署經,天牌荐降,嚴畏分義,不敢坐違,趨詣九閽之外,略暴危苦之懇,伏乞聖慈,俯燭矜諒,亟命鐫削,臣職仍治臣違傲之罪,以安微分,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於辭陛北下之日,獲登前席,旣承弊瘼,隨聞歸奏之敎,而臣之今行,異於暗行,旣不能出沒閭里,往來悤遽,又不能廣加諮詢,一二所聞,雖或有爲弊於官民者,類皆左右牽掣,猝難輕議,則空言說弊,徒益煩猥之罪,只將數段聞見,擬一面奏,而身帶必遞之職,已絶登對之便,玆敢附陳疏末,以備裁幸焉。本道,以豐沛舊鄕,朝家之視遇,有別於他道,楊側收才之方,靡不用極,有道科焉,有都試焉,文武出身,厥數頗多,家世才望之優於槐院宣薦者,亦豈無人,而輒以傖楚視之,擯斥而沮抑之,畢竟所踐歷,不過流品末官而已。其何以少展其抱負,少副其期望耶?粵在國初,其待北人,不置界限,故致位卿宰,功業表著者,往往有之,此則尙矣不可論,而雖以挽近言之,如前參判李之馧,前水使全百祿,歷試內外,聲績峻茂者,亦由於朝家待遇之稍別耳。以此言之,北方之人,曷嘗有負於國家也。雖以今番朱炯离事言之,門閥才具,實是一路之翹楚,且經侍從而徑遞北靑,終覺其爲未安,臣於筵席,曾已略陳此意矣。無端遞改,宜有卽付京職之命,而此亦闕焉。有違前例,乞勅銓曹,俾卽甄復,其他地望已著,屛散最久者,次第調用,以示收拾遠人之意焉。故佐郞文德敎,問學行誼,卓異流輩,且有壬辰倭亂時倡義之偉績,遺風餘韻,尙今未沫,先輩長德,表章備至,其在敦尙風敎,激勵遐俗之道,不可無褒奬之道,亦命該曹,特爲贈職焉。各道兵使習操之規,必於各營將所駐處擧行,自是通行之例,雖以南兵營言之,左營甲山,右營三水,中營永興,後營德源,則各於其地方習操,而獨前營洪原縣習操,移設於北靑府者,實無義意,在前營將,以虞侯例兼,而甲申年間,兵營,啓聞變通,欲爲移定於各邑,而其時北靑府使,則兵使兼帶,不得已移定於洪原縣,縣監兼營將,地輕望淺,緩急之際,將無以憚壓節制,且習操移設之時,主客俱受其弊,今則兵使,旣已分牧,營將之任,移差於北靑府使,恐合事宜也。道內災荒之慘,臣於書啓,已爲備陳,軫恤懷保,不容少緩,而督捧今秋之糴穀,以營明春之分賑,最爲緊務,當此凶歲,民皆以辦納本色爲憂,蓋其土俗,絶異於三南,不能貿遷有無故也。還穀代捧,固知有弊,與其懲督本色,終未能準捧,不如姑許代納,俾官儲不縮也。道內居民,私賤頗多,國制之不許推奴者,蓋出於實邊之意,故本無懲貢之規,近年以來,法禁不嚴,侵漁多端,當此凶歲,不可不申明舊典,以爲安集之一助,分付道臣,另加嚴飭,有不可已意,竝令廟堂稟旨採施,而茂山、三水、利城,俱以弊邑,前倅匪人,民受其害,至於利城,被災尤甚,三邑貶罷之代,不可不另擇,以責其賑飢蘇殘之效,亦令該曹,毋待都政,卽日差出,給馬下送,以除遠地迎送之弊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甲寅九月初一日卯時,上御宣政殿。朝講入侍時,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森、尹陽來,參贊官鄭彦燮,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上讀前受音,自南山崔崔,至盧令三章訖。金若魯,讀自敝笱在梁,至齊國十一篇。上又讀後受音訖。若魯曰,敝笱以下三章,皆刺魯莊公不能防閑文姜之事,別無文義之推演陳白者,而論其本則治國之道,當爲敎化,而專主功利之故,其弊源在此矣。上曰,然矣。莊公之哀敬不足,未能感動,故致此,而莊公事,極難處矣。金興慶曰,哀敬不足以感動,而先儒之義理言論,自然如此矣。宋寅明曰,天下之事變無窮,至於莊公而無足論矣。若使莊公,盡其哀敬而事其母,則豈可至於此乎?尹汲曰,末端註釋,可見其言外之譏刺,多矣。上曰,文姜必欲往,則莊公何能以哀敬動之?後世之人,只以《史記》見之,故如此,而莊公,身當大變,似有至難堪之事耳。若魯曰,莊公遭此大變,若哀敬痛迫,務盡誠意,豈無感動之道,而以猗嗟章觀之,可推其失其道矣。上曰,大體莊公,若尙文敎之治,則變不至此矣。若魯曰,魏風七篇,而大旨,章下註多矣。字紙二付,則太多矣。興慶曰,多則一時盡讀似難,分爲付字紙,似好矣。上曰,先朝已爲之,依前付字紙,可也。興慶曰,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又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鄭彦燮曰,臺諫當傳啓,而今日又當常參。常參入侍時,當傳啓矣。上曰,前亦先爲傳啓,今旣入侍,傳啓可矣。興慶曰,一日不再啓,故如此,而旣爲入侍,先爲啓辭,無妨矣。申思永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新除授獻納沈星鎭,時在京畿利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權相一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須勿更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金相紳,時在京畿高陽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上曰,當爲晝講矣。此卷下字紙,如未及付,則玉堂退出後相考,依前所付,付入,可也。{{*|晝講事,榻前下敎}}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金尙奎,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鄭彦燮,右副承旨黃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許逅、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東,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漢城府判尹趙尙絅,議政府右參贊鄭亨益,禮曹參判洪鉉輔,司諫院司諫申思永,司憲府掌令權相一,弘文館校理金若魯,修撰尹汲,司憲府監察李遂豐,禮曹佐郞朴守謹,戶曹佐郞洪允輔,吏曹假郞廳李淵起,西,行工曹判書金取魯,咸恩君李森,洛豐君楙,月城尉金漢藎,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兵曹參議李鳳翼,刑曹參議金希魯,掌隷院判決事朴弼正,兵曹正郞金啓白,刑曹佐郞尹大柱,工曹佐郞李希逸,金興慶曰,臣連爲入侍,別無陳達之事,而昔在先朝,常參是稀有之擧,故入庭諸臣中,有陳達之事矣。近來則一朔再行之故,無進來陳達之人,殊非常參之義,另加申飭,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纔過次對,備局兼帶之人,適無陳達之事,故如此,而其餘諸臣,亦豈無可陳之事乎?今後則自政院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金若魯曰,朝講時,晝講爲之事,命下,而承、史,不能詳聽,以至再稟。事甚未安,承旨、史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承旨則旣已聞之,勿推,史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又曰,新除授副校理申致謹,時在京畿通津地,使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又曰,應敎趙明澤,修撰金尙翼,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朴弼正曰,臣,頃以隷院事陳疏,而聖批,以瑣細爲敎。臣不勝惶恐,而卽今隷院,實無成樣之道。若革罷本院,移屬刑曹則已,不然而仍存,則雖欲保存,有不可得矣。本院所賴,只是決訟作錢,補充隊作錢,而近來無訟之錢,非所可論,外方私賤之爲良者,避其良役,不欲補充隊,則此亦無可論,京外奴婢之訟,本院每主管,而秋曹京兆,終不移送,故本院,徒有詞訟衙門之名,而無異漫司閑局,自今定爲令甲,事係奴婢之訟,一切歸之於本院,補充隊,則自兵曹例捧作錢,而本院,間或有稟啓取用之時,若許三四年專屬本院,庶可補用,且各司漏落奴婢陳告現告之類,其數不少,限數百口特許劃給,亦可以補用,下詢大臣而處之,似好矣。興慶曰,掌隷院,漸爲疲弊,誠難支撑,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其言糢糊,亦甚瑣細。此等之事,廟堂知而,申飭,可也。韓師得曰,每月朔書,不得以不書懸頉,曾有申飭,而修撰尹汲,今八月朔書,無故不爲書進。事體極爲未安,宜有警責之道,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德壽曰,殿下,近講《左氏》及《詩經》,《左氏》中,如延陵季子,聆列國樂章,便能知其興衰,《詩經》中,所載諸詩,亦可以觀列國之風俗,如鄭風之淫,秦風之武,是也。今若使如延陵季子者,生於今日而觀戰國士子之詩表,則必將以爲亡國之風。何者,以其尖巧短促,更無餘地,絶無委蛇渾樸之氣故也。前日之擧子,爲今日之考官,其所取者,皆其類也。則文體,何由而歸於厚乎?臣曾前陳疏,請各別擇試官,以變文風,而竟無採施之效,良可慨然。至於平時操變易文風之權,則莫如大司成。臣曾爲是職時,士子輩,多因臣一家人,探問臣所尙之,何如?蓋欲知其所尙,隨而中之也。今誠能擇其人而久任,則其弊寧至於此乎?文章雖曰小道,實與政化相關,今日又是營科初試開場日,故有所觸發,如是,仰達矣。上曰,都承旨,其所言可尙矣。試官非不欲擇,而試官之所尙,亦如士子,其將奈何?如都承旨之喜渾厚文者,廷臣中,多有其人乎?宋寅明曰,多則不知,而豈全無其人耶?上曰,習俗已成,無可奈何?如都承旨所喜之文,難於多得矣。上,使承旨執筆下敎曰,明朝,前大提學命招,使之圈點。上又曰,宣傳官柳泰國,何處人耶?兵曹判書尹游曰,居在水原矣。上曰,先朝內試射時,十巡無分,則輒爲推考矣。今番則卿在將兵之任,以其春秋試射,皆爲無分,請汰,故許之矣,鄕曲之人,不可無參酌之道,勿汰,決棍,可也。{{*|出擧條}}上曰,常參事體尤重,而今日入侍中官中,或有進來而顚倒者,或有混雜於侍衛者,追來顚倒者,推考,混雜侍衛者,罷職,可也。{{*|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森,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洛豐君楙,武臣行副護軍閔鎭箕,金若魯,讀自魏國名,至園有桃二章。上讀後受音訖。若魯曰,葛屨章下註亦曰,疑卽縫裳女所作矣。其俗,儉嗇褊急,好儉太過,故如此,眞所謂過不及皆不中也,而魏以小邦思儉,猶有聖賢遺風而然矣。尹汲曰,俗習褊急,故其害則亦如此矣。上曰,所謂急迫云何?宋寅明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摻摻女手,可以縫裳者,亦急迫之意,而旣儉且勤,則俗雖褊急,與驕奢,不可同日而言矣。上曰,與其奢也,寧儉。儉雖過而本非惡德矣。若魯曰,汾沮洳章,大抵意與上章,同矣。上曰,殊異乎之意,何如?汲曰,非大官貌樣之謂也。若魯曰,美無度而儉不中禮,故非貴人之貌樣矣。夫儉無害事,而若太過,則有吝嗇迫隘之弊。若使魏好儉而得中,則其俗,豈有褊急而至於促亡乎?上曰,心志直爲好儉,飢飽冷煖,與民同之則可矣,而若專爲吝嗇而儉,則反不如奢侈矣。寅明曰,雖爲吝嗇,而若果好儉,豈不大勝於奢侈者乎?上曰,吏判,悶近俗之好侈,故抑揚太過矣。雖好儉而吝嗇迫隘,積穀而惜其食,隣里至親之間,不肯救急,則反不如多財而好侈者,將安用其儉哉?若魯曰,若如聖敎,則如許之儉,實無足用,而好儉,實亦未易矣。上曰,向者李宗城之疏,專爲尙儉節用,而先自宗廟爲始之說,終過矣。儉俗,非不尙矣,而卿等亦見宗廟,其鋪陳等物,與予所處,如何?近來勿論上下,自奉則厚,奉先則薄,深恐此漸成俗弊矣。寅明曰,宗廟采色,本有定規,而我國規模,好矣。文勝之故,其流有弊,而李宗城之疏,臣未得見,而其本意則好矣。若魯曰,風俗,實在君上之導率。聖上儉德,臣僚皆知之,而若行大布大帛之道,則群下,豈無尙化之理乎?至於宮掖之間,釐降之際,尤當示其崇儉之意矣。李宗城之疏,留中之故,臣未得見矣。日者伴直時,始見其草本矣。俄者聖敎則是矣,而宗城之意,非自今先減也。主意如是爲之,則自歸節儉之道故矣。此等敢言之風,宜加虛受之道矣。上曰,李宗城之本心,予豈不知乎?知之故,曾於進修堂,有所下敎矣。俄已言之,而頃疏則有所重,故責難之意耳。若魯曰,園有桃章意,好矣。國小無政,詩人憂歎,而謂我士也驕等語,與黍離章意,同矣。汲曰,國小無政,故如此,若於其時,有所奮發,則必有可觀之事,豈可以國小無政乎?上曰,然矣。若魯曰,蓋亦勿思者,重歎之意,而亦有慨然於不能奮發矣。上曰,蓋亦勿思之意,一篇宗旨矣。寅明曰,誠思之則將不暇非我而自憂者,註解之意,好矣。若魯曰,格物致知,亦不過一思字出來。凡事,若思之又思,則豈有未成之事乎?上曰,然矣。雖以良役言之,屢會議於備局而尙未了斷,亦由於諸臣之不能深思耳。寅明曰,思字,意固好矣,而至於諸臣之思,孰不深思講究,而特坐意見之不同矣。堂堂國事,不可以獨見定之,必待諸議之歸一,故如此矣。雖以大同法言之,故相臣李元翼,欲行而不得。及至仁廟末年,故相臣金堉當國,力主爲之,當初朝臣,亦千百其議矣。行之已久之後,始見其效矣。古之得君行道者,雖未見目前之效,而行久則自有其效,而設施之難,終坐於議論之不一矣。卽今國勢如此,紀綱日頹,臣等,豈無憂思補效之策,而非但志慮之疎迂,實難論議之歸一,故亦不敢出意見矣。上曰,此則吏判,非矣。職卑位下則或然,而職不卑則雖言之,而時君不用,亦何可不言乎?寅明曰,言之而無益於國,有害於身,則不言爲勝,此非惜其身也,乃憂其國也。此道理,終不可無矣。若魯曰,衰世未振作之弊,誠不可不思,而如宋寅明,其地位崇高,倚毗,亦如何?宜思殫竭心力,措國勢於泰山之道,而乃反逡巡退縮,如臣等,亦常出入筵席,頻承玉音,而亦不能輔導君德,則彼疎逖之臣,尤豈易出意見,當國事乎?此甚慨然矣。上曰,吏判,自春坊時,予知之矣。今其爲言,殊非矣。寅明曰,不自量而爲之,則誤事易矣。寅明又曰,都目遷就,弊端甚多。參判申昉,自政院,申飭連爲牌招,似宜矣。上曰,纔已受由,過三日後,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承旨來。韓師得進伏,上曰,夕講爲之,時刻則以申正三刻爲之,可也。{{*|榻前下敎}}李森曰,臣於朝講後,仍留闕中,適見備局所下戰制矣。上曰,使備局取捨,而卿之意見,如何?森曰,臣曾經水使,舡之利害,雖不能一一詳知,至於戰舡,古制略見之矣。上中下裝,而上裝則以似盾者,防之,如城如墻,以爲藏軍之所,皆以眞木爲之,以爲上實下虛之道,臣略倣古,參以迷見而造置矣。今者尹弼殷之所見,與臣有意合處,其言雖不能皆合,而多有可觀者,聞自軍門工匠方造出云,較看而採用,則好矣。上曰,尹弼殷之舡,或言其不便,而今聞卿言,知有意見矣。自備局當爲取捨,而渠之意思,則好矣。爲國之心,可尙矣。森曰,渠雖微賤,爲國眷眷之心,誠嘉尙,且能思他人未思之處矣。上曰,龜舡制度,李宗城見之,而卿之所見,何如?森曰,其中裝,可容能櫓軍,射、砲手亦竝入,與海舡大同小異。臣得見其地野史,則壬辰年,虞侯,坐於龜舡之口,射中倭將云,而見龜舡,則人坐之外,無投矢處。其後忠武公李舜臣有所造,而其制度器械,問其家子孫,而亦無所記者云矣。彼此斟酌而造出,則庶可成其制度矣。森又曰,臣於旗幟事,不無稟達者,凡旗幟,分其五色,至於巡令旗,俱是靑色,而臣曾待罪昌原時,赴操統營而見之,則有多紅大緞令旗。此乃京外各軍門之所無,問于將校,則壬辰天將出來,與忠武公督戰時所用云矣。御前巡令旗,與各軍門色同之故,凡於擧動,自上或有下令軍中之時,無以辨別,泛然看過,則不能致敬,雖當臨陣之時,亦難區別,臣意則御前巡令旗,以多紅爲之,則此亦明旗色分上下之道矣。上曰,卿之意見如此,與兵判及他將臣相議後,入侍時陳達,可也。森曰,臣入侍未易,當與訓局往復後,使之稟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九月初一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春躋,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金若魯,讀自陟彼岵矣,瞻望父兮,至魏國七篇。上讀後受音,至陟岵三章,玉音嗚咽,繼讀後受音訖。若魯曰,陟岵章,孝子行役不忘其親之意,而詩人性情,可以觀矣。魏國風俗薄惡,而乃有如此之人,此等章,以魏詩論,儘可惜,而先王德化之,猶有未泯,亦可見矣。上曰,大舜之孝,尙有餘澤矣。瞻望父兮母兮兄兮者,皆有階梯,而猶來無止無棄無死者,終無怨國之辭矣,安成劉氏註,好矣。此等章,亦爲孤露人所感處矣。若魯曰,聖敎如此,臣等亦感動矣。慶源輔氏曰,斯人也。必能以其親之心爲心,此言甚好矣。孝者,百行之源,殿下,今以此章,有感愴之敎,後受音之時,玉音異前矣。凡帝王治國之道,莫不以先王之遺法,體而行bb之b。今聖上日用政令之間,以追先王之心爲心,以至國家治隆,民生安樂,則此帝王之大孝矣。上曰,所言如此,當爲留意。宋寅明曰,聖敎誠爲感動矣。儒臣,以追先王之道,陳達,此甚好矣。以此推以治之,凡百政令事爲,無一事之放過,則治道自成,以至於祈天永命之境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爲留意。寅明曰,此詩三章,終無苟且之意矣。上曰,可入於正風矣。若魯曰,十畝章,政亂國危,賢者不樂仕之意也。心有危邦不入之戒,而閑閑於桑畝之間,思與友同歸,其不樂仕而憂歎國之意,可見矣。以卽今言之,用賢之道,誠難矣。常慮十畝之間,或有閑之者而軫念,則好矣。寅明曰,以卽今言之,安知十畝之間,無閑閑者耶?上曰,然矣。以文意見之,其人,非一時翺翔之人,而人與文,皆好矣。寅明曰,《詩傳》,今爲三卷,而此經,多有言外之旨,潛心默看,則自不無有益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伐檀章,服勞後食之意,而車當行陸則置之。河干則無所用,而將不食其力矣。然而其志,則不稼不穡,則不可得禾,不狩不獵,則不可得獸,以此推之,則百事皆然,卽今勞力得食者,幾人?雖以朝廷言之,不素餐者,亦幾人耶?此章大意,先事後食之意,而不稼不穡,胡取禾之說,甚好,而推類以論,則人君治國之道,亦可以比論矣。汲曰,其時風俗儉嗇,近於著實,故亦如此矣。寅明曰,國家,亦思不稼不穡何以取禾之義?每事孜孜,惟恐或怠,則自然聖旨奮發,效亦分明矣。章下註解,亦皆好矣。李春躋曰,章下註中,安成劉氏之言,最好而宗旨矣。上曰,然矣。詩人,美其甘貧樂賤,雖不見用而不苟食者,深得一篇之意矣。若魯曰,碩鼠章,民困貪殘之政,託言大鼠而比也。三歲貫女者,吾無負汝而汝今負我之意也。樂土樂國,則有不得已去歸之意也。貪官汚吏,今亦或比以碩鼠,而民困殘虐之倅,則其難支之勢,誠如此矣。上曰,魏止於此,此章,亦可見矣。寅明曰,國家,愼擇守令,卽今猶未知有幾箇碩鼠矣。非不欲極擇,而知人亦難矣。上曰,詩人之言如此,而人何可比之碩鼠,然而碩鼠之害民,如此,三百六十餘州,未擇者幾人耶?此在朝廷差送,而實係銓曹用舍,民困於多虐之倅,呼怨之極,怨歸根本,則不歸於銓曹,而自有所歸矣。寅明曰,許多守令,實欲一一善擇,而擇之極難。且或意其善治,而有不治者,或疑其不治,而有善治者,不可以容貌取之。至於牧、府使,猶可擇之,而縣令、縣監,則尤難矣。若魯曰,卽今生民困甚,蔀屋之下,何可盡察乎?內外居官,孰不愼擇,而守令則實係生民,不可不別樣申飭矣。上曰,此則三歲,而我國則六年,若非其人,則民何以堪?近無爲官擇人之事,輒爲爲人擇官矣。寅明曰,臣實惶恐,而遠地殘邑,尤難擇送矣。名士則難以威力差送,故自然歸於無名稱之人矣。上曰,有庳之民奚罪者,正謂此矣。寅明曰,雖有文官差送之令,如機張、泗川等邑,出入銓郞者,其果差送耶?若開此路,亦有後弊,掌銓者,若弄銓權,稱以爲官擇人,差送惡地於三司中人,則其弊亦不少矣。上曰,其中亦豈無擇送之道耶?常以極擇之心,不忘于中,則自可擇差矣。寅明曰,曾聞先朝,有錦柱帖書入之事,未知卽今尙在,而選擇守宰之意,臣豈歇後,而恐有不如意,每爲惶悶矣。上曰,右相,以名流擇送之意,亦陳達,而其所治不治,未試之前,似難豫知矣。若魯曰,今日進講冊子已畢,視事溫澤間,頉稟矣。上曰,知道。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黑雲一道,起自坤方,直指巽方,長十餘丈,廣尺許,良久乃滅。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問安。答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李縡,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李宗白呈辭入啓,掌令權相一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同副承旨任守迪啓曰,秋序已深,風氣漸高,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鄭彦燮,以都摠府意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隨駕禁軍點考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前大提學李德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大提學圈點時,不可無主薦之人,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賓廳啓曰,臣等,以大提學圈點事,來會賓廳,而前大提學李德壽,再牌不進,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三牌之例。且圈點之時,政府西壁及六卿,亦當齊會備員,而兼禮曹判書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參贊鄭亨益,竝牌不進,推考,更卽牌招,以爲薦望會圈之地,何如?傳曰,允。 ○賓廳再啓曰,文衡薦望事,前大提學李德壽,旣已承牌矣。取考舊例,則大提學圈點時,曾無大臣一人獨參之例,間有大臣一人圈點,而或以曾經文衡,或以首相擧行,事例與今日不同,其後左右相中一人,或不無參圈之近例,而終非所以重事體之道,臣不敢獨爲擧行,惶恐敢啓。傳曰,安心圈入。 ○賓廳啓曰,大提學圈點以入,而前大提學李德壽,嫌不自書其名,依前例添書圈點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兵批啓曰,五衛將申萬泰戶奴呈狀內,奴矣上典,重得眼疾,方事鍼藥,萬無差復之望,勢難供職,斯速入啓變通云。眼病旣如是甚重,則宿衛輪直之地,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受由,參議未差,左承旨金尙奎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春躋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鄭彦燮進。兵批啓曰,釜山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訓鍊院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箕錫爲持平,李春躋爲戶曹參判,李玄輔爲兵曹參知,愼無逸爲工曹參議,金聖梓爲戶曹佐郞,李秀輔爲司宰僉正,金時敏爲社稷令,李渘爲監察,洪相朝爲兵曹佐郞,朴民秀爲果川縣監,黃沇爲判校,朴道郁爲奉常判官,尹淳爲大提學,洪以錫爲同知,金應三爲知事,兪彦哲爲僉知,閔昌基爲宣傳官,吳志哲爲景福將,朴泰新爲內禁將,崔慶老爲忠淸兵虞候,張爾樞爲五衛將,金夢煃爲訓鍊正,李漢範爲宣傳官,崔炯爲釜山僉使,鄭重協單付同知,鄭禹賓、白守一、朴宗榮單付僉知,申致雲單付護軍。 ○鄭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南鶴宗,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南鶴宗改差,代以金以復爲事變假注書。 ○任守迪,以文二所應辦官,以試官意啓曰,近來科場之不嚴,誠極寒心。至於本所,則墻垣頹圮,棘圍虛疎,且其周圍甚廣,不無意外之虞,而東墻一面,乃是明倫堂連界之處,此與泮村相接,則尤爲可慮。昨日設場後,嚴飭禁亂所,使之各別譏察矣。當日申時量,擧子輩呈券迭出之後,自禁亂所,捉得可疑者兩人。而一人則身着儒服,自東邊墻內,廁間通穴處,潛身出往之際,仍爲被捉,而別無所持之物。一人則自東邊墻外,窺覘墻內,而擧措殊常,故搜探身邊,則有一封紙。自試所拆見,則乃是詩賦各一張,而雖不踰入墻內,事極萬萬驚駭。右兩人,先自試所,移送秋曹,而事係科場,不可不別樣嚴懲。令該曹各別査治,依律定罪,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禁衛營意啓曰,前副司果趙榮國,本營郞廳啓下,而時在罷散中,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新造旗麾祭,今九月初四日子時,神武門後,依前大吹打,放砲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義禁府意啓曰,以禁衛營啓辭,刑曹啓目,出身李益齡,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益齡,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兵曹意啓曰,今九月初一日常參時,宣傳官柳泰國勿汰,決棍事,命下矣。宣傳官柳泰國決棍十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九月初二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許逅,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醫官,權聖徵、金應三、許信、金德履、許錭入侍。興慶曰,批答已承候,而朝來風氣頗涼,上候,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比前稍勝時,一樣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連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寅明曰,八味元進御乎?上曰,欲下問而服之,故姑置之矣。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聖徵、應三、信、德履、錭,以次入診。聖徵曰,脈候右邊乍闊,而左邊則度數調均矣。應三曰,脈候左三部度數調均,右三府gg部g似帶闊,而脈體與前一樣矣。信曰,脈候左則沈靜,右則寸關似帶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德履曰,脈候尙有不足者,帶闊亦不加勝矣。錭曰,左脈沈緩,右脈帶闊,而卽今尙有虛候矣。興慶曰,六君子湯加進與否,使醫官稟定,何如?上曰,製進者幾貼耶?聖徵曰,十五貼矣。上曰,向時則似以日熱而有煩燥之氣,故不服,而寢睡猶煩轉,初劑入中不服二貼,加劑之藥,則姑不服,若由蔘熱而煩燥,則不服後必有效,而煩燥則不止,昨今氣似苶然,今時則可服耶?昨欲更爲試服,而今日當入診,故欲問議而定之矣。興慶曰,煩燥在於臨睡時乎?上曰,然矣。臥則沓沓,輒起坐矣。寅明曰,似由於節候矣。氣似苶然之敎,何如而知其苶然乎?上曰,坐臥之際,顯覺不足矣。甘寢則夢不煩,而近來則夢煩,故乍寢旋覺,提調所達,由於節候云者,似然矣。六君子湯當服與否,醫官陳達,可也。聖徵曰,聖躬藥道,燥則甚悶,而六君子湯,終近於燥。臣意則姑停而先進八味元,爲宜矣。應三曰,謹愼之心,或慮燥害,而與八味元兼服,則有所益而無所害矣。信曰,六君子湯,在聖候爲至宜之藥,曾有若計常時所食氷片,不知爲幾石之敎矣。生冷所傷,則無過六君子湯,且元非太燥之藥,而秋涼後,膈痰亦作孽,宜加進,而八味元,亦當長服,丸湯中無過於此兩藥矣。德履曰,有痰則遞節之際,例有煩燥之氣,三貼進服,豈爲害耶?闊氣亦由於痰,加進此藥,以爲補元治痰之地,宜矣。錭曰,臣意則六君子湯,勝於補中益氣湯,況此換節之時,尤嘉,而在聖候,實無助燥之慮矣。上曰,金德履所達,以痰而然云者,宜矣。首醫之欲停止者,亦好,而卽今則暑退涼生,進服似宜,五貼加劑以入,爲可。八味元則亦當着實兼服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月gg九月g初二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金若魯,讀《左傳》第二十五篇魯昭公六,自二十有三年,至其王之謂乎。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二十有五年,至平陰爲近故也。是時燃燭。上曰,注書讀之。曺命敬,讀自書曰公孫于齊次于陽州,至王子朝奔楚。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二十六年,至帥師從公。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成大夫公孫朝,至乃立昭王。上曰,承旨讀之。而曾見在玉堂時,難於夜讀,下燭火而讀之。任守迪,手執燭而眼昏,猶不能讀。上曰,上番玉堂仍讀。若魯,讀自冬十月丙申,至是以先王上之。若魯曰,此時王室衰微,猶以固周制爲言。如此之時,帝王,發一政行一事,則豈無可觀之道,而終無之,此慨然矣。汲曰,取其冠法而弗與吠狗者,可知叔孫婼無苟且之意矣。若魯曰,畢竟亦無事,貨賂之無益,亦如此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南宮極震,萇弘,以先君之力可濟之說,勉劉文公,周室陵夷,萇弘,非大賢,而有此勉戒,此出於忠義之心而然矣。汲曰,囊瓦城、郢,其時楚强有遠慮,築此城,而及其衰弱,徒存其城,苟不能衛,城無益也之說,過矣。若魯曰,國家防禦之道,雖不可廢,以其時事言之,城郭甲兵,非不足也。而在德不在險之故,無賴其城郭甲兵,爲國之道,當思守德,而國焉用城之說,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左傳》所載之說,間或有未取信處,而寶珪得河之說,亦涉虛疎矣。上曰,或有浮輕處,而杜註,往往有怪異處矣。若魯曰,鸜鵒來筆,亦太靈矣。雖有童謠,豈如是相符乎?上曰,大抵童謠之理,有乎?汲曰,文、武之世,有之,而末世之後,則此亦未可信矣。若魯曰,若有意而作童謠,則豈有相符之理哉?兒心專一,故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上曰,《左傳》文法簡好。如其衆萬於季氏者,亦然矣。若魯曰,然矣。魯昭公之謀事,不善於此等處,可知,亦由於常不能威制群下矣。若魯又曰,令尹子常,欲立子西,而子西所言如此,可謂名正言順。以此見之,其平生心志,亦可知矣。上曰,戰國之世,誠未易之人矣。若魯曰,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而晏子之言,好矣。人君遇災修德,則可以弭災,而豈以禳除之乎?此等處,宜加推類以究,而至於晏子下端所言,尤好矣。然而齊侯,再稱善哉,而不能行,千載之後,令人慨然矣。當此之時,齊侯,與晏子,修德圖治,興禮樂順天理,則富國强兵,措國泰山,庶可見矣。而終不能爲,可勝歎哉?自古及今,每以姑息之政,爲病矣。以卽今言之,殿下,行一美政,發一美政,勿爲悠悠泛泛,日思奮發振作之治,則豈無實效乎?上曰,所言好,當各別留意矣。若魯曰,春秋事實中,《左傳》最勝,而此篇下款語,最可觀矣。上曰,然矣,而《左傳》,善看則好,而不然則有弊矣。若魯曰,上敎好而已。得其要道矣。若魯又曰,故參判李喜朝,曾於先朝,作《東賢奏議》七八篇,有所投進矣。昨冬,令本館有謄出之敎,故方謄出,若一番登徹,則可知,而名臣碩輔之章奏,好矣。續經筵講義,先正臣朴世采所作,而先正臣趙光祖、李珥諸賢所論,亦入之矣。此等冊,若披閱於淸燕之暇,則好矣。而不可不印出,留置本館,而京則印刊似難,全羅監司柳復明,數日後當辭朝云,湖南則十許卷冊,刊印不難,使柳復明,開刊好矣。上曰,依爲之。若魯曰,此等事,不必出擧條,自本館言于復明,好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式暇}}。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在外}}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曺命敬{{*|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天安郡守李潤身,雲峯縣監金彦慶,果川縣監朴民秀。 ○韓師得啓曰,憲府未署經守令,至於九員之多,而大司憲李縡,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俱在外,執義李宗白呈辭受由,掌令權相一呈辭,持平金箕錫未肅拜,署經遷就,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事變假注書金以復,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又傳曰,閔奉朝賀,召對時同爲入侍,而同入召對,則似或遲延,追後入來,趁召對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以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八月朔進上生蛤,腐傷退封待罪事,傳于韓師得曰,勿待罪事,回諭。 ○韓師得,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尹汲,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限畢試除草記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備邊司意啓曰,卽見司憲府執義,李宗白上疏,以北道事條陳,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南道前營將,移定於北靑府使事,事勢誠如其疏論,而旣係軍制之通變,更令道臣、帥臣,商量啓聞後,稟定。還上代穀事,雖是凶歲便民之政,亦不無生弊之慮,待道臣分等狀聞後,參量指揮。推奴嚴禁事,旣是舊制申明之意,依所陳許施。末段,以茂山、三水、利城三邑守令,卽日差出,給馬發送事,仰請,而批旨無明白賜答之敎,故該曹不得擧行云。亦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給馬下送,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張爾樞爲三水府使,趙由恒爲茂山府使,洪以錫爲利城縣監。 ○韓師得,以忠翊府意啓曰,忠翊衛,乃宿衛入直之士,每當番次,自各道兵營,修都目中點後,領付於番朔,前月二十八日本府逢點時者,自是事目本意,故奉行旣久,毋或違越矣。今九月當番慶尙道蔚山忠翊衛二十九名,全羅道順天忠翊衛十二名,不有期會,過限多日,尙無形影。此由於近來紀綱漸弛。該營該邑,視若尋常,不善檢飭之致,其在重宿衛之道,不可無警責之道,依事目當該兵使及守令,從重推考,營吏、領將等,各別刑推懲礪,當番忠翊衛,依本營修報實數,別定監色,星火上番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甲寅九月初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曺命敬,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奉朝賀閔鎭遠,持平金箕錫,追後入侍。黃晸曰,持平金箕錫,以傳啓事入來矣。若値入侍時,則曾有同爲入侍,榻前申啓之敎矣。使史官出傳,使之入侍乎?上曰,依爲之。朴{{!|𪼤|⿰王詹}}出去,與金箕錫入侍。尹汲曰,黃晸曲拜之際,未免失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若魯,讀《左傳》第二十六篇魯昭公七,自二十有七年春,至魯人辭以難。上曰,下番讀。汲,讀自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至獻子辭梗陽人。上曰,承旨讀。晸,讀自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上曰,閔奉朝賀來侍云,注書出往偕入。曺命敬,承命出往,與閔鎭遠入侍。晸,讀至德可以免。上曰,注書讀。命敬,讀自三十年春王正月,至楚於是乎始病。上曰,上番兼春秋讀。{{!|𪼤|⿰王詹}},讀自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至火勝金故弗克。上曰,下番兼春秋讀。鄭廣運,讀自三十有二年,至名不可以假人。若魯曰,大臣入侍,使之陳文義,好矣。鎭遠曰,文義,是講官之所任,臣何敢當之?上曰,儒臣陳文義後,大臣亦陳達可矣。今此《左傳》,卿曾着實用工乎?鎭遠曰,少日科業時,剽竊而已。別無多讀用工之事矣。若魯曰,吳子伐楚,戰國時事,無足可言矣。上曰,闔廬gg闔閭g,與王僚,同母弟耶?若魯曰,四寸矣。季子之復命哭墓,復位而待之待字,待子光之命矣。上曰,季子處義,如何?閔鎭遠曰,光已爲主,故如此矣。上曰,無廢祀,國家無傾之說,似如何矣。臣子之道,以是爲心,則此弊,流而漸歸無臣節之境矣。鎭遠曰,以此觀之,未盡臣節,上敎至當矣。若魯曰,令尹子常,信讒人之言,竟殺郤宛,小人情態,此等處可以見之。上曰,小人之居間讒人者,皆如此,而子常,初不信讒言,則豈至於此哉?若魯曰,小人,初雖讒人禍人,畢竟則渠輩情狀,自然敗露矣。汲曰,孟懿子、陽虎伐鄆,雖不足言,而孟懿子,則孔子弟子也。親炙大聖之人,猶尙如此,他無足道矣。若魯曰,魯事如此,其失國處外,不足怪矣。上曰,叔向之母,有識見矣。若魯曰,尤物足以移人,苟非德義,則必有禍之說,尤好矣。聞新生兒之聲,而知其喪亡,尤異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獻子,各授其官職土地,而亦封其子,雖封其子,而其人可合而出於無黨之意,有何所妨乎?鎭遠曰,凡事不念私意,只出公心,則雖或有誤事之端,亦無所非矣。上曰,然矣。魏子,猶不足於大公至正之心,故有所不安,而其言如此矣。鎭遠曰,自古人君之政令,每誤於疑阻者多,而能工於公正者小矣。或疑權臣之擅恣,或信小人之讒說,則上疑下而下疑上矣。必務窮極之工,只從天理,用捨皆當,賞罰得中,則誠正之工,自然將進,常以此加勉用工,則好矣。上曰,所言切實,當留意矣。若魯曰,叔向適鄭,鬷蔑,惡,欲觀叔向從使之收器者,此事好矣。其所引賈大夫言,亦好矣。上曰,叔向之以一言,能知其人,未易之事也。下執其手,亦好善之意,此可戒矣。鎭遠曰,鄕曲野人,言訥貌沈,內懷經綸,安知其必無,而外無明敏才華,故輒爲世所棄,取捨人才之道,不可以一時所見,爲定,此等處,細究詳察,好矣。上曰,然矣。外方之人,外雖疎野,內則勝於京華子弟者,豈無之乎?若魯曰,魏戊,使獻子終辭梗陽人事,可戒矣。規諫之道,實未易,君臣雖如父子,父子之間,猶如此,況君臣乎?納諫之道,其難如此矣。上曰,所言切實,當各別留意。若魯曰,史墨之對,則非矣。手文之說,亦不敬矣。而末言愼器與名,不可以假人,歸其本矣。上曰,末端則猶有所取處矣。鎭遠曰,時因朝紙知之,而近日聖體,若何?上曰,無事。鎭遠曰,上年有疝氣之候矣,今則更不發而有藥效乎?上曰,未知藥效之分明,而姑無更發矣。鎭遠曰,水剌之節,比前,何如?上曰,稍勝矣。鎭遠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鎭遠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又下敎曰,卿於再昨入來,而適値常參朝講,未果引見矣。今始引見矣。連見書啓,而府夫人所患,已差乎?鎭遠曰,老母之病,自夏至今進退,而頃甚危重矣。珍劑連爲頒賜,御醫留在看病,今則頗得減,未復發者,已旬日矣。國恩之罔極,何可盡達?上曰,卿則何以經過?鎭遠曰,夏間病重未蘇,今已差歇矣。上曰,卿往來畿邑,年事,何如?鎭遠曰,旱災孔酷矣。中間得雨,頗得成實,而晩移秧,則難以收獲,豆太則幾將盡棄矣。又因晩雨,稍得成實,比向日旱時景像,頗幸甚矣。且臣曾辭周急矣。養老之典,不必辭焉。而三奉朝賀中,臣獨受食,大有不安。臣之老母,自先朝已有廩祿,與臣地位一體之人,辭受有異,心常不安矣。上曰,李奉朝賀則有所執矣。卿之廩祿,何可養親?勿復辭焉。持平金箕錫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辭同前}}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令絶島定配。{{*|措辭同前}}上曰,其勿更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bb鞫廳b,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同前}}上曰,勿煩。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注書徐命臣,自鄕上來,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曺命敬,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由限已過,如是違牌,事甚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以禮曹言啓曰,去八月初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減膳三十日事,榻前下敎,故自同月初八日,減膳封進矣。三十日之限,當盡於今九月初八日。初九日爲始,復舊封進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以監試文二所啓辭,禁亂所捉得可疑者兩人,而一人則自墻內廁間通穴處潛出,而無所持之物,一人則窺覘場內,擧措殊常,故搜掠身邊,有一紙封,自試所拆見,則乃是詩賦各一張,事極萬萬驚駭,右兩人,移送秋曹,令該曹各別査治,依律定罪事,命下矣。廁穴潛出者,乃是驪州尹姓人之奴,而姑未得端緖。詩賦現捉者,乃是成均館奴李寅昇也。其所援引館書吏李尙英,館奴李尙貴、鄭億貴、鄭壽昌、金澤昌等,竝皆捉來嚴査,則壽昌等六漢同謀,而爲平安道成川人石來星,先給綿紬,更約給錢,而得來馬場居來住密寧守家前縣監朴來章所製之賦,且爲黃海道松禾人宋正采,約給錢貫,而得來孝經橋居前縣監李世瑃所製之詩,其間情節,箇箇直招矣。己卯科賊之後,又有此奸細輩外場之變,事之絶痛駭惋,莫此爲甚。所謂石來星、宋正采等,已爲捕捉輸情,而朴來章、李世瑃等所爲,雖極奸凶,係是朝官,移義禁府處之,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今九月初四日,幼學金檍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尙鉉,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箕錫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辭俱在上}}勿論大小科場,一二所擧子錄,名數必加,相準過多之所,則或不許加錄,或割送他所,不相懸殊者,例也,臣取見今番監試一二所入門數,則二所入門擧子數,比一所,初場,幾至二千人之加,終場,亦加至一千餘人,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以此之故,入門之時,紛踏蹂躪,致傷濱死者,至於六七人云,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請今番二所錄名官及禁亂官,竝命拿問定罪。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李德壽疏曰,臣於見叨之職,寧有一分堪承之望,而陳疏臚情,恩批溫諄,乍登前席,面諭勤摰,臣惶恐感激,更不敢以貞疾爲辭,冒人駭笑,强所難强,奔走供仕,恰滿四旬,是豈臣始望之所及哉?屢從講官之後,獲近日月之光,在臣之分,榮耀則極矣。而惟其學識鹵莽,曾無毫分裨益於聖學,此爲愧懼,若無所措,而人方竊議其苟蹲,臣亦自覺其强顔,宜卽斂退,安其素分。況今陵幸,期日已迫,凡所擧行,多由本院,忝居長席,管檢尤繁,以臣病狀,以臣精力,豈堪强策?誠恐一事不戒,以速大戾。今玆控籲,匪早伊晩。伏乞聖明,察臣黔技之至此,愍臣病情之已痼,亟許遞改,公私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察職。 ○甲寅九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尙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記事官徐命臣、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若魯,讀《左傳》第二十七篇,自元年壬辰,止五年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上曰,下番讀之。汲,讀自第二十一板,五年春王人殺子朝,止七年冬十一月後朝于莊宮。上曰,承旨讀之。尙奎,讀自第二十八編gg篇g八年己亥,止鄭駟歂嗣子大叔爲政。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第七板九年庚子,止十五年冬城漆書不時告也。若魯曰,是時周室微弱,只有天子之名而已。不能號令於諸侯,而晉人,猶能合諸侯,以城成周,可見名分之重也。魏子,代周大夫爲政,非義也。彪傒之言,是矣。汲曰,是時犯分干義之徒,滔滔皆是,何獨魏子然也?若魯曰,仲幾,獨不受功,大失藩臣之禮,而晉人之執而歸,則僭矣。上曰,定王,被逐於其臣,則其時諸侯,不可以藩臣言之,此等事,猶係末節矣。若魯曰,女叔寬,以萇弘、高子,謂之違天違人,其凌侮王室,甚矣。汲曰,女叔寬違天之說,極爲非矣。萇弘,豈爲違天之事耶?若魯曰,子家子,不見叔孫易幾而哭者,是矣。且叔孫之請共立定公也。對曰,若立君則有卿士大夫,與守龜在羈,弗敢知,此言亦善矣。其處義,嚴切而正大矣。上曰,子家子,必隨定公而入矣。斷無他意,可知,昨所疑者,誤也。若魯曰,邾莊公,以不得夷射姑,至於投床而爛死,其性之辯急,至此,極可異也。上曰,無可言者矣。與不得向魋,目盡腫,同矣。若魯曰,怒爲失德,而以此觀之,難制者,莫如怒,雖有大小之分,宜所存戒處也。上曰,邾子之外,必無他人矣。汲曰,唐公、蔡侯,初以玩好之物,誇示貪夫,其見止也宜矣。上曰,魏獻子,猶受賂物,彼子常,何責焉?若魯曰,趙簡子所誦九言,甚好。如無怙富無恃寵無敖禮無驕能之言,尤爲切至矣。上曰,九言之戒,甚好,而趙簡子之能思前言,尤不易矣。汲曰,日已昏黑,擧火,何如?上曰,擧火後陳達文義,可也。若魯曰,郢爲楚都,而吳入之,必紀律嚴明,安集其民,然後可以服人,而始入之初,至於爭其所居,以兵相攻,自中之亂,先生,何以能成其功乎?其時功利之習,亦可見矣。上曰,以吳之小,克楚之大,其時將士之功,必多見處,而只載子胥之事,可怪也。汲曰,孫武用兵,宜有可觀而不少見矣。上曰,予言亦以此也。孫武之事功,必多可見,而不載於此中,可異也。若魯曰,鄖公辛之言,善矣。上曰,如懷之言,無可言者矣。若魯曰,申包胥、伍子胥,相約以各盡其道。伍子胥曰,我必入郢。申包胥曰,我必存楚。終果各遂其志矣。上曰,申包胥之忠,固無可言,而予不無所疑於心者,與雍糾女事,同矣。子胥逃亡之時,相遇於道,聞其亡楚之言,而不執以告,必待其君之越在草莽而後,始爲赴秦請援,友與君,孰重耶?此事未可知也。尙奎曰,下敎至當,而包胥與子胥,爲知心之友,其意,蓋以爲爾爲孝子,我爲忠臣,各盡其分而已。故不得執捉以告矣。上曰,然矣。申包胥,灼見伍子胥必亡楚而後已,故如是,而或昭王,不得保全,則將奈何?豫讓國士之言,乃戰國之言,而終非正道矣。在今見之,則申包胥爲忠,而以當時言之,則非忠矣。昭王若死,則是申包胥之罪也。護逆,豈非逆乎?尙奎曰,君子,樂成人之美,故先儒,許其逃賞之節,而聖上,看得此事至當矣。雍糾之妻,則惟有渠自死一節而已。上曰,夫與父,則不可分其輕重,而朋友與君臣,其間果何如耶?若魯曰,其時朝秦暮楚,君臣之分不明,故申包胥,不能執伍胥,亦春秋時人之規模也。上曰,勛、申之言,豈不善乎?陽虎之囚季桓子者,此所謂堯、舜率天下以仁,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民從之之效也。汲曰,由于築城而不知高厚,此托辭也。欲誇前日受戈之事而爲此言也。上曰,蓋爲誇功而然也。尙奎曰,衛君所倚仗之臣,只是祝鮀、彌子瑕而已。子曰,不有祝鮀之佞,難乎免於今之世,彌子瑕,亦佞臣也。所用如此,其國可知。若魯曰,彌子瑕從君適園,食桃而美,以其半獻君,君啖而甘之,以爲愛我,其後色衰而寵弛,衛君以前日啖桃,謂之侮弄而怒之,蓋君臣之間,不以正遇,則其弊如是。上曰,然矣。若魯曰,若使定公,仰成於孔子,則國勢豈至於如此乎?千載之下,不得不歸咎於定、哀也。上曰,薛弑其君,比註稱君,君無道者,何耶?若魯曰,不書公侯伯字,而只曰君者,以其君無道之謂也。高彊之言曰,三折肱,知爲良醫,此言甚好。人必經患亂,然後增益其不能,而智慮生矣。此所以貴夫動心忍性之功矣。上曰,此言,與《大學或問》中,程子傷虎之言,同矣。若魯曰,孔子曰,賜,不幸言而中,此戒其多言也。汲曰,子貢,蓋善言,《論語》亦曰,億則屢中,多言則必有中者,而恃此多言,爲不幸,故夫子戒之。上曰,人心操則存,舍則亡,夫差,使人立於庭,苟出入,必謂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則對曰,唯,不敢忘,夫差,是亡國之主也。無可言者,而猶能如此,三年而報越仇,此心,能推而廣之,則何事不做,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此言是矣。此當以工夫見之。若魯曰,每事在於一心之操舍,心存則成,心亡則不成,聖敎誠爲切要矣。上曰,仍此而有所感慨者矣。我國於天朝,有不忘之恩,而今世之人,其有不忘者乎?人之有此心,未可知也。豈不寒心?若魯曰,頃者因詩傳文義而有下敎。今因《左傳》而又有此敎。臣等,不勝感歎之至。上曰,《左傳》,只餘一卷,《貞觀政要》,其已入來,而繼此進講乎?若魯曰,此下卷帙頗大,有難一次進講而畢矣。上曰,然乎?明日,乃次對日,故自止踰越爲之,而再明日則晝講爲之,可也。{{*|出榻敎}}尙奎曰,陵幸時,古則差出假承旨守宮,而近來則以實承旨守宮矣。今番擧動時,何以爲之乎?上曰,今番亦以實承旨守宮,可也。{{*|出榻敎}}遂以次退出。 ==9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雷動電光。 ○假注書曺命敬改差,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鄭禹賓呈狀內,以軍門敎鍊官,見差衛將,兩處供仕,事多苟簡,卽速變通云。兼帶兩任,事勢誠然。衛將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黃道熙戶奴呈狀內,奴矣上典,本以抱病之人,累月旅宦,宿痾復發,萬無供職之勢云。西樞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參議臣李鳳翼,多日入直,身病猝重,而參知臣李玄輔,除拜累日,尙不出肅,無以輪番。參知臣李玄輔,新除授參判臣李眞淳,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未差,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未差,右承旨韓師得進。以南泰慶爲執義,李眞淳爲兵曹參判,李益炡爲工曹佐郞,李希逸爲唐津縣監,禹世準爲司藝,魚有龍爲大司諫,李廷彬爲茂山府使,承文著作單姜杭。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未差,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黃晸進。 ○兵批啓曰,滿浦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營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權興駿爲滿浦僉使,具程爲五衛將,方恪爲五衛將,趙東恒爲都摠經歷,李太古爲同知,沈構、朴泰新、李宗白付副護軍,金以復付副司正。 ○吏批,整理使望,戶曹判書李廷濟。 ○黃晸,以吏曹言啓曰,今日引見時,因臣寅明陳達,慶興府使,德源府使差出事,命下矣。慶興、德源,雖以政院啓辭,置之中下考,自在應遞之科,而本曹未及開拆,坐起之前,例不得出代,臣寅明未諳格例,率爾陳稟之失,今方惶恐待罪,而今日政,姑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勿待罪。 ○任守迪,以戶曹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陵所御齋室修理事,本曹正郞李夏徵,依前除朝辭進往,與監役官,眼同看審,以爲及時修理之地,而往來時給馬供饋等事,依例擧行之意,分付于該曹及本道,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辭內,前縣監朴來章,前縣監李世瑃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朴來章、李世瑃等,係是科獄罪人,着枷嚴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張遠期手本,則保放罪人李彙恒,病勢今已向差云。還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依兵曹草記,參判李眞淳,參議李玄輔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夜對爲之。 ○答獻納沈星鎭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獻納沈星鎭上疏,伏以臣,苫凶餘喘,頑不滅死,居諸騖邁,奄經外除,私心慟霣,攀號莫逮,往依丘墓,少伸哀省,千萬夢寐之外,伏蒙館職新命,窮人之情,觸境增疚,手奉除旨,但有摧咽,祥禫甫過,餘痛尙苦,旣不敢自同平人,亦無由仰徹情私,病蟄鄕廬,一味惶蹙。諫省移除之命,又下於此際,數旬之間,恩旨聯翩,臣誠感泣惶懍,罔知攸措,一向偃伏,分義是懼,昨始來抵私次,區區犬馬之戀,宜以時叩謝天陛,以少伸積年離違之忱。而第臣所叨職名,萬不近似,實無一分堪承之望,玆敢仰陳短章,以冀聖明之俯察焉。臣於年前,猥玷館錄,不稱之媿,臣亦自知,畢竟儒臣之疏,指斥圈錄,旨意深緊,至以釐改爲請,其所爲言,雖不歷擧誰某,而莫非如臣陋劣,濫竽苟充之致,追思至今,不覺騂汗。金華一步之地,已無去就之可論,而矧此當品納言,世稱極選,自非館職中人,則莫可擬議,臣旣自畫於瀛選,則尤豈可冒進於此者乎?其所難冒之義,較然明甚,臣雖欲貪戀榮寵,唐突承膺,其於公議之至嚴,傍觀之嗤點,何哉?至若才分之空疎,名器之玷辱,惟是可辭之第二義耳。今不暇贅辭覼縷,而且臣情事,抑有所萬萬悲苦者,噫,人生於三,事之如一,臣誠不孝無狀,奄失怙恃,俯仰穹壤,靡所依倚。惟殿下,父母於臣,天地於臣,臣之斷斷一心,自今至死之年,惟有忠殿下一事而已。湯火糜粉,誠所甘心,而不幸草土以後,哀苦薰心,疾病纏髓,形神之羸脫,肌革之銷萃,殆無餘地。雖其軀殼僅存,而意象光景,殆非陽界上物,忽忽忘生,萬念俱灰,今雖欲强策孱軀,恭承明命,其勢末由,撫躬踧踖,祗自悼憐,匪分之職,曠日虛帶,病裏惶隕,尤當如何?玆不得不披露肝膈,仰瀆宸聽,伏乞聖慈,特許鐫改臣職云云。 ○甲寅九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漢城右尹李瑜,左副承旨鄭彦燮,副提學李宗城,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記事官徐命臣,事變假注書金以復,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彦燮曰,兵判尹游,方在政廳,啓辭批答未下,故不得同爲入侍矣。上曰,今已下批,注書出去,使之入來,可也。命臣與之偕入。興慶曰,近日午熱而夕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以推奴徵債等事,稟請,而關東旣爲凶歉,推奴似當與關西,一體防塞,而徵債則一切防塞,終涉有弊,未知,何如?上曰,徵債之一向防塞,不無其弊,諸臣之意,何如?思喆曰,推奴徵債,皆是有弊,而一切竝塞,亦有弊端。臣意則推奴,依關西一體防塞,徵債則許之無妨矣。取魯曰,臣方句管關東,故略聞本道農形,大抵嶺下諸邑,不免歉荒矣。道臣旣以擾民爲言,至有推奴徵債防禁之請,則朝家恐不宜只許推奴之禁,而不許徵債之禁也。寅明曰,旣以凶年,道臣至於狀聞,則自朝家許之,宜矣。廷濟曰,臣意與吏判同矣。陽來曰,推奴徵債,自是同貫之事,則一塞一開,未知其得宜,道臣狀請,旣慮擾民,竝許似宜矣。瑜曰,推奴之際,奸弊百端,而一切禁斷,亦有奴主分傷之慮,徵債亦然,事在久遠及徵利過多者,禁防可矣,而若竝與應捧之物而塞之,則將與貿遷相資之路而絶之矣。推奴徵債,事件各異,而自古通稱,若一貫事然,宜有參酌於其間之道矣。宗城曰,徵債所以有弊者,給債之類,竝利徵督,侵剝多端,故道臣之狀請防塞者,蓋以此也。關東旣失稔,似當與推奴,一竝防塞矣。上曰,承旨旣經藩任,同爲陳達,可也。彦燮曰,徵債之路一開,則久遠難徵之類,必將藉重朝令而起矣。此已可慮,而外方雖小小稱貸之債,秋冬則不勝其紛紜徵督之弊,關東年事失歉,徵債一款,姑宜如前防塞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小小債物之徵捧,不可竝歸於徵債,而若久遠徵債之流,當此失稔之歲,不可任其侵督,防塞似無妨矣。上曰,頃者防塞之後,秋曹一邊徵督云,卽今戶判,爲刑判時也。嶺東若許之,則他道必又請矣。當初關西狀聞之時,廟堂稱量爲之則好矣,而今則不然,朝家命令之不行,極爲悶矣。在此雖似泛然,而百姓之所見,則大矣。寅明曰,關西形勢,則不可不防矣。取魯曰,小小有無相資之類,何可謂之徵債乎?上曰,朝令,當信如四時,以實爲之,可也。關西,旣許推奴之禁,則此不宜異同,而至於徵債,則一切防塞,亦似有弊,其中濫擾之類,道臣各別禁斷,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具聖任,狀請今年狀抄牙兵上番事,稟旨分付,而近年以來,連因凶歉,不爲上番矣。今年畿甸,亦未豐登,依近例不爲上番,未知,何如?上曰,不爲上番,今幾年耶?興慶曰,辛壬癸此三年,以凶年不爲上番矣。游曰,摠戎牙兵,停番則捧六斗米,上番則不捧米,又給料九斗,牙兵則寧以上番爲便,而摠戎廳將校員役朔料,皆從此出,故每請停番,而其在軍政,不當每每停番矣。上曰,裹糧上番,與納米,何者爲便於軍情耶?宗城曰,上番則旣有月料,又有賞試射,不爲上番,則納米而已,豈不以上番爲便耶?上曰,然則軍兵,必以上番爲便矣。興慶曰,別無便好之事,軍兵亦不必願爲立番云矣。瑜曰,或有以立番爲便者,或有以納米爲便者,只在渠輩一時形勢之如何,不可以一槪論也。況摠守兩營,纔經今番釐額,似必有自其中一二推移整頓之道矣。上曰,然矣。畿甸,異於他道,只今年勿爲上番,而後則勿以爲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以合歿軍民身布、還上,勿論稍實、之次,一倂蕩減事狀請矣。頃者忠淸監司合歿人陳田査啓時,身布、還上、軍餉等穀,竝請蕩減,而數爻不至甚多。故以依狀請許減之意,啓稟允下,而今此湖南伯狀啓,則尤甚邑外,還穀數爻,不爲明白論列,混圇爲言,諸議皆以爲,只許尤甚邑,爲宜矣。上曰,旣曰合歿,則尤甚、之次,似無異同,道臣狀請,不是異事,而今若許之,則雖常年,亦必有煩請之弊矣。宗城曰,旣以合歿,特施恤典,則所居之地,尤甚、稍實,不須論也。朝家恩典,亦當一視,而第道臣狀請,俱是設辭,今若許施,則一萬一千餘戶所食之穀,初不明査其數爻矣。蕩減之時,吏緣爲奸,虛實混淆,必至之勢也。恐不可以此狀啓,泛然依施矣。寅明曰,其狀啓,泛然以軍兵合歿戶內物故,混同爲言,通計爲一萬五千餘名合歿,戶內bb物故b,初不區別,已極未審,而至於還上,則萬餘石、一二千石云者,皆是設辭,姑無明査的知之數,有難許施矣。上曰,副提學所謂吏緣爲奸之言,是矣。置之爲宜。游曰,當初朝令,只許尤甚,而今此狀聞中,竝與之次、稍實,混同請減,未知得當,今若因此請減許施,則適足爲道臣私惠之歸。前此湖西道臣,亦爲狀聞,請減之次、稍實,而廟堂,以請減之數不多,已許施,旣許湖西,不許湖南,則未免斑駁。臣意則自許施湖西時,深以爲未安,槪朝令一頒之後,輒因狀聞,曲爲許施,其在事體,決知其不可矣。上曰,兵判之言,是矣。以尤甚爲請,則沿海災邑,又必請減矣。取魯曰,私惠之言,過矣。瑜曰,此言過矣。上曰,廟堂不能謀始,忠淸道所報雖少,獨不念慶尙、全羅道之必多乎?旣許忠淸道則全羅監司之有此狀請,不是異事矣。兵判,時有抑揚之習,此言太過矣。道臣,亦豈有私惠之意哉?然不無此等之弊,守令要譽者,多矣。興慶曰,忠淸監司則旣已條列其穀物身布數爻,明白稟請,故許之矣。上曰,旣有朝令,則尤甚、之次,不爲區別,如是狀請,事甚未安,道臣推考,此狀啓勿施,可也。興慶曰,尤甚九邑合歿者,則身布及還上等物,依其所請許減,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此狀啓末端,以各司奴婢物故立案,一從合歿査案成出事,爲請,而奴婢故案,當於推刷時成出,此則有不可施行矣。上曰,勿施,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此則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也。頃者筵中,以姑徐後日,稟處,爲敎,今始仰達矣。其所陳後錄中,嶺東九郡及關西陽德等三邑穀物,各限萬石請得,而嶺東、關西,俱爲失稔,此則有不可許施,而浦項倉穀一萬五千石,特爲劃給,何如?上曰,河東、河內移粟之時,必一處稍勝於一處,故可以移粟,而兩處皆凶歉,則豈可取彼而與此乎?興慶曰,又以關西錢米,依己酉年例劃給,爲請矣。上曰,關西則不可取用,自備局直爲勿施,可也。興慶曰,又以爲北道綿布甚貴,聚穀最便,請得關西木數百同,以爲取利補賑之資,慶尙道射軍木七十同,特爲劃給,而關西木三十同,亦令減價發賣,未知,何如?上曰,卽今射軍木,遺在幾許耶?興慶曰,文書所載之數,雖不可盡信,而可爲數百同矣。上曰,射軍木百同,直爲劃給,關西終必空虛而後已,限今年欲爲休息,不可取用也。興慶曰,雲峯、咸陽等邑大同麻布,請依己酉、辛亥年例,盡數劃得,料理補賑,而惠局堂上,峻塞不許,此則所謂防納之類,而旣有前例,故如是請得矣。上曰,朝家,方申飭防納,此等之事,決不可許施也。興慶曰,本道高原等邑銀店,限一年請得,此則旣是本道所在之物,且有前例,限七朔許給,使之收稅補賑,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然則所許者,浦項倉穀一萬五千石,射軍木一百同,本道銀店,限七朔劃給事矣。上曰,然矣。嶺南之取食北道穀者,曾已多矣。浦項倉,旣爲北道設置,則一萬五千石,似少,限二萬石許給,可也。游曰,一萬五千石,分俵十二災邑,則每邑可得千餘石賑資,此亦不少,何必加乎?若如是,浦項倉便空,不可以爲他日之繼也。上曰,遺在尙至三萬石云矣。皮穀二萬石,豈云多乎?如此凶歉之時,不爲取食,而何時取食乎?他事已多勿施,此則許給,可也。諺云,守令爲百里王,況藩臣,掌一道,則所任豈不重歟?予方講《左傳》,列國所受土民,非列國之土民,乃周家之土民也。藩臣所莅之土,亦朝鮮之土,所治之民,亦朝鮮之民,則雖專意於救活一道,亦當一視彼此,而江原監司狀請,咸鏡監司狀請,俱甚夥然,有若請之於吝惜者然,此非特兩藩臣創始者,當此飭勵之時,宜先此等處,況委一道之赤子,而本道所有之物,視若私財,其弊終至於藩臣自藩臣,朝廷自朝廷,事甚未安,且南關飢饉,以北粟救活,嶺東民饑,以嶺西濟活,蓋河東、河內之意也。其若不足,朝廷自可補之矣。今雖爲民,雖許狀請中可許者,不可無飭,兩道藩臣,竝從重推考。{{*|竝抄出擧條,}}宗城曰,聖敎至當,而道臣千里封章,其意亦甚切急,今若施以警責,則小民豈無失望者乎?上曰,非爲不救民也。寅明曰,我朝數百年來,爲藩臣者,已多如此,非今創始也。推考雖微罰,小民若以爲請得賑資而受罪云云,則豈不有怨於朝家乎?還收未知,何如?上曰,此近於私惠,非爲國也。至如守令備穀賑民,則民必歸德於守令,與此何異?游曰,此弊,始於李宗城矣。嶺南之穀,盡爲移轉,至於留置而來,豈有如許道理乎?上曰,餘置,猶勝於盡用矣。嶺南之受食於北道者,多矣。今北道之欲得嶺南穀者,不是異事,二萬石,雖已移給,嶺南猶有所負矣。北道事,常以爲悶矣。是爲祖宗龍興之地,開拓六鎭之時,其功力果何如耶?近來守令,全不擇差,得之甚難,而守之甚忽。吏判今方入侍,茂山府使,是何人耶?寅明曰,茂山府使,乃趙由恒,而曾以善治,累次褒啓矣。宗城曰,今因北路事,有所懷故,仰達矣。北路守令,類多不擇,而六鎭,尤以老弊,武臣充差,古規,雖名武,必先差六鎭守令之後,始擬閫帥。近來此法解弛,兩銓長,今俱入侍申飭,何如?上曰,曾以此事有下敎者,而銓曹不能遵行矣。輪對武臣,以名流抄入,則予可知面,由恒則予不知其面矣。可爲閫帥者耶?游曰,閫帥之擬,或以地望,或以歷試,而由恒,雖有善治之名,至於閫帥,不可以已經邊守而遽擬矣。上曰,吏曹則初不以可合閫帥者,擇差六鎭守令,兵曹則又不以曾經六鎭守令者,擇擬閫帥,俱爲非矣。吏判從重推考,兵判推考,茂山府使遞差,可也。宗城曰,雖與金聖應、尹光莘之流,必經六鎭守令,然後始除閫帥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自今以後,作爲令甲,申飭兩銓,可也。{{*|出擧條}}張爾樞、趙由恒,予不識何狀人,而俱入於首望,故以爲擇擬而落點矣。爾樞是何人耶?寅明曰,爾樞曾爲丹城縣監,以善治褒啓加資矣。上曰,年少乎?老乎?取魯曰,年少矣。陽來曰,三、甲亦爲別區,守令不可不極擇矣。上曰,三、甲稍近而無異於六鎭矣。李匡德之代,誰爲之耶?興慶曰,南正夏爲之而極擇矣。上曰,耳目之官,今方入侍矣。如是定式之後,兩銓如不施行,責在耳目之官,卽爲論啓,可也。吏判出去開政,而以當爲閫任者,各別擇差,可也。寅明曰,慶興、德源,俱以上考爲中,今日政,一體出代乎?上曰,一體出代,可也。{{*|俱出榻敎}}興慶曰,此今番軍兵釐正別單也。上曰,進之。吏判姑留,臨津作隊,何也?興慶曰,庚寅年有海浪賊騷說之時,募得設立而頗有效云矣。上曰,戶判爲畿伯矣,果有益乎?廷濟曰,蓋爲守津之計,而戊申年果有益矣。上曰,京標下何以有保乎?興慶曰,以臨亂護衛之故,不得遠離京下,所以有保耳。上曰,禁、御兩營,亦有七色保,而所納之布,用於何處乎?宗城曰,有之而軍兵食之矣。上曰,馬兵之代充別破陣者,何謂耶?宗城曰,別破陣當汰之數,爲五百名,而皆是精壯,故此則勿汰,而欲以兵馬,代充其數故也。思喆曰,山城別破陣,爲二千五百名,獨放火器,而火器爲一千九百餘坐,一坐數人,二千名不足,故故判書閔鎭厚,爲守禦使時,仰達加定五百名,常時給料習材,今爲守城之要兵,故汰之可惜,欲使馬軍換之矣。上曰,馬軍亦當有用於山城矣。一依釐正廳例,減下別破陣,可也。仍使中使,給黃籤於承旨曰,書之。口呼曰,依釐正廳例,減馬兵一哨,別破陣五百名。書畢。上曰,又書之。口呼曰,山城別破陣,旣減五百名,此則毋論。書畢進之,付於別單紙頭。上曰,山城亦有標下軍乎?有何效益乎?宗城曰,戊申年,如臨津例防守松坡津,頗有效云矣。上曰,釐正在癸巳前耶?興慶曰,始議於己卯,成於癸巳矣。上曰,餉保,以癸巳爲定耶?興慶曰,然矣。百八十名,爲汰減之數矣。上曰,餉保一百八十名,則汰之,可也。願留軍,何耶?興慶曰,陞戶砲手之願留京中者,而十名亦爲額外,故汰減矣。宗城曰,如房直等名目加出,故以願留爲名,此則不緊,訓將亦欲減下,而餉保則不欲減下矣。上曰,卜馬軍四名仍置,何也?宗城曰,四名加數,故應爲減下,而軍門事勢,此則不可更罷云,故仍置矣。上曰,別細樂手,何也?取魯曰,本數之外,欲爲加定,故以別爲名矣。上曰,承旨書之,口呼曰,旣漏釐正廳節目仍存,書畢,付之如前。上曰,別馬隊何以不減耶?宗城曰,前日以健兒姑置,爲敎,旣經稟裁,故仍存。上曰,在家軍兵,是何也?宗城曰,兩班及中人,混入減下,別無所益,而亦不可充軍額矣。上曰,減下則武士,必有抑鬱之心,置之,可也。承旨書之。口呼曰,仍置。書畢。又付之紙頭。上曰,湖南募軍,何耶?宗城曰,此則宜爲汰減矣。上曰,釐正後所得良丁,幾何?興慶曰,良丁四千餘名矣。上曰,所得雖少,區處甚難,何以則可以爲善後之策耶?興慶曰,慶尙道則幾盡充額,全羅道則以現存而無依者數千名頉下,爲請,良丁,似無不足之患,而畿、湖兩道,闕額甚多,欲以此參量劃給,在外時,已有所相議矣?上曰,雖好而爲目前之惠,則可,日後災邑,每索良丁於釐正廳,則將何以接濟耶?姑令備局,收捧餘丁軍布,以爲防民役之地,宜矣。興慶曰,以此許多良丁,作爲備局餘丁,似涉不當矣。卽今備局,有餘丁木若干疋收捧者,而自前,例有錄事及下吏輩衣資帖下之事矣。近來則凡干用下,一切防塞而留置矣。上曰,餘丁,各司俱有之,而當初設立之意,不爲泛然,近來則看作歇後,極爲非矣。此後則捧置,宜矣。寅明曰,今此所得良軍,若泛然劃給諸道而已,則各邑所得,多不過四五名,少或一二名,別無損益,閑丁有裕之邑,得之無甚關緊,而本土之民,決不相捨,營門,雖欲移劃於民少軍多之邑,而決不能得,且此良軍,京畿、湖西所在數爻,未知如何,而湖西之軍,難於劃給京畿,京畿之軍,難於劃給湖西,隨其所在而劃給,則多寡必不均,此亦難處。臣意則京畿、湖西各邑中,本來民少軍多,年年積逋,爲一弊邑者,兩道各不過八九處,此在常年,侵徵隣族,民不支堪,況今饑荒之餘,豈有其極?臣曾按湖西時,各邑多有如此處,其中尤甚如懷仁等邑軍額,參酌移送於他大邑,而其餘各邑,未及盡爲釐正矣。今若令兩道道臣,民少軍多,尤甚弊邑,別爲抄出,湖西道臣,曾有狀啓抄送者,而數不過九邑,京畿亦必不過此數,兩道通計,決不滿二十邑,邑之大小,弊之淺深,參量區別後,每邑軍額,直爲減給,或二百名,或三百名,因以此所得良軍,換作所減名色,如掌樂院樂生,尙衣院匠人之屬,移送該衙門,收捧充代。自良軍所在邑言之,則納之,彼此無間,而有異數外移送,必不紛紜稱頉。自該衙門言之,則旣得所減之代,捧之於此,與捧之於彼,無異。自軍額見減處言之,則將爲百年之惠澤,可以寬其隣族之侵矣。四千餘名所得,將爲有用之歸矣。上曰,然則當別立名目,苟無名目,則名之以騎兵布,而反使掌樂院收捧乎?寅明曰,雖是騎兵布,移送掌樂院後,以掌樂院樂生,改其名目而收捧,亦何妨耶?必如此爲之,然後實惠可及於民,不然則近於捉蟹放水矣。上曰,此所謂朝三暮四者也。然則各道中民少軍多之邑,卽速抄出,可也。{{*|出擧條}}取魯曰,八道旣有句管堂上,自當抄出矣。瑜曰,良丁豈不足乎?各般名目,無非漏失良丁之道,而只取無告殘民,以爲良丁,且守令,不能悉心軍政,以致充定每多闕額,至使廟堂,下行代定之事,極爲寒心,自今以後更申前令,闕額,自幾名以上,解由拘礙,以爲令甲,何如?上曰,各道軍額査定事,付諸句管堂上,使之趁卽汰定矣。尙不擧行,極爲稽緩,各道句管堂上,一倂推考,自今以後,未及査定之守令,亦使堂上抄出,擇其居末,各別論罪,限其名數,解由拘礙,可也。{{*|抄出擧條}}寅明曰,歲抄,廟堂豈盡爲之乎?比如綱擧則目張,廟堂,主其大體而已。取魯曰,江原道已盡査定,而至有餘丁,然若移給他道,則必抵死力爭,不言有餘丁矣。興慶曰,副提學李宗城,方以召對冊子懸吐事,行公玉堂,而與備局有司之任,多有窒礙處,副提學,今姑許遞,何如?上曰,前例如是乎?取魯曰,前例然矣。興慶曰,臣曾見故判書李寅燁,每以禮曹參議入侍,雖承旨望,亦不落點矣。上曰,經幄雖重,旣與有司之任,相碣gg礙g,卽今則備局爲重,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出榻敎}}游曰,陵幸節目,將爲啓下,而訓將有往復事,故敢達矣。訓局軍兵元數二十六哨,而挾輦二哨,留營四哨,宣仁門外自戊申以後,令摠戎中軍三哨留鎭。且設布城斥候伏兵等處,亦多有分排者,隨駕十八哨,無以備額,不可無變通之道云。何以爲之?上曰,禁衛營則幾哨隨駕耶?游曰,五哨隨駕矣。上曰,然則以十六哨磨鍊,宣仁門外留鎭,以二哨磨鍊,宜矣。游曰,自前摠戎使,替領禁衛營軍留都,故宣仁門外留鎭,以其中軍率領矣。今則禁衛營隨駕摠戎使,無留都之事,仍令中軍留鎭乎?抑令摠戎使留鎭乎?上曰,令摠戎使率領留鎭,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去六月慶尙監司金在魯爲戶判時,陳白宣飯頒祿及軍兵放料,以若干田米,參錯分給,而蓋其時兩西小米上來之數,頗優,大米則不足以繼用,故不得已變通矣。第小米上納之數,不多,豐年所捧,僅爲一萬餘石,卽今則大米,或可繼用,而小米則反爲不足,自來朔爲始,頒祿及放料,以大米依前分給,何如?上曰,忘未下敎矣。御供猶且減損,而小米參給,終非忠信重祿之意,來朔則以大米分給,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去月,欲以此陳達,而方當自上減膳之時,事涉豐亨,不敢仰達矣。申思永所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思永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逆賊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思永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思永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思永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思永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思永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思永曰,近來朝體漸壞,筵席不嚴,廈氊咫尺之地,俚語雜進,猥屑莫甚,喧譁相爭,擧措有駭,甚至訐訴之言,干恩之請,猥煩於黈纊之聽,事之寒心,孰甚於此,雖不可一一追論於事過之後,其在嚴朝儀杜後弊之道,宜可警礪。請自今以後,另加嚴飭,毋踵前習。上曰,依啓。思永曰,堂后假官,自是參下淸選之階梯,不可人人而濫差,況昵侍筵席,爲任不輕,前後臺啓,所以警飭喉院者,非止一再,近來或不掄選,猥雜居多,事甚駭然,請更加申飭,各別擇差。上曰,何不擧名耶?啓雖糢糊,大體則是,依啓。思永曰,臣於擇差堂后之啓,雖蒙允兪,反承糢糊之批,臣不勝瞿然之至。近來喉院假官,或非其人,物情未允,尋常慨然,而事在旣往,不欲追提,今玆所論,蓋爲此後,申飭之意,語甚疎略,致勤聖敎,臣之初不指論之失,著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彦燮曰,司諫申思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掌令權相一所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下端。相一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相一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相一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相一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相一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五日初更五點,上御熙政堂夜對時。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十五卷第一板,至十五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第十五板,至十九板。上曰,承旨讀之。彦燮,讀自二十板,至二十四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二十五板,至二十九板。上曰,下番讀之。鄭廣運,讀自三十板,至三十三板。若魯曰,吳王夫差,爲其執讎而伐越,則與他戰爭有異,而吳國因太宰而納賂,終至行成,伍員,獨以爲不可,以少康一旅成功之事,諫之,而吳王不聽,故其後越,十年生聚,十年敎訓,及至二十年而沼吳,《史記》,伍員,以爲抉吾目懸于東門,以觀越兵之滅吳,伍員之先見之明,如此矣。汲曰,夫差前後所爲,判若二人矣。若魯曰,夫差使人,常謂己曰,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以此自警,能報其讎,而怠生gg心g旋生,奢侈如此,偏邦之君,不可責以君德,而始終怠勤之不同,如此矣。上曰,吳王夫差之姑蘇臺,由此而作,初則少無怠而後來行樂,奢侈如此矣。若魯曰,是立輒之處也。輒,立而拒其父不納,是人倫之大變,徑稱世子者,以彰輒之罪於後世也。魯雖微弱,値遭火災,賢人指揮,先出御書,可見先王德澤之猶存也。汲曰,阿房宮燒火時,蕭何,先收板籍,亦此意矣。若魯曰,季孫之立子,雖與有國有異,而其家臣,不以死爭之,立其子男,但告生男而遠奔,家臣,卽陪臣之類也。鄭駟,富而侈,故子思,引詩而譏之,爲人之道,恃其富而不以禮,節之,是必敗之術也。其所引命以多福之句,儘好,而亦必不僭不濫,然後戴天履地,可能爲人矣。上曰,此非孔氏、子思矣。若魯曰,然矣。楚子遇鳥變,太史亟請禳災而終不聽,不欲移災於股肱,此爲可觀處,而春秋時君,多有言過其實處,不能行之矣。上曰,楚昭王,本無失德之事矣。若魯曰,雖如此而豈有君德之可言者乎?彦燮曰,韓愈詩所謂一間茅屋祭昭王者,卽是昭王也。上曰,百姓之戀慕,其德則深矣。若魯曰,陳僖子,以己意立君,魯弱方甚,王政解弛,故如此矣。吳來徵百牢,豈不知此事之不成,而將欲困魯,而賴有子貢,能得勝之矣。上曰,《記》云夫子獲麟而作之矣。若魯曰,或云孔子作《春秋》,行王者之政,故麟乃出焉,所謂絶筆於獲麟矣。彦燮曰,泣麟則虛言矣。若魯曰,至獲麟年而止之,故謂之絶筆矣。上曰,然矣。此言是矣。杜預,以爲獲麟而作此書,此言甚誤,泣麟之說,似引杜預之言而言矣。彦燮曰,鳳兮之歎,謂與泣麟相對,是傅會之言也。若魯曰,西狩而得此麟矣。上曰,使孔子見之矣。若魯曰,孔子見而知其爲麟矣。若魯曰,《春秋》擧其綱矣。其時弑父弑君之變,接踵而起,故孔子作此書,以寓鈇鉞之意,非出於敍事,而王安石,譏之以斷爛朝紙。朱子《綱目》之綱,卽《春秋》之法也。上曰,書以莽大夫者,卽其法矣。若魯曰,書以晉處士死者,亦此意矣。彦燮曰,《綱目》,一字易不得,一字移不得,費盡精力,累年而成矣。上曰,《宋元綱目》,《明史綱目》,《麗史綱目》,亦依此而作矣。若魯曰,故判書李玄錫所作《明史綱目》,甚妙矣。上曰,然則不可以寫本,置之矣。若魯曰,方欲印出,而燕王一事,極爲難處云矣。上曰,爲大朝諱,似好矣。若魯曰,以此方爲難處云,而閭里印本,臣未及得見矣。上曰,今已印出乎?若魯曰,依《宋元綱目》字體而印出云矣。上曰,誰爲主掌乎?若魯曰,私稧鳩財印出,而別無主掌者矣。上曰,能善爲校正云乎?彦燮曰,雖謂校正而不能善爲,臣得見其校正一本矣。若魯曰,《東賢奏議》及《續經筵故事》兩冊,使全羅監司刊出事,昨已陳達蒙允,而兩冊只有草本,若令湖營傳謄入梓,則校讎等事,似甚難,自本館繕寫刊本,校正訛誤,而下送湖南,俾卽刊板印進,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誤字更爲校正乎?若魯曰,更爲校正而送之,似好矣。彦燮曰,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左傳》,尹淳必當善爲校正,而臨講見之,則或有誤處,小註則多有誤處,校正極難矣。彦燮曰,今番監試外場之變,以草記見之,則極甚奸惡矣。上曰,事甚怪矣。彦燮曰,受賂狼藉,此己卯科賊後始有之事矣。若魯曰,朴來章、李世瑃,雖是賤孽,而正科出身,又經守令,亦爲如此之事矣。上曰,李世瑃,誰之一家也?汲曰,奉朝賀李世瑾之庶六寸矣。若魯曰,非六寸矣,卽遠族也。上曰,今欲宣醞而適天雷,古語曰,必衣服冠而坐,在敬天之道,於此宣醞,似不安,當下送政院,會于政院而飮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9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全羅監司柳復明,陽智縣監金命礪。 ○豐陵府院君夫人葬日,政院、玉堂單子,嬪宮問安。答曰,罔極。藥房口傳嬪宮問安。答曰,罔極。 ○韓師得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日違牌,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全羅監司柳復命,晝講同爲入侍。 ○黃晸啓曰,司諫申思永,引避退待。處置歸於憲府,而憲臣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尙未處置,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牌招,何如?傳曰,允。 ○答行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今者文衡,乃循圈次,其於往事,不必復嫌,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答持平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京畿監司趙明翼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乃存國體,卿勿過辭察任。 ○答兵曹參知李玄輔疏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 ○答副護軍許樑疏曰,省疏具悉。爲民事若是條陳,其用嘉之,竝令廟堂,稟處,水道事,亦令該曹稟旨看審。 ○敎守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柳復明書,王若曰,虞廷咨牧十二,時亮天功,周制分陜東西,旬宣王化。自古責任之攸重,在今簡寄之尤難。眷彼湖南之一區,實我海東之重鎭。肇基王跡,衣冠見月游之儀,輩出賢材,人傑著地靈之驗。湖、嶺之聲勢相倚,表裏山河,荊、揚之貢賦遙通,導達江海。第自辛壬以後,洊被饑饉之災。水旱癘疫之相仍,魏歲非罪,溝壑顚連之孔慘,周黎靡遺。予非忽子視之仁,乃有饑氓相食之變,人不堪丁役之苦,至見孩兒自宮之哀。瘼矣五十州生靈,已極凋瘵,雖以千百計區畫,尙遲蘇完。肆予竚別利之才,知卿蓄盡瘁之義。本之姿性之正直,立朝則汲公守成,資以識慮之通明,臨政則龔君治亂。居臺閣幾載,苟有懷則必陳,借縣符一年,稱到今而不忘。惟聲譽夙彰於前後,故甄收首先於初元。公議允叶於論思,惜未及於敭歷,予意政急於奬用,遂在簡而超陞。仍冠喉司之班,屬當品之雅望,旋長諫垣之席,持一代之風稜。東藩八百里往欽,治爲第一,西漢二千石共理,美豈獨專。逮宋卿解廣州而歸,而齊守被卽墨之毁。人多忌汝,孰察畏知之淸,我獨眷卿,悉燭索瘢之謗。必欲用也,藩寄復循於僉謀,噫亦甚焉,臺章又襲於餘論。雖向來勉副其自靖,顧平日倚毗之彌隆。肆當湖臬之須才,輒思雁門之贖踦。開釋已至,豈前嫌之可言,付畀斯專,諒予志之非偶。寄關防於西蜀,得詠無憂,壯鎖鑰於北門,非準莫可。非無內外輕重之別,奈此時勢緩急之殊。玆授卿以全羅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全州府尹,卿其勉恢良圖。祗服休命,承流宣化。佇寬猛之竝施,薄賦輕徭,致上下之俱裕,憩棠遺惠。紹乃祖三世之風,褰帷盛儀,副吾民一方之望。凡係生民之利害,勿憚條奏之頻繁。奬廉吏而律貪殘,宜礪攬轡之志,討軍實而固邊圉,克盡綢戶之方。施措務從便宜,裁稟自有常典。於戲,予常軫白屋之下,念切撫摩,卿如在丹陛之前,政先濟活。毋負委寄之意,必務報效之圖。故玆敎示,想宜知悉。中訓大夫行弘文館修撰知製敎兼經筵檢討官春秋館記事官校書館校理漢學敎授尹汲製進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戀恩遲回,非進非退,撫顧身心,時自歎咤,籌司兼任,猶視匪分,日以虛縻屢逋,爲懼,迺於千萬意想之外,忽有三館新命,愧汗驚隕,歷累日靡定,臣於七八年前,忝塵是任,其時儲望之人,適皆有故,不免於承乏苟擧,臣亦迫於史役,未獲終辭,而畢竟坐罷,不但所遭之叵測,亦自審其萬萬無堪,不欲久妨賢路耳。代斲之羞,至今追思,寢夢俱愕,其可以一時謬踐而再玷於新剡,況以舊則雄博渾厚,自有其人,以新則典贍敏練,蔚然相望,是何擧代之錯新,而僉圈之覓拙乃爾,顚倒謬戾,以貽鬱公議而駭物聽也。竊稽文衡故實,前輩之再三叨,時或有之,類皆大家鉅手,屈壓曹流,主伯詞盟,捨是莫可,則如臣謏蒙,何所比數,而敢爲前輩大家所時有之事哉?此固臣媿死無地,限以鈇鉞而不敢承者,抑臣區區苦衷,已蒙天慈之愍諒,雖閑司漫秩,稍涉職事,則輒有顚沛之憂,矧此第一崇華,其能保其一日僥冒而卒無敗哉?是則寵之而益其殃,留之而速其去,此非崇飾例讓而爲之語,卽其已然之故,斷可卜也。臣何忍噓起已死之宦念,重蹈必僨之榮塗,徒爲去就罔據,心跡貳用之鄙夫哉?伏惟聖明,日月於臣,父母於臣,庶幾不待臣畢辭,而早有以處臣矣。重柄不可以虛委,誤恩不可以久仍,亟賜鐫改,回授時望所係,俾公私兩幸。臣不任血泣哀禱之至云云。 ○持平金箕錫上疏,伏以臣有九十偏母,常時氣息凜綴,若不保朝夕,臣之情理,不堪供仕之狀,實通朝之所共知也。重傷於今年無前之暑熱,再經毒痢,眞元陷敗,無復餘地,又自數日前,將攝失宜,外風乍襲,耳郭浮高,濃汁gg膿汁g滲出,晝夜叫苦,寢啖俱廢,羸脫澌危之形,傍觀亦爲之愍然,臣之卽今情理,離側從宦,尙何可論?仍念臣遲暮登第,旋入榮塗,恩極拂拭,感鐫骨髓,而罪積含默,識且孤陋,曾不能以直言讜論,少效職責,徒以懇迫情私,屢控於孝理之下,猥屑之罪,益無所逃,今因處置,召牌降臨,不得不趨詣禁扃之外,而情理所迫,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救護母病。不勝幸甚云云。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上疏,伏以臣頃於西道巡審之行,伏見傳旨之下本道者,大駕宿所,有移定官舍之命,臣在路上,以此變通,竊自爲幸,而及還營中,詳聞事勢,且計道里遠近,不無窘速貽弊之慮,臣方待罪藩任,旣有所見,則事當一番陳達於仁覆之天,果不免率爾封啓,顒俟睿裁矣。特下備忘,誨責甚嚴,有非人臣所敢聞者,臣於是乎奉讀未半,心爽魄褫,惶汗遍體,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顧臣初叨外藩,不閑事例,耿耿愚衷,自附無隱,不揆先後,遽有陳籲,此莫非臣愚迷妄率之罪也。雖蒙天地之仁,曲加涵容,罰止薄勘,然若論其罪,合置重典,臣何敢幸其倖免,而爲因仍冒居之計乎?噫,畿藩,異於三南,本非劇任,而以臣不欲放過凡事,故晝宵淟汩,應接無暇,公務到着手邊,合有寬恕,而以臣必欲減去私意分數,故平生親舊,亦多嫉怨,唯是區區片心,日夕自勉者,只在於至誠奉公四字,而以其才能駑下,知識淺短,故未有一事之補公,一惠之及民,竊恐付托之不效,夙宵靡寧,今又因處事之不審,自速譴何,以私義以公體,莫如早得引退,毋致僨誤之爲愈也。宜卽陳章自劾,而跡近唐突,縮伏頌愆,趑趄徊徨,如是之際,幸行日字,忽已迫近,朝家更無處分,臣亦尙無引罪之語,備忘特推,何等非常之擧,而便同自處晏然之歸,此又死罪,玆敢不避瀆擾,冒萬死疾聲呼籲於崇高之聽。伏乞聖明,亟命攸司,重勘臣妄言之罪,許遞見任,以彰臣溺職之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兵曹參知李玄輔上疏,伏以臣情危跡羈,自甘放散,隨分飮啄,更無餘念,不自意騎省新命,忽降於千萬夢寐之外,卽因番次苟簡,召牌儼臨,臣誠驚惶感惕,不省攸措。顧今園陵動駕,期在不遠,宿衛重地,非比冗散,苟非萬不獲已之勢,義何敢强事籲呼,而第臣之自來蹤地,不待臣之一二言,而聖明亦必照燭無餘矣。公然一第,爲世機穽,一往一來,喫盡無限困厄,卒至於三銓之一時竝補,而擧措極非常,景色大不佳,則非但臣身之不幸,實亦朝廷之不幸,誠知聖意,亶出調娛,而苟究其本,是誰之故,每念此事,若負大何,端居悚縮,不敢自安,但以數月來,姓名不煩章牘,此在臣實爲大幸,至於仕宦一念,便同死灰,尙何敢徒以拂拭爲榮,趨走爲恭,而束帶彯纓,自同無故之人乎?君命在門,不容坐違,謹此隨詣禁扃之外,而輒控短籲,略暴危懇。伏乞聖慈,察臣難進之勢,諒臣必辭之義,將臣所帶職名,亟賜鐫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謝時議,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副護軍許樑上疏。 ○副護軍許樑疏曰,伏以臣,少而失學,粗習弓馬,拔身之後,曲荷天地父母生成之德,累經州郡之任,輒蒙褒賞之典,自顧才分,已極僥逾,粉身碎骨,何以圖報?適見艱虞溢目,百爲渙散,耿耿愚忱,實有所激仰奮發,妄自隱度於方寸者,而若其大猷宏綱之可以變通調劑者,自有廟堂諸宰之隨時經濟,固非如臣庸陋之輩,敢以一得之愚,輒復容喙於其間矣。至於一事一政之偶契於窾啓,可補於毫絲者,在聖上採芻蕘之道,固不宜以愚賤而忽之,在微臣獻芹草之誠,亦不宜以疎逖而自外也,明矣。自前武夫微官之封章言事,固何限,而第念時與古異,臣之愚魯,又非可以自比於前代之武臣者,蘊蓄囁嚅,日月久矣。乃者殿下,憂念生民之誠,愛恤軍卒之意,迥出百王,凡所以便利於軍民者,無所不用其極,求言之旨,哀痛之音,無歲不下,至招各邑正朝戶長于闕門之外,詢以弊瘼,當此之際,雖疲癃殘疾之類,瘖聾跛躄之人,亦將畢陳於殿下之前。況臣雖無似,亦有憂愛秉彝之天,食君衣君,亦且數十年于玆矣。豈可以武夫之故,有懷不陳,上孤殿下惻怛之至意,下負微臣平日之素蓄乎?頃當求言之初,卽欲投匱而適得奇疾,未應明旨,經年床席,抑鬱度日,今始冒萬死略陳數條弊瘼,伏願殿下,恕其狂妄,少垂察焉。我國家田結之役,初無定式,徵納不一,故未免煩重之弊,而或有不均之歎矣。往在孝廟朝,相臣金堉,請行大同之法,春秋京上納大同米外,官家留大同及使客支應米,油、淸、紙地、大小刷馬價米,皆爲定數劃給,則凡干雜役,莫不入於其中,而一年民役,不過官家所用柴、穀草與氷丁、雉鷄而已。民皆爲便,莫不懽忻,至於立碑頌德,中間爲畿邑守宰者,潛設除役之規,上納稅大同及官需使客支應米外,稱以稅外除役,始捧油、淸、紙地等物,而其流之弊,漸至於各穀及各色果各種乾生魚,恣意徵捧,其外又有各樣復戶之例給者,故餘存田結,則不過十分之一,而官家所用柴、穀草、雉、鷄及新舊官刷馬勅使往來時酬應之物,大小使客支應之具,率皆責出於田結中,而例納柴、穀草、氷丁、雉、鷄外,每四結,數三次收捧之錢,合而計之,則將至十餘兩之多,結役如是難堪,而除役反爲輕便,故官屬及有勢力之民,皆圖入於除役中,而結役酬應者,則擧皆疲殘之氓也。加以我國大小使行及勅使往來時,各色器皿及各樣雜物,布徵於各面各洞之民戶,而以錢代捧,一面間洞內之數,或爲三四,或爲五六,而每洞一次所捧之錢,小不下四五兩,各一面所捧之數,至於數十兩,合一邑計之,則所捧之錢,不知其幾百兩也。使客一時支供器皿雜物價,何如是濫觴,而當初大同中劃給,勅行所用雜物價及我國使行支應油、淸、紙地等價米,用於何處,而每每責徵於結役與民戶乎?一道之內,或有官家自當之邑,或有布徵民間之邑,使客之支應則同,而徭役之不均,若是者,何也?元來畿內,土甚瘠薄,所收甚少,終歲勤苦之作,或不足於三等納稅,而此外雜役,如是煩重,故田野幾盡荒廢,居民太半流散,畿甸根本之地,若是凋弊,玆豈非朝家之第一軫念處耶?所謂除役之規,他道則未有設行之邑,而獨畿邑,創出新法,侵漁窮民,其間或有淸簡守令,雖欲革罷,而痼弊已成,莫之變通,此乃朝家之所不知,而守令之私自虐民肥己者也。當初設行大同法之意,果安在哉?伏見楊州、廣州,亦是畿邑,而元無田結除役之規,結役最歇,別無變通之擧,而其中龍仁,則田畓三稅外,雜役價,每結只捧三斗米,大小雜物,以此貿用,而更無徵斂於民間,故民皆爲便,楊州、廣州、龍仁三邑外,三十四州,一依龍仁例,定規施行,則實爲便民之道,而其中邑有大小,而田結有多寡之不同,若以邑殘結小處,只捧三斗米,則似爲不足,小邑則雜役,價米,每結以四斗米,定式爲之,此外更無徵斂於田結及民戶之弊,則垂死困窮之民,庶可按堵gg安堵g而流散之四之民,亦將還集,此實保民之一大政也。且凶年給災之規,實是朝家恤民之惠政,而畓則未付種未除草,川反浦落覆沙等處,皆爲給災,而猶不免下吏之弄奸,至於田則謂之一年再耕,而元無給災之規,所謂一年再耕之處,卽負郭膏腴之田也。膏腴之田,雖或陳廢,不爲給災,猶之可也,而至於瘠薄不毛之處,則不得再耕,而一次起耕之後,雖年年陳廢,每爲因循徵稅,窮民之冤,已不可言,而又有甚於此者,爲守令者,稱以新起,執卜,而不爲親審打量,只送書員面任輩,使之新起現告,而若無新起處,則量付陳田,以實田執卜,而稱以隱結,白地徵稅,爲官家所用之物,而書員輩,則無他着手處,故以民間元田結,用奸加出,而富民田結,則捧價拔去于收租中,迷劣村氓,不敢抗爭於頑悍官屬,庫無田結,公然納稅,此皆法外之事,而生民之困弊,又如何哉?自今爲始,新起執卜之際,各別申飭,使不得虛實相蒙,而前日以陳爲起,徵稅處,亦令該邑,一一捧單,摘奸給災,使無白地徵稅之弊,則號冤之民,必將感祝,而至於陳荒處,則雖欲起耕者,起耕執卜之後,更無因陳給災之規,故陳田雖多,民皆畏㤼,不得廣耕,國家亦多結卜之所失,此所謂得不補失也。從今以後,量付陳田等處,隨起隨稅之意,頒布於各道,以爲永久施行之地,則農民,樂於起墾,田野闢矣。此豈非王政之急先務耶?朝家,特念良軍二疋之役,良役變通之議,蓋已久矣,而論議携貳竟爲停止,或者以此事之不行爲慨,而臣則獨以爲其所停止,實爲得當也。良軍則一年身役二疋備納之外,更無他役,而至於束伍軍,則元非良人,皆是私賤也。其上典家一年應納貢膳之數,幾至二疋,而本官逃故點考及兵使營將春秋巡操時,前期聚會累日,待候逢點,非但有妨於農業,所費情債與將校等酒饌價錢及中軍、千把摠以下,勿論曾經時任四喪擔持軍價米錢一年收斂之數,亦不下於數三兩,則其身役之重,有甚於良軍,以此言之,則良軍二疋之役,比諸束伍,反不爲輕歇耶?良軍二疋,則依前仍存,更勿變通,束伍軍收斂之物,各別嚴禁,而其間三南寺奴騎步兵水軍中二疋身役之類,或有束伍兼役者,此又冤枉之極甚者也。亦使各道列邑,一一覈出,以爲代頉之地,則實爲撫恤軍卒之道也。且各道各邑所在訓鍊都監炮保,僞稱病廢而圖頉者,本道兵使,巡歷時摘奸,現露則科罪後,還定軍役,故不敢圖頉,而至於御營、禁衛軍保,則素無巡歷摘奸之規,故富實元軍,自願降保,仍爲給賂該色等,頻數謀頉,軍政之虛疎,莫此爲甚。自今以後,御營、禁衛兩營軍保圖頉之類,亦依都監例,使各道兵使,巡歷時一體點閱事,定式施行,則各營軍卒,必將精銳,而庶無弄奸圖頉之弊矣。且水路船站及陸路酒幕行娼之類,自前或有,而近年來則連値凶荒之故,京外士夫家仰役婢子頑悍無賴之輩,多數招引,率畜行娼,陸路則各司上納番布及大同作錢載來之時,水路則各道田稅大同漕運之際,領來色吏船漢等,交間沈惑,累日留連,多費錢穀,及其上納也,每出無面而生事,誠極痛惋,而且無賴之輩,作黨屯聚,挾娼會飮,至於劫掠人貨,奪取牛馬,沿路盜賊之熾盛,職由於此,亦非細慮,水路陸路各站娼女,使該邑守令,囚禁窮問,推給其本主,此後率畜娼女之漢,則論以人物招引之律,地方官之不爲禁斷者,亦爲罷職,則可爲嚴法懲戢之道矣。且山城糧餉之儲,所以備不虞之地,而近來各處山城餉米,皆散在民間,無所儲畜,只有空簿而已。脫有倉卒之虞,則數多軍卒,將何以饋濟耶?疎虞如此,莫之變通,識bb者b之歎,固已久矣。臣愚以爲列邑各樣還穀,則依前糶糴,各處山城餉米,則絶勿分給於民間,倣諸北京例,儲十餘年,而若有失稔之邑,則依京中發賣例,其中最久陳米,參酌發賣於民間,所捧之錢,待其年豐,卽爲貿米充數,則宜無欠縮之弊,而且臣待罪三南守令時,見聞各邑糶糴之數,則多者或爲十餘萬石,七八四五萬石,小者不過爲五六二三千石而已。其多寡,甚爲不均,而還穀多在之邑,則三班官屬、鄕所、倉監官、面任輩,虛作名目,多數受食,及其還穀之際,稱以流亡,太半不納,若有營門之督捧,則潛以糠粃空殼,充數備納,甚至於虛錄反作,而磨勘免罪,其名存實無,莫此爲甚,與其數多而無實,反不如數少而致察也。臣伏念畿內各處山城軍餉,實是戎務之最關處,而非但散在民間,所存亦且不富,他無變通之路,各道列邑還穀會案,一一考算後,令其多在之邑,沿邊則作米船運,峽邑則作錢輸來,以補軍餉,則實有得於預備之道矣。臣竊伏念,朝家擧行條件,行關於各道列邑之後,更無申飭之事,故爲守令者,置之尋常,專不擧行,此亦一大弊習,自今爲始,擧行頒布之事,自廟堂成置謄錄,每年更關申飭,而不爲擧行之邑,啓聞科罪,則前日痼弊,庶可革矣。且臣於昨年五月十三日晝講入侍時,妄以軍丁之弊,有所陳達,至蒙軍丁事是矣之聖敎,仍命廟堂,更問委折,發關各道監、兵營,以爲變通,而伊時注書,不爲簡問於臣,卽出擧條,而語多疎漏,各道雖見關文,茫然未曉其指意,難以奉行,可勝歎哉?玆敢更以其時所達者,附陳於疏末,伏乞特令廟堂,更爲發關各道,俾卽施行焉。臣曾經七道中軍及湖南營將,見軍政而多有慨然者,曾前納布作隊軍兵等逃故,使旗隊頭目面任輩,互換所居面里,相與祕密望納,故其所充定,擧皆着實矣。中年,欲知軍兵等逃故眞僞,逃故之類,使各其里中代定事,定式,而終無摘發奸僞之效,里中着實人可合軍保者,則里任輩,慮其作隻,不敢代定,或以流乞無依之人,給價充代,或以形影永無之人,虛名望納,至於所納錢布,自里中收合備納,其弊無異於白骨侵徵。且軍保子孫衣食稍裕者,則自謂兩班,假稱幼學,着道袍閒遊者,甚多,而人心巧惡,每當式年,冒錄輒增,必以久遠帳籍,考出渠輩祖曾役名,別爲抄錄,隨闕充代,自今以後,革罷里代定之規,而依前使旗隊長頭目面任輩,換面望納,而守令,親自置簿,推捉査實,必得着實人充定事,永爲定式,則似無軍丁虛名代定之弊矣。臣旣以愚妄之見,敢陳數條時弊,僭越之罪,固所難免,而又有所懷,玆敢仰瀆天聽,惟聖上,亦不以人微而廢言,辛亥秋,國家遷陵于交河舊邑基,臣蒙昧堪輿之術,不知風水之理,而臣家在交河,有時往來之故,曾有所聞見焉,交河,素稱多士之鄕也。自古文藝之士,相繼輩出,大小科擧,連續不絶,地師輩皆云,邑校,基址之秀美,而有此人才之蔚興,粵在先朝,術士朴尙義,以遷陵陳疏,李懿臣,以遷都封章,而至于今日,終爲國陵,則其邑校基址之秀美,擧此可知。臣不敢論堪輿之術,而雖以凡眼言之,山形秀麗,水勢屈曲,彎回環轉,水法最美,而五十餘年前,一種耗利之輩,爲換浦作畓之計,前日舊舊浦九曲之水,鑿成直下之流,其中長串津一處,猶爲屈曲之水矣。其後耗利之輩,又換舊浦,自是厥後,水勢大變,直瀉海口,文藝之士,比前稍減,科擧亦爲罕出,居民且甚貧餒,地師輩,以爲換浦直流之致,有識者,莫不慨惋矣。國家遷陵之後,果以水勢之直下,爲欠,昨年使康舜道等,防塞新浦,以爲換掘舊浦之計,而非但防塞而致破,所謂舊浦與新浦,其間不甚相遠,揆以風水利害,亦不相懸,若以堪輿之說,必欲換浦,則當初舊舊浦九曲水形址,至今猶存,若爲鑿其舊舊浦,水由故道而行,則必將叶吉於陵寢水法,亦將有益於一邑士民,故臣不避猥越,乃敢陳達。伏願殿下令該曹更爲看審後,鑿其舊舊浦,使其水勢,由故道流行,幸甚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六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韓師得,全羅監司柳復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海運都正槤,武臣行副護軍許樑入侍。金若魯曰,前受音甚多,章下註,勿爲進講,何如?上曰,唯。上講前受音,自敝笱章,至魏風陟岵章訖。若魯,讀自唐風篇題,至椒聊章。上講新受音。若魯曰,唐俗終歲勤苦,及其務閑宴樂時,乃作此詩,其民勤於稼穡,殆無一日寧息,歲晩之後,乃敢相與燕飮爲樂,而復有太康之憂,職思其外等說,憂深思遠,其間能存安不忘危之戒良士瞿瞿,蹶蹶休休等言,亦欲好樂而得中,蟋蟀之詩,變風中可見性情者,宜置於正風矣。上曰,與安不忘危,有異,似欲不爲過度矣。尹汲曰,茅茨不翦,是爲儉德之本,民風習俗,惟在在上者之導率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士農工賈,皆有其職,職思其憂者,卽安不忘危之意,非爲目前之憂也。唐俗,雖曰猶有遺風,去於堯時,旣過千餘年,而猶使民如此者,無他道也。惟其有惟精惟一之德也。此則我祖宗朝相傳相授之心法,則在殿下可以易以行之,一變民俗,何難之有?鄭淫衛儉秦强,皆在於上之導率,留意於此等處,似宜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他人是愉,他人入室等語,雖有深慮,而氣象未免促迫矣。揚之水章,曲沃强盛而國人反歸,故作此詩而晉昭侯,不賢而國亂,桓侯,施惠而民從,及其桓叔之擧兵,民乃不服,事竟不成,此與我聞有命,不敢以告人之意,相反矣。游曰,下民之心,如水無定,撫則附,虐則叛,故以顧畏于民嵓如馭朽索等語,比之矣。上曰,當留意,而慶源輔氏之註,最好矣。若魯曰,然矣。若加體念則豈不好哉?上曰,全羅監司進來。柳復明進伏。上曰,藩任孰非不重,而湖南洊飢之餘,尤有甚焉,豐原按藩時,予賴而忘過,卿今下去,須着意爲之。復明曰,筵中面飭,一倍鄭重,臣敢不勉勵,以爲報效之地,而第臣本無才能,今承重任,恐有僨事之患矣。上曰,有何弊端云乎?復明曰,臣旣未赴任,不能聞知,到界後當爲條陳矣。上曰,湖南風俗,近甚怪異,反似齊國之民俗,而向者不無騷擾之事矣。李匡德,其意專在於爲民,故其所設爲,至於守令而皆未免受弊,後至者,豈可無損益救弊之道,而今見豐原狀啓,則有自家則加於李匡德之言,此則抑揚太過,凡事不得中,則自有其弊矣。前人之所爲,必有是非,予甚不是,予知卿則必不非前人,故如是勉諭,而湖南異於他道,卿其勉旃焉。復明曰,臣敢不十分勉旃,卽今厭避湖南之守令,實爲痼弊矣。上曰,其弊如此矣。復明曰,卽今未赴任守令,皆欲圖遞,而殿最作窠處,時未出代,夫馬留滯,亦一大弊,守令各別擇差下送,何如?游曰,爲守令者,自有着手容措處,然後可以或防民役,亦能責應,而湖南列邑,今無幽隱處,故是以守令,不得堪支,而皆生厭避之計矣。上曰,爲人臣而欲擇燥濕,甚非矣。俄者講碩鼠章時,道臣,亦已聞知矣。若不擇守令,則托碩鼠而愁怨,未知至於幾處,而若怨碩鼠,則豈不怨國乎?非但怨其守令也,必怨其差送之不擇,民雖怨我,我豈知之?卿則當知之,用以弦韋之道,犯科獲辜者,少勿寬恕而懲治之,可也。復命gg復明g曰,謹當各別奉承矣。師得,宣諭畢,賜以弓矢。復明,跪受而出。權相一進前傳啓,上曰,如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相一,請還寢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士習之鄙悖,試場之淆亂,固無可言,唯或隨發隨治,而猶不少懲,愈往愈甚,今番監試二所,前縣監朴來章,前縣監李世瑃,曾忝衣冠之列,而有外作現露之事,其行身處心,可知其無所不至,若不別爲嚴治,無以沮防後弊。請朴來章、李世瑃等,竝命禁府,別樣嚴刑,依法勘處。上曰,其令該府,石來星、宋正采,竝爲捉囚,爲先各別對質嚴覈。又啓曰,掌試之官,亦難免不能檢飭之失,請二所三試官及監試官,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諫院大司諫魚有龍,時在忠淸道德山地,請斯速bb乘b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又啓曰,引嫌而退,喉院請勅,大體固好,聖敎匪怒,何必爲嫌,請司諫申思永出仕。上曰,依啓。上曰,今番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皆爲承款乎?尹陽來曰,皆爲承服矣。上曰,曾前李台一,送于禁府而査治,此亦移送禁府,可也。己卯年科賊,皆囚於禁府矣。陽來曰,石來星、宋正采,當依聖敎移送禁府,而朴來章則與來星相面相約,李世瑃則與正采,無相會之事,使其奴破回,給送外製於居間之人,其干連諸罪人,一倂移送,以爲對質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許樑曰,小臣十分惶恐,而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小臣,以民瘼及長陵水道事,敢構一疏,欲達天聽,而政院以爲,武夫呈疏,事涉煩屑,不許捧入,若令捧入,一經睿覽後,下于廟堂而稟處,則小臣不勝萬幸矣。上曰,不可以武臣之疏,不捧,令政院捧入,而武臣之自請捧入,非矣。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事係陵寢,故本院不爲捧入矣。今日夕講爲之事。{{*|出榻前下敎}}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六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尹游,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時,金若魯,讀自綢繆章,至鴇羽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此綢繆章,卽婚姻過時後,夫婦相語之詩也。先王制禮,婚嫁以時,不使過時者,此也。文義別無可達者,而王者爲政之道,必以政令之各當其理,爲貴,婚姻,亦當以時,而此則唐國失政處也。李眞淳曰,與摽有梅詩相似,而此章則喜其晩逢也。孟子以爲,內無怨女,聖人之訓,可見其切實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夫婦喜其晩逢而已,無淫亂之風,是以唐風有異矣。上曰,其相喜者,過則過矣。尹汲曰,男女婚嫁過時,則豈無嗟歎之心也?向者婚姻,勿令過時,曾已申飭,而更加分付,何如?上曰,見此詩而自有思矣。雖已有申飭者,而不過節目間事,其本則亶由於歲饑民貧之致,若使下民,得其本,則不待申飭,而可祛此弊也。節目間事,今不可修,而王政之本,知自有之,當着念矣。游曰,得其本而另加着念焉,上敎至當矣。若魯曰,自官家備給婚需,不可人人而施之,若如聖敎,克治其本,則其末之不理,不足憂也。杕杜章,卽無兄弟孤獨者之言也。其曰,人無兄弟,胡不佽焉云者,渠甚孤獨,故有望於人,如此,若以民吾同胞之意,言之,則四海之內,盡是兄弟,民之孤特窮困者,望之於人,當如何哉?以王者,爲民父母之心,論之,一夫之不得其所,豈其可也?若以推類保民,爲心則,似好矣。上曰,當依儒臣之言,推類以行,而於此詩予亦有感懷。今日國勢凜綴無餘,其求助於臣僚者,不特如無兄弟者之望於人耳。予雖涼德,獨自憂焦,君臣猶父子,而皆是世祿之臣也。乃祖父父,在於王室,爲今日臣子者,何不不比不佽也?此亦在下者之推類處也。游曰,臣下無狀,不能仰副殿下求助之意,而今承聖敎,孰不感動也?若魯曰,以今日國勢之凜綴,面勸廷臣之寅協,孰不感歎?以臣子言之,則豈可比於嗟行之人,而君臣之間,必須相得,然後其所施措,自可有效,不然則上下不能相容。今日臣子,惟以寅協輔國,爲心,殿下,又爲加勉,則是今日之望也。臣忝在經幄,而若以情志流通,爲務,則國事,庶有裨益也。游曰,殿下觀詩之法,迥出尋常,甚偉甚喜,果若推類於時事,則其爲裨益,當如何哉?上曰,所達之言,大體固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羔裘章,則書之以不敢强解矣。上曰,朱子旣如此,則無可言者矣。若魯曰,古註有云,其時大夫,見歲飢民貧,欲爲去國,而唐俗惟不薄,故不忍去,所謂維子之故,維子之好者,是也。鴇羽章,則民從征役,而不能養其父母,故作此詩也。春秋之世,君臣之義,不明,而唐俗,猶有先王遺澤,故能知王事靡盬之義,呼父母而告之,此由於時君,不能使民以時也。上曰,然而猶無怨言矣。若魯曰,愛君之心,根於秉彝,故惟以王事靡盬,爲言,而終無怨言矣。上曰,此與陟岵章,相似,是忠孝兩全之人也。游曰,疾痛之中,能有愛國之誠,唐風猶有餘韻,聖王德澤之及遠,可知,而卽今下民,雖無從征之事,亦有不能養其父母者,而猶無怨望者,此列朝餘化之所曁也。伏願更加勉焉,以副百姓愛戴之心焉。上曰,下番亦達文義,可也。汲曰,使民不以時,則不但害及於一身而已。又及於其父母,今日廈氊之上,講究措畫者,無非爲民,更加着念,思所以實惠下究之策,何如?上曰,講此鴇羽章,其旨意,與陟岵章相似矣。其云父母何恃,父母何食,父母何嘗者,此是從征之民,憂念其父母之意,而然其從征雖久,及其還歸,則可以見父母,而無父母者,當作何懷耶?此爲興感處矣。大抵孝悌之心,自王公至匹庶,而貴賤無間,以予之心,可以推下民之心矣。歲饑民貧,流離他鄕者,其思想憂念之心,豈不如此乎?以樂安之民隣里敺逐事,言之,此外又不知幾處,有如許事矣。蔀屋之間,怨咨愁苦,爲守令者,亦不能盡知,況在於廈氊之上,其何能備知耶?祖宗朝,詠聶夷中農家詩,而至於感泣,此事豈不載於寶鑑乎?但得聞諸道貧民,流離遠方,而未嘗聞一民之還集,其中謀避軍役,輕棄故鄕者,雖或可惡,而若求其本,則亦由於良役之病民,豈不矜惻乎?樂安小兒自宮之事,若在於眼中,不能暫忘矣。辛壬以後,困於饑饉而流離失所者,不知幾戶還集,而如此新歸之民,或減其稅,或蠲其役,務盡蘇息之道,然後可以支吾矣。此後則分付諸道監司,其流亡與還集之民,皆令報于備局,以爲講究安保之策,而此事,非在於搜括,專在於安集,亦宜知悉之意,分付諸道,可也。{{*|出擧條}}游曰,然則以上敎,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而不可專委於注書,入侍承旨及玉堂,相議爲之,而不欲其潤色矣。逃亡則十年後豈不許代定乎?游曰,然矣。逃亡與還集,例入於朔末公事,而便作文具,其去來,亦不載於戶籍矣。安集之道,必如新植之木,新飛之鳥,不使動搖而煦濡,然後可得矣。上曰,白給要譽,是守令之能事,無據莫甚矣。眞淳曰,蔀屋之怨咨,無路上達,而聖敎如此,此今日轉移之機也。若至於予及汝偕亡之境,則雖欲有爲,不可得,勿失此好機會,宜矣。若魯曰,殿下誠孝出天,至於陟岵章,興感至此,至以小民之不得養其父母,爲憂,是心,足以王矣。殿下之心,如此,而民不被澤者,此曷故哉?實爲怪異矣。竊念殿下,不能以實心行實政,終始有間,故至於如此,今日若加勉於此八字,則豈不爲有是心而行是政耶?上曰,至於陟岵章及鴇羽章,不無興感處,若使予有仁心,則豈至於此耶?雖欲爲之,不得其要而然矣。草衣草食,朝鮮開闢之說,予曾爲之,而比如人之氣敗,則不能以十全大補湯,救之,而當以獨蔘,責效矣。至於減大同之說,是亡國之道也。予不欲爲之,自有妙理,而今姑不行,故不爲宣言矣。若魯曰,當以奮發爲期,不可以更張爲意,而別樣惕念,然後可以挽回世道,目今規模不定,故臣常鬱鬱,殿下,今始得其道矣。上曰,有若故相臣金堉,自在士子時,常以減大同爲心者,然予則知之已久矣。游曰,經幄之臣,事當責難於君臣,以空疎之姿,常有欲陳之辭,而姑未果焉。殿下爲治之本,惟在於得人,大臣得其人,則道臣得人,吏曹得人,取捨得宜,庶績咸凝,在上者,豈可弊弊於酬應之間哉?上曰,文王之不遑暇食,不在於簿書期會而已,只在於寤寐思賢矣。若魯曰,綱擧則目當自隨,細事何足煩上聽也?上曰,簿書期會,亦不可全無矣。汲曰,上番所達八字甚好,加意而行之則幸甚矣。黃晸曰,廈氊之上,所講究者,皆出於爲民,而今者惠澤,不及於民者,只由於不得守令也。守令得人,則民可安矣。上曰,不出於此矣。游曰,朱子,以擇守令爲言,此實先務,而我國則不然,蔭官自參奉,轉而至於爲守令,名家子弟,則謂之擇差,而其人,豈必盡賢乎?居於銓官者,豈不欲如此,而自然不得矣。眞淳曰,爲官擇人,可矣。不可爲人擇官,而每見政目注擬,則率皆爲人擇官,此由於私意及形勢之拘牽也。此事各別申飭,如何?爲官擇人,若居三分之一,則豈不好哉?若魯曰,當以十分爲期,何可論三分之一哉?晸曰,曾在列聖朝,輪對官及下直守令,皆爲引見,故其賢愚,自不逃於聖鑑之下矣。上曰,難知者,人矣。閔奉朝賀,以李道顯,謂善治守令,而予則見之而不知矣。徐判府事,亦以爲然矣。游曰,李道顯,卽故判書李益壽之子,而其狀貌不揚矣。上曰,頻頻出入筵席,則猶或可知,而猝然一見,何能知之?若魯曰,臣累入經筵,而咫尺天威,輒致惶悚,有懷而亦不敢盡,初入筵中者,其言語,豈有可觀者也?上曰,京畿守令,盡爲署經乎?晸曰,竹山府使,未經一司署經,故今方催促矣。上曰,時未下直,誰某也?晸曰,竹山府使及慶尙道守令二人,有之矣。上曰,竹山府使李義璧,除一司署經,勿拘常格,明日辭朝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若魯曰,臣因守令催促下直之令,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守令旣無朝令,則謝恩日不得仍爲下直,而日昨果川縣監之謝恩後,仍爲下直,事體甚不當。且諸道京試官兼臺謝恩後,追後下直,事體當然,而今番京試官兼臺謝恩及出去下直,竝行於一時,事異常例,此皆政院之不能檢飭之致矣。游曰,果川縣監及京試官之仍爲下直,果怪異矣。政院之捧入下直之單,非矣。宜有警責也。上曰,儒臣所達,是矣。果川縣監及諸京試官之謝恩後,仍爲下直時,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9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金以復{{*|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惠莊大王忌辰齋戒。 ○下直,竹山府使李義璧。 ○藥房啓曰,天氣漸涼,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黃晸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南泰慶未肅拜,掌令權相一呈辭,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金箕錫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事違牌,不爲行公,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自前陵幸時,交龍旗差備馬,預爲調習矣。今亦依前例旗與竹,出郊外試習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三十三板,至五十一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下篇第一板,至十二板。上曰,承旨讀之。若魯曰,此下未及懸吐處,有之,且未校正,連講,似未安矣。上曰,然,且讀之。任守迪,讀自十三板,至十九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十九板,至二十六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二十七板,至三十板。上曰,下番《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三十一板,至三十八板。上曰,《穀梁傳》在於玉堂乎?守迪曰,《四傳春秋》,極爲諧備矣。上曰,有考見處,《四傳春秋》末卷,注書出去持入,可也。泰耆,承命出往,持《四傳春秋》末卷而入來。守迪授而上之。上曰,上番玉堂復讀之。若魯,讀自三十九板,至四十二板畢左傳。上曰,《四傳春秋》,今始初見,參互考閱,好矣。若魯曰,然矣。上曰,此誰作也?若魯曰,世宗朝下敎輯編也。上曰,序在於初卷乎?若魯曰,在於末卷矣。上曰,姜希孟,何如人也?汲曰,世宗朝人,官至左贊成矣。上曰,其子孫誰也?守迪曰,不知矣。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春秋之戰,孰非無義,而鄭武子雍丘之戰,尤爲無據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國之强盛,於魯何等憂患,而以冉有之賢,猶謂一室敵車,遊於孔門者,亦如此矣。陳轅頗,出奔時,道渴求飮,其族人,以稻醴進之。轅頗喜曰,何其給也?對曰,器成而具。轅頗曰,何不吾諫?對曰,懼先行。轅頗,雖無一進,然若先自覺悟,則必不至於此,而窮而後始悔,是則不知其過也。汲曰,汪踦,以童子而能如此,甚奇矣。孔子,是以稱善之。上曰,汪踦,可謂善矣。若魯曰,童子之死,有三殤,而汪踦則以死於國事,故不以殤喪待之矣。陳僖子謂其弟曰,爾死,我必得志,是極無狀,而陳書之,聞鼓而死,不知逆豎之門,能有此賢矣。孔文子,將攻大叔也,訪於孔子。孔子,托而不答還歸,始刪《詩》、《書》矣。魯哀公,用度不足,始用田賦,是魯亡之兆也。申叔儀,乞糧於公孫有山氏,而相爲隱語,軍在於外而不恤如此,雖欲不亡,其可得乎?上曰,《左傳》,今日日早,故畢講。而十三年以前,有若夫子在座,左丘明雖依此續成,而何能及夫子乎?守迪曰,聖敎,至當矣。若魯曰,讀《左傳》而不見經,則心甚缺然矣。程子以爲麟來,故作經云。《胡傳》,以爲作經故麟來云,而朱子不爲分明說破矣。小邾射,以句繹來奔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能得子路而不盟,則賢人之於國家,有益如此矣。陳桓,弑君,孔子,三日齋而請討,魯終不聽矣。上曰,使告季孫,則更何言哉?若魯曰,子路,死於衛國之亂,而孔子聞亂曰,柴也來,由也死矣。知其有氣,故如此,而先儒,以子路之死,不得十分正當,爲言矣。汲曰,魯哀公之誄夫子,雖出於愛賢,而子贛,以爲非禮,然能知惜賢,亦善矣。若魯曰,此非出於誠實矣。程子之筵奏有曰,顔回之在於陋巷,可知魯國之政。是爲名言。於此事,亦可見魯哀公之政矣。上曰,十有三年以後,但有傳而已矣。以夫子之聖,不得於時君,三家之僭亂如此,百載下興感之懷,當如何哉?今日君臣,尤當尊仰夫子作《春秋》之意。而若使夫子,得見今日之事,則當爲何如耶?以此交相勉戒,可也。若魯曰,聖敎,甚好矣。夫子不用於世,而亂臣賊子,接踵而起,故作書傳後,使知懼焉。今以君臣上下,相勉講究爲敎者,誠好矣。此以下,別無可達處,而《左傳》,事多浮誇夢卜,而戰國二百四十餘年事,實皆在於此。考閱之際,若以魯以此而少康,以此而亡,齊桓、晉文,何以伯,何以亡?以此參見,則可知其成敗,亦可有功效矣。上曰,四傳甚好,數帙入之。見此則可有見《左傳》之效矣。若魯曰,明朝當入之,而殿下,旣知看《左傳》之道,雖覽四傳,豈有所害乎?上曰,《名臣奏議》一篇,爲幾何,而自止,亦爲幾丈耶?若魯曰,一番自止,當爲三四十丈,而三篇則肅廟朝所進講也。上曰,三篇則以舊自止,爲之可也。若魯曰,此冊三十丈,可敵《左傳》六十丈矣。諸臣遂退出。 ==9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惠莊大王忌辰。 ○自未時至酉時,日暈。 ○鄭彦燮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訓局來呈單子,而觀其措語,則明日乃習陣日次,而大將張鵬翼,以身病不得行操事,頉稟,故自本院,以動駕之前,不可不一番行操之意,退却矣。又爲來呈,而以爲大將張鵬翼,非但身病,且有難安情勢,終不得行操云矣。今此園陵幸行,期日不遠,日次習操,不可不爲之,而强引情病,如是頉稟,事甚未安。原單更爲退却,而訓鍊大將張鵬翼,從重推考,使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連日違牌,不爲行公。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筵敎之下,無意膺命。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八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金尙奎,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金若魯,讀自《歷代名臣奏議》第一板,至第九板。上曰,下番讀之。尹汲,讀自第十板,至第十六板。上曰,帝王之言,當尊敬讀之,而懸吐者,或然或不然,怪異矣。金尙奎曰,尊敬而讀之,可也。上曰,承旨讀之。尙奎,讀自第十七板,至十九板。上曰,注書讀之。南泰耆,讀自第二十板,至二十五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朴{{!|𪼤|⿰王詹}},讀自第二十六板,至二十七板。上曰,下番《春秋》讀之。鄭廣運,讀自二十八板,至三十板。上曰,治平二年,司馬光又奏,但書此者,似無味矣。若魯曰,此有妙理,抄出之際,書其大文也。上曰,講此冊,有意,而今日坐此殿,講此書,心甚有感矣。若魯曰,帝王之孝,繼述爲大,頃講《禮記》時,旣有下敎,今講此書,又有斯敎,講其先朝所講之冊,而惟以遵先爲務,一政一令,率能加勉焉,則豈不爲行先王之政乎?上曰,抄選者爲幾何?若魯曰,十條目矣。上曰,合而言之,則卷數當爲幾何?若魯曰,可爲十七八卷矣。上曰,此冊盡有之乎?若魯曰,上下番冊,只有之,而其他則僅能推移,御覽冊則是春坊冊也。上曰,文義達之。若魯曰,《丹書》,卽戒武王之書,而齋三日東面者,尊道之意,至矣。敬勝怠等六字工夫,是爲大經大法也。不敬則不能治其心,不治其心則怠惰之心自生,聖狂之分,只在於敬怠之間,今日聖學旣高,不可分告敬怠之義,而惟以加勉爲意焉。上曰,當留意矣。汲曰,武王,聖主也。不當以敬怠戒之,而師尙父,猶且如此,體念宜矣。上曰,然矣。桓公之言五事,其謂文者,何意也?尙奎曰,節文之文字也。若魯曰,楚惠王之呑蛭,知其有仁德,而是出於不忍人之心矣,故比於仁德也。上曰,唐宗之呑蝗,出於爲民,而呑蛭則何如耶?汲曰,呑蝗,猶或可也。上曰,欲爲萬民,則可也,而至於蛭則其掩覆之道,豈不有之耶?惠王,亦是主其宗社,則何其自輕如此也?其云心腹之疾皆差云者,亦涉靈怪矣。汲曰,此是浮誇矣。上曰,不呑則未知無可除之路,而不得已呑之,然終未免過矣。尙奎曰,聖敎至當矣。其大小輕重,與呑蝗有異矣。上曰,又復言於令尹,則殊非呑之之本意,無寧掩諱之爲可矣。若魯曰,楚莊王之有憂色,能得其道,至於魏武侯,則甚非矣。若謀事得其當,則豈有憂色,而人君,元有亢龍之戒,宜有憂色矣。其臣雖不及於其君,然獨斷自禦,殊非君道矣。上曰,然矣。以此見之,則大抵中主之能治其國者,有過而能悟而改之。今講《名臣奏議》,而不言其心,則是欺其心也。進講此書,於心不無歉然處矣。唐德宗之六誡,則予心本拙,本無獨當事之能,而雖然豈學魏武侯之事耶?次對爲之,而於心點檢無媿,則心始欣然,而處置惟或不快,則於心,終日不安,此不幾近於自足乎?近日廈氊之上,豈有吁咈之事乎?若使莊王見之,則當如何耶?一事得當,則或有豁然之意,是有媿莊王,而不見武王之逡巡,此爲國事之日非處矣。若魯曰,一事得當,未免豁然者,是人情之例事矣。臣下雖無一能,而殿下,若以謂渠何能知,以此爲心,則是則不可。雖以循例回啓,言之,在下者,不爲裁斷,而每每稟請,或自上不爲允許,則諸臣唯唯,而終無强勸之事,此是近來風習,終非古事也。此事可謂深慮,而殿下聖學高明,故不少爲憂,然前頭春秋鼎盛,前日任使之臣,不滿於聖意,則亦安可必乎?尙奎曰,上番之言,切中時弊矣。凡事,殿下之所獨知,而雖非臣下之所能知,然卽事推類而反省,則是爲工夫進步處也。臣雖有所懷,不敢自盡於咫尺之間,而殿下之所欲爲者,惟事承順,而所不欲爲者,不敢違逆,則此臣下之罪,而責又在於殿下矣。今日臣子,雖是不肖,而材不借於異代,而可了一世之事矣。殿下,勿以臣爲不肖,而擇其尤者任用之,則豈無一分成效乎?惟在於策勵導率之如何矣。上曰,言甚切實,當爲加意,而此弊甚悶,其中有司之臣,所堪裁斷者,必以上裁爲請,此非擔當國事之意也。尙奎曰,曾在先朝,臣以注書,出入筵席見之,則其中閔鎭厚、李寅燁兩人,有擔當國事之意,前席之間,事多相爭,故事皆得宜矣。近來筵席,不見此事矣。上曰,大誥之後,非但無效,反不如前,國事實無可言者,儒臣之言,是矣。若魯曰,大誥之後,反不如前之敎,誠是矣。其後殿下,克軫奮發之心,若聖躬有過,則臣等何不陳告,而怠心之不生於前頭,雖未可必,以此心做去,則何患事之不成乎?廟堂之臣,今無可言者,大臣之責,甚大,而今無輔君德之能,是可悶也。上曰,卽今吏判,亦如此,他尙何說乎?尙奎曰,今日臣子,皆以姑息爲主,不見擔着做去之意,常參連設,法筵不掇,在上者,豈有如殿下者?廟堂諸臣,連設坐起,未知所做者,何事,而元來國事,不進則退,豈不悶乎?汲曰,玉堂、承宣,旣皆陳達,而古有廟堂主人,卽謂閔鎭厚、李寅燁也。卽今事之難處者,則必欲稟旨變通,不見擔當做事之人矣。諺謂常漢之坐吸烟草,稱之廟堂公事,卽今廟堂諸宰會坐,不過吸烟草而已矣。若魯曰,此日可惜,bb而b勿謂復有明日也。上曰,予自在春坊時,熟知吏判之爲人,其時見之,則將若有爲,故甲辰初,超除忠淸監司矣。至於今日,意不欲擔當做事,吏判,豈自阻於我,而當之者,必欲如此,安知儒臣,亦不如此乎?尙奎曰,臣頃進政席,與吏判相對,責之以不爲國事,則渠以爲雖欲有爲,事多牽掣,不得自專而爲之云。古人則有苟利於國,任怨而行之者,責以此道,則宋寅明,亦當有罪,而宋寅明,自是有才之人也。若魯曰,人君之心,爲萬化之本,克正其心,則其餘不足憂,而中書,是朝廷之本,憒憒若此,若不爲則已,不然則思所以振勵之道焉。邴紹,以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爲言,若作家翁,則可也,至於爲人君者,癡聾而何以爲治乎?上曰,人主有塞聰蔽明之事,雖謂癡聾,亦無妨矣。若魯曰,納汚藏疾則好,而至於癡聾,則似不可矣。上曰,隋文帝,是創業之主,故能如是矣。若魯曰,亦能容直矣。尙奎曰,不無勤儉之德矣。若魯曰,封德彝,請佯怒以試群臣,而唐太宗,能以魏武帝多詐,爲言而不爲之矣。上曰,太宗假仁借義,雖如彼,而試使見今日之事,則當爲何如耶?是以予以爲《貞觀政要》,最奇矣。若魯曰,魏徵,與太宗雖謂相得,而强而從之之事,多矣。尙奎曰,後未免有隙矣。上曰,是以魏徵之奏議,最多矣。尙奎曰,魏徵靡不有初之言,甚好,而千古人君之所難者,惟是終始如一,以學問言之,有學如不及之意,孜孜不已,可也。聖人,雖不爲血氣所移,而春秋晼晩,則退托甚易,尤當反省於此等處矣。上曰,當加意矣。若魯曰,魏徵,以爲人君出言,欲聞己過,其國卽興,此人君之美事,臣下雖爲獻替而不可盡言,谷永之專政,古亦有譏矣。今不過以正心尊德等事,勸殿下,而不以絶等難行之事,陳之,而殿下,終歉開納之德,故在於三司者,不敢直言,以取怨於人,是故不得見氣節慷慨之士,而殿下,時有摧折言者之擧,以言事得罪,卽一樣矣。人皆含默,言路將閉,殿下,雖有過而何以得聞乎?自今以後,當假借扶植,而不可輕加罪罰,此卽魏徵之意也。汲曰,宣廟朝古gg故g判書臣洪聖民,奉使天朝而還,宣祖大王下問曰,天朝有何事乎?聖民對曰,天朝有杖諫者之事,而諫者復起,今日聖朝,雖不杖諫者,而諫者不起,可悶矣。宣廟嘉納之矣。尙奎曰,今日諫者,不欲骨突無隱者,無他,蓋欲不取怨於人,不取疑於上,故骳骫日甚,直言之不饒權貴,自古亦難,而今世能有如此之臣乎?然殿下,導養來諫,則直言者,必當有之,下番之言,是矣。上曰,承旨儒臣之言,大體是矣。若魯曰,畏卿嗔故中掇耳。此君臣之間,甚歡,而猶有厭畏之意,太宗之爲太宗,賴有魏徵,而若無此人,爲惡必多矣。上曰,飛白答之云者,卽飛白書乎?若魯曰,然矣。賞言者來諫,唐太宗,能爲之,殿下亦如此,則人皆聳動矣。《大寶箴》及李德裕六箴,皆好矣。臣惶恐有仰達者,宵衣正服罷獻三事,則於殿下,無可勉之事,而至於防微,則世無可言者,然納誨辨邪之道,是爲加勉處矣。上曰,二事好矣。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今日雖無此事,安知明日不有此事耶?辨邪之邪字,卽古人所謂邪乎?未知近世所謂邪乎?若魯曰,臣雖無狀,安敢如是,而且於黨論中,或有賢或有邪,豈能盡善乎?殿下,勿以色目爲拘,放意任用,而惟以進賢黜邪,爲務也。上曰,予豈不知儒臣之不以近世邪,爲言,而近來不無此弊,故予欲玉成之,儒臣,豈欺心乎?推而行之,則國事可做矣。尙奎曰,上番之言是也。黨論中,亦有賢邪,必須審察而取捨之,宜矣。上曰,難於辨知矣。尙奎曰,然矣。一邊人則謂之邪,一邊人則謂之賢,染於黨論,不能覺知矣。汲曰,今日雖無此事,安知明日不有此事之敎,誠好矣。細繹此箴,另加體念,如何?若魯曰,歐陽脩,以爲自古人主之用心,非惡忠而喜佞也。此非獨歐陽脩之言也,人君之心,豈當如此,而只其不辨賢邪,以賢爲邪,以邪爲賢矣。上曰,與副提學曾論此事,而田況好名之言名敎名節等語,非矣。若魯曰,好名有弊矣。求其名則雖有偏處,今日臣子,若皆好名,則豈不好哉?上曰,今日之臣,則好身而已也。若魯曰,先正臣李珥,曾以罷時俗之論爲言,而今日朝廷,比於宣廟朝,則當何如耶?司馬光,以爲量材而授官,度功而加賞,審罪而行罰,此言甚好。人君於此三者,皆得其當,則可以服人心,而其餘細務,切欲簡省矣。尙奎曰,大提學尹淳,辭疏承批,而尙不出肅,前頭陵幸祭文,事體甚重。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上曰,前已下敎,而專經文臣在京無故人,令禮曹別單書入受點後,明日晝講時同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呈辭受由}}。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自一更至五更,電光。 ○巳時,雷動。 ○任守迪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鄭彦燮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陳疏入啓,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未差,兩司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陳疏、未署經外,執義南泰慶,持平金箕錫,司諫申思永,獻納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尙奎啓曰,右副承旨黃晸,今日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吏曹參判申昉,一向違牌,尙不膺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前後批旨已諭,特推特招之下,若是撕捱,小有分義,豈容若是?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昨日再違召命,不卽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此任旣曾經者,一國之文衡,比他職也閑任,豈若是過辭乎?業已承批,分義豈若是?牌招察任。 ○鄭彦燮啓曰,近來金吾,連日不坐,罪囚多滯,科場外製罪人等嚴刑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金以復,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何大臣留都乎?敢稟。傳曰,沈判府事留都。 ○金尙奎啓曰,章陵幸行時,大王大妃殿兩次問安,承旨二員,當爲進去,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右承旨進去。 ○又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承旨一員,當爲留院,何承旨留院乎?敢稟。傳曰,右副留院。 ○成均館官員,以同知館事意啓曰,今九月初九日,儒生課試,當爲設行,而大提學尹淳未肅拜,大司成閔應洙在外未肅拜,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居首副司果趙榮國,半熟馬一匹賜給。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秀輔爲安山郡守,金應三爲砥平縣監,李宗白爲司僕寺正,柳徵爲司僕寺主簿。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凡陵幸擧動時,若是經宿之地,則陪從掌務官一員,例自司僕寺,補把驛馬許給矣。今此陵幸時,依前例許給事,分付該寺,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章陵擧動時,入把馬,依例別單書入,而其中驛馬,則令兵曹依前例知委各驛,使之直爲入把,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水使啓本刑曹粘目,唐津前縣監李徵復,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徵復,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九月初六日晝講入侍時,上曰,今番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皆爲承款乎?刑曹判書尹陽來曰,皆爲承服矣。上曰,曾前李台一,送于禁府而査治,此亦移送禁府,可也。己卯年科賊,皆囚於禁府矣。陽來曰,石來星、宋正采,當依聖敎移送禁府,而朴來章則與來星相面相約,李世瑃則與正采無相會之事,使其奴破回,給送外製於居間之人,其干連諸罪人,一倂移送,以爲對質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事,命下矣。監試外製見捉擧子石來星、宋正采等,依聖敎卽爲移囚本府,而第王府事體,與他有別,自有次第擧行之事。罪人朴來章、李世瑃等究覈之時,若果有發明之事,則干連罪人,請拿質問,獄體當然。館奴等諸罪人,則姑爲仍囚於該曹,如有憑問之端,則次次請拿,恐爲得宜,敢稟。傳曰,依爲之。 ○答副校理申致謹疏曰,省疏具悉。今觀所陳,乃知其由,而其所生葛藤,未知宜也。往事其何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持平金相紳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掌令權相一疏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切實,可不留意?噫,堯、舜之道,孝悌而已,雖曰爲民,豈無霜露之感?不可信之說,予未曉也。舊逋事,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副校理申致謹bb上疏曰b,伏以臣面皮不媚,言論後人,通籍幾數十年,歷事三朝,而未嘗參涉朝議,干預時政,前後踐歷,莫非聖恩之攸及。孤立無黨,蹤迹齟齬,峽邑四載,纔有召命,而無根絶悖之言,又狺狺不已,何幸天日下燭,洞察無餘,筵臣陳冤,昭釋備至,臣日夜感泣,誠莫知死所。不意荒郊屛伏之日,除旨又降,馹召旋催,臣惝怳感激,不敢久淹鄕廬,今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情勢,猶夫前日,玉署一步,便作鐵障,無復有去就之可論。情勢之外,又因史薦事,李德重、李鼎輔,相繼投章,已成鬧端,臣亦不可不略辨者。臣頃自峽郡承召入來也,家有拘忌之疾,奔避在寓,未定厥居矣,翰林鄭履儉,以回薦事,迫曛來到不遇,而翌日平明,院隷來傳,翰林以回薦又來云。臣卽爲延入,見所謂薦記,則金尙魯,爲首薦,第二第三,曺命敬、洪重一,第四及末薦,則韓翼謩、閔通洙也。凡翰薦之規,首薦,爲一薦之首,末薦,則主張將來薦事,而其對番,則相與議薦者,自餘雖多員,便爲漫地。今此薦記,於其所好者,則旣占首末兩薦,又置第四對番,爲異日主薦之地,盡置他人於中間,要作遮眼之資,其首末與中間,排布次第,煞有用意,以爲將來防塞異己之地。且多取寡取,不甚均敵,故臣乍見而駭之,謂回薦翰林曰,今薦取人,於彼則多,於此則寡,何其不均也?吾儕本色,每事屈於人,而今亦見屈甚矣。德重瞠視曰,吾非鄭翰林也,乃下番云。臣旣在外,久未慣朝行面目,而又未料昨日回薦之鄭履儉,今日代爲李德重也。吾儕一轉語,臣亦自笑其錯認,若其不滿於薦事,蓋已礙眼,而便萌心矣。仍曰,無論上番下番,當此蕩平之日,掄次殊似不均。德重,以難於其人爲言。臣曰,彼此才彦林立,亦豈無其人乎?德重,仍問薦中人,何如?則曰吾方酷被臺參,尙未上辨章,何可與論人可否?而薦中人則好矣。仍曰,韓翼謩,必是近來新榜,而於韓顯謩,爲何如人也?德重曰,卽顯謩之弟也。乃攝記入袖中,卽爲辭去。以古規言之,回薦時,先進,少有不平之言,則不得完薦,自是翰苑定例,故人皆知之。比年以來,古規漸弛,先進於回薦時,雖有異同不平之語,而苟不至於全然揮却,則名之曰完薦,被薦人之辭受得失,非他人所可干預於其間。薦事旣竟之後,臣適在人家,以古規近例,偶與人酬酢,而無甚意思矣,曺命敬,得聞此言,遂作決意引嫌之端,此亦命敬之所志然也,臣亦無如之何矣。玆事本末,蓋不過如斯,而旣完之薦,今已至此,章奏紛然,遂作一場大是非,此豈臣所能逆覩也哉?李德重疏中,所謂薦事旣完,入袖之後,以臣誤認爲鄭履儉,多發許多說話云者,多見其窘遁不成說也。臣初見薦記之不均,乃發彼多此寡之言者,始認爲鄭履儉,而渠旣以下番爲言之後,則臣乃有無論上番下番,有不均之說矣。酬酢語脈,自有次第,德重之必以完薦,而置袖中後,爲此酬酢云者,果何意耶?薦事甚重,旣完之後,則雖舊要,自可卽起,慮有他言,矧可與素昧之人,作漫說話乎?德重之疏,以先爲後,以深爲淺,多般籠罩,臣不必與之呶呶爭辨,而至於李鼎輔之疏,其所操切臣,迫脅臣者,可謂十分無餘力,而於德重則讚揚之,誇詡之,一疏再疏,抑揚閃弄,臣看來,始焉駭怖,末乃听然一笑。夫此事之有無虛實,自有知而當之者,固非鼎輔之强與而橫擔者也,此已可怪,而第其所謂董狐、馬遷云者,臣未知果指何人,而語意張皇咨嗟,愛護之意,溢於辭表,眞若實有其人,而緣臣毁敗,而將遺棄不用者然。果如其言,則臣實有罪,而非徒鼎輔之愛護,臣亦爲之嗟惜也。苟爲不然,而只爲長者家兒之入其薦者,慮或一時蹭蹬而發此言,則鼎輔之用心,無亦太涉區區乎?以今日世道人心言之,則固也,無足怪也,。在鼎輔,儘可惜也。臣於此事,本不當干預,而偶發之言,重觸忌諱,又於鼎輔對辨之語,雖不得不已,而說來之際,又未免爲睢盱者之所甘心,則本罪之外,又添得一重罪案,前頭陰中之禍,將莫之救而死也。竊念臣自頃以來,橫被口語,爲人所齮齕者,非止一再,而至於向來崔命相之疏而極矣。究厥所由,乃由於頃年筵席,大是非違咈一款,。而今又以翰薦間語言,被人疑怒,臣自恨金緘之不戒,而駴機之發,又不知在於何地也,只宜杜門省愆,捫舌知戒矣。伏願殿下,亟治臣多言之罪,以謝方生之怒,亦令銓曹,永勿檢擬於淸塗,得以優遊自在,俾遂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持平金相紳上疏曰,伏以臣釁尤至深,聖度至大,譴黜未幾,恩宥旋霈,慙惶感惕,歷三載如一日矣。迺者甄敍旣降,除旨又下,畀以風憲之職,馹召之命,忽及於屛伏松楸之中,臣於是以首頓地,但有感涕。仍伏念臣,至愚極陋,百不猶人,濫蒙洪造,廁迹顯列,竊自期精白一心,有懷必陳,以圖酬涓埃之萬一。向年忝居諫職,適見在外諸臣被譴之擧,草草反汗之請,蓋欲塞一日之責,而誠意淺薄,辭語拙訥,區區無隱之忱不自覺,反陷於大何,聖敎切峻,有非臣子所敢聞者臣俯仰跼蹐,覓死無路,杜門訟愆,庶幾黥劓之補,雖以天地之仁,山藪之量,滌蕩瑕垢,不欲終棄,曲加抆拭,而顧此負罪之蹤,雖冗官散職,猶不敢唐突冒進。況今言責之任,卽前日僨誤之地,其何敢諉以歲月之稍久,冒沒復進,以添其罪戾也哉?且臣自經頃年毒癘之後,血氣耗脫,筋力精神,已成衰老人樣子,加以近添寒感之疾,食飮全廢,委席呻痛,目今危篤之症,實無旬月內起動之望,進身輦下,其勢末由。玆敢席藁私次,瀝血哀籲,迹涉慢蹇,誅譴亦輕。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情病之俱爲難强,亟遞臣所授職名,以安私分,仍治臣逋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掌令權相一上疏。 ○掌令權相一疏曰,伏以臣,山野寒素,稟性迂拙,朝廷百執事,無可合用,而言責重任,尤是萬萬不堪。竊恐無所裨補,立致僨敗,而乃反貽累於聖上拔擢之恩,杜門含垢,歲月許久,豈可冒進,再辱臺地?而臣每於中夜敬誦,雖或生疎,予不爲異之批,感淚交橫,愚衷激切。召命之下,不敢終辭,扶病登程,僅得來肅,獲侍黼座之傍,仰瞻日月之光,臣之榮幸已極,志願已足,雖竭誠殫力,糜身碎首,不足圖報其萬一。夙宵奔走,不敢少懈,而生疎之態,依前自如,遺忘顚錯,觸事生疣,雖蒙聖度寬貸,不以爲罪,而臣心愧悚,若無所容。且念臣本有勞傷羸瘁之疾,纏繞心骨,轉成膏肓,年未六旬,形衰髮白,靜伏調治,艱度時日,而今番遠役,驅馳撼頓,重以觸冒旱熱,吐瀉時發,朝夕所食,多粥罕飯,元氣萎苶,肢骨酸痛,而祗爲一謝恩命之計,自力忍苦,抵死進來矣。入城翌日,承牌出仕,因連日入侍,雖精神眩瞀,氣息如縷,而不敢辭病,輾轉添篤,心熱蘊積,胃氣虛損,全不思食,而食輒欲吐,有時肚腹刺痛,胸脅牽引,有少起動,尤難鎭定,委臥旅舍,益增悚悶。若未解去職務,而就閑調治,則奄忽於尸竊之中,有不可知,愚迷之見,竊恐人臣事君之義,不當如是,而我聖上使臣以禮之道,亦不必使至此境也。祗緣從古人臣,類多移疾辭職,故君上,亦視以托辭假說,而不加察焉,今臣則元無可辭之義,又以科目出身,立揚顯達,乃其所志。況嶺南一方,近來被人之齮齕蹈躪,何所不至,而罷散之官,不霑寸祿,終老於田畝者,亦不知幾許。獨臣獲蒙聖上陶甄之德,屢忝侍從之班,銜恩撫躬,欲報無路,使臣有病,而不至於如許危篤,其精神筋力,粗可出入於臺地,則何敢費辭縷陳,以犯瀆擾之罪哉?臣性本拙直,不敢一毫飾虛,以欺我聖明也。情窮勢迫,罔知攸爲,而曾見記籍中,古人之身有疾痼者,惟視其病情之輕重加減,而爲進退仕止之節,如臣愚陋,不敢援以自比,而勢有所不得不然者矣。況今行幸之期已迫,臣例當陪從,而病狀如許,公私狼狽,勢所必至,伏乞聖明,察臣之血誠哀懇,憐臣之疾病難仕,特許遞改,使之安心調治,千萬切祝。臣病思昏罔,難於附陳,而憂愛之忱,不能自抑,今若不言,則後而失其時矣,玆敢不計煩猥,略此仰達。畿甸,乃諸路之根本,合先安撫,而荐凶之餘,民力困瘁,有不支堪,聖上,以悶旱憂民之意,屢下綸音,哀傷惻怛,溢於言表,四方傳誦,氓隷亦知。擧皆欣欣然有少須臾無死之願,而今此陵幸,糜費萬數,徵斂課督,星火嚴急,與向日傳敎本意,大相違背。臣竊恐愚蠢下民,不識我聖上霜露瞻慕之感,有不能自已者,而以謂君上之言,亦不可信。祗此一事,所係甚重,伏望敷告德音,慰安其心,而沿路民弊,特許詢訪除革,則亦爲仁政之一助也。臣居在鄕閭,備知民間疾苦愁歎之狀,辛壬兩歲,死亡太半,番布還上,無處徵出,隣族侵徵之弊,比前百倍,常時稍饒之民,亦不得支保,以至蕩敗流離者,甚多矣。前年雖不登豐,而僅免荒歉,故許多陳田,今春幾盡耕治,庶有少蘇之望,而鋤後晩旱,閱月特甚,田穀晩秧,多不成實。近峽瘠薄之土,尤被其災,卑濕灌漑之地,雖似免凶,而此等處,不過爲百分之二三,若以新舊逋欠,一倂督捧,則閭里將至於蕩柝難保,而生民愁苦,必甚於辛壬兩歲。蓋辛壬則雖新糴,猶許半停,當春設賑,而然且民之死亡者,無數,若以今歲,稍免慘凶,而竝徵舊糴,則將見民皆逃散,而新糴,亦不得措納。臣之愚見,莫如舊逋各樣穀物,一切停退,而專意於盡捧新糴,千萬幸甚。臣又有所慨然傷歎,而繼之流涕者,殿下之憂勤圖治,已過十載,盡誠於事天之道,則天心宜若悅豫,而饑饉荐臻,災異輒見,勞心於撫民之政,則生民,宜若安樂,而蔀屋愁怨,少無生意。嚴贓吏之法,而貪贓愈多,勅納賂之禁,而賄賂愈行,欲群僚之同寅協恭,而用舍黜陟,私意不祛,欲多士之飾身勵操,而干冒盜竊,情迹狼藉。禮義廉恥,是爲四維,而奔競之習,漸甚,君臣父子,何等大倫,而綱常之獄,頻起,以至名分壞亂,風俗薄惡。一國上下,惟利是求,臣未知所以致此者,何故,而竊恐殿下之誠心躬行,猶有所未盡,故終未見表端影直之效也。臣歷觀史牒,從古以來,人心世道,一至此極,而國不阽於危亡者,罕矣,雖然其轉移挽回,祗在於我聖上與賢相一反手之間,不可一任因循苟且,而坐待其危亡也。卽今鼎席幾空,庶事多滯,而尙未有枚卜之擧,此必殿下,難於得賢,審愼而然也。古語曰,天生一代人,自足了一代事,苟以至誠至公之心,求之,則何代無賢?伏願殿下,一以殷宗之寤寐良弼,爲法,而亦以朱子只要辦一片心一雙眼等語,責勉於賢相,則宗社幸甚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九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鄭彦燮,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司諫申思永,持平金箕錫,專經文臣副司果趙榮國,承文著作姜杭,宗臣密昌君樴,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時。上曰,日昨晝夕講前受音,當盡講矣。若魯曰,兩次講章甚多,章下註闕之,似宜矣。上講前受音訖。上曰,進講冊子中,粲字反切,不爲付標以入,玉堂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讀自無衣章,止采苓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無衣章,晉武公得晉後,納賂而請服,故詩人,作此以譏之,而子之衣安且吉兮云者,似喜天子之賜,而旣以寶器,賂釐王而請之,則倨傲而無禮也。周王,雖不能興師討罪,豈可納賂而許之乎?周室之凌夷,可想矣。汲曰,武公簒立,國人不從,故借天子之命而欲鎭之,故夫子傷歎之矣。若魯曰,杕杜章,言好賢之意,而好賢二字,爲人君御邦之本,若能好賢,則四方賢士畢集,不然則隱於山林,側席之意,必須加勉焉。上曰,然而此非喩時君之好賢矣。汲曰,然矣。若魯曰,葛生章,夫婦相離而作也。前三章,人情之常也,後二章,唐風甚厚,以死爲期矣。上曰,鄭衛之風則不然,以爲豈無他人云,與此不可同日而語矣。金取魯曰,唐風,自有可觀處矣。若魯曰,初已陳達,而聖人之德澤尙存,王化之關重,於此可見矣。取魯曰,先儒以爲蟋蟀章,天然渾厚云矣。若魯曰,采苓章,譏聽讒之詩也。信人之言,自小及大,故以首陽之巓,首陽之東,首陽之下爲言者,謂其不可信也。此時晉武公,信讒人之言,故作此歌謠,而其中讒說之害人家國者,千古甚多。讒言若驟進,則人將不信,故初以小事,漸漸浸潤,以至於大。人君,於其小處,當審察而斥之。宋眞德秀以爲讒說眩亂人君,易矣。歷代人君,非不知如此,浸浸然信之,必須深思堲讒之道焉。上曰,儒臣之言切實矣。汲曰,小人,必乘隙而進,若察其隙,則不入焉,章下慶源輔氏註,甚好矣。上曰,於二南及唐風,可見文王之德化,而召南之不及周南,是何事也?其下如標有梅詩者,亦絶無矣。若魯曰,文王之化,猶不及沾於遠方矣。上曰,正風之反不及於唐風,此何事也?先儒,極稱唐風之渾厚矣。取魯曰,唐風雖曰渾厚,而那得企及於召南乎?文義,玉堂雖已悉陳,而今日所進講者,多有爲法於治體者。講無衣章,則王綱凌夷,周室將亡,此爲帝王鑑戒處也。講有枤之杜章,則雖非時君之好賢,而詩人之發於詩如此,則好賢者,人君之所當先,羅致巖穴之士,論此治道,則其於爲國乎何有?緇衣好賢,誠殿下之有歉處,故臣敢此草草,仰達矣。上曰,不知我者,謂我不好賢,而當加意爲之矣。取魯曰,又有推類而行之者。我國則雖無從征之事,而小民,多有疾苦怨咨之端,仰見聖意,若恫在己,而此等處,尤加勉焉。上曰,言甚好矣,各別留意焉。取魯曰,采苓章,專出於戒讒之意,宜爲體念處,而舍旃舍旃云者,若驟聽人言,雖不能知,然徐徐審察,則其忠邪,可易辨矣。舍旃四字,有味而甚好,常加體念,諸臣雖有進言,必審察於燕閑之暇焉。若魯曰,讒言似忠,非獨害人而止矣。申思永進伏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金箕錫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還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前參議兪命凝家女婢,與射場武夫,有相鬨事,武夫輩,結黨突入命凝家,詬辱命凝,無所不至。秋曹聞此事,捉致作挐者,分輕重治罪矣。武夫輩,因此含毒,又復詬辱命凝,更加一層,仍又突入命凝女壻權姓人家,亂打權哥,其妻方在懷脤中,而猝逢變怪,不覺出外救解,因此致傷,方在不能保胎之境云。噫,今日國綱,雖曰無復餘地,命凝,以老病之臣,曾經二品,渠何敢赤面詬辱,至於此極?況移怒其女壻,恣意敺打,已極無狀,士族婦女,親自出外,此何景像?而不少顧避,肆然作挐,此實前所未聞之變異事,此而異gg置g之,則將無以振紀綱而戢豪猾。請令秋曹,摘發首倡作挐者,依律定罪。上曰,令該曹各別詳査以啓。上曰,兪命凝,今擬承旨望,不經二品職矣。彦燮曰,然矣。若魯曰,曾經監司矣。取魯曰,刑判來傳於備局,故臣亦聞知,初因兪命凝之不打其婢,而以致逃走,至於此境,而武夫輩,皆已受刑矣。若魯曰,其壻權姓人,卽權譍之子也。上曰,當初刑訊則過矣。取魯曰,武夫亦是兩班,不可輕施刑訊,人皆爲言矣。若魯曰,受刑故尤爲作亂矣。取魯曰,以卽今事聞之,極爲驚心,宜有臺言矣。彦燮曰,婦女受傷,不能保胎云,驚心矣。上曰,專經文臣進講,而其冊子上之。若魯曰,兩司先爲出送,何如?上曰,唯。彦燮曰,不當以算筒用之,以卷抽栍,何如?上曰,然矣,胡傳元數,幾卷耶?若魯曰,十卷矣。上親呼講章曰,四年春,公至自晉。彦燮曰,收牲gg收栍g,只是五箇,未知某某爲試官,而不知前例矣。上曰,試官,則知事、特進官、承旨、上下番玉堂,爲五員矣。注書徐命臣,呼副司果趙榮國以入,榮國進前而讀。上曰,專經文臣,旣爲臨讀,無他可觀,使之同入晝講者,欲問其文義也。取魯曰,知意味而善讀文義,別無可問處矣。上曰,第問之,承旨亦試官,問之。取魯曰,不曾讀者,不能違格而讀之矣。彦燮曰,此人是自別之人,宜詳問之也。榮國陳文義。取魯曰,所陳皆有據矣。命臣收牲gg收栍g進曰,三通一略一粗矣。上又呼講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鶊。命臣,呼承文院著作姜杭以入,杭進前而讀。上曰,釋音漏却一字矣,大旨讀之。取魯曰,七月篇,卽陳稼穡之艱難,別無文義之可問者也。上曰,女而悲春,則悲於秋者,誰也?杭曰,男女爲對矣。上曰,他文義,論難則可也,而此則在於訓誥,對之何難?以七月章,陳文義可也。晝講時,同爲入侍論難,則自多助益也。杭曰,臣有所懷而猥越不敢陳矣。上曰,有問而對之,有何猥越?此與月令,相爲表裏,達其意,可也。杭曰,辭不達意,不敢陳矣。上曰,陳其大略,可也。杭陳文義。取魯曰,此亦在於其下矣。上曰,收牲gg收栍g,可也。專經文臣,限年幾何?若魯曰,限四十,而三十七歲爲及第,則不入矣。命臣,收牲gg收栍g進曰,三略二粗矣。彦燮曰,專經講官,先爲出送,何如?上曰,唯。密昌君樴進曰,近來日氣不適,秋炎方甚,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樴曰,向者祈雨祭,聖候連爲勞悴矣,未知近日若何?上曰,一樣矣。樴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樴曰,小臣以萬萬無似之身,猥承專對之任,畢竟至於僨事辱國,罪合萬殞,亟賜重譴,然後國法伸私心安,而聖恩天大,罰止削職,纔過一朔,敍命旋下。臣惶悚感激,無地容措之際,遽承摠管之除旨,一向偃伏,分義未安,不獲已一謝恩命,而從今以後,無非臣竢譴訟咎之日,不敢爲出入朝行之計,而積年離違之餘,今始入侍,惶悚倍切矣。上曰,向者處分,不過存國體,非卿等之僨事,於卿等有何不安之端乎?朔望問安時,欲爲私覿,而適有相値之事,不得爲之矣,今始見卿矣。樴曰,臣本無似,連承重任,僨事之罪,甘被重勘,而至今偃然,不勝惶悚矣。上曰,從當私覿,可以問之,而彼中有何所聞乎?樴曰,臣出疆時,親承詳問史冊遲速之聖敎,故入去彼中後,多般問之,則次知者,適方出他。史庫日記謄來者,渠輩雖謂分明,而亦難準信,問於尙命,則九十月間,可以成出云,而亦何可必乎?雍正,以政令間事,逐年條作爲一冊,名曰上諭渠方,祕藏不發,而臣使譯舌輩,期於購得,以爲若買得此冊,則還歸後,必有賞典云,故譯官金有聞,能購得二匣而來。臣等卽爲考見,則史冊事,不爲載錄於其中,未知年條未及故然矣。雍正政令凡事,備載於此冊,切欲一塵睿覽,而渡江後封啓時,臣方在待罪之中,故不敢狀聞矣。上曰,異於搪報乎?使政院納之。取魯曰,宗臣旣爲陳達,何使政院納之耶?事當自納矣。上曰,不然。宗臣旣不持來矣,何使自納之乎?使司譯院入之,可也。樴曰,臣十年後,復入彼中,則凡事與前有異,見其紀綱,解弛莫甚,可想皇帝之政令,而渠輩以爲皇帝詳細太甚,故至於如此云矣。西征事,渠則以爲快得勝捷,而或傳以爲累被敗衄云,此言不可取信矣。上曰,今番則無求索之事乎?樴曰,求索於譯官之弊,亦爲不貲,而彼中所聞,問於胥班輩,則渠輩所傳,雖不可取信,然以爲史冊事,已給物力,使之印出云矣。上曰,雍正見其史冊云乎?樴曰,見之云矣。取魯曰,卽今司僕事,有所仰達者,本府郞廳,陵幸時各有差備,起軍洗馬時,亦不可不備員。卽今正黃梓出疆之代,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非但爲起軍洗馬,皆有次知之事,以在京無故人,使之口傳差出,可也。取魯曰,主簿有闕之代,亦一體使之口傳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竝出榻前下敎}}取魯曰,得接嶺南大同領運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牒報,則所領諸船中,宜寧縣三手糧及草溪、峽川公木作米,留布作米等一千餘石所載船一隻,落後致敗於泰安地云。差員之親自騎船,一齊領納,乃是事目,而近來國綱解弛,差員等,不有朝令,任便成習,甚至於從陸道,先自上來,只使沙格輩,運致京江者,比比有之。今此柳夔之身爲差員,不爲一時領來,使船人輩,任自落後,以致國穀臭載之患,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無嚴懲之道,當該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拿問處之,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殿講居首副司果趙榮國,半熟馬一疋賜給。彦燮曰,宗臣所告冊子,已令司譯院來納,而必來呈政院,自政院入之乎?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9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以許鐔爲事變假注書。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陵行時祭文撰進,亦甚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一向違牌,終不出肅,其在事體,已極未安,而前頭祭文撰進,事甚緊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啓曰,近來金吾,連日不坐,罪囚多滯,已極可慮,而科場外製罪人等,嚴刑命下之後,尙不擧行,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趙錫命,昨違召命,同義禁申昉,旣以本職出仕,竝爲牌招,以爲趁卽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禁衛營習陣頉單子,傳于鄭彦燮曰,都監習陣,政院旣已稟爲,禁衛營習陣,亦令擧行事,分付。頉單還給。 ○傳于鄭彦燮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申致謹,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三水府使張爾樞戶奴呈狀內,肅謝還歸之路,所騎驚逸,重致落傷,旬月之內,差復無期,且有難安情勢,斯速入啓處置云。病勢情勢,旣如此,則不可强令赴任,罷黜,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及臺諫、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朴師洙爲大司憲,徐命珩爲獻納,尹汲爲吏曹佐郞,徐命彬爲副提學,李玄輔爲戶曹參議,任珽爲修撰,沈聖希爲應敎,兪健基爲修撰,李遂豐爲丹城縣監,趙泰耆爲司䆃主簿,李{{!|𪻶|⿰王厚}}爲工曹佐郞,金聖來爲內資主簿,朴昌徵爲直講,宋堯和爲長興主簿,吳瑗爲兼校書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習陣進,參判李眞淳卯酉坐起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洪德望、李縡、黃梓、魚有鳳付副護軍,以金始炯、李宗城付副司直。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僉知中樞府事許樟,以篤老之人,病且沈重,末由肅謝,閔景夏,累月旅宦,病勢甚重,無望供職,俱爲呈狀乞遞。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壯衛將閔廷橃,以軍門將校,見差本職,當此陵幸之時,勢難兼察,忠翊衛將姜璠,身病甚重,實無供職之望。俱爲呈狀乞遞,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今九月十五日章陵展謁,出宮吉時,令日官推擇,則同日丑時、卯時爲吉云。此兩時中,以何時擧行乎?敢稟。傳曰,以丑時擧行。 ○又以禮曹言啓曰,上年秋壬子式年文科初試時,壬子三月以後恩賜給一分十人,不得混付,當爲許赴於後式年事啓下,而自癸丑九月,至今年六月,課製恩賜之類,合以計之,則給二分十七人,給一分十一人矣。給二分十七人,則依前例直赴會試,而壬子三月以後給一分二十一人,則分送漢城試兩所,依定式付於元額之外,較藝等第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卽接繕工監牒呈,則副正朴弼震,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bb傳b于鄭彦燮曰,堯、舜,大聖也,而書諸軍號,達宵坐立而呼,豈尊聖人之意哉?兵曹堂上推考,更爲書入。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侍衛禁軍,不可不點擇以行矣。各番禁軍中,新受馬及病蹇之類,依舊例,自十二日推移替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闕內入直訓鍊都監將官,內三廳將、守門將、建陽門哨官,所當十五日替直,而陵幸相値,不得替直。依舊例,以初十日受點人員,十七日至,仍爲入直,十八日入直人員,亦依近例,十七日入啓受點。監軍、巡將,以十四日受點人員,十六日至,竝爲仍察,十五日軍號,十四日啓下,留置政院,臨時受出,而十六日還宮時,若或日暮,軍號啓下,不無窘束之弊,亦爲一體啓下,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工曹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露梁渡涉時,御駕粧船及各樣應把船隻,別單書入,而許多軍兵與各司下人爭渡之際,不無雜亂之弊,量其人馬容載,計其船隻分排,整齊而後,可無紛爭墊溺之患,而以本曹數三使令,決無號令禁亂之勢。不可不今亦依前例,分付守禦、摠戎兩廳,旗手軍牢各十雙,分半定送,使其哨官,領率來待於津頭,以爲排立禁雜之地,而亦以此分付,隨駕軍門及各司。如有違令爭先者,毋論軍兵上司下人,卽其船所,從重決棍,甚者入啓論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忠淸道堤川縣數外官屯田四結六十一負,望呈願受,故査問該邑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左副承旨鄭彦燮上疏。伏以臣於今日次對,以注書徐命臣追後入侍事,大臣至請問備,繼而臺臣,又爲論啓,至責以不能檢下,臣竊不勝惶媿霣越之至。臣以無似,忝居近密,本稟懶緩,觸處脆軟,則逐事逐件不善檢飭之失,烏得免乎?然而玆事,從今以往,合有變通,敢此仰陳焉。凡備局次對,事變注書,例爲入侍,而若値有故,或未差,則廳注書,獨爲入侍,前例然也,考之院中日記及堂后便覽,班班可考。夫其如是,則命臣之不爲入侍,欲存院規,臣則始昧不知,矇然請推,而聖明俯察命臣之不爲無執,而靳許焉,及其大臣儒臣,次第陳達,而命臣,遂承命入侍矣。仍伏念堂后之備員登筵,蓋所以重事體也,上注書,無得替行事變之任,亦所以遵舊例也。此後備局次對,事變注書之缺員,又如今日,則其將廳注書,獨爲入侍,如例乎,抑將上注書,推移入侍乎?於斯二者,必有明白下敎,然後可以有據於後日,伏乞俯降明命,以爲定式焉。臣多病氣弱,不堪驅策,適値動駕,期日已迫,該掌所管奉行事務,甚爲繁氄,而不敢言病,黽勉仕進。雖以今日事言之,法殿次對,何等嚴重,而緣臣不能嚴飭,致令朝儀有缺,事體不嚴,憲啓所論,無以自解,何敢以略被薄罰,而有所自恕乎?伏乞聖明,亟賜鐫罷,以安私分,以謝臺議,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漢城左尹李瑜,左副承旨鄭彦燮,執義南泰慶,司諫申思永,校理金若魯,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鄭彦燮曰,事變假注書望筒不下,今日次對,他注書,事當替代以入,而上注書徐命臣,謂無院例,不卽入來,莫重賓對,以致史官之不備。注書徐命臣,推考,何如?上曰,徐命臣,所執則有之,勿推,可也。金興慶曰,注書,俄有勿推之命,而朝儀甚重,賓廳次對,則廳及事變兩注書,皆爲入侍,例也。若無事變,則爲注書者,誰不可替入備員乎?俄見閤門外,承旨、注書,往復相爭,不卽進來,故殿坐差久後,諸臣始爲入侍,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當該承旨,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金若魯曰,臣亦曾經堂后假官矣,上下注書及事變,於入侍直宿等事,各有分掌,而上下注書若有故,則事變,多有代行之例矣。事變有故之時,上注書,豈不可推移代行乎?賓廳次對,二員入侍,所以重事體,今日廳注書之獨爲入侍,而不得備員,誠爲未安矣。彦燮曰,次對時,若無事變注書,則廳注書,獨爲入侍,亦有前例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依當初承旨所達,注書徐命臣推考,使之入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雨後日氣頗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事變注書望筒姑不下,上注書使之入侍,何如?上曰,唯。鄭廣運,承命出往。若魯曰,左右史不可暫離,注書事當出去矣。上曰,此非實左右史,故亦有出去傳命之例矣。假注書南泰耆出去,引記事官徐命臣,追爲入侍。興慶曰,臣來到閤外,伏見聖敎之頒出擧條者,因鴇羽章文義,誕宣德音,惻怛憂念之意,溢於十行,爲今日民庶者,孰不感泣我聖上如保之盛德?而各道流民之還集故土者,有減稅蠲役之命矣。新歸無依之民,得蒙此優恤之特恩,庶可以安頓,而其減田稅蠲戶役等事,必有明白分付,然後外方可以擧行矣。上曰,自廟堂,分付,可也,而其所蠲減,將限一年乎,限二年乎?興慶曰,其在安集撫摩之道,限三年蠲減,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有司堂上李宗城,以無實職,不爲入侍耶?興慶曰,然矣。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請給黍粟豆太木花田災,而諸議皆以爲不可許給矣。上曰,京畿監司,亦請木花災,今番東風,不但江原道爲災,京畿亦當如此,不可以彼此,而木花田給災,則曾有前例矣。江原道句管堂上,今爲入侍,本道木花之不實,比庚子年何如云耶?興慶曰,豆太田,則江原道庚子年,有許災之事,故道臣請依庚子例許災,而其時有後勿爲例之語。且木花田失稔之年,則間間給災,而似聞今年木花,猶不至於慘凶矣。李廷濟曰,江原道,雖有水災,不可輕許田災,而嶺東,重麻而不重木花,若許給木花災,則諸道所請,將不勝其紛紜矣。宋寅明曰,今年以晩旱,田穀皆不實,諸道通患,而關東田多畓少,故未免爲凶歉矣。然關東木花田,必數少,今若開路給災,則諸道,必皆紛紜,此請爲難取捨。在關東,必不爲大段實惠,而因此盡給木花災於諸道,則收租必將大縮,此亦可慮矣。金取魯曰,朝家之不給田災,蓋以一年再耕之故也,而木花則一年不能再耕,且關東綿田,比他道不多矣。道內之民,耕畓者少,專以田穀聊活,而旣不許田穀之災,又不許綿田之災,關東農形,姑不能的知其如何,而若如狀辭,則被災諸邑民事,誠可慮矣。上曰,朝家不可以田之多寡爲問,而一視八路,宜矣,豈以所請之一不見施,爲難而輕許之乎?吏判之言,甚爲端的,依其言勿施,可也。{{*|出擧條}}取魯曰,江原監司,爲人,緩而不躁,累不狀聞,臣當姑見前頭而更爲仰達矣。上曰,此爲卿等自反處也。江原監司,若躁而不緩,則廟堂其當許施之乎?興慶曰,道臣,頻頻狀聞而請得,則不無所益矣。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備陳道內失稔之狀,請得賑廳錢二萬兩及空名帖一千張,又以還耗全數劃得,爲請矣。上曰,空名帖,無異賣爵,決不可許給。還耗請得,似爲太早,而錢數多寡,何如則得當耶?是爲白給乎?興慶曰,此非白給也。立本取剩,補賑後還報矣。取魯曰,此是立本取用於賑資者,過賑後,卽爲還納其本,自是規例,而近來外方,一番受去,全不還納,故賑錢之散在各邑者,甚多。以關東言之,積年未收者,至於累邑矣,然今年關東農形之歉荒如此,而監司之狀請諸條,廟堂,皆不得許施。賑錢一款,又爲防塞,則本道,誠無着手營賑之道。而卽今賑廳,遺儲枵然,若有都下接濟之事,則亦爲渴悶。臣意則廟堂商量,就其所請,參酌許貸宜矣。上曰,大臣之意,劃給幾許兩,則爲宜云耶?興慶曰,道臣所請,乃二萬兩也。若以一萬兩參半劃給,則似好矣。上曰,上年嶺東還穀,旣爲多數移來矣,本道賑資,今不可不許。賑廳錢參半許給,還耗事,今姑置之,待後日更稟,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各道年分分等狀啓入來,然後還穀身布徵捧等事,自廟堂可以分付,而分等狀啓,每致節晩,自多窒礙之端。今年則,分付諸道道臣,無待畢巡,使之必趁十月初,卽爲啓聞,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樂安軍丁減數事,雖有下敎,而全羅監司今方盡爲變通,樂安軍丁之數,今不可獨爲減除矣。上曰,如樂安者,未知幾處有之,而自宮之事,極甚殘忍矣。興慶曰,監司守令之言,不可謂不信,而安知其必有割勢乎?減軍丁之議,似未免太偏矣。上曰,似偏於王政,而自宮則似分明矣。興慶曰,摠戎廳上番軍兵便否,不能詳知,而聞其事情,則上番者來食九斗料,不上番者納米三斗,故軍兵皆願不爲上番,而不上番,則又有騎隊摠吐食之苦,故亦願上番。李瑜所謂或便或不便之言,是矣。取魯曰,雖食九斗料,而上番則抛棄家事,亦爲切迫,故不願矣。上曰,不可以一箇論也。三斗米之上納,雖難,而其中似有自願者,朝家,當見其大體而行之,是也。權相一疏中,有舊布之言,今年雖大登,新舊逋欠,若皆盡捧,則是不可,權相一之意,欲只捧新布而已矣。興慶曰,當相議而處之矣。上曰,承旨進來。向者旣有申飭,而大臣奏事之際,入侍諸臣,多有喧譁之事,推考,可也。{{*|出擧條}}李瑜曰,臣於頃日筵中,以諸道簽丁未及充定,守令論罪事,有所發端,而筵臣有云,已有定式論罪者云,故不果畢其說而退。考諸文書,無他定式之事,頃年有一番解由拘礙之令,而亦不過一時而已。春間因臺啓姑停者,待秋畢充定之意,纔又嚴飭。然守令,拘於面情而不免要譽,座首,以一邑軍務摠察之任,凡於民間情僞,無不洞知,而甘爲隱漏良丁之擧,色吏符同,謀避之閑丁,受賂操縱。如是而尙何能盡括可充軍保之額,以盡簽丁之策乎?卽今良役,實爲國斃之大痼弊。聖念又惻傷警動,思欲變通,日夜憂勤,而奸民之所以謀避,其路益巧,簽丁一事,便同掃塵,無時可了,而全無檢飭之道,臣意恐不當若是也。若或申明法令,定以幾名以上未充定守令,抵某罪,座首,則施某罪,如全家徙邊之律者,色吏亦如之,則似或爲搜括之策,檢飭之道矣。以臣一人愚迷之見,固不可斷定,下詢諸臣而處之,則似好矣。興慶曰,此事在外時,已有所相議矣,隨其闕額之多寡而論罪,似好矣。上曰,本意則欲使無一人未代定,而此事如田稅大同未收,無著令論罪者,同一意矣。興慶曰,然而以一二名未代定,論罪守令,似涉太重矣。上曰,充定未納,定其期限,可也。興慶曰,自然以歲前爲期限矣。寅明曰,軍政逃故未盡充塡者,初無罪罰之定式,蓋其外方之盡爲充定與否,無憑可知故也。自朝家若督令充定,則守令謂之盡充無闕,若責納身布,則守令謂之多未代定。此其虛實,有難憑覈,而第此軫念良役之日,定式論罪,亦足爲一時警飭之道矣。瑜曰,玆事豈不悶且痛乎?民丁之多,豈有愈於我國?而投入之門,從而廣多,富且實者,莫不散而四投,只從目下貧而無力者,勒驅於納布之賤役,人情,不但畏憚於納布而已。所以避其賤名,如水火,守令雖欲盡驅而定之,怨謗可畏,所以不能下手,座首以下,全事隱沒良民,或置之籬下,或自謂募入,惟務容比,色吏又利於捧賂。於是乎一國之良丁,遂無一箇可得,朝廷則每憂其如此。某樣罷定某子孫充定之令,前後累下而了無實效,至於白骨收布隣族侵徵,上下談說,恬然若無奈何者然,玆事實爲悶痛。凡收布之際,一二疋未收,尙有責罰,且如監兵營之所薦,有闕未充,則尙有推責之擧,而獨於此簽丁重事,一味任之而已。曾無警責之道,法意恐不如是,夫鄕色輩,居其土,凡良民之可合者,與他投沒之處,豈不明知之乎?獨以無責於己,故不肯下乎?惟坐視而已,此臣所以仰達者也。興慶曰,出外後,當與諸臣,更加商確,作爲節目啓下,似宜矣。上曰,商確作爲節目以入,可也。{{*|出擧條}}上曰,翰薦事,爲悶矣。申致謹之疏出後,則此爲結末,卽今左右不備,將何以爲之?興慶曰,翰林回薦之規,先進若以薦中,此人誰也爲問,則謂之見塞,以好爲言,則謂之完薦矣。聞向者李德重之回薦時,申致謹爲好云,故德重果爲持來,而今者致謹之疏,旣以似好矣,爲言,又以爲相對時,已示不平之意,此與德重之言有異矣。上曰,申致謹,爲人不沈靜,以此見之,申致謹,非矣。其錯認而酬酢,卽一詼諧,見李德重之疏,則如見申致謹矣,李德重,豈是飾非者乎?雖如此,未知被薦人行公乎,終至於敗薦乎?興慶曰,此事出後,被薦人,必皆不出矣。上曰,被薦人,終不可行公,則左右史,不備已久,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更爲完薦,可矣。興慶曰,然則被薦諸人,皆當陞六後,使之更薦矣。上曰,薦主與被薦人,竝皆出六乎?興慶曰,不然矣。薦主則削職,而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新薦付職後,薦主諸人,更爲敍用,還付史職,則自當行公,而至於後薦時,則謂以誤薦,不得復預於薦事,故亦令出六矣。然則今此李德重等三人,當姑削其職,被薦諸人,竝爲陞六後,差出別兼春秋,使之更薦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申致謹疏中,所謂長者家兒蹭蹬等說,甚非矣,敗薦之後,雖出仕路,何害之有?此非事實矣。上曰,謂誰也?興慶曰,不知矣。上曰,予知其新薦矣。彦燮曰,意在於欲防後薦而已也。上曰,焚香之後,則不得更薦敗薦之人乎?興慶曰,然矣。寅明曰,冬至副使,旣有身病,且不可往,改差乎,置之乎?上曰,此則圍繞而置之,可也。寅明曰,今當開政,違牌坐罷人員,別單書入,何如?上曰,竝敍用{{*|出榻前下敎}}寅明曰,賑錢立本條劃給,若非不得已之事,不可爲也。年久則反成逋欠,爲其邑弊,不少矣。上曰,實爲民弊矣。以全羅監司狀啓見之,則錦城差人輩,皆來在京中云矣。寅明曰,辛壬大賑後,賑廳全無穀物,來頭年事,不可知,備荒之資,不可不措備,而曾知差人之爲弊,故分送賑錢於三南各邑,使之作米,嶺南爲二萬石,湖西爲萬餘石,湖南亦近萬石。嶺南則聞前縣司之言,已皆裝發云,而先納者,已三四千石,湖西則先納已近六七千石,湖南各邑,亦多已納,而前錦城縣監李衡坤,聞全無措備云,賑錢近萬石,公然花消,雖因其時卽爲遞歸,論其罪狀,死且有餘矣。上曰,吏判亦非矣,一守令,豈可如是多給耶?寅明曰,李衡坤之事,旣已發端於筵中,不可置之。拿覈督納,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臣竊有耿耿所懷,不敢有隱,敢此仰達矣。卽今中外國儲蕩然者,實由於年年設賑,而賑政實有過濫處,其弊有不可言者。今者咸鏡監司狀請,未免過中,自上有張大之敎,誠爲允當,而今所劃給,亦已不少矣。第北關,異於近地,而饑民等,聞監司欲得賑資,反被推考,必有缺望之心,遠地民情,誠爲可念。且江原監司,別無濫請之事,而亦有推考之命,此亦如何?兩道臣推考,若令還收,則似好,惶恐敢達矣。寅明曰,臣之微見,亦與戶判相同矣。道臣狀請過濫,則推考姑無妨,而從前如此過張之事,非止一二。或道臣,引見時陳稟,而多得賑資,或狀請而優數劃給,前旣如此,便同循例,今若有申飭之擧,則可矣,而經先推考其道臣,則外方民人,必以爲前監司雖多請賑資,而朝廷不以爲罪,乃皆曲從。今番道臣爲民之請,不免被罪,必皆有落莫無聊之心,今此推考,不見其效,而反使邊民失望,終涉難便矣。興慶曰,推考,不過薄罰,故日昨筵中下敎時,臣不爲仰達,而蓋遠方百姓,不知聖敎飭礪之本意,以爲監司爲民狀請賑資,而至於被責,民情,易致缺望。此非大段罪罰,而播聞外方,自當如此,今玆兩宰臣之言,是矣。上曰,向者因文義,有不見bb免b吁咈之歎矣。予有不察處,而諸臣若皆順從,則是亡國之兆也。思慰小民之心,則豈可待兩臣之請,而還收推考乎?道臣所守之土,卽國家之土也,數三邑飢民,不能賑救,反欲使朝廷接濟,其分憂之義,果安在哉?如此而不爲飭礪,將若之何?道臣之力所不及處,國家猶或助給,而其何能盡爲顧助耶?此非爲百姓之道也。今此推考,予亦有或過之意,而終不可以此求譽於百姓,豈徒爲今日之事,而不思將來之弊乎?吏判所達無聊之言,非矣。推考,可也。{{*|出擧條}}執義南泰慶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泰慶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太過,其勿更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一啓之內,爭啓父子,終涉太過,須勿强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次對入侍時,因堂后不備,有注書特推之命矣。注書之推移入侍,自有其例,而因其推諉,致令史官不備,至煩上達,追後召入,朝儀有缺,事體不嚴,承旨固難免不能檢下之責。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司諫申思永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頃已有諭,須勿强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朝儀事體甚重,史官尤不可不備員,同僚中,設若有故,推移入侍,自有其例,而注書徐命臣,諉以當該假官未出代,不卽入侍,致有招致登對之命,體例所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注書徐命臣,從重推考。上曰,依啓。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銀臺長席,不可數遞,再度加由,旣許調理。知申三單給之,牌招察任。上曰,各道上來差使員、守令、察訪,晝講時,同爲入侍事,分付。{{*|出榻前下敎}}彦燮曰,昨日禁衛營,來呈今日習陣頉稟單子,而以爲今日次對,多有稟定事,必欲入侍云,而臣以爲動駕日子已迫,日次習陣,不可廢閣之意,言送,而再次追給單子矣。兵曹判書,又爲送言,以爲習陣則纔已爲之,次對必爲入侍,然後多有稟定之事云,故頉稟單子,果爲入啓矣,至有還給頉單之事,臣不勝惶悚矣。上曰,昨日單子,混入於監試,試官肅拜單子,故忘置之矣,今日始爲下敎,該營必致窘速。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判書尹游,送言以爲,隨駕禁軍馬兵,前期一日,當先爲渡江,屯宿江邊矣。渡江軍兵,似當有懸燈刁斗,稟啓,而前例不能詳知云,何以爲之乎?上曰,雖渡江屯宿之軍兵,亦豈無懸燈之事乎?各營門懸燈落燈刁斗,取稟之時,一體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翰林被薦,已付職未付職人員,竝陞六,別兼春秋差出,使之速爲新薦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初十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尹汲,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琅堤君墰,武臣行副護軍崔震一,各道差使員,驪州牧使金相璧,楊口縣監李景琦,高原郡守田始赫,魚川察訪尹世鳳,平陵察訪張學龍,金井察訪李衡齡,靑丹察訪洪夏濟,安奇察訪李宅溥,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秦風篇題,止小戎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車隣章則秦君,始有車馬,故民見之而贊美之矣。上曰,察訪有肅拜者,使之入侍之意,注書出往傳之,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來復曰,高原郡守、安奇察訪,姑不行入來肅拜矣,何以爲之乎?上曰,肅拜纔下矣。泰耆復爲出往,引高原郡守田始赫,安奇察訪李宅溥而入侍。上曰,小戎章,多有好處矣。若魯曰,小戎章,美其興師討賊之擧,而此非奉行周天子之命矣。上曰,宋高宗則亦無此事矣。若魯曰,興師征討,義理亦甚明,而秦君尙武,故其俗,亦皆强悍,此亦由於在上者之導率矣。權相一曰,臣供職浹旬,未效一日之貴,而病勢危苦,竊有死生之慮,行幸日期已迫,而末由陪從,公私狼狽,尤極悚悶。敢陳辭疏,仰暴血懇憂愛之忱,略付一二,而及承聖批,或未蒙賜答,又以予未曉也,爲敎,臣誠萬萬惶悚,不知所措,蓋臣愚見,非有他意。伏念聖上,旣下悶旱憂民之敎,哀傷惻怛,無所不至,四方傳誦,民皆感泣,而今於行幸之時,自不無勞費民力之事,恐或愚蠢下賤,不識聖上霜露瞻慕之感,有不能自已者,若以謂有異於前日傳敎之聖意云爾,則此乃其心,猶有所未信於君上之言。事雖微細,關係甚重,故不免以閭里常談,質直仰達,欲請行幸之日,沿路民弊,特許詢訪除革,因且敷告德音,使民心慰悅而已。第措辭之際,有欠通暢,致勤聖敎,此莫非臣見識淺短,文辭拙澁之致,何敢一刻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昨日批旨,不過大體,其所陳戒,大意固好,其何過辭?勿辭亦勿退待。宋寅明曰,新薦翰林,今有陞六之命,而其中有罷職者,何以爲之?上曰,罷職翰林,敍用後一體陞六,可也。{{*|出擧條}}上曰,入侍守令、察訪,以次入侍爲可,下直守令,則不必引見。卽今在任守令,引見好矣,銓判,勿爲出去,可也。驪州牧使金相璧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相璧告其職姓名。上曰,初爲入侍乎?相璧曰,曾爲三次入侍矣。上曰,七事,守令之所當勉者,達之。相璧陳七事。上曰,七事中能有修擧者乎?相璧曰,臣到任未久,奉職無狀,殊無修擧者,而至於簽丁,今始擧行矣。上曰,軍政如此,而學校等事,亦爲關重,皆未修擧,則驪州,其何能堪乎?不知例讓,而不爲盡達乎?相璧曰,春分後,故詞訟不入,奸猾則雖爲鋤强,而何敢謂能爲之乎?上曰,軍政何以爲之?相璧曰,驪州累朔曠官,積逋如此,今方汩於催科,故搜括良丁,而未及代充,以陵幸時差員,上來矣。上曰,姑不下手乎?相璧曰,捧招四十餘名,而未及充塡矣。上曰,驪州有所措置者云乎?京畿堂上,聞之乎?廷濟曰,李漢弼,抛棄官事,積逋如山,官事罔測矣。金相璧新到之初,頗得搜括云矣。上曰,驪州雖地廣,而聞是閑官云矣。若魯曰,邑多兩班,而官樣罔測云矣。廷濟曰,雖有兩班,而以李漢弼之不治,今多弊端矣。上曰,本州民事,何如?相璧曰,農事,初則頗爲茂盛,而後因旱災晩移秧,不免慘凶,折長補短,不可謂豐年矣。上曰,早不霜降頗幸,而今年豐凶,可於明年知之矣。上曰,所懷達之。相璧曰,臣有耿耿所懷,而不敢煩達矣。上曰,何事也?相璧曰,別無他事,卽今入侍法講,臣雖武夫,愛君希道泰五字,常耿耿于中矣。黃晸曰,金相璧所達,未免猥濫,推考,何如?上曰,置之。此武弁,誰也?晸曰,兵使金錫保之子也。上曰,以次入之。楊口縣監李景琦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景琦,告其職姓名。上曰,本縣農事,何如?景琦曰,畓穀頗好,而旱災孔慘矣。頃幸得雨,餘者,今皆向蘇矣。上曰,關東句管堂上以爲,軍役則盡爲代定云,然乎?景琦曰,小臣昨年九月下去,白骨及疊役之類,今春已皆充塡矣。上曰,七事中,能修何事耶?景琦曰,軍政則如此,朝家令章,在於農桑,而姑不知前頭之何如也。上曰,所懷達之。景琦曰,雖有些少所懷,當與道臣,隨事相議變通矣。高原郡守田始赫進伏。上曰,此尹得和之代乎?若魯曰,然矣。上曰,利城縣監極擇云,恨不引見其人矣。寅明曰,洪以錫,能有才矣。若魯曰,狀貌頗好矣。廷濟曰,坐地但不足矣。上曰,誰之子也?廷濟曰,故兵使洪時疇之子也。上曰,治邑之道,有才爲先矣。上曰,職姓名達之。始赫,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此曾經都摠都事者也。始赫告其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始赫告七事。上曰,七事中能有修擧者乎?始赫曰,七事之奉行,孰非關重?農桑爲最,故各別,申飭擧行矣,今遇慘凶,可惜矣。上曰,然則能無陳廢者乎?始赫曰,起耕廢陳處,幾至百餘結矣。上曰,樹之以桑乎?始赫曰,依事目家家樹桑矣。上曰,本縣農事,何如?始赫曰,道臣已爲狀聞,不必更達,而北道,夏秋以來,霖雨支離,不見天日,無論南北關,未免慘凶,前頭捧糴之策,茫然矣。上曰,軍兵幾何?始赫曰,各邑軍丁,合爲九百八十餘名,而無收布之事矣。上曰,民戶幾何?始赫曰,民戶三千九百餘戶矣。上曰,還穀幾何?始赫曰,皮各穀合爲一萬九百八十餘石矣。上曰,本縣留庫及分給數,幾何?始赫曰,卽今留庫者,只是米太竝二千餘石,而其餘則盡爲分給矣。上曰,皮穀,報於道臣,盡爲分給乎?始赫曰,遞歸道臣在任時,或相議,或報狀後,盡數分給,而小臣上年十月到任,則皮穀元無留庫之事,壬子年,因大臣陳達,皮穀則有勿爲留庫之令,故如是盡分云矣。上曰,壬子年皮穀勿爲留庫之令,只許其當年而已,此非定式也。前日利城縣監李景白,豈不以不爲留庫,推考乎?始赫曰,北道一路,元無皮穀留庫之事,前例如此矣。上曰,利城縣監之獨爲推考,可爲冤抑。今此武臣,雖爲直實告達,而其不爲留庫之失,不可無責,推考,可也。此非但守令之罪而已,當該前監司,亦爲推考,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武臣入侍時,朝衣之內着軍服事,累有申飭,而今者高原郡守田始赫,不着軍服而入侍,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田始赫,是鄕人乎?若魯曰,是保寧人,而田哥,能皆善治矣。上曰,是田雲祥之族乎?若魯曰,然矣。魚川察訪尹世鳳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世鳳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魚川,豈不直狀啓乎?世鳳曰,馬數爲八十九疋矣。上曰,馬位幾何?世鳳曰,五百三十餘結矣。上曰,驛卒幾何?世鳳曰,一千二百餘名矣。上曰,奴婢幾何?世鳳曰,九百八十九名矣。上曰,有濫騎者乎?世鳳曰,無此弊矣。上曰,有所懷乎?世鳳曰,本驛事,道臣今爲各別申飭,無可達之辭矣。平陵察訪張學龍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學龍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學龍曰,一百十餘匹矣。上曰,履歷達之。學龍曰,以能麽兒郞廳,出六,歷禮賓別提及引儀矣。上曰,馬位幾何?學龍曰,一千五百餘結矣。上曰,驛卒幾何?學龍曰,人吏婢奴,竝爲三千餘口矣。上曰,無濫騎者乎?學龍曰,有則當報於道臣,姑無此弊矣。上曰,有弊瘼乎?學龍曰,與道臣相議變通,無可達之辭矣。金井察訪李衡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衡齡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衡齡告其履歷。上曰,何時爲差員乎?衡齡曰,今四月上來入侍矣。上曰,四月以後,本驛無弊瘼乎?衡齡曰,卽今弊端,驛保人、驛吏,外緣各邑,皆充軍役,以此將有離散之患矣。寅明曰,投托之弊,亦多有之矣。上曰,此人年似多矣。若魯曰,年多故不除守令矣。靑丹察訪洪夏濟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夏濟告其職姓名。上曰,馬數幾何?夏濟曰,七十一匹矣。上曰,奴婢幾何?夏濟曰,吏奴婢竝爲二百餘名矣。上曰,馬位幾何?夏濟曰,九百三十餘結矣。上曰,雖非守令,而以馬位之故,可知農形矣,何如?夏濟曰,初有豐稔之望,而及被旱災,雖幸免凶歉,聞道臣之言,則新溪、谷山、遂安等邑,未免慘凶云矣。上曰,他道察訪處,亦問農形,可也。世鳳曰,馬位在於熙川,而此處不能免凶云矣。衡齡曰,以晩旱之故,晩移秧,似爲不實矣。夏濟曰,黃海道,前古所無之大豐矣。上曰,平安道農形,何如云耶?寅明曰,初則道臣不免生㤼,今則稍稔云矣。安奇察訪李宅溥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宅溥告其職姓名。上曰,初爲入侍乎?宅溥曰,曾以輪對官入侍矣。上曰,履歷達之。宅溥曰,以假引儀出六,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宅溥曰,大馬七匹,中等二十四匹,卜馬八十一匹矣。上曰,驛卒幾何?宅溥曰,奴婢人吏,竝爲八百六十八名,而散在各處,洊經慘凶,逃亡物故,甚多矣。上曰,馬位幾何?宅溥曰,都數,不能倉卒仰達,而大馬位田七結,中等五結五十卜,卜馬四結內,不足者一百四十餘結矣。上曰,其處農形,何如?宅溥曰,安東地廣,灌漑處甚少,而晩移秧,則始有蹲縮之形,其後因公故,過見咸昌、大丘等處,則晩移秧,別無所異。蓋安東則土性不堅,不實如此,以此安東市直,則百文,直四斗米,而咸昌、大丘則直五斗米,三四日程之間,如是相懸矣。上曰,陽口縣監李景琦,是將家人,何爲蔭官耶?廷濟曰,別薦調用,而能有才云矣。上曰,察訪之職,亦不歇,定年限之言,是以有令矣。若魯曰,擇用,可也,何必定年限乎?晸曰,有事關本院,不得不稟定者,故敢此仰達矣。次對時,廳注書、事變注書,當爲入侍,而事變注書,或有病故,或未及差,則廳注書,只爲入侍矣。取考堂后便覽及本院日記,則曾無上注書替入之事。朝者上注書徐命臣之不爲替入,不無所執,而因玉堂陳達,上注書,有追後入侍之擧,事甚未安。史官入侍,事體亦重,此後一定規例,然後可無推諉顚倒之弊矣。上曰,上注書,前有替入之事乎?晸曰,詳考前例,則元無推移替當之事矣。廷濟曰,上下注書,雖推移入侍,而事變注書,則掌軍國事及鞫廳,故上下注書,不爲替當事變之事矣。若魯曰,上下注書及事變注書,雖有所掌,而入直等事,旣爲推移,則至於入侍,豈不可替入乎?寅明曰,上注書,取便故不爲入侍,不可定式矣。汲曰,徐命臣之不爲替入,有所執矣。上曰,今日之事,當爲前例矣。{{*|出擧條}}晸曰,擊錚,四件外,禁其猥雜,而卽者肅明公主房奴子,以推尋田畓事,黃海道人,爲其官員趙儼,而俱爲擊錚,猥雜莫甚。此後則兵曹,見其原情,若係四件外事,則禁而不入之意,申飭兵曹堂郞,何如?上曰,不使聞知而入,故守門將,豈不推考乎?四件外則勿爲上裁,爲定式,可也。若魯曰,本館行公之僚員,近甚苟艱,今日政差出者,待下批牌招,何如?上曰,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事,分付。{{*|出榻前下敎}}上曰,權相一家,在何處?曾聞能文云矣。晸曰,家在尙州,而非但能文,居家有行誼,故人皆推詡云矣。上曰,此樸實人也。自鄕上來,已久,故似欲還歸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司僕內乘來言,今日旗軍洗馬到津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左副承旨鄭彦燮,辭疏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特敎之下,連日違牌,尙未出肅,園陵幸行,期日不遠,祭文撰進,事甚緊急,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金吾滯囚,委屬可慮,而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連日違牌,尙不開坐,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晝講同爲入侍。 ○下直,茂山府使李廷彬,安山郡守李秀輔,砥平縣監金應三,安峽縣監朴弼勛,新昌縣監盧以亨。 ○以章陵幸行時西班隨駕人員單子,傳于任守迪曰,西班則異於東班,而一竝隨駕,依幕於村閭,則殊非省約之意。軍職中拔去五人,而定以十五人,改書以入。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陵幸,只隔數日,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內禁衛將朴泰新,以前任滿浦僉使,時在任所,未及上來,今姑改差,其代與宣傳官有闕之代,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聖龍爲兵曹參知。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國彬爲兼內禁將,朴載海爲宣傳官。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陵所設布帳次,軍一百四名,將校率領,今月十二日出送,畢役後十三日回還,而其中二十六名,仍留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旗軍洗馬,十二日,乃大殿誕日前一日,十三日,乃正日,十四日,乃陵幸齋戒,十五日十六日,乃陵幸日也,不得擧行。待無故日行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陵幸時,金浦郡宿所周圍處設布張,令訓局及禁衛營次知擧行事,自兵曹已爲節目啓下矣。設布張所守直次,京標下軍三十名,明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嶺南大同領來差使員薺浦萬戶柳夔拿問處之事,傳旨啓下矣。柳夔,時在京畿高陽地,而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提調意啓曰,濟州判官金五錫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注書徐命臣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答行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頃已面諭,前批亦諭,今者日日牌招,豈特本職?事體有在,卿豈讓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注書徐命臣上疏。伏以臣以今日次對入侍事,咫尺前席,兩司交進,姓名狼藉於白簡,餘波至及於承宣,惶隕震迫,罔知攸出。夫秉筆螭頭,昵近耿光,乃人臣之至榮也。況上注記事之役,視廳注差歇,以差歇之任,當至榮之事,苟非有必不得已,則孰敢爲規免之計哉?大抵賓對入侍,事變專主,而若無事變,則廳注書獨當,是院中故事也。今日引見命下之後,堂上,以事變之未出代,促臣偕入,蓋事變有故,甚爲稀闊,故未諳院中規例,而有此催促。臣以院規如此,不可墜失之意,往復之際,殿坐有命,朝班遽入,臣果未及入侍,及夫同爲入侍有下敎,然後始乃顚倒趨入,則臣有何諉之於他人,不爲推移之事耶?其所諉之者,不過院中古規,而其所推移者,亦不過依前例使廳注書入侍耳。人非有病,必不公然爲缺朝儀,損體例之事,而今其爲言,乃反如此,臣雖淺之爲丈夫,重推微勘,何敢有一毫芥滯?而第近來朝廷之上,古規蕩然,臣嘗慨然於此,區區守株之愚,只出愛禮之義,而未能見孚於咫尺,侍班之際,致有此情外之言,悚惶慙赧,置身無地,其何敢自以爲有守,而晏然於臺參之下乎?伏乞聖慈,亟罷臣職名,以嚴朝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之從前叨冒,孰非濫幸?而其尤不稱最可笑者,文衡耐過一年,澟若矛頭淅米,今以何許不幸,再膺是寄,朝家,以何等失政,重畀此任,是則臣雖無故從宦,承受一路,有死而已。況臣,抱苦痛而未宣,積驚怖而靡定,三年自屛,萬緣俱滅。向者春曹金吾之許解,似若體諒於微衷,而玆迺被之以不稱可笑之尤者,迫之以有死不敢承之命。噫,臣之至陋極微,亦一聖世之匹夫,獨豈無區區志尙,而終奪於嚴威之下哉?再昨聖旨,以曾經與閒任爲敎,臣實悶塞,繼之以訝菀也。自視匪人,則其可以曾經,而再誤且其職事,雖無煩勞,權柄之重,標望之絶,每爲久虛之極選,則顧何閑忙之可論,藉是忙也?臣年不至甚衰,義苟可仕,敢以其忙而違避也。惟是耿耿血忱,以廢死溝壑,誓心於天地,毋論閑劇緊漫,願勿復爲周行中人,其情,誠哀且切矣。將此身心,饕此寵數,突然抗顔於館閣之上,臣之無義無恥,固不足恤,而伏惟體下禮使之仁,其忍使之至此哉?然而虛銜,尙在身上,謁陵祭文製進,期日漸迫,喉司日請出牌,聖敎至勤誨諭,臣亦略具知覺,豈不知此會之至迫隘?而義所不在,寧甘蔑分之誅耳。如是慢慠,徒令國體壞墜,文字窘急,罪上之罪,雖百死難贖,四日之內,六違嚴召,情蹙勢迫,不得不申控矢語。伏乞亟加臣重戮,以肅邦紀,仍以撰進事,移命他提學,俾無臨急苟艱之患焉。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一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特進官李森,知事尹游,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吳瑗,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原陽都正炅,武臣副護軍趙東彬,下直守令茂山府使李廷彬、安峽縣監朴弼勛、新昌縣監盧以亨,上來差使員礪峴僉使金燦章、龍津萬戶金泰重,輪對官典簿柳尙徽、禮曹佐郞宋日贊、刑曹正郞洪尙輔,司䆃直長李海宗、中學訓導尹鵬擧,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若魯,讀自蒹葭章,至晨風章。上講新受音一遍。上曰,差使員邊將二員,使之入侍。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去,引差使員礪峴僉使金燦章、龍津萬戶金泰重而入侍。若魯曰,蒹葭章,別無文義之可達者矣。尹游曰,終南章,則秦人,見其君之衣服而贊美之,蓋德澤之及民,而民之愛戴,溢於言表,此等處,宜深加留意焉。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矣。若魯曰,黃鳥章事實,章下註及愚也註可考,而殉葬旣甚不可。況奪其善人,納諸壙中,故詩人之哀痛如此,而終無怨意,可想其風俗矣。上曰,誰從穆公云者,豈非怨意乎?其人,旣是百夫之特,則何如是惴惴也?若魯曰,若自殺而從之,則豈可惴惴乎?游曰,此章,有深戒處,殉bb葬b之道,甚是怪事,穆公如此,故其流之害,至於始皇而極矣。上曰,始皇之殉葬,亦納工匠,甚於此矣。游曰,人君,以此法,貽於後世,其能久乎?上曰,惴惴之狀,似㤼撓故言之矣。禮葬時,木奴婢亦怪,諸葛亮之不爲饅頭,自有深意矣。游曰,是故,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之說,有之矣。瑗曰,有俑,故有殉矣。上曰,俑如木奴婢乎?瑗曰,木奴婢,亦象人矣。上曰,俑始於何時?瑗曰,似在於孔子之前矣。游曰,此心,亦由於殘忍暴虐,是以二世而亡,其暴虐,有所來矣。若魯曰,殉葬,卽夷狄之風,無可言者,而況收其良人而殉之乎?良法美制,雖貽子孫,猶懼或墜,況以暴虐之道,爲貽燕之謨,而雖欲不亡,得乎?此等處,宜爲軫念矣。瑗曰,惴惴之狀,俄有下敎,而死生之際,非聖人則未免不動矣。穆公,本能人之有技,若已有之,而今者愛其人而殉葬之,此則亂命也。上曰,此過於愛,而魏顆,賢於康公,遠矣。若魯曰,晨風章,婦人,其夫不在,故作此詩,而不見君子,故憂心如此,能得詩之本色。欽欽靡樂等說,一節,加於一節,而夫婦之間,或相見棄,則以忘我實多,爲言,與鄭衛之俗,不同矣。上曰,能雍容矣。瑗曰,喜怒哀樂,發則易於過情,而怨而不惡,有見性情之雍容處矣。游曰,夫婦之間,無異君臣,貧賤時則同樂,而富貴後,故以扊扅歌引之,忘我實多云者,多有嗟怨之意,似是薄行之人矣。上曰,無衣章,與此同之矣。瑗曰,秦俗尙强,鬪力而從證,故其妻作之矣。游曰,待臣之道,亦體此意,宜矣。上曰,言甚好矣。若魯曰,風俗,强悍而無詐,故能有創業之功矣,趨事赴功,則天下有不及處矣。瑗曰,是以能席捲天下,六國不能抵當矣。茂山府使李廷彬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廷彬告職姓名。上曰,履歷曾已達之,但告七事,可也。廷彬告七事。上曰,所懷達之。廷彬曰,小臣微賤,無可達之辭矣。上曰,曾有善治之事,而今又差除北邑矣,曾經水使乎?廷彬曰,小臣,戊申年得除全羅水使,有情勢難安之事,不得赴任,而今日法筵,累下憂民之敎,臣當以此意,宣布百姓,若有弊端,則當與道臣相議變通矣。上曰,是何等武弁也?李森曰,卽李廷弼之六寸也。安峽縣監朴弼勛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弼勛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弼勛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弼勛告七事。上曰,所懷達之。弼勛曰,臣姑未赴任,未詳邑弊,今無可達之辭矣。上曰,今年幾何?弼勛曰,今年六十三矣。上曰,曾經守令乎?弼勛曰,初爲守令矣。上曰,年旣多而又初爲守令,志慮,其能不衰乎?弼勛曰,安能不然?而當爲盡心矣。游曰,安峽本是三面之邑,而其大如斗矣。上曰,雖如此,亦有民矣。弼勛曰,小臣,三累京兆,能仕劇職,卽今筋力尙强,無異少年矣。師得曰,朴弼勛所達猥雜,推考,何如?上曰,勿推,可也。新昌縣監盧以亨進伏。上曰,姓名不必問之,履歷達之。以亨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以亨告七事。上曰,家在何地乎?以亨曰,在於公州矣。上曰,先世有顯官乎?以亨曰,無顯官矣。上曰,初爲出身乎?以亨曰,國初有之,而其後臣初爲出身矣。上曰,所懷達之。以亨曰,人微年少,別無可達之辭,而以七事中一事,常有慨然者,敢此仰達矣。聖人之道,不過《詩》、《書》、禮、《樂》而已。七事中,錢穀甲兵等事,守令雖或修擧,而不見興學校之政,造士興學之道,猝難爲之,而守令旣兼師長,豈無興起之道乎?上曰,所達甚好。守令旣兼師長,今此所達,將欲稟於國家而行之乎?下去後,申飭行之,可也。以亨曰,明倫與庠序之間,讀晝講磨,興起孝悌之道,好矣。臣累年忝在館職見之,則明講堂gg明倫堂g,無講《小學》之事,風俗何由而善乎?上曰,朝廷,四方之表也。一邑守令,爲之則可以爲之,勿以太學之不爲,置之也。下去後勉旃爲之。師得宣諭訖。上曰,留待引見,則異於他守令,有罪則亦異於他人也。安峽縣監,旣無履歷年且老,勿以老自懈也。弼勛曰,臣受百里之任,安可一時解心也?礪峴僉使金贊章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燦章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燦章曰,出身後他無涖任之事矣。上曰,本鎭能有修擧者乎?燦章曰,臣到鎭後,建倉舍三十間,備置各穀五百石,城役時多有補裨,以此功勞,陞嘉善階矣。龍津萬戶金泰重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泰重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泰重曰,以御營別抄,待罪本鎭矣。上曰,有修擧之事乎?泰重曰,龍津,堡障重地,故修其城堞,修改軍器矣。上曰,守令邊將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可也。泰耆,承命出往,引輪對官而入侍。游曰,御前傳令之旗,與各營相同,儀仗,旣有紅旗,前排皆以紅色旗爲之,則好矣,此李森之議也。森曰,或行親行閱武,則傳令之際,混雜不辨,此甚未安,彼國則皆用黃色旗云矣。上曰,挾輦砲手,皆着紅衣,旗色亦紅矣。森曰,我國旗屬,屬五音而爲之,變改其色,自壬辰後始矣。上曰,今則日期已迫,當更思下敎,仍前爲之,可也。森曰,鞭棍,乃軍中緊要者,緩急之際,撲擊甚便,反勝於弓劍。駕後禁軍及別抄,皆持此物,至於別軍職,護衛輦前,實爲手下健兒,而獨無鞭棍,可爲欠典。皆給鞭棍,則似好矣。上曰,大將甲馬,亦揷鞭棍矣。森曰,自大將中軍、千bb摠b、別將、把摠,凡擧動時,皆持鞭棍矣。上曰,兵判之意,何如?游曰,馬兵皆有鞭棍,而別軍職則侍衛駕前,最爲親近,其在捍衛之道,使持鞭棍,似不可已矣。上曰,別軍職,是新設,故似無鞭棍矣,然則自兵曹造給,可也。{{*|出擧條}}游曰,今此陵幸時,摠戎使,領率訓局二哨軍兵,留鎭於宣仁門外事,節目啓下矣。曾前留鎭時,摠戎中軍替行,故受節制於留都大將,而今則摠戎使,領率留鎭,則當具大將威儀。事體與中軍留鎭時,不同,似不當受其節制於留都大將矣。上曰,摠戎使留都,則標下軍卒,亦當齊赴乎?游曰,旣具大旗幟,則標下軍卒,自當赴會矣。上曰,使摠戎使留鎭,則豈可受節制於留都大將乎?狀啓,亦當同爲,而別書留都大將之下,宜矣。{{*|出擧條}}游曰,今番陵幸時,隨駕軍兵等柴馬草,例自京營分定,待令於晝停及宿所站,而陵所則無待令之事矣。軍兵等,自晝停所,疾行三十里至陵所,又費了數三時,迫昏至宿所,不但人馬飢乏,顚仆可慮。犯夜蒼黃之中,人馬所食,勢未及周旋,故與訓局相議,則大小軍情,皆以爲宿所待令柴馬草,分半於陵所,俾得從容飼喂之地,極涉便好云。送言畿營相議,則蓋以分邑送待,雖無大弊,陵所旣無出站之事,自下亦不敢擅便,宜有稟定,分付之後,可以擧行,而其言不無所據,事雖微瑣,旣係軍情,敢達矣。上曰,事勢如此,則使之分半待令,而各其官,不用民力之意,亦必申飭,俾勿貽弊,可也。{{*|出擧條}}典簿柳尙徽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尙徽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尙徽告履歷。上曰,職掌何事也?尙徽告職掌。上曰,所懷達之。尙徽曰,宗親府,卽大君王子衙門也。事體尊重,而淸寒特甚,奴婢歲縮,收貢甚少,勢將難支矣。禮曹佐郞宋日贊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日贊告其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日贊,告其履歷。上曰,是鄕人乎?若魯曰,卽懷德人也。上曰,懷德宋哥乎?若魯曰,與先正臣宋時烈,同宗遠族也。上曰,職掌何事?日贊曰,以稽制色,或呈儀註,或爲收議等事矣。上曰,所懷達之。日贊曰,本曹堂上,主管之,郞廳有何可達之辭乎?刑曹正郞洪尙輔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尙輔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尙輔告其履歷。上曰,職掌何事也?尙輔告其職掌。上曰,所懷達之。尙輔曰,刑曹之弊,罪囚積滯爲先,而三堂上今無故,連日開坐,姑無他弊矣。司䆃直長李海宗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海宗告職姓名。上曰,履歷達之。海宗告其履歷。上曰,職掌何事?海宗告其職掌。上曰,遺在幾何?海宗曰,新舊遺在,合米二千石太三千石矣。上曰,所懷達之。海宗曰,無大段弊端矣。中學訓導尹鵬擧進伏。上曰,職姓名,已知之,職掌何事也?鵬擧告其職掌。上曰,所懷達之。鵬擧曰,中學,近來殘弊特甚,養士諸節,專靠奴婢貢,而辛亥、壬子、癸丑三年災減之數,幾至八百兩,辛壬兩年條,則自賑廳,卽爲略干劃給,而至於癸丑條,多至四百餘兩,專不劃給,故齋儒供饋,甚爲苟艱,不成貌樣,參酌出給,則庶可供給齋儒,故當此俯詢所懷之日,敢此煩達,而卽今國家經費,每患不足,養士之道,雖甚緊重,而惶恐亦不敢仰請矣。上曰,入侍儒臣中,有兼此學敎授者乎?瑗曰,臣與金若魯,皆待罪他學,而養士之苟艱,四學一樣矣。災減之代,賑廳固難一倂劃給,而養士之需,異於各該司所用,必須酌量給之,然後可以供士矣。若魯曰,四學災減之代,其數甚多,賑廳形勢,亦難盡給,參酌劃給,以爲新捧前支繼養士之需,似宜矣。上曰,非但中學,他學亦然云,參酌劃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副修撰兪健基,時在京畿果川地,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9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月暈廻火星。五更,流星出五車星上,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 ○午時未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 ○下直,星州牧使李誠躋,沔川郡守李宇夏。 ○藥房啓曰,涼意漸深,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久未入侍,今日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六君子湯,加劑五貼以入,後日須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明日大殿誕日,十四日陵幸齋戒,十五日、十六日擧動相値,此四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限畢試,除草記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下直守令,晝講,同爲入侍。 ○鄭彦燮啓曰,注書徐命臣,昨已陳疏承批,今日所當仕進,而謂有難安情勢,不爲仕進。陵幸迫近,史官不可不備員,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大提學尹淳,昨已承批,尙不出肅。園陵幸行,期日已迫,祭文撰進,事甚緊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再疏承批之後,一向違牌,終不膺命。非但事體之未安,陵幸時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祭文撰進,事甚緊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道理,豈若是過自撕捱?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曾在辛亥年,首醫金應三,時以陽川縣令,差定差員,有隨駕之事矣。今亦依此例,砥平縣監金應三,令本道定差員,以爲隨駕之地,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又啓曰,今此陵幸時,留院提調,依近例,守宮大將兼察直宿,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內乘,以提調意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內乘二員,當爲隨駕,而他無推移入直之員。假內乘一員,依例令該曹口傳差出,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于鄭彦燮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顯升爲假內乘。 ○鄭彦燮,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都監軍兵,隨駕之外,各營入直,其數尙多。依獻陵擧動時例,局別將一員,別爲入直於北營,使之摠察,以重宿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安山前郡守趙鳴國,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趙鳴國,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知事金始煥疏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勿辭往來焉。 ○答驪善君壆疏曰,省疏具悉。已諭於驪川之批,卿其勿辭焉。 ○答副應敎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獻納徐命珩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知事金始煥上疏。伏以臣情私懇切,敢瀆崇聽,臣誠死罪。臣之父母墳山,在於京畿漣川地,而孤露餘生,死迫朝暮,每恨墓道剝落,曾無片石之表矣。積歲未遑,今始經紀短碣,擬於未凍之前,卜日營立,而適値園陵幸行,尙此遲就,欲於回鑾之後,趁期下往,而方帶西樞之銜,不得不陳章請暇。伏乞聖慈,曲垂矜諒,亟遞臣本職,俾得便意來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驪善君壆上疏。伏以臣,卽癡狂無識之一賤品耳。値王家鮮貴近之戚,殊私誤恩,反及於無似之質,乃以童騃之年,驟躋崇顯之班,宗臣兼帶,不過數窠,而兄及弟矣,靡不是試,一門盛滿,挽近所未有也。臣雖蠢愚冥頑,豈不知惶兢悸懍?災生是懼,而第惟不期驕侈,而自底悖慢,行不見信,衆惡皆歸。乃者人言,勿論虛實,罔非自取,誰怨誰咎?臣實非人,而所點叨之秩,是國家所以待重臣之名器也。不幸以不好題目,無難相加,日謄朝紙,播揚耳目,緣臣一人,行己無狀,聖世宗戚,擧蒙混汚,俱被指點,當今之時,名爲宗室者,實無抗顔容身之地,一則臣罪,二則臣罪也。臣自遭臺評,恭俟重譴,久矣。似聞重臣,有爲臣言者,而物議之疑時,情勢之危蹙,不可以此爲解而自安,方當陵幸迫頭,臣庶駿奔之日,臣不敢自玷班行,以瞻羽毛之美,臣罪至此,尤無所容,玆敢唐突呼籲,仰請勘處。伏乞聖明,亟命刊汰臣爵秩兼帶,付臣有司,重究所犯,明施邦憲,以淟淸朝之羞。臣不任云云。 ○副應敎金尙星上疏。伏以臣,猥膺參試之命,昨纔出榜,而第於憲臣重推之啓,竊有惶恧不自安者。噫,國綱漸弛,士習漸淆,近來場屋之不嚴,誠有平日所深嘅者,故凡係防禁之節,非不十分申嚴,而亦豈料暗中作奸之輩,猶未知戢於朝家嚴飭之後也?事出場外,雖幸發覺,而如使臣等,果能見憚於擧子,則豈不能逆杜姦計,而又何至有此等驚駭之擧耶?毋論場內場外,按試者,安得免不善奉職之罪?而畢竟臺評峻發,只請薄勘,在臣自處之道,宜不敢晏然若無故者,而復命事重,未暇自恤於廉義,只尋長單,略伸惶蹙之意,今始拜章請譴,仰瀆崇聽。伏乞聖慈,亟治臣罪,以存臺議,仍遞臣職,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獻納徐命珩上疏。伏以臣本稟迂拙,昧於量時,重以經年關塞,逖遠京洛,但以外面景色,過料朝廷,有寅和之福,實不知其暗中藏得許多機括。適値新除有命,馹召遠降,在途一言,不過欲存緩不急之戒而已,豈意旁伺臣影者,乃躡于後哉?短章纔封,人必與之互發而對之,爭得頃刻間先後,臣愚甚,實不料其巧且忙乃爾。至今思之,駭哂俱集,夫以高臨之天,安得不爲之疑其跡而責其愚乎?臣實悔懊,惶恐於斯矣,固何暇怒人之憯乎?跧蟄省尤,自分不敢復列於朝紳,不自意天地之量,過加包容,收錄如舊,除書踵下,聞命感隕,益自徊徨。時往事過之後,又復爲自辨之圖,則只益紛鬧,寧若默而息乎?噫,李光湜之投時好而撼銓地,申光夏之攘臂而噴薄,終惹銓地之一風浪。夫以兆睽之久見,而不免結果之差誤,於其素料量者,則宜乎在向日發出殊死氣,欲遮人之議之也。至於沿路之聞,從古有之,遐外之情,一誦於紸纊之下者,斯爲臺閣之大羞恥,則夫其例帶之一勳堂,極口擠逐,而不知受人嗾之爲極羞恥者,又何如也?雖然勿論其言之如何,莫非臣愚不量時之罪也。居今之世,安得免乎人之口哉?只是臣出入臺省,久矣,一段誠意,不能見照於君父,前後嚴旨,至爲悚蹙,將何顔面,復叨榮次?而況此納言之職,卽是狼狽之地,撫躬增惕,不知攸措。動駕隔日,在於臣分,不敢退在鄕廬,昨始來伏私次,而以臣情勢,末由抗顔入肅,略暴危迫之懇。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以安愚分,以靖私義,不勝幸甚。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二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瑜,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金若魯、吳瑗,持平金箕錫,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慶源都正栴,武臣行副護軍崔道章,下直守令星州牧使李誠躋、沔川郡守李宇夏,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無衣章,至權輿章。上講新受音訖。若魯曰,無衣章,旨意已盡於章下註,王于興師之言,好矣。春秋之時,不知義理,而秦人,承天子之意,能忠于王室,將欲勇往執仇,其忠義之心,如此矣。宋寅明曰,周室雖微,而能命興師,師亦勇强,是可見爲之而無不可爲之事。周之衰微,專由於不爲也,民之善惡,在於在上者之導率矣。若魯曰,岐、豐,初化於文王,及其爲秦,强悍如此,秦之後,又生文王,則復可化爲岐、豐,知事所達之言,是矣。瑗曰,先王陳詩,以觀風俗政事得失,於此可見俗尙之善惡處,尤宜反躬而思省也。上曰,然矣。寅明曰,不待秦始皇,而已有伯諸侯統天下之意,民愛其上而憤然勇强,非山東諸國所及也。瑗曰,風俗之卽今委弱,虛僞而不篤者,是爲甚悶,必須加意於篤實之工,以爲移風易俗之道焉。上曰,言甚切實,當留意矣。寅明曰,見此詩而思我國之民,則卽今塡壑,救死不暇,豈有與子偕行之意耶?瑗曰,戊申年之亦能赴戰,實非所料,其後數累經凶荒,而脫有不幸,民之勇赴公戰,安知不如戊申年耶?寅明曰,是我國之賊,故如此,而若一敗績,則事有不可言者矣。若魯曰,祖宗朝恩澤,浹人骨髓,聖德亦及於民,故下番,以戊申事證之,而民人,雖塡於丘壑,秉彝之心,則皆有之。民習不美,而王化難行,臣則不信,勿以人心之難行王化,爲憂而加意焉。上曰,言甚切實矣。瑗曰,德禮政刑,不可偏廢,德爲本而振作之道,亦不可已也。若魯曰,渭陽章則康公送公子之時,念母之不見,章下註,以爲是爲孝也,而令狐一戰,未免私慾,害其良心也。瑗曰,二章之意,可見藹然懇惻,而養其端充之,則豈有令狐之戰乎?若魯曰,權輿章章下註,引楚元王事而比喩也。初則廈屋四簋,而其後每食不飽,禮意寢衰,不能繼其始矣。君臣之間,以恩禮相得,而及其怠衰,豈無鉗我之憂乎?必須加意於愛賢之道焉。上曰,然矣。寅明曰,唐之陸贄,宋之李綱,其時兩君,皆不承權輿,而致此之道,不一其道,或忤旨而見逐,或被讒而見疎矣。上曰,當初誠心不足,故致此矣。寅明曰,初有誠心,則何至於此?而不承權輿,實是至易之事也。金箕錫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寅明曰,近日風寒漸緊,而久未入診,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陵幸已迫,而其日必侵晨動駕,厚對衣襨揮項等物,亦爲持去,勿爲放過,如何?上曰,當依爲之。寅明曰,近來守令,曠官特甚,其弊不貲。順安縣監尹尙遠,因本道監司狀啓,吏曹,囚家僮催促,而終不下去,曠官今已八朔矣。自吏曹催促,似無益,拿問論罪,何如?上曰,吏曹催促,亦朝令也。各別催促後,更不下去,更告,可也。星州牧使李誠躋進伏。上曰,職姓名達之。誠躋告其職姓名。上曰,此人豈非善治之人乎?寅明曰,黃州牧使時,李宗城,以善治褒啓矣。上曰,履歷達之。誠躋告其履歷。上曰,七事達之。誠躋告七事。上曰,有所懷乎?誠躋曰,別無所達之事矣。李宇夏曰,臣卽沔川郡守李宇夏也。上曰,履歷達之。宇夏告履歷。上曰,七事達之。宇夏告七事。上曰,有所懷乎?宇夏曰,別無所達之事,赴任後,邑弊民瘼,當與道臣相議變通矣。寅明曰,此人,卽故相臣李尙眞之孫也。上曰,然乎?李尙眞,卽選於淸白吏者矣。任守迪宣諭訖。上曰,已爲別諭,而爾已著能治之名,予知之久矣。無若黃州牧使李浤之先勤後怠,而李宇夏則勿墜乃祖之名,可也。此後星州、沔川,若有不治之聲,其罪責,當與他邑有別,勉旃焉。誠躋曰,臣以世祿之臣,自少受國厚恩,而聖敎至此,敢不竭力圖報也?宇夏曰,擧祖父之名,而下敎如此,赴任後,當竭力奉承矣。上曰,星州牧使,是誰之後也?守迪曰,故參判彦紀之子矣。上曰,戶曹參判李春躋之族耶?寅明曰,李春躋之族從也。上曰,爲人着實矣。寅明曰,爲人通達,臣所差遣者也。上曰,沔川,何如人也?寅明曰,爲人淸簡矣。上曰,淸簡何與於治民?諺有秋毫不犯,官庫板蕩之言矣。若魯曰,李宇夏,善治平山,而原城則不能善治矣。上曰,其爲人,似强强矣。若魯曰,陵幸不遠,而僚員近甚不齊。金尙星,引嫌不出,兪健基,在於果川地,今不上來,修撰今有三闕。臣不敢請其差出,而故者經筵官七員,有陪從幸行之事,此亦不及於古矣。上曰,豈可以此開政乎?金尙星,以此不當過嫌,兪健基,在於近地果川,何可爲鄕乎?朝下諭而夕當來矣,政院催促,可也。上曰,君前不諱,故以宋臣某某爲言者,卽明君臣之義也。承旨申飭,可也。若魯曰,經筵,例諱聖賢之名而不讀也。上曰,經筵則諱,而章奏則書以宋臣某矣。上曰,崔道章,曾經承旨矣,誰之子孫也?瑗曰,故參判崔文湜之孫也。 ○修撰兪健基,催促上來事,順安縣監尹尙遠,令該曹各別催促下送事。{{*|竝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有霜氣。 ○大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持平金相紳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大殿誕日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昨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出肅,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陵幸時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前後特敎之下,一向違牌,尙不膺命者,不但事體道理,極爲未安。陵幸隔日,祭文撰進,一時爲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事體道理,豈若是乎?今紀綱雖解弛,有文衡而以其撕捱,令提學替行,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黃晸啓曰,大提學尹淳,今日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仍卽待命於金吾門外云。祭文撰進,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更爲牌招。 ○傳于黃晸曰,大提學牌招事,命下矣,更思之,此乃一日四牌。勿爲出牌,使之入來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因兵曹節目,今此陵幸時,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以訓鍊大將,領軍隨駕,依前例,以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特爲兼察事啓下矣。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待明朝牌招,以爲聽傳敎之地,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本院印信,當爲齎去於陪從時,臣之留院時,不可無印信。禮曹印信一顆,依前例,臨時取來以用,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曾前經宿動駕之時,則本館上下番,必備員陪從者,乃是館規,而今番陵幸時,下番,將不得備員,事體誠極未安。修撰兪健基,昨日特敎之下,纔已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陪從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陵幸時,別雲劍預差咸平君泓,密陽君梡受落點,而密陽君梡,纔已陞實,預差只有咸平君泓。實差若有故,則又當陞實,而別雲劍實差,海興君橿受落點,父子同爲侍衛,不無妨礙,預爲變通而後,可無窘急之端。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章陵擧動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朴昌徵,把摠柳師賢,哨官李聖臣,敎鍊官尹濁,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別破陣十一名,南別營則哨官金興基,別騎衛三人,工匠牙兵五名領率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九月十五日章陵擧動時,建陽門入直軍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砲手,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十四日與訓鍊都監砲手,依例替把,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分付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章陵幸行時,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禁衛軍兵,依前例以訓局軍兵,前期一日替代,還宮後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韓命愈,西營軍五十名,哨官金燧率領,前期一日,與禁衛軍兵,替代入直,而還宮後,還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摠戎廳言啓曰,今因工曹草記,章陵幸行露梁渡涉時,許多軍兵,與各司下人爭渡之際,不無雜亂之弊。守禦、摠戎兩廳旗手軍牢各十雙,分半定送,使其哨官,領率來待於津頭禁雜事,允下矣。本廳旗手軍牢合十雙,哨官領率,預待津頭,使之禁雜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兪健基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別雲劍預差變通草記,傳于黃晸曰,此草記,旣已允下,而侍衛中,有付標之例,此非前期預入者,臨時爲之事,分付兵曹。 ○任守迪,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頹毁處,及左右傍近將頹改築處,合八間許,旣已畢築,把守軍兵撤罷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御營廳、摠戎廳敎鍊官來言,申時結陣,日落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來言,先廂步軍,二嚴結陣,仍爲懸燈,先渡馬兵陣,日暮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衛營敎鍊官來言,二嚴結陣後懸燈,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扈衛廳別將,以留都大臣行判中樞府事沈壽賢意啓曰,臣承命留都,一依啓下事目,率領扈衛三廳軍官,今日申時,結陣於金虎門、曜金門外,至大報壇前路,排列扈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9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隨駕}}。左承旨金尙奎{{*|問安進}}。右承旨韓師得{{*|隨駕}}。左副承旨鄭彦燮{{*|隨駕}}。右副承旨黃晸{{*|守宮}}。同副承旨任守迪{{*|隨駕}}。注書徐命臣{{*|隨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隨駕}}。事變假注書許鐔{{*|守宮}}。 ○上在金浦行宮。 ○鄭彦燮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陵幸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陵幸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窓取稟。傳曰,捲三面。 ○大駕,入小晝停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大晝停幕次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駕,入金浦行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尙奎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訓鍊都監知彀官,禁衛營敎鍊官,禁軍陣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人定後刁斗,天明落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還宮時百官揷羽。 ○傳于李德壽曰,依辛未年例,自梧桐峴至靑坡,捧上言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鑼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百官稟旨就次。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右議政、禮曹判書、戶曹判書、惠廳堂上、江華留守、京畿監司、各務差使員引見。 ○甲寅九月十五日丑時,上,將祗謁章陵,御玉轎至仁政殿前,左副承旨鄭彦燮進曰,俄者,幸行路傍,禾穀盡刈與否,問啓事,命下,故卽招事知兼司僕而問之,則路邊田畓各穀,已盡刈取云矣。上曰,道傍禾穀外,亦皆盡刈乎?兵曹判書尹游曰,可爲踐躪處,刈取云矣。上曰,已熟之穀,船所,此邊亦有之乎?游曰,此邊則路廣不足慮,軍兵則似不踐踏,而各司卜駄及觀光者,必多踐傷矣。上曰,軍兵尾曲,勿踐禾穀之意,分付于諸大將,可也。彦燮曰,招宣傳官,出送藍白信箭而,分付,何如?上曰,唯。信箭,內則中官次知,外則宣傳官例爲次知,而令傳後,宣傳官,以信箭,授兵房承旨而納之事,分付。游曰,天明尙遠,風露可慮。到船所後,待天明渡江乎?上曰,不必待天明而渡之矣。游曰,臣已與訓鍊大將相議,若道狹則雖令軍兵,不成伍而行,不使踐躪禾穀爲計,而各司卜駄,難以禁戢矣。上曰,於各司卜駄,令必難行,令政院,分付各司,可也。出敦化門降輿乘駕轎。都承旨李德壽曰,夜氣猶冷,閉左右窓,如何?上曰,何傷也?不必如此矣。彦燮曰,渡江後,前路有數橋,而鍼串橋則以船隻造成,而不廣且危,其在愼重之道,以人夫輦過,則得宜矣。游曰,鍼串橋浮橋,是潮汐水往來之處,或不無浮沈之慮。郞廳摘奸後來言,造橋十分堅固,少無所慮云,而其在愼重之道,以人夫輦過,爲宜。巨根橋,舊時石橋甚狹,故長湍府使尹光莘,新作浮橋,而雖堅固且奇,俯臨甚高。且有掘浦橋,而亦皆高危,不可以馬裝經過矣。上曰,當下馬以玉轎過之矣。彦燮曰,三處橋,皆以玉轎輦過乎?上曰,唯。彦燮曰,前面人馬,喧擾莫甚,當該禁喧郞廳,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大駕至江邊幕次,彦燮跪告上船砲,又告上船吹,上御龍舟。游曰,天明猶遠,而越邊植炬,已爲待令云矣。上曰,軍兵畢渡後當發船,而植炬待令與否,急送宣傳官,問知而來告,可也。此江之廣,與廣津,何如?游曰,無異矣。上曰,吹打載於挾船後,當爲吹打,而軍兵從容船渡之意,分付,可也。卽今爭渡軍兵,何軍也?游曰,駕後別抄也。彦燮曰,馬兵已渡,而此是步軍,故自然致擾矣。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請對入侍,進曰,天明猶遠,風露可悶,待天明必以駕轎作行,如何?上曰,觀勢爲之矣。興慶曰,植炬若或不爲待令,而渡江後火滅天冥,則將何以爲之?寅明曰,勢將姑遲待天明發船,而江上風露甚不好,進御揮項,如何?上曰,衣襨亦不薄矣。兵判進來,別軍職鞭棍,似已出給矣。游曰,以內下者及本營所在者,分給之矣。上曰,其所漆雘有異乎?游曰,駕護所執鞭棍,則上漆以赤,下漆以三綠矣。上曰,馬兵鞭棍,皆赤漆矣。游曰,內下鞭棍,下有槍刃,揷則爲鞭,拔則爲槍矣。彦燮曰,宣傳官來言,步軍無事渡江云矣。上曰,唯。彦燮曰,橋梁三處,皆以玉轎渡過事,命下,而司僕提調金取魯,亦以此事請對矣。上曰,使之引見。金取魯進曰,前路有數三橋梁,自畿營雖作浮橋,而通連江水,水旣不淺,橋亦不廣,不可以馬裝經過。自本司摘奸後,欲爲稟定,而旣無前例,故臣以此意,送言于政院,以爲稟達,而政院未詳,使臣來稟,故敢此請對,而先朝幸行時,亦於此橋,以人夫進過,今以馬裝行過,似非愼重之道。前路三橋,皆以玉轎作行,得當,第初橋則去晝停所不遠,以玉橋仍爲前進,似好矣。上曰,皆以玉轎過橋之意,已爲分付矣。取魯曰,夜深,故不能禁喧雜人多登,令政院各別申飭,何如?上曰,申飭,可也。兵房承旨進來,駕轎,例上御船乎?問之。彦燮曰,玉轎駕轎,例上龍舟云矣。上曰,內乘具善行,雖新除此任,而替馬稟達之際,事甚不謹,推考,可也。{{*|出擧條}}諸承旨進曰,江風甚惡,揮項進御,何如?上曰,屛風障蔽,不必着揮項矣。彦燮曰,都監軍兵,無事渡江,而禁衛軍,尙今未渡,致此喧擾。問之,則執船次知敎鍊官,逃避不現,故有此未卽渡涉之弊云,極爲駭然。當該敎鍊官,從重科罪,何如?上曰,令本營記過,可也。{{*|出擧條}}上曰,此處江水,不爲太深乎?彦燮曰,不淺矣。上曰,比孔巖,何如?孔巖,其中最深云矣。彦燮曰,無異矣。上曰,京都地方,止於此乎?彦燮曰,然矣。江之彼岸,卽衿川地矣。彦燮曰,東風甚惡,以帳障之,何如?上曰,障以屛風矣。彼處衆人,何以擾擾?其呼船之聲,有異常例,問啓,可也。傳命之際,無別來往船隻乎?亦問于工曹。彦燮曰,問於工曹,則三四隻待令云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初欲待遠曙時渡江矣,今則過矣。彦燮跪告擧碇砲,又告擧碇吹鳴鑼畢。彦燮跪告行船砲,又告行船吹鳴鑼畢,船行。上曰,兵判進來。晝則相見,故軍門,皆以大旗幟,偃而應之,而夜亦如此否?游曰,節次無異矣。上曰,天未曉,令未傳之致,而俄者令宣傳官,往見植炬之有無,而使之來告矣,至今不來何也?植炬已爲起火矣。彦燮曰,異於陸路,故尙未還矣。上曰,泊彼邊後問之。彦燮曰,植炬之起火,似是宣傳官之誤傳,而在京畿監司之道,事當明炬矣。上曰,是故疑之矣。彦燮曰,藥房都提調以下請對矣。上曰,使之入侍。興慶曰,天曙之時,江風甚惡,揮項進御,何如?上曰,揮項欲爲持來矣。辭東朝時,未免忘置,故俄送中官,使之持來,而勿令留門,待闕門開而入去,平明後當還矣。興慶曰,然則東邊,以帳障之,如何?上曰,唯。彦燮曰,宣傳官處當爲詰問,而其稽滯之罪,難免記過,何如?上曰,問其曲折後爲之,而其姓名誰也?彦燮曰,卽李漢範也。上曰,是新來也。兵房承旨進來。都監旗鼓在此,而大將則先去乎?問之。游曰,大將前排,只爲出去矣。上曰,然則尙在船上乎?游曰,大將何敢先往乎?彦燮曰,大將札駐而在,大駕下船後始行云矣。游曰,俄者聽瑩不能善對,夜則不但點旗而已,亦點燈相應云矣。上曰,俄見如此,故問之矣。兵房承旨進來。其宣傳官覓入,可也。彦燮曰,俄者以呼船之聲,異於常例,有問啓之事,問之,則卜駄二匹,未及渡涉而急呼云,而宣傳官李漢範,今始來到矣。上曰,問之。彦燮曰,年少之人,不騎馬而進去,不見京畿監司而還歸,而植炬,則不爲分付。大抵節目,聞吹打聲而天未明,則植炬擧火矣。上曰,李漢範,雖是新來,極爲生疎,記過,宜矣。古語曰,人無信不立,何可使之植炬乎?陵所所在植炬,則今夕還宿所時及明曉還宮時,可以用之,急送宣傳官,復爲傳命,以爲平明後當離發,分付百姓,使卽滅火,可也,而如李漢範者,勿爲送之,使解事宣傳官,急速,分付。彦燮曰,使植炬差使員,分付,如何?上曰,行抵植炬終境,而盡爲撲滅,卽速分付,可也。彦燮,跪告下碇砲。上曰,兵房承旨進來。下碇砲三聲之內,太甚間闊,軍器寺官員,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跪告下碇吹,又告下船砲,進曰,宣傳官告下船砲時,誤以下船吹告達。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此一時誤着之事,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告下船吹後,上御坐馬而行,至孤山小晝停所。彦燮曰,俄者所過之浮橋,卽鍼串橋也。此橋,水旣不淺,且以船隻造橋,其在愼重之道,不可以坐馬過行,故臣以便輿渡橋之意,仰稟矣。及到此橋,司僕官員,使臣等不知,故紛踏之際,已過此橋,不得以便輿行過,臣等不勝驚懍惶悚矣。副應敎金尙星曰,此橋,以船隻造成,雖謂完固,而橋下之水,連江頗深,故承旨與兵判,仰達以便輿過橋,定奪,而行及橋邊,當該司僕官員,不使政院知之,有此乘危之擧,驚懍之心,至今未定。司僕官員,推考警責,何如?上曰,轎子在於橋邊,故意有換乘之請矣,司僕官員,終無所稟。當該玉橋次知官員,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離發小晝停所,御駕轎而行。彦燮曰,所過峨嵳峴,明日以玉轎經渡,如何?上曰,唯。大駕至浮石大晝停所,移時後,離發御坐馬而行。彦燮曰,前有天登峴而甚爲峻急,移御玉轎以過,如何?上曰,置之。兵房承旨進來。曾有申飭,而各司卜駄,未免有踐躪田穀之弊。當該承旨推考後,各別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彦燮進曰,此是掘浦橋也。上,下坐馬移御玉轎而渡橋。彦燮曰,此橋,當以便輿行過,有所稟定,而下馬御輿之時,鋪陳排設當該官員,不卽待令,累次,申飭之下,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請罪之事矣,何以爲之乎?上曰,官員從重推考,不卽待令下人,令攸司囚治,可也。{{*|出擧條}}上曰,此橋最高乎?彦燮曰,前有巨根橋而最高矣。上曰,潮汐水自何而入乎?彦燮,指橋右曰,自此而往來矣。上降輿御坐馬而行,至巨根橋邊,上,下坐馬御玉轎曰,彼是舊橋乎?彦燮曰,然矣。上曰,以何物造成此橋乎?多費民力矣。游曰,長湍府使尹光莘,造此橋,而可謂奇作矣。上,降輿御坐馬而行。彦燮曰,陵洞口有小峴,而頗峻絶,御輿以進,如何?上曰,置之。上至齋室前,下馬御輿,顧謂兵曹判書曰,軍兵食代,此處當爲之乎?游曰,三軍門相議爲之矣。上曰,從容爲之,可也。大駕入齋室,少頃,乘玉轎至紅箭門外,降輿以入,先行望墓禮,仍奉審陵上。招入參奉尹東奭、黃灝源,問莎草之何時改補,又一巡墻外。上曰,不爲欄干石,而只設莎臺石,似是追崇而封陵故也。踰峴後見之,洞口極爲開朗,石人之苔衣,色如松花矣。彦燮曰,內蟬翼砂,尤奇矣。上曰,行龍自何處而來乎?陵官達之。黃灝源曰,自冠岳山行龍,至桂香山而過峽,回龍顧祖矣。上指西峯曰,峯名爲何?灝源曰,此峯之名,卽金井峯,爲坤申峯也。上曰,其峯秀麗,洞口之蘊藉,與英陵相似,莎臺上莎草甚盛,亦奇矣。莎臺石,雖不爲隱釘,少無罅隙,古之匠手,勝於近來匠人矣。右議政引見,可也。注書徐命臣,承命出往,引右議政金興慶以入。上曰,此陵,卿曾爲奉審乎?金興慶曰,待罪京畿監司時,曾已奉審矣。上曰,與英陵,都局何如?興慶曰,二十年前一次奉審于英陵,不能記得,而其行龍形勢與都局關鎖,則相似,此古之邑基矣。灝源曰,金陵故基也。上曰,有江水,故意謂比諸中原金陵而稱之矣,邑號本來如此矣。興慶曰,此陵,前在楊州茵匠里,改玉後,及王妣喪事,移奉於此所矣。今日朝寒午熱,日氣不均,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指陵官黃灝源曰,此陵官之名,爲誰也?彦燮告其名曰,卽古監司黃璿之子也。上曰,然乎?是別爲錄用者矣。石物,自楊州移用者乎?尹東奭曰,自舊陵移用云矣。上曰,彼峯雖畫而不如,出洞時,使守僕更告,可也。上奉審丁字閣曰,莫重丁字閣窓戶紙,連三折而塗之,事體苟艱,極爲非矣。戶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入小次後,下敎曰,禮房承旨,傳香後,與都承旨同爲入侍,可也。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韓師得入侍。上曰,今番祭文,見之乎?師得曰,見之矣。上曰,其祭文辭意,有若當宁嗣服後祗遷者然,何如?都承旨,本來聽瑩,注書,以其草冊所記者見之,德壽見草冊後曰,不必深看矣。上曰,都承旨,以爲無妨云乎。德壽曰,若是未安,則臣等,豈不與製進人相議而改之乎?臣待罪松都時見之,則高麗太祖之陵,無石人,而只有短碣,其儉德如此。其後恭愍王之陵,則其奢侈,過於秦始皇,今則剝落,傾圮無餘,帝王之奢儉,爲懲戒矣。師得曰,祭文事,招大臣問之,何如?上曰,旣爲塡祝,無甚害於義,則置之,可也。上行爵獻禮,就位,先行四拜禮,詣神位前,三上香,行初獻禮,贊儀啓請入小次。上曰,連呼笏記,可也。右議政金興慶,行亞獻禮。上曰,禮房承旨進來。他陵丁字閣,棟椽丹雘,皆有彩畫,而此陵獨無,未知今番改丹靑時,卒急而不畫乎,元來自前不畫乎?使注書問諸陵官而來告,可也。命臣,承命問諸陵官後來告曰,自古無畫云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俄者獻酌時,以酌之龍頭,向西相對而置之乎?彦燮曰,如是而奠酌矣。上曰,齋郞,誰也?師得曰,徐命珩爲之矣。驪善君壆,行終獻禮。上行四拜禮,在位者皆四拜,禮畢。上還小次,移時,又行辭陵禮。乘玉轎還齋室,至池邊住轎曰,此池鑿於何時乎?灝源曰,設陵時鑿開云矣。上曰,有蓮乎?灝源曰,今則無有矣。上曰,此池爲何方耶?灝源曰,是午方矣。上入齋室,少頃,發向金浦宿所,上御坐馬。彦燮曰,梧桐峴甚爲竣急,以便輿輦過,何如?上曰,然則無峴而後,可以乘馬矣,何妨也?前路如有民人多聚處,來告,可也。彦燮曰,金井峯出洞時,有更告之命,其峯,在於直眺矣。上曰,自此見之,尤奇矣。兵房承旨進來。禁衛營吹打,置於前而爲之。彦燮曰,無信箭而入送挾輦陣乎?上曰,無信箭入來,自有前例矣。彦燮曰,民人多聚於是處矣。上曰,何處民人乎?問之。彦燮曰,兩班則居在富平,民人則皆是近處居生云矣。上曰,謁陵之禮,久不爲之,今番幸行,在情禮所不已,而道路修治,橋梁造作,自多勞民,朝家當有軫念之道,而民事亦何如耶?馬欲進不可駐,承旨,以此意宣諭於民人而來告,可也。彦燮,宣諭後來達曰,路傍士民,皆以爲今年年事,禾穀則免凶,晩移秧則終多不食,木花亦不實,而至於道路橋梁之役,則雖迷愚下民,豈敢以一時幸行爲勞耶云矣。上曰,鄕校下馬時,止吹打,乘馬後復爲之意,分付宣傳官,可也,而鄕校漸近,前班只留雲劍,而撥送各差備,可也。上至鄕校前,下馬復御坐馬。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鄕校距此爲幾里,問于校生而來告,可也。彦燮曰,鄕校距此爲二里許云矣。上入金浦行宮。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五日戌時,上御金浦行宮。右議政金興慶,禮曹判書申思喆,宣惠廳堂上金取魯、尹游,江華留守金東弼,京畿監司趙命翼,左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都差使員廣州府尹曺命敎,道路橋梁差使員楊州牧使趙儆,地方官金浦郡守柳泓,引見入侍。上曰,金浦客舍頗廣,而入侍之人,不少,反爲狹隘矣。各務差使員,何不入侍乎?趙明翼曰,前例,楊州牧使、廣州府尹及地方官,只爲入侍矣。上曰,前日長陵幸行時,則肅拜差使員,皆爲入侍,先朝溫陽幸行時,亦然矣,金興慶曰,當午日氣頗熱,侵夜駕還行宮,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有何下敎事,引見臣等?而至於民役蠲減事,臣等在外,已與相議矣。上曰,有下敎事,而自有先後可問者,禮判先爲進來。先朝溫泉幸行時,果川鄕校,未知有下馬之事乎?申思喆曰,不能記憶矣。興慶曰,臣自忠淸道直爲陪從,故不知矣。金取魯曰,軍行則無壓尊之事,而諸臣則豈不下馬乎?上曰,軍兵則亦不下馬於太廟矣。思喆曰,侍衛諸臣皆下馬矣。上曰,東宮隨駕者,於空闕亦爲下馬矣。兵判,以惠堂入來乎?過果川鄕校時,應有下敎之事,予亦其時隨駕,而不能記得矣。尹游曰,雖尊聖師,苟無前例,則不可下馬,而今新開道路,該曹當爲節目稟啓矣。上曰,果川鄕校,其無橫過之處乎?取魯曰,無回避之路矣。上曰,尊崇先聖,則中原我國,少無所異,太學鄕校,亦何有間,而目今學校,疎虞莫甚,予心嘅然。漢高祖,豈不以太牢祀夫子乎?諸臣僉曰,親臨謁聖時,旣爲趨蹌,則今此下馬,於禮得當矣。上曰,文廟,旣有告由祭禮,今者遣禮官致祭,未知何如耶?是以問於禮官矣。興慶曰,春秋自有釋菜,今日適會歷過而祭之,事涉如何矣。上曰,若是禮外,則非待先聖之道矣。《論語》,有祭之以禮之語,致祭與酌獻,有異,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旣與酌獻禮有異,而且無前例矣。興慶曰,致祭則屑越矣。東弼曰,旣爲下馬,又有此致祭之聖意,可想尊聖之盛德,而鄕校皆有於列邑,而曾過廣州,無設祭之事,獨設此邑,事涉如何矣。上曰,鄕校在於廣州城內乎?曺命敬曰,在於城外矣。取魯曰,聖意甚盛矣。太學,京鄕何間?而體格差殊矣。游曰,聖意雖在於尊聖,而遣官致祭,似涉未安。大臣之言,是矣。廷濟曰,古有過祀之典,而旣封文宣王,則地位極爲尊重,至於致祭,則殊非尊聖師之道矣。上曰,畿伯,道臣也,與守令有異,亦陳所見,可也。明翼曰,諸臣所達,皆有所見,旣異酌獻禮,則似涉如何矣。上曰,京外學校,今皆貿貿,不知尊崇之義,掌議齋任輩圓點,皆是虛文。今日下馬鄕校,問相距遠近,而本郡校生,無應之者,隣邑校生來對之事,極可笑。予直欲行酌獻禮,而拘於節次。卿等之言,亦如此,心雖缺然,不可設祭,而明日歸路,亦過鄕校乎?諸臣僉曰,然矣。游曰,懿陵幸行時,望見五陵,故以布帳蔽障之,明日則依此爲之,何如?取魯曰,今日旣爲下馬,明日亦當下馬矣。東弼曰,今日明日,若有異則事涉顚倒,復爲下馬,得宜矣。上曰,戶判及惠堂進來。近來至於懿陵,不遠幸行,小民亦望蠲役,如此陵幸,不可廢也。使民之道,不可使出其倖心,故推考畿伯,有意存焉,而國家何不顧念乎?前日利川、高陽等前例,有之矣。興慶曰,辛未年減給二斗大同,此有前例,而登諸《政院日記》矣。上曰,豈可與先朝已行之例有異也?廣州、高陽、利川宿所謄錄及戊寅年廣州前例,有之矣。年前遷陵後,與惠廳堂上,卽今嶺伯金在魯及朴文秀,坐于壁大廳而相議蠲役,直下備忘,而與此有異,今不可爲準矣。取魯曰,依辛未年例,存恤地方官,好矣。廷濟曰,京畿監司,謄辛未年蠲役備忘記,置於袖中而入來矣。上曰,注書授而讀之,可也。廷濟曰,不必使注書讀之,使畿伯讀而達之,好矣。上曰,然則畿伯讀之,可也。明翼讀畢,進曰,小大晝停橋梁等出站,十一邑皆入之矣。取魯曰,惠廳有老吏,故問其前例,則以江華燉臺役事,故十一邑民役,其時減給云矣。上曰,當用此例,而至於宿所,則亦當用他宿所例,卽今金浦之民,旣爲三役,宿所馬草道路等役,是也。取魯曰,當以先朝已行之例爲之,而春收米七十二石,金浦郡有退捧之事,此米蕩減,則似好矣。上曰,秋大同二斗,亦當減給,而此米先爲蕩減,好矣。廷濟曰,小臣,以整理使,先爲出來,民間疾苦,問諸下吏及守令,則弊端甚多,無可奈何,而其中拯米,乙未年以後,幾至數千石矣。上曰,此邑在江邊,故拯米甚多矣。取魯曰,船漢甚惡,到此等地,弄奸和水之弊,頻有之,而拯米亦在於下吏,蕩滌不可,當以堂堂之事,減其田租之例,得宜矣。東弼曰,拯米與還上,最高年條,特爲蕩減,以慰民心,亦好矣。上曰,還上蕩減,不可開路,雖爲蕩減,未必爲惠。乙巳年則是嗣服之初,而道臣與廟堂,皆請蕩減,故許之矣。取魯曰,王政,必以名正言順爲貴。陽川地境鹽倉等地,常時甚淺,而及望晦之間,始有潮汐水,故船隻,乘此上來,而必於此處,皆有和水之弊。小臣,向住江邊而見之,則敗船者必有先聲,而後果致敗云,此則皆故敗也。年來見敗船狀啓,則雖謂大洋敗船,而船漢則無一人死者矣。上曰,或有掩匿一人,而謂之溺死者矣。取魯曰,昨已陳達,有論罪差使員之擧,而或有私相發賣者,或有故敗者,必各別嚴飭,然後可以無此弊矣。興慶曰,船敗者,三年滯獄,刑訊滿十次,則放送之,其弊將何以禁遏耶?上曰,畿伯,謄出辛未日記而袖來,更有陳達之事乎?有此謄來,其意可知。明翼曰,凡事必詳知舊例,而旁考遵行,可免疎漏。雖在路上,多有擧行之事,是以持來矣。臣且處事妄率,向者狀啓,致勤聖敎,十分惶悚,而適値此時,不得不擧行職分內事。然若係日後變通者,有所仰白,則是臣以藩任,乃爲自處者矣。方在惶恐待罪之中,何敢復出己見,有所仰稟乎?上曰,此言過矣。向者嚴敎,不過出於體例間事,卿心,予旣知之,豈至有深意乎?頃見辭疏,已知有引入之意,今者所達如此,又欲撕捱乎?秋務方殷,此時方伯,不可暫入矣。特爲推考後,更勿爲此言之意,承旨言之,可也。金浦郡守柳泓,亦不爲非,而有此引見,則況卿乎?其事雖誤,吾知其出於爲民矣。{{*|出擧條}}上曰,蕩減其春大同,則民皆爲好耶?其外顧恤之道,亦須講究,而二斗蕩減,則不可減其數矣。明翼曰,見辛未年謄錄,則馬草分定,至於二萬石,而今番則親自打算,只以一千石分定。每事,依聖敎務爲簡要,故民無雜役,已蒙莫大之實惠,豈不知字恤之德意乎?取魯曰,金浦有久遠授來賑廳錢二百九十餘兩,而至今未納,若欲復施惠政,則蕩減此錢,甚好。小臣,雖爲有司之臣,豈可吝惜乎?柳泓曰,賑廳,今雖催督,而指徵無處矣。上曰,在於官家乎,在於民間乎?問之。東弼曰,散在民間云,此則守令,勢當備納矣。上曰,問諸守令,則必以散在民間爲言矣。上曰,金浦何至於此乎?僉曰,今爲弊邑矣。東弼曰,令廟堂講其除弊之道,可矣。上曰,拯米則工判有守,予欲從之,而工判之言,過矣。筵中說話,民人豈不得聞知耶?廷濟曰,橋梁修治邑,則用力多矣。上曰,備局,問此曲折而擧行,宜矣。取魯曰,若過中則不可矣。上曰,如金浦邑者,亦未免些少矣。上曰,致祭處,當爲幾所耶?達之。興慶曰,兵房承旨有謄置者,此地及沿路,有昌嬪、䄙嬪及延齡君山所矣。上曰,延齡墓,望見於路上乎?江都留守,似知之矣。東弼曰,去路不得望見矣。興慶曰,故校理尹暹,其孫尹棨,皆死節,而其墓,在於此地,其在崇奬節義之道,亦當致祭。趙憲之書院,又在此邑,似當有致祭之擧矣。上曰,趙憲則致祭錦山屬耳,不爲煩數耶?東弼曰,纔已致祭,雖不設於此,何妨也?上曰,過其地而致祭,有間矣,遣何官設祭耶?興慶曰,禮官當爲進去矣。彦燮曰,今因致祭之擧,敢有所達矣。六臣書院,在於露梁道傍,當有致祭之擧矣。上曰,先朝曾無致祭之事,蓋因其時議論不一故耳。塚墓則雖在疑信之間,而旣有書院,則致祭,可也。明翼曰,六臣之中,四人之墓,在於卽今幸行時路傍,而得見該邑守令報狀,則今番治塗之際,階節至近之地,未免侵逼致傷云。祭文中,論此事實而致祭,似好耳。廷濟曰,前日陵幸時,路傍常漢之墳,略有毁破階砌者,自上別有申飭,使之修補矣。六臣之墓,數尺之地,果爲傷破,則事甚驚駭矣。上曰,一邊傷破其墓,而一邊致祭書院,可乎?監司推考,地方官記過,卽令修補,可也。{{*|出擧條}}上曰,六臣墓,在於何處?彦燮曰,在於露梁峴下,而路傍纍纍者,是也。只有短碑,書某氏之墓,而不書名字也。上曰,只書某氏墓,而不書名者,似出於畏禍矣。至其墓處,使事知兼司僕,告達,可也。上曰,先朝於明善翁主墓,曾有將欲親臨之敎矣。延齡之塋域,在於衿川,而己亥年則適有身病,不得往見,至今不識墓所,今番豈不致祭乎?游曰,六臣書院之傍,有朴泰輔書院,似當一體致祭矣。上曰,在先朝,則可也,而予之致祭,何如耶?興慶曰,先朝旣爲賜額,今日致祭,有何不可乎?上曰,予知其忠臣,可矣,若賜祭,則於予事有所不可矣。東弼曰,少無所害,若有難便,則臣等豈敢煩請乎?上曰,祭文代撰時,下得文字,事甚難便,非以朴泰輔,不是忠臣,其賜祭與不賜祭,俱涉難處,置於闕典,可也。上曰,昌嬪墓所,當遣禮官而設行乎?興慶曰,宗臣,似當進去矣。上曰,承旨書之。傳曰,今者謁陵,情禮之所不已,而觀其道路橋梁修治,爲民弊也多矣,豈不軫恤?況有辛未先朝已行之恩典,遵依故事,地方官竝站邑,令廟堂問于本道,減今秋新大同二斗。地方官,金浦則又當宿所之役,役重昔年,宜加顧恤,今春停退大同,特爲蕩減,其他貸於賑廳,年久可以蕩滌者,亦令備局,稟處。傳曰,昌嬪墓所,依辛未故事致祭。六臣墓,其時先有致祭之命,而仍喉院所達,遂寢。今則與其時有異,追述先志,乃亦繼述,其令禮官,特爲致祭于書院。今聞大臣所達,贈議政臣尹暹,贈判書臣尹棨等墓,俱在此地云,亦爲致祭。文烈公趙憲,纔已致祭於錦山,而今過其鄕,又有其院,豈可闕哉?亦令禮官致祭。傳曰,䄙嬪墓所,當遣中官致祭,祭物,令該司待令,。延齡君墓,遣近侍致祭,而待祭文書下,擧行事,分付。上曰,癸巳年,予過此可以想象,而館舍則比前頗勝矣。今江都,過半而來,獨鎭之議,毋作紙上閑語,向者豈不有沓沓之敎乎?興慶曰,得軍丁七百名,然後可以變通,以此諸議牽掣矣。上曰,三處保障,予皆見之,而其中沁都最重,御製備言之矣。旣有內貢物,其他書冊,皆有之,京中所用胡椒之半,亦輸置其處,豈非重地乎?興慶曰,此非倉卒可言者矣。上曰,非卽今可言也。俾欲不忘,而大臣之意,其欲勿施矣。興慶曰,小臣必欲擔當變通矣。上曰,常時行人,皆由孔巖津渡涉乎?東弼曰,此是險津矣。上曰,昔在丙子亂時,大駕從光熙門而出,若事急則孔巖險津,何可憚也?廷濟曰,陽川及孔巖船路,當先爲變通矣。上曰,廟堂後日商議爲之,可也。東弼曰,今番新得良丁,四五千名云,若移屬於江都,則庶可變通矣。上曰,此則不可移送矣。畿伯,各陵未奉審處,何時當爲之乎?明翼曰,陵行後更當出去矣。上曰,畿伯後日陵奉審肅拜時,入侍,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畿伯進來。今年農形,何如?路中或有不實處,而摘來見之,則有異所見矣。明翼曰,坡州、高陽,路邊則雖得豐稔,而峽中田穀,不實莫甚,金浦則稍勝矣。上曰,木花不實云矣,今則,何如?興慶曰,不至於凶歉矣。上曰,予意亦如此矣。明翼曰,小臣,本不爲爲民固聚之計,而廟堂,若以此越視,則可悶矣。上曰,中官往來之行,欲問農形,而必不直告,故初不問之矣。今年早暵之餘,農形猶能如此,誠爲多幸。道路見之,則觀光之人,他人田畓,不少顧藉,多致踐傷,耕種道路者,民習雖可惡,而亦可悶也。在於深宮,不知農形,而心甚鬱鬱矣,今見此地,民將不饑,猶勝於當初所料矣。京畿雖得大豐,猶難,況此小稔乎?某條以蘇醒畿邑之民,爲主,可也。廣州府尹進來。本州年事,如何?命敎曰,以田穀言之,豆則慘凶,太亦凶歉,黍粟,因風災不善結實,皆不得免凶,而禾穀則晩移秧,雖已辦凶,猶不至於全失種子,早種者則頗茂盛,而昨年則田穀稍豐,禾穀不能免凶。本州田多畓少,幾過三分之一,故今年年事,反不如上年矣。上曰,守禦使,今亦入侍,而廣州軍餉甚小,是爲悶事,與之相議,各別勉旃,可也。命敎曰,臣曾有疏陳之事,而所見,或者迂闊而然,而廟堂一不採施,只令推尋劃給米矣。上曰,所請之事,備局回啓,皆爲防塞耶?命敎曰,然矣。劃給米則壬子年,朝家雖有五千石劃給者,而今已三年,無一石來納者。聞其中統營平營米,則因江華留守所達,已令輸納江都,而只餘嶺南會付耗米二千石,亟令輸納。壬子年,因李宗城所達,忠原大同米,以凶歲之故,只許劃送五百石,而其後則榻前下敎,以觀歲之豐凶,從多少限十年,劃送南漢事,旣有定奪,而迄無一石之來納。若令廟堂各別催督輸納,則庶得軍餉之儲聚,而至於民瘼,則亦多可陳者,而更鼓已深,不敢悉陳,當與道臣相議,狀聞變通矣。上曰,令廟堂更爲,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京畿何邑,不爲可悶?而楊州最悶矣。趙儆曰,早種者差强,而晩移者無所收,田土瘠薄,故農形終未免凶歉。且邑有大段弊端,而更鼓已深,不敢稟達矣。上曰,金浦郡守進來,履歷達之。泓告履歷。上曰,本郡弊瘼,何如?泓曰,拯米捧徵,最爲痼弊矣。上曰,雖爲陳白,無益矣。游曰,今番雲劍,極爲苟艱,有父子兄弟俱爲受點者,自上有中路變通之敎矣。其中密陽君兄弟,皆以雲劍,極爲難安矣。上曰,此則過矣。游曰,然則置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明日則平明動駕,何如?上曰,昨日江頭離發之時發行,則好矣。興慶曰,此則太早矣。上曰,十里所入植炬,則當餘之,而觀勢爲之矣。上曰,諸臣出去時,承旨持此信箭而出,開門出送,可也。上曰,信箭次知內官,無之,故入侍內官,持來信箭,次知內官,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9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金尙奎{{*|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開門牢子大喝三聲。□□一通放砲一聲,鳴金二下,大吹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兩司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鄕校下□□□光人禁斷使鄕校□□左右□□,分付。 ○又傳曰,金浦郡□□□依例食物題給□□□,分付。 ○鄭彦燮啓曰,司僕□□□來言,採窓□□□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至開花小晝停,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至孤山大晝停,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下馬時,鳴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禁軍陣敎鍊官來言,騎馬時,吹哱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訓鍊都監、御營廳、禁衛營,禁軍陣、摠戎廳,敎鍊官來言,日暮後懸燈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朝廷二品以上、兩司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六日卯時,上,還宮。乘便輿出門,御駕轎而行,鄭彦燮曰,昨日所過三橋,今日亦以駕轎輦過,何如?上曰,惟。李德壽曰,曉霧甚惡,日出後開窓,何如?上曰,何害之有?兵房承旨進來。金浦客舍依前用之之意,分付,可也。下馬所校生盡來待事,分付乎?何必其來待也?彦燮曰,齋任來言,待令而不過一一gg二g人云矣。上曰,金浦鄕校,今此輦過之後,事有自別者,殿內鋪陳及修補等事,報于該曹,卽爲擧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依昨日,分付,雲寶劍外,雜差備先爲發送,待於下馬處,駕護馬兵輩處,亦爲,分付。使之謹避校生排立處,而令駕後宣傳官,率巡令手一人,速往看檢,可也。李漢範,雖是忠武公子孫,而年少故事多生疎矣。至鄕校前,上,下馬而行。尹游曰,儒生輩來待于此矣。上曰,使之告其姓名。都有司梁益善,掌議洪有徵,各告其姓名。上曰,此非校生乎?彦燮曰,是儒林矣。上曰,校生幾何?西齋掌議進曰,小臣□□宅寧,而合靑衿數,至四十餘矣。上曰,梁益善先世,有顯官乎?益善曰,六代祖淵,爲吏曹判書,五代祖爲淮陽府使矣。彦燮曰,梁淵,是成宗朝佐理功臣矣。上曰,洪有徵亦達之。有徵曰,九代祖唐城尉,是太祖朝駙馬也。上曰,爾爲奉祀乎?有徵曰,非奉祀孫矣。五代祖涵,以前刑曹正郞,壬辰年戰亡於兔山地矣。上曰,何以戰亡而有贈職之典乎?有徵曰,避亂於兔山,而身死無贈職事矣。上曰,年幾何?益善曰,今年五十八矣。有徵曰,今年四十一矣。上曰,爲經工乎?爲製述乎?益善、有徵曰,皆從事製述矣。上曰,大學、鄕校,尊崇先師之道,則少無異同。章甫爲領首,旣親承此駐輦下敎,各別惕念,正其士習,董率敎胄之化,守護聖宮而太學三件,申飭之事,亦必聞知,爲士子者,不過此三件弊端而已。外方鄕校,亦必通文於太學,勿爲無益之通文,發送通文,問其三件,申飭而知悉之,可也。上曰,金浦耆老人處,食物題給,輕囚放釋事,分付,可也。鄕校能有養士之物乎?益善曰,各邑有鄕校位田,大邑則七結,小邑則五結,而獨此邑無之矣。上曰,他邑則皆有乎?益善曰,前者御史,忘其姓名,而以此狀聞於朝家,請給位田,亦不得矣。上曰,州府郡縣鄕校,皆以差等有位田,而獨於金浦鄕校無之云,令道臣依例覓給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殿鋪陳及修補事,令該曹擧行,而校宮無頹圮處乎?益善曰,聖殿則前日主倅,纔已修改,而東西齋則方傾頹難支矣。上曰,金浦鄕校東西齋,乘其農隙,勿用民力,卽爲改建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到巨根橋輦過。彦燮曰,大駕若於路次,換御便輿,則侍衛諸臣,當下馬,卽爲進來侍衛於輿前,而昨日掘浦橋御玉轎渡橋時,侍衛班中尹游、李春躋外,無一人入來侍衛之事,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到掘浦橋,以人夫輦過入浮石所小晝停,少頃離發,乘坐馬而行。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金浦郡守使之落後,下敎等事擧行形止,令道臣,今日內狀聞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雜人多入於侍衛班中,有此遲滯之弊,兵曹當該郞廳記過,可也。上,入孤山站大晝停,傳兵房承旨使之入侍。鄭彦燮入侍。上曰,駕後宣傳官二員,注書出去招入,可也。南泰耆,承命出往招宣傳官二員而入。上曰,宣傳官各持此靑、黃色信箭而出去,靑色信箭則傳于訓鍊大將,黃色信箭則傳于禁軍別將,以爲前日兩朝幸行章陵時,皆有閱武之擧,而今日則軍兵驅馳里數,稍加於前,今已日晩,閱武則雖不可爲之,先朝已行之事,亦不可全然廢却。步軍則先行結陣勿動,訓鍊大將,率七色標下及馬兵,左邊札駐,禁軍別將,率隨駕禁軍,右邊札駐,吹打跪迎,上將臺後,鳴鑼一聲,吶喊一聲,上馬又一聲,行軍而常時團束與否,將欲見之。此意詳細,分付,可也。彦燮曰,果川縣監及宣傳官記過,何以爲之?果川縣監朴民秀,到任纔數日,治塗之時,不能知之云矣。上曰,見六臣墓後,當爲處分矣。游曰,訓鍊大將送言,以爲步軍馬兵,分而二之,極難云矣。上曰,然則合而行之,可也。游曰,船頭爲開營行則好矣。上曰,然則將臺下欲爲開營行,使之札駐,可也。李森曰,乘將臺一節當爲之,入軍門節次爲之乎?上曰,參現一節,拔去好矣。游曰,磨旗發放則極易矣。森曰,船上吶喊一節,覽之則好矣。上曰,兩朝所行之事,不可廢而欲簡略爲之矣。彦燮曰,初則無旗鼓迎接矣。上曰,爲開營行,則迎接等事當有之矣。游曰,駕後別抄壇上護衛,可矣。上曰,分付,可也,今豈復踵前習耶?上曰,兵判進來。升旗升帳節次,當爲之矣。游曰,參現時,甲冑,何以爲之乎?上曰,卿等當爲之矣。雲劍外諸差備,皆出送吹打外,可也。彦燮曰,信箭次知宣傳官,累次催呼而不卽進來,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今此號令,與前有異,必有掣肘之端,依尹游之分付擧行,而前號令則置之之意,出送信箭,分付,可也。至鍼串橋,上,下馬以便輿渡橋,復御坐馬而行。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彼儒生上疏捧之,可也。至六臣墓所,上駐駕而看,至船頭。彦燮跪告上船砲、上船吹。又告擧碇砲、擧碇吹,又告行船砲、行船吹。上曰,咸恩進來。卿在都監時所製神機箭,則似不用之矣。森曰,近來事不能聞知矣。金尙星曰,臣等當陪從於陣中,而兩司則有命然後,當隨入矣。上曰,前例,如何?金若魯曰,前例則備局諸宰皆陪從,而昨年箭串閱武,不許隨入矣。上曰,三司及侍從大臣、備局宰臣,竝令入陣中,可也。上曰,六臣墓無疑乎?吳瑗曰,分明無疑,故相臣南九萬作碑銘矣。尙星曰,自古謂之疑塚,故朴彭年後孫崇古,終不設祭於墓所矣。若魯、尙星曰,昨日朴泰輔書院致祭,有難便之敎,而至於祭文,少無未安事,只當以歷過致祭爲辭矣。與六臣書院,同在一處,而一祭一不祭,似涉如何矣。上曰,同在一處乎?親辟左邊而望見之。若魯曰,在右者是六臣書院,而彼隱樹中者,卽朴泰輔之書院矣。上曰,還宮後當詳思下敎矣。吳瑗之不爲入侍,似有意矣,使之入侍,可也。吳瑗進伏。上曰,予曾聞爾之祖父書院,有與朴泰輔合享處矣,在於何地耶?瑗曰,臣之祖父書院,在於坡州,而朴泰輔、李世華,竝享矣。上曰,咸恩進來。戰船貌樣,與彼船相似乎?森曰,三層軒架,而其制度不過如此,但稍大於彼船矣。彦燮曰,禁衛營吹打,同入陣中乎?上曰,落後而送之,可也。彦燮,跪告下碇砲、下碇吹,又告下船砲、下船吹,上御坐馬向將壇。彦燮,跪告信砲。上曰,久無砲聲,軍器寺官員記過,可也。宣傳官止鑼,取稟。上曰,兵判進來。別破陣以靑白信箭出給執事二人而招來,可也。上曰,大臣、備局諸宰、宗臣、三司、皆隨入陣中事,分付,可也。彦燮曰,侍臣騎馬入陣中乎?上曰,然矣。上曰,今番閱武,與辛未年有異,升大閱旗則不可,他旗有之乎?執事進曰,又有帥字旗矣。上曰,此旗懸之。大駕向露梁將壇。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六日午時,上親臨將臺閱武。上曰,今番閱武,不過大略而已,諸大將只爲參見,可也。鄭彦燮跪告小開門吹打,宣傳官朴載海,又告小開門。彦燮曰,大司馬及各大將參現時,兩跪一揖乎?上曰,依爲之,而咸恩在傍,可也。彦燮進操鍊笏記曰,宣傳官累次催呼,不卽應對,請記過。上曰,依爲之。尹游告升帳砲,宣傳官告升帳號令,彦燮告各營大將參現。尹游,具甲冑參現,訓鍊大將張鵬翼,禁軍別將金洸,亦依例參現訖,放三砲吹打止。彦燮曰,中軍以下參現權停乎?上曰,唯。李森曰,中軍以下參現不可廢也。上曰,然則使皆參現,而聽發放則前年已見矣。游告升旗,宣傳官告升旗號令。上曰,頭領參現旣爲之,巡視發放爲之事,分付,可也。彦燮曰,然則送信箭,指一呼來,何如?上曰,旣以信箭招大將,大將自當,分付號令矣。彦燮曰,參現限哨官乎?上曰,唯。旣爲巡視發放,則似無摩gg麾g旗發放之節矣。森曰,摩gg麾g旗發放可觀矣。上曰,然則中軍以下,摩gg麾g旗發放令爲之,可也。森曰,此有掣肘之端,大將不以司命旗揮之而親操,則當摩gg麾g之以蛟龍旗也。上曰,先朝已有此事,而若親臨閱武,則自古兵判爲執事矣。宣傳官告各營中軍、千別將、把摠,摩gg麾g旗發放。上曰,與將號笛摩gg麾g旗差易矣。宣傳官告曰,兼司僕將李玗,有失措之事,拔其箭而來矣。上曰,前營將李玗耶?極爲生疎矣。兵判旣兼中軍,與駕後承傳官,皆下去同受號令似宜矣。游告觀旗下地方。上曰,咸恩進來。欲見設布帳之狀,不設陣則不謂布帳乎?若設何陣則好耶?森曰,大方陣好矣。上曰,大將下去,自主號令,可也。森曰,右一點出令,使之當中設陣,何如?上曰,唯。彼宣傳官誰也?游曰,卽朴載海也。上曰,以都摠經歷,新爲宣傳官者也。游曰,是前忠淸水使朴璜子也。上曰,其爲人最好矣。旣已出令,肅靜牌速爲立之,可也。而宣傳官一人,授黃色信箭,設方陣,復設帳畢,禁軍,卽爲追擊之意,暗令,可也。森曰,若立旗,則當知之矣。上曰,若揮旗,則都監軍,亦當預知矣。游曰,吐丸放爲之,何如?上曰,朝天放當爲之矣。游曰,雖爲朝天放,猶有未審矣。上曰,都監軍士,當知之,而至於禁衛軍,則直放馬兵必易矣。上曰,禁軍別將進來。步軍開陣,纔設布帳,出禁軍卽爲追擊,三進三退後,自主號令,回于信地,可也。洸曰,以六廂禁軍,盡爲追擊乎?上曰唯。咸恩進來。先朝五衛陣法,能知之乎?森曰,知之矣。上曰,以此法,亦爲鍊習乎?森曰,自六花陣、八陣圖中出來者,而安知其神化之術也?上曰,六花陣法能知之乎?森曰,雖不善爲,亦能依樣矣。宣傳官告曰,禁軍吳泰秀落馬,故拔其箭而來矣。彦燮曰,禁軍別將金洸,有不善傳令之事,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倭軍有待令之事乎?鵬翼曰,倭軍待令矣。上曰,以何軍爲假倭乎?鵬翼曰,以搪報軍爲之矣。上曰,兵房承旨,歷東萊府使,倭狀如此乎?彦燮曰,上服與以扇遮面之狀,頗恰似矣。上曰,設六花陣,可也。都監中軍誰也?游曰,卽鄭纘述也。放砲六聲訖,陳六花陣。上曰,咸恩能解此陣法乎?森曰,小臣何能知也?游曰,此陣法,分而爲六,其一陣有六花,一司有六司矣。上曰,兵房承旨進來。司僕賞賜馬待令乎?問之。彦燮曰,問之則待令云矣。上曰,辛未年閱武時,大將賞典,考《政院日記》而來稟,可也。彦燮曰,取考日記,則以內廏馬一匹各面給矣。上曰,內廏馬一匹,賜兵判,而訓將,則已爲從軍,還宮後當爲賜給矣。上曰,還宮時四路行營,中路改爲二路作行,可也。李宗城曰,今日親臨閱武,出於詰戎之意,而又行先朝故事,豈不好哉?而但棘門灞上,舊有兒戲之言,若見今日之軍法,則當謂如何哉?若設方陣,則必有馬兵追擊之規,人孰不知?親臨體貌甚重,而見其坐作之失措,軍容之不整,極爲寒心,而軍令未出,將校輩,反先叩頭,良可慨然。彦燮曰,小臣自是書生,未知所見拙,而然而李宗城兒戲之言,不知其得當矣。果若操鍊,則何敵不克也?上曰,李宗城常時言論欲如此矣。上曰,禁衛營軍士,又爲號令,可也。今日軍兵,雖謂兒戲,而侍衛諸臣,若當賊,則亦何能拔劍耶?彦燮曰,所貴者,有其向上之精誠也。不然,雖用偃月刀,何益之有?上曰,是以有汪踦之事矣。宣傳官,告禁衛營吐丸。上曰,以信箭傳暗令於別抄牌頭處,禁衛軍如已開陣,使之三進三北,可也。別驍衛與禁軍無異,皆是海西健兒云矣。森曰,然矣。上曰,御營廳別隊,何如?森曰,與別驍衛一樣矣。上曰,別抄三十名,何能追擊乎?森曰,禁軍有攔後馬兵,駕後馬兵,一體出令則好矣。上曰,駕後禁軍,往救別抄事,分付,可也。彦燮曰,別抄牌頭不爲追擊,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經過六臣墓,則治道之際,其勢自然如此,且辛未治道時,前例如此云,當該地方官,從重推考,記過則勿施,可也。{{*|出擧條}}上曰,不卽應答宣傳官記過,姑爲安徐。信箭次知宣傳官記過,以四人之故,難於現告云,亦爲安徐,可也。金尙星曰,親臨閱武之擧,實出於安不忘危之義,而臣等入侍帳殿目覩之,則各軍門將校之發放,軍兵之坐作,皆有失措不整之歎,誠極駭然。諸將校雖有記過之命,而主將亦不可無規警之道,兩軍門大將,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星曰,信砲啓請之後,久無砲聲,事極駭異。軍器寺官員,雖已記過,該房承旨亦當有不善檢飭之失,亦爲推考,何如?上曰,兵房承旨勿推,可也。兪健基曰,紀律無一可觀者,事極寒心矣。尙星曰,御前宣傳官,無一人解事者,傳命之際,多有顚錯之事。承傳、宣傳官等,不可不科罪懲後矣。上曰,此由於宣傳官平日生疎之致,宣傳官則置之,兵判又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兵判進來。卿在兵判時,常欲一番閱武矣,今日見之,反勝於先叩頭之武臣,未知常習,而然而能知之矣。今將內廏馬一匹賜卿,非但循舊例,今者閱武,出於嘉卿之意也。卿其祗受焉。金尙奎曰,非但能知,亦善爲之矣。上曰,禁軍別將先爲拿入。上曰,此必過誤聽傳令之致,放送,可也。兼司僕將拿入。爾身爲武夫,常時不習此事,故有此失措,決棍,可也。上曰,事當依算下十梱gg棍g,而此爾勸武後初閱武,特減五杖,此意傳諭之,可也。游曰,勸武出用事,當奬擢其人物,旣不狹隘,且不染論議,曾經安東營將,能善治矣。上曰,是故減五箇矣。尙星曰,入侍事體嚴重,而下番兼春秋,立而記事,雖出於生疎之致,而當有警飭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懸燈,取稟。上曰,知道。游曰,禁軍,依前以暗令出送,何如?上曰,送黃色信箭,依前行營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吳泰秀拿入。親行習陣時,不能制馬,以致落馬,當各別治罪,而係是公罪,特爲安徐,知悉,可也。李厚根、申澈一時拿入。李厚根依吳泰秀放送,申澈則不爲追擊,是何故也?問之。宣傳官,問而告曰,申澈以爲,上敎只令三戰三退,故如是而別抄中,又有不及來到者云矣。上曰,申澈爲牌頭,非但不能檢下,渠旣不進而更欲移罪於他人,打五梱gg棍g,可也。李德壽、金尙奎進曰,御臨帳殿已久,進御某物,如何?上曰,將欲進御矣。軍器寺官員拿入。無可問之事,決棍五度,可也。兵曹郞廳現告,當以禁喧郞廳爲之乎?彦燮曰,不緊人多入,則禁喧郞廳當之矣。上曰,拿入。侍衛班中雜人之多入,無如今番。其在禁喧之道,雖欲安徐而不可得,決棍至三度。上曰,止此放送,可也。拔肅靜牌後,鳴退鉦,下送大旗幟,都監吹打置於前,內吹打勿爲之。而別抄中落馬者,及未及進去者,皆是公罪,自其營勿治罪事,分付,可也。上曰,左右通禮,多有生疎之事,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大駕入南大門。上曰,兵房進來。軍兵民人皆出門後,當閉門,宣傳官持信箭出來後閉門之意,分付,可也。上曰,駕後宣傳官二員,以靑黃色信箭,解嚴。兩軍門、百官問安,班列,入闕門後,使之解嚴,毋相踐雜,可也。上曰,巡拿解送,可也。上曰,明日晝講爲之。諸臣迭奏曰,明日停止似宜矣。上曰,夜來安寢則何害也?以駕後宣傳官三員,黃色信箭則送于留都大臣,白色信箭則送于摠戎使,黑色信箭則送于守禦使,解嚴,可也。上曰,承傳宣傳官,持此標信,待民人盡入,使之閉門之意,分付,可也。黃晸曰,東大門、南大門,兩處留門,則似好矣。游曰,南大門守門將,旣受下敎,當爲待令,而東大門當已閉矣。上曰,使宣傳官,往見東大門已閉與否,而來稟,可也。大駕還宮。 ==9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金尙奎{{*|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病}}。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藥房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祗謁園陵,情禮俱伸,而連日冒曉動駕,昨者終夕臨場,還宮之際,又致犯夜,不瑕有傷損之節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臣等今日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遵四十餘年前謁陵之例,少伸情禮,追慕感古之懷曷諭?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朴師洙,掌令尹鳳九在外,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金相紳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則本道水使李義翼之翼字,以益字書塡,帥臣名字,如是誤書,奏御文字,不能審察,事甚未安。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今日晝講,知事當爲入侍,而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俱以病不進。知事李眞望,同知事李秉常,俱在外,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金取魯,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知事宋寅明入診罷出後,又爲違牌,晝講時刻已迫,而無進參之員。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更牌招,何如?傳曰,時刻已過,晝講停。 ○傳于鄭彦燮曰,各軍門將校,自本院招致,隨駕軍兵,二百里之程,兩日往還,軍兵中或有致傷者與否,問啓。 ○傳于韓師得曰,工曹參判趙顯命,肅拜後,來詣閤外事,分付。 ○黃晸啓曰,金吾滯囚,委屬可慮,科場外製罪人,尙未究覈。判義禁申思喆,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卽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禮曹言啓曰,昌嬪墓所,依辛未故事致祭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一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果川地六臣書院,及金浦地贈議政臣尹暹,贈判書臣尹棨等墓,文烈公趙憲書院,令禮官致祭事,命下矣。致祭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九月二十五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祭文令藝文館撰出,祭物執事亦令本道,差定進排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狀啓空名帖價,全數白給,惶恐待罪事,傳于金尙奎曰,勿待罪事,回諭。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錦城前縣監李衡坤拿覈事,傳旨啓下矣。李衡坤時在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待無故日行刑事,允下矣。今日又是望日,不得擧行。淫奸罪人阿只事,大臣收議,姑未判下矣。今月十四日,旣已分娩,所當依紅點例,卽爲行刑,而十五日、十六日,連値陵幸齋戒,原啓目亦未啓下,不得擧行。待無故日,一體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內乘,以提調意啓曰,大駕旣已還宮,假內乘李顯升,依例減下之意,敢啓。傳于鄭彦燮曰,知道。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分授西小門南邊體城頹毁處,改築事,曾已啓下矣。今月十七日,畢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幼學權錫揆疏曰,省疏具悉。噫,往日之事,非爾鄕之不幸,乃國家之不幸,旣分玉石,於爾鄕何有?此非予曲答,本府嶺南,則鄒魯鄕遺風所及,乃自見脫,何致惑於風水乎?爾等益修學業,毋瀆不經之請。 ○答大司成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批旨開釋之後,若是撕捱,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諫申思永疏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答司直尹淳疏曰,省疏具悉。其所做錯,非大違於禮,卿其勿辭行公。 ○生員權錫揆,幼學裴絳、金樟、李碩耉、金世鉀、金守緘、金聖鉞、李鳳天、金佶、鄭泰斗、柳匡鉉、鄭泰淳、權可徵、金達兼、鄭泰祉、權輖、李東馦、權聖章、金致命、李龍徵、權宅相、權萬樞、權文斗、權萬興、柳後宗、朴憲、孫胤大、鄭泰禧、柳欽時、柳逢時、柳厚載、李仁徵、鄭泰三、金以鑑、李長馦、裴重望、李仁溥。進士金汝鎔,進士柳憲時,生員柳顯時,生員金汝鏜幼學李夏馦、鄭昌興、權運泰、具道昌、朴鍵。進士李遇春,幼學金夢濂、金世鏞、李碩章、金命錫、金孝兼、柳德鉉。生員柳元鉉,幼學李載基、李楗、柳錫斗、金瑞雲、李德馦、鄭東興。生員南汝衡,幼學權震鳴、李成全、金命鐸、金百欽、安禹石、裴行健、李時昉、權運熙、金友濂。生員金夢洙,幼學金龍錫、權運復、金潤河、權運恒、南文海。生員金壽山,幼學金起溟、金起漸、鄭尊周、鄭里、南鶴壽、權處參。進士權正始,幼學鄭泰福、李命福、李綏福、金東鍵、權苾、金光協、具聖徵、金再煥、裴志廷、金應龜、李時天、李時尙、李時達、鄭宜楷、金履龜、金海龜、柳賁時、柳觀時、柳聖鉉、鄭泰中、金聲協、李岱、李象辰、趙玄齡、李震昌、鄭宜桓、裴晶、李昌臣、鄭宜鉉。進士余溍,幼學權德裕、權德休、權昌周、權德亨、鄭經周、權德輝、金應河、李廷賓。生員余極,幼學金應斗、鄭宜梓、金致道、李台一、李東壽、柳光陶、金景㶅、李晉三。生員金禹圭,幼學金是鐸、金元鐸、鄭泰文、鄭宜槾、李猷煥、李文煥、鄭泰道、余幹、南郁、金樸。生員金世烈,幼學權克亨、河之海、權{{!|𨎥|⿰車惠}}、李曦、鄭泰徽、李達身、鄭宜樟、李元徽、李元郁、李元麟。生員李憲復,幼學李元龜、李元休、李元紀、李時一、李時雄、李台鼎。生員金必琦,幼學李時復、李鎭岳、李東亮、洪壽鳳、李時晉、李德三、李漢翊、李命耉、權命新、李廷虎。生員權正泰,幼學李廷衡、李亨徵、李廷賢、權定、李廷輝、李日祥、李龜祥、李箕祥、李時泰、金是重。生員權萬,幼學金泰萬、南以奎、柳正模、金瑞采、金景漸、全景洙。生員權紓,幼學權溟、權藎、李仁㵓、李亮、權芸、權莘、李載久、權正宅。進士李載岳,幼學權正倫、金正鋹、權蘗、權謩、金光烈、金榥、鄭天相、柳泰榮。生員權芨,進士金光斗,幼學洪景熙、權泰震、權始震、吳始振、權景文、朴愼儉、朴履儉。進士金聖欽,幼學申景㵓、權泰昇、金宗億、金鐸、鄭泰信、金聲大、金鋎、李敏政、金起浩、金是磼、金起大。生員南聖雲,幼學金起海、李時馦、朴師儉、金世鋏、金柱河、金夢河、權東說、權東賚、金鍛、孫慶億、權命三、權處寬、鄭泰岱、金聖淵、琴慶薰、琴慶雲、權壽元、安後龍、權芝秀、柳光澤、李永蕃、金行秋、金佁、申命鉉、權慶欽、玉善寶、金重奎、玉衡運、玉振{{?|⿰音成}}、玉振䪫、權克升、裴永度、權{{!|𨎰|⿰車翕}}、申景漢、任晟、金晧、李仁山、李仁實、金起胤、柳錫昌、金晛、鄭斗年、金是鏡、金致南、權泰衡、李泰煥、裴昇、李台晩、權德龍、孫就大、權景洵、金柱極、柳聖來、鄭玉相、南夏時、黃載華、任守采、金光鉉、洪桶、金昌鎭、權相協、李萬春、李東昌、鄭岱、具五倫、李琳、金景澳、任守大、洪霽旭、金景潛。生員權薲,幼學權德昭、孫學大、權善大、康信載、申鼎三、南致薰、康萬弼、申德弼。生員柳台齊,幼學康萬亨、南柱夏、崔昌世、南鶴齡、李孝參、鄭琦相、李孝觀、權有經、權準經。生員柳晩華,幼學權聖經、權在經、李後馦、鄭在田、柳壽鉉、宋德隆、金瑞疇、安再輪。生員柳重榮,幼學李眞華、李德元、李再昌、金瑞河、鄭泰峻、金海益、金德基、鄭雲興、金永基。進士金景瀗,幼學李聖臣、金信濂、李東馪、李東煥、權景鎰。生員金必球、鄭泰嶷、李孝源、李孝發、李台龍、李孝昌、李台佑、金可商、文道經、金再煥、孫德胄、李東馞、李東泰、李孝全、權鋿、南昌翼、申德垕、李孝天、權鳳弼、宋禮昌、宋義昌、趙觀德、趙恒德、趙台瑞、金萬鍵、趙奎錫、權應錘、趙重璹、趙重琦、趙達瑞、李休文、李昌晩、禹錫範、禹升龍、柳益昌、權夢揆、鄭昌沃、權純、尹履德、尹應徵、權振國、林苓、林鳳翼、林斗相、權昌裕、權萬元、金致咸、權萬甲、權曇、權正台、權邯、鄭道明、柳聖觀、柳泳。生員柳燧,幼學李達慶、柳淑、柳霶、柳後亨、柳聖疇、柳聖良、金㦿、金德五、李敏迪、金雲漢、金經漢、權以鎬、裴行迪、金命濂、南泰鳳、裴珩、裴珣、裴曦、裴應星、裴暭、裴應堅、裴瑨、權綋、金天遇、南鎭夏、李亨泰、南達夏、權萬松、南胤護、南得衡、南道衡、權象三、裴元杰、金世錩、權韶。進士金瑞虎,幼學權世復、金應洛、朴來根、趙陽來、權時大、權泰重、趙樑、金德龜、金啓學、柳聖徽、權寭、李彯、李昌宇、李昌一、李猷煥、李廷一、金翼漢、柳錫龜、權相武、李達圭、李達遠、權{{!|𨎷|⿰車廉}}、柳恒載、金世鏛、權錫輿、鄭宜枋、權昌來、鄭泰濟、鄭泰敏、柳潛、柳聖穆。生員金景泌,幼學柳後東、鄭宜榘、金是錫、柳德載、李愼身、李謹身、李國鳴、權世樟、權經、權國重、李時迪、李時勉、李時輔、李時綱、李時春、玉振{{?|⿰音⿱人干}}、鄭泰休、金時漢。進士李光廷,生員金兌運,幼學柳聖師、柳聖輔、柳聖久、柳恒時、安如石、金世鳳、琴命集、琴命周、金光宇、金光浹、權正模、權莞、權灝。生員權蓍、李仁濂、李允馦、柳興載、李起三、權重輿。生員柳春榮,幼學金構、金漢經、權薰、金景沆、金漢柱、柳聖三、金漢緯、柳後堂、南國標、柳泰鉉、河益海、權得經、權師聖、權師憲、權泰輿、南英輔、金棨、申益泰、金雲慶、金應七、金衡錫、朴震起、權是煥、金之重、禹錫祚、禹錫昌、金起章、金起良、金起仁、金德一、金起徵、朴沆、權縉、金遇泰、金九潤、金遂泰、金友珩、金集、南相五、南五奎。進士玉振{{?|⿰音咸}},幼學李命和、金泰濂、權重秀、李在璿、鄭舜年、柳涵、柳後約、柳浚、鄭翊相、禹陽範、李{{!|𱁙|⿱雨沃}}、李錫萬,生員琴思愼,。幼學趙元益、金光復、邊尙杰、邊尙綏、邊相默、金佸、金慶錫、玉振{{?|⿰音雲}}、玉振韺。生員琴沃心,幼學玉衡天、權泰進、權泰遜、權世極、李台晩、權世鎰、柳德欽、金瑞璧、金命甲、權壽元、孫聖奎、孫起直、權恢、權{{!|𪬢|⿰忄勖}}、鄭喬年、鄭大年、權世柱、柳起天。生員權鼎揆,幼學裴行達、趙梁、朴聖根、金萬鐸、李挺林、金世濂、河龍圖、權克晉、河重圖、金白河、權昌載、禹鼎夏、禹鼎鉉、安日三、朴天鍵、權達震、朴昌漢、朴挺漢、黃遇龍、黃載河、金東鍵、黃載文、權惺、金致亨、申德裕、吳胤基、鄭鍾、張翰弼、權以泰、李暾、金命洙、裴維迪、南載夏、李萬培。生員金鼎烈,幼學金棐、金起炅、金起河、鄭必相、鄭殷相、鄭寅相、鄭翊相、鄭泰{{?|⿲衤⿳山一王攵}}、金德演、權㙉、南維岳、南維斗、金用鐸、權運明、李載萬、李載久、權蕙、安聲駿、權運昌、權世檝、權復揆、權最秀、李沆、權碩枰、權運鼎、鄭泰鼎、金瑞庭、鄭履相、南以斗、李周鳳、李周楨、李曄、權益揆、權寅秀、李熙春、權正輿、權忭、金瑞翼、李震馦、金復濂、金夢基、權益景、權世涵、金景欽、禹徵龍、李元俊、孫漢昌、李龍瑞、金德起、權萬相、李亨道、李亨葆、鄭仁興、朴弼九、金汝楫、金道欽、金聖麟、金汝枋、金必欽、金禹河、金用河、金振河、金復河、李孝百、金警鐸、金應河。生員柳正源,幼學金沆、禹濟龍。生員權蒨,幼學李孝純、李孝甲、柳沆、鄭泰嶷、李漢鳳、李時鳳、李台光、權師德、權師喆、李餘慶、李元東、李元復、李恒馦、李後靖、李象靖、李命和、李義和、柳星㣲、南英晉、李重穆、金充潤、李晟和、李復和、柳濤、金聲烈、金維烈、趙揆陽、趙宅陽、李沃、李在天、李在龍、李復馦、鄭重默。進士李廷藎,生員金達龍,幼學柳星徵、李增業等,上疏。伏以臣等嶺外寒蹤,草茅賤士,望朝廷如弱水,而生逢聖代,蒙被同仁之澤,謳吟耕鑿,安揷里閭,以遂緩帶咽哺之樂,延頸西望,不勝愛戴瞻仰之誠。伏況主上殿下,卽祚未幾,翦除兇逆,威靈赫炳,离明普照,群枉必察,一時忠逆玉石之辨,擧無所逃於天鑑高懸之下,倉卒處置,曲盡人情,允合天心,社稷靈長,終必賴之。一國臣民,莊誦大誥,鼓舞歡悅,仰贊聖德,而如臣等安東之人,則前後七年之中,異恩稠疊,淪肌浹髓,惶感隕越,無地圖報,寤言私室,尤不敢一日而忘于懷也。竊伏惟念,自古亂逆之變,誰國蔑有,至如平日士大夫,世受國恩,共嬉昇平,忽然分明攻擊,勢不相容,醞釀射天之兇圖,未有若戊申之變者,則自殿下視之,擧國臣民,誰復有可信者?而殿下獨於安東,不徒原釋,被誣之人,又降十行絲綸,曉諭一邑,申之以名鄕忠義,結之以深加善俗,傳旨之日,滿庭皆泣,螻蟻禽鳥,尙猶知報,生爲橫目,寧不感激?不意今春,有一賊漢之行乞者,自作惡逆,誣陷遠邇寒士,而安東之被逮鞠獄者,亦至於七人之多,一鄕士民,莫不相顧愕貽,無罪而慄,有若不保朝夕者然。又賴天日在上,無幽不燭,誣者伏法,枉者夬洗,自今嶺人,可幸無罪,永脫戴盆之冤矣。及夫柳復明、權{{!|𢢜|⿰忄業}}兩臣之疏出,而臣等晩始得見,不覺心肝崩落,生意斷絶。冤獄未勘之前,橫加賊字,自明被援之計,臆誣嶺儒,一則曰嶺賊方熾,一則曰嶺儒慫慂,措辭用意,俱極危險,人之爲言,一至此哉?果有明白可據,則何不指名某某,而直以一嶺字稱之,使環嶺南累百里之地,渾歸於黯霮之地也?聖明在上,不必縷縷申辨,而九重幽深,區區衷冤,誰復爲殿下言之?抑臣等有私憂隱菀,而係是小事,實關大體者。臣等請先擧安東之民風土俗,次擧士民積願,仰溷乙丙之覽,以俟聖上裁決焉。蓋其山川,皆發北向南,風氣柔順,襟抱關密,故其人率多安靜含忍,不喜夸大,下此則膠固拙樸,無發揚之氣,其土地沙薄,又多水旱,故其俗率多節儉纖嗇,具五穀好儲積,終歲勤苦,各食其力。爲士者操筆佔畢,從事文字,而鳴弓馳馬,終古絶無,寧保數世儒業,而不願一代朝官,寧齕菜食粥,以延一年之糧,而不肯殺鷄椎犢,以圖一日之飽。爲民者,依時及節,服勤田畝,早作暮入,役役無暇,農成務閑,則近市擔負,僅通魚鹽之利,不能結伴連騎,行千里爲大賈,爲官者,拘牽少廉,弱於進取,無一人白衣踰嶺,求望遷除,或有終身而坎坷者,雖無崖異絶特之觀,惟其人人自守,事事務實,安分奉上之性,古如是今如是。考諸麗史,則甄萱之亂,協謀破逐,雲門劇賊,盡力捍禦,神宗南行,士女征繕,恭愍播越,翊成恢復,忠勞顯著,斑斑可記。逮至聖朝,扶植元氣,遺風善俗,猶有未衰者,此安東風土之大槪也。惟玆百里一域,介在嶺海之間,上下千載,兵火不入,龍蛇六年,染齒遠跡,歷代沿革,必以吉昌、福安等字,號邑者,古人之意,蓋有見也。況其河山之控制,人戶之夥盛,才賢之輩出,俗尙之淳厖,實嶺南之根柢,國家之保障,列聖之所屬意,厥惟久哉。不幸數十年來,民風土俗,漸至壞敗,非常之災,可愕之事,比年漸生,人心驚惑,咸咎於邑基水道之變革,臣等請枚擧其終始,猥瑣唐突,死罪死罪。蓋安東邑基,卽前朝臣鄭夢周詩所謂,地形最得山川勢者也。猪首峯一支,散落平地,墩阜隆起於大野,璋分珪合,衍夷隆隱,衙舍在左,客舍在右,北有五里小溪,中流兩舍之間,南入于大江,所謂大江,卽白文寶金榜記中,所謂首艮尾坤,象銀河者也。有山自慶州地,北行累百里,翔舞於前,爲對案筆峯,卽所謂金生神筆移葛藏者也。雄蟠巨麗,天造地設,爲東南大都會,自古堪輿家,稱爲雙龍合脈行舟形者也。有鍼棹碇石在焉,丙寅年間,故參議臣愼景尹,爲府使,喜爲陰陽說,乃曰此府基城中,小溪不合旺相之法,水之舊流於客舍之傍者,移而導之於鄕校之前,倉舍之後,毁撤民家七十餘戶,改鑿別渠,一如其意。其後有名師李啓白者,過之愕然嗟惜曰,鄕校前唇破矣,邑基主脈斷矣。天生坎水,克制丙火,今水移火旺,日後災變將無窮矣,水失古道,反跳而去,百害生矣,聞者始而疑之,其後論風水者,無不非之。略如李言,鄕人甚悔其失,始議復舊,積歲經營,累超累躓,轉而爲朝著間一是非,扶之者小,抑之者多,公私混淆,立落無期。因循十餘年之間,果然城內外,延燒頻數,有異於前,則曰丙火發歟,一境殺變,無月無之,則曰斷脈之致歟。鄕中才子,相繼夭亡,則破唇之害歟。東西江船比年三覆,溺死者數百,則曰行舟貯水之故歟。風俗日敗,災怪層生,則曰官基殘破而然歟?愚俗易惑,驚動如是,夫所謂地術涉誕,未必盡信,況某變某應,亦安有節節可數之理?而大抵災害則可異,變怪則可怕,然姑舍勿論,聖廟重地,前唇旣破,官府大基,主脈旣斷,則所係不輕,亦安得晏然云已乎?自是復渠之請,無歲不勤,地主每斥以地理杳茫,諉以官舍淋濕,以此兩件事爲斷案。其間惟延陵君臣李萬元,特許改復,工役已擧,而自營門禁制甚嚴,遂不果復,辛丑三月城中又大火,官舍六百間,人家四百餘燒盡。前參議臣金鎭玉,適莅府事旣知民願,又當火變,決意復舊,凡渠道火過處,切禁作家,未及始事,意外罷歸。前府使臣李重協曰,旣有天文,獨無地理,變災之生,聞甚可駭。人心驚動,尤當鎭定,遂枚報營門,則監司臣趙顯命,旣知官意,且採民狀,登覽形勢,許令始役。擧鄕快樂,齊會相議,凡水道當撤者,計其功費,擬給其價,又量度渠長,皆已熟石高築爲計,各出私力,無慮數千伐石,上流運致客舍墻內。李重協又匪意遞歸,故府使臣李德孚,來卽嚴禁且取其石而他用之,臣等抱膝噓噫,無可奈何。去歲南門內四十餘家又大火,幾及官衙,府使臣金濰,亦極蒼黃,而復渠之請,則終始持重。噫,一渠移復,係是一鄕便宜,爲官長之人,似不必一向禁抑,況此火變,愈往愈甚,又所謂諸般變怪,多涉骨肉倫紀,有不忍上口者,人心之動搖無足怪也。地理雖曰杳茫,而從古迄今,自爲一術,未嘗全廢,官舍雖曰淋濕,而自有安東以來,此渠經流,未嘗爲害,又何足爲斷案?如使臣等,欲決天生自在之水,注之生地,如愼景尹之爲則禁之,可也,謂之杳茫亦可也,而惟望復舊,辭直理順,何拒之甚也?生氣之流注成形,人與地一般,斷其來脈,猶絶其咽喉,咽喉旣傷,人豈不死,水之行地,猶血之行經,經血乖亂,人豈不病?朱子,大賢也,亦嘗論天下大勢,以爲黃河猶大腸,失其碣石故道,竝淮入海,爲夷狄亂夏之徵,夫豈無理之談,大賢爲之乎?自古大則國都,小則州邑之定厥基也。或有謀諸龜筮,或有考諸日景,則陰陽之說,何必全歸於誕妄也哉?今此安東大府之設立也,其面背之勢,水泉之利,必因天作之妙,而始定,故安保累百年之久,而所謂新水道,則不過四十餘年,火變怪變,如是頻數,目前利害,較然可覩。捨新從舊,一辭可決,而守臣道臣,每多持重,道臣有許意,則守臣或持難,守臣有許意,則道臣或持難,此非上徹天聰,恐無決定之日。臣等玆與一邑章甫,相率來籲於九宸之下,言涉煩瑣,罪犯愚僭,而猥越之誅,在所難逭。伏願殿下,哀憐而財赦之,斷自宸衷,快賜睿裁,以解一方積菀之忱,千萬幸甚。臣等無任云云。 ○大司成閔應洙上疏。伏以,罪釁賤臣,荐膺恩除,再暴血懇,瀆冒宸嚴,而威罰不加,溫批連降,臣誠惶感,繼之以抑塞,徊徨踧踖,氷炭交中,國子新命,又下於此際,臣尤不勝驚惑震越,直欲循墻而不可得也。噫,以臣負犯,偏蒙曲庇,釁孽盡滌,除旨絡續,前後控籲,肝血瀝盡,而每奉批諭,反勤誨責,有若臣過爲撕捱,不顧分義者然,此亦臣誠淺辭拙,不能見諒於君父之致,撫躬自悼,尙更誰尤?區區情實,曾已屢暴,今不必更瀆,而夫議處二字,猶未得改,主辱罔極,奏使急發,則臣之不能埋骨,死有餘罪。每自追思,慙痛無地,又安敢以此時,軒眉抗顔,冒進於榮次乎?雖以包荒之大德,特寬金木之嚴誅,而至於仕宦一節,尤非可論,此非但臣自靖之私義,抑亦擧世之公議,莫不皆然。設令奏請,無弊,竣事妥議,眞如其言,臣行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前咨之慢辭悖語,無以洗濯,則關係至重,邦憲莫嚴,決不容强加湔沸gg湔拂g,復廁周行,況今操切在彼,事情難測,臣之罪名,實是未了之案,此政縮伏待勘之日,而銓曹不諒,謬加檢擬,誤恩之荐降,乃至於此,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果何如哉?臣旣不敢以職名自居,則今此所叨之任,職責之甚重,名論之不稱,亦不暇陳,而第伏念近來泮庠課製,不許踰年,新有定式,緣臣虛縻。冬節已迫,而多士勸課之典,又將未免癈閣,臣罪上添罪,惶悚倍切。事當進身都下,劃卽自處,而顧臣稟賦,素甚脆弱,痼疾兼纏膏盲gg膏肓g,少失將攝,難保朝夕。前春北關之行,雖幸蒙恩遄返,而撼頓之餘,背生大腫,首尾五六朔,幾死僅甦,腫口未完,仍又裹瘡赴燕,衰年大病,氣血耗盡,遠役連仍,積瘁無餘。而今夏暑病,實非尋常,尙此撕頓,未離枕席,秋氣乍生,舊癖又作,癃痼之狀,醜穢之症,雖難一一猥煩,而復起爲人,實無其望。玆不得不又因縣道,冒死哀籲,慢蹇之罪,亦無以自贖。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降威命,盡削臣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以安微分,以勵臣節,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司諫申思永上疏。伏以,禮展園陵,慕伸羹墻,連日動駕,竟夕臨場,還宮之際,以致犯夜,勞攘之餘,不瑕有損,臣不勝區區憂慮之忱。仍伏念,臣以衰謝孱病之身,數旬供仕,積瘁成祟,痰火泄痢等症,俱係非細,而行幸之日,不敢言私,力疾陪扈,少效微誠,而兩日驅策,病狀越添,胸腹刺痛,神氣昏耗,莫可收拾,旬日之內,無計蠢動。言責重地,不宜瘝曠,玆敢略暴微懇,仰瀆宸聽。伏乞聖慈,特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得以安意調息,俾尋生路,不勝萬幸。臣於乞免之章,不暇贅及他說,而目前數件事,有不容泯默者,敢此尾陳,惟聖明財察焉。昨日,大駕自敎場還宮之時,大旗不由正路,迂就狹途,以至於百官班列,蒼黃移次,莫適所向,大旗差備,不能致愼於導駕之際,顚錯失儀,觀瞻俱駭,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謂該掌官員,拿問定罪,差備諸人,亦令攸司,囚禁科罪,斷不可已也。史薦體嚴,不容以私意,參錯於其間也,明矣。申致謹之錯認下番爲上番,有所酬酢者,固己貽笑於一世,而其疏所謂彼多此寡,吾儕本色,每事見屈等語,尤極駭然。薦中之人,若有不合於渠意,則或可或否,夫孰曰不可?而渠乃以朝家公器,視若私黨之物,較挈多寡,極爲無嚴,事體道理,豈敢若是?至於長者家兒巨室權貴之說,何關本事,而忽地攙入,遣辭絶悖,豈意法從之列,有此等口業哉?渠之當初擧措,極其謊錯,朝紳之間,莫不駭笑,故薦事旣完之後,費辭粧撰,欲爲自掩之計,惹成一場鬧端。噫,翰薦之敗,前後何限,而未有如致謹之以彼此多寡,公肆爲說而沮戲者也,此而置之,其流之弊,有不可言。臣謂申致謹,宜施譴罷之罰焉。臣無任云云。 ○行司直尹淳上疏。伏以臣,迫於事會,怵於分義,不能出天入地,冒沒承命,謁陵祭文,副急製進,未暇考檢矣。伏聞聖駕詣齋室後,有下敎之事,臣於是不勝霣穫慙懍,罔知所以自措也。蓋臣於是任,以限罪必褫爲心,故文字之事,全不經意,四牌之出,入來之敎,疊下於萬萬意慮之外,蒼黃趨詣,深夜退歸,始得心裏起草。而今此陵幸,知爲祧薦後初謁,故措辭之際,主意在此,而年代祧次,茫然錯記,致使莫重親享之文,大段失誤,而矇不自省,及承聖敎,始乃覺悟,此不可以尋常做錯處之,律以邦憲,宜伏不敬之誅。噫,臣之薄蔑昏鈍,本不宜代巧而斲,畸危蹇連,又不當耽榮而進,而倉卒一出,已有此自作難貰之釁,固知司直之論,必在於後,而臣心戰惶,不容默俟。席藁私次,敢此自劾,今日候班,亦不得進參,臣罪尤萬萬矣。伏乞聖慈,深念事體,亟加臣重辟,以爲人臣謬妄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甲寅九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徐命臣、朴{{!|𪼤|⿰王詹}}、鄭廣運,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許錭,砥平縣監金應三,衿川縣監金壽煃,入侍,工曹參判趙顯命追後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再昨犯曉動駕,仍復半夜引接,昨日終夕臨場,侵夜還宮,聖體必多傷損,而啓辭批答,以無事爲敎,無乃勞動之餘,姑未知傷損之節而然耶。上曰,雖有勞動,何至有傷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上曰,只使首醫與金壽煃,診察,可也。興慶曰,本廳則許信爲首醫矣,然則權聖徵、許信、金應三、金壽煃此四人,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六君子湯所服幾貼耶?宋寅明曰,今番所進御爲十貼矣。上曰,再昨與昨日,未得服之,其中二貼未服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平均,右三部少滑,而有動於前矣。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大抵動於前矣。信診退曰,脈候雖有動氣,而大體度數調均,與前無異矣。壽煃診退曰,脈候前則過沈矣,今則似由於勞動之故,而左右三部,調和而敍暢,亦無弱氣矣。上曰,藥不可常服,問于醫官停止,可也。聖徵曰,丸劑兼爲進服乎?上曰,服之。聖徵曰,勞動之餘,脈候自然浮熱,而中氣不可不扶,加進五貼之後,停止,似好矣。應三曰,方書亦言,不得已後用藥矣。遠道行幸,勞熱必多,此可以補也。六君子湯,兼服八味元,似好矣。信曰,六君子湯當以爲主人之藥,矧今兩日勞動之餘,中氣不可不顧見,加進五貼爲宜矣。起鵬曰,進服者未滿二十貼矣,五貼加進,而八味元,兼爲進服,似好矣。壽煃曰,六君子湯,爲治痰行氣之聖藥,勞動之餘,加進五貼爲宜矣。錭曰,臣意則六君子湯不可不多進,扶脾治痰,莫過於此矣。上曰,六君子湯,予終不知其有效,比若唐德宗不知盧杞之爲小人也。雖加進十貼,別無所益,今則水剌頗勝於前,不必每每服藥,姑爲停止,以觀五六日,可也。冬間則當服補中益氣湯矣。寅明曰,水剌若勝於前,則豈非六君子之效耶?上曰,六君子湯,只爲調理而服之,其有效於水剌,未可知也。補中益氣湯服之,則有如飮羹,中氣頗實,六君子湯服之,則如飮冷水矣。興慶曰,醫理臣雖不知,大抵六君子湯,下痰補脾,補中益氣湯,專爲補劑。聖候以寒痰爲主,六君子湯,似好矣。上曰,扶脾胃、祛膈痰,終不如補中益氣湯矣。應三曰,六君子湯,雖是補劑,比諸補中益氣湯,則自有緩急之殊矣。若與補中同功,則亦何可久服乎?上曰,此則然矣。信曰,六君子湯,以君子爲名,故不無其義。雖無目前之功,自有長遠之效,與君子之效,同矣。聖候所宜之藥,六君子湯,八味元,無逾於此二劑矣。上曰,予以盧杞爲譬,故許信比之於君子,而凡藥不可常服矣,久則成藥腸而無效矣,八味元之外不欲服之矣。興慶曰,聖候有痰,而丸藥不爲泥滯乎?上曰,不滯矣。寅明曰,聖敎旣如是,今不可更議進御之藥,而所餘二貼,則仍爲進服,何如?上曰,當服之。興慶曰,昨日動駕旣早,終日臨場,犯夜還宮,豈不無潛消暗傷之慮乎?習操如早罷,則可以未暮還宮而近來日勢過午,則頃刻之間,已至昏黑,以致犯夜,極以爲悶矣。寅明曰,昨日欲爲陳達而未及爲矣。還宮如少早,則不至侵夜矣。上曰,事勢自爾如此矣,昨日,乃兩朝故事,故初欲草草了當矣。兪健基,則反以速速擧行,爲不當矣。壬寅年後,事當卽爲行幸,而不得爲之,今始展謁,情禮少伸矣。謁陵還齋室之後,心始舒安,且禾穀,與民生見之,不無疏暢之意,此豈有消傷之慮乎?但時象,爲予潛消暗鑠之本也。寅明曰,聖候雖以無事爲敎,而必多疲困之候矣。今日有晝講之命,而讀前受新受之際,自爾用氣,今日雖停筵,不爲大害矣。興慶曰,聖上方勤學,而臣等以停筵爲請,雖涉不當,而晝講異於召對,不無傷損之端,今日則停止似無妨矣。上曰,以經筵官之不備,停止似易矣。寅明曰,知經筵諸人之意,皆以爲悶矣。興慶曰,昨曉金浦客舍問安時,朝廷班行,不成貌樣,只有數員來參而已。倍從之員,應參問安者,多有止宿於作門外,而入處於作門內者,亦不來參,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寅明曰,作門內外,不必區別矣。興慶曰,應參不參人員,竝推考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翰薦事有所下問,故以臣所曾徑之事,例有所仰對矣。追聞翰林之言,則以爲近例不如是云矣。上曰,別兼春秋,尙未出乎?寅明曰,別兼春秋付職之規,必自下推上。而卽今應付人員,有趙榮國、金漢喆二人,而漢喆方奉命在外,榮國方違牌坐罷矣。榮國,雖敍用單付,而金漢喆未上來前,勢將不得新薦矣。然旣有成命,榮國爲先單付乎?待漢喆上來,備員差下乎?上曰,待漢喆上來,備員差下,可也。興慶曰,臣於昔年,翰林待罪時,以李明浚、朴鳳齡、沈宅賢三人,完薦,明俊與鳳齡,應講付職,宅賢未應講而適有削薦之啓,雖不蒙允,終不可行公,故明俊等三人竝出六,臣則削職,而差出別兼完薦之後,臣乃敍用付職,更爲行公。而其後更薦時,以臣不可干預薦事,故始爲出六矣。向者金尙魯等,陳白出六者,蓋以前例如此也。今聞李鼎輔、李德重之言,以爲近來則不然,向來趙尙行、鄭弘祥、尹光運等,被薦也。尙行則已爲付職,而以弘祥之有人言,故三人竝出六後新薦矣。其後朴弼均,免喪付職,則陳疏以爲尙行,不可出六云,故還付史職,而尙行終不行公矣。鼎輔輩,以爲有尙行之近例,尙魯不可出六云,而今番申致謹之疏,有首薦末薦等語,與前有異,何以爲之乎?上曰,趙尙行事,則與金尙魯不同,館規當遵行古規,不可守非例之例矣。寅明曰,趙尙行事,乃是其時創出之例,而金尙魯又與尙行事有異。尙行則以同薦人中鄭弘祥,被人言敗薦,而在尙行,無可嫌。尙魯則申致謹之言,旣及首副薦,則與未付職諸人,似當同嫌矣。上曰,尙魯事,與前異矣。依前擧條置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堤堰司堂上金東弼,代以宋寅明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李德壽曰,臣少時見養生書,則凡人四體勞動爲貴,人主如爲勞動,則爲其臣子者,莫不爲慮,而臣意則不然。古言曰,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此言人常動作,則無病可入也。飮食中油膩之屬,藥餌中溫熱之劑,莫不有害於人,而臣近來往來司饔院而見之,則日日供上之物,如秀魚、生雉之類,無非油膩之屬,藥房所劑進之藥,如蔘芪之類,無非溫熱之物矣。此數三事,常存戒愼,則疾病何從而生乎?嘗見少說,有一人問引年之術於方士,方士指後園中一古杏樹曰,一日六七拜,則當至百年。其人,依其言爲之,果壽百年,此欲使之勞動其身也,此事見於《稗海》矣。自上亦少少動作,使氣血,無壅滯之患,而節食油膩之物,少服蔘芪之劑,以爲保養之地,何如?上曰,都承旨,自前多爲如此之言矣,自家必試驗於平日矣。寅明曰,李德壽,好老佛之書,而且無思慮,故聰明强記而無所傷者矣。人君之不爲勞動,雖甚可慮,而或達宵酬應,以至勞傷,則豈不爲悶乎?上曰,都承旨之言,大體是矣。予素不嗜油膩之物矣。寅明曰,德壽,又遭人所不忍之事矣,其孫子慘見夭死矣。上曰,已知之矣。前全羅監司遞來,肅拜單子入來,使之入侍。命臣承命而出。興慶曰,備局有司堂上,方有窠,趙顯命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趙顯命,自前爲無義之撕捱,當各別檢束,而纔爲入來,遽爾差下,無乃太急耶?寅明曰,顯命之引嫌,無義,甚矣。若不各別督迫,則必不行公,古人所遭,有倍於顯命,而無不出而仕矣,豈可因此,而許其自在耶?上曰,然矣。朴師洙之遞監司,不爲太速耶?興慶曰,師洙之爲監司未久,且有經紀之事云,遞易之弊,不可不慮矣。寅明曰,如師洙者,當置之朝中,與聞備局事務矣。上曰,予亦有所思者故問之,經紀之事,其能垂成云耶?興慶曰,似有可望云矣。上曰,師洙勤於國事,不以內外異心,內則猶爲多人,而外則監司獨主一方之事,道臣責任不輕,不下於備局主管矣。寅明曰,當此振勵爲治之時,如師洙者,置之於內,使之贊助矣。上曰,趙顯命,今雖入來,宋眞明、朴文秀,俱在外,以內重外輕之道言之,則固當招致京中,而道臣責任自別,平安監司朴師洙仍任,大司憲遞差,可也。{{*|出榻敎}}趙顯命入侍。上曰,卿新自湖南上來,本道穡事,雖因狀聞知之,果何如耶?顯命曰,數年以來,朝家各別賑恤,故死亡之外,民皆安集矣。今年六月初,始得雨澤,七八月間,數十日不雨,故不無其害。萬頃、沃溝等邑,未免凶年,而沿海邊則大熟矣。上曰,本道民俗,何如?顯命曰,如臣無似,冒忝藩任,嶺南、湖南,俱已按察矣。人心民風,判然不同,嶺南則大抵獰悍,不可以恩威感服,而湖南極爲狡詐,可以恩結,不可以威服。沿海邊則王化未及,守令亦多不擇,故倫彝不明,往往有倫常之變矣。上曰,聞卿入見海島云,有意而往耶?顯命曰,古群山及蝟島等處,爲兩湖咽喉之地。故邊山摘奸後,欲往蝟島,以風勢不順,不得發行矣。上曰,邊山,果何如耶?顯命曰,戊申諸賊,雖造言煽動,而其中不至廣闊,西有大村,無可據之所矣。上曰,李匡德,所爲之事何如耶?顯命曰,大抵監司非近民之官,朝廷命令若下,則奉行宣布而已。其不可行者,則啓聞而別無恩惠之可以及民者矣。李匡德爲御史時,出沒民間,其爲弊瘼,一倂革罷,各邑則雖以爲悶,而惠澤之及民則深矣。今春別巡沿海邑時,廣問巡營弊端之及民者,則民皆以爲,自李使道後,監營卜定之類,皆自營門貿用,故無弊及民云。蓋營門日用之物,自前分定於各邑,本價不足,則勒定於民間矣。匡德盡革之,監營用度,雖多苟艱,而實惠則下究於民矣。上曰,本營所用,與嶺南不同乎?顯命曰,嶺南則別會耗穀七萬餘石,今只有二萬石,公私需應,皆出於此。全羅道,則只有木十餘同,錢二千餘兩,稅所所捧,而今則已盡,物力極爲不足矣。上曰,如有所懷,陳達,可也。顯命曰,如臣無似,自上當非常之時,特授重任,臣受任以來,不敢怠忽,而不忠無狀,所任之事,終不得成而還歸,其罪不輕。雖伏鈇鉞之誅,何敢辭乎?上曰,卿辭過矣。頃有下敎者矣,其後更無妖惡之事乎?顯命曰,其後更無大段妖惡之事矣。寅明曰,窮凶之罪人,豈敢逃天網乎?咸陽黃哥,似其人矣。渠雖頑忍不服,而臣意則罪人已死,故不得見捉矣。天地之間,做如許罔測事,而得免刑辟者,未之有也。顯命曰,咸陽鄭哥事,極爲虛謊矣。唐時,有人告李靖反者,太宗送御史同告者按治其事,御史以爲,中道失其告書,使之改書以納,則其書,與前所告者相反,御史不爲按治,歸奏其狀矣。臣用此法試之,則黃哥所言,與初絶異,其虛罔可知矣。罪人終不能斯得,豈敢以朝臣自處?着公服,入公門,而納符事體重大,又有仰稟事,敢此入來矣。臣下直時,凶書末端一片,自上親手拆下,臣拜持而來矣,自政院燒火乎?上曰,依爲之。顯命曰,今年湖南年事,折長補短,則大抵免凶而沿海邊,則雖謂之豐年,可也。然而新舊逋欠,一倂徵督,則荐饑之餘,民何以支堪乎?各年各樣舊逋,參酌定分數捧上,俾無一時竝督之患,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而卿亦爲備局堂上矣,相議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己酉年仍大臣陳達,豐年穀賤之時,三軍門軍布,以米代捧矣。上曰,此爲李判府事所陳作米事耶?顯命曰,然矣。嶺南則臣爲道臣時,次次移轉于沿海邑,以爲便於上納之計,適値年凶,多有未捧。臣遞職後,未知所捧幾何,而湖南則不爲移轉,置之本邑。辛亥之凶,監司狀聞,作錢報本後,取其剩餘,以爲賑資,湖南一面,賴有此生活矣。其餘,則盡歸於貪官汚吏,從中消融,故臣一一査出。今番城役,補用甚多,其利可謂博矣。今年湖南農事,嶺上則雖未盡登,沿海各邑,頗大熟。一兩錢米至八斗,軍布二疋之價,將費二石餘穀物,民情誠爲切迫。且年年凶歉之餘,沿海各邑,絶無儲積之穀,今亦依己酉年例,各軍門上納之布,從市價以米代捧,仍許會錄於各其軍門,以備凶年之用,則於民於國,可爲兩便,沿邑守令,皆以爲便,新監司之意,亦然矣。上曰,分付廟堂,卽爲稟處,可也。{{*|出擧條}}殿最之法重矣,頃者講《詩傳碩鼠章》,有所下敎,全羅道,則守令,無碩鼠之弊乎?顯命曰,前年五月到任,而六月褒貶,汲汲封啓守令賢否,豈盡詳知?矇矓書進,極爲惶恐矣。且所聞未必眞的,而一毫私意,則何敢參錯乎?一經褒貶之後,大段不法之事,亦未聞之矣。上曰,湖南風俗,異於他道,雜技多爲崇尙云,然否?顯命曰,大抵俗習,與諸道不同,多尙別技,而只如卜筮堪輿之術,不可一切禁斷,故此外雜技,則禁之,而卜筮堪輿,則不能嚴禁矣。上曰,向者,以《南師古祕記》事,豈不有別諭耶?顯命曰,祗受矣。上曰,此等事,豈難禁止乎?顯命曰,臣與道內有識守令相議,則皆以爲,不可以威令强迫禁止。大抵國家擧措得宜,元氣充實,則此等妖言,自可止息矣。上曰,此等風俗,三南同然乎?寅明曰,自古道詵、無學、朴尙毅之類,皆出於湖南,湖南風俗,蓋甚於三南中矣。上曰,當初授任,意有所在,而其得之與否,非可逆料,何必以此撕捱乎?見卿之時,每切感懷。予心如此,卿之心當復如何?當此乏人之日,卿每以辭職爲事,雖漫司閒職,不欲行公,此誠過矣。如或見斥於人,廉隅所在,則固矣,無端不仕,豈不爲過乎?備局事任,必無過辭行公,可也。顯命曰,惟臣前後受恩,與其處義,豈敢辭職?而有至危至痛之私情,不得爲安心立朝之臣矣。上曰,所謂至危者,是何事耶?顯命曰,小臣官雖二品,何敢於榻前,論其去就乎?上曰,此爲趙、宋乾坤之言耶?若如卿言,是將盡去,趙哥、宋哥於朝廷也,無形之言,何必過嫌?卿旣入城,將因留城中耶?興慶曰,官位漸高,則誰無懍惕之心,而如趙顯命之至今爲嫌,誠爲太過矣。旣過累年,且已開釋之後,何可復引爲嫌乎?寅明曰,若如顯命之言,臣等之尙據重任,亦有罪矣。顯命之引嫌,不無過者矣。顯命曰,非但此事,小臣處地,若如寅明同,則何敢爲撕捱乎?上曰,當時知卿固執,故或慮其不爲納符,今玆遞來肅拜,誠是矣,此後更不爲引嫌乎?顯命曰,榻前何敢爲辭職乎?上曰,勳戚之臣,異於他臣,下問亦有意陳達,可也。顯命曰,聖敎如是,至哀與至危兩件情事,當盡爲,仰達矣。小臣兄弟,以寡婦不敎之子,地位轉高,至於此極,聖恩罔極。臣兄之疏,豈不曰是將促臣之死云云耶?臣兄死生,雖不在於臣身,而臣若不爲進取,臣兄亦不至於高位,則未必早沒如此也。中夜思之,至痛在心,卽今門戶存亡,只係於臣,臣亦有欲生之心矣。今若用臣太過,則安知無過福之災也?此則私情,而朴奎文疏中語句,古史中,亦未見矣。臣兄草疏,未及上達,而與宋寅明異矣。臣雖濫勳,係是勳臣,雖異戚畹,而亦可謂之戚畹也。宋成明,則如是引退,而臣則不然,豈非成明之罪人乎?上曰,卿之所言,固有意見,而予亦有所思者矣。卿欲久視於世,則予何以促其命乎?此則私情,而末端引嫌事,他人旣盡行公,而卿獨不仕,豈不爲過乎?卿與宋成明異矣。成明正欲引去之際,又有人言,故決意下鄕,卿雖欲如成明,恐不可得矣。每於次對,有下問之事,則成明以不知爲對,其意可知。雖非朴文奎,必去矣,卿豈不與成明異乎?卿自思其坐地,豈是棄國事不爲而可去之人乎?顯命曰,臣捨殿下何歸乎?臣當初辭勳時,違牌至三十餘次,陳疏至六度,而批旨以爲應命,則當成其美,如東漢故事,奉朝請而不畀三司之任矣,此臣所以至今感激冞深也。非但三司,京司要地,俱非臣投足之所也。上曰,備局則爲投足之所乎?顯命曰,外方之任,則雖水火燥濕,不敢擇矣。上曰,備局亦欲撕捱乎?顯命曰,備局異於閒史漫職矣,外任雖僉使、萬戶,當盡心爲之矣。上曰,勳府宰臣,豈可爲僉使萬戶乎?興慶曰,副提學,古則金鎭奎,近來則李宗城之外,未見行公之人矣,大司憲亦然矣。上曰,古人爲大司憲三月,都城男女異路,如此之人,今雖難得,而三司之任,則予當不畀於卿矣。自今日爲始,備局之任,盡力爲之,可也。湖南文敎,何如?顯命曰,嶺南,則八道中最爲彬彬,數邑之內,必有行誼學問著聞之士,此諸道所無也。全羅道,則所聞之士,只科文文字之學而已,經學行誼之士,無所聞者矣。上曰,忠淸道,何如?興慶曰,亦多有學行之士矣。顯命先退。上曰,兵房承旨,今日仕進耶?李德壽曰,昨日入直矣,未知今日尙在否也。上曰,兵判,昨已給馬,而以日記相考之擧,未及下敎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內廏馬一匹,禁軍別將金洸,外寺馬一匹,面給。{{*|出擧條}}上曰,注書旣承上敎,以擧條書出,可也。德壽曰,臣見趙顯命,則面色甚赤,非復舊時之容矣。聞顯命自遭喪慼以來,過飮成癖,或多沈醉之時云,今其面色,似由酒傷,豈不可惜乎?自上各別警勅,似好矣。上曰,然乎?大臣曾言鄭錫三之過耽酒色,錫三非好酒色之人,而聞之甚爲怪訝矣。今聞趙顯命之好酒,亦可異也。後日當有面戒之道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或未署經、或未差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金吾諸堂,昨日違牌,非但滯囚之可慮,科場外製罪人,尙未究問,事甚未安。判義禁申思喆,針炙呈辭,纔已入啓,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趙錫命,竝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之地,何如?傳曰,莫重科囚,尙未按覈,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牌招。 ○傳于韓師得曰,在京親功臣幾許員耶?問于勳府以啓。 ○傳于任守迪曰,勳臣六員及有司堂上,錦原君朴師益,晝講罷後,當爲引見,使之來待。 ○傳于韓師得曰,諸勳臣當爲引見,承史及諸勳臣,來待于映花堂。 ○黃晸啓曰,各軍門將校,自本院招致隨駕軍兵,二百里之程,兩日往還軍兵中,或有致傷者與否,問啓事,命下矣。招問隨駕軍門將校及御營別抄牌頭,則以爲軍兵中,無致傷之事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任守迪曰,陵幸時隨駕軍兵,依例犒饋事,分付。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昌嬪墓致祭,依辛未故事擧行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辛未年本墓致祭時,遣官致祭云,而祭官職名,無區別之事。今此致祭時,遣禮官擧行乎?敢稟。傳曰,遣承旨擧行。 ○任守迪啓曰,因禮曹草記,昌嬪墓致祭,遣承旨擧行事,命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任守迪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日臣昉、臣錫命等,開坐于本府,而至於科獄罪人朴來章、李世瑃等,旣異於他罪人,又因臺啓,有各別對質嚴覈之敎矣。臣等以次官,不可循例質覈,待首堂上出仕後,擧行之意,敢啓。傳曰,此非議讞,何待長席?卽爲擧行。 ○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璿源譜略》中,戊申以後逆獄罪死之類,官爵釐改,及子孫錄修正事,待秋自本寺,設廳擧行事,旣已,命下矣。今已秋成,依傳敎,設廳始役之意,敢啓。傳于任守迪曰,知道。 ○禮曹判書申思喆,鍼灸呈辭。傳曰,遣鍼醫看病。 ○答判府事沈壽賢疏曰,省疏具悉卿懇。依所請往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答獻納徐命珩疏曰,省疏具悉。封築事已諭下敎,而犯耕正道者,令道臣申飭,當該執事事,其時有下敎,此非執事之過矣。其他事所請,俱過中矣,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判中樞府事沈壽賢上疏。伏以臣之父母墳山,在於坡州地,臣自昨年入都以後,每擬請暇省掃而身縻職事,疾病且劇,欲發還止,以至于今矣。念臣孱骸危喘,朝夕澟澟,若復失今不往,則前頭人事,有未可知,而遂恐爲沒身之恨,玆敢冒煩私悃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俯垂矜察,特許往返,俾伸至情,不勝大願。臣無任云云。 ○獻納徐命珩上疏。伏以臣之情地,固不宜因仍蹲據於臺職,而適値陵幸在卽,不假他計,黽勉冒出,仍參倍從之列,而恧縮不安之心,何嘗頃刻而自弛也?臣宿患痰眩之症,添劇於冒風驅馳之之餘,歸卽昏倒,達宵叫苦,朝來痛勢,雖得少減,而忍耐供職,已矣息望,今於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力疾,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玆情病,實難蹲仍,略暴危懇,自外徑退,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病狀之俱難自强,亟命鐫遞臣職名,以安私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不以言官自處,今於乞免之章,固宜不容他說,而適有區區所懷,敢此附陳,惟聖明之財察焉。六臣之危忠,自在先朝,起祠表奬,用樹風聲者多矣。日昨駕還之時,以道路之逼近,其塚墓爲未安,至有地方官重推之命。臣於此,有以見崇奬節義之聖意,迥出尋常,凡在瞻聆,孰不欽仰?仍竊伏念,六臣義魄之托,處於衆塚纍纍之中,歲久頹圮,瑩域無別,他日丘壟,記識無處,此爲行路之所嗟傷也。臣謂宜及今更下明命,令加封築,以表義魄之所托,則其於樹風聲之道,益有光焉矣。輦過之路,自有定制,而近來紀綱解弛,民習奸濫,處處割耕,每當動駕之時,輒下傷農之敎,致有苟艱之擧,事體所在,不宜若是,若令民人,知其定制,初不得犯耕,則陵幸之時,豈有下敎之頻繁,而亦安有御路苟艱之弊乎?臣謂自今,申飭道臣,犯耕正道者,摘發科罪,當該守令,從重論罪,永爲定式,斷不可已也。親臨陣場,何等嚴重,而一邊號令,一邊落旗,凡閱武之際,惟以遵依節目,苟祈無事,草草了當爲主而已。多不成樣,以致三軍之心,幾於玩愒,則誠非細憂,臣謂當該諸執事,嚴加責罰,以懲日後也。近來放倒廉愧,規避薄勘,世道風習,誠爲慨然。雖以頃日承宣罷職事見之,院中推考,不出朝紙者,旣有政院謬規,則以此譴罷,當之者無甚損害,而伊時現告,有違常例,蓋聞政院之規,朝報停當之際,書出筵敎者,例有當該,而入侍承宣,不有院例,推諉現告於事關自己,嫌不可否之承宣,事甚非矣。當初陳啓,若以筵達之失措辭請罰,則推諉於人,固有所執,而今以不出朝報論啓,則書出筵敎之承宣,宜爲當該,而事實相反,罪罰易致,意在規避,有駭聽聞,臣謂宜加責罰,以勵他人也。向來銓堂之斥補,誠是過中之擧,則臺臣之亟請反汗,臺體固然,其人斥逐,其啓尙存,而初則喉院不善周旋,末又聖上違格强行,方張之臺啓,猶却一邊,汲汲擧行,勒令辭陛,創開三百年所未有之擧,其壞損舊章,輕視臺閣,爲如何哉?殿下於此,一擧而有兩失矣。此則幸以事不甚重,而前頭或有事有大於此者,而以人主之威尊,迫逐言者,不有臺啓,使之擧行,則在下者其亦奉承之耶。此事關係至重且大,而朝廷恬然不知爲憂,而終無一言匡救之者,臣實爲世道寒心也。此是平日殿下,待臺閣甚薄,朝廷之人聞見熟習,而不知驚動而然也。是亦殿下自反處也。其時不善周旋之承宣,不可置而不論,宜罷其職,以防後弊也。臣無任云云。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八日午時,上御宣政殿。晝講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申光夏,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檢討官兪健基,司諫申思永,掌令權相一,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宗臣東恩君榑,武臣行副護軍金泳,入侍。上講前受音訖。金若魯讀自陳國篇題,至東門之揚二章。上講新受音。若魯曰,陳風,流蕩之詩也。無性情可觀處,宛丘章蕩之一字,卽三章之內起刺處也。上曰,隨其地形,因元女大姬而然矣,元女之稱何也?若魯曰,卽伯女也。上曰,是怪事也。文、武之聖世,百姓亦化,其伯女何如是蕩耶?好樂巫覡歌舞等事,亦怪異矣。宋寅明曰,蕩則非指大姬也。兪健基曰,由大姬而至此蕩於宛丘之上者,非指大姬而誰也?上曰,《大學》曰,一人興讓,一國興讓,安知非指大姬乎?寅明曰,大姬尊貴而無事,故反好此等之事,由於無識見之致,而其流之弊,至於如此也。上曰,聞憲臣,以文雅稱於嶺南,雖非講官,旣爲入侍,同陳文義,可也。權相一曰,雖爲入侍而何敢陳文義乎?然而此人之稱,似非指大姬矣。寅明曰,大姬似不至於如此矣。上曰,尊貴之故也。若魯曰,大姬雖好樂,而豈至於湯gg蕩g乎?知事之言是也。不以禮堤防,故至於如此也。東門之枌章,是聚會歌舞之詩,無文義之可達者,而衡門章則,賢者不得於世,抱道藏晦,隱居自娛,雖以泌水療其飢,而亦不怨尤矣。上曰,此隱者大小,何如也?若魯曰,與衛風考槃詩,相似,亦能不小矣。健基曰,自是自潔之士,而於此章,可見其國之治亂矣,此與兔罝章,亦一般也。時亂如此,故賢者無求於世,而隱居樂飢,人君第一急務,惟在於側席求賢,野無遺賢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賢者若用於世,則豈以此爲樂乎?若魯曰,東門之池詩,以漚麻爲言,而是男女會遇之意也。上曰,與鄭衛無異矣。寅明曰,初則湯gg蕩g而中則淫,末則有弑君之變,浸浸然至於如此矣。上曰,陳靈公、夏姬事,《詩傳》,善形容矣,講秦風而至陳國,其間風俗,太不相似矣。若魯曰,凡事起於微細而終至滔滔,可不懼哉?上曰,大姬時初不微細,豈謂常例乎?且有不然者,大禹之後,有夏桀,成湯之後有紂,文、武之後有幽、厲,以三后之賢哲,何有如許惡子孫乎?毫忽之間,興亡判焉。夏殷周之時,乃有如此子孫,則後來繼體之君,見其祖宗所垂之規模,以爲樹立已宏,不足憂也。不思所以善述之道者,豈其可乎?寅明曰,大姬初則甚微,而至於後世,其害如此,後世人君,若能挽回,則豈無一變之道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語,亦有之矣。上曰,迓續舊命則,可也,而其命維新之言,則未免如何,自無不可爲之時矣。寅明曰,周之賢聖之君,六七而作,豈不甚偉?而至於二君,猝然而亡,可不懼哉?上曰,有桀、紂故有周,有襄王故有西漢,而革代之後,所可慨惋者,以其國,無異自獻於他人矣。若魯曰,歷代之創業守統,非不鞏固,而後之子孫不能善繼,自底於覆亡矣。上曰,作室工夫,乃祖勤苦,而其子孫反忘其勞矣。若魯曰,是以守成難於創業,祖宗之美法良制,初非不善,而至於後孫,未免弊生,周亦以文而亡矣。上曰,此豈文之害哉?亶由於後孫之不善用耳。若魯曰,然而初旣失中,故其流之害,如此矣。上曰,若無幽、厲,則宣王豈得中興乎?歷代帝王之甚可殘忍者,是漢獻帝耳,不措其手足而亡之矣。上曰,向者不知成爾鴻之上來,而不爲引見,有若待穆生,不設醴酒,而憲臣今爲入侍,未知嶺南之士,讀書林下,樂飢隱居者,有幾許人耶?相一曰,嶺南之人,以科目出身者,今幾死亡,而猶餘七八十人矣。上曰,隱居者有幾人耶?相一曰,嶺南是名賢輩出之地,遺風漸遠,而多讀古人書者,比比有之,安東最多士林,比於尙州,亦可爲四五倍,故其中自有良材美質,隱居不求者矣。若魯曰,今者下詢隱居人於憲臣,聖意甚偉。今聞嶺南,亦多有之,而他道亦豈無之,卽今收用之道,拘於政例,不過除拜參奉,此豈崇用之道哉?上曰,先朝,亦有處士之名,豈不有張顯光乎?此何地人也?相一曰,仁同人也。上曰,曾於仁祖朝,問孝廟學文之工於張顯光,顯光,以多謀難敎爲對,此豈不樸直乎?若魯曰,此非但張顯光之樸直也,可想聖祖容受之量矣。今日政官,旣爲入侍,分付各別收用,何如?上曰,是爲虛事矣。寅明曰,聖敎旣俯詢嶺南人才,臣有所懷敢達。臣於戊申,以嶺南望士成爾鴻、李萬敷、鄭葵陽等三人,直陞六品事,陳達蒙允矣。今聞李萬敷、鄭葵陽二人,已爲身死,只成爾鴻一人生存云矣。近來御史之自嶺南來者,及曾經本道道臣之人,皆言故名臣金誠一之旁孫,安東居金聖鐸,鄭經世之後孫,尙州居鄭胄源,林下讀書,才行竝過人,金聖鐸,則三除齋郞,終不膺命,鄭胄源,亦曾爲齋郞,上來肅謝後,仍爲棄歸,此兩人俱宜超擢調用,而陞六事體至重,臣惶恐不敢煩請矣。上曰,金聖鐸、鄭胄源兩人,依李萬敷例陞六,而令政院書成爾鴻、金聖鐸、鄭胄源,三人之名以入,銓官,亦爲勿忘,可也。{{*|出擧條}}申思永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思永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園陵親享之文,何等嚴重,而撰進之際,不能審愼,致有大段做錯之失,原其本情,雖無无妄,事體所關,宜加規警,請大提學尹淳,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非但大提學,其時該房承旨,亦爲推考,可也。相一傳啓。上曰,如無改處,擧其末端,可也。相一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上曰,嶺南事,俄者下敎,而昨見憲臣辭疏,則不無遄歸之意,卽今山林高蹈之士,方欲招致之,況科目拔身者,不可邁邁求去,今來,必須久留,可也。相一曰,小臣猥越,不敢仰陳實狀,而新經草土,病狀實深,故不得不略陳於辭疏矣。立身顯達,人之所願,而卽今病情,實無供職之勢,豈敢以一毫欺隱於君父之前哉?若魯曰,六臣墓之在露梁者,眞假之難信,自古有言,日昨船所,下詢時,諸臣各有陳達,而歸見愍節祠祝文,則言六臣墓事,而有始疑或非,終信果是之句,以此觀之,則明是六臣之遺塚矣。上曰,其祝文,誰人所作耶?若魯曰,卽故相臣南九萬之作也。其忠魂毅魄之所藏,是固國人之所景仰,而至有駐蹕親覽之擧,凡在瞻聆,孰不欽仰聖上崇節義之意也。第路傍塋域,崩頹已久,且於今番治道之際,又不免毁傷,雖因事勢之不得已,而誠甚驚歎。令本道,卽爲修治封築,宜矣。上曰,事勢似如此,故果川縣監,初爲記過,改以推考矣。其塋域圮毁,標石傾側,令本道,卽爲修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愍節祠,在於輦過之路傍,龍舟渡河之時,旣被指點,又有致祭之命,褒奬節義之道,可謂至矣。臣得聞本祠儒生之言,則廟宇年久,傾頹無餘,凡具殘薄,不成貌樣云,朝家以奬忠樹風之意,立祠祝尸,則雖以公物,助其蘇殘,亦無不可。然旣無前例,不敢仰請,而聞本祠曾有所屬船隻,收稅補用之規矣,中間移管於惠廳,而本祠不得收稅,數隻之船,於該廳無甚關緊,於本祠,不無少助,分付該廳,還屬本祠,依前施行,似無妨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日昨幸行還宮時,日暮之後,東西班不爲隨駕,多有中路徑歸,及至闕下,只有若干人來到云,事甚驚駭。東西班押班監察,似當有論責之擧矣。上曰,當該押班監察,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順安縣令尹尙遠,催促下道事,累次狀請,而尙遠終不還任,累朔曠官,民事可慮,故昨日於筵中,臣有請罪之事,自上有自吏曹更爲催促,而不爲下去,則更爲稟達之敎,而今聞尙遠,無意還任云,故復此,仰達矣。上曰,旣有下敎,而不爲下去,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見內乘呈課,則今番陵幸時,別監一人,有濫乘御乘馬之事云,雖由於不鞴法鞍之致,而極爲駭然,令攸司摘發科罪,可也。{{*|出擧條}}上曰,䄙嬪致祭,亦依昌嬪例,當以黑團領,行再拜禮乎?至於昌嬪墓則有所重,而如是矣。若魯曰,當依昌嬪例擧行矣。上曰,當宁致祭,則立而焚香奠酌,且以紅團領行祭,而至於昌嬪墓,則事當跪傳,而行再拜禮,手上手下,似有間矣。諸臣曰昌嬪致祭外,皆當立而奠酌矣。上曰,安嬪致祭前例,似當有之,禮曹此草記,還爲出給,考例使之更稟,可也。上曰,承旨進來。諸勳臣某某來待乎?使注書出往,問而來告,可也。假注書南泰耆,承命出來還告曰,勳臣中,咸恩君李森,豐原君趙顯命,彦城君金重萬,花原君權喜學,來待閤外,而錦陵君朴弼健,方有身病,來在闕外,完春君李遂良方在革職中,錦原君朴師益,方在江郊,不能來待云矣。上曰,朴師益所往江郊,何處也,今日當入來云乎?泰耆曰,往在蘆原云矣。師得曰,遭臺言後連在於蘆原云矣。上曰昌嬪及延齡君墓,致祭時,席子紙地,自戶曹題給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九月十八日申時,上御映花堂,引見諸勳臣時,錦原君朴師益,咸恩君李森,彦城君金重萬,豐原君趙顯命,花原君權喜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泰耆,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上曰,諸勳臣進來。諸臣以次進伏。上曰,戊申已累年矣。念先朝待親功臣之道自別,每欲一者延接,而連値國家多事,且勳臣有外任者,而一不爲之,其間自有傷悼處,勳臣已多凋喪矣。非不知引見於便殿,而先朝有晉接反正功臣於魚藻堂之規,上元日,引見宗臣於此處而自無彼此,故引接卿等於此堂,自無他意矣。李森曰,臣等無功受恩,至於此極,常切愧懼,今日引見,出於常格,國恩罔極,感泣無地矣。上曰,昨日已諭,而豐陵不在,豐原獨爲入侍,心新愴感,恨其在時不能爲之矣。趙顯命曰,今日承命獨入,不勝其悲,下敎又如此,倍切傷感矣。上曰,卽今外任者,李普赫、李萬囿、朴纘新三人乎?森曰,然矣。上曰,彦城,住京年久,居處不爲冷落乎?重萬曰,小臣受恩罔極,賜給奴婢田宅,故好過矣。上曰,家在何處乎?重萬曰,在於雙里門洞矣。森曰,家甚貧窘矣。上曰,俄者問之有意,彦城之言當如此,而今何以堪過耶?森曰,諸功臣,皆受家舍田畓,而金重萬不得一一受出,亦不能保其家舍,渠豈欲斥賣而出於不得已也。上曰,初則家在何處耶?重萬曰,賜以弼夢之家舍矣。森曰,初除守令,數朔而居下,復除高原,不過三箇月而遞歸,徒勞往來而已矣。上曰,不知爲守令之味而徒勞而已矣。森曰,趙文命生時,心常憐之,除差曹司衛將,對臣常爲歎慨矣。上曰,諺有功臣而豈能腹飽之言,有其實然後可謂功臣矣,道臣殿最頗嚴,故如是再次罷職矣。森曰高原,則以補外之故徑遞矣。上曰,尹得和補外時,予忘而爲之,而彦城不可止於二邑,當申飭銓曹,而勤則何事不做?此後勉旃,及其成功則一也。渠非負國,才不逮而如此,予則知之。顯命曰,旣無履歷,事甚無怪矣。森曰,卽今食道甚不足云矣。上曰,彦城有子幾人耶?重萬曰有子三人,而長子已歿矣。上曰,豐原纔自外來,彦城之容貌,不如前耶?顯命曰,何可飢而至於此乎?上曰,錦原雖非帶礪之功臣,其祖有功於國家,故承襲封君,今欲偕見者,他日視卿等子孫,亦如今之視昔也。錦原所遭臺言,通朝皆知其過矣。今聞出往郊外云,未知相距不邇耶?森曰,適往十里外,今方承到闕外云矣。守迪曰,方呈疏而出去云矣。上曰,此則過矣。他入侍則雖不入來,君父坐於此處而招之,則何不入來乎?注書出往,示其學冊所錄下敎,而使之入侍,而上疏則勿爲呼望之意,分付,可也。上曰,全陽在何如中耶?森曰,禁錮雖解而方在罷散矣。上曰,豐原新自嶺南來,黃晸之事過云耶?箭竹之斫送宰相家,自有前例云矣。顯命曰,自前武將,例送箭竹於新進輩云矣。上曰,咸恩,累經閫帥,亦有前例耶?森曰,臣每欲一陳而猥越不敢。臣曾有放火竹田之言,自上亦或記憶,而若私自賣食,雖殺不可惜矣。上曰,彦城武科耶?重萬曰,壬辰年庭試出身矣。上曰,豐原新爲上京矣,豐陵家葬事已過耶。顯命曰,虞卒已畢矣。上命宣醞曰,錦原入來後當爲之,卿等先食,可也。彦城食量比平日何如耶?重萬曰,三十時,食量不小,能噉三四升矣,今則頗減矣。上曰,三四升之量雖減,似以祿俸難充矣。重萬曰,旣有賜田,且有祿俸,豈有難充之患耶?上曰,今爲幾何耶?重萬曰,今則僅食一升飯矣。上曰,豈以親功臣,使之減量耶?重萬曰,食量自然減之,非出於無食矣。上曰,今年幾何耶?重萬曰,今年五十四矣。上曰,似非量縮之年也。今日所宣者,非酒房之酒,咸恩酒量,予旣知之,用舊量而飮之,可也,常時能飮幾何耶?森曰,親友團欒之際,繼飮數壼矣。上曰,豐原以知遇謂之,而不知酒量,愧其不能深知矣。顯命曰,常時只飮六七盃好酒矣。上曰,卿等醉與飽同爲之,可也,豈獨飮酒而已?上曰,西南酒禁,卿旣爲之,未知能有效乎?顯命曰,臣禁酒時雖不奉父母祭祀,祭妻時至用蜜水矣。上曰,若宗子而奉祭祀,則不能用蜜水乎?顯命曰,古用玄酒,雖用蜜水何妨,而事頗近怪矣。上曰,守令亦能使盡用蜜水乎?否則非以信行之之道,而自公卿下至匹庶,皆用酒,何能禁止乎?只禁其大處,可也。顯命曰,漢時亦有禁酒具之事,而食色相似,何能禁也?上曰,專欲禁斷則似未免沓沓矣。森曰,臣待罪備局時,欲禁其尤甚使酒者矣。上曰,此是末節矣。顯命曰,闕下有大酒家,懸燈買酒,作爲生涯,糜費不貲,在上者期於切禁者是也。森曰,鄕外則與京有異,李匡德爲全羅監司時,人雖欲買酒以飮而不能得云矣。顯命曰,禁其大者是矣。上曰,然矣。李匡德爲全羅監司時,稅船及各衙門上納之物,皆拘執不送,卿則不爲效之乎。顯命曰,李匡德之留執不送者,皆是不急之物也。假注書南泰耆,引錦原君朴師益而入侍。上曰,只卜其晝,未卜其夜者,正謂今日也。森曰,臣少時,一見邊山,而卽今船材木甚少云,朝家各別嚴飭,似好矣。上曰,下送備邊司郞廳,定其境界云,而未免無實,春秋下去之郞廳,意見各不同,而備邊司則從其言而已。是以冒耕偸葬之弊,不能禁戢,而其處,非山則海,居民生理極難,皆以斫松賣食爲生涯,養松由此而尤難矣。上曰,新昌縣監盧以亨,以學校貿貿爲言,以亨,不過一守令,而其憂如此。豐原,在湖南時,何以爲之乎?顯命曰,治嶺南則有異,當引其勢而利導之,治之以禮樂,而朴文秀,已悉修擧,故臣則惟以坐鎭爲計,修明學校之政,以鎭士大夫之心矣,意外洊値慘凶,未免彼此不及,而湖南則旣非鄒、魯之鄕,猝難施學校之政,而李匡德,行爬櫛之政,其後李壽沆,及閔應洙,爲治頗皆雍容,繼之者當以修擧爲先,故臣則以錢穀爲先務,不暇留意於學校之政矣。森曰,盧以亨陳達此事之時,臣以特進官,適爲入侍,亦得參聞見,卽今學校,非但疎虞,武備亦甚疎闊,反不如文敎,西北便同棄置,此實國家軫念處也。上曰,無他道矣,只有親騎衛試射,而古旣罷之,復以特敎設行後,又計劃而爲之,單巡之射,何可知之乎?以此西北武士之心,似必落莫矣。申飭帥臣,使之惕念擧行,亦可也。雖曰武臣,何示不信至此耶?顯命曰,古則北道科擧極貴,而今則反賤,是以人心亦驕云矣。喜學曰,小臣,竊有慨然於關西事,每欲一陳,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故有所不敢矣。今日適幸入侍,敢此仰達矣。淸南、淸北之不爲儲穀,殊失備預之圖,此實可悶矣。森曰,西關事,實爲悶慮。儲糧之意,乃在緩急所須,而臣待罪關西兵使時見之,地部發賣,無歲無之,雖或出於經用之不足,此非本意,依當初定式,勿令遷動,必多積峙於山城,則非但爲淸野之法,庶可爲緩急之用矣。上曰,南漢十萬餘石軍糧,今爲千餘石,我國事豈不悶乎?關西穀物,則勿爲遷動,曾有申飭,若移置於鐵瓮山城等處則,似好矣,置於外而苟有警急,則反歸藉寇之資矣。顯命曰,山城穀物,則事不當移納於邑倉,而收捧之際,若値深冬,則山路氷坂,牛馬多致傷折,民皆爲難,故守令皆願姑爲捧留於邑倉,在道臣之道,雖以不可移捧之意嚴題退送,而或不無許從之時,蓋由於時無形見之外寇,而事勢之不已矣。森曰,儲穀之意,不比尋常,而趙顯命所達,非矣,豈可以便民事勢言之?設置外倉而糶糴者,不過爲守令欲得立碑之意也,至於西路,另加痛禁,可也。上曰,子女玉帛,宜置於山城,如此則山城當無穀而止耶。民習亦如此,而何事可爲耶?權喜學,曾已從征,應知軍糧之甚難矣。顯命曰,關西無穀之弊,則自有其由,關西田稅,自亂後留儲邊上,意蓋有在,而年久穀多,反爲民弊,故相臣崔錫鼎,因民願一開發賣之路,自此遂成謬例,自戶曹,每每賣用,爲平安監司者,又從而廉價買得,以爲公私之需用,以致邊上無積儲,臣常以此爲慨然矣。喜學曰,若意在於聚穀,則甚非難事,蓋以朴文秀嶺南聚穀事見之,則誠至易矣。森曰,趙顯命,以爲曾以穀多,反爲民弊而發賣云,若爾則各處儲置之穀,各限以數萬石,積置山城倉中,而無城倉之邑,則置于邑倉事,永爲定式,施行,何如?上曰,大體儘好,出擧條,使廟堂知之,可也。{{*|出擧條}}喜學曰,各隊有卜馬一匹,載去一隊之器械什物,而亦不能盡運,借得禁軍卜馬而去,禁軍若有從征之擧,則何以爲之?合有變通之擧矣。上曰,今陵幸時見之,則卜馬疲弊,甚爲使用故如此乎,咸恩似知之矣。森曰,卜馬,軍皆自備,故如此矣。顯命曰,曾有罷卜馬軍之議,而故相臣尹趾完,以爲不可曰,若遇賊而無糧,當殺馬而食之,此言出於深長,革罷與否,其議不一,而曾於從征時見之,拒馬作最緊於軍中,野中結陣,依以爲城矣。顯命曰,古有我生然後殺他之言,軍兵在於城內,則不無依據,能專力於討賊,而出於城外,則不無先生偸生之計,是以拒馬作最緊於軍中,而戊申年拒馬作有不足之歎,反以索繼而繞之,此則不過禦賊而不能擊賊矣。臣待罪嶺營時,做得一小車,可以運糧,可以代拒馬作而禦賊,今番城役時,以此運石,則甚好。丘濬之車製,與臣所做者,大同小異,臣於應旨疏,以爲各軍門行此車制,可除卜馬之弊云矣。森曰,權喜學卜馬不足之言,是矣。以外方言之,兵使嚴飭,則立之,不然則借馬而姑備之,是爲悶事。車制皆謂我國不便,故不爲之而若善造而用之,可以載糧,可以禦賊,豈不有益乎?故相臣李浣,判書臣柳赫然,多有車制之議,臣之所見,何及於古名將,而其制雖有不便之端,參錯意見而造成,則似好矣。上曰,講李忠定公奏議後,豈不出擧條,分付乎?卿非將臣,故不得見矣。顯命曰,李綱之車制頗大,與此有異矣。森曰,我國山川險隘,不可用車之說,臣實未曉也。顯命曰,丘瓊山之車制,不以鐵成出渡水,則擔而涉之,寇急則棄之而走矣。上曰,其疏方留中,卿與李宗城及將臣,更爲講磨,可也。顯命曰是則不急之事矣。森曰,趙顯命之言誤矣,安知不變生於不意乎?上曰,兩言皆然矣。上曰,錦原君進來。卿之脚病,反不如數年前矣。師益曰,臣病與老俱深,近來則歲加月劇矣。向歲,以松都留守,辭朝入侍也,層梯陞降,匍匐爲之,曲拜後就坐,亦不得袖手,捫戶蹣跚而入,退出時亦然,其爲不敬,莫大於此,前此入侍,已嘗如此,此時視前漸漸加甚,卽今則視松都留守引見時,不啻倍艱矣。且臣處義無狀,以致臺言,此實搢紳間莫大之羞,再疏承批,輒蒙開釋,而私義終有所不安,每聞勳府二字,心慄背汗,臣於此府,已與之永謝矣,俄承恩召,不敢不舁到闕下,而顧念情勢,決難趨命,敢於未徹之疏,略有尾暴,仍卽徑退矣。路聞史官,將欲宣傳聖敎,立門以待,惝怳感激,顚倒還入,則史官以草冊所記,讀宣上敎,故他不暇顧,感泣隨入矣。上曰,其時臺官誰也?師益曰金宗台矣。上曰,史官之草冊,似已見之,而金宗台下語不擇,非但過也,實非矣,通朝亦知其非。卿於再度承批之後,廉隅已伸,仍察有司之任,可也,而以此永謝,不成說矣。俄者言之,而功臣,奚以承襲與親功臣而有別耶?今日,招功臣而必見卿者,乃垂裕後昆之意,自今爲始,毋懷他慮,勿辭有司之任。近來世道危險,排過不已,卿何掛齒耶?如金宗台之言,則有親功臣然後,可爲有司,而不然則似無爲者,臺言實無形矣。森曰,臣在外,略有酬酢其臺言之過矣,臣待罪有司之任,卽入草土,故勳府凡事,不可收拾。朴師益欲久任有司,同爲行公矣,所執太過,若是撕捱,誠甚非矣。卽今勳府,多有擧行之事,更飭勉出如何?上曰,今日如此下敎後,錦原,豈可終始固執耶?兩疏旣已承批,卿與同歸,竝察其職。宜矣。上曰,親功臣揷血gg歃血g同盟,義不泛然,錦原之祖,功在國家,而今日始爲引接,顔亦厚矣,賜此盃而盛以酒者,示以非虛禮也。師益進而受於案上。上曰,卿與咸原兩人飮之,洗盃後,納諸袖而出去,藏置勳府,可也。師益曰,下敎雖如是縷縷,而所遭臺言,實非常例,終有所難安矣。上曰,更勿提說,一盃法醒,其意深矣,飮此酒受此盃,而更欲辭免乎?須勿更言。上曰,豐原進來。予有不見洪領相、豐陵之歎,而今見卿而如見豐陵,一喜一悲矣。果如李德壽之言,則卿之愛酒,未免太過,不無曾母投杼之歎矣。今見卿,語及豐陵,則嗚咽不成說,其悲悼之懷,可想不能禁抑,而卿以持門戶欲生爲言,戕生之道無如酒,卿須節飮,而飮此酒後,仍領此盃,盃中有刻字,可以知之。卿則爲門戶欲生,而予則爲國,望卿不死矣。顯命曰,臣之酒量,不過止於六七盃,而或逢場而過飮,則輒有其害,故止而不飮矣,昨年臣姨從弟一人,來見於完營,情義平日無異兄弟,故臣累日挽留,及其歸也,臣送於境上飛飛亭,其時適有新稻酒,相愛去留之際,自然過飮,至十盃而太醉,其後傳說,因此而過當,又見二姪之意外喪變,故人皆疑其過飮酒,而飛飛亭一醉之後,果無過飮之事。城役訖工後,臣設落成宴,與將校輩一飮酒而已。臣豈敢欺隱於天日之下哉?非獨李德壽之言如此,人皆有言,臣不欲分疏矣,上敎至於此,則臣雖常時過飮,豈不奉承,而臣今有稟定之事,祖宗朝,有一過飮之臣,亦有只飮三盃之誡飭,其人厥後,不踰三盃,而必以大器飮之,至於爛醉,則其妻,以聖敎戒責之,其人但叩頭而請罪云,未知今日聖敎,其欲只飮此一盃耶?上曰,初意則將使無過此一盃矣,卿之酒量甚寬,必以三盃爲限,而若是有公故之日,則只飮一盃,可也,卿豈可以碗器飮之耶?顯命曰,謹當至死奉承矣。森曰,臣之八代祖李從生,與唐天使酒戰,以大器飮廚院酒三器而不醉,世廟朝,以爲將失干城之將,面誡只飮三盃酒,故臣之先祖,於分院求得一斗所容之器,日飮三盃,而常以此器飮之,臣之族祖咸陵君李澥,亦好飮酒,以其器用之,其後子孫不肖,其器今則破而不存矣。上,下御製于諸勳臣曰,令辰記憶諸勳臣,禁苑召見契合新,向昔戊申帶礪後,于今筵席幾何人?上曰,錦原、豐原次韻以進,而咸恩,亦爲次韻,可也。森曰,小臣以武夫,何敢製進乎?今承曠絶之恩,不敢以勳臣自處也。上曰,全陽君李益馝,禁錮雖解,累經歲抄,而不爲擧論,前全陽君李益馝敍用。{{*|出榻前下敎}}上曰,今日召見諸勳臣,而獨不見元勳與豐陵,心甚感愴。兩臣遺孤處,食物優爲題給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森曰,殿下追念舊臣,而至於如此,臣等亦不勝感泣而已。海恩府院君,今有一塊孤兒,而家契今則不敷矣。上曰,海恩之子,年已滿乎?森曰,今年十七矣。親功臣子孫,旣無年歲拘礙之事,因此念舊之時,敢此,仰達矣。上曰,豈不爲下敎乎?顯命曰,年少之人做官,非公私好事,臣意則不如此矣。元勳旣有再造之功,而李椷不幸而出,其弟之名,出於其口,異己者致疑之,未知緊歇之如何,而吳命恒之弟,豈爲逆賊乎?至於趙明翼,言議不爲過激,而至有上疏而論之,吳命新,以致栖遑不安,異己者之崎屹,亦不足怪,而吳命恒雖謂參涉於逆謀,然而爲逆者,不過出於宦慾,吳命恒,雖不爲逆賊,不做何官,吳命新,亦不得爲副提學,吏曹參議而謀此惡逆耶?今承遺孤錄用之命,敢此,仰達矣。上曰,豐陵亦以爲吳命恒之弟,豈爲逆賊乎?此言甚精矣。趙明翼,屢使於承宣經幄,予知其爲人,決非排軋異己者,而何能免俗套乎?是以有礙逼於吳命新之言矣。十九日下敎之後,復豈萌此心乎?年少之人,不可爲上應列宿之官,或付軍銜則可也,今捨其弟而官其稚子,事甚不可,不當以此出擧條,分付,當於大政時,分付矣。顯命曰,趙明翼之言,亦不怪矣,古則名出賊招,而豈有不鞫者乎?尹淳、金鎭商、李縡、張鵬翼諸人,皆出於賊招矣,臣與吳命恒,與同死生,未知阿於所好,而然而竊爲世道慨惋也。上曰,靈城出疆時已諭之,而靈城,有老母而有病云,不可忘也。曾已聞之,而今亦無病云乎?森曰,姑得無病云矣。上曰,靈城,作萬里行役,而獨在其室,食物參酌題給事,分付,可也。{{*|出榻前下敎}}森曰,原從功臣別單書入者,皆有一名之官,而亦有若干人未沾寸祿者,分付兩銓,使之檢擬,似好矣。上曰,別單之人,不過下一等於卿者也,大政時,當爲,分付矣。森曰,考見靖社、保社、原從功臣謄錄,則田民之外,有賜給第宅之事,無實料者,亦有推移受祿之擧矣。上曰,未知付軍職乎?森曰,似然矣。顯命曰,保社功臣則數少,而戊申年則數多矣。森曰田民家舍,雖不賜給,而若加出數窠遞兒,以爲付料,則似好矣。上曰,遞兒窠數,若少則似難矣。森曰,何必在多,雖少,輪回使之受食則甚好,功當錄勳者,亦有見漏者,臣心常慙赧矣。顯命曰,向者樂安郡守,雖非親功臣,而旣是堂上,則法不當決杖,況階在資憲者乎?上曰,頃聞沈判府事之言,渠則誇矜而下去云矣,今則已以除杖爲定式,而予每聞此事,輒深慙愧矣。顯命曰,權喜學履歷,亦當爲守令,而況功臣,前已經昆陽郡守而善治乎?上曰,雖非功臣,旣曾積仕軍門,豈不當爲守令乎?孫命大之功,亦當參錄於功臣,而不見其面矣。濟州牧使下直時,引見之,則氣骨非常,可合擢用,而遠出絶島,心甚憐矣,忽遽身死,此非銓官之所爲,若予爲之,其子晉民待其脫喪,當除守令矣。顯命曰,孫命大事,每欲一陳而未果矣。臣登八良峙見之,則賊若踰湖南而進,則捨此嶺而無路。希良動兵時,以孫命大之雲峯倅,拒守此嶺,故彷徨不進,幸爲李普赫輩所破,非孫命大,則未知有今日,而以濟州牧使,死於中路,甚可矜惜。上曰,卿言是矣,當於後日次對,更問而下敎,予雖或忘,卿其提醒也。權喜學,是武科出身乎?森曰,是白徒矣,僉使善治,封君前,已經守令,李己丑、李立身輩,皆爲寧邊府使、安州牧使,獨權喜學,不如彼乎?上曰,先朝則如此矣。森曰,銓曹不爲除拜,將若之何?上曰,功臣除官,豈有可惜之窠乎?銓曹,爲人擇官故如此矣。彦城進來。宗社之得有今,是汝之功也,予豈忘之?今別賜一盃,飮之,可也。重萬曰,感泣之外,更無所達之辭矣。上曰,咸恩、花原進來。日昨設看六花陣,而追擊則何卿應接耶。森曰,其時或恐軍兵之見傷,臣仰稟止之,而六處結陣之中,各有六花矣。上曰,六花陣恰似八陣,似有生殺之門矣。森曰,模樣則一樣,而其變化之妙,何以知之?上曰,六花陣,李靖之所創,而八陣圖之所減者也。森曰,其中最難者,三才矣。上曰,八陣能設而見之乎?喜學曰,或奇或正,互相救應者,是八陣之法,而因軍士之數少,不能設看矣。森曰,八陣之法,象其三百六十四度爲之,而後世之人,何以知之?杜詩所謂江流石不轉者,謂其難於摸捉也。顯命,和御製以進,上曰,今見豐原之落句,益切感愴矣。師益,又爲製進,上曰,卿之先祖,是護聖功臣乎?師益曰,然矣。上曰,諸勳臣,皆進來。卿等久而見之矣,我太祖大王,與鄭道傳相語之言,有無忘在莒之敎,予心亦如此,卿等,亦勿忘安不忘危之語。予則勿忘淸州狀啓之入來,咸恩勿忘宮城護衛,豐原勿忘與家人相訣,可也。錦原詩有龍灣之語,西憂今方非細,奚比於戊申時變亂?正宜常若對之,國事之外,不思俗套,恒存於心,可也,不必形於詩矣。師益曰,今此自上,飭礪諸臣至此,諸臣,孰不感激?第自上,必先加意於毋忘變亂時,如上敎所謂毋忘在莒者然後,諸臣益思感奮矣。臣雖甚不肖無狀,上敎至此,豈敢不以勉追先祖,自勵于心乎?顯命曰,國家,若不忘在莒爲心,則小臣,豈敢忘戊申年安竹捷報不來之前乎?臣於勉誡朴師益之敎,自有慼慼焉,朴師益無狀,是爲偏論之人也。朴師益之先祖朴東亮,亦於小臣,爲外先,卽宣廟朝名臣也。朴東亮,以兵曹郞官,扈駕龍灣時,宣祖大王嘗吟詩曰,朝臣今日後,尙可更西東,朴東亮,其時亦想親承矣。今於朴師益,另加飭勵,俾勿言病,以爲盡心職事之地,爲宜矣。師益曰,趙顯命,所謂臣之爲偏論,未知指何事而然,而臣於某某事,豈無憂慨之心?性本庸懦,未嘗勉戒君德論說時事,蓋素習然也,居常思之自恧。第臣於變亂之後,每有區區憂慮之心,嘗於寧陵幸行之時,從諸臣之後,入對請寢,而諸臣,或以癘疫,或以民弊,或以逆賊,蓋以三件事陳達矣,臣則專以新經變亂,道路可憂爲言,而至承未安之敎,翌年乃有必雄之變,此變出於闕內,則視諸道路可虞之說,尤豈不萬萬寒心?而小臣前日之言,亦不爲過慮。昨日陵幸,雖幸穩返,而區區竊願,聖上每每別樣存戒焉。臣適入侍,敢以平昔憂慮,仰達矣。上曰,無事則妥帖,有事則戒懼,雖若臨深履薄,豈當無事之時,盡疑國人耶?是以王衍,使石勒叛,赤子化爲龍蛇,今日陵幸穩返之言,過矣,然則創業之主,當畏懼不敢生出入之計矣。向者鄭亨復,於未及掛書之前,以爲有掛書之變,其後果有之,趙顯命之言,是矣。卿之脚病,雖有而卿之弟,有何病而不仕耶?必欲不爲苦事耶。若如此則誰有爲國事者耶?卽今耳目之官,皆是聾盲,若使權奸,在於朝廷,則我何以爲之耶?顯命曰,陵幸之言,臣子之念慮,無所不至也。上曰,仁廟朝下敎曰,若有小北大北之論,必當斬頭,初雖同其甘苦,而下敎如此,戊申之再安,實賴祖宗惠澤,在於下民矣。晝講時,見大姬事則,初則微細,而後至於靈公極矣。豐原,必不負我,故予不勉之,而諸功臣及承襲者,若爲此習,則非矣。金重萬、權喜學兩人,豈爲之耶?以吳命新,一着見之,其攻其護,皆過矣。以此爲心,則可以妥帖,以國事爲心,則念必不假及矣。諸勳臣,當從金虎門出去,待標信下送,留門出去,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9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彦燮{{*|病}}。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黃晸啓曰,大司憲、持平一員未差,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社稷告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黃晸曰,今日都摠府內,中日試射,以社稷告祭齋戒相値頉稟,以此觀之,則今日視事,昨日亦當以此頉稟,而循例取稟,雖命停止,大祭齋戒外,無頉稟之事,而摠府草記,如是捧入,政院不察耶。摠府誤爲頉稟耶?問啓。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中日,以社稷告祭齋戒頉稟蒙允矣,社稷告祭,元無齋戒,則臣等曚然不察之失,惶恐待罪,日勢尙早,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勿待罪。 ○又啓曰,因都摠府中日頉稟草記,今日都摠府內,中日試射,以社稷告祭齋戒相値頉稟,以此觀之,則今日視事,昨日亦當以此頉稟,而循例,取稟,雖命停止,大祭齋戒外,無頉稟之事,而摠府草記,如是捧入,政院不察耶?摠府誤爲頉稟耶?問啓事,命下矣。取考視事式,則凡告祭,元無視事頉稟之規,而招問摠府郞廳,則以爲本無謄錄所載,而自本府,問于禮曹,則今日罪人行刑,以告祭,亦不得擧行云,故因頉稟云。旣無前例,則莫重內中日試射,如是頉稟,事甚矇然,不可無警責,摠府當該堂上,竝從重推考,臣亦有不察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左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禮曹延齡君墓致祭草記,傳于韓師得曰,吉日則以二十一日擧行,旣已分付,此草記還給。 ○韓師得啓曰,延齡君墓所,遣近侍致祭事,命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承旨進去。 ○傳于韓師得曰,延齡君墓所,以席子紙地題給事,旣已分付。兩處祭廳,一體題給。 ○傳于韓師得曰,明朝,大提學命招。 ○傳于任守迪曰,莫重科事,不可遲滯。長官亦不可不備,判義禁,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牌招察任。 ○黃晸啓曰,摠戎使具聖任,遭母喪,所授密符,使其將校來納,今當修整密匣以入,而將兵之任,不可無一刻摠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御將兼察。 ○又啓曰,摠戎使,令御將兼察事,命下矣,御營大將魚有龜,卽爲牌招,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意啓曰,賊人盧四敦、鄭於屯金、金世輝等,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社稷告事由祭受香,明日,乃正日,不得擧行,待無故日行刑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九月二十日,禁軍等戎器點考,都摠府眼同設行於盤松亭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來逢點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分授都城興仁門南邊體城改築處女墻,今已畢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身病,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今番章陵幸行時,宗臣每品中,齊平君㰒,不爲進參,西陽君熳,只參陵所祭班,而還宮時,落後不參云,雖未知臨時事故之如何,而事之駭然,莫此爲甚,不可無規警之道。㰒罷職,熳從重推考,何如?傳于韓師得曰,允。 ○備忘記于黃晸曰,該曹草記,前後不詳審,若無可據前例,跪傳立傳間,宜當稟告,而末端引例,亦涉不察。禮曹堂上推考。 ○獻納徐命珩啓曰,臣屢玷言地,絲毫無補,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且今情病俱苦,不宜蹲仍,猥上辭疏,未蒙恩遞,敢將草草數語,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批旨,略示開納之意,臣於是,有以見擇蕘之聖量,而至於末端兩件事,諭以過中,不賜允可,臣竊不勝悚恧慨然之至。凡僚寀相與之間,善則推讓,罰不苟避者,此爲同朝之美習,而伊日次對時,因諫啓,當該承旨,罷職命下之後,入侍承宣,自知當罷,有退縮不安之狀,登筵諸臣,擧皆目睹,而及其退出之後,忽反推諉於事關自己,嫌不可否之承宣,其替當者,誠過於忠厚,而爲當該者之終至於規避乃已者,其風習之不美,莫甚於此,責罰之請烏可已也?國家所以設置耳目之任者,所重存焉,故臺啓爭執之時,雖有君命,不得擧行,乃是祖宗朝不易之常典,而伊日銓堂之補外也,喉院自初顚錯,擔閣還收,臺啓不爲據例啓稟,致令有前所未有之擧,其壞舊章而啓後弊者,爲如何哉?此臣所以慨然於匡救之無人,略攄於辭疏之末矣,凡此數事,或關廉愧,或關後弊,雖似微細,所係則不輕矣。臣則謂虛受之聖襟,必賜開納,而今於批諭之下,反以過中爲敎,此莫非如臣無似,平日言議巽懶,誠忱淺薄,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也。惶悚恧蹙,尙誰咎哉?情地之不安,到此益倍,不容暫廁於臺端,請令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黃晸啓曰,獻納徐命珩,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都承旨李德壽疏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答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趙錫命聯名疏曰,省疏具悉。卿等所陳若此,待長官擧行。 ○答禮曹參判洪鉉輔疏曰,省疏具悉。奉審事重,情理若此,本職,許遞焉。 ○答副應敎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答奉朝賀李光佐箚曰,省箚具悉卿懇。展謁園陵,少伸情禮,而追惟昔年,感懷冞深。頃者問安之單,知卿入來,以留對下敎,而卿已出去,故未傳回達,尙今缺然,欲一召見,所請情懇,前席下敎,以疾未參候班,其何所傷?卿其安心,亦勿引咎,其宜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都承旨李德壽上疏。伏以臣於本月十五日,幕次入侍時,殿下特拈祭文中一句語,有所俯詢,而臣意以爲,此是祧遷後,初行親祭,尹淳之添入此段,情禮固然,雖其語欠辨別,而看作景廟,亦無所礙,倉卒之際,遂以此仰對,及其退出之後,更思之,廟貌及祧之及字,若改作旣字,則似爲妥帖,蓋旣字,是過去之義,而及字,爲見逮之意故也。伊時所見,如此,而旣退之後,又復請對,恐涉煩猥,躊躇之間,祭享時刻已迫矣。遂不免泯默而止,今者臺臣旣請推尹淳,而聖敎又令竝推該房,臣誠不勝惶駭震隕之至。臣資乏捷敏,造次之間,不能善爲陳達,有此莫重文字做錯之擧,論其罪戾,有甚於製進之人,伏乞聖明,亟命有司,勘臣以重僻gg重辟g,以懲日後,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副司直趙錫命上疏。伏以臣等,卽伏見科囚草記之批,有此非議讞,卽爲擧行之敎,事當卽速開坐,以爲奉行之地,而第念此獄,事體自別,與循例次堂之只捧原情有異。蓋捧招而有違端,則當面質,面質而有相左,則當請刑,而其所盤詰究覈,實非次官之替行者也。若非有妨於事體,則成命之下,顧何敢不爲擧行耶?臣等淺見如此,玆將不可冒當之由,敢此煩籲於聰聽之下,乞收次堂替行之命,以重獄體,不勝幸甚。臣等無任云云。 ○禮曹參判洪鉉輔上疏。伏以北道陵寢奉審,今方擧行,本曹堂上一人,例爲下去,而長僚,以鍼灸呈辭受暇,參議臣兪彦通,奉命在外,尙未上來,臣當進去,第臣老母,今年八十有四歲矣,衰病沈綿,日夕危凜,臣無他兄弟,獨自扶護,雖不得不黽勉供職,情理之悶迫,尙難一日之離側,玆行往返,以日計之,當費數旬餘矣。以臣私情,夫豈有離違遠往之望乎?及今變通,可免窘急之患,玆將懇迫之忱,敢干慈覆之天,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遞臣職,回授無故之人,使莫重奉審之擧,毋至遷就,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副應敎金尙星上疏。伏以臣之亡母墳山,在於京畿漣川地,而占地稍高,封域未固,近又莎崩土拆,將有遇凍難言之慮,情私至切,一日爲急,而適値園陵行幸,未敢陳籲,且今臣父有事墓道之役,昨已受暇下往,期日漸迫,此在臣等,俱爲私家莫大之事,而臣方身帶館職,無以任情徑往,卽今僚席稍備,自可以私相推移,區區至情,業亦同朝之所共諒,則倘蒙旬日之暇,可以趁卽來往。伏乞聖慈,曲賜矜諒,特許恩暇,俾伸至懇,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 ○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李光佐,伏以園陵霜露,親展孝思,天日淸朗,返駕萬吉,允符先朝之事,大慰臣民之情,區區犬馬之誠,誠不勝其懽悅。顧臣久病之餘,又經意外別症,江上祗迎之後,侵夜入城,感氣添加,翌日廷候,乃不能自力,分義虧缺,惶悚無極,乞受譴何,以礪後人。仍伏念臣父母丘墓,遠在湖西四日程,省掃之廢闕,已及三年,人子情理,何以堪此,伏況連年水潦,塋域多傷,修改之役,尤不容少緩。疾病今幸少間,方欲於今月內下去,少伸至情,仍行修墓,臣身不係朝列,宜若無請暇辭陛之節,而旣在輦下,亦不敢任自遠往,玆敢昧死陳聞,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許臣隨便往來,俾伸情事,不勝幸甚。取進止。 ==9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李聖龍{{*|未肅拜}}。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奉命出使}}。右副承旨黃晸{{*|奉命出使}}。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昧爽下霜。 ○夜二更,流星出東方淡雲間,入天中淡雲間,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白光照地。三更,流星出五車星,入王良星下,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四更,月暈。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金洸,以禁軍別將、禁軍等,戎器點考事,慕華館晝仕出仕gg出去g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假注書南德老,雖已分館時未免新,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臣等,以次對來會賓廳,而行吏曹判書宋寅明,今方進詣政廳,漢城府右尹李瑜,以文臣朔試射試官進去,將不得備員。入侍、實病、公故外,不進人員,判敦寧沈宅賢、錦原君朴師益,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趙尙絅,刑曹參判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趙顯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任守迪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大提學尹淳,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招之下,不卽膺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決不若是,更卽牌招。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特敎之下,又爲違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旣已承命之後,分義道理,決不若是,頃者做錯,乃有無情,辭疏承批,不可過自爲嫌。昨日諫臣請推,亦不過事體,多士旣聚後散,於國體何?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傳于韓師得曰,弘文提學牌招。 ○韓師得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之後,日已過午,尙不擧行,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之後,連違牌召,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莫重試士,有命中止,於事體何?今者牌招,非大提學無故而爲,則分義事體,尤不若此,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李德壽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三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試士,因提學之連違召命,日勢已暮,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再明日牌招。 ○又啓曰,左承旨金尙奎,受由在外,左副承旨鄭彦燮,以實病呈辭入啓,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黃晸以致祭事當爲出去,廳中只有臣德壽,同副承旨任守迪,而今日泮製,承旨一員,當爲進參,非但出納苟簡,伴直無人,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在外及呈辭之人,今姑改差,其代,今日在京無故人差出。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式年文科,東堂試官,今方擬入,而其中李光溥、李度遠、尹彙貞、姜必愼、柳謙明、趙侹、宋瓆、任{{!|𪼛|⿰王集}}、權賅,俱無職名,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本曹旣有行公郞廳,則堂下通塞郞廳主之,而堂上以上,則郞廳不得干與,自是流來政例,故今日政,臺諫新通,一付之於郞廳,而至於堂上官,及宰臣擬望之際,本曹郞廳尹汲,輒皆操縱,固已未便,而承旨闕員,呼望之際,至李玄輔名,持筆不書,强欲枳塞,以政例不當如此之意,反復開喩,而不爲回聽,終至投筆出去,此是無前之擧,而其在事體,極可寒心。本曹佐郞尹汲,宜罷其職,以嚴政法,假郞廳,以成均館直講李淵起差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不可罷職而止,罷職不敍。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未差,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李玄輔病,右副承旨黃晸進。 ○以金取魯爲判義禁,以徐宗伋爲大司憲,以金始炯爲禮曹參判,以朴弼健爲左尹,以洪得厚爲持平,以李宗城爲吏曹參議,以金彦熙爲黃州牧使,以趙壽彬爲高城郡守,以洪重福爲繕工副正,以李敬臣爲司宰僉正,以洪重寅爲宗簿主簿,以李䌖爲瓦署別提,以許晶爲三水府使,以金錫基爲明川府使,以兪健基爲副校理,以李聖龍爲左承旨,以徐命彬爲右承旨,以李匡德爲副提學,以鄭廣運爲慶尙都事,以洪晉猷爲密陽府使。平安監司朴師洙仍任事,承傳,全陽君李益馝敍用事,承傳。學正魏昌祖單付。以金聖鎔爲固城縣令,以韓師德爲典獄奉事,以李德壽爲校書館提調,兼春秋金啓白單付。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徐命彬,左副承旨韓師得。 ○兵批啓曰,忠淸兵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崔柱岳、李碩英爲僉知,以李蓍年、全夢龍爲忠壯將,以申光德爲順天營將,以金浹爲訓鍊都正,以朴璜爲同知,以金洸爲忠淸兵使,僉知單鄭致道,副護軍趙正萬、黃道熙、閔景夏、許樟,副司直洪鉉輔,副司正許鐔,已上單付。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邊司薦望,摠戎使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顯命,受點。 ○黃晸啓曰,新除授摠戎使趙顯命,敎書雖未及啓下,將兵之任,不宜一刻暫曠,卽爲牌招,諭書密符,先爲傳授,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李光溥、尹彙貞、姜必愼、權賅、李度遠、任{{!|𪼛|⿰王集}}、柳謙明、趙侹、宋瓆,已上單付,以李義豐爲禁軍別將。 ○傳于任守迪曰,明日設行節製,則與東堂無拘礙之事耶?問啓。 ○李德壽啓曰,明日設行節製,則與東堂無拘礙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設場處所,雖無拘礙之端,士子輩入於東堂者,亦多有節製觀光者,此似拘礙於竝設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任守迪曰,秋曹議啓判付,乃所以審愼,非正法單子判付者,則宇句間若有誤者,則微稟,可也,而公然煩稟,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備忘記,傳于任守迪曰,長番內官金以載,當爲莫重公事,忘置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李德壽啓曰,監察十三員內,行公九員,而二員方有拿處之命,文科一二所,及館所監試官三員進去,量箭官二員進去,文科三所,搜挾官三員進去,二員未差,武科一二所監試官二員,當爲進去,而餘數更無推移之路,莫重國試,將無以開場。今雖夜深,政官牌招,二員未差之代,卽爲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今此文科初試一所,設場於本曹,郞廳依前例,朝房直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䄙嬪墓致祭時,行禮節次,取稟草記,傳曰,該曹前後草記不詳審,若無可據前例,跪傳立傳間,宜當稟旨,而末端引例,亦涉不察事,命下矣。《五禮儀》,遣使致奠儀,使者立上香立祭酒云,故凡遣使致祭時,一依致奠儀,以時服,立上香立祭酒,而安嬪致祭時,旣無可據之節,故依此致奠儀,循例擧行之意,有所啓達矣,不能詳審,致勤聖敎,極爲惶恐。今此䄙嬪致祭時,禮節,一依致奠儀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李德壽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璿源譜略》修正事,旣已蒙允矣。收聚單子校讎編次之際,必得諳鍊譜法者後,似無遷就疏漏之患,抄出宗班中句管堂上二員,校正官四員,書寫忠義衛一人,依己亥從簡之禮,一體差下,與本寺提調郞廳,眼同董役,而廳號則依前,以校正廳稱號,何如?傳曰,允。 ○延齡君致祭文御製。嗚呼痛矣,忍言往時?荏苒之間,十有六歲,追惟昔年。嗟呼已逝,于今輦過,遙望掩涕,王道有程,心切靡逮。瞻彼衿陽,松柏鬱蓻,商原奄忽,主祀無繼。方擇難人,惆悵以悷,凄涼塋域,寂寞古第。嗚呼此心,文不盡繄,想卿氣質,惟溫且惠,音容如在,怳若同袂。命官替酌,哀文自製,靈若有知,庶歆此祭。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臣,守義無終,冒昧於不稱之職,神精都喪,做錯於至重之文,私心愧懍,無面可顯,臺言薄勘,失之太恕,惟有夬伏刑章,庶可以稍存國體。職事所係,更無可論,而卽者有命招之擧,負犯旣重,已無承應之路。且臣數十年痰癖痼疾,挾感重發,達夜戰掉,昏塞不省,胸脅背脊,纏縛牽痛,呼吸不通,塊氣作孽,中焦痞隔,水漿亦不能下,如是者已四日。痛勢少無所減,氣息漸至澌綴,更落一層,有死無生,情罪之外,危疾至此,此非矯飾例讓之比。其叫楚悶急之狀,親舊來問者,擧皆目見,夫豈可以一毫自力而甘於違傲哉?仍念菊製過時,多士懸跂,鄕儒之赴監科者,亦多留待云,而緣臣不得承命,終未設行,其有缺於章甫之望,當如何哉?在前文衡有故,提學替行,不無其例,敢此附陳。伏乞卽收臣更牌之命,仍治臣荐違之罪,亟令他提學試取,俾公私兩幸焉。答曰,省疏具悉。已命牌招提學,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持平金箕錫疏曰,省疏具悉。嚴飭科場事,令廟堂,稟處。嶺右道科場作亂,儒生重究事,試官罷職事,竝依施,爾其bb勿b辭察職,原疏下備局。 ○持平金箕錫疏曰,伏以臣於陪從江頭之日,所騎驚逸,墜傷殊重,本來痰濕,麻痺之症,因此添加,宛轉叫苦,殆不堪忍,旬月之內,萬無起動供仕之望。伏乞聖明,察臣病狀,亟許遞臣職名,不勝幸甚。臣於近日科場事,竊有所憂慨,敢此贅陳焉。今番監試二所亂雜之弊,實前所未有,擧子之蹂躪致傷,或云已死,或云濱死者,不啻多人。終場則至於拔劍刺傷,噫,國家設科,禮羅多士,三年大比,此何等重事,而今反爲鬪鬨擊刺之場,驅士子於必死之地,人家父兄,送子弟於場屋,料其死而不料其生,及其幸而無事出場,始乃寬心,如此而無別樣變通,國家可能無事設科耶?究其弊源,實亦有由,蓋自昇平歲久,生齒日繁,擧子之數,比前日固已萬萬倍蓰,而寫手隨從,殆居其半,曾前非不申嚴,而國綱解弛,人不畏法,每當科時,歲加日增,卽今則其弊靡有限極。一人赴擧,隨而從之者,少不下五六人,有形勢擧子,則又倍之,機械多張,帳幕縱橫,飮食之供,舖設之具,輦輸擔負,首尾相銜,人皆胥效,莫之能禁,黑夜隳突,冒死爭入,滿場束立,無一片容足之地,事勢如此,安得無死亡之患乎?加以士習日渝,科慾滔天,倖門大開,人爭希占,甚至於閑散之類,藉以逃役,奸慝之徒,利於鬻文,借述傳印,少不知恥,操紙而入者,無人曳白,惟以呈券爲主,此則非獨小科,大科亦然。奸濫由是而益滋,冒僞職此而日繁,至於今日,來章、世瑃輩,外製之變而極矣。國家取士,專由於科擧一路,而其流之弊,一至於斯,寧不寒心?寫手隨從,實爲今日之痼弊,俱宜嚴禁,而隨從之弊,尤有甚焉,不可無別樣痛禁。伏願聖明,下詢廟堂,嚴立禁令,雖勢家子弟,一或犯禁,則繩以一切之法,無如前日之因循容貸,然後庶可以革痼弊矣。且試官,開門差晩,以致紛踏gg紛沓g之弊,今後則早早開門,以爲續續流入之地,亦或有助,錄名禁亂等官,亦以剛明有風力者,各別擇差,錄名則不許入門錄名之規,則可省一處偏錄之弊矣,禁亂則另行出入考牌之禁,則少戢闌入無忌之習矣,亦願申明令甲,或別思良圖,俾有遵式焉。臣釋褐於六十之年,喫苦科場,亦已備矣,同浴譏裸,人必笑罵,而惟其備嘗之多,故亦且知弊之悉,敢此附陳。伏願聖明,勿以人廢言,留神採納焉。繼又伏聞嶺南右道終場,亂場打傷之變,至及於試官云,士習如此,將何以設科?噫,匹婦刃剚元帥,章甫礮傷主司,事殊而變則一,今日紀綱人心,可謂國不爲國矣。作挐人等,必有自本道査治之擧,而若以略干例刑,近地徒配,塞責而止,則無以懲悖亂之習。伏願聖明,特飭道臣,各別重究,一以正國法,一以存士習焉。試官事出橫逆,所遭非常,而事體所在,其不能嚴加檢飭,從便調娛之罪,在所難免,三試官,亦宜罷其職,以示嚴科場之意焉。臣卽宜詣臺發啓,而病狀適苦,敢此尾陳。{{*|批答見上}}。 ○九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副司直李宗城,右副承旨黃晸,執義南泰慶,司諫申思永,修撰吳瑗,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許鐔,記事官朴{{!|𪼤|⿰王詹}},鄭廣運入侍。興慶進伏曰,數日來聖體若何?水剌寢睡之節,亦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次對,可爲寒心。其中,有實病者誰乎?宗城曰,大提學尹淳,有實病矣。晸曰,宋寅明,今方開政,故不入次對矣。上曰,有大提學而提學有替行之事乎?興慶曰,他人處義,雖未可知,旣有大提學,則提學,恐難替行矣。上曰,趙尙絅實病乎?張鵬翼亦實病乎?所謂情勢者,何也?興慶曰,恐以權和經之事矣。興慶曰,各道習操,秋成後稟定事,曾有所仰陳,今當稟旨擧行矣。平安、江原及北路,則頃已定奪,分付,而南漢合操,則間十年,或九年設行,例也。聞己酉年行操云,今年爲六年,此則當爲停操,摠戎廳則畿邑,纔經陵幸,摠使,亦且遞易,勢難行操,松都則軍兵皆是逐末之類,秋後行商,散在各處,故設營以後,秋操例不得設行,江華,則合操之不行,雖有年所而畿內年事,旣未登稔,所屬各邑,又經陵幸,停操爲宜,而右尹李瑜,獨以爲不可不行操云。忠淸道,則兵使纔遭親喪,新兵使,下去遲速,有未可知,且道臣,以年事之失稔,狀請停操,兵使,固當停止,而嶺南左右道及湖南、海西,則竝依其帥臣狀請,使之循例擧行似好,在外時已爲相議矣。上曰,習操之年年廢却,是爲可悶,而大臣之意如此,依所達畿湖習操,竝令停止,可也。興慶曰,畿湖習操,旣皆停止,則竝令各其營將,巡點,何如?上曰,京畿無營將乎?興慶曰,有兼營將矣。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宗城曰,南兵使申德夏下直時,以限城津親往看審事,稟旨蒙允矣,利城、端川,卽是歷路,而被害尤甚,不可不念。三、甲巡審事,雖已稟旨發關,分付,而城津往來,則姑待後日,恐爲得宜矣。上曰,發關之時,城津看審事,何以分付乎?興慶曰,旣以更爲稟定後,看審之意,分付矣。上曰,大臣之意如此,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道內推奴、徵債、防禁事,爲請矣。推奴,則頃因御史李宗白之疏,旣已覆奏申禁,而徵債事,依前日定奪關東例,久遠徵債,則一切防塞,似宜矣。又以北關,則使評事,依例檢田,南關則監司巡審,而勿令都事覆審事爲請矣。本道田政,實無大段檢覈之事,依狀請許施,好矣。上曰,竝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馳啓,請得軍卒賑恤之資,以爲有己酉前例,而諸議,皆以爲帥臣之狀請,有非事宜,當爲防塞云,蓋兵使與道臣,往復相議,勿論軍民,一體議賑,似宜矣。宗城曰,朝家劃給賑穀於監司,則兵使,雖有設賑之事,自當量宜分派,別啓請穀,殊涉未安矣。上曰,軍亦民也。似不可分監、兵營設賑,而惟統營,獨爲設賑矣。廷濟曰,閫帥養兵,守令牧民,監司摠察之矣,兵使若以私穀料理,撫恤軍卒,則猶或,可也,而至請賑穀於朝廷,此實近來弊風矣。上曰,秋判,曾經北伯矣,何如?陽來曰,臣待罪北關,適當己酉賑事,其時南兵使韓範錫,別賑軍卒,故宋眞明在任時,以朝家所劃給關西錢,若干分派,臣亦以各色穀物添助矣。大抵軍卒,亦民也。賑事,豈可分而二之,帥臣,若欲救恤,則當往復商議於道臣而爲之,何可引例狀聞,別請賑資乎?事體不當,誠如戶判所達矣。晸曰,臣於此狀啓到院之日,觀其措語,事體極爲煩屑,欲請推考,而僚議不一,未果矣。廷濟曰,全羅兵使趙虎臣,嘗請賑資,此則臣所知也。上曰,軍民自無異同。道臣自當賑給,兵使何必分而爲之耶?狀啓中,至有空名帖之請,尤可怪也。廟堂,非但勿爲準請,嚴飭,可也。宗城曰,日昨北伯之推考,臣固以還收之意仰達,而至於帥臣之直請賑資,誠爲猥越,其在事體,恐宜警責矣。上曰,此言是矣,推考,可也。洪好人刑推之事,怪矣,此乃朝家定制,紊亂而然矣。{{*|抄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請,辛壬後,舊還上受食人中,合沒、流亡、絶戶明査停退矣。前監司金始炯,曾以合沒人,陳田及身布,旣已査啓蕩減。就其合沒之入於査案者,詳覈其所受穀物開錄數爻,更爲啓聞,後當依他道例施行,以此分付,而晩移秧全不掛鎌,及畓陳災,亦請許給矣。晩移秧全不掛鎌,則旣已給災,更無可論,畓陳則年分事目中,初不擧論,有難追後許災,而此等事唯在守令,畓陳災,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曰,國家旣蕩減他道,則豈獨遺嶺南乎?然在魯之請,似趙顯命,爲全羅監司時事矣,事甚汜博,不可徑下蕩減之令,更査得實,然後依他道例施行似宜矣。上曰,然矣。{{*|抄出擧條}}興慶曰,此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右道科場作挐事也。此實前古所未有之變怪,道臣狀辭以爲,設用一律,似不爲過云,而律則過矣。科場作挐者,幼學則降定水軍,而此則至於毆打試官之境,水軍之罰,殊涉輕歇矣。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其重究之意,已諭於金箕錫之疏批,而寧有如此怪異之事乎?諸臣之意,何如?泰慶曰,此則不可但以科場作挐之律,施之,至於毆打試官之境,則異於尋常作挐者矣。陽來曰,法文中,凡士子之科場作挐,帶率隨從,皆用充軍之律,而至於打傷試官,則曾所未聞之變怪,刑推充軍,似涉輕歇矣。上曰,投之以石耶?曾見水軍皆觀科矣。思永曰,此則水軍充定,永永停擧,似宜矣。上曰,水軍與徙邊,孰爲較重乎?寅明曰,絶島水軍充定,似得當矣。興慶曰,作挐之類,今已捉囚刑訊,而姑未承服云矣。上曰,不待承服,而不可輕施以律,嚴刑取服後,狀聞,可也。興慶曰,今番陵行時,自上,軫念道路橋梁修治之役,有令廟堂,問于該道地方官,及竝站邑,秋大同,減二斗之敎矣。問于該道,則竝站邑陽川等九邑,橋梁治道等邑,果川等八邑,而治道八邑,則初不入於竝站九邑中,故未蒙大同減斗之恩。蓋其民弊,則治道邑,不下於竝站邑,而欲竝爲減斗,則其數不少,若以數多不減,則恐有欠於朝家一視之澤,似當有一體參酌減斗之道,何以爲之乎?上曰,以辛未年事言之,道路橋梁與竝站,似無別矣。宗城曰,竝站乃九邑,而竝站,與道路橋梁不同矣。上曰,今始聞之,乃知竝站,異於道路橋梁矣。廷濟曰,橋梁,最用民力,橋梁亦竝站也。宗城曰,今此減租之命,固是秋省補不足之意,而若以綜覈之政言之,則赴役之民,豈皆有結卜乎?廷濟曰,有田結者蒙惠,而至於赴役之民,類多殘氓,未必蒙惠,而減給田租,大體然矣。上曰,此則自前已行之例,以大體爲之可矣。陽來曰,至尊陵幸,乃應行之事,道路橋梁,亦民所當爲之役,每每施惠,終歸恩竭之弊,而民習亦將因此而益偸矣。上曰,秋判樸直,故爲如此之言矣,今番二斗之減,民猶以爲不足,將未免恩竭民慢之弊,而竝站,及道路橋梁修治邑,一體施行,可也。{{*|竝出擧條}}興慶曰,因日昨行宮筵敎,問于賑廳,則金浦郡貸去本廳錢,甲午丁酉兩年未收,合爲二百九十餘兩云,當依前下敎蕩減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年分事目,旣頒布諸道矣。年分摠數,每多減縮,故自前有比較某年之例,此事雖似野俗,而年年爲之矣。今年比摠辛丑壬寅,則大凶之年,己酉庚戌,則稍豐之歲,皆不可比較,而獨戊申年只給一災,今年亦給一災,而今年晩移秧之類,日候頗暖,霜信漸退,擧多成實云云,比戊申水災,今年頗優矣。今年畓摠,比於戊申爲宜,而西北兩道無補於經費,六道監司處,以此分付,何如?上曰,監司當狀請,而自此使之比摠某年事體,何如耶?雖使道臣爲之,必不比摠於辛壬兩年,自備局發問後,斟酌爲之可矣。廷濟曰,自此不爲比摠,則諸道無所依據,且監司在本道時,若無朝家命令,則自爾過於爲民,稅摠必至減數,此爲可慮矣。如趙顯命在湖南時狀啓,以爲湖南未免凶荒矣。及其入來,筵中所陳之言,與狀辭,頗有不同者矣。上曰,顯命,以爲湖南一道免凶,而沿海之邑,大豐云矣。興慶曰,戊申年,只給水沈一災,今年亦只給晩移秧,不掛鎌一災,故戶曹之欲以戊申比較,蓋以此也。而水沈災,只在於水邊,晩移秧,不掛鎌,乃是通同之災,亦不可爲準的也。雖然年條比摠,自是舊例,臣曾於待罪下邑時,亦見有比摠之令,今此比摠之請,恐亦無妨矣。上曰,予則每以此事爲不然矣,若如此,則何用敬差官乎?不過錄戊申年田案而來,以下敎分付,非徒野俗,事體怪異矣。寅明曰,甲辰年,臣待罪湖西時,用此比摠法,結數,果爲稍多矣。廷濟曰,然則自臣曹,移文各道,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宗城曰,各道還上捧未捧,固當商量,分等仰稟,而臣於軍餉事,竊有所慨然者,敢此,仰達矣。江都、南漢兩處,卽是列朝之所經營,諸臣之所盡心拮据者,而江都之十六萬石,今爲三萬石,南漢之十二萬石,今爲二萬餘石矣。中間,雖不無那移充用於經費之時,而大抵多是還上之欠逋未捧之致矣,南漢則臣嘗待罪府尹,江都則臣亦隨臣父往,熟其民習矣。多受食而不卽納,實爲痼弊,臣就見《備局謄錄》,南漢還上,尤不納者,有定配之例矣,今若申明舊制,而另爲申飭,則恐爲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兩處,今年軍餉之舊逋當捧年條,則限幾石,未捧守令,或罷職,或革職,與尤甚不納者,分輕重論罪事,成節目以入,而啓下之後,備局,斷不容貸。可矣。{{*|出擧條}}上曰,明日晝講停之。{{*|榻前下敎}}寅明曰,邊地守令,文臣之爲新堂上者,纔已到任,旋圖遞歸,甚爲邊民迎送之痼弊,凡加資守令,未滿十朔而遞,則還收其資級者,乃是朝家定式,更爲申明擧行,何如?上曰,自今爲始,作爲法令,切勿撓改,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玉堂罷散者多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解由勿拘,可也。{{*|榻前下敎}}執義南泰慶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備局次對,何等緊重,而諸宰之違牌紛紜,臣未知其情病之如何,而事體所關,宜有規警。請備局諸堂牌不進人員,除有公頉外,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司諫申思永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措辭見上}}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論列,俱有可據,過中之敎,不必爲嫌,請獻納徐命珩出仕。上曰,依啓。{{*|竝出擧條}}宗城曰,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事開端,而節目擧行,兵判尹游爲之矣。今出疆之期已迫,不可不從速出場,而判府事沈壽賢,老病難於出入朝堂,令尹游,就與相議,以爲出場之地,似好矣。上曰,從速決定,可也。興慶曰,大凡法制,變更甚難,變更則每生病痛,今者,變爲匹半之議,以臣所見,多有窒礙處矣。上曰,各以所見,成一通而來,可也。宗城曰,大臣經歷世變,故所言如此矣。自古體國之臣,謹守法典,裁抑紛更,此誠大臣之體,而臣有迷見,請得陳之,目今生民,將至澌盡,若不捄之,則國無餘地,譬如重病論藥,所當對症醫治,置而不爲,則如下山之日,東流之水,國將與民偕亡而已。聖心,若卓然奮發,一以拯濟生民爲念,則豈無道理法度乎?卽今之弊,人才之難得也,紀綱之不振也。然君相,造命者也,豈無得人才振紀綱之道乎?今若以變通生害爲難,則姑救目前民弊亦可矣。申飭大臣擇監司,申飭監司擇守令之外,無他策矣。近來水旱災沴,民之死者,幾許,騎步兵事,固不當於捄民之道,而節用省費,亦所以捄民也。爲今之計,惟在於去當取匹半,而若謂不可,則存當而勿爲數數上番,亦宜矣。雖有嘉言至謨,不爲施行,則亦無益矣。寅明曰,世廟,與諸臣議定兵制,而摠戎廳,鎭管罷後爲之,禁衛營丙子亂前爲之,重疊設置,軍門太多,非一王之法也。若着道袍,則可免軍役,孰肯低頭爲軍乎?各道州縣,有可得良丁之處,亦有全闕軍額之處,至如忠淸道,本來軍額甚多矣,卽今人數旣少,而軍額依舊,何處可得良丁乎?釐正之後,雖或充定,而將來則弊復依舊矣,若減軍額,則在其邑,可爲百餘年之惠矣,今若以匹半爲之,則可得七千餘石之剩矣。宗城曰,軍額外別單爲之,而宋寅明、李廷濟,方爲畿湖句管堂上矣。聖敎以爲,納布納米之處,當爲區處者,宜矣,以給軍多民少之處,未知,何如?上曰,宗城徑先矣,成冊來後,可以爲之,待而爲之,給民少軍多之處擇而爲之,亦給民少軍多之處矣。宗城曰,令尹游,速爲成出節目,何如?上曰,此則依爲之。晸曰,今番陵幸回鑾時,信箭次知宣傳官,以不卽待令,有記過之事,露梁帳殿閱武時,使注書,錄進諸記過者,或依法決棍,或特爲蕩滌,而其時注書忙迫,書上之際,信箭次知宣傳官記過,則漏落於其中,今雖事過,不可置之,當該注書,推考得宜,而記過宣傳官,則何以爲之乎?其日該房承旨,不爲仕進,故臣敢此替達矣。上曰,此皆非異事,且事在已過,注書勿推,宣傳官記過,則蕩滌,可也。宗城曰,承旨論記過之事,臣有所懷,不敢不達矣。其時小臣以班卑之故,所伏處,與軍兵相近,聞其語,則以爲訓鍊中軍鄭纘述,當受罪,而李玗以無罪反爲決棍云矣。上曰,李玗,代纘述受罪,似易之矣。宗城曰,詰戎之典,所當申飭,而今番八十里程,疾馳往還,雖出於爲臣民省弊之意,不成擧措矣。將領軍卒,固當假以恩寵,而若失律,則亦不可無振肅之道,先儒云多多益辦,只是分數明,豈可使分數不明乎?寅明曰,國家紀綱,漸至陵替,自上雖嚴飭,而了無其效,竊意朝家刑賞,失中而然矣,若刑賞得中,則人皆悚然改慮矣。上曰,所達皆是矣。上曰,入侍,事體至嚴,而上番兼春秋,朝衣之下,有佩紙之事,殊甚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晸曰,延齡君墓所,小臣受致祭之命,而祭文未下,故不得進去矣。上曰,今日當製下矣。上曰,次對入侍,何等重大,而挾侍內官,有鼾息之聲,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9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任守迪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未肅拜,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右承旨徐命彬,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召對爲之。 ○傳于任守迪曰,奉朝賀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李德壽啓曰,今日是輪對日次,輪對官,纔已落點。雖皆來待,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任守迪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違牌不進矣。將兵之官,不宜暫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可一刻暫曠,而連日違牌,不卽膺命,揆以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矣。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左承旨李聖龍進,以韓景愈、李尙文爲監察,以鄭彦燮爲兵曹參知,以趙泰耆爲司䆃僉正,以權定性爲濟用判官,以洪相朝爲兵曹正郞,以金尙魯爲兵曹佐郞,以鄭彦恢爲司僕判官,兼學正單崔齊泰。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未差,都承旨李德壽進,副護軍李義豐、趙由恒,副司直金尙奎、鄭彦燮,副司正南德老,已上單付。 ○李聖龍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判義禁,待下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以宋寅明爲判義禁。 ○兵批,承旨啓曰,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以吏曹言啓曰,文科初試,收券官及査技同官,例以二員啓下,而式年東堂,則儒生錄名不多,收券數少之故,各減一員,多有前例,今亦各減一員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北兵使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刑曹言啓曰,淫奸罪人阿只事,諸大臣收議判下內,此等之律,不可不詳審,大臣獻議,亦且不同,病不收議大臣處,更爲問議事,命下矣。所當依此擧行,而阿只,今月十四日,已爲分娩。頃者紅點,解娩後翌日,卽爲行刑。且考康熙六年丁未受敎,則內人貴烈,潛奸其兄夫李興尹,生子,比士族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處絞之律,結案取招,而亦引婦人犯死罪。聽産後百日行刑之文入啓,則判付內,此罪不可比前百日後行刑之典,旋卽擧行,可也事,傳敎矣。犯倫淫獄之産後卽刑,旣有前後定例。阿只之所犯凶慘,又非貴烈、紅點之可比,而分娩今過八日,決不可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似不必問議於未收議大臣處,依受敎及近例,直爲正法,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草記,淫女阿只正法事,傳于黃晸曰,卽刻擧行。 ○傳于黃晸曰,刑曹草記,趁不告達,故以此事當下備忘,而明日齋戒,此罪人不可一刻留置,卽刻擧行事,分付。 ○傳于李聖龍曰,昨日秋曹公事,承旨之微稟是矣,而中官誤爲告達,致有推考之命。其時備忘還收。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於陪從江頭之日,墜馬重傷,幾至違骨,日暮廻鑾之際,僅僅隨班入來,而及至城內,右脅刺痛,精神昏瞀,若將頃刻顚仆,竟未得陪扈闕下。此雖出於實病之適苦,而惶悚之心,至今未已。昨伏聞筵臣陳白,押班監察,以不能檢察,至於拿問。臣之不能終始陪從之罪,不可厭然自掩,而昨緣病劇,無計轉動,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黃晸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行副護軍李秉常疏曰,伏以負罪之重,而受恩之偏,世豈有如臣者哉?專城便養,卽臣從宦時,未易得者,夤緣釁孽,獲遂情願,母子相隨,攢手感祝,殆不覺出補之爲譴罰。積罪之在身上也,殫竭駑鈍,勉效芻牧,差可爲一分自新之圖,而才疎病痼,此又憒憒,惟有山榛隰苓之思。每切瞻望西方之際,不意宗伯召命,遽下報瓜之前,籌司、經筵之華兼,又從而荐加,臣誠惝怳驚感,莫省所以,亦不知將何所措也。臣本無才無能,特一尸祿具。臣設令無故在職,貪冒不去,宜在聖明退不肖之科,而顧臣屛伏田里,已至八年之久。況今舊釁新釁,狼藉層疊,又有一段情理,可得見體於孝理之下者。殿下雖以不忍迫切,過於寬假之意,而不卽顯加斥退,遽置刑戮,因其退而任使自廢,薄其罪而降或永錮,俱無所不可,哀其情而特許終養,亦得國典之恒式。而向來力懇哀籲,未格蓋高之聽,前後六被罪譴,輒皆隨卽牽復,若今恩補之非罪伊榮者,又辱一例收召,此眞唐宗予不棄卿,漢帝必欲用我之意。臣不至頑如木石,迷如禽獸,豈不知恩不可終孤,罪不可復犯,而聖鑑之失,朝章之屈,非臣所敢言,惟此情私之終未蒙矜察,絶可悲已。然臣今辭竭誠淺,不可復事煩縷,千里宣召,聖念勤摰,六載阻覲,微忱耿結。到此他不暇計,惟宜直造輦下,小伸叩謝之忱,兼遂一瞻之願,而臣母,年逾老而病逾甚,筋力精神,隨日輒下,不可以歲月,論其異同。水土炎濕之所祟,又經毒痁暴癨,一倍澌頓,實有凜凜之憂,旣遞而閱月蹲留,已發而到處淹滯。至於店次轎內之扶將出入,亦惟臣身是賴。臣不忍中途離捨,獨侈馹榮,乃以私騎作行,僅得奉還鄕廬,而迤瞻京闕,孤負實多,此其罪,不特從前逋慢之比。實職雖解,諸兼尙縻,宜卽陳章告歸,仍請威譴,而京報路中相違,未詳軍銜何付,此亦尙此遲緩,惶隕悚惕,益復無地。伏乞聖明,將臣任情徑還之罪,竝與前犯之未盡了勘者,而一倂嚴處,無使朝廷紀綱,重致隳損,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此。卿勿復辭,從速上來行公。 ○京畿監司趙命翼疏曰,伏以臣才識凡庸,下於人不啻數層,疾病沈痼,加於人不啻倍蓰。是以當官莅職,以事則率多僨誤之患,以身則徒致沈痾之加,在公而貽損事面不少,在私而自取狼狽甚多。今若折衷公私,以合下做去於目前者言之,必須思退而不思進,然後可幸無罪,而亦可以少延殘喘,玆豈非慈覆之天,所可體諒而垂恕者耶?顧以俟罪負釁之身,猥承行殿引對之命,半夜前席,恩音鄭重,所以開釋而撫諭者(者)),迥出尋常,有非疎逖賤臣,所可獲叨而承聞也,臣於是乎旣榮且感,有淚被面,不知所以措躬。及到今日,何敢更有煩暴,而第臣情勢之外,夙抱風眩之症,少失將攝,必致添劇。今當陪扈,每先於先射隊,而作行兩夜,在途觸冒,霧露之餘,兩臂麻木,氣不流行,不能屈伸。而最是語音澁訥,精神昏霿,顯有風痺之漸,落在床笫,作一癃痼之人,秋事方殷,而擔閣一邊,大小公務,一竝抛棄。且東道各陵奉審之行,今已過時,不容暫緩,以此病狀,實無旬月內自力起動之望。伏乞聖明,俯察臣情病之俱難强冒,亟賜遞改,以便公私,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九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任守迪,侍讀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朴{{!|𪼤|⿰王詹}},記注官金啓白,奉朝賀李光佐,同爲入侍。上曰,傳諭,史官,姑未入來耶?守迪曰,姑未入來矣。瑗讀《名臣奏議》君德篇第一板,自宋神宗卽位初御史中丞,止第九板惟陛下之所擇。上曰,見字,讀作現音乎?瑗曰,臣誤讀矣。健基讀,自元豐七年資政殿學士,止十七板改容嘉聽。上曰,齊威公之威字是乎?瑗曰,宋人諱桓字,如蘇洵之文,亦以爲威公矣。上曰,諱之而然耶?初卷懸吐,而此卷則無之。古冊則皆懸之耶?瑗曰,臣初入,未能詳知,退考故事,當進達矣。上曰,承旨進讀。守迪讀,自議理武選,止二十二板可以長守而勿墜矣。上曰,大臣入來乎?注書出見,可也。德老出去,入達曰,大臣方入闕內云矣。上曰,注書出去,使之同爲入侍,可也。{{*|榻前下敎}}德老出去,傳敎于奉朝賀李光佐,卽與偕入。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自三年觀文殿學士,止第六板不敢一日而忘兵也。上曰,兼春秋進讀。{{!|𪼤|⿰王詹}}讀,自殿中侍御史,止十一板識所先後者哉。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自楊萬里上奏,止十七板此之謂也。光佐曰,近來日氣頗涼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光佐曰,三月有從容入來之敎,臣敢不竭蹶趨命,而其時以痰火兼咳嗽,病症頗重,必不能步進闕內,又難於升降殿陛,未得入來。今雖病愈,旣違召來之時,故亦不敢入來,向者因誕日問安,始爲入來矣。上敎,使之留待而小臣不知,徑爲出去,下敎後,始知之,不勝惶悚矣。今日又有入來之命,而以凡具未備,詣闕頗遲,尤爲惶恐矣。上曰,三日,卿以問安入來,而予言語不敏,未及見之,故批答使之觀氣力差勝入來矣,其後亦多日矣,病今愈乎?光佐曰,今則頗愈矣。臣留在輦下,而不能詳知聖體,何如?或逢入侍之人及醫官,輒問之,而略有所聞,未得其詳,下情不任鬱洩矣。大抵其言以爲,玉色比前紅潤,神氣比前頗勝云,每以爲幸矣。神氣比前秋,覺稍勝而果如所傳之言乎?上曰,今夏秋經過,頗爲差勝矣。光佐曰,上升之候,今則,何如?上曰,不至全無矣。光佐曰,最可悶者,進膳之節不多也,近來則朝夕所進,何如?上曰,近來則頗勝,而且觀前頭,可以知之矣。光佐曰,以萬機酬應之故,寢睡未免失時矣。今則定就寢之時,而寢睡亦安穩乎?上曰,前時,欲不睡則能耐過矣。以卿前日之言,及醫官之言,今則不至失時,亦不數覺矣。光佐曰,肌膚比前加減,如何?上曰,前則常以肥爲苦矣。自戊申後,頗不如前。以所御衣觀之,前之稱體者,今甚寬矣。今則年逾四十,豈可更肥乎?光佐曰,小臣不爲入侍者,今九朔矣。幸而登筵,極爲惶恐,而竊願暫時瞻望天顔矣。上曰,依爲之。光佐起坐瞻望,仍俯伏曰,玉色比中年紅潤,而龍顔肌膚,差減於昔年之敎,似當矣。上曰,昔年,過於白矣。今則容色差勝,而但或差或否,每隨氣之盛衰矣。光佐曰,肌膚之瘦減,最可悶矣。龍顔紅潤,雖緣氣候之勝,而荐經難堪之境,或恐有火而然也。思慮不爲淸省,則亦有害元氣,以致消瘦之患,伏望十分加意於調攝之節。省思慮,愼起居,雖酬應萬機,而無違進膳之時如何,以參附佐元氣,亦有弊,若省思慮節飮食,則不知不覺之中,大有益矣。上曰,卿夜不能寐云,差否,秋來想必加矣。光佐曰,年紀漸多,已成老人,一寢之外,鷄鳴之後,則不能復寐矣。上曰,所食比前亦減乎?光佐曰,比諸近來一二年,則不爲大減,而大抵漸漸減矣。上曰,卿頃有所請,故使之入侍,講文義後,從容言之可矣。光佐曰,大王大妃殿,滯候及痰症,近來則不發乎?上曰,痰氣,頗有之,而滯症則不發矣。光佐曰,自上使之留住京輦,故雖不朝夕入侍,瞻依雲闕,是則多幸,而但人臣之義,異於家人父子之禮,心雖無窮,不能任情。先觀一身之進退,然後成人臣之道理,成人臣之道理,然後方爲善事國家矣。小臣情勢,豈可來坐京輦之下乎?頃者國家有患候時,止藥而使之留在,故姑留,而小臣之退,國人皆知,其不待致仕,而已爲退休矣。然尙有筵對之時,故敢請休退矣。自上特爲允許。臣更無所達,因仍至今,前秋所遭,尤非復入來之時,而以上敎至切,尙爾留滯矣。大抵人心廣然後,飮食起居,亦且平安,而臣以此情踪,其可在京洛乎?臣之頂踵毛髮,皆蒙國家生成之澤。留住京洛,有何所苦,而但老來有田野自逸之道,然後可以養老。若鍾鳴漏盡,不得見江光野色,則老人心地,自多煩鬱,而況更挾如許情地乎?小臣在京,瞻依天闕之外,無他好事矣。己酉出去後,五六年好爲閑放,而今者休退之後,反以休退故,更爲入來,古來休退,有云送者車數百兩,則亦歸鄕里矣。雖曰奉朝請皆休退田野,而今臣去就,使後人觀之,必有嗤罵者矣。古來賢達,孰無戀闕之心,而人臣自有恰當道理,小臣更加如許情地,以此小臣之心,無安過之時矣。上曰,不可更爲此言,許卿休退,乃爲國家也。卿之爲國,想不爲歇後矣。今者省掃之請,招見卿者,非出挽止之意也。講文義畢後,從容論國事可矣。瑗曰,此司馬光之奏,而光,乃宋朝第一名臣也。無一毫人欲之謂仁,雖與明武對待爲說,而實則仁兼三者,廓然大公,則自然當明,當斷而斷,則自然當武,此則修心之要也。治國三條,官人最急,而賞不僭,罰不濫,亦爲治之要矣。光以名臣,陳此六者,則其意豈偶然哉?惟仁者爲能好人能惡人,竊觀聖質,子諒,可謂仁矣,而明則大體處頗欠,武則尤似不足矣。上曰,所達切實矣。瑗曰,卽今賞典過濫,比前尤多。臺諫宜請還收而不爲,罰必當罪而亦有倖免者,如鄭纘述,宜自軍門施罰,而亦不爲之矣。健基曰,此則尤宜必罰矣。以仁明武三者論之,仁者,天理本然之體,明武皆在其中,而但此仁字,比諸聖學之仁,似稍間矣。上曰,其然耶?瑗曰,以臣所見,未知其然矣。健基曰,非謂與聖學之仁有等,而但光之所見,與韓愈所言略同矣。上曰,奉朝賀視之,仁明武之仁字,小乎大乎?光佐曰,《論語》所謂仁,百善皆在其中矣。上曰,心之德,愛之理,乃《論語》註矣。光佐曰,以聖人論仁觀之,明武在其中,而此則與明武分而言之,非孔門論仁之全體,故健基有此言矣。上曰,此仁字,看作慈愛,無乃太小乎?瑗曰,臣不敢知光之見處如何,而看作大體如何。上曰,下番意,光看得小耶?健基曰,然矣。此比聖門論仁頗異,似近於愛矣。上曰,下番之言,無乃低看光耶?光所見不逮處,則有之矣。光佐曰,光,九分人,恐於仁之全體,有所未盡,似未見其浩然同流之意矣。瑗曰,光論格物曰,格,正也。此則誤解,而六先生贊及滄洲書院道統之享亦預焉,恐不至如下番所言矣。光佐曰,人之於仁,若有些子不體,則便與天地不相似。蓋天理,本無毫髮虧欠,旣不能與天理同流,則是不能盡其分矣。上曰,光爲司馬氏,書丞相諸葛亮入寇,又以魏爲正統,果有査滓,而恐儒臣太淺看矣。健基曰,此言終有欠處,仁則明武在其中,而不可竝立矣。光佐曰,《中庸》雖有知仁勇之語,光之論仁,比之濂、洛,當有間矣。上曰,以要字爲未妥耶,所言皆未妥耶?健基曰,所言似皆未妥矣。光佐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召對前進粥矣。光佐曰,小臣姑退,待水剌進後,當復入矣。仍退出。上曰,文義論之可矣。瑗曰,孫覺上奏,解孔子之言矣。戒之在色,戒之在鬪,戒之在得。殿下聖學,必謂無此等事,而天理人欲,只在毫忽之間,此聖人所以兢兢業業,罔敢怠忽者也。上曰,所達是矣,瑗曰,故相臣吳允謙,先正臣成渾之高弟也。仁廟嘗於筵中,問何事最難?允謙對曰,戒色爲難,燕居之際,意慮之萌,一失其正,則便是不能戒色矣。仁廟改容稱歎,此言所當體念者矣。上曰,王安石不至爲佞人,所見誤入而然矣。瑗曰,渠非欲爲小人,心雖誤入,其意則乃爲國也。惟其君子不附,而小人附之,故反爲小人,宰相不知人,則忠邪之際,實難辨矣。健基曰,自上勵精圖治,挽回聖王之世,而無有小人干於其間,則豈不美哉?上曰,王安石非佞人也。然以此疏觀之,亦有靑苗之苗脈矣,諸葛亮之言曰,成敗利鈍,非臣逆覩。此其言所以有三代上氣象者也。今安石則曰,風俗之成甚易,其亦異於孔明之言矣。所謂自强以赴功,與董仲舒之言,又爲不同,而不失聖人之名云者,亦似未穩,名與功字,皆似有病矣。瑗曰,比之諸葛,以無心有心看作,聖敎至當矣。上曰,曾鞏之言,似過於贊襄矣。瑗曰,鞏以文章過於贊襄,雖末端有規警之語,似勸百諷一矣。上曰,呂公著奏,陷民坑穽,伐國斧鉞之語切實矣。瑗曰,仁者雖柔,剛强者無不服於仁,故曰,仁者無敵,其言好矣。上曰,江公望奏云,周公傳之孔子,若精一之法,則固相傳授,而至於誅管、蔡之事,豈可傳耶?若但以此觀之,則有弊矣。瑗曰,如此省察,觀之好矣,程子渡江遇風浪曰,心有敬字。樵者曰,不如無心。此則老、莊之語。上曰,能忘天下然後,能得天下云耶?健基曰,此疏未醇矣。瑗曰,不方則不足與守,不正則不足與行等語,稍好,於此猶有可取之事矣。胡安國論《春秋》奏,語似冗長矣。上曰,李綱奏狀及朱子封章,多不入選。選名臣奏議者,所見小而然耶?朱子疏箚,必多好者,而只一篇入選異矣。瑗曰,此宗澤上于高宗者也。上曰,御製論載此事矣。瑗曰,御製深惡高宗,擊節痛惋矣。上曰,宗澤言及道君淵聖,而勸高宗之孝悌,蓋知高宗之心也。以此觀之,亦見其遙封太上皇矣。瑗曰,第十三板,載朱子奏略,而不以本文矣。朱子每論時務,而終必歸重於君心矣。先正君心,光明灑落,然後可貞百度,聖人豈欺我哉?一字一句,皆非泛然,體念如何?上曰,所勉切實矣。瑗曰,衛涇上奏,行寬恤之政而民困未蘇,作武勇之氣而士弱未振,取財已浚而常憂乏用,用人雖廣而尙多遺才,吏冗而未澄,令行而數改云者,與今相似矣。上曰,其時望速效矣。此則欲爲之,而不得爲,今則不爲之,往往負責而去者,與不爲者孰愈,下番之意,何如?健基曰,徒事大言,誕慢無補,不足道也。上曰,徒事大言,與負責而去者,乃一人耳。負責而去者,其爲弊甚於不爲者,而比於今日,則猶不得如此之人矣。健基曰,《易》云,包荒,用憑河,不遐遺,朋亡,得尙于中行,兼此四者,然後可以爲治矣。瑗曰,起萬事於積廢,圖大業於日新之語,好矣。上曰,好矣。守迪曰,判義禁申思喆旣遞,而新判義禁金取魯,亦以針灸呈辭矣。上曰,前之針灸呈辭,旣爲許遞,而後之針灸呈辭,使之出仕,未知如何矣。雖未知其病勢之輕重,而科事不嚴,朴來章、李世瑃,尙未刑訊,可謂寒心矣。金取魯改差,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可也。{{*|榻前下敎}}瑗曰,副提學李匡德,時在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啓。{{*|出擧條}}瑗曰,科賊出於衣冠之列,可羞之,甚矣。上曰,來章非庶孽乎?守迪曰,無嫡之庶,而其父祖皆文官矣。各別嚴刑,然後國法可立,如己卯之治科賊可矣。健基曰,世瑃以喪人爲此事,尤可痛惡矣。上曰,世瑃,乃成均館耶?瑗曰,校書館矣。因金箕錫疏,嶺南三試官,俱爲罷職,以臣所見,未知如何。上曰,下番所見,何如?健基曰,作挐事,雖未知曲折如何,而非試官之罪。若有顯著之罪,則固可施罰,而不然則不可罪矣。上曰,向者關西試官,皆罷職耶?瑗曰,其時臣以爲,罪在擧子,罪擧子,罪在試官,罪試官矣。上曰,以報狀觀之,試官可謂庸矣。守迪曰,士習固爲無據,而試官亦未必善爲之矣。究問然後罷職,何如?上曰,旣有關西事,不宜異同,而但事不關試官矣。瑗曰,大提學尹淳,未知病勢之如何,而三招之下,終不承膺。弘文提學宋寅明,又荐違三牌,莫重試士,有命還輟,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大提學及弘文提學,似當有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過國忌後,大提學,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上曰,九日製,過國忌後爲之,大提學,更爲牌招。{{*|榻前下敎}}上曰,大臣入侍時,只承史同入,可也。諸臣以次退出。奉朝賀李光佐,及承旨、史官,復爲入侍。上曰,李鳳翼所製,䄙嬪祭文,注書持來,可也。德老出來,取祭文入進。仍以政院之意,言于承旨曰,自上先有開政之命,而今日罪人行刑,開政,何以爲之云矣。上曰,政官入來乎?德老出去問之,入達曰,政官入來云矣。上曰,雖有拘礙,事過之後。且科獄事急,只出判義禁之意,注書出言,可也。德老出去,傳敎而入來。上曰,聞李宗城所達,近來騎步布之事,卿亦知之乎?光佐曰,趨走之際,火升喘急,當徐達矣。騎步布事,非今斯今,故臣亦知之矣。上曰,非二疋之役爲苦,隣族侵徵,甚爲民弊。若爲疋半,則此難繼之道也。光佐曰,渠之當番,及隣族三當,合爲八疋。若除疋半,則爲六疋,於民豈不有益乎?上曰,卿嘗言欲除半疋,而以時議欲除一疋,故不得爲之云矣。今若除半疋,則今民雖以爲喜,而在後之民,不知已減,又欲除一疋矣,此難繼之道也。若除半疋,則於民爲善政,於予亦好事,而但非裕後之道矣。光佐曰,國家用度不足,此後之民,豈望復爲減除乎?上曰,如大同,乃惟正之供,而民猶欲不納矣。光佐曰,若除半疋,則民必歡欣鼓舞矣,堅定行之好矣。但殿下雖行蕩平之政,而朝臣偏黨之心未已,甲者之所爲,雖是善政,乙者則必欲罷之。甲辰年不行半疋之議,若行之至今,則必已變矣。上曰,卿如此言之,實愧於心矣。甲者所爲,乙者變之,而予則不爲矣。光佐曰,殿下之心,臣豈不知乎?大抵,百姓以畓穀供上應役,其所食,乃豆太黍粟,而今年年事,乃穴農也。田穀則全不成實,明春民必貧窘云矣。今年若豐登,則雖捧二疋亦可矣,而水旱風霜之災,比年爲甚。木花則十年之中,必有五六年之災,間間慘凶,民多餓死流亡,隣族之弊,又爲層生,民無支當之勢,二疋豈不難乎?臣今有所言,有似冥冥之中,望報施之應,而徐家祖先,在達城時,有施惠之事矣。朝家以達城有王氣,欲空其地,代給三倍之地,則徐家祖先曰,不願受田,願除達城耗穀一斗五升,朝家特准其請。蓋殘民所食還上,不過三四斗,則所除只升合矣。其所施惠雖小,而逐年計之,則亦甚多,故徐家以此興矣。此雖俚諺,而今若除半疋,則是爲應役之民,歲除一兩之錢也,何等大惠耶?今國家欲於八道之民,人給一斗,則難矣。朴文秀,渠年雖後進,亦有所見。臣雖不聞其言,而意思蓋如此云矣。上曰,其所知者則廣矣。光佐曰,渠之意,則以爲,雖半疋之除,朝家節用度,然後可以爲之。若不節用,則將不免狼狽,寧不如不除之爲愈云,而小臣之言,以爲若如此,則民事終無可爲之時,民心一去,則天命難保,豈不懼哉?社稷靈長,天必祚宋,雖在後世,豈有弊乎?一疋之除,恐有大狼狽,半疋之除,朝議若歸一,則可以施行矣。故相臣柳鳳輝及前領相沈壽賢,主除一疋之論,故其時相持不成矣。今一任民弊,流散死亡,不翅十室而九空矣。鄕民,有與官吏,結爲契房,納貨游閑者。若觀此等村閭,則桑麻蔚然可觀,此則托身甚巧,無益良役,而至於應良役之處,閭閻空虛,慘不忍見矣。流散凍餒之民,顚仆道路,相枕而死,此類之中,若有傑黠者如葛榮黃巾明末流賊之徒,則其生心,將何所不至,而其爲患,又何以支撑乎?今不救民,則危亡之禍必至矣。自臣未生時,名臣輩,朝夕以此弊爲言,而到今姑無大患。上意必以爲古來如此,而猶無大患,今亦當然矣。然而國脈之傷敗無餘,民心豈非國脈乎?凶年癘疫,比前益甚,而朝廷模樣,尤爲不成,比諸祖宗朝及肅廟盛時,其可望乎?顯宗朝,故相臣鄭太和、洪命夏,乃名相也。太和以姓鄭故,不以國事自任云,而水旱風霜之災,善爲區處。卽今水旱風霜之災,不爲區處,則向臣所言盜賊之患,乃究竟法也。及其一頭壞,然後雖欲盡除,不可爲矣,此小臣所以必欲救民者也。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以孟子之學問,其言如是矣。捄民之道,惟在撙節用度,以紓民急,若不節用,則必至加捧,豈思減除之政乎?今減除之政,俗人皆以爲姑息之政矣。然漢文帝天資甚高,三代後令主也。其時家給人足,而或賜半租,或除民租,蓋爲治,必以紓民力爲先,而以今言之,則必欲儲之官家矣。上曰,太倉之粟,陳陳相仍云矣。光佐曰,如此之時,尙且給民矣。雖以節用告達,而思其事勢,非一朝一夕之故,其來已久,今之所捧,比諸歷朝,漸漸層加,忠臣義士,扼腕慨歎,以爲祖宗朝,尙以此爲國,今豈不可除乎?若立志篤實,犯手做事,則可以捄民,而觸處窒礙,墊於陵遲之域矣。上曰,朴文秀,以卿持重爲非矣。予嘗歸重戶布,而聞卿言不爲之,卿持重於戶布,而不爲持重於疋半可乎?光佐曰,黑笠者,若怨國,則其害尤大,故前日竊以爲戶布不可行矣。今卒然行戶布口錢之法,則此類皆怨,實無善其後之策,若節用,則其機在上矣。上曰,所言者,乃疋半,非節用也。光佐曰,節用然後,可以爲疋半矣。李眞淳以除一疋立說,而此則不可爲矣。聖志奮發,量入爲出,則足以捄民活國,何難於半疋之除乎?上曰,節用之論好矣。己酉年與卿有言,尙記得否?漢文賜田租之半云者,固存收租之本額,而時爲減除,若盡去本額,而後世復收,則必有弊矣,以予所見如此矣。武帝窮兵黷武,而用文帝之遺財,則於此,知當時存其本體,而時爲減除矣。今若永除半疋,而將來復捧二匹,則是促亂之道也。向時有草衣草食之敎,非衣草食蔬也。徐判府事言,今人別無奢侈,只欲如他人,此大段奢侈矣。二疋之役,祖宗朝,初非多捧,而其時國富民安矣。漢文時,若有布,則必減民布矣。今定匹半之役,予則必不改,而子孫必將復爲加捧。漢武雖奢侈,而得文、景節儉之效甚多,草衣草食,庶爲裕後之道矣。民心益巧,若除半匹,則將復望矣,卽今不可但以節用爲國矣。光佐曰,聖算下敎,論漢文賜租事至當。小臣不勝感歎,而但小臣之意,卽今收捧之道甚難,故請減除矣。上曰,田稅比漢爲歇矣。光佐曰,田稅近於貊道,而自大同定行之後,兼三手糧雜役,則旣不輕矣,而卽今田役,甚繁,不可更加矣。漢時一人,捧錢一百二十文矣。上曰,其錢比今當大矣。光佐曰,二匹之役,非祖宗朝定法爲之,騎步兵難於上番,故使之納布免役。蓋十六月捧二疋而無十二月捧二匹之事。壬辰亂後,砲保、精抄廳、御營廳,出矣。上曰,五衛時,捧一疋乎,二疋乎?光佐曰,雖未詳知,而卽今忠翊、忠贊衛,皆捧一疋,似一疋矣。自三軍門立後,定爲二疋之役,禁衛營出後,甚多徵布之兵。若比騎步兵例,十六朔捧二疋則好矣。壬辰後,十二朔捧二疋,而無事者,時和歲豐而然也。今之離散者,以歲凶役煩,不堪居生之故矣。國法,四子爲身役,則復其一子,四子所納爲八疋,而八疋之價,爲錢十六兩,以京畿市價言之,則十六兩可貿八石租,忠淸道,則或貿十六石矣。民之一年農作,旣無十六石所出,而盡入於此,豈有餘乎?以小臣家思之,民不堪矣。小臣尊官厚祿,而使之納布,則誠難矣。編戶之民,納布甚多,奈之何不窮且盜也。減布捧之,然後可爲王者之善政矣。上曰,加捧之時,反不如不減矣。甲辰年若減除,而乙巳年復捧,必不如今日矣。所謂除浮用,乃末節而近於細瑣矣。光佐曰,苟係浮用,無論大小,可以除之,半匹則時時除之好矣。若減大同,則富民蒙惠,若除半疋,則貧民蒙惠矣。上曰,所達是矣。朴文秀亦如卿言矣。光佐曰,小臣旣無兄弟子姓,而幸蒙國恩,無子有子,今有少年之子矣。平生所仰庇者,上有國家,下有父母丘墓矣。上曰,卿子年幾何乎?光佐曰,二十一歲矣。渠爲科工,故小臣,時時往省丘墓,而渠則歲一往矣,小臣情理,異於他人,父母丘墓,不得往省者,三年矣。上曰,昨年不爲往省耶?光佐曰,臣之祖父母墳山,賴國恩罔極,積年經營,得爲遷葬,人子情理,所當卽爲往省,而伊時非但有病,適値國有鞫獄,以至壬子癸丑,不得下去,遷葬,亦已三年而不得往省矣。父母丘墓,每多小小毁傷之患,新山,亦有守護區處之事,小臣當往,而以陵行經宿,故尙未下去。小臣非憑此作長往之計,若欲長往,則當告達矣,豈敢隱諱憑托乎?上曰,卿之不爲憑托,予所知矣。予之精神不逮,誤認爲昨年矣。卿若可忍耐,且觀病之差勝,待明年下去,予所望也。此乃爲卿之言,卿必欲往乎?往返當費幾日,幾日當爲還來耶?光佐曰,八日當往還,而其處多經紀之事,石物,亦倩人爲之,多有傾仄之患。今番當更爲措置,以此情勢,兼往來可費三四十日矣。上曰,卿休致之後,今請此行,其在情理,不可已者也。第可往省,而善爲調保往還焉。光佐曰,小臣祖母私忌,在至月,伊時當還來矣。上曰,至月無乃遠乎?光佐曰,以往返四十日計之,當在至月旬後矣。上曰,今年節候雖晩,還時當在深冬,是可慮矣。旣非供仕之人,則似無辭朝之節矣。御製,有奉朝賀李觀徵肅拜序,此則乃初肅拜乎?光佐曰,然矣。上曰,然則不爲辭朝而去,可也。光佐曰,小臣雖當速還,天闕漸遠,不勝下情之耿耿矣。俄者閤門外言之矣,朝夕水剌,雖當筵對,必使小退,毋失進御之時,寢睡之節,亦必以時,而冊子自止,量宜減之,勿令太多,何如?上曰,今早進粥,故命爲召對,兼欲見卿,乃適然耳。光佐曰,卽今救民,爲第一務,朝夕之間,對越上帝,工夫極盡,然後可以爲國矣。十數年來,國家遭不好氣數,若欲移此氣數,變爲平泰,則非用等閑工夫可爲也。惟在天理有毫髮未盡,則不享於天心矣。聖心當自知,雖近臣,亦不得知之矣。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聖心若或有歉然未盡者,必於此等處,斡旋變化,然後可以感天矣。常尋聖心不自快足處,務爲剋改,何如?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服膺矣。一番登對,喘息如此,雖下去,必好爲往還焉。大臣雖不辭朝,給由馬,賜澆奠床,可也。光佐曰,天恩罔極,不知所言。雖極榮感,小臣此行,非爲國事,何敢安受大臣恩禮乎?由馬、澆奠床,還收,何如?上曰,澆奠床,非爲卿也。爲卿祖父,卿不可辭,大臣之行,不可無由馬,須安心勿辭焉。{{*|榻前下敎}}上曰,輪對官望筒,雖已落點,三明晝講,同爲入侍,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懿王后忌辰齋戒。 ○任守迪啓曰,奉朝賀李光佐,箚子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黃晸,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副提調李德壽啓曰,日候涼暄不適,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日者湯劑停進後,有姑觀四五日之敎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丸劑旣進御,氣亦一樣差勝,其勿入診,更待下敎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聖龍啓曰,左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或呈辭,尙未處置。除在外、未肅拜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使之處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昨日違牌不進,今日亦不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副提調意言啓曰,今日問安,竝請入診,本院提調,不可不備員,而提調宋寅明,以兼職未肅拜,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摠戎使趙顯命,連日違牌,尙不膺命,將兵之臣,與他自別,而一向撕捱,事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將兵之任,不可暫曠,連日違牌,殊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勳戚之將任,乃是古例,非他要職之比,而將臣事體,與他自別,則若是違牌,其涉未安。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傳授密符。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啓曰,日昨行幸還宮時,以東西班列之落後,因儒臣陳達,有押班監察拿處之命,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之至。臣等,俱以陵所陪從之人,只記儀注中陪從百官落後之文,而倉卒之際,不能審問,未及闕下,率爾退還矣。追後聞之,則臺臣陪從,異於他官,不當在於落後之列云。審如是,則臣等之徑先罷歸之失,與引避僚臺,少無異同。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病劇,未及同避,今因處置,承牌來詣,而臣等以同罪之人,決不可參涉於立落之間。請命遞斥臣等之職。答曰,勿辭。 ○黃晸啓曰,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奉朝賀李光佐箚子,伏以臣久病,阻入覲,凡九朔矣。幸而稍蘇,獲蒙賜對,新承日月之光,仍奉淸燕之閑,衷誠感激,旣退彌切,達宵不能成寐矣。況伏蒙天地父母之恩慈,察臣至情,許臣省墓,重之以賜澆奠,給馹騎,至有念卿祖考之敎,至恩殊遇,淪浹幽明,臣雖萬死,何以上報?只自歸詑榮耀,闔門攢祝,不敢以言語,形容臣寸心也。第臣於給馬之命,終有所惶悚不自安者。夫私行騎馹,國家所以待大臣之殊典,臣今得還賤分,與野老爭席,鄕里款段,乃臣之宜。尙安敢以大臣自居,猥煩於郵傳,其在朝體,亦安可比竝於在朝之大臣,加以此等恩例乎?咫尺之地,唐突陳辭,微誠未格,溫諭反降,一倍感惶,不省所措。玆敢冒萬死,更披肝膈,干瀆宸嚴。伏乞聖慈,曲乘澄察,亟賜收回,俾賤分得自安,朝體無屑越,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給馬之命,乃所以敬大臣也。昨亦面諭,今何復讓?其須安心焉。遣史官傳諭。 ○九月二十二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吳瑗、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朴{{!|𪼤|⿰王詹}},記注官金啓白,入侍。瑗曰,出閱本冊,則只初卷懸吐,而其下不懸矣。上曰,古亦不爲懸吐耶?瑗讀,君德篇第一板,自宋光宗臨御初,止第五板達之於其所不能行者而已。一遍訖。健基讀,第六板,自光宗時彭龜年,止十一板不待辨而自判矣。一遍訖。上曰,承旨進讀。師得讀,十一板,自燮又上奏,止十六板撫世御俗之道也。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君德篇第一板,自紹定六年,止第八板不能正君而國定哉。一遍訖。上曰,兼春秋進讀。{{!|𪼤|⿰王詹}}讀,第八板,自嘉熙二年,止第十板帝嘉納之。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第十板,自理宗時祕書郞,止十二板王政怠矣。一遍訖。瑗曰,尤袤之言好矣。人主宜無所畏,而乃以謹天戒,畏物情,勉戒其君。如王安石則曰,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與此言相反矣。故其時劉器之,以安石之言爲萬世之禍本。伏願聖上體念焉。上曰,當留意矣。瑗曰,此五事,言洪範五行矣。彭龜年,乃朱子之友,而所論愛身、寡欲、務學三事,雖別無敷衍,而甚爲要切矣。上曰,《節酌通編》,亦載龜年之言矣。上曰,《宋朝名臣錄》,比此冊,似好矣。瑗曰,《名臣錄》,只載臣下言行矣。上曰,亦有言君德者矣。瑗曰,亦有益於君德矣。上曰,宋人,皆淳厚矣。瑗曰,我國先輩以爲,我朝崇尙儒術,與宋相似云矣。上曰,多有相似者矣。瑗曰,漢唐人物,規模宏闊,淳正,則莫如宋矣。上曰,人物有歉於漢矣。健基曰,漢之人物樸實,後世無比,宋比大明,猶有氣力,皇朝人物文章,專尙文華矣。上曰,唐猶下於漢矣,至皇朝尤甚矣。常以爲我朝規模,與宋相似,而今則不同,近於皇明末世矣。規模蕩然,十年之內,治俗大變矣。瑗曰,不必徒爲臨朝發歎而已。移風易俗,責在殿下,要在崇儒重道,尊王黜覇而已。臣不敢爲迂闊之談。人主,所以造命者也,操斡旋之柄,挽回治世之規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十年之內,所以至此者,文勝而然耶?瑗曰,終是誠實不足,私意橫流,公正之道,義理之風,一倂欠缺,士大夫習尙,一變至此矣。上曰,世道委靡,皆由俗套,庚子以前,規模大矣,今則較細矣。人皆爲俗套所變,予所謂似明朝者爲此故也。以崇禎萬歲山事觀之,其時之人,無顧國家者矣。瑗曰,君無失德而爲臣下者,不能奉承,方其流賊之來,雍容暇豫,專尙黨論,而不思防禦之策,一事不做,以至於亡矣。以卽今風俗觀之,損周文,尙夏忠,宜矣。上曰,知經筵事,吏判,頃有所達之言,出外則當聞之矣。健基曰,明末亦爲黨論,而民憂國計,不爲之矣。上曰,其時廟堂,視爲尋常。如袁崇煥是名將,而亦除去之矣。今則無流賊之亂,似勝明末,而流賊之所以起,以其專事黨論,而不顧民事也。健基曰,救今之弊,惟在損周文,尙夏忠矣。上曰,予常以爲當去文,而今則文亦無之矣。健基曰,卽今風習,每多虛僞,如漢時則風流篤厚,故無黨論矣。上曰,末稍,則爲淸談矣。健基曰,此東漢也。西漢風俗,恥言人過,宏達質實,故無偏黨,而至于東漢,崇尙氣節,而黨論起矣。上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氣節雖好,偏尙則有弊,此洪範所以爲可法也。下番所謂氣節之弊,變而爲黨者,意思好矣。蓋偏字,自不好矣。瑗曰,我國亦尙士氣名節矣。一自有黨之後,誤用氣節於黨論,而不用於大公至正之地,流爲弊端矣。上曰,卽今氣節,不用於國家,而別有用處,極可悶矣。瑗曰,臣所憂者,祖宗朝氣節,至于今日,消亡甚矣。所謂氣節,非指偏黨,而亦非謂不用氣節於黨論矣。若有招不來麾不去之風,則朝廷尊重矣。祖宗朝所以維持國家者,多由名節,加意培養宜矣。上曰,朝鮮開闢,然後可見眞氣節,使予開闢朝鮮乎?瑗曰,臣亦非以難行之事,望於殿下也。聖心,先主標榜,則不能建極矣。上曰,氣節專在於黨論,所以無眞氣節也。有國家而無氣節,有私黨而爲偏論,非以黨論爲氣節耶?瑗曰,殿下,忘黨字可矣。聖心常有去黨之念,故便有三思之惑矣。上曰,予不爲標榜矣。若官師相規,則亦豈不可,而間有捉納者,是可悶矣。瑗曰,事苟可言,勿觀彼此,方爲建極之道,聖心或不無疑阻之事矣。上曰,予則實無疑阻之事矣。欲格君心之非,宜自諸臣始矣。瑗曰,聖敎至此,臣等敢不精白一心乎?臣所見如是,故有此陳達,臣雖無狀,豈敢巧飾乎?上曰,巧飾則小人也。若常時所不能脫去者,偏主不改,則無異於巧飾矣。健基曰,氣節,非有別件事,觀其人質實不欺,不爲非義,則是乃氣節也。小臣亦色目中人,而觀臺閣之上,雖不專事黨論,而不無其意,自上以爲有黨宜矣。上曰,然矣。瑗曰,下番之論氣節,是矣。忠臣許國,以道事君,乃氣節也。健基曰,向之轉激,乃一進一退而然矣。今則臺閣之上,頗似厭厭矣。上曰,其時則似快,而其弊不少,以快之弊,至於此矣。申宅夏論李春躋事,豈不過乎?然予所聽從者,以其太厭厭,故欲警睡矣。瑗曰,自上以爲如此者,亦非異事,今固無大公至正之人矣。然勿爲億逆宜矣。健基曰,勿爲億逆之言,極好矣。瑗曰,殿下或有億逆之意,惟以事之是非,決之宜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朱子此奏,載於《節酌通編》矣。此寧宗時乎?此時甚亂,無諱隱之事矣。是固大賢之言,而其曰雖勞且辱云者,有可疑焉。言之不諱,孰有加於此者乎?瑗曰,光宗、寧宗時,有不朝德壽重華宮之事矣。上曰,次次相似矣。內有所制溺於酒色之語,意有所在,此緣讒言而然也。瑗曰,眞德秀此奏,解召誥而泛論君德,別無解釋精微之旨矣。然篇篇,皆致意觀之宜矣。上曰,唯。瑗曰,魏了翁此奏,帝王家,所當觀鑑之事,多矣。上曰,唯,擯李德裕之黨,黜李石於遠外云者好矣。健基曰,文字明白,宜動人主之聽矣。瑗曰,有明理正心之工,然後能當斷而斷,不當斷而不斷。聖學高明,非臣所能仰補,而終始之工,無過於此矣。文義,不必篇篇進講,其中簡要處,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人主牽制四海,運動六合云者,語欠穩當矣。上曰,銘則皆載於《古鏡重磨方》耶?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惟其身之也,故有銘矣。瑗曰,先朝御製十銘,後嗣尤當觀鑑矣。上曰,語及先朝,當各別留念矣。瑗曰,處幽處顯,各別體念,何如?上曰,當體念矣。後世繼體之君,若存逸豫之戒,則豈有亡國之事乎?瑗曰,聖敎至此,不勝感歎。上曰,李昶之言好矣。瑗曰,趙天麟之言,依倣朱子而多未妥矣。上曰,似然矣。瑗曰,性卽理也。其所謂性者,具理之說,非矣。上曰,元時大體旣失,無可言者,何論無醇學耶?健基曰,虞集與許衡,非泛然之人矣。瑗曰,集非學者,似是文人矣。健基曰,乃文學之士矣。瑗曰,殿下崇儒重道,先賢子孫,多所錄用,意甚盛矣。先正臣李珥、先正臣趙憲、先正臣金集,皆只有庶孽子孫,故甚爲殘微矣。上曰,金集亦然耶?瑗曰,其子孫,尤爲貧殘,不能具祭祀云矣。金集,以先正臣金長生之子,繼爲宗儒,遭逢孝廟,契合昭融,配食廟庭,而子孫之零替至此,誠可惻然。上年,已命錄用李珥、趙憲子孫矣。金集子孫,一體錄用,何如?上曰,所達是矣。令該曹,一體錄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奉朝賀箚子批答,可也。答曰,給馬之命,乃所以敬大臣。昨亦面諭,卿何復讓?其須安心焉。遣史官傳諭。師得書畢。諸臣以次退出。 ==9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神懿王后忌辰。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未肅拜,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持平金箕錫,引嫌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諫院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署經,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特敎特推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將兵之任,與他有別,而如是撕捱,殊涉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可久曠,而特敎之下,日事撕捱,尙不膺命,揆以事體,極涉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上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任述。 ○傳于任守迪曰,召對爲之。 ○黃晸,以右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譏察軍官崔世完,所告內,有一漢,袖藏破傷銀器,過去路上,而執捉搜見,則決非私家之物,極涉殊常,捉來云。故卽爲推問其銀器出處,則厥漢姓名,卽金仁白云,而初招,則渠前以排設房軍士立役,故戊申八月,觀武才擧動時,入去于昌慶宮後苑內排設處拾得云。再招,則以爲,其同生妹仁梅,曾爲內人房子而入闕矣。今八月念間,其母千業,洗踏衣服受來次,入去于仁梅所在處,持來其銀器,故欲爲破碎而不能,持往于銀匠家時被捉,而不忍以其妹現告,以戊申年觀武才時拾得樣,飾詐納招云。而所謂仁梅之在於闕中與否,無路探知。方欲草記之際,大殿承傳色,聽傳敎,分付,據於義宮拘留罪人私婢汝梅,捉來推問,則果是仁白同生妹,仁梅之變名者,而其招內,渠以韓尙宮房子,今八月初旬間,隔房所在內人,以退膳生果,竝其所盛銀器而給之,使之食之,卽還其器於生果房,而食訖,自爾忘却,入置其器於欌內,不卽傳送矣。過三日後,退膳所給內人,問其銀器去處,故始乃驚覺,而恐有遷就不傳之罪,佯以業已傳送爲答,仍欲滅迹矣。適於此際,其母千業,洗踏衣服持去次入來,故出給其銀器,使之傳授於其同生娚仁白之處,而今旣現捉,烏得免作賊之罪乎?遲晩納招云。其母千業,捉來推問,則招內,亦以爲今八月望後,入去闕內,則其女汝梅,以弊裳所裹之物,潛爲出給,使之歸家深藏,而持去之際,愼勿致傷云。故還歸披見,則乃是銀器,不勝驚駭,祕密藏置於其子仁白家衣欌中矣。過數日後,始言其由於仁白,則仁白持往他處,有此被捉云。汝梅,則大內所用銀器,何等重物,而身爲內人婢子,乃敢恣意偸出,略無顧忌,論其罪狀,萬戮猶輕。設如其言,初雖忘却,當其還推之際,急急還送,則有何所妨,而恐有遲滯不傳之罪,深藏滅迹之說,奸惡莫甚。而旣已遲晩納招,則更無可覈之端,移送刑曹,照律處斷。金仁白,則旣知其莫重御用銀器,則宜卽惕然驚懼,使其母,還給汝梅,以爲現納之不暇,而乃反肆然破傷,賣食設計,情狀之絶痛,莫此爲甚。今此銀器之外,排設房所用,束乼二十五件,三甲所四十件,偸出放賣。故各其買得人處,徵出其價錢文二十六兩,輸送於戶曹矣。其母千業,則知情受來其銀器,傳給其子,使之放賣,則其爲罪狀,與仁白,無甚異同。竝一體移送刑曹,以爲照律勘處之地,所捉銀器,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徐命珩啓曰,持平金箕錫,以臣於陪從江頭之日,墜馬重傷,幾至違骨,日暮廻鑾之際,僅僅隨班入來,而及至城內,右脅刺痛,精神昏瞀,若將頃刻顚仆,竟未得陪扈闕下。此雖出於實病之適苦,而惶悚之心,至今未已。昨伏聞筵臣陳白,押班監察,以不能檢察,至於拿問,臣之不能終始陪從之罪,不可厭然自掩,而昨緣病劇,無計轉動,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以日昨行幸還宮時,以東西班列之落後,因儒臣陳達,有押班監察,拿處之命,臣等於此,竊不勝瞿然之至。臣等俱以陵所陪從之人,只記儀注中,陪從百官落後之文,而倉卒之際,不能審問,未及闕下,率爾退還矣。追後聞之,則臺臣陪從,異於他官,不當在於落後之列云。審如是,則臣等之徑先罷歸之失,與引避僚臺,少無異同。宜卽詣臺自列,而昨緣病劇,未及同避,今因處置,承牌來詣,而臣等以同罪之人,決不可參涉於立落之間。竝引嫌而退,職是執法,躬自冒禁,論以公體,合加規砭。請持平金箕錫,執義南泰慶,掌令權相一,竝命遞差。答曰,依啓。 ○九月二十三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黃晸,侍讀官吳瑗、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瑗讀,聖學篇第一板,自魯哀公問子夏,止十二板置三師之位,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健基讀,自十二板唐高宗顯慶,止十五板莫大幸也,一遍訖。曰,小臣眼昏,不能讀,惶恐矣。上曰,承旨進讀。晸讀,自十五板仁宗時王拱辰,止二十七板許講官上殿,一遍訖。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聖學篇第一板,自宋哲宗讀未一板。晸進曰,上未進夕水剌,臣第請小退,進水剌後復入,何如?上曰,盡讀文彦博所奏後,少退,可也。德老讀,止第三板難拘常制,一遍訖,諸臣小退,復爲入侍。上曰,上番兼春秋進讀。述讀,第四板自祖禹又進,止第八板近取諸贄,一遍訖。上曰,下番進讀。啓白讀,第八板,自紹聖元年,止第十板有文章矣,一遍訖。瑗曰,子夏答哀公之言,出於劉向《新序》矣。上曰,朱子載《儀禮經傳》矣。瑗曰,聖人,以生知之資,亦待學問之功,師曠秉燭之對,可謂切近矣。殿下勤學好問,雖無仰贊之益,切己體念,隨事省察,然後可免書自書我自我之患矣。程子曰,非明,則動無所之,非動,則明無所用。譬猶秉燭徒觀其明,動作周旋,不須其明,則無益矣。上曰,所達切實矣。晸曰,儒臣之言好矣。衛武公,九十五歲,好學不衰,作抑戒詩。殿下春秋,比晉平公僅半,而比武公,尙未半矣。責任地位,比晉衛之君,不翅高百千等,可不懋哉?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苟爲學問,則必有其效,秉燭之明,豈如晝行乎?老而好學,猶有其效。況殿下春秋鼎盛,若加勉聖學,則其效豈可量乎?上曰,譬之秉燭者,以言爲學之工也。聖人從心所欲,非止秉燭之明,如夜明珠矣。衛武公不可譬之於秉燭矣。瑗曰,武公工夫素高,而至老不衰,非可比於平公矣。上曰,所以武公謂之好學不衰,而平公謂之老而方好學矣。晸曰,孔子七十,從心所欲,非可比於秉燭。平公本不爲學,故譬之秉燭矣。瑗曰,高貴鄕公論經書之言好矣,論夏康、漢祖之言,亦好,而但徒事文辯矣,當時雖賢君,亦難爲之矣。上曰,高貴鄕公,亦英邁者矣。司馬師之言,何以載於《名臣奏議》耶。師方握高貴鄕公,何以勉戒乎?健基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矣。上曰,高貴鄕公之名,爲髦耶?健基曰,然矣。漢獻帝,高貴鄕公,皆見脅於强臣矣。上曰,彼皆可爲之君,而予則以爲高貴鄕公,勝於漢獻帝,彼猶欲對敵司馬氏,猶勝於獻帝之見脅於曺氏矣。瑗曰,獻帝亦了了,故董卓立之云矣。上曰,其時,已至不可爲之地矣。瑗曰,一時鼓譟,不量力矣。上曰,獻帝無所爲而作山陽公矣。健基曰,若使漢祖、唐宗當之,必不至此矣。上曰,漢祖、唐宗,初不至於此地矣。若當其時,則雖漢祖、唐宗,亦無以爲之矣。瑗曰,若如漢祖、唐宗之英略,則可以爲之矣。上曰,桓、靈、曺芳,已做成如此之境,雖漢祖、唐宗,亦難爲之矣。曺操謂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當漢高則必爲能臣,遇獻帝則反爲奸雄矣。瑗曰,此岑文本論性之言也。上曰,此以氣質之性言之矣。此太子,乃中宗耶?瑗曰,非也。乃太子弘,而死於武后矣。上曰,仁矣。其性仁厚,而《詩傳》及宋儒,皆以爲非矣。然郭瑜之言,似是矣。瑗曰,《春秋》,勸善懲惡,不可廢矣,而太子弘之心,仁厚不忍讀矣。《論語》在經書中記孔子言行,言近指遠,前年嘗告達矣。四書循環觀覽,常目在之宜矣。健基曰,臣嘗上疏言之矣。經書,講讀精熟,有若主人,然後學可以進。《論語》、《尙書》,循環講讀好矣。自上,亦嘗以依施爲敎矣。上曰,趙普以爲半部,佐太祖取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云矣。晸曰,節用愛民,使民以時,爲治國之要。自上,軫念生民,各別撫恤,故一國生靈,擧皆顒望於子育之政,自上何以副此生民之望耶?上曰,然矣。瑗曰,趙抃之奏,言侍講者,講吉,不講凶,其時想如此矣。上曰,無可論文義者矣。瑗曰,以舜之聖,益猶以爲毋若丹朱傲矣。上曰,此夏禹氏之言矣。瑗曰,聖德雖高,猶恐有失,乃人臣之義也。健基曰,聽言容諫,則於聖德有光矣。晸曰,憂治世,危明主,人臣之道也。自上反復討論,得聞上躬之闕遺、時政之得失,則好矣。肅廟嘗下敎曰,臨卷不必徒講文義,民瘼、時弊、物情、世態,亦使上達。此聖上之所當追述者矣。上曰,然矣。賓廳次對,古則一月三次,而改定爲一月六次。淸城爲大提學時,以爲試士之題矣。隆寒盛暑,雖停法講,召對則予不停止矣。《書》曰,一日二日,萬機。蓋言政務至多,而不可曠廢也。今旣停法講,又竝與視事而停之,此事予所未曉。晸曰,祈寒盛暑,必停法講與視事者,似是保護聖躬之意矣。上曰,視事之停,未知始於何時耶?今無實官,待其差出行公,考出實錄,卽爲啓達,可也。{{*|抄出擧條}}瑗曰,勵精圖治,聖心炳然,而治效未著。凡事,不日進,則日退矣。爲學至聖,祈天永命。先儒以爲,人力可以奪造化。自今爲始,奮勵振作,堅定聖志,一出誠意,以致日新又新之功,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學問政令,不宜預望其效。堯時,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歟不治歟,不可望其速效矣。上曰,所達是矣。灼灼園中花,早發還先萎,此可爲學問政令之戒。《孟子》所謂,勿忘勿助長之意矣。健基曰,疆內乂安,又無賊警,兩年凶荒,民不多死,豈可謂聖治無效乎?然勿求其效,乃純王之心,而太平萬世之基也。上曰,純王二字好矣。瑗曰,必有事焉則可矣,而忘與助長,則不可。臣民之情,則望殿下聖治之日新矣。晸曰,殿下勤學好問,夐出百王,而治效未著,儒臣之以立志勉戒者,有由矣。小臣竊觀,先王朝有罪者,不生出,如鄭濟先,兪信一,皆死矣。今則有勢力者,皆不死,此委靡之害也。獄訟大政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以舜之德,獄訟者歸,獄訟不公,則致枯旱震風之災矣。唐時李悝之誤決獄,恐其得罪,遂自殺。趙廣漢殺一男子,亦死矣。自上每多容貸,法綱日就委靡,以此爲戒,何如?健基曰,承宣,雖以紀綱言之,恐非由於紀綱矣。若法官得人,可以決獄矣。上曰,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在下款,非謂盡赦有罪者也。予固威斷不足矣。晸曰,外方獄訟,臧獲田畓,見失於人者,多矣。上曰,承旨嘗爲御史,明言其人,可也。御史不知,而予居深處,何以知之?朴致遠、呂渭良,亦生矣。二人不烹,予固無斷矣。晸曰,民間怨咨,臣嘗聞之矣。自上若明法,則必無此患,於此等事,各別嚴厲,何如?健基曰,紀綱之言,臣未知之矣。紀綱者,小臣上疏,嘗言之矣。三公盡職,六卿分任,則承宣所達,只在節目間矣。晸曰,臣見廟堂坐不進單子,則病字雖嘗申飭,而長懸病字,此臣所慨然者矣。瑗曰,上敎以爲,必也使無訟乎,聖意所在,誠好矣。德敎爲致治之本,而刑法亦輔治之具,在乎時措之宜,不可徒意於使無訟矣。上曰,是則然矣。健基曰,瑗之所達,雖有意見,而但患不能盡德敎耳。刑獄得人,則可以無訟,苟盡德敎,則爲太平萬世之基矣。司馬光論人君大德,先仁明而後言武。若以紀綱頹弛,勸上嚴厲,則臣未知矣。晸曰,儒臣之言,未妥帖矣。德敎固爲根本,臣非勸上以專主嚴厲也。父之於子,豈可彼此厚薄乎?今番習陣時,記過決棍者,疲弊宣傳官輩,而爲將任者,不受罪,兵曹郞官之決棍者,亦疲弊之人矣。臣雖不爲陪從,爲大將者,豈無受棍之罪乎?瑗曰,鄭纘述之事,甚可痛矣。李玗代纘述決棍,豈不冤乎?以中軍之故,不拔其箭,而拔李玗之箭云矣。健基曰,纘述宜有請罪之事矣。上曰,李玗之事,予固怪之矣。今事在已過,且予不察故置之矣。晸曰,在下者,當分明告達,自上豈可盡察乎?上曰,韓信之多多益辦,謂之分數明。予旣登壇,則兵判爲中軍矣。鄭纘述誤事,而李玗決棍,豈可謂之分數明乎?予當自反矣。至于今日,纘述復爲決棍,則似又過矣。晸曰,事過之後,不必追治,聖敎至當矣。上曰,纘述若推諉李玗則無狀矣。瑗曰,臣亦非以爲然也。紀律不嚴,幺麽輩敢爲弄奸,此是聖上所當自反處矣。上曰,予旣親臨閱武,則軍校輩,惟知上躬,不知大將,是乃分數明也。瑗曰,程子此言,自上宜反復觀覽矣。上曰,唯。李玗迷劣矣,何不發明乎?晸曰,渠何敢發明乎?瑗曰,天威咫尺,何敢發明乎?晸曰,賞罰者,鼓動一世,駕馭臣民,賞一人而一世勸,罰一人而一世懲,可不愼乎?上曰,春秋講武,事亦不輕,而尙如此。況外方講武,豈不錯雜乎?瑗曰,臣爲御史時,見營將習操,誠可笑矣。晸曰,京中五軍門習陣時,雖將官輩,有勢力,則不受罪,其何以服一世乎?上曰,習陣太疎虞矣。健基曰,太平無事之時,尤不可不爲撤桑之謨。晸曰,常時大將,每稱病而停習陣,政院雖督之,而猶稱頉不爲矣。健基曰,脫有緩急,將何用乎?瑗曰,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云者,乃人主之龜鑑也。自上,雖靜攝之中,猶御經幄,豈曰引接之稀闊乎?但如臣鹵莽,有何所補。若延登儒賢,與之講論,則必大有益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意矣。瑗曰,經明行修之薦,爲之已久,中外必多有如此之人矣。若必以天民,達可以兼善者望之。今人,則孰敢承當乎?經明行修者,則必有之矣。不徒可以置諸經幄,使之臨民,必勝俗吏矣。分付大臣,廣爲搜訪,何如?上曰,王安石、司馬師,亦載於此書。逆臣爲名臣者,以其言之善也。古之取人,有如此矣。雖欲取此等人,朝廷,以出入某之門下,互相扶抑,予豈可以此導人乎?雖有實行,必如申致勤論翰林薦之事矣。無此弊,然後可以爲國,昔之來者,今不來矣。晸曰,召致講筵,則好矣。其人,皆不敢出矣。上曰,近來秋曹、禁府,獄訟積滯矣。諺文上言金聲八事,雖猥濫,殺獄豈不重乎?古稱一婦呼冤,五月飛霜矣。健基曰,禁府科獄爲滯囚矣。瑗曰,李錫孝,已放送矣。文彦博《尙書》講義好矣。治天下,在知人,在安民,安民,本於知人。銓曹不能善擇守令,自上,雖飭勵銓地,引接守令,而一番引接,豈盡知其人乎?引接守令,必須着實爲之,若有不治,嚴飭銓曹宜矣。健基曰,一時筵席,不可以奏對之善,知其人矣。在前席,雖爲善對,及其赴任,或有不治者矣。然數爲引接,以之參驗其能否,亦好矣。晸曰,引接,在飭勵之政,必有益矣。外方守令,自上常常戒飭,而道臣亦各別飭勵,故貪官汚吏,惟其所欲者則無之,是亦飭勵之效也。健基曰,外方守令,少仕宦之樂,頗似蕭條矣。小臣出入臺閣,每訪問守令過失,而無甚貪汚者矣。晸曰,吏判嘗告達矣。六鎭遠於監營,故武弁之爲守令者,多不法事,而朝廷無由知之,時用文臣,似好矣。如金命元,韓渭,以文臣爲北道守令矣。上曰,惟在其人,若不善擇則,(則))文臣或不及於武弁矣。晸曰,文臣愛惜身名,終勝武弁矣。年老武弁,無所忌憚矣。上曰,吏判所達之言是矣。銓官難可任意差遣矣。晸曰,有形勢者,不往此等處矣。健基曰,李德壽嘗以此事告達,而不得施行,只韓師得一人,任甲山後,無之矣。晸曰,飮食難堪,且不爲眷率,何異於謫居乎?義州府尹、江界府使,加資之窠,而人無欲往之心,任便乃朝臣之大病痛矣。健基曰,平安道,北道守令,以侍從臣參之,似有益矣。瑗曰,頃者,聖上講陸贄奏議時,欣然有契矣。間間披閱,以裨治道,豈但一時進講而已乎?上曰,雍正作序,而亦以陸贄爲賢矣。瑗曰,然矣。健基曰,文彦博論《尙書》之言好矣,經傳之旨,必在於深處,《節酌》二典,進於其君者,乃老臣篤實之意也。今人若進此奏,則人必笑之矣。瑗曰,法講不爲之時,必爲召對,故講奏議已頗多矣。上曰,講奏議,三分逾一耶?瑗曰,不然矣,奏議十七卷矣,《貞觀政要》六冊,抄選事,預爲指揮該官,何如?上曰,召對繼講冊子,問議於領事,可也。{{*|榻前下敎}}瑗曰,臣因文義遺才之說,又欲有所仰陳矣。我朝中葉以上,人才皆出於嶺南,五賢中四賢,皆出於嶺南,可謂盛矣。近來則嶺南之人,從仕者絶少。蓋嶺南風俗,無求仕者。卽爲官然後,方逾鳥嶺,雖同在朝廷,尙多未相悉者,況於嶺外之遠乎?自上眷念嶺南,每使收用,而卒無其效矣。且朝家若徒以官爵,有若慰悅之爲,則實非待士之道。每都目收用之命,嶺士以爲恧縮不安云矣。古稱魯多君子,嶺南固多有職之士。朝廷惟當以實心求才爲主,不宜徒以縻爵爲榮矣。欲望申飭道臣,採取一道之公論,勿論已出身未出身,以文學、行誼、幹局,分科薦達,各別收用,俾有實效,何如?上曰,前所薦者,尙未收用,今不必別爲薦達。前日所錄之人,分付該曹,使之卽爲調用,可也。{{*|出擧條}}瑗曰,頃者,自上褒尙先正臣李滉,至於遣官致祭,嶺南之人,莫不聳動云矣。嶺南襲李滉之遺風,素稱鄒、魯之鄕,以文學節行,表表著稱。生爲鄕黨之矜式,沒而祭於賢祠者,多矣。惟其遠地之故,朝廷無由詳聞,或至湮沒,豈不重可惜哉?欲望分付道臣,其中可合表章之人,勿論久近,使之博訪精察,一一啓達,或贈職或旌表,以爲裨益風敎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以此意,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晸曰,小臣竊有所悶慮者矣。眠食者,無貴無賤,生人之所重也。三更不寐,血不歸心。殿下勤於政事,朝夕水剌,不以時進,寢睡之節,亦且失時,豈可不慮乎?若寢食以時,則血氣充完,其在輔養聖躬之道,不可忽矣,孔子所愼在疾,程子曰,戒忘生。伏望各別留意焉。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矣。晸曰,臣頃以致祭事,進往延齡君墓所時,詳見祭廳,則墻垣屋壁,多有頹圮之處,蓋以無主祀之人而然也。所見荒涼,誠甚感愴。其所頹破處,不必多費財力,不過隨毁隨補者,自上,似當申飭故敢達。上曰,前時戶曹與內司,每爲修補矣。今聞承宣之言,令該曹修補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晸曰,兼春秋任述,與下番金啓白私語,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此雖飭勵之道,兼春秋乃初入者也。今番勿推,可也。晸曰,大司憲徐宗伋,持平洪得厚,待明朝牌招,進參朝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講。 ○卯時,有霧氣,夜四更五更,霧氣。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爲之。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會同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聖龍曰,慶尙兵使魚有琦,朝講同爲入侍。 ○李德壽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聞其實病,尙今沈重,而試士命下之後,久不得擧行,殊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更爲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試士命下,已至多日,而尙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莫重試士,日已過午,尙不得擧行,事體至爲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莫重試士,命下之後,尙未設行,其在事體,已極寒心,而提學替行,已有前例,則一牌二牌,若是其過乎?此不過今日廉隅,反勝於分義之致。雖五牌,今日試士,必也行矣。況三牌乎?從重推考,更卽牌招。 ○又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承牌來詣矣。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德壽曰,都承旨持此書題,與提學,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以來。 ○任守迪啓曰,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弘文提學宋寅明,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卷四百二十四丈,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又啓曰,今日夕講爲之事,命下,而知事金取魯針灸受由,宋寅明以試士當赴館所,李眞望在外,同知事李秉常在外,尹游以同成均館所進去,趙尙絅呈辭入啓給由。他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辭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臣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以平安監司狀啓,寧邊等邑居,管餉水格,尹天先等渰死事。傳于任守迪曰,渰死人等處,令本道恤典擧行。 ○傳于韓師得曰,觀武才別試才,每於四五年,二三年,設行,而國家多事,昔年應行之事,未行久矣。於甲辰迄今,觀武才之設,已過十年,於戊申迄今,別試才之設,已七年矣,武士豈不抑鬱?且戊申年爲出征扈衛而設,非他比也。豈體愛恤武士之昔年盛意之意哉。觀武才,以開月旬前,擇日事,分付兵曹。 ○李德壽,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式年監試初試,一二所榜目,啓下本曹後,更加考閱,則一所榜目中,誤書至於二處,故改付標以入,而當該試官,及四館,難免不察之失。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監試初試錄名時,擧子等參下實職外,書以加資者,雖或參榜,卽爲拔去。錄名官及試官,各別論罪事,昭載於科擧事目,頒布於京外試所矣。卽見平安南道榜目,則生員試一等第一人洪致渙,榜目中,以啓功郞書塡,一依事目,洪致渙榜目中拔去,付標以入,而當該錄名官及試官,令攸司論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及第韓宗濟呈狀,則以爲,上年冬,得參壬子式年文科,而唱榜後卽爲下鄕矣。今年八月,來到京邸,始得聞知,則殿試榜目中,矣身父名,誤書一字云。就考榜目,則父名中錫字,果以躋字誤書,不勝驚駭。殿試皮封,粘連呈狀,相考釐正云。考其皮封及會試時榜目,則韓宗濟父,通德郞錫健書之,而殿試榜目,則以躋健書之矣。原榜目中依其皮封,改付標以入,而其時當該四館,難免不察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本府需用,全靠於各處田民之稅入矣。本府所管穀物、錢布,納不納間,元無解由拘礙之事。故各邑視之尋常,全不檢飭上送。以昨年言之,當捧而未捧者,幾至三分之二,應下而未下者,將至半年有餘,勳臣接待,無路辦出。雖有衙門名號,不能成樣者,至此極矣。光陽縣辛亥壬子兩年稅米,本官以賑資取用後,因湖南監賑使別單,上年冬,備局,以京各司句管各邑留賑米立本次,旣已折半作錢,則今秋作米,亦必有餘,而無不足。卽宜還報,各該司事,覆啓,分付。靈光郡敗船拯米改色次,自本道分給之後,賑廳及本府,以壬子春解氷卽時,着實收捧上送之意,亦爲覆啓,申飭,而終無擧行。務安縣,辛壬兩年稅米,咸安郡,壬子條未收及上年條貢木,經年不納,故行關催促者,亦至累次,尙無皂白。近來外邑,慢蹇成習,全不動念,固已可駭。若無警責之道,則終無收捧之期,四邑守令,從重推考,趁速擧行事,嚴飭,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逆家籍沒田民,全屬本府,乃是祖宗朝流來舊法,故日昨諸勳臣入侍時,以草記稟達之意,有所陳白矣。糧餉廳,庚戌籍入十二邑田畓中,錦城、務安兩邑所在,依舊例移屬本府之意,辛亥冬,臣李森,晝講入侍時,陳達蒙允,發關該邑,至捧打量成冊矣。壬子秋,其時度支之臣,以糧餉廳需用之苟簡,請寢其成命,則自上有勳府之擧例欲推,固不爲異,而勳府雖無此,亦可支過,餉廳形勢如此,仍置,可也事,下敎矣。仍竊伏念列聖朝寵賚田民之盛意,乃在於惠養諸勳臣之資,而當初恩賜之田民,不爲不多,而田畓則累經量役,地方大縮,虛負陳廢者居半,奴婢,則連値凶歉,太半逃故,其所捧,逐年減縮,今年、明年,已至莫可收拾之境。至於年例臘藥、醍醐湯之屬,停廢已至八九年之久,員役等料布,不能繼下者,亦至五六朔,可謂蕩殘之極矣。聖敎中,雖無此亦可支過之敎,竊恐未盡俯燭本府疲弊之至此耳。本府,則戊申初頭,籍沒田畓,幾盡分給於諸勳臣,別賜與其後鉤得者,一半割屬餉廳,而戶曹,則庚戌籍入,欲爲全屬者,似欠於共濟之道。今此兩邑田畓,不過三十餘結,其爲得失,元非大段,互相爭奪,實爲未安,而本府之必欲劃屬者,非爲物也,乃所以遵守列聖朝舊規也。且餉廳所需,臣亦詳知。蓋其所屬田畓,多至五六千結,而責應於訓局者,不過陵幸時略干軍需而已,則雖無此數十結田畓,似不至苟簡。錦城、務安兩邑田畓,依前下敎,還屬本府,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言啓曰,駝駱粥,自十月初一日,當爲封進,依前例擧行事,預爲分付司僕寺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咸鏡監營上送罪人世萬,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矣。卽當擧行,而右邊大將申光夏,以武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政院稟旨,改付標以爲合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北關罪人世萬,自捕廳,合坐究覈事,命下之後,聽傳敎次,左右捕廳從事官,屢度催促,而終不來待,事之駭惋,莫此爲甚。大將,常時不能檢飭,莫重時急傳敎,尙未擧行,不可無警責之道。左右捕盜大將,竝推考,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因左邊捕盜廳草記,罪人世萬,卽當合坐究問,而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以武二所試官,方在試所,令本院稟旨改付標事,命下矣。元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科獄罪人按覈,事體嚴重,有異於尋常訊囚。本府郞廳十員內,除當直、入直,又爲分送文武科試所五處禁亂,則無故參坐,只是數人。莫重科獄,口招覈詰之際,郞官極爲苟艱,無以成樣,假都事五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晉州牧使金遇喆,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金遇喆,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科擧外場罪人,李世瑃、朴來章等,拿囚已久,尙未取招,事體未安。故今日早朝開坐,欲爲擧行,而知義禁臣趙尙絅,本職呈辭入啓,同義禁臣申昉,病不來參,莫重科獄,不可不備員按覈。同義禁申昉,卽爲牌招,參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義禁申昉,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承旨徐命彬疏曰,伏以無狀小臣,罪積違逋,理宜誅譴,輒蒙寬貰。向者藩任之褫免,實荷天慈曲覆,非臣隕結所能仰報。且於前月,伏蒙恩暇,往省先墓,至情獲伸,感祝無涯。第拜辭之後,伏聞以省阡呈告事,特有嚴敎。臣於是,悸恐震慄,無地自容,而病淹鄕廬,未卽復路,迹涉偃便,尙逭重誅。間被館職恩除,輒犯逋慢,悚蹙冞切,而例勘未幾,甄敍遽下,繼辱除命於荒野跧伏之中,如臣不肖,罪在罔赦,而聖上之假借眷顧至此,臣以首頓地,感極而涕,誠不知所以自措也。在臣分義,固宜竭蹶趨謝,以伸感激之悃,而第臣於見叨之職,實有病勢之萬分難强者,玆敢仰首哀號於仁覆之下。顧臣素抱奇疾,不堪陳力之狀,前已屢暴靡遺,不敢種種瀆陳,而蓋臣目疾,卽數十年沈痼之症,而歲加月增,昔之微翳,今變爲昏花矣。前之痒澁,今轉爲刺痛矣。毋論咫尺之近,不能辨物,重以痰眩忒甚,若墮烟霧,前遺後忘,觸事顚錯,甚至於親故姓名,多不省記。目下接應,殆失照管,似此證狀,其不可備數於任使之末,固已決矣。然臣之區區所自勉者,惟在於隨分殫誠,圖酬萬一。若係筋力奔奏gg走g,則尙或可以不計顚仆,黽勉驅策,而至於夙夜近密,周旋筵席,雖欲拚死自力,少效其職分,而不可得矣。從前累次忝叨,率不過若干日,輒必懇扣,遞罷乃已。至於一日之內,三違嚴召,此豈微末小臣,所敢爲,而臣則犯之。國體之傷損,臣分之虧壞,由臣而殆無餘地,而未暇恤焉,其萬萬不得已之實狀,於此亦可見矣。臣雖欲貪恩畏義,冒昧趨承,痼廢至此,實無一分可堪之理,此臣所以矢心自劃,不敢復爲承膺之計者也。噫,出入禁闥,昵近耿光,卽人臣之至榮,恒情之所願,臣豈獨無常性,而疾病錮之,殆天所廢,瞻望宸極,但有悲恨。仰惟天地之仁,曲遂萬物,朝廷之大,不患無人。儻蒙少垂矜察,俾得以專精醫藥,任便調息,賴天之靈,或不至爲永廢之物,則實終始生成之大惠也。且臣素患痰癖關格之症,挾感暴劇,委頓床簀,作一僵尸,時月之間,斷無起動之勢,出納之地,責任緊重,引日虛縻,爲罪益深。玆不得不披瀝肝血,縣道控籲。伏乞聖慈,憐臣病狀之決難堪承,諒臣忱懇之匪出矯飾,亟命鐫遞臣職名,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日昨三牌之下,設有苦情大戾,萬萬難冒,亦何敢偃慢至此,而實以痰癖昏塞,宛轉叫號,殆無生人事故耳。然其屢逋之罪,雖斧鉞是甘,儒臣請推,又何其如向日臺論之過恕,病裏惶隕,一倍亡措。乃者又有牌出如初命,伏想聖意,謂臣賤疾,已得調治,而其急勢危形,視初誠有間矣。癖氣橫亘,尙未開利,腰脅牽疼,呼吸喘喘,口絶穀粒,遂至八日,綿薄之氣,澌脫無餘,苶帖床褥,坐臥須人。若復觸冒外風,添痛至死,姑不暇恤,而以此氣息,何能致身於禁闥之前,亦何能終日試士,達夜課次乎?杖而試起,末由承命,又不免坐違嚴召,病妨臣分,一至於此,伏枕戰汗,恭俟威命而已。仍竊伏念國家之設置兩提學,視文衡,略有專貳之差,而其有文事之責則等也。是故從前文衡有故,提學替行,如他司長官佐貳之爲,雖以臣所記存者言之,故判書臣朴泰尙,方任文衡,而適有難强之事,故故相臣李畬,以提學,初牌承命,代掌試事,前輩處義,豈後輩之不如?而日昨弘文提學宋寅明,方在政席,卒至三違,是其意,必謂旣有文衡,吾何復當試事,審如是者,文衡若十年在職,兩提學爲十年無一事之冗員耶?揆以公法,斷無是理。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加臣有召輒違之罪,早命無故提學試取,俾旣會之多士,毋至再罷焉。答曰,省疏具悉。已命牌招提學,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左參替李眞望疏曰,伏以臣於前月,猥陳一疏,乞解本職及兼帶經筵之任。及承聖批,累行王言,縷縷諄復,至以經筵之職,必欲致之者,意有在焉,又以見之久矣,奚日不思,又以秋涼漸生,宜速上來爲諭,辭語委曲,旨意隆摯,眷視非常,恩光絶倫,如臣愚賤,何以得此於聖明之朝?臣誠驚駭惶惑,精爽惝怳,百回莊誦,感涕自涌。在臣分義,固宜聞卽奔騖,仰承德意,而第伏念聖意所以召臣者,實在於登筵勸講,而顧臣今日衆骸百用,無不衰脫之中,目視之昏暗,最爲忒甚,臣之不親書冊,固已久矣。或有不得已尋閱者,則開卷漠然,必待眼鏡,始辨稍大之字。今雖使臣,得以橫經昵侍,終不能看一行,發一義,以奉顧問之盛意,其何望備員入對隨衆講說也哉?雖然,至眷不敢孤也,嚴命不敢違也。正擬遵依聖敎,待得涼生,趨造京闕,備陳實狀,而後退塡溝壑矣。不意秋氣初動,新感已入,前患溏泄之症陡劇,日夜辛苦,久而愈甚。繼自月初,痰結腰脅,隱隱作疼,呼吸皆牽,坐臥俱妨,一有轉動,痛楚無數,始謂一時偶發之症,今已十有餘日矣。惟此病情,固不必其終至阽危,而若其自力動身,致之鞍馬道途之間,則斷無其望。臣之孤至眷而違嚴命,乃至於此,不但私心缺然,日夕兢惕,執憲之吏,定不相貸。況日者園陵行幸也,遠近中外大小臣庶,莫不奔走湊集,瞻觀羽旄之美,臣獨縮伏深山,無路自致於輿衛之外,仰聆淸蹕之音,罪負之重,於此益加矣。玆不得不露章自列,冀伏重誅,伏乞亟命有司,盡革臣職,勘以當律,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前批已諭,卿勿過辭,俟少間上來。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時當秋令,聖上有事園陵,玉候天相,法駕遠涉,臨御畿邑,臣民咸慶,相與聚會,莫不祗候稱頌。臣以疾病垂死之喘,身伏海都,車駕幸履近境,臣不敢偃伏自在,竊擬進候起居,瞻仰前路之計,起身三日,僅到通津界上,痰狀添作,氣息奄奄,委身路左,徊徨隕越,無所措躬。今者鑾輿載廻屬車旣遠,臣祗伏野次,無以前進,臣罪至此,不可勝贖。玆敢以文字,追上縣道,以冀登徹,庶幾天鑑,俯垂察焉。且伏念臣所叨職名,是公府孤卿,其責任甚重,不可以臣愚賤,虛帶草莽,以曠天職,事理明甚。伏乞深加聖慮,亟命褫改,還臣素分,以幸公私,千萬至懇。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以伸霜露之感,益切追慕之懷。卿到近邑,予漠不聞,不卽敦召,缺然曷喩。旣渡甲津,半住近畿,胡不見我,而欲爲歸往乎?玆命史官,馹騎傳批,仍命偕來,卿須體小子如渴之望,從容登道,一見我,副企望。仍傳曰,遣史官,卽爲傳諭。 ○參知鄭彦燮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待罪喉院時,得伏見諫臣疏避,則追提向日銓堂斥補時事,請罪喉院,臣亦其時承宣之一也。揆以廉義,不敢抗顔蹲冒,違逋嚴召,罪大慢蹇,因蒙解遞,倖逭勘罷,職名雖祛,私義不安,杜門尤悔,方切震惕。不意騎曹除命,旋下於此際,徊徨蹜踖,益無所措。蓋當兩守令辭陛之日,臺臣還收之啓,適發於次對入侍之時,擧條未出之前,本院之未及周旋,其勢固然。而且其下直單子,遽已啓下於臣適不知之中,然而同在一院,義無知不知之可別,故臣亦隨諸僚之後,而陳暴請譴,此則聖明業已下燭。至於嶺伯辭朝時,則臣以身病,連日不得仕進,而凡可以不得奉行者,則在院諸僚,無不據例稟啓。其時事狀,不過如此,臣之無似,忝在出納之地,伊時處分之下,當事顚錯,不能善爲周旋,諫臣論斥之言,誠出於憂世道慮後弊之意,則臣何敢苟冀其獨免於抨彈也?抑臣稟質脆弱,素多疾病,形殼不至太衰,而精力已無可恃,涉夏徂秋,連在近密,無非强疾黽勉之日,而未嘗猥陳疾病之狀,雖以日月之明,未盡照燭,必以臣爲無病土木之物,而其實則本來病人也。宿衛重地,萬無堪承之望,卽今情地之外,病勢危重,旬月之間,實無以蠢動供仕,玆敢疾聲號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中間缺))}},朝家必欲行此政,則前期知委,然後可爲之,而大抵納布則有點退之弊,納錢則無點退之事,民必願其納錢,而不願於納布矣。上曰,副學已發端,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民間錢貨,實無出處。若當年豐,而穀賤錢貴,則換錢納官之際,其弊無窮,今若勿許捧錢,則庶可以省弊矣。始炯曰,民間錢貴,果爲特甚矣。慶尙道,則有上下納大同木、兵曹騎步布,而布則雖踊貴之時,其價常不滿二兩錢矣。錢則雖一二錢,民甚愛惜之,蓋布則有自織之道,而錢則無出處故也。以布上納,則京司點退不捧,畢竟終歸於納錢,此所以民間有怨,而今若定以一切之法,只捧布而不捧錢,則且恐布價騰踊,一疋之直,將過二兩,此亦有弊矣。臣意則朝家,只隨納隨捧,而凡於納布之際,俾無點退之弊,則此最便好矣。取魯曰,此則不可矣。朝家所捧之布,不但爲官用,亦歸於貢物價,今若不計麤疎,而只許捧納,則民皆效尤,必不納精細者,以此而上下貢物,則貢物將不得支保,其弊又將如何耶?決不可不爲點退而任其所納矣。寅明曰,錢貨方貴,豈無弊端?朝令若鎭長行之,則誠好矣,而行之一二年,復有納布之弊,而又議其改捧,則初不如如前爲之,此宜深思遠計而處之,恐非容易猝改者也。尙絅曰,通一國民而計之,則自其家,織取備納者無多,皆是換木以納之類也。渠旣換木,則許其納錢,庸何妨乎?取魯曰,趙尙絅之言,是也。豈捨順便之道,而行此窒礙之政乎?上曰,副學之意,終與諸臣異耶?宗城曰,木價雖貴,旣持二貫錢,則寧有不貿一疋之理哉?臣意,則此令一下,民必大以爲便矣。始炯曰,臣在嶺南時聞之,朝家有錢木參半之令,則商賈輩,多聚於列邑邑底,守令知其狀下令曰,今則不以木納,當以錢納云,則商賈輩,皆退坐,畢竟不得已歇價出賣。此則雖非正道,以此推之,則朝家若下捧木之令,商賈輩,挑價之弊,必甚矣。尙絅曰,此言是矣。朝家若許以納木,則可直一兩之木,將踊價數兩矣。興慶曰,自織備納者,嶺南之俗,而臣嘗往來畿湖之間,備知民間自織者之絶少矣。令下後一年,則雖未知,而過二三年,則木價必大騰,此豈無弊之道乎?上曰,豈有無弊之事耶?大體是,則當斷然行之矣。廷濟曰,我國民人,不事綿農,今若以捧木下令,則民必有勤於耕織之效矣。宗城曰,近來人心,無不愛錢。凡係上下之物,皆願純錢,習俗已成,莫可救正矣。朝家用錢,則固難不捧於民間,此最行不得處,而今誠以捧木勿捧錢,下令,則民間必歡欣鼓舞矣。上曰,副學,若堂下,則予當更差御史,俾周察民情,而今爲堂上,無奈何矣。宅賢曰,曾於丙午年間入侍時,祛錢當否下詢也,臣亦陳所見,而其時,亦有自今,民間所納,勿許捧錢,皆捧純木事,定式施行之敎矣。其後各軍門、諸各司之捧錢,一皆如前,臣未知因何廢閣,而似由於窒礙難行而然矣。上曰,丙午年,果有此敎,而其後尹淳以爲,國家用錢,而使民不用錢,則實爲不可行之道云,故遂至仍寢不行,判敦寧之致訝,無怪矣。興慶曰,尹淳之言,誠然矣。朝家方用錢,則民間自可用錢,而民之用錢,非爲渠私用也,皆歸於事上之道矣。宗城曰,錢貨,在上者之用也,粟米麻絲,在下者之用也,豈可不捧當捧之麻絲粟米,而反捧其不當捧之錢貨耶?事體亦甚不當矣。上曰,嘗聞民間,以不禁錢爲怨云,故予嘗有祛錢之意,而今副學,至以歡欣鼓舞爲言,民情於此可想,副學亦豈欺予哉?況陸贄以錢弊告其君,陸贄似勝於今日入侍諸臣矣,古人所戒,亦宜體念。此意出於擧條,自明年條新捧爲始,而施行,可也。宗城曰,行貨與否,在朝家爲何等重事,而以臣愚淺之一言,豈可遽爾決定耶?朝家若不用錢則已,諸各司皆用錢,而只以不捧於民間爲令,則此不可行之道也。臣初則嘅然於成命之不行,而有所陳達,仍承下詢之盛意,雖陳民情之便好,而此在博詢諸臣,廣採衆議,無一分弊端,然後可以行之矣,至於擧條施行,則事似猝遽矣。必寧曰,錢弊方無窮,祛錢雖好,而國家需用,太半在錢,則此非一朝可祛之物,以民間言之,則亦多以錢資生者矣。富民則能自織納官,而其餘則分分鳩合,以爲換貿之道,今若新令猝下,則必多爲悶者矣。上曰,秋判,亦達所見,可也。陽來曰,鄕民得錢甚難云者,誠如副學之言,而亦有不然者矣。小民輩,初以可直一兩七八錢之木,納之於官,則官員輒不捧而退之,不得已又入情債,其用不特二兩而止,納布之弊,亦如此矣。上曰,納錢則無情債耶?陽來曰,納錢情債,未知其如何,而此是應納之物,故設有情債,似不至於濫矣。取魯曰,祛錢亦臣本意,而臣方待罪惠廳,次知錢穀出入之數矣。錢旣不能罷,又爲新造,以爲一國通貨,而只不捧於民間,則其所窒礙,亦當如何?上曰,納布之弊,秋判所達之言是矣。然予嘗悶錢之爲弊,雖今日不能祛,副學所達,亦有意見,其令副學,問於在京大臣,詳確便否,而後日次對,更爲陳達,擧條則姑爲安徐,可也。上曰,副學,因事謀始,以重政令之敎,以前日錢貨事,傳敎至今不行,有所陳戒矣。民間上納之物,勿以錢貨代捧事,當詢議便否於大臣後,可以決之,而當初傳敎之不卽宣布於中外者,殊甚稽緩,伊時備局有司堂上,竝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君父責躬下敎之後,爲臣子者,何敢以區區廉隅爲言耶?全羅監司柳復明之尙不肅命,事體駭然,在政院之道,所當這這請推催促,而昨今一不請推,當該承旨,從重推考。柳復明,則自備局,各別催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特敎催促,前後非一,而一向撕捱,終不肅命,事體道理,極爲不當。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出肅,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近日紀綱解弛,雖是往役之任,亦皆撕捱,卽今諸道,試期不遠,而都事、京試官之呈狀請遞,極其紛然。忠淸道京試官趙漢緯,已屢呈所志,咸鏡道都事權贒肅謝後,亦再呈狀。槪聞其有實病,而北道試所旣遠,必趁今下去,然後可以及期設場,如是相持之際,恐不免臨急窘束。臣意,趙漢緯、權贒,竝罷職後,口傳出代,催促下送,何如?上曰,近來文臣,淸要之職,則以呈辭爲事,外官則又呈所志,如此而將做何事耶?趙漢緯、權贒,若罷職,則適中其願,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北關試所,聞是六鎭云。距京爲二十餘日程,今明日辭朝後,方可趁期設場。咸鏡道,北關主試,北評事爲之,南關主試,都事爲之,而北評事若有故,則都事移往北關主試,南關,則又別遣京試官,而卽今北評事申晩尙不肅謝,未知其去就。北評事、都事間,過今明不爲發行,則北關試事,必將狼狽,誠極可慮矣。上曰,申晩之撕捱,無義矣。若是舊踐,則猶可辭矣,而不過爲兵使幕下,則何敢爲辭免之計耶?今日吏判之以申晩,擬於玉堂首望者,亦非矣,吏判推考,申晩,今日內辭朝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備局堂上入侍時,副學若帶備堂,則亦以玉堂兼入耶?宗城曰,前例如此云,而臣意,則次對時,必令三司入侍者,蓋欲與廟堂,相可否也。當此遇災奮發之日,大臣列卿,皆爲入侍,則入直玉堂,亦令同入,似好矣。上曰,旣有在直玉堂,則當入侍矣。宗城曰,臣亦今日入直矣。上曰,然則後日次對時,副學雖入侍,在直玉堂,亦爲入參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年分事目,一時爲急,欲觀諸道狀聞,擬於望後,出送敬差官,而第各邑守令,在官然後,可以奉行。此不可以兼官替行,卽今中下守令,皆未出代,如此之時,例有不待都政,而差出之規,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纔以尊朝廷下敎,則卿言非矣。中下等守令差出,事體重大,少退時,所當就議大臣,大臣陳達則可矣,卿之替達,事體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以今秋田政,勿令都事踏驗,自監營擧行之意,啓聞矣。都事覆審,雖有若干廚傳之弊,而蓋檢田,自是都事之任。且三南旣已差送敬差官,則不宜異同,此狀啓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聖上,以申晩之撕捱無義爲敎,而申晩之辭免,自以爲不無所執,今日呈狀于備局。以頃者見枳於玉堂宿硏gg宿趼g,則北評事,雖是兵使幕下,係是銓郞例據之任,有不可冒赴爲辭矣。取魯曰,評事,雖曰兵使幕官,自是堂下極選。以今番差出時事言之,兵判,以吏郞望中當擬者,只是二人,筵稟差擬,則申晩之以見枳玉堂,不欲赴任,固有所執矣。以臣之所經歷者言之,臣曾在先朝,有玉堂撕捱,故得除評事,而終不敢赴,獲蒙體下之恩。今日聖上,雖以朝綱之墜損爲敎,至於朝臣之廉隅所關,使不得自伸,則反有損於朝體矣。上曰,在先朝紀綱何如耶?如卿一人,雖蒙諒恕,而非可援例者,況近來北評事,非盡是曾經銓郞者也。吏判,旣命推考,而工判所達,亦近分疏,推考,可也。{{*|出擧條}}鵬翼曰,臣有所懷敢達。臣待罪御營廳時,權和經爲名人處,銅砲五十文,龍銅砲二文,出給本錢,使之造納。又於訓局,銅砲五十文,紅夷砲二文,給本錢料理造納,則其功勞不少矣。雖有承傳,而該曹之收用未易。且肅廟朝,李遇華爲名人,水鐵砲五十文造納,則有特除邊將之規,似當依此例論賞,故惶恐敢達。上曰,係是軍器事,則宜令該曹考例,稟處矣。興慶曰,權和經,每以此事,呈于備局。當初雖受出軍門物力,旣已立本還納,且其所造納軍器,若是數多,則可謂有功於軍門。而渠以徒爲負債於市廛,未蒙朝家之賞典,爲稱冤之端,考例施賞,亦無不可矣。上曰,申飭該曹,有承傳則調用,可也。宗城曰,近來金玉亦多岐矣。凡係監賑、活人、捉虎之類,皆蒙加資之典。京外軍門,修造軍器,若滿千數,則亦必加資,金玉遍滿於街路,閭里之間,此固寒心矣。將臣所達,未知何人,而圖得軍門物力,托以造砲料辦之際,一以爲潤橐之資,一以爲希賞之階,其習可惡也。將臣之至擧先朝特除之事仰請,事體極爲未安。訓鍊大將張鵬翼推考,何如?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兵使金潝狀啓,以爲今秋淸北巡操,當擧行,而三防營,別武士兩年都試,可以巡過時試取,四獨鎭創設後,軍容器械,亦必欲點視云。蓋金潝之再任西閫,爲其軍制之變通,則今於軍制了當之後,不可不一番巡操,依狀請,使之巡操,何如?上曰,依狀請,竝許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道別遣御史李宗白、監司李箕鎭,聯名狀啓,罪人六名,旣已正法,其餘,則參酌定罪事,陳請,而裵起唐、裵成益,則當減死定配,及唱永白,通引金益鍊、金仁淑等,雖不入於和應之中,而有不能救䕶之罪,則當一體重勘。軍卒六名,守閽不嚴,致有突入作變之擧,則厥罪當斬,而有不可勝誅,竝宜施以減死次律云。其當依狀請施行乎?上曰,今若依狀請施行,則御史當奉行耶?興慶曰,自此若不別爲定罪,只許依狀請施行,則御史可以奉行,而臣意,則勘律,分付似宜矣。上曰,守門卒亦宜重勘耶?永白,則初旣防閑,至於顚仆者,出於李義豐之言,似無可罪之端矣。興慶曰,及唱,與吏屬有異,長在兵使之前,須臾不離,一動一靜,無不相隨,而當賊徒突入之際,不能竭力禁防,則其罪固重矣。上曰,裵成益、裵起唐,當用何律耶?興慶曰,初旣承款,末又變辭,而其情跡終涉可疑,當用減死絶島定配之律,而守門卒之罪亦重矣。上曰,然則守門軍卒,當與起唐輩,同罪耶?興慶曰,帥臣所在,便是轅門,而守閽不嚴,致賊亂入,則其罪至重,而但其和應之跡,別無顯著,則不必與起唐輩同罪矣。尙絅曰,守門者,必爲和應,若不和應,則賊人輩,何敢容易突入乎?上曰,大臣之意,則守門卒與永白、益鍊輩同罪云耶?興慶曰,軍卒之任,自是守門,而旣不能守門,致有此變,則其罪固重,而若其用律,則何必與永、鍊輩,異同乎?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宅賢曰,守門卒之不能防禦,與及唱、通引之不能捍蔽,其罪一也。及唱,則不離須臾,比門卒、通引,尤緊,而不可分以二之。臣意,則一體減死定配,似宜矣。取魯曰,門直、及唱,俱是立番中緊要者也。門直有不能守門之罪,及唱有不能捍衛之罪,而通引則雖曰立番,旣是兒童,且其任使,與門直、及唱,稍似有間矣。減死云者,特減其當死之罪者,而此則前後案査,皆無可疑,情跡恐不可直斷以死律。況朝家用法之道,旣誅其元犯六人,其餘罪犯不明之類,參酌勘處似宜矣。寅明曰,通引、及唱,固皆有罪,而罪人之入,旣由其門,則守門軍卒之罪,似尤重矣。然千里外獄情,何可遙度?御史之區別,必有所見,依狀請,似好矣。師益曰,臣則未見御史狀啓,而但通引,雖曰兒童,亦有年過二十者,則不可以兒童責之。及唱長在帥臣之前,則不能捍蔽,與通引無異,而至於守門卒,則初不能防禦,致使由門而入,其罪尤重。大抵通引、及唱、門直,雖曰防禦,或捍蔽,旣無被刃之事,則其不能限死防衛之狀,據此可知。勿論其和應與否,似當從重勘斷,臣意則如此矣。鵬翼曰,通引輩,皆是壯男,則豈不能制其一女子耶?與及唱、守門卒,皆有不能捍蔽之罪,宜均施重律矣。廷濟曰,通引與及唱,其罪同矣。守門卒,則雖自外捍禦,而賊人旣自其門以入,則其罪亦大矣。但減死之律,在上者當處之,非在下者所敢請者,而且其和應之跡,旣不分明,則直論一律,未知其如何也。尙絅曰,通引、及唱之不能捍禦,其罪一也。至於守門卒,則當晝守門,任其賊徒之闌入,渠雖曰不爲和應,其誰信之?論其罪狀,則比及唱、通引,有加矣。陽來曰,裵起唐、裵成益之爲收屍而來云者,決是同謀,當施以知情之律。守門卒與及唱、通引,雖有門前、階下、廳上之三層,而罪旣相同,律豈有異?竝以不能捍禦主將之罪,罪之似宜矣。始炯曰,通引、及唱,皆是親近於主將者,而俱不能捍賊,門卒守閽而亦不能防賊,宜一體重勘矣。宗城曰,起唐、成益,則初旣承款於監司査覈之日,末乃變辭於御史盤問之時,故有此參酌之請,而門卒、及唱、通引等,其罪槪同,賊在門外,則門卒不捍,賊至庭前,則及唱不捍,賊入堂上,則通引不捍,當如尹陽來所達,而竝施不能捍禦之罪矣。至於御史之以門卒爲尤重者,似是以軍律論斷故也。上曰,罪人六名,旣已正法,則因此一事,豈可多殺人命耶?依大臣所達,裵起唐、裵成益,則絶島定配,通引、及唱、門卒,則極邊定配,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此咸鏡道別遣御史狀啓中,裵成益之益字,書以奎字。成奎旣已正刑,成益今方稟處,而有此名字之誤書,政院未及察推,而御史宜有警責之道矣。宗城曰,監司、御史,聯名啓聞,而有此罪人名字之誤書,竝推考警責,當該承旨,亦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本曹參判申昉,出仕然後,可行都政,而久入不出,今日則以服制不進矣。上曰,有服制,則不可牌招耶?宗城曰,出牌後,自當以服制懸頉,何可念其有服制,而還寢牌招之成命乎?上曰,事體然矣,吏曹參判申昉牌招,{{*|榻前下敎}}寅明曰,全羅監司趙顯命上疏,別單請罷,無名徵斂,而係是戶役、結役,則不可謂之無名而盡罷矣。上曰,非特戶役結役,事多零瑣,勿施宜矣。上謂宗城曰,經筵雖重,晝仕出去,從速同議於大臣,可也。宗城曰,大臣旣以李瑜與小臣,差定有司之任,聖上亦不知臣之無才,而下敎至此,臣何敢殫勞耶?謹以迷見,一質於諸大臣而奉稟矣。始炯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起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犯越地界守令、邊將,竝減死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因風旱爲災,聖心焦勞,責躬求助之敎,有足以感泣臣隣,則廊廟諸臣,尤宜淬勵圖效。方當悶災講究之日,此豈言病偃便之時,而今日賓對,亦多懸頉,繼因特招,竝皆入參,則其實病之不至大段,據此可知。自上雖已問備,其在事體,宜示規警。請備局堂上,病不進人員,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宿衛之地,何等嚴重,而近仗軍士之因該郞嚴飭,盡數相率而逃匿者,事未前聞,誠極寒心。今日國綱,雖無餘地,幺麽仗衛之士,豈敢乃爾?,請逃走近仗軍士,令攸司各別重究,當該入直堂郞,亦命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臣昨到臺廳,得聞有承宣推考之敎,令院吏謄來,則喉院之吏,諉以事關本院,勿出朝報云。凡有特敎,豈可使外人不知,而況國家之待臺閣,必欲隨事與聞,則此等謬規,誠無意義。請自今以後,雖係喉院,使之皆出朝報,當該承旨,亦命推考。上曰,初欲遞差,而商量推考矣。今聞事係喉院而不出朝報云,事雖微矣,極爲駭然。上款事,依啓,當該承旨,不可推考而止,罷職,可也。又啓曰,藩臣事體,與他自別,而昨日新完伯勅勵之命,再煩特敎。設有難安之義,不宜全無動靜,而徒使朝令不尊,國體有損,不可無規警之道。請全羅監司柳復明,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新除授司憲府執義李宗白,以按覈御史,時在咸鏡道北靑府,持平李度遠,時在江原道金化縣任所。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李宗白,則竣事後,自當上來,勿爲下諭。諸臣以次退出。 ○(以上落張))上曰,注書出去,留待守令引見事,分付。逅出來傳命後還入。光州牧使徐宗集,錦山郡守趙尙紀,入侍。宗集進伏,上問職姓名。宗集曰,臣是光州牧使徐宗集也。上問履歷。宗集曰,臣初授翼陵參奉,由奉事、直長,遷掌樂主簿,移禁府都事,工曹佐郞,平市令,文化縣監,安城郡守,宣惠廳郞廳,富平府使,又以濟用主簿復職,移宗廟令,而今拜本職矣。上問所懷。宗集曰,別無所懷矣。上問七事。宗集以七事仰對。尙紀進伏。上問職姓名。尙紀曰,臣是錦山郡守趙尙紀也。上問履歷。尙紀曰,臣初拜思陵參奉,由奉事、直長,遷漢城主簿,歷工曹佐郞,刑曹正郞,又差遷陵都監郞廳,與工曹正郞相換,拜燕岐縣監,而病遞,又以典設別提復職,移宗簿主簿,拜狼川縣監,而自狼川移拜本職矣。上問所懷。尙紀曰,時未到任,無所懷可達者矣。上問七事,尙紀以七事仰對。上曰,承旨宣諭。必寧讀宣,又讀別諭。宗集、尙紀起拜。上曰,守令先爲退去。上曰,六月日記,注書出去取來。逅進伏曰,六月日記,臣當修納,而遞出未久,又入堂后,故未及正書矣。上曰,注書日記,趁卽修納事,曾已申飭,而六月日記,至於三朔,尙不修納,宜有警責之道。當該注書,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斯速出肅事,旣已各別申飭,敎文亦預爲分排,俾無臨時窘急之弊,可也。承史遂退出。 ○九月二十四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領事金興慶,知事尹游,特進官尹陽來、李眞淳,參贊官李聖龍,侍讀官吳瑗、兪健基,持平洪得厚,獻納徐命珩,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慶尙兵使魚有琦,輪對官中樞府都事金致河,敦寧府判官朴龍秀,通禮院假引儀尹昌垕,廣興倉副奉事金漢明,禮賓寺主簿李廷彦,同爲入侍。上曰,今日輪對官同爲入侍。聖龍曰,輪對官以有晝講入侍之敎,故今方待於外矣。上曰,朝講,同爲入侍,分付,可也。德老出去,傳敎而入來。上讀前受音,陳風篇題自陳國名止,東門之楊二章一遍訖。瑗讀自墓門有棘,至所謂不卽之人,不知何所指也。上曰,大旨止此耶,常時經工,如此耶。聖龍曰,經工注,或省之矣。興慶曰,經工亦如此矣。上曰,今番所印,異於古矣。瑗讀至儀行父讀行以本音。上曰,以行讀之是乎。瑗曰,經書行若作抗,音則必書以戶郞,反矣。讀至彼澤之陂,讀陂以本音。上曰,諺解作皮音乎。瑗曰,然矣。叶音雖爲坡,而諺解作皮音矣。上曰,叶音則爲坡矣。興慶曰,叶音雖有之,不必從矣。瑗讀止篇之重複,亦何疑哉,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墓門有棘,止亦何疑哉,一遍訖。瑗曰,墓門章朱子亦以爲,不知何所指也,知而不已其非甚矣,而乃曰顚倒思予,詩人忠厚亦可見矣。健基曰,此詩必閭巷間,有如洩冶者,諷諫而作也,雖曰不知何所指而古人,或有如此之論矣。梅者指好物,而鴞者乃惡鳥,似指孔寧儀行父矣。歌以訊之者,深憂永歎之意矣。上曰,領事之意,何如?興慶曰,十三經注疏耶。瑗曰,非也,旣曰不知何所指,則不可知矣。興慶曰,顚倒思予,將伯助予之意也。光武悔不用郭子橫之言。玄宗悔不用九齡之言,至於致祭曲江,皆顚倒思予之義,小臣敢推類而仰達矣。上曰,然矣。瑗曰,不以辭害意,可矣。領事之言,皆推類而言之矣。上曰,不知何所指矣。下番所言,參互看之亦可矣。陳風俗,自大姬,無足言者,而爲此詩者,猶有秉彝之性矣。玄宗雖悔播遷,至蜀亦何補乎。瑗曰,天子有爭臣,國不亡,蓋使之不陷於惡故也。上曰,此似非賢者之作也。健基曰,此非淫泆之詩矣。上曰,然矣。游曰,章下慶源輔氏之言,好矣。恐人知之猶有羞惡之心,若至放恣,則是自暴自棄者矣。至於國人知之,無所忌憚,則何以改之,毫忽之間,易於爲惡,惟在恐懼剋改之矣。一番二番多作惡事,則畢竟不知其爲惡矣。在人君之道,惟當勿以善小而不爲,惡小而爲之矣。自上鑑戒宜矣。上曰,所言切實矣。蓋非不知爲惡,乃無忌憚也。游曰,無異於不知矣。瑗曰,若以爲如蹈水火,則不爲之矣。上曰,甚者以爲,人生如朝露云矣。游曰,操存省察宜矣。上曰,克念作聖,罔念作狂,不出這八字矣。瑗曰,變風極於陳,而以衡門及此詩見之,猶有可觀者矣。此以下,無可論文義者矣。上曰,東萊呂氏以爲,變風終於陳靈,何也,陳靈下,有澤陂章,眉山蘇氏註,亦疑之矣。陳靈以後,未嘗無詩矣。瑗曰,澤陂章,不可知其時世,陳國亡於靈公澤陂,必陳靈以前之詩矣。健基曰,澤陂陳靈,何以知其時世之高下耶,以株林章觀之,詩人忠厚,亦可見矣。游曰,月出章註,未見好德如好色云者,反之於人君之好賢矣。上曰,然矣。瑗曰,作法於貪,繼將奈何,當初立國,雖正猶有末弊,況太姬好歌舞,末流之害,必至如此矣。游曰,亡國皆由於女戎矣。上曰,株林章,豐城朱氏之言,好矣。此則無異於鄭衛之風矣。游曰,鄭衛不過民俗淫亂,而此則人主,以好淫亡國,尤有甚矣。上曰,雖云放鄭聲,而大體衛尤甚矣。健基曰,衛有墻有茨,陳有株林衛,甚於陳矣。游曰,殺洩冶尤可鑑矣。上曰,衛則無洩冶矣。健基曰衛,有栢舟淇澳,勝於陳矣。瑗曰,載馳泉水,有可取矣。上曰,陳則無君,若有君,如淇澳則豈不勝乎,太姬必不能爲栢舟章所爲矣,根本已如此矣。游曰,東萊呂氏之論,非但爲陳矣。衛宣姜、陳夏姬,皆不足觀而孔子取之者,使人君,鑑戒之意也。興慶曰,感發善心,懲創逸志,詩之大義,孔子刪詩之義,蓋如此矣。上曰,善惡,皆吾師之義矣。衛男悅女,鄭女悅男,陳男女相悅,似兼鄭衛矣。興慶曰,陳似好樂矣。上曰,其樂豈雅樂耶。健基曰,流蕩甚矣。游曰,雖非雅樂。孟子曰,與百姓同之如此,則雖俗樂,亦好矣。上曰,齊宣王,自稱好樂,故孟子如此言之矣。興慶曰,孟子欲人君,推其心及於民矣。健基曰,無禮樂,則豈可爲國乎。瑗曰,此下有檜曹,而曰終於陳靈,以檜曹有亂,極思治之義也。興慶曰,檜曹有變,可爲正之義矣。興慶曰,日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勝乎。上曰,差復後一樣矣。興慶曰,入診當爲之,而自上,有待下敎之敎矣。上曰,待觀氣候,當下敎矣。來日次對,爲之可也。興慶曰,姑無大段陳達之事矣。還上事,當待諸道分等之上來然後,可爲之矣。上曰,以分等之不卽擧行,至春收捧,甚爲民弊,今番諸道分等,必須從速爲之之意,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已以十月初上送之意,分付矣。兩南兵使,今秋陸操,依狀請擧行事,頃已定奪,而其狀啓末端,亦以營將、城將等巡點,爲請矣。兵使旣行陸操,則營將巡點,曾前多有停止之例,營將、城將巡點,今亦停止宜當,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濟州牧使鄭道元,呈狀于備局,以淹疾曠官,爲言,故調理察任之意,題送矣。今又呈狀,而聞其病情危重,專廢公務云,亦不可一向强令察任,今姑許遞,未知何如。上曰,爲濟牧者每如此圖遞,惟其圖遞,故不爲公事矣。此弊不可開端,廟堂堅守勿許,可也。興慶曰,聞其病重,故敢達矣。上曰,推考勿遞,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晩移秧,全不掛鎌,請爲給災,而今旣許給矣。擧條中,付標添書,復爲入啓之意,敢達矣。上曰,不署經守令有之耶,判義禁行公乎?議院申飭,使之開坐,可也。聖龍曰,今日開坐云矣。上曰,捕廳草記,下于秋曹乎。陽來曰,闕中失銀器,事甚可驚駭矣。上曰,此異於偸竊矣。陽來曰,方其推覓之時,渠若惶懼埋置,則或可容恕,而褁付其娚,打壞出賣,非盜而何。游曰,洪景輔時無職名矣。上曰,前承旨洪景輔敍用,冬至副使更爲啓下,可也。{{*|榻前下敎}}上曰,都目以從速擧行之意,累次申飭,而尙今遷就兵曹,則無遷就之事乎?游曰,兵曹之所當擧行者,六七月間,已盡爲之矣。上曰,吏曹堂上推考,使於今月內爲之,可也。游曰,吏曹爲之,則兵曹無不可爲之事,而但今月二十八日,有{{!|𩝝|⿰飠高}}饋軍兵之事。二十九日是大王大妃殿誕日,其間日子無多,且吏曹差出郞官然後,可爲也。聖龍曰,聞吏判之言,來月初二日間,當爲之云矣。上曰,然則不過差遲一兩日,申飭可也。{{*|出擧條}}聖龍曰,慶尙兵使入來矣。大提學尹淳,有關格之症,不可作闕外之行,政院牌招而不進矣。上曰,節製何以爲之乎。興慶曰,旣有病,故替行,亦有謄錄矣。上曰,試士弘文提學爲之耶。聖龍曰,朴泰尙,爲大提學時,故相臣李畬,以弘文提學替當,卽今事體,漸細矣。上曰,大提學尹淳,有實病耳,再牌不進。弘文提學宋寅明牌招事,注書出去,傳敎可也。{{*|榻前下敎}}德老出傳上敎,復爲入來。有琦進前俯伏。上曰,右兵營在於何處耶?有琦曰,在蔚山矣。巡點雖停止,而習操則當爲之矣。上曰,承旨讀傳敎,給慶尙兵使,可也。聖龍讀畢,傳于有琦。上曰,傳啓。擧其下款,可也。持平洪得厚所啓,請還奴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今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請還寢罪人烱、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頃日陵幸回鑾之時,掖隷濫騎御乘,事之驚駭,莫此爲甚,論以王法,決難容貸。而減死島配,失之太寬,禮曰,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蒭者有罰,況濫騎御乘者乎?此等犯分之類,置之寬貸,則國法奚用?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所啓,近來科場不嚴,至於今番監試二所,外章之變而極矣。京試雜亂如此,則何以示外方,而責其不嚴乎?以嶺南試所之亂場,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獨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上曰,場內場外,自有區別,今者所請,未知得當。又所啓,昌寧縣監洪致期,素無行檢,濫典郡邑,到任以後,無一善狀,本孫纔經兩年大殺,凋弊特甚,雖至誠撫摩,猶患難濟,而不恤民隱,專意善事,創造奇巧,異制之節扇,賂遺權要,雖朝士之好侈者,猶嫌其太巧,傳說狼籍,聽聞俱駭。當朝家軫念荐饑,禁封節扇之時,不念分憂之重,先爲營私之圖,如此之類,不可置之字牧之列。請昌寧縣監洪致期,罷職不敍。上曰,果若所啓,非止罷職,此時守令,數遞可慮,爲先拿問。{{*|竝出擧條}}上曰,此何許人乎?興慶曰,洪命夏曾孫,典二邑矣。上曰,不知其爲人乎?興慶曰,不知矣。命珩曰,雖奢侈者,不把其扇,而唾鄙之,兵判亦以爲此扇,豈可把乎云矣。游曰,此誤聞之言矣。上曰,此中必有見之者矣。興慶曰,流謗有之,臣亦不見其扇矣。上曰,重臣,以爲不可把云者,言者浪傳矣。命珩曰,臺諫許以風聞,小臣得於風聞,而不知其虛實矣。上曰,往昌寧,久乎?興慶曰,上年赴任矣。游曰,其人頗不循例,賑恤時,備連珠佐飯數斗云矣。大抵賑恤之弊,甚矣,守令,至於饋飯餠別飮食矣。命珩曰,致期與故相臣洪致中爲一家,而致中死後背之云,素無行檢者此也。上曰,若如兵判見扇之語,則安知其眞的乎?命珩,又所啓,臣情病俱苦,不能詣臺,連尋長單,見阻喉院,昨因憲府處置,黽勉詣臺,繼聞朝講有命,臣逖違軒陛,已至數載,區區犬馬之忱,欲爲瞻望耿光,冒沒入侍,以草草數件事,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未豪允,或處拿問,而至於監試二所試官罷職之啓,又以未知得當爲敎。臣於是,惶愧恧蹙,繼之以訝惑也。夫科場事體,毋論場內場外,其申飭之嚴與不嚴,都在於試官,則外製之罪人,今方覈治,而當該試官,烏得免責罰之請乎?況嶺南罷場之後,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獨豈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故採取公議,敢有所論列矣。未知得當之敎,實是臣意慮之所不到也。此莫非如臣無似,濫居臺地,一言脫口,致勤聖敎,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科事不同,事有曲折,未知得當,蓋由於此,勿辭。聖龍曰,獻納徐命珩,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命珩問於承旨曰,爲避嫌乎?上曰,在其心,有可避則避,不當避則不避,不可問於人而避之矣。上曰,賓廳課試與次對,相値耶,商量爲之,可矣。興慶曰,有相拘礙之事矣。聖龍曰,輪對官入侍矣。尹游以同知館事,有所措置事,先爲出去矣。致河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中樞府都事申致河矣。上曰,履歷。對曰,小臣初以守禦哨官出六,戊申年七月,爲訓鍊都監哨官,癸丑年四月,爲武兼宣傳官,甲寅年二月,都政差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小臣待罪之府,原任大臣,主張區處,別無所達矣。龍秀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敦寧府判官朴龍秀也。上曰,履歷。對曰,小臣戊申初,授繕工監監役,己酉以淸州地胎室修改勞出六,庚戌拜司宰監主簿,移義禁府都事,以姻嫌罷散,今年五月,拜司畜署別提,八月移本職矣。上曰,職掌。對曰,每於式年修改譜冊,奉安譜閣守直而已。上曰,譜冊,亦藏置於各處山城乎?對曰,式年則只修二件,一則奉安於北漢,一則奉安於本府矣。上曰,北漢藏置,自前而然乎?對曰,北漢築城後,始爲奉安矣。上曰,所懷。對曰,小臣所帶之官,卽王親外戚之府,甚是閑司,豈有所懷可以上達者乎?上曰,朴龍秀,誰也?眞淳曰,故判書朴長遠之曾孫也。健基曰,朴文秀之六寸也。上曰,是朴文秀之秀字也。昌垕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通禮院假引儀尹昌垕也。上曰,爾則初入仕,不問履歷矣。上曰,職掌。對曰,掌吉凶軍賓嘉五禮儀,而大小朝儀,大小祭享,節奏擧行,皆是職掌矣。上曰,所懷。對曰,小臣之本院,極爲疲殘,雖有若干所懷,而從前輪對,已爲陳達,今則猥越,不敢達矣。上曰,尹昌垕之年,幾何?對曰,小臣時年二十二矣。上曰,入仕何其早乎?興慶曰,院規限年二十以上薦,取才後擬望矣。上曰,尹昌垕,旣有所懷,而不敢達,則輪對之規不然,更爲進達,宜矣。對曰,本院弊端,書吏與皁隷,太不足矣。丁未年間輪對時,因本院官員,陳達皁隷,三名加出,而猶不成模樣,書吏亦不足矣。當此朝家減省之時,以吏胥加出事,有所陳達,極涉惶悚,故不敢達矣。上曰,通禮院,想必疲弊矣。興慶曰,通禮院官員多,而下人少,疲弊莫甚,所達是矣。廷彦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禮賓寺主簿李廷彦矣。上曰,履歷。對曰,小臣癸巳年小科,庚戌年三月拜南部參奉,辛亥年正月遷長興庫奉事,經遷陵都監分差官,十月以典獄奉事相換,壬子五月遷繕工監直長,六月以遷陵都監,陞敍禮賓寺出六矣。上曰,職掌。對曰,禮賓寺雜物色矣。上曰,遺在數幾何。對曰,末醬四千七百九十三石十一斗,川椒二百四十斤,鹽六百九十五石四斗。上曰,所懷。對曰,小臣,所掌別無大段弊端,雖或有弊,稟于提調,這這變通,別無弊事矣。漢明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卽廣興倉副奉事金漢明也。上曰,履歷。對曰,小臣,壬子七月除惠陵參奉,今年二月都政,陞典獄奉事,旋以此職相換矣。上曰,職掌。對曰,職掌米麪矣。上曰,留在幾何?對曰,卽今現在數大米一萬四千七百石,太八千六百餘石,田米六百石零矣。上曰,所懷。對曰,別無大弊瘼可陳之事,舡格輩無面,間或有之,而本倉以戶曹屬司隨弊,報戶曹變通收捧,故亦不爲巨弊矣。上曰,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黃晸,請對引見,假注書南德老,記註官任述、金啓白入侍。晸曰,北伯李箕鎭狀啓,捧招罪人,押領上送,故狀啓,不敢循例入啓,有此請對矣。上曰,狀啓來耶?晸曰,臣持來矣。捧招亦來,而院中煩撓,不敢坼見,亦爲封進矣。上曰,道臣之事,極率爾矣。若以爲逆賊,則可矣。其時,此等人,卽希亮使喚之人,乃脅從之類,以此上送,人心惶惑,道臣率易矣。晸曰,此乃持書札往來者,在道臣之道,不敢不上送矣。上曰,雖曰往來,其時此等人多生者矣。往來水閣橋,爲其弟,昏需買給藍飛段,豈逆賊耶?晸曰,希亮,世樞之奴,則宜設鞫問之矣。上曰,書之可也。晸進書傳旨。傳曰,書曰故縱肆赦脅從罔治,戊申討逆後,凡脅從之類,勿問事,屢下旨諭矣。今者世萬,以賊亮之緊黨,有往來京中,謀議之事,而其謀議者,偃息輦轂,則道臣之狀聞押上,事理當也,而此則不過其時,往來貿段之人,不稟朝命,直爲上送,誑惑人心,其涉徑先,而旣已押赴于監營,則在道臣之道,更加覈問査得隱狀後,狀聞亦審悉奏御,重其事體之意也,而不此之爲,以三水糢糊招辭,率爾上送,非設藩任,重國體之意,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若賊亮亡命被捉,其可設鞫以脅從,外見誘貿段之人,豈可設鞫,其令捕廳,合坐究問,若有隱漏巨賊之事,宜送該府,三水招辭外,無他可覈之端,則日後登對,稟旨以處事,分付該廳。{{*|出擧條}}上曰,極爲率爾矣。道臣宜一番究問後,上送矣。晸曰,捧招辭緣,未知有他鞫問之端乎?上曰,如狀啓矣。若以其時,貿段爲罪,則其時貿段之人,豈不皆懼乎?晸曰,貿段想以爲旗幟矣。上曰,此則然矣。大體道理,若是逆賊,則可以鞫治,而此則不過,戊申決棍之類,欲捉如此之人,亦甚多矣。豈但世萬乎?此而治之,非王者之道也。晸曰,爲其奴則亦不可不治矣。上曰,非其奴矣。晸曰,藍大段二疋,非綵段之具,令捕廳問之,則自然隱漏之情,必爲現露,似緊入於世樞矣。上曰,北道紙勝於南關耶,狀啓用何處紙耶?晸曰,買之於京,其處皆用藁精紙矣。上曰,科擧時試紙,皆貿於京裏耶?晸曰,似然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式暇}}。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病}}。假注書南泰耆{{*|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昧爽至辰時,有霚氣。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朝講。 ○黃晸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試取賓廳,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洪得厚陳疏,執義、掌令、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沈判府事留待。 ○傳于韓師得曰,沈判府事引見。 ○韓師得啓曰,摠戎使趙顯命,辭疏批下之後,連爲違牌。將兵之任,與他有別,而如是撕捱,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將兵之任,不宜久曠,而一向違牌,尙未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郞牌招,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許鐔出使,代李晉吉。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晉吉,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黃晸啓曰,明日朝講時,憲府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黃晸曰,居首生員朴弼理,直赴殿試之次,幼學李宇和,直赴會試,進士吳遂燁,給二分,李熙、宋翼輔、鄭光謙、兪彦好,各給一分。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以開月旬前擇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來月初七日十一日十五日俱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初七日,定行。 ○傳于韓師得曰,日子旣定,兵曹應行節目初試等事,卽爲擧行事,分付。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來十月初七日,觀武才定行事,命下矣。處所定於何處乎?敢稟。傳曰,春塘臺爲之。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事,命下矣。自前觀武才時,例以文臣與儒生,庭試輪回對擧,而別試才與觀武才有異,對擧庭試,不爲磨鍊,故戊申年軍兵別試才時,因本曹啓辭,依己卯、癸巳兩年別試才時,例對擧一款,有勿爲磨鍊之命矣。試才設行翌日,傳曰,別試才試取之數,倍於觀武才,而循例直赴,事涉埋沒,特設庭試,而今番則專慰武士之意,只取甲乙丙三人事,因特敎設行儒生庭試矣。以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言之,則癸卯九月觀武才時,設行文臣庭試,今番觀武才時,當以儒生庭試對擧,而戊申別試才時,特設庭試,似不當擧論。於今此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而臣曹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 ○黃晸,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事,命下矣。自前觀武才時,例以文臣與儒生庭試,輪回對擧,而別試才,則與觀武才有異,對擧庭試不爲磨鍊,故戊申年軍兵別試才時,因本曹啓辭,依己卯、癸巳兩年別試才時例,對擧一款,有勿爲磨鍊之命矣。試才設行翌日,傳曰,別試才試取之數,倍於觀武才,而循例直赴,事涉埋沒,特設庭試,而今番則專慰武士之意,只取甲乙丙三人事,因特敎設行儒生庭試矣。以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言之,則癸卯九月觀武才時,設行文臣庭試,今番觀武才時,當以儒生庭試對擧,而戊申別試才時,特設庭試,似不當擧論於今此觀武才時對擧次第,而臣曹不敢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事,命下矣。卽問于大臣,則右議政金興慶以爲,癸卯年觀武才時,以文臣庭試設行,則今番觀武才對擧次第之當爲儒生庭試也,明矣。戊申年別試才時,設庭試取儒生,旣出特敎,則恐不必以此有礙於應行之次第,依該曹啓稟擧行,似爲得宜,伏惟上裁云。大臣之意如此,上裁,何如?傳曰,初答已諭,而大臣獻議,亦如予意,以庚寅、己亥連設庭試考之,亦可以仰體聖意,嗣服後十年始行,觀武才當慰悅文武之士,以儒生庭試,設行。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堂上、堂下武臣及各廳軍官閑散、武士等,竝爲初試試取,而禁衛營、御營廳、訓鍊都監軍兵禁軍等,亦自本軍門,竝設初試,只入格者,入參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黃晸,以弘文館言啓曰,臣瑗敬奉聖旨,召對進講,《貞觀政要》畢講後,繼講冊子,問議于領事,則右議政臣金興慶,以爲臣曾伏聞因筵臣言,有《綱目》重講之敎云,蓋召對時,例講《史記》,而《綱目》卽諸史家之宗也,以此繼講,似爲得宜云。領事之意如此,敢啓。傳曰,依議施行。 ○黃晸,以義禁府言啓曰,昌寧縣監洪致期,拿問事傳旨,啓下矣。洪致期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申思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措辭見上}}又啓曰,獻納徐命珩,以臣情病,俱苦不能詣臺,連尋長單,見阻候院,昨因憲府處置,黽勉詣臺,繼聞朝講,有命念臣逖違軒陛,已至數載,區區犬馬之忱,欲爲一瞻耿光,冒沒入侍,以草草數件事,略效一日之責矣。及承聖批,或未蒙允,或處拿問,而至於監試二所試官罷職之啓。又以未知得當爲敎,臣於是惶愧恧蹙,繼之以訝惑也,夫科場事體,毋論場內場外,其申飭之嚴與不嚴,都在於試官,則外製之罪人,今方覈治,而當該試官,烏得免責罰之請乎?況嶺南罷場之後,竝罷試官,則京試試官,豈獨無均施之罰乎?其在重科場之道,不可推考而止,故採取公議,敢有所論列矣。未知得當之敎,實是臣意慮之所不到也。此莫非如臣無似濫居臺地,一言脫口致勤聖敎,臣何敢自以爲是,而晏然於臺次乎?引嫌而退,請罷考官,欲嚴科場未安之敎,不必爲嫌。請獻納徐命珩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洪得厚疏曰,伏以臣之爲人,百不肖似,不合於淸朝臺憲之狀,自知固已審矣。自承誤恩之後,揣量才分,實無承當之望,必欲辭遞,以安賤分,而適當法筵命開,召牌儼臨,怵畏分義,不敢爲違逋之計,隨詣闕下,陳疏見却,計無所出,遂至於冒沒秖肅,仍又入侍,獲近耿光,榮幸極矣。第退出之後,追聞物議,則人有以臣人,器之不稱,顯斥於重宰之家者,臣誠瞿然漸恧,悔其出脚而亦無及矣。顧念臣家族寒素,本無扱聯權貴之勢,性資迂僻,恥爲媚悅,當路之態,入臺之初,感激洪造,欲報之德,惟力是視,心口相語,弸中發外,自不免不密之歎,則無怪乎今日之持臣若此也。所可痛者,緣臣無狀,玷辱名器,以傷我殿下簡拔之明,謂之何哉。臣旣聞此言之後,不敢一刻自安,略具短疏,據實仰陳。伏乞聖明,俯諒臣難冒之狀,亟遞臣非分之職,以謝公議,千萬幸甚。踏啓字以下。 ○九月二十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判府事沈壽賢,留待引見,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壽賢進伏曰,朝晝日氣不適,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壽賢曰,今番陵行,旣經宿,又爲侵夜還宮,無傷損之節乎?上曰,無事矣。壽賢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卿頃爲留都,今始入侍矣。氣力,何如?壽賢對曰,小臣特蒙聖恩,獲釋重負,今則就閑自在矣。比諸奔忙之時,誠爲多幸,而但昏昧日甚,雖自調攝,而精神迷亂,不知所對矣。上曰,卿必欲往,省故許之,而往來當爲幾日乎?壽賢曰,父母墳山在坡州,去京七十里程,途不遠而不得省掃,已數年矣。私情切迫,有此陳達,而自上特爲允許,微衷感激,不知所言矣。小臣此行,只欲省掃丘墓而還歸矣。第筋力如此,不敢計日告達,而別無久留之事矣。上曰,騎步布事前左相及兵判爲之,卿亦大槪知之乎?卿意欲爲匹半乎?爲二匹乎。壽賢曰,此非小臣所爲之事也,判府事徐命均,在外議之云矣。軍役變通,小臣亦欲爲之,而聞其言,則所見稍異矣。頃者入侍時,李宗城旣已詳達矣。大抵騎步布一當番,爲二匹十四月八當番六當番上來,二當番追後上來,裁減之時,謂之三年二次之役,而亦有不然者,實四年三次之役也。四年三次一人所納,爲六匹矣。上曰,一年所納匹半,則過而二疋不足矣。壽賢曰,四年三當爲六匹,則在一年無加減,爲匹半矣。外議以爲,他月當番,則無難而四月以後,九月以前四五箇月,爲劇農新木布,未出民間,以爲切迫,咸願除夏當番矣。十五朔回還之間,四年三次,無異逐年矣。禁御保炮保,逐年捧二疋,災年裁減,始得爲匹半,蓋元軍額數,騎步兵最多,若有減布之令,重役之民,必爭入屬數多之軍,定爲歇役,使民爭入則好矣。此其減布之本意也。尹游以爲,京畿之民,使之上番,遠道之軍,不爲上番,則上番數外,所除益展云矣。徐命均則以爲,數外所餘,可以充定他役云。而小臣獨以爲不可,今若査出歇役之民,充定二疋之役,則避苦趨歇之民,必皆逃散,此則不可施行者也。我國凡所施爲之事,每患不成者,以徒手空言之致也。諸議以爲,曠日持久,何以做事,夫曠日持久,固難做事,而亦不可汲汲收殺,有若急鞭者矣。此事,得少則於國小有益,得多則於國大有補,小臣常以此勸得諸臣矣。但軍役之定,爲一疋上敎,有所持難,臣不敢更達,而因其勢而利導之,則他日必有益矣。前日每有査定之事,而民皆逃散,此必然之勢也。古者爲治,有以五年七年,定爲期限,嘗以淺見斟酌,則計五年內,可以就緖,朝暮之人,固難及見,而若有補國家,則臣亦與有幸焉。上曰,今聞卿所達,始爲曉然矣。頃時與李奉朝賀,半日論此事矣。此後當與廟堂議之矣。壽賢曰,臣老昏特甚,思慮全少,有何剖析仰對之事,而曾與李光佐,同爲良役廳堂上,而所見則同矣。今番入侍後,將爲下鄕云,而臣亦下鄕,故近往見之,則以爲,自上下詢,故有所仰對,而因爲略傳聖敎及陳達之語矣。上曰,李奉朝賀所達,與前日所見稍異,而欲爲匹半之役矣。壽賢曰,固守一疋之議,而今踰十年,尙未定行,故所見自爾如此矣。小小變通,從便施行,則他日必有止泊之處,而朝議,必多參差之患矣。今若從一頭爲之,此事變通,彼事變通,則旣有爲民之意,故終歸補民之政矣。今日悤遽,不敢長語,分付主管之臣,定行宜矣。此臣平日所欲爲之事,豈敢不以所見上達,而但所言顚錯,極爲惶恐矣。上曰,初意他軍納二匹,騎步兵爲匹半,則他軍不無向隅之歎矣。今聞卿言,有所覺悟矣。壽賢曰,來年正月,似當變通矣。所餘,置于本衙門,則性積尺寸,終必有裕,頃時上敎,亦以爲然矣。上曰,匹數旣緩,則如綿花,亦可舒息矣。壽賢曰,小臣退矣。上曰,道里雖近速爲往還,而第小留可也。因命宣醞大臣及承旨史官,各賜一大盤及三巵酒。上曰,宿於何處耶?以卿筋力,七十里程,不可一日得達矣。壽賢曰,當觀勢爲之矣。上曰,卿能飮幾何耶?壽賢曰,少時雖飮,飮亦不多矣。酒三行。上曰,禮成於三,雖不可盡飮,飮之可也。壽賢曰,大段過量矣。上曰,然則止之可也。上曰,太常之酒,近來何如?各別申飭之,故日氣凉生之後,酒味頗勝於前矣。壽賢曰,酒以麴糵爲之,而麴糵日熱之時,每不善成,故酒味不好矣。今則有申飭之効矣。提調沈宅賢,每爲申飭云矣。上曰,卿爲都提調乎?壽賢曰,然矣。小臣不能數爲筵席出入,而沈宅賢爲備局堂上,可以申飭矣。奉常寺,自都提調至末官,皆以文官爲之,而他司下人,不得入來者,國家所以重祭享之意也。雖閭閻之人,善爲祭享,則可以受福,況國家乎?常以此意,分付下人矣。至於沈醢備置累月,然後用之,故頃以此生事,至囚郞廳矣。過爲沈鹽,百洗用之,則無臭云,而其時職掌胥吏,不爲精洗之致矣。上曰,今番以食醢代之乎?壽賢曰,提調以爲都承旨,只記上敎末端,而致然云矣。上曰,頃飮福時,造脯比前頗勝,可知其申飭致精之意矣。壽賢曰,過大則有弊,而層高似勝,只見其操心精造之意則好矣。今則已爲乾置矣。上曰,想卿已以支待,有所指揮矣。留十餘日,還來可也。壽賢曰,不但廚傳有弊,亦無久留之事矣。小臣有私事,士夫家先代親盡,則有最長房奉祀之事,臣之宗家,宗孫親盡,故臣之高曾祖二代私廟,方在衿川,今番還歸,復作衿川往來然後,欲爲肅拜矣。敢此仰達。內官擎傳一大囊,壽賢手自捧持,仍退出。上曰,諸承旨,當爲持公事入侍,而公事似不多矣。諸承旨在政院耶,在閤門外耶?注書出去,持公事入侍事,分付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黃晸,同副承旨任守迪,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刑曹判書尹陽來,備局堂上李宗城,同爲入侍。師得曰,兵曹啓辭以爲,觀武才,以初七日、十一日、十五日推擇,何以爲之云矣。上曰,承旨以初七日,定行書之,可也。師得曰,此平安兵使金潝狀啓矣。仍進讀。上曰,上之。師得曰,都承旨呈病,左承旨式暇,右承旨在外,臣等入侍,未能備員之意,敢達矣。晸曰,此持平洪得厚疏矣。仍進讀。上曰,洪得厚何如人耶?宗城曰,臣不知矣。上曰,鄕人乎,京人乎?師得曰,似聞在忠淸道黃澗云矣。陽來曰,故相臣洪命夏,一家云矣。宗城曰,非也。上曰,鄕人矣。宗城曰,臣待罪銓地,故以洪得厚事,敢有所達矣。持平、正言,峻望也。洪得厚爲持平時,判書頗持難,而郞廳力主通淸云矣。上曰,爲草記時事耶?宗城曰,郞廳罷職之時,吏判草記云,不問人地之如何,一從郞廳之言,通淸云爾,則爲其臺諫者,豈敢行公乎?翌日臣與宋寅明言之,又對吳瑗、兪健基言之,仍及草記事矣。得厚卽爲出肅,小臣見之心甚駭然,欲以與玉堂酬酢之言,書通于玉堂,而未果爲之矣。吏判亦曰,掌通則可爲云,洪得厚不可行公矣。小臣雖不似,旣言此事,則得厚豈敢翌日出仕乎?上曰,蹈啓字,次上疏入之。洪得厚豈知之而行公乎?宗城曰,吳瑗以爲不知云矣。草記及玉堂酬酢之言,渠若聞之,必不敢出仕矣。上曰,非其洪哥矣。宗城曰,非臣之外族矣。守迪曰,此禮曹草記矣。仍進讀。上曰,戊申年科爲慰悅出征扈衛將士,而以文參下不足,依甲申年例,設行儒生對擧矣。今科則爲武士之落莫設行,而近來文科之路,甚廣矣。丙戌年對擧,卽文臣庭試,庚寅年對擧,爲儒生科擧,丙戌年前前例,何如?宗城曰,小臣不知前例,而見承宣草記,則戊申年,以甲乙丙三人取士,乃特敎矣。上曰,非別試才,乃觀武才也。宗城曰,此則別例,若以年條次言之,則今番,爲儒生庭試矣。上曰,入侍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戊申年,爲出征扈衛將士,特爲設行,則乃別例也。陽來曰,戊申年,若以別例棄之,則今年當爲取士,不然則今年,文臣庭試次矣。上曰,棄之與否論之,可也。陽來曰,以小臣意思,似未可棄矣。晸曰,今年儒生庭試次也,小臣登己亥觀武才科矣。上曰,其時,以景廟代理,故特爲試士,實則乃文臣庭試次也。師得曰,戊申年觀武才後,翌日設科,非格式也。宗城曰,文武不可偏廢,戊申以大亂之後,特爲設行,其時上敎如此矣。上曰,如此言之乎?想必然矣。宗城曰,禮曹草記以爲,儒生試取年條次,似有依據矣。多取士而不用,故仕路之奔競,甚矣。諸臣皆望罕設科擧,而但儒生科擧,文臣庭試,不可偏廢矣。上曰,欲棄戊申乎。宗城曰,此則當別論矣。上曰,出征扈衛,以二中三中區別,而其時不卽唱榜矣。宗城曰,問于大臣議定,何如。上曰,書之。守迪進書傳旨。上曰,近來科擧稠疊,雖曰別試才旣取文科,則今番觀武才時,宜設文臣庭試,而第戊申別試,專爲出征扈衛,故其時取儒生,亦慰悅武士之意,與他觀武才別試才有間,則今以通計,非其時別設之意,卽問于大臣稟處。守迪書畢曰,此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仍進讀。上曰,維讀下端,可也。讀畢。上曰,如此等事,朴師洙過矣。諸臣聽之,此時數遞可慮,仍置,何如?宗城曰,師洙爲人,非欺罔者,李日躋,乃實病也。上曰,非欺罔者也。宗城曰,師洙亦以此事,貽書於小臣矣。上曰,李日躋,近爲此倅乎?守迪曰,今二月赴任矣。宗城曰,日躋前爲義州府尹,而江界則,與義州不同日,後病重則誠爲可慮,狀啓許施,何如?上曰,承旨新自西關,來想見之矣。晸曰,日躋在寧邊時,以城役多費筋力,得痰火之病,症甚危劇,臣在西邊時,渠往江界,而貽書於臣曰,若往其處,則有生行死歸之慮而以邊任,故不得已赴任云矣。其後聞之則病甚重矣。上曰,狀啓入之。宗城曰,旣停次對,而小臣獨爲入侍,別無稟達之事矣。上曰,備堂,不必如史官,備員入來矣。晸曰,宗城之言非矣。預爲商確於大臣,則入侍豈無可言之事乎?宗城曰,次對頉稟,以賓廳,方爲課次之故,而未及往復商確矣。小臣若有所懷而不言,則晸之言是矣。然廟堂謨晝,豈可獨言之乎?臣非初不經意,而故爲推托矣。以金箕錫疏論科場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而大臣,令臣爲之矣。上曰,秋判開坐,先出可也。陽來趨出。上曰,此入侍諸臣,亦未免犯之矣。家家於入場屋時,各爲申飭其子弟,可矣。宗城曰,古者設監試於東學及漢城府矣。上曰,其時人多傷者矣。宗城曰,其後設監試於泮水堂,則甚爲恢恢,而今番二所人多地狹,或被蹂躪,儒生四五人,方在死生不分之中云矣。上曰,京儒乎,鄕人乎?宗城曰,臣未詳知矣。儒生有爲其至親之顚仆,而恐被他人之踏傷,至於拔刀刺人,流血淋漓云矣。上曰,解事之士亦如此乎?宗城曰,入場屋時,爲其父兄者,顚仆不起,在後之人,必將蹂踐,若被蹂踐,必至死境,爲其子弟者雖發聲排擠,而不能沮遏,故至於拔刀傷人,出於不得已之事也,此皆由隨從冒入而然矣。臣亦嘗出入科場,孰不持雨傘入場乎?今則至於軍幕坐板,皆爲持入矣。上曰,軍幕事頃已申飭,而亦豈有坐板持入之事乎?宗城曰,實有之矣。以衛父兄之,故子弟六七人入之,觀監試者近萬人,而隨從皆七八人,則豈不多乎?古則庭試,設於仁政殿庭矣。上曰,古則仁政殿庭設庭試矣。宗城曰,庭試移設於春塘臺,甚爲廣闊矣,今則猶狹窄矣。上曰,今則狹隘,將來必至于明光門,而猶不足矣。古則設行謁聖於明倫堂,今則通泮水堂,而猶患不足矣。宗城曰,故判書金鎭圭掌試時,驗以照訖,數入儒生,故其時儒生頗少矣。以金箕錫上疏觀之,爲父兄者飭勵子弟,可也。上曰,京華子弟,多率隨從鄕儒,則堇容其身,何以有多率之勢乎?今番場中,果有刺人之事乎?晸曰,聞儒生有兄弟同入,而其兄顚仆後人沓至,故其弟急於救兄,拔刀揮却,而後人見傷云矣。上曰,以隨從之多故然矣。晸曰,科場事,各別申禁,以防奸僞宜矣。宗城曰,金鎭圭掌試時,小其門而流入儒生矣。小臣因科事,別有所懷,敢爲陳達矣。謁聖春塘臺親臨試士,百官陳賀登科者,初見君父之日,朝服進見,可也,而身無寸衣,有同鞫囚之拿入模樣,甚不似矣。先正臣李珥以爲,四館呼新來之規,終不免夷虜之風云矣。倉卒之際,雖難如中國臚唱之規,而使着團領,呼入御前,宜矣。人臣初見君父,若是其䙝慢猥雜,自好之士必不樂仕宦矣。困辱新來,世俗皆以爲奇觀,而朝廷者禮義之所出擧措豈可如此?以小臣所達之言,謁聖春塘臺時出擧條申飭,何如?上曰,大體是矣。中國臚唱而呼入矣。坼秘封之時,翰林親奉而往矣。大抵不必裸體,不必牽入政院,以此申飭,而勿出擧條,可也。晸曰,獄訟之弊召對,旣已告達矣。刑判入來,故欲以飭勵之意仰達,而刑判先爲退出矣。上曰,秋判於獄訟之事,着實擧行矣。晸曰,刑判則果爲着實擧行矣。近觀刑曹坐不坐單子,則判書參議連日開坐,而參判趙遠命,間多懸病,當此飭勵之日,事體殊甚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矣。推考後牌招,何如?上曰,從重推考,牌招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晸曰,頃者北關押來罪人世萬,使捕廳合坐究覈事,聽傳敎次,左右捕廳從事官,使之急速進來,則右邊從事官,晩乃入來,左邊從事官,至闕門將閉時,始爲入來,其稽緩之習,誠極駭然,大將旣已推考,當該從事官,似當有自該廳,科治之擧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晸曰,洪得厚人物雖不可知,自上不爲批答,只踏啓字,恐傷待臺諫之體矣。上曰,銓官旣已駁正,且非山野之人,堂上以下,則只踏啓字,此豈無前例而爲之乎?上曰,科事丙午年,則不至如此之甚,而至于昨年,甚爲紛雜矣。四館所設于左右邊,而呼入新來乃古風也,此後唱榜時,勿脫衣巾,毋致傷損之意,政院以爲定式,可也。當其唱名時,似難禁止脫衣之事矣。守迪曰,狀啓啓下乎?上曰,唯兼春秋爲四館耶,不可改其故規,自政院勿爲定式,宜矣。藝文館爲四館之首,此後唱榜時,則勿脫裏衣儒巾,毋至慢褻之意,令藝文館定式擧行,而且存流來古風,可也。晸曰,以此擧行,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式假}}。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黃晸{{*|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南泰耆{{*|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朝夕講。 ○任守迪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鳳九在外,執義、掌令一員,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有稟定事,朝講,同爲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日事違牌,尙未膺命,事體所在,極爲未安,卽各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摠戎使趙顯命,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禮曹言啓曰,親臨春塘臺觀武才時,以儒生庭試設行事,命下矣。近來春塘臺儒生,庭試觀武才,終日設行,而卽日唱榜矣。今亦依此例磨鍊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韓師得,以備邊司意啓曰,江都、南漢軍餉,辛亥、壬子兩年,未捧實數及當捧數爻,與守臣,論責尤甚,不納之人定罪事,成出節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荏子島僉使申海昌,文殊山城別將康舜道,前司果李壽海、閑良韓國良、全德勛、崔重萬等,或公廨營建,旗幟新備,或舡隻改造,軍器修補,或惡虎捉得,賊人捕捉之功,俱有加資命,而申海昌、康舜道、李壽海未資窮、未準職,韓國良、全德勛、崔重萬,係是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以兵批言啓曰,前縣監金麟瑞,以料辦取剩軍器別備之功,有加資之命,而方在奪告身中,不得循例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批言啓曰,忠翊衛將鄭重協,身病危重,差復無期,忠壯衛將鄭致道,以軍門將校,勢難兼察,俱爲呈狀乞遞,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扈衛廳付料軍官等,依禁軍例,一技試取,矢數亦一體施行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西北武士中付料軍官等,除初試許赴未付料人,則皆赴初試,而依禁軍例,一技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軍器寺別破陣付料之類,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今月二十八日訓鍊院、慕華館分兩所,依前例試官差出,設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禁軍等初試,今月二十七日爲始,洗馬坪設場,而入直禁軍將及禁軍等,依前例,除標信出試後,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本營別騎衛,乃是戊申出征時標下軍出身,而創設之初,凡事與別武士,一體擧行,賞中日時,依訓局出身例,射砲中,從自願許試事節目,定式矣。其後觀武才不爲設行,故無前例可據,今番亦依別武士例,各技初試試取乎?敢啓。傳曰,當依別武士例擧行,而本營別騎衛,與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而餘數不多,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而訓局亦以此分付,可也。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本營別軍官,乃是付料之窠,而兵房,以堂上有履歷人差出,其下以曾經宣傳官及出身閑良中,人物門地,可爲武弁峻望者差出,以爲勸奬成就之地,而曾於癸卯年觀武才時,依禁軍等例,許以各技初試事,入啓,允下矣。今亦依癸卯年例,試行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來十月當十番右部後司屬全羅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七番海西別驍衛四十八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新番軍兵,因傳敎,一體試取矣。來十月當立番別驍衛及五哨軍兵,今已上來逢點,觀武才初試與舊番軍兵,一體武取,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意啓曰,來十二月,當十一番後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十一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九番、十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己亥年觀武才時,經理廳在京任事軍官五人,各技初試事定奪,故癸卯年觀武才時,廳號雖罷北漢自在,則軍官中任事五人,依己亥年例,許赴初試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若干奴婢,散在各邑,而近來外方人心不古,或以生爲死,或以存爲亡,奸僞百出,以致收貢,逐年減損,將至於不成貌樣之境,頃於丁未年,本府以發遣郞廳推刷之意,草記蒙允,而其間或因郞廳老病,或以年事凶歉,尙不得下送矣。其中奴婢之在於嶺南者,今方發遣郞廳,爲先推刷往來之路,他道不甚遙遠處所在奴婢,一體推刷,而郞廳書吏所騎,依尙衣院例,給馬下送,何如。傳于任守迪曰,允。 ○韓師得,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屬海西二番別馬隊四十九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一番別馬隊替代之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月、十一月兩朔,應立前部左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月初一日,與前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當海西四番、五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兩朔應立前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十一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意啓曰,今此下番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同副承旨任守迪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及玉堂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守令中竝擬,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啓曰,今日政事,錄都目政事,兼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以吳瑗爲吏曹佐郞,金若魯爲兼校書校理,任珽爲副修撰,趙漢緯爲副修撰,吳彦胄爲修撰,趙明澤爲副應敎,李喆輔爲修撰,李光溥爲執義,尹志遠爲掌令,金尙魯、李性孝爲持平,李景淑爲江界府使,曺命敬爲兵曹佐郞,黃旻爲司導主簿,朴弼彦爲典設別提,趙尙綱爲廣興主簿,徐命建爲掌樂主簿,徐宗翕爲司饔奉事,陳在摶爲典籍,李明坤爲敦寧都正典獄奉事,韓師德掌苑奉事,具梡相換滿浦前僉使,朴泰新今加嘉善冬至副使,洪景輔仍差事承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鄭彦燮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兵批,以朴鐄爲副摠管,朴載海爲訓鍊副正,李之達爲忠翊將,尹敬一爲都摠經歷,金養中爲中樞經歷,南泰慶付副護軍,權相一、金箕錫、洪得厚、洪景輔付副司直,李晉吉付副司正。 ○兵曹口傳政事,以尹鳳廷爲捕盜從事官。 ○答工曹參判趙顯命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筵席已諭,豈欺卿哉。今者將任,內遵古例,若取勳戚,捨卿誰先,六條懇辭,其涉太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卿勿復辭,從速應命。 ○答漢城左尹朴弼健疏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答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省疏具悉。頃者特推,乃自古設藩任,爲生民之意,近歲爲藩臣者,不知委方濟民之意,視守士,而各思雖有數邑之飢,輒煩朝廷,非設官之意,心常慨然,故方當飭礪之時,宜自此等卿,與江監特推者,蓋以此也,本非過報民事之意,卿何過辭,勿辭察任,末端所請,令備局,卽爲許施焉。 ○工曹參判豐原君趙顯命上疏,伏以臣本以無似,濫與勳籍,叶蒙賜對,醉酒飽德,揆諸涯分,已極踰僭,至於銀盃之賜,實是曠世之恩,諄諄侮諭,至懇至切,雖慈母之於愛子,何以加此。臣雙擎歸家,誇耀里閭,親黨聚觀,搢紳傳玩,受恩之大,與天無極,雖糜粉臣身,誠難報塞,玆敢祗奉箋文,鳴謝萬一,顧以踪地,危迫未克,躬造闕下,親自呈納,臣尤死罪之至。仍竊惟念,殿下之眷愛臣如此,凡有衷情之訴,疾痛之呼,宜無不達於旻覆之下,而昨日瀝血之懇,獨不能上格聰聽,批旨嚴重,責厲彌切。臣於此惶駭悚懍,益不知所以自措也。然父豈有不慈於子者,不孝者子也,君豈有不仁於臣者,不忠者臣也。誠使臣平日事君,自篤忱誠,不以一毫虛假,見疑於殿下,則今日之事,必不待臣之畢辭,而有以曲副之矣。只緣臣精誠淺薄,無以孚格於聽卑之天,且於日昨陳疏時,驚魂未定,神思惝怳,操筆抑塞,不能盡其所欲言,雖以日月之明,容有未盡照燭者,復以關於國體,切於私情者,歷數而悉陳之。惟聖明,曲加矜察焉。臣聞耕織殊問,履屐異用,一或失宜,害及國家,雖冗司漫職,尙宜愼揀矧玆將名之任,所關爲如何,豈可苟授於一介年少白面,而莫之恤耶。儻有僨誤,安危立判後,雖追悔有不可及此,其不可冒受者一也。卽今武臣中,曾經是任者,已有數人,此外資望俱隆,屢入薦剡者亦多,新望之出將校、軍卒之所薦望者,必有其人。今猝擺棄常格,擧一國之重柄,而授之於千不似,萬不近之人除目之下,萬目俱駭,卽一營上下軍校之憮然失望,擧懷不平,可推知已士心不附,而能爲將者於古有之乎?此其不可冒受者二也。古之所以處勳戚,自有其道德宋已事可按覆也,仁廟癸亥以後,雖以勳戚將兵,彼皆以名臣、碩輔,蔚能爲時望之所歸,未曾有庸謬如臣,而濫廁於其間者,今顧不問人之賢遇,惟例是循,固已有乖利,淸朝用人之道,而臣又不自量度,從而號於衆曰,我乃勳也,戚也。我可以藉古例,而得大將也,攬取非分,若固有之則人之可笑,孰有甚於此者乎?此其不可冒受者三也。臣之哀苦情悰,曾已屢瀆,今不必更提,而自有新命以來,親知之稍愛臣者,一辭悶歎,爭來慰問,有若遭罹憂患者,然誠以分外之得,後必有咎,而過福之災,前轍可戒故也。衆所同憂,而臣則恬然不思,所以趨避之術,則只此一念,便可以得罪神天,臣雖遇昧,豈爲是也?此其不可冒受者四也。臣自遭凶言以後,心膽隕墜,世念都灰,斷斷一心,只欲退守丘壑,避遠駴機,前後疏陳,非止一再,雖京兆水部之除,猶不敢爲出脚之計,今番納符之後,固將走伏郊廬,仰陳情懇,及承筵敎,至爲諄切,區區私願,亦蒙矜許,威顔咫尺,逃遁無路,遂以優游閑局,專意籌司之意仰對,而退循顧初心,已不勝其慙負,而今又因緣推遷,遂至於此始也,京兆水部之力辭終焉,將任兵柄之叨冒,則首尾橫決,不成事理,士大夫辭受去就,關係風化,臣雖不自愛重,殿下獨不念治道汚隆,所關非細耶,此其不可冒受者五也。廟堂之薦臣,殿下之授臣,實由臣之過辭淸顯,則今日所遭,莫非自取,藉令冒受於此,而終若得免乎?彼則,在臣情願,可謂失其半,而得其半,猶不爲無說,旣承此命之後,所謂淸顯之職,又來逼身,而殿下以休戚之義,君臣之分,縛束而馳驟之,則臣於此,更將何以處之耶,始辭淸顯,媒得戎權,旣握戎權,復叨淸顯,以文以武,左右罔利,則廉恥之士,必有不食臣餘者矣。揆以分義,無一可受,而惟此一事,尤覺難處,未聞明命之前,雖萬被誅戮,決無移動一步之望,此其不可冒受者六也。由上三條,則關於國體之說也。由下三條,則切於私情之說也。凡此六不可者,字字說出赤心,實無亳末假飾,以殿下至仁至明,儻或徐究而密察焉,則必當惕然感悟,怛然悲傷,思所以處臣者矣。臣之事殿下,今已十四年所矣。殿下之知臣,不可謂不深,而或未能盡燭於幽蘊之情,殿下之愛臣,不可謂不至,而或未免推納於不祥之地甚矣。君臣交際之至難,而上下孚誠之未易也。臣本無一能,然若夫周旋經幄,出入補指,或可謂不無寸長,而一忝濫勳,此路永阻,節次簸揚,遂無所不至,畢竟衿紳大夫之漸疎,而韎韋君子之同歸,門戶子孫之憂,亦有死不得以瞑其目者,此臣所以中夜不寐,撫躬而自悼者也。悶菀之極,不覺煩縷及此哀之命也,不哀之亦命也。惟殿下察之,臣無任云云。 ○左尹錦陵君朴弼健上疏。伏以臣本無似,忝在勳府之末,叨荷丘山之恩,蔑效涓埃之酬。居常愧懼,若隕淵谷,重以膏肓之疾,累年淹痼,尋常朝賀之班,起居之列,一未簉參,蔑分虧禮,積有罪負,計擬披露情實,仰請譴罰,而不但病甚神昏,數行文字,亦無以綴成,每以狗馬賤疾,仰瀆崇聽,煩猥爲懼,因循至今,只益悚蹙,日昨暎花堂賜對之命,實是稀有之盛擧,病裏承聞,且驚且感,不計死生,舁到禁扄之下,而咫尺天陛,斷無自力進身之望,終未能隨諸臣之後,仰覲耿光於經年久違之餘,止煩稟啓,自外退還,寸忱耿結,撫躬自悼,深夜掖隷,降臨陋止,輟賜御廚之珍膳,一視登筵之同列,是何在床之縷喘,蒙被聖念之曲軫,荐紆曠絶之異數,乃至於斯,臣蹶起拜擎,感淚迸地,闔門聚首,不知死所,敢將叩謝之忱,仍請慢命之誅,而見格喉司,疏未登覽,情悃未徹,惶隕冞極,乃於此際,遽膺京兆佐貳之除,聞命驚惶,益不知置身之所,其在分義,宜卽竭蹶,而顧此沈痼之疾,不可復起,職事奔趨,實無其路,詞訟劇地,尤不宜一日虛縻也,決矣。噫臣以常訥蔭官,適値倖會,致身至此,惟是筋力奔走,爲萬一報答之圖,而不幸奇疾嬰身,已分癃癈,此生此世,永孤聖眷,瞻望雲霄,但有涕淚而已,玆敢略具短疏,冒死陳懇。伏乞天地父母,俯賜諒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治臣前後闕禮之罪,以肅相綱,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云云。 ○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伏以臣姿性愚樸,識慮短拙,凡百執事,無一可堪,矧玆方面重任,寧有毫分稱似,而怵迫威命,冒沒趨膺,日夕兢懼,如臨淵谷,惟其區區所自勉,未嘗不在於奉令,承敎無自速戾,而不幸莅任之初,値此極備之災,目前數十州,生靈汲汲,有難保之形,心焉如燬,策實罔措,妄謂救荒之要,無過於擇守宰,便民之方,莫急於除,擾弊前後狀奏,動輒疎率,屢煩未安之敎,荐被重推之命,至於題廢最,則失嚴明之體,請賙賑,則有過濫之語,喉司請罰,雖若故事,筵席問備,寔出特旨,臣聞命惶悚,置身無地,惟有引服懲艾之不暇,何敢猥自陳暴,更犯無嚴之誅哉?第臣之隨事做錯,觸處生疣旣如此,則其不容一日,苟據於藩宣之地也,決矣。玆敢席藁封章,恭竢處分,伏乞聖明,亟命遞臣之職,治臣之罪,以嚴國體,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竊自惟念,臣罪非止一二,而究其本,則專由於奏災過實也。今於請譴之章,又及臣事,極知添臣之死罪,而臣若徒懷畏縮,苟然泯默,終自阻於閔覆之下,則是臣欺君父也,負國家也,臣雖萬萬無狀,獨不仰愧天監,而俯怍民視乎?蓋本道地形,西迫泰山,東挾大海,自南至北數千里,只有一條路,經其間而無他綰轂,眞域內之隩區也。且臣營去京師,爲十日程,而北關之距臣營,遠者幾倍之,故臣於北邑民情,每患所聞難的,凡諸守宰之報災,不能無疑於虛實相蒙,則今臣狀奏,不見信於朝廷,亦何以異此,然畿、湖之間,當以亢旱爲悶,而鐵嶺以北,恒雨不暘,自臣赴任以後五六十日之間,得見日月之光,僅數日耳,風氣之絶異,陰晴之不同,有如是者,則方諸道告稔,而獨北關報歉,遠聞之致疑,固其宜也。臣誠死罪,抑有一事,可以明其實者,雖甚椳屑,何敢有隱,夫中秋令節,鄕俗所重,而北土爲尤甚,故人有恒言,秋夕穀價,可以占一年之豐凶,蓋當其時,家家鮭菜之費,皆以新穀爲資故耳。臣於今年秋夕,聞市肆無穀,一斗皮粟,直錢二十七文,是時別遣御史臣李宗白,亦在館與臣相對,錯愕歎咜,爲之失色,未知其歸奏之日,果以此仰達天聽否也,而咸之父老,皆以爲前古所無,雖己酉之慘,猶不至此。且以臣身親經歷者言之,辛壬年間,畿農之失稔如何?朝家之軫恤,當如何?而秋夕景象之蕭索,曾未見若是之甚也,到此地頭,臣雖不欲驚動,何可得乎?顧念本道處地之僻左,旣難於容旋,臣營財用之凋弊,又無以自力,則此其勢,非有控急於朝廷,取資於遠道,將未免束手待盡,而失今不圖,誠恐無及於事,取考己酉設賑時故事,則道臣之狀,請朝家之區畫,俱在早秋,故臣果援例條稟,以竢指揮,而今日國儲之哀痛,臣非不知,諸件之一皆蒙施,亦豈臣所敢取必者哉?及伏見別諭之下臣者,以利端兩邑水災,特許三百斛米之白給,又於臣所請浦項倉穀,加給五千石於廟議之外,臣於是,有以仰見聖上,眷顧豐沛遺民之至意,出尋常萬萬,使北民聞此,雖明日塡壑,將無所恨,聖心之子恤如此,而臣處承宣之地,若諉以財力之闕乏,坐視顚連而不救,則雖擢臣之髮,何以贖其罪乎?臣自聞廟議之持難,已分所請之斷望,而臣營記付中有封不動銀子數千兩邊上重地,所以爲不虞備者止此而已,在前營賑時,未嘗犯用,而目前諸邑守宰,或坌集營門,或交馳狀牒,咸以爲此時,不得賑資,無以措手,利害得失,若將決於呼吸者,臣萬不獲已,傾儲分俵,使之料理,而此何啻車薪之勺水哉。顧今冬序將迫,穀價漸踊,他道錢布,雖有所得運輸,貿遷之際,已恐其後時矣。至若本道三衙門耗穀,雖在少歉之時,被災之邑,輒蒙劃給,況今大殺之年乎?臣謂今年耗穀,毋論尤甚稍實,必全數劃得然後,可以隨其緩急,推移分濟,且內奴貢米,本爲救荒,而見儲者寺私奴貢米,其數尤不夥,倘蒙聖上,特降睿斷,竝命許給於被災諸邑,俾補賑資,則豈獨利端之民,感戴聖恩,頌祝無窮也哉。惟聖明,更加垂察焉,臣不勝云云。 ○九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宣政殿。朝講領事金興慶,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遠命、趙錫命,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金若魯、兪健基,獻納徐命珩,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兵曹判書尹游請對,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自墓門有栢止亦何疑哉一遍訖。若魯讀檜風篇題,自檜國名止檜國四篇。上讀新受音一遍訖。興慶曰,蘊作運音矣。怛乃惻怛之怛矣。若魯曰,檜國子爵如邶鄘之於衛,以《左傳》觀之是矣。上曰,此則未知其然矣。是附庸耶?興慶曰,檜乃舊國,而鄭則封於周宣王之時,後竝檜而有之,檜蓋至小之國也。上曰,蘇氏以爲,若邶鄘之於衛矣。若魯曰,以羔裘章舊說觀之。檜以小國,間於大國,其形勢雖務爲自强,猶恐或亡,況㓗衣服好游宴耶。詩人以爲豈不爾思,勞心忉忉憂歎之語也。此詩居變風之末,檜君之事,實人主之所當鑑戒處,而詩人憂歎,出於性情,亦可見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忠志之士,見國事日非,不能隨事盡言,托於詠歎,以《詩傳》觀之,多有如此者矣。興慶曰,玩細娛而忘遠慮,推類觀之,何如?上曰,唯。若魯曰,人君㓗衣服、好游宴,而無大志,則尙何言其他哉?蓋詩人,因其所見而言之矣。上曰,唯。若魯曰,世言漢文帝以後,無三年之制,而以此詩觀之,亦不行三年之喪矣。興慶曰,時無行三年之喪者,故詩人有此庶見之語矣。爲其父母服喪,何與他人,然顔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悅,凡事當於理,則人皆悅服矣。寅明曰,文、武、成、康之時盛矣。漸爲衰微,末流至於此極,將見中國化爲夷狄,則孰不悲歎?此人情之所同然矣。健基曰,檜君羔裘逍遙,故風俗頹敗,至於不行三年之喪,此皆在上者之所使然也。上曰,然矣。寅明曰,爲其君者逍遙游宴,故末流所以爲鄭風也。上曰,羔裘逍遙,若大姬之好歌舞矣。健基曰,觀檜風,則異於鄭風矣。上曰,豈可以檜君之事,爲鄭風乎?鄭莊公,爲始封之君耶?興慶曰,武公之子爲莊公,武公、莊公,詩人皆稱譽之矣。健基曰,鄭風流蕩淫佚,檜風貧窶凋殘,此所以異也。上曰,果異於淫佚者矣。寅明曰,世代漸變而然矣。若魯曰,萇楚章非興也,人者萬物之靈,故有室家生樂,而政煩賦重,爲其民者,反羡草木之無知、無室、無家矣。上曰,人者異於禽獸草木,而以此詩觀之,誠可惻然,何必言檜風哉?以今日言之,隰有萇楚之歎,未知有幾人矣。論其文義,心甚歉然矣。若魯曰,以今日論之,萇楚之歎,誠未知有幾人矣。反復觀察,務盡救恤之策,何如?寅明曰,默而思之,誠甚慘酷殘忍矣。禽獸䖝蛇,莫不自得,而人爲最靈,反羡草木之無知慘矣。漢文當春下詔,哀民阽危,或減租、或勸農者,皆推惻隱之心也。上曰,萇楚雖檜國之詩,似爲今日而作矣。今則法禁解弛,草木濯濯,何處可見其沃沃乎?川澤之侵漁,無節魚鱉,旣殫飮食之奢侈日甚,六畜亦盡草木,魚鱉禽獸,亦不得遂其生矣。興慶曰,非但百姓爲然,草木魚鱉禽獸亦如此,殿下推此實心,各別愛育,則磨以歲月,可以得效一時,豈可得草木魚鱉禽獸之欣欣自樂乎?上曰,欣欣自樂至矣。若魯曰,自上勿釋此心宜矣。健基曰,宣王時有鴻雁詩,與萇楚之義,同矣,而宣王側身修德,故能轉災爲样,檜君羔裘逍遙,故得失不同矣。國家不幸遭水旱之災,若徒以空言文具爲事,則豈有効乎?凶年後豐年,甚於凶年,以其徵捧各樣逋欠故也。臣頃往湖南,備悉民弊,伏望申飭廟堂,各別保存,以過今年,則庶有生活之望矣。上曰,所達好矣,當留念焉。上曰,匪風章,我聖考之所嘗托意興感者,而予後生未及盡知矣。此時周室,非但衰微而已,觀其末章,想像我孝廟之志事,惻然感愴矣。今日君臣上下,勿忘匪風之義可也,聖祖聖考之志,卿等祖父之心,今日君臣,豈可忘乎?興慶曰,下敎如此,感激何達,丙子之變,冠屨倒置,我孝廟親經禍難,恒存復雪之志,而春秋大義,未及伸於天下矣。今則歲久年深,日遠日忘,卽今慷慨,或有以爲假者矣。上曰,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此存羊之意也。興慶曰,聖敎如此,豈無感發之心乎?寅明曰,匪風下泉,古人比之於剝之碩果,凡天地間陰陽之機,循環不斷,此詩亂極思治,故比之一陽,卽今則可謂無一陽矣。東周之責,在於我國,我國在天下,如積陰中碩果矣。尊夏攘夷,雖不可輕議,而樹立風敎,修明禮義,則自可爲東周矣。若禮義晦盲,風敎頹圮,而民生離散,國勢衰微,則便是無一陽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若魯曰,下敎以爲當講,明尊周之義,不必講其文義,故不敢更達,而誰將西歸懷之好音,乃亂極思治之意,猶疾痛必呼父母矣。伏承下敎,孰不感泣?而但卽今徒爲皮幣之事,誠可痛矣。我仁祖大王,孝宗大王,顯宗大王,肅宗大王四朝,講明大義者,所以不絶,天地之彝倫也。古人則以爲含痛忍冤,迫不得已之意,當存諸胸中,而今日諸臣章奏,乃無尊周之字不久,春秋大義四字,將不知爲何物矣。殿下頃因文義,有下敎之事,今因匪風之詩,復有此敎,常以扶樹綱常爲念,則自然有效,不必形諸事矣。健基曰,春秋大義,亦有其實,不出於宣王內修政事,外攘夷狄二件事矣。留意務實,臣所望也。上曰,當留念矣。命珩曰,承此下敎,微忱感激,不知所達矣。若魯曰,以時勢言之,胡無百年之運,此非朝伊夕之事,在攘夷自强之策,我乃無一事之做得,誠可歎矣。上曰,今者吾民倒懸,而尙未知講究之策,夷狄之敗,又何以遙度預備耶,有如捕風捉影矣。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於禮何。今番以雍正上諭觀之,每事自矝,言于使臣,自以爲似,康熙蓋其意,則自以爲勝於康熙矣。觀十四王事,則其骨肉之禍甚矣。大臣論之而雍正遽變其說,終以大臣爲非,雍正事,無可言者矣。若康熙則極爲豪傑矣。倒懸之民,猶未救活,況萬里外事,何以講究乎?常時勿忘,自强之道,可也。若魯曰,彼敗走時,必棄疾於我矣。凡事豫則立預,爲料量可矣。上曰,彼敗走處,非寧古塔,則瀋陽矣。若魯曰,若當如此之時,則邊城糜爛,必至於京城矣。內修外攘之策,不可不留念矣。寅明曰,宋與金,何等怨讐,高宗時,多有忠臣志士,爭言復讐之策,而至于眞德秀時,國勢將亡,故德秀反憂其輕,爲絶和矣。我國復讐乃當爲之事,而臣以東周之策言之者,修明政敎扶樹綱常,則腹心旣固,四支自擧,不可矢落處立的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健基曰,周宣中興之實,在於側身修行,乃正心誠意之事也。今與廟堂,講究自强之策,國勢漸固然後,萬一天心悔禍,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將來事有不可知,而今若興兵北伐,則固不可輕議矣。上曰,所達是矣。雖有根本,豈無節目乎?卽今廟堂全忘,西北預爲擇守,可也。若有變時方擇守令,則豈能及乎?寅明曰,雖欲擇之,擇之甚難,壬辰年金晬、李洸輩,乃極擇之人,而未免敗事。高敬命、趙憲廢弃迂怪之人,而倡義殉忠,所立卓然矣。上曰,當時猶不擇人矣。擇人則豈如此乎?興慶曰,李舜臣起於萬戶矣。上曰,萬戶耶?寅明曰,乃鹿島萬戶矣。盤錯利器,固在於人所不知之中矣。游曰,北道備禦之道,皆以前時備禦野人模樣,仍之矣。上曰,野人乃淸也。寅明曰,董山明朝時得罪,來居建州,乃滿住而淸之先也。游曰,我國每事,有始無終,徒爲築城,而兵餉軍器則無之,平安道到處有城,而皆如此矣。上曰,我國規模每如此,關西多有山城,頃者花原君,以軍糧事言之矣。有山城而無軍餉,脫有不虞,子女玉帛,盡爲虜有矣。廟堂所爲,每如此矣。寅明曰,名雖戶曹,欲限銀十萬兩,盡爲充數,而未及爲之矣。上曰,嶺伯爲戶判時,欲爲之矣。寅明曰,自有不得不,爲之事矣。游曰,糧餉可以儲蓄,而西路則穀甚少矣。上曰,重臣雖不達,而頃有所思矣。寅明曰,七八萬石,何以辦出乎?上曰,此則好矣。利欲同行可也,戶判在時欲爲之,而守令亦欺之,然則無可恃之人矣。寅明曰,不可因噎而廢食矣。臣旣遞戶曹,非爲戶曹也,戶曹自有不得不爲之事矣。積穀西路好矣,而或以淸野之法言之則異矣。上曰,此所見何如,興慶曰,不無此事矣。游曰,小臣先祖尹斗壽以爲,當壬辰之亂,平壤城中,所儲軍餉十四萬石云矣。卽今城中所儲,不滿數萬石,㳂海各邑,無儲置軍餉之事,臣待罪西伯時,欲爲措置,而竟未果矣。寅明曰,一事而是非不同,乃尹游積穀西路之說也。壬辰倭退後,軍資倉餘十二萬石云矣。上曰,古則軍資倉大矣,在前者似庫矣。游曰,堂峴近處,有萬里庫矣。寅明曰,鄭道傳設立軍資倉時,規例甚爲微密,馬死則皮歸司僕矣。若魯曰,關西守令,每多越法,勿使數遞,又爲精擇,可矣。上曰,關西守令多濫,如儒臣之言矣。寅明曰,西路守令,易於三南,皆欲爲之,無厭避之事矣。上曰,曩者有諱筵說之事矣。今番入侍諸臣,當體諱筵說之意,而注書日記修正時,入來修正可也,下番之言太分明矣。興慶曰,數日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一向安寧矣。寅明曰,俄聞咳嗽之音,且有鼻涕,或有感氣耶?上曰,咳嗽或有之,而鼻涕則有所興感故也,非有感氣矣。興慶曰,丸劑進御後,症候加減,何如?上曰,腹中輪囷之症,似愈矣。今秋常有鬲痰之氣,無閣在痰上之事矣。興慶曰,自古雖云筵席,語秘未得其詳,然史記秘密,固不可出,而泛然筵說,又何必諱乎?上曰,有所懲創,故然矣。古書固云,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矣。卽今世道怪異,好傳播浪說,往時諸臣,所傳相左,以皇明太祖事,有浪傳之說,如此,申飭然後,庶無相左之事矣。今人好相傳說,甲者所言好聞處好言之,惡聞處惡言之,所以申飭操心之道也,必無傳十事時,加傳卄事之弊矣。寅明曰,小臣惶恐,敢達矣。小臣冒忝曾前僨敗之銓地怵迫出仕,不過欲速了都政,而僚堂久病,且不無新通消詳可否之事,自致遲滯,今則本曹應行之事,皆已爲之,而意外郞官見遞,故都政不得爲之矣。臣頃者以郞官事,有所草記,而郞官於通塞之間,多所持難,終至於投筆而起,及其出而復入,又使郞望新通中,三人有不安之端,其所擧措,殊極乖常,而第都政,將爲擧行郞望,有難越次,或可更爲敍用耶?上曰,近來無此法例耶?銓官郞廳,有循私不公之事,則長官於政席,有補外開政之例,非尹汲,則其不爲補外之事乎?予欲責卿而不果爲矣。汲之多所沮塞,誠極非矣。如李玄輔嶺伯,亦不爲沮遏於承旨望中,而渠以郞官,獨爲銓官不爲之事,卿不用補外開政之例,罰止於罷職不敍,亦甚輕矣。若使豐陵當之,則必不爲請敍之言,卿之請敍殊涉徑先,今命推考卿矣。{{*|出擧條}}。寅明曰,玄輔之外,如南就明、吳光運等,不干之人,亦皆防塞矣。申晩,旣爲北評事銓郞,當新通,而銓郞望,每生事彼此若或不平,則必生大段事端,故權衡彼此自然數多,偏則望少,公則望多,實出於不欲生事之意也,如李喆輔當爲之,而恐議論層激,不爲擧論矣。汲投筆而起,復爲入來,使新通三人,有不安之端,還爲出去,今番之事,出於小臣之苦心血誠,而人微望輕臣之罪也。上曰,投筆復入,擧措怪異矣。渠若覺悟則善矣,不然何所用乎?洪得厚事,吏議防之矣。上曰,傳啓先爲之,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監試二所試官,竝命罷職。{{*|措辭見上}}上曰,勿煩。{{*|出擧條}}游曰春塘臺,以初七日啓下,而以儒生,對擧爲之,擧措頗大,閑散初試,雖今日當爲之,而以儒生對擧爲之,似庭試矣,以七日爲之,則日子急迫,未及周旋矣。下詢大臣,退數日行之,何如?上曰,式年武科想遲矣。游曰,他處基址狹隘,不得爲之,待出榜然後,可以爲之,十一日間可爲之矣。上曰,日氣漸寒,外方監試,士子久留,有弊閑散,初試其前,可以優爲之,觀勢爲之,可也。戊申年則取人之路,廣矣。觀武才之規,二中四分,邊將除授矣。都目不爲掣肘耶,都目速爲之,可矣。若魯曰,都目漸退,而玉堂有闕,今日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宋徵啓久爲禁推,或可有分揀之道乎?上曰,宋徵啓不仕過矣。禁囚已久,豈無思量之事乎?其撕捱則不當矣。健基曰,自上誨諭使之出仕,渠安敢不出乎?禁推已近三朔,而卽今番次甚爲苟簡矣。上曰,上番處,已爲下敎矣。日晷漸短,春塘臺舊無三貫革之事乎。興慶曰,小臣,待罪翰林時,隨駕往春塘臺,而無此事矣。上曰,先朝初年,設科於慕華館矣。錫命曰,朴泰淳,於慕華館設科時,登第矣。上曰,三貫革事,前例相考,啓達,可也。上曰,夕講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黃晸,侍讀官金若魯、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若魯進,讀曹風自曹國名,止曹國四篇一遍訖。上讀新受音自曹國名,止曹國四篇。健基曰,上九亦變,似脫而讀之矣。上曰,似越而讀之矣。若魯曰,蜉蝣章,譏玩細娛忘遠慮序,以爲刺其君矣。或刺時人,而亦未可知矣。大抵蜉蝣,朝生暮死,至微物也,人若貪戀,目前無深遠慮,則無異於朝生暮死矣。以詩觀之,必時君之事,如檜風羔裘矣。似是賢者,愛君憂國,發之於詠歎矣。上曰,唯。寅明曰,雖不玩細娛,若無遠慮,則譬如燕雀處堂矣,蜉蝣諺所謂一日生也。若魯曰,人君臨御方內,謀事制治,皆有遠慮然後,可以爲國,若只爲目前,則猶天地之間,蜉蝣之生矣,推類深警宜矣。上曰,章下註云,未有所考,以序觀之,似好矣。寅明曰,時君無遠慮,則爲其臣者亦然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以衣裳楚楚之語論之,近來奢侈之害多矣,人無遠慮然後,方爲奢侈矣。彼則方揚揚自好,而詩人深憂遠慮,至曰心之憂矣,於我歸處作詩者,其所見可謂遠矣。寅明曰,心之憂矣,之人不用於時者也。上曰,遠君子,近小人而然矣。寅明曰,貪戀目前,以爲長安者及其有難,則所與同其樂者,退而向之不見用者,當其難矣。上曰,如此則豈不好乎?若然則世豈有桀、紂乎。寅明曰,君子小人,非賢邪之謂也。上曰,刺其君、遠君子,近小人矣。若魯曰,小人乃細人之謂也,詩意則似非賢不肖之稱矣。健基曰,候人宜荷戈與祋,彼其之子,似貶之矣。三百赤芾,譏小人之登用矣。若魯曰,以末章觀之,似指賢邪矣。上曰,不用君子,則眞小人進矣。若魯曰,時君不明,不勝其位者見用,則其人做得何事,病國則同矣。晸曰,小人不可分,奸邪小人、細瑣小人而言矣。若魯曰,凶于國、悖于家之小人,其路則殊矣。上曰,爲國之害則二般,小人皆同矣。若魯曰,君子有幾等,小人亦多般矣。上曰,君子有有位、有德之分矣。晸曰,君子,賢者之通稱矣。健基曰,小人用則君子退矣,大旨刺其君矣。晸曰,刺其不能擇人而用之矣。健基曰,薈蔚刺群小之升,騰婉孌比君子之退處矣。上曰,予當鑑戒者也,今日重宰儒臣入侍矣。予雖不能知人,入侍諸臣能稱其職,則可無後世之譏,今予當以此自警,而卿等亦宜存戒矣。寅明曰,臣等不肖,豈無不稱其服之譏乎?上曰,貂不足狗尾續之時,豈無賢人乎?卿等皆世祿之臣,不救生民,國家則將不免狗尾續之譏矣。寅明曰,名器當惜之矣,我國官職,以士大夫爲之,異於中國之規矣。上曰,世祿之臣皆在位,乃在位之君子也。寅明曰,以麗朝觀之,中葉以後鄭、崔之亂,權臣當國,無賴盈朝矣。箕子首來東國,明貴賤之等列,名器不可不惜也。晸曰,卽今名器近於屑越,例事賞加,資級漸高,要官重任,遞改頻數,故有承乏之患,以古事言之,舜命九人,終始一官,漢用良吏,以官爲姓,勿爲數遞,申飭宜矣。上曰,倉庫氏耶?寅明曰,此則臣常欲言之矣。委任則擇人然後,可爲矣。上曰,擇人然後當委任矣。寅明曰,雖六卿之官,其稱職與否,有難知之,而至於戶曹、兵曹,則可以知之,自下有公論,而殿下豈盡知之乎?古則大臣以人事君,群臣優劣,君父有可知之理,殿下得人而委任,則可矣。不然恐有弊矣。上曰,以近來事言之,度支李判府事後,得權以鎭,權以鎭後,金東弼,金東弼後,卿爲之矣,度支則予常以爲擇人矣。寅明曰,無才者,何可强乎?上曰,公則好矣。晸曰,久任則以爲渠之職任,故人皆着念爲之矣。上曰,此則不然,若非不負國家者,久任尤有弊矣。若魯曰,我國官職,有升無降矣。晸曰,此則不然僨事,而不用者多矣。若魯曰,宋寅明之言誠是,預擇賢才,精審猛省,宜矣。寅明曰,吏曹在六曹中,其任職能否,尤不可知者矣。健基曰,一世非無才也,以隋之奸臣,爲名臣於唐,各隨其才擇而用之,宜矣。爲人臣者遇如此之時,則豈不榮乎?忠良之臣,未嘗無矣。上曰,爲治世之能臣矣。晸曰,無人才之說,臣以爲非伊、周、傅說之輩,何處得來,如蕭曹、魏徵、趙普,豈可以非三代人物,而不用乎?上曰,非無人才,皆不爲國事,便是無人才,才固不借於異代矣。若魯曰,鳲鳩比君子之用心,均一而贊美之語也,末章所云,正是國人,胡不萬年祝願之意也。上曰,此祁永之意矣。爲人君者雖不可自願萬年,而理則如此矣。寅明曰,此干祿,豈弟之意,心如權衡則四國,取則一身和平,福祿之至,如影響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人君在億兆之上,表正導率,發政施仁,正是國人,則自然有萬年之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下泉之意,如匪風矣。上曰,下泉大文,分明其義,與匪風同矣。朝者旣有下敎矣。若魯曰,末章想望之意,好矣。健基曰,下泉匪風意同,不必別論,匪風作於宣王之前,而周室復興,下泉作於齊桓之時,而周不復興,此皆由於人事之得失矣。上曰,有疑問之矣。所謂四國有王,非謂四國,各有諸候王矣。顧瞻周道,周室雖衰,而猶不亡矣。此詩追思先王,尤可悲矣。寅明曰,孔子以豳風,繼變風之末,與春秋,當一治之義,同矣。上曰,四國有王郇,伯勞之瞻彼中州,尤有感矣。若魯曰,亂極故思想尤切矣。寅明曰,國家,誠能明禮義、修政治,則便爲東周而不爲陰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此下則乃豳風耶。寅明曰,本曹郞廳吳瑗,新爲差出,而都政事急,數日內催促出仕,何如?上曰,使之催促肅謝,可也。{{*|出擧條}}上曰,以捕廳草記事。大臣入侍時,捕將同爲入侍事,分付,可也。以此人心,益爲騷動矣。晸曰,小臣,以該房坼見矣。上意雖在於鎭定人心,不可如此歇治矣。上曰,其時往陣中與否,何以知之,權孚有之乎?晸曰,非東萊府使權孚,嶺南儒生有權煦者,嘗入鞫獄矣。其曰我頭,可斷去云者,似知情矣。上曰,雖以此觀之,可知其非逆,豈可來告乎?晸曰,旣知其情,則同爲逆矣。上曰,不然順逆,懸殊其中,此等人,褒奬可也。晸曰,草記不爲出給乎。上曰,分付。勿{{*|出擧條}}捕將勿爲入侍。榻前下敎,亦勿爲之,可也。上曰,權院長,權煦之字乎。晸曰,書院之長,嶺南則儒生爲之矣。諸臣以次退出。 ==9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黃晸{{*|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經筵。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日食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黃晸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執義李光溥,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若魯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注書徐命臣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經筵爲之。 ○黃晸啓曰,摠戎使趙顯命,昨日承批之後,尤不當一向撕捱,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黃晸曰,忠淸兵使金洸,禁軍別將李義豐,今日晝講,同爲入侍。 ○黃晸啓曰,忠淸使金洸,禁軍別將李義豐,今日晝講,同爲入侍事,命下矣。晝講旣已停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引見。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彦胄、李喆輔,時在京畿楊州地,副修撰任珽,時在廣州地,副修撰趙漢緯,以忠淸左道京試官,時未上來,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應敎趙明澤,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明澤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非但事體未安,明日法講,上下番,不可不備員入侍,副應敎趙明澤,旣有只推之命,校理金若魯,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仍弘文館草記,副應敎趙明澤,校理金若魯,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宋徵啓,放送傳旨,啓下,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卽者校理金若魯,以新除校書校理,謂有難安之端,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今日晝講,知事金取魯,鍼灸呈辭受由,宋寅明吏曹褒貶進,李眞望在外,同知事尹游,觀武才初試試官進,趙尙絧呈辭受由,李秉常在外,他無推移入侍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晝講爲之。 ○任守迪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入侍,而憲府多官,或未肅拜,或在外,無行公之員除在外外,大司憲徐宗伋,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竝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朝講時,知事當爲入侍,而知經筵金取魯,鍼灸受由,宋寅明禁府坐起進,李眞望同經筵,李秉常俱在外,同經筵尹游,軍兵犒饋進,趙尙絅呈辭受由,無入侍之員,知經筵宋寅明,待明朝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今春夏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各司官員參謁時,戶曹佐郞洪允輔,稱病不進,依例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近來代加冒出之弊,極其紛紜,開國功臣之子孫,未知今爲幾代,而稱以錄券中,有蔭及子孫之語,擧皆成出,以此鄕曲間,毋論士族,品官無有,無加資者,此亦名器淆濫之一端。己亥年間,本曹備陳此弊,別爲申禁,而今已年久,漸益解弛,取考事目則,原從功臣,通訓以上子孫兄弟、甥侄、女壻中,從自願加散官一資,至於元勳正勳,別無區別磨鍊之事,則代加一款,似當一體施行,正勳原從,錄券中蔭及子孫等語,必是用之於除職時懸注,照律時減等之意,而藉重此文,不計正勳原從,代數遠近混同代加,無有限節,決是法理之外,此後則事目,應代加者外,久遠代加,依己亥年例,一切防塞事,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各道殿最啓本,則殷山縣監趙鎭世,以歇後處事,殺人者逃爲目,而置之中考,旣勤點下。慶興府使鄭淵,以酒或爲病,政無顯疵爲目,而置之上考。德源府使李鳳來,以隣失可略,吏橫宜懲爲目,而置之中考,旣自政院,請推道臣。雲山郡守沈溭,以雖似儱侗,亦無大害爲目,而置之中考,旣曰儱侗,則不可責其牧民。懷仁縣監李夏英,以苟能束濕,可無闕失爲目,而置之中考,旣不戢下致,有純貶連次居中,遞無可惜。輸城察訪金世儒,以濫馹宜飭爲目,而置之中考,身爲郵官,冒法濫騎,則免罪爲幸,不可仍置,當此外官久任之時,小小疵貶,不必深摘,而殷山縣監趙鎭世、慶興府使鄭淵、德源府使李鳳來、雲山郡守沈溭、懷仁縣監李夏英、輸城察訪金世儒,觀其貶目,不治已著,竝罷職,何如?傳曰,允。 ○黃晸,以兵曹言啓曰,因禮曹草記,今番觀武才,對擧以儒生庭試設行事,命下矣。武科則例有初試,故初試日字,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三十日爲吉云,以此日設行,而初試試取之數,自前多寡不等,或取二三百人,或取四五百人,而至於己亥年文廟展謁後,試士於春塘臺,而武科則以觀武才賞格付標中,閑良之直赴殿試者,更試座次,對擧放榜。庭試、初試則初不設行,故無取人稟旨之事,各年前例如此,而觀武才閑散初試及庭試、初試,例爲分兩所,次次設行於慕華館、訓鍊院矣。今番則期日急迫,實無次次設行之勢,若欲一時竝設,則試所亦無推移之地,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觀武才,儒生庭試,與謁聖有間,第四日爲之者,蓋爲武士之畢射也。不過比較坐次,同日唱第而已,元無殿試,只取六兩入格,柳葉箭三中,片箭入格,騎蒭三中,鳥銃入格,鞭蒭六中,比較騎蒭入格者,等畵者,比較壯元而已,今日筵中擇日云者,意謂閑散初試觀,今草記知乎?別設儒生,觀武才竝試,今巳二十有五年,無乃昧於古規之致,閑散初試,卽閑良故規矩,加於軍兵,取二技亦此也。何可別設,又何擇日,依此擧行。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因禁衛營草記,傳曰,別騎衛與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而餘數不多,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而訓局亦以此分付,可也事,命下矣。本局別騎隊中,出征者五十二人,依聖敎,移送於兵曹,除初試將校之列,而今此別騎隊之除初試,特出於不忘之盛意,則同時出征,本局別武士出身閑良,竝十一人,及局出身出征者十七人,亦當有一體擧行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一體擧行。 ○黃晸,以御營廳言啓曰,曾前觀武才時,各軍門付料軍官,依禁軍例,以各技初試試取事,自各該軍門草記,定奪矣。本廳軍官十五員,出身廳軍官二十員,合三十五員,俱是付料之窠,而其奔走勞苦,與禁軍無異,故曾在癸卯年觀武才時,自本廳以各技許施事,草記允下之後,自試所因榜出,臨迫未及擧行矣。今此觀武才初試時,依前稟定,以各技試取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別軍官十員,乃是戊申後啓稟設置者,非但擇差勸奬,蓋爲緩急所須,而以其新設之,故曾無觀武才時,試取之例,今此觀武才初試時,依禁衛營別軍官例,以各技一體試取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新舊番軍兵,因傳敎,一體試取矣。來十月當立番別馬隊及五哨軍兵,今已逢點,今此觀武才初試時,與舊番軍兵,一體試取,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軍器寺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本寺付料別破陣,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之意,自兵曹草記,允下矣。在前觀武才時,本寺別破陣,移送兵曹,只以射技試取,而至於戊申年別試才,從其自願,以砲射兩技,有許施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兩技中從願,試取。 ○假注書許鐔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江華府右贊成臣鄭齊斗所住處,傳諭聖批,則以爲,臣爲近行朝問候,曳載病軀,進伏畿路,而疾病淹滯已後,屬車區區微誠,亦莫能少伸,廻鑾之後,行宮旣遠,而賤疾更劇,歸死日急,卽已擔曳促歸,僅僅還蟄,今有日矣。安有匍匐道路,更承恩命之望乎?伏奉恩批下,宣至有召來之命,有若臣猶可遲留,至今以奉恩旨者,聖上豈知臣朝暮之命,已迫危急之域,不可以生人之事,論之者,今至此乎?至於史官偕來之敎,卽以臣身,方在中路,未歸而出也,今則臣身旣歸危喘,到此又無起動之望,只有瞻仰隕涕而已,史官偕來,一事亟使收還,俾除虛致枉弊之患,千萬至乞云。而儒臣病勢方極,實無承命之望,而臣旣承偕來之命,故仍留之意,馳啓。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伏以臣於曩日,因憲臣之論,權和經事,旣承重推之命,而伊後臺臣,竟以不竝論,臣引避,見遞於諫院處置,臣於是,踪地臲卼,縮伏私次,不敢處以恒人籌司之坐,每輒懸頉飭敎之下,悚蹙靡容矣。繼起之論,經月寂然,和經勘處,今已了當,一味泯沒,分義是懼,不得不露章自列焉。蓋此事實,亶出於爲陰雨之具,而都監酬應之浩大,有異於他軍門,且値連凶,裁減數多營造戰器物力甚艱,故只循前人之已行,取便相換,要得其些贏,以補萬一之意,而此等事例,不無中間濫雜之慮,故其時,移關于本道監營,使之收捧出給於於將校,或令該邑,直納于本局,所謂蔚珍、高城等邑,俱是領送監營及直納本局者也,則濫捧招怨,已不須論,而嚴飭束濕,自在其中矣。當初事狀,備悉於和經爰辭,已經日月之洞燭,則臣不必贊辭陳辨,而臺啓旣罪和經,而特命問備,又以臣不察爲罪,則在臣私義,何敢自謂無失,而晏然仍據於職次哉?園陵陪扈,推諉無處,捕廳合坐,義難撕捱,雖已間乍行公,區區情勢,終無盤礴,重任之望,玆敢畢瀝衷懇,仰瀆崇聽。伏乞聖慈,曲加諒察,亟命罷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幸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甲寅九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忠淸兵使金洸留待引見禁軍別將於李義豐同爲入侍時,右副承旨黃晸,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記注官金啓白。上曰,忠淸兵使先爲進來,洸進伏。上曰,卿下去之後,有可爲之事耶?洸曰,小臣待罪藩閫,豈不欲竭心盡力,圖報萬一,而才識庸下,百不如人,恐未能仰副聖上委寄之至意,誠爲悶慮矣。上曰,有所懷則悉陳,可也。洸曰,近年連凶之餘,本營兵任,且爲數遞,故軍兵等物,全未修改云。臣到任之後,無爲巡點修改,而伏聞本道監司,以凶歉之,故狀請停操,而卽聞本道年事,非大段失稔,習操廢却,至於五年之久云,失今不爲,更待何年,兵使主管一道軍兵,一不巡點,則軍器利鈍,山川險易,全然不知,脫有緩急,何以節制乎?且聞慶尙兵使魚有琦,今十四辭朝,亦爲巡點云,嶺南、湖西,宜無異同,一體擧行,少效一日之責,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近來此等之事,極爲疎漏,而嶺閫旣不停操,則湖西宜無異同,令廟堂稟處,而列邑行委,未及爲之,則姑勿行會,而通融知委,可也。{{*|出擧條}}洸曰,臣前任中、和礪山等邑,而軍兵器械無一可觀,以此推之,列邑之不成貌樣,從可知矣,豈不寒心哉?古有推栍點考之規,而今則以廢却之,故列邑守令,全不飭,礪臣下去之後,無用此規,申飭列邑,而必有朝令然後,可以擧行,故敢達。上曰,前日咸原君李森,亦以古規,有陳達之事,依例爲之,好矣,而似爲列邑之弊矣。晸曰,雖曰古規,而近無是例,金洸之言雖好,而似爲列邑之弊矣。上曰,未習橾之前,有推栍之例矣。仍顧謂義豐曰,卿近遞南閫,亦用此例否,義豐曰,臣雖欲爲之,道臣使不得爲之,故未能爲之矣。洸曰,近來不爲擧行,已成謬規,若因循不爲,則列邑守宰,必無顧忌之念,而不爲飭礪矣。上曰,欲使操縱,則列邑之弊,雖甚可悶,詰戎之政,亦不可疎闊,所請依施焉。義豐曰,金洸之言,是矣。近來列邑於此等之政,全然抛棄,不知爲虞,脫有可用之時,其將何以措之耶?以弓矢言之,至于今二百年之久,而未聞有新造之事,蓋緣黑角之貴而然矣。臣待罪北邊之時,歷見各邑,則欲造一弓,所費不訾,枚報營門,所給甚零,故不能新造,所謂稜鐵等物,無足可言,而矢亦然矣。大抵此等之物,非他器之比,而至於如是,豈非悶慮處耶。上曰,軍門,有油溥之法矣,何以爲之耶?義豐曰,一年再次修之,而此法不美矣。晸曰,始修之時,雖有光色,而久則反如前日之樣矣。上曰,此法,似爲一時之取色矣。義豐曰,戎政之疎漏,莫甚於此時,而兵使旣管一道之軍兵,則其所節制之事,不可觀守令之弊矣。大抵戎政,非特京外然也。臣曾於待罪禁營也,點檢禁軍之弓矢,亦如是矣。名雖七百,亦安用爲哉?故臣每以此申飭矣。今當此任,亦欲爲申飭。晸曰,古人講綢繆之策而有詩曰,此是當今第一務,此句之語,可謂切實,而戎政之難,自古然矣。近年或有別備者,而此亦爲一大弊也。上曰,承宣所達,好矣。此等別備甚有弊,而前有下敎之事,勿爲別備,只爲修補磨礪之言,申飭可矣。晸曰,以此意宣諭於各道兵水使乎?洸曰,此等別備,有其名而無其實,不過爲武弁加資之楷矣。近日堂上之過,多實由於此矣。上曰,兵使當爲出去,承旨宣諭。書晸詭讀使聞之。上曰,兵使年幾何?洸曰,三十七矣。上曰,禁軍別將進來。卿之所遭,實前古所未聞之事,以狀聞觀之,慮其傷,多矣,今則已愈耶?義豐曰,王綱所曁初不大段,而今則已愈矣。晸曰,伏聞御使之言,則止於如是,莫非王綱所曁也,不然則必死云矣。上曰,跬步之間,雖將軍非用武之地,而何爲而至於是耶?義豐曰,臣才識俱乏,百不如人,而濫蒙鴻造,致位藩閫,不能善禦,有此無前之變,未報天恩,墮損閫體,罪死罪死。上曰,北關之形勝軍兵,勝於三南耶?義豐曰,臣亦未能盡見,而地險兵强,實用武之地,而但人心之凶獰,自古而然,遐遠之故不沾王化,少無知識,記律解弛,分義莫辨,此實國家之所宜深慮處也。大抵先立紀律,則惠必在於轉移之間,而曾任是職者,不能使之革易,其習俗矣。臣亦添是職,未能爲前人之所不能爲,而所見則如是,故敢達矣。臣下去之後,艱得四千名軍卒,別爲作隊,輪次入番矣。入番之軍,無端出去,極爲無據,而此非死罪而逃者,臣無爲捕得治罪,而譏捕之際,實多可疑之端,若有故縱之情,故決掍三十度,而果爲致死。臣之罪犯,有難畢陳,厥后爲修理之事,移避獨在之際,忽有十餘人,不意乘間,持杖突入臣,本無勇力,且乏軍兵,而尙有一分紀律之,故不能直犯,而赤手空拳,其將何以措之耶?有一女人,急刃刺之劍,入四五寸矣。王靈所及不至死境,而緣臣無狀,國綱掃盡,論以邦憲,死有餘罪,而殿下不以爲罪,反寵異之,國恩,可謂罔極矣。上曰,女人所帶之釰大乎?對曰,不爲大矣。初不深刺,而蒼黃揮拂之際,自爾裂傷,而此等無前之擧,實由於人心之凶獰,紀綱之解弛也。上曰,瘡處左乎右乎?對曰,左矣。晸曰,頃者臺疏所論,亦過矣。以事勢言之,雖壯士,無如之何矣。上曰,匪意之事,雖壯士,然矣。而義豐本非庸劣底人矣。晸曰,家世蟬焃,而有知識能文字云矣。捕廳罪人,關係至重,所當卽爲究覈,而有問于大臣,而處之敎,尙今遷就,誠爲可悶矣。上曰,明日朝講時,大臣當爲入侍矣。晸曰,玉堂不備,似未爲之矣。上曰,若然則次對,久未爲之,明日來會賓廳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上曰,天業則其罪如何?晸詭讀文案後,上命晸書判付。晸曰,偸竊御器之罪,所當依律處斷,而外議,皆云必死矣。若是判付定配,殿下好生之盛德,至意,孰不欽仰?而殊非日後懲礪之道,是可悶矣。上曰,予亦豈不嚴治,而異於偸竊,當初渠亦無辭,知晩矣。晸曰,明日來會賓廳事,以㯚敎gg榻敎g書出耶?上曰,依爲之。校理宋徵啓,付過放送牌招察任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晸曰,科賊究覈,不容少綬,而禁府堂上,連不開坐,尙今遲滯,殊甚未安,而伏聞今日府堂,爲褒貶坐起來會云,卽爲申飭,好矣。上曰,科賊豈容緩治耶?禁府堂上,竝從重推考,必於今日內開坐事,分付。{{*|撘前下敎gg榻前下敎g}}上曰,北來之罪人,不如初不上來也,若於戊申初則可矣。初旣有罔治之敎,而今又覈治,則人人必將有自危之心,殊甚難處矣。晸曰,脅從罔治之敎,殿下好生之德,可謂至矣。我朝列聖,待士大夫之道,靡不用極,而亂逆之輩,多出於世家大族,誠可寒心,此賊亦非常人貌樣云矣。然豈有爲逆,而至今漏網之理乎?但二兩錢質大縀二疋云者,極爲虛疎,而似有內應,上下人心,雖似驚撓,而亦安知非大可慮之事耶?上曰,二兩錢質二疋云者,極爲虛疎,決非大段賊矣。若有緊切可慮之端,則予亦豈容少緩耶?大抵此非新出之逆,而道臣之初,不覈問直爲上送,極爲徑先矣。晸曰,亂逆之輩,豈有每出之理乎?此非新出之逆,亦必戊申培養之徒也。諸臣遂以次退出。 ==9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大王大妃殿誕日,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未肅拜呈辭入啓,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以判尹趙尙絧三度呈辭,傳于李德壽曰,只遞本職。 ○備忘記,傳于李德壽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李德壽啓曰,今日朝講,憲府無進參之員,執義李光溥,持平金尙魯,疏批已下,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臣子分義,決不當若是,副應敎趙明澤,副修撰宋徵啓,牌不進罷職傳旨,雖未及入啓,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趙明澤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禁推傳旨,捧入。 ○傳于李德壽曰,今日若不得爲朝講,則當爲次對,而出御法殿移時,而尙無去來之事,至於宋徵啓元無引嫌之事,趙明澤亦無撕捱之端,而臣子分義,豈當如是慢忽耶?時刻已過,政院,終無申飭之事耶。 ○傳于黃晸曰,法講命下,因講官之不備,未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宋徵啓之前後撕捱,已涉無義,而付過放送,特命牌招,而又復違牌,廉隅雖重,分義亦不可輕,而況無義者乎?今之紀綱,因此等儒臣,而虧無餘矣。豈可相持,而徒損國體乎?副校理宋徵啓,泰仁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閔百男,遞付京職。今日法講,玉堂不備,其將未行,再明日晝講爲之。玉堂闕員,政官牌招,開政差出,牌招入直,以爲再明日,備員開講。 ○吏曹口傳政事,泰仁縣監宋徵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昨日法講命下後,玉堂將不備,承宣有陳達,故然則明日,來會賓廳事下敎,則法講行不行,其當稟也,而不此之爲,玉堂無人先入時刻,賓廳來會,亦爲竝稟,非昨日下敎之意,旣入時刻,則正時,將至君父殿坐,而違牌爲事,極爲寒心,承旨亦難免,不能遞差。 ○傳于韓師得曰,玉堂備員後,當下敎,日已晩矣。次對爲之,來詣閤門外。 ○韓師得啓曰,近來廳中,出納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來十月初二日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左副承旨韓師得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鄭彦燮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本曹郞廳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若魯爲吏曹佐郞,以沈星鎭爲副校理,以南泰良爲校理,以金尙星爲應敎,以洪重一爲兵曹佐郞,以曺命敬爲持平,以趙顯命爲兼同經筵,以金時敏爲宗廟令,以朴乃貞爲判尹,以鄭彦燮爲右副承旨,以李著爲執義,典設別提單閔百男,遞付京職事,承傳。 ○兵批,副護軍趙尙絧、金致垕、李弘模,副司直黃晸,副司果尹鳳廷,以上單付僉知單崔一興。 ○韓師得啓曰,校理南泰良,副校理沈星鎭,家在城外,城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右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彦燮,旣有只推之命,伴直無人,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前持平金箕錫上疏,盛論科場之雜亂,專由於寫手隨從之冒入,請加別樣痛禁錄名,禁亂等官,亦請各別擇差事,有令廟堂,稟處之批矣。近來大小科場之雜亂,實由於國綱解弛,人不畏法之致。朝家之前後申飭,非止一再,而便同文具,全無實效,雖以監試言之,始則開場於東學漢城府而有裕,今則至於泮水堂而尙不足。以庭試言之,始則許入於殿庭而有裕,今則至於春塘臺而無餘地。若此不已,科場將無可設之地,而試事輒有亂場之慮,臺臣疏請,誠有所見,不可不申明令甲,趁今變通,從當成出節目,啓下知委。自今後,大小科場爲始,痛加矯革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强弓能控者,偃月刀能擧者,本曹所屬及各軍門將校中,抄擇可合者,預爲擧案待令事,啓稟定奪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鳥銃及鞭蒭,例遣命官,慕華館試取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在前觀武才時,有兩貫革,各三人入射之例矣。今亦依此擧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禁衛營別騎衛,各技初試與否,取稟。草記傳敎內,禁衛營別騎衛,訓局別騎隊,與他自別,特爲除初試以示,不忘戊申功勞之意事,命下矣。本廳中軍所別武士,則設置已久,從前觀武才時,自本廳各技試取,此則所當依前擧行,而至於大將所別武士,則戊申年變亂時,各項有功勞者,其時別爲啓稟,創設十一員矣。此與禁衛營、別騎衛、訓局別騎隊,無所異同,而係是新設之窠,今此觀武才時,初試與否,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一體除初試。 ○左承旨李聖龍,同副承旨任守迪等疏曰,伏以朝者,伏奉下本院備忘,臣等不勝惶蹙矣。蓋院掌多房凡務靡一,而若其自申後,至卯前之事,則入直者當之,臣等旣昨日伴直之人,則尙何可以諉非該掌,而獨爲倖免,以故現告之際,僚議或難指的,而臣等深有所恧蹙不安者,相與迸出矣。右僚忽復自當,仍又書名,現告臣等,則不入焉,代掌替當,雖是右僚之意,而在直獨逭,亦豈臣等之所自安也。臣等方治疏自列,擬與右僚,同其罰矣。此際筵敎又下,只遞昨日入侍之僚,召牌奄辱於臣等,在家違傲,分義甚懼,玆敢隨詣禁扃之外,竝伸自劾之義。伏乞聖慈,特垂俯諒,亟遞臣等之職,俾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爾,無少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冒昧再出,許久盤礴,旁嘻側笑,一味不恤,耿耿寸念,唯在積誠更籲,而連有事,故姑且遲待朝者,嚴敎忽降,震駴無地,臣忝居長席,凡有所失理宜首被,況先入時刻一着,又是臣該掌,此唯循例應行之事,儒臣違牌,又不能逆料,而同僚二人,特以在直之,故必欲自當,迸出其實,毫無所奸,則臣不自首,其誰當者,不料聖上過加分別,特仍臣職,繼有牌招之命,臣待罪頌恩,宜卽趨承,而周旋一院,榮辱與同在理,在誼固所當然,一遞一仍,寧有是理。伏乞聖明,特許鐫遞臣職名,以警具僚,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今日備忘,因聽下敎,承宣不察之,故於卿,少無所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執義李光溥疏曰,伏以臣之前後居臺,亦已屢矣。動遭顚敗,無補絲毫,居恒愧懼,若隕淵谷,頃叨本職,適値兩司俱空,變通無路,黽勉應命,累次入侍,而伊時宗班之事,實係目下,略略論劾,蓋出懲後之意,而節拍層生,怒詈交加,及乎驪川、驪善之疏發,而臣之所論,便歸於無所止泊矣。事過之後,不必更起葛藤,而第伏聞厥後,筵中因此一款,至有國綱解弛之敎,此莫非如臣巽懦,忝居臺閣,虧負職責之致,追思至今,惶隕冞切,而向來憲隷之作挐,又爲臣不能檢飭之罪,臺疏所云,實亦有據,而蓋作拏憲隷,卽監察所帶墨尺也。誘引鎖匠所屬恐喝,犯倫罪人,暗地索賂,以至事發而成獄,其翌日,掌令臣李台徵,則詣臺,臣則在家,而聞極驚駭,卽相通議搜捕,墨尺等移送秋曹,而依法重繩之意,仍爲論關矣。大抵憲隷,率多無賴之類,憑藉作挐之弊,想亦不一,爲其官者,孰不欲嚴加懲戢,而不知之中,乃至於此,監察墨尺,雖異於臺官所率風憲之地,糾覈百司,苟其彈壓有素,咸知畏伏,則亦安有此等意外之擧耶?一時勘罷,亦云太輕,臣何敢以事不由於臣所帶之憲隷,而有所自解也哉。不料聖度,包容恩敍,旋降復寵之,以纔試僨誤之職,恩至渥也,德至厚也,而其於國體何如也,朝綱何如也?臣雖愚迷,亦有一段廉隅,以此情地,尙可晏然復立於臺端耶?臣暫出郊外,聞有除命,卽還私次,方擬陳章自處矣。此際天牌辱臨,不敢坐違,隨詣闕下,略暴情實。伏乞聖明,亟許鐫削臣職,仍令更加重勘,以重臺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金尙魯疏曰,伏以臣以人則庸,以才則鈍,出人下遠,甚矣。分外科名,得之僥倖,史局淸選,夢亦不到,而臣卽新進一賤臣耳。徒知抗命之爲罪,不覺傍觀之竊議,初未力辭,容易出脚,畢竟人言,旣峻且深,說往說來,轉成鬧場,騰名姓於章牘之間,壞大閑於立身之初,雖荷天地之慈,早賜劃處,而點檢出處,悔恨無及,語到此事,羞愧欲死,郞署漫職,猶不敢唐突承膺,況進於是而置之風憲之列哉?然臺端一步,近作規避之所,或强託情病,或無故撕捱,臣嘗病之,臣雖無似,豈肯效此等俗套,而抑臣情勢之外,竊有不敢冒出者,夫臺諫者受人主之耳目,論時政之得失,其爲職也,顧何如也?而見今朝廷之上,綱紀日隳矣。言責之地,氣象厭厭矣。如臣者年少望輕,言必不信,以何風裁,以何論議,起已死之氣,而振已頹之綱乎?此一不可出也。正己然後,可以正人,而臣旣一出世路,立取狼狽,眞所謂我躬不閱,奚暇開口論人是非哉?此二不可出也。三司言議交相關涉,而今臣私義,一則有竝據之嫌,一則有罣礙之端,此三不可出也。臣本門寒族單,而比歲以來,同堂弟昆,接武朝端,迭處顯要,雖以臣不肖,策名纔及半載,而華貫膴仕,有若序取人之艶羡,忌必隨之,滿則必損,理所常然,惴惴焉,顚覆是懼,此四不可出也。有一於此,尙可逡巡而退避,今乃兼之以四不可顧,安敢不懲於前,貪榮於後,冥行險途,妄履危機,以貽父兄之憂,而招門戶之累哉?且伏聞由翰苑,而以承傳陞六者,待修史,除實職,新有朝令,而臣旣未及修史矣。此亦臣當遞之一端也,臣之迹阻文陛,倐已三朔,犬馬微忱,寤寐耿耿,而匪分之職,終難冒受,玆隨天牌,仰控衷懇。伏乞聖明,俯垂照諒,亟許鐫改,以重臺選,以遂至願,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九月二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韓師得,獻納徐命珩,校理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日氣頗凉,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有朝講之命,而以玉堂不備,不得爲之矣。上曰,以捕廳草記事,有大臣入侍之命,今旣不得爲朝講,則當以引見事,稟旨,而承旨不爲之,事體未安矣。予則以次對待之矣。時刻遽入,而不以法講,何以爲之,取稟。承旨,卒易矣。興慶曰,此乃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也,備陳農形及木花失稔之狀,而各邑身布,請以錢代納,邑勢民情,雖如此,而朝家旣以純木定式,則有難變政,何以爲之乎?上曰,朝家旣定純木之令,何可改乎?狀啓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浦項倉穀,元數三萬六千石內,二萬石劃給,咸鏡道則餘存無多,殊非慮遠之意云矣。當初臣等,以劃給一萬五千石,稟達,而自上特敎,加給五千石,旣已劃給之後,有難減數矣。顯命曰,小臣待罪嶺藩時,創設此倉,所備雜穀,合三萬石矣。北路每年失稔,水路千餘里,輸穀甚難,人多渰死,一番水運,道內騷然,且早晩用兵,則必先北路,而千里一條之路,運餉無策,故爲此倉矣。此倉旣爲北路而設,則今日劃給,在所不惜,而但三萬石內,出捐二萬石,則殆同傾庫,誠非慮遠設立之本意,況年事又未可知,北路若又凶歉,則將何以繼之耶?二萬石狀請,似爲過多矣。廷濟曰,一萬五千石留在,有未可知,況二萬石乎?興慶曰,臣聞前監司金始炯之言,則牟一萬二千餘石,留在云矣。上曰,豐原所達,大體是矣。廟堂於此等之請,常許三分之一,故道臣所請,每爲過多,向者所以有特推之命,若其活民之道,則廟堂,宜盡心爲之。夫子曰,去食去兵,民無信不立,北伯狀請,旣以二萬石許施,則北民,亦皆知二萬石之當來,豈可以五千石,有所持難乎?今番特爲許施,此後則廟堂參酌爲之,可也。顯命曰,上敎,旣已允許,則不可減給,而本倉之空虛可悶,稍待年登,使北路一一還送,且令嶺伯,每年別會耗穀,依節目,劃納本倉,以準移轉穀數,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宗城曰,今此移轉,何當還償,而北路不種牟麥,若以本色責代,事勢甚難,恐當許以代穀矣。上曰,然矣。興慶曰,今此二萬石移轉外,一萬六千餘石,勿爲散在各邑,必令輸置于該倉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北路無牟麥,皆種耳麥矣。上曰,耳麥何如耶?宗城曰,牟麥之類也。上曰,耳麥無形乎?宗城曰,以其竝皮食之,故可以捄荒云矣。上曰,比麥何如?師得曰,麥一石,耳麥二石,相直云矣。上曰,其皮亦食之乎?宗城曰,然矣。興慶曰,金箕錫上疏,請禁科擧,隨從其節目擧行事,令李宗城爲之矣。使之陳達,爲其節目宜矣。上曰,爲其節目乎?宗城曰,不可以小臣,獨見爲之,與諸宰議定,永久遵行,宜矣。觀武才時節目,不可不爲之,自上申飭廟堂,雖不爲節目,各司漢城府三令五申,則可無亂雜之患矣。上曰,欲何以爲之耶?宗成gg宗城g曰,筵席諸臣,孰不中飭,而朝臣之未承上敎者亦多,各別申飭,宜矣。上曰,弊端皆知之矣。宗城曰,此闕門也,親臨試士時,入直軍士守之儒生入場時,其隨從之輩,雖難執捉,而待其出門捉納之意,申明分付于守門軍士,則庶無濫雜之弊矣。寅明曰,如照訖等事,亦所以禁濫入之弊者也。上曰,照訖何如耶?興慶曰,兒時許赴鄕漢城試,而如立旨者也。上曰,持入乎。束入之時,何以考閱乎。興慶曰,又有搜驗官矣。上曰,此可笑高坐見之,眞儒假儒,知之不難,雖鄕儒,靑衿則異於雜人矣。搜驗官,皆故縱矣。寅明曰,無照訖號牌者,使之捉納,則自然畏憚矣。上曰,靑衿外,安知其不爲持入乎?興慶曰,今科有難處之事,唱榜,必暮,恐難分別矣。上曰,早矣。渠輩不爲出去,故晩矣。有掣肘之事,法若素嚴,初不入來則善矣。若被捉者多,則當預定科罪之事矣。宗城曰,不可盡捉,而臣意,則恐見捉者不多矣。上曰,若有形勢,則難矣,而易與者可捉矣。宗城曰,不爲此事,則是一任其所爲也,搜挾官國家所設,而近來爲搜挾官者,得場中書冊,則還給儒生,與設官之意,背馳矣。儒生,或有載書冊于車,而入于場中者矣。上曰,豈有車乎?監試或有之,而庭試豈有之乎?宗城曰,軍幕坐板,至入於場中矣。申飭五部官員禁亂所,亦爲申令,則士子自然知之,而有所畏戢矣。顯命曰,儒生科場事,禮官雜議爲之,可也,非廟堂所爲,當其出去之時,捉致治罪,則可無此弊矣。寅明曰,宗城之意,欲出擧條,使之先聲所及,自然動聽矣。上曰,有所寒心者矣。雨傘雖可持入,而裹之空石,兩人對擧,而入者安知其中,有甚麽物乎?此京華子弟所爲卿人,豈能爲之乎?豐原所達,是矣。擧條申飭而不嚴,則損國體矣。此不過節目間事,自備局申飭,可也,若申飭而不爲施行,則紀綱隳壞矣。興慶曰,還上定式待各道,分等狀啓後爲之例也,旣以十月初,必爲狀聞之意,定奪分付,而趁速上來,有未可知定式頒令,難免後時之患,諸議以爲自廟堂,參酌以某某年條,各定分數,預爲分付於各道,使其道臣,參量稍實之次尤甚,而分排徵捧,以爲準數之地,似好矣。上曰,諸議皆然,則趁早出令,亦似順便,依所達爲之,而年條必善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陳達于榻前,使洪州牧使宋眞明,往見安興事,分付矣。報狀,纔已上來矣。上曰,爲圖形以來乎。興慶曰,以此圖本似難詳,察其形便,下鑑後從當略陳之矣。上曰,陳達,可也。興慶曰,此事若在謀始之時,則臣固當爭論,而第今旣始事,殆至過半任事者,自以爲必成,臣亦未能洞觀其必不可成,則有難沮止,而蓋以事勢推之,以石礫築堤,安能當一日,再往來之水力乎?雖或成就數年之內,必有頹破之患,且是役,蓋爲三南舡隻之具載,而近來人心巧詐,故敗居多,且舡隻之敗沒,不必在於安興,至於金浦薪洞及各處沿邊海嶼,依岸致敗者,比比有之,今玆掘築,亦不足爲大段利益之道,而旣費許多功力,若將就緖,不宜輕加沮敗,當觀前頭之如何矣。今此報狀中,以爲軍丁用三萬,亦千名糧米,入七百數十石,則可以訖工,而冬前所當役者,爲一萬四千餘名,春後又當役二萬餘名云矣。上曰,三萬餘名,當出於何處耶?興慶曰,其報狀以爲,安眠島逸民一千名,役五日,本鎭城役僧軍五百名,除城役三日,赴役鎭屬軍兵二千餘名,除城操四日赴役,則合爲一萬四千餘名,此則冬前所使者也。上曰,冬後二萬名,當何以爲之。興慶曰,其報狀中以爲,沿海百里內,民人一萬名,二日赴役,則當爲二萬名。又以鎭下給代土卒,自今至明春,間間赴役云,而又以運石次芿朴舡二十隻,自水營造給爲請,又請得僧俗空名帖三百丈,而舡隻猝難辦造,空名帖亦難許施矣。上曰,諺所謂沙防築,何如?興慶曰,不然矣。上曰,石築外,有聚沙乎?寅明曰,此處散漫,故沙聚若石築,則可以防矣。上曰,諸議如何?寅明曰,小臣未知其善,而卽今則役幾至半,事端異矣。顯命曰,此事根本遠矣。高麗時,有掘項,我朝有南北倉,以陸運之甚難,原平府院君元斗杓,掘高麗廢渠,沙塡復廢,今之爲此役者,欲障聚沙之意也。外方之事廟堂,當爲決定,宋眞明亦是廟堂之人,而以爲可成,似當許施矣。寅明曰,前時以狹,故掘之使廣,而今則以淺,故濬之使深矣。廷濟曰,臣始聞此事,似無必成之望矣。近聞幾至半役云,而宋眞明,以前日廟堂之人,泩審形止,其所條錄如此。且冬前少入民力,則別無專爲此動民之事,似當許施矣。聞李譔,不分晝夜,勤於董役,而江上舡行之人,亦以爲水道,比前較順云矣。宗城曰,臣旣未目見,雖不敢質言其成否,而嘗聞臣叔父延安府使衡佐,及靈城君朴文秀之言,皆言其必不可成,縱使完築,亦有妨於關防云,故嘗以此事,爲必不可成,而今則朝家,旣令宰臣往見,宰臣,旣言其可成,事體恐當試從矣。寅明曰,緩急不可無關防之險,而此則非目前之憂,姑便漕轉,宜矣。上曰,大抵用三萬餘名,則可成云乎?趙充國言,願至金城圖上,方略遠地之事,何可遙度乎?予雖不知李譔,果如充國,而聞其勤於國事矣。許施在朝家,成不成在渠事,若不成固當有責,而其所請,則不可不從。且不傷他處民力,姑許冬前所請,以觀來頭可也。{{*|抄出擧條}}上曰,予意李譔,或知過其實矣。三萬名入之,而事若不成,則難免僨事之責矣。興慶曰,役糧何以爲之乎?上曰,自廟堂參酌爲之,可也。宗城曰,此事若不成,則豈可以半成而不廢乎?上曰,然矣。成則善矣。不成則依舊矣。上曰,若北伯之大段狀聞,初見之矣。顯命曰,初爲監司且當水災,有此狀聞,豈異事乎?興慶曰,以有《己酉年謄錄》故矣。晦日次對不爲之意,敢達矣。上曰,晦日亦爲之,可也。上曰,判義禁入侍矣。己卯科賊,先朝親爲錄囚矣。朴來章無辭遲晩,勝於己卯科賊矣。渠自以爲技癢所使,適有宿搆手段閑熟云者,所當嚴訊,而若以前日,幾爲此事究問,則不可矣。寅明曰,聖敎至當矣。上曰,直爲充軍矣。承款者充軍,而不承款者,亦充軍乎?不爲承款,則嚴訊可也。寅明曰,法府不得已爲之矣。上曰,非王者道理矣。世瑃則當刑推矣。興慶曰,世瑃若或無罪而不服,豈不以不服而嚴治乎?上曰,推諉於其弟,極無據矣。世瑃豈不爲之耶?宜從重律。來章直招,予猶以爲白直矣。興慶曰,外章尤奸惡,而異於己卯科賊矣。寅明曰,不可以不爲承款,務令承款,恐有誣服之事矣。上曰,曖昩者豈承款,而充軍乎?健基曰,世瑃無狀聞,其弟世璊,高中監試人,皆以爲世瑃之作矣。大凡獄情不可任,渠推諉所當査究,不然則國法不行,奸細不懲矣。上曰,豈但止此而已乎?李相貴似入鞫廳者矣。寅明曰,非也。命珩曰,世瑃嚴刑鞫問,宜矣。上曰,秋判不爲入侍,此事何如?以上裁陳達矣,頃者申飭矣。頑奴悍僕,所當懲治,而私門刑推,何可登於奏御文字乎?頑奴悍僕,自有法曹,豈可私門刑推乎?秋曹刑推,武人亦過矣。必是兩班武人,以其名知之矣。權擴,似是權攝之弟矣。以女婢見辱之,故有前程之士夫,至爲刑推,秋曹過矣。寅明曰,兪命凝在下大夫之列,若犯手歐打,則宜嚴治矣,此等事,不可輕示扶抑矣。上曰,付之法曹,則所當査治,而直請上裁,異矣。初以所志請刑,而今以上裁取稟,若欲分揀,則當請上裁,而旣以爲然,又請上裁,異矣。往兪命凝家辱之,而無下手之事矣。打權擴時,擴呼其妻,而求援其妻,突出救解,而竝見打傷云矣。武人則以爲擴逃去,而其奴則以爲擴見傷,其事駭然矣。廷濟曰,戊申亂時,臣待罪畿伯,聞京中惡少,有攘奪婦女之事,遣令旗嚴禁,而以爲若有如此之事,當梟示云,故渠輩畏戢,而不敢爲之矣。上曰,重臣所達,是矣。非徒法律,在於端本正始,朴弼琦以爲常漢言士夫爲逆,此當自及處,百姓非怨士夫也,以其豪强而然矣。若上爲國家,下恤民生,則民當背負而去矣。若如此而復有戊申之變,則必依舊矣。廷濟曰,自上以直請上裁爲非,使之以律施行,何如。上曰,我國之事,爲之甚難,欲非士夫則忤士夫,欲非武人則忤武人,以秋判尙如此難矣。顯命曰,非畏武人,想闊看而然矣。興慶曰,無罪惡査治之敎,有詳査以啓之敎故,如是矣。上曰,然則上裁之請是矣。承旨持去以議處爲之。上曰,是矣。有詳査以啓之敎故也。上曰,秋曹刑推,捕廳亂杖,法也,私門刑推,法外之刑也。頑奴悍僕,雖當懲治,而自有法曹,豈可擅用法法之刑乎?予因寶鑑,嘗有申飭分付之事矣。雖以人主之尊,猶愼用刑,在大夫之列者,豈可如此,前參議罷職,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國家旣見此事,故施罰,而入侍內官,亦安知無此事乎,想不忍憤而然矣。上曰,二人年亦多矣,來章鄕人乎?宗城曰,來章三代,爲文官矣。臣待罪銓官時,來章來見,而容貌,似不爲惡者矣。世瑃亦識面矣,在母喪而爲如此之事,尤可切痛矣。上曰,承旨書之,可也。來章旣已承服,當科場嚴飭之時,身爲衣冠之人,手犯代作之律,尤極痛駭,自有其律,引今問往,非處分卽事之意,亦欠王者用法之義,直以此照律。世瑃之身,在衰麻自犯,代製已極無據,而諸供無疑,則推諉其弟,不爲直招,亦極痛駭,事當訊問,旣請盤問,各人依啓目施行,師得書訖。上曰,石來聖同爲之矣。宗城曰,以刑曹公事觀之,朴來章前爲其子,一番爲之云矣。上曰,其子爲及第耶?宗城曰無登第者矣。刑判言問于館下人,爲來章往復者,則爲其子代製云,捉來究問,宜矣。上曰,一番二番,代作則同矣。渠若牢諱則豈可使以子證父乎?旣已製給他人,則況於其子乎,非獨其子,其至親當爲之矣。以聞于刑判者言之,不可當以文案爲主矣。宗城曰,世瑃之子今監科爲之,而試官拔搒云矣。寅明曰,宋正采、朴來章,則非相見之事矣。上曰,爲水軍則削科乎,持紅牌爲水軍,是初出之事,恐有辱於科擧矣。試官用情,則其罰何以爲之。寅明曰,非充軍矣。興慶曰,慶尙道句管堂上,以趙顯命爲之,敢請差下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承旨進來書之,傳曰法講命下,因講官之不備未行,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宋徵啓之前後撕捱,已涉無義,而付過放送,特命牌招,而又復違牌,廉隅雖重,分義亦不可輕,而況無義者乎?今之紀綱,因此等儒臣而虧無餘矣,豈可相持而徒損國體?前校理宋徵啓,泰仁縣監除授,今日內辭朝,時任縣監閔百男,遞付京職,今日法講,玉堂不備,其將未行,明日晝講爲之,玉堂闕員,政官牌招,開政差出,牌招入直,以爲明日備員開講。師得書畢曰,政官卽今牌招乎?上曰,唯。諸臣小退復入。寅明曰,小臣有議律失當事,惶恐敢達矣。黃海前水使閔思淵,軍器見失於荒唐船,仍爲推還,而以不報朝廷營門狀罷矣。又因臺啓就拿,而考見律文,則軍務事,應奏而不應奏,爲杖八十,而功議減等矣。今聞諸宰之言,皆以爲異於尋常,軍務係是邊情,勘律不可太輕云,公議如此,則不可置之,改以奪告身施行,何如?上曰,有律耶?寅明曰,無十分相當者矣。上曰,初不照律,而廟堂於律外爲之,勘罪則猶或可矣,律豈可以任意低仰耶?興慶曰,罷職罰輕,奪告身,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尙魯新通爲持平,而上疏以修史請遞,臣新入本曹,未詳定式之,如何?若以未修史前,不得擬實職望,永爲定式,則臣之矇然之罪,在所難免,誠爲惶恐矣。上曰,趙榮國以司果出六乎?尙魯送西付司果修史後,調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其上疏批答,何以爲之乎?上曰,循例踏啓矣。寅明曰,江界府使李景淑,自豐德倅擇差矣。西伯朴師洙有所言,李宗城知之矣。宗城曰,臣爲西路御史時,聞景淑,在鐵山,頗有治聲,復命之後,有所褒達,今此特差,蓋出激勸之意,凡所升擢,孰不感動,而在景淑之道,所當竭力,其赴任時,臣亦勉戒而送之,自以爲可免誤擧之罪矣。師洙不知臣在銓地,貽書於臣,而以爲失薦臣,所言乃鐵山時事,而師洙所言,乃宣川時事也,昨日吏曹褒貶,言于判書矣。西伯書札,旣如此,吏堂亦如此,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寅明曰,都政旣定日,郞廳行公然後,可以擧行,而郞廳吳瑗,無意出肅日,前臣之請敍尹汲,非爲尹汲也。或慮他郞廳,有因此爲嫌之事,今則無故不出,各別督迫,可以出而肅命矣。上曰,吳瑗無撕捱之事乎?寅明曰,別無撕捱之事矣。尹汲雖令他三人不安,而如吳瑗、金若魯兩人,稱其恰好,或恐有礙,別無可嫌之端矣。上曰,其所撕捱,誠爲非矣。從重推考,使之出肅,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自前出身年五十,無一資者,分館時,可合槐院者,分館槐院,可合國子者,移送吏曹後,分館國子槐院,國子間分館後,吏曹方爲之陞六,而今番分館時,槐院以五十者,應陞六而直以年滿除置,初不置之於圈點之中,此是無前之事。吏曹則勢將分館國子,而可合槐院者之分送國子,豈無稱冤,臣謂槐院分館時,主薦諸員竝推考,年五十者依例陞六,宜矣。上曰,年五十者陞六,當該主薦人,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大臣今入侍矣。都政不遠,承文分館,有遺珠之歎,則大臣,有陳達調用之,例矣。興慶曰,李晉吉以假注書,今方入侍,而槐院行公,已至五六年之久矣。乃者分館可否之時,因議論之崖異,竟被汰去,誠可駭也。分館之時,先達中議論之携貳者,輒皆汰去,則其爲後弊,當復如何,今雖復屬本院,渠必不爲行公,而不可仍置,還以本院調用,宜矣。金弘澤,其高祖及五代祖,歷官臺侍,而其曾祖又經縣邑。沈益聖其先祖苓,翰林出身,歷吏郞而以正言,冤死於乙巳之禍,其高祖,昏朝時,有名節,癸亥後,歷官郡守,自是名人後裔而終,然見漏物議稱屈,竝以槐院例調用,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玉堂今當差出,而違牌坐罷之人,多矣,何以爲之。上曰,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玉堂以撕捱,多有補外之人,此旣非大段深罪之事,收召與否,雖在聖上處分,而當此玉堂望苟簡之時,通同備擬,何如?上曰,尹敬龍外又有他人耶?寅明曰,又有申宅夏矣。宗城曰,今日玉堂官員補外,前日玉堂之人,宜復用之。寅明曰,申宅夏今年出外,尹敬龍上年出外矣。上曰,事雖微細,國家紀綱,每傷於此等之事,何必備擬乎?寅明曰,已補外者未及召還,而又復有補外者,此乃難繼之道,亦恐無益於嚴飭之道矣。上曰,爲玉堂者每欲出外少休,名雖補外,適中其願《弘文錄》,不患不多,尹敬龍、申宅夏之外,豈無人哉。以他儒臣,備擬差出,可也。補外不過七月,而銓官乃有檢擬之請,卿等今爲推考矣。{{*|抄出擧條}}上曰,如趙明澤、南泰良、朴弼均諸人,多有之,以此備擬,可也。宗城曰,南泰良似難爲之,旣削製敎,而可行玉堂乎?上曰,分義不然矣。朴弼載、任珽,亦有之矣。健基曰,南泰良,豈可撕捱乎?上曰,豈可撕捱,分義不然矣。上曰,卿等見之幾忘之矣。若遲晩而多所援引,則可以上送,而徒以三水府使之言,一不査治,直爲上送,則不可予非爲鎭定,嶺南此極難處事也。寅明曰,若問之,則必用亂杖虛實間,當有言矣。上曰,權院長戊申年入鞫獄,而留門出送矣。非故爲抑揚,此實可以褒奬者也。其言曰,吾有耳,故聞此言,吾頭可斷,如此之人,豈可更問,黃最以爲旣聞其言,當鞫問云矣。宗城曰,所以非權煦者,其時不爲直陳故也。上曰,勘亂錄註於權煦,甚不好,其中似有甚麽事矣。宗城曰,渠聞世樞之言,則當星夜奔馳,直爲告變,而不爲之,此當死之律也。寅明曰,其時嶺南,皆知情,豈獨權煦乎。上曰,予以爲忠逆之分,在於此矣。從之則逆,不從則忠,權院長所當褒揚者也,設令疑謗果爲實事,則當何如。興慶曰,不可全放矣。上曰,乃違格也。師得曰,世元當設鞫矣。上曰,末梢當何以爲之。顯命曰,在下者請鞫,而國家處分則好矣。興慶曰,世元以從賊之罪,誅之可矣。寅明曰,國家處分則好,而爲臣者不可不請鞫矣。上曰,豈可以世元承服之,故設鞫耶?卽其地梟示,可矣。以貿昏需綵段爲言,豈可上送乎?興慶曰,世元以杖下殺之,似宜矣。上曰,好矣。當判付矣。嚴刑則不知,又當作何言,是可慮矣。吏判開政可也,吏判進來,有一件可問之事矣。戶判陳達可也。廷濟曰,地部形勢,數年以來,東西乞貸,堇堇經過,上年收租稍勝,堇能支撑,若無他事,則庶幾新舊相繼,若論餘一年之蓄,則固不可望國家經費,實爲哀痛矣。今此觀武才,累年以來,今始設行,而所費則多矣。先朝庚辰年觀武才時,預下傳敎,以自前觀武才時,賞格不過邊將加資及馬帖,而且施賞稍多,今地部木布所儲無幾,經費可慮,兵曹訓御禁營,各自本衙門,使之行賞,故地部所用木布,不過十九同,其後丁亥觀武才,則兵判李寅燁,以兵曹無木布,兵曹賞格,請移于戶曹,所入至於百餘同之多。癸卯又令戶曹施實,故所用木布,又至百餘同矣。卽今貢價及各處別貿,實無充給之路,誠甚切迫,今番若用庚辰年例,則庶有支撑之望矣,睿裁何如?上曰,此有前例,雖不爲啓達,予則以爲,當如此擧行矣。但訓局時無衣資此,則戶曹當之,其餘兩營及兵曹,依庚辰年,擧行分付,而卽出擧條使各軍門,速爲知悉,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關西雖有物力,有同監司,私財無補於經用矣。上曰,八道之物皆屬戶曹耶?非設藩之意也。寅明曰,每扶持戶曹,宜矣。上曰,有已然之效,權以鎭雖曰木强,戶曹之至今支撑者,皆以鎭之力也。廷濟曰,堇堇支撑,若塗粉然,或逢勅使及他事,則無可爲之事矣。寅明曰,宜責掌賦之臣,使之備銀十萬兩,何用城郭甲兵乎?惟銀最爲緊重矣。上曰,豐原吏堂入侍矣。前牧使孫命大宜錄勳,而見漏送于海島,中道奄忽,心甚惻然,其子雖有錄用之命,而渠不過雲峯營將堂上矣。大臣銓官之意,何如?興慶曰,堂上正三品推贈,宜矣。寅明曰,宜如大臣之言矣。宗城曰,孫命大卒逝之後,伏聞有惻怛之敎,褒贈之典,亦非過矣。上曰,分付該曹,二品贈職,可也。{{*|榻前下敎}}顯命曰,海恩府院君吳命恒,有大勳勞於國,而身沒之後,世變層生,疑謗溢世,九原之下,抱冤未伸臣,不但將幕之分至重,其所受誣,亦有緣臣妄擧,而附會成說,臣不勝慙恨,實有無面自立之意,向日勳臣宣醞時,欲爲洞陳而過飮法酒,或恐妄發,不敢盡言而退,今適登筵,請以命恒本來心事,及受誣源委,仰陳可乎?上曰,唯。顯命曰,辛壬年間,命恒與鏡、夢角立,鄭齊斗遞亞銓,一鏡當次,故請仍齊斗,所以遏一鏡,入銓之路也,其後夢輩,又以虎龍所援,勸詗逆節者差兵郞,命恒以承旨登對,嚴斥。上曰,勸詗逆節者誰也?顯命曰,乃李重煥也,重煥之勸詗虛實,未知如何,而命恒之防塞,意有在也。其後戊申逆變初,先除兵判之說,旣發於逆招,軍中刺客之變,又出於夜警,則其與凶逆輩,本來角立之狀,可知。不但此也,其爲國血,誠有可見處,乃出征初,行到沙斤川,狀啓一度也。上曰,何狀啓也。顯命曰,乃是論列都城守備等事者也,掇上游津船,備禦東郊,搜捕城中,如痘疫摘奸等,各其條件,至爲纖悉,其中以果川縣監權聖徵,差都摠將,使之領兵,陣露梁江上,而或慮都城人之驚動,請先知委,整舟楫以待其所區劃,極其周密,與賊和應,欲觀成敗,而左右之者,豈有如此方略區劃之理乎?其純忠血誠,於此可見矣。所謂受誣源委,緣臣妄擧,而附會云者,振威夜警時,假都事金聲玉,所帶平澤將校,來告陣門曰,假都事,自平澤來,所帶軍兵衆多,恐大陣驚動,故來告云,問發兵者,誰也?答以平澤縣監柳重謙發兵云,而重謙其日曉頭,自平澤逃來,待罪水原陣前,故知其言之詐。上曰,柳重謙,是柳鏛之子耶?顯命曰,然矣。且其將校所帶,筒箇有兵營表識,明是淸州營,作變後所掠者,而其所帶軍人,必是賊徒也。上曰,金聲玉事虛實,果何如?顯命曰,其時陣亂事急未及査實,卽梟其首,以鎭軍中,然平澤乃是賊藪也。若非聲玉從賊同情,則必是見欺於平澤,賊乘機發軍,以爲掩襲大陣之計,其所情狀,要不出此,而其同情,與見欺曲折,未及窮査,而斬之亦緣臣力請,都巡撫,則莫非臣之妄着也。方其將校所告奸狀顯露之後,臣請於都巡撫曰,此將校故爲放送,使之領軍過去,而潛發精砲,伏於要路,待其過去,一一砲殺,則都巡撫以爲黑夜不可動軍,待其犯陣禦之,可也。卽暗令軍中,戒嚴以待,及其變出之後,臣自從事,幕中杖劍而出入,往大將幕,而心中不勝忿忿,面折都巡撫曰,使道不用小人之言,今果何如?又見甲胄在前,臣以劍擊地曰,使道以堅甲利兵,一敗於此,則國將亡矣。甲胄在此,欲以此戰乎,以此走乎?都巡撫笑曰,吾豈走者乎?書吏輩驚怯,出置甲胄耳,卽令去之,如此之際,臣所帶書吏,來言於臣曰,所乘驛馬,因砲聲驚逸,不知去處云。臣曰雖有馬騎將安之,天明後見之,則馬實不逃,而繫在帳前,軍中傳以爲笑,及至勝捷還朝之後,都巡撫自以爲以此勳名,若又得士卒歡心,則吾無置身之所,論功之際,過爲刻削於是,將校軍卒,不無怨怒者,造爲誣謗,流布中外,其言曰,振威夜警時,都巡撫被甲戴胄,立馬帳前,將欲逃走,從事官趙顯命,拔劍爭之云矣。所謂被甲戴胄者,以其有甲胄事,問答故也。其曰立馬帳前者,以其有逃馬,繫在帳前事也,因其疑似之跡,做合成說而,言出於軍中不說者之口,故聽之者惑焉。於是媢疾者從而附會,此其受誣之源委,而所謂緣臣妄擧附會成說者此也。以臣妄擧之,故使主將被人疑誣,抱冤於地下,此臣所謂不勝慙恨,無面自無者也。臣非敢謂殿下,或有一分致疑於都巡撫心事,而居常鬱結於中,故敢此陳達。上曰,初不聞疑謗矣。此皆疑阻之言,卿雖不言,豈疑元勳乎?今聞所達,益爲釋然矣。頃者與寧城,言之矣,元勳雖無功業,不可疑其爲逆矣。玉城府院君張晩,俗語亦有流謗,元勳非逗遛不進矣。宗城曰,命恒下去翌日,有逗遛之謗矣。其後不幸,有吳命新之事,其家爲一邊人所棄,誠甚憫然矣。寅明曰,聖上勤學,常御經筵,而經筵不備,吏曹以稟定於大臣,可費數日矣,江外亦有大臣矣。上曰,江外大臣誰乎?知經筵李秉常,今姑改差,其代今日政差出,可也。{{*|榻前下敎}}師得曰,李聖龍、任守迪引嫌出去,李德壽自書其名,亦爲出去矣。李聖龍不得請牌,任守迪牌招,何如?上曰,竝牌招。{{*|榻前下敎}}上曰,以不當之事,自書其名耶?適備忘紙,小欲書昨日入侍承旨而未果,無該房之言矣。都承旨勿遞,以昨日入侍承旨,捧遞差傳旨。{{*|榻前下敎}}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還收鞫廳罪人烱、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近來船人帶,大則故敗,小則和水,其用奸之狀難一二言,乃者嶺南稅船船人輩,受惠廳關文,以新造斛子,遍授各邑,及至梁山郡本倅俾,與舊斛較量,則幾爭一斗許,本倅覺其有奸情,嚴加杖詰,則船人輩箇箇吐實,以爲渠等,以各邑斛子之大小不齊瞞訴,惠廳果爲新造,而猶慮其不爲過大,行到靈山,與造船領將金有大,添排釘鐵,以致如此云。故巡營,因梁山倅之報狀,列邑新斛之添排釘鐵,一竝拔去,若無此邑之發覺,而使各邑,依用其斛子,則年年濫捧之數,將不知至於幾千萬斛,則其貽害於嶺民,當如何哉?此實有浮於一時,故敗和水之罪,其船人同情之類,中路符同之人,請令本道,一一査出,依和水律勘斷,以防後弊。上曰,本官收捧裝載矣。廷濟曰,斛小處船人,或請大斛,而去相較矣。上曰,此理外矣。自此豈送斛子耶?今吏判似當知之矣。寅明曰,西路則惠廳,使之自監營,送于列邑,而嶺南不然,使船人持去云矣。上曰,依啓。又所啓,平斗斛,是何等重事,列邑斛子之大小,果爲不齊,則新造之際,十分詳的,俾無一毫之差殊,下送之際,移關本道,使該邑,各自受去,可也,而今者惠廳,當初改造,只信船人之言,及其下送,又付船人之手,使船人隨意,用奸幾乎?爲嶺南列邑無窮之弊,自梁邑,旣已摘發,其奸狀枚報巡營,則在巡營之道,固宜嚴覈重究,而諉以惠廳關文,終不懲治,而直令放釋,事雖已往,不可無警責之道,請惠廳當該堂上,及本道其時方伯,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前兵使李宜豐之濫杖殺人,致生無前之變怪者,固已可駭,而及其逢變之時,乃爲一女子小刀所傷,其防衛之疎,殘劣之甚,令人代羞,將焉用哉,而銓曹之隨窠輒除,有若償功酬勞者然,非所以傳示四方,激勵武臣之道也。平日其爲人臣素未詳,而今以一女子所傷之,事論之授以軍門一將校之任,亦難堪勝,況都正別將,是武弁極選,而無所枳礙乎?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跬步之間,非用武之地,一邊嚴治其民,一邊罷職舊帥,未知得當,不允。命珩曰,北道愚民,必笑朝廷無人矣。身爲閫帥,而爲一女子小刀所傷,誠不可使聞於中外矣,如此之人,豈可奬用乎?興慶曰,禁軍別將堂上過矣。上曰,望亦早而予爲之矣。此則不然,始皇逢荊軻,而若無藥囊,則見刺無怪矣。顯命曰,國家當恕事實,而不可使聞四字,臺臣之言,是矣。筆之於書,則豈有如此羞恥事乎?別將之望,過矣。上曰,此則臺臣妄發矣。爲頑民復讐乎?臺臣未安矣。旣曰未安,豈可煩瀆?又所啓,臣之庸陋,豈合臺選?而猥被聖簡,屢玷言責,思效一日之責,欲陳無隱之義,而草草數語,臣實自愧,何望有槪於聖心,而首陳兩件事,雖蒙允可,至於末端李義豐事,以未知得當爲敎,臣實惶蹙,繼之以慨然也。夫外方兵使,卽其道大將也,身爲大將,爲一女子小刀所傷,終至於被傷,則將焉用如許將哉?而朝家之奬用,無異於償功酬勞者,然當品都正龍虎大將,次第濫授,若有立功效,勞於邊陲者,則殿下將何以待之耶?除目之下,物情俱駭,故適忝言地,略加警飭,而論一,殘劣之武,承此未安之敎,已極恧蹙,而至於梟示人等事,臣之本意,豈出分疏,只緣論其本事之際,辭不達意之致,而聖明過加疑怒,使不得畢辭於前臣,且惶且愧,莫省攸措,此莫非如臣無似,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何可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其在事體,卽當依啓,而此非待臺閣之道,末梢稱梟示之人,下敎之時,肆然分疏,避嫌之間,其多失實遞差。{{*|竝出擧條}}上曰,承旨進書,命周牢究問者,非使援引他人,況所告之人,已戊申酌處者,其何發捕,而戊申治逆後,有脅從勿問之敎,則渠不過貿段脅從之類,頒此敎之下,其當革心,自歸恒人,而不此之爲隱迹藏蹤,周流他道,若是被捉,極可痛駭,得此等之類,如得其機杖問漏網,豈王者布告中外之意,而人其能信令哉?勿問他人,只以渠之藏蹤隱慝之心,各別嚴刑究問,以判付辭意,亦令渠知之,俾勿援引,渠自直招事,分付。上曰,出去分付,捕廳初文書入之,可也。師得曰,李德壽一體牌招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9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仕}}。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李著未肅拜,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誕日,大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柳濬,以訓鍊都監千摠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弘濟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只經筵。 ○以校理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德壽曰,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江原道金化地,副校理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校理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修撰吳彦胄,自鄕纔已入來云,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朝講時,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憲徐宗伋,呈辭受由,大司諫魚有龍,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正言李台重俱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執義李著未肅拜,無他推移入侍之員,除在外呈辭受由未署經外,執義李著待明朝牌招,司諫獻納未差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德壽進。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未差,同副承旨任守迪進,以沈聖希爲司諫,以金廷潤爲獻納,以洪景輔爲兵曹參知,副司直徐命珩,副護軍李景淑、申思永,副司果洪應復,以上單付。 ○任守迪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所當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月二十一日召對入侍,因儒臣陳達,副提學,下諭,有旨所當,卽爲成送,而假注書南德老,擧條忘未書出致使,莫重下諭,稽滯多日,當該注書,從重推考,臣亦有不能檢飭之失,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靈光郡守趙命臣,寶城郡守吳泰麟,前咸平縣監洪若水,拿來憑閱處之事,傳旨啓下矣。趙命臣,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吳泰麟時在任所,洪若水以忠淸監司軍官,時在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倭劍之法,曾於通信使行時,別送將校,學得於異國,且銳刀,乃是本國劍藝,而因其傳習之絶少,用勢生疎,故曾前不入於觀武才規矩單子中矣。近年以來,別擇敎師,另加申飭軍兵中,學習者稍多,而交戰擊刺之節,頗爲閑熟,今於大閱武才之時,不爲試用,則似有欠於學得傳習之本意,故惶恐敢稟。傳曰,一體初試而以上上抄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時,禁軍等柳葉箭、片箭,今已畢試,故騎芻及騎槍交戰、鞭芻等技,今月三十日,南別營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理南泰良,修撰吳彦胄,纔已違牌坐罷矣。明日經筵講官,將不得備員,政官所當更卽牌招,開改差出闕員,而今已夜深,望筒出納,極涉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待明朝開政。 ==9月3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南泰耆{{*|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德壽啓曰,明日日食齋戒,明明日都目政事,相値罷後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徐宗伋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李著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柳濬,以訓鍊都監千摠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洗馬坪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執義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任守迪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廷潤,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沈聖希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政新除授待下批,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工曹移文,則正郞李英輔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都目大政,只間一日,郞廳前期出仕後,可以擧行凡事,而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今日不爲出肅,事甚未安,竝推考催促,使之明日內肅謝,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病,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吏批,以金尙翼爲校理,任珽爲校理。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太古,僉知中樞府事李碩英,俱以篤志之人,扶病肅謝之後,病勢添劇,實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老病如此,則不宜一向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次對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病,參知洪景輔未肅拜,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無政事。 ○李德壽啓曰,今日朝講時刻之已過,旣已稟啓矣。新除講官承牌入來,則時刻雖過所當,依下敎擧行,而今日新除授校理金尙翼、任珽下批後,卽爲出牌,則俱在外云。講官不備今日,經筵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若此經筵待玉堂備員,更稟,諸承旨持大典入侍,召對爲之。 ○注書徐命臣遞差,代以南泰耆,爲假注書。 ○兵曹口傳政事,以鄭壽松,爲禁軍別將。 ○鄭彦燮,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雨勢如此,日已向暮,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試官李春躋,素患泄痢之症,添劇於連日,處冷之際,實無耐坐掌試之勢,今朝具由草記,而政院退却矣。晩後寒熱交作,腹痛如判,登溷無筭,眞元暴虛,種種諸症,十分危惡,末由自力束帶,片時參坐,試期急迫,事甚狼狽,亟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今日雨勢如此,日已向暮,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因罪人李世瑃,原情干連諸罪人等,移囚本府事,判下矣。罪人李尙貴、尙英、洪濟夏、金澤昌破回等,移囚本府,而其中罪人鄭壽昌,旣已物故云,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啓曰,本所擧子,比一所殆近三倍,一所則柳葉箭、片箭,昨已畢射,而本所則未射尙多,勢難及期,自前如此之時,有四貫革試射之例,今亦依前例,以四貫革試射,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時,禁軍等騎芻及騎槍交戰鞭芻等技,今日南別營試取之意,昨已草記,蒙允矣。卽今雨勢如此,不得試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中別破陣等初試,依前例,來十月初二日,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摠戎使工曹參判豐原君趙顯命書。王若曰,履升平而値艱屯之會者,務進才良,以儒雅而摠戎旅之權者,必資俊傑。非忘久勞於外,蓋欲坐鎭於中,惟卿樑棟大才,珪璋令譽,繩墨律已,學術兼燕,許之文章,藥石獻箴,言議慕汲,鄭之忠節,迹超於深。朋比黨訓,襲於名父賢兄,雷肆講經,已托長源之深。契油幢載筆,始知小危之神籌,自參帶礪之盟,每欲遠避於華膴,若夫藩臬之寄,不過略試其經綸。逮夫湖節之遞還,方期禁闥之補拾,台扉之劍履久閴,幾切獨見卿之悲。禁苑之杯酒方闌,仍示何捨予之意,退讓冞甚,縱欲許散局之優閑,艱虞轉深,實難得師垣之彈壓。玆授卿以摠戎使,卿其若唐之神策,抛武總漢之馮翊,扶風身摠韜鈐,表裏兩局之勢,門列棨戟,節制五營之師,素知經幄之鴻儒。只習孔門之俎豆,適難戎壇之豹略,要藉卻穀之詩書。於戲,予方以公輔爲期,益篤倚毗。卿莫以勳戚自處,苦避顯要。蘇軾未置鸞坡,或慮履屐之乖任,畢諴方摠虎旅,深喜笠轂之得賢。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副校理兪健基製進。 ○注書徐命臣疏曰,伏以臣按堂后故事上注書遞職,則下位例陞上注,而堂后位次,有陞無降,故右位還付時,下位必先辭遞,以讓其次,此蓋院中流傳之規例也。今臣以上注書李光躋,有親嫌遞職之,故例陞上注矣。光躋所避之承宣,昨已拜職,則自當還付,而必待臣自處然後,可以越送,薦望于該曹,玆敢援據,故事冒瀆崇聽。伏乞聖慈,諒臣必遞之義,特許鐫改俾院規毋墜是,亦係於由舊之政也。昨日遞差現告之後,卽當控籲,而東朝問安,事儀重大,挨過一宵,今始露章,而匪據之地,尙此仍據,亦臣之罪也。踏啓字。 ○行判中樞府事李台佐箚子曰,伏以臣沈病癃痼,人事都絶,身寄床席,跡斷班聯,今且周歲矣。入秋以來,稍有生意,須當誕彌之辰,始伸起居之儀,擔曳出入,奉免添疾,屬有經宿之幸,行旣未能獲遂其陪扈之誠,則躬詣津頭,瞻望羽旄,又是分義之不容已,一旬經營,三宿往來,久蟄之餘,觸冒風氣,宿症挾感,一味危篤,調息之久,幸得少間,而精神筋力,更下數層,譬如遇寒之虫,一俯而不能伸,殘生凜凜,臣亦自憐,昨日東朝,誕辰百官,廷候而獨未趋參,情禮俱缺,惶隕震悚,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治臣闕禮之罪,以警其僚,以安私分,不勝奉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未參候班,予已諒矣。卿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疏曰,臣年迫日索,世念全灰,而向來恩章,曠絶外古,欲於此生,未泯之前,殫竭心膂,粗效稊稗,而精爽已消,報答無階,不料汪恩荐加,遽授京兆之長,臣誠驚惶感激,五情震掉,益不知所以自措也。夫長席之任,專總一府,檢攝畿垌,聽受辭訟,如非聰穎練達之才,制事裁物,必不能合宜而中節,今臣年紀衰耗,神識昏昧,尋常接應,大忘小遺,惡能如前輩,所謂口詢手決,贍擧衆務,而稱聖上委寄之旨乎?且臣稟賦素虛脆,夙嬰奇疾數十年間,瀕死者數喘息,苟延以至于今,人皆謂藥餌之力,有以致之,而芝箭瑣物,豈能興衰而起尩,方今聖化昭瀜,和氣旁達,含生之倫,賴以蘇息,如臣癃疾之賤,亦囿於太和之中,而得保餘生,然而衰疾久纏,神髓已枯,雖有湔腸滌胃之神手,難望更回,其本眞此正如太陽,垂輝萬品,昭蘇芽甲,根荄之屬,咸得以榮茂,而摧殘枯朽之木,無由自發其華英以身,況物其理一也。況七十致仕,事君之大,限年至不去,昔人比之於鍾鳴漏盡,夜行不休,臣略涉經史,粗識此道理,安敢違棄懿訓,貪榮冒進,自取其高位,疾顚之災乎。玆申危懇,仰瀆宸嚴,伏乞聖慈,曲垂體諒,亟許鐫免,回授賢儁,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禮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卽伏見諫啓之出於朝紙者,則以梁山郡所報,船人之不爲嚴覈重究,至有其時,方伯問備之請,此固臣按道時事,而傳所易誤事,實差殊,敢此略陳焉。夫平均斗斛,有國所重,而近來各邑斛子,大小不齊,每於上納,輒致欠縮,沙格輩之以此稱冤,蓋已久矣。今春因船人呈狀,自惠廳,更頒新造斛於昌寧等六邑,而比諸行用舊斛,不無些少加入者,梁山郡慮有奸狀,枚擧論報,故臣必欲明覈其虛實,新頒斛子,一倂取來,使之較準於營上鍮斛,則穀物容入,少無減加,此則惠廳新斛,非大於前,各邑所在之斛,年久刓弊,自爾差小故也。所謂鐵釘,亦自惠廳添排,而關文中提及此語,此雖出於堅久之意,平量之際,不無防礙者,故竝令拔祛,而旣有堂上刻署,又有本廳烙印,則不可直歸之於船人輩之弄奸,臣之初不重究,蓋以此也。伊時事狀,不過如斯,而今此臺語,有若該邑發奸報來,而巡營不爲嚴覈者,然臣實未曉也。雖然臺啓已發之後,豈可謂事有不然,而晏然自在乎?伏乞聖慈,亟許遞臣職名,以謝臺議,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觀卿所陳,乃知矣。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九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尹游,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右副承旨鄭彦燮,校理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非時冷雨,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久未入診,丸製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御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瑞山、鎭岑、陰城,連被凶荒,守令各別擇差下送,而瑞山則請以曾經三司之人,差送云矣。令吏曹依施,何如?上曰,令廟堂稟處乎?依爲之。興慶曰,以三司人差送,似過矣。上曰,三邑守令有闕之代,各別擇差,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以爲西原上黨山城軍餉米,虞候擅分之罪,兵使旣已狀聞,而軍官印天鴻,本以西原奸吏,乙巳年軍餉米偸食,至於一百三十石之多,故準數徵捧,貸死遠配矣。蒙宥得還之後,爲虞候軍官,不悛前習,本城僧餉米二十一石,又爲偸竊,而行査之下,不能自掩,且發賣錢文二十九兩,又爲落漏於文書中,自外逢授所偸之米,令兵使今已徵上,而天鴻之在前罪犯,計贜當死,今又再犯重罪,此已可殺,況西原,素多奸吏,而天鴻卽其居首,今若不爲梟首,則決不能懲礪他餘云矣。蓋天鴻情犯,固當殺之無赦,而第旣往之罪,已經勘斷,今玆新犯,數未滿贜,亦不宜斷,以一律嚴刑島配,未爲不可,在外時,諸議亦如此矣。上曰,偸食軍餉,若待三犯,則豈有徐存乎?其情狀,甚可痛惡,國家旣已勘律,則所當懲創,豈可復爲之乎?上曰,在外商議,而無參差之事乎?興慶曰,然矣。上曰,道臣狀請,是矣。曾前罪犯,旣經勘斷,則不必言舊罪,而在渠之道,不爲懲創,誠極過惡,然梟首則過矣。陽來曰,近來各邑猾吏,慣熟奸習,以偸竊國穀,爲能事,圖免官役,猥陞將校,偸食軍餉,幸得貸死,而不悛舊惡,又偸僧餉,數爻雖不多此書,傳所謂怙終賊刑者也。宜加重律,以示懲礪之道矣。興慶曰,情犯固無可恕,而梟首則終涉過重,各別嚴刑後,絶島定配,永勿擧論於赦典,未知何如?上曰,渠以邑吏偸竊軍餉,又爲軍官再犯,此罪其在懲勵之道,宜加痛治,道臣之請,誠爲得體,而初已勘律,大臣所達,亦是矣。嚴刑三次後,定配于絶島,永勿擧論於赦典,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習操,今當設行,則兵使巡點,自有許多弊端,停止似爲便當,右營將谷山屬遂安、新溪、兎山等邑,則失稔特甚,勿行習操,只令營將巡點,亦爲合宜云矣。兵使習操事,旣已定奪分付,則巡點一款,當依狀請停止,而谷山營屬邑,只令營將巡點事,兵使旣行習採於道內,則谷山營屬邑,獨不可異同,一依他邑例行操,似宜矣。上曰,兵使巡點停止事依施,而谷山屬邑,只令營將巡點事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忠淸兵使金洸辭朝時,請行巡點,而有令廟堂稟處之敎矣。頃日各道習操事定奪時,忠淸兵使在喪後,新兵使赴任遲速,有未可知,故與京畿,一體停操事,稟定矣。新兵使今已下去習操,則使之設行,而至於巡點,則爲弊列邑,殊甚不貲,乃者因海伯狀請,海西兵使巡點事,當爲停止矣。此亦依海西例,只令習操,而勿爲巡點事,分付何如?上曰,再昨,欲問之而忘却矣。備局已爲行會乎?興慶曰,未及爲之矣。上曰,忠兵之下去也,有所陳達,故頃日停操事擧條,未及發關,則以許施之意,爲敎矣。興慶曰,擧條關文,雖已發關,當初湖西之停操,蓋慮新兵使赴任之後時,而今則兵使已爲下去,可以行操矣。上曰,朝令之頻數改易,雖爲可慮,大臣之言如此,依他道例,勿爲巡點,而只行習操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頃時以法講事下敎,而今日政院,又爲率爾矣。宋徵啓補外之時,誤以七日爲八日,有明日晝講之命,而脫再乎矣。昨日以入侍不備,有所啓達,故未嘗以朝講分付,而今乃又以朝講,爲請異矣。興慶曰,經筵則三講皆備,故以朝講節目,擧行矣。上曰,然矣。予意朝晝夕皆經筵◆前日,旣有晝講之命,承旨宜以入侍,不備更稟,常參矣。予旣不知經筵之兼三講,政院又不稟達,疎矣。予若曰,只經筵則政院,宜有取稟矣。堇備經筵,今又不備矣。南泰良,豈有撕捱之事乎?游曰,臣頃以春塘臺對擧初試事仰達,退考謄錄,草記啓稟矣。批答中,以不必擇日爲敎,而卽今日字急迫,觀武才閑散初試畢後,儒生對擧初試,實無周旋設行之勢,而己亥年前例,亦不設初試,只取直赴入格人,定座次唱搒,而戊申年則,除初試試取之後,比較定壯元,此則乃慰悅出征將士之別科也,似不必爲例,今番則一依己亥節目擧行,未知何如。上曰,觀武才,非專爲武士,而初試乃殿試,故武官具帽帶矣。閑散試取之規,軍兵則柳葉箭二分,閑散則三分,試軍兵後,方試閑散,而柳葉箭騎芻入格者,通計閑良,將校以居首,爲比較矣。京中將校之外,皆是閑散,則今科似必多矣。謁聖有初試,而此則無主人二三百,或百人,爲直赴矣。己亥年代理後謁聖,而以先朝,方在靜攝中,故懸題後駕入,而唱榜,亦別爲之規例,異矣。其前有謁聖,己亥乃文臣庭試次,而該曹以觀武才儒生,對擧之規,稟行矣。游曰,閑散試,則武臣堂上五軍門,無實職者及閑良,皆入射,而此非科擧試官,文臣庭試則無對擧初試,只爲直赴,若儒生對擧,則具試官例規試射,而入格則與觀武才初試,定座次矣。所以援己亥年例者,以待慕華館訓鍊院試射畢後,則日字迫近,勢難周旋故矣。上曰,今方錄名矣。予則以爲己亥年,有初試矣。廷濟曰,外方武夫,皆望初試之設行矣。上曰,閑散初試,則初不定其數矣。若定限爲閑良初試,則其數不多,而皆願初試之設行者,欲再觀初試而然矣。戊申設科,出於慰悅將士之意,乃別規也。四技取二技,科規也一科,豈有二初試乎?此倖門也,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閑良初試,雖欲依舊例更設,而今則日字已迫,實難及期爲之矣。上曰,戊申年出征扈衛軍兵,皆除初試,則別規也。大抵一科,觀二番初試,倖門也。游曰,閑散試,堂上以上入格,則只受賞矣。上曰,末梢何如?春塘臺一中例有賞格,雖二三百,皆有賞乎?游曰,春塘臺非一技也,及第之外,苟入賞格,則四技皆受賞矣。上曰,觀武才謄錄,本曹別有之乎?游曰,己亥以前謄錄有之,而己亥則不設初試矣。上曰,其時有命官矣。游曰,閑良初試,則閑散初試雖畢,亦射柳葉箭片箭矣。上曰,尙今試射乎?軍門宜速爲之矣。游曰,小臣今日當於南別營試射,而雨勢如此,不得爲之矣。廷濟曰,事似豐亨,而聞武士以爲,當設初試,無不聳動矣。小臣亦爲春塘臺及第矣。上曰,戶判爲春塘臺及第乎?是何年乎?游曰,庚辰年,取三人矣。廷濟曰,其時李皆,爲觀光留而不去矣。上曰,今則士子,卽爲出去矣。游曰,此大盛擧也,庚辰年後,今始有之矣。上曰,又有庚寅年矣。廷濟曰,日氣漸寒,雖難設行,而具閑良初試,似宜矣。上曰,柳葉箭一中、六兩二矢入格,則有賞矣。興慶曰,無賞格矣。上曰,柳葉箭三中、六兩入格,則爲直赴矣。游曰,入格則爲及第,不入格則落矣。三中四分,以邊將除授及馬帖木布,施賞矣。上曰,賞則唱榜日,不爲頒賜矣。戊申親臨,而頒賞於仁政殿內庭矣。廷濟曰,小臣登科時,於池邊行賞云矣。游曰,數百人夕後出榜,則似當至于二三更矣。彦燮曰,離其名而預書紅牌,何如?上曰,中國坼封後卽唱第,何以及書紅牌乎?明朝則似不然矣。頃時謁聖,未及思量,以三中定式矣。其後見之,乃二中也,武士抑鬱,至於伏地,擧措駭異,故首倡論罪矣。今則初試已設,日字不遠,閑良初試者,亦入於閑散初試試取中,依己亥年例爲之,此後每以此援例,則武士必將抑鬱,今後則儒生對擧庭試時,依舊例別稟,閑良初試。{{*|抄出擧條}}游曰,開試後不捧錄名例也,而今番則日字甚迫,兩所試官處,限三日使捧錄名,如何?上曰,雖非別初試,事勢宜如此,觀武才初試一二所開場後,限三日擧子錄名,許捧,可也。{{*|榻前下敎}}游曰,戊申從征軍兵出身者,訓局有別騎隊禁衛營,有別騎衛,自上特命除初試,故訓局別武士十一人,局出身十七人及御營廳新設別武士十人,竝諉以戊申出征,竝請除初試,已皆啓下。臣營別武士中,亦有如此者,似不可異同,若只以出征之,故皆除初試,亦甚紛紜,倖門漸開矣。局出身中戊申從征者,以別騎隊之滿百移付,局出身固可與別騎隊,比論其外各軍門別武士之以出征,除初試,終涉重難矣。興慶曰,戊申別試才,蓋爲其從征將士而設行,則今日觀武才,有異於是矣。上曰,別騎衛別騎隊命,除初試者,意蓋非偶,而其後兩營草記,予意亦不無泛濫,而其數俱不多,戊申以後始設觀武才,依當初允下。除初試而後,勿援例別騎隊別騎衛出征局出身,宜依初下敎,限其人之存,而依將校例,除初試事定式施行。{{*|出擧條}}游曰,小臣待罪軍門,視閱軍兵技藝,則鞭棍用劍極爲可笑,豈有如此孟浪之事乎?上曰,試射時,使宣傳官及別軍職,爲之技藝中,似是易爲者矣。游曰,故判書臣閔鎭厚,請於春塘臺除鞭棍,先朝命議大臣,除之矣。及己亥年,復爲取稟,則先朝以古規,不可輕廢爲敎矣。大抵鞭棍之法,有十勢始之,以霜鶻奮翼,勢及其將,畢以鞭棍,還揷筒介,彎弓發射然後,方爲鞭棍之法矣。軍門賞格,多出於鞭棍,若使之具十勢之法,則將無受賞者矣。用劍亦有勢,而卽今軍門用劍,全失古法,其在組練之道,誠極寒心,今觀武才亦當試鞭棍,用劍之技矣。若臨時變通,則事涉猝遽,且軍情,亦必抑鬱矣。今番則姑勿擧論,而此後則別爲申飭軍門,使之一遵古法,何如?上曰,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李基夏,曾獻《武藝圖譜》矣。游曰,基夏亦以鞭棍,爲可罷矣。上曰,執事則各軍門二人待令矣。嘗問之,則以堅持猛勢,爲主云矣。游曰,以勢爲主矣。上曰,都摠府中日可笑,而其收牲,尤可笑矣。游曰,戊申從征軍兵者,訓局有別騎隊禁衛營,有別騎衛自上,特命除初試,而訓局別武士局出身,御營廳新設武士,竝以戊申出征,請除初試,已皆啓下矣。臣所管禁衛營別武士中,亦有從征者七人,似不可異同,依別騎隊別騎衛例,除初試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禁軍賞兵曹,庚辰年一番出給矣。游曰,李寅燁爲兵判時,以爲非兵曹之所當給請,自戶曹給賞,只庚辰年外,無兵曹給賞之事矣。軍兵皆以戶曹,所給爲賞,而兵曹所給,則似中日例賞矣。上曰,兵木戶木孰優乎?游曰,戶曹之木,似勝矣。上曰,兵判非◆議府庫之財,無非國家之有,豈有戶、兵曹之分乎?若或參差,則軍兵缺望矣。游曰,若軍情則或以爲兵曹之木,不如戶曹之木矣。廷濟曰,豈可推諉乎?李寅燁,以兵曹無木,故請自戶曹出給矣。游曰,當時無此言矣。廷濟曰,仁政門春塘臺頒給,則何論兵、戶曹乎?上曰,當此時則亦無妨矣。賞格付標,必有已上矣。游曰,兵曹木布,當給兵曹所屬軍兵,豈可給他軍門乎?上曰,兵判之言,似是矣。戶判以量其容入,聚積出給爲言,而軍兵少不如意,則必爲缺望,最是難處矣。戶曹木布,果與兵曹木布,何如?廷濟曰,無優劣矣。兵、戶曹及三軍門,優數積置,給賞畢後,還其餘數,何如。上曰,臨時當思量下敎矣。游曰,來月都目政,當爲之以中軍,代行試藝,何如?禁軍別將,差出乎?上曰,李義豐今姑改差,其次卽爲差出。{{*|榻前下敎}}游曰,宣傳官廳,有怪駭之事,敢達矣。宣傳官李喜祖、崔岋於直所,始因戲謔,終至爭詰。崔岋則至發大段,不可爲之言,李喜祖亦不擇言,而趙徽從傍助之,渠輩之言,不足陳聞,而大抵渠輩直所,至近大內,渠輩古風之外,戲謔於公廳,極不可,況可言者多,而何必爲如此之言乎?崔岋則所坐較重故,臣已令不仕,固當汰去,趙徽亦當左遷,李喜祖以參下,南行施罰之道,似難矣。上曰,此近來申飭武弁之事耶?游曰,然矣。汝何人我何人云云,語涉偏論,不足陳聞,而其在嚴懲之道,不可不分輕重施罰矣。興慶曰,非專出於如此之事矣。上曰,此想是細瑣之事矣。諺曰,兩人同然後,必爭國家,設宣傳官廳於宣政門內,有意存焉,其密邇榮寵,所以比翰苑玉堂者也。近者嚴飭武弁之時,不能遵承,極爲無狀矣。李喜祖雖南行,旣爲操弓,則與出身何異。予雖未知其輕重,獨掌不鳴,則宜皆施罰,而崔岋則旣云較重,宜有各別處分之道。崔岋則決棍二十度後汰去,李喜祖則決棍十度後汰去。趙徽自本曹各別用罰,此後宣傳官望,皆爲拔去,其代三人,各別擇差,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小臣待罪堤堰堂上,故敢以職掌事,仰達矣。旱乾最爲難救之災,而若善修堤堰,則實有奪造化之功,至於大堰,則可以灌漑數千石地矣。若使蒙利民人,乘農隙修築,則誰敢然乎?此所謂雖勞,而不怨矣。八道皆當申飭,三南實爲最緊,今欲別爲申飭,而近來朝令,外方不謹奉行,雖年例捧納之事,亦不着實爲之矣。臣謂道臣及守令處,各別申飭之後,春間發遣備局郞廳,使之看審,如有如前湮廢,不爲儲水者,當該守令,各別科罪,何如?上曰,旣爲堤堰堂上,則何必陳達而後,始爲申飭耶?廷濟曰,乃所以重其事也,若陳達之後,又爲申飭,則必有擧行之效矣。上曰,依爲之。上曰,承旨經過湖西,所在防築,水常儲蓄乎?彦燮曰,防築之水,雖或大縮,而中央則水常鍾聚,想涌出而然矣。此等防築,大爲民利,戶判之言,好矣。游曰,大堤堰,或有百石、二百石地蒙利者,使蒙利者修築,宜矣。曾與金在魯,作其節目,嚴爲申飭,而外方不爲奉行矣。廷濟曰,復以此節目,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上曰,兵判進來,頃者嶺南武人,有可否不順者,豈皆如崔岋乎?崔岋雖治其罪,喜祖想輕視嶺南矣。游曰,嶺南之人,甚爲孤弱,上敎果爲至當矣。內試射,嘗問其四祖,則以爲其祖某先生門人,而善文云矣。彦燮曰,外方誠爲可笑矣。上曰,寒岡先生高弟云矣,此何如人乎?廷濟曰,寒岡乃故名臣鄭逑別號,而鄭逑、張顯光,皆嶺南鉅儒,列朝禮遇矣。游曰,崔岋可否不順,而初不大段,彼此相失而然矣。廷濟曰,鄭逑、張顯光,在嶺南時,京中士大夫,或有言議,則必皆曰,嶺南以爲何如云矣。自戊申亂後,嶺南人皆惱縮矣。自上眷顧嶺南,特出常格,而猶常有惶蹙之心云矣。游曰,一道人心,以此爲至冤云矣。上曰,向來嶺南之人,頻爲可否不順,故嶺南武士多抑鬱,崔岋擬望時,下詢而落點矣。卽今嶺南人,應薦者有之乎?游曰,嶺南久無宣傳官,故臣亦留意檢擬,而近來則應薦之人,亦多矣。上曰,崔岋之汰去,雖以其罪,嶺南人不可因此,而有所拘礙,今番都政,各別收用,可也。{{*|抄出擧條}}興慶曰,南德夏之編配淸州,終不免處分之過重,而其父延年,臨亂殉身,忠節凜然,非循例死於王事者,流其在朝家,奬忠恤孤之道,各別收用,宜矣。上曰,向者南德夏之定配淸州,意有所在矣。二箇忠臣之中,南延年尤著,而其子德夏,則終涉無形矣。興慶曰,旣往之事,似當置之,豈可以此,不爲收用乎?忠臣之子,當別樣調用矣。游曰,臣自關西上來後,以胎峯改封事,下往淸州,詳聞之,則南延年節死無愢於古人,朝家宜奬用其子,以示褒錄之意,而德夏之向者,不辭於李森,卽非渠意也。宰相名士之議,多如此,故德夏不得不然,一謫淸州,罰已不輕,此後渠豈敢爲偏論之意,宜如大臣之陳達,各別收用,得當矣。上曰,旣已水使已行之人,雖陞擢之望,該曹須爲檢擬,而此後若復如此,則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大臣進來,賓廳次對,古則一月三次矣。近來則一月六次,而前例予常疑之矣。法講雖廢一日二日,萬機豈可竝與視事而停止乎?興慶曰,視事乃常參經筵,乃三講雖爲停止,不廢國事矣。隆寒盛暑,早爲出御,亦甚難矣。上曰,視事之名大矣,何名爲視事乎?彦燮曰,視事有儀注矣。廷濟曰,國朝定制,每日爲常,參三講而事勢自難,備擧常參則以朔望,設行矣。上曰,視事謂常參乎?彦燮曰,常參經筵,同爲視事矣。近日雖或不爲引接,伏想一夜不得安寢矣。上曰,古則朝官,亦爲宣飯矣。各司進排乎?衛士傳餐,豈謂此事乎?廷濟曰,宣飯乃好事,而傳餐則非好事矣。上曰,衛士非傳百官之飯,乃自傳其餐耶。陽來曰,北京五鳳門前設火房,乃直房也,百官擧行公事時,先告閣老,而其時所食,堇一甫兒,公事畢後,皆還本◆矣。上曰,此皇明規例矣。所謂衛士傳餐,蓋言無可離之時也。彦燮曰,玉堂不備bb朝b講,不得擧行,時已過矣。尙有晝講夕講,故自外欲爲擧行,而下敎如此,何以爲之?上曰,予旣不知而言之,政院亦不察而然矣。玉堂若備則晝夕講,豈不爲之乎?明日常參,不爲之乎?彦燮曰,明日乃日食齋戒,故不爲擧行矣。上曰,上曰以下,注書詳記,可矣。仍口占命書。德老書于草冊,觀武才初試事及別騎衛、別騎隊除初試事,上敎竝見上。上曰,兵判所達除初試事。上曰,下以依爲之,書之可也。上曰,玉堂牌招,而若有應命者,今日晝講,雖過時爲之,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九月三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大典》召對,同爲入侍,參贊官鄭彦燮,同副承旨任守迪,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南德老,記事官任述、金啓白。上曰,兵房承旨進來,頃者幸金浦時,客舍使之如常入處事,分付郡守矣。今曝曬官去時,使見之,則環以封之云,想未知下敎矣。其時分付乎?彦燮曰,其時郡守果聽傳敎,而想聽瑩而然矣。上曰,自有前例,想未聞之,客舍正門,常時用之矣。不必以擧條啓下,自本院分付監司,可也。彦燮曰,召對先爲之乎?上曰,先持《大典》來,右副新入院,同副則果見《大典》,而亦有修擧事乎?彦燮曰,臣新入院中,未及見之,此常時所當見之事也。院中用房長,故例互相移房,不時有叩問,而不爲礙滯,職責當然,而臣未得熟觀,惶恐矣。守迪曰,爲叩問之,故所當熟覽,而國家姑無大段事,故故常時未嘗見之,臣實昧昧矣。彦燮曰,小臣該掌兵典,先爲展開乎?上曰,然。健基曰,政院事務倥傯之中,不能披閱大典,或緣事勢之適然,而申飭之下,不爲披覽,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同副承旨任守迪,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此西班官職品數也。上曰,使政院六承旨,觀大典者,以其善攷,故事也,故亦嘗有稱寶臣之事矣。頃時下敎,而不爲披閱久行,承旨儒臣,請推是矣,而在院承旨,想必皆如同副矣。此後政院,務爲飭礪,雖臨渴掘井,宜陳所懷矣。彦燮曰,下敎誨勉,敢不服膺,承旨爲任,實爲緊重矣。上曰,秋房尤緊矣。彦燮曰,承旨昵侍近密,出入王令,爲承旨者熟看《大典》,宜矣。上曰,不但於爲承旨者有益,承旨亦爲諸曹佐貳,未有益於此者也。守迪曰,《大典》,祖宗朝良法美制,而所以倣周家六典者也,卽今則束之高閣,反不如奇別政事矣。上曰,《典錄通考》相考然後,可矣。不可但以此,爲治矣。彦燮曰,金科玉條井井纖悉,而亦嘗參用《大明律》,蓋禮與法,相爲表裏,若熟於此書,則節文度數,亦可知已,百司擧行,皆由於此,所當申明者也。然或有宜於古,而不宜於今,不宜於古,而宜於今,故所以有時王之禮法,亦在乎?自上申明,制成一王之法,而已大經大法,堅守固宜,而時亦大矣。是故帝王家,必以時措之,易曰,時之義大矣。不其然乎?觀乎民心,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不行之時之謂也。夫道在經權,而已知經,而不知權,與知權,而不知經,皆不可用,要在乎得時措之宜而已。上曰,唯予意都承旨,必詳於故事,蓋此等人潛心,似愈於他人矣。頃因儒臣進言,以此申飭,而不但不然,申牌前已爲出去矣。承旨毋得申前退去事,曾已申飭矣。今日諸承旨,皆於申前出去,當此飭勵之日,宜加警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都承旨,老病適出去矣。驛馬在於兵典,故敢此仰達,諸道驛路,已極凋弊,而況當辛壬兩年之慘凶,馬不食穀,瘦斃相續,幾至絶站,及逢昨今兩歲,庶可稍蘇,而外方驛馬位田畓,皆是膏腴,上等國家之劃給,此美品田畓者,爲其應役喂馬。且申禁法外之事,而其實則驛人,先犯其法,或不善喂馬,至於瘦斃,或私相借人,致有濫騎之弊,蓋驛馬,自有上中下三等,而點閱之際,欺其官長中,下等則換馬逢點,無以辨別,各道官長,每加申飭,而頓無申飭之效,誠可駭然。自今爲始,分付諸道,各驛所給馬位田畓,嚴立科禁,俾不得私相買賣,亦令各道察訪,察飭屬驛,又不得換邑點馬之意,各別申飭,何如?上曰,所達是矣。頃者筵臣,亦有所達,已爲申飭,令備局,問其有效與否於諸道,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草料一事,此爲莫大之弊端矣。兵曹有草料板而印出,故京中閑雜之人,如有下鄕之事,則私囑下吏,圖得一丈空名帖,而塡其姓名,付諸沿路,各官各驛則迷劣,下人不分眞僞,給馬供饋等事,如例擧行,故雖遠地行役,以此一丈圖得之帖而往來,誠極寒心。蓋草料以品數磨鍊,而今則殆無限節,夤緣吏輩,奸僞如此,各別申飭嚴禁,如有現捉者,依法典,嚴加勘罪之意,申飭兵曹及各道各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軍門技藝,亦係兵典矣。有步射、騎射、騎搶、擊毬等法,所謂鞭棍,極爲可笑,全仗馬力,亦失運用之法,其在組練之方,誠極疏虞,朝者兵判所達十勢之說,好矣。今番觀武才,雖不可猝然變通,而此後則申飭各軍門,以十勢之法,使之肄習,似宜矣。上曰,兵判所達,是矣。鞭棍雖可笑,我國無他兵器,但持鞭棍矣。今科則雖難猝爲變通,而不可無申飭之道,以兵判及承旨所達,出擧條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鞭棍無入來爲之之事矣。科後使之肄習,而閱視能否宜矣。嘗使別軍直爲之,謂之腋挾則不然矣。彦燮曰,專以馬力,全無手勢矣。上曰,凡事當自近,而始大典兵典,有跟隨法矣。闕中多閑,雜人出入者,以跟隨之法,不嚴而然也,自大臣以下,皆有跟隨,而法行於宗臣武弁,不行於大官名士,蓋不爲申飭之故也。自政院分付兵曹,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兵曹着實檢察,而不能盡禁矣。上曰,兩銓則似難用跟隨法矣。彦燮曰,雖兩銓,豈不可行,而下敎如此,敢不奉行乎?陳法我國惟有禦倭之法,而所習者戚繼光,新書兵學指南,而已若熟於禦倭之法,則豈不可禦北敵乎?卽今習操之時,坐作進退,極爲生疎,章奏之間,至有言若兒戲者矣。若逢寇賊,斬將搴旗,則誠亦肅殺雄快,而但平時,習操習練,只欲觀坐作之節,節目間可以急行者,或緩行之,可以緩行者,或急行之,頃者下問,以便宜行之者,多矣。小臣竊慮自上,有輕視軍卒之意矣。夫軍禮亦禮也,常參朝參,百官班列入時,其拜起進退,尙不能整整齊齊,軍中禮節,亦豈無參差不齊之事乎?上曰,常參朝參,節奏儀注,雖爲申飭,豈有輕視軍卒之意乎?若操練則彼此軍兵,無相殺之心,故宜如此,此則事勢然矣。上曰,兵曹官員於省記,別爲檢飭,使無空字,宜矣。彦燮曰,誠如上敎,省記兵典所掌,而近來玉堂省記,多有空字矣。今日牌招政官,差出玉堂,非爲他也,爲法講也。今日所差,欲用於今日,而皆在外之人,只有單玉堂而已。上曰,論《大典》後,當言之矣。今日政事,極爲可笑,政院至有待備員稟講之言,今日國綱,誠可寒心。守迪曰,吏堂當有推考,而未及爲之矣。上曰,當下敎矣。彦燮曰,烽燧亦在兵典矣。國家設置烽燧之意,至爲重大,而近來則甚爲虛疎,以戊申之變,觀之諸處,烽燧無一處報警矣。朝家設置之意,果安在哉?以此各邑視烽軍,殆同冗軍,以其保人,充定闕額,近來烽燧之疎忽,推此可知,西北邊烽臺諸處,聞極虛疎,多有變通之處云,而臣頃年,待罪東萊,本府有五處烽燧,一邑之五處烽燧,亦出於邊上,不得不已之事,而各有屬矣。蓋其中一處烽臺,則瞭望左道,飄風之倭船,又一處則瞭望右道,飄風之倭船,各其附近處候望然後,可責無滯,卽報於官門,事理當然,而今以看望右道之烽責,其候望於左道,以致頻頻失望,倭船去來,不能以時進告水營及本府,雖每加推治,而亦無其效,烽軍輩盡爲逃走,將至闕烽,疎虞誠極寒心,丁未年間,因萊府狀聞,自備局覆啓,將爲變通,而未及爲之矣。邊防緊重之事,恐不可因循,宜令備局,行關本道,使之詳問於該府,以爲變通之地,恐不可已矣。上曰,其時備局,旣爲覆啓,則何至今無變通之道耶?令備局問于道臣,申飭變通,使之指一爲之,何也。{{*|出擧條}}上曰,不必使之,持《大典》入來然後,方爲稟達,如有闕漏之事,隨卽入達,可也。旣有召對之命,召對爲之宜矣。此卷之下,爲何篇乎?健基曰,敬天之下,未詳其爲何篇矣。上曰,注書出去,取玉堂所講冊《敬天篇》下卷以來。彦燮曰,進講冊子篇名,間間抄出之,故不能領會,其勢固然,而詢問之下,不卽仰對侍讀官,兪健基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德老出去,取《敬天篇下仁民卷》一冊入來,彦燮跪而上進。健基讀《名臣奏議聖學篇》,自殿中侍御史陳師錫,止第十板不易之理也。上曰,今所講卷之第十三,已至本冊一百卷矣。守迪曰,方放鑰使注書出而言之乎?上曰,承旨非召對,承旨出去,可也。上曰,承旨進讀。彦燮讀自袁說友上奏,止第七板燕閑時覽。彦燮曰,小臣不知定式,犯程子諱惶恐矣。上曰,不知之事何傷乎?閤門外小退,可也。諸臣小退,復爲入侍。彦燮曰,臣請繼而讀之復讀,自權直學士院文天祥,止十一板無疆之福也。上曰,注書進讀。德老讀自宋哲宗,止第十板賜詔奬諭。健基曰,陳瓘所奏,極爲要切,經筵進講,無出於此義者矣。晁說之上奏云以孟子配孔子,而學者發言,折中於《孟子》,而略乎《論語》,所謂學者,蓋王安石之流,而其亦異於學問之次第矣。其曰,《孟子》不當先諸《論語》者雖是,而不無欠處。先儒曰,先看《孟子》,次看《論語》,而今不言次讀《論語》,是可欠矣。其所謂先儒,乃漢儒,非宋儒也。《爾雅》錄鳥獸草木之名,而字多奇險矣。上曰,玉堂有此冊乎?注書出去取來。德老取爾雅入來,彦燮跪而上進。健基曰,卽今文具之弊甚矣。此尙質之論,尤有切於今日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健基曰,程子所奏首以定君志,爲講學之要,而其論邪正之語,實萬世人君◆別忠邪之要矣。上曰,唯。彦燮曰,儒臣所達好矣。程子此疏,宜寫置常覽矣。上曰,此疏,非但爲王安石而言之矣。彦燮曰,此實帝王家所當法則者矣。健基曰,第五板臣僚奏章,止徒傷和氣其論,好矣。頃者筵席,承宣有所陳達,而聖敎,以爲必也使無訟乎?大哉王言,臣嘗莊誦上敎,欽仰聖德矣。夫人君之道當不嚴而治,不肅而成,豈可慘虐刻下,徒傷和氣乎?臣竊以爲上敎,知學問之大本,治道之根源矣。彦燮曰,此仁宗之言也,所以宋朝,有立國仁厚之稱矣。末梢靑苗之法,慘虐刻下,而猶□□□渡立國多歷年,所此祖宗仁厚之效也。上曰,是其效矣。第六板文義有可□□□者,蓋西漢之後,爲東漢、爲蜀漢,當初規摹甚遠,故其效及於獻帝,唐宗雖假仁借義,未嘗立國仁厚,而其救濟民生則,至矣。玄宗不至亡國,憲宗復爲中興,則乃太宗爲民之效也。宋則如漢,徽、欽時,社稷已亡,而一隅臨安,綿綿不絶,昔太祖讀□□□□法綱之密,其南渡延祀,由此言也。健基曰,宋儒云,社稷靈長,終必賴之矣。□大□當胡亂之後,不可不嚴,而法律甚密,每思大明崇禎之際,未嘗不隱痛于□矣。彦燮曰,明朝無信史觀,其時用人,則實爲慘痛矣。健基曰,皇明不如漢唐□□,不◆夷狄侵中國之患矣。上曰,張德輝,雖元時人,其對世祖之言,好矣。所謂□沒已久,其性安在云者,亦好矣。彦燮曰,其性安在云者,精微之論也。健基曰,其言宏傑矣。彦燮曰,德輝之對亦好矣。健基曰,世祖問金以儒◆,而德輝之對不言用儒◆,此所以爲元人也。呂東萊云,適有庸醫,誤用藥,則便咎醫書,以爲俗儒誤世,而世人謗儒之譬,德輝之對,宜如呂說,而不知爲此言矣。第十三篇范祖禹之奏,自臣聞聖人之事天也止,天無一日,而不佑聖人,此言朝夕觀鑑,宜矣。以往事效驗言之,頃者旱乾之時,以方在靜攝之中,雖未得親臨祁禱,而親自傳香,終致雨澤,皇天默佑,非今日感格而然也。以常時默契對越之誠,終始如一之故也。自上常存此心,勿令少懈,是臣之望也。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彦燮曰,祖禹此言,深造精微,而但所謂一日改,以斯須宜矣。上曰,斯須亦入於一日之中矣。健基曰,此非一朝一夕,所可致者,積其誠意,終始如一,則自然皇天,默佑於冥冥之中矣。上曰,第六板曹勛所達云,靖康之初,國人方以和爲請,而終不能和,辛酉之冬,國人皆以和□□□□爲非,而卒從和云,不能和有何歉,然可恨卒從和,亦豈俊偉之事乎。健基曰,意其時和議,異於秦檜之所爲矣。上曰,其意以和議之成,似若歸之於天之眷佑矣。在高宗之道,當迎還鑾輿,豈可以梓宮之返,爲眷佑乎?所謂眷佑陛下,十也云者,蓋以和爲好事矣。大體雖是,而其亦異於復讐之義矣。彦燮曰,其時猶以此,爲幸矣。上曰,與李綱宗□及朱子所言,異矣。彦燮曰,其時以從和之,故迎還皇太后,猶以爲幸奉矣。日政事專爲法講,將欲差出玉堂,而新差玉堂,皆是在外之人,吏曹堂上,豈不知此意乎?莫重法講,以講官之不備,累日停止,事甚未安,當該吏曹堂上,推考,可也。{{*|出擧條}}□□泰良、吳彦胄,宜請敍矣。健基曰,新除授校理任珽,時在京畿廣州地。校理金尙□,時在江原道金化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出擧條}}政院催促,可也,南泰良,豈一向撕捱乎?以故例言之,則吏郞,過都政後,當還于玉□□□非吏曹之失,無可爲之人云矣。上曰,在外二品諸臣,斯速上來之意,□□□飭,而至今無上來者,事體不當,若是更加各別催促,使之上來,以此意。出擧條□□□加申飭,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fgy9lg8hyotu9ygop319itojvd029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十月 0 1109922 2173391 2022-08-21T13:41:1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m7pfang5nktuep0yo6n9y70aphax86z 2173527 2173391 2022-08-22T11:08:17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著未肅拜陳疏,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日食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閔鎭遠,朔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日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政事取稟,傳于李德壽曰,明日開政差出。 ○鄭彦燮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李春躋,素患泄痢之症添劇,實無掌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漢城府判尹朴乃貞,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詞訟重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雨勢一向不止,水滿射場,今日又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今日雨勢又如此,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觀武才初試,未畢試技藝,今月初二日,試取於南別營,而臣尹游進參於都目政,故依榻前稟定,令別將鄭壽松代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之本來情地,固已自劃於臺職,昨日違牌,蓋出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而一日之內,嚴召再辱,一向違傲,亦涉惶悚,黽勉趨承,爲少伸分義計,而適於路次,逢着崇品宗臣,風雨大作,路且泥濘,倉卒之際,未及回避,至有下吏囚治之擧。身爲臺官,陪吏見囚,則此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韓師得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病淹床席,垂及一年,瞻望宸極,只有耿結。向者入侍之敎,聖眷隆厚,有以仰揣,感悚隕越,不知所喩,而危綴之甚,終無以自力奉承。至於前後起居之禮,一倂廢闕,辜恩蔑義,罪合萬死,席藁俟譴,冞增惶悚。且臣竊有私情之萬分悲切者。臣父葬地,在畿內之楊州,地形單露,不成局勢,業堪輿者,擧皆訾毁,以爲地中,必有大段災害。山家之說,雖不足準信,衆口之齊騰如此,亦何能一刻晏然?今幸得僅可之岡於距前葬十里地,將於此月內遷改,臣當前期下往,而病狀一向沈篤,有難起發,誠甚悶迫。然病瘳旣無其期,吉年,又將蹉失,則恐爲含恨不瞑之鬼。玆欲不計顚仆,寸寸作行,庶冀趁此一息之存,成得此事,其情良亦戚矣。區區衷懇,不敢不歷擧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先治臣闕禮之罪,仍令隨便往來,完襄大事,以伸人子至情,恩威竝得,不勝祈祝。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有疾未參,其何所傷?箚末所請,依施。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式暇}}。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著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今番啓下遠道上言二百一丈內,一百十五丈,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丈,違格六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遠道違格,不啻異事,亦爲下該曹。 ○又以吏批言啓曰,今日臣等,以都目開政事,來會政廳,而本曹郞廳,累次催促之下,無一人應命。都政開坐後,因郞官不出,而還復停掇,乃是前古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卽令出肅,何如?傳曰,今則一郞官,其在事體,豈用若是?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三堂上,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以吏批意啓曰,俄者,以本曹郞官事,備忘辭旨,極其嚴截,分義道理,豈敢更以情勢,有所撕捱,而佐郞吳瑗、金若魯,尙稱情勢,無意應命,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所謂情勢,本無一毫可引之端,而況於今日筵中,悉陳前後委折,自上,開釋無餘,誨責備至。本曹郞官,雖曰名流,乃以初無可引之嫌,違拒明命,至於此極,致使開政半日,尙未出望,國體之虧損,更無餘地。臣等,亦以前後上敎,累度送言,不住催促,午牌已過,又復以終難冒出爲言,不可不更加嚴督。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使之卽刻出肅參政,何如?傳曰,俄者,纔已嚴飭矣。幺麽郞廳,旣不能自下嚴飭,更有煩稟,事極未安。此草記還給,此後則肅拜外郞廳去就,更勿煩稟。 ○傳于李德壽曰,近來連爲申飭矣。今日都政,吏曹郞廳,不曾聞知耶?君父殿坐已久,方待望筒,而政院與政廳,尙無催促之擧耶?問啓事,命下矣。吏曹郞廳,連爲星火督促,而終不動念,故俄者吏曹堂上,有所啓達,而今方連續督促之意,敢啓。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臣等,不能檢飭郞官,前後煩稟,不止一再,此已臣等之罪,而俄者草記還下之後,臣等,益復星火督出,而郞官無意應命。日已向夕,開政無期,將至國體重損,聽聞俱駭。臣等,尤不勝惶恐之至,謹此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俄者以此等草記,更勿煩稟之意,下敎,而君父殿坐已久,將達宵不寐,見望筒之入啓後,方可就寢。自前,豈有無郞官,而不得開政之例耶?雖至夜深,不爲就寢,以待望筒。更令催督,卽速入來開政。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本營別騎衛等,除初試別單書入,而以別騎衛,移差別武士者二人及同時出征別武士六人,依訓、御兩營例,施行事,旣已榻前稟定。一體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意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京別破陣等初試,今月初二日,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纔已草記蒙允。而在前則鳥銃邊二中以上入格者,別單書入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乎?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意啓曰,因軍器寺草記,付料別破陣等,依戊申別試才例,射砲中從願試取事,定奪矣。戊申年則以其變亂時效勞,特爲除初試許赴。故雖有從願之事,而今此觀武才,不當用戊申之例,而自試所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事,旣已草記蒙允。且初試規矩中,又無鳥銃落點之事,定式外,砲藝許試,有違常規,依前以射技試取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應射之類,必須預待於試所近處,然後可無臨時呼不之患,而闕內入直都摠府郞廳、宣傳官、武臣兼宣傳官、訓局、禁衛營入直將官、禁軍將、扈衛別將、五衛將、局別將等,勢難擅離直所,依前例,使先射者,推移替直後,來待試所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入直軍兵等初試入格之類,依前例,使未入格者,預爲替代後,來待試所,俾無臨時呼不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鳥銃鞭芻則慕華館命官試取事,定奪矣。在前觀武才時,各軍門兼藝之類,勿論次第,先爲試取後,使之來待於春塘臺矣。今亦依此擧行,俾無呼不之弊,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昌城居良人洪尙奉等囕死事,傳于李聖龍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都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洪景輔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各歧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營將、邊將、守令、察訪中,可合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居中考,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三水府使許晶,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七旬,疾病纏身,又得水痢之症,飮啖全廢,作一僵尸。以此病狀,數朔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邊倅遞易,極涉重難,累次以病呈狀,而使之調理赴任矣。卽聞其實病危重,有難等待其差復。三水府使許晶,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忠勳府移文,則都事崔昌億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後遷轉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今春夏等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忠翊衛將崔一星呈狀內,素多疾病之人,軍門兼任,勢難供職,所帶衛將,入啓,改遞云。兩任兼察,不無難便之端,忠翊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以李命華爲掌苑別提,邊致周爲司畜別提,趙鎭泰爲引議,李䌖爲社稷令,李挺楫爲工曹正郞,趙階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平昌郡守,林蘧爲益山郡守,洪禹集爲盈德縣令,李蓍迪爲醴泉縣監,李敏泰爲居山察訪,李玗爲慶興府使,許錭爲平丘察訪,尹東卨爲綾州牧使,趙東恒爲德原府使,趙潤璧爲瓦署別提,李蓍選爲活人別提,李奎鎭爲氷庫別提,金奎錫爲漢城參軍,張啓紹爲濟用直長,李揆文爲宗廟直長,朴東樞爲三水府使,申思永爲掌樂正,李衡鎭爲井邑縣監,金相奭爲兼西學敎授,權喜學爲雲山郡守,金尙星爲兼南學敎授,南泰慶爲宗簿正,李{{!|𪻶|⿰王厚}}爲工曹正郞,洪重寅爲刑曹佐郞,李碩華爲監察。 ○兵批,以鄭德茂爲訓鍊判官,趙尙絅爲知事,李培源爲訓鍊僉正,李時馨爲都摠都事,李宇平爲訓鍊判官,尹忠彦爲宣傳官,成胤績爲都摠都事,申思彦爲忠原營將,李大觀爲同知,洪允泰爲僉知,閔諗爲都摠經歷,崔晟爲五衛將,趙徽爲忠淸水虞候,安瑞翼爲忠翊將,朴春徵爲景福將,尹致道爲{{?|⿱艹乫}}波知僉使,白萬柱爲群山僉使,權世聃爲都摠都事,文壽元爲廣梁僉使,李義煥爲古群山僉使,金達魯爲龍媒僉使,徐宗敏爲登山僉使,文允中爲東里僉使。 ○鄭彦燮啓曰,新除授忠原營將申思彦,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李聖龍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臣兪健基,伏以獻納金廷潤,以臣之本來情地,固已自劃於臺職,昨日違牌,蓋出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而一日之內,嚴召再辱,一向違傲,亦涉惶悚,黽勉趨承,爲少伸分義計,而適於路次,逢着崇品宗臣,風雨大作,路且泥濘,倉卒之際,未及回避,至有下吏囚治之擧。身爲臺官,陪吏見囚,則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未及回避,事勢適然,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獻納金廷潤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執義李著上疏,伏以臣,踪地危蹙,病憂侵凌,守分窮廬,念絶榮塗,回瞻宿趼,若隔天上,而不自意中丞新命,遽降於杜門循省之際,手擎除旨,且惶且恧。臣以巽懦之性,蒙昧之識,凡於一切時論,都不敢干涉,而頃在諫省之日,適見朝象不靖,痼弊滋甚,乃於辭疏之末,略附憂慨之忱。其大意,不過曰義理同然,益加洞曉,使之偕入於無偏無黨之域而已。雖其愚不量力,妄觸時諱,其欲爲世道保合之意,則實有炯炯苦心,而玉堂之處置臣者,抑揚爲辭,意頗艱辛,良可一哂。竊伏聞伊日筵中,有所下敎,而儒臣擧臣疏中兩句語,爲挾雜之證,此乃通古今無彼此,而摠論之辭,則這箇義理,愚婦亦言,以此抉摘,殊不着題,豈倉卒之對,求說不得而然耶?噫,人心疑阻,險道難平,不問言之是非,理之當否,而惟異己之是斥者,此固色目後弊習,顧何足深辨?而亦由臣公心誠意,不能素孚於同朝,一言脫口,顚沛立至,其不可更廁於聖朝耳目之列也,明矣。念臣滓穢之蹤,本非可以居臺者,而祗緣感殿下拂拭之恩,忘廉冒恥,一出再出,而不戒三緘,又此僨誤,回顧初心,慨然自媿。矧今斥遞未幾,復玷言路,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去就,尤何可論?且父病,已過半歲,有添無減,日夜焦遑,情理罔措,而臣亦重經毒痢,形神換脫,鬼事將迫,束帶趨走,已矣無望。昨於天牌之下,陳籲見阻,未免徑退,罪合萬殞,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於是,一倍悚蹙,無地自容。今當荐召,祗詣闕外,更控未徹之章,敢瀝危迫之懇。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請對時,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宋寅明進曰,非時冷雨,連日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湯藥停止,已至累日,未知何如。上曰,近來差勝而過矣。寅明曰,六月都政遷就,而至於十月,其在國體,已無可言,而開政之後郞廳,雖承嚴批,無意膺命,以郞廳之不進,還爲停掇,三百年內所無之事。今番若停掇,則前頭,無勉出郞廳之勢,非不知草記催促,而徒歸文具,事甚可悶,敢此請對矣。卽今郞廳,本無可嫌之端,生梗郞廳,已皆區別,而言之有何難安?二郞廳,本非乖激之人,亦是顧念國事者,而緣於悶迫而不出,此時下情,豈可盡察乎?浮議從中多生,故振發而脫來者極難,而且生梗時言語訛傳增衍,故二郞廳,沮於浮議而如此矣。上曰,生梗郞廳,卽指尹汲乎?寅明曰,然矣。近來浮議特甚,而其中亦有過激者。生梗郞廳之事,亦非本心,搖於浮議而爲之。卽今郞廳,非不欲顧念國體,而牽於浮議之難脫,至於草記催促,徒失日力。且恐二郞廳,因此而或被大段罪罰,如是登對仰陳,各別嚴飭,期於勉出,無失此機會,何如?上曰,吏曹通淸,異於弘錄乎?寅明曰,吏曹通淸,差重矣。生梗郞廳,無毫分侵逼二郞廳之語,而外間之言,自有過傳之弊矣。上曰,過傳之言,是出於尹汲乎?初則不爲分明說去,出來之後,緣於形迹,而似必混言之矣。寅明曰,尹汲之意,不欲都政之順成矣。上曰,此豈人心也?飾非則猶或可也,而豈欲作戲都政耶?此則過矣。寅明曰,尹汲爲人,甚忽弱,且信人言。向者新通之時,臣豈欲替當,而竊有隱憂,不得已爲之。欲不從則其忽弱易動之人,必致鬧端,勉强而從之,而其後,或有同事之望,恐生爭端,多有曲從之事。其前後節次,不可盡達,而郞官今若不出,於臣,何安乎?今番嚴飭勉出然後,可以了當,而若致停掇,則其在國體,如何?都政,更無止泊矣。李宗城,何可停掇乎?申昉曰,臣與郞官,年輩相間,不得見問,未知浮議之如何,而其日堂上郞廳相爭之說,傳播外人,不無差爽。卽今郞廳,初頭引嫌,固不足怪,而何以停掇都政乎?若至於此境,則渠輩,畢竟受罪,何關而此郞官不出,前頭關係非常,且以事體言之,卽一該曹郞官,何敢不出乎?此等之言,不可煩縷於草記,故長官如是請對矣。李宗城曰,向者生梗時,臣不參見,而渠輩何敢牽於浮議乎?生梗時,言及於吳瑗、金若魯,則宋寅明,何以定行都政,而若無逼害之言,則渠無所執,到今不出,極甚無據矣。二郞廳,可引之嫌,出於尹汲之口,則雖曰郞官,自是名官,豈可取稟都政乎?國體駭然,紀綱都壞,有此三百年所無之事,長官之請對,在於督出,而都政之停掇,不可議論也。寅明曰,若有侵逼二郞廳之言,則臣雖欲掩置督出,其時承旨及下人輩,亦皆聽之矣,豈可掩諱乎?上曰,俄者,吏曹通淸,與弘錄何如之問,出於有意矣。吏曹,是文官之極選,在渠廉隅,似有初頭撕捱,而尹汲之於吳瑗、金若魯,惟恐推奬之不暇,豈發逼害之言乎?兩人累侍經幄,予知其爲人,亦不當爲此等事,而尹汲之抑彼扶此,極爲不可。且吏曹郞官,異於該司,渠輩雖入於所扶之中,必不欲揚揚行公矣。無論彼此,扶抑尹汲之事,無形莫甚。至於尹汲之所抑者,國家當以郞官任用,況初無侵逼之言者乎?四維,不可不張,故予言若是曲盡。渠在名官之道,自處當然,而其根本則事極無據,其抑與不抑,非朝廷之所可知,政官欲爲推考,而未及矣。今日,是都政,故朝來問安東朝後,不脫上衣,坐待開政,而政廳啓辭,日晩不入。意謂近來慮予之早爲酬應,故如此,而不知郞官之撕捱如此矣。早知如此,何不催促入來乎?都政之還停,是三百年所無之事,而今日復欲爲之矣。郞官新通,則郞官,必主之乎?寅明曰,無郞官,則判書主之矣。上曰,雖無郞官,都政,不可還掇,而豈以尹汲之扶此抑彼爲重,而不顧君父之命乎?三堂上之以郞官事,至於請對,有駭聽聞,竝推考後,催促開政,可也。宗城bb曰b,臣以職掌祭享事,有所仰達矣。宗廟冬享大祭,是今月初七日,而觀武才,亦設此日。侍衛諸臣,或有差祭者,未免掣肘,改付標以入,未知何如。上曰,罪齋後,追後入侍,亦不妨,置之,可也。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都政之尙今遷就,已極寒心,而因郞官之尙不肅謝,日已午矣,尙未開政,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此前所未聞。前郞官尹汲所爲扶抑,雖未知何事,此不過不有申飭之下敎,肆行私意之故,本事已極無謂。雖被抑者,其在分義,不敢推上公朝撕捱,況不然者乎?今日紀綱,雖曰解弛,只知有尹汲,不知君父,嚴飭之敎,若是撕捱,尙未出謝,分義道理,豈敢若是?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卽爲肅謝。而銓曹不能檢飭,幺麽郞官,相率求對,事體亦涉未安,三堂上,竝推考。上曰,兵批亦待吏批,而不入望筒乎?宗城曰,然矣。上曰,吏曹三堂上進來。都政,循例下敎,今當爲之,注書書於草冊而出去,可也。上曰,初入仕前後,累次申飭,各別擇擬,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擇擬,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調用。近來文通淸西北之人,率多齟齬,各別檢擬,軍功別單人,各別錄用事。{{*|竝出榻前下敎}}上曰,循例下敎,已爲之,而嶺南別單人,今日都政,各別調用,可也。勳臣事,向時,已爲下敎,而宋藝祖之杯酒釋兵權事,我國無之。豈可使勳臣,無職名而閑在耶?彦城君在西關時,雖爲下考,而爲北關守令時,則補外,尹得和而全然忘却矣。今擇不甚殘薄之邑,而差送之,可也,而至於權喜學錄勳前,已經昆陽郡守,爲功臣後,不復除邑,聞其加資,則在校鍊官時,爲之云矣。宗城曰,故相臣崔錫鼎赴京時,以先來軍官,賞加加資矣。上曰,卽今待勳臣,可謂太薄,今日政,調用,可也。寅明曰,權喜學,自是善治之人,而臨民之官,不可不擇送。果是不堪之才,則事當差送於閑官矣。宗城曰,殿下待功臣不薄之盛意,好矣,而古語曰,功懋懋賞,德懋懋官。勳臣若有飢寒之患,則當以他道理,存恤之,何必俾爲臨民之官乎?若以生疎之人爲守令,則貽弊小民不貲矣。上曰,權喜學,自是善治之人,而金重萬雖生疎於西關,北關之徑遞,非渠之罪也。若能勉勵,則亦能可堪。至如吳伯胄之不文,能爲善治矣。昉曰,判書、參議,非以金重萬之不文,持難矣。上曰,今勳臣中,朴弼健、李普赫、權喜學,皆是善治之人矣。寅明曰,今因厚待功臣之敎,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戊申變亂時,因奉朝賀臣崔奎瑞之上來,朝廷始知其根本,而臣在於備局,聞其上來,而不得相見,心甚菀菀之際,聞其子前府使崔尙鼎來在闕下,出往見之。聞因安鎬而知之,始乃捉入安鎬,問其賊情,而臣與李光佐同坐,親自執筆而書之,自此,都城能得戒嚴矣。崔奎瑞之雅志,終有所難屈,故賜之以天書,褒奬之,而若論戊申之功,則崔奎瑞之一着,可謂不少矣。上曰,予不知有二安鎬,而曾前安鎬,雖擬末副望,予必落點矣,聞非此安鎬矣。安鎬功,當錄勳而見漏,可怪也。寅明曰,他安鎬已爲身死矣。上曰,豈不以安鎬調意之意,分付耶?崔尙鼎,非但吏治之素著,今爲奉朝賀便養,便近邑,差除,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崔尙鼎與都承旨,有相避,拘於此,而今不可擧論矣。嶺南人,每爲調用,而今則無懸錄之事,故自上未察其嶺南之人,不爲落點,反無調用擬望之效矣。上曰,若懸錄,則嶺南人,作爲羞恥之事,奈何?上曰,承旨書之。傳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邊將,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戊申軍功別單人,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西北人、松都人,各別錄用,而武士中嶺南人仕宦者,近幾無人,故曾已飭勵。兵判入侍時,亦已下敎,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彦燮曰,吏曹郞廳,推考,備忘記,使注書先爲出送,以爲卽速擧行之地,何如?上曰,唯。寅明曰,昨年賑恤時功勞之人,使兵批錄用,毋致落莫,何如?上曰,當分付矣。勳臣中金重萬、權喜學,備擬於守令望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未肅拜}}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許逅{{*|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玉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白。 ○李德壽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執義李著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今日政,新除授,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傳曰,昨日夜深後,始爲開政,實近來所未見之事。今日望筒之入,亦且緩緩,若是則其將延至三日始畢耶?必須今日內畢政爲宜。且權喜學、金重萬,旣有除守令之命,則所當各擬兩邑之窠,而今乃竝擬於一邑,未知有何曲折。至於長陵陵官,則昨年下敎,以本陵官,陞差爲宜矣,今乃以他陵陵官,備擬者,又是何故,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吏曹,則以爲西銓則郞廳數多,故正書無遲滯之患,而東銓則只二郞廳書之,故自致遲延,然今日內,必欲畢政。蔭官之陞遷者多,而守令窠窄,故權喜學、金重萬,果爲竝擬於一窠矣。方欲討窠更擬,至於長陵陵官之以他陵官,備擬事,方自吏曹,草記稟旨云矣。敢啓。 ○又啓曰,傳曰,昨日擧措,已是三百年所未有之事。罷政,在於夜深之後,則今日宜趁早開政,而望筒尙不入,未知以昨日開政,爲太早而然耶,問啓事,命下矣。今日銓官等,趁開門入來,而起草正書之際,自至遲延,望筒,今方入之矣。敢啓。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因政院有問啓之命矣。壬子五月,長陵參奉金聖澤,移擬於禁府都事,則自上不爲落點,仍敎以金聖澤,準朔後陞爲本陵奉事,以爲久任之地矣。其後癸丑二月,本曹前判書趙尙絅入侍時仰稟,則聖敎以爲當初下敎,非爲金聖澤也,爲新陵也。依昨年承傳,陞拜本陵奉事,聖澤,仕滿遷轉後,還爲參奉窠,似好。不然則長陵奉事之代,以他陵奉事一窠,降爲參奉窠,可也,爲敎矣。當初聖敎,旣在於久任,聖澤未有兩參奉,竝仍本陵之敎,故其後聖澤則方陞爲長陵奉事,而本陵參奉金淳慶,今已滿朔,依例備擬於穆陵奉事之望矣。伏承問啓之命,臣等誠不勝惶悚之至。淳慶旣已仕滿矣,不可仍置於參奉,本陵更無奉事窠,金淳慶亦依金聖澤例,仍以本陵參奉變通,陞爲奉事窠後,仍爲遷轉乎?合有指一稟旨之道,惶恐敢啓。傳曰,陞爲奉事。 ○又以吏批言啓曰,軍器判官申{{!|𭸿|⿰王戊}},前任固城縣令時,解由未及成出,而前因該司自辟,本曹不能覺察,未免循例擬差矣。解由今雖已出,而本職除授,係是解由未出前事,有違法例,不可置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臺諫、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海宗爲瓦署別提,以柳世模爲內資直長,以朴弼時爲昌陵直長,以具梡爲軍資直長,以李德恒爲翼陵奉事,以任道元爲禧陵奉事,以尹得履爲徽陵奉事,以兪勉基爲軍資判官,以趙尙絅爲平市令,以金聖梓爲鎭川縣監,以李尙文爲陰城縣監,以李蓍選爲工曹佐郞,以邊致周爲刑曹佐郞,以金始炯爲大司憲,以尹光莘爲江界府使,以申慶普爲司䆃直長,以李普祥爲軍資主簿,以權相軒爲司圃別提,以韓配崙爲活人別提,以尹侙爲泰陵參奉,以李錫老爲濟用奉事,以鄭最寧爲典獄奉事,以鄭鐩爲德川郡守,以徐命朝爲平澤縣監,以李必範爲鎭岑縣監,以朴天樞爲輸城察訪,以呂必善爲泗川縣監,以田萬秋爲寶城郡守,以宋胤涵爲典籍,以趙鴻逵爲敦寧參奉,以魚有寬爲穆陵奉事,以李耉齡爲義盈直長,以李弘遠爲尙衣直長,以尹天和爲尙瑞直長,以南泰良爲修撰,以權相軒爲監察,以趙鎭泰爲司評,以李埉爲宗簿主簿,以柳純章爲長湍府使,以崔道章爲豐德府使,以李淵起爲萬頃縣令,以李炫爲懷仁縣監,以許鐩爲碧沙察訪,以李夏徵爲全州判官,以趙錫命爲禮曹參判,以李明坤爲寧越府使,以李權、韓濟、康弘濟付典籍,漢城參軍金奎錫,司圃直長申鎭夏相換,以姜鳳來爲尙瑞副直長,以李益炡爲戶曹正郞,以李埉爲戶曹佐郞,以李海宗爲廣興主簿,以李勛佐爲忠勳都事,以李潝爲禮賓別提,以金聖鐸爲司畜別提,以李鐽爲引儀,以南泰耆爲自如察訪,以玄鳳漸爲直講,以韓啓朝爲竹山府使,以趙世豐爲北部主簿,以李思膺爲瑞山縣監,以李檥爲殷山縣監,以李鏠爲禁府都事,以金重萬爲興海郡守,以兪彦國爲順陵參奉,以趙載億,爲思陵參奉,以鄭錫徽爲康陵參奉,以趙明箕爲宣陵參奉,以南弼明爲工曹正郞,以李基宗爲司瞻主簿gg司贍主簿g,以吳彦胄爲副修撰,以徐命珩爲獻納,以李寅賓付成均博士,以金淳慶爲長陵參奉,以徐宗曄爲廣興奉事,以李權中爲惠陵奉事,以尹心雄爲繕工副奉事,以朴弼彦爲司議,以辛宇泰爲軍器主簿,以李奎鎭爲宗簿主簿,以李潝爲典牲主簿,以白興成爲司圃別提,以柳松心爲瓦署別提,以安鎬爲禮賓別提,以金昌伯爲引儀,以金兌和爲禮曹正郞,以李挺楷爲貞陵參奉,以申{{!|𰹧|⿰車肅}}爲禧陵參奉,以金弘得爲獻陵參奉,以李弘齡爲齊陵參奉,以尹德春爲莊陵參奉,以朴師淑爲北部參奉,以吳弼運爲靖陵參奉,以朴師伯爲禁府都事,以李槳爲直講,以黃尙老爲典籍,以李守謙爲歸厚別提,以朴弼謨爲氷庫別提,以吳璡爲典設別提,以尹惟績爲敦寧都正,以兪彦鐸爲齊陵參奉,以李光躋爲注書。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大觀,戶奴呈狀內,上典,得除本職,而遠在鄕廬,年老病痼,末由上來肅謝云。忠壯衛將全夢龍呈狀內,以軍門將校,兩處入直,事多苟簡云。李大觀、全夢龍,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洪景輔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啓曰,城津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養中爲都摠經歷,以趙東晉爲都摠都事,以金致河爲全羅左水虞候,以尹得商爲兼司僕將,以車復運爲忠翊將,以南履錫爲忠壯將,以尹淳爲知事,以李宇平爲法聖僉使,以柳德徵爲訓鍊判官,以李義璧爲兼尙州營將,以金光渭爲訓戎僉使,以全琬爲老江僉使,以全夢龍、朴良梓單付僉知,忠原營將申思彦今加折衝,以金俊輝爲淸江僉使,以朱景晦爲善績僉使,以韓晉起爲天摩僉使,以吉禹揆爲碧團僉使,以蔡仁海爲美箭僉使,以朴泰慶爲花梁僉使,以李時興爲安義僉使,以李景春爲訓鍊主簿,以田殷祥爲訓鍊主簿,許瑬爲訓鍊主簿,以張汝錫爲甘浦萬戶,以南泰完爲黔毛浦萬戶,以朴宗基爲呂島萬戶,以元慶遂爲所巳萬戶,以曺聖和爲蛇梁萬戶,以金鎬爲濟物萬戶,以李景淑爲內乘,以趙東晉、洪一涵、具善行爲宣傳官,以李聖魯爲城津僉使,以金世元爲北虞候,以桂德興爲五衛將,以鄭巑爲中樞經歷,以沈㮋爲中樞都事,以盧啓禎、韓命新爲訓鍊判官,以李慶熙爲訓鍊主簿,訓鍊主簿孫世萬本院去官,以朴晩榮爲玉江萬戶,以任聖佐爲梨洞萬戶,以尹聖重爲防垣萬戶,以安世岩爲造山萬戶,以康泰來、卓之漢、金大興、金仁權爲武兼,以柳世德爲訓鍊副正,以尹聖任爲訓鍊僉正,以安載行爲訓鍊主簿,以金應漢爲守門將,以孫秀大、尹東井爲武兼,以李慶熙爲夞怪萬戶,以盧啓禎爲都摠都事,以全命佐爲武兼,以黃萬甲爲訓鍊主簿,以孫世萬爲晴川別將,以吳海根爲德池洞別將,以李益遂爲金烏山城別將,以申翼成爲長壽山城別將,以盧益明爲楊花別將,以安尙輝爲漢江別將,以洪重夔、李惟天、洪廷翼爲宣傳官,以李柱、崔昌佐、柳圓春、白世慶、崔道元爲守門將,以李世觀爲部將,以龐櫟爲守門將,以呂攀爲宣傳官,以閔聖洙、具世智、韓鋈爲武兼,以趙東垕爲部將,以金德洪爲白峙僉使,以尹濁爲平薪僉使,以李彬爲訓鍊判官,以徐漸修爲訓鍊主簿,以白尙靖爲武兼,以金潤爲宣傳官,以柳師賢爲都摠都事,以李重國爲訓鍊判官,以李東明爲訓鍊主簿,以金夢遠爲武兼,以安宗臣爲訓鍊主簿,以崔厚元爲同知,以李世伋爲忠壯將,荏子島僉使申海昌,文殊山城別將康舜道,已上,今加折衝賞加,崔一興、李喜夏付副護軍,吳命新付副司直,徐命臣付副司正,江口權管李邦喆,舊{{?|⿱艹乫}}波知權管成胤燁,廟坡權管崔溢,栗浦權管黃道文,雙靑權管張相漢,梁永萬洞權管金聲良,乾原權管崔尙孝,黃拓坡權管趙琳寶,化堡權管朴東萊,大坡兒權管高處宇,大吉號里權管崔俊昌,小吉號里權管石起三,廟洞權管安漢基,甲巖權管安震夏,雲頭里權管金聖鼎,已上,單付。 ○假注書南泰耆外任,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近來國綱解弛,人心不古,各邑監色、船格輩,莫重國穀,或恣意偸食,或除出作錢,以致多數欠縮者,已成痼弊,實爲寒心。今此柒原癸丑條稅米七十一石零,加升米一石零,三手米九十九石零,稅太二百二十一石零,加升太四石零內,京江船主張載宇,逢載時米三十石,太五十石,除出作錢,自陸路上京,仍爲逃躱。論其情狀,萬萬絶痛,故今方分付捕廳,期於窺捕。而張載宇米太作錢處所時日,推問於監官處,則監官黃斗精所供內,張載宇米太作錢,在於柒原浦口未離發之前云。惟正之供,事體至重,而各邑守令,專事慢忽,裝載之時,不能逐石照數,着實逢授,一委於船主輩,致令國穀,任自作錢,有此逃躱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不可不各別懲勵。柒原縣監李陽重,拿問而處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刑曹言啓曰,卽接南部鑄字洞權取身名所志內,矣身所遭,實是今古所無之變怪,呈于禮曹,則題辭內,未覈實之前,本無離異之例,以此意,呈于法曹云云。取考禮曹所呈所志,則取身,卽佐命功臣文忠公權近之嫡長孫,前參奉權厚之孫,而再娶平山居進士禹鼎九之女,成婚,率來後五朔,生子,不勝驚慘,駄送其父家。以離異之意,呈于禮曹,則禮曹題辭如右矣。近來民風大壞,淫獄層出,而至於士夫家,亦有如此變怪,極爲驚駭。禹女旣是士族,則其所負犯,自有當律,必須明覈得情然後,可以定罪,分付本道,捉送禹女於京獄,以爲嚴査勘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守禦廳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京別破陣等初試入格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羅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長興前縣監李日馨,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日馨,時在京畿坡州牧馬山驛配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倓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都政雖畢,初日乘夜開政,卽三百年所未有,事之寒心,莫甚於此。若不懲勵,是無法無紀綱,不可垂後,其在國體,亦不可僅過其政而置之。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拿處。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向者疏論銓官補外事,辭意淺薄,誠不足以仰回天聽,批旨極嚴,特敎繼降,至有知製敎勿爲擧論之敎。臣震悚慙悸,一身若無處所,杜門省愆,分作聖世之棄物矣。乃於千萬意慮之外,忽承館職新命,數日之內,旣罷旋授,筵敎諄切,除旨重疊。仰惟至仁遍覆,未忍終棄,蕩滌開釋,使得復廁於班行,螻蟻賤臣,何以得此?手捧命書,惟知感涕,念臣區區情實,未能自暴,今於辭疏之末,略此附陳。臣之前疏,本無他意。唯以三銓之一時竝斥,不免爲聖世之過擧,經幄之地,宜有爭救之擧,而臣適在禁直,又承敎書撰進之命,不得不先陳微見耳。初豈有廢閣明命,不肯製進之意哉?噫,古人當演綸之任者,遇有政令之闕失,或封詞頭而繳還,或不草制而抗章,當時旣多採納,後世傳爲美事。臣之庸陋,固不足以仰企前修,而以殿下之聖明,意所欲行,輒不許諸臣之盡言。朝廷每有一番處分,言路必致一番沮塞,臣何足言,有傷聖德,此臣之所以憂歎者也。若臣難進之端,實亦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夫玉堂之職,唯以治文翰撰誥命爲職,至所兼經筵,方有論思講讀之責耳。是以本朝故事,儒臣不得與於知製敎之選,則不敢行公於館職。況臣所被嚴旨,萬萬惶悚,絲綸之職,旣不擧論,則經幄之任,已成刊汰,雖荷聖度曲全,收還威命,在臣廉隅,豈敢復以儒臣自處,而晏然於金華法從之列哉?此理甚明,非徒臣自劃如此,一時公議,無不爲然。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勢,則豈於日昨筵敎之下,輒敢爲辭免之計,而罪釁至深,萬無承命之路,玆敢隨牌詣闕,冒陳血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賜矜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永勿檢擬於淸塗,使臣得以優游自靖,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飭勵,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自江界,發向嶺路之日,獲聞有憲長除旨。及出熙川境,旋聞以大臣陳達,更命仍任,不知淺劣如臣,于內于外,何所綦重,而乍遷乍仍,累勤朝命,乃至於此也。臣本才短器輕,不合邊藩重寄,而承乏推轉,辭避路阻,黽勉荏苒,居然六七朔在任,疵釁百出,倦怠日甚,疾病連綿,寧日絶少。而但以方今隱憂,在於邊疆,旣在此任,未克一遭巡審爲可恨,强病登途,忍死驅馳,到底添苦,屢經危域。固以還營之後,爲陳懇必遞之期,而逮到寧邊,又因飢飽寒煖之失適,內傷旣深,外感亦重,晝夜叫苦,寢食都廢,擔舁還營,今已五六日,一味昏涔,隔死如紙。蓋臣一生病根,在於純虛痼冷,茶飯蔘朮,粱肉桂附,得保十數年性命。忽於年來,膈火甚盛,而下虛依舊,服溫劑則喉舌瘡爛,燥悶欲絶,飮涼藥則臟腑寒冷,吐瀉必作。又經今夏暑濕,長患休息之痢,補瀉兩難,醫藥無效,精神筋力,亦覺蕭索摧殘,日用事爲,率多昏錯,遺失目昏,而視物不明。脚痿而運步漸艱,種種衰相,日異而月不同。此皆久縻劇務,積有勞瘁,耗盡些少氣血,而今於數千里四十日行役,受傷益甚,有此添劇。凡百症形,實有土崩瓦解,莫可收拾之勢。如非脫此擔負,就閑調養,決無以少延歲月之壽。況臣去留,本無關於邊事之輕重,而徒爾羈縻,適足以促臣殘命,其果何利於國?以聖上體下之仁,寧不垂矜於此,俾遂其生還之願乎?臣雖欲瀝盡血懇,冀格天聽,而伏枕喘喘,語無倫次,惟聖慈哀而憐之,亟許鐫遞,俾臣未寒之前,將毋以還京,且得調養殘軀,稍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仍任,意蓋有在,卿勿過辭察任。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今式年律科初試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徐命彬,昨日,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則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右承旨徐命彬,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德壽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觀武才初試未畢,試技藝,令別將鄭壽松,代行而昨日移差禁營中軍,臣尹游,方在呈告受由中,如干未畢試者,令新除授禁軍別將閔昌基,仍爲代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時,本廳別抄武士,別武士,別馬隊,射砲軍兵各技入格,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俄者有一人,擊錚於差備門內,此是前所未有之事,若有訴冤者,則例於差備門外擊錚,而此人則突入於門內至嚴之地,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兵曹堂郞,常時不能檢飭闌入,致有此無前之擧,結束吏及近仗軍,則自本院卽爲囚禁,而當該堂郞,亦不可不警責,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著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掌令尹志遠,時在京畿豐德地,持平李性孝,時在果川地,持平金漢喆以京試官,時在平安南道,司諫院獻納徐命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甲寅十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健基讀自仁民篇周文王作靈臺,至錄其詩常以自誦。上曰,承旨讀之。師得,讀自宋太宗興國三年,至檢閱以聞。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右司諫蘇轍再乞放積欠狀,至事爲之倡則勸矣。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述讀,自陶又奏略曰,至非王道之一端而太和之本歟。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啓白讀自高宗時尙書右僕射李綱寬民力箚,至量行裁損亦未爲害。健基曰,文王掩髂,雖小處,而足可見仁聖之德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二板太公、召公之言,旣不見於經傳,未知其眞的,而末端周公之言,眞聖人之言矣。上曰,周公之言,果是聖人之言,而太公、召公,俱是賢人也。以其言觀之,則太公之不及召公,遠甚,實有未可信者矣。健基曰,以丹書見之,太公之賢,必不下於召公,此書所記,則其未可信,誠如聖敎矣。上曰,管仲所謂丈夫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者,何如耶?健基曰,孟子,以子産之以乘輿濟人,謂之小惠。今此齊國之以所見,而命嫁娶者,便同於此也。然伯者之政,令行禁止,故以此定制,則自無國人未嫁娶之患矣。雖與古禮有異,管仲之參以人情,亦可謂切當矣。上曰,有子九人,而皆未娶,則其貧可知,國雖有制,家旣無資,則亦將奈何?上章所謂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誠確論也。究其本則惟在於使民富而知禮矣。健基曰,聖敎切當矣。但使民富而知禮,則似迂遠,故以卽刻救弊之道,作爲此制,於此而亦可見王伯之分矣。健基曰,第十二板唐太宗之治,雖愧於王道,而至於誠信御下,則無虛有存恤之名,而有其實云者,足可謂大哉之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李鑄所蓄積者,無非聚斂於民者,故李絳之欲爲還給於民者,實爲大臣之言,宜乎作唐之名臣也。上曰,此與散鹿臺之財,同意也。健基曰,第二十板包拯,以戶口增減,有所陳戒於其君,而其結語所謂薄賦斂寬民力,實爲增戶口之要道矣。今當兩年饑饉癘疫之餘,戶口必不如前,宜以薄賦寬民,爲第一急務矣。上曰,儒臣,以宋臣包拯論戶口增減事,有所陳戒,當留意,而兩年荐饑之餘,豈無民戶之減縮者乎?想來不覺愍傷,自予嗣服後十年內,戶口最增最縮之年,京兆及八道監司竝條列以上,我朝戶口最盛之年,自京兆,亦爲考出以啓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蘇軾,以逋欠爲言,而多有可觀者矣。豐年不如凶年者,便是常談,而以卽今民間形勢言之,年事雖曰小豐,舊逋竝皆督捧,則民不自堪,必有不如凶年之歎矣。自廟堂,另加相確,不至太緊急者,則姑爲退捧,實合事宜,故敢達。上曰,民不願豐,實爲矜惻,大體則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宜矣。正供之有逋欠者,則予當量宜蠲減,而至於還上,則用處甚緊,凶年則爲救荒之物,常年則爲種糧之資,不幸則爲兵食,決不可不捧,而近來監司守令,每以要譽,爲事,亦可痛也。若於今年不捧,則連豐難必,所謂還穀,將蕩然無餘,豈不悶乎?健基曰,要譽之敎至當,民不可每事施恩,而其中亦不無至貧難支之民,固宜參量處之矣。還上與正供,本非可減之物,而至於身布等雜色名目中,豈無可蠲之物乎?上曰,明日,當爲次對,苟有可蠲之物,則當與諸臣議處矣。講官,遂掩卷,諸臣退出。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玉堂備員後,視事,取稟事,命下。而明日冬享大祭齋戒,明明日觀武才相値,限畢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俱不仕進,右承旨徐命彬昨日違牌,有只推之命,而亦不出肅,出納之地,事甚苟簡,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右副承旨鄭彦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一體牌招。 ○以右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修撰南泰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韓師得啓曰,今番觀武才時,文武科入格人員賜馬一款,令本院考例以稟事,命下矣。問于司僕寺,則以爲春塘臺觀武才,文武新恩,三日所騎馬,例以本寺邊馬,待令,自前流來之規,而戊申觀武才時,則武科元數甚多,故無以推移變通。文科三人武科乙科以上,令本寺馬待令,其餘則使之自備云矣,敢啓。傳曰,依例待令之意,分付。 ○以鄭壽邦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任守迪,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江原道十月朔進上,來到,故照數監視,則各殿所封物種中,文魚、大口魚、鰱魚三種生物,臭惡色變,不堪捧入。而見今日氣旣涼,此則必是不能審愼照氷之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本道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陪持人,令攸司囚禁科罪,而魚鮮則退送,使之改封,何如?傳曰,依爲之。物鮮捧入。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前府使南德夏,頃日筵中,有各別收用之命,而前旣降資,有難遽擬於堂上之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擬望。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入格之人,今番都政,多有除授外任者,旣已入格,則雖除外任,似當許赴,而此無前例之可據,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一體許赴。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觀武才時,宣傳官及禁軍將,不可不備員。宣傳官閔昌基,羽林衛將韓啓朝,遷轉之代,竝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德夏爲宣傳官,柳經章爲羽林將。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別破陣池海達,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擊錚於差備門內云。擊錚人之直入差備門內,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極驚駭,不可循例處之,令攸司,各別科罪,當該守門將,亦不可推考而止,汰去,下吏及軍卒,令該曹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觀武才時,本營別武士及馬步軍兵等各技藝初試入格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柒原縣監李陽重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陽重,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曆官之作曆,專以萬年曆註冊,而彼國釐正之法,累年求之不得矣。去庚戌年,監官員李世淵,入往彼中,艱辛得來之後,曆註與淸曆,無不脗合。卽當印布考閱,而每患經費不足,訖今未遑,只以唐板一秩四冊,衆官年年考閱,幾盡磨滅,誠甚可悶。不得已印布於三曆官等處,以爲作曆之地,而所入物力,元非大段。令該曹,磨鍊上下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韓師得,執義李著,校理兪健基,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日候陰冷,大政時,達夜酬應,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日進御矣。興慶曰,其無滯症,而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不滯,而水剌則一向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司譯雜科初試,例有提調進參之規,臣於昨日進去,達夜講試,僅畢一學,而猶餘三學,今日則他提調當進矣。二提調金取魯,未知其病勢之如何,而無他推移之道,卽爲牌招,使之進去,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以三件事,條列啓聞,而其一則合歿流亡之類,陳田,及庚子量後久遠陳田,竝爲蕩減收稅事也。合歿人陳田捧稅,誠爲可矜,故朝家有査出蕩減之命,而前監司金始炯,以沿海邑合歿陳田四百餘結,査報,故已許減除矣。大凡田陳亦宜給災,而以一年再耕之故,元無擧論之規,民間雖稱冤,而今不可變通,且當初朝令,只論合歿,不及流亡,則今獨於嶺南,竝與流亡者之田而許頉,亦似過矣。今監司,以不過二千結爲言,未知其査實後,果爲此數,而諸議以爲庚子量陳中新還起之數,若一一査出,則嶺南一道所得,亦必不下於二千餘結,得此徵稅,以充其許減之數,則在朝家無失,而在民間爲大惠,以此分付,未知何如。顯命曰,不給田災,已是三百年金石之典,斷不可撓改,而爲監司者,當其出巡之時,百姓,指荒田泣訴,而竝不得施行,最是切悶難處之事也。今若以舊陳中新還起代充,量陳許災合歿減稅之數,似爲合當矣。瑜曰,量陳還起,自是事目,而以陳還起,近甚絶無,又減舊陳之稅,則朝家之耗失田結,將不細矣。合歿陳田,則雖依狀請施行,而其還起之類,使之各別査出,爲宜矣。上曰,朝家事體,當勿論新舊陳與還起,而竝依常法捧稅而已。査出還起之類,以充合歿陳田之減稅,不幾於五十步百步之間耶?宗城曰,嶺南陳田,果爲二千結,而所得還起,又足相當,則自可推移充數,此雖非常法,而荐凶之餘,民事哀痛,道臣,則方便處之固無不可,而廟堂之以此指揮,恐涉未安矣。上曰,此豈自廟堂所可指揮者耶?依當初朝令,只以合歿人陳田蕩滌,而所謂流亡,則不可開路,至於還起,則亦以詳査以報之意,申飭而已矣。興慶曰,狀啓中其二,卽舊還上計分徵捧事也。此事,方自廟堂,量定分數,分付諸道,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其三,卽地部鹽盆船隻之久遠破亡者,査實減稅事也。此則已有庚戌定式,一依定式擧行,則自可無虛簿呼冤之弊,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昨日召對時,兪健基因文義有達,而還上則決不可撓改,他餘舊逋之類,則自廟堂,講定節目,量宜蠲減,爲宜矣。宗城曰,民之不堪,全由身役,至於還上,則民亦知其當納,朝家亦當以盡捧爲期,而舊布收捧之時,各別省約,而不撓浮議,則民間,自有蒙惠之道矣。健基曰,還上,旣是穀物,故民猶易納,而身布則極難矣。上曰,廟堂,各別參量爲之,可也。還上則廟堂,何以定式耶?興慶曰,當年條則盡捧,辛亥壬子條則十分之一,癸丑條則四分之一,徵捧事定式矣。上曰,稅大同,無舊未收耶。瑜曰,稅大同則守令,不敢以舊逋,懸錄,本無未收之事。而還上則近以荐飢之故,年年未收甚多,或有還穀全無之邑,此後,若當凶年,則活民無策,極爲可慮,當年條則無可論,而雖舊未收,無寧盡蕩一年,而盡捧一年,爲可矣。上曰,卽今定式,則未免輕歇耶。宗城曰,臣意則至爲輕歇,不可以此頒布矣。上曰,舊未收中欲盡捧一年,未知何如。諸臣,各陳所見。瑜曰,臣意本來如此矣。今以四年條,分排頒布,則未免煩亂,亦不如金在魯之所請矣。上曰,金在魯之所請,如何耶?興慶曰,癸丑未收,稍實邑則捧三分之一,尤甚邑則捧四分之一事,陳請矣。宗城曰,癸丑未收,元來些少,今年年事,足可捧還穀,臣意,則辛亥壬子條中,一年未收,盡捧爲宜。興慶曰,辛亥條未收最多,今年,雖曰小豐,兩年條,萬無盡捧之理矣。今以四年條,分排出送,則民間始雖驚動,而及見節目,則必爲樂從,小臣之講定節目,實出於十分參酌之道矣。顯命曰,大臣,以累凶之餘,難於準捧爲慮,而有此節目矣。名雖四年條,畢竟所捧,必知其尠少,而朝家若以舊逋,初不擧論,則民間以爲朝家忘之矣。故竝論四年條,臣意亦知其差輕,而以此頒布,未爲不可矣。上曰,嶺伯之啓,似好矣。朝家許施,而使他道,準繩於此,則何如耶?顯命曰,此亦爲民分數太過矣。陽來曰,金在魯自廟堂出,而其人,有識慮,必不爲民譽,而不顧國事,自朝家,許施,而使之釐正,爲宜矣。上曰,予亦知金在魯不出於忘國事而爲民譽也。宗城曰,無論嶺南與湖南、湖西,三年條未收,多處則捧五六萬石,小處則捧三四萬石事,自廟堂,分付道臣,則道臣,參量處之,若豐登之邑則或盡捧,若慘凶之邑則雖當年條,或減等,其所操縱舒慘,一付之於道臣而已。初不必以分數,定式頒布矣。嶺伯之啓,亦不可許施矣。顯命曰,石數與分數,畢竟則同歸於一而蓋大臣,則欲爲從輕,宗城則欲爲多捧矣。上曰,年條之捧與不捧,惟在道臣,自廟堂,只定石數而分付,大體似好,而大臣之議,則太輕,宗城之議,則似重,折衷於兩議之間,而更加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軍布作米事,因趙顯命所達,有稟處之命矣。此事,臣亦知其便好,而卽今事勢有掣肘之端,敢此仰達。曾以三軍門木各五六百同,作米于三南,以爲辛壬年賑民之資,其後戶曹賑廳,亦多取來其米錢,而軍門則全未受報,殆同空失,到今各軍門,有難更爲責出,自戶曹賑廳,捐出錢布,移送軍門,以其軍布,計分作米則好矣。而賑廳堂上金取魯以爲錢文儲蓄,無多,且方自京裏,買貢物年條,已至萬餘石,比諸外方貿穀,其數稍優,且無船馬價雜費,而積置內倉,自爲萬全之策云。而固執不許,其言,不無所據,戶曹判書李廷濟,亦持難不給,軍門錢布旣不可更用,賑廳戶曹亦皆如此,實無他推移之道矣。顯命曰,臣之向者所達,不但爲國家積穀之道,亦欲救得沿海貧民輩,穀賤布貴之弊,而各軍門儲積多少,有不可知,故必知此後可決之意,已與新監司柳復明,有所酬酢矣。今聞各軍門,則無可推移云。至於賑廳戶曹,則初旣公然用之,到今還報,事理當然,而旣不肯出給,則其勢將不成,而如臣有司堂上者,沒奈何矣?宗城曰,三軍門之難於更出,事理固然,而至於賑廳戶曹,則當初關西錢貿米之自湖南,補賑後,還作本錢也。宋寅明,請以此錢,依常平例,年豐則依前作米,歲歉則補賑立本事,稟旨出擧條矣。到今朝家更欲以此錢,作米,一以爲聚穀,一以爲惠民,有司之臣,恐亦體聖朝之至意,不當持難矣。上曰,戶曹惠廳,俱非矣。其時擧條尙在,若他物則不可,而軍作米之錢,何可不給耶?戶曹惠廳堂上,竝從重推考,其錢則取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國之大事在祀矣。凡築壇行祀之所,各定壇直,使之居常修掃,而日前京兆堂上,適差祭南壇,見之則壇上有汚穢之物云。聞來,極可駭然,此後則自禮曹,時加摘奸,如有不潔之物,則壇直,各別科罪事,定式,分付,何如?上曰,郊壇,何等重大?而壇直輩常時不爲看審灑掃,致有汚穢之物,該壇壇直,令攸司,從重科治事,分付,禮曹,每月無時摘奸,摘奸時如有如前不潔之弊,則刑推定配可也。興慶曰,壇直旣已科治,則禮曹之常時不爲摘奸,亦不可無警飭之道,禮曹堂郞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景福宮、神武門後其近處居民之作室築垣者,任自掘土,以至地勢凹陷,此是大闕來脈,而毁傷至此,極可駭然矣。分付京兆,申飭當部,嚴禁掘土之弊,而其凹陷處,則使卽負土塡塞,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粵瞻北岳,山容濯濯,少値雨水,沙土輒頹,此蓋由於禁松不嚴之致,京兆堂上,方入侍,故下敎矣。瑜曰,北岳,乃是國之主山也。掘土狼藉,來脈斲破,又以其樹木之不養,每致沙土之崩頹,此尤悶惜。今後巡山一節,各別申飭,使之頻頻爲之,各道監役,另加分付擧行,每五日呈手本,如閭家奪入之禁,何如?上曰,近來四山摘奸,雖無偸斫見捉之事,而稚松則竝根拔去,故旣不得長養,以無痕跡之故,亦未有見捉,此當嚴立科條,以爲禁斷之地,今後摘奸時,無稚松處,則與偸斫,一例論罪事,定式,分付,可也。顯命曰,今因下敎,敢陳所懷,近來四山,無樹木,而民人輩又從以盡掘木根,故沙土頹下之弊,尤甚,川渠盡湮,而害及田畓,東西郊田土,將盡爲廢棄矣。六七年前,分付四門,嚴禁賣木根之類,故其時,頗有效矣。今亦依舊例,分付京兆,負木根入來之類,各別禁斷,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曰,北山松木之最爲濯濯者,臣曾聞北岳近處,山直輩與居民等,作爲契坊,互相符同偸斫之故也。雖未知近來以來,此契之尙存與否,而申飭京兆,嚴査痛禁,如或有契坊之尙存不罷者,各別禁斷,以法繩之,其於禁松之道,似爲得宜矣。上曰,所謂山直輩契坊,曾已申飭者,而若至今不爲革罷,則誠極駭然,此後,如有現發者,自京兆,草記論罪可也。宗城曰,言端,旣發矣。臣曾聞金始炯之言,則以爲古制四山監役,限五日巡城,而近來此制久廢,京兆堂上,亦不申飭,松禁之解弛,此亦一端矣。興慶曰,監役之五日巡城,旣是舊制,則申明舊制,使之各別巡審宜矣。上曰,依爲之。陽來曰,近來城底耕田之弊,亦甚可駭,監役巡城之時,使之摘發,而自京兆,另加禁斷似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今日承旨,只有伴直二人,而諸承旨竝不仕進云。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體殊甚未安,今日不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韓師得曰,今番觀武才時,儒生對擧庭試,以終日設行事,下敎矣。取考庚寅謄錄,則第四日試取儒生,而但庚寅年則應射者,爲三千七百餘人,今番則應射者,爲七千四百餘人,其數比前有倍,且日晷漸短,四日之內,有難畢射矣。儒生試取之日,似當有前期,分付之事,故敢達。宗城曰,此亦當預爲知委,承旨所達宜矣。興慶曰,近來日候頗冷,累日出臨帳殿,極切憂悶,四日之外,又何可遲延耶?儒生試取,以第四日設行事,分付,而但七千四百餘人,四日之內,有難畢射,則量宜分送於慕華館,似宜矣。上曰,然則都摠府五衛將、別軍職、宣傳官、武兼內官外,片箭應射人,竝從慕華館,使命官試才,而待春塘臺柳葉箭騎芻畢射後,出送,俾無相違呼不之弊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陽來曰,科日不遠,臣以職掌,有稟達事矣。謁聖春塘臺,則自前例給天童,而戊申年春塘臺別試才時,依傳敎,亦給天童矣。今番文武科額數,姑未知其幾何,而天童必須先期預待然後,可無臨時責立之弊,今亦依戊申例擧行乎?上曰,戊申科則出於慰悅之意,故給天童於武科乙科以上矣。今年則與戊申有異,勿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執義李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朝綱解弛,國體不尊,廟堂,不能飭諸司,官長,不能檢郞僚,每當有事,必待自上,費了許多辭令,而後始得擧行,其來已久,習以成風,至於今番都政事而極矣。吏曹堂上,旣命推考,郞廳,亦命拿處,則今無更論,而來頭之弊,不可不戢。請自今更加嚴飭。凡於公會,必令先期整齊,如有不備難行之端,則亦預爲變通,俾無逐事煩稟,臨時苟簡之弊。上曰,依啓。上曰,司僕寺,以今番春塘臺唱榜時賜馬事,有所取稟,而謁聖則輦前率去,故賜馬,而此則似無可賜之道矣。政院考例以稟焉。{{*|榻前下敎}}宗城曰,自前春塘臺唱榜時,新來,無求馬外間之事,似有朝家賜馬之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自前親臨庭試及觀武才時,例有宗宰差出入侍之規,而近年以來,連爲頉稟,今番,亦不差出乎?且原任大臣,亦有入侍之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時原任入侍,可也。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試才時,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工判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試才時,兵房承旨,當以該房,進去,而春塘臺親臨試才時,不可無該房,慕華館則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同副進去。 ○傳于鄭彦燮曰,明日觀武才時,柳葉箭先試,而各軍門,除初試,先射,次射五軍門大將,其次內官,其次則初試當射矣。知此擧行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明日慕華館,鳥銃及鞭芻片箭,試才事,命下矣。鳥銃鞭芻片箭,先試何技,而在前試才時,如有等劃,則有比較之例,鳥銃則以何技比較,鞭芻則以何技比較,片箭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先試鳥銃,次試鞭芻,次試片箭,鞭芻六中者,例以騎芻比較,而都座次帳殿爲之。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鳥銃鞭芻片箭等劃者,則以何技比較事?傳曰,先試鳥銃,次試鞭芻,次試片箭,鞭芻六中者,例以騎芻比較,而都座次帳殿爲之事,命下矣。鞭芻等劃,依下敎,以騎芻比較,而鳥銃片箭比較一款,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鞭芻則六中且數多,故以騎芻比較直赴,而鳥銃及片箭,矢數自有應爲直赴之矢數,似無比較之事矣。 ○傳于鄭彦燮曰,蓋賜花賜蓋賜童,卽古制也。親臨時庭謁聖,皆有賜馬則賜童,而只有謁聖武擧多矣,故也。今番爲始,春臺親臨庭試時,文武甲科一人,從蓋賜童,謁聖準數,依前擧行,以別他科事,分付擧行。 ○徐命彬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觀武才,對擧儒生庭試試官三十望,當爲磨鍊,而堂上堂下侍從,多在罷散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人,竝敍用。 ○鄭彦燮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試才時,本兵之長,例多有擧行之事,判書尹游方在受由中,不得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殿坐,豈循常例,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親臨試才之時,本兵之長,雖在呈告之中,與循常牌招有異,特敎之下,違牌不進,事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春塘臺親臨試才時,本兵之長,不可不進參。而判書尹游再招之下,一向違牌,非但事體未安,擧行凡事,亦多窘束,推考傳旨,今方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本兵之長,自古進參,而兵判,出疆且不遠,雖不若此,解職在邇,豈可徒循例套乎?更卽牌招,入侍明日。 ○又以兵曹言啓曰,當此春塘臺觀武才之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李觀厚呈辭在外,佐郞曺命敬、洪重一,俱以身病甚重,決難察任,竝今姑改差,其代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沈䥃爲兵曹正郞。韓翼謩、南泰溫爲兵曹佐郞。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前水使南德夏有收用之命,而方在降資中,有難遽擬於堂上,故草記稟旨,則以特爲擬望批下,而德夏係是曾經水使之人,依本品備擬於堂上宣傳官之望矣。纔已受點,而書下加字,今若以堂下階施行,則行首宣傳官,地望自別,元無直爲備擬之前例,且非陞資之窠,臣之不審備望,不勝惶恐,南德夏新除授宣傳官之任,姑爲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白守一爲宣傳官。 ○鄭彦燮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軍兵中觀武才初試入格人,有頉之類,依前例試記懸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應射中,慕華館試官及各差備進去之員,依前例入射於春塘臺末端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人員,別單已爲啓下矣。其中,或有在外未上來,或有遷轉出代者,故依前例懸頉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春塘臺武科應行節目,依下敎,以己亥年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入格人外任遷轉者,一體許赴事,命下矣。一二所初試入格者,旣已單子啓下,依本次第試取,而至於禁軍則當初單子中拔去,故別爲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時堂上宣傳官,例爲宰樞執鼓差備,故南德夏口傳差出矣。今已改差,其代,依前定奪,口傳擬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當在白守一爲宣傳官之上}}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馬步軍兵觀武才初試入格中有頉之類試記中,依例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觀武才時,本營出征別武士,除初試中閑良張相漢,今番都目政,雙靑權管遷轉,試記中依例懸頉之意,敢啓。傳曰,旣初試者許赴事,已下敎,一體許赴。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鄭纘述有頉之代,今當差出,而本局亞將,爲任最重,自前擇差矣。卽今當品中無故可合之人,乏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營門中軍移差之例,今此鄭纘述之代,以禁衛中軍鄭壽松,移差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軍兵等觀武才初試各技入格之後有頉者,則試記中,依前例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奉命慕華館試所進}}。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取稟。傳曰,爲之。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內禁衛將南德夏。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內禁衛將南德夏,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鄭彦燮,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臣等,方來會試所,而今番應試各軍門將校軍兵額數,比前倍多而取考兵曹節目,則以鳥銃六貫革,片箭二貫革,啓下矣。應試者多,貫革數少,當此日晷極短,萬無及期畢試之勢,在前如此之時,多有貫革加立之例,今依前例,射貫革二坐布貫革六坐加立取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春塘臺慕華館試藝次第書下,分付兵曹修正試記,依此擧行,俾無明日臨時窘急之弊。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本州公行人康汝良等渰死事,傳于李聖龍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中,禁軍扈衛別將,局別將,訓局哨官,禁衛哨官等,片箭,當爲試取於慕華館,而以闕內入直,勢難擅離直所,依前例使先射者,推移替直後,進去試所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世元,加杖得情事,草記允下後,又因更待下敎擧行之敎,嚴囚右捕廳矣。今初六日曉頭,因杖毒物故,令京兆,依例檢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前月路中,冒上一疏,只爲微誠莫達,歸伏竢罪之意也。不意,聖上反下隆批,恩諭至重,且以胡不見我,而歸往爲敎,臣奉讀未終,感淚交橫,此則臣之罪也,死有餘恨。雖然,此豈臣之所得爲哉?疾病,從以拘之,義分亦有不敢者,疏未申乞,庶有以俯鑑也。恩旨之下,臣罪益重,至命史官,馹馳傳批,仍令偕來,其以罪爲榮,乃至於此,何也?以臣之賤疾,若復可進,則豈不及於行在臨御之日,而今乃有追進之望乎?臣瞻仰雲天,伏地隕越,衷情震激,不如溘然之爲愈也。若其史官偕來之命,尤是格外,臣之危疾,旣不能運動,已無望應命,則近侍留住,將何以爲?徒致恩命之屑越,久貽州縣之支廚,公私狼狽,莫此爲甚。伏乞聖慈,亟命收還史官之臨留,俾臣一息未泯之前,獲蒙終始之澤,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頃於史官之往,諭予慇懃之意,今觀卿疏,旣已還鄕,以疾辭焉,缺然曷諭?旣知還鄕,相守史官,非誠實底意,姑令上來,以安卿心。噫,予之見卿,今已四箇年,豈不欲一見予乎?卿年雖篤,筋力尙剛,亦已聞之,卿其體小子一欲見卿之意,雖値初冬,日未甚寒,幡然就途,庸副小子日夕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後,史官先爲上來事,分付。 ○甲寅十月初七日卯時,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徐命彬,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行判府事沈壽賢,同爲入侍。彦燮進曰,宰樞執鼓。上曰,宰樞執鼓後,當先何事耶?彦燮曰,武試官率擧子,無單子肅拜矣。武試官兵曹判書尹游,行司直申光夏、鄭壽松,兵曹佐郞李錫祿,司果李載厚,都摠經歷崔粹和,率擧子肅拜後,伏於右邊侍衛之前。上曰,聽傳敎之際,入門官對答之聲,甚低微,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日已晩矣。柳葉箭貫革尺量,試所執鼓事,分付。彦燮曰,旣已尺量,擧子呼名之意,敢達。擧子遂入射。上曰,鼓聲低微,申飭。壽賢進曰,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有時原任入侍之命,故臣方强疾入侍,而無他奏達之辭矣。日候頗冷,衣襨何以爲之乎?上曰,方着厚衣矣。命彬曰,今此觀武才對擧儒生庭試試官,將爲磨鍊,所當依前下敎,以三望備擬以入,而在京無故人,甚少,卽今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之人,雖已敍用,而讀券官對讀官,三十望,甚多,三望備擬,萬無推移之道,勢將以二望備擬,故敢此仰達。上曰,以二望備擬以入,可也。{{*|出擧條}}命彬曰,庭試時,不可無主文之人,而大提學尹淳,以病呈疏,纔已退却,雖未知病勢之如何,而牌招,何如?上曰,當擬試官望,以試官牌招。游曰,武科坐次例爲之,故試士之時,別出試官,定坐次然後,當與文科,同爲唱榜,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無稟定之事,初已訝之,而只比較而已。何必定坐次乎?游曰,南德夏,雖已降資,堂上官擬望事,下敎,故臣意則降資自在還收,凡係堂上望則無所不可,而以堂上宣傳官,擬望受點矣。聞德夏無宣薦,宣傳官廳不送勅書,故將不得行公,且有政格拘礙之事,不得已草記改差,而今若以堂下陞資,則不過備擬於營將而已。他無可合之窠,甚難處矣。上曰,已經水使,直擬堂上某窠,宜矣。游曰,然則雖內禁將,當擬望乎?上曰,然矣。游曰,內禁將,方有闕,口傳差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柳葉箭射時,騎芻貫革姑偃事,分付,東西貫革緩緩封箭,申飭。彦燮曰,親臨觀武才,事體重大,而傳箭官,不爲一齊待令,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宣傳官封箭告達之際,誤達擧子名字,其疎率之失,宜有警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判以試官入侍,守禦使以侍衛入侍,而訓將御將摠戎使,竝入來乎?問啓。彦燮曰,三大將竝待令云矣。上曰,竝令入侍。彦燮曰,以戎服入來云。竝使之佩筒箇入侍乎?上曰,然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御營大將魚有龜,摠戎使趙顯命,竝入侍。彦燮曰,右相方來待云矣。上曰,入侍事,遣史官傳諭。光躋出去傳諭。右議政金興慶,入來進前問上候。上曰,無事矣。彦燮曰,擧子以弓越之故,伏地云矣。上曰,使之更張以射。上曰,曾經閫帥之人,取其任便,射矢不揷筒箇,而揷於弓袋,極爲駭然,當決棍而姑爲斟酌,此後則各別申飭。彦燮曰,纔以射矢之揷於弓袋,嚴飭下敎,而卽今入射人具程、郭來泰、黃應洙等,皆拔筒箇長箭,只揷時射五矢,事體極爲不當,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而致責,則疲弊閑良輩,必難於皆俱長箭,勿推宜矣。游曰,親臨試才,事體自別,時方入射武臣,皆是出入軍門之人,與閑良有異,而不揷長箭,只揷時射之矢者,實出於取便之意,殊極駭然,宜有從重警責之道矣。上曰,兵判所達,如此,竝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戊申年則出征將士,皆除初試赴擧,今番則無如此事,而元數,何如是多耶?鵬翼曰,以武技言之,近來勤習,比前頗勝,故元數旣多,而今番則各技落點,亦多故也。都監則除初試者,爲八十人,而鞭棍馬上才馬上月刀等雜技,合以計之,則其數自多矣。游曰,雖以小臣軍門,言之,自前不見之類如別破陣之屬,皆新入,其間草記變通者,亦多,故射手與鳥銃,元數比前有加,各軍門除初試之類,亦視前頗多矣。上則,予則始疑其只是射手,通雜技計之則無怪矣。明日則當試六兩,而仍爲騎芻,庶可及期矣。如殺手之類,無直赴之規,試畢後,令大臣別試,無妨矣。顯命曰,臣有所懷敢達,摠戎廳將校除初試外,付料軍官爲十三人,而只五人入格,至於標下軍,則其中有出征之人,而皆不得赴擧,渠輩以爲北漢守堞軍,皆赴,而獨不得赴,極爲冤痛云。而本來無料而役重,如此之時,不見擧論,誠爲可矜矣。上曰,守禦使進來,守禦廳標下軍,亦不入耶?申思喆曰,守禦、摠戎兩廳,則以外營,自前不赴,而守禦廳軍士,多有戊申出征之人,故以不得赴稱冤矣。壽賢曰,扈衛廳,亦有標下軍,而曾於丙午年,以觀武才時赴擧之意上言,有所回啓者,而今番,不得赴擧,故皆稱冤,此後則扈衛廳標下軍,以各技,初試赴擧事,定式施行,何如?三廳大將中,臣與御將,方入侍,故敢達。有龜曰,丙午年上言時,三廳大將,以各技,初試赴擧事回啓,而兵曹無捧甘之事,今番不得赴擧矣。朝家如欲依丙午回啓而施行,則當出擧條,分付矣。上曰,其時回啓使之更入後,從容稟處,可也。彦燮曰,有伏地人,問其情願,則乃是西北別付料軍官,而以爲自前,雖時不付料,旣是從前付料者,則例爲除初試赴擧,而今番則只以時付料者,除初試赴擧,請如前竝爲赴擧云。而此輩已皆見屈於初試者也。誠爲猥濫矣。上曰,猥濫,退去事,分付。上曰,殿坐處不能通望,入幕次後,差前排設事,分付,尙衣院,使之預爲待令。上曰,殺手當左右試之,出試官分掌事,分付,殺手試官,左邊閔昌基、具樹勳,右邊,柳濬、朴璜,落點。上曰,殺手試官,依侍衛例,在此射之宜矣。左副承旨韓師得曰,左邊侍衛,方一空,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執義李著承牌來詣,使之入侍乎?自外傳啓乎?上曰,使之入侍可也。著,至前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法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親臨試武,事體至重,初試入格人外,宜不敢闌入,而俄者西北別付料初試落榜之類,相率伏地,猥越陳訴,事極駭然。請兵曹禁喧郞廳,從重推考,闌入首倡人,摘發科罪。上曰,與入門錄名官,有間,初何以區別入格與否乎?勿推勿治。上曰,軍門入射人,只一人揷引旗,而其餘則不揷。問之彦燮曰,問之則領軍揷引旗,而御營廳兩別將中只一人領軍,故領軍人,揷引旗云矣。彦燮曰,慕華館進去宣傳官,待其回還,末端追射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彦燮曰,差備宣傳官,將入射矣。上曰,以武兼,立代而出射可也。彦燮曰,宗臣中,有柳葉箭願射人,何以爲之乎?上曰,捧擧案,可也。五軍門大將,當捧帿箭擧案,而訓將則片箭騎芻竝擧案事,分付宗臣文臣,竝捧帿箭《擧案》,命賜饌。上曰,此後除初試類,誰先射耶?游曰,都目政,遷轉新入者及別騎衛別騎隊,當次次入射矣。師得曰,兵曹郞廳,在侍衛之列,坐睡之狀,所見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東邊侍衛摠管,出去已久,尙不入來,推考,何如?上曰,此等事,何可盡爲推考耶?彦燮曰,左右監鏑官,當次次入射矣。上曰,使訓鍊院官員相代事,分付。彦燮曰,入門官伏地,故問之,則訓鍊院官員,入代監鏑官事,下敎,而訓鍊院官員,皆在靑陽門外,招入之際,將遲滯,故敢達云矣。上曰,使之催促入來,可也。彦燮曰,下敎後,當卽擧行,而伏地煩達,猥越矣。上曰,無怪也。慮其未及相代而生事也。游曰,自前,先鞭棍後他技,故無相違之患,而今番則先放鳥銃,似有相違之弊矣。上曰,禁軍及初試入格人等,柳葉箭騎芻六兩,自帳殿畢試後,進去慕華館,以爲鞭棍片箭試藝之地,而雖有相違之端,使之待其進去,俾無呼不之弊事,分付。上曰,砲手今日畢,鳥銃入來,則明日當試殺藝,以此分付。彦燮曰,摠戎廳敎鍊官趙世完,四矢五矢,相換射之,而兩矢俱中,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何如耶?壽賢曰,抽出之際,雖致相換,而旣已俱中,何妨乎?上曰,問於武臣。武臣具樹勳曰,試場事體重大,俱中,出於偶然,而換矢,則宜有罪矣。上曰,所中兩矢,載給試冊,而趙世完則記過。彦燮曰,記過事,命下,當爲擧行乎?上曰,擧行。彦燮曰,分付訓鍊都監前陪,而使之拿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趙世完拿入後,下敎曰,此雖施賞之事,莫重試場,換矢可駭,決棍五度,決棍後,命拿出。壽賢進曰,臣强病入來而明日則難於入來,惶恐敢達。上曰,先爲退去。彦燮曰,親臨試藝,乃盛擧也。文科紅牌則吏曹郞廳傳給,武科則兵曹郞廳傳給,而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方在禁推中,當使假郞廳,代行乎?上曰,不過以事體,飭礪而已。元無供辭之可待,試官亦必不足,竝付過放送,親臨,事體重大,不可無首史官,別兼春秋啓下事,分付。興慶曰,金漢喆,姑未上來,雖來,方帶臺職,不可以別兼春秋,行公,且以試官事,有令攸司科罪之命矣。命彬曰,臺諫有闕,政事,取稟。上曰,待新恩政事,爲之可也。上曰,吏曹假郞廳政事,取稟後,宜待令聽傳敎,而卽今政院使令齊呼郞廳之聲,久而不止,其徑先退去,極爲駭然,吏曹假郞廳,汰去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宗班試射分隊後,餘三人,當以三人作隊,而畢射後,禁軍初試擧子,入射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上曰,日勢已暮,禁軍初試擧子,只三隊待令,其餘則退去事,分付。命彬曰,明日殿坐,以何時爲定乎?上曰,以卯正三刻爲之。上曰,當下拾箭之令,所盛器械,一齊待令,拾箭時,一一盡拾,俾無遺失之弊,試記亦爲堅封以置事,分付。上曰,退錚。上曰,咸原君李森gg咸恩君李森g,慕華館試官望單子改付標以入,咸原君李森gg咸恩君李森g,彦城君金重萬,花原君權喜學,竝柳葉箭擧案事,分付。上曰,告箭官,誤唱試射內官朴石光,名以乭光,殊甚輕率,推考。{{*|出擧條}}上入幕次下敎曰,兵判與兵房承旨,入侍。入侍時。上命彦燮書傳旨曰,各軍門除初試與閑散初試,片箭入格者,各軍門軍兵初試中,鞭棍入格者,竝與片箭六兩騎芻,而試取,慕華館馬上才、馬上月刀、騎槍交戰,入試春臺,鞭棍未入格者,片箭六兩騎芻試取,春臺片箭除初試中,侍衛不離者,依昨日下敎,試取春臺事,分付。上曰,以此下敎後,可無眩亂之弊矣。游、彦燮,史官退出。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上下敎曰,金虎門、通化門,竝留門。諸臣,遂退去。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任守迪{{*|慕華館奉命進}}。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呈辭,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徐命彬,在直中,達夜呻痛,精神昏迷,四肢厥冷,救療多時,不得鎭定。此時煩稟,至爲未安,親臨時刻已迫,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前望單子入之。 ○承旨落點洪景輔。 ○李德壽啓曰,新除授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鄭必寧爲兵曹參知,權一衡爲兵曹正郞,李彙晉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文將柳葉箭得中,古所未有,賞宜自別,摠戎使趙顯命處,熟馬一匹面給。 ○承旨前望單子,洪尙賓、李玄輔落點。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五員赴擧,都事二員,本府及當直,入直一員,回公一員,靑陽門禁亂官,而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二員,無以推移備數。新除授參下都事朴師伯,與都事李錫禧,有娚妹應避之嫌,令該曹卽爲口傳,相換差出,假都事一員,亦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假都事尹聖任,禁府都事朴師伯,禮賓奉事李希益相換。 ○傳于韓師得曰,承旨李玄輔罷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入侍。 ○又傳于韓師得曰,冢宰之任,不可久曠,亦已批下,吏判,明朝牌招察任。 ○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箚曰,伏以臣等,卽伏聞今日筵中,承宣以殺手試才事,有所陳達,天怒遽震,至有兩承宣倂罷之命,臣等,竊以爲過矣。夫承宣不過欲差退試場而已。原其本意,亶出於有懷必陳之義,則以聖上親愛士卒之盛意,雖或不槪,而倉卒譴罷,未免爲過中之擧,臣等,職在論思,不敢終默,略陳短箚,仰陳愚見,請亟加三思,還收兩承宣罷職之命。取進止。答曰,創生歷朝諸臣所無之怪論,疑懼乎常時愛恤之軍兵,以謝將士之道,罷職亦云輕,脫有不虞,此等閑漫之箚,能可遮賊乎?未滿哂也。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臣一疾支離,今踰數旬,有加無減,見在十分危域,蓋臣此證,數十年根痼,屢發輒劇。而其發作之暴,彌留之久,未有如今番之危惡,癖塊藏伏於肋底,按之莫尋,而聚痰噓氣,亘塞鳩尾,痛勢遊走於胸脅腰背,頑硬如木,引掣如硬,轉側酸疼,呼吸拘急,咳喘哮吼,扶坐達宵,形鑠神離,已無餘地。而最是粒食之不通,去去愈甚,一日所灌下不過數鐘糜飮,而旣不能扶接元氣,反有滯痞呑吐之辛苦。夫人之所以爲生,惟眠食而已,安有不眠不食如此,而能不死者乎?竊自念臣犬馬之齒,已垂六旬,叨竊之濫,久踰分涯,以此病遂死,理也,非不幸。顧此匪據之擔,添一籧篨,向日泮製,已犯積逋,當前試事,又無以自力,病裏憂焦,不啻氷火之交中,苟其有一分可强之勢,職思其居,安所逃辭,床簀殘命,生意都盡,起身趨命,尙何可論?然而旣帶其任,固難免讀卷之例擬,則其日撕捱,必將催臣死命,而其在國體,豈不重損哉?敢將危死之狀,預煩籲訴,伏乞聖慈,俯賜哀憐,亟遞臣文任,回授時望,以幸國事,亦令臣得於未死之前,釋此榮銜,稍輕身災,以延縷喘,而縱其未然,亦庶幾含恩長絶,瞑目入地,臨疏涕咽,言不盡情,臣無任擧首向闕攢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邸報中,伏見有臣子前府使尙鼎,便近邑除授之敎,臣感激天恩。而第其條件,雜出於戊申酬勞之中,心不能無訝,使兒孫輩,訪問於入侍諸臣家,則六日以後,始聞銓長,提起戊申事,而上敎發落,則終不得聞知,臣誠鬱歎,曾前今奉朝賀臣李光佐,有臣子尙鼎論功之請,幸被聖敎嚴截,何意今日,又有此言也?此無他,必以此事,爲優待臣身之地,而豈不與臣心,太相遼絶哉?臣之受知於聖上,固已夐絶千古,而其在下者,則知臣心而愛人以德者,只有今判府事臣李台佐一人而已。悠悠人世,更無有擧顏處,豈不悲哉?至於官職除拜,若有拘於朝制,請敍用請蕩滌者外,未嘗有稟定擬授之事,尙鼎歷試諸邑,幸而不罥於官,故其履歷,則自牧使,至縣監,無不可者,銓曹若以爲可用,而憐其有老,則隨闕擧擬,何所不可,而政席有避之時,預先區區陳請,如此乎?且自上下敎,或出於俯循銓臣之議,而姑且以是勘定,則無乃近於欲其入而閉之門耶?雖得口體之養,臣心之所不願也。臣每入京裏,必聞此不欲聞之言,誤爲離次,噬臍無及。顧今臣之病勢家力,萬萬無移動之望,逃遁不得,懷不能自抑,乃以猥雜之言,一暴於君父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心事,另加矜恕,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予之諒卿心,久矣。豈於卿子循例字牧之任,不諒哉?頃者,吏判所達,蓋提起戊申事,予之錄用之命,專爲以養耆舊,於卿有何不安之端乎?卿須安心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其迄不顚敗過了大政,誠亦幸且異矣。異非可常,幸非可久,三度呈告,非敢備例,日夕冀祝,惟在恩遞,而誠意淺薄,未格高穹,加由之命,又循常格,臣誠愕然失圖,益不勝悶蹙之至。噫,今日世道,雖以日月之明,亦豈盡俯燭耶?暗中睢盱,轉益層加,居是任,雖聲望,足以鎭浮議,誠信,足以孚衆心,尙懼其終於狼狽,顧以如臣綿薄,處權衡之要,而當決裂之勢,畢竟虀粉,理必無幸,況於郞官事後,蜚煽危動,令人怖畏創駭,擧辱朝體之罪,臣幾無以自贖,則今雖欲貪榮戀寵,耐久盤礴,亦豈可得耶?此臣所以斷斷自劃,不敢復爲冒出之計,而親臨試才,連日動駕,臣適忝居保護之列,亦無以趨造候班,自伸微誠,臣罪至此,益復萬死,玆敢略控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遞臣銓任,使重務無曠,私分獲安,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初授此任,意非偶然,三度加由,卿何復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十月初八日卯時,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洪景輔,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武試官尹游、申光夏等,如昨日入侍。彦燮曰,宰樞執鼓,又進曰,尺量亦爲之乎?上曰,昨已尺量,直立貫革,呼名入擧子。彦燮曰,擧子呼名之際,西北人,則盡呼其職銜,以致遲延,只呼名以入,何如?上曰,入門官,已呼職銜而入之矣。呼名官,則例只呼其名矣。彦燮曰,昨日下敎,已爲分付,可無差違之患矣。興慶曰,昨日,終夕親臨,水剌寢睡,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日早故,姑不進御矣。彦燮曰,宣傳官,自前,無對答之事,而近爲謬規矣。游曰,宣傳官廳規極嚴,自中,多以對答,非古例,有非之者云矣。上曰,前例,則本不然矣。勿爲對答,只聽敎擧行,可也。上曰,斯速入射事,分付。彦燮曰,昨日未畢射禁軍,入射矣。上曰,慕華館試官改付標以入,而皆是文臣也。以武弁,改望以入事,分付,邊中貫中,只言邊貫,殊不分明矣。今後則,以邊中貫中,高聲言之事,亦爲申飭。游曰,內乘片箭,自此欲射,而昨日下敎,無擧論之事,何以爲之乎?上曰,自此射之。游曰,慕華館試官,以武臣備擬事,命下矣。以武臣擬入,而其中有未射者,何以爲之乎?出去慕華館而射之,亦不妨乎?上曰,身爲試官,何可與擧子同射耶?自此,有騎芻畢射之人,又爲改差出送,可也。彦燮曰,兵曹參知洪景輔,移拜承旨,侍衛不備,口傳差出後,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彦燮曰,宣傳官二人,出去慕華館,此末端使之入射乎?試事畢後,使之追射乎?上曰,待試畢入射事,分付。彦燮曰,承旨洪景輔,肅拜單子入來,自此,肅命入侍帳殿乎?先往昌德宮各殿,謝恩後,來此肅命入侍乎?上曰,自此,肅謝後入侍,還宮後進去各殿,謝恩,可也。游曰,參知有闕,郞廳一人在外,沈䥃有實病云,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在外人與沈䥃,竝改差,與參知,一體口傳差出,可也。翰林薦陞六者,拜騎郞,皆不行公,何故耶?游曰,似是撕捱之事也。上曰,今番春塘臺得中者,甚多,若下承傳,則軍門久勤,似將遲滯矣。都政時,以承傳,而爲津渡別將,豈有如許事耶?欲推考兵判,而姑安徐矣。游曰,事勢不得不然矣。上曰,宣傳官尹忠元、呂攀,何如人耶?游曰,忠元,乃尹陽來之五寸侄也。攀乃嶺南人,而持平之子云矣。上曰,慕華館,無未及之患云耶?游曰,再明日食前,當畢然後,可及,故已爲申飭矣。各軍門除初試中亦有六兩願射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追後射之,可也。禁軍畢射後當射,試記,預爲修整以入。彦燮,以禁軍中初試後。遷轉人,擧案上之。上曰,武兼柳明龜、尹有績,參上耶,參下耶?問啓。彦燮曰,皆參上云矣。禁軍中初試後,遷轉人畢射後,禁衛營初試入格人入射。上曰,軍職堂上,三中四分,則守令除授乎,邊將除授乎?問啓。彦燮曰,問於吏兵曹,則以爲堂下曾經實職人,守令除授,堂下未經實職,而直超折衝者,則邊將除授云矣。禁衛營初試入格人畢射後,訓鍊都監初試人,入射。上命景輔,書大提學尹淳疏批。景輔曰,淳有實病云。科事誠悶矣。上曰,然。故以調理,下批矣。游曰,柳葉箭畢射後,當射片箭乎?上曰,然矣。游曰,各軍門中不得出射慕華館者,合爲十六人,此則當射於此乎?上曰,然矣。明日,始騎芻則足可及期爲之,而況今日當始騎芻乎?今則似無窘急之慮矣。多士入場後,難試騎芻比較,或坐次,以柳片箭,爲之可矣。咸原君進來慕華館,則幾何爲之耶?森曰,昨日多放鳥銃,而今日,猶餘一千餘名矣。上曰,立十二貫革耶?森曰,立十二貫革,而柳葉箭,亦更立二貫革然後,可無未及射之患矣。上曰,柳葉箭六貫革立之事,分付都監,初試畢射後,御營廳初試人,入射。上曰,殺手試官,待令乎?禁衛營則入東庭,都監則入西庭事,分付,而偃月刀,先爲試才。游曰,勳臣,當爲別《擧案》乎?上曰,然矣。游曰,中軍金浹,當以勳臣《擧案》乎?以軍門施行乎?上曰,以勳臣擧案。彦燮曰,監鏑官伏地,故問之,則以爲兼司僕金義信,矢,書以一字五字,有難從適,故告達云矣。上曰,此處試記,以何字載錄乎?彦燮曰,問之,則以五字載錄云矣。上曰,以五字載錄,金義信記過。義信拿入後。上曰,此是鄕軍,問其在於何處。彦燮曰,在於遂安云矣。上曰,莫重觀武才時,旣已違格,當決棍,而爾以鄕軍,生疎不知之致,故特爲斟酌矣。仍命拿出。上曰,每於伏地之際,伏於貫革之邊,以致擧子停射,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五衛將咸弘績,病親呈辭留院,姑未入啓,而試記,當懸頉,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御營廳初試畢射後,一二所閑散,初試入射。上曰,試記,旣曰一二所初試,而又有扈衛軍官一二所,何故耶?問啓。彦燮曰,扈衛廳,例有一廳二廳,故然矣。殺手試官二人,未及肅拜,使之肅謝後,入來乎?上曰,然矣。殺手試才,昨已下敎,而尙不擧行,極爲緩緩,斯速擧行事,分付。彦燮曰,兩軍門殺手尙不入來,殊極稽緩,竝爲記過,何如?上曰,記過則安徐,申飭,可也。上曰,摠戎使給馬傳旨,置之終日,頒賞時親授事,分付。彦燮曰,宣傳官,來言殺手試官,以爲雜技試才之時,各營敎練官輩與其軍兵,皆是顔情相熟之間也。似不無用奸之慮,以他軍門將校,相換次知,似好云,故敢達。上曰,前例如此乎?問啓。彦燮曰,前例,則不然云矣。上曰,親臨試才,事體自別,相換將校,已涉野俗,且試官,若有所見,則當入來面稟,而不此之爲,宣傳官,通于兵房承旨,而使之稟定者,極爲駭然,殺手試官,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殺手偃月刀,禁營則只十人,而二人,自慕華館,未及入來矣。上曰,待其入來,追後試才可也。殺手試官具鼎勳、閔昌基請對進前曰,方試殺手,而必有三試官然後,可以收牲gg收栍g從多爲之,而只是二試官,似有變通加出之道矣。游曰,鼎勳、昌基事,極爲猥越矣。有所懷則當通于小臣,而直爲請對,事體駭然,竝從重推考,何如?興慶曰,兵判所達,是矣。當允從矣。上曰,俄者,因兵房承旨有所告之事,故特爲推考,而有此懷,則當面稟爲可云矣。以此,有所面稟,此則自上使之也。勿推。興慶曰,然則雖不可罪,而道理終不當矣。彦燮曰,監鏑官,伏地,故問之,則閑良李春榮,入於李秋明之名,而已爲三中,今當李春榮呼名,而秋明乃入來,故秋明則勿令入射,而待令云矣。上曰,李春榮,依試記所載施行,入門官記過拿入,李秋明,則自訓局,決棍五度。游曰,此非內入門官之罪也。乃外入門官之罪也。上曰,是矣。內入門官則退去,外入門官拿入。拿入後,下敎曰,親臨慰悅,何等重大,呼名之際,俾無錯亂之意,另加申飭,而至有換名入射之弊,極爲駭然,決棍十度,決棍後,拿出。李春榮拿入後,下敎曰,莫重親臨試才,換名入來,宜決棍,而異於呼不,且是入門官誤呼之罪,而非爾罪也。唱第又隔日,故特爲斟酌,拿出。閑散初試畢射後,勳臣李森、金重萬、權喜學入射。上曰,片箭貫革立之,除初試人員先射。訓將張鵬翼進曰,李秋明,依下敎決棍矣。師得曰,傳箭官唱名之際,有誤着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殺手旣已試藝矣。試官《擧案》於片箭,故姑爲停止,而射畢更試時,則使之稍退試之,何如?上曰,承旨不知古例矣。自先朝每試於臺上左右,則豈於今日,而使試於臺下耶?。俄者李聖龍,有所云云。而旣是私談,故聽而不聞矣。承旨所達,亦由於李聖龍有言故也。軍兵,卽予愛恤之軍兵也。親臨試才,意在慰悅,而捨前日常試之地,使之退去臺下,則是使予軍兵,將懷疑懼之心,豈有如許道理乎?先爲發端之李聖龍,特罷其職,以謝將士之心,承旨始欲推考,不可罪同罰異,右副承旨鄭彦燮,亦一體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師得曰,新除授承旨洪尙賓、李玄輔,竝卽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命賜饌。上曰,片箭除初試之類畢射後,內官先射事,命下,而他隊入之,試記不上,極可怪也。兵曹堂上推考,下吏囚禁科治。{{*|出擧條}}上曰,偃月刀後,銳刀入之事,分付。上曰,訓將進前,殺手亦入於砲手耶?鵬翼曰,兼藝者多,而倭劍則先朝戊午年,送金致謹爲名者,學於倭國而來者也。銳刀則高萬興之父後漸,未知學於何處,而其術甚奇,故仍以敎他人,今爲八十餘人矣。上曰,七色標下,亦有兼藝者乎?鵬翼曰,兼藝者多矣。上曰,新除授承旨牌,去來催促。游曰,慕華館武試官,次次改差以送事,下敎,而不但試官、宣傳官、都摠府與其他進去武臣,頗多,慕華館開場處,亦殿庭則射於慕華館,似便當,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內官先射事,命下,而追射《擧案》先射云矣。師得曰,內官將射而作隊後,餘一人,與他隊仍爲作隊乎?上曰,依爲之。上命景輔,書玉堂箚子批答。景輔曰,玉堂,聞承旨請退殺手,而遭嚴敎,有此陳箚,而批旨如此,恐非待儒臣之道也。臣之坐處稍間,彦燮之言,未知如何,而至於聖龍則臣旣同坐,其言少無所妨,有何一毫失軍兵有疑懼之端乎?上曰,近來少無篤厚之風,專尙怪異之論,向來筵臣,以新來脫衣事,或曰近於夷狄之風,或曰有同鞫廳罪人,其遣辭亦甚不當矣。今此殺手,其來已久,宣廟朝使人,學得於許游擊,若比之於優倡侏儒,則固已怪矣。自壬辰至今日,未嘗有以此爲言者,李聖龍、鄭彦燮輩,何敢以不可近試爲言耶?將士聞之,必有疑懼之心,此非細慮也。處分當嚴,而止於罷職,亦出於參酌矣。興慶曰,李聖龍,只曰雜戲云,則本意旣不然矣。凡事務當於情然後,可以服人,而使軍兵疑懼者,旣非本情,兩承宣罷職者,終歸過中矣。上曰,近來廉隅太勝,君父親臨帳殿之時,豈可以些少嫌端,敢爲違牌耶?君父非可畏,而尹汲則可畏耶。李玄輔卽爲更招,洪尙賓亦只推,更爲牌招。游曰,今日片箭將未畢射,六兩則勢未及射矣。上曰,六兩當射爲幾人,騎芻當射爲幾人,片箭亦餘幾人耶?游曰,擧大數計之,則片箭所餘爲四十一人,六兩當射七十三人,騎芻當射七百四十八人矣。上曰,咸恩君進來。七百四十餘人騎芻,明日當畢耶?森曰,無他技則可爲,而若有他技,則決不可明日內盡爲之矣。游曰,大臣之意以爲訓鍊院,又設一場,則好矣云矣。上曰,兩處殿試,事體不當矣。游曰,騎芻六兩,閑良則自此射之,其餘則盡爲出送於慕華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都監月刀將畢技矣。上曰,其後銳刀入之。上曰,日已向昏,所餘片箭,勿爲呼名退錚事,分付金虎門、通化門,竝依昨日留門。明日殿坐正時,以卯正二刻爲之。上還幕次。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去。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始㷜{{*|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金始㷜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呈辭,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以金始㷜爲承旨,李光溥爲司諫,宋翼輔爲戶曹正郞。 ○兵批,判書尹游試官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鄭必寧未肅拜,都承旨李德壽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崔厚元,僉知中樞府事洪允泰,俱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肅謝,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老病如此,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天摩僉使韓晉起,本以老病之人,重得休息痢,累月彌留,差復無期,造山萬戶安世嚴,歷辭之際,落馬重傷,左脚違骨,不能轉動,俱爲呈狀,末由赴任云。病勢如此,則有難等待,邊鎭,不宜久曠,竝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李世伋,單付同知,金泳單付僉知,鄭纘述單付北漢管城將,鄭壽邦付副司果,許逅付副司正,金聖運、沈聖希付副護軍,徐宗伋、趙鎭禧、權始經、徐命彬、李承源付副司直。 ○洪景輔,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慕華館二日試記,先爲書入事,命下矣。今番試額,比前倍多,因傳敎追來者,亦甚夥然,雖連日督試,而日晷極短,勢難及期試取,而其中將校軍兵及閑散之閑良優等者,一二所初試,來射片箭,閑良入格者,所當趁明日文武放榜前,試記啓下。而昨日以後各項試記,該曹多有變改,修整文書,趁不出來試所,誠無以憑考試取,應射諸人,眩於奉行,互相來去。雖有已試垂畢之技藝,而不得畢射,停掇時多,自致遲淹,兩日試記,多未及磨勘,故鳥銃試記四件,姑先修上,其餘試記,待畢射磨勘後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五員赴擧事,旣已蒙允矣。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希益,亦爲赴擧,故慕華館禁亂都事一員,無以推移,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差送,何如?傳曰,允。 ○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吾叉浦僉使李秉春,中。 ○甲寅十月初九日卯正二刻,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始㷜,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武試官尹游、申光夏、鄭壽松等,如前入侍。殺手試官閔昌基、具樹勳、柳濬、朴璜,分坐東西。景輔曰,宰樞執鼓,又進曰,尺量與試所執鼓,依昨日擧行之意,敢達。上曰,然矣。興慶進曰,連日曉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試事畢後,當進御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禁營雙劍都監銳刀,昨日未畢,今日繼進,片箭未畢者,亦爲繼進,而以射次,呼名入之。德壽曰,小臣,吏曹政廳進去。上曰,依爲之。景輔曰,小臣,當進兵批政廳矣。上曰,吏房承旨兼察,可也。師得曰,明日儒生庭試試官,不足,別雲劍中可合人,竝擬,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大提學尹淳,昨旣陳疏,受由調理,而儒生庭試,不可無大提學擬望以入之意,敢啓。上問興慶曰,尹淳旣許調理,今日牌招,何如耶?興慶曰,調理例爲三日,昨旣許由則今日牌招,似不當,而承旨以試士時不可無大提學之意,仰達,此亦然矣。上曰,大提學,旣許調理,則拔望爲宜,而文科試官,若拔大提學,則似有人言,擬望則可也。上曰,禁營,方試殺手,而都監則無試藝之事?問啓,景輔曰,都監殺手試藝事,命下之後,當該差備官,昨日試藝文書,尙未搜得,以致稽遲,事體極爲駭然,差備官,爲先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卽者,都監殺手試官等來言,昨日試藝文書,傳與宣傳官云。而宣傳官則以爲不受,互相推諉,尙未搜出,試官若封其文書,書以都監試藝文書,而分明傳與藏置笥中,則寧有如此之弊乎?宣傳官則紛擾中不知其受與不受,而不卽搜出,試官與宣傳官,俱未免矇矓不察之失,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片箭貫革,偃之,六兩方牌,立之,而一百三十步外,又退二十步,試所執鼓,以三鼓分付。日晷甚短,凡事,各別申飭,六兩二矢不者,直爲退去事,分付。景輔曰,禁營雙劍將畢矣。上曰,短創入之,而以雙試之,可也。景輔曰,六兩禁軍初試入格人先射矣。師得曰,儒生入場時,將留門,而考出戊申謄錄,則罷漏時也。上曰,更考庚寅謄錄以稟。師得曰,考見庚寅謄錄,則亦是罷漏時也。上曰,然則依前擧行。景輔曰,訓局殺藝文書,纔已搜出,而銳刀將畢矣。上曰,挾刀入之,挾刀後,本局劍入之。禁營則短創後,短劍以雙入之。景輔曰,承傳宣傳官,甚多事,加出二員,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監鏑官,伏地以爲六兩矢自此書標之字漫汍不分明云矣。上曰,只詳報步數而已。字標不分明,非渠所知也。景輔曰,六兩一二所,閑散初試入射,而除初試別武職宣傳官合爲九人,又有別抄武士二名,連次入射之意,敢達。上曰,六兩,幾乎畢射,侍衛中騎芻當射人,先爲出去,將臣、勳臣、宣傳官、武兼都摠府內官,以次射之事,分付。景輔曰,都監本局劍將畢矣。上曰,方牌入之,方牌後長槍手,筤筅手,以次入之。師得曰,試官望中,堂上堂下有未付軍職者,依例付軍職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師得曰,落點未下之前,有牌招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乎?上曰當落點以下矣。上曰騎芻貫革立之。游曰,左右殺藝試官,當射騎芻,而今方掌試,何以爲之乎?上曰,姑不呼名,待畢試後追射可也。景輔曰,禁營短劍將畢矣。上曰,鏜鈀手入之,都監則筤筅手後,倭劍入之。上曰,騎芻呼名,尙不爲之,極爲駭然,結束色書吏,自本曹決棍,兵曹堂郞,推考,可也。游曰,宣傳官當射,而與武兼,交遞侍衛之際,自致遲延,宣傳官則各軍門畢射後,付於摠戎廳之末端,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都監倭劍將畢矣。上曰,榜與鞭棍,以次入之,禁營則入拳法,御營廳月刀待令事,分付,騎芻後當試馬上才,預爲分付。景輔曰,騎芻連續出馬事,累次申飭,而若是緩緩,事極駭然,呼名官,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都監鞭棍將畢矣。上曰,短槍钂鈀以次入之。上曰,御將進來。魚有龜進伏。上曰,欲見而召之矣。有龜曰,連日殿坐,聖候,若何?上曰,無事而凌晨入來,卿則何如乎?有龜曰,蒙被聖恩,姑得好過矣。游曰,卽今騎芻,所餘不多,將恢恢,而慕華館六兩,似有不及之患,立二防牌則庶可及云矣。上曰,立二防牌事,分付。師得曰,試官堂上以下違牌人,則纔以罷職傳旨捧入,而嘉善以上,違牌亦多,無以推移備數,更爲牌招,何如?上曰,親臨試士,事體重大,而違牌之人,至於此多,極爲未安矣。大提學則旣許調理,大提學外嘉善以上,竝推考更招,堂上以下,亦竝只推,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自前,大臣遷葬時,有擔持造墓軍題給之規矣。聞故相臣李世白遷窆,今方定行云。在朝家待大臣之道,似當依前例許給軍丁,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車嶺僉使尹就周仍任事,狀請,而就周旣已新築嶺阨,且議移鎭於嶺底,官舍倉庫,今方移建,而似難於冬前畢役,依狀請限來秋仍任,而聞其瓜期在於今臈云。今番賞授之時,勿爲擧論,使之卒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行司直徐宗伋,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承文提調差下而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更爲差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湯孫兩胡事咨文出來,而湯、成則斷以一罪,孫可先則減一等,發遣邊地,且有此後違禁越境之類,遵照雍正五年題定之例,査拿解送等語矣。彼咨旣已出來,則事當有回咨之擧,令承文院撰出,付送於今番節使之行,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黃海水使金聖應,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邊將無一人居下,殊非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咸恩君李森曰,卿知試書龍劍之法乎?森曰,能擧能運,各有名目,此在試官之等第,而能運,爲最上矣。游曰,靑龍劍試官,亦當出矣。上曰,武試官中,姑爲差出,可也。鄭壽松,以靑龍劍試官,出伏於左邊侍衛之前。上謂李森曰,卿於少時,能擧靑龍劍云矣。今亦試擧焉。森曰,臣今老敗,且有臂病,決不能擧矣。上曰,雖然,試擧焉。森擧至膝上而止。上曰,咸恩之衰老甚矣。鄭壽松,曾在先朝,兵判,薦其膂力,先朝使擧鐵椎,今宜試擧靑龍劍矣。壽松,擧至頭上而止。游曰,猶可謂僅擧矣。盧啓禎,雙手高擧。上曰,此是素以壯士稱之者耶?兵判,與之率來。啓禎進伏。上曰,其氣骨,頗好矣。仍下問其居住。啓禎曰,在於嶺南矣,上問其門閥。對曰,臣之高祖爲安奇察訪矣。森曰,頃在戊申年,啓禎,持賊頭往來,亦有勞矣。上曰,靑龍劍,已盡試則試强弓,可也。武士數人,入援强弓而無開弦者。景輔曰,御營廳月刀將畢矣。上曰,雙劍入之,繼入長劍,命賜饌。上曰,騎芻已畢射,貫革偃之,監鏑官,越來拾矢事,分付。景輔曰,別雲劍中有入於試官之人,侍衛事體亦重,當更差出矣。上曰,別雲劍,更爲備擬以入,可也。游曰,馬上才發馬之令未下,而徑先發馬,當該敎鍊官記過,何如?上曰,已有騎芻畢後,當試馬上才之敎,故然矣。勿爲記過連續發馬事,分付。師得曰,試官爲二十望,而二望加下點,故敢達。上命入之,爻周二望後還下。上曰退錚事分付,金虎門、通化門留門,明日殿坐,正時,以卯初三刻爲之。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始㷜{{*|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觀武才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大司諫魚有龍,司諫李光溥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各技試才,昨已畢試,今方鞭芻比較。而訓局鞭芻六百二十八名內六十餘名,以兼藝,待令於春塘臺,不得同爲比較,訓局騎芻一百八十二名內二十餘名,亦以兼藝,待令於春塘臺,不得出來,所當待其出來畢試。而元數旣不多,日勢漸晩,試期修整,一時爲急,浩多文書,計數出草,輒費時晷,必得趁早啓下然後,該曹可以定其座次,若待其出來磨勘,則勢無以及期擧行,故以此磨勘,竝各項試記三十四度入啓,鞭芻比較記,追後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試官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金始㷜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以考官進去,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宋洵億爲良才察訪,承文提調二趙顯命、徐宗伋,承文副提調李宗城,以林時華爲樂安郡守,柳挺泰爲南海縣監,尹有迪爲機張縣監以上,柳葉箭三中四分,守令除授事,承傳。行夏豐守埏,今加明義,海溪令{{!|𪹯|⿰火集}}今加明善以上,緱箭五中。礪恩君梅,今加承憲,海昌君檱今加中義,行琅坪副正煇,今加明義以上,緱箭四中。密恩令#148351;,今加明善,柳葉箭二中,竝加資事,承傳。典籍單李命坤,文科壯元,禮賓主簿單金義淑,武科壯元。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參議李鳳翼,參知鄭必寧竝試官進,右承旨金始㷜進。 ○彌助項僉使單金鼎三,赤梁僉使單康泰來,兔城僉使單金鼎弼,上土僉使單柳命龜,吾叉浦僉使單趙世完,月串僉使單李彦相,天摩僉使單李榮廷,長峯萬戶單權允中,西平萬戶單金鎭國,助羅浦萬戶單金精最,木浦萬戶單金昌煜,舒川萬戶單文起周,平山萬戶單崔世樞,植松萬戶單李春興,安骨萬戶單申天興,龍津萬戶單金聖魯,金甲島萬戶單林弼億,以上春塘臺觀武才時,柳葉箭貫一中邊二中,邊將除授事,承傳。西北付料軍官韓萬白,柳葉箭五中。哨官姜宇柱,前萬戶朴昌厚,前萬戶林盛器,軍官姜次起,以上柳葉箭,邊四中。內禁衛張斗樞,羽林衛段泰輝,以上柳葉箭,貫二中邊一中。武兼柳命龜,哨官柳壽崑,把摠鄭夏徵,西北武士金千鎰,以上片箭邊二中。哨官李彦相,騎芻四中。前部將尹濟殷,西北武士林漢珍,別抄彭龜瑞、李恒胤,內禁衛李遇芳,羽林衛張四維,兼司僕金九錫、嚴萬甲,內禁衛申尙顯、金鎭國、金震錫,羽林衛吳道煥,內禁衛任世章,武兼金潤國,以上六兩入格,竝今加折衝加資事,承傳。 ○吏批,軍官孫斗昌,柳葉箭邊三中。折衝金起五,衛將沈鳳徵,竝騎芻四中。內禁衛徐廷文,折衝李世泰,僉使李時興,折衝韓萬慶,竝六兩入格,以上今加嘉善。內官全載明,柳葉箭貫一中邊二中,今加通政竝加資事,承傳。 ○甲寅十月初十日卯初,上御春塘臺。觀武才試士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始㷜,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景輔進曰,宰樞執鼔。上曰,擧子幾何入門耶?文武擧子,易致相踏,徐徐流入之意,分付,入門官,而文武俱有入門官,以文入門官,別白呼之可也。景輔曰,試官率擧子肅拜矣。試官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戶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趙顯命,右尹李瑜,兵曹參判李眞淳,戶曹參判李春躋,行副司果鄭羽良,行司果徐命淵,副司直黃晸,兵曹參議李鳳翼,禮曹參議兪彦通,工曹參議愼無逸,兵曹參知鄭必寧,行司直趙鎭禧,副護軍宋秀衡、沈聖希,吏曹佐郞吳瑗,司果尹彙貞、朴弼均、趙榮國、金尙魯、閔通洙、金箕錫、金光世、沈䥃,兵曹正郞金錫一,肅拜後竝前伏。興慶進曰,連日殿坐,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粥水剌進御乎?上曰,進粥水剌矣。上封下御題本朝群臣,請修明《大典》,復列祖之舊章,培養太學,正多士之趨向箋。興慶,跪受開見後,使沈䥃、金錫一,各謄一本,懸於左右題板。上曰,親臨,事體自別,臺上前遮把子,撤去。興慶曰,此不可無者也。或慮多士之闌入矣。上曰,直入殿庭則安用如此士乎?遂命撤去。上曰,親臨慰悅,事體自別,將臣勳臣宗臣,賞格加資親授,守令邊將除授事,竝今日內擧行,可也。興慶曰,庚辰年春塘臺觀武才時,京標下軍李誼夏,鳥銃貫一中邊二中,直赴,而時未脫喪之故。其時大將臣羅弘佐,陳達以待脫喪,追付唱榜。戊申年,大旗手金世達,亦以喪人入格,故追後直赴矣。今番御營廳遂安馬兵李廷弼,亦爲騎芻三中,似當有直赴之命,而時方爲喪人云。依前例追後直赴事,分付兵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今日,當唱榜,而兩司不備,兩司臺官,除陳疏在外外,竝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武試官,當入坐,而文試官退去然後,可以相容,文試官出外,事體不當,何以爲之乎?上曰,東邊,已有設鋪帳處,使之退坐於鋪帳之內,可也。文試官退去後,武試官尹游等,如前入坐。游曰,加資及除授今日爲之事,命下,而有稟定者矣。柳明龜有加資之命,又有邊將除授之命,竝爲施行乎?上曰,施行,可也。游曰,守禦哨官李彦祥,有邊將除授之命,而時在罷散中,何以爲之?上曰,敍用。游曰,今番當爲僉使萬戶者,其數頗多,自先朝,春臺承傳之類,有遠惡地勿爲除授之敎,且今年臈月,報瓜無多,有難以此推移,亦爲難處矣。上曰,春塘臺賞格,則不可不施,作闕卽除可也。上曰,左右殺手入之,馬上才亦連次爲之事,分付。景輔曰,訓將張鵬翼,以爲有雙馬能騎者云矣。鵬翼曰,雙馬能騎人,抄擇則爲十餘人,當入於馬上才後乎?上曰,馬上才後入之。上曰,親臨,事體重大,而今以微雨,有着笠帽而行者,所見駭然矣。此由於各司下人闌入之致,兵曹郞官,難免不禁雜人之罪,姑先推考,亦爲記過。{{*|出擧條}}師得曰,今爲諸試官退休,已令別設鋪帳事下敎,則試官不當出外,而試官中,或有出去,而自外入來者,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今方雨下,試官坐處,使之設油遮日,何如?上曰,當分付矣。德壽曰,試官,外依幕有往來之規,而今番則有勿爲往來之敎,傳食之道,當有變通,且卽今雨勢如此,宜有防其沾濕之道,故敢達。上曰,外依幕則不可往來,使政院使令,傳食,設草芚備雨事,已爲分付矣。景輔曰,雙馬後當試旗槍,禁軍先入乎?都監先入乎?上曰,都監先入,禁軍次入。訓將進前,騎雙馬者結其兩轡耶?鵬翼曰,果爲結轡,而雙馬能騎中,有十三歲兒二人矣。上曰,問其名以達。鵬翼曰,崔世昌,十六歲兒也。張禹善,十三歲兒,而十三歲一兒,則以病,方出幕不得入云矣。上曰,御營廳拳法入之。上曰,旗槍交戰之際,槍頭,塗以朱墨,以表被中者耶?鵬翼曰,私習則爲表,而親臨,事體自別,只令交戰,而初不爲表矣。上曰,禁御兩營試藝已畢,故使都監軍兵,分東西以入,而其中,有兼藝者,有掣肘之端,先試拳法,而兼藝者則打點爲表,以爲追試之地,可也。鵬翼曰,拳法則兼藝者多,以平劍,入於東,以提督劍,入於西,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兵房進來,御營廳則無交槍乎?問啓。景輔曰,御營廳,亦有之云矣。上曰,儒生挾券至臺下者多,而無呈納者,何也?尙賓曰,皆避先呈,故不肯納券矣。上曰,試官一人進來。宋寅明,進伏。上曰,多士欲呈券,而避其先呈,而不納云,何以則可使納券耶?寅明曰,先捧數十張,混同作軸後,塡字之意言及,則必納之矣。上曰,以此分付,而納券後,亦依此爲之可也。諸試官,遂就次分考。上曰,兵判進來,試卷已捧,而射藝未射,何以爲之耶?游曰,慕華館纔已畢射云。而日勢已暮,有難一一盡射,而定坐次矣。依戊申年例,只以優等人,以柳葉箭比較,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禁衛營鄕軍朴世行,有直赴之命,而時方爲喪人矣。依朝者大臣所達,御營廳馬兵李廷弼例,待其脫喪,而使之直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設帿,依擧案,以次入射事,分付。同副承旨任守迪,自慕華館入來進伏。上曰,已畢射耶?守迪曰,禁軍類,以傳敎來射,而旣是口傳則雖不可信,亦似無虛僞之弊,故此類盡射之際,自然遷就,以致日晩矣,守迪,遂退伏於右。吏曹參議李宗城,請對進前曰,賞格中守令邊將,今日付職事下敎,而姑無瓜滿守令,未知當爲守令者幾人,而若過十餘人,則來年五六月瓜滿之類,將盡爲出代矣。上曰,守令當爲者似不多矣。宗城曰,卽今猶五人矣。上曰,已分付兵批,而歷朝已行之事,不可廢,擧行,宜矣。宗城曰,機張瓜期,亦不遠,而出補之人,與他有異,不敢出代,何以爲之乎?上曰,一體出代,可也。游曰,僉萬戶除授之際,今臈月窠不足,僉使一人萬戶三人,則以明年六月窠塡差之意,敢稟。上曰,依爲之。雨勢雖如此,而侍衛不成行列,申飭,可也。景輔曰,宗班帿箭將畢矣。上曰,文臣入射,勳臣與五軍門大將,次次入射。景輔曰,監鏑官伏地,以爲布帿與貫革。有異,東西都廳俱坐,未知以何邊監鏑,而亦卽拾矢以上乎云矣。上曰,只西邊監鏑,而這這拾矢以上事,分付。上曰,招致吏兵曹郞廳,守令邊將,先爲除授後,文武新恩,仍爲付職事,分付。景輔曰,伏地儒生,乃李萬囿之子也。雖製呈試券,而聞靑龍劍擧案云,願試擧云矣。上曰,旣着儒巾,寧試擧劍,退去事,分付。上曰,親臨試士,事體重大,至於謄書題呈試券之際,則奔走忙急無怪,而畢製呈券之後,搖袖彷徨於路傍,所見,甚不當,申飭,可也。游曰,西北別付料金義淑,柳葉箭五中片箭二中,俱有直赴之命,何以爲之乎?敢達。上曰,一則以直赴施行,一則當以加資,下敎,速出擧條,卽捧傳旨,可也。{{*|出擧條}}景輔曰,都監月刀手四十餘名,自慕華館畢試後入來云矣。上曰,卽今都監殺手未及試藝者,爲幾人耶?景輔曰,東邊則餘百四十餘人,西邊則餘七十餘人云矣。上曰,今日勢難畢試,當令命官,明日試才,姑爲退去待令之意,分付於月刀手,可也。李宗城,又爲請對進伏曰,今方開政,而三中四分之類多矣。守令,乃是牧民之官也。如非罪補,則以雜技差送,似重難,而恩旨旣下,且有古例,則臣不敢仰請,而以邊將加差,似無不可,故敢達。上曰,當言于兵判,而邊將之窠,亦不足云矣。東西銓相議備擬,而其中履歷可合守令者,則差出爲宜矣。興慶曰,已盡分考,當合考矣。上曰,合考爲之,而取五人。游曰,金義淑,旣柳葉箭五中,則不煩比較,自當爲壯元,壯元,例付別提或主簿,渠以遐土之人,行着冠帶,月食廩料,則其爲榮寵,大矣。加資雖榮,而實職未易,在渠,終不如以壯元,而付職矣。片箭二中則或以他賞施行,還收加資,似宜,故敢達。上曰,所達,得矣。金義淑加資事,擧條勿施,以熟馬論賞事,分付。上曰,今日殺藝未及畢試,試官則如前置之,明日右相以命官,畢試於春塘臺,可也。上曰,嘉善林時華,訓局知彀官折衝柳挺泰,武兼尹有迪,守令除授事,分付。上曰,訓鍊大將張鵬翼,摠戎使趙顯命,熟馬面給。景輔曰,拆榜後當開弘化左右挾門,而出送士子矣。上曰,依爲之。尙賓曰,明日文臣殿講及輪臺官入侍,何以爲之乎?上曰,竝停止。游曰,今番各技出送於慕華館時,有俾無相違呼不之敎,而擧子輩,妄以爲御前呼不,爲決棍。閑良初試中五人,未及射騎芻於慕華館,而來此待令。慕華館則已畢試唱榜方在,卽無他變通之道,而旣爲初試,不得試才,則其稱冤,當如何耶?卽今閑散出身等初試十八人,旣命追後畢試,此五人,亦令同爲試射,如有入格者,直赴後科,似合事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左右侍衛紛踏,雖因雨勢而如此,兵房承旨有不能檢飭之失,兵房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密昌君樴曰,摠管元數十員,而每當擧動之時,寶劍四員,守宮一員落點,其餘則以侍衛進參。而其中有武弁摠管,則皆以軍門進去,故每患苟艱。此後,如有以軍門進去之事,則當有定式然後,可無臨時窘急之弊。上曰,軍門,或有領軍與不領軍之時,此非定式之事也。景輔曰,朴泰斌爲名者,伏地,而以爲以馬兵騎芻三中,將比較,而見漏於試記云矣。上曰,朴泰根三中,而朴泰斌伏地云,可怪。訓將出往査問。鵬翼曰,査問則泰根,果爲三中,而泰斌則二中也。上曰,泰斌使之退去。游曰,榜目方催促,而有印贊起,以出身,有直赴之命,故敢達。上曰,改付標以入。興慶以試券五張上之。上親拆名,得李明坤、宋翼輝、權熻、李耉齡、柳綽等五人。假注書許逅,兼春秋金啓白,出坐侍衛之末,呼新來武科則取金義淑等五十人。上曰,親臨頒賞,事體自別,入格人等,承旨竝呼名。而宣傳官傳于衛將所,次次呼入,而加資則吏兵曹郞廳親給,馬帖則司僕官員亦親給事,分付。守迪曰,贊成鄭齊斗處,偕來史官入來云矣。上曰,知道。上曰,姑先退錚,稍竢雨止,唱榜擧行。上曰,明日春塘臺,命官試才,以再明日退行事,分付。上入幕次,改具冕服出臨,文武新來分東西唱名入之,以次列坐後,賜花賜酒。上曰,左右明燭。文武壯元,賜蓋舞童,竝入之。文武新來,四拜退出後,百官陳賀。陳賀畢後,上曰,今雖日昏雨下,朝儀不可不備,而陳賀之時,四品以上,無一人着朝服者,事體豈容如是?古人,有程門立雪者,諸臣可謂不講此義矣。雨若過此,則其將廢閣朝儀耶?責罰當自政院始,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金始㷜竝從重推考,押班監禁,難免不能檢飭之罪,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景輔曰,兵曹郞廳,有記過之命矣。當擧行,故敢達。上曰,分揀,{{*|出擧條}}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始㷜{{*|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李著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李性孝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李喆輔,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鎭日出御帳殿,昨夜冒雨還宮,勞動之餘,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姑無議藥之事,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始㷜,右副承旨韓師得,同副承旨任守迪,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始㷜,同副承旨任守迪,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大司諫魚有龍,司諫李光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金兌和。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前平丘察訪趙廷俊,旣遞外任,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製述官柳松心遷轉,代前學官許銘差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明日春塘臺命官試射時,殺手試官未及試射者,先爲試射後,月刀試藝爲之。 ○又傳于韓師得曰,今番觀武才,乃是慰悅武士之意,或有落漏未射者,明日春塘臺,一體試射。 ○右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羸形痼疾,決不堪於夙夜之地。而日昨恩命,遽出於春塘侍衛之列,逃遁不得,黽勉承膺,陪過閱武之盛擧,而奔走數日,宿證越添,目視眩{{!|𤁧|⿰氵齒}},殆難辨物,聲音啞塞,全不成音,咫尺帳殿聖鑑,想或俯燭矣。以此病狀,已無因仍供劇之勢。且臣父母墳山,在於忠原地,久闕省掃之節,出彊之役,雖未的定,臨期若無變通,則將不及往省而行,人子情理,誠甚缺然。欲於其前,乞暇往來,而道里距京稍遠,計當費了旬望。出納重任,曠日虛帶,不但臣心之不安,實多院事之苟簡,臣之除拜,屬耳。輒復以私求遞,極知惶悚,而仰恃體下之聖慈,不敢自阻。伏乞聖明,俯諒至情,亟許遞免,俾得以軍銜省墓,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等疏曰,伏以臣等,俱以庸陋,忝居近密,上不能見重於君父,下不能自盡於職分,居常愧懼,若無所容矣。昨於兩承宣罷職之命,或慮處分之過中,妄陳一箚,少效憂愛之忱。及承批旨,不惟不賜允可,誨責截嚴,至有不滿哂之敎,臣等慙惶震惕,不知置身之所也。臣等,雖甚無狀,問其職則經幄論思之任,有懷必陳,乃其責任,而殿下不少恕諒,批旨之間,顯有輕視厭薄之意,實無顔面更居於深嚴之地,宜卽陳疏自靖,而適當親臨帳殿之時,連日陪從,且參起居之班,其在分義,未敢煩瀆矣,今始露章自列,徑出禁門。伏乞聖慈,亟削臣等之職,仍治擅離禁直之罪,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執義李著疏曰,伏以臣迫於嚴召,冒沒出肅,一味虛帶,屢煩天牌,是豈臣分之所敢安?而秖緣情勢之外,父病沈重,自春涉冬,長在枕席,肢節不運,氣息如縷,恃臣爲命,以延時日。臣於平居,亦不忍終日遠出,情理之可悲,有如此者,而近因日候稍冷,添得時感,精神眩瞀,食飮全却,凜綴之形,日甚一日。臣業欲以焦遑之情,陳章請急,而連當帳殿親臨之日,不敢以私瀆擾,欲待試畢,冒伸哀懇矣。今則病憂漸劇,方寸益切,不得已仰首鳴號。伏乞天地父母,亟許鐫遞臣職,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臣伏聞昨日筵中,以承宣陳達事,天怒遽震,至有竝罷之命,而儒臣請寢不得,臣竊以爲過重也。夫差退試場,旣非前例,則以其不宜煩達,略加問備,可也,以此而斷之爲疑軍兵,恐非本情。今以私家會席間事,言之,衆技雜進,劍戲當前,則近坐者不能無瞬目而逡巡,此豈有疑懼之心而然也?竊想兩臣之意,必不過如此,此胡大事,而若是深探,費辭令之嚴,駭將士之聽?而況李聖龍,只是自下私語,非有所達,則發以爲罪尤,豈不有違於垂旒塞紸之義哉?伏願殿下,深惟大體,亟霽威怒,夬施反汗之命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處分承宣,本非激惱,其所處分,亦云參酌。爾其勿辭救護焉。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臣以情則身名汚辱,理難抗顔,以病則目視瞖廢,望絶陳力,夏間再叨恩除,一未承命,積罪未勘,惶懍迨切。近遇風冷,疾勢頓劇,爲便調將,就溫鄕寓,不意新命,繼辱馹召,恩光所被,里閭動色,以惶以感,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卽宜叩謝天陛,而顧臣僨敗之蹤,便同傷弓,臺垣一步,已隔鐵限,重以痼疾沈淹,今已歲周矣。赤瞖障睛,不能開睫,涔伏漆室,莫辨夜晝,情地旣危,病狀且劇,雖欲自力,斷無其勢,辜恩慢命,罪尤滋大。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俾便調息,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幸甚。仍伏念愚陋如臣,蒙被恩造,出入臺端,亦有年所,而秖緣才智魯而識慮短,未曾以忠言嘉謨,仰裨萬一,間嘗一再開口,非惟無益,只自狼狽而止,撫躬慙恨,寧欲無言,方今國憂民事,譬如涉津,而無畔涯,居可言之地者,所當極意殫論,而近觀章牘之間,語及時政,則傍嗤竊笑,看作老生之常談,殿下雖諭之以嘉納,命之以稟處,而廟堂,則只爲閣上之休紙,此實今日之因循痼習,而臣嘗慨然者也。殿下憂勤願治,十年如一日,而治不加進,日趨委靡者,正坐於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試以殿下之所嘗用力處言之,勤聖學而無實踐之功,求人才而無實得之效,民隱欲恤而實惠未究,財用欲節而實德未昭,言路非不開矣,而未聞其實用。凡此五者,皆不能務實之驗也。近於病伏中,竊不勝愚衷,敢此陳聞,幸垂察焉。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紛華波蕩,其心易撓也。機務繁委,其事難專也。以易撓之心,做難專之事,而責其實效,不亦難乎?臣不敢知殿下,果能眞知力行,靜存動察,而踐其實否乎?殿下每以堯、舜自期,恥爲漢、唐之中主,其立志勤學,迥出百王,而凡百施爲,未能粹然一出於正,辭令失之欲詳而有欠簡嚴之體,注措每歸姑息而殊無振勵之意,喜怒不中而或露聲色,明察有餘而枉費心力,彌文瑣節則太勤商量,急務緊關則未免放過,聖敎申嚴,不過牌召之去來,賓筵謨猷,只是狀聞之回啓,日御經筵,外似勤學,而一回誦讀,徒爲應文備數而已。顧何望躬行實踐,推之家邦,有補於安危治亂之機哉?《書》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伏願殿下,必以知與行,益復加勉,俾有功化之應於外焉。程子曰,天生一代才,自足了一代事,我國雖褊少,人才雖逮降,苟能至誠以求之,豈患無其人?而特求之不以誠耳。惟我殿下,念國勢之孤弱,悶朝著之潰裂,首講建極之政,務欲其收合人才,協輔邦家,殿下之用心,豈不是至公血誠?然而顧今人才眇然,位著未齊,內而鼎席殆空,廟坐多曠,外而方伯州郡,每難其人,朝象則疑阻日深而無寅協之望,國事則玩愒gg忨愒g猶前而無擔負之人,獨使至尊,憂勞於上,而下之奉承者,未有能仰稱聖意。今日國憂,其將誰任。臣未知殿下之所以求才,猶不能以誠而然耶?殿下之所以用人,猶不得其道而然耶?以殿下則哲之明,凡臣僚之長短優劣,固已洞悉,如其才也而可堪仗用,則奬拔之委任之,惟聖意之所在,何必以循常襲例爲哉?我國用人,其路不廣,只由科擧,專尙門地,又先京華而後鄕曲,固已有乖於揚陋旁求之義,彼草野許多人中,豈無才能可用之士,而名在通籍者,尙未免枯項黃䤋,老死於蓬戶,其他,又何勝道也?臣曾見戊申年間,有命三品以上,各別薦二人,甚盛意也。不知銓曹已試用幾箇人,而有始無終,未見實得,竝與薦士之美規而廢閣之。每於都政,雖有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之敎,徒歸文具,未聞其一一奉行,臣竊慨然也。今宜申明薦人之法,不拘常格,別爲收用,以盡求才之實也。武士出身,近來尤多,除非京華武家之子弟,若遐方之善弓馬好身手者,一得先達之名,便作永棄之物,甚可惜也。朝家雖知其如此,窠路有限,亦無奈何,而其冤屈則甚矣。臣意以爲使各道監兵使,聚道內出身,別試講射,峻其規式,又試身言書判,如兵曹薦取之例,每歲春秋各道各取優等一人,修啓以上然後,就五軍門哨官敎鍊官有闕之代,次次塡差,則庶可以疏其冤鬱之氣,而亦無遺才之歎。伏願殿下,另加裁幸,伏覩殿下恤民之政,靡不用極,以前後絲綸觀之,如傷若保之意,至矣盡矣,復何加焉?而但其病民之源未祛,便民之政未行,故雖有愛民之至誠,只爲虛文,而實惠未究矣。顧今民生之痼弊,莫大於隣族之役,而朝臣章奏之間,言之已悉矣。曾在先朝,有良役廳之名,而旣始旋罷,逮殿下卽祚之後,首講此事,欲革其弊,有命在廷宰執,各以所懷,使之書進,以爲取舍裁擇之地,而厥後,因循未有定算,終不免有志而未就,可勝歎哉?近者,句管堂上差出之擧,蓋出聖上救焚拯溺之意,而槪聞其所區劃,則不過略有變通代定闕額而已。臣則以爲此特一時之救急,恐非萬全之長策也。假令今年,幸免黃口白骨之弊,一年二年,安得不復如前乎?此事不可以如是牽補而止。易曰,窮則變,變則通。傳曰,小變則小益,大變則大益。此事之一番大更革,斷不容已,但如臣膚淺,未解時務,固不敢別生意見,而旣有曾前諸生之獻議,顧今在朝之人,亦必有自家權度,此其中未必無便宜可用之言。苟於此而商確利害,定其取舍,則豈無別般好變通之術耶?在昔故相臣金堉之創行大同法也,廷議多格,而孝廟定計不撓,得以成就新法,蘇救民弊,至今稱之爲良法美制。今人之才器智識,固已有遜於前,而上之人,苟能擇之審而任之專,亦自有方便更張之道矣。爲今之計,莫如先令在廷諸臣,各陳所見,次就曾前獻議,博訪廣詢,反覆熟講,採其最便宜之策,作爲一定之法,斷而行之,如孝廟朝大同法而無復玩愒gg忨愒g延拖,則積弊可以少紓,而庶有恤民之實惠,誠願殿下,更加睿思而確處焉。人君處崇高之位,極富貴之奉,需用,雖不欲妄費,而自不能約,服御,雖不欲過侈,而自不能儉,此固古今之通患,而惟我殿下則不然,無聲色遊畋之娛而痛自節約,絶玩好華侈之累而務尙朴素,又自年來荐饑之後,尤致意於一切節儉。凡諸道貢獻以至日用御供,多所裁減,曾不留難,特罷尙方之織錦,躬御澣濯之衣,凡在群下,孰不仰殿下崇儉節用之德?然而經費每患匱乏,國儲實爲哀痛,各倉諸司,互相那移,未免東撑而西傾,若此不已,幾何不至於朝而不謀夕耶?一有緩急,將何所恃?思之及此,不覺凜然而寒心。若以爲殿下不節而然,則殿下固已節矣。又以爲殿下不儉而然,則殿下固已儉矣。臣心嘗怪之,而莫知其所以然也。百官之常廩雖減,而猶不塞尾閭之洩歟?各司之雜費雖省,而猶未祛蟊蠹之害歟?抑未知殿下儉於小而不儉於大,節於外而不節於內耶?第臣之愚,妄意殿下凡係聖躬自奉,則雖已十分貶損,而惟其宮闈之內,猶有無義之費,禁掖之間,類多不緊之用,因循蹈襲,尙未釐革,此雖細事,豈不有累於聖德哉?《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伏願殿下,無謂吾身之已節已儉,而益務約損之方,凡係冗食浮費傷財害民之事,不拘前例,更加制節,至於宮掖間,流來謄錄,不急無益之需,亟命停罷,以光聖朝節儉之德焉。進言非難,而用之爲難,聽言非貴,而行之爲貴,故古之人君,必導之進言而惟恐其言之不切,言或過中而惟恐聽納之不弘,旣進矣而必用之,旣聽矣而又行之。竊瞯殿下,非無虛受之量,又有求助之誠,然進言則雖有嘉尙之褒,而無用之之實,聽言則只有體念之敎,而無行之之實,論聖躬過失,而其果有惕然改圖之效乎?言時政得失,而其果有裁取聽施之道乎?前冬大誥,上心奮發,百行絲綸,將大有爲,猛省之批,留中之命,輒發於疏入之時,居然日月,此心漸弛,憲憲泄泄,未聞有一政一令之可以拭目,而向來懃懇之旨,不過爲空言無實而止。臣於此,爲聖明惜之。近來言議之地,便作厭避之場,人皆諱言,含默成風,若君德時弊,則視以陳腐,無新奇可喜,而不肯言,至於論人駁官,則或拘色目之嫌,或牽黨好之私,含糊鶻突,已成一副當規模,往往有回避不當避之嫌端,巧引不當引之情勢,惟以求遞爲期。新入臺地,宜有素蓄者,亦且一例噤啞,無端圖罷,如許風習,殊非治世之氣象,此或在下者之罪,而亦殿下之所宜反求處也。伏願殿下,益自加勉,使人人得以進言,而如其可用,則無事乎外面虛奬,必思翕受而敷施,如其不可用,則批旨之間,亦宜優容,使言路恢而實效著焉。向來三銓官斥補之擧,聖心雖出於息爭鎭鬧,而處分終歸於囫圇糢糊,殊非公好惡示勸徵之意,況原其本事,胡大罪也?而平日倚任之諸臣,許久屛黜,不少顧惜,何哉?顧今朝著乏人,廟務多滯,一二人去國,亦有關係,臣謂亟宜一倂召還,使之周旋於訏謨之地也。且宰臣則自初苦心,務主彌綸,而坐於力綿,終不能調劑。此則聖鑑,亦已照燭,而前席面諭,至以無罪爲敎,旣云無罪,則混加譴補,亦涉無義,而濱海風濕,受罰偏重,載罹寒暑,疾病沈綿,以殿下悶覆之慈,宜有矜念之道也。國家官職,孰非公器?而銓郞之選,比他尤別。竊觀近來,便作一邊之私物,公議固已不平,而乃者尹汲之恣意沮敗,何其駭妄?加膝墜淵,一任己私,使異趣者,不得參互於其間,不念聖上勅勵之意,欲行其蔑公黨私之計,如此之習,斷不可長,惟聖明,嚴加隄防焉。臺閣之任,所宜難愼,而日者新通洪得厚、韓鳳朝兩人,地望素輕,聲聞未著,且是判銓,不識何狀之人,而不恤臺選之重,一付郞官之手,無少可否,任其壞弄,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吏曹當該堂郞,從重推考,新通兩人,竝宜改正也。近來人心陷溺,苟利於己,恬不知愧,典牲主簿李潝,初除莊陵齋郞也。當碑役垂畢之際,監役之帖,追後圖出,橫奪同僚之積勞,冒受陞六之賞典,究其用意,令人唾鄙,如此之類,不可置於衣冠之列,臣謂宜命削汰,以勵廉恥也。臣構疏繕寫之際,嚴召辱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顧今情病,如右所陳,已無冒進之勢,瞻望尺天,致身無路,終未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之事,俱甚切實,可不留意。其中薦人事,曾有下敎,前後限定,各有意也。出身調用,自有申飭,何必更定新規?推考改正事,李潝事,依施補外,銓官,其所弦韋,惟在乎上。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校理沈星鎭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承旨金始㷜,同副承旨任守迪,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二員之多,此時守令赴任,一時爲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辭,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趁卽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副校理沈星鎭,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沈星鎭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雨勢如此,今日試射,待晴爲之。 ○又傳于韓師得曰,待晴試才事,俄已下敎矣。冷雨如此,雖晴,日勢已晩,非慰悅軍兵之道,明日再明日間,待其朝晴之日,擧行事,分付。 ○又傳于韓師得曰,嗣服後始行觀武才,而仍冬日之未長,命官爲之者多,予之不覩將士者多,武士之未瞻帳殿者多,上下若此,其能有慰悅之意哉?畢試後春臺頒賞,其當親臨,兵曹節目寶劍等,仍前爲之,儀註,依癸卯年例擧行。 ○又傳于韓師得曰,馬帖,待畢射賞格時,同爲出給事,分付司僕寺。 ○傳于洪尙賓曰,此時守令,不可暫曠,問于吏曹,若有受由上來者,則促令還官事,分付。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宋翼輝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武弁時象,卽亡國之兆,在上者飭勵若何,而南德夏頃日所犯,雖極無狀,亦可謂令前,而其時處分之下敎,渠亦有人心,豈不感于中,革其心?而況因大臣所達,特授本資,更爲調用,可謂曲盡,而不改前習,放肆若此,其若置之,將爲武弁時象之大將。噫,忠臣之孫,可宥百世,而反斥討賊勘勳之臣,右袒釀成亂逆之時象,此前敎所謂不孝不忠者也。不孝不忠,其可謂忠臣之子,事當遠投,而顧念者,惟忠臣香火,令禁營,決棍五十度後汰去,更勿檢擬。 ○傳于洪尙賓曰,此備忘,卽爲擧行後,啓達。 ○備忘記,吏曹郞官雖曰,名流,不過該曹郞廳,初拜撕捱,已是無前,而付過放送之後,分義所在,宜不敢撕捱,則吏曹啓目中,以假郞廳,書塡,極爲寒心,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頃者,有實郞廳則勿差假官,已有下敎,則幺麽擧行,亦不能遵,郞廳二人,而又差假官,其涉非矣。頃因憲臣所達,亦有飭礪之事,則此等郞官,不爲檢飭乎?況參議曾於喉院,猶能飭勵實假之間,今當其曹,反不能躬飭乎?吏曹堂上竝推考,假官卽爲減下,省記雖修啓,卽爲改省記以入。 ○備忘記,其於入侍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求對時,誤知爲守令者五人,稟請補外守令,故許之矣。其後爲守令者不過三人,而勿差遠惡地,已有曾前受敎,則强作闕其邑,事體未安,旣遞旣授,今無可論,不可無飭勵之道,當該吏曹堂上推考。 ○傳于韓師得曰,南德夏決棍,卽爲擧行事,分付矣。其已擧行耶?問啓。 ○韓師得啓曰,卽今廳中出納,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傳于韓師得曰,承旨臺諫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行琅坪副正煇,行夏豐守梴,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旣有定奪,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封君。 ○又啓曰,玉堂闕員差出事,命下矣。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襄陽府使尹心衡呈狀內,素患痰火之病,已成癃廢之人,入秋以來,又添寒疾,心神怔忡,食飮專却,衄血暈眩之證,乘時交劇,實有朝夕之慮。千萬意外,外邑新除之命,遽下此際,積逋之餘,豈不欲一出肅命,小伸分義?而病情奇危,萬無致身跬步之路,淹延遲待,以竢少間,而迄至三朔,毫無向減之勢,災邑之許久曠官,夫馬之多時留滯,俱甚切悶,斯速入啓變通云。實病旣如是深重,則災邑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不可等待其差歇,襄陽府使,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任珽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金相奭、朴弼載爲修撰,趙榮祏爲典牲主簿,趙甲彬爲穆陵參奉,李善行爲襄陽府使,柳萬樞爲典籍,李普昱爲司諫,洪重一爲持平,鄭羽良、金聖運爲承旨,奉常直長單姜杭,西學訓導單高命說,校書副正字單鄭錫垕,成均博士單安正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鄭必寧進,左承旨洪尙賓進。 ○兵批啓曰,臣等,來詣政廳,觀武才賞格單子更加詳考,則訓鍊都監別騎隊甄漢弼,以慕華館騎芻四中,有加資之命,而急遽抄出之際,未免見漏,不勝惶恐,單子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奎昌爲僉知,朴謹行爲造山萬戶,金範魯爲宣傳官,鄭建寅爲守門將,李若欽、具世仁、具世智、金佐臣、韓宗協、沈尙健、朴奎五爲武兼,羅斗三爲同知,副護軍崔厚元、李大觀、洪允泰,僉知二單閔鎭基、朴明梓,副司果金鼎甲、金相奭、趙廷俊,副司直權{{!|𥛚|⿰礻啇}}。 ○傳于洪尙賓曰,中道上言啓下者已多日,而尙無猥濫抄入之事,極爲稽滯,卽爲抄入,而其下各司者,亦卽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先下上言及追下上言,隨卽回啓,俾無外方人留滯之弊。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前掌令權相一上疏內,畿甸荐凶之餘,民力困瘁,今年鋤後晩旱,田穀晩秧,多不成實,近峽瘠薄之地,尤被其災。若以新舊逋欠,一倂督捧,則閭里將至蕩柝難保,舊逋各樣穀物,一切停退事,有令廟堂,稟處之批矣。連歲荐凶,民力可念,不但畿甸然也。新舊逋欠,固不可一時竝督,而亦不可一切停退,方自廟堂,參量分等,分付諸道矣。上疏內辭意,今姑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禁軍將南德夏,以聖敎曉諭後,決棍五十度,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昨接慕華館試所移文,禁軍騎芻試取時,禁軍崔海秀馬鈍,退錚後,更復出馬而現發,莫重殿試,有此弄奸之狀,極爲駭然,移送本曹,依法照律處置云云。故捉來取招,則無辭遲晩矣。取考法文,則科場用情者,邊遠充軍,不得赴擧,所當依此律施行,而海秀,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而今五月,以招引京城人物罪人,出身扈德成事,臣曹請依曾前刊行受敎,入啓囚治之意,草記蒙允矣。更考丙寅受敎,則萬科後常漢出身輩,作奸犯科者相續,如欲自禁府,一一囚治,則反有煩撓之弊。今後則觀其所犯輕重,如事係倫常者及殺人盜竊之類,自刑曹臨時入啓囚治事,定式矣。旣許囚治,則照律定罪,宜在其中,且事係倫常殺人盜竊,乃是重罪,而亦許自該曹囚治,則凡諸犯科之類,差輕於死律者,亦當各從律文勘處,而受敎中,只擧倫常殺人盜竊三件事,他餘罪犯,旣不提論,必須明白定式然後,可以遵行。今此科場弄奸罪人出身崔海秀罪狀,直自臣曹勘處乎?移送禁府勘處乎?此後上項三件事外,作奸犯科者之照律,亦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自本曹勘律。 ○咸恩君李森疏曰,伏以臣頑冥不死,纔經草土,益無生世之念,而只緣聖恩罔極,感刻心曲,天顔久違,誠切一瞻,遲回戀結,出肅恩命。園陵行幸之時,旣參陪扈之列,繼又有親臨試才之擧,不敢偃息私次,連赴侍衛矣。乃於千萬意慮之外,得聞南德夏投刺於其主將,語及於臣,而提起曺世樞三字,因其主將之揮斥,不得畢說,而其意,蓋以前日樞賊之誣招,爲不見臣之端云。臣一聞此言,毛骨盡竦,心腸如刺,卽欲逬出闕外,仰竢處分,而竊念春臺試藝,卽稀有之盛事,身在宿衛,不敢以區區私情之痛迫,遽然離次,忍默捱過,而心死神顫,趨步失常。伏想天鑑,亦有所俯燭而爲訝矣。噫,臣厚蒙恩造,尙保一縷,而豈料七年前脫空之賊招,復發於人口哉?渠雖不難於更述,臣實無異於初聞,此與私室酬酢有異,禁苑稠坐之中,有耳皆聞,有口皆言,喧騰傳播,則何可諉以其時凶誣自服,聖敎昭晢,而晏然無驚動之意乎?傷弓之鳥,見曲木而亦墜,矧此不啻張弧而挾矢,驚惕危懍,當復如何?玆於畢試之後,乃敢席藁封章,涕泣仰籲於聖明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蹤跡之至危,決難復置於朝端,亟賜斥退,滅跡人世,俾絶斷斷齮齕之源,則臣生當祝聖,死當結草,臣無任泣血懇禱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已若白日,此等甘心放肆之說,於卿何有?卿須勿辭焉。 ○副校理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於前日,忝叨諫任,情病俱苦,理難冒據,坐違嚴召,罰止例罷,蟄伏鄕廬,私分粗安。不意恩敍未幾,又有館職新除,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攸爲,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而第所叨職名,決非如臣空疎譾劣者,所可堪承,玆不得不仰陳短章,以冀聖明之俯察焉。噫,金華勸講之任,是何等淸切?是何等遴選?橫經法筵,朝夕啓沃,實任君德之成就,而且於文字講說之外,又有論思風議之責,如非詞學博通,鯁諒自飭者,其不可濫據也明矣。念臣受質,兼又早嬰奇疾,甘心自棄,不能從事學業,徒習尋摘,倖竊科第,而學識鹵莽,見解淺短,雖尋常筆札之間,尙有蹇拙窘澁之愧,況於經旨傳義,殆同面墻而耳食,點檢平生,不過儱侗無識底人耳。顧豈一分近似於經筵講讀之任,而猥蒙收錄於公議之外,循例注擬,恩點謬加,臣誠循省惶愧,靡所容措,臣雖欲不自審量,僥冒榮寵,其於玷名器羞當世,何哉?況年前儒臣之疏斥館錄也,旨意深緊,至曰苟然廣取,實多濫竽,末乃釐改爲請,其所爲言,雖未知指斥之在誰,而莫非如臣無似苟充於被選之中,以致物情之拂鬱而然也。噫,經幄之職,自是淸朝之極選,儒者之至榮,固非人人之所可叨者。是以,雖使才學優長,望實俱隆者當之,莫不逡巡却步,而或有些少人言,則亦莫不終身自劃,蓋責鉅則義難進,官榮則嫌益重故也。如臣人器之萬不相稱,已不暇言,而顧此改錄之請,旣騰於疏章,則臣何敢弁髦廉隅,强自拂拭,濫廁於諸學士之列乎?且同錄諸臣,擧皆引嫌,或至經年撕捱,甘被譴罰,而不敢膺命者,誠有所不得已故耳。臣之處義,旣無異同,則此所以寧被違傲之誅,而不敢爲承當之計也。自非然者,臣何敢固辭力避,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顧今聖上,誠心典學,日開法講,而每以講官之不備,或多停廢之時,日昨聖敎辭旨,又復嚴重。此時帶館銜者,尤不宜偃蹇慢傲,而臣之情勢誠有所萬萬難强,如上所陳,愚迷冥頑,不知變動,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屢逋,謹此隨詣闕外,而百爾思量,終難冒進,咫尺天陛,末由入肅,尤增罪戾。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以重榮選,以安私分,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頃於萬萬夢寐之外,蒙被千古曠絶之典,殊恩異渥,浹骨淪肥,非臣隕結所能上報,而顧臣情勢,有不容夤緣倖會,泯默隨行於勳府者,夫以臣之所遘臺詆,何等汚衊?而忘終身難洗之羞,藉賜對開誨之寵,乃忽進身於謝跡之地,則使彼臺臣聞之,必將曰是夫也,不有人言,淟涊貪戀,至於如此,眞是無恥之鄙夫云爾。臣雖有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解乎?臣惟一卸此任,不復以有司自處然後,臺閣之公議可伸,親勳之進路無妨,縱荷聖上縷縷戒責,俾勿更提,而左右揣量,鐵壁在前,此臣所以感激銘鏤之餘,不得不更伸疾痛之呼也。若臣癃病前後自暴之章,固不敢逐一覼縷,而雖只以前日入對時言之,匍匐出入之時,籧篨其形,喘喘欲絶,旣經鑑燭,至被下詢,則其與老俱深歲加月劇之狀,不待臣辭之贅,而職仕一節,豈復有可論者哉?籌坐賓對,每單懸病,顧念分義,置身無地,而在朝家綜核之政,亦不宜一任其虛縻也決矣。臣之半年申籲,諒非獲已,而見阻喉司,無路上徹,狼狽悶蹙,日以益甚,爲臣今日之願,惟有重被邦憲,少贖前愆而已。更乞聖明,俯加愍察,亟命解臣勳府有司之任,仍令竝鐫臣籌司提擧,兼治臣瀆撓之罪,不勝幸甚。抑臣父母墳山,在於安山地,而穴前窄短,穴下陡絶,多用別土,粗安窀穸,年年雨水,每有隨補隨圮之患矣。昨又獲聞,日者,暴雨兩夜大注,以致左右崩壞,不啻視前倍蓰,臣心驚懼,當復如何?要須及時補築如前之爲,而臣於今春,旣以加土受暇,則拘於制限,不敢輒更請由。然役鉅事重,躬未看檢,則無以自盡於人子之至情。且臣昨年,遭妻喪,則初未得可用之山,不免權瘞於客地。今將移窆於先隴近局,新葬遷厝,雖有異同,援例往視,亦係情私,兩役涓期,或在望後,或在念後,計其往返,不過費了十許日字,倘蒙聖慈,曲垂體下之仁,特賜恩許,則幽明之間,兩無憾矣。倂此陳聞,自訟濫猥。噫,論臣前後偃便之罪,固已不可勝誅矣。帳殿親臨,嚴召狎降,而特敎之下,又犯荐逋,雖緣臣已成痿廢,萬無一强而然,而有臣如此,不如死之久矣。國有常刑,敢辭鈇鉞,伏乞聖上,亟降威罰,以彰其慢焉。語無倫脊,臣尤死罪,臣尤死罪,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行公,末端所請,依所請往省焉。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未肅拜}}。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李著陳疏受由,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洪重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春塘臺試才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軍兵旣已來待,則累日待令,亦似有弊,試才今日爲之,若未來待,則待晴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軍兵,累日來待有弊,曉頭雖微雨,朝來少歇,試才,今日卽時爲之。 ○金聖運,以禮曹言啓曰,觀武才畢試後,春臺頒賞,其當親臨儀注,依癸卯年例,擧行事,命下矣。考見謄錄,則自前觀武才後親臨頒賞時,仍以當初觀武才時儀注擧行,故癸卯年觀武才,畢試翌日頒賞時,仍前儀注擧行,而別無改磨鍊之事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此春塘臺命官試才時,該房承旨,所當進去,而兵房承旨洪景輔,受由出去,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進去。 ○傳于韓師得曰,壇上試藝,壇下馬上試藝,雖以命官爲之,出牲,不宜輕忽,命官與親臨無異,殊非慰悅之意,申飭試官。 ○傳于韓師得曰,頃者試藝畢後,單劍一雙式東邊入試,拳法西邊入試。而單劍畢後,拳法若數多,則東西分半爲之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命官試才,與親臨無異,雖慕華館,不可若是稽滯,況春臺乎?帳殿自如,若親臨而開門差早,尙未開場,雖君父之尊,猶思許多軍兵之等待,正衣候時,臣子豈若是乎?今日痼弊,乃士夫之偃便,其在事體,極涉未安,該房承旨旣已受由,則待開門卽稟,而亦且緩緩,政院若此,他能飭礪,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韓師得,以大臣意啓曰,卽今雨意不止,日勢已晩,訓局拳法,分三所試才,而月刀旣已畢試,仍令月刀試官申光夏、鄭壽松,監試乎?敢稟。傳曰,依爲之。而雨勢若或稍加,則姑爲停止,無使軍兵,有沾濕之患。 ○傳于韓師得曰,頒賞,當待晴下敎,許多將士連日待令,則必有弊也。今日則只未畢試擧行,而頒賞則待下敎待令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待其雨晴之日,當爲施賞下敎,待下敎時刻單子入之,而單子啓下後,各軍門將校軍兵待令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技藝先試之軍兵,次次出去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當此雨雪交下之時,軍兵等自願試才,而薄衣軍兵,爲雨所沾,必有添傷之患,自各軍門,設粥以饋事,分付。而敎鍊官數三人,領率饋之,而若有自願歸家欲食者,從願給送。 ○傳于韓師得曰,曾經閫帥柳葉箭三中以上,騎芻三中以上之人,書入。 ○洪尙賓啓曰,春塘臺頒賞時,親臨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洪景輔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政官牌招開政。 ○金聖運,以吏曹言啓曰,以本曹實郞官,不爲仕進事,累有下敎,辭旨嚴截,臣等,不勝惶恐。今日,又有開政之命,而郞官仕進然後,方可以書入望筒,故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累度催促,終不入來。雖以臺疏引嫌,與前無端撕捱之時有別,而前後申飭之下,無意變動,臣等,不能檢飭郞屬。而昨日草記還下之後,又復煩稟,極知惶懍,因郞官之不出,開政命下後,不得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有不可一任其撕捱。吳瑗、金若魯,竝罷其職,假郞廳,姑爲差出,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本曹郞官,雖曰經幄之臣,往來者爲曹郞廳,則不過該司郞官也。頃者都政時事,已是無前,昨者省記之拒逆,尤可駭也。故方欲嚴加處分思之矣。今觀草記,更覽李性孝原疏,其所撕捱,比前自別,依啓。而其在國體,不可只罷其職而止,拿處。 ○鄭羽良啓曰,御覽官案,吏曹郞廳,例於政事翌日,啓請修正,而自本院,累度催促,終不來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啓請修正,何如?傳曰,吏曹草記,旣已處分,罷職之官,何施推考薄勘?亦何必促其修正乎? ○傳于金聖運曰,吏曹郞廳,思欲處分,今觀吏曹草記,與無端撕捱,有異云。臺諫原疏未之及思,原疏入之。 ○傳于金聖運曰,臺諫原疏無撕捱之端,洪得厚,則尹汲所通淸者也。韓鳳朝,或新郞廳所通淸,而以此撕捱乎?抑有他事耶?問啓。 ○金聖運啓曰,命下矣。問于吏曹,則以臺疏中,加膝墜淵等語,爲嫌云矣。敢啓。 ○傳于金聖運曰,旣已處分,卽爲開政。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以鄭必寧爲承旨,閔應洙爲副提學,洪景輔爲戶曹參議兼持平單,南泰溫,學諭三單,康侃、金道元、安道謙。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鄭必寧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副司直洪景輔單付。 ○傳于韓師得曰,觀武才時,柳葉箭片箭騎芻六兩等技,各技居首,書入。 ○以春塘臺命官,觀武才時騎芻三中入格單子,傳于韓師得曰,以加資事,付標以下,政官,雖已下直,加資下批,頒賞時同爲擧行事,分付。 ○吏曹,禁衛別將朴鐄,御營中軍具樹勳,已上嘉善,今加嘉義,騎芻三中加資事,承傳。 ○假注書李晉吉改差,代以李耉齡爲事變假注書。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弘文館副校理鄭享復gg鄭亨復g,以京試官,時在全羅道。修撰朴弼載,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副校理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任珽則君父飭勵之事,爲臣子者,豈可每每撕捱?而沈星鎭之若是違牌,尤涉無義,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竝只推,更卽牌招。 ○金聖運,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咸鏡道安邊府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五十負望呈,故査問本官,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頃因戶判所達,賞格,令各軍門擧行。而禁旅,令兵曹上下,只訓局,自戶曹上下事,下敎,而更思之,騎步布,決不若地木與軍布矣。非慰悅之意,禁御兩營,各其營待令,禁旅訓局賞格,竝令戶曹待令。 ○以春塘臺觀武才賞格單子,傳于韓師得曰,木綿付標以下,各軍門及兵戶曹預爲準備待令,賞格時,俾不至遲滯事,申飭,分付。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許多軍兵技藝,單衣,沾濕冬雨,心深軫念,令都監,煮粥以給,而亦思遲滯,從願以米上下事,下敎,而當該司謁,遺漏不傳,極爲非矣,推考。從願,以米上下事,卽爲分付。 ○原溪守{{!|𰘿|⿰木曅}}疏曰,伏以臣之微末賤品,忝居宗戚之列,坐費廩祿,感激恩私,報效無路,外庭末議,非臣所敢與論,而苟有一毫仰裨於敦親之化,則亦何敢不陳所懷哉?今者,伏聞自宗簿寺,改刊《璿源譜略》云。臣竊伏思,惟《譜略》所載,惟在於潢派支屬,雖外裔異姓之親,亦必備詳,而至如《璿源》所自,則只書宗系代數而已。其他爲列聖內外璿系,則略不及焉,實有擧末遺本之恨焉。伏聞故宗臣雲興君KC01904,曾於癸亥年間,撰修一帖,名之曰列聖八高祖圖。上自太祖,下至先朝,內外四代姓源,井間列書,具疏奉獻于肅廟朝,則批旨中,特賜優奬,仍令該寺,稟處,而其時適値國艱,其圖遂寢而不得刊行,識者之慨惜久矣。今其子臣廷㸁等,又述其父之遺業,搜輯諸家譜牒,續撰列聖王妃八高祖圖,而其間多有闕漏處。蓋廷㸁等,以科業儒生,不能專意於此,且居鄕曲,文籍鮮少,聞見孤陋,實難完就,極爲可惜。臣愚以爲此兩圖,乃國家至重之寶,而終不可置之私家,泯滅無傳也。伏願聖明,亟令該寺搜納故雲興君臣KC01904,所進列聖八高祖圖及其子臣廷㸁等所纂王妃八高祖圖,一經睿覽後,卽命校正諸臣,廣考博證,補其闕遺,一體刊付於《璿源譜略》,使爲我祖宗之子孫臣庶者,皆得以識銀潢之所自,玉籍之所始,不勝萬幸,臣無任戰灼惶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寺爲先取入,而王妃高祖圖,卽敦府所知,非宗簿所刊矣。 ○掌令尹志遠疏曰,伏以臣本弱植,世無親姻,性且愚拙,姿不尖利,涉時昧方,謀身不巧,任情直行,與世自疎,凡於時樣,都不曉解,至如言地,尤所自劃,如非閤籲鞫坐,萬分不得已,則未嘗出而膺命者,非有他意。蓋量己揣時,知無可爲,不敢以言官自處故耳。然而私心所自幸者,及此年齡之未甚衰,若得一小邑,筋力奔走,則庶不負職責,家有望八老父,亦可以一時便養,以此自慰,惟是之望,數月南邑,狼狽歸來,前躓後蹶,非榮伊辱,上以孤我殿下百里之托,下以負吾平生官養之願,歷試內外,百無一宜,自顧慙恧,復誰怨尤,從今以後,念絶榮塗,直來楸下,不離親側,以爲終老丘壑,甘作棄物,不復有進取之計矣。不意今者,貶限倏過,除旨繼降,馹召遠辱,恩出起廢,榮極誇耀,怵畏公義,感激恩私,他不暇顧,宜卽承命,而如臣滓穢之蹤,旣以廢棄自分,則已試僨敗之地,何敢抗顔復入,以貽淸朝之羞辱哉?且臣之老父,年迫八耋,衰病日甚,素患痰病,遇寒添苦,頑痰上逆,咳喘轉劇,食飮專廢,氣息綿綴,帖在床褥,轉側須人,情理所迫,煎泣以度。適於此際,獲蒙天恩,敦府除命,忽復遠至,慶溢門闌,光生里閭,感祝益切,殞結是圖,一謝恩命,少伸分義,揆以誠禮,在所不已,而病情如右,轉動無由,人子至情,勢難遠離,臣亦召命之下,尙此淹滯,百爾思量,罔知攸措,欲赴則父病如此,誠不忍一刻離捨,欲留則分義至嚴,亦不可一日稽遲,去留兩難,狼狽一倍,到此地頭,情窮勢蹙,不得不瀉出心曲,瀝盡血懇,封章縣道,仰瀆宸嚴。此誠古人所謂事親日短者也。伏乞聖慈,俯諒此情地,亟命刊削,一以安私分,一以便救護,不勝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韓師得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明日春塘臺親臨頒賞時刻,以辰初三刻,磨鍊以入。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節目儀注,纔已入啓,而與春塘臺親臨頒賞擧動,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爲之。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副校理沈星鎭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閔應洙,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言))啓曰,生鮮廛人等,齊訴於本院曰,當此冬節,冷雨連日,風勢又惡,漁船,擧皆空還,日供生鮮,無路繼封,將未免闕供之患,依例參半代封事,入啓定奪云,而莫重御供,不可輕許代封之意,論退矣。渠等呼訴,愈久不已,卽今形勢,誠如所訴,而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臨頒賞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爲之。侍衛宣傳官有闕代,自本曹,亦爲口傳差出,使之侍衛。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宣傳官有闕代,口傳差出事,命下,而李若欽陞六之代,再昨政,旣已差出,此外無他窠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黃晸爲兵曹參知。 ○金聖運啓曰,兵曹參知黃晸,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正郞權一衡呈狀內,矣身除授本職,適當帳殿親臨之時,黽勉出肅,而第情勢,實有難冒者。向於東堂試官,爲其時銓郞所枳,郞署之職,雖非華顯,束帶揚揚,有傷廉隅,屢度控辭,終不察任。當此親臨試賞之日,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兵曹正郞。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春塘臺親臨頒賞時,禁軍將,當各率其該番禁軍,聚待受賞。內禁衛將南德夏汰去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黃應洙爲內禁將。 ○鄭必寧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試射時,例以軍器寺弓子,施賞,而戊申年則人多,軍器寺且無弓矢,故以內弓房弓子,取用矣。今番軍器寺弓子,依例取用,而弓矢中所付筒兒,如或無之,則以內弓房筒兒,取用,筒箇則軍器寺似無之,以內弓房筒箇,待令事,分付。 ○以親臨試才時御營別抄六兩入格單子,五軍門大將柳葉箭入格單子,五軍門大將帿箭入格單子,慕華館命官殿試時御營別抄六兩入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此單子旣已施賞,明日頒賞時,勿爲待令。 ○以各軍門試才賞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此單子第次封下,如或解見,則必致相雜,依此以置,明日親臨頒賞時,待下敎次第擧行。 ○以禁軍等片箭入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出身張斗樞、金鳴漢等,誤爲付標,故以加資,改付標以下。莫重親臨時賞格,不可以口傳單付,明日政,卽爲下批擧行事,分付。 ○李德壽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二百四十一丈內,一百八十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六丈,違格三丈,疊呈二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外方違格,本非異事,亦爲下該司。 ○金聖運,以刑曹言啓曰,義禁府甘結內,備邊司甘結據,今此春塘臺對擧儒生入場時隨從人私奴順男,假稱幼學宋起、朴聖胤、鄭後僑、李株等,執捉移送,依事目科罪事,捧甘矣。各人等,捉來推問,則順男,以京居進士尹湙之奴,隨上典着儒生巾服,入去的實納招,故推問尹湙,則亦以率入隨從,現捉於靑陽門外,遲晩納招。宋起,考其號牌則乃是坡州居校生全興百也。査問其變姓名曲折,則以爲,同邑居幼學柳德一,率入場中時,借給宋漢圭之牌,而逢人問答之際,必稱宋起之意,敎誘,故被捉時,果以宋起,爲答云云。捉來柳德一推問,則以爲,適於上京路中,拾得幼學宋漢圭之牌,而興百旣是校生,則或恐有妨於入場,出給宋漢圭之牌,使之換牌,且給儒巾道袍,以隨從率入的實,遲晩云云。朴聖胤招則手無試紙,恐其被捉,借得密春守家弊簇子,裹紙以入,有此現捉云云。幼學鄭後僑招,則以爲,背坼落幅紙,持入場中,被捉,而身是幼學,則雖不作文,與不當赴而闌入者,同罪,實涉冤枉云云。幼學李株招則以爲,入場之時,以不持試紙,被捉,而乃是兩班子孫,與闌入者,有異云云矣。取考律文,則大小科場帶率隨從者,生、進則邊遠充軍,幼學以下則限己身降定水軍,冒入者公私賤絶島限己身爲奴矣。尹湙,旣是進士,當用邊遠充軍之律,柳德一,當用降定水軍之律,順男,係是私奴,當用絶島爲奴之律,全興百,係是累代校生,似不可以冒入者,爲斷,而其冒佩他牌,改其姓名,又稱宋起者,雖出於愚迷被誘之致,論其情狀,誠極駭然。依受敎內,借人號牌者,論以漏籍之罪,充定騎步兵,朴聖胤之裹入簇子,鄭後僑之背坼落幅,俱涉奸巧,而律無相襯,參酌決杖放送,李株,旣非假稱幼學,自是應入場中之人,則似無可罪之端,分揀放送,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傳敎,今日試才,待令軍兵中雨後應試,未卽出去者,三百名,而渠等皆願受米歸家,故每名粥米各一升式,依願分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著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夫邃有與翼河,路次相逢之說,不待嚴問,渠自納招,則窮凶情節,綻露無餘,無論緊歇,名出賊招,累次刑訊,終無發明之端,遽下勘處之命,殊失嚴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於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是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所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頃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唯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冬一疏,已極兇慘,而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謫,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歸,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者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跡,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累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元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危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漫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證,則其不可居然饒貸也,決矣。噫,身爲將臣,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究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獄體虧損。王法難屈,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罪人權攝之名,當初緊出於賊招,蓋詹在千里之外,與諸賊,居中謀議者,實攝也。其間情節,究覈未竟,遽有此酌處之命,鞫體顚倒,莫此爲甚。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等,窮凶情節,業已畢露於益衍之招,而未及輸款,徑先杖斃,孥籍之典,縱不可依法擧行,兩世凶逆之餘孽,決不可仍置輦轂之下,以長他日之禍,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罪人炯、烒,緊出於益衍之招,而爲其使喚之說,不啻明白,其爲情節,俱涉可疑,一次原情之後,遽爾酌處,終有乖於獄體。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賊必雄,踰墻放火之計,天任,與之狼藉謀議,爲之窩主,則睦天顯、睦聖觀,以天任之弟與侄,萬無不爲與知之理,而況又緊出於老味之招,未及究竟,遽爾酌處,大有乖於獄體。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難掩,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網,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而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司諫院司諫李普昱,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臨頒賞擧動,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bb行b都承旨李德壽進。以金尙奎爲大司成,韓翼謩爲持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侍衛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黃晸侍衛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副護軍李禹錫、崔台耉,副司直徐命彬、鄭宇柱、李匡德,副司正宋翼輝,竝單付,羽林衛金鳴漢,今加折衝。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沈聖希爲應敎,兪健基爲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侍衛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黃晸侍衛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別騎隊梁濟漢,今超折衝,騎芻四中加資事,承傳。 ○傳于金聖運曰,豐原君趙顯命,今日以作米事,稟達,故使之卽爲書出,明日常參時,陳達事,下敎矣。大臣,問于各軍門後爲之之意,仰達,故依爲之矣,更思之,無可問矣。此等事,若必問而爲之,則事必無期,依當初下敎書出,明日常參時,陳達事,招致備邊郞,分付。 ○傳于金聖運曰,今日記過分揀,而花川君金浹,則以勳臣分揀之意,使之知之。 ○傳于金聖運曰,昨見開霽,顧軍兵之等待,今日頒賞有命,冬霖未霽,許多軍兵,沾濕戎衣,予用軫念。況竟日寒雨,其無所傷乎?明朝,招致五軍門執事,慰問武士軍兵以啓,頒賞遺漏者,亦爲問達。 ○春塘臺親臨頒賞罷後,大殿,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疏曰,伏以,國家用人,猶器之使大小長短,各適其用然後,上無虛授之譏,下有擧職之能。今以一國都御史,猝然授之於萬不近似之庸懦一微臣,責之以糾官邪振朝綱,而立殿陛爭是非,在臣,固榮矣,於國,何補哉?臣固夤緣倖會,猥沾宰列,受國厚恩,與天無極,凡有內外奔走,敢不竭力自效,而至如淸朝長憲之任,固非臣所自期,人亦不數於臣,而初失於政曹之難愼,再誤於聖鑑之甄別,臣恧縮惶霣,抵死不敢出者,不但爲地望人器之太不相襯而已,實恐近日官方之淆雜,未必非自臣而廝壞。不可以向來諫職之一時冒出,厭然承膺,故連尋辭單,必欲祈免者,區區自劾之意,蓋出於爲朝廷惜名器,則此非毫分占便,厭避掉脫之計,而日昨,因文、武科放榜,牌召臨門,適値僚臺俱空,推諉無人,親臨帳殿,事體至重,而臣若不出,則國家大事,其將緣臣而不行,故義分是懼,雖不得不黽勉冒出,然虛負初心,臣實自愧,仍因蹲據,寧有是理?且臣昨於茶時罷歸之路,脫着失宜,重患風感,症涉非細,渾身如束,頭疼如碎,連服取汗之劑,少無所效。重以痔疾兼發,坐臥俱妨,昏倒床褥,作一僵尸,以此病狀,尤無旬月內起動之勢,風憲長席,不宜一任虛帶。伏乞聖慈,察臣情病之俱苦,亟許鐫遞,不勝幸甚。抑臣於國家治體之所關,每有平日所耿耿者,今於辭疏之末,略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噫,天之爲民立牧者,將欲有爲也,國之建官設職者,所以相須也。王者立治之要,不越乎發施事功,人臣報國之道,惟在於寅協心力。殿下,以先建皇極,把作一大要者,其於聖王極工,亦已看得八九分,而臣愚誠死罪,抑未知聖意之所自期者,要不過苟安小成,牽補架漏而止焉,則假使畢竟成效,都止於此,亦足以少回頹運,粗賁治象,而臣竊瞯殿下之血心苦誠,未必不在於大擔着,大奮勵,然治不志徯,事與心違,點檢十許年,治法成規,則朝廷之氣象,視前果如何,民生之景色,視前果如何?靜夜龍樓,穆然回思,殿下望治之意,亦豈不自歉乎?顧今國事,無凝萃之象,世道,無丕變之效,一種弊源,便成難醫之膏肓,此而終不能痛加破滌,則其亦末如之何矣。何者,惟我國家,自有治法規模,所急者人材,所重者民事,而逮夫仁祖朝,百度畢擧,朝有篤厚寬偉之風,士多英傑豪俊之才,以言乎廊廟,則有若李元翼、崔鳴吉、李敬輿,老成宿德之臣,竭誠輔助,以言乎三司,則有若鄭經世、朴炡、兪伯曾,鯁直敢言之士,隨事繩糾,草野之中,旌招四出,朝著之間,菅蒯無遺。士大夫平居講究者,不出乎民憂國計,故宏謨遠猷,垂我後人,厚德深仁,浹于黎民,此所以聖子神孫,丕繼丕承,而今日國勢之支賴者,亦莫非席我仁廟中興之餘烈故耳。一自黨議分歧,私意漸流,憂國之念,不及憂家,愛民之意,不及愛身。然居官者,猶以瘝官,爲恥,食祿者,猶以尸祿,爲愧,各能遇事擔着,稍欲商量設施,而只緣好惡異趣,黨伐成風,風波進退之間,保合無期,戈戟傾奪之際,拘掣多端,終不能一心協恭,至誠做去,則殿下所以遠思深慮,必欲消融而調劑之者,豈不曰如此然後,國事可做,而殿下,試觀之,籌司訏謨之地,位序濟濟,則才彦充滿,似若有寅協之風矣,臺閣搏擊之場,言議寥寥,則氣象雍容,似若無排軋之習矣。若以外面言之,趨功赴事者,不患不多,恪官勤職者,不憂不足,而殿下,曷嘗見一人之眞箇擔當,一事之眞箇設施乎?譬如萬斛龍驤,汎彼中流,而副手梢工,千百爲群,然唯自飽飯熟睡,不肯同心出力,其於風濤安危之勢,恬若越視者然。夫以今日之人心,欲做今日之國事,則何怪乎至尊有獨勞之歎,群下有不忠之名乎?天下之事,不可獨做,一世之人,不可盡誣其間,亦豈無慷慨懷忠,殫竭盡瘁者,而頭角稍露,則媢忌先集,寵遇稍隆,則讒構先至,大則未及展體,小則無所措手,陰沮顯訐,必欲擊逐而乃已,衆嘲群笑,皆以僨敗而爲目,則有志願忠之士,亦莫不趑趄退縮,自以爲世道無可爲,君心未可保,而妄欲下得手勢,卒自歸於十顚九誤之地者,其亦不愚,則妄耳。四顧三思,殆不自覺其體緩筋弛,故各私其身,各懷是心,稍欲自好者,皆以退靖,爲良策,不然而下於是,則其意,亦不過曰無喜推助,毋好馳逐,旅進旅退,聊以優游而已。又其甚者,則善能文飾,巧自兜攬,惟欲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而徒知爛做功名,不知氣節廉恥爲何等物事,則世道至此,俗習至此,此豈一朝一夕,可以少變通少矯革者耶?夫爲國有道,只是治與亂而已,事君有道,不過出與處而已。不治則入於亂,不出則歸於處者,此固必然之勢,而今則殿下之立志制治,殆近於苟冀無事,群下之宅心處義,專在於苟幸無罪,君臣上下之所自期者,終未見會極歸極之功,如此而又安能挽得末運,做得至治乎?臣愚誠死罪,殿下必曰,予心非在利國,至誠專出於救民,雖以此亡國,予無所悔而爲心,則皇天必當監臨,廷臣亦曰,我心非在利己,至誠專出於爲國,雖以此殺身,我無所恨而爲心,則聖上亦必照燭。君臣上下,以此心發諸事,而畢竟無實效者,理所必無。不然而日復一日,猶且因循舊套,則國勢愈降,治效愈邈,豈不使堯、舜好姿質,枉負一世耶?昔先正臣趙光祖嘗言,今之士大夫,一足則在門內,一足則在門外,而欲做國事者,未之有也。先正臣李珥亦云,上自大臣,下至百執事,皆有恬退之心,則國事庶可做也。噫,由前先正之言而論之,則蓋歎其不進不退,無所猷爲而發也,由後先正之言而論之,則蓋憂其貪榮戀位,只顧身私而發也。人臣之義,不可兩用其心。出而如不能畢忠盡力,則辭官避榮,處亦可也,而今則搢紳之間,雖無恬退之志,而一足在內,一足在外,在國事,則必欲我無與焉,在好官,則必欲我自做之者,毋論臣等與他人,其亦不忠之甚者,則雖有如臣百千輩,抑將何補於國乎?是以,當事則巧占便宜,遇言則專事含默,雖以近日言之,鞫囚論執之啓,殆過五載,而不停不爭,徒傳故紙者,是豈誠實底道乎?良役變通之議,已經幾年,而不講不究,徒備古談者,是豈誠實底道乎?中外掌兵之臣,非不備例操鍊,而陰雨綢繆之圖,恬不加意,此豈誠實底道乎?大小牧民之官,非不赫赫有譽,而循良悃愊之治,不可復見,此豈誠實底道乎?薦拔幽滯,屢勤勅勵,而銓曹之徒尙文華者,已成痼弊,此豈誠實底道乎?修明卯酉,非不申嚴,而各司之猶事玩愒者,便作謬習,此豈誠實底道乎?循是以往,無事不然,而日恬月嬉,浸以爲常,今雖苟且彌縫,似若無目前可憂者,然若此不已,則終亦同歸於危亡而後已。其所以痛革此套者,惟在殿下一擧措之間。何則?倘於大庭朝會之際,倂命大臣耆舊及卿宰三司之臣,至誠洞諭,勉以休戚與共之義,惟以扶得國勢,做得民事之意,諄諄誨飭,有可以孚感臣隣,則群下雖無狀,亦豈無仰體聖意者,而必得忠智倚仗之臣,專委國事,使之展布心志,設施謨猷,君父,責勵之,大臣,董率之,則籌謨施措,必有可觀,而至於抱才可用之輩,無不一切收聚,各適其用,各當其器,毋以疎逖而忽之,毋以釁廢而拘之,苟其才識之俱優,則或奬擢而寵異之,苟其聲績之已著,則必褒賞而激勸之,俾有以聳動觀感,各自淬礪,則今日諸臣,無非祖宗朝世祿之家,其何忍圖占身私,孤負國恩乎?若其小小節目間事,臣不必逐一論列,而雖以臺啓言之,兩司前啓,太半是干係鞫獄者,而旣不能積誠力爭,又不能信心輕停,相持六七年,不過爲臺閣之一故紙。假使當死者,而尙保首領,則有失於國家懲討之典,或令罪疑者,而終未酌處,則有乖於聖上欽恤之意,兩者之間,要不出此,而閱歲經年,勘了無期,上而使殿下好生之德,閼而不遂,下而使王府刑曹之地,滯而不疏,搢紳屋下之談,孰不曰此宜收殺,而自營於便文,有拘於時勢,置之於不生不殺之間,而無有爲殿下一言者,臣等之不職,其亦甚矣。臣意則宜與大臣獄官及三司,反覆商讞,可生則生之,可殺則殺之,無使一毫幽鬱之氣,仰干天和,凡係朝臣之前後竄謫者,隨其所坐輕重,亦命量宜疏釋,則豈不爲奉揚我殿下哀矜惻怛之一大政耶?如良役變通之議,雖曰三百年難救之弊,今日之勢,未有捨此而先他者。日昨,憲臣所謂小變則小益,大變則大益云者,亦足爲救時之一道,而臣之所慨然者,各道句管之號,非不聳艶於觀聽,而初不講究,諉之以元無良策,則此何異於坐視赤子之入井,袖手默觀,而只曰我無救之之術,其亦無如之何者乎?朝家終未得善變之術,則固亦已矣,而此事之前後獻議,不啻夥然,屢議變通之餘,終無以少副民望,則畢竟民國俱亡之後,亦將何及?臣意則殿下先定於心,毋爲浮議所撓,必如孝廟朝創行大同之時,斷用不疑者而後,取其廷議中便宜可行者,熟講而亟施之,則雖不能大革宿弊,亦豈不爲一時救急之道乎?噫,昇平百年,戎政太疎,環顧中外,無一可恃。殿下向於江頭詰戎之時,亦必有深惕而遠憂者,則收拾軍心,整頓戎具,及此閑暇,可以爲未雨徹桑之圖。臣意則南北待警之地,尤宜十分備豫,宜自廟堂,不時摘奸,如其留心而繕修者,則必有以奬勵之,如其放意而弛廢者,則必有以責罰之,常若朝夕待變之爲者,斷不可已也。噫,生民休戚,係於守宰,守宰能否,在於朝廷。殿下,必命愼擇,屢加飭勵者,誠可謂治得其要,而第吏治不古,民習不淳,違道干譽者,輒得聲名,守法奉公者,率歸狼狽。是以,蠲租減徭,專行姑息之政,束吏安民,未見無華之治,此無他,朝家之所奬用者,每在於衒才鬻能之輩,小民之所稱頌者,亦歸於要惠沽譽之政,故競相慕效,看作撫字之第一良法,若或妄有矯革,稍欲發施,則衆怨先騰,群謗迭起,初欲自盡於百里之責者,適足爲一身顚沛之歸,雖有龔、黃、召、杜之才,其亦難乎行於今之世矣。臣意則必如漢時璽書之故事,專尙循吏之治,而若其治不以道,專務民譽者,則銓曹毋以此崇用之,道臣亦以此黜陟之,俾令中外士大夫之心,皆知其如此而爲可法,如此而爲可恥,然後庶可以洗滌謬習,挽回古治也。抑臣於甄拔幽滯之事,尤有平日所慨歎者。噫,天生一世之人,足了一世之事,而今則門地而局之,色目而別之,又於割裂偏小之中,從而齮齕而錮廢之,則枯者太枯,菀者太菀,升沈各異,用舍顯殊。彼南北東西,無非天地陶甄中物,而雨露化育之恩,殆若偏施而獨阻者然,此豈我殿下一視遠邇,無間親疎之盛意乎?雖以廟堂、銓曹言之,人情自忽於疎遠,俗習易拘於親好,一薦擢一注擬之間,亦有先後緩急之殊,則干競交托者,輒先調用,退靖守分者,每致遺棄,此固識者之所深歎,而曾經邇列之臣,尙多散廢,則又況草野寒逖之中,何許抱才而乾沒者乎?昔我仁、孝兩朝,尤重用人,雖有一二人淹滯者,必令問啓,而另飭廟堂、銓曹,輒令收用,聳動非常之擧,指不勝屈,則此所以收拾群才,不遺一藝者,而凡有微眚薄過,亦無不洗滌而翦拂之,大聖人用人之恢廓,有如是者。今殿下試取今日侍從案,一番覽閱,則亦可知其文法見拘者,未必無才智可用之士。臣意則毋論京外淹滯之流,苟係朝籍者,使之一倂書入,詢問所坐之輕重,隨才調用,以示恢蕩疏釋之政者,亦可謂振拔幽滯之一大要矣。今日卯酉之法,皆遵成憲,而一日二日,都歸文具,終不能修擧百務,振刷頹弊,則徒往徒來,亦將何益?臣意則毋論六曹各司,必令堂郞,逐日講究於所掌職務,事係變通設施者,則期於有效而後已,殿下亦於宴閑賜對之際,命入卯酉諸司中仕進之員,或問其曹中職務之如何,或詢其掌內變通之如何,而亦令備局,頻加飭勵,則豈不愈於有名無實之歸乎?臣之區區所陳列,亦不過荒腐已陳之說,而摘抉細微,以賭敢言之名者,非臣之意也,訐揚得失,以取喜事之譏者,亦非臣之所欲也,則此於治法大體,未必無一得之補也。竝願一賜省覽,少加察納,而悠悠萬事,毋急於先立聖志。倘殿下不疑不沮,毋助毋忘,行之以悠久,濟之以堅確,以振頹習,以挽衰俗,則千萬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職在都憲,其所條陳,俱甚得宜。噫,朝著之不靖,生民之倒懸,夙宵奚弛,而疑阻之心,因循之風,猶前舊習,此亦予之過也。可不益加猛惕焉?戊申逆亂之後,不生不殺,非人非鬼之間者,居多,此豈在上者體下之道哉?此不過磨以歲月,或斥或仍,豈可倉猝講定,徒致鬧端?摘奸事,各有所管帥臣,宜自廟堂,飭勵而已。其他可以留意者,留意,可以飭勵者,當飭勵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十月十五日辰時,上御春塘臺頒賞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金聖運,假注書許逅、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入侍。韓師得,告宰樞執鼓,右議政金興慶,進前曰,連日出臨帳殿,雨意又如此,聖體若何?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兵曹判書尹游曰,春塘臺時,外間文書,十分致察,而加資賞典中一人,見漏,致有更稟改下,固已惶恐,而其中張斗樞,旣以柳葉箭三中,加資,而又以片箭二中,有加資之命。此則異於金鳴漢,自上似未照察矣。上曰,然則熟馬賜給,可也。游曰,張相漢,以柳葉箭直赴,而又以六兩,有直赴之命,此亦似當改下矣。上曰,亦給熟馬。師得曰,頒賞時前例,將校則臺上賜給,軍兵則臺下賜給矣。今亦依例爲之乎?上曰,弓矢則臺上,木綿則臺下,前例如此,昨已下敎矣。師得曰,木綿分給,戶房承旨,當次知矣。上曰,然矣。師得曰,有伏地人矣。上曰,問啓。師得曰,禁軍林永昌以爲,渠則柳葉箭三中四分,而試記,以邊三中載錄,故稱冤云矣。游曰,渠雖以一矢貫中,爲言,而此處試記及都廳試記,皆以邊三中,載錄矣。上曰,猥濫矣。退去事,分付。上曰,戶房承旨進來。雨勢如此,戶房,則往臺下,給木綿,兵房,則在臺上,頒弓矢,而今番親臨頒賞,與他有異。雖各軍門賞格,令各其大將郞廳,親爲看檢,而其中,或慮有朽敗木出給之弊,戶房承旨,抽栍摘奸,可也。上曰,兵房承旨進來。賞格之資,一齊備待,斯速擧行。師得曰,又有伏地人矣。上曰,問啓。師得曰,禁軍徐廷文,今番觀武才,以六兩加資,而嘉善則例不得爲禁軍將,失料餓死,情理切悶,故伏地云矣。上曰,猥濫矣。使之退去。上曰,軍門將士,入格與未入格者,皆待令乎?游曰,只入格者待令矣。上曰,然則禁軍將,口傳差出,何如?游曰,其標下,有入格者,故禁軍將,例爲領率入來矣。上曰,雖把摠哨官,其哨有入格者,則領率入來乎?游曰,然矣。師得曰,賞格已備,待出往頒給之意,敢達。上曰,知道。李德壽曰,小臣,吏批政廳進去之意,敢達。上曰,知道。鄭必寧曰,小臣,兵批政廳進去之意,敢達。上曰,入侍承旨不足,令吏房兼進。鄭羽良曰,小臣,當下往臺下,摘奸賞木,而宣傳官一人帶去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衛將所書員,使之待令,以爲次次呼入之地。師得曰,宗臣帿箭之賞馬帖,已受去云矣。上曰,其以下,次次頒給。上曰,兵房承旨進來。文臣不來待者呼之。如是則終日矣。武弁柳葉箭賞,先施,可也。洪尙賓曰,判府事李宜顯,以遷葬出去事,下直,肅拜留待事,下敎矣。今方留待云,何以爲之?上曰,史官出去,使之入侍。游曰,花川君金浹,以禁衛中軍,不爲來待,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判府事李宜顯,入侍進伏曰,連御帳殿,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則近來,何如?宜顯曰,老病沈綿,連在床笫,亡父遷窆,積年經營,而臣病如此,欲及生時爲之,故不計死生,而下往矣。上曰,往來將遲延耶?宜顯曰,葬日,尙隔數十日,勢將於來月,還歸矣。臣雖在京,病未入侍,今將久違天陛,益切犬馬之誠。近來日氣不佳,而連日出臨,玉體恐有傷損之節,十分加意於將攝之道,是老臣所望也。仍退出。必寧曰,別軍職朴世梓,以渠則無柳葉箭入格之事,而混入於呼名中,故伏地云矣。上曰,此是試記誤錄之致,試官、差備官,竝推考。{{*|出擧條}}。游曰,小臣,兵批政事進去之意,敢達。上曰,知道。上曰,柳葉箭及片箭賞,混同頒給耶?必寧曰,先頒柳葉箭賞矣。上曰,雨勢如此,賞典木綿,以雨具,覆蓋鋪席而積之,俾勿沾濕,可也。上曰,弓皆上弦乎?訓鍊大將張鵬翼曰,自軍器寺待令者,皆上弦,筒兒亦無不足之慮矣。羽良曰,賞典木綿,下往摘奸,則戶曹及各軍門木品,皆好,而其中二同,似不足,故退之,而使之換來矣。上曰,只不足而已,無朽敗之患耶?羽良曰,然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入格受賞人外,亦皆待令耶?問之。羽良曰,木綿,旣已摘奸,更爲出去頒給之意,敢達。上曰,有掣肘事,臺上賞畢後進去,可也。上曰,雨勢如此,柳葉箭賞畢後,姑爲停止,待稍晴擧行。上曰,五軍門大將、禁軍別將外,將校軍兵中,無兼藝,而已受賞者,次次退去之意,分付,可也。上曰,雨勢如此,軍兵雨具事,分付。興慶曰,軍兵等柳葉箭賞畢後,待稍晴擧行事,下敎,而渠輩自願畢受而去矣。上曰,然則次次頒賞,而使之着雨具受賞,可也。師得曰,禁營所屬,應受賞者二十餘人,而入來者,只七八人,外皆不入來矣。上曰,花川君金浹之名,連呼而呼不,豈有如許道理?事體未安。雖以勳臣容恕,而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親臨頒賞,事體何如,而禁衛中軍金浹,不爲待令,極爲駭然,不可重推而止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爲先記過,使之申飭,可也。興慶曰,金浹則記過,而使他人,申飭乎?上曰,使渠申飭,可也。興慶曰,頒賞所,以草芚,作假家,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軍兵雨具事,皆分付乎?鵬翼曰,皆已分付,而軍兵輩,雨具不爲持來,故未及爲之云矣。必寧曰,各軍門千別將待令與否問之事,命下矣。訓局、禁營、摠廳三營則入直,外皆待令,御營、守禦兩廳則受賞者外,不爲待令云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及兼藝者外,已受賞者,使之流出。上曰,卽今所頒者,柳葉箭賞乎?片箭賞乎?必寧曰,柳葉箭未畢云矣。上曰,卽今受賞者,何軍門乎?必寧曰,訓局、禁營已畢,方始御營廳云矣。師得曰,摠戎別將崔震一,千摠崔台耉,親臨頒賞時,不爲待令而呼不,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羽良曰,雨勢如此,賞木積置沾濕,尤可慮。軍兵等,皆已待令於臺下,下往分給,何如?上曰,騎芻、鞭芻兼藝者,若有之則易致呼不,姑待臺上畢賞,可也。上曰,方給何軍門賞,而亦何技賞乎?必寧曰,一二所閑散初試之類柳葉箭賞矣。上曰,單子中,馬上才、馬上月刀、鞭芻之賞,姑徐,鳥銃以下賞,先給,可也。尙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踏啓字。玉堂上下番俱空,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兵曹禁喧郞,雜人則當禁之,而各軍門受賞之類,近仗軍士,竝皆驅逐,極爲駭然。當該郞廳,從重推考,近仗軍士,自兵曹,從重決棍,可也。上曰,兵判進來。具世仁、具世智,皆來待否?是具樹勳之族耶?游曰,世仁,卽全羅水使具侙之子也,世智,曾於宣傳官應薦時,六兩遠射,退六十餘步矣。上曰,世仁、世智俱使進前,擧鐵椎。世仁,擧至胸,世智,擧至肩上。上曰,慰悅武士,當用別格。世智則別軍職差下,世仁則右職擢用事,分付兵曹。{{*|竝以榻前下敎書出}}。羽良曰,賞木頒給之際,宣傳官一員,不足,二員,使之下往,何如?上曰,宣傳官二員及武兼一員,進去,可也。上曰,禁軍及都監軍士,以戶曹木,分給,戶房承旨知此擧行。軍門次例,以禁衛營、都監,啓下矣,改以禁軍都監,禁衛營,爲定。興慶曰,日勢已晏,入小次,進御水剌,何如?上曰,冬雨支離,昨日則快晴,而今又如此,軍兵沾濕,是甚可悶。興慶曰,軍兵,雖如此,而朝水剌過時,下情切悶。伏望暫入小次,何如?上曰,當徐爲之。師得曰,柳葉箭賞,已畢給矣。上曰,片箭賞繼給,可也。上曰,兵判、訓將進來。當有下敎事。各軍門千別將,使之待令,其外將校,則皆令退去,而渠等有首將,則難於先出,卿等,知此,分付。上曰,木綿賞,不必以次,待其入來,這這頒給,使卽出去。上曰,臺上、臺下坌雜之際,或有落漏之弊,申飭,可也。師得曰,內官朴東爀,呼不,故招問則以爲,渠則無入格事,故不爲待令云。試記則載錄,何以爲之?上曰,勿施。師得曰,張斗樞,金鳴漢,片箭二中之賞,改下矣,熟馬帖成給之意,敢達。上曰,張斗樞則加資,不可疊授,故命給熟馬,而金鳴漢則雖今番直赴,豈不加資乎?承旨似聽瑩於俄者下敎矣。且加資代賞,當面給,不可給帖也。師得曰,然則面給熟馬乎?上曰,然矣。上曰,張斗樞加資,的實乎?師得曰,的實矣。上曰,以何技加資乎?師得曰,以柳葉箭三中五分,加資矣。上曰,臺上喧撓,易致落漏,詳察,可也。師得曰,片箭賞,已畢給矣。六兩賞繼頒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入小次。師得,招承傳色,口傳啓曰,六兩賞,已畢,騎芻賞繼頒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上進水剌後,還御帳殿。上曰,五軍門大將,當宣醞,以入來之服,入來事,分付。上曰,禁軍別將待令事,亦分付。羽良曰,各軍門鳥銃賞畢給矣。上曰,各技藝賞,次次連給,而都監軍士先給後,各軍門,以次給之。羽良曰,直赴帖,何處頒給乎?上曰,直赴帖,重大,招給於帳前,可也。上曰,五軍門大將宣醞後,使之入侍。游、鵬翼及御營大將魚有龜,守禦使申思喆,摠戎使趙顯命,俱進伏于前。有龜曰,慰悅將士,親臨帳殿,甚是盛擧,而日候不佳,雨又如此,聖體若何?上曰,無事。上曰,甲辰年春塘臺觀武才時,試官以下至宣傳官,皆宣醞,而荐飢之餘,糜費可念,只宣醞於五軍門大將矣。以試才言之,今番入格者,比前倍多,技藝似勝於古人。此必卿等,申飭而然,予甚嘉悅。有龜曰,如臣者,有何敎導之功,而大抵軍門技藝,則勝於前日云矣。游曰,近來將校頗鍊習各技,而今番試才時,臣以多出上下,以爲均被賞典之地爲可之意,言于試官,故出栍則比前稍下矣。上曰,禁、御兩營軍兵,比訓局雖少,而入格之數,太少,似過於峻高矣。鵬翼曰,都監賞格,則比前加二十餘同矣。上曰,月刀,有超等,拳法,無超等,而今番則拳法,有超等矣。游曰,馬上才,有超等一人,月刀則無之。自上,申飭之後,試官輩不安,拳法,亦出超等,而拳法,豈有超等乎?上以一封別諭,命內侍給承旨,使之傳授於五軍門大將。有龜起而拜受坼開,齊看後,上曰,兵判、訓將,方入侍衛,罷出後,諸大將,各謄一本,傳示於各軍門所屬將士,而仍以此別諭,開刊印出,粘付於各軍門壁上,可也。有龜曰,如臣迂疎衰朽者,豈足以仰承戒勅之意,而謹當謄出一本,出而誇耀於諸將士矣。御筆則臣旣先受,當留作傳家之寶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待令事,下敎,有意,兵判出去,招致中軍以下,宣示一通後,還授御將,可也。思喆曰,今番春塘臺親臨試才,實是盛擧,三軍門將校軍兵,莫不歡悅鼓動,而第守禦、摠戎標下軍,則不無向隅之歎。蓋向來兩廳軍卒,當戊申之亂,俱有出征留陣之勞,而今番觀武才時,如北漢守堞軍及扈衛將校等,皆除初試赴擧,而兩廳標下軍則獨不擧論,故渠輩不無呼冤之端矣。今則畢試頒賞,已無可論,而此後觀武才、別試射時,一依三軍門例,試藝,則可爲慰悅之道,故敢此仰達。顯命曰,守禦、摠戎兩營標下軍,本無斗料,而自備衣食,其應役之勞,則與他軍門,無異,至於戊申出征之時,則摠戎廳,最初出去,不無效勞之事,而今番試才時,北漢守堞與扈衛廳,皆以格外新入,獨此兩營標下軍,不得同參,事體斑駁,豈無向隅之歎乎?凡事之汎濫,可悶,而朝家初不行一切之法,故敢達。今番,已無及,而此後,如有觀武才之擧,則兩廳標下軍,一依北漢、扈衛廳例,使之赴擧,未知,何如?上曰,七色標下,則兩廳與他軍門,一也,而今番試藝,不無斑駁之失,渠輩宜有呼冤之端。此後則與三軍門,一體試藝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五軍門中軍以下千別將及禁軍將,竝招致後,兵判,持別諭進去,展置床上,讀過一遍,仍令中軍以下叩頭,宣傳官,呼起居,一齊應聲而出,可也。游曰,御筆,開刊,懸板於各軍門後,眞本,宜置於本兵,或首軍門矣。上曰,兵判之言,亦是矣,而御將,旣先受,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事體則當置本兵,而御將,旣已先受,似當持去矣。上曰,然矣。上曰,戶曹賞木,皆下地木耶?問啓。尙賓曰,皆下地木云矣。師得曰,騎芻賞,已畢給,靑龍刀賞繼頒之意,敢達。上曰,靑龍刀賞,畢給後,承旨,領鄭壽松進來。上曰,臺上已受賞者,已出去耶?金聖運曰,已爲流出,只未受賞者待令云矣。上曰,別軍職韓萬慶,受賞後進來,擧鐵椎。萬慶,擧鐵椎,上曰,與具世智,何如耶?游曰,似不及矣。鄭壽松,進來。上曰,今年幾何?壽松曰,五十二歲矣。上曰,昔年隆武堂入侍,兵判,以有膂力,仰達於先朝,予尙記之矣。今能擧靑龍刀,予用嘉之,特給筒箇弓矢矣。仍命內侍傳給,壽松,拜受而出。師得曰,兒馬帖,還收乎?上曰,然矣。上曰,頒賞,今日似未及畢,承旨一員,又出去,分兩所頒給,可也。興慶曰,不必一員,二員,出去,分各軍門頒給,好矣。上曰,依爲之。上曰,馬上、月刀、旗鎗、鞭芻賞,先爲頒給,而禁軍則以戶曹木,給之。師得曰,咸恩君李森,病未來待,南德夏亦病不來,其賞典,何以爲之?敢稟。上曰,見曺允濟氣骨,曺允成之勸武,似是錯執。宜爲勸武之人,登文科矣。游曰,外議亦以爲然矣。興慶曰,曺允成,有文才,且操行,甚可惜。上曰,雖可惜,今何用之耶?可爲南行耶?興慶曰,勸武旣出特敎,今若還收,則自可無礙,且今番,亦入合考矣。驪善君壆曰,昨年謁聖,亦緊上於合考矣。上曰,允成,果入合考耶?游曰,昨今年,連入合考矣。上曰,允成之不入格,於渠,幸矣,若入格,則予必拔去矣。渠何敢着儒巾入場乎?道袍,旣令納于大將,則未下敎之前,肆然赴擧,極爲無據矣。興慶曰,雖勸武者,無不赴文試之規矣。游曰,使允成,果有膂力,合於勸武,而不應命,則誠非矣。允成,只是操行能文之人,本無膂力,而初旣錯執,則其不應命,無怪矣。在朝家之道,亦不必强之也。上曰,彼砲手輩皆許赴文試然後,允成,方可赴擧。卿等,將許砲手之赴擧乎?尙賓曰,曾前柳萬增,一時爲文、武科初試矣。上曰,萬增,畢竟爲何狀耶?終爲武科矣。豈可以一初試,稱之曰儒耶?予許南行之後,渠或可以赴擧,而必欲角勝,此亦紀綱所關。予豈不能勝一允成?必見其登武科,而乃已矣。興慶曰,日候甚陰濕,入小次,進御午水剌,何如?上曰,午水剌,本不進御,而徐當入小次矣。上曰,金義淑,片箭二中,以何賞,啓下耶?義淑則加資不及正職耶?游曰,西北人之得東班正職,稀有之事也。義淑,以武科壯元,三十朔在於正職,則其榮,大矣。得加資何益乎?上曰,柳葉箭、片箭呼不者,一一打點於其名,以爲招給之地。德壽曰,卽今雨勢雖稍止,而陰濕之氣,侵逼御座。賞格未頒者無多,先爲還宮,而以命官,頒賞,則好矣。不然,而必欲終日臨御帳殿,則人臣,勸君上杯酒,固爲不當,而其量,則聖上,當自知之,隨量略飮,有微醺之氣,則足以禦濕矣。張華《博物志》,有三人曉行,而其中一人,飮酒而不傷云矣。觀武才,實盛擧,而萬一聖候,因此而有一分傷損之慮,則其憂又當如何耶?上曰,所達之意,予亦知之,而所着,不薄,何害乎?德壽曰,聖上,每於文義所達,有所虛受,而至於有關聖躬者,則邁邁如是,臣切悶之也。上曰,當入幕次,小休,勿慮也。上曰,速速頒賞,俾勿遲滯。上曰,臺上頒賞,已畢,而無見漏者乎?師得曰,臺上則已畢,有呼不者,使之來待於政院矣。上曰,兵判進來,令軍器寺官員,執鼓,招中軍以下讀別諭,咸使聽知。上曰,各軍門中軍以下,當有傳諭事,兵房承旨頒賞,姑爲停寢。興慶曰,讀諭文,宜令兵房承旨,爲之矣。上曰,聽發放,兵判,例爲之矣,五軍門中軍以下及禁軍將,皆入立,軍器官,唱跪,中軍以下,皆跪。游讀諭文畢,中軍以下俯伏叩頭,宣傳官,呼起去,一齊應聲而起,以次出。上入小次。藥房三提調請對,傳曰,殿坐後陳達,可也。上還御帳殿。興慶曰,晩後日氣,陰濕一倍,卽今頒賞幾畢,伏望先爲還宮,何如?上曰,與虞人期獵,身自往罷之。軍兵之沾濕,可悶,予則何傷乎?德壽曰,傷人,無過於雨濕。俄以進杯酌,仰達者,出於不得已也。若干賞格之未及頒者,使大臣替行,有何所妨耶?上曰,使軍兵盡沾,而予則無沾濕之患,何可先爲還宮耶?提調宋寅明曰,此與與虞人期獵,有異,而必欲終日親臨,下情切悶矣。上曰,俄者,以諸將校愛恤,下敎,而目見渠輩之沾濕,何可獨便乎?寅明曰,若是干戈搶攘之時,與士卒,同甘苦無妨,而今則渠輩受賞而歸矣。何可不念聖體將攝之道乎?上曰,雖平時,亦豈忘與士卒,同甘苦之心耶?卿等,勿慮焉。游曰,賞格文書,浩繁之中,猶有未盡察者,故再昨政席,以未及加資者,草記變通而下批矣。今日,又使書吏詳察,則訓局別騎衛梁濟漢,騎芻四中,而見漏於加資中矣。追後下批乎?上曰,梁濟漢,方待令耶?游曰,待令矣。上曰,加資之意,招致言之,而今日政下批,可也。游曰,武士輩紛然伏地。其中,以騎芻四中,直赴,而又三中於鞭棍比較者,以不得受三中賞,稱冤矣。上曰,此予未及周察之致,當初以三中直赴,四中加資則好矣,而旣以四中直赴,故如此矣。游曰,都監別武士印贊起,以比較三中,受木綿四疋,故他餘人,皆稱冤云矣。上曰,然則不可異同,更爲抄出,一體施賞,可也。摠戎使趙顯命,請對入侍,進曰,頃者,以軍作米事,戶堂及賑堂,竝推考,而其後次對久曠,故尙未更稟,冬節漸晩,方以爲悶矣。今聞兵曹判書尹游之言,不久當遞任,故方修重記,而其所別儲蓄者,爲錢六萬兩,木六百同云。臣以國家方欲作米於兩湖,以此劃給用之,則其在共濟之道,好矣云爾,則尹游不爲持難矣,木五百同,留置,以備前頭不虞之須,六萬兩錢及一百同木取用,則可爲七萬兩錢,分送兩湖,作米,好矣。上曰,兵判之意,果如何耶?游曰,小臣,記外餘儲,果有六萬兩錢,六百同木,別儲一庫矣。俄者,趙顯命,以爲國儲經用,不足,作米之錢,方難於區畫云,故果有所酬酢,而顯命以此,仰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主管之臣,不爲持難,似好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備局堂上,有來待者,使之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入侍。上曰,騎步布,不爲變通則已,前頭或欲變通,則雖失此,亦無所損耶?寅明曰,兵判之意,亦好矣,而臣意欲立本留置,有若常平之制,必責出於賑廳及戶曹,而用之然後,可以永久遵用。卽今地部經用,雖曰不足,五六萬兩錢,可以辦出,賑廳,亦可得五六萬兩錢。府庫財未有非其財者。兵曹錢、木,或留用於前頭某處,亦何妨耶?游曰,雖作米,而必不得上來。來春,旣不得上來,農節,又不得上來,秋節,又不得上來,仍値凶年,則終作諸道留賑之資矣。上曰,騎步布,豐原則以爲何如?吏判之意,亦以爲難耶?顯命曰,臣則今始聞之,未能的知矣。寅明曰,臣則不以爲難矣。游曰,騎步布,若變通,則千同之木,必難一時盡捧,當分兩等捧上矣。上曰,如此則如舊法矣。寅明曰,與舊法,有異矣。舊法則分八當,而此則先捧六當,二當捧於明年,又明年,當退四當,次次如此矣。上曰,若爲之,則當於一等,捧上,不可分兩等矣。寅明曰,判府事沈壽賢之意,則欲以其餘數,爲各司之用矣。上曰,何以謂之有餘耶?予未知也。游曰,用一當則每當,常有餘數,此則如前磨鍊,而尙餘數百餘同,以此,分給於各司,而各司之常時所捧者,定爲匹半而捧用,則便好。沈壽賢之意,如此矣。上曰,戶曹賑廳,旣不肯出作米錢,前頭使之還報於兵曹,必不從矣。游曰,不必論其償與不償矣。上曰,方留意於騎步布變通,則此錢、木,留置兵曹,宜矣。何必取用耶?顯命曰,如欲作米,則時不可失,急速爲之,宜矣。上曰,作米錢,不必下送耶?興慶曰,不必下送,計算各軍門上納之數,直爲分給而已。上曰,計錢數,分排於各軍門,雖今日內,可以爲之,出去備局,與李宗城,相議磨鍊書出,明日常參,陳達,可也。興慶曰,作米錢,當以十萬兩,爲限耶?上曰,無過此數,可也。顯命曰,臣則當退去備邊司,磨鍊書出矣。羽良曰,明日常參,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大司諫魚有龍,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明日常參時刻,以巳初初刻,書入。尙賓曰,通禮院官員,中嚴啓請之後,無待令之事,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責罰之道,何以爲之?上曰,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尙賓曰,通禮院官員,旣不待令,假通禮差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承旨進來,讀大憲疏。聖運,進前讀未半,上曰,他承旨進來讀之。羽良,進前讀畢,仍命書批答。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今日政新除授玉堂,竝牌招,何如?上曰,法講久停,事體未安。沈聖希,無可引嫌之事,兪健基之以頃日事,撕捱,尤爲不當,各別申飭,使之應命,以爲明日開講之地。興慶曰,各軍門軍布數及作米數,趙顯命,方出去磨鍊,而必更問于各軍門,而定數然後,可無未盡之患,明日常參,恐未及稟定矣。上曰,依爲之,而必斯速爲之。上曰,咸恩君,有何病乎?似以南德夏事,引嫌不來矣。南德夏之爲人,予今始見之,甚昏庸,決非可以自辦者,必是年少文官輩之所譸張也。如渠者,何足責?所可痛者,其譸張者也。國家之擢用渠者,思其父之忠,而亦使之爲他日干城,豈使爲年少文官輩,陪旗手乎?予悔其招入試射也。咸恩君之賞,自政院出給,南德夏之賞,勿施,可也。花川君金浹,摠戎別將崔震一,千摠崔台耉,記過,竝勿施事,榻前下敎。承傳宣傳官許涉,待其出六後,各別擢用事,榻前下敎。上曰,退錚。假通禮告禮畢,上,還宮。大臣近侍侍衛以下,以次罷出。 ○諭諸將校等,{{*|開刊懸板於五軍門,而御筆則御營大將魚有龜持去}}。噫,咨諸將校軍兵,恒時侍衛王都,不虞執銳向敵,列朝愛恤勸飭,非比于他,而因寡昧之涼德,未能恤我將士,應行武才,今始觀焉,何以解抑鬱,亦何能慰悅?然體昔年愛恤武士之盛意,食息奚忘于中?今於帳殿,以三條勉飭,須體知悉。愛恤軍兵。{{*|其於恒心,孜孜愛恤,常時未能得將卒之歡心,則雖臨渴愛恤,其能得也,亦曰誠乎?此正萬人一心之本也}}。嚴其紀律。{{*|將無紀律,何以統三軍?下自百摠,上至中帥,而各有體統,非刻法峻律之謂也,此正軍法有常者矣}}。無怠敎習。{{*|噫,軍雖衆多,不敎何用?雖曰敎矣,不習奚精?其能敎習,一能當百,若不敎習,豈能當一?此正手熟之謂也}}。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常參則每朝有之者也,每日常參,中日頉稟,則中日將無可行之日,此◆◆◆司開坐省,開坐,旣命常參後爲之,此亦依此擧行,而今日雨猶◆◆,軍兵連日勞憊,特爲停焉。 ○以大司諫魚有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應敎沈聖希,校理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修撰吳彦胄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八壯士子孫中,有未得爲別軍職人耶?問于該曹以啓。 ○韓師得啓曰,八壯士子孫中,有未得爲別軍職人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該曹及別軍職廳,則以爲,八壯士中,朴培元、吳孝誠子孫,時仕別軍職,趙壤、張愛聲、金志雄等子孫,曾經別軍職而身死,申晉翼無後,朴起星子孫有無,無以憑問,張士敏則其孫雲翼,本以平壤人,二三年前,上來在京云矣。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昨見開霽,顧軍兵之等待今日頒賞有命,冬霖未霽,許多軍兵,沾濕戎衣,予用軫念。況竟日寒雨,其無所傷乎?明朝招致五軍門執事,慰問武士、軍兵以啓,頒賞遺漏者,亦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五軍門執事,則皆以爲,將校、軍兵等,無沾濕致傷者,頒賞時亦無遺漏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旣已許遞,所授命召,使軍官替納,今方修正,密匣以入,而判書例兼禁衛大將,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兼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姑令訓將兼察。 ○金聖運啓曰,禁衛大將,以訓鍊大將,姑令兼察事,命下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昨日依甲戌年觀武才例,雖宣醞,因雨,只大將宣醞矣,入直內三廳將、扈衛別將、局別將、都監把摠一,哨官二,建陽門哨官一,當饋酒,明朝待令靑陽門事,分付。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副校理沈星鎭,旣以帶職蒙宥,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臣方承牌來詣政廳,而假郞廳李龜禎,旣已省記之後,稱以時在城外,不爲來待。綱紀之頹廢,一至於此,其在事體,誠極寒心。假郞廳李龜禎,爲先罷職,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香室入直官員,權差之規矣,今亦依此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省記之官,豈敢若是?法綱解弛,近者實郞之撕捱不參,違拒省記,已是無前。幺麽假官,又復效習,不可罷職而止,先罷職後拿推。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左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判申昉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差出事,命下矣。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尙星爲應敎,南泰良爲副修撰,金尙星爲兼東學敎授,兪健基爲兼南學敎授,趙尙絅爲兵曹判書,訓鍊都監提調趙尙絅,御營提調趙尙絅。 ○兵批,判書未差,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副司直,尹游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伏以臣,肝血至懇,蘊結難抑,極知悚惶屑越,而不庸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冒萬死敢此陳情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豐德地,緣臣身帶重任,曠闕省掃,至於七年之久,孤露餘生,感慕曷極?每念中夜,只自飮泣。今則犬馬之齒,奄踰六旬,衰疾侵尋,死亡無日,而尙且戀寵懷祿,又不歸省,則不孝之罪,益無所逃。臣心愴缺,已不須言,而人之聽聞,又將如何哉?霜露旣降,私懷倍切,而重以久未修治,方有加土立石之事,期日已迫,禮同改塋。臣以主祀之身,理難使人替檢,而鞶帶未褫之前,亦悚於猥煩乞暇。方今聖明,以孝爲理,如臣情私,宜蒙矜愍。且伏念在前身佩將符之身,苟有如臣情理者,則陳籲准許,亦多前例。臣旣抱此悲懇,不能自達於天日之下,則豈不爲孝化中罪人也哉?況臣匪才謬叨,屢變楡火,效蔑絲毫,罪積尸素。三軍司領,何等職任,而一埤於衰朽冗品,徒招其作事憒憒之誚哉?於公於私,俱宜亟允所請,俾遂至願。伏乞聖慈,俯加體諒,遞臣所帶訓局、捕廳兩任,仍許臣往省先壟,獲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猥據本兵,年已再易矣,都政亦四行矣。是豈臣始料所及,人亦不以此期之。只緣過蒙誤知,蹲冒至此,每一循省,寢夢俱驚。今番大政之過,義在必遞,抗顔更出,斷無是理,而春臺試才,期日奄迫,三度未徹之前,喉院請牌,再次違逋之餘,聖敎丁寧,臣旣承遞職在近之諭,則更不敢以情勢爲言,念此一時趨承,不過備數於侍衛之列,故冒沒出仕,而今則試事已畢,臣以應遞之身,決不當一日仍叨。況臣出疆之期,只隔旬餘日,及時解免以後,方可以修整重記,亦可以治行具,此不待臣之陳籲,而在朝家變通之政,亦不宜一日淹遲。玆敢仰暴微懇,冀垂處分,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俾公私俱便,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下敎已諭,而出疆不遠,其所相持,徒爲文具,非誠實底道,本職今姑許遞焉。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迫於試牌,又復冒出,初心刺繆,冞切愧懼。重以近日難安之端,非止一再,豈不欲隨卽陳辨,而奔走在公,未暇屬辭,今又於本曹郞官供辭中,所誦尹汲之言,尤有所駭惑,不可無言者,玆敢竝與前後所遭,而略暴焉。日前大老之疏,似由於未詳筵奏委折,而蓋臣向於入侍時,敢請收錄安鎬,而話端牽連,及於戊申事,仍敢仰陳,亂初自備局,請來崔尙鼎之事及尙鼎累爲字牧,治績表著之狀,未及卒辭,而遽有州牧除授之命,恩典之下,不敢違覆,仍卽罷退。緣臣奏辭之不能別白,致有大老不安,至煩陳疏。此已臣萬萬悚蹙者,而且於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論洪得厚等,臺望事也,咎臣以一付郞官,而仍請重推。臣於得厚等,旣有親姻之分,則謂之不識何狀者,已非其實。臣之伊日爭難者,不過掌憲持憲之別,大政散政之間,初未嘗全塞臺選,而及其年少蠭氣,勃勃有生事之慮,則不能不任其所爲,以竢公議。此固由於老婆心切,而若謂之漫無可否,一付其手,則亦恐不知伊日事也。然臺選之重,臣旣不知難愼,則此其爲罪,有難勝贖,至於尹汲所誦傳,無前例三字,臣之前疏中蜚煽危動云云者,已嘗約綽說此影子,而且以必欲平彼此物情,則不能不多數而對擧之,不可使後輩植黨,則不能不先通,而逆折之之意,有所仰達於前席矣。況其從前新通之一二三四,初無定規,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抑臣之所竊怪者,尹汲伊日酬酢,未省其有此語脈,非惟臣不能省記,傍觀者亦未聞有聞此者,而中間,忽復生出此張皇,致令郞僚撕捱,大政狼狽,此又何故也?然信如其言,則銓郞極選,臣敢濫通,而創爲無前之事。郞官面斥,臣若無聞,而不知自處之義,一則近於放肆,一則自喪廉義,臣顧以何顔,淟涊久冒於銓衡重地?瑕尤百出,醜拙難掩,斷斷此心,已有自畫,敢此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遞削臣銓任,以謝人言,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洪尙賓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金聖運,假注書許逅、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東,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禮曹參議兪彦通,執義李著,監察趙義彬,戶曹佐郞李埉,吏曹假郞廳李龜禎,西,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夏陵君樀,豐原君趙顯命,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參議李鳳翼,僉知愼爾晉,兵曹正郞洪相朝,刑曹正郞辛道東,工曹正郞趙堦。右議政金興慶進曰,昨者終日臨御帳殿,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屢日勞動之餘,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洪尙賓曰,有奏事官,入殿內,無奏事官,行禮後,使之還出,何如?上曰,已皆出去矣。上曰,大小朝儀,事體重大,況今日常參,時刻差退,而殿坐後,猶聞請外儀之聲,已極不當,而禮曹參議兪彦通,追後入來,此政院,不能預先整齊之致,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出擧條}}。尙賓曰,大司成金尙奎,副司果徐命淵,未及入來,追後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作米事,與李宗城議,成出節目,故敢進。上曰,嶺南則不爲磨鍊耶?李宗城曰,嶺南己酉年作米者,留用於兩年賑政,尙多未捧,故不爲擧論矣。趙顯命曰,己酉年京畿及三南,皆作米,而嶺南則多貿置於山郡,故其時臣以爲,穀物遠置,則不得用於當用之時,宜移置於海邊邑,庚戌年果爲移置於海邊邑,而仍値兩年凶荒,留作本道賑資,尙多未捧。至今有軍作米、錢作米名色,不必又爲作米,京畿則市價零星,爲之無益,故只以兩道磨鍊矣。金取魯曰,頃於臣受由時,廟堂送郞廳,問作米便否,故已言曲折,而卽今賑廳錢,雖曰有十萬兩云,而見其文書則二萬兩,是惠廳物,一萬兩,當給江原,廳所餘,不過五六萬兩矣。京賑廳,不但備凶年,凡係水旱疫癘之災,多有所需,作米留置,或値凶荒,則外方,雖不無其效,京廳何以支撑乎?卽今以賑廳言之,所謂軍作米、錢貿米,前後未上來者,五六萬石。嶺南之有未捧,趙顯命知之,而湖南未收亦多矣。今又作米,雖曰自備局,別爲句管,而畢竟終作各邑逋欠,無益於京。臣意必欲作米,則無寧趁卽運來,爲軍餉儲蓄,不必留置外方矣。上曰,己酉作米,雖無上來之事,此出於救民之意,非聚斂之計也。今曰無益於京,則是爲聚斂也。旣非爲聚斂,則置京置外,何間也?取魯曰,朝家送錢貿米於場市,此於事體,亦恐不妥也。上曰,此非朝家公然貿米,與民爭利者也。以渠輩悶迫,而有此令,則於民甚便好矣。大抵昨已言之,必以常平法,作米然後,方可有益於民矣。顯命曰,果爲常平法,則其爲惠於民,益大矣。取魯曰,常平亦屬於賑廳,不必別爲立制也。宗城曰,重臣之言,亦是矣,而外方軍布作米之數,此則當自廟堂句管,給代於京軍門矣。上曰,旣曰欲作常平,則節目區畫,雖自廟堂爲之,而一付常平,爲可矣。李瑜曰,臣亦與聞於節目,而大凡財、穀,多歧可悶。今爲前頭水旱所用之需,爲此作米之計,若又欲重其事面,自備局主管,則多有掣肘之端。惠堂、戶堂,俱是備堂,若使句管,則何異於備局句管耶?且嶺南,多有未捧,惠廳之逋債未收者,亦多,若趁今收拾,竝爲儲置,則好矣。李廷濟曰,此事首尾,臣未及知之,而以此事,至遭問備,不勝惶恐,而朝家若於穀賤錢貴之時,貿米以置,隨時轉用,以爲常平之制,則豈不好矣,而各有主者,且與己酉年,有異,己酉年則五軍門,軍布未捧者,大臣陳達,取來關西錢以給,而作米於諸道,今則直自京中,送錢貿米,不無難便之端。且兩南,前未收尙多,今又作米,末終,何以收殺?此甚可慮矣。宗城曰,財穀,元非備局所可句管者,有司之臣,所達,是矣,而己酉年,自備局句管,蓋亦事勢不得已也。己酉年金東弼,以外方貿穀,不可之意,仰達,而辛、壬兩年,以穀在外方之故,能活民。設令近置於南漢、江都,而三南若有極備極無之災,則寧不下送耶?以此節目施行,將爲四萬餘石,以常平之制,留儲於外方,好矣。廷濟曰,旣作米則置於外方,以備凶年,爲宜,而三南之民,逋上加逋,民勢益困,是甚可慮矣。上曰,此亦第二件事耳。初不貿置,而預憂難捧乎?吏議所達,大體,是矣,而備局凡事,因循姑息,今日如此,明日忘之。夫子猶問於老農、老圃。此則專委常平廳,而自廟堂,各別申飭,可也。穀賤錢貴,嶺南尤甚。今此作米,旣出爲民,則豈以嶺南之有前未收拔之乎?三南一體分排磨鍊,可也。興慶曰,臣,鄕人,故深知此法,爲便民之政矣。十萬兩錢出處,何以區畫乎?上曰,六萬兩錢,六百同木,在於兵曹云,而此十萬兩錢,自戶曹、賑廳,分排劃給,可也。上曰,今此軍作米錢十萬兩,當自戶曹、賑廳劃給,而前日特推之後,猶有持難之意。戶曹、賑廳兩堂上,竝推考,使之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節目中初拔嶺南者,慮其逋欠中又有逋欠矣。三南旣一體分排,則所持者狹,兵曹錢、木加用,何如?上曰,姑於十萬兩內分排,勿爲加定,宜矣。宗城曰,今年年事,不及己酉,國儲亦不可虛竭,兵曹蓄積取用,亦重大,臣意則不可加數爲之也。上曰,當定常平廳節目,就議廟堂而爲之,可也。取魯曰,旣令常平廳句管,則不必復爲節目矣。興慶曰,作米錢二萬兩,分排於戶曹,而戶曹則經用甚急,兵曹錢、木,旣是剩餘,推移用之,無妨矣。上曰,國令每每如此,故不行,戶曹錢、兵曹錢,何異?不可撓攘,依初下敎擧行,可也。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本道習操停止事,啓聞,而頃仍兵使金洸所達,已許行操矣。今若又仍道臣狀啓而停止,則朝令似涉顚倒,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以磨天嶺以北往審事,更爲狀請,而當初旣以貽弊災邑爲慮,而姑待他日擧行之意,分付,則今不可復許,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道內災實分等事,有所啓聞,而還上軍餉,旣已自朝家,分年條知委,軍布、身布,一依戊申年例,只捧當年條,而尤甚邑,則減四分之一,似乎得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取魯曰,北漢管城將,以前兵使鄭纘述差下,而稱有實病,終不供任。近來朝綱,到處不行,誠極寒心,而卽今軍餉收糴,一時爲急,不可不變通,鄭纘述改差,何如?上曰,果有實病云耶?訓鍊大將張鵬翼曰,果是實病矣。取魯曰,此亦分疏之言也。朝令不行,至於囚家僮而不出,寧有如許事體?上曰,若不陳達,直爲頉下則已,旣稟之後,不可改差而止,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復此仰達,極知惶恐,而戶曹形勢,十分悶迫。本曹以經用之司,年來到處乞丐以過,所見甚悶。今年收租若優,則猶可支過,而今番賞格,亦比前倍加,今又出數萬兩錢,傾竭無餘。作米旣付常平句管,則常平,自是惠廳之名,戶曹錢穀,盡爲惠廳之物,戶曹經費,從何辦出乎?是甚切悶矣。上曰,各司各私其司,甚不可矣。卿時在戶曹,故如是,卿復爲常平堂上,則又欲取去矣,事體不當矣。廷濟曰,年前以一國漁鹽,盡屬於度支事,定奪,諸宮家、各衙門所捧,皆令戶曹句管捧上,蓋爲其補用於經費,而今則自戶曹捧上,流伊以送於諸宮家、各衙門,非當初定奪之本意,反致紛撓之弊矣。上曰,此李匡德往來湖南後,定奪事也。戶曹終爲諸宮家差人矣。其後嶺伯,爲戶判時,陳達,還送於諸宮家、各衙門,而又仍李宗城所達,復屬於戶曹矣。執義李著所啓,臣父病沈重,受暇救護,亦至有日,而症勢一向無減,呈單見阻,恒切悶蹙矣。今此常參,乃是盛擧,不得已爲進參之計,而父病,夜來又有別症,面眼浮高,呼吸不平,有一刻難捨之情,而旣書進字,不得前却,灌視藥物,忙急進來之際,自致日勢之稍晩,固已惶悚,而今以禮曹參議兪彦通晩到事,有所下敎,臣於是,尤有所不安者。且臣於日昨,以公會先期整齊之意,有所論啓,而曾未幾何,未免身自犯之,雖緣情理之如此,其何以糾正百僚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身爲憲臣,躬自犯之,費辭引避,極涉未安,勿辭。金聖運曰,執義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大司成金尙奎追後入侍。上曰,大司成進來。近來士習不靖,守聖廟之道,亦不如初。前頭當有申飭,而各別惕念,無負敎胄之責。尙奎曰,敎胄之任,非人人所可冒據,而如臣無似,前後屢叨。凡係誘掖之道,豈敢不極盡心力,而望實不能見孚於多士。曾以三條之敎,諄諄誨諭,而少無振勵之效,齋任居齋,雖間間入來,而前後作新之聖敎,不能仰體,大成,必得人而任之,然後可以盡勅勵敎諭之道矣。昨承恩點,曾前僥冒之地,不敢更煩控辭,承牌入來,而卽今養士之具,實爲積弊。頃者宋眞明爲大司成時,陳達得五百石米。此則出於特命,而戶曹欲以此移施應下之物,全不出給。戶判方入侍,申飭,何如?上曰,予以士習勅勵,非以口體,而旣有所達,戶判雖曰盡給,若盡給則大成,豈如是乎?廷濟曰,前日上下者非別物,乃是應下,則無更給之道矣。上曰,大成所達,欲以前日上下爲應下之外也。鄭羽良曰,前例養士之需上下,七十餘員所供,而今則食堂過百餘人矣。上曰,豈以多數,而使之退去耶?尙奎曰,近來食堂,或至於數三次,而每患不足矣。蔬菜之屬,責應於泮隷,泮隷至有自經者,可知其難支矣。泮屬支保然後,守廟之道,可以着實,而自前朝家,出給賑廳錢五六千兩,以爲立本資生之道。今亦許此,則庶爲保存之道矣。取魯曰,賑廳無錢可給矣。上曰,卽今賑廳,必以爲難矣。廷濟曰,館有奴婢,若收拾則足以支過,而不能收拾,以致如此。太學,首善之地,其重,如何耶?養士之具,臣當竭力備送,而前後自上,招致師儒之長,戒飭士習,而畢竟仰對,每爲齏鹽之資,臣嘗慨然於此矣。上曰,所達,是矣,而士亦飢餒,則何以責爲士之道耶?然亦第二件事也。上曰,課製,當年內不爲設行,則勿施,定奪矣。今年連爲設行耶?尙奎曰,冬節已屆,而學敎授,不爲行公之故,中學、南學則全不爲之矣。上曰,學敎授,雖不行公於本職,豈可撕捱於兼任耶?自今學敎授本職,未行公者,勿爲撕捱於學敎授事,定式申飭,而四學兼官中,有闕之代,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李德壽曰,今番春塘臺試士,臣亦獲見盛擧,而我國之弊,一如宋時。宋時擧子,每以速呈爲主,故仁宗甚痛惡其習,一日親臨試士,以危言日出,出御題,笑謂侍臣曰,此題極難,儒生輩必苦澁,不能速呈矣。語未已,而已有呈券者,仁宗大怒,其後二十年,不設科。以今科觀之,辰時出題,而巳時已呈券。宋仁宗二十年不設科之事,雖不可遵,而臣意燭刻之科,決不宜頻設也。上曰,都承旨所達,質實,而今則雖用宋仁宗之法,二十年不設科,必無其效,惟在於端本正源而已。取魯曰,常平不必更爲條目,而句管則當自廟堂爲之乎?上曰,然矣。宗城曰,嶺南旣一體作米,則節目,當更磨鍊矣。上曰,更書以入。興慶曰,此事當詳審爲之。此後若値豐年,則何以爲之耶?若糶糴則易與本色,而竝失之矣。上曰,雖値豐年,豈無用處耶?上曰,兪健基旣已肅謝,沈聖希、吳彦胄中,有承牌入來者,今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運,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兪健基,讀《名臣奏議》仁民篇十二板,上曰,承旨讀之。金聖運,讀仁民下篇二板,上曰,注書讀之。宋翼輝讀至第八板,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黃沇讀未一板,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一板,上曰,少退。諸臣,退出閤門外,二更,命還入。上曰,法講久停,事體未安,玉堂罷職傳旨,已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事,注書出去,分付。健基陳文義若干言,仍曰,近來八路凋弊之中,畿甸尤甚,宜自朝家,各別軫念優恤矣。上曰,京畿事勢,自然如此,而大抵民生之困悴,莫今日若也。予非不思救民之道,而實惠終未下究,實予涼德之致也。健基曰,耕作之道,有牛然後,可以着實,而近來屢年凶荒之餘,民間有牛處,絶無,或賣食,或屠宰,昔之有十牛之村,今無一牛存者,此非細慮。諸道雖爲牛禁,而近漸解弛,亦宜各別申飭,以爲重農務本之地,何如?上曰,曾已下敎,而農者天下之大本。國之本在農,農之本在耕,耕之本在牛,自備局,各別申飭於諸道,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兵判疏批。聖運書批答畢,上曰,注書持此上疏及疏批,出去以給,而兵判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事,亦爲分付。上曰,今此奏議中,楊萬里疏所云,監司之於州縣,有所不敢問,有所不復問。某郡之守,嘗爲侍從也,則監司幸其復爲侍從而有所求,某郡之守,嘗爲臺諫也,則監司懼其復爲臺諫,而有所擊。至於縣令之與在朝某官有姻有舊者,皆不敢問,民訴某守,則執其人,封其辭,以送某守,民訴某令,則下其牒,以與某令,是爲守令報讎者,是眞今日之弊也。朝者筵臣,亦以我國之弊,與宋時相似,爲言,而此弊尤然矣。今日道臣,未必皆然,而大抵我國顔情爲勝,守令有勢者,則庇護偏重矣。健基曰,侍從之臣,間間外除,亦不無效益,蓋顧惜身名,自爾惕慮,則四隣亦有顧忌畏憚之道矣。上曰,儒臣之言,蓋反本文之意,而此亦有然者。且侍從出宰者,能疏陳弊瘼,導達民情之故,民得以蒙惠,此與無勢者,有異,而亦在其人之能否,不係地位之高下。若道臣,徒以侍從而曲護,則是亦弊端也。健基曰,曲護守令之弊,道臣公正則可無此患,而非特外方,雖以朝廷言之,安得無此弊也?有形勢者,雖或有可議可論者,而人多畏避,無形勢者,輒摘抉蹈藉,此亦無公道之致也。上曰,所達,誠然矣。勿論名士,蔭官守令有勢,則凡所區畫經紀之事,圖囑諸上司,必得準請,疲弊之人,未能周變,民受其害。莫非王民,而休戚不均,此豈王者一視之政乎?宜自備局,先自勅勵,以此筵敎,申飭諸道方伯,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大抵守令有勢力,則其邑蒙惠。臣於年前,待罪嶺邑時,往來禮安,聞先正臣李滉,定其邑摠,而爲損下益上之政,或問其故,李滉曰,邑況豐饒然後,有形勢者爭來,有形勢者來然後,邑得以不敗,而民得以無害矣。其後果然有形勢者繼莅,其近處之中,獨爲完邑矣。上曰,此亦古人忠厚之風也。今之李匡德,反之也。上曰,前頭召對時,當進講《綱目》,御覽次一二件,斯速印進事,分付湖南道臣,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副應敎趙明澤,旣以帶職蒙放,與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上曰,允。健基曰,上番兼春秋黃沇,以眼暗不辨字,敢請擧燭以讀,事體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掩卷,健基先爲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書吏判疏批。聖運,書批答畢,上曰,兼春秋持出以給。上曰,假注書宋翼輝,當往覲親耶?翼輝以今日常參召對,不敢出去,明當出去之意,言于聖運,聖運以其言,仰達,上曰,宋翼輝進伏于前。翼輝進伏。上曰,坼號日,予有下敎,爾亦必聞知矣。爾父雖曰,遭人言而退,予則知其托辭。爾父是三朝舊臣,若念兩朝恩遇,則必不一向退處。古語云,父在不遠游。君父一體,卽今國勢,果何如時耶?雖是近畿,亦異於京,且予見爾父已久,有欲見之心,爾父獨豈無欲見予之心乎?翼輝起伏而對曰,臣父之退,非由一時人言。昔年肅廟朝臨御臣祖父生時,臣父三兄弟,一時竝列華顯,臣父深以盛滿,爲戒,自在玉署,屢陳乞退之章,厥後公私事故,因循名位,漸次隆崇。雖不敢便訣,而常慄慄懷懼,一朝聞罔極之人言,臣父以爲,此亦盛滿之致,遂決退,一退之後,前後聖敎之委曲誨責,非止一再,而猶不敢爲變動之計。時於行幸時,出伏路次,瞻望屬車,常以受國厚恩,無所報效,徒積逋召命,夙宵惶懍,欲死無地。然臣父亦無永謝天陛之意,前頭國家,若有慶賀之節,亦欲以時往來矣。上曰,卽今所無之慶賀,何以遲待耶?爾須往傳思見之意,使之入來。翼輝曰,謹將聖敎,歸語臣父矣。上曰,明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退出。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唐津縣監李希逸,高城郡守趙壽彬,老江僉使全琬,呂島萬戶朴宗基。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又備忘記,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韓翼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執義李著,引避退待,尙未處置,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韓翼謩,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矣。玉堂諸員牌去來,今方催促,而知事、同知事,亦無進參之員云,事甚未安。除在外公故外,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法講時刻,已迫,俱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更卽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晝講時刻已過,知事、同知事牌去來,自本院各別催促。 ○又傳于洪尙賓曰,知事、同知事中,有承牌之員,卽詣閤門。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頒賞之後,旣超勇士而爲別軍職,宜當。思古今觀八壯士,張士敏孫雲翼,西北武士,本是俊銳,而且獨漏於八壯之孫錄用中,特差別軍職。 ○金聖運,以弘文館言啓曰,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各司公事,未回啓者,各別申飭,使之三日內回啓,遲滯者,政院察推。 ○以副修撰南泰良上疏,傳于鄭必寧曰,頃日一番撕捱。卽今儒臣牌招之時,若十呈辭疏,皆捧入耶?非申飭之意,還給。 ○以持平韓翼謩,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因原溪守㮿上疏,故雲興君KC01904子李廷㸁家所藏,列聖八高祖圖取入事,命下矣。卽爲取來,與本寺奉安之件,一體奉審,則大同少異,而不可不俱經睿覽,故兩圖竝爲奉入之意,敢啓。傳曰,此兩圖,奉安本寺,登對,稟處。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依受敎邊遠充軍事,允下矣。來章旣已勘處,則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參議兪彦通疏曰,伏以臣,積年抱病,已成癃癈,目視之昏瞀,毛髮之早皤,乃其形顯者耳。日前春臺罷出之後,傷於雨濕,素患腹冷膈痰之症,轉輾添劇,昨日趁早詣闕之際,中焦痞塞,泄痢暴發,强策趨赴,自致差晩,虧損朝儀,罪合萬殞,退自鐫責,恭竢勘處,卽伏聞筵中聖敎至嚴,至有承宣問備之命,臣尤惶凜震惕,無地自容。夫班行之不穆,紀綱之日墜,卽臣愚所嘗慨歎者,而今臣躬自犯之,至使承宣替受其咎,而臣乃獨逭誅譴,其爲慙負,尤當如何?玆敢席藁私次,冒昧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命有司,重勘臣罪,以礪群工,以嚴朝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冒出經幄,所補何事,而苟幸隨波伈默,粗可無罪,然猶且瘢疣易出,醜拙難掩,因一試院事,屢登臺紙,臣之無適而可,臣自笑之,而一推再罷,其亦太齗齗矣。噫,臣旣不幸而參試事,又不幸而出於臣參試之場,初未逆杜而見憚者,臣罪也,末又摘發而生事者,臣罪也。一罪二罪,無往而非臣之罪,則諫臣所謂公議二字,安知不緣臣而發也?假使出於一時事體上規警,而遭此僨敗,惶愧欲死。又況勘罷薄罰,亦靳夬兪,臺議未伸之前,臣何敢揚揚邇列,而不思所以自靖乎?且於兼帶庠官之任,尤有萬萬慙愧者。今此無故人變通差出之請,出自臣兄之筵白,而蓋爲其課試積滯,急於擧行,則銓曹之以臣差擬,可謂太不相諒,而兄弟之竝按課製,不但私義之難安,如臣僨誤試士,方在臺勘者,更有何顔,可以復出按士乎?雖然,臣於館職,旣無承膺之勢,兼任去就,非所暇論,纔於東峽還歸之路,所騎驚逸,撲空跌墜,昏未自省,驚血用事,渾體牽引,膝脛被傷,不能伸屈,擔舁還次,方此叫痛,而召牌臨門,進退靡措。近因館僚之不備,法筵久停,使臣情病,苟有一分可强,則豈敢爲撕捱圖便之計,而今則無路膺命,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本兼兩任,以靖私義,以便調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之無似,猥叨臺地,屢近耿光,其儱侗拙訥之狀,固已莫逃於聖鑑矣。向於筵中,論一帥臣,寂寥一言,不能有槪於天聽,批旨已極未安,而繼下遞差之命,臣蒼黃退出,惶慨欲死,旋尋鄕廬,杜門訟愆,不自意千萬夢寐之外,除旨又下,馹召繼降,數日之內,旣遞旋授,臣聞命惶惑,久猶未已。仰惟聖度天大,未忍終棄,蕩垢滌瑕,使得復廁於舊踐,螻蟻何以得此祗奉命書?惟有感涕。豈不欲登時趁承,以伸扣謝之忱,而區區之愚,尙有未畢於前者,故略此附陳焉。噫,臣之論劾李義豐者,豈有他意哉?惟以逢變之時,旣非深夜,白晝營門,乃爲一兒女見逐,終至於小刀被刺,則其人果何如也?以此推之,身爲閫帥,其平日防衛之疎,殘劣之甚,不可使聞於他人,縉紳之間,作一笑囮,隷儓下賤,亦莫不嗤嘲,則臣之止於論罷,蓋亦出於斟量耳。至於梟示人等事,義豐之當初杖殺人命,雖未知其幾何,而惟此最冤之說,傳播京外,則在朝家之道,戕害帥臣之人,固當嚴法勘斷,梟示之數,雖過於六人之多,無或容貸。若其濫杖殺人之罪,亦不可不査覈,以防後弊,而不此之爲,奬擢崇用,加於本望之外,有若立功效勞於邊陲者然,此臣所以慨然而論啓者也。夫豈一毫近似於爲梟示人分疏,而只緣辭未達意,遽承情外之敎,此固臣之罪也。噫,聖智高出,輕視群下,至於臺閣之臣,尤所厭薄,一例摧折,如臣庸陋者,顧何望一分有孚於淵衷,而所可惜者,備殿下耳目之寄,累淸朝言議之地耳。其將何顔,更進於臺端一步地乎?且臣情勢之外,素患痰眩之症,遇寒添劇,實無作氣登途之望,而新除之不敢久淹,擔舁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顧今情病,萬無供仕之路。玆敢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察臣危迫之懇,憐臣病情之苦,亟命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勿檢擬於臺望,以靖私義,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累至深,廉隅至重,豈有一分重入金華之理,而日昨格外三牌,狼狽入肅者,只是臣子分義,不可以君父責罰之敎,徑情固嫌,太無變動故耳。若夫終身自廢之義,本意較然,實難回撓,擬於一謝恩命之後,任行臣區區微志,而適値春臺親試,又復數日徊徨矣,中間草草一箚,又被嚴旨,譴罷未幾,除旨復降。臣若無本來情地,則事理固當卽日承命,而顧臣冒沒一出,分義粗伸,今可以引分瀝懇,退守初志,而又有職事拘掣,決難仍冒之義焉。夫玉堂之任,本以治文翰,撰誥命爲職者,臣之前疏,固已陳之矣。臣若黽勉行公,復廁館中,則詞命之代撰,正是臣職,欲隨例撰入乎,則聖敎之後,廉義決不敢爲此,欲辭避不當乎,則旣在玉堂,而不撰詞命,非徒臣處義衡決,大有傷於公朝設官之體。凡此事理,思之已熟,雖欲靦焉仍據,其勢亦不可得矣。仍念臣一自春間肅命之後,凡三被嚴旨,三出禁直。雖臣言議無狀,不能見信於君父,然殿下之待言者,亦可謂太薄矣。此殆由於平日學問涵養之工,未能臻於中正和粹之域故,凡於辭令之間,多暴怒而少涵蓄如此,殿下若能因此省悟,毋使朝廷之士,以臣爲戒,而不敢盡言,則臣之此言,亦不爲無助於聖德之萬一矣。愚衷耿耿,竝此陳聞焉。嚴召之下,進身無路,玆敢隨牌詣闕,輒伸危苦之忱,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哀臣處義之至難,亟命永削臣職,使得優游散地,獲全微守,不勝千萬至祝。 ○甲寅十月十七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宗臣鶴城君楦,武臣行副護軍朴璜入侍。取魯曰,講前有稟達之事矣。豳風篇題,旣多,七月篇大文,皆大。前受音且爲二篇,新受音則分半,付自至似宜,下詢儒臣而爲之,何如?上曰,此皆舊自至也。何可新定而分半爲之耶?遂讀前受音檜風曹風訖,珽讀自豳風篇題,至周公以冢宰攝政。上曰,聖人之名,諱之,宜矣。取魯曰,不當易以他字,又稱某字,而初不讀之,似宜。上曰,然矣。珽仍讀至七月八章章下註而止。上曰,自宗簿寺八高祖譜牒,修整以來云。盛於何器而在於何門外,郞官陪從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逅承命出問,還白曰,盛於架子,始到於弘化門外,而郞官李奎鎭陪從,久立於門外未安,故次次前進,方在延英門外矣。上曰,注書更爲出去,奉安於熙政堂,而開正門以入事,分付。逅傳命還入,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豳風皆以夏正,稱之,故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章,先儒以爲,當在二月、四月之間云矣。必寧曰,以十月曰爲改歲,入此室處云者,蓋兼以周正,言之,故註亦以三正,爲言。一之日,二之日者,子月一陽生,丑月二陽生。文王卦辭,亦以日月,言陰陽,復卦,言陽爻曰,七日來復,臨卦,言陰爻曰,八月有凶,以日月,言陰陽,自文王已然矣。取魯曰,夏正、周正,元非可論,此詩處於風雅之間,而緊要於帝王之學者,無過於此,反復詳究,無或泛看,宜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與《尙書》無逸篇,同義矣。珽曰,下番所達,是矣。與無逸篇參看,則可知祖功之勤勞,民事之艱難,而多有體認處矣。上曰,然矣。晝爾宵爾云者,亦與《奏議》楊萬里之言,同矣。健基曰,萬里疏,亦引用豳風矣。今此七月章,細究全篇旨意,則不出於豫之一字,而農家耕蠶之狀,有若目覩。蓋農民,實無少閑之隙,故先王役民一歲,無過三日,此亦留念處也。上曰,豫字之義,章章可見矣。取魯曰,我國勸農之文,非不勤懇而徒歸文具,卽今游食者多,而務農者少。宜有別樣飭勵之道,然後可使民皆務農,而俗至淳朴矣。上曰,卿等亦皆游食者也。誰知盤中食,粒粒皆辛苦耶?上自公卿,下至市井,皆思便身,而不肯勞筋,故習俗已成,而漸至於舍本而趨末矣。且以七月章,見之,則稱觥獻壽,君民相近,而今則君民之間,甚隔絶,不得詳知其疾苦,亦可慨然矣。健基曰,近來民役甚重,且値荐凶,種糧不足,故民雖欲務農,而亦不能得,宜加撫摩存恤之道,使之民有農糧,而得以盡力於其中,可矣。上曰,所達,然矣。當留念焉。取魯曰,敎民正士,亦皆有漸,而我國事,或猝遽而不先講究,或撓攘而復輒無效。以今番觀武才,言之,古不過三四千,而今則至七八千。初宜詳量,分以二所,以爲盡其才之道,而不此之爲,多有未盡之嘆。至於文試之日,禁隨從,禁雨具,禁冊褓之道,亦不預先知委,而當其入場之際,執捉紛紜,搜檢狼藉,景象甚不好,臣實慨然也。上曰,旣是殿試,則分二所不可矣。近來日晷甚短,而不知日候之如是稍溫,只欲依舊例,限四日畢試,而未免急遽,而似不能盡其慰悅之道,予心方有所歉然者矣。至於儒生事,備堂,曾以申飭之意,已有稟達。雖不出於擧條,而自備局,必有前期知委之事矣。近來帳殿咫尺之地,敢以軍幕張設,此甚駭然。所當嚴禁搜禁,亦古例則不可廢矣。但軍幕則可禁,而雨傘亦無之,此則過矣。各爲其身,持入備雨之物,庸何妨乎?纔見刑曹草記,則有隨從被捉者,而皆是無勢鄕儒也。卿方在廟堂,而卿之子姪赴擧者,決不獨入矣。京華子弟則不見捉,而居鄕殘弊者則見捉,豈不冤乎?充軍與騎步兵,實爲可憐,而立法之初,不可變動,故姑置之矣。健基曰,隨從之禁,果爲切嚴,故京居儒生輩,不過以在鄕一家人之不自赴擧者,與之同入。若自今數三科,一向嚴禁,則場中紛踏之弊,漸勝於前矣。上曰,此亦隨從,而今番則場中,無雜類之行者,所見比前頗濟濟,不無其效矣。必寧曰,此則渠以無文之故,不能製呈,而自是當赴之人,與下人隨從,判異矣。取魯曰,謂之場屋者,古者作屋場中,而使儒生入處,故然矣。我國雖不能作屋處之,而若禁雨傘,則入場逢雨,其何以自衛其身,而製呈試券乎?上曰,雨傘則不可禁矣。取魯曰,君臣猶父子,有疾痛,何可不達乎?臣本善病,十餘年未嘗從宦,而乙巳以後,知遇之感旣重,故不敢憚勞,而至今日供職矣,不幸得消渴之症,春夏則小勝,而入秋轉甚,實無起動之勢,而久未入侍,私悃耿耿。昨日常參,强起入對,而歸家後,一倍添劇。今日以經筵出牌,而不得不違命矣,再召之下,不敢偃然,雖承牌入來,而經筵之任,終難堪承。若蒙許遞之恩,則感幸,當如何?病勢若得少愈,而又復見叨,則臣何敢更爲辭免耶?殿下之任使臣者,旣久,臣決非飾詐圖便者也。伏乞俯加哀憐,而特許鐫遞焉。上曰,人君使臣之道,當使無疾,而責其服勞矣。意謂卿病,近來少差,今聞所達,可知其尙爾彌苦矣。卿之無飾詐圖便之意,予固知之,而方欲以夕講下令,夕講時當有所敎矣。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十七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金聖運,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入侍。珽讀,自鴟鴞三章,至東山四章章下註,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以周公之聖,而遭管、蔡之讒,於此可見君臣之際,難矣,而其詩則皆出於忠愛之誠矣。健基曰,成王以幼沖之年,猶未知周公之意,故周公以鴟鴞,取比,作詩以喩王,而其言,不得已汲汲如此矣。上曰,周公,有一心輔主之誠,故不敢嫌避,而言乃如此。有周公之心則可,無周公之心則不可矣。取魯曰,此二詩,皆一義,而上下有交勉處矣。周公,以今王之叔,先王之弟,其處地如何,而讒言猶易入,此則君上自勵處也,東山詩則一心王室,少無勤勞之意,此則臣下當勉處也。上曰,然矣。讒人之計,誠巧且憯矣。成王雖幼沖,而若以他言,則必難離間,故以不利孺子之言,惑其聽而動其心,其爲計,豈不巧憯乎?此誠後世人君,所當鑑戒者也。取魯曰,聖敎深思矣。讒人之離間君臣,自古然矣,而人臣之被讒去國者,率多憂憤怨懟之意,此則非人臣之道也。今觀周公之詩,則蓋可見周公之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迨天未雨,撤土綢戶云者,實爲至言矣。國家凡事,必豫備然後,可無患,故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上曰,豫之意,與七月篇,同矣。上曰,俄已下敎於知事矣,卿非飾辭圖便者也。經筵之任,今姑許解,以便調息焉。取魯曰,情私所迫,有所仰達,而下敎至此,惶恐感泣,不知所達矣。必寧曰,今將留門,請出標信。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德壽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大司諫魚有龍俱呈辭,執義李著引避退待,持平金漢喆以京試官事,方待推勘,正言金䆃未署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司諫李普昱,正言李台重皆在外,持平韓翼謩,獻納徐命珩未肅拜。當此秋務方殷之日,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二員之多,連日監察茶時,臺諫處置經宿,亦俱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除拜之後,尙未出肅。本兵之長,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尹志遠在外,持平金漢喆,平安道監試官入來待命,韓翼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望,宋翼輝改差,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李耉齡,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老江僉使金琬處,賜給。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辛亥年凶歉,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有所裁減矣。今年穡事,雖曰稍勝,連歲歉荒之餘,京外所儲,罄竭無餘,前頭需用,不可不念。三南營官需,竝姑仍前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以刑曹言啓曰,義禁府啓辭內,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旣已勘處,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事,允下矣。取考受敎,則中外大小科場,借述者幼學以下,限己身降定水軍,永停文、武科云。今此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特進官尹陽來,同知事趙顯命,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行副護軍朴弼垕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珽讀,自破斧三章,至狼跋二章豳國七篇下,係之豳遠矣哉。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豳風七篇,皆關係周公者也。七月,周公戒其君,以稼穡艱難,鴟鴞,周公慮其君之猶未覺悟,東山,勞歸士之詩也,破斧,贊周公之詩也。九罭,東人之不忘周公也,狼跋,處變而不失其常也,至於伐柯,則似不襯於周公,而其所比之意,始言欲見周公,終言喜見周公,故亦載豳風之中矣。上曰,同知事新入講筵,陳達文義,可也。顯命曰,字句,間似無疑晦處,別無可達之語,而破斧章,卽征伐後回還之詩也。征伐死地,而不但民無怨言,人皆愛而不忘,於此而可見周公德化之盛,而德化不在於他也,只是通下情,順民心而已也。七月篇則備說稼穡之艱難,東山詩則其疾苦愁怨之狀,雖使自言之,無以過此,有若赤子臥濕,而其母置燥,啼飢而其母飼乳,上之所以施下者,如此,故下之所以報上者,亦如此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通下情順民心云者,果好矣,而大體則惟是一箇公字也。上曰,儒臣所達,亦是,而通下情順民心,亦何外於公耶?健基曰,豳風,事則皆變,而周公處之,皆當理,故先變而後正,此所以居於風雅之間也。顯命曰,伐柯、九罭章,欲見周公而思,旣見周公而喜,周公旣還,而擧懷缺然之心,皆有願留之意,遠外之民,猶感德化,而管、蔡以兄弟之親,旣不感化,又至作亂,以此見之,則管、蔡之罪,尤明白彰著矣。上曰,管、蔡無可言,而成王之不能悟,何也?顯命曰,大抵沖年之故也,而成王旣是賢君,周公有盛德大勳,而且是叔侄至親,猶爲讒口交誣,幾乎亡國。以此見之,則讒人之禍,爲如何哉?自古名臣碩輔,朝而都兪於一堂,暮而流竄於嶺海,不能保其契合之昭融者,前後無限,此所以明哲者,有見幾而作者矣。此等處,務加着意,無使在下者,而懷保身之計,則其有補於國家,大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顯命曰,赤舃几几四字,如見周公威儀之盛。讀詩者不必泥滯於字句,而諷詠之際,有所想像,爲宜矣。故程明道敎弟子《詩經》,未嘗逐字解釋,而只令婉誦微吟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赤舃几几,實善形容,而德音不瑕,亦出於贊美之辭矣。上曰,七月章,好矣,而昨以夕講之故,文義亦草草而罷矣。同知事、新入承旨亦入侍,以八章,分排十二月,次第而陳達,可也。健基曰,雖無三月之分明記載者,而其餘十一朔,則皆有之矣。珽曰,玉堂,有借來豳國風化圖一卷,覽此則可知其分排十二月令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逅取來進之,上曰,七月圖,庚戌年亦有入之者,而不爲纖悉。予之下問者,欲爲十二月工夫次序也。顯命曰,就其大文,分而作圖,則幾乎合於十二月矣。上曰,蠶月,何月耶?羽良曰,乃三月也。上曰,然則亦有三月矣。仍下豳風圖曰,同知、承旨見之。顯命曰,不必以圖論之,以大文摠論,則首章,竝言衣食,而自二章至五章,則言蠶織,自六章至八章,則言稼穡,通一篇而言之,十二月,皆在其中,而若分衣食而欲作月令,則似難矣。健基曰,食之始,實自於入此室處矣。顯命曰,此言不當食之始,自於其始播百穀矣。陽來曰,古之民,春夏作苦,而秋冬安閑,故有十月滌場,朋酒斯飮之言,而我國民則不然,夏畦雖病,此時猶閑,而自十月以後,則役役無暇,古今異宜而然乎?治道亦異而然乎?臣實慨然也。上曰,秋判所達,是矣。我國民則入秋以後,身布還穀,一竝催督,何暇作朋酒斯飮之樂耶?實爲悶惻矣。羽良曰,我國農人所耕作,不過二十斗所落之地,而土沃則出三十餘石穀,土薄則僅出二十石穀,此已不足於歲前,自正月始飢,雖稍實之民,以一年計之,則常不及數月。況以貧殘之民,而兼之以徵債督布,則其難保之狀,實爲可矜。臣於昨年任忠原時,有一人入庭,爲其子軍保之役,而有所號訴。見其狀貌則頗好,而衣裳則甚襤縷,似非本來窮殘之民,故招而問之,則以爲,自前衣食有裕,而十五當番,徵於一身,故家業蕩覆,今不能自保云,而仍流涕被面。臣始見而不覺嗚咽,其後如此之類,非一非再,或稱司僕諸員,或稱校書館唱準,其數殆至於二千二百餘名,而太半無依之人也。身布徵出無路,不得已徵於一族,仍及其査頓,其冤痛甚矣,而守令,亦無如之何矣。陽來曰,承旨所達,皆是矣。上曰,聞來,極爲矝惻矣。陽來曰,民人輩夫妻所耕作,不過一石地,而移秧則可能爲二石地,故不得已爲之,朝家雖禁之而無效。若逢旱災而移種愆期,則仍至於流散之境矣。羽良曰,三南則築洑,且有水根,故移秧雖無妨,而畿湖無水根之處,皆爲移秧,流民之多,蓋由於移秧之害矣。上曰,移秧本有禁令,而其難禁,蓋如秋判所達之言矣。顯命曰,七月篇最下小註,宋臣張栻,入侍經筵,以爲帝王所傳心法之要,亶在於此。帝王心法,不出於精一執中,而稼穡之艱難,爲心法之要者,必有意見,未知殿下,其或以此而留意於平日乎?上曰,民惟邦本,而民以食爲本,無乃以是耶?汎看而無所留意,卿其陳達焉。顯命曰,帝王爲治大法,不出於節用愛民,自古帝王,孰不知稼穡之艱難與節用愛民之爲可乎?但其立國已久,用度日繁,不得已取於民,而不能節用,不節用,蓋由於耳目口體之欲矣。節用愛民,雖是孔子之敎,而朱子以克己二字,加之於節用之上,蓋克己爲制慾之本故也。張栻此言,亦欲以克己二字,爲帝王心法也。上曰,發前人之未發,而如是言之,深用嘉尙,當各別留念焉。但近來游食之弊,甚多,上自寡躬,下至士大夫,皆然,而小民亦效尤,欲其游而食之矣。衣食,果是人之大慾,而不飢不寒,則於分足矣,乃反奢侈成風,過於分數,故漸而致艱食之弊矣。農桑有限,而用之無節,國何以不如是,民何以不困也?同知事,以節用愛民而陳達,誠爲切實矣。顯命曰,聖敎至當。此亦臣等所常慨然而自慙者也。自古創業名臣則多,而當昇平之時,能善輔理者,絶少,蓋其太平已久,君臣上下,皆欲安佚,用度亦漸長,而不知其比前漸長,認以爲當然故也。在今日亦不無如此之弊,而如欲節損,則皆以爲裁減好道,而作爲迂怪之策云矣。若無別樣規模,則無以爲之,故臣嘗以嚴毅磊落四字而仰勉者,亦有意矣。陽來曰,我國別無橫斂之弊,雖貪官汚吏,不敢恣行剝割,而只小小爬去而已。國家正供之外,亦未嘗加賦,而卽今公私儲蓄之俱竭,專由於奢侈之風矣。諸臣之入於筵中者,每以節約仰勉,告於君則言之易矣,而在其家,則雖値凶年,每同豐年經過之狀,如是而寧有效乎?士大夫居家節約,有何其效之推及於小民者,而苟能節約,則其效自廣,公私有餘穀而無穀貴之患矣。上曰,所達,是矣。向者,徐判府事亦言之,而卽今奢侈之害,每事欲與人同,故耗財之害,甚矣。羽良曰,趙顯命,因文義而有明哲保身之言,臣於此,有所懷敢達。明哲保身者多,則其國事,可知矣,憂讒畏忌,決知其不可保,則不得已見幾而作,其人則固明哲,而其國,豈不昏亂耶?顯命,受國厚恩,生死以之,可矣,而自處以勳臣,不欲當顯要,固已非矣,而自上曲循其意,渠亦仍欲規避,豈有如許道理耶?渠之天性過直,雖有危言,聖明在上,何慮之有?勳臣如張維,而亦擔當國事。顯命,有何勳而其自處如此耶?臣實慨然也。上曰,承旨言,讜直矣。豐原則自春坊時,予嘗信之,會須殺此田舍翁事,予嘗言于李宗城矣。設令有不利之讒,予必不信,豐原,若不知予心,而於明哲保身,有甚麽意思,則是豈多年相知之君臣耶?卽今世道日下,而淸之弊爲世所惡,故豐原甚固執,不欲當淸,要予雖姑循其願,而豐陵旣亡之後,雖以自家言之,亦豈有盛滿之慮乎?尙記豐陵陳疏,而閔奉朝賀,甚非斥未經承旨,而出於慶州者,亦似左遷,其後特除吏議,予意可想。趙觀彬之疏,無可言者,其時儒疏亦怪,而性品不免淸介,故見其疏,而不欲自處以陽界之人,予見而下淚矣。豐原坐地,雖陞擢正卿,何所不可,而摠戎使之任,亦非偶然矣。承旨以豐原有何功,爲言,而戊申初頭,素沙賊勢熾盛,當其出送豐原之時,豈料豐原之復見乎?顯命曰,當此黨論波蕩之日,一切淸要,臣所不願,而聖明在上,臣何敢有不自保之慮乎?下敎至此,惶恐無地。羽良曰,趙顯命之平日自期,只在於一將任而已,則士友輩,亦不必多望,而渠之少日意思,則實在於祛黨論,而淸朝著,激頹俗,而返淳古,左右吾君,擔當國事,而今則以戚聯宮禁,名在盟府,爲厭避淸要之計。若謂之國戚,則雖使豐陵當之,猶不可,況在顯命乎?其所自處,可謂過矣,而在朝家,亦何曲循其願乎?上曰,予意亦欲用豐原,他日用時,可知予意,姑許優閑,亦何妨乎?健基曰,國家用人,當盡其才,如趙顯命者,出而可以濟民生,入而可以輔君德,渠雖欲自免,而朝家何可曲循乎?雖以癸亥功臣觀之,無不出入名宦,而未嘗有規避之事矣。上曰,儒臣亦有固執矣。與豐原易地而處,則安知不如豐原乎?予於豐原,旣差備堂,則與聞軍國也,又任經筵,則使輔君德也。此外亦豈無可以任使之時乎?顯命曰,癸亥功臣,則與今不同,其時舍諸功臣,則無與爲國故也。今以一賤臣之用舍,何可比論於癸亥勳臣耶?健基曰,趙顯命之以黨論,而不當淸要云者,尤爲不可矣。顯命曰,俄以通下情,有所仰勉,而臣於頃日鄭彦燮之特罷,有所懷敢達。彦燮之言,臣所干涉者也,當其殺手用月刀之時,臣爲觀光,而暫離信地而見之,則帳前咫尺,劍光閃鑠,臣旣初見,不覺驚駭。曾在孝廟朝,故相臣李尙眞,卽忠諫之人也。其時亦以此事,疏陳帝王咫尺,武士用劍,不可之意,而其所憂慮者,至深矣。此疎忽然入思,與鄭彦燮,有所言及,則彦燮,聞臣言而入去。未知其所陳達者,何如,而竟遭特罷。此由於臣之發端而然矣。臣於此,不勝惶悚,而聖主之過加疑怒,則似有欠於容受之量矣。上曰,近來世道怪異,仕宦者,皆以逆賊,疑之,至於武弁而亦然。此則當之者,猶有識慮,故其言雖危,有所思量,而至於軍兵,則其心與士夫,有異,若捨其自前試才之地,而使之退去臺下,則在上者,示以不信之意矣,渠輩豈無疑懼之情乎?此實非細事也。李聖龍、鄭彦燮,予嘗任使之,知其不作怪論於時象矣。伊日處分,雖未免過中,而予有深意,不得不然。儒臣則慮予激惱,而此非由於激惱也。今聞卿言,始知言端,亦出於卿矣。顯命曰,聖慮如此,而愚未及此,或慮當初處分,有過疑故也。上曰,當初處分,元非憎惡兩臣而然矣。顯命曰,頃年臣待罪都憲時,鄭羽良,以故左議政趙泰億,不待諡狀,直爲賜諡陳情,宋成明,亦以故參判李世弼之諡忠敬二字,未盡其美,以改諡陳請。臣意則以爲,不待諡狀,有違格例,自下請改,亦似未安,故以其不可之意,略及於辭疏之末,不過以事體言之,非以此兩臣有不足之意而然也。本家亦知臣本意,而職是都憲,故謂遭臺論,至今不敢延諡,而此兩人,終不可無諡,自朝家,分付該曹,斯速頒諡,宜矣。上曰,其時疏論,不過所請之人,未免屑越而然矣。以此兩人而尙未頒諡,實爲朝家欠典,分付該曹,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珽曰,應敎金尙星,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沈星鎭,修撰朴弼載,副修撰南泰良,自鄕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在外玉堂,亦自政院,竝爲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羽良曰,溫繹間視事,頉稟。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聖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鐄,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執義李著,引避退待,已至累日,尙未處置,事體所在,極爲未安。除在外待勘外,大司憲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違牌不進,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尹志遠在外,持平金漢喆平安道監試官入來,待命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章陵行幸時,京畿監司趙明翼,東南各陵奉審後,當爲引見,政院知悉擧行事,曾有下敎矣。京畿監司趙明翼,東南道各陵奉審後,今方入來,敢啓。傳曰,欲問者卽民事也。明日適當次對,與京畿句管堂上,同爲入侍,而今日旣肅拜,明日除肅拜入侍。 ○事變假注書望,以金弘澤爲假注書。 ○李德壽啓曰,各司公事未回啓者,各別申飭,使之三日內回啓,遲滯者,本院察推事,有命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依下敎陸續來呈,而其中吏曹、義禁府,則首堂引入,兵曹則判書未肅拜,故俱不得回啓云。吏曹、義禁府、兵曹則待首堂行公後,別爲催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日寒若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傳于金聖運曰,日寒若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金聖運,以義禁府言啓曰,禮曹啓辭據,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南道監試初試試官,安州牧使柳時模,大同察訪李師德,錄名官价川縣監金汝豪,京試官金漢喆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時模、李師德、金汝豪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金漢喆待命於本府,所當卽爲拿囚,而方帶臺職,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頃患毒痢,幸而不死,而種種餘症,三朔未祛,所抱渴病,乘虛增劇,火熾水涸,日就沈頓,羸形瘁骨,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澌鑠懍惙之狀,抑或聖上之所下燭。似此氣力,豈復仕塗上物,而惟其軀殼猶存,職事縻之,驅策不已,將息無路,其勢不及,顚仆不知所屆耳。苟使臣奔走奉職,或有一事可輔,雖由此困篤,終底死亡,臣何敢辭,而自念凡庸,不堪任使,設無疾痾,宜先斥去。況今危病纏身,無以陳力,而猶且因仍遲回,不恤性命,則畢竟公私,果何所益,而得不有傷於天地遂物之仁哉?伏惟聖慈,父母於臣,誠宜諒此哀迫之懇,早許屛退,稍延殘喘也。且臣於賤疾之外,又有不敢自安者。向來銓郞新通之時,長僚相問,臣固與聞,至於臺擬,前郞亦以擧似於臣,有所酬酢。雖因病勢方苦,未赴政席,凡有咎責,理無獨免,而及今諸郞引嫌,事端轉翻,憲望改正,又出意外。銓地所重,惟在通塞,致此紛紜,愧懼無地。連値朝家多事,不遑自列矣,長僚旣以此陳疏引咎,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仍處於權衡之地哉?玆敢悉暴情病難冒之實,仰干聰聽,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本兼諸任,一倂鐫改,以安私分,以嚴政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司諫李普昱疏曰,伏以,臣於杜門屛跡之中,忽承薇垣新除之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臣隔違天陛,倏爾十載,犬馬微誠,豈不願一覲耿光,退塡丘壑,而念臣情跡之臲卼,愈往愈甚,其不可更進朝端一步,久已決矣。彼權瑩絶悖之言,固不足以人理責之,而其後掇拾瑩餘論者,矻矻不止,至於日昨大政,擬臣閑司,而郞官諉以曾有所筵奏,停筆不書云。雖未知其所奏者,果何如,而要不出構捏臣,謗傷臣而已。閑司而猶且枳則,況今所叨華顯,非閑司比,去就一節,更無可論,而第此輩之必欲甘心於臣者,自有其故,臣每欲一陳,而弱植怯於易搖,怒鋒難於再嬰,默爾苟度,而操持益急,唾猶不拭,而冤酷轉深,則臣安得不略言之也?臣之通籍,殆垂二紀,旣嘗濫叨三司,間亦累廁胄筵,臣之本末,淵鑑亦必俯照之矣。末路標榜,臣不敢擺脫,則前後持論,未必一一得中,而爲人所怨憾者,亦豈無之?然其受怨之最深,實坐於論李晩成事也。晩成之以鞫囚被逮也,徑先酌處於未及一問之前者,有乖獄體,故臣果論啓。此不過身在執法之地,只欲重獄體而止耳。畢竟晩成之病死獄中,此豈臣逆料,而其黨之媢嫉臣者,必欲虀粉而後已,三載流竄,坐此事也,半世齮齕,亦坐此也。倘非聖明之在上,無此身久矣。蘇軾所謂,拔之於必死之中,收之於永棄之地者,正道臣所被之恩造也。噫,渠輩亦知復提前說,不足以置臣死地,故權瑩出而猝以鏡黨二字,白地誣人,醜悖無餘地,繼而如吳瑗輩,構臣於前席,枳臣於銓筆,噫嘻,亦太甚矣。瑗亦怨家之姻親,則其風旨所示,言論所自,弩伏機藏,隨處闖發,不難知矣。彼若眞以臣爲鏡黨,則必當曰某事黨鏡,某論黨鏡,而不此之爲,只以單辭過語,驅納於黨逆之科,使不得自立於人世,噫嘻痛矣,天下之惡,一也。彼雖急於逞憾,亦何忍以此等不干之惡名,容易加人乎?其亦不仁者矣。今有人,指渠輩爲紀、澤之黨,則其將安而受之乎?臣與逆鏡燕越之狀,前冬辭疏,畢陳無蘊,大臣宰臣,續有筵奏,已蒙聖明之洞燭,而彼猶齗齗若此,要之臣之此生,其將抱冤誣以終而已,豈不悲哉,豈不痛哉?且伏念此等醜辱之來,每在於檢擬之際,苟無檢擬,則醜辱亦可少止。切願聖明,曲諒臣危苦之蹤情,亟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俾得遠駭機而全性命,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適有事先壟,來止數日,不意恩召遠降於鄕閭。固當行不竢駕,叩籲九閽,而病狀適苦,末由登程,仍敢從縣道封章,跡涉慢蹇,尤增死罪。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洞知無餘,爾何每每爲嫌?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灑雪。 ○下直,平昌郡守李彦熽。 ○韓師得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大司憲金始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平安南道監試,京試官持平金漢喆,待命於本部,所當卽爲拿囚,而方帶臺職,令本院稟知擧行事,允下矣。持平金漢喆遞差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次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憲金始炯,纔已違牌,無進參之員。大司憲金始炯,更爲牌招,今日政新除授兩司,待下批,亦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鄭羽良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東壁,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夏源爲大司諫,金尙翼爲獻納,權一衡爲持平,尹淳爲知經筵,趙迪命爲副應敎,李喆輔爲兼中學敎授,吳光運爲刑曹參判,朴弼健爲三和府使,曺命宰爲安城郡守,邊翼老爲奉常主簿,李光湜爲順天縣監。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兵批啓曰,新差乾原權管崔尙孝,黃拓坡權管趙琳,俱以親年八十,呈狀乞遞。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趙遠命爲副司直,柳綽爲副司正,韓範錫爲北漢管城將,具世智爲訓鍊主簿,張雲翼爲部長。以上單付。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不爲行公,金吾滯囚,委屬可慮。竝卽牌招,以爲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權一衡未肅拜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獻納金尙翼,持平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聖運曰,各司未回啓公事,書入。 ○傳于金聖運曰,和順翁主出閤,當於今十二月爲之,令該曹擇日以入。 ○金聖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bb上b,引見入侍時,平安道京試官、參試官,竝勿拿推,從重推考事,榻前下敎矣。安州牧使柳時模,大同察訪李師德,价川縣監金汝豪,竝勿爲拿來,還爲上來之意,拿來羅將所到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忠淸道西原居,幼學李始沃、李始濂等上言,啓下本府之後,限內不爲現身,依法例勿施,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三十三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冒陳一疏,過叨殊渥,辭旨溫諄,如父詔子,臣病裏奉讀,感激無地,而惟此疾痛之呼,未蒙父母之矜諒,抑豈臣自劾之章,必欲引義祈免,故聖明不知臣狗馬賤疾,方在伏枕奄奄中,而或意其過自撕捱而然耶?臣於十二日,茶坐罷歸之後,今已六日,而所患病勢,日就苦劇,寒止則熱作,熱止則寒盛,精神眩瞀,若墮烟霧,頭目磨暈,如被束縛,通宵躁悶,不交一睫,輾轉床褥,便同譫狂者,不但積被感傷,重得寒疾而然耳。蓋於肛門之內,毒癰暴發,欲膿不膿,大如鳥卵,牽引刺痛,有難頃刻堪忍,而坐臥俱妨,殆無少安之時,臣之全廢飮啖,今亦幾箇日矣。醫言濕熱壅滯,下焦痞塞,大小兩便之不通,亦非症情之輕歇者,而連服藥餌,少無分減,今則氣息凜惙,尤無一分可生之意,而近因寮臺處置,嚴召日降,連事違傲,積傷分義,病裏惶隕,生不如死。臣之似此病狀,業亦同朝之所共諒,而情窮勢迫,不得不倩疏呼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俾得便意調治,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京畿監司趙明翼,同爲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京畿監司趙明翼,吏曹參議李宗城,校理任珽,左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近來日氣,雨後陰冷,聖體若何?丸劑,春塘臺觀武才時,數日停進,爲敎矣,其後則連爲進御乎?上曰,丸劑,尙未更進。次對時,欲更議耳。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次對,久未爲之。別無大段事,而有數三條稟定事矣。上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方帶備局有司之任,今日政事下批後,卽爲入侍之意,注書出去,分付,可也。注書柳綽出去,分付,宗城卽爲入侍。興慶曰,曾因前刑曹參議李衡佐陳達,《典錄通考》刊行後,新受敎損益刊布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刑曹,是掌法律衙門,今刑曹判書尹陽來,裒聚前後受敎,與律官釐正成秩,以爲遵用之地,何如?刑曹判書尹陽來曰,《典錄通考》,戊寅年始爲刊行,而其前受敎之遺漏者,旣多,其後年年頒下事目與受敎,甚多。雖有隨下隨謄之草冊,而不爲類聚,錯亂無序,且謄書旣久,紙弊字缺,將無以考見擧行,誠爲可憫。今欲收聚前後受敎及事目,抄出分類,以爲便覽之地,而出草後正書,容入冊紙及筆墨,令長興庫、工曹,量宜進排,則事可以成就矣。上曰,依爲之。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典錄通考》,乃故相臣崔錫鼎,合《大典》與受敎,輯錄編成者,蓋《受敎輯錄》以後,前後受敎之或下京司,或下各道者,尙未能通融編輯,故京外照律,或有輕重之不同,臣亦附陳疏末,李衡佐亦有所仰達矣。令刑曹收聚,而法律釐正,至重,刑曹不可獨爲句管,畢竟與大臣、諸宰確處,似宜矣。上曰,聚議廟堂,可也。{{*|出擧條}}。陽來曰,臣曹所用律冊,有《大明律》、《大典》、《無冤錄》、前後《續錄》等書,乃是緊要之冊也。壬午年間,因故判書臣閔鎭厚所達,令律書板子所在諸道,以儲置米會減,貿紙印送,以爲律科及取才與各處考律時,取用看詳之資,而壬午至今,年歲旣久,逐日繙閱,幾盡毁破,將無以考見,誠爲可慮。今亦依壬午年例,分付冊板所在各道,使之會減儲置米,貿得容入紙地印送,而其中板缺而字刓者,則亦令卽速補刊,精印上送,似爲得宜,故惶恐敢達。上曰,板刓處修改印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請得三衙門耗穀及奴婢等貢米,而批旨中有依施之敎矣。蓋耗穀元數,一萬五六千石,臣意則盡數許給,似爲無妨,而豐原君趙顯命以爲,不可盡給,限萬石許給,爲宜矣。上曰,前日疏批,末端事依施云者,乃許給寺奴婢等貢也。興慶曰,俄者所達,蓋臣等錯認之致,不勝惶恐,而只給其奴婢貢,則其數不多矣。顯命曰,臣待罪嶺南時,畢賑後狀啓,已論之矣。白給與還上,爲民食則一也,而守令,皆以白給爲重,此公家穀物之所以蕩竭也。上曰,近來民心,但知白給之爲賑恤,而還上則不知其爲賑恤矣。顯命曰,浦項倉二萬石,已許移轉,咸監所用營耗穀,亦至十萬石之多,何必盡給三衙耗耶?上曰,頃者所許,非耗穀也。旣已不許,何論其多少耶?興慶曰,元溪守上疏事,自上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因宗簿寺草記,列聖八高祖圖,以奉安本寺之意,曾已下敎,而誤下備局,至使大臣筵稟,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時秋務方殷,未署經守令,分付催促下送,似爲得宜矣。上曰,欲爲下敎而未及爲之矣。今番大政後,一日下直,不過一二,留意見之而絶無矣。李宗城曰,近日臺諫,無行公者,故守令如是遲滯矣。上曰,未署經外,守令及邊將,竝催促下送,可也。{{*|榻前下敎}}。陽來曰,頃以禮曹草記,平安道監試儒生書郞階者拔去,三試官及錄名官論罪事,命下,故自臣曹發關本道,使之現告啓聞,因以循例移義禁府處之矣。大抵此事,元非大段罪過,畢竟勘處,必不過問備之罰云,而此時守令之拿來還送,徒爲曠官之弊。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頃日入侍時,以此試官事,承旨有所陳達,而京試官金漢喆,卽臣之從姪,故嫌不敢可否,今承下詢,敢此仰達矣。儒生之書郞階參榜,不過試官一時不察之失,何必至於拿處乎?今此參試官,乃守令也。拿問之後勘律,似不大段,而遠途往來之際,自費多日,此時守令之曠官,誠爲可悶矣。上曰,守令何可遞罷乎?二守令,一郵官,雖拿來,不過付過還職,此時守令,一時曠官有弊,勿爲拿推,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之撕捱,過矣。本職行公而後,可以當金吾事矣。廷濟曰,本職則雖不行公,廚院監饍則入來云矣。上曰,囚人供辭中,無前例三字,甚矣,以此豈可每每引嫌乎?雖一次引嫌,可也,至於許久引嫌,則極爲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趙錫命,今姑改差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北兵使洪好人狀啓,以吉州防營衛軍城操,依前合設,爲辭矣。城操合操等事,新有定式,而不有節目,不稟廟堂,徑先合操,雖是旣行之事,而事體似爲未安,洪好人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鳳山人洪平夏上言,非四件事,而所陳七條,甚猥雜瑣煩矣。上言中如此之類,政院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臣有淺見敢達矣。將兵之臣,法不可在外,頃者前兵判尹游,爲其親遷葬,久在畿邑,此已未安,而今聞訓鍊大將張鵬翼,以掃墳事,陳疏受由。私情雖可念,而自前身帶訓將之臣,不敢遠出。臣於今日,適對大臣、諸宰言之,故敢此仰陳矣。興慶曰,今此宗城所達之言,大體,是矣,而臣聞其私情,則誠爲切至矣。上曰,訓將請由措語,異於常例掃墳,故許之,俾伸人子情理矣,所達,是矣。許由勿施,此後則將臣受由下鄕者,不得仍佩往來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畿伯進來。明翼進伏。上,下敎曰,畿伯有稟定事乎?必大臣同入之後,爲之,則今日當從容爲之。明翼曰,臣方以道內弊瘼,爲狀請變通之計,別無急時可達,而以還上事,有所仰達矣。還上節目,旣以五分之一,當捧爲言,而畿內當年條,合爲十二萬石。此則臣亦以畢捧,爲期,而至於往年逋欠,亦當依朝令,以五分之一,期於準捧,然但以三年條竝出,爲言,則下邑愚氓,不知朝家軫念減除之意,而易致驚怯騷擾之歸。臣意略去其辛、壬、癸三字,而隨便捧糴,似好,欲留廟堂之關文,而以此意,別爲知委矣。雖以臣巡路時目擊,言之,富平、南陽之界,兒童女人之負瓢而行者多,臣停車問之,則皆以爲,今年收穫,無多,而沒數盡入於今還,尙且不足,又聞有舊逋之竝徵,其何以爲生乎?是以,散而之四云云。朝令未布之前,已有此患,所見甚慘憐矣。上曰,元無年條分別之事矣。明翼曰,若無之,臣何敢以此仰達乎?上曰,勿論辛、壬、癸五分之一,而當年條則不論矣。明翼曰,今年年事,統而論之,西道稍勝於峽農,峽農稍勝於海邊,最是沿海各邑,則不但今秋,雨暘愆期,壬、癸等時海溢,鹹水多浸,以致初不付種者bb多b矣。上曰,此非道臣所當上達者。此豈歲歉之由耶?民之懶農之罪也。朝家各別勸農之意,安在?諸臣未及更陳,上曰,小退,可也。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座定,諸臣以次入侍。上曰,備局年條,分排節目入之。仍命李宗城進讀。宗城讀,備局還上節目關文,上曰,畿伯進達。明翼曰,民間若聞三年條當捧之說,則民之驚怯,勢必然矣。臣意則以爲,勿以三年條爲言,從各邑稍實尤甚之異同,而高下其所捧之多少,必以五分之一爲準,似好矣。上曰,有司堂上進前,同陳,宜矣。顯命曰,畿伯必欲除三年條之說者,似不然矣。民間各計其所納之數,則豈不知三年條,五分一之事耶?監司未及頒布節目,而民間之知幾流散,果如畿伯所達,則此乃守令,未盡懷保之責也。宗城曰,誠如畿伯所達。南陽,乃尤甚邑也。雖癸丑條停捧,可也,他邑則畢捧,未爲不可矣。姑頒三年條之說,以示朝家不棄三年條之意,爲好矣。南陽雖不可問,他邑若捧,則似無不捧之理矣。年條之除不除,決無損益矣。寅明曰,民間不知朝家所捧之多少,預先生怯。尤甚處,則雖難徵捧,若優邑而捧此數,則何害之有哉?此五分一之數,臣意則猶以爲少也。且還上外,民間所捧名目,甚多,若分付各司、各道,他樣名色,徵斂之事,一切禁斷,爲好矣。上曰,豐原,謂守令未盡懷保之責云,而此非守令之過也。民知久逋之徵捧,自然怯矣。此則句管堂上,非矣。年雖三年條,實則五分一之意,曉諭於民間,則豈至生怯流散耶?殊非句管堂上差出之意也。顯命曰,雖以民之怯於先聲,爲慮,而當其徵捧之時,民之動心,先後一也。此關文,頒布列邑後,道臣持此,從便變通,以五分一,爲準,好矣。上曰,今日從容畢陳民瘼,可也。明翼曰,臣從當狀聞,而今番巡歷時見之,則長湍地,路上路下,一則近峽,一則近野,曾以田米、大米,從便分捧矣。厥後混同,勿論峽野,皆捧大米,故民人等,以大小米,依前分捧之事,呈狀呼訴,勢固然矣。廷濟曰,長湍路上下,大小米分捧之規,前有之而今則不行,臣當考文書變通矣。上曰,考文書,從便爲之,而有掣肘處,則稟處,可也。廷濟曰,臣適句管畿內,故曾與道臣,有出錢貿穀之語,而從容仰稟,爲計矣,畿伯已辦得千餘石穀,其數夥然,而又欲得錢於臣曹,臣曹所儲,封不動外,餘存無多,勢難施行矣。明翼曰,戶判旣與臣相約,不啻丁寧,及臣出巡三南,則送錢五萬兩,而畿內則置之相忘,不踐約言,固已非矣。又況句管畿道,則與他備堂,有異,尤爲非矣。上曰,句管堂上,非矣。五萬兩上下,則戶曹一邊空乎?初旣許畿伯,而今反惜五千兩錢,至煩筵中,句管,非矣。廷濟曰,臣曹傳掌,雖云多矣,而貢物價,未上下者甚多,故一萬七千餘兩,出貢價,餘存五萬餘兩,而除封不動,只有三千餘兩,幾盡用矣。上曰,五千兩則此爲民之事也。許給畿伯,可也。任珽曰,道臣之責重矣,而以例常還上事,至煩上聽,推考,何如?上曰,旣許引見,且問民弊,則以還穀及流民事,仰達,固其職耳。豈可非之乎?勿推,可也。珽曰,戶曹職掌,是錢、木,則其所奏陳,固矣詳悉,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以升合分釐瑣細之說,至煩上聰,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大體,然矣,依爲之。{{*|出擧條}}。明翼曰,弘濟院移建之役,臣意則必欲不煩民力而爲之,故尙未完役,誠爲可悶矣。上曰,幾何爲之?大家已作乎?明翼曰,作十一間,而各邑合力作之,幾盡爲之矣。且墻垣,前日則有之,而到今移設之後,似當新築,而勢難使各邑築之,使戶曹爲之,似宜矣。上曰,戶判爲堂上,從便爲之,可也。上曰,京畿民間,何如?明翼曰,以鋤後亢旱時,各邑文狀,言之,其所憂慮,誠無不到,及其十一日雨澤之後,臣以其十三日出巡,則野色頓勝,誠爲可幸,而至於峽邑之民,過加驚憂,至以辛、壬所無之慘,爲言矣。上曰,辛、壬年則峽民好過矣。頃者柳健基所達,爲然,而大抵畿民之可憐,有異於他道。他道道臣,用五分之力,則卿當用十分之力,爲念,可也。上曰,還上徵捧,見其勤慢,治其守令,爲宜,至於守令,各私其邑之心,亦爲申飭,可也。此皆道臣,爲民用力處,各別爲之。明翼曰,畿邑守令,皆是京華有勢家人,而邑皆殘劣,與饒腴異,故不欲久於官次,多有抛棄,而不肯爲者,是爲悶矣。興慶曰,身爲守令,豈有如此乎?明翼曰,以今安城郡守趙榮祿事,言之,軍政、殺獄等事,非不能而然也。上曰,道臣有黜陟之權,此後如此守令狀聞,則豈特勅勵而已乎?當各別治之,操縱在卿矣。顯命曰,趙明翼所達安城郡守之言,大失事體矣。旣不能御管下守令,至煩筵中,方伯事體,不然矣。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軍政,幾何爲之?明翼曰,纔過陵幸,連有陵寢奉審及他餘公故,姑未磨勘矣。上曰,軍政,在於守令,卿則善御守令,可也,而予非以剛猛,導卿也。宰臣以弱爲言,寬猛相濟爲之,可也。寅明曰,靈城君朴文秀所管,嶺南煮鹽事,其時令臣句管,而臣以不當侵官之意,仰達矣。其中鹽價錢所貿,牟一萬石,添補安興軍餉次,劃送湖西,而以臣句管湖西之故,使之主管,臣已以送船運來之意,分付湖西矣,聞煮鹽已畢。蔚山、金海兩處鹽,合爲一萬六千餘石。貿牟鹽計除後,餘數必近萬石,未知來頭,作穀幾石,而前左兵使宋徵來,今已遞來,更無句管之人。道臣旣不自初句管,事出他手,則人情易於忽視。雖聞有次知別將輩,而極涉虛疎,主管區處之道,宜下詢大臣,而自巡營檢飭之意,亦宜申飭矣。興慶曰,得見宋徵來在營時報狀,則煮鹽旣已畢役,而未及發賣者,作錢貿穀等事,令差員,大丘府檢飭別將之意,爲請,故以依施題送矣。徵來今已遞歸,分付本道之臣,使之檢察申飭,而京司則依前定奪,使宋寅明句管,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畿伯來。明翼復進伏。上曰,聞句管堂上之言,畿伯數千石之辦得,誠爲可嘉。當初下敎,蓋欲作之不已,必有來效,故爲敎矣,有志者事竟成矣。京畿雖疲弊,如欲爲之,猶勝於在家節愼,凡百且留意,則自然收聚。勿爲安於小成,加勉爲之,可也。所得之穀,名爲何穀,而置於列邑乎?戶曹錢所貿者,則當名爲戶耗,而此則當爲營耗矣。明翼曰,置之列邑,而上敎爲當矣。寅明曰,畿營有可慨者,所謂移營錢,給債殖利之際,皆入於兩班家,年年因置,多有未捧者矣。上曰,移營錢,何時作耶?興慶曰,北漢新設時所創也。上曰,其來不久矣,中間不善分給者,非矣。上曰,他臣無所達之語乎?宗城曰,觀武才,乃慰悅軍情之事也。令下之後,內外武士擧聳動,而第聞初試之數,比前倍多,賞格之數,不啻倍之云。射者得中,知之不難,而至於雜技高下難的。國之所重,在於賞罰,而恩竭則慢,亦不可不念,此後則申飭,恐爲得宜矣。上曰,雜技與弓,有異,若或有牲gg栍g不均之事,豈勸奬之意乎?此則飭勵者。今番則以十年後初行矣,雜技皆落點,故試數果多,而頒賞亦隨矣。爲經費之臣,雖或有惜,此亦非體君父慰悅之意,而越職煩達,極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宗城之言,出於憂愛至誠矣。上曰,吾非不知有意而然矣。寅明曰,臣有所懷敢達矣。自上招見軍任諸臣於禁中,事體恐或有不然者矣。上曰,吾非不知,先朝招見行首宣傳官。其時只宣醞五軍門大將,別將以下則自外爲之矣。先朝禁軍別將尹愨,宣召入熙政堂宣醞,此豈常有事耶?其時七番禁軍將,亦皆同參入侍矣。廷濟曰,庚辰年春塘臺試才時,文書取考則戶曹所入,只三十同木,而今番則至於一百餘同之多矣。蓋恩賞過濫,則不可不念,宗城之言,是矣。珽曰,國之權,唯賞罰而已,賞濫則倖門大開。以李廷濟所達,見之,今番賞格,比前太多。殿下往往不惜賞典之擧多矣。請還寢李宗城推考之命。上曰,儒臣之請,還多事矣。予於頒賞之前,爲其不足,問待令多少,而頒賞之後,不問所入者,蓋有深意,而戶判比前論其所入之多少,豈慰悅之意乎?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亦以試官見之,則雜技試才,皆曰上下、上中云,臣問之,則曰聖上,旣欲慰悅將士,故如是云云矣。瑜曰,今番則比前初試,額數倍多,額多則賞廣,勢所然矣。上曰,七千八百矣,而各色雜技,竝入故然矣。瑜曰,初試節目,則守禦、御營、摠戎所屬及閑散,有廳軍官爲言,而及見單子,則東西無屬處閑良,皆入其中矣。上曰,今番儒生試取對擧,旣定三百初試,則他閑良之入,宜矣。陽來曰,再昨年祈雨祭,社稷壇幸行時,刑曹、漢城府,拘留間革罷事,分付矣。刑、漢兩府,或有不得已拘留之事,則知家於閭閻,誠爲大段難處矣。上曰,秋曹旣有囹圄,何用拘留間乎?且旣罷之後,何庸復乎?寅明曰,內局,乃保護之地也。事體之至重也,明矣,而近來掖庭別監,種種往來於內局,與入直掌務官,言詰鬪鬨,至於擾亂廳中之境,事極可駭。令政院査治,何如?興慶曰,臣亦聞之矣。別監輩少不如意,則必辱掌務官輩,其在事體,査治,宜矣。上曰,依爲之。掌務官、禁漏官輩處,別監自有催促之事,則此是令行之處,而鬪鬨則可駭矣。{{*|出擧條}}。諸臣更無陳達,承史退伏席次,大臣方欲退出之際,上有下敎語,承史急趨進伏。珽曰,上,下敎之際,承史未及進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日昨所封進生熟鰒,色味俱變,不可近口,極爲寒心。莫重享上之物,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駭然。內醫院所封物饍,提bb調b無知味看品之事乎?此後則藥院,各別申飭,可也。提調宋寅明曰,提調元無知味看品之例矣,前規誠怪矣,而聖敎極嚴,不勝惶恐矣。都提調金興慶曰,內醫院,異於司饔院,本無提調監封之事,而今此所封進生熟鰒,色味俱變之事,極爲驚駭。當該封進官員,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善積僉使朱景晦,淸江僉使金俊輝,濟物萬戶金鎬。 ○金聖運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引避退待,或未署經,或未差,連日闕啓,事甚未安,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涉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引避退待、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尙未膺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考試事,晝仕出去,而日咎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邊將留待。 ○以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韓師得曰,留待邊將引見時,輪對官,同爲入侍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留待邊將引見。 ○備忘記,傳于金聖運曰,莫重筵敎,特推趁不書入,其在事體,極爲稽滯。當該入侍承旨,從重推考。 ○北兵使狀啓,以犯越之變,惶恐待罪事,傳于韓師得曰,勿待罪事,回諭。 ○傳于韓師得曰,近來筵席不嚴,曾已飭勵,而猶若前日,此已寒心,而入侍諸臣,非老臣若侍講者,則奏事之外,乃皆俯伏,而今則或兩手距地,頻頻仰視。國朝規式,若改則已,不然事近無嚴,亦且未安,而入侍承旨,亦無請推,其亦未安,今後則別加飭勵。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和順翁主出閤,當於今十二月爲之,令該曹擇日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九日巳時大吉,二十日午時平吉,二十六日午時平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十九日定行。 ○以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傳于金聖運曰,犯越査事未了,又有此擧,已極駭也,而身爲守令,身自犯之,尤極痛駭。令該府李晩白卽爲拿處。仍傳曰,分付該府,卽爲擧行,而勿出朝報。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禁衛營哨吳倬,《將鑑博議》初卷不通,北部主簿趙世豐,《論語》初卷不通,竝請推考。傳曰,允。 ○李德壽,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今方設廳釐正,本寺郞廳,例當逐日看檢,而工役頗繁,以數小郞官,有難速完,誠爲可慮。癸卯、乙巳年,俱有郞廳加出之例,前郡守李益炯,精通譜法,依舊例加出,付軍職冠帶常仕,而且書寫之役,亦甚浩多,決難以忠義二人,趁速書出。忠義一人加差,亦爲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明日晝講爲之。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尹鳳九在外,持平權一衡未肅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任珽、兪健bb基b等,處置箚曰,引嫌而退,職在執法,書進晩到,雖緣情理,有損臺體。請執義李著遞差。答曰,依啓。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痼疾纏身,劇歇無常,痰塞則爲鬼,痰降則爲人,出入死生,殆至五旬,而作一籧篨,望斷起動。此雖臣十數年,如期必發之病,而未有如今年之彌久彌篤,蓋以年邁氣衰,不能與病爲敵而然也。醫之見者,莫不危之,臣亦自分爲癃廢之物,而只以樞府恩除之久未祗肅,方惶霣罔措矣。迺於千萬夢想之外,忽叨西銓新命,臣於病裏,蹶然驚起,誠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本兵之長,爲任至重,苟非才智威望,壓倒一世者,莫宜居之,念臣庸愚譾劣,無所知識。凡於一切世務,瞠乎若瞽者之丹靑,時或不得不隨諸臣之後,參聞廟堂之末議,而尙不勝其歉愧。況此戎垣重務,豈是拘儒之所可曉解者乎?生平目未接一卷半卷兵書,臨陣强爲節制,則一軍之竊笑,固不可論,而其於詰戎之政,果何如也?且今京外武士,其麗不億,一窠之出,爭占者雲集,雖使有力量,有公眼者當之,誠無以審擇而副公議,如臣蹇劣,顧何能甄別賢愚,稱塞職任,以毋負我聖明委寄之盛意也哉?自有新命以來,有若千匀重擔,着在身上,憂悸震駭,罔知攸處。伏惟聖上父母,於臣父之於子,何嘗强其所不能,使之狼狽重陷於罪戾,而莫之恤乎?百爾思量,萬無一分堪當之勢,況臣病情,如上所陳,沈淹床席,與死爲隣,戶闥之外,尙不得隨意投足,束帶趨承,斷無其望,而喉司不諒,鎭日請牌,聖明又不以違傲加罪,惶澟悚蹙,無地自容,玆敢力疾號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人器之不稱,病重之實狀,亟命遞罷臣授職名,俾得以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司馬新命,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令本兵之長,其不久曠。 ○持平權一衡疏曰,伏以臣,至愚極陋,最居人下,而猥蒙聖恩,屢玷言地,非不欲殫竭心力,以贊我聖上樂聞之盛意,而第臣賦性狷隘,全昧涉世之方,處地孤畸,亦多僨身之憂,則不得不退守括囊之戒,自速刑墨之誅,慙負初心,撫躬自悼,間者待罪下邑。不但私分之粗安,實獲反哺之至願,到底天恩,糜粉難酬,而違離軒陛,倏已五年,瞻天望聖,愈益耿耿,不自意螻蟻賤臣,至煩聖念,向日筵敎,迥出尋常,惶感跼蹐,措躬無地。卽者柏府新命,又出夢想之外,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伏聞,頃日東堂試官,擬望之際,爲其時銓郞尹汲所枳云,雖未知其所枳塞,有何所據,而爲世齮齕,乃至於此,則莫如閉戶斂跡,以避其鋒。日昨騎省除命,適下於親臨帳殿,變通侍衛之時,不敢以區區情勢爲言,且急於一覲耿光,黽俛出肅,仍參兩日衛班,而勢難仍冒,卽爲呈遞,則況且臺憲之職,非比郞署,尤豈有一分冒出之理哉?昨於天牌之下,未免坐違,而聖度天大,猶靳例勘,臣尤惶蹙,不知所出。噫,前有咫尺之守,後有睢盱之人,聖恩罔極,而圖報無階,惟以違傲爲事,臣分掃盡,而莫知變動,臣之情勢,其亦窮且蹙矣。玆於再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終難承膺,略陳危悃,自外徑退,臣罪尤萬萬難續矣。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全所守,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若此等世,若此等事,若此是爲嫌,其將用若何人?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下直邊將,留待引見。輪對官同爲入侍,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柳綽,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善積僉使朱景晦,淸江僉使金俊輝,濟物萬戶金鎬,宗廟令李命稷,漢城判官李世聃,司評金相良,瓦署別提柳松心,東部主簿李垕培,以次入侍,承史先爲進伏。上命輪對官以次進。宗廟令李命稷進伏。上問職姓名。命稷以其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命稷達曰,初授職康陵參奉,遷司圃奉事,遷本署直長,出六爲司僕主簿,相換禁府都事,歷聞慶、丹陽、林川等三邑,見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命稷達曰,本署異於他,該司兩殿奉審之外,無所掌矣。上問所懷,則曰無有。上次問漢城判官李世聃職、姓名,仍問其履歷。世聃達曰,初授崇陵參奉,以懿陵監造官陞六,爲濟用主簿,移氷庫別提,司評,歷歙谷縣令,又除氷庫別提,移軍資主簿、禁府都事、監察,見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所懷,則曰職掌則版籍,而所懷則無之矣。上問掌隷院司評金相良職、姓名,又問履歷。相良曰,初授敬徽殿參奉,積仕於奉事、直長,以氷庫別提出六,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所懷。相良曰,職掌則京外奴婢,而所懷則本院堂上,頃已疏陳,更無所達矣。東部主簿李垕培職、姓名、履歷仰達後,上問職掌。垕培曰,閭家奪入道路、橋梁、里門警守,癘疫摘奸等事矣。上曰,民戶幾何?垕培曰,元戶五千六百四十一戶,人口二萬六千九百六十一口矣。上曰,男丁幾何。女丁幾何?垕培曰,男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女丁一萬三千八百二十矣。上曰,閭家奪入,漢城府文狀中,每以無爲言,果無耶?垕培曰,部官,三日一次摘奸,京兆郞官,間五日摘奸,而實無現捉矣。上曰,閭閻間近無出幕者乎?垕培曰,無之矣。上問所懷。垕培曰,東部所掌居民,三十八契,而皆是罷契,只有完契十四,而應役之戶數,不滿百。近來坊民輩,投入於各軍門、諸上司,只餘貧殘無依之類,責應坊役,生事之弊,比比有之,故臣已稟于右議政,方欲變通矣。且部官,比則守令也,京兆,比則方伯也。諸各司,若有擧行之事,則移文京兆,使京兆,申飭擧行,事理當然,而近來各司,直捉部隷,鞭扑狼藉,部隷之以此逃走者,前後相續,生疎之類,每每生事,當部誠無貌樣之道矣。上曰,頃於朝參時,已處分矣,各軍門諸上司,當爲坊役者,依前日朝參時下敎,自備局,申飭出役,可也?{{*|榻前下敎}}上又問瓦署別提柳松心職、姓名,又問履歷。松心曰,初爲吏文學官,積仕六十朔,陞西壁引儀,丁憂旣除之後,復爲製述官,八年隨行,乃於本月初三日,都政出六,爲本署別提矣。上問職掌。松心曰,本署年例燔瓦,一百八十六訥,土木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斤矣。上問遺在幾何?松心曰,遺在五百五十三訥八百餘丈內,流來無面,二百二十三訥八百餘丈矣。松心退伏之際,上親見其年老,特問今年幾何?松心曰,七十矣。上命下直邊將進伏居首者,先爲進伏。上問職、姓名。奏曰,善積僉使朱景晦也。上問履歷。景晦曰,曾經權管別將,戊申從張鵬翼出征,爲軍餉次知,仍爲摠戎廳敎鍊官,忝叨本職矣。問所懷。則曰下去後,當與主帥,相議啓問矣。上次問淸江僉使金俊輝職姓名,又問其履歷。俊輝奏曰,臣本以訓局編伍之卒,擢爲旗牌官,爲萬戶,復爲訓局知彀官,出爲西生僉使,五考五上,又以善治善賑,繡衣褒啓,又爲訓局知彀官,以久勤得除是職矣。上問所懷。俊輝曰,淸江爲鎭,聞甚不成貌樣云,當議于帥臣,以爲成樣之計矣。上次問濟物萬戶金鎬職姓名,又問履歷。鎬曰,癸卯年出身,以禁衛哨官久勤,待罪本職矣。上問所懷。鎬曰,邊鎭重地,不可遙度,臣到任後,當議于帥臣處之矣。承旨進伏,宣諭于三邊將。宣諭畢,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以次入侍。上命玉堂上番,讀《名臣奏議第一百五十四》編。珽進讀,自魯哀公問於孔子,止以嗣恭爲兵部尙書。上命下番讀之。健基進讀,自德宗興元元年,止武得守其位。上命假注書讀之。綽進讀,自武宗立召淮南節度使,止顔、冉豈有是哉。上命兼春秋讀之。兌和進讀,自宋眞宗咸平六年,止爲陛下惜之也。啓白進讀,自至和元年,止惟陛下裁擇幸甚。讀畢。珽起而伏曰,孔子對魯哀公之言,稱衛靈之好賢如此,而以《家語》,色在雁之語觀之,靈公之好賢,眞是葉公之好龍矣,當面不能知夫子之聖,何足以好賢言之乎?此其無好賢之誠,而爲好賢之名故也。此等處,後世人君,可爲鑑戒矣。上曰,以大體見之,靈公勝於哀公矣。然故孔子之對哀公者,如此矣。珽曰,田子房,笑文侯之鍾聲,不比其言,誠好矣。上曰,堯、舜之世,韶簫九成,鳳凰來儀,聖君之世,自然音律和矣,此云誠信,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人爲吉人,豈不誠好,而近來人不如古,無誠信好善之士,豈不慨然乎?珽曰,上敎如此,凡在群下,孰不欲爲吉人,而以下段觀之,此在導率之如何耳。主明臣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爭正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此之謂吉主,人君爲吉主,則人臣自當爲吉人,此兩段,政是上下交勉處也。上曰,以下段勉戒好矣,當各別留意矣。珽曰,褚遂良之於唐太宗,千載之下,可以想像其君臣之間矣。上曰,飛鳥投人,人自憐之之義,儒臣何以看得乎?予則謂遂良,爲太宗骨鯁之臣,有若飛鳥之依人。語曰,山鷄野鶩,家莫能馴,飛鳥本非近人之物,而自來投人,其意似以飛鳥,喩遂良也。珽曰,聖上看得超出千古矣。珽又曰,唐德宗,不覺盧杞之姦,豈非昏暗之甚者乎?上曰,卽今若臣下,比其君於桀、紂,則當爲大不敬矣。健基曰,德宗幾悟其姦,而終不悟,可慨也。上曰,德宗自初至終,見欺於杞而止,何謂幾悟乎?健基曰,宋時發明朋黨之說,多矣。有君子黨,有小人黨,不可不洞察而明辨也。至於今日之黨,殆同牛、李之黨,牛黨有可意者,不當者,李黨亦有可意者,不當者,時君若祛其諸黨中不當者而用之,則似爲得宜矣。上曰,自古有黨字,故後世有朋黨,甚可慨也。在今則但曰,君子,從君子,小人,從小人爲言,朋黨二字,則滅之可矣。李膺、陳蕃之徒,皆過於偏者也。牛、李之黨,各有君子小人,其時若合而用之,豈不好乎?珽曰,調濟朋黨之道,唯在君上,導率建極矣。上曰,建極爲言,吾實未曉也。近來時臼之人,皆謂之君上建極,何以則爲的當建極耶?健基曰,建極云者無他,乃大中至正之謂也。人君若大中至正,則群下莫不一於中,而止於正矣。上曰,下番之中正二字好矣。中正之中字、正字,極有味,當各別存心不忘,此後則以中正爲言,勿說朋黨,可也。珽曰,以田錫狀辭觀之,近來亦有類此者,敢達矣。譏察之弊,八路同然,監司則譏察於列邑,守令則譏察於村間,皆以譏察爲明,而其所遣譏察者,或受賂物,或售私憾,故實狀則監司,未能的知,爲弊轉益不貲,實非盛世之美事矣。上曰,頃者畿伯辭朝時,以明黜陟之意,分付則陳達語次,有僧人云云之說,予聞而異之,而未知何語矣。今聞儒臣之言,果是譏察事矣,近來道臣中,亦有此事,而承宣及下番儒臣,有所知聞否。尙賓曰,近來各道道臣之送人廉問於各邑鎭堡,實有弊端矣。古則道臣,以守令之身,言文牒、田軍、詞訟、糶糴等事,臧否黜陟矣。今則使官吏免役者,分遣譏察,黜陟殿最,一任此輩之口,此輩豈皆忠信不欺者乎?一從守令、邊將,接待之厚薄,以爲毁譽之資,至於僧徒,則稱以營門差遣,間或有徵索之擧云,誠爲近日痼弊矣。健基曰,上敎至此,臣安敢有所聞,而不爲直達乎?臣曾聞朴文秀爲慶尙監司時,多行譏察,譏察軍使喚者,其數頗多,趙顯命則雖不至如文秀之多行譏察,而亦時爲之,卽今平安監司朴師洙,亦多用譏察云矣。珽曰,不必以某某,擧名陳達,卽今諸道方伯,擧皆爲之矣。健基曰,旣有所聞知,則上敎詢問之下,何可有隱乎?近來爲方伯者,果皆有此事矣。蓋以其譏察之故,一路事情,果能周知,不爲無補於監司治績,但譏察爲名,終非盛世美事矣。上曰,方伯頻接守令,旣察其人物,又觀其文報,可知其治否,何必譏察爲哉?儒臣旣已陳達,以此出擧條,申飭,更勿譏察,可也。健基曰,朝家之禁其譏察,實爲美事,而但以文報人物,亦安能的斷其治績能否乎?或以親信軍官之忠實不欺者,一番廉察,亦似無妨。且以此出擧條頒布,其於聽聞,煞有如何?道臣輩,若聞此筵敎,自當止之,似不必出擧條頒布矣。尙賓曰,儒臣所達,得體矣。上曰,勿出擧條之言,誠有所見,可謂得體矣。近來筵說,雖有禁令,此則勿秘詳傳,而筵說若不善爲書出,則道臣輩,或錯聽訛傳,而有引嫌者,筵說詳悉善爲之,無使道臣,引嫌,可也。副應敎趙迪命待明朝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興海郡守金重萬,甘浦萬戶張汝錫,蛇梁萬戶曺聖和,所己萬戶元慶遂。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權一衡未肅拜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廳府言啓曰,副摠管朴璜,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受由、式暇、在外外,未肅拜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司憲府掌令尹志遠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應敎趙迪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下直守令及邊將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守令、邊將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更待下敎爲之,而留待則爲之。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姑待下敎更稟。 ○又啓曰,假注書柳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姑爲許遞,何如?傳曰,允。 ○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濟用監牒呈,則判官權定性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朴樞爲執義,李顯良爲持平,趙顯命爲知義禁,李瑜爲同義禁,洪鉉輔爲漢城左尹,海淸守桱爲司饔副提調,李喆輔爲修撰,尹彙貞爲濟州牧使,沈景鎭爲義盈庫直長,李秀春爲軍器判官。養賢庫奉事單康侃,奉常奉事單金道元,別兼春秋二單金漢喆、趙榮國。 ○吏批啓曰,新除授濟州牧使尹彙貞,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左承旨洪尙賓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金漢喆付副司直,李益炯付副司果,金弘澤付副司正。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卽爲牌招,使之速完翰薦,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則李晩白罪狀,狼藉難掩,誠極痛駭。已有拿處之命,而因傳旨之未下,姑未發捕,此不可以泛然罪囚,循例拿來,而晩白交龜屬耳。必方在道,分付道臣,知委於所經各邑,晩白行到,卽時捕捉着枷,以爲定差員,押領上送之地,道臣、帥臣勘處事,後日登對時,稟處。而北伯狀啓啓下,聞在曉頭,政院之出付備局,在於午時,如此緊重文書,稽緩出納,殊極可駭。當該承旨,先罷後推,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李晩白罪狀之狼藉,固已畢露於方伯狀聞之中,而其餘犯越諸罪人,多不就捕,犯越情節,亦未及明覈,而鳥銃被捉之招,四名渰死之事,俱係緊關,而脈絡事情,猶欠詳悉,爲先別定禁軍,罔夜下送,分付道臣,使之更加詳査,星火啓聞,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二日,學生鄭胤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茂山前府使李晩白,卽爲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新府使李廷彬,纔已下去,而李晩白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德源前府使金翰國,咸興前判官朴弼敎,吉州前牧使金應福,茂山前府使閔鎭斗等,依例拿處事,允下矣。朴弼bb敎b、金應福、閔鎭斗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翰國時在忠淸道忠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日馨,以還上反作事,拿囚矣,仍前罪目,還發配所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于京畿坡州牧馬山驛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趙榮國疏曰,伏以臣,今此別兼差出之命,蓋軫史職之久曠,要爲新薦之速完,則如臣無似,又復代斲,雖極可愧。格例所拘,不敢爲規免之計,而第伏念別兼之任,雖曰一時權付之職,自前與本館堂上,例有相避之法。副提學臣閔應洙,卽臣同姓三寸姑母夫也,左副承旨臣韓師得,卽臣妻同姓四寸兄也。副學承宣,例兼春秋,與臣所帶之職,自有應避之嫌,當在必遞之科,玆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以三朝舊物,際遭休明,一退丘壑,便訣堯、舜,甘心與木石同居,禽鳥共棲,夫豈樂爲哉?邦有道而穀,臣之所恥,器過盈則覆,臣之所戒,與其無所報效,得罪於聖明,無寧斂歸窮寂,不失乎本分,斷斷其愚,有如守株,一心自矢,九死靡悔,以致睽違軒陛。積有歲月,有時回瞻雲闕,寸丹徒激,或憑夢而昵侍,逮寤言而自悼,乃於千萬意望之外,賤息翼輝,濫蒙天恩,唱名春臺,道路聳聽,村閭動色,此於臣身,添一過福,天槪鬼忌,理所必至,臣一念憂懼,愬愬乎履虎尾也。但中心所自幸者,萬一臣之子,匪躬效力於國家,則臣之未報答於前者,容可蘄幸于後也。拆號日聖敎,人或有來傳于臣者,臣竊仰天鑑,俯燭乎下情,一倍惶感而已。繼而臣之子,自前席退歸,口誦天語諄諄懇懇,至有思見爾父之敎,臣承聽未竟,感涕隨零。臣負罪如山,而隆恩厚渥,曠絶千古,一身死生禍福,寧有所顧恤哉?義當卽日趨造,一瞻天顔而退,不幸身縈奇疾,偏枯不利之症,遇寒陡劇,僵臥㱡㱡,房闥內亦不能隨意起動,顧何能致身於京輦之下哉?欲起還仆,撫躬悲殞,蠢然若不知君臣之大義,恝然若不省恩數之可感,區區戀主之誠,曾犬馬之不若,悠悠天地,此何人哉?只有顯被罪罰,然後臣心可安,王法可伸。伏願殿下,亟削臣見帶敦府職秩,仍命攸司,議臣之罪,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頃者特諭卿子者,意非偶矣,則若是辭焉,豈不過也,而分義道理,其亦是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 ○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守令、邊將,留待引見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興海郡守金重萬,所己萬戶元慶遂,蛇梁萬戶曺聖和,甘浦萬戶張汝錫入侍。上謂重萬曰,前已入侍,七事則不問,而今番命以太守者,意非偶然,努力爲之,可也。重萬曰,字牧之任,臣不敢當,而前後聖恩罔極,今日下敎如此,惶感之極,不知所達。臣雖無才能,謹當盡心竭力爲之矣。上曰,頃赴西關而卽遞,又赴北關而卽還,吏治則便是初也。雖或不免於生疎,而勤則無不可爲之事矣。重萬曰,惟當至誠不怠矣。上曰,興海爲幾日程耶?重萬曰,距京九百三十餘里,當爲十日程矣。必寧宣諭,又宣別諭。重萬起伏,中使傳賜物,重萬跪受。慶遂進伏。上問職姓名,慶遂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慶遂曰,以守禦廳敎鍊官久勤,得拜本職矣。上問所懷,慶遂曰,未赴本鎭,姑無可達之事矣。聖和進伏。上問職姓名,聖和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聖和曰,以御營廳敎鍊官久勤,初除本職矣。上問所懷,聖和曰,無可陳之事矣。汝錫進伏。上問職姓名,汝錫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汝錫曰,以禁軍三十二年久勤,得拜本職矣。上問所懷,汝錫曰,別無可達之事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美錢僉使蔡仁海。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美海僉使gg美錢僉使g蔡仁海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權一衡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卽伏聞醫官所傳之言,聖候自數日來,有微感之氣,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當進之劑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再昨夜召對時,開牖觸冷,雖有感氣,不至大段矣。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同副承旨金聖運,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呈辭入啓,或未署經,或未肅拜,連日闕啓,事甚未安。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副應敎趙迪命,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修撰李喆輔,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備局坐起進,左承旨鄭羽良進。 ○李德壽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承旨,李裕身爲西原縣監,宋堯和爲靑山縣監,吳遂燁爲濟用判官,趙尙絅爲軍器提調。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外司進,右承旨韓師得進。兵批,承旨啓曰,判書未肅拜,旣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觀同副承旨金聖運所陳,當初誤下金吾,雖有不察,旣卽分付,非遲滯政院者,下推則過矣。左承旨洪尙賓,不過更書三字者,雖自首實,若頃日都承旨自首,則旣知本事,雖曰薄勘,亦不可糢糊,同副承旨金聖運遞差,左承旨洪尙賓,雖出其代,傳旨爻周,勿罷。 ○傳于鄭必寧曰,前左承旨洪尙賓推考傳旨,亦爲入之。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員匠人諸員等,甲寅條災減布,五同四十匹,及時上下事,移文賑廳,自春徂冬,往復支離,而到今回關內,各司災減之代,今姑防塞,纔有筵敎,所得許施云。本院匠布,係是御器燔造之需,事體自別,故在前凶歲,各司減布,雖或防塞,至於本院,必有酬應之例,此出於爲御器重事體之意也。且燔卒輩,元無農業行商之事,長立燔所,一年仰賴而資生者,只是保布,而其所應食之布,所得受食,則渠等之稱冤,爲如何哉?請令賑廳急速上下,俾完燔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羅左道災傷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順天前縣監南渭老,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南渭老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斃云。故干連各人等,自本曹,捉囚推覈,而所謂士夫,監察柳鼎茂,移義禁府,拿囚後,移文京兆,使之初覆檢驗,則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矣。又因柳鼎茂兄益茂呈狀,自本曹草記三檢,則二尙傷處,非但杖痕,亦多有被打之傷處,而被告人文聖徵則以爲柳奴成奉,因二尙之淫戲其女,而與之相鬨,末乃告訴二尙於其上典柳監察,捉去二尙,打臀二十五度,四日後致死,而渠則元無歐打二尙,告訴柳監察之事云。成奉則以爲,二尙醉臥聖徵家抹樓,故聖徵,發怒歐打,則二尙走出,移怒於渠,扶曳亂打,故渠與聖徵,同爲執捉二尙,訴其上典,打臀十五度云,而各自發明,終不吐實,故竝加嚴訊究問,則互相推諉,姑未歸一矣。以前後檢狀及彼此招辭觀之,受杖被打,俱有顯跡,其中要害緊重處,當爲元犯,則歐打受傷,揆以事勢,似有重於臀杖,而第聖徵成奉,雖皆以鼎茂末梢打臀之事,直招其最初打傷實狀,則皆推諉不服,其時鼎茂,旣聽訐訴之言,而打臀二尙云,則杖傷一款,雖不可自辨,而其訐訴人所犯之輕重,則必當詳知其誰某。以此辭緣,嚴問於柳鼎茂處,回移憑處之意,分付該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同副承旨金聖運疏,旣已處分還給。 ○同副承旨金聖運疏曰,伏以臣,病在阿賭,性又鈍滯,出納重任,非所堪宜,而徒緣感激恩命,冒沒承膺,入院未幾,露拙多般,惶愧悶蹙,若無自措矣。此際因右僚,罷推現告事,尤有所慙恧不安於心者,玆敢據實自首焉。再昨日午後,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入來,卽爲捧入,而其日四更後,復啓下狀本於本院,臣以該房,書塡判付,而初以啓下備邊司書出,則院吏告以傳旨內,有令該府拿處之敎,此狀啓,當下金吾云。臣以啓下公事,時刻爲急,不及相議於伴直右僚,只依院吏所告,改以啓下,義禁府書出,而昨日廳坐罷後,臣則以病出直矣。臣出來之後,院吏始覺其誤下,禁府推來狀啓,則左承旨洪尙賓,改書備邊司三字,卽付備局,其時則廳坐纔罷後也。洪尙賓慮其遲滯,催促出給,在院同僚諸郞,皆不得看過,則至午時,不卽呈納於大臣,似緣備局該吏之中間遲滯,實非右僚之有所做錯者也。右僚雖以忠厚相讓之意,擔當自首,而臣於此,尤不勝驚怪慙歎之至。夫當初誤書判付者,卽臣也。仍此而稽緩於下備局者,亦臣之由也。語其該房,卽在臣身,而至於右僚,則不過一時改書判付之,故先自現告,臣則以最初誤書之該房,倖免於應被之罰,臣心恧縮,爲如何哉?若使臣,初不誤書,直付備局,則固當帖然無事,而緣臣臨事錯了,右僚替受重勘,在臣廉隅,其何敢獨爲晏然乎?謹將其時事狀,仰瀆宸聽,乞與右僚,同被罪罰。且臣自四五日前,腦後生腫,數日以來,毒氣大肆,暈眩疼痛,實有頃刻難支者矣。顧臣情病俱苦,豈有冒出之勢,而卽因本院啓辭,天牌儼臨,分義所在,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鐫削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 ○甲寅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等,至閤外,口傳啓曰,卽今風勢甚不佳,勿爲出御,引入於便殿,何如?答曰,依爲之。入侍後,興慶起伏曰,啓辭批答,已知之,而向來連日勞動,故每用憂慮矣。今承欠安之敎,驚慮當如何?上曰,日候猝寒,而再昨召對時,盡開左右門,不覺之中,寒氣透入,而有此感候矣。興慶曰,無頭疼之候乎?上曰,無頭疼之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似厭,而寢睡無減矣。寅明曰,失音至此,感氣不輕,金銀花茶,其已進御乎?上曰,昨夕進服一甫兒,則身頗熏熏,仍爲入睡矣。興慶請令醫官入診。醫官等,以次入診退伏。聖徵曰,脈候左三府乍沈,重按則帶數右脈亦數,大抵有微縮之候矣。信曰,脈候左則沈而數,右則不沈而亦數矣。玉音異於平時,雖無頭疼,而或有眩氣乎?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起鵬曰,脈候左右,雖不太數,而大體皆沈,而無調淸之氣矣。德履曰,脈候左右三府,俱帶數而少闊氣矣。世選曰,脈候左三府,比右脈本弱,而卽今稍數,右邊關脈、寸脈似闊,感候必以膈痰而然矣。興慶曰,臣等退去,與諸醫議定當進之劑,何如?上曰,無頭疼、眩氣,而眉陵,似有不平之氣,其將以痰而治之耶?以寒氣而治之耶?不必用湯劑,以茶飮在此,議定,可也。興慶曰,自再昨不寧,已至三日,茶飮則似難責效,進御湯劑爲宜矣。聖徵曰,茶飮太輕,發散似重,只以解表之藥,進御爲宜,故與諸醫相議,則皆以爲人蔘羌活散,加紫蘇葉一錢用之,爲宜云矣。上曰,人蔘羌活散,不峻耶?聖徵曰,此乃傷寒初程之藥,本非峻劑也。信曰,聖敎雖不爲大段,而眉陵不平之氣,有日後眩氣之慮,不可不急用解表之劑,人蔘羌活散,似爲當劑矣。起鵬、德履、世選皆曰,雖有感氣,常有痰候,此藥非太散之劑,進御宜矣。上曰,此藥劑入,可也。寅明曰,經筵有更待下敎之命,故因而慮之,而昨日入侍承旨以爲,不知有不平之候,故亦不以爲慮矣。上候未寧,至於三日,而今始知之,實爲惶恐矣。上曰,昨日則不如今日,承旨宜不知矣。今番已以晝講下敎,故不得已言于醫官,若不然而爲溫繹時,則其間自然和解,不必使卿輩,知之矣。寅明曰,待罪藥院之臣,聖候有欠安節,而每不得趁卽承聞,此甚悶鬱矣。興慶曰,北道犯越事,極爲驚駭矣。上曰,李晩白何如武弁耶?興慶曰,此是曾經宣傳官都摠府者也。窮民爲生計犯越則無怪,而渠以堂上武弁,身爲守土之臣,作此怪駭之擧,極爲寒心矣。寅明曰,貪虐不法之守令,或有知而置之者,而豈有躬自犯之,如晩白者耶?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也。上曰,旣給鳥銃,則其不放殺,有未可知,此甚可慮矣。狀啓有判付,而自政院勿出朝報耶?興慶曰,不出朝報矣。上曰,道臣、帥臣,則後日登對時稟處,而此罪當如何耶?興慶曰,向者宋眞明罷職及兵使拿來,處分過矣,而此亦終豈無罰耶?上曰,李晩白,無中路亡命之慮乎?興慶曰,旣犯死罪,亦不無慮,故草記已令所在處狎送而允下,故卽爲知委矣。上曰,此當爲咨文耶?興慶曰,頃日先事之慮,反有弊,當觀末梢而處之矣。寅明曰,姑不分明,故監司則自營門査處,北評事則往于茂山査處事,已發關,分付矣。興慶曰,平問之下,其所納款,猶不可信,而若使晩白,平日淸白,則寧有如許事耶?上曰,晩白之交代李廷彬,則何如人耶?寅明曰,李廷彬,曾經水使,而稍有淸名矣。上曰,予曾見其人,似不凌厲矣。寅明曰,臣則取其淸而用之矣。興慶曰,誠以淸白自持,則斯過半矣。寅明曰,別兼春秋趙榮國之疏,當稟處矣。上曰,此事何如耶?寅明曰,自前別兼春秋,與承旨及知事同知,或有親嫌,則承旨與知事同知,必爲許遞,蓋別兼春秋,則變通無路之故也。此當稟於筵中,故敢達。上曰,然則承旨當遞耶?興慶曰,承旨則只減下春秋館而已,而至於副提學則無,只減春秋館之規,當遞其職,此非吏曹所敢請者也。趙榮國,若遞則金漢喆,亦必不當矣。上曰,爲別兼春秋,而遞副學,事體不當矣,自副學而有移拜他職之規耶?興慶曰,閔應洙秩是嘉善,或移都憲,或移大諫,無所不可矣。上曰,翰薦雖重,不可遞副學,趙榮國疏回啓,姑爲停寢,可也。德壽曰,凡有疾病,不可不醫藥,而調攝爲上,藥餌爲次。臣雖未知醫理,而爐中之火,得風則起,觸冷感冒,心火易升,聖念雖或有芥滯者,而切戒於心火爲宜。臣久在政院,政令之間,或不無由於心火之事,殿下常以一心,置之虛空之中,則有得於調攝之道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留意。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姑停止矣。寅明曰,藥材俱是經霖者,而卽今所劑,則乃舊材也。五六日後新採,當入來,更以新材,製進,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泗川縣監呂必善,龍媒僉使金達魯,群山僉使白萬柱,乫坡bb知b僉使尹致道,廣梁僉使文壽元,花梁僉使朴泰慶,兔城僉使金鼎弼。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艹乫}}坡知僉使尹致道,廣梁僉使文壽元,兔城僉使金鼎弼等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鄭羽良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再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和解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與昨一樣。湯劑進御,而自昨日入診後,有咳嗽之候,昨入湯劑,仍爲進御乎?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伏承批旨,則以微感之候,與昨一樣,而且有咳嗽之候,昨入湯劑,仍爲進御乎爲敎,湯劑仍進當否,卽當與諸御醫,商議以啓,而夜來症候,必須更爲診察後,可以議定,臣等,卽與諸御醫,入診,何如?惶恐敢啓。答曰,依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府事李台佐藥房入診時,欲同爲入侍事,來詣云矣,敢啓。傳曰,入侍。 ○以都摠管李森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頃者南德夏之無狀,業已洞知,旣嚴處分,批旨開釋,亦且無餘,則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若是尋單乎?再度加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其令行公。 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鎭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李喆輔,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刑曹啓目,義禁府啓辭內,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旣已勘處,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事,允下矣。取考受敎,則中外大小科場借述者,幼學以下,限己身降定水軍,永停文武科云,今此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科場用奸罪人,水軍充定,乃是古例,而以其律輕易犯之,故癸卯年,以邊遠充軍,改定式。今此石來星,罪係借述,則事當依定式施行,況其代述人朴來章,旣爲邊遠充軍,則代述借述,不宜異律,一體邊遠充軍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向遭臺評,而罪名未勘,坐犯違傲,而罰止例罷,蹤地之危蹙轉深,私心之懍惕冞切矣。不自意聖慈,曲加恩敍,遽下,今授以銀臺之職,復置於僨敗之地,臣誠驚惶慙恧,實無措躬之所矣。噫,人言之來,臣不欲喋喋辨說,以傷事面,第其聲罪之語,俱極截峻,論劾之體,有欠白直,則臣於此,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矣。凡堂后擧條之書入,一依筵話,而承宣不敢有所刪改,蓋其所重,在焉故也。向者擧條中三字,當日筵席,大臣言焉,史官記之,及其史官之書納擧條也,諸承旨列坐輪看,依例捧入,其間事實,不過如是,而今乃以官爵塡書,勒歸罪於喉院,至斥以不少留難,肆然捧入,此果成說乎?臣竊異之。仍竊念臣,以積廢之蹤,濫叨近密之職,其齟齬之態,臲卼之狀,已足可羞,而加以痰結右臂,運用甚艱。雖尋常書役,手指閼澁,全不成字,此則聖上之所俯燭。眼病積痼,視物不白,欲雨之夕,秉燭之夜,不能看細書,此則親知之所共憐。夙夜出納之役,所恃者目與手,而今皆病矣,雖欲奔走效力,何可得也?只以如臣至庸極陋,最荷前後殊眷,愚衷感激,他不暇顧,冒沒膺命,黽勉就列,而早晩顚沛,固所自料。果然憲啓諫疏,相繼峻發,罪名狼藉,詆斥轉深,追思至今,餘悸猶存,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矣。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勢,則當此玉候靜攝之中,何敢以瀆擾爲事,而情勢所迫,承膺無路,不得不隨牌詣闕,猥暴血懇,臣罪至此萬萬矣。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忱,亟遞臣新除職名,以謝臺言,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四日,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承批旨,感冒之候一樣,又有咳嗽爲敎。伏未審卽今諸症候加減更何如?上曰,感氣鼻塞之症,似愈而咳嗽之故,喉間疼痛,而今姑不至大段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口味稍淡,水剌自然有異常時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寢睡別無所減,而體膚未暢之氣,終未已矣。興慶曰,眉稜往來之氣,何如?上曰,每於食後,不無其氣矣。興慶曰,惡寒之氣無之乎?上曰,昨日入診時微有矣,今則不至大段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羌活散欲仍進耶?諸醫之議,果何如?興慶曰,自外相議,則諸醫所見,不無異同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昨日左三部沈,而微數矣。今則沈則似愈,數則無異,右三部帶數之候,與昨一樣矣。上曰,昨日則煩渴頗甚,今似少歇矣。興慶曰,引飮則無之乎?上曰,無之矣。信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比昨沈似愈,右三部數候有加,而且以診脈時見之,手腕頗烘熱,伏未知自昨而然乎?上曰,喉乾而欲飮,掌熱若塗糊,大抵未解表,故似然矣。起鵬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順則與昨一樣,而右三部帶數之候,稍似加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比昨稍加,且帶滑矣。世選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與昨一樣,右邊寸關兩脈,終滑大,似有膈痰而然矣。興慶曰,已診察矣,於此議藥,何如?上曰,唯。咳嗽如此,夜則似必加矣。聖徵曰,輪感則咳嗽例症,而昨見脈候,暫有微縮之候,俄又承玉體未暢,大抵喉舌之症,似未分明解表故然矣。上曰,自有感氣之候,且有齒痛,左邊耳下有刺痛之氣,似是其氣,轉入喉中作痛也。聖徵曰,俄聞下敎,猶未分明解表,肥部暫熱,玉體無潤濕之氣,今不可大段發表,以昨日劑入之藥,加乾葛,以爲解表之地則好矣,蔘蘇飮進御亦好,而似大燥矣。上曰,咳嗽始作之時,如老人喘症,苦則苦矣。聖徵曰,曾前咳嗽時,亦先治表氣,卽今如此,姑以前劑加入進御,好矣。信曰,俄承聖敎,且診候,風寒所傷,終未盡發散而然,昨日所進之藥,能治咳嗽,一二貼先爲加入進御,似宜矣。起鵬曰,卽今脈體差浮,咳嗽亦是感氣所售,羌活散,且治咳嗽之症,一二貼加入進御爲宜矣。德履曰,感冒之症,羌活散,終是爲勝,乾葛加入進御,姑觀咳嗽症候,更爲議定則好矣。世選曰,以脈候觀之,右邊寸關脈滑大,痰爲勝,小臣意思,蔘蘇飮進御似勝矣。上曰,金世選外,皆欲以前劑加入,從衆議爲之,可也。興慶曰,聖上過目勤勞,太費心力,以致玉體欠安,誠甚悶矣。上曰,頃日召對,深夜開牖,不無觸寒受感,而且有文書酬應,夜深後就寢,蓋由强意爲之而致此也。興慶曰,受傷之道,多由於强作,此後深思斟酌之道,則好矣。上曰,犯越事,極可悶,舊時邊民犯之,今則爲守宰者,身親犯之也。使其道臣、帥臣,句管査治於事體,如何?興慶曰,自外亦以此事,有所相議矣。上曰,吏判云,茂山府使李廷彬,取其淸簡,而擇差矣,今則不可專以淸簡而任之也。廷彬年老孱拙,如有不虞之擧,其能應變乎?興慶曰,臣則未知其人矣。寅明曰,臣見爲人安詳,曾一任事,亦見其淸簡,豈可以其人,不能辦得,預有所斷定乎?上曰,李判府事來待云,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光躋承命趨出,旋卽偕入。判府事李台佐進伏曰,日寒如此,聖體若何?上曰,方有感氣未寧矣。台佐曰,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別無所損矣。台佐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台佐曰,小臣老病,頓絶人事,久廢問候之節,生不如死,曾於無病時,則間或一覲耿光矣,近久廢闕,犬馬之誠,居常抑鬱。今日伏聞聖候未寧,藥院問安之報,敢此唐突入來矣。上曰,予欲見卿久矣。慮其起動之難未果矣,今見卿顔貌益衰矣。台佐曰,螻蟻之喘,僅僅支撑,今雖入侍,氣息喘短,似未能盡其所欲言矣。仍達曰,玉色願欲瞻望。上曰,依爲之。台佐曰,小臣眼昏,不能詳察矣。上曰,卿坐。予亦欲見卿面矣。台佐起坐。瞻望訖。上曰,見卿之面,猶勝於俯伏時矣。台佐曰,經筵視事之間,治心工夫,若不間斷,則休泰之運,自然導迎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台佐曰,昨年玉候未寧,久廢經筵,今年則講筵頻開,小臣之心,不勝欣悅。以世宗朝言之,常參之後,亦不廢日三之講,而今則有異於前,悠悠萬事,亶在於保護聖躬矣。上曰,近日神氣差勝,故日開數次之講矣。頃日卿之子李宗城爲副學,《詩傳》二卷尙餘故畢講,出番時使之言及矣。卿其聞之否。台佐若不聞然。上曰,卽今猶尙重聽也。興慶曰,然矣。台佐曰,今年年事稍登,百姓安保,此亦聖澤攸曁也。六七月之間,旱旣太甚,東風連吹,人言將不免凶矣,幸賴聖上格天之誠,終致沛然之澤,天人相感之道雖杳然,以此論之,亦見其昭昭之應矣。殷湯桑林之禱,大雨千里,蓋由於至誠感應之致。伏願殿下,必以與天合德爲期,對越之誠,一如成湯之爲,則我國太平之治,庶可做矣。上曰,以予誠淺,安敢比擬於成湯?良由輔相之臣,竭誠攝行之致,天人相感之言,勉戒切實,可不各別體念焉。今番依卿己酉獻策,有貿米事矣,卿聞之乎?台佐曰,聞之矣。目今三南,市直登踊云,若趁此貿置十萬石穀,則誠好矣,而但國家財力,難辦是慮矣。興慶曰,趙顯命在湖南時,以凶年狀聞矣,上來後則以稍豐爲言,而沿海雖云稍勝,災邑亦多云,其實則不可專以豐年論之矣。台佐曰,近聞聖上,飭勵筵中,若將有爲,其欲架漏牽補乎?抑將有意中興乎?聖算所立,臣欲知之。上曰,其意曾諭於李宗城矣。於今架漏牽補而已。此外更何爲乎?台佐曰,祖宗朝以愛民恤人爲務,殿下挽回古道,爲子孫永久之道,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明王之治,千載一時,聖上誠有意於此,辦得中興基業,則是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切實,誠深感歎。予之本心,前後屢示,而今日勉戒如此,其可忘之,俄以牽補架漏爲言者,心有所愧矣。台佐曰,牽補架漏亦難,而必須克祛己私,體天行道則可矣。興慶曰,李廷彬事,聖敎雖如此,今不可斷定,其可堪與否,道臣、帥臣,亦豈可無罪,而姑觀來頭狀啓之來,徐爲議處,無妨矣。上曰,依爲之。台佐曰,臣曾見六鎭,故略知邊民之情,六鎭守令,若差送名武,則豈有今番犯越之事乎?上曰,六鎭,卿何以見之?台佐曰,臣爲北評事時,見之矣。上曰,所達雖然,果以名武擇送,則其無身親犯之之事耶?台佐曰,近來白頭山,採蔘有禁,故多有犯越之患矣,莫如修明舊典,擇送惜身名武弁,則差勝矣。上曰,卿今日入來,故得見於積久之餘,殊幸。台佐曰,一瞻耿光,誠甚多幸,而此後則筋力漸微,似難再登筵矣。上曰,當寒猶起動,差待開春日煖之時,一番入來,可也。台佐先爲退出,諸臣亦連次而退。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韓師得啓曰,上候平復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和解之效,咳嗽亦有差減之勢乎?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不無所減,咳嗽姑無加減,湯劑進御矣。明日入診宜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今日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府gg副摠管g具樹勳,以禦營中軍新番軍士點考,舊番軍士賞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臣趙尙絅未肅拜,參判臣李眞淳受由在外,參知臣黃晸,以翼陵忌辰祭獻官受香進去,今日坐起,他無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西原前縣監李秉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秉鼎時在京畿廣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春川等官居院奴次萬等,囕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夜五更,月犯左角星。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雪後風寒凜冽,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微感之氣,益臻和解,咳嗽之候,亦得差減乎?今日臣等,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減歇,咳嗽往來,而亦不大段矣。 ○傳于韓師得曰,咸原府院君,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慶尙道十一月朔進上,今日來到,而中宮殿所封,生文魚盡爲腐傷,決難捧入,還爲退送,使之改封。莫重進上,如是不謹,監司及當該封進官,從重推考,陪持人,自本院推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捧入。 ○傳于宋秀衡曰,咨文,何承旨次知,而今方在院耶?承文提調,亦入來耶? ○宋秀衡啓曰,咨文,乃禮房承旨次知,而該房承旨韓師得,纔已申退,承文提調黑草査對文書,入啓後,卽爲出去云矣,敢啓。傳曰,有下問事,代房承旨一人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侹爲慶尙都事。 ○李德壽啓曰,啓下京畿、京中上言,合四百四十八丈內,二百五十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一百七十九丈,違格十六丈,疊呈二丈等,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不踏啓字一丈,自本院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雖曰違格,十五丈其皆爲親,亦下該曹。 ○宋秀衡啓曰,翼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敦義門部將金泰輝,無緣闕點,令有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咸原府院君魚有龜,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德履。興慶進伏曰,批旨有感冒之候減歇,咳嗽時時往來爲敎,伏未知卽今症候,果何如?上曰,日氣猝寒,猶有餘氣,而大抵受感則着gg差g實,卽今淸涕鼻塞之症,亦未已矣。興慶曰,咳嗽比昨,益有所勝乎?上曰,當初無加無減,今日則差勝矣。興慶曰,汗候,何如?上曰,雖未取汗,而略有潤滑之氣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頗勝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別無所加矣。寅明曰,喉間疼痛之候,何如?上曰,以感氣而然,今則稍歇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診脈後,他劑進御與否,仍爲達之也。興慶曰,齒齗之候,何如?上曰,一番作痛,厥後不至大段,而再昨夜,乍有熱候,金銀花茶,和安神丸調服鎭定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數氣似勝矣。上曰,再昨少下,其後氣差虛矣。聖徵曰,右三部安靜,以脈候觀之,雖有些餘熱,此是傷寒例症,湯劑議定,雖有下敎,臣之所見,湯劑別無可爲之藥,前進之藥,更爲進御則好矣。許信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帶數,感氣取汗,雖未快,日數差久,自然向差,而第咳嗽更發,則是可悶慮矣。上曰,咳嗽今雖少歇,前頭若日寒,則予未知又如何也。信曰,以臣所見,湯劑不必更進,蔘蘇飮加入進御似宜。齒齗之症,白荷鹽,或靑鹽,時時塗付,似有效矣。必祐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重,而右三部,比左三部暫數,以脈候見之,未盡解表而然,溫散邊爲宜。許信所達蔘蘇飮似好,二三貼進御爲宜矣。守經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皆沈靜,元非大段,蔘蘇飮數貼,進御好矣。德履診察退伏曰,脈候右三部尙有帶滑之氣,不可不益加和解,蔘蘇飮加入進御爲宜矣。上曰,今番鼻角則着gg差g實,雖方感氣少歇,日寒如此,若又再感則是可慮也。蔘蘇飮,諸醫多欲用之,問於首醫定之,可也。聖徵曰,蔘蘇飮若干進御,亦似無妨,而小臣之意,則金銀花茶,和龍腦進御爲好,柴芩加入似過矣。興慶曰,許信以下,皆欲進蔘蘇飮,獨聖徵不欲進,所見有異於他,未知何以爲定乎?上曰,蔘蘇飮,諸醫皆以爲然,若干進御,有何關係,加入劑進,可也。興慶曰,然則蔘蘇飮,加桑白皮蜜水炒一錢,杏仁去皮尖夫炒七分,三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議藥訖。有龜進伏曰,聖候未寧,藥院連日問安,臣切憂慮,雖一時挾感,亦由於常時調攝失宜,而咳嗽之候,似是膈痰熾盛而發矣。上曰,今夏不進生冷,膈痰不至大段,而感氣如此之時,則咳嗽從而發矣。有龜曰,頃日春臺入侍,臣以調攝之方,仰達矣。前頭日候漸寒,今雖少差,恒存少愈之戒,益思善攝之道。上曰,依爲之。寅明曰,水剌時嘗早,或以粥飮進御乎?上曰,醬羹少進矣。有龜曰,方在靜攝,如是仰達,極甚惶恐,而每常入侍未易,達之可乎?上曰,達之。有龜曰,臣方待罪繕工監提擧,以職掌事,敢有所達。昆陽、全州、大興胎封,修改之役,因年凶久未擧行,今年始分送本監監役官三員,改封畢役而還矣。此在本監郞屬,因是職分內事,而朝家以其事體之重大,自前有論賞之例矣。提調臣宋寅明,方在銓曹,使之考例以稟,而大臣方入侍,亦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不待下詢,曾有前例,而未及分付矣。令政院禮曹堂上以下,竝依例書啓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亦兼帶繕工提擧,故今因言端敢達矣。南別宮、西宴廳、弘濟院,皆臣待罪地部時始役者,而西宴廳則畢役於未離曹之前,弘濟院則臣遞地部後畢役,而功役皆極浩大,累月始訖,曾前城門樓、樂工廳監造,皆有論賞。今番監役之勞,非比兩處,而此是創建累百年後,初爲改造,故無近例之可以援引者,無前例之事,不敢仰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知前例之如何,而聞其兩處工役,俱極浩大,累月而始訖云,似不無論賞之道矣。上曰,南別宮、西宴廳,專以接待彼人設之,事體自別,而況弘濟院,則工役之浩大,與他有異,兩處監役官,令該曹陞敍,可也。{{*|出擧條}}有龜曰,頃日春臺入侍時,臣與判府事沈壽賢,以扈衛廳軍士,許試於觀武才初試事,有所仰稟,而曾於丙午年,自本廳有回啓,許赴曲折,則自上有前日回啓。令政院入覽之敎,而其時聽傳敎,該房承宣旋卽遞出,尙未稟達,故臣以回啓謄草持入矣。上曰,上之。上覽曰,扈衛廳軍士賞試射,則別將爲之耶?有龜曰,凡軍官及軍士初次試射,則令別將擧行後,三廳大將,齊會爲會試矣。今此觀武才時初試事,則頃者旣許守禦、摠戎兩廳標下軍觀武才初試,而扈衛三廳,則前有回啓許試,而仍爲廢却,則不無呼冤之端矣。上曰,摠、守兩廳七色標下,卽在京之軍,與三營標下同,而且異於北漢守堞之軍,則惟弗參於觀武才,渠輩必抑鬱,故許赴觀武才,而扈衛廳軍官,皆是無馬之軍,只扈衛王城者,試射技則可矣。至於軍兵,乃是新創者,與各營七色有別,況軍寺軍兵,只許銃藝,此亦只當許射技,可也。興慶曰,臣意則創出新規,殊涉未妥。凡事之漸致張大,亦不可不念,而勿許,宜矣。上曰,以射藝單技,許赴觀武才初試,而通三廳額數,定以三百名,無過此數,可也。有龜曰,以此出擧條,分付兵曹,以爲日後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於敦寧府事,敢有所達。頃因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信川居沈萬周、遇周等,圖免軍役,稱以靑陵府院君第五子信謙妾子派後孫,連六代冒錄於《敦府譜牒》中,而其事發覺。渠等則自該營勘律定配,而其時譜牒修正時,句管郞廳,請令該府考出,警責有稟處之命,臣考見其年條,則乃壬子式年,而許多單子收捧時冒錄之,不得査出,事勢亦然,雖有不察之失,置之未知,何如。上曰,其時郞廳,誰也?有龜曰,參奉徐命五矣。上曰,旣自外方,狀請論責,令該府拿處可耶?有龜曰,徐命五方在喪中,雖或拿處,法有分揀之例,拿處似過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意則此不過一時不察之失,到今年久之後,恐不必追加論責矣。寅明曰,旣已現發之後,不可無論,而似不大段矣。上曰,不可無飭勵之道,其時郞廳,罷職,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以臺諫之不備守令,多未署經,夫馬留滯,其弊不貲矣。上曰,守令之未爲署經者及不拘署經,而直爲赴任者,其數凡幾何?注書出去問啓,可也。光躋承命趨出。寅明曰,方當檢田之時,都事下去,一日爲急,而新除慶尙都事鄭廣運,尙未署經,下去無期,不可無變通,鄭廣運改差,以毋拘署經之人,雖今日口傳差出,卽爲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上曰,光城府院君子孫,方在京乎?有龜曰,小臣未能詳知,而聞其子孫,散在鄕外,或有事故病憂,則有時往來云矣。上曰,本家今在何處,而國舅祠宇奉祀孫,奉而往來耶?有龜曰,灰洞舊第,斥賣之後,移買於社稷洞,而奉祀孫奉祠宇於其家云矣。上曰,故判書金鎭圭子,在京乎?興慶曰,金鎭圭之長子星澤,旣已身死,季子陽澤,方在京中,頗有文名,而爲今番監試初解矣。上曰,今當先妃忌辰,倍切悲感,雖在靜攝,不脫衣而經夜,若親自將事矣。頃日閔亨洙之特放,亦出於追感而然,今又感觸,懷不自定矣。光城子孫,近甚零替,誠可愍然矣。興慶曰,辛壬禍變以後,子孫殘敗,東西分離,不能安堵矣。今聖上孝恩出天,惕然興感,至有此下敎,實不勝感歎欽仰之至,其奉祀孫,未知年歲幾許,住在何處,而除一官,以奉其香火,恐合事宜矣。上曰,奉祀孫年可堪仕,則令該曹,特除一命之官,而若在鄕,則分付本道,爲先各別存問,食物優給,國舅祠宇所奉處,亦自政院,探問以啓,可也。興慶曰,然則出擧條,奉行爲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光躋還入達曰,臣出問,則守令未署經者爲十四,不拘經署經而當赴者,爲十七云矣。上曰,其數果多矣。興慶曰,都政未卽行,各邑夫馬,先期上來者,有難許久等待,或有還去云矣。上曰,未赴任守令,自該曹,催促發送,而未署經守令,過國忌後,自政院牌招,兩司趁卽署經,玉堂違牌坐罷之人,亦竝敍用,可也。{{*|抄出榻敎}}上曰,陳奏使先來,何至今不來耶?興慶曰,當初所料,則使行當於八月晦間,入達北京矣。傳聞使行,八月十五日間,過瀋陽云。雖非的報,以程途計之,則九月旬間,僅可抵北京矣。竣事回還之期,自致遲延,故先來想未及出來,而今則節使兼送之計,將爲緯繣矣。上曰,節使兼行,今無可論,而先來雖未過限,有違於當初所料,自備局,分付灣府,使之探問於鳳城,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宋秀衡,引見入侍,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上曰,此非大段事,而啓下然後,可及査准,故引見言之矣。今此犯越淸人湯哥事,回啓中,下款冒越殺掠之弊云者,不必每每提起,而且涉煩瑣矣。我國之人於凡事,必一番二番每爲引嫌,而我於彼人,旣謂之事大,則不宜如是煩瑣,以此措語,未知得宜矣。蓋此事,旣緣我國人裴進萬之不給其米,則今此下段,宜以因我國邊禁之不嚴,致此湯哥之事,措辭爲之,而至於以我國人犯越之事,惶悚云者,則置而勿說,可也。令備局郞廳,言于大臣與承文提調,相議刪改宜矣。且非類二字,雖云目前用之,而面目有礙,問于承文提調,停當刪改,似宜矣。秀衡曰,臣在外,雖見此咨文,而猶未能詳知,必更得見啓文然後,可以仰知上敎矣。上曰,下之中官,以咨文傳于秀衡。上曰,湯哥供辭,卽稱裴進萬處,推問欠米次,越來云,而進萬則我國已爲正法,咨文辭意,當云我國邊禁不嚴,致有此事,極爲惶悚,而若以犯越言之,則卽今北道,亦有犯越之事,不可逐事每稱惶悚矣。秀衡曰,邊地下,改其措語乎?上曰,唯。秀衡曰,在小臣之意,亦不必復爲提起犯越之事矣。上曰,末端有之矣。非類二字,終爲礙眼,頃者於咨文中,亦欲拔去矣。彼人謂犯越人,爲偸山賊矣。此則不必引見承旨,而以上款事,召之矣。秀衡曰,持去咨文,出去,分付乎?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竹山府使韓啓朝,綾州牧使尹東卨,密陽府使洪晉猷,豐德府使崔道章,月串僉使李彦相,吾叉浦僉使趙世完,黔毛浦萬戶南泰完,長峯萬戶權允中。 ○韓師得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感之氣,益有所減,咳嗽往來之候,亦漸差歇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益有減歇,咳嗽雖些往來,其亦減歇,湯劑進御矣。只湯劑繼進日,問安入診宜矣。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以司諫李普昱,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光城府院君祠宇與奉祀孫,在京與否,自政院,探問以啓事,命下矣。問于本家,則以爲光城府院君祠宇在于社稷洞,奉祀玄孫金斗秋,年纔十一歲,而與寡母相依,守廟云矣,敢啓。傳曰,年猶未滿,除職雖不可議,令該曹,食物各別題給。 ○韓師得啓曰,鬪鬨內局別監,令本院査治事,擧條,啓下矣。卽爲査問,則果是別監張斗七所爲,而本院,則懸罰之外,無他科治之道,移送該曹,招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韓師得進。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副應敎趙迪命,只推命下之後,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敦寧府參奉趙鴻逵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原城縣監李雨臣,以善治善賑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准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李重協爲承旨,趙明澤爲副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沈星鎭爲修撰,任珽爲兼中學校授,李命華爲長興主簿,崔駿興爲濟用主簿,徐命臣爲注書,金箕錫爲持平,羅弘漸單付學諭,慶基殿參奉徐海朝,章陵參奉尹東奭相換。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洪尙賓、金聖運付副司直,李景說付副司果。 ○傳于宋秀衡曰,下直守令、邊將引見,仍傳曰,吏判同爲入侍。 ○李德壽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李重協,時在忠淸道丹陽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修撰沈星鎭,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禁推傳示捧入。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在任卒逝云。係是從二品防禦使,喪柩上來時,擔軍依例題給之意,分付所經各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午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突入之際,近仗軍士等追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決棍,同門守門將白世慶,亦難免當時不能檢飭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六日,童蒙李世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番監試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啓傳曰,允事,命下,而卽見兵曹啓辭,則以爲科場用奸罪人,水軍充定,乃是故例,而以律輕之故,癸卯年,以邊遠充軍改定式。今此石來星事,當依定式施行,況其代述人朴來章,旣爲邊遠充軍,則代述借述,不宜異律,一體邊遠充軍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取考《受敎輯錄》,則文武科用奸之律,有禮典、兵典之不同,文科用奸者,自昔至今,朝官生進則邊遠充軍,幼學以下則降定水軍,永停科擧,而兵典中武科則崇禎戊辰,以邊遠充軍事承傳,康熙甲子,改以充定水軍之律。雍正癸卯四月,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代射、代講之類,稍加其律,邊遠充軍,使不得赴擧事,定式施行。故其後武科用奸者,則皆用充軍之律,而文擧子,則朝官、生進、幼學區別,充軍水軍之律,只遵禮典中,受敎施行外,元無改定之事。今此代述罪人,朴來章之邊遠充軍,乃是禮典條,朝官應受之本律,而非用癸卯武科新定之律也。借述、代述之不宜異律,誠如兵曹啓辭,況外場借述,其情節之萬萬痛駭。非禮典所謂借述之比亞於己卯科賊,則水軍本律,果似輕歇,宜用邊遠充軍之重典,而係是法律改定,非臣曹所可擅斷,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以充軍之律施行。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一月當,八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一以彼中曆法爲準矣。今甲寅曆書相準,則節氣及合朔時刻,擧皆相左,至於一二時之差,其所變改之法,莫能的知,而以此推之,則昨年閏朔及七八月之大小,似致相違。故監領事提調,頃日陳達此由,差送曆官,覓來其隨改之法,而先來尙無消息,冬至將迫,進上頒賜,實難及期印出,事甚急迫矣。得聞彼中,則十月初一日,例有頒曆,灣府訓導等,因事往來柵門時,求得不難云。明年新曆一件,爲先覓得,汲汲上送事,令廟堂,分付灣府,何如?傳曰,允。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新除授執義朴樞,時在江原道原州地,持平李顯良,時在忠淸道靑山任所,司諫院行大司諫李夏源,時在忠淸道忠原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甲寅十月二十七日未時,上御克綏齋。下直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入侍。左承旨鄭羽良,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德府使崔道章,竹山府使韓啓朝,綾州牧使尹東卨,密陽府使洪晉猷,月串僉使李彦相,吾叉浦僉使趙世完,長峯萬戶權允中,黔浦萬戶南泰完,同爲入侍。寅明進伏曰,伏見問安之批,微感之候益勝,咳嗽亦爲減歇爲敎,伏未知果有顯顯之勝乎?上曰,午後招首醫,有下敎矣。以感氣言,則幾盡差愈,而咳嗽往來,猶不止矣。寅明曰,齒齗之候,何如?上曰,猶未盡祛矣。寅明曰,水剌,何如?上曰,雖不如常,久後自可勝矣。寅明曰,少愈之戒,不可不念。今日守令引接,恐有添傷之慮,此後別樣留念,善爲調攝,何如?上曰,今此留待,非但申飭守令而已。其中有欲見者,故爲之耳。寅明曰,湯劑進御乎?上曰,進御矣。上曰,守令、邊將,使之次第入來。道章進伏。上曰,實仕不問,所懷達之。道章曰,所懷別無仰達。上曰,曾經驪牧乎?道章曰,然矣。上曰,是曾經承旨者耶?羽良曰,然矣。上曰,其時李宗城,有所論列矣。曾經承旨,處地自別,雖在靜攝,引見有意,前所不足者,更爲加勉,可也。羽良讀宣諭訖。道章退出。上曰,他守令次第入來。啓朝進伏。上曰,履歷?啓朝達履歷。上曰,七事?啓朝誦七事。上曰,所懷?啓朝曰,所懷別無仰達。下去後,若有弊端,則與本道監司,相議仰報之外,無他道矣。羽良讀宣諭訖。啓朝退出。上曰,豐德、竹山今年災實,問于兩倅。啓朝還達曰,聞之稍實云矣。上曰,豐德,何如?道章曰,臣未赴任,災實與否,未能知矣。羽良曰,未赴任守令,不知本邑事狀,雖不爲怪,而自上下問年事災實之際,未能仰bb對b,事體未安。豐德府使崔道章,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羽良曰,已爲宣諭者,次次流出,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守令次次先入。東卨進伏。上曰,職、姓名?東卨曰,綾州牧使尹東卨。上曰,履歷?東卨曰,初仕爲宣陵參奉,陞六後屢經京外之官,今以戶曹正郞,除是任矣。上曰,七事?東卨誦七事?上曰,所懷?東卨曰,臣未到任,邑事不能仔細知之,何以煩達乎?下去後,與道臣相議爲之伏計。羽良讀宣諭。東卨退出。上謂寅明曰,彼守令,累經郡邑耶?寅明曰,有幹才云。故臣在他部時,自辟爲郞,曾於戊申,爲丹陽倅,善爲措置云矣。上曰,見職除於何時?寅明曰,今番大政,檢擧矣。綾州素稱閒邑,近多弊瘼,將爲廢棄,故別爲擇差耳。羽良曰,戊申之亂,東卨在丹陽,措置得宜,故忠州之軍,賴以得成云矣。上曰,綾州牧使尹東卨,使之更入。東卨復進伏。上曰,見近來爲守令之人,有銳於前,而怠於後者多矣。予於靜攝中招見有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而綾州必修擧然後,還渡漢水,此意知之而去,可也。東卨曰,聖敎至此,小臣敢不竭誠奉承乎?俄者下詢所懷也,未赴之官,恐有未詳,不敢煩達矣。第聞卽今本邑,有切急弊端,乃壬子年貿米錢,而此錢,本邑大同木作錢者也。壬子貿米時,一兩捧四斗,報于賑廳,則賑廳,使之還納本錢,而卽今市直,至於八斗,以其米還作錢,將至半縮,故前官,不得已出給民間,以八斗作米,已爲收捧上來云。而《惠廳重記》中,以錢載錄之故,不許以木代納,如欲還給民間捧錢,則其勢末由,此爲目前之急,而俄以猥煩,不敢達矣。上顧吏判曰,卿知之乎?寅明曰,向來大賑之後,賑廳米儲無多,僅有四千餘石矣。厥後年事之又不凶歉,不可必,而其在備豫之道,不可以穀貴,而不爲之辦置,故多般貿米,上納大同中,使之作米,未及上來之前,臣遞賑廳,而大同本是木,而爲其貿米,以木一疋,計錢二兩,而磨鍊矣。上曰,自今軍布,亦以純木捧之,則本州大同,亦不可以錢捧上,況其弊端如此,則亦不可不念,令該廳,以本邑木,許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東卨退出。晉猷進伏。上曰,吏治無復飭勵,靜攝中留對諸倅者,爲欲見爾之面,爾今入侍,如見爾父,心甚感愴。七事不問,所懷達之。晉猷曰,臣未赴任,弊端有無,未能詳知,而蓋聞本邑民戶,一萬餘戶,經辛、壬兩年慘凶,戶口之減縮,爲四千餘數,人口死亡,至於七千云。一二年內,戶口將無增加之道云,此最可悶矣。上曰,密陽戶數,爲一萬餘戶,則其大可知,與安東,何如?寅明曰,密陽素是樂土,前此若干之凶,不入云矣。至於辛、壬,本是偏受其災,死亡最多,亦甚怪異矣。上曰,今年何如云耶?晉猷曰,今年年事,稍登云矣。上曰,旣餓之殍,不可復生,汝於吏治,不生疎,見存之民,各別惕念救活,可也。晉猷曰,臣受恩罔極,雖赴湯火,亦卽不辭,而才不堪字牧,以是惶恐矣。上曰,引見有意,少擧頭,可也。晉猷擧頭還伏。上曰,兄弟有幾人?晉猷曰,小臣有兄弟矣,兄死只有臣矣。上曰,年歲幾何?晉猷曰,四十四矣。晉猷退出。彦相進伏。上曰,職。姓名?彦相曰,月串僉使李彦相矣。上曰,履歷?彦相曰,中戊戌庭試,丁未以久勤,除知世浦萬戶,今此觀武才時,以騎芻四中,授折衝,又以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彦相曰,臣未赴任,本鎭事未知,何如,而下去後,如有呼冤之事,則與鎭撫使,這這面議爲之伏計矣。上曰,京人乎,鄕人乎?彦相曰,小臣本以璿源後裔,世居於京矣。上曰,年歲幾何?彦相曰,三十五矣。羽良讀宣諭訖。彦相退出,世完進伏。上曰,職、姓名?世完曰,吾叉浦僉使趙世完矣。上曰,履歷?世完曰,壬寅及第,辛亥加資,壬子除忠翊將,今此觀武才時,以摠戎廳敎鍊官,爲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世完曰,所懷別無仰達,下去後如有可達之事,與道臣、帥臣,相議爲之伏計。羽良讀宣諭訖。世完退出。允中進伏。上曰,職、姓名?允中曰,長峰萬戶權允中矣。上曰,履歷?允中曰,戊申別試出身,壬子爲御營哨官,今此觀武才,以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允中曰,臣於年前,爲漢城右尹李瑜幕下,隨往見之,牧場多至四十餘處,故土卒無耕食之處,是弊目見而來矣。羽良讀宣諭訖。允中退出。泰完進伏。上曰,職、姓名?泰完曰,黔浦萬戶南泰完矣。上曰,履歷?泰完曰,臣以閑良,己酉差禁衛敎鍊官,以首久勤,今都政,移除本職矣。上曰,所懷?泰完曰,小臣新差未赴,所懷別無可達矣。上曰,邊將備久勤差送,其意不輕,況汝所管松政,下去後各別着力爲之,俾無不謹之弊,可也。羽良讀宣諭訖。泰完退出。羽良曰,守令、邊將,旣皆宣諭,先爲出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光躋趨出傳下敎。守令、邊將,竝皆退出後,上曰,今番邊將,兵曹以久勤差出,故似愈於他矣。寅明曰,臣每見以蔭官,爲守令者,奏對之際,率多生疎齟齬之態,武弁則應對敏捷,善於節旋,蓋武弁則平日出入於宰相之家,熟習辭令而然矣。上曰,何其然,兵判家出入之疲弊閑良,豈能箇箇皆然乎?唯在其人之能否而已。頃者李宗城達曰,胡安定以爲,在於其人,雖未詳其事,而曾見不似者,或善於爲治,亦未可知也。崔道章卿亦於閤外飭勵乎?道章曾任斯邑時,御史亦言其吏治不足,大抵爲人過柔者,多不足於治民矣。寅明曰,道章之治邑,頗欠要約云,故臣亦以此戒飭矣。上曰,韓啓朝何爲而除?寅明曰,見其爲人,頗勤實,且付爲禁軍將,遷轉後,兵批可以爲政,故果擬望而得除矣。崔道章則曾經承旨,其他履歷,無不足矣。羽良曰,道章,臣未知其爲人,太柔者能善治,鮮矣。上曰,徒善終爲難矣。前見李玕爲人似太緩,爲治則善云。亦不可以一槪論也。寅明曰,如彼者前程尙遠,渠能操心惕慮故然矣。銓曹用人之道,猶匠之用木,取其所長,棄其所短而已。何可人人責備乎?上曰,用人當各隨其器,大用大小用小,可矣。若責備於一人,則世之爲守令者,其鮮矣夫。寅明曰,聖敎至當矣。上曰,嶺伯狀啓,卿見之乎?寅明曰,見之矣。金在魯之言,事理則是,當初請仍,固可也。而臺諫旣已論罷,則其在重臺體之道,該曹有難許其仍任,在魯之又此狀請,未免過矣。旣差新官,今將下直而去,雖欲還仍,事多掣肘,至於守令則不爲仍任,都事之獨爲仍任,罪同罰異,亦未免斑駁矣。羽良曰,爲士所逐,至罷試場,罷職之罰,烏得免乎?上曰,都事爲誰?寅明曰,呂光憲矣。上曰,其亦年老矣。昨見都事入望,若無優劣,其中權賅,予不識其何狀,而趙侹亦未必愈於呂光憲也。寅明曰,臣在禁堂時見之,爲人牢實則有之矣。羽良曰,三望中崔{{!|𪹯|⿰火集}},稍勝矣。上曰,崔{{!|𪹯|⿰火集}}爲南原時,有人言,而人物則差可矣。丙午年趙侹爲騎郞受棍,其後或謂自是失魂作癡人云,而向者入臺後更見之,非癡而欠精詳矣。寅明曰,趙侹爲人似緩,而都事則可堪矣。上曰,是江華之人耶?寅明曰,通津人矣。上曰,其所狀請,不無意見,而守令旣罷,則都事仍任,終涉苟簡,此狀啓置之,可也。{{*|抄出擧條}}上曰,咨文事,卿聞之乎?寅明曰,俄者大提學尹淳,製送故見之矣。以裵晉萬,潛商生事爲言,而此乃彼人假托之辭,非晉萬實有欠債也。若以邊民,往往潛商,故彼以晉萬,藉口生事云云,則似得之矣。上曰,根本蓋由於邊禁不嚴之致,此等語,則初不如擇去之爲愈也。下端非類云者改之耶?寅明曰,此則本非我國新創之語矣。上曰,彼人目之以非類,其事終爲殊常矣。寅明曰,下敎如此,改之亦無妨矣。仍達曰,昨日玉堂違牌坐罷人員,雖有敍用之命,而吳瑗、金若魯則以特罷之,故不得循例請敍矣。兩人於玉堂,無故行公,進講亦着實,日昨引嫌,不無所據,非可深罪,當此館直苟簡之時,宜皆收敍矣。上曰,事體所在,不得不飭勵,而雖是該曹郞官,其所爲嫌,不無所執,其時省記懸頉,亦非渠故犯,而以吏曹之事,不可有拘於玉堂之敍,吳瑗、金若魯,特爲敍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惶恐敢達。前承旨李匡輔,方在削罷,而詳聞其事實,則初非匡輔謄給鞫案也。槪匡輔與朴師順,有連姻之事,故語次間,適以鞫案事,言及師順之子,則彼果因所聞,而謄進於上言,以匡輔謄給鞫案云者,誠非矣。或慮聖上未燭其事情,故有此仰達矣。上曰,李匡輔,向時多爲不緊之事矣。近年以來,人物稍勝於前,頗完實矣。趙明澤之論罰太過,職帖還給,可也。寅明曰,臣只明其本事而已,初非請宥赦矣。{{*|抄出榻敎}}上曰,申致雲、權一衡見枳者何事,近來事殊可怪也。寅明曰,申致雲,昔年疏斥先正臣宋時烈者,誠妄矣。世或以此爲罪,而致雲設有所失,循例承宣之望,何必塞之乎?頃年臣之在銓曹,趙尙絅、李瑜俱爲僚堂,而承旨望,則連爲擧擬矣。壬子以後,臣不知銓曹事,不知見拔於誰手,而臣復入銓,前擬之人,何可因他人之拔,而不爲檢擬乎?權一衡,臣曾在銓曹時,彼在外任,故不入望,而別無可嫌之端矣。日前臣於試官望,呼一衡名,而尹汲執筆不書,一衡疏中所嫌,似以此矣。上曰,權一衡,誰之族耶?寅明曰,乃權益淳之三寸姪也。上曰,權一衡之枳塞試官望,殊可怪也。寅明曰,其時尹汲之塞也,臣豈不知爭執,而年少氣勃之人,亦不可呶呶相較,故不爲之力爭,而至於試官望,枳塞則極是怪底事矣。上曰,尹汲立身以後,未詳其何如人矣。頃在館職時,略知其爲人,而以今番事觀之,可怪矣。寅明曰,人品則良善,而爲浮議所動,故如此矣。上曰,良善者,豈有勃勃底氣乎?寅明曰,良善之人,本無主見,故爲浮議所動則難矣。上曰,然矣。權益淳、呂善長所坐,何事耶?寅明曰,似以曾前玉堂時,李明誼受出箚子於逆鏡,而兩人聯名於其箚之,故乙巳後被罪時議,至今塞之。然呂善長,則爲人恬淡簡重,其時參箚,亦在外不知之致,決非終棄之人,而就其事論之,則停枳之議,亦不無辭,難於較爭,姑未及檢擬矣。上曰,呂善長,曾以墨抹堂后日記事,有所云云耶?寅明曰,此則臣未詳言委折矣。上曰,顧今半國之人,非人非鬼,心中拂鬱者多矣,豈不聞乎?寅明曰,此非獨見枳者爲然,卽今得罪於朝廷,而不見收錄者,亦多矣。當初黨伐之論,不仕之計,不過循用舊套,而一廢不復,今已多年,此其意豈望朝象之和平耶?互相乖激,轉輾生事,卽其所欲,故嫉怨朝廷,用事者特甚,而往往爲高談大言,以恐動人,如尹汲事,亦安知不由於此耶?上曰,豐陵昔嘗言之,朝象一變,其禍甚於辛壬甲乙云者,誠然矣,予亦豈不慮此耶?卿之爲政,將何如耶?寅明曰,臣意嘗謂蕩平激揚,不可偏廢人,苟有過失疵累,則何可全無罪罰,裁抑其或過扶有疵之人,而致激平人之心,亦非計之得矣。然《傳》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者也。雖其有疵累過失者,一時明示罪罰,以懲之,而隨其所坐之輕重,或近或久,或緊或歇,漸次疏通,使不終棄者,亦可矣。若一廢而仍不更用,則惡者雖欲變今爲善,其將何效耶?辛壬乙丙後,錮廢者多矣,只枳塞而已,則所坐之初不甚重,可知矣。辛壬乙丙今皆過十年,雖有罪累廢置十年,亦足懲之,間間用之何害耶?上曰,洪牧與卿四寸耶?其爲政,與卿有異耶?寅明曰,豈有異同?然臣何敢仰對,恐非自上所宜問也。羽良曰,宋眞明之苦心血誠,欲調和一世,使無紛鬧滯鬱之弊,有愈於吏判,多矣。上曰,卽今佐貳之間,別無圭角乎?吏議則似無異同,而亞銓人物,似從容,亦無捱異否。寅明曰,三堂相議,從便爲之,姑無生梗之事矣。諸臣仍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固城縣監金聖鎔,東里僉使文允中,安義僉使李時興,助羅萬戶金精最,植松萬戶李春興。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安義僉使李時興,植松萬戶李春興等處,給送。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召,無意膺命,本兵重任之久曠,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三員之多,兩司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秋務方急,夫馬留滯,俱極可慮。除在外、呈辭受由、未署經外,司諫李普昱,獻納金尙翼,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兵重任,不可久曠,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未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喜之永貞一詩,至爲凶慘。自古亂逆之橫肆誣辱,未有如此之比,臣民之骨顫心痛,至今未已,而卽聞李顯之爲名人,敢於上言,訟父之章,至以喜之凶詩,歸之於詩案云,噫嘻痛矣。詩案二字,旨意陰憯,有若詩人直士之以文字賈禍者然,渠亦國家臣子,則何敢以此等凶悖之言,生於心而發於口乎?關係至重,不可不痛加堤坊,而承宣之循例啓下,尤極駭然。請上言人李顯之,亟命絶島定配,當該承旨,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獻納金尙翼疏曰,臣涉世太闇,行己太隘,半生頭臚gg頭顱g,臣固自知,則游身於睢盱之地,涉足於冥{{?|⿰土適}之塗,因緣進取,苟且沾丐者,不惟臣之所自厭,亦臣之所不能,世間一切名宦,夫豈臣所可擬議,而左右推排,前後叨竊,如向來瀛錄之濫竽,眞是天下可恥事。弟主其圈,兄參其選,則不待儒臣之疵斥,臣亦羞愧欲死,凡係淸塗榮班,已有矢死自畫者,則館職而旣如此矣。況此當品納言,世所謂極選地望,文華之自視無歉者,固宜相稱,而向來秉筆者之政廳酬酢,流播一時,取舍甄別,自有多少權衡,如臣之僥倖玷汙者,又何有去就之可論乎?噫,臣於平日,粗聞士君子辭受之義,雖無此等所遭,亦不至於全沒廉恥,則巧自兜攬,豈忍爲辭萬受十萬之歸,而顧今情地,更無暇論於自處與否,雖欲爲隴斷之賤夫,亦何可得乎?顧此匪分之虛銜,不容一時苟冒,而四違嚴命,尙靳例勘,今於五召之下,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許鐫改,以重公器,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原疏直下備局,未及謄}}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上款爲嫌,已諭於頃者北伯批旨矣。卿其勿辭察任。 ○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才分庸魯,猥叨藩任,人器不稱,若蚊負山,恐孤聖上委畀之盛意,居常懍惕矣。頃以田災賑資請得事,連次狀聞,而至蒙問備之罰,臣聞命惶隕,置身無地。今年農事,關東一路,獨被災荒,異於他道。然而守令文報,猶不可一倂盡信,故臣各別廉問,皆據其實狀而直陳,何敢爲一毫張大之言,以自犯於上欺朝廷之科哉?大抵,嶺峽之田,與三南不同,雖是元田,一年再耕之處,絶無而僅有,或間一年,或間數年,休地力而耕作,當此大歉之時,若一例視以一歲再食之田,而不許給災,則將未免白地徵稅之歸,又有庚子年,本道旱田災特給之典,故臣敢援例而請之。且嶺海,若非渾一道荒歉,而只是若干邑而已,則或可使各邑,拮据營賑,又可以還穀,推移救民,而本道被災,實挽近所無,其中十餘邑年事,尤爲慘然。各邑連歲捄荒之餘,力竭財罄,無他生穀之路。臣營本來凋弊,亦無財力之可以分俵於列邑者,職在本臬,束手視顚壑之慘,誠有所不忍者,不得已狀請賑資,是雖出於本道形勢之使然,若以國家分道責任之本意言之,固當斡旋救濟。仰體聖上子民之盛德,而臣才分空疎,不能當官盡職,每事輒聞,徒煩聖聽,其在分憂之義,全未稱塞,臣罪至此,實無所逃,其何敢因仍蹲冒於荒歲藩翰之任,終自速於辜恩負職之罪哉?臣方以此,惶懍待罪之中,又伏聞以今月朔膳進上生魚物腐傷事,廚院請罪,又蒙特推之聖敎,臣尤不勝震惕惶駭之至。御供之物,何等重大,而自嶺東諸邑,措備來待,自原城官封進,日氣不至寒涼,故臣與封進官,已慮此患,非不另加,申飭,而終至於臭敗之境,此莫非臣不善檢飭之致,論以常憲,不可例勘而止。伏願聖上,特罷臣按臬之任,仍施臣前後不職之誅,以重方面,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旣以前後奏狀失當事,至蒙未安之敎,固當縮伏懲艾之不暇,不宜復事瀆擾,而目今民憂罔涯,有不可終事泯默者,玆敢冒萬死仰籲。伏乞聖上,特恕其僭,而許施焉。臣於今秋,巡審列邑災荒,則嶺西畓農,雖不全失,峽中水田,不能居十分之一二,其所全賴者,惟在於田,而今年田穀,酷被風旱之災,未及半實。徑作焦枯之穗,及秋所收,幾盡空殼,稍優數邑之外,實是大無之歲,卽今民之聊生者,不過半殼半實之穀,而亦不至數三朔而將盡矣。身布還上,亦無備納之望,閭里景色,愁沮遑遑,擧懷散四之志,若不保朝夕,然勢將尤甚、之次等邑,當設賙賑之政,而荐飢之餘,營賑之道,實無其策,來頭民事,誠爲罔措。至於嶺東,則歉荒之慘,倍甚於嶺西,江陵以北六邑,自夏至今,霖雨不絶,田畓各穀,皆盡消融蹲縮,冬節已屆,田疇之間,空穗虛殼,棄置不收,彌望亘野,所見慘然,又或間有半成實者,而旣穫之後,秋霖不止,仍復朽傷而棄之,加以終年風雨,海波甚險,漁戶斂手,魚産幾至絶種,窮民以此重困,如襄、杆、高城等邑尤是赤地之慘。百姓方以菁根,充肚以過,來春生活,姑未暇言,餓莩顚連之患,將迫在今冬,若夫還穀,雖日加椎剝,萬無捧置實穀之理,假或精擇而嚴捧,皆是腐敗之餘,以此決難爲來春種子,然則明年又當有廢農之患,此誠非細慮也。但嶺東,距京師隔遠,故朝廷未燭被災之如此,尙不有大警動,思所以救濟之者,臣實憫然,雖蒙朝家劃給賑錢一萬兩,分送於嶺東、西應賑邑,其數不敷。此猶紅爐之點雪,何足以救得一方之民命也哉?在前如此之歲,朝家例有移粟救民之道,曾於畿內饑饉之歲,本道還上三萬石,因朝令移轉,仍留爲畿邑糴租,卽今嶺東之民,皆願得數萬石移轉,以資來春生計,而至於畿內移轉,道里絶遠,輸運甚難。雖令畿內之穀,輸於嶺西,嶺西之穀,輸於嶺東,以次移送,亦多有弊,往來之際,耗費減縮,終至於名存實無之歸矣,畿粟雖得之,誠似無益矣。嶺南還穀,本來富饒,今年穡事,不至失稔,且與嶺東,地是隣近,木道相通,轉輸便易,若得一萬石,分給嶺東諸邑,則東民,庶無殿屎之憂,而田野亦無廢耕之慮矣。豈非大可幸哉?伏願亟令廟堂,稟旨變通,特許嶺南移轉一萬石,輸送於嶺東,以爲來春分給列邑之地,千萬幸甚云云。批答見上。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仕}}。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艮方。 ○下直,全州判官李夏徵,寧越府使李明坤。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今日賓廳坐起,以大臣有故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時無留院公事,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調攝,若何?微感之氣,幾盡差愈,咳嗽之候,不復往來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等今日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之劑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咳嗽之候,今幾快愈矣。 ○宋秀衡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召,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本兵重任之久曠,亦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撕捱,本兵重任,亦何久曠,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今日特敎特推之下,又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藥房入診後,當引見備局,有司堂上來待。 ○李德壽,以校書館言啓曰,取考《大典後續錄》,有一冊封進,則校正勤仕唱准領職除授之文,朝家勸奬之意,實非偶然,而近年以來,書籍多數印出。只以一冊,依法典請賞,似涉煩瀆,不敢續續啓請矣。今此本館所印,《皇明通紀》、《編年》、《宋鑑》、《書傳》、《小學》、《東國通鑑》、《朱子封事》、《聖學輯要》、《勘亂錄》、《祖錄》、《國朝寶鑑》、《宣廟寶鑑》、《肅廟寶鑑》、《景廟實錄》、《陸宣公奏議》等十五冊,旣已印出封進矣。不可無酬勞之典,校正唱准崔益禧、金益齡、趙宗蕃等,依例領職施賞,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崔龜慶、金德履、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承批旨,感冒及咳嗽之候,益臻差勝爲敎,比諸數昨,果有顯效乎?上曰,時方可謂快愈,而但鼻滯之症,猶未盡差矣。興慶曰,水剌亦幾復常乎?上曰,與前差勝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數日似小損,而此則時時之症矣。興慶曰,氣運不足之候,何如?上曰,日寒故或有時而然,今則不至大段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寅明曰,今日是少愈之後,諸醫皆令診候,則好矣。上曰,不必如是,徐當有下敎矣。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度數調均,與數日前差勝,沈靜之中,有氣有力,亦不帶數矣。信診脈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不數,右三部亦不數,而度數調平,但右邊寸關脈,似有不足之氣,今番感冒之後,脈體大抵有加減而然矣。上曰,湯劑服二貼,雖無肥熱之候,昨日寢時,頗煩渴思冷,故金銀茶,和安神丸服之,少得鎭定矣。斷診當否,問于首醫,議定,可也。聖徵曰,以脈體觀之,雖似有力,以感氣餘症而然,非有正氣致此,而比諸數日前,諸症候幾盡和解,藥姑停止,當觀數日症候之如何,議定爲宜矣。上曰,諸議皆以爲如何?聖徵曰,諸醫之見,亦與臣意無異矣。信曰,小臣所見,亦與聖徵相似,湯劑姑觀數日,進御爲好,而臣意莫如六君子湯矣。上曰,然則湯藥今姑停止,以待數三日,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一司署經守令,除署經發送,而夫馬已上來者,數日來內,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備局攸司堂上,使之來待矣。姑退同入,可也。寅明曰,近來夜甚長,且纔經感候,若有虛乏之氣,頻頻以某物進御,則好矣。上曰,如糖之類,予本不嗜,而有何可進之物乎?寅明曰,臣旣以藥房入來,備局堂上入侍,不必更入矣。上曰,卿亦以備局堂上,同入,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九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大臣、備局有司堂上引見入侍,右議政金興慶,工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諸臣以次進伏。興慶進伏曰,坐次狹窄,次第進達,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俄欲仰達而未果矣。此卽前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而以蔚山、金海兩邑,貿鹽穀句管事,請令廟堂,稟處矣。前日筵中,已令宋寅明主管,而文書則使本道,兩報于賑廳、備局矣。且有幹事人,分等施賞之請,而之次各人,則請給空名帖矣。此則令賑廳,考據前例,以爲稟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也。頃者特下備忘,有流民還集者,減稅蠲役之命,臣於其時,以限三年蠲減之意,陳達蒙允,而所減者,只是田稅戶役而已,身役則無擧論之事矣。今者嶺伯之竝以身役爲言者,殊可異也。且辛壬荐饑之歲,扶挈遷徙,不奠厥居,東西流乞,幸免塡壑,而及至今秋,復尋故土而還歸者,則宜加撫恤,以示勞來之意,豈可以巧避催科,乍往乍來之類,謂之流民還集,而濫施蠲恤之政乎?其日筵中,有多少論難之語,擧條例撮其大要,故䯀看而不審其本意,有此云云,固不必多辨,而況流離他鄕,丐乞延命之類,年久後,能得還鄕者幾許,且此輩流徙之時,必已盡賣田土,安有還歸後,可以應稅之地耶?雖或有數卜之留在故里者,若是有身役之民,則其隣族之安堵者,必皆斥賣,而補用於應役,臣之愚意,流民還集者,結役則雖通三年計之,恐亦無多。豈以此,至於稅入之太減耶?蓋此等事精査,唯在於守令矣。上曰,當初下敎,蓋出於講《詩》興感而發。大抵,民之流散易,還集難,以光陽事言之,還集者,反爲見逐,爲守宰者,若侵虐新集之民,則必有更散之患,故果有此下敎,而以三年爲限者,頃依大臣所達而定之也。此敎一下之後,則雖不頒布於民,與旣頒無異矣。若是他事則何害於刻銷,而此敎專出於爲民施實惠之意,若以減縮國稅爲慮,變其初令,則豈不爲欺民乎?依前下敎擧行,而狀啓置之,自備局,申飭本道,務爲核實精抄,無或濫雜,可也。顯命曰,然則以此,一體,申飭他道,無冒濫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旣以三年爲限,則漸次還集者,亦不可無限定之道矣。上曰,旣以三年爲限,明年還集者,減稅役二年,又明年還集者,減稅役一年,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則慶尙監司金在魯災實分等,狀啓也。分等當依此施行,而身布、身貢各樣徵捧等事,頃於湖西道臣狀啓,已爲定式覆奏矣。此則依湖西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備陳廟堂公事,不卽回下之弊,仍請另飭廟堂。蓋廟堂覆奏文書,自多稽延,外方之深以爲鬱,固其然矣,而第以藩任,飭廟堂,有損事體,不可無規警之道。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今年年事,嶺南稍豐,而今此慶尙監司金在魯,災實分等狀啓中,以二邑兩面置之之次,似涉未安矣。上曰,旣以他事推考,不必更推矣。興慶曰,凡面里分等,殊涉煩瑣,而此則只以兩邑中,各一面置之,之次必是道臣詳審而爲之,依狀請施行,似無所妨矣。上曰,句管堂上之意,何如?顯命曰,臣曾見全羅道長城珍原面被害處,有面分等之事,如此類,可爲前例矣。上曰,今年以分數災給之耶?取魯曰,給全災矣。上曰,旣無朝令,而以兩面入於面里分等者,終涉不當,此則自備局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以昆陽郡戰船,限前致傷,不善監造及不謹看護守令,依事目勘罪事狀請矣。蓋近來戰船之未滿限腐傷者,竝皆許改,而亦無事目定式,故以姑爲從重推考矣。今後則重加論責之意,將爲覆奏矣。取考《受敎輯錄》,則以杖一百發邊守禦定律矣。今若勘之此律,則近年內久不擧行之律,一朝勘斷,殆近於慢令致期。且推考則太歇,未知何以爲宜耶。下詢諸臣處之,何如?上曰,其守令誰也?興慶曰,不善監造者,卽權喜學,而新除雲山郡守,不謹看護者,卽柳始基,而時無職名云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戰船事,固重矣,列聖朝受敎,可見法意之嚴截,中間之隳廢不行,誠有欠於振刷之政,則今於覺知之後,猶復因循置之,恐非今日修明典章之道,臣意則依法拿處,似宜矣。寅明曰,不知受敎如此之時,則雖或參酌薄勘,而今旣考見受敎,明知法文,何可置而不用?依受敎勘處之外,恐無他道矣。顯命曰,以法論之,則拿處,似可矣。瑜曰,旣有受敎,不可不明準法例而處之,以俟處分矣。宗城曰,以統制使狀啓見之,監造者與看護者,互相推諉矣。姑先拿處,以待奏當恐宜矣。上曰,工判所達是矣。統制使初不狀啓則已,旣有狀啓,又有受敎,則事當依此施行,前郡守權喜學、柳始基竝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判義禁進前。寅明進伏。上曰,金吾近無罪囚積滯之患耶?寅明曰,別無大段積滯之事,今番上言,亦皆回啓,而其中洪益宗上言,不可草草回啓,李顯之上言,回啓已出草,而近因臣連赴藥房,不得開坐於金吾,故未及入啓,今姑置之矣。上曰,以胎室事,有考見入《己巳日記》,而詳知其時事矣。以其時下敎見之,旣已處分之後,今不可擧行,洪益宗上言,勿施,可也。寅明曰,李顯之爲其父益命上言,益命被罪,果是喜之、器之之緣坐而已,則其子之訟冤,固無不可,而上言中,以喜之永貞詩,謂之詩案者,誠極無嚴,故臣之回啓,嚴辭請置,而顯之旣因臺啓被罪,此上言,亦當勿施耶?上曰,所謂詩案文字,出於何處?興慶曰,詩案者,以詩爲罪案之謂也。宋時蘇軾,以詠檜詩被罪,而謂之詩案矣。顯命曰,詩案云者,古有蘇東坡事,我國權鞸之冤死,亦謂之詩案矣。興慶曰,上言詩案二字,誠極非矣。而蓋李顯之父益命,八十之年,以喜之緣坐,被謫多年矣。曾在戊申年,有非承款正法者,則勿緣坐之敎,戊申亂賊,何等凶逆,而旣有勿坐之敎,則喜之無承款結案之事,而被緣坐之律,故顯之據此爲言,請釋其緣坐而遣辭之際,有詩案等語,致有島配之啓,此誠過重矣。寅明曰,旣因緣坐,又以他罪被謫,而今此李顯之島配之律,臣亦以爲過矣。興慶曰,其一款,以李鳳祥亡命時,容匿事被罪,而鳳祥事,臣於前日,略有所陳達,重遭臺言,至於狼狽,而鳳祥之事,聖明亦已下燭矣。益命因此被謫,至於八年之久,故顯之以此上言,欲望其父之放還,則此何至於絶島定配耶?以子訟父,遽至此境,朝家用法,終涉過重矣。上曰,予則意謂李顯之上言,請申喜之之冤矣,果非申冤之意也。興慶曰,上言中元無申冤之語,而不過以其父,法外緣坐之請釋爲言矣。顯命曰,大臣所達,出於私情,殊未知其得當,而李益命之以鳳祥事,被謫七八年,過重。且喜之永貞詩,可謂窮凶之逆,而旣不承款,則追施連坐,亦是法外,其子之訟冤,法理固然,詩案二字,雖無據,島配則過矣。興慶曰,諸議亦以島配爲太過,臺啓雖已允下,或不無參量之道矣。上曰,詩案二字,安敢謄諸上言,今無回啓之事,勿施,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頃因金尙翼疏,鄭暘賓有拿處之命,而此事回啓,有不可輕易爲之矣。上曰,鄭暘賓謂是乎?謂非乎?豐原方主其事耶?顯命曰,臣之姪,卽李廷弼甥姪也。叔姪之間,自不無書辭往復之事,故有嫌,不爲干涉矣。上曰,誰爲元隻耶?顯命曰,鄭暘賓、李廷弼爲元隻矣。其時監司黃璿狀啓,旣有逗遛觀望之說,且暘賓及夫左防將汰去後,始乃往合李普赫軍,以軍律言之,當其時監司,直用軍律,暘賓豈得有一言乎?事狀不過如斯而已矣。寅明曰,鄭暘賓報狀措辭,誠多可駭處,而此非有定律,可以勘罪者,有難循例議處,一番持文書,登對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韓㻋事,終有可疑也。寅明曰,槪聞韓㻋,斬弼賢而往,故未免遲留云。其後人多以㻋謂曖昧,蓋都巡撫,以竹山府使崔必蕃事陳達時,不無必蕃,韓㻋錯認誤達之致,而自上亦或有聽臺之患矣。上曰,當初下敎,若與都巡撫所達,有異而致此,則㻋家豈無怨乎?其時南門受馘時,日記考見,則面無人色云者,其指必蕃與韓㻋可知,自政院,考入其時日記,可也。取魯曰,臣以賑廳事有所稟定者,賑廳纔經兩年賙賑,卽今遺儲枵然,雖傾儲盡出,無以當各司三年災減之代矣。頃日筵中,自上特軫本廳形勢,有國子、樂院外,諸司災減,一切防塞之敎,故臣親承聖敎,以此奉行矣,日昨司饔院草記,請得災減之代,而該院,旣以大臣意,草記蒙允,則事體與他有別,所當卽爲擧行,而旣有日前筵敎,不可不一經稟裁後,擧行,故敢達。上曰,日昨廚院草記入啓時,欲爲下敎,而廚院是大臣所帶衙門,故循例,允下矣。賑廳則惟當遵守前日筵敎而已,廚院草記,勿施,可也。取魯曰,以賑事必有所達,賑廳自經辛、壬兩年,經費蕩竭無餘,故其時宋寅明,爲貿穀地,出賑廳錢,分送各邑,而全羅道綾州牧,則給八百兩,米一石折錢四兩式,以爲貿米上來之計,而其時守令,慢不擧行,以致尙今留置本錢,而旣不貿米,則在賑之道,還推本錢,在所不已。故向者靈城君朴文秀,以本錢還納之意,有所發關知委矣。今此陵州新牧使尹東卨,以本邑木賤錢貴之故,托以大同,仍欲以木換納,渠於日前,往請於大臣及吏判、豐原諸人,而皆不見許,故敢於留對之時,遽然陳達於筵席,乃至有自上減錢捧木,出擧條施行之命,而於事體,誠極猥濫矣。寅明曰,頃日東卨,果以此事,來問於臣曰,若有留對之事,渠當自達於筵中云,故臣以事涉猥屑答之,而亦言其不可奏達之意矣。擧行雖下,勿施亦何妨耶?上曰,日昨下直守令引見時,綾州牧使尹東卨,以本邑貿米錢,以木換納事,有所陳達,故許之矣,今聞工判所達,則此是大臣、重臣之所持難,而至達於筵席,事體極爲非矣。綾州尹東卨從重推考,前日擧條勿施。吏判之伊日下詢時,所達,與今日所陳差異,殊非平日所望於吏判者,吏曹判書宋寅明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亦抄出榻敎}}興慶曰,頃日,有光城府院君金萬基奉祀孫,年滿者問啓之敎,而詳聞之,則奉祀孫,姑未成長云矣。上曰,金斗秋十一年云矣。顯命曰,金鎭龜之子,亦有前銜二人矣。上曰,是光恩之子,而金普澤之同生乎?興慶曰,然矣。而其一延澤,其一福澤矣。上曰,誰爲長,而延澤亦爲官乎?興慶曰,延澤爲弟,而延澤曾爲敦寧參奉矣。上曰,福澤之子,入於揀擇,聞之則渠家方在鄕云,以此知其在鄕矣。上曰,判義禁進來。寅明進伏。上曰,金吾有議處事乎?金浹快爲遲晩乎?寅明曰,臣連在藥院,故未能逐日赴坐,而其所遲晩,似不分明矣。顯命曰,渠言以爲國欲生則生,國欲殺則死,以此見之,似非快爲遲晩矣。上曰,該府之刑,頗歇耶?寅明曰,嚴刑則頗重矣。顯命曰,渠亦以爲,國家嚴敎如此,雖曖昧遲晩云矣。瑜曰,國若殺之,則無可奈何云,其情狀尤爲切痛矣。上曰,今日不開坐耶?顯命曰,日已向暮,似未及開坐矣。寅明曰,小臣連在藥院,至於監刑,終不可往見矣。上曰,時無議藥之事,有何所妨耶?若有積滯之患,則豈不知乎?顯命曰,若干新囚無足言,而但舊囚事,可知矣。上曰,入鞫獄者,其能支乎?顯命曰,可殺者殺之,可生者生之,爲可矣,而臺諫相持,而經年閱歲,可謂收殺無日矣。上曰,吏判本職無多事,此後連爲赴坐,無積滯之患,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2y5ny7t3rcjscr7f149ljn3m61ynvfj 2173528 2173527 2022-08-22T11:12:46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著未肅拜陳疏,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日食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閔鎭遠,朔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日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政事取稟,傳于李德壽曰,明日開政差出。 ○鄭彦燮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李春躋,素患泄痢之症添劇,實無掌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漢城府判尹朴乃貞,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詞訟重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雨勢一向不止,水滿射場,今日又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今日雨勢又如此,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觀武才初試,未畢試技藝,今月初二日,試取於南別營,而臣尹游進參於都目政,故依榻前稟定,令別將鄭壽松代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之本來情地,固已自劃於臺職,昨日違牌,蓋出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而一日之內,嚴召再辱,一向違傲,亦涉惶悚,黽勉趨承,爲少伸分義計,而適於路次,逢着崇品宗臣,風雨大作,路且泥濘,倉卒之際,未及回避,至有下吏囚治之擧。身爲臺官,陪吏見囚,則此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韓師得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病淹床席,垂及一年,瞻望宸極,只有耿結。向者入侍之敎,聖眷隆厚,有以仰揣,感悚隕越,不知所喩,而危綴之甚,終無以自力奉承。至於前後起居之禮,一倂廢闕,辜恩蔑義,罪合萬死,席藁俟譴,冞增惶悚。且臣竊有私情之萬分悲切者。臣父葬地,在畿內之楊州,地形單露,不成局勢,業堪輿者,擧皆訾毁,以爲地中,必有大段災害。山家之說,雖不足準信,衆口之齊騰如此,亦何能一刻晏然?今幸得僅可之岡於距前葬十里地,將於此月內遷改,臣當前期下往,而病狀一向沈篤,有難起發,誠甚悶迫。然病瘳旣無其期,吉年,又將蹉失,則恐爲含恨不瞑之鬼。玆欲不計顚仆,寸寸作行,庶冀趁此一息之存,成得此事,其情良亦戚矣。區區衷懇,不敢不歷擧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先治臣闕禮之罪,仍令隨便往來,完襄大事,以伸人子至情,恩威竝得,不勝祈祝。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有疾未參,其何所傷?箚末所請,依施。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式暇}}。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著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今番啓下遠道上言二百一丈內,一百十五丈,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丈,違格六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遠道違格,不啻異事,亦爲下該曹。 ○又以吏批言啓曰,今日臣等,以都目開政事,來會政廳,而本曹郞廳,累次催促之下,無一人應命。都政開坐後,因郞官不出,而還復停掇,乃是前古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卽令出肅,何如?傳曰,今則一郞官,其在事體,豈用若是?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三堂上,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以吏批意啓曰,俄者,以本曹郞官事,備忘辭旨,極其嚴截,分義道理,豈敢更以情勢,有所撕捱,而佐郞吳瑗、金若魯,尙稱情勢,無意應命,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所謂情勢,本無一毫可引之端,而況於今日筵中,悉陳前後委折,自上,開釋無餘,誨責備至。本曹郞官,雖曰名流,乃以初無可引之嫌,違拒明命,至於此極,致使開政半日,尙未出望,國體之虧損,更無餘地。臣等,亦以前後上敎,累度送言,不住催促,午牌已過,又復以終難冒出爲言,不可不更加嚴督。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使之卽刻出肅參政,何如?傳曰,俄者,纔已嚴飭矣。幺麽郞廳,旣不能自下嚴飭,更有煩稟,事極未安。此草記還給,此後則肅拜外郞廳去就,更勿煩稟。 ○傳于李德壽曰,近來連爲申飭矣。今日都政,吏曹郞廳,不曾聞知耶?君父殿坐已久,方待望筒,而政院與政廳,尙無催促之擧耶?問啓事,命下矣。吏曹郞廳,連爲星火督促,而終不動念,故俄者吏曹堂上,有所啓達,而今方連續督促之意,敢啓。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臣等,不能檢飭郞官,前後煩稟,不止一再,此已臣等之罪,而俄者草記還下之後,臣等,益復星火督出,而郞官無意應命。日已向夕,開政無期,將至國體重損,聽聞俱駭。臣等,尤不勝惶恐之至,謹此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俄者以此等草記,更勿煩稟之意,下敎,而君父殿坐已久,將達宵不寐,見望筒之入啓後,方可就寢。自前,豈有無郞官,而不得開政之例耶?雖至夜深,不爲就寢,以待望筒。更令催督,卽速入來開政。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本營別騎衛等,除初試別單書入,而以別騎衛,移差別武士者二人及同時出征別武士六人,依訓、御兩營例,施行事,旣已榻前稟定。一體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意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京別破陣等初試,今月初二日,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纔已草記蒙允。而在前則鳥銃邊二中以上入格者,別單書入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乎?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意啓曰,因軍器寺草記,付料別破陣等,依戊申別試才例,射砲中從願試取事,定奪矣。戊申年則以其變亂時效勞,特爲除初試許赴。故雖有從願之事,而今此觀武才,不當用戊申之例,而自試所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事,旣已草記蒙允。且初試規矩中,又無鳥銃落點之事,定式外,砲藝許試,有違常規,依前以射技試取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應射之類,必須預待於試所近處,然後可無臨時呼不之患,而闕內入直都摠府郞廳、宣傳官、武臣兼宣傳官、訓局、禁衛營入直將官、禁軍將、扈衛別將、五衛將、局別將等,勢難擅離直所,依前例,使先射者,推移替直後,來待試所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入直軍兵等初試入格之類,依前例,使未入格者,預爲替代後,來待試所,俾無臨時呼不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鳥銃鞭芻則慕華館命官試取事,定奪矣。在前觀武才時,各軍門兼藝之類,勿論次第,先爲試取後,使之來待於春塘臺矣。今亦依此擧行,俾無呼不之弊,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昌城居良人洪尙奉等囕死事,傳于李聖龍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都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洪景輔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各歧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營將、邊將、守令、察訪中,可合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居中考,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三水府使許晶,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七旬,疾病纏身,又得水痢之症,飮啖全廢,作一僵尸。以此病狀,數朔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邊倅遞易,極涉重難,累次以病呈狀,而使之調理赴任矣。卽聞其實病危重,有難等待其差復。三水府使許晶,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忠勳府移文,則都事崔昌億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後遷轉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今春夏等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忠翊衛將崔一星呈狀內,素多疾病之人,軍門兼任,勢難供職,所帶衛將,入啓,改遞云。兩任兼察,不無難便之端,忠翊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以李命華爲掌苑別提,邊致周爲司畜別提,趙鎭泰爲引議,李䌖爲社稷令,李挺楫爲工曹正郞,趙階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平昌郡守,林蘧爲益山郡守,洪禹集爲盈德縣令,李蓍迪爲醴泉縣監,李敏泰爲居山察訪,李玗爲慶興府使,許錭爲平丘察訪,尹東卨爲綾州牧使,趙東恒爲德原府使,趙潤璧爲瓦署別提,李蓍選爲活人別提,李奎鎭爲氷庫別提,金奎錫爲漢城參軍,張啓紹爲濟用直長,李揆文爲宗廟直長,朴東樞爲三水府使,申思永爲掌樂正,李衡鎭爲井邑縣監,金相奭爲兼西學敎授,權喜學爲雲山郡守,金尙星爲兼南學敎授,南泰慶爲宗簿正,李{{!|𪻶|⿰王厚}}爲工曹正郞,洪重寅爲刑曹佐郞,李碩華爲監察。 ○兵批,以鄭德茂爲訓鍊判官,趙尙絅爲知事,李培源爲訓鍊僉正,李時馨爲都摠都事,李宇平爲訓鍊判官,尹忠彦爲宣傳官,成胤績爲都摠都事,申思彦爲忠原營將,李大觀爲同知,洪允泰爲僉知,閔諗爲都摠經歷,崔晟爲五衛將,趙徽爲忠淸水虞候,安瑞翼爲忠翊將,朴春徵爲景福將,尹致道爲{{?|⿱艹乫}}波知僉使,白萬柱爲群山僉使,權世聃爲都摠都事,文壽元爲廣梁僉使,李義煥爲古群山僉使,金達魯爲龍媒僉使,徐宗敏爲登山僉使,文允中爲東里僉使。 ○鄭彦燮啓曰,新除授忠原營將申思彦,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李聖龍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臣兪健基,伏以獻納金廷潤,以臣之本來情地,固已自劃於臺職,昨日違牌,蓋出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而一日之內,嚴召再辱,一向違傲,亦涉惶悚,黽勉趨承,爲少伸分義計,而適於路次,逢着崇品宗臣,風雨大作,路且泥濘,倉卒之際,未及回避,至有下吏囚治之擧。身爲臺官,陪吏見囚,則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未及回避,事勢適然,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獻納金廷潤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執義李著上疏,伏以臣,踪地危蹙,病憂侵凌,守分窮廬,念絶榮塗,回瞻宿趼,若隔天上,而不自意中丞新命,遽降於杜門循省之際,手擎除旨,且惶且恧。臣以巽懦之性,蒙昧之識,凡於一切時論,都不敢干涉,而頃在諫省之日,適見朝象不靖,痼弊滋甚,乃於辭疏之末,略附憂慨之忱。其大意,不過曰義理同然,益加洞曉,使之偕入於無偏無黨之域而已。雖其愚不量力,妄觸時諱,其欲爲世道保合之意,則實有炯炯苦心,而玉堂之處置臣者,抑揚爲辭,意頗艱辛,良可一哂。竊伏聞伊日筵中,有所下敎,而儒臣擧臣疏中兩句語,爲挾雜之證,此乃通古今無彼此,而摠論之辭,則這箇義理,愚婦亦言,以此抉摘,殊不着題,豈倉卒之對,求說不得而然耶?噫,人心疑阻,險道難平,不問言之是非,理之當否,而惟異己之是斥者,此固色目後弊習,顧何足深辨?而亦由臣公心誠意,不能素孚於同朝,一言脫口,顚沛立至,其不可更廁於聖朝耳目之列也,明矣。念臣滓穢之蹤,本非可以居臺者,而祗緣感殿下拂拭之恩,忘廉冒恥,一出再出,而不戒三緘,又此僨誤,回顧初心,慨然自媿。矧今斥遞未幾,復玷言路,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去就,尤何可論?且父病,已過半歲,有添無減,日夜焦遑,情理罔措,而臣亦重經毒痢,形神換脫,鬼事將迫,束帶趨走,已矣無望。昨於天牌之下,陳籲見阻,未免徑退,罪合萬殞,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於是,一倍悚蹙,無地自容。今當荐召,祗詣闕外,更控未徹之章,敢瀝危迫之懇。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請對時,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宋寅明進曰,非時冷雨,連日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湯藥停止,已至累日,未知何如。上曰,近來差勝而過矣。寅明曰,六月都政遷就,而至於十月,其在國體,已無可言,而開政之後郞廳,雖承嚴批,無意膺命,以郞廳之不進,還爲停掇,三百年內所無之事。今番若停掇,則前頭,無勉出郞廳之勢,非不知草記催促,而徒歸文具,事甚可悶,敢此請對矣。卽今郞廳,本無可嫌之端,生梗郞廳,已皆區別,而言之有何難安?二郞廳,本非乖激之人,亦是顧念國事者,而緣於悶迫而不出,此時下情,豈可盡察乎?浮議從中多生,故振發而脫來者極難,而且生梗時言語訛傳增衍,故二郞廳,沮於浮議而如此矣。上曰,生梗郞廳,卽指尹汲乎?寅明曰,然矣。近來浮議特甚,而其中亦有過激者。生梗郞廳之事,亦非本心,搖於浮議而爲之。卽今郞廳,非不欲顧念國體,而牽於浮議之難脫,至於草記催促,徒失日力。且恐二郞廳,因此而或被大段罪罰,如是登對仰陳,各別嚴飭,期於勉出,無失此機會,何如?上曰,吏曹通淸,異於弘錄乎?寅明曰,吏曹通淸,差重矣。生梗郞廳,無毫分侵逼二郞廳之語,而外間之言,自有過傳之弊矣。上曰,過傳之言,是出於尹汲乎?初則不爲分明說去,出來之後,緣於形迹,而似必混言之矣。寅明曰,尹汲之意,不欲都政之順成矣。上曰,此豈人心也?飾非則猶或可也,而豈欲作戲都政耶?此則過矣。寅明曰,尹汲爲人,甚忽弱,且信人言。向者新通之時,臣豈欲替當,而竊有隱憂,不得已爲之。欲不從則其忽弱易動之人,必致鬧端,勉强而從之,而其後,或有同事之望,恐生爭端,多有曲從之事。其前後節次,不可盡達,而郞官今若不出,於臣,何安乎?今番嚴飭勉出然後,可以了當,而若致停掇,則其在國體,如何?都政,更無止泊矣。李宗城,何可停掇乎?申昉曰,臣與郞官,年輩相間,不得見問,未知浮議之如何,而其日堂上郞廳相爭之說,傳播外人,不無差爽。卽今郞廳,初頭引嫌,固不足怪,而何以停掇都政乎?若至於此境,則渠輩,畢竟受罪,何關而此郞官不出,前頭關係非常,且以事體言之,卽一該曹郞官,何敢不出乎?此等之言,不可煩縷於草記,故長官如是請對矣。李宗城曰,向者生梗時,臣不參見,而渠輩何敢牽於浮議乎?生梗時,言及於吳瑗、金若魯,則宋寅明,何以定行都政,而若無逼害之言,則渠無所執,到今不出,極甚無據矣。二郞廳,可引之嫌,出於尹汲之口,則雖曰郞官,自是名官,豈可取稟都政乎?國體駭然,紀綱都壞,有此三百年所無之事,長官之請對,在於督出,而都政之停掇,不可議論也。寅明曰,若有侵逼二郞廳之言,則臣雖欲掩置督出,其時承旨及下人輩,亦皆聽之矣,豈可掩諱乎?上曰,俄者,吏曹通淸,與弘錄何如之問,出於有意矣。吏曹,是文官之極選,在渠廉隅,似有初頭撕捱,而尹汲之於吳瑗、金若魯,惟恐推奬之不暇,豈發逼害之言乎?兩人累侍經幄,予知其爲人,亦不當爲此等事,而尹汲之抑彼扶此,極爲不可。且吏曹郞官,異於該司,渠輩雖入於所扶之中,必不欲揚揚行公矣。無論彼此,扶抑尹汲之事,無形莫甚。至於尹汲之所抑者,國家當以郞官任用,況初無侵逼之言者乎?四維,不可不張,故予言若是曲盡。渠在名官之道,自處當然,而其根本則事極無據,其抑與不抑,非朝廷之所可知,政官欲爲推考,而未及矣。今日,是都政,故朝來問安東朝後,不脫上衣,坐待開政,而政廳啓辭,日晩不入。意謂近來慮予之早爲酬應,故如此,而不知郞官之撕捱如此矣。早知如此,何不催促入來乎?都政之還停,是三百年所無之事,而今日復欲爲之矣。郞官新通,則郞官,必主之乎?寅明曰,無郞官,則判書主之矣。上曰,雖無郞官,都政,不可還掇,而豈以尹汲之扶此抑彼爲重,而不顧君父之命乎?三堂上之以郞官事,至於請對,有駭聽聞,竝推考後,催促開政,可也。宗城bb曰b,臣以職掌祭享事,有所仰達矣。宗廟冬享大祭,是今月初七日,而觀武才,亦設此日。侍衛諸臣,或有差祭者,未免掣肘,改付標以入,未知何如。上曰,罪齋後,追後入侍,亦不妨,置之,可也。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都政之尙今遷就,已極寒心,而因郞官之尙不肅謝,日已午矣,尙未開政,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此前所未聞。前郞官尹汲所爲扶抑,雖未知何事,此不過不有申飭之下敎,肆行私意之故,本事已極無謂。雖被抑者,其在分義,不敢推上公朝撕捱,況不然者乎?今日紀綱,雖曰解弛,只知有尹汲,不知君父,嚴飭之敎,若是撕捱,尙未出謝,分義道理,豈敢若是?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卽爲肅謝。而銓曹不能檢飭,幺麽郞官,相率求對,事體亦涉未安,三堂上,竝推考。上曰,兵批亦待吏批,而不入望筒乎?宗城曰,然矣。上曰,吏曹三堂上進來。都政,循例下敎,今當爲之,注書書於草冊而出去,可也。上曰,初入仕前後,累次申飭,各別擇擬,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擇擬,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調用。近來文通淸西北之人,率多齟齬,各別檢擬,軍功別單人,各別錄用事。{{*|竝出榻前下敎}}上曰,循例下敎,已爲之,而嶺南別單人,今日都政,各別調用,可也。勳臣事,向時,已爲下敎,而宋藝祖之杯酒釋兵權事,我國無之。豈可使勳臣,無職名而閑在耶?彦城君在西關時,雖爲下考,而爲北關守令時,則補外,尹得和而全然忘却矣。今擇不甚殘薄之邑,而差送之,可也,而至於權喜學錄勳前,已經昆陽郡守,爲功臣後,不復除邑,聞其加資,則在校鍊官時,爲之云矣。宗城曰,故相臣崔錫鼎赴京時,以先來軍官,賞加加資矣。上曰,卽今待勳臣,可謂太薄,今日政,調用,可也。寅明曰,權喜學,自是善治之人,而臨民之官,不可不擇送。果是不堪之才,則事當差送於閑官矣。宗城曰,殿下待功臣不薄之盛意,好矣,而古語曰,功懋懋賞,德懋懋官。勳臣若有飢寒之患,則當以他道理,存恤之,何必俾爲臨民之官乎?若以生疎之人爲守令,則貽弊小民不貲矣。上曰,權喜學,自是善治之人,而金重萬雖生疎於西關,北關之徑遞,非渠之罪也。若能勉勵,則亦能可堪。至如吳伯胄之不文,能爲善治矣。昉曰,判書、參議,非以金重萬之不文,持難矣。上曰,今勳臣中,朴弼健、李普赫、權喜學,皆是善治之人矣。寅明曰,今因厚待功臣之敎,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戊申變亂時,因奉朝賀臣崔奎瑞之上來,朝廷始知其根本,而臣在於備局,聞其上來,而不得相見,心甚菀菀之際,聞其子前府使崔尙鼎來在闕下,出往見之。聞因安鎬而知之,始乃捉入安鎬,問其賊情,而臣與李光佐同坐,親自執筆而書之,自此,都城能得戒嚴矣。崔奎瑞之雅志,終有所難屈,故賜之以天書,褒奬之,而若論戊申之功,則崔奎瑞之一着,可謂不少矣。上曰,予不知有二安鎬,而曾前安鎬,雖擬末副望,予必落點矣,聞非此安鎬矣。安鎬功,當錄勳而見漏,可怪也。寅明曰,他安鎬已爲身死矣。上曰,豈不以安鎬調意之意,分付耶?崔尙鼎,非但吏治之素著,今爲奉朝賀便養,便近邑,差除,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崔尙鼎與都承旨,有相避,拘於此,而今不可擧論矣。嶺南人,每爲調用,而今則無懸錄之事,故自上未察其嶺南之人,不爲落點,反無調用擬望之效矣。上曰,若懸錄,則嶺南人,作爲羞恥之事,奈何?上曰,承旨書之。傳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邊將,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戊申軍功別單人,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西北人、松都人,各別錄用,而武士中嶺南人仕宦者,近幾無人,故曾已飭勵。兵判入侍時,亦已下敎,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彦燮曰,吏曹郞廳,推考,備忘記,使注書先爲出送,以爲卽速擧行之地,何如?上曰,唯。寅明曰,昨年賑恤時功勞之人,使兵批錄用,毋致落莫,何如?上曰,當分付矣。勳臣中金重萬、權喜學,備擬於守令望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未肅拜}}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許逅{{*|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玉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白。 ○李德壽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執義李著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今日政,新除授,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傳曰,昨日夜深後,始爲開政,實近來所未見之事。今日望筒之入,亦且緩緩,若是則其將延至三日始畢耶?必須今日內畢政爲宜。且權喜學、金重萬,旣有除守令之命,則所當各擬兩邑之窠,而今乃竝擬於一邑,未知有何曲折。至於長陵陵官,則昨年下敎,以本陵官,陞差爲宜矣,今乃以他陵陵官,備擬者,又是何故,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吏曹,則以爲西銓則郞廳數多,故正書無遲滯之患,而東銓則只二郞廳書之,故自致遲延,然今日內,必欲畢政。蔭官之陞遷者多,而守令窠窄,故權喜學、金重萬,果爲竝擬於一窠矣。方欲討窠更擬,至於長陵陵官之以他陵官,備擬事,方自吏曹,草記稟旨云矣。敢啓。 ○又啓曰,傳曰,昨日擧措,已是三百年所未有之事。罷政,在於夜深之後,則今日宜趁早開政,而望筒尙不入,未知以昨日開政,爲太早而然耶,問啓事,命下矣。今日銓官等,趁開門入來,而起草正書之際,自至遲延,望筒,今方入之矣。敢啓。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因政院有問啓之命矣。壬子五月,長陵參奉金聖澤,移擬於禁府都事,則自上不爲落點,仍敎以金聖澤,準朔後陞爲本陵奉事,以爲久任之地矣。其後癸丑二月,本曹前判書趙尙絅入侍時仰稟,則聖敎以爲當初下敎,非爲金聖澤也,爲新陵也。依昨年承傳,陞拜本陵奉事,聖澤,仕滿遷轉後,還爲參奉窠,似好。不然則長陵奉事之代,以他陵奉事一窠,降爲參奉窠,可也,爲敎矣。當初聖敎,旣在於久任,聖澤未有兩參奉,竝仍本陵之敎,故其後聖澤則方陞爲長陵奉事,而本陵參奉金淳慶,今已滿朔,依例備擬於穆陵奉事之望矣。伏承問啓之命,臣等誠不勝惶悚之至。淳慶旣已仕滿矣,不可仍置於參奉,本陵更無奉事窠,金淳慶亦依金聖澤例,仍以本陵參奉變通,陞爲奉事窠後,仍爲遷轉乎?合有指一稟旨之道,惶恐敢啓。傳曰,陞爲奉事。 ○又以吏批言啓曰,軍器判官申{{!|𭸿|⿰王戊}},前任固城縣令時,解由未及成出,而前因該司自辟,本曹不能覺察,未免循例擬差矣。解由今雖已出,而本職除授,係是解由未出前事,有違法例,不可置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臺諫、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海宗爲瓦署別提,以柳世模爲內資直長,以朴弼時爲昌陵直長,以具梡爲軍資直長,以李德恒爲翼陵奉事,以任道元爲禧陵奉事,以尹得履爲徽陵奉事,以兪勉基爲軍資判官,以趙尙絅爲平市令,以金聖梓爲鎭川縣監,以李尙文爲陰城縣監,以李蓍選爲工曹佐郞,以邊致周爲刑曹佐郞,以金始炯爲大司憲,以尹光莘爲江界府使,以申慶普爲司䆃直長,以李普祥爲軍資主簿,以權相軒爲司圃別提,以韓配崙爲活人別提,以尹侙爲泰陵參奉,以李錫老爲濟用奉事,以鄭最寧爲典獄奉事,以鄭鐩爲德川郡守,以徐命朝爲平澤縣監,以李必範爲鎭岑縣監,以朴天樞爲輸城察訪,以呂必善爲泗川縣監,以田萬秋爲寶城郡守,以宋胤涵爲典籍,以趙鴻逵爲敦寧參奉,以魚有寬爲穆陵奉事,以李耉齡爲義盈直長,以李弘遠爲尙衣直長,以尹天和爲尙瑞直長,以南泰良爲修撰,以權相軒爲監察,以趙鎭泰爲司評,以李埉爲宗簿主簿,以柳純章爲長湍府使,以崔道章爲豐德府使,以李淵起爲萬頃縣令,以李炫爲懷仁縣監,以許鐩爲碧沙察訪,以李夏徵爲全州判官,以趙錫命爲禮曹參判,以李明坤爲寧越府使,以李權、韓濟、康弘濟付典籍,漢城參軍金奎錫,司圃直長申鎭夏相換,以姜鳳來爲尙瑞副直長,以李益炡爲戶曹正郞,以李埉爲戶曹佐郞,以李海宗爲廣興主簿,以李勛佐爲忠勳都事,以李潝爲禮賓別提,以金聖鐸爲司畜別提,以李鐽爲引儀,以南泰耆爲自如察訪,以玄鳳漸爲直講,以韓啓朝爲竹山府使,以趙世豐爲北部主簿,以李思膺爲瑞山縣監,以李檥爲殷山縣監,以李鏠爲禁府都事,以金重萬爲興海郡守,以兪彦國爲順陵參奉,以趙載億,爲思陵參奉,以鄭錫徽爲康陵參奉,以趙明箕爲宣陵參奉,以南弼明爲工曹正郞,以李基宗爲司瞻主簿gg司贍主簿g,以吳彦胄爲副修撰,以徐命珩爲獻納,以李寅賓付成均博士,以金淳慶爲長陵參奉,以徐宗曄爲廣興奉事,以李權中爲惠陵奉事,以尹心雄爲繕工副奉事,以朴弼彦爲司議,以辛宇泰爲軍器主簿,以李奎鎭爲宗簿主簿,以李潝爲典牲主簿,以白興成爲司圃別提,以柳松心爲瓦署別提,以安鎬爲禮賓別提,以金昌伯爲引儀,以金兌和爲禮曹正郞,以李挺楷爲貞陵參奉,以申{{!|𰹧|⿰車肅}}爲禧陵參奉,以金弘得爲獻陵參奉,以李弘齡爲齊陵參奉,以尹德春爲莊陵參奉,以朴師淑爲北部參奉,以吳弼運爲靖陵參奉,以朴師伯爲禁府都事,以李槳爲直講,以黃尙老爲典籍,以李守謙爲歸厚別提,以朴弼謨爲氷庫別提,以吳璡爲典設別提,以尹惟績爲敦寧都正,以兪彦鐸爲齊陵參奉,以李光躋爲注書。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大觀,戶奴呈狀內,上典,得除本職,而遠在鄕廬,年老病痼,末由上來肅謝云。忠壯衛將全夢龍呈狀內,以軍門將校,兩處入直,事多苟簡云。李大觀、全夢龍,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洪景輔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啓曰,城津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養中爲都摠經歷,以趙東晉爲都摠都事,以金致河爲全羅左水虞候,以尹得商爲兼司僕將,以車復運爲忠翊將,以南履錫爲忠壯將,以尹淳爲知事,以李宇平爲法聖僉使,以柳德徵爲訓鍊判官,以李義璧爲兼尙州營將,以金光渭爲訓戎僉使,以全琬爲老江僉使,以全夢龍、朴良梓單付僉知,忠原營將申思彦今加折衝,以金俊輝爲淸江僉使,以朱景晦爲善績僉使,以韓晉起爲天摩僉使,以吉禹揆爲碧團僉使,以蔡仁海爲美箭僉使,以朴泰慶爲花梁僉使,以李時興爲安義僉使,以李景春爲訓鍊主簿,以田殷祥爲訓鍊主簿,許瑬爲訓鍊主簿,以張汝錫爲甘浦萬戶,以南泰完爲黔毛浦萬戶,以朴宗基爲呂島萬戶,以元慶遂爲所巳萬戶,以曺聖和爲蛇梁萬戶,以金鎬爲濟物萬戶,以李景淑爲內乘,以趙東晉、洪一涵、具善行爲宣傳官,以李聖魯爲城津僉使,以金世元爲北虞候,以桂德興爲五衛將,以鄭巑爲中樞經歷,以沈㮋爲中樞都事,以盧啓禎、韓命新爲訓鍊判官,以李慶熙爲訓鍊主簿,訓鍊主簿孫世萬本院去官,以朴晩榮爲玉江萬戶,以任聖佐爲梨洞萬戶,以尹聖重爲防垣萬戶,以安世岩爲造山萬戶,以康泰來、卓之漢、金大興、金仁權爲武兼,以柳世德爲訓鍊副正,以尹聖任爲訓鍊僉正,以安載行爲訓鍊主簿,以金應漢爲守門將,以孫秀大、尹東井爲武兼,以李慶熙爲夞怪萬戶,以盧啓禎爲都摠都事,以全命佐爲武兼,以黃萬甲爲訓鍊主簿,以孫世萬爲晴川別將,以吳海根爲德池洞別將,以李益遂爲金烏山城別將,以申翼成爲長壽山城別將,以盧益明爲楊花別將,以安尙輝爲漢江別將,以洪重夔、李惟天、洪廷翼爲宣傳官,以李柱、崔昌佐、柳圓春、白世慶、崔道元爲守門將,以李世觀爲部將,以龐櫟爲守門將,以呂攀爲宣傳官,以閔聖洙、具世智、韓鋈爲武兼,以趙東垕爲部將,以金德洪爲白峙僉使,以尹濁爲平薪僉使,以李彬爲訓鍊判官,以徐漸修爲訓鍊主簿,以白尙靖爲武兼,以金潤爲宣傳官,以柳師賢爲都摠都事,以李重國爲訓鍊判官,以李東明爲訓鍊主簿,以金夢遠爲武兼,以安宗臣爲訓鍊主簿,以崔厚元爲同知,以李世伋爲忠壯將,荏子島僉使申海昌,文殊山城別將康舜道,已上,今加折衝賞加,崔一興、李喜夏付副護軍,吳命新付副司直,徐命臣付副司正,江口權管李邦喆,舊{{?|⿱艹乫}}波知權管成胤燁,廟坡權管崔溢,栗浦權管黃道文,雙靑權管張相漢,梁永萬洞權管金聲良,乾原權管崔尙孝,黃拓坡權管趙琳寶,化堡權管朴東萊,大坡兒權管高處宇,大吉號里權管崔俊昌,小吉號里權管石起三,廟洞權管安漢基,甲巖權管安震夏,雲頭里權管金聖鼎,已上,單付。 ○假注書南泰耆外任,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近來國綱解弛,人心不古,各邑監色、船格輩,莫重國穀,或恣意偸食,或除出作錢,以致多數欠縮者,已成痼弊,實爲寒心。今此柒原癸丑條稅米七十一石零,加升米一石零,三手米九十九石零,稅太二百二十一石零,加升太四石零內,京江船主張載宇,逢載時米三十石,太五十石,除出作錢,自陸路上京,仍爲逃躱。論其情狀,萬萬絶痛,故今方分付捕廳,期於窺捕。而張載宇米太作錢處所時日,推問於監官處,則監官黃斗精所供內,張載宇米太作錢,在於柒原浦口未離發之前云。惟正之供,事體至重,而各邑守令,專事慢忽,裝載之時,不能逐石照數,着實逢授,一委於船主輩,致令國穀,任自作錢,有此逃躱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不可不各別懲勵。柒原縣監李陽重,拿問而處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刑曹言啓曰,卽接南部鑄字洞權取身名所志內,矣身所遭,實是今古所無之變怪,呈于禮曹,則題辭內,未覈實之前,本無離異之例,以此意,呈于法曹云云。取考禮曹所呈所志,則取身,卽佐命功臣文忠公權近之嫡長孫,前參奉權厚之孫,而再娶平山居進士禹鼎九之女,成婚,率來後五朔,生子,不勝驚慘,駄送其父家。以離異之意,呈于禮曹,則禮曹題辭如右矣。近來民風大壞,淫獄層出,而至於士夫家,亦有如此變怪,極爲驚駭。禹女旣是士族,則其所負犯,自有當律,必須明覈得情然後,可以定罪,分付本道,捉送禹女於京獄,以爲嚴査勘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守禦廳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京別破陣等初試入格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羅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長興前縣監李日馨,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日馨,時在京畿坡州牧馬山驛配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倓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都政雖畢,初日乘夜開政,卽三百年所未有,事之寒心,莫甚於此。若不懲勵,是無法無紀綱,不可垂後,其在國體,亦不可僅過其政而置之。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拿處。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向者疏論銓官補外事,辭意淺薄,誠不足以仰回天聽,批旨極嚴,特敎繼降,至有知製敎勿爲擧論之敎。臣震悚慙悸,一身若無處所,杜門省愆,分作聖世之棄物矣。乃於千萬意慮之外,忽承館職新命,數日之內,旣罷旋授,筵敎諄切,除旨重疊。仰惟至仁遍覆,未忍終棄,蕩滌開釋,使得復廁於班行,螻蟻賤臣,何以得此?手捧命書,惟知感涕,念臣區區情實,未能自暴,今於辭疏之末,略此附陳。臣之前疏,本無他意。唯以三銓之一時竝斥,不免爲聖世之過擧,經幄之地,宜有爭救之擧,而臣適在禁直,又承敎書撰進之命,不得不先陳微見耳。初豈有廢閣明命,不肯製進之意哉?噫,古人當演綸之任者,遇有政令之闕失,或封詞頭而繳還,或不草制而抗章,當時旣多採納,後世傳爲美事。臣之庸陋,固不足以仰企前修,而以殿下之聖明,意所欲行,輒不許諸臣之盡言。朝廷每有一番處分,言路必致一番沮塞,臣何足言,有傷聖德,此臣之所以憂歎者也。若臣難進之端,實亦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夫玉堂之職,唯以治文翰撰誥命爲職,至所兼經筵,方有論思講讀之責耳。是以本朝故事,儒臣不得與於知製敎之選,則不敢行公於館職。況臣所被嚴旨,萬萬惶悚,絲綸之職,旣不擧論,則經幄之任,已成刊汰,雖荷聖度曲全,收還威命,在臣廉隅,豈敢復以儒臣自處,而晏然於金華法從之列哉?此理甚明,非徒臣自劃如此,一時公議,無不爲然。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勢,則豈於日昨筵敎之下,輒敢爲辭免之計,而罪釁至深,萬無承命之路,玆敢隨牌詣闕,冒陳血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賜矜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永勿檢擬於淸塗,使臣得以優游自靖,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飭勵,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自江界,發向嶺路之日,獲聞有憲長除旨。及出熙川境,旋聞以大臣陳達,更命仍任,不知淺劣如臣,于內于外,何所綦重,而乍遷乍仍,累勤朝命,乃至於此也。臣本才短器輕,不合邊藩重寄,而承乏推轉,辭避路阻,黽勉荏苒,居然六七朔在任,疵釁百出,倦怠日甚,疾病連綿,寧日絶少。而但以方今隱憂,在於邊疆,旣在此任,未克一遭巡審爲可恨,强病登途,忍死驅馳,到底添苦,屢經危域。固以還營之後,爲陳懇必遞之期,而逮到寧邊,又因飢飽寒煖之失適,內傷旣深,外感亦重,晝夜叫苦,寢食都廢,擔舁還營,今已五六日,一味昏涔,隔死如紙。蓋臣一生病根,在於純虛痼冷,茶飯蔘朮,粱肉桂附,得保十數年性命。忽於年來,膈火甚盛,而下虛依舊,服溫劑則喉舌瘡爛,燥悶欲絶,飮涼藥則臟腑寒冷,吐瀉必作。又經今夏暑濕,長患休息之痢,補瀉兩難,醫藥無效,精神筋力,亦覺蕭索摧殘,日用事爲,率多昏錯,遺失目昏,而視物不明。脚痿而運步漸艱,種種衰相,日異而月不同。此皆久縻劇務,積有勞瘁,耗盡些少氣血,而今於數千里四十日行役,受傷益甚,有此添劇。凡百症形,實有土崩瓦解,莫可收拾之勢。如非脫此擔負,就閑調養,決無以少延歲月之壽。況臣去留,本無關於邊事之輕重,而徒爾羈縻,適足以促臣殘命,其果何利於國?以聖上體下之仁,寧不垂矜於此,俾遂其生還之願乎?臣雖欲瀝盡血懇,冀格天聽,而伏枕喘喘,語無倫次,惟聖慈哀而憐之,亟許鐫遞,俾臣未寒之前,將毋以還京,且得調養殘軀,稍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仍任,意蓋有在,卿勿過辭察任。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今式年律科初試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徐命彬,昨日,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則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右承旨徐命彬,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德壽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觀武才初試未畢,試技藝,令別將鄭壽松,代行而昨日移差禁營中軍,臣尹游,方在呈告受由中,如干未畢試者,令新除授禁軍別將閔昌基,仍爲代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時,本廳別抄武士,別武士,別馬隊,射砲軍兵各技入格,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俄者有一人,擊錚於差備門內,此是前所未有之事,若有訴冤者,則例於差備門外擊錚,而此人則突入於門內至嚴之地,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兵曹堂郞,常時不能檢飭闌入,致有此無前之擧,結束吏及近仗軍,則自本院卽爲囚禁,而當該堂郞,亦不可不警責,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著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掌令尹志遠,時在京畿豐德地,持平李性孝,時在果川地,持平金漢喆以京試官,時在平安南道,司諫院獻納徐命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甲寅十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健基讀自仁民篇周文王作靈臺,至錄其詩常以自誦。上曰,承旨讀之。師得,讀自宋太宗興國三年,至檢閱以聞。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右司諫蘇轍再乞放積欠狀,至事爲之倡則勸矣。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述讀,自陶又奏略曰,至非王道之一端而太和之本歟。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啓白讀自高宗時尙書右僕射李綱寬民力箚,至量行裁損亦未爲害。健基曰,文王掩髂,雖小處,而足可見仁聖之德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二板太公、召公之言,旣不見於經傳,未知其眞的,而末端周公之言,眞聖人之言矣。上曰,周公之言,果是聖人之言,而太公、召公,俱是賢人也。以其言觀之,則太公之不及召公,遠甚,實有未可信者矣。健基曰,以丹書見之,太公之賢,必不下於召公,此書所記,則其未可信,誠如聖敎矣。上曰,管仲所謂丈夫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者,何如耶?健基曰,孟子,以子産之以乘輿濟人,謂之小惠。今此齊國之以所見,而命嫁娶者,便同於此也。然伯者之政,令行禁止,故以此定制,則自無國人未嫁娶之患矣。雖與古禮有異,管仲之參以人情,亦可謂切當矣。上曰,有子九人,而皆未娶,則其貧可知,國雖有制,家旣無資,則亦將奈何?上章所謂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誠確論也。究其本則惟在於使民富而知禮矣。健基曰,聖敎切當矣。但使民富而知禮,則似迂遠,故以卽刻救弊之道,作爲此制,於此而亦可見王伯之分矣。健基曰,第十二板唐太宗之治,雖愧於王道,而至於誠信御下,則無虛有存恤之名,而有其實云者,足可謂大哉之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李鑄所蓄積者,無非聚斂於民者,故李絳之欲爲還給於民者,實爲大臣之言,宜乎作唐之名臣也。上曰,此與散鹿臺之財,同意也。健基曰,第二十板包拯,以戶口增減,有所陳戒於其君,而其結語所謂薄賦斂寬民力,實爲增戶口之要道矣。今當兩年饑饉癘疫之餘,戶口必不如前,宜以薄賦寬民,爲第一急務矣。上曰,儒臣,以宋臣包拯論戶口增減事,有所陳戒,當留意,而兩年荐饑之餘,豈無民戶之減縮者乎?想來不覺愍傷,自予嗣服後十年內,戶口最增最縮之年,京兆及八道監司竝條列以上,我朝戶口最盛之年,自京兆,亦爲考出以啓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蘇軾,以逋欠爲言,而多有可觀者矣。豐年不如凶年者,便是常談,而以卽今民間形勢言之,年事雖曰小豐,舊逋竝皆督捧,則民不自堪,必有不如凶年之歎矣。自廟堂,另加相確,不至太緊急者,則姑爲退捧,實合事宜,故敢達。上曰,民不願豐,實爲矜惻,大體則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宜矣。正供之有逋欠者,則予當量宜蠲減,而至於還上,則用處甚緊,凶年則爲救荒之物,常年則爲種糧之資,不幸則爲兵食,決不可不捧,而近來監司守令,每以要譽,爲事,亦可痛也。若於今年不捧,則連豐難必,所謂還穀,將蕩然無餘,豈不悶乎?健基曰,要譽之敎至當,民不可每事施恩,而其中亦不無至貧難支之民,固宜參量處之矣。還上與正供,本非可減之物,而至於身布等雜色名目中,豈無可蠲之物乎?上曰,明日,當爲次對,苟有可蠲之物,則當與諸臣議處矣。講官,遂掩卷,諸臣退出。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玉堂備員後,視事,取稟事,命下。而明日冬享大祭齋戒,明明日觀武才相値,限畢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俱不仕進,右承旨徐命彬昨日違牌,有只推之命,而亦不出肅,出納之地,事甚苟簡,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右副承旨鄭彦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一體牌招。 ○以右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修撰南泰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韓師得啓曰,今番觀武才時,文武科入格人員賜馬一款,令本院考例以稟事,命下矣。問于司僕寺,則以爲春塘臺觀武才,文武新恩,三日所騎馬,例以本寺邊馬,待令,自前流來之規,而戊申觀武才時,則武科元數甚多,故無以推移變通。文科三人武科乙科以上,令本寺馬待令,其餘則使之自備云矣,敢啓。傳曰,依例待令之意,分付。 ○以鄭壽邦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任守迪,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江原道十月朔進上,來到,故照數監視,則各殿所封物種中,文魚、大口魚、鰱魚三種生物,臭惡色變,不堪捧入。而見今日氣旣涼,此則必是不能審愼照氷之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本道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陪持人,令攸司囚禁科罪,而魚鮮則退送,使之改封,何如?傳曰,依爲之。物鮮捧入。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前府使南德夏,頃日筵中,有各別收用之命,而前旣降資,有難遽擬於堂上之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擬望。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入格之人,今番都政,多有除授外任者,旣已入格,則雖除外任,似當許赴,而此無前例之可據,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一體許赴。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觀武才時,宣傳官及禁軍將,不可不備員。宣傳官閔昌基,羽林衛將韓啓朝,遷轉之代,竝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德夏爲宣傳官,柳經章爲羽林將。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別破陣池海達,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擊錚於差備門內云。擊錚人之直入差備門內,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極驚駭,不可循例處之,令攸司,各別科罪,當該守門將,亦不可推考而止,汰去,下吏及軍卒,令該曹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觀武才時,本營別武士及馬步軍兵等各技藝初試入格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柒原縣監李陽重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陽重,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曆官之作曆,專以萬年曆註冊,而彼國釐正之法,累年求之不得矣。去庚戌年,監官員李世淵,入往彼中,艱辛得來之後,曆註與淸曆,無不脗合。卽當印布考閱,而每患經費不足,訖今未遑,只以唐板一秩四冊,衆官年年考閱,幾盡磨滅,誠甚可悶。不得已印布於三曆官等處,以爲作曆之地,而所入物力,元非大段。令該曹,磨鍊上下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韓師得,執義李著,校理兪健基,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日候陰冷,大政時,達夜酬應,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日進御矣。興慶曰,其無滯症,而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不滯,而水剌則一向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司譯雜科初試,例有提調進參之規,臣於昨日進去,達夜講試,僅畢一學,而猶餘三學,今日則他提調當進矣。二提調金取魯,未知其病勢之如何,而無他推移之道,卽爲牌招,使之進去,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以三件事,條列啓聞,而其一則合歿流亡之類,陳田,及庚子量後久遠陳田,竝爲蕩減收稅事也。合歿人陳田捧稅,誠爲可矜,故朝家有査出蕩減之命,而前監司金始炯,以沿海邑合歿陳田四百餘結,査報,故已許減除矣。大凡田陳亦宜給災,而以一年再耕之故,元無擧論之規,民間雖稱冤,而今不可變通,且當初朝令,只論合歿,不及流亡,則今獨於嶺南,竝與流亡者之田而許頉,亦似過矣。今監司,以不過二千結爲言,未知其査實後,果爲此數,而諸議以爲庚子量陳中新還起之數,若一一査出,則嶺南一道所得,亦必不下於二千餘結,得此徵稅,以充其許減之數,則在朝家無失,而在民間爲大惠,以此分付,未知何如。顯命曰,不給田災,已是三百年金石之典,斷不可撓改,而爲監司者,當其出巡之時,百姓,指荒田泣訴,而竝不得施行,最是切悶難處之事也。今若以舊陳中新還起代充,量陳許災合歿減稅之數,似爲合當矣。瑜曰,量陳還起,自是事目,而以陳還起,近甚絶無,又減舊陳之稅,則朝家之耗失田結,將不細矣。合歿陳田,則雖依狀請施行,而其還起之類,使之各別査出,爲宜矣。上曰,朝家事體,當勿論新舊陳與還起,而竝依常法捧稅而已。査出還起之類,以充合歿陳田之減稅,不幾於五十步百步之間耶?宗城曰,嶺南陳田,果爲二千結,而所得還起,又足相當,則自可推移充數,此雖非常法,而荐凶之餘,民事哀痛,道臣,則方便處之固無不可,而廟堂之以此指揮,恐涉未安矣。上曰,此豈自廟堂所可指揮者耶?依當初朝令,只以合歿人陳田蕩滌,而所謂流亡,則不可開路,至於還起,則亦以詳査以報之意,申飭而已矣。興慶曰,狀啓中其二,卽舊還上計分徵捧事也。此事,方自廟堂,量定分數,分付諸道,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其三,卽地部鹽盆船隻之久遠破亡者,査實減稅事也。此則已有庚戌定式,一依定式擧行,則自可無虛簿呼冤之弊,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昨日召對時,兪健基因文義有達,而還上則決不可撓改,他餘舊逋之類,則自廟堂,講定節目,量宜蠲減,爲宜矣。宗城曰,民之不堪,全由身役,至於還上,則民亦知其當納,朝家亦當以盡捧爲期,而舊布收捧之時,各別省約,而不撓浮議,則民間,自有蒙惠之道矣。健基曰,還上,旣是穀物,故民猶易納,而身布則極難矣。上曰,廟堂,各別參量爲之,可也。還上則廟堂,何以定式耶?興慶曰,當年條則盡捧,辛亥壬子條則十分之一,癸丑條則四分之一,徵捧事定式矣。上曰,稅大同,無舊未收耶。瑜曰,稅大同則守令,不敢以舊逋,懸錄,本無未收之事。而還上則近以荐飢之故,年年未收甚多,或有還穀全無之邑,此後,若當凶年,則活民無策,極爲可慮,當年條則無可論,而雖舊未收,無寧盡蕩一年,而盡捧一年,爲可矣。上曰,卽今定式,則未免輕歇耶。宗城曰,臣意則至爲輕歇,不可以此頒布矣。上曰,舊未收中欲盡捧一年,未知何如。諸臣,各陳所見。瑜曰,臣意本來如此矣。今以四年條,分排頒布,則未免煩亂,亦不如金在魯之所請矣。上曰,金在魯之所請,如何耶?興慶曰,癸丑未收,稍實邑則捧三分之一,尤甚邑則捧四分之一事,陳請矣。宗城曰,癸丑未收,元來些少,今年年事,足可捧還穀,臣意,則辛亥壬子條中,一年未收,盡捧爲宜。興慶曰,辛亥條未收最多,今年,雖曰小豐,兩年條,萬無盡捧之理矣。今以四年條,分排出送,則民間始雖驚動,而及見節目,則必爲樂從,小臣之講定節目,實出於十分參酌之道矣。顯命曰,大臣,以累凶之餘,難於準捧爲慮,而有此節目矣。名雖四年條,畢竟所捧,必知其尠少,而朝家若以舊逋,初不擧論,則民間以爲朝家忘之矣。故竝論四年條,臣意亦知其差輕,而以此頒布,未爲不可矣。上曰,嶺伯之啓,似好矣。朝家許施,而使他道,準繩於此,則何如耶?顯命曰,此亦爲民分數太過矣。陽來曰,金在魯自廟堂出,而其人,有識慮,必不爲民譽,而不顧國事,自朝家,許施,而使之釐正,爲宜矣。上曰,予亦知金在魯不出於忘國事而爲民譽也。宗城曰,無論嶺南與湖南、湖西,三年條未收,多處則捧五六萬石,小處則捧三四萬石事,自廟堂,分付道臣,則道臣,參量處之,若豐登之邑則或盡捧,若慘凶之邑則雖當年條,或減等,其所操縱舒慘,一付之於道臣而已。初不必以分數,定式頒布矣。嶺伯之啓,亦不可許施矣。顯命曰,石數與分數,畢竟則同歸於一而蓋大臣,則欲爲從輕,宗城則欲爲多捧矣。上曰,年條之捧與不捧,惟在道臣,自廟堂,只定石數而分付,大體似好,而大臣之議,則太輕,宗城之議,則似重,折衷於兩議之間,而更加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軍布作米事,因趙顯命所達,有稟處之命矣。此事,臣亦知其便好,而卽今事勢有掣肘之端,敢此仰達。曾以三軍門木各五六百同,作米于三南,以爲辛壬年賑民之資,其後戶曹賑廳,亦多取來其米錢,而軍門則全未受報,殆同空失,到今各軍門,有難更爲責出,自戶曹賑廳,捐出錢布,移送軍門,以其軍布,計分作米則好矣。而賑廳堂上金取魯以爲錢文儲蓄,無多,且方自京裏,買貢物年條,已至萬餘石,比諸外方貿穀,其數稍優,且無船馬價雜費,而積置內倉,自爲萬全之策云。而固執不許,其言,不無所據,戶曹判書李廷濟,亦持難不給,軍門錢布旣不可更用,賑廳戶曹亦皆如此,實無他推移之道矣。顯命曰,臣之向者所達,不但爲國家積穀之道,亦欲救得沿海貧民輩,穀賤布貴之弊,而各軍門儲積多少,有不可知,故必知此後可決之意,已與新監司柳復明,有所酬酢矣。今聞各軍門,則無可推移云。至於賑廳戶曹,則初旣公然用之,到今還報,事理當然,而旣不肯出給,則其勢將不成,而如臣有司堂上者,沒奈何矣?宗城曰,三軍門之難於更出,事理固然,而至於賑廳戶曹,則當初關西錢貿米之自湖南,補賑後,還作本錢也。宋寅明,請以此錢,依常平例,年豐則依前作米,歲歉則補賑立本事,稟旨出擧條矣。到今朝家更欲以此錢,作米,一以爲聚穀,一以爲惠民,有司之臣,恐亦體聖朝之至意,不當持難矣。上曰,戶曹惠廳,俱非矣。其時擧條尙在,若他物則不可,而軍作米之錢,何可不給耶?戶曹惠廳堂上,竝從重推考,其錢則取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國之大事在祀矣。凡築壇行祀之所,各定壇直,使之居常修掃,而日前京兆堂上,適差祭南壇,見之則壇上有汚穢之物云。聞來,極可駭然,此後則自禮曹,時加摘奸,如有不潔之物,則壇直,各別科罪事,定式,分付,何如?上曰,郊壇,何等重大?而壇直輩常時不爲看審灑掃,致有汚穢之物,該壇壇直,令攸司,從重科治事,分付,禮曹,每月無時摘奸,摘奸時如有如前不潔之弊,則刑推定配可也。興慶曰,壇直旣已科治,則禮曹之常時不爲摘奸,亦不可無警飭之道,禮曹堂郞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景福宮、神武門後其近處居民之作室築垣者,任自掘土,以至地勢凹陷,此是大闕來脈,而毁傷至此,極可駭然矣。分付京兆,申飭當部,嚴禁掘土之弊,而其凹陷處,則使卽負土塡塞,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粵瞻北岳,山容濯濯,少値雨水,沙土輒頹,此蓋由於禁松不嚴之致,京兆堂上,方入侍,故下敎矣。瑜曰,北岳,乃是國之主山也。掘土狼藉,來脈斲破,又以其樹木之不養,每致沙土之崩頹,此尤悶惜。今後巡山一節,各別申飭,使之頻頻爲之,各道監役,另加分付擧行,每五日呈手本,如閭家奪入之禁,何如?上曰,近來四山摘奸,雖無偸斫見捉之事,而稚松則竝根拔去,故旣不得長養,以無痕跡之故,亦未有見捉,此當嚴立科條,以爲禁斷之地,今後摘奸時,無稚松處,則與偸斫,一例論罪事,定式,分付,可也。顯命曰,今因下敎,敢陳所懷,近來四山,無樹木,而民人輩又從以盡掘木根,故沙土頹下之弊,尤甚,川渠盡湮,而害及田畓,東西郊田土,將盡爲廢棄矣。六七年前,分付四門,嚴禁賣木根之類,故其時,頗有效矣。今亦依舊例,分付京兆,負木根入來之類,各別禁斷,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曰,北山松木之最爲濯濯者,臣曾聞北岳近處,山直輩與居民等,作爲契坊,互相符同偸斫之故也。雖未知近來以來,此契之尙存與否,而申飭京兆,嚴査痛禁,如或有契坊之尙存不罷者,各別禁斷,以法繩之,其於禁松之道,似爲得宜矣。上曰,所謂山直輩契坊,曾已申飭者,而若至今不爲革罷,則誠極駭然,此後,如有現發者,自京兆,草記論罪可也。宗城曰,言端,旣發矣。臣曾聞金始炯之言,則以爲古制四山監役,限五日巡城,而近來此制久廢,京兆堂上,亦不申飭,松禁之解弛,此亦一端矣。興慶曰,監役之五日巡城,旣是舊制,則申明舊制,使之各別巡審宜矣。上曰,依爲之。陽來曰,近來城底耕田之弊,亦甚可駭,監役巡城之時,使之摘發,而自京兆,另加禁斷似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今日承旨,只有伴直二人,而諸承旨竝不仕進云。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體殊甚未安,今日不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韓師得曰,今番觀武才時,儒生對擧庭試,以終日設行事,下敎矣。取考庚寅謄錄,則第四日試取儒生,而但庚寅年則應射者,爲三千七百餘人,今番則應射者,爲七千四百餘人,其數比前有倍,且日晷漸短,四日之內,有難畢射矣。儒生試取之日,似當有前期,分付之事,故敢達。宗城曰,此亦當預爲知委,承旨所達宜矣。興慶曰,近來日候頗冷,累日出臨帳殿,極切憂悶,四日之外,又何可遲延耶?儒生試取,以第四日設行事,分付,而但七千四百餘人,四日之內,有難畢射,則量宜分送於慕華館,似宜矣。上曰,然則都摠府五衛將、別軍職、宣傳官、武兼內官外,片箭應射人,竝從慕華館,使命官試才,而待春塘臺柳葉箭騎芻畢射後,出送,俾無相違呼不之弊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陽來曰,科日不遠,臣以職掌,有稟達事矣。謁聖春塘臺,則自前例給天童,而戊申年春塘臺別試才時,依傳敎,亦給天童矣。今番文武科額數,姑未知其幾何,而天童必須先期預待然後,可無臨時責立之弊,今亦依戊申例擧行乎?上曰,戊申科則出於慰悅之意,故給天童於武科乙科以上矣。今年則與戊申有異,勿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執義李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朝綱解弛,國體不尊,廟堂,不能飭諸司,官長,不能檢郞僚,每當有事,必待自上,費了許多辭令,而後始得擧行,其來已久,習以成風,至於今番都政事而極矣。吏曹堂上,旣命推考,郞廳,亦命拿處,則今無更論,而來頭之弊,不可不戢。請自今更加嚴飭。凡於公會,必令先期整齊,如有不備難行之端,則亦預爲變通,俾無逐事煩稟,臨時苟簡之弊。上曰,依啓。上曰,司僕寺,以今番春塘臺唱榜時賜馬事,有所取稟,而謁聖則輦前率去,故賜馬,而此則似無可賜之道矣。政院考例以稟焉。{{*|榻前下敎}}宗城曰,自前春塘臺唱榜時,新來,無求馬外間之事,似有朝家賜馬之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自前親臨庭試及觀武才時,例有宗宰差出入侍之規,而近年以來,連爲頉稟,今番,亦不差出乎?且原任大臣,亦有入侍之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時原任入侍,可也。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試才時,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工判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試才時,兵房承旨,當以該房,進去,而春塘臺親臨試才時,不可無該房,慕華館則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同副進去。 ○傳于鄭彦燮曰,明日觀武才時,柳葉箭先試,而各軍門,除初試,先射,次射五軍門大將,其次內官,其次則初試當射矣。知此擧行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明日慕華館,鳥銃及鞭芻片箭,試才事,命下矣。鳥銃鞭芻片箭,先試何技,而在前試才時,如有等劃,則有比較之例,鳥銃則以何技比較,鞭芻則以何技比較,片箭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先試鳥銃,次試鞭芻,次試片箭,鞭芻六中者,例以騎芻比較,而都座次帳殿爲之。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鳥銃鞭芻片箭等劃者,則以何技比較事?傳曰,先試鳥銃,次試鞭芻,次試片箭,鞭芻六中者,例以騎芻比較,而都座次帳殿爲之事,命下矣。鞭芻等劃,依下敎,以騎芻比較,而鳥銃片箭比較一款,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鞭芻則六中且數多,故以騎芻比較直赴,而鳥銃及片箭,矢數自有應爲直赴之矢數,似無比較之事矣。 ○傳于鄭彦燮曰,蓋賜花賜蓋賜童,卽古制也。親臨時庭謁聖,皆有賜馬則賜童,而只有謁聖武擧多矣,故也。今番爲始,春臺親臨庭試時,文武甲科一人,從蓋賜童,謁聖準數,依前擧行,以別他科事,分付擧行。 ○徐命彬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觀武才,對擧儒生庭試試官三十望,當爲磨鍊,而堂上堂下侍從,多在罷散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人,竝敍用。 ○鄭彦燮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試才時,本兵之長,例多有擧行之事,判書尹游方在受由中,不得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殿坐,豈循常例,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親臨試才之時,本兵之長,雖在呈告之中,與循常牌招有異,特敎之下,違牌不進,事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春塘臺親臨試才時,本兵之長,不可不進參。而判書尹游再招之下,一向違牌,非但事體未安,擧行凡事,亦多窘束,推考傳旨,今方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本兵之長,自古進參,而兵判,出疆且不遠,雖不若此,解職在邇,豈可徒循例套乎?更卽牌招,入侍明日。 ○又以兵曹言啓曰,當此春塘臺觀武才之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李觀厚呈辭在外,佐郞曺命敬、洪重一,俱以身病甚重,決難察任,竝今姑改差,其代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沈䥃爲兵曹正郞。韓翼謩、南泰溫爲兵曹佐郞。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前水使南德夏有收用之命,而方在降資中,有難遽擬於堂上,故草記稟旨,則以特爲擬望批下,而德夏係是曾經水使之人,依本品備擬於堂上宣傳官之望矣。纔已受點,而書下加字,今若以堂下階施行,則行首宣傳官,地望自別,元無直爲備擬之前例,且非陞資之窠,臣之不審備望,不勝惶恐,南德夏新除授宣傳官之任,姑爲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白守一爲宣傳官。 ○鄭彦燮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軍兵中觀武才初試入格人,有頉之類,依前例試記懸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應射中,慕華館試官及各差備進去之員,依前例入射於春塘臺末端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人員,別單已爲啓下矣。其中,或有在外未上來,或有遷轉出代者,故依前例懸頉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春塘臺武科應行節目,依下敎,以己亥年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入格人外任遷轉者,一體許赴事,命下矣。一二所初試入格者,旣已單子啓下,依本次第試取,而至於禁軍則當初單子中拔去,故別爲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時堂上宣傳官,例爲宰樞執鼓差備,故南德夏口傳差出矣。今已改差,其代,依前定奪,口傳擬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當在白守一爲宣傳官之上}}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馬步軍兵觀武才初試入格中有頉之類試記中,依例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觀武才時,本營出征別武士,除初試中閑良張相漢,今番都目政,雙靑權管遷轉,試記中依例懸頉之意,敢啓。傳曰,旣初試者許赴事,已下敎,一體許赴。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鄭纘述有頉之代,今當差出,而本局亞將,爲任最重,自前擇差矣。卽今當品中無故可合之人,乏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營門中軍移差之例,今此鄭纘述之代,以禁衛中軍鄭壽松,移差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軍兵等觀武才初試各技入格之後有頉者,則試記中,依前例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奉命慕華館試所進}}。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取稟。傳曰,爲之。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內禁衛將南德夏。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內禁衛將南德夏,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鄭彦燮,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臣等,方來會試所,而今番應試各軍門將校軍兵額數,比前倍多而取考兵曹節目,則以鳥銃六貫革,片箭二貫革,啓下矣。應試者多,貫革數少,當此日晷極短,萬無及期畢試之勢,在前如此之時,多有貫革加立之例,今依前例,射貫革二坐布貫革六坐加立取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春塘臺慕華館試藝次第書下,分付兵曹修正試記,依此擧行,俾無明日臨時窘急之弊。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本州公行人康汝良等渰死事,傳于李聖龍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中,禁軍扈衛別將,局別將,訓局哨官,禁衛哨官等,片箭,當爲試取於慕華館,而以闕內入直,勢難擅離直所,依前例使先射者,推移替直後,進去試所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世元,加杖得情事,草記允下後,又因更待下敎擧行之敎,嚴囚右捕廳矣。今初六日曉頭,因杖毒物故,令京兆,依例檢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前月路中,冒上一疏,只爲微誠莫達,歸伏竢罪之意也。不意,聖上反下隆批,恩諭至重,且以胡不見我,而歸往爲敎,臣奉讀未終,感淚交橫,此則臣之罪也,死有餘恨。雖然,此豈臣之所得爲哉?疾病,從以拘之,義分亦有不敢者,疏未申乞,庶有以俯鑑也。恩旨之下,臣罪益重,至命史官,馹馳傳批,仍令偕來,其以罪爲榮,乃至於此,何也?以臣之賤疾,若復可進,則豈不及於行在臨御之日,而今乃有追進之望乎?臣瞻仰雲天,伏地隕越,衷情震激,不如溘然之爲愈也。若其史官偕來之命,尤是格外,臣之危疾,旣不能運動,已無望應命,則近侍留住,將何以爲?徒致恩命之屑越,久貽州縣之支廚,公私狼狽,莫此爲甚。伏乞聖慈,亟命收還史官之臨留,俾臣一息未泯之前,獲蒙終始之澤,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頃於史官之往,諭予慇懃之意,今觀卿疏,旣已還鄕,以疾辭焉,缺然曷諭?旣知還鄕,相守史官,非誠實底意,姑令上來,以安卿心。噫,予之見卿,今已四箇年,豈不欲一見予乎?卿年雖篤,筋力尙剛,亦已聞之,卿其體小子一欲見卿之意,雖値初冬,日未甚寒,幡然就途,庸副小子日夕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後,史官先爲上來事,分付。 ○甲寅十月初七日卯時,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徐命彬,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行判府事沈壽賢,同爲入侍。彦燮進曰,宰樞執鼓。上曰,宰樞執鼓後,當先何事耶?彦燮曰,武試官率擧子,無單子肅拜矣。武試官兵曹判書尹游,行司直申光夏、鄭壽松,兵曹佐郞李錫祿,司果李載厚,都摠經歷崔粹和,率擧子肅拜後,伏於右邊侍衛之前。上曰,聽傳敎之際,入門官對答之聲,甚低微,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日已晩矣。柳葉箭貫革尺量,試所執鼓事,分付。彦燮曰,旣已尺量,擧子呼名之意,敢達。擧子遂入射。上曰,鼓聲低微,申飭。壽賢進曰,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有時原任入侍之命,故臣方强疾入侍,而無他奏達之辭矣。日候頗冷,衣襨何以爲之乎?上曰,方着厚衣矣。命彬曰,今此觀武才對擧儒生庭試試官,將爲磨鍊,所當依前下敎,以三望備擬以入,而在京無故人,甚少,卽今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之人,雖已敍用,而讀券官對讀官,三十望,甚多,三望備擬,萬無推移之道,勢將以二望備擬,故敢此仰達。上曰,以二望備擬以入,可也。{{*|出擧條}}命彬曰,庭試時,不可無主文之人,而大提學尹淳,以病呈疏,纔已退却,雖未知病勢之如何,而牌招,何如?上曰,當擬試官望,以試官牌招。游曰,武科坐次例爲之,故試士之時,別出試官,定坐次然後,當與文科,同爲唱榜,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無稟定之事,初已訝之,而只比較而已。何必定坐次乎?游曰,南德夏,雖已降資,堂上官擬望事,下敎,故臣意則降資自在還收,凡係堂上望則無所不可,而以堂上宣傳官,擬望受點矣。聞德夏無宣薦,宣傳官廳不送勅書,故將不得行公,且有政格拘礙之事,不得已草記改差,而今若以堂下陞資,則不過備擬於營將而已。他無可合之窠,甚難處矣。上曰,已經水使,直擬堂上某窠,宜矣。游曰,然則雖內禁將,當擬望乎?上曰,然矣。游曰,內禁將,方有闕,口傳差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柳葉箭射時,騎芻貫革姑偃事,分付,東西貫革緩緩封箭,申飭。彦燮曰,親臨觀武才,事體重大,而傳箭官,不爲一齊待令,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宣傳官封箭告達之際,誤達擧子名字,其疎率之失,宜有警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判以試官入侍,守禦使以侍衛入侍,而訓將御將摠戎使,竝入來乎?問啓。彦燮曰,三大將竝待令云矣。上曰,竝令入侍。彦燮曰,以戎服入來云。竝使之佩筒箇入侍乎?上曰,然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御營大將魚有龜,摠戎使趙顯命,竝入侍。彦燮曰,右相方來待云矣。上曰,入侍事,遣史官傳諭。光躋出去傳諭。右議政金興慶,入來進前問上候。上曰,無事矣。彦燮曰,擧子以弓越之故,伏地云矣。上曰,使之更張以射。上曰,曾經閫帥之人,取其任便,射矢不揷筒箇,而揷於弓袋,極爲駭然,當決棍而姑爲斟酌,此後則各別申飭。彦燮曰,纔以射矢之揷於弓袋,嚴飭下敎,而卽今入射人具程、郭來泰、黃應洙等,皆拔筒箇長箭,只揷時射五矢,事體極爲不當,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而致責,則疲弊閑良輩,必難於皆俱長箭,勿推宜矣。游曰,親臨試才,事體自別,時方入射武臣,皆是出入軍門之人,與閑良有異,而不揷長箭,只揷時射之矢者,實出於取便之意,殊極駭然,宜有從重警責之道矣。上曰,兵判所達,如此,竝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戊申年則出征將士,皆除初試赴擧,今番則無如此事,而元數,何如是多耶?鵬翼曰,以武技言之,近來勤習,比前頗勝,故元數旣多,而今番則各技落點,亦多故也。都監則除初試者,爲八十人,而鞭棍馬上才馬上月刀等雜技,合以計之,則其數自多矣。游曰,雖以小臣軍門,言之,自前不見之類如別破陣之屬,皆新入,其間草記變通者,亦多,故射手與鳥銃,元數比前有加,各軍門除初試之類,亦視前頗多矣。上則,予則始疑其只是射手,通雜技計之則無怪矣。明日則當試六兩,而仍爲騎芻,庶可及期矣。如殺手之類,無直赴之規,試畢後,令大臣別試,無妨矣。顯命曰,臣有所懷敢達,摠戎廳將校除初試外,付料軍官爲十三人,而只五人入格,至於標下軍,則其中有出征之人,而皆不得赴擧,渠輩以爲北漢守堞軍,皆赴,而獨不得赴,極爲冤痛云。而本來無料而役重,如此之時,不見擧論,誠爲可矜矣。上曰,守禦使進來,守禦廳標下軍,亦不入耶?申思喆曰,守禦、摠戎兩廳,則以外營,自前不赴,而守禦廳軍士,多有戊申出征之人,故以不得赴稱冤矣。壽賢曰,扈衛廳,亦有標下軍,而曾於丙午年,以觀武才時赴擧之意上言,有所回啓者,而今番,不得赴擧,故皆稱冤,此後則扈衛廳標下軍,以各技,初試赴擧事,定式施行,何如?三廳大將中,臣與御將,方入侍,故敢達。有龜曰,丙午年上言時,三廳大將,以各技,初試赴擧事回啓,而兵曹無捧甘之事,今番不得赴擧矣。朝家如欲依丙午回啓而施行,則當出擧條,分付矣。上曰,其時回啓使之更入後,從容稟處,可也。彦燮曰,有伏地人,問其情願,則乃是西北別付料軍官,而以爲自前,雖時不付料,旣是從前付料者,則例爲除初試赴擧,而今番則只以時付料者,除初試赴擧,請如前竝爲赴擧云。而此輩已皆見屈於初試者也。誠爲猥濫矣。上曰,猥濫,退去事,分付。上曰,殿坐處不能通望,入幕次後,差前排設事,分付,尙衣院,使之預爲待令。上曰,殺手當左右試之,出試官分掌事,分付,殺手試官,左邊閔昌基、具樹勳,右邊,柳濬、朴璜,落點。上曰,殺手試官,依侍衛例,在此射之宜矣。左副承旨韓師得曰,左邊侍衛,方一空,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執義李著承牌來詣,使之入侍乎?自外傳啓乎?上曰,使之入侍可也。著,至前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法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親臨試武,事體至重,初試入格人外,宜不敢闌入,而俄者西北別付料初試落榜之類,相率伏地,猥越陳訴,事極駭然。請兵曹禁喧郞廳,從重推考,闌入首倡人,摘發科罪。上曰,與入門錄名官,有間,初何以區別入格與否乎?勿推勿治。上曰,軍門入射人,只一人揷引旗,而其餘則不揷。問之彦燮曰,問之則領軍揷引旗,而御營廳兩別將中只一人領軍,故領軍人,揷引旗云矣。彦燮曰,慕華館進去宣傳官,待其回還,末端追射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彦燮曰,差備宣傳官,將入射矣。上曰,以武兼,立代而出射可也。彦燮曰,宗臣中,有柳葉箭願射人,何以爲之乎?上曰,捧擧案,可也。五軍門大將,當捧帿箭擧案,而訓將則片箭騎芻竝擧案事,分付宗臣文臣,竝捧帿箭《擧案》,命賜饌。上曰,此後除初試類,誰先射耶?游曰,都目政,遷轉新入者及別騎衛別騎隊,當次次入射矣。師得曰,兵曹郞廳,在侍衛之列,坐睡之狀,所見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東邊侍衛摠管,出去已久,尙不入來,推考,何如?上曰,此等事,何可盡爲推考耶?彦燮曰,左右監鏑官,當次次入射矣。上曰,使訓鍊院官員相代事,分付。彦燮曰,入門官伏地,故問之,則訓鍊院官員,入代監鏑官事,下敎,而訓鍊院官員,皆在靑陽門外,招入之際,將遲滯,故敢達云矣。上曰,使之催促入來,可也。彦燮曰,下敎後,當卽擧行,而伏地煩達,猥越矣。上曰,無怪也。慮其未及相代而生事也。游曰,自前,先鞭棍後他技,故無相違之患,而今番則先放鳥銃,似有相違之弊矣。上曰,禁軍及初試入格人等,柳葉箭騎芻六兩,自帳殿畢試後,進去慕華館,以爲鞭棍片箭試藝之地,而雖有相違之端,使之待其進去,俾無呼不之弊事,分付。上曰,砲手今日畢,鳥銃入來,則明日當試殺藝,以此分付。彦燮曰,摠戎廳敎鍊官趙世完,四矢五矢,相換射之,而兩矢俱中,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何如耶?壽賢曰,抽出之際,雖致相換,而旣已俱中,何妨乎?上曰,問於武臣。武臣具樹勳曰,試場事體重大,俱中,出於偶然,而換矢,則宜有罪矣。上曰,所中兩矢,載給試冊,而趙世完則記過。彦燮曰,記過事,命下,當爲擧行乎?上曰,擧行。彦燮曰,分付訓鍊都監前陪,而使之拿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趙世完拿入後,下敎曰,此雖施賞之事,莫重試場,換矢可駭,決棍五度,決棍後,命拿出。壽賢進曰,臣强病入來而明日則難於入來,惶恐敢達。上曰,先爲退去。彦燮曰,親臨試藝,乃盛擧也。文科紅牌則吏曹郞廳傳給,武科則兵曹郞廳傳給,而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方在禁推中,當使假郞廳,代行乎?上曰,不過以事體,飭礪而已。元無供辭之可待,試官亦必不足,竝付過放送,親臨,事體重大,不可無首史官,別兼春秋啓下事,分付。興慶曰,金漢喆,姑未上來,雖來,方帶臺職,不可以別兼春秋,行公,且以試官事,有令攸司科罪之命矣。命彬曰,臺諫有闕,政事,取稟。上曰,待新恩政事,爲之可也。上曰,吏曹假郞廳政事,取稟後,宜待令聽傳敎,而卽今政院使令齊呼郞廳之聲,久而不止,其徑先退去,極爲駭然,吏曹假郞廳,汰去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宗班試射分隊後,餘三人,當以三人作隊,而畢射後,禁軍初試擧子,入射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上曰,日勢已暮,禁軍初試擧子,只三隊待令,其餘則退去事,分付。命彬曰,明日殿坐,以何時爲定乎?上曰,以卯正三刻爲之。上曰,當下拾箭之令,所盛器械,一齊待令,拾箭時,一一盡拾,俾無遺失之弊,試記亦爲堅封以置事,分付。上曰,退錚。上曰,咸原君李森gg咸恩君李森g,慕華館試官望單子改付標以入,咸原君李森gg咸恩君李森g,彦城君金重萬,花原君權喜學,竝柳葉箭擧案事,分付。上曰,告箭官,誤唱試射內官朴石光,名以乭光,殊甚輕率,推考。{{*|出擧條}}上入幕次下敎曰,兵判與兵房承旨,入侍。入侍時。上命彦燮書傳旨曰,各軍門除初試與閑散初試,片箭入格者,各軍門軍兵初試中,鞭棍入格者,竝與片箭六兩騎芻,而試取,慕華館馬上才、馬上月刀、騎槍交戰,入試春臺,鞭棍未入格者,片箭六兩騎芻試取,春臺片箭除初試中,侍衛不離者,依昨日下敎,試取春臺事,分付。上曰,以此下敎後,可無眩亂之弊矣。游、彦燮,史官退出。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上下敎曰,金虎門、通化門,竝留門。諸臣,遂退去。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任守迪{{*|慕華館奉命進}}。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呈辭,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徐命彬,在直中,達夜呻痛,精神昏迷,四肢厥冷,救療多時,不得鎭定。此時煩稟,至爲未安,親臨時刻已迫,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前望單子入之。 ○承旨落點洪景輔。 ○李德壽啓曰,新除授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鄭必寧爲兵曹參知,權一衡爲兵曹正郞,李彙晉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文將柳葉箭得中,古所未有,賞宜自別,摠戎使趙顯命處,熟馬一匹面給。 ○承旨前望單子,洪尙賓、李玄輔落點。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五員赴擧,都事二員,本府及當直,入直一員,回公一員,靑陽門禁亂官,而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二員,無以推移備數。新除授參下都事朴師伯,與都事李錫禧,有娚妹應避之嫌,令該曹卽爲口傳,相換差出,假都事一員,亦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假都事尹聖任,禁府都事朴師伯,禮賓奉事李希益相換。 ○傳于韓師得曰,承旨李玄輔罷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入侍。 ○又傳于韓師得曰,冢宰之任,不可久曠,亦已批下,吏判,明朝牌招察任。 ○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箚曰,伏以臣等,卽伏聞今日筵中,承宣以殺手試才事,有所陳達,天怒遽震,至有兩承宣倂罷之命,臣等,竊以爲過矣。夫承宣不過欲差退試場而已。原其本意,亶出於有懷必陳之義,則以聖上親愛士卒之盛意,雖或不槪,而倉卒譴罷,未免爲過中之擧,臣等,職在論思,不敢終默,略陳短箚,仰陳愚見,請亟加三思,還收兩承宣罷職之命。取進止。答曰,創生歷朝諸臣所無之怪論,疑懼乎常時愛恤之軍兵,以謝將士之道,罷職亦云輕,脫有不虞,此等閑漫之箚,能可遮賊乎?未滿哂也。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臣一疾支離,今踰數旬,有加無減,見在十分危域,蓋臣此證,數十年根痼,屢發輒劇。而其發作之暴,彌留之久,未有如今番之危惡,癖塊藏伏於肋底,按之莫尋,而聚痰噓氣,亘塞鳩尾,痛勢遊走於胸脅腰背,頑硬如木,引掣如硬,轉側酸疼,呼吸拘急,咳喘哮吼,扶坐達宵,形鑠神離,已無餘地。而最是粒食之不通,去去愈甚,一日所灌下不過數鐘糜飮,而旣不能扶接元氣,反有滯痞呑吐之辛苦。夫人之所以爲生,惟眠食而已,安有不眠不食如此,而能不死者乎?竊自念臣犬馬之齒,已垂六旬,叨竊之濫,久踰分涯,以此病遂死,理也,非不幸。顧此匪據之擔,添一籧篨,向日泮製,已犯積逋,當前試事,又無以自力,病裏憂焦,不啻氷火之交中,苟其有一分可强之勢,職思其居,安所逃辭,床簀殘命,生意都盡,起身趨命,尙何可論?然而旣帶其任,固難免讀卷之例擬,則其日撕捱,必將催臣死命,而其在國體,豈不重損哉?敢將危死之狀,預煩籲訴,伏乞聖慈,俯賜哀憐,亟遞臣文任,回授時望,以幸國事,亦令臣得於未死之前,釋此榮銜,稍輕身災,以延縷喘,而縱其未然,亦庶幾含恩長絶,瞑目入地,臨疏涕咽,言不盡情,臣無任擧首向闕攢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邸報中,伏見有臣子前府使尙鼎,便近邑除授之敎,臣感激天恩。而第其條件,雜出於戊申酬勞之中,心不能無訝,使兒孫輩,訪問於入侍諸臣家,則六日以後,始聞銓長,提起戊申事,而上敎發落,則終不得聞知,臣誠鬱歎,曾前今奉朝賀臣李光佐,有臣子尙鼎論功之請,幸被聖敎嚴截,何意今日,又有此言也?此無他,必以此事,爲優待臣身之地,而豈不與臣心,太相遼絶哉?臣之受知於聖上,固已夐絶千古,而其在下者,則知臣心而愛人以德者,只有今判府事臣李台佐一人而已。悠悠人世,更無有擧顏處,豈不悲哉?至於官職除拜,若有拘於朝制,請敍用請蕩滌者外,未嘗有稟定擬授之事,尙鼎歷試諸邑,幸而不罥於官,故其履歷,則自牧使,至縣監,無不可者,銓曹若以爲可用,而憐其有老,則隨闕擧擬,何所不可,而政席有避之時,預先區區陳請,如此乎?且自上下敎,或出於俯循銓臣之議,而姑且以是勘定,則無乃近於欲其入而閉之門耶?雖得口體之養,臣心之所不願也。臣每入京裏,必聞此不欲聞之言,誤爲離次,噬臍無及。顧今臣之病勢家力,萬萬無移動之望,逃遁不得,懷不能自抑,乃以猥雜之言,一暴於君父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心事,另加矜恕,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予之諒卿心,久矣。豈於卿子循例字牧之任,不諒哉?頃者,吏判所達,蓋提起戊申事,予之錄用之命,專爲以養耆舊,於卿有何不安之端乎?卿須安心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其迄不顚敗過了大政,誠亦幸且異矣。異非可常,幸非可久,三度呈告,非敢備例,日夕冀祝,惟在恩遞,而誠意淺薄,未格高穹,加由之命,又循常格,臣誠愕然失圖,益不勝悶蹙之至。噫,今日世道,雖以日月之明,亦豈盡俯燭耶?暗中睢盱,轉益層加,居是任,雖聲望,足以鎭浮議,誠信,足以孚衆心,尙懼其終於狼狽,顧以如臣綿薄,處權衡之要,而當決裂之勢,畢竟虀粉,理必無幸,況於郞官事後,蜚煽危動,令人怖畏創駭,擧辱朝體之罪,臣幾無以自贖,則今雖欲貪榮戀寵,耐久盤礴,亦豈可得耶?此臣所以斷斷自劃,不敢復爲冒出之計,而親臨試才,連日動駕,臣適忝居保護之列,亦無以趨造候班,自伸微誠,臣罪至此,益復萬死,玆敢略控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遞臣銓任,使重務無曠,私分獲安,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初授此任,意非偶然,三度加由,卿何復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十月初八日卯時,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洪景輔,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武試官尹游、申光夏等,如昨日入侍。彦燮曰,宰樞執鼓,又進曰,尺量亦爲之乎?上曰,昨已尺量,直立貫革,呼名入擧子。彦燮曰,擧子呼名之際,西北人,則盡呼其職銜,以致遲延,只呼名以入,何如?上曰,入門官,已呼職銜而入之矣。呼名官,則例只呼其名矣。彦燮曰,昨日下敎,已爲分付,可無差違之患矣。興慶曰,昨日,終夕親臨,水剌寢睡,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日早故,姑不進御矣。彦燮曰,宣傳官,自前,無對答之事,而近爲謬規矣。游曰,宣傳官廳規極嚴,自中,多以對答,非古例,有非之者云矣。上曰,前例,則本不然矣。勿爲對答,只聽敎擧行,可也。上曰,斯速入射事,分付。彦燮曰,昨日未畢射禁軍,入射矣。上曰,慕華館試官改付標以入,而皆是文臣也。以武弁,改望以入事,分付,邊中貫中,只言邊貫,殊不分明矣。今後則,以邊中貫中,高聲言之事,亦爲申飭。游曰,內乘片箭,自此欲射,而昨日下敎,無擧論之事,何以爲之乎?上曰,自此射之。游曰,慕華館試官,以武臣備擬事,命下矣。以武臣擬入,而其中有未射者,何以爲之乎?出去慕華館而射之,亦不妨乎?上曰,身爲試官,何可與擧子同射耶?自此,有騎芻畢射之人,又爲改差出送,可也。彦燮曰,兵曹參知洪景輔,移拜承旨,侍衛不備,口傳差出後,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彦燮曰,宣傳官二人,出去慕華館,此末端使之入射乎?試事畢後,使之追射乎?上曰,待試畢入射事,分付。彦燮曰,承旨洪景輔,肅拜單子入來,自此,肅命入侍帳殿乎?先往昌德宮各殿,謝恩後,來此肅命入侍乎?上曰,自此,肅謝後入侍,還宮後進去各殿,謝恩,可也。游曰,參知有闕,郞廳一人在外,沈䥃有實病云,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在外人與沈䥃,竝改差,與參知,一體口傳差出,可也。翰林薦陞六者,拜騎郞,皆不行公,何故耶?游曰,似是撕捱之事也。上曰,今番春塘臺得中者,甚多,若下承傳,則軍門久勤,似將遲滯矣。都政時,以承傳,而爲津渡別將,豈有如許事耶?欲推考兵判,而姑安徐矣。游曰,事勢不得不然矣。上曰,宣傳官尹忠元、呂攀,何如人耶?游曰,忠元,乃尹陽來之五寸侄也。攀乃嶺南人,而持平之子云矣。上曰,慕華館,無未及之患云耶?游曰,再明日食前,當畢然後,可及,故已爲申飭矣。各軍門除初試中亦有六兩願射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追後射之,可也。禁軍畢射後當射,試記,預爲修整以入。彦燮,以禁軍中初試後。遷轉人,擧案上之。上曰,武兼柳明龜、尹有績,參上耶,參下耶?問啓。彦燮曰,皆參上云矣。禁軍中初試後,遷轉人畢射後,禁衛營初試入格人入射。上曰,軍職堂上,三中四分,則守令除授乎,邊將除授乎?問啓。彦燮曰,問於吏兵曹,則以爲堂下曾經實職人,守令除授,堂下未經實職,而直超折衝者,則邊將除授云矣。禁衛營初試入格人畢射後,訓鍊都監初試人,入射。上命景輔,書大提學尹淳疏批。景輔曰,淳有實病云。科事誠悶矣。上曰,然。故以調理,下批矣。游曰,柳葉箭畢射後,當射片箭乎?上曰,然矣。游曰,各軍門中不得出射慕華館者,合爲十六人,此則當射於此乎?上曰,然矣。明日,始騎芻則足可及期爲之,而況今日當始騎芻乎?今則似無窘急之慮矣。多士入場後,難試騎芻比較,或坐次,以柳片箭,爲之可矣。咸原君進來慕華館,則幾何爲之耶?森曰,昨日多放鳥銃,而今日,猶餘一千餘名矣。上曰,立十二貫革耶?森曰,立十二貫革,而柳葉箭,亦更立二貫革然後,可無未及射之患矣。上曰,柳葉箭六貫革立之事,分付都監,初試畢射後,御營廳初試人,入射。上曰,殺手試官,待令乎?禁衛營則入東庭,都監則入西庭事,分付,而偃月刀,先爲試才。游曰,勳臣,當爲別《擧案》乎?上曰,然矣。游曰,中軍金浹,當以勳臣《擧案》乎?以軍門施行乎?上曰,以勳臣擧案。彦燮曰,監鏑官伏地,故問之,則以爲兼司僕金義信,矢,書以一字五字,有難從適,故告達云矣。上曰,此處試記,以何字載錄乎?彦燮曰,問之,則以五字載錄云矣。上曰,以五字載錄,金義信記過。義信拿入後。上曰,此是鄕軍,問其在於何處。彦燮曰,在於遂安云矣。上曰,莫重觀武才時,旣已違格,當決棍,而爾以鄕軍,生疎不知之致,故特爲斟酌矣。仍命拿出。上曰,每於伏地之際,伏於貫革之邊,以致擧子停射,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五衛將咸弘績,病親呈辭留院,姑未入啓,而試記,當懸頉,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御營廳初試畢射後,一二所閑散,初試入射。上曰,試記,旣曰一二所初試,而又有扈衛軍官一二所,何故耶?問啓。彦燮曰,扈衛廳,例有一廳二廳,故然矣。殺手試官二人,未及肅拜,使之肅謝後,入來乎?上曰,然矣。殺手試才,昨已下敎,而尙不擧行,極爲緩緩,斯速擧行事,分付。彦燮曰,兩軍門殺手尙不入來,殊極稽緩,竝爲記過,何如?上曰,記過則安徐,申飭,可也。上曰,摠戎使給馬傳旨,置之終日,頒賞時親授事,分付。彦燮曰,宣傳官,來言殺手試官,以爲雜技試才之時,各營敎練官輩與其軍兵,皆是顔情相熟之間也。似不無用奸之慮,以他軍門將校,相換次知,似好云,故敢達。上曰,前例如此乎?問啓。彦燮曰,前例,則不然云矣。上曰,親臨試才,事體自別,相換將校,已涉野俗,且試官,若有所見,則當入來面稟,而不此之爲,宣傳官,通于兵房承旨,而使之稟定者,極爲駭然,殺手試官,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殺手偃月刀,禁營則只十人,而二人,自慕華館,未及入來矣。上曰,待其入來,追後試才可也。殺手試官具鼎勳、閔昌基請對進前曰,方試殺手,而必有三試官然後,可以收牲gg收栍g從多爲之,而只是二試官,似有變通加出之道矣。游曰,鼎勳、昌基事,極爲猥越矣。有所懷則當通于小臣,而直爲請對,事體駭然,竝從重推考,何如?興慶曰,兵判所達,是矣。當允從矣。上曰,俄者,因兵房承旨有所告之事,故特爲推考,而有此懷,則當面稟爲可云矣。以此,有所面稟,此則自上使之也。勿推。興慶曰,然則雖不可罪,而道理終不當矣。彦燮曰,監鏑官,伏地,故問之,則閑良李春榮,入於李秋明之名,而已爲三中,今當李春榮呼名,而秋明乃入來,故秋明則勿令入射,而待令云矣。上曰,李春榮,依試記所載施行,入門官記過拿入,李秋明,則自訓局,決棍五度。游曰,此非內入門官之罪也。乃外入門官之罪也。上曰,是矣。內入門官則退去,外入門官拿入。拿入後,下敎曰,親臨慰悅,何等重大,呼名之際,俾無錯亂之意,另加申飭,而至有換名入射之弊,極爲駭然,決棍十度,決棍後,拿出。李春榮拿入後,下敎曰,莫重親臨試才,換名入來,宜決棍,而異於呼不,且是入門官誤呼之罪,而非爾罪也。唱第又隔日,故特爲斟酌,拿出。閑散初試畢射後,勳臣李森、金重萬、權喜學入射。上曰,片箭貫革立之,除初試人員先射。訓將張鵬翼進曰,李秋明,依下敎決棍矣。師得曰,傳箭官唱名之際,有誤着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殺手旣已試藝矣。試官《擧案》於片箭,故姑爲停止,而射畢更試時,則使之稍退試之,何如?上曰,承旨不知古例矣。自先朝每試於臺上左右,則豈於今日,而使試於臺下耶?。俄者李聖龍,有所云云。而旣是私談,故聽而不聞矣。承旨所達,亦由於李聖龍有言故也。軍兵,卽予愛恤之軍兵也。親臨試才,意在慰悅,而捨前日常試之地,使之退去臺下,則是使予軍兵,將懷疑懼之心,豈有如許道理乎?先爲發端之李聖龍,特罷其職,以謝將士之心,承旨始欲推考,不可罪同罰異,右副承旨鄭彦燮,亦一體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師得曰,新除授承旨洪尙賓、李玄輔,竝卽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命賜饌。上曰,片箭除初試之類畢射後,內官先射事,命下,而他隊入之,試記不上,極可怪也。兵曹堂上推考,下吏囚禁科治。{{*|出擧條}}上曰,偃月刀後,銳刀入之事,分付。上曰,訓將進前,殺手亦入於砲手耶?鵬翼曰,兼藝者多,而倭劍則先朝戊午年,送金致謹爲名者,學於倭國而來者也。銳刀則高萬興之父後漸,未知學於何處,而其術甚奇,故仍以敎他人,今爲八十餘人矣。上曰,七色標下,亦有兼藝者乎?鵬翼曰,兼藝者多矣。上曰,新除授承旨牌,去來催促。游曰,慕華館武試官,次次改差以送事,下敎,而不但試官、宣傳官、都摠府與其他進去武臣,頗多,慕華館開場處,亦殿庭則射於慕華館,似便當,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內官先射事,命下,而追射《擧案》先射云矣。師得曰,內官將射而作隊後,餘一人,與他隊仍爲作隊乎?上曰,依爲之。上命景輔,書玉堂箚子批答。景輔曰,玉堂,聞承旨請退殺手,而遭嚴敎,有此陳箚,而批旨如此,恐非待儒臣之道也。臣之坐處稍間,彦燮之言,未知如何,而至於聖龍則臣旣同坐,其言少無所妨,有何一毫失軍兵有疑懼之端乎?上曰,近來少無篤厚之風,專尙怪異之論,向來筵臣,以新來脫衣事,或曰近於夷狄之風,或曰有同鞫廳罪人,其遣辭亦甚不當矣。今此殺手,其來已久,宣廟朝使人,學得於許游擊,若比之於優倡侏儒,則固已怪矣。自壬辰至今日,未嘗有以此爲言者,李聖龍、鄭彦燮輩,何敢以不可近試爲言耶?將士聞之,必有疑懼之心,此非細慮也。處分當嚴,而止於罷職,亦出於參酌矣。興慶曰,李聖龍,只曰雜戲云,則本意旣不然矣。凡事務當於情然後,可以服人,而使軍兵疑懼者,旣非本情,兩承宣罷職者,終歸過中矣。上曰,近來廉隅太勝,君父親臨帳殿之時,豈可以些少嫌端,敢爲違牌耶?君父非可畏,而尹汲則可畏耶。李玄輔卽爲更招,洪尙賓亦只推,更爲牌招。游曰,今日片箭將未畢射,六兩則勢未及射矣。上曰,六兩當射爲幾人,騎芻當射爲幾人,片箭亦餘幾人耶?游曰,擧大數計之,則片箭所餘爲四十一人,六兩當射七十三人,騎芻當射七百四十八人矣。上曰,咸恩君進來。七百四十餘人騎芻,明日當畢耶?森曰,無他技則可爲,而若有他技,則決不可明日內盡爲之矣。游曰,大臣之意以爲訓鍊院,又設一場,則好矣云矣。上曰,兩處殿試,事體不當矣。游曰,騎芻六兩,閑良則自此射之,其餘則盡爲出送於慕華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都監月刀將畢技矣。上曰,其後銳刀入之。上曰,日已向昏,所餘片箭,勿爲呼名退錚事,分付金虎門、通化門,竝依昨日留門。明日殿坐正時,以卯正二刻爲之。上還幕次。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去。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始㷜{{*|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金始㷜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呈辭,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以金始㷜爲承旨,李光溥爲司諫,宋翼輔爲戶曹正郞。 ○兵批,判書尹游試官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鄭必寧未肅拜,都承旨李德壽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崔厚元,僉知中樞府事洪允泰,俱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肅謝,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老病如此,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天摩僉使韓晉起,本以老病之人,重得休息痢,累月彌留,差復無期,造山萬戶安世嚴,歷辭之際,落馬重傷,左脚違骨,不能轉動,俱爲呈狀,末由赴任云。病勢如此,則有難等待,邊鎭,不宜久曠,竝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李世伋,單付同知,金泳單付僉知,鄭纘述單付北漢管城將,鄭壽邦付副司果,許逅付副司正,金聖運、沈聖希付副護軍,徐宗伋、趙鎭禧、權始經、徐命彬、李承源付副司直。 ○洪景輔,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慕華館二日試記,先爲書入事,命下矣。今番試額,比前倍多,因傳敎追來者,亦甚夥然,雖連日督試,而日晷極短,勢難及期試取,而其中將校軍兵及閑散之閑良優等者,一二所初試,來射片箭,閑良入格者,所當趁明日文武放榜前,試記啓下。而昨日以後各項試記,該曹多有變改,修整文書,趁不出來試所,誠無以憑考試取,應射諸人,眩於奉行,互相來去。雖有已試垂畢之技藝,而不得畢射,停掇時多,自致遲淹,兩日試記,多未及磨勘,故鳥銃試記四件,姑先修上,其餘試記,待畢射磨勘後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五員赴擧事,旣已蒙允矣。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希益,亦爲赴擧,故慕華館禁亂都事一員,無以推移,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差送,何如?傳曰,允。 ○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吾叉浦僉使李秉春,中。 ○甲寅十月初九日卯正二刻,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始㷜,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武試官尹游、申光夏、鄭壽松等,如前入侍。殺手試官閔昌基、具樹勳、柳濬、朴璜,分坐東西。景輔曰,宰樞執鼓,又進曰,尺量與試所執鼓,依昨日擧行之意,敢達。上曰,然矣。興慶進曰,連日曉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試事畢後,當進御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禁營雙劍都監銳刀,昨日未畢,今日繼進,片箭未畢者,亦爲繼進,而以射次,呼名入之。德壽曰,小臣,吏曹政廳進去。上曰,依爲之。景輔曰,小臣,當進兵批政廳矣。上曰,吏房承旨兼察,可也。師得曰,明日儒生庭試試官,不足,別雲劍中可合人,竝擬,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大提學尹淳,昨旣陳疏,受由調理,而儒生庭試,不可無大提學擬望以入之意,敢啓。上問興慶曰,尹淳旣許調理,今日牌招,何如耶?興慶曰,調理例爲三日,昨旣許由則今日牌招,似不當,而承旨以試士時不可無大提學之意,仰達,此亦然矣。上曰,大提學,旣許調理,則拔望爲宜,而文科試官,若拔大提學,則似有人言,擬望則可也。上曰,禁營,方試殺手,而都監則無試藝之事?問啓,景輔曰,都監殺手試藝事,命下之後,當該差備官,昨日試藝文書,尙未搜得,以致稽遲,事體極爲駭然,差備官,爲先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卽者,都監殺手試官等來言,昨日試藝文書,傳與宣傳官云。而宣傳官則以爲不受,互相推諉,尙未搜出,試官若封其文書,書以都監試藝文書,而分明傳與藏置笥中,則寧有如此之弊乎?宣傳官則紛擾中不知其受與不受,而不卽搜出,試官與宣傳官,俱未免矇矓不察之失,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片箭貫革,偃之,六兩方牌,立之,而一百三十步外,又退二十步,試所執鼓,以三鼓分付。日晷甚短,凡事,各別申飭,六兩二矢不者,直爲退去事,分付。景輔曰,禁營雙劍將畢矣。上曰,短創入之,而以雙試之,可也。景輔曰,六兩禁軍初試入格人先射矣。師得曰,儒生入場時,將留門,而考出戊申謄錄,則罷漏時也。上曰,更考庚寅謄錄以稟。師得曰,考見庚寅謄錄,則亦是罷漏時也。上曰,然則依前擧行。景輔曰,訓局殺藝文書,纔已搜出,而銳刀將畢矣。上曰,挾刀入之,挾刀後,本局劍入之。禁營則短創後,短劍以雙入之。景輔曰,承傳宣傳官,甚多事,加出二員,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監鏑官,伏地以爲六兩矢自此書標之字漫汍不分明云矣。上曰,只詳報步數而已。字標不分明,非渠所知也。景輔曰,六兩一二所,閑散初試入射,而除初試別武職宣傳官合爲九人,又有別抄武士二名,連次入射之意,敢達。上曰,六兩,幾乎畢射,侍衛中騎芻當射人,先爲出去,將臣、勳臣、宣傳官、武兼都摠府內官,以次射之事,分付。景輔曰,都監本局劍將畢矣。上曰,方牌入之,方牌後長槍手,筤筅手,以次入之。師得曰,試官望中,堂上堂下有未付軍職者,依例付軍職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師得曰,落點未下之前,有牌招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乎?上曰當落點以下矣。上曰騎芻貫革立之。游曰,左右殺藝試官,當射騎芻,而今方掌試,何以爲之乎?上曰,姑不呼名,待畢試後追射可也。景輔曰,禁營短劍將畢矣。上曰,鏜鈀手入之,都監則筤筅手後,倭劍入之。上曰,騎芻呼名,尙不爲之,極爲駭然,結束色書吏,自本曹決棍,兵曹堂郞,推考,可也。游曰,宣傳官當射,而與武兼,交遞侍衛之際,自致遲延,宣傳官則各軍門畢射後,付於摠戎廳之末端,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都監倭劍將畢矣。上曰,榜與鞭棍,以次入之,禁營則入拳法,御營廳月刀待令事,分付,騎芻後當試馬上才,預爲分付。景輔曰,騎芻連續出馬事,累次申飭,而若是緩緩,事極駭然,呼名官,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都監鞭棍將畢矣。上曰,短槍钂鈀以次入之。上曰,御將進來。魚有龜進伏。上曰,欲見而召之矣。有龜曰,連日殿坐,聖候,若何?上曰,無事而凌晨入來,卿則何如乎?有龜曰,蒙被聖恩,姑得好過矣。游曰,卽今騎芻,所餘不多,將恢恢,而慕華館六兩,似有不及之患,立二防牌則庶可及云矣。上曰,立二防牌事,分付。師得曰,試官堂上以下違牌人,則纔以罷職傳旨捧入,而嘉善以上,違牌亦多,無以推移備數,更爲牌招,何如?上曰,親臨試士,事體重大,而違牌之人,至於此多,極爲未安矣。大提學則旣許調理,大提學外嘉善以上,竝推考更招,堂上以下,亦竝只推,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自前,大臣遷葬時,有擔持造墓軍題給之規矣。聞故相臣李世白遷窆,今方定行云。在朝家待大臣之道,似當依前例許給軍丁,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車嶺僉使尹就周仍任事,狀請,而就周旣已新築嶺阨,且議移鎭於嶺底,官舍倉庫,今方移建,而似難於冬前畢役,依狀請限來秋仍任,而聞其瓜期在於今臈云。今番賞授之時,勿爲擧論,使之卒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行司直徐宗伋,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承文提調差下而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更爲差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湯孫兩胡事咨文出來,而湯、成則斷以一罪,孫可先則減一等,發遣邊地,且有此後違禁越境之類,遵照雍正五年題定之例,査拿解送等語矣。彼咨旣已出來,則事當有回咨之擧,令承文院撰出,付送於今番節使之行,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黃海水使金聖應,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邊將無一人居下,殊非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咸恩君李森曰,卿知試書龍劍之法乎?森曰,能擧能運,各有名目,此在試官之等第,而能運,爲最上矣。游曰,靑龍劍試官,亦當出矣。上曰,武試官中,姑爲差出,可也。鄭壽松,以靑龍劍試官,出伏於左邊侍衛之前。上謂李森曰,卿於少時,能擧靑龍劍云矣。今亦試擧焉。森曰,臣今老敗,且有臂病,決不能擧矣。上曰,雖然,試擧焉。森擧至膝上而止。上曰,咸恩之衰老甚矣。鄭壽松,曾在先朝,兵判,薦其膂力,先朝使擧鐵椎,今宜試擧靑龍劍矣。壽松,擧至頭上而止。游曰,猶可謂僅擧矣。盧啓禎,雙手高擧。上曰,此是素以壯士稱之者耶?兵判,與之率來。啓禎進伏。上曰,其氣骨,頗好矣。仍下問其居住。啓禎曰,在於嶺南矣,上問其門閥。對曰,臣之高祖爲安奇察訪矣。森曰,頃在戊申年,啓禎,持賊頭往來,亦有勞矣。上曰,靑龍劍,已盡試則試强弓,可也。武士數人,入援强弓而無開弦者。景輔曰,御營廳月刀將畢矣。上曰,雙劍入之,繼入長劍,命賜饌。上曰,騎芻已畢射,貫革偃之,監鏑官,越來拾矢事,分付。景輔曰,別雲劍中有入於試官之人,侍衛事體亦重,當更差出矣。上曰,別雲劍,更爲備擬以入,可也。游曰,馬上才發馬之令未下,而徑先發馬,當該敎鍊官記過,何如?上曰,已有騎芻畢後,當試馬上才之敎,故然矣。勿爲記過連續發馬事,分付。師得曰,試官爲二十望,而二望加下點,故敢達。上命入之,爻周二望後還下。上曰退錚事分付,金虎門、通化門留門,明日殿坐,正時,以卯初三刻爲之。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始㷜{{*|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觀武才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大司諫魚有龍,司諫李光溥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各技試才,昨已畢試,今方鞭芻比較。而訓局鞭芻六百二十八名內六十餘名,以兼藝,待令於春塘臺,不得同爲比較,訓局騎芻一百八十二名內二十餘名,亦以兼藝,待令於春塘臺,不得出來,所當待其出來畢試。而元數旣不多,日勢漸晩,試期修整,一時爲急,浩多文書,計數出草,輒費時晷,必得趁早啓下然後,該曹可以定其座次,若待其出來磨勘,則勢無以及期擧行,故以此磨勘,竝各項試記三十四度入啓,鞭芻比較記,追後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試官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金始㷜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以考官進去,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宋洵億爲良才察訪,承文提調二趙顯命、徐宗伋,承文副提調李宗城,以林時華爲樂安郡守,柳挺泰爲南海縣監,尹有迪爲機張縣監以上,柳葉箭三中四分,守令除授事,承傳。行夏豐守埏,今加明義,海溪令{{!|𪹯|⿰火集}}今加明善以上,緱箭五中。礪恩君梅,今加承憲,海昌君檱今加中義,行琅坪副正煇,今加明義以上,緱箭四中。密恩令{{!|𤍿|⿰火專}},今加明善,柳葉箭二中,竝加資事,承傳。典籍單李命坤,文科壯元,禮賓主簿單金義淑,武科壯元。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參議李鳳翼,參知鄭必寧竝試官進,右承旨金始㷜進。 ○彌助項僉使單金鼎三,赤梁僉使單康泰來,兔城僉使單金鼎弼,上土僉使單柳命龜,吾叉浦僉使單趙世完,月串僉使單李彦相,天摩僉使單李榮廷,長峯萬戶單權允中,西平萬戶單金鎭國,助羅浦萬戶單金精最,木浦萬戶單金昌煜,舒川萬戶單文起周,平山萬戶單崔世樞,植松萬戶單李春興,安骨萬戶單申天興,龍津萬戶單金聖魯,金甲島萬戶單林弼億,以上春塘臺觀武才時,柳葉箭貫一中邊二中,邊將除授事,承傳。西北付料軍官韓萬白,柳葉箭五中。哨官姜宇柱,前萬戶朴昌厚,前萬戶林盛器,軍官姜次起,以上柳葉箭,邊四中。內禁衛張斗樞,羽林衛段泰輝,以上柳葉箭,貫二中邊一中。武兼柳命龜,哨官柳壽崑,把摠鄭夏徵,西北武士金千鎰,以上片箭邊二中。哨官李彦相,騎芻四中。前部將尹濟殷,西北武士林漢珍,別抄彭龜瑞、李恒胤,內禁衛李遇芳,羽林衛張四維,兼司僕金九錫、嚴萬甲,內禁衛申尙顯、金鎭國、金震錫,羽林衛吳道煥,內禁衛任世章,武兼金潤國,以上六兩入格,竝今加折衝加資事,承傳。 ○吏批,軍官孫斗昌,柳葉箭邊三中。折衝金起五,衛將沈鳳徵,竝騎芻四中。內禁衛徐廷文,折衝李世泰,僉使李時興,折衝韓萬慶,竝六兩入格,以上今加嘉善。內官全載明,柳葉箭貫一中邊二中,今加通政竝加資事,承傳。 ○甲寅十月初十日卯初,上御春塘臺。觀武才試士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始㷜,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景輔進曰,宰樞執鼔。上曰,擧子幾何入門耶?文武擧子,易致相踏,徐徐流入之意,分付,入門官,而文武俱有入門官,以文入門官,別白呼之可也。景輔曰,試官率擧子肅拜矣。試官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戶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趙顯命,右尹李瑜,兵曹參判李眞淳,戶曹參判李春躋,行副司果鄭羽良,行司果徐命淵,副司直黃晸,兵曹參議李鳳翼,禮曹參議兪彦通,工曹參議愼無逸,兵曹參知鄭必寧,行司直趙鎭禧,副護軍宋秀衡、沈聖希,吏曹佐郞吳瑗,司果尹彙貞、朴弼均、趙榮國、金尙魯、閔通洙、金箕錫、金光世、沈䥃,兵曹正郞金錫一,肅拜後竝前伏。興慶進曰,連日殿坐,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粥水剌進御乎?上曰,進粥水剌矣。上封下御題本朝群臣,請修明《大典》,復列祖之舊章,培養太學,正多士之趨向箋。興慶,跪受開見後,使沈䥃、金錫一,各謄一本,懸於左右題板。上曰,親臨,事體自別,臺上前遮把子,撤去。興慶曰,此不可無者也。或慮多士之闌入矣。上曰,直入殿庭則安用如此士乎?遂命撤去。上曰,親臨慰悅,事體自別,將臣勳臣宗臣,賞格加資親授,守令邊將除授事,竝今日內擧行,可也。興慶曰,庚辰年春塘臺觀武才時,京標下軍李誼夏,鳥銃貫一中邊二中,直赴,而時未脫喪之故。其時大將臣羅弘佐,陳達以待脫喪,追付唱榜。戊申年,大旗手金世達,亦以喪人入格,故追後直赴矣。今番御營廳遂安馬兵李廷弼,亦爲騎芻三中,似當有直赴之命,而時方爲喪人云。依前例追後直赴事,分付兵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今日,當唱榜,而兩司不備,兩司臺官,除陳疏在外外,竝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武試官,當入坐,而文試官退去然後,可以相容,文試官出外,事體不當,何以爲之乎?上曰,東邊,已有設鋪帳處,使之退坐於鋪帳之內,可也。文試官退去後,武試官尹游等,如前入坐。游曰,加資及除授今日爲之事,命下,而有稟定者矣。柳明龜有加資之命,又有邊將除授之命,竝爲施行乎?上曰,施行,可也。游曰,守禦哨官李彦祥,有邊將除授之命,而時在罷散中,何以爲之?上曰,敍用。游曰,今番當爲僉使萬戶者,其數頗多,自先朝,春臺承傳之類,有遠惡地勿爲除授之敎,且今年臈月,報瓜無多,有難以此推移,亦爲難處矣。上曰,春塘臺賞格,則不可不施,作闕卽除可也。上曰,左右殺手入之,馬上才亦連次爲之事,分付。景輔曰,訓將張鵬翼,以爲有雙馬能騎者云矣。鵬翼曰,雙馬能騎人,抄擇則爲十餘人,當入於馬上才後乎?上曰,馬上才後入之。上曰,親臨,事體重大,而今以微雨,有着笠帽而行者,所見駭然矣。此由於各司下人闌入之致,兵曹郞官,難免不禁雜人之罪,姑先推考,亦爲記過。{{*|出擧條}}師得曰,今爲諸試官退休,已令別設鋪帳事下敎,則試官不當出外,而試官中,或有出去,而自外入來者,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今方雨下,試官坐處,使之設油遮日,何如?上曰,當分付矣。德壽曰,試官,外依幕有往來之規,而今番則有勿爲往來之敎,傳食之道,當有變通,且卽今雨勢如此,宜有防其沾濕之道,故敢達。上曰,外依幕則不可往來,使政院使令,傳食,設草芚備雨事,已爲分付矣。景輔曰,雙馬後當試旗槍,禁軍先入乎?都監先入乎?上曰,都監先入,禁軍次入。訓將進前,騎雙馬者結其兩轡耶?鵬翼曰,果爲結轡,而雙馬能騎中,有十三歲兒二人矣。上曰,問其名以達。鵬翼曰,崔世昌,十六歲兒也。張禹善,十三歲兒,而十三歲一兒,則以病,方出幕不得入云矣。上曰,御營廳拳法入之。上曰,旗槍交戰之際,槍頭,塗以朱墨,以表被中者耶?鵬翼曰,私習則爲表,而親臨,事體自別,只令交戰,而初不爲表矣。上曰,禁御兩營試藝已畢,故使都監軍兵,分東西以入,而其中,有兼藝者,有掣肘之端,先試拳法,而兼藝者則打點爲表,以爲追試之地,可也。鵬翼曰,拳法則兼藝者多,以平劍,入於東,以提督劍,入於西,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兵房進來,御營廳則無交槍乎?問啓。景輔曰,御營廳,亦有之云矣。上曰,儒生挾券至臺下者多,而無呈納者,何也?尙賓曰,皆避先呈,故不肯納券矣。上曰,試官一人進來。宋寅明,進伏。上曰,多士欲呈券,而避其先呈,而不納云,何以則可使納券耶?寅明曰,先捧數十張,混同作軸後,塡字之意言及,則必納之矣。上曰,以此分付,而納券後,亦依此爲之可也。諸試官,遂就次分考。上曰,兵判進來,試卷已捧,而射藝未射,何以爲之耶?游曰,慕華館纔已畢射云。而日勢已暮,有難一一盡射,而定坐次矣。依戊申年例,只以優等人,以柳葉箭比較,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禁衛營鄕軍朴世行,有直赴之命,而時方爲喪人矣。依朝者大臣所達,御營廳馬兵李廷弼例,待其脫喪,而使之直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設帿,依擧案,以次入射事,分付。同副承旨任守迪,自慕華館入來進伏。上曰,已畢射耶?守迪曰,禁軍類,以傳敎來射,而旣是口傳則雖不可信,亦似無虛僞之弊,故此類盡射之際,自然遷就,以致日晩矣,守迪,遂退伏於右。吏曹參議李宗城,請對進前曰,賞格中守令邊將,今日付職事下敎,而姑無瓜滿守令,未知當爲守令者幾人,而若過十餘人,則來年五六月瓜滿之類,將盡爲出代矣。上曰,守令當爲者似不多矣。宗城曰,卽今猶五人矣。上曰,已分付兵批,而歷朝已行之事,不可廢,擧行,宜矣。宗城曰,機張瓜期,亦不遠,而出補之人,與他有異,不敢出代,何以爲之乎?上曰,一體出代,可也。游曰,僉萬戶除授之際,今臈月窠不足,僉使一人萬戶三人,則以明年六月窠塡差之意,敢稟。上曰,依爲之。雨勢雖如此,而侍衛不成行列,申飭,可也。景輔曰,宗班帿箭將畢矣。上曰,文臣入射,勳臣與五軍門大將,次次入射。景輔曰,監鏑官伏地,以爲布帿與貫革。有異,東西都廳俱坐,未知以何邊監鏑,而亦卽拾矢以上乎云矣。上曰,只西邊監鏑,而這這拾矢以上事,分付。上曰,招致吏兵曹郞廳,守令邊將,先爲除授後,文武新恩,仍爲付職事,分付。景輔曰,伏地儒生,乃李萬囿之子也。雖製呈試券,而聞靑龍劍擧案云,願試擧云矣。上曰,旣着儒巾,寧試擧劍,退去事,分付。上曰,親臨試士,事體重大,至於謄書題呈試券之際,則奔走忙急無怪,而畢製呈券之後,搖袖彷徨於路傍,所見,甚不當,申飭,可也。游曰,西北別付料金義淑,柳葉箭五中片箭二中,俱有直赴之命,何以爲之乎?敢達。上曰,一則以直赴施行,一則當以加資,下敎,速出擧條,卽捧傳旨,可也。{{*|出擧條}}景輔曰,都監月刀手四十餘名,自慕華館畢試後入來云矣。上曰,卽今都監殺手未及試藝者,爲幾人耶?景輔曰,東邊則餘百四十餘人,西邊則餘七十餘人云矣。上曰,今日勢難畢試,當令命官,明日試才,姑爲退去待令之意,分付於月刀手,可也。李宗城,又爲請對進伏曰,今方開政,而三中四分之類多矣。守令,乃是牧民之官也。如非罪補,則以雜技差送,似重難,而恩旨旣下,且有古例,則臣不敢仰請,而以邊將加差,似無不可,故敢達。上曰,當言于兵判,而邊將之窠,亦不足云矣。東西銓相議備擬,而其中履歷可合守令者,則差出爲宜矣。興慶曰,已盡分考,當合考矣。上曰,合考爲之,而取五人。游曰,金義淑,旣柳葉箭五中,則不煩比較,自當爲壯元,壯元,例付別提或主簿,渠以遐土之人,行着冠帶,月食廩料,則其爲榮寵,大矣。加資雖榮,而實職未易,在渠,終不如以壯元,而付職矣。片箭二中則或以他賞施行,還收加資,似宜,故敢達。上曰,所達,得矣。金義淑加資事,擧條勿施,以熟馬論賞事,分付。上曰,今日殺藝未及畢試,試官則如前置之,明日右相以命官,畢試於春塘臺,可也。上曰,嘉善林時華,訓局知彀官折衝柳挺泰,武兼尹有迪,守令除授事,分付。上曰,訓鍊大將張鵬翼,摠戎使趙顯命,熟馬面給。景輔曰,拆榜後當開弘化左右挾門,而出送士子矣。上曰,依爲之。尙賓曰,明日文臣殿講及輪臺官入侍,何以爲之乎?上曰,竝停止。游曰,今番各技出送於慕華館時,有俾無相違呼不之敎,而擧子輩,妄以爲御前呼不,爲決棍。閑良初試中五人,未及射騎芻於慕華館,而來此待令。慕華館則已畢試唱榜方在,卽無他變通之道,而旣爲初試,不得試才,則其稱冤,當如何耶?卽今閑散出身等初試十八人,旣命追後畢試,此五人,亦令同爲試射,如有入格者,直赴後科,似合事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左右侍衛紛踏,雖因雨勢而如此,兵房承旨有不能檢飭之失,兵房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密昌君樴曰,摠管元數十員,而每當擧動之時,寶劍四員,守宮一員落點,其餘則以侍衛進參。而其中有武弁摠管,則皆以軍門進去,故每患苟艱。此後,如有以軍門進去之事,則當有定式然後,可無臨時窘急之弊。上曰,軍門,或有領軍與不領軍之時,此非定式之事也。景輔曰,朴泰斌爲名者,伏地,而以爲以馬兵騎芻三中,將比較,而見漏於試記云矣。上曰,朴泰根三中,而朴泰斌伏地云,可怪。訓將出往査問。鵬翼曰,査問則泰根,果爲三中,而泰斌則二中也。上曰,泰斌使之退去。游曰,榜目方催促,而有印贊起,以出身,有直赴之命,故敢達。上曰,改付標以入。興慶以試券五張上之。上親拆名,得李明坤、宋翼輝、權熻、李耉齡、柳綽等五人。假注書許逅,兼春秋金啓白,出坐侍衛之末,呼新來武科則取金義淑等五十人。上曰,親臨頒賞,事體自別,入格人等,承旨竝呼名。而宣傳官傳于衛將所,次次呼入,而加資則吏兵曹郞廳親給,馬帖則司僕官員亦親給事,分付。守迪曰,贊成鄭齊斗處,偕來史官入來云矣。上曰,知道。上曰,姑先退錚,稍竢雨止,唱榜擧行。上曰,明日春塘臺,命官試才,以再明日退行事,分付。上入幕次,改具冕服出臨,文武新來分東西唱名入之,以次列坐後,賜花賜酒。上曰,左右明燭。文武壯元,賜蓋舞童,竝入之。文武新來,四拜退出後,百官陳賀。陳賀畢後,上曰,今雖日昏雨下,朝儀不可不備,而陳賀之時,四品以上,無一人着朝服者,事體豈容如是?古人,有程門立雪者,諸臣可謂不講此義矣。雨若過此,則其將廢閣朝儀耶?責罰當自政院始,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金始㷜竝從重推考,押班監禁,難免不能檢飭之罪,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景輔曰,兵曹郞廳,有記過之命矣。當擧行,故敢達。上曰,分揀,{{*|出擧條}}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始㷜{{*|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李著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李性孝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李喆輔,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鎭日出御帳殿,昨夜冒雨還宮,勞動之餘,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姑無議藥之事,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始㷜,右副承旨韓師得,同副承旨任守迪,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始㷜,同副承旨任守迪,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大司諫魚有龍,司諫李光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金兌和。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前平丘察訪趙廷俊,旣遞外任,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製述官柳松心遷轉,代前學官許銘差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明日春塘臺命官試射時,殺手試官未及試射者,先爲試射後,月刀試藝爲之。 ○又傳于韓師得曰,今番觀武才,乃是慰悅武士之意,或有落漏未射者,明日春塘臺,一體試射。 ○右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羸形痼疾,決不堪於夙夜之地。而日昨恩命,遽出於春塘侍衛之列,逃遁不得,黽勉承膺,陪過閱武之盛擧,而奔走數日,宿證越添,目視眩{{!|𤁧|⿰氵齒}},殆難辨物,聲音啞塞,全不成音,咫尺帳殿聖鑑,想或俯燭矣。以此病狀,已無因仍供劇之勢。且臣父母墳山,在於忠原地,久闕省掃之節,出彊之役,雖未的定,臨期若無變通,則將不及往省而行,人子情理,誠甚缺然。欲於其前,乞暇往來,而道里距京稍遠,計當費了旬望。出納重任,曠日虛帶,不但臣心之不安,實多院事之苟簡,臣之除拜,屬耳。輒復以私求遞,極知惶悚,而仰恃體下之聖慈,不敢自阻。伏乞聖明,俯諒至情,亟許遞免,俾得以軍銜省墓,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等疏曰,伏以臣等,俱以庸陋,忝居近密,上不能見重於君父,下不能自盡於職分,居常愧懼,若無所容矣。昨於兩承宣罷職之命,或慮處分之過中,妄陳一箚,少效憂愛之忱。及承批旨,不惟不賜允可,誨責截嚴,至有不滿哂之敎,臣等慙惶震惕,不知置身之所也。臣等,雖甚無狀,問其職則經幄論思之任,有懷必陳,乃其責任,而殿下不少恕諒,批旨之間,顯有輕視厭薄之意,實無顔面更居於深嚴之地,宜卽陳疏自靖,而適當親臨帳殿之時,連日陪從,且參起居之班,其在分義,未敢煩瀆矣,今始露章自列,徑出禁門。伏乞聖慈,亟削臣等之職,仍治擅離禁直之罪,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執義李著疏曰,伏以臣迫於嚴召,冒沒出肅,一味虛帶,屢煩天牌,是豈臣分之所敢安?而秖緣情勢之外,父病沈重,自春涉冬,長在枕席,肢節不運,氣息如縷,恃臣爲命,以延時日。臣於平居,亦不忍終日遠出,情理之可悲,有如此者,而近因日候稍冷,添得時感,精神眩瞀,食飮全却,凜綴之形,日甚一日。臣業欲以焦遑之情,陳章請急,而連當帳殿親臨之日,不敢以私瀆擾,欲待試畢,冒伸哀懇矣。今則病憂漸劇,方寸益切,不得已仰首鳴號。伏乞天地父母,亟許鐫遞臣職,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臣伏聞昨日筵中,以承宣陳達事,天怒遽震,至有竝罷之命,而儒臣請寢不得,臣竊以爲過重也。夫差退試場,旣非前例,則以其不宜煩達,略加問備,可也,以此而斷之爲疑軍兵,恐非本情。今以私家會席間事,言之,衆技雜進,劍戲當前,則近坐者不能無瞬目而逡巡,此豈有疑懼之心而然也?竊想兩臣之意,必不過如此,此胡大事,而若是深探,費辭令之嚴,駭將士之聽?而況李聖龍,只是自下私語,非有所達,則發以爲罪尤,豈不有違於垂旒塞紸之義哉?伏願殿下,深惟大體,亟霽威怒,夬施反汗之命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處分承宣,本非激惱,其所處分,亦云參酌。爾其勿辭救護焉。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臣以情則身名汚辱,理難抗顔,以病則目視瞖廢,望絶陳力,夏間再叨恩除,一未承命,積罪未勘,惶懍迨切。近遇風冷,疾勢頓劇,爲便調將,就溫鄕寓,不意新命,繼辱馹召,恩光所被,里閭動色,以惶以感,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卽宜叩謝天陛,而顧臣僨敗之蹤,便同傷弓,臺垣一步,已隔鐵限,重以痼疾沈淹,今已歲周矣。赤瞖障睛,不能開睫,涔伏漆室,莫辨夜晝,情地旣危,病狀且劇,雖欲自力,斷無其勢,辜恩慢命,罪尤滋大。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俾便調息,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幸甚。仍伏念愚陋如臣,蒙被恩造,出入臺端,亦有年所,而秖緣才智魯而識慮短,未曾以忠言嘉謨,仰裨萬一,間嘗一再開口,非惟無益,只自狼狽而止,撫躬慙恨,寧欲無言,方今國憂民事,譬如涉津,而無畔涯,居可言之地者,所當極意殫論,而近觀章牘之間,語及時政,則傍嗤竊笑,看作老生之常談,殿下雖諭之以嘉納,命之以稟處,而廟堂,則只爲閣上之休紙,此實今日之因循痼習,而臣嘗慨然者也。殿下憂勤願治,十年如一日,而治不加進,日趨委靡者,正坐於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試以殿下之所嘗用力處言之,勤聖學而無實踐之功,求人才而無實得之效,民隱欲恤而實惠未究,財用欲節而實德未昭,言路非不開矣,而未聞其實用。凡此五者,皆不能務實之驗也。近於病伏中,竊不勝愚衷,敢此陳聞,幸垂察焉。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紛華波蕩,其心易撓也。機務繁委,其事難專也。以易撓之心,做難專之事,而責其實效,不亦難乎?臣不敢知殿下,果能眞知力行,靜存動察,而踐其實否乎?殿下每以堯、舜自期,恥爲漢、唐之中主,其立志勤學,迥出百王,而凡百施爲,未能粹然一出於正,辭令失之欲詳而有欠簡嚴之體,注措每歸姑息而殊無振勵之意,喜怒不中而或露聲色,明察有餘而枉費心力,彌文瑣節則太勤商量,急務緊關則未免放過,聖敎申嚴,不過牌召之去來,賓筵謨猷,只是狀聞之回啓,日御經筵,外似勤學,而一回誦讀,徒爲應文備數而已。顧何望躬行實踐,推之家邦,有補於安危治亂之機哉?《書》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伏願殿下,必以知與行,益復加勉,俾有功化之應於外焉。程子曰,天生一代才,自足了一代事,我國雖褊少,人才雖逮降,苟能至誠以求之,豈患無其人?而特求之不以誠耳。惟我殿下,念國勢之孤弱,悶朝著之潰裂,首講建極之政,務欲其收合人才,協輔邦家,殿下之用心,豈不是至公血誠?然而顧今人才眇然,位著未齊,內而鼎席殆空,廟坐多曠,外而方伯州郡,每難其人,朝象則疑阻日深而無寅協之望,國事則玩愒gg忨愒g猶前而無擔負之人,獨使至尊,憂勞於上,而下之奉承者,未有能仰稱聖意。今日國憂,其將誰任。臣未知殿下之所以求才,猶不能以誠而然耶?殿下之所以用人,猶不得其道而然耶?以殿下則哲之明,凡臣僚之長短優劣,固已洞悉,如其才也而可堪仗用,則奬拔之委任之,惟聖意之所在,何必以循常襲例爲哉?我國用人,其路不廣,只由科擧,專尙門地,又先京華而後鄕曲,固已有乖於揚陋旁求之義,彼草野許多人中,豈無才能可用之士,而名在通籍者,尙未免枯項黃䤋,老死於蓬戶,其他,又何勝道也?臣曾見戊申年間,有命三品以上,各別薦二人,甚盛意也。不知銓曹已試用幾箇人,而有始無終,未見實得,竝與薦士之美規而廢閣之。每於都政,雖有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之敎,徒歸文具,未聞其一一奉行,臣竊慨然也。今宜申明薦人之法,不拘常格,別爲收用,以盡求才之實也。武士出身,近來尤多,除非京華武家之子弟,若遐方之善弓馬好身手者,一得先達之名,便作永棄之物,甚可惜也。朝家雖知其如此,窠路有限,亦無奈何,而其冤屈則甚矣。臣意以爲使各道監兵使,聚道內出身,別試講射,峻其規式,又試身言書判,如兵曹薦取之例,每歲春秋各道各取優等一人,修啓以上然後,就五軍門哨官敎鍊官有闕之代,次次塡差,則庶可以疏其冤鬱之氣,而亦無遺才之歎。伏願殿下,另加裁幸,伏覩殿下恤民之政,靡不用極,以前後絲綸觀之,如傷若保之意,至矣盡矣,復何加焉?而但其病民之源未祛,便民之政未行,故雖有愛民之至誠,只爲虛文,而實惠未究矣。顧今民生之痼弊,莫大於隣族之役,而朝臣章奏之間,言之已悉矣。曾在先朝,有良役廳之名,而旣始旋罷,逮殿下卽祚之後,首講此事,欲革其弊,有命在廷宰執,各以所懷,使之書進,以爲取舍裁擇之地,而厥後,因循未有定算,終不免有志而未就,可勝歎哉?近者,句管堂上差出之擧,蓋出聖上救焚拯溺之意,而槪聞其所區劃,則不過略有變通代定闕額而已。臣則以爲此特一時之救急,恐非萬全之長策也。假令今年,幸免黃口白骨之弊,一年二年,安得不復如前乎?此事不可以如是牽補而止。易曰,窮則變,變則通。傳曰,小變則小益,大變則大益。此事之一番大更革,斷不容已,但如臣膚淺,未解時務,固不敢別生意見,而旣有曾前諸生之獻議,顧今在朝之人,亦必有自家權度,此其中未必無便宜可用之言。苟於此而商確利害,定其取舍,則豈無別般好變通之術耶?在昔故相臣金堉之創行大同法也,廷議多格,而孝廟定計不撓,得以成就新法,蘇救民弊,至今稱之爲良法美制。今人之才器智識,固已有遜於前,而上之人,苟能擇之審而任之專,亦自有方便更張之道矣。爲今之計,莫如先令在廷諸臣,各陳所見,次就曾前獻議,博訪廣詢,反覆熟講,採其最便宜之策,作爲一定之法,斷而行之,如孝廟朝大同法而無復玩愒gg忨愒g延拖,則積弊可以少紓,而庶有恤民之實惠,誠願殿下,更加睿思而確處焉。人君處崇高之位,極富貴之奉,需用,雖不欲妄費,而自不能約,服御,雖不欲過侈,而自不能儉,此固古今之通患,而惟我殿下則不然,無聲色遊畋之娛而痛自節約,絶玩好華侈之累而務尙朴素,又自年來荐饑之後,尤致意於一切節儉。凡諸道貢獻以至日用御供,多所裁減,曾不留難,特罷尙方之織錦,躬御澣濯之衣,凡在群下,孰不仰殿下崇儉節用之德?然而經費每患匱乏,國儲實爲哀痛,各倉諸司,互相那移,未免東撑而西傾,若此不已,幾何不至於朝而不謀夕耶?一有緩急,將何所恃?思之及此,不覺凜然而寒心。若以爲殿下不節而然,則殿下固已節矣。又以爲殿下不儉而然,則殿下固已儉矣。臣心嘗怪之,而莫知其所以然也。百官之常廩雖減,而猶不塞尾閭之洩歟?各司之雜費雖省,而猶未祛蟊蠹之害歟?抑未知殿下儉於小而不儉於大,節於外而不節於內耶?第臣之愚,妄意殿下凡係聖躬自奉,則雖已十分貶損,而惟其宮闈之內,猶有無義之費,禁掖之間,類多不緊之用,因循蹈襲,尙未釐革,此雖細事,豈不有累於聖德哉?《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伏願殿下,無謂吾身之已節已儉,而益務約損之方,凡係冗食浮費傷財害民之事,不拘前例,更加制節,至於宮掖間,流來謄錄,不急無益之需,亟命停罷,以光聖朝節儉之德焉。進言非難,而用之爲難,聽言非貴,而行之爲貴,故古之人君,必導之進言而惟恐其言之不切,言或過中而惟恐聽納之不弘,旣進矣而必用之,旣聽矣而又行之。竊瞯殿下,非無虛受之量,又有求助之誠,然進言則雖有嘉尙之褒,而無用之之實,聽言則只有體念之敎,而無行之之實,論聖躬過失,而其果有惕然改圖之效乎?言時政得失,而其果有裁取聽施之道乎?前冬大誥,上心奮發,百行絲綸,將大有爲,猛省之批,留中之命,輒發於疏入之時,居然日月,此心漸弛,憲憲泄泄,未聞有一政一令之可以拭目,而向來懃懇之旨,不過爲空言無實而止。臣於此,爲聖明惜之。近來言議之地,便作厭避之場,人皆諱言,含默成風,若君德時弊,則視以陳腐,無新奇可喜,而不肯言,至於論人駁官,則或拘色目之嫌,或牽黨好之私,含糊鶻突,已成一副當規模,往往有回避不當避之嫌端,巧引不當引之情勢,惟以求遞爲期。新入臺地,宜有素蓄者,亦且一例噤啞,無端圖罷,如許風習,殊非治世之氣象,此或在下者之罪,而亦殿下之所宜反求處也。伏願殿下,益自加勉,使人人得以進言,而如其可用,則無事乎外面虛奬,必思翕受而敷施,如其不可用,則批旨之間,亦宜優容,使言路恢而實效著焉。向來三銓官斥補之擧,聖心雖出於息爭鎭鬧,而處分終歸於囫圇糢糊,殊非公好惡示勸徵之意,況原其本事,胡大罪也?而平日倚任之諸臣,許久屛黜,不少顧惜,何哉?顧今朝著乏人,廟務多滯,一二人去國,亦有關係,臣謂亟宜一倂召還,使之周旋於訏謨之地也。且宰臣則自初苦心,務主彌綸,而坐於力綿,終不能調劑。此則聖鑑,亦已照燭,而前席面諭,至以無罪爲敎,旣云無罪,則混加譴補,亦涉無義,而濱海風濕,受罰偏重,載罹寒暑,疾病沈綿,以殿下悶覆之慈,宜有矜念之道也。國家官職,孰非公器?而銓郞之選,比他尤別。竊觀近來,便作一邊之私物,公議固已不平,而乃者尹汲之恣意沮敗,何其駭妄?加膝墜淵,一任己私,使異趣者,不得參互於其間,不念聖上勅勵之意,欲行其蔑公黨私之計,如此之習,斷不可長,惟聖明,嚴加隄防焉。臺閣之任,所宜難愼,而日者新通洪得厚、韓鳳朝兩人,地望素輕,聲聞未著,且是判銓,不識何狀之人,而不恤臺選之重,一付郞官之手,無少可否,任其壞弄,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吏曹當該堂郞,從重推考,新通兩人,竝宜改正也。近來人心陷溺,苟利於己,恬不知愧,典牲主簿李潝,初除莊陵齋郞也。當碑役垂畢之際,監役之帖,追後圖出,橫奪同僚之積勞,冒受陞六之賞典,究其用意,令人唾鄙,如此之類,不可置於衣冠之列,臣謂宜命削汰,以勵廉恥也。臣構疏繕寫之際,嚴召辱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顧今情病,如右所陳,已無冒進之勢,瞻望尺天,致身無路,終未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之事,俱甚切實,可不留意。其中薦人事,曾有下敎,前後限定,各有意也。出身調用,自有申飭,何必更定新規?推考改正事,李潝事,依施補外,銓官,其所弦韋,惟在乎上。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校理沈星鎭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承旨金始㷜,同副承旨任守迪,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二員之多,此時守令赴任,一時爲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辭,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趁卽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副校理沈星鎭,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沈星鎭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雨勢如此,今日試射,待晴爲之。 ○又傳于韓師得曰,待晴試才事,俄已下敎矣。冷雨如此,雖晴,日勢已晩,非慰悅軍兵之道,明日再明日間,待其朝晴之日,擧行事,分付。 ○又傳于韓師得曰,嗣服後始行觀武才,而仍冬日之未長,命官爲之者多,予之不覩將士者多,武士之未瞻帳殿者多,上下若此,其能有慰悅之意哉?畢試後春臺頒賞,其當親臨,兵曹節目寶劍等,仍前爲之,儀註,依癸卯年例擧行。 ○又傳于韓師得曰,馬帖,待畢射賞格時,同爲出給事,分付司僕寺。 ○傳于洪尙賓曰,此時守令,不可暫曠,問于吏曹,若有受由上來者,則促令還官事,分付。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宋翼輝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武弁時象,卽亡國之兆,在上者飭勵若何,而南德夏頃日所犯,雖極無狀,亦可謂令前,而其時處分之下敎,渠亦有人心,豈不感于中,革其心?而況因大臣所達,特授本資,更爲調用,可謂曲盡,而不改前習,放肆若此,其若置之,將爲武弁時象之大將。噫,忠臣之孫,可宥百世,而反斥討賊勘勳之臣,右袒釀成亂逆之時象,此前敎所謂不孝不忠者也。不孝不忠,其可謂忠臣之子,事當遠投,而顧念者,惟忠臣香火,令禁營,決棍五十度後汰去,更勿檢擬。 ○傳于洪尙賓曰,此備忘,卽爲擧行後,啓達。 ○備忘記,吏曹郞官雖曰,名流,不過該曹郞廳,初拜撕捱,已是無前,而付過放送之後,分義所在,宜不敢撕捱,則吏曹啓目中,以假郞廳,書塡,極爲寒心,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頃者,有實郞廳則勿差假官,已有下敎,則幺麽擧行,亦不能遵,郞廳二人,而又差假官,其涉非矣。頃因憲臣所達,亦有飭礪之事,則此等郞官,不爲檢飭乎?況參議曾於喉院,猶能飭勵實假之間,今當其曹,反不能躬飭乎?吏曹堂上竝推考,假官卽爲減下,省記雖修啓,卽爲改省記以入。 ○備忘記,其於入侍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求對時,誤知爲守令者五人,稟請補外守令,故許之矣。其後爲守令者不過三人,而勿差遠惡地,已有曾前受敎,則强作闕其邑,事體未安,旣遞旣授,今無可論,不可無飭勵之道,當該吏曹堂上推考。 ○傳于韓師得曰,南德夏決棍,卽爲擧行事,分付矣。其已擧行耶?問啓。 ○韓師得啓曰,卽今廳中出納,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傳于韓師得曰,承旨臺諫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行琅坪副正煇,行夏豐守梴,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旣有定奪,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封君。 ○又啓曰,玉堂闕員差出事,命下矣。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襄陽府使尹心衡呈狀內,素患痰火之病,已成癃廢之人,入秋以來,又添寒疾,心神怔忡,食飮專却,衄血暈眩之證,乘時交劇,實有朝夕之慮。千萬意外,外邑新除之命,遽下此際,積逋之餘,豈不欲一出肅命,小伸分義?而病情奇危,萬無致身跬步之路,淹延遲待,以竢少間,而迄至三朔,毫無向減之勢,災邑之許久曠官,夫馬之多時留滯,俱甚切悶,斯速入啓變通云。實病旣如是深重,則災邑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不可等待其差歇,襄陽府使,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任珽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金相奭、朴弼載爲修撰,趙榮祏爲典牲主簿,趙甲彬爲穆陵參奉,李善行爲襄陽府使,柳萬樞爲典籍,李普昱爲司諫,洪重一爲持平,鄭羽良、金聖運爲承旨,奉常直長單姜杭,西學訓導單高命說,校書副正字單鄭錫垕,成均博士單安正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鄭必寧進,左承旨洪尙賓進。 ○兵批啓曰,臣等,來詣政廳,觀武才賞格單子更加詳考,則訓鍊都監別騎隊甄漢弼,以慕華館騎芻四中,有加資之命,而急遽抄出之際,未免見漏,不勝惶恐,單子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奎昌爲僉知,朴謹行爲造山萬戶,金範魯爲宣傳官,鄭建寅爲守門將,李若欽、具世仁、具世智、金佐臣、韓宗協、沈尙健、朴奎五爲武兼,羅斗三爲同知,副護軍崔厚元、李大觀、洪允泰,僉知二單閔鎭基、朴明梓,副司果金鼎甲、金相奭、趙廷俊,副司直權{{!|𥛚|⿰礻啇}}。 ○傳于洪尙賓曰,中道上言啓下者已多日,而尙無猥濫抄入之事,極爲稽滯,卽爲抄入,而其下各司者,亦卽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先下上言及追下上言,隨卽回啓,俾無外方人留滯之弊。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前掌令權相一上疏內,畿甸荐凶之餘,民力困瘁,今年鋤後晩旱,田穀晩秧,多不成實,近峽瘠薄之地,尤被其災。若以新舊逋欠,一倂督捧,則閭里將至蕩柝難保,舊逋各樣穀物,一切停退事,有令廟堂,稟處之批矣。連歲荐凶,民力可念,不但畿甸然也。新舊逋欠,固不可一時竝督,而亦不可一切停退,方自廟堂,參量分等,分付諸道矣。上疏內辭意,今姑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禁軍將南德夏,以聖敎曉諭後,決棍五十度,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昨接慕華館試所移文,禁軍騎芻試取時,禁軍崔海秀馬鈍,退錚後,更復出馬而現發,莫重殿試,有此弄奸之狀,極爲駭然,移送本曹,依法照律處置云云。故捉來取招,則無辭遲晩矣。取考法文,則科場用情者,邊遠充軍,不得赴擧,所當依此律施行,而海秀,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而今五月,以招引京城人物罪人,出身扈德成事,臣曹請依曾前刊行受敎,入啓囚治之意,草記蒙允矣。更考丙寅受敎,則萬科後常漢出身輩,作奸犯科者相續,如欲自禁府,一一囚治,則反有煩撓之弊。今後則觀其所犯輕重,如事係倫常者及殺人盜竊之類,自刑曹臨時入啓囚治事,定式矣。旣許囚治,則照律定罪,宜在其中,且事係倫常殺人盜竊,乃是重罪,而亦許自該曹囚治,則凡諸犯科之類,差輕於死律者,亦當各從律文勘處,而受敎中,只擧倫常殺人盜竊三件事,他餘罪犯,旣不提論,必須明白定式然後,可以遵行。今此科場弄奸罪人出身崔海秀罪狀,直自臣曹勘處乎?移送禁府勘處乎?此後上項三件事外,作奸犯科者之照律,亦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自本曹勘律。 ○咸恩君李森疏曰,伏以臣頑冥不死,纔經草土,益無生世之念,而只緣聖恩罔極,感刻心曲,天顔久違,誠切一瞻,遲回戀結,出肅恩命。園陵行幸之時,旣參陪扈之列,繼又有親臨試才之擧,不敢偃息私次,連赴侍衛矣。乃於千萬意慮之外,得聞南德夏投刺於其主將,語及於臣,而提起曺世樞三字,因其主將之揮斥,不得畢說,而其意,蓋以前日樞賊之誣招,爲不見臣之端云。臣一聞此言,毛骨盡竦,心腸如刺,卽欲逬出闕外,仰竢處分,而竊念春臺試藝,卽稀有之盛事,身在宿衛,不敢以區區私情之痛迫,遽然離次,忍默捱過,而心死神顫,趨步失常。伏想天鑑,亦有所俯燭而爲訝矣。噫,臣厚蒙恩造,尙保一縷,而豈料七年前脫空之賊招,復發於人口哉?渠雖不難於更述,臣實無異於初聞,此與私室酬酢有異,禁苑稠坐之中,有耳皆聞,有口皆言,喧騰傳播,則何可諉以其時凶誣自服,聖敎昭晢,而晏然無驚動之意乎?傷弓之鳥,見曲木而亦墜,矧此不啻張弧而挾矢,驚惕危懍,當復如何?玆於畢試之後,乃敢席藁封章,涕泣仰籲於聖明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蹤跡之至危,決難復置於朝端,亟賜斥退,滅跡人世,俾絶斷斷齮齕之源,則臣生當祝聖,死當結草,臣無任泣血懇禱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已若白日,此等甘心放肆之說,於卿何有?卿須勿辭焉。 ○副校理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於前日,忝叨諫任,情病俱苦,理難冒據,坐違嚴召,罰止例罷,蟄伏鄕廬,私分粗安。不意恩敍未幾,又有館職新除,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攸爲,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而第所叨職名,決非如臣空疎譾劣者,所可堪承,玆不得不仰陳短章,以冀聖明之俯察焉。噫,金華勸講之任,是何等淸切?是何等遴選?橫經法筵,朝夕啓沃,實任君德之成就,而且於文字講說之外,又有論思風議之責,如非詞學博通,鯁諒自飭者,其不可濫據也明矣。念臣受質,兼又早嬰奇疾,甘心自棄,不能從事學業,徒習尋摘,倖竊科第,而學識鹵莽,見解淺短,雖尋常筆札之間,尙有蹇拙窘澁之愧,況於經旨傳義,殆同面墻而耳食,點檢平生,不過儱侗無識底人耳。顧豈一分近似於經筵講讀之任,而猥蒙收錄於公議之外,循例注擬,恩點謬加,臣誠循省惶愧,靡所容措,臣雖欲不自審量,僥冒榮寵,其於玷名器羞當世,何哉?況年前儒臣之疏斥館錄也,旨意深緊,至曰苟然廣取,實多濫竽,末乃釐改爲請,其所爲言,雖未知指斥之在誰,而莫非如臣無似苟充於被選之中,以致物情之拂鬱而然也。噫,經幄之職,自是淸朝之極選,儒者之至榮,固非人人之所可叨者。是以,雖使才學優長,望實俱隆者當之,莫不逡巡却步,而或有些少人言,則亦莫不終身自劃,蓋責鉅則義難進,官榮則嫌益重故也。如臣人器之萬不相稱,已不暇言,而顧此改錄之請,旣騰於疏章,則臣何敢弁髦廉隅,强自拂拭,濫廁於諸學士之列乎?且同錄諸臣,擧皆引嫌,或至經年撕捱,甘被譴罰,而不敢膺命者,誠有所不得已故耳。臣之處義,旣無異同,則此所以寧被違傲之誅,而不敢爲承當之計也。自非然者,臣何敢固辭力避,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顧今聖上,誠心典學,日開法講,而每以講官之不備,或多停廢之時,日昨聖敎辭旨,又復嚴重。此時帶館銜者,尤不宜偃蹇慢傲,而臣之情勢誠有所萬萬難强,如上所陳,愚迷冥頑,不知變動,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屢逋,謹此隨詣闕外,而百爾思量,終難冒進,咫尺天陛,末由入肅,尤增罪戾。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以重榮選,以安私分,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頃於萬萬夢寐之外,蒙被千古曠絶之典,殊恩異渥,浹骨淪肥,非臣隕結所能上報,而顧臣情勢,有不容夤緣倖會,泯默隨行於勳府者,夫以臣之所遘臺詆,何等汚衊?而忘終身難洗之羞,藉賜對開誨之寵,乃忽進身於謝跡之地,則使彼臺臣聞之,必將曰是夫也,不有人言,淟涊貪戀,至於如此,眞是無恥之鄙夫云爾。臣雖有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解乎?臣惟一卸此任,不復以有司自處然後,臺閣之公議可伸,親勳之進路無妨,縱荷聖上縷縷戒責,俾勿更提,而左右揣量,鐵壁在前,此臣所以感激銘鏤之餘,不得不更伸疾痛之呼也。若臣癃病前後自暴之章,固不敢逐一覼縷,而雖只以前日入對時言之,匍匐出入之時,籧篨其形,喘喘欲絶,旣經鑑燭,至被下詢,則其與老俱深歲加月劇之狀,不待臣辭之贅,而職仕一節,豈復有可論者哉?籌坐賓對,每單懸病,顧念分義,置身無地,而在朝家綜核之政,亦不宜一任其虛縻也決矣。臣之半年申籲,諒非獲已,而見阻喉司,無路上徹,狼狽悶蹙,日以益甚,爲臣今日之願,惟有重被邦憲,少贖前愆而已。更乞聖明,俯加愍察,亟命解臣勳府有司之任,仍令竝鐫臣籌司提擧,兼治臣瀆撓之罪,不勝幸甚。抑臣父母墳山,在於安山地,而穴前窄短,穴下陡絶,多用別土,粗安窀穸,年年雨水,每有隨補隨圮之患矣。昨又獲聞,日者,暴雨兩夜大注,以致左右崩壞,不啻視前倍蓰,臣心驚懼,當復如何?要須及時補築如前之爲,而臣於今春,旣以加土受暇,則拘於制限,不敢輒更請由。然役鉅事重,躬未看檢,則無以自盡於人子之至情。且臣昨年,遭妻喪,則初未得可用之山,不免權瘞於客地。今將移窆於先隴近局,新葬遷厝,雖有異同,援例往視,亦係情私,兩役涓期,或在望後,或在念後,計其往返,不過費了十許日字,倘蒙聖慈,曲垂體下之仁,特賜恩許,則幽明之間,兩無憾矣。倂此陳聞,自訟濫猥。噫,論臣前後偃便之罪,固已不可勝誅矣。帳殿親臨,嚴召狎降,而特敎之下,又犯荐逋,雖緣臣已成痿廢,萬無一强而然,而有臣如此,不如死之久矣。國有常刑,敢辭鈇鉞,伏乞聖上,亟降威罰,以彰其慢焉。語無倫脊,臣尤死罪,臣尤死罪,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行公,末端所請,依所請往省焉。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未肅拜}}。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李著陳疏受由,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洪重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春塘臺試才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軍兵旣已來待,則累日待令,亦似有弊,試才今日爲之,若未來待,則待晴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軍兵,累日來待有弊,曉頭雖微雨,朝來少歇,試才,今日卽時爲之。 ○金聖運,以禮曹言啓曰,觀武才畢試後,春臺頒賞,其當親臨儀注,依癸卯年例,擧行事,命下矣。考見謄錄,則自前觀武才後親臨頒賞時,仍以當初觀武才時儀注擧行,故癸卯年觀武才,畢試翌日頒賞時,仍前儀注擧行,而別無改磨鍊之事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此春塘臺命官試才時,該房承旨,所當進去,而兵房承旨洪景輔,受由出去,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進去。 ○傳于韓師得曰,壇上試藝,壇下馬上試藝,雖以命官爲之,出牲,不宜輕忽,命官與親臨無異,殊非慰悅之意,申飭試官。 ○傳于韓師得曰,頃者試藝畢後,單劍一雙式東邊入試,拳法西邊入試。而單劍畢後,拳法若數多,則東西分半爲之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命官試才,與親臨無異,雖慕華館,不可若是稽滯,況春臺乎?帳殿自如,若親臨而開門差早,尙未開場,雖君父之尊,猶思許多軍兵之等待,正衣候時,臣子豈若是乎?今日痼弊,乃士夫之偃便,其在事體,極涉未安,該房承旨旣已受由,則待開門卽稟,而亦且緩緩,政院若此,他能飭礪,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韓師得,以大臣意啓曰,卽今雨意不止,日勢已晩,訓局拳法,分三所試才,而月刀旣已畢試,仍令月刀試官申光夏、鄭壽松,監試乎?敢稟。傳曰,依爲之。而雨勢若或稍加,則姑爲停止,無使軍兵,有沾濕之患。 ○傳于韓師得曰,頒賞,當待晴下敎,許多將士連日待令,則必有弊也。今日則只未畢試擧行,而頒賞則待下敎待令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待其雨晴之日,當爲施賞下敎,待下敎時刻單子入之,而單子啓下後,各軍門將校軍兵待令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技藝先試之軍兵,次次出去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當此雨雪交下之時,軍兵等自願試才,而薄衣軍兵,爲雨所沾,必有添傷之患,自各軍門,設粥以饋事,分付。而敎鍊官數三人,領率饋之,而若有自願歸家欲食者,從願給送。 ○傳于韓師得曰,曾經閫帥柳葉箭三中以上,騎芻三中以上之人,書入。 ○洪尙賓啓曰,春塘臺頒賞時,親臨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洪景輔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政官牌招開政。 ○金聖運,以吏曹言啓曰,以本曹實郞官,不爲仕進事,累有下敎,辭旨嚴截,臣等,不勝惶恐。今日,又有開政之命,而郞官仕進然後,方可以書入望筒,故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累度催促,終不入來。雖以臺疏引嫌,與前無端撕捱之時有別,而前後申飭之下,無意變動,臣等,不能檢飭郞屬。而昨日草記還下之後,又復煩稟,極知惶懍,因郞官之不出,開政命下後,不得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有不可一任其撕捱。吳瑗、金若魯,竝罷其職,假郞廳,姑爲差出,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本曹郞官,雖曰經幄之臣,往來者爲曹郞廳,則不過該司郞官也。頃者都政時事,已是無前,昨者省記之拒逆,尤可駭也。故方欲嚴加處分思之矣。今觀草記,更覽李性孝原疏,其所撕捱,比前自別,依啓。而其在國體,不可只罷其職而止,拿處。 ○鄭羽良啓曰,御覽官案,吏曹郞廳,例於政事翌日,啓請修正,而自本院,累度催促,終不來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啓請修正,何如?傳曰,吏曹草記,旣已處分,罷職之官,何施推考薄勘?亦何必促其修正乎? ○傳于金聖運曰,吏曹郞廳,思欲處分,今觀吏曹草記,與無端撕捱,有異云。臺諫原疏未之及思,原疏入之。 ○傳于金聖運曰,臺諫原疏無撕捱之端,洪得厚,則尹汲所通淸者也。韓鳳朝,或新郞廳所通淸,而以此撕捱乎?抑有他事耶?問啓。 ○金聖運啓曰,命下矣。問于吏曹,則以臺疏中,加膝墜淵等語,爲嫌云矣。敢啓。 ○傳于金聖運曰,旣已處分,卽爲開政。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以鄭必寧爲承旨,閔應洙爲副提學,洪景輔爲戶曹參議兼持平單,南泰溫,學諭三單,康侃、金道元、安道謙。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鄭必寧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副司直洪景輔單付。 ○傳于韓師得曰,觀武才時,柳葉箭片箭騎芻六兩等技,各技居首,書入。 ○以春塘臺命官,觀武才時騎芻三中入格單子,傳于韓師得曰,以加資事,付標以下,政官,雖已下直,加資下批,頒賞時同爲擧行事,分付。 ○吏曹,禁衛別將朴鐄,御營中軍具樹勳,已上嘉善,今加嘉義,騎芻三中加資事,承傳。 ○假注書李晉吉改差,代以李耉齡爲事變假注書。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弘文館副校理鄭享復gg鄭亨復g,以京試官,時在全羅道。修撰朴弼載,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副校理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任珽則君父飭勵之事,爲臣子者,豈可每每撕捱?而沈星鎭之若是違牌,尤涉無義,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竝只推,更卽牌招。 ○金聖運,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咸鏡道安邊府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五十負望呈,故査問本官,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頃因戶判所達,賞格,令各軍門擧行。而禁旅,令兵曹上下,只訓局,自戶曹上下事,下敎,而更思之,騎步布,決不若地木與軍布矣。非慰悅之意,禁御兩營,各其營待令,禁旅訓局賞格,竝令戶曹待令。 ○以春塘臺觀武才賞格單子,傳于韓師得曰,木綿付標以下,各軍門及兵戶曹預爲準備待令,賞格時,俾不至遲滯事,申飭,分付。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許多軍兵技藝,單衣,沾濕冬雨,心深軫念,令都監,煮粥以給,而亦思遲滯,從願以米上下事,下敎,而當該司謁,遺漏不傳,極爲非矣,推考。從願,以米上下事,卽爲分付。 ○原溪守{{!|𰘿|⿰木曅}}疏曰,伏以臣之微末賤品,忝居宗戚之列,坐費廩祿,感激恩私,報效無路,外庭末議,非臣所敢與論,而苟有一毫仰裨於敦親之化,則亦何敢不陳所懷哉?今者,伏聞自宗簿寺,改刊《璿源譜略》云。臣竊伏思,惟《譜略》所載,惟在於潢派支屬,雖外裔異姓之親,亦必備詳,而至如《璿源》所自,則只書宗系代數而已。其他爲列聖內外璿系,則略不及焉,實有擧末遺本之恨焉。伏聞故宗臣雲興君{{!|𣟅|⿰木⿳亡罒⿰肗几}},曾於癸亥年間,撰修一帖,名之曰列聖八高祖圖。上自太祖,下至先朝,內外四代姓源,井間列書,具疏奉獻于肅廟朝,則批旨中,特賜優奬,仍令該寺,稟處,而其時適値國艱,其圖遂寢而不得刊行,識者之慨惜久矣。今其子臣廷㸁等,又述其父之遺業,搜輯諸家譜牒,續撰列聖王妃八高祖圖,而其間多有闕漏處。蓋廷㸁等,以科業儒生,不能專意於此,且居鄕曲,文籍鮮少,聞見孤陋,實難完就,極爲可惜。臣愚以爲此兩圖,乃國家至重之寶,而終不可置之私家,泯滅無傳也。伏願聖明,亟令該寺搜納故雲興君臣{{!|𣟅|⿰木⿳亡罒⿰肗几}},所進列聖八高祖圖及其子臣廷㸁等所纂王妃八高祖圖,一經睿覽後,卽命校正諸臣,廣考博證,補其闕遺,一體刊付於《璿源譜略》,使爲我祖宗之子孫臣庶者,皆得以識銀潢之所自,玉籍之所始,不勝萬幸,臣無任戰灼惶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寺爲先取入,而王妃高祖圖,卽敦府所知,非宗簿所刊矣。 ○掌令尹志遠疏曰,伏以臣本弱植,世無親姻,性且愚拙,姿不尖利,涉時昧方,謀身不巧,任情直行,與世自疎,凡於時樣,都不曉解,至如言地,尤所自劃,如非閤籲鞫坐,萬分不得已,則未嘗出而膺命者,非有他意。蓋量己揣時,知無可爲,不敢以言官自處故耳。然而私心所自幸者,及此年齡之未甚衰,若得一小邑,筋力奔走,則庶不負職責,家有望八老父,亦可以一時便養,以此自慰,惟是之望,數月南邑,狼狽歸來,前躓後蹶,非榮伊辱,上以孤我殿下百里之托,下以負吾平生官養之願,歷試內外,百無一宜,自顧慙恧,復誰怨尤,從今以後,念絶榮塗,直來楸下,不離親側,以爲終老丘壑,甘作棄物,不復有進取之計矣。不意今者,貶限倏過,除旨繼降,馹召遠辱,恩出起廢,榮極誇耀,怵畏公義,感激恩私,他不暇顧,宜卽承命,而如臣滓穢之蹤,旣以廢棄自分,則已試僨敗之地,何敢抗顔復入,以貽淸朝之羞辱哉?且臣之老父,年迫八耋,衰病日甚,素患痰病,遇寒添苦,頑痰上逆,咳喘轉劇,食飮專廢,氣息綿綴,帖在床褥,轉側須人,情理所迫,煎泣以度。適於此際,獲蒙天恩,敦府除命,忽復遠至,慶溢門闌,光生里閭,感祝益切,殞結是圖,一謝恩命,少伸分義,揆以誠禮,在所不已,而病情如右,轉動無由,人子至情,勢難遠離,臣亦召命之下,尙此淹滯,百爾思量,罔知攸措,欲赴則父病如此,誠不忍一刻離捨,欲留則分義至嚴,亦不可一日稽遲,去留兩難,狼狽一倍,到此地頭,情窮勢蹙,不得不瀉出心曲,瀝盡血懇,封章縣道,仰瀆宸嚴。此誠古人所謂事親日短者也。伏乞聖慈,俯諒此情地,亟命刊削,一以安私分,一以便救護,不勝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韓師得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明日春塘臺親臨頒賞時刻,以辰初三刻,磨鍊以入。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節目儀注,纔已入啓,而與春塘臺親臨頒賞擧動,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爲之。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副校理沈星鎭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閔應洙,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言))啓曰,生鮮廛人等,齊訴於本院曰,當此冬節,冷雨連日,風勢又惡,漁船,擧皆空還,日供生鮮,無路繼封,將未免闕供之患,依例參半代封事,入啓定奪云,而莫重御供,不可輕許代封之意,論退矣。渠等呼訴,愈久不已,卽今形勢,誠如所訴,而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臨頒賞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爲之。侍衛宣傳官有闕代,自本曹,亦爲口傳差出,使之侍衛。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宣傳官有闕代,口傳差出事,命下,而李若欽陞六之代,再昨政,旣已差出,此外無他窠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黃晸爲兵曹參知。 ○金聖運啓曰,兵曹參知黃晸,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正郞權一衡呈狀內,矣身除授本職,適當帳殿親臨之時,黽勉出肅,而第情勢,實有難冒者。向於東堂試官,爲其時銓郞所枳,郞署之職,雖非華顯,束帶揚揚,有傷廉隅,屢度控辭,終不察任。當此親臨試賞之日,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兵曹正郞。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春塘臺親臨頒賞時,禁軍將,當各率其該番禁軍,聚待受賞。內禁衛將南德夏汰去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黃應洙爲內禁將。 ○鄭必寧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試射時,例以軍器寺弓子,施賞,而戊申年則人多,軍器寺且無弓矢,故以內弓房弓子,取用矣。今番軍器寺弓子,依例取用,而弓矢中所付筒兒,如或無之,則以內弓房筒兒,取用,筒箇則軍器寺似無之,以內弓房筒箇,待令事,分付。 ○以親臨試才時御營別抄六兩入格單子,五軍門大將柳葉箭入格單子,五軍門大將帿箭入格單子,慕華館命官殿試時御營別抄六兩入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此單子旣已施賞,明日頒賞時,勿爲待令。 ○以各軍門試才賞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此單子第次封下,如或解見,則必致相雜,依此以置,明日親臨頒賞時,待下敎次第擧行。 ○以禁軍等片箭入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出身張斗樞、金鳴漢等,誤爲付標,故以加資,改付標以下。莫重親臨時賞格,不可以口傳單付,明日政,卽爲下批擧行事,分付。 ○李德壽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二百四十一丈內,一百八十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六丈,違格三丈,疊呈二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外方違格,本非異事,亦爲下該司。 ○金聖運,以刑曹言啓曰,義禁府甘結內,備邊司甘結據,今此春塘臺對擧儒生入場時隨從人私奴順男,假稱幼學宋起、朴聖胤、鄭後僑、李株等,執捉移送,依事目科罪事,捧甘矣。各人等,捉來推問,則順男,以京居進士尹湙之奴,隨上典着儒生巾服,入去的實納招,故推問尹湙,則亦以率入隨從,現捉於靑陽門外,遲晩納招。宋起,考其號牌則乃是坡州居校生全興百也。査問其變姓名曲折,則以爲,同邑居幼學柳德一,率入場中時,借給宋漢圭之牌,而逢人問答之際,必稱宋起之意,敎誘,故被捉時,果以宋起,爲答云云。捉來柳德一推問,則以爲,適於上京路中,拾得幼學宋漢圭之牌,而興百旣是校生,則或恐有妨於入場,出給宋漢圭之牌,使之換牌,且給儒巾道袍,以隨從率入的實,遲晩云云。朴聖胤招則手無試紙,恐其被捉,借得密春守家弊簇子,裹紙以入,有此現捉云云。幼學鄭後僑招,則以爲,背坼落幅紙,持入場中,被捉,而身是幼學,則雖不作文,與不當赴而闌入者,同罪,實涉冤枉云云。幼學李株招則以爲,入場之時,以不持試紙,被捉,而乃是兩班子孫,與闌入者,有異云云矣。取考律文,則大小科場帶率隨從者,生、進則邊遠充軍,幼學以下則限己身降定水軍,冒入者公私賤絶島限己身爲奴矣。尹湙,旣是進士,當用邊遠充軍之律,柳德一,當用降定水軍之律,順男,係是私奴,當用絶島爲奴之律,全興百,係是累代校生,似不可以冒入者,爲斷,而其冒佩他牌,改其姓名,又稱宋起者,雖出於愚迷被誘之致,論其情狀,誠極駭然。依受敎內,借人號牌者,論以漏籍之罪,充定騎步兵,朴聖胤之裹入簇子,鄭後僑之背坼落幅,俱涉奸巧,而律無相襯,參酌決杖放送,李株,旣非假稱幼學,自是應入場中之人,則似無可罪之端,分揀放送,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傳敎,今日試才,待令軍兵中雨後應試,未卽出去者,三百名,而渠等皆願受米歸家,故每名粥米各一升式,依願分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著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夫邃有與翼河,路次相逢之說,不待嚴問,渠自納招,則窮凶情節,綻露無餘,無論緊歇,名出賊招,累次刑訊,終無發明之端,遽下勘處之命,殊失嚴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於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是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所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頃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唯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冬一疏,已極兇慘,而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謫,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歸,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者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跡,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累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元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危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漫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證,則其不可居然饒貸也,決矣。噫,身爲將臣,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究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獄體虧損。王法難屈,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罪人權攝之名,當初緊出於賊招,蓋詹在千里之外,與諸賊,居中謀議者,實攝也。其間情節,究覈未竟,遽有此酌處之命,鞫體顚倒,莫此爲甚。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等,窮凶情節,業已畢露於益衍之招,而未及輸款,徑先杖斃,孥籍之典,縱不可依法擧行,兩世凶逆之餘孽,決不可仍置輦轂之下,以長他日之禍,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罪人炯、烒,緊出於益衍之招,而爲其使喚之說,不啻明白,其爲情節,俱涉可疑,一次原情之後,遽爾酌處,終有乖於獄體。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賊必雄,踰墻放火之計,天任,與之狼藉謀議,爲之窩主,則睦天顯、睦聖觀,以天任之弟與侄,萬無不爲與知之理,而況又緊出於老味之招,未及究竟,遽爾酌處,大有乖於獄體。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難掩,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網,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而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司諫院司諫李普昱,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臨頒賞擧動,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bb行b都承旨李德壽進。以金尙奎爲大司成,韓翼謩爲持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侍衛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黃晸侍衛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副護軍李禹錫、崔台耉,副司直徐命彬、鄭宇柱、李匡德,副司正宋翼輝,竝單付,羽林衛金鳴漢,今加折衝。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沈聖希爲應敎,兪健基爲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侍衛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黃晸侍衛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別騎隊梁濟漢,今超折衝,騎芻四中加資事,承傳。 ○傳于金聖運曰,豐原君趙顯命,今日以作米事,稟達,故使之卽爲書出,明日常參時,陳達事,下敎矣。大臣,問于各軍門後爲之之意,仰達,故依爲之矣,更思之,無可問矣。此等事,若必問而爲之,則事必無期,依當初下敎書出,明日常參時,陳達事,招致備邊郞,分付。 ○傳于金聖運曰,今日記過分揀,而花川君金浹,則以勳臣分揀之意,使之知之。 ○傳于金聖運曰,昨見開霽,顧軍兵之等待,今日頒賞有命,冬霖未霽,許多軍兵,沾濕戎衣,予用軫念。況竟日寒雨,其無所傷乎?明朝,招致五軍門執事,慰問武士軍兵以啓,頒賞遺漏者,亦爲問達。 ○春塘臺親臨頒賞罷後,大殿,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疏曰,伏以,國家用人,猶器之使大小長短,各適其用然後,上無虛授之譏,下有擧職之能。今以一國都御史,猝然授之於萬不近似之庸懦一微臣,責之以糾官邪振朝綱,而立殿陛爭是非,在臣,固榮矣,於國,何補哉?臣固夤緣倖會,猥沾宰列,受國厚恩,與天無極,凡有內外奔走,敢不竭力自效,而至如淸朝長憲之任,固非臣所自期,人亦不數於臣,而初失於政曹之難愼,再誤於聖鑑之甄別,臣恧縮惶霣,抵死不敢出者,不但爲地望人器之太不相襯而已,實恐近日官方之淆雜,未必非自臣而廝壞。不可以向來諫職之一時冒出,厭然承膺,故連尋辭單,必欲祈免者,區區自劾之意,蓋出於爲朝廷惜名器,則此非毫分占便,厭避掉脫之計,而日昨,因文、武科放榜,牌召臨門,適値僚臺俱空,推諉無人,親臨帳殿,事體至重,而臣若不出,則國家大事,其將緣臣而不行,故義分是懼,雖不得不黽勉冒出,然虛負初心,臣實自愧,仍因蹲據,寧有是理?且臣昨於茶時罷歸之路,脫着失宜,重患風感,症涉非細,渾身如束,頭疼如碎,連服取汗之劑,少無所效。重以痔疾兼發,坐臥俱妨,昏倒床褥,作一僵尸,以此病狀,尤無旬月內起動之勢,風憲長席,不宜一任虛帶。伏乞聖慈,察臣情病之俱苦,亟許鐫遞,不勝幸甚。抑臣於國家治體之所關,每有平日所耿耿者,今於辭疏之末,略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噫,天之爲民立牧者,將欲有爲也,國之建官設職者,所以相須也。王者立治之要,不越乎發施事功,人臣報國之道,惟在於寅協心力。殿下,以先建皇極,把作一大要者,其於聖王極工,亦已看得八九分,而臣愚誠死罪,抑未知聖意之所自期者,要不過苟安小成,牽補架漏而止焉,則假使畢竟成效,都止於此,亦足以少回頹運,粗賁治象,而臣竊瞯殿下之血心苦誠,未必不在於大擔着,大奮勵,然治不志徯,事與心違,點檢十許年,治法成規,則朝廷之氣象,視前果如何,民生之景色,視前果如何?靜夜龍樓,穆然回思,殿下望治之意,亦豈不自歉乎?顧今國事,無凝萃之象,世道,無丕變之效,一種弊源,便成難醫之膏肓,此而終不能痛加破滌,則其亦末如之何矣。何者,惟我國家,自有治法規模,所急者人材,所重者民事,而逮夫仁祖朝,百度畢擧,朝有篤厚寬偉之風,士多英傑豪俊之才,以言乎廊廟,則有若李元翼、崔鳴吉、李敬輿,老成宿德之臣,竭誠輔助,以言乎三司,則有若鄭經世、朴炡、兪伯曾,鯁直敢言之士,隨事繩糾,草野之中,旌招四出,朝著之間,菅蒯無遺。士大夫平居講究者,不出乎民憂國計,故宏謨遠猷,垂我後人,厚德深仁,浹于黎民,此所以聖子神孫,丕繼丕承,而今日國勢之支賴者,亦莫非席我仁廟中興之餘烈故耳。一自黨議分歧,私意漸流,憂國之念,不及憂家,愛民之意,不及愛身。然居官者,猶以瘝官,爲恥,食祿者,猶以尸祿,爲愧,各能遇事擔着,稍欲商量設施,而只緣好惡異趣,黨伐成風,風波進退之間,保合無期,戈戟傾奪之際,拘掣多端,終不能一心協恭,至誠做去,則殿下所以遠思深慮,必欲消融而調劑之者,豈不曰如此然後,國事可做,而殿下,試觀之,籌司訏謨之地,位序濟濟,則才彦充滿,似若有寅協之風矣,臺閣搏擊之場,言議寥寥,則氣象雍容,似若無排軋之習矣。若以外面言之,趨功赴事者,不患不多,恪官勤職者,不憂不足,而殿下,曷嘗見一人之眞箇擔當,一事之眞箇設施乎?譬如萬斛龍驤,汎彼中流,而副手梢工,千百爲群,然唯自飽飯熟睡,不肯同心出力,其於風濤安危之勢,恬若越視者然。夫以今日之人心,欲做今日之國事,則何怪乎至尊有獨勞之歎,群下有不忠之名乎?天下之事,不可獨做,一世之人,不可盡誣其間,亦豈無慷慨懷忠,殫竭盡瘁者,而頭角稍露,則媢忌先集,寵遇稍隆,則讒構先至,大則未及展體,小則無所措手,陰沮顯訐,必欲擊逐而乃已,衆嘲群笑,皆以僨敗而爲目,則有志願忠之士,亦莫不趑趄退縮,自以爲世道無可爲,君心未可保,而妄欲下得手勢,卒自歸於十顚九誤之地者,其亦不愚,則妄耳。四顧三思,殆不自覺其體緩筋弛,故各私其身,各懷是心,稍欲自好者,皆以退靖,爲良策,不然而下於是,則其意,亦不過曰無喜推助,毋好馳逐,旅進旅退,聊以優游而已。又其甚者,則善能文飾,巧自兜攬,惟欲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而徒知爛做功名,不知氣節廉恥爲何等物事,則世道至此,俗習至此,此豈一朝一夕,可以少變通少矯革者耶?夫爲國有道,只是治與亂而已,事君有道,不過出與處而已。不治則入於亂,不出則歸於處者,此固必然之勢,而今則殿下之立志制治,殆近於苟冀無事,群下之宅心處義,專在於苟幸無罪,君臣上下之所自期者,終未見會極歸極之功,如此而又安能挽得末運,做得至治乎?臣愚誠死罪,殿下必曰,予心非在利國,至誠專出於救民,雖以此亡國,予無所悔而爲心,則皇天必當監臨,廷臣亦曰,我心非在利己,至誠專出於爲國,雖以此殺身,我無所恨而爲心,則聖上亦必照燭。君臣上下,以此心發諸事,而畢竟無實效者,理所必無。不然而日復一日,猶且因循舊套,則國勢愈降,治效愈邈,豈不使堯、舜好姿質,枉負一世耶?昔先正臣趙光祖嘗言,今之士大夫,一足則在門內,一足則在門外,而欲做國事者,未之有也。先正臣李珥亦云,上自大臣,下至百執事,皆有恬退之心,則國事庶可做也。噫,由前先正之言而論之,則蓋歎其不進不退,無所猷爲而發也,由後先正之言而論之,則蓋憂其貪榮戀位,只顧身私而發也。人臣之義,不可兩用其心。出而如不能畢忠盡力,則辭官避榮,處亦可也,而今則搢紳之間,雖無恬退之志,而一足在內,一足在外,在國事,則必欲我無與焉,在好官,則必欲我自做之者,毋論臣等與他人,其亦不忠之甚者,則雖有如臣百千輩,抑將何補於國乎?是以,當事則巧占便宜,遇言則專事含默,雖以近日言之,鞫囚論執之啓,殆過五載,而不停不爭,徒傳故紙者,是豈誠實底道乎?良役變通之議,已經幾年,而不講不究,徒備古談者,是豈誠實底道乎?中外掌兵之臣,非不備例操鍊,而陰雨綢繆之圖,恬不加意,此豈誠實底道乎?大小牧民之官,非不赫赫有譽,而循良悃愊之治,不可復見,此豈誠實底道乎?薦拔幽滯,屢勤勅勵,而銓曹之徒尙文華者,已成痼弊,此豈誠實底道乎?修明卯酉,非不申嚴,而各司之猶事玩愒者,便作謬習,此豈誠實底道乎?循是以往,無事不然,而日恬月嬉,浸以爲常,今雖苟且彌縫,似若無目前可憂者,然若此不已,則終亦同歸於危亡而後已。其所以痛革此套者,惟在殿下一擧措之間。何則?倘於大庭朝會之際,倂命大臣耆舊及卿宰三司之臣,至誠洞諭,勉以休戚與共之義,惟以扶得國勢,做得民事之意,諄諄誨飭,有可以孚感臣隣,則群下雖無狀,亦豈無仰體聖意者,而必得忠智倚仗之臣,專委國事,使之展布心志,設施謨猷,君父,責勵之,大臣,董率之,則籌謨施措,必有可觀,而至於抱才可用之輩,無不一切收聚,各適其用,各當其器,毋以疎逖而忽之,毋以釁廢而拘之,苟其才識之俱優,則或奬擢而寵異之,苟其聲績之已著,則必褒賞而激勸之,俾有以聳動觀感,各自淬礪,則今日諸臣,無非祖宗朝世祿之家,其何忍圖占身私,孤負國恩乎?若其小小節目間事,臣不必逐一論列,而雖以臺啓言之,兩司前啓,太半是干係鞫獄者,而旣不能積誠力爭,又不能信心輕停,相持六七年,不過爲臺閣之一故紙。假使當死者,而尙保首領,則有失於國家懲討之典,或令罪疑者,而終未酌處,則有乖於聖上欽恤之意,兩者之間,要不出此,而閱歲經年,勘了無期,上而使殿下好生之德,閼而不遂,下而使王府刑曹之地,滯而不疏,搢紳屋下之談,孰不曰此宜收殺,而自營於便文,有拘於時勢,置之於不生不殺之間,而無有爲殿下一言者,臣等之不職,其亦甚矣。臣意則宜與大臣獄官及三司,反覆商讞,可生則生之,可殺則殺之,無使一毫幽鬱之氣,仰干天和,凡係朝臣之前後竄謫者,隨其所坐輕重,亦命量宜疏釋,則豈不爲奉揚我殿下哀矜惻怛之一大政耶?如良役變通之議,雖曰三百年難救之弊,今日之勢,未有捨此而先他者。日昨,憲臣所謂小變則小益,大變則大益云者,亦足爲救時之一道,而臣之所慨然者,各道句管之號,非不聳艶於觀聽,而初不講究,諉之以元無良策,則此何異於坐視赤子之入井,袖手默觀,而只曰我無救之之術,其亦無如之何者乎?朝家終未得善變之術,則固亦已矣,而此事之前後獻議,不啻夥然,屢議變通之餘,終無以少副民望,則畢竟民國俱亡之後,亦將何及?臣意則殿下先定於心,毋爲浮議所撓,必如孝廟朝創行大同之時,斷用不疑者而後,取其廷議中便宜可行者,熟講而亟施之,則雖不能大革宿弊,亦豈不爲一時救急之道乎?噫,昇平百年,戎政太疎,環顧中外,無一可恃。殿下向於江頭詰戎之時,亦必有深惕而遠憂者,則收拾軍心,整頓戎具,及此閑暇,可以爲未雨徹桑之圖。臣意則南北待警之地,尤宜十分備豫,宜自廟堂,不時摘奸,如其留心而繕修者,則必有以奬勵之,如其放意而弛廢者,則必有以責罰之,常若朝夕待變之爲者,斷不可已也。噫,生民休戚,係於守宰,守宰能否,在於朝廷。殿下,必命愼擇,屢加飭勵者,誠可謂治得其要,而第吏治不古,民習不淳,違道干譽者,輒得聲名,守法奉公者,率歸狼狽。是以,蠲租減徭,專行姑息之政,束吏安民,未見無華之治,此無他,朝家之所奬用者,每在於衒才鬻能之輩,小民之所稱頌者,亦歸於要惠沽譽之政,故競相慕效,看作撫字之第一良法,若或妄有矯革,稍欲發施,則衆怨先騰,群謗迭起,初欲自盡於百里之責者,適足爲一身顚沛之歸,雖有龔、黃、召、杜之才,其亦難乎行於今之世矣。臣意則必如漢時璽書之故事,專尙循吏之治,而若其治不以道,專務民譽者,則銓曹毋以此崇用之,道臣亦以此黜陟之,俾令中外士大夫之心,皆知其如此而爲可法,如此而爲可恥,然後庶可以洗滌謬習,挽回古治也。抑臣於甄拔幽滯之事,尤有平日所慨歎者。噫,天生一世之人,足了一世之事,而今則門地而局之,色目而別之,又於割裂偏小之中,從而齮齕而錮廢之,則枯者太枯,菀者太菀,升沈各異,用舍顯殊。彼南北東西,無非天地陶甄中物,而雨露化育之恩,殆若偏施而獨阻者然,此豈我殿下一視遠邇,無間親疎之盛意乎?雖以廟堂、銓曹言之,人情自忽於疎遠,俗習易拘於親好,一薦擢一注擬之間,亦有先後緩急之殊,則干競交托者,輒先調用,退靖守分者,每致遺棄,此固識者之所深歎,而曾經邇列之臣,尙多散廢,則又況草野寒逖之中,何許抱才而乾沒者乎?昔我仁、孝兩朝,尤重用人,雖有一二人淹滯者,必令問啓,而另飭廟堂、銓曹,輒令收用,聳動非常之擧,指不勝屈,則此所以收拾群才,不遺一藝者,而凡有微眚薄過,亦無不洗滌而翦拂之,大聖人用人之恢廓,有如是者。今殿下試取今日侍從案,一番覽閱,則亦可知其文法見拘者,未必無才智可用之士。臣意則毋論京外淹滯之流,苟係朝籍者,使之一倂書入,詢問所坐之輕重,隨才調用,以示恢蕩疏釋之政者,亦可謂振拔幽滯之一大要矣。今日卯酉之法,皆遵成憲,而一日二日,都歸文具,終不能修擧百務,振刷頹弊,則徒往徒來,亦將何益?臣意則毋論六曹各司,必令堂郞,逐日講究於所掌職務,事係變通設施者,則期於有效而後已,殿下亦於宴閑賜對之際,命入卯酉諸司中仕進之員,或問其曹中職務之如何,或詢其掌內變通之如何,而亦令備局,頻加飭勵,則豈不愈於有名無實之歸乎?臣之區區所陳列,亦不過荒腐已陳之說,而摘抉細微,以賭敢言之名者,非臣之意也,訐揚得失,以取喜事之譏者,亦非臣之所欲也,則此於治法大體,未必無一得之補也。竝願一賜省覽,少加察納,而悠悠萬事,毋急於先立聖志。倘殿下不疑不沮,毋助毋忘,行之以悠久,濟之以堅確,以振頹習,以挽衰俗,則千萬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職在都憲,其所條陳,俱甚得宜。噫,朝著之不靖,生民之倒懸,夙宵奚弛,而疑阻之心,因循之風,猶前舊習,此亦予之過也。可不益加猛惕焉?戊申逆亂之後,不生不殺,非人非鬼之間者,居多,此豈在上者體下之道哉?此不過磨以歲月,或斥或仍,豈可倉猝講定,徒致鬧端?摘奸事,各有所管帥臣,宜自廟堂,飭勵而已。其他可以留意者,留意,可以飭勵者,當飭勵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十月十五日辰時,上御春塘臺頒賞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金聖運,假注書許逅、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入侍。韓師得,告宰樞執鼓,右議政金興慶,進前曰,連日出臨帳殿,雨意又如此,聖體若何?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兵曹判書尹游曰,春塘臺時,外間文書,十分致察,而加資賞典中一人,見漏,致有更稟改下,固已惶恐,而其中張斗樞,旣以柳葉箭三中,加資,而又以片箭二中,有加資之命。此則異於金鳴漢,自上似未照察矣。上曰,然則熟馬賜給,可也。游曰,張相漢,以柳葉箭直赴,而又以六兩,有直赴之命,此亦似當改下矣。上曰,亦給熟馬。師得曰,頒賞時前例,將校則臺上賜給,軍兵則臺下賜給矣。今亦依例爲之乎?上曰,弓矢則臺上,木綿則臺下,前例如此,昨已下敎矣。師得曰,木綿分給,戶房承旨,當次知矣。上曰,然矣。師得曰,有伏地人矣。上曰,問啓。師得曰,禁軍林永昌以爲,渠則柳葉箭三中四分,而試記,以邊三中載錄,故稱冤云矣。游曰,渠雖以一矢貫中,爲言,而此處試記及都廳試記,皆以邊三中,載錄矣。上曰,猥濫矣。退去事,分付。上曰,戶房承旨進來。雨勢如此,戶房,則往臺下,給木綿,兵房,則在臺上,頒弓矢,而今番親臨頒賞,與他有異。雖各軍門賞格,令各其大將郞廳,親爲看檢,而其中,或慮有朽敗木出給之弊,戶房承旨,抽栍摘奸,可也。上曰,兵房承旨進來。賞格之資,一齊備待,斯速擧行。師得曰,又有伏地人矣。上曰,問啓。師得曰,禁軍徐廷文,今番觀武才,以六兩加資,而嘉善則例不得爲禁軍將,失料餓死,情理切悶,故伏地云矣。上曰,猥濫矣。使之退去。上曰,軍門將士,入格與未入格者,皆待令乎?游曰,只入格者待令矣。上曰,然則禁軍將,口傳差出,何如?游曰,其標下,有入格者,故禁軍將,例爲領率入來矣。上曰,雖把摠哨官,其哨有入格者,則領率入來乎?游曰,然矣。師得曰,賞格已備,待出往頒給之意,敢達。上曰,知道。李德壽曰,小臣,吏批政廳進去之意,敢達。上曰,知道。鄭必寧曰,小臣,兵批政廳進去之意,敢達。上曰,入侍承旨不足,令吏房兼進。鄭羽良曰,小臣,當下往臺下,摘奸賞木,而宣傳官一人帶去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衛將所書員,使之待令,以爲次次呼入之地。師得曰,宗臣帿箭之賞馬帖,已受去云矣。上曰,其以下,次次頒給。上曰,兵房承旨進來。文臣不來待者呼之。如是則終日矣。武弁柳葉箭賞,先施,可也。洪尙賓曰,判府事李宜顯,以遷葬出去事,下直,肅拜留待事,下敎矣。今方留待云,何以爲之?上曰,史官出去,使之入侍。游曰,花川君金浹,以禁衛中軍,不爲來待,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判府事李宜顯,入侍進伏曰,連御帳殿,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則近來,何如?宜顯曰,老病沈綿,連在床笫,亡父遷窆,積年經營,而臣病如此,欲及生時爲之,故不計死生,而下往矣。上曰,往來將遲延耶?宜顯曰,葬日,尙隔數十日,勢將於來月,還歸矣。臣雖在京,病未入侍,今將久違天陛,益切犬馬之誠。近來日氣不佳,而連日出臨,玉體恐有傷損之節,十分加意於將攝之道,是老臣所望也。仍退出。必寧曰,別軍職朴世梓,以渠則無柳葉箭入格之事,而混入於呼名中,故伏地云矣。上曰,此是試記誤錄之致,試官、差備官,竝推考。{{*|出擧條}}。游曰,小臣,兵批政事進去之意,敢達。上曰,知道。上曰,柳葉箭及片箭賞,混同頒給耶?必寧曰,先頒柳葉箭賞矣。上曰,雨勢如此,賞典木綿,以雨具,覆蓋鋪席而積之,俾勿沾濕,可也。上曰,弓皆上弦乎?訓鍊大將張鵬翼曰,自軍器寺待令者,皆上弦,筒兒亦無不足之慮矣。羽良曰,賞典木綿,下往摘奸,則戶曹及各軍門木品,皆好,而其中二同,似不足,故退之,而使之換來矣。上曰,只不足而已,無朽敗之患耶?羽良曰,然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入格受賞人外,亦皆待令耶?問之。羽良曰,木綿,旣已摘奸,更爲出去頒給之意,敢達。上曰,有掣肘事,臺上賞畢後進去,可也。上曰,雨勢如此,柳葉箭賞畢後,姑爲停止,待稍晴擧行。上曰,五軍門大將、禁軍別將外,將校軍兵中,無兼藝,而已受賞者,次次退去之意,分付,可也。上曰,雨勢如此,軍兵雨具事,分付。興慶曰,軍兵等柳葉箭賞畢後,待稍晴擧行事,下敎,而渠輩自願畢受而去矣。上曰,然則次次頒賞,而使之着雨具受賞,可也。師得曰,禁營所屬,應受賞者二十餘人,而入來者,只七八人,外皆不入來矣。上曰,花川君金浹之名,連呼而呼不,豈有如許道理?事體未安。雖以勳臣容恕,而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親臨頒賞,事體何如,而禁衛中軍金浹,不爲待令,極爲駭然,不可重推而止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爲先記過,使之申飭,可也。興慶曰,金浹則記過,而使他人,申飭乎?上曰,使渠申飭,可也。興慶曰,頒賞所,以草芚,作假家,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軍兵雨具事,皆分付乎?鵬翼曰,皆已分付,而軍兵輩,雨具不爲持來,故未及爲之云矣。必寧曰,各軍門千別將待令與否問之事,命下矣。訓局、禁營、摠廳三營則入直,外皆待令,御營、守禦兩廳則受賞者外,不爲待令云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及兼藝者外,已受賞者,使之流出。上曰,卽今所頒者,柳葉箭賞乎?片箭賞乎?必寧曰,柳葉箭未畢云矣。上曰,卽今受賞者,何軍門乎?必寧曰,訓局、禁營已畢,方始御營廳云矣。師得曰,摠戎別將崔震一,千摠崔台耉,親臨頒賞時,不爲待令而呼不,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羽良曰,雨勢如此,賞木積置沾濕,尤可慮。軍兵等,皆已待令於臺下,下往分給,何如?上曰,騎芻、鞭芻兼藝者,若有之則易致呼不,姑待臺上畢賞,可也。上曰,方給何軍門賞,而亦何技賞乎?必寧曰,一二所閑散初試之類柳葉箭賞矣。上曰,單子中,馬上才、馬上月刀、鞭芻之賞,姑徐,鳥銃以下賞,先給,可也。尙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踏啓字。玉堂上下番俱空,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兵曹禁喧郞,雜人則當禁之,而各軍門受賞之類,近仗軍士,竝皆驅逐,極爲駭然。當該郞廳,從重推考,近仗軍士,自兵曹,從重決棍,可也。上曰,兵判進來。具世仁、具世智,皆來待否?是具樹勳之族耶?游曰,世仁,卽全羅水使具侙之子也,世智,曾於宣傳官應薦時,六兩遠射,退六十餘步矣。上曰,世仁、世智俱使進前,擧鐵椎。世仁,擧至胸,世智,擧至肩上。上曰,慰悅武士,當用別格。世智則別軍職差下,世仁則右職擢用事,分付兵曹。{{*|竝以榻前下敎書出}}。羽良曰,賞木頒給之際,宣傳官一員,不足,二員,使之下往,何如?上曰,宣傳官二員及武兼一員,進去,可也。上曰,禁軍及都監軍士,以戶曹木,分給,戶房承旨知此擧行。軍門次例,以禁衛營、都監,啓下矣,改以禁軍都監,禁衛營,爲定。興慶曰,日勢已晏,入小次,進御水剌,何如?上曰,冬雨支離,昨日則快晴,而今又如此,軍兵沾濕,是甚可悶。興慶曰,軍兵,雖如此,而朝水剌過時,下情切悶。伏望暫入小次,何如?上曰,當徐爲之。師得曰,柳葉箭賞,已畢給矣。上曰,片箭賞繼給,可也。上曰,兵判、訓將進來。當有下敎事。各軍門千別將,使之待令,其外將校,則皆令退去,而渠等有首將,則難於先出,卿等,知此,分付。上曰,木綿賞,不必以次,待其入來,這這頒給,使卽出去。上曰,臺上、臺下坌雜之際,或有落漏之弊,申飭,可也。師得曰,內官朴東爀,呼不,故招問則以爲,渠則無入格事,故不爲待令云。試記則載錄,何以爲之?上曰,勿施。師得曰,張斗樞,金鳴漢,片箭二中之賞,改下矣,熟馬帖成給之意,敢達。上曰,張斗樞則加資,不可疊授,故命給熟馬,而金鳴漢則雖今番直赴,豈不加資乎?承旨似聽瑩於俄者下敎矣。且加資代賞,當面給,不可給帖也。師得曰,然則面給熟馬乎?上曰,然矣。上曰,張斗樞加資,的實乎?師得曰,的實矣。上曰,以何技加資乎?師得曰,以柳葉箭三中五分,加資矣。上曰,臺上喧撓,易致落漏,詳察,可也。師得曰,片箭賞,已畢給矣。六兩賞繼頒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入小次。師得,招承傳色,口傳啓曰,六兩賞,已畢,騎芻賞繼頒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上進水剌後,還御帳殿。上曰,五軍門大將,當宣醞,以入來之服,入來事,分付。上曰,禁軍別將待令事,亦分付。羽良曰,各軍門鳥銃賞畢給矣。上曰,各技藝賞,次次連給,而都監軍士先給後,各軍門,以次給之。羽良曰,直赴帖,何處頒給乎?上曰,直赴帖,重大,招給於帳前,可也。上曰,五軍門大將宣醞後,使之入侍。游、鵬翼及御營大將魚有龜,守禦使申思喆,摠戎使趙顯命,俱進伏于前。有龜曰,慰悅將士,親臨帳殿,甚是盛擧,而日候不佳,雨又如此,聖體若何?上曰,無事。上曰,甲辰年春塘臺觀武才時,試官以下至宣傳官,皆宣醞,而荐飢之餘,糜費可念,只宣醞於五軍門大將矣。以試才言之,今番入格者,比前倍多,技藝似勝於古人。此必卿等,申飭而然,予甚嘉悅。有龜曰,如臣者,有何敎導之功,而大抵軍門技藝,則勝於前日云矣。游曰,近來將校頗鍊習各技,而今番試才時,臣以多出上下,以爲均被賞典之地爲可之意,言于試官,故出栍則比前稍下矣。上曰,禁、御兩營軍兵,比訓局雖少,而入格之數,太少,似過於峻高矣。鵬翼曰,都監賞格,則比前加二十餘同矣。上曰,月刀,有超等,拳法,無超等,而今番則拳法,有超等矣。游曰,馬上才,有超等一人,月刀則無之。自上,申飭之後,試官輩不安,拳法,亦出超等,而拳法,豈有超等乎?上以一封別諭,命內侍給承旨,使之傳授於五軍門大將。有龜起而拜受坼開,齊看後,上曰,兵判、訓將,方入侍衛,罷出後,諸大將,各謄一本,傳示於各軍門所屬將士,而仍以此別諭,開刊印出,粘付於各軍門壁上,可也。有龜曰,如臣迂疎衰朽者,豈足以仰承戒勅之意,而謹當謄出一本,出而誇耀於諸將士矣。御筆則臣旣先受,當留作傳家之寶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待令事,下敎,有意,兵判出去,招致中軍以下,宣示一通後,還授御將,可也。思喆曰,今番春塘臺親臨試才,實是盛擧,三軍門將校軍兵,莫不歡悅鼓動,而第守禦、摠戎標下軍,則不無向隅之歎。蓋向來兩廳軍卒,當戊申之亂,俱有出征留陣之勞,而今番觀武才時,如北漢守堞軍及扈衛將校等,皆除初試赴擧,而兩廳標下軍則獨不擧論,故渠輩不無呼冤之端矣。今則畢試頒賞,已無可論,而此後觀武才、別試射時,一依三軍門例,試藝,則可爲慰悅之道,故敢此仰達。顯命曰,守禦、摠戎兩營標下軍,本無斗料,而自備衣食,其應役之勞,則與他軍門,無異,至於戊申出征之時,則摠戎廳,最初出去,不無效勞之事,而今番試才時,北漢守堞與扈衛廳,皆以格外新入,獨此兩營標下軍,不得同參,事體斑駁,豈無向隅之歎乎?凡事之汎濫,可悶,而朝家初不行一切之法,故敢達。今番,已無及,而此後,如有觀武才之擧,則兩廳標下軍,一依北漢、扈衛廳例,使之赴擧,未知,何如?上曰,七色標下,則兩廳與他軍門,一也,而今番試藝,不無斑駁之失,渠輩宜有呼冤之端。此後則與三軍門,一體試藝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五軍門中軍以下千別將及禁軍將,竝招致後,兵判,持別諭進去,展置床上,讀過一遍,仍令中軍以下叩頭,宣傳官,呼起居,一齊應聲而出,可也。游曰,御筆,開刊,懸板於各軍門後,眞本,宜置於本兵,或首軍門矣。上曰,兵判之言,亦是矣,而御將,旣先受,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事體則當置本兵,而御將,旣已先受,似當持去矣。上曰,然矣。上曰,戶曹賞木,皆下地木耶?問啓。尙賓曰,皆下地木云矣。師得曰,騎芻賞,已畢給,靑龍刀賞繼頒之意,敢達。上曰,靑龍刀賞,畢給後,承旨,領鄭壽松進來。上曰,臺上已受賞者,已出去耶?金聖運曰,已爲流出,只未受賞者待令云矣。上曰,別軍職韓萬慶,受賞後進來,擧鐵椎。萬慶,擧鐵椎,上曰,與具世智,何如耶?游曰,似不及矣。鄭壽松,進來。上曰,今年幾何?壽松曰,五十二歲矣。上曰,昔年隆武堂入侍,兵判,以有膂力,仰達於先朝,予尙記之矣。今能擧靑龍刀,予用嘉之,特給筒箇弓矢矣。仍命內侍傳給,壽松,拜受而出。師得曰,兒馬帖,還收乎?上曰,然矣。上曰,頒賞,今日似未及畢,承旨一員,又出去,分兩所頒給,可也。興慶曰,不必一員,二員,出去,分各軍門頒給,好矣。上曰,依爲之。上曰,馬上、月刀、旗鎗、鞭芻賞,先爲頒給,而禁軍則以戶曹木,給之。師得曰,咸恩君李森,病未來待,南德夏亦病不來,其賞典,何以爲之?敢稟。上曰,見曺允濟氣骨,曺允成之勸武,似是錯執。宜爲勸武之人,登文科矣。游曰,外議亦以爲然矣。興慶曰,曺允成,有文才,且操行,甚可惜。上曰,雖可惜,今何用之耶?可爲南行耶?興慶曰,勸武旣出特敎,今若還收,則自可無礙,且今番,亦入合考矣。驪善君壆曰,昨年謁聖,亦緊上於合考矣。上曰,允成,果入合考耶?游曰,昨今年,連入合考矣。上曰,允成之不入格,於渠,幸矣,若入格,則予必拔去矣。渠何敢着儒巾入場乎?道袍,旣令納于大將,則未下敎之前,肆然赴擧,極爲無據矣。興慶曰,雖勸武者,無不赴文試之規矣。游曰,使允成,果有膂力,合於勸武,而不應命,則誠非矣。允成,只是操行能文之人,本無膂力,而初旣錯執,則其不應命,無怪矣。在朝家之道,亦不必强之也。上曰,彼砲手輩皆許赴文試然後,允成,方可赴擧。卿等,將許砲手之赴擧乎?尙賓曰,曾前柳萬增,一時爲文、武科初試矣。上曰,萬增,畢竟爲何狀耶?終爲武科矣。豈可以一初試,稱之曰儒耶?予許南行之後,渠或可以赴擧,而必欲角勝,此亦紀綱所關。予豈不能勝一允成?必見其登武科,而乃已矣。興慶曰,日候甚陰濕,入小次,進御午水剌,何如?上曰,午水剌,本不進御,而徐當入小次矣。上曰,金義淑,片箭二中,以何賞,啓下耶?義淑則加資不及正職耶?游曰,西北人之得東班正職,稀有之事也。義淑,以武科壯元,三十朔在於正職,則其榮,大矣。得加資何益乎?上曰,柳葉箭、片箭呼不者,一一打點於其名,以爲招給之地。德壽曰,卽今雨勢雖稍止,而陰濕之氣,侵逼御座。賞格未頒者無多,先爲還宮,而以命官,頒賞,則好矣。不然,而必欲終日臨御帳殿,則人臣,勸君上杯酒,固爲不當,而其量,則聖上,當自知之,隨量略飮,有微醺之氣,則足以禦濕矣。張華《博物志》,有三人曉行,而其中一人,飮酒而不傷云矣。觀武才,實盛擧,而萬一聖候,因此而有一分傷損之慮,則其憂又當如何耶?上曰,所達之意,予亦知之,而所着,不薄,何害乎?德壽曰,聖上,每於文義所達,有所虛受,而至於有關聖躬者,則邁邁如是,臣切悶之也。上曰,當入幕次,小休,勿慮也。上曰,速速頒賞,俾勿遲滯。上曰,臺上頒賞,已畢,而無見漏者乎?師得曰,臺上則已畢,有呼不者,使之來待於政院矣。上曰,兵判進來,令軍器寺官員,執鼓,招中軍以下讀別諭,咸使聽知。上曰,各軍門中軍以下,當有傳諭事,兵房承旨頒賞,姑爲停寢。興慶曰,讀諭文,宜令兵房承旨,爲之矣。上曰,聽發放,兵判,例爲之矣,五軍門中軍以下及禁軍將,皆入立,軍器官,唱跪,中軍以下,皆跪。游讀諭文畢,中軍以下俯伏叩頭,宣傳官,呼起去,一齊應聲而起,以次出。上入小次。藥房三提調請對,傳曰,殿坐後陳達,可也。上還御帳殿。興慶曰,晩後日氣,陰濕一倍,卽今頒賞幾畢,伏望先爲還宮,何如?上曰,與虞人期獵,身自往罷之。軍兵之沾濕,可悶,予則何傷乎?德壽曰,傷人,無過於雨濕。俄以進杯酌,仰達者,出於不得已也。若干賞格之未及頒者,使大臣替行,有何所妨耶?上曰,使軍兵盡沾,而予則無沾濕之患,何可先爲還宮耶?提調宋寅明曰,此與與虞人期獵,有異,而必欲終日親臨,下情切悶矣。上曰,俄者,以諸將校愛恤,下敎,而目見渠輩之沾濕,何可獨便乎?寅明曰,若是干戈搶攘之時,與士卒,同甘苦無妨,而今則渠輩受賞而歸矣。何可不念聖體將攝之道乎?上曰,雖平時,亦豈忘與士卒,同甘苦之心耶?卿等,勿慮焉。游曰,賞格文書,浩繁之中,猶有未盡察者,故再昨政席,以未及加資者,草記變通而下批矣。今日,又使書吏詳察,則訓局別騎衛梁濟漢,騎芻四中,而見漏於加資中矣。追後下批乎?上曰,梁濟漢,方待令耶?游曰,待令矣。上曰,加資之意,招致言之,而今日政下批,可也。游曰,武士輩紛然伏地。其中,以騎芻四中,直赴,而又三中於鞭棍比較者,以不得受三中賞,稱冤矣。上曰,此予未及周察之致,當初以三中直赴,四中加資則好矣,而旣以四中直赴,故如此矣。游曰,都監別武士印贊起,以比較三中,受木綿四疋,故他餘人,皆稱冤云矣。上曰,然則不可異同,更爲抄出,一體施賞,可也。摠戎使趙顯命,請對入侍,進曰,頃者,以軍作米事,戶堂及賑堂,竝推考,而其後次對久曠,故尙未更稟,冬節漸晩,方以爲悶矣。今聞兵曹判書尹游之言,不久當遞任,故方修重記,而其所別儲蓄者,爲錢六萬兩,木六百同云。臣以國家方欲作米於兩湖,以此劃給用之,則其在共濟之道,好矣云爾,則尹游不爲持難矣,木五百同,留置,以備前頭不虞之須,六萬兩錢及一百同木取用,則可爲七萬兩錢,分送兩湖,作米,好矣。上曰,兵判之意,果如何耶?游曰,小臣,記外餘儲,果有六萬兩錢,六百同木,別儲一庫矣。俄者,趙顯命,以爲國儲經用,不足,作米之錢,方難於區畫云,故果有所酬酢,而顯命以此,仰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主管之臣,不爲持難,似好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備局堂上,有來待者,使之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入侍。上曰,騎步布,不爲變通則已,前頭或欲變通,則雖失此,亦無所損耶?寅明曰,兵判之意,亦好矣,而臣意欲立本留置,有若常平之制,必責出於賑廳及戶曹,而用之然後,可以永久遵用。卽今地部經用,雖曰不足,五六萬兩錢,可以辦出,賑廳,亦可得五六萬兩錢。府庫財未有非其財者。兵曹錢、木,或留用於前頭某處,亦何妨耶?游曰,雖作米,而必不得上來。來春,旣不得上來,農節,又不得上來,秋節,又不得上來,仍値凶年,則終作諸道留賑之資矣。上曰,騎步布,豐原則以爲何如?吏判之意,亦以爲難耶?顯命曰,臣則今始聞之,未能的知矣。寅明曰,臣則不以爲難矣。游曰,騎步布,若變通,則千同之木,必難一時盡捧,當分兩等捧上矣。上曰,如此則如舊法矣。寅明曰,與舊法,有異矣。舊法則分八當,而此則先捧六當,二當捧於明年,又明年,當退四當,次次如此矣。上曰,若爲之,則當於一等,捧上,不可分兩等矣。寅明曰,判府事沈壽賢之意,則欲以其餘數,爲各司之用矣。上曰,何以謂之有餘耶?予未知也。游曰,用一當則每當,常有餘數,此則如前磨鍊,而尙餘數百餘同,以此,分給於各司,而各司之常時所捧者,定爲匹半而捧用,則便好。沈壽賢之意,如此矣。上曰,戶曹賑廳,旣不肯出作米錢,前頭使之還報於兵曹,必不從矣。游曰,不必論其償與不償矣。上曰,方留意於騎步布變通,則此錢、木,留置兵曹,宜矣。何必取用耶?顯命曰,如欲作米,則時不可失,急速爲之,宜矣。上曰,作米錢,不必下送耶?興慶曰,不必下送,計算各軍門上納之數,直爲分給而已。上曰,計錢數,分排於各軍門,雖今日內,可以爲之,出去備局,與李宗城,相議磨鍊書出,明日常參,陳達,可也。興慶曰,作米錢,當以十萬兩,爲限耶?上曰,無過此數,可也。顯命曰,臣則當退去備邊司,磨鍊書出矣。羽良曰,明日常參,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大司諫魚有龍,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明日常參時刻,以巳初初刻,書入。尙賓曰,通禮院官員,中嚴啓請之後,無待令之事,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責罰之道,何以爲之?上曰,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尙賓曰,通禮院官員,旣不待令,假通禮差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承旨進來,讀大憲疏。聖運,進前讀未半,上曰,他承旨進來讀之。羽良,進前讀畢,仍命書批答。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今日政新除授玉堂,竝牌招,何如?上曰,法講久停,事體未安。沈聖希,無可引嫌之事,兪健基之以頃日事,撕捱,尤爲不當,各別申飭,使之應命,以爲明日開講之地。興慶曰,各軍門軍布數及作米數,趙顯命,方出去磨鍊,而必更問于各軍門,而定數然後,可無未盡之患,明日常參,恐未及稟定矣。上曰,依爲之,而必斯速爲之。上曰,咸恩君,有何病乎?似以南德夏事,引嫌不來矣。南德夏之爲人,予今始見之,甚昏庸,決非可以自辦者,必是年少文官輩之所譸張也。如渠者,何足責?所可痛者,其譸張者也。國家之擢用渠者,思其父之忠,而亦使之爲他日干城,豈使爲年少文官輩,陪旗手乎?予悔其招入試射也。咸恩君之賞,自政院出給,南德夏之賞,勿施,可也。花川君金浹,摠戎別將崔震一,千摠崔台耉,記過,竝勿施事,榻前下敎。承傳宣傳官許涉,待其出六後,各別擢用事,榻前下敎。上曰,退錚。假通禮告禮畢,上,還宮。大臣近侍侍衛以下,以次罷出。 ○諭諸將校等,{{*|開刊懸板於五軍門,而御筆則御營大將魚有龜持去}}。噫,咨諸將校軍兵,恒時侍衛王都,不虞執銳向敵,列朝愛恤勸飭,非比于他,而因寡昧之涼德,未能恤我將士,應行武才,今始觀焉,何以解抑鬱,亦何能慰悅?然體昔年愛恤武士之盛意,食息奚忘于中?今於帳殿,以三條勉飭,須體知悉。愛恤軍兵。{{*|其於恒心,孜孜愛恤,常時未能得將卒之歡心,則雖臨渴愛恤,其能得也,亦曰誠乎?此正萬人一心之本也}}。嚴其紀律。{{*|將無紀律,何以統三軍?下自百摠,上至中帥,而各有體統,非刻法峻律之謂也,此正軍法有常者矣}}。無怠敎習。{{*|噫,軍雖衆多,不敎何用?雖曰敎矣,不習奚精?其能敎習,一能當百,若不敎習,豈能當一?此正手熟之謂也}}。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常參則每朝有之者也,每日常參,中日頉稟,則中日將無可行之日,此◆◆◆司開坐省,開坐,旣命常參後爲之,此亦依此擧行,而今日雨猶◆◆,軍兵連日勞憊,特爲停焉。 ○以大司諫魚有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應敎沈聖希,校理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修撰吳彦胄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八壯士子孫中,有未得爲別軍職人耶?問于該曹以啓。 ○韓師得啓曰,八壯士子孫中,有未得爲別軍職人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該曹及別軍職廳,則以爲,八壯士中,朴培元、吳孝誠子孫,時仕別軍職,趙壤、張愛聲、金志雄等子孫,曾經別軍職而身死,申晉翼無後,朴起星子孫有無,無以憑問,張士敏則其孫雲翼,本以平壤人,二三年前,上來在京云矣。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昨見開霽,顧軍兵之等待今日頒賞有命,冬霖未霽,許多軍兵,沾濕戎衣,予用軫念。況竟日寒雨,其無所傷乎?明朝招致五軍門執事,慰問武士、軍兵以啓,頒賞遺漏者,亦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五軍門執事,則皆以爲,將校、軍兵等,無沾濕致傷者,頒賞時亦無遺漏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旣已許遞,所授命召,使軍官替納,今方修正,密匣以入,而判書例兼禁衛大將,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兼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姑令訓將兼察。 ○金聖運啓曰,禁衛大將,以訓鍊大將,姑令兼察事,命下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昨日依甲戌年觀武才例,雖宣醞,因雨,只大將宣醞矣,入直內三廳將、扈衛別將、局別將、都監把摠一,哨官二,建陽門哨官一,當饋酒,明朝待令靑陽門事,分付。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副校理沈星鎭,旣以帶職蒙宥,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臣方承牌來詣政廳,而假郞廳李龜禎,旣已省記之後,稱以時在城外,不爲來待。綱紀之頹廢,一至於此,其在事體,誠極寒心。假郞廳李龜禎,爲先罷職,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香室入直官員,權差之規矣,今亦依此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省記之官,豈敢若是?法綱解弛,近者實郞之撕捱不參,違拒省記,已是無前。幺麽假官,又復效習,不可罷職而止,先罷職後拿推。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左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判申昉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差出事,命下矣。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尙星爲應敎,南泰良爲副修撰,金尙星爲兼東學敎授,兪健基爲兼南學敎授,趙尙絅爲兵曹判書,訓鍊都監提調趙尙絅,御營提調趙尙絅。 ○兵批,判書未差,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副司直,尹游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伏以臣,肝血至懇,蘊結難抑,極知悚惶屑越,而不庸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冒萬死敢此陳情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豐德地,緣臣身帶重任,曠闕省掃,至於七年之久,孤露餘生,感慕曷極?每念中夜,只自飮泣。今則犬馬之齒,奄踰六旬,衰疾侵尋,死亡無日,而尙且戀寵懷祿,又不歸省,則不孝之罪,益無所逃。臣心愴缺,已不須言,而人之聽聞,又將如何哉?霜露旣降,私懷倍切,而重以久未修治,方有加土立石之事,期日已迫,禮同改塋。臣以主祀之身,理難使人替檢,而鞶帶未褫之前,亦悚於猥煩乞暇。方今聖明,以孝爲理,如臣情私,宜蒙矜愍。且伏念在前身佩將符之身,苟有如臣情理者,則陳籲准許,亦多前例。臣旣抱此悲懇,不能自達於天日之下,則豈不爲孝化中罪人也哉?況臣匪才謬叨,屢變楡火,效蔑絲毫,罪積尸素。三軍司領,何等職任,而一埤於衰朽冗品,徒招其作事憒憒之誚哉?於公於私,俱宜亟允所請,俾遂至願。伏乞聖慈,俯加體諒,遞臣所帶訓局、捕廳兩任,仍許臣往省先壟,獲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猥據本兵,年已再易矣,都政亦四行矣。是豈臣始料所及,人亦不以此期之。只緣過蒙誤知,蹲冒至此,每一循省,寢夢俱驚。今番大政之過,義在必遞,抗顔更出,斷無是理,而春臺試才,期日奄迫,三度未徹之前,喉院請牌,再次違逋之餘,聖敎丁寧,臣旣承遞職在近之諭,則更不敢以情勢爲言,念此一時趨承,不過備數於侍衛之列,故冒沒出仕,而今則試事已畢,臣以應遞之身,決不當一日仍叨。況臣出疆之期,只隔旬餘日,及時解免以後,方可以修整重記,亦可以治行具,此不待臣之陳籲,而在朝家變通之政,亦不宜一日淹遲。玆敢仰暴微懇,冀垂處分,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俾公私俱便,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下敎已諭,而出疆不遠,其所相持,徒爲文具,非誠實底道,本職今姑許遞焉。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迫於試牌,又復冒出,初心刺繆,冞切愧懼。重以近日難安之端,非止一再,豈不欲隨卽陳辨,而奔走在公,未暇屬辭,今又於本曹郞官供辭中,所誦尹汲之言,尤有所駭惑,不可無言者,玆敢竝與前後所遭,而略暴焉。日前大老之疏,似由於未詳筵奏委折,而蓋臣向於入侍時,敢請收錄安鎬,而話端牽連,及於戊申事,仍敢仰陳,亂初自備局,請來崔尙鼎之事及尙鼎累爲字牧,治績表著之狀,未及卒辭,而遽有州牧除授之命,恩典之下,不敢違覆,仍卽罷退。緣臣奏辭之不能別白,致有大老不安,至煩陳疏。此已臣萬萬悚蹙者,而且於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論洪得厚等,臺望事也,咎臣以一付郞官,而仍請重推。臣於得厚等,旣有親姻之分,則謂之不識何狀者,已非其實。臣之伊日爭難者,不過掌憲持憲之別,大政散政之間,初未嘗全塞臺選,而及其年少蠭氣,勃勃有生事之慮,則不能不任其所爲,以竢公議。此固由於老婆心切,而若謂之漫無可否,一付其手,則亦恐不知伊日事也。然臺選之重,臣旣不知難愼,則此其爲罪,有難勝贖,至於尹汲所誦傳,無前例三字,臣之前疏中蜚煽危動云云者,已嘗約綽說此影子,而且以必欲平彼此物情,則不能不多數而對擧之,不可使後輩植黨,則不能不先通,而逆折之之意,有所仰達於前席矣。況其從前新通之一二三四,初無定規,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抑臣之所竊怪者,尹汲伊日酬酢,未省其有此語脈,非惟臣不能省記,傍觀者亦未聞有聞此者,而中間,忽復生出此張皇,致令郞僚撕捱,大政狼狽,此又何故也?然信如其言,則銓郞極選,臣敢濫通,而創爲無前之事。郞官面斥,臣若無聞,而不知自處之義,一則近於放肆,一則自喪廉義,臣顧以何顔,淟涊久冒於銓衡重地?瑕尤百出,醜拙難掩,斷斷此心,已有自畫,敢此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遞削臣銓任,以謝人言,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洪尙賓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金聖運,假注書許逅、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東,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禮曹參議兪彦通,執義李著,監察趙義彬,戶曹佐郞李埉,吏曹假郞廳李龜禎,西,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夏陵君樀,豐原君趙顯命,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參議李鳳翼,僉知愼爾晉,兵曹正郞洪相朝,刑曹正郞辛道東,工曹正郞趙堦。右議政金興慶進曰,昨者終日臨御帳殿,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屢日勞動之餘,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洪尙賓曰,有奏事官,入殿內,無奏事官,行禮後,使之還出,何如?上曰,已皆出去矣。上曰,大小朝儀,事體重大,況今日常參,時刻差退,而殿坐後,猶聞請外儀之聲,已極不當,而禮曹參議兪彦通,追後入來,此政院,不能預先整齊之致,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出擧條}}。尙賓曰,大司成金尙奎,副司果徐命淵,未及入來,追後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作米事,與李宗城議,成出節目,故敢進。上曰,嶺南則不爲磨鍊耶?李宗城曰,嶺南己酉年作米者,留用於兩年賑政,尙多未捧,故不爲擧論矣。趙顯命曰,己酉年京畿及三南,皆作米,而嶺南則多貿置於山郡,故其時臣以爲,穀物遠置,則不得用於當用之時,宜移置於海邊邑,庚戌年果爲移置於海邊邑,而仍値兩年凶荒,留作本道賑資,尙多未捧。至今有軍作米、錢作米名色,不必又爲作米,京畿則市價零星,爲之無益,故只以兩道磨鍊矣。金取魯曰,頃於臣受由時,廟堂送郞廳,問作米便否,故已言曲折,而卽今賑廳錢,雖曰有十萬兩云,而見其文書則二萬兩,是惠廳物,一萬兩,當給江原,廳所餘,不過五六萬兩矣。京賑廳,不但備凶年,凡係水旱疫癘之災,多有所需,作米留置,或値凶荒,則外方,雖不無其效,京廳何以支撑乎?卽今以賑廳言之,所謂軍作米、錢貿米,前後未上來者,五六萬石。嶺南之有未捧,趙顯命知之,而湖南未收亦多矣。今又作米,雖曰自備局,別爲句管,而畢竟終作各邑逋欠,無益於京。臣意必欲作米,則無寧趁卽運來,爲軍餉儲蓄,不必留置外方矣。上曰,己酉作米,雖無上來之事,此出於救民之意,非聚斂之計也。今曰無益於京,則是爲聚斂也。旣非爲聚斂,則置京置外,何間也?取魯曰,朝家送錢貿米於場市,此於事體,亦恐不妥也。上曰,此非朝家公然貿米,與民爭利者也。以渠輩悶迫,而有此令,則於民甚便好矣。大抵昨已言之,必以常平法,作米然後,方可有益於民矣。顯命曰,果爲常平法,則其爲惠於民,益大矣。取魯曰,常平亦屬於賑廳,不必別爲立制也。宗城曰,重臣之言,亦是矣,而外方軍布作米之數,此則當自廟堂句管,給代於京軍門矣。上曰,旣曰欲作常平,則節目區畫,雖自廟堂爲之,而一付常平,爲可矣。李瑜曰,臣亦與聞於節目,而大凡財、穀,多歧可悶。今爲前頭水旱所用之需,爲此作米之計,若又欲重其事面,自備局主管,則多有掣肘之端。惠堂、戶堂,俱是備堂,若使句管,則何異於備局句管耶?且嶺南,多有未捧,惠廳之逋債未收者,亦多,若趁今收拾,竝爲儲置,則好矣。李廷濟曰,此事首尾,臣未及知之,而以此事,至遭問備,不勝惶恐,而朝家若於穀賤錢貴之時,貿米以置,隨時轉用,以爲常平之制,則豈不好矣,而各有主者,且與己酉年,有異,己酉年則五軍門,軍布未捧者,大臣陳達,取來關西錢以給,而作米於諸道,今則直自京中,送錢貿米,不無難便之端。且兩南,前未收尙多,今又作米,末終,何以收殺?此甚可慮矣。宗城曰,財穀,元非備局所可句管者,有司之臣,所達,是矣,而己酉年,自備局句管,蓋亦事勢不得已也。己酉年金東弼,以外方貿穀,不可之意,仰達,而辛、壬兩年,以穀在外方之故,能活民。設令近置於南漢、江都,而三南若有極備極無之災,則寧不下送耶?以此節目施行,將爲四萬餘石,以常平之制,留儲於外方,好矣。廷濟曰,旣作米則置於外方,以備凶年,爲宜,而三南之民,逋上加逋,民勢益困,是甚可慮矣。上曰,此亦第二件事耳。初不貿置,而預憂難捧乎?吏議所達,大體,是矣,而備局凡事,因循姑息,今日如此,明日忘之。夫子猶問於老農、老圃。此則專委常平廳,而自廟堂,各別申飭,可也。穀賤錢貴,嶺南尤甚。今此作米,旣出爲民,則豈以嶺南之有前未收拔之乎?三南一體分排磨鍊,可也。興慶曰,臣,鄕人,故深知此法,爲便民之政矣。十萬兩錢出處,何以區畫乎?上曰,六萬兩錢,六百同木,在於兵曹云,而此十萬兩錢,自戶曹、賑廳,分排劃給,可也。上曰,今此軍作米錢十萬兩,當自戶曹、賑廳劃給,而前日特推之後,猶有持難之意。戶曹、賑廳兩堂上,竝推考,使之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節目中初拔嶺南者,慮其逋欠中又有逋欠矣。三南旣一體分排,則所持者狹,兵曹錢、木加用,何如?上曰,姑於十萬兩內分排,勿爲加定,宜矣。宗城曰,今年年事,不及己酉,國儲亦不可虛竭,兵曹蓄積取用,亦重大,臣意則不可加數爲之也。上曰,當定常平廳節目,就議廟堂而爲之,可也。取魯曰,旣令常平廳句管,則不必復爲節目矣。興慶曰,作米錢二萬兩,分排於戶曹,而戶曹則經用甚急,兵曹錢、木,旣是剩餘,推移用之,無妨矣。上曰,國令每每如此,故不行,戶曹錢、兵曹錢,何異?不可撓攘,依初下敎擧行,可也。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本道習操停止事,啓聞,而頃仍兵使金洸所達,已許行操矣。今若又仍道臣狀啓而停止,則朝令似涉顚倒,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以磨天嶺以北往審事,更爲狀請,而當初旣以貽弊災邑爲慮,而姑待他日擧行之意,分付,則今不可復許,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道內災實分等事,有所啓聞,而還上軍餉,旣已自朝家,分年條知委,軍布、身布,一依戊申年例,只捧當年條,而尤甚邑,則減四分之一,似乎得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取魯曰,北漢管城將,以前兵使鄭纘述差下,而稱有實病,終不供任。近來朝綱,到處不行,誠極寒心,而卽今軍餉收糴,一時爲急,不可不變通,鄭纘述改差,何如?上曰,果有實病云耶?訓鍊大將張鵬翼曰,果是實病矣。取魯曰,此亦分疏之言也。朝令不行,至於囚家僮而不出,寧有如許事體?上曰,若不陳達,直爲頉下則已,旣稟之後,不可改差而止,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復此仰達,極知惶恐,而戶曹形勢,十分悶迫。本曹以經用之司,年來到處乞丐以過,所見甚悶。今年收租若優,則猶可支過,而今番賞格,亦比前倍加,今又出數萬兩錢,傾竭無餘。作米旣付常平句管,則常平,自是惠廳之名,戶曹錢穀,盡爲惠廳之物,戶曹經費,從何辦出乎?是甚切悶矣。上曰,各司各私其司,甚不可矣。卿時在戶曹,故如是,卿復爲常平堂上,則又欲取去矣,事體不當矣。廷濟曰,年前以一國漁鹽,盡屬於度支事,定奪,諸宮家、各衙門所捧,皆令戶曹句管捧上,蓋爲其補用於經費,而今則自戶曹捧上,流伊以送於諸宮家、各衙門,非當初定奪之本意,反致紛撓之弊矣。上曰,此李匡德往來湖南後,定奪事也。戶曹終爲諸宮家差人矣。其後嶺伯,爲戶判時,陳達,還送於諸宮家、各衙門,而又仍李宗城所達,復屬於戶曹矣。執義李著所啓,臣父病沈重,受暇救護,亦至有日,而症勢一向無減,呈單見阻,恒切悶蹙矣。今此常參,乃是盛擧,不得已爲進參之計,而父病,夜來又有別症,面眼浮高,呼吸不平,有一刻難捨之情,而旣書進字,不得前却,灌視藥物,忙急進來之際,自致日勢之稍晩,固已惶悚,而今以禮曹參議兪彦通晩到事,有所下敎,臣於是,尤有所不安者。且臣於日昨,以公會先期整齊之意,有所論啓,而曾未幾何,未免身自犯之,雖緣情理之如此,其何以糾正百僚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身爲憲臣,躬自犯之,費辭引避,極涉未安,勿辭。金聖運曰,執義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大司成金尙奎追後入侍。上曰,大司成進來。近來士習不靖,守聖廟之道,亦不如初。前頭當有申飭,而各別惕念,無負敎胄之責。尙奎曰,敎胄之任,非人人所可冒據,而如臣無似,前後屢叨。凡係誘掖之道,豈敢不極盡心力,而望實不能見孚於多士。曾以三條之敎,諄諄誨諭,而少無振勵之效,齋任居齋,雖間間入來,而前後作新之聖敎,不能仰體,大成,必得人而任之,然後可以盡勅勵敎諭之道矣。昨承恩點,曾前僥冒之地,不敢更煩控辭,承牌入來,而卽今養士之具,實爲積弊。頃者宋眞明爲大司成時,陳達得五百石米。此則出於特命,而戶曹欲以此移施應下之物,全不出給。戶判方入侍,申飭,何如?上曰,予以士習勅勵,非以口體,而旣有所達,戶判雖曰盡給,若盡給則大成,豈如是乎?廷濟曰,前日上下者非別物,乃是應下,則無更給之道矣。上曰,大成所達,欲以前日上下爲應下之外也。鄭羽良曰,前例養士之需上下,七十餘員所供,而今則食堂過百餘人矣。上曰,豈以多數,而使之退去耶?尙奎曰,近來食堂,或至於數三次,而每患不足矣。蔬菜之屬,責應於泮隷,泮隷至有自經者,可知其難支矣。泮屬支保然後,守廟之道,可以着實,而自前朝家,出給賑廳錢五六千兩,以爲立本資生之道。今亦許此,則庶爲保存之道矣。取魯曰,賑廳無錢可給矣。上曰,卽今賑廳,必以爲難矣。廷濟曰,館有奴婢,若收拾則足以支過,而不能收拾,以致如此。太學,首善之地,其重,如何耶?養士之具,臣當竭力備送,而前後自上,招致師儒之長,戒飭士習,而畢竟仰對,每爲齏鹽之資,臣嘗慨然於此矣。上曰,所達,是矣,而士亦飢餒,則何以責爲士之道耶?然亦第二件事也。上曰,課製,當年內不爲設行,則勿施,定奪矣。今年連爲設行耶?尙奎曰,冬節已屆,而學敎授,不爲行公之故,中學、南學則全不爲之矣。上曰,學敎授,雖不行公於本職,豈可撕捱於兼任耶?自今學敎授本職,未行公者,勿爲撕捱於學敎授事,定式申飭,而四學兼官中,有闕之代,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李德壽曰,今番春塘臺試士,臣亦獲見盛擧,而我國之弊,一如宋時。宋時擧子,每以速呈爲主,故仁宗甚痛惡其習,一日親臨試士,以危言日出,出御題,笑謂侍臣曰,此題極難,儒生輩必苦澁,不能速呈矣。語未已,而已有呈券者,仁宗大怒,其後二十年,不設科。以今科觀之,辰時出題,而巳時已呈券。宋仁宗二十年不設科之事,雖不可遵,而臣意燭刻之科,決不宜頻設也。上曰,都承旨所達,質實,而今則雖用宋仁宗之法,二十年不設科,必無其效,惟在於端本正源而已。取魯曰,常平不必更爲條目,而句管則當自廟堂爲之乎?上曰,然矣。宗城曰,嶺南旣一體作米,則節目,當更磨鍊矣。上曰,更書以入。興慶曰,此事當詳審爲之。此後若値豐年,則何以爲之耶?若糶糴則易與本色,而竝失之矣。上曰,雖値豐年,豈無用處耶?上曰,兪健基旣已肅謝,沈聖希、吳彦胄中,有承牌入來者,今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運,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兪健基,讀《名臣奏議》仁民篇十二板,上曰,承旨讀之。金聖運,讀仁民下篇二板,上曰,注書讀之。宋翼輝讀至第八板,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黃沇讀未一板,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一板,上曰,少退。諸臣,退出閤門外,二更,命還入。上曰,法講久停,事體未安,玉堂罷職傳旨,已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事,注書出去,分付。健基陳文義若干言,仍曰,近來八路凋弊之中,畿甸尤甚,宜自朝家,各別軫念優恤矣。上曰,京畿事勢,自然如此,而大抵民生之困悴,莫今日若也。予非不思救民之道,而實惠終未下究,實予涼德之致也。健基曰,耕作之道,有牛然後,可以着實,而近來屢年凶荒之餘,民間有牛處,絶無,或賣食,或屠宰,昔之有十牛之村,今無一牛存者,此非細慮。諸道雖爲牛禁,而近漸解弛,亦宜各別申飭,以爲重農務本之地,何如?上曰,曾已下敎,而農者天下之大本。國之本在農,農之本在耕,耕之本在牛,自備局,各別申飭於諸道,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兵判疏批。聖運書批答畢,上曰,注書持此上疏及疏批,出去以給,而兵判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事,亦爲分付。上曰,今此奏議中,楊萬里疏所云,監司之於州縣,有所不敢問,有所不復問。某郡之守,嘗爲侍從也,則監司幸其復爲侍從而有所求,某郡之守,嘗爲臺諫也,則監司懼其復爲臺諫,而有所擊。至於縣令之與在朝某官有姻有舊者,皆不敢問,民訴某守,則執其人,封其辭,以送某守,民訴某令,則下其牒,以與某令,是爲守令報讎者,是眞今日之弊也。朝者筵臣,亦以我國之弊,與宋時相似,爲言,而此弊尤然矣。今日道臣,未必皆然,而大抵我國顔情爲勝,守令有勢者,則庇護偏重矣。健基曰,侍從之臣,間間外除,亦不無效益,蓋顧惜身名,自爾惕慮,則四隣亦有顧忌畏憚之道矣。上曰,儒臣之言,蓋反本文之意,而此亦有然者。且侍從出宰者,能疏陳弊瘼,導達民情之故,民得以蒙惠,此與無勢者,有異,而亦在其人之能否,不係地位之高下。若道臣,徒以侍從而曲護,則是亦弊端也。健基曰,曲護守令之弊,道臣公正則可無此患,而非特外方,雖以朝廷言之,安得無此弊也?有形勢者,雖或有可議可論者,而人多畏避,無形勢者,輒摘抉蹈藉,此亦無公道之致也。上曰,所達,誠然矣。勿論名士,蔭官守令有勢,則凡所區畫經紀之事,圖囑諸上司,必得準請,疲弊之人,未能周變,民受其害。莫非王民,而休戚不均,此豈王者一視之政乎?宜自備局,先自勅勵,以此筵敎,申飭諸道方伯,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大抵守令有勢力,則其邑蒙惠。臣於年前,待罪嶺邑時,往來禮安,聞先正臣李滉,定其邑摠,而爲損下益上之政,或問其故,李滉曰,邑況豐饒然後,有形勢者爭來,有形勢者來然後,邑得以不敗,而民得以無害矣。其後果然有形勢者繼莅,其近處之中,獨爲完邑矣。上曰,此亦古人忠厚之風也。今之李匡德,反之也。上曰,前頭召對時,當進講《綱目》,御覽次一二件,斯速印進事,分付湖南道臣,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副應敎趙明澤,旣以帶職蒙放,與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上曰,允。健基曰,上番兼春秋黃沇,以眼暗不辨字,敢請擧燭以讀,事體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掩卷,健基先爲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書吏判疏批。聖運,書批答畢,上曰,兼春秋持出以給。上曰,假注書宋翼輝,當往覲親耶?翼輝以今日常參召對,不敢出去,明當出去之意,言于聖運,聖運以其言,仰達,上曰,宋翼輝進伏于前。翼輝進伏。上曰,坼號日,予有下敎,爾亦必聞知矣。爾父雖曰,遭人言而退,予則知其托辭。爾父是三朝舊臣,若念兩朝恩遇,則必不一向退處。古語云,父在不遠游。君父一體,卽今國勢,果何如時耶?雖是近畿,亦異於京,且予見爾父已久,有欲見之心,爾父獨豈無欲見予之心乎?翼輝起伏而對曰,臣父之退,非由一時人言。昔年肅廟朝臨御臣祖父生時,臣父三兄弟,一時竝列華顯,臣父深以盛滿,爲戒,自在玉署,屢陳乞退之章,厥後公私事故,因循名位,漸次隆崇。雖不敢便訣,而常慄慄懷懼,一朝聞罔極之人言,臣父以爲,此亦盛滿之致,遂決退,一退之後,前後聖敎之委曲誨責,非止一再,而猶不敢爲變動之計。時於行幸時,出伏路次,瞻望屬車,常以受國厚恩,無所報效,徒積逋召命,夙宵惶懍,欲死無地。然臣父亦無永謝天陛之意,前頭國家,若有慶賀之節,亦欲以時往來矣。上曰,卽今所無之慶賀,何以遲待耶?爾須往傳思見之意,使之入來。翼輝曰,謹將聖敎,歸語臣父矣。上曰,明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退出。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唐津縣監李希逸,高城郡守趙壽彬,老江僉使全琬,呂島萬戶朴宗基。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又備忘記,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韓翼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執義李著,引避退待,尙未處置,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韓翼謩,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矣。玉堂諸員牌去來,今方催促,而知事、同知事,亦無進參之員云,事甚未安。除在外公故外,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法講時刻,已迫,俱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更卽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晝講時刻已過,知事、同知事牌去來,自本院各別催促。 ○又傳于洪尙賓曰,知事、同知事中,有承牌之員,卽詣閤門。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頒賞之後,旣超勇士而爲別軍職,宜當。思古今觀八壯士,張士敏孫雲翼,西北武士,本是俊銳,而且獨漏於八壯之孫錄用中,特差別軍職。 ○金聖運,以弘文館言啓曰,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各司公事,未回啓者,各別申飭,使之三日內回啓,遲滯者,政院察推。 ○以副修撰南泰良上疏,傳于鄭必寧曰,頃日一番撕捱。卽今儒臣牌招之時,若十呈辭疏,皆捧入耶?非申飭之意,還給。 ○以持平韓翼謩,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因原溪守㮿上疏,故雲興君{{!|𣟅|⿰木⿳亡罒⿰肗几}}子李廷㸁家所藏,列聖八高祖圖取入事,命下矣。卽爲取來,與本寺奉安之件,一體奉審,則大同少異,而不可不俱經睿覽,故兩圖竝爲奉入之意,敢啓。傳曰,此兩圖,奉安本寺,登對,稟處。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依受敎邊遠充軍事,允下矣。來章旣已勘處,則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參議兪彦通疏曰,伏以臣,積年抱病,已成癃癈,目視之昏瞀,毛髮之早皤,乃其形顯者耳。日前春臺罷出之後,傷於雨濕,素患腹冷膈痰之症,轉輾添劇,昨日趁早詣闕之際,中焦痞塞,泄痢暴發,强策趨赴,自致差晩,虧損朝儀,罪合萬殞,退自鐫責,恭竢勘處,卽伏聞筵中聖敎至嚴,至有承宣問備之命,臣尤惶凜震惕,無地自容。夫班行之不穆,紀綱之日墜,卽臣愚所嘗慨歎者,而今臣躬自犯之,至使承宣替受其咎,而臣乃獨逭誅譴,其爲慙負,尤當如何?玆敢席藁私次,冒昧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命有司,重勘臣罪,以礪群工,以嚴朝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冒出經幄,所補何事,而苟幸隨波伈默,粗可無罪,然猶且瘢疣易出,醜拙難掩,因一試院事,屢登臺紙,臣之無適而可,臣自笑之,而一推再罷,其亦太齗齗矣。噫,臣旣不幸而參試事,又不幸而出於臣參試之場,初未逆杜而見憚者,臣罪也,末又摘發而生事者,臣罪也。一罪二罪,無往而非臣之罪,則諫臣所謂公議二字,安知不緣臣而發也?假使出於一時事體上規警,而遭此僨敗,惶愧欲死。又況勘罷薄罰,亦靳夬兪,臺議未伸之前,臣何敢揚揚邇列,而不思所以自靖乎?且於兼帶庠官之任,尤有萬萬慙愧者。今此無故人變通差出之請,出自臣兄之筵白,而蓋爲其課試積滯,急於擧行,則銓曹之以臣差擬,可謂太不相諒,而兄弟之竝按課製,不但私義之難安,如臣僨誤試士,方在臺勘者,更有何顔,可以復出按士乎?雖然,臣於館職,旣無承膺之勢,兼任去就,非所暇論,纔於東峽還歸之路,所騎驚逸,撲空跌墜,昏未自省,驚血用事,渾體牽引,膝脛被傷,不能伸屈,擔舁還次,方此叫痛,而召牌臨門,進退靡措。近因館僚之不備,法筵久停,使臣情病,苟有一分可强,則豈敢爲撕捱圖便之計,而今則無路膺命,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本兼兩任,以靖私義,以便調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之無似,猥叨臺地,屢近耿光,其儱侗拙訥之狀,固已莫逃於聖鑑矣。向於筵中,論一帥臣,寂寥一言,不能有槪於天聽,批旨已極未安,而繼下遞差之命,臣蒼黃退出,惶慨欲死,旋尋鄕廬,杜門訟愆,不自意千萬夢寐之外,除旨又下,馹召繼降,數日之內,旣遞旋授,臣聞命惶惑,久猶未已。仰惟聖度天大,未忍終棄,蕩垢滌瑕,使得復廁於舊踐,螻蟻何以得此祗奉命書?惟有感涕。豈不欲登時趁承,以伸扣謝之忱,而區區之愚,尙有未畢於前者,故略此附陳焉。噫,臣之論劾李義豐者,豈有他意哉?惟以逢變之時,旣非深夜,白晝營門,乃爲一兒女見逐,終至於小刀被刺,則其人果何如也?以此推之,身爲閫帥,其平日防衛之疎,殘劣之甚,不可使聞於他人,縉紳之間,作一笑囮,隷儓下賤,亦莫不嗤嘲,則臣之止於論罷,蓋亦出於斟量耳。至於梟示人等事,義豐之當初杖殺人命,雖未知其幾何,而惟此最冤之說,傳播京外,則在朝家之道,戕害帥臣之人,固當嚴法勘斷,梟示之數,雖過於六人之多,無或容貸。若其濫杖殺人之罪,亦不可不査覈,以防後弊,而不此之爲,奬擢崇用,加於本望之外,有若立功效勞於邊陲者然,此臣所以慨然而論啓者也。夫豈一毫近似於爲梟示人分疏,而只緣辭未達意,遽承情外之敎,此固臣之罪也。噫,聖智高出,輕視群下,至於臺閣之臣,尤所厭薄,一例摧折,如臣庸陋者,顧何望一分有孚於淵衷,而所可惜者,備殿下耳目之寄,累淸朝言議之地耳。其將何顔,更進於臺端一步地乎?且臣情勢之外,素患痰眩之症,遇寒添劇,實無作氣登途之望,而新除之不敢久淹,擔舁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顧今情病,萬無供仕之路。玆敢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察臣危迫之懇,憐臣病情之苦,亟命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勿檢擬於臺望,以靖私義,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累至深,廉隅至重,豈有一分重入金華之理,而日昨格外三牌,狼狽入肅者,只是臣子分義,不可以君父責罰之敎,徑情固嫌,太無變動故耳。若夫終身自廢之義,本意較然,實難回撓,擬於一謝恩命之後,任行臣區區微志,而適値春臺親試,又復數日徊徨矣,中間草草一箚,又被嚴旨,譴罷未幾,除旨復降。臣若無本來情地,則事理固當卽日承命,而顧臣冒沒一出,分義粗伸,今可以引分瀝懇,退守初志,而又有職事拘掣,決難仍冒之義焉。夫玉堂之任,本以治文翰,撰誥命爲職者,臣之前疏,固已陳之矣。臣若黽勉行公,復廁館中,則詞命之代撰,正是臣職,欲隨例撰入乎,則聖敎之後,廉義決不敢爲此,欲辭避不當乎,則旣在玉堂,而不撰詞命,非徒臣處義衡決,大有傷於公朝設官之體。凡此事理,思之已熟,雖欲靦焉仍據,其勢亦不可得矣。仍念臣一自春間肅命之後,凡三被嚴旨,三出禁直。雖臣言議無狀,不能見信於君父,然殿下之待言者,亦可謂太薄矣。此殆由於平日學問涵養之工,未能臻於中正和粹之域故,凡於辭令之間,多暴怒而少涵蓄如此,殿下若能因此省悟,毋使朝廷之士,以臣爲戒,而不敢盡言,則臣之此言,亦不爲無助於聖德之萬一矣。愚衷耿耿,竝此陳聞焉。嚴召之下,進身無路,玆敢隨牌詣闕,輒伸危苦之忱,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哀臣處義之至難,亟命永削臣職,使得優游散地,獲全微守,不勝千萬至祝。 ○甲寅十月十七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宗臣鶴城君楦,武臣行副護軍朴璜入侍。取魯曰,講前有稟達之事矣。豳風篇題,旣多,七月篇大文,皆大。前受音且爲二篇,新受音則分半,付自至似宜,下詢儒臣而爲之,何如?上曰,此皆舊自至也。何可新定而分半爲之耶?遂讀前受音檜風曹風訖,珽讀自豳風篇題,至周公以冢宰攝政。上曰,聖人之名,諱之,宜矣。取魯曰,不當易以他字,又稱某字,而初不讀之,似宜。上曰,然矣。珽仍讀至七月八章章下註而止。上曰,自宗簿寺八高祖譜牒,修整以來云。盛於何器而在於何門外,郞官陪從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逅承命出問,還白曰,盛於架子,始到於弘化門外,而郞官李奎鎭陪從,久立於門外未安,故次次前進,方在延英門外矣。上曰,注書更爲出去,奉安於熙政堂,而開正門以入事,分付。逅傳命還入,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豳風皆以夏正,稱之,故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章,先儒以爲,當在二月、四月之間云矣。必寧曰,以十月曰爲改歲,入此室處云者,蓋兼以周正,言之,故註亦以三正,爲言。一之日,二之日者,子月一陽生,丑月二陽生。文王卦辭,亦以日月,言陰陽,復卦,言陽爻曰,七日來復,臨卦,言陰爻曰,八月有凶,以日月,言陰陽,自文王已然矣。取魯曰,夏正、周正,元非可論,此詩處於風雅之間,而緊要於帝王之學者,無過於此,反復詳究,無或泛看,宜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與《尙書》無逸篇,同義矣。珽曰,下番所達,是矣。與無逸篇參看,則可知祖功之勤勞,民事之艱難,而多有體認處矣。上曰,然矣。晝爾宵爾云者,亦與《奏議》楊萬里之言,同矣。健基曰,萬里疏,亦引用豳風矣。今此七月章,細究全篇旨意,則不出於豫之一字,而農家耕蠶之狀,有若目覩。蓋農民,實無少閑之隙,故先王役民一歲,無過三日,此亦留念處也。上曰,豫字之義,章章可見矣。取魯曰,我國勸農之文,非不勤懇而徒歸文具,卽今游食者多,而務農者少。宜有別樣飭勵之道,然後可使民皆務農,而俗至淳朴矣。上曰,卿等亦皆游食者也。誰知盤中食,粒粒皆辛苦耶?上自公卿,下至市井,皆思便身,而不肯勞筋,故習俗已成,而漸至於舍本而趨末矣。且以七月章,見之,則稱觥獻壽,君民相近,而今則君民之間,甚隔絶,不得詳知其疾苦,亦可慨然矣。健基曰,近來民役甚重,且値荐凶,種糧不足,故民雖欲務農,而亦不能得,宜加撫摩存恤之道,使之民有農糧,而得以盡力於其中,可矣。上曰,所達,然矣。當留念焉。取魯曰,敎民正士,亦皆有漸,而我國事,或猝遽而不先講究,或撓攘而復輒無效。以今番觀武才,言之,古不過三四千,而今則至七八千。初宜詳量,分以二所,以爲盡其才之道,而不此之爲,多有未盡之嘆。至於文試之日,禁隨從,禁雨具,禁冊褓之道,亦不預先知委,而當其入場之際,執捉紛紜,搜檢狼藉,景象甚不好,臣實慨然也。上曰,旣是殿試,則分二所不可矣。近來日晷甚短,而不知日候之如是稍溫,只欲依舊例,限四日畢試,而未免急遽,而似不能盡其慰悅之道,予心方有所歉然者矣。至於儒生事,備堂,曾以申飭之意,已有稟達。雖不出於擧條,而自備局,必有前期知委之事矣。近來帳殿咫尺之地,敢以軍幕張設,此甚駭然。所當嚴禁搜禁,亦古例則不可廢矣。但軍幕則可禁,而雨傘亦無之,此則過矣。各爲其身,持入備雨之物,庸何妨乎?纔見刑曹草記,則有隨從被捉者,而皆是無勢鄕儒也。卿方在廟堂,而卿之子姪赴擧者,決不獨入矣。京華子弟則不見捉,而居鄕殘弊者則見捉,豈不冤乎?充軍與騎步兵,實爲可憐,而立法之初,不可變動,故姑置之矣。健基曰,隨從之禁,果爲切嚴,故京居儒生輩,不過以在鄕一家人之不自赴擧者,與之同入。若自今數三科,一向嚴禁,則場中紛踏之弊,漸勝於前矣。上曰,此亦隨從,而今番則場中,無雜類之行者,所見比前頗濟濟,不無其效矣。必寧曰,此則渠以無文之故,不能製呈,而自是當赴之人,與下人隨從,判異矣。取魯曰,謂之場屋者,古者作屋場中,而使儒生入處,故然矣。我國雖不能作屋處之,而若禁雨傘,則入場逢雨,其何以自衛其身,而製呈試券乎?上曰,雨傘則不可禁矣。取魯曰,君臣猶父子,有疾痛,何可不達乎?臣本善病,十餘年未嘗從宦,而乙巳以後,知遇之感旣重,故不敢憚勞,而至今日供職矣,不幸得消渴之症,春夏則小勝,而入秋轉甚,實無起動之勢,而久未入侍,私悃耿耿。昨日常參,强起入對,而歸家後,一倍添劇。今日以經筵出牌,而不得不違命矣,再召之下,不敢偃然,雖承牌入來,而經筵之任,終難堪承。若蒙許遞之恩,則感幸,當如何?病勢若得少愈,而又復見叨,則臣何敢更爲辭免耶?殿下之任使臣者,旣久,臣決非飾詐圖便者也。伏乞俯加哀憐,而特許鐫遞焉。上曰,人君使臣之道,當使無疾,而責其服勞矣。意謂卿病,近來少差,今聞所達,可知其尙爾彌苦矣。卿之無飾詐圖便之意,予固知之,而方欲以夕講下令,夕講時當有所敎矣。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十七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金聖運,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入侍。珽讀,自鴟鴞三章,至東山四章章下註,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以周公之聖,而遭管、蔡之讒,於此可見君臣之際,難矣,而其詩則皆出於忠愛之誠矣。健基曰,成王以幼沖之年,猶未知周公之意,故周公以鴟鴞,取比,作詩以喩王,而其言,不得已汲汲如此矣。上曰,周公,有一心輔主之誠,故不敢嫌避,而言乃如此。有周公之心則可,無周公之心則不可矣。取魯曰,此二詩,皆一義,而上下有交勉處矣。周公,以今王之叔,先王之弟,其處地如何,而讒言猶易入,此則君上自勵處也,東山詩則一心王室,少無勤勞之意,此則臣下當勉處也。上曰,然矣。讒人之計,誠巧且憯矣。成王雖幼沖,而若以他言,則必難離間,故以不利孺子之言,惑其聽而動其心,其爲計,豈不巧憯乎?此誠後世人君,所當鑑戒者也。取魯曰,聖敎深思矣。讒人之離間君臣,自古然矣,而人臣之被讒去國者,率多憂憤怨懟之意,此則非人臣之道也。今觀周公之詩,則蓋可見周公之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迨天未雨,撤土綢戶云者,實爲至言矣。國家凡事,必豫備然後,可無患,故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上曰,豫之意,與七月篇,同矣。上曰,俄已下敎於知事矣,卿非飾辭圖便者也。經筵之任,今姑許解,以便調息焉。取魯曰,情私所迫,有所仰達,而下敎至此,惶恐感泣,不知所達矣。必寧曰,今將留門,請出標信。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德壽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大司諫魚有龍俱呈辭,執義李著引避退待,持平金漢喆以京試官事,方待推勘,正言金䆃未署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司諫李普昱,正言李台重皆在外,持平韓翼謩,獻納徐命珩未肅拜。當此秋務方殷之日,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二員之多,連日監察茶時,臺諫處置經宿,亦俱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除拜之後,尙未出肅。本兵之長,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尹志遠在外,持平金漢喆,平安道監試官入來待命,韓翼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望,宋翼輝改差,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李耉齡,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老江僉使金琬處,賜給。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辛亥年凶歉,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有所裁減矣。今年穡事,雖曰稍勝,連歲歉荒之餘,京外所儲,罄竭無餘,前頭需用,不可不念。三南營官需,竝姑仍前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以刑曹言啓曰,義禁府啓辭內,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旣已勘處,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事,允下矣。取考受敎,則中外大小科場,借述者幼學以下,限己身降定水軍,永停文、武科云。今此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特進官尹陽來,同知事趙顯命,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行副護軍朴弼垕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珽讀,自破斧三章,至狼跋二章豳國七篇下,係之豳遠矣哉。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豳風七篇,皆關係周公者也。七月,周公戒其君,以稼穡艱難,鴟鴞,周公慮其君之猶未覺悟,東山,勞歸士之詩也,破斧,贊周公之詩也。九罭,東人之不忘周公也,狼跋,處變而不失其常也,至於伐柯,則似不襯於周公,而其所比之意,始言欲見周公,終言喜見周公,故亦載豳風之中矣。上曰,同知事新入講筵,陳達文義,可也。顯命曰,字句,間似無疑晦處,別無可達之語,而破斧章,卽征伐後回還之詩也。征伐死地,而不但民無怨言,人皆愛而不忘,於此而可見周公德化之盛,而德化不在於他也,只是通下情,順民心而已也。七月篇則備說稼穡之艱難,東山詩則其疾苦愁怨之狀,雖使自言之,無以過此,有若赤子臥濕,而其母置燥,啼飢而其母飼乳,上之所以施下者,如此,故下之所以報上者,亦如此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通下情順民心云者,果好矣,而大體則惟是一箇公字也。上曰,儒臣所達,亦是,而通下情順民心,亦何外於公耶?健基曰,豳風,事則皆變,而周公處之,皆當理,故先變而後正,此所以居於風雅之間也。顯命曰,伐柯、九罭章,欲見周公而思,旣見周公而喜,周公旣還,而擧懷缺然之心,皆有願留之意,遠外之民,猶感德化,而管、蔡以兄弟之親,旣不感化,又至作亂,以此見之,則管、蔡之罪,尤明白彰著矣。上曰,管、蔡無可言,而成王之不能悟,何也?顯命曰,大抵沖年之故也,而成王旣是賢君,周公有盛德大勳,而且是叔侄至親,猶爲讒口交誣,幾乎亡國。以此見之,則讒人之禍,爲如何哉?自古名臣碩輔,朝而都兪於一堂,暮而流竄於嶺海,不能保其契合之昭融者,前後無限,此所以明哲者,有見幾而作者矣。此等處,務加着意,無使在下者,而懷保身之計,則其有補於國家,大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顯命曰,赤舃几几四字,如見周公威儀之盛。讀詩者不必泥滯於字句,而諷詠之際,有所想像,爲宜矣。故程明道敎弟子《詩經》,未嘗逐字解釋,而只令婉誦微吟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赤舃几几,實善形容,而德音不瑕,亦出於贊美之辭矣。上曰,七月章,好矣,而昨以夕講之故,文義亦草草而罷矣。同知事、新入承旨亦入侍,以八章,分排十二月,次第而陳達,可也。健基曰,雖無三月之分明記載者,而其餘十一朔,則皆有之矣。珽曰,玉堂,有借來豳國風化圖一卷,覽此則可知其分排十二月令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逅取來進之,上曰,七月圖,庚戌年亦有入之者,而不爲纖悉。予之下問者,欲爲十二月工夫次序也。顯命曰,就其大文,分而作圖,則幾乎合於十二月矣。上曰,蠶月,何月耶?羽良曰,乃三月也。上曰,然則亦有三月矣。仍下豳風圖曰,同知、承旨見之。顯命曰,不必以圖論之,以大文摠論,則首章,竝言衣食,而自二章至五章,則言蠶織,自六章至八章,則言稼穡,通一篇而言之,十二月,皆在其中,而若分衣食而欲作月令,則似難矣。健基曰,食之始,實自於入此室處矣。顯命曰,此言不當食之始,自於其始播百穀矣。陽來曰,古之民,春夏作苦,而秋冬安閑,故有十月滌場,朋酒斯飮之言,而我國民則不然,夏畦雖病,此時猶閑,而自十月以後,則役役無暇,古今異宜而然乎?治道亦異而然乎?臣實慨然也。上曰,秋判所達,是矣。我國民則入秋以後,身布還穀,一竝催督,何暇作朋酒斯飮之樂耶?實爲悶惻矣。羽良曰,我國農人所耕作,不過二十斗所落之地,而土沃則出三十餘石穀,土薄則僅出二十石穀,此已不足於歲前,自正月始飢,雖稍實之民,以一年計之,則常不及數月。況以貧殘之民,而兼之以徵債督布,則其難保之狀,實爲可矜。臣於昨年任忠原時,有一人入庭,爲其子軍保之役,而有所號訴。見其狀貌則頗好,而衣裳則甚襤縷,似非本來窮殘之民,故招而問之,則以爲,自前衣食有裕,而十五當番,徵於一身,故家業蕩覆,今不能自保云,而仍流涕被面。臣始見而不覺嗚咽,其後如此之類,非一非再,或稱司僕諸員,或稱校書館唱準,其數殆至於二千二百餘名,而太半無依之人也。身布徵出無路,不得已徵於一族,仍及其査頓,其冤痛甚矣,而守令,亦無如之何矣。陽來曰,承旨所達,皆是矣。上曰,聞來,極爲矝惻矣。陽來曰,民人輩夫妻所耕作,不過一石地,而移秧則可能爲二石地,故不得已爲之,朝家雖禁之而無效。若逢旱災而移種愆期,則仍至於流散之境矣。羽良曰,三南則築洑,且有水根,故移秧雖無妨,而畿湖無水根之處,皆爲移秧,流民之多,蓋由於移秧之害矣。上曰,移秧本有禁令,而其難禁,蓋如秋判所達之言矣。顯命曰,七月篇最下小註,宋臣張栻,入侍經筵,以爲帝王所傳心法之要,亶在於此。帝王心法,不出於精一執中,而稼穡之艱難,爲心法之要者,必有意見,未知殿下,其或以此而留意於平日乎?上曰,民惟邦本,而民以食爲本,無乃以是耶?汎看而無所留意,卿其陳達焉。顯命曰,帝王爲治大法,不出於節用愛民,自古帝王,孰不知稼穡之艱難與節用愛民之爲可乎?但其立國已久,用度日繁,不得已取於民,而不能節用,不節用,蓋由於耳目口體之欲矣。節用愛民,雖是孔子之敎,而朱子以克己二字,加之於節用之上,蓋克己爲制慾之本故也。張栻此言,亦欲以克己二字,爲帝王心法也。上曰,發前人之未發,而如是言之,深用嘉尙,當各別留念焉。但近來游食之弊,甚多,上自寡躬,下至士大夫,皆然,而小民亦效尤,欲其游而食之矣。衣食,果是人之大慾,而不飢不寒,則於分足矣,乃反奢侈成風,過於分數,故漸而致艱食之弊矣。農桑有限,而用之無節,國何以不如是,民何以不困也?同知事,以節用愛民而陳達,誠爲切實矣。顯命曰,聖敎至當。此亦臣等所常慨然而自慙者也。自古創業名臣則多,而當昇平之時,能善輔理者,絶少,蓋其太平已久,君臣上下,皆欲安佚,用度亦漸長,而不知其比前漸長,認以爲當然故也。在今日亦不無如此之弊,而如欲節損,則皆以爲裁減好道,而作爲迂怪之策云矣。若無別樣規模,則無以爲之,故臣嘗以嚴毅磊落四字而仰勉者,亦有意矣。陽來曰,我國別無橫斂之弊,雖貪官汚吏,不敢恣行剝割,而只小小爬去而已。國家正供之外,亦未嘗加賦,而卽今公私儲蓄之俱竭,專由於奢侈之風矣。諸臣之入於筵中者,每以節約仰勉,告於君則言之易矣,而在其家,則雖値凶年,每同豐年經過之狀,如是而寧有效乎?士大夫居家節約,有何其效之推及於小民者,而苟能節約,則其效自廣,公私有餘穀而無穀貴之患矣。上曰,所達,是矣。向者,徐判府事亦言之,而卽今奢侈之害,每事欲與人同,故耗財之害,甚矣。羽良曰,趙顯命,因文義而有明哲保身之言,臣於此,有所懷敢達。明哲保身者多,則其國事,可知矣,憂讒畏忌,決知其不可保,則不得已見幾而作,其人則固明哲,而其國,豈不昏亂耶?顯命,受國厚恩,生死以之,可矣,而自處以勳臣,不欲當顯要,固已非矣,而自上曲循其意,渠亦仍欲規避,豈有如許道理耶?渠之天性過直,雖有危言,聖明在上,何慮之有?勳臣如張維,而亦擔當國事。顯命,有何勳而其自處如此耶?臣實慨然也。上曰,承旨言,讜直矣。豐原則自春坊時,予嘗信之,會須殺此田舍翁事,予嘗言于李宗城矣。設令有不利之讒,予必不信,豐原,若不知予心,而於明哲保身,有甚麽意思,則是豈多年相知之君臣耶?卽今世道日下,而淸之弊爲世所惡,故豐原甚固執,不欲當淸,要予雖姑循其願,而豐陵旣亡之後,雖以自家言之,亦豈有盛滿之慮乎?尙記豐陵陳疏,而閔奉朝賀,甚非斥未經承旨,而出於慶州者,亦似左遷,其後特除吏議,予意可想。趙觀彬之疏,無可言者,其時儒疏亦怪,而性品不免淸介,故見其疏,而不欲自處以陽界之人,予見而下淚矣。豐原坐地,雖陞擢正卿,何所不可,而摠戎使之任,亦非偶然矣。承旨以豐原有何功,爲言,而戊申初頭,素沙賊勢熾盛,當其出送豐原之時,豈料豐原之復見乎?顯命曰,當此黨論波蕩之日,一切淸要,臣所不願,而聖明在上,臣何敢有不自保之慮乎?下敎至此,惶恐無地。羽良曰,趙顯命之平日自期,只在於一將任而已,則士友輩,亦不必多望,而渠之少日意思,則實在於祛黨論,而淸朝著,激頹俗,而返淳古,左右吾君,擔當國事,而今則以戚聯宮禁,名在盟府,爲厭避淸要之計。若謂之國戚,則雖使豐陵當之,猶不可,況在顯命乎?其所自處,可謂過矣,而在朝家,亦何曲循其願乎?上曰,予意亦欲用豐原,他日用時,可知予意,姑許優閑,亦何妨乎?健基曰,國家用人,當盡其才,如趙顯命者,出而可以濟民生,入而可以輔君德,渠雖欲自免,而朝家何可曲循乎?雖以癸亥功臣觀之,無不出入名宦,而未嘗有規避之事矣。上曰,儒臣亦有固執矣。與豐原易地而處,則安知不如豐原乎?予於豐原,旣差備堂,則與聞軍國也,又任經筵,則使輔君德也。此外亦豈無可以任使之時乎?顯命曰,癸亥功臣,則與今不同,其時舍諸功臣,則無與爲國故也。今以一賤臣之用舍,何可比論於癸亥勳臣耶?健基曰,趙顯命之以黨論,而不當淸要云者,尤爲不可矣。顯命曰,俄以通下情,有所仰勉,而臣於頃日鄭彦燮之特罷,有所懷敢達。彦燮之言,臣所干涉者也,當其殺手用月刀之時,臣爲觀光,而暫離信地而見之,則帳前咫尺,劍光閃鑠,臣旣初見,不覺驚駭。曾在孝廟朝,故相臣李尙眞,卽忠諫之人也。其時亦以此事,疏陳帝王咫尺,武士用劍,不可之意,而其所憂慮者,至深矣。此疎忽然入思,與鄭彦燮,有所言及,則彦燮,聞臣言而入去。未知其所陳達者,何如,而竟遭特罷。此由於臣之發端而然矣。臣於此,不勝惶悚,而聖主之過加疑怒,則似有欠於容受之量矣。上曰,近來世道怪異,仕宦者,皆以逆賊,疑之,至於武弁而亦然。此則當之者,猶有識慮,故其言雖危,有所思量,而至於軍兵,則其心與士夫,有異,若捨其自前試才之地,而使之退去臺下,則在上者,示以不信之意矣,渠輩豈無疑懼之情乎?此實非細事也。李聖龍、鄭彦燮,予嘗任使之,知其不作怪論於時象矣。伊日處分,雖未免過中,而予有深意,不得不然。儒臣則慮予激惱,而此非由於激惱也。今聞卿言,始知言端,亦出於卿矣。顯命曰,聖慮如此,而愚未及此,或慮當初處分,有過疑故也。上曰,當初處分,元非憎惡兩臣而然矣。顯命曰,頃年臣待罪都憲時,鄭羽良,以故左議政趙泰億,不待諡狀,直爲賜諡陳情,宋成明,亦以故參判李世弼之諡忠敬二字,未盡其美,以改諡陳請。臣意則以爲,不待諡狀,有違格例,自下請改,亦似未安,故以其不可之意,略及於辭疏之末,不過以事體言之,非以此兩臣有不足之意而然也。本家亦知臣本意,而職是都憲,故謂遭臺論,至今不敢延諡,而此兩人,終不可無諡,自朝家,分付該曹,斯速頒諡,宜矣。上曰,其時疏論,不過所請之人,未免屑越而然矣。以此兩人而尙未頒諡,實爲朝家欠典,分付該曹,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珽曰,應敎金尙星,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沈星鎭,修撰朴弼載,副修撰南泰良,自鄕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在外玉堂,亦自政院,竝爲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羽良曰,溫繹間視事,頉稟。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聖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鐄,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執義李著,引避退待,已至累日,尙未處置,事體所在,極爲未安。除在外待勘外,大司憲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違牌不進,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尹志遠在外,持平金漢喆平安道監試官入來,待命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章陵行幸時,京畿監司趙明翼,東南各陵奉審後,當爲引見,政院知悉擧行事,曾有下敎矣。京畿監司趙明翼,東南道各陵奉審後,今方入來,敢啓。傳曰,欲問者卽民事也。明日適當次對,與京畿句管堂上,同爲入侍,而今日旣肅拜,明日除肅拜入侍。 ○事變假注書望,以金弘澤爲假注書。 ○李德壽啓曰,各司公事未回啓者,各別申飭,使之三日內回啓,遲滯者,本院察推事,有命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依下敎陸續來呈,而其中吏曹、義禁府,則首堂引入,兵曹則判書未肅拜,故俱不得回啓云。吏曹、義禁府、兵曹則待首堂行公後,別爲催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日寒若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傳于金聖運曰,日寒若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金聖運,以義禁府言啓曰,禮曹啓辭據,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南道監試初試試官,安州牧使柳時模,大同察訪李師德,錄名官价川縣監金汝豪,京試官金漢喆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時模、李師德、金汝豪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金漢喆待命於本府,所當卽爲拿囚,而方帶臺職,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頃患毒痢,幸而不死,而種種餘症,三朔未祛,所抱渴病,乘虛增劇,火熾水涸,日就沈頓,羸形瘁骨,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澌鑠懍惙之狀,抑或聖上之所下燭。似此氣力,豈復仕塗上物,而惟其軀殼猶存,職事縻之,驅策不已,將息無路,其勢不及,顚仆不知所屆耳。苟使臣奔走奉職,或有一事可輔,雖由此困篤,終底死亡,臣何敢辭,而自念凡庸,不堪任使,設無疾痾,宜先斥去。況今危病纏身,無以陳力,而猶且因仍遲回,不恤性命,則畢竟公私,果何所益,而得不有傷於天地遂物之仁哉?伏惟聖慈,父母於臣,誠宜諒此哀迫之懇,早許屛退,稍延殘喘也。且臣於賤疾之外,又有不敢自安者。向來銓郞新通之時,長僚相問,臣固與聞,至於臺擬,前郞亦以擧似於臣,有所酬酢。雖因病勢方苦,未赴政席,凡有咎責,理無獨免,而及今諸郞引嫌,事端轉翻,憲望改正,又出意外。銓地所重,惟在通塞,致此紛紜,愧懼無地。連値朝家多事,不遑自列矣,長僚旣以此陳疏引咎,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仍處於權衡之地哉?玆敢悉暴情病難冒之實,仰干聰聽,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本兼諸任,一倂鐫改,以安私分,以嚴政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司諫李普昱疏曰,伏以,臣於杜門屛跡之中,忽承薇垣新除之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臣隔違天陛,倏爾十載,犬馬微誠,豈不願一覲耿光,退塡丘壑,而念臣情跡之臲卼,愈往愈甚,其不可更進朝端一步,久已決矣。彼權瑩絶悖之言,固不足以人理責之,而其後掇拾瑩餘論者,矻矻不止,至於日昨大政,擬臣閑司,而郞官諉以曾有所筵奏,停筆不書云。雖未知其所奏者,果何如,而要不出構捏臣,謗傷臣而已。閑司而猶且枳則,況今所叨華顯,非閑司比,去就一節,更無可論,而第此輩之必欲甘心於臣者,自有其故,臣每欲一陳,而弱植怯於易搖,怒鋒難於再嬰,默爾苟度,而操持益急,唾猶不拭,而冤酷轉深,則臣安得不略言之也?臣之通籍,殆垂二紀,旣嘗濫叨三司,間亦累廁胄筵,臣之本末,淵鑑亦必俯照之矣。末路標榜,臣不敢擺脫,則前後持論,未必一一得中,而爲人所怨憾者,亦豈無之?然其受怨之最深,實坐於論李晩成事也。晩成之以鞫囚被逮也,徑先酌處於未及一問之前者,有乖獄體,故臣果論啓。此不過身在執法之地,只欲重獄體而止耳。畢竟晩成之病死獄中,此豈臣逆料,而其黨之媢嫉臣者,必欲虀粉而後已,三載流竄,坐此事也,半世齮齕,亦坐此也。倘非聖明之在上,無此身久矣。蘇軾所謂,拔之於必死之中,收之於永棄之地者,正道臣所被之恩造也。噫,渠輩亦知復提前說,不足以置臣死地,故權瑩出而猝以鏡黨二字,白地誣人,醜悖無餘地,繼而如吳瑗輩,構臣於前席,枳臣於銓筆,噫嘻,亦太甚矣。瑗亦怨家之姻親,則其風旨所示,言論所自,弩伏機藏,隨處闖發,不難知矣。彼若眞以臣爲鏡黨,則必當曰某事黨鏡,某論黨鏡,而不此之爲,只以單辭過語,驅納於黨逆之科,使不得自立於人世,噫嘻痛矣,天下之惡,一也。彼雖急於逞憾,亦何忍以此等不干之惡名,容易加人乎?其亦不仁者矣。今有人,指渠輩爲紀、澤之黨,則其將安而受之乎?臣與逆鏡燕越之狀,前冬辭疏,畢陳無蘊,大臣宰臣,續有筵奏,已蒙聖明之洞燭,而彼猶齗齗若此,要之臣之此生,其將抱冤誣以終而已,豈不悲哉,豈不痛哉?且伏念此等醜辱之來,每在於檢擬之際,苟無檢擬,則醜辱亦可少止。切願聖明,曲諒臣危苦之蹤情,亟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俾得遠駭機而全性命,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適有事先壟,來止數日,不意恩召遠降於鄕閭。固當行不竢駕,叩籲九閽,而病狀適苦,末由登程,仍敢從縣道封章,跡涉慢蹇,尤增死罪。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洞知無餘,爾何每每爲嫌?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灑雪。 ○下直,平昌郡守李彦熽。 ○韓師得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大司憲金始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平安南道監試,京試官持平金漢喆,待命於本部,所當卽爲拿囚,而方帶臺職,令本院稟知擧行事,允下矣。持平金漢喆遞差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次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憲金始炯,纔已違牌,無進參之員。大司憲金始炯,更爲牌招,今日政新除授兩司,待下批,亦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鄭羽良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東壁,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夏源爲大司諫,金尙翼爲獻納,權一衡爲持平,尹淳爲知經筵,趙迪命爲副應敎,李喆輔爲兼中學敎授,吳光運爲刑曹參判,朴弼健爲三和府使,曺命宰爲安城郡守,邊翼老爲奉常主簿,李光湜爲順天縣監。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兵批啓曰,新差乾原權管崔尙孝,黃拓坡權管趙琳,俱以親年八十,呈狀乞遞。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趙遠命爲副司直,柳綽爲副司正,韓範錫爲北漢管城將,具世智爲訓鍊主簿,張雲翼爲部長。以上單付。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不爲行公,金吾滯囚,委屬可慮。竝卽牌招,以爲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權一衡未肅拜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獻納金尙翼,持平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聖運曰,各司未回啓公事,書入。 ○傳于金聖運曰,和順翁主出閤,當於今十二月爲之,令該曹擇日以入。 ○金聖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bb上b,引見入侍時,平安道京試官、參試官,竝勿拿推,從重推考事,榻前下敎矣。安州牧使柳時模,大同察訪李師德,价川縣監金汝豪,竝勿爲拿來,還爲上來之意,拿來羅將所到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忠淸道西原居,幼學李始沃、李始濂等上言,啓下本府之後,限內不爲現身,依法例勿施,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三十三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冒陳一疏,過叨殊渥,辭旨溫諄,如父詔子,臣病裏奉讀,感激無地,而惟此疾痛之呼,未蒙父母之矜諒,抑豈臣自劾之章,必欲引義祈免,故聖明不知臣狗馬賤疾,方在伏枕奄奄中,而或意其過自撕捱而然耶?臣於十二日,茶坐罷歸之後,今已六日,而所患病勢,日就苦劇,寒止則熱作,熱止則寒盛,精神眩瞀,若墮烟霧,頭目磨暈,如被束縛,通宵躁悶,不交一睫,輾轉床褥,便同譫狂者,不但積被感傷,重得寒疾而然耳。蓋於肛門之內,毒癰暴發,欲膿不膿,大如鳥卵,牽引刺痛,有難頃刻堪忍,而坐臥俱妨,殆無少安之時,臣之全廢飮啖,今亦幾箇日矣。醫言濕熱壅滯,下焦痞塞,大小兩便之不通,亦非症情之輕歇者,而連服藥餌,少無分減,今則氣息凜惙,尤無一分可生之意,而近因寮臺處置,嚴召日降,連事違傲,積傷分義,病裏惶隕,生不如死。臣之似此病狀,業亦同朝之所共諒,而情窮勢迫,不得不倩疏呼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俾得便意調治,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京畿監司趙明翼,同爲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京畿監司趙明翼,吏曹參議李宗城,校理任珽,左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近來日氣,雨後陰冷,聖體若何?丸劑,春塘臺觀武才時,數日停進,爲敎矣,其後則連爲進御乎?上曰,丸劑,尙未更進。次對時,欲更議耳。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次對,久未爲之。別無大段事,而有數三條稟定事矣。上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方帶備局有司之任,今日政事下批後,卽爲入侍之意,注書出去,分付,可也。注書柳綽出去,分付,宗城卽爲入侍。興慶曰,曾因前刑曹參議李衡佐陳達,《典錄通考》刊行後,新受敎損益刊布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刑曹,是掌法律衙門,今刑曹判書尹陽來,裒聚前後受敎,與律官釐正成秩,以爲遵用之地,何如?刑曹判書尹陽來曰,《典錄通考》,戊寅年始爲刊行,而其前受敎之遺漏者,旣多,其後年年頒下事目與受敎,甚多。雖有隨下隨謄之草冊,而不爲類聚,錯亂無序,且謄書旣久,紙弊字缺,將無以考見擧行,誠爲可憫。今欲收聚前後受敎及事目,抄出分類,以爲便覽之地,而出草後正書,容入冊紙及筆墨,令長興庫、工曹,量宜進排,則事可以成就矣。上曰,依爲之。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典錄通考》,乃故相臣崔錫鼎,合《大典》與受敎,輯錄編成者,蓋《受敎輯錄》以後,前後受敎之或下京司,或下各道者,尙未能通融編輯,故京外照律,或有輕重之不同,臣亦附陳疏末,李衡佐亦有所仰達矣。令刑曹收聚,而法律釐正,至重,刑曹不可獨爲句管,畢竟與大臣、諸宰確處,似宜矣。上曰,聚議廟堂,可也。{{*|出擧條}}。陽來曰,臣曹所用律冊,有《大明律》、《大典》、《無冤錄》、前後《續錄》等書,乃是緊要之冊也。壬午年間,因故判書臣閔鎭厚所達,令律書板子所在諸道,以儲置米會減,貿紙印送,以爲律科及取才與各處考律時,取用看詳之資,而壬午至今,年歲旣久,逐日繙閱,幾盡毁破,將無以考見,誠爲可慮。今亦依壬午年例,分付冊板所在各道,使之會減儲置米,貿得容入紙地印送,而其中板缺而字刓者,則亦令卽速補刊,精印上送,似爲得宜,故惶恐敢達。上曰,板刓處修改印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請得三衙門耗穀及奴婢等貢米,而批旨中有依施之敎矣。蓋耗穀元數,一萬五六千石,臣意則盡數許給,似爲無妨,而豐原君趙顯命以爲,不可盡給,限萬石許給,爲宜矣。上曰,前日疏批,末端事依施云者,乃許給寺奴婢等貢也。興慶曰,俄者所達,蓋臣等錯認之致,不勝惶恐,而只給其奴婢貢,則其數不多矣。顯命曰,臣待罪嶺南時,畢賑後狀啓,已論之矣。白給與還上,爲民食則一也,而守令,皆以白給爲重,此公家穀物之所以蕩竭也。上曰,近來民心,但知白給之爲賑恤,而還上則不知其爲賑恤矣。顯命曰,浦項倉二萬石,已許移轉,咸監所用營耗穀,亦至十萬石之多,何必盡給三衙耗耶?上曰,頃者所許,非耗穀也。旣已不許,何論其多少耶?興慶曰,元溪守上疏事,自上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因宗簿寺草記,列聖八高祖圖,以奉安本寺之意,曾已下敎,而誤下備局,至使大臣筵稟,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時秋務方殷,未署經守令,分付催促下送,似爲得宜矣。上曰,欲爲下敎而未及爲之矣。今番大政後,一日下直,不過一二,留意見之而絶無矣。李宗城曰,近日臺諫,無行公者,故守令如是遲滯矣。上曰,未署經外,守令及邊將,竝催促下送,可也。{{*|榻前下敎}}。陽來曰,頃以禮曹草記,平安道監試儒生書郞階者拔去,三試官及錄名官論罪事,命下,故自臣曹發關本道,使之現告啓聞,因以循例移義禁府處之矣。大抵此事,元非大段罪過,畢竟勘處,必不過問備之罰云,而此時守令之拿來還送,徒爲曠官之弊。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頃日入侍時,以此試官事,承旨有所陳達,而京試官金漢喆,卽臣之從姪,故嫌不敢可否,今承下詢,敢此仰達矣。儒生之書郞階參榜,不過試官一時不察之失,何必至於拿處乎?今此參試官,乃守令也。拿問之後勘律,似不大段,而遠途往來之際,自費多日,此時守令之曠官,誠爲可悶矣。上曰,守令何可遞罷乎?二守令,一郵官,雖拿來,不過付過還職,此時守令,一時曠官有弊,勿爲拿推,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之撕捱,過矣。本職行公而後,可以當金吾事矣。廷濟曰,本職則雖不行公,廚院監饍則入來云矣。上曰,囚人供辭中,無前例三字,甚矣,以此豈可每每引嫌乎?雖一次引嫌,可也,至於許久引嫌,則極爲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趙錫命,今姑改差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北兵使洪好人狀啓,以吉州防營衛軍城操,依前合設,爲辭矣。城操合操等事,新有定式,而不有節目,不稟廟堂,徑先合操,雖是旣行之事,而事體似爲未安,洪好人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鳳山人洪平夏上言,非四件事,而所陳七條,甚猥雜瑣煩矣。上言中如此之類,政院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臣有淺見敢達矣。將兵之臣,法不可在外,頃者前兵判尹游,爲其親遷葬,久在畿邑,此已未安,而今聞訓鍊大將張鵬翼,以掃墳事,陳疏受由。私情雖可念,而自前身帶訓將之臣,不敢遠出。臣於今日,適對大臣、諸宰言之,故敢此仰陳矣。興慶曰,今此宗城所達之言,大體,是矣,而臣聞其私情,則誠爲切至矣。上曰,訓將請由措語,異於常例掃墳,故許之,俾伸人子情理矣,所達,是矣。許由勿施,此後則將臣受由下鄕者,不得仍佩往來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畿伯進來。明翼進伏。上,下敎曰,畿伯有稟定事乎?必大臣同入之後,爲之,則今日當從容爲之。明翼曰,臣方以道內弊瘼,爲狀請變通之計,別無急時可達,而以還上事,有所仰達矣。還上節目,旣以五分之一,當捧爲言,而畿內當年條,合爲十二萬石。此則臣亦以畢捧,爲期,而至於往年逋欠,亦當依朝令,以五分之一,期於準捧,然但以三年條竝出,爲言,則下邑愚氓,不知朝家軫念減除之意,而易致驚怯騷擾之歸。臣意略去其辛、壬、癸三字,而隨便捧糴,似好,欲留廟堂之關文,而以此意,別爲知委矣。雖以臣巡路時目擊,言之,富平、南陽之界,兒童女人之負瓢而行者多,臣停車問之,則皆以爲,今年收穫,無多,而沒數盡入於今還,尙且不足,又聞有舊逋之竝徵,其何以爲生乎?是以,散而之四云云。朝令未布之前,已有此患,所見甚慘憐矣。上曰,元無年條分別之事矣。明翼曰,若無之,臣何敢以此仰達乎?上曰,勿論辛、壬、癸五分之一,而當年條則不論矣。明翼曰,今年年事,統而論之,西道稍勝於峽農,峽農稍勝於海邊,最是沿海各邑,則不但今秋,雨暘愆期,壬、癸等時海溢,鹹水多浸,以致初不付種者bb多b矣。上曰,此非道臣所當上達者。此豈歲歉之由耶?民之懶農之罪也。朝家各別勸農之意,安在?諸臣未及更陳,上曰,小退,可也。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座定,諸臣以次入侍。上曰,備局年條,分排節目入之。仍命李宗城進讀。宗城讀,備局還上節目關文,上曰,畿伯進達。明翼曰,民間若聞三年條當捧之說,則民之驚怯,勢必然矣。臣意則以爲,勿以三年條爲言,從各邑稍實尤甚之異同,而高下其所捧之多少,必以五分之一爲準,似好矣。上曰,有司堂上進前,同陳,宜矣。顯命曰,畿伯必欲除三年條之說者,似不然矣。民間各計其所納之數,則豈不知三年條,五分一之事耶?監司未及頒布節目,而民間之知幾流散,果如畿伯所達,則此乃守令,未盡懷保之責也。宗城曰,誠如畿伯所達。南陽,乃尤甚邑也。雖癸丑條停捧,可也,他邑則畢捧,未爲不可矣。姑頒三年條之說,以示朝家不棄三年條之意,爲好矣。南陽雖不可問,他邑若捧,則似無不捧之理矣。年條之除不除,決無損益矣。寅明曰,民間不知朝家所捧之多少,預先生怯。尤甚處,則雖難徵捧,若優邑而捧此數,則何害之有哉?此五分一之數,臣意則猶以爲少也。且還上外,民間所捧名目,甚多,若分付各司、各道,他樣名色,徵斂之事,一切禁斷,爲好矣。上曰,豐原,謂守令未盡懷保之責云,而此非守令之過也。民知久逋之徵捧,自然怯矣。此則句管堂上,非矣。年雖三年條,實則五分一之意,曉諭於民間,則豈至生怯流散耶?殊非句管堂上差出之意也。顯命曰,雖以民之怯於先聲,爲慮,而當其徵捧之時,民之動心,先後一也。此關文,頒布列邑後,道臣持此,從便變通,以五分一,爲準,好矣。上曰,今日從容畢陳民瘼,可也。明翼曰,臣從當狀聞,而今番巡歷時見之,則長湍地,路上路下,一則近峽,一則近野,曾以田米、大米,從便分捧矣。厥後混同,勿論峽野,皆捧大米,故民人等,以大小米,依前分捧之事,呈狀呼訴,勢固然矣。廷濟曰,長湍路上下,大小米分捧之規,前有之而今則不行,臣當考文書變通矣。上曰,考文書,從便爲之,而有掣肘處,則稟處,可也。廷濟曰,臣適句管畿內,故曾與道臣,有出錢貿穀之語,而從容仰稟,爲計矣,畿伯已辦得千餘石穀,其數夥然,而又欲得錢於臣曹,臣曹所儲,封不動外,餘存無多,勢難施行矣。明翼曰,戶判旣與臣相約,不啻丁寧,及臣出巡三南,則送錢五萬兩,而畿內則置之相忘,不踐約言,固已非矣。又況句管畿道,則與他備堂,有異,尤爲非矣。上曰,句管堂上,非矣。五萬兩上下,則戶曹一邊空乎?初旣許畿伯,而今反惜五千兩錢,至煩筵中,句管,非矣。廷濟曰,臣曹傳掌,雖云多矣,而貢物價,未上下者甚多,故一萬七千餘兩,出貢價,餘存五萬餘兩,而除封不動,只有三千餘兩,幾盡用矣。上曰,五千兩則此爲民之事也。許給畿伯,可也。任珽曰,道臣之責重矣,而以例常還上事,至煩上聽,推考,何如?上曰,旣許引見,且問民弊,則以還穀及流民事,仰達,固其職耳。豈可非之乎?勿推,可也。珽曰,戶曹職掌,是錢、木,則其所奏陳,固矣詳悉,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以升合分釐瑣細之說,至煩上聰,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大體,然矣,依爲之。{{*|出擧條}}。明翼曰,弘濟院移建之役,臣意則必欲不煩民力而爲之,故尙未完役,誠爲可悶矣。上曰,幾何爲之?大家已作乎?明翼曰,作十一間,而各邑合力作之,幾盡爲之矣。且墻垣,前日則有之,而到今移設之後,似當新築,而勢難使各邑築之,使戶曹爲之,似宜矣。上曰,戶判爲堂上,從便爲之,可也。上曰,京畿民間,何如?明翼曰,以鋤後亢旱時,各邑文狀,言之,其所憂慮,誠無不到,及其十一日雨澤之後,臣以其十三日出巡,則野色頓勝,誠爲可幸,而至於峽邑之民,過加驚憂,至以辛、壬所無之慘,爲言矣。上曰,辛、壬年則峽民好過矣。頃者柳健基所達,爲然,而大抵畿民之可憐,有異於他道。他道道臣,用五分之力,則卿當用十分之力,爲念,可也。上曰,還上徵捧,見其勤慢,治其守令,爲宜,至於守令,各私其邑之心,亦爲申飭,可也。此皆道臣,爲民用力處,各別爲之。明翼曰,畿邑守令,皆是京華有勢家人,而邑皆殘劣,與饒腴異,故不欲久於官次,多有抛棄,而不肯爲者,是爲悶矣。興慶曰,身爲守令,豈有如此乎?明翼曰,以今安城郡守趙榮祿事,言之,軍政、殺獄等事,非不能而然也。上曰,道臣有黜陟之權,此後如此守令狀聞,則豈特勅勵而已乎?當各別治之,操縱在卿矣。顯命曰,趙明翼所達安城郡守之言,大失事體矣。旣不能御管下守令,至煩筵中,方伯事體,不然矣。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軍政,幾何爲之?明翼曰,纔過陵幸,連有陵寢奉審及他餘公故,姑未磨勘矣。上曰,軍政,在於守令,卿則善御守令,可也,而予非以剛猛,導卿也。宰臣以弱爲言,寬猛相濟爲之,可也。寅明曰,靈城君朴文秀所管,嶺南煮鹽事,其時令臣句管,而臣以不當侵官之意,仰達矣。其中鹽價錢所貿,牟一萬石,添補安興軍餉次,劃送湖西,而以臣句管湖西之故,使之主管,臣已以送船運來之意,分付湖西矣,聞煮鹽已畢。蔚山、金海兩處鹽,合爲一萬六千餘石。貿牟鹽計除後,餘數必近萬石,未知來頭,作穀幾石,而前左兵使宋徵來,今已遞來,更無句管之人。道臣旣不自初句管,事出他手,則人情易於忽視。雖聞有次知別將輩,而極涉虛疎,主管區處之道,宜下詢大臣,而自巡營檢飭之意,亦宜申飭矣。興慶曰,得見宋徵來在營時報狀,則煮鹽旣已畢役,而未及發賣者,作錢貿穀等事,令差員,大丘府檢飭別將之意,爲請,故以依施題送矣。徵來今已遞歸,分付本道之臣,使之檢察申飭,而京司則依前定奪,使宋寅明句管,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畿伯來。明翼復進伏。上曰,聞句管堂上之言,畿伯數千石之辦得,誠爲可嘉。當初下敎,蓋欲作之不已,必有來效,故爲敎矣,有志者事竟成矣。京畿雖疲弊,如欲爲之,猶勝於在家節愼,凡百且留意,則自然收聚。勿爲安於小成,加勉爲之,可也。所得之穀,名爲何穀,而置於列邑乎?戶曹錢所貿者,則當名爲戶耗,而此則當爲營耗矣。明翼曰,置之列邑,而上敎爲當矣。寅明曰,畿營有可慨者,所謂移營錢,給債殖利之際,皆入於兩班家,年年因置,多有未捧者矣。上曰,移營錢,何時作耶?興慶曰,北漢新設時所創也。上曰,其來不久矣,中間不善分給者,非矣。上曰,他臣無所達之語乎?宗城曰,觀武才,乃慰悅軍情之事也。令下之後,內外武士擧聳動,而第聞初試之數,比前倍多,賞格之數,不啻倍之云。射者得中,知之不難,而至於雜技高下難的。國之所重,在於賞罰,而恩竭則慢,亦不可不念,此後則申飭,恐爲得宜矣。上曰,雜技與弓,有異,若或有牲gg栍g不均之事,豈勸奬之意乎?此則飭勵者。今番則以十年後初行矣,雜技皆落點,故試數果多,而頒賞亦隨矣。爲經費之臣,雖或有惜,此亦非體君父慰悅之意,而越職煩達,極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宗城之言,出於憂愛至誠矣。上曰,吾非不知有意而然矣。寅明曰,臣有所懷敢達矣。自上招見軍任諸臣於禁中,事體恐或有不然者矣。上曰,吾非不知,先朝招見行首宣傳官。其時只宣醞五軍門大將,別將以下則自外爲之矣。先朝禁軍別將尹愨,宣召入熙政堂宣醞,此豈常有事耶?其時七番禁軍將,亦皆同參入侍矣。廷濟曰,庚辰年春塘臺試才時,文書取考則戶曹所入,只三十同木,而今番則至於一百餘同之多矣。蓋恩賞過濫,則不可不念,宗城之言,是矣。珽曰,國之權,唯賞罰而已,賞濫則倖門大開。以李廷濟所達,見之,今番賞格,比前太多。殿下往往不惜賞典之擧多矣。請還寢李宗城推考之命。上曰,儒臣之請,還多事矣。予於頒賞之前,爲其不足,問待令多少,而頒賞之後,不問所入者,蓋有深意,而戶判比前論其所入之多少,豈慰悅之意乎?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亦以試官見之,則雜技試才,皆曰上下、上中云,臣問之,則曰聖上,旣欲慰悅將士,故如是云云矣。瑜曰,今番則比前初試,額數倍多,額多則賞廣,勢所然矣。上曰,七千八百矣,而各色雜技,竝入故然矣。瑜曰,初試節目,則守禦、御營、摠戎所屬及閑散,有廳軍官爲言,而及見單子,則東西無屬處閑良,皆入其中矣。上曰,今番儒生試取對擧,旣定三百初試,則他閑良之入,宜矣。陽來曰,再昨年祈雨祭,社稷壇幸行時,刑曹、漢城府,拘留間革罷事,分付矣。刑、漢兩府,或有不得已拘留之事,則知家於閭閻,誠爲大段難處矣。上曰,秋曹旣有囹圄,何用拘留間乎?且旣罷之後,何庸復乎?寅明曰,內局,乃保護之地也。事體之至重也,明矣,而近來掖庭別監,種種往來於內局,與入直掌務官,言詰鬪鬨,至於擾亂廳中之境,事極可駭。令政院査治,何如?興慶曰,臣亦聞之矣。別監輩少不如意,則必辱掌務官輩,其在事體,査治,宜矣。上曰,依爲之。掌務官、禁漏官輩處,別監自有催促之事,則此是令行之處,而鬪鬨則可駭矣。{{*|出擧條}}。諸臣更無陳達,承史退伏席次,大臣方欲退出之際,上有下敎語,承史急趨進伏。珽曰,上,下敎之際,承史未及進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日昨所封進生熟鰒,色味俱變,不可近口,極爲寒心。莫重享上之物,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駭然。內醫院所封物饍,提bb調b無知味看品之事乎?此後則藥院,各別申飭,可也。提調宋寅明曰,提調元無知味看品之例矣,前規誠怪矣,而聖敎極嚴,不勝惶恐矣。都提調金興慶曰,內醫院,異於司饔院,本無提調監封之事,而今此所封進生熟鰒,色味俱變之事,極爲驚駭。當該封進官員,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善積僉使朱景晦,淸江僉使金俊輝,濟物萬戶金鎬。 ○金聖運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引避退待,或未署經,或未差,連日闕啓,事甚未安,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涉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引避退待、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尙未膺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考試事,晝仕出去,而日咎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邊將留待。 ○以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韓師得曰,留待邊將引見時,輪對官,同爲入侍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留待邊將引見。 ○備忘記,傳于金聖運曰,莫重筵敎,特推趁不書入,其在事體,極爲稽滯。當該入侍承旨,從重推考。 ○北兵使狀啓,以犯越之變,惶恐待罪事,傳于韓師得曰,勿待罪事,回諭。 ○傳于韓師得曰,近來筵席不嚴,曾已飭勵,而猶若前日,此已寒心,而入侍諸臣,非老臣若侍講者,則奏事之外,乃皆俯伏,而今則或兩手距地,頻頻仰視。國朝規式,若改則已,不然事近無嚴,亦且未安,而入侍承旨,亦無請推,其亦未安,今後則別加飭勵。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和順翁主出閤,當於今十二月爲之,令該曹擇日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九日巳時大吉,二十日午時平吉,二十六日午時平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十九日定行。 ○以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傳于金聖運曰,犯越査事未了,又有此擧,已極駭也,而身爲守令,身自犯之,尤極痛駭。令該府李晩白卽爲拿處。仍傳曰,分付該府,卽爲擧行,而勿出朝報。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禁衛營哨吳倬,《將鑑博議》初卷不通,北部主簿趙世豐,《論語》初卷不通,竝請推考。傳曰,允。 ○李德壽,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今方設廳釐正,本寺郞廳,例當逐日看檢,而工役頗繁,以數小郞官,有難速完,誠爲可慮。癸卯、乙巳年,俱有郞廳加出之例,前郡守李益炯,精通譜法,依舊例加出,付軍職冠帶常仕,而且書寫之役,亦甚浩多,決難以忠義二人,趁速書出。忠義一人加差,亦爲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明日晝講爲之。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尹鳳九在外,持平權一衡未肅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任珽、兪健bb基b等,處置箚曰,引嫌而退,職在執法,書進晩到,雖緣情理,有損臺體。請執義李著遞差。答曰,依啓。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痼疾纏身,劇歇無常,痰塞則爲鬼,痰降則爲人,出入死生,殆至五旬,而作一籧篨,望斷起動。此雖臣十數年,如期必發之病,而未有如今年之彌久彌篤,蓋以年邁氣衰,不能與病爲敵而然也。醫之見者,莫不危之,臣亦自分爲癃廢之物,而只以樞府恩除之久未祗肅,方惶霣罔措矣。迺於千萬夢想之外,忽叨西銓新命,臣於病裏,蹶然驚起,誠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本兵之長,爲任至重,苟非才智威望,壓倒一世者,莫宜居之,念臣庸愚譾劣,無所知識。凡於一切世務,瞠乎若瞽者之丹靑,時或不得不隨諸臣之後,參聞廟堂之末議,而尙不勝其歉愧。況此戎垣重務,豈是拘儒之所可曉解者乎?生平目未接一卷半卷兵書,臨陣强爲節制,則一軍之竊笑,固不可論,而其於詰戎之政,果何如也?且今京外武士,其麗不億,一窠之出,爭占者雲集,雖使有力量,有公眼者當之,誠無以審擇而副公議,如臣蹇劣,顧何能甄別賢愚,稱塞職任,以毋負我聖明委寄之盛意也哉?自有新命以來,有若千匀重擔,着在身上,憂悸震駭,罔知攸處。伏惟聖上父母,於臣父之於子,何嘗强其所不能,使之狼狽重陷於罪戾,而莫之恤乎?百爾思量,萬無一分堪當之勢,況臣病情,如上所陳,沈淹床席,與死爲隣,戶闥之外,尙不得隨意投足,束帶趨承,斷無其望,而喉司不諒,鎭日請牌,聖明又不以違傲加罪,惶澟悚蹙,無地自容,玆敢力疾號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人器之不稱,病重之實狀,亟命遞罷臣授職名,俾得以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司馬新命,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令本兵之長,其不久曠。 ○持平權一衡疏曰,伏以臣,至愚極陋,最居人下,而猥蒙聖恩,屢玷言地,非不欲殫竭心力,以贊我聖上樂聞之盛意,而第臣賦性狷隘,全昧涉世之方,處地孤畸,亦多僨身之憂,則不得不退守括囊之戒,自速刑墨之誅,慙負初心,撫躬自悼,間者待罪下邑。不但私分之粗安,實獲反哺之至願,到底天恩,糜粉難酬,而違離軒陛,倏已五年,瞻天望聖,愈益耿耿,不自意螻蟻賤臣,至煩聖念,向日筵敎,迥出尋常,惶感跼蹐,措躬無地。卽者柏府新命,又出夢想之外,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伏聞,頃日東堂試官,擬望之際,爲其時銓郞尹汲所枳云,雖未知其所枳塞,有何所據,而爲世齮齕,乃至於此,則莫如閉戶斂跡,以避其鋒。日昨騎省除命,適下於親臨帳殿,變通侍衛之時,不敢以區區情勢爲言,且急於一覲耿光,黽俛出肅,仍參兩日衛班,而勢難仍冒,卽爲呈遞,則況且臺憲之職,非比郞署,尤豈有一分冒出之理哉?昨於天牌之下,未免坐違,而聖度天大,猶靳例勘,臣尤惶蹙,不知所出。噫,前有咫尺之守,後有睢盱之人,聖恩罔極,而圖報無階,惟以違傲爲事,臣分掃盡,而莫知變動,臣之情勢,其亦窮且蹙矣。玆於再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終難承膺,略陳危悃,自外徑退,臣罪尤萬萬難續矣。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全所守,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若此等世,若此等事,若此是爲嫌,其將用若何人?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下直邊將,留待引見。輪對官同爲入侍,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柳綽,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善積僉使朱景晦,淸江僉使金俊輝,濟物萬戶金鎬,宗廟令李命稷,漢城判官李世聃,司評金相良,瓦署別提柳松心,東部主簿李垕培,以次入侍,承史先爲進伏。上命輪對官以次進。宗廟令李命稷進伏。上問職姓名。命稷以其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命稷達曰,初授職康陵參奉,遷司圃奉事,遷本署直長,出六爲司僕主簿,相換禁府都事,歷聞慶、丹陽、林川等三邑,見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命稷達曰,本署異於他,該司兩殿奉審之外,無所掌矣。上問所懷,則曰無有。上次問漢城判官李世聃職、姓名,仍問其履歷。世聃達曰,初授崇陵參奉,以懿陵監造官陞六,爲濟用主簿,移氷庫別提,司評,歷歙谷縣令,又除氷庫別提,移軍資主簿、禁府都事、監察,見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所懷,則曰職掌則版籍,而所懷則無之矣。上問掌隷院司評金相良職、姓名,又問履歷。相良曰,初授敬徽殿參奉,積仕於奉事、直長,以氷庫別提出六,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所懷。相良曰,職掌則京外奴婢,而所懷則本院堂上,頃已疏陳,更無所達矣。東部主簿李垕培職、姓名、履歷仰達後,上問職掌。垕培曰,閭家奪入道路、橋梁、里門警守,癘疫摘奸等事矣。上曰,民戶幾何?垕培曰,元戶五千六百四十一戶,人口二萬六千九百六十一口矣。上曰,男丁幾何。女丁幾何?垕培曰,男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女丁一萬三千八百二十矣。上曰,閭家奪入,漢城府文狀中,每以無爲言,果無耶?垕培曰,部官,三日一次摘奸,京兆郞官,間五日摘奸,而實無現捉矣。上曰,閭閻間近無出幕者乎?垕培曰,無之矣。上問所懷。垕培曰,東部所掌居民,三十八契,而皆是罷契,只有完契十四,而應役之戶數,不滿百。近來坊民輩,投入於各軍門、諸上司,只餘貧殘無依之類,責應坊役,生事之弊,比比有之,故臣已稟于右議政,方欲變通矣。且部官,比則守令也,京兆,比則方伯也。諸各司,若有擧行之事,則移文京兆,使京兆,申飭擧行,事理當然,而近來各司,直捉部隷,鞭扑狼藉,部隷之以此逃走者,前後相續,生疎之類,每每生事,當部誠無貌樣之道矣。上曰,頃於朝參時,已處分矣,各軍門諸上司,當爲坊役者,依前日朝參時下敎,自備局,申飭出役,可也?{{*|榻前下敎}}上又問瓦署別提柳松心職、姓名,又問履歷。松心曰,初爲吏文學官,積仕六十朔,陞西壁引儀,丁憂旣除之後,復爲製述官,八年隨行,乃於本月初三日,都政出六,爲本署別提矣。上問職掌。松心曰,本署年例燔瓦,一百八十六訥,土木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斤矣。上問遺在幾何?松心曰,遺在五百五十三訥八百餘丈內,流來無面,二百二十三訥八百餘丈矣。松心退伏之際,上親見其年老,特問今年幾何?松心曰,七十矣。上命下直邊將進伏居首者,先爲進伏。上問職、姓名。奏曰,善積僉使朱景晦也。上問履歷。景晦曰,曾經權管別將,戊申從張鵬翼出征,爲軍餉次知,仍爲摠戎廳敎鍊官,忝叨本職矣。問所懷。則曰下去後,當與主帥,相議啓問矣。上次問淸江僉使金俊輝職姓名,又問其履歷。俊輝奏曰,臣本以訓局編伍之卒,擢爲旗牌官,爲萬戶,復爲訓局知彀官,出爲西生僉使,五考五上,又以善治善賑,繡衣褒啓,又爲訓局知彀官,以久勤得除是職矣。上問所懷。俊輝曰,淸江爲鎭,聞甚不成貌樣云,當議于帥臣,以爲成樣之計矣。上次問濟物萬戶金鎬職姓名,又問履歷。鎬曰,癸卯年出身,以禁衛哨官久勤,待罪本職矣。上問所懷。鎬曰,邊鎭重地,不可遙度,臣到任後,當議于帥臣處之矣。承旨進伏,宣諭于三邊將。宣諭畢,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以次入侍。上命玉堂上番,讀《名臣奏議第一百五十四》編。珽進讀,自魯哀公問於孔子,止以嗣恭爲兵部尙書。上命下番讀之。健基進讀,自德宗興元元年,止武得守其位。上命假注書讀之。綽進讀,自武宗立召淮南節度使,止顔、冉豈有是哉。上命兼春秋讀之。兌和進讀,自宋眞宗咸平六年,止爲陛下惜之也。啓白進讀,自至和元年,止惟陛下裁擇幸甚。讀畢。珽起而伏曰,孔子對魯哀公之言,稱衛靈之好賢如此,而以《家語》,色在雁之語觀之,靈公之好賢,眞是葉公之好龍矣,當面不能知夫子之聖,何足以好賢言之乎?此其無好賢之誠,而爲好賢之名故也。此等處,後世人君,可爲鑑戒矣。上曰,以大體見之,靈公勝於哀公矣。然故孔子之對哀公者,如此矣。珽曰,田子房,笑文侯之鍾聲,不比其言,誠好矣。上曰,堯、舜之世,韶簫九成,鳳凰來儀,聖君之世,自然音律和矣,此云誠信,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人爲吉人,豈不誠好,而近來人不如古,無誠信好善之士,豈不慨然乎?珽曰,上敎如此,凡在群下,孰不欲爲吉人,而以下段觀之,此在導率之如何耳。主明臣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爭正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此之謂吉主,人君爲吉主,則人臣自當爲吉人,此兩段,政是上下交勉處也。上曰,以下段勉戒好矣,當各別留意矣。珽曰,褚遂良之於唐太宗,千載之下,可以想像其君臣之間矣。上曰,飛鳥投人,人自憐之之義,儒臣何以看得乎?予則謂遂良,爲太宗骨鯁之臣,有若飛鳥之依人。語曰,山鷄野鶩,家莫能馴,飛鳥本非近人之物,而自來投人,其意似以飛鳥,喩遂良也。珽曰,聖上看得超出千古矣。珽又曰,唐德宗,不覺盧杞之姦,豈非昏暗之甚者乎?上曰,卽今若臣下,比其君於桀、紂,則當爲大不敬矣。健基曰,德宗幾悟其姦,而終不悟,可慨也。上曰,德宗自初至終,見欺於杞而止,何謂幾悟乎?健基曰,宋時發明朋黨之說,多矣。有君子黨,有小人黨,不可不洞察而明辨也。至於今日之黨,殆同牛、李之黨,牛黨有可意者,不當者,李黨亦有可意者,不當者,時君若祛其諸黨中不當者而用之,則似爲得宜矣。上曰,自古有黨字,故後世有朋黨,甚可慨也。在今則但曰,君子,從君子,小人,從小人爲言,朋黨二字,則滅之可矣。李膺、陳蕃之徒,皆過於偏者也。牛、李之黨,各有君子小人,其時若合而用之,豈不好乎?珽曰,調濟朋黨之道,唯在君上,導率建極矣。上曰,建極爲言,吾實未曉也。近來時臼之人,皆謂之君上建極,何以則爲的當建極耶?健基曰,建極云者無他,乃大中至正之謂也。人君若大中至正,則群下莫不一於中,而止於正矣。上曰,下番之中正二字好矣。中正之中字、正字,極有味,當各別存心不忘,此後則以中正爲言,勿說朋黨,可也。珽曰,以田錫狀辭觀之,近來亦有類此者,敢達矣。譏察之弊,八路同然,監司則譏察於列邑,守令則譏察於村間,皆以譏察爲明,而其所遣譏察者,或受賂物,或售私憾,故實狀則監司,未能的知,爲弊轉益不貲,實非盛世之美事矣。上曰,頃者畿伯辭朝時,以明黜陟之意,分付則陳達語次,有僧人云云之說,予聞而異之,而未知何語矣。今聞儒臣之言,果是譏察事矣,近來道臣中,亦有此事,而承宣及下番儒臣,有所知聞否。尙賓曰,近來各道道臣之送人廉問於各邑鎭堡,實有弊端矣。古則道臣,以守令之身,言文牒、田軍、詞訟、糶糴等事,臧否黜陟矣。今則使官吏免役者,分遣譏察,黜陟殿最,一任此輩之口,此輩豈皆忠信不欺者乎?一從守令、邊將,接待之厚薄,以爲毁譽之資,至於僧徒,則稱以營門差遣,間或有徵索之擧云,誠爲近日痼弊矣。健基曰,上敎至此,臣安敢有所聞,而不爲直達乎?臣曾聞朴文秀爲慶尙監司時,多行譏察,譏察軍使喚者,其數頗多,趙顯命則雖不至如文秀之多行譏察,而亦時爲之,卽今平安監司朴師洙,亦多用譏察云矣。珽曰,不必以某某,擧名陳達,卽今諸道方伯,擧皆爲之矣。健基曰,旣有所聞知,則上敎詢問之下,何可有隱乎?近來爲方伯者,果皆有此事矣。蓋以其譏察之故,一路事情,果能周知,不爲無補於監司治績,但譏察爲名,終非盛世美事矣。上曰,方伯頻接守令,旣察其人物,又觀其文報,可知其治否,何必譏察爲哉?儒臣旣已陳達,以此出擧條,申飭,更勿譏察,可也。健基曰,朝家之禁其譏察,實爲美事,而但以文報人物,亦安能的斷其治績能否乎?或以親信軍官之忠實不欺者,一番廉察,亦似無妨。且以此出擧條頒布,其於聽聞,煞有如何?道臣輩,若聞此筵敎,自當止之,似不必出擧條頒布矣。尙賓曰,儒臣所達,得體矣。上曰,勿出擧條之言,誠有所見,可謂得體矣。近來筵說,雖有禁令,此則勿秘詳傳,而筵說若不善爲書出,則道臣輩,或錯聽訛傳,而有引嫌者,筵說詳悉善爲之,無使道臣,引嫌,可也。副應敎趙迪命待明朝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興海郡守金重萬,甘浦萬戶張汝錫,蛇梁萬戶曺聖和,所己萬戶元慶遂。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權一衡未肅拜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廳府言啓曰,副摠管朴璜,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受由、式暇、在外外,未肅拜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司憲府掌令尹志遠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應敎趙迪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下直守令及邊將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守令、邊將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更待下敎爲之,而留待則爲之。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姑待下敎更稟。 ○又啓曰,假注書柳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姑爲許遞,何如?傳曰,允。 ○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濟用監牒呈,則判官權定性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朴樞爲執義,李顯良爲持平,趙顯命爲知義禁,李瑜爲同義禁,洪鉉輔爲漢城左尹,海淸守桱爲司饔副提調,李喆輔爲修撰,尹彙貞爲濟州牧使,沈景鎭爲義盈庫直長,李秀春爲軍器判官。養賢庫奉事單康侃,奉常奉事單金道元,別兼春秋二單金漢喆、趙榮國。 ○吏批啓曰,新除授濟州牧使尹彙貞,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左承旨洪尙賓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金漢喆付副司直,李益炯付副司果,金弘澤付副司正。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卽爲牌招,使之速完翰薦,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則李晩白罪狀,狼藉難掩,誠極痛駭。已有拿處之命,而因傳旨之未下,姑未發捕,此不可以泛然罪囚,循例拿來,而晩白交龜屬耳。必方在道,分付道臣,知委於所經各邑,晩白行到,卽時捕捉着枷,以爲定差員,押領上送之地,道臣、帥臣勘處事,後日登對時,稟處。而北伯狀啓啓下,聞在曉頭,政院之出付備局,在於午時,如此緊重文書,稽緩出納,殊極可駭。當該承旨,先罷後推,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李晩白罪狀之狼藉,固已畢露於方伯狀聞之中,而其餘犯越諸罪人,多不就捕,犯越情節,亦未及明覈,而鳥銃被捉之招,四名渰死之事,俱係緊關,而脈絡事情,猶欠詳悉,爲先別定禁軍,罔夜下送,分付道臣,使之更加詳査,星火啓聞,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二日,學生鄭胤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茂山前府使李晩白,卽爲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新府使李廷彬,纔已下去,而李晩白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德源前府使金翰國,咸興前判官朴弼敎,吉州前牧使金應福,茂山前府使閔鎭斗等,依例拿處事,允下矣。朴弼bb敎b、金應福、閔鎭斗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翰國時在忠淸道忠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日馨,以還上反作事,拿囚矣,仍前罪目,還發配所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于京畿坡州牧馬山驛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趙榮國疏曰,伏以臣,今此別兼差出之命,蓋軫史職之久曠,要爲新薦之速完,則如臣無似,又復代斲,雖極可愧。格例所拘,不敢爲規免之計,而第伏念別兼之任,雖曰一時權付之職,自前與本館堂上,例有相避之法。副提學臣閔應洙,卽臣同姓三寸姑母夫也,左副承旨臣韓師得,卽臣妻同姓四寸兄也。副學承宣,例兼春秋,與臣所帶之職,自有應避之嫌,當在必遞之科,玆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以三朝舊物,際遭休明,一退丘壑,便訣堯、舜,甘心與木石同居,禽鳥共棲,夫豈樂爲哉?邦有道而穀,臣之所恥,器過盈則覆,臣之所戒,與其無所報效,得罪於聖明,無寧斂歸窮寂,不失乎本分,斷斷其愚,有如守株,一心自矢,九死靡悔,以致睽違軒陛。積有歲月,有時回瞻雲闕,寸丹徒激,或憑夢而昵侍,逮寤言而自悼,乃於千萬意望之外,賤息翼輝,濫蒙天恩,唱名春臺,道路聳聽,村閭動色,此於臣身,添一過福,天槪鬼忌,理所必至,臣一念憂懼,愬愬乎履虎尾也。但中心所自幸者,萬一臣之子,匪躬效力於國家,則臣之未報答於前者,容可蘄幸于後也。拆號日聖敎,人或有來傳于臣者,臣竊仰天鑑,俯燭乎下情,一倍惶感而已。繼而臣之子,自前席退歸,口誦天語諄諄懇懇,至有思見爾父之敎,臣承聽未竟,感涕隨零。臣負罪如山,而隆恩厚渥,曠絶千古,一身死生禍福,寧有所顧恤哉?義當卽日趨造,一瞻天顔而退,不幸身縈奇疾,偏枯不利之症,遇寒陡劇,僵臥㱡㱡,房闥內亦不能隨意起動,顧何能致身於京輦之下哉?欲起還仆,撫躬悲殞,蠢然若不知君臣之大義,恝然若不省恩數之可感,區區戀主之誠,曾犬馬之不若,悠悠天地,此何人哉?只有顯被罪罰,然後臣心可安,王法可伸。伏願殿下,亟削臣見帶敦府職秩,仍命攸司,議臣之罪,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頃者特諭卿子者,意非偶矣,則若是辭焉,豈不過也,而分義道理,其亦是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 ○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守令、邊將,留待引見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興海郡守金重萬,所己萬戶元慶遂,蛇梁萬戶曺聖和,甘浦萬戶張汝錫入侍。上謂重萬曰,前已入侍,七事則不問,而今番命以太守者,意非偶然,努力爲之,可也。重萬曰,字牧之任,臣不敢當,而前後聖恩罔極,今日下敎如此,惶感之極,不知所達。臣雖無才能,謹當盡心竭力爲之矣。上曰,頃赴西關而卽遞,又赴北關而卽還,吏治則便是初也。雖或不免於生疎,而勤則無不可爲之事矣。重萬曰,惟當至誠不怠矣。上曰,興海爲幾日程耶?重萬曰,距京九百三十餘里,當爲十日程矣。必寧宣諭,又宣別諭。重萬起伏,中使傳賜物,重萬跪受。慶遂進伏。上問職姓名,慶遂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慶遂曰,以守禦廳敎鍊官久勤,得拜本職矣。上問所懷,慶遂曰,未赴本鎭,姑無可達之事矣。聖和進伏。上問職姓名,聖和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聖和曰,以御營廳敎鍊官久勤,初除本職矣。上問所懷,聖和曰,無可陳之事矣。汝錫進伏。上問職姓名,汝錫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汝錫曰,以禁軍三十二年久勤,得拜本職矣。上問所懷,汝錫曰,別無可達之事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美錢僉使蔡仁海。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美海僉使gg美錢僉使g蔡仁海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權一衡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卽伏聞醫官所傳之言,聖候自數日來,有微感之氣,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當進之劑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再昨夜召對時,開牖觸冷,雖有感氣,不至大段矣。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同副承旨金聖運,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呈辭入啓,或未署經,或未肅拜,連日闕啓,事甚未安。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副應敎趙迪命,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修撰李喆輔,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備局坐起進,左承旨鄭羽良進。 ○李德壽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承旨,李裕身爲西原縣監,宋堯和爲靑山縣監,吳遂燁爲濟用判官,趙尙絅爲軍器提調。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外司進,右承旨韓師得進。兵批,承旨啓曰,判書未肅拜,旣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觀同副承旨金聖運所陳,當初誤下金吾,雖有不察,旣卽分付,非遲滯政院者,下推則過矣。左承旨洪尙賓,不過更書三字者,雖自首實,若頃日都承旨自首,則旣知本事,雖曰薄勘,亦不可糢糊,同副承旨金聖運遞差,左承旨洪尙賓,雖出其代,傳旨爻周,勿罷。 ○傳于鄭必寧曰,前左承旨洪尙賓推考傳旨,亦爲入之。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員匠人諸員等,甲寅條災減布,五同四十匹,及時上下事,移文賑廳,自春徂冬,往復支離,而到今回關內,各司災減之代,今姑防塞,纔有筵敎,所得許施云。本院匠布,係是御器燔造之需,事體自別,故在前凶歲,各司減布,雖或防塞,至於本院,必有酬應之例,此出於爲御器重事體之意也。且燔卒輩,元無農業行商之事,長立燔所,一年仰賴而資生者,只是保布,而其所應食之布,所得受食,則渠等之稱冤,爲如何哉?請令賑廳急速上下,俾完燔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羅左道災傷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順天前縣監南渭老,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南渭老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斃云。故干連各人等,自本曹,捉囚推覈,而所謂士夫,監察柳鼎茂,移義禁府,拿囚後,移文京兆,使之初覆檢驗,則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矣。又因柳鼎茂兄益茂呈狀,自本曹草記三檢,則二尙傷處,非但杖痕,亦多有被打之傷處,而被告人文聖徵則以爲柳奴成奉,因二尙之淫戲其女,而與之相鬨,末乃告訴二尙於其上典柳監察,捉去二尙,打臀二十五度,四日後致死,而渠則元無歐打二尙,告訴柳監察之事云。成奉則以爲,二尙醉臥聖徵家抹樓,故聖徵,發怒歐打,則二尙走出,移怒於渠,扶曳亂打,故渠與聖徵,同爲執捉二尙,訴其上典,打臀十五度云,而各自發明,終不吐實,故竝加嚴訊究問,則互相推諉,姑未歸一矣。以前後檢狀及彼此招辭觀之,受杖被打,俱有顯跡,其中要害緊重處,當爲元犯,則歐打受傷,揆以事勢,似有重於臀杖,而第聖徵成奉,雖皆以鼎茂末梢打臀之事,直招其最初打傷實狀,則皆推諉不服,其時鼎茂,旣聽訐訴之言,而打臀二尙云,則杖傷一款,雖不可自辨,而其訐訴人所犯之輕重,則必當詳知其誰某。以此辭緣,嚴問於柳鼎茂處,回移憑處之意,分付該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同副承旨金聖運疏,旣已處分還給。 ○同副承旨金聖運疏曰,伏以臣,病在阿賭,性又鈍滯,出納重任,非所堪宜,而徒緣感激恩命,冒沒承膺,入院未幾,露拙多般,惶愧悶蹙,若無自措矣。此際因右僚,罷推現告事,尤有所慙恧不安於心者,玆敢據實自首焉。再昨日午後,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入來,卽爲捧入,而其日四更後,復啓下狀本於本院,臣以該房,書塡判付,而初以啓下備邊司書出,則院吏告以傳旨內,有令該府拿處之敎,此狀啓,當下金吾云。臣以啓下公事,時刻爲急,不及相議於伴直右僚,只依院吏所告,改以啓下,義禁府書出,而昨日廳坐罷後,臣則以病出直矣。臣出來之後,院吏始覺其誤下,禁府推來狀啓,則左承旨洪尙賓,改書備邊司三字,卽付備局,其時則廳坐纔罷後也。洪尙賓慮其遲滯,催促出給,在院同僚諸郞,皆不得看過,則至午時,不卽呈納於大臣,似緣備局該吏之中間遲滯,實非右僚之有所做錯者也。右僚雖以忠厚相讓之意,擔當自首,而臣於此,尤不勝驚怪慙歎之至。夫當初誤書判付者,卽臣也。仍此而稽緩於下備局者,亦臣之由也。語其該房,卽在臣身,而至於右僚,則不過一時改書判付之,故先自現告,臣則以最初誤書之該房,倖免於應被之罰,臣心恧縮,爲如何哉?若使臣,初不誤書,直付備局,則固當帖然無事,而緣臣臨事錯了,右僚替受重勘,在臣廉隅,其何敢獨爲晏然乎?謹將其時事狀,仰瀆宸聽,乞與右僚,同被罪罰。且臣自四五日前,腦後生腫,數日以來,毒氣大肆,暈眩疼痛,實有頃刻難支者矣。顧臣情病俱苦,豈有冒出之勢,而卽因本院啓辭,天牌儼臨,分義所在,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鐫削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 ○甲寅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等,至閤外,口傳啓曰,卽今風勢甚不佳,勿爲出御,引入於便殿,何如?答曰,依爲之。入侍後,興慶起伏曰,啓辭批答,已知之,而向來連日勞動,故每用憂慮矣。今承欠安之敎,驚慮當如何?上曰,日候猝寒,而再昨召對時,盡開左右門,不覺之中,寒氣透入,而有此感候矣。興慶曰,無頭疼之候乎?上曰,無頭疼之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似厭,而寢睡無減矣。寅明曰,失音至此,感氣不輕,金銀花茶,其已進御乎?上曰,昨夕進服一甫兒,則身頗熏熏,仍爲入睡矣。興慶請令醫官入診。醫官等,以次入診退伏。聖徵曰,脈候左三府乍沈,重按則帶數右脈亦數,大抵有微縮之候矣。信曰,脈候左則沈而數,右則不沈而亦數矣。玉音異於平時,雖無頭疼,而或有眩氣乎?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起鵬曰,脈候左右,雖不太數,而大體皆沈,而無調淸之氣矣。德履曰,脈候左右三府,俱帶數而少闊氣矣。世選曰,脈候左三府,比右脈本弱,而卽今稍數,右邊關脈、寸脈似闊,感候必以膈痰而然矣。興慶曰,臣等退去,與諸醫議定當進之劑,何如?上曰,無頭疼、眩氣,而眉陵,似有不平之氣,其將以痰而治之耶?以寒氣而治之耶?不必用湯劑,以茶飮在此,議定,可也。興慶曰,自再昨不寧,已至三日,茶飮則似難責效,進御湯劑爲宜矣。聖徵曰,茶飮太輕,發散似重,只以解表之藥,進御爲宜,故與諸醫相議,則皆以爲人蔘羌活散,加紫蘇葉一錢用之,爲宜云矣。上曰,人蔘羌活散,不峻耶?聖徵曰,此乃傷寒初程之藥,本非峻劑也。信曰,聖敎雖不爲大段,而眉陵不平之氣,有日後眩氣之慮,不可不急用解表之劑,人蔘羌活散,似爲當劑矣。起鵬、德履、世選皆曰,雖有感氣,常有痰候,此藥非太散之劑,進御宜矣。上曰,此藥劑入,可也。寅明曰,經筵有更待下敎之命,故因而慮之,而昨日入侍承旨以爲,不知有不平之候,故亦不以爲慮矣。上候未寧,至於三日,而今始知之,實爲惶恐矣。上曰,昨日則不如今日,承旨宜不知矣。今番已以晝講下敎,故不得已言于醫官,若不然而爲溫繹時,則其間自然和解,不必使卿輩,知之矣。寅明曰,待罪藥院之臣,聖候有欠安節,而每不得趁卽承聞,此甚悶鬱矣。興慶曰,北道犯越事,極爲驚駭矣。上曰,李晩白何如武弁耶?興慶曰,此是曾經宣傳官都摠府者也。窮民爲生計犯越則無怪,而渠以堂上武弁,身爲守土之臣,作此怪駭之擧,極爲寒心矣。寅明曰,貪虐不法之守令,或有知而置之者,而豈有躬自犯之,如晩白者耶?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也。上曰,旣給鳥銃,則其不放殺,有未可知,此甚可慮矣。狀啓有判付,而自政院勿出朝報耶?興慶曰,不出朝報矣。上曰,道臣、帥臣,則後日登對時稟處,而此罪當如何耶?興慶曰,向者宋眞明罷職及兵使拿來,處分過矣,而此亦終豈無罰耶?上曰,李晩白,無中路亡命之慮乎?興慶曰,旣犯死罪,亦不無慮,故草記已令所在處狎送而允下,故卽爲知委矣。上曰,此當爲咨文耶?興慶曰,頃日先事之慮,反有弊,當觀末梢而處之矣。寅明曰,姑不分明,故監司則自營門査處,北評事則往于茂山査處事,已發關,分付矣。興慶曰,平問之下,其所納款,猶不可信,而若使晩白,平日淸白,則寧有如許事耶?上曰,晩白之交代李廷彬,則何如人耶?寅明曰,李廷彬,曾經水使,而稍有淸名矣。上曰,予曾見其人,似不凌厲矣。寅明曰,臣則取其淸而用之矣。興慶曰,誠以淸白自持,則斯過半矣。寅明曰,別兼春秋趙榮國之疏,當稟處矣。上曰,此事何如耶?寅明曰,自前別兼春秋,與承旨及知事同知,或有親嫌,則承旨與知事同知,必爲許遞,蓋別兼春秋,則變通無路之故也。此當稟於筵中,故敢達。上曰,然則承旨當遞耶?興慶曰,承旨則只減下春秋館而已,而至於副提學則無,只減春秋館之規,當遞其職,此非吏曹所敢請者也。趙榮國,若遞則金漢喆,亦必不當矣。上曰,爲別兼春秋,而遞副學,事體不當矣,自副學而有移拜他職之規耶?興慶曰,閔應洙秩是嘉善,或移都憲,或移大諫,無所不可矣。上曰,翰薦雖重,不可遞副學,趙榮國疏回啓,姑爲停寢,可也。德壽曰,凡有疾病,不可不醫藥,而調攝爲上,藥餌爲次。臣雖未知醫理,而爐中之火,得風則起,觸冷感冒,心火易升,聖念雖或有芥滯者,而切戒於心火爲宜。臣久在政院,政令之間,或不無由於心火之事,殿下常以一心,置之虛空之中,則有得於調攝之道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留意。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姑停止矣。寅明曰,藥材俱是經霖者,而卽今所劑,則乃舊材也。五六日後新採,當入來,更以新材,製進,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泗川縣監呂必善,龍媒僉使金達魯,群山僉使白萬柱,乫坡bb知b僉使尹致道,廣梁僉使文壽元,花梁僉使朴泰慶,兔城僉使金鼎弼。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艹乫}}坡知僉使尹致道,廣梁僉使文壽元,兔城僉使金鼎弼等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鄭羽良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再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和解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與昨一樣。湯劑進御,而自昨日入診後,有咳嗽之候,昨入湯劑,仍爲進御乎?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伏承批旨,則以微感之候,與昨一樣,而且有咳嗽之候,昨入湯劑,仍爲進御乎爲敎,湯劑仍進當否,卽當與諸御醫,商議以啓,而夜來症候,必須更爲診察後,可以議定,臣等,卽與諸御醫,入診,何如?惶恐敢啓。答曰,依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府事李台佐藥房入診時,欲同爲入侍事,來詣云矣,敢啓。傳曰,入侍。 ○以都摠管李森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頃者南德夏之無狀,業已洞知,旣嚴處分,批旨開釋,亦且無餘,則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若是尋單乎?再度加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其令行公。 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Branch2○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鎭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李喆輔,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刑曹啓目,義禁府啓辭內,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旣已勘處,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事,允下矣。取考受敎,則中外大小科場借述者,幼學以下,限己身降定水軍,永停文武科云,今此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科場用奸罪人,水軍充定,乃是古例,而以其律輕易犯之,故癸卯年,以邊遠充軍,改定式。今此石來星,罪係借述,則事當依定式施行,況其代述人朴來章,旣爲邊遠充軍,則代述借述,不宜異律,一體邊遠充軍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向遭臺評,而罪名未勘,坐犯違傲,而罰止例罷,蹤地之危蹙轉深,私心之懍惕冞切矣。不自意聖慈,曲加恩敍,遽下,今授以銀臺之職,復置於僨敗之地,臣誠驚惶慙恧,實無措躬之所矣。噫,人言之來,臣不欲喋喋辨說,以傷事面,第其聲罪之語,俱極截峻,論劾之體,有欠白直,則臣於此,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矣。凡堂后擧條之書入,一依筵話,而承宣不敢有所刪改,蓋其所重,在焉故也。向者擧條中三字,當日筵席,大臣言焉,史官記之,及其史官之書納擧條也,諸承旨列坐輪看,依例捧入,其間事實,不過如是,而今乃以官爵塡書,勒歸罪於喉院,至斥以不少留難,肆然捧入,此果成說乎?臣竊異之。仍竊念臣,以積廢之蹤,濫叨近密之職,其齟齬之態,臲卼之狀,已足可羞,而加以痰結右臂,運用甚艱。雖尋常書役,手指閼澁,全不成字,此則聖上之所俯燭。眼病積痼,視物不白,欲雨之夕,秉燭之夜,不能看細書,此則親知之所共憐。夙夜出納之役,所恃者目與手,而今皆病矣,雖欲奔走效力,何可得也?只以如臣至庸極陋,最荷前後殊眷,愚衷感激,他不暇顧,冒沒膺命,黽勉就列,而早晩顚沛,固所自料。果然憲啓諫疏,相繼峻發,罪名狼藉,詆斥轉深,追思至今,餘悸猶存,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矣。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勢,則當此玉候靜攝之中,何敢以瀆擾爲事,而情勢所迫,承膺無路,不得不隨牌詣闕,猥暴血懇,臣罪至此萬萬矣。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忱,亟遞臣新除職名,以謝臺言,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四日,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承批旨,感冒之候一樣,又有咳嗽爲敎。伏未審卽今諸症候加減更何如?上曰,感氣鼻塞之症,似愈而咳嗽之故,喉間疼痛,而今姑不至大段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口味稍淡,水剌自然有異常時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寢睡別無所減,而體膚未暢之氣,終未已矣。興慶曰,眉稜往來之氣,何如?上曰,每於食後,不無其氣矣。興慶曰,惡寒之氣無之乎?上曰,昨日入診時微有矣,今則不至大段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羌活散欲仍進耶?諸醫之議,果何如?興慶曰,自外相議,則諸醫所見,不無異同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昨日左三部沈,而微數矣。今則沈則似愈,數則無異,右三部帶數之候,與昨一樣矣。上曰,昨日則煩渴頗甚,今似少歇矣。興慶曰,引飮則無之乎?上曰,無之矣。信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比昨沈似愈,右三部數候有加,而且以診脈時見之,手腕頗烘熱,伏未知自昨而然乎?上曰,喉乾而欲飮,掌熱若塗糊,大抵未解表,故似然矣。起鵬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順則與昨一樣,而右三部帶數之候,稍似加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比昨稍加,且帶滑矣。世選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與昨一樣,右邊寸關兩脈,終滑大,似有膈痰而然矣。興慶曰,已診察矣,於此議藥,何如?上曰,唯。咳嗽如此,夜則似必加矣。聖徵曰,輪感則咳嗽例症,而昨見脈候,暫有微縮之候,俄又承玉體未暢,大抵喉舌之症,似未分明解表故然矣。上曰,自有感氣之候,且有齒痛,左邊耳下有刺痛之氣,似是其氣,轉入喉中作痛也。聖徵曰,俄聞下敎,猶未分明解表,肥部暫熱,玉體無潤濕之氣,今不可大段發表,以昨日劑入之藥,加乾葛,以爲解表之地則好矣,蔘蘇飮進御亦好,而似大燥矣。上曰,咳嗽始作之時,如老人喘症,苦則苦矣。聖徵曰,曾前咳嗽時,亦先治表氣,卽今如此,姑以前劑加入進御,好矣。信曰,俄承聖敎,且診候,風寒所傷,終未盡發散而然,昨日所進之藥,能治咳嗽,一二貼先爲加入進御,似宜矣。起鵬曰,卽今脈體差浮,咳嗽亦是感氣所售,羌活散,且治咳嗽之症,一二貼加入進御爲宜矣。德履曰,感冒之症,羌活散,終是爲勝,乾葛加入進御,姑觀咳嗽症候,更爲議定則好矣。世選曰,以脈候觀之,右邊寸關脈滑大,痰爲勝,小臣意思,蔘蘇飮進御似勝矣。上曰,金世選外,皆欲以前劑加入,從衆議爲之,可也。興慶曰,聖上過目勤勞,太費心力,以致玉體欠安,誠甚悶矣。上曰,頃日召對,深夜開牖,不無觸寒受感,而且有文書酬應,夜深後就寢,蓋由强意爲之而致此也。興慶曰,受傷之道,多由於强作,此後深思斟酌之道,則好矣。上曰,犯越事,極可悶,舊時邊民犯之,今則爲守宰者,身親犯之也。使其道臣、帥臣,句管査治於事體,如何?興慶曰,自外亦以此事,有所相議矣。上曰,吏判云,茂山府使李廷彬,取其淸簡,而擇差矣,今則不可專以淸簡而任之也。廷彬年老孱拙,如有不虞之擧,其能應變乎?興慶曰,臣則未知其人矣。寅明曰,臣見爲人安詳,曾一任事,亦見其淸簡,豈可以其人,不能辦得,預有所斷定乎?上曰,李判府事來待云,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光躋承命趨出,旋卽偕入。判府事李台佐進伏曰,日寒如此,聖體若何?上曰,方有感氣未寧矣。台佐曰,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別無所損矣。台佐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台佐曰,小臣老病,頓絶人事,久廢問候之節,生不如死,曾於無病時,則間或一覲耿光矣,近久廢闕,犬馬之誠,居常抑鬱。今日伏聞聖候未寧,藥院問安之報,敢此唐突入來矣。上曰,予欲見卿久矣。慮其起動之難未果矣,今見卿顔貌益衰矣。台佐曰,螻蟻之喘,僅僅支撑,今雖入侍,氣息喘短,似未能盡其所欲言矣。仍達曰,玉色願欲瞻望。上曰,依爲之。台佐曰,小臣眼昏,不能詳察矣。上曰,卿坐。予亦欲見卿面矣。台佐起坐。瞻望訖。上曰,見卿之面,猶勝於俯伏時矣。台佐曰,經筵視事之間,治心工夫,若不間斷,則休泰之運,自然導迎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台佐曰,昨年玉候未寧,久廢經筵,今年則講筵頻開,小臣之心,不勝欣悅。以世宗朝言之,常參之後,亦不廢日三之講,而今則有異於前,悠悠萬事,亶在於保護聖躬矣。上曰,近日神氣差勝,故日開數次之講矣。頃日卿之子李宗城爲副學,《詩傳》二卷尙餘故畢講,出番時使之言及矣。卿其聞之否。台佐若不聞然。上曰,卽今猶尙重聽也。興慶曰,然矣。台佐曰,今年年事稍登,百姓安保,此亦聖澤攸曁也。六七月之間,旱旣太甚,東風連吹,人言將不免凶矣,幸賴聖上格天之誠,終致沛然之澤,天人相感之道雖杳然,以此論之,亦見其昭昭之應矣。殷湯桑林之禱,大雨千里,蓋由於至誠感應之致。伏願殿下,必以與天合德爲期,對越之誠,一如成湯之爲,則我國太平之治,庶可做矣。上曰,以予誠淺,安敢比擬於成湯?良由輔相之臣,竭誠攝行之致,天人相感之言,勉戒切實,可不各別體念焉。今番依卿己酉獻策,有貿米事矣,卿聞之乎?台佐曰,聞之矣。目今三南,市直登踊云,若趁此貿置十萬石穀,則誠好矣,而但國家財力,難辦是慮矣。興慶曰,趙顯命在湖南時,以凶年狀聞矣,上來後則以稍豐爲言,而沿海雖云稍勝,災邑亦多云,其實則不可專以豐年論之矣。台佐曰,近聞聖上,飭勵筵中,若將有爲,其欲架漏牽補乎?抑將有意中興乎?聖算所立,臣欲知之。上曰,其意曾諭於李宗城矣。於今架漏牽補而已。此外更何爲乎?台佐曰,祖宗朝以愛民恤人爲務,殿下挽回古道,爲子孫永久之道,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明王之治,千載一時,聖上誠有意於此,辦得中興基業,則是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切實,誠深感歎。予之本心,前後屢示,而今日勉戒如此,其可忘之,俄以牽補架漏爲言者,心有所愧矣。台佐曰,牽補架漏亦難,而必須克祛己私,體天行道則可矣。興慶曰,李廷彬事,聖敎雖如此,今不可斷定,其可堪與否,道臣、帥臣,亦豈可無罪,而姑觀來頭狀啓之來,徐爲議處,無妨矣。上曰,依爲之。台佐曰,臣曾見六鎭,故略知邊民之情,六鎭守令,若差送名武,則豈有今番犯越之事乎?上曰,六鎭,卿何以見之?台佐曰,臣爲北評事時,見之矣。上曰,所達雖然,果以名武擇送,則其無身親犯之之事耶?台佐曰,近來白頭山,採蔘有禁,故多有犯越之患矣,莫如修明舊典,擇送惜身名武弁,則差勝矣。上曰,卿今日入來,故得見於積久之餘,殊幸。台佐曰,一瞻耿光,誠甚多幸,而此後則筋力漸微,似難再登筵矣。上曰,當寒猶起動,差待開春日煖之時,一番入來,可也。台佐先爲退出,諸臣亦連次而退。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韓師得啓曰,上候平復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和解之效,咳嗽亦有差減之勢乎?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不無所減,咳嗽姑無加減,湯劑進御矣。明日入診宜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今日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府gg副摠管g具樹勳,以禦營中軍新番軍士點考,舊番軍士賞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臣趙尙絅未肅拜,參判臣李眞淳受由在外,參知臣黃晸,以翼陵忌辰祭獻官受香進去,今日坐起,他無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西原前縣監李秉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秉鼎時在京畿廣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春川等官居院奴次萬等,囕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夜五更,月犯左角星。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雪後風寒凜冽,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微感之氣,益臻和解,咳嗽之候,亦得差減乎?今日臣等,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減歇,咳嗽往來,而亦不大段矣。 ○傳于韓師得曰,咸原府院君,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慶尙道十一月朔進上,今日來到,而中宮殿所封,生文魚盡爲腐傷,決難捧入,還爲退送,使之改封。莫重進上,如是不謹,監司及當該封進官,從重推考,陪持人,自本院推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捧入。 ○傳于宋秀衡曰,咨文,何承旨次知,而今方在院耶?承文提調,亦入來耶? ○宋秀衡啓曰,咨文,乃禮房承旨次知,而該房承旨韓師得,纔已申退,承文提調黑草査對文書,入啓後,卽爲出去云矣,敢啓。傳曰,有下問事,代房承旨一人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侹爲慶尙都事。 ○李德壽啓曰,啓下京畿、京中上言,合四百四十八丈內,二百五十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一百七十九丈,違格十六丈,疊呈二丈等,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不踏啓字一丈,自本院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雖曰違格,十五丈其皆爲親,亦下該曹。 ○宋秀衡啓曰,翼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敦義門部將金泰輝,無緣闕點,令有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咸原府院君魚有龜,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德履。興慶進伏曰,批旨有感冒之候減歇,咳嗽時時往來爲敎,伏未知卽今症候,果何如?上曰,日氣猝寒,猶有餘氣,而大抵受感則着gg差g實,卽今淸涕鼻塞之症,亦未已矣。興慶曰,咳嗽比昨,益有所勝乎?上曰,當初無加無減,今日則差勝矣。興慶曰,汗候,何如?上曰,雖未取汗,而略有潤滑之氣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頗勝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別無所加矣。寅明曰,喉間疼痛之候,何如?上曰,以感氣而然,今則稍歇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診脈後,他劑進御與否,仍爲達之也。興慶曰,齒齗之候,何如?上曰,一番作痛,厥後不至大段,而再昨夜,乍有熱候,金銀花茶,和安神丸調服鎭定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數氣似勝矣。上曰,再昨少下,其後氣差虛矣。聖徵曰,右三部安靜,以脈候觀之,雖有些餘熱,此是傷寒例症,湯劑議定,雖有下敎,臣之所見,湯劑別無可爲之藥,前進之藥,更爲進御則好矣。許信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帶數,感氣取汗,雖未快,日數差久,自然向差,而第咳嗽更發,則是可悶慮矣。上曰,咳嗽今雖少歇,前頭若日寒,則予未知又如何也。信曰,以臣所見,湯劑不必更進,蔘蘇飮加入進御似宜。齒齗之症,白荷鹽,或靑鹽,時時塗付,似有效矣。必祐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重,而右三部,比左三部暫數,以脈候見之,未盡解表而然,溫散邊爲宜。許信所達蔘蘇飮似好,二三貼進御爲宜矣。守經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皆沈靜,元非大段,蔘蘇飮數貼,進御好矣。德履診察退伏曰,脈候右三部尙有帶滑之氣,不可不益加和解,蔘蘇飮加入進御爲宜矣。上曰,今番鼻角則着gg差g實,雖方感氣少歇,日寒如此,若又再感則是可慮也。蔘蘇飮,諸醫多欲用之,問於首醫定之,可也。聖徵曰,蔘蘇飮若干進御,亦似無妨,而小臣之意,則金銀花茶,和龍腦進御爲好,柴芩加入似過矣。興慶曰,許信以下,皆欲進蔘蘇飮,獨聖徵不欲進,所見有異於他,未知何以爲定乎?上曰,蔘蘇飮,諸醫皆以爲然,若干進御,有何關係,加入劑進,可也。興慶曰,然則蔘蘇飮,加桑白皮蜜水炒一錢,杏仁去皮尖夫炒七分,三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議藥訖。有龜進伏曰,聖候未寧,藥院連日問安,臣切憂慮,雖一時挾感,亦由於常時調攝失宜,而咳嗽之候,似是膈痰熾盛而發矣。上曰,今夏不進生冷,膈痰不至大段,而感氣如此之時,則咳嗽從而發矣。有龜曰,頃日春臺入侍,臣以調攝之方,仰達矣。前頭日候漸寒,今雖少差,恒存少愈之戒,益思善攝之道。上曰,依爲之。寅明曰,水剌時嘗早,或以粥飮進御乎?上曰,醬羹少進矣。有龜曰,方在靜攝,如是仰達,極甚惶恐,而每常入侍未易,達之可乎?上曰,達之。有龜曰,臣方待罪繕工監提擧,以職掌事,敢有所達。昆陽、全州、大興胎封,修改之役,因年凶久未擧行,今年始分送本監監役官三員,改封畢役而還矣。此在本監郞屬,因是職分內事,而朝家以其事體之重大,自前有論賞之例矣。提調臣宋寅明,方在銓曹,使之考例以稟,而大臣方入侍,亦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不待下詢,曾有前例,而未及分付矣。令政院禮曹堂上以下,竝依例書啓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亦兼帶繕工提擧,故今因言端敢達矣。南別宮、西宴廳、弘濟院,皆臣待罪地部時始役者,而西宴廳則畢役於未離曹之前,弘濟院則臣遞地部後畢役,而功役皆極浩大,累月始訖,曾前城門樓、樂工廳監造,皆有論賞。今番監役之勞,非比兩處,而此是創建累百年後,初爲改造,故無近例之可以援引者,無前例之事,不敢仰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知前例之如何,而聞其兩處工役,俱極浩大,累月而始訖云,似不無論賞之道矣。上曰,南別宮、西宴廳,專以接待彼人設之,事體自別,而況弘濟院,則工役之浩大,與他有異,兩處監役官,令該曹陞敍,可也。{{*|出擧條}}有龜曰,頃日春臺入侍時,臣與判府事沈壽賢,以扈衛廳軍士,許試於觀武才初試事,有所仰稟,而曾於丙午年,自本廳有回啓,許赴曲折,則自上有前日回啓。令政院入覽之敎,而其時聽傳敎,該房承宣旋卽遞出,尙未稟達,故臣以回啓謄草持入矣。上曰,上之。上覽曰,扈衛廳軍士賞試射,則別將爲之耶?有龜曰,凡軍官及軍士初次試射,則令別將擧行後,三廳大將,齊會爲會試矣。今此觀武才時初試事,則頃者旣許守禦、摠戎兩廳標下軍觀武才初試,而扈衛三廳,則前有回啓許試,而仍爲廢却,則不無呼冤之端矣。上曰,摠、守兩廳七色標下,卽在京之軍,與三營標下同,而且異於北漢守堞之軍,則惟弗參於觀武才,渠輩必抑鬱,故許赴觀武才,而扈衛廳軍官,皆是無馬之軍,只扈衛王城者,試射技則可矣。至於軍兵,乃是新創者,與各營七色有別,況軍寺軍兵,只許銃藝,此亦只當許射技,可也。興慶曰,臣意則創出新規,殊涉未妥。凡事之漸致張大,亦不可不念,而勿許,宜矣。上曰,以射藝單技,許赴觀武才初試,而通三廳額數,定以三百名,無過此數,可也。有龜曰,以此出擧條,分付兵曹,以爲日後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於敦寧府事,敢有所達。頃因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信川居沈萬周、遇周等,圖免軍役,稱以靑陵府院君第五子信謙妾子派後孫,連六代冒錄於《敦府譜牒》中,而其事發覺。渠等則自該營勘律定配,而其時譜牒修正時,句管郞廳,請令該府考出,警責有稟處之命,臣考見其年條,則乃壬子式年,而許多單子收捧時冒錄之,不得査出,事勢亦然,雖有不察之失,置之未知,何如。上曰,其時郞廳,誰也?有龜曰,參奉徐命五矣。上曰,旣自外方,狀請論責,令該府拿處可耶?有龜曰,徐命五方在喪中,雖或拿處,法有分揀之例,拿處似過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意則此不過一時不察之失,到今年久之後,恐不必追加論責矣。寅明曰,旣已現發之後,不可無論,而似不大段矣。上曰,不可無飭勵之道,其時郞廳,罷職,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以臺諫之不備守令,多未署經,夫馬留滯,其弊不貲矣。上曰,守令之未爲署經者及不拘署經,而直爲赴任者,其數凡幾何?注書出去問啓,可也。光躋承命趨出。寅明曰,方當檢田之時,都事下去,一日爲急,而新除慶尙都事鄭廣運,尙未署經,下去無期,不可無變通,鄭廣運改差,以毋拘署經之人,雖今日口傳差出,卽爲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上曰,光城府院君子孫,方在京乎?有龜曰,小臣未能詳知,而聞其子孫,散在鄕外,或有事故病憂,則有時往來云矣。上曰,本家今在何處,而國舅祠宇奉祀孫,奉而往來耶?有龜曰,灰洞舊第,斥賣之後,移買於社稷洞,而奉祀孫奉祠宇於其家云矣。上曰,故判書金鎭圭子,在京乎?興慶曰,金鎭圭之長子星澤,旣已身死,季子陽澤,方在京中,頗有文名,而爲今番監試初解矣。上曰,今當先妃忌辰,倍切悲感,雖在靜攝,不脫衣而經夜,若親自將事矣。頃日閔亨洙之特放,亦出於追感而然,今又感觸,懷不自定矣。光城子孫,近甚零替,誠可愍然矣。興慶曰,辛壬禍變以後,子孫殘敗,東西分離,不能安堵矣。今聖上孝恩出天,惕然興感,至有此下敎,實不勝感歎欽仰之至,其奉祀孫,未知年歲幾許,住在何處,而除一官,以奉其香火,恐合事宜矣。上曰,奉祀孫年可堪仕,則令該曹,特除一命之官,而若在鄕,則分付本道,爲先各別存問,食物優給,國舅祠宇所奉處,亦自政院,探問以啓,可也。興慶曰,然則出擧條,奉行爲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光躋還入達曰,臣出問,則守令未署經者爲十四,不拘經署經而當赴者,爲十七云矣。上曰,其數果多矣。興慶曰,都政未卽行,各邑夫馬,先期上來者,有難許久等待,或有還去云矣。上曰,未赴任守令,自該曹,催促發送,而未署經守令,過國忌後,自政院牌招,兩司趁卽署經,玉堂違牌坐罷之人,亦竝敍用,可也。{{*|抄出榻敎}}上曰,陳奏使先來,何至今不來耶?興慶曰,當初所料,則使行當於八月晦間,入達北京矣。傳聞使行,八月十五日間,過瀋陽云。雖非的報,以程途計之,則九月旬間,僅可抵北京矣。竣事回還之期,自致遲延,故先來想未及出來,而今則節使兼送之計,將爲緯繣矣。上曰,節使兼行,今無可論,而先來雖未過限,有違於當初所料,自備局,分付灣府,使之探問於鳳城,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宋秀衡,引見入侍,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上曰,此非大段事,而啓下然後,可及査准,故引見言之矣。今此犯越淸人湯哥事,回啓中,下款冒越殺掠之弊云者,不必每每提起,而且涉煩瑣矣。我國之人於凡事,必一番二番每爲引嫌,而我於彼人,旣謂之事大,則不宜如是煩瑣,以此措語,未知得宜矣。蓋此事,旣緣我國人裴進萬之不給其米,則今此下段,宜以因我國邊禁之不嚴,致此湯哥之事,措辭爲之,而至於以我國人犯越之事,惶悚云者,則置而勿說,可也。令備局郞廳,言于大臣與承文提調,相議刪改宜矣。且非類二字,雖云目前用之,而面目有礙,問于承文提調,停當刪改,似宜矣。秀衡曰,臣在外,雖見此咨文,而猶未能詳知,必更得見啓文然後,可以仰知上敎矣。上曰,下之中官,以咨文傳于秀衡。上曰,湯哥供辭,卽稱裴進萬處,推問欠米次,越來云,而進萬則我國已爲正法,咨文辭意,當云我國邊禁不嚴,致有此事,極爲惶悚,而若以犯越言之,則卽今北道,亦有犯越之事,不可逐事每稱惶悚矣。秀衡曰,邊地下,改其措語乎?上曰,唯。秀衡曰,在小臣之意,亦不必復爲提起犯越之事矣。上曰,末端有之矣。非類二字,終爲礙眼,頃者於咨文中,亦欲拔去矣。彼人謂犯越人,爲偸山賊矣。此則不必引見承旨,而以上款事,召之矣。秀衡曰,持去咨文,出去,分付乎?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竹山府使韓啓朝,綾州牧使尹東卨,密陽府使洪晉猷,豐德府使崔道章,月串僉使李彦相,吾叉浦僉使趙世完,黔毛浦萬戶南泰完,長峯萬戶權允中。 ○韓師得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感之氣,益有所減,咳嗽往來之候,亦漸差歇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益有減歇,咳嗽雖些往來,其亦減歇,湯劑進御矣。只湯劑繼進日,問安入診宜矣。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以司諫李普昱,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光城府院君祠宇與奉祀孫,在京與否,自政院,探問以啓事,命下矣。問于本家,則以爲光城府院君祠宇在于社稷洞,奉祀玄孫金斗秋,年纔十一歲,而與寡母相依,守廟云矣,敢啓。傳曰,年猶未滿,除職雖不可議,令該曹,食物各別題給。 ○韓師得啓曰,鬪鬨內局別監,令本院査治事,擧條,啓下矣。卽爲査問,則果是別監張斗七所爲,而本院,則懸罰之外,無他科治之道,移送該曹,招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韓師得進。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副應敎趙迪命,只推命下之後,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敦寧府參奉趙鴻逵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原城縣監李雨臣,以善治善賑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准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李重協爲承旨,趙明澤爲副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沈星鎭爲修撰,任珽爲兼中學校授,李命華爲長興主簿,崔駿興爲濟用主簿,徐命臣爲注書,金箕錫爲持平,羅弘漸單付學諭,慶基殿參奉徐海朝,章陵參奉尹東奭相換。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洪尙賓、金聖運付副司直,李景說付副司果。 ○傳于宋秀衡曰,下直守令、邊將引見,仍傳曰,吏判同爲入侍。 ○李德壽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李重協,時在忠淸道丹陽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修撰沈星鎭,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禁推傳示捧入。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在任卒逝云。係是從二品防禦使,喪柩上來時,擔軍依例題給之意,分付所經各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午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突入之際,近仗軍士等追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決棍,同門守門將白世慶,亦難免當時不能檢飭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六日,童蒙李世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番監試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啓傳曰,允事,命下,而卽見兵曹啓辭,則以爲科場用奸罪人,水軍充定,乃是故例,而以律輕之故,癸卯年,以邊遠充軍改定式。今此石來星事,當依定式施行,況其代述人朴來章,旣爲邊遠充軍,則代述借述,不宜異律,一體邊遠充軍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取考《受敎輯錄》,則文武科用奸之律,有禮典、兵典之不同,文科用奸者,自昔至今,朝官生進則邊遠充軍,幼學以下則降定水軍,永停科擧,而兵典中武科則崇禎戊辰,以邊遠充軍事承傳,康熙甲子,改以充定水軍之律。雍正癸卯四月,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代射、代講之類,稍加其律,邊遠充軍,使不得赴擧事,定式施行。故其後武科用奸者,則皆用充軍之律,而文擧子,則朝官、生進、幼學區別,充軍水軍之律,只遵禮典中,受敎施行外,元無改定之事。今此代述罪人,朴來章之邊遠充軍,乃是禮典條,朝官應受之本律,而非用癸卯武科新定之律也。借述、代述之不宜異律,誠如兵曹啓辭,況外場借述,其情節之萬萬痛駭。非禮典所謂借述之比亞於己卯科賊,則水軍本律,果似輕歇,宜用邊遠充軍之重典,而係是法律改定,非臣曹所可擅斷,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以充軍之律施行。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一月當,八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一以彼中曆法爲準矣。今甲寅曆書相準,則節氣及合朔時刻,擧皆相左,至於一二時之差,其所變改之法,莫能的知,而以此推之,則昨年閏朔及七八月之大小,似致相違。故監領事提調,頃日陳達此由,差送曆官,覓來其隨改之法,而先來尙無消息,冬至將迫,進上頒賜,實難及期印出,事甚急迫矣。得聞彼中,則十月初一日,例有頒曆,灣府訓導等,因事往來柵門時,求得不難云。明年新曆一件,爲先覓得,汲汲上送事,令廟堂,分付灣府,何如?傳曰,允。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新除授執義朴樞,時在江原道原州地,持平李顯良,時在忠淸道靑山任所,司諫院行大司諫李夏源,時在忠淸道忠原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甲寅十月二十七日未時,上御克綏齋。下直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入侍。左承旨鄭羽良,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德府使崔道章,竹山府使韓啓朝,綾州牧使尹東卨,密陽府使洪晉猷,月串僉使李彦相,吾叉浦僉使趙世完,長峯萬戶權允中,黔浦萬戶南泰完,同爲入侍。寅明進伏曰,伏見問安之批,微感之候益勝,咳嗽亦爲減歇爲敎,伏未知果有顯顯之勝乎?上曰,午後招首醫,有下敎矣。以感氣言,則幾盡差愈,而咳嗽往來,猶不止矣。寅明曰,齒齗之候,何如?上曰,猶未盡祛矣。寅明曰,水剌,何如?上曰,雖不如常,久後自可勝矣。寅明曰,少愈之戒,不可不念。今日守令引接,恐有添傷之慮,此後別樣留念,善爲調攝,何如?上曰,今此留待,非但申飭守令而已。其中有欲見者,故爲之耳。寅明曰,湯劑進御乎?上曰,進御矣。上曰,守令、邊將,使之次第入來。道章進伏。上曰,實仕不問,所懷達之。道章曰,所懷別無仰達。上曰,曾經驪牧乎?道章曰,然矣。上曰,是曾經承旨者耶?羽良曰,然矣。上曰,其時李宗城,有所論列矣。曾經承旨,處地自別,雖在靜攝,引見有意,前所不足者,更爲加勉,可也。羽良讀宣諭訖。道章退出。上曰,他守令次第入來。啓朝進伏。上曰,履歷?啓朝達履歷。上曰,七事?啓朝誦七事。上曰,所懷?啓朝曰,所懷別無仰達。下去後,若有弊端,則與本道監司,相議仰報之外,無他道矣。羽良讀宣諭訖。啓朝退出。上曰,豐德、竹山今年災實,問于兩倅。啓朝還達曰,聞之稍實云矣。上曰,豐德,何如?道章曰,臣未赴任,災實與否,未能知矣。羽良曰,未赴任守令,不知本邑事狀,雖不爲怪,而自上下問年事災實之際,未能仰bb對b,事體未安。豐德府使崔道章,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羽良曰,已爲宣諭者,次次流出,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守令次次先入。東卨進伏。上曰,職、姓名?東卨曰,綾州牧使尹東卨。上曰,履歷?東卨曰,初仕爲宣陵參奉,陞六後屢經京外之官,今以戶曹正郞,除是任矣。上曰,七事?東卨誦七事?上曰,所懷?東卨曰,臣未到任,邑事不能仔細知之,何以煩達乎?下去後,與道臣相議爲之伏計。羽良讀宣諭。東卨退出。上謂寅明曰,彼守令,累經郡邑耶?寅明曰,有幹才云。故臣在他部時,自辟爲郞,曾於戊申,爲丹陽倅,善爲措置云矣。上曰,見職除於何時?寅明曰,今番大政,檢擧矣。綾州素稱閒邑,近多弊瘼,將爲廢棄,故別爲擇差耳。羽良曰,戊申之亂,東卨在丹陽,措置得宜,故忠州之軍,賴以得成云矣。上曰,綾州牧使尹東卨,使之更入。東卨復進伏。上曰,見近來爲守令之人,有銳於前,而怠於後者多矣。予於靜攝中招見有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而綾州必修擧然後,還渡漢水,此意知之而去,可也。東卨曰,聖敎至此,小臣敢不竭誠奉承乎?俄者下詢所懷也,未赴之官,恐有未詳,不敢煩達矣。第聞卽今本邑,有切急弊端,乃壬子年貿米錢,而此錢,本邑大同木作錢者也。壬子貿米時,一兩捧四斗,報于賑廳,則賑廳,使之還納本錢,而卽今市直,至於八斗,以其米還作錢,將至半縮,故前官,不得已出給民間,以八斗作米,已爲收捧上來云。而《惠廳重記》中,以錢載錄之故,不許以木代納,如欲還給民間捧錢,則其勢末由,此爲目前之急,而俄以猥煩,不敢達矣。上顧吏判曰,卿知之乎?寅明曰,向來大賑之後,賑廳米儲無多,僅有四千餘石矣。厥後年事之又不凶歉,不可必,而其在備豫之道,不可以穀貴,而不爲之辦置,故多般貿米,上納大同中,使之作米,未及上來之前,臣遞賑廳,而大同本是木,而爲其貿米,以木一疋,計錢二兩,而磨鍊矣。上曰,自今軍布,亦以純木捧之,則本州大同,亦不可以錢捧上,況其弊端如此,則亦不可不念,令該廳,以本邑木,許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東卨退出。晉猷進伏。上曰,吏治無復飭勵,靜攝中留對諸倅者,爲欲見爾之面,爾今入侍,如見爾父,心甚感愴。七事不問,所懷達之。晉猷曰,臣未赴任,弊端有無,未能詳知,而蓋聞本邑民戶,一萬餘戶,經辛、壬兩年慘凶,戶口之減縮,爲四千餘數,人口死亡,至於七千云。一二年內,戶口將無增加之道云,此最可悶矣。上曰,密陽戶數,爲一萬餘戶,則其大可知,與安東,何如?寅明曰,密陽素是樂土,前此若干之凶,不入云矣。至於辛、壬,本是偏受其災,死亡最多,亦甚怪異矣。上曰,今年何如云耶?晉猷曰,今年年事,稍登云矣。上曰,旣餓之殍,不可復生,汝於吏治,不生疎,見存之民,各別惕念救活,可也。晉猷曰,臣受恩罔極,雖赴湯火,亦卽不辭,而才不堪字牧,以是惶恐矣。上曰,引見有意,少擧頭,可也。晉猷擧頭還伏。上曰,兄弟有幾人?晉猷曰,小臣有兄弟矣,兄死只有臣矣。上曰,年歲幾何?晉猷曰,四十四矣。晉猷退出。彦相進伏。上曰,職。姓名?彦相曰,月串僉使李彦相矣。上曰,履歷?彦相曰,中戊戌庭試,丁未以久勤,除知世浦萬戶,今此觀武才時,以騎芻四中,授折衝,又以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彦相曰,臣未赴任,本鎭事未知,何如,而下去後,如有呼冤之事,則與鎭撫使,這這面議爲之伏計矣。上曰,京人乎,鄕人乎?彦相曰,小臣本以璿源後裔,世居於京矣。上曰,年歲幾何?彦相曰,三十五矣。羽良讀宣諭訖。彦相退出,世完進伏。上曰,職、姓名?世完曰,吾叉浦僉使趙世完矣。上曰,履歷?世完曰,壬寅及第,辛亥加資,壬子除忠翊將,今此觀武才時,以摠戎廳敎鍊官,爲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世完曰,所懷別無仰達,下去後如有可達之事,與道臣、帥臣,相議爲之伏計。羽良讀宣諭訖。世完退出。允中進伏。上曰,職、姓名?允中曰,長峰萬戶權允中矣。上曰,履歷?允中曰,戊申別試出身,壬子爲御營哨官,今此觀武才,以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允中曰,臣於年前,爲漢城右尹李瑜幕下,隨往見之,牧場多至四十餘處,故土卒無耕食之處,是弊目見而來矣。羽良讀宣諭訖。允中退出。泰完進伏。上曰,職、姓名?泰完曰,黔浦萬戶南泰完矣。上曰,履歷?泰完曰,臣以閑良,己酉差禁衛敎鍊官,以首久勤,今都政,移除本職矣。上曰,所懷?泰完曰,小臣新差未赴,所懷別無可達矣。上曰,邊將備久勤差送,其意不輕,況汝所管松政,下去後各別着力爲之,俾無不謹之弊,可也。羽良讀宣諭訖。泰完退出。羽良曰,守令、邊將,旣皆宣諭,先爲出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光躋趨出傳下敎。守令、邊將,竝皆退出後,上曰,今番邊將,兵曹以久勤差出,故似愈於他矣。寅明曰,臣每見以蔭官,爲守令者,奏對之際,率多生疎齟齬之態,武弁則應對敏捷,善於節旋,蓋武弁則平日出入於宰相之家,熟習辭令而然矣。上曰,何其然,兵判家出入之疲弊閑良,豈能箇箇皆然乎?唯在其人之能否而已。頃者李宗城達曰,胡安定以爲,在於其人,雖未詳其事,而曾見不似者,或善於爲治,亦未可知也。崔道章卿亦於閤外飭勵乎?道章曾任斯邑時,御史亦言其吏治不足,大抵爲人過柔者,多不足於治民矣。寅明曰,道章之治邑,頗欠要約云,故臣亦以此戒飭矣。上曰,韓啓朝何爲而除?寅明曰,見其爲人,頗勤實,且付爲禁軍將,遷轉後,兵批可以爲政,故果擬望而得除矣。崔道章則曾經承旨,其他履歷,無不足矣。羽良曰,道章,臣未知其爲人,太柔者能善治,鮮矣。上曰,徒善終爲難矣。前見李玕爲人似太緩,爲治則善云。亦不可以一槪論也。寅明曰,如彼者前程尙遠,渠能操心惕慮故然矣。銓曹用人之道,猶匠之用木,取其所長,棄其所短而已。何可人人責備乎?上曰,用人當各隨其器,大用大小用小,可矣。若責備於一人,則世之爲守令者,其鮮矣夫。寅明曰,聖敎至當矣。上曰,嶺伯狀啓,卿見之乎?寅明曰,見之矣。金在魯之言,事理則是,當初請仍,固可也。而臺諫旣已論罷,則其在重臺體之道,該曹有難許其仍任,在魯之又此狀請,未免過矣。旣差新官,今將下直而去,雖欲還仍,事多掣肘,至於守令則不爲仍任,都事之獨爲仍任,罪同罰異,亦未免斑駁矣。羽良曰,爲士所逐,至罷試場,罷職之罰,烏得免乎?上曰,都事爲誰?寅明曰,呂光憲矣。上曰,其亦年老矣。昨見都事入望,若無優劣,其中權賅,予不識其何狀,而趙侹亦未必愈於呂光憲也。寅明曰,臣在禁堂時見之,爲人牢實則有之矣。羽良曰,三望中崔{{!|𪹯|⿰火集}},稍勝矣。上曰,崔{{!|𪹯|⿰火集}}爲南原時,有人言,而人物則差可矣。丙午年趙侹爲騎郞受棍,其後或謂自是失魂作癡人云,而向者入臺後更見之,非癡而欠精詳矣。寅明曰,趙侹爲人似緩,而都事則可堪矣。上曰,是江華之人耶?寅明曰,通津人矣。上曰,其所狀請,不無意見,而守令旣罷,則都事仍任,終涉苟簡,此狀啓置之,可也。{{*|抄出擧條}}上曰,咨文事,卿聞之乎?寅明曰,俄者大提學尹淳,製送故見之矣。以裵晉萬,潛商生事爲言,而此乃彼人假托之辭,非晉萬實有欠債也。若以邊民,往往潛商,故彼以晉萬,藉口生事云云,則似得之矣。上曰,根本蓋由於邊禁不嚴之致,此等語,則初不如擇去之爲愈也。下端非類云者改之耶?寅明曰,此則本非我國新創之語矣。上曰,彼人目之以非類,其事終爲殊常矣。寅明曰,下敎如此,改之亦無妨矣。仍達曰,昨日玉堂違牌坐罷人員,雖有敍用之命,而吳瑗、金若魯則以特罷之,故不得循例請敍矣。兩人於玉堂,無故行公,進講亦着實,日昨引嫌,不無所據,非可深罪,當此館直苟簡之時,宜皆收敍矣。上曰,事體所在,不得不飭勵,而雖是該曹郞官,其所爲嫌,不無所執,其時省記懸頉,亦非渠故犯,而以吏曹之事,不可有拘於玉堂之敍,吳瑗、金若魯,特爲敍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惶恐敢達。前承旨李匡輔,方在削罷,而詳聞其事實,則初非匡輔謄給鞫案也。槪匡輔與朴師順,有連姻之事,故語次間,適以鞫案事,言及師順之子,則彼果因所聞,而謄進於上言,以匡輔謄給鞫案云者,誠非矣。或慮聖上未燭其事情,故有此仰達矣。上曰,李匡輔,向時多爲不緊之事矣。近年以來,人物稍勝於前,頗完實矣。趙明澤之論罰太過,職帖還給,可也。寅明曰,臣只明其本事而已,初非請宥赦矣。{{*|抄出榻敎}}上曰,申致雲、權一衡見枳者何事,近來事殊可怪也。寅明曰,申致雲,昔年疏斥先正臣宋時烈者,誠妄矣。世或以此爲罪,而致雲設有所失,循例承宣之望,何必塞之乎?頃年臣之在銓曹,趙尙絅、李瑜俱爲僚堂,而承旨望,則連爲擧擬矣。壬子以後,臣不知銓曹事,不知見拔於誰手,而臣復入銓,前擬之人,何可因他人之拔,而不爲檢擬乎?權一衡,臣曾在銓曹時,彼在外任,故不入望,而別無可嫌之端矣。日前臣於試官望,呼一衡名,而尹汲執筆不書,一衡疏中所嫌,似以此矣。上曰,權一衡,誰之族耶?寅明曰,乃權益淳之三寸姪也。上曰,權一衡之枳塞試官望,殊可怪也。寅明曰,其時尹汲之塞也,臣豈不知爭執,而年少氣勃之人,亦不可呶呶相較,故不爲之力爭,而至於試官望,枳塞則極是怪底事矣。上曰,尹汲立身以後,未詳其何如人矣。頃在館職時,略知其爲人,而以今番事觀之,可怪矣。寅明曰,人品則良善,而爲浮議所動,故如此矣。上曰,良善者,豈有勃勃底氣乎?寅明曰,良善之人,本無主見,故爲浮議所動則難矣。上曰,然矣。權益淳、呂善長所坐,何事耶?寅明曰,似以曾前玉堂時,李明誼受出箚子於逆鏡,而兩人聯名於其箚之,故乙巳後被罪時議,至今塞之。然呂善長,則爲人恬淡簡重,其時參箚,亦在外不知之致,決非終棄之人,而就其事論之,則停枳之議,亦不無辭,難於較爭,姑未及檢擬矣。上曰,呂善長,曾以墨抹堂后日記事,有所云云耶?寅明曰,此則臣未詳言委折矣。上曰,顧今半國之人,非人非鬼,心中拂鬱者多矣,豈不聞乎?寅明曰,此非獨見枳者爲然,卽今得罪於朝廷,而不見收錄者,亦多矣。當初黨伐之論,不仕之計,不過循用舊套,而一廢不復,今已多年,此其意豈望朝象之和平耶?互相乖激,轉輾生事,卽其所欲,故嫉怨朝廷,用事者特甚,而往往爲高談大言,以恐動人,如尹汲事,亦安知不由於此耶?上曰,豐陵昔嘗言之,朝象一變,其禍甚於辛壬甲乙云者,誠然矣,予亦豈不慮此耶?卿之爲政,將何如耶?寅明曰,臣意嘗謂蕩平激揚,不可偏廢人,苟有過失疵累,則何可全無罪罰,裁抑其或過扶有疵之人,而致激平人之心,亦非計之得矣。然《傳》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者也。雖其有疵累過失者,一時明示罪罰,以懲之,而隨其所坐之輕重,或近或久,或緊或歇,漸次疏通,使不終棄者,亦可矣。若一廢而仍不更用,則惡者雖欲變今爲善,其將何效耶?辛壬乙丙後,錮廢者多矣,只枳塞而已,則所坐之初不甚重,可知矣。辛壬乙丙今皆過十年,雖有罪累廢置十年,亦足懲之,間間用之何害耶?上曰,洪牧與卿四寸耶?其爲政,與卿有異耶?寅明曰,豈有異同?然臣何敢仰對,恐非自上所宜問也。羽良曰,宋眞明之苦心血誠,欲調和一世,使無紛鬧滯鬱之弊,有愈於吏判,多矣。上曰,卽今佐貳之間,別無圭角乎?吏議則似無異同,而亞銓人物,似從容,亦無捱異否。寅明曰,三堂相議,從便爲之,姑無生梗之事矣。諸臣仍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固城縣監金聖鎔,東里僉使文允中,安義僉使李時興,助羅萬戶金精最,植松萬戶李春興。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安義僉使李時興,植松萬戶李春興等處,給送。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召,無意膺命,本兵重任之久曠,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三員之多,兩司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秋務方急,夫馬留滯,俱極可慮。除在外、呈辭受由、未署經外,司諫李普昱,獻納金尙翼,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兵重任,不可久曠,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未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喜之永貞一詩,至爲凶慘。自古亂逆之橫肆誣辱,未有如此之比,臣民之骨顫心痛,至今未已,而卽聞李顯之爲名人,敢於上言,訟父之章,至以喜之凶詩,歸之於詩案云,噫嘻痛矣。詩案二字,旨意陰憯,有若詩人直士之以文字賈禍者然,渠亦國家臣子,則何敢以此等凶悖之言,生於心而發於口乎?關係至重,不可不痛加堤坊,而承宣之循例啓下,尤極駭然。請上言人李顯之,亟命絶島定配,當該承旨,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獻納金尙翼疏曰,臣涉世太闇,行己太隘,半生頭臚gg頭顱g,臣固自知,則游身於睢盱之地,涉足於冥{{?|⿰土適}之塗,因緣進取,苟且沾丐者,不惟臣之所自厭,亦臣之所不能,世間一切名宦,夫豈臣所可擬議,而左右推排,前後叨竊,如向來瀛錄之濫竽,眞是天下可恥事。弟主其圈,兄參其選,則不待儒臣之疵斥,臣亦羞愧欲死,凡係淸塗榮班,已有矢死自畫者,則館職而旣如此矣。況此當品納言,世所謂極選地望,文華之自視無歉者,固宜相稱,而向來秉筆者之政廳酬酢,流播一時,取舍甄別,自有多少權衡,如臣之僥倖玷汙者,又何有去就之可論乎?噫,臣於平日,粗聞士君子辭受之義,雖無此等所遭,亦不至於全沒廉恥,則巧自兜攬,豈忍爲辭萬受十萬之歸,而顧今情地,更無暇論於自處與否,雖欲爲隴斷之賤夫,亦何可得乎?顧此匪分之虛銜,不容一時苟冒,而四違嚴命,尙靳例勘,今於五召之下,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許鐫改,以重公器,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原疏直下備局,未及謄}}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上款爲嫌,已諭於頃者北伯批旨矣。卿其勿辭察任。 ○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才分庸魯,猥叨藩任,人器不稱,若蚊負山,恐孤聖上委畀之盛意,居常懍惕矣。頃以田災賑資請得事,連次狀聞,而至蒙問備之罰,臣聞命惶隕,置身無地。今年農事,關東一路,獨被災荒,異於他道。然而守令文報,猶不可一倂盡信,故臣各別廉問,皆據其實狀而直陳,何敢爲一毫張大之言,以自犯於上欺朝廷之科哉?大抵,嶺峽之田,與三南不同,雖是元田,一年再耕之處,絶無而僅有,或間一年,或間數年,休地力而耕作,當此大歉之時,若一例視以一歲再食之田,而不許給災,則將未免白地徵稅之歸,又有庚子年,本道旱田災特給之典,故臣敢援例而請之。且嶺海,若非渾一道荒歉,而只是若干邑而已,則或可使各邑,拮据營賑,又可以還穀,推移救民,而本道被災,實挽近所無,其中十餘邑年事,尤爲慘然。各邑連歲捄荒之餘,力竭財罄,無他生穀之路。臣營本來凋弊,亦無財力之可以分俵於列邑者,職在本臬,束手視顚壑之慘,誠有所不忍者,不得已狀請賑資,是雖出於本道形勢之使然,若以國家分道責任之本意言之,固當斡旋救濟。仰體聖上子民之盛德,而臣才分空疎,不能當官盡職,每事輒聞,徒煩聖聽,其在分憂之義,全未稱塞,臣罪至此,實無所逃,其何敢因仍蹲冒於荒歲藩翰之任,終自速於辜恩負職之罪哉?臣方以此,惶懍待罪之中,又伏聞以今月朔膳進上生魚物腐傷事,廚院請罪,又蒙特推之聖敎,臣尤不勝震惕惶駭之至。御供之物,何等重大,而自嶺東諸邑,措備來待,自原城官封進,日氣不至寒涼,故臣與封進官,已慮此患,非不另加,申飭,而終至於臭敗之境,此莫非臣不善檢飭之致,論以常憲,不可例勘而止。伏願聖上,特罷臣按臬之任,仍施臣前後不職之誅,以重方面,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旣以前後奏狀失當事,至蒙未安之敎,固當縮伏懲艾之不暇,不宜復事瀆擾,而目今民憂罔涯,有不可終事泯默者,玆敢冒萬死仰籲。伏乞聖上,特恕其僭,而許施焉。臣於今秋,巡審列邑災荒,則嶺西畓農,雖不全失,峽中水田,不能居十分之一二,其所全賴者,惟在於田,而今年田穀,酷被風旱之災,未及半實。徑作焦枯之穗,及秋所收,幾盡空殼,稍優數邑之外,實是大無之歲,卽今民之聊生者,不過半殼半實之穀,而亦不至數三朔而將盡矣。身布還上,亦無備納之望,閭里景色,愁沮遑遑,擧懷散四之志,若不保朝夕,然勢將尤甚、之次等邑,當設賙賑之政,而荐飢之餘,營賑之道,實無其策,來頭民事,誠爲罔措。至於嶺東,則歉荒之慘,倍甚於嶺西,江陵以北六邑,自夏至今,霖雨不絶,田畓各穀,皆盡消融蹲縮,冬節已屆,田疇之間,空穗虛殼,棄置不收,彌望亘野,所見慘然,又或間有半成實者,而旣穫之後,秋霖不止,仍復朽傷而棄之,加以終年風雨,海波甚險,漁戶斂手,魚産幾至絶種,窮民以此重困,如襄、杆、高城等邑尤是赤地之慘。百姓方以菁根,充肚以過,來春生活,姑未暇言,餓莩顚連之患,將迫在今冬,若夫還穀,雖日加椎剝,萬無捧置實穀之理,假或精擇而嚴捧,皆是腐敗之餘,以此決難爲來春種子,然則明年又當有廢農之患,此誠非細慮也。但嶺東,距京師隔遠,故朝廷未燭被災之如此,尙不有大警動,思所以救濟之者,臣實憫然,雖蒙朝家劃給賑錢一萬兩,分送於嶺東、西應賑邑,其數不敷。此猶紅爐之點雪,何足以救得一方之民命也哉?在前如此之歲,朝家例有移粟救民之道,曾於畿內饑饉之歲,本道還上三萬石,因朝令移轉,仍留爲畿邑糴租,卽今嶺東之民,皆願得數萬石移轉,以資來春生計,而至於畿內移轉,道里絶遠,輸運甚難。雖令畿內之穀,輸於嶺西,嶺西之穀,輸於嶺東,以次移送,亦多有弊,往來之際,耗費減縮,終至於名存實無之歸矣,畿粟雖得之,誠似無益矣。嶺南還穀,本來富饒,今年穡事,不至失稔,且與嶺東,地是隣近,木道相通,轉輸便易,若得一萬石,分給嶺東諸邑,則東民,庶無殿屎之憂,而田野亦無廢耕之慮矣。豈非大可幸哉?伏願亟令廟堂,稟旨變通,特許嶺南移轉一萬石,輸送於嶺東,以爲來春分給列邑之地,千萬幸甚云云。批答見上。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仕}}。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艮方。 ○下直,全州判官李夏徵,寧越府使李明坤。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今日賓廳坐起,以大臣有故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時無留院公事,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調攝,若何?微感之氣,幾盡差愈,咳嗽之候,不復往來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等今日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之劑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咳嗽之候,今幾快愈矣。 ○宋秀衡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召,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本兵重任之久曠,亦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撕捱,本兵重任,亦何久曠,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今日特敎特推之下,又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藥房入診後,當引見備局,有司堂上來待。 ○李德壽,以校書館言啓曰,取考《大典後續錄》,有一冊封進,則校正勤仕唱准領職除授之文,朝家勸奬之意,實非偶然,而近年以來,書籍多數印出。只以一冊,依法典請賞,似涉煩瀆,不敢續續啓請矣。今此本館所印,《皇明通紀》、《編年》、《宋鑑》、《書傳》、《小學》、《東國通鑑》、《朱子封事》、《聖學輯要》、《勘亂錄》、《祖錄》、《國朝寶鑑》、《宣廟寶鑑》、《肅廟寶鑑》、《景廟實錄》、《陸宣公奏議》等十五冊,旣已印出封進矣。不可無酬勞之典,校正唱准崔益禧、金益齡、趙宗蕃等,依例領職施賞,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崔龜慶、金德履、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承批旨,感冒及咳嗽之候,益臻差勝爲敎,比諸數昨,果有顯效乎?上曰,時方可謂快愈,而但鼻滯之症,猶未盡差矣。興慶曰,水剌亦幾復常乎?上曰,與前差勝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數日似小損,而此則時時之症矣。興慶曰,氣運不足之候,何如?上曰,日寒故或有時而然,今則不至大段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寅明曰,今日是少愈之後,諸醫皆令診候,則好矣。上曰,不必如是,徐當有下敎矣。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度數調均,與數日前差勝,沈靜之中,有氣有力,亦不帶數矣。信診脈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不數,右三部亦不數,而度數調平,但右邊寸關脈,似有不足之氣,今番感冒之後,脈體大抵有加減而然矣。上曰,湯劑服二貼,雖無肥熱之候,昨日寢時,頗煩渴思冷,故金銀茶,和安神丸服之,少得鎭定矣。斷診當否,問于首醫,議定,可也。聖徵曰,以脈體觀之,雖似有力,以感氣餘症而然,非有正氣致此,而比諸數日前,諸症候幾盡和解,藥姑停止,當觀數日症候之如何,議定爲宜矣。上曰,諸議皆以爲如何?聖徵曰,諸醫之見,亦與臣意無異矣。信曰,小臣所見,亦與聖徵相似,湯劑姑觀數日,進御爲好,而臣意莫如六君子湯矣。上曰,然則湯藥今姑停止,以待數三日,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一司署經守令,除署經發送,而夫馬已上來者,數日來內,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備局攸司堂上,使之來待矣。姑退同入,可也。寅明曰,近來夜甚長,且纔經感候,若有虛乏之氣,頻頻以某物進御,則好矣。上曰,如糖之類,予本不嗜,而有何可進之物乎?寅明曰,臣旣以藥房入來,備局堂上入侍,不必更入矣。上曰,卿亦以備局堂上,同入,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九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大臣、備局有司堂上引見入侍,右議政金興慶,工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諸臣以次進伏。興慶進伏曰,坐次狹窄,次第進達,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俄欲仰達而未果矣。此卽前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而以蔚山、金海兩邑,貿鹽穀句管事,請令廟堂,稟處矣。前日筵中,已令宋寅明主管,而文書則使本道,兩報于賑廳、備局矣。且有幹事人,分等施賞之請,而之次各人,則請給空名帖矣。此則令賑廳,考據前例,以爲稟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也。頃者特下備忘,有流民還集者,減稅蠲役之命,臣於其時,以限三年蠲減之意,陳達蒙允,而所減者,只是田稅戶役而已,身役則無擧論之事矣。今者嶺伯之竝以身役爲言者,殊可異也。且辛壬荐饑之歲,扶挈遷徙,不奠厥居,東西流乞,幸免塡壑,而及至今秋,復尋故土而還歸者,則宜加撫恤,以示勞來之意,豈可以巧避催科,乍往乍來之類,謂之流民還集,而濫施蠲恤之政乎?其日筵中,有多少論難之語,擧條例撮其大要,故䯀看而不審其本意,有此云云,固不必多辨,而況流離他鄕,丐乞延命之類,年久後,能得還鄕者幾許,且此輩流徙之時,必已盡賣田土,安有還歸後,可以應稅之地耶?雖或有數卜之留在故里者,若是有身役之民,則其隣族之安堵者,必皆斥賣,而補用於應役,臣之愚意,流民還集者,結役則雖通三年計之,恐亦無多。豈以此,至於稅入之太減耶?蓋此等事精査,唯在於守令矣。上曰,當初下敎,蓋出於講《詩》興感而發。大抵,民之流散易,還集難,以光陽事言之,還集者,反爲見逐,爲守宰者,若侵虐新集之民,則必有更散之患,故果有此下敎,而以三年爲限者,頃依大臣所達而定之也。此敎一下之後,則雖不頒布於民,與旣頒無異矣。若是他事則何害於刻銷,而此敎專出於爲民施實惠之意,若以減縮國稅爲慮,變其初令,則豈不爲欺民乎?依前下敎擧行,而狀啓置之,自備局,申飭本道,務爲核實精抄,無或濫雜,可也。顯命曰,然則以此,一體,申飭他道,無冒濫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旣以三年爲限,則漸次還集者,亦不可無限定之道矣。上曰,旣以三年爲限,明年還集者,減稅役二年,又明年還集者,減稅役一年,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則慶尙監司金在魯災實分等,狀啓也。分等當依此施行,而身布、身貢各樣徵捧等事,頃於湖西道臣狀啓,已爲定式覆奏矣。此則依湖西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備陳廟堂公事,不卽回下之弊,仍請另飭廟堂。蓋廟堂覆奏文書,自多稽延,外方之深以爲鬱,固其然矣,而第以藩任,飭廟堂,有損事體,不可無規警之道。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今年年事,嶺南稍豐,而今此慶尙監司金在魯,災實分等狀啓中,以二邑兩面置之之次,似涉未安矣。上曰,旣以他事推考,不必更推矣。興慶曰,凡面里分等,殊涉煩瑣,而此則只以兩邑中,各一面置之,之次必是道臣詳審而爲之,依狀請施行,似無所妨矣。上曰,句管堂上之意,何如?顯命曰,臣曾見全羅道長城珍原面被害處,有面分等之事,如此類,可爲前例矣。上曰,今年以分數災給之耶?取魯曰,給全災矣。上曰,旣無朝令,而以兩面入於面里分等者,終涉不當,此則自備局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以昆陽郡戰船,限前致傷,不善監造及不謹看護守令,依事目勘罪事狀請矣。蓋近來戰船之未滿限腐傷者,竝皆許改,而亦無事目定式,故以姑爲從重推考矣。今後則重加論責之意,將爲覆奏矣。取考《受敎輯錄》,則以杖一百發邊守禦定律矣。今若勘之此律,則近年內久不擧行之律,一朝勘斷,殆近於慢令致期。且推考則太歇,未知何以爲宜耶。下詢諸臣處之,何如?上曰,其守令誰也?興慶曰,不善監造者,卽權喜學,而新除雲山郡守,不謹看護者,卽柳始基,而時無職名云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戰船事,固重矣,列聖朝受敎,可見法意之嚴截,中間之隳廢不行,誠有欠於振刷之政,則今於覺知之後,猶復因循置之,恐非今日修明典章之道,臣意則依法拿處,似宜矣。寅明曰,不知受敎如此之時,則雖或參酌薄勘,而今旣考見受敎,明知法文,何可置而不用?依受敎勘處之外,恐無他道矣。顯命曰,以法論之,則拿處,似可矣。瑜曰,旣有受敎,不可不明準法例而處之,以俟處分矣。宗城曰,以統制使狀啓見之,監造者與看護者,互相推諉矣。姑先拿處,以待奏當恐宜矣。上曰,工判所達是矣。統制使初不狀啓則已,旣有狀啓,又有受敎,則事當依此施行,前郡守權喜學、柳始基竝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判義禁進前。寅明進伏。上曰,金吾近無罪囚積滯之患耶?寅明曰,別無大段積滯之事,今番上言,亦皆回啓,而其中洪益宗上言,不可草草回啓,李顯之上言,回啓已出草,而近因臣連赴藥房,不得開坐於金吾,故未及入啓,今姑置之矣。上曰,以胎室事,有考見入《己巳日記》,而詳知其時事矣。以其時下敎見之,旣已處分之後,今不可擧行,洪益宗上言,勿施,可也。寅明曰,李顯之爲其父益命上言,益命被罪,果是喜之、器之之緣坐而已,則其子之訟冤,固無不可,而上言中,以喜之永貞詩,謂之詩案者,誠極無嚴,故臣之回啓,嚴辭請置,而顯之旣因臺啓被罪,此上言,亦當勿施耶?上曰,所謂詩案文字,出於何處?興慶曰,詩案者,以詩爲罪案之謂也。宋時蘇軾,以詠檜詩被罪,而謂之詩案矣。顯命曰,詩案云者,古有蘇東坡事,我國權鞸之冤死,亦謂之詩案矣。興慶曰,上言詩案二字,誠極非矣。而蓋李顯之父益命,八十之年,以喜之緣坐,被謫多年矣。曾在戊申年,有非承款正法者,則勿緣坐之敎,戊申亂賊,何等凶逆,而旣有勿坐之敎,則喜之無承款結案之事,而被緣坐之律,故顯之據此爲言,請釋其緣坐而遣辭之際,有詩案等語,致有島配之啓,此誠過重矣。寅明曰,旣因緣坐,又以他罪被謫,而今此李顯之島配之律,臣亦以爲過矣。興慶曰,其一款,以李鳳祥亡命時,容匿事被罪,而鳳祥事,臣於前日,略有所陳達,重遭臺言,至於狼狽,而鳳祥之事,聖明亦已下燭矣。益命因此被謫,至於八年之久,故顯之以此上言,欲望其父之放還,則此何至於絶島定配耶?以子訟父,遽至此境,朝家用法,終涉過重矣。上曰,予則意謂李顯之上言,請申喜之之冤矣,果非申冤之意也。興慶曰,上言中元無申冤之語,而不過以其父,法外緣坐之請釋爲言矣。顯命曰,大臣所達,出於私情,殊未知其得當,而李益命之以鳳祥事,被謫七八年,過重。且喜之永貞詩,可謂窮凶之逆,而旣不承款,則追施連坐,亦是法外,其子之訟冤,法理固然,詩案二字,雖無據,島配則過矣。興慶曰,諸議亦以島配爲太過,臺啓雖已允下,或不無參量之道矣。上曰,詩案二字,安敢謄諸上言,今無回啓之事,勿施,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頃因金尙翼疏,鄭暘賓有拿處之命,而此事回啓,有不可輕易爲之矣。上曰,鄭暘賓謂是乎?謂非乎?豐原方主其事耶?顯命曰,臣之姪,卽李廷弼甥姪也。叔姪之間,自不無書辭往復之事,故有嫌,不爲干涉矣。上曰,誰爲元隻耶?顯命曰,鄭暘賓、李廷弼爲元隻矣。其時監司黃璿狀啓,旣有逗遛觀望之說,且暘賓及夫左防將汰去後,始乃往合李普赫軍,以軍律言之,當其時監司,直用軍律,暘賓豈得有一言乎?事狀不過如斯而已矣。寅明曰,鄭暘賓報狀措辭,誠多可駭處,而此非有定律,可以勘罪者,有難循例議處,一番持文書,登對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韓㻋事,終有可疑也。寅明曰,槪聞韓㻋,斬弼賢而往,故未免遲留云。其後人多以㻋謂曖昧,蓋都巡撫,以竹山府使崔必蕃事陳達時,不無必蕃,韓㻋錯認誤達之致,而自上亦或有聽臺之患矣。上曰,當初下敎,若與都巡撫所達,有異而致此,則㻋家豈無怨乎?其時南門受馘時,日記考見,則面無人色云者,其指必蕃與韓㻋可知,自政院,考入其時日記,可也。取魯曰,臣以賑廳事有所稟定者,賑廳纔經兩年賙賑,卽今遺儲枵然,雖傾儲盡出,無以當各司三年災減之代矣。頃日筵中,自上特軫本廳形勢,有國子、樂院外,諸司災減,一切防塞之敎,故臣親承聖敎,以此奉行矣,日昨司饔院草記,請得災減之代,而該院,旣以大臣意,草記蒙允,則事體與他有別,所當卽爲擧行,而旣有日前筵敎,不可不一經稟裁後,擧行,故敢達。上曰,日昨廚院草記入啓時,欲爲下敎,而廚院是大臣所帶衙門,故循例,允下矣。賑廳則惟當遵守前日筵敎而已,廚院草記,勿施,可也。取魯曰,以賑事必有所達,賑廳自經辛、壬兩年,經費蕩竭無餘,故其時宋寅明,爲貿穀地,出賑廳錢,分送各邑,而全羅道綾州牧,則給八百兩,米一石折錢四兩式,以爲貿米上來之計,而其時守令,慢不擧行,以致尙今留置本錢,而旣不貿米,則在賑之道,還推本錢,在所不已。故向者靈城君朴文秀,以本錢還納之意,有所發關知委矣。今此陵州新牧使尹東卨,以本邑木賤錢貴之故,托以大同,仍欲以木換納,渠於日前,往請於大臣及吏判、豐原諸人,而皆不見許,故敢於留對之時,遽然陳達於筵席,乃至有自上減錢捧木,出擧條施行之命,而於事體,誠極猥濫矣。寅明曰,頃日東卨,果以此事,來問於臣曰,若有留對之事,渠當自達於筵中云,故臣以事涉猥屑答之,而亦言其不可奏達之意矣。擧行雖下,勿施亦何妨耶?上曰,日昨下直守令引見時,綾州牧使尹東卨,以本邑貿米錢,以木換納事,有所陳達,故許之矣,今聞工判所達,則此是大臣、重臣之所持難,而至達於筵席,事體極爲非矣。綾州尹東卨從重推考,前日擧條勿施。吏判之伊日下詢時,所達,與今日所陳差異,殊非平日所望於吏判者,吏曹判書宋寅明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亦抄出榻敎}}興慶曰,頃日,有光城府院君金萬基奉祀孫,年滿者問啓之敎,而詳聞之,則奉祀孫,姑未成長云矣。上曰,金斗秋十一年云矣。顯命曰,金鎭龜之子,亦有前銜二人矣。上曰,是光恩之子,而金普澤之同生乎?興慶曰,然矣。而其一延澤,其一福澤矣。上曰,誰爲長,而延澤亦爲官乎?興慶曰,延澤爲弟,而延澤曾爲敦寧參奉矣。上曰,福澤之子,入於揀擇,聞之則渠家方在鄕云,以此知其在鄕矣。上曰,判義禁進來。寅明進伏。上曰,金吾有議處事乎?金浹快爲遲晩乎?寅明曰,臣連在藥院,故未能逐日赴坐,而其所遲晩,似不分明矣。顯命曰,渠言以爲國欲生則生,國欲殺則死,以此見之,似非快爲遲晩矣。上曰,該府之刑,頗歇耶?寅明曰,嚴刑則頗重矣。顯命曰,渠亦以爲,國家嚴敎如此,雖曖昧遲晩云矣。瑜曰,國若殺之,則無可奈何云,其情狀尤爲切痛矣。上曰,今日不開坐耶?顯命曰,日已向暮,似未及開坐矣。寅明曰,小臣連在藥院,至於監刑,終不可往見矣。上曰,時無議藥之事,有何所妨耶?若有積滯之患,則豈不知乎?顯命曰,若干新囚無足言,而但舊囚事,可知矣。上曰,入鞫獄者,其能支乎?顯命曰,可殺者殺之,可生者生之,爲可矣,而臺諫相持,而經年閱歲,可謂收殺無日矣。上曰,吏判本職無多事,此後連爲赴坐,無積滯之患,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rxvtqk6eswulwuu8afs4v2voja6ibwq 2173556 2173528 2022-08-22T11:26:32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10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病}}。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南泰耆{{*|式暇}}。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著未肅拜陳疏,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日食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奉朝賀閔鎭遠,朔問安。答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日食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觀武才初試試取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政事取稟,傳于李德壽曰,明日開政差出。 ○鄭彦燮啓曰,因武二所草記,試官李春躋,素患泄痢之症添劇,實無掌試之勢,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啓曰,漢城府判尹朴乃貞,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詞訟重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武一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雨勢一向不止,水滿射場,今日又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武二所差備官,以試官意言啓曰,今日雨勢又如此,不得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任守迪,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觀武才初試,未畢試技藝,今月初二日,試取於南別營,而臣尹游進參於都目政,故依榻前稟定,令別將鄭壽松代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廷潤啓曰,臣之本來情地,固已自劃於臺職,昨日違牌,蓋出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而一日之內,嚴召再辱,一向違傲,亦涉惶悚,黽勉趨承,爲少伸分義計,而適於路次,逢着崇品宗臣,風雨大作,路且泥濘,倉卒之際,未及回避,至有下吏囚治之擧。身爲臺官,陪吏見囚,則此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韓師得啓曰,獻納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子,伏以臣病淹床席,垂及一年,瞻望宸極,只有耿結。向者入侍之敎,聖眷隆厚,有以仰揣,感悚隕越,不知所喩,而危綴之甚,終無以自力奉承。至於前後起居之禮,一倂廢闕,辜恩蔑義,罪合萬死,席藁俟譴,冞增惶悚。且臣竊有私情之萬分悲切者。臣父葬地,在畿內之楊州,地形單露,不成局勢,業堪輿者,擧皆訾毁,以爲地中,必有大段災害。山家之說,雖不足準信,衆口之齊騰如此,亦何能一刻晏然?今幸得僅可之岡於距前葬十里地,將於此月內遷改,臣當前期下往,而病狀一向沈篤,有難起發,誠甚悶迫。然病瘳旣無其期,吉年,又將蹉失,則恐爲含恨不瞑之鬼。玆欲不計顚仆,寸寸作行,庶冀趁此一息之存,成得此事,其情良亦戚矣。區區衷懇,不敢不歷擧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先治臣闕禮之罪,仍令隨便往來,完襄大事,以伸人子至情,恩威竝得,不勝祈祝。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有疾未參,其何所傷?箚末所請,依施。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10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在外}}。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式暇}}。注書二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南泰耆{{*|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李著未肅拜,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今番啓下遠道上言二百一丈內,一百十五丈,分下各該司,猥濫八十丈,違格六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遠道違格,不啻異事,亦爲下該曹。 ○又以吏批言啓曰,今日臣等,以都目開政事,來會政廳,而本曹郞廳,累次催促之下,無一人應命。都政開坐後,因郞官不出,而還復停掇,乃是前古所未有之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卽令出肅,何如?傳曰,今則一郞官,其在事體,豈用若是?依爲之。 ○又啓曰,吏曹三堂上,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以吏批意啓曰,俄者,以本曹郞官事,備忘辭旨,極其嚴截,分義道理,豈敢更以情勢,有所撕捱,而佐郞吳瑗、金若魯,尙稱情勢,無意應命,事之寒心,莫此爲甚。所謂情勢,本無一毫可引之端,而況於今日筵中,悉陳前後委折,自上,開釋無餘,誨責備至。本曹郞官,雖曰名流,乃以初無可引之嫌,違拒明命,至於此極,致使開政半日,尙未出望,國體之虧損,更無餘地。臣等,亦以前後上敎,累度送言,不住催促,午牌已過,又復以終難冒出爲言,不可不更加嚴督。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使之卽刻出肅參政,何如?傳曰,俄者,纔已嚴飭矣。幺麽郞廳,旣不能自下嚴飭,更有煩稟,事極未安。此草記還給,此後則肅拜外郞廳去就,更勿煩稟。 ○傳于李德壽曰,近來連爲申飭矣。今日都政,吏曹郞廳,不曾聞知耶?君父殿坐已久,方待望筒,而政院與政廳,尙無催促之擧耶?問啓事,命下矣。吏曹郞廳,連爲星火督促,而終不動念,故俄者吏曹堂上,有所啓達,而今方連續督促之意,敢啓。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臣等,不能檢飭郞官,前後煩稟,不止一再,此已臣等之罪,而俄者草記還下之後,臣等,益復星火督出,而郞官無意應命。日已向夕,開政無期,將至國體重損,聽聞俱駭。臣等,尤不勝惶恐之至,謹此待罪之意,敢啓。傳曰,俄者以此等草記,更勿煩稟之意,下敎,而君父殿坐已久,將達宵不寐,見望筒之入啓後,方可就寢。自前,豈有無郞官,而不得開政之例耶?雖至夜深,不爲就寢,以待望筒。更令催督,卽速入來開政。 ○鄭彦燮,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本營別騎衛等,除初試別單書入,而以別騎衛,移差別武士者二人及同時出征別武士六人,依訓、御兩營例,施行事,旣已榻前稟定。一體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守禦廳意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京別破陣等初試,今月初二日,設行於本廳射亭之意,纔已草記蒙允。而在前則鳥銃邊二中以上入格者,別單書入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乎?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意啓曰,因軍器寺草記,付料別破陣等,依戊申別試才例,射砲中從願試取事,定奪矣。戊申年則以其變亂時效勞,特爲除初試許赴。故雖有從願之事,而今此觀武才,不當用戊申之例,而自試所依扈衛軍官例,一技試取事,旣已草記蒙允。且初試規矩中,又無鳥銃落點之事,定式外,砲藝許試,有違常規,依前以射技試取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應射之類,必須預待於試所近處,然後可無臨時呼不之患,而闕內入直都摠府郞廳、宣傳官、武臣兼宣傳官、訓局、禁衛營入直將官、禁軍將、扈衛別將、五衛將、局別將等,勢難擅離直所,依前例,使先射者,推移替直後,來待試所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入直軍兵等初試入格之類,依前例,使未入格者,預爲替代後,來待試所,俾無臨時呼不之弊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意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鳥銃鞭芻則慕華館命官試取事,定奪矣。在前觀武才時,各軍門兼藝之類,勿論次第,先爲試取後,使之來待於春塘臺矣。今亦依此擧行,俾無呼不之弊,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昌城居良人洪尙奉等囕死事,傳于李聖龍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都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洪景輔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李德壽,以吏批言啓曰,今都目政,各歧仕滿應遷者,相避及未準朔監察、禁府都事、刑曹、掌隷院郞官,各司久任時推人員,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守令多窠,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營將、邊將、守令、察訪中,可合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居中考,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以吏批言啓曰,新除授三水府使許晶,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七旬,疾病纏身,又得水痢之症,飮啖全廢,作一僵尸。以此病狀,數朔之內,萬無起動之望,斯速入啓處置云。邊倅遞易,極涉重難,累次以病呈狀,而使之調理赴任矣。卽聞其實病危重,有難等待其差復。三水府使許晶,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忠勳府移文,則都事崔昌億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批言啓曰,四館陞出六品之時,有九處講後遷轉之規,而承文院褒貶,如或有故過限,則四館積滯,不可不慮。故自前,雖未經九處講,亦有陞六之例矣。今春夏等褒貶,不得爲之,故當出六品者,未免積滯,依例遷轉,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忠翊衛將崔一星呈狀內,素多疾病之人,軍門兼任,勢難供職,所帶衛將,入啓,改遞云。兩任兼察,不無難便之端,忠翊衛將,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以李命華爲掌苑別提,邊致周爲司畜別提,趙鎭泰爲引議,李䌖爲社稷令,李挺楫爲工曹正郞,趙階爲工曹佐郞,李彦熽爲平昌郡守,林蘧爲益山郡守,洪禹集爲盈德縣令,李蓍迪爲醴泉縣監,李敏泰爲居山察訪,李玗爲慶興府使,許錭爲平丘察訪,尹東卨爲綾州牧使,趙東恒爲德原府使,趙潤璧爲瓦署別提,李蓍選爲活人別提,李奎鎭爲氷庫別提,金奎錫爲漢城參軍,張啓紹爲濟用直長,李揆文爲宗廟直長,朴東樞爲三水府使,申思永爲掌樂正,李衡鎭爲井邑縣監,金相奭爲兼西學敎授,權喜學爲雲山郡守,金尙星爲兼南學敎授,南泰慶爲宗簿正,李{{!|𪻶|⿰王厚}}爲工曹正郞,洪重寅爲刑曹佐郞,李碩華爲監察。 ○兵批,以鄭德茂爲訓鍊判官,趙尙絅爲知事,李培源爲訓鍊僉正,李時馨爲都摠都事,李宇平爲訓鍊判官,尹忠彦爲宣傳官,成胤績爲都摠都事,申思彦爲忠原營將,李大觀爲同知,洪允泰爲僉知,閔諗爲都摠經歷,崔晟爲五衛將,趙徽爲忠淸水虞候,安瑞翼爲忠翊將,朴春徵爲景福將,尹致道爲{{?|⿱艹乫}}波知僉使,白萬柱爲群山僉使,權世聃爲都摠都事,文壽元爲廣梁僉使,李義煥爲古群山僉使,金達魯爲龍媒僉使,徐宗敏爲登山僉使,文允中爲東里僉使。 ○鄭彦燮啓曰,新除授忠原營將申思彦,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傳曰,加資。 ○李聖龍啓曰,出仕臺諫,所當出牌,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臣兪健基,伏以獻納金廷潤,以臣之本來情地,固已自劃於臺職,昨日違牌,蓋出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而一日之內,嚴召再辱,一向違傲,亦涉惶悚,黽勉趨承,爲少伸分義計,而適於路次,逢着崇品宗臣,風雨大作,路且泥濘,倉卒之際,未及回避,至有下吏囚治之擧。身爲臺官,陪吏見囚,則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引嫌而退。未及回避,事勢適然,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獻納金廷潤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執義李著上疏,伏以臣,踪地危蹙,病憂侵凌,守分窮廬,念絶榮塗,回瞻宿趼,若隔天上,而不自意中丞新命,遽降於杜門循省之際,手擎除旨,且惶且恧。臣以巽懦之性,蒙昧之識,凡於一切時論,都不敢干涉,而頃在諫省之日,適見朝象不靖,痼弊滋甚,乃於辭疏之末,略附憂慨之忱。其大意,不過曰義理同然,益加洞曉,使之偕入於無偏無黨之域而已。雖其愚不量力,妄觸時諱,其欲爲世道保合之意,則實有炯炯苦心,而玉堂之處置臣者,抑揚爲辭,意頗艱辛,良可一哂。竊伏聞伊日筵中,有所下敎,而儒臣擧臣疏中兩句語,爲挾雜之證,此乃通古今無彼此,而摠論之辭,則這箇義理,愚婦亦言,以此抉摘,殊不着題,豈倉卒之對,求說不得而然耶?噫,人心疑阻,險道難平,不問言之是非,理之當否,而惟異己之是斥者,此固色目後弊習,顧何足深辨?而亦由臣公心誠意,不能素孚於同朝,一言脫口,顚沛立至,其不可更廁於聖朝耳目之列也,明矣。念臣滓穢之蹤,本非可以居臺者,而祗緣感殿下拂拭之恩,忘廉冒恥,一出再出,而不戒三緘,又此僨誤,回顧初心,慨然自媿。矧今斥遞未幾,復玷言路,揆以國體,斷無是理,在臣去就,尤何可論?且父病,已過半歲,有添無減,日夜焦遑,情理罔措,而臣亦重經毒痢,形神換脫,鬼事將迫,束帶趨走,已矣無望。昨於天牌之下,陳籲見阻,未免徑退,罪合萬殞,而聖度天大,罰止問備,臣於是,一倍悚蹙,無地自容。今當荐召,祗詣闕外,更控未徹之章,敢瀝危迫之懇。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仍治臣罪,以肅朝綱,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請對時,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南泰耆,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宋寅明進曰,非時冷雨,連日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寅明曰,湯藥停止,已至累日,未知何如。上曰,近來差勝而過矣。寅明曰,六月都政遷就,而至於十月,其在國體,已無可言,而開政之後郞廳,雖承嚴批,無意膺命,以郞廳之不進,還爲停掇,三百年內所無之事。今番若停掇,則前頭,無勉出郞廳之勢,非不知草記催促,而徒歸文具,事甚可悶,敢此請對矣。卽今郞廳,本無可嫌之端,生梗郞廳,已皆區別,而言之有何難安?二郞廳,本非乖激之人,亦是顧念國事者,而緣於悶迫而不出,此時下情,豈可盡察乎?浮議從中多生,故振發而脫來者極難,而且生梗時言語訛傳增衍,故二郞廳,沮於浮議而如此矣。上曰,生梗郞廳,卽指尹汲乎?寅明曰,然矣。近來浮議特甚,而其中亦有過激者。生梗郞廳之事,亦非本心,搖於浮議而爲之。卽今郞廳,非不欲顧念國體,而牽於浮議之難脫,至於草記催促,徒失日力。且恐二郞廳,因此而或被大段罪罰,如是登對仰陳,各別嚴飭,期於勉出,無失此機會,何如?上曰,吏曹通淸,異於弘錄乎?寅明曰,吏曹通淸,差重矣。生梗郞廳,無毫分侵逼二郞廳之語,而外間之言,自有過傳之弊矣。上曰,過傳之言,是出於尹汲乎?初則不爲分明說去,出來之後,緣於形迹,而似必混言之矣。寅明曰,尹汲之意,不欲都政之順成矣。上曰,此豈人心也?飾非則猶或可也,而豈欲作戲都政耶?此則過矣。寅明曰,尹汲爲人,甚忽弱,且信人言。向者新通之時,臣豈欲替當,而竊有隱憂,不得已爲之。欲不從則其忽弱易動之人,必致鬧端,勉强而從之,而其後,或有同事之望,恐生爭端,多有曲從之事。其前後節次,不可盡達,而郞官今若不出,於臣,何安乎?今番嚴飭勉出然後,可以了當,而若致停掇,則其在國體,如何?都政,更無止泊矣。李宗城,何可停掇乎?申昉曰,臣與郞官,年輩相間,不得見問,未知浮議之如何,而其日堂上郞廳相爭之說,傳播外人,不無差爽。卽今郞廳,初頭引嫌,固不足怪,而何以停掇都政乎?若至於此境,則渠輩,畢竟受罪,何關而此郞官不出,前頭關係非常,且以事體言之,卽一該曹郞官,何敢不出乎?此等之言,不可煩縷於草記,故長官如是請對矣。李宗城曰,向者生梗時,臣不參見,而渠輩何敢牽於浮議乎?生梗時,言及於吳瑗、金若魯,則宋寅明,何以定行都政,而若無逼害之言,則渠無所執,到今不出,極甚無據矣。二郞廳,可引之嫌,出於尹汲之口,則雖曰郞官,自是名官,豈可取稟都政乎?國體駭然,紀綱都壞,有此三百年所無之事,長官之請對,在於督出,而都政之停掇,不可議論也。寅明曰,若有侵逼二郞廳之言,則臣雖欲掩置督出,其時承旨及下人輩,亦皆聽之矣,豈可掩諱乎?上曰,俄者,吏曹通淸,與弘錄何如之問,出於有意矣。吏曹,是文官之極選,在渠廉隅,似有初頭撕捱,而尹汲之於吳瑗、金若魯,惟恐推奬之不暇,豈發逼害之言乎?兩人累侍經幄,予知其爲人,亦不當爲此等事,而尹汲之抑彼扶此,極爲不可。且吏曹郞官,異於該司,渠輩雖入於所扶之中,必不欲揚揚行公矣。無論彼此,扶抑尹汲之事,無形莫甚。至於尹汲之所抑者,國家當以郞官任用,況初無侵逼之言者乎?四維,不可不張,故予言若是曲盡。渠在名官之道,自處當然,而其根本則事極無據,其抑與不抑,非朝廷之所可知,政官欲爲推考,而未及矣。今日,是都政,故朝來問安東朝後,不脫上衣,坐待開政,而政廳啓辭,日晩不入。意謂近來慮予之早爲酬應,故如此,而不知郞官之撕捱如此矣。早知如此,何不催促入來乎?都政之還停,是三百年所無之事,而今日復欲爲之矣。郞官新通,則郞官,必主之乎?寅明曰,無郞官,則判書主之矣。上曰,雖無郞官,都政,不可還掇,而豈以尹汲之扶此抑彼爲重,而不顧君父之命乎?三堂上之以郞官事,至於請對,有駭聽聞,竝推考後,催促開政,可也。宗城bb曰b,臣以職掌祭享事,有所仰達矣。宗廟冬享大祭,是今月初七日,而觀武才,亦設此日。侍衛諸臣,或有差祭者,未免掣肘,改付標以入,未知何如。上曰,罪齋後,追後入侍,亦不妨,置之,可也。上曰,承旨書之。傳曰,都政之尙今遷就,已極寒心,而因郞官之尙不肅謝,日已午矣,尙未開政,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此前所未聞。前郞官尹汲所爲扶抑,雖未知何事,此不過不有申飭之下敎,肆行私意之故,本事已極無謂。雖被抑者,其在分義,不敢推上公朝撕捱,況不然者乎?今日紀綱,雖曰解弛,只知有尹汲,不知君父,嚴飭之敎,若是撕捱,尙未出謝,分義道理,豈敢若是?竝從重推考,各別催促,使之卽爲肅謝。而銓曹不能檢飭,幺麽郞官,相率求對,事體亦涉未安,三堂上,竝推考。上曰,兵批亦待吏批,而不入望筒乎?宗城曰,然矣。上曰,吏曹三堂上進來。都政,循例下敎,今當爲之,注書書於草冊而出去,可也。上曰,初入仕前後,累次申飭,各別擇擬,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守令,各別擇擬,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調用。近來文通淸西北之人,率多齟齬,各別檢擬,軍功別單人,各別錄用事。{{*|竝出榻前下敎}}上曰,循例下敎,已爲之,而嶺南別單人,今日都政,各別調用,可也。勳臣事,向時,已爲下敎,而宋藝祖之杯酒釋兵權事,我國無之。豈可使勳臣,無職名而閑在耶?彦城君在西關時,雖爲下考,而爲北關守令時,則補外,尹得和而全然忘却矣。今擇不甚殘薄之邑,而差送之,可也,而至於權喜學錄勳前,已經昆陽郡守,爲功臣後,不復除邑,聞其加資,則在校鍊官時,爲之云矣。宗城曰,故相臣崔錫鼎赴京時,以先來軍官,賞加加資矣。上曰,卽今待勳臣,可謂太薄,今日政,調用,可也。寅明曰,權喜學,自是善治之人,而臨民之官,不可不擇送。果是不堪之才,則事當差送於閑官矣。宗城曰,殿下待功臣不薄之盛意,好矣,而古語曰,功懋懋賞,德懋懋官。勳臣若有飢寒之患,則當以他道理,存恤之,何必俾爲臨民之官乎?若以生疎之人爲守令,則貽弊小民不貲矣。上曰,權喜學,自是善治之人,而金重萬雖生疎於西關,北關之徑遞,非渠之罪也。若能勉勵,則亦能可堪。至如吳伯胄之不文,能爲善治矣。昉曰,判書、參議,非以金重萬之不文,持難矣。上曰,今勳臣中,朴弼健、李普赫、權喜學,皆是善治之人矣。寅明曰,今因厚待功臣之敎,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戊申變亂時,因奉朝賀臣崔奎瑞之上來,朝廷始知其根本,而臣在於備局,聞其上來,而不得相見,心甚菀菀之際,聞其子前府使崔尙鼎來在闕下,出往見之。聞因安鎬而知之,始乃捉入安鎬,問其賊情,而臣與李光佐同坐,親自執筆而書之,自此,都城能得戒嚴矣。崔奎瑞之雅志,終有所難屈,故賜之以天書,褒奬之,而若論戊申之功,則崔奎瑞之一着,可謂不少矣。上曰,予不知有二安鎬,而曾前安鎬,雖擬末副望,予必落點矣,聞非此安鎬矣。安鎬功,當錄勳而見漏,可怪也。寅明曰,他安鎬已爲身死矣。上曰,豈不以安鎬調意之意,分付耶?崔尙鼎,非但吏治之素著,今爲奉朝賀便養,便近邑,差除,可也。{{*|出榻前下敎}}寅明曰,崔尙鼎與都承旨,有相避,拘於此,而今不可擧論矣。嶺南人,每爲調用,而今則無懸錄之事,故自上未察其嶺南之人,不爲落點,反無調用擬望之效矣。上曰,若懸錄,則嶺南人,作爲羞恥之事,奈何?上曰,承旨書之。傳曰,十考十上,五考五上,純褒抄啓邊將,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淸白吏戰亡子孫,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戊申軍功別單人,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傳曰,西北人、松都人,各別錄用,而武士中嶺南人仕宦者,近幾無人,故曾已飭勵。兵判入侍時,亦已下敎,各別錄用事,言于西銓。彦燮曰,吏曹郞廳,推考,備忘記,使注書先爲出送,以爲卽速擧行之地,何如?上曰,唯。寅明曰,昨年賑恤時功勞之人,使兵批錄用,毋致落莫,何如?上曰,當分付矣。勳臣中金重萬、權喜學,備擬於守令望事。{{*|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未肅拜}}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許逅{{*|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五更,流星,出玉井星下,入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白。 ○李德壽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執義李著未肅拜牌不進,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執義李著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今日政,新除授,待下批,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傳曰,昨日夜深後,始爲開政,實近來所未見之事。今日望筒之入,亦且緩緩,若是則其將延至三日始畢耶?必須今日內畢政爲宜。且權喜學、金重萬,旣有除守令之命,則所當各擬兩邑之窠,而今乃竝擬於一邑,未知有何曲折。至於長陵陵官,則昨年下敎,以本陵官,陞差爲宜矣,今乃以他陵陵官,備擬者,又是何故,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吏曹,則以爲西銓則郞廳數多,故正書無遲滯之患,而東銓則只二郞廳書之,故自致遲延,然今日內,必欲畢政。蔭官之陞遷者多,而守令窠窄,故權喜學、金重萬,果爲竝擬於一窠矣。方欲討窠更擬,至於長陵陵官之以他陵官,備擬事,方自吏曹,草記稟旨云矣。敢啓。 ○又啓曰,傳曰,昨日擧措,已是三百年所未有之事。罷政,在於夜深之後,則今日宜趁早開政,而望筒尙不入,未知以昨日開政,爲太早而然耶,問啓事,命下矣。今日銓官等,趁開門入來,而起草正書之際,自至遲延,望筒,今方入之矣。敢啓。 ○又以吏批言啓曰,卽因政院有問啓之命矣。壬子五月,長陵參奉金聖澤,移擬於禁府都事,則自上不爲落點,仍敎以金聖澤,準朔後陞爲本陵奉事,以爲久任之地矣。其後癸丑二月,本曹前判書趙尙絅入侍時仰稟,則聖敎以爲當初下敎,非爲金聖澤也,爲新陵也。依昨年承傳,陞拜本陵奉事,聖澤,仕滿遷轉後,還爲參奉窠,似好。不然則長陵奉事之代,以他陵奉事一窠,降爲參奉窠,可也,爲敎矣。當初聖敎,旣在於久任,聖澤未有兩參奉,竝仍本陵之敎,故其後聖澤則方陞爲長陵奉事,而本陵參奉金淳慶,今已滿朔,依例備擬於穆陵奉事之望矣。伏承問啓之命,臣等誠不勝惶悚之至。淳慶旣已仕滿矣,不可仍置於參奉,本陵更無奉事窠,金淳慶亦依金聖澤例,仍以本陵參奉變通,陞爲奉事窠後,仍爲遷轉乎?合有指一稟旨之道,惶恐敢啓。傳曰,陞爲奉事。 ○又以吏批言啓曰,軍器判官申{{!|𭸿|⿰王戊}},前任固城縣令時,解由未及成出,而前因該司自辟,本曹不能覺察,未免循例擬差矣。解由今雖已出,而本職除授,係是解由未出前事,有違法例,不可置之。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臺諫、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海宗爲瓦署別提,以柳世模爲內資直長,以朴弼時爲昌陵直長,以具梡爲軍資直長,以李德恒爲翼陵奉事,以任道元爲禧陵奉事,以尹得履爲徽陵奉事,以兪勉基爲軍資判官,以趙尙絅爲平市令,以金聖梓爲鎭川縣監,以李尙文爲陰城縣監,以李蓍選爲工曹佐郞,以邊致周爲刑曹佐郞,以金始炯爲大司憲,以尹光莘爲江界府使,以申慶普爲司䆃直長,以李普祥爲軍資主簿,以權相軒爲司圃別提,以韓配崙爲活人別提,以尹侙爲泰陵參奉,以李錫老爲濟用奉事,以鄭最寧爲典獄奉事,以鄭鐩爲德川郡守,以徐命朝爲平澤縣監,以李必範爲鎭岑縣監,以朴天樞爲輸城察訪,以呂必善爲泗川縣監,以田萬秋爲寶城郡守,以宋胤涵爲典籍,以趙鴻逵爲敦寧參奉,以魚有寬爲穆陵奉事,以李耉齡爲義盈直長,以李弘遠爲尙衣直長,以尹天和爲尙瑞直長,以南泰良爲修撰,以權相軒爲監察,以趙鎭泰爲司評,以李埉爲宗簿主簿,以柳純章爲長湍府使,以崔道章爲豐德府使,以李淵起爲萬頃縣令,以李炫爲懷仁縣監,以許鐩爲碧沙察訪,以李夏徵爲全州判官,以趙錫命爲禮曹參判,以李明坤爲寧越府使,以李權、韓濟、康弘濟付典籍,漢城參軍金奎錫,司圃直長申鎭夏相換,以姜鳳來爲尙瑞副直長,以李益炡爲戶曹正郞,以李埉爲戶曹佐郞,以李海宗爲廣興主簿,以李勛佐爲忠勳都事,以李潝爲禮賓別提,以金聖鐸爲司畜別提,以李鐽爲引儀,以南泰耆爲自如察訪,以玄鳳漸爲直講,以韓啓朝爲竹山府使,以趙世豐爲北部主簿,以李思膺爲瑞山縣監,以李檥爲殷山縣監,以李鏠爲禁府都事,以金重萬爲興海郡守,以兪彦國爲順陵參奉,以趙載億,爲思陵參奉,以鄭錫徽爲康陵參奉,以趙明箕爲宣陵參奉,以南弼明爲工曹正郞,以李基宗爲司瞻主簿gg司贍主簿g,以吳彦胄爲副修撰,以徐命珩爲獻納,以李寅賓付成均博士,以金淳慶爲長陵參奉,以徐宗曄爲廣興奉事,以李權中爲惠陵奉事,以尹心雄爲繕工副奉事,以朴弼彦爲司議,以辛宇泰爲軍器主簿,以李奎鎭爲宗簿主簿,以李潝爲典牲主簿,以白興成爲司圃別提,以柳松心爲瓦署別提,以安鎬爲禮賓別提,以金昌伯爲引儀,以金兌和爲禮曹正郞,以李挺楷爲貞陵參奉,以申{{!|𰹧|⿰車肅}}爲禧陵參奉,以金弘得爲獻陵參奉,以李弘齡爲齊陵參奉,以尹德春爲莊陵參奉,以朴師淑爲北部參奉,以吳弼運爲靖陵參奉,以朴師伯爲禁府都事,以李槳爲直講,以黃尙老爲典籍,以李守謙爲歸厚別提,以朴弼謨爲氷庫別提,以吳璡爲典設別提,以尹惟績爲敦寧都正,以兪彦鐸爲齊陵參奉,以李光躋爲注書。 ○鄭彦燮,以兵批言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李大觀,戶奴呈狀內,上典,得除本職,而遠在鄕廬,年老病痼,末由上來肅謝云。忠壯衛將全夢龍呈狀內,以軍門將校,兩處入直,事多苟簡云。李大觀、全夢龍,竝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進,參知洪景輔進,右副承旨鄭彦燮進。 ○兵批啓曰,城津僉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堂下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金養中爲都摠經歷,以趙東晉爲都摠都事,以金致河爲全羅左水虞候,以尹得商爲兼司僕將,以車復運爲忠翊將,以南履錫爲忠壯將,以尹淳爲知事,以李宇平爲法聖僉使,以柳德徵爲訓鍊判官,以李義璧爲兼尙州營將,以金光渭爲訓戎僉使,以全琬爲老江僉使,以全夢龍、朴良梓單付僉知,忠原營將申思彦今加折衝,以金俊輝爲淸江僉使,以朱景晦爲善績僉使,以韓晉起爲天摩僉使,以吉禹揆爲碧團僉使,以蔡仁海爲美箭僉使,以朴泰慶爲花梁僉使,以李時興爲安義僉使,以李景春爲訓鍊主簿,以田殷祥爲訓鍊主簿,許瑬爲訓鍊主簿,以張汝錫爲甘浦萬戶,以南泰完爲黔毛浦萬戶,以朴宗基爲呂島萬戶,以元慶遂爲所巳萬戶,以曺聖和爲蛇梁萬戶,以金鎬爲濟物萬戶,以李景淑爲內乘,以趙東晉、洪一涵、具善行爲宣傳官,以李聖魯爲城津僉使,以金世元爲北虞候,以桂德興爲五衛將,以鄭巑爲中樞經歷,以沈㮋爲中樞都事,以盧啓禎、韓命新爲訓鍊判官,以李慶熙爲訓鍊主簿,訓鍊主簿孫世萬本院去官,以朴晩榮爲玉江萬戶,以任聖佐爲梨洞萬戶,以尹聖重爲防垣萬戶,以安世岩爲造山萬戶,以康泰來、卓之漢、金大興、金仁權爲武兼,以柳世德爲訓鍊副正,以尹聖任爲訓鍊僉正,以安載行爲訓鍊主簿,以金應漢爲守門將,以孫秀大、尹東井爲武兼,以李慶熙爲夞怪萬戶,以盧啓禎爲都摠都事,以全命佐爲武兼,以黃萬甲爲訓鍊主簿,以孫世萬爲晴川別將,以吳海根爲德池洞別將,以李益遂爲金烏山城別將,以申翼成爲長壽山城別將,以盧益明爲楊花別將,以安尙輝爲漢江別將,以洪重夔、李惟天、洪廷翼爲宣傳官,以李柱、崔昌佐、柳圓春、白世慶、崔道元爲守門將,以李世觀爲部將,以龐櫟爲守門將,以呂攀爲宣傳官,以閔聖洙、具世智、韓鋈爲武兼,以趙東垕爲部將,以金德洪爲白峙僉使,以尹濁爲平薪僉使,以李彬爲訓鍊判官,以徐漸修爲訓鍊主簿,以白尙靖爲武兼,以金潤爲宣傳官,以柳師賢爲都摠都事,以李重國爲訓鍊判官,以李東明爲訓鍊主簿,以金夢遠爲武兼,以安宗臣爲訓鍊主簿,以崔厚元爲同知,以李世伋爲忠壯將,荏子島僉使申海昌,文殊山城別將康舜道,已上,今加折衝賞加,崔一興、李喜夏付副護軍,吳命新付副司直,徐命臣付副司正,江口權管李邦喆,舊{{?|⿱艹乫}}波知權管成胤燁,廟坡權管崔溢,栗浦權管黃道文,雙靑權管張相漢,梁永萬洞權管金聲良,乾原權管崔尙孝,黃拓坡權管趙琳寶,化堡權管朴東萊,大坡兒權管高處宇,大吉號里權管崔俊昌,小吉號里權管石起三,廟洞權管安漢基,甲巖權管安震夏,雲頭里權管金聖鼎,已上,單付。 ○假注書南泰耆外任,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李聖龍,以戶曹言啓曰,近來國綱解弛,人心不古,各邑監色、船格輩,莫重國穀,或恣意偸食,或除出作錢,以致多數欠縮者,已成痼弊,實爲寒心。今此柒原癸丑條稅米七十一石零,加升米一石零,三手米九十九石零,稅太二百二十一石零,加升太四石零內,京江船主張載宇,逢載時米三十石,太五十石,除出作錢,自陸路上京,仍爲逃躱。論其情狀,萬萬絶痛,故今方分付捕廳,期於窺捕。而張載宇米太作錢處所時日,推問於監官處,則監官黃斗精所供內,張載宇米太作錢,在於柒原浦口未離發之前云。惟正之供,事體至重,而各邑守令,專事慢忽,裝載之時,不能逐石照數,着實逢授,一委於船主輩,致令國穀,任自作錢,有此逃躱之境,事之可駭,莫此爲甚,不可不各別懲勵。柒原縣監李陽重,拿問而處之,何如?傳曰,允。 ○李聖龍,以刑曹言啓曰,卽接南部鑄字洞權取身名所志內,矣身所遭,實是今古所無之變怪,呈于禮曹,則題辭內,未覈實之前,本無離異之例,以此意,呈于法曹云云。取考禮曹所呈所志,則取身,卽佐命功臣文忠公權近之嫡長孫,前參奉權厚之孫,而再娶平山居進士禹鼎九之女,成婚,率來後五朔,生子,不勝驚慘,駄送其父家。以離異之意,呈于禮曹,則禮曹題辭如右矣。近來民風大壞,淫獄層出,而至於士夫家,亦有如此變怪,極爲驚駭。禹女旣是士族,則其所負犯,自有當律,必須明覈得情然後,可以定罪,分付本道,捉送禹女於京獄,以爲嚴査勘處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彦燮,以守禦廳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觀武才時,本廳京別破陣等初試入格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聖龍,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羅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長興前縣監李日馨,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日馨,時在京畿坡州牧馬山驛配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趙倓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都政雖畢,初日乘夜開政,卽三百年所未有,事之寒心,莫甚於此。若不懲勵,是無法無紀綱,不可垂後,其在國體,亦不可僅過其政而置之。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拿處。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向者疏論銓官補外事,辭意淺薄,誠不足以仰回天聽,批旨極嚴,特敎繼降,至有知製敎勿爲擧論之敎。臣震悚慙悸,一身若無處所,杜門省愆,分作聖世之棄物矣。乃於千萬意慮之外,忽承館職新命,數日之內,旣罷旋授,筵敎諄切,除旨重疊。仰惟至仁遍覆,未忍終棄,蕩滌開釋,使得復廁於班行,螻蟻賤臣,何以得此?手捧命書,惟知感涕,念臣區區情實,未能自暴,今於辭疏之末,略此附陳。臣之前疏,本無他意。唯以三銓之一時竝斥,不免爲聖世之過擧,經幄之地,宜有爭救之擧,而臣適在禁直,又承敎書撰進之命,不得不先陳微見耳。初豈有廢閣明命,不肯製進之意哉?噫,古人當演綸之任者,遇有政令之闕失,或封詞頭而繳還,或不草制而抗章,當時旣多採納,後世傳爲美事。臣之庸陋,固不足以仰企前修,而以殿下之聖明,意所欲行,輒不許諸臣之盡言。朝廷每有一番處分,言路必致一番沮塞,臣何足言,有傷聖德,此臣之所以憂歎者也。若臣難進之端,實亦有事勢之不得已者。夫玉堂之職,唯以治文翰撰誥命爲職,至所兼經筵,方有論思講讀之責耳。是以本朝故事,儒臣不得與於知製敎之選,則不敢行公於館職。況臣所被嚴旨,萬萬惶悚,絲綸之職,旣不擧論,則經幄之任,已成刊汰,雖荷聖度曲全,收還威命,在臣廉隅,豈敢復以儒臣自處,而晏然於金華法從之列哉?此理甚明,非徒臣自劃如此,一時公議,無不爲然。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勢,則豈於日昨筵敎之下,輒敢爲辭免之計,而罪釁至深,萬無承命之路,玆敢隨牌詣闕,冒陳血懇。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府賜矜察,亟削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永勿檢擬於淸塗,使臣得以優游自靖,以卒終始生成之澤,不勝大願。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過飭勵,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自江界,發向嶺路之日,獲聞有憲長除旨。及出熙川境,旋聞以大臣陳達,更命仍任,不知淺劣如臣,于內于外,何所綦重,而乍遷乍仍,累勤朝命,乃至於此也。臣本才短器輕,不合邊藩重寄,而承乏推轉,辭避路阻,黽勉荏苒,居然六七朔在任,疵釁百出,倦怠日甚,疾病連綿,寧日絶少。而但以方今隱憂,在於邊疆,旣在此任,未克一遭巡審爲可恨,强病登途,忍死驅馳,到底添苦,屢經危域。固以還營之後,爲陳懇必遞之期,而逮到寧邊,又因飢飽寒煖之失適,內傷旣深,外感亦重,晝夜叫苦,寢食都廢,擔舁還營,今已五六日,一味昏涔,隔死如紙。蓋臣一生病根,在於純虛痼冷,茶飯蔘朮,粱肉桂附,得保十數年性命。忽於年來,膈火甚盛,而下虛依舊,服溫劑則喉舌瘡爛,燥悶欲絶,飮涼藥則臟腑寒冷,吐瀉必作。又經今夏暑濕,長患休息之痢,補瀉兩難,醫藥無效,精神筋力,亦覺蕭索摧殘,日用事爲,率多昏錯,遺失目昏,而視物不明。脚痿而運步漸艱,種種衰相,日異而月不同。此皆久縻劇務,積有勞瘁,耗盡些少氣血,而今於數千里四十日行役,受傷益甚,有此添劇。凡百症形,實有土崩瓦解,莫可收拾之勢。如非脫此擔負,就閑調養,決無以少延歲月之壽。況臣去留,本無關於邊事之輕重,而徒爾羈縻,適足以促臣殘命,其果何利於國?以聖上體下之仁,寧不垂矜於此,俾遂其生還之願乎?臣雖欲瀝盡血懇,冀格天聽,而伏枕喘喘,語無倫次,惟聖慈哀而憐之,亟許鐫遞,俾臣未寒之前,將毋以還京,且得調養殘軀,稍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仍任,意蓋有在,卿勿過辭察任。 ==10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彦燮{{*|病}}。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今式年律科初試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徐命彬,昨日,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修撰吳彦胄,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李光躋,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使之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各陵殿官員試暇假官,以付祿忠義,差送矣。卽接忠義廳所報,則今此庭試時,以二十員忠義,各陵殿不得推移差送云。其不足之代,則依前例,以三醫司差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右承旨徐命彬,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德壽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等觀武才初試未畢,試技藝,令別將鄭壽松,代行而昨日移差禁營中軍,臣尹游,方在呈告受由中,如干未畢試者,令新除授禁軍別將閔昌基,仍爲代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觀武才初試時,本廳別抄武士,別武士,別馬隊,射砲軍兵各技入格,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俄者有一人,擊錚於差備門內,此是前所未有之事,若有訴冤者,則例於差備門外擊錚,而此人則突入於門內至嚴之地,事之驚駭,莫此爲甚,兵曹堂郞,常時不能檢飭闌入,致有此無前之擧,結束吏及近仗軍,則自本院卽爲囚禁,而當該堂郞,亦不可不警責,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執義李著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掌令尹志遠,時在京畿豐德地,持平李性孝,時在果川地,持平金漢喆以京試官,時在平安南道,司諫院獻納徐命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甲寅十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健基讀自仁民篇周文王作靈臺,至錄其詩常以自誦。上曰,承旨讀之。師得,讀自宋太宗興國三年,至檢閱以聞。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右司諫蘇轍再乞放積欠狀,至事爲之倡則勸矣。上曰,上番春秋讀之。述讀,自陶又奏略曰,至非王道之一端而太和之本歟。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啓白讀自高宗時尙書右僕射李綱寬民力箚,至量行裁損亦未爲害。健基曰,文王掩髂,雖小處,而足可見仁聖之德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二板太公、召公之言,旣不見於經傳,未知其眞的,而末端周公之言,眞聖人之言矣。上曰,周公之言,果是聖人之言,而太公、召公,俱是賢人也。以其言觀之,則太公之不及召公,遠甚,實有未可信者矣。健基曰,以丹書見之,太公之賢,必不下於召公,此書所記,則其未可信,誠如聖敎矣。上曰,管仲所謂丈夫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者,何如耶?健基曰,孟子,以子産之以乘輿濟人,謂之小惠。今此齊國之以所見,而命嫁娶者,便同於此也。然伯者之政,令行禁止,故以此定制,則自無國人未嫁娶之患矣。雖與古禮有異,管仲之參以人情,亦可謂切當矣。上曰,有子九人,而皆未娶,則其貧可知,國雖有制,家旣無資,則亦將奈何?上章所謂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誠確論也。究其本則惟在於使民富而知禮矣。健基曰,聖敎切當矣。但使民富而知禮,則似迂遠,故以卽刻救弊之道,作爲此制,於此而亦可見王伯之分矣。健基曰,第十二板唐太宗之治,雖愧於王道,而至於誠信御下,則無虛有存恤之名,而有其實云者,足可謂大哉之言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李鑄所蓄積者,無非聚斂於民者,故李絳之欲爲還給於民者,實爲大臣之言,宜乎作唐之名臣也。上曰,此與散鹿臺之財,同意也。健基曰,第二十板包拯,以戶口增減,有所陳戒於其君,而其結語所謂薄賦斂寬民力,實爲增戶口之要道矣。今當兩年饑饉癘疫之餘,戶口必不如前,宜以薄賦寬民,爲第一急務矣。上曰,儒臣,以宋臣包拯論戶口增減事,有所陳戒,當留意,而兩年荐饑之餘,豈無民戶之減縮者乎?想來不覺愍傷,自予嗣服後十年內,戶口最增最縮之年,京兆及八道監司竝條列以上,我朝戶口最盛之年,自京兆,亦爲考出以啓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蘇軾,以逋欠爲言,而多有可觀者矣。豐年不如凶年者,便是常談,而以卽今民間形勢言之,年事雖曰小豐,舊逋竝皆督捧,則民不自堪,必有不如凶年之歎矣。自廟堂,另加相確,不至太緊急者,則姑爲退捧,實合事宜,故敢達。上曰,民不願豐,實爲矜惻,大體則百姓足,君誰與不足,宜矣。正供之有逋欠者,則予當量宜蠲減,而至於還上,則用處甚緊,凶年則爲救荒之物,常年則爲種糧之資,不幸則爲兵食,決不可不捧,而近來監司守令,每以要譽,爲事,亦可痛也。若於今年不捧,則連豐難必,所謂還穀,將蕩然無餘,豈不悶乎?健基曰,要譽之敎至當,民不可每事施恩,而其中亦不無至貧難支之民,固宜參量處之矣。還上與正供,本非可減之物,而至於身布等雜色名目中,豈無可蠲之物乎?上曰,明日,當爲次對,苟有可蠲之物,則當與諸臣議處矣。講官,遂掩卷,諸臣退出。 ==10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未肅拜}}。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玉堂備員後,視事,取稟事,命下。而明日冬享大祭齋戒,明明日觀武才相値,限畢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副承旨鄭彦燮,今日俱不仕進,右承旨徐命彬昨日違牌,有只推之命,而亦不出肅,出納之地,事甚苟簡,而拘於廳規,不得請牌,右副承旨鄭彦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一體牌招。 ○以右承旨徐命彬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又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任守迪,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修撰南泰良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任守迪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韓師得啓曰,今番觀武才時,文武科入格人員賜馬一款,令本院考例以稟事,命下矣。問于司僕寺,則以爲春塘臺觀武才,文武新恩,三日所騎馬,例以本寺邊馬,待令,自前流來之規,而戊申觀武才時,則武科元數甚多,故無以推移變通。文科三人武科乙科以上,令本寺馬待令,其餘則使之自備云矣,敢啓。傳曰,依例待令之意,分付。 ○以鄭壽邦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任守迪,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江原道十月朔進上,來到,故照數監視,則各殿所封物種中,文魚、大口魚、鰱魚三種生物,臭惡色變,不堪捧入。而見今日氣旣涼,此則必是不能審愼照氷之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本道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陪持人,令攸司囚禁科罪,而魚鮮則退送,使之改封,何如?傳曰,依爲之。物鮮捧入。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前府使南德夏,頃日筵中,有各別收用之命,而前旣降資,有難遽擬於堂上之望,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擬望。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入格之人,今番都政,多有除授外任者,旣已入格,則雖除外任,似當許赴,而此無前例之可據,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一體許赴。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觀武才時,宣傳官及禁軍將,不可不備員。宣傳官閔昌基,羽林衛將韓啓朝,遷轉之代,竝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南德夏爲宣傳官,柳經章爲羽林將。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別破陣池海達,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擊錚於差備門內云。擊錚人之直入差備門內,實是前所未有之事,事極驚駭,不可循例處之,令攸司,各別科罪,當該守門將,亦不可推考而止,汰去,下吏及軍卒,令該曹囚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觀武才時,本營別武士及馬步軍兵等各技藝初試入格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柒原縣監李陽重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陽重,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任守迪,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曆官之作曆,專以萬年曆註冊,而彼國釐正之法,累年求之不得矣。去庚戌年,監官員李世淵,入往彼中,艱辛得來之後,曆註與淸曆,無不脗合。卽當印布考閱,而每患經費不足,訖今未遑,只以唐板一秩四冊,衆官年年考閱,幾盡磨滅,誠甚可悶。不得已印布於三曆官等處,以爲作曆之地,而所入物力,元非大段。令該曹,磨鍊上下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韓師得,執義李著,校理兪健基,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記注官任述、金啓白入侍。興慶曰,日候陰冷,大政時,達夜酬應,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日進御矣。興慶曰,其無滯症,而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不滯,而水剌則一向差勝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司譯雜科初試,例有提調進參之規,臣於昨日進去,達夜講試,僅畢一學,而猶餘三學,今日則他提調當進矣。二提調金取魯,未知其病勢之如何,而無他推移之道,卽爲牌招,使之進去,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以三件事,條列啓聞,而其一則合歿流亡之類,陳田,及庚子量後久遠陳田,竝爲蕩減收稅事也。合歿人陳田捧稅,誠爲可矜,故朝家有査出蕩減之命,而前監司金始炯,以沿海邑合歿陳田四百餘結,査報,故已許減除矣。大凡田陳亦宜給災,而以一年再耕之故,元無擧論之規,民間雖稱冤,而今不可變通,且當初朝令,只論合歿,不及流亡,則今獨於嶺南,竝與流亡者之田而許頉,亦似過矣。今監司,以不過二千結爲言,未知其査實後,果爲此數,而諸議以爲庚子量陳中新還起之數,若一一査出,則嶺南一道所得,亦必不下於二千餘結,得此徵稅,以充其許減之數,則在朝家無失,而在民間爲大惠,以此分付,未知何如。顯命曰,不給田災,已是三百年金石之典,斷不可撓改,而爲監司者,當其出巡之時,百姓,指荒田泣訴,而竝不得施行,最是切悶難處之事也。今若以舊陳中新還起代充,量陳許災合歿減稅之數,似爲合當矣。瑜曰,量陳還起,自是事目,而以陳還起,近甚絶無,又減舊陳之稅,則朝家之耗失田結,將不細矣。合歿陳田,則雖依狀請施行,而其還起之類,使之各別査出,爲宜矣。上曰,朝家事體,當勿論新舊陳與還起,而竝依常法捧稅而已。査出還起之類,以充合歿陳田之減稅,不幾於五十步百步之間耶?宗城曰,嶺南陳田,果爲二千結,而所得還起,又足相當,則自可推移充數,此雖非常法,而荐凶之餘,民事哀痛,道臣,則方便處之固無不可,而廟堂之以此指揮,恐涉未安矣。上曰,此豈自廟堂所可指揮者耶?依當初朝令,只以合歿人陳田蕩滌,而所謂流亡,則不可開路,至於還起,則亦以詳査以報之意,申飭而已矣。興慶曰,狀啓中其二,卽舊還上計分徵捧事也。此事,方自廟堂,量定分數,分付諸道,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其三,卽地部鹽盆船隻之久遠破亡者,査實減稅事也。此則已有庚戌定式,一依定式擧行,則自可無虛簿呼冤之弊,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昨日召對時,兪健基因文義有達,而還上則決不可撓改,他餘舊逋之類,則自廟堂,講定節目,量宜蠲減,爲宜矣。宗城曰,民之不堪,全由身役,至於還上,則民亦知其當納,朝家亦當以盡捧爲期,而舊布收捧之時,各別省約,而不撓浮議,則民間,自有蒙惠之道矣。健基曰,還上,旣是穀物,故民猶易納,而身布則極難矣。上曰,廟堂,各別參量爲之,可也。還上則廟堂,何以定式耶?興慶曰,當年條則盡捧,辛亥壬子條則十分之一,癸丑條則四分之一,徵捧事定式矣。上曰,稅大同,無舊未收耶。瑜曰,稅大同則守令,不敢以舊逋,懸錄,本無未收之事。而還上則近以荐飢之故,年年未收甚多,或有還穀全無之邑,此後,若當凶年,則活民無策,極爲可慮,當年條則無可論,而雖舊未收,無寧盡蕩一年,而盡捧一年,爲可矣。上曰,卽今定式,則未免輕歇耶。宗城曰,臣意則至爲輕歇,不可以此頒布矣。上曰,舊未收中欲盡捧一年,未知何如。諸臣,各陳所見。瑜曰,臣意本來如此矣。今以四年條,分排頒布,則未免煩亂,亦不如金在魯之所請矣。上曰,金在魯之所請,如何耶?興慶曰,癸丑未收,稍實邑則捧三分之一,尤甚邑則捧四分之一事,陳請矣。宗城曰,癸丑未收,元來些少,今年年事,足可捧還穀,臣意,則辛亥壬子條中,一年未收,盡捧爲宜。興慶曰,辛亥條未收最多,今年,雖曰小豐,兩年條,萬無盡捧之理矣。今以四年條,分排出送,則民間始雖驚動,而及見節目,則必爲樂從,小臣之講定節目,實出於十分參酌之道矣。顯命曰,大臣,以累凶之餘,難於準捧爲慮,而有此節目矣。名雖四年條,畢竟所捧,必知其尠少,而朝家若以舊逋,初不擧論,則民間以爲朝家忘之矣。故竝論四年條,臣意亦知其差輕,而以此頒布,未爲不可矣。上曰,嶺伯之啓,似好矣。朝家許施,而使他道,準繩於此,則何如耶?顯命曰,此亦爲民分數太過矣。陽來曰,金在魯自廟堂出,而其人,有識慮,必不爲民譽,而不顧國事,自朝家,許施,而使之釐正,爲宜矣。上曰,予亦知金在魯不出於忘國事而爲民譽也。宗城曰,無論嶺南與湖南、湖西,三年條未收,多處則捧五六萬石,小處則捧三四萬石事,自廟堂,分付道臣,則道臣,參量處之,若豐登之邑則或盡捧,若慘凶之邑則雖當年條,或減等,其所操縱舒慘,一付之於道臣而已。初不必以分數,定式頒布矣。嶺伯之啓,亦不可許施矣。顯命曰,石數與分數,畢竟則同歸於一而蓋大臣,則欲爲從輕,宗城則欲爲多捧矣。上曰,年條之捧與不捧,惟在道臣,自廟堂,只定石數而分付,大體似好,而大臣之議,則太輕,宗城之議,則似重,折衷於兩議之間,而更加商確爲之可也。興慶曰,軍布作米事,因趙顯命所達,有稟處之命矣。此事,臣亦知其便好,而卽今事勢有掣肘之端,敢此仰達。曾以三軍門木各五六百同,作米于三南,以爲辛壬年賑民之資,其後戶曹賑廳,亦多取來其米錢,而軍門則全未受報,殆同空失,到今各軍門,有難更爲責出,自戶曹賑廳,捐出錢布,移送軍門,以其軍布,計分作米則好矣。而賑廳堂上金取魯以爲錢文儲蓄,無多,且方自京裏,買貢物年條,已至萬餘石,比諸外方貿穀,其數稍優,且無船馬價雜費,而積置內倉,自爲萬全之策云。而固執不許,其言,不無所據,戶曹判書李廷濟,亦持難不給,軍門錢布旣不可更用,賑廳戶曹亦皆如此,實無他推移之道矣。顯命曰,臣之向者所達,不但爲國家積穀之道,亦欲救得沿海貧民輩,穀賤布貴之弊,而各軍門儲積多少,有不可知,故必知此後可決之意,已與新監司柳復明,有所酬酢矣。今聞各軍門,則無可推移云。至於賑廳戶曹,則初旣公然用之,到今還報,事理當然,而旣不肯出給,則其勢將不成,而如臣有司堂上者,沒奈何矣?宗城曰,三軍門之難於更出,事理固然,而至於賑廳戶曹,則當初關西錢貿米之自湖南,補賑後,還作本錢也。宋寅明,請以此錢,依常平例,年豐則依前作米,歲歉則補賑立本事,稟旨出擧條矣。到今朝家更欲以此錢,作米,一以爲聚穀,一以爲惠民,有司之臣,恐亦體聖朝之至意,不當持難矣。上曰,戶曹惠廳,俱非矣。其時擧條尙在,若他物則不可,而軍作米之錢,何可不給耶?戶曹惠廳堂上,竝從重推考,其錢則取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國之大事在祀矣。凡築壇行祀之所,各定壇直,使之居常修掃,而日前京兆堂上,適差祭南壇,見之則壇上有汚穢之物云。聞來,極可駭然,此後則自禮曹,時加摘奸,如有不潔之物,則壇直,各別科罪事,定式,分付,何如?上曰,郊壇,何等重大?而壇直輩常時不爲看審灑掃,致有汚穢之物,該壇壇直,令攸司,從重科治事,分付,禮曹,每月無時摘奸,摘奸時如有如前不潔之弊,則刑推定配可也。興慶曰,壇直旣已科治,則禮曹之常時不爲摘奸,亦不可無警飭之道,禮曹堂郞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景福宮、神武門後其近處居民之作室築垣者,任自掘土,以至地勢凹陷,此是大闕來脈,而毁傷至此,極可駭然矣。分付京兆,申飭當部,嚴禁掘土之弊,而其凹陷處,則使卽負土塡塞,何如?上曰,依爲之。而粵瞻北岳,山容濯濯,少値雨水,沙土輒頹,此蓋由於禁松不嚴之致,京兆堂上,方入侍,故下敎矣。瑜曰,北岳,乃是國之主山也。掘土狼藉,來脈斲破,又以其樹木之不養,每致沙土之崩頹,此尤悶惜。今後巡山一節,各別申飭,使之頻頻爲之,各道監役,另加分付擧行,每五日呈手本,如閭家奪入之禁,何如?上曰,近來四山摘奸,雖無偸斫見捉之事,而稚松則竝根拔去,故旣不得長養,以無痕跡之故,亦未有見捉,此當嚴立科條,以爲禁斷之地,今後摘奸時,無稚松處,則與偸斫,一例論罪事,定式,分付,可也。顯命曰,今因下敎,敢陳所懷,近來四山,無樹木,而民人輩又從以盡掘木根,故沙土頹下之弊,尤甚,川渠盡湮,而害及田畓,東西郊田土,將盡爲廢棄矣。六七年前,分付四門,嚴禁賣木根之類,故其時,頗有效矣。今亦依舊例,分付京兆,負木根入來之類,各別禁斷,何如?上曰,依爲之。健基曰,北山松木之最爲濯濯者,臣曾聞北岳近處,山直輩與居民等,作爲契坊,互相符同偸斫之故也。雖未知近來以來,此契之尙存與否,而申飭京兆,嚴査痛禁,如或有契坊之尙存不罷者,各別禁斷,以法繩之,其於禁松之道,似爲得宜矣。上曰,所謂山直輩契坊,曾已申飭者,而若至今不爲革罷,則誠極駭然,此後,如有現發者,自京兆,草記論罪可也。宗城曰,言端,旣發矣。臣曾聞金始炯之言,則以爲古制四山監役,限五日巡城,而近來此制久廢,京兆堂上,亦不申飭,松禁之解弛,此亦一端矣。興慶曰,監役之五日巡城,旣是舊制,則申明舊制,使之各別巡審宜矣。上曰,依爲之。陽來曰,近來城底耕田之弊,亦甚可駭,監役巡城之時,使之摘發,而自京兆,另加禁斷似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今日承旨,只有伴直二人,而諸承旨竝不仕進云。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體殊甚未安,今日不進承旨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韓師得曰,今番觀武才時,儒生對擧庭試,以終日設行事,下敎矣。取考庚寅謄錄,則第四日試取儒生,而但庚寅年則應射者,爲三千七百餘人,今番則應射者,爲七千四百餘人,其數比前有倍,且日晷漸短,四日之內,有難畢射矣。儒生試取之日,似當有前期,分付之事,故敢達。宗城曰,此亦當預爲知委,承旨所達宜矣。興慶曰,近來日候頗冷,累日出臨帳殿,極切憂悶,四日之外,又何可遲延耶?儒生試取,以第四日設行事,分付,而但七千四百餘人,四日之內,有難畢射,則量宜分送於慕華館,似宜矣。上曰,然則都摠府五衛將、別軍職、宣傳官、武兼內官外,片箭應射人,竝從慕華館,使命官試才,而待春塘臺柳葉箭騎芻畢射後,出送,俾無相違呼不之弊事,分付,可也。{{*|出擧條}}陽來曰,科日不遠,臣以職掌,有稟達事矣。謁聖春塘臺,則自前例給天童,而戊申年春塘臺別試才時,依傳敎,亦給天童矣。今番文武科額數,姑未知其幾何,而天童必須先期預待然後,可無臨時責立之弊,今亦依戊申例擧行乎?上曰,戊申科則出於慰悅之意,故給天童於武科乙科以上矣。今年則與戊申有異,勿爲擧行可也。{{*|出擧條}}執義李著所啓,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近來朝綱解弛,國體不尊,廟堂,不能飭諸司,官長,不能檢郞僚,每當有事,必待自上,費了許多辭令,而後始得擧行,其來已久,習以成風,至於今番都政事而極矣。吏曹堂上,旣命推考,郞廳,亦命拿處,則今無更論,而來頭之弊,不可不戢。請自今更加嚴飭。凡於公會,必令先期整齊,如有不備難行之端,則亦預爲變通,俾無逐事煩稟,臨時苟簡之弊。上曰,依啓。上曰,司僕寺,以今番春塘臺唱榜時賜馬事,有所取稟,而謁聖則輦前率去,故賜馬,而此則似無可賜之道矣。政院考例以稟焉。{{*|榻前下敎}}宗城曰,自前春塘臺唱榜時,新來,無求馬外間之事,似有朝家賜馬之規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李聖龍{{*|坐}}。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啓曰,自前親臨庭試及觀武才時,例有宗宰差出入侍之規,而近年以來,連爲頉稟,今番,亦不差出乎?且原任大臣,亦有入侍之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時原任入侍,可也。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試才時,何大臣進去乎?敢稟。傳曰,工判進去。 ○又啓曰,明日慕華館試才時,兵房承旨,當以該房,進去,而春塘臺親臨試才時,不可無該房,慕華館則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同副進去。 ○傳于鄭彦燮曰,明日觀武才時,柳葉箭先試,而各軍門,除初試,先射,次射五軍門大將,其次內官,其次則初試當射矣。知此擧行事,分付。 ○鄭彦燮啓曰,明日慕華館,鳥銃及鞭芻片箭,試才事,命下矣。鳥銃鞭芻片箭,先試何技,而在前試才時,如有等劃,則有比較之例,鳥銃則以何技比較,鞭芻則以何技比較,片箭則以何技比較乎?敢稟。傳曰,先試鳥銃,次試鞭芻,次試片箭,鞭芻六中者,例以騎芻比較,而都座次帳殿爲之。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鳥銃鞭芻片箭等劃者,則以何技比較事?傳曰,先試鳥銃,次試鞭芻,次試片箭,鞭芻六中者,例以騎芻比較,而都座次帳殿爲之事,命下矣。鞭芻等劃,依下敎,以騎芻比較,而鳥銃片箭比較一款,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鞭芻則六中且數多,故以騎芻比較直赴,而鳥銃及片箭,矢數自有應爲直赴之矢數,似無比較之事矣。 ○傳于鄭彦燮曰,蓋賜花賜蓋賜童,卽古制也。親臨時庭謁聖,皆有賜馬則賜童,而只有謁聖武擧多矣,故也。今番爲始,春臺親臨庭試時,文武甲科一人,從蓋賜童,謁聖準數,依前擧行,以別他科事,分付擧行。 ○徐命彬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觀武才,對擧儒生庭試試官三十望,當爲磨鍊,而堂上堂下侍從,多在罷散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違牌人,竝敍用。 ○鄭彦燮啓曰,今此春塘臺親臨試才時,本兵之長,例多有擧行之事,判書尹游方在受由中,不得循例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殿坐,豈循常例,牌招。 ○又啓曰,兵曹判書尹游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當此親臨試才之時,本兵之長,雖在呈告之中,與循常牌招有異,特敎之下,違牌不進,事極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春塘臺親臨試才時,本兵之長,不可不進參。而判書尹游再招之下,一向違牌,非但事體未安,擧行凡事,亦多窘束,推考傳旨,今方捧入,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本兵之長,自古進參,而兵判,出疆且不遠,雖不若此,解職在邇,豈可徒循例套乎?更卽牌招,入侍明日。 ○又以兵曹言啓曰,當此春塘臺觀武才之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正郞李觀厚呈辭在外,佐郞曺命敬、洪重一,俱以身病甚重,決難察任,竝今姑改差,其代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沈䥃爲兵曹正郞。韓翼謩、南泰溫爲兵曹佐郞。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前水使南德夏有收用之命,而方在降資中,有難遽擬於堂上,故草記稟旨,則以特爲擬望批下,而德夏係是曾經水使之人,依本品備擬於堂上宣傳官之望矣。纔已受點,而書下加字,今若以堂下階施行,則行首宣傳官,地望自別,元無直爲備擬之前例,且非陞資之窠,臣之不審備望,不勝惶恐,南德夏新除授宣傳官之任,姑爲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白守一爲宣傳官。 ○鄭彦燮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軍兵中觀武才初試入格人,有頉之類,依前例試記懸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應射中,慕華館試官及各差備進去之員,依前例入射於春塘臺末端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人員,別單已爲啓下矣。其中,或有在外未上來,或有遷轉出代者,故依前例懸頉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春塘臺武科應行節目,依下敎,以己亥年例,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初試入格人外任遷轉者,一體許赴事,命下矣。一二所初試入格者,旣已單子啓下,依本次第試取,而至於禁軍則當初單子中拔去,故別爲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觀武才時堂上宣傳官,例爲宰樞執鼓差備,故南德夏口傳差出矣。今已改差,其代,依前定奪,口傳擬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當在白守一爲宣傳官之上}}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馬步軍兵觀武才初試入格中有頉之類試記中,依例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觀武才時,本營出征別武士,除初試中閑良張相漢,今番都目政,雙靑權管遷轉,試記中依例懸頉之意,敢啓。傳曰,旣初試者許赴事,已下敎,一體許赴。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中軍鄭纘述有頉之代,今當差出,而本局亞將,爲任最重,自前擇差矣。卽今當品中無故可合之人,乏少,在前如此之時,有他營門中軍移差之例,今此鄭纘述之代,以禁衛中軍鄭壽松,移差啓下,使之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軍兵等觀武才初試各技入格之後有頉者,則試記中,依前例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10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李聖龍{{*|坐直}}。右承旨徐命彬{{*|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彦燮{{*|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奉命慕華館試所進}}。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徐命彬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取稟。傳曰,爲之。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內禁衛將南德夏。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新除授內禁衛將南德夏,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鄭彦燮,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臣等,方來會試所,而今番應試各軍門將校軍兵額數,比前倍多而取考兵曹節目,則以鳥銃六貫革,片箭二貫革,啓下矣。應試者多,貫革數少,當此日晷極短,萬無及期畢試之勢,在前如此之時,多有貫革加立之例,今依前例,射貫革二坐布貫革六坐加立取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彦燮曰,春塘臺慕華館試藝次第書下,分付兵曹修正試記,依此擧行,俾無明日臨時窘急之弊。 ○以濟州防禦使狀啓,本州公行人康汝良等渰死事,傳于李聖龍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彦燮,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觀武才時,除初試中,禁軍扈衛別將,局別將,訓局哨官,禁衛哨官等,片箭,當爲試取於慕華館,而以闕內入直,勢難擅離直所,依前例使先射者,推移替直後,進去試所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合坐罪人世元,加杖得情事,草記允下後,又因更待下敎擧行之敎,嚴囚右捕廳矣。今初六日曉頭,因杖毒物故,令京兆,依例檢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臣前月路中,冒上一疏,只爲微誠莫達,歸伏竢罪之意也。不意,聖上反下隆批,恩諭至重,且以胡不見我,而歸往爲敎,臣奉讀未終,感淚交橫,此則臣之罪也,死有餘恨。雖然,此豈臣之所得爲哉?疾病,從以拘之,義分亦有不敢者,疏未申乞,庶有以俯鑑也。恩旨之下,臣罪益重,至命史官,馹馳傳批,仍令偕來,其以罪爲榮,乃至於此,何也?以臣之賤疾,若復可進,則豈不及於行在臨御之日,而今乃有追進之望乎?臣瞻仰雲天,伏地隕越,衷情震激,不如溘然之爲愈也。若其史官偕來之命,尤是格外,臣之危疾,旣不能運動,已無望應命,則近侍留住,將何以爲?徒致恩命之屑越,久貽州縣之支廚,公私狼狽,莫此爲甚。伏乞聖慈,亟命收還史官之臨留,俾臣一息未泯之前,獲蒙終始之澤,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頃於史官之往,諭予慇懃之意,今觀卿疏,旣已還鄕,以疾辭焉,缺然曷諭?旣知還鄕,相守史官,非誠實底意,姑令上來,以安卿心。噫,予之見卿,今已四箇年,豈不欲一見予乎?卿年雖篤,筋力尙剛,亦已聞之,卿其體小子一欲見卿之意,雖値初冬,日未甚寒,幡然就途,庸副小子日夕之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後,史官先爲上來事,分付。 ○甲寅十月初七日卯時,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徐命彬,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行判府事沈壽賢,同爲入侍。彦燮進曰,宰樞執鼓。上曰,宰樞執鼓後,當先何事耶?彦燮曰,武試官率擧子,無單子肅拜矣。武試官兵曹判書尹游,行司直申光夏、鄭壽松,兵曹佐郞李錫祿,司果李載厚,都摠經歷崔粹和,率擧子肅拜後,伏於右邊侍衛之前。上曰,聽傳敎之際,入門官對答之聲,甚低微,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日已晩矣。柳葉箭貫革尺量,試所執鼓事,分付。彦燮曰,旣已尺量,擧子呼名之意,敢達。擧子遂入射。上曰,鼓聲低微,申飭。壽賢進曰,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壽賢曰,有時原任入侍之命,故臣方强疾入侍,而無他奏達之辭矣。日候頗冷,衣襨何以爲之乎?上曰,方着厚衣矣。命彬曰,今此觀武才對擧儒生庭試試官,將爲磨鍊,所當依前下敎,以三望備擬以入,而在京無故人,甚少,卽今堂上堂下,違牌坐罷之人,雖已敍用,而讀券官對讀官,三十望,甚多,三望備擬,萬無推移之道,勢將以二望備擬,故敢此仰達。上曰,以二望備擬以入,可也。{{*|出擧條}}命彬曰,庭試時,不可無主文之人,而大提學尹淳,以病呈疏,纔已退却,雖未知病勢之如何,而牌招,何如?上曰,當擬試官望,以試官牌招。游曰,武科坐次例爲之,故試士之時,別出試官,定坐次然後,當與文科,同爲唱榜,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無稟定之事,初已訝之,而只比較而已。何必定坐次乎?游曰,南德夏,雖已降資,堂上官擬望事,下敎,故臣意則降資自在還收,凡係堂上望則無所不可,而以堂上宣傳官,擬望受點矣。聞德夏無宣薦,宣傳官廳不送勅書,故將不得行公,且有政格拘礙之事,不得已草記改差,而今若以堂下陞資,則不過備擬於營將而已。他無可合之窠,甚難處矣。上曰,已經水使,直擬堂上某窠,宜矣。游曰,然則雖內禁將,當擬望乎?上曰,然矣。游曰,內禁將,方有闕,口傳差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柳葉箭射時,騎芻貫革姑偃事,分付,東西貫革緩緩封箭,申飭。彦燮曰,親臨觀武才,事體重大,而傳箭官,不爲一齊待令,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宣傳官封箭告達之際,誤達擧子名字,其疎率之失,宜有警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兵判以試官入侍,守禦使以侍衛入侍,而訓將御將摠戎使,竝入來乎?問啓。彦燮曰,三大將竝待令云矣。上曰,竝令入侍。彦燮曰,以戎服入來云。竝使之佩筒箇入侍乎?上曰,然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御營大將魚有龜,摠戎使趙顯命,竝入侍。彦燮曰,右相方來待云矣。上曰,入侍事,遣史官傳諭。光躋出去傳諭。右議政金興慶,入來進前問上候。上曰,無事矣。彦燮曰,擧子以弓越之故,伏地云矣。上曰,使之更張以射。上曰,曾經閫帥之人,取其任便,射矢不揷筒箇,而揷於弓袋,極爲駭然,當決棍而姑爲斟酌,此後則各別申飭。彦燮曰,纔以射矢之揷於弓袋,嚴飭下敎,而卽今入射人具程、郭來泰、黃應洙等,皆拔筒箇長箭,只揷時射五矢,事體極爲不當,從重推考,何如?上曰,此而致責,則疲弊閑良輩,必難於皆俱長箭,勿推宜矣。游曰,親臨試才,事體自別,時方入射武臣,皆是出入軍門之人,與閑良有異,而不揷長箭,只揷時射之矢者,實出於取便之意,殊極駭然,宜有從重警責之道矣。上曰,兵判所達,如此,竝從重推考。{{*|出擧條}}上曰,戊申年則出征將士,皆除初試赴擧,今番則無如此事,而元數,何如是多耶?鵬翼曰,以武技言之,近來勤習,比前頗勝,故元數旣多,而今番則各技落點,亦多故也。都監則除初試者,爲八十人,而鞭棍馬上才馬上月刀等雜技,合以計之,則其數自多矣。游曰,雖以小臣軍門,言之,自前不見之類如別破陣之屬,皆新入,其間草記變通者,亦多,故射手與鳥銃,元數比前有加,各軍門除初試之類,亦視前頗多矣。上則,予則始疑其只是射手,通雜技計之則無怪矣。明日則當試六兩,而仍爲騎芻,庶可及期矣。如殺手之類,無直赴之規,試畢後,令大臣別試,無妨矣。顯命曰,臣有所懷敢達,摠戎廳將校除初試外,付料軍官爲十三人,而只五人入格,至於標下軍,則其中有出征之人,而皆不得赴擧,渠輩以爲北漢守堞軍,皆赴,而獨不得赴,極爲冤痛云。而本來無料而役重,如此之時,不見擧論,誠爲可矜矣。上曰,守禦使進來,守禦廳標下軍,亦不入耶?申思喆曰,守禦、摠戎兩廳,則以外營,自前不赴,而守禦廳軍士,多有戊申出征之人,故以不得赴稱冤矣。壽賢曰,扈衛廳,亦有標下軍,而曾於丙午年,以觀武才時赴擧之意上言,有所回啓者,而今番,不得赴擧,故皆稱冤,此後則扈衛廳標下軍,以各技,初試赴擧事,定式施行,何如?三廳大將中,臣與御將,方入侍,故敢達。有龜曰,丙午年上言時,三廳大將,以各技,初試赴擧事回啓,而兵曹無捧甘之事,今番不得赴擧矣。朝家如欲依丙午回啓而施行,則當出擧條,分付矣。上曰,其時回啓使之更入後,從容稟處,可也。彦燮曰,有伏地人,問其情願,則乃是西北別付料軍官,而以爲自前,雖時不付料,旣是從前付料者,則例爲除初試赴擧,而今番則只以時付料者,除初試赴擧,請如前竝爲赴擧云。而此輩已皆見屈於初試者也。誠爲猥濫矣。上曰,猥濫,退去事,分付。上曰,殿坐處不能通望,入幕次後,差前排設事,分付,尙衣院,使之預爲待令。上曰,殺手當左右試之,出試官分掌事,分付,殺手試官,左邊閔昌基、具樹勳,右邊,柳濬、朴璜,落點。上曰,殺手試官,依侍衛例,在此射之宜矣。左副承旨韓師得曰,左邊侍衛,方一空,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執義李著承牌來詣,使之入侍乎?自外傳啓乎?上曰,使之入侍可也。著,至前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法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啓曰,親臨試武,事體至重,初試入格人外,宜不敢闌入,而俄者西北別付料初試落榜之類,相率伏地,猥越陳訴,事極駭然。請兵曹禁喧郞廳,從重推考,闌入首倡人,摘發科罪。上曰,與入門錄名官,有間,初何以區別入格與否乎?勿推勿治。上曰,軍門入射人,只一人揷引旗,而其餘則不揷。問之彦燮曰,問之則領軍揷引旗,而御營廳兩別將中只一人領軍,故領軍人,揷引旗云矣。彦燮曰,慕華館進去宣傳官,待其回還,末端追射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彦燮曰,差備宣傳官,將入射矣。上曰,以武兼,立代而出射可也。彦燮曰,宗臣中,有柳葉箭願射人,何以爲之乎?上曰,捧擧案,可也。五軍門大將,當捧帿箭擧案,而訓將則片箭騎芻竝擧案事,分付宗臣文臣,竝捧帿箭《擧案》,命賜饌。上曰,此後除初試類,誰先射耶?游曰,都目政,遷轉新入者及別騎衛別騎隊,當次次入射矣。師得曰,兵曹郞廳,在侍衛之列,坐睡之狀,所見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東邊侍衛摠管,出去已久,尙不入來,推考,何如?上曰,此等事,何可盡爲推考耶?彦燮曰,左右監鏑官,當次次入射矣。上曰,使訓鍊院官員相代事,分付。彦燮曰,入門官伏地,故問之,則訓鍊院官員,入代監鏑官事,下敎,而訓鍊院官員,皆在靑陽門外,招入之際,將遲滯,故敢達云矣。上曰,使之催促入來,可也。彦燮曰,下敎後,當卽擧行,而伏地煩達,猥越矣。上曰,無怪也。慮其未及相代而生事也。游曰,自前,先鞭棍後他技,故無相違之患,而今番則先放鳥銃,似有相違之弊矣。上曰,禁軍及初試入格人等,柳葉箭騎芻六兩,自帳殿畢試後,進去慕華館,以爲鞭棍片箭試藝之地,而雖有相違之端,使之待其進去,俾無呼不之弊事,分付。上曰,砲手今日畢,鳥銃入來,則明日當試殺藝,以此分付。彦燮曰,摠戎廳敎鍊官趙世完,四矢五矢,相換射之,而兩矢俱中,何以爲之乎?上曰,此事何如耶?壽賢曰,抽出之際,雖致相換,而旣已俱中,何妨乎?上曰,問於武臣。武臣具樹勳曰,試場事體重大,俱中,出於偶然,而換矢,則宜有罪矣。上曰,所中兩矢,載給試冊,而趙世完則記過。彦燮曰,記過事,命下,當爲擧行乎?上曰,擧行。彦燮曰,分付訓鍊都監前陪,而使之拿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趙世完拿入後,下敎曰,此雖施賞之事,莫重試場,換矢可駭,決棍五度,決棍後,命拿出。壽賢進曰,臣强病入來而明日則難於入來,惶恐敢達。上曰,先爲退去。彦燮曰,親臨試藝,乃盛擧也。文科紅牌則吏曹郞廳傳給,武科則兵曹郞廳傳給,而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方在禁推中,當使假郞廳,代行乎?上曰,不過以事體,飭礪而已。元無供辭之可待,試官亦必不足,竝付過放送,親臨,事體重大,不可無首史官,別兼春秋啓下事,分付。興慶曰,金漢喆,姑未上來,雖來,方帶臺職,不可以別兼春秋,行公,且以試官事,有令攸司科罪之命矣。命彬曰,臺諫有闕,政事,取稟。上曰,待新恩政事,爲之可也。上曰,吏曹假郞廳政事,取稟後,宜待令聽傳敎,而卽今政院使令齊呼郞廳之聲,久而不止,其徑先退去,極爲駭然,吏曹假郞廳,汰去可也。{{*|出擧條}}彦燮曰,宗班試射分隊後,餘三人,當以三人作隊,而畢射後,禁軍初試擧子,入射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上曰,日勢已暮,禁軍初試擧子,只三隊待令,其餘則退去事,分付。命彬曰,明日殿坐,以何時爲定乎?上曰,以卯正三刻爲之。上曰,當下拾箭之令,所盛器械,一齊待令,拾箭時,一一盡拾,俾無遺失之弊,試記亦爲堅封以置事,分付。上曰,退錚。上曰,咸原君李森gg咸恩君李森g,慕華館試官望單子改付標以入,咸原君李森gg咸恩君李森g,彦城君金重萬,花原君權喜學,竝柳葉箭擧案事,分付。上曰,告箭官,誤唱試射內官朴石光,名以乭光,殊甚輕率,推考。{{*|出擧條}}上入幕次下敎曰,兵判與兵房承旨,入侍。入侍時。上命彦燮書傳旨曰,各軍門除初試與閑散初試,片箭入格者,各軍門軍兵初試中,鞭棍入格者,竝與片箭六兩騎芻,而試取,慕華館馬上才、馬上月刀、騎槍交戰,入試春臺,鞭棍未入格者,片箭六兩騎芻試取,春臺片箭除初試中,侍衛不離者,依昨日下敎,試取春臺事,分付。上曰,以此下敎後,可無眩亂之弊矣。游、彦燮,史官退出。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上下敎曰,金虎門、通化門,竝留門。諸臣,遂退去。 ==10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洪景輔{{*|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任守迪{{*|慕華館奉命進}}。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呈辭,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徐命彬,在直中,達夜呻痛,精神昏迷,四肢厥冷,救療多時,不得鎭定。此時煩稟,至爲未安,親臨時刻已迫,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前望單子入之。 ○承旨落點洪景輔。 ○李德壽啓曰,新除授承旨洪景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鄭必寧爲兵曹參知,權一衡爲兵曹正郞,李彙晉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文將柳葉箭得中,古所未有,賞宜自別,摠戎使趙顯命處,熟馬一匹面給。 ○承旨前望單子,洪尙賓、李玄輔落點。 ○韓師得,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十員內,五員赴擧,都事二員,本府及當直,入直一員,回公一員,靑陽門禁亂官,而慕華館南北門禁亂都事二員,無以推移備數。新除授參下都事朴師伯,與都事李錫禧,有娚妹應避之嫌,令該曹卽爲口傳,相換差出,假都事一員,亦令該曹差出,以爲分差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義禁府假都事尹聖任,禁府都事朴師伯,禮賓奉事李希益相換。 ○傳于韓師得曰,承旨李玄輔罷職之代,明朝政官,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入侍。 ○又傳于韓師得曰,冢宰之任,不可久曠,亦已批下,吏判,明朝牌招察任。 ○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箚曰,伏以臣等,卽伏聞今日筵中,承宣以殺手試才事,有所陳達,天怒遽震,至有兩承宣倂罷之命,臣等,竊以爲過矣。夫承宣不過欲差退試場而已。原其本意,亶出於有懷必陳之義,則以聖上親愛士卒之盛意,雖或不槪,而倉卒譴罷,未免爲過中之擧,臣等,職在論思,不敢終默,略陳短箚,仰陳愚見,請亟加三思,還收兩承宣罷職之命。取進止。答曰,創生歷朝諸臣所無之怪論,疑懼乎常時愛恤之軍兵,以謝將士之道,罷職亦云輕,脫有不虞,此等閑漫之箚,能可遮賊乎?未滿哂也。 ○大提學尹淳疏曰,伏以臣一疾支離,今踰數旬,有加無減,見在十分危域,蓋臣此證,數十年根痼,屢發輒劇。而其發作之暴,彌留之久,未有如今番之危惡,癖塊藏伏於肋底,按之莫尋,而聚痰噓氣,亘塞鳩尾,痛勢遊走於胸脅腰背,頑硬如木,引掣如硬,轉側酸疼,呼吸拘急,咳喘哮吼,扶坐達宵,形鑠神離,已無餘地。而最是粒食之不通,去去愈甚,一日所灌下不過數鐘糜飮,而旣不能扶接元氣,反有滯痞呑吐之辛苦。夫人之所以爲生,惟眠食而已,安有不眠不食如此,而能不死者乎?竊自念臣犬馬之齒,已垂六旬,叨竊之濫,久踰分涯,以此病遂死,理也,非不幸。顧此匪據之擔,添一籧篨,向日泮製,已犯積逋,當前試事,又無以自力,病裏憂焦,不啻氷火之交中,苟其有一分可强之勢,職思其居,安所逃辭,床簀殘命,生意都盡,起身趨命,尙何可論?然而旣帶其任,固難免讀卷之例擬,則其日撕捱,必將催臣死命,而其在國體,豈不重損哉?敢將危死之狀,預煩籲訴,伏乞聖慈,俯賜哀憐,亟遞臣文任,回授時望,以幸國事,亦令臣得於未死之前,釋此榮銜,稍輕身災,以延縷喘,而縱其未然,亦庶幾含恩長絶,瞑目入地,臨疏涕咽,言不盡情,臣無任擧首向闕攢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於日昨邸報中,伏見有臣子前府使尙鼎,便近邑除授之敎,臣感激天恩。而第其條件,雜出於戊申酬勞之中,心不能無訝,使兒孫輩,訪問於入侍諸臣家,則六日以後,始聞銓長,提起戊申事,而上敎發落,則終不得聞知,臣誠鬱歎,曾前今奉朝賀臣李光佐,有臣子尙鼎論功之請,幸被聖敎嚴截,何意今日,又有此言也?此無他,必以此事,爲優待臣身之地,而豈不與臣心,太相遼絶哉?臣之受知於聖上,固已夐絶千古,而其在下者,則知臣心而愛人以德者,只有今判府事臣李台佐一人而已。悠悠人世,更無有擧顏處,豈不悲哉?至於官職除拜,若有拘於朝制,請敍用請蕩滌者外,未嘗有稟定擬授之事,尙鼎歷試諸邑,幸而不罥於官,故其履歷,則自牧使,至縣監,無不可者,銓曹若以爲可用,而憐其有老,則隨闕擧擬,何所不可,而政席有避之時,預先區區陳請,如此乎?且自上下敎,或出於俯循銓臣之議,而姑且以是勘定,則無乃近於欲其入而閉之門耶?雖得口體之養,臣心之所不願也。臣每入京裏,必聞此不欲聞之言,誤爲離次,噬臍無及。顧今臣之病勢家力,萬萬無移動之望,逃遁不得,懷不能自抑,乃以猥雜之言,一暴於君父之前。伏乞聖明,察臣心事,另加矜恕,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予之諒卿心,久矣。豈於卿子循例字牧之任,不諒哉?頃者,吏判所達,蓋提起戊申事,予之錄用之命,專爲以養耆舊,於卿有何不安之端乎?卿須安心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於見職,其迄不顚敗過了大政,誠亦幸且異矣。異非可常,幸非可久,三度呈告,非敢備例,日夕冀祝,惟在恩遞,而誠意淺薄,未格高穹,加由之命,又循常格,臣誠愕然失圖,益不勝悶蹙之至。噫,今日世道,雖以日月之明,亦豈盡俯燭耶?暗中睢盱,轉益層加,居是任,雖聲望,足以鎭浮議,誠信,足以孚衆心,尙懼其終於狼狽,顧以如臣綿薄,處權衡之要,而當決裂之勢,畢竟虀粉,理必無幸,況於郞官事後,蜚煽危動,令人怖畏創駭,擧辱朝體之罪,臣幾無以自贖,則今雖欲貪榮戀寵,耐久盤礴,亦豈可得耶?此臣所以斷斷自劃,不敢復爲冒出之計,而親臨試才,連日動駕,臣適忝居保護之列,亦無以趨造候班,自伸微誠,臣罪至此,益復萬死,玆敢略控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遞臣銓任,使重務無曠,私分獲安,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初授此任,意非偶然,三度加由,卿何復辭?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甲寅十月初八日卯時,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李聖龍,右承旨洪景輔,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彦燮,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武試官尹游、申光夏等,如昨日入侍。彦燮曰,宰樞執鼓,又進曰,尺量亦爲之乎?上曰,昨已尺量,直立貫革,呼名入擧子。彦燮曰,擧子呼名之際,西北人,則盡呼其職銜,以致遲延,只呼名以入,何如?上曰,入門官,已呼職銜而入之矣。呼名官,則例只呼其名矣。彦燮曰,昨日下敎,已爲分付,可無差違之患矣。興慶曰,昨日,終夕親臨,水剌寢睡,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丸劑進御乎?上曰,日早故,姑不進御矣。彦燮曰,宣傳官,自前,無對答之事,而近爲謬規矣。游曰,宣傳官廳規極嚴,自中,多以對答,非古例,有非之者云矣。上曰,前例,則本不然矣。勿爲對答,只聽敎擧行,可也。上曰,斯速入射事,分付。彦燮曰,昨日未畢射禁軍,入射矣。上曰,慕華館試官改付標以入,而皆是文臣也。以武弁,改望以入事,分付,邊中貫中,只言邊貫,殊不分明矣。今後則,以邊中貫中,高聲言之事,亦爲申飭。游曰,內乘片箭,自此欲射,而昨日下敎,無擧論之事,何以爲之乎?上曰,自此射之。游曰,慕華館試官,以武臣備擬事,命下矣。以武臣擬入,而其中有未射者,何以爲之乎?出去慕華館而射之,亦不妨乎?上曰,身爲試官,何可與擧子同射耶?自此,有騎芻畢射之人,又爲改差出送,可也。彦燮曰,兵曹參知洪景輔,移拜承旨,侍衛不備,口傳差出後,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彦燮曰,宣傳官二人,出去慕華館,此末端使之入射乎?試事畢後,使之追射乎?上曰,待試畢入射事,分付。彦燮曰,承旨洪景輔,肅拜單子入來,自此,肅命入侍帳殿乎?先往昌德宮各殿,謝恩後,來此肅命入侍乎?上曰,自此,肅謝後入侍,還宮後進去各殿,謝恩,可也。游曰,參知有闕,郞廳一人在外,沈䥃有實病云,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在外人與沈䥃,竝改差,與參知,一體口傳差出,可也。翰林薦陞六者,拜騎郞,皆不行公,何故耶?游曰,似是撕捱之事也。上曰,今番春塘臺得中者,甚多,若下承傳,則軍門久勤,似將遲滯矣。都政時,以承傳,而爲津渡別將,豈有如許事耶?欲推考兵判,而姑安徐矣。游曰,事勢不得不然矣。上曰,宣傳官尹忠元、呂攀,何如人耶?游曰,忠元,乃尹陽來之五寸侄也。攀乃嶺南人,而持平之子云矣。上曰,慕華館,無未及之患云耶?游曰,再明日食前,當畢然後,可及,故已爲申飭矣。各軍門除初試中亦有六兩願射者,何以爲之乎?上曰,追後射之,可也。禁軍畢射後當射,試記,預爲修整以入。彦燮,以禁軍中初試後。遷轉人,擧案上之。上曰,武兼柳明龜、尹有績,參上耶,參下耶?問啓。彦燮曰,皆參上云矣。禁軍中初試後,遷轉人畢射後,禁衛營初試入格人入射。上曰,軍職堂上,三中四分,則守令除授乎,邊將除授乎?問啓。彦燮曰,問於吏兵曹,則以爲堂下曾經實職人,守令除授,堂下未經實職,而直超折衝者,則邊將除授云矣。禁衛營初試入格人畢射後,訓鍊都監初試人,入射。上命景輔,書大提學尹淳疏批。景輔曰,淳有實病云。科事誠悶矣。上曰,然。故以調理,下批矣。游曰,柳葉箭畢射後,當射片箭乎?上曰,然矣。游曰,各軍門中不得出射慕華館者,合爲十六人,此則當射於此乎?上曰,然矣。明日,始騎芻則足可及期爲之,而況今日當始騎芻乎?今則似無窘急之慮矣。多士入場後,難試騎芻比較,或坐次,以柳片箭,爲之可矣。咸原君進來慕華館,則幾何爲之耶?森曰,昨日多放鳥銃,而今日,猶餘一千餘名矣。上曰,立十二貫革耶?森曰,立十二貫革,而柳葉箭,亦更立二貫革然後,可無未及射之患矣。上曰,柳葉箭六貫革立之事,分付都監,初試畢射後,御營廳初試人,入射。上曰,殺手試官,待令乎?禁衛營則入東庭,都監則入西庭事,分付,而偃月刀,先爲試才。游曰,勳臣,當爲別《擧案》乎?上曰,然矣。游曰,中軍金浹,當以勳臣《擧案》乎?以軍門施行乎?上曰,以勳臣擧案。彦燮曰,監鏑官伏地,故問之,則以爲兼司僕金義信,矢,書以一字五字,有難從適,故告達云矣。上曰,此處試記,以何字載錄乎?彦燮曰,問之,則以五字載錄云矣。上曰,以五字載錄,金義信記過。義信拿入後。上曰,此是鄕軍,問其在於何處。彦燮曰,在於遂安云矣。上曰,莫重觀武才時,旣已違格,當決棍,而爾以鄕軍,生疎不知之致,故特爲斟酌矣。仍命拿出。上曰,每於伏地之際,伏於貫革之邊,以致擧子停射,極爲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彦燮曰,五衛將咸弘績,病親呈辭留院,姑未入啓,而試記,當懸頉,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御營廳初試畢射後,一二所閑散,初試入射。上曰,試記,旣曰一二所初試,而又有扈衛軍官一二所,何故耶?問啓。彦燮曰,扈衛廳,例有一廳二廳,故然矣。殺手試官二人,未及肅拜,使之肅謝後,入來乎?上曰,然矣。殺手試才,昨已下敎,而尙不擧行,極爲緩緩,斯速擧行事,分付。彦燮曰,兩軍門殺手尙不入來,殊極稽緩,竝爲記過,何如?上曰,記過則安徐,申飭,可也。上曰,摠戎使給馬傳旨,置之終日,頒賞時親授事,分付。彦燮曰,宣傳官,來言殺手試官,以爲雜技試才之時,各營敎練官輩與其軍兵,皆是顔情相熟之間也。似不無用奸之慮,以他軍門將校,相換次知,似好云,故敢達。上曰,前例如此乎?問啓。彦燮曰,前例,則不然云矣。上曰,親臨試才,事體自別,相換將校,已涉野俗,且試官,若有所見,則當入來面稟,而不此之爲,宣傳官,通于兵房承旨,而使之稟定者,極爲駭然,殺手試官,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游曰,殺手偃月刀,禁營則只十人,而二人,自慕華館,未及入來矣。上曰,待其入來,追後試才可也。殺手試官具鼎勳、閔昌基請對進前曰,方試殺手,而必有三試官然後,可以收牲gg收栍g從多爲之,而只是二試官,似有變通加出之道矣。游曰,鼎勳、昌基事,極爲猥越矣。有所懷則當通于小臣,而直爲請對,事體駭然,竝從重推考,何如?興慶曰,兵判所達,是矣。當允從矣。上曰,俄者,因兵房承旨有所告之事,故特爲推考,而有此懷,則當面稟爲可云矣。以此,有所面稟,此則自上使之也。勿推。興慶曰,然則雖不可罪,而道理終不當矣。彦燮曰,監鏑官,伏地,故問之,則閑良李春榮,入於李秋明之名,而已爲三中,今當李春榮呼名,而秋明乃入來,故秋明則勿令入射,而待令云矣。上曰,李春榮,依試記所載施行,入門官記過拿入,李秋明,則自訓局,決棍五度。游曰,此非內入門官之罪也。乃外入門官之罪也。上曰,是矣。內入門官則退去,外入門官拿入。拿入後,下敎曰,親臨慰悅,何等重大,呼名之際,俾無錯亂之意,另加申飭,而至有換名入射之弊,極爲駭然,決棍十度,決棍後,拿出。李春榮拿入後,下敎曰,莫重親臨試才,換名入來,宜決棍,而異於呼不,且是入門官誤呼之罪,而非爾罪也。唱第又隔日,故特爲斟酌,拿出。閑散初試畢射後,勳臣李森、金重萬、權喜學入射。上曰,片箭貫革立之,除初試人員先射。訓將張鵬翼進曰,李秋明,依下敎決棍矣。師得曰,傳箭官唱名之際,有誤着之失,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彦燮曰,殺手旣已試藝矣。試官《擧案》於片箭,故姑爲停止,而射畢更試時,則使之稍退試之,何如?上曰,承旨不知古例矣。自先朝每試於臺上左右,則豈於今日,而使試於臺下耶?。俄者李聖龍,有所云云。而旣是私談,故聽而不聞矣。承旨所達,亦由於李聖龍有言故也。軍兵,卽予愛恤之軍兵也。親臨試才,意在慰悅,而捨前日常試之地,使之退去臺下,則是使予軍兵,將懷疑懼之心,豈有如許道理乎?先爲發端之李聖龍,特罷其職,以謝將士之心,承旨始欲推考,不可罪同罰異,右副承旨鄭彦燮,亦一體罷職,,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前望單子入之。師得曰,新除授承旨洪尙賓、李玄輔,竝卽牌招,何如?上曰,牌招,命賜饌。上曰,片箭除初試之類畢射後,內官先射事,命下,而他隊入之,試記不上,極可怪也。兵曹堂上推考,下吏囚禁科治。{{*|出擧條}}上曰,偃月刀後,銳刀入之事,分付。上曰,訓將進前,殺手亦入於砲手耶?鵬翼曰,兼藝者多,而倭劍則先朝戊午年,送金致謹爲名者,學於倭國而來者也。銳刀則高萬興之父後漸,未知學於何處,而其術甚奇,故仍以敎他人,今爲八十餘人矣。上曰,七色標下,亦有兼藝者乎?鵬翼曰,兼藝者多矣。上曰,新除授承旨牌,去來催促。游曰,慕華館武試官,次次改差以送事,下敎,而不但試官、宣傳官、都摠府與其他進去武臣,頗多,慕華館開場處,亦殿庭則射於慕華館,似便當,未知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內官先射事,命下,而追射《擧案》先射云矣。師得曰,內官將射而作隊後,餘一人,與他隊仍爲作隊乎?上曰,依爲之。上命景輔,書玉堂箚子批答。景輔曰,玉堂,聞承旨請退殺手,而遭嚴敎,有此陳箚,而批旨如此,恐非待儒臣之道也。臣之坐處稍間,彦燮之言,未知如何,而至於聖龍則臣旣同坐,其言少無所妨,有何一毫失軍兵有疑懼之端乎?上曰,近來少無篤厚之風,專尙怪異之論,向來筵臣,以新來脫衣事,或曰近於夷狄之風,或曰有同鞫廳罪人,其遣辭亦甚不當矣。今此殺手,其來已久,宣廟朝使人,學得於許游擊,若比之於優倡侏儒,則固已怪矣。自壬辰至今日,未嘗有以此爲言者,李聖龍、鄭彦燮輩,何敢以不可近試爲言耶?將士聞之,必有疑懼之心,此非細慮也。處分當嚴,而止於罷職,亦出於參酌矣。興慶曰,李聖龍,只曰雜戲云,則本意旣不然矣。凡事務當於情然後,可以服人,而使軍兵疑懼者,旣非本情,兩承宣罷職者,終歸過中矣。上曰,近來廉隅太勝,君父親臨帳殿之時,豈可以些少嫌端,敢爲違牌耶?君父非可畏,而尹汲則可畏耶。李玄輔卽爲更招,洪尙賓亦只推,更爲牌招。游曰,今日片箭將未畢射,六兩則勢未及射矣。上曰,六兩當射爲幾人,騎芻當射爲幾人,片箭亦餘幾人耶?游曰,擧大數計之,則片箭所餘爲四十一人,六兩當射七十三人,騎芻當射七百四十八人矣。上曰,咸恩君進來。七百四十餘人騎芻,明日當畢耶?森曰,無他技則可爲,而若有他技,則決不可明日內盡爲之矣。游曰,大臣之意以爲訓鍊院,又設一場,則好矣云矣。上曰,兩處殿試,事體不當矣。游曰,騎芻六兩,閑良則自此射之,其餘則盡爲出送於慕華館,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都監月刀將畢技矣。上曰,其後銳刀入之。上曰,日已向昏,所餘片箭,勿爲呼名退錚事,分付金虎門、通化門,竝依昨日留門。明日殿坐正時,以卯正二刻爲之。上還幕次。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去。 ==10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始㷜{{*|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直}}。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金始㷜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呈辭,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持平李性孝在外,金漢喆奉命在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以金始㷜爲承旨,李光溥爲司諫,宋翼輔爲戶曹正郞。 ○兵批,判書尹游試官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鄭必寧未肅拜,都承旨李德壽進。 ○兵批啓曰,同知中樞府事崔厚元,僉知中樞府事洪允泰,俱以篤老之人,在鄕病重,末由上來肅謝,分義惶悚,斯速啓遞云。老病如此,不得上來,則雖是閑局,不宜虛帶,竝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天摩僉使韓晉起,本以老病之人,重得休息痢,累月彌留,差復無期,造山萬戶安世嚴,歷辭之際,落馬重傷,左脚違骨,不能轉動,俱爲呈狀,末由赴任云。病勢如此,則有難等待,邊鎭,不宜久曠,竝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李世伋,單付同知,金泳單付僉知,鄭纘述單付北漢管城將,鄭壽邦付副司果,許逅付副司正,金聖運、沈聖希付副護軍,徐宗伋、趙鎭禧、權始經、徐命彬、李承源付副司直。 ○洪景輔,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慕華館二日試記,先爲書入事,命下矣。今番試額,比前倍多,因傳敎追來者,亦甚夥然,雖連日督試,而日晷極短,勢難及期試取,而其中將校軍兵及閑散之閑良優等者,一二所初試,來射片箭,閑良入格者,所當趁明日文武放榜前,試記啓下。而昨日以後各項試記,該曹多有變改,修整文書,趁不出來試所,誠無以憑考試取,應射諸人,眩於奉行,互相來去。雖有已試垂畢之技藝,而不得畢射,停掇時多,自致遲淹,兩日試記,多未及磨勘,故鳥銃試記四件,姑先修上,其餘試記,待畢射磨勘後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此春塘臺設場時,本府都事五員赴擧事,旣已蒙允矣。新除授參下都事李希益,亦爲赴擧,故慕華館禁亂都事一員,無以推移,假都事一員,令該曹卽爲差出,以爲差送,何如?傳曰,允。 ○今甲寅年春夏等褒貶,吾叉浦僉使李秉春,中。 ○甲寅十月初九日卯正二刻,上御春塘臺,觀武才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始㷜,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右議政金興慶,同爲入侍。武試官尹游、申光夏、鄭壽松等,如前入侍。殺手試官閔昌基、具樹勳、柳濬、朴璜,分坐東西。景輔曰,宰樞執鼓,又進曰,尺量與試所執鼓,依昨日擧行之意,敢達。上曰,然矣。興慶進曰,連日曉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試事畢後,當進御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禁營雙劍都監銳刀,昨日未畢,今日繼進,片箭未畢者,亦爲繼進,而以射次,呼名入之。德壽曰,小臣,吏曹政廳進去。上曰,依爲之。景輔曰,小臣,當進兵批政廳矣。上曰,吏房承旨兼察,可也。師得曰,明日儒生庭試試官,不足,別雲劍中可合人,竝擬,何如?上曰,依爲之。師得曰,大提學尹淳,昨旣陳疏,受由調理,而儒生庭試,不可無大提學擬望以入之意,敢啓。上問興慶曰,尹淳旣許調理,今日牌招,何如耶?興慶曰,調理例爲三日,昨旣許由則今日牌招,似不當,而承旨以試士時不可無大提學之意,仰達,此亦然矣。上曰,大提學,旣許調理,則拔望爲宜,而文科試官,若拔大提學,則似有人言,擬望則可也。上曰,禁營,方試殺手,而都監則無試藝之事?問啓,景輔曰,都監殺手試藝事,命下之後,當該差備官,昨日試藝文書,尙未搜得,以致稽遲,事體極爲駭然,差備官,爲先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卽者,都監殺手試官等來言,昨日試藝文書,傳與宣傳官云。而宣傳官則以爲不受,互相推諉,尙未搜出,試官若封其文書,書以都監試藝文書,而分明傳與藏置笥中,則寧有如此之弊乎?宣傳官則紛擾中不知其受與不受,而不卽搜出,試官與宣傳官,俱未免矇矓不察之失,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片箭貫革,偃之,六兩方牌,立之,而一百三十步外,又退二十步,試所執鼓,以三鼓分付。日晷甚短,凡事,各別申飭,六兩二矢不者,直爲退去事,分付。景輔曰,禁營雙劍將畢矣。上曰,短創入之,而以雙試之,可也。景輔曰,六兩禁軍初試入格人先射矣。師得曰,儒生入場時,將留門,而考出戊申謄錄,則罷漏時也。上曰,更考庚寅謄錄以稟。師得曰,考見庚寅謄錄,則亦是罷漏時也。上曰,然則依前擧行。景輔曰,訓局殺藝文書,纔已搜出,而銳刀將畢矣。上曰,挾刀入之,挾刀後,本局劍入之。禁營則短創後,短劍以雙入之。景輔曰,承傳宣傳官,甚多事,加出二員,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監鏑官,伏地以爲六兩矢自此書標之字漫汍不分明云矣。上曰,只詳報步數而已。字標不分明,非渠所知也。景輔曰,六兩一二所,閑散初試入射,而除初試別武職宣傳官合爲九人,又有別抄武士二名,連次入射之意,敢達。上曰,六兩,幾乎畢射,侍衛中騎芻當射人,先爲出去,將臣、勳臣、宣傳官、武兼都摠府內官,以次射之事,分付。景輔曰,都監本局劍將畢矣。上曰,方牌入之,方牌後長槍手,筤筅手,以次入之。師得曰,試官望中,堂上堂下有未付軍職者,依例付軍職之意,敢啓。上曰,依爲之。師得曰,落點未下之前,有牌招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乎?上曰當落點以下矣。上曰騎芻貫革立之。游曰,左右殺藝試官,當射騎芻,而今方掌試,何以爲之乎?上曰,姑不呼名,待畢試後追射可也。景輔曰,禁營短劍將畢矣。上曰,鏜鈀手入之,都監則筤筅手後,倭劍入之。上曰,騎芻呼名,尙不爲之,極爲駭然,結束色書吏,自本曹決棍,兵曹堂郞,推考,可也。游曰,宣傳官當射,而與武兼,交遞侍衛之際,自致遲延,宣傳官則各軍門畢射後,付於摠戎廳之末端,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都監倭劍將畢矣。上曰,榜與鞭棍,以次入之,禁營則入拳法,御營廳月刀待令事,分付,騎芻後當試馬上才,預爲分付。景輔曰,騎芻連續出馬事,累次申飭,而若是緩緩,事極駭然,呼名官,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都監鞭棍將畢矣。上曰,短槍钂鈀以次入之。上曰,御將進來。魚有龜進伏。上曰,欲見而召之矣。有龜曰,連日殿坐,聖候,若何?上曰,無事而凌晨入來,卿則何如乎?有龜曰,蒙被聖恩,姑得好過矣。游曰,卽今騎芻,所餘不多,將恢恢,而慕華館六兩,似有不及之患,立二防牌則庶可及云矣。上曰,立二防牌事,分付。師得曰,試官堂上以下違牌人,則纔以罷職傳旨捧入,而嘉善以上,違牌亦多,無以推移備數,更爲牌招,何如?上曰,親臨試士,事體重大,而違牌之人,至於此多,極爲未安矣。大提學則旣許調理,大提學外嘉善以上,竝推考更招,堂上以下,亦竝只推,更爲牌招,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自前,大臣遷葬時,有擔持造墓軍題給之規矣。聞故相臣李世白遷窆,今方定行云。在朝家待大臣之道,似當依前例許給軍丁,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車嶺僉使尹就周仍任事,狀請,而就周旣已新築嶺阨,且議移鎭於嶺底,官舍倉庫,今方移建,而似難於冬前畢役,依狀請限來秋仍任,而聞其瓜期在於今臈云。今番賞授之時,勿爲擧論,使之卒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行司直徐宗伋,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承文提調差下而吏曹參議李宗城副提調更爲差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者以湯孫兩胡事咨文出來,而湯、成則斷以一罪,孫可先則減一等,發遣邊地,且有此後違禁越境之類,遵照雍正五年題定之例,査拿解送等語矣。彼咨旣已出來,則事當有回咨之擧,令承文院撰出,付送於今番節使之行,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景輔曰,黃海水使金聖應,今春夏等褒貶啓本中,邊將無一人居下,殊非嚴明殿最之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謂咸恩君李森曰,卿知試書龍劍之法乎?森曰,能擧能運,各有名目,此在試官之等第,而能運,爲最上矣。游曰,靑龍劍試官,亦當出矣。上曰,武試官中,姑爲差出,可也。鄭壽松,以靑龍劍試官,出伏於左邊侍衛之前。上謂李森曰,卿於少時,能擧靑龍劍云矣。今亦試擧焉。森曰,臣今老敗,且有臂病,決不能擧矣。上曰,雖然,試擧焉。森擧至膝上而止。上曰,咸恩之衰老甚矣。鄭壽松,曾在先朝,兵判,薦其膂力,先朝使擧鐵椎,今宜試擧靑龍劍矣。壽松,擧至頭上而止。游曰,猶可謂僅擧矣。盧啓禎,雙手高擧。上曰,此是素以壯士稱之者耶?兵判,與之率來。啓禎進伏。上曰,其氣骨,頗好矣。仍下問其居住。啓禎曰,在於嶺南矣,上問其門閥。對曰,臣之高祖爲安奇察訪矣。森曰,頃在戊申年,啓禎,持賊頭往來,亦有勞矣。上曰,靑龍劍,已盡試則試强弓,可也。武士數人,入援强弓而無開弦者。景輔曰,御營廳月刀將畢矣。上曰,雙劍入之,繼入長劍,命賜饌。上曰,騎芻已畢射,貫革偃之,監鏑官,越來拾矢事,分付。景輔曰,別雲劍中有入於試官之人,侍衛事體亦重,當更差出矣。上曰,別雲劍,更爲備擬以入,可也。游曰,馬上才發馬之令未下,而徑先發馬,當該敎鍊官記過,何如?上曰,已有騎芻畢後,當試馬上才之敎,故然矣。勿爲記過連續發馬事,分付。師得曰,試官爲二十望,而二望加下點,故敢達。上命入之,爻周二望後還下。上曰退錚事分付,金虎門、通化門留門,明日殿坐,正時,以卯初三刻爲之。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 ==10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直}}。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金始㷜{{*|坐}}。左副承旨洪景輔{{*|坐直}}。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任守迪{{*|坐}}。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任守迪啓曰,小臣,慕華館試取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洪景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觀武才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大司諫魚有龍,司諫李光溥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景輔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講書日次,而文臣殿講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景輔,以慕華館試所差備官,以命官意啓曰,各技試才,昨已畢試,今方鞭芻比較。而訓局鞭芻六百二十八名內六十餘名,以兼藝,待令於春塘臺,不得同爲比較,訓局騎芻一百八十二名內二十餘名,亦以兼藝,待令於春塘臺,不得出來,所當待其出來畢試。而元數旣不多,日勢漸晩,試期修整,一時爲急,浩多文書,計數出草,輒費時晷,必得趁早啓下然後,該曹可以定其座次,若待其出來磨勘,則勢無以及期擧行,故以此磨勘,竝各項試記三十四度入啓,鞭芻比較記,追後入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試官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金始㷜進。 ○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以考官進去,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宋洵億爲良才察訪,承文提調二趙顯命、徐宗伋,承文副提調李宗城,以林時華爲樂安郡守,柳挺泰爲南海縣監,尹有迪爲機張縣監以上,柳葉箭三中四分,守令除授事,承傳。行夏豐守埏,今加明義,海溪令{{!|𪹯|⿰火集}}今加明善以上,緱箭五中。礪恩君梅,今加承憲,海昌君檱今加中義,行琅坪副正煇,今加明義以上,緱箭四中。密恩令{{!|𤍿|⿰火專}},今加明善,柳葉箭二中,竝加資事,承傳。典籍單李命坤,文科壯元,禮賓主簿單金義淑,武科壯元。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參議李鳳翼,參知鄭必寧竝試官進,右承旨金始㷜進。 ○彌助項僉使單金鼎三,赤梁僉使單康泰來,兔城僉使單金鼎弼,上土僉使單柳命龜,吾叉浦僉使單趙世完,月串僉使單李彦相,天摩僉使單李榮廷,長峯萬戶單權允中,西平萬戶單金鎭國,助羅浦萬戶單金精最,木浦萬戶單金昌煜,舒川萬戶單文起周,平山萬戶單崔世樞,植松萬戶單李春興,安骨萬戶單申天興,龍津萬戶單金聖魯,金甲島萬戶單林弼億,以上春塘臺觀武才時,柳葉箭貫一中邊二中,邊將除授事,承傳。西北付料軍官韓萬白,柳葉箭五中。哨官姜宇柱,前萬戶朴昌厚,前萬戶林盛器,軍官姜次起,以上柳葉箭,邊四中。內禁衛張斗樞,羽林衛段泰輝,以上柳葉箭,貫二中邊一中。武兼柳命龜,哨官柳壽崑,把摠鄭夏徵,西北武士金千鎰,以上片箭邊二中。哨官李彦相,騎芻四中。前部將尹濟殷,西北武士林漢珍,別抄彭龜瑞、李恒胤,內禁衛李遇芳,羽林衛張四維,兼司僕金九錫、嚴萬甲,內禁衛申尙顯、金鎭國、金震錫,羽林衛吳道煥,內禁衛任世章,武兼金潤國,以上六兩入格,竝今加折衝加資事,承傳。 ○吏批,軍官孫斗昌,柳葉箭邊三中。折衝金起五,衛將沈鳳徵,竝騎芻四中。內禁衛徐廷文,折衝李世泰,僉使李時興,折衝韓萬慶,竝六兩入格,以上今加嘉善。內官全載明,柳葉箭貫一中邊二中,今加通政竝加資事,承傳。 ○甲寅十月初十日卯初,上御春塘臺。觀武才試士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金始㷜,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任述,伏於左。左副承旨洪景輔,右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伏於右。景輔進曰,宰樞執鼔。上曰,擧子幾何入門耶?文武擧子,易致相踏,徐徐流入之意,分付,入門官,而文武俱有入門官,以文入門官,別白呼之可也。景輔曰,試官率擧子肅拜矣。試官右議政金興慶,兼禮曹判書申思喆,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判敦寧府事沈宅賢,戶曹判書李廷濟,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趙顯命,右尹李瑜,兵曹參判李眞淳,戶曹參判李春躋,行副司果鄭羽良,行司果徐命淵,副司直黃晸,兵曹參議李鳳翼,禮曹參議兪彦通,工曹參議愼無逸,兵曹參知鄭必寧,行司直趙鎭禧,副護軍宋秀衡、沈聖希,吏曹佐郞吳瑗,司果尹彙貞、朴弼均、趙榮國、金尙魯、閔通洙、金箕錫、金光世、沈䥃,兵曹正郞金錫一,肅拜後竝前伏。興慶進曰,連日殿坐,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粥水剌進御乎?上曰,進粥水剌矣。上封下御題本朝群臣,請修明《大典》,復列祖之舊章,培養太學,正多士之趨向箋。興慶,跪受開見後,使沈䥃、金錫一,各謄一本,懸於左右題板。上曰,親臨,事體自別,臺上前遮把子,撤去。興慶曰,此不可無者也。或慮多士之闌入矣。上曰,直入殿庭則安用如此士乎?遂命撤去。上曰,親臨慰悅,事體自別,將臣勳臣宗臣,賞格加資親授,守令邊將除授事,竝今日內擧行,可也。興慶曰,庚辰年春塘臺觀武才時,京標下軍李誼夏,鳥銃貫一中邊二中,直赴,而時未脫喪之故。其時大將臣羅弘佐,陳達以待脫喪,追付唱榜。戊申年,大旗手金世達,亦以喪人入格,故追後直赴矣。今番御營廳遂安馬兵李廷弼,亦爲騎芻三中,似當有直赴之命,而時方爲喪人云。依前例追後直赴事,分付兵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賓曰,今日,當唱榜,而兩司不備,兩司臺官,除陳疏在外外,竝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景輔曰,武試官,當入坐,而文試官退去然後,可以相容,文試官出外,事體不當,何以爲之乎?上曰,東邊,已有設鋪帳處,使之退坐於鋪帳之內,可也。文試官退去後,武試官尹游等,如前入坐。游曰,加資及除授今日爲之事,命下,而有稟定者矣。柳明龜有加資之命,又有邊將除授之命,竝爲施行乎?上曰,施行,可也。游曰,守禦哨官李彦祥,有邊將除授之命,而時在罷散中,何以爲之?上曰,敍用。游曰,今番當爲僉使萬戶者,其數頗多,自先朝,春臺承傳之類,有遠惡地勿爲除授之敎,且今年臈月,報瓜無多,有難以此推移,亦爲難處矣。上曰,春塘臺賞格,則不可不施,作闕卽除可也。上曰,左右殺手入之,馬上才亦連次爲之事,分付。景輔曰,訓將張鵬翼,以爲有雙馬能騎者云矣。鵬翼曰,雙馬能騎人,抄擇則爲十餘人,當入於馬上才後乎?上曰,馬上才後入之。上曰,親臨,事體重大,而今以微雨,有着笠帽而行者,所見駭然矣。此由於各司下人闌入之致,兵曹郞官,難免不禁雜人之罪,姑先推考,亦爲記過。{{*|出擧條}}師得曰,今爲諸試官退休,已令別設鋪帳事下敎,則試官不當出外,而試官中,或有出去,而自外入來者,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今方雨下,試官坐處,使之設油遮日,何如?上曰,當分付矣。德壽曰,試官,外依幕有往來之規,而今番則有勿爲往來之敎,傳食之道,當有變通,且卽今雨勢如此,宜有防其沾濕之道,故敢達。上曰,外依幕則不可往來,使政院使令,傳食,設草芚備雨事,已爲分付矣。景輔曰,雙馬後當試旗槍,禁軍先入乎?都監先入乎?上曰,都監先入,禁軍次入。訓將進前,騎雙馬者結其兩轡耶?鵬翼曰,果爲結轡,而雙馬能騎中,有十三歲兒二人矣。上曰,問其名以達。鵬翼曰,崔世昌,十六歲兒也。張禹善,十三歲兒,而十三歲一兒,則以病,方出幕不得入云矣。上曰,御營廳拳法入之。上曰,旗槍交戰之際,槍頭,塗以朱墨,以表被中者耶?鵬翼曰,私習則爲表,而親臨,事體自別,只令交戰,而初不爲表矣。上曰,禁御兩營試藝已畢,故使都監軍兵,分東西以入,而其中,有兼藝者,有掣肘之端,先試拳法,而兼藝者則打點爲表,以爲追試之地,可也。鵬翼曰,拳法則兼藝者多,以平劍,入於東,以提督劍,入於西,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兵房進來,御營廳則無交槍乎?問啓。景輔曰,御營廳,亦有之云矣。上曰,儒生挾券至臺下者多,而無呈納者,何也?尙賓曰,皆避先呈,故不肯納券矣。上曰,試官一人進來。宋寅明,進伏。上曰,多士欲呈券,而避其先呈,而不納云,何以則可使納券耶?寅明曰,先捧數十張,混同作軸後,塡字之意言及,則必納之矣。上曰,以此分付,而納券後,亦依此爲之可也。諸試官,遂就次分考。上曰,兵判進來,試卷已捧,而射藝未射,何以爲之耶?游曰,慕華館纔已畢射云。而日勢已暮,有難一一盡射,而定坐次矣。依戊申年例,只以優等人,以柳葉箭比較,何如?上曰,依爲之。游曰,禁衛營鄕軍朴世行,有直赴之命,而時方爲喪人矣。依朝者大臣所達,御營廳馬兵李廷弼例,待其脫喪,而使之直赴,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設帿,依擧案,以次入射事,分付。同副承旨任守迪,自慕華館入來進伏。上曰,已畢射耶?守迪曰,禁軍類,以傳敎來射,而旣是口傳則雖不可信,亦似無虛僞之弊,故此類盡射之際,自然遷就,以致日晩矣,守迪,遂退伏於右。吏曹參議李宗城,請對進前曰,賞格中守令邊將,今日付職事下敎,而姑無瓜滿守令,未知當爲守令者幾人,而若過十餘人,則來年五六月瓜滿之類,將盡爲出代矣。上曰,守令當爲者似不多矣。宗城曰,卽今猶五人矣。上曰,已分付兵批,而歷朝已行之事,不可廢,擧行,宜矣。宗城曰,機張瓜期,亦不遠,而出補之人,與他有異,不敢出代,何以爲之乎?上曰,一體出代,可也。游曰,僉萬戶除授之際,今臈月窠不足,僉使一人萬戶三人,則以明年六月窠塡差之意,敢稟。上曰,依爲之。雨勢雖如此,而侍衛不成行列,申飭,可也。景輔曰,宗班帿箭將畢矣。上曰,文臣入射,勳臣與五軍門大將,次次入射。景輔曰,監鏑官伏地,以爲布帿與貫革。有異,東西都廳俱坐,未知以何邊監鏑,而亦卽拾矢以上乎云矣。上曰,只西邊監鏑,而這這拾矢以上事,分付。上曰,招致吏兵曹郞廳,守令邊將,先爲除授後,文武新恩,仍爲付職事,分付。景輔曰,伏地儒生,乃李萬囿之子也。雖製呈試券,而聞靑龍劍擧案云,願試擧云矣。上曰,旣着儒巾,寧試擧劍,退去事,分付。上曰,親臨試士,事體重大,至於謄書題呈試券之際,則奔走忙急無怪,而畢製呈券之後,搖袖彷徨於路傍,所見,甚不當,申飭,可也。游曰,西北別付料金義淑,柳葉箭五中片箭二中,俱有直赴之命,何以爲之乎?敢達。上曰,一則以直赴施行,一則當以加資,下敎,速出擧條,卽捧傳旨,可也。{{*|出擧條}}景輔曰,都監月刀手四十餘名,自慕華館畢試後入來云矣。上曰,卽今都監殺手未及試藝者,爲幾人耶?景輔曰,東邊則餘百四十餘人,西邊則餘七十餘人云矣。上曰,今日勢難畢試,當令命官,明日試才,姑爲退去待令之意,分付於月刀手,可也。李宗城,又爲請對進伏曰,今方開政,而三中四分之類多矣。守令,乃是牧民之官也。如非罪補,則以雜技差送,似重難,而恩旨旣下,且有古例,則臣不敢仰請,而以邊將加差,似無不可,故敢達。上曰,當言于兵判,而邊將之窠,亦不足云矣。東西銓相議備擬,而其中履歷可合守令者,則差出爲宜矣。興慶曰,已盡分考,當合考矣。上曰,合考爲之,而取五人。游曰,金義淑,旣柳葉箭五中,則不煩比較,自當爲壯元,壯元,例付別提或主簿,渠以遐土之人,行着冠帶,月食廩料,則其爲榮寵,大矣。加資雖榮,而實職未易,在渠,終不如以壯元,而付職矣。片箭二中則或以他賞施行,還收加資,似宜,故敢達。上曰,所達,得矣。金義淑加資事,擧條勿施,以熟馬論賞事,分付。上曰,今日殺藝未及畢試,試官則如前置之,明日右相以命官,畢試於春塘臺,可也。上曰,嘉善林時華,訓局知彀官折衝柳挺泰,武兼尹有迪,守令除授事,分付。上曰,訓鍊大將張鵬翼,摠戎使趙顯命,熟馬面給。景輔曰,拆榜後當開弘化左右挾門,而出送士子矣。上曰,依爲之。尙賓曰,明日文臣殿講及輪臺官入侍,何以爲之乎?上曰,竝停止。游曰,今番各技出送於慕華館時,有俾無相違呼不之敎,而擧子輩,妄以爲御前呼不,爲決棍。閑良初試中五人,未及射騎芻於慕華館,而來此待令。慕華館則已畢試唱榜方在,卽無他變通之道,而旣爲初試,不得試才,則其稱冤,當如何耶?卽今閑散出身等初試十八人,旣命追後畢試,此五人,亦令同爲試射,如有入格者,直赴後科,似合事宜,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左右侍衛紛踏,雖因雨勢而如此,兵房承旨有不能檢飭之失,兵房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密昌君樴曰,摠管元數十員,而每當擧動之時,寶劍四員,守宮一員落點,其餘則以侍衛進參。而其中有武弁摠管,則皆以軍門進去,故每患苟艱。此後,如有以軍門進去之事,則當有定式然後,可無臨時窘急之弊。上曰,軍門,或有領軍與不領軍之時,此非定式之事也。景輔曰,朴泰斌爲名者,伏地,而以爲以馬兵騎芻三中,將比較,而見漏於試記云矣。上曰,朴泰根三中,而朴泰斌伏地云,可怪。訓將出往査問。鵬翼曰,査問則泰根,果爲三中,而泰斌則二中也。上曰,泰斌使之退去。游曰,榜目方催促,而有印贊起,以出身,有直赴之命,故敢達。上曰,改付標以入。興慶以試券五張上之。上親拆名,得李明坤、宋翼輝、權熻、李耉齡、柳綽等五人。假注書許逅,兼春秋金啓白,出坐侍衛之末,呼新來武科則取金義淑等五十人。上曰,親臨頒賞,事體自別,入格人等,承旨竝呼名。而宣傳官傳于衛將所,次次呼入,而加資則吏兵曹郞廳親給,馬帖則司僕官員亦親給事,分付。守迪曰,贊成鄭齊斗處,偕來史官入來云矣。上曰,知道。上曰,姑先退錚,稍竢雨止,唱榜擧行。上曰,明日春塘臺,命官試才,以再明日退行事,分付。上入幕次,改具冕服出臨,文武新來分東西唱名入之,以次列坐後,賜花賜酒。上曰,左右明燭。文武壯元,賜蓋舞童,竝入之。文武新來,四拜退出後,百官陳賀。陳賀畢後,上曰,今雖日昏雨下,朝儀不可不備,而陳賀之時,四品以上,無一人着朝服者,事體豈容如是?古人,有程門立雪者,諸臣可謂不講此義矣。雨若過此,則其將廢閣朝儀耶?責罰當自政院始,都承旨李德壽,右承旨金始㷜竝從重推考,押班監禁,難免不能檢飭之罪,亦爲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景輔曰,兵曹郞廳,有記過之命矣。當擧行,故敢達。上曰,分揀,{{*|出擧條}}上還幕次後,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10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金始㷜{{*|病}}。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同副承旨任守迪{{*|病}}。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景輔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李著陳疏入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李性孝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謂有情勢難安,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副修撰李喆輔,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鎭日出御帳殿,昨夜冒雨還宮,勞動之餘,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姑無議藥之事,勿爲入診。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右承旨金始㷜,右副承旨韓師得,同副承旨任守迪,今日不爲仕進,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承旨金始㷜,同副承旨任守迪,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大司諫魚有龍,司諫李光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洪尙賓啓曰,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任述,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金兌和。 ○洪尙賓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議藥同參前平丘察訪趙廷俊,旣遞外任,依例還屬本院,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製述官柳松心遷轉,代前學官許銘差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明日春塘臺命官試射時,殺手試官未及試射者,先爲試射後,月刀試藝爲之。 ○又傳于韓師得曰,今番觀武才,乃是慰悅武士之意,或有落漏未射者,明日春塘臺,一體試射。 ○右副承旨洪景輔疏曰,伏以臣之羸形痼疾,決不堪於夙夜之地。而日昨恩命,遽出於春塘侍衛之列,逃遁不得,黽勉承膺,陪過閱武之盛擧,而奔走數日,宿證越添,目視眩{{!|𤁧|⿰氵齒}},殆難辨物,聲音啞塞,全不成音,咫尺帳殿聖鑑,想或俯燭矣。以此病狀,已無因仍供劇之勢。且臣父母墳山,在於忠原地,久闕省掃之節,出彊之役,雖未的定,臨期若無變通,則將不及往省而行,人子情理,誠甚缺然。欲於其前,乞暇往來,而道里距京稍遠,計當費了旬望。出納重任,曠日虛帶,不但臣心之不安,實多院事之苟簡,臣之除拜,屬耳。輒復以私求遞,極知惶悚,而仰恃體下之聖慈,不敢自阻。伏乞聖明,俯諒至情,亟許遞免,俾得以軍銜省墓,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來焉。 ○副校理兪健基,修撰南泰良等疏曰,伏以臣等,俱以庸陋,忝居近密,上不能見重於君父,下不能自盡於職分,居常愧懼,若無所容矣。昨於兩承宣罷職之命,或慮處分之過中,妄陳一箚,少效憂愛之忱。及承批旨,不惟不賜允可,誨責截嚴,至有不滿哂之敎,臣等慙惶震惕,不知置身之所也。臣等,雖甚無狀,問其職則經幄論思之任,有懷必陳,乃其責任,而殿下不少恕諒,批旨之間,顯有輕視厭薄之意,實無顔面更居於深嚴之地,宜卽陳疏自靖,而適當親臨帳殿之時,連日陪從,且參起居之班,其在分義,未敢煩瀆矣,今始露章自列,徑出禁門。伏乞聖慈,亟削臣等之職,仍治擅離禁直之罪,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執義李著疏曰,伏以臣迫於嚴召,冒沒出肅,一味虛帶,屢煩天牌,是豈臣分之所敢安?而秖緣情勢之外,父病沈重,自春涉冬,長在枕席,肢節不運,氣息如縷,恃臣爲命,以延時日。臣於平居,亦不忍終日遠出,情理之可悲,有如此者,而近因日候稍冷,添得時感,精神眩瞀,食飮全却,凜綴之形,日甚一日。臣業欲以焦遑之情,陳章請急,而連當帳殿親臨之日,不敢以私瀆擾,欲待試畢,冒伸哀懇矣。今則病憂漸劇,方寸益切,不得已仰首鳴號。伏乞天地父母,亟許鐫遞臣職,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且臣伏聞昨日筵中,以承宣陳達事,天怒遽震,至有竝罷之命,而儒臣請寢不得,臣竊以爲過重也。夫差退試場,旣非前例,則以其不宜煩達,略加問備,可也,以此而斷之爲疑軍兵,恐非本情。今以私家會席間事,言之,衆技雜進,劍戲當前,則近坐者不能無瞬目而逡巡,此豈有疑懼之心而然也?竊想兩臣之意,必不過如此,此胡大事,而若是深探,費辭令之嚴,駭將士之聽?而況李聖龍,只是自下私語,非有所達,則發以爲罪尤,豈不有違於垂旒塞紸之義哉?伏願殿下,深惟大體,亟霽威怒,夬施反汗之命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處分承宣,本非激惱,其所處分,亦云參酌。爾其勿辭救護焉。 ○持平李性孝疏曰,伏以臣以情則身名汚辱,理難抗顔,以病則目視瞖廢,望絶陳力,夏間再叨恩除,一未承命,積罪未勘,惶懍迨切。近遇風冷,疾勢頓劇,爲便調將,就溫鄕寓,不意新命,繼辱馹召,恩光所被,里閭動色,以惶以感,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卽宜叩謝天陛,而顧臣僨敗之蹤,便同傷弓,臺垣一步,已隔鐵限,重以痼疾沈淹,今已歲周矣。赤瞖障睛,不能開睫,涔伏漆室,莫辨夜晝,情地旣危,病狀且劇,雖欲自力,斷無其勢,辜恩慢命,罪尤滋大。伏乞天地父母,俯垂矜諒,亟許鐫遞,俾便調息,仍治臣罪,以勵群工,幸甚。仍伏念愚陋如臣,蒙被恩造,出入臺端,亦有年所,而秖緣才智魯而識慮短,未曾以忠言嘉謨,仰裨萬一,間嘗一再開口,非惟無益,只自狼狽而止,撫躬慙恨,寧欲無言,方今國憂民事,譬如涉津,而無畔涯,居可言之地者,所當極意殫論,而近觀章牘之間,語及時政,則傍嗤竊笑,看作老生之常談,殿下雖諭之以嘉納,命之以稟處,而廟堂,則只爲閣上之休紙,此實今日之因循痼習,而臣嘗慨然者也。殿下憂勤願治,十年如一日,而治不加進,日趨委靡者,正坐於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試以殿下之所嘗用力處言之,勤聖學而無實踐之功,求人才而無實得之效,民隱欲恤而實惠未究,財用欲節而實德未昭,言路非不開矣,而未聞其實用。凡此五者,皆不能務實之驗也。近於病伏中,竊不勝愚衷,敢此陳聞,幸垂察焉。帝王之學,與韋布不同,紛華波蕩,其心易撓也。機務繁委,其事難專也。以易撓之心,做難專之事,而責其實效,不亦難乎?臣不敢知殿下,果能眞知力行,靜存動察,而踐其實否乎?殿下每以堯、舜自期,恥爲漢、唐之中主,其立志勤學,迥出百王,而凡百施爲,未能粹然一出於正,辭令失之欲詳而有欠簡嚴之體,注措每歸姑息而殊無振勵之意,喜怒不中而或露聲色,明察有餘而枉費心力,彌文瑣節則太勤商量,急務緊關則未免放過,聖敎申嚴,不過牌召之去來,賓筵謨猷,只是狀聞之回啓,日御經筵,外似勤學,而一回誦讀,徒爲應文備數而已。顧何望躬行實踐,推之家邦,有補於安危治亂之機哉?《書》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伏願殿下,必以知與行,益復加勉,俾有功化之應於外焉。程子曰,天生一代才,自足了一代事,我國雖褊少,人才雖逮降,苟能至誠以求之,豈患無其人?而特求之不以誠耳。惟我殿下,念國勢之孤弱,悶朝著之潰裂,首講建極之政,務欲其收合人才,協輔邦家,殿下之用心,豈不是至公血誠?然而顧今人才眇然,位著未齊,內而鼎席殆空,廟坐多曠,外而方伯州郡,每難其人,朝象則疑阻日深而無寅協之望,國事則玩愒gg忨愒g猶前而無擔負之人,獨使至尊,憂勞於上,而下之奉承者,未有能仰稱聖意。今日國憂,其將誰任。臣未知殿下之所以求才,猶不能以誠而然耶?殿下之所以用人,猶不得其道而然耶?以殿下則哲之明,凡臣僚之長短優劣,固已洞悉,如其才也而可堪仗用,則奬拔之委任之,惟聖意之所在,何必以循常襲例爲哉?我國用人,其路不廣,只由科擧,專尙門地,又先京華而後鄕曲,固已有乖於揚陋旁求之義,彼草野許多人中,豈無才能可用之士,而名在通籍者,尙未免枯項黃䤋,老死於蓬戶,其他,又何勝道也?臣曾見戊申年間,有命三品以上,各別薦二人,甚盛意也。不知銓曹已試用幾箇人,而有始無終,未見實得,竝與薦士之美規而廢閣之。每於都政,雖有嶺南、西北人各別調用之敎,徒歸文具,未聞其一一奉行,臣竊慨然也。今宜申明薦人之法,不拘常格,別爲收用,以盡求才之實也。武士出身,近來尤多,除非京華武家之子弟,若遐方之善弓馬好身手者,一得先達之名,便作永棄之物,甚可惜也。朝家雖知其如此,窠路有限,亦無奈何,而其冤屈則甚矣。臣意以爲使各道監兵使,聚道內出身,別試講射,峻其規式,又試身言書判,如兵曹薦取之例,每歲春秋各道各取優等一人,修啓以上然後,就五軍門哨官敎鍊官有闕之代,次次塡差,則庶可以疏其冤鬱之氣,而亦無遺才之歎。伏願殿下,另加裁幸,伏覩殿下恤民之政,靡不用極,以前後絲綸觀之,如傷若保之意,至矣盡矣,復何加焉?而但其病民之源未祛,便民之政未行,故雖有愛民之至誠,只爲虛文,而實惠未究矣。顧今民生之痼弊,莫大於隣族之役,而朝臣章奏之間,言之已悉矣。曾在先朝,有良役廳之名,而旣始旋罷,逮殿下卽祚之後,首講此事,欲革其弊,有命在廷宰執,各以所懷,使之書進,以爲取舍裁擇之地,而厥後,因循未有定算,終不免有志而未就,可勝歎哉?近者,句管堂上差出之擧,蓋出聖上救焚拯溺之意,而槪聞其所區劃,則不過略有變通代定闕額而已。臣則以爲此特一時之救急,恐非萬全之長策也。假令今年,幸免黃口白骨之弊,一年二年,安得不復如前乎?此事不可以如是牽補而止。易曰,窮則變,變則通。傳曰,小變則小益,大變則大益。此事之一番大更革,斷不容已,但如臣膚淺,未解時務,固不敢別生意見,而旣有曾前諸生之獻議,顧今在朝之人,亦必有自家權度,此其中未必無便宜可用之言。苟於此而商確利害,定其取舍,則豈無別般好變通之術耶?在昔故相臣金堉之創行大同法也,廷議多格,而孝廟定計不撓,得以成就新法,蘇救民弊,至今稱之爲良法美制。今人之才器智識,固已有遜於前,而上之人,苟能擇之審而任之專,亦自有方便更張之道矣。爲今之計,莫如先令在廷諸臣,各陳所見,次就曾前獻議,博訪廣詢,反覆熟講,採其最便宜之策,作爲一定之法,斷而行之,如孝廟朝大同法而無復玩愒gg忨愒g延拖,則積弊可以少紓,而庶有恤民之實惠,誠願殿下,更加睿思而確處焉。人君處崇高之位,極富貴之奉,需用,雖不欲妄費,而自不能約,服御,雖不欲過侈,而自不能儉,此固古今之通患,而惟我殿下則不然,無聲色遊畋之娛而痛自節約,絶玩好華侈之累而務尙朴素,又自年來荐饑之後,尤致意於一切節儉。凡諸道貢獻以至日用御供,多所裁減,曾不留難,特罷尙方之織錦,躬御澣濯之衣,凡在群下,孰不仰殿下崇儉節用之德?然而經費每患匱乏,國儲實爲哀痛,各倉諸司,互相那移,未免東撑而西傾,若此不已,幾何不至於朝而不謀夕耶?一有緩急,將何所恃?思之及此,不覺凜然而寒心。若以爲殿下不節而然,則殿下固已節矣。又以爲殿下不儉而然,則殿下固已儉矣。臣心嘗怪之,而莫知其所以然也。百官之常廩雖減,而猶不塞尾閭之洩歟?各司之雜費雖省,而猶未祛蟊蠹之害歟?抑未知殿下儉於小而不儉於大,節於外而不節於內耶?第臣之愚,妄意殿下凡係聖躬自奉,則雖已十分貶損,而惟其宮闈之內,猶有無義之費,禁掖之間,類多不緊之用,因循蹈襲,尙未釐革,此雖細事,豈不有累於聖德哉?《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伏願殿下,無謂吾身之已節已儉,而益務約損之方,凡係冗食浮費傷財害民之事,不拘前例,更加制節,至於宮掖間,流來謄錄,不急無益之需,亟命停罷,以光聖朝節儉之德焉。進言非難,而用之爲難,聽言非貴,而行之爲貴,故古之人君,必導之進言而惟恐其言之不切,言或過中而惟恐聽納之不弘,旣進矣而必用之,旣聽矣而又行之。竊瞯殿下,非無虛受之量,又有求助之誠,然進言則雖有嘉尙之褒,而無用之之實,聽言則只有體念之敎,而無行之之實,論聖躬過失,而其果有惕然改圖之效乎?言時政得失,而其果有裁取聽施之道乎?前冬大誥,上心奮發,百行絲綸,將大有爲,猛省之批,留中之命,輒發於疏入之時,居然日月,此心漸弛,憲憲泄泄,未聞有一政一令之可以拭目,而向來懃懇之旨,不過爲空言無實而止。臣於此,爲聖明惜之。近來言議之地,便作厭避之場,人皆諱言,含默成風,若君德時弊,則視以陳腐,無新奇可喜,而不肯言,至於論人駁官,則或拘色目之嫌,或牽黨好之私,含糊鶻突,已成一副當規模,往往有回避不當避之嫌端,巧引不當引之情勢,惟以求遞爲期。新入臺地,宜有素蓄者,亦且一例噤啞,無端圖罷,如許風習,殊非治世之氣象,此或在下者之罪,而亦殿下之所宜反求處也。伏願殿下,益自加勉,使人人得以進言,而如其可用,則無事乎外面虛奬,必思翕受而敷施,如其不可用,則批旨之間,亦宜優容,使言路恢而實效著焉。向來三銓官斥補之擧,聖心雖出於息爭鎭鬧,而處分終歸於囫圇糢糊,殊非公好惡示勸徵之意,況原其本事,胡大罪也?而平日倚任之諸臣,許久屛黜,不少顧惜,何哉?顧今朝著乏人,廟務多滯,一二人去國,亦有關係,臣謂亟宜一倂召還,使之周旋於訏謨之地也。且宰臣則自初苦心,務主彌綸,而坐於力綿,終不能調劑。此則聖鑑,亦已照燭,而前席面諭,至以無罪爲敎,旣云無罪,則混加譴補,亦涉無義,而濱海風濕,受罰偏重,載罹寒暑,疾病沈綿,以殿下悶覆之慈,宜有矜念之道也。國家官職,孰非公器?而銓郞之選,比他尤別。竊觀近來,便作一邊之私物,公議固已不平,而乃者尹汲之恣意沮敗,何其駭妄?加膝墜淵,一任己私,使異趣者,不得參互於其間,不念聖上勅勵之意,欲行其蔑公黨私之計,如此之習,斷不可長,惟聖明,嚴加隄防焉。臺閣之任,所宜難愼,而日者新通洪得厚、韓鳳朝兩人,地望素輕,聲聞未著,且是判銓,不識何狀之人,而不恤臺選之重,一付郞官之手,無少可否,任其壞弄,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臣謂吏曹當該堂郞,從重推考,新通兩人,竝宜改正也。近來人心陷溺,苟利於己,恬不知愧,典牲主簿李潝,初除莊陵齋郞也。當碑役垂畢之際,監役之帖,追後圖出,橫奪同僚之積勞,冒受陞六之賞典,究其用意,令人唾鄙,如此之類,不可置於衣冠之列,臣謂宜命削汰,以勵廉恥也。臣構疏繕寫之際,嚴召辱臨,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顧今情病,如右所陳,已無冒進之勢,瞻望尺天,致身無路,終未免自外徑歸,臣罪至此,尤無所逃,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之事,俱甚切實,可不留意。其中薦人事,曾有下敎,前後限定,各有意也。出身調用,自有申飭,何必更定新規?推考改正事,李潝事,依施補外,銓官,其所弦韋,惟在乎上。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0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洪景輔{{*|坐}}。右副承旨韓師得{{*|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李晉吉{{*|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洪尙賓啓曰,玉堂備員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校理沈星鎭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承旨金始㷜,同副承旨任守迪,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二員之多,此時守令赴任,一時爲急,兩司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辭,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趁卽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洪景輔,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副校理沈星鎭,自鄕入來云,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校理沈星鎭疏批已下,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仍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雨勢如此,今日試射,待晴爲之。 ○又傳于韓師得曰,待晴試才事,俄已下敎矣。冷雨如此,雖晴,日勢已晩,非慰悅軍兵之道,明日再明日間,待其朝晴之日,擧行事,分付。 ○又傳于韓師得曰,嗣服後始行觀武才,而仍冬日之未長,命官爲之者多,予之不覩將士者多,武士之未瞻帳殿者多,上下若此,其能有慰悅之意哉?畢試後春臺頒賞,其當親臨,兵曹節目寶劍等,仍前爲之,儀註,依癸卯年例擧行。 ○又傳于韓師得曰,馬帖,待畢射賞格時,同爲出給事,分付司僕寺。 ○傳于洪尙賓曰,此時守令,不可暫曠,問于吏曹,若有受由上來者,則促令還官事,分付。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以宋翼輝爲假注書。 ○洪尙賓啓曰,事變假注書李晉吉,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武弁時象,卽亡國之兆,在上者飭勵若何,而南德夏頃日所犯,雖極無狀,亦可謂令前,而其時處分之下敎,渠亦有人心,豈不感于中,革其心?而況因大臣所達,特授本資,更爲調用,可謂曲盡,而不改前習,放肆若此,其若置之,將爲武弁時象之大將。噫,忠臣之孫,可宥百世,而反斥討賊勘勳之臣,右袒釀成亂逆之時象,此前敎所謂不孝不忠者也。不孝不忠,其可謂忠臣之子,事當遠投,而顧念者,惟忠臣香火,令禁營,決棍五十度後汰去,更勿檢擬。 ○傳于洪尙賓曰,此備忘,卽爲擧行後,啓達。 ○備忘記,吏曹郞官雖曰,名流,不過該曹郞廳,初拜撕捱,已是無前,而付過放送之後,分義所在,宜不敢撕捱,則吏曹啓目中,以假郞廳,書塡,極爲寒心,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頃者,有實郞廳則勿差假官,已有下敎,則幺麽擧行,亦不能遵,郞廳二人,而又差假官,其涉非矣。頃因憲臣所達,亦有飭礪之事,則此等郞官,不爲檢飭乎?況參議曾於喉院,猶能飭勵實假之間,今當其曹,反不能躬飭乎?吏曹堂上竝推考,假官卽爲減下,省記雖修啓,卽爲改省記以入。 ○備忘記,其於入侍時,欲爲下敎,而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求對時,誤知爲守令者五人,稟請補外守令,故許之矣。其後爲守令者不過三人,而勿差遠惡地,已有曾前受敎,則强作闕其邑,事體未安,旣遞旣授,今無可論,不可無飭勵之道,當該吏曹堂上推考。 ○傳于韓師得曰,南德夏決棍,卽爲擧行事,分付矣。其已擧行耶?問啓。 ○韓師得啓曰,卽今廳中出納,事多苟簡,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傳于韓師得曰,承旨臺諫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行琅坪副正煇,行夏豐守梴,今陞明義,而未經都正者,稟旨封君,旣有定奪,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封君。 ○又啓曰,玉堂闕員差出事,命下矣。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新除授襄陽府使尹心衡呈狀內,素患痰火之病,已成癃廢之人,入秋以來,又添寒疾,心神怔忡,食飮專却,衄血暈眩之證,乘時交劇,實有朝夕之慮。千萬意外,外邑新除之命,遽下此際,積逋之餘,豈不欲一出肅命,小伸分義?而病情奇危,萬無致身跬步之路,淹延遲待,以竢少間,而迄至三朔,毫無向減之勢,災邑之許久曠官,夫馬之多時留滯,俱甚切悶,斯速入啓變通云。實病旣如是深重,則災邑夫馬留滯,亦甚可慮,不可等待其差歇,襄陽府使,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任珽爲校理,鄭亨復爲副校理,金相奭、朴弼載爲修撰,趙榮祏爲典牲主簿,趙甲彬爲穆陵參奉,李善行爲襄陽府使,柳萬樞爲典籍,李普昱爲司諫,洪重一爲持平,鄭羽良、金聖運爲承旨,奉常直長單姜杭,西學訓導單高命說,校書副正字單鄭錫垕,成均博士單安正仁。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鄭必寧進,左承旨洪尙賓進。 ○兵批啓曰,臣等,來詣政廳,觀武才賞格單子更加詳考,則訓鍊都監別騎隊甄漢弼,以慕華館騎芻四中,有加資之命,而急遽抄出之際,未免見漏,不勝惶恐,單子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李奎昌爲僉知,朴謹行爲造山萬戶,金範魯爲宣傳官,鄭建寅爲守門將,李若欽、具世仁、具世智、金佐臣、韓宗協、沈尙健、朴奎五爲武兼,羅斗三爲同知,副護軍崔厚元、李大觀、洪允泰,僉知二單閔鎭基、朴明梓,副司果金鼎甲、金相奭、趙廷俊,副司直權{{!|𥛚|⿰礻啇}}。 ○傳于洪尙賓曰,中道上言啓下者已多日,而尙無猥濫抄入之事,極爲稽滯,卽爲抄入,而其下各司者,亦卽擧行。 ○又傳于洪尙賓曰,先下上言及追下上言,隨卽回啓,俾無外方人留滯之弊。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前掌令權相一上疏內,畿甸荐凶之餘,民力困瘁,今年鋤後晩旱,田穀晩秧,多不成實,近峽瘠薄之地,尤被其災。若以新舊逋欠,一倂督捧,則閭里將至蕩柝難保,舊逋各樣穀物,一切停退事,有令廟堂,稟處之批矣。連歲荐凶,民力可念,不但畿甸然也。新舊逋欠,固不可一時竝督,而亦不可一切停退,方自廟堂,參量分等,分付諸道矣。上疏內辭意,今姑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禁軍將南德夏,以聖敎曉諭後,決棍五十度,汰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昨接慕華館試所移文,禁軍騎芻試取時,禁軍崔海秀馬鈍,退錚後,更復出馬而現發,莫重殿試,有此弄奸之狀,極爲駭然,移送本曹,依法照律處置云云。故捉來取招,則無辭遲晩矣。取考法文,則科場用情者,邊遠充軍,不得赴擧,所當依此律施行,而海秀,乃是常漢出身也。年前,有雖係常漢出身,自法曹不能任意囚禁科治之新令,而今五月,以招引京城人物罪人,出身扈德成事,臣曹請依曾前刊行受敎,入啓囚治之意,草記蒙允矣。更考丙寅受敎,則萬科後常漢出身輩,作奸犯科者相續,如欲自禁府,一一囚治,則反有煩撓之弊。今後則觀其所犯輕重,如事係倫常者及殺人盜竊之類,自刑曹臨時入啓囚治事,定式矣。旣許囚治,則照律定罪,宜在其中,且事係倫常殺人盜竊,乃是重罪,而亦許自該曹囚治,則凡諸犯科之類,差輕於死律者,亦當各從律文勘處,而受敎中,只擧倫常殺人盜竊三件事,他餘罪犯,旣不提論,必須明白定式然後,可以遵行。今此科場弄奸罪人出身崔海秀罪狀,直自臣曹勘處乎?移送禁府勘處乎?此後上項三件事外,作奸犯科者之照律,亦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自本曹勘律。 ○咸恩君李森疏曰,伏以臣頑冥不死,纔經草土,益無生世之念,而只緣聖恩罔極,感刻心曲,天顔久違,誠切一瞻,遲回戀結,出肅恩命。園陵行幸之時,旣參陪扈之列,繼又有親臨試才之擧,不敢偃息私次,連赴侍衛矣。乃於千萬意慮之外,得聞南德夏投刺於其主將,語及於臣,而提起曺世樞三字,因其主將之揮斥,不得畢說,而其意,蓋以前日樞賊之誣招,爲不見臣之端云。臣一聞此言,毛骨盡竦,心腸如刺,卽欲逬出闕外,仰竢處分,而竊念春臺試藝,卽稀有之盛事,身在宿衛,不敢以區區私情之痛迫,遽然離次,忍默捱過,而心死神顫,趨步失常。伏想天鑑,亦有所俯燭而爲訝矣。噫,臣厚蒙恩造,尙保一縷,而豈料七年前脫空之賊招,復發於人口哉?渠雖不難於更述,臣實無異於初聞,此與私室酬酢有異,禁苑稠坐之中,有耳皆聞,有口皆言,喧騰傳播,則何可諉以其時凶誣自服,聖敎昭晢,而晏然無驚動之意乎?傷弓之鳥,見曲木而亦墜,矧此不啻張弧而挾矢,驚惕危懍,當復如何?玆於畢試之後,乃敢席藁封章,涕泣仰籲於聖明之下。伏乞天地父母,諒臣蹤跡之至危,決難復置於朝端,亟賜斥退,滅跡人世,俾絶斷斷齮齕之源,則臣生當祝聖,死當結草,臣無任泣血懇禱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於卿,已若白日,此等甘心放肆之說,於卿何有?卿須勿辭焉。 ○副校理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於前日,忝叨諫任,情病俱苦,理難冒據,坐違嚴召,罰止例罷,蟄伏鄕廬,私分粗安。不意恩敍未幾,又有館職新除,臣誠驚惶感激,不省攸爲,分義所在,不敢久淹。昨纔來伏私次,而第所叨職名,決非如臣空疎譾劣者,所可堪承,玆不得不仰陳短章,以冀聖明之俯察焉。噫,金華勸講之任,是何等淸切?是何等遴選?橫經法筵,朝夕啓沃,實任君德之成就,而且於文字講說之外,又有論思風議之責,如非詞學博通,鯁諒自飭者,其不可濫據也明矣。念臣受質,兼又早嬰奇疾,甘心自棄,不能從事學業,徒習尋摘,倖竊科第,而學識鹵莽,見解淺短,雖尋常筆札之間,尙有蹇拙窘澁之愧,況於經旨傳義,殆同面墻而耳食,點檢平生,不過儱侗無識底人耳。顧豈一分近似於經筵講讀之任,而猥蒙收錄於公議之外,循例注擬,恩點謬加,臣誠循省惶愧,靡所容措,臣雖欲不自審量,僥冒榮寵,其於玷名器羞當世,何哉?況年前儒臣之疏斥館錄也,旨意深緊,至曰苟然廣取,實多濫竽,末乃釐改爲請,其所爲言,雖未知指斥之在誰,而莫非如臣無似苟充於被選之中,以致物情之拂鬱而然也。噫,經幄之職,自是淸朝之極選,儒者之至榮,固非人人之所可叨者。是以,雖使才學優長,望實俱隆者當之,莫不逡巡却步,而或有些少人言,則亦莫不終身自劃,蓋責鉅則義難進,官榮則嫌益重故也。如臣人器之萬不相稱,已不暇言,而顧此改錄之請,旣騰於疏章,則臣何敢弁髦廉隅,强自拂拭,濫廁於諸學士之列乎?且同錄諸臣,擧皆引嫌,或至經年撕捱,甘被譴罰,而不敢膺命者,誠有所不得已故耳。臣之處義,旣無異同,則此所以寧被違傲之誅,而不敢爲承當之計也。自非然者,臣何敢固辭力避,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顧今聖上,誠心典學,日開法講,而每以講官之不備,或多停廢之時,日昨聖敎辭旨,又復嚴重。此時帶館銜者,尤不宜偃蹇慢傲,而臣之情勢誠有所萬萬難强,如上所陳,愚迷冥頑,不知變動,臣罪於此,益無所逃。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屢逋,謹此隨詣闕外,而百爾思量,終難冒進,咫尺天陛,末由入肅,尤增罪戾。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以重榮選,以安私分,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錦原君朴師益疏曰,伏以臣頃於萬萬夢寐之外,蒙被千古曠絶之典,殊恩異渥,浹骨淪肥,非臣隕結所能上報,而顧臣情勢,有不容夤緣倖會,泯默隨行於勳府者,夫以臣之所遘臺詆,何等汚衊?而忘終身難洗之羞,藉賜對開誨之寵,乃忽進身於謝跡之地,則使彼臺臣聞之,必將曰是夫也,不有人言,淟涊貪戀,至於如此,眞是無恥之鄙夫云爾。臣雖有喙長三尺,其何以自解乎?臣惟一卸此任,不復以有司自處然後,臺閣之公議可伸,親勳之進路無妨,縱荷聖上縷縷戒責,俾勿更提,而左右揣量,鐵壁在前,此臣所以感激銘鏤之餘,不得不更伸疾痛之呼也。若臣癃病前後自暴之章,固不敢逐一覼縷,而雖只以前日入對時言之,匍匐出入之時,籧篨其形,喘喘欲絶,旣經鑑燭,至被下詢,則其與老俱深歲加月劇之狀,不待臣辭之贅,而職仕一節,豈復有可論者哉?籌坐賓對,每單懸病,顧念分義,置身無地,而在朝家綜核之政,亦不宜一任其虛縻也決矣。臣之半年申籲,諒非獲已,而見阻喉司,無路上徹,狼狽悶蹙,日以益甚,爲臣今日之願,惟有重被邦憲,少贖前愆而已。更乞聖明,俯加愍察,亟命解臣勳府有司之任,仍令竝鐫臣籌司提擧,兼治臣瀆撓之罪,不勝幸甚。抑臣父母墳山,在於安山地,而穴前窄短,穴下陡絶,多用別土,粗安窀穸,年年雨水,每有隨補隨圮之患矣。昨又獲聞,日者,暴雨兩夜大注,以致左右崩壞,不啻視前倍蓰,臣心驚懼,當復如何?要須及時補築如前之爲,而臣於今春,旣以加土受暇,則拘於制限,不敢輒更請由。然役鉅事重,躬未看檢,則無以自盡於人子之至情。且臣昨年,遭妻喪,則初未得可用之山,不免權瘞於客地。今將移窆於先隴近局,新葬遷厝,雖有異同,援例往視,亦係情私,兩役涓期,或在望後,或在念後,計其往返,不過費了十許日字,倘蒙聖慈,曲垂體下之仁,特賜恩許,則幽明之間,兩無憾矣。倂此陳聞,自訟濫猥。噫,論臣前後偃便之罪,固已不可勝誅矣。帳殿親臨,嚴召狎降,而特敎之下,又犯荐逋,雖緣臣已成痿廢,萬無一强而然,而有臣如此,不如死之久矣。國有常刑,敢辭鈇鉞,伏乞聖上,亟降威罰,以彰其慢焉。語無倫脊,臣尤死罪,臣尤死罪,臣無任戰慄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行公,末端所請,依所請往省焉。 ==10月1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未肅拜}}。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李著陳疏受由,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洪重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春塘臺試才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軍兵旣已來待,則累日待令,亦似有弊,試才今日爲之,若未來待,則待晴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軍兵,累日來待有弊,曉頭雖微雨,朝來少歇,試才,今日卽時爲之。 ○金聖運,以禮曹言啓曰,觀武才畢試後,春臺頒賞,其當親臨儀注,依癸卯年例,擧行事,命下矣。考見謄錄,則自前觀武才後親臨頒賞時,仍以當初觀武才時儀注擧行,故癸卯年觀武才,畢試翌日頒賞時,仍前儀注擧行,而別無改磨鍊之事矣。今亦依此例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此春塘臺命官試才時,該房承旨,所當進去,而兵房承旨洪景輔,受由出去,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副進去。 ○傳于韓師得曰,壇上試藝,壇下馬上試藝,雖以命官爲之,出牲,不宜輕忽,命官與親臨無異,殊非慰悅之意,申飭試官。 ○傳于韓師得曰,頃者試藝畢後,單劍一雙式東邊入試,拳法西邊入試。而單劍畢後,拳法若數多,則東西分半爲之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命官試才,與親臨無異,雖慕華館,不可若是稽滯,況春臺乎?帳殿自如,若親臨而開門差早,尙未開場,雖君父之尊,猶思許多軍兵之等待,正衣候時,臣子豈若是乎?今日痼弊,乃士夫之偃便,其在事體,極涉未安,該房承旨旣已受由,則待開門卽稟,而亦且緩緩,政院若此,他能飭礪,當該承旨從重推考。 ○韓師得,以大臣意啓曰,卽今雨意不止,日勢已晩,訓局拳法,分三所試才,而月刀旣已畢試,仍令月刀試官申光夏、鄭壽松,監試乎?敢稟。傳曰,依爲之。而雨勢若或稍加,則姑爲停止,無使軍兵,有沾濕之患。 ○傳于韓師得曰,頒賞,當待晴下敎,許多將士連日待令,則必有弊也。今日則只未畢試擧行,而頒賞則待下敎待令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待其雨晴之日,當爲施賞下敎,待下敎時刻單子入之,而單子啓下後,各軍門將校軍兵待令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技藝先試之軍兵,次次出去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當此雨雪交下之時,軍兵等自願試才,而薄衣軍兵,爲雨所沾,必有添傷之患,自各軍門,設粥以饋事,分付。而敎鍊官數三人,領率饋之,而若有自願歸家欲食者,從願給送。 ○傳于韓師得曰,曾經閫帥柳葉箭三中以上,騎芻三中以上之人,書入。 ○洪尙賓啓曰,春塘臺頒賞時,親臨事,命下矣。承旨不可不備員,左副承旨洪景輔受由在外,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政官牌招開政。 ○金聖運,以吏曹言啓曰,以本曹實郞官,不爲仕進事,累有下敎,辭旨嚴截,臣等,不勝惶恐。今日,又有開政之命,而郞官仕進然後,方可以書入望筒,故本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累度催促,終不入來。雖以臺疏引嫌,與前無端撕捱之時有別,而前後申飭之下,無意變動,臣等,不能檢飭郞屬。而昨日草記還下之後,又復煩稟,極知惶懍,因郞官之不出,開政命下後,不得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有不可一任其撕捱。吳瑗、金若魯,竝罷其職,假郞廳,姑爲差出,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本曹郞官,雖曰經幄之臣,往來者爲曹郞廳,則不過該司郞官也。頃者都政時事,已是無前,昨者省記之拒逆,尤可駭也。故方欲嚴加處分思之矣。今觀草記,更覽李性孝原疏,其所撕捱,比前自別,依啓。而其在國體,不可只罷其職而止,拿處。 ○鄭羽良啓曰,御覽官案,吏曹郞廳,例於政事翌日,啓請修正,而自本院,累度催促,終不來請,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吏曹佐郞吳瑗、金若魯竝從重推考,使之卽爲啓請修正,何如?傳曰,吏曹草記,旣已處分,罷職之官,何施推考薄勘?亦何必促其修正乎? ○傳于金聖運曰,吏曹郞廳,思欲處分,今觀吏曹草記,與無端撕捱,有異云。臺諫原疏未之及思,原疏入之。 ○傳于金聖運曰,臺諫原疏無撕捱之端,洪得厚,則尹汲所通淸者也。韓鳳朝,或新郞廳所通淸,而以此撕捱乎?抑有他事耶?問啓。 ○金聖運啓曰,命下矣。問于吏曹,則以臺疏中,加膝墜淵等語,爲嫌云矣。敢啓。 ○傳于金聖運曰,旣已處分,卽爲開政。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以鄭必寧爲承旨,閔應洙爲副提學,洪景輔爲戶曹參議兼持平單,南泰溫,學諭三單,康侃、金道元、安道謙。 ○兵批,判書尹游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鄭必寧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副司直洪景輔單付。 ○傳于韓師得曰,觀武才時,柳葉箭片箭騎芻六兩等技,各技居首,書入。 ○以春塘臺命官,觀武才時騎芻三中入格單子,傳于韓師得曰,以加資事,付標以下,政官,雖已下直,加資下批,頒賞時同爲擧行事,分付。 ○吏曹,禁衛別將朴鐄,御營中軍具樹勳,已上嘉善,今加嘉義,騎芻三中加資事,承傳。 ○假注書李晉吉改差,代以李耉齡爲事變假注書。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弘文館副校理鄭享復gg鄭亨復g,以京試官,時在全羅道。修撰朴弼載,時在京畿廣州地。修撰金相奭,時在忠淸道德山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副校理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任珽則君父飭勵之事,爲臣子者,豈可每每撕捱?而沈星鎭之若是違牌,尤涉無義,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竝只推,更卽牌招。 ○金聖運,以戶曹言啓曰,長溪君棅,孝章墓守墓官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咸鏡道安邊府數外官屯田畓,竝一結五十負望呈,故査問本官,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頃因戶判所達,賞格,令各軍門擧行。而禁旅,令兵曹上下,只訓局,自戶曹上下事,下敎,而更思之,騎步布,決不若地木與軍布矣。非慰悅之意,禁御兩營,各其營待令,禁旅訓局賞格,竝令戶曹待令。 ○以春塘臺觀武才賞格單子,傳于韓師得曰,木綿付標以下,各軍門及兵戶曹預爲準備待令,賞格時,俾不至遲滯事,申飭,分付。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許多軍兵技藝,單衣,沾濕冬雨,心深軫念,令都監,煮粥以給,而亦思遲滯,從願以米上下事,下敎,而當該司謁,遺漏不傳,極爲非矣,推考。從願,以米上下事,卽爲分付。 ○原溪守{{!|𰘿|⿰木曅}}疏曰,伏以臣之微末賤品,忝居宗戚之列,坐費廩祿,感激恩私,報效無路,外庭末議,非臣所敢與論,而苟有一毫仰裨於敦親之化,則亦何敢不陳所懷哉?今者,伏聞自宗簿寺,改刊《璿源譜略》云。臣竊伏思,惟《譜略》所載,惟在於潢派支屬,雖外裔異姓之親,亦必備詳,而至如《璿源》所自,則只書宗系代數而已。其他爲列聖內外璿系,則略不及焉,實有擧末遺本之恨焉。伏聞故宗臣雲興君{{!|𣟅|⿰木⿳亡罒⿰肗几}},曾於癸亥年間,撰修一帖,名之曰列聖八高祖圖。上自太祖,下至先朝,內外四代姓源,井間列書,具疏奉獻于肅廟朝,則批旨中,特賜優奬,仍令該寺,稟處,而其時適値國艱,其圖遂寢而不得刊行,識者之慨惜久矣。今其子臣廷㸁等,又述其父之遺業,搜輯諸家譜牒,續撰列聖王妃八高祖圖,而其間多有闕漏處。蓋廷㸁等,以科業儒生,不能專意於此,且居鄕曲,文籍鮮少,聞見孤陋,實難完就,極爲可惜。臣愚以爲此兩圖,乃國家至重之寶,而終不可置之私家,泯滅無傳也。伏願聖明,亟令該寺搜納故雲興君臣{{!|𣟅|⿰木⿳亡罒⿰肗几}},所進列聖八高祖圖及其子臣廷㸁等所纂王妃八高祖圖,一經睿覽後,卽命校正諸臣,廣考博證,補其闕遺,一體刊付於《璿源譜略》,使爲我祖宗之子孫臣庶者,皆得以識銀潢之所自,玉籍之所始,不勝萬幸,臣無任戰灼惶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寺爲先取入,而王妃高祖圖,卽敦府所知,非宗簿所刊矣。 ○掌令尹志遠疏曰,伏以臣本弱植,世無親姻,性且愚拙,姿不尖利,涉時昧方,謀身不巧,任情直行,與世自疎,凡於時樣,都不曉解,至如言地,尤所自劃,如非閤籲鞫坐,萬分不得已,則未嘗出而膺命者,非有他意。蓋量己揣時,知無可爲,不敢以言官自處故耳。然而私心所自幸者,及此年齡之未甚衰,若得一小邑,筋力奔走,則庶不負職責,家有望八老父,亦可以一時便養,以此自慰,惟是之望,數月南邑,狼狽歸來,前躓後蹶,非榮伊辱,上以孤我殿下百里之托,下以負吾平生官養之願,歷試內外,百無一宜,自顧慙恧,復誰怨尤,從今以後,念絶榮塗,直來楸下,不離親側,以爲終老丘壑,甘作棄物,不復有進取之計矣。不意今者,貶限倏過,除旨繼降,馹召遠辱,恩出起廢,榮極誇耀,怵畏公義,感激恩私,他不暇顧,宜卽承命,而如臣滓穢之蹤,旣以廢棄自分,則已試僨敗之地,何敢抗顔復入,以貽淸朝之羞辱哉?且臣之老父,年迫八耋,衰病日甚,素患痰病,遇寒添苦,頑痰上逆,咳喘轉劇,食飮專廢,氣息綿綴,帖在床褥,轉側須人,情理所迫,煎泣以度。適於此際,獲蒙天恩,敦府除命,忽復遠至,慶溢門闌,光生里閭,感祝益切,殞結是圖,一謝恩命,少伸分義,揆以誠禮,在所不已,而病情如右,轉動無由,人子至情,勢難遠離,臣亦召命之下,尙此淹滯,百爾思量,罔知攸措,欲赴則父病如此,誠不忍一刻離捨,欲留則分義至嚴,亦不可一日稽遲,去留兩難,狼狽一倍,到此地頭,情窮勢蹙,不得不瀉出心曲,瀝盡血懇,封章縣道,仰瀆宸嚴。此誠古人所謂事親日短者也。伏乞聖慈,俯諒此情地,亟命刊削,一以安私分,一以便救護,不勝萬幸,臣無任涕泣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10月1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韓師得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明日春塘臺親臨頒賞時刻,以辰初三刻,磨鍊以入。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節目儀注,纔已入啓,而與春塘臺親臨頒賞擧動,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爲之。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副校理沈星鎭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鄭羽良啓曰,新除授弘文館副提學閔應洙,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意(言))啓曰,生鮮廛人等,齊訴於本院曰,當此冬節,冷雨連日,風勢又惡,漁船,擧皆空還,日供生鮮,無路繼封,將未免闕供之患,依例參半代封事,入啓定奪云,而莫重御供,不可輕許代封之意,論退矣。渠等呼訴,愈久不已,卽今形勢,誠如所訴,而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臨頒賞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知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依爲之。侍衛宣傳官有闕代,自本曹,亦爲口傳差出,使之侍衛。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宣傳官有闕代,口傳差出事,命下,而李若欽陞六之代,再昨政,旣已差出,此外無他窠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曹口傳政事,以黃晸爲兵曹參知。 ○金聖運啓曰,兵曹參知黃晸,承牌來詣闕外,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本曹正郞權一衡呈狀內,矣身除授本職,適當帳殿親臨之時,黽勉出肅,而第情勢,實有難冒者。向於東堂試官,爲其時銓郞所枳,郞署之職,雖非華顯,束帶揚揚,有傷廉隅,屢度控辭,終不察任。當此親臨試賞之日,本曹郞官,不可不備員,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光世爲兵曹正郞。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春塘臺親臨頒賞時,禁軍將,當各率其該番禁軍,聚待受賞。內禁衛將南德夏汰去之代,卽爲口傳差出,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黃應洙爲內禁將。 ○鄭必寧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試射時,例以軍器寺弓子,施賞,而戊申年則人多,軍器寺且無弓矢,故以內弓房弓子,取用矣。今番軍器寺弓子,依例取用,而弓矢中所付筒兒,如或無之,則以內弓房筒兒,取用,筒箇則軍器寺似無之,以內弓房筒箇,待令事,分付。 ○以親臨試才時御營別抄六兩入格單子,五軍門大將柳葉箭入格單子,五軍門大將帿箭入格單子,慕華館命官殿試時御營別抄六兩入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此單子旣已施賞,明日頒賞時,勿爲待令。 ○以各軍門試才賞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此單子第次封下,如或解見,則必致相雜,依此以置,明日親臨頒賞時,待下敎次第擧行。 ○以禁軍等片箭入格單子,傳于金聖運曰,出身張斗樞、金鳴漢等,誤爲付標,故以加資,改付標以下。莫重親臨時賞格,不可以口傳單付,明日政,卽爲下批擧行事,分付。 ○李德壽啓曰,啓下中道上言二百四十一丈內,一百八十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五十六丈,違格三丈,疊呈二丈,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外方違格,本非異事,亦爲下該司。 ○金聖運,以刑曹言啓曰,義禁府甘結內,備邊司甘結據,今此春塘臺對擧儒生入場時隨從人私奴順男,假稱幼學宋起、朴聖胤、鄭後僑、李株等,執捉移送,依事目科罪事,捧甘矣。各人等,捉來推問,則順男,以京居進士尹湙之奴,隨上典着儒生巾服,入去的實納招,故推問尹湙,則亦以率入隨從,現捉於靑陽門外,遲晩納招。宋起,考其號牌則乃是坡州居校生全興百也。査問其變姓名曲折,則以爲,同邑居幼學柳德一,率入場中時,借給宋漢圭之牌,而逢人問答之際,必稱宋起之意,敎誘,故被捉時,果以宋起,爲答云云。捉來柳德一推問,則以爲,適於上京路中,拾得幼學宋漢圭之牌,而興百旣是校生,則或恐有妨於入場,出給宋漢圭之牌,使之換牌,且給儒巾道袍,以隨從率入的實,遲晩云云。朴聖胤招則手無試紙,恐其被捉,借得密春守家弊簇子,裹紙以入,有此現捉云云。幼學鄭後僑招,則以爲,背坼落幅紙,持入場中,被捉,而身是幼學,則雖不作文,與不當赴而闌入者,同罪,實涉冤枉云云。幼學李株招則以爲,入場之時,以不持試紙,被捉,而乃是兩班子孫,與闌入者,有異云云矣。取考律文,則大小科場帶率隨從者,生、進則邊遠充軍,幼學以下則限己身降定水軍,冒入者公私賤絶島限己身爲奴矣。尹湙,旣是進士,當用邊遠充軍之律,柳德一,當用降定水軍之律,順男,係是私奴,當用絶島爲奴之律,全興百,係是累代校生,似不可以冒入者,爲斷,而其冒佩他牌,改其姓名,又稱宋起者,雖出於愚迷被誘之致,論其情狀,誠極駭然。依受敎內,借人號牌者,論以漏籍之罪,充定騎步兵,朴聖胤之裹入簇子,鄭後僑之背坼落幅,俱涉奸巧,而律無相襯,參酌決杖放送,李株,旣非假稱幼學,自是應入場中之人,則似無可罪之端,分揀放送,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訓鍊都監言啓曰,卽因傳敎,今日試才,待令軍兵中雨後應試,未卽出去者,三百名,而渠等皆願受米歸家,故每名粥米各一升式,依願分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執義李著啓曰,臣於尹邃減死島配之命,竊爲駭惑。夫邃有與翼河,路次相逢之說,不待嚴問,渠自納招,則窮凶情節,綻露無餘,無論緊歇,名出賊招,累次刑訊,終無發明之端,遽下勘處之命,殊失嚴鞫體之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治逆之律,三尺至嚴,而殿下之饒貸於逆坦,亦已過矣。使之自盡,大是失刑,不行孥籍,又違常典,此所以兩司力爭,久而不已,而頃因院啓,乃有參酌島配之命,神人之憤,可以少洩者,唯有孥籍一事,而此猶靳許。私恩不可每施,王章不可終屈,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之有不臣於殿下之心,蓋已久矣。甲辰冬一疏,已極兇慘,而以鏡賊同去就之說,觀之,其綢繆陰謀,貫通心肚之狀,昭然難掩。噫,遐荒放謫,卽歸故土,人之常情,而遲回不歸,已多可疑之端,久廢復用,一言自訟,事理當然,而不陳例疏,顯有罔測之意,此所以向來筵臣,有無臣節之論者也。惟此兩款,究其心跡,則雖斬作萬段,猶不足也。況其父子之名,累出諸賊之招,胡服擧事之說,元非倉卒做出之言,衣縫納書之計,實出臨危圖免之意。使渠父子,果無爛漫同參之事,則逆招所引,何如是狼藉,而世樞之至死不變其說者,尤豈非情節之萬萬無疑者乎?當初拿鞫,在法當然,徑先酌處,大失獄體。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罪人金重器,許多情罪,俱係罔赦,況其就鞫之後,渠所發明,終無明白可據之證,則其不可居然饒貸也,決矣。噫,身爲將臣,負犯如重器,而得免顯戮者,斷無是理。論執經年,始爲蒙允,而究覈未半,遽有此還配之命,獄體虧損。王法難屈,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罪人權攝之名,當初緊出於賊招,蓋詹在千里之外,與諸賊,居中謀議者,實攝也。其間情節,究覈未竟,遽有此酌處之命,鞫體顚倒,莫此爲甚。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等,窮凶情節,業已畢露於益衍之招,而未及輸款,徑先杖斃,孥籍之典,縱不可依法擧行,兩世凶逆之餘孽,決不可仍置輦轂之下,以長他日之禍,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罪人炯、烒,緊出於益衍之招,而爲其使喚之說,不啻明白,其爲情節,俱涉可疑,一次原情之後,遽爾酌處,終有乖於獄體。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賊必雄,踰墻放火之計,天任,與之狼藉謀議,爲之窩主,則睦天顯、睦聖觀,以天任之弟與侄,萬無不爲與知之理,而況又緊出於老味之招,未及究竟,遽爾酌處,大有乖於獄體。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之緊出賊招,前後非一,謀逆情節,狼藉難掩,衣裏藏置之札,足爲斷案,而旣拿旋放。逆招諸人之啓,此賊爲魁,而纔允卽寢,致令呑舟,尙今漏網,國家之失刑,莫此爲甚,後日之遺患,有難勝言。以海正事,觀之,贈衣留宿,往復賊陣之說,俱有可據,則窮覈得情,斷不容已,而方張之鞫廳,汲汲收殺,當問之巨魁,晏然自在,人心莫不疑惑,獄體由此益壞。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鞫廳罪人泰績,以泰徵近族,緊出於戊申諸賊之招,情節狼藉,而累次刑訊之下,頑忍不服,尙保首領。臺啓之積年爭執者,蓋欲伸輿情之憤鬱。今此被告,雖曰不實,以渠所供,觀之,前後相反,顯有隱情,其從前忍杖掩諱之狀,於此可見。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司諫院司諫李普昱,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10月1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親臨頒賞擧動,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執義李著呈辭,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bb行b都承旨李德壽進。以金尙奎爲大司成,韓翼謩爲持平。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侍衛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黃晸侍衛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副護軍李禹錫、崔台耉,副司直徐命彬、鄭宇柱、李匡德,副司正宋翼輝,竝單付,羽林衛金鳴漢,今加折衝。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沈聖希爲應敎,兪健基爲校理。 ○兵批,判書尹游進,參判李眞淳侍衛進,參議李鳳翼侍衛進,參知黃晸侍衛進,行都承旨李德壽進。別騎隊梁濟漢,今超折衝,騎芻四中加資事,承傳。 ○傳于金聖運曰,豐原君趙顯命,今日以作米事,稟達,故使之卽爲書出,明日常參時,陳達事,下敎矣。大臣,問于各軍門後爲之之意,仰達,故依爲之矣,更思之,無可問矣。此等事,若必問而爲之,則事必無期,依當初下敎書出,明日常參時,陳達事,招致備邊郞,分付。 ○傳于金聖運曰,今日記過分揀,而花川君金浹,則以勳臣分揀之意,使之知之。 ○傳于金聖運曰,昨見開霽,顧軍兵之等待,今日頒賞有命,冬霖未霽,許多軍兵,沾濕戎衣,予用軫念。況竟日寒雨,其無所傷乎?明朝,招致五軍門執事,慰問武士軍兵以啓,頒賞遺漏者,亦爲問達。 ○春塘臺親臨頒賞罷後,大殿,政院、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疏曰,伏以,國家用人,猶器之使大小長短,各適其用然後,上無虛授之譏,下有擧職之能。今以一國都御史,猝然授之於萬不近似之庸懦一微臣,責之以糾官邪振朝綱,而立殿陛爭是非,在臣,固榮矣,於國,何補哉?臣固夤緣倖會,猥沾宰列,受國厚恩,與天無極,凡有內外奔走,敢不竭力自效,而至如淸朝長憲之任,固非臣所自期,人亦不數於臣,而初失於政曹之難愼,再誤於聖鑑之甄別,臣恧縮惶霣,抵死不敢出者,不但爲地望人器之太不相襯而已,實恐近日官方之淆雜,未必非自臣而廝壞。不可以向來諫職之一時冒出,厭然承膺,故連尋辭單,必欲祈免者,區區自劾之意,蓋出於爲朝廷惜名器,則此非毫分占便,厭避掉脫之計,而日昨,因文、武科放榜,牌召臨門,適値僚臺俱空,推諉無人,親臨帳殿,事體至重,而臣若不出,則國家大事,其將緣臣而不行,故義分是懼,雖不得不黽勉冒出,然虛負初心,臣實自愧,仍因蹲據,寧有是理?且臣昨於茶時罷歸之路,脫着失宜,重患風感,症涉非細,渾身如束,頭疼如碎,連服取汗之劑,少無所效。重以痔疾兼發,坐臥俱妨,昏倒床褥,作一僵尸,以此病狀,尤無旬月內起動之勢,風憲長席,不宜一任虛帶。伏乞聖慈,察臣情病之俱苦,亟許鐫遞,不勝幸甚。抑臣於國家治體之所關,每有平日所耿耿者,今於辭疏之末,略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噫,天之爲民立牧者,將欲有爲也,國之建官設職者,所以相須也。王者立治之要,不越乎發施事功,人臣報國之道,惟在於寅協心力。殿下,以先建皇極,把作一大要者,其於聖王極工,亦已看得八九分,而臣愚誠死罪,抑未知聖意之所自期者,要不過苟安小成,牽補架漏而止焉,則假使畢竟成效,都止於此,亦足以少回頹運,粗賁治象,而臣竊瞯殿下之血心苦誠,未必不在於大擔着,大奮勵,然治不志徯,事與心違,點檢十許年,治法成規,則朝廷之氣象,視前果如何,民生之景色,視前果如何?靜夜龍樓,穆然回思,殿下望治之意,亦豈不自歉乎?顧今國事,無凝萃之象,世道,無丕變之效,一種弊源,便成難醫之膏肓,此而終不能痛加破滌,則其亦末如之何矣。何者,惟我國家,自有治法規模,所急者人材,所重者民事,而逮夫仁祖朝,百度畢擧,朝有篤厚寬偉之風,士多英傑豪俊之才,以言乎廊廟,則有若李元翼、崔鳴吉、李敬輿,老成宿德之臣,竭誠輔助,以言乎三司,則有若鄭經世、朴炡、兪伯曾,鯁直敢言之士,隨事繩糾,草野之中,旌招四出,朝著之間,菅蒯無遺。士大夫平居講究者,不出乎民憂國計,故宏謨遠猷,垂我後人,厚德深仁,浹于黎民,此所以聖子神孫,丕繼丕承,而今日國勢之支賴者,亦莫非席我仁廟中興之餘烈故耳。一自黨議分歧,私意漸流,憂國之念,不及憂家,愛民之意,不及愛身。然居官者,猶以瘝官,爲恥,食祿者,猶以尸祿,爲愧,各能遇事擔着,稍欲商量設施,而只緣好惡異趣,黨伐成風,風波進退之間,保合無期,戈戟傾奪之際,拘掣多端,終不能一心協恭,至誠做去,則殿下所以遠思深慮,必欲消融而調劑之者,豈不曰如此然後,國事可做,而殿下,試觀之,籌司訏謨之地,位序濟濟,則才彦充滿,似若有寅協之風矣,臺閣搏擊之場,言議寥寥,則氣象雍容,似若無排軋之習矣。若以外面言之,趨功赴事者,不患不多,恪官勤職者,不憂不足,而殿下,曷嘗見一人之眞箇擔當,一事之眞箇設施乎?譬如萬斛龍驤,汎彼中流,而副手梢工,千百爲群,然唯自飽飯熟睡,不肯同心出力,其於風濤安危之勢,恬若越視者然。夫以今日之人心,欲做今日之國事,則何怪乎至尊有獨勞之歎,群下有不忠之名乎?天下之事,不可獨做,一世之人,不可盡誣其間,亦豈無慷慨懷忠,殫竭盡瘁者,而頭角稍露,則媢忌先集,寵遇稍隆,則讒構先至,大則未及展體,小則無所措手,陰沮顯訐,必欲擊逐而乃已,衆嘲群笑,皆以僨敗而爲目,則有志願忠之士,亦莫不趑趄退縮,自以爲世道無可爲,君心未可保,而妄欲下得手勢,卒自歸於十顚九誤之地者,其亦不愚,則妄耳。四顧三思,殆不自覺其體緩筋弛,故各私其身,各懷是心,稍欲自好者,皆以退靖,爲良策,不然而下於是,則其意,亦不過曰無喜推助,毋好馳逐,旅進旅退,聊以優游而已。又其甚者,則善能文飾,巧自兜攬,惟欲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而徒知爛做功名,不知氣節廉恥爲何等物事,則世道至此,俗習至此,此豈一朝一夕,可以少變通少矯革者耶?夫爲國有道,只是治與亂而已,事君有道,不過出與處而已。不治則入於亂,不出則歸於處者,此固必然之勢,而今則殿下之立志制治,殆近於苟冀無事,群下之宅心處義,專在於苟幸無罪,君臣上下之所自期者,終未見會極歸極之功,如此而又安能挽得末運,做得至治乎?臣愚誠死罪,殿下必曰,予心非在利國,至誠專出於救民,雖以此亡國,予無所悔而爲心,則皇天必當監臨,廷臣亦曰,我心非在利己,至誠專出於爲國,雖以此殺身,我無所恨而爲心,則聖上亦必照燭。君臣上下,以此心發諸事,而畢竟無實效者,理所必無。不然而日復一日,猶且因循舊套,則國勢愈降,治效愈邈,豈不使堯、舜好姿質,枉負一世耶?昔先正臣趙光祖嘗言,今之士大夫,一足則在門內,一足則在門外,而欲做國事者,未之有也。先正臣李珥亦云,上自大臣,下至百執事,皆有恬退之心,則國事庶可做也。噫,由前先正之言而論之,則蓋歎其不進不退,無所猷爲而發也,由後先正之言而論之,則蓋憂其貪榮戀位,只顧身私而發也。人臣之義,不可兩用其心。出而如不能畢忠盡力,則辭官避榮,處亦可也,而今則搢紳之間,雖無恬退之志,而一足在內,一足在外,在國事,則必欲我無與焉,在好官,則必欲我自做之者,毋論臣等與他人,其亦不忠之甚者,則雖有如臣百千輩,抑將何補於國乎?是以,當事則巧占便宜,遇言則專事含默,雖以近日言之,鞫囚論執之啓,殆過五載,而不停不爭,徒傳故紙者,是豈誠實底道乎?良役變通之議,已經幾年,而不講不究,徒備古談者,是豈誠實底道乎?中外掌兵之臣,非不備例操鍊,而陰雨綢繆之圖,恬不加意,此豈誠實底道乎?大小牧民之官,非不赫赫有譽,而循良悃愊之治,不可復見,此豈誠實底道乎?薦拔幽滯,屢勤勅勵,而銓曹之徒尙文華者,已成痼弊,此豈誠實底道乎?修明卯酉,非不申嚴,而各司之猶事玩愒者,便作謬習,此豈誠實底道乎?循是以往,無事不然,而日恬月嬉,浸以爲常,今雖苟且彌縫,似若無目前可憂者,然若此不已,則終亦同歸於危亡而後已。其所以痛革此套者,惟在殿下一擧措之間。何則?倘於大庭朝會之際,倂命大臣耆舊及卿宰三司之臣,至誠洞諭,勉以休戚與共之義,惟以扶得國勢,做得民事之意,諄諄誨飭,有可以孚感臣隣,則群下雖無狀,亦豈無仰體聖意者,而必得忠智倚仗之臣,專委國事,使之展布心志,設施謨猷,君父,責勵之,大臣,董率之,則籌謨施措,必有可觀,而至於抱才可用之輩,無不一切收聚,各適其用,各當其器,毋以疎逖而忽之,毋以釁廢而拘之,苟其才識之俱優,則或奬擢而寵異之,苟其聲績之已著,則必褒賞而激勸之,俾有以聳動觀感,各自淬礪,則今日諸臣,無非祖宗朝世祿之家,其何忍圖占身私,孤負國恩乎?若其小小節目間事,臣不必逐一論列,而雖以臺啓言之,兩司前啓,太半是干係鞫獄者,而旣不能積誠力爭,又不能信心輕停,相持六七年,不過爲臺閣之一故紙。假使當死者,而尙保首領,則有失於國家懲討之典,或令罪疑者,而終未酌處,則有乖於聖上欽恤之意,兩者之間,要不出此,而閱歲經年,勘了無期,上而使殿下好生之德,閼而不遂,下而使王府刑曹之地,滯而不疏,搢紳屋下之談,孰不曰此宜收殺,而自營於便文,有拘於時勢,置之於不生不殺之間,而無有爲殿下一言者,臣等之不職,其亦甚矣。臣意則宜與大臣獄官及三司,反覆商讞,可生則生之,可殺則殺之,無使一毫幽鬱之氣,仰干天和,凡係朝臣之前後竄謫者,隨其所坐輕重,亦命量宜疏釋,則豈不爲奉揚我殿下哀矜惻怛之一大政耶?如良役變通之議,雖曰三百年難救之弊,今日之勢,未有捨此而先他者。日昨,憲臣所謂小變則小益,大變則大益云者,亦足爲救時之一道,而臣之所慨然者,各道句管之號,非不聳艶於觀聽,而初不講究,諉之以元無良策,則此何異於坐視赤子之入井,袖手默觀,而只曰我無救之之術,其亦無如之何者乎?朝家終未得善變之術,則固亦已矣,而此事之前後獻議,不啻夥然,屢議變通之餘,終無以少副民望,則畢竟民國俱亡之後,亦將何及?臣意則殿下先定於心,毋爲浮議所撓,必如孝廟朝創行大同之時,斷用不疑者而後,取其廷議中便宜可行者,熟講而亟施之,則雖不能大革宿弊,亦豈不爲一時救急之道乎?噫,昇平百年,戎政太疎,環顧中外,無一可恃。殿下向於江頭詰戎之時,亦必有深惕而遠憂者,則收拾軍心,整頓戎具,及此閑暇,可以爲未雨徹桑之圖。臣意則南北待警之地,尤宜十分備豫,宜自廟堂,不時摘奸,如其留心而繕修者,則必有以奬勵之,如其放意而弛廢者,則必有以責罰之,常若朝夕待變之爲者,斷不可已也。噫,生民休戚,係於守宰,守宰能否,在於朝廷。殿下,必命愼擇,屢加飭勵者,誠可謂治得其要,而第吏治不古,民習不淳,違道干譽者,輒得聲名,守法奉公者,率歸狼狽。是以,蠲租減徭,專行姑息之政,束吏安民,未見無華之治,此無他,朝家之所奬用者,每在於衒才鬻能之輩,小民之所稱頌者,亦歸於要惠沽譽之政,故競相慕效,看作撫字之第一良法,若或妄有矯革,稍欲發施,則衆怨先騰,群謗迭起,初欲自盡於百里之責者,適足爲一身顚沛之歸,雖有龔、黃、召、杜之才,其亦難乎行於今之世矣。臣意則必如漢時璽書之故事,專尙循吏之治,而若其治不以道,專務民譽者,則銓曹毋以此崇用之,道臣亦以此黜陟之,俾令中外士大夫之心,皆知其如此而爲可法,如此而爲可恥,然後庶可以洗滌謬習,挽回古治也。抑臣於甄拔幽滯之事,尤有平日所慨歎者。噫,天生一世之人,足了一世之事,而今則門地而局之,色目而別之,又於割裂偏小之中,從而齮齕而錮廢之,則枯者太枯,菀者太菀,升沈各異,用舍顯殊。彼南北東西,無非天地陶甄中物,而雨露化育之恩,殆若偏施而獨阻者然,此豈我殿下一視遠邇,無間親疎之盛意乎?雖以廟堂、銓曹言之,人情自忽於疎遠,俗習易拘於親好,一薦擢一注擬之間,亦有先後緩急之殊,則干競交托者,輒先調用,退靖守分者,每致遺棄,此固識者之所深歎,而曾經邇列之臣,尙多散廢,則又況草野寒逖之中,何許抱才而乾沒者乎?昔我仁、孝兩朝,尤重用人,雖有一二人淹滯者,必令問啓,而另飭廟堂、銓曹,輒令收用,聳動非常之擧,指不勝屈,則此所以收拾群才,不遺一藝者,而凡有微眚薄過,亦無不洗滌而翦拂之,大聖人用人之恢廓,有如是者。今殿下試取今日侍從案,一番覽閱,則亦可知其文法見拘者,未必無才智可用之士。臣意則毋論京外淹滯之流,苟係朝籍者,使之一倂書入,詢問所坐之輕重,隨才調用,以示恢蕩疏釋之政者,亦可謂振拔幽滯之一大要矣。今日卯酉之法,皆遵成憲,而一日二日,都歸文具,終不能修擧百務,振刷頹弊,則徒往徒來,亦將何益?臣意則毋論六曹各司,必令堂郞,逐日講究於所掌職務,事係變通設施者,則期於有效而後已,殿下亦於宴閑賜對之際,命入卯酉諸司中仕進之員,或問其曹中職務之如何,或詢其掌內變通之如何,而亦令備局,頻加飭勵,則豈不愈於有名無實之歸乎?臣之區區所陳列,亦不過荒腐已陳之說,而摘抉細微,以賭敢言之名者,非臣之意也,訐揚得失,以取喜事之譏者,亦非臣之所欲也,則此於治法大體,未必無一得之補也。竝願一賜省覽,少加察納,而悠悠萬事,毋急於先立聖志。倘殿下不疑不沮,毋助毋忘,行之以悠久,濟之以堅確,以振頹習,以挽衰俗,則千萬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職在都憲,其所條陳,俱甚得宜。噫,朝著之不靖,生民之倒懸,夙宵奚弛,而疑阻之心,因循之風,猶前舊習,此亦予之過也。可不益加猛惕焉?戊申逆亂之後,不生不殺,非人非鬼之間者,居多,此豈在上者體下之道哉?此不過磨以歲月,或斥或仍,豈可倉猝講定,徒致鬧端?摘奸事,各有所管帥臣,宜自廟堂,飭勵而已。其他可以留意者,留意,可以飭勵者,當飭勵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甲寅十月十五日辰時,上御春塘臺頒賞時,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金聖運,假注書許逅、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入侍。韓師得,告宰樞執鼓,右議政金興慶,進前曰,連日出臨帳殿,雨意又如此,聖體若何?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兵曹判書尹游曰,春塘臺時,外間文書,十分致察,而加資賞典中一人,見漏,致有更稟改下,固已惶恐,而其中張斗樞,旣以柳葉箭三中,加資,而又以片箭二中,有加資之命。此則異於金鳴漢,自上似未照察矣。上曰,然則熟馬賜給,可也。游曰,張相漢,以柳葉箭直赴,而又以六兩,有直赴之命,此亦似當改下矣。上曰,亦給熟馬。師得曰,頒賞時前例,將校則臺上賜給,軍兵則臺下賜給矣。今亦依例爲之乎?上曰,弓矢則臺上,木綿則臺下,前例如此,昨已下敎矣。師得曰,木綿分給,戶房承旨,當次知矣。上曰,然矣。師得曰,有伏地人矣。上曰,問啓。師得曰,禁軍林永昌以爲,渠則柳葉箭三中四分,而試記,以邊三中載錄,故稱冤云矣。游曰,渠雖以一矢貫中,爲言,而此處試記及都廳試記,皆以邊三中,載錄矣。上曰,猥濫矣。退去事,分付。上曰,戶房承旨進來。雨勢如此,戶房,則往臺下,給木綿,兵房,則在臺上,頒弓矢,而今番親臨頒賞,與他有異。雖各軍門賞格,令各其大將郞廳,親爲看檢,而其中,或慮有朽敗木出給之弊,戶房承旨,抽栍摘奸,可也。上曰,兵房承旨進來。賞格之資,一齊備待,斯速擧行。師得曰,又有伏地人矣。上曰,問啓。師得曰,禁軍徐廷文,今番觀武才,以六兩加資,而嘉善則例不得爲禁軍將,失料餓死,情理切悶,故伏地云矣。上曰,猥濫矣。使之退去。上曰,軍門將士,入格與未入格者,皆待令乎?游曰,只入格者待令矣。上曰,然則禁軍將,口傳差出,何如?游曰,其標下,有入格者,故禁軍將,例爲領率入來矣。上曰,雖把摠哨官,其哨有入格者,則領率入來乎?游曰,然矣。師得曰,賞格已備,待出往頒給之意,敢達。上曰,知道。李德壽曰,小臣,吏批政廳進去之意,敢達。上曰,知道。鄭必寧曰,小臣,兵批政廳進去之意,敢達。上曰,入侍承旨不足,令吏房兼進。鄭羽良曰,小臣,當下往臺下,摘奸賞木,而宣傳官一人帶去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衛將所書員,使之待令,以爲次次呼入之地。師得曰,宗臣帿箭之賞馬帖,已受去云矣。上曰,其以下,次次頒給。上曰,兵房承旨進來。文臣不來待者呼之。如是則終日矣。武弁柳葉箭賞,先施,可也。洪尙賓曰,判府事李宜顯,以遷葬出去事,下直,肅拜留待事,下敎矣。今方留待云,何以爲之?上曰,史官出去,使之入侍。游曰,花川君金浹,以禁衛中軍,不爲來待,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判府事李宜顯,入侍進伏曰,連御帳殿,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宜顯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卿則近來,何如?宜顯曰,老病沈綿,連在床笫,亡父遷窆,積年經營,而臣病如此,欲及生時爲之,故不計死生,而下往矣。上曰,往來將遲延耶?宜顯曰,葬日,尙隔數十日,勢將於來月,還歸矣。臣雖在京,病未入侍,今將久違天陛,益切犬馬之誠。近來日氣不佳,而連日出臨,玉體恐有傷損之節,十分加意於將攝之道,是老臣所望也。仍退出。必寧曰,別軍職朴世梓,以渠則無柳葉箭入格之事,而混入於呼名中,故伏地云矣。上曰,此是試記誤錄之致,試官、差備官,竝推考。{{*|出擧條}}。游曰,小臣,兵批政事進去之意,敢達。上曰,知道。上曰,柳葉箭及片箭賞,混同頒給耶?必寧曰,先頒柳葉箭賞矣。上曰,雨勢如此,賞典木綿,以雨具,覆蓋鋪席而積之,俾勿沾濕,可也。上曰,弓皆上弦乎?訓鍊大將張鵬翼曰,自軍器寺待令者,皆上弦,筒兒亦無不足之慮矣。羽良曰,賞典木綿,下往摘奸,則戶曹及各軍門木品,皆好,而其中二同,似不足,故退之,而使之換來矣。上曰,只不足而已,無朽敗之患耶?羽良曰,然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入格受賞人外,亦皆待令耶?問之。羽良曰,木綿,旣已摘奸,更爲出去頒給之意,敢達。上曰,有掣肘事,臺上賞畢後進去,可也。上曰,雨勢如此,柳葉箭賞畢後,姑爲停止,待稍晴擧行。上曰,五軍門大將、禁軍別將外,將校軍兵中,無兼藝,而已受賞者,次次退去之意,分付,可也。上曰,雨勢如此,軍兵雨具事,分付。興慶曰,軍兵等柳葉箭賞畢後,待稍晴擧行事,下敎,而渠輩自願畢受而去矣。上曰,然則次次頒賞,而使之着雨具受賞,可也。師得曰,禁營所屬,應受賞者二十餘人,而入來者,只七八人,外皆不入來矣。上曰,花川君金浹之名,連呼而呼不,豈有如許道理?事體未安。雖以勳臣容恕,而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羽良曰,親臨頒賞,事體何如,而禁衛中軍金浹,不爲待令,極爲駭然,不可重推而止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爲先記過,使之申飭,可也。興慶曰,金浹則記過,而使他人,申飭乎?上曰,使渠申飭,可也。興慶曰,頒賞所,以草芚,作假家,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軍兵雨具事,皆分付乎?鵬翼曰,皆已分付,而軍兵輩,雨具不爲持來,故未及爲之云矣。必寧曰,各軍門千別將待令與否問之事,命下矣。訓局、禁營、摠廳三營則入直,外皆待令,御營、守禦兩廳則受賞者外,不爲待令云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及兼藝者外,已受賞者,使之流出。上曰,卽今所頒者,柳葉箭賞乎?片箭賞乎?必寧曰,柳葉箭未畢云矣。上曰,卽今受賞者,何軍門乎?必寧曰,訓局、禁營已畢,方始御營廳云矣。師得曰,摠戎別將崔震一,千摠崔台耉,親臨頒賞時,不爲待令而呼不,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羽良曰,雨勢如此,賞木積置沾濕,尤可慮。軍兵等,皆已待令於臺下,下往分給,何如?上曰,騎芻、鞭芻兼藝者,若有之則易致呼不,姑待臺上畢賞,可也。上曰,方給何軍門賞,而亦何技賞乎?必寧曰,一二所閑散初試之類柳葉箭賞矣。上曰,單子中,馬上才、馬上月刀、鞭芻之賞,姑徐,鳥銃以下賞,先給,可也。尙賓曰,應敎金尙星,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踏啓字。玉堂上下番俱空,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闕員,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兵曹禁喧郞,雜人則當禁之,而各軍門受賞之類,近仗軍士,竝皆驅逐,極爲駭然。當該郞廳,從重推考,近仗軍士,自兵曹,從重決棍,可也。上曰,兵判進來。具世仁、具世智,皆來待否?是具樹勳之族耶?游曰,世仁,卽全羅水使具侙之子也,世智,曾於宣傳官應薦時,六兩遠射,退六十餘步矣。上曰,世仁、世智俱使進前,擧鐵椎。世仁,擧至胸,世智,擧至肩上。上曰,慰悅武士,當用別格。世智則別軍職差下,世仁則右職擢用事,分付兵曹。{{*|竝以榻前下敎書出}}。羽良曰,賞木頒給之際,宣傳官一員,不足,二員,使之下往,何如?上曰,宣傳官二員及武兼一員,進去,可也。上曰,禁軍及都監軍士,以戶曹木,分給,戶房承旨知此擧行。軍門次例,以禁衛營、都監,啓下矣,改以禁軍都監,禁衛營,爲定。興慶曰,日勢已晏,入小次,進御水剌,何如?上曰,冬雨支離,昨日則快晴,而今又如此,軍兵沾濕,是甚可悶。興慶曰,軍兵,雖如此,而朝水剌過時,下情切悶。伏望暫入小次,何如?上曰,當徐爲之。師得曰,柳葉箭賞,已畢給矣。上曰,片箭賞繼給,可也。上曰,兵判、訓將進來。當有下敎事。各軍門千別將,使之待令,其外將校,則皆令退去,而渠等有首將,則難於先出,卿等,知此,分付。上曰,木綿賞,不必以次,待其入來,這這頒給,使卽出去。上曰,臺上、臺下坌雜之際,或有落漏之弊,申飭,可也。師得曰,內官朴東爀,呼不,故招問則以爲,渠則無入格事,故不爲待令云。試記則載錄,何以爲之?上曰,勿施。師得曰,張斗樞,金鳴漢,片箭二中之賞,改下矣,熟馬帖成給之意,敢達。上曰,張斗樞則加資,不可疊授,故命給熟馬,而金鳴漢則雖今番直赴,豈不加資乎?承旨似聽瑩於俄者下敎矣。且加資代賞,當面給,不可給帖也。師得曰,然則面給熟馬乎?上曰,然矣。上曰,張斗樞加資,的實乎?師得曰,的實矣。上曰,以何技加資乎?師得曰,以柳葉箭三中五分,加資矣。上曰,臺上喧撓,易致落漏,詳察,可也。師得曰,片箭賞,已畢給矣。六兩賞繼頒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入小次。師得,招承傳色,口傳啓曰,六兩賞,已畢,騎芻賞繼頒之意,敢啓。傳曰,依爲之。上進水剌後,還御帳殿。上曰,五軍門大將,當宣醞,以入來之服,入來事,分付。上曰,禁軍別將待令事,亦分付。羽良曰,各軍門鳥銃賞畢給矣。上曰,各技藝賞,次次連給,而都監軍士先給後,各軍門,以次給之。羽良曰,直赴帖,何處頒給乎?上曰,直赴帖,重大,招給於帳前,可也。上曰,五軍門大將宣醞後,使之入侍。游、鵬翼及御營大將魚有龜,守禦使申思喆,摠戎使趙顯命,俱進伏于前。有龜曰,慰悅將士,親臨帳殿,甚是盛擧,而日候不佳,雨又如此,聖體若何?上曰,無事。上曰,甲辰年春塘臺觀武才時,試官以下至宣傳官,皆宣醞,而荐飢之餘,糜費可念,只宣醞於五軍門大將矣。以試才言之,今番入格者,比前倍多,技藝似勝於古人。此必卿等,申飭而然,予甚嘉悅。有龜曰,如臣者,有何敎導之功,而大抵軍門技藝,則勝於前日云矣。游曰,近來將校頗鍊習各技,而今番試才時,臣以多出上下,以爲均被賞典之地爲可之意,言于試官,故出栍則比前稍下矣。上曰,禁、御兩營軍兵,比訓局雖少,而入格之數,太少,似過於峻高矣。鵬翼曰,都監賞格,則比前加二十餘同矣。上曰,月刀,有超等,拳法,無超等,而今番則拳法,有超等矣。游曰,馬上才,有超等一人,月刀則無之。自上,申飭之後,試官輩不安,拳法,亦出超等,而拳法,豈有超等乎?上以一封別諭,命內侍給承旨,使之傳授於五軍門大將。有龜起而拜受坼開,齊看後,上曰,兵判、訓將,方入侍衛,罷出後,諸大將,各謄一本,傳示於各軍門所屬將士,而仍以此別諭,開刊印出,粘付於各軍門壁上,可也。有龜曰,如臣迂疎衰朽者,豈足以仰承戒勅之意,而謹當謄出一本,出而誇耀於諸將士矣。御筆則臣旣先受,當留作傳家之寶矣。上曰,各軍門千別將待令事,下敎,有意,兵判出去,招致中軍以下,宣示一通後,還授御將,可也。思喆曰,今番春塘臺親臨試才,實是盛擧,三軍門將校軍兵,莫不歡悅鼓動,而第守禦、摠戎標下軍,則不無向隅之歎。蓋向來兩廳軍卒,當戊申之亂,俱有出征留陣之勞,而今番觀武才時,如北漢守堞軍及扈衛將校等,皆除初試赴擧,而兩廳標下軍則獨不擧論,故渠輩不無呼冤之端矣。今則畢試頒賞,已無可論,而此後觀武才、別試射時,一依三軍門例,試藝,則可爲慰悅之道,故敢此仰達。顯命曰,守禦、摠戎兩營標下軍,本無斗料,而自備衣食,其應役之勞,則與他軍門,無異,至於戊申出征之時,則摠戎廳,最初出去,不無效勞之事,而今番試才時,北漢守堞與扈衛廳,皆以格外新入,獨此兩營標下軍,不得同參,事體斑駁,豈無向隅之歎乎?凡事之汎濫,可悶,而朝家初不行一切之法,故敢達。今番,已無及,而此後,如有觀武才之擧,則兩廳標下軍,一依北漢、扈衛廳例,使之赴擧,未知,何如?上曰,七色標下,則兩廳與他軍門,一也,而今番試藝,不無斑駁之失,渠輩宜有呼冤之端。此後則與三軍門,一體試藝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五軍門中軍以下千別將及禁軍將,竝招致後,兵判,持別諭進去,展置床上,讀過一遍,仍令中軍以下叩頭,宣傳官,呼起居,一齊應聲而出,可也。游曰,御筆,開刊,懸板於各軍門後,眞本,宜置於本兵,或首軍門矣。上曰,兵判之言,亦是矣,而御將,旣先受,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事體則當置本兵,而御將,旣已先受,似當持去矣。上曰,然矣。上曰,戶曹賞木,皆下地木耶?問啓。尙賓曰,皆下地木云矣。師得曰,騎芻賞,已畢給,靑龍刀賞繼頒之意,敢達。上曰,靑龍刀賞,畢給後,承旨,領鄭壽松進來。上曰,臺上已受賞者,已出去耶?金聖運曰,已爲流出,只未受賞者待令云矣。上曰,別軍職韓萬慶,受賞後進來,擧鐵椎。萬慶,擧鐵椎,上曰,與具世智,何如耶?游曰,似不及矣。鄭壽松,進來。上曰,今年幾何?壽松曰,五十二歲矣。上曰,昔年隆武堂入侍,兵判,以有膂力,仰達於先朝,予尙記之矣。今能擧靑龍刀,予用嘉之,特給筒箇弓矢矣。仍命內侍傳給,壽松,拜受而出。師得曰,兒馬帖,還收乎?上曰,然矣。上曰,頒賞,今日似未及畢,承旨一員,又出去,分兩所頒給,可也。興慶曰,不必一員,二員,出去,分各軍門頒給,好矣。上曰,依爲之。上曰,馬上、月刀、旗鎗、鞭芻賞,先爲頒給,而禁軍則以戶曹木,給之。師得曰,咸恩君李森,病未來待,南德夏亦病不來,其賞典,何以爲之?敢稟。上曰,見曺允濟氣骨,曺允成之勸武,似是錯執。宜爲勸武之人,登文科矣。游曰,外議亦以爲然矣。興慶曰,曺允成,有文才,且操行,甚可惜。上曰,雖可惜,今何用之耶?可爲南行耶?興慶曰,勸武旣出特敎,今若還收,則自可無礙,且今番,亦入合考矣。驪善君壆曰,昨年謁聖,亦緊上於合考矣。上曰,允成,果入合考耶?游曰,昨今年,連入合考矣。上曰,允成之不入格,於渠,幸矣,若入格,則予必拔去矣。渠何敢着儒巾入場乎?道袍,旣令納于大將,則未下敎之前,肆然赴擧,極爲無據矣。興慶曰,雖勸武者,無不赴文試之規矣。游曰,使允成,果有膂力,合於勸武,而不應命,則誠非矣。允成,只是操行能文之人,本無膂力,而初旣錯執,則其不應命,無怪矣。在朝家之道,亦不必强之也。上曰,彼砲手輩皆許赴文試然後,允成,方可赴擧。卿等,將許砲手之赴擧乎?尙賓曰,曾前柳萬增,一時爲文、武科初試矣。上曰,萬增,畢竟爲何狀耶?終爲武科矣。豈可以一初試,稱之曰儒耶?予許南行之後,渠或可以赴擧,而必欲角勝,此亦紀綱所關。予豈不能勝一允成?必見其登武科,而乃已矣。興慶曰,日候甚陰濕,入小次,進御午水剌,何如?上曰,午水剌,本不進御,而徐當入小次矣。上曰,金義淑,片箭二中,以何賞,啓下耶?義淑則加資不及正職耶?游曰,西北人之得東班正職,稀有之事也。義淑,以武科壯元,三十朔在於正職,則其榮,大矣。得加資何益乎?上曰,柳葉箭、片箭呼不者,一一打點於其名,以爲招給之地。德壽曰,卽今雨勢雖稍止,而陰濕之氣,侵逼御座。賞格未頒者無多,先爲還宮,而以命官,頒賞,則好矣。不然,而必欲終日臨御帳殿,則人臣,勸君上杯酒,固爲不當,而其量,則聖上,當自知之,隨量略飮,有微醺之氣,則足以禦濕矣。張華《博物志》,有三人曉行,而其中一人,飮酒而不傷云矣。觀武才,實盛擧,而萬一聖候,因此而有一分傷損之慮,則其憂又當如何耶?上曰,所達之意,予亦知之,而所着,不薄,何害乎?德壽曰,聖上,每於文義所達,有所虛受,而至於有關聖躬者,則邁邁如是,臣切悶之也。上曰,當入幕次,小休,勿慮也。上曰,速速頒賞,俾勿遲滯。上曰,臺上頒賞,已畢,而無見漏者乎?師得曰,臺上則已畢,有呼不者,使之來待於政院矣。上曰,兵判進來,令軍器寺官員,執鼓,招中軍以下讀別諭,咸使聽知。上曰,各軍門中軍以下,當有傳諭事,兵房承旨頒賞,姑爲停寢。興慶曰,讀諭文,宜令兵房承旨,爲之矣。上曰,聽發放,兵判,例爲之矣,五軍門中軍以下及禁軍將,皆入立,軍器官,唱跪,中軍以下,皆跪。游讀諭文畢,中軍以下俯伏叩頭,宣傳官,呼起去,一齊應聲而起,以次出。上入小次。藥房三提調請對,傳曰,殿坐後陳達,可也。上還御帳殿。興慶曰,晩後日氣,陰濕一倍,卽今頒賞幾畢,伏望先爲還宮,何如?上曰,與虞人期獵,身自往罷之。軍兵之沾濕,可悶,予則何傷乎?德壽曰,傷人,無過於雨濕。俄以進杯酌,仰達者,出於不得已也。若干賞格之未及頒者,使大臣替行,有何所妨耶?上曰,使軍兵盡沾,而予則無沾濕之患,何可先爲還宮耶?提調宋寅明曰,此與與虞人期獵,有異,而必欲終日親臨,下情切悶矣。上曰,俄者,以諸將校愛恤,下敎,而目見渠輩之沾濕,何可獨便乎?寅明曰,若是干戈搶攘之時,與士卒,同甘苦無妨,而今則渠輩受賞而歸矣。何可不念聖體將攝之道乎?上曰,雖平時,亦豈忘與士卒,同甘苦之心耶?卿等,勿慮焉。游曰,賞格文書,浩繁之中,猶有未盡察者,故再昨政席,以未及加資者,草記變通而下批矣。今日,又使書吏詳察,則訓局別騎衛梁濟漢,騎芻四中,而見漏於加資中矣。追後下批乎?上曰,梁濟漢,方待令耶?游曰,待令矣。上曰,加資之意,招致言之,而今日政下批,可也。游曰,武士輩紛然伏地。其中,以騎芻四中,直赴,而又三中於鞭棍比較者,以不得受三中賞,稱冤矣。上曰,此予未及周察之致,當初以三中直赴,四中加資則好矣,而旣以四中直赴,故如此矣。游曰,都監別武士印贊起,以比較三中,受木綿四疋,故他餘人,皆稱冤云矣。上曰,然則不可異同,更爲抄出,一體施賞,可也。摠戎使趙顯命,請對入侍,進曰,頃者,以軍作米事,戶堂及賑堂,竝推考,而其後次對久曠,故尙未更稟,冬節漸晩,方以爲悶矣。今聞兵曹判書尹游之言,不久當遞任,故方修重記,而其所別儲蓄者,爲錢六萬兩,木六百同云。臣以國家方欲作米於兩湖,以此劃給用之,則其在共濟之道,好矣云爾,則尹游不爲持難矣,木五百同,留置,以備前頭不虞之須,六萬兩錢及一百同木取用,則可爲七萬兩錢,分送兩湖,作米,好矣。上曰,兵判之意,果如何耶?游曰,小臣,記外餘儲,果有六萬兩錢,六百同木,別儲一庫矣。俄者,趙顯命,以爲國儲經用,不足,作米之錢,方難於區畫云,故果有所酬酢,而顯命以此,仰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主管之臣,不爲持難,似好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備局堂上,有來待者,使之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入侍。上曰,騎步布,不爲變通則已,前頭或欲變通,則雖失此,亦無所損耶?寅明曰,兵判之意,亦好矣,而臣意欲立本留置,有若常平之制,必責出於賑廳及戶曹,而用之然後,可以永久遵用。卽今地部經用,雖曰不足,五六萬兩錢,可以辦出,賑廳,亦可得五六萬兩錢。府庫財未有非其財者。兵曹錢、木,或留用於前頭某處,亦何妨耶?游曰,雖作米,而必不得上來。來春,旣不得上來,農節,又不得上來,秋節,又不得上來,仍値凶年,則終作諸道留賑之資矣。上曰,騎步布,豐原則以爲何如?吏判之意,亦以爲難耶?顯命曰,臣則今始聞之,未能的知矣。寅明曰,臣則不以爲難矣。游曰,騎步布,若變通,則千同之木,必難一時盡捧,當分兩等捧上矣。上曰,如此則如舊法矣。寅明曰,與舊法,有異矣。舊法則分八當,而此則先捧六當,二當捧於明年,又明年,當退四當,次次如此矣。上曰,若爲之,則當於一等,捧上,不可分兩等矣。寅明曰,判府事沈壽賢之意,則欲以其餘數,爲各司之用矣。上曰,何以謂之有餘耶?予未知也。游曰,用一當則每當,常有餘數,此則如前磨鍊,而尙餘數百餘同,以此,分給於各司,而各司之常時所捧者,定爲匹半而捧用,則便好。沈壽賢之意,如此矣。上曰,戶曹賑廳,旣不肯出作米錢,前頭使之還報於兵曹,必不從矣。游曰,不必論其償與不償矣。上曰,方留意於騎步布變通,則此錢、木,留置兵曹,宜矣。何必取用耶?顯命曰,如欲作米,則時不可失,急速爲之,宜矣。上曰,作米錢,不必下送耶?興慶曰,不必下送,計算各軍門上納之數,直爲分給而已。上曰,計錢數,分排於各軍門,雖今日內,可以爲之,出去備局,與李宗城,相議磨鍊書出,明日常參,陳達,可也。興慶曰,作米錢,當以十萬兩,爲限耶?上曰,無過此數,可也。顯命曰,臣則當退去備邊司,磨鍊書出矣。羽良曰,明日常參,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大司諫魚有龍,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明日常參時刻,以巳初初刻,書入。尙賓曰,通禮院官員,中嚴啓請之後,無待令之事,極爲駭然,而本院請推之外,無他責罰之道,何以爲之?上曰,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尙賓曰,通禮院官員,旣不待令,假通禮差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承旨進來,讀大憲疏。聖運,進前讀未半,上曰,他承旨進來讀之。羽良,進前讀畢,仍命書批答。尙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今日政新除授玉堂,竝牌招,何如?上曰,法講久停,事體未安。沈聖希,無可引嫌之事,兪健基之以頃日事,撕捱,尤爲不當,各別申飭,使之應命,以爲明日開講之地。興慶曰,各軍門軍布數及作米數,趙顯命,方出去磨鍊,而必更問于各軍門,而定數然後,可無未盡之患,明日常參,恐未及稟定矣。上曰,依爲之,而必斯速爲之。上曰,咸恩君,有何病乎?似以南德夏事,引嫌不來矣。南德夏之爲人,予今始見之,甚昏庸,決非可以自辦者,必是年少文官輩之所譸張也。如渠者,何足責?所可痛者,其譸張者也。國家之擢用渠者,思其父之忠,而亦使之爲他日干城,豈使爲年少文官輩,陪旗手乎?予悔其招入試射也。咸恩君之賞,自政院出給,南德夏之賞,勿施,可也。花川君金浹,摠戎別將崔震一,千摠崔台耉,記過,竝勿施事,榻前下敎。承傳宣傳官許涉,待其出六後,各別擢用事,榻前下敎。上曰,退錚。假通禮告禮畢,上,還宮。大臣近侍侍衛以下,以次罷出。 ○諭諸將校等,{{*|開刊懸板於五軍門,而御筆則御營大將魚有龜持去}}。噫,咨諸將校軍兵,恒時侍衛王都,不虞執銳向敵,列朝愛恤勸飭,非比于他,而因寡昧之涼德,未能恤我將士,應行武才,今始觀焉,何以解抑鬱,亦何能慰悅?然體昔年愛恤武士之盛意,食息奚忘于中?今於帳殿,以三條勉飭,須體知悉。愛恤軍兵。{{*|其於恒心,孜孜愛恤,常時未能得將卒之歡心,則雖臨渴愛恤,其能得也,亦曰誠乎?此正萬人一心之本也}}。嚴其紀律。{{*|將無紀律,何以統三軍?下自百摠,上至中帥,而各有體統,非刻法峻律之謂也,此正軍法有常者矣}}。無怠敎習。{{*|噫,軍雖衆多,不敎何用?雖曰敎矣,不習奚精?其能敎習,一能當百,若不敎習,豈能當一?此正手熟之謂也}}。 ==10月1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停經筵。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常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常參則每朝有之者也,每日常參,中日頉稟,則中日將無可行之日,此◆◆◆司開坐省,開坐,旣命常參後爲之,此亦依此擧行,而今日雨猶◆◆,軍兵連日勞憊,特爲停焉。 ○以大司諫魚有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應敎沈聖希,校理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只推,更爲牌招。 ○洪尙賓啓曰,修撰吳彦胄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洪尙賓曰,召對爲之。 ○傳于韓師得曰,八壯士子孫中,有未得爲別軍職人耶?問于該曹以啓。 ○韓師得啓曰,八壯士子孫中,有未得爲別軍職人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該曹及別軍職廳,則以爲,八壯士中,朴培元、吳孝誠子孫,時仕別軍職,趙壤、張愛聲、金志雄等子孫,曾經別軍職而身死,申晉翼無後,朴起星子孫有無,無以憑問,張士敏則其孫雲翼,本以平壤人,二三年前,上來在京云矣。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昨見開霽,顧軍兵之等待今日頒賞有命,冬霖未霽,許多軍兵,沾濕戎衣,予用軫念。況竟日寒雨,其無所傷乎?明朝招致五軍門執事,慰問武士、軍兵以啓,頒賞遺漏者,亦爲問啓事,命下矣。招問五軍門執事,則皆以爲,將校、軍兵等,無沾濕致傷者,頒賞時亦無遺漏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兵曹判書尹游,旣已許遞,所授命召,使軍官替納,今方修正,密匣以入,而判書例兼禁衛大將,將兵之任,不可一刻無兼察之人,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姑令訓將兼察。 ○金聖運啓曰,禁衛大將,以訓鍊大將,姑令兼察事,命下矣。訓鍊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昨日依甲戌年觀武才例,雖宣醞,因雨,只大將宣醞矣,入直內三廳將、扈衛別將、局別將、都監把摠一,哨官二,建陽門哨官一,當饋酒,明朝待令靑陽門事,分付。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副校理沈星鎭,旣以帶職蒙宥,待明朝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臣方承牌來詣政廳,而假郞廳李龜禎,旣已省記之後,稱以時在城外,不爲來待。綱紀之頹廢,一至於此,其在事體,誠極寒心。假郞廳李龜禎,爲先罷職,在前如此之時,亦有香室入直官員,權差之規矣,今亦依此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省記之官,豈敢若是?法綱解弛,近者實郞之撕捱不參,違拒省記,已是無前。幺麽假官,又復效習,不可罷職而止,先罷職後拿推。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左承旨洪尙賓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陳疏入啓,參判申昉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闕員差出事,命下矣。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金尙星爲應敎,南泰良爲副修撰,金尙星爲兼東學敎授,兪健基爲兼南學敎授,趙尙絅爲兵曹判書,訓鍊都監提調趙尙絅,御營提調趙尙絅。 ○兵批,判書未差,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副司直,尹游單付。 ○備忘記,傳于洪尙賓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副司直張鵬翼疏曰,伏以臣,肝血至懇,蘊結難抑,極知悚惶屑越,而不庸自阻於天地父母之前,冒萬死敢此陳情焉。臣之父母墳山,在於豐德地,緣臣身帶重任,曠闕省掃,至於七年之久,孤露餘生,感慕曷極?每念中夜,只自飮泣。今則犬馬之齒,奄踰六旬,衰疾侵尋,死亡無日,而尙且戀寵懷祿,又不歸省,則不孝之罪,益無所逃。臣心愴缺,已不須言,而人之聽聞,又將如何哉?霜露旣降,私懷倍切,而重以久未修治,方有加土立石之事,期日已迫,禮同改塋。臣以主祀之身,理難使人替檢,而鞶帶未褫之前,亦悚於猥煩乞暇。方今聖明,以孝爲理,如臣情私,宜蒙矜愍。且伏念在前身佩將符之身,苟有如臣情理者,則陳籲准許,亦多前例。臣旣抱此悲懇,不能自達於天日之下,則豈不爲孝化中罪人也哉?況臣匪才謬叨,屢變楡火,效蔑絲毫,罪積尸素。三軍司領,何等職任,而一埤於衰朽冗品,徒招其作事憒憒之誚哉?於公於私,俱宜亟允所請,俾遂至願。伏乞聖慈,俯加體諒,遞臣所帶訓局、捕廳兩任,仍許臣往省先壟,獲伸人子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往來焉。 ○兵曹判書尹游疏曰,伏以,臣之猥據本兵,年已再易矣,都政亦四行矣。是豈臣始料所及,人亦不以此期之。只緣過蒙誤知,蹲冒至此,每一循省,寢夢俱驚。今番大政之過,義在必遞,抗顔更出,斷無是理,而春臺試才,期日奄迫,三度未徹之前,喉院請牌,再次違逋之餘,聖敎丁寧,臣旣承遞職在近之諭,則更不敢以情勢爲言,念此一時趨承,不過備數於侍衛之列,故冒沒出仕,而今則試事已畢,臣以應遞之身,決不當一日仍叨。況臣出疆之期,只隔旬餘日,及時解免以後,方可以修整重記,亦可以治行具,此不待臣之陳籲,而在朝家變通之政,亦不宜一日淹遲。玆敢仰暴微懇,冀垂處分,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俾公私俱便,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下敎已諭,而出疆不遠,其所相持,徒爲文具,非誠實底道,本職今姑許遞焉。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迫於試牌,又復冒出,初心刺繆,冞切愧懼。重以近日難安之端,非止一再,豈不欲隨卽陳辨,而奔走在公,未暇屬辭,今又於本曹郞官供辭中,所誦尹汲之言,尤有所駭惑,不可無言者,玆敢竝與前後所遭,而略暴焉。日前大老之疏,似由於未詳筵奏委折,而蓋臣向於入侍時,敢請收錄安鎬,而話端牽連,及於戊申事,仍敢仰陳,亂初自備局,請來崔尙鼎之事及尙鼎累爲字牧,治績表著之狀,未及卒辭,而遽有州牧除授之命,恩典之下,不敢違覆,仍卽罷退。緣臣奏辭之不能別白,致有大老不安,至煩陳疏。此已臣萬萬悚蹙者,而且於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論洪得厚等,臺望事也,咎臣以一付郞官,而仍請重推。臣於得厚等,旣有親姻之分,則謂之不識何狀者,已非其實。臣之伊日爭難者,不過掌憲持憲之別,大政散政之間,初未嘗全塞臺選,而及其年少蠭氣,勃勃有生事之慮,則不能不任其所爲,以竢公議。此固由於老婆心切,而若謂之漫無可否,一付其手,則亦恐不知伊日事也。然臺選之重,臣旣不知難愼,則此其爲罪,有難勝贖,至於尹汲所誦傳,無前例三字,臣之前疏中蜚煽危動云云者,已嘗約綽說此影子,而且以必欲平彼此物情,則不能不多數而對擧之,不可使後輩植黨,則不能不先通,而逆折之之意,有所仰達於前席矣。況其從前新通之一二三四,初無定規,則前例有無,非所可論。抑臣之所竊怪者,尹汲伊日酬酢,未省其有此語脈,非惟臣不能省記,傍觀者亦未聞有聞此者,而中間,忽復生出此張皇,致令郞僚撕捱,大政狼狽,此又何故也?然信如其言,則銓郞極選,臣敢濫通,而創爲無前之事。郞官面斥,臣若無聞,而不知自處之義,一則近於放肆,一則自喪廉義,臣顧以何顔,淟涊久冒於銓衡重地?瑕尤百出,醜拙難掩,斷斷此心,已有自畫,敢此瀝血哀籲於慈覆之下,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遞削臣銓任,以謝人言,俾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洪尙賓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月十六日巳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德壽,左承旨洪尙賓,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金聖運,假注書許逅、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東,右議政金興慶,戶曹判書李廷濟,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禮曹參議兪彦通,執義李著,監察趙義彬,戶曹佐郞李埉,吏曹假郞廳李龜禎,西,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夏陵君樀,豐原君趙顯命,敦寧都正李亨宗,兵曹參議李鳳翼,僉知愼爾晉,兵曹正郞洪相朝,刑曹正郞辛道東,工曹正郞趙堦。右議政金興慶進曰,昨者終日臨御帳殿,夜來,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屢日勞動之餘,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寧乎?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洪尙賓曰,有奏事官,入殿內,無奏事官,行禮後,使之還出,何如?上曰,已皆出去矣。上曰,大小朝儀,事體重大,況今日常參,時刻差退,而殿坐後,猶聞請外儀之聲,已極不當,而禮曹參議兪彦通,追後入來,此政院,不能預先整齊之致,當該承旨,從重推考。{{*|出擧條}}。尙賓曰,大司成金尙奎,副司果徐命淵,未及入來,追後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作米事,與李宗城議,成出節目,故敢進。上曰,嶺南則不爲磨鍊耶?李宗城曰,嶺南己酉年作米者,留用於兩年賑政,尙多未捧,故不爲擧論矣。趙顯命曰,己酉年京畿及三南,皆作米,而嶺南則多貿置於山郡,故其時臣以爲,穀物遠置,則不得用於當用之時,宜移置於海邊邑,庚戌年果爲移置於海邊邑,而仍値兩年凶荒,留作本道賑資,尙多未捧。至今有軍作米、錢作米名色,不必又爲作米,京畿則市價零星,爲之無益,故只以兩道磨鍊矣。金取魯曰,頃於臣受由時,廟堂送郞廳,問作米便否,故已言曲折,而卽今賑廳錢,雖曰有十萬兩云,而見其文書則二萬兩,是惠廳物,一萬兩,當給江原,廳所餘,不過五六萬兩矣。京賑廳,不但備凶年,凡係水旱疫癘之災,多有所需,作米留置,或値凶荒,則外方,雖不無其效,京廳何以支撑乎?卽今以賑廳言之,所謂軍作米、錢貿米,前後未上來者,五六萬石。嶺南之有未捧,趙顯命知之,而湖南未收亦多矣。今又作米,雖曰自備局,別爲句管,而畢竟終作各邑逋欠,無益於京。臣意必欲作米,則無寧趁卽運來,爲軍餉儲蓄,不必留置外方矣。上曰,己酉作米,雖無上來之事,此出於救民之意,非聚斂之計也。今曰無益於京,則是爲聚斂也。旣非爲聚斂,則置京置外,何間也?取魯曰,朝家送錢貿米於場市,此於事體,亦恐不妥也。上曰,此非朝家公然貿米,與民爭利者也。以渠輩悶迫,而有此令,則於民甚便好矣。大抵昨已言之,必以常平法,作米然後,方可有益於民矣。顯命曰,果爲常平法,則其爲惠於民,益大矣。取魯曰,常平亦屬於賑廳,不必別爲立制也。宗城曰,重臣之言,亦是矣,而外方軍布作米之數,此則當自廟堂句管,給代於京軍門矣。上曰,旣曰欲作常平,則節目區畫,雖自廟堂爲之,而一付常平,爲可矣。李瑜曰,臣亦與聞於節目,而大凡財、穀,多歧可悶。今爲前頭水旱所用之需,爲此作米之計,若又欲重其事面,自備局主管,則多有掣肘之端。惠堂、戶堂,俱是備堂,若使句管,則何異於備局句管耶?且嶺南,多有未捧,惠廳之逋債未收者,亦多,若趁今收拾,竝爲儲置,則好矣。李廷濟曰,此事首尾,臣未及知之,而以此事,至遭問備,不勝惶恐,而朝家若於穀賤錢貴之時,貿米以置,隨時轉用,以爲常平之制,則豈不好矣,而各有主者,且與己酉年,有異,己酉年則五軍門,軍布未捧者,大臣陳達,取來關西錢以給,而作米於諸道,今則直自京中,送錢貿米,不無難便之端。且兩南,前未收尙多,今又作米,末終,何以收殺?此甚可慮矣。宗城曰,財穀,元非備局所可句管者,有司之臣,所達,是矣,而己酉年,自備局句管,蓋亦事勢不得已也。己酉年金東弼,以外方貿穀,不可之意,仰達,而辛、壬兩年,以穀在外方之故,能活民。設令近置於南漢、江都,而三南若有極備極無之災,則寧不下送耶?以此節目施行,將爲四萬餘石,以常平之制,留儲於外方,好矣。廷濟曰,旣作米則置於外方,以備凶年,爲宜,而三南之民,逋上加逋,民勢益困,是甚可慮矣。上曰,此亦第二件事耳。初不貿置,而預憂難捧乎?吏議所達,大體,是矣,而備局凡事,因循姑息,今日如此,明日忘之。夫子猶問於老農、老圃。此則專委常平廳,而自廟堂,各別申飭,可也。穀賤錢貴,嶺南尤甚。今此作米,旣出爲民,則豈以嶺南之有前未收拔之乎?三南一體分排磨鍊,可也。興慶曰,臣,鄕人,故深知此法,爲便民之政矣。十萬兩錢出處,何以區畫乎?上曰,六萬兩錢,六百同木,在於兵曹云,而此十萬兩錢,自戶曹、賑廳,分排劃給,可也。上曰,今此軍作米錢十萬兩,當自戶曹、賑廳劃給,而前日特推之後,猶有持難之意。戶曹、賑廳兩堂上,竝推考,使之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節目中初拔嶺南者,慮其逋欠中又有逋欠矣。三南旣一體分排,則所持者狹,兵曹錢、木加用,何如?上曰,姑於十萬兩內分排,勿爲加定,宜矣。宗城曰,今年年事,不及己酉,國儲亦不可虛竭,兵曹蓄積取用,亦重大,臣意則不可加數爲之也。上曰,當定常平廳節目,就議廟堂而爲之,可也。取魯曰,旣令常平廳句管,則不必復爲節目矣。興慶曰,作米錢二萬兩,分排於戶曹,而戶曹則經用甚急,兵曹錢、木,旣是剩餘,推移用之,無妨矣。上曰,國令每每如此,故不行,戶曹錢、兵曹錢,何異?不可撓攘,依初下敎擧行,可也。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本道習操停止事,啓聞,而頃仍兵使金洸所達,已許行操矣。今若又仍道臣狀啓而停止,則朝令似涉顚倒,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以磨天嶺以北往審事,更爲狀請,而當初旣以貽弊災邑爲慮,而姑待他日擧行之意,分付,則今不可復許,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以道內災實分等事,有所啓聞,而還上軍餉,旣已自朝家,分年條知委,軍布、身布,一依戊申年例,只捧當年條,而尤甚邑,則減四分之一,似乎得宜,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取魯曰,北漢管城將,以前兵使鄭纘述差下,而稱有實病,終不供任。近來朝綱,到處不行,誠極寒心,而卽今軍餉收糴,一時爲急,不可不變通,鄭纘述改差,何如?上曰,果有實病云耶?訓鍊大將張鵬翼曰,果是實病矣。取魯曰,此亦分疏之言也。朝令不行,至於囚家僮而不出,寧有如許事體?上曰,若不陳達,直爲頉下則已,旣稟之後,不可改差而止,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復此仰達,極知惶恐,而戶曹形勢,十分悶迫。本曹以經用之司,年來到處乞丐以過,所見甚悶。今年收租若優,則猶可支過,而今番賞格,亦比前倍加,今又出數萬兩錢,傾竭無餘。作米旣付常平句管,則常平,自是惠廳之名,戶曹錢穀,盡爲惠廳之物,戶曹經費,從何辦出乎?是甚切悶矣。上曰,各司各私其司,甚不可矣。卿時在戶曹,故如是,卿復爲常平堂上,則又欲取去矣,事體不當矣。廷濟曰,年前以一國漁鹽,盡屬於度支事,定奪,諸宮家、各衙門所捧,皆令戶曹句管捧上,蓋爲其補用於經費,而今則自戶曹捧上,流伊以送於諸宮家、各衙門,非當初定奪之本意,反致紛撓之弊矣。上曰,此李匡德往來湖南後,定奪事也。戶曹終爲諸宮家差人矣。其後嶺伯,爲戶判時,陳達,還送於諸宮家、各衙門,而又仍李宗城所達,復屬於戶曹矣。執義李著所啓,臣父病沈重,受暇救護,亦至有日,而症勢一向無減,呈單見阻,恒切悶蹙矣。今此常參,乃是盛擧,不得已爲進參之計,而父病,夜來又有別症,面眼浮高,呼吸不平,有一刻難捨之情,而旣書進字,不得前却,灌視藥物,忙急進來之際,自致日勢之稍晩,固已惶悚,而今以禮曹參議兪彦通晩到事,有所下敎,臣於是,尤有所不安者。且臣於日昨,以公會先期整齊之意,有所論啓,而曾未幾何,未免身自犯之,雖緣情理之如此,其何以糾正百僚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身爲憲臣,躬自犯之,費辭引避,極涉未安,勿辭。金聖運曰,執義李著,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大司成金尙奎追後入侍。上曰,大司成進來。近來士習不靖,守聖廟之道,亦不如初。前頭當有申飭,而各別惕念,無負敎胄之責。尙奎曰,敎胄之任,非人人所可冒據,而如臣無似,前後屢叨。凡係誘掖之道,豈敢不極盡心力,而望實不能見孚於多士。曾以三條之敎,諄諄誨諭,而少無振勵之效,齋任居齋,雖間間入來,而前後作新之聖敎,不能仰體,大成,必得人而任之,然後可以盡勅勵敎諭之道矣。昨承恩點,曾前僥冒之地,不敢更煩控辭,承牌入來,而卽今養士之具,實爲積弊。頃者宋眞明爲大司成時,陳達得五百石米。此則出於特命,而戶曹欲以此移施應下之物,全不出給。戶判方入侍,申飭,何如?上曰,予以士習勅勵,非以口體,而旣有所達,戶判雖曰盡給,若盡給則大成,豈如是乎?廷濟曰,前日上下者非別物,乃是應下,則無更給之道矣。上曰,大成所達,欲以前日上下爲應下之外也。鄭羽良曰,前例養士之需上下,七十餘員所供,而今則食堂過百餘人矣。上曰,豈以多數,而使之退去耶?尙奎曰,近來食堂,或至於數三次,而每患不足矣。蔬菜之屬,責應於泮隷,泮隷至有自經者,可知其難支矣。泮屬支保然後,守廟之道,可以着實,而自前朝家,出給賑廳錢五六千兩,以爲立本資生之道。今亦許此,則庶爲保存之道矣。取魯曰,賑廳無錢可給矣。上曰,卽今賑廳,必以爲難矣。廷濟曰,館有奴婢,若收拾則足以支過,而不能收拾,以致如此。太學,首善之地,其重,如何耶?養士之具,臣當竭力備送,而前後自上,招致師儒之長,戒飭士習,而畢竟仰對,每爲齏鹽之資,臣嘗慨然於此矣。上曰,所達,是矣,而士亦飢餒,則何以責爲士之道耶?然亦第二件事也。上曰,課製,當年內不爲設行,則勿施,定奪矣。今年連爲設行耶?尙奎曰,冬節已屆,而學敎授,不爲行公之故,中學、南學則全不爲之矣。上曰,學敎授,雖不行公於本職,豈可撕捱於兼任耶?自今學敎授本職,未行公者,勿爲撕捱於學敎授事,定式申飭,而四學兼官中,有闕之代,後日政,以無故人差出事,分付銓曹。李德壽曰,今番春塘臺試士,臣亦獲見盛擧,而我國之弊,一如宋時。宋時擧子,每以速呈爲主,故仁宗甚痛惡其習,一日親臨試士,以危言日出,出御題,笑謂侍臣曰,此題極難,儒生輩必苦澁,不能速呈矣。語未已,而已有呈券者,仁宗大怒,其後二十年,不設科。以今科觀之,辰時出題,而巳時已呈券。宋仁宗二十年不設科之事,雖不可遵,而臣意燭刻之科,決不宜頻設也。上曰,都承旨所達,質實,而今則雖用宋仁宗之法,二十年不設科,必無其效,惟在於端本正源而已。取魯曰,常平不必更爲條目,而句管則當自廟堂爲之乎?上曰,然矣。宗城曰,嶺南旣一體作米,則節目,當更磨鍊矣。上曰,更書以入。興慶曰,此事當詳審爲之。此後若値豐年,則何以爲之耶?若糶糴則易與本色,而竝失之矣。上曰,雖値豐年,豈無用處耶?上曰,兪健基旣已肅謝,沈聖希、吳彦胄中,有承牌入來者,今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金聖運,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宋翼輝,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兪健基,讀《名臣奏議》仁民篇十二板,上曰,承旨讀之。金聖運,讀仁民下篇二板,上曰,注書讀之。宋翼輝讀至第八板,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黃沇讀未一板,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金啓白讀一板,上曰,少退。諸臣,退出閤門外,二更,命還入。上曰,法講久停,事體未安,玉堂罷職傳旨,已下,政官卽爲牌招開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事,注書出去,分付。健基陳文義若干言,仍曰,近來八路凋弊之中,畿甸尤甚,宜自朝家,各別軫念優恤矣。上曰,京畿事勢,自然如此,而大抵民生之困悴,莫今日若也。予非不思救民之道,而實惠終未下究,實予涼德之致也。健基曰,耕作之道,有牛然後,可以着實,而近來屢年凶荒之餘,民間有牛處,絶無,或賣食,或屠宰,昔之有十牛之村,今無一牛存者,此非細慮。諸道雖爲牛禁,而近漸解弛,亦宜各別申飭,以爲重農務本之地,何如?上曰,曾已下敎,而農者天下之大本。國之本在農,農之本在耕,耕之本在牛,自備局,各別申飭於諸道,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進來,書兵判疏批。聖運書批答畢,上曰,注書持此上疏及疏批,出去以給,而兵判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事,亦爲分付。上曰,今此奏議中,楊萬里疏所云,監司之於州縣,有所不敢問,有所不復問。某郡之守,嘗爲侍從也,則監司幸其復爲侍從而有所求,某郡之守,嘗爲臺諫也,則監司懼其復爲臺諫,而有所擊。至於縣令之與在朝某官有姻有舊者,皆不敢問,民訴某守,則執其人,封其辭,以送某守,民訴某令,則下其牒,以與某令,是爲守令報讎者,是眞今日之弊也。朝者筵臣,亦以我國之弊,與宋時相似,爲言,而此弊尤然矣。今日道臣,未必皆然,而大抵我國顔情爲勝,守令有勢者,則庇護偏重矣。健基曰,侍從之臣,間間外除,亦不無效益,蓋顧惜身名,自爾惕慮,則四隣亦有顧忌畏憚之道矣。上曰,儒臣之言,蓋反本文之意,而此亦有然者。且侍從出宰者,能疏陳弊瘼,導達民情之故,民得以蒙惠,此與無勢者,有異,而亦在其人之能否,不係地位之高下。若道臣,徒以侍從而曲護,則是亦弊端也。健基曰,曲護守令之弊,道臣公正則可無此患,而非特外方,雖以朝廷言之,安得無此弊也?有形勢者,雖或有可議可論者,而人多畏避,無形勢者,輒摘抉蹈藉,此亦無公道之致也。上曰,所達,誠然矣。勿論名士,蔭官守令有勢,則凡所區畫經紀之事,圖囑諸上司,必得準請,疲弊之人,未能周變,民受其害。莫非王民,而休戚不均,此豈王者一視之政乎?宜自備局,先自勅勵,以此筵敎,申飭諸道方伯,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大抵守令有勢力,則其邑蒙惠。臣於年前,待罪嶺邑時,往來禮安,聞先正臣李滉,定其邑摠,而爲損下益上之政,或問其故,李滉曰,邑況豐饒然後,有形勢者爭來,有形勢者來然後,邑得以不敗,而民得以無害矣。其後果然有形勢者繼莅,其近處之中,獨爲完邑矣。上曰,此亦古人忠厚之風也。今之李匡德,反之也。上曰,前頭召對時,當進講《綱目》,御覽次一二件,斯速印進事,分付湖南道臣,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副應敎趙明澤,旣以帶職蒙放,與今日政新除授玉堂,待明朝一體牌招,何如?上曰,允。健基曰,上番兼春秋黃沇,以眼暗不辨字,敢請擧燭以讀,事體猥越,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掩卷,健基先爲退出。上曰,承旨進來,書吏判疏批。聖運,書批答畢,上曰,兼春秋持出以給。上曰,假注書宋翼輝,當往覲親耶?翼輝以今日常參召對,不敢出去,明當出去之意,言于聖運,聖運以其言,仰達,上曰,宋翼輝進伏于前。翼輝進伏。上曰,坼號日,予有下敎,爾亦必聞知矣。爾父雖曰,遭人言而退,予則知其托辭。爾父是三朝舊臣,若念兩朝恩遇,則必不一向退處。古語云,父在不遠游。君父一體,卽今國勢,果何如時耶?雖是近畿,亦異於京,且予見爾父已久,有欲見之心,爾父獨豈無欲見予之心乎?翼輝起伏而對曰,臣父之退,非由一時人言。昔年肅廟朝臨御臣祖父生時,臣父三兄弟,一時竝列華顯,臣父深以盛滿,爲戒,自在玉署,屢陳乞退之章,厥後公私事故,因循名位,漸次隆崇。雖不敢便訣,而常慄慄懷懼,一朝聞罔極之人言,臣父以爲,此亦盛滿之致,遂決退,一退之後,前後聖敎之委曲誨責,非止一再,而猶不敢爲變動之計。時於行幸時,出伏路次,瞻望屬車,常以受國厚恩,無所報效,徒積逋召命,夙宵惶懍,欲死無地。然臣父亦無永謝天陛之意,前頭國家,若有慶賀之節,亦欲以時往來矣。上曰,卽今所無之慶賀,何以遲待耶?爾須往傳思見之意,使之入來。翼輝曰,謹將聖敎,歸語臣父矣。上曰,明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退出。 ==10月1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夕講。 ○下直,唐津縣監李希逸,高城郡守趙壽彬,老江僉使全琬,呂島萬戶朴宗基。 ○洪尙賓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又備忘記,史官三員待命,騎馬九匹立之。 ○洪尙賓啓曰,史官二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史官三員待命事,命下,而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金漢喆奉命在外,韓翼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執義李著,引避退待,尙未處置,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韓翼謩,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矣。玉堂諸員牌去來,今方催促,而知事、同知事,亦無進參之員云,事甚未安。除在外公故外,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金取魯、宋寅明,同知事尹游、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法講時刻,已迫,俱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更卽牌招。 ○傳于洪尙賓曰,晝講時刻已過,知事、同知事牌去來,自本院各別催促。 ○又傳于洪尙賓曰,知事、同知事中,有承牌之員,卽詣閤門。 ○洪尙賓啓曰,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頒賞之後,旣超勇士而爲別軍職,宜當。思古今觀八壯士,張士敏孫雲翼,西北武士,本是俊銳,而且獨漏於八壯之孫錄用中,特差別軍職。 ○金聖運,以弘文館言啓曰,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各司公事,未回啓者,各別申飭,使之三日內回啓,遲滯者,政院察推。 ○以副修撰南泰良上疏,傳于鄭必寧曰,頃日一番撕捱。卽今儒臣牌招之時,若十呈辭疏,皆捧入耶?非申飭之意,還給。 ○以持平韓翼謩,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金聖運,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因原溪守㮿上疏,故雲興君{{!|𣟅|⿰木⿳亡罒⿰肗几}}子李廷㸁家所藏,列聖八高祖圖取入事,命下矣。卽爲取來,與本寺奉安之件,一體奉審,則大同少異,而不可不俱經睿覽,故兩圖竝爲奉入之意,敢啓。傳曰,此兩圖,奉安本寺,登對,稟處。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依受敎邊遠充軍事,允下矣。來章旣已勘處,則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何如?傳曰,允。 ○禮曹參議兪彦通疏曰,伏以臣,積年抱病,已成癃癈,目視之昏瞀,毛髮之早皤,乃其形顯者耳。日前春臺罷出之後,傷於雨濕,素患腹冷膈痰之症,轉輾添劇,昨日趁早詣闕之際,中焦痞塞,泄痢暴發,强策趨赴,自致差晩,虧損朝儀,罪合萬殞,退自鐫責,恭竢勘處,卽伏聞筵中聖敎至嚴,至有承宣問備之命,臣尤惶凜震惕,無地自容。夫班行之不穆,紀綱之日墜,卽臣愚所嘗慨歎者,而今臣躬自犯之,至使承宣替受其咎,而臣乃獨逭誅譴,其爲慙負,尤當如何?玆敢席藁私次,冒昧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罷臣職,仍命有司,重勘臣罪,以礪群工,以嚴朝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冒出經幄,所補何事,而苟幸隨波伈默,粗可無罪,然猶且瘢疣易出,醜拙難掩,因一試院事,屢登臺紙,臣之無適而可,臣自笑之,而一推再罷,其亦太齗齗矣。噫,臣旣不幸而參試事,又不幸而出於臣參試之場,初未逆杜而見憚者,臣罪也,末又摘發而生事者,臣罪也。一罪二罪,無往而非臣之罪,則諫臣所謂公議二字,安知不緣臣而發也?假使出於一時事體上規警,而遭此僨敗,惶愧欲死。又況勘罷薄罰,亦靳夬兪,臺議未伸之前,臣何敢揚揚邇列,而不思所以自靖乎?且於兼帶庠官之任,尤有萬萬慙愧者。今此無故人變通差出之請,出自臣兄之筵白,而蓋爲其課試積滯,急於擧行,則銓曹之以臣差擬,可謂太不相諒,而兄弟之竝按課製,不但私義之難安,如臣僨誤試士,方在臺勘者,更有何顔,可以復出按士乎?雖然,臣於館職,旣無承膺之勢,兼任去就,非所暇論,纔於東峽還歸之路,所騎驚逸,撲空跌墜,昏未自省,驚血用事,渾體牽引,膝脛被傷,不能伸屈,擔舁還次,方此叫痛,而召牌臨門,進退靡措。近因館僚之不備,法筵久停,使臣情病,苟有一分可强,則豈敢爲撕捱圖便之計,而今則無路膺命,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本兼兩任,以靖私義,以便調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獻納徐命珩疏曰,伏以,臣之無似,猥叨臺地,屢近耿光,其儱侗拙訥之狀,固已莫逃於聖鑑矣。向於筵中,論一帥臣,寂寥一言,不能有槪於天聽,批旨已極未安,而繼下遞差之命,臣蒼黃退出,惶慨欲死,旋尋鄕廬,杜門訟愆,不自意千萬夢寐之外,除旨又下,馹召繼降,數日之內,旣遞旋授,臣聞命惶惑,久猶未已。仰惟聖度天大,未忍終棄,蕩垢滌瑕,使得復廁於舊踐,螻蟻何以得此祗奉命書?惟有感涕。豈不欲登時趁承,以伸扣謝之忱,而區區之愚,尙有未畢於前者,故略此附陳焉。噫,臣之論劾李義豐者,豈有他意哉?惟以逢變之時,旣非深夜,白晝營門,乃爲一兒女見逐,終至於小刀被刺,則其人果何如也?以此推之,身爲閫帥,其平日防衛之疎,殘劣之甚,不可使聞於他人,縉紳之間,作一笑囮,隷儓下賤,亦莫不嗤嘲,則臣之止於論罷,蓋亦出於斟量耳。至於梟示人等事,義豐之當初杖殺人命,雖未知其幾何,而惟此最冤之說,傳播京外,則在朝家之道,戕害帥臣之人,固當嚴法勘斷,梟示之數,雖過於六人之多,無或容貸。若其濫杖殺人之罪,亦不可不査覈,以防後弊,而不此之爲,奬擢崇用,加於本望之外,有若立功效勞於邊陲者然,此臣所以慨然而論啓者也。夫豈一毫近似於爲梟示人分疏,而只緣辭未達意,遽承情外之敎,此固臣之罪也。噫,聖智高出,輕視群下,至於臺閣之臣,尤所厭薄,一例摧折,如臣庸陋者,顧何望一分有孚於淵衷,而所可惜者,備殿下耳目之寄,累淸朝言議之地耳。其將何顔,更進於臺端一步地乎?且臣情勢之外,素患痰眩之症,遇寒添劇,實無作氣登途之望,而新除之不敢久淹,擔舁病軀,昨纔來伏私次,而顧今情病,萬無供仕之路。玆敢疾聲呼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察臣危迫之懇,憐臣病情之苦,亟命鐫削臣職,仍令選部永勿檢擬於臺望,以靖私義,以安賤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罪累至深,廉隅至重,豈有一分重入金華之理,而日昨格外三牌,狼狽入肅者,只是臣子分義,不可以君父責罰之敎,徑情固嫌,太無變動故耳。若夫終身自廢之義,本意較然,實難回撓,擬於一謝恩命之後,任行臣區區微志,而適値春臺親試,又復數日徊徨矣,中間草草一箚,又被嚴旨,譴罷未幾,除旨復降。臣若無本來情地,則事理固當卽日承命,而顧臣冒沒一出,分義粗伸,今可以引分瀝懇,退守初志,而又有職事拘掣,決難仍冒之義焉。夫玉堂之任,本以治文翰,撰誥命爲職者,臣之前疏,固已陳之矣。臣若黽勉行公,復廁館中,則詞命之代撰,正是臣職,欲隨例撰入乎,則聖敎之後,廉義決不敢爲此,欲辭避不當乎,則旣在玉堂,而不撰詞命,非徒臣處義衡決,大有傷於公朝設官之體。凡此事理,思之已熟,雖欲靦焉仍據,其勢亦不可得矣。仍念臣一自春間肅命之後,凡三被嚴旨,三出禁直。雖臣言議無狀,不能見信於君父,然殿下之待言者,亦可謂太薄矣。此殆由於平日學問涵養之工,未能臻於中正和粹之域故,凡於辭令之間,多暴怒而少涵蓄如此,殿下若能因此省悟,毋使朝廷之士,以臣爲戒,而不敢盡言,則臣之此言,亦不爲無助於聖德之萬一矣。愚衷耿耿,竝此陳聞焉。嚴召之下,進身無路,玆敢隨牌詣闕,輒伸危苦之忱,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哀臣處義之至難,亟命永削臣職,使得優游散地,獲全微守,不勝千萬至祝。 ○甲寅十月十七日未時,上御宣政殿,晝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宗臣鶴城君楦,武臣行副護軍朴璜入侍。取魯曰,講前有稟達之事矣。豳風篇題,旣多,七月篇大文,皆大。前受音且爲二篇,新受音則分半,付自至似宜,下詢儒臣而爲之,何如?上曰,此皆舊自至也。何可新定而分半爲之耶?遂讀前受音檜風曹風訖,珽讀自豳風篇題,至周公以冢宰攝政。上曰,聖人之名,諱之,宜矣。取魯曰,不當易以他字,又稱某字,而初不讀之,似宜。上曰,然矣。珽仍讀至七月八章章下註而止。上曰,自宗簿寺八高祖譜牒,修整以來云。盛於何器而在於何門外,郞官陪從與否,注書出去問之。逅承命出問,還白曰,盛於架子,始到於弘化門外,而郞官李奎鎭陪從,久立於門外未安,故次次前進,方在延英門外矣。上曰,注書更爲出去,奉安於熙政堂,而開正門以入事,分付。逅傳命還入,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豳風皆以夏正,稱之,故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章,先儒以爲,當在二月、四月之間云矣。必寧曰,以十月曰爲改歲,入此室處云者,蓋兼以周正,言之,故註亦以三正,爲言。一之日,二之日者,子月一陽生,丑月二陽生。文王卦辭,亦以日月,言陰陽,復卦,言陽爻曰,七日來復,臨卦,言陰爻曰,八月有凶,以日月,言陰陽,自文王已然矣。取魯曰,夏正、周正,元非可論,此詩處於風雅之間,而緊要於帝王之學者,無過於此,反復詳究,無或泛看,宜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與《尙書》無逸篇,同義矣。珽曰,下番所達,是矣。與無逸篇參看,則可知祖功之勤勞,民事之艱難,而多有體認處矣。上曰,然矣。晝爾宵爾云者,亦與《奏議》楊萬里之言,同矣。健基曰,萬里疏,亦引用豳風矣。今此七月章,細究全篇旨意,則不出於豫之一字,而農家耕蠶之狀,有若目覩。蓋農民,實無少閑之隙,故先王役民一歲,無過三日,此亦留念處也。上曰,豫字之義,章章可見矣。取魯曰,我國勸農之文,非不勤懇而徒歸文具,卽今游食者多,而務農者少。宜有別樣飭勵之道,然後可使民皆務農,而俗至淳朴矣。上曰,卿等亦皆游食者也。誰知盤中食,粒粒皆辛苦耶?上自公卿,下至市井,皆思便身,而不肯勞筋,故習俗已成,而漸至於舍本而趨末矣。且以七月章,見之,則稱觥獻壽,君民相近,而今則君民之間,甚隔絶,不得詳知其疾苦,亦可慨然矣。健基曰,近來民役甚重,且値荐凶,種糧不足,故民雖欲務農,而亦不能得,宜加撫摩存恤之道,使之民有農糧,而得以盡力於其中,可矣。上曰,所達,然矣。當留念焉。取魯曰,敎民正士,亦皆有漸,而我國事,或猝遽而不先講究,或撓攘而復輒無效。以今番觀武才,言之,古不過三四千,而今則至七八千。初宜詳量,分以二所,以爲盡其才之道,而不此之爲,多有未盡之嘆。至於文試之日,禁隨從,禁雨具,禁冊褓之道,亦不預先知委,而當其入場之際,執捉紛紜,搜檢狼藉,景象甚不好,臣實慨然也。上曰,旣是殿試,則分二所不可矣。近來日晷甚短,而不知日候之如是稍溫,只欲依舊例,限四日畢試,而未免急遽,而似不能盡其慰悅之道,予心方有所歉然者矣。至於儒生事,備堂,曾以申飭之意,已有稟達。雖不出於擧條,而自備局,必有前期知委之事矣。近來帳殿咫尺之地,敢以軍幕張設,此甚駭然。所當嚴禁搜禁,亦古例則不可廢矣。但軍幕則可禁,而雨傘亦無之,此則過矣。各爲其身,持入備雨之物,庸何妨乎?纔見刑曹草記,則有隨從被捉者,而皆是無勢鄕儒也。卿方在廟堂,而卿之子姪赴擧者,決不獨入矣。京華子弟則不見捉,而居鄕殘弊者則見捉,豈不冤乎?充軍與騎步兵,實爲可憐,而立法之初,不可變動,故姑置之矣。健基曰,隨從之禁,果爲切嚴,故京居儒生輩,不過以在鄕一家人之不自赴擧者,與之同入。若自今數三科,一向嚴禁,則場中紛踏之弊,漸勝於前矣。上曰,此亦隨從,而今番則場中,無雜類之行者,所見比前頗濟濟,不無其效矣。必寧曰,此則渠以無文之故,不能製呈,而自是當赴之人,與下人隨從,判異矣。取魯曰,謂之場屋者,古者作屋場中,而使儒生入處,故然矣。我國雖不能作屋處之,而若禁雨傘,則入場逢雨,其何以自衛其身,而製呈試券乎?上曰,雨傘則不可禁矣。取魯曰,君臣猶父子,有疾痛,何可不達乎?臣本善病,十餘年未嘗從宦,而乙巳以後,知遇之感旣重,故不敢憚勞,而至今日供職矣,不幸得消渴之症,春夏則小勝,而入秋轉甚,實無起動之勢,而久未入侍,私悃耿耿。昨日常參,强起入對,而歸家後,一倍添劇。今日以經筵出牌,而不得不違命矣,再召之下,不敢偃然,雖承牌入來,而經筵之任,終難堪承。若蒙許遞之恩,則感幸,當如何?病勢若得少愈,而又復見叨,則臣何敢更爲辭免耶?殿下之任使臣者,旣久,臣決非飾詐圖便者也。伏乞俯加哀憐,而特許鐫遞焉。上曰,人君使臣之道,當使無疾,而責其服勞矣。意謂卿病,近來少差,今聞所達,可知其尙爾彌苦矣。卿之無飾詐圖便之意,予固知之,而方欲以夕講下令,夕講時當有所敎矣。上曰,夕講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十七日酉時,上御宣政殿,夕講。知事金取魯,特進官洪鉉輔,參贊官金聖運,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入侍。珽讀,自鴟鴞三章,至東山四章章下註,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以周公之聖,而遭管、蔡之讒,於此可見君臣之際,難矣,而其詩則皆出於忠愛之誠矣。健基曰,成王以幼沖之年,猶未知周公之意,故周公以鴟鴞,取比,作詩以喩王,而其言,不得已汲汲如此矣。上曰,周公,有一心輔主之誠,故不敢嫌避,而言乃如此。有周公之心則可,無周公之心則不可矣。取魯曰,此二詩,皆一義,而上下有交勉處矣。周公,以今王之叔,先王之弟,其處地如何,而讒言猶易入,此則君上自勵處也,東山詩則一心王室,少無勤勞之意,此則臣下當勉處也。上曰,然矣。讒人之計,誠巧且憯矣。成王雖幼沖,而若以他言,則必難離間,故以不利孺子之言,惑其聽而動其心,其爲計,豈不巧憯乎?此誠後世人君,所當鑑戒者也。取魯曰,聖敎深思矣。讒人之離間君臣,自古然矣,而人臣之被讒去國者,率多憂憤怨懟之意,此則非人臣之道也。今觀周公之詩,則蓋可見周公之聖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迨天未雨,撤土綢戶云者,實爲至言矣。國家凡事,必豫備然後,可無患,故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上曰,豫之意,與七月篇,同矣。上曰,俄已下敎於知事矣,卿非飾辭圖便者也。經筵之任,今姑許解,以便調息焉。取魯曰,情私所迫,有所仰達,而下敎至此,惶恐感泣,不知所達矣。必寧曰,今將留門,請出標信。諸臣以次退出。 ==10月1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李德壽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大司諫魚有龍俱呈辭,執義李著引避退待,持平金漢喆以京試官事,方待推勘,正言金䆃未署經,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司諫李普昱,正言李台重皆在外,持平韓翼謩,獻納徐命珩未肅拜。當此秋務方殷之日,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二員之多,連日監察茶時,臺諫處置經宿,亦俱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除拜之後,尙未出肅。本兵之長,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尹志遠在外,持平金漢喆,平安道監試官入來待命,韓翼謩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望,宋翼輝改差,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李德壽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李耉齡,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老江僉使金琬處,賜給。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辛亥年凶歉,三南、京畿,各樣用度,有所裁減矣。今年穡事,雖曰稍勝,連歲歉荒之餘,京外所儲,罄竭無餘,前頭需用,不可不念。三南營官需,竝姑仍前減八分之一,各樣應下者,船價外,亦減八分之二,京畿則營官需,前已裁減,其中雜費,依三南例,減八分之二,以示節損之意,似合事宜,以此分付諸道,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以刑曹言啓曰,義禁府啓辭內,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旣已勘處,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事,允下矣。取考受敎,則中外大小科場,借述者幼學以下,限己身降定水軍,永停文、武科云。今此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月十八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特進官尹陽來,同知事趙顯命,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許逅,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宗臣南原君{{!|𪳣|⿰木卨}},武臣行副護軍朴弼垕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珽讀,自破斧三章,至狼跋二章豳國七篇下,係之豳遠矣哉。上讀新受音一遍訖。珽曰,豳風七篇,皆關係周公者也。七月,周公戒其君,以稼穡艱難,鴟鴞,周公慮其君之猶未覺悟,東山,勞歸士之詩也,破斧,贊周公之詩也。九罭,東人之不忘周公也,狼跋,處變而不失其常也,至於伐柯,則似不襯於周公,而其所比之意,始言欲見周公,終言喜見周公,故亦載豳風之中矣。上曰,同知事新入講筵,陳達文義,可也。顯命曰,字句,間似無疑晦處,別無可達之語,而破斧章,卽征伐後回還之詩也。征伐死地,而不但民無怨言,人皆愛而不忘,於此而可見周公德化之盛,而德化不在於他也,只是通下情,順民心而已也。七月篇則備說稼穡之艱難,東山詩則其疾苦愁怨之狀,雖使自言之,無以過此,有若赤子臥濕,而其母置燥,啼飢而其母飼乳,上之所以施下者,如此,故下之所以報上者,亦如此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通下情順民心云者,果好矣,而大體則惟是一箇公字也。上曰,儒臣所達,亦是,而通下情順民心,亦何外於公耶?健基曰,豳風,事則皆變,而周公處之,皆當理,故先變而後正,此所以居於風雅之間也。顯命曰,伐柯、九罭章,欲見周公而思,旣見周公而喜,周公旣還,而擧懷缺然之心,皆有願留之意,遠外之民,猶感德化,而管、蔡以兄弟之親,旣不感化,又至作亂,以此見之,則管、蔡之罪,尤明白彰著矣。上曰,管、蔡無可言,而成王之不能悟,何也?顯命曰,大抵沖年之故也,而成王旣是賢君,周公有盛德大勳,而且是叔侄至親,猶爲讒口交誣,幾乎亡國。以此見之,則讒人之禍,爲如何哉?自古名臣碩輔,朝而都兪於一堂,暮而流竄於嶺海,不能保其契合之昭融者,前後無限,此所以明哲者,有見幾而作者矣。此等處,務加着意,無使在下者,而懷保身之計,則其有補於國家,大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顯命曰,赤舃几几四字,如見周公威儀之盛。讀詩者不必泥滯於字句,而諷詠之際,有所想像,爲宜矣。故程明道敎弟子《詩經》,未嘗逐字解釋,而只令婉誦微吟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赤舃几几,實善形容,而德音不瑕,亦出於贊美之辭矣。上曰,七月章,好矣,而昨以夕講之故,文義亦草草而罷矣。同知事、新入承旨亦入侍,以八章,分排十二月,次第而陳達,可也。健基曰,雖無三月之分明記載者,而其餘十一朔,則皆有之矣。珽曰,玉堂,有借來豳國風化圖一卷,覽此則可知其分排十二月令矣。上曰,注書出去取來。逅取來進之,上曰,七月圖,庚戌年亦有入之者,而不爲纖悉。予之下問者,欲爲十二月工夫次序也。顯命曰,就其大文,分而作圖,則幾乎合於十二月矣。上曰,蠶月,何月耶?羽良曰,乃三月也。上曰,然則亦有三月矣。仍下豳風圖曰,同知、承旨見之。顯命曰,不必以圖論之,以大文摠論,則首章,竝言衣食,而自二章至五章,則言蠶織,自六章至八章,則言稼穡,通一篇而言之,十二月,皆在其中,而若分衣食而欲作月令,則似難矣。健基曰,食之始,實自於入此室處矣。顯命曰,此言不當食之始,自於其始播百穀矣。陽來曰,古之民,春夏作苦,而秋冬安閑,故有十月滌場,朋酒斯飮之言,而我國民則不然,夏畦雖病,此時猶閑,而自十月以後,則役役無暇,古今異宜而然乎?治道亦異而然乎?臣實慨然也。上曰,秋判所達,是矣。我國民則入秋以後,身布還穀,一竝催督,何暇作朋酒斯飮之樂耶?實爲悶惻矣。羽良曰,我國農人所耕作,不過二十斗所落之地,而土沃則出三十餘石穀,土薄則僅出二十石穀,此已不足於歲前,自正月始飢,雖稍實之民,以一年計之,則常不及數月。況以貧殘之民,而兼之以徵債督布,則其難保之狀,實爲可矜。臣於昨年任忠原時,有一人入庭,爲其子軍保之役,而有所號訴。見其狀貌則頗好,而衣裳則甚襤縷,似非本來窮殘之民,故招而問之,則以爲,自前衣食有裕,而十五當番,徵於一身,故家業蕩覆,今不能自保云,而仍流涕被面。臣始見而不覺嗚咽,其後如此之類,非一非再,或稱司僕諸員,或稱校書館唱準,其數殆至於二千二百餘名,而太半無依之人也。身布徵出無路,不得已徵於一族,仍及其査頓,其冤痛甚矣,而守令,亦無如之何矣。陽來曰,承旨所達,皆是矣。上曰,聞來,極爲矝惻矣。陽來曰,民人輩夫妻所耕作,不過一石地,而移秧則可能爲二石地,故不得已爲之,朝家雖禁之而無效。若逢旱災而移種愆期,則仍至於流散之境矣。羽良曰,三南則築洑,且有水根,故移秧雖無妨,而畿湖無水根之處,皆爲移秧,流民之多,蓋由於移秧之害矣。上曰,移秧本有禁令,而其難禁,蓋如秋判所達之言矣。顯命曰,七月篇最下小註,宋臣張栻,入侍經筵,以爲帝王所傳心法之要,亶在於此。帝王心法,不出於精一執中,而稼穡之艱難,爲心法之要者,必有意見,未知殿下,其或以此而留意於平日乎?上曰,民惟邦本,而民以食爲本,無乃以是耶?汎看而無所留意,卿其陳達焉。顯命曰,帝王爲治大法,不出於節用愛民,自古帝王,孰不知稼穡之艱難與節用愛民之爲可乎?但其立國已久,用度日繁,不得已取於民,而不能節用,不節用,蓋由於耳目口體之欲矣。節用愛民,雖是孔子之敎,而朱子以克己二字,加之於節用之上,蓋克己爲制慾之本故也。張栻此言,亦欲以克己二字,爲帝王心法也。上曰,發前人之未發,而如是言之,深用嘉尙,當各別留念焉。但近來游食之弊,甚多,上自寡躬,下至士大夫,皆然,而小民亦效尤,欲其游而食之矣。衣食,果是人之大慾,而不飢不寒,則於分足矣,乃反奢侈成風,過於分數,故漸而致艱食之弊矣。農桑有限,而用之無節,國何以不如是,民何以不困也?同知事,以節用愛民而陳達,誠爲切實矣。顯命曰,聖敎至當。此亦臣等所常慨然而自慙者也。自古創業名臣則多,而當昇平之時,能善輔理者,絶少,蓋其太平已久,君臣上下,皆欲安佚,用度亦漸長,而不知其比前漸長,認以爲當然故也。在今日亦不無如此之弊,而如欲節損,則皆以爲裁減好道,而作爲迂怪之策云矣。若無別樣規模,則無以爲之,故臣嘗以嚴毅磊落四字而仰勉者,亦有意矣。陽來曰,我國別無橫斂之弊,雖貪官汚吏,不敢恣行剝割,而只小小爬去而已。國家正供之外,亦未嘗加賦,而卽今公私儲蓄之俱竭,專由於奢侈之風矣。諸臣之入於筵中者,每以節約仰勉,告於君則言之易矣,而在其家,則雖値凶年,每同豐年經過之狀,如是而寧有效乎?士大夫居家節約,有何其效之推及於小民者,而苟能節約,則其效自廣,公私有餘穀而無穀貴之患矣。上曰,所達,是矣。向者,徐判府事亦言之,而卽今奢侈之害,每事欲與人同,故耗財之害,甚矣。羽良曰,趙顯命,因文義而有明哲保身之言,臣於此,有所懷敢達。明哲保身者多,則其國事,可知矣,憂讒畏忌,決知其不可保,則不得已見幾而作,其人則固明哲,而其國,豈不昏亂耶?顯命,受國厚恩,生死以之,可矣,而自處以勳臣,不欲當顯要,固已非矣,而自上曲循其意,渠亦仍欲規避,豈有如許道理耶?渠之天性過直,雖有危言,聖明在上,何慮之有?勳臣如張維,而亦擔當國事。顯命,有何勳而其自處如此耶?臣實慨然也。上曰,承旨言,讜直矣。豐原則自春坊時,予嘗信之,會須殺此田舍翁事,予嘗言于李宗城矣。設令有不利之讒,予必不信,豐原,若不知予心,而於明哲保身,有甚麽意思,則是豈多年相知之君臣耶?卽今世道日下,而淸之弊爲世所惡,故豐原甚固執,不欲當淸,要予雖姑循其願,而豐陵旣亡之後,雖以自家言之,亦豈有盛滿之慮乎?尙記豐陵陳疏,而閔奉朝賀,甚非斥未經承旨,而出於慶州者,亦似左遷,其後特除吏議,予意可想。趙觀彬之疏,無可言者,其時儒疏亦怪,而性品不免淸介,故見其疏,而不欲自處以陽界之人,予見而下淚矣。豐原坐地,雖陞擢正卿,何所不可,而摠戎使之任,亦非偶然矣。承旨以豐原有何功,爲言,而戊申初頭,素沙賊勢熾盛,當其出送豐原之時,豈料豐原之復見乎?顯命曰,當此黨論波蕩之日,一切淸要,臣所不願,而聖明在上,臣何敢有不自保之慮乎?下敎至此,惶恐無地。羽良曰,趙顯命之平日自期,只在於一將任而已,則士友輩,亦不必多望,而渠之少日意思,則實在於祛黨論,而淸朝著,激頹俗,而返淳古,左右吾君,擔當國事,而今則以戚聯宮禁,名在盟府,爲厭避淸要之計。若謂之國戚,則雖使豐陵當之,猶不可,況在顯命乎?其所自處,可謂過矣,而在朝家,亦何曲循其願乎?上曰,予意亦欲用豐原,他日用時,可知予意,姑許優閑,亦何妨乎?健基曰,國家用人,當盡其才,如趙顯命者,出而可以濟民生,入而可以輔君德,渠雖欲自免,而朝家何可曲循乎?雖以癸亥功臣觀之,無不出入名宦,而未嘗有規避之事矣。上曰,儒臣亦有固執矣。與豐原易地而處,則安知不如豐原乎?予於豐原,旣差備堂,則與聞軍國也,又任經筵,則使輔君德也。此外亦豈無可以任使之時乎?顯命曰,癸亥功臣,則與今不同,其時舍諸功臣,則無與爲國故也。今以一賤臣之用舍,何可比論於癸亥勳臣耶?健基曰,趙顯命之以黨論,而不當淸要云者,尤爲不可矣。顯命曰,俄以通下情,有所仰勉,而臣於頃日鄭彦燮之特罷,有所懷敢達。彦燮之言,臣所干涉者也,當其殺手用月刀之時,臣爲觀光,而暫離信地而見之,則帳前咫尺,劍光閃鑠,臣旣初見,不覺驚駭。曾在孝廟朝,故相臣李尙眞,卽忠諫之人也。其時亦以此事,疏陳帝王咫尺,武士用劍,不可之意,而其所憂慮者,至深矣。此疎忽然入思,與鄭彦燮,有所言及,則彦燮,聞臣言而入去。未知其所陳達者,何如,而竟遭特罷。此由於臣之發端而然矣。臣於此,不勝惶悚,而聖主之過加疑怒,則似有欠於容受之量矣。上曰,近來世道怪異,仕宦者,皆以逆賊,疑之,至於武弁而亦然。此則當之者,猶有識慮,故其言雖危,有所思量,而至於軍兵,則其心與士夫,有異,若捨其自前試才之地,而使之退去臺下,則在上者,示以不信之意矣,渠輩豈無疑懼之情乎?此實非細事也。李聖龍、鄭彦燮,予嘗任使之,知其不作怪論於時象矣。伊日處分,雖未免過中,而予有深意,不得不然。儒臣則慮予激惱,而此非由於激惱也。今聞卿言,始知言端,亦出於卿矣。顯命曰,聖慮如此,而愚未及此,或慮當初處分,有過疑故也。上曰,當初處分,元非憎惡兩臣而然矣。顯命曰,頃年臣待罪都憲時,鄭羽良,以故左議政趙泰億,不待諡狀,直爲賜諡陳情,宋成明,亦以故參判李世弼之諡忠敬二字,未盡其美,以改諡陳請。臣意則以爲,不待諡狀,有違格例,自下請改,亦似未安,故以其不可之意,略及於辭疏之末,不過以事體言之,非以此兩臣有不足之意而然也。本家亦知臣本意,而職是都憲,故謂遭臺論,至今不敢延諡,而此兩人,終不可無諡,自朝家,分付該曹,斯速頒諡,宜矣。上曰,其時疏論,不過所請之人,未免屑越而然矣。以此兩人而尙未頒諡,實爲朝家欠典,分付該曹,斯速擧行,可也。{{*|出擧條}}。珽曰,應敎金尙星,副應敎趙明澤,副校理沈星鎭,修撰朴弼載,副修撰南泰良,自鄕入來云,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而在外玉堂,亦自政院,竝爲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羽良曰,溫繹間視事,頉稟。上曰,知道。諸臣遂退出。 ==10月1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直}}。左副承旨韓師得{{*|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金聖運,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鐄,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執義李著,引避退待,已至累日,尙未處置,事體所在,極爲未安。除在外待勘外,大司憲金始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違牌不進,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鳳九、尹志遠在外,持平金漢喆平安道監試官入來,待命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章陵行幸時,京畿監司趙明翼,東南各陵奉審後,當爲引見,政院知悉擧行事,曾有下敎矣。京畿監司趙明翼,東南道各陵奉審後,今方入來,敢啓。傳曰,欲問者卽民事也。明日適當次對,與京畿句管堂上,同爲入侍,而今日旣肅拜,明日除肅拜入侍。 ○事變假注書望,以金弘澤爲假注書。 ○李德壽啓曰,各司公事未回啓者,各別申飭,使之三日內回啓,遲滯者,本院察推事,有命矣。各司未回啓公事,依下敎陸續來呈,而其中吏曹、義禁府,則首堂引入,兵曹則判書未肅拜,故俱不得回啓云。吏曹、義禁府、兵曹則待首堂行公後,別爲催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金聖運曰,日寒若此,宿衛軍士,空石題給。 ○傳于金聖運曰,日寒若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金聖運,以義禁府言啓曰,禮曹啓辭據,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南道監試初試試官,安州牧使柳時模,大同察訪李師德,錄名官价川縣監金汝豪,京試官金漢喆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時模、李師德、金汝豪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金漢喆待命於本府,所當卽爲拿囚,而方帶臺職,令政院稟旨擧行,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頃患毒痢,幸而不死,而種種餘症,三朔未祛,所抱渴病,乘虛增劇,火熾水涸,日就沈頓,羸形瘁骨,不但同朝之所共愍,澌鑠懍惙之狀,抑或聖上之所下燭。似此氣力,豈復仕塗上物,而惟其軀殼猶存,職事縻之,驅策不已,將息無路,其勢不及,顚仆不知所屆耳。苟使臣奔走奉職,或有一事可輔,雖由此困篤,終底死亡,臣何敢辭,而自念凡庸,不堪任使,設無疾痾,宜先斥去。況今危病纏身,無以陳力,而猶且因仍遲回,不恤性命,則畢竟公私,果何所益,而得不有傷於天地遂物之仁哉?伏惟聖慈,父母於臣,誠宜諒此哀迫之懇,早許屛退,稍延殘喘也。且臣於賤疾之外,又有不敢自安者。向來銓郞新通之時,長僚相問,臣固與聞,至於臺擬,前郞亦以擧似於臣,有所酬酢。雖因病勢方苦,未赴政席,凡有咎責,理無獨免,而及今諸郞引嫌,事端轉翻,憲望改正,又出意外。銓地所重,惟在通塞,致此紛紜,愧懼無地。連値朝家多事,不遑自列矣,長僚旣以此陳疏引咎,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仍處於權衡之地哉?玆敢悉暴情病難冒之實,仰干聰聽,伏乞聖明,俯賜照察,將臣本兼諸任,一倂鐫改,以安私分,以嚴政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司諫李普昱疏曰,伏以,臣於杜門屛跡之中,忽承薇垣新除之命,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臣隔違天陛,倏爾十載,犬馬微誠,豈不願一覲耿光,退塡丘壑,而念臣情跡之臲卼,愈往愈甚,其不可更進朝端一步,久已決矣。彼權瑩絶悖之言,固不足以人理責之,而其後掇拾瑩餘論者,矻矻不止,至於日昨大政,擬臣閑司,而郞官諉以曾有所筵奏,停筆不書云。雖未知其所奏者,果何如,而要不出構捏臣,謗傷臣而已。閑司而猶且枳則,況今所叨華顯,非閑司比,去就一節,更無可論,而第此輩之必欲甘心於臣者,自有其故,臣每欲一陳,而弱植怯於易搖,怒鋒難於再嬰,默爾苟度,而操持益急,唾猶不拭,而冤酷轉深,則臣安得不略言之也?臣之通籍,殆垂二紀,旣嘗濫叨三司,間亦累廁胄筵,臣之本末,淵鑑亦必俯照之矣。末路標榜,臣不敢擺脫,則前後持論,未必一一得中,而爲人所怨憾者,亦豈無之?然其受怨之最深,實坐於論李晩成事也。晩成之以鞫囚被逮也,徑先酌處於未及一問之前者,有乖獄體,故臣果論啓。此不過身在執法之地,只欲重獄體而止耳。畢竟晩成之病死獄中,此豈臣逆料,而其黨之媢嫉臣者,必欲虀粉而後已,三載流竄,坐此事也,半世齮齕,亦坐此也。倘非聖明之在上,無此身久矣。蘇軾所謂,拔之於必死之中,收之於永棄之地者,正道臣所被之恩造也。噫,渠輩亦知復提前說,不足以置臣死地,故權瑩出而猝以鏡黨二字,白地誣人,醜悖無餘地,繼而如吳瑗輩,構臣於前席,枳臣於銓筆,噫嘻,亦太甚矣。瑗亦怨家之姻親,則其風旨所示,言論所自,弩伏機藏,隨處闖發,不難知矣。彼若眞以臣爲鏡黨,則必當曰某事黨鏡,某論黨鏡,而不此之爲,只以單辭過語,驅納於黨逆之科,使不得自立於人世,噫嘻痛矣,天下之惡,一也。彼雖急於逞憾,亦何忍以此等不干之惡名,容易加人乎?其亦不仁者矣。今有人,指渠輩爲紀、澤之黨,則其將安而受之乎?臣與逆鏡燕越之狀,前冬辭疏,畢陳無蘊,大臣宰臣,續有筵奏,已蒙聖明之洞燭,而彼猶齗齗若此,要之臣之此生,其將抱冤誣以終而已,豈不悲哉,豈不痛哉?且伏念此等醜辱之來,每在於檢擬之際,苟無檢擬,則醜辱亦可少止。切願聖明,曲諒臣危苦之蹤情,亟削臣職名,仍命永刊朝籍,俾得遠駭機而全性命,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適有事先壟,來止數日,不意恩召遠降於鄕閭。固當行不竢駕,叩籲九閽,而病狀適苦,末由登程,仍敢從縣道封章,跡涉慢蹇,尤增死罪。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洞知無餘,爾何每每爲嫌?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0月2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灑雪。 ○下直,平昌郡守李彦熽。 ○韓師得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引避退待未署經外,大司憲金始炯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因義禁府草記,平安南道監試,京試官持平金漢喆,待命於本部,所當卽爲拿囚,而方帶臺職,令本院稟知擧行事,允下矣。持平金漢喆遞差傳旨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以病不來,參議李宗城次對進,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入侍,而大司憲金始炯,纔已違牌,無進參之員。大司憲金始炯,更爲牌招,今日政新除授兩司,待下批,亦竝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鄭羽良進。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又啓曰,玉堂、東壁,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夏源爲大司諫,金尙翼爲獻納,權一衡爲持平,尹淳爲知經筵,趙迪命爲副應敎,李喆輔爲兼中學敎授,吳光運爲刑曹參判,朴弼健爲三和府使,曺命宰爲安城郡守,邊翼老爲奉常主簿,李光湜爲順天縣監。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金聖運進。兵批啓曰,新差乾原權管崔尙孝,黃拓坡權管趙琳,俱以親年八十,呈狀乞遞。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竝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趙遠命爲副司直,柳綽爲副司正,韓範錫爲北漢管城將,具世智爲訓鍊主簿,張雲翼爲部長。以上單付。 ○傳于韓師得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韓師得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不爲行公,金吾滯囚,委屬可慮。竝卽牌招,以爲開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弘澤,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不進,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尹鳳九在外,持平權一衡未肅拜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獻納金尙翼,持平權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金聖運曰,各司未回啓公事,書入。 ○傳于金聖運曰,和順翁主出閤,當於今十二月爲之,令該曹擇日以入。 ○金聖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月二十日,大臣備局堂bb上b,引見入侍時,平安道京試官、參試官,竝勿拿推,從重推考事,榻前下敎矣。安州牧使柳時模,大同察訪李師德,价川縣監金汝豪,竝勿爲拿來,還爲上來之意,拿來羅將所到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忠淸道西原居,幼學李始沃、李始濂等上言,啓下本府之後,限內不爲現身,依法例勿施,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二百三十三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疏曰,伏以臣,冒陳一疏,過叨殊渥,辭旨溫諄,如父詔子,臣病裏奉讀,感激無地,而惟此疾痛之呼,未蒙父母之矜諒,抑豈臣自劾之章,必欲引義祈免,故聖明不知臣狗馬賤疾,方在伏枕奄奄中,而或意其過自撕捱而然耶?臣於十二日,茶坐罷歸之後,今已六日,而所患病勢,日就苦劇,寒止則熱作,熱止則寒盛,精神眩瞀,若墮烟霧,頭目磨暈,如被束縛,通宵躁悶,不交一睫,輾轉床褥,便同譫狂者,不但積被感傷,重得寒疾而然耳。蓋於肛門之內,毒癰暴發,欲膿不膿,大如鳥卵,牽引刺痛,有難頃刻堪忍,而坐臥俱妨,殆無少安之時,臣之全廢飮啖,今亦幾箇日矣。醫言濕熱壅滯,下焦痞塞,大小兩便之不通,亦非症情之輕歇者,而連服藥餌,少無分減,今則氣息凜惙,尤無一分可生之意,而近因寮臺處置,嚴召日降,連事違傲,積傷分義,病裏惶隕,生不如死。臣之似此病狀,業亦同朝之所共諒,而情窮勢迫,不得不倩疏呼籲,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鐫削臣職,俾得便意調治,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京畿監司趙明翼,同爲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京畿監司趙明翼,吏曹參議李宗城,校理任珽,左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近來日氣,雨後陰冷,聖體若何?丸劑,春塘臺觀武才時,數日停進,爲敎矣,其後則連爲進御乎?上曰,丸劑,尙未更進。次對時,欲更議耳。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近來次對,久未爲之。別無大段事,而有數三條稟定事矣。上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方帶備局有司之任,今日政事下批後,卽爲入侍之意,注書出去,分付,可也。注書柳綽出去,分付,宗城卽爲入侍。興慶曰,曾因前刑曹參議李衡佐陳達,《典錄通考》刊行後,新受敎損益刊布事,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刑曹,是掌法律衙門,今刑曹判書尹陽來,裒聚前後受敎,與律官釐正成秩,以爲遵用之地,何如?刑曹判書尹陽來曰,《典錄通考》,戊寅年始爲刊行,而其前受敎之遺漏者,旣多,其後年年頒下事目與受敎,甚多。雖有隨下隨謄之草冊,而不爲類聚,錯亂無序,且謄書旣久,紙弊字缺,將無以考見擧行,誠爲可憫。今欲收聚前後受敎及事目,抄出分類,以爲便覽之地,而出草後正書,容入冊紙及筆墨,令長興庫、工曹,量宜進排,則事可以成就矣。上曰,依爲之。戶曹判書李廷濟曰,《典錄通考》,乃故相臣崔錫鼎,合《大典》與受敎,輯錄編成者,蓋《受敎輯錄》以後,前後受敎之或下京司,或下各道者,尙未能通融編輯,故京外照律,或有輕重之不同,臣亦附陳疏末,李衡佐亦有所仰達矣。令刑曹收聚,而法律釐正,至重,刑曹不可獨爲句管,畢竟與大臣、諸宰確處,似宜矣。上曰,聚議廟堂,可也。{{*|出擧條}}。陽來曰,臣曹所用律冊,有《大明律》、《大典》、《無冤錄》、前後《續錄》等書,乃是緊要之冊也。壬午年間,因故判書臣閔鎭厚所達,令律書板子所在諸道,以儲置米會減,貿紙印送,以爲律科及取才與各處考律時,取用看詳之資,而壬午至今,年歲旣久,逐日繙閱,幾盡毁破,將無以考見,誠爲可慮。今亦依壬午年例,分付冊板所在各道,使之會減儲置米,貿得容入紙地印送,而其中板缺而字刓者,則亦令卽速補刊,精印上送,似爲得宜,故惶恐敢達。上曰,板刓處修改印送,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請得三衙門耗穀及奴婢等貢米,而批旨中有依施之敎矣。蓋耗穀元數,一萬五六千石,臣意則盡數許給,似爲無妨,而豐原君趙顯命以爲,不可盡給,限萬石許給,爲宜矣。上曰,前日疏批,末端事依施云者,乃許給寺奴婢等貢也。興慶曰,俄者所達,蓋臣等錯認之致,不勝惶恐,而只給其奴婢貢,則其數不多矣。顯命曰,臣待罪嶺南時,畢賑後狀啓,已論之矣。白給與還上,爲民食則一也,而守令,皆以白給爲重,此公家穀物之所以蕩竭也。上曰,近來民心,但知白給之爲賑恤,而還上則不知其爲賑恤矣。顯命曰,浦項倉二萬石,已許移轉,咸監所用營耗穀,亦至十萬石之多,何必盡給三衙耗耶?上曰,頃者所許,非耗穀也。旣已不許,何論其多少耶?興慶曰,元溪守上疏事,自上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因宗簿寺草記,列聖八高祖圖,以奉安本寺之意,曾已下敎,而誤下備局,至使大臣筵稟,事體未安。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時秋務方殷,未署經守令,分付催促下送,似爲得宜矣。上曰,欲爲下敎而未及爲之矣。今番大政後,一日下直,不過一二,留意見之而絶無矣。李宗城曰,近日臺諫,無行公者,故守令如是遲滯矣。上曰,未署經外,守令及邊將,竝催促下送,可也。{{*|榻前下敎}}。陽來曰,頃以禮曹草記,平安道監試儒生書郞階者拔去,三試官及錄名官論罪事,命下,故自臣曹發關本道,使之現告啓聞,因以循例移義禁府處之矣。大抵此事,元非大段罪過,畢竟勘處,必不過問備之罰云,而此時守令之拿來還送,徒爲曠官之弊。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頃日入侍時,以此試官事,承旨有所陳達,而京試官金漢喆,卽臣之從姪,故嫌不敢可否,今承下詢,敢此仰達矣。儒生之書郞階參榜,不過試官一時不察之失,何必至於拿處乎?今此參試官,乃守令也。拿問之後勘律,似不大段,而遠途往來之際,自費多日,此時守令之曠官,誠爲可悶矣。上曰,守令何可遞罷乎?二守令,一郵官,雖拿來,不過付過還職,此時守令,一時曠官有弊,勿爲拿推,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之撕捱,過矣。本職行公而後,可以當金吾事矣。廷濟曰,本職則雖不行公,廚院監饍則入來云矣。上曰,囚人供辭中,無前例三字,甚矣,以此豈可每每引嫌乎?雖一次引嫌,可也,至於許久引嫌,則極爲過矣。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出擧條}}。上曰,知義禁趙尙絅,同義禁趙錫命,今姑改差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北兵使洪好人狀啓,以吉州防營衛軍城操,依前合設,爲辭矣。城操合操等事,新有定式,而不有節目,不稟廟堂,徑先合操,雖是旣行之事,而事體似爲未安,洪好人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鳳山人洪平夏上言,非四件事,而所陳七條,甚猥雜瑣煩矣。上言中如此之類,政院當拔去,而循例啓下,當該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臣有淺見敢達矣。將兵之臣,法不可在外,頃者前兵判尹游,爲其親遷葬,久在畿邑,此已未安,而今聞訓鍊大將張鵬翼,以掃墳事,陳疏受由。私情雖可念,而自前身帶訓將之臣,不敢遠出。臣於今日,適對大臣、諸宰言之,故敢此仰陳矣。興慶曰,今此宗城所達之言,大體,是矣,而臣聞其私情,則誠爲切至矣。上曰,訓將請由措語,異於常例掃墳,故許之,俾伸人子情理矣,所達,是矣。許由勿施,此後則將臣受由下鄕者,不得仍佩往來事,定式,可也。{{*|出擧條}}。上曰,畿伯進來。明翼進伏。上,下敎曰,畿伯有稟定事乎?必大臣同入之後,爲之,則今日當從容爲之。明翼曰,臣方以道內弊瘼,爲狀請變通之計,別無急時可達,而以還上事,有所仰達矣。還上節目,旣以五分之一,當捧爲言,而畿內當年條,合爲十二萬石。此則臣亦以畢捧,爲期,而至於往年逋欠,亦當依朝令,以五分之一,期於準捧,然但以三年條竝出,爲言,則下邑愚氓,不知朝家軫念減除之意,而易致驚怯騷擾之歸。臣意略去其辛、壬、癸三字,而隨便捧糴,似好,欲留廟堂之關文,而以此意,別爲知委矣。雖以臣巡路時目擊,言之,富平、南陽之界,兒童女人之負瓢而行者多,臣停車問之,則皆以爲,今年收穫,無多,而沒數盡入於今還,尙且不足,又聞有舊逋之竝徵,其何以爲生乎?是以,散而之四云云。朝令未布之前,已有此患,所見甚慘憐矣。上曰,元無年條分別之事矣。明翼曰,若無之,臣何敢以此仰達乎?上曰,勿論辛、壬、癸五分之一,而當年條則不論矣。明翼曰,今年年事,統而論之,西道稍勝於峽農,峽農稍勝於海邊,最是沿海各邑,則不但今秋,雨暘愆期,壬、癸等時海溢,鹹水多浸,以致初不付種者bb多b矣。上曰,此非道臣所當上達者。此豈歲歉之由耶?民之懶農之罪也。朝家各別勸農之意,安在?諸臣未及更陳,上曰,小退,可也。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座定,諸臣以次入侍。上曰,備局年條,分排節目入之。仍命李宗城進讀。宗城讀,備局還上節目關文,上曰,畿伯進達。明翼曰,民間若聞三年條當捧之說,則民之驚怯,勢必然矣。臣意則以爲,勿以三年條爲言,從各邑稍實尤甚之異同,而高下其所捧之多少,必以五分之一爲準,似好矣。上曰,有司堂上進前,同陳,宜矣。顯命曰,畿伯必欲除三年條之說者,似不然矣。民間各計其所納之數,則豈不知三年條,五分一之事耶?監司未及頒布節目,而民間之知幾流散,果如畿伯所達,則此乃守令,未盡懷保之責也。宗城曰,誠如畿伯所達。南陽,乃尤甚邑也。雖癸丑條停捧,可也,他邑則畢捧,未爲不可矣。姑頒三年條之說,以示朝家不棄三年條之意,爲好矣。南陽雖不可問,他邑若捧,則似無不捧之理矣。年條之除不除,決無損益矣。寅明曰,民間不知朝家所捧之多少,預先生怯。尤甚處,則雖難徵捧,若優邑而捧此數,則何害之有哉?此五分一之數,臣意則猶以爲少也。且還上外,民間所捧名目,甚多,若分付各司、各道,他樣名色,徵斂之事,一切禁斷,爲好矣。上曰,豐原,謂守令未盡懷保之責云,而此非守令之過也。民知久逋之徵捧,自然怯矣。此則句管堂上,非矣。年雖三年條,實則五分一之意,曉諭於民間,則豈至生怯流散耶?殊非句管堂上差出之意也。顯命曰,雖以民之怯於先聲,爲慮,而當其徵捧之時,民之動心,先後一也。此關文,頒布列邑後,道臣持此,從便變通,以五分一,爲準,好矣。上曰,今日從容畢陳民瘼,可也。明翼曰,臣從當狀聞,而今番巡歷時見之,則長湍地,路上路下,一則近峽,一則近野,曾以田米、大米,從便分捧矣。厥後混同,勿論峽野,皆捧大米,故民人等,以大小米,依前分捧之事,呈狀呼訴,勢固然矣。廷濟曰,長湍路上下,大小米分捧之規,前有之而今則不行,臣當考文書變通矣。上曰,考文書,從便爲之,而有掣肘處,則稟處,可也。廷濟曰,臣適句管畿內,故曾與道臣,有出錢貿穀之語,而從容仰稟,爲計矣,畿伯已辦得千餘石穀,其數夥然,而又欲得錢於臣曹,臣曹所儲,封不動外,餘存無多,勢難施行矣。明翼曰,戶判旣與臣相約,不啻丁寧,及臣出巡三南,則送錢五萬兩,而畿內則置之相忘,不踐約言,固已非矣。又況句管畿道,則與他備堂,有異,尤爲非矣。上曰,句管堂上,非矣。五萬兩上下,則戶曹一邊空乎?初旣許畿伯,而今反惜五千兩錢,至煩筵中,句管,非矣。廷濟曰,臣曹傳掌,雖云多矣,而貢物價,未上下者甚多,故一萬七千餘兩,出貢價,餘存五萬餘兩,而除封不動,只有三千餘兩,幾盡用矣。上曰,五千兩則此爲民之事也。許給畿伯,可也。任珽曰,道臣之責重矣,而以例常還上事,至煩上聽,推考,何如?上曰,旣許引見,且問民弊,則以還穀及流民事,仰達,固其職耳。豈可非之乎?勿推,可也。珽曰,戶曹職掌,是錢、木,則其所奏陳,固矣詳悉,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以升合分釐瑣細之說,至煩上聰,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大體,然矣,依爲之。{{*|出擧條}}。明翼曰,弘濟院移建之役,臣意則必欲不煩民力而爲之,故尙未完役,誠爲可悶矣。上曰,幾何爲之?大家已作乎?明翼曰,作十一間,而各邑合力作之,幾盡爲之矣。且墻垣,前日則有之,而到今移設之後,似當新築,而勢難使各邑築之,使戶曹爲之,似宜矣。上曰,戶判爲堂上,從便爲之,可也。上曰,京畿民間,何如?明翼曰,以鋤後亢旱時,各邑文狀,言之,其所憂慮,誠無不到,及其十一日雨澤之後,臣以其十三日出巡,則野色頓勝,誠爲可幸,而至於峽邑之民,過加驚憂,至以辛、壬所無之慘,爲言矣。上曰,辛、壬年則峽民好過矣。頃者柳健基所達,爲然,而大抵畿民之可憐,有異於他道。他道道臣,用五分之力,則卿當用十分之力,爲念,可也。上曰,還上徵捧,見其勤慢,治其守令,爲宜,至於守令,各私其邑之心,亦爲申飭,可也。此皆道臣,爲民用力處,各別爲之。明翼曰,畿邑守令,皆是京華有勢家人,而邑皆殘劣,與饒腴異,故不欲久於官次,多有抛棄,而不肯爲者,是爲悶矣。興慶曰,身爲守令,豈有如此乎?明翼曰,以今安城郡守趙榮祿事,言之,軍政、殺獄等事,非不能而然也。上曰,道臣有黜陟之權,此後如此守令狀聞,則豈特勅勵而已乎?當各別治之,操縱在卿矣。顯命曰,趙明翼所達安城郡守之言,大失事體矣。旣不能御管下守令,至煩筵中,方伯事體,不然矣。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軍政,幾何爲之?明翼曰,纔過陵幸,連有陵寢奉審及他餘公故,姑未磨勘矣。上曰,軍政,在於守令,卿則善御守令,可也,而予非以剛猛,導卿也。宰臣以弱爲言,寬猛相濟爲之,可也。寅明曰,靈城君朴文秀所管,嶺南煮鹽事,其時令臣句管,而臣以不當侵官之意,仰達矣。其中鹽價錢所貿,牟一萬石,添補安興軍餉次,劃送湖西,而以臣句管湖西之故,使之主管,臣已以送船運來之意,分付湖西矣,聞煮鹽已畢。蔚山、金海兩處鹽,合爲一萬六千餘石。貿牟鹽計除後,餘數必近萬石,未知來頭,作穀幾石,而前左兵使宋徵來,今已遞來,更無句管之人。道臣旣不自初句管,事出他手,則人情易於忽視。雖聞有次知別將輩,而極涉虛疎,主管區處之道,宜下詢大臣,而自巡營檢飭之意,亦宜申飭矣。興慶曰,得見宋徵來在營時報狀,則煮鹽旣已畢役,而未及發賣者,作錢貿穀等事,令差員,大丘府檢飭別將之意,爲請,故以依施題送矣。徵來今已遞歸,分付本道之臣,使之檢察申飭,而京司則依前定奪,使宋寅明句管,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畿伯來。明翼復進伏。上曰,聞句管堂上之言,畿伯數千石之辦得,誠爲可嘉。當初下敎,蓋欲作之不已,必有來效,故爲敎矣,有志者事竟成矣。京畿雖疲弊,如欲爲之,猶勝於在家節愼,凡百且留意,則自然收聚。勿爲安於小成,加勉爲之,可也。所得之穀,名爲何穀,而置於列邑乎?戶曹錢所貿者,則當名爲戶耗,而此則當爲營耗矣。明翼曰,置之列邑,而上敎爲當矣。寅明曰,畿營有可慨者,所謂移營錢,給債殖利之際,皆入於兩班家,年年因置,多有未捧者矣。上曰,移營錢,何時作耶?興慶曰,北漢新設時所創也。上曰,其來不久矣,中間不善分給者,非矣。上曰,他臣無所達之語乎?宗城曰,觀武才,乃慰悅軍情之事也。令下之後,內外武士擧聳動,而第聞初試之數,比前倍多,賞格之數,不啻倍之云。射者得中,知之不難,而至於雜技高下難的。國之所重,在於賞罰,而恩竭則慢,亦不可不念,此後則申飭,恐爲得宜矣。上曰,雜技與弓,有異,若或有牲gg栍g不均之事,豈勸奬之意乎?此則飭勵者。今番則以十年後初行矣,雜技皆落點,故試數果多,而頒賞亦隨矣。爲經費之臣,雖或有惜,此亦非體君父慰悅之意,而越職煩達,極涉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宗城之言,出於憂愛至誠矣。上曰,吾非不知有意而然矣。寅明曰,臣有所懷敢達矣。自上招見軍任諸臣於禁中,事體恐或有不然者矣。上曰,吾非不知,先朝招見行首宣傳官。其時只宣醞五軍門大將,別將以下則自外爲之矣。先朝禁軍別將尹愨,宣召入熙政堂宣醞,此豈常有事耶?其時七番禁軍將,亦皆同參入侍矣。廷濟曰,庚辰年春塘臺試才時,文書取考則戶曹所入,只三十同木,而今番則至於一百餘同之多矣。蓋恩賞過濫,則不可不念,宗城之言,是矣。珽曰,國之權,唯賞罰而已,賞濫則倖門大開。以李廷濟所達,見之,今番賞格,比前太多。殿下往往不惜賞典之擧多矣。請還寢李宗城推考之命。上曰,儒臣之請,還多事矣。予於頒賞之前,爲其不足,問待令多少,而頒賞之後,不問所入者,蓋有深意,而戶判比前論其所入之多少,豈慰悅之意乎?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亦以試官見之,則雜技試才,皆曰上下、上中云,臣問之,則曰聖上,旣欲慰悅將士,故如是云云矣。瑜曰,今番則比前初試,額數倍多,額多則賞廣,勢所然矣。上曰,七千八百矣,而各色雜技,竝入故然矣。瑜曰,初試節目,則守禦、御營、摠戎所屬及閑散,有廳軍官爲言,而及見單子,則東西無屬處閑良,皆入其中矣。上曰,今番儒生試取對擧,旣定三百初試,則他閑良之入,宜矣。陽來曰,再昨年祈雨祭,社稷壇幸行時,刑曹、漢城府,拘留間革罷事,分付矣。刑、漢兩府,或有不得已拘留之事,則知家於閭閻,誠爲大段難處矣。上曰,秋曹旣有囹圄,何用拘留間乎?且旣罷之後,何庸復乎?寅明曰,內局,乃保護之地也。事體之至重也,明矣,而近來掖庭別監,種種往來於內局,與入直掌務官,言詰鬪鬨,至於擾亂廳中之境,事極可駭。令政院査治,何如?興慶曰,臣亦聞之矣。別監輩少不如意,則必辱掌務官輩,其在事體,査治,宜矣。上曰,依爲之。掌務官、禁漏官輩處,別監自有催促之事,則此是令行之處,而鬪鬨則可駭矣。{{*|出擧條}}。諸臣更無陳達,承史退伏席次,大臣方欲退出之際,上有下敎語,承史急趨進伏。珽曰,上,下敎之際,承史未及進伏,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日昨所封進生熟鰒,色味俱變,不可近口,極爲寒心。莫重享上之物,如是不謹,其在事體,殊駭然。內醫院所封物饍,提bb調b無知味看品之事乎?此後則藥院,各別申飭,可也。提調宋寅明曰,提調元無知味看品之例矣,前規誠怪矣,而聖敎極嚴,不勝惶恐矣。都提調金興慶曰,內醫院,異於司饔院,本無提調監封之事,而今此所封進生熟鰒,色味俱變之事,極爲驚駭。當該封進官員,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直}}。右承旨鄭羽良{{*|病}}。左副承旨韓師得{{*|坐}}。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金聖運{{*|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善積僉使朱景晦,淸江僉使金俊輝,濟物萬戶金鎬。 ○金聖運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引避退待,或未署經,或未差,連日闕啓,事甚未安,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涉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引避退待、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尙未膺命,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洪尙賓,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考試事,晝仕出去,而日咎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邊將留待。 ○以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金聖運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韓師得曰,留待邊將引見時,輪對官,同爲入侍事,分付。 ○傳于韓師得曰,留待邊將引見。 ○備忘記,傳于金聖運曰,莫重筵敎,特推趁不書入,其在事體,極爲稽滯。當該入侍承旨,從重推考。 ○北兵使狀啓,以犯越之變,惶恐待罪事,傳于韓師得曰,勿待罪事,回諭。 ○傳于韓師得曰,近來筵席不嚴,曾已飭勵,而猶若前日,此已寒心,而入侍諸臣,非老臣若侍講者,則奏事之外,乃皆俯伏,而今則或兩手距地,頻頻仰視。國朝規式,若改則已,不然事近無嚴,亦且未安,而入侍承旨,亦無請推,其亦未安,今後則別加飭勵。 ○洪尙賓,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和順翁主出閤,當於今十二月爲之,令該曹擇日以入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來十二月十九日巳時大吉,二十日午時平吉,二十六日午時平吉云,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十九日定行。 ○以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傳于金聖運曰,犯越査事未了,又有此擧,已極駭也,而身爲守令,身自犯之,尤極痛駭。令該府李晩白卽爲拿處。仍傳曰,分付該府,卽爲擧行,而勿出朝報。 ○金聖運,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禁衛營哨吳倬,《將鑑博議》初卷不通,北部主簿趙世豐,《論語》初卷不通,竝請推考。傳曰,允。 ○李德壽,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今方設廳釐正,本寺郞廳,例當逐日看檢,而工役頗繁,以數小郞官,有難速完,誠爲可慮。癸卯、乙巳年,俱有郞廳加出之例,前郡守李益炯,精通譜法,依舊例加出,付軍職冠帶常仕,而且書寫之役,亦甚浩多,決難以忠義二人,趁速書出。忠義一人加差,亦爲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明日晝講爲之。 ○金聖運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李著避嫌退待,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尹鳳九在外,持平權一衡未肅拜陳疏入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校理任珽、兪健bb基b等,處置箚曰,引嫌而退,職在執法,書進晩到,雖緣情理,有損臺體。請執義李著遞差。答曰,依啓。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痼疾纏身,劇歇無常,痰塞則爲鬼,痰降則爲人,出入死生,殆至五旬,而作一籧篨,望斷起動。此雖臣十數年,如期必發之病,而未有如今年之彌久彌篤,蓋以年邁氣衰,不能與病爲敵而然也。醫之見者,莫不危之,臣亦自分爲癃廢之物,而只以樞府恩除之久未祗肅,方惶霣罔措矣。迺於千萬夢想之外,忽叨西銓新命,臣於病裏,蹶然驚起,誠莫知所以致此也。噫,本兵之長,爲任至重,苟非才智威望,壓倒一世者,莫宜居之,念臣庸愚譾劣,無所知識。凡於一切世務,瞠乎若瞽者之丹靑,時或不得不隨諸臣之後,參聞廟堂之末議,而尙不勝其歉愧。況此戎垣重務,豈是拘儒之所可曉解者乎?生平目未接一卷半卷兵書,臨陣强爲節制,則一軍之竊笑,固不可論,而其於詰戎之政,果何如也?且今京外武士,其麗不億,一窠之出,爭占者雲集,雖使有力量,有公眼者當之,誠無以審擇而副公議,如臣蹇劣,顧何能甄別賢愚,稱塞職任,以毋負我聖明委寄之盛意也哉?自有新命以來,有若千匀重擔,着在身上,憂悸震駭,罔知攸處。伏惟聖上父母,於臣父之於子,何嘗强其所不能,使之狼狽重陷於罪戾,而莫之恤乎?百爾思量,萬無一分堪當之勢,況臣病情,如上所陳,沈淹床席,與死爲隣,戶闥之外,尙不得隨意投足,束帶趨承,斷無其望,而喉司不諒,鎭日請牌,聖明又不以違傲加罪,惶澟悚蹙,無地自容,玆敢力疾號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俯察人器之不稱,病重之實狀,亟命遞罷臣授職名,俾得以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司馬新命,意非偶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令本兵之長,其不久曠。 ○持平權一衡疏曰,伏以臣,至愚極陋,最居人下,而猥蒙聖恩,屢玷言地,非不欲殫竭心力,以贊我聖上樂聞之盛意,而第臣賦性狷隘,全昧涉世之方,處地孤畸,亦多僨身之憂,則不得不退守括囊之戒,自速刑墨之誅,慙負初心,撫躬自悼,間者待罪下邑。不但私分之粗安,實獲反哺之至願,到底天恩,糜粉難酬,而違離軒陛,倏已五年,瞻天望聖,愈益耿耿,不自意螻蟻賤臣,至煩聖念,向日筵敎,迥出尋常,惶感跼蹐,措躬無地。卽者柏府新命,又出夢想之外,在臣分義,固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伏聞,頃日東堂試官,擬望之際,爲其時銓郞尹汲所枳云,雖未知其所枳塞,有何所據,而爲世齮齕,乃至於此,則莫如閉戶斂跡,以避其鋒。日昨騎省除命,適下於親臨帳殿,變通侍衛之時,不敢以區區情勢爲言,且急於一覲耿光,黽俛出肅,仍參兩日衛班,而勢難仍冒,卽爲呈遞,則況且臺憲之職,非比郞署,尤豈有一分冒出之理哉?昨於天牌之下,未免坐違,而聖度天大,猶靳例勘,臣尤惶蹙,不知所出。噫,前有咫尺之守,後有睢盱之人,聖恩罔極,而圖報無階,惟以違傲爲事,臣分掃盡,而莫知變動,臣之情勢,其亦窮且蹙矣。玆於再召之下,謹此隨詣,而反復思惟,終難承膺,略陳危悃,自外徑退,臣罪尤萬萬難續矣。伏乞聖慈,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以全所守,以快人心,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若此等世,若此等事,若此是爲嫌,其將用若何人?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下直邊將,留待引見。輪對官同爲入侍,左承旨洪尙賓,假注書柳綽,編修官黃沇,記注官金啓白,善積僉使朱景晦,淸江僉使金俊輝,濟物萬戶金鎬,宗廟令李命稷,漢城判官李世聃,司評金相良,瓦署別提柳松心,東部主簿李垕培,以次入侍,承史先爲進伏。上命輪對官以次進。宗廟令李命稷進伏。上問職姓名。命稷以其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命稷達曰,初授職康陵參奉,遷司圃奉事,遷本署直長,出六爲司僕主簿,相換禁府都事,歷聞慶、丹陽、林川等三邑,見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命稷達曰,本署異於他,該司兩殿奉審之外,無所掌矣。上問所懷,則曰無有。上次問漢城判官李世聃職、姓名,仍問其履歷。世聃達曰,初授崇陵參奉,以懿陵監造官陞六,爲濟用主簿,移氷庫別提,司評,歷歙谷縣令,又除氷庫別提,移軍資主簿、禁府都事、監察,見方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所懷,則曰職掌則版籍,而所懷則無之矣。上問掌隷院司評金相良職、姓名,又問履歷。相良曰,初授敬徽殿參奉,積仕於奉事、直長,以氷庫別提出六,待罪本職矣。上問職掌所懷。相良曰,職掌則京外奴婢,而所懷則本院堂上,頃已疏陳,更無所達矣。東部主簿李垕培職、姓名、履歷仰達後,上問職掌。垕培曰,閭家奪入道路、橋梁、里門警守,癘疫摘奸等事矣。上曰,民戶幾何?垕培曰,元戶五千六百四十一戶,人口二萬六千九百六十一口矣。上曰,男丁幾何。女丁幾何?垕培曰,男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一,女丁一萬三千八百二十矣。上曰,閭家奪入,漢城府文狀中,每以無爲言,果無耶?垕培曰,部官,三日一次摘奸,京兆郞官,間五日摘奸,而實無現捉矣。上曰,閭閻間近無出幕者乎?垕培曰,無之矣。上問所懷。垕培曰,東部所掌居民,三十八契,而皆是罷契,只有完契十四,而應役之戶數,不滿百。近來坊民輩,投入於各軍門、諸上司,只餘貧殘無依之類,責應坊役,生事之弊,比比有之,故臣已稟于右議政,方欲變通矣。且部官,比則守令也,京兆,比則方伯也。諸各司,若有擧行之事,則移文京兆,使京兆,申飭擧行,事理當然,而近來各司,直捉部隷,鞭扑狼藉,部隷之以此逃走者,前後相續,生疎之類,每每生事,當部誠無貌樣之道矣。上曰,頃於朝參時,已處分矣,各軍門諸上司,當爲坊役者,依前日朝參時下敎,自備局,申飭出役,可也?{{*|榻前下敎}}上又問瓦署別提柳松心職、姓名,又問履歷。松心曰,初爲吏文學官,積仕六十朔,陞西壁引儀,丁憂旣除之後,復爲製述官,八年隨行,乃於本月初三日,都政出六,爲本署別提矣。上問職掌。松心曰,本署年例燔瓦,一百八十六訥,土木三十三萬八千五百九十斤矣。上問遺在幾何?松心曰,遺在五百五十三訥八百餘丈內,流來無面,二百二十三訥八百餘丈矣。松心退伏之際,上親見其年老,特問今年幾何?松心曰,七十矣。上命下直邊將進伏居首者,先爲進伏。上問職、姓名。奏曰,善積僉使朱景晦也。上問履歷。景晦曰,曾經權管別將,戊申從張鵬翼出征,爲軍餉次知,仍爲摠戎廳敎鍊官,忝叨本職矣。問所懷。則曰下去後,當與主帥,相議啓問矣。上次問淸江僉使金俊輝職姓名,又問其履歷。俊輝奏曰,臣本以訓局編伍之卒,擢爲旗牌官,爲萬戶,復爲訓局知彀官,出爲西生僉使,五考五上,又以善治善賑,繡衣褒啓,又爲訓局知彀官,以久勤得除是職矣。上問所懷。俊輝曰,淸江爲鎭,聞甚不成貌樣云,當議于帥臣,以爲成樣之計矣。上次問濟物萬戶金鎬職姓名,又問履歷。鎬曰,癸卯年出身,以禁衛哨官久勤,待罪本職矣。上問所懷。鎬曰,邊鎭重地,不可遙度,臣到任後,當議于帥臣處之矣。承旨進伏,宣諭于三邊將。宣諭畢,以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一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洪尙賓,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以次入侍。上命玉堂上番,讀《名臣奏議第一百五十四》編。珽進讀,自魯哀公問於孔子,止以嗣恭爲兵部尙書。上命下番讀之。健基進讀,自德宗興元元年,止武得守其位。上命假注書讀之。綽進讀,自武宗立召淮南節度使,止顔、冉豈有是哉。上命兼春秋讀之。兌和進讀,自宋眞宗咸平六年,止爲陛下惜之也。啓白進讀,自至和元年,止惟陛下裁擇幸甚。讀畢。珽起而伏曰,孔子對魯哀公之言,稱衛靈之好賢如此,而以《家語》,色在雁之語觀之,靈公之好賢,眞是葉公之好龍矣,當面不能知夫子之聖,何足以好賢言之乎?此其無好賢之誠,而爲好賢之名故也。此等處,後世人君,可爲鑑戒矣。上曰,以大體見之,靈公勝於哀公矣。然故孔子之對哀公者,如此矣。珽曰,田子房,笑文侯之鍾聲,不比其言,誠好矣。上曰,堯、舜之世,韶簫九成,鳳凰來儀,聖君之世,自然音律和矣,此云誠信,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人爲吉人,豈不誠好,而近來人不如古,無誠信好善之士,豈不慨然乎?珽曰,上敎如此,凡在群下,孰不欲爲吉人,而以下段觀之,此在導率之如何耳。主明臣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敢分爭正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富,此之謂吉主,人君爲吉主,則人臣自當爲吉人,此兩段,政是上下交勉處也。上曰,以下段勉戒好矣,當各別留意矣。珽曰,褚遂良之於唐太宗,千載之下,可以想像其君臣之間矣。上曰,飛鳥投人,人自憐之之義,儒臣何以看得乎?予則謂遂良,爲太宗骨鯁之臣,有若飛鳥之依人。語曰,山鷄野鶩,家莫能馴,飛鳥本非近人之物,而自來投人,其意似以飛鳥,喩遂良也。珽曰,聖上看得超出千古矣。珽又曰,唐德宗,不覺盧杞之姦,豈非昏暗之甚者乎?上曰,卽今若臣下,比其君於桀、紂,則當爲大不敬矣。健基曰,德宗幾悟其姦,而終不悟,可慨也。上曰,德宗自初至終,見欺於杞而止,何謂幾悟乎?健基曰,宋時發明朋黨之說,多矣。有君子黨,有小人黨,不可不洞察而明辨也。至於今日之黨,殆同牛、李之黨,牛黨有可意者,不當者,李黨亦有可意者,不當者,時君若祛其諸黨中不當者而用之,則似爲得宜矣。上曰,自古有黨字,故後世有朋黨,甚可慨也。在今則但曰,君子,從君子,小人,從小人爲言,朋黨二字,則滅之可矣。李膺、陳蕃之徒,皆過於偏者也。牛、李之黨,各有君子小人,其時若合而用之,豈不好乎?珽曰,調濟朋黨之道,唯在君上,導率建極矣。上曰,建極爲言,吾實未曉也。近來時臼之人,皆謂之君上建極,何以則爲的當建極耶?健基曰,建極云者無他,乃大中至正之謂也。人君若大中至正,則群下莫不一於中,而止於正矣。上曰,下番之中正二字好矣。中正之中字、正字,極有味,當各別存心不忘,此後則以中正爲言,勿說朋黨,可也。珽曰,以田錫狀辭觀之,近來亦有類此者,敢達矣。譏察之弊,八路同然,監司則譏察於列邑,守令則譏察於村間,皆以譏察爲明,而其所遣譏察者,或受賂物,或售私憾,故實狀則監司,未能的知,爲弊轉益不貲,實非盛世之美事矣。上曰,頃者畿伯辭朝時,以明黜陟之意,分付則陳達語次,有僧人云云之說,予聞而異之,而未知何語矣。今聞儒臣之言,果是譏察事矣,近來道臣中,亦有此事,而承宣及下番儒臣,有所知聞否。尙賓曰,近來各道道臣之送人廉問於各邑鎭堡,實有弊端矣。古則道臣,以守令之身,言文牒、田軍、詞訟、糶糴等事,臧否黜陟矣。今則使官吏免役者,分遣譏察,黜陟殿最,一任此輩之口,此輩豈皆忠信不欺者乎?一從守令、邊將,接待之厚薄,以爲毁譽之資,至於僧徒,則稱以營門差遣,間或有徵索之擧云,誠爲近日痼弊矣。健基曰,上敎至此,臣安敢有所聞,而不爲直達乎?臣曾聞朴文秀爲慶尙監司時,多行譏察,譏察軍使喚者,其數頗多,趙顯命則雖不至如文秀之多行譏察,而亦時爲之,卽今平安監司朴師洙,亦多用譏察云矣。珽曰,不必以某某,擧名陳達,卽今諸道方伯,擧皆爲之矣。健基曰,旣有所聞知,則上敎詢問之下,何可有隱乎?近來爲方伯者,果皆有此事矣。蓋以其譏察之故,一路事情,果能周知,不爲無補於監司治績,但譏察爲名,終非盛世美事矣。上曰,方伯頻接守令,旣察其人物,又觀其文報,可知其治否,何必譏察爲哉?儒臣旣已陳達,以此出擧條,申飭,更勿譏察,可也。健基曰,朝家之禁其譏察,實爲美事,而但以文報人物,亦安能的斷其治績能否乎?或以親信軍官之忠實不欺者,一番廉察,亦似無妨。且以此出擧條頒布,其於聽聞,煞有如何?道臣輩,若聞此筵敎,自當止之,似不必出擧條頒布矣。尙賓曰,儒臣所達,得體矣。上曰,勿出擧條之言,誠有所見,可謂得體矣。近來筵說,雖有禁令,此則勿秘詳傳,而筵說若不善爲書出,則道臣輩,或錯聽訛傳,而有引嫌者,筵說詳悉善爲之,無使道臣,引嫌,可也。副應敎趙迪命待明朝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洪尙賓{{*|坐}}。右承旨鄭羽良{{*|坐}}。左副承旨韓師得{{*|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金聖運{{*|坐}}。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興海郡守金重萬,甘浦萬戶張汝錫,蛇梁萬戶曺聖和,所己萬戶元慶遂。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權一衡未肅拜式暇。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廳府言啓曰,副摠管朴璜,以禁衛別將,別驍衛等,中日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右承旨鄭羽良,左副承旨韓師得,今日不爲仕進,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金聖運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受由、式暇、在外外,未肅拜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司憲府掌令尹志遠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應敎趙迪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洪尙賓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下直守令及邊將留待。 ○又傳于鄭必寧曰,守令、邊將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今日晝講,更待下敎爲之,而留待則爲之。 ○李德壽啓曰,明日視事,取稟。傳曰,姑待下敎更稟。 ○又啓曰,假注書柳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姑爲許遞,何如?傳曰,允。 ○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德壽進。 ○吏批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濟用監牒呈,則判官權定性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朴樞爲執義,李顯良爲持平,趙顯命爲知義禁,李瑜爲同義禁,洪鉉輔爲漢城左尹,海淸守桱爲司饔副提調,李喆輔爲修撰,尹彙貞爲濟州牧使,沈景鎭爲義盈庫直長,李秀春爲軍器判官。養賢庫奉事單康侃,奉常奉事單金道元,別兼春秋二單金漢喆、趙榮國。 ○吏批啓曰,新除授濟州牧使尹彙貞,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加資。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左承旨洪尙賓進。 ○以李著付副護軍,金漢喆付副司直,李益炯付副司果,金弘澤付副司正。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卽爲牌招,使之速完翰薦,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則李晩白罪狀,狼藉難掩,誠極痛駭。已有拿處之命,而因傳旨之未下,姑未發捕,此不可以泛然罪囚,循例拿來,而晩白交龜屬耳。必方在道,分付道臣,知委於所經各邑,晩白行到,卽時捕捉着枷,以爲定差員,押領上送之地,道臣、帥臣勘處事,後日登對時,稟處。而北伯狀啓啓下,聞在曉頭,政院之出付備局,在於午時,如此緊重文書,稽緩出納,殊極可駭。當該承旨,先罷後推,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李晩白罪狀之狼藉,固已畢露於方伯狀聞之中,而其餘犯越諸罪人,多不就捕,犯越情節,亦未及明覈,而鳥銃被捉之招,四名渰死之事,俱係緊關,而脈絡事情,猶欠詳悉,爲先別定禁軍,罔夜下送,分付道臣,使之更加詳査,星火啓聞,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二日,學生鄭胤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高世喆,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茂山前府使李晩白,卽爲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新府使李廷彬,纔已下去,而李晩白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德源前府使金翰國,咸興前判官朴弼敎,吉州前牧使金應福,茂山前府使閔鎭斗等,依例拿處事,允下矣。朴弼bb敎b、金應福、閔鎭斗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翰國時在忠淸道忠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日馨,以還上反作事,拿囚矣,仍前罪目,還發配所事,允下矣。依例發遣府羅將,押送于京畿坡州牧馬山驛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趙榮國疏曰,伏以臣,今此別兼差出之命,蓋軫史職之久曠,要爲新薦之速完,則如臣無似,又復代斲,雖極可愧。格例所拘,不敢爲規免之計,而第伏念別兼之任,雖曰一時權付之職,自前與本館堂上,例有相避之法。副提學臣閔應洙,卽臣同姓三寸姑母夫也,左副承旨臣韓師得,卽臣妻同姓四寸兄也。副學承宣,例兼春秋,與臣所帶之職,自有應避之嫌,當在必遞之科,玆不得不隨牌來詣,拜章徑歸。伏乞聖明,俯賜鑑諒,亟令該曹,照例,稟處,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以三朝舊物,際遭休明,一退丘壑,便訣堯、舜,甘心與木石同居,禽鳥共棲,夫豈樂爲哉?邦有道而穀,臣之所恥,器過盈則覆,臣之所戒,與其無所報效,得罪於聖明,無寧斂歸窮寂,不失乎本分,斷斷其愚,有如守株,一心自矢,九死靡悔,以致睽違軒陛。積有歲月,有時回瞻雲闕,寸丹徒激,或憑夢而昵侍,逮寤言而自悼,乃於千萬意望之外,賤息翼輝,濫蒙天恩,唱名春臺,道路聳聽,村閭動色,此於臣身,添一過福,天槪鬼忌,理所必至,臣一念憂懼,愬愬乎履虎尾也。但中心所自幸者,萬一臣之子,匪躬效力於國家,則臣之未報答於前者,容可蘄幸于後也。拆號日聖敎,人或有來傳于臣者,臣竊仰天鑑,俯燭乎下情,一倍惶感而已。繼而臣之子,自前席退歸,口誦天語諄諄懇懇,至有思見爾父之敎,臣承聽未竟,感涕隨零。臣負罪如山,而隆恩厚渥,曠絶千古,一身死生禍福,寧有所顧恤哉?義當卽日趨造,一瞻天顔而退,不幸身縈奇疾,偏枯不利之症,遇寒陡劇,僵臥㱡㱡,房闥內亦不能隨意起動,顧何能致身於京輦之下哉?欲起還仆,撫躬悲殞,蠢然若不知君臣之大義,恝然若不省恩數之可感,區區戀主之誠,曾犬馬之不若,悠悠天地,此何人哉?只有顯被罪罰,然後臣心可安,王法可伸。伏願殿下,亟削臣見帶敦府職秩,仍命攸司,議臣之罪,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頃者特諭卿子者,意非偶矣,則若是辭焉,豈不過也,而分義道理,其亦是乎?卿勿過辭,從速上來。 ○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守令、邊將,留待引見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興海郡守金重萬,所己萬戶元慶遂,蛇梁萬戶曺聖和,甘浦萬戶張汝錫入侍。上謂重萬曰,前已入侍,七事則不問,而今番命以太守者,意非偶然,努力爲之,可也。重萬曰,字牧之任,臣不敢當,而前後聖恩罔極,今日下敎如此,惶感之極,不知所達。臣雖無才能,謹當盡心竭力爲之矣。上曰,頃赴西關而卽遞,又赴北關而卽還,吏治則便是初也。雖或不免於生疎,而勤則無不可爲之事矣。重萬曰,惟當至誠不怠矣。上曰,興海爲幾日程耶?重萬曰,距京九百三十餘里,當爲十日程矣。必寧宣諭,又宣別諭。重萬起伏,中使傳賜物,重萬跪受。慶遂進伏。上問職姓名,慶遂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慶遂曰,以守禦廳敎鍊官久勤,得拜本職矣。上問所懷,慶遂曰,未赴本鎭,姑無可達之事矣。聖和進伏。上問職姓名,聖和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聖和曰,以御營廳敎鍊官久勤,初除本職矣。上問所懷,聖和曰,無可陳之事矣。汝錫進伏。上問職姓名,汝錫以職姓名仰對。上問履歷,汝錫曰,以禁軍三十二年久勤,得拜本職矣。上問所懷,汝錫曰,別無可達之事矣。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美錢僉使蔡仁海。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美海僉使gg美錢僉使g蔡仁海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陳疏受由,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牌不進,持平權一衡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卽伏聞醫官所傳之言,聖候自數日來,有微感之氣,臣等伏不勝驚慮之至,卽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當進之劑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再昨夜召對時,開牖觸冷,雖有感氣,不至大段矣。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德壽啓曰,同副承旨金聖運,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兩司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呈辭入啓,或未署經,或未肅拜,連日闕啓,事甚未安。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副應敎趙迪命,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修撰李喆輔,掌令尹志遠,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召,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日爲之。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備局坐起進,左承旨鄭羽良進。 ○李德壽啓曰,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宋秀衡爲承旨,李裕身爲西原縣監,宋堯和爲靑山縣監,吳遂燁爲濟用判官,趙尙絅爲軍器提調。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外司進,右承旨韓師得進。兵批,承旨啓曰,判書未肅拜,旣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觀同副承旨金聖運所陳,當初誤下金吾,雖有不察,旣卽分付,非遲滯政院者,下推則過矣。左承旨洪尙賓,不過更書三字者,雖自首實,若頃日都承旨自首,則旣知本事,雖曰薄勘,亦不可糢糊,同副承旨金聖運遞差,左承旨洪尙賓,雖出其代,傳旨爻周,勿罷。 ○傳于鄭必寧曰,前左承旨洪尙賓推考傳旨,亦爲入之。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員匠人諸員等,甲寅條災減布,五同四十匹,及時上下事,移文賑廳,自春徂冬,往復支離,而到今回關內,各司災減之代,今姑防塞,纔有筵敎,所得許施云。本院匠布,係是御器燔造之需,事體自別,故在前凶歲,各司減布,雖或防塞,至於本院,必有酬應之例,此出於爲御器重事體之意也。且燔卒輩,元無農業行商之事,長立燔所,一年仰賴而資生者,只是保布,而其所應食之布,所得受食,則渠等之稱冤,爲如何哉?請令賑廳急速上下,俾完燔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全羅左道災傷敬差官啓本,刑曹粘目,順天前縣監南渭老,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南渭老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頃者裵萬柱名呈所志內,洞內居文哥稱名人,渠之同姪子二尙,無數亂打後,訐訴洞內士夫家,私自捉去,以斧柄木,打臀三十度,仍爲致斃云。故干連各人等,自本曹,捉囚推覈,而所謂士夫,監察柳鼎茂,移義禁府,拿囚後,移文京兆,使之初覆檢驗,則實因,皆以杖毒致死懸錄矣。又因柳鼎茂兄益茂呈狀,自本曹草記三檢,則二尙傷處,非但杖痕,亦多有被打之傷處,而被告人文聖徵則以爲柳奴成奉,因二尙之淫戲其女,而與之相鬨,末乃告訴二尙於其上典柳監察,捉去二尙,打臀二十五度,四日後致死,而渠則元無歐打二尙,告訴柳監察之事云。成奉則以爲,二尙醉臥聖徵家抹樓,故聖徵,發怒歐打,則二尙走出,移怒於渠,扶曳亂打,故渠與聖徵,同爲執捉二尙,訴其上典,打臀十五度云,而各自發明,終不吐實,故竝加嚴訊究問,則互相推諉,姑未歸一矣。以前後檢狀及彼此招辭觀之,受杖被打,俱有顯跡,其中要害緊重處,當爲元犯,則歐打受傷,揆以事勢,似有重於臀杖,而第聖徵成奉,雖皆以鼎茂末梢打臀之事,直招其最初打傷實狀,則皆推諉不服,其時鼎茂,旣聽訐訴之言,而打臀二尙云,則杖傷一款,雖不可自辨,而其訐訴人所犯之輕重,則必當詳知其誰某。以此辭緣,嚴問於柳鼎茂處,回移憑處之意,分付該府,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同副承旨金聖運疏,旣已處分還給。 ○同副承旨金聖運疏曰,伏以臣,病在阿賭,性又鈍滯,出納重任,非所堪宜,而徒緣感激恩命,冒沒承膺,入院未幾,露拙多般,惶愧悶蹙,若無自措矣。此際因右僚,罷推現告事,尤有所慙恧不安於心者,玆敢據實自首焉。再昨日午後,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入來,卽爲捧入,而其日四更後,復啓下狀本於本院,臣以該房,書塡判付,而初以啓下備邊司書出,則院吏告以傳旨內,有令該府拿處之敎,此狀啓,當下金吾云。臣以啓下公事,時刻爲急,不及相議於伴直右僚,只依院吏所告,改以啓下,義禁府書出,而昨日廳坐罷後,臣則以病出直矣。臣出來之後,院吏始覺其誤下,禁府推來狀啓,則左承旨洪尙賓,改書備邊司三字,卽付備局,其時則廳坐纔罷後也。洪尙賓慮其遲滯,催促出給,在院同僚諸郞,皆不得看過,則至午時,不卽呈納於大臣,似緣備局該吏之中間遲滯,實非右僚之有所做錯者也。右僚雖以忠厚相讓之意,擔當自首,而臣於此,尤不勝驚怪慙歎之至。夫當初誤書判付者,卽臣也。仍此而稽緩於下備局者,亦臣之由也。語其該房,卽在臣身,而至於右僚,則不過一時改書判付之,故先自現告,臣則以最初誤書之該房,倖免於應被之罰,臣心恧縮,爲如何哉?若使臣,初不誤書,直付備局,則固當帖然無事,而緣臣臨事錯了,右僚替受重勘,在臣廉隅,其何敢獨爲晏然乎?謹將其時事狀,仰瀆宸聽,乞與右僚,同被罪罰。且臣自四五日前,腦後生腫,數日以來,毒氣大肆,暈眩疼痛,實有頃刻難支者矣。顧臣情病俱苦,豈有冒出之勢,而卽因本院啓辭,天牌儼臨,分義所在,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拜章徑退。伏乞天地父母,俯賜矜察,亟鐫削臣職,以安私分,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 ○甲寅十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等,至閤外,口傳啓曰,卽今風勢甚不佳,勿爲出御,引入於便殿,何如?答曰,依爲之。入侍後,興慶起伏曰,啓辭批答,已知之,而向來連日勞動,故每用憂慮矣。今承欠安之敎,驚慮當如何?上曰,日候猝寒,而再昨召對時,盡開左右門,不覺之中,寒氣透入,而有此感候矣。興慶曰,無頭疼之候乎?上曰,無頭疼之氣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似厭,而寢睡無減矣。寅明曰,失音至此,感氣不輕,金銀花茶,其已進御乎?上曰,昨夕進服一甫兒,則身頗熏熏,仍爲入睡矣。興慶請令醫官入診。醫官等,以次入診退伏。聖徵曰,脈候左三府乍沈,重按則帶數右脈亦數,大抵有微縮之候矣。信曰,脈候左則沈而數,右則不沈而亦數矣。玉音異於平時,雖無頭疼,而或有眩氣乎?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起鵬曰,脈候左右,雖不太數,而大體皆沈,而無調淸之氣矣。德履曰,脈候左右三府,俱帶數而少闊氣矣。世選曰,脈候左三府,比右脈本弱,而卽今稍數,右邊關脈、寸脈似闊,感候必以膈痰而然矣。興慶曰,臣等退去,與諸醫議定當進之劑,何如?上曰,無頭疼、眩氣,而眉陵,似有不平之氣,其將以痰而治之耶?以寒氣而治之耶?不必用湯劑,以茶飮在此,議定,可也。興慶曰,自再昨不寧,已至三日,茶飮則似難責效,進御湯劑爲宜矣。聖徵曰,茶飮太輕,發散似重,只以解表之藥,進御爲宜,故與諸醫相議,則皆以爲人蔘羌活散,加紫蘇葉一錢用之,爲宜云矣。上曰,人蔘羌活散,不峻耶?聖徵曰,此乃傷寒初程之藥,本非峻劑也。信曰,聖敎雖不爲大段,而眉陵不平之氣,有日後眩氣之慮,不可不急用解表之劑,人蔘羌活散,似爲當劑矣。起鵬、德履、世選皆曰,雖有感氣,常有痰候,此藥非太散之劑,進御宜矣。上曰,此藥劑入,可也。寅明曰,經筵有更待下敎之命,故因而慮之,而昨日入侍承旨以爲,不知有不平之候,故亦不以爲慮矣。上候未寧,至於三日,而今始知之,實爲惶恐矣。上曰,昨日則不如今日,承旨宜不知矣。今番已以晝講下敎,故不得已言于醫官,若不然而爲溫繹時,則其間自然和解,不必使卿輩,知之矣。寅明曰,待罪藥院之臣,聖候有欠安節,而每不得趁卽承聞,此甚悶鬱矣。興慶曰,北道犯越事,極爲驚駭矣。上曰,李晩白何如武弁耶?興慶曰,此是曾經宣傳官都摠府者也。窮民爲生計犯越則無怪,而渠以堂上武弁,身爲守土之臣,作此怪駭之擧,極爲寒心矣。寅明曰,貪虐不法之守令,或有知而置之者,而豈有躬自犯之,如晩白者耶?此實前所未有之事也。上曰,旣給鳥銃,則其不放殺,有未可知,此甚可慮矣。狀啓有判付,而自政院勿出朝報耶?興慶曰,不出朝報矣。上曰,道臣、帥臣,則後日登對時稟處,而此罪當如何耶?興慶曰,向者宋眞明罷職及兵使拿來,處分過矣,而此亦終豈無罰耶?上曰,李晩白,無中路亡命之慮乎?興慶曰,旣犯死罪,亦不無慮,故草記已令所在處狎送而允下,故卽爲知委矣。上曰,此當爲咨文耶?興慶曰,頃日先事之慮,反有弊,當觀末梢而處之矣。寅明曰,姑不分明,故監司則自營門査處,北評事則往于茂山査處事,已發關,分付矣。興慶曰,平問之下,其所納款,猶不可信,而若使晩白,平日淸白,則寧有如許事耶?上曰,晩白之交代李廷彬,則何如人耶?寅明曰,李廷彬,曾經水使,而稍有淸名矣。上曰,予曾見其人,似不凌厲矣。寅明曰,臣則取其淸而用之矣。興慶曰,誠以淸白自持,則斯過半矣。寅明曰,別兼春秋趙榮國之疏,當稟處矣。上曰,此事何如耶?寅明曰,自前別兼春秋,與承旨及知事同知,或有親嫌,則承旨與知事同知,必爲許遞,蓋別兼春秋,則變通無路之故也。此當稟於筵中,故敢達。上曰,然則承旨當遞耶?興慶曰,承旨則只減下春秋館而已,而至於副提學則無,只減春秋館之規,當遞其職,此非吏曹所敢請者也。趙榮國,若遞則金漢喆,亦必不當矣。上曰,爲別兼春秋,而遞副學,事體不當矣,自副學而有移拜他職之規耶?興慶曰,閔應洙秩是嘉善,或移都憲,或移大諫,無所不可矣。上曰,翰薦雖重,不可遞副學,趙榮國疏回啓,姑爲停寢,可也。德壽曰,凡有疾病,不可不醫藥,而調攝爲上,藥餌爲次。臣雖未知醫理,而爐中之火,得風則起,觸冷感冒,心火易升,聖念雖或有芥滯者,而切戒於心火爲宜。臣久在政院,政令之間,或不無由於心火之事,殿下常以一心,置之虛空之中,則有得於調攝之道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留意。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今姑停止矣。寅明曰,藥材俱是經霖者,而卽今所劑,則乃舊材也。五六日後新採,當入來,更以新材,製進,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0月2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未肅拜}}。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泗川縣監呂必善,龍媒僉使金達魯,群山僉使白萬柱,乫坡bb知b僉使尹致道,廣梁僉使文壽元,花梁僉使朴泰慶,兔城僉使金鼎弼。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艹乫}}坡知僉使尹致道,廣梁僉使文壽元,兔城僉使金鼎弼等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鄭羽良啓曰,小臣,聖節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再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和解之效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與昨一樣。湯劑進御,而自昨日入診後,有咳嗽之候,昨入湯劑,仍爲進御乎?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口傳啓曰,伏承批旨,則以微感之候,與昨一樣,而且有咳嗽之候,昨入湯劑,仍爲進御乎爲敎,湯劑仍進當否,卽當與諸御醫,商議以啓,而夜來症候,必須更爲診察後,可以議定,臣等,卽與諸御醫,入診,何如?惶恐敢啓。答曰,依爲之。 ○鄭必寧啓曰,判府事李台佐藥房入診時,欲同爲入侍事,來詣云矣,敢啓。傳曰,入侍。 ○以都摠管李森三度呈辭,傳于鄭必寧曰,頃者南德夏之無狀,業已洞知,旣嚴處分,批旨開釋,亦且無餘,則有何毫分不安之端,而若是尋單乎?再度加由,庶可調理,原單給之,其令行公。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鎭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極涉未安。本兵重任,不宜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李喆輔,昨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刑曹啓目,義禁府啓辭內,監試外場罪人朴來章,旣已勘處,罪人石來星,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事,允下矣。取考受敎,則中外大小科場借述者,幼學以下,限己身降定水軍,永停文武科云,今此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科場用奸罪人,水軍充定,乃是古例,而以其律輕易犯之,故癸卯年,以邊遠充軍,改定式。今此石來星,罪係借述,則事當依定式施行,況其代述人朴來章,旣爲邊遠充軍,則代述借述,不宜異律,一體邊遠充軍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右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向遭臺評,而罪名未勘,坐犯違傲,而罰止例罷,蹤地之危蹙轉深,私心之懍惕冞切矣。不自意聖慈,曲加恩敍,遽下,今授以銀臺之職,復置於僨敗之地,臣誠驚惶慙恧,實無措躬之所矣。噫,人言之來,臣不欲喋喋辨說,以傷事面,第其聲罪之語,俱極截峻,論劾之體,有欠白直,則臣於此,終有所不可泯默者矣。凡堂后擧條之書入,一依筵話,而承宣不敢有所刪改,蓋其所重,在焉故也。向者擧條中三字,當日筵席,大臣言焉,史官記之,及其史官之書納擧條也,諸承旨列坐輪看,依例捧入,其間事實,不過如是,而今乃以官爵塡書,勒歸罪於喉院,至斥以不少留難,肆然捧入,此果成說乎?臣竊異之。仍竊念臣,以積廢之蹤,濫叨近密之職,其齟齬之態,臲卼之狀,已足可羞,而加以痰結右臂,運用甚艱。雖尋常書役,手指閼澁,全不成字,此則聖上之所俯燭。眼病積痼,視物不白,欲雨之夕,秉燭之夜,不能看細書,此則親知之所共憐。夙夜出納之役,所恃者目與手,而今皆病矣,雖欲奔走效力,何可得也?只以如臣至庸極陋,最荷前後殊眷,愚衷感激,他不暇顧,冒沒膺命,黽勉就列,而早晩顚沛,固所自料。果然憲啓諫疏,相繼峻發,罪名狼藉,詆斥轉深,追思至今,餘悸猶存,官職去就,更無可論矣。如使臣有一分可進之勢,則當此玉候靜攝之中,何敢以瀆擾爲事,而情勢所迫,承膺無路,不得不隨牌詣闕,猥暴血懇,臣罪至此萬萬矣。伏乞聖慈,俯諒臣危迫之忱,亟遞臣新除職名,以謝臺言,以安微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月二十四日,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承批旨,感冒之候一樣,又有咳嗽爲敎。伏未審卽今諸症候加減更何如?上曰,感氣鼻塞之症,似愈而咳嗽之故,喉間疼痛,而今姑不至大段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口味稍淡,水剌自然有異常時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寢睡別無所減,而體膚未暢之氣,終未已矣。興慶曰,眉稜往來之氣,何如?上曰,每於食後,不無其氣矣。興慶曰,惡寒之氣無之乎?上曰,昨日入診時微有矣,今則不至大段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羌活散欲仍進耶?諸醫之議,果何如?興慶曰,自外相議,則諸醫所見,不無異同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昨日左三部沈,而微數矣。今則沈則似愈,數則無異,右三部帶數之候,與昨一樣矣。上曰,昨日則煩渴頗甚,今似少歇矣。興慶曰,引飮則無之乎?上曰,無之矣。信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比昨沈似愈,右三部數候有加,而且以診脈時見之,手腕頗烘熱,伏未知自昨而然乎?上曰,喉乾而欲飮,掌熱若塗糊,大抵未解表,故似然矣。起鵬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順則與昨一樣,而右三部帶數之候,稍似加矣。德履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比昨稍加,且帶滑矣。世選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與昨一樣,右邊寸關兩脈,終滑大,似有膈痰而然矣。興慶曰,已診察矣,於此議藥,何如?上曰,唯。咳嗽如此,夜則似必加矣。聖徵曰,輪感則咳嗽例症,而昨見脈候,暫有微縮之候,俄又承玉體未暢,大抵喉舌之症,似未分明解表故然矣。上曰,自有感氣之候,且有齒痛,左邊耳下有刺痛之氣,似是其氣,轉入喉中作痛也。聖徵曰,俄聞下敎,猶未分明解表,肥部暫熱,玉體無潤濕之氣,今不可大段發表,以昨日劑入之藥,加乾葛,以爲解表之地則好矣,蔘蘇飮進御亦好,而似大燥矣。上曰,咳嗽始作之時,如老人喘症,苦則苦矣。聖徵曰,曾前咳嗽時,亦先治表氣,卽今如此,姑以前劑加入進御,好矣。信曰,俄承聖敎,且診候,風寒所傷,終未盡發散而然,昨日所進之藥,能治咳嗽,一二貼先爲加入進御,似宜矣。起鵬曰,卽今脈體差浮,咳嗽亦是感氣所售,羌活散,且治咳嗽之症,一二貼加入進御爲宜矣。德履曰,感冒之症,羌活散,終是爲勝,乾葛加入進御,姑觀咳嗽症候,更爲議定則好矣。世選曰,以脈候觀之,右邊寸關脈滑大,痰爲勝,小臣意思,蔘蘇飮進御似勝矣。上曰,金世選外,皆欲以前劑加入,從衆議爲之,可也。興慶曰,聖上過目勤勞,太費心力,以致玉體欠安,誠甚悶矣。上曰,頃日召對,深夜開牖,不無觸寒受感,而且有文書酬應,夜深後就寢,蓋由强意爲之而致此也。興慶曰,受傷之道,多由於强作,此後深思斟酌之道,則好矣。上曰,犯越事,極可悶,舊時邊民犯之,今則爲守宰者,身親犯之也。使其道臣、帥臣,句管査治於事體,如何?興慶曰,自外亦以此事,有所相議矣。上曰,吏判云,茂山府使李廷彬,取其淸簡,而擇差矣,今則不可專以淸簡而任之也。廷彬年老孱拙,如有不虞之擧,其能應變乎?興慶曰,臣則未知其人矣。寅明曰,臣見爲人安詳,曾一任事,亦見其淸簡,豈可以其人,不能辦得,預有所斷定乎?上曰,李判府事來待云,注書出去,使之入侍。光躋承命趨出,旋卽偕入。判府事李台佐進伏曰,日寒如此,聖體若何?上曰,方有感氣未寧矣。台佐曰,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別無所損矣。台佐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台佐曰,小臣老病,頓絶人事,久廢問候之節,生不如死,曾於無病時,則間或一覲耿光矣,近久廢闕,犬馬之誠,居常抑鬱。今日伏聞聖候未寧,藥院問安之報,敢此唐突入來矣。上曰,予欲見卿久矣。慮其起動之難未果矣,今見卿顔貌益衰矣。台佐曰,螻蟻之喘,僅僅支撑,今雖入侍,氣息喘短,似未能盡其所欲言矣。仍達曰,玉色願欲瞻望。上曰,依爲之。台佐曰,小臣眼昏,不能詳察矣。上曰,卿坐。予亦欲見卿面矣。台佐起坐。瞻望訖。上曰,見卿之面,猶勝於俯伏時矣。台佐曰,經筵視事之間,治心工夫,若不間斷,則休泰之運,自然導迎矣。上曰,所達切實矣。台佐曰,昨年玉候未寧,久廢經筵,今年則講筵頻開,小臣之心,不勝欣悅。以世宗朝言之,常參之後,亦不廢日三之講,而今則有異於前,悠悠萬事,亶在於保護聖躬矣。上曰,近日神氣差勝,故日開數次之講矣。頃日卿之子李宗城爲副學,《詩傳》二卷尙餘故畢講,出番時使之言及矣。卿其聞之否。台佐若不聞然。上曰,卽今猶尙重聽也。興慶曰,然矣。台佐曰,今年年事稍登,百姓安保,此亦聖澤攸曁也。六七月之間,旱旣太甚,東風連吹,人言將不免凶矣,幸賴聖上格天之誠,終致沛然之澤,天人相感之道雖杳然,以此論之,亦見其昭昭之應矣。殷湯桑林之禱,大雨千里,蓋由於至誠感應之致。伏願殿下,必以與天合德爲期,對越之誠,一如成湯之爲,則我國太平之治,庶可做矣。上曰,以予誠淺,安敢比擬於成湯?良由輔相之臣,竭誠攝行之致,天人相感之言,勉戒切實,可不各別體念焉。今番依卿己酉獻策,有貿米事矣,卿聞之乎?台佐曰,聞之矣。目今三南,市直登踊云,若趁此貿置十萬石穀,則誠好矣,而但國家財力,難辦是慮矣。興慶曰,趙顯命在湖南時,以凶年狀聞矣,上來後則以稍豐爲言,而沿海雖云稍勝,災邑亦多云,其實則不可專以豐年論之矣。台佐曰,近聞聖上,飭勵筵中,若將有爲,其欲架漏牽補乎?抑將有意中興乎?聖算所立,臣欲知之。上曰,其意曾諭於李宗城矣。於今架漏牽補而已。此外更何爲乎?台佐曰,祖宗朝以愛民恤人爲務,殿下挽回古道,爲子孫永久之道,先正臣李珥有言曰,明王之治,千載一時,聖上誠有意於此,辦得中興基業,則是臣之望也。上曰,所達切實,誠深感歎。予之本心,前後屢示,而今日勉戒如此,其可忘之,俄以牽補架漏爲言者,心有所愧矣。台佐曰,牽補架漏亦難,而必須克祛己私,體天行道則可矣。興慶曰,李廷彬事,聖敎雖如此,今不可斷定,其可堪與否,道臣、帥臣,亦豈可無罪,而姑觀來頭狀啓之來,徐爲議處,無妨矣。上曰,依爲之。台佐曰,臣曾見六鎭,故略知邊民之情,六鎭守令,若差送名武,則豈有今番犯越之事乎?上曰,六鎭,卿何以見之?台佐曰,臣爲北評事時,見之矣。上曰,所達雖然,果以名武擇送,則其無身親犯之之事耶?台佐曰,近來白頭山,採蔘有禁,故多有犯越之患矣,莫如修明舊典,擇送惜身名武弁,則差勝矣。上曰,卿今日入來,故得見於積久之餘,殊幸。台佐曰,一瞻耿光,誠甚多幸,而此後則筋力漸微,似難再登筵矣。上曰,當寒猶起動,差待開春日煖之時,一番入來,可也。台佐先爲退出,諸臣亦連次而退。 ==10月2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齋戒。 ○韓師得啓曰,上候平復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已爲進御,而微感之候,其有和解之效,咳嗽亦有差減之勢乎?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不無所減,咳嗽姑無加減,湯劑進御矣。明日入診宜矣。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今日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府gg副摠管g具樹勳,以禦營中軍新番軍士點考,舊番軍士賞試射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疋立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來朔上番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京中點考,而判書臣趙尙絅未肅拜,參判臣李眞淳受由在外,參知臣黃晸,以翼陵忌辰祭獻官受香進去,今日坐起,他無推移之員,依前例,自內司入直開坐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西原前縣監李秉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秉鼎時在京畿廣州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春川等官居院奴次萬等,囕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10月2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右副承旨宋秀衡{{*|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李光躋{{*|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敬王后忌辰。 ○夜五更,月犯左角星。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未肅拜,持平權一衡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雪後風寒凜冽,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湯劑連爲進御,而微感之氣,益臻和解,咳嗽之候,亦得差減乎?今日臣等,當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勝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減歇,咳嗽往來,而亦不大段矣。 ○傳于韓師得曰,咸原府院君,藥房入診,同爲入侍。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日違牌,無意膺命,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慶尙道十一月朔進上,今日來到,而中宮殿所封,生文魚盡爲腐傷,決難捧入,還爲退送,使之改封。莫重進上,如是不謹,監司及當該封進官,從重推考,陪持人,自本院推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捧入。 ○傳于宋秀衡曰,咨文,何承旨次知,而今方在院耶?承文提調,亦入來耶? ○宋秀衡啓曰,咨文,乃禮房承旨次知,而該房承旨韓師得,纔已申退,承文提調黑草査對文書,入啓後,卽爲出去云矣,敢啓。傳曰,有下問事,代房承旨一人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以趙侹爲慶尙都事。 ○李德壽啓曰,啓下京畿、京中上言,合四百四十八丈內,二百五十丈,分下各該司,猥濫一百七十九丈,違格十六丈,疊呈二丈等,啓字爻周次還入,而其中不踏啓字一丈,自本院拔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雖曰違格,十五丈其皆爲親,亦下該曹。 ○宋秀衡啓曰,翼陵忌辰祭內,摘奸單子有頉處,察推事,命下矣。敦義門部將金泰輝,無緣闕點,令有司推治,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二十六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咸原府院君魚有龜,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德履。興慶進伏曰,批旨有感冒之候減歇,咳嗽時時往來爲敎,伏未知卽今症候,果何如?上曰,日氣猝寒,猶有餘氣,而大抵受感則着gg差g實,卽今淸涕鼻塞之症,亦未已矣。興慶曰,咳嗽比昨,益有所勝乎?上曰,當初無加無減,今日則差勝矣。興慶曰,汗候,何如?上曰,雖未取汗,而略有潤滑之氣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頗勝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別無所加矣。寅明曰,喉間疼痛之候,何如?上曰,以感氣而然,今則稍歇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唯。診脈後,他劑進御與否,仍爲達之也。興慶曰,齒齗之候,何如?上曰,一番作痛,厥後不至大段,而再昨夜,乍有熱候,金銀花茶,和安神丸調服鎭定矣。聖徵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數氣似勝矣。上曰,再昨少下,其後氣差虛矣。聖徵曰,右三部安靜,以脈候觀之,雖有些餘熱,此是傷寒例症,湯劑議定,雖有下敎,臣之所見,湯劑別無可爲之藥,前進之藥,更爲進御則好矣。許信診察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帶數,感氣取汗,雖未快,日數差久,自然向差,而第咳嗽更發,則是可悶慮矣。上曰,咳嗽今雖少歇,前頭若日寒,則予未知又如何也。信曰,以臣所見,湯劑不必更進,蔘蘇飮加入進御似宜。齒齗之症,白荷鹽,或靑鹽,時時塗付,似有效矣。必祐診察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重,而右三部,比左三部暫數,以脈候見之,未盡解表而然,溫散邊爲宜。許信所達蔘蘇飮似好,二三貼進御爲宜矣。守經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皆沈靜,元非大段,蔘蘇飮數貼,進御好矣。德履診察退伏曰,脈候右三部尙有帶滑之氣,不可不益加和解,蔘蘇飮加入進御爲宜矣。上曰,今番鼻角則着gg差g實,雖方感氣少歇,日寒如此,若又再感則是可慮也。蔘蘇飮,諸醫多欲用之,問於首醫定之,可也。聖徵曰,蔘蘇飮若干進御,亦似無妨,而小臣之意,則金銀花茶,和龍腦進御爲好,柴芩加入似過矣。興慶曰,許信以下,皆欲進蔘蘇飮,獨聖徵不欲進,所見有異於他,未知何以爲定乎?上曰,蔘蘇飮,諸醫皆以爲然,若干進御,有何關係,加入劑進,可也。興慶曰,然則蔘蘇飮,加桑白皮蜜水炒一錢,杏仁去皮尖夫炒七分,三貼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榻前定奪}}議藥訖。有龜進伏曰,聖候未寧,藥院連日問安,臣切憂慮,雖一時挾感,亦由於常時調攝失宜,而咳嗽之候,似是膈痰熾盛而發矣。上曰,今夏不進生冷,膈痰不至大段,而感氣如此之時,則咳嗽從而發矣。有龜曰,頃日春臺入侍,臣以調攝之方,仰達矣。前頭日候漸寒,今雖少差,恒存少愈之戒,益思善攝之道。上曰,依爲之。寅明曰,水剌時嘗早,或以粥飮進御乎?上曰,醬羹少進矣。有龜曰,方在靜攝,如是仰達,極甚惶恐,而每常入侍未易,達之可乎?上曰,達之。有龜曰,臣方待罪繕工監提擧,以職掌事,敢有所達。昆陽、全州、大興胎封,修改之役,因年凶久未擧行,今年始分送本監監役官三員,改封畢役而還矣。此在本監郞屬,因是職分內事,而朝家以其事體之重大,自前有論賞之例矣。提調臣宋寅明,方在銓曹,使之考例以稟,而大臣方入侍,亦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玆事不待下詢,曾有前例,而未及分付矣。令政院禮曹堂上以下,竝依例書啓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亦兼帶繕工提擧,故今因言端敢達矣。南別宮、西宴廳、弘濟院,皆臣待罪地部時始役者,而西宴廳則畢役於未離曹之前,弘濟院則臣遞地部後畢役,而功役皆極浩大,累月始訖,曾前城門樓、樂工廳監造,皆有論賞。今番監役之勞,非比兩處,而此是創建累百年後,初爲改造,故無近例之可以援引者,無前例之事,不敢仰請。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未知前例之如何,而聞其兩處工役,俱極浩大,累月而始訖云,似不無論賞之道矣。上曰,南別宮、西宴廳,專以接待彼人設之,事體自別,而況弘濟院,則工役之浩大,與他有異,兩處監役官,令該曹陞敍,可也。{{*|出擧條}}有龜曰,頃日春臺入侍時,臣與判府事沈壽賢,以扈衛廳軍士,許試於觀武才初試事,有所仰稟,而曾於丙午年,自本廳有回啓,許赴曲折,則自上有前日回啓。令政院入覽之敎,而其時聽傳敎,該房承宣旋卽遞出,尙未稟達,故臣以回啓謄草持入矣。上曰,上之。上覽曰,扈衛廳軍士賞試射,則別將爲之耶?有龜曰,凡軍官及軍士初次試射,則令別將擧行後,三廳大將,齊會爲會試矣。今此觀武才時初試事,則頃者旣許守禦、摠戎兩廳標下軍觀武才初試,而扈衛三廳,則前有回啓許試,而仍爲廢却,則不無呼冤之端矣。上曰,摠、守兩廳七色標下,卽在京之軍,與三營標下同,而且異於北漢守堞之軍,則惟弗參於觀武才,渠輩必抑鬱,故許赴觀武才,而扈衛廳軍官,皆是無馬之軍,只扈衛王城者,試射技則可矣。至於軍兵,乃是新創者,與各營七色有別,況軍寺軍兵,只許銃藝,此亦只當許射技,可也。興慶曰,臣意則創出新規,殊涉未妥。凡事之漸致張大,亦不可不念,而勿許,宜矣。上曰,以射藝單技,許赴觀武才初試,而通三廳額數,定以三百名,無過此數,可也。有龜曰,以此出擧條,分付兵曹,以爲日後擧行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有龜曰,臣於敦寧府事,敢有所達。頃因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信川居沈萬周、遇周等,圖免軍役,稱以靑陵府院君第五子信謙妾子派後孫,連六代冒錄於《敦府譜牒》中,而其事發覺。渠等則自該營勘律定配,而其時譜牒修正時,句管郞廳,請令該府考出,警責有稟處之命,臣考見其年條,則乃壬子式年,而許多單子收捧時冒錄之,不得査出,事勢亦然,雖有不察之失,置之未知,何如。上曰,其時郞廳,誰也?有龜曰,參奉徐命五矣。上曰,旣自外方,狀請論責,令該府拿處可耶?有龜曰,徐命五方在喪中,雖或拿處,法有分揀之例,拿處似過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意則此不過一時不察之失,到今年久之後,恐不必追加論責矣。寅明曰,旣已現發之後,不可無論,而似不大段矣。上曰,不可無飭勵之道,其時郞廳,罷職,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以臺諫之不備守令,多未署經,夫馬留滯,其弊不貲矣。上曰,守令之未爲署經者及不拘署經,而直爲赴任者,其數凡幾何?注書出去問啓,可也。光躋承命趨出。寅明曰,方當檢田之時,都事下去,一日爲急,而新除慶尙都事鄭廣運,尙未署經,下去無期,不可無變通,鄭廣運改差,以毋拘署經之人,雖今日口傳差出,卽爲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榻敎}}上曰,光城府院君子孫,方在京乎?有龜曰,小臣未能詳知,而聞其子孫,散在鄕外,或有事故病憂,則有時往來云矣。上曰,本家今在何處,而國舅祠宇奉祀孫,奉而往來耶?有龜曰,灰洞舊第,斥賣之後,移買於社稷洞,而奉祀孫奉祠宇於其家云矣。上曰,故判書金鎭圭子,在京乎?興慶曰,金鎭圭之長子星澤,旣已身死,季子陽澤,方在京中,頗有文名,而爲今番監試初解矣。上曰,今當先妃忌辰,倍切悲感,雖在靜攝,不脫衣而經夜,若親自將事矣。頃日閔亨洙之特放,亦出於追感而然,今又感觸,懷不自定矣。光城子孫,近甚零替,誠可愍然矣。興慶曰,辛壬禍變以後,子孫殘敗,東西分離,不能安堵矣。今聖上孝恩出天,惕然興感,至有此下敎,實不勝感歎欽仰之至,其奉祀孫,未知年歲幾許,住在何處,而除一官,以奉其香火,恐合事宜矣。上曰,奉祀孫年可堪仕,則令該曹,特除一命之官,而若在鄕,則分付本道,爲先各別存問,食物優給,國舅祠宇所奉處,亦自政院,探問以啓,可也。興慶曰,然則出擧條,奉行爲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光躋還入達曰,臣出問,則守令未署經者爲十四,不拘經署經而當赴者,爲十七云矣。上曰,其數果多矣。興慶曰,都政未卽行,各邑夫馬,先期上來者,有難許久等待,或有還去云矣。上曰,未赴任守令,自該曹,催促發送,而未署經守令,過國忌後,自政院牌招,兩司趁卽署經,玉堂違牌坐罷之人,亦竝敍用,可也。{{*|抄出榻敎}}上曰,陳奏使先來,何至今不來耶?興慶曰,當初所料,則使行當於八月晦間,入達北京矣。傳聞使行,八月十五日間,過瀋陽云。雖非的報,以程途計之,則九月旬間,僅可抵北京矣。竣事回還之期,自致遲延,故先來想未及出來,而今則節使兼送之計,將爲緯繣矣。上曰,節使兼行,今無可論,而先來雖未過限,有違於當初所料,自備局,分付灣府,使之探問於鳳城,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六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宋秀衡,引見入侍,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上曰,此非大段事,而啓下然後,可及査准,故引見言之矣。今此犯越淸人湯哥事,回啓中,下款冒越殺掠之弊云者,不必每每提起,而且涉煩瑣矣。我國之人於凡事,必一番二番每爲引嫌,而我於彼人,旣謂之事大,則不宜如是煩瑣,以此措語,未知得宜矣。蓋此事,旣緣我國人裴進萬之不給其米,則今此下段,宜以因我國邊禁之不嚴,致此湯哥之事,措辭爲之,而至於以我國人犯越之事,惶悚云者,則置而勿說,可也。令備局郞廳,言于大臣與承文提調,相議刪改宜矣。且非類二字,雖云目前用之,而面目有礙,問于承文提調,停當刪改,似宜矣。秀衡曰,臣在外,雖見此咨文,而猶未能詳知,必更得見啓文然後,可以仰知上敎矣。上曰,下之中官,以咨文傳于秀衡。上曰,湯哥供辭,卽稱裴進萬處,推問欠米次,越來云,而進萬則我國已爲正法,咨文辭意,當云我國邊禁不嚴,致有此事,極爲惶悚,而若以犯越言之,則卽今北道,亦有犯越之事,不可逐事每稱惶悚矣。秀衡曰,邊地下,改其措語乎?上曰,唯。秀衡曰,在小臣之意,亦不必復爲提起犯越之事矣。上曰,末端有之矣。非類二字,終爲礙眼,頃者於咨文中,亦欲拔去矣。彼人謂犯越人,爲偸山賊矣。此則不必引見承旨,而以上款事,召之矣。秀衡曰,持去咨文,出去,分付乎?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10月2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竹山府使韓啓朝,綾州牧使尹東卨,密陽府使洪晉猷,豐德府使崔道章,月串僉使李彦相,吾叉浦僉使趙世完,黔毛浦萬戶南泰完,長峯萬戶權允中。 ○韓師得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調攝,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而微感之氣,益有所減,咳嗽往來之候,亦漸差歇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之候,益有減歇,咳嗽雖些往來,其亦減歇,湯劑進御矣。只湯劑繼進日,問安入診宜矣。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以司諫李普昱,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牌,尙不膺命,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德壽啓曰,光城府院君祠宇與奉祀孫,在京與否,自政院,探問以啓事,命下矣。問于本家,則以爲光城府院君祠宇在于社稷洞,奉祀玄孫金斗秋,年纔十一歲,而與寡母相依,守廟云矣,敢啓。傳曰,年猶未滿,除職雖不可議,令該曹,食物各別題給。 ○韓師得啓曰,鬪鬨內局別監,令本院査治事,擧條,啓下矣。卽爲査問,則果是別監張斗七所爲,而本院,則懸罰之外,無他科治之道,移送該曹,招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韓師得進。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副應敎趙迪命,只推命下之後,連呈辭單,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敦寧府參奉趙鴻逵呈狀內,身病甚重,不得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原城縣監李雨臣,以善治善賑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准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以李重協爲承旨,趙明澤爲副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沈星鎭爲修撰,任珽爲兼中學校授,李命華爲長興主簿,崔駿興爲濟用主簿,徐命臣爲注書,金箕錫爲持平,羅弘漸單付學諭,慶基殿參奉徐海朝,章陵參奉尹東奭相換。 ○兵批,判書趙尙絅未肅拜,參判李眞淳受由在外,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洪尙賓、金聖運付副司直,李景說付副司果。 ○傳于宋秀衡曰,下直守令、邊將引見,仍傳曰,吏判同爲入侍。 ○李德壽啓曰,新除授左副承旨李重協,時在忠淸道丹陽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注書徐命臣,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修撰沈星鎭,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禁推傳示捧入。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在任卒逝云。係是從二品防禦使,喪柩上來時,擔軍依例題給之意,分付所經各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午時量,忽有一狗,自敦化門東邊,水門箭隙,突入之際,近仗軍士等追捕云,聞來極爲駭然。守門軍卒,自本曹決棍,同門守門將白世慶,亦難免當時不能檢飭之失,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月二十六日,童蒙李世弼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金重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番監試外場,借述罪人石來星,依受敎,降定水軍之意,分付兵曹,何如?啓傳曰,允事,命下,而卽見兵曹啓辭,則以爲科場用奸罪人,水軍充定,乃是故例,而以律輕之故,癸卯年,以邊遠充軍改定式。今此石來星事,當依定式施行,況其代述人朴來章,旣爲邊遠充軍,則代述借述,不宜異律,一體邊遠充軍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事,命下矣。取考《受敎輯錄》,則文武科用奸之律,有禮典、兵典之不同,文科用奸者,自昔至今,朝官生進則邊遠充軍,幼學以下則降定水軍,永停科擧,而兵典中武科則崇禎戊辰,以邊遠充軍事承傳,康熙甲子,改以充定水軍之律。雍正癸卯四月,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代射、代講之類,稍加其律,邊遠充軍,使不得赴擧事,定式施行。故其後武科用奸者,則皆用充軍之律,而文擧子,則朝官、生進、幼學區別,充軍水軍之律,只遵禮典中,受敎施行外,元無改定之事。今此代述罪人,朴來章之邊遠充軍,乃是禮典條,朝官應受之本律,而非用癸卯武科新定之律也。借述、代述之不宜異律,誠如兵曹啓辭,況外場借述,其情節之萬萬痛駭。非禮典所謂借述之比亞於己卯科賊,則水軍本律,果似輕歇,宜用邊遠充軍之重典,而係是法律改定,非臣曹所可擅斷,何以爲之?敢啓。傳曰,以充軍之律施行。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三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二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十一月當,八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一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一以彼中曆法爲準矣。今甲寅曆書相準,則節氣及合朔時刻,擧皆相左,至於一二時之差,其所變改之法,莫能的知,而以此推之,則昨年閏朔及七八月之大小,似致相違。故監領事提調,頃日陳達此由,差送曆官,覓來其隨改之法,而先來尙無消息,冬至將迫,進上頒賜,實難及期印出,事甚急迫矣。得聞彼中,則十月初一日,例有頒曆,灣府訓導等,因事往來柵門時,求得不難云。明年新曆一件,爲先覓得,汲汲上送事,令廟堂,分付灣府,何如?傳曰,允。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新除授執義朴樞,時在江原道原州地,持平李顯良,時在忠淸道靑山任所,司諫院行大司諫李夏源,時在忠淸道忠原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甲寅十月二十七日未時,上御克綏齋。下直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入侍。左承旨鄭羽良,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德府使崔道章,竹山府使韓啓朝,綾州牧使尹東卨,密陽府使洪晉猷,月串僉使李彦相,吾叉浦僉使趙世完,長峯萬戶權允中,黔浦萬戶南泰完,同爲入侍。寅明進伏曰,伏見問安之批,微感之候益勝,咳嗽亦爲減歇爲敎,伏未知果有顯顯之勝乎?上曰,午後招首醫,有下敎矣。以感氣言,則幾盡差愈,而咳嗽往來,猶不止矣。寅明曰,齒齗之候,何如?上曰,猶未盡祛矣。寅明曰,水剌,何如?上曰,雖不如常,久後自可勝矣。寅明曰,少愈之戒,不可不念。今日守令引接,恐有添傷之慮,此後別樣留念,善爲調攝,何如?上曰,今此留待,非但申飭守令而已。其中有欲見者,故爲之耳。寅明曰,湯劑進御乎?上曰,進御矣。上曰,守令、邊將,使之次第入來。道章進伏。上曰,實仕不問,所懷達之。道章曰,所懷別無仰達。上曰,曾經驪牧乎?道章曰,然矣。上曰,是曾經承旨者耶?羽良曰,然矣。上曰,其時李宗城,有所論列矣。曾經承旨,處地自別,雖在靜攝,引見有意,前所不足者,更爲加勉,可也。羽良讀宣諭訖。道章退出。上曰,他守令次第入來。啓朝進伏。上曰,履歷?啓朝達履歷。上曰,七事?啓朝誦七事。上曰,所懷?啓朝曰,所懷別無仰達。下去後,若有弊端,則與本道監司,相議仰報之外,無他道矣。羽良讀宣諭訖。啓朝退出。上曰,豐德、竹山今年災實,問于兩倅。啓朝還達曰,聞之稍實云矣。上曰,豐德,何如?道章曰,臣未赴任,災實與否,未能知矣。羽良曰,未赴任守令,不知本邑事狀,雖不爲怪,而自上下問年事災實之際,未能仰bb對b,事體未安。豐德府使崔道章,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羽良曰,已爲宣諭者,次次流出,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守令次次先入。東卨進伏。上曰,職、姓名?東卨曰,綾州牧使尹東卨。上曰,履歷?東卨曰,初仕爲宣陵參奉,陞六後屢經京外之官,今以戶曹正郞,除是任矣。上曰,七事?東卨誦七事?上曰,所懷?東卨曰,臣未到任,邑事不能仔細知之,何以煩達乎?下去後,與道臣相議爲之伏計。羽良讀宣諭。東卨退出。上謂寅明曰,彼守令,累經郡邑耶?寅明曰,有幹才云。故臣在他部時,自辟爲郞,曾於戊申,爲丹陽倅,善爲措置云矣。上曰,見職除於何時?寅明曰,今番大政,檢擧矣。綾州素稱閒邑,近多弊瘼,將爲廢棄,故別爲擇差耳。羽良曰,戊申之亂,東卨在丹陽,措置得宜,故忠州之軍,賴以得成云矣。上曰,綾州牧使尹東卨,使之更入。東卨復進伏。上曰,見近來爲守令之人,有銳於前,而怠於後者多矣。予於靜攝中招見有意,下去後凡事,須着意爲之,而綾州必修擧然後,還渡漢水,此意知之而去,可也。東卨曰,聖敎至此,小臣敢不竭誠奉承乎?俄者下詢所懷也,未赴之官,恐有未詳,不敢煩達矣。第聞卽今本邑,有切急弊端,乃壬子年貿米錢,而此錢,本邑大同木作錢者也。壬子貿米時,一兩捧四斗,報于賑廳,則賑廳,使之還納本錢,而卽今市直,至於八斗,以其米還作錢,將至半縮,故前官,不得已出給民間,以八斗作米,已爲收捧上來云。而《惠廳重記》中,以錢載錄之故,不許以木代納,如欲還給民間捧錢,則其勢末由,此爲目前之急,而俄以猥煩,不敢達矣。上顧吏判曰,卿知之乎?寅明曰,向來大賑之後,賑廳米儲無多,僅有四千餘石矣。厥後年事之又不凶歉,不可必,而其在備豫之道,不可以穀貴,而不爲之辦置,故多般貿米,上納大同中,使之作米,未及上來之前,臣遞賑廳,而大同本是木,而爲其貿米,以木一疋,計錢二兩,而磨鍊矣。上曰,自今軍布,亦以純木捧之,則本州大同,亦不可以錢捧上,況其弊端如此,則亦不可不念,令該廳,以本邑木,許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東卨退出。晉猷進伏。上曰,吏治無復飭勵,靜攝中留對諸倅者,爲欲見爾之面,爾今入侍,如見爾父,心甚感愴。七事不問,所懷達之。晉猷曰,臣未赴任,弊端有無,未能詳知,而蓋聞本邑民戶,一萬餘戶,經辛、壬兩年慘凶,戶口之減縮,爲四千餘數,人口死亡,至於七千云。一二年內,戶口將無增加之道云,此最可悶矣。上曰,密陽戶數,爲一萬餘戶,則其大可知,與安東,何如?寅明曰,密陽素是樂土,前此若干之凶,不入云矣。至於辛、壬,本是偏受其災,死亡最多,亦甚怪異矣。上曰,今年何如云耶?晉猷曰,今年年事,稍登云矣。上曰,旣餓之殍,不可復生,汝於吏治,不生疎,見存之民,各別惕念救活,可也。晉猷曰,臣受恩罔極,雖赴湯火,亦卽不辭,而才不堪字牧,以是惶恐矣。上曰,引見有意,少擧頭,可也。晉猷擧頭還伏。上曰,兄弟有幾人?晉猷曰,小臣有兄弟矣,兄死只有臣矣。上曰,年歲幾何?晉猷曰,四十四矣。晉猷退出。彦相進伏。上曰,職。姓名?彦相曰,月串僉使李彦相矣。上曰,履歷?彦相曰,中戊戌庭試,丁未以久勤,除知世浦萬戶,今此觀武才時,以騎芻四中,授折衝,又以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彦相曰,臣未赴任,本鎭事未知,何如,而下去後,如有呼冤之事,則與鎭撫使,這這面議爲之伏計矣。上曰,京人乎,鄕人乎?彦相曰,小臣本以璿源後裔,世居於京矣。上曰,年歲幾何?彦相曰,三十五矣。羽良讀宣諭訖。彦相退出,世完進伏。上曰,職、姓名?世完曰,吾叉浦僉使趙世完矣。上曰,履歷?世完曰,壬寅及第,辛亥加資,壬子除忠翊將,今此觀武才時,以摠戎廳敎鍊官,爲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世完曰,所懷別無仰達,下去後如有可達之事,與道臣、帥臣,相議爲之伏計。羽良讀宣諭訖。世完退出。允中進伏。上曰,職、姓名?允中曰,長峰萬戶權允中矣。上曰,履歷?允中曰,戊申別試出身,壬子爲御營哨官,今此觀武才,以三中四分,除本職矣。上曰,所懷?允中曰,臣於年前,爲漢城右尹李瑜幕下,隨往見之,牧場多至四十餘處,故土卒無耕食之處,是弊目見而來矣。羽良讀宣諭訖。允中退出。泰完進伏。上曰,職、姓名?泰完曰,黔浦萬戶南泰完矣。上曰,履歷?泰完曰,臣以閑良,己酉差禁衛敎鍊官,以首久勤,今都政,移除本職矣。上曰,所懷?泰完曰,小臣新差未赴,所懷別無可達矣。上曰,邊將備久勤差送,其意不輕,況汝所管松政,下去後各別着力爲之,俾無不謹之弊,可也。羽良讀宣諭訖。泰完退出。羽良曰,守令、邊將,旣皆宣諭,先爲出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光躋趨出傳下敎。守令、邊將,竝皆退出後,上曰,今番邊將,兵曹以久勤差出,故似愈於他矣。寅明曰,臣每見以蔭官,爲守令者,奏對之際,率多生疎齟齬之態,武弁則應對敏捷,善於節旋,蓋武弁則平日出入於宰相之家,熟習辭令而然矣。上曰,何其然,兵判家出入之疲弊閑良,豈能箇箇皆然乎?唯在其人之能否而已。頃者李宗城達曰,胡安定以爲,在於其人,雖未詳其事,而曾見不似者,或善於爲治,亦未可知也。崔道章卿亦於閤外飭勵乎?道章曾任斯邑時,御史亦言其吏治不足,大抵爲人過柔者,多不足於治民矣。寅明曰,道章之治邑,頗欠要約云,故臣亦以此戒飭矣。上曰,韓啓朝何爲而除?寅明曰,見其爲人,頗勤實,且付爲禁軍將,遷轉後,兵批可以爲政,故果擬望而得除矣。崔道章則曾經承旨,其他履歷,無不足矣。羽良曰,道章,臣未知其爲人,太柔者能善治,鮮矣。上曰,徒善終爲難矣。前見李玕爲人似太緩,爲治則善云。亦不可以一槪論也。寅明曰,如彼者前程尙遠,渠能操心惕慮故然矣。銓曹用人之道,猶匠之用木,取其所長,棄其所短而已。何可人人責備乎?上曰,用人當各隨其器,大用大小用小,可矣。若責備於一人,則世之爲守令者,其鮮矣夫。寅明曰,聖敎至當矣。上曰,嶺伯狀啓,卿見之乎?寅明曰,見之矣。金在魯之言,事理則是,當初請仍,固可也。而臺諫旣已論罷,則其在重臺體之道,該曹有難許其仍任,在魯之又此狀請,未免過矣。旣差新官,今將下直而去,雖欲還仍,事多掣肘,至於守令則不爲仍任,都事之獨爲仍任,罪同罰異,亦未免斑駁矣。羽良曰,爲士所逐,至罷試場,罷職之罰,烏得免乎?上曰,都事爲誰?寅明曰,呂光憲矣。上曰,其亦年老矣。昨見都事入望,若無優劣,其中權賅,予不識其何狀,而趙侹亦未必愈於呂光憲也。寅明曰,臣在禁堂時見之,爲人牢實則有之矣。羽良曰,三望中崔{{!|𪹯|⿰火集}},稍勝矣。上曰,崔{{!|𪹯|⿰火集}}爲南原時,有人言,而人物則差可矣。丙午年趙侹爲騎郞受棍,其後或謂自是失魂作癡人云,而向者入臺後更見之,非癡而欠精詳矣。寅明曰,趙侹爲人似緩,而都事則可堪矣。上曰,是江華之人耶?寅明曰,通津人矣。上曰,其所狀請,不無意見,而守令旣罷,則都事仍任,終涉苟簡,此狀啓置之,可也。{{*|抄出擧條}}上曰,咨文事,卿聞之乎?寅明曰,俄者大提學尹淳,製送故見之矣。以裵晉萬,潛商生事爲言,而此乃彼人假托之辭,非晉萬實有欠債也。若以邊民,往往潛商,故彼以晉萬,藉口生事云云,則似得之矣。上曰,根本蓋由於邊禁不嚴之致,此等語,則初不如擇去之爲愈也。下端非類云者改之耶?寅明曰,此則本非我國新創之語矣。上曰,彼人目之以非類,其事終爲殊常矣。寅明曰,下敎如此,改之亦無妨矣。仍達曰,昨日玉堂違牌坐罷人員,雖有敍用之命,而吳瑗、金若魯則以特罷之,故不得循例請敍矣。兩人於玉堂,無故行公,進講亦着實,日昨引嫌,不無所據,非可深罪,當此館直苟簡之時,宜皆收敍矣。上曰,事體所在,不得不飭勵,而雖是該曹郞官,其所爲嫌,不無所執,其時省記懸頉,亦非渠故犯,而以吏曹之事,不可有拘於玉堂之敍,吳瑗、金若魯,特爲敍用,可也。{{*|出擧條}}寅明曰,臣惶恐敢達。前承旨李匡輔,方在削罷,而詳聞其事實,則初非匡輔謄給鞫案也。槪匡輔與朴師順,有連姻之事,故語次間,適以鞫案事,言及師順之子,則彼果因所聞,而謄進於上言,以匡輔謄給鞫案云者,誠非矣。或慮聖上未燭其事情,故有此仰達矣。上曰,李匡輔,向時多爲不緊之事矣。近年以來,人物稍勝於前,頗完實矣。趙明澤之論罰太過,職帖還給,可也。寅明曰,臣只明其本事而已,初非請宥赦矣。{{*|抄出榻敎}}上曰,申致雲、權一衡見枳者何事,近來事殊可怪也。寅明曰,申致雲,昔年疏斥先正臣宋時烈者,誠妄矣。世或以此爲罪,而致雲設有所失,循例承宣之望,何必塞之乎?頃年臣之在銓曹,趙尙絅、李瑜俱爲僚堂,而承旨望,則連爲擧擬矣。壬子以後,臣不知銓曹事,不知見拔於誰手,而臣復入銓,前擬之人,何可因他人之拔,而不爲檢擬乎?權一衡,臣曾在銓曹時,彼在外任,故不入望,而別無可嫌之端矣。日前臣於試官望,呼一衡名,而尹汲執筆不書,一衡疏中所嫌,似以此矣。上曰,權一衡,誰之族耶?寅明曰,乃權益淳之三寸姪也。上曰,權一衡之枳塞試官望,殊可怪也。寅明曰,其時尹汲之塞也,臣豈不知爭執,而年少氣勃之人,亦不可呶呶相較,故不爲之力爭,而至於試官望,枳塞則極是怪底事矣。上曰,尹汲立身以後,未詳其何如人矣。頃在館職時,略知其爲人,而以今番事觀之,可怪矣。寅明曰,人品則良善,而爲浮議所動,故如此矣。上曰,良善者,豈有勃勃底氣乎?寅明曰,良善之人,本無主見,故爲浮議所動則難矣。上曰,然矣。權益淳、呂善長所坐,何事耶?寅明曰,似以曾前玉堂時,李明誼受出箚子於逆鏡,而兩人聯名於其箚之,故乙巳後被罪時議,至今塞之。然呂善長,則爲人恬淡簡重,其時參箚,亦在外不知之致,決非終棄之人,而就其事論之,則停枳之議,亦不無辭,難於較爭,姑未及檢擬矣。上曰,呂善長,曾以墨抹堂后日記事,有所云云耶?寅明曰,此則臣未詳言委折矣。上曰,顧今半國之人,非人非鬼,心中拂鬱者多矣,豈不聞乎?寅明曰,此非獨見枳者爲然,卽今得罪於朝廷,而不見收錄者,亦多矣。當初黨伐之論,不仕之計,不過循用舊套,而一廢不復,今已多年,此其意豈望朝象之和平耶?互相乖激,轉輾生事,卽其所欲,故嫉怨朝廷,用事者特甚,而往往爲高談大言,以恐動人,如尹汲事,亦安知不由於此耶?上曰,豐陵昔嘗言之,朝象一變,其禍甚於辛壬甲乙云者,誠然矣,予亦豈不慮此耶?卿之爲政,將何如耶?寅明曰,臣意嘗謂蕩平激揚,不可偏廢人,苟有過失疵累,則何可全無罪罰,裁抑其或過扶有疵之人,而致激平人之心,亦非計之得矣。然《傳》云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者也。雖其有疵累過失者,一時明示罪罰,以懲之,而隨其所坐之輕重,或近或久,或緊或歇,漸次疏通,使不終棄者,亦可矣。若一廢而仍不更用,則惡者雖欲變今爲善,其將何效耶?辛壬乙丙後,錮廢者多矣,只枳塞而已,則所坐之初不甚重,可知矣。辛壬乙丙今皆過十年,雖有罪累廢置十年,亦足懲之,間間用之何害耶?上曰,洪牧與卿四寸耶?其爲政,與卿有異耶?寅明曰,豈有異同?然臣何敢仰對,恐非自上所宜問也。羽良曰,宋眞明之苦心血誠,欲調和一世,使無紛鬧滯鬱之弊,有愈於吏判,多矣。上曰,卽今佐貳之間,別無圭角乎?吏議則似無異同,而亞銓人物,似從容,亦無捱異否。寅明曰,三堂相議,從便爲之,姑無生梗之事矣。諸臣仍次退出。 ==10月2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固城縣監金聖鎔,東里僉使文允中,安義僉使李時興,助羅萬戶金精最,植松萬戶李春興。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安義僉使李時興,植松萬戶李春興等處,給送。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召,無意膺命,本兵重任之久曠,事體極涉未安。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守令未署經,至於十三員之多,兩司無行公之員,尙未署經,秋務方急,夫馬留滯,俱極可慮。除在外、呈辭受由、未署經外,司諫李普昱,獻納金尙翼,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聖節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本兵重任,不可久曠,而兵曹判書趙尙絅,除拜已久,尙未出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喜之永貞一詩,至爲凶慘。自古亂逆之橫肆誣辱,未有如此之比,臣民之骨顫心痛,至今未已,而卽聞李顯之爲名人,敢於上言,訟父之章,至以喜之凶詩,歸之於詩案云,噫嘻痛矣。詩案二字,旨意陰憯,有若詩人直士之以文字賈禍者然,渠亦國家臣子,則何敢以此等凶悖之言,生於心而發於口乎?關係至重,不可不痛加堤坊,而承宣之循例啓下,尤極駭然。請上言人李顯之,亟命絶島定配,當該承旨,罷職不敍。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獻納金尙翼疏曰,臣涉世太闇,行己太隘,半生頭臚gg頭顱g,臣固自知,則游身於睢盱之地,涉足於冥{{?|⿰土適}之塗,因緣進取,苟且沾丐者,不惟臣之所自厭,亦臣之所不能,世間一切名宦,夫豈臣所可擬議,而左右推排,前後叨竊,如向來瀛錄之濫竽,眞是天下可恥事。弟主其圈,兄參其選,則不待儒臣之疵斥,臣亦羞愧欲死,凡係淸塗榮班,已有矢死自畫者,則館職而旣如此矣。況此當品納言,世所謂極選地望,文華之自視無歉者,固宜相稱,而向來秉筆者之政廳酬酢,流播一時,取舍甄別,自有多少權衡,如臣之僥倖玷汙者,又何有去就之可論乎?噫,臣於平日,粗聞士君子辭受之義,雖無此等所遭,亦不至於全沒廉恥,則巧自兜攬,豈忍爲辭萬受十萬之歸,而顧今情地,更無暇論於自處與否,雖欲爲隴斷之賤夫,亦何可得乎?顧此匪分之虛銜,不容一時苟冒,而四違嚴命,尙靳例勘,今於五召之下,不得不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許鐫改,以重公器,以靖私義,不勝萬幸云云。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江原監司趙最壽疏。{{*|原疏直下備局,未及謄}}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上款爲嫌,已諭於頃者北伯批旨矣。卿其勿辭察任。 ○趙最壽疏曰,伏以臣,才分庸魯,猥叨藩任,人器不稱,若蚊負山,恐孤聖上委畀之盛意,居常懍惕矣。頃以田災賑資請得事,連次狀聞,而至蒙問備之罰,臣聞命惶隕,置身無地。今年農事,關東一路,獨被災荒,異於他道。然而守令文報,猶不可一倂盡信,故臣各別廉問,皆據其實狀而直陳,何敢爲一毫張大之言,以自犯於上欺朝廷之科哉?大抵,嶺峽之田,與三南不同,雖是元田,一年再耕之處,絶無而僅有,或間一年,或間數年,休地力而耕作,當此大歉之時,若一例視以一歲再食之田,而不許給災,則將未免白地徵稅之歸,又有庚子年,本道旱田災特給之典,故臣敢援例而請之。且嶺海,若非渾一道荒歉,而只是若干邑而已,則或可使各邑,拮据營賑,又可以還穀,推移救民,而本道被災,實挽近所無,其中十餘邑年事,尤爲慘然。各邑連歲捄荒之餘,力竭財罄,無他生穀之路。臣營本來凋弊,亦無財力之可以分俵於列邑者,職在本臬,束手視顚壑之慘,誠有所不忍者,不得已狀請賑資,是雖出於本道形勢之使然,若以國家分道責任之本意言之,固當斡旋救濟。仰體聖上子民之盛德,而臣才分空疎,不能當官盡職,每事輒聞,徒煩聖聽,其在分憂之義,全未稱塞,臣罪至此,實無所逃,其何敢因仍蹲冒於荒歲藩翰之任,終自速於辜恩負職之罪哉?臣方以此,惶懍待罪之中,又伏聞以今月朔膳進上生魚物腐傷事,廚院請罪,又蒙特推之聖敎,臣尤不勝震惕惶駭之至。御供之物,何等重大,而自嶺東諸邑,措備來待,自原城官封進,日氣不至寒涼,故臣與封進官,已慮此患,非不另加,申飭,而終至於臭敗之境,此莫非臣不善檢飭之致,論以常憲,不可例勘而止。伏願聖上,特罷臣按臬之任,仍施臣前後不職之誅,以重方面,以嚴邦憲,不勝幸甚。臣旣以前後奏狀失當事,至蒙未安之敎,固當縮伏懲艾之不暇,不宜復事瀆擾,而目今民憂罔涯,有不可終事泯默者,玆敢冒萬死仰籲。伏乞聖上,特恕其僭,而許施焉。臣於今秋,巡審列邑災荒,則嶺西畓農,雖不全失,峽中水田,不能居十分之一二,其所全賴者,惟在於田,而今年田穀,酷被風旱之災,未及半實。徑作焦枯之穗,及秋所收,幾盡空殼,稍優數邑之外,實是大無之歲,卽今民之聊生者,不過半殼半實之穀,而亦不至數三朔而將盡矣。身布還上,亦無備納之望,閭里景色,愁沮遑遑,擧懷散四之志,若不保朝夕,然勢將尤甚、之次等邑,當設賙賑之政,而荐飢之餘,營賑之道,實無其策,來頭民事,誠爲罔措。至於嶺東,則歉荒之慘,倍甚於嶺西,江陵以北六邑,自夏至今,霖雨不絶,田畓各穀,皆盡消融蹲縮,冬節已屆,田疇之間,空穗虛殼,棄置不收,彌望亘野,所見慘然,又或間有半成實者,而旣穫之後,秋霖不止,仍復朽傷而棄之,加以終年風雨,海波甚險,漁戶斂手,魚産幾至絶種,窮民以此重困,如襄、杆、高城等邑尤是赤地之慘。百姓方以菁根,充肚以過,來春生活,姑未暇言,餓莩顚連之患,將迫在今冬,若夫還穀,雖日加椎剝,萬無捧置實穀之理,假或精擇而嚴捧,皆是腐敗之餘,以此決難爲來春種子,然則明年又當有廢農之患,此誠非細慮也。但嶺東,距京師隔遠,故朝廷未燭被災之如此,尙不有大警動,思所以救濟之者,臣實憫然,雖蒙朝家劃給賑錢一萬兩,分送於嶺東、西應賑邑,其數不敷。此猶紅爐之點雪,何足以救得一方之民命也哉?在前如此之歲,朝家例有移粟救民之道,曾於畿內饑饉之歲,本道還上三萬石,因朝令移轉,仍留爲畿邑糴租,卽今嶺東之民,皆願得數萬石移轉,以資來春生計,而至於畿內移轉,道里絶遠,輸運甚難。雖令畿內之穀,輸於嶺西,嶺西之穀,輸於嶺東,以次移送,亦多有弊,往來之際,耗費減縮,終至於名存實無之歸矣,畿粟雖得之,誠似無益矣。嶺南還穀,本來富饒,今年穡事,不至失稔,且與嶺東,地是隣近,木道相通,轉輸便易,若得一萬石,分給嶺東諸邑,則東民,庶無殿屎之憂,而田野亦無廢耕之慮矣。豈非大可幸哉?伏願亟令廟堂,稟旨變通,特許嶺南移轉一萬石,輸送於嶺東,以爲來春分給列邑之地,千萬幸甚云云。批答見上。 ==10月2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直}}徐命臣{{*|仕}}。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虹見艮方。 ○下直,全州判官李夏徵,寧越府使李明坤。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今日賓廳坐起,以大臣有故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時無留院公事,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金始炯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調攝,若何?微感之氣,幾盡差愈,咳嗽之候,不復往來乎?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臣等今日依聖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之劑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憂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咳嗽之候,今幾快愈矣。 ○宋秀衡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一向違召,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本兵重任之久曠,亦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其在事體,豈若是撕捱,本兵重任,亦何久曠,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察任。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今日特敎特推之下,又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藥房入診後,當引見備局,有司堂上來待。 ○李德壽,以校書館言啓曰,取考《大典後續錄》,有一冊封進,則校正勤仕唱准領職除授之文,朝家勸奬之意,實非偶然,而近年以來,書籍多數印出。只以一冊,依法典請賞,似涉煩瀆,不敢續續啓請矣。今此本館所印,《皇明通紀》、《編年》、《宋鑑》、《書傳》、《小學》、《東國通鑑》、《朱子封事》、《聖學輯要》、《勘亂錄》、《祖錄》、《國朝寶鑑》、《宣廟寶鑑》、《肅廟寶鑑》、《景廟實錄》、《陸宣公奏議》等十五冊,旣已印出封進矣。不可無酬勞之典,校正唱准崔益禧、金益齡、趙宗蕃等,依例領職施賞,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月二十九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入侍,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李光躋,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崔龜慶、金德履、金世選。興慶進伏曰,俄承批旨,感冒及咳嗽之候,益臻差勝爲敎,比諸數昨,果有顯效乎?上曰,時方可謂快愈,而但鼻滯之症,猶未盡差矣。興慶曰,水剌亦幾復常乎?上曰,與前差勝矣,興慶曰,寢睡,何如?上曰,數日似小損,而此則時時之症矣。興慶曰,氣運不足之候,何如?上曰,日寒故或有時而然,今則不至大段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之,可也。寅明曰,今日是少愈之後,諸醫皆令診候,則好矣。上曰,不必如是,徐當有下敎矣。聖徵診脈退伏曰,脈候左右三部沈靜,度數調均,與數日前差勝,沈靜之中,有氣有力,亦不帶數矣。信診脈退伏曰,脈候左三部沈靜不數,右三部亦不數,而度數調平,但右邊寸關脈,似有不足之氣,今番感冒之後,脈體大抵有加減而然矣。上曰,湯劑服二貼,雖無肥熱之候,昨日寢時,頗煩渴思冷,故金銀茶,和安神丸服之,少得鎭定矣。斷診當否,問于首醫,議定,可也。聖徵曰,以脈體觀之,雖似有力,以感氣餘症而然,非有正氣致此,而比諸數日前,諸症候幾盡和解,藥姑停止,當觀數日症候之如何,議定爲宜矣。上曰,諸議皆以爲如何?聖徵曰,諸醫之見,亦與臣意無異矣。信曰,小臣所見,亦與聖徵相似,湯劑姑觀數日,進御爲好,而臣意莫如六君子湯矣。上曰,然則湯藥今姑停止,以待數三日,可也。{{*|榻前下敎}}興慶曰,一司署經守令,除署經發送,而夫馬已上來者,數日來內,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備局攸司堂上,使之來待矣。姑退同入,可也。寅明曰,近來夜甚長,且纔經感候,若有虛乏之氣,頻頻以某物進御,則好矣。上曰,如糖之類,予本不嗜,而有何可進之物乎?寅明曰,臣旣以藥房入來,備局堂上入侍,不必更入矣。上曰,卿亦以備局堂上,同入,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甲寅十月二十九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大臣、備局有司堂上引見入侍,右議政金興慶,工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李光躋,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諸臣以次進伏。興慶進伏曰,坐次狹窄,次第進達,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俄欲仰達而未果矣。此卽前慶尙左兵使宋徵來狀啓,而以蔚山、金海兩邑,貿鹽穀句管事,請令廟堂,稟處矣。前日筵中,已令宋寅明主管,而文書則使本道,兩報于賑廳、備局矣。且有幹事人,分等施賞之請,而之次各人,則請給空名帖矣。此則令賑廳,考據前例,以爲稟處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此卽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也。頃者特下備忘,有流民還集者,減稅蠲役之命,臣於其時,以限三年蠲減之意,陳達蒙允,而所減者,只是田稅戶役而已,身役則無擧論之事矣。今者嶺伯之竝以身役爲言者,殊可異也。且辛壬荐饑之歲,扶挈遷徙,不奠厥居,東西流乞,幸免塡壑,而及至今秋,復尋故土而還歸者,則宜加撫恤,以示勞來之意,豈可以巧避催科,乍往乍來之類,謂之流民還集,而濫施蠲恤之政乎?其日筵中,有多少論難之語,擧條例撮其大要,故䯀看而不審其本意,有此云云,固不必多辨,而況流離他鄕,丐乞延命之類,年久後,能得還鄕者幾許,且此輩流徙之時,必已盡賣田土,安有還歸後,可以應稅之地耶?雖或有數卜之留在故里者,若是有身役之民,則其隣族之安堵者,必皆斥賣,而補用於應役,臣之愚意,流民還集者,結役則雖通三年計之,恐亦無多。豈以此,至於稅入之太減耶?蓋此等事精査,唯在於守令矣。上曰,當初下敎,蓋出於講《詩》興感而發。大抵,民之流散易,還集難,以光陽事言之,還集者,反爲見逐,爲守宰者,若侵虐新集之民,則必有更散之患,故果有此下敎,而以三年爲限者,頃依大臣所達而定之也。此敎一下之後,則雖不頒布於民,與旣頒無異矣。若是他事則何害於刻銷,而此敎專出於爲民施實惠之意,若以減縮國稅爲慮,變其初令,則豈不爲欺民乎?依前下敎擧行,而狀啓置之,自備局,申飭本道,務爲核實精抄,無或濫雜,可也。顯命曰,然則以此,一體,申飭他道,無冒濫之弊,何如?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旣以三年爲限,則漸次還集者,亦不可無限定之道矣。上曰,旣以三年爲限,明年還集者,減稅役二年,又明年還集者,減稅役一年,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此則慶尙監司金在魯災實分等,狀啓也。分等當依此施行,而身布、身貢各樣徵捧等事,頃於湖西道臣狀啓,已爲定式覆奏矣。此則依湖西例,擧行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備陳廟堂公事,不卽回下之弊,仍請另飭廟堂。蓋廟堂覆奏文書,自多稽延,外方之深以爲鬱,固其然矣,而第以藩任,飭廟堂,有損事體,不可無規警之道。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城曰,今年年事,嶺南稍豐,而今此慶尙監司金在魯,災實分等狀啓中,以二邑兩面置之之次,似涉未安矣。上曰,旣以他事推考,不必更推矣。興慶曰,凡面里分等,殊涉煩瑣,而此則只以兩邑中,各一面置之,之次必是道臣詳審而爲之,依狀請施行,似無所妨矣。上曰,句管堂上之意,何如?顯命曰,臣曾見全羅道長城珍原面被害處,有面分等之事,如此類,可爲前例矣。上曰,今年以分數災給之耶?取魯曰,給全災矣。上曰,旣無朝令,而以兩面入於面里分等者,終涉不當,此則自備局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以昆陽郡戰船,限前致傷,不善監造及不謹看護守令,依事目勘罪事狀請矣。蓋近來戰船之未滿限腐傷者,竝皆許改,而亦無事目定式,故以姑爲從重推考矣。今後則重加論責之意,將爲覆奏矣。取考《受敎輯錄》,則以杖一百發邊守禦定律矣。今若勘之此律,則近年內久不擧行之律,一朝勘斷,殆近於慢令致期。且推考則太歇,未知何以爲宜耶。下詢諸臣處之,何如?上曰,其守令誰也?興慶曰,不善監造者,卽權喜學,而新除雲山郡守,不謹看護者,卽柳始基,而時無職名云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取魯曰,戰船事,固重矣,列聖朝受敎,可見法意之嚴截,中間之隳廢不行,誠有欠於振刷之政,則今於覺知之後,猶復因循置之,恐非今日修明典章之道,臣意則依法拿處,似宜矣。寅明曰,不知受敎如此之時,則雖或參酌薄勘,而今旣考見受敎,明知法文,何可置而不用?依受敎勘處之外,恐無他道矣。顯命曰,以法論之,則拿處,似可矣。瑜曰,旣有受敎,不可不明準法例而處之,以俟處分矣。宗城曰,以統制使狀啓見之,監造者與看護者,互相推諉矣。姑先拿處,以待奏當恐宜矣。上曰,工判所達是矣。統制使初不狀啓則已,旣有狀啓,又有受敎,則事當依此施行,前郡守權喜學、柳始基竝拿處,可也。{{*|出擧條}}上曰,判義禁進前。寅明進伏。上曰,金吾近無罪囚積滯之患耶?寅明曰,別無大段積滯之事,今番上言,亦皆回啓,而其中洪益宗上言,不可草草回啓,李顯之上言,回啓已出草,而近因臣連赴藥房,不得開坐於金吾,故未及入啓,今姑置之矣。上曰,以胎室事,有考見入《己巳日記》,而詳知其時事矣。以其時下敎見之,旣已處分之後,今不可擧行,洪益宗上言,勿施,可也。寅明曰,李顯之爲其父益命上言,益命被罪,果是喜之、器之之緣坐而已,則其子之訟冤,固無不可,而上言中,以喜之永貞詩,謂之詩案者,誠極無嚴,故臣之回啓,嚴辭請置,而顯之旣因臺啓被罪,此上言,亦當勿施耶?上曰,所謂詩案文字,出於何處?興慶曰,詩案者,以詩爲罪案之謂也。宋時蘇軾,以詠檜詩被罪,而謂之詩案矣。顯命曰,詩案云者,古有蘇東坡事,我國權鞸之冤死,亦謂之詩案矣。興慶曰,上言詩案二字,誠極非矣。而蓋李顯之父益命,八十之年,以喜之緣坐,被謫多年矣。曾在戊申年,有非承款正法者,則勿緣坐之敎,戊申亂賊,何等凶逆,而旣有勿坐之敎,則喜之無承款結案之事,而被緣坐之律,故顯之據此爲言,請釋其緣坐而遣辭之際,有詩案等語,致有島配之啓,此誠過重矣。寅明曰,旣因緣坐,又以他罪被謫,而今此李顯之島配之律,臣亦以爲過矣。興慶曰,其一款,以李鳳祥亡命時,容匿事被罪,而鳳祥事,臣於前日,略有所陳達,重遭臺言,至於狼狽,而鳳祥之事,聖明亦已下燭矣。益命因此被謫,至於八年之久,故顯之以此上言,欲望其父之放還,則此何至於絶島定配耶?以子訟父,遽至此境,朝家用法,終涉過重矣。上曰,予則意謂李顯之上言,請申喜之之冤矣,果非申冤之意也。興慶曰,上言中元無申冤之語,而不過以其父,法外緣坐之請釋爲言矣。顯命曰,大臣所達,出於私情,殊未知其得當,而李益命之以鳳祥事,被謫七八年,過重。且喜之永貞詩,可謂窮凶之逆,而旣不承款,則追施連坐,亦是法外,其子之訟冤,法理固然,詩案二字,雖無據,島配則過矣。興慶曰,諸議亦以島配爲太過,臺啓雖已允下,或不無參量之道矣。上曰,詩案二字,安敢謄諸上言,今無回啓之事,勿施,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頃因金尙翼疏,鄭暘賓有拿處之命,而此事回啓,有不可輕易爲之矣。上曰,鄭暘賓謂是乎?謂非乎?豐原方主其事耶?顯命曰,臣之姪,卽李廷弼甥姪也。叔姪之間,自不無書辭往復之事,故有嫌,不爲干涉矣。上曰,誰爲元隻耶?顯命曰,鄭暘賓、李廷弼爲元隻矣。其時監司黃璿狀啓,旣有逗遛觀望之說,且暘賓及夫左防將汰去後,始乃往合李普赫軍,以軍律言之,當其時監司,直用軍律,暘賓豈得有一言乎?事狀不過如斯而已矣。寅明曰,鄭暘賓報狀措辭,誠多可駭處,而此非有定律,可以勘罪者,有難循例議處,一番持文書,登對稟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韓㻋事,終有可疑也。寅明曰,槪聞韓㻋,斬弼賢而往,故未免遲留云。其後人多以㻋謂曖昧,蓋都巡撫,以竹山府使崔必蕃事陳達時,不無必蕃,韓㻋錯認誤達之致,而自上亦或有聽臺之患矣。上曰,當初下敎,若與都巡撫所達,有異而致此,則㻋家豈無怨乎?其時南門受馘時,日記考見,則面無人色云者,其指必蕃與韓㻋可知,自政院,考入其時日記,可也。取魯曰,臣以賑廳事有所稟定者,賑廳纔經兩年賙賑,卽今遺儲枵然,雖傾儲盡出,無以當各司三年災減之代矣。頃日筵中,自上特軫本廳形勢,有國子、樂院外,諸司災減,一切防塞之敎,故臣親承聖敎,以此奉行矣,日昨司饔院草記,請得災減之代,而該院,旣以大臣意,草記蒙允,則事體與他有別,所當卽爲擧行,而旣有日前筵敎,不可不一經稟裁後,擧行,故敢達。上曰,日昨廚院草記入啓時,欲爲下敎,而廚院是大臣所帶衙門,故循例,允下矣。賑廳則惟當遵守前日筵敎而已,廚院草記,勿施,可也。取魯曰,以賑事必有所達,賑廳自經辛、壬兩年,經費蕩竭無餘,故其時宋寅明,爲貿穀地,出賑廳錢,分送各邑,而全羅道綾州牧,則給八百兩,米一石折錢四兩式,以爲貿米上來之計,而其時守令,慢不擧行,以致尙今留置本錢,而旣不貿米,則在賑之道,還推本錢,在所不已。故向者靈城君朴文秀,以本錢還納之意,有所發關知委矣。今此陵州新牧使尹東卨,以本邑木賤錢貴之故,托以大同,仍欲以木換納,渠於日前,往請於大臣及吏判、豐原諸人,而皆不見許,故敢於留對之時,遽然陳達於筵席,乃至有自上減錢捧木,出擧條施行之命,而於事體,誠極猥濫矣。寅明曰,頃日東卨,果以此事,來問於臣曰,若有留對之事,渠當自達於筵中云,故臣以事涉猥屑答之,而亦言其不可奏達之意矣。擧行雖下,勿施亦何妨耶?上曰,日昨下直守令引見時,綾州牧使尹東卨,以本邑貿米錢,以木換納事,有所陳達,故許之矣,今聞工判所達,則此是大臣、重臣之所持難,而至達於筵席,事體極爲非矣。綾州尹東卨從重推考,前日擧條勿施。吏判之伊日下詢時,所達,與今日所陳差異,殊非平日所望於吏判者,吏曹判書宋寅明推考,可也。{{*|抄出擧條,亦抄出榻敎}}興慶曰,頃日,有光城府院君金萬基奉祀孫,年滿者問啓之敎,而詳聞之,則奉祀孫,姑未成長云矣。上曰,金斗秋十一年云矣。顯命曰,金鎭龜之子,亦有前銜二人矣。上曰,是光恩之子,而金普澤之同生乎?興慶曰,然矣。而其一延澤,其一福澤矣。上曰,誰爲長,而延澤亦爲官乎?興慶曰,延澤爲弟,而延澤曾爲敦寧參奉矣。上曰,福澤之子,入於揀擇,聞之則渠家方在鄕云,以此知其在鄕矣。上曰,判義禁進來。寅明進伏。上曰,金吾有議處事乎?金浹快爲遲晩乎?寅明曰,臣連在藥院,故未能逐日赴坐,而其所遲晩,似不分明矣。顯命曰,渠言以爲國欲生則生,國欲殺則死,以此見之,似非快爲遲晩矣。上曰,該府之刑,頗歇耶?寅明曰,嚴刑則頗重矣。顯命曰,渠亦以爲,國家嚴敎如此,雖曖昧遲晩云矣。瑜曰,國若殺之,則無可奈何云,其情狀尤爲切痛矣。上曰,今日不開坐耶?顯命曰,日已向暮,似未及開坐矣。寅明曰,小臣連在藥院,至於監刑,終不可往見矣。上曰,時無議藥之事,有何所妨耶?若有積滯之患,則豈不知乎?顯命曰,若干新囚無足言,而但舊囚事,可知矣。上曰,入鞫獄者,其能支乎?顯命曰,可殺者殺之,可生者生之,爲可矣,而臺諫相持,而經年閱歲,可謂收殺無日矣。上曰,吏判本職無多事,此後連爲赴坐,無積滯之患,可也。諸臣仍次退出。 5y29emndwb409ry90kntj69pr0u38hc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十一月 0 1109923 2173392 2022-08-21T13:41:2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ldk6gftx7vld5llx9rj7lc61eflpc8a 2173529 2173392 2022-08-22T11:13:09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11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襄陽府使李善行,安骨萬戶申天與。 ○奉朝賀閔鎭遠,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德壽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敎之下,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本兵重任之久曠,亦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朔書篆文不書,不得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趙榮國,今十月朔篆文,無緣不書,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各司官員,依例參謁,而兵曹正郞金錫一,司䆃寺僉正趙泰耆,稱病不進,竝令攸司,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當爲設行,而臣尙絅,今始出仕,參判臣李眞淳,受由在外,昨纔入來,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各房申飭,回啓明日持而入侍。 ○以黃海兵使狀啓,一道之主將,不能制一營將,至有啓聞煩達之境,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11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法聖僉使李宇平,木浦萬戶金昌煜。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初二日,別武士文汝澤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守令下直,曾已申飭,而今無一人下直者,政院不善申飭而然耶。必使明日,竝爲下直。 ○李德壽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閔應洙爲大司憲,沈聖希爲司諫,金始炯爲刑曹參判,原城縣監李雨臣,蔭通訓今加通政,善治善賑加資事承傳,夏豐君梴、琅坪君煇以上,封君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受由在外,都承旨李德壽進。 ○以吳光運,付副護軍,金始炯、權一衡付副司直。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中日試射試放已畢,而殺手試藝,因兵曹堂上之政廳進去,下直未下,不得備員,收栍獨不敢擧行,而日勢已昏,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政事事體雖重,中日旣已開場,則畢試後,當來參政席矣。草記若如此,則政院宜有所論稟之擧,而循例捧入,此草記還給,試藝明日必爲之。 ○韓師得,以忠勳府言啓曰,京畿安城居忠義李振發上言,啓下本府之後,限內不爲現身,依法例勿施,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番上言之啓下本曹,可以議處者,幾盡覆啓,而其中前主簿朴奎晃,幼學任柱國、梁益世、李徵垕,故學生宋濟商妻金氏等,限內終不現身,依前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初四日召對入侍時,上曰,儒臣以宋臣包拯論戶口增減事,有所陳戒,兩年荐饑之餘,豈無民戶之減縮者乎?想來不覺愍傷。自予嗣服後,十年內戶口最增最縮之年,京兆及八道監司,竝條列以上,我朝戶口最盛之年,自京兆亦爲考出以啓事,分付事,命下矣。我朝戶口最盛之年,必在於列聖朝累世昇平之時,而壬辰兵火以前,帳冊無一見存,萬曆丙午以後,餘存之冊,多不完帙。崇德己卯以後,始爲俱存,故自崇德己卯以來,各式年戶口都數,遍考帳冊。竝與聖上卽位後十年內,丙午、己酉、壬子三式年,列錄於別單,而自丙子以後,戶口逐年有加,其間雖或有飢癘之歲,而其所減縮,不至過多,生齒日繁,漸至增加,而若論其最盛之時,則無逾於去壬子式年,而崇德己卯式年,爲最縮之年,故各其年下,懸註以入。至於兩年荐飢之餘,民戶減縮與否,來乙卯式年成籍後,可以知之。待明年京外戶籍磨勘後,啓達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崇德己卯式年,京外都元戶,四十四萬一千八百二十七,人口,一百五十二萬一千一百六十五,{{*|最縮}}壬午式都元戶,四十八萬一千六百六十。順治乙酉式都戶,五十萬五千九百十一。戊子式都戶,五十三萬三千七百二十。辛卯式都戶,五十八萬五百三十九。甲午式都戶,六十二萬八千六百三。丁酉式都戶,六十六萬八千七百三十七。庚子式都戶,七十五萬八千四百十七。康熙癸卯式都戶,八十萬九千三百六十五。丙午式都戶,一百十萬八千三百五十一。己酉式都戶,一百三十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二。壬子式都戶,一百二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六。乙卯式都戶,一百二十五萬二百九十八。戊午式都戶,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四百四十六。辛酉式都戶,一百三十七萬六千八百四十二。甲子式都戶,一百四十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七。丁卯式都戶,一百四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七。庚午式都戶,一百五十一萬四千。癸酉式都戶,一百五十四萬七千二百三十七。丙子式都戶,一百二十萬一百四十五。{{*|平安、咸鏡}}兩道,{{*|以年凶不得成籍}}己卯式都戶,一百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壬午式都戶,一百三十四萬二千四百八十六。乙酉式都戶,一百三十七萬三百十三。戊子式都戶,一百四十萬六千六百十。辛卯式都戶,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二百四十五。甲午式都戶,一百五十萬四千四百八十二。丁酉式都戶,一百五十六萬七百三十四。庚子式都戶,一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八十八。雍正癸卯式都戶,一百五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六。聖上卽位十年內,丙午式京外都戶,一百六十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八。口六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己酉式都戶,一百六十五萬三千二百四十五,口七百十三萬一千五百五十三。壬子式都戶,一百七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七百二十七萬三千四百四十六。{{*|最盛}}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母病近益添重,情理焦煎,日昨抑情乍出,雖因署經事急,而實無供職之望,疏單見阻,悶蹙方切,昨日新除參謁,果不得進參矣。大臣以此,至於囚禁掌吏,無論情理之如何,不參公坐,罪在臣身,而至使下吏,替受其罰,其爲惶竦不安,爲如何哉?揆以廉隅,尤不可抗顔因冒於臺次,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甲寅十一月初二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左承旨鄭羽良,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羽良曰,都承旨李德壽,來詣閤外,開政有命,政官入來,故以該房往政廳,其文書則代房持來矣。仍讀戶曹全羅監司狀啓回啓一度,別單子一度,漢城府上言回啓六度訖。書判付。師得,以禮曹單子二度,咸鏡監司狀啓一度,禮曹上言回啓六度,吏曹上言回啓七度,宗簿寺回啓二度,忠勳府草記一度進讀。至前主簿高時亨等,以孝子金景潤旌門事,上言回啓。上曰,謂之迄未有上聞者,似不知贈職之故耳。羽良曰,此則請旌其閭,而蓋棹楔之典,重於贈職矣。上曰,贈職則已爲之矣。羽良曰,此等上言,蓋多矣。復戶贈職,或可爲之,而旌閭則事涉重大矣。至觀象監正金振渭等,上言回啓。上曰,入之,其時領事誰耶?羽良曰,似是李奉朝賀矣。上曰,奉朝賀癸卯年間爲相,此則爲壬寅年耳。羽良曰,然則似是故相臣崔錫恒,不然則趙泰耉矣。上曰,書之。仍口號曰,近來倖門漸開,燕路隨廣,尋常寒心。開者雖難盡革,革者豈可復開?若有探問,自可別行,何必定式,猥濫勿施,書畢。至樂生金麗澤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大抵此等上言,近雖紛紜,已有前例,不爲無據。所經三事,比他較重,而追惟乙亥,尤宜獨賞,依他加資,書畢。至尹東垕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事係爲親,豈可以添入猥屑,竝沒本事乎?相考稟處。書畢。上曰,此所謂忠義,亦兩班爲之乎?羽良曰,香室忠義,例以中庶爲之,而準朔之後,例受除職承傳,以此至於上言,極爲猥屑矣。上曰,孝行無可據之事云者,其言過矣。至宋貴中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承傳許久,不無稱冤,末端措語,其涉猥屑,循例下曹,覆啓結語,俱未致密,上言勿施。書畢。至李益燂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事在下敎之前,未封身歿,其所上言,不無可據,特爲贈封,書畢,皆書判付。上曰,誤書處,使注書出去,刀擦以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割改以入。上曰,趙明澤果有實病乎?秀衡曰,六七日前,適見之,果有實病。數日則不得相見,未知病勢之如何矣。上曰,撕捱之端則無矣。師得曰,向者一次入直矣。疏救南泰齊後,更不出仕矣。必寧,以工曹回啓一度,進讀訖。書判付。秀衡,以刑曹上言回啓五度,擊錚回啓一度,平安監司啓本回啓一度,黃海監司啓本回啓一度,禁衛營狀啓回啓一度,兵曹狀啓回啓三度,回啓二度,掌隷院上言回啓二度,全羅監司、兵使狀啓二度進讀。至兵曹賊人指捕人閑良安處恒等論賞啓目。上曰,此等事果有實功耶?一人何以捕五賊耶?羽良曰,雖非手捕,而入於賞格者多矣。近來活人捕賊捉虎等事,極爲狼藉,加資之典相繼,亦可以觀世變矣。上曰,此必渠首矣。加資,可也。至全羅監司,以礪山兵符燒火事,狀啓。上曰,入之,礪山府使置之耶?秀衡曰,礪山府使申光宅所佩兵符,見燒於火災,雖當倉卒之際,未及周旋,事甚疎率,推考,何如?羽良曰,光宅當其遇火災跳出之際,所佩兵符二枚,不能取持,未免見燒於火中,兵符是何等重大耶?雖當倉黃急遽之際,宜如漢臣持節,而避火之際,不能與身俱全,事出无要,雖與故犯有異,其在道臣之道,宜有請罪之擧,而今此狀啓,只以遺却兵符,已極未安爲言,終無請罪之事,極爲疎忽。全羅監司柳復明,推考,何如?狀啓中自政院考例,稟處之言,亦涉疎漏矣。上曰,依爲之。稟處則似指兵符事也,兵使亦無論罪之事耶?羽良曰,兵使狀啓,同爲入來,而亦無請罪之言。全羅兵使李重新,一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礪山府使亦不可置,而不論此狀啓,下于兵曹,可也。{{*|抄出擧條}}羽良曰,似下備邊司矣。上曰,頃者以誤爲啓下事,至於兩承宣遞差,而此則似下兵曹矣。羽良曰,向日之事,初以下備邊司書之,誤聞院中故吏之言,且有令該府之言,故改書義禁府,如此之際,時刻淹遲矣。上曰,掌隷院回啓,皆以免賤書之。秀衡書,判付訖。上曰,各司未回啓公事,所餘者幾許耶?羽良曰,吏曹多有之,蓋老職事,必考三四年帳籍,然後可以防增年之弊,故未及考出云矣。上曰,此外亦必有之。秀衡曰,兵曹亦多有之,兵判纔爲出仕,故未及回啓云矣。上曰,或有文書入來者,注書出去持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以禮曹上言回啓十二度,司僕馬牌單子一度,刑曹上言回啓三度持入,承旨進讀,書判付訖。上曰,誤書處,注書出而改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羽良曰,心常之心字,以尋字書之,仍置似無妨矣。上曰,尋常亦是矣,置之。命臣改擦以入。上曰,宗室議處之際,雖無功臣,必書功議者,蓋祖功宗德之義也。近來此規無之,故頃者問於判金吾,則卽今嶺伯,以近來無規爲對,而此不然,必有故規矣。金吾舊年文書,詳細考出,一番定式,可也。羽良曰,出擧條,分付乎?上曰,此非出擧條之事。承旨親承上敎,文書中最爲久遠者,相考以聞,可也。漢城府戶口摠數別單留中,而不可不載於史官日記中,出付注書,謄載日記後,還入,可也。羽良書留中訖,出付命臣,命臣受之。羽良曰,近來聖上,勵精圖治,勤於政事,臣在院中見之,公事出納,亦在深夜之中,此豈非帝王之盛節?而朱子亦言曰,當今急務,只是勸得人主保嗇精神,殿下春秋鼎盛,雖不知其有害,而豈無潛傷於不知之中者乎?古聖王分職責任之意,至矣。今內有六曹,外有八道,殿下得人而各授其職,如有不治之人,嚴法而正罪,則庶事自理,而國可以大治矣。我朝柳希春爲一代名臣,其去也,先正臣李珥陳箚勉留,可見其望重也。當宣廟初年爲臺諫,詣臺發啓,以爲政院公事煩多,則人主精神,不能專一,請撮其緊要而入奏,此可見前輩事君之法也。上曰,在宣廟初年乎?羽良曰,然矣。君逸臣勞之言,自古小人以爲口實,而人君,若一切照管庶事,則庶事叢脞,亦非保嗇之道,惟在得賢,而責其成功而已。經筵召對,頻數爲之,此實國家之美事,臣民孰不感歎,而帝王工夫,惟在簡約,如敬之一字亦足矣。若不爲要領工夫,而日日泛泛,以應文備數爲工夫,則無益,甚矣。臣於平時,抱區區憂慨之忱,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俱好,當各別留意。必寧曰,頃者以夜對,至於有感氣之候矣。夜異於晝,而近來文書夜深後,或有下院之時矣,寢睡之節,豈不有失時之害乎?古人有夜思晝行之說,夜則靜處善護,以爲保養聖躬之地,似好矣。上曰,夜則靜養之說,好矣。予非不知,而習性本來如此,故不能改之矣。羽良曰,凡事有輕重大小本末,思其重且大與本者而爲之,則輕與小而末者,則自爾修擧矣。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11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耉齡{{*|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三和府使朴弼健,寶城郡守田萬秋,南海縣令柳挺泰,德源府使趙東恒,德川郡守鄭鐩,安城郡守曺命宰,順天縣監李光湜,西原縣監李裕身,盈德縣令洪禹集,鎭川縣監金聖梓,井邑縣監李衡鎭,萬頃縣監李淵起,平澤縣監徐宗朝,陰城縣監李尙文,醴泉縣監李蓍迪,懷仁縣監李炫,機張縣監尹有迪,鎭岑縣監李必範,登山僉使徐宗敏,舒川萬戶文起周,玉江萬戶朴晩榮,梨洞萬戶任聖佐。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微感咳嗽之候,已盡快愈乎?湯劑停止,已過累日。今日臣等,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當進之劑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咳嗽之候,雖有微些餘氣,今已快愈矣。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又傳曰,引見。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而尙未處置,諫院闕啓,亦至多日,俱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任珽,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凡中日日,若値政事,則先技藝詣政廳,可也。中日過日,曾所未聞,而昨日捧入草記,亦甚不察,下敎之後,亦無請推,其亦非矣。兵曹堂上,當該承旨推考。 ○以刑曹別監張斗七照律公事,傳于宋秀衡曰,律雖同也,上款引律,可也。而下款本管長官條引律,其涉誤引,更爲照入。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觀義州府尹狀啓,三庫八包復設事也。當初特革,意有所在,則遽請復設,已涉未安,而特斷睿裁,非府尹所請者,推考勿施。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李耉齡爲假注書。{{*|副望落點}}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長番內官金夢翼,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宋秀衡啓曰,昨日入侍時,以宗臣照律公事,懸功一款,禁府、宗簿各異,令本院久遠文書,相考以入事,下敎矣。取考禁府所在公事,則其最久文書,盡爲腐破,無可考者。而康熙二十八年,永豐君沆,宣祖大王四代孫,以功臣議親懸錄,功議各減一等,康熙三十九年,西陵都正煜,元宗大王四代孫,以功臣議親懸錄,功議各減一等,康熙四十一年,壼平副守橒,宣祖大王四代孫,以功臣議親懸錄,功議各減一等。至康熙六十一年,鶴城副正楦,琅堤都正燂,照律公事。楦,宣祖大王五寸親,燂,元宗大王五寸親,皆以非功臣懸錄。大抵,康熙四十一年以前懸功,而六十一年以後,則不爲懸功,前後之懸功不懸功,必有委折。而禁府所在文書,窮搜遍覓,終無考出之道,而其見於文書者如此,故敢稟。傳曰,宗臣之懸功議者,乃祖功王親之義也。頃日金吾照律公事中,以非功臣懸者,曾所未聞,故其時下問,而該府有前例爲達,故雖以置之,心常不然,昨以宗簿照律公事,更命考啓矣。今觀考啓功議懸註,明是前例,而非功臣懸註者,不過壬寅近事,此亦不過近來務從別意,罔念祖功之大義,謂以其人,旣無勳名,有何功臣,非功臣懸註者,亦何有委折?今後則依舊例,以功臣議親懸註,宗臣,則元來王親,自古只書某代孫,而書以某寸親者,亦壬寅新創者,其亦循舊事,宗親府、金吾,竝爲分付。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彙恒査覈覆啓內,祥雲察訪車以載拿問定罪事,允下矣。車以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新除授大司憲閔應洙,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臣云云。{{*|措語見上}}引嫌而退,親病陳疏,勢難進參,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持平金箕錫出仕。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韓師得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一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邊將留待引見時,右承旨韓師得,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守令,三和府使朴弼健,寶城郡守田萬秋,南海縣令柳挺泰,德源府使趙東恒,德川郡守鄭鐩,安城郡守曺命宰,順天縣監李光湜,西原縣監李裕身,盈德縣令洪禹集,鎭川縣監金聖梓,井邑縣監李衡鎭,萬頃縣監李淵起,平澤縣監徐宗朝,陰城縣監李尙文,醴泉縣監李蓍迪,懷仁縣監李炫,機張縣監尹有迪,鎭岑縣監李必範。邊將,登山僉使徐宗敏,舒川萬戶文起周,玉江萬戶朴晩榮,梨洞萬戶任聖佐入侍。上曰,守令以次進來,可也。三和府使朴弼健進伏。上曰,卿必不齟齬於守令之任,故七事則不問,而下去後,不但以便養其身爲意,思前治效,盡心於府事,毋負予待勳臣之至意,可也。弼健曰,臣以常蔭,猥至此位,豈敢慢忽於國事,而無才多病,恐負聖恩,以是惶恐。上曰,有所懷,陳達,可也。弼健曰,臣未見西路,此邑形勢,茫無所知,下去後如有弊端,當議于道臣以聞耳。上曰,近來人心狃安,戎政極爲疎忽矣。所往之邑,雖異於淸北,名爲防禦使,則所任不歇矣。脫有不虞,則此爲要害之地,今卿之心,視在善山時,則不啻歇後,須勿以無事弛念,各別用力,可也。弼健曰,上敎至此,惶恐無地,雖一時之頃,敢懷慢忽之心乎?弼健退,寶城郡守田萬秋進伏。上曰,職姓名及履歷不問,而七事爲之。萬秋對七事,上曰,所懷?萬秋曰,本郡細瑣弊瘼,猥越不敢上達,而辛壬兩年慘凶之後,本郡軍丁,死亡過半,前郡守充定之數,雖未可知,而閑丁極少,充定甚難云。下去後,當與道臣商議,別樣變通,然後可以代定矣。上曰,代定之限,曾以來三月爲定矣。改以歲前爲限,下去後,須盡心爲之,必於歲前,盡爲代定,可也。萬秋曰,聖敎如是丁寧,敢不盡心,而聞元無可代之丁云。必有各別變通,然後可於歲前了當耳。萬秋退。南海縣令柳挺泰進伏。上曰,職姓名?挺泰仰對。上曰,履歷?挺泰曰,臣於甲戌年爲別軍職,戊寅年爲御營廳敎練官,丁酉年爲木浦萬戶,乙巳年爲兔城僉使,己酉年爲古今島僉使,今番觀武才時,三中四分,拜此任矣。上曰,七事?挺泰仰對。上曰,所懷?挺泰曰,臣初爲守令,邑弊官事,無所聞知,不敢臆對矣。挺泰退。德源府使趙東恒進伏。上曰,履歷不問,而七事爲之。東恒仰對。上曰,所懷?東恒曰,別無大段弊事云矣。上曰,德源年事,何如?東恒曰,北道都未免凶,而德源、安邊,則以稍實入於年分中,蓋德源,一邊則山,一邊則海,豆太黍粟,則若干登熟,而禾穀皆不實云矣。上曰,以御史所達見之,德源未免凶年,若不用力,則雖久任,無效,若用力,則雖初除守令,有效矣。東恒曰,受恩罔極,位至於此,敢不盡心?東恒退。德川郡守鄭鐩進伏。上曰,職姓名?鐩仰對。上曰,履歷?鐩曰,乙巳年爲武科,庚戌年爲宣傳官,以備邊郞出六,移訓鍊主簿,轉都摠都事,陞經歷拜本職矣。上曰,七事?鐩仰對。上曰,所懷?鐩曰,臣初爲守令,西路物情,亦未知之,而別無大段弊瘼云矣。第民戶甚少,而還上甚多,舊未捧,決難準捧云,以是爲悶矣。上曰,須思賜對之意,盡心邑事,可也。鐩曰,聖敎至此,何敢泛忽爲心乎?鐩退。安城郡守曺命宰進伏。上曰,職姓名?命宰仰對。上曰,履歷?命宰曰,甲辰年爲內侍敎官,換禁府都事,爲司饔奉事,陞尙衣別提,遷司僕主簿,拜鴻山縣監,陞差本職矣。上曰,七事?命宰仰對。上曰,所懷?命宰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本郡年事,何如?命宰曰,稍實云矣。上曰,畿民之困悴,未有甚於近來,賜對之後,若有不能者,則其罪尤重,須思此意,盡心爲之,可也。命宰曰,敢不用心。命宰退。順天縣監李光湜進伏。上曰,職姓名?光湜仰對。上曰,曾經侍從,而入侍則似未爲矣。履歷陳達。光湜曰,丁酉年爲文科,槐院陞六,後爲郞署之職,外任則爲溫陽、蔚山,間爲臺職,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七事?光湜仰對。上曰,所懷?光湜曰,除拜未久,且無邑人上來之事,官中凡百,姑未詳知,而槪聞軍丁流亡,各樣逋欠等弊端不一云矣。上曰,年事,何如?光湜曰,未能詳知。上曰,豈無所聞耶?光湜曰,本郡年事,或有被災處,而統而言之,則免凶云矣。啓白曰,順天入於稍實矣。上曰,曾經侍從,則必惜身名,而亦有以侍從之人,爲不法之事者矣。須盡心爲之,可也。光湜曰,臣才雖不逮,敢不盡心力爲之。光湜退。上曰,承旨進來。順天縣監李光湜,以曾經侍從之人,仰對履歷之際,有若歇視臺職者然,語言間失着,固已未安。而身爲邑倅,本縣災實,未能詳知。反不如兼春秋,殊甚矇然,推考,可也。{{*|出擧條}}西原縣監李裕身進伏。上曰,銓官似爲其情地之不安,有此外除矣。職姓名履歷不問,而七事爲之。裕身仰對。上曰,所懷?裕身曰,臣在鄕時,伏承除命,入肅屬耳。舊官方在就理,不得相面,本邑事情,雖未詳知,槪聞四年逋欠,爲莫大之弊,舊官屢典郡邑,素有聲績,奉公之節,夫豈泛忽?而四年大同田稅軍布米奴婢貢等物,一倂未捧。其邑人心之極惡,邑弊之紛氄可知矣。上曰,爲李秉鼎之代耶?名雖縣監,古之牧使也。以狀啓見之,李秉鼎怠於爲政,至於遞職,而治績則素有之,近來上納之不一,未有如西原矣。其善者師之,其不善者戒之,可也。惟正之供,元無未捧之事,故初無有未捧之罪,雖給貢人輩,實則御供也。豈不重歟?還上已有參酌停退之議矣。必須思予賜對之意,知前官之非,近來謬習,自西原改之,可也。裕身退。盈德縣令洪禹集進伏。上曰,職姓名?禹集仰對。上曰,履歷?禹集曰,丁未年除徽陵參奉,己酉年陞濟用奉事,壬子年遷禁府都事,因陞掌樂主簿,癸丑年除戶曹佐郞,今年遷軍資判官,待罪外職矣。上曰,七事?禹集仰對。上曰,所懷?禹集曰,臣未赴任,弊端有無,姑無所知,下去後,如有可改之弊,當面議道臣而狀聞矣。上曰,本縣災實何居?禹集曰,入於稍實云矣。上曰,已諭於他守令,汝必聞之,盡心邑事,可也。禹集曰,聖敎飭勵備至,敢不盡心爲之?禹集退。上曰,俄者西原所達,四年惟正之供,盡數未捧耶?裕身曰,各年皆有若干所捧,或出浦所,或留本邑,而未捧之數,十居七八云矣。上曰,惟正之供,四年未捧,極爲寒心,前官無形矣。鎭川縣監金聖梓進伏。上曰,職姓名?聖梓仰對。上曰,曾已入侍矣。履歷則不問,而七事爲之。聖梓曰,臣以輪對官入侍矣。仰對七事。上曰,所懷?聖梓曰,大抵,不無弊端云,而未能詳知,下去後,當與道臣相議狀聞。上曰,以末望爲之乎?聖梓曰,然矣。上曰,汝家本來謹愼,汝須盡心爲之。聖梓曰,敢不如敎?聖梓退。井邑縣監李衡鎭進伏。上曰,職姓名?衡鎭仰對。上曰,履歷?衡鎭曰,乙巳年除寧陵參奉遞職,己酉年除泰陵參奉,庚戌年陞義盈奉事,壬子年陞恭陵直長,甲寅年陞司畜別提,仍遷刑曹佐郞,拜此職矣。上曰,七事?衡鎭仰對。上曰,在鄕乎?師得曰,時任咸鏡監司李箕鎭之六寸也。上曰,所懷?衡鎭曰,別無仰達之事,下去後,如有弊瘼,則當與道臣相議狀聞矣。上曰,已諭於他守令,必已聞之,盡心爲邑,可也。衡鎭曰,臣雖無才,敢不盡心?衡鎭退。萬頃縣監李淵起進伏。上曰,職姓名?淵起仰對。上曰,履歷?淵起曰,丁未年爲增廣文科,以國子參下出六,爲典籍,遷承文校檢,又遷直講,今番都政,除見職矣。上曰,初除守令乎?淵起曰,初除矣。上曰,七事?淵起仰對。上曰,所懷?淵起曰,未赴任前仰達,極爲惶恐,而海溢慘惑,故入於尤甚,且邑弊民瘼甚多云矣。上曰,已諭矣。須用力於邑事,可也。淵起曰,聖敎丁寧,敢不盡心?淵起退。平澤縣監徐宗朝進伏。上曰,職姓名?宗朝仰對。上曰,履歷?宗朝曰,吏文學官出身,司圃別提出六,爲松羅察訪,順天監牧官,復職爲典牲主簿,今番都政,待罪本職矣。上曰,七事?宗朝仰對。上曰,所懷?宗朝曰,臣未赴任,故無所知,下去後,如有弊瘼,當議道臣狀聞矣。上曰,年事,何如?宗朝曰,入於尤甚云矣。上曰,俄者下敎,必聞之矣。宗朝曰,臣雖無才,敢不效力?宗朝退。上曰,似是徐判府事之庶族也。師得曰,然矣。陰城縣監李尙文進伏。上曰,職姓名?尙文仰對。上曰,履歷?尙文曰,庚戌年爲山陵參奉,壬子年出六,爲造紙別提,卽遷敦寧主簿,癸丑爲監察,卽換禁府都事,今年又換典設別提,復爲監察,除本縣矣。上曰,曾已入侍乎?尙文曰,以禁府都事,鞫廳時入侍矣。上曰,又豈不有他人乎?尙文曰,李尙白曾前亦爲入侍矣。上曰,然。七事?尙文仰對。上曰,所懷?尙文曰,雖有些少弊瘼,旣未親見,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災實分等何居?尙文曰,姑未磨勘,故未得知之矣。上曰,初爲守令乎?尙文曰,陰城是初除矣。尙文退。醴泉縣監李蓍迪進伏。上曰,職姓名?蓍迪仰對。上曰,履歷?蓍迪曰,初仕除懿陵參奉,陞廣興副奉事,陞尙瑞副直長,又陞直長出六,爲濟用主簿,爲工曹佐郞,遷平市令,今番政爲本職矣。上曰,七事?蓍迪仰對。上曰,所懷?蓍迪曰,未赴任,故不知邑事,下去後,如有弊端,當與道臣相議狀聞矣。上曰,初爲守令乎?蓍迪曰,初除矣。上曰,俄者下敎,聞之乎?蓍迪曰,聞之矣。蓍迪退。懷仁縣監李炫進伏。上曰,職姓名?炫仰對。上曰,履歷?炫曰,乙巳年爲東部參奉,丙午年爲內資奉事,戊申年爲繕工直長,遷尙瑞直長出六,爲內贍主簿,爲禁府都事,己酉年遷司饔主簿,庚戌年又爲禁府都事,癸丑年爲司畜別提,又遷司䆃主簿,今年又遷司饔主簿,拜本職矣。上曰,七事?炫仰對。上曰,所懷?炫曰,姑無所知,下去後,如有邑弊,當議道臣以聞耳。上曰,俄者下敎聞之乎?炫曰,聞之矣。聖敎至此,臣雖無才,敢不竭力?炫退。機張縣監尹有迪進伏。上曰,職姓名?有迪仰對。上曰,履歷?有迪曰,癸巳年爲增廣武科,乙未年爲守門將,己亥年爲訓鍊主簿,庚子年爲訓鍊判官,除魚游澗僉使,丙午年爲訓鍊都監哨官,壬子年爲武兼,今番觀武才,除授本職矣。上曰,居在何地乎?有迪曰,居長湍矣?上曰,有顯官乎?有迪曰,臣之高祖,早年文科,歷兩司,官正寧越郡守矣。上曰,七事?有迪仰對。上曰,所懷?有迪曰,機張爲十三日程,遠地之事,未能詳知,而蓋他國漁採船,頻頻往來,且禁松一節,亦爲難堪云矣。上曰,年事,何如?俄者下敎,亦聞之乎?有迪曰,年事則稍實,而下敎亦聞之矣。有迪退。鎭岑縣監李必範進伏。上曰,職姓名?必範仰對。上曰,履歷?必範曰,能麽兒郞廳出身,爲禮賓別提,遷尙衣別提,除長水察訪,除珍島監牧官,今又除拜本職矣。上曰,七事?必範仰對。上曰,所懷?必範曰,五十餘邑中,鎭岑最多弊端,其中軍政尤難,民戶一千四百餘戶,而良民,只是七十三戶,軍丁闕額,則爲四百六十餘名,以此良民,萬無代定之理,臣赴任後,與道臣相議,各別變通然後,可以支保殘民矣。上曰,湖西之軍多民少,予已知之,卽今吏判爲句管堂上,已有奏達矣。俄者下敎聞之乎?必範曰,聞之矣。必範退。上曰,邊將進來。登山僉使徐宗敏進伏。上曰,職姓名?宗敏仰對。上曰,履歷?宗敏曰,以兵曹堂上軍官,爲僉知,今拜本職矣。上曰,所懷?宗敏曰,邊將與守令不同,惶恐不敢達矣。上曰,登山何地?宗敏曰,黃海道康翎地矣。宗敏退。舒川萬戶文起周進伏。上曰,此後則邊將,兼所屬地名以達,可也。起周曰,臣忠淸道舒川郡舒川萬戶,文起周也。上曰,履歷?起周曰,己酉式年,武科及第,御營別抄隨行矣。今番觀武才時,柳葉箭三中四分,得除邊將矣。上曰,所懷?起周曰,初除邊將,未諳鎭中事務,下往後,或有弊瘼,則轉報主將,以爲上聞耳。上曰,浦名兼邑名耶?起周曰,然矣。起周退。玉江萬戶朴晩榮進伏。上曰,職姓名?晩榮曰,平安道義州玉江萬戶朴晩榮也。上曰,履歷?晩榮曰,乙酉年增廣武科及第,丁未年爲訓鍊習讀官,今番都政,以久勤得除邊將矣。上曰,所懷?晩榮曰,初爲邊將,鎭中事務,亦無所知,不敢,仰達矣。赴任後,當議主將以聞矣。晩榮退。梨洞萬戶任聖佐進伏。上曰,職姓名?聖佐曰,咸鏡道端川梨洞萬戶任聖佐也。上曰,履歷?聖佐曰,己亥年訓鍊都監,行伍隨行,丁未年兵書取才,爲旗牌官,今以久勤,得除邊將矣。上曰,所懷。聖佐曰,鎭中凡事,未能詳知,而距本官九十餘里,鎭守間路土卒,只有六七名,若干軍器修戢之外,無他職務云矣。聖佐退。承旨讀守令宣諭。上曰,八道守令,各守百里,生民休戚,在於守令,豈不重歟?許多守令,靜攝中召見有意,必以爲如此許多之人,何以盡記,而其所治否,則亦不忘矣。各別盡心於民事,毋負諄諄面諭之意,可也。弼健起對曰,守令之任,所任不輕,而又以不忘民之意,如是縷縷下敎。臣等雖不才,敢不竭其智力乎?承旨讀邊將宣諭。上曰,邊將多以久勤,循次差除,而土卒亦民也。邊將不職,則害及生民,宣諭雖已諭,而各別飭勵于心,可也。宗敏起對曰,臣等雖不才,聖敎如此,敢不盡心力爲之?上曰,守令下直,幾盡爲之耶?師得曰,四五人未及爲之矣。上曰,醴泉縣監李蓍迪何人耶?師得曰,故參判李壄之孫也。上曰,盈德縣令洪禹集何人耶?師得曰,聞注書之言,故判書洪受瀗之子云矣。邊地守令及邊將等處,遂下賜物,以次退出。 ○甲寅十一月初三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李壽祺入侍。興慶曰,啓辭批答,以有微些之氣爲敎,未知咳嗽有往來之時乎?感氣猶未盡爲和解乎?上曰,所謂微些之氣,鼻涕時下,咳嗽亦時時往來,似是日寒之致,不至大段矣。興慶曰,近來日候乖常,閭閻間亦多有輪感之疾。鼻涕時下,則鼻孔必塞,而不爲淸利矣。上曰,然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數日來如常,而寢睡則一夜二三次必覺矣。興慶曰,就寢在何更耶?上曰,在二更後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使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只使首醫入診,可也。聖徵診畢曰,脈候左右皆匀,而左邊重按,則似數,大抵平和矣。信,診畢曰,脈候左三部少數,右三部沈靜,如向日矣。夜間或有煩熱之時乎?寅明曰,湯劑繼進當否,下詢于醫官,似好矣。上曰,湯劑則欲爲停止矣。感氣新差,或有氣弱之慮矣。醫官以爲,脈帶數氣云,數則無害,勝於沈靜矣。鼻涕非感冒餘氣,比如陰陽左右,互爲通塞矣。痰在膈間,故時有咳嗽,而感氣已盡和解,自前和解之際,則必衄血少見,三四日來,連有衄血之氣矣。興慶曰,常時每每如此乎?今番所出,比前時多少,何如?上曰,常時每如此。今日朝洗水時少出,而非眞血也。雜鼻涕而出矣。去晦日入診時,欲下敎而未果,而其時已出少許矣。興慶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此二劑,自前多爲勸服,而今則感氣新愈,不必服之,丸劑不服已久,觀勢更欲進服,未知,何如?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曰,聖敎至當,感氣之餘,例有數氣,而向時脈猶帶實,今則不足,湯劑停止則好矣。丸藥亦觀一兩日,進御爲宜,他醫之見亦同矣。信曰,感氣新差,而水剌亦勝,湯劑不必進御,而丸藥亦觀數日,待衄血不出,然後進服,似好矣。聖徵曰,脈度少平,衄血未止,如此之時,進服童便極好,而自前每以爲難,未知如何。上曰,自己溺乎?聖徵曰,然矣。上曰,予亦有所思,今日當服之。聖徵曰,止咳降火,莫如童便。上曰,此豈有物我之間,而童便則鹹淡,不適於口,故自前不得服矣。姑無問安之事,更待下敎,湯藥,仍爲停止,可也。{{*|出榻敎}}寅明曰,感氣新愈,宜存少愈之戒,而日氣如此,許多守令,引接於熙政堂,此堂極爲疎冷,何不愼衛如是乎?上曰,守令下直之多數,予始見之,故果爲引見,而此所狹隘,不可容許多人員,故引接於熙政堂矣。興慶曰,此處雖狹,守令四五人,次次入侍,則豈可不容乎?少愈之戒,㤼寒之意,常常不忘,以爲調攝之地,何如?上曰,唯。今日守令盡見之,霎時引接,豈知其人之能否,而別無大段不似之人矣。萬頃縣監李淵起何人耶?曾爲守令乎?寅明曰,關西人,而初除守令矣。頗有行義,亦多名稱,見其爲人,謹愼謹愼,則爲守令不難矣。且吏曹假郞廳例差守令,今李淵起,亦以假郞廳得除矣。上曰,然乎?興慶曰,假郞廳之終除守令,是自古而然矣。上曰,似是鄕人,而斤重似不足,故問之者此也。寅明曰,萬頃自是文窠,故歸於淵起,而其他皆世家大族,大族例皆謹愼矣。興慶曰,頃因濟州御史沈聖希書啓,壬寅乙巳年,移轉穀物,不爲換貿,魚藿出送于羅里舖,而因以還上會錄,轉成欠逋之故,其時當該守令罷職事,覆啓判下後,分付本州,使之指名現告矣。現告成冊,今始上來,乃是愼惟益、韓範錫也。此兩人竝當罷職,而愼惟益旣已身死云,此則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韓範錫今爲何職耶?興慶曰,方爲管城將矣。全羅監司分等狀啓,有入之之命,故敢此持入矣。上曰,所謂蕩滌者,何耶?興慶曰,軍布各樣,折半蕩減事也。凶年則例爲裁減者也。上曰,蕩減之言,初以爲怪,乃是折半裁減耶?寅明曰,如二疋,則一疋裁減矣。興慶曰,此下條件甚多,當出外,以回啓仰達。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壬子以前,一倂停退事,已爲發關,分付矣。興慶曰,頃者以曺允成勿赴科場事,有所仰達,而未及畢辭矣。臣見《國朝榜目》,則有以宣傳官爲文科者,宣傳官亦赴科擧,則哨官豈有不可見之理乎?聖上,每以爲其名士之子,故有所顧藉爲疑,而臣與曺家聞見不相及,公議莫不爲然。故敢此仰達。以法典言之,無停擧之理,且其文才甚高,豈不可惜耶?先朝時具志禎兄弟,勸武後終不見武科,故仍以蔭官用之,曺允成依此例用之,未知如何?上曰,不然。雖士夫家子弟,或厭讀書,而有以勸武而出者,或不然而有自朝家督出者矣。戊申年小醜作亂,而無可送之人,或言柳萬增,以南行爲都摠府都事,可堪任使云。故招而問之,則請得强弓勁矢,以往討賊,其言迂遠,故不送,而故豐陵府院君以爲,故淸風家,必有可用之人云。故其後金聖應、兪胄基、宋載恒等,勸武出之,而金聖應之拒逆,前古所無,至於使兵曹決棍,而又復着道袍,入來闕中,故各別申飭而出送,其時頗用許多工夫矣。曺允成於故領相爲五寸間,故領相曾陳白其爲人之不爲堅韌,請以蔭官用之,豐原又言兪棨之孫,至爲勸武,此實怪事云。而六藝中亦有武矣。是以古則文武本無異道,我國則所用各異,此實怪事。兪胄基之勸武,何怪之有哉?予亦自思其世代,則可謂將門矣。曺允成獨不爲武乎?若以私情言之,必許之於聖應矣。聖應之祖母,出入闕中之時,每言一見其孫之爲蔭仕,其家謹愼,予所知之,而督出聖應之際,極爲辛苦,以不得顧私情之意,有所書給於聖應者矣。曺允成之有才無才,予未可知,而何必有賁育之勇,然後始可勸武耶?聞允成曾爲掌議云,以掌議之力,前後陳白,極涉張皇,豈不亦太過乎?予豈爲一名士子,而撓奪其所定乎?頃者一次招來,則來甚緩緩,問其緣故,則入闕之後,始着軍服,換衣之故遲緩云,極爲肆然矣。其時以其道袍,納于大將,勿爲更着爲敎,則渠亦無一辭而出去矣。道袍尙不可着,渠安敢着頭巾入場中乎?幺麽一允成,安敢乃爾,只入於合考,於渠大幸,若得中則當拔去,而有罪矣。予當以武科及第出身,給紅牌,其將以文科給牌乎,渠雖恃名士之勢,而如是爲之。今若許允成,則朝廷武臣,一倂許科爲宜矣。寅明曰,館軍水軍,亦赴監試,爲初試者多矣。先朝時具志禎,爲小科,自上欲拔去,故相臣南九萬陳白以爲,非法所有,則終不拔去矣。興慶曰,當初勸武,亦出誤執。聖上亦豈不以誤執爲敎乎?上曰,中朝則有文武科竝赴之事,而我朝則本無此規矣。渠雖赴科得中,何處用之乎?予見射法甚妙,騎芻亦多習而善射矣。寅明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擧,以校正廳事,多有稟定事矣。敢爲仰達乎?上曰,陳達,可也。寅明曰,臣謹詣本寺,寶閣所藏圖帖及雲興君家所呈圖帖,相與考準,則大略相似。而其中寶閣本,則先書職銜,後書諱字,雲興家本,則先書諱字,後書職銜。寶閣本則太宗大王八高祖圖下,不書定宗大王御諱六字。世祖大王圖下,不書文宗大王。德宗大王圖下,不書睿宗大王。中宗大王圖下,明宗大王圖上,宜有仁宗大王八高祖圖,而全然不書。寶閣本,以直派爲重,故似然。而雲興家本,則竝書之矣。至於職銜姓氏之闕錄,殆至十餘處,此則兩本皆然矣。上曰,職銜當先書,而雖非直派,竝書爲宜矣。王妃前後位,何以歸重耶?寅明曰,以本生親歸重矣。上曰,如以當宁言之,則將何以書之耶?寅明曰,如元宗大王圖中,仁嬪邊皆載錄,則當以私親書之矣。宣祖大王私親圖,寶閣本則附錄於帖子之末,雲興家本則聯書於元本之中。臣意則此圖,非爲私親而作,所重有在,則亦豈不入於元本中耶?上曰,載之元本宜矣。寅明曰,仁祖大王八高祖圖中高祖母,寶閣本則書以慶州金氏,雲興家本則書以林川趙氏,此爲大段錯誤處,而詳考諸家譜牒,則雲興家所錄,爲的實云矣。上曰,其所錯誤處甚重,各別詳審,亟爲改書宜矣。寅明曰,八高祖圖,若命刊行,則寶牒只記肅廟以上,景宗大王及當宁八高祖圖,亦當一體稟旨載錄矣。上曰,然矣。古則只有寶牒而已。庚申年間,朗善君撰成《譜略》一卷,其後增爲二卷,向時洛昌君,又復續成爲四卷,當時考閱,則甚爲便好,而大抵此等冊,貴有之爲宜,廣布則不可,況八高祖圖尤爲貴重矣。勿爲刊行,只精書五件,如寶牒例,奉安於京外五處宜矣。寅明曰,《譜略》與御牒及列聖誌狀,相與參考,則不同處甚多,誌狀中定宗大王徽號,溫仁下順孝上,又有恭勇二字,太宗大王受禪之初,又上仁文恭睿之號,元敬王后誌文中,有仁粹之號,貞顯王后誌文中,有慈順和惠之號,而俱不載於御牒及祝板矣。上曰,臨御時徽號及萬歲後諡號,例皆載錄,而如是不同,未可知也。《列聖誌狀》,自先朝時已有之,未知誰人所撰成耶。寅明曰,《列聖誌狀》,必非一人所撰集,列朝誌狀,連續集錄,以久遠事言之,則如卞季良所製,考出於《季良文集》中,文集亦爲傳後可信之文字矣。此雖昭載於誌狀中,旣不見於御牒及祝板矣。今若於御牒行下,以小註書之曰,誌文中有之,而御牒中無之云云。如此載錄,未知。何如?上曰,莫重御牒,懸註未安,分付太廟廟司,此後朔望祭享時,神主所題,詳細奉審書出,以此爲定宜矣。寅明曰,列聖朝上尊號時年條,御牒前行,或書或不書,今番考出其年條於誌狀中,一一載錄,何如?上曰,此則依前置之宜矣。寅明曰,宣祖大王御牒前註,先書德興大院君第三子,妣河東府大夫人鄭氏誕降,元宗大王御牒前註,亦書妣仁嬪金氏誕降,而景宗大王及當宁御牒,皆不書之,似是闕漏,亦依兩朝御牒例,爲之,何如?上曰,依所達爲之宜矣。寅明曰,舊譜中順懷世子嬪,以德嬪書之,考之前例,則嬪宮諡號,皆以二字爲之,端懿王后初稱端懿嬪,昭顯嬪亦以愍懷稱之,以此見之,德嬪之稱,殊涉可疑,第考之《宣廟寶鑑》及先賢文集,則德嬪乃生時所稱,而恭懷則乃其諡號也。且昭惠王后御牒註云,初封粹嬪,以此觀之,則德嬪、粹嬪,皆生時所稱號也。今番校正之時,德嬪以恭懷嬪,改錄似宜,且嬪宮之有生時稱號,明有前例,卽今嬪宮,似當有稱號,而時無稱號,似是闕典矣。上曰,依爲之。粹嬪果是仁粹王后在東宮時稱號,而德嬪亦是恭懷嬪在世時爵號也。後苑西北邊魚水堂,後有稱之爲德嬪洞之處,予嘗一往見之,則古者處事周密,至用石灰,至今草不生矣。重臣亦何以知之,國勢如此,未及爲之,而今因重臣之言,有所覺悟者矣。東宮若在,則嬪之稱號,有相礙處矣。戊申後當有稱號之事,而未及爲之,乃是闕典,其令禮官,博考以聞,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一月初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上曰,近日以靜攝之故,召對久未爲之,而少愈之戒,亦不可不念,自止改付上編,只此編進讀,可也。珽讀《名臣奏議一百五十五編》,自哲宗時御史中丞蘇軾乞分別邪正箚子,止第三板愈久而愈無患矣。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再論分別邪正箚子。上曰,日已昏黑,擧火後進讀,可也。健基曰,極涉惶恐,而臣眼昏,請近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止第五板知自遠矣。上曰,承旨讀之。秀衡曰,仰請極涉猥越,而臣有眼疾,請近燭而讀。上曰,依爲之。秀衡讀自元祐四年四月起居舍人范祖禹辨邪正箚子,止第六板無黨論以進。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陳次升奏對,止第九板如此可謂美矣。珽曰,管仲奪伯氏騈邑三百,無怨言,諸葛亮治蜀尙嚴,至廢廖立李嚴,爲民徙邊,而及亮死,皆垂泣思亮,蓋其爲政,出於公心,故仇讎亦化而感服矣。朝廷黜陟之政,至公無私,則雖被罪之人,莫不歸心,如子弟之衛父兄矣。公字之效,有如是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意。健基曰,公字不在於他,在於賞不僭而刑不濫,自然公矣。以賞典言之,守令有準職賜馬之典,而不用者多,自古有如此之弊,申飭,似好矣。上曰,今日朋黨之弊,宋時亦有之,上番公字之言好矣。諸葛亮無一毫私意,故能感服人心如此,而今則不然,不仕于朝者,凡幾人耶?蹤跡臲卼,不得立朝,而其怨則歸於在上之人,戊申之變,出於怨國之徒,久懷抑鬱之心而然矣。非但往轍可戒,卽今之事,無非鑑戒矣。下番賞罰之言亦好矣。前日善治之守令,未必善於後者亦多,爲官擇人,卽今第一務矣。健基曰,三百餘州郡,安得人人必善擇乎?知人則哲,古聖王猶難之矣。上曰,無罪之人,公然不用,爲國家道理耶?如是而無抑鬱之人難矣。珽曰,國家政令,若至公無私,則雖被罪之人,無抑鬱無聊之心矣。上曰,予豈視人如許耶?銓曹之枳塞者多矣。枳塞之人,猶懷抑鬱,況深乎此之類,豈不尤難乎?胡宗愈所謂中立之士,在君子小人之間者耶?謂不偏不倚之人耶?秀衡曰,在君子小人之間以爲中立者,此純是小人,用之則禍國必矣。此所謂中立,乃不偏不倚,大中至正之道也。上曰,義之與比之比字,終涉未安矣。君子豈有比之之事乎?健基曰,比乃從字之義也。上曰,似是與善類爲比之義也。珽曰,此冊下編,有誤字二處,而未及校正以入矣。請出冊子,改補以入,何如?上曰,他日進讀時,奏達誤處,可也。此冊則印之已久,今無可論,而《貞觀政要》所印,則未知何如耶?俄以賞字,有所講論矣。凡事有賞則有罰,《貞觀政要》進講時,如有誤字,則當依舊典論罪之意,各別申飭于芸閣,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11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流星出奎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下直,瑞山縣監李思膺,殷山縣監李檥。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訓戎僉使金光渭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尙翼,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今日拜表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在前雖無諫院,有仍爲行禮之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冬至三使臣留待。 ○傳于韓師得曰,冬至三使臣引見。 ○鄭羽良啓曰,假注書李耉齡,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金夢翼,當爲莫重公事,矇然不傳,罷職。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昆陽前郡守權喜學、柳始基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權喜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柳始基時在忠淸道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纔因忠勳府啓辭,都監糧餉廳所屬,錦城、務安兩邑田畓,移屬本府事,允下矣。蓋此田畓,去辛亥冬,忠勳府堂上李森,晝講時,以屬之本府事陳達後,其時戶曹判書臣金在魯,藥房入診時,亦以訓局軍兵服色旗幟布帳燈燭,凡干許多軍物及各色員役工匠等,逐朔料布,皆以餉廳若干屯田所出,專爲擔當,故其勢不得不取用於戶曹,經費之耗竭,亦未必不由於此。如此之故,前後籍沒田畓之移屬餉廳,其意有在,而至於勳府,則旣有一千五百結免稅田畓。此外又有數多田畓及許多忠翊衛等除番收布。只爲府中之需用,勳府田畓移屬取用,猶或,可也。軍需所管餉廳田畓,何可移屬勳府乎?因年凶稅入之減縮,彼此無異,旣屬本廳之田畓,決不可移給勳府。依前置之之意,旣已陳白蒙允,而到今勳府,又以本府連値凶歉,所捧減縮,臘藥醍醐湯,久爲停廢,錦城、務安田畓,還屬本府等語,至煩啓稟,已極未安。況且所謂臘藥醍醐湯,不過本府之私用,餉廳策應,係關都監軍需,輕重自別,而旣已定奪之後,又復啓達,必欲割取者,事極不當。今此勳府草記內辭緣,依前成命,特爲還寢,何如?傳曰,勳府事體,與他自別,此等之事,何若是相持乎?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冬至三使臣留待引見入侍時,上使尹游,副使洪景輔,書狀官南泰溫,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耉齡,記注官金兌和,記注官金啓白。三使臣以次進伏。上曰,今此使行,與他使臣有異,別無可議之事矣。尹游曰,臣等所管,不過循例節使也。無他可奏之辭,而陳奏使先來,尙不入來,使事則似無意外之慮,而遠地之事,亦未可知也。臣等聞故相臣南九萬奉使敗歸之時,故相臣鄭載嵩,自彼中呈文,至於被罪之境云。回還使行,設或有不順之端,臣等入去之後,呈文則固不可爲也。而凡有可以周旋之事,臣等所帶譯官,無可任事者,陳奏使相逢後,或有意外之端,則李樞、金是瑜兩人中,一人帶去,何如?上曰,彼中事未可知也。而雍正雖苛察,於此事豈有慮也。然而所達周詳,使行無故回還,則未必帶去,而如有意外之事,則依所達一人帶去宜矣。{{*|抄出擧條}}上曰,卽今北道,又有犯越之變,此則距靈龜塔不遠,安知彼中之不知也?尹游曰,追後査狀,入來與否,固未知之,而以初狀啓觀之,則臣固未信矣。上曰,李晩白,卿見之乎?游曰,臣未知其何狀人,而北道人心獰惡,以兵房軍官招辭見之,則似是捉倅之事矣。上曰,査狀來後,可以知之,而給銃入送之事,極可怪也。或慮晩白資送,以爲取獵之計,而犯越則分明矣。彼國若聞而問之,則將何以答之乎?游曰,不可以來時已知樣對之矣。當以道路稍遠,未及聞知爲言耳。上曰,今則使行異於水路,朝天往來,甚便熟矣。日氣雖不寒,漸屆深冬,卿等愼之。游曰,臣等今將離違軒陛,區區微誠,無任耿結,而伏聞下藥院之教,臣民之希望在此,臣等雖遠行,以是懸望耳。上曰,靈城曾有所達,而原任大臣亦以爲非人力可爲云,其言是矣。天若祚宋,豈無泰運乎?卿雖遠去來當知之矣。游曰,小臣誠極惶悚,而受國厚恩,至於此極,爲國之慮,何嘗一時少弛乎?殿下於起居之節不愼,向日春臺試才時,累日出御帳殿,仰慮非細矣。今番藥院問安,幸卽復常,而卽今玉候,異於盛壯之時,凡於節宣之道,必加保嗇,玉體康寧,是所望也。上曰,史冊今年若已開刊,則陳奏使來時,似可持來,而如或不然,則卿等詳探以來爲宜矣。南泰溫啓曰,小臣職責,專在於搜檢一節,而近來紀綱解弛,濫雜之弊,愈往愈甚。平壤、安州、義州等處,例有出榜文申飭之事,而看作例事,少無嚴憚畏戢之事,今番則如有犯科之事,斷不饒貸,繩以定律之意,出擧條,卽速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小臣在朝,無益於國,年衰病痼,不敢干預於廟堂之事,廟堂之事,亦不可人人干涉,而大體則綱領甚不分明,凡事從頭至尾,十分詳審,然後可以無後患矣。若但觀目前小小利害,則其於後弊何哉?至於軍民錢穀之政,尤宜綜理纖悉,然後可免毫忽之差,而近來務持大體,殊欠細密,廟堂堂上,年少氣銳,作事輕易,生事甚易。此等處不可不深察處之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留意焉。洪景輔啓曰,典獄主簿鄭壽崗,以軍官帶去啓請,而典獄係是緊任,有難帶職往來,令該曹依近例,閑司相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卿在兵曹時,騎步布變通事,言及于新兵判乎?尹游曰,臣於近日果見之,而此等事,人之意見,未易相合,臣之所見,亦未知得當,似難猝然變通矣。今番作米事,若値凶歉之歲,則其在救民之道,非不便好,而惠廳戶曹,乃國之根本也。凡百需用之節,若專出此,則匱竭可慮,臣未知其可。豐原雖曰,己酉已行之事,而卽今事勢,有異於前矣。木一匹代,捧米十斗,臣意則以爲非矣。法制一定布二匹代,捧米十二斗,例爲六斗作米,而今若木二匹代,捧米二十斗,則二十斗所入,幾至二十五年gg斗g,似有軍民之怨矣。上曰,己酉何以爲之乎?李判府事以爲,作米猶不足云矣。游曰,作米非不爲好,而卽今與李台佐所達時有異,向年則猶有關西錢十萬兩,而今則以惠廳戶曹之物,專爲出用,則根本之地蕩竭,誠非周密之事矣。臣待罪惠廳,以二堂上不過預聞而已。而事勢如此,此等事周詳善處好矣。上曰,府庫之儲,皆是國家之物,而設施之物,不可浪費,亦當言于新兵判矣。日氣不適,萬里行役好爲之,上命賜三使臣耳掩等物。上曰,拜表爲之乎?鄭必寧曰,諫院方違牌,傳旨未下,前例雖無諫院,亦爲之矣。上曰,卽速擧行宜矣。諸臣遂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李耉齡,記注官金兌和,記注官金啓白。上曰,今日只讀一篇。任珽讀知人第三篇第一板,止第四板。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第五板,止第六板。上曰,注書讀之。李耉齡讀第七板,止第九板。上曰,戶外少退,諸臣退出。任珽進曰,似無大段文義矣。兪健基曰,第四板論日食矣。日月薄蝕之變,此乃陰盛陽微之致也。去月晦日,乃地下日食也。日食與否,雖未可知,而陰雨終日,臣意則安知其不爲日食也?卽今日氣陰霾,氣象不佳矣。篇中論弭災之道,而一曰擇人,援據古辭,俱甚切至,此乃體念處也。任珽曰,下番所達是矣。去月晦日日食,則雖未知之,而虹見之變非常矣。上曰,其時備堂引見之際,見其虹矣。有若盛夏然,心甚惕然矣。陳達如此,可不戒哉?宋秀衡曰,第八板,論否、泰之理矣。否與泰,不過毫忽之間也。雖在平泰豫安之時,苟無居安思危之念,則泰反爲否,篇末結之曰,願陛下常思其否焉。常思其否之義,至深切矣。《周易》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此乃思否之義也。正宜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切實,各別體念矣。任珽曰,張浚所論否、泰之說,極爲切至,其曰否、泰之理,起於人主一心之微者,蓋謂一念之正與不正,而陰、陽,否、泰之理,自此而起也。可不戒哉?兪健基曰,《易》云城覆于隍,此亦否、泰之理也。其要則張浚疏中有曰,願陛下日新其德,正厥心于上,此乃一篇宗旨也。自上念玆不忘則好矣。任珽曰,第八板張浚論君子小人朋黨之弊,而有曰待之以權,權字似有旨義矣。上曰,似是權宜之權矣。上曰,漢之淸議李膺、陳蕃,爲曺節輩所搆,固無可言,而唐之牛、李,各植黨與,有似我國,此亦無優劣之可論耶?宋秀衡曰,初則李德裕似勝,而終則各自報怨,無甚異同矣。兪健基曰,在上者竝用彼此,則似好,而任用李訓、鄭注,使竝逐之,故未能破朋黨也。任珽曰,唐時終至於甘露之變,此由於牛、李之黨禍也。上曰,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此非文宗之言乎?心所慨然者,孟子云,不爲也,非不能也。豈爲之而不能耶?使文宗,若得其道,則豈不易於去河北賊也。用賢祛私,此夫子所謂擧直措枉者也。兪健基曰,人君誠能建極於上,以爲表率之道,則豈可無自然變移之道乎?上曰,牛、李之黨,不過自謂君子小人,而必不至於忠逆矣。任珽曰,向日以豳風屛事,有下問之敎,而本館所存舊件見之,則不以月次矣。上曰,尹彙貞在玉堂時,有所進御矣。本館所存者寫入,可也。任珽曰,本館所在舊件,當改爲取色以入矣。上曰,不必取色矣。上曰,明日次對爲之耶。雖靜攝中,備局有司堂上來會,而諸堂中有所稟定事,一體來會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11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山萬戶崔世樞,彌助項僉使金鼎三。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差,或未署經,或陳疏入啓,或呈辭,俱無進參之員,持平金箕錫,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韓師得曰,司畜別提金聖鐸,備局引見,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單金漢喆。 ○宋秀衡,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年進上臘藥磨鍊,則庫中不足之數,肉桂二斤五兩,龍腦一斤四兩一錢,沈香一斤七兩,犀角七斤一兩六錢,訶子十五兩,木香一斤十三兩,朱砂二斤十一兩三錢,白丹一斤九兩,砂仁一斤,唐黃連十一兩,丁香二斤十四兩,白豆蔻一斤,肉豆蔻一斤四兩,附子七兩,桂皮八兩,三乃子十五兩,甘松十五兩,全蝎十五兩,石雄黃一斤八兩,牛黃則年例七十七部,加數十二部,東朝別進上龍腦安神丸一劑所入三部一錢,竝令該曹,卽速進排,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賓廳進,右承旨韓師得進。吏批啓曰,全州判官李夏徵在喪之代,今當差出,而本州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濟州牧使尹彙貞連次呈狀內,身病危篤,決無往赴之勢,斯速變通爲請,以越海重地守令,不可變通調理赴任之意,論理題退矣。今又呈狀內,頑痰用事,胸膈悶塞,呼吸不通,少有運動,若將隕絶,以此危惡之症,決無可强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聞其病狀,果是危重,不可等待其差復,前官身死之代,亦不可不急速差送,濟州牧使尹彙貞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北部移文,則參奉朴師淑,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以李著爲司諫,沈星鎭爲獻納,朴弼耉爲掌苑別提,朴弼謨爲全州判官,尹得重爲敦寧參奉,安壽坤爲泰陵參奉,典獄主簿鄭壽崗,歸厚別提林瑍相換,蔡慶承單付兼承文著作。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次對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受由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啓曰,新差廟洞權管安漢基,以其父年七十五歲,呈狀乞遞,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洪以謙、金澱、李莞爲副護軍,李耉齡爲副司正。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兼中營將安岳縣監李思一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思一時在任所,依例發遣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臣等入侍退出後,來會本府開坐,而同義禁臣申昉,同義禁臣李瑜,俱以病不來,犯越罪人,關係至重,其在嚴獄體之道,不可不備員按問。同義禁臣申昉,同義禁臣李瑜,令政院待明朝牌招,以爲備員開座後,擧行之地,何如?傳曰,特敎之下,豈若是遲滯乎?竝從重推考,卽令參座。 ○掌令尹志遠疏曰,伏以臣爲人魯下,與世抹摋,年且衰邁,姿非諫諍,言議之地,自劃已素,非不知分義之截嚴,而惟以獲罪爲期。三違嚴召,萬戮是竢,例勘猶靳,召命復臨。到此地頭,情窮勢蹙,不計顚沛,冒昧出肅,而畢竟一出,進退無據。撫躬自反,無以自解,抗顔臺端,實非本意,仍因盤礴,亦非素計。且臣撼頓之餘,賤疾亦苦,帖席呻喟,症情不輕,以此情病,決無供職之望。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命刊削,以安私分幸甚。仍伏念愚劣如臣,蒙被恩造,濫廁臺籍,亦有年所。才智昏庸,見識淺短,量己揣時,知無可爲,故不敢以言官自處,未嘗以一言,仰補聖化之萬一,羞愧欲死,措躬無地。然而臣雖至愚極陋,亦有一段不昧之心,則豈無一二可言之事乎?第語及乘輿,則谷永之專攻可羞,事近時象,則朱雲之妄訕宜戒。欲言國計民憂,則不過爲閣上之一休紙。臣本弱植,世無交結,徒恃聖明,妄效愚見,則一言脫口,衆嘲必至,未言之前。臣亦自知其必不見施,如是則不但爲無益於事,反有乖於古聖失言之戒,故寧被違傲之誅,不敢爲唐突之計,此豈臣樂爲而然哉?嗚呼,殿下憂勤願治,十年于今,而世道委靡,百隷懈怠,治不加進,日趨於莫可收拾之境,今日國勢,豈不哀痛之甚者乎?殿下如將奮發爲治,必欲矯革其弊習,若非大振作大變革,則雖有良法美制,以今日之紀綱,斷無設施之勢。伏願聖上,先立紀綱,將有所有爲,然後大臣、重臣入侍時,下示臣疏,逐條詢問,商確可否,斷自宸衷,可以變通者,卽速變通,則不勝大幸。軍役變通,實爲今日之急務,而在先朝設良役廳,而無其效,在今日出句管堂上,而未聞有大變通。未知廟堂之上,方講得矯弊甦殘之第一良策與否,而均役之難,隣族之弊,實無好道理。今年雖或苟且牽補變通釐正,而明年又出逃故,每有此弊,若不先治其根本,則決無永久之策。一邑之內,名色甚多,苦歇各異,民皆避苦趨歇,欺隱紛然,移避越境,以存爲逃,爲今日守令者,實難究覈。臣愚以爲各道各邑,先分水陸,畫邑分定,沿邊則爲水軍,山郡則爲陸軍,有御營軍之邑,一竝屬之御營軍,而不復有禁衛軍,有禁衛軍之邑,一竝屬之禁衛軍,而不復有御營軍,以至於他良役及束伍牙兵諸雜色,一皆劃分,無使相混,使民皆知一邑之內,別無苦歇之異,不復有避此投彼之計,則必無紛紜逃避之弊。戶籍落漏之罪,五家統之規,非不嚴矣,而近來國綱解弛,專不遵行,臣願更爲定式,或有三歲兒落漏之事,則現出之後,卽施梟示之律。移徙之類,必有公文,如廣州之民移楊州,則移定楊州之役,楊州之民移廣州,則移定廣州之役。無公文來接者,統內卽報官家,詰其何身役何邑民,卽定其役,而統內如有掩匿弄奸之擧,彼此竝皆梟示。以此定法,民皆預知,則可無落漏逃避之弊。如是則不但軍兵之不敢逃漏,盜賊因此而亦可無隱接之路矣。各色軍兵匠人,使之自得其保,故皆以多得爲務,元數之外,擧皆濫充,其弊不貲。臣以爲保人之類,一體定軍,收其身布,自官分給,則匠保無濫數加徵之弊,朝家有軍丁加得之利,各陵軍卒,書院募入,亦國初之所少,而今則其數夥然,陵軍則陵官自爲歲抄充代之故,每與本官相較,而守護軍及香炭山直之類,元額外,或不無加數混頉之弊。臣謂宜令各其本邑,依數充定,而陵官考准役,其中有頉者,使本官隨頉代定,書院疊設之禁,旣有朝家命令,而其募入之濫混者,亦皆汰定,則似有助於簽丁之一端,如是則前之逃者,可以一倂現出,前之漏者,亦可盡數簽得,前之投屬閑遊者,亦可釐正,有何逃故難充之弊哉?且軍兵,在精不在多,逃故太多,老弱居半,不務精銳,徒擁虛簿,其名雖存,其實無用。臣謂不緊之冗兵,釐正減額,則隣族之弊,亦可以少緩矣。蓋軍役不均,苦歇相反,或有一疋者,或有二疋者,此所以紛紜逃避,每稱冤枉者也。朝家非不知此弊,亦非不欲一切定之以一疋之役,以爲通融均役,永革其弊,而若定以一疋,則收布數少,費用浩多,所入不足以當所費,故尙未變通者,蓋以此也。而如右臣所陳,則軍丁元額之外,想必有餘數收布者,雜費減汰之數亦不少,量入計出,似可相當,蠲減浮費,最爲上策,而如或不然,終難變通,則較其出入之數,更定以一疋,尺數使之適中其用,均平其役,則猶勝於或一疋或二疋不均呼冤之弊矣。出身之後,勿論文武,脫有緩急,宜同休戚,而若當危難之際,尤急介冑之士,武弁出身,近來甚多,雖遐方之人,若善弓馬好身手者,使兩銓各別調用,以疎其冤鬱之歎,出身之在京者,成冊於本曹,在鄕者,成冊於本道,別作隊伍,以爲緩急之用,則此與凡軍兵有異,可以當一面,亦豈不有助於戰陣乎?比年以來,逐歲凶歉,稅入太縮,軍布漸減,國用蕩竭,頒料亦乏,今之蓄積,實爲哀痛,如是而束手以坐,無所變通,豈沁沁泄泄乎?內而各該司,外而各小官,閑冗不緊,廩祿徒費者,亦多有之,無益於國,有害於民。臣謂該司之閑謾gg閑漫g可合者,使之合司,郞官之不緊者可減者,使之減數,吏胥之濫數食料者,雇軍之閑遊受布者,亦使區別汰減,則不無所補矣。臣臨疏猝遽,雖不能一一歷擧其某司爲閑司而可合,某郞爲不緊而可減,某吏某軍之爲可汰,而殿下若欲用臣計,下臣疏於攸司,使之釐革,則內之冗官,可以區別,外則都事敬差官,臣亦以爲不緊,無檢田給災之實,而有廚傳繹騷之弊,若極擇監司、守令,一道一邑之政,專任責成,則雖無都事敬差官,亦不害於踏驗之政。鄕試試官,則擇差道內有聲望文官,似無所妨,而若以科事爲重,不可專委之守令云,則臨時差送京試官,其爲弊亦有所減。八道郡縣之徧少gg偏少g者,亦令合設,或合二爲一,或合三爲二,減其官長之數,則殘邑不成貌樣之弊,可以除去,而其月廩亦必有所餘。畿內則如陽川、衿川、陽智、積城之類,此外亦多小邑之可合者,八路殘邑,其數不少,竝合而計之,則其所餘廩捧,足可當一費矣。貪官汚吏之畏憚懲戢者,莫上於繡衣之廉察,而爲御史者,或牽於私意,而不公者有之,或失於風聞之爽實者有之,亦或有生疎於吏事,以不當罪而爲罪者,終有乖於公黜陟之義。臣以爲別擇公廉謹愼,曾經守令者,勿論四序,不時分送各道,而所經邑,則勿論彼此道,詳細廉問,勿使出頭,所陳書啓,嚴禁其漏洩,雖近侍之人,使不得預知。又遣他繡衣,一如其規,三人之所聞所啓相合,然後施黜陟之典,而如有毁譽不同者,又待後日之廉問,以之賞罰,則似無爽實循私之弊,而爲守令者,不知御史之某時經過,長有畏戢之心,豈不爲飭勵之大助乎?古之僧尼,崇信佛法,故前賢往哲,闢之雖廓,終未能斥絶根本,而今則與古有異,皆是圖免軍役之類,聖上若能斥去之,則可以洗惑世之妖法,可以充闕額之軍丁。臣請孰gg熟g數而區畫之,下令於國中,行關於八方,各寺僧徒,一齊捧疤,從其願分送各邑,限十年後分充軍額,則彼僧徒,必皆踊躍樂赴,仍命廬其居而火其書,驅其徒於田農之間,而作爲軍兵,則見今無闕額之患,而後世享闢異之名,豈不誠兩得其宜?且待之又十年,則其所蕃育,將不知幾百萬,何患乎軍丁之不足哉?中間死亡,則使之卽出物故,以爲徵信,如有不從令者,現捉則卽施梟示之律,捕捉者用捕賊之賞,則必無逃匿難禁之理,以此書之信史,則亦豈不有辭於天下萬世乎?以殿下高出百王之聖,不待臣一二言,而必有所默運乎淵衷者,斷然行之,亟命罷之,則實吾東方斯文之大幸也。江都,卽我國保障之地,如有北憂,必作依歸之所,朝家之設施,非不至矣。而猶不無疎慮之歎。臣意以爲江都四面沿邊列邑,皆屬江都,平時則受其節制,有亂則所屬列邑各色軍兵,一倂入守,而津路所通處城堡,加意修築,以爲備虞之道,而所謂升天浦,自松京直通之路,尤當備嚴者也。北漢之設,是非互異,而旣築之後,不可無守。臣意以爲移設畿營於北漢城內,有急則領道內所屬軍兵,仍爲保守,則亦似不悖於築城之初意矣。士習,國家治亂之所係,科擧,士子出身之初程,而近來士子,徒尙文辭,專事擧業,世道日下,士趨不正,大可寒心。臣聞己卯名賢,皆出於賢良科,至今稱爲美規,在今救正之道,莫如復設賢良科,而公法不嚴,私意橫流,以今日紀綱,決難猝復,爲先崇禮義,勵廉恥,振紀綱,正風化,然後徐可圖之。而至於明經科,爲弊日深,製述則借人代作,講經則徒習口誦,殊非明經之本意,實無當世之所用。祖宗朝定規,初非不美,而法久弊生,有名無實,則略變其制,以矯其弊,亦無所妨。臣意以爲初試,則依增廣例,出論賦表策,講則臨講七書,而各卷抽栍一章,大文音釋及註,文義純通,然後會試,則依別試例,試殿策取優等,合爲一科,則製述經工,兩皆不廢,一世文才,可以振作,庭謁聖及節製,不必用此規,而間或有增廣別試,則亦依此設行,似甚便宜。且節製被抄人居首外,例付式年,若無經工之人,便作無用之科,殊非特恩給分之意,有經工自願外,宜付當頭增別,則亦爲得當,《大學》則每月朔望,出旬製試,齋生歲末計畫,如陞補例,居首二三人,直赴增別會試,則此實激勸之道,而京華士子,不待朝家,申飭之令,必多居齋之人,亦有得於勸入京華士子之義矣。各邑校生考講之法,蓋出凡民俊秀,皆入太學之意,而或有專不識字而濫入者,或落講降定軍役,則百般圖免,至有破家流離者,其弊亦不少,故或故爲太歇,不成貌樣者有之,此亦非考講黜陟之意,其所峻歇,實爲兩難。臣意以爲鄕曲校生,皆是身自農業之類,若奪農時,則亦難保存,使之三餘講讀之後,每歲正二月間,使各其邑官長,峻規考講,音釋文義不通者,收布上納,而名之爲落講布,亦勿永定軍役,逐歲考試,隨講陞降,則彼落者自無冤言,亦不從他道求免,必竭力讀書,惟思後巡之善講,如是則渠輩之文辭可振,亦不失考講之本意矣。酒之害,古之爲戒多,而只以淺近之害言之,耗財濫費之道,莫過於酒,狠鬪殺傷之患,多出於酒,頃年嚴禁,其效立至,殺年窮春,市直猝踊,雖閭巷間嗜酒顚狂之人,莫不曰酒可禁,於此可知其人心,裕財足用之策,莫善於禁釀,而徧刻小民之敎一下,而禁令漸弛,豈不可惜之甚者乎?臣愚以爲循例申飭,則無可動念,別立禁條,下令中外,勿論大小釀,一禁其沽賣之路,則大有所補於財用,至於士夫家恃勢潛賣者,則現發後,家長施以投畀之典,斷不可已。臣頃年待罪見職也,因酒禁一啓,致有無限狼狽,而苟有利於國家,則豈可以前日之顚沛,有所含默哉?至於南草,比之酒,尤爲不緊,有百害而無一利,沃土盡入於南草田,而功役倍他耕耘,遊民皆歸於折草廛,而鍮錫因此益貴,此若微細,而爲害則甚多,禁絶之道,比酒亦易,嚴立科條,預先行會,使鄕不得耕,使廛不得賣,如有犯者,斷以重律,則此亦裕財之一道也。衣服乃所以表貴賤而別上下,五十者衣帛,聖經有訓,而今則不但士夫之年少者,雖下賤,亦皆濫服,笠子,乃俗之上冠,而今則不但吏胥之混着,雖私賤仰役者,亦皆濫着,上下相混,貴賤無別,不獨財用之可惜,其爲紊亂特甚,庶人之着絲笠及紬衣者,《大典》已有禁條,而如非別立令甲,嚴加申飭,則如前因循,無以禁戢。且奢侈無節,財用益乏,公私窘竭,皆由於此,故聖上親先儉素,躬御澣濯,則爲今臣民者,何敢專尙侈習,不思儉約之道哉?臣愚以爲,士夫年五十以上及堂上官外,年未五十,官非堂上,則勿許,朝士儒生,一倂禁着,至於下人則各別極禁,而私賤之着笠者,亦爲嚴禁,事甚合宜矣。堤堰之設,利澤甚多,而畿甸之邑,有弊而無利,故臣未見南土之前,每以堤堰爲弊矣。及至南邑,遍觀田野,則注秧之處,未得時雨之前,專賴堰水,其所蒙利,與畿邑大異,而近年以來,率多廢棄,暵乾之災,逐歲有之,雖晩得好雨,秧種皆已枯涸,已無可爲。臣以爲三南堤堰,定爲黜陟守令之一大政,初冬早春,各別掘築,以資灌漑,而道臣巡過時,別加督檢,則亦有益於明農之政矣。軍兵徵族,爲今痼弊,而寺奴婢侵徵,尤爲甚焉。每式年推刷官,遍行州郡,酷施刑杖,督令加數,故頭目色吏輩,不耐箠楚,造爲虛名,列書充數,其中年當收貢者,則猶可及時考覈,而至於年幼待壯者,不問虛實,隨告案付,及至年滿之後,始乃徵推,則元無其人者,十常八九,而其時色吏頭目輩,時或生存,則可以推辨其事實,而年久之後,身死者居多,當初誣告與否,無處可問,而各司催徵,日加嚴督,不但迫於上司之令,且拘解由之故,情冤不問,徵納爲事,侵隣徵族之患,有不忍言,虛名冒錄,爲弊至此,而人心漸惡,奸僞百出,實存見漏,亦甚夥然,而一時過去之推官,猝難覈實,各司奴婢之數,少無所增,推官廚傳之弊,不一而足。臣意以爲自今以後,推官則永勿差送,各令其邑官長,從實査得,逐歲修案,雖不能每年加增,亦不得減縮元數之意,作爲定式,則於各司奴婢之數,似無所損,於生民一分之弊,可以少紓矣。荒歲賑事,爲國家之大政,賑恤穀物,不思預先區畫,每致臨急苟艱,上而殿下,若飢之歎,每發宵旰,下而饑民,塡壑之患,無以接濟,爲守令者,空中辦出,科外徵斂,或勒捧於富民,而至有三四斗勸分之事,彼多積穀之富民,則猶或可矣。而至如三四斗勸分者,則渠亦不能自保之類,迫於官令,不敢違拒,而終或至飢餓之境者有之,豈不可哀之甚者乎?其聚穀之難,有如是矣。而平居則朝家不以爲念,守令無所留意,京外上下,擧皆置之相忘之域,猝當凶歉,然後始顚倒紛紜,而凶年穀物,從何辦出乎?如是之故,每每有窘急難濟之患。臣意以爲八路諸邑,各置賑倉,別蓄賑穀,預先周圖,以備天災,而其邑各還上,年年耗穀,一竝給賑倉,常年則分給收斂,一依糶糴例,會付營門,以補賑資,則可無臨急難辦之患矣。近歲凶歉,前古所無,溝壑餘生,蕩析難保,今年雖若免凶,民間無異大無,公私催徵,保存無計,新捧之外,若徵舊逋,則八路民生,必無奠居之望,國用雖急,有民然後,可以爲國,舊逋則一倂退捧之意,預先知委,使民咸知朝家憂恤之意,則可無離散之弊矣。國家用人之道,惟在於量才分任,內外擧職之方,莫先於久任責成,人非聖賢,才難遍長,任或數遞,政無成效,故長於理財者,不得掌銓,長於聽斷者,不得典兵,或世掌其任,勿求速效,而今則不分才器,循序輪差,雖高官大爵,有若輪回者然,亦或有朝拜而夕遞者,雖有通才,何能適於彼而又適於此,頻數遞易,五日京兆者,又何能綜核虛實,區畫事務乎?內外大小之官,所貴者器使,而事功之利,又莫過於久任,事務久掌,則自有擔當區畫之效,遞易不煩,則可無吏緣爲奸之弊。如是然後百事可做,衆弊可祛,爲治之要,無出於此。伏願聖明,甄拔人才,隨器分掌,專委其任,勿責近功,則大有所益矣。殿下於近日臺閣,待之太薄,視如奴隷,凡有所言,一不見施,雖或諭之以留意,命之以稟處,而未聞有一言之採施,一事之變通,未知前後諸人所奏之言,擧皆不合於時務,而有所廢閣不行歟。臣愚淺見,最居人下,今此所陳,亦多疎迂,雖以我聖上好察之量,亦何能有槪於心哉?然愚者慮之,聖人擇焉,則不可以人微,而盡廢其言。伏願聖上裁擇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江華留守金東弼,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工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校理兪健基,持平金箕錫,假注書李耉齡,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兌和,記注官金啓白,禮曹參議兪彦通,司畜別提金聖鐸,追後入侍。金興慶進曰,日氣陰冷,調攝中聖體若何?上曰,不無微些餘氣,而漸益差愈矣。金興慶曰,水剌之節若何?上曰,水剌自數日前差勝後一樣矣。宋寅明曰,餘氣未臻快復,則猶有感冒之候而然耶?上曰,比當初差勝,而所謂餘氣,不過咳嗽之候往來矣。宋寅明曰,或以茶飮進服,以爲和解之道,爲宜耶?上曰,近來氣弱,故當寒輒有感氣,若日和,則可以自愈矣。宋秀衡進曰,司畜別提金聖鐸,旣有留待之敎,何以爲之?上曰,使之入來,可也。承旨曰,注書出去。金弘澤出去召入。金興慶進曰,今日次對,無大段陳奏之事,而有司堂上,有稟定之事云矣。上曰,金聖鐸使之留待有意,先爲進前,可也。金聖鐸進伏。上曰,年今幾何?聖鐸曰,五十一歲矣。上曰,曾爲仕宦乎?聖鐸對曰,庚戌除寧陵參奉,上來肅謝後,以未疫,卽爲呈遞,其後又拜靖陵參奉,今又除拜本職矣。上曰,祖先有顯官乎?聖鐸對曰,小臣五代祖克一,爲成均司成,其後連爲蔭職矣。宋寅明曰,金克一乃宣廟朝名臣金誠一之同生矣。上曰,以前後道臣所達見之,似是嶺南望士,而曾前上來時,予未覺悟,不得召見,心甚慊然矣。聖鐸曰,天恩至此,臣誠惶感罔措矣。上曰,今聞爾言,似非高蹈之士,予意亦非偶然,此後則着實供職,可也。聖鐸對曰,小臣以三十年科場之士,何敢爲辭爵之計,而身旣未疫,且有老母,區區情勢,難以遠離久留,而天恩罔極,豈無從宦之意乎?上曰,常時經工必多,工夫幾何?對曰,小臣自少習於科場,魯莽蔑劣,而聲聞過實,上欺天聰,此誠死罪也。上曰,此乃初見君父之日也。新自南土來,必有所懷,陳達,可也。聖鐸對曰,天威之下,惶隕不知所達,自上有所下詢,則敢不奉承乎?上曰,嶺南古稱鄒魯之鄕也。近來風俗,何如?聖鐸對曰,嶺南自前以鄒魯見稱,而風俗漸不如古,然而淳厚之風,忠義之心,猶有存者矣。上曰,居在何邑耶?聖鐸對曰,居於安東矣。上曰,往事雖不可說,向時誑惑,出於嶺南,此所慨然者矣。聖鐸對曰,聖明在上,昭釋無餘,至今感祝矣。上曰,安東之人,以風水之說,有疏擧,非恒日所望於嶺南者也。聖鐸對曰,民情不無迷惑矣。旣承聖敎之後,稍爲鎭定矣。上曰,非徒民也。多士亦爲之,可怪也。曾於備忘,已言之,而在我當修人事,不在風水矣。若使先正在世,必不爲風水之說所誑惑矣。一鄕彈壓,亦在於望重之士矣。聖鐸對曰,聖敎明白,可以歸傳父老矣。上曰,以安東言之,則人才沈屈,幾何耶?聖鐸對曰,知人未易,許多人才,豈能知之?而前後道臣及御史,旣已薦聞,更無所達。上曰,今番調用之人,亦皆平日素知者乎?宋寅明曰,曾前嶺南人擧擬之際,懸註矣。嶺人以此爲慊然,故中間不爲懸註,今番李匡貞,亦擬望於齋郞,而無懸註,未得受點矣。上曰,誑惑者非矣。見欺者何罪?予心則無毫分芥滯,而世道怪異,或有扶抑嶺南,似不無疑阻,故每用寬恕矣。嶺人以懸注爲羞恥事,此不過無懸注,則朝家無以知之故也。何可以此爲慊然乎?宋寅明曰,懸注少無所妨,豈有一分慊然之理乎?李宗城進曰,自上以金聖鐸,爲嶺南望士也。方當聖候靜攝中,召見便殿,諄諄詢問,有若家人父子,非但此人之榮幸也。入侍諸臣,孰不感祝哉?此乃窮經讀書之人也。姑待開筵後,當出入講論,而先問大道之要,似好矣。上曰,所陳好矣。先陳小民疾苦,可也。聖鐸對曰,臣實蒙昧無知,而受恩至此,欺世盜名之罪,無所逃矣。大道之要,當世之務,曾所昧昧,而若其民事,則今年比辛壬稍勝,而流散之民,尙未安集,賦稅又從以侵督,未免疾苦矣。上曰,先正餘訓,必有所聞,爾若以爲無聞,則是嶺南終無所傳矣。學問之事,又爲陳達,可也。聖鐸對曰,人君之學,雖異於韋布,《大學》治國平天下之道,與士無異,《大學》八條目,不可不一切闡明,自古先儒發明者多,而誠敬爲第一工夫矣。上曰,《大學》一篇,無過於敬之一字,而最初下手處,何工耶?聖鐸對曰,主一無適,此乃宗旨也。而整齊嚴肅,最爲親切,每從有形處下工,然後厥修乃來矣。上曰,上蔡謝氏,惺惺工夫何如耶?聖鐸對曰,此亦是從心上做去,而朱子之言,整衣冠尊瞻視,尤爲要切矣。上曰,漢成帝臨朝若神,此則表裏不同也。聖鐸對曰,成帝未免沈溺於酒色,只於威儀之節,修檢而已。若其事爲之間,不加之意耳。上曰,好矣。宋寅明曰,臨朝若神,此不過暫時修檢而已。上曰,凡人一日之內,放心甚易,顔子,亞聖,三月不違仁,其餘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則況下於此者乎?非不惺惺存警,而每患放馳,何由而可制放心乎?聖鐸對曰,臣無心得,何能知之?而心之放馳,由於敬之不足矣。上曰,好矣。宋寅明曰,金聖鐸所達,槪論大根本,而未及於要切處,要切處,使之略陳,似好矣。上曰,重臣旣已發端,畢達後退去,可也。聖鐸曰,要切處,其論學問耶?治道耶?宋寅明曰,治道爲好矣。聖鐸奏曰,孟子論王道,以省刑罰薄稅斂爲先,孔子明君君臣臣之義,卽今紀綱不明,生民困瘁,臣之淺見,則省刑罰,薄稅斂,明紀綱三條,似爲要務矣。上曰,此甚要好矣。此後召對,更爲入侍,可也。金聖鐸先爲退出。李宗城進曰,歸厚別提李守謙,先正臣李滉之後裔也。臣與趙顯命,見于問安廳矣。上曰,次對罷後,入侍承旨召入,可也。宋秀衡曰,李守謙令待令乎?上曰,後日輪對官單子,越次書入,使之入侍,可也。{{*|榻前下敎}}上曰,金聖鐸初爲入侍,而所言皆好,雖每入經幄之人,所存不足,則不能如是矣。上曰,金聖鐸亦先正之孫乎?趙顯命曰,此非先正之孫,而其曾祖丙子亂後,自號以崇禎處士,仍爲自廢,卽今處士所居之地,人多傳說矣。上曰,如此之類,別爲褒揚好矣。銓官入侍,詳知其事實,特爲褒贈,可也。李宗城曰,卽今痘患方熾,金聖鐸似難久留矣。上曰,事勢誠然,有難留置,從近召見後,當許歸矣。趙顯命曰,臣待罪嶺南時,使金聖鐸、李槾爲訓長,果有其效矣。金興慶進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以合歿陳田,今年起耕者外,仍前給災事狀請矣。在外時,與備局諸臣相議,則論議不同矣。吏曹判書宋寅明曰,事理則可矜,而今若許之,則年年如此,便同免稅田矣。趙顯命曰,臣待罪本道時,奉朝令,擧行給災者,二千餘結,其間亦豈無濫乎?今朝議之防塞,不是異事,而其後又因朝令,作文書,許他人起耕,則必有其間還耕者矣。李宗城曰,合歿之田,當初許災,出於特恩,而田土旣在,到今豈無還起者乎?陳田之不爲還起,責在不爲勸農矣。恐不可許施矣。上曰,諸臣所達,不無所見,置之。{{*|出擧條}}上曰,少退。諸臣退出,少選,更爲入侍。宋秀衡進曰,禮曹參議兪彦通,有稟定事來待,使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金弘澤出去,與之同入。李廷濟進曰,此驪川君增上疏也。宣廟朝以後,大君王子,免稅田畓,限敦寧勿爲出稅事,有所陳請,而向日筵中,有更爲審定之敎,今當收租之時,一番定奪,然後可以擧行矣。上曰,此乃永賜之地,雖勿免稅,其田則可以永久自在也。廷濟曰,此等田租,初入於一二等,故若出稅,則應稅外無餘矣。上曰,欲限以敦寧何也?金興慶曰,以敦寧之限九代也。上曰,大君王子子孫之限以九代者,似指其支孫,非嫡孫也。功臣嫡長,亦不計代數,宗室嫡長,若限以九代,則反不如功臣嫡長,此事怪異矣。必先限其代數,然後可論免稅與否,法文從容詳考,更爲論定後,處之可也。廷濟曰,然則今姑仍前免稅,前頭更爲消詳稟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東弼進曰,本府軍餉,用舊蓄新之故,每年還分後,量縮及永腐朽,自前有啓聞蕩減之規,其來已久,而戊申以後,還分時,量縮永腐朽及壬子京運時量縮,因前前留守臣尹游之狀請,變通有更査之令,故臣於夏間,査實啓聞,而朝家不許其蕩減,仍有永爲定式之令,過半千穀物,旣不得蕩減,則勢將依其數,徵捧於前後色庫而後,莫重軍餉,可無欠縮之弊。臣依朝令,今方徵上,而但廟堂稟定時,量縮與永腐朽,初無區別陳稟之事,至於京運米,卽庚戌貿米於三南者,經年後移納江都,元無斛上加升捧置之事,而庫藏三年後,又爲移納於戶曹,夫以耗縮之穀,經年後準納上司,作爲百官軍兵頒料之資,則量縮之過多,不足爲怪。此與本府還分時量縮,大有間焉。而一倂勒徵於典守之人,非但渠輩之呼冤無窮,甲午丙午前後京運時量縮,俱有耗穀充上之前例,此等事實,不可不一經稟旨後擧行,故敢此仰達矣。夫徵捧於色庫者,或因其典守不謹,或以其用奸偸竊,此則在法當然,而穀物之隨量隨縮,自是常事,三年陳米,京司準捧之際,安得無欠縮乎?且自前京運米量縮之以耗穀充上者,已成規例,而獨於今日,不分事實,不用前例,一切勒徵於貧殘吏奴輩,恐非法意。且所謂永腐朽,則久遠庫舍,每多雨漏之患,而累年積置之穀,未出庫之前,則雨漏與否,無以見之,而改瓦以致其上漏下濕,腐傷不用,今夏反庫時,臣亦取見腐傷米,則作塊腐黑,穢臭擁鼻,然所謂永腐朽,每年所出,多則十石,少則四五石,其所蕩減之規,腐朽一石以米四石支計,故戊申以後,四五年條腐朽,不過二十五石零,而當爲計減者,乃是一百一石也。此則每年前例,元無竝爲白徵之規。臣意則永腐朽,則依前例蕩減,壬子年地部所納,量縮二百七十餘石,則元非色庫用奸之事,亦依前例,以耗穀充上,戊申以後,還分時量縮,一依新定式,分徵於典守各人,而但其數,乃是三百餘石,有難一時盡捧,逐年四分之一,分數徵捧,三四年內,漸次充上,則在軍餉,可無虛簿之弊,貧殘軍屬,亦有支保之路,更爲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諸臣之意,何如?金興慶曰,京運米,則以年久留儲之物,準納上司之際,自當有欠縮。此則姑爲量減,而至於腐朽米,則勿爲許減事,旣有新定式,似不可續續變改矣。宋寅明曰,永腐不爲蕩減,然後用舊蓄新之法,方可着實。臣意則以爲,不當許之矣。趙顯命曰,腐朽蕩減,初旣防塞,不可變改,而京運米量縮,宜有量定升斗減給之道矣。上曰,南漢則無腐朽蕩減之規,況江都則庫倉鋪板,其所腐朽,尤不宜蕩減矣。諸臣之意如此,腐朽蕩減事,置之。京運米量縮,則與本府還分有異,自廟堂取考石數後,不必更稟,以幾石計減事,草記啓達,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咸鏡道犯越査狀,入來矣。上曰,見之乎?寅明曰,大槪見之矣。上曰,承旨讀之,亦使諸臣,知之可也。讀訖。上曰,招辭極其狼藉,晩白苟有一分人心,何可如是耶?似爲理外矣。趙尙絅曰,招辭極爲譸張矣。寅明曰,邊倅之此等所爲,其來已久,亦或有冒犯之事矣。今則狀啓來到,當依此究問矣。宋寅明進曰,禁府有殺獄二事,金聲八、朴鳳采,俱有可疑之端,臣意常以爲,殺獄所當十分審愼,故取來文書,日夜搜覽,反復深究,而終不能的知,曾前刑曹殺獄,有自備局,取見文書,登對時,稟處之事,今亦依此例,就議大臣後,稟處,何如?上曰,此則判金吾非矣。委任有意,當詳審明覈,的知其可疑,然後問議於備局,而今乃不然,欲先議於備局。此豈設官之意哉?判義禁宋寅明推考,三堂上更加詳察究覈後,陳達可也。{{*|出擧條}}上曰,李晩白獄事,今當究覈,而吏判方帶內局提調,似難專意按治矣。金興慶曰,若施刑訊之後,則兼帶內局提調,亦似未安矣。上曰,吏判兼帶內局提調,今姑許遞,可也。{{*|榻前下敎}}宋寅明進曰,前別兼春秋金漢喆,敍用付職後,與別兼春秋趙榮國,一體牌招,擧行似好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右承旨韓師得,與別兼春秋趙榮國,有相避,韓師得例兼春秋館修撰官,姑爲減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禮曹參議兪彦通進曰,再昨筵中,吏曹判書宋寅明,以嬪宮爵號事陳達,自上有令禮官博考以聞之命,而本曹判書呈辭受由,參判奉命在外。臣以一佐貳,有難獨爲擧行,而擧條旣下之後,事體甚重,不可稽滯,謹取《璿源譜略》及他文籍,考出,則不無可疑處,不可不稟達,故敢爲入侍矣。重臣所達,以昭惠王后初稱粹嬪,恭懷嬪初稱德嬪爲例,而聖上,亦以戊申後,闕典爲敎,聖意所在,可以仰揣矣。但昭惠王后爵號粹嬪,恭懷嬪爵號德嬪,乃在於嘉禮初,似與聖敎中戊申後闕典之意,差異,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其然乎?考出於何處耶?彦通曰,粹嬪爵號事,《璿源譜略》初卷世系中載錄,德嬪爵號事,《宣廟實錄》中,恭懷嬪事實,曾前端懿王后國葬時謄來,載於謄錄,故取考,則嬪十歲冊封德嬪,翌年世子卒云云矣。蓋國朝自初,王世子嬪冊封時,皆有爵號,定安王后初封德嬪,元敬王后初封貞嬪,昭憲王后初封敬嬪,文宗大王廢嬪金氏、奉氏,皆有爵號。而顯德王后封嬪時,獨無爵號,至昭惠王后封嬪時,號粹嬪,而睿宗大王,仁宗大王,在東宮時,嬪宮無爵號。至順懷世子冊封時,嬪宮號德嬪,自是以後,更無冊嬪時爵號之例,前後或有或無。臣姑未知義例如何,而文籍所載,如此之外,他無博考處,如許重典,旣無明白可據之前例,下詢大臣,或斷自宸衷,何如?上曰,再昨筵奏時,認以仁粹王妃、恭懷嬪,獨有爵號,故有所下敎矣。今聞禮官所達,以翌年云云之說觀之,亦可知矣。如此之時,其有可行之義耶?或有掣肘之事耶?大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金興慶曰,昨者宋寅明陳達時,臣意亦以爲當加爵號矣。今聞禮官之言,則事例雖稍異,而一字加號,豈有大段拘礙之端乎。金東弼曰,古事未可知,不敢支煩仰達,而日後國有慶事,似有掣肘之端矣。博考以處之,似宜矣。宋寅明曰,爵號之或有或無,必有委折,國朝文籍中,豈無可考處乎?宣廟朝,則嘉禮在於登極後,或自此因循爲闕典耶?睿宗朝,仁宗朝,亦無爵號,而此又似有其由矣。然典禮至重,宜博考古事,而爲之矣。李廷濟曰,玆事非創開之事,而古有而中廢者,必有委折,不可以臆見斷定,考出徵信之文,然後更爲稟定,似爲得之矣。趙尙絅曰,國朝以來,嬪宮爵號之或有或無,雖未知其故,而以事體言之,則宜有爵號矣。前頭掣肘與否,非所可論,唯在博考典禮而處之耳。趙顯命曰,此是重典,與諸臣博詢,而處之,如何?李宗城曰,國初以來,嬪宮皆有爵號,中間數朝,雖無爵號之載記者,列祖朝攸行,非今義起,則今加一字,似無不安之端,唯在博詢而處之矣。上曰,承旨及入侍之臣,皆達之,可也。宋秀衡曰,嬪宮爵號,雖是舊典,而亦非近例,則有難定行,博考而處之,似合事宜矣。兪健基曰,爵號似當講定,而但諸臣所達,皆未免臆見,而無典禮的實之可據者,請考出實錄,又令禮官,更爲博考古事後,問議於大臣及在外知禮儒臣,事體似宜矣。金箕錫曰,儒臣所達,博議于在外知禮儒臣云者,其所陳達,似好矣。上曰,依舊例定行,似可矣。而爵號之或有或無,必有委折,使別兼春秋,詳考實錄,而儒臣亦爲博考《皇明會典》及《文獻通考》以稟,可也。{{*|出擧條}}趙尙絅進曰,自前武科出身,西北人及兩班子支,則使之赴防,其餘,則從自願,或赴防,或納米,補用於本曹軍需矣。今番春塘臺武科出身,至於六十人之多,亦依前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當初定式,出於酌量,依前例爲之,可也。{{*|出擧條}}趙顯命進曰,臣考閱本營謄錄,則顯廟癸卯年間,自摠戎廳,發遣從事官,點閱各邑軍兵器械,其中執頉數多者,水原、豐德以下五六邑守令,自本廳拿來決杖事,自廟堂覆啓施行矣。紀律之嚴如此,軍務安得不修乎?近來體統大壞,管下守令,視本廳如無,蹴踏凌侮,無所不至,軍兵代頉牒報事,定日發關之後,今已過限,無一邑報來,軍需米督納已久,而積城一邑之外,亦無來納者。臣雖無似,旣忝大將,則將令之下,如是怠慢,誠萬萬可駭。各邑守令,所當一倂請罪,而紀綱之頹廢已久,誠難一朝振肅,許多守令,亦難一一治罪,更爲發關申令,定限,分付之後,若有如前怠慢者,依癸卯例,擧行,何如?上曰,以向日成聖潤事觀之,可知其弊。伊時處分,非爲趙儐,乃所以重體統也。卿言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進曰,摠戎廳所屬三營軍兵秋操停止,營將巡點事,自廟堂定奪,分付矣。本營則停操之時,不使營將巡點,發遣中軍首將官點閱,乃是新定式。且自己酉之後,至今廢操已久,軍兵之逃故,器械之虛疎,必當無所不至,今若猝然行操,或行巡點,則借面代點,徒爲一場紛擾,而無實效矣。纔已嚴辭發關,使之盡充闕額,收拾器械,定日牒報,待其齊報後,當遣中軍,抽栍點閱矣。營將巡點,依新式不得擧行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持平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此等之啓,本非若是相持者,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李晩白,威脅窮民,冒犯邦禁,罪狀狼藉,三尺至嚴,如此貪贓,不法之人,按治之際,不容遲延,請令金吾,鎭日開坐嚴覈,夬正王法。上曰,依啓。又啓曰,李晩白獄事干連人覈出,何等嚴重,而卽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不無罪人生得失之事,狀啓中且有北兵使擧行稽緩等文字,身爲道臣,不能檢飭之罪,在所難免,請咸鏡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上曰,大體則是,依啓。金興慶進曰,自前監司罷職,兵使拿問,而李箕鎭,則當初廉問査出,與己酉有異矣。趙顯命曰,宋眞明時,則旣有見捉於彼人,故依例罷職,而今番似可有異矣。上曰,道臣今番狀啓,亦詳悉矣。上曰,帥臣何時去乎?趙尙絅曰,今三月去矣。上曰,具樹勳之代乎?興慶曰,然矣。上曰,今此犯越事,與己酉犯越事有異矣。當觀其末梢,而道臣先事發覺,詳査以聞勿推,北兵使洪好人,則先罷後推,可也。{{*|榻前下敎,又抄出擧條}}上曰,諸罪人,帥臣屬之會寧云,直上監營爲宜耶。終無疎虞之事耶?趙尙絅曰,前頭正法,似在境上矣。上曰,予意則付諸守令,似爲歇矣。金興慶曰,拿致營獄,爲宜矣。上曰,梁永萬同堡權管曺渭伯,有處置事,自義禁府拿處,可也。以下敎,分付,文書則下義禁府,可也。{{*|榻前下敎}}上曰,今此李晩白事,乃至於此,邊地守令,不可不別擇,而今日兩銓,同爲入侍,差除之際,六鎭守令,以前頭可爲閫帥者,擬差,而如非其人,則《備局草記》遞差,請推銓官,可也。李宗城曰,此事宜另飭西銓矣。宋寅明曰,近日閫帥,未必皆是人望,則將來當爲閫師者,東銓何以知之?而設或知其可合閫帥者而擇差,人見未必皆然,此無定形,近日差送,皆以已入閫望者,備擬矣。趙尙絅曰,此事多有掣肘之端矣。雖未經六鎭守令,而卽今踐歷,可合閫帥,則以未經六鎭之故,置而不擬,似有抑鬱之歎,數十年來,全不擇六鎭守令,今猝以必經六鎭爲準,則見通於閫望者未易,此甚可慮矣。宗城曰,兵判所達,不無所見,而卽今閫望出入者,不患乏人,近來則姑以前望備擬,此後則必以曾經六鎭三、甲人,始許通擬於閫帥,如必經防禦使後,始許閫帥之例,明爲定制,使不得踰越,則庶有實效矣。上曰,今此下敎後,東銓則六鎭差除之際,以可合閫帥者擬之,西銓則以已經六鎭者,擬閫帥望,曾前入閫帥望者,勿拘此例,而一依昧爽以前之例。今日以後,則以可合閫帥者,擬之於六鎭,已經六鎭守令者,擬之於閫望事,兩銓知悉,擧行,可也。{{*|出擧條}}李宗城進曰,備邊司,卽古丞相府,蕭何入秦相府,先收圖籍,則圖籍之重,有如是矣。而今備府,元無文籍之可考,如京外錢穀之數,亦無以知之,雖以今番湖南還穀數爻事言之,戶曹賑廳之所書來,湖南之狀聞,大段相左,事極未安矣。自今以後,京各司用遺在,每等內入,御覽之時,外方還上軍餉,每等會案上來後,令戶曹賑廳,抄錄其數爻,成冊一件,送于備局,恐合事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而京兆版籍之數,亦不可不知,一體定式施行,而今番京兆人戶別單之付史官者,出給備局,使之謄置後,還爲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李晩白事,今日當開座gg開坐g乎?宋寅明曰,臣退出後,當擧行矣,上曰,卿之兼帶內局提調,旣已許遞,使之專委於金吾,有意存焉。此事各別詳審,逐日開坐,俾無遲滯之弊,可也。諸臣遂退出。 ==11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右珥。 ○下直,樂安郡守林時華,金甲島萬戶孫必億,造山萬戶朴謹行,白峙僉使金德洪。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金漢喆副司果單付。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南泰良,帶職蒙宥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入直,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亦爲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梁永萬洞堡權管曺渭伯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曺渭伯時在咸鏡道會寧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韓師得疏曰,伏以臣稟賦脆弱,素抱關格之症,若遇隆寒,則輒必呻痛矣。自數日以前,重患輪感,前症又隨而復發,頑痰凝結,毒嗽兼作,實無奔走供仕之望,而連値院中多事,不敢呈病,强疾供劇者,首尾七八十日矣。昨於卯仕赴院之後,忽覺渾身寒戰,四肢逆冷,頭疼而不能擧,目眩而不能視,氣息奄奄,若將垂盡,急灌藥物,僅得少定,扶曳還次,一倍添劇,中焦痰塞,呼吸不通,外寒內熱,達夜叫苦,貼身床席,勺水不能下咽,似此症形,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而出納重地,不可以緣臣病重而暫曠。玆敢倩人搆疏,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下,伏乞聖慈,特察臣病勢之難强,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調治,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之卽今病情,十分危惡,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喉舌緊任,決不容一日虛帶,未免瀆擾於玉候靜攝之中,臣尤死罪,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戶曹參議洪景輔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昨辭宸陛,投宿高陽地,今將取路前進,終南漸遠,不禁回首之戀。臣之所帶職名,卽是劇曹緊任,有非出疆之人,所可虛縻,玆具短章,附呈縣道,伏乞聖明,俯賜鑑察,丞許遞改,俾得以軍銜將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11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慶尙道都事趙侹,平薪僉使尹濁。 ○宋秀衡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造山萬戶朴謹行處,給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嶺南別薦人金聖鐸,召對同爲入侍。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蒙宥只推之下,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而上番姑降入直,至今累日,事體亦爲未安。下番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趙迪命之猶事撕捱,其涉太過,趙明澤之尙今不仕,分義豈如此?南泰良之又復引嫌,亦極無義,竝只推,牌招察任。 ○傳于鄭必寧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有政。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承旨鄭羽良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濟州牧使今當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寧邊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曾經閫帥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前水使趙以健,今年八十九歲,而以在鄕之故,臣曹未及聞知抄啓矣。今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前濟州牧使尹彙貞,未赴任遞罷,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成均館移文,則典籍黃尙老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吳瑗爲修撰,朴弼載爲副修撰,趙東弼爲寧邊府使,金重熙爲濟州牧使,閔珽爲龍仁縣監,金枋爲氷庫別提,尹淳爲內醫院提調,李命熙爲戶曹參議,李鳳鳴爲典籍,濟州牧使金重熙,今加加資事,傳敎。 ○兵批,無政事。 ○以金浹照律公事,傳于鄭必寧曰,後日登對時持入。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初七日入番,駕後禁軍高必昇稱名人,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各派子孫單子,收聚校準,而卷秩,比己亥年倍多,工役亦甚浩大,以數少校正官,有難董役,依庚辰己亥年例,校正官二員加出,以爲刻期完役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監試初試外場,代述罪人李世瑃,依受敎,邊遠充軍事,允下矣。世瑃旣已勘處,則干連諸人宋正采、李尙英、金澤昌、洪濟夏、李尙貴、破回等,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伏以臣之頃間一出,怵迫威命,壞盡素守,而禁直未幾,只得一場狼狽,而退耳。前席譴遞,尙懷餘懍,鑾披舊趼,如隔前生,迺蒙聖上,過加抆拭,館銜甄復之命,荐降於數旬之內,始知雷霆之威,無竟夕之震,天地之仁,鮮終棄之物,手捧除書,感涕無從。而第此僨跲之地,斷無復蹈之理。蓋臣於前日講筵,略有一言規警於閔瑗者,不過上番有達,聖敎未畢,而瑗乃闖起勦說,汲汲橫撞,殊失筵席謹嚴之體故耳。其事雖甚微瑣,豈或彷彿於彼此黨私之論。而伊日睿旨極嚴,倉皇逬出,此固臣語言澀訥,奏對齟齬,無足以當聖心之致,反省慙悸,久猶靡定,如此而尙可復任風議論思之責哉?且伏念臣性資,本自愚瞢,學術全然空無,而加以長在鄕僻,見聞孤陋,向來登筵之日,雖廑若干,而其卽文講解,信口敷陳者,鹵莽荒疎,動積尤悔,至今追思,背浹惶汗,雖荷慈天之涵容,復辱明廷之召收,而其不可更叨侍講之列,決矣。伏況臣之一番出脚,乃在黜補反汗之後,而半夜禁扃,恩召踵臨,窮阨之極,轉旋無路,不得不稍形變動之意,暫伸分義之重而已。非敢爲因仍襲冒之計者,而然其四朔禁推,有死不敢出之義,則至此而全喪進退,卽當出處無據,其重得罪於當世士大夫之林,有不勝言,則臣之當初呈身,旣失其道,卽此一案,尤宜自廢於館職新除之下,望絶趨承,而召牌催宣,不敢息偃,謹此隨詣闕閽之外,略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備垂鑑諒,特許鐫遞臣職名,仍勅選部,勿復檢擬於館僚,以重淸銜,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懍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金尙星,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耉齡,記事官金漢喆,記事官趙榮國,司畜別提金聖鐸,同爲入侍。金尙星進伏,讀知人第四篇第一板,止第七板。上曰,下番讀之。任珽,自第八板,止第十三板。上曰,別兼春秋讀之。金漢喆,自第五篇第一板,止第四板。上曰,下番別兼春秋讀之。趙榮國,自第五板,止第十一板。鄭羽良進曰,司畜別捉金聖鐸,同爲入侍矣。上曰,注書出去,所講冊子一件,持來傳給,使之講論文義,可也。李耉齡出去,冊子持來傳給。金尙星奏曰,第一板范成大所論知人之說,甚好矣。帝王之道,在於知人,知人在於明,明是極功,而其次乃公也。自古帝王,必有克知灼見之明,然後有能官人之名,講學明理,此乃第一先務也。任珽曰,上番所達好矣。而若其一篇宗旨,則專在於知人之明,在人君心術之微一句,此尤爲緊切矣。上曰,此乃欲爲公字階梯也。上曰,若不能知人,則其無奈何?而或知之而不能進退者,何也?金聖鐸對曰,不能知之者,與知而不能進退者,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苟於心術之上,有些私意之係着,則不但不能知人,雖知之而不能進退也。金尙星曰,見賢不能用,見邪不能去,此郭之所以亡也。上曰,公雖非明,而可以生明,此何謂也?聖鐸對曰,公與明雖異,而大抵知人之道,在於正心,心正則公生,心公則明生,以至於辨君子小人,無毫分之差,字義雖異,而公則明,明則公,一也。上曰,知人之明,尙矣。其次莫若公,此何謂也。金尙星曰,知人之明尙矣者,此乃知人則哲之,明也。《書》曰,惟帝其難之,此乃明之極功也。金聖鐸曰,儒臣所達極功之說,是矣。金尙星曰,第一板周必大所論儒有君子小人之說,詳矣。二帝、三王之時,稷、契、伊、周,道德隆備,功業光明,春秋戰國之際,以詐謀相高,以功利相傾,此則君子小人之辨也。知人猶可易也。而至西漢則所謂社稷臣者,乃在乎周勃之鄙樸,汲黯之少文,霍光之不學,此亦猶可謂取人以實也。末世則名實相眩,是非質易,可不戒哉?金聖鐸曰,漢之人君,不知《大學》之道,故曲學阿世之公孫弘,持祿保位,學貫天人之董仲舒,擯斥江都,終不能辨君子小人矣。上曰,漢家無眞儒,不過董子輩耳。金聖鐸曰,漢高帝見僞儒,故有輕士善罵之習,若使見眞儒,豈有溲冠之事乎。上曰,漢唐明宋,朋黨優劣,何如?東漢以後,朋黨始出,君子常與君子爲朋,小人常與小人爲黨。而牛、李,則君子小人未判耶?金聖鐸曰,李德裕爲君子,牛僧孺爲小人耳。上曰,李德裕專無所非乎,金聖鐸曰,此亦豈可謂純德君子耶?上曰,宋有洛、蜀、朔三黨,君子豈有黨乎?金聖鐸曰,門人朱光庭輩,誠正之學不足,故轉相詆議,遂成嫌隙,各有黨比,而蘇軾,亦非小人矣。上曰,蘇軾亦與程子角立矣。上曰,漢固無足道也。而宋孝宗,如水投石,悅而不繹,故不能用賢矣。金聖鐸曰,自漢以下,其君誠心不足,故或乍用君子,更用小人,便成朋黨矣。金尙星曰,第五板楊萬里,論朋黨之弊,而結之曰,勿問其某黨某黨,夫人君,建皇極於心,公聽竝觀,君子則從而用之,小人則從而廢之,初不問其某黨某黨,此豈非至當底道理乎?上曰,勿問其某黨某黨之說,誠好矣。金尙星曰,第五板劉光祖奏曰,事勢至此,循默乃宜,循默成風,國家安賴,夫人君,開拓言路,恢弘直氣,然後是非由此而定,公論由此而明,卽今朝廷之上,幾無言者,正宜公聽竝觀,開納直言,言可用則用之,言或過中,亦宜假借而優容之矣。任珽曰,殿下凡於聽納之際,每有抑揚之病,此言者之所以爲難也。上曰,勉戒,當留念,而予亦豈不知抑揚之病,而朝廷之上,傾軋已十年矣。予自十年前,所厭聞故也。此夫子所謂擧直措枉者也。尙星曰,若其傾軋之言,豈不抑之?而竝與公言而不加採擇,殿下聽言之道,未能恢廣矣。上世則人心樸直,而後世則氣像委苶,雖開導而優容之,猶患其退沮,而卽今朝著之上,未有扶直之道,臣聞古事,則朝廷凡係言路,必加崇奬,名賢章奏,亦皆伸救直言,自古扶奬直氣之道如此矣。近來朝家,以建極爲主,若其言,少涉朋比,則必摧之折之,故於其所好,不敢言之,於其所惡,亦不敢言之,是終無言者矣。自上崇奬直言,則言路庶可開張矣。鄭羽良曰,金尙星之言,非矣。尙星、任珽,此是何等人物耶?其宜盡言竭忠,以報萬一,夫人君,深居九重之中,人之賢不肖,守令之貪廉,宰相之能否,無以知之,故置言官,責以耳目之任,苟其含默因循,有懷不言,則擇臺諫畀言責之義,安在哉?金尙星亦言雖如此,不過陳疏論時弊而已。誠可慨然矣。尙星曰,鄭羽良之言,亦非矣。若使羽良,知無不言,則豈不爲宜。而羽良亦不能竭其所知,臣亦不能畢其所蘊,臣與羽良,果能殫竭心力,畢陳於殿下之前,則豈可謂無言者乎?唯在自上,恢廣言路矣。上曰,三代以後,未有三代正心誠意修己治人之法,自漢、唐以下,更無聞焉。人君何以則可以侔三代而盡誠正之工乎?金聖鐸曰,卽今聖明在上,堯、舜其人,三代以後盛際也。正心以正朝廷,以辨君子小人,則三代之治,可復見也。上曰,人於正心之工,有不足而不自知耶?雖知之而然耶?聖鐸對曰,以韋布言之,則不過騰諸口舌而已。以人君言之,則不爲加諸意,故不能盡於誠正之工矣。上曰,不爲加諸意者,有何弊耶?聖鐸對曰,物累交攻,好惡蔽心,若於心術隱微之際,去其蔽,如拭明鏡,則朝廷之上,小人不敢害正人,若無誠正之工,則未免雜用竝進矣。上曰,向聞豐原之言,則其在嶺營時,使爾與李槾,爲訓長有效云,嶺南乃是鄒魯之鄕也。旣有先正之餘風,人才果有長進之效乎?聖鐸對曰,李槾爲都訓長,臣爲面訓長,而臣則才分魯莽,豈有訓導長進之效乎?上曰,訓導之法,何以爲之乎?聖鐸對曰,每朔望,都會於校院,或以《心經》等書講論矣。上曰,卽今錢貨有弊,議論不一,嶺南則以爲,如何?其謂可罷耶?聖鐸對曰,錢弊雖罷之,而亦必有代用之弊,其爲弊,後復如之矣。久用之弊,何可猝然變改乎?上曰,卽今良役之弊,八路同然。何以則爲宜耶?聖鐸對曰,徵斂,至及於旣骨之類,身不見存,何可徵督乎?身故之類,不爲侵徵宜矣。金尙星曰,金聖鐸惶悚不敢自達,而聞其情勢,誠難久留,今姑許歸,待痘患乾淨,使之更爲上來,未知,何如?上曰,予亦念之,勢將許之矣。此後召對時,更爲一番入侍,可也。金尙星曰,承文著作李權,以嶺南人,客死京中,今已返葬云,朝家宜有顧恤之典矣。上曰,令道臣顧恤其家,可也。{{*|榻前下敎}},金尙星曰,近來玉堂,行公之員甚少,南泰良與兪健基,陳疏徑出後,尙今撕捱,殊無義意矣。上曰,何可若是其撕捱耶?金尙星曰,本館召對冊子,《貞觀政要》,今當懸吐,而卽今館僚不齊,姑待多官出仕,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1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瑗,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朴弼載,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三處胎室,石物豎立時,禮曹堂上參議兪彦通,半熟馬一匹。正郞李世垕,書標官副正字金尙迪、曺允濟、蔡慶承,都差員郡守李珌、李道顯,判官具聖弼,各兒馬一匹賜給。繕工監役金相冕、趙麟命、李重華,竝六品遷轉。傳香官朴泰容、李器弘、朴夢瑞,奏時官朴天開,各上弦弓一張賜給。員役工匠,該曹本道,米布題給。 ○禮曹判書申思喆,三度呈辭,傳于宋秀衡曰,只遞本職。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三百三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啓,新除授司諫院司諫趙漢緯,以災傷敬差官,時在忠淸左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聞見孤陋,聾瞽時事,李晩白獄事,全未有聞。入侍之後,承宣承命,讀狀啓,始知變出邊境。罪犯邦禁,敢以草草數語,倉卒陳啓,而不能目擊狀本,未免耳眩旁讀,以道臣,不能申飭帥臣爲咎,而退見眞本,按問二字,誤下擧行,奏事不審之失,固已萬萬惶悚。而追聞物議,則帥臣爲任,專管邊事,遞罷之論,宜先帥臣,而喑無一言,聖敎特罷之下,尤著溺職之罪云。臣於此慙悚瞿然,無以自解。噫,臣初入臺地,觸事生疎,前有下字差誤之罪,後有當論不論之失,以此以彼,不可一刻晏然於臺次,而推見狀本之際,自致多日,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時囚罪人金聲八,更推捕廳留直,四金世奉等,令秋曹捕捉,移送本府事,允下,故移文秋曹矣。世奉先爲捉送,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臣以九耋之年,病且癃痼,日昃之期,奄奄在朝夕。凡於世念,一切都灰,而惟此氷庫提擧之任,擔在身上,積有歲月,尸素之懼,每結中心,曾以卸免之意,控諸血籲者,亦累矣。或誠未格而靳其兪,或阻于下而未果徹。去年秋,爲趨坤候平復之賀列,行至驪州地,而中暑不能進,猥暴待罪,請解之章,及到喉院,謂有禁令,而不得上。其冬,因大臣之陳達,有申飭考績之命,而臣在遠鄕,旣不能奉承,又不能辭謝,私心惶懼,不但爲一身廉義之倒喪,在聖朝綜核之政,豈不大相虧缺哉?臣卽具一疏,備陳危悃,而又爲道臣之所郤,臣之祈免之路,至此亦窮矣。臣亟欲致身輦轂,以暴久據難冒之狀,幸冀其仁覆之矜許,而身委床褥,不克轉動於房闥跬步之間,則其何能爲束裝遠出計也?徒抱此心,時日荏苒,今歲行且暮矣。見任雖曰漫司,亦有職掌,其可在外虛縻,以終臣死之日耶?臣粗欲以廉恥自勵,而乃於垂死之地,顧戀寵祿,久而不釋,則微臣咫尺之守,固已敗壞,而聖明之世,亦安用捐廉蔑恥之人哉?況今秋冬殿最,亦且不遠,而一歲二歲,緣臣曠廢,則臣之恧蹙悚惕,於此尤萬萬矣。玆敢瀝盡肝膈,仰首哀鳴,伏願聖慈,特垂愍憐,夬許遞改,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見帶,不過軍銜,卿何過辭,卿勿辭上來焉。 ==11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京畿水使宋徵來,雲山郡守權喜學,赤梁僉使康泰來。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入直矣。以史薦事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兼春秋金啓白,以親病呈辭出去,南泰慶,以校正廳都廳,除本司一員未差。只有預備金兌和一人,南泰慶使之入侍,未差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下直閫帥、守令、邊將留待。 ○傳于宋秀衡曰,今日欲爲召對矣。不爲召對,而下留待之命。嶺南別薦人金聖鐸,留待,同爲入侍。 ○傳于宋秀衡曰,引見。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尙星,以東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特敎之下,尙不應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季爲承文判校。 ○備忘記。噫,皇極無偏倚之事,雨露無不沾之處。王者用人,豈可循世俗之扶抑?雨露降地,其何擇山野之燥濕?頃年以豐陵所達,予曰不然者,世雖日下,人雖疑阻,其薦國之重事,其人,予之臣也。爲君父之臣子,薦國家之史官,其宜乃心秉公,惟薦其人,亦何互對啓下,互對史薦乎?此在上者,反樹其黨者,故此予所以不然者矣。其後觀之,果若是矣。其太上者,若予下敎,而抑其次,若不若此,史薦其將偏矣。乃知乎豐陵所達之不爽也。今則此亦未守,彼可此否,此可彼否,竝投辭疏,終不擧行,深恧予意之不逮,感惟豐陵之深思矣。尤可痛者,今者兩人,秉筆入侍,已有多矣。況金漢喆十九入侍,躬書下敎,其所自礪,宜倍他人,而此猶若此。況汩汩時象之類哉?此等之疏,非予所答,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原疏給之,竝拿處。 ○掌令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持平金箕錫,以臣聞見孤陋,聾瞽時事。李晩白獄事,全未有聞,入侍之後,承宣承命,讀狀啓,始知變出邊境,罪犯邦禁,敢以草草數語,倉卒陳啓,而不能目擊狀本,未免耳眩旁讀。以道臣,不能申飭帥臣爲咎,而退見眞本,按問二字,誤下擧行,奏事不審之失。固已萬萬惶悚,而追聞物議,則帥臣爲任,專管邊事,遞罷之論,宜先帥臣,而喑無一言,聖敎特罷之下,尤著溺職之罪云。臣於此慙悚瞿然,無以自解。噫,臣初入臺地,觸事生疎,前有下字差誤之罪,後有當論不論之失,以此以彼,不可一刻晏然於臺次,而推見狀本之際,自致多日,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奏事不審,當論不論,有損臺體,勢難仍在。請持平金箕錫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別兼春秋金漢喆疏曰,伏以臣人微望輕,猥塵榮塗,曩叨簪華,已極乘軒之譏。今當敗局,益切代斲之羞,恩罷未幾,甄復如舊,疏籲見阻,黽勉出脚。臣於見任,旣無逃遁辭免之計,則惟新薦焚香之日,卽微臣遞鞶之期,是以入直之初,卽與下番趙榮國,相會議薦。榮國曰,數則上番定之,今番當取幾人?臣答曰,別兼之薦,宜簡而不宜廣,對擧之規,近俗而亦近私,今番則博採公議,只取一人,如何?榮國曰,正合吾意。於是,各擧意中人姓名,反復消詳,彼此可否,夜深相詰,竟至罷坐,明日如之,又明日又如之,一日二日,晝對夜會,無言不到,一味予盾gg矛盾g,神旣疲矣,辭已竭矣,同席之間,意見如此。雖經年閱歲,萬無歸一之望,夫史薦之規,至重且嚴,名出於議薦,時僚議不合,而至於罷坐,則元無苟且彌縫,完了薦事之規,自臣等議薦以來,不知幾番合席,幾番罷坐。顧今翰苑起鬧,史官久空,新薦了當歸於臣等,而噫,此薦又不了當,將無完薦之日矣。仍伏念近來朝議岐貳,好惡不公,史局敗薦,非一非再,而臣與榮國,前已聯翩一院,亦嘗共當薦事,而務從便順,不喜爭較,每以世道澆薄爲憂。且以傾軋斥伐相戒矣。迺於今日,膠守己見,不有人言,必爭乃已。今日世道,眞可謂蔑如之何矣。竊爲榮國慨惋也。別兼差出,專爲薦事,則薦事不成,不宜一刻蹲冒,不得不陳疏臚列,逬出禁門,伏乞聖明,削臣職名,下臣司敗,亟施僨事之罪,兼治擅離之罪,以重史體,以警後人,不勝萬幸。臣無任瞻天仰聖,怵惕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別兼春秋趙榮國疏曰,伏以國家用人,何官不擇,而至於史剡,尤有重焉?蓋選一時良史之材,付萬世公論之權,其責爲如何哉?如臣無似,再當此事,極知其萬萬不稱,而館例所拘,朝命所迫,逃遁不得,黽勉膺命。區區寸心,唯在於妙簡才彦,速完薦事,以無負委畀之聖意。故就直之日,卽與上番,齊會相議,初以一箇公字,交相勉勵,仍擧當薦人姓名,反復商論,數日相難,累次罷坐。而可否之間,動輒矛盾,扶抑之際,轉益乖剌,徒守硬定之初志,罔念共濟之美意,前後消詳,意已窮竭,昕夕競辯,只增疲惱,觀其頭勢,雖經年閱歲,斷無歸一之望。噫嘻,薦事自此而將不得成矣,甚矣。世道之難平,而人見之難齊也。自夫黨議之橫流,世無公好惡眞是非,久矣。我雖曰是,人未必信,而至若一脈公心,人性固有,如使右僚,破其藩籬,降其色辭,平心徐究於臣所云云,則必不至一切揮却,而猶且固執不回,牢不可破,臣竊爲之慨惋也。此莫非如臣魯劣,初不量時,妄自出脚,受侮同僚,不能有無之致,尙誰咎哉?抑臣於此,尤有所慨然者,爲國惜才,人情所同,而主偏之見,疑生竊鐵,伐異之心,意在索瘢,雖文華標望,爲公議所屬者,百人薦之而不足,一人沮之而有餘,至使一世之好人才,動被廝壞,臣恐若此不已,則朝廷之上,殆無完人,而蘭臺之選,只作苟充之資而已。可勝歎哉。雖然,別兼之任,只爲新薦一事,薦事旣無完了之勢,則其何可一刻苟冒於職次,以貽傍人之嗤點也哉。玆不得不投進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將臣所帶之職,先行鐫削,仍治臣僨誤職事之罪,以肅朝綱,以嚴史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敎京畿水使宋徵來書。王若曰,摠節制於一方,爲重gg任g最重,專統禦於三道,得人尤難。玆審選掄,用加寵擢。眷彼喬桐地形,實是長江天塹。備捍衛於王室,卽同咽喉,作聲勢於沁都,軼爲唇齒。肆惟祖宗之長算,爰設畿輔之雄藩。督列邑之舟兵,實專鎖鑰之寄,撫一島之文物,兼分芻牧之憂。矧玆魯饑之荐臻,氓戶凋敝,加以周戎之未詰,器械疎虞。晉陽繭絲,當待尹鐸之爲政,荊門戰艦,必藉岑彭之視師。當是時,捨卿其誰,念此任,非人莫可。惟卿,簪組名閥,干城令譽。志氣英豪,始慕班定遠之投筆,聲威藹蔚,爭推王思禮之建牙。御衆則如古將之韜鈐,律己則同寒士之檢柙。製錦賢聲,幾侈璽書之光寵,踰衮盛渥,曾有筵席之褒嘉。惟其歷試而效能,所以僉擧之屬望。玆授卿以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卿其闡乃壯猷,欽予明命。撫摩兵民,俾知親上死長之義,整理舟楫,常如臨陣對敵之時。廉謹自持,毋隳大家之風範,寬猛相濟,一遵嶺閫之治規。凡諸保障所關,亦須次第而擧。於戲,與國家同休戚,庶殫忠貞之節,若子弟衛父兄,毋孤委寄之恩。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健基製進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閫帥、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司畜別提金聖鐸,同爲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耉齡,兼春秋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喬桐水使宋徵來,雲山郡守權喜學,赤梁僉使康泰來。宋徵來進伏。上曰,曾前亦已入侍,履歷不問矣。有所懷乎?徵來對曰,喬桐姑未往赴,未知物情形勢之如何。赴任後,如有變通之事,可以狀聞則狀聞,可以報備局則報備局矣。上曰,喬桐旣未赴任,果如所達,而任南閫時事,擧槪陳達,煮鹽便否,亦何如?徵來對曰,節度使之冒當煮鹽,誠爲難便,而朝令之下,不敢違越。與蔚山、金海兩邑守令,相議爲之,而與當初所料有異,堇煮一萬六千石,先貿皮牟一萬五百餘石,卽今又發賣,以貿秋穀,姑未知前頭穀數之當爲幾何,而似不下二萬五千餘石矣。若於一郡縣,則或不無少補,而其於國用,豈可爲補益之資乎?其間又不無些少弊端,臣之淺料,日後則決不可更爲矣。上曰,煮鹽事,道臣及靈城之所請也。曾前金海煮鹽,卿亦當之矣。其時能無弊端耶?徵來對曰,臣待罪金海時,靈城君朴文秀,以監賑御史,下來巨濟長木浦,火枯松斫運,煮得一萬八千石,而臣亦以地方官,眼同擧行矣。事雖出於爲民,而曾前所無之事,猝然爲之,豈無些少稱冤乎?今番煮鹽時,備局節目內,封山中屈曲不合船材者,斫伐取用云。而臣雖不肖,身爲帥臣,積年爲船材,長養之木,猝入斧斤。不但心有所不忍,亦必有後弊,故論報備局與賑廳,請得若干物力,而分付兩邑守令,貿取私養山,使之煮取,其間雖不無弊端,煩達猥越,略陳其槪矣。以松山言之,若貧而願賣者,則樂從,而若食粟不爲願賣者,不肯從之。以役軍言之,每日每名,計給三升糧米,飢者則樂赴,不飢者則不願,以鹽民言之,以官柴煮出,分半,貧而無物力者不冤,不貧而有物力者,不得獨專其利,如是之際,豈無些少弊端乎?權喜學進伏。上曰,所懷達之,可也。喜學對曰,臣姑未赴任,本郡弊端,未知如何。赴任後如有弊端,則當論報道臣,以爲變通之道,而臣猥以微賤,受國厚恩,夙夜憂懼,圖報萬一,是乃區區所懷也。上曰,雲山爲邊地耶?喜學對曰,自雲山爲邊地矣。上曰,勳臣與他有異,戎政軍需,各別修飭,而西關異於南道,軍餉尤宜着實留意也。國家每有西顧之慮,此安不忘危之意也。勉力爲之,可也。康泰來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赤梁僉使康泰來。上曰,履歷?泰來對曰,小臣庚戌登武科,癸丑三月除守門將,今十月出六,除武兼,春塘臺觀武才時,以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授本職矣。上曰,所懷?泰來對曰,小臣姑未赴任,別無所懷矣。閫帥、守令等,各受賜物而退。金聖鐸進伏。上曰,爾雖不言私情,而儒臣有陳達之言,情勢誠然,故許之,而姑待乾淨,更爲上來,可也。聖鐸對曰,草野微臣,蒙恩至此,日近耿光,出入筵席,極爲榮光,豈欲離違天陛,而臣有老母,此非遠遊之時矣。三十年爲科業,豈有不仕之意,而情勢如此矣。上曰,李槾之意,如何?李槾亦爲科工乎?聖鐸對曰,年已七十矣。上曰,成爾鴻何爲下去耶?居在何邑耶?聖鐸對曰,居尙州,聞見不相及矣。上曰,前所未達學問之工,更達之,可也。聖鐸對曰,小臣駑莽,何敢煩達,而今日辭陛之後,有終南回首之戀,雖甚僭越,可無一言乎?聖學高明,不須更陳,而古人云,正心誠意,人君厭聞,而朱子曰,無出於正心誠意,此乃第一工夫也。上曰,正心切近下手處爲何工耶?聖鐸對曰,格物致知也。凡於天下事物之中,窮其當然之理,毫髮之微,無不明白,則自可豁然,而心地放馳則不專,故古人云,敬是成始成終,敬爲要切之工矣。上曰,忍字工夫,在學問,近於何工耶。與敬字,近耶否耶?聖鐸對曰,忍與敬,雖差殊,而忍亦執心而後可爲之,雖謂之近於敬,可也。上曰,向者論張公藝忍字矣,或云積工之久,至於無忍,若使孟子,四端七情,至於無忍,而忍則好矣。嘗留意於忍字,以期於無忍,忍猶淺工耶?聖鐸對曰,喜怒哀樂,情慾之際,易於未忍,每事忍之,至於無忍,似好,而敬乃一時不放心之工,敬然後可以忍矣。敬工,似尤大矣。上曰,好矣。忍者雖似淺近,實則難矣。且以敬字,爲上工夫,極好矣。上曰,近來《小學》、《大學》之道,幾至於無,嶺南不至於泯絶耶?聖鐸對曰,古則有先賢遺風,而近來以科文爲業者多,故學問之道,漸至凌夷矣。上曰,《大學》之道,士子猶讀之,而《小學》之道,尤爲絶無矣。聖鐸對曰,三代之時,行《小學》之道,以爲基地,而後世則文僞之弊勝,此乃無《小學》之道也。上曰,灑掃應對之節,正心誠意之工,有異同耶?聖鐸對曰,此則小,彼則大,雖有工夫之大小,而古則植敬於灑掃應對之節,以至推及於《大學》誠正之道,工夫自有次第矣。上曰,孟子云,人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不得於君則熱中,聖賢敎人之法,自灑掃應對,敎之有素,而猶爲血氣之所使,何以則無熱中之弊乎?聖鐸對曰,孟子之言,乃人之常情也。人固不能無常情,而若果能用工於《小學》之道,培養善心,消盡物慾,則豈爲外誘之所牽動乎?上曰,唐之太宗,貞觀以前,勵精爲治,而貞觀以後,十漸有失。玄宗開元之治,不下三代,而天寶以後,判若二人,何也?聖鐸對曰,唐之二君,無正心誠意之工,故中年以後,氣衰,爲血氣所使,若使二君,加意於《大學》之道,則豈有終始不克之患乎?上曰,以恒人言之,氣衰則嗜慾亦可衰也。而及其年老,嗜慾萌動,何也?對曰,開元之初,銳意於圖治,而旣無誠正之工,故安於治成,英銳之氣衰,豫怠之心生矣。上曰,所達誠是矣。居於安逸,則佚豫之心生,帝王工夫之難,尤倍於韋布矣。聖鐸對曰,雖大小有異,而工夫之難,一樣矣。上曰,紛華波蕩之中,帝王尤宜警戒矣。聖鐸對曰,堯、舜之時,以兢兢業業陳戒者,蓋以此也。上曰,爾之情勢,誠然而不然,豈可如京洛乎?此後爾母精力不衰,則體予盛意,上來,可也。上命賜臘藥曰,此乃藥物也。以表予意也。諸臣遂退出。 ==1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獻納沈星鎭,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兼春秋兵曹正郞金啓白呈辭在外,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兼春秋單付。 ○以咸鏡監司押送李晩白啓本,傳于鄭必寧曰,不知其入啓,故不爲下敎矣。以草記,使之卽速稟處。 ○傳于鄭必寧曰,昨日不爲開坐,李晩白事,非遲滯之事,雖日暮,開座事,分付金吾。 ○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渭原等官居入作朴羅春等渰死事,傳于鄭羽良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司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掌令尹志遠,校理任珽,假注書李耉齡,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金興慶進伏曰,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餘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感氣快癒矣。興慶曰,咳嗽之候,何如?上曰,盡癒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水剌,旣癒後一樣,而寢睡,或頻悟矣。興慶曰,寢睡頻悟,則或由於喉間,有乾燥之候而然耶?上曰,今則夜長矣。自然頻悟,而至夜深不寐,且近十年矣。興慶曰,丸劑今姑停止耶?上曰姑停矣。興慶啓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請得嶺南移轉萬餘石,而浦項倉穀二萬石,移轉北道之後,餘數無多。貿鹽牟萬石,運送于安興鎭,卽今鹽石未發賣者,尙多,未知穀數之當爲幾何,而有難預度。稍待嶺南沿海邑,還穀捧上後,可以某樣穀,推移劃給,姑觀前頭,參酌許施,似好矣。上曰,煮鹽貿穀,靈城之意,深矣,此豈可輕易下手處也?宋寅明曰,如不得已,則以浦項倉穀許施,恐合矣。上曰,浦項倉設置,專在於爲北路豫備,則豈可又令移粟於關東乎?李宗城曰,今年凶歉,北路爲最,關東次之。固當軫念,而嶺南事勢,二萬石移轉北路之後,又爲移轉於關東,恐爲未易,若以本道耗穀,優給於設賑邑則好矣。如不得已嶺東之平海、蔚珍,與嶺南之寧海、盈德接界,若以寧海、盈德之還穀,次次移轉,以救江陵、襄陽尤甚邑則無妨矣。興慶曰,本道耗穀,雖爲劃給,係是白給之資,今此請得之穀,乃是移轉矣。上曰,救民之資,何可緩也?若使關東,果爲大歉,則雖以兩南大同救之,亦可爲之,而但未知嶺東凶歉之如何。姑觀前頭,嶺南穀數千石,參酌劃給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金興慶啓曰,頃者各軍門軍額釐正時,守禦廳標下保,則沒數把定,而摠戎廳標下保,一千二百餘名,有餘存者,今將出付畿營,使之塡充於束伍有闕之代,而摠戎使頗有持難之意,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摠戎廳,何以有餘軍耶,此乃良丁耶?興慶曰,所謂標下保,皆是私賤,而守禦廳標下保,則本廳湖西之牙兵,代奴軍二千名,以其標下保,劃給其不足之數,以摠戎廳標下保,八百餘名移給,而餘數爲一千二百餘名矣。趙顯命曰,臣旣已待罪其地,故敢達。標下軍,元無習操等事,與他軍,勞逸雖殊。至於不虞,赴死地,則與兩局,無異,而自得其保,受若干米以爲資,今若奪之,則必有怨言。且非撫摩之意,若此則標下保,將無願入者,旣無其保,則標下軍,亦無以聊過,平時待之,旣薄,則臨危,何以責其效死乎?在前亦乍罷而復設,此後亦將如是,預爲商量爲之,似好矣。上曰,主管之人,達之,可也。李瑜曰,若準癸未釐正節目,則但當罷去,而凡標下,旣是大將耳目,不可不存,則旣置之而無料,廩又空然,驅之死地,非所以得力之道也。標下軍不可不置,兩廳又不可不均其名數,而各給其保矣。保則不可無定數,各定以一名,似好矣,此所以水禦gg守禦g、摠戎兩營之有所云云也。李宗城曰,當初釐正廳定額時,旣罷標下保人,則今豈可復置耶?以摠戎廳所餘之軍,出給畿營,使之汰定束伍難充之代,似爲得當矣。上曰,七邑標下保,元軍一名,其保幾名耶?趙顯命曰,或一名,或二三名矣,無定數矣。上曰,此乃摠廳標下,自募其保者,而移給守禦廳,則似不無稱冤之事矣,標下軍,戊申亦已用之,不可謂全無補矣。且兩局,皆有料布,而至於本廳,則無之,揆以人情,似有抑鬱矣。宗城曰,兩廳標下,類多市井閑遊之輩,圖免防役,自願投屬者,與禁、御兩營編伍之軍,截然不同矣。宋寅明曰,軍制磨鍊時,初不定保,意有所在。今若以每名幾保,爲之定制,則前頭漸次增加,安知不同歸於正軍之額耶?上曰,此有不然。若減去其軍則已,不然則烏得無定額之數乎?不爲定制,則將無限節,似有濫冒之弊矣。寅明曰,自得代定,雖有弊端,比之官代定正軍,豈不有間耶?宗城曰,若欲給保,必先定標下額數,始可爲之。摠戎、守禦標下之數,倍多於禁、御兩營,若仍前標下之數,定給保人,決不可爲矣。上曰,少退。上曰,李宗城之言,是矣。五軍門將校,招問其額數,則易知矣,使之書入,可也。上曰,守禦使同爲入侍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少退,更爲入侍,守禦使申思喆,同爲入侍。金興慶曰,五軍門標下軍數,書來矣。上曰,問之乎?興慶曰,招問矣。宗城曰,備局有一通謄置者,故謄來矣。上曰,軍制果不均矣。顯命曰,當初五營,非一時設立,故不同,而釐正廳設立時,亦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又不同矣。上曰,以大體言之,兩廳標下軍,若罷之則已,不罷則標下保,何可盡罷乎?李宗城標下軍定數之言,是矣。後日備坐,大臣與兩將臣,相議定額後,標下軍一名,只給一保。且令自得充定,毋或自官代定事定式,可也。申思喆曰,五營中,四營則軍屬猶有所食,而守禦廳,尤爲可矜。旣無受料之事,所賴者,只是若干保米矣。官代立,雖爲難矣,而若使募得代定,則似無自得之路矣。上曰,前所不爲之官,代定,何可爲之耶?標下軍定額減數,則自有餘數矣。{{*|抄出擧條}}。金興慶進曰,頃因黃海北使gg黃海兵使g狀啓,安岳郡守李思一,有拿問之命,而安岳,乃是兼營將,故交代後拿來事,自義禁府入啓,允下矣。自前安岳文南,則或使中軍代行,無參操之事云,姑勿出代拿來,觀其爰辭,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宋寅明進曰,昌寧縣監洪致期,曾以臺啓拿來,旣已分揀之後,稱以情勢不安,不爲下去,邑民以此多上來呼訴,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李宗城曰,伊時筵臣,以洪致期有負於臣外三寸洪致中家,有所陳達云,此是情外之言,大爽失矣。上曰,其然耶?宋寅明曰,金浹事,曾有登對時,稟處之敎,故文書持來矣。上曰,前日所欲陳者,又有何事耶?寅明曰,又有鄭暘賓、朴鳳采事矣。上曰,《大明律》則輕,而此當入於啓覆耶?其中重律,當用何律耶?寅明曰,不待時處絞也。金興慶曰,犯於十惡,則用不待時之律矣。上曰,諸臣皆達之,可也。申思喆曰,金浹淫奸之事,極爲切痛,處絞似宜矣。尹陽來曰,緦功以上親淫奸者,處絞。全羅高哥,曾已處絞,今無可論矣。李宗城曰,金浹罪狀,無可生之律,旣合於不待時之律,則何可待時乎?尹志遠曰,不待時處絞,旣是當律,則當依律文處之矣。任珽曰,不待時處絞,似宜矣。趙顯命曰,全羅道高哥,淫奸其嫡從妹,其時以此律用之,豈有異同乎?上曰,此則以庶犯嫡,似有加矣。陽來曰,金浹,爲金洙之軍官,亦有將卒之義,此亦有犯上之罪矣。上曰,三省外,亦有律文乎?興慶曰,三省外,十惡乃不待時也。上曰,然則當用議讞之本律矣。寅明曰,文書入之乎?上曰,入於政院,以爲更啓下,可也。宋寅明進曰,鄭暘賓,今當稟處,其前後文書,持來矣。上曰,就其要約處,讀之,可也。寅明曰,此乃道臣二十四日發關鄭暘賓,使之發兵討安陰賊也。其日又爲傳令,此亦以刻期掩捕之意,督促也,二十四日連三次發關,而二十五日又爲傳令,此乃差定左防將,使之督戰也。暘賓報狀,則乃二十四日所報也,道臣發關之日,得見關文,而有報狀也,其報狀曰,今此賊勢,雖是嘯聚之徒,全不知彼之形迹,而徑先交鋒者,決非兵家之勝算。又曰,爲今之計,莫若先偵賊勢,固守其所,待彼疲倦,徐爲之進退耳。又曰,度賊度力,毋使一郡守,爲賊人之餌。道臣題辭則曰,朝者發兵符傳令,使之統率山陰、三嘉、安陰等邑軍兵,勦討之意,分付爲有在果,當此之時,旣有將令,則卽卽馳往,察賊形勢,討賊之不暇,何敢固守其所,以爲自便之地耶?若有違令之事,則自有軍律,斷不饒貸,依前傳令,星火擧行。二十六日,暘賓又爲報狀,有曰,以本郡數少疲殘卒,萬無追討之勢,實爲罔措。道臣題辭則曰,爲人臣者,爲國家,死生以之,道理當然。當此危疑之際,累次督戰之下,一向違拒,則其心所在,誠不可測,斯速追討陜川之賊,俾無後悔云矣。以報狀觀之,其畏縮之狀,不可掩矣。上曰,以報狀觀之,可謂無狀矣。若對敵國,則可以慮勝而進,而安有見逆賊,而爲慮勝之計乎?上曰,鄭暘賓,初何以論功乎?趙顯命曰,與李普赫從軍之功也,道臣則置之,而其後論功矣。上曰,當初道臣之置而勿論,於渠好矣。臺臣旣已陳疏,似不可無勘處,當以何律議處乎?金吾堂上外,大臣及諸臣,皆達,可也。金興慶曰,以文書觀之,誠有退縮之狀,而其時各邑守令,率多恐怯矣。到今事過之後,追勘其罪,則似不無參酌之道,或可施之以徒配之律,而未知其果爲的當矣。申思喆曰,以報狀觀之,不無畏縮之意,大臣參酌之言,似爲得宜矣。尹陽來曰,戊申之變,至今思之,猶覺髮豎而肉顫,渠以武倅,苟有敵愾憤賊之心,固當勇往直前,雖使以肉投虎,亦且不辭,而數次報狀,顯有畏縮退托之意,誠極無狀,宜受其罪,尙何功之有哉?臣意則今雖不可追施重典,而削奪其資,終身禁錮,似宜矣。尹志遠曰,不可以事過而不論,宜用充軍之律。任珽曰,鄭暘賓所爲,不可無罪,宜施當律矣。上曰,疆埸之外,脫有不幸,則如是文報,猶或可也,而此不過小醜,則其逗留之狀,豈非無狀乎?此而置之,後雖有小醜,誰有挺身而進討乎?雖然,考律不可輕,亦不可追罪其罪,去其資削其職,可也。{{*|抄出擧條}}。宋寅明曰,鄭暘賓與李廷弼,爲讎隙云矣。上曰,李廷弼逃走之說,予以爲冤矣。寅明曰,李廷弼事,前後旣有陳達,而臣未知本事,故不敢檢擬矣,臣聞朴文秀之言,則以爲冤矣。趙顯命曰,臣則與李廷弼爲切,近連姻嫌,不敢陳達,而其時文書尙在,取考査實,則可以知之矣。上曰,所達,是矣。不可置人於暗昧,當査出其事實,使人知之。其時報狀及本邑傳令等文書,自金吾,取來考閱後,稟處,可也。{{*|榻前下敎}}。李宗城曰,李廷弼事,臣往嶺南時,略知之矣。吳命恒後,臣最先往,故聞其事實,則廷弼初則不知曺賊之爲賊黨,許以義士,托以討賊。及聞其爲賊黨,則捉囚曺賊,調發束伍,若奮其勇氣,仍以斬之,率兵討賊,則快矣,而又爲座首所恐動,以請兵事,往兵營,不敢入來,傳令于陜川將校,曺賊之就滅,蓋由於此,而功之有無,臣亦未知,當初事情如此矣。上曰,妻子,置之而去耶?宋寅明曰,此則未可知矣。上曰,此是智慮不廣所致,無功亦無過矣。宗城曰,惡得無過乎?上曰,此則李時蕃太緩,故至於躬往矣。尹陽來曰,李普赫之言,則異於此矣。上曰,其立隻,誠怪異矣。是非之間,文書考見,則可知矣。宋寅明曰,前日所達朴鳳采事,文案旣已反覆考覽,且與僚堂,再三商確,敢此仰陳意見。朴鳳采文案,實因懸以結項,獄事,治以杖殺。若謂屍帳弄奸,則檢屍官定罪後,改檢改懸實因,可也,而以其屍帳,欲定殺人之罪,終涉不當。且屍帳,仰合面傷處,皆合於《無冤錄》自縊條。鳳采疑端,誠無數,而要皆旣杖後自縊,故恇怯掩迹之致,謂之殺人,則恐過矣。上曰,此獄事有兩端,渠或憤頭自縊,而鳳采掩之,則非殺人也,鳳采杖殺,而故爲掩迹之計,則殺人也。予則以杖殺後加縊,疑之矣。若非杖殺後加縊,則非殺人也,明矣。禁堂外,大臣、諸臣,皆陳達,宜矣。金興慶曰,當初屍帳實因,旣以自縊,懸錄,而果合於《無冤錄》,則不可以杖後加縊,一向窮治,宜有罪疑惟輕之道矣。申思喆曰,殺獄以實因,爲主,而自縊致死之狀,旣爲分明,則宜用惟輕之典矣。尹陽來曰,臣待罪金吾時,已知朴鳳采之冤狀,與趙錫命及卽今嶺伯金在魯,欲爲一番陳達,而未果矣。殺獄惟以屍帳,爲准,而檢狀實因,以自縊致死,分明懸錄,則其非鳳采之杖殺,而故爲掩迹者昭然,似不可施以償命之律,而限死訊問矣。李宗城曰,此獄前後情節,臣固未詳,而日前因金吾堂上之言,略見文案,實因以自縊,懸錄,鳳采以杖殺被訊,誠不成獄案矣。若以鳳采,眞爲杖殺,則論罪檢驗之官員,改塡杖殺之實因,然後始可成案矣。尹志遠曰,當以文案,爲主,一依文案中實因處之,宜矣。任珽曰,殺獄固多可疑,而實因分明,則宜從惟輕之典矣。上曰,王者當以文書,爲重,自縊之狀,果合於《無冤錄》,則此非杖後加縊也。當付諸惟輕,然而用意無狀,人命何等重大,而潛自掩匿之狀,無據,減死島配,可也。{{*|出擧條}}。宋寅明進曰,前日筵中,嶺南薦人金聖鐸曾祖是榲褒贈事,有下敎矣。臣問其行迹,則丙子之亂,倡義赴難,中途聞南漢解圍,遂隱居以終老。其後除光陵參奉,不起,臨終遺命,題銘旌曰崇禎處士,後人題墓道曰崇禎處士之墓,其鄕人立石於所居之地,亦曰崇禎處士之墟,其行迹如此,誠爲可嘉矣。上曰,今聞所達,誠甚可嘉,不可無褒贈之典,以堂下三品職,贈之,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禁府方有金漢喆、趙榮國拿處事,而臣與趙榮國,有査家應避之嫌,當令次官擧行矣。上曰,金漢喆等所爲,怪異矣。金興慶曰,似是彼可此否而然矣。寅明曰,見其供辭,然後似有可知之事矣。以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尹陽來曰,罪人紅桃,與金浹當用同律,亦當一體處絞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金興慶曰,俄者問候之批,已承下敎,而猶有未臻快復之慮矣。明日入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豈有撕捱事耶?牌招察任,可也。{{*|榻前下敎}}。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旣問之後,更無端緖,若是相持,不亦過乎?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命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前啓之類,此啓之若是相持,無乃太過乎?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宜速停啓,俾無相持。又啓曰,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若是相持,專由於傳啓之稀闊,其勿更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竝啓父子,其涉過矣。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賊勢方張,急如風雨,雖無營門催促關文,固當奮不顧身,勇往直前,以決一死,竭力勦討,而鄭暘賓,累日逗遛,顯有畏怯退縮之意,其在王法,不可以去資革職而止,請鄭暘賓充軍。上曰,俄者處分,旣已斟量,憲臣爭執,亦得臺體,充軍之請,其涉過矣。更詳以處。又啓曰,臣於臺地,觸事生疎。請罪鄭暘賓擬律充軍之際,落邊遠二字,揆以臺體,何可一刻晏然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不過做錯,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諸臣遂退出。 ==1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白雲一度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應敎金尙星,以其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入啓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臣等依昨日定奪,卽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羽良,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天摩僉使李榮廷處,給送。 ○鄭羽良,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任珽,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提調不可不備員,提調臣尹淳,卽爲牌招,以爲入診時,同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咸鏡監司李箕鎭啓本,卽速稟處事,命下矣。許多罪人,有難一倂移囚於營獄,誠有如狀內辭意者,而其中蔡以徵、陳衛晉、鄭永承、朴守命、韓始昌、嚴成格等六人,則前頭不無反復憑問之端。北兵營絶遠,無以及時往復,此六人依前關,移囚營獄覈治,其餘諸罪人,竝依狀請,使兵使按覈,而最初道臣狀啓中,罪人招辭,旣曰鳥銃三柄,被奪於彼人云,而其後罪人之招,則只以尺許小鳥銃一柄,見奪云。此段煞有關係,而前後囚供,若是不同,更以另加盤問,得其實狀後,馳聞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一月初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安岳縣監李思一,勿爲出代,拿來後觀其爰辭,處之事,榻前下敎矣。李思一曾以交代後拿來之意,啓稟蒙允,而今此下敎如此,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備忘記,傳于鄭羽良曰,史官一員待命。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洪聖遇,當爲莫重傳敎之事,聽瑩做錯,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鄭必寧啓曰,今日筵中,奉朝賀李光佐,自公山上來與否,令本院問啓事,命下矣。卽爲招問中樞府錄事,則以爲,今月十七八日間,當爲入來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啓目,礪山府使及礪山營將所佩兵符被燒,令本院改造下送事,允下矣。兵符旣已造成,礪山府使、營將所佩兵符右二隻,監、兵營所上左四隻,本道監司處,定禁軍下送,依例使之分上,舊分符收聚上送,以爲燒火之地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校正之役,一時爲急,而都廳郞廳宗簿寺正南泰慶,以兼春秋,今方入直,兼春秋南泰慶除本司,使之仕進於校正廳,何如?傳曰,允。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卽伏聞臣之老父,自昨夕,偶患風感,達夜叫痛云。臣自聞此報,心神焦灼,而身在禁直,無路往省。俄見家人所報,則朝來痛勢益加,殆不省事,委臥床席,症甚非細云,急於歸視,不得不拜疏徑出。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以便救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十一月十一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編修官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金德履、金世選入侍,提調尹淳追後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夜來聖候益勝否?上曰,昨已下敎,而感氣則夬愈矣,每當冬節,自爾如許矣。興慶曰,今以夬愈,爲敎,玉音比前入侍時,亦似益勝,而猶未能詳知,以是爲鬱。聖敎雖以爲,冬節則每如此,而此是氣弱之致,非但一時感氣也。蔘劑進御,極以爲悶,而停止已久,不無其害而然矣。上曰,蔘補之劑,雖已少止,豈以此至於生病乎?今年則自夏以來,無事安過,而本來氣不足之故,自然如此矣。興慶曰,咳嗽亦無往來之氣乎?上曰,止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提調牌去來,姑無乎?興慶曰,其家稍遠而然,而姑無牌去來矣。上曰,提調入來,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命臣承命而出,與尹淳,偕入。聖徵診畢曰,脈候左右調均,亦沈靜,而少似弱矣。信診畢曰,脈候,左右不數而沈靜。但手腕頗冷,自前有手指時冷之候矣,今亦如此乎?上曰,冬節則每如此矣。必祐曰,脈候左右調均,而似有不足之氣矣。德履曰,脈候左右均適,亦無數候,而猶帶滑脈,且重按則不足矣。世選曰,脈候左右調均,亦無感氣,而右邊猶帶滑脈,似有痰矣。興慶曰,諸醫診察已畢,湯劑進御當否,使之商議,何如?上曰,自前冬節,則每如此矣。手足之寒,亦由日寒,而脈度不足,乃本症也。諸醫各陳所見,可也。湯劑姑不欲服之耳。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數日來,少不如前矣。興慶曰,口味或不如前乎?上曰,或有思食之念,而對案則不能食矣。聖徵曰,便道,何如?上曰,如常。聖徵曰,前日夜間,或有茶飮之時矣,近來亦然乎?上曰,處溫則思冷,本來如此,而近來不然矣。昨日夕時,眩氣少有,臨臥時又有之,近來則眩氣頗愈矣,昨日兩次見之矣。聖徵曰,脈候本來不足,而卽今則過於沈靜,當用調補之劑矣。丸藥近來進御乎?上曰,停止之後,更服爲難,姑未進御矣。欲用補中益氣湯乎?聖徵曰,似當用此等之劑矣。信曰,有感氣則脈必帶數,而今番則不然,頃者以入夏以來,節飮生冷,爲敎,感氣之卽愈,亦其效驗也。初三日入診時,卽當議藥,而以支離爲敎,故不得議定矣。聖候中眩氣,非一時偶然之症,由於氣不足之致也。上曰,生冷之節飮,非但戒心而然也,氣不足,故自然不思矣。信曰,六君子湯,最宜於卽今聖候,如乾葛、山査肉、縮砂數三種加入,進御,似好矣。必祐曰,脈候不足,日寒,故痰亦用事,水剌厭進,如此症候,無逾於六君子湯矣。加乾葛、縮砂七分,以爲開胃之地,似好矣。德履曰,脈度安靜,而右寸關帶滑,似有膈痰而然矣。元氣不足,膈痰作孽之症,宜用加味六君子湯,此藥五貼,爲先劑進,似好矣。世選曰,脈候左不如右,小臣常時淺慮,聖候非元陽不足也。寒痰用事,故陽氣壅滯,而爲不足之候,眩暈及手足寒冷,皆由於此。方書亦言痰飮,爲手足冷云矣。六君子湯,加乾干、桂枝進服,則似好矣。上曰,乾干、桂枝加入之說,與乾葛、砂仁之意,懸殊矣,首醫陳達,可也。聖徵曰,卽今調補之劑,以和脾胃治痰,爲主,加味六君子湯,最宜於卽今聖候,而眩氣旣如是,則天麻、縮砂加入,進御,似好矣。上曰,提調雖新爲入侍,自前所服之藥,已知之矣,所見,何如?淳曰,臣待罪藥房,已久,聖候症勢審知,已久。藥餌雖非長服之物,如八味、元六君子湯之屬,別無他害,以爲主人常服,可矣。金世選干桂之說,亦有所見,元氣本非不足,只以寒痰作孽,故以干桂,助其陽氣,似好,首醫之言,亦好矣。天麻、砂仁,以爲調脾胃治眩暈之地,而一味又爲加入,無妨矣。上曰,補中益氣湯,連爲加入矣,又欲加入者,何藥耶?淳曰,如乾干一味加入,似好矣。上曰,以首醫之言,與提調所達,詳問于諸醫,可也。金世選旣陳所見,更無可問者矣。信曰,六君子湯,只加天麻、縮砂,宜矣。若加乾干,則爲理中湯,雖宜於寒痰,而頗爲峻劑,不若不入薑,而爲長服之道,好矣。必祐曰,乾薑加入,亦好,只加三分,則何害?而不如只加天麻、縮砂,以爲長服之道矣。德履曰,感氣若愈,則必有衄血,爲敎,六君子湯,補血而治痰,用之爲宜。干桂則大溫,來頭如有寒氣,則加入乾干,爲好,而自初直用,則不可姑以天麻、縮砂加入,進御爲宜矣。上曰,補中益氣湯,服之無弊,而六君子湯前所服,已過十餘貼,未知其效,冬節則尤似涼涼矣,提調之欲加乾薑,亦以此也。淳曰,六君子湯,必服累貼,然後可見其效,十餘貼,其數不多。且非一時連服者,則其效不效,何以知之乎?脾胃所宜之藥,加入爲好,而前頭亦當隨時變通,眩氣若止,則天麻當拔之,方書亦載隨症加減之法矣。上曰,陳根亦不可每服,故切欲止之矣。首醫及提調所見,旣如此,服之何害?然六君子湯,極爲平緩矣。淳曰,常時水剌所進,極少,故感氣易乘而入。此藥多爲進服,則水剌必勝,而雜病不出,閭閻中服此藥者,多至數三百貼矣。興慶曰,老人多有長服者,故領相洪致中,亦長服此藥矣。上曰,當爲老人所服矣。興慶曰,諸醫皆以爲,天麻一錢,縮砂炒硏七分,此二材加入,爲宜云矣。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丸劑兼爲進服乎?上曰,八味元服之,頗覺有益,此爲根本之劑,不可不服矣。興慶曰,前日以待新材上來劑入事,仰稟矣。海西熟地黃,姑未上來,來後當爲劑入矣。上曰,何必待新材乎?以前所儲者,劑入,可也。淳曰,新材若來,則舊材雖已作丸,棄之何妨乎?一日所服,幾何?上曰,以量器服之耳。興慶曰,大小,何如?上曰,首醫必知之。信曰,前者三器造進,未知以何者爲量乎?上曰,以大者進服矣。生薑以大片,入之,可也。聖徵曰,一貼以三錢爲重,宜矣。信曰,五貼所入,一時竝入,則或有乾者矣。上曰,仍服乾干,無妨矣。然五日之內,何至過乾乎?淳曰,痰病莫如擇水,闕內深處,則有好水乎?上曰,闕內水味,則頗好云矣。提調今纔入侍,而予每以卿爲過矣。頃者以遷葬事,許遞本兼,而故領相以爲,內局提調,必以尹淳爲之,可矣,嶺伯亦讓其任矣,必待今日牌招而入來,豈不過乎?初欲推考,而不爲矣。淳曰,內局提調,則豈不欲行公?而昨日,則日暮後牌出,故不得承牌,今日,則將欲入來,而牌已至矣。興慶曰,故淸城府院君金錫胄,自同副承旨時,已帶提調之任,以其知醫理故也。今朝臣中知醫理者,無逾尹淳,使之久任,可矣。上曰,淸城事,果然乎?興慶曰,然矣。俄者北伯啓本覆奏草記,纔已入啓矣。上曰,草記纔已允下,而似有掣肘之端矣。蔡以徵等,自北兵營問之,豈不矛盾乎?李晩白終爲頑忍,則將來似有對問之擧矣。興慶曰,蔡以徵、陳衛晉等六人,則似當有拿致京獄之擧,故爲便其往來,使道臣,移囚營獄而按治,其餘罪人,則令北兵使究覈矣。上曰,善爲處置矣。興慶曰,北兵使雖罷職,自當依例擧行矣。上曰,近來廉隅太勝,文官少有引嫌之事,則每事撕捱。前北兵使洪好人,不知閫任之異於他職,或有撕捱,未可知也,自備局,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條}}。藥房兩提調及醫官先退。上曰,注書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可也。命臣承命而出。上曰,無肅拜之事,故不得知矣。李奉朝賀,其已上來耶?政院問啓。今此輪對官單子中,李敍五,誰也?必寧曰,此則不知,而李守謙,乃先正臣李滉之奉祀孫矣。上曰,然矣。居於何邑?必寧曰,先正所居,乃禮安則此必居禮安矣。上曰,左道乎,右道乎?必寧曰,左道也。上曰,金是榲贈職,以堂上三品,爲之,可也。輪對官入侍。上曰,以次進來。承文院判校吳命季進伏。上曰,職姓名?命季仰對。上曰,履歷?命季曰,乙未年登科,以國子參下,陞六,自典籍,移拜監察,又移禮曹佐郞,戊申三月,監察復職,四月,禁府都事相換,出使西關,罪人拿來後,又換監察,移拜左通禮,因除博川郡守,遞來後,今年七月,右通禮復職,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何罪人拿來乎?命季曰,平安兵使李思周拿來矣。上曰,職掌。命季曰,本院職掌,事大交隣文書而已。例兼春秋館,故非入番藝院,則以預備,逐日待令于政院矣。上曰,所懷?命季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居鄕乎?命季曰,臣居生於海州矣。上曰,有顯官乎?命季bb曰b,臣高祖始爲流落鄕里,其前則有之,而高祖以後,則無顯官矣。命季退。歸厚署別提李守謙進伏。上曰,職姓名?守謙仰對。上曰,履歷?守謙曰,臣於壬辰,除莊陵參奉,仕滿,陞內資寺奉事,臣以未經痘患,不得謝恩。辛丑,除昌陵參奉,又以痘患,不得謝恩。癸卯,除典設司別檢,未仕滿,又以痘患,受由遞職。乙巳,除康陵奉事,仕滿,陞漢城府參軍,未仕滿,又以痘患,受由下鄕,因銓曹陳達,蒙恩出六,爲義禁府都事,會有宗廟擧動,以在外遞職。戊申,除司憲府監察,移除儀賓府都事,庚戌,除定山縣監,因災傷遞罷,今番都政,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守謙曰,本署所職,準備內用板子,以待禮葬賜與時,進排矣。上曰,爾於先正,爲幾世孫乎?守謙曰,爲六世孫矣。上曰,爾爲先正奉祀乎?守謙曰,然矣。上曰,今玆召見,非有他意。頃者致祭先正後,爾爲先正子孫云,故使之越次入侍耳。先正遺範,家庭間,有能傳授而遵守者乎?守謙曰,不肖孱孫,何敢以不忝先訓,仰達乎?上曰,爲科工乎?守謙曰,臣自少時,多病失學,無所工之事矣。上曰,年齒,幾何?守謙曰,六十一歲矣。上曰,年則多,而貌不衰矣。因筵臣所達,知爾未經痘疫,久留供職,似難矣。此後痘息之後,有職名,則上來宜矣。守謙曰,庸下蔭官除命之下,安敢退坐乎?守謙退。校書館副正字鄭錫垕進伏。上曰,職姓名。錫垕仰對。上曰,履歷?錫垕曰,辛亥年,殿講初試,癸丑年,得中式年會試,今十月,爲本職矣。上曰,職掌?錫垕曰,逐日入直於香室,此外無他所掌矣。上曰,所懷?錫垕曰,無他可達之事。上曰,在鄕乎?錫垕曰,居生於忠淸道沃川地矣。錫垕退。長興庫主簿李命華進伏。上曰,職姓名?命華仰對。上曰,履歷?命華曰,庚戌三月,除厚陵參奉,辛亥八月,典牲奉事遷轉,癸丑三月,漢城參軍遷轉,甲寅十月,陞六,除掌苑別提,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命華曰,戶曹田稅,米三千石,太一千石,劃送于豐儲倉,則主簿次知,逐朔放料于內官矣。上曰,所懷?命華曰,待罪本職,僅至十餘日,弊瘼有無,未及詳知,不敢仰對矣。上曰,在鄕乎,在京乎?命華曰,在京矣。命華退。南部參奉李敍五進伏。上曰,職姓名?敍五仰對。上曰,履歷?敍五曰,乙巳五月,除北部參奉,同年臘月,遷轉廣興副奉事,丁未,作散,今年二月,復除本職矣。上曰,職掌?敍五曰,部官摠領坊民,而如有不法之事,一一規正,或有朝令,則奉行頒布矣。上曰,本部民戶,幾何?敍五曰,都數八千八百十三戶耳。上曰,人口男女各幾何。敍五曰,人口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七,而男則二萬六千四百九十八口,女則二萬九千八百七十九口。上曰,所懷?敍五曰,當部有事,則卽稟于京兆堂上,隨卽變通,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在鄕乎?敍五曰,臣在於黃海道海州地矣。上曰,此爲先正後裔耶?敍五曰,臣卽先正臣文成公五世孫矣。上曰,爾爲奉祀乎?敍五曰,臣之從兄敦五奉祀矣。上曰,朝參時,以部官遞職者,爲李敦五乎?敍五曰,然矣。上曰,子孫盡在海州乎?敍五曰,然矣。上曰,以五字爲名者,凡幾人,而筮仕者,亦幾人乎?敍五曰,五字行列,殆至三十餘人,而筮仕者,敦五、鎭五及臣三人而已。上曰,敦五只有兄弟乎?敍五曰,本四兄弟,而一人早死,又有弟行五矣。上曰,居在先正舊居乎?敍五曰,從兄奉祀者,居在故址,而臣則在其隣近矣。上曰,有故迹乎?敍五曰,臣家壬辰兵燹,慘被禍變,故無大段故迹矣。上曰,非此之謂也,所居,爲先正故居,而書院,亦在於故址乎?敍五曰,故居尙存,而書院在於相望處矣。敍五退。上曰,承旨進來。故礪城君楫,三年守陵,所任旣重,此固可念,而平日居家行誼,臨事謹愼之操,有足可尙。向時因宗室陳請,雖命旌閭,而家有偏母,今已年老矣。令該曹食物從優題給,以表予念舊之意,兼施養老之典,可也。{{*|出擧條}}。上曰,長興主簿李命華,何人耶?命臣曰,故監司李德英之侄也。上曰,判金吾、秋判有下問事,使之來待,而秋判持《大明律》入侍,可也。{{*|出榻敎}}。諸臣遂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十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引見入侍時,左承旨鄭羽良,假注書李耉齡,編修官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鄭羽良進曰,判義禁、刑曹判書待令矣。上曰,來前。宋寅明、尹陽來進伏。上曰,金浹事,猶有律文之可疑,大臣所達不待時,爲何罪耶?尹陽來對曰,十惡也,而無條目之懸載,律文下書秋字,乃不待時也。上曰,昨日所達高哥事,與豐原所達,同矣,此則果用當律耶?陽來對曰,《續錄》云,士族婦女,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者,竝奸夫處絞。受敎曰,士族緦麻以上妻相奸者,依不待時律用之矣。上曰,《續錄》士族婦女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者,果有處絞之律,而受敎中緦麻以上親妻相奸者,不待時之律,則竝擬於浹,豈無妻妾差等之分乎?宋寅明曰,浹之於金洙,爲四寸,則大功服,較重於緦麻以上親,浹又洙之庶孽,則犯上之罪,又有之矣。上曰,絞條亦有不待時乎?律文一用低昻,則此後當爲受敎,不可不審愼矣。上曰,注書出往,招問律官,可也。李耉齡趨出,招問律官後,入達曰,罪犯十惡,則用不待時律,或處斬,或處絞,而律文,別無絞條云矣。上曰,其律官,爲誰耶?耉齡對曰,政院待令律官矣。上曰,律學校授金琦,更爲招問,可也。耉齡更爲趨出,招問金琦後,入達曰,十惡條目中,內亂條,乃是淫奸之罪也。十惡,則例用不待時律,或處斬,或處絞,而金浹之罪,與內亂條,差異,不合於不待時之律云矣。尹陽來曰,當更問於律官。仍爲趨出。上曰,全羅道高哥,果用應律耶?此事問之,可也。陽來入達曰,高哥果用應律云矣。上命承旨,書判付曰,浹之奸狀,于今擬律,於渠亦輕矣。其勿更議,而但緦麻以上妻之律,有不待時之受敎,則竝擬於浹,無差等之意,創始於今浹,則後當爲受敎,其宜審量,絞則依施,待時不待時,問議于大臣,稟處。上曰,金浹固無可惜,而考諸律文,不合於不待時,則何可創始用之耶?雖不能如大舜之設五敎,敎民,而用刑之道,不可不審愼矣。宋寅明曰,審愼之道,不可無,而我國,禮義之邦也。風敎所關,懲治之道,自別矣。宋寅明曰,前判書權以鎭卒逝之報,上來云矣。上曰,狀啓上來耶,私書所報耶?此人本來勤實,殊可惜也。寅明曰,狀啓來到與否,姑未知之,而私書來到云矣。上曰,向日金聖鐸,可見其有操守,用人之道,不必取京華之人,草野之人,可不收用乎?宋寅明曰,此誠難矣。臣亦觀宰相之用人,稱以收用草野人才,或求之鄕黨,或取之郊庄,及其施用,無可取,終不如京華之人矣。上曰,惟在卿之秉心矣。鄭羽良曰,宋寅明之言,非矣。擇取京華人中,彼此名流用之者,非不爲好,而此特其例事也。若至誠竭求,必欲得有才學,可補君德者,則豈有不得之理乎?臣於此亦有所勉戒於殿下矣。古有傅說,在於傅巖,豈有見夢之理?而唯其至誠竭求,故自有感應之理,若如高宗之竭誠求之,則豈無得賢之效乎?上曰,是矣。高宗之於傅說,蓋其有至誠所致也。寅明曰,漢文帝,夢見鄧通,蓋心之所思,有異故也。上曰,禹女獄事,極爲怪異矣。其已上來耶?尹陽來曰,禹女之父,纔已上來,而禹女,則已自斃云,此是疑獄矣。禹女卽古參判禹昌績弟昌夏之孫女,其夫權取身,卽參奉權厚之孫,而前承旨孚之從孫也。此是士大夫家,而獄事則疑端甚多,取身以爲,旣娶禹女之後,纔過五朔而生子云,而其後取身,與之又生一女,三年之後,今乃發狀,旣是淫夫生子之女,則身爲士夫,三年同居生女,萬無是理,此是大段疑端矣。上曰,事極怪異。禹女以士族之女,若有淫奸之事,則極爲痛駭,而若曖昧而抱冤,則正是東海冤婦之類,不可以禹女之身死,而輕斷其獄。權哥若有誣陷之事,則風敎所關,亦不可不嚴處,秋判今方入侍,各別究覈以聞,可也。{{*|抄出擧條}}。宋寅明、尹陽來退出。上曰,少退。承史退出。上傳敎曰,始認以權以鎭卒逝狀啓,已來到,將入啓,姑令少退矣。狀啓姑未入來云,仍爲退出,可也。遂退出。 ==1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廻土星。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同副承旨臣宋秀衡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而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時囚罪人金聲八更推,捕廳留直世奉、四金,捕捉移送本府事,允下,故移文秋曹矣。世奉先爲捉送,故前已拿囚,而今者四金,又爲捉送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臣賓廳講書,乃是勸奬之道,而《大典續錄》,有連五通加資之文,本曹前例,亦有連五通加資之人矣。訓鍊都監把摠鄭虞龍,賓廳講書,旣已連五通,所當依法例擧行,而自下不敢擅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加資。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得蒙恩暇,歸省先壟,糞除荒茀,封築崩圮,至情獲伸,幽明感結。訖事之後,宜卽還朝,而第念臣之不肖,重以負疾,其於居官任職,固無一可,而若夫見叨之地,尤臣平日夢想之所不期,誠荷聖上罔極之恩遇,俾臣得以廁跡於邇班,私心感激,不敢力辭,冒笑排譏,委蛇於具僚之間,居然五朔之久矣。不惟臣心,不能一刻自安,物議喧騰,理所必至。昔年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之長東銓也,臣嘗私丐其刪名望中,則文命援政例不許曰,苟天點見及,君自陳懇求遞,爲宜云。乃今臣之陳懇,不止一再,而迄不得遞,則頗恨文命之初不汰名,使臣有如許狼狽,如許悶蹙也。抑臣又有私情之至悲者,輒敢冒死尾布。臣之孀居子婦,自臣子死後,絶食三載矣。一息如線,猶不澌滅,今夏忽泣請於臣,願得瞻依丘墓,少洩至痛,臣察其志之難遏,哀而許之矣。及今省墓,兼得見渠,則蓬首垢面,非鬼非人,見臣宛轉,啼號終夕,臣亦撫之,哽泣而已。見今其胸塞吐血之症,俱係危惡,誠不忍捨之而去,意欲留得數旬,勸以粥飮。且試藥物,待其稍定,多方開諭,扶携入京,而唯是職名未解,由限易盡,欲留不敢,欲去不忍,徊徨掩抑,方寸先亂,玆敢仰恃天眷,冒暴私衷。伏乞聖明,俯察臣苦情哀忱,特許鐫遞,使出納之地,保護之任,不至緣臣久曠,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疏曰,伏以臣,叨荷天地之洪渥,欲報無階,自惟識慮才猷,非可勉而能,故只以洞屬奉公,勤劬率職,爲一分報效之計。耿耿此心,今因意外喪慘,又不免打乖見,雖保有一縷,而腸肚斷蝕,不能爲生人樣子,撫躬私痛之外,且恨受國重任,將至有瘝務溺職之罪,以是尤不能安於床笫委頓之中也。念臣有二子,長兒出繼於家兄倚,以爲嗣托,撫養膝下者,只是次兒,而年垂成人,忽患痘症,終至夭椓,悼夭之慘,人鮮得免,而回顧身後,茫然有失。種種情懷,有不敢盡爲煩達,而最是胸中,有若磨石之硬大者,橫亘上下。且致自然過哀,精光枯涸,兩目失明,臨簿而不能辨字,西河受病,聖人所戒。且臣方奉七十九歲老父,則豈不欲節哀,以承親意,而誠如古人所謂,吾輩鍾情,政在此之言,有不能耐遣。有飮輒嘔,不能順下,些少氣力,日覺澌苶,擧頭爲人,決難以旬月,爲期。今當秋務孔殷之時,一路按察之任,不容暫時虛縻,以貽許多瘝曠,玆敢糾搜精神,僅僅以數行文字,仰徹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遞改,俾得納符歸家,隨分調治,以爲覓尋生路之地,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畿輔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1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長夏{{*|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五更,月暈,廻土星。 ○宋秀衡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呈辭,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旣已蒙宥,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耉齡,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耉齡改差,代以李長夏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前草溪郡守鄭暘賓,去其資革其職,擧條啓下,當爲捧傳旨以入,而臺諫方以充軍,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而上番姑降入直,今至累日,事體未安。下番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韓師得進。 ○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正郞金光世,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穆陵參奉趙甲彬,授除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坡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路傍弊邑,不可不擇差,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春躋爲都承旨,金若魯爲副修撰,權一衡爲持平,鄭熙普爲獻納,崔尙鼎爲坡州牧使,金九衍爲利川縣監,許權爲海南縣監,崔{{!|𪹯|⿰火集}}爲右通禮,李錫祿爲兵曹正郞,金鼎夏爲北部參奉。禮曹判書望尹淳、朴師益、李宜晩,前牧使尹彙貞,今降通訓加資還收事,承傳,承文副正字單禹洪迪。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啓曰,訓鍊都監把摠鄭虞龍,刑吏崔重岡,閑良崔虎錫、元道貞等,或賓廳講連五通,或綱常罪人及賊人指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鄭虞龍雖已資窮,未經准職,崔重岡、崔虎錫、元道貞等,係是書吏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衛將李基蕃,受由下鄕,過限不爲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游爲知事,李端燮爲五衛將,李彦泰爲都摠都事,許景爲武兼,李德觀爲黃海兵虞候,洪景輔爲僉知,玄載鼎爲錦城監牧官,朴東亨爲南陽監牧官。金國敞單付乾原權管,秦百奚單付廟洞權管,康文勳單付黃拓坡權管,鄭世熙單付同知,李德壽、金箕錫付副司直,金若魯、徐命珩、趙鎭世付副司果,尹和鼎、李彦緯、石柱燦付副護軍。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李晩白加刑公事判付內,監營諸囚中有應問者,卽爲押上事,分付道臣,上來後面質加刑事,判下矣。罪人蔡以徵、陳衛晉、鄭永承、朴守命、嚴成格、韓時昌等,嚴加枷杻,別定將校軍人,罔夜押送事,,分付道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在上}}。臣於日昨筵中,以鄭暘賓之勘律太輕,有所論啓矣,不卽允兪,以更詳以處,爲敎。夫暘賓,當嶺賊方張之初,固當不顧死生,奮勇直前,及其未群聚之前,急急勦討。而自巡營差左防將之任,屢次催督,而猶復畏怯退縮,屢報營門,不卽進兵,其逗留不進之罪,決難容貸。臺臣疏論其罪狀,王府取考其文案之後,若無罪則已,有罪則何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低仰乎?且此與李時蕃之罪,無甚異同,而時蕃則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至有依律處斷之院啓,則今此充軍之請,實非過重之律。請罪人鄭暘賓邊遠充軍。卽聞交、坡之間,火賊熾發,五六十名,結黨橫行,鼓進錚退,有若行軍者然,打傷人民,燒燬村舍,民不保存,閭里蕩殘,虎患亦熾,囕殺人物,比比有之云。王城七八十里之內,聽聞俱駭,爲民除害之道,不可不惕念隄防。請令兩邊捕廳,各別譏捕,發遣都監砲殺手,別樣蒐捉。答曰,不允。鄭暘賓事,依啓。末端事,令討捕營,各別跟捕,而訓局砲殺手蒐捉之請,輦下親兵,非陵寢事,非動兵,而豈可徑先調發耶?其涉率爾矣。 ○甲寅十一月十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臺啓中火賊事,有所聞否?必寧曰,交河郡治十里許,一兩班家被賊患云,而鼓進金退,亦有鳥銃之聲云云矣,今見臺啓,則銃聲不爲擧論矣。珽曰,臣見黃晸,則晸言親見其被賊之家矣。上曰,黃晸方入直乎?健基曰,入直矣。上曰,使之入侍。命臣承命而出,與兵曹參知黃晸,同爲入侍。珽讀名臣奏議第一百八十七第賞罰篇,自晉悼公時讀,至第六板詩曰嘽嘽享享。起奏曰,下字雖音不同,讀之未安,獨遺此句不讀之意,敢達。上曰,唯。珽讀止十九板此心不移,四海之福也。上曰,下番進讀。健基曰,極知惶恐,而臣眼昏,請近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二十板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上奏,止二十六板以固拒之也。珽曰,此篇只論賞罰,別無可達之文義,而第一板魏絳所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之說,好矣。前後進講之時及絲綸之際,每以居安思危,爲敎,此意甚好。今日雖無大段可憂之端,而每以思危之心,存存不已,則危者不危,有備無患矣。各別惕念,何如?上曰,所達,儘好,當各別留意。珽曰,此下子罕之言,登諸奏議,未可知也。上曰,置之於名臣奏議之中,甚可怪也。健基曰,子罕之言,上段則固好,而下段君行臣當之說,極可異也,似爲監戒而取之矣。上曰,然。健基曰,李克所謂淫民者,蓋其時不問人之賢否,世祿其人,故席父兄之勢,怙侈滅義,爲弊多端矣,是以言之也。上曰,今日游衣食之類,正所謂淫民也。曹操之言,亦入於名臣奏議,可異也。朱子則書以莽大夫,而或謂之王氏與此同矣。健基曰,其人雖不賢,其言善,則皆取而載之矣。上曰,間有不載其言,而只言某疏云者,甚多,此何故也?健基曰,似是抄出於故冊中矣。珽曰,黃瓊亦當世有名之士,而以霍光,比論於梁冀,可異也。上曰,梁冀爲弑逆之臣,而比之霍光,非矣,不可置之於名臣奏議也。健基曰,似是當時逆節未著,而能有抑制之言,是以取之,而至如張綱埋輪,似在逆節已著之後矣。上曰,所謂豺狼當塗,安問狐貍之言?不可比擬於此言矣。必寧曰,上敎,是矣。至登於名臣奏議,則未可知也。然而能防塞,比周公之功,此其難也,雖不顯言,而斥邪之意,自在其中也。珽曰,王家廟號,偶同於古人之名,如此等處,何以讀之乎?上曰,在何處?珽曰,第十四板郢州刺史臣景宗,指此等處也。上曰,下番之意,何如?健基曰,廟號則自古無諱讀之規,如遇此等處,則無心讀之,似可矣,何至於諱讀乎?上曰,唯。無心二字,儘好矣。兵曹參知進來,與玉堂換坐,可也。晸進伏。上曰,交、坡火賊事,有所聞云,陳達,可也。晸曰,去月晦間,臣受由下鄕時,自臣先山,相距二馬場許,有一士夫家,卽故進士朴泰胄所居,而其家不富,僅爲新舊相繼,而泰胄則向時身歿,只有喪人矣。去二十五日火賊入之云,故臣有同里之義,且有面分於死者,爲弔其喪,兼爲唁其逢賊,今初二日親往見之,則喪人破傷,不能起動,聞婦女一人,頭部受劍碎破,幾至死境云。問其賊來之狀,則以爲,三更量,六七十人放三穴砲,鼓行而進,一洞所居,幾三四十家,而若有逃亡者,則必重打之,或以劍,或以槍,或以三隅木,家藏器物,一倂搜探之後,放火鳴金而退,村閭太半燒燼,所見極慘。伊日曉時,又去五里許,打一兩班家,以是之故,人心騷撓,若不保朝夕。蓋聞坡州、梨川之地,多有無賴出沒之事,爲火賊巢窟云矣。今年未爲凶歉,卽今絶無飢餒之人,亦可謂家給人足,而虎患特甚。臣在鄕之時,隣居人家二狗,一夜之間,爲虎所噉,目見其所遺之皮。以此二患之故,閭閻恐懼,氣象極爲不平矣。必寧曰,此處本無虎患,而今猝如此,可怪也。晸曰,臣家世居其地,而本無賊患,雖牛馬,未嘗見失矣。近來則牛賊極多,一洞之內,必失數牛,無處無之,亦可悶也。上曰,所欲聞者此事,先爲退出,可也。晸先退。上曰,承旨書之。必寧執筆,上,口號臺批{{*|見日記}}。畢。上曰,入直承旨,誰耶?必寧曰,省記未及見之,而右承旨及同副承旨,似必入直矣。上曰,該房承旨,雖已出直,使代房,傳此批答於臺臣,可也。遂退出。 ==1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二更三更,月暈,廻土星。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備邊司薦望,以金浹爲北兵使。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掌令尹志遠啓曰,近來火賊及虎患,爲近畿民生之大害,殺掠囕死之患,自發於京城百里之內,交、坡兩邑,受害爲最,臣聞來不覺驚心。妄以爲,爲民除害,王政所先,在今可言之事,無過於此,故敢有所論啓矣。非不知討捕使之當責,鄕砲手之發捕,而討捕營,則見今空官,鄕砲手,則本非善手。仄聞兩捕廳之譏捕,京砲手之往捉,亦多有前例云,故不深思諒,有此仰請矣。及承聖批,只令討捕營而跟着,不許兩捕廳之譏捕,至於京砲手發送,則以其涉率爾,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揆以體例,雖不知輕重之如何,推之事理,亦未爲通變之不可,而旣承未安之敎,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宜卽避,而深夜靜攝,恐或有瀆擾之慮,泯默退歸,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宋秀衡啓曰,掌令尹志遠,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校理任珽、兪健基等處置,箚曰,伏以掌令尹志遠,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意在爲民,誨諭之敎,何必爲嫌?請掌令尹志遠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宋秀衡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非法講則無早晩,而今日儒臣,命下已久,入侍而强以文義勉陳,故心以非先後遲速自有之意,下敎,卽示下敎且久之意,更思之,君臣較是,其涉不然。況頃年所達卽儒臣,而以吏判下敎,其下敎更以此等入侍,雖比法講異,其宜勉勵書之事,分付注書。 ○甲寅十一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此冊今餘幾篇乎?珽曰,今餘五六篇矣。珽讀自光又乞罷,止以勸事君非少補也。上命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誼又乞加,止帝嘉納之。上命承旨讀之,師得讀自東漢光武,止上以爲然。讀訖。珽曰,第一板司馬光所奏,陛下容易與人官爵之語,似非好矣。蓋官爵者,人主之利器,所以驅策群臣,制御四海,此則以大體言之,而人君御一世之道,若不以官爵與人,則何以爲致治而興業乎?上曰,乃當時抑揚之辭,與上書功懋懋賞之語,似異矣。珽曰,此是抑揚之語,而國家若但以官爵驅使,則賢才豈肯樂用乎?健基曰,上番所達,大體則是矣,而官爵亦豈非聳動驅策之道乎?上曰,司馬光,非少賢者,而比於前代,猶未蘊藉矣。師得曰,此不過行語間語耳。珽曰,第二板英宗時,趙瞻所奏,無結語,似非奏御之文矣。上曰,其文甚晦矣。如賞僭及淫人,刑僭及善人,似當有吐而無吐,上番所謂非奏御文字者,似然矣。健基曰,奏與議,非異也,其文字與論策,一樣矣。珽曰,第五板起居舍人范純仁,論呂晦、薛向疏,其曰,責君子太重,則忠臣難立,奬小人太深,則奸邪易滋,優假以來之,則近侍之言皆進,違忤者沮之,則中人之性,盡移,人臣進言,固未易,而在上者,若或違忤,則在下者,雖有懷,而不敢直陳,若使人性盡移,則言路尤當如何?此等處所宜監念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人性不同,中人以上,爲能盡言,而中人以下,則固未能盡言矣。以古言之,隋之佞臣,在唐皆爲直臣及忠臣,中人以下之資,在上者表率之如何耳。上曰,忠臣則猶可,而豈可謂直臣乎?珽曰,第六板首字或誤字,或謀首之首字,或將帥名也。上曰,似然矣。珽曰,大抵此篇,文甚不好,未知何爲而抄出耶?上曰,其文多有不緊處,只取其名而選之耶?珽曰,似然矣。上曰,第二板孝宗時,監察御史周必大所奏,漢宣帝,功光烈祖,侔德商、周,此等處,誠爲怪異矣。漢宣帝果能侔德商、周乎?珽曰,功光烈祖,則猶或可也,而侔德商、周,則誠爲過矣。上曰,漢宣帝綜核名實,可謂有之,而侔德商、周,則太不襯着矣。此等文,似謄於漢史贊而然耶?健基曰,周必大之言,不過出於史贊,其時見稱於史氏者,亦何可盡信乎?漢宣帝信賞必罰,綜核名實,誠如聖敎所云,而至與商宗、周宣比德,則誠爲過矣。上曰,敬宗,月率六七臨朝,可謂勤政乎?珽曰,敬宗縱弛,日晏坐朝,此裵度所以諫也。雖嘉納其言,數爲視朝,而比於古先喆辟,無足言矣。上曰,初篇,何也?健基曰,君德也。上曰,君德篇,以丹書爲首,而此則以光武先之,且只是四板,則似非善抄矣。健基曰,第一板東漢光武,每日視朝,日昃乃罷,數引公卿郞將,講論經理,至於夜分乃寐。皇太子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光武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王者不親細事,勞於求賢,而逸於得人。以近日言之,聖候方在靜攝之中,一日萬機,傷損必多,頤養精神,優遊自寧之道,所當軫念矣。珽曰,東漢明帝,所以不及光武也,人君講論經理,工夫極至,則不待頤養,而自臻於優遊以寧之域矣。健基曰,涵養二字,學問中第一工夫,所宜留念也。上曰,涵養二字則好矣,而明帝則非謂涵養之工矣。珽曰,二板敬宗,晏朝紫宸,入閤久不出,諫議大夫李渤,以疏諫之。近日日氣甚寒,聖候且在靜攝中,未得夬復,久廢法講,時爲召對。臣未知卽今聖候,加減,如何,而臣等每於晝講,或召對,來待閤門外,晷刻頗移,未得入侍,竊效古人陳戒之意,敢達矣。上曰,召對與次對,別無晷刻之異。前則雖或有閤外遲待之時,而今日則單子遲入,故然矣。師得曰,今番則座目單子,下番兼春秋金兌和,三次誤書,故自致遲滯矣。上曰,頃年儒臣,有所陳達,予嘗不忘矣。今日單子雖入,而其前,則上番或以庠製晝仕出去,故差遲,而單子先後遲速,則有之。此等入侍,雖比法講異,其當勉勵矣。健基曰,近來庠製,小臣及任珽、金尙星,連爲課次,今幾垂畢,而獨有西學,他學兼官,當爲代行矣。近日鄕儒,聞風多有上來者,如或出令,而與視事,相値,未卽設行,則鄕儒等待,亦甚有弊。晝講日,則未呈晝仕草記,而此後庠製時,雖或與晝講相値,呈草記晝仕出去,開場出題,使訓導掌守。晝講時,則卽爲入參,而晝講罷後,還爲出去課次,何如?上曰,此則前有定式矣。如召對,則上下番中一員入侍,亦無妨,其在嚴科場之道,不當若是。此後則雖或晝講日,呈草記出去考試,無使鄕儒等待,可也。諸臣退出。 ==1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 ○夜二更,流星出璧星上,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四更,月犯畢星。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賓廳坐起,以國忌正日,旣已頉稟,持公事入侍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1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陳疏}}。左承旨鄭羽良{{*|呈辭給由}}。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長湍府使柳純章,釜山僉使崔炯,上土僉使柳命龜,防垣萬戶尹聖重,夞怪萬戶李慶熙,居山察訪李敏泰。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羽良,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提調不可不備員,副提調李春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右承旨韓師得啓曰,夜來寒事猝緊,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上土僉使柳命龜,釜山僉使崔炯,夞怪萬戶李慶熙,防垣萬戶尹聖重等處,給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權一衡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全羅監司狀啓,興陽占巖面居水軍劉善每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乙卯春夏等都試,連因有故,不得設行,當此隆冬,勢難擧行。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1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陳疏受由}}。左承旨鄭羽良{{*|呈辭入啓}}。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未肅拜陳疏}}。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病}}。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右珥。申時,日有右珥。夜一更,火星入羽林星。三更四更,月入東井星。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權一衡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吳瑗,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慶尙前左兵使宋徵來,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宋徵來以京畿水使,旣已下去,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右番武藝別監崔泰崑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六日入直宗廟署部長洪有源病代,以禹洪濟代直,書啓矣。卽接本署官員牒報,則禹弘濟公然闕直,至於翌朝,了無形影云。極爲驚駭,部將禹弘濟,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日昨禁軍別將廳旗手受軍號,往禁軍別將閔昌基家,右邊捕盜部將及軍卒執捉,因與相詰。閔昌基略治旗手,詬辱部將之罪,則部將不滿其意,誣訴於其主將申光夏,捉致旗手,決棍十五度,其部將卽禁軍也。閔昌基嫌其管下之違其處分,棍打其部將,則申光夏因此發怒,亂杖其旗手。夫亂杖,酷刑也,竊盜之明白無疑者外,元無亂問之規,而今猝加之於無故軍卒,其擧措之乖戾,莫此爲甚。此若不爲嚴防,則軍卒輩有難支保,捕盜大將申光夏,從重推考,入直從事官汰去,行首所任部將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縣監李德載,本營郞廳已爲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校理任珽,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直中,得接家信,臣母水土宿病,挾感復發,諸症視前倍切,痰火迭升,咳喘兼劇,一日之內,至於數次昏窒。臣自聞此報,心神飛越,不能自定,急於歸視,敢此投進籲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天地父母,特賜矜察,亟命鐫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銀臺之長,職親地禁,本非如臣空疎,所可每每僥冒,而今此恩除之復及,曾是萬萬意外,臣聞命震駴,莫知所以爲計也。向來人言,雖出於傳聞之訛,究其旨意,非一時相規之比,其不可諉以事往,更進於僨敗之地也,決矣。且臣稟氣虛薄,自少善病,少失將攝,感傷輒深,秋初差祭於太廟也,沐浴將事,旋又傷食,至於氣窒,終日幾死僅甦,仍患泄症,轉成休息,痢或劇或歇,五朔彌留,見今大勢雖減,而精力之銷鑠,則迨無餘矣。地部佐貳,猶懼瘝曠,夙夜供劇,尤無其望,以此情病,末由出肅,藥院起居之禮,旣不得入參,嚴召之下,又未免坐違,臣分都虧,罪合萬殞。玆敢略控微懇,仰瀆宸嚴,伏願聖明,亟許鐫削臣職名,以警具僚,以便調息,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注書李光躋疏曰,伏以新除授都承旨李春躋,卽臣之從弟也。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該曹,考例稟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其令該曹稟處。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畸孤之蹤,危惡之疾,實無强廁仕塗之勢,日夕所祈願,惟在於隨分屛退,及早將理,得免貪榮之譏,少延時月之命,而控籲未準,一味遲徊,去就狼狽,已不可言。況此所抱渴病,今過十年,已成末症,自經秋間毒痢,津液之焦涸,肌肉之消脫,較之向來,不啻十倍。落在床笫,萬念俱灰,陳力就列,供趨職事,有不暇論者,尋單請急,亶出哀迫之情,而喉司阻却,一徹無路,同朝之間,不相矜念,一至此哉?雖以政注間事言之,政曹之大小通擬,問議同僚,必待停當,蓋自古不易之規也。日昨之政,銀臺之望,猝通久廢之人,而無一言消詳於臣,納言之擬,初則簡問,而逮臣之有所靳難,不待歸一,直爲書入。夫其宜問而不問,旣問而不俟究竟,實是曾所未有,而於臣始見之,臣誠訝惑,莫曉其故。然臣今情危病劇,行將遞去,固不敢以見職,自居,則無怪其僚席之間,亦不以僚堂,見待也。念臣性本巽懦,不喜矯激,過蒙誤恩,屢叨銓任,竊仰聖明,前後勅勵之至意,周旋政席,今且半年。强意苟合,惟冀無事,俾不至於大段乖張之域,卽臣區區所自期,與僚席交勉者,亦未嘗不在於此,而顧此一事,驀地生出,使流來應行之古法,因臣而墜落,雖欲虛綰銓銜,隱忍苟容,有不可得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暴危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竝行鐫汰,使銓格不隳,私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李夏源疏曰,伏以臣,年衰邁而病益痼,委身床笫,藥餌爲命,㱡㱡殘骸,便作癃廢之人,往年自速國祥時闕禮之罪,而恩止譴黜,繼而申嚴,帶軍銜在鄕之禁,而路絶趨朝,一味跧伏,分義虧缺,慢蹇之辜,與年俱積,分作淸朝之棄物矣。迺者諫長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官雖舊踐,恩同起廢,臣手奉除書,驚惶感激,不知措身之所也。馹招之下,宜卽竭蹶趨承,以少贖積逋之愆,而顧臣衰羸聾聵,不堪驅策之狀,不獨同朝之所共知,想或聖明,亦嘗俯燭之矣。種種醜疾,今不敢煩辭以陳,而痰壅膈痞之症,源委已痼,少有動作,輒復迷塞,遇寒以來,不敢窺戶闥外跬步之地。今雖欲擔曳登途,斷無致身京輦之望,實有僵仆道路之慮,病裏抑塞,不知所以爲計也。且臣竊伏聞,族兄承源以承宣入侍也,自上俯詢臣年紀之幾何,臣於是實仰聖上記識之恩,而不自覺其感涕之簌簌也。臣之狗馬之齒,已踰《禮經》致政之年,則雖精力未消之人,固宜乃老,況如臣之衰劣,無所短長者耶?顧今同朝之人,與臣年同庚,而爵同秩者,旣已引年謝事,而臣則身伏窮鄕,旣無職名之羈絆,才又蹇淺無甚,去就之輕重,猥越是懼,雖不敢援例以懇,而居常有乖於若人者,多矣。今若顧戀榮寵,强疾冒進,犯古人夜行不知止之譏,則不但有歉於臣心,其於行路之嗤罵,何哉?以職則已試蔑效之地,以年則望八垂死之境,此正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也。玆敢收召精神,略構短章,付諸縣道,疾聲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諒臣衰病之難强,且軫言責重之不容久曠,亟許遞改臣所叨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全在壑之命,不勝萬幸。臣無任瞻天望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上來察職。 ==1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受由}}。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全州判官朴弼謨,龍仁縣監閔珽。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憲府多事,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尹志遠,持平權一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左副承旨李重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觀象監提調同爲入侍。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應敎金尙星,由限已過,而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奉朝賀李光佐,掃墳後今日入來云。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禁軍來乙卯春夏等祿試射,設行於訓鍊院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司諫院獻納鄭熙普,時在京畿砥平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左副承旨李重協疏曰,伏以臣於向來,叨守下邑,妄陳一疏,自知踰分,當速大戾,而幸蒙聖恩寬貰,得以歸休田廬,飯蔬沒齒,夫亦何憾?不意甄敍卽降,又有銀臺除旨,使之乘馹上來,臣誠伏地惶感,涕淚如瀉,有以仰認聖上至明、至仁,特以事體示責,而深察愚衷之無他,不欲終棄之也。人於尋常交友之間,亦有知遇感奮之心,況以無狀賤臣,而獲此於君父,顧其忠愛之誠,秉彝所同,而臣之欲思糜隕,寧不自倍於人乎?然念臣素無才術,性又鈍滯,職踐內外,報蔑絲毫,矧今年邁氣衰,疾病侵尋,而猶且僥冒不止,則其尸位僨績,必矣。是以,常欲斂拙就閑,獲免罪過,而且避公朝進賢之路,固所熟量而自劃者也。又以水土積傷,治療莫如甘泉,故隨泉脈而居峽村,祗爲延活殘喘,不知者或嘲以迂僻,或訶以慢蹇,皆非臣之本情也。臣爲是之懼,不敢以淹疾,爲辭,而擔曳趨伏於輦轂之下,仰暴肝膈於黈纊之聽。伏乞聖明,悉賜鑑燭,亟命鐫遞,仍許退歸,俾得遂微諒,而畢餘生,千萬至願。臣無任汗懾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以至危之蹤,當至難之時,處必敗無幸之銓地者,殆近半年矣,且過大政矣。其至今免於顚沛者,或者所以益其疾而重其敗,則在臣誠尤不幸矣。今者亞僚之疏發,而自此臣可以謝迹於銓路,其德於臣大矣,臣豈欲費辭較辨,而臣若不言,天日之明,無由俯燭其事實,故敢此略暴焉。噫,臣與僚堂,同事已經多少政注,其間豈無不當持難而持難者,不必相較而相較者,而臣固一例屈意,委曲彌綸,人或以疲惱笑臣,而不以爲嫌者,此其苦心有在。日前承宣差出之政,亞僚尋長單,佐貳赴籌司,臣獨赴政,而伊時政院,無在京人差出之啓,故無論在京、在鄕,循次呼望。政吏告以前望中有解由新出兩人云,故臣又隨其言,竝入望中,僚疏所謂久廢消詳云者,卽政官顯言枳塞追後重通之類,而若其久處外任,見拘解由者,則非可以久廢論,而及其出解由之後,檢擬前望,不過循例,何必强煩消詳?僚疏旣發之後,臣尙未曉指意之何居,而許多望中,果有曾前見枳之人,則當其時,政吏必以某人,見枳,某政據例以告,而旣無一言,疏發後問之,而亦以不知爲對,意者僚堂心下,有所欲枳者,而怒臣之不問,强爲此生事於無事之中耶?信如是,則臣何能逆知自家意中所存,而逐名稟旨於尋長單不參政之僚堂耶?如許政法,非臣所知,以此而責臣,則臣豈不勞且疲耶?至於納言望事,在僚堂,雖或涉於多事,而在臣,誠亦不無疎率之失矣。自前僚席尋單之時,名塗新通,雖備例簡問,而例皆初不坼見而還送,故時急之政,或不無一邊簡問,一邊入啓之謬規,臣亦曾有一二經歷者。且納言,名雖新通,在曾經臺職四品者,不過漸次例陞,其日三望,又皆近年出身,無可疵摘,意以爲,必無岐貳之論,發簡兩僚後,卽已書望單入望筒以待之。佐貳答簡先來,亞僚,則果不坼見簡通而還送,故仍傳下直矣。不意亞僚,別爲送書,微若有不滿於末擬者,而不至有大段防塞之言,臣卽書答其勢難改望之意,亞僚繼又有書,雖不明言枳塞之故,而始乃顯示枳塞之意。臣於是,雖欲改望,而望筒之入已久,追恨其率爾,而亦無及矣。此莫非如臣愚昧,隨事信心,妄以爲僚席之間,情意相通。此等些少參差,容可消融之致,事端之輾轉至此,初非所料,皆臣自取,尙誰咎哉?噫,明時激揚之政,雖是居銓者之所不可已,而塞人進塗,非可樂爲,除是有大段關係者,則觀其人地,隨其所坐,亦豈無折衝疏通之道,而或欲初無顯過,强加疵摘,一有差失,永爲錮塞,甚至於事係黨伐,不敢顯訟,而陰售齮齕,以快其私。此豈平心宰物者之事,而世方以此,督過於銓地,爲銓官者,其何以堪之,而宜其終無暖席,今者僚堂之言,非有近於此者,而臣之爲世道深慨,則固久矣。惟其政法墜落之罪,在臣而不在僚堂,則臣之不敢冒據於銓席,從此以決,有死而已。更無變動之路,其在朝體,亦恐不宜虛縻。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遞削臣銓職,仍令有司,重勘臣壞例墜法之罪,以謝公議,俾重銓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本非若此者,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狷滯成性,不善耐恥,一有羞愧之發于心者,容忍不住,臣之病痛,臣自知之,然半生矯揉,終未變化,甚矣。臣之褊也,區區妄以爲,出處語默,自是人臣之大防,處者雖默,出者宜語,不語不默,乍出乍處,巧自兜攬,善能方便者,此正不忠之臣子,無廉之士夫,故粗欲持此爲戒,竊自附於不能者止之義,而受恩罔極,報效無地,亦未嘗以仕止進退,徒守出處語默之義矣。自夫辛亥以來,心口相矢,凡係朝政時論,誓不關涉,故苟非君德民弊,未敢一言論列,蓋不欲弁髦素戒,自喪其一箇執守之義,然獨臣之所慙恨者,復入經幄,所補何事,而出處無據,語默失義,狼狽牴牾,悔亦無及。且觀近日景象,則百計猜軋,頭勢可怕,一意傾奪,風色可厭,假臣而開口,則必觸疑網,轉喉則輒墜黨臼,而重入顚沛之地,苟廁冥墑之塗,又不能愼守樞機,輕自興戎,則上以爲生事朝廷之輩,下以爲貽憂家庭之人,非不知拘牽伈默,在臣爲愧。冒沒貪臣,在人有譏,而猶欲奔走周行,苟冀從宦,特不過輪直持被,自備一夫之數,挾冊登筵,粗講數行之義,則每延英罷歸,汗出沾背,當夜不寐,獨自慙悼。臣之此心,神實監之,不待親友之規責,固已歉愧弸中,而日者頂門之鍼,忽着臣身,咫尺前席,擧顔無地之狀,天鑑在上,亦必俯燭,多少自劾之言,專出於一段苦心,而罷對歸院,終夜輾轉,僚友相對,說此懷抱,思之復思,臣實自知其不忠矣。噫,竊祿而尸其責,恥也,饕位而瘝厥職,亦恥也。使臣而隨事盡懷,能爲三司之責,則出而仕,可也,不然,而軟熟畏愞,不能爲三司之職,則早自知處,可也,而臣則於斯兩者,無一適可。本來迷滯之守,今不可一朝隨變,則其何能猝被鞭策,强自忼慨,而在榮塗,則必欲自占,在言責,則必欲無預者,殆近於壟斷罔利之歸,耿耿在心之愧,安得不遇事觸發乎?夫心之所不歉,卽是義之所不存,則不能行其責,而徒欲竊其位者,半生自惜之意,汚不至此,莫若還臣本分,卒不至爲鄙夫之歸,故左右參衡,已決于心,更申未盡之意,欲附自靖之義,而近緣臣父脾泄之症,浹日尙苦,情私至切,未暇自列,連尋辭單,一味縮伏,今於牌召之下,拜章徑歸。伏乞聖慈,曲諒衷懇,亟許鐫削,俾全微守,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十一月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觀象監提調申思喆同爲入侍。上曰,禮判先達,可也。思喆進伏曰,小臣待罪觀象監提擧,以新曆事,有時急稟定事,敢此求對矣。今年曆書有差誤處,故今夏領事陳達,今番使行,入送曆官矣。昨日齎咨官先來便,付送《皇曆》,故詳細考見,則節候時刻之差錯處,又多有之,而果以四月,爲閏矣。蓋置閏之法,無中氣爲閏月者,自是不易之定規,今此淸曆中,小滿中氣,在於四月二十九日己巳夜子初二刻十一分,其翌月則無中氣,故爲閏四月,而我國則視順天府偏東。凡於氣節時刻,每加四十二分,故小滿中氣,在於四月二十九日己巳夜半後子正一刻八分,子正後,卽次月初一日也。然則四月之無中氣,而爲閏三月,無疑矣。今若一遵彼曆,以閏四月,印頒,則大有違於成曆之法。若以我國推算作曆之法,爲閏三月,則又有違於皇曆,此其難處,宜有稟定後,可以印出,進上頒行,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曆書持來,先爲上之。思喆奉曆書以進。上覽之曰,爲先閏月不同矣。上曰,注書出去,今番曆官,以質正何事而入去乎?詳問以入。長夏承命出問曆官,入奏以問于曆官,則對以甲寅曆書,與彼中曆,相差,前來曆象考成法,想必又爲修改,故今番入送曆官,欲爲覓來其修改之法云矣。上曰,此猶未詳,曆官中解事者一人,注書出去,與之偕入。長夏復出,招曆官入來。上曰,禮判聽其言以達,可也。思喆曰,今番曆書,預爲推算,則曆象考成法,當爲閏四月,而以甲寅差誤,推之,則似當爲閏三月云矣。上曰,未知緣何而若此耶?思喆曰,以北京曆書,考之,則小滿,入於四月二十九日子初,而我國曆,則小滿入於四月二十九日夜半後子正一刻八分,以此觀之,三月當爲閏月矣。上曰,前亦有如此之事乎?思喆曰,問于曆官輩,則前所未有云矣。上曰,頃者請對時,皆言彼國爲閏四月,而與我國曆,如是相違,何也?思喆曰,若從我國推算,則有違皇曆。作曆之法,雖曰與彼不同,而甚爲難便矣。上曰,我國則閏三月,彼國則閏四月,二十四氣,擧皆差錯而然耶?思喆曰,自甲寅年,推之,則時刻多有差違,以至於此云矣。上曰,他節候,時違而日不違乎?然則小滿,胡不差誤乎?思喆曰,小臣雖未詳知,而以今番皇曆,考之,則不過亥、子時相差而然矣。上曰,祭享一節,誠爲重大,明日大臣、備局有司堂上來待事,分付。{{*|榻前下敎}}。時任大臣,則當爲入侍,而老病未入侍大臣處,問啓以入,可也。思喆曰,然則小臣出去問議,明日入侍時,更爲陳達乎?上曰,然矣。思喆先爲退出。上曰,日勢已暮,自止頗多,分半爲之,可也。健基,讀自魯隱公五年,止乃封莊辛,爲成陵君,而用計焉。上命小退,諸臣退出閤門外,少頃復入。上命承旨讀之。重協曰,小臣眼視不分明,請近燭以讀。上許之。重協,讀自齊景公飮酒,止梁王稱善相屬。讀訖。健基曰,初板宣公,以夏月濫於泗淵里,革斷罟而棄之,此言好矣。古者山林川澤,雖鳥獸魚鼈之微,皆有長養之法,此見聖王愛恤百姓之餘恩,有以推以及之,可謂治化之極功也。以此觀之,百姓尤重於魚鼈,此等處所當留念矣。上曰,勉戒之意,切實,當各別留意矣。上曰,第二板晉文公出田,漁者曰,君亟歸國,臣亦返吾漁所,此皆戰國時語,其文甚好,如畫出矣。健基曰,《戰國策》、《左傳》,好處多矣。如下板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爲九州。以此觀之,自古虞人,皆進言矣。上曰,此皆抄出於《左傳》乎?健基曰,然矣。上曰,楚莊王,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此可謂霸業張本矣。健基曰,楚莊王見稱於史氏者,以此故也。任伍擧、蘇從,以伯諸侯,然當初猶多未盡處,不及於周成之訪落,而終始褊伯手段,則非可以正道論也。上曰,吾非以此爲正道也。其時人主,擧皆汩沒於利慾盆中,反不及楚莊者,多矣。重協曰,楚莊雖如此,而無學問工夫矣。上曰,五伯之中,如齊桓公,可謂賢矣,而末稍尸蟲出於外,比於楚莊,殆不及矣。重協曰,楚莊問鼎,不能尊周矣。上曰,此則自其祖先,已有窺周之心矣。健基曰,五伯假仁借義,以伯天下,如葵丘之會,踐土之盟,皆以尊周,爲名,而不過挾天子,以令諸侯,比諸楚子問鼎,終未免一套矣。上曰,假天子,以威諸侯,則有之,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說,可謂迫矣。重協曰,此編不過戒逸慾,以載大體,何可言乎?健基曰,第八板齊景公飮酒鼔缶,晏嬰諫之,可謂戰國時名臣矣。上曰,晏嬰,終無臣節矣。重協曰,晏嬰,無學問工夫矣。健基曰,第十板梁王,觴諸侯於范臺,魯君有言,昔儀狄作酒,禹飮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易牙和味,桓公,食之而飽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存戒之意,誠爲好矣。此等處,似不當泛然看過矣。上曰,然矣。上曰,魏文侯之言善哉。吾何無得於李也?吾一見李,而得四焉,以此事觀之,可謂賢矣。健基曰,文侯能覺此,斯亦未易也。重協曰,文侯待賢下士,比於其時諸侯,可謂賢矣。上曰,然矣。重協曰,文義,儒臣已達矣。此編,以戒逸慾存戒。蓋天理人欲,間不容髮,一念之差,自不覺其因小成大。故聖人,常以克己爲戒,動作云爲之際,常以遏欲存理,爲心,然後允合於天德王道矣。肆昔周武王踐祚三日,師尙父進《丹書》,以敬勝怠,怠勝敬,惓惓陳戒,《丹書》一部,實萬世人主之龜鑑矣。上曰,所達,誠是矣。健基曰,涵養存性,是人君第一工夫,所當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卽今上下番不備,金尙星今方陳疏,誠爲苟簡矣。上曰,金始煥之病,尙未差復耶?所謂頂門鍼,指鄭羽良,此非過嫌之事矣。健基曰,小臣其時未得入侍,雖未詳知,而不過一時相勉之語也。卽今闕員,甚多,趁卽差出,何如?上曰,近來玉堂,每以撕捱爲事,以南泰良言之,旣已行公之後,旋卽引入,殊可異也。趙明澤則前日下敎,非有深意,而終始引嫌,亦涉過矣。至於趙迪命,則頃日之事,誠甚怪異,何可以此,每每撕捱耶?卽今上下番不備,明日政,闕員盡數差出,而此後復有陳疏之弊,自政院,勿爲捧入,可也。{{*|抄出擧條}}。上曰,頃日承旨望,拘於解由,而始爲擬望者,誰耶?健基曰,似指趙翼命矣。上曰,翼命,前入承旨望乎?健基曰,前已入之矣。上曰,趙翼命,誰耶?健基曰,遠命之弟也。上曰,其堂上,以何官,陞堂上乎?健基曰,春坊輔德,嘉禮時堂上矣。上曰,翼命之枳塞,似由於頃年北道事,以權益寬事,有斥問於翼命之語,似指其事,而予忘未詳記,儒臣知之乎?健基曰,臣於其時,待罪南邑,未能詳知,而翼命,其時爲安邊府使矣。上曰,果然矣。此事於趙翼命,則不干,此豈枳塞之事乎?今若一向如此,則朝著之上,無故行公者,將幾人耶?此後長席及佐貳,以此等事,復有陳疏之弊,自政院,直爲退却,可也。{{*|擧條未下}}。上曰,明日政,玉堂闕員,盡爲差出事。{{*|榻前下敎}} ==1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入啓}}。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陳疏}}。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津萬戶金聖魯。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牌不進,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時、原任大臣及備局堂上來待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備局堂上申思喆、李廷濟、尹陽來、趙顯命、李瑜,依下敎來待云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議李宗城疏批未下,今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開政。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文臣朔試射試官望單子,傳于鄭必寧曰,金相玉在外支離,政院,申飭。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營二等靑魚進上,今日來到,而不無腐傷之弊,惡臭遠聞,可以退送改備,而近來日候頗溫,中路致傷,固非異事,故不得已捧入,而莫重享上之物,不能致謹,誠爲可駭。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陪持人自本院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文臣朔試射時試官,以金相玉備擬受點矣。今聞在外云,初未詳知,至於擬望,不勝惶恐。原單子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情危病痼,坐違天牌,猥控微懇,恭俟鈇鉞,不惟不加之罪,諭以調理察職,臣且感且惶,繼之以憮然失圖也。蓋臣情私,非但疾病之難强而已,自臣向者遭斥之後,旣嘗辨暴,而荐被開釋,職名凡五易矣,時月將周歲矣。自外面觀之,宜若無事乎更提,爲嫌,而顧今所叨,卽當日僨敗之地,不容復玷,事理較然,徒恃寵靈,揚揚就列,若固有之,恬不知愧,則傍指之嗤點,姑舍之,一身之廉隅,都喪矣,尙何能糾率一院,號令百司,以稱塞職責之萬一耶?此臣所以百爾思之,不敢承應者也。抑臣於從兄之遞堂後,添一不安之端,親嫌相避,雖從常典,兄由弟褫,亦豈晏然?情勢私義,俱難冒出,一味泯伏,徒增憫蹙。且念出納之任,孰非緊重,而長席久曠,則其害尤甚,臣之稽謝,今已多日矣。雖荷聖慈,特許恩暇,而瘝闕之誅,有難勝言,玆不待由限之盡,申籲於蓋高之聽。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鐫改,以安賤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新入喉司,觸事憒憒,居常愧懼,若無所容。今初三日憲府啓辭中,大司憲閔應洙下諭事,入啓蒙允,固當登時書出,卽卽下送,而神思不明,全然忘却。院吏亦不爲擧行,至使莫重下諭,稽滯不送,已至多日,臣之昏謬,不察之失,實無所逃矣。下諭俄已書送,院吏今方囚治,而居官失職,臣罪實大。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彰其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不過忘却,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銓任,在前則僨敗矣,於今則贅閏矣。伈伈默默,負職名而孤初心,居然三朔,當退之義,失擧之責,已非一二。況今同席之間,風瀾猝起,雖以長僚之苦心調娛,亦且見及,則其欲低徊於政注之地,與聞於通塞之際者,多見其疎且妄也。區區去就之義,有不容與長僚,異同,玆敢露章自列,以冀譴罰焉。蓋臣於日前,適遇長僚於私室,已以尹興茂通擬納言,相與消商,及其臨政簡問,又以宜置高望,爲對矣。迺者鬧端之生,雖非一事,亦由於興茂之末擬,臣則尙病其望次之最下,亞僚則或慮其沮泥之不及,甚矣,人見之不相合,落落如此也。向使長僚,從臣之言,進而置之於二人之前,則其懣然不平,又將一倍,由此言之,興茂爲孤注,而臣爲罪首矣。與人同事,倖漏爲恥,臣雖不肖,豈敢以偶未參政,厭然自掩,獨爲揚揚於長僚顚沛之日也?夫以興茂之人地言議,三載下邑,稍進一步,未足以伸公議之稱屈,而今乃不問其所坐之有無,再馳竿牘,必欲閼塞而後已者,竊恐非亞僚平昔之氣像,臣於是,重爲之慨歎也。開政有命,天牌來臨,嚴畏分義,謹此趨詣於九閽之外,披露情實,疾聲哀籲。伏乞聖慈,俯賜鑑燭,將臣所帶銓職,亟行鐫免,以幸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況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一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極寒,聖體調攝,若何?微感之候,今已差復乎?上曰,今則感氣夬愈,而咳嗽亦止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比前,何如?上曰,諸節皆愈,而寢睡則一樣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頃者批答已諭,而卽今微感尙有,故五貼今將盡服矣。bb興慶曰b,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臣等有來待之敎,爲觀象監事乎?上曰,頃日次對不爲,故兼欲爲之,而且觀象監事,不可不博採群議,故有今日來待之敎矣。興慶曰,然則觀象監事,先達乎?上曰,有稟定事乎?興慶曰,此乃平安兵使金潝,以明春南道巡操事,稟啓也。本營巡操一年內,春南秋北爲之者,自是定式,則今春南巡,雖因朝令停廢,而其在詰戎之政,不可久闕。況今軍制變改後,一番行操,有不可已,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日,關東伯趙最壽以請得嶺南移轉事,有所狀聞,而自上有數千石劃給之敎矣。嶺南沿海還穀,頗爲有裕,以其七八邑耗穀四千石,移轉劃給之意,已爲分付於兩道,故敢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日所達,守禦、摠戎兩廳,標下保事,已爲議定,故敢達矣。蓋標下元軍,守禦廳則八百五十餘名,摠戎廳則一千六十五名,而俱是無料布之軍矣。摠戎廳元軍,依守禦廳例減額,則所餘當爲二百餘名,摠戎廳標下保餘存者,一千二百餘名內,除出六百餘名,以爲元軍八百五十名之保,餘軍六百餘名,移送守禦廳,以爲標下保,而其不足二百餘名,則使守禦廳,自得充數,似爲便順矣。臣旣以此相議,而獨吏曹參議李宗城以爲,禁、御兩營標下軍,俱不過七百餘名,則守禦、摠戎兩廳,事體不可比同於兩營,當爲減數,定以四五百名,而以其所減元軍,降爲其保,摠戎廳標下保一千餘名,則出給畿營,以充束伍有闕之代,爲宜云矣。摠戎使趙顯命曰,李宗城以摠、禦兩營標下之多於禁、御營,爲言,欲爲減損,其言誠有據然,當初摠、禦標下之多數磨鍊者,以其無料布之故,欲其番次之不頻數也。卽今守禦廳,則一年十日立番,摠戎廳,則一年八日立番,今若多數減額,則番次甚數,無料布者,何以支堪乎?朝家必欲減之,則依守禦廳八百五十名之數,以爲定式,則猶或可也。上曰,右尹之意,何如?李瑜曰,小臣之意,與大臣及趙顯命,無異,自外已爲商議矣。上曰,李宗城之意,欲以摠廳餘軍,出給畿營,故其言如此,而今者大臣所達之言,似爲順便,依此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日臣等有來待之命,爲觀象監事。上曰,昨使提調,往問于老病大臣矣。其言,何如?提調先爲陳達,可也。思喆曰,臣昨夕,承聖敎問議於老病未入侍大臣,則一提調判府事李台佐,則以爲,今番皇曆,雖以四月爲閏,而小滿時刻,旣在於四月後,則當以無中氣月,置閏爲宜云。判府事沈壽賢,則以爲,小滿時刻,雖如此,皇曆旣以四月,爲閏,則曆法至重,有不可輕易變改云矣。上曰,大臣亦爲陳達,可也。興慶曰,此事甚爲難便,所以觀象監提調,昨日請對,而仰稟者也。臣等今日來會後,招致本監諸官,更加詳問,而以曆象考成舊法,推步,則四月當有閏朔,以中間甲寅年時刻差違處,推算,則當爲閏三月云。今此推算之孰是孰非,有難的知,而旣合於曆象考成,又不違於皇曆,則大體所在,似當以曆象考成,爲從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廷濟曰,王者之政,莫大於齊七政順四時,我國處於偏東,時候分刻,與中土不同。適値置閏之月,春夏之交,亥、子之分,有此差殊,若從淸曆,則未免訛誤,雖以大享一節言之,極爲重難。且中外有識之士,必有詳解曆法者,必多譏議,此事至爲難處,諸元老大臣處,不可不博詢而處之矣。陽來曰,曆象考成出來,今已八年,我國曆書,連以此爲據,則今可用此舊法,何可以甲寅歷時刻差違處,以意推算之法,必置與淸曆相違之閏三月乎?趙顯命曰,小臣之意,與刑判,同矣。興慶曰,置閏則當依曆象考成,而今年七八月大小,亦與皇曆,不同,不可不釐正矣。李瑜曰,小臣之意,亦與尹陽來、趙顯命,無異矣。今若無曆象考成,則無可據之處,而旣有曆象舊法,且合於皇曆,則別無疑難之端矣。陽來曰,日字已急,姑依曆象考成,定行新曆,而若送質正官於彼中,學得推算之法,而覓來其方書,則前頭造曆時,似無如此窒礙窘急之患矣。上曰,然則當從曆象考成,以閏四月,爲定,而七八月大小,相差,則更爲釐正,可也。興慶曰,然則,分付觀象監,使之推算,何如?上曰,依爲之。曾前我國曆書中,月之大小,與皇曆不同者,一依皇曆釐正乎?必有已行之規,此亦考出,可也。思喆曰,推算考出後,當以草記,仰達矣。上曰,然矣。{{*|出擧條}}。興慶曰,近來各司回啓,有各別催促之敎,臣以所兼司譯院事,有所仰達矣。蒙學吳百昌、李世烋等,以別設聰敏廳事上言,啓下禮曹,令本院,稟處事,判下矣。此是從前所無之窠,今不可猝然新創,以廣赴燕之路,上言內辭緣,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司譯院前銜鄭萬榮等,以各處譯學復舊設立事,上言,啓下本院,而減去,今已年久。至於新設處,則尤不當創開,此上言亦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禹哥事,秋曹連爲査核乎?陽來曰,文案今方正書,未及入啓,而此事終是常理之外,無他可問之處,似當問其家長,而處之矣。上曰,此事極其怪異,國無法則已,若有法,則豈如是乎?禹女如或曖昧,則誠爲冤枉矣。五朔生子後,豈有復生一女,三年居生之理乎?陽來曰,所謂諺書自服之說,尤爲怪異矣。上曰,降書豈有乎?禹女人事,雖甚迷劣,亦是兩班家女子,豈有面對其夫,自作降書之理乎?終是理外之理外也。陽來曰,當此重獄嚴査之日,所當逐日開坐,而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判金始炯,卽爲牌招,同參,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然則出榻前下敎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明日是賓廳日次,而今日已先爲之,明日何以爲之乎?敢稟。上曰,今日已爲,明日則不必爲之矣。陽來曰,啓覆日字,從近推擇,而三覆,必以來月旬前爲之,似可矣。上曰,令政院,以旬前推擇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今見《司饔院草記》,則二等進上生靑魚,旣以惡臭遠聞,爲言,而不請退送,直爲封進,殊涉疎忽。且初等靑魚,亦爲腐傷,而當該監膳提調,初不請推其封進之官,而矇然捧入,亦涉率爾。莫重享上之物,監膳之際,未能致察,不可無警責之道,初二等進上靑魚監膳提調,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都承旨李春躋,辭疏批下後,卽爲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病}}。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城津僉使李聖魯。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之事,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城津僉使李聖魯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昨日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金始炯,昨旣違牌,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再度加由。且伸廉隅,藥院問候,在明,豈可連爲不備,原單給之?待朝牌招。 ○傳于宋秀衡曰,銓曹所爭,本是過矣,而批旨開釋之後,互相撕捱,開政有命,已久,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不已,承宣之望,作惹鬧之機關,銓曹之臣,無靜息之暇隙,任其疑阻,未能調劑,豈有若此道理,豈有若此紀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吏曹三堂上,竝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宋秀衡曰,京兆長席,不可數遞,除拜屬耳,亦豈遽解?三度加由,庶可調理,給其原單,牌招察任。 ○宋秀衡,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所封初等進上,生大口魚,今日入來,而色變臭惡,決不堪捧納,一邊退送,而封進之官,不可無警責之道。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而當該陪持人,令攸司嚴加懲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捧入。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朔州前府使鄭德鳴,德川前郡守鄭崇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德鳴時在鐵山地本家,鄭崇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龍川前府使柳徵龜,鐵山前府使安宗大,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徵龜、安宗大時在任所,安宗大,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柳徵龜,發遣府書吏,依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兵曹啓辭,刑曹啓目,捕盜行首軍官前僉使鄭東望,出身劉萬祐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東望、劉萬祐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鄭胤愼,與南原君{{!|𪳣|⿰木卨}},所爭墳山,在於京畿交河地,而因鄭胤愼上言及擊錚,發遣郞廳摘奸後,稟處事,覆啓,允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昨日引見時,來乙卯曆書閏月,以曆象考成法,造成,七八月之大小與皇曆不同者,更爲叩算後草記事,下敎矣。臣筵席退出後,別定算術精明曆官五六人,更加推算,則鄕曆之七月大八月小合朔之法,少無差違於曆象考成,而又取考本監謄錄,則去甲申年鄕曆十一月、十二月大小,與皇曆相違,故其時進上曆書,退出後,依皇曆釐正以入矣。前例如此,今亦依皇曆,以七月小八月大,刊印進上後,頒行,何如?敢稟。傳曰,依爲之。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伏蒙恩造,與天無極,歸省丘壟,少伸霜露之哀,顧以老病垂死之身,騎馹錦還,以恩賜灌薦,實是幽明之至榮。伏況臨筵特軫之敎,銘鏤髓骨,貫徹泉路,非臣萬死,所敢言報,曉夕憧憧,惟此寸心。臣有醜陋之疾,去時增傷,到後倍劇,淹頓山舍,備經辛苦,時或强起,往來兩阡,輒復屢日添加,不得不遲待少間上來,其間至蒙下問歸期,及今還稅,又伏荷掖隷賜問,頒以珍粥,殊眷彌至,益不知一身之所措處。念臣曾於降問之際,旣以竝計往返,似爲四十餘日仰對。夙夜祗懼,慮踰此限,而病苦淹延,如右所陳,終不免蹉過五六日字,惶懍之極,合受大何,在下之人,相與爲期,尙思不踰越。況於至敬謹之地,敢謾違如是,而以疾病爲解乎?玆用昧死自陳。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治臣之罪,以礪餘人。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聞卿入城,深用欣慰,以疾差遲,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宜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一月二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健基曰,小臣眼視不明,請近燭以讀。上許之。健基,讀自漢高祖初爲沛公,止愚臣所不願也。上命承旨讀之。秀衡曰,小臣惶恐,請近燭。上許之。秀衡,讀自明帝時大興殿舍,止上納之自是遂絶。讀訖。健基曰,此是進講首板也。漢高帝初入秦關,見宮室帷帳狗馬婦女之盛,意欲留居。樊噲,不過其時武士,而能一言感悟,其後張良,以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之語,反覆開諭,高帝卒從其言,還軍霸上。先儒每以太牢祀,孔子爲美,而臣則以爲,漢家四百年基業,皆由於高帝虛襟納諫之美也。上曰,儒臣未達之前,吾已思之矣。使漢高無樊噲、張良之諫,居秦王之宮,作秦王之事,則漢之爲漢,未可知也。以此觀之,人君操捨意欲之間,誠爲難矣。健基曰,上敎及此,實宗社無彊之福也。觀漢高當時行事,多亡秦之續,而乃能從諫如轉圜,故八年之內,竟得天下,其恢廓大度,非後世凡主所能及也。上曰,此則儒臣所達,是矣,而漢高但無學識工夫耳。健基曰,上敎至當矣。漢高雖無學識工夫,而天資近道,凡事皆自學問中出來者,多矣。健基曰,十六板,帝嘗校獵廣成,遂至上林苑,光錄勳陳蕃,上疏諫曰,安平之時,遊畋宜有節,況今有三空之厄哉?其言,好矣。卽今國家無馳騁弋獵之娛,固非可憂,而三空之厄,豈云無哉?以朝廷言之,文恬武嬉,職務曠廢,臣僚有尸素之歎,以倉廩言之,累經凶歉,財粟殫竭,公私多難支之憂,此等處,須勿泛然看過,所當留意也。上曰,所陳切實,觀古戒今,可不惕念?健基曰,江都、南漢,國家保障之地,脫有緩急,可作依歸之所,而顧今蓄積,枵然無一見存,此雖由於連歲荐歉之致,而未知何爲而至此耶。此事須於平常無事之時,與大臣、重臣,從容講究,然後他日事變之來,庶可得力,亦當各別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二十三板,齊武帝將射雉竟陵王子良諫之,其文多用佛家語,無足觀矣。上曰,其文誠爲怪異矣。健基曰,如此之文,何爲而載錄於名臣奏議耶,未可知也。上曰,子孝奉父,臣忠事主,果何文耶?健基曰,其時齊、梁之間,擧皆尊奉釋氏,此等文,似用佛語而然矣。上曰,然矣。此是佛家慈悲普濟之語,移是心於學問工夫,推之於仁民愛物之地,則所補當如何耶?健基曰,上疏則可謂名疏也。上曰,衛生保命,人獸不殊,重軀愛體,彼我無間之語,此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藹然於言辭之表,有可見矣。意者,其時武帝好佛,齊、梁之間,轉相效尤,故子良,因其明而導之,使之易曉耶?健基曰,梁武帝,以其時萬乘天子,猶且三度捨身,如子良之沈淫於釋氏,無足言矣。上曰,以前朝言之,士大夫家,處處有僧,此皆其上行下效,至於如此矣。竟陵於武帝,爲尊屬乎?健基曰,其時宗戚矣。上曰,此事入於《綱目》乎?健基曰,《綱目》不見,而《齊史》則有之矣。大抵宋、齊、梁、晉之間,達磨自西域出來,獨揭禪宗,直指人心,以成佛性,一世之人,相與尊慕,故然矣。上曰,吾道無尊之者,彼道則多尊之,此儒、釋之所以異也。健基曰,其時英雄豪傑之士,擧皆沈溺於釋氏,子良之如此,不足怪矣。上曰,公私之別,有心無心之間耳。張俊四德銘,有所云矣。健基曰,此與忠則順天,同其語,子孝奉父,臣忠事主之說,誠爲奇哉?上曰,大抵此篇,多好處矣。健基曰,比於賞罰篇,非但好語頗多,亦有上下監戒之處矣。此以下,皆唐太宗納諫之事,可觀處,多矣。上曰,貞觀之治,皆由於此矣。健基曰,然矣。上曰,頃已下敎,而卽今玉堂不備,時無見存者乎?政事未知何日爲之?健基曰,應敎金尙星呈辭,校理任珽,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都承旨呈辭乞遞,未知何事,而判尹亦胡爲辭職乎?秀衡曰,判尹以老病而然矣。健基曰,聞有落傷處,頃者陳疏,以此故也。上曰,爲人確實,調理則可愈矣。健基曰,雖老而精力不衰,卽今不廢書冊云矣。秀衡曰,臣於月前,以巡將,直宿於巡廳,詳聞近日夜禁解弛之弊,竊有所慨然者,故敢此仰達。蓋巡廳,乃御牌奉安之所,而管牌三人,亦佩御牌以巡夜,其事體顧不重歟?俗所謂,直提學以下,犯夜被捉云者,正指管牌也。以此觀之,可知曾前夜禁之甚嚴,而近年以來,禁令漸弛,凡於管牌夜巡之際,文、武朝士家傔從及諸上司下吏,則不但不爲見捉而已,輒皆任意毆打,或訐訴其官員,推治巡廳書員及管牌,故管牌若遇此輩,必爲畏避,莫敢誰何,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意則從今以後,如有此等之弊,則巡廳報于兵曹,其傔從、下吏,則囚禁重治,其官員亦加責罰,則其在嚴夜禁重事體之道,似爲合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申飭,可也。近來巡將,每以鄕人,爲之,故管牌夜巡之際,有此等之弊矣。巡將之畏朝士,無異於管牌之畏其傔從下吏,故近以宰臣堂上之無實職者,抄入於巡將者,蓋爲此也,而擧皆自處以剩官,苟冀無事,趁朝納牌而已,殊無擧職之事。今後夜巡時,或有如前之弊,巡將報于兵曹,使之轉稟,巡將中或拜都憲及承宣者,直爲陳達,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同副承旨臣宋秀衡啓曰,雪後風寒轉嚴,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而加入中,或不無商量變通之道。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六君子湯前加入中,去天麻加桂心五分,連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司僕寺牒呈,則正李宗白,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善山府使趙斗壽,全州判官具聖弼,俱以築城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新除授利川縣監金九衍呈狀內,與本道都事宋敎明,爲婚姻家應避之嫌,照例處置云。旣與都事,相避,則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龍川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金箕錫爲掌令,曺命敬爲持平,閔通洙爲兵曹佐郞,吳瑗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修撰,李喆輔爲副校理,趙世豐爲監察,趙國彬爲龍川府使,金夢煃爲鐵山府使,李鳳翼爲承旨,李埉爲利川縣監。 ○傳曰,兵曹參議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傳曰,禮曹判書望單子,慶尙監司金在魯除授,戶曹參判望單子,洪州牧使宋眞明除授,兵曹參議望單子,伊川府使徐宗玉除授。 ○左承旨李鳳翼,禮曹判書單金在魯,戶曹參判單宋眞明,兵曹參議單徐宗玉。 ○兵批啓曰,新除授西平萬戶金鎭國呈狀內,病母今年七十,且鮮兄弟,則論以國法,在所當遞,卽爲入啓變通云。邊將之親年七十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副護軍鄭羽良,副司果李德載,僉知單吳泰麟,北漢管城將韓範錫。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新除授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副修撰金若魯、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宋秀衡啓曰,啓覆日字,開月初旬間擧行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初覆來十二月初一日,再覆初六日,三覆初十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金浹,收議公事判付內,用律待時事,命下矣。所當依例開坐結案啓請,而判義禁宋寅明,以本職引嫌,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姑不得開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曩叨至不稱之任,洊遭大難安之界,欲守廉隅,則君命至嚴,欲伸分義,則大防難壞,冒死撕捱,再就理對,負犯至大,譴責至薄,在臣僥濫,多矣,而收敍之命,又出望外,館職之除,乍罷復加,臣尤戴罪含恩,不勝震惕。臣本庸碌,最在人下,晩出世路,無所適當,歷揚華膴,非分之宜,苟竊榮寵,乃臣之恥,而過蒙洪造,忝侍經幄,耿耿愚衷,亦豈無願生之誠,而隨波進退,茫無猷爲,兩載遲回,裨益何事,每一循省,尙多悚忸。況夫權要之職,爭敓之場,尤豈臣夢寐所到,而不幸姓名,謬齒於銓選之中,蹤跡轉隘於風波之際,積逋慢之辜,而洊承嚴敎,喪咫尺之守,而有負初心,畢竟臺言隨發,譏詆橫加,而令人愧欲死矣。苟使臣早自斂遜,直遂微尙,則去就之狼狽,豈至於此哉?然是猶屬一身事耳。惟其屢拒威命,壞損國體之罪,實挽近朝紳所未有,至今追惟,毛骨俱竦,縱荷寬大之典,得免鈇鉞之誅。臣又不思所以追愆訟尤,屛息自靖之道,揚揚焉復進榮塗,則豈不重有犯於無忌憚之辜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又有不自安者,因一處置間事,過費辭說,必欲自是,臣亦不滿一哂,而近來言議之間,借得無偏無黨四箇字,以作遮飾外面之資者,亦一弊習也。憲臣初疏,果出苦心,而臣若斷之以挾雜,則有論事不審之失矣。臣箚論列,適中其病,而憲臣若疑之以挾摘,則有不能自反之失矣。有公眼者,自當辨之,臣何必呶呶?然臣雖無似,所處,論思之地也。處論思之地,而挾摘句語,抑揚爲辭,如人之言,則厥罪大矣。其何可苟然更廁,不顧旁觀之嗤笑哉?嚴召臨門,不敢輒違,進詣闕下,仰首呼籲。伏乞聖慈,俯諒臣兢蹙之情,先削臣新授之職,仍命所司,追勘臣前後辜犯,以扶頹綱,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恐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昨夜風寒達宵,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微感餘氣,已盡和解,而咳嗽之候,更不發乎?上曰,更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寧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一貼未及服,而所服共七貼矣。興慶曰,入生薑後,淡淡之味,益勝乎?上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而今番則生薑錢數重,故味頗辛辣矣。前日服之,則極爲涼涼而無效,今番則頗有勝效矣。興慶曰,丸劑亦爲兼進乎?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丸藥今始服之,而今番所劑進者,視前數多,無乃加入之故乎?興慶曰,何以知其多乎?上曰,常時盛置與呑下之際,皆以量器爲之,而今番則多於前矣。興慶曰,聞醫官之言,煉蜜過久,故視前有二三兩之加云矣。上曰,兩數多,則數必多矣。聖徵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頗緩,而度數則調均矣。信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常時帶滑矣,今無滑氣,左右頗調均矣。起鵬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和平矣。德履診畢曰,脈候左右調均,而右三部,猶有滑脈矣。世選診畢曰,脈候左右,本來不均矣,今則平均,而左三部猶帶滑,似由日寒之致,而膈間不無痰滯之候矣。尹淳曰,眩氣如不發,則加入中天麻,似當變通矣。上曰,日氣寒冷,則氣弱,故不能舒暢矣。向者日未記,而一日疝氣猝生,欲招問醫官,而日已昏暮,故止之。薑茶溫服則卽愈,似由於日寒之致,而不可無預備之道,旣議湯劑,則須思預備之藥,可也。淳曰,疝氣自橫骨上,逆上乎?上曰,本來疝氣,自下焦上來矣,自甲辰後,生於胸膈之間,與前異矣。淳曰,上年八月初,豈不有此氣乎?此非疝症,膈間有痰,日寒則凝結,而爲此痛也。上指鳩尾,上曰,此間作痛矣。腹中有癖,而當中堅硬,與此同症矣。淳曰,小腹必先痛,而有此氣矣。上曰,腹部果不平,而臍腹之下,毛際重墜而作痛矣。淳曰,下元冷則有此氣,非疝症也。玉音似異於前時矣。上曰,冬節則每如此矣。淳曰,兩脅,何如?上曰,兩脅則不痛矣。聖徵曰,如此爲幾日乎?上曰,其時卽愈,似是外寒透徹而然也。淳曰,此氣專由足部之寒冷,常時奉只及襪,厚綿以着則必好,而自前必薄其所着,此爲悶矣。以毛爲襪,以爲常着,何如?上曰,足寒之症,有之久矣。尙方,例進白羊毛靴靑,而此非常着之物也。興慶曰,閭閻間患疝症之人,常着毛襪則愈矣。淳曰,如土豬皮之屬,雖不宜冬,而常時以爲坐席則好矣。上曰,土豬皮則宜於初秋矣。聖徵曰,疝氣非一時湯藥,所可責效,惟溫暖下部,最好,閭閻間有此症者,常着黃狗皮,而見愈者多矣。上曰,己亥年已試之矣。以紬爲表,而毛必外透,寢臥之時極難,而如廁之際,尤難矣。前者累有此言,而此則難着,腰帶則帶之,便好矣。淳曰,小臣疝病,積有年所,黃狗皮亦試之,而無效矣。預防之道,莫如足部之溫暖,毛物中最溫而輕便者,有唐貓皮,或貂皮等物,爲襪而着之,則豈不便好乎?使臣以羊皮,爲襪,此亦好矣。上曰,羊皮似勝於貂皮矣。興慶曰,輕暖莫如貂皮。淳曰,以貂皮,爲襪,以爲冬間進着之地,似好矣。尙方,有履靴製樣,以爲準則,似闊大,而闊大,何妨乎?上曰,一番製進,則當試着矣。淳曰,當時毛裘進服乎?上曰,房中則不服矣。淳曰,諒闇中入侍時,見之,所着之襪,至爲薄矣。每若如此,則足部何以溫暖乎?上曰,視卿等閭閻所着,則少薄矣。信曰,俟春和之時,中脘多灸則好矣。上曰,今番痛時,手撫中脘穴,而有所思矣。予所灸者,視他人自以爲三倍,而終無效驗,不無追悔之意矣。淳曰,疝症則氣海,勝於中脘矣。信曰,阿時穴,亦好矣。上曰,卿等或試之乎?興慶曰,臣於向者受由,遍灸滿腹,而終不見效矣。上曰,腹中之癖,終不移所乎?興慶曰,灸時似有移所之效,未久還生於故處,阿時穴,終無效驗矣。莫如多灸中脘之爲好,今年春夏以後,聖候安寧,豈非中脘之效耶?閭閻間,或有一生灸中脘者,多矣。上曰,或以爲瘦者生肌,而予則終不見效矣。淳曰,加入之材,當有議定,而此所狹隘,醫官之未入侍者,多矣。當退而與未入侍醫官,商議啓稟矣。興慶曰,古則必有再啓,而近來則直爲議定於入侍時,此與古規,異矣。且在愼重之道,不可不採取衆論,退而商議再啓,未知,何如?上曰,愼重之言,是矣,依爲之。淳曰,諸醫所見,雖不同,首醫每爲裁定矣。興慶曰,雖末醫,亦有一得之見,廣採衆論,爲合於愼重之道矣。小臣有所懷,敢此仰達。忠淸道平澤地,有贈領相洪翼漢書院,先朝已爲賜額,而創立已久,正堂崩頹,位版至於出置他所云。故頃者,臣以令道臣顧助財物,趁時修補之意,陳達蒙允後,卽爲擧行事,自該曹行關,分付矣。今聞其時道臣,只以二石米,出給,及至秋後,以還上督徵云。三學士書院,與他自別,且已陳白於筵中,使之顧助,則當初道臣之只給二石米,已是意外,而今又督責其還納,尤極未妥。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書院修改財力,各別從優顧助事,更爲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淳曰,前頭啓覆之時,日氣尤當凜寒,且熙政堂,高廣疎冷,極爲悶矣。房堗各別溫煖,使有薰氣事,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曾前見之,啓覆之時,不爲御坐於交椅,蓋其時方在靜攝中,故然矣。常時比擬於靜攝中,固爲未安,而差復未久,少愈戒切,予亦將不御交椅矣。啓覆日字,已爲擇入乎?春躋曰,姑未到院,而似聞以今晦日,爲擇云矣。上曰,不先不後,何必以是日爲定乎?陽復之日,不遠,其在閉關之義,不可爲啓覆矣。以來月旬前擇入事,分付,可也。{{*|出榻敎}}。淳曰,腰帶亦爲製入乎?上曰,毛襪旣已製入,腰帶亦爲同製,可也。襪樣大小,則尙方有赤舃,以此爲準,可也。興慶曰,其高至於膝部則好矣。上曰,不必如是之高矣,無過行膝,可矣。諸臣遂退出。 ==1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曺命敬在外,掌令金箕錫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鳳翼,今日不爲出肅,左副承旨李重協,亦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久未行公,冬月滯獄,誠甚可慮,重囚結案,一日爲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判尹朴乃貞辭單還給,特敎牌招之後,昨旣違召,今又陳疏,不爲出仕,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判尹朴乃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新除授副校理李喆輔,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晝講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京畿監司狀啓,長湍等邑居丁泰良女息,十七歲兒等虎囕死事,傳于李鳳翼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本曹佐郞李埉,昨日政,移拜利川縣監矣。李埉爲人精詳,練達事務,其所職掌,俱係緊要。且六朔前不得遷轉,已有定式,今此移擬,出於意外,利川縣監李埉,仍任本曹佐郞,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韓佾,今十一月二十日番中日時,柳葉箭邊五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司直申光夏疏曰,伏以臣本無似,濫叨匪據,觸處憒憒,隨事生疣,畢竟顚沛,固已自料矣。卽伏見兵曹草記,則以臣懲治禁軍別將廳旗手事,至請推考。臣於是,竊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略將本事顚末,不避煩猥,敢此附陳焉。今月初七日夕,門外入牌軍官四人領率,待軍號於敦義門之際,有一漢,大醉出來,無端歐打軍卒,故軍官禁止,則厥漢倍加肆惡,至曰吾乃別將廳旗手,汝輩不過捕盜軍官,而自禁旅移去,則待本兵旗手,何敢若是乎?極口詬辱,無所不至,故軍官輩莫不駭憤,捉其旗手,告於其別將閔昌基,則昌基以爲,吾當處置於明日云。而使之退去,故入牌軍官等,不得已來告於臣。此是去來之例事,昨訐訴者也。且捕廳軍官,雖是禁旅,移屬於本廳,身佩通符,事體自別,而一軍卒之恣意詬辱,誠極痛駭。又況有歐打捕卒之罪,以治盜之律,治之,亦無不可。而臣實巽弱,略施棍罰而放送,則未出臣家門外,乃敢咆哮,詬辱本廳,罔有紀極。今日國綱,雖曰解弛,臣旣在亞卿之列,又帶掌法之任,則渠何敢咆哮詬辱,若是之甚乎?如此悖亂兇惡之類,不可不嚴懲,故以此送言于昌基,而仍令拘留。昌基軍官,亦目見其狀,細傳於昌基,則昌基知其悖惡,更報於臣,使之重治矣。初十日禁營習操時,本廳軍官李觀獻,以禁軍在陣矣。昌基拿入數罪曰,本兵旗手,雖有罪過,汝何敢直告於捕將,以至決棍拘留乎?仍爲重棍,方在死生中云,果如昌基之言,則旗手雖辱捕校,而打捕卒,怯於別將之威,不敢告之於主將乎?觀獻雖是禁軍,旣屬捕廳,則不爲進來於本廳,恣意重棍,無所顧忌者,此何事體,臣誠庸下,在昌基之道,待臣固不當若是蔑如,而緣臣無狀,不能見重,虧損體貌,臣實自愧,彼昌基何足責也?第其旗手,不但有歐打軍卒之罪,乃於臣之目前,大肆咆喝,不出門外,凌辱本廳,則決不可以若干決棍而止,故臣果據歐打捕卒者,治以治盜之例。又打亂杖十度,而放送,其間事實,不過如斯而已。兵曹未諳本廳規例,有若臣妄加酷刑於無罪者然,有此請推之擧,臣雖愚迷,若無廳規之可據,則豈可遽施法外之刑也哉?且李觀獻已於初十日,決棍而汰去禁軍,則此爲閑散,非禁旅,而猶以爲不足。十九日,又爲捉去別定力卒,猛打二十大棍,本廳書員,直自臣家結縛捉去。又施五棍,此猶不足。二十日,本廳軍官三人,又爲捉去,各施二十大棍,此何擧措?見今閑散軍官,二人逃走,四人受重棍,方在死生可慮中,餘存軍官,竝皆震慄,將欲渙散,今至於使喚無人,巡邏不備之境,此誠非細慮也。兵曹之爲一旗手,則可謂快矣。何不念事體之壞損乎?臣所慨然者,臣治其當治之一軍卒,而昌基怒於臣,移之於臣廳軍官,至施重棍,較諸輕重,是非,何如?而今於草記,罪臣身不遺餘力,至於昌基,則元無一言之論責,只聽一邊之言,未詳中間委折而然耶。同朝之間,不宜有彼此扶抑之偏也,明矣。此誠莫曉其所以也。從事官之汰去,所任軍官之囚禁,在臣私義,已極不安,而近以此事,將校之迭受罪於禁營者,凡幾人矣。其亦已甚矣,身爲主將,使無辜之軍校,替受臣罪,更何顔面,一刻仍冒乎?玆暴事實,仰請譴何?伏願聖明,將臣所帶捕將之任,亟先鐫汰,仍命攸司,從重勘處,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隕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於頃者,薄出畿坰,旋被除命,恭承恩召,走伏京輦,而罪大情蹙,不敢冒進,坐違嚴召,罰止例罷,曾不數宿,復蒙甄敍,除臣館職,促臣承命,自惟蟣蝨小臣,積負罪戾,旣逭重辟,荐叨誤恩,誠荷天地包容之德,顧臣驚惶震悚,尤何以自措也?念臣不才,濫被洪造,出入榮近,涯分過溢,伈俔尸素,愧懼已極,若至銓郞爲職,素號權要,在臣拙分,尤非所宜。矢心自畫,庶全微尙,而重以事會不幸,情地至隘,冒死撕捱,誠出萬不得已,適當大政之方張,荐承非常之聖敎,咫尺之守,終未直遂,心跡剌謬,愧悔山積,及夫憲臣疏出,公議至峻,則使臣雖欲因仍蹲據,有不可得者,遂復積犯違慢,自陷大戾,國體朝綱,緣臣一身,而壞隳無餘,至今追思,寢夢驚悚,惟當引分屛息,追訟愆尤,豈敢徒藉聖恩之至渥,便謂前罪之已勘,忘釁貪榮,晏然趨承,重自陷於恣肆無嚴之科乎?且臣於前司諫李普昱之疏,尤有所駭怖者,臣性本弛緩,疎於癉激,而旣秉銓筆,未敢廢職,去其泰甚,固非獲已,危鏑之來,何可避也?竊見近日廉讓掃地,反詈成風,有識固已寒心,而至於因一官之枳擬,肆口噴薄於執筆之人,實今所創見者,臣雖疲劣,豈容與之辨理哉?顧其爲言,雖無倫脊,而危脅蹈轢,可謂狼藉,誠使普昱,粹然無罪負,而臣於通塞之際,果有毫髮私意以挾之,則此其爲罪,實非微細,淸朝綜核之政,亦豈容但已也?臣疎愚信心,屢觸駭機,徒蒙聖慈曲保,以至今日,而臣誠齒酸於咻嘖之言,心灰於爭鬧之場,惟有屛跡歛退,以避危辱,豈容冥行擿埴,復取顚沛也哉?臣踪地隘蹙,昨又違牌,誨諭嚴截,復命特招,顧畏分義,宜卽竭蹶奔趨,反復思惟,實難冒昧承膺,玆敢祗詣闕下,歷陳衷曲。伏乞聖慈,俯察微懇,亟許斥退,仍與重勘,以肅頹綱,以靖私義,千萬幸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健基曰,小臣惶恐,眼視不明,請近燭以讀。上許之。上曰,此是第二編耶?若魯曰,上編旣已進講,此則下編矣。上曰,然矣。健基,讀自唐德宗時,止所以美文王歟。上命下番讀之。若魯,自右正言鄧肅,止非張希孟不敢言卽罷之。讀訖。健基曰,第二板齊桓,將圖伯業,管仲,戒以無忘在莒,其言好矣。人君當安平無事之時,常以在莒爲心,然後保無他日之患難。《易》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泰卦曰,城覆于隍,陸贄,所以戒德宗者,可謂深切矣。卽今升平之時,安不忘危之道,所當軫念矣。上曰,德宗,非在莒後思之者矣。健基曰,德宗若以在莒爲心,則初無奉天之亂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德宗下詔,求訪內人,此陸贄所以諫也。蓋常情,多謹於危亂之際,而每忽於安逸之後,一念之差,怠傲易乘,以至發於其政,害於其事,以大體言之,人君戒謹恐懼之念,常原於中,無少放過,然後方可謂居安思危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三板,唐敬宗遊畋失德,左拾遺劉栖楚,碎首龍墀,血流被面,敬宗惕然改容,慰論乃出,此等處,似不當泛然看過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敬宗時,李德裕上言曰,臣聞道之高者,莫若廣成、玄元,其言誠可惜矣。上曰,似前編子良事,此是納約自牖之義也。健基曰,人臣當以正道事君,而此則以異端進,不可謂納約自牖矣。必寧曰,此時不知黃、老爲異端矣。上曰,亦如子良時矣。若魯曰,唐時尊老子,爲玄元皇帝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六板唐莊宗,將殺中牟令,優人敬新磨,馬前責之,雖是譎諫,而亦可觀處矣。上曰,莊宗逢頰於敬新磨,無足言者矣。必寧曰,歷代唐玄宗、唐莊宗,前後各異,擧皆有始而無終矣。上曰,開元、天寶,雖曰異矣。豈可比於莊宗乎?健基曰,其時焚香祝天,可謂賢矣。上曰,想像則好矣。某胡人,願天早生聖人之說,正與漢文帝尊皇側室之子,相似,雖夷狄之主,頗賢也。必寧曰,其時宋太祖,果生於夾馬營,天人相與之際,有如是矣。健基曰,明宗,每誦聶夷中詩,十餘年間,年穀屢豐,太平無事,可謂五代之令主矣。上曰,第七板呂公著上奏,伏見舊制,虜使到關,所謂舊制,果指何事耶?健基曰,似指往來謄錄,而言矣。若魯曰,第十板范祖禹上疏,戒色之言好矣。陛下年今十四歲,此豈近女色之時乎?事親則思孝,居處則思敬,當食則思天下之饑,當衣則思天下之寒,道德爲麗,仁義爲美等語,可謂約而盡矣。健基曰,其言甚好,此等文,當置諸座右,朝夕省覽矣。上曰,然矣。上曰,第十二板,上宣仁太后之疏,亦好矣。朝事則責之宰相,邊事則責之將帥,惓惓忠愛之意,藹然於言辭之表,眞所謂名臣矣。必寧曰,其時文彦博、范祖禹,眞講官矣。上曰,第一板鄧肅疏拆洸女童何耶?健基曰,其時內人之類也。若魯曰,殿下旣問其文義,敢此仰達矣。間有脫者,其行賂,已不貲矣。以卽今言之,或不無如此之弊,此等處,推類以觀,則聖德有光矣。上曰,其言切實矣。若魯曰,第三板陸游之奏,正是人君鑑戒處也。其曰,好儒生而不得眞,則張禹之徒,足以爲亂階,好文士而不責實,則韋渠牟之徒,足以敗君德,凡事必有其眞有其實,然後可以責效,以卽今言之,廟堂訏謨,經筵進講,便同文具,殊無眞實底道理,故敢達矣。上曰,眞實二字,便是誠字,當各別加勉,而其疏不過數行,言則切實矣。健基曰,金若魯所達好矣。我國文勝實蔑,前已屢次陳達,而更此縷縷矣。上曰,可不留意焉。若魯曰,第四板眞德秀,論人君致壽之道,凡五條矣。一曰無逸則壽,二曰親賢則壽,此則相爲表裏,三曰以孝奉先則壽,四曰仁則壽,五曰有德則壽,此則相爲輔成之勢,德秀此疏,可謂名疏矣。上曰,然矣。仙經萬卷,不若誦《無逸》之一篇,以此觀之,李德裕不及眞德秀遠矣。若魯曰,殿下近來,日御經筵,臣等魯莽,雖一日三講兩對,不足以裨補絲毫,今以眞德秀疏仰達,所當體念矣。上曰,其言切實,可不各別加意也。若魯曰,其下魏了翁之語論,漢元帝不用蕭望之、劉向,受制於宦官,皆由於優遊不斷之致,監此則足爲徵戒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八板,元世祖事也。晉武帝焚雉頭裘,唐太宗放鸚鵡,皆出於以實心行實政,天麟之言,可謂切實。此等處,勿以胡元而泛看矣。上曰,然矣。上曰,其下阿沙不花之事,好矣。武宗仍命進酒,而不花頓首,不敢奉詔,尤爲賢矣。健基曰,觀阿沙不花盡言不諱,可謂其時忠臣矣。上曰,元武宗追封孔子,爲大聖至成文宣王。以此觀之,非庸主矣。健基曰,雖然,至武宗而元衰矣。上曰,此編gg篇g視賞罰編,頗好矣。健基曰,賞罰間有不好處,而戒逸慾,頗好矣。上曰,承旨、儒臣,皆咫尺淸禁,今適夜深無寐,有此宣醞矣。諸臣皆俯伏以食,酒三行。上曰,俄以眞實二字陳戒,而此是夜對,須爲加食,可也。上曰,承宣齒牙不傷乎?必寧曰,小臣犬馬之年,不及六十,而有水土之病,齒牙傷矣。上曰,有水土之疾云,前任何官耶?必寧曰,前任晉州及濟州矣。上曰,晉州水土尤甚歟?必寧曰,比於他邑,未知尤甚,而以樹枝引水以上,則似有氣矣。上曰,其處,有制水土之法乎?必寧曰,別無制禦之術,而或飮全椒湯矣。上曰,其處人皆尋常乎?必寧曰,其處人,夜皆咳嗽,比於外處人,不同矣。水土怪異,近聞京畿有之,交河、坡州等邑,方甚云矣。上曰,耽羅不然耶?必寧曰,前則比於靜、義似愈,而濟州則掘井湯而飮之,差勝於數十年前云矣。若魯曰,耽羅水土,雖如此,而或有享壽年過百歲者云,未可知也。上曰,諸道皆有之乎?若魯曰,西路則尤甚云矣。健基曰,水土,分明運氣周行,而然也。卽今畿內交、坡兩邑,皆有土疾。而以忠淸道言之,靑陽、定山水土甚惡,去者皆病云矣。必寧曰,小臣前任晉州時,挈家眷下往,家中人擧皆得病,而不無輕重之異,此由於人之氣稟虛實,而然矣。上曰,老兀異於水土乎?必寧曰,陽德、猛山有之云矣。上曰,有形者乎?必寧曰,《大明》所謂蠱毒之類也。健基曰,虺蛇之屬,共置一器犯氣,則得病云矣。若魯曰,陽德、猛山有老兀村,虺蛇之屬,置於甕中,養之之家,如養巫家云矣。上曰皆是常理外矣。健基曰,蠱毒與詛呪同,大明劉基,以郁李詛呪,吾於巫覡,見之云矣。上曰,其文何在?健基曰,在百家類纂矣。必寧曰,《周易》云,用史巫紛若,巫覡自三代有之矣。上曰,《周禮》亦有之,今若聖人復生,此類皆亡乎?若魯曰,聖人通化存神,誰有不化,而以卽今觀之,雖使聖人復生,此類有難盡化矣。上曰,兵革,自黃帝時始出,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夏禹惡旨酒,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方欲禁酒,而亦未果焉。奈何?若魯曰,酒則享祭祀接賓客之節,有不可廢,今難卒然禁止矣。必寧曰,若禁其買賣,則似有益矣。上曰,買賣雖禁,而常漢,間或過飮,使酒者頗多,此則不可不痛禁矣。若魯曰,頃者左議政徐命均,以此亦爲陳達,而卽今閭閻間,太半皆釀酒爲業,誅之則不可勝誅,如或禁之,則禁其多釀,似宜矣。上曰,若如閭家借入,則可禁,而酒則祭祀賓客,皆用之。此正難矣。若魯曰,鄕曲則易禁,場市間不過濁酒而已。京中則一家所釀,殆至百石,以此致富,時或嚴禁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卽今闕門咫尺之地,處處皆酒燈,嚮者豐原所達,不爽矣。若魯曰,近來酒燈,非特闕門咫尺之地,以京城內外言之,十家八九矣。上曰,時或闕中,登高望遠,則酒燈甚多。今若憫其如此而禁之,則三司下吏輩,多爲作弊於閭里,此亦難處矣。若魯曰,禁亂,雖曰有弊,亦不可無矣。上曰,承旨經臺閣乎?必寧曰,曾已經之,而未及行公矣。健基曰,小臣前後屢入臺地,以挾娼會飮鬪戰,牛禁神祀,多出禁亂,而反致騷擾,中路衣服僭侈之類,擧皆置而不問,禁亂之弊多矣。上曰,若定時刻,則何至如此耶?若魯曰,時刻亦虛矣。三司無賴之流,遍滿城中,皆捧收贖,而遐方軍卒,或持木疋往市廛者,輒皆見捉,至於草蔬,亦有亂廛,此則似當有禁止之道矣。上曰,該司官員,不知乎?若魯曰,若使本廛,捉亂廛,則此弊終不可無矣。健基曰,都在於憲府及刑曹之得人矣。必寧曰,曹參之言,無撓獄市,大事則照管,而細事則不必一一致察矣。上曰,承旨之言是矣。上曰,進講冊子,今餘幾編乎?若魯曰,今餘二編,不過三四自止,而聽言偏不少,自止頗多,臨時或以數十張進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俄者以酒禁事,與承宣及儒臣,有所論,不爲明言,意有在焉。注書以此書之草冊,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 ○李春躋啓曰,明日冬至,望闕禮習儀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副承旨李重協,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昨日違召,不爲行公,重囚結案,一日爲急,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判金始炯再度呈辭。傳于李春躋曰,再度加由,庶可調理,方當臣査,秋官不可不備,其給原單,牌招察任。 ○備忘記。馳往典獄,輕囚放釋。 ○宋秀衡啓曰,臣承命馳往於典獄署,點閱獄囚,則承傳罪人四十八名,刑曹罪人四十一名,咀呪罪人九名,來關罪人二十七名,各司罪人五名內趙重謙段,家舍貰錢,不爲備給事也。洪禹鎭段他矣,銀錢中間取用,不爲還報事也。韓泰聖段,公賤物故立案,不爲現納事也。朴世貞段,已賣之婢,還爲率置他處事也。高七成段,欲爲通奸寡女事也。金自明段,耆老所鹽稅,略干塞責上納事也。崔齊恒段,因大臣,分付囚禁事也。靑布廛行首妻金召史段,尙衣院所納,白氊不爲進排事也。戶曹書吏金德海妻金召史段,校正廳溫堗造作,久不擧行事也。已上罪人九名,俱不至大段,故臣仰體聖上冬月恤囚之德意,竝爲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罪囚一一審察,則年久滯囚之類,無京中一族者,旣凍且餒,將至死境者,至於二十餘名,所見實爲矜慘,故臣以別爲救恤之意。申飭本署官員,而典獄囚徒外,各衙門拘留罪人,則亦爲,分付各衙門,斯速放送,何如?傳曰,知道。分付事,依爲之。 ○李春躋,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慶原都正栴呈單內,當初付職時,未能詳察慶原二字,誤犯於明宗大王潛邸時爵號,今始覺得,不勝惶悚。玆以慶興改定,入啓變通云,依呈單以慶興改,啓下,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以下,各陵殿冬至祭,獻官諸執事,當爲次第塡差,而員數旣多,無以推移,刑官及廚院官員,依例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將官試射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有政。以申致雲爲伊川府使,柳經章爲驪州牧使,李普昱爲洪州牧使,金致垕爲利川縣監,申{{!|𭸿|⿰王戊}}爲延日縣監,權啓爲北部主簿,善山府使趙斗壽,前判官具聖弼,今加通政,戶曹佐郞李埉仍任事承傳。 ○兵批,副司正李光躋。 ○備忘記,頃者請牌之批已諭,則尙今撕捱,違牌爲事,已極未安,而況竝兼帶而撕捱,莫重王府。凍月多滯,亦涉太過,吏曹判書、參判,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察任。 ○宋秀衡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招事,命下,而判書、參判,以本職及兼帶,纔已再牌不進,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事?微稟。傳曰,待明朝牌招。 ○備忘記。卽者飭勵,旋卽解弛,已極寒心,而備局堂上,尤益甚焉。今日本司坐不坐單子中,懸病者居多,豈有飭勵之意哉?竝推考,趙遠命之見差此任,亦已久矣。而尙不行公,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 ○以慶尙左道京試官、災傷敬差官狀啓,監試初試第三等五人,鄭最章冒錄義城都目,而元無入籍之事,依法典拔去榜目。臣亦有矇不覺察之失,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淸北營將革罷,龍、鐵、宣、郭四邑皆爲獨鎭,責任之重,與營將無異,似應面看交代,雖有拿命,王府人交代,一時下送事,請令廟堂稟旨矣。西邊獨鎭,責任甚重,面看交代,宜無異於營將,自今以後,四邑守令,如有拿處之命,則分付金吾,面看交代後,拿來之意,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頃以裵二尙殺獄事草記,査問於金吾囚人柳鼎茂矣。考見金吾謄送柳鼎茂供辭,則以爲當初惹起鬧端者,成奉也。首告於渠者,成奉也。被笞退出後,私自歐蹴者,成奉,則元犯自有所歸云云。且三檢屍帳中緊要,傷處狼藉,則成奉當爲正犯,自本曹各別嚴刑得情,而柳鼎茂妄施臀杖之罪,令金吾,稟處,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推轉兩藩,首尾三載,疵釁百出,倦怠日甚,加以兩朔征役之餘,疾病暴重,若不早獲解免,恐無生還京國之望,向來冒陳一疏,冀蒙恩遞,而未蒙聖慈矜兪,方欲畢瀝誠懇,更有呼籲。卽伏見儒臣兪健基所錄示,前月登對時筵說,則儒臣任珽,首陳外方監司譏察之弊,至謂其所遣者,或受賂物,或售私憾,而健基擧朴文秀、趙顯命及臣姓名,皆以爲多行譏察。又謂譏察,非盛世之美事。自上敎以方伯,頻接守令,察其人物,觀其文報,可知治否,何必譏察?全出擧條申飭,更勿譏察,而健基又請勿出擧條,則聖諭有詳傳筵說,毋使道臣引嫌之敎矣。臣於此,誠不勝惶駭震悚,措躬無地,實有不得不鳴呼之端。夫國家置臺諫置監司于內外,任以風憲之寄,臺諫則許以風聞,監司則許以廉聞風聞與廉聞,豈必一一盡信,而臺諫與監司,事事有難親聽目見,不如是,則無以擧其紏刺按覈之職故耳。況守令之大體能否,雖或可以言貌文字得之,而其所行之廉貪善惡,或有貌揚辭暢,而多行不法者,或有樸拙少文,而律己守法者,至於獄情之疑難,辭證之難信者,俱不可不旁聽於閭巷之謠言,捨廉聞奚以,而監司異乎繡衣,不能躬行閭里。又不得不借耳目於親信之人自古名臣碩輔之爲監司者,未或專廢此事。若使監司而廢廉聞,是猶矐目而責其遠視,塗耳而求其明聽,奚可以爲監司乎哉?若夫譏察者,乃所以伺察幽隱,防備非常,與廉聞二字,名義大相不同。在昔仁祖靖社以後,亂賊餘孽,每懷狂狺之圖,肅廟庚申年間,奸黨逆宗,潛蓄不軌之謀,故其時勳戚諸臣,俱出於爲宗社計,不得已而有譏察之事,猶或爲淸議高論之所病,大抵可行於危疑之際,而不可行於安平之時,珽、健基所謂非盛世之美事者,誠是也。然何關於監司之廉聞,而顧乃混稱譏察,要以驚動聖聽者,抑獨何心哉?文秀、顯命,以勳臣相繼按嶺南,適當戊申變亂之後,或者有譏察廉聞之竝行。臣固不知,而如臣孱劣之書生,來莅淸謐之兩臬,顧亦得譏察之目,爲盛世之累,其亦冤之又冤矣。廉聞,固守令之所深惡,而臣所前後貶黜及按劾贓犯者甚多,仇怨家皆興訛造訕,煽動人聽。臣固知早晩,必以此一遭顚沛,而唯此譏察之目,實是千萬意慮之所不到,無乃廉問者,殆同監司之常茶飯,抑亦國家之所嘗許。借曰或爽,不足以爲臣罪而動聖聽,故有此攙引,不自覺其爲題外之言耶?設令臣信聽匪類之言,使得濟其納賂逞憾之利,而善治無罪之守宰,枉被玷黜,臣猶爲負國之人。況於淸平之世,行譏察之事,貽譏於淸論,仰累於聖化,則厥罪尤大,死有餘責,顧安得晏然而已。而臣之前後奏狀,動輒用廉問字,聖鑑之所已俯燭,今特以譏察之說,驟聞於聰聽,故所以有申飭之敎,臣若不明辨言者訛誤疑似之言,則雖以日月之明,亦何由廓然回照,而自今以後,藩臬按廉之政,殆將以臣之故,盡廢而不復擧矣。此臣所以不得已於引嫌自列,而亡論廉問與譏察。要是臣居今之世,不能不盲,而盲學,得方便法,故自速人言乃爾。惟有亟被譴黜,免此任寄,然後於公於私,都無一事矣。若臣疾病精力,日漸昏殆,決難任職居官之實狀,亦不暇一一陳述。伏乞聖明,燭其陳辨之非妄,而察其情勢之難强,卽賜罷斥,俾靖私義,不勝大顧。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察任。 ○大司憲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荐膺恩除,一未祗謝,病蟄鄕廬,連事呼籲,罪戾層積,悚蹙冞切,席藁自訟,誅殛是竢,千萬夢寐之外,除書又頒。以臣爲司憲府大司憲,繼於本月二十日,伏奉諭旨,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臣於病裏,尤不勝驚感震越,罔知所以自措也。夫三司言議之任,卽臣素所自畫之地,雖經幄論思之列,亦不得冒進,積逋威命,終被重譴,則況此風憲長席,何等地望,何等責任,而乃反謬及於罪釁癃廢之賤臣。而至煩恩召者,抑何故耶?臺省一步地,已作鐵限,去就一節,固無可論,而目今負犯,關係尤重,狗馬賤疾,兼且沈篤,以罪以病,俱合廢棄,則冗官末宦,尙難冒玷,淸塗華貫,反使歷颺,朝拜夕遷,除命絡續,朝政之乖舛,私分之僭踰,又孰甚於此哉?噫,臣之情病,曾已屢暴,今不必更爲煩縷,而竊自伏念,猥以負罪之賤蹤,偏蒙曲庇之盛眷,隆恩異渥,天高地厚,區區感祝,固非隕結,所能仰酬其萬一,而祗緣瘢痕難洗,痼疾嬰身,莫效涓埃之報,徒煩循墻之懇,孤負大矣,慢蹇甚矣。一念惶隕,若無所容,而坐縻華銜,虛辱召旨,旣不能自力趨承。又不敢屢瀆文字,泯默遲回,未卽自處,以致節次推薦,玷辱名器,有罪而倖逭其罰,求遞而反媒其進,揆以事理,寧有是也。到此地頭,義當不計死生,劃卽趨造都下,坐暴危懇,以請嚴誅,而顧此病狀,已成癃痼,㱡㱡一縷,便作僵尸,寒事猝酷,疾辟益肆,橫亘胸脅,日夜刺痛,宛轉叫呼,人鬼未分,跬步之間,實無轉動之勢。而若又徒自嚴畏,一向退蟄,留時引日,重貽瘝曠,則厥罪尤大,左右揆度,進退窮蹙,敢此更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勘正臣罪犯,以肅朝綱,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怖踧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上來察任。 ○甲寅十一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尹淳,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宗臣海恩君爣,武臣行副護軍金泳,掌令金箕錫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健基,讀自雅者正也。止乃移以他用耳。上,讀新受音訖。健基曰,詩始於風,自周南、召南爲列國之風,而豳則居風雅之間,蓋見其風之所以終,而雅之所以始也。至於大小雅,則有正變之別,觀其正與變,則可以感發善心,鑑戒得失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風則列國之風,雅則異於風,起自禹、湯,隨其時世,而各有正變之別,或歡欣和悅,以盡群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先王之德,與列國之風,體格異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是小雅首篇,鹿鳴宴饗賓客之詩,而以禮樂爲主也。若其宗旨,則在示我周行一句,以大摠言之,雖玉帛交錯,鍾鼓鏗鏘,必示我周行之賓客,然後可當此禮,故先儒以此章,比於泰卦,小往大來,上下交泰之義。苟或君臣之際,情志不通,則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便同文具矣。以此觀之,非但燕饗而已。朝廷上爵祿,亦如此矣。上曰,所達誠是,當體念矣。若魯曰,古之人君,有明德,然後可以是則是傚,燕饗之間,樂而不至於淫,非明德,則不能爲矣。君子是則是傚,卽其功效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視民不恌,此言尤切當矣。山林幽逸,卒然用之,未必不愈於京人,而然其道德,足以矜式於一世,此卽視民不恌之義也。故漢光武,初政用卓茂,司馬光,深衣大帶,長拱徐趨,殿下若篤於求賢,則今世之上,豈無其人乎?上曰,所達好矣。吏判亦以幽逸擢用爲言,予非不知,而近來幽逸,不以道德爲矜式,而專事標榜,是可憫矣。若魯曰,此則唯在殿下,導率之如何耳?上曰,予雖涼德,而其人亦不以其道,而來矣,健基曰,雖或色目中人,豈無可用之人乎?上曰,卽今非無幽逸,而予誠意淺薄,未能盡求賢之道,初非不足幽逸而言也。若魯曰,章下范氏註曰,禮樂不備,則賢者不處也。求賢之道,當以誠實,如燕三千里馬,然後可以致之,以一世言之,誰無標榜,如或色目中人,殿下當置而用之矣。上曰,卽今山林,豈無讀書求志之士乎?有不來而先爲標榜者,此則何以爲之?將置於疑信之間乎?若魯曰,如此之類,非賢者也。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以古言之,商宗傅巖,周文渭川,皆是誠意所致,而今則初以臺職,至於大官,其人終不能致,予所慨然也。上曰,末章燕樂嘉賓之心,心字奇矣。健基曰,非止養其體而已。致其殷勤之厚,而安樂其心,欲其敎示之無已,其意誠爲深切矣。上曰,食野之芩,芩是何物耶?健基曰,未知何草,而藥名黃芩之芩字矣。上曰,似葱乎?淳曰,異於葱矣。以陸氏註觀之,生澤中,多生於堤堰之物也。上曰,苹與蒿,俱是艾類乎?淳曰,此則似異於艾矣。上曰,本草應有之。此是我國所無之物乎?淳曰,俄者上下番陳達文義,而經筵講體,先論其一章之首尾大體,次則推演語義,每以時事君德爲主,然後於人君窮理存心之學,庶有裨益之道矣。此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及其變也。則各以其聲附之,大體如此。而首章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其言好矣。視之者賓客,而主人,盡在我之道,然後賓客,可以愛我而示我矣。古者君臣之間,情志無壅,飮食燕樂之際,有朋友賓主之義,而秦漢以後,君臣體異,叔孫通制禮,尊君抑臣,而此道廢矣。以今日中官客入之說,觀之,猶或彷彿於古昔賓主之義矣。俄以賢者不來,有所下敎,而卽今擧世之人,誰無色目乎?殿下雖觀其弊,而根本則當思之矣。上曰,所達好矣。非謂今日之幽逸,擧世皆然,昔日來者,今日不來,予所言者,有微意而然也。淳曰,古者以禮樂敎人,而今則樂崩久矣。《詩傳》,大抵經中之樂,而有聲無詩處,則以間歌之,皆是燕饗之樂也。聖上近閱憂患,以此存心,則不但懲創感發,而自臻於和平寬泰之域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留念矣。健基曰,四牡勞,使臣之詩也。臣勞於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之言,上下之間,各盡其道,誠可觀處矣。上曰,使臣指誰耶?健基曰,《春秋傳》叔孫穆子也。淳曰,詩之用,博矣。用之邦國,用之鄕黨,王事使事之謂也。王事靡盬,不惟使臣而已。凡爲臣子者,孰不然乎?此詩敍其情而愍其勞,君臣之間,可見其恩義之兩盡也。上曰,此與東山破斧章,同矣。若魯曰,《詩傳》,大抵多文武時詩,其時使人於外,愍恤其奔走之勞,燕饗之際,歌四牡以送者,聖人體下之道,有如是矣。健基曰,下情曲察,則雖勞而不怨,王事靡盬,特言其職分之當爲,而勸戒之意,自在其中,所以爲小雅也。上曰,然矣。翩翩者鵻,似比而興,何也?淳曰,比、興難知,此則安其所巢,可謂興中有比矣。若魯曰,初章,言我心傷悲,二章,言不遑啓處,三章四章,言不遑將父母,末章,擧其母以包其父言之,先後次序,亦可觀矣。淳曰,初章則以大體言,二章則以啓處言,此則由淺而入深,啓字,蓋取其跪告之意也。不遑將父母,孝子思親,有不能自已,雖王事靡盬,不忘其父母,故時君亦憂其憂,而代言之如此。聖人所以感人心者,有如是矣。上曰,如今表箋,擬代而言之也。上曰,末章,將母來諗之意,似未暢矣。淳曰,末章之意好矣。行役之際,不忘忠孝,將母上,若加不字,則暢矣。上曰,今則暢矣。淳曰,《詩傳》不須讀釋,章下註最好矣。健基曰,將母來諗,曲體下情,獨稱將母云者,母之情尤深故也。上曰,其言則太過,朱子大註,因上章而言,好矣。上曰,苞杞果何物耶?淳曰,小註云名仙人杖也。上曰,鵻何物耶?健基曰,似是家養鳩類也。淳曰,諺解似有之矣。上曰,家鳩,豈有集苞之理乎?健基曰,《宋史》,沙漠能傳二雁書,謂鵓鳩也。上曰,此則譏高宗之詩乎?淳曰,日氣近甚極寒,頃日入診,以四末厥冷,有所下敎,而湯劑亦以桂心爲慮矣。今未知進服幾貼,而諸症,果何如?上曰,已差後服之,而比於前服之時,桂心入之,味雖不好,而中氣則似實矣。淳曰,近來日御經筵,聖候卽今諸節,有異於盛壯之時,昨聞夜對,四更始罷,而秋曹判付。又使中官書之,幾至達宵云。豈不有妨於節攝之道乎?上曰,此非夜對後書之,書置已久,而未及見之,夜對後更觀,而下之矣。淳曰,全無睡思,而然乎?上曰,睡思元非不有,而壬寅以後,自不安寢,二三更後就寢,則仍爲不寐,有若年老之人,昨日夜對罷後,自爾夜深,以至失睡,非故爲如此也。淳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孰不仰殿下勤政之盛意,而人君逸於得人,凡事摠其大體而已。且聖候在靜攝之中,元氣非昔年之比,近來日氣甚寒,外氣易入,寢睡一節,誠爲重大,節攝之道,所當各別加意焉。上曰,當留念矣。錫命啓曰,臣以今番奉審事,已爲狀聞,而咸興、定和兩陵案山,非但民人多爲入葬,松木稀疎,山形盡露,事甚未安矣。故北評事李浚還朝後,以植松之意,陳白筵中,卽命道臣,多數植松。而己酉水災後,府底廬舍漂沒,民人輩,恣意偸斫,以至如此云。陵上對沖處墳塚,已爲掘移,而開春不遠,更爲植松於稀疎處,各別守護之意,分付陵官及道臣,何如?上曰,咸興,我國家豐沛之鄕,而陵寢事體至重,前後道臣,竝從重推考。此後則各別禁葬,而亦爲植松事,,分付道臣及陵官,可也。{{*|出擧條}}健基曰,修撰吳瑗,副修撰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鞠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頃已諭,其何多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曺命敬,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若魯曰,近來恩賞過濫,名器屑越,今以善山及全州兩邑城役後,論賞言之,加資者少不下五六人,多至於十二人,因一郡邑之築城,賞典之無節如此,日後或有大於此事,則將何以論其賞耶?國家有重事,雖設都監,而畢竟加資之典,只及於都廳,而無混及於各房郞廳之事矣。外方城役,各所董役將校之竝得賞加,豈不太濫乎?備局覆啓,似因前例之如此,而近來事,每牽於謬例,無所矯正,實爲流弊,覆啓雖已允下,其中最有功勞者外,竝勿許加資,似宜矣。更令廟堂,稟處,何如?上曰,儒臣之言是矣。備局或以邊將承傳爲難,而竝許加資耶。重臣之意,何如?淳曰,修城池,繕甲兵,自是守令職分內事,以此等事加資,古則絶罕,而近來以善治善賑,加資紛然,幾成半朝廷。又以築城事,連有賞加,名器誠屑越矣。然守令則主其事,宜有褒典,而將校輩分所董役者,何可一一加資乎?上曰,全州築城事,當初予決意爲之。而至於加資,果不無太濫,以此出於擧條,後日次對時,稟處,可也。若魯曰,然則善山事,亦一體擧行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都承旨之疏單,政院例不得還給,故輒入啓。而日昨都承旨李春躋,情病,雖未知如何。一日之內,連呈辭疏及辭單,其在事體未安,都承旨李春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權取身獄事,文案還判付,雖未及啓下,而逐日開坐痛査,以啓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鳳翼啓曰,小臣與右承旨韓師得,議政府冬至望闕禮習儀,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刑曹參判金始炯,昨日特招之下,不爲膺命,參議金希魯連呈辭單,亦不行公,方當重獄嚴査之時,刑堂之如是不備,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昨日特推之下,又爲違牌,事甚未安。且帶金吾之任,而王府獄囚,凍月積滯,亦甚可慮。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論化檢屍單子,傳于宋秀衡曰,嚴訊十六度,本非杖斃者,而昨日判付之後,物故單遽上,事之可疑,莫此爲甚。該署守直軍卒,爲先各別嚴訊究問,初檢諸人,竝爲嚴囚究問。而更令該府,卽爲更檢,所謂原州妓,其令該曹,卽爲嚴訊究問。 ==1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碧團僉使吉禹揆。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璜,以禁衛別將,新番軍士點考,舊番軍士賞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以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鳳翼,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一向違召,不爲行公,重囚結案,一日爲急,而如是稽滯,極爲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今日又爲違召,無意膺命,重囚結案之如是稽滯,極爲未安,竝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今下弓矢,碧團僉使吉禹揆處,給送。 ○傳于李重協曰,今日次對相値,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旣有罷職之命矣。未及差代之前,例有他大將兼察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左大將兼察。 ○又啓曰,右邊捕盜大將令左大將兼察事,命下矣。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論化雖已杖斃,當有招辭,而原州妓,使之究問矣。尙無公事入來之事,應問諸人問之,而然耶。明朝問于秋曹以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社稷祈穀祭,每年歲首上辛日,遣大臣設行事,丁丑年永爲定式矣。來正月初十日上辛,社稷祈穀祭,依定式遣大臣設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罷職之代,當爲差出,而判書臣趙尙絅,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南行內乘具善行,乃是別薦勸武之人,依前例成才間,限十朔除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院奉事曺廷弼,武臣兼宣傳官李源、鄭再夏,訓鍊都監哨官愼徽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備邊司啓辭內,龍、鐵、宣、郭四邑守令,如有拿處之命,則分付金吾,面看交代後拿來之意,定式施行事,允下矣。纔因平安監司狀啓,鐵山府使安鍾大拿問事,允下,故發遣府書吏拿來事,啓稟蒙允矣。備局啓辭如此,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昨日本曹參判金始炯辭單還給,特招之批,有方當巨査,秋官不可不備之敎,又有逐日開坐,痛査以啓之命。故臣等與諸郞廳,齊會開坐,應問各人等,今方反覆究問,而此後亦當鎭日備員開坐矣,今此冬至大祭時,本曹堂郞,姑勿差祭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摠戎廳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陳達,臣營標下元軍一千六十五名內,以八百五十名定額,其餘二百餘名,則通計時存保人數,與守禦廳分半事,定奪捧承傳矣,今將依朝令擧行,而第伏念金鼓旗幟,號令進退之際,各該標卒,如或疲殘生疎,則臨陣失措,所關非細,故諸色標下中,不可不擇其伶俐壯實可敎者,而存之,今二十六日開坐,本營聚集軍兵,臣親審抄擇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趙明翼疏曰,伏以臣猥陳血懇,仰冀恩遞,誠淺辭拙,未蒙矜許,至諭以藩任體重,不可輕遞,臣於是乎?大失所圖,抑塞惝怳,不知所以爲計也。今臣所苦諸般症情,非如風寒感傷,自外襲而有之者也。慘戚之餘,根委祟於心肓,諸症著於形體,能言能語,直不澌滅而已。腔血已枯,心腸已死,殊無一分活物底意,如是而其可理事乎?其可供職乎?臣有些自治工夫,倉卒事變之來,未嘗輕易有動,七情之發,未嘗任之而辟焉。自今殤慘,便同喪守,但欲遺落世務,徜徉於山巓水涯,埋頭簿牒,頓無細心理會之意,抑而行之,必發狂疾。且臣之向來,冒控一疏,冀得一麾者,非爲身也。實爲養老計,而適當承乏,朝家不以邑畀,而授之以藩,恩踰涯分,私心感結,爲如何哉?而及到營中,未有房舍可居之所,臣父雖或來過,未有一日之暫住,京第密邇,臣有往來省覲之時,故例不敢離營,未有一夜之往留,平居無事之際,有此睽違,人情尙難爲懷。況今喪威剝割之中,父子共對,相慰而相勉,此是人情之不容已者,而拘牽事勢,不能遂此,大異臣乞養之初意,區區私悃,豈不萬分矜憫乎?顧以秋務方殷,遞易有弊言之,合下擧行者,臣在病裏,亦不敢放過,幾盡整頓?今日雖聽臣辭退,少無所損,私計公務,宜有恕諒,而未有妨害,玆不避煩瀆之誅,冒萬死更此申籲於聰聽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遞改,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陳懇,豈不諒,而亦豈數遞畿輔?卿其勿辭察任。 ○副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檢田在野之日,忽承館職新除之眷,寵光遠被,遐俗咸聳,臣拜手祗奉,隕越于下,外靦旁觀,中愧虛受,不省措躬之所。噫,臣之自前不顧義分,積犯違傲,最在是職,蓋其惜榮選,守陋分之意,矢在寸心,殆至九死而難化,使臣而在於輦下,則惟有走循墻之舊路,伏逋命之威,勘鞶帶之褫,宜不終日,而見今奉使于外,變通不易,久縻虛銜,若肩重擔,寢驚寤標,晷刻不寧。玆敢不避煩猥,縣道控懇,伏乞聖慈,俯諒苦心,曲遂微性,亟命刋去館職,使經筵緊番。亦不至緣臣而苟簡,公私不勝祈幸,臣於目前民事,有不容緩視者,敢此附陳焉。今年湖南農形,以臣所掌左道各邑言之,則五月間,或引灌川水,或間得驟雨,趁期而移秧者,依然有豐穰之形,六月旬望以後,所種者,是謂晩移秧也。此則莖穗疎短,未盡成熟,一斗種落之所穫,多不過四五斗,而其中亦多有全棄之處。然而早秧爲十分之七八,晩秧則居一二焉。至於田穀,則被傷晩旱,雖甚不實,而亦皆有多少所收,如興陽等七邑,數年來,以沿海尤甚見稱者,開墾之田畓,則皆能優免凶歉,參互彼此,摠以論之,雖謂之年事稍稔,可也。臣方行踏驗之際,得接戶曹關文,今年收租,必以戊申實摠爲準云云。此於上下損益之分,雖未知其十分均平,而旣是定奪筵中之事,則固非一微臣,擅自低昻。故另飭列邑,俾遵新令,守令亦不敢違越,左右推移,備充舊摠,今則巡檢纔畢,文書已勘,二十五邑年分實數,比戊申恰準矣。在臣身,固爲奉令無罪之幸,而抑臣有隱惻不忍於心者,顧此湖甸,自經辛壬饑癘之後,民物殆盡,閭里九空,試以雲峯一縣見之。壬子夏間,臣奉命廉問,有數處過宿之村,而今番歷路,有意諦視,太半荒墟,俱有壞垣,此已愁慘。而興陽之五萬民口,物故於辛壬者,殆近三萬,海村漁戶,破毁無餘,暴骸委骴,猶未盡掩,此外諸邑,大抵同然。是以今年農事,有主而耕播者,雖其食,實無異常年,而至若合沒流亡者之田畓,擧皆陳廢。或有連陌蕪沒,滿目蕭然之處,攔路民訴,不勝其紛紜。皆曰某田之主,某年合沒,某田之主,某年流亡,某田則某民爲主,而往年,盡喪其妻子女,單孑窮餓,陳棄厥土,此等陳田,昨年,則特蒙主上軫恤之恩德。幸免白地之應稅,而今年,迄無給陳之朝令,將有隣里之分徵,願奏北闕,活我南氓云云。臣竊念今此較歲比摠,終未免爲太峻。而況戊申,則無陳田之徵稅,有綿田之給災,而今年,則穡事之登,不及戊申,收租之摠,硬比戊申,殊有欠於寧失之義,而重有戊申所無之陳田。又無戊申所得之綿災,今年之民,獨不蒙戊申寬仁之澤,則安得不欼泣呼號,願一徹於天地父母之聽也。臣意以謂,昨年合沒田給陳之令,出於特敎,湖民得以支存,至今攢頌,而左道所給陳災,不過爲一千九百三十八結零。今若依此數,更令許給,以代戊申綿田之災,俾免今年徵里之冤,則聖上如傷之德意,終始卒惠,而瘡痍甫起之餘民,庶賴以保其田宅,今日聖朝不忍人之政,莫先於此。且念戊申年左道實摠,爲九萬四千八百餘結,而今年摠數,旣已準比。則雖除此給陳之結數,比諸癸丑,則所加之數,遠過二萬,竊想廟議,亦不必於此持難。而但凡干,稟處之事,自多稽滯,從古有墮井之歎,玆事緊急,誠不容徐緩。若於作結之後,始有給災之令,則分俵不均,民不知惠澤之及己,此則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臣敢用是汲汲,猥陳辭疏之末,伏願聖明,斷自淵衷,特降處分,以副一方渴急之輿望焉。臣無任祈懇顒竢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議李宗城,掌令金箕錫,修撰金若魯,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非時雨水,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近日連開法講,諸節比前,何如?上曰,以冬間言之,近來則少愈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眩氣往來之候,亦復何如?上曰,時或有往來之候,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近日連服,而只餘一貼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次對,故來待而若干狀啓外,別無大段可達之事矣。上曰,纔已申飭,而觀此進不進單子,則今日次對,懸病甚多,至於知中樞府事尹淳,一不進參,尤爲未安,備局堂上懸病人,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以合沒陳田給災事,有所仰請矣。頃者監司柳復明,以此狀請,而不爲施行矣。敬差官之疏,今又如此,蓋合沒陳田之類,固不無虛實相蒙之弊,而奉命近臣,目見民弊,而若是疏請,似當有參酌許施之道,議于諸堂上。則豐原君趙顯命,以爲給之無妨,而吏曹參議李宗城則峻塞,使之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豐原及吏議先達,其餘諸堂,竝爲陳達,可也。顯命曰,此事全羅監司柳復明狀啓上來時,臣以給之無妨之意,有所陳達,而其時諸臣,擧皆防塞,故置之矣。鄭亨復上疏,今又來到矣,大抵今年實摠,比準於戊申,固已太多,而合沒陳田中,除其起耕者,則餘數無多,昨年旣已給之,今又給之,似無妨矣。宗城曰,臣則監司狀啓時,以爲不可給矣。合沒者之田畓,不必年年給災矣,其田畓,或以逋債,或一家,不然則他人作之,不出數件事矣。今若給災,則不無虛實相蒙之弊,左道若給,則右道當一體給之,忠淸道亦難取捨,小臣則斷然不可給之意,自外已言之矣。李廷濟曰,比摠事,今年湖南農形,頗爲豐登,而以其纔經辛壬大歉之故,特爲參酌,比準於戊申,比己庚,則旣減萬餘結,而上敎則以比年似勒定。只令備局戶曹發關,元無成命頒布之事矣。至於昨年合沒給災,出於特恩,今年則合沒人族屬,給債之人,擧皆分執云,今又給災,實爲無名。且旱田無給災之事,恐不當許災矣。鵬翼曰,合沒人陳田,至於今年,似無盡陳之理,而上年旣已給災,今者敬差官,亦以疏請,參酌許給,未爲不可矣。遠命曰,臣則鄭亨復疏,未及見之,而在外時,聞諸臣酬酢,蓋合沒人陳田給災事也。田主雖合沒,亦有親戚及隣里,必無永爲陳廢之理。且合沒給災,古無其名,今若又開一穴,則恐不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上曰,儒臣亦陳所見,可也。若魯曰,朝家,例於旱田,不許給災者,以其一年再耕也。而若俱廢春秋耕,而爲陳田,則不爲給災,終有不均之歎。況合沒人陳田,明是陳荒,又無田主,則將徵稅於何人耶?新出災名,雖似重難,此等處,詳覈其陳起與否,俾無虛實相蒙之弊,然後量宜給災,恐無妨矣。上曰,諸臣皆達,而大體,則朱子南康事,汲黯,矯制發倉有之,而有汲黯之心,然後,可也。近來斷自宸衷之說,頃者尹得和爲之,而鄭亨復今又爲之,予欲推考,而以時在經幄,故不爲矣,吏議之言,是也。予爲百姓,何愛二千餘結乎?上年給災,則有名而今則無義矣,當初下送敬差官,非使剝民搜結,欲其自下商確,從便爲之,而如是疏請,未知其得當,勿施,可也。宗城曰,此與柳復明狀啓,不宜異同,以勿施之意,出於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黃海道分等狀啓,尙不來到,雖未知事故之,如何?而殊涉稽遲,不可無警責之道,黃海監司兪拓基推考,分等狀啓,使之從速修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州、善山兩邑築城後,宜有論賞激勸之道,取考舊來謄錄,則或爲加資,或授邊將承傳,今番加資之類,至於十餘人,此則似爲過濫矣。上曰,豐原今方入侍,有區別之道乎,抑其次論賞,何如?興慶曰,雖有邊將承傳,而渠輩皆願加資矣。上曰,邊將承傳則似爲不關矣,興慶曰若給堂上,則不過玉圈子,而邊將承傳,則實爲虛疎矣。上曰,回啓誰爲乎?顯命曰,李瑜爲之,而與小臣相議,其中四人拔去,參酌回啓矣。東萊、全州兩邑城役,小臣皆當之,其累月櫛沐之勞,非人所堪,在朝家慰悅之道,似不當過惜恩賞。而頃日儒臣,旣以賞典之無節,有所陳白,至謂國家有重事,雖設都監,而畢竟加資之典。只及於都廳,而無混及於各房郞廳之事云,大抵恩賞之太濫,實爲近來弊端,儒臣所達,誠有所執,而今若無分等施賞之事,則各所董役之類,不無抑鬱之歎矣。上曰,然則加資,雖不可給,而邊將似可乎,有司堂上,亦爲陳達,可也。宗城曰,小臣以爲儒臣所達是矣,近來賞典之過濫,實爲可憫,俄者趙顯命所陳,誠有意見,而大體則加資之典,似不當一竝混施矣。上曰,善山城役,比全州,何如?廷濟曰,與東萊同矣。上曰,注書出去,全州、善山築城文書,持入,可也。廷濟曰,以卽今外方言之,玉圈子之類甚多,儒臣所達,名器屑越之說,是矣。而至於築城之事,則櫛風沐雨,運轉土石,渠輩所望,不過畢竟之論賞,朝家若無慰悅之道,則非所以勸後之道也。若魯曰,此事小臣,日昨旣已陳達矣,以卽今鄕曲言之,場市之間,多有金玉圈子者,此由於朝家不惜名器之致也。今此築城論賞,雖有可據前例,而加資之類,至於十二人之多云,日後有大於此事,則將何以論其賞耶?臣意,則其中最有功勞者外,竝勿許加資,更令廟堂,稟處似宜矣。顯命曰,鄭彦燮,東萊城役時,無請得錢穀之事,而多數前備,又有治績,而獨不蒙加資,其前李壽沆則加資,誠爲不均矣,興慶曰此則外議皆然矣。上曰,豐原所達不均之說,是矣,李壽沆,則以義州府尹,卽爲陞資,鄭彦燮,則以加資屬耳。無施賞之事,果爲不均矣。若魯曰,李壽沆事,小臣不知,而鄭彦燮事,朝家愼惜名器之道,誠爲得宜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長夏,持善山、全州城役文書入來,必寧,奉文書以進,長夏,奏以東萊文書則在外,姑未入來云矣。上覽之曰,善山邊將,爲上賞矣,三所都監,則邊將,牌頭則加資,邊將與加資,誰重乎?廷濟曰,此則功勞各異,故然矣。上曰,以軍法論之,被堅執銳者,當爲首功,而今此身操版鍤,手癉足繭者,得邊將承傳,餽餉不絶者,反爲加資,古有蕭何事,而此則不可爲比,輕重未免倒置,亦不無虛實相蒙之弊,令備局,當爲査實,而俄者儒臣之言,是矣。全州、豐沛舊鄕,事體有異,今若只以都監官加資,則似不無抑鬱之歎,各所董役之類,分等論賞事,更爲知悉草記,可也。興慶曰,史局事,誠爲可憫矣,五人送西後,別兼春秋差出,而一向相持,無意膺命,當爲變通,然後史薦,可以從速擧行矣,他別兼,更爲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宗城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本曹有拘礙之端,故敢達矣。上曰,方伯擇差事,曾已申飭矣,卽今擬望之人誰耶。興慶曰,閔應洙、尹陽來,諸議,皆以爲可合於藩任,而閔應洙則今爲大司憲,尹陽來則時爲秋判,權哥之獄,雖未究竟,而判付已下,似無拘礙之端矣。上曰,此獄決末,尙未出,十六度杖斃,誠爲可疑,原州人事,當究問,而咫尺王都,豈有如許之變乎?興慶曰,所謂降書之說,尤爲怪異矣。上曰,禹女雖爲降書,豈有對坐書給之理乎?終是常情之外矣,尹陽來頃者徐判府事,已言其可用,而今則方勤於秋曹,使之出外可惜矣。備堂之意,何如?廷濟曰,尹陽來勤於職事,秋曹數遞有弊,久任然後,刑獄重地,可以責效,臣亦嚮者待罪秋曹,自以爲勤幹,而今視尹陽來,則實多瘝曠之罪矣。上曰,尹陽來固知可合於藩任矣,意欲一番復試,而今則捨之可惜,故然矣。政官之意,何如?宗城曰,尹陽來小臣曾已言之,大臣之意,亦以爲好矣。上曰,京外輕重,何如?宗城曰,藩任雖重,而秋曹職任,亦不輕矣。上曰,勤實無如尹陽來,或有過處,而律則無低昻矣。顯命曰,南極事出後,嶺南事,臣深以爲慮矣,金在魯下去後,稍有鎭定之效,而今則遞歸,誠爲虛疎矣。上曰,人則好矣,而不可久置於外故耳。卽今金在魯遞歸後,尹陽來、李匡德,優劣,何如?興慶曰,尹陽來似勝於李匡德矣。宗城曰,方伯望入者,亦與大臣相議,而李匡德拘於甲山解由,故敢達矣。上曰,嶺伯則勿拘常格,而備擬,可也,宗城曰,然則宋眞明,亦爲一體擬入乎?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禮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參判宋眞明,時則雖未上來,而備局堂上,先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備局文書,汗漫考校,故實之際,甚不簡便,令有司堂上豐原君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分類抄出,作爲謄錄,以爲考閱之資,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鵬翼曰,臣以軍兵事,有所仰達矣。都監別騎隊,前者咸恩君李森,爲訓將時,以戊申年出征軍兵中出身者,作爲一哨矣,厥後出征出身數少,或有窠,則以軍兵子枝中,觀其身手與戰馬,別擇充差之意,仰達於筵中而蒙允。故果以軍兵子枝,擇充於別騎隊之窠矣,今番春塘臺時,馬兵中出身者數多,以此移差別騎隊,而軍兵子枝之充在別騎隊者,換屬馬兵,何如?上曰,當初別騎隊之設,蓋爲不得已,而亦不知其好矣。不必以出身移差,以軍兵子枝擇差,可也。鵬翼曰,臣以北漢事,又有所仰達矣。北漢築城後,各軍門軍器與軍餉之移置者甚多,而旣無主管大將,一依南漢之屬在守禦廳例,令摠戎使,主管檢察似好,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旣有經理提調,似不無掣肘之事,而雖令摠戎使主管,各軍門其能受制乎?鵬翼曰,三營大將,則雖或不爲受制,各營皆有留營將校,似無難處之端矣。上曰,其事,何如?脫有不虞,當爲兩大將乎?興慶曰,此事自前多有議論,而未能變通矣。廷濟曰,將臣所達,不無計慮矣,北漢則臣亦不知好策,而前者京畿監營,欲爲移入而未果,今不可猝然定式,大臣所達是矣。上曰,大體則大臣爲都體,而主管爲副體耶?訓將所達之意,則深矣。宗城曰,將臣緩急之慮,則好矣,北漢今已完城,而脫有事變,難以得力,此則老少愚智,皆言之矣。上曰,至於北漢,予不爲是非,旣是空城,且無軍餉,則誰爲守乎?玆事不可卒然爲之,姑待後日商確,稟處,可也,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收殺何難,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尙今爭執,未免支離,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曾已諭,其何强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新啓,曆象授時,有國所重,羲和庶職,厥有常刑,其所關係,爲如何哉?曆象推算,自有其法,曾前則冬至,雖在皇曆未及之前,而書雲,預爲刊布,節候之早晩,月朔之大小,無一毫差爽矣。今番則置閏之朔,與皇曆相違,至有追刊退頒之擧,此實三百年所未有之事,任官輩,故爲疑亂,欲售赴燕之計云者,閭巷所傳,不是虛說,其爲痛惋,莫此爲甚,而前頭之弊,有不可勝言。請令該曹,囚致次知任官,從重科罪。上曰,事雖由於固然,所啓則得體,依啓。此啓勿出朝報事,承旨申飭,可也。又啓曰,捕盜大將申光夏,因兵曹草記,極其慍怒,張皇陳疏,其在事體,殊涉猥屑。況此捕廳之規,治賊之外,不可輕施亂杖,因其軍卒鬪鬨之事,施以重刑,已非法例,而奏御文字,如是煩屑,宜有規警之道,請捕盜大將申光夏,從重推考。上曰,依啓。申光夏事武將今方入侍,憲臣又啓非矣。又啓曰,臣有笏記中疊書,不能照檢,誤讀之失,且於捕盜大將申光夏啓辭,擬律太輕,致煩上敎,臣之奏事不審之失著矣,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首件疊錯,元非大段,下件請推得體,勿辭,亦勿退待。李宗城曰,申光夏事,臺啓旣已承批,此事且發端,故敢達所懷矣。臺啓中,竝以申光夏疏辭爲罪,此則未必然,而非强盜,而施以亂杖之刑,固宜有譴罰矣。第捕廳之夜禁,固其職耳。執捉禁營軍卒,雖云非相敬相厚之意,因此轉輾,掌夜禁之部將,至於殞斃。且非其當夜生事之人云,人命至重,此豈非無辜而死者乎?禁營決棍,初非有欲其死之意,雖云邂逅,禁衛大將,亦當有警責之道矣。上曰,然乎?鵬翼曰,捕校事,雖未目睹,蓋聞傳言,則其所致斃,非由於受棍,當初捉去之時,受杖曳出之後,禁營軍卒輩,乘時逞憾,蹴踏亂歐,至於此境云矣。上曰,大將自爲決棍乎?鵬翼曰,兵判決棍云矣。興慶曰,申光夏之施以法外之杖,殊極非矣,兵判之決棍捕校,蓋出於深治之意,而其所殞命,實是邂逅致斃矣。上曰,今日國家,如有紀綱,則不可無責罰,人之殞命,聞甚驚駭,申光夏、趙尙絅,竝罷職,可也。興慶曰,本兵之長,施棍罰於管下捕校,旣非法外,二十度而殞命,是乃偶然耳。非有故殺之意,則以此罷職,殊涉過重矣。上曰,人命至重,其在王者之政,旣聞此言,則何可不爲罷職乎?興慶曰,以捕校之邂逅致斃,兵判之至於罷職,終涉太過,今若下詢于入侍諸臣,則可以知之矣。鵬翼曰,兵判之決棍捕校,非因禁衛大將,以本兵之長,治其所管之捕校二十棍罰,有何過重之事乎?廷濟曰,兵判,國之重任,旣寄以三軍司命之權,則以一卒邂逅杖斃,遽施罷職之罰,決知其過重,且吏議所達,軍卒殞命事,亦似出於風聞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若魯曰,申光夏則濫施法外之刑,今日處分得當,而趙尙絅則以本兵之長,施二十棍罰於管下捕校,本非濫刑,捕校受棍之後,雖至殞命,亦非故殺之事,以此至於罷職,處分,未免過重矣。上曰,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主兵之人,決棍二十,誠非過矣,以此罷職,似涉不當矣。上曰,申光夏,何如?顯命曰,此則法外之刑,終涉過矣。上曰,今此下詢,非惡趙尙絅而然,欲爲守法矣,吏議之意,何如?宗城曰,諸臣皆已陳達,而罷職則過矣。上曰,今此處分,非有他意,乃所以重人命也。旣施法外之刑,則不可無責罰,申光夏罷職,趙尙絅似有差等,從重推考,軍卒,令該營決棍,可也。{{*|出擧條}}鵬翼啓曰,捕校,身佩通符之故,大臣亦不得推治,蓋有所重而然,今者捕校,雖兼禁旅,禁軍別將閔昌基,不爲進來於捕將,任自決棍,事極駭然,不可無警責之道矣。上曰,閔昌基終涉率爾,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兩珥。夜五更,月犯亢星。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曺命敬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後寒威轉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加劑五貼以入,後日次入診宜矣。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一向違召,無意膺命,重囚結案之尙今稽滯,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事尹淳,藥房監劑進,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病不進,知事李眞望在外,同知事尹游奉命出疆,趙顯命摠戎廳坐起進,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公故外,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晝講命下之後。因知事之不備,時刻已過,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時刻已過,晝講停。 ○李春躋,以校正廳郞廳,以堂上意啓曰,臣等多有稟定事,今方來詣闕中。而提調宋寅明,以本職引入,不爲入來,玆事稟定,至爲重大,不可不備員入侍,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同爲入侍,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傳于李春躋曰,今觀校正廳草記,諸堂入來闕中矣。提調宋寅明則以金吾及知事,旣出再牌,不可一日三牌,吏判外,入來諸堂引見。 ○宋秀衡啓曰,論化,雖已杖斃,當有招辭,而原州妓,使之究問矣。尙無公事入來之事,應問諸人問之而然耶?明朝問于秋曹,以啓事,命下矣。問于秋曹,則原州妓,雖已嚴訊,而其餘干連諸人,反覆査問,自致夜深,未及正書,今方督促,以爲今日內入啓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卽昨年濟東獄事干連者,而其時在逃譏捕,故有此捉送矣。所當設鞫按問,而濟東徒黨,前皆移送捕廳,覈治,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捕廳究問。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金夏龜,今十一月二十五日,下番軍兵賞中日時,片箭邊三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乙卯二月,當後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乙卯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十一番十二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乙卯年二月三月,當海西六番七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乙卯年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前部右司屬慶尙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來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四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兩朔應立,前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後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九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一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校正廳諸堂上引見,提調驪川君增,句管堂上密陽君梡,海春君栐,右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追後同爲入侍時,驪川君增進伏曰,日氣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增曰,臣等待罪校正廳,《璿源譜略》,多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八高祖圖,因提調臣宋寅明陳達,有勿爲刊行,精書五件,京外奉安之命矣,此圖之成,在於戊寅之前,故端宗大王八高祖,獨爲見漏,今宜追入於文宗下,世祖圖上矣。上曰,依所達,爲之宜矣。{{*|出擧條}}又啓曰,今此圖帖中,定宗、太宗竝書於一圖,文宗、世祖,德宗、睿宗亦然,爲其外家之皆同故也。今亦依此書之乎?分書於各帖乎?事當稟旨擧行,故敢達矣。上曰,外家旣同,則不必各帖爲之,卿等之意,何如?增曰,分書於各帖,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今此圖帖改書時,私家族譜,收聚參考,有訛誤處,當爲釐正,而外邊或有出繼人,則當以出繼書之,而以臣所知者言之,淸風府院君,乃出繼之人,而此圖帖,則以其生家書塡矣。此等處,當一倂釐正,故預爲稟達,而五處奉安件外,不可無進上件,一件加磨鍊以入,何如?上曰,出繼則當以養家書之,而生家則懸註宜矣。{{*|出擧條}}又啓曰,御牒中尊號落漏,書出小註之意,日昨稟達,而有懸註未安,太廟位版奉審之敎,故奉審件,今方持入,而位版所題,亦不加詳矣。御牒懸註,雖似未安,而舊譜中,亦有一二懸註之例,今亦依舊譜例爲之,恐合事宜,故敢達矣。上曰,御牒有小註耶?師得曰,御牒懸小註,則事涉如何矣。上曰,然則直書大文宜矣。{{*|出擧條}}又啓曰,成宗御牒下小註云,實錄及諡哀冊文,皆曰憲武,而位版俱書以獻武,今從云,而今見位版所題,則以憲字書之,而非獻字矣。此則當削去舊註,而從位版所題,以憲字改書,而昭惠王后徽號中,徽肅之肅字,御牒及祝版,皆以淑字書之,御牒則今方以肅字改書,香室、祝版中獻淑二字,亦爲釐正,何如?上曰,此則當從位版,分付香室,以憲字釐正,而獻淑之淑字,亦以肅字改書,宜矣。{{*|出擧條}}又啓曰,舊譜中,列聖中,追上尊號年條,只載於太祖、定宗、端宗及肅廟以下御帖下,而列朝則皆不記載,此未知其故,而或詳或略,事涉疎漏矣,如此闕漏處,似當一一追補,不可依前置之,故復此惶恐敢達矣。上曰,依所達,書之,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以私家譜牒言之,必書其碑碣之有無,蓋欲爲日後傳信之道矣,列聖陵寢,亦多有神道碑及表石矣,亦爲記載於陵寢小註,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子孫錄中,改名之類及未成長身沒之類,或書初名,或書夭字,故殊涉胡亂,宗室付職者外。凡諸未成長身沒之類,勿書夭字,一竝拔去,而改名之類,亦皆勿書初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伏法罪死及杖斃連坐之類,則一依禁府文書懸註,而其中因罪過竄謫之類,則只去官爵,不爲懸註,似宜矣。上曰,律不至於極刑者,則不必懸註,而罪過竄謫之類,則徒年以下,書爵號以上,書及第,可也。{{*|出擧條}}又啓曰,和義君下,當書所生母,而舊譜中以宮人姜氏書之,親王子所生母,宜有爵號,而無他憑考之地,其後孫故兵使李汝迪,以令嬪姜氏書送,故問其從,何知之?則其家久遠小帖子,以令嬪書傳,故其請諡之狀,亦書以令嬪云。本寺他無可考文蹟,依本家所錄書之乎?敢稟。上曰,和義君旣已復爵,他無可考,而其請諡之狀,書以令嬪,則從本家單子,書之,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中廟王子海安君,有六子,而俱是賤妾所生。而烏川、烏山、烏江,以良妾所生樣,載錄,故兄弟,因以失次矣。故相臣洪暹,以海安君同壻,製其神道碑,而烏川兄弟,俱以賤妾所生書之,此足憑信,依此釐正,何如?上曰,此則非但《譜略》,奉祀重大,兄弟易次,則事當,如何?健基曰,令禮曹,更爲査實,何如。上曰,雖問禮曹,只據《譜略》而已。良賤之間,必須區別,然後子孫錄,可以釐正矣。增曰,然則出去,更考舊譜,以草記仰達乎?上曰,依爲之。又啓曰,《國朝御牒》,辛酉釐正時,別出善書宗臣,修正奉安五處,其後有吉凶之禮,則輒續續添付舊牒。故不但字樣之不齊,舊牒亦多有訛誤處,今當釐正之時,五處奉安件,依辛酉年例,別出善寫宗臣一員,改書一通,奉安,何如?上曰,事體比舊尤重,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八高祖圖,旣已書出奉安,則亦令《御牒》書寫宗臣,一體書出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又啓曰,延齡君繼後,旣已歸本宗,則不入於續錄,而當歸本宗矣。且未成長身沒,則其初名下,當書夭字,而未成長身沒之類,不書之意,纔已稟定,而此則與他有異,當書之乎?上曰,書之宜矣。{{*|出擧條}}上曰,其後入侍,欲爲下詢而未果矣。李埰子兄弟,今已闋服乎?增曰,今已免喪,而其弟已死,爲獨子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私家大宗,無兄弟者,或有出繼之事乎?瑗曰,王子,奉祀自別,雖獨子,豈不可爲乎?惟在聖上,體諒而已矣。上曰,西川君子幾人?增曰,四兄弟矣。上曰,李埰子,諸臣皆見之乎?爲人,果聰敏,而讀書幾何耶?瑗曰,小臣雖未詳知,而聞其爲人,極爲從容,頗精明云矣。上曰,其後與卿等,欲爲招見,而聞其時未闋服,故未果矣。卽今林原之孫,雖有所生,而或幼矣,其外以卿等所知,無可定行列乎?增曰,今無可定之處矣。上曰,單子,今幾收捧耶?增曰,方欲仰陳,而先有此下詢,敢此,仰達矣。京中,則幾盡收捧,而至於外方,則守令,似當知委,坊坊谷谷,無遺捧送,而不此之爲,泛然以無之牒報。故以此將至停役之境,事極駭然,其中尤甚守令,自本廳草記,論罪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御牒》及續錄,戊申後,事體已變矣。《御牒》下,則依順懷世子、昭顯世子例書之,而續編初頭,先書主上殿下,其下則姑爲空行,以竢日後,而諸翁主,當次第書之矣。第次及早卒,墓在,則自上書下,然後可以書之,故敢達。上曰,元良,前有早卒,翁主墓,則在於高陽靑潭村,依此書之,可也。又啓曰,臣等無似,待罪校正廳,該司之凡諸進排等事,不爲一一施行,此因臣等疲軟,不得行號令之致也。然而校正廳,事體自別,則今以臣等之無似,墜落體貌,不勝惶恐,敢此,仰達矣。梡曰,以私家言之,族譜開刊,子孫莫不盡心,近來各司,稽緩莫甚,卽今本寺後,有空閑家舍,盡爲破落,窓戶皆傷,房堗且陷,及時修補,則可以始役,而戶曹無進排之事,文移往復,徒傷體面,故敢達矣。上曰,《璿源錄》校正廳,事體重大,今則節目已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八高祖圖,當尋本家,而宗臣之意,當書繼後云,此甚難處矣。健基曰,出繼,則宗統重矣,本宗亦重,而無雙書之法,他處書之,未知何如。瑗曰,此則當書繼後,而生家,若書於下牒,則似如何矣。上曰,若書於異張,則八高祖圖,無重大之意矣。增曰,宣懿王后御牒中,宣懿二字,乃是諡號,則當在徽號之下,而誤書於徽號之上,宜速釐正之意,敢達。上曰,此與久遠之事有異,乃近代之事,則如是舛誤,事甚可駭,其時堂郞,竝推考,卽爲釐正宜矣。{{*|出擧條}}上曰,李埰,及第爲注書乎,儒臣似知之,其爲人何如耶?瑗曰,前或見之,而未能詳知矣。健基曰,前承旨柳萬重之壻,其子在萬重家,小臣以洞內之,故時或見之,體貌豐大矣。上曰,與厥父,何如?健基曰,異於其父矣。上曰,儒臣今方入侍,當因爲召對,注書出外,持冊子以入,可也,長夏出去,持冊子以進。上曰,其編頗多,分半爲之,可也,健基,讀自周襄王三年,止後嗣何觀,帝從之。上命下番讀之,瑗,讀自宋孝武帝時,止決用仙客而不疑。上命承旨讀之,師得,讀自德宗興元中,止各得所宜,兩全其寶。上命注書讀之,長夏,讀自時又有旨,止朕得卿言方寤耳。上命上番《春秋》讀之,守謙,讀自憲宗時,止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上命下番《春秋》讀之,兌和,讀自宣宗嘗勅補醫工,止望陛下追寢前命。讀訖。健基曰,一板,周襄王,以上卿禮管仲,管仲辭之,卒受下卿而還,其愼惜賞典之意,誠爲可嘉矣。上曰,然矣。瑗曰,第四板,陽球請罷鴻都文學。其曰樂松、江覽等,憑依世戚,附托權豪,以至有識掩口,天下嗟歎,此由於靈帝不能知人之致,所當監戒矣。上曰,此則無可言者,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玆事可謂薄物細故也。瑗曰,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上敎至當矣。瑗曰,德宗欲爵獻菓者,陸贄上奏曰,爵位者,天下之公器,國之大柄,輕用之,則是壞其公器,而失其大柄也。今此野人所獻瓜菓,有之不足光聖猷,無之不足虧至化,當今所病,方在爵輕設法,貴之猶或不重。若又自棄,將何勸人,其言誠爲切實,此等處,勿爲泛然看過矣。上曰,儒臣未達之前,俄已觀之,心以爲奇矣。瑗曰,二十一板,唐宣宗,嘗勅補醫工,劉集爲場官,柳仲郢上言曰,醫工術精,宜補醫官,若委任銅鹽,何以課其殿最,其言好矣。蓋以醫差官,前古亦罕有之,近來醫官,或至於除拜守令,雖有功勞之可記,而名器之屑越,可謂極矣。而至於中庶輩,寅緣階逕,濫通仕籍,間或差除字牧之任,官方如是混淆,誠爲可惜矣。上曰,宣宗聽仲郢之言,可謂得宜,而至於月給錢三十緍,未免太過矣。瑗曰,聖敎當矣,月給雖似太過,而自有識者觀之,庫財與官爵,輕重當如何?蓋名器,人主所以勵世之具也。若不愼惜,則賢者無以勸,而不肖者無所懲矣。以卽今朝廷言之,官資未免於太濫,恩賞或幾乎無漸,所當自近君之臣,別爲飭勵矣。上曰,其言切實,當留念矣。上曰,權取身獄事,文書入來乎?注書出去問之。上曰,進士李在,第二子第三子,故假注書李埰子,明日午後,使之來待事。{{*|榻前下敎}}長夏入達曰,出外問之,則刑曹文書,二度已爲入啓云矣。上曰,秋曹文案,旣已入來,而俄使中官出問,則泛以不爲入來爲對,難免做錯之失,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禮曹參判,冬至箋文物膳方物,看品坐起事,本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啓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曺命敬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今下弓矢,北虞候金世元處,給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一向違召,無意行公,重囚結案之久稽,極爲未安,凍獄罪囚之多滯,亦甚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王子奉祀,乃是不遷,追惟古事,今擇繼後,於此於彼,事體俱重,豈可徒循私情?故注書李埰子守愼,定以延齡之繼後,其令該曹,卽爲擧行,年且已滿,仍令封爵。 ○宋秀衡,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右邊大將有闕之代,兵曹判書趙尙絅,以情勢難安,不得擬望,令政院稟旨,變通差出,以爲合坐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廳草記,右邊捕盜大將有闕之代,令本院稟旨變通差出事,允下矣。重囚究問,不容少緩,右邊捕盜大將有闕之代,令該曹卽速差出,以爲合坐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慶尙道十二月朔,大殿進上,今日來到。而物種中,生豬一口腐傷,更無餘地,此與尋常物種有異,猝難改備。而莫重享上之物,不可苟然捧納,玆以退送,使於來月內,改備以納。而其在事體,殊甚未安,監司及當該封進官,竝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漢城府言啓曰,來乙卯式年,戶籍事目,依前磨鍊以入,而蓋戶籍,有國所重。自祖宗朝,嚴立事目,作爲金石之典。而法久不行,民僞日滋,逮至二去,丙午,朝家大段變通,條件頗爲嚴密矣。丙午以後,七十年來,籍政,又復蠱壞,至于今日而極,此無他,每當式年,事目頒布。則各邑視之循例,便成文具,專委下吏,奸僞百出,非但漏戶漏丁,已成痼弊,各邑虛錄戶口,以取增戶之名,或假名雇工,謀避良役者有之,或托身土豪,圖免烟役者有之。或京居而鄕籍,鄕居而京籍,甚至於兩處入籍,增減年歲,惟意所欲,軍保子枝。冒稱幼學,四祖職役,恣意換改,公私賤母主名,多不書塡,其所詐僞,不一其端,此皆事目中,曾所論列者。則法非不嚴,而實由於不善奉行之致,大抵籍民詳,然後民役可均。王政可行,今當式年,別樣飭勵,期於振刷,而取見流來事目,則此乃名臣喆輔之所撰定者,條目詳備,可謂盛水不漏,今不必別立科條,唯當申而明之而已。今番,則京外一遵事目施行,而少有違越者,則部官守令,依事目論罪,斷不饒貸之意,八道監司及兩都留守處,另加嚴飭,而至於全羅道戶籍都載上送,亦係近年謬規,當此申明舊制之日。雖依事目,着實擧行,猶有疎漏之慮,何可一任本道之任便都載?受而藏之而已。京兆全不句管,廢閣其邑邑査準後,捧上之古規乎?雖云除弊,獨不念籍政之因此虧損,壬子式年,嶺南狀請,如湖南例,而備局,以湖南前例,不過一時變通,而終涉苟簡,不可每引爲例,便同恒式,防啓者,蓋出於重籍法遵事目之意,則湖南謬例,決不可復行,營門都載,一款特令革罷,使之依事目擧行之意,亦爲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持平曺命敬疏曰,伏以臣於千萬夢寐之外,伏奉除書,以臣爲司憲府持平,繼於今月二十四日,又降有旨,使之斯速乘馹上來,恩頒遠外,榮動觀瞻,臣驚惶感戢之餘,尤不勝震駭悶蹙之至,夫臺諫之任,古稱與宰相等,上規君失,下擊官邪,其責甚重,苟非見識公明,言議正直,則莫宜居之,今雖人才渺然,不能一一如古人之爲,而魯莽巽軟,未有如臣者,則自知甚明,人謂斯何,其辱官方,而羞當世,非細故也。此已萬萬難冒之端,而且臣向因辭史職一節,前後騰人頰舌者已多,而至於李鼎輔之疏而極矣。其誚訕操切,幾無餘力,而臣性本緩拙,不喜與人較挈,畢竟供辭,不過陳其決不可應講之義而已。人欲自伸其廉隅,則有何可怒可疑者,而其疏所謂,滿紙張皇,盛氣噴薄,反詈橫擔等,許多題目。雖左右思想,都無襯合於詈臣者,而反寫出自家,口氣意象,臣不覺發一孤笑也。申致謹之疏出,而朝家,今旣處分,則言之不爽,聖鑑已俯燭矣。又何必呶呶?而第以臣不陳於初供,而陳於再供,只說出申致謹一人,證一二先進之說,爲大段吹覓之資,至謂之機關所在,此則有不可默然者,臣之最初對吏,在於六月念後,聞於致謹,在於七月初三,則雖欲畢陳於初供,其可得乎?始因父戒而祈免,再因人言而引嫌者,誠情理之所不已,事勢之爲固然,而下得創出所無四字,有若臣臨時捏造者,然彼旣見臣三供,而猶急於構人,不自覺得,可謂欲巧反拙也。自臣被薦之後,邂逅先進,則皆有不滿之意,而其所爲說,特與致謹,殺有輕重耳。致謹一言,足爲不可出之證,則又何必廣引他人乎?況以其疏觀之,旣曰,完薦之後,已甚之論,多有沮敗之意,此說頗喧騰云。勿論其論之已甚與不已甚,喧騰之說,彼亦飫聞,則非特爲一人之言,非不知之,而乃反質問於臣者,何耶?噫,史薦規例,自古甚嚴,先進之片言半辭,或涉不備,則被薦者不敢冒出,此不但以四維爲重,亦不得放倒館規,故臣之引嫌,初非樂爲也。只欲伸廉義,存館規而已。則今鼎輔之獨自橫擔,忿憤之氣,勃勃紙上,視其時回薦人對疏,不啻有倍,臣誠惝怳,莫曉其所以也。其初疏,以議薦之際,恩讎立判爲言,豈以如臣魯劣,濫被其吹噓,不自知恩,不受風指,以直陳嫌端,別有所怫而然耶?以此見待於士夫,則其亦淺淺也已。雖然,臣旣被其無限譏斥,至以心跡見疑,則何可以其言之無倫脊,有以自恕,而揚揚冒居其臺憲之職乎?恩召之下,不敢偃然在外,今始來伏私次,而所被人言,旣如此,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玆敢露章請譴。伏乞聖慈,俯諒情勢之不可冒出公器之不可冒玷,亟命鐫削臣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奉職無狀,觸事生疣,數朔之間,六被推勘,其不合仍據於藩宣之任,不待臣之自列,而固一世公議之所共言也。臣心之惶愧悚慄,夫豈頃刻自安?而每念前後責旨,罔非出於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矜其愚迷,警其昏憒,俾不至於重僨國事,卒陷大戾,匪怒伊敎,於分爲榮。而況前月所蒙,十行寵批,尤有以仰見委畀之意,開釋之旨,有踰尋常,臣誠魯劣,無望稱塞,而若其區區所以感激寸忱,惕勵圖報者。只在於殫竭心膂,救得近止之民命,而目前難安之私義,亦未暇引以爲辭,如三水罪人事,嚴敎特推之下,觀者代怖,而猶不敢輒煩控暴,泯默以度矣。今於邊境犯越之變,其不能檢飭之罪,臣與帥臣,宜無異同,而朝家處分。初旣失乎?臺端執法之論,又從而太寬,國體所關,不容但已,臣雖欲淟涊冒沒,其可得乎?第其所謂擧行稽緩等文字,卽臣査狀中所無,未知何所指,而其時事勢,帥臣在遠,臣到近境,旣有摘發,則臣方躬親按問之不暇,尙何檢飭帥臣之可論,至於罪囚之生得失,當初査啓所載,元犯就服者外,干連之未獲,只一韓始昌,而司直之議,已如是嚴截,則矧今被援,而失捕者,不止一二人乎?臣受方面之托任,邊圉之重,而初旣不能檢飭,致此變怪,終又不善譏捕,多失重囚,迹其顚末,莫非臣罪,臣之合被重律,不待臺言,而已決矣。玆敢席藁封章,恭竢鈇鉞之加,伏乞聖明,亟命攸司,重勘臣罪,申嚴國法,以爲藩臣溺職者之戒焉。且臣於邊事之外,別有情跡危蹙,不容抗顔而按道者,今當封疏,不得不冒昧附陳,惟聖明之憐察焉。臣誠不幸,受任之初,遭値年穀大浸,目見民情遑汲,而本道處地,與他絶異,非有預先區畫,無以臨急措手,輒不免煩控于朝廷,實非臣所樂爲,而僭猥瀆冒之罪,固已不勝誅矣。向臣疏批之承受,適在巡到北關之日,邊邑諸守臣,咸聚聳觀,至於末端所請,卽令許施之敎,皆謂疏末賑資事,自在特施中,吏民爲臣相賀,臣亦以爲旣得此穀,北路生靈,庶免殿屎,感祝欣幸,殆至於忘寢與食,及臣還營,因備局關,始覺前之蒙許者。只在寺私奴貢米,此則不過爲一兩邑賑資,無以遍及於道內,臣已不勝撫心失圖,而區區所冀,倖尙謂分等狀啓中所陳,或蒙廟議之裁處,方日夜顒禱矣。今接回啓關辭,凡臣條請關係緊切者,皆歸寢格,苟使臣誠意懇至,有足見孚?而辭語剴切,可以動聽,則豈有是哉?只自慙恨,寧欲無言,至於舊逋之最久條,最多條,一時竝督之令,有若見待以大熟之年,未知他道,何等歲,有此例否也。而在本道,則實是十數年來,所初見之事,臣之前後所陳救荒之策,自歸於一場虛辭,職在藩宣,罪犯欺謾,而尙何顔面,可顯於守宰吏民之上乎?且三衙門耗穀事,前例所在,終有不可不更陳者,臣考諸謄錄,自丙午至癸丑,八年之間,劃得耗穀之擧,無歲無之,而設賑災邑,未嘗不全數許給,此果在前失稔之酷,皆有甚於今年而然乎?久遠事,雖不可詳,而昨年農形,一道公論,非所可誣,比諸今年,不啻稍豐,而因道臣所請,耗穀之賜,遍施於二十三州,設賑與否。亦無所擇,見今無前之歉歲,稍實六邑外,皆當設賑,而獨有此靳許者,朝廷所以視北土之民,夫豈有前後之異,而然哉?罪實在臣,而民被其殃,此尤臣之所痛心,而求死不得者也。伏乞聖上,下臣此章於廟堂,覈臣所陳之虛實,如有一毫矯僞之情,亟正臣欺君罔上之罪,不然,則先將臣所請耗穀一事,夬賜許施,以慰一方赤子,垂死望哺之心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廟堂,稟處,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十一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尹淳,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宋守謙,記註官金兌和,宗臣夏陵君樀,武臣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音訖,健基,讀自皇皇者華,止讀者宜深味之。上,讀新受音訖,健基曰,皇皇者華,遣使臣之詩也。大體與四牡章同,而四牡,多曲察下情之語,此篇,有敎諭勸勉之意,其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非但使臣爲然,其所屬,亦相勉戒。故小註,豐城朱氏曰,推此心以在外則耆老之在所當問,遺逸之在所當求,鰥寡之在所當恤,以此觀之,使臣之責,可謂重矣。而其屬,亦不可不擇矣。卽今敬差官都事,有同使臣,而近來八道方伯,不擇軍官,或至洗面,事極寒心矣。都事雖是幕佐,古之名臣碩輔,亦多爲之,必須擇差,然後年分褒貶等事,可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每懷靡及,亦有上下交勉之道,人君一日萬機,常以此存心,則庶無臨事不及之歎矣。上曰,然矣。瑗曰,四牡章,多言其私情,而此章,多勸勉之語,其辭,婉而不迫,忠厚之意,亦可見矣。上曰,然矣。瑗曰,四章諏謀度詢,重言複言,其丁寧之意,可謂深切矣。上曰,然矣。此則遣使臣之詩,而頃見《皇華集》,果是誰人所作耶?淳曰,作者,臣未能記憶矣。上曰,頃以匪風下泉,有所酬酢,今講皇華章,而憶《皇華集》,自然興感矣。健基曰,其時聞匪風下泉之敎,臣僚孰不欽仰?而在今日殿下之道,不徒臨文興感而已。內修外攘之道,所當軫念矣。上曰,進戒切實,予豈忘之乎?淳曰,上番以每懷靡及,有所陳戒,非但在朝者,勉勵而已。在上者,亦念皇天祖宗付托之重,推是心以求,然後庶追孝廟復雪之遺志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頃於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聖心興感,今春皇壇親祀後,以江、漢朝宗出題,一域臣民,擧皆欽仰,而今則日月稍久,人情易忘,須以此心,表率于上,而上番所達修攘之道,亦宜加勉矣。上曰,然矣。瑗曰,俄者上番及知事,以每懷靡及,有所陳達,而四章諏謀度詢,亦可推類而觀矣。帝堯之疇咨,舜之明目達聰,湯之從諫舍己,皆是此意,後世人主則反是,此治亂興衰之所以異也。上曰,下番所達,文義好矣。淳曰,如是,故孔明出師表,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爲辭,蓋出於此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臣因文義而敢達矣。此章維駒維駱,卽同我國馹騎也。臣曾以接慰官,往嶺南,習知各驛弊端矣。卽今驛馬,擧皆疲殘,慶尙道古無獺馬,而近來濟馬,幾至絶種,故驛卒皆買立獺馬,價或至於五六百金,非但厥價之太重。且以不習風土之故,數年之間,率多致斃之患,殘驛不能支當,以古言之,數馬以對,騋牝三千,皆言其國之殷富,則此非國家之小政也。臣曾於戊申,見故相臣吳命恒爲兵判時,買送牝獺馬於濟州,以爲生産之計,雖未知成效之如何。而目今馬政,實多疎虞之慮,似當有別樣,申飭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獺馬非但不緊於嶺南,且風土不同,易至生病矣。我國非無好馬,而喂養未盡其道,而然矣。以耽羅進上馬言之,所謂八駿,瘦瘠特甚,反不如牧使判官之遞任馬,此莫非紀綱解弛之致,出擧條,各別申飭,可也。參贊官李重協曰,然則太僕、兵曹及外方各驛等處,竝爲一體,申飭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常棣,與唐棣異乎?淳曰,似異矣。瑗曰,常棣是燕兄弟之樂歌也。序以爲周公,憫管、蔡之失道而作,此詩或以爲文武之詩,其說不同矣。上曰,觀此,則分明周公所作也。健基曰,敍事奇矣。死喪孔懷,原隰急難,與夫鬩墻禦侮,永歎無戎之說,由淺入深,丁寧反覆,朋友,居五倫之一,非不急難,而終言莫如兄弟者,蓋見其親疎輕重之別也。上曰,然矣。怳也烝也。爲不如友生,而先設之也。淳曰,父母天顯之親,兄弟至切之親,古人論兄弟朋友之間多矣。其反覆極言,無如此章,喪亂旣平,旣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此則歎世之意,而和樂且孺之孺字,甚好,尤可見其本然之性也。上曰,此則由淺入深,而下章妻子好合,由深入淺矣。上曰,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以我言之,旣無兄弟,情境異於他人,而況戊申以後,尤見不忍見之狀,今日有命下之事,且講皇華章,於上於下,心事倍傷矣。瑗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不必疚懷,深自寬抑,以念肅廟遺大投艱之重也。上曰,適當此章,每憶孝廟天假我年之下敎,不覺痛傷也。瑗曰,孝廟復雪之志,殿下前後筵中,累次下敎,凡在聽聞,孰不感歎,須以此心,表率于上,是臣等區區之願也。眞淳曰,孝廟銳意復雪,而强弱不敵,志事未就,今又以匪風下泉之思,聖敎如此,臣等倍切悲感矣。健基曰,王風黍離章下註,其時行役大夫,再見三見,人情久則易變,而殿下尙存此心,凡今日有志之士,孰不扼腕而揮涕也。然有實事,俄以達之,而幸須加意於修攘之道焉。淳曰,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必須兄弟具翕,然後可以爲之,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凡事莫不皆然,殿下以有爲之志,移此心於學問上工夫,擴充於日用行事之間,則畢竟成就,不但止於周宣修攘之功,而聖德日新,自臻於大中至正之域矣。人臣不幸,遇昏亂之主,則北門之歎,有不足言,而今逢堯、舜之君,以典學之方,因文義而仰達,望須終始加勉,毋使有其心,而無其實也。是究是圖四字,不徒於兄弟言之,凡《詩傳》,皆可推類而觀矣。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焉。淳曰,日氣極寒,頃以手足寒氣,有下敎,湯劑進御後,今果,何如?上曰,手足之寒,近則少愈,而六君子湯,比前服補中益氣湯時,不甚相遠矣。淳曰,凡藥以六君子湯言之,服四五十貼,然後有效矣。上曰,今餘四貼,盡服則十五貼矣。淳曰,鼻塞之症,近亦,何如?上曰,日寒則常如此,時方則少愈矣。淳曰,如此極寒,頭部所著,甚爲涼薄,暖帽何不進御乎?上曰,暖帽若加,則不能一時堪耐,曾於丙午年謁聖罷歸時,碑立隅路上,脫却於輦中,卽今鼻塞淸#146831;之症,予亦知其頭冷之致也。淳曰,頃有毛襪造入之敎,而尙今未進,誠爲惶悚矣。上曰,不必深念矣。眞淳曰,俄者儒臣,以耽羅無馬爲憂,而小臣,則以諸道無牛爲憂矣。向者臣以省掃事受暇,下往湖中,則慘凶之餘,牛隻幾至絶種,所謂晩付種,晩移秧,皆由於無牛不耕,最晩借牛起耕,未免愆期失農,農事關係甚重,而仄聞各邑屠殺如前,若至明春,則殆無餘牛矣。及其回路,聞朝家以兪健基所達,有行關禁屠之事,而各邑看作例禁,別無動念之意,若不別樣嚴飭,痛加禁斷,則明春農事,誠爲可慮矣。淳曰,聞諸道無牛,甚於湖西云矣。上曰,然則諸道臣處,別爲申飭,可也。健基曰,副校理李喆輔,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權取身獄事,文案未及判下,而明日是陽復,以再明日開坐事,分付,可也。上曰,觀此義禁府草記,則忠淸監司李壽沆捉送罪人李仁福,此是昨年李濟東獄事干連者,而濟東獄事,旣已收殺,則所當自本道究覈狀聞,以待朝家處分,而不此之爲,直爲上送,終涉率爾,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捕廳合坐,不爲乎?重協曰,大將有故,不得擧行云矣。上曰,明日冬至,以至日閉關之意,用刑衙門,勿爲開坐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有右珥,日入時,日色赤。 ○李重協啓曰,今日冬至,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兵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持平曺命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一向違召,無意膺命,凍獄滯囚,固已可慮,而重囚結案之久未擧行,尤爲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捕盜大將有闕之代,令該曹差出事,命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諉以情勢難安,不爲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兵曹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洪相朝。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王子奉祀,乃是不遷,追惟古事,今擇繼後,於此於彼,事體俱重,豈可徒循私情?故注書李埰子守愼,定以延齡之繼後,其令該曹,卽爲擧行,年且已滿,仍令封爵事,傳敎矣。凡士夫家繼後,則例自本曹,枚擧《大典》立後條文字,成給立案,而今此延齡君繼後之事旣出特敎,有異常規,故立案措語,敢此別單仰稟,依此成出,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1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三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南海縣監許權。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禮曹參判,今日本曹當爲開坐,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議兪彦通差祭,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曺命敬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來初一日啓覆時,兩司當爲備員入侍,而諫院則大司諫李夏源,獻納鄭熙普,正言李台重俱在外,司諫趙漢緯奉命在外,正言金䆃未署經,無進參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鄭熙普、李台重,今姑改差。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今日又爲違召,無意膺命,重囚結案,一日爲急,而尙此稽滯,事極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頃者特敎之下,若是撕捱,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竝與本兼而牌招察任。 ○傳于宋秀衡曰,旣知奏錯,雖曰薄勘,豈可仍施?兵判推考傳旨爻周,軍卒勿治,而當初下敎,不過重人命,而旣知奏錯,亦命勿推,其無可嫌之端,本兵重任,其可曠焉。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矣。捕將差出,一時爲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兪健基,以身病陳疏受由,而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權取身文案,傳于宋秀衡曰,今日日勢雖暮,卽爲開坐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筵中,有奏事不審之失,敢此自列,冀被譴責焉。蓋臣初因閭巷風傳聞,捕廳、禁營,因夜禁相爭,部將至於霣斃,心甚傷愍,及到賓廳,將臣亦言其死,此又可信。臣於是,只料其死,而已及到筵席,臺臣發啓,請推捕將,區區之見,妄以爲法外濫杖之捕將,固宜責罰,而事非軍機,而部將杖斃,則禁營亦當有警責之意,仰達矣。昨者將臣送言,部將之死,初是過傳,尙今生存,而被杖重傷者,亦是當夜生事之人,又與臣所陳白者,事實差爽。臣於是,誠不勝瞿然之至,古人以馬字添一點,至稱死罪,則今臣之錯,換人死生,罪又如何?重以事端輾轉,重臣不安,原初下敎,旣緣臣誤達,則重臣尙被推勘,臣獨晏然,揆以私分,益增臲卼,節屆陽至,禮重起居,今始露章。嗚呼,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罷臣職,以爲妄言者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奏達差錯,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臣素有痰火之病,每遇嚴冱,風寒易祟,必發眩症,此固一生痼疾也。閱月直廬,筋力漸頓,舊症添苦,而嚴畏分義,不敢言病,扶策耐過矣。日前連赴庠坐,觸風處冷,傷損不細,注泄無算,腹痛甚苦,昏眩舊症,一時兼發,今朝起居之班,僅得趨參,而重觸風寒,症形添劇,舁還直次,昏仆欲絶,目下病狀危惡,若不趁卽調治,實有死生之慮。伏乞聖慈,特垂矜察,褫罷臣見帶職任,俾得安意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而猥蒙洪造,隨處濫竽,至於本兵之長,尤萬萬不似,而逃遁不得,黽勉冒出,愧忸懍惕,唯竢顚沛矣。乃於千萬意外,因一微事,卒陷罪罟,譴罷之罰,固所甘心,而聖度天大,卽命收還,仍而有重推之敎,臣誠以罪爲榮,惶殞無地,第其事狀,有不可不略暴者,當初旗手,元非犯夜之人,受軍號以去之際,與部將相詰而已。而捕將初施重棍,又加足杖,此臣所以草記請推者,而但其誣訐之習,若不懲治,則後弊難防。且部將是臣管下禁旅,捕廳則本曹屬司,則體統所關,不可置之,故臣適赴禁軍試射之坐,捉致其部將,決棍二十度,此不過欲懲其橫恣而已,誠不料見今生存者,翻傳爲殞斃,而至達於筵席也。至若蹴踏亂歐云者,亦甚孟浪,初使禁軍,正領捉現,渠之親屬,亦有隨來護去者,臣營軍校,豈有私自下手之理哉?況當開坐之時,萬目皆覩,焉敢誣也?此莫非如臣疲劣,濫叨重任之致,其何敢徒恃寵眷,晏然仍冒,以蓋一世之嗤點也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見特敎,辭旨委曲,薄勘猶且勿施,軍校又令勿治,臣誠惶殞感激,罔知攸處,其在分義,不可以區區情地爲辭。而第臣身雖甚無似,職秩忝在卿列,旣罷旋仍,萬無復出之勢,召牌儼臨,末由趨承,罪上添罪,無地措躬,玆敢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削臣職名,仍治臣孤恩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卿何過嫌?設或君父有過中處分者,不敢因此撕捱。況此初不過重人命,末知本事亦命勿推,尤不過嫌者,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執義朴樞疏曰,伏以萬萬不近似之職名,遽下於萬萬分望之表,臣誠惶恐隕越,不知所以置身,直欲鑽入九地,而不可得。噫,臣以何等醜陋,而濫膺寵命,至於此極耶?蓋臣行已本末,業已陳達於天日之下,而猶有餘懷未盡暴露,玆敢冒死更瀆。伏願聖明,俯賜昭察,臣賦性顓愚,受氣虛薄,自幼善病,不比平人,尋常蟄伏,罕與人接,形貌枯槁,精神昏昧,雖在少壯之年,已具衰老之容,見之者,皆以爲早晩必死。或勸以酒,俾扶接元氣,試從其言,果有顯效,問之萎枯者,稍覺豐腴,蹇澁者,頓爾便利,始言必死者,亦皆動色相賀,以爲無憂,自是以後,頗與人事,獲參小科,仍叨蔭仕,而前後莅職,至於八九年矣。旣宰嶺邑,日僻事稀,日耽杯杓,轉成放逸,語曰飮酒者,始於治常,卒于亂正,謂臣身而設也。稍醒之時,竊自忖度,性本迂闊,不諧於俗,僶俛作吏,事多生疎,倘以荒醉,見被譴責,則名曰養老,其實貽憂,不如先事而圖,遂辭免而歸,及歸之後,卽遭母喪矣。夫勤勤奉職,是人臣事君之節,孜孜營旨,是人子養親之孝,而臣於兩事俱闕焉。無以少伸其情,則其罪固已難貰,以之自廢,亦勢之所不得已也。閑居無事,全不檢束,遇酒則輒醉,逢人則輒詬,惡言狼藉,有不忍言,旁觀錯愕,傳說喧謄,臣始冥然,一無所省,有人提醒,方乃覺悟,其痛心傷骨,豈獨爲臣身而已哉?聖明寬大,至今容貸,丘山之德,糜粉莫酬,至於官職,雖下位末品,實是夢想之所不到,而前後歷履,俱極猥濫,及至近日,所叨而極矣。噫,霜臺亞憲,是何等重任,而猥及於無狀之小臣耶?此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也,臣自聞此命,驚惶窮蹙,罔知所措何者。臣曾叨臺職時,屢度上章,冀回明聽,由其文極荒拙,旨不明白,一腔血懇,盡歸例讓,以致尤異之恩,又下於今日,此臣所以驚惶窮蹙,罔知所措者也。夫國家之理亂,實係於用人,用人而賢,則國以之理,用人而不賢,則國以之亂,以爲賢而用之,未保其必賢,知其不賢而用之,其爲害也。將何所不至哉?今臣不賢之實,臣固自知,而謗議之行,布滿一世,未知聖明,何所取於至賤之臣,而誤恩之隆,至於斯極耶?臣竊惝怳驚惑,莫曉其所以致此也。臣之封章控辭,極知其猥越,而分義所在,不敢遂已,玆用瀝盡肝膽,有此哀籲。伏願聖明,特垂諒察,上念宦路之不可混淆,俯鑑賤臣之不敢冒進,將臣所叨職名,卽命鐫削,以重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宸極,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宋秀衡,檢討官吳瑗、金若魯,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宗臣原豐君㷗,武官行副護軍元弼揆入侍。上,讀前受音訖。瑗,讀自伐木丁丁,止無不爾或承。上,讀新受音訖。瑗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之樂歌,大意則皆自言其待朋友,不可不加厚之意,所以感發人心也。上曰,然矣。瑗曰,首章,以鳥鳴起興,而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此則專爲感人而言。朱子所謂,天地間一箇感應底意,有如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和平二字,歸趣好矣。人於朋友之際,求之若得其道,則鬼神聽之,錫之以和平之福,朋友居五倫之一,蓋言其相求,相好之義,不可不如是也。以君臣言之,分義雖截,燕饗之際,或稱賓主,或稱朋友,人君求賢之道,如此章之求友,則和平之福,亦可致矣。上曰,然矣。瑗曰,此言好矣,以天子言之,亦友匹夫,晉平公,有友五人,人君爲治之要,在於求賢,而求之若或不盡其誠,則賢者亦不肯來矣。此詩所謂,寧適不來,微我弗顧,蓋言盡其在我者而已矣。此等處,推類以觀,移於求賢之道,則好矣。上曰,其言好矣,可不留念也。此章諸父諸舅,謂誰耶。瑗曰,俄者在外時,先爲講論矣。諸父諸舅,天子之同姓諸侯,稱以伯父,此則似指朋友中同姓而言矣。上曰,有各言者乎?顯命曰,或者謂朋友之諸父,而儒臣所達是矣。瑗曰,第二章,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極言其飮食之盛,而第三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可見其歎世之意也。上曰,然矣。瑗曰,天保,是下禱上之詩也。人君讌饗其臣,其臣受恩之重,雖奔走供職之勤,無以報答其萬一,唯願其君,福祿壽考,而不敢直禱,稱天以爲言,其一時君臣之間,忠厚殷勤之意,有可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上三章,言天保定爾,下三章,言其受福於鬼神,大體如此,而群黎百姓,徧爲爾德,文義好矣。人君無群黎百姓,徧爲爾德之實,則有難受天之福,而荷神之佑,此詩頌祝之中,責難規戒之意,亦存矣。上曰,然矣。瑗曰,昨講皇華章,亦以上下交勉之語,有所陳達矣。人君罄無不宜,然後可以受天之福,而降爾遐福,亦由於人君罄無不宜,此無他道,《大學》所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工夫,皆人君受福之基本也。上曰,所達誠實,當各別留意矣。瑗曰,第四章,禴祀烝嘗于公先王,君曰福爾,萬壽無疆,此願其君,不但受天之福,而蓋欲豐其酒食,享其祖先,使之因祭,而受福也。上曰,然矣。瑗曰,民之質矣,日用飮食,群黎百姓,徧爲爾德,文義好矣。君者,民人之主,凡所以質實無僞,日用飮食而已者,莫非其君之德,而百姓之助爾,爲德正如洪範五皇極所謂,凡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之意,以此觀之,人君保民受福之道,皆由於一德字矣。上曰,然矣。瑗曰,末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取其漸進之義,南山松柏,言其悠久之義,蓋欲使其君,長享是福,有進而無退,相承而無衰也。上曰,然矣。若魯曰,以小雅諸詩觀之,多上下相勉之語,人君有其德,然後可以致保定之休,而至於享神受福之道,亦皆由於是德,其惓惓陳戒之意,誠爲好矣。上曰,然矣。此章,君曰福爾之君字,指公先王而言乎?若魯曰,上敎然矣。顯命曰,天保章好矣。大旨,人臣頌祝其君之辭,上三章,言其受福於天,下三章,言其受福於鬼神,大體如此,此是作文機軸也。群黎百姓,徧爲爾德,不徒頌祝而已。勸勉之意,亦在其中,蓋在我有德,然後自天之福,有以降之,德字,是其來福之根本也。以福善禍淫之理言之,三代之君,壽耉多男,皆由於躬行之德,上當天心,有以致孚格之休,小臣惶悚,而殿下聰明睿智,將大有爲,凡於格天享神之道,宜受多祉,而卽位以來,屢經憂患,有異於群下之祈祝,雖緣於一時之氣數,而或者在我之德,有所欠闕,則視聽自我之天,亦未可必矣。且以孔子而不得位,顔子而卒早夭,此則可謂無福善禍淫之理,而唯當盡其在我者而已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瑗曰,德之一字無他,在罄無不宜,凡於一動一靜之間,政令施措之際,無一毫私意,動合天則,然後其所以壽我福我之道,庶可取必於日監在玆之天矣。此等處,須勿泛看,而體念焉。上曰,其言切實矣。顯命曰,寧適不來之義,儒臣俄已陳達,而來不來在彼,在我之道,則不可不盡,以五倫通言之,君雖不禮,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皆靡我不顧之意,而至於君不恤,而民不可不怨,天不降福,而君不可不修德,亦皆此意也。上曰,所達頗好矣。上曰,此章日用飮食之釋,怪異矣。若魯曰,飮食,日用中一事也。上曰,所包者廣,士農工商在其中乎?瑗曰,先王之制,士農工商,各居一室,無相踰越矣。上曰,近來有士農之道乎?若魯曰,有其名,而無其實矣。顯命曰,近來工商漸盛,人皆競趨於末利,本業之民,以此重困矣。廷濟曰,末利虛矣,以辛壬兩年觀之,其時餓死者,多末利之民矣。俄者經筵官,已達文義,而人君,百神之主,萬民所望,在我而有其德,則百姓質實而無僞,祭祀而盡其誠,則鬼神洋洋焉若臨,將見自天而用休,庶致時和而歲豐,此大文好矣。上曰,然矣。廷濟曰,今七月農壇親祭,殿下一心齋沐,盡誠祈祝,幸得甘霔,仍致稍豐,其時擧國臣民,孰不欽仰乎?大凡事神之道,誠敬爲本,不但一時禱雨而已。雖常時祭享,每存此心,而所當加勉矣。上曰,前七月農壇親祭,此則皇天佑民,幸而得雨,予誠意淺薄,卿言聞甚多愧矣。鬼神至明,在上者雖致祭於下,若無其誠,豈有來饗之理乎?此心廣大無爲,然後能盡其誠敬之道,根本則是德字矣。瑗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殿下以德存心,此誠臣民之幸也。上曰,湯之桑林之雨,漢之東海之雨,其感神得雨則同。而德則有淺深之異,湯之德,克享上帝,故能致數千里霶霈,漢帝則雖一時得雨,而本德不足,無可言矣。瑗曰,人君以德存心,日新又新,積累工夫則自可臻於高明廣大之域,此正登高自下,行遠自邇之義也。上曰,所達切實,各別加意焉。若魯曰,楊州道峯書院,卽先正臣趙光祖俎豆之地。而創建已屢百年矣。士林之尊奉藏修,亞於太學,曾在祖宗朝,特賜湖南免稅百餘結,此出於尊賢重道之盛意,書院以此支保矣。壬寅年査正時,混被出稅,乙巳年因儒疏,廟堂覆啓還給,己酉年又復出稅,昨年儒臣,陳達前後事由,仍有出給之成命矣。其時臣從兄禮曹判書金在魯,在戶曹,未詳其祖宗朝賜與之事,只給十結,而追聞曲折,亦嘗悔之矣。大抵田結免稅,雖曰重大,道峯旣與他書院有別,而自失免稅之後,凋弊日甚,將不免鞠爲茂草之歎,士林之嗟惜,當如何哉?戶判今方入侍下詢,而依前免稅,似宜矣。上曰,戶判之意,何如?廷濟曰,道峯書院,亞於太學,與他書院自別,朝家似當有顧念之道,而至於田結,則事體重大,以鄕校之重,賜給田結,必分州府郡縣,不過以十結出入賜與矣。今此道峯,百結賜給,未審祖宗朝何年事,而旣已出稅之後,又復還給,實爲重難,臣方待罪有司之任,決不敢請許矣。上曰,昨年趙明謙,有所達矣,其書院創建,今幾年矣。瑗曰,書院創建,在於宣廟朝,先正臣李珥,作記文,而南彦經,爲楊州牧使經始云矣。顯命曰,書院實爲近來弊端,而道峯書院則事體之重,亞於太學,而中間宋時烈配享後,一邊之人,擧皆尊崇矣。壬寅年出享,其後又爲復享,而丁未進退後,彼此不當者,俱不往來矣。臣於其時爲院長,有若干修補之事矣,厥後仍爲棄地云矣。若魯曰,臣非不知土地稅賦之重大,而此則賜與之地,與他有別。且聖上尊尙先賢,先正臣李滉、李珥書院,別爲致祭,士林聳動,則此書院,亦宜別爲軫念,有司恤費之言,雖不足怪,若爾田結,何必持難乎?上曰,先正臣趙光祖,一世擧皆尊崇乎?顯命曰,趙光祖是論議前人,近來宋時烈追入,故雖一邊之人不好,而其前則孰不尊崇乎?廷濟曰,小臣於儒宮事,不必持難,而至於田稅,則終涉重大,金在魯陳達防塞,亦由於此,終不可輕議矣。若魯曰,文忠公鄭夢周龍仁書院,亦有先朝賜與田結,故今皆還給云,此亦不宜有異同矣。上曰,道峯書院,有當初賜與文跡乎?若魯曰,間經兵燹,似無存者矣。上曰,儒生居齋者多乎?顯命曰,院底奴僕多入,儒生皆給穀糧矣。近聞好田畓,則其處兩班,皆耕作,院奴且皆散亡,若不變通,則將未免罷矣。瑗曰,近來書院數多,朝家雖不可遍爲顧助,而至若先正臣李滉陶山書院,先正臣李珥石潭書院,與此書院,則事面俱爲自別,雖還給此田結,他書院豈可引此爲例乎?上曰,今無可考文跡,結數無乃太多乎?若魯曰,然則使戶判,議于廟堂,考得可據文跡,後日更稟,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若魯曰,經筵事體重大,今日晝講命下之後,知事尹淳藥房進去,同知事趙顯命摠戎廳坐起進去,他無推移入侍之員,莫重法講,因此遲滯,事甚未安,此後晝講時,則知事、同知事不得以他公故,懸頉之意,令政院各別申飭事。{{*|榻前下敎}}若魯曰,日昨兵曹判書趙尙絅事,當初處分,聖意蓋出於重人命,而今見吏曹參議李宗城疏,則捕校杖斃之說,初是虛傳云,伊時譴罷之命,幸卽反汗,而到今見之,若無收還之事,而捕校實不殞命,則朝家擧措,果將何如耶?筵席奏達,事體固重,而李宗城之以閭巷風傳,遽爾上聞,未免率爾,至於訓鍊大將張鵬翼,方帶捕將,似能詳知,而乃以未審之語仰對者,尤爲非矣。上曰,予欲問備吏議,而伊日訓將,亦質言其杖斃,雖薄罰,不宜獨施於吏議,故不爲矣。儒臣所達誠是,吏曹參議李宗城,訓鍊大將張鵬翼,竝推考,可也。{{*|出擧條}}秀衡曰,啓覆文書浩汗披閱之際,自致夜深,有妨於寢睡,十二度方爲正書,此則當爲先入,以備御覽,而其餘則追後書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1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雷動。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時無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初覆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正言金光世,獻納尹就咸,持平沈星鎭出牌矣。正言金光世在外,獻納尹就咸家在城外,故承牌入來之際,城門已閉,待明朝肅謝云,而持平沈星鎭,適往江上,故牌去來自爾遲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昨日,視事,取稟,傳于李重協曰,不卽下答,欲觀次對爲之,而次對旣已頉稟,歲杪相値,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更爲牌招,使之卽今開政。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臺諫差出,一時爲急,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具樹勳、元弼揆。 ○有政。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差祭未還,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以尹就咸爲獻納,金光世爲正言,沈星鎭爲持平,金相玉爲右尹,宋眞明爲副提學,吳光運爲安邊府使,吳遂燁爲交河郡守,柳鳳齡爲義城縣令,李思順爲牙山縣監,閔墡爲高山察訪,洛川君縕,承憲,延齡君嫡長子,依法典承襲封君。 ○兵批,司直李瑜、鄭熙普,司果李台重。 ○宋秀衡啓曰,明日啓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新除授臺官,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驪州牧使柳經章戶奴呈狀內,矣上典濫除本邑,卽當赴任,而世傳奴婢在境下者,至十六口,在法必遞,入啓處置云,奴婢十口以上在境內者改差,載在法典,驪州牧使柳經章改差,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年例薦新生白魚,冬至前不得封進,則曾有微稟退定之規,而白魚必於十一月封進者也。開城府初等進上白魚,其數雖小,昨已封進,則漁夫等之尙未捉納,亦由於人力未盡之致,莫重薦新,差過月令,事體未安,臣等惶恐待罪,而當該漁夫千戶,爲先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依啓。勿待罪。 ○又以兵批言啓曰,新差廟洞權管秦百奚呈狀內,以無兄弟獨身,母年七十一歲,而且有積痼之病,常在氣息奄奄之中,人子情理,勢難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啓覆時,本曹三堂上,例當入侍,而參議金希魯,日昨坐起時,猝患寒感,轉輾添重,腰痛兼劇,不能運動,昨夜査坐,旣未得同參,而明日啓覆時,亦末由入參,莫重啓覆,將無以備員,亟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宣惠廳言啓曰,宗廟薦新,天鵝價米,例爲前期出給於當次道主人,使之趁期封進矣。今甲寅十一月令,天鵝薦新,忠淸道當次,故依例給價封進,而月限將盡,尙未封進,事體至爲未安,今方各別嚴督,已無及期之勢,在前如此之時,有退限封進之例,以此,分付該曹,當該主人,令該曹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長湍前府使尹光莘,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尹光莘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以漢城府言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因懿陵參奉牒呈,京畿監司粘移楊州牧使牒呈內,本陵禁標內,偸葬四處。故本陵參奉,與楊州牧使眼同摘奸,則所謂四塚,果是新葬之塚,而在於內火巢之外,犯於外火巢之內,其地非來龍脈上,乃枝脚最下之處。而其中一塚,未及摘奸之前,已爲掘去。所謂刑曹書吏所葬之處,及名不知兩塚尙存,此旣是都城十里內,則禁人入葬,亦有朝家法令。而今此偸葬之處,又犯於陵寢火巢之內,偸葬之人,依法科罪,偸葬之塚,亦當卽速掘移,而此必是京城人偸葬之處矣。都城十里內,卽漢城府入籍之地,非本州所管之處,自本州實無査得掘去之路,令京兆査出掘移之外,更無他道云矣。今此偸葬之地,旣在於都城禁標之內,而又犯陵寢火巢之內,則事極驚駭,不可以本陵參奉與本官,眼同摘奸,而發遣本府郞廳,一邊摘奸,一邊査出其偸葬人等,依法勘罪,而其一塚則旣已掘去云。今無可論,而其中一塚,泛稱刑曹書吏,而無姓名指的之事,其外二塚,亦不知其名,則實難覈出,而偸葬之人,終未査得,則其偸葬之塚,自官掘移,何如?傳曰,依啓。極可駭也。各別科治。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衰耄癃病,與死爲隣,纔遭同氣之慼,重以悲哀,牀笫之喘,益復懍懍,日昨伏蒙聖慈,俯垂記存,掖隷將命,頒以珍粥,惶霣感結,不知仰報之何所,顧臣平日之所自勉。只在於起居朝會,筋力爲禮,而卽今病情,實難自力,明日啓覆,將無以趨參,儀缺禮廢,罪無所逃,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警具僚,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老病,業已知之,卿其安心,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月城尉金漢藎疏曰,伏以臣啓覆時,儀賓府亦當進參,而錦平尉臣朴弼成,以疾陳疏,應參之員。只是臣一人,而顧臣情私,有萬分切至者,臣母宿患,三歲彌留之餘,自客月初,又添危怪之症,乍歇乍劇,日就沈頓。而數昨以來,一倍加劇,寢啖全廢,氣息澟綴,臣晨夕在傍,心焉如焦,以此情理,其何可終日離捨乎?今玆親臨慮囚,事體莫重,而至情所迫,有難自抑,不得趨造於末班,伏地惶澟,靡所容措,玆敢略暴微懇,仰瀆崇聽,伏乞聖明,亟命司敗,勘正臣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若此,未參何傷,勿辭護焉。 9zv2a123nboig0v23kle8xq24y5jqke 2173530 2173529 2022-08-22T11:14:05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11月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仕}}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襄陽府使李善行,安骨萬戶申天與。 ○奉朝賀閔鎭遠,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德壽啓曰,小臣方物封裹,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特敎之下,尙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本兵重任之久曠,亦甚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朔書篆文不書,不得懸頉事,曾已申飭,而副司果趙榮國,今十月朔篆文,無緣不書,殊甚未安。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各司官員,依例參謁,而兵曹正郞金錫一,司䆃寺僉正趙泰耆,稱病不進,竝令攸司,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十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當爲設行,而臣尙絅,今始出仕,參判臣李眞淳,受由在外,昨纔入來,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各司未回啓公事,各房申飭,回啓明日持而入侍。 ○以黃海兵使狀啓,一道之主將,不能制一營將,至有啓聞煩達之境,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11月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法聖僉使李宇平,木浦萬戶金昌煜。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初二日,別武士文汝澤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佐,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德壽曰,守令下直,曾已申飭,而今無一人下直者,政院不善申飭而然耶。必使明日,竝爲下直。 ○李德壽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德壽進。 ○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以閔應洙爲大司憲,沈聖希爲司諫,金始炯爲刑曹參判,原城縣監李雨臣,蔭通訓今加通政,善治善賑加資事承傳,夏豐君梴、琅坪君煇以上,封君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受由在外,都承旨李德壽進。 ○以吳光運,付副護軍,金始炯、權一衡付副司直。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中日試射試放已畢,而殺手試藝,因兵曹堂上之政廳進去,下直未下,不得備員,收栍獨不敢擧行,而日勢已昏,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政事事體雖重,中日旣已開場,則畢試後,當來參政席矣。草記若如此,則政院宜有所論稟之擧,而循例捧入,此草記還給,試藝明日必爲之。 ○韓師得,以忠勳府言啓曰,京畿安城居忠義李振發上言,啓下本府之後,限內不爲現身,依法例勿施,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番上言之啓下本曹,可以議處者,幾盡覆啓,而其中前主簿朴奎晃,幼學任柱國、梁益世、李徵垕,故學生宋濟商妻金氏等,限內終不現身,依前例不爲回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以漢城府言啓曰,今十月初四日召對入侍時,上曰,儒臣以宋臣包拯論戶口增減事,有所陳戒,兩年荐饑之餘,豈無民戶之減縮者乎?想來不覺愍傷。自予嗣服後,十年內戶口最增最縮之年,京兆及八道監司,竝條列以上,我朝戶口最盛之年,自京兆亦爲考出以啓事,分付事,命下矣。我朝戶口最盛之年,必在於列聖朝累世昇平之時,而壬辰兵火以前,帳冊無一見存,萬曆丙午以後,餘存之冊,多不完帙。崇德己卯以後,始爲俱存,故自崇德己卯以來,各式年戶口都數,遍考帳冊。竝與聖上卽位後十年內,丙午、己酉、壬子三式年,列錄於別單,而自丙子以後,戶口逐年有加,其間雖或有飢癘之歲,而其所減縮,不至過多,生齒日繁,漸至增加,而若論其最盛之時,則無逾於去壬子式年,而崇德己卯式年,爲最縮之年,故各其年下,懸註以入。至於兩年荐飢之餘,民戶減縮與否,來乙卯式年成籍後,可以知之。待明年京外戶籍磨勘後,啓達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崇德己卯式年,京外都元戶,四十四萬一千八百二十七,人口,一百五十二萬一千一百六十五,{{*|最縮}}壬午式都元戶,四十八萬一千六百六十。順治乙酉式都戶,五十萬五千九百十一。戊子式都戶,五十三萬三千七百二十。辛卯式都戶,五十八萬五百三十九。甲午式都戶,六十二萬八千六百三。丁酉式都戶,六十六萬八千七百三十七。庚子式都戶,七十五萬八千四百十七。康熙癸卯式都戶,八十萬九千三百六十五。丙午式都戶,一百十萬八千三百五十一。己酉式都戶,一百三十一萬三千六百五十二。壬子式都戶,一百二十萬五千八百六十六。乙卯式都戶,一百二十五萬二百九十八。戊午式都戶,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四百四十六。辛酉式都戶,一百三十七萬六千八百四十二。甲子式都戶,一百四十四萬四千三百七十七。丁卯式都戶,一百四十六萬八千五百三十七。庚午式都戶,一百五十一萬四千。癸酉式都戶,一百五十四萬七千二百三十七。丙子式都戶,一百二十萬一百四十五。{{*|平安、咸鏡}}兩道,{{*|以年凶不得成籍}}己卯式都戶,一百三十三萬三千三百三十。壬午式都戶,一百三十四萬二千四百八十六。乙酉式都戶,一百三十七萬三百十三。戊子式都戶,一百四十萬六千六百十。辛卯式都戶,一百四十六萬六千二百四十五。甲午式都戶,一百五十萬四千四百八十二。丁酉式都戶,一百五十六萬七百三十四。庚子式都戶,一百五十五萬九千四百八十八。雍正癸卯式都戶,一百五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六。聖上卽位十年內,丙午式京外都戶,一百六十一萬四千五百九十八。口六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己酉式都戶,一百六十五萬三千二百四十五,口七百十三萬一千五百五十三。壬子式都戶,一百七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七百二十七萬三千四百四十六。{{*|最盛}}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母病近益添重,情理焦煎,日昨抑情乍出,雖因署經事急,而實無供職之望,疏單見阻,悶蹙方切,昨日新除參謁,果不得進參矣。大臣以此,至於囚禁掌吏,無論情理之如何,不參公坐,罪在臣身,而至使下吏,替受其罰,其爲惶竦不安,爲如何哉?揆以廉隅,尤不可抗顔因冒於臺次,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甲寅十一月初二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左承旨鄭羽良,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羽良曰,都承旨李德壽,來詣閤外,開政有命,政官入來,故以該房往政廳,其文書則代房持來矣。仍讀戶曹全羅監司狀啓回啓一度,別單子一度,漢城府上言回啓六度訖。書判付。師得,以禮曹單子二度,咸鏡監司狀啓一度,禮曹上言回啓六度,吏曹上言回啓七度,宗簿寺回啓二度,忠勳府草記一度進讀。至前主簿高時亨等,以孝子金景潤旌門事,上言回啓。上曰,謂之迄未有上聞者,似不知贈職之故耳。羽良曰,此則請旌其閭,而蓋棹楔之典,重於贈職矣。上曰,贈職則已爲之矣。羽良曰,此等上言,蓋多矣。復戶贈職,或可爲之,而旌閭則事涉重大矣。至觀象監正金振渭等,上言回啓。上曰,入之,其時領事誰耶?羽良曰,似是李奉朝賀矣。上曰,奉朝賀癸卯年間爲相,此則爲壬寅年耳。羽良曰,然則似是故相臣崔錫恒,不然則趙泰耉矣。上曰,書之。仍口號曰,近來倖門漸開,燕路隨廣,尋常寒心。開者雖難盡革,革者豈可復開?若有探問,自可別行,何必定式,猥濫勿施,書畢。至樂生金麗澤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大抵此等上言,近雖紛紜,已有前例,不爲無據。所經三事,比他較重,而追惟乙亥,尤宜獨賞,依他加資,書畢。至尹東垕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事係爲親,豈可以添入猥屑,竝沒本事乎?相考稟處。書畢。上曰,此所謂忠義,亦兩班爲之乎?羽良曰,香室忠義,例以中庶爲之,而準朔之後,例受除職承傳,以此至於上言,極爲猥屑矣。上曰,孝行無可據之事云者,其言過矣。至宋貴中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承傳許久,不無稱冤,末端措語,其涉猥屑,循例下曹,覆啓結語,俱未致密,上言勿施。書畢。至李益燂上言回啓。上曰,書之。仍口號曰,事在下敎之前,未封身歿,其所上言,不無可據,特爲贈封,書畢,皆書判付。上曰,誤書處,使注書出去,刀擦以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割改以入。上曰,趙明澤果有實病乎?秀衡曰,六七日前,適見之,果有實病。數日則不得相見,未知病勢之如何矣。上曰,撕捱之端則無矣。師得曰,向者一次入直矣。疏救南泰齊後,更不出仕矣。必寧,以工曹回啓一度,進讀訖。書判付。秀衡,以刑曹上言回啓五度,擊錚回啓一度,平安監司啓本回啓一度,黃海監司啓本回啓一度,禁衛營狀啓回啓一度,兵曹狀啓回啓三度,回啓二度,掌隷院上言回啓二度,全羅監司、兵使狀啓二度進讀。至兵曹賊人指捕人閑良安處恒等論賞啓目。上曰,此等事果有實功耶?一人何以捕五賊耶?羽良曰,雖非手捕,而入於賞格者多矣。近來活人捕賊捉虎等事,極爲狼藉,加資之典相繼,亦可以觀世變矣。上曰,此必渠首矣。加資,可也。至全羅監司,以礪山兵符燒火事,狀啓。上曰,入之,礪山府使置之耶?秀衡曰,礪山府使申光宅所佩兵符,見燒於火災,雖當倉卒之際,未及周旋,事甚疎率,推考,何如?羽良曰,光宅當其遇火災跳出之際,所佩兵符二枚,不能取持,未免見燒於火中,兵符是何等重大耶?雖當倉黃急遽之際,宜如漢臣持節,而避火之際,不能與身俱全,事出无要,雖與故犯有異,其在道臣之道,宜有請罪之擧,而今此狀啓,只以遺却兵符,已極未安爲言,終無請罪之事,極爲疎忽。全羅監司柳復明,推考,何如?狀啓中自政院考例,稟處之言,亦涉疎漏矣。上曰,依爲之。稟處則似指兵符事也,兵使亦無論罪之事耶?羽良曰,兵使狀啓,同爲入來,而亦無請罪之言。全羅兵使李重新,一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礪山府使亦不可置,而不論此狀啓,下于兵曹,可也。{{*|抄出擧條}}羽良曰,似下備邊司矣。上曰,頃者以誤爲啓下事,至於兩承宣遞差,而此則似下兵曹矣。羽良曰,向日之事,初以下備邊司書之,誤聞院中故吏之言,且有令該府之言,故改書義禁府,如此之際,時刻淹遲矣。上曰,掌隷院回啓,皆以免賤書之。秀衡書,判付訖。上曰,各司未回啓公事,所餘者幾許耶?羽良曰,吏曹多有之,蓋老職事,必考三四年帳籍,然後可以防增年之弊,故未及考出云矣。上曰,此外亦必有之。秀衡曰,兵曹亦多有之,兵判纔爲出仕,故未及回啓云矣。上曰,或有文書入來者,注書出去持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以禮曹上言回啓十二度,司僕馬牌單子一度,刑曹上言回啓三度持入,承旨進讀,書判付訖。上曰,誤書處,注書出而改入,可也。命臣承命而出。羽良曰,心常之心字,以尋字書之,仍置似無妨矣。上曰,尋常亦是矣,置之。命臣改擦以入。上曰,宗室議處之際,雖無功臣,必書功議者,蓋祖功宗德之義也。近來此規無之,故頃者問於判金吾,則卽今嶺伯,以近來無規爲對,而此不然,必有故規矣。金吾舊年文書,詳細考出,一番定式,可也。羽良曰,出擧條,分付乎?上曰,此非出擧條之事。承旨親承上敎,文書中最爲久遠者,相考以聞,可也。漢城府戶口摠數別單留中,而不可不載於史官日記中,出付注書,謄載日記後,還入,可也。羽良書留中訖,出付命臣,命臣受之。羽良曰,近來聖上,勵精圖治,勤於政事,臣在院中見之,公事出納,亦在深夜之中,此豈非帝王之盛節?而朱子亦言曰,當今急務,只是勸得人主保嗇精神,殿下春秋鼎盛,雖不知其有害,而豈無潛傷於不知之中者乎?古聖王分職責任之意,至矣。今內有六曹,外有八道,殿下得人而各授其職,如有不治之人,嚴法而正罪,則庶事自理,而國可以大治矣。我朝柳希春爲一代名臣,其去也,先正臣李珥陳箚勉留,可見其望重也。當宣廟初年爲臺諫,詣臺發啓,以爲政院公事煩多,則人主精神,不能專一,請撮其緊要而入奏,此可見前輩事君之法也。上曰,在宣廟初年乎?羽良曰,然矣。君逸臣勞之言,自古小人以爲口實,而人君,若一切照管庶事,則庶事叢脞,亦非保嗇之道,惟在得賢,而責其成功而已。經筵召對,頻數爲之,此實國家之美事,臣民孰不感歎,而帝王工夫,惟在簡約,如敬之一字亦足矣。若不爲要領工夫,而日日泛泛,以應文備數爲工夫,則無益,甚矣。臣於平時,抱區區憂慨之忱,故敢此仰達。上曰,所達俱好,當各別留意。必寧曰,頃者以夜對,至於有感氣之候矣。夜異於晝,而近來文書夜深後,或有下院之時矣,寢睡之節,豈不有失時之害乎?古人有夜思晝行之說,夜則靜處善護,以爲保養聖躬之地,似好矣。上曰,夜則靜養之說,好矣。予非不知,而習性本來如此,故不能改之矣。羽良曰,凡事有輕重大小本末,思其重且大與本者而爲之,則輕與小而末者,則自爾修擧矣。上曰,然矣。諸臣遂退出。 ==11月3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坐}}。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耉齡{{*|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三和府使朴弼健,寶城郡守田萬秋,南海縣令柳挺泰,德源府使趙東恒,德川郡守鄭鐩,安城郡守曺命宰,順天縣監李光湜,西原縣監李裕身,盈德縣令洪禹集,鎭川縣監金聖梓,井邑縣監李衡鎭,萬頃縣監李淵起,平澤縣監徐宗朝,陰城縣監李尙文,醴泉縣監李蓍迪,懷仁縣監李炫,機張縣監尹有迪,鎭岑縣監李必範,登山僉使徐宗敏,舒川萬戶文起周,玉江萬戶朴晩榮,梨洞萬戶任聖佐。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宋寅明,副提調臣李德壽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微感咳嗽之候,已盡快愈乎?湯劑停止,已過累日。今日臣等,不可不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當進之劑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微感咳嗽之候,雖有微些餘氣,今已快愈矣。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邊將留待。 ○又傳曰,引見。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而尙未處置,諫院闕啓,亦至多日,俱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任珽,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凡中日日,若値政事,則先技藝詣政廳,可也。中日過日,曾所未聞,而昨日捧入草記,亦甚不察,下敎之後,亦無請推,其亦非矣。兵曹堂上,當該承旨推考。 ○以刑曹別監張斗七照律公事,傳于宋秀衡曰,律雖同也,上款引律,可也。而下款本管長官條引律,其涉誤引,更爲照入。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觀義州府尹狀啓,三庫八包復設事也。當初特革,意有所在,則遽請復設,已涉未安,而特斷睿裁,非府尹所請者,推考勿施。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注書李光躋呈辭代,李耉齡爲假注書。{{*|副望落點}}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長番內官金夢翼,當爲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宋秀衡啓曰,昨日入侍時,以宗臣照律公事,懸功一款,禁府、宗簿各異,令本院久遠文書,相考以入事,下敎矣。取考禁府所在公事,則其最久文書,盡爲腐破,無可考者。而康熙二十八年,永豐君沆,宣祖大王四代孫,以功臣議親懸錄,功議各減一等,康熙三十九年,西陵都正煜,元宗大王四代孫,以功臣議親懸錄,功議各減一等,康熙四十一年,壼平副守橒,宣祖大王四代孫,以功臣議親懸錄,功議各減一等。至康熙六十一年,鶴城副正楦,琅堤都正燂,照律公事。楦,宣祖大王五寸親,燂,元宗大王五寸親,皆以非功臣懸錄。大抵,康熙四十一年以前懸功,而六十一年以後,則不爲懸功,前後之懸功不懸功,必有委折。而禁府所在文書,窮搜遍覓,終無考出之道,而其見於文書者如此,故敢稟。傳曰,宗臣之懸功議者,乃祖功王親之義也。頃日金吾照律公事中,以非功臣懸者,曾所未聞,故其時下問,而該府有前例爲達,故雖以置之,心常不然,昨以宗簿照律公事,更命考啓矣。今觀考啓功議懸註,明是前例,而非功臣懸註者,不過壬寅近事,此亦不過近來務從別意,罔念祖功之大義,謂以其人,旣無勳名,有何功臣,非功臣懸註者,亦何有委折?今後則依舊例,以功臣議親懸註,宗臣,則元來王親,自古只書某代孫,而書以某寸親者,亦壬寅新創者,其亦循舊事,宗親府、金吾,竝爲分付。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彙恒査覈覆啓內,祥雲察訪車以載拿問定罪事,允下矣。車以載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㙉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見上}}新除授大司憲閔應洙,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臣云云。{{*|措語見上}}引嫌而退,親病陳疏,勢難進參,不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持平金箕錫出仕。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韓師得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一月初三日巳時,上御熙政堂。下直守令、邊將留待引見時,右承旨韓師得,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守令,三和府使朴弼健,寶城郡守田萬秋,南海縣令柳挺泰,德源府使趙東恒,德川郡守鄭鐩,安城郡守曺命宰,順天縣監李光湜,西原縣監李裕身,盈德縣令洪禹集,鎭川縣監金聖梓,井邑縣監李衡鎭,萬頃縣監李淵起,平澤縣監徐宗朝,陰城縣監李尙文,醴泉縣監李蓍迪,懷仁縣監李炫,機張縣監尹有迪,鎭岑縣監李必範。邊將,登山僉使徐宗敏,舒川萬戶文起周,玉江萬戶朴晩榮,梨洞萬戶任聖佐入侍。上曰,守令以次進來,可也。三和府使朴弼健進伏。上曰,卿必不齟齬於守令之任,故七事則不問,而下去後,不但以便養其身爲意,思前治效,盡心於府事,毋負予待勳臣之至意,可也。弼健曰,臣以常蔭,猥至此位,豈敢慢忽於國事,而無才多病,恐負聖恩,以是惶恐。上曰,有所懷,陳達,可也。弼健曰,臣未見西路,此邑形勢,茫無所知,下去後如有弊端,當議于道臣以聞耳。上曰,近來人心狃安,戎政極爲疎忽矣。所往之邑,雖異於淸北,名爲防禦使,則所任不歇矣。脫有不虞,則此爲要害之地,今卿之心,視在善山時,則不啻歇後,須勿以無事弛念,各別用力,可也。弼健曰,上敎至此,惶恐無地,雖一時之頃,敢懷慢忽之心乎?弼健退,寶城郡守田萬秋進伏。上曰,職姓名及履歷不問,而七事爲之。萬秋對七事,上曰,所懷?萬秋曰,本郡細瑣弊瘼,猥越不敢上達,而辛壬兩年慘凶之後,本郡軍丁,死亡過半,前郡守充定之數,雖未可知,而閑丁極少,充定甚難云。下去後,當與道臣商議,別樣變通,然後可以代定矣。上曰,代定之限,曾以來三月爲定矣。改以歲前爲限,下去後,須盡心爲之,必於歲前,盡爲代定,可也。萬秋曰,聖敎如是丁寧,敢不盡心,而聞元無可代之丁云。必有各別變通,然後可於歲前了當耳。萬秋退。南海縣令柳挺泰進伏。上曰,職姓名?挺泰仰對。上曰,履歷?挺泰曰,臣於甲戌年爲別軍職,戊寅年爲御營廳敎練官,丁酉年爲木浦萬戶,乙巳年爲兔城僉使,己酉年爲古今島僉使,今番觀武才時,三中四分,拜此任矣。上曰,七事?挺泰仰對。上曰,所懷?挺泰曰,臣初爲守令,邑弊官事,無所聞知,不敢臆對矣。挺泰退。德源府使趙東恒進伏。上曰,履歷不問,而七事爲之。東恒仰對。上曰,所懷?東恒曰,別無大段弊事云矣。上曰,德源年事,何如?東恒曰,北道都未免凶,而德源、安邊,則以稍實入於年分中,蓋德源,一邊則山,一邊則海,豆太黍粟,則若干登熟,而禾穀皆不實云矣。上曰,以御史所達見之,德源未免凶年,若不用力,則雖久任,無效,若用力,則雖初除守令,有效矣。東恒曰,受恩罔極,位至於此,敢不盡心?東恒退。德川郡守鄭鐩進伏。上曰,職姓名?鐩仰對。上曰,履歷?鐩曰,乙巳年爲武科,庚戌年爲宣傳官,以備邊郞出六,移訓鍊主簿,轉都摠都事,陞經歷拜本職矣。上曰,七事?鐩仰對。上曰,所懷?鐩曰,臣初爲守令,西路物情,亦未知之,而別無大段弊瘼云矣。第民戶甚少,而還上甚多,舊未捧,決難準捧云,以是爲悶矣。上曰,須思賜對之意,盡心邑事,可也。鐩曰,聖敎至此,何敢泛忽爲心乎?鐩退。安城郡守曺命宰進伏。上曰,職姓名?命宰仰對。上曰,履歷?命宰曰,甲辰年爲內侍敎官,換禁府都事,爲司饔奉事,陞尙衣別提,遷司僕主簿,拜鴻山縣監,陞差本職矣。上曰,七事?命宰仰對。上曰,所懷?命宰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本郡年事,何如?命宰曰,稍實云矣。上曰,畿民之困悴,未有甚於近來,賜對之後,若有不能者,則其罪尤重,須思此意,盡心爲之,可也。命宰曰,敢不用心。命宰退。順天縣監李光湜進伏。上曰,職姓名?光湜仰對。上曰,曾經侍從,而入侍則似未爲矣。履歷陳達。光湜曰,丁酉年爲文科,槐院陞六,後爲郞署之職,外任則爲溫陽、蔚山,間爲臺職,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七事?光湜仰對。上曰,所懷?光湜曰,除拜未久,且無邑人上來之事,官中凡百,姑未詳知,而槪聞軍丁流亡,各樣逋欠等弊端不一云矣。上曰,年事,何如?光湜曰,未能詳知。上曰,豈無所聞耶?光湜曰,本郡年事,或有被災處,而統而言之,則免凶云矣。啓白曰,順天入於稍實矣。上曰,曾經侍從,則必惜身名,而亦有以侍從之人,爲不法之事者矣。須盡心爲之,可也。光湜曰,臣才雖不逮,敢不盡心力爲之。光湜退。上曰,承旨進來。順天縣監李光湜,以曾經侍從之人,仰對履歷之際,有若歇視臺職者然,語言間失着,固已未安。而身爲邑倅,本縣災實,未能詳知。反不如兼春秋,殊甚矇然,推考,可也。{{*|出擧條}}西原縣監李裕身進伏。上曰,銓官似爲其情地之不安,有此外除矣。職姓名履歷不問,而七事爲之。裕身仰對。上曰,所懷?裕身曰,臣在鄕時,伏承除命,入肅屬耳。舊官方在就理,不得相面,本邑事情,雖未詳知,槪聞四年逋欠,爲莫大之弊,舊官屢典郡邑,素有聲績,奉公之節,夫豈泛忽?而四年大同田稅軍布米奴婢貢等物,一倂未捧。其邑人心之極惡,邑弊之紛氄可知矣。上曰,爲李秉鼎之代耶?名雖縣監,古之牧使也。以狀啓見之,李秉鼎怠於爲政,至於遞職,而治績則素有之,近來上納之不一,未有如西原矣。其善者師之,其不善者戒之,可也。惟正之供,元無未捧之事,故初無有未捧之罪,雖給貢人輩,實則御供也。豈不重歟?還上已有參酌停退之議矣。必須思予賜對之意,知前官之非,近來謬習,自西原改之,可也。裕身退。盈德縣令洪禹集進伏。上曰,職姓名?禹集仰對。上曰,履歷?禹集曰,丁未年除徽陵參奉,己酉年陞濟用奉事,壬子年遷禁府都事,因陞掌樂主簿,癸丑年除戶曹佐郞,今年遷軍資判官,待罪外職矣。上曰,七事?禹集仰對。上曰,所懷?禹集曰,臣未赴任,弊端有無,姑無所知,下去後,如有可改之弊,當面議道臣而狀聞矣。上曰,本縣災實何居?禹集曰,入於稍實云矣。上曰,已諭於他守令,汝必聞之,盡心邑事,可也。禹集曰,聖敎飭勵備至,敢不盡心爲之?禹集退。上曰,俄者西原所達,四年惟正之供,盡數未捧耶?裕身曰,各年皆有若干所捧,或出浦所,或留本邑,而未捧之數,十居七八云矣。上曰,惟正之供,四年未捧,極爲寒心,前官無形矣。鎭川縣監金聖梓進伏。上曰,職姓名?聖梓仰對。上曰,曾已入侍矣。履歷則不問,而七事爲之。聖梓曰,臣以輪對官入侍矣。仰對七事。上曰,所懷?聖梓曰,大抵,不無弊端云,而未能詳知,下去後,當與道臣相議狀聞。上曰,以末望爲之乎?聖梓曰,然矣。上曰,汝家本來謹愼,汝須盡心爲之。聖梓曰,敢不如敎?聖梓退。井邑縣監李衡鎭進伏。上曰,職姓名?衡鎭仰對。上曰,履歷?衡鎭曰,乙巳年除寧陵參奉遞職,己酉年除泰陵參奉,庚戌年陞義盈奉事,壬子年陞恭陵直長,甲寅年陞司畜別提,仍遷刑曹佐郞,拜此職矣。上曰,七事?衡鎭仰對。上曰,在鄕乎?師得曰,時任咸鏡監司李箕鎭之六寸也。上曰,所懷?衡鎭曰,別無仰達之事,下去後,如有弊瘼,則當與道臣相議狀聞矣。上曰,已諭於他守令,必已聞之,盡心爲邑,可也。衡鎭曰,臣雖無才,敢不盡心?衡鎭退。萬頃縣監李淵起進伏。上曰,職姓名?淵起仰對。上曰,履歷?淵起曰,丁未年爲增廣文科,以國子參下出六,爲典籍,遷承文校檢,又遷直講,今番都政,除見職矣。上曰,初除守令乎?淵起曰,初除矣。上曰,七事?淵起仰對。上曰,所懷?淵起曰,未赴任前仰達,極爲惶恐,而海溢慘惑,故入於尤甚,且邑弊民瘼甚多云矣。上曰,已諭矣。須用力於邑事,可也。淵起曰,聖敎丁寧,敢不盡心?淵起退。平澤縣監徐宗朝進伏。上曰,職姓名?宗朝仰對。上曰,履歷?宗朝曰,吏文學官出身,司圃別提出六,爲松羅察訪,順天監牧官,復職爲典牲主簿,今番都政,待罪本職矣。上曰,七事?宗朝仰對。上曰,所懷?宗朝曰,臣未赴任,故無所知,下去後,如有弊瘼,當議道臣狀聞矣。上曰,年事,何如?宗朝曰,入於尤甚云矣。上曰,俄者下敎,必聞之矣。宗朝曰,臣雖無才,敢不效力?宗朝退。上曰,似是徐判府事之庶族也。師得曰,然矣。陰城縣監李尙文進伏。上曰,職姓名?尙文仰對。上曰,履歷?尙文曰,庚戌年爲山陵參奉,壬子年出六,爲造紙別提,卽遷敦寧主簿,癸丑爲監察,卽換禁府都事,今年又換典設別提,復爲監察,除本縣矣。上曰,曾已入侍乎?尙文曰,以禁府都事,鞫廳時入侍矣。上曰,又豈不有他人乎?尙文曰,李尙白曾前亦爲入侍矣。上曰,然。七事?尙文仰對。上曰,所懷?尙文曰,雖有些少弊瘼,旣未親見,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災實分等何居?尙文曰,姑未磨勘,故未得知之矣。上曰,初爲守令乎?尙文曰,陰城是初除矣。尙文退。醴泉縣監李蓍迪進伏。上曰,職姓名?蓍迪仰對。上曰,履歷?蓍迪曰,初仕除懿陵參奉,陞廣興副奉事,陞尙瑞副直長,又陞直長出六,爲濟用主簿,爲工曹佐郞,遷平市令,今番政爲本職矣。上曰,七事?蓍迪仰對。上曰,所懷?蓍迪曰,未赴任,故不知邑事,下去後,如有弊端,當與道臣相議狀聞矣。上曰,初爲守令乎?蓍迪曰,初除矣。上曰,俄者下敎,聞之乎?蓍迪曰,聞之矣。蓍迪退。懷仁縣監李炫進伏。上曰,職姓名?炫仰對。上曰,履歷?炫曰,乙巳年爲東部參奉,丙午年爲內資奉事,戊申年爲繕工直長,遷尙瑞直長出六,爲內贍主簿,爲禁府都事,己酉年遷司饔主簿,庚戌年又爲禁府都事,癸丑年爲司畜別提,又遷司䆃主簿,今年又遷司饔主簿,拜本職矣。上曰,七事?炫仰對。上曰,所懷?炫曰,姑無所知,下去後,如有邑弊,當議道臣以聞耳。上曰,俄者下敎聞之乎?炫曰,聞之矣。聖敎至此,臣雖無才,敢不竭力?炫退。機張縣監尹有迪進伏。上曰,職姓名?有迪仰對。上曰,履歷?有迪曰,癸巳年爲增廣武科,乙未年爲守門將,己亥年爲訓鍊主簿,庚子年爲訓鍊判官,除魚游澗僉使,丙午年爲訓鍊都監哨官,壬子年爲武兼,今番觀武才,除授本職矣。上曰,居在何地乎?有迪曰,居長湍矣?上曰,有顯官乎?有迪曰,臣之高祖,早年文科,歷兩司,官正寧越郡守矣。上曰,七事?有迪仰對。上曰,所懷?有迪曰,機張爲十三日程,遠地之事,未能詳知,而蓋他國漁採船,頻頻往來,且禁松一節,亦爲難堪云矣。上曰,年事,何如?俄者下敎,亦聞之乎?有迪曰,年事則稍實,而下敎亦聞之矣。有迪退。鎭岑縣監李必範進伏。上曰,職姓名?必範仰對。上曰,履歷?必範曰,能麽兒郞廳出身,爲禮賓別提,遷尙衣別提,除長水察訪,除珍島監牧官,今又除拜本職矣。上曰,七事?必範仰對。上曰,所懷?必範曰,五十餘邑中,鎭岑最多弊端,其中軍政尤難,民戶一千四百餘戶,而良民,只是七十三戶,軍丁闕額,則爲四百六十餘名,以此良民,萬無代定之理,臣赴任後,與道臣相議,各別變通然後,可以支保殘民矣。上曰,湖西之軍多民少,予已知之,卽今吏判爲句管堂上,已有奏達矣。俄者下敎聞之乎?必範曰,聞之矣。必範退。上曰,邊將進來。登山僉使徐宗敏進伏。上曰,職姓名?宗敏仰對。上曰,履歷?宗敏曰,以兵曹堂上軍官,爲僉知,今拜本職矣。上曰,所懷?宗敏曰,邊將與守令不同,惶恐不敢達矣。上曰,登山何地?宗敏曰,黃海道康翎地矣。宗敏退。舒川萬戶文起周進伏。上曰,此後則邊將,兼所屬地名以達,可也。起周曰,臣忠淸道舒川郡舒川萬戶,文起周也。上曰,履歷?起周曰,己酉式年,武科及第,御營別抄隨行矣。今番觀武才時,柳葉箭三中四分,得除邊將矣。上曰,所懷?起周曰,初除邊將,未諳鎭中事務,下往後,或有弊瘼,則轉報主將,以爲上聞耳。上曰,浦名兼邑名耶?起周曰,然矣。起周退。玉江萬戶朴晩榮進伏。上曰,職姓名?晩榮曰,平安道義州玉江萬戶朴晩榮也。上曰,履歷?晩榮曰,乙酉年增廣武科及第,丁未年爲訓鍊習讀官,今番都政,以久勤得除邊將矣。上曰,所懷?晩榮曰,初爲邊將,鎭中事務,亦無所知,不敢,仰達矣。赴任後,當議主將以聞矣。晩榮退。梨洞萬戶任聖佐進伏。上曰,職姓名?聖佐曰,咸鏡道端川梨洞萬戶任聖佐也。上曰,履歷?聖佐曰,己亥年訓鍊都監,行伍隨行,丁未年兵書取才,爲旗牌官,今以久勤,得除邊將矣。上曰,所懷。聖佐曰,鎭中凡事,未能詳知,而距本官九十餘里,鎭守間路土卒,只有六七名,若干軍器修戢之外,無他職務云矣。聖佐退。承旨讀守令宣諭。上曰,八道守令,各守百里,生民休戚,在於守令,豈不重歟?許多守令,靜攝中召見有意,必以爲如此許多之人,何以盡記,而其所治否,則亦不忘矣。各別盡心於民事,毋負諄諄面諭之意,可也。弼健起對曰,守令之任,所任不輕,而又以不忘民之意,如是縷縷下敎。臣等雖不才,敢不竭其智力乎?承旨讀邊將宣諭。上曰,邊將多以久勤,循次差除,而土卒亦民也。邊將不職,則害及生民,宣諭雖已諭,而各別飭勵于心,可也。宗敏起對曰,臣等雖不才,聖敎如此,敢不盡心力爲之?上曰,守令下直,幾盡爲之耶?師得曰,四五人未及爲之矣。上曰,醴泉縣監李蓍迪何人耶?師得曰,故參判李壄之孫也。上曰,盈德縣令洪禹集何人耶?師得曰,聞注書之言,故判書洪受瀗之子云矣。邊地守令及邊將等處,遂下賜物,以次退出。 ○甲寅十一月初三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宋寅明,副提調李德壽,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李壽祺入侍。興慶曰,啓辭批答,以有微些之氣爲敎,未知咳嗽有往來之時乎?感氣猶未盡爲和解乎?上曰,所謂微些之氣,鼻涕時下,咳嗽亦時時往來,似是日寒之致,不至大段矣。興慶曰,近來日候乖常,閭閻間亦多有輪感之疾。鼻涕時下,則鼻孔必塞,而不爲淸利矣。上曰,然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水剌則數日來如常,而寢睡則一夜二三次必覺矣。興慶曰,就寢在何更耶?上曰,在二更後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使醫官入診,何如?上曰,只使首醫入診,可也。聖徵診畢曰,脈候左右皆匀,而左邊重按,則似數,大抵平和矣。信,診畢曰,脈候左三部少數,右三部沈靜,如向日矣。夜間或有煩熱之時乎?寅明曰,湯劑繼進當否,下詢于醫官,似好矣。上曰,湯劑則欲爲停止矣。感氣新差,或有氣弱之慮矣。醫官以爲,脈帶數氣云,數則無害,勝於沈靜矣。鼻涕非感冒餘氣,比如陰陽左右,互爲通塞矣。痰在膈間,故時有咳嗽,而感氣已盡和解,自前和解之際,則必衄血少見,三四日來,連有衄血之氣矣。興慶曰,常時每每如此乎?今番所出,比前時多少,何如?上曰,常時每如此。今日朝洗水時少出,而非眞血也。雜鼻涕而出矣。去晦日入診時,欲下敎而未果,而其時已出少許矣。興慶曰,湯劑何以爲之乎?上曰,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此二劑,自前多爲勸服,而今則感氣新愈,不必服之,丸劑不服已久,觀勢更欲進服,未知,何如?問于首醫,可也。聖徵曰,聖敎至當,感氣之餘,例有數氣,而向時脈猶帶實,今則不足,湯劑停止則好矣。丸藥亦觀一兩日,進御爲宜,他醫之見亦同矣。信曰,感氣新差,而水剌亦勝,湯劑不必進御,而丸藥亦觀數日,待衄血不出,然後進服,似好矣。聖徵曰,脈度少平,衄血未止,如此之時,進服童便極好,而自前每以爲難,未知如何。上曰,自己溺乎?聖徵曰,然矣。上曰,予亦有所思,今日當服之。聖徵曰,止咳降火,莫如童便。上曰,此豈有物我之間,而童便則鹹淡,不適於口,故自前不得服矣。姑無問安之事,更待下敎,湯藥,仍爲停止,可也。{{*|出榻敎}}寅明曰,感氣新愈,宜存少愈之戒,而日氣如此,許多守令,引接於熙政堂,此堂極爲疎冷,何不愼衛如是乎?上曰,守令下直之多數,予始見之,故果爲引見,而此所狹隘,不可容許多人員,故引接於熙政堂矣。興慶曰,此處雖狹,守令四五人,次次入侍,則豈可不容乎?少愈之戒,㤼寒之意,常常不忘,以爲調攝之地,何如?上曰,唯。今日守令盡見之,霎時引接,豈知其人之能否,而別無大段不似之人矣。萬頃縣監李淵起何人耶?曾爲守令乎?寅明曰,關西人,而初除守令矣。頗有行義,亦多名稱,見其爲人,謹愼謹愼,則爲守令不難矣。且吏曹假郞廳例差守令,今李淵起,亦以假郞廳得除矣。上曰,然乎?興慶曰,假郞廳之終除守令,是自古而然矣。上曰,似是鄕人,而斤重似不足,故問之者此也。寅明曰,萬頃自是文窠,故歸於淵起,而其他皆世家大族,大族例皆謹愼矣。興慶曰,頃因濟州御史沈聖希書啓,壬寅乙巳年,移轉穀物,不爲換貿,魚藿出送于羅里舖,而因以還上會錄,轉成欠逋之故,其時當該守令罷職事,覆啓判下後,分付本州,使之指名現告矣。現告成冊,今始上來,乃是愼惟益、韓範錫也。此兩人竝當罷職,而愼惟益旣已身死云,此則勿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韓範錫今爲何職耶?興慶曰,方爲管城將矣。全羅監司分等狀啓,有入之之命,故敢此持入矣。上曰,所謂蕩滌者,何耶?興慶曰,軍布各樣,折半蕩減事也。凶年則例爲裁減者也。上曰,蕩減之言,初以爲怪,乃是折半裁減耶?寅明曰,如二疋,則一疋裁減矣。興慶曰,此下條件甚多,當出外,以回啓仰達。上曰,依爲之。寅明曰,壬子以前,一倂停退事,已爲發關,分付矣。興慶曰,頃者以曺允成勿赴科場事,有所仰達,而未及畢辭矣。臣見《國朝榜目》,則有以宣傳官爲文科者,宣傳官亦赴科擧,則哨官豈有不可見之理乎?聖上,每以爲其名士之子,故有所顧藉爲疑,而臣與曺家聞見不相及,公議莫不爲然。故敢此仰達。以法典言之,無停擧之理,且其文才甚高,豈不可惜耶?先朝時具志禎兄弟,勸武後終不見武科,故仍以蔭官用之,曺允成依此例用之,未知如何?上曰,不然。雖士夫家子弟,或厭讀書,而有以勸武而出者,或不然而有自朝家督出者矣。戊申年小醜作亂,而無可送之人,或言柳萬增,以南行爲都摠府都事,可堪任使云。故招而問之,則請得强弓勁矢,以往討賊,其言迂遠,故不送,而故豐陵府院君以爲,故淸風家,必有可用之人云。故其後金聖應、兪胄基、宋載恒等,勸武出之,而金聖應之拒逆,前古所無,至於使兵曹決棍,而又復着道袍,入來闕中,故各別申飭而出送,其時頗用許多工夫矣。曺允成於故領相爲五寸間,故領相曾陳白其爲人之不爲堅韌,請以蔭官用之,豐原又言兪棨之孫,至爲勸武,此實怪事云。而六藝中亦有武矣。是以古則文武本無異道,我國則所用各異,此實怪事。兪胄基之勸武,何怪之有哉?予亦自思其世代,則可謂將門矣。曺允成獨不爲武乎?若以私情言之,必許之於聖應矣。聖應之祖母,出入闕中之時,每言一見其孫之爲蔭仕,其家謹愼,予所知之,而督出聖應之際,極爲辛苦,以不得顧私情之意,有所書給於聖應者矣。曺允成之有才無才,予未可知,而何必有賁育之勇,然後始可勸武耶?聞允成曾爲掌議云,以掌議之力,前後陳白,極涉張皇,豈不亦太過乎?予豈爲一名士子,而撓奪其所定乎?頃者一次招來,則來甚緩緩,問其緣故,則入闕之後,始着軍服,換衣之故遲緩云,極爲肆然矣。其時以其道袍,納于大將,勿爲更着爲敎,則渠亦無一辭而出去矣。道袍尙不可着,渠安敢着頭巾入場中乎?幺麽一允成,安敢乃爾,只入於合考,於渠大幸,若得中則當拔去,而有罪矣。予當以武科及第出身,給紅牌,其將以文科給牌乎,渠雖恃名士之勢,而如是爲之。今若許允成,則朝廷武臣,一倂許科爲宜矣。寅明曰,館軍水軍,亦赴監試,爲初試者多矣。先朝時具志禎,爲小科,自上欲拔去,故相臣南九萬陳白以爲,非法所有,則終不拔去矣。興慶曰,當初勸武,亦出誤執。聖上亦豈不以誤執爲敎乎?上曰,中朝則有文武科竝赴之事,而我朝則本無此規矣。渠雖赴科得中,何處用之乎?予見射法甚妙,騎芻亦多習而善射矣。寅明曰,臣方待罪宗簿寺提擧,以校正廳事,多有稟定事矣。敢爲仰達乎?上曰,陳達,可也。寅明曰,臣謹詣本寺,寶閣所藏圖帖及雲興君家所呈圖帖,相與考準,則大略相似。而其中寶閣本,則先書職銜,後書諱字,雲興家本,則先書諱字,後書職銜。寶閣本則太宗大王八高祖圖下,不書定宗大王御諱六字。世祖大王圖下,不書文宗大王。德宗大王圖下,不書睿宗大王。中宗大王圖下,明宗大王圖上,宜有仁宗大王八高祖圖,而全然不書。寶閣本,以直派爲重,故似然。而雲興家本,則竝書之矣。至於職銜姓氏之闕錄,殆至十餘處,此則兩本皆然矣。上曰,職銜當先書,而雖非直派,竝書爲宜矣。王妃前後位,何以歸重耶?寅明曰,以本生親歸重矣。上曰,如以當宁言之,則將何以書之耶?寅明曰,如元宗大王圖中,仁嬪邊皆載錄,則當以私親書之矣。宣祖大王私親圖,寶閣本則附錄於帖子之末,雲興家本則聯書於元本之中。臣意則此圖,非爲私親而作,所重有在,則亦豈不入於元本中耶?上曰,載之元本宜矣。寅明曰,仁祖大王八高祖圖中高祖母,寶閣本則書以慶州金氏,雲興家本則書以林川趙氏,此爲大段錯誤處,而詳考諸家譜牒,則雲興家所錄,爲的實云矣。上曰,其所錯誤處甚重,各別詳審,亟爲改書宜矣。寅明曰,八高祖圖,若命刊行,則寶牒只記肅廟以上,景宗大王及當宁八高祖圖,亦當一體稟旨載錄矣。上曰,然矣。古則只有寶牒而已。庚申年間,朗善君撰成《譜略》一卷,其後增爲二卷,向時洛昌君,又復續成爲四卷,當時考閱,則甚爲便好,而大抵此等冊,貴有之爲宜,廣布則不可,況八高祖圖尤爲貴重矣。勿爲刊行,只精書五件,如寶牒例,奉安於京外五處宜矣。寅明曰,《譜略》與御牒及列聖誌狀,相與參考,則不同處甚多,誌狀中定宗大王徽號,溫仁下順孝上,又有恭勇二字,太宗大王受禪之初,又上仁文恭睿之號,元敬王后誌文中,有仁粹之號,貞顯王后誌文中,有慈順和惠之號,而俱不載於御牒及祝板矣。上曰,臨御時徽號及萬歲後諡號,例皆載錄,而如是不同,未可知也。《列聖誌狀》,自先朝時已有之,未知誰人所撰成耶。寅明曰,《列聖誌狀》,必非一人所撰集,列朝誌狀,連續集錄,以久遠事言之,則如卞季良所製,考出於《季良文集》中,文集亦爲傳後可信之文字矣。此雖昭載於誌狀中,旣不見於御牒及祝板矣。今若於御牒行下,以小註書之曰,誌文中有之,而御牒中無之云云。如此載錄,未知。何如?上曰,莫重御牒,懸註未安,分付太廟廟司,此後朔望祭享時,神主所題,詳細奉審書出,以此爲定宜矣。寅明曰,列聖朝上尊號時年條,御牒前行,或書或不書,今番考出其年條於誌狀中,一一載錄,何如?上曰,此則依前置之宜矣。寅明曰,宣祖大王御牒前註,先書德興大院君第三子,妣河東府大夫人鄭氏誕降,元宗大王御牒前註,亦書妣仁嬪金氏誕降,而景宗大王及當宁御牒,皆不書之,似是闕漏,亦依兩朝御牒例,爲之,何如?上曰,依所達爲之宜矣。寅明曰,舊譜中順懷世子嬪,以德嬪書之,考之前例,則嬪宮諡號,皆以二字爲之,端懿王后初稱端懿嬪,昭顯嬪亦以愍懷稱之,以此見之,德嬪之稱,殊涉可疑,第考之《宣廟寶鑑》及先賢文集,則德嬪乃生時所稱,而恭懷則乃其諡號也。且昭惠王后御牒註云,初封粹嬪,以此觀之,則德嬪、粹嬪,皆生時所稱號也。今番校正之時,德嬪以恭懷嬪,改錄似宜,且嬪宮之有生時稱號,明有前例,卽今嬪宮,似當有稱號,而時無稱號,似是闕典矣。上曰,依爲之。粹嬪果是仁粹王后在東宮時稱號,而德嬪亦是恭懷嬪在世時爵號也。後苑西北邊魚水堂,後有稱之爲德嬪洞之處,予嘗一往見之,則古者處事周密,至用石灰,至今草不生矣。重臣亦何以知之,國勢如此,未及爲之,而今因重臣之言,有所覺悟者矣。東宮若在,則嬪之稱號,有相礙處矣。戊申後當有稱號之事,而未及爲之,乃是闕典,其令禮官,博考以聞,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一月初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兌和、金啓白入侍。上曰,近日以靜攝之故,召對久未爲之,而少愈之戒,亦不可不念,自止改付上編,只此編進讀,可也。珽讀《名臣奏議一百五十五編》,自哲宗時御史中丞蘇軾乞分別邪正箚子,止第三板愈久而愈無患矣。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再論分別邪正箚子。上曰,日已昏黑,擧火後進讀,可也。健基曰,極涉惶恐,而臣眼昏,請近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止第五板知自遠矣。上曰,承旨讀之。秀衡曰,仰請極涉猥越,而臣有眼疾,請近燭而讀。上曰,依爲之。秀衡讀自元祐四年四月起居舍人范祖禹辨邪正箚子,止第六板無黨論以進。上曰,注書讀之。命臣讀自陳次升奏對,止第九板如此可謂美矣。珽曰,管仲奪伯氏騈邑三百,無怨言,諸葛亮治蜀尙嚴,至廢廖立李嚴,爲民徙邊,而及亮死,皆垂泣思亮,蓋其爲政,出於公心,故仇讎亦化而感服矣。朝廷黜陟之政,至公無私,則雖被罪之人,莫不歸心,如子弟之衛父兄矣。公字之效,有如是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意。健基曰,公字不在於他,在於賞不僭而刑不濫,自然公矣。以賞典言之,守令有準職賜馬之典,而不用者多,自古有如此之弊,申飭,似好矣。上曰,今日朋黨之弊,宋時亦有之,上番公字之言好矣。諸葛亮無一毫私意,故能感服人心如此,而今則不然,不仕于朝者,凡幾人耶?蹤跡臲卼,不得立朝,而其怨則歸於在上之人,戊申之變,出於怨國之徒,久懷抑鬱之心而然矣。非但往轍可戒,卽今之事,無非鑑戒矣。下番賞罰之言亦好矣。前日善治之守令,未必善於後者亦多,爲官擇人,卽今第一務矣。健基曰,三百餘州郡,安得人人必善擇乎?知人則哲,古聖王猶難之矣。上曰,無罪之人,公然不用,爲國家道理耶?如是而無抑鬱之人難矣。珽曰,國家政令,若至公無私,則雖被罪之人,無抑鬱無聊之心矣。上曰,予豈視人如許耶?銓曹之枳塞者多矣。枳塞之人,猶懷抑鬱,況深乎此之類,豈不尤難乎?胡宗愈所謂中立之士,在君子小人之間者耶?謂不偏不倚之人耶?秀衡曰,在君子小人之間以爲中立者,此純是小人,用之則禍國必矣。此所謂中立,乃不偏不倚,大中至正之道也。上曰,義之與比之比字,終涉未安矣。君子豈有比之之事乎?健基曰,比乃從字之義也。上曰,似是與善類爲比之義也。珽曰,此冊下編,有誤字二處,而未及校正以入矣。請出冊子,改補以入,何如?上曰,他日進讀時,奏達誤處,可也。此冊則印之已久,今無可論,而《貞觀政要》所印,則未知何如耶?俄以賞字,有所講論矣。凡事有賞則有罰,《貞觀政要》進講時,如有誤字,則當依舊典論罪之意,各別申飭于芸閣,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11月4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流星出奎星上,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下直,瑞山縣監李思膺,殷山縣監李檥。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訓戎僉使金光渭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今日拜表時,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司諫沈聖希,獻納金尙翼,牌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今日拜表時,諫院無進參之員,在前雖無諫院,有仍爲行禮之例,今亦依此爲之乎?敢稟。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冬至三使臣留待。 ○傳于韓師得曰,冬至三使臣引見。 ○鄭羽良啓曰,假注書李耉齡,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金夢翼,當爲莫重公事,矇然不傳,罷職。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昆陽前郡守權喜學、柳始基等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權喜學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柳始基時在忠淸道公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訓鍊都監言啓曰,纔因忠勳府啓辭,都監糧餉廳所屬,錦城、務安兩邑田畓,移屬本府事,允下矣。蓋此田畓,去辛亥冬,忠勳府堂上李森,晝講時,以屬之本府事陳達後,其時戶曹判書臣金在魯,藥房入診時,亦以訓局軍兵服色旗幟布帳燈燭,凡干許多軍物及各色員役工匠等,逐朔料布,皆以餉廳若干屯田所出,專爲擔當,故其勢不得不取用於戶曹,經費之耗竭,亦未必不由於此。如此之故,前後籍沒田畓之移屬餉廳,其意有在,而至於勳府,則旣有一千五百結免稅田畓。此外又有數多田畓及許多忠翊衛等除番收布。只爲府中之需用,勳府田畓移屬取用,猶或,可也。軍需所管餉廳田畓,何可移屬勳府乎?因年凶稅入之減縮,彼此無異,旣屬本廳之田畓,決不可移給勳府。依前置之之意,旣已陳白蒙允,而到今勳府,又以本府連値凶歉,所捧減縮,臘藥醍醐湯,久爲停廢,錦城、務安田畓,還屬本府等語,至煩啓稟,已極未安。況且所謂臘藥醍醐湯,不過本府之私用,餉廳策應,係關都監軍需,輕重自別,而旣已定奪之後,又復啓達,必欲割取者,事極不當。今此勳府草記內辭緣,依前成命,特爲還寢,何如?傳曰,勳府事體,與他自別,此等之事,何若是相持乎?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四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冬至三使臣留待引見入侍時,上使尹游,副使洪景輔,書狀官南泰溫,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耉齡,記注官金兌和,記注官金啓白。三使臣以次進伏。上曰,今此使行,與他使臣有異,別無可議之事矣。尹游曰,臣等所管,不過循例節使也。無他可奏之辭,而陳奏使先來,尙不入來,使事則似無意外之慮,而遠地之事,亦未可知也。臣等聞故相臣南九萬奉使敗歸之時,故相臣鄭載嵩,自彼中呈文,至於被罪之境云。回還使行,設或有不順之端,臣等入去之後,呈文則固不可爲也。而凡有可以周旋之事,臣等所帶譯官,無可任事者,陳奏使相逢後,或有意外之端,則李樞、金是瑜兩人中,一人帶去,何如?上曰,彼中事未可知也。而雍正雖苛察,於此事豈有慮也。然而所達周詳,使行無故回還,則未必帶去,而如有意外之事,則依所達一人帶去宜矣。{{*|抄出擧條}}上曰,卽今北道,又有犯越之變,此則距靈龜塔不遠,安知彼中之不知也?尹游曰,追後査狀,入來與否,固未知之,而以初狀啓觀之,則臣固未信矣。上曰,李晩白,卿見之乎?游曰,臣未知其何狀人,而北道人心獰惡,以兵房軍官招辭見之,則似是捉倅之事矣。上曰,査狀來後,可以知之,而給銃入送之事,極可怪也。或慮晩白資送,以爲取獵之計,而犯越則分明矣。彼國若聞而問之,則將何以答之乎?游曰,不可以來時已知樣對之矣。當以道路稍遠,未及聞知爲言耳。上曰,今則使行異於水路,朝天往來,甚便熟矣。日氣雖不寒,漸屆深冬,卿等愼之。游曰,臣等今將離違軒陛,區區微誠,無任耿結,而伏聞下藥院之教,臣民之希望在此,臣等雖遠行,以是懸望耳。上曰,靈城曾有所達,而原任大臣亦以爲非人力可爲云,其言是矣。天若祚宋,豈無泰運乎?卿雖遠去來當知之矣。游曰,小臣誠極惶悚,而受國厚恩,至於此極,爲國之慮,何嘗一時少弛乎?殿下於起居之節不愼,向日春臺試才時,累日出御帳殿,仰慮非細矣。今番藥院問安,幸卽復常,而卽今玉候,異於盛壯之時,凡於節宣之道,必加保嗇,玉體康寧,是所望也。上曰,史冊今年若已開刊,則陳奏使來時,似可持來,而如或不然,則卿等詳探以來爲宜矣。南泰溫啓曰,小臣職責,專在於搜檢一節,而近來紀綱解弛,濫雜之弊,愈往愈甚。平壤、安州、義州等處,例有出榜文申飭之事,而看作例事,少無嚴憚畏戢之事,今番則如有犯科之事,斷不饒貸,繩以定律之意,出擧條,卽速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尹游曰,小臣在朝,無益於國,年衰病痼,不敢干預於廟堂之事,廟堂之事,亦不可人人干涉,而大體則綱領甚不分明,凡事從頭至尾,十分詳審,然後可以無後患矣。若但觀目前小小利害,則其於後弊何哉?至於軍民錢穀之政,尤宜綜理纖悉,然後可免毫忽之差,而近來務持大體,殊欠細密,廟堂堂上,年少氣銳,作事輕易,生事甚易。此等處不可不深察處之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留意焉。洪景輔啓曰,典獄主簿鄭壽崗,以軍官帶去啓請,而典獄係是緊任,有難帶職往來,令該曹依近例,閑司相換,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卿在兵曹時,騎步布變通事,言及于新兵判乎?尹游曰,臣於近日果見之,而此等事,人之意見,未易相合,臣之所見,亦未知得當,似難猝然變通矣。今番作米事,若値凶歉之歲,則其在救民之道,非不便好,而惠廳戶曹,乃國之根本也。凡百需用之節,若專出此,則匱竭可慮,臣未知其可。豐原雖曰,己酉已行之事,而卽今事勢,有異於前矣。木一匹代,捧米十斗,臣意則以爲非矣。法制一定布二匹代,捧米十二斗,例爲六斗作米,而今若木二匹代,捧米二十斗,則二十斗所入,幾至二十五年gg斗g,似有軍民之怨矣。上曰,己酉何以爲之乎?李判府事以爲,作米猶不足云矣。游曰,作米非不爲好,而卽今與李台佐所達時有異,向年則猶有關西錢十萬兩,而今則以惠廳戶曹之物,專爲出用,則根本之地蕩竭,誠非周密之事矣。臣待罪惠廳,以二堂上不過預聞而已。而事勢如此,此等事周詳善處好矣。上曰,府庫之儲,皆是國家之物,而設施之物,不可浪費,亦當言于新兵判矣。日氣不適,萬里行役好爲之,上命賜三使臣耳掩等物。上曰,拜表爲之乎?鄭必寧曰,諫院方違牌,傳旨未下,前例雖無諫院,亦爲之矣。上曰,卽速擧行宜矣。諸臣遂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李耉齡,記注官金兌和,記注官金啓白。上曰,今日只讀一篇。任珽讀知人第三篇第一板,止第四板。上曰,下番讀之。兪健基讀第五板,止第六板。上曰,注書讀之。李耉齡讀第七板,止第九板。上曰,戶外少退,諸臣退出。任珽進曰,似無大段文義矣。兪健基曰,第四板論日食矣。日月薄蝕之變,此乃陰盛陽微之致也。去月晦日,乃地下日食也。日食與否,雖未可知,而陰雨終日,臣意則安知其不爲日食也?卽今日氣陰霾,氣象不佳矣。篇中論弭災之道,而一曰擇人,援據古辭,俱甚切至,此乃體念處也。任珽曰,下番所達是矣。去月晦日日食,則雖未知之,而虹見之變非常矣。上曰,其時備堂引見之際,見其虹矣。有若盛夏然,心甚惕然矣。陳達如此,可不戒哉?宋秀衡曰,第八板,論否、泰之理矣。否與泰,不過毫忽之間也。雖在平泰豫安之時,苟無居安思危之念,則泰反爲否,篇末結之曰,願陛下常思其否焉。常思其否之義,至深切矣。《周易》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此乃思否之義也。正宜體念處也。上曰,所達切實,各別體念矣。任珽曰,張浚所論否、泰之說,極爲切至,其曰否、泰之理,起於人主一心之微者,蓋謂一念之正與不正,而陰、陽,否、泰之理,自此而起也。可不戒哉?兪健基曰,《易》云城覆于隍,此亦否、泰之理也。其要則張浚疏中有曰,願陛下日新其德,正厥心于上,此乃一篇宗旨也。自上念玆不忘則好矣。任珽曰,第八板張浚論君子小人朋黨之弊,而有曰待之以權,權字似有旨義矣。上曰,似是權宜之權矣。上曰,漢之淸議李膺、陳蕃,爲曺節輩所搆,固無可言,而唐之牛、李,各植黨與,有似我國,此亦無優劣之可論耶?宋秀衡曰,初則李德裕似勝,而終則各自報怨,無甚異同矣。兪健基曰,在上者竝用彼此,則似好,而任用李訓、鄭注,使竝逐之,故未能破朋黨也。任珽曰,唐時終至於甘露之變,此由於牛、李之黨禍也。上曰,去河北賊易,去朋黨難,此非文宗之言乎?心所慨然者,孟子云,不爲也,非不能也。豈爲之而不能耶?使文宗,若得其道,則豈不易於去河北賊也。用賢祛私,此夫子所謂擧直措枉者也。兪健基曰,人君誠能建極於上,以爲表率之道,則豈可無自然變移之道乎?上曰,牛、李之黨,不過自謂君子小人,而必不至於忠逆矣。任珽曰,向日以豳風屛事,有下問之敎,而本館所存舊件見之,則不以月次矣。上曰,尹彙貞在玉堂時,有所進御矣。本館所存者寫入,可也。任珽曰,本館所在舊件,當改爲取色以入矣。上曰,不必取色矣。上曰,明日次對爲之耶。雖靜攝中,備局有司堂上來會,而諸堂中有所稟定事,一體來會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11月5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病}}。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平山萬戶崔世樞,彌助項僉使金鼎三。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差,或未署經,或陳疏入啓,或呈辭,俱無進參之員,持平金箕錫,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韓師得曰,司畜別提金聖鐸,備局引見,同爲入侍。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單金漢喆。 ○宋秀衡,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年進上臘藥磨鍊,則庫中不足之數,肉桂二斤五兩,龍腦一斤四兩一錢,沈香一斤七兩,犀角七斤一兩六錢,訶子十五兩,木香一斤十三兩,朱砂二斤十一兩三錢,白丹一斤九兩,砂仁一斤,唐黃連十一兩,丁香二斤十四兩,白豆蔻一斤,肉豆蔻一斤四兩,附子七兩,桂皮八兩,三乃子十五兩,甘松十五兩,全蝎十五兩,石雄黃一斤八兩,牛黃則年例七十七部,加數十二部,東朝別進上龍腦安神丸一劑所入三部一錢,竝令該曹,卽速進排,何如?傳曰,允。 ○有政。 ○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賓廳進,右承旨韓師得進。吏批啓曰,全州判官李夏徵在喪之代,今當差出,而本州以營下劇邑,素稱難治,不可不各別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濟州牧使尹彙貞連次呈狀內,身病危篤,決無往赴之勢,斯速變通爲請,以越海重地守令,不可變通調理赴任之意,論理題退矣。今又呈狀內,頑痰用事,胸膈悶塞,呼吸不通,少有運動,若將隕絶,以此危惡之症,決無可强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聞其病狀,果是危重,不可等待其差復,前官身死之代,亦不可不急速差送,濟州牧使尹彙貞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北部移文,則參奉朴師淑,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以李著爲司諫,沈星鎭爲獻納,朴弼耉爲掌苑別提,朴弼謨爲全州判官,尹得重爲敦寧參奉,安壽坤爲泰陵參奉,典獄主簿鄭壽崗,歸厚別提林瑍相換,蔡慶承單付兼承文著作。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次對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進,參知黃晸受由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進啓曰,新差廟洞權管安漢基,以其父年七十五歲,呈狀乞遞,邊將之親年七十五歲以上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洪以謙、金澱、李莞爲副護軍,李耉齡爲副司正。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黃海兵使狀啓,刑曹粘目,兼中營將安岳縣監李思一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思一時在任所,依例發遣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臣等入侍退出後,來會本府開坐,而同義禁臣申昉,同義禁臣李瑜,俱以病不來,犯越罪人,關係至重,其在嚴獄體之道,不可不備員按問。同義禁臣申昉,同義禁臣李瑜,令政院待明朝牌招,以爲備員開座後,擧行之地,何如?傳曰,特敎之下,豈若是遲滯乎?竝從重推考,卽令參座。 ○掌令尹志遠疏曰,伏以臣爲人魯下,與世抹摋,年且衰邁,姿非諫諍,言議之地,自劃已素,非不知分義之截嚴,而惟以獲罪爲期。三違嚴召,萬戮是竢,例勘猶靳,召命復臨。到此地頭,情窮勢蹙,不計顚沛,冒昧出肅,而畢竟一出,進退無據。撫躬自反,無以自解,抗顔臺端,實非本意,仍因盤礴,亦非素計。且臣撼頓之餘,賤疾亦苦,帖席呻喟,症情不輕,以此情病,決無供職之望。伏乞聖慈,俯垂矜察,亟命刊削,以安私分幸甚。仍伏念愚劣如臣,蒙被恩造,濫廁臺籍,亦有年所。才智昏庸,見識淺短,量己揣時,知無可爲,故不敢以言官自處,未嘗以一言,仰補聖化之萬一,羞愧欲死,措躬無地。然而臣雖至愚極陋,亦有一段不昧之心,則豈無一二可言之事乎?第語及乘輿,則谷永之專攻可羞,事近時象,則朱雲之妄訕宜戒。欲言國計民憂,則不過爲閣上之一休紙。臣本弱植,世無交結,徒恃聖明,妄效愚見,則一言脫口,衆嘲必至,未言之前。臣亦自知其必不見施,如是則不但爲無益於事,反有乖於古聖失言之戒,故寧被違傲之誅,不敢爲唐突之計,此豈臣樂爲而然哉?嗚呼,殿下憂勤願治,十年于今,而世道委靡,百隷懈怠,治不加進,日趨於莫可收拾之境,今日國勢,豈不哀痛之甚者乎?殿下如將奮發爲治,必欲矯革其弊習,若非大振作大變革,則雖有良法美制,以今日之紀綱,斷無設施之勢。伏願聖上,先立紀綱,將有所有爲,然後大臣、重臣入侍時,下示臣疏,逐條詢問,商確可否,斷自宸衷,可以變通者,卽速變通,則不勝大幸。軍役變通,實爲今日之急務,而在先朝設良役廳,而無其效,在今日出句管堂上,而未聞有大變通。未知廟堂之上,方講得矯弊甦殘之第一良策與否,而均役之難,隣族之弊,實無好道理。今年雖或苟且牽補變通釐正,而明年又出逃故,每有此弊,若不先治其根本,則決無永久之策。一邑之內,名色甚多,苦歇各異,民皆避苦趨歇,欺隱紛然,移避越境,以存爲逃,爲今日守令者,實難究覈。臣愚以爲各道各邑,先分水陸,畫邑分定,沿邊則爲水軍,山郡則爲陸軍,有御營軍之邑,一竝屬之御營軍,而不復有禁衛軍,有禁衛軍之邑,一竝屬之禁衛軍,而不復有御營軍,以至於他良役及束伍牙兵諸雜色,一皆劃分,無使相混,使民皆知一邑之內,別無苦歇之異,不復有避此投彼之計,則必無紛紜逃避之弊。戶籍落漏之罪,五家統之規,非不嚴矣,而近來國綱解弛,專不遵行,臣願更爲定式,或有三歲兒落漏之事,則現出之後,卽施梟示之律。移徙之類,必有公文,如廣州之民移楊州,則移定楊州之役,楊州之民移廣州,則移定廣州之役。無公文來接者,統內卽報官家,詰其何身役何邑民,卽定其役,而統內如有掩匿弄奸之擧,彼此竝皆梟示。以此定法,民皆預知,則可無落漏逃避之弊。如是則不但軍兵之不敢逃漏,盜賊因此而亦可無隱接之路矣。各色軍兵匠人,使之自得其保,故皆以多得爲務,元數之外,擧皆濫充,其弊不貲。臣以爲保人之類,一體定軍,收其身布,自官分給,則匠保無濫數加徵之弊,朝家有軍丁加得之利,各陵軍卒,書院募入,亦國初之所少,而今則其數夥然,陵軍則陵官自爲歲抄充代之故,每與本官相較,而守護軍及香炭山直之類,元額外,或不無加數混頉之弊。臣謂宜令各其本邑,依數充定,而陵官考准役,其中有頉者,使本官隨頉代定,書院疊設之禁,旣有朝家命令,而其募入之濫混者,亦皆汰定,則似有助於簽丁之一端,如是則前之逃者,可以一倂現出,前之漏者,亦可盡數簽得,前之投屬閑遊者,亦可釐正,有何逃故難充之弊哉?且軍兵,在精不在多,逃故太多,老弱居半,不務精銳,徒擁虛簿,其名雖存,其實無用。臣謂不緊之冗兵,釐正減額,則隣族之弊,亦可以少緩矣。蓋軍役不均,苦歇相反,或有一疋者,或有二疋者,此所以紛紜逃避,每稱冤枉者也。朝家非不知此弊,亦非不欲一切定之以一疋之役,以爲通融均役,永革其弊,而若定以一疋,則收布數少,費用浩多,所入不足以當所費,故尙未變通者,蓋以此也。而如右臣所陳,則軍丁元額之外,想必有餘數收布者,雜費減汰之數亦不少,量入計出,似可相當,蠲減浮費,最爲上策,而如或不然,終難變通,則較其出入之數,更定以一疋,尺數使之適中其用,均平其役,則猶勝於或一疋或二疋不均呼冤之弊矣。出身之後,勿論文武,脫有緩急,宜同休戚,而若當危難之際,尤急介冑之士,武弁出身,近來甚多,雖遐方之人,若善弓馬好身手者,使兩銓各別調用,以疎其冤鬱之歎,出身之在京者,成冊於本曹,在鄕者,成冊於本道,別作隊伍,以爲緩急之用,則此與凡軍兵有異,可以當一面,亦豈不有助於戰陣乎?比年以來,逐歲凶歉,稅入太縮,軍布漸減,國用蕩竭,頒料亦乏,今之蓄積,實爲哀痛,如是而束手以坐,無所變通,豈沁沁泄泄乎?內而各該司,外而各小官,閑冗不緊,廩祿徒費者,亦多有之,無益於國,有害於民。臣謂該司之閑謾gg閑漫g可合者,使之合司,郞官之不緊者可減者,使之減數,吏胥之濫數食料者,雇軍之閑遊受布者,亦使區別汰減,則不無所補矣。臣臨疏猝遽,雖不能一一歷擧其某司爲閑司而可合,某郞爲不緊而可減,某吏某軍之爲可汰,而殿下若欲用臣計,下臣疏於攸司,使之釐革,則內之冗官,可以區別,外則都事敬差官,臣亦以爲不緊,無檢田給災之實,而有廚傳繹騷之弊,若極擇監司、守令,一道一邑之政,專任責成,則雖無都事敬差官,亦不害於踏驗之政。鄕試試官,則擇差道內有聲望文官,似無所妨,而若以科事爲重,不可專委之守令云,則臨時差送京試官,其爲弊亦有所減。八道郡縣之徧少gg偏少g者,亦令合設,或合二爲一,或合三爲二,減其官長之數,則殘邑不成貌樣之弊,可以除去,而其月廩亦必有所餘。畿內則如陽川、衿川、陽智、積城之類,此外亦多小邑之可合者,八路殘邑,其數不少,竝合而計之,則其所餘廩捧,足可當一費矣。貪官汚吏之畏憚懲戢者,莫上於繡衣之廉察,而爲御史者,或牽於私意,而不公者有之,或失於風聞之爽實者有之,亦或有生疎於吏事,以不當罪而爲罪者,終有乖於公黜陟之義。臣以爲別擇公廉謹愼,曾經守令者,勿論四序,不時分送各道,而所經邑,則勿論彼此道,詳細廉問,勿使出頭,所陳書啓,嚴禁其漏洩,雖近侍之人,使不得預知。又遣他繡衣,一如其規,三人之所聞所啓相合,然後施黜陟之典,而如有毁譽不同者,又待後日之廉問,以之賞罰,則似無爽實循私之弊,而爲守令者,不知御史之某時經過,長有畏戢之心,豈不爲飭勵之大助乎?古之僧尼,崇信佛法,故前賢往哲,闢之雖廓,終未能斥絶根本,而今則與古有異,皆是圖免軍役之類,聖上若能斥去之,則可以洗惑世之妖法,可以充闕額之軍丁。臣請孰gg熟g數而區畫之,下令於國中,行關於八方,各寺僧徒,一齊捧疤,從其願分送各邑,限十年後分充軍額,則彼僧徒,必皆踊躍樂赴,仍命廬其居而火其書,驅其徒於田農之間,而作爲軍兵,則見今無闕額之患,而後世享闢異之名,豈不誠兩得其宜?且待之又十年,則其所蕃育,將不知幾百萬,何患乎軍丁之不足哉?中間死亡,則使之卽出物故,以爲徵信,如有不從令者,現捉則卽施梟示之律,捕捉者用捕賊之賞,則必無逃匿難禁之理,以此書之信史,則亦豈不有辭於天下萬世乎?以殿下高出百王之聖,不待臣一二言,而必有所默運乎淵衷者,斷然行之,亟命罷之,則實吾東方斯文之大幸也。江都,卽我國保障之地,如有北憂,必作依歸之所,朝家之設施,非不至矣。而猶不無疎慮之歎。臣意以爲江都四面沿邊列邑,皆屬江都,平時則受其節制,有亂則所屬列邑各色軍兵,一倂入守,而津路所通處城堡,加意修築,以爲備虞之道,而所謂升天浦,自松京直通之路,尤當備嚴者也。北漢之設,是非互異,而旣築之後,不可無守。臣意以爲移設畿營於北漢城內,有急則領道內所屬軍兵,仍爲保守,則亦似不悖於築城之初意矣。士習,國家治亂之所係,科擧,士子出身之初程,而近來士子,徒尙文辭,專事擧業,世道日下,士趨不正,大可寒心。臣聞己卯名賢,皆出於賢良科,至今稱爲美規,在今救正之道,莫如復設賢良科,而公法不嚴,私意橫流,以今日紀綱,決難猝復,爲先崇禮義,勵廉恥,振紀綱,正風化,然後徐可圖之。而至於明經科,爲弊日深,製述則借人代作,講經則徒習口誦,殊非明經之本意,實無當世之所用。祖宗朝定規,初非不美,而法久弊生,有名無實,則略變其制,以矯其弊,亦無所妨。臣意以爲初試,則依增廣例,出論賦表策,講則臨講七書,而各卷抽栍一章,大文音釋及註,文義純通,然後會試,則依別試例,試殿策取優等,合爲一科,則製述經工,兩皆不廢,一世文才,可以振作,庭謁聖及節製,不必用此規,而間或有增廣別試,則亦依此設行,似甚便宜。且節製被抄人居首外,例付式年,若無經工之人,便作無用之科,殊非特恩給分之意,有經工自願外,宜付當頭增別,則亦爲得當,《大學》則每月朔望,出旬製試,齋生歲末計畫,如陞補例,居首二三人,直赴增別會試,則此實激勸之道,而京華士子,不待朝家,申飭之令,必多居齋之人,亦有得於勸入京華士子之義矣。各邑校生考講之法,蓋出凡民俊秀,皆入太學之意,而或有專不識字而濫入者,或落講降定軍役,則百般圖免,至有破家流離者,其弊亦不少,故或故爲太歇,不成貌樣者有之,此亦非考講黜陟之意,其所峻歇,實爲兩難。臣意以爲鄕曲校生,皆是身自農業之類,若奪農時,則亦難保存,使之三餘講讀之後,每歲正二月間,使各其邑官長,峻規考講,音釋文義不通者,收布上納,而名之爲落講布,亦勿永定軍役,逐歲考試,隨講陞降,則彼落者自無冤言,亦不從他道求免,必竭力讀書,惟思後巡之善講,如是則渠輩之文辭可振,亦不失考講之本意矣。酒之害,古之爲戒多,而只以淺近之害言之,耗財濫費之道,莫過於酒,狠鬪殺傷之患,多出於酒,頃年嚴禁,其效立至,殺年窮春,市直猝踊,雖閭巷間嗜酒顚狂之人,莫不曰酒可禁,於此可知其人心,裕財足用之策,莫善於禁釀,而徧刻小民之敎一下,而禁令漸弛,豈不可惜之甚者乎?臣愚以爲循例申飭,則無可動念,別立禁條,下令中外,勿論大小釀,一禁其沽賣之路,則大有所補於財用,至於士夫家恃勢潛賣者,則現發後,家長施以投畀之典,斷不可已。臣頃年待罪見職也,因酒禁一啓,致有無限狼狽,而苟有利於國家,則豈可以前日之顚沛,有所含默哉?至於南草,比之酒,尤爲不緊,有百害而無一利,沃土盡入於南草田,而功役倍他耕耘,遊民皆歸於折草廛,而鍮錫因此益貴,此若微細,而爲害則甚多,禁絶之道,比酒亦易,嚴立科條,預先行會,使鄕不得耕,使廛不得賣,如有犯者,斷以重律,則此亦裕財之一道也。衣服乃所以表貴賤而別上下,五十者衣帛,聖經有訓,而今則不但士夫之年少者,雖下賤,亦皆濫服,笠子,乃俗之上冠,而今則不但吏胥之混着,雖私賤仰役者,亦皆濫着,上下相混,貴賤無別,不獨財用之可惜,其爲紊亂特甚,庶人之着絲笠及紬衣者,《大典》已有禁條,而如非別立令甲,嚴加申飭,則如前因循,無以禁戢。且奢侈無節,財用益乏,公私窘竭,皆由於此,故聖上親先儉素,躬御澣濯,則爲今臣民者,何敢專尙侈習,不思儉約之道哉?臣愚以爲,士夫年五十以上及堂上官外,年未五十,官非堂上,則勿許,朝士儒生,一倂禁着,至於下人則各別極禁,而私賤之着笠者,亦爲嚴禁,事甚合宜矣。堤堰之設,利澤甚多,而畿甸之邑,有弊而無利,故臣未見南土之前,每以堤堰爲弊矣。及至南邑,遍觀田野,則注秧之處,未得時雨之前,專賴堰水,其所蒙利,與畿邑大異,而近年以來,率多廢棄,暵乾之災,逐歲有之,雖晩得好雨,秧種皆已枯涸,已無可爲。臣以爲三南堤堰,定爲黜陟守令之一大政,初冬早春,各別掘築,以資灌漑,而道臣巡過時,別加督檢,則亦有益於明農之政矣。軍兵徵族,爲今痼弊,而寺奴婢侵徵,尤爲甚焉。每式年推刷官,遍行州郡,酷施刑杖,督令加數,故頭目色吏輩,不耐箠楚,造爲虛名,列書充數,其中年當收貢者,則猶可及時考覈,而至於年幼待壯者,不問虛實,隨告案付,及至年滿之後,始乃徵推,則元無其人者,十常八九,而其時色吏頭目輩,時或生存,則可以推辨其事實,而年久之後,身死者居多,當初誣告與否,無處可問,而各司催徵,日加嚴督,不但迫於上司之令,且拘解由之故,情冤不問,徵納爲事,侵隣徵族之患,有不忍言,虛名冒錄,爲弊至此,而人心漸惡,奸僞百出,實存見漏,亦甚夥然,而一時過去之推官,猝難覈實,各司奴婢之數,少無所增,推官廚傳之弊,不一而足。臣意以爲自今以後,推官則永勿差送,各令其邑官長,從實査得,逐歲修案,雖不能每年加增,亦不得減縮元數之意,作爲定式,則於各司奴婢之數,似無所損,於生民一分之弊,可以少紓矣。荒歲賑事,爲國家之大政,賑恤穀物,不思預先區畫,每致臨急苟艱,上而殿下,若飢之歎,每發宵旰,下而饑民,塡壑之患,無以接濟,爲守令者,空中辦出,科外徵斂,或勒捧於富民,而至有三四斗勸分之事,彼多積穀之富民,則猶或可矣。而至如三四斗勸分者,則渠亦不能自保之類,迫於官令,不敢違拒,而終或至飢餓之境者有之,豈不可哀之甚者乎?其聚穀之難,有如是矣。而平居則朝家不以爲念,守令無所留意,京外上下,擧皆置之相忘之域,猝當凶歉,然後始顚倒紛紜,而凶年穀物,從何辦出乎?如是之故,每每有窘急難濟之患。臣意以爲八路諸邑,各置賑倉,別蓄賑穀,預先周圖,以備天災,而其邑各還上,年年耗穀,一竝給賑倉,常年則分給收斂,一依糶糴例,會付營門,以補賑資,則可無臨急難辦之患矣。近歲凶歉,前古所無,溝壑餘生,蕩析難保,今年雖若免凶,民間無異大無,公私催徵,保存無計,新捧之外,若徵舊逋,則八路民生,必無奠居之望,國用雖急,有民然後,可以爲國,舊逋則一倂退捧之意,預先知委,使民咸知朝家憂恤之意,則可無離散之弊矣。國家用人之道,惟在於量才分任,內外擧職之方,莫先於久任責成,人非聖賢,才難遍長,任或數遞,政無成效,故長於理財者,不得掌銓,長於聽斷者,不得典兵,或世掌其任,勿求速效,而今則不分才器,循序輪差,雖高官大爵,有若輪回者然,亦或有朝拜而夕遞者,雖有通才,何能適於彼而又適於此,頻數遞易,五日京兆者,又何能綜核虛實,區畫事務乎?內外大小之官,所貴者器使,而事功之利,又莫過於久任,事務久掌,則自有擔當區畫之效,遞易不煩,則可無吏緣爲奸之弊。如是然後百事可做,衆弊可祛,爲治之要,無出於此。伏願聖明,甄拔人才,隨器分掌,專委其任,勿責近功,則大有所益矣。殿下於近日臺閣,待之太薄,視如奴隷,凡有所言,一不見施,雖或諭之以留意,命之以稟處,而未聞有一言之採施,一事之變通,未知前後諸人所奏之言,擧皆不合於時務,而有所廢閣不行歟。臣愚淺見,最居人下,今此所陳,亦多疎迂,雖以我聖上好察之量,亦何能有槪於心哉?然愚者慮之,聖人擇焉,則不可以人微,而盡廢其言。伏願聖上裁擇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條陳事,令廟堂,稟處,爾其勿辭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江華留守金東弼,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工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校理兪健基,持平金箕錫,假注書李耉齡,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注官金兌和,記注官金啓白,禮曹參議兪彦通,司畜別提金聖鐸,追後入侍。金興慶進曰,日氣陰冷,調攝中聖體若何?上曰,不無微些餘氣,而漸益差愈矣。金興慶曰,水剌之節若何?上曰,水剌自數日前差勝後一樣矣。宋寅明曰,餘氣未臻快復,則猶有感冒之候而然耶?上曰,比當初差勝,而所謂餘氣,不過咳嗽之候往來矣。宋寅明曰,或以茶飮進服,以爲和解之道,爲宜耶?上曰,近來氣弱,故當寒輒有感氣,若日和,則可以自愈矣。宋秀衡進曰,司畜別提金聖鐸,旣有留待之敎,何以爲之?上曰,使之入來,可也。承旨曰,注書出去。金弘澤出去召入。金興慶進曰,今日次對,無大段陳奏之事,而有司堂上,有稟定之事云矣。上曰,金聖鐸使之留待有意,先爲進前,可也。金聖鐸進伏。上曰,年今幾何?聖鐸曰,五十一歲矣。上曰,曾爲仕宦乎?聖鐸對曰,庚戌除寧陵參奉,上來肅謝後,以未疫,卽爲呈遞,其後又拜靖陵參奉,今又除拜本職矣。上曰,祖先有顯官乎?聖鐸對曰,小臣五代祖克一,爲成均司成,其後連爲蔭職矣。宋寅明曰,金克一乃宣廟朝名臣金誠一之同生矣。上曰,以前後道臣所達見之,似是嶺南望士,而曾前上來時,予未覺悟,不得召見,心甚慊然矣。聖鐸曰,天恩至此,臣誠惶感罔措矣。上曰,今聞爾言,似非高蹈之士,予意亦非偶然,此後則着實供職,可也。聖鐸對曰,小臣以三十年科場之士,何敢爲辭爵之計,而身旣未疫,且有老母,區區情勢,難以遠離久留,而天恩罔極,豈無從宦之意乎?上曰,常時經工必多,工夫幾何?對曰,小臣自少習於科場,魯莽蔑劣,而聲聞過實,上欺天聰,此誠死罪也。上曰,此乃初見君父之日也。新自南土來,必有所懷,陳達,可也。聖鐸對曰,天威之下,惶隕不知所達,自上有所下詢,則敢不奉承乎?上曰,嶺南古稱鄒魯之鄕也。近來風俗,何如?聖鐸對曰,嶺南自前以鄒魯見稱,而風俗漸不如古,然而淳厚之風,忠義之心,猶有存者矣。上曰,居在何邑耶?聖鐸對曰,居於安東矣。上曰,往事雖不可說,向時誑惑,出於嶺南,此所慨然者矣。聖鐸對曰,聖明在上,昭釋無餘,至今感祝矣。上曰,安東之人,以風水之說,有疏擧,非恒日所望於嶺南者也。聖鐸對曰,民情不無迷惑矣。旣承聖敎之後,稍爲鎭定矣。上曰,非徒民也。多士亦爲之,可怪也。曾於備忘,已言之,而在我當修人事,不在風水矣。若使先正在世,必不爲風水之說所誑惑矣。一鄕彈壓,亦在於望重之士矣。聖鐸對曰,聖敎明白,可以歸傳父老矣。上曰,以安東言之,則人才沈屈,幾何耶?聖鐸對曰,知人未易,許多人才,豈能知之?而前後道臣及御史,旣已薦聞,更無所達。上曰,今番調用之人,亦皆平日素知者乎?宋寅明曰,曾前嶺南人擧擬之際,懸註矣。嶺人以此爲慊然,故中間不爲懸註,今番李匡貞,亦擬望於齋郞,而無懸註,未得受點矣。上曰,誑惑者非矣。見欺者何罪?予心則無毫分芥滯,而世道怪異,或有扶抑嶺南,似不無疑阻,故每用寬恕矣。嶺人以懸注爲羞恥事,此不過無懸注,則朝家無以知之故也。何可以此爲慊然乎?宋寅明曰,懸注少無所妨,豈有一分慊然之理乎?李宗城進曰,自上以金聖鐸,爲嶺南望士也。方當聖候靜攝中,召見便殿,諄諄詢問,有若家人父子,非但此人之榮幸也。入侍諸臣,孰不感祝哉?此乃窮經讀書之人也。姑待開筵後,當出入講論,而先問大道之要,似好矣。上曰,所陳好矣。先陳小民疾苦,可也。聖鐸對曰,臣實蒙昧無知,而受恩至此,欺世盜名之罪,無所逃矣。大道之要,當世之務,曾所昧昧,而若其民事,則今年比辛壬稍勝,而流散之民,尙未安集,賦稅又從以侵督,未免疾苦矣。上曰,先正餘訓,必有所聞,爾若以爲無聞,則是嶺南終無所傳矣。學問之事,又爲陳達,可也。聖鐸對曰,人君之學,雖異於韋布,《大學》治國平天下之道,與士無異,《大學》八條目,不可不一切闡明,自古先儒發明者多,而誠敬爲第一工夫矣。上曰,《大學》一篇,無過於敬之一字,而最初下手處,何工耶?聖鐸對曰,主一無適,此乃宗旨也。而整齊嚴肅,最爲親切,每從有形處下工,然後厥修乃來矣。上曰,上蔡謝氏,惺惺工夫何如耶?聖鐸對曰,此亦是從心上做去,而朱子之言,整衣冠尊瞻視,尤爲要切矣。上曰,漢成帝臨朝若神,此則表裏不同也。聖鐸對曰,成帝未免沈溺於酒色,只於威儀之節,修檢而已。若其事爲之間,不加之意耳。上曰,好矣。宋寅明曰,臨朝若神,此不過暫時修檢而已。上曰,凡人一日之內,放心甚易,顔子,亞聖,三月不違仁,其餘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則況下於此者乎?非不惺惺存警,而每患放馳,何由而可制放心乎?聖鐸對曰,臣無心得,何能知之?而心之放馳,由於敬之不足矣。上曰,好矣。宋寅明曰,金聖鐸所達,槪論大根本,而未及於要切處,要切處,使之略陳,似好矣。上曰,重臣旣已發端,畢達後退去,可也。聖鐸曰,要切處,其論學問耶?治道耶?宋寅明曰,治道爲好矣。聖鐸奏曰,孟子論王道,以省刑罰薄稅斂爲先,孔子明君君臣臣之義,卽今紀綱不明,生民困瘁,臣之淺見,則省刑罰,薄稅斂,明紀綱三條,似爲要務矣。上曰,此甚要好矣。此後召對,更爲入侍,可也。金聖鐸先爲退出。李宗城進曰,歸厚別提李守謙,先正臣李滉之後裔也。臣與趙顯命,見于問安廳矣。上曰,次對罷後,入侍承旨召入,可也。宋秀衡曰,李守謙令待令乎?上曰,後日輪對官單子,越次書入,使之入侍,可也。{{*|榻前下敎}}上曰,金聖鐸初爲入侍,而所言皆好,雖每入經幄之人,所存不足,則不能如是矣。上曰,金聖鐸亦先正之孫乎?趙顯命曰,此非先正之孫,而其曾祖丙子亂後,自號以崇禎處士,仍爲自廢,卽今處士所居之地,人多傳說矣。上曰,如此之類,別爲褒揚好矣。銓官入侍,詳知其事實,特爲褒贈,可也。李宗城曰,卽今痘患方熾,金聖鐸似難久留矣。上曰,事勢誠然,有難留置,從近召見後,當許歸矣。趙顯命曰,臣待罪嶺南時,使金聖鐸、李槾爲訓長,果有其效矣。金興慶進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以合歿陳田,今年起耕者外,仍前給災事狀請矣。在外時,與備局諸臣相議,則論議不同矣。吏曹判書宋寅明曰,事理則可矜,而今若許之,則年年如此,便同免稅田矣。趙顯命曰,臣待罪本道時,奉朝令,擧行給災者,二千餘結,其間亦豈無濫乎?今朝議之防塞,不是異事,而其後又因朝令,作文書,許他人起耕,則必有其間還耕者矣。李宗城曰,合歿之田,當初許災,出於特恩,而田土旣在,到今豈無還起者乎?陳田之不爲還起,責在不爲勸農矣。恐不可許施矣。上曰,諸臣所達,不無所見,置之。{{*|出擧條}}上曰,少退。諸臣退出,少選,更爲入侍。宋秀衡進曰,禮曹參議兪彦通,有稟定事來待,使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金弘澤出去,與之同入。李廷濟進曰,此驪川君增上疏也。宣廟朝以後,大君王子,免稅田畓,限敦寧勿爲出稅事,有所陳請,而向日筵中,有更爲審定之敎,今當收租之時,一番定奪,然後可以擧行矣。上曰,此乃永賜之地,雖勿免稅,其田則可以永久自在也。廷濟曰,此等田租,初入於一二等,故若出稅,則應稅外無餘矣。上曰,欲限以敦寧何也?金興慶曰,以敦寧之限九代也。上曰,大君王子子孫之限以九代者,似指其支孫,非嫡孫也。功臣嫡長,亦不計代數,宗室嫡長,若限以九代,則反不如功臣嫡長,此事怪異矣。必先限其代數,然後可論免稅與否,法文從容詳考,更爲論定後,處之可也。廷濟曰,然則今姑仍前免稅,前頭更爲消詳稟定,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金東弼進曰,本府軍餉,用舊蓄新之故,每年還分後,量縮及永腐朽,自前有啓聞蕩減之規,其來已久,而戊申以後,還分時,量縮永腐朽及壬子京運時量縮,因前前留守臣尹游之狀請,變通有更査之令,故臣於夏間,査實啓聞,而朝家不許其蕩減,仍有永爲定式之令,過半千穀物,旣不得蕩減,則勢將依其數,徵捧於前後色庫而後,莫重軍餉,可無欠縮之弊。臣依朝令,今方徵上,而但廟堂稟定時,量縮與永腐朽,初無區別陳稟之事,至於京運米,卽庚戌貿米於三南者,經年後移納江都,元無斛上加升捧置之事,而庫藏三年後,又爲移納於戶曹,夫以耗縮之穀,經年後準納上司,作爲百官軍兵頒料之資,則量縮之過多,不足爲怪。此與本府還分時量縮,大有間焉。而一倂勒徵於典守之人,非但渠輩之呼冤無窮,甲午丙午前後京運時量縮,俱有耗穀充上之前例,此等事實,不可不一經稟旨後擧行,故敢此仰達矣。夫徵捧於色庫者,或因其典守不謹,或以其用奸偸竊,此則在法當然,而穀物之隨量隨縮,自是常事,三年陳米,京司準捧之際,安得無欠縮乎?且自前京運米量縮之以耗穀充上者,已成規例,而獨於今日,不分事實,不用前例,一切勒徵於貧殘吏奴輩,恐非法意。且所謂永腐朽,則久遠庫舍,每多雨漏之患,而累年積置之穀,未出庫之前,則雨漏與否,無以見之,而改瓦以致其上漏下濕,腐傷不用,今夏反庫時,臣亦取見腐傷米,則作塊腐黑,穢臭擁鼻,然所謂永腐朽,每年所出,多則十石,少則四五石,其所蕩減之規,腐朽一石以米四石支計,故戊申以後,四五年條腐朽,不過二十五石零,而當爲計減者,乃是一百一石也。此則每年前例,元無竝爲白徵之規。臣意則永腐朽,則依前例蕩減,壬子年地部所納,量縮二百七十餘石,則元非色庫用奸之事,亦依前例,以耗穀充上,戊申以後,還分時量縮,一依新定式,分徵於典守各人,而但其數,乃是三百餘石,有難一時盡捧,逐年四分之一,分數徵捧,三四年內,漸次充上,則在軍餉,可無虛簿之弊,貧殘軍屬,亦有支保之路,更爲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諸臣之意,何如?金興慶曰,京運米,則以年久留儲之物,準納上司之際,自當有欠縮。此則姑爲量減,而至於腐朽米,則勿爲許減事,旣有新定式,似不可續續變改矣。宋寅明曰,永腐不爲蕩減,然後用舊蓄新之法,方可着實。臣意則以爲,不當許之矣。趙顯命曰,腐朽蕩減,初旣防塞,不可變改,而京運米量縮,宜有量定升斗減給之道矣。上曰,南漢則無腐朽蕩減之規,況江都則庫倉鋪板,其所腐朽,尤不宜蕩減矣。諸臣之意如此,腐朽蕩減事,置之。京運米量縮,則與本府還分有異,自廟堂取考石數後,不必更稟,以幾石計減事,草記啓達,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咸鏡道犯越査狀,入來矣。上曰,見之乎?寅明曰,大槪見之矣。上曰,承旨讀之,亦使諸臣,知之可也。讀訖。上曰,招辭極其狼藉,晩白苟有一分人心,何可如是耶?似爲理外矣。趙尙絅曰,招辭極爲譸張矣。寅明曰,邊倅之此等所爲,其來已久,亦或有冒犯之事矣。今則狀啓來到,當依此究問矣。宋寅明進曰,禁府有殺獄二事,金聲八、朴鳳采,俱有可疑之端,臣意常以爲,殺獄所當十分審愼,故取來文書,日夜搜覽,反復深究,而終不能的知,曾前刑曹殺獄,有自備局,取見文書,登對時,稟處之事,今亦依此例,就議大臣後,稟處,何如?上曰,此則判金吾非矣。委任有意,當詳審明覈,的知其可疑,然後問議於備局,而今乃不然,欲先議於備局。此豈設官之意哉?判義禁宋寅明推考,三堂上更加詳察究覈後,陳達可也。{{*|出擧條}}上曰,李晩白獄事,今當究覈,而吏判方帶內局提調,似難專意按治矣。金興慶曰,若施刑訊之後,則兼帶內局提調,亦似未安矣。上曰,吏判兼帶內局提調,今姑許遞,可也。{{*|榻前下敎}}宋寅明進曰,前別兼春秋金漢喆,敍用付職後,與別兼春秋趙榮國,一體牌招,擧行似好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宋寅明曰,右承旨韓師得,與別兼春秋趙榮國,有相避,韓師得例兼春秋館修撰官,姑爲減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禮曹參議兪彦通進曰,再昨筵中,吏曹判書宋寅明,以嬪宮爵號事陳達,自上有令禮官博考以聞之命,而本曹判書呈辭受由,參判奉命在外。臣以一佐貳,有難獨爲擧行,而擧條旣下之後,事體甚重,不可稽滯,謹取《璿源譜略》及他文籍,考出,則不無可疑處,不可不稟達,故敢爲入侍矣。重臣所達,以昭惠王后初稱粹嬪,恭懷嬪初稱德嬪爲例,而聖上,亦以戊申後,闕典爲敎,聖意所在,可以仰揣矣。但昭惠王后爵號粹嬪,恭懷嬪爵號德嬪,乃在於嘉禮初,似與聖敎中戊申後闕典之意,差異,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其然乎?考出於何處耶?彦通曰,粹嬪爵號事,《璿源譜略》初卷世系中載錄,德嬪爵號事,《宣廟實錄》中,恭懷嬪事實,曾前端懿王后國葬時謄來,載於謄錄,故取考,則嬪十歲冊封德嬪,翌年世子卒云云矣。蓋國朝自初,王世子嬪冊封時,皆有爵號,定安王后初封德嬪,元敬王后初封貞嬪,昭憲王后初封敬嬪,文宗大王廢嬪金氏、奉氏,皆有爵號。而顯德王后封嬪時,獨無爵號,至昭惠王后封嬪時,號粹嬪,而睿宗大王,仁宗大王,在東宮時,嬪宮無爵號。至順懷世子冊封時,嬪宮號德嬪,自是以後,更無冊嬪時爵號之例,前後或有或無。臣姑未知義例如何,而文籍所載,如此之外,他無博考處,如許重典,旣無明白可據之前例,下詢大臣,或斷自宸衷,何如?上曰,再昨筵奏時,認以仁粹王妃、恭懷嬪,獨有爵號,故有所下敎矣。今聞禮官所達,以翌年云云之說觀之,亦可知矣。如此之時,其有可行之義耶?或有掣肘之事耶?大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金興慶曰,昨者宋寅明陳達時,臣意亦以爲當加爵號矣。今聞禮官之言,則事例雖稍異,而一字加號,豈有大段拘礙之端乎。金東弼曰,古事未可知,不敢支煩仰達,而日後國有慶事,似有掣肘之端矣。博考以處之,似宜矣。宋寅明曰,爵號之或有或無,必有委折,國朝文籍中,豈無可考處乎?宣廟朝,則嘉禮在於登極後,或自此因循爲闕典耶?睿宗朝,仁宗朝,亦無爵號,而此又似有其由矣。然典禮至重,宜博考古事,而爲之矣。李廷濟曰,玆事非創開之事,而古有而中廢者,必有委折,不可以臆見斷定,考出徵信之文,然後更爲稟定,似爲得之矣。趙尙絅曰,國朝以來,嬪宮爵號之或有或無,雖未知其故,而以事體言之,則宜有爵號矣。前頭掣肘與否,非所可論,唯在博考典禮而處之耳。趙顯命曰,此是重典,與諸臣博詢,而處之,如何?李宗城曰,國初以來,嬪宮皆有爵號,中間數朝,雖無爵號之載記者,列祖朝攸行,非今義起,則今加一字,似無不安之端,唯在博詢而處之矣。上曰,承旨及入侍之臣,皆達之,可也。宋秀衡曰,嬪宮爵號,雖是舊典,而亦非近例,則有難定行,博考而處之,似合事宜矣。兪健基曰,爵號似當講定,而但諸臣所達,皆未免臆見,而無典禮的實之可據者,請考出實錄,又令禮官,更爲博考古事後,問議於大臣及在外知禮儒臣,事體似宜矣。金箕錫曰,儒臣所達,博議于在外知禮儒臣云者,其所陳達,似好矣。上曰,依舊例定行,似可矣。而爵號之或有或無,必有委折,使別兼春秋,詳考實錄,而儒臣亦爲博考《皇明會典》及《文獻通考》以稟,可也。{{*|出擧條}}趙尙絅進曰,自前武科出身,西北人及兩班子支,則使之赴防,其餘,則從自願,或赴防,或納米,補用於本曹軍需矣。今番春塘臺武科出身,至於六十人之多,亦依前例施行,未知,何如。上曰,當初定式,出於酌量,依前例爲之,可也。{{*|出擧條}}趙顯命進曰,臣考閱本營謄錄,則顯廟癸卯年間,自摠戎廳,發遣從事官,點閱各邑軍兵器械,其中執頉數多者,水原、豐德以下五六邑守令,自本廳拿來決杖事,自廟堂覆啓施行矣。紀律之嚴如此,軍務安得不修乎?近來體統大壞,管下守令,視本廳如無,蹴踏凌侮,無所不至,軍兵代頉牒報事,定日發關之後,今已過限,無一邑報來,軍需米督納已久,而積城一邑之外,亦無來納者。臣雖無似,旣忝大將,則將令之下,如是怠慢,誠萬萬可駭。各邑守令,所當一倂請罪,而紀綱之頹廢已久,誠難一朝振肅,許多守令,亦難一一治罪,更爲發關申令,定限,分付之後,若有如前怠慢者,依癸卯例,擧行,何如?上曰,以向日成聖潤事觀之,可知其弊。伊時處分,非爲趙儐,乃所以重體統也。卿言是矣,依爲之。{{*|出擧條}}趙顯命進曰,摠戎廳所屬三營軍兵秋操停止,營將巡點事,自廟堂定奪,分付矣。本營則停操之時,不使營將巡點,發遣中軍首將官點閱,乃是新定式。且自己酉之後,至今廢操已久,軍兵之逃故,器械之虛疎,必當無所不至,今若猝然行操,或行巡點,則借面代點,徒爲一場紛擾,而無實效矣。纔已嚴辭發關,使之盡充闕額,收拾器械,定日牒報,待其齊報後,當遣中軍,抽栍點閱矣。營將巡點,依新式不得擧行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持平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此等之啓,本非若是相持者,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李晩白,威脅窮民,冒犯邦禁,罪狀狼藉,三尺至嚴,如此貪贓,不法之人,按治之際,不容遲延,請令金吾,鎭日開坐嚴覈,夬正王法。上曰,依啓。又啓曰,李晩白獄事干連人覈出,何等嚴重,而卽見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不無罪人生得失之事,狀啓中且有北兵使擧行稽緩等文字,身爲道臣,不能檢飭之罪,在所難免,請咸鏡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上曰,大體則是,依啓。金興慶進曰,自前監司罷職,兵使拿問,而李箕鎭,則當初廉問査出,與己酉有異矣。趙顯命曰,宋眞明時,則旣有見捉於彼人,故依例罷職,而今番似可有異矣。上曰,道臣今番狀啓,亦詳悉矣。上曰,帥臣何時去乎?趙尙絅曰,今三月去矣。上曰,具樹勳之代乎?興慶曰,然矣。上曰,今此犯越事,與己酉犯越事有異矣。當觀其末梢,而道臣先事發覺,詳査以聞勿推,北兵使洪好人,則先罷後推,可也。{{*|榻前下敎,又抄出擧條}}上曰,諸罪人,帥臣屬之會寧云,直上監營爲宜耶。終無疎虞之事耶?趙尙絅曰,前頭正法,似在境上矣。上曰,予意則付諸守令,似爲歇矣。金興慶曰,拿致營獄,爲宜矣。上曰,梁永萬同堡權管曺渭伯,有處置事,自義禁府拿處,可也。以下敎,分付,文書則下義禁府,可也。{{*|榻前下敎}}上曰,今此李晩白事,乃至於此,邊地守令,不可不別擇,而今日兩銓,同爲入侍,差除之際,六鎭守令,以前頭可爲閫帥者,擬差,而如非其人,則《備局草記》遞差,請推銓官,可也。李宗城曰,此事宜另飭西銓矣。宋寅明曰,近日閫帥,未必皆是人望,則將來當爲閫師者,東銓何以知之?而設或知其可合閫帥者而擇差,人見未必皆然,此無定形,近日差送,皆以已入閫望者,備擬矣。趙尙絅曰,此事多有掣肘之端矣。雖未經六鎭守令,而卽今踐歷,可合閫帥,則以未經六鎭之故,置而不擬,似有抑鬱之歎,數十年來,全不擇六鎭守令,今猝以必經六鎭爲準,則見通於閫望者未易,此甚可慮矣。宗城曰,兵判所達,不無所見,而卽今閫望出入者,不患乏人,近來則姑以前望備擬,此後則必以曾經六鎭三、甲人,始許通擬於閫帥,如必經防禦使後,始許閫帥之例,明爲定制,使不得踰越,則庶有實效矣。上曰,今此下敎後,東銓則六鎭差除之際,以可合閫帥者擬之,西銓則以已經六鎭者,擬閫帥望,曾前入閫帥望者,勿拘此例,而一依昧爽以前之例。今日以後,則以可合閫帥者,擬之於六鎭,已經六鎭守令者,擬之於閫望事,兩銓知悉,擧行,可也。{{*|出擧條}}李宗城進曰,備邊司,卽古丞相府,蕭何入秦相府,先收圖籍,則圖籍之重,有如是矣。而今備府,元無文籍之可考,如京外錢穀之數,亦無以知之,雖以今番湖南還穀數爻事言之,戶曹賑廳之所書來,湖南之狀聞,大段相左,事極未安矣。自今以後,京各司用遺在,每等內入,御覽之時,外方還上軍餉,每等會案上來後,令戶曹賑廳,抄錄其數爻,成冊一件,送于備局,恐合事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而京兆版籍之數,亦不可不知,一體定式施行,而今番京兆人戶別單之付史官者,出給備局,使之謄置後,還爲內入,可也。{{*|出擧條}}上曰,李晩白事,今日當開座gg開坐g乎?宋寅明曰,臣退出後,當擧行矣,上曰,卿之兼帶內局提調,旣已許遞,使之專委於金吾,有意存焉。此事各別詳審,逐日開坐,俾無遲滯之弊,可也。諸臣遂退出。 ==11月6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右珥。 ○下直,樂安郡守林時華,金甲島萬戶孫必億,造山萬戶朴謹行,白峙僉使金德洪。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金漢喆副司果單付。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南泰良,帶職蒙宥之後,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入直,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亦爲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梁永萬洞堡權管曺渭伯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曺渭伯時在咸鏡道會寧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右承旨韓師得疏曰,伏以臣稟賦脆弱,素抱關格之症,若遇隆寒,則輒必呻痛矣。自數日以前,重患輪感,前症又隨而復發,頑痰凝結,毒嗽兼作,實無奔走供仕之望,而連値院中多事,不敢呈病,强疾供劇者,首尾七八十日矣。昨於卯仕赴院之後,忽覺渾身寒戰,四肢逆冷,頭疼而不能擧,目眩而不能視,氣息奄奄,若將垂盡,急灌藥物,僅得少定,扶曳還次,一倍添劇,中焦痰塞,呼吸不通,外寒內熱,達夜叫苦,貼身床席,勺水不能下咽,似此症形,實有頃刻難支之慮,而出納重地,不可以緣臣病重而暫曠。玆敢倩人搆疏,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下,伏乞聖慈,特察臣病勢之難强,亟許鐫遞臣職名,以便調治,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之卽今病情,十分危惡,近日廳中,位甚不齊,喉舌緊任,決不容一日虛帶,未免瀆擾於玉候靜攝之中,臣尤死罪,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戶曹參議洪景輔疏曰,伏以臣猥膺專對之命,昨辭宸陛,投宿高陽地,今將取路前進,終南漸遠,不禁回首之戀。臣之所帶職名,卽是劇曹緊任,有非出疆之人,所可虛縻,玆具短章,附呈縣道,伏乞聖明,俯賜鑑察,丞許遞改,俾得以軍銜將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疏辭,令該曹,稟處。 ==11月7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慶尙道都事趙侹,平薪僉使尹濁。 ○宋秀衡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持平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時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造山萬戶朴謹行處,給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嶺南別薦人金聖鐸,召對同爲入侍。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蒙宥只推之下,尙不出肅,卽爲牌招察任,而上番姑降入直,至今累日,事體亦爲未安。下番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趙迪命之猶事撕捱,其涉太過,趙明澤之尙今不仕,分義豈如此?南泰良之又復引嫌,亦極無義,竝只推,牌招察任。 ○傳于鄭必寧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 ○有政。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承旨鄭羽良進。吏批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濟州牧使今當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寧邊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曾經閫帥年八十者,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前水使趙以健,今年八十九歲,而以在鄕之故,臣曹未及聞知抄啓矣。今始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前濟州牧使尹彙貞,未赴任遞罷,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卽接成均館移文,則典籍黃尙老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吳瑗爲修撰,朴弼載爲副修撰,趙東弼爲寧邊府使,金重熙爲濟州牧使,閔珽爲龍仁縣監,金枋爲氷庫別提,尹淳爲內醫院提調,李命熙爲戶曹參議,李鳳鳴爲典籍,濟州牧使金重熙,今加加資事,傳敎。 ○兵批,無政事。 ○以金浹照律公事,傳于鄭必寧曰,後日登對時持入。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初七日入番,駕後禁軍高必昇稱名人,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各派子孫單子,收聚校準,而卷秩,比己亥年倍多,工役亦甚浩大,以數少校正官,有難董役,依庚辰己亥年例,校正官二員加出,以爲刻期完役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監試初試外場,代述罪人李世瑃,依受敎,邊遠充軍事,允下矣。世瑃旣已勘處,則干連諸人宋正采、李尙英、金澤昌、洪濟夏、李尙貴、破回等,今無可問之端,還送秋曹,以爲依律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副修撰朴弼載疏曰,伏以臣之頃間一出,怵迫威命,壞盡素守,而禁直未幾,只得一場狼狽,而退耳。前席譴遞,尙懷餘懍,鑾披舊趼,如隔前生,迺蒙聖上,過加抆拭,館銜甄復之命,荐降於數旬之內,始知雷霆之威,無竟夕之震,天地之仁,鮮終棄之物,手捧除書,感涕無從。而第此僨跲之地,斷無復蹈之理。蓋臣於前日講筵,略有一言規警於閔瑗者,不過上番有達,聖敎未畢,而瑗乃闖起勦說,汲汲橫撞,殊失筵席謹嚴之體故耳。其事雖甚微瑣,豈或彷彿於彼此黨私之論。而伊日睿旨極嚴,倉皇逬出,此固臣語言澀訥,奏對齟齬,無足以當聖心之致,反省慙悸,久猶靡定,如此而尙可復任風議論思之責哉?且伏念臣性資,本自愚瞢,學術全然空無,而加以長在鄕僻,見聞孤陋,向來登筵之日,雖廑若干,而其卽文講解,信口敷陳者,鹵莽荒疎,動積尤悔,至今追思,背浹惶汗,雖荷慈天之涵容,復辱明廷之召收,而其不可更叨侍講之列,決矣。伏況臣之一番出脚,乃在黜補反汗之後,而半夜禁扃,恩召踵臨,窮阨之極,轉旋無路,不得不稍形變動之意,暫伸分義之重而已。非敢爲因仍襲冒之計者,而然其四朔禁推,有死不敢出之義,則至此而全喪進退,卽當出處無據,其重得罪於當世士大夫之林,有不勝言,則臣之當初呈身,旣失其道,卽此一案,尤宜自廢於館職新除之下,望絶趨承,而召牌催宣,不敢息偃,謹此隨詣闕閽之外,略暴肝血之懇。伏乞聖慈,備垂鑑諒,特許鐫遞臣職名,仍勅選部,勿復檢擬於館僚,以重淸銜,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懍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羽良,侍讀官金尙星,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耉齡,記事官金漢喆,記事官趙榮國,司畜別提金聖鐸,同爲入侍。金尙星進伏,讀知人第四篇第一板,止第七板。上曰,下番讀之。任珽,自第八板,止第十三板。上曰,別兼春秋讀之。金漢喆,自第五篇第一板,止第四板。上曰,下番別兼春秋讀之。趙榮國,自第五板,止第十一板。鄭羽良進曰,司畜別捉金聖鐸,同爲入侍矣。上曰,注書出去,所講冊子一件,持來傳給,使之講論文義,可也。李耉齡出去,冊子持來傳給。金尙星奏曰,第一板范成大所論知人之說,甚好矣。帝王之道,在於知人,知人在於明,明是極功,而其次乃公也。自古帝王,必有克知灼見之明,然後有能官人之名,講學明理,此乃第一先務也。任珽曰,上番所達好矣。而若其一篇宗旨,則專在於知人之明,在人君心術之微一句,此尤爲緊切矣。上曰,此乃欲爲公字階梯也。上曰,若不能知人,則其無奈何?而或知之而不能進退者,何也?金聖鐸對曰,不能知之者,與知而不能進退者,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苟於心術之上,有些私意之係着,則不但不能知人,雖知之而不能進退也。金尙星曰,見賢不能用,見邪不能去,此郭之所以亡也。上曰,公雖非明,而可以生明,此何謂也?聖鐸對曰,公與明雖異,而大抵知人之道,在於正心,心正則公生,心公則明生,以至於辨君子小人,無毫分之差,字義雖異,而公則明,明則公,一也。上曰,知人之明,尙矣。其次莫若公,此何謂也。金尙星曰,知人之明尙矣者,此乃知人則哲之,明也。《書》曰,惟帝其難之,此乃明之極功也。金聖鐸曰,儒臣所達極功之說,是矣。金尙星曰,第一板周必大所論儒有君子小人之說,詳矣。二帝、三王之時,稷、契、伊、周,道德隆備,功業光明,春秋戰國之際,以詐謀相高,以功利相傾,此則君子小人之辨也。知人猶可易也。而至西漢則所謂社稷臣者,乃在乎周勃之鄙樸,汲黯之少文,霍光之不學,此亦猶可謂取人以實也。末世則名實相眩,是非質易,可不戒哉?金聖鐸曰,漢之人君,不知《大學》之道,故曲學阿世之公孫弘,持祿保位,學貫天人之董仲舒,擯斥江都,終不能辨君子小人矣。上曰,漢家無眞儒,不過董子輩耳。金聖鐸曰,漢高帝見僞儒,故有輕士善罵之習,若使見眞儒,豈有溲冠之事乎。上曰,漢唐明宋,朋黨優劣,何如?東漢以後,朋黨始出,君子常與君子爲朋,小人常與小人爲黨。而牛、李,則君子小人未判耶?金聖鐸曰,李德裕爲君子,牛僧孺爲小人耳。上曰,李德裕專無所非乎,金聖鐸曰,此亦豈可謂純德君子耶?上曰,宋有洛、蜀、朔三黨,君子豈有黨乎?金聖鐸曰,門人朱光庭輩,誠正之學不足,故轉相詆議,遂成嫌隙,各有黨比,而蘇軾,亦非小人矣。上曰,蘇軾亦與程子角立矣。上曰,漢固無足道也。而宋孝宗,如水投石,悅而不繹,故不能用賢矣。金聖鐸曰,自漢以下,其君誠心不足,故或乍用君子,更用小人,便成朋黨矣。金尙星曰,第五板楊萬里,論朋黨之弊,而結之曰,勿問其某黨某黨,夫人君,建皇極於心,公聽竝觀,君子則從而用之,小人則從而廢之,初不問其某黨某黨,此豈非至當底道理乎?上曰,勿問其某黨某黨之說,誠好矣。金尙星曰,第五板劉光祖奏曰,事勢至此,循默乃宜,循默成風,國家安賴,夫人君,開拓言路,恢弘直氣,然後是非由此而定,公論由此而明,卽今朝廷之上,幾無言者,正宜公聽竝觀,開納直言,言可用則用之,言或過中,亦宜假借而優容之矣。任珽曰,殿下凡於聽納之際,每有抑揚之病,此言者之所以爲難也。上曰,勉戒,當留念,而予亦豈不知抑揚之病,而朝廷之上,傾軋已十年矣。予自十年前,所厭聞故也。此夫子所謂擧直措枉者也。尙星曰,若其傾軋之言,豈不抑之?而竝與公言而不加採擇,殿下聽言之道,未能恢廣矣。上世則人心樸直,而後世則氣像委苶,雖開導而優容之,猶患其退沮,而卽今朝著之上,未有扶直之道,臣聞古事,則朝廷凡係言路,必加崇奬,名賢章奏,亦皆伸救直言,自古扶奬直氣之道如此矣。近來朝家,以建極爲主,若其言,少涉朋比,則必摧之折之,故於其所好,不敢言之,於其所惡,亦不敢言之,是終無言者矣。自上崇奬直言,則言路庶可開張矣。鄭羽良曰,金尙星之言,非矣。尙星、任珽,此是何等人物耶?其宜盡言竭忠,以報萬一,夫人君,深居九重之中,人之賢不肖,守令之貪廉,宰相之能否,無以知之,故置言官,責以耳目之任,苟其含默因循,有懷不言,則擇臺諫畀言責之義,安在哉?金尙星亦言雖如此,不過陳疏論時弊而已。誠可慨然矣。尙星曰,鄭羽良之言,亦非矣。若使羽良,知無不言,則豈不爲宜。而羽良亦不能竭其所知,臣亦不能畢其所蘊,臣與羽良,果能殫竭心力,畢陳於殿下之前,則豈可謂無言者乎?唯在自上,恢廣言路矣。上曰,三代以後,未有三代正心誠意修己治人之法,自漢、唐以下,更無聞焉。人君何以則可以侔三代而盡誠正之工乎?金聖鐸曰,卽今聖明在上,堯、舜其人,三代以後盛際也。正心以正朝廷,以辨君子小人,則三代之治,可復見也。上曰,人於正心之工,有不足而不自知耶?雖知之而然耶?聖鐸對曰,以韋布言之,則不過騰諸口舌而已。以人君言之,則不爲加諸意,故不能盡於誠正之工矣。上曰,不爲加諸意者,有何弊耶?聖鐸對曰,物累交攻,好惡蔽心,若於心術隱微之際,去其蔽,如拭明鏡,則朝廷之上,小人不敢害正人,若無誠正之工,則未免雜用竝進矣。上曰,向聞豐原之言,則其在嶺營時,使爾與李槾,爲訓長有效云,嶺南乃是鄒魯之鄕也。旣有先正之餘風,人才果有長進之效乎?聖鐸對曰,李槾爲都訓長,臣爲面訓長,而臣則才分魯莽,豈有訓導長進之效乎?上曰,訓導之法,何以爲之乎?聖鐸對曰,每朔望,都會於校院,或以《心經》等書講論矣。上曰,卽今錢貨有弊,議論不一,嶺南則以爲,如何?其謂可罷耶?聖鐸對曰,錢弊雖罷之,而亦必有代用之弊,其爲弊,後復如之矣。久用之弊,何可猝然變改乎?上曰,卽今良役之弊,八路同然。何以則爲宜耶?聖鐸對曰,徵斂,至及於旣骨之類,身不見存,何可徵督乎?身故之類,不爲侵徵宜矣。金尙星曰,金聖鐸惶悚不敢自達,而聞其情勢,誠難久留,今姑許歸,待痘患乾淨,使之更爲上來,未知,何如?上曰,予亦念之,勢將許之矣。此後召對時,更爲一番入侍,可也。金尙星曰,承文著作李權,以嶺南人,客死京中,今已返葬云,朝家宜有顧恤之典矣。上曰,令道臣顧恤其家,可也。{{*|榻前下敎}},金尙星曰,近來玉堂,行公之員甚少,南泰良與兪健基,陳疏徑出後,尙今撕捱,殊無義意矣。上曰,何可若是其撕捱耶?金尙星曰,本館召對冊子,《貞觀政要》,今當懸吐,而卽今館僚不齊,姑待多官出仕,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1月8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修撰吳瑗,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修撰朴弼載,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三處胎室,石物豎立時,禮曹堂上參議兪彦通,半熟馬一匹。正郞李世垕,書標官副正字金尙迪、曺允濟、蔡慶承,都差員郡守李珌、李道顯,判官具聖弼,各兒馬一匹賜給。繕工監役金相冕、趙麟命、李重華,竝六品遷轉。傳香官朴泰容、李器弘、朴夢瑞,奏時官朴天開,各上弦弓一張賜給。員役工匠,該曹本道,米布題給。 ○禮曹判書申思喆,三度呈辭,傳于宋秀衡曰,只遞本職。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傳曰,日寒如此,薄衣軍士,襦衣題給事,命下矣。發遣本曹郞廳,摘奸其中尤甚薄衣者,三百三十六名,別單書入,令該曹依此數,襦衣題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配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啓,新除授司諫院司諫趙漢緯,以災傷敬差官,時在忠淸左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持平金箕錫啓曰,臣聞見孤陋,聾瞽時事,李晩白獄事,全未有聞。入侍之後,承宣承命,讀狀啓,始知變出邊境。罪犯邦禁,敢以草草數語,倉卒陳啓,而不能目擊狀本,未免耳眩旁讀,以道臣,不能申飭帥臣爲咎,而退見眞本,按問二字,誤下擧行,奏事不審之失,固已萬萬惶悚。而追聞物議,則帥臣爲任,專管邊事,遞罷之論,宜先帥臣,而喑無一言,聖敎特罷之下,尤著溺職之罪云。臣於此慙悚瞿然,無以自解。噫,臣初入臺地,觸事生疎,前有下字差誤之罪,後有當論不論之失,以此以彼,不可一刻晏然於臺次,而推見狀本之際,自致多日,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時囚罪人金聲八,更推捕廳留直,四金世奉等,令秋曹捕捉,移送本府事,允下,故移文秋曹矣。世奉先爲捉送,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臣以九耋之年,病且癃痼,日昃之期,奄奄在朝夕。凡於世念,一切都灰,而惟此氷庫提擧之任,擔在身上,積有歲月,尸素之懼,每結中心,曾以卸免之意,控諸血籲者,亦累矣。或誠未格而靳其兪,或阻于下而未果徹。去年秋,爲趨坤候平復之賀列,行至驪州地,而中暑不能進,猥暴待罪,請解之章,及到喉院,謂有禁令,而不得上。其冬,因大臣之陳達,有申飭考績之命,而臣在遠鄕,旣不能奉承,又不能辭謝,私心惶懼,不但爲一身廉義之倒喪,在聖朝綜核之政,豈不大相虧缺哉?臣卽具一疏,備陳危悃,而又爲道臣之所郤,臣之祈免之路,至此亦窮矣。臣亟欲致身輦轂,以暴久據難冒之狀,幸冀其仁覆之矜許,而身委床褥,不克轉動於房闥跬步之間,則其何能爲束裝遠出計也?徒抱此心,時日荏苒,今歲行且暮矣。見任雖曰漫司,亦有職掌,其可在外虛縻,以終臣死之日耶?臣粗欲以廉恥自勵,而乃於垂死之地,顧戀寵祿,久而不釋,則微臣咫尺之守,固已敗壞,而聖明之世,亦安用捐廉蔑恥之人哉?況今秋冬殿最,亦且不遠,而一歲二歲,緣臣曠廢,則臣之恧蹙悚惕,於此尤萬萬矣。玆敢瀝盡肝膈,仰首哀鳴,伏願聖慈,特垂愍憐,夬許遞改,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幸甚。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見帶,不過軍銜,卿何過辭,卿勿辭上來焉。 ==11月9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京畿水使宋徵來,雲山郡守權喜學,赤梁僉使康泰來。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入直矣。以史薦事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史局重地,不可暫曠,兼春秋金啓白,以親病呈辭出去,南泰慶,以校正廳都廳,除本司一員未差。只有預備金兌和一人,南泰慶使之入侍,未差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備邊司堂上,本司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箕錫引避退待,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下直閫帥、守令、邊將留待。 ○傳于宋秀衡曰,今日欲爲召對矣。不爲召對,而下留待之命。嶺南別薦人金聖鐸,留待,同爲入侍。 ○傳于宋秀衡曰,引見。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尙星,以東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特敎之下,尙不應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季爲承文判校。 ○備忘記。噫,皇極無偏倚之事,雨露無不沾之處。王者用人,豈可循世俗之扶抑?雨露降地,其何擇山野之燥濕?頃年以豐陵所達,予曰不然者,世雖日下,人雖疑阻,其薦國之重事,其人,予之臣也。爲君父之臣子,薦國家之史官,其宜乃心秉公,惟薦其人,亦何互對啓下,互對史薦乎?此在上者,反樹其黨者,故此予所以不然者矣。其後觀之,果若是矣。其太上者,若予下敎,而抑其次,若不若此,史薦其將偏矣。乃知乎豐陵所達之不爽也。今則此亦未守,彼可此否,此可彼否,竝投辭疏,終不擧行,深恧予意之不逮,感惟豐陵之深思矣。尤可痛者,今者兩人,秉筆入侍,已有多矣。況金漢喆十九入侍,躬書下敎,其所自礪,宜倍他人,而此猶若此。況汩汩時象之類哉?此等之疏,非予所答,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原疏給之,竝拿處。 ○掌令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持平金箕錫,以臣聞見孤陋,聾瞽時事。李晩白獄事,全未有聞,入侍之後,承宣承命,讀狀啓,始知變出邊境,罪犯邦禁,敢以草草數語,倉卒陳啓,而不能目擊狀本,未免耳眩旁讀。以道臣,不能申飭帥臣爲咎,而退見眞本,按問二字,誤下擧行,奏事不審之失。固已萬萬惶悚,而追聞物議,則帥臣爲任,專管邊事,遞罷之論,宜先帥臣,而喑無一言,聖敎特罷之下,尤著溺職之罪云。臣於此慙悚瞿然,無以自解。噫,臣初入臺地,觸事生疎,前有下字差誤之罪,後有當論不論之失,以此以彼,不可一刻晏然於臺次,而推見狀本之際,自致多日,今始來避,所失尤大,引嫌而退,奏事不審,當論不論,有損臺體,勢難仍在。請持平金箕錫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別兼春秋金漢喆疏曰,伏以臣人微望輕,猥塵榮塗,曩叨簪華,已極乘軒之譏。今當敗局,益切代斲之羞,恩罷未幾,甄復如舊,疏籲見阻,黽勉出脚。臣於見任,旣無逃遁辭免之計,則惟新薦焚香之日,卽微臣遞鞶之期,是以入直之初,卽與下番趙榮國,相會議薦。榮國曰,數則上番定之,今番當取幾人?臣答曰,別兼之薦,宜簡而不宜廣,對擧之規,近俗而亦近私,今番則博採公議,只取一人,如何?榮國曰,正合吾意。於是,各擧意中人姓名,反復消詳,彼此可否,夜深相詰,竟至罷坐,明日如之,又明日又如之,一日二日,晝對夜會,無言不到,一味予盾gg矛盾g,神旣疲矣,辭已竭矣,同席之間,意見如此。雖經年閱歲,萬無歸一之望,夫史薦之規,至重且嚴,名出於議薦,時僚議不合,而至於罷坐,則元無苟且彌縫,完了薦事之規,自臣等議薦以來,不知幾番合席,幾番罷坐。顧今翰苑起鬧,史官久空,新薦了當歸於臣等,而噫,此薦又不了當,將無完薦之日矣。仍伏念近來朝議岐貳,好惡不公,史局敗薦,非一非再,而臣與榮國,前已聯翩一院,亦嘗共當薦事,而務從便順,不喜爭較,每以世道澆薄爲憂。且以傾軋斥伐相戒矣。迺於今日,膠守己見,不有人言,必爭乃已。今日世道,眞可謂蔑如之何矣。竊爲榮國慨惋也。別兼差出,專爲薦事,則薦事不成,不宜一刻蹲冒,不得不陳疏臚列,逬出禁門,伏乞聖明,削臣職名,下臣司敗,亟施僨事之罪,兼治擅離之罪,以重史體,以警後人,不勝萬幸。臣無任瞻天仰聖,怵惕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別兼春秋趙榮國疏曰,伏以國家用人,何官不擇,而至於史剡,尤有重焉?蓋選一時良史之材,付萬世公論之權,其責爲如何哉?如臣無似,再當此事,極知其萬萬不稱,而館例所拘,朝命所迫,逃遁不得,黽勉膺命。區區寸心,唯在於妙簡才彦,速完薦事,以無負委畀之聖意。故就直之日,卽與上番,齊會相議,初以一箇公字,交相勉勵,仍擧當薦人姓名,反復商論,數日相難,累次罷坐。而可否之間,動輒矛盾,扶抑之際,轉益乖剌,徒守硬定之初志,罔念共濟之美意,前後消詳,意已窮竭,昕夕競辯,只增疲惱,觀其頭勢,雖經年閱歲,斷無歸一之望。噫嘻,薦事自此而將不得成矣,甚矣。世道之難平,而人見之難齊也。自夫黨議之橫流,世無公好惡眞是非,久矣。我雖曰是,人未必信,而至若一脈公心,人性固有,如使右僚,破其藩籬,降其色辭,平心徐究於臣所云云,則必不至一切揮却,而猶且固執不回,牢不可破,臣竊爲之慨惋也。此莫非如臣魯劣,初不量時,妄自出脚,受侮同僚,不能有無之致,尙誰咎哉?抑臣於此,尤有所慨然者,爲國惜才,人情所同,而主偏之見,疑生竊鐵,伐異之心,意在索瘢,雖文華標望,爲公議所屬者,百人薦之而不足,一人沮之而有餘,至使一世之好人才,動被廝壞,臣恐若此不已,則朝廷之上,殆無完人,而蘭臺之選,只作苟充之資而已。可勝歎哉。雖然,別兼之任,只爲新薦一事,薦事旣無完了之勢,則其何可一刻苟冒於職次,以貽傍人之嗤點也哉。玆不得不投進短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將臣所帶之職,先行鐫削,仍治臣僨誤職事之罪,以肅朝綱,以嚴史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敎京畿水使宋徵來書。王若曰,摠節制於一方,爲重gg任g最重,專統禦於三道,得人尤難。玆審選掄,用加寵擢。眷彼喬桐地形,實是長江天塹。備捍衛於王室,卽同咽喉,作聲勢於沁都,軼爲唇齒。肆惟祖宗之長算,爰設畿輔之雄藩。督列邑之舟兵,實專鎖鑰之寄,撫一島之文物,兼分芻牧之憂。矧玆魯饑之荐臻,氓戶凋敝,加以周戎之未詰,器械疎虞。晉陽繭絲,當待尹鐸之爲政,荊門戰艦,必藉岑彭之視師。當是時,捨卿其誰,念此任,非人莫可。惟卿,簪組名閥,干城令譽。志氣英豪,始慕班定遠之投筆,聲威藹蔚,爭推王思禮之建牙。御衆則如古將之韜鈐,律己則同寒士之檢柙。製錦賢聲,幾侈璽書之光寵,踰衮盛渥,曾有筵席之褒嘉。惟其歷試而效能,所以僉擧之屬望。玆授卿以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卿其闡乃壯猷,欽予明命。撫摩兵民,俾知親上死長之義,整理舟楫,常如臨陣對敵之時。廉謹自持,毋隳大家之風範,寬猛相濟,一遵嶺閫之治規。凡諸保障所關,亦須次第而擧。於戲,與國家同休戚,庶殫忠貞之節,若子弟衛父兄,毋孤委寄之恩。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健基製進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九日未時,上御熙政堂。閫帥、守令、邊將留待引見。司畜別提金聖鐸,同爲入侍時,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耉齡,兼春秋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喬桐水使宋徵來,雲山郡守權喜學,赤梁僉使康泰來。宋徵來進伏。上曰,曾前亦已入侍,履歷不問矣。有所懷乎?徵來對曰,喬桐姑未往赴,未知物情形勢之如何。赴任後,如有變通之事,可以狀聞則狀聞,可以報備局則報備局矣。上曰,喬桐旣未赴任,果如所達,而任南閫時事,擧槪陳達,煮鹽便否,亦何如?徵來對曰,節度使之冒當煮鹽,誠爲難便,而朝令之下,不敢違越。與蔚山、金海兩邑守令,相議爲之,而與當初所料有異,堇煮一萬六千石,先貿皮牟一萬五百餘石,卽今又發賣,以貿秋穀,姑未知前頭穀數之當爲幾何,而似不下二萬五千餘石矣。若於一郡縣,則或不無少補,而其於國用,豈可爲補益之資乎?其間又不無些少弊端,臣之淺料,日後則決不可更爲矣。上曰,煮鹽事,道臣及靈城之所請也。曾前金海煮鹽,卿亦當之矣。其時能無弊端耶?徵來對曰,臣待罪金海時,靈城君朴文秀,以監賑御史,下來巨濟長木浦,火枯松斫運,煮得一萬八千石,而臣亦以地方官,眼同擧行矣。事雖出於爲民,而曾前所無之事,猝然爲之,豈無些少稱冤乎?今番煮鹽時,備局節目內,封山中屈曲不合船材者,斫伐取用云。而臣雖不肖,身爲帥臣,積年爲船材,長養之木,猝入斧斤。不但心有所不忍,亦必有後弊,故論報備局與賑廳,請得若干物力,而分付兩邑守令,貿取私養山,使之煮取,其間雖不無弊端,煩達猥越,略陳其槪矣。以松山言之,若貧而願賣者,則樂從,而若食粟不爲願賣者,不肯從之。以役軍言之,每日每名,計給三升糧米,飢者則樂赴,不飢者則不願,以鹽民言之,以官柴煮出,分半,貧而無物力者不冤,不貧而有物力者,不得獨專其利,如是之際,豈無些少弊端乎?權喜學進伏。上曰,所懷達之,可也。喜學對曰,臣姑未赴任,本郡弊端,未知如何。赴任後如有弊端,則當論報道臣,以爲變通之道,而臣猥以微賤,受國厚恩,夙夜憂懼,圖報萬一,是乃區區所懷也。上曰,雲山爲邊地耶?喜學對曰,自雲山爲邊地矣。上曰,勳臣與他有異,戎政軍需,各別修飭,而西關異於南道,軍餉尤宜着實留意也。國家每有西顧之慮,此安不忘危之意也。勉力爲之,可也。康泰來進伏。上曰,職姓名?對曰,小臣赤梁僉使康泰來。上曰,履歷?泰來對曰,小臣庚戌登武科,癸丑三月除守門將,今十月出六,除武兼,春塘臺觀武才時,以柳葉箭三中四分,除授本職矣。上曰,所懷?泰來對曰,小臣姑未赴任,別無所懷矣。閫帥、守令等,各受賜物而退。金聖鐸進伏。上曰,爾雖不言私情,而儒臣有陳達之言,情勢誠然,故許之,而姑待乾淨,更爲上來,可也。聖鐸對曰,草野微臣,蒙恩至此,日近耿光,出入筵席,極爲榮光,豈欲離違天陛,而臣有老母,此非遠遊之時矣。三十年爲科業,豈有不仕之意,而情勢如此矣。上曰,李槾之意,如何?李槾亦爲科工乎?聖鐸對曰,年已七十矣。上曰,成爾鴻何爲下去耶?居在何邑耶?聖鐸對曰,居尙州,聞見不相及矣。上曰,前所未達學問之工,更達之,可也。聖鐸對曰,小臣駑莽,何敢煩達,而今日辭陛之後,有終南回首之戀,雖甚僭越,可無一言乎?聖學高明,不須更陳,而古人云,正心誠意,人君厭聞,而朱子曰,無出於正心誠意,此乃第一工夫也。上曰,正心切近下手處爲何工耶?聖鐸對曰,格物致知也。凡於天下事物之中,窮其當然之理,毫髮之微,無不明白,則自可豁然,而心地放馳則不專,故古人云,敬是成始成終,敬爲要切之工矣。上曰,忍字工夫,在學問,近於何工耶。與敬字,近耶否耶?聖鐸對曰,忍與敬,雖差殊,而忍亦執心而後可爲之,雖謂之近於敬,可也。上曰,向者論張公藝忍字矣,或云積工之久,至於無忍,若使孟子,四端七情,至於無忍,而忍則好矣。嘗留意於忍字,以期於無忍,忍猶淺工耶?聖鐸對曰,喜怒哀樂,情慾之際,易於未忍,每事忍之,至於無忍,似好,而敬乃一時不放心之工,敬然後可以忍矣。敬工,似尤大矣。上曰,好矣。忍者雖似淺近,實則難矣。且以敬字,爲上工夫,極好矣。上曰,近來《小學》、《大學》之道,幾至於無,嶺南不至於泯絶耶?聖鐸對曰,古則有先賢遺風,而近來以科文爲業者多,故學問之道,漸至凌夷矣。上曰,《大學》之道,士子猶讀之,而《小學》之道,尤爲絶無矣。聖鐸對曰,三代之時,行《小學》之道,以爲基地,而後世則文僞之弊勝,此乃無《小學》之道也。上曰,灑掃應對之節,正心誠意之工,有異同耶?聖鐸對曰,此則小,彼則大,雖有工夫之大小,而古則植敬於灑掃應對之節,以至推及於《大學》誠正之道,工夫自有次第矣。上曰,孟子云,人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不得於君則熱中,聖賢敎人之法,自灑掃應對,敎之有素,而猶爲血氣之所使,何以則無熱中之弊乎?聖鐸對曰,孟子之言,乃人之常情也。人固不能無常情,而若果能用工於《小學》之道,培養善心,消盡物慾,則豈爲外誘之所牽動乎?上曰,唐之太宗,貞觀以前,勵精爲治,而貞觀以後,十漸有失。玄宗開元之治,不下三代,而天寶以後,判若二人,何也?聖鐸對曰,唐之二君,無正心誠意之工,故中年以後,氣衰,爲血氣所使,若使二君,加意於《大學》之道,則豈有終始不克之患乎?上曰,以恒人言之,氣衰則嗜慾亦可衰也。而及其年老,嗜慾萌動,何也?對曰,開元之初,銳意於圖治,而旣無誠正之工,故安於治成,英銳之氣衰,豫怠之心生矣。上曰,所達誠是矣。居於安逸,則佚豫之心生,帝王工夫之難,尤倍於韋布矣。聖鐸對曰,雖大小有異,而工夫之難,一樣矣。上曰,紛華波蕩之中,帝王尤宜警戒矣。聖鐸對曰,堯、舜之時,以兢兢業業陳戒者,蓋以此也。上曰,爾之情勢,誠然而不然,豈可如京洛乎?此後爾母精力不衰,則體予盛意,上來,可也。上命賜臘藥曰,此乃藥物也。以表予意也。諸臣遂退出。 ==1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流星出天中淡雲間,入北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 ○鄭必寧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獻納沈星鎭,卽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以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竝禁推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兼春秋兵曹正郞金啓白呈辭在外,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兼春秋單付。 ○以咸鏡監司押送李晩白啓本,傳于鄭必寧曰,不知其入啓,故不爲下敎矣。以草記,使之卽速稟處。 ○傳于鄭必寧曰,昨日不爲開坐,李晩白事,非遲滯之事,雖日暮,開座事,分付金吾。 ○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渭原等官居入作朴羅春等渰死事,傳于鄭羽良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司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掌令尹志遠,校理任珽,假注書李耉齡,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金興慶進伏曰,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餘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感氣快癒矣。興慶曰,咳嗽之候,何如?上曰,盡癒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水剌,旣癒後一樣,而寢睡,或頻悟矣。興慶曰,寢睡頻悟,則或由於喉間,有乾燥之候而然耶?上曰,今則夜長矣。自然頻悟,而至夜深不寐,且近十年矣。興慶曰,丸劑今姑停止耶?上曰姑停矣。興慶啓曰,此乃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也。請得嶺南移轉萬餘石,而浦項倉穀二萬石,移轉北道之後,餘數無多。貿鹽牟萬石,運送于安興鎭,卽今鹽石未發賣者,尙多,未知穀數之當爲幾何,而有難預度。稍待嶺南沿海邑,還穀捧上後,可以某樣穀,推移劃給,姑觀前頭,參酌許施,似好矣。上曰,煮鹽貿穀,靈城之意,深矣,此豈可輕易下手處也?宋寅明曰,如不得已,則以浦項倉穀許施,恐合矣。上曰,浦項倉設置,專在於爲北路豫備,則豈可又令移粟於關東乎?李宗城曰,今年凶歉,北路爲最,關東次之。固當軫念,而嶺南事勢,二萬石移轉北路之後,又爲移轉於關東,恐爲未易,若以本道耗穀,優給於設賑邑則好矣。如不得已嶺東之平海、蔚珍,與嶺南之寧海、盈德接界,若以寧海、盈德之還穀,次次移轉,以救江陵、襄陽尤甚邑則無妨矣。興慶曰,本道耗穀,雖爲劃給,係是白給之資,今此請得之穀,乃是移轉矣。上曰,救民之資,何可緩也?若使關東,果爲大歉,則雖以兩南大同救之,亦可爲之,而但未知嶺東凶歉之如何。姑觀前頭,嶺南穀數千石,參酌劃給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金興慶啓曰,頃者各軍門軍額釐正時,守禦廳標下保,則沒數把定,而摠戎廳標下保,一千二百餘名,有餘存者,今將出付畿營,使之塡充於束伍有闕之代,而摠戎使頗有持難之意,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摠戎廳,何以有餘軍耶,此乃良丁耶?興慶曰,所謂標下保,皆是私賤,而守禦廳標下保,則本廳湖西之牙兵,代奴軍二千名,以其標下保,劃給其不足之數,以摠戎廳標下保,八百餘名移給,而餘數爲一千二百餘名矣。趙顯命曰,臣旣已待罪其地,故敢達。標下軍,元無習操等事,與他軍,勞逸雖殊。至於不虞,赴死地,則與兩局,無異,而自得其保,受若干米以爲資,今若奪之,則必有怨言。且非撫摩之意,若此則標下保,將無願入者,旣無其保,則標下軍,亦無以聊過,平時待之,旣薄,則臨危,何以責其效死乎?在前亦乍罷而復設,此後亦將如是,預爲商量爲之,似好矣。上曰,主管之人,達之,可也。李瑜曰,若準癸未釐正節目,則但當罷去,而凡標下,旣是大將耳目,不可不存,則旣置之而無料,廩又空然,驅之死地,非所以得力之道也。標下軍不可不置,兩廳又不可不均其名數,而各給其保矣。保則不可無定數,各定以一名,似好矣,此所以水禦gg守禦g、摠戎兩營之有所云云也。李宗城曰,當初釐正廳定額時,旣罷標下保人,則今豈可復置耶?以摠戎廳所餘之軍,出給畿營,使之汰定束伍難充之代,似爲得當矣。上曰,七邑標下保,元軍一名,其保幾名耶?趙顯命曰,或一名,或二三名矣,無定數矣。上曰,此乃摠廳標下,自募其保者,而移給守禦廳,則似不無稱冤之事矣,標下軍,戊申亦已用之,不可謂全無補矣。且兩局,皆有料布,而至於本廳,則無之,揆以人情,似有抑鬱矣。宗城曰,兩廳標下,類多市井閑遊之輩,圖免防役,自願投屬者,與禁、御兩營編伍之軍,截然不同矣。宋寅明曰,軍制磨鍊時,初不定保,意有所在。今若以每名幾保,爲之定制,則前頭漸次增加,安知不同歸於正軍之額耶?上曰,此有不然。若減去其軍則已,不然則烏得無定額之數乎?不爲定制,則將無限節,似有濫冒之弊矣。寅明曰,自得代定,雖有弊端,比之官代定正軍,豈不有間耶?宗城曰,若欲給保,必先定標下額數,始可爲之。摠戎、守禦標下之數,倍多於禁、御兩營,若仍前標下之數,定給保人,決不可爲矣。上曰,少退。上曰,李宗城之言,是矣。五軍門將校,招問其額數,則易知矣,使之書入,可也。上曰,守禦使同爲入侍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少退,更爲入侍,守禦使申思喆,同爲入侍。金興慶曰,五軍門標下軍數,書來矣。上曰,問之乎?興慶曰,招問矣。宗城曰,備局有一通謄置者,故謄來矣。上曰,軍制果不均矣。顯命曰,當初五營,非一時設立,故不同,而釐正廳設立時,亦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又不同矣。上曰,以大體言之,兩廳標下軍,若罷之則已,不罷則標下保,何可盡罷乎?李宗城標下軍定數之言,是矣。後日備坐,大臣與兩將臣,相議定額後,標下軍一名,只給一保。且令自得充定,毋或自官代定事定式,可也。申思喆曰,五營中,四營則軍屬猶有所食,而守禦廳,尤爲可矜。旣無受料之事,所賴者,只是若干保米矣。官代立,雖爲難矣,而若使募得代定,則似無自得之路矣。上曰,前所不爲之官,代定,何可爲之耶?標下軍定額減數,則自有餘數矣。{{*|抄出擧條}}。金興慶進曰,頃因黃海北使gg黃海兵使g狀啓,安岳郡守李思一,有拿問之命,而安岳,乃是兼營將,故交代後拿來事,自義禁府入啓,允下矣。自前安岳文南,則或使中軍代行,無參操之事云,姑勿出代拿來,觀其爰辭,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宋寅明進曰,昌寧縣監洪致期,曾以臺啓拿來,旣已分揀之後,稱以情勢不安,不爲下去,邑民以此多上來呼訴,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李宗城曰,伊時筵臣,以洪致期有負於臣外三寸洪致中家,有所陳達云,此是情外之言,大爽失矣。上曰,其然耶?宋寅明曰,金浹事,曾有登對時,稟處之敎,故文書持來矣。上曰,前日所欲陳者,又有何事耶?寅明曰,又有鄭暘賓、朴鳳采事矣。上曰,《大明律》則輕,而此當入於啓覆耶?其中重律,當用何律耶?寅明曰,不待時處絞也。金興慶曰,犯於十惡,則用不待時之律矣。上曰,諸臣皆達之,可也。申思喆曰,金浹淫奸之事,極爲切痛,處絞似宜矣。尹陽來曰,緦功以上親淫奸者,處絞。全羅高哥,曾已處絞,今無可論矣。李宗城曰,金浹罪狀,無可生之律,旣合於不待時之律,則何可待時乎?尹志遠曰,不待時處絞,旣是當律,則當依律文處之矣。任珽曰,不待時處絞,似宜矣。趙顯命曰,全羅道高哥,淫奸其嫡從妹,其時以此律用之,豈有異同乎?上曰,此則以庶犯嫡,似有加矣。陽來曰,金浹,爲金洙之軍官,亦有將卒之義,此亦有犯上之罪矣。上曰,三省外,亦有律文乎?興慶曰,三省外,十惡乃不待時也。上曰,然則當用議讞之本律矣。寅明曰,文書入之乎?上曰,入於政院,以爲更啓下,可也。宋寅明進曰,鄭暘賓,今當稟處,其前後文書,持來矣。上曰,就其要約處,讀之,可也。寅明曰,此乃道臣二十四日發關鄭暘賓,使之發兵討安陰賊也。其日又爲傳令,此亦以刻期掩捕之意,督促也,二十四日連三次發關,而二十五日又爲傳令,此乃差定左防將,使之督戰也。暘賓報狀,則乃二十四日所報也,道臣發關之日,得見關文,而有報狀也,其報狀曰,今此賊勢,雖是嘯聚之徒,全不知彼之形迹,而徑先交鋒者,決非兵家之勝算。又曰,爲今之計,莫若先偵賊勢,固守其所,待彼疲倦,徐爲之進退耳。又曰,度賊度力,毋使一郡守,爲賊人之餌。道臣題辭則曰,朝者發兵符傳令,使之統率山陰、三嘉、安陰等邑軍兵,勦討之意,分付爲有在果,當此之時,旣有將令,則卽卽馳往,察賊形勢,討賊之不暇,何敢固守其所,以爲自便之地耶?若有違令之事,則自有軍律,斷不饒貸,依前傳令,星火擧行。二十六日,暘賓又爲報狀,有曰,以本郡數少疲殘卒,萬無追討之勢,實爲罔措。道臣題辭則曰,爲人臣者,爲國家,死生以之,道理當然。當此危疑之際,累次督戰之下,一向違拒,則其心所在,誠不可測,斯速追討陜川之賊,俾無後悔云矣。以報狀觀之,其畏縮之狀,不可掩矣。上曰,以報狀觀之,可謂無狀矣。若對敵國,則可以慮勝而進,而安有見逆賊,而爲慮勝之計乎?上曰,鄭暘賓,初何以論功乎?趙顯命曰,與李普赫從軍之功也,道臣則置之,而其後論功矣。上曰,當初道臣之置而勿論,於渠好矣。臺臣旣已陳疏,似不可無勘處,當以何律議處乎?金吾堂上外,大臣及諸臣,皆達,可也。金興慶曰,以文書觀之,誠有退縮之狀,而其時各邑守令,率多恐怯矣。到今事過之後,追勘其罪,則似不無參酌之道,或可施之以徒配之律,而未知其果爲的當矣。申思喆曰,以報狀觀之,不無畏縮之意,大臣參酌之言,似爲得宜矣。尹陽來曰,戊申之變,至今思之,猶覺髮豎而肉顫,渠以武倅,苟有敵愾憤賊之心,固當勇往直前,雖使以肉投虎,亦且不辭,而數次報狀,顯有畏縮退托之意,誠極無狀,宜受其罪,尙何功之有哉?臣意則今雖不可追施重典,而削奪其資,終身禁錮,似宜矣。尹志遠曰,不可以事過而不論,宜用充軍之律。任珽曰,鄭暘賓所爲,不可無罪,宜施當律矣。上曰,疆埸之外,脫有不幸,則如是文報,猶或可也,而此不過小醜,則其逗留之狀,豈非無狀乎?此而置之,後雖有小醜,誰有挺身而進討乎?雖然,考律不可輕,亦不可追罪其罪,去其資削其職,可也。{{*|抄出擧條}}。宋寅明曰,鄭暘賓與李廷弼,爲讎隙云矣。上曰,李廷弼逃走之說,予以爲冤矣。寅明曰,李廷弼事,前後旣有陳達,而臣未知本事,故不敢檢擬矣,臣聞朴文秀之言,則以爲冤矣。趙顯命曰,臣則與李廷弼爲切,近連姻嫌,不敢陳達,而其時文書尙在,取考査實,則可以知之矣。上曰,所達,是矣。不可置人於暗昧,當査出其事實,使人知之。其時報狀及本邑傳令等文書,自金吾,取來考閱後,稟處,可也。{{*|榻前下敎}}。李宗城曰,李廷弼事,臣往嶺南時,略知之矣。吳命恒後,臣最先往,故聞其事實,則廷弼初則不知曺賊之爲賊黨,許以義士,托以討賊。及聞其爲賊黨,則捉囚曺賊,調發束伍,若奮其勇氣,仍以斬之,率兵討賊,則快矣,而又爲座首所恐動,以請兵事,往兵營,不敢入來,傳令于陜川將校,曺賊之就滅,蓋由於此,而功之有無,臣亦未知,當初事情如此矣。上曰,妻子,置之而去耶?宋寅明曰,此則未可知矣。上曰,此是智慮不廣所致,無功亦無過矣。宗城曰,惡得無過乎?上曰,此則李時蕃太緩,故至於躬往矣。尹陽來曰,李普赫之言,則異於此矣。上曰,其立隻,誠怪異矣。是非之間,文書考見,則可知矣。宋寅明曰,前日所達朴鳳采事,文案旣已反覆考覽,且與僚堂,再三商確,敢此仰陳意見。朴鳳采文案,實因懸以結項,獄事,治以杖殺。若謂屍帳弄奸,則檢屍官定罪後,改檢改懸實因,可也,而以其屍帳,欲定殺人之罪,終涉不當。且屍帳,仰合面傷處,皆合於《無冤錄》自縊條。鳳采疑端,誠無數,而要皆旣杖後自縊,故恇怯掩迹之致,謂之殺人,則恐過矣。上曰,此獄事有兩端,渠或憤頭自縊,而鳳采掩之,則非殺人也,鳳采杖殺,而故爲掩迹之計,則殺人也。予則以杖殺後加縊,疑之矣。若非杖殺後加縊,則非殺人也,明矣。禁堂外,大臣、諸臣,皆陳達,宜矣。金興慶曰,當初屍帳實因,旣以自縊,懸錄,而果合於《無冤錄》,則不可以杖後加縊,一向窮治,宜有罪疑惟輕之道矣。申思喆曰,殺獄以實因,爲主,而自縊致死之狀,旣爲分明,則宜用惟輕之典矣。尹陽來曰,臣待罪金吾時,已知朴鳳采之冤狀,與趙錫命及卽今嶺伯金在魯,欲爲一番陳達,而未果矣。殺獄惟以屍帳,爲准,而檢狀實因,以自縊致死,分明懸錄,則其非鳳采之杖殺,而故爲掩迹者昭然,似不可施以償命之律,而限死訊問矣。李宗城曰,此獄前後情節,臣固未詳,而日前因金吾堂上之言,略見文案,實因以自縊,懸錄,鳳采以杖殺被訊,誠不成獄案矣。若以鳳采,眞爲杖殺,則論罪檢驗之官員,改塡杖殺之實因,然後始可成案矣。尹志遠曰,當以文案,爲主,一依文案中實因處之,宜矣。任珽曰,殺獄固多可疑,而實因分明,則宜從惟輕之典矣。上曰,王者當以文書,爲重,自縊之狀,果合於《無冤錄》,則此非杖後加縊也。當付諸惟輕,然而用意無狀,人命何等重大,而潛自掩匿之狀,無據,減死島配,可也。{{*|出擧條}}。宋寅明進曰,前日筵中,嶺南薦人金聖鐸曾祖是榲褒贈事,有下敎矣。臣問其行迹,則丙子之亂,倡義赴難,中途聞南漢解圍,遂隱居以終老。其後除光陵參奉,不起,臨終遺命,題銘旌曰崇禎處士,後人題墓道曰崇禎處士之墓,其鄕人立石於所居之地,亦曰崇禎處士之墟,其行迹如此,誠爲可嘉矣。上曰,今聞所達,誠甚可嘉,不可無褒贈之典,以堂下三品職,贈之,可也。{{*|出擧條}}。宋寅明曰,禁府方有金漢喆、趙榮國拿處事,而臣與趙榮國,有査家應避之嫌,當令次官擧行矣。上曰,金漢喆等所爲,怪異矣。金興慶曰,似是彼可此否而然矣。寅明曰,見其供辭,然後似有可知之事矣。以次官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尹陽來曰,罪人紅桃,與金浹當用同律,亦當一體處絞矣。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金興慶曰,俄者問候之批,已承下敎,而猶有未臻快復之慮矣。明日入診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內局提調尹淳,牌招使之察任,何如?上曰,豈有撕捱事耶?牌招察任,可也。{{*|榻前下敎}}。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旣問之後,更無端緖,若是相持,不亦過乎?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命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前啓之類,此啓之若是相持,無乃太過乎?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宜速停啓,俾無相持。又啓曰,請還收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若是相持,專由於傳啓之稀闊,其勿更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竝啓父子,其涉過矣。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賊勢方張,急如風雨,雖無營門催促關文,固當奮不顧身,勇往直前,以決一死,竭力勦討,而鄭暘賓,累日逗遛,顯有畏怯退縮之意,其在王法,不可以去資革職而止,請鄭暘賓充軍。上曰,俄者處分,旣已斟量,憲臣爭執,亦得臺體,充軍之請,其涉過矣。更詳以處。又啓曰,臣於臺地,觸事生疎。請罪鄭暘賓擬律充軍之際,落邊遠二字,揆以臺體,何可一刻晏然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不過做錯,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諸臣遂退出。 ==1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白雲一度如氣,起自坤方,直指艮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應敎金尙星,以其親病,陳疏徑出,原疏纔已入啓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何如?傳曰,允。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右副承旨臣鄭必寧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臣等依昨日定奪,卽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羽良,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天摩僉使李榮廷處,給送。 ○鄭羽良,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臣任珽,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提調不可不備員,提調臣尹淳,卽爲牌招,以爲入診時,同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此咸鏡監司李箕鎭啓本,卽速稟處事,命下矣。許多罪人,有難一倂移囚於營獄,誠有如狀內辭意者,而其中蔡以徵、陳衛晉、鄭永承、朴守命、韓始昌、嚴成格等六人,則前頭不無反復憑問之端。北兵營絶遠,無以及時往復,此六人依前關,移囚營獄覈治,其餘諸罪人,竝依狀請,使兵使按覈,而最初道臣狀啓中,罪人招辭,旣曰鳥銃三柄,被奪於彼人云,而其後罪人之招,則只以尺許小鳥銃一柄,見奪云。此段煞有關係,而前後囚供,若是不同,更以另加盤問,得其實狀後,馳聞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一月初十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安岳縣監李思一,勿爲出代,拿來後觀其爰辭,處之事,榻前下敎矣。李思一曾以交代後拿來之意,啓稟蒙允,而今此下敎如此,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備忘記,傳于鄭羽良曰,史官一員待命。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長番內官洪聖遇,當爲莫重傳敎之事,聽瑩做錯,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鄭必寧啓曰,今日筵中,奉朝賀李光佐,自公山上來與否,令本院問啓事,命下矣。卽爲招問中樞府錄事,則以爲,今月十七八日間,當爲入來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因兵曹啓目,礪山府使及礪山營將所佩兵符被燒,令本院改造下送事,允下矣。兵符旣已造成,礪山府使、營將所佩兵符右二隻,監、兵營所上左四隻,本道監司處,定禁軍下送,依例使之分上,舊分符收聚上送,以爲燒火之地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校正之役,一時爲急,而都廳郞廳宗簿寺正南泰慶,以兼春秋,今方入直,兼春秋南泰慶除本司,使之仕進於校正廳,何如?傳曰,允。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卽伏聞臣之老父,自昨夕,偶患風感,達夜叫痛云。臣自聞此報,心神焦灼,而身在禁直,無路往省。俄見家人所報,則朝來痛勢益加,殆不省事,委臥床席,症甚非細云,急於歸視,不得不拜疏徑出。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以便救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甲寅十一月十一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右副承旨鄭必寧,記事官徐命臣,編修官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金德履、金世選入侍,提調尹淳追後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夜來聖候益勝否?上曰,昨已下敎,而感氣則夬愈矣,每當冬節,自爾如許矣。興慶曰,今以夬愈,爲敎,玉音比前入侍時,亦似益勝,而猶未能詳知,以是爲鬱。聖敎雖以爲,冬節則每如此,而此是氣弱之致,非但一時感氣也。蔘劑進御,極以爲悶,而停止已久,不無其害而然矣。上曰,蔘補之劑,雖已少止,豈以此至於生病乎?今年則自夏以來,無事安過,而本來氣不足之故,自然如此矣。興慶曰,咳嗽亦無往來之氣乎?上曰,止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提調牌去來,姑無乎?興慶曰,其家稍遠而然,而姑無牌去來矣。上曰,提調入來,卽爲入侍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命臣承命而出,與尹淳,偕入。聖徵診畢曰,脈候左右調均,亦沈靜,而少似弱矣。信診畢曰,脈候,左右不數而沈靜。但手腕頗冷,自前有手指時冷之候矣,今亦如此乎?上曰,冬節則每如此矣。必祐曰,脈候左右調均,而似有不足之氣矣。德履曰,脈候左右均適,亦無數候,而猶帶滑脈,且重按則不足矣。世選曰,脈候左右調均,亦無感氣,而右邊猶帶滑脈,似有痰矣。興慶曰,諸醫診察已畢,湯劑進御當否,使之商議,何如?上曰,自前冬節,則每如此矣。手足之寒,亦由日寒,而脈度不足,乃本症也。諸醫各陳所見,可也。湯劑姑不欲服之耳。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數日來,少不如前矣。興慶曰,口味或不如前乎?上曰,或有思食之念,而對案則不能食矣。聖徵曰,便道,何如?上曰,如常。聖徵曰,前日夜間,或有茶飮之時矣,近來亦然乎?上曰,處溫則思冷,本來如此,而近來不然矣。昨日夕時,眩氣少有,臨臥時又有之,近來則眩氣頗愈矣,昨日兩次見之矣。聖徵曰,脈候本來不足,而卽今則過於沈靜,當用調補之劑矣。丸藥近來進御乎?上曰,停止之後,更服爲難,姑未進御矣。欲用補中益氣湯乎?聖徵曰,似當用此等之劑矣。信曰,有感氣則脈必帶數,而今番則不然,頃者以入夏以來,節飮生冷,爲敎,感氣之卽愈,亦其效驗也。初三日入診時,卽當議藥,而以支離爲敎,故不得議定矣。聖候中眩氣,非一時偶然之症,由於氣不足之致也。上曰,生冷之節飮,非但戒心而然也,氣不足,故自然不思矣。信曰,六君子湯,最宜於卽今聖候,如乾葛、山査肉、縮砂數三種加入,進御,似好矣。必祐曰,脈候不足,日寒,故痰亦用事,水剌厭進,如此症候,無逾於六君子湯矣。加乾葛、縮砂七分,以爲開胃之地,似好矣。德履曰,脈度安靜,而右寸關帶滑,似有膈痰而然矣。元氣不足,膈痰作孽之症,宜用加味六君子湯,此藥五貼,爲先劑進,似好矣。世選曰,脈候左不如右,小臣常時淺慮,聖候非元陽不足也。寒痰用事,故陽氣壅滯,而爲不足之候,眩暈及手足寒冷,皆由於此。方書亦言痰飮,爲手足冷云矣。六君子湯,加乾干、桂枝進服,則似好矣。上曰,乾干、桂枝加入之說,與乾葛、砂仁之意,懸殊矣,首醫陳達,可也。聖徵曰,卽今調補之劑,以和脾胃治痰,爲主,加味六君子湯,最宜於卽今聖候,而眩氣旣如是,則天麻、縮砂加入,進御,似好矣。上曰,提調雖新爲入侍,自前所服之藥,已知之矣,所見,何如?淳曰,臣待罪藥房,已久,聖候症勢審知,已久。藥餌雖非長服之物,如八味、元六君子湯之屬,別無他害,以爲主人常服,可矣。金世選干桂之說,亦有所見,元氣本非不足,只以寒痰作孽,故以干桂,助其陽氣,似好,首醫之言,亦好矣。天麻、砂仁,以爲調脾胃治眩暈之地,而一味又爲加入,無妨矣。上曰,補中益氣湯,連爲加入矣,又欲加入者,何藥耶?淳曰,如乾干一味加入,似好矣。上曰,以首醫之言,與提調所達,詳問于諸醫,可也。金世選旣陳所見,更無可問者矣。信曰,六君子湯,只加天麻、縮砂,宜矣。若加乾干,則爲理中湯,雖宜於寒痰,而頗爲峻劑,不若不入薑,而爲長服之道,好矣。必祐曰,乾薑加入,亦好,只加三分,則何害?而不如只加天麻、縮砂,以爲長服之道矣。德履曰,感氣若愈,則必有衄血,爲敎,六君子湯,補血而治痰,用之爲宜。干桂則大溫,來頭如有寒氣,則加入乾干,爲好,而自初直用,則不可姑以天麻、縮砂加入,進御爲宜矣。上曰,補中益氣湯,服之無弊,而六君子湯前所服,已過十餘貼,未知其效,冬節則尤似涼涼矣,提調之欲加乾薑,亦以此也。淳曰,六君子湯,必服累貼,然後可見其效,十餘貼,其數不多。且非一時連服者,則其效不效,何以知之乎?脾胃所宜之藥,加入爲好,而前頭亦當隨時變通,眩氣若止,則天麻當拔之,方書亦載隨症加減之法矣。上曰,陳根亦不可每服,故切欲止之矣。首醫及提調所見,旣如此,服之何害?然六君子湯,極爲平緩矣。淳曰,常時水剌所進,極少,故感氣易乘而入。此藥多爲進服,則水剌必勝,而雜病不出,閭閻中服此藥者,多至數三百貼矣。興慶曰,老人多有長服者,故領相洪致中,亦長服此藥矣。上曰,當爲老人所服矣。興慶曰,諸醫皆以爲,天麻一錢,縮砂炒硏七分,此二材加入,爲宜云矣。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丸劑兼爲進服乎?上曰,八味元服之,頗覺有益,此爲根本之劑,不可不服矣。興慶曰,前日以待新材上來劑入事,仰稟矣。海西熟地黃,姑未上來,來後當爲劑入矣。上曰,何必待新材乎?以前所儲者,劑入,可也。淳曰,新材若來,則舊材雖已作丸,棄之何妨乎?一日所服,幾何?上曰,以量器服之耳。興慶曰,大小,何如?上曰,首醫必知之。信曰,前者三器造進,未知以何者爲量乎?上曰,以大者進服矣。生薑以大片,入之,可也。聖徵曰,一貼以三錢爲重,宜矣。信曰,五貼所入,一時竝入,則或有乾者矣。上曰,仍服乾干,無妨矣。然五日之內,何至過乾乎?淳曰,痰病莫如擇水,闕內深處,則有好水乎?上曰,闕內水味,則頗好云矣。提調今纔入侍,而予每以卿爲過矣。頃者以遷葬事,許遞本兼,而故領相以爲,內局提調,必以尹淳爲之,可矣,嶺伯亦讓其任矣,必待今日牌招而入來,豈不過乎?初欲推考,而不爲矣。淳曰,內局提調,則豈不欲行公?而昨日,則日暮後牌出,故不得承牌,今日,則將欲入來,而牌已至矣。興慶曰,故淸城府院君金錫胄,自同副承旨時,已帶提調之任,以其知醫理故也。今朝臣中知醫理者,無逾尹淳,使之久任,可矣。上曰,淸城事,果然乎?興慶曰,然矣。俄者北伯啓本覆奏草記,纔已入啓矣。上曰,草記纔已允下,而似有掣肘之端矣。蔡以徵等,自北兵營問之,豈不矛盾乎?李晩白終爲頑忍,則將來似有對問之擧矣。興慶曰,蔡以徵、陳衛晉等六人,則似當有拿致京獄之擧,故爲便其往來,使道臣,移囚營獄而按治,其餘罪人,則令北兵使究覈矣。上曰,善爲處置矣。興慶曰,北兵使雖罷職,自當依例擧行矣。上曰,近來廉隅太勝,文官少有引嫌之事,則每事撕捱。前北兵使洪好人,不知閫任之異於他職,或有撕捱,未可知也,自備局,各別申飭,可也。{{*|抄出擧條}}。藥房兩提調及醫官先退。上曰,注書出去,輪對官使之入侍,可也。命臣承命而出。上曰,無肅拜之事,故不得知矣。李奉朝賀,其已上來耶?政院問啓。今此輪對官單子中,李敍五,誰也?必寧曰,此則不知,而李守謙,乃先正臣李滉之奉祀孫矣。上曰,然矣。居於何邑?必寧曰,先正所居,乃禮安則此必居禮安矣。上曰,左道乎,右道乎?必寧曰,左道也。上曰,金是榲贈職,以堂上三品,爲之,可也。輪對官入侍。上曰,以次進來。承文院判校吳命季進伏。上曰,職姓名?命季仰對。上曰,履歷?命季曰,乙未年登科,以國子參下,陞六,自典籍,移拜監察,又移禮曹佐郞,戊申三月,監察復職,四月,禁府都事相換,出使西關,罪人拿來後,又換監察,移拜左通禮,因除博川郡守,遞來後,今年七月,右通禮復職,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何罪人拿來乎?命季曰,平安兵使李思周拿來矣。上曰,職掌。命季曰,本院職掌,事大交隣文書而已。例兼春秋館,故非入番藝院,則以預備,逐日待令于政院矣。上曰,所懷?命季曰,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居鄕乎?命季曰,臣居生於海州矣。上曰,有顯官乎?命季bb曰b,臣高祖始爲流落鄕里,其前則有之,而高祖以後,則無顯官矣。命季退。歸厚署別提李守謙進伏。上曰,職姓名?守謙仰對。上曰,履歷?守謙曰,臣於壬辰,除莊陵參奉,仕滿,陞內資寺奉事,臣以未經痘患,不得謝恩。辛丑,除昌陵參奉,又以痘患,不得謝恩。癸卯,除典設司別檢,未仕滿,又以痘患,受由遞職。乙巳,除康陵奉事,仕滿,陞漢城府參軍,未仕滿,又以痘患,受由下鄕,因銓曹陳達,蒙恩出六,爲義禁府都事,會有宗廟擧動,以在外遞職。戊申,除司憲府監察,移除儀賓府都事,庚戌,除定山縣監,因災傷遞罷,今番都政,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守謙曰,本署所職,準備內用板子,以待禮葬賜與時,進排矣。上曰,爾於先正,爲幾世孫乎?守謙曰,爲六世孫矣。上曰,爾爲先正奉祀乎?守謙曰,然矣。上曰,今玆召見,非有他意。頃者致祭先正後,爾爲先正子孫云,故使之越次入侍耳。先正遺範,家庭間,有能傳授而遵守者乎?守謙曰,不肖孱孫,何敢以不忝先訓,仰達乎?上曰,爲科工乎?守謙曰,臣自少時,多病失學,無所工之事矣。上曰,年齒,幾何?守謙曰,六十一歲矣。上曰,年則多,而貌不衰矣。因筵臣所達,知爾未經痘疫,久留供職,似難矣。此後痘息之後,有職名,則上來宜矣。守謙曰,庸下蔭官除命之下,安敢退坐乎?守謙退。校書館副正字鄭錫垕進伏。上曰,職姓名。錫垕仰對。上曰,履歷?錫垕曰,辛亥年,殿講初試,癸丑年,得中式年會試,今十月,爲本職矣。上曰,職掌?錫垕曰,逐日入直於香室,此外無他所掌矣。上曰,所懷?錫垕曰,無他可達之事。上曰,在鄕乎?錫垕曰,居生於忠淸道沃川地矣。錫垕退。長興庫主簿李命華進伏。上曰,職姓名?命華仰對。上曰,履歷?命華曰,庚戌三月,除厚陵參奉,辛亥八月,典牲奉事遷轉,癸丑三月,漢城參軍遷轉,甲寅十月,陞六,除掌苑別提,今方待罪本職矣。上曰,職掌?命華曰,戶曹田稅,米三千石,太一千石,劃送于豐儲倉,則主簿次知,逐朔放料于內官矣。上曰,所懷?命華曰,待罪本職,僅至十餘日,弊瘼有無,未及詳知,不敢仰對矣。上曰,在鄕乎,在京乎?命華曰,在京矣。命華退。南部參奉李敍五進伏。上曰,職姓名?敍五仰對。上曰,履歷?敍五曰,乙巳五月,除北部參奉,同年臘月,遷轉廣興副奉事,丁未,作散,今年二月,復除本職矣。上曰,職掌?敍五曰,部官摠領坊民,而如有不法之事,一一規正,或有朝令,則奉行頒布矣。上曰,本部民戶,幾何?敍五曰,都數八千八百十三戶耳。上曰,人口男女各幾何。敍五曰,人口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七,而男則二萬六千四百九十八口,女則二萬九千八百七十九口。上曰,所懷?敍五曰,當部有事,則卽稟于京兆堂上,隨卽變通,別無可達之事矣。上曰,在鄕乎?敍五曰,臣在於黃海道海州地矣。上曰,此爲先正後裔耶?敍五曰,臣卽先正臣文成公五世孫矣。上曰,爾爲奉祀乎?敍五曰,臣之從兄敦五奉祀矣。上曰,朝參時,以部官遞職者,爲李敦五乎?敍五曰,然矣。上曰,子孫盡在海州乎?敍五曰,然矣。上曰,以五字爲名者,凡幾人,而筮仕者,亦幾人乎?敍五曰,五字行列,殆至三十餘人,而筮仕者,敦五、鎭五及臣三人而已。上曰,敦五只有兄弟乎?敍五曰,本四兄弟,而一人早死,又有弟行五矣。上曰,居在先正舊居乎?敍五曰,從兄奉祀者,居在故址,而臣則在其隣近矣。上曰,有故迹乎?敍五曰,臣家壬辰兵燹,慘被禍變,故無大段故迹矣。上曰,非此之謂也,所居,爲先正故居,而書院,亦在於故址乎?敍五曰,故居尙存,而書院在於相望處矣。敍五退。上曰,承旨進來。故礪城君楫,三年守陵,所任旣重,此固可念,而平日居家行誼,臨事謹愼之操,有足可尙。向時因宗室陳請,雖命旌閭,而家有偏母,今已年老矣。令該曹食物從優題給,以表予念舊之意,兼施養老之典,可也。{{*|出擧條}}。上曰,長興主簿李命華,何人耶?命臣曰,故監司李德英之侄也。上曰,判金吾、秋判有下問事,使之來待,而秋判持《大明律》入侍,可也。{{*|出榻敎}}。諸臣遂退出。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十一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判義禁宋寅明,刑曹判書尹陽來引見入侍時,左承旨鄭羽良,假注書李耉齡,編修官南泰慶,記注官金兌和。鄭羽良進曰,判義禁、刑曹判書待令矣。上曰,來前。宋寅明、尹陽來進伏。上曰,金浹事,猶有律文之可疑,大臣所達不待時,爲何罪耶?尹陽來對曰,十惡也,而無條目之懸載,律文下書秋字,乃不待時也。上曰,昨日所達高哥事,與豐原所達,同矣,此則果用當律耶?陽來對曰,《續錄》云,士族婦女,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者,竝奸夫處絞。受敎曰,士族緦麻以上妻相奸者,依不待時律用之矣。上曰,《續錄》士族婦女恣行淫慾瀆亂風敎者,果有處絞之律,而受敎中緦麻以上親妻相奸者,不待時之律,則竝擬於浹,豈無妻妾差等之分乎?宋寅明曰,浹之於金洙,爲四寸,則大功服,較重於緦麻以上親,浹又洙之庶孽,則犯上之罪,又有之矣。上曰,絞條亦有不待時乎?律文一用低昻,則此後當爲受敎,不可不審愼矣。上曰,注書出往,招問律官,可也。李耉齡趨出,招問律官後,入達曰,罪犯十惡,則用不待時律,或處斬,或處絞,而律文,別無絞條云矣。上曰,其律官,爲誰耶?耉齡對曰,政院待令律官矣。上曰,律學校授金琦,更爲招問,可也。耉齡更爲趨出,招問金琦後,入達曰,十惡條目中,內亂條,乃是淫奸之罪也。十惡,則例用不待時律,或處斬,或處絞,而金浹之罪,與內亂條,差異,不合於不待時之律云矣。尹陽來曰,當更問於律官。仍爲趨出。上曰,全羅道高哥,果用應律耶?此事問之,可也。陽來入達曰,高哥果用應律云矣。上命承旨,書判付曰,浹之奸狀,于今擬律,於渠亦輕矣。其勿更議,而但緦麻以上妻之律,有不待時之受敎,則竝擬於浹,無差等之意,創始於今浹,則後當爲受敎,其宜審量,絞則依施,待時不待時,問議于大臣,稟處。上曰,金浹固無可惜,而考諸律文,不合於不待時,則何可創始用之耶?雖不能如大舜之設五敎,敎民,而用刑之道,不可不審愼矣。宋寅明曰,審愼之道,不可無,而我國,禮義之邦也。風敎所關,懲治之道,自別矣。宋寅明曰,前判書權以鎭卒逝之報,上來云矣。上曰,狀啓上來耶,私書所報耶?此人本來勤實,殊可惜也。寅明曰,狀啓來到與否,姑未知之,而私書來到云矣。上曰,向日金聖鐸,可見其有操守,用人之道,不必取京華之人,草野之人,可不收用乎?宋寅明曰,此誠難矣。臣亦觀宰相之用人,稱以收用草野人才,或求之鄕黨,或取之郊庄,及其施用,無可取,終不如京華之人矣。上曰,惟在卿之秉心矣。鄭羽良曰,宋寅明之言,非矣。擇取京華人中,彼此名流用之者,非不爲好,而此特其例事也。若至誠竭求,必欲得有才學,可補君德者,則豈有不得之理乎?臣於此亦有所勉戒於殿下矣。古有傅說,在於傅巖,豈有見夢之理?而唯其至誠竭求,故自有感應之理,若如高宗之竭誠求之,則豈無得賢之效乎?上曰,是矣。高宗之於傅說,蓋其有至誠所致也。寅明曰,漢文帝,夢見鄧通,蓋心之所思,有異故也。上曰,禹女獄事,極爲怪異矣。其已上來耶?尹陽來曰,禹女之父,纔已上來,而禹女,則已自斃云,此是疑獄矣。禹女卽古參判禹昌績弟昌夏之孫女,其夫權取身,卽參奉權厚之孫,而前承旨孚之從孫也。此是士大夫家,而獄事則疑端甚多,取身以爲,旣娶禹女之後,纔過五朔而生子云,而其後取身,與之又生一女,三年之後,今乃發狀,旣是淫夫生子之女,則身爲士夫,三年同居生女,萬無是理,此是大段疑端矣。上曰,事極怪異。禹女以士族之女,若有淫奸之事,則極爲痛駭,而若曖昧而抱冤,則正是東海冤婦之類,不可以禹女之身死,而輕斷其獄。權哥若有誣陷之事,則風敎所關,亦不可不嚴處,秋判今方入侍,各別究覈以聞,可也。{{*|抄出擧條}}。宋寅明、尹陽來退出。上曰,少退。承史退出。上傳敎曰,始認以權以鎭卒逝狀啓,已來到,將入啓,姑令少退矣。狀啓姑未入來云,仍爲退出,可也。遂退出。 ==1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德壽{{*|受由在外}}。左承旨鄭羽良{{*|坐}}。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病}}。假注書李耉齡{{*|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四更,月暈,廻土星。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同副承旨臣宋秀衡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劑入湯劑,其已進御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而湯劑進御矣。只繼進日問安,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因時囚罪人金聲八更推,捕廳留直世奉、四金,捕捉移送本府事,允下,故移文秋曹矣。世奉先爲捉送,故前已拿囚,而今者四金,又爲捉送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武臣賓廳講書,乃是勸奬之道,而《大典續錄》,有連五通加資之文,本曹前例,亦有連五通加資之人矣。訓鍊都監把摠鄭虞龍,賓廳講書,旣已連五通,所當依法例擧行,而自下不敢擅便,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例加資。 ○都承旨李德壽疏曰,伏以臣,得蒙恩暇,歸省先壟,糞除荒茀,封築崩圮,至情獲伸,幽明感結。訖事之後,宜卽還朝,而第念臣之不肖,重以負疾,其於居官任職,固無一可,而若夫見叨之地,尤臣平日夢想之所不期,誠荷聖上罔極之恩遇,俾臣得以廁跡於邇班,私心感激,不敢力辭,冒笑排譏,委蛇於具僚之間,居然五朔之久矣。不惟臣心,不能一刻自安,物議喧騰,理所必至。昔年豐陵府院君趙文命之長東銓也,臣嘗私丐其刪名望中,則文命援政例不許曰,苟天點見及,君自陳懇求遞,爲宜云。乃今臣之陳懇,不止一再,而迄不得遞,則頗恨文命之初不汰名,使臣有如許狼狽,如許悶蹙也。抑臣又有私情之至悲者,輒敢冒死尾布。臣之孀居子婦,自臣子死後,絶食三載矣。一息如線,猶不澌滅,今夏忽泣請於臣,願得瞻依丘墓,少洩至痛,臣察其志之難遏,哀而許之矣。及今省墓,兼得見渠,則蓬首垢面,非鬼非人,見臣宛轉,啼號終夕,臣亦撫之,哽泣而已。見今其胸塞吐血之症,俱係危惡,誠不忍捨之而去,意欲留得數旬,勸以粥飮。且試藥物,待其稍定,多方開諭,扶携入京,而唯是職名未解,由限易盡,欲留不敢,欲去不忍,徊徨掩抑,方寸先亂,玆敢仰恃天眷,冒暴私衷。伏乞聖明,俯察臣苦情哀忱,特許鐫遞,使出納之地,保護之任,不至緣臣久曠,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京畿觀察使趙明翼疏曰,伏以臣,叨荷天地之洪渥,欲報無階,自惟識慮才猷,非可勉而能,故只以洞屬奉公,勤劬率職,爲一分報效之計。耿耿此心,今因意外喪慘,又不免打乖見,雖保有一縷,而腸肚斷蝕,不能爲生人樣子,撫躬私痛之外,且恨受國重任,將至有瘝務溺職之罪,以是尤不能安於床笫委頓之中也。念臣有二子,長兒出繼於家兄倚,以爲嗣托,撫養膝下者,只是次兒,而年垂成人,忽患痘症,終至夭椓,悼夭之慘,人鮮得免,而回顧身後,茫然有失。種種情懷,有不敢盡爲煩達,而最是胸中,有若磨石之硬大者,橫亘上下。且致自然過哀,精光枯涸,兩目失明,臨簿而不能辨字,西河受病,聖人所戒。且臣方奉七十九歲老父,則豈不欲節哀,以承親意,而誠如古人所謂,吾輩鍾情,政在此之言,有不能耐遣。有飮輒嘔,不能順下,些少氣力,日覺澌苶,擧頭爲人,決難以旬月,爲期。今當秋務孔殷之時,一路按察之任,不容暫時虛縻,以貽許多瘝曠,玆敢糾搜精神,僅僅以數行文字,仰徹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賜遞改,俾得納符歸家,隨分調治,以爲覓尋生路之地,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畿輔重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1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左承旨鄭羽良{{*|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直}}。假注書李長夏{{*|病}}。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自一更至五更,月暈,廻土星。 ○宋秀衡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差,或呈辭,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別兼春秋金漢喆、趙榮國旣已蒙宥,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假注書李耉齡,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耉齡改差,代以李長夏爲假注書。 ○鄭必寧啓曰,前草溪郡守鄭暘賓,去其資革其職,擧條啓下,當爲捧傳旨以入,而臺諫方以充軍,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應敎趙迪命,副校理趙明澤,副修撰南泰良,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察任,而上番姑降入直,今至累日,事體未安。下番有闕之代,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韓師得進。 ○啓曰,卽接兵曹移文,則正郞金光世,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穆陵參奉趙甲彬,授除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坡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路傍弊邑,不可不擇差,他道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春躋爲都承旨,金若魯爲副修撰,權一衡爲持平,鄭熙普爲獻納,崔尙鼎爲坡州牧使,金九衍爲利川縣監,許權爲海南縣監,崔{{!|𪹯|⿰火集}}爲右通禮,李錫祿爲兵曹正郞,金鼎夏爲北部參奉。禮曹判書望尹淳、朴師益、李宜晩,前牧使尹彙貞,今降通訓加資還收事,承傳,承文副正字單禹洪迪。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啓曰,訓鍊都監把摠鄭虞龍,刑吏崔重岡,閑良崔虎錫、元道貞等,或賓廳講連五通,或綱常罪人及賊人指捕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鄭虞龍雖已資窮,未經准職,崔重岡、崔虎錫、元道貞等,係是書吏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卽接五衛將廳牒報,則衛將李基蕃,受由下鄕,過限不爲上來云,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游爲知事,李端燮爲五衛將,李彦泰爲都摠都事,許景爲武兼,李德觀爲黃海兵虞候,洪景輔爲僉知,玄載鼎爲錦城監牧官,朴東亨爲南陽監牧官。金國敞單付乾原權管,秦百奚單付廟洞權管,康文勳單付黃拓坡權管,鄭世熙單付同知,李德壽、金箕錫付副司直,金若魯、徐命珩、趙鎭世付副司果,尹和鼎、李彦緯、石柱燦付副護軍。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李晩白加刑公事判付內,監營諸囚中有應問者,卽爲押上事,分付道臣,上來後面質加刑事,判下矣。罪人蔡以徵、陳衛晉、鄭永承、朴守命、嚴成格、韓時昌等,嚴加枷杻,別定將校軍人,罔夜押送事,,分付道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啓曰,尹邃事,坦事,明彦事,金重器事,權攝事,燁、{{!|𪸸|⿰火典}}等事,炯、烒事,睦天顯等事,李夏宅事,泰績事。{{*|措語俱在上}}。臣於日昨筵中,以鄭暘賓之勘律太輕,有所論啓矣,不卽允兪,以更詳以處,爲敎。夫暘賓,當嶺賊方張之初,固當不顧死生,奮勇直前,及其未群聚之前,急急勦討。而自巡營差左防將之任,屢次催督,而猶復畏怯退縮,屢報營門,不卽進兵,其逗留不進之罪,決難容貸。臺臣疏論其罪狀,王府取考其文案之後,若無罪則已,有罪則何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有所低仰乎?且此與李時蕃之罪,無甚異同,而時蕃則以充軍之律,未免失之太寬,至有依律處斷之院啓,則今此充軍之請,實非過重之律。請罪人鄭暘賓邊遠充軍。卽聞交、坡之間,火賊熾發,五六十名,結黨橫行,鼓進錚退,有若行軍者然,打傷人民,燒燬村舍,民不保存,閭里蕩殘,虎患亦熾,囕殺人物,比比有之云。王城七八十里之內,聽聞俱駭,爲民除害之道,不可不惕念隄防。請令兩邊捕廳,各別譏捕,發遣都監砲殺手,別樣蒐捉。答曰,不允。鄭暘賓事,依啓。末端事,令討捕營,各別跟捕,而訓局砲殺手蒐捉之請,輦下親兵,非陵寢事,非動兵,而豈可徑先調發耶?其涉率爾矣。 ○甲寅十一月十三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記事官徐命臣,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臺啓中火賊事,有所聞否?必寧曰,交河郡治十里許,一兩班家被賊患云,而鼓進金退,亦有鳥銃之聲云云矣,今見臺啓,則銃聲不爲擧論矣。珽曰,臣見黃晸,則晸言親見其被賊之家矣。上曰,黃晸方入直乎?健基曰,入直矣。上曰,使之入侍。命臣承命而出,與兵曹參知黃晸,同爲入侍。珽讀名臣奏議第一百八十七第賞罰篇,自晉悼公時讀,至第六板詩曰嘽嘽享享。起奏曰,下字雖音不同,讀之未安,獨遺此句不讀之意,敢達。上曰,唯。珽讀止十九板此心不移,四海之福也。上曰,下番進讀。健基曰,極知惶恐,而臣眼昏,請近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二十板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上奏,止二十六板以固拒之也。珽曰,此篇只論賞罰,別無可達之文義,而第一板魏絳所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之說,好矣。前後進講之時及絲綸之際,每以居安思危,爲敎,此意甚好。今日雖無大段可憂之端,而每以思危之心,存存不已,則危者不危,有備無患矣。各別惕念,何如?上曰,所達,儘好,當各別留意。珽曰,此下子罕之言,登諸奏議,未可知也。上曰,置之於名臣奏議之中,甚可怪也。健基曰,子罕之言,上段則固好,而下段君行臣當之說,極可異也,似爲監戒而取之矣。上曰,然。健基曰,李克所謂淫民者,蓋其時不問人之賢否,世祿其人,故席父兄之勢,怙侈滅義,爲弊多端矣,是以言之也。上曰,今日游衣食之類,正所謂淫民也。曹操之言,亦入於名臣奏議,可異也。朱子則書以莽大夫,而或謂之王氏與此同矣。健基曰,其人雖不賢,其言善,則皆取而載之矣。上曰,間有不載其言,而只言某疏云者,甚多,此何故也?健基曰,似是抄出於故冊中矣。珽曰,黃瓊亦當世有名之士,而以霍光,比論於梁冀,可異也。上曰,梁冀爲弑逆之臣,而比之霍光,非矣,不可置之於名臣奏議也。健基曰,似是當時逆節未著,而能有抑制之言,是以取之,而至如張綱埋輪,似在逆節已著之後矣。上曰,所謂豺狼當塗,安問狐貍之言?不可比擬於此言矣。必寧曰,上敎,是矣。至登於名臣奏議,則未可知也。然而能防塞,比周公之功,此其難也,雖不顯言,而斥邪之意,自在其中也。珽曰,王家廟號,偶同於古人之名,如此等處,何以讀之乎?上曰,在何處?珽曰,第十四板郢州刺史臣景宗,指此等處也。上曰,下番之意,何如?健基曰,廟號則自古無諱讀之規,如遇此等處,則無心讀之,似可矣,何至於諱讀乎?上曰,唯。無心二字,儘好矣。兵曹參知進來,與玉堂換坐,可也。晸進伏。上曰,交、坡火賊事,有所聞云,陳達,可也。晸曰,去月晦間,臣受由下鄕時,自臣先山,相距二馬場許,有一士夫家,卽故進士朴泰胄所居,而其家不富,僅爲新舊相繼,而泰胄則向時身歿,只有喪人矣。去二十五日火賊入之云,故臣有同里之義,且有面分於死者,爲弔其喪,兼爲唁其逢賊,今初二日親往見之,則喪人破傷,不能起動,聞婦女一人,頭部受劍碎破,幾至死境云。問其賊來之狀,則以爲,三更量,六七十人放三穴砲,鼓行而進,一洞所居,幾三四十家,而若有逃亡者,則必重打之,或以劍,或以槍,或以三隅木,家藏器物,一倂搜探之後,放火鳴金而退,村閭太半燒燼,所見極慘。伊日曉時,又去五里許,打一兩班家,以是之故,人心騷撓,若不保朝夕。蓋聞坡州、梨川之地,多有無賴出沒之事,爲火賊巢窟云矣。今年未爲凶歉,卽今絶無飢餒之人,亦可謂家給人足,而虎患特甚。臣在鄕之時,隣居人家二狗,一夜之間,爲虎所噉,目見其所遺之皮。以此二患之故,閭閻恐懼,氣象極爲不平矣。必寧曰,此處本無虎患,而今猝如此,可怪也。晸曰,臣家世居其地,而本無賊患,雖牛馬,未嘗見失矣。近來則牛賊極多,一洞之內,必失數牛,無處無之,亦可悶也。上曰,所欲聞者此事,先爲退出,可也。晸先退。上曰,承旨書之。必寧執筆,上,口號臺批{{*|見日記}}。畢。上曰,入直承旨,誰耶?必寧曰,省記未及見之,而右承旨及同副承旨,似必入直矣。上曰,該房承旨,雖已出直,使代房,傳此批答於臺臣,可也。遂退出。 ==1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左承旨鄭羽良{{*|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齋戒。 ○自午時至申時,日暈。夜二更三更,月暈,廻土星。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備邊司薦望,以金浹爲北兵使。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掌令尹志遠啓曰,近來火賊及虎患,爲近畿民生之大害,殺掠囕死之患,自發於京城百里之內,交、坡兩邑,受害爲最,臣聞來不覺驚心。妄以爲,爲民除害,王政所先,在今可言之事,無過於此,故敢有所論啓矣。非不知討捕使之當責,鄕砲手之發捕,而討捕營,則見今空官,鄕砲手,則本非善手。仄聞兩捕廳之譏捕,京砲手之往捉,亦多有前例云,故不深思諒,有此仰請矣。及承聖批,只令討捕營而跟着,不許兩捕廳之譏捕,至於京砲手發送,則以其涉率爾,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揆以體例,雖不知輕重之如何,推之事理,亦未爲通變之不可,而旣承未安之敎,更何顔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昨宜卽避,而深夜靜攝,恐或有瀆擾之慮,泯默退歸,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宋秀衡啓曰,掌令尹志遠,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校理任珽、兪健基等處置,箚曰,伏以掌令尹志遠,引嫌而退,當初論啓,意在爲民,誨諭之敎,何必爲嫌?請掌令尹志遠出仕。取進止。答曰,依啓。 ○宋秀衡啓曰,臺諫出仕事,命下,而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非法講則無早晩,而今日儒臣,命下已久,入侍而强以文義勉陳,故心以非先後遲速自有之意,下敎,卽示下敎且久之意,更思之,君臣較是,其涉不然。況頃年所達卽儒臣,而以吏判下敎,其下敎更以此等入侍,雖比法講異,其宜勉勵書之事,分付注書。 ○甲寅十一月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此冊今餘幾篇乎?珽曰,今餘五六篇矣。珽讀自光又乞罷,止以勸事君非少補也。上命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誼又乞加,止帝嘉納之。上命承旨讀之,師得讀自東漢光武,止上以爲然。讀訖。珽曰,第一板司馬光所奏,陛下容易與人官爵之語,似非好矣。蓋官爵者,人主之利器,所以驅策群臣,制御四海,此則以大體言之,而人君御一世之道,若不以官爵與人,則何以爲致治而興業乎?上曰,乃當時抑揚之辭,與上書功懋懋賞之語,似異矣。珽曰,此是抑揚之語,而國家若但以官爵驅使,則賢才豈肯樂用乎?健基曰,上番所達,大體則是矣,而官爵亦豈非聳動驅策之道乎?上曰,司馬光,非少賢者,而比於前代,猶未蘊藉矣。師得曰,此不過行語間語耳。珽曰,第二板英宗時,趙瞻所奏,無結語,似非奏御之文矣。上曰,其文甚晦矣。如賞僭及淫人,刑僭及善人,似當有吐而無吐,上番所謂非奏御文字者,似然矣。健基曰,奏與議,非異也,其文字與論策,一樣矣。珽曰,第五板起居舍人范純仁,論呂晦、薛向疏,其曰,責君子太重,則忠臣難立,奬小人太深,則奸邪易滋,優假以來之,則近侍之言皆進,違忤者沮之,則中人之性,盡移,人臣進言,固未易,而在上者,若或違忤,則在下者,雖有懷,而不敢直陳,若使人性盡移,則言路尤當如何?此等處所宜監念也。上曰,然矣。健基曰,人性不同,中人以上,爲能盡言,而中人以下,則固未能盡言矣。以古言之,隋之佞臣,在唐皆爲直臣及忠臣,中人以下之資,在上者表率之如何耳。上曰,忠臣則猶可,而豈可謂直臣乎?珽曰,第六板首字或誤字,或謀首之首字,或將帥名也。上曰,似然矣。珽曰,大抵此篇,文甚不好,未知何爲而抄出耶?上曰,其文多有不緊處,只取其名而選之耶?珽曰,似然矣。上曰,第二板孝宗時,監察御史周必大所奏,漢宣帝,功光烈祖,侔德商、周,此等處,誠爲怪異矣。漢宣帝果能侔德商、周乎?珽曰,功光烈祖,則猶或可也,而侔德商、周,則誠爲過矣。上曰,漢宣帝綜核名實,可謂有之,而侔德商、周,則太不襯着矣。此等文,似謄於漢史贊而然耶?健基曰,周必大之言,不過出於史贊,其時見稱於史氏者,亦何可盡信乎?漢宣帝信賞必罰,綜核名實,誠如聖敎所云,而至與商宗、周宣比德,則誠爲過矣。上曰,敬宗,月率六七臨朝,可謂勤政乎?珽曰,敬宗縱弛,日晏坐朝,此裵度所以諫也。雖嘉納其言,數爲視朝,而比於古先喆辟,無足言矣。上曰,初篇,何也?健基曰,君德也。上曰,君德篇,以丹書爲首,而此則以光武先之,且只是四板,則似非善抄矣。健基曰,第一板東漢光武,每日視朝,日昃乃罷,數引公卿郞將,講論經理,至於夜分乃寐。皇太子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之福,願頤養精神,優遊自寧。光武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王者不親細事,勞於求賢,而逸於得人。以近日言之,聖候方在靜攝之中,一日萬機,傷損必多,頤養精神,優遊自寧之道,所當軫念矣。珽曰,東漢明帝,所以不及光武也,人君講論經理,工夫極至,則不待頤養,而自臻於優遊以寧之域矣。健基曰,涵養二字,學問中第一工夫,所宜留念也。上曰,涵養二字則好矣,而明帝則非謂涵養之工矣。珽曰,二板敬宗,晏朝紫宸,入閤久不出,諫議大夫李渤,以疏諫之。近日日氣甚寒,聖候且在靜攝中,未得夬復,久廢法講,時爲召對。臣未知卽今聖候,加減,如何,而臣等每於晝講,或召對,來待閤門外,晷刻頗移,未得入侍,竊效古人陳戒之意,敢達矣。上曰,召對與次對,別無晷刻之異。前則雖或有閤外遲待之時,而今日則單子遲入,故然矣。師得曰,今番則座目單子,下番兼春秋金兌和,三次誤書,故自致遲滯矣。上曰,頃年儒臣,有所陳達,予嘗不忘矣。今日單子雖入,而其前,則上番或以庠製晝仕出去,故差遲,而單子先後遲速,則有之。此等入侍,雖比法講異,其當勉勵矣。健基曰,近來庠製,小臣及任珽、金尙星,連爲課次,今幾垂畢,而獨有西學,他學兼官,當爲代行矣。近日鄕儒,聞風多有上來者,如或出令,而與視事,相値,未卽設行,則鄕儒等待,亦甚有弊。晝講日,則未呈晝仕草記,而此後庠製時,雖或與晝講相値,呈草記晝仕出去,開場出題,使訓導掌守。晝講時,則卽爲入參,而晝講罷後,還爲出去課次,何如?上曰,此則前有定式矣。如召對,則上下番中一員入侍,亦無妨,其在嚴科場之道,不當若是。此後則雖或晝講日,呈草記出去考試,無使鄕儒等待,可也。諸臣退出。 ==1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左承旨鄭羽良{{*|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中宗大王忌辰。 ○夜二更,流星出璧星上,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四更,月犯畢星。 ○宋秀衡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羽良啓曰,賓廳坐起,以國忌正日,旣已頉稟,持公事入侍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1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陳疏}}。左承旨鄭羽良{{*|呈辭給由}}。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在外}}。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呈辭}}徐命臣{{*|呈辭}}。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長湍府使柳純章,釜山僉使崔炯,上土僉使柳命龜,防垣萬戶尹聖重,夞怪萬戶李慶熙,居山察訪李敏泰。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羽良,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今日問安,提調不可不備員,副提調李春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右承旨韓師得啓曰,夜來寒事猝緊,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今下弓矢,上土僉使柳命龜,釜山僉使崔炯,夞怪萬戶李慶熙,防垣萬戶尹聖重等處,給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權一衡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全羅監司狀啓,興陽占巖面居水軍劉善每等,爲虎囕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禁軍來乙卯春夏等都試,連因有故,不得設行,當此隆冬,勢難擧行。在前如此之時,有仍停都試,設行祿試射之規,今亦依此擧行,何如?傳曰,允。 ==1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未肅拜陳疏受由}}。左承旨鄭羽良{{*|呈辭入啓}}。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未肅拜陳疏}}。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病}}。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右珥。申時,日有右珥。夜一更,火星入羽林星。三更四更,月入東井星。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上候方在靜攝中,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呈辭,持平權一衡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昨旣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修撰吳瑗,自鄕纔已入來云,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京畿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慶尙前左兵使宋徵來,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宋徵來以京畿水使,旣已下去,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右番武藝別監崔泰崑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三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六日入直宗廟署部長洪有源病代,以禹洪濟代直,書啓矣。卽接本署官員牒報,則禹弘濟公然闕直,至於翌朝,了無形影云。極爲驚駭,部將禹弘濟,拿問定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日昨禁軍別將廳旗手受軍號,往禁軍別將閔昌基家,右邊捕盜部將及軍卒執捉,因與相詰。閔昌基略治旗手,詬辱部將之罪,則部將不滿其意,誣訴於其主將申光夏,捉致旗手,決棍十五度,其部將卽禁軍也。閔昌基嫌其管下之違其處分,棍打其部將,則申光夏因此發怒,亂杖其旗手。夫亂杖,酷刑也,竊盜之明白無疑者外,元無亂問之規,而今猝加之於無故軍卒,其擧措之乖戾,莫此爲甚。此若不爲嚴防,則軍卒輩有難支保,捕盜大將申光夏,從重推考,入直從事官汰去,行首所任部將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前縣監李德載,本營郞廳已爲啓下,而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校理任珽,以親病,陳疏徑出,原疏今方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直中,得接家信,臣母水土宿病,挾感復發,諸症視前倍切,痰火迭升,咳喘兼劇,一日之內,至於數次昏窒。臣自聞此報,心神飛越,不能自定,急於歸視,敢此投進籲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天地父母,特賜矜察,亟命鐫遞臣職名,俾得專意救護,仍治臣擅離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銀臺之長,職親地禁,本非如臣空疎,所可每每僥冒,而今此恩除之復及,曾是萬萬意外,臣聞命震駴,莫知所以爲計也。向來人言,雖出於傳聞之訛,究其旨意,非一時相規之比,其不可諉以事往,更進於僨敗之地也,決矣。且臣稟氣虛薄,自少善病,少失將攝,感傷輒深,秋初差祭於太廟也,沐浴將事,旋又傷食,至於氣窒,終日幾死僅甦,仍患泄症,轉成休息,痢或劇或歇,五朔彌留,見今大勢雖減,而精力之銷鑠,則迨無餘矣。地部佐貳,猶懼瘝曠,夙夜供劇,尤無其望,以此情病,末由出肅,藥院起居之禮,旣不得入參,嚴召之下,又未免坐違,臣分都虧,罪合萬殞。玆敢略控微懇,仰瀆宸嚴,伏願聖明,亟許鐫削臣職名,以警具僚,以便調息,公私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注書李光躋疏曰,伏以新除授都承旨李春躋,卽臣之從弟也。相避之法,在下當遞,乞令該曹,考例稟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疏辭,其令該曹稟處。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畸孤之蹤,危惡之疾,實無强廁仕塗之勢,日夕所祈願,惟在於隨分屛退,及早將理,得免貪榮之譏,少延時月之命,而控籲未準,一味遲徊,去就狼狽,已不可言。況此所抱渴病,今過十年,已成末症,自經秋間毒痢,津液之焦涸,肌肉之消脫,較之向來,不啻十倍。落在床笫,萬念俱灰,陳力就列,供趨職事,有不暇論者,尋單請急,亶出哀迫之情,而喉司阻却,一徹無路,同朝之間,不相矜念,一至此哉?雖以政注間事言之,政曹之大小通擬,問議同僚,必待停當,蓋自古不易之規也。日昨之政,銀臺之望,猝通久廢之人,而無一言消詳於臣,納言之擬,初則簡問,而逮臣之有所靳難,不待歸一,直爲書入。夫其宜問而不問,旣問而不俟究竟,實是曾所未有,而於臣始見之,臣誠訝惑,莫曉其故。然臣今情危病劇,行將遞去,固不敢以見職,自居,則無怪其僚席之間,亦不以僚堂,見待也。念臣性本巽懦,不喜矯激,過蒙誤恩,屢叨銓任,竊仰聖明,前後勅勵之至意,周旋政席,今且半年。强意苟合,惟冀無事,俾不至於大段乖張之域,卽臣區區所自期,與僚席交勉者,亦未嘗不在於此,而顧此一事,驀地生出,使流來應行之古法,因臣而墜落,雖欲虛綰銓銜,隱忍苟容,有不可得者,玆敢不避煩猥,略暴危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竝行鐫汰,使銓格不隳,私分粗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李夏源疏曰,伏以臣,年衰邁而病益痼,委身床笫,藥餌爲命,㱡㱡殘骸,便作癃廢之人,往年自速國祥時闕禮之罪,而恩止譴黜,繼而申嚴,帶軍銜在鄕之禁,而路絶趨朝,一味跧伏,分義虧缺,慢蹇之辜,與年俱積,分作淸朝之棄物矣。迺者諫長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官雖舊踐,恩同起廢,臣手奉除書,驚惶感激,不知措身之所也。馹招之下,宜卽竭蹶趨承,以少贖積逋之愆,而顧臣衰羸聾聵,不堪驅策之狀,不獨同朝之所共知,想或聖明,亦嘗俯燭之矣。種種醜疾,今不敢煩辭以陳,而痰壅膈痞之症,源委已痼,少有動作,輒復迷塞,遇寒以來,不敢窺戶闥外跬步之地。今雖欲擔曳登途,斷無致身京輦之望,實有僵仆道路之慮,病裏抑塞,不知所以爲計也。且臣竊伏聞,族兄承源以承宣入侍也,自上俯詢臣年紀之幾何,臣於是實仰聖上記識之恩,而不自覺其感涕之簌簌也。臣之狗馬之齒,已踰《禮經》致政之年,則雖精力未消之人,固宜乃老,況如臣之衰劣,無所短長者耶?顧今同朝之人,與臣年同庚,而爵同秩者,旣已引年謝事,而臣則身伏窮鄕,旣無職名之羈絆,才又蹇淺無甚,去就之輕重,猥越是懼,雖不敢援例以懇,而居常有乖於若人者,多矣。今若顧戀榮寵,强疾冒進,犯古人夜行不知止之譏,則不但有歉於臣心,其於行路之嗤罵,何哉?以職則已試蔑效之地,以年則望八垂死之境,此正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也。玆敢收召精神,略構短章,付諸縣道,疾聲哀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諒臣衰病之難强,且軫言責重之不容久曠,亟許遞改臣所叨職名,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全在壑之命,不勝萬幸。臣無任瞻天望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勿過辭,上來察職。 ==1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陳疏受由}}。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全州判官朴弼謨,龍仁縣監閔珽。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憲府多事,或在外,或未肅拜,或呈辭,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尹志遠,持平權一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左副承旨李重協,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觀象監提調申思喆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觀象監提調同爲入侍。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應敎金尙星,由限已過,而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以爲姑降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奉朝賀李光佐,掃墳後今日入來云。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禁軍來乙卯春夏等祿試射,設行於訓鍊院矣。入直禁軍等,依例除標信出試後,還爲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尹志遠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新除授司諫院獻納鄭熙普,時在京畿砥平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左副承旨李重協疏曰,伏以臣於向來,叨守下邑,妄陳一疏,自知踰分,當速大戾,而幸蒙聖恩寬貰,得以歸休田廬,飯蔬沒齒,夫亦何憾?不意甄敍卽降,又有銀臺除旨,使之乘馹上來,臣誠伏地惶感,涕淚如瀉,有以仰認聖上至明、至仁,特以事體示責,而深察愚衷之無他,不欲終棄之也。人於尋常交友之間,亦有知遇感奮之心,況以無狀賤臣,而獲此於君父,顧其忠愛之誠,秉彝所同,而臣之欲思糜隕,寧不自倍於人乎?然念臣素無才術,性又鈍滯,職踐內外,報蔑絲毫,矧今年邁氣衰,疾病侵尋,而猶且僥冒不止,則其尸位僨績,必矣。是以,常欲斂拙就閑,獲免罪過,而且避公朝進賢之路,固所熟量而自劃者也。又以水土積傷,治療莫如甘泉,故隨泉脈而居峽村,祗爲延活殘喘,不知者或嘲以迂僻,或訶以慢蹇,皆非臣之本情也。臣爲是之懼,不敢以淹疾,爲辭,而擔曳趨伏於輦轂之下,仰暴肝膈於黈纊之聽。伏乞聖明,悉賜鑑燭,亟命鐫遞,仍許退歸,俾得遂微諒,而畢餘生,千萬至願。臣無任汗懾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以至危之蹤,當至難之時,處必敗無幸之銓地者,殆近半年矣,且過大政矣。其至今免於顚沛者,或者所以益其疾而重其敗,則在臣誠尤不幸矣。今者亞僚之疏發,而自此臣可以謝迹於銓路,其德於臣大矣,臣豈欲費辭較辨,而臣若不言,天日之明,無由俯燭其事實,故敢此略暴焉。噫,臣與僚堂,同事已經多少政注,其間豈無不當持難而持難者,不必相較而相較者,而臣固一例屈意,委曲彌綸,人或以疲惱笑臣,而不以爲嫌者,此其苦心有在。日前承宣差出之政,亞僚尋長單,佐貳赴籌司,臣獨赴政,而伊時政院,無在京人差出之啓,故無論在京、在鄕,循次呼望。政吏告以前望中有解由新出兩人云,故臣又隨其言,竝入望中,僚疏所謂久廢消詳云者,卽政官顯言枳塞追後重通之類,而若其久處外任,見拘解由者,則非可以久廢論,而及其出解由之後,檢擬前望,不過循例,何必强煩消詳?僚疏旣發之後,臣尙未曉指意之何居,而許多望中,果有曾前見枳之人,則當其時,政吏必以某人,見枳,某政據例以告,而旣無一言,疏發後問之,而亦以不知爲對,意者僚堂心下,有所欲枳者,而怒臣之不問,强爲此生事於無事之中耶?信如是,則臣何能逆知自家意中所存,而逐名稟旨於尋長單不參政之僚堂耶?如許政法,非臣所知,以此而責臣,則臣豈不勞且疲耶?至於納言望事,在僚堂,雖或涉於多事,而在臣,誠亦不無疎率之失矣。自前僚席尋單之時,名塗新通,雖備例簡問,而例皆初不坼見而還送,故時急之政,或不無一邊簡問,一邊入啓之謬規,臣亦曾有一二經歷者。且納言,名雖新通,在曾經臺職四品者,不過漸次例陞,其日三望,又皆近年出身,無可疵摘,意以爲,必無岐貳之論,發簡兩僚後,卽已書望單入望筒以待之。佐貳答簡先來,亞僚,則果不坼見簡通而還送,故仍傳下直矣。不意亞僚,別爲送書,微若有不滿於末擬者,而不至有大段防塞之言,臣卽書答其勢難改望之意,亞僚繼又有書,雖不明言枳塞之故,而始乃顯示枳塞之意。臣於是,雖欲改望,而望筒之入已久,追恨其率爾,而亦無及矣。此莫非如臣愚昧,隨事信心,妄以爲僚席之間,情意相通。此等些少參差,容可消融之致,事端之輾轉至此,初非所料,皆臣自取,尙誰咎哉?噫,明時激揚之政,雖是居銓者之所不可已,而塞人進塗,非可樂爲,除是有大段關係者,則觀其人地,隨其所坐,亦豈無折衝疏通之道,而或欲初無顯過,强加疵摘,一有差失,永爲錮塞,甚至於事係黨伐,不敢顯訟,而陰售齮齕,以快其私。此豈平心宰物者之事,而世方以此,督過於銓地,爲銓官者,其何以堪之,而宜其終無暖席,今者僚堂之言,非有近於此者,而臣之爲世道深慨,則固久矣。惟其政法墜落之罪,在臣而不在僚堂,則臣之不敢冒據於銓席,從此以決,有死而已。更無變動之路,其在朝體,亦恐不宜虛縻。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命遞削臣銓職,仍令有司,重勘臣壞例墜法之罪,以謝公議,俾重銓選,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本非若此者,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狷滯成性,不善耐恥,一有羞愧之發于心者,容忍不住,臣之病痛,臣自知之,然半生矯揉,終未變化,甚矣。臣之褊也,區區妄以爲,出處語默,自是人臣之大防,處者雖默,出者宜語,不語不默,乍出乍處,巧自兜攬,善能方便者,此正不忠之臣子,無廉之士夫,故粗欲持此爲戒,竊自附於不能者止之義,而受恩罔極,報效無地,亦未嘗以仕止進退,徒守出處語默之義矣。自夫辛亥以來,心口相矢,凡係朝政時論,誓不關涉,故苟非君德民弊,未敢一言論列,蓋不欲弁髦素戒,自喪其一箇執守之義,然獨臣之所慙恨者,復入經幄,所補何事,而出處無據,語默失義,狼狽牴牾,悔亦無及。且觀近日景象,則百計猜軋,頭勢可怕,一意傾奪,風色可厭,假臣而開口,則必觸疑網,轉喉則輒墜黨臼,而重入顚沛之地,苟廁冥墑之塗,又不能愼守樞機,輕自興戎,則上以爲生事朝廷之輩,下以爲貽憂家庭之人,非不知拘牽伈默,在臣爲愧。冒沒貪臣,在人有譏,而猶欲奔走周行,苟冀從宦,特不過輪直持被,自備一夫之數,挾冊登筵,粗講數行之義,則每延英罷歸,汗出沾背,當夜不寐,獨自慙悼。臣之此心,神實監之,不待親友之規責,固已歉愧弸中,而日者頂門之鍼,忽着臣身,咫尺前席,擧顔無地之狀,天鑑在上,亦必俯燭,多少自劾之言,專出於一段苦心,而罷對歸院,終夜輾轉,僚友相對,說此懷抱,思之復思,臣實自知其不忠矣。噫,竊祿而尸其責,恥也,饕位而瘝厥職,亦恥也。使臣而隨事盡懷,能爲三司之責,則出而仕,可也,不然,而軟熟畏愞,不能爲三司之職,則早自知處,可也,而臣則於斯兩者,無一適可。本來迷滯之守,今不可一朝隨變,則其何能猝被鞭策,强自忼慨,而在榮塗,則必欲自占,在言責,則必欲無預者,殆近於壟斷罔利之歸,耿耿在心之愧,安得不遇事觸發乎?夫心之所不歉,卽是義之所不存,則不能行其責,而徒欲竊其位者,半生自惜之意,汚不至此,莫若還臣本分,卒不至爲鄙夫之歸,故左右參衡,已決于心,更申未盡之意,欲附自靖之義,而近緣臣父脾泄之症,浹日尙苦,情私至切,未暇自列,連尋辭單,一味縮伏,今於牌召之下,拜章徑歸。伏乞聖慈,曲諒衷懇,亟許鐫削,俾全微守,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十一月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觀象監提調申思喆同爲入侍。上曰,禮判先達,可也。思喆進伏曰,小臣待罪觀象監提擧,以新曆事,有時急稟定事,敢此求對矣。今年曆書有差誤處,故今夏領事陳達,今番使行,入送曆官矣。昨日齎咨官先來便,付送《皇曆》,故詳細考見,則節候時刻之差錯處,又多有之,而果以四月,爲閏矣。蓋置閏之法,無中氣爲閏月者,自是不易之定規,今此淸曆中,小滿中氣,在於四月二十九日己巳夜子初二刻十一分,其翌月則無中氣,故爲閏四月,而我國則視順天府偏東。凡於氣節時刻,每加四十二分,故小滿中氣,在於四月二十九日己巳夜半後子正一刻八分,子正後,卽次月初一日也。然則四月之無中氣,而爲閏三月,無疑矣。今若一遵彼曆,以閏四月,印頒,則大有違於成曆之法。若以我國推算作曆之法,爲閏三月,則又有違於皇曆,此其難處,宜有稟定後,可以印出,進上頒行,故敢此仰達矣。上曰,曆書持來,先爲上之。思喆奉曆書以進。上覽之曰,爲先閏月不同矣。上曰,注書出去,今番曆官,以質正何事而入去乎?詳問以入。長夏承命出問曆官,入奏以問于曆官,則對以甲寅曆書,與彼中曆,相差,前來曆象考成法,想必又爲修改,故今番入送曆官,欲爲覓來其修改之法云矣。上曰,此猶未詳,曆官中解事者一人,注書出去,與之偕入。長夏復出,招曆官入來。上曰,禮判聽其言以達,可也。思喆曰,今番曆書,預爲推算,則曆象考成法,當爲閏四月,而以甲寅差誤,推之,則似當爲閏三月云矣。上曰,未知緣何而若此耶?思喆曰,以北京曆書,考之,則小滿,入於四月二十九日子初,而我國曆,則小滿入於四月二十九日夜半後子正一刻八分,以此觀之,三月當爲閏月矣。上曰,前亦有如此之事乎?思喆曰,問于曆官輩,則前所未有云矣。上曰,頃者請對時,皆言彼國爲閏四月,而與我國曆,如是相違,何也?思喆曰,若從我國推算,則有違皇曆。作曆之法,雖曰與彼不同,而甚爲難便矣。上曰,我國則閏三月,彼國則閏四月,二十四氣,擧皆差錯而然耶?思喆曰,自甲寅年,推之,則時刻多有差違,以至於此云矣。上曰,他節候,時違而日不違乎?然則小滿,胡不差誤乎?思喆曰,小臣雖未詳知,而以今番皇曆,考之,則不過亥、子時相差而然矣。上曰,祭享一節,誠爲重大,明日大臣、備局有司堂上來待事,分付。{{*|榻前下敎}}。時任大臣,則當爲入侍,而老病未入侍大臣處,問啓以入,可也。思喆曰,然則小臣出去問議,明日入侍時,更爲陳達乎?上曰,然矣。思喆先爲退出。上曰,日勢已暮,自止頗多,分半爲之,可也。健基,讀自魯隱公五年,止乃封莊辛,爲成陵君,而用計焉。上命小退,諸臣退出閤門外,少頃復入。上命承旨讀之。重協曰,小臣眼視不分明,請近燭以讀。上許之。重協,讀自齊景公飮酒,止梁王稱善相屬。讀訖。健基曰,初板宣公,以夏月濫於泗淵里,革斷罟而棄之,此言好矣。古者山林川澤,雖鳥獸魚鼈之微,皆有長養之法,此見聖王愛恤百姓之餘恩,有以推以及之,可謂治化之極功也。以此觀之,百姓尤重於魚鼈,此等處所當留念矣。上曰,勉戒之意,切實,當各別留意矣。上曰,第二板晉文公出田,漁者曰,君亟歸國,臣亦返吾漁所,此皆戰國時語,其文甚好,如畫出矣。健基曰,《戰國策》、《左傳》,好處多矣。如下板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爲九州。以此觀之,自古虞人,皆進言矣。上曰,此皆抄出於《左傳》乎?健基曰,然矣。上曰,楚莊王,三年不蜚,蜚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此可謂霸業張本矣。健基曰,楚莊王見稱於史氏者,以此故也。任伍擧、蘇從,以伯諸侯,然當初猶多未盡處,不及於周成之訪落,而終始褊伯手段,則非可以正道論也。上曰,吾非以此爲正道也。其時人主,擧皆汩沒於利慾盆中,反不及楚莊者,多矣。重協曰,楚莊雖如此,而無學問工夫矣。上曰,五伯之中,如齊桓公,可謂賢矣,而末稍尸蟲出於外,比於楚莊,殆不及矣。重協曰,楚莊問鼎,不能尊周矣。上曰,此則自其祖先,已有窺周之心矣。健基曰,五伯假仁借義,以伯天下,如葵丘之會,踐土之盟,皆以尊周,爲名,而不過挾天子,以令諸侯,比諸楚子問鼎,終未免一套矣。上曰,假天子,以威諸侯,則有之,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說,可謂迫矣。重協曰,此編不過戒逸慾,以載大體,何可言乎?健基曰,第八板齊景公飮酒鼔缶,晏嬰諫之,可謂戰國時名臣矣。上曰,晏嬰,終無臣節矣。重協曰,晏嬰,無學問工夫矣。健基曰,第十板梁王,觴諸侯於范臺,魯君有言,昔儀狄作酒,禹飮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易牙和味,桓公,食之而飽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存戒之意,誠爲好矣。此等處,似不當泛然看過矣。上曰,然矣。上曰,魏文侯之言善哉。吾何無得於李也?吾一見李,而得四焉,以此事觀之,可謂賢矣。健基曰,文侯能覺此,斯亦未易也。重協曰,文侯待賢下士,比於其時諸侯,可謂賢矣。上曰,然矣。重協曰,文義,儒臣已達矣。此編,以戒逸慾存戒。蓋天理人欲,間不容髮,一念之差,自不覺其因小成大。故聖人,常以克己爲戒,動作云爲之際,常以遏欲存理,爲心,然後允合於天德王道矣。肆昔周武王踐祚三日,師尙父進《丹書》,以敬勝怠,怠勝敬,惓惓陳戒,《丹書》一部,實萬世人主之龜鑑矣。上曰,所達,誠是矣。健基曰,涵養存性,是人君第一工夫,所當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卽今上下番不備,金尙星今方陳疏,誠爲苟簡矣。上曰,金始煥之病,尙未差復耶?所謂頂門鍼,指鄭羽良,此非過嫌之事矣。健基曰,小臣其時未得入侍,雖未詳知,而不過一時相勉之語也。卽今闕員,甚多,趁卽差出,何如?上曰,近來玉堂,每以撕捱爲事,以南泰良言之,旣已行公之後,旋卽引入,殊可異也。趙明澤則前日下敎,非有深意,而終始引嫌,亦涉過矣。至於趙迪命,則頃日之事,誠甚怪異,何可以此,每每撕捱耶?卽今上下番不備,明日政,闕員盡數差出,而此後復有陳疏之弊,自政院,勿爲捧入,可也。{{*|抄出擧條}}。上曰,頃日承旨望,拘於解由,而始爲擬望者,誰耶?健基曰,似指趙翼命矣。上曰,翼命,前入承旨望乎?健基曰,前已入之矣。上曰,趙翼命,誰耶?健基曰,遠命之弟也。上曰,其堂上,以何官,陞堂上乎?健基曰,春坊輔德,嘉禮時堂上矣。上曰,翼命之枳塞,似由於頃年北道事,以權益寬事,有斥問於翼命之語,似指其事,而予忘未詳記,儒臣知之乎?健基曰,臣於其時,待罪南邑,未能詳知,而翼命,其時爲安邊府使矣。上曰,果然矣。此事於趙翼命,則不干,此豈枳塞之事乎?今若一向如此,則朝著之上,無故行公者,將幾人耶?此後長席及佐貳,以此等事,復有陳疏之弊,自政院,直爲退却,可也。{{*|擧條未下}}。上曰,明日政,玉堂闕員,盡爲差出事。{{*|榻前下敎}} ==1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入啓}}。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陳疏}}。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津萬戶金聖魯。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尹志遠牌不進,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時、原任大臣及備局堂上來待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掌令尹志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備局堂上申思喆、李廷濟、尹陽來、趙顯命、李瑜,依下敎來待云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以爲開政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參議李宗城陳疏入啓。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參議李宗城疏批未下,今日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朝開政。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應敎金尙星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應敎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文臣朔試射試官望單子,傳于鄭必寧曰,金相玉在外支離,政院,申飭。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今日儒生製述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營二等靑魚進上,今日來到,而不無腐傷之弊,惡臭遠聞,可以退送改備,而近來日候頗溫,中路致傷,固非異事,故不得已捧入,而莫重享上之物,不能致謹,誠爲可駭。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陪持人自本院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文臣朔試射時試官,以金相玉備擬受點矣。今聞在外云,初未詳知,至於擬望,不勝惶恐。原單子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情危病痼,坐違天牌,猥控微懇,恭俟鈇鉞,不惟不加之罪,諭以調理察職,臣且感且惶,繼之以憮然失圖也。蓋臣情私,非但疾病之難强而已,自臣向者遭斥之後,旣嘗辨暴,而荐被開釋,職名凡五易矣,時月將周歲矣。自外面觀之,宜若無事乎更提,爲嫌,而顧今所叨,卽當日僨敗之地,不容復玷,事理較然,徒恃寵靈,揚揚就列,若固有之,恬不知愧,則傍指之嗤點,姑舍之,一身之廉隅,都喪矣,尙何能糾率一院,號令百司,以稱塞職責之萬一耶?此臣所以百爾思之,不敢承應者也。抑臣於從兄之遞堂後,添一不安之端,親嫌相避,雖從常典,兄由弟褫,亦豈晏然?情勢私義,俱難冒出,一味泯伏,徒增憫蹙。且念出納之任,孰非緊重,而長席久曠,則其害尤甚,臣之稽謝,今已多日矣。雖荷聖慈,特許恩暇,而瘝闕之誅,有難勝言,玆不待由限之盡,申籲於蓋高之聽。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鐫改,以安賤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警具僚,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其所引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新入喉司,觸事憒憒,居常愧懼,若無所容。今初三日憲府啓辭中,大司憲閔應洙下諭事,入啓蒙允,固當登時書出,卽卽下送,而神思不明,全然忘却。院吏亦不爲擧行,至使莫重下諭,稽滯不送,已至多日,臣之昏謬,不察之失,實無所逃矣。下諭俄已書送,院吏今方囚治,而居官失職,臣罪實大。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彰其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不過忘却,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銓任,在前則僨敗矣,於今則贅閏矣。伈伈默默,負職名而孤初心,居然三朔,當退之義,失擧之責,已非一二。況今同席之間,風瀾猝起,雖以長僚之苦心調娛,亦且見及,則其欲低徊於政注之地,與聞於通塞之際者,多見其疎且妄也。區區去就之義,有不容與長僚,異同,玆敢露章自列,以冀譴罰焉。蓋臣於日前,適遇長僚於私室,已以尹興茂通擬納言,相與消商,及其臨政簡問,又以宜置高望,爲對矣。迺者鬧端之生,雖非一事,亦由於興茂之末擬,臣則尙病其望次之最下,亞僚則或慮其沮泥之不及,甚矣,人見之不相合,落落如此也。向使長僚,從臣之言,進而置之於二人之前,則其懣然不平,又將一倍,由此言之,興茂爲孤注,而臣爲罪首矣。與人同事,倖漏爲恥,臣雖不肖,豈敢以偶未參政,厭然自掩,獨爲揚揚於長僚顚沛之日也?夫以興茂之人地言議,三載下邑,稍進一步,未足以伸公議之稱屈,而今乃不問其所坐之有無,再馳竿牘,必欲閼塞而後已者,竊恐非亞僚平昔之氣像,臣於是,重爲之慨歎也。開政有命,天牌來臨,嚴畏分義,謹此趨詣於九閽之外,披露情實,疾聲哀籲。伏乞聖慈,俯賜鑑燭,將臣所帶銓職,亟行鐫免,以幸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本非若此者,況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一月十九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判中樞府事申思喆,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判書尹陽來,工曹參判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極寒,聖體調攝,若何?微感之候,今已差復乎?上曰,今則感氣夬愈,而咳嗽亦止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比前,何如?上曰,諸節皆愈,而寢睡則一樣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頃者批答已諭,而卽今微感尙有,故五貼今將盡服矣。bb興慶曰b,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臣等有來待之敎,爲觀象監事乎?上曰,頃日次對不爲,故兼欲爲之,而且觀象監事,不可不博採群議,故有今日來待之敎矣。興慶曰,然則觀象監事,先達乎?上曰,有稟定事乎?興慶曰,此乃平安兵使金潝,以明春南道巡操事,稟啓也。本營巡操一年內,春南秋北爲之者,自是定式,則今春南巡,雖因朝令停廢,而其在詰戎之政,不可久闕。況今軍制變改後,一番行操,有不可已,此則似當依狀請許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日,關東伯趙最壽以請得嶺南移轉事,有所狀聞,而自上有數千石劃給之敎矣。嶺南沿海還穀,頗爲有裕,以其七八邑耗穀四千石,移轉劃給之意,已爲分付於兩道,故敢達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頃日所達,守禦、摠戎兩廳,標下保事,已爲議定,故敢達矣。蓋標下元軍,守禦廳則八百五十餘名,摠戎廳則一千六十五名,而俱是無料布之軍矣。摠戎廳元軍,依守禦廳例減額,則所餘當爲二百餘名,摠戎廳標下保餘存者,一千二百餘名內,除出六百餘名,以爲元軍八百五十名之保,餘軍六百餘名,移送守禦廳,以爲標下保,而其不足二百餘名,則使守禦廳,自得充數,似爲便順矣。臣旣以此相議,而獨吏曹參議李宗城以爲,禁、御兩營標下軍,俱不過七百餘名,則守禦、摠戎兩廳,事體不可比同於兩營,當爲減數,定以四五百名,而以其所減元軍,降爲其保,摠戎廳標下保一千餘名,則出給畿營,以充束伍有闕之代,爲宜云矣。摠戎使趙顯命曰,李宗城以摠、禦兩營標下之多於禁、御營,爲言,欲爲減損,其言誠有據然,當初摠、禦標下之多數磨鍊者,以其無料布之故,欲其番次之不頻數也。卽今守禦廳,則一年十日立番,摠戎廳,則一年八日立番,今若多數減額,則番次甚數,無料布者,何以支堪乎?朝家必欲減之,則依守禦廳八百五十名之數,以爲定式,則猶或可也。上曰,右尹之意,何如?李瑜曰,小臣之意,與大臣及趙顯命,無異,自外已爲商議矣。上曰,李宗城之意,欲以摠廳餘軍,出給畿營,故其言如此,而今者大臣所達之言,似爲順便,依此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今日臣等有來待之命,爲觀象監事。上曰,昨使提調,往問于老病大臣矣。其言,何如?提調先爲陳達,可也。思喆曰,臣昨夕,承聖敎問議於老病未入侍大臣,則一提調判府事李台佐,則以爲,今番皇曆,雖以四月爲閏,而小滿時刻,旣在於四月後,則當以無中氣月,置閏爲宜云。判府事沈壽賢,則以爲,小滿時刻,雖如此,皇曆旣以四月,爲閏,則曆法至重,有不可輕易變改云矣。上曰,大臣亦爲陳達,可也。興慶曰,此事甚爲難便,所以觀象監提調,昨日請對,而仰稟者也。臣等今日來會後,招致本監諸官,更加詳問,而以曆象考成舊法,推步,則四月當有閏朔,以中間甲寅年時刻差違處,推算,則當爲閏三月云。今此推算之孰是孰非,有難的知,而旣合於曆象考成,又不違於皇曆,則大體所在,似當以曆象考成,爲從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廷濟曰,王者之政,莫大於齊七政順四時,我國處於偏東,時候分刻,與中土不同。適値置閏之月,春夏之交,亥、子之分,有此差殊,若從淸曆,則未免訛誤,雖以大享一節言之,極爲重難。且中外有識之士,必有詳解曆法者,必多譏議,此事至爲難處,諸元老大臣處,不可不博詢而處之矣。陽來曰,曆象考成出來,今已八年,我國曆書,連以此爲據,則今可用此舊法,何可以甲寅歷時刻差違處,以意推算之法,必置與淸曆相違之閏三月乎?趙顯命曰,小臣之意,與刑判,同矣。興慶曰,置閏則當依曆象考成,而今年七八月大小,亦與皇曆,不同,不可不釐正矣。李瑜曰,小臣之意,亦與尹陽來、趙顯命,無異矣。今若無曆象考成,則無可據之處,而旣有曆象舊法,且合於皇曆,則別無疑難之端矣。陽來曰,日字已急,姑依曆象考成,定行新曆,而若送質正官於彼中,學得推算之法,而覓來其方書,則前頭造曆時,似無如此窒礙窘急之患矣。上曰,然則當從曆象考成,以閏四月,爲定,而七八月大小,相差,則更爲釐正,可也。興慶曰,然則,分付觀象監,使之推算,何如?上曰,依爲之。曾前我國曆書中,月之大小,與皇曆不同者,一依皇曆釐正乎?必有已行之規,此亦考出,可也。思喆曰,推算考出後,當以草記,仰達矣。上曰,然矣。{{*|出擧條}}。興慶曰,近來各司回啓,有各別催促之敎,臣以所兼司譯院事,有所仰達矣。蒙學吳百昌、李世烋等,以別設聰敏廳事上言,啓下禮曹,令本院,稟處事,判下矣。此是從前所無之窠,今不可猝然新創,以廣赴燕之路,上言內辭緣,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司譯院前銜鄭萬榮等,以各處譯學復舊設立事,上言,啓下本院,而減去,今已年久。至於新設處,則尤不當創開,此上言亦置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禹哥事,秋曹連爲査核乎?陽來曰,文案今方正書,未及入啓,而此事終是常理之外,無他可問之處,似當問其家長,而處之矣。上曰,此事極其怪異,國無法則已,若有法,則豈如是乎?禹女如或曖昧,則誠爲冤枉矣。五朔生子後,豈有復生一女,三年居生之理乎?陽來曰,所謂諺書自服之說,尤爲怪異矣。上曰,降書豈有乎?禹女人事,雖甚迷劣,亦是兩班家女子,豈有面對其夫,自作降書之理乎?終是理外之理外也。陽來曰,當此重獄嚴査之日,所當逐日開坐,而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判金始炯,卽爲牌招,同參,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然則出榻前下敎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明日是賓廳日次,而今日已先爲之,明日何以爲之乎?敢稟。上曰,今日已爲,明日則不必爲之矣。陽來曰,啓覆日字,從近推擇,而三覆,必以來月旬前爲之,似可矣。上曰,令政院,以旬前推擇以入,可也。{{*|榻前下敎}}。上曰,今見《司饔院草記》,則二等進上生靑魚,旣以惡臭遠聞,爲言,而不請退送,直爲封進,殊涉疎忽。且初等靑魚,亦爲腐傷,而當該監膳提調,初不請推其封進之官,而矇然捧入,亦涉率爾。莫重享上之物,監膳之際,未能致察,不可無警責之道,初二等進上靑魚監膳提調,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都承旨李春躋,辭疏批下後,卽爲牌招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病}}。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城津僉使李聖魯。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之事,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弓矢,城津僉使李聖魯處,給送。 ○韓師得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昨日承批之後,今日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宋秀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刑曹參判金始炯,昨旣違牌,今日不爲出肅,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爲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竝更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再度加由。且伸廉隅,藥院問候,在明,豈可連爲不備,原單給之?待朝牌招。 ○傳于宋秀衡曰,銓曹所爭,本是過矣,而批旨開釋之後,互相撕捱,開政有命,已久,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寒心。若此不已,承宣之望,作惹鬧之機關,銓曹之臣,無靜息之暇隙,任其疑阻,未能調劑,豈有若此道理,豈有若此紀綱?其在事體,決不若是。吏曹三堂上,竝從重推考,待明朝牌招開政。 ○傳于宋秀衡曰,京兆長席,不可數遞,除拜屬耳,亦豈遽解?三度加由,庶可調理,給其原單,牌招察任。 ○宋秀衡,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統制使所封初等進上,生大口魚,今日入來,而色變臭惡,決不堪捧納,一邊退送,而封進之官,不可無警責之道。統制使金潗,從重推考,而當該陪持人,令攸司嚴加懲治,何如?傳曰,依爲之。捧入。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朔州前府使鄭德鳴,德川前郡守鄭崇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德鳴時在鐵山地本家,鄭崇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龍川前府使柳徵龜,鐵山前府使安宗大,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柳徵龜、安宗大時在任所,安宗大,發遣府書吏拿來,而柳徵龜,發遣府書吏,依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兵曹啓辭,刑曹啓目,捕盜行首軍官前僉使鄭東望,出身劉萬祐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鄭東望、劉萬祐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漢城府言啓曰,幼學鄭胤愼,與南原君{{!|𪳣|⿰木卨}},所爭墳山,在於京畿交河地,而因鄭胤愼上言及擊錚,發遣郞廳摘奸後,稟處事,覆啓,允下矣。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昨日引見時,來乙卯曆書閏月,以曆象考成法,造成,七八月之大小與皇曆不同者,更爲叩算後草記事,下敎矣。臣筵席退出後,別定算術精明曆官五六人,更加推算,則鄕曆之七月大八月小合朔之法,少無差違於曆象考成,而又取考本監謄錄,則去甲申年鄕曆十一月、十二月大小,與皇曆相違,故其時進上曆書,退出後,依皇曆釐正以入矣。前例如此,今亦依皇曆,以七月小八月大,刊印進上後,頒行,何如?敢稟。傳曰,依爲之。 ○奉朝賀李光佐箚曰,伏以臣,伏蒙恩造,與天無極,歸省丘壟,少伸霜露之哀,顧以老病垂死之身,騎馹錦還,以恩賜灌薦,實是幽明之至榮。伏況臨筵特軫之敎,銘鏤髓骨,貫徹泉路,非臣萬死,所敢言報,曉夕憧憧,惟此寸心。臣有醜陋之疾,去時增傷,到後倍劇,淹頓山舍,備經辛苦,時或强起,往來兩阡,輒復屢日添加,不得不遲待少間上來,其間至蒙下問歸期,及今還稅,又伏荷掖隷賜問,頒以珍粥,殊眷彌至,益不知一身之所措處。念臣曾於降問之際,旣以竝計往返,似爲四十餘日仰對。夙夜祗懼,慮踰此限,而病苦淹延,如右所陳,終不免蹉過五六日字,惶懍之極,合受大何,在下之人,相與爲期,尙思不踰越。況於至敬謹之地,敢謾違如是,而以疾病爲解乎?玆用昧死自陳。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命治臣之罪,以礪餘人。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聞卿入城,深用欣慰,以疾差遲,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宜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一月二十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健基曰,小臣眼視不明,請近燭以讀。上許之。健基,讀自漢高祖初爲沛公,止愚臣所不願也。上命承旨讀之。秀衡曰,小臣惶恐,請近燭。上許之。秀衡,讀自明帝時大興殿舍,止上納之自是遂絶。讀訖。健基曰,此是進講首板也。漢高帝初入秦關,見宮室帷帳狗馬婦女之盛,意欲留居。樊噲,不過其時武士,而能一言感悟,其後張良,以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藥苦口,利於病之語,反覆開諭,高帝卒從其言,還軍霸上。先儒每以太牢祀,孔子爲美,而臣則以爲,漢家四百年基業,皆由於高帝虛襟納諫之美也。上曰,儒臣未達之前,吾已思之矣。使漢高無樊噲、張良之諫,居秦王之宮,作秦王之事,則漢之爲漢,未可知也。以此觀之,人君操捨意欲之間,誠爲難矣。健基曰,上敎及此,實宗社無彊之福也。觀漢高當時行事,多亡秦之續,而乃能從諫如轉圜,故八年之內,竟得天下,其恢廓大度,非後世凡主所能及也。上曰,此則儒臣所達,是矣,而漢高但無學識工夫耳。健基曰,上敎至當矣。漢高雖無學識工夫,而天資近道,凡事皆自學問中出來者,多矣。健基曰,十六板,帝嘗校獵廣成,遂至上林苑,光錄勳陳蕃,上疏諫曰,安平之時,遊畋宜有節,況今有三空之厄哉?其言,好矣。卽今國家無馳騁弋獵之娛,固非可憂,而三空之厄,豈云無哉?以朝廷言之,文恬武嬉,職務曠廢,臣僚有尸素之歎,以倉廩言之,累經凶歉,財粟殫竭,公私多難支之憂,此等處,須勿泛然看過,所當留意也。上曰,所陳切實,觀古戒今,可不惕念?健基曰,江都、南漢,國家保障之地,脫有緩急,可作依歸之所,而顧今蓄積,枵然無一見存,此雖由於連歲荐歉之致,而未知何爲而至此耶。此事須於平常無事之時,與大臣、重臣,從容講究,然後他日事變之來,庶可得力,亦當各別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二十三板,齊武帝將射雉竟陵王子良諫之,其文多用佛家語,無足觀矣。上曰,其文誠爲怪異矣。健基曰,如此之文,何爲而載錄於名臣奏議耶,未可知也。上曰,子孝奉父,臣忠事主,果何文耶?健基曰,其時齊、梁之間,擧皆尊奉釋氏,此等文,似用佛語而然矣。上曰,然矣。此是佛家慈悲普濟之語,移是心於學問工夫,推之於仁民愛物之地,則所補當如何耶?健基曰,上疏則可謂名疏也。上曰,衛生保命,人獸不殊,重軀愛體,彼我無間之語,此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藹然於言辭之表,有可見矣。意者,其時武帝好佛,齊、梁之間,轉相效尤,故子良,因其明而導之,使之易曉耶?健基曰,梁武帝,以其時萬乘天子,猶且三度捨身,如子良之沈淫於釋氏,無足言矣。上曰,以前朝言之,士大夫家,處處有僧,此皆其上行下效,至於如此矣。竟陵於武帝,爲尊屬乎?健基曰,其時宗戚矣。上曰,此事入於《綱目》乎?健基曰,《綱目》不見,而《齊史》則有之矣。大抵宋、齊、梁、晉之間,達磨自西域出來,獨揭禪宗,直指人心,以成佛性,一世之人,相與尊慕,故然矣。上曰,吾道無尊之者,彼道則多尊之,此儒、釋之所以異也。健基曰,其時英雄豪傑之士,擧皆沈溺於釋氏,子良之如此,不足怪矣。上曰,公私之別,有心無心之間耳。張俊四德銘,有所云矣。健基曰,此與忠則順天,同其語,子孝奉父,臣忠事主之說,誠爲奇哉?上曰,大抵此篇,多好處矣。健基曰,比於賞罰篇,非但好語頗多,亦有上下監戒之處矣。此以下,皆唐太宗納諫之事,可觀處,多矣。上曰,貞觀之治,皆由於此矣。健基曰,然矣。上曰,頃已下敎,而卽今玉堂不備,時無見存者乎?政事未知何日爲之?健基曰,應敎金尙星呈辭,校理任珽,由限已過,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都承旨呈辭乞遞,未知何事,而判尹亦胡爲辭職乎?秀衡曰,判尹以老病而然矣。健基曰,聞有落傷處,頃者陳疏,以此故也。上曰,爲人確實,調理則可愈矣。健基曰,雖老而精力不衰,卽今不廢書冊云矣。秀衡曰,臣於月前,以巡將,直宿於巡廳,詳聞近日夜禁解弛之弊,竊有所慨然者,故敢此仰達。蓋巡廳,乃御牌奉安之所,而管牌三人,亦佩御牌以巡夜,其事體顧不重歟?俗所謂,直提學以下,犯夜被捉云者,正指管牌也。以此觀之,可知曾前夜禁之甚嚴,而近年以來,禁令漸弛,凡於管牌夜巡之際,文、武朝士家傔從及諸上司下吏,則不但不爲見捉而已,輒皆任意毆打,或訐訴其官員,推治巡廳書員及管牌,故管牌若遇此輩,必爲畏避,莫敢誰何,事之寒心,莫此爲甚。臣意則從今以後,如有此等之弊,則巡廳報于兵曹,其傔從、下吏,則囚禁重治,其官員亦加責罰,則其在嚴夜禁重事體之道,似爲合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申飭,可也。近來巡將,每以鄕人,爲之,故管牌夜巡之際,有此等之弊矣。巡將之畏朝士,無異於管牌之畏其傔從下吏,故近以宰臣堂上之無實職者,抄入於巡將者,蓋爲此也,而擧皆自處以剩官,苟冀無事,趁朝納牌而已,殊無擧職之事。今後夜巡時,或有如前之弊,巡將報于兵曹,使之轉稟,巡將中或拜都憲及承宣者,直爲陳達,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病}}。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李光躋{{*|陳疏}}徐命臣{{*|仕}}。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都摠管尹陽來,以刑曹判書本曹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同副承旨臣宋秀衡啓曰,雪後風寒轉嚴,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而加入中,或不無商量變通之道。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六君子湯前加入中,去天麻加桂心五分,連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鳳翼病,參知黃晸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玉堂多窠,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多在違牌坐罷中,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又啓曰,卽接司僕寺牒呈,則正李宗白,受由過限未上來,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善山府使趙斗壽,全州判官具聖弼,俱以築城之功,加資事,命下矣。雖已資窮,未經準職,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新除授利川縣監金九衍呈狀內,與本道都事宋敎明,爲婚姻家應避之嫌,照例處置云。旣與都事,相避,則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再啓曰,龍川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竝擬,何如?傳曰,允。 ○有政。以金箕錫爲掌令,曺命敬爲持平,閔通洙爲兵曹佐郞,吳瑗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南泰良爲副修撰,李喆輔爲副校理,趙世豐爲監察,趙國彬爲龍川府使,金夢煃爲鐵山府使,李鳳翼爲承旨,李埉爲利川縣監。 ○傳曰,兵曹參議有闕之代,今日政備擬。 ○傳曰,禮曹判書望單子,慶尙監司金在魯除授,戶曹參判望單子,洪州牧使宋眞明除授,兵曹參議望單子,伊川府使徐宗玉除授。 ○左承旨李鳳翼,禮曹判書單金在魯,戶曹參判單宋眞明,兵曹參議單徐宗玉。 ○兵批啓曰,新除授西平萬戶金鎭國呈狀內,病母今年七十,且鮮兄弟,則論以國法,在所當遞,卽爲入啓變通云。邊將之親年七十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兵批,副護軍鄭羽良,副司果李德載,僉知單吳泰麟,北漢管城將韓範錫。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新除授副校理李喆輔,修撰吳瑗,副修撰金若魯、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吳瑗,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分義道理,豈容若是?只推,明朝更爲牌招。 ○宋秀衡啓曰,啓覆日字,開月初旬間擧行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初覆來十二月初一日,再覆初六日,三覆初十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禁軍祿試射時,沒技人熟馬賜給事,已有定奪矣。今番祿試射沒技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金浹,收議公事判付內,用律待時事,命下矣。所當依例開坐結案啓請,而判義禁宋寅明,以本職引嫌,連呈辭單,無意行公。姑不得開坐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曩叨至不稱之任,洊遭大難安之界,欲守廉隅,則君命至嚴,欲伸分義,則大防難壞,冒死撕捱,再就理對,負犯至大,譴責至薄,在臣僥濫,多矣,而收敍之命,又出望外,館職之除,乍罷復加,臣尤戴罪含恩,不勝震惕。臣本庸碌,最在人下,晩出世路,無所適當,歷揚華膴,非分之宜,苟竊榮寵,乃臣之恥,而過蒙洪造,忝侍經幄,耿耿愚衷,亦豈無願生之誠,而隨波進退,茫無猷爲,兩載遲回,裨益何事,每一循省,尙多悚忸。況夫權要之職,爭敓之場,尤豈臣夢寐所到,而不幸姓名,謬齒於銓選之中,蹤跡轉隘於風波之際,積逋慢之辜,而洊承嚴敎,喪咫尺之守,而有負初心,畢竟臺言隨發,譏詆橫加,而令人愧欲死矣。苟使臣早自斂遜,直遂微尙,則去就之狼狽,豈至於此哉?然是猶屬一身事耳。惟其屢拒威命,壞損國體之罪,實挽近朝紳所未有,至今追惟,毛骨俱竦,縱荷寬大之典,得免鈇鉞之誅。臣又不思所以追愆訟尤,屛息自靖之道,揚揚焉復進榮塗,則豈不重有犯於無忌憚之辜哉?且臣於前執義李著之疏,又有不自安者,因一處置間事,過費辭說,必欲自是,臣亦不滿一哂,而近來言議之間,借得無偏無黨四箇字,以作遮飾外面之資者,亦一弊習也。憲臣初疏,果出苦心,而臣若斷之以挾雜,則有論事不審之失矣。臣箚論列,適中其病,而憲臣若疑之以挾摘,則有不能自反之失矣。有公眼者,自當辨之,臣何必呶呶?然臣雖無似,所處,論思之地也。處論思之地,而挾摘句語,抑揚爲辭,如人之言,則厥罪大矣。其何可苟然更廁,不顧旁觀之嗤笑哉?嚴召臨門,不敢輒違,進詣闕下,仰首呼籲。伏乞聖慈,俯諒臣兢蹙之情,先削臣新授之職,仍命所司,追勘臣前後辜犯,以扶頹綱,以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悸恐祈祝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一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昨夜風寒達宵,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微感餘氣,已盡和解,而咳嗽之候,更不發乎?上曰,更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安寧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一貼未及服,而所服共七貼矣。興慶曰,入生薑後,淡淡之味,益勝乎?上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而今番則生薑錢數重,故味頗辛辣矣。前日服之,則極爲涼涼而無效,今番則頗有勝效矣。興慶曰,丸劑亦爲兼進乎?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丸藥今始服之,而今番所劑進者,視前數多,無乃加入之故乎?興慶曰,何以知其多乎?上曰,常時盛置與呑下之際,皆以量器爲之,而今番則多於前矣。興慶曰,聞醫官之言,煉蜜過久,故視前有二三兩之加云矣。上曰,兩數多,則數必多矣。聖徵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頗緩,而度數則調均矣。信診畢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常時帶滑矣,今無滑氣,左右頗調均矣。起鵬診畢曰,脈候左右三部和平矣。德履診畢曰,脈候左右調均,而右三部,猶有滑脈矣。世選診畢曰,脈候左右,本來不均矣,今則平均,而左三部猶帶滑,似由日寒之致,而膈間不無痰滯之候矣。尹淳曰,眩氣如不發,則加入中天麻,似當變通矣。上曰,日氣寒冷,則氣弱,故不能舒暢矣。向者日未記,而一日疝氣猝生,欲招問醫官,而日已昏暮,故止之。薑茶溫服則卽愈,似由於日寒之致,而不可無預備之道,旣議湯劑,則須思預備之藥,可也。淳曰,疝氣自橫骨上,逆上乎?上曰,本來疝氣,自下焦上來矣,自甲辰後,生於胸膈之間,與前異矣。淳曰,上年八月初,豈不有此氣乎?此非疝症,膈間有痰,日寒則凝結,而爲此痛也。上指鳩尾,上曰,此間作痛矣。腹中有癖,而當中堅硬,與此同症矣。淳曰,小腹必先痛,而有此氣矣。上曰,腹部果不平,而臍腹之下,毛際重墜而作痛矣。淳曰,下元冷則有此氣,非疝症也。玉音似異於前時矣。上曰,冬節則每如此矣。淳曰,兩脅,何如?上曰,兩脅則不痛矣。聖徵曰,如此爲幾日乎?上曰,其時卽愈,似是外寒透徹而然也。淳曰,此氣專由足部之寒冷,常時奉只及襪,厚綿以着則必好,而自前必薄其所着,此爲悶矣。以毛爲襪,以爲常着,何如?上曰,足寒之症,有之久矣。尙方,例進白羊毛靴靑,而此非常着之物也。興慶曰,閭閻間患疝症之人,常着毛襪則愈矣。淳曰,如土豬皮之屬,雖不宜冬,而常時以爲坐席則好矣。上曰,土豬皮則宜於初秋矣。聖徵曰,疝氣非一時湯藥,所可責效,惟溫暖下部,最好,閭閻間有此症者,常着黃狗皮,而見愈者多矣。上曰,己亥年已試之矣。以紬爲表,而毛必外透,寢臥之時極難,而如廁之際,尤難矣。前者累有此言,而此則難着,腰帶則帶之,便好矣。淳曰,小臣疝病,積有年所,黃狗皮亦試之,而無效矣。預防之道,莫如足部之溫暖,毛物中最溫而輕便者,有唐貓皮,或貂皮等物,爲襪而着之,則豈不便好乎?使臣以羊皮,爲襪,此亦好矣。上曰,羊皮似勝於貂皮矣。興慶曰,輕暖莫如貂皮。淳曰,以貂皮,爲襪,以爲冬間進着之地,似好矣。尙方,有履靴製樣,以爲準則,似闊大,而闊大,何妨乎?上曰,一番製進,則當試着矣。淳曰,當時毛裘進服乎?上曰,房中則不服矣。淳曰,諒闇中入侍時,見之,所着之襪,至爲薄矣。每若如此,則足部何以溫暖乎?上曰,視卿等閭閻所着,則少薄矣。信曰,俟春和之時,中脘多灸則好矣。上曰,今番痛時,手撫中脘穴,而有所思矣。予所灸者,視他人自以爲三倍,而終無效驗,不無追悔之意矣。淳曰,疝症則氣海,勝於中脘矣。信曰,阿時穴,亦好矣。上曰,卿等或試之乎?興慶曰,臣於向者受由,遍灸滿腹,而終不見效矣。上曰,腹中之癖,終不移所乎?興慶曰,灸時似有移所之效,未久還生於故處,阿時穴,終無效驗矣。莫如多灸中脘之爲好,今年春夏以後,聖候安寧,豈非中脘之效耶?閭閻間,或有一生灸中脘者,多矣。上曰,或以爲瘦者生肌,而予則終不見效矣。淳曰,加入之材,當有議定,而此所狹隘,醫官之未入侍者,多矣。當退而與未入侍醫官,商議啓稟矣。興慶曰,古則必有再啓,而近來則直爲議定於入侍時,此與古規,異矣。且在愼重之道,不可不採取衆論,退而商議再啓,未知,何如?上曰,愼重之言,是矣,依爲之。淳曰,諸醫所見,雖不同,首醫每爲裁定矣。興慶曰,雖末醫,亦有一得之見,廣採衆論,爲合於愼重之道矣。小臣有所懷,敢此仰達。忠淸道平澤地,有贈領相洪翼漢書院,先朝已爲賜額,而創立已久,正堂崩頹,位版至於出置他所云。故頃者,臣以令道臣顧助財物,趁時修補之意,陳達蒙允後,卽爲擧行事,自該曹行關,分付矣。今聞其時道臣,只以二石米,出給,及至秋後,以還上督徵云。三學士書院,與他自別,且已陳白於筵中,使之顧助,則當初道臣之只給二石米,已是意外,而今又督責其還納,尤極未妥。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書院修改財力,各別從優顧助事,更爲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淳曰,前頭啓覆之時,日氣尤當凜寒,且熙政堂,高廣疎冷,極爲悶矣。房堗各別溫煖,使有薰氣事,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曾前見之,啓覆之時,不爲御坐於交椅,蓋其時方在靜攝中,故然矣。常時比擬於靜攝中,固爲未安,而差復未久,少愈戒切,予亦將不御交椅矣。啓覆日字,已爲擇入乎?春躋曰,姑未到院,而似聞以今晦日,爲擇云矣。上曰,不先不後,何必以是日爲定乎?陽復之日,不遠,其在閉關之義,不可爲啓覆矣。以來月旬前擇入事,分付,可也。{{*|出榻敎}}。淳曰,腰帶亦爲製入乎?上曰,毛襪旣已製入,腰帶亦爲同製,可也。襪樣大小,則尙方有赤舃,以此爲準,可也。興慶曰,其高至於膝部則好矣。上曰,不必如是之高矣,無過行膝,可矣。諸臣遂退出。 ==1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曺命敬在外,掌令金箕錫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鳳翼,今日不爲出肅,左副承旨李重協,亦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久未行公,冬月滯獄,誠甚可慮,重囚結案,一日爲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判尹朴乃貞辭單還給,特敎牌招之後,昨旣違召,今又陳疏,不爲出仕,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判尹朴乃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副修撰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新除授副校理李喆輔,時在京畿楊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明日晝講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夜對爲之。 ○京畿監司狀啓,長湍等邑居丁泰良女息,十七歲兒等虎囕死事,傳于李鳳翼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日將官朔試射時,闕內入直,訓鍊都監,把摠哨官及禁衛營哨官等,依前定奪,以他員代直出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戶曹言啓曰,本曹佐郞李埉,昨日政,移拜利川縣監矣。李埉爲人精詳,練達事務,其所職掌,俱係緊要。且六朔前不得遷轉,已有定式,今此移擬,出於意外,利川縣監李埉,仍任本曹佐郞,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韓佾,今十一月二十日番中日時,柳葉箭邊五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司直申光夏疏曰,伏以臣本無似,濫叨匪據,觸處憒憒,隨事生疣,畢竟顚沛,固已自料矣。卽伏見兵曹草記,則以臣懲治禁軍別將廳旗手事,至請推考。臣於是,竊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略將本事顚末,不避煩猥,敢此附陳焉。今月初七日夕,門外入牌軍官四人領率,待軍號於敦義門之際,有一漢,大醉出來,無端歐打軍卒,故軍官禁止,則厥漢倍加肆惡,至曰吾乃別將廳旗手,汝輩不過捕盜軍官,而自禁旅移去,則待本兵旗手,何敢若是乎?極口詬辱,無所不至,故軍官輩莫不駭憤,捉其旗手,告於其別將閔昌基,則昌基以爲,吾當處置於明日云。而使之退去,故入牌軍官等,不得已來告於臣。此是去來之例事,昨訐訴者也。且捕廳軍官,雖是禁旅,移屬於本廳,身佩通符,事體自別,而一軍卒之恣意詬辱,誠極痛駭。又況有歐打捕卒之罪,以治盜之律,治之,亦無不可。而臣實巽弱,略施棍罰而放送,則未出臣家門外,乃敢咆哮,詬辱本廳,罔有紀極。今日國綱,雖曰解弛,臣旣在亞卿之列,又帶掌法之任,則渠何敢咆哮詬辱,若是之甚乎?如此悖亂兇惡之類,不可不嚴懲,故以此送言于昌基,而仍令拘留。昌基軍官,亦目見其狀,細傳於昌基,則昌基知其悖惡,更報於臣,使之重治矣。初十日禁營習操時,本廳軍官李觀獻,以禁軍在陣矣。昌基拿入數罪曰,本兵旗手,雖有罪過,汝何敢直告於捕將,以至決棍拘留乎?仍爲重棍,方在死生中云,果如昌基之言,則旗手雖辱捕校,而打捕卒,怯於別將之威,不敢告之於主將乎?觀獻雖是禁軍,旣屬捕廳,則不爲進來於本廳,恣意重棍,無所顧忌者,此何事體,臣誠庸下,在昌基之道,待臣固不當若是蔑如,而緣臣無狀,不能見重,虧損體貌,臣實自愧,彼昌基何足責也?第其旗手,不但有歐打軍卒之罪,乃於臣之目前,大肆咆喝,不出門外,凌辱本廳,則決不可以若干決棍而止,故臣果據歐打捕卒者,治以治盜之例。又打亂杖十度,而放送,其間事實,不過如斯而已。兵曹未諳本廳規例,有若臣妄加酷刑於無罪者然,有此請推之擧,臣雖愚迷,若無廳規之可據,則豈可遽施法外之刑也哉?且李觀獻已於初十日,決棍而汰去禁軍,則此爲閑散,非禁旅,而猶以爲不足。十九日,又爲捉去別定力卒,猛打二十大棍,本廳書員,直自臣家結縛捉去。又施五棍,此猶不足。二十日,本廳軍官三人,又爲捉去,各施二十大棍,此何擧措?見今閑散軍官,二人逃走,四人受重棍,方在死生可慮中,餘存軍官,竝皆震慄,將欲渙散,今至於使喚無人,巡邏不備之境,此誠非細慮也。兵曹之爲一旗手,則可謂快矣。何不念事體之壞損乎?臣所慨然者,臣治其當治之一軍卒,而昌基怒於臣,移之於臣廳軍官,至施重棍,較諸輕重,是非,何如?而今於草記,罪臣身不遺餘力,至於昌基,則元無一言之論責,只聽一邊之言,未詳中間委折而然耶。同朝之間,不宜有彼此扶抑之偏也,明矣。此誠莫曉其所以也。從事官之汰去,所任軍官之囚禁,在臣私義,已極不安,而近以此事,將校之迭受罪於禁營者,凡幾人矣。其亦已甚矣,身爲主將,使無辜之軍校,替受臣罪,更何顔面,一刻仍冒乎?玆暴事實,仰請譴何?伏願聖明,將臣所帶捕將之任,亟先鐫汰,仍命攸司,從重勘處,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隕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職。 ○修撰吳瑗疏曰,伏以臣於頃者,薄出畿坰,旋被除命,恭承恩召,走伏京輦,而罪大情蹙,不敢冒進,坐違嚴召,罰止例罷,曾不數宿,復蒙甄敍,除臣館職,促臣承命,自惟蟣蝨小臣,積負罪戾,旣逭重辟,荐叨誤恩,誠荷天地包容之德,顧臣驚惶震悚,尤何以自措也?念臣不才,濫被洪造,出入榮近,涯分過溢,伈俔尸素,愧懼已極,若至銓郞爲職,素號權要,在臣拙分,尤非所宜。矢心自畫,庶全微尙,而重以事會不幸,情地至隘,冒死撕捱,誠出萬不得已,適當大政之方張,荐承非常之聖敎,咫尺之守,終未直遂,心跡剌謬,愧悔山積,及夫憲臣疏出,公議至峻,則使臣雖欲因仍蹲據,有不可得者,遂復積犯違慢,自陷大戾,國體朝綱,緣臣一身,而壞隳無餘,至今追思,寢夢驚悚,惟當引分屛息,追訟愆尤,豈敢徒藉聖恩之至渥,便謂前罪之已勘,忘釁貪榮,晏然趨承,重自陷於恣肆無嚴之科乎?且臣於前司諫李普昱之疏,尤有所駭怖者,臣性本弛緩,疎於癉激,而旣秉銓筆,未敢廢職,去其泰甚,固非獲已,危鏑之來,何可避也?竊見近日廉讓掃地,反詈成風,有識固已寒心,而至於因一官之枳擬,肆口噴薄於執筆之人,實今所創見者,臣雖疲劣,豈容與之辨理哉?顧其爲言,雖無倫脊,而危脅蹈轢,可謂狼藉,誠使普昱,粹然無罪負,而臣於通塞之際,果有毫髮私意以挾之,則此其爲罪,實非微細,淸朝綜核之政,亦豈容但已也?臣疎愚信心,屢觸駭機,徒蒙聖慈曲保,以至今日,而臣誠齒酸於咻嘖之言,心灰於爭鬧之場,惟有屛跡歛退,以避危辱,豈容冥行擿埴,復取顚沛也哉?臣踪地隘蹙,昨又違牌,誨諭嚴截,復命特招,顧畏分義,宜卽竭蹶奔趨,反復思惟,實難冒昧承膺,玆敢祗詣闕下,歷陳衷曲。伏乞聖慈,俯察微懇,亟許斥退,仍與重勘,以肅頹綱,以靖私義,千萬幸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健基曰,小臣惶恐,眼視不明,請近燭以讀。上許之。上曰,此是第二編耶?若魯曰,上編旣已進講,此則下編矣。上曰,然矣。健基,讀自唐德宗時,止所以美文王歟。上命下番讀之。若魯,自右正言鄧肅,止非張希孟不敢言卽罷之。讀訖。健基曰,第二板齊桓,將圖伯業,管仲,戒以無忘在莒,其言好矣。人君當安平無事之時,常以在莒爲心,然後保無他日之患難。《易》曰,其亡其亡,係于苞桑,泰卦曰,城覆于隍,陸贄,所以戒德宗者,可謂深切矣。卽今升平之時,安不忘危之道,所當軫念矣。上曰,德宗,非在莒後思之者矣。健基曰,德宗若以在莒爲心,則初無奉天之亂矣。上曰,所達切實矣。若魯曰,德宗下詔,求訪內人,此陸贄所以諫也。蓋常情,多謹於危亂之際,而每忽於安逸之後,一念之差,怠傲易乘,以至發於其政,害於其事,以大體言之,人君戒謹恐懼之念,常原於中,無少放過,然後方可謂居安思危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三板,唐敬宗遊畋失德,左拾遺劉栖楚,碎首龍墀,血流被面,敬宗惕然改容,慰論乃出,此等處,似不當泛然看過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敬宗時,李德裕上言曰,臣聞道之高者,莫若廣成、玄元,其言誠可惜矣。上曰,似前編子良事,此是納約自牖之義也。健基曰,人臣當以正道事君,而此則以異端進,不可謂納約自牖矣。必寧曰,此時不知黃、老爲異端矣。上曰,亦如子良時矣。若魯曰,唐時尊老子,爲玄元皇帝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六板唐莊宗,將殺中牟令,優人敬新磨,馬前責之,雖是譎諫,而亦可觀處矣。上曰,莊宗逢頰於敬新磨,無足言者矣。必寧曰,歷代唐玄宗、唐莊宗,前後各異,擧皆有始而無終矣。上曰,開元、天寶,雖曰異矣。豈可比於莊宗乎?健基曰,其時焚香祝天,可謂賢矣。上曰,想像則好矣。某胡人,願天早生聖人之說,正與漢文帝尊皇側室之子,相似,雖夷狄之主,頗賢也。必寧曰,其時宋太祖,果生於夾馬營,天人相與之際,有如是矣。健基曰,明宗,每誦聶夷中詩,十餘年間,年穀屢豐,太平無事,可謂五代之令主矣。上曰,第七板呂公著上奏,伏見舊制,虜使到關,所謂舊制,果指何事耶?健基曰,似指往來謄錄,而言矣。若魯曰,第十板范祖禹上疏,戒色之言好矣。陛下年今十四歲,此豈近女色之時乎?事親則思孝,居處則思敬,當食則思天下之饑,當衣則思天下之寒,道德爲麗,仁義爲美等語,可謂約而盡矣。健基曰,其言甚好,此等文,當置諸座右,朝夕省覽矣。上曰,然矣。上曰,第十二板,上宣仁太后之疏,亦好矣。朝事則責之宰相,邊事則責之將帥,惓惓忠愛之意,藹然於言辭之表,眞所謂名臣矣。必寧曰,其時文彦博、范祖禹,眞講官矣。上曰,第一板鄧肅疏拆洸女童何耶?健基曰,其時內人之類也。若魯曰,殿下旣問其文義,敢此仰達矣。間有脫者,其行賂,已不貲矣。以卽今言之,或不無如此之弊,此等處,推類以觀,則聖德有光矣。上曰,其言切實矣。若魯曰,第三板陸游之奏,正是人君鑑戒處也。其曰,好儒生而不得眞,則張禹之徒,足以爲亂階,好文士而不責實,則韋渠牟之徒,足以敗君德,凡事必有其眞有其實,然後可以責效,以卽今言之,廟堂訏謨,經筵進講,便同文具,殊無眞實底道理,故敢達矣。上曰,眞實二字,便是誠字,當各別加勉,而其疏不過數行,言則切實矣。健基曰,金若魯所達好矣。我國文勝實蔑,前已屢次陳達,而更此縷縷矣。上曰,可不留意焉。若魯曰,第四板眞德秀,論人君致壽之道,凡五條矣。一曰無逸則壽,二曰親賢則壽,此則相爲表裏,三曰以孝奉先則壽,四曰仁則壽,五曰有德則壽,此則相爲輔成之勢,德秀此疏,可謂名疏矣。上曰,然矣。仙經萬卷,不若誦《無逸》之一篇,以此觀之,李德裕不及眞德秀遠矣。若魯曰,殿下近來,日御經筵,臣等魯莽,雖一日三講兩對,不足以裨補絲毫,今以眞德秀疏仰達,所當體念矣。上曰,其言切實,可不各別加意也。若魯曰,其下魏了翁之語論,漢元帝不用蕭望之、劉向,受制於宦官,皆由於優遊不斷之致,監此則足爲徵戒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八板,元世祖事也。晉武帝焚雉頭裘,唐太宗放鸚鵡,皆出於以實心行實政,天麟之言,可謂切實。此等處,勿以胡元而泛看矣。上曰,然矣。上曰,其下阿沙不花之事,好矣。武宗仍命進酒,而不花頓首,不敢奉詔,尤爲賢矣。健基曰,觀阿沙不花盡言不諱,可謂其時忠臣矣。上曰,元武宗追封孔子,爲大聖至成文宣王。以此觀之,非庸主矣。健基曰,雖然,至武宗而元衰矣。上曰,此編gg篇g視賞罰編,頗好矣。健基曰,賞罰間有不好處,而戒逸慾,頗好矣。上曰,承旨、儒臣,皆咫尺淸禁,今適夜深無寐,有此宣醞矣。諸臣皆俯伏以食,酒三行。上曰,俄以眞實二字陳戒,而此是夜對,須爲加食,可也。上曰,承宣齒牙不傷乎?必寧曰,小臣犬馬之年,不及六十,而有水土之病,齒牙傷矣。上曰,有水土之疾云,前任何官耶?必寧曰,前任晉州及濟州矣。上曰,晉州水土尤甚歟?必寧曰,比於他邑,未知尤甚,而以樹枝引水以上,則似有氣矣。上曰,其處,有制水土之法乎?必寧曰,別無制禦之術,而或飮全椒湯矣。上曰,其處人皆尋常乎?必寧曰,其處人,夜皆咳嗽,比於外處人,不同矣。水土怪異,近聞京畿有之,交河、坡州等邑,方甚云矣。上曰,耽羅不然耶?必寧曰,前則比於靜、義似愈,而濟州則掘井湯而飮之,差勝於數十年前云矣。若魯曰,耽羅水土,雖如此,而或有享壽年過百歲者云,未可知也。上曰,諸道皆有之乎?若魯曰,西路則尤甚云矣。健基曰,水土,分明運氣周行,而然也。卽今畿內交、坡兩邑,皆有土疾。而以忠淸道言之,靑陽、定山水土甚惡,去者皆病云矣。必寧曰,小臣前任晉州時,挈家眷下往,家中人擧皆得病,而不無輕重之異,此由於人之氣稟虛實,而然矣。上曰,老兀異於水土乎?必寧曰,陽德、猛山有之云矣。上曰,有形者乎?必寧曰,《大明》所謂蠱毒之類也。健基曰,虺蛇之屬,共置一器犯氣,則得病云矣。若魯曰,陽德、猛山有老兀村,虺蛇之屬,置於甕中,養之之家,如養巫家云矣。上曰皆是常理外矣。健基曰,蠱毒與詛呪同,大明劉基,以郁李詛呪,吾於巫覡,見之云矣。上曰,其文何在?健基曰,在百家類纂矣。必寧曰,《周易》云,用史巫紛若,巫覡自三代有之矣。上曰,《周禮》亦有之,今若聖人復生,此類皆亡乎?若魯曰,聖人通化存神,誰有不化,而以卽今觀之,雖使聖人復生,此類有難盡化矣。上曰,兵革,自黃帝時始出,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夏禹惡旨酒,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方欲禁酒,而亦未果焉。奈何?若魯曰,酒則享祭祀接賓客之節,有不可廢,今難卒然禁止矣。必寧曰,若禁其買賣,則似有益矣。上曰,買賣雖禁,而常漢,間或過飮,使酒者頗多,此則不可不痛禁矣。若魯曰,頃者左議政徐命均,以此亦爲陳達,而卽今閭閻間,太半皆釀酒爲業,誅之則不可勝誅,如或禁之,則禁其多釀,似宜矣。上曰,若如閭家借入,則可禁,而酒則祭祀賓客,皆用之。此正難矣。若魯曰,鄕曲則易禁,場市間不過濁酒而已。京中則一家所釀,殆至百石,以此致富,時或嚴禁之外,無他道矣。上曰,卽今闕門咫尺之地,處處皆酒燈,嚮者豐原所達,不爽矣。若魯曰,近來酒燈,非特闕門咫尺之地,以京城內外言之,十家八九矣。上曰,時或闕中,登高望遠,則酒燈甚多。今若憫其如此而禁之,則三司下吏輩,多爲作弊於閭里,此亦難處矣。若魯曰,禁亂,雖曰有弊,亦不可無矣。上曰,承旨經臺閣乎?必寧曰,曾已經之,而未及行公矣。健基曰,小臣前後屢入臺地,以挾娼會飮鬪戰,牛禁神祀,多出禁亂,而反致騷擾,中路衣服僭侈之類,擧皆置而不問,禁亂之弊多矣。上曰,若定時刻,則何至如此耶?若魯曰,時刻亦虛矣。三司無賴之流,遍滿城中,皆捧收贖,而遐方軍卒,或持木疋往市廛者,輒皆見捉,至於草蔬,亦有亂廛,此則似當有禁止之道矣。上曰,該司官員,不知乎?若魯曰,若使本廛,捉亂廛,則此弊終不可無矣。健基曰,都在於憲府及刑曹之得人矣。必寧曰,曹參之言,無撓獄市,大事則照管,而細事則不必一一致察矣。上曰,承旨之言是矣。上曰,進講冊子,今餘幾編乎?若魯曰,今餘二編,不過三四自止,而聽言偏不少,自止頗多,臨時或以數十張進講,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俄者以酒禁事,與承宣及儒臣,有所論,不爲明言,意有在焉。注書以此書之草冊,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宋秀衡,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 ○李春躋啓曰,明日冬至,望闕禮習儀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副承旨李重協,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昨日違召,不爲行公,重囚結案,一日爲急,而尙未擧行,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刑曹參判金始炯再度呈辭。傳于李春躋曰,再度加由,庶可調理,方當臣査,秋官不可不備,其給原單,牌招察任。 ○備忘記。馳往典獄,輕囚放釋。 ○宋秀衡啓曰,臣承命馳往於典獄署,點閱獄囚,則承傳罪人四十八名,刑曹罪人四十一名,咀呪罪人九名,來關罪人二十七名,各司罪人五名內趙重謙段,家舍貰錢,不爲備給事也。洪禹鎭段他矣,銀錢中間取用,不爲還報事也。韓泰聖段,公賤物故立案,不爲現納事也。朴世貞段,已賣之婢,還爲率置他處事也。高七成段,欲爲通奸寡女事也。金自明段,耆老所鹽稅,略干塞責上納事也。崔齊恒段,因大臣,分付囚禁事也。靑布廛行首妻金召史段,尙衣院所納,白氊不爲進排事也。戶曹書吏金德海妻金召史段,校正廳溫堗造作,久不擧行事也。已上罪人九名,俱不至大段,故臣仰體聖上冬月恤囚之德意,竝爲放釋。此外罪人段,罪名俱係重大,有難輕議,故竝爲仍囚,而罪囚一一審察,則年久滯囚之類,無京中一族者,旣凍且餒,將至死境者,至於二十餘名,所見實爲矜慘,故臣以別爲救恤之意。申飭本署官員,而典獄囚徒外,各衙門拘留罪人,則亦爲,分付各衙門,斯速放送,何如?傳曰,知道。分付事,依爲之。 ○李春躋,以吏批言啓曰,卽接宗親府移文,則慶原都正栴呈單內,當初付職時,未能詳察慶原二字,誤犯於明宗大王潛邸時爵號,今始覺得,不勝惶悚。玆以慶興改定,入啓變通云,依呈單以慶興改,啓下,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以下,各陵殿冬至祭,獻官諸執事,當爲次第塡差,而員數旣多,無以推移,刑官及廚院官員,依例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吏批,行判書宋寅明,牌不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兵批,判書趙尙絅,將官試射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進,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有政。以申致雲爲伊川府使,柳經章爲驪州牧使,李普昱爲洪州牧使,金致垕爲利川縣監,申{{!|𭸿|⿰王戊}}爲延日縣監,權啓爲北部主簿,善山府使趙斗壽,前判官具聖弼,今加通政,戶曹佐郞李埉仍任事承傳。 ○兵批,副司正李光躋。 ○備忘記,頃者請牌之批已諭,則尙今撕捱,違牌爲事,已極未安,而況竝兼帶而撕捱,莫重王府。凍月多滯,亦涉太過,吏曹判書、參判,竝從重推考,更爲牌招察任。 ○宋秀衡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牌招事,命下,而判書、參判,以本職及兼帶,纔已再牌不進,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事?微稟。傳曰,待明朝牌招。 ○備忘記。卽者飭勵,旋卽解弛,已極寒心,而備局堂上,尤益甚焉。今日本司坐不坐單子中,懸病者居多,豈有飭勵之意哉?竝推考,趙遠命之見差此任,亦已久矣。而尙不行公,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從重推考。 ○以慶尙左道京試官、災傷敬差官狀啓,監試初試第三等五人,鄭最章冒錄義城都目,而元無入籍之事,依法典拔去榜目。臣亦有矇不覺察之失,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淸北營將革罷,龍、鐵、宣、郭四邑皆爲獨鎭,責任之重,與營將無異,似應面看交代,雖有拿命,王府人交代,一時下送事,請令廟堂稟旨矣。西邊獨鎭,責任甚重,面看交代,宜無異於營將,自今以後,四邑守令,如有拿處之命,則分付金吾,面看交代後,拿來之意,定式施行,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頃以裵二尙殺獄事草記,査問於金吾囚人柳鼎茂矣。考見金吾謄送柳鼎茂供辭,則以爲當初惹起鬧端者,成奉也。首告於渠者,成奉也。被笞退出後,私自歐蹴者,成奉,則元犯自有所歸云云。且三檢屍帳中緊要,傷處狼藉,則成奉當爲正犯,自本曹各別嚴刑得情,而柳鼎茂妄施臀杖之罪,令金吾,稟處,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推轉兩藩,首尾三載,疵釁百出,倦怠日甚,加以兩朔征役之餘,疾病暴重,若不早獲解免,恐無生還京國之望,向來冒陳一疏,冀蒙恩遞,而未蒙聖慈矜兪,方欲畢瀝誠懇,更有呼籲。卽伏見儒臣兪健基所錄示,前月登對時筵說,則儒臣任珽,首陳外方監司譏察之弊,至謂其所遣者,或受賂物,或售私憾,而健基擧朴文秀、趙顯命及臣姓名,皆以爲多行譏察。又謂譏察,非盛世之美事。自上敎以方伯,頻接守令,察其人物,觀其文報,可知治否,何必譏察?全出擧條申飭,更勿譏察,而健基又請勿出擧條,則聖諭有詳傳筵說,毋使道臣引嫌之敎矣。臣於此,誠不勝惶駭震悚,措躬無地,實有不得不鳴呼之端。夫國家置臺諫置監司于內外,任以風憲之寄,臺諫則許以風聞,監司則許以廉聞風聞與廉聞,豈必一一盡信,而臺諫與監司,事事有難親聽目見,不如是,則無以擧其紏刺按覈之職故耳。況守令之大體能否,雖或可以言貌文字得之,而其所行之廉貪善惡,或有貌揚辭暢,而多行不法者,或有樸拙少文,而律己守法者,至於獄情之疑難,辭證之難信者,俱不可不旁聽於閭巷之謠言,捨廉聞奚以,而監司異乎繡衣,不能躬行閭里。又不得不借耳目於親信之人自古名臣碩輔之爲監司者,未或專廢此事。若使監司而廢廉聞,是猶矐目而責其遠視,塗耳而求其明聽,奚可以爲監司乎哉?若夫譏察者,乃所以伺察幽隱,防備非常,與廉聞二字,名義大相不同。在昔仁祖靖社以後,亂賊餘孽,每懷狂狺之圖,肅廟庚申年間,奸黨逆宗,潛蓄不軌之謀,故其時勳戚諸臣,俱出於爲宗社計,不得已而有譏察之事,猶或爲淸議高論之所病,大抵可行於危疑之際,而不可行於安平之時,珽、健基所謂非盛世之美事者,誠是也。然何關於監司之廉聞,而顧乃混稱譏察,要以驚動聖聽者,抑獨何心哉?文秀、顯命,以勳臣相繼按嶺南,適當戊申變亂之後,或者有譏察廉聞之竝行。臣固不知,而如臣孱劣之書生,來莅淸謐之兩臬,顧亦得譏察之目,爲盛世之累,其亦冤之又冤矣。廉聞,固守令之所深惡,而臣所前後貶黜及按劾贓犯者甚多,仇怨家皆興訛造訕,煽動人聽。臣固知早晩,必以此一遭顚沛,而唯此譏察之目,實是千萬意慮之所不到,無乃廉問者,殆同監司之常茶飯,抑亦國家之所嘗許。借曰或爽,不足以爲臣罪而動聖聽,故有此攙引,不自覺其爲題外之言耶?設令臣信聽匪類之言,使得濟其納賂逞憾之利,而善治無罪之守宰,枉被玷黜,臣猶爲負國之人。況於淸平之世,行譏察之事,貽譏於淸論,仰累於聖化,則厥罪尤大,死有餘責,顧安得晏然而已。而臣之前後奏狀,動輒用廉問字,聖鑑之所已俯燭,今特以譏察之說,驟聞於聰聽,故所以有申飭之敎,臣若不明辨言者訛誤疑似之言,則雖以日月之明,亦何由廓然回照,而自今以後,藩臬按廉之政,殆將以臣之故,盡廢而不復擧矣。此臣所以不得已於引嫌自列,而亡論廉問與譏察。要是臣居今之世,不能不盲,而盲學,得方便法,故自速人言乃爾。惟有亟被譴黜,免此任寄,然後於公於私,都無一事矣。若臣疾病精力,日漸昏殆,決難任職居官之實狀,亦不暇一一陳述。伏乞聖明,燭其陳辨之非妄,而察其情勢之難强,卽賜罷斥,俾靖私義,不勝大顧。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卿其勿辭察任。 ○大司憲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荐膺恩除,一未祗謝,病蟄鄕廬,連事呼籲,罪戾層積,悚蹙冞切,席藁自訟,誅殛是竢,千萬夢寐之外,除書又頒。以臣爲司憲府大司憲,繼於本月二十日,伏奉諭旨,使之斯速乘馹上來,臣於病裏,尤不勝驚感震越,罔知所以自措也。夫三司言議之任,卽臣素所自畫之地,雖經幄論思之列,亦不得冒進,積逋威命,終被重譴,則況此風憲長席,何等地望,何等責任,而乃反謬及於罪釁癃廢之賤臣。而至煩恩召者,抑何故耶?臺省一步地,已作鐵限,去就一節,固無可論,而目今負犯,關係尤重,狗馬賤疾,兼且沈篤,以罪以病,俱合廢棄,則冗官末宦,尙難冒玷,淸塗華貫,反使歷颺,朝拜夕遷,除命絡續,朝政之乖舛,私分之僭踰,又孰甚於此哉?噫,臣之情病,曾已屢暴,今不必更爲煩縷,而竊自伏念,猥以負罪之賤蹤,偏蒙曲庇之盛眷,隆恩異渥,天高地厚,區區感祝,固非隕結,所能仰酬其萬一,而祗緣瘢痕難洗,痼疾嬰身,莫效涓埃之報,徒煩循墻之懇,孤負大矣,慢蹇甚矣。一念惶隕,若無所容,而坐縻華銜,虛辱召旨,旣不能自力趨承。又不敢屢瀆文字,泯默遲回,未卽自處,以致節次推薦,玷辱名器,有罪而倖逭其罰,求遞而反媒其進,揆以事理,寧有是也。到此地頭,義當不計死生,劃卽趨造都下,坐暴危懇,以請嚴誅,而顧此病狀,已成癃痼,㱡㱡一縷,便作僵尸,寒事猝酷,疾辟益肆,橫亘胸脅,日夜刺痛,宛轉叫呼,人鬼未分,跬步之間,實無轉動之勢。而若又徒自嚴畏,一向退蟄,留時引日,重貽瘝曠,則厥罪尤大,左右揆度,進退窮蹙,敢此更冒萬死,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曲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勘正臣罪犯,以肅朝綱,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怖踧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上來察任。 ○甲寅十一月二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尹淳,特進官趙錫命,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宗臣海恩君爣,武臣行副護軍金泳,掌令金箕錫同爲入侍。上,講前受音訖。健基,讀自雅者正也。止乃移以他用耳。上,讀新受音訖。健基曰,詩始於風,自周南、召南爲列國之風,而豳則居風雅之間,蓋見其風之所以終,而雅之所以始也。至於大小雅,則有正變之別,觀其正與變,則可以感發善心,鑑戒得失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風則列國之風,雅則異於風,起自禹、湯,隨其時世,而各有正變之別,或歡欣和悅,以盡群下之情,或恭敬齊莊,以發先王之德,與列國之風,體格異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此是小雅首篇,鹿鳴宴饗賓客之詩,而以禮樂爲主也。若其宗旨,則在示我周行一句,以大摠言之,雖玉帛交錯,鍾鼓鏗鏘,必示我周行之賓客,然後可當此禮,故先儒以此章,比於泰卦,小往大來,上下交泰之義。苟或君臣之際,情志不通,則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便同文具矣。以此觀之,非但燕饗而已。朝廷上爵祿,亦如此矣。上曰,所達誠是,當體念矣。若魯曰,古之人君,有明德,然後可以是則是傚,燕饗之間,樂而不至於淫,非明德,則不能爲矣。君子是則是傚,卽其功效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視民不恌,此言尤切當矣。山林幽逸,卒然用之,未必不愈於京人,而然其道德,足以矜式於一世,此卽視民不恌之義也。故漢光武,初政用卓茂,司馬光,深衣大帶,長拱徐趨,殿下若篤於求賢,則今世之上,豈無其人乎?上曰,所達好矣。吏判亦以幽逸擢用爲言,予非不知,而近來幽逸,不以道德爲矜式,而專事標榜,是可憫矣。若魯曰,此則唯在殿下,導率之如何耳?上曰,予雖涼德,而其人亦不以其道,而來矣,健基曰,雖或色目中人,豈無可用之人乎?上曰,卽今非無幽逸,而予誠意淺薄,未能盡求賢之道,初非不足幽逸而言也。若魯曰,章下范氏註曰,禮樂不備,則賢者不處也。求賢之道,當以誠實,如燕三千里馬,然後可以致之,以一世言之,誰無標榜,如或色目中人,殿下當置而用之矣。上曰,卽今山林,豈無讀書求志之士乎?有不來而先爲標榜者,此則何以爲之?將置於疑信之間乎?若魯曰,如此之類,非賢者也。上曰,儒臣所達是矣。以古言之,商宗傅巖,周文渭川,皆是誠意所致,而今則初以臺職,至於大官,其人終不能致,予所慨然也。上曰,末章燕樂嘉賓之心,心字奇矣。健基曰,非止養其體而已。致其殷勤之厚,而安樂其心,欲其敎示之無已,其意誠爲深切矣。上曰,食野之芩,芩是何物耶?健基曰,未知何草,而藥名黃芩之芩字矣。上曰,似葱乎?淳曰,異於葱矣。以陸氏註觀之,生澤中,多生於堤堰之物也。上曰,苹與蒿,俱是艾類乎?淳曰,此則似異於艾矣。上曰,本草應有之。此是我國所無之物乎?淳曰,俄者上下番陳達文義,而經筵講體,先論其一章之首尾大體,次則推演語義,每以時事君德爲主,然後於人君窮理存心之學,庶有裨益之道矣。此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及其變也。則各以其聲附之,大體如此。而首章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其言好矣。視之者賓客,而主人,盡在我之道,然後賓客,可以愛我而示我矣。古者君臣之間,情志無壅,飮食燕樂之際,有朋友賓主之義,而秦漢以後,君臣體異,叔孫通制禮,尊君抑臣,而此道廢矣。以今日中官客入之說,觀之,猶或彷彿於古昔賓主之義矣。俄以賢者不來,有所下敎,而卽今擧世之人,誰無色目乎?殿下雖觀其弊,而根本則當思之矣。上曰,所達好矣。非謂今日之幽逸,擧世皆然,昔日來者,今日不來,予所言者,有微意而然也。淳曰,古者以禮樂敎人,而今則樂崩久矣。《詩傳》,大抵經中之樂,而有聲無詩處,則以間歌之,皆是燕饗之樂也。聖上近閱憂患,以此存心,則不但懲創感發,而自臻於和平寬泰之域矣。上曰,所達誠是,當留念矣。健基曰,四牡勞,使臣之詩也。臣勞於事,而不自言,君探其情,而代之言,上下之間,各盡其道,誠可觀處矣。上曰,使臣指誰耶?健基曰,《春秋傳》叔孫穆子也。淳曰,詩之用,博矣。用之邦國,用之鄕黨,王事使事之謂也。王事靡盬,不惟使臣而已。凡爲臣子者,孰不然乎?此詩敍其情而愍其勞,君臣之間,可見其恩義之兩盡也。上曰,此與東山破斧章,同矣。若魯曰,《詩傳》,大抵多文武時詩,其時使人於外,愍恤其奔走之勞,燕饗之際,歌四牡以送者,聖人體下之道,有如是矣。健基曰,下情曲察,則雖勞而不怨,王事靡盬,特言其職分之當爲,而勸戒之意,自在其中,所以爲小雅也。上曰,然矣。翩翩者鵻,似比而興,何也?淳曰,比、興難知,此則安其所巢,可謂興中有比矣。若魯曰,初章,言我心傷悲,二章,言不遑啓處,三章四章,言不遑將父母,末章,擧其母以包其父言之,先後次序,亦可觀矣。淳曰,初章則以大體言,二章則以啓處言,此則由淺而入深,啓字,蓋取其跪告之意也。不遑將父母,孝子思親,有不能自已,雖王事靡盬,不忘其父母,故時君亦憂其憂,而代言之如此。聖人所以感人心者,有如是矣。上曰,如今表箋,擬代而言之也。上曰,末章,將母來諗之意,似未暢矣。淳曰,末章之意好矣。行役之際,不忘忠孝,將母上,若加不字,則暢矣。上曰,今則暢矣。淳曰,《詩傳》不須讀釋,章下註最好矣。健基曰,將母來諗,曲體下情,獨稱將母云者,母之情尤深故也。上曰,其言則太過,朱子大註,因上章而言,好矣。上曰,苞杞果何物耶?淳曰,小註云名仙人杖也。上曰,鵻何物耶?健基曰,似是家養鳩類也。淳曰,諺解似有之矣。上曰,家鳩,豈有集苞之理乎?健基曰,《宋史》,沙漠能傳二雁書,謂鵓鳩也。上曰,此則譏高宗之詩乎?淳曰,日氣近甚極寒,頃日入診,以四末厥冷,有所下敎,而湯劑亦以桂心爲慮矣。今未知進服幾貼,而諸症,果何如?上曰,已差後服之,而比於前服之時,桂心入之,味雖不好,而中氣則似實矣。淳曰,近來日御經筵,聖候卽今諸節,有異於盛壯之時,昨聞夜對,四更始罷,而秋曹判付。又使中官書之,幾至達宵云。豈不有妨於節攝之道乎?上曰,此非夜對後書之,書置已久,而未及見之,夜對後更觀,而下之矣。淳曰,全無睡思,而然乎?上曰,睡思元非不有,而壬寅以後,自不安寢,二三更後就寢,則仍爲不寐,有若年老之人,昨日夜對罷後,自爾夜深,以至失睡,非故爲如此也。淳曰,我自樂此,不爲疲也。孰不仰殿下勤政之盛意,而人君逸於得人,凡事摠其大體而已。且聖候在靜攝之中,元氣非昔年之比,近來日氣甚寒,外氣易入,寢睡一節,誠爲重大,節攝之道,所當各別加意焉。上曰,當留念矣。錫命啓曰,臣以今番奉審事,已爲狀聞,而咸興、定和兩陵案山,非但民人多爲入葬,松木稀疎,山形盡露,事甚未安矣。故北評事李浚還朝後,以植松之意,陳白筵中,卽命道臣,多數植松。而己酉水災後,府底廬舍漂沒,民人輩,恣意偸斫,以至如此云。陵上對沖處墳塚,已爲掘移,而開春不遠,更爲植松於稀疎處,各別守護之意,分付陵官及道臣,何如?上曰,咸興,我國家豐沛之鄕,而陵寢事體至重,前後道臣,竝從重推考。此後則各別禁葬,而亦爲植松事,,分付道臣及陵官,可也。{{*|出擧條}}健基曰,修撰吳瑗,副修撰南泰良,竝卽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拏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鞠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頃已諭,其何多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曺命敬,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若魯曰,近來恩賞過濫,名器屑越,今以善山及全州兩邑城役後,論賞言之,加資者少不下五六人,多至於十二人,因一郡邑之築城,賞典之無節如此,日後或有大於此事,則將何以論其賞耶?國家有重事,雖設都監,而畢竟加資之典,只及於都廳,而無混及於各房郞廳之事矣。外方城役,各所董役將校之竝得賞加,豈不太濫乎?備局覆啓,似因前例之如此,而近來事,每牽於謬例,無所矯正,實爲流弊,覆啓雖已允下,其中最有功勞者外,竝勿許加資,似宜矣。更令廟堂,稟處,何如?上曰,儒臣之言是矣。備局或以邊將承傳爲難,而竝許加資耶。重臣之意,何如?淳曰,修城池,繕甲兵,自是守令職分內事,以此等事加資,古則絶罕,而近來以善治善賑,加資紛然,幾成半朝廷。又以築城事,連有賞加,名器誠屑越矣。然守令則主其事,宜有褒典,而將校輩分所董役者,何可一一加資乎?上曰,全州築城事,當初予決意爲之。而至於加資,果不無太濫,以此出於擧條,後日次對時,稟處,可也。若魯曰,然則善山事,亦一體擧行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若魯曰,都承旨之疏單,政院例不得還給,故輒入啓。而日昨都承旨李春躋,情病,雖未知如何。一日之內,連呈辭疏及辭單,其在事體未安,都承旨李春躋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權取身獄事,文案還判付,雖未及啓下,而逐日開坐痛査,以啓事。{{*|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李鳳翼啓曰,小臣與右承旨韓師得,議政府冬至望闕禮習儀,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刑曹參判金始炯,昨日特招之下,不爲膺命,參議金希魯連呈辭單,亦不行公,方當重獄嚴査之時,刑堂之如是不備,事甚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昨日特推之下,又爲違牌,事甚未安。且帶金吾之任,而王府獄囚,凍月積滯,亦甚可慮。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論化檢屍單子,傳于宋秀衡曰,嚴訊十六度,本非杖斃者,而昨日判付之後,物故單遽上,事之可疑,莫此爲甚。該署守直軍卒,爲先各別嚴訊究問,初檢諸人,竝爲嚴囚究問。而更令該府,卽爲更檢,所謂原州妓,其令該曹,卽爲嚴訊究問。 ==1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碧團僉使吉禹揆。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朴璜,以禁衛別將,新番軍士點考,舊番軍士賞試射事,南別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以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鳳翼,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以本職撕捱,一向違召,不爲行公,重囚結案,一日爲急,而如是稽滯,極爲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今日又爲違召,無意膺命,重囚結案之如是稽滯,極爲未安,竝卽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今下弓矢,碧團僉使吉禹揆處,給送。 ○傳于李重協曰,今日次對相値,晝講停。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鄭必寧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旣有罷職之命矣。未及差代之前,例有他大將兼察之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左大將兼察。 ○又啓曰,右邊捕盜大將令左大將兼察事,命下矣。左邊捕盜大將張鵬翼,卽爲牌招,使之聽傳敎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論化雖已杖斃,當有招辭,而原州妓,使之究問矣。尙無公事入來之事,應問諸人問之,而然耶。明朝問于秋曹以啓。 ○鄭必寧,以禮曹言啓曰,社稷祈穀祭,每年歲首上辛日,遣大臣設行事,丁丑年永爲定式矣。來正月初十日上辛,社稷祈穀祭,依定式遣大臣設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右邊捕盜大將申光夏罷職之代,當爲差出,而判書臣趙尙絅,情勢難安,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南行內乘具善行,乃是別薦勸武之人,依前例成才間,限十朔除試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一月二十二日,各廳堂下武臣等朔試射時,訓鍊院奉事曺廷弼,武臣兼宣傳官李源、鄭再夏,訓鍊都監哨官愼徽等,俱未滿四中,竝依例汰去,至於稱病之類,試所旣知其實病,竝與呈辭受由人等,退試次,姑爲懸頉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備邊司啓辭內,龍、鐵、宣、郭四邑守令,如有拿處之命,則分付金吾,面看交代後拿來之意,定式施行事,允下矣。纔因平安監司狀啓,鐵山府使安鍾大拿問事,允下,故發遣府書吏拿來事,啓稟蒙允矣。備局啓辭如此,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昨日本曹參判金始炯辭單還給,特招之批,有方當巨査,秋官不可不備之敎,又有逐日開坐,痛査以啓之命。故臣等與諸郞廳,齊會開坐,應問各人等,今方反覆究問,而此後亦當鎭日備員開坐矣,今此冬至大祭時,本曹堂郞,姑勿差祭之意,分付該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摠戎廳言啓曰,今十一月十九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因大臣陳達,臣營標下元軍一千六十五名內,以八百五十名定額,其餘二百餘名,則通計時存保人數,與守禦廳分半事,定奪捧承傳矣,今將依朝令擧行,而第伏念金鼓旗幟,號令進退之際,各該標卒,如或疲殘生疎,則臨陣失措,所關非細,故諸色標下中,不可不擇其伶俐壯實可敎者,而存之,今二十六日開坐,本營聚集軍兵,臣親審抄擇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京畿監司趙明翼疏曰,伏以臣猥陳血懇,仰冀恩遞,誠淺辭拙,未蒙矜許,至諭以藩任體重,不可輕遞,臣於是乎?大失所圖,抑塞惝怳,不知所以爲計也。今臣所苦諸般症情,非如風寒感傷,自外襲而有之者也。慘戚之餘,根委祟於心肓,諸症著於形體,能言能語,直不澌滅而已。腔血已枯,心腸已死,殊無一分活物底意,如是而其可理事乎?其可供職乎?臣有些自治工夫,倉卒事變之來,未嘗輕易有動,七情之發,未嘗任之而辟焉。自今殤慘,便同喪守,但欲遺落世務,徜徉於山巓水涯,埋頭簿牒,頓無細心理會之意,抑而行之,必發狂疾。且臣之向來,冒控一疏,冀得一麾者,非爲身也。實爲養老計,而適當承乏,朝家不以邑畀,而授之以藩,恩踰涯分,私心感結,爲如何哉?而及到營中,未有房舍可居之所,臣父雖或來過,未有一日之暫住,京第密邇,臣有往來省覲之時,故例不敢離營,未有一夜之往留,平居無事之際,有此睽違,人情尙難爲懷。況今喪威剝割之中,父子共對,相慰而相勉,此是人情之不容已者,而拘牽事勢,不能遂此,大異臣乞養之初意,區區私悃,豈不萬分矜憫乎?顧以秋務方殷,遞易有弊言之,合下擧行者,臣在病裏,亦不敢放過,幾盡整頓?今日雖聽臣辭退,少無所損,私計公務,宜有恕諒,而未有妨害,玆不避煩瀆之誅,冒萬死更此申籲於聰聽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遞改,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之陳懇,豈不諒,而亦豈數遞畿輔?卿其勿辭察任。 ○副校理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檢田在野之日,忽承館職新除之眷,寵光遠被,遐俗咸聳,臣拜手祗奉,隕越于下,外靦旁觀,中愧虛受,不省措躬之所。噫,臣之自前不顧義分,積犯違傲,最在是職,蓋其惜榮選,守陋分之意,矢在寸心,殆至九死而難化,使臣而在於輦下,則惟有走循墻之舊路,伏逋命之威,勘鞶帶之褫,宜不終日,而見今奉使于外,變通不易,久縻虛銜,若肩重擔,寢驚寤標,晷刻不寧。玆敢不避煩猥,縣道控懇,伏乞聖慈,俯諒苦心,曲遂微性,亟命刋去館職,使經筵緊番。亦不至緣臣而苟簡,公私不勝祈幸,臣於目前民事,有不容緩視者,敢此附陳焉。今年湖南農形,以臣所掌左道各邑言之,則五月間,或引灌川水,或間得驟雨,趁期而移秧者,依然有豐穰之形,六月旬望以後,所種者,是謂晩移秧也。此則莖穗疎短,未盡成熟,一斗種落之所穫,多不過四五斗,而其中亦多有全棄之處。然而早秧爲十分之七八,晩秧則居一二焉。至於田穀,則被傷晩旱,雖甚不實,而亦皆有多少所收,如興陽等七邑,數年來,以沿海尤甚見稱者,開墾之田畓,則皆能優免凶歉,參互彼此,摠以論之,雖謂之年事稍稔,可也。臣方行踏驗之際,得接戶曹關文,今年收租,必以戊申實摠爲準云云。此於上下損益之分,雖未知其十分均平,而旣是定奪筵中之事,則固非一微臣,擅自低昻。故另飭列邑,俾遵新令,守令亦不敢違越,左右推移,備充舊摠,今則巡檢纔畢,文書已勘,二十五邑年分實數,比戊申恰準矣。在臣身,固爲奉令無罪之幸,而抑臣有隱惻不忍於心者,顧此湖甸,自經辛壬饑癘之後,民物殆盡,閭里九空,試以雲峯一縣見之。壬子夏間,臣奉命廉問,有數處過宿之村,而今番歷路,有意諦視,太半荒墟,俱有壞垣,此已愁慘。而興陽之五萬民口,物故於辛壬者,殆近三萬,海村漁戶,破毁無餘,暴骸委骴,猶未盡掩,此外諸邑,大抵同然。是以今年農事,有主而耕播者,雖其食,實無異常年,而至若合沒流亡者之田畓,擧皆陳廢。或有連陌蕪沒,滿目蕭然之處,攔路民訴,不勝其紛紜。皆曰某田之主,某年合沒,某田之主,某年流亡,某田則某民爲主,而往年,盡喪其妻子女,單孑窮餓,陳棄厥土,此等陳田,昨年,則特蒙主上軫恤之恩德。幸免白地之應稅,而今年,迄無給陳之朝令,將有隣里之分徵,願奏北闕,活我南氓云云。臣竊念今此較歲比摠,終未免爲太峻。而況戊申,則無陳田之徵稅,有綿田之給災,而今年,則穡事之登,不及戊申,收租之摠,硬比戊申,殊有欠於寧失之義,而重有戊申所無之陳田。又無戊申所得之綿災,今年之民,獨不蒙戊申寬仁之澤,則安得不欼泣呼號,願一徹於天地父母之聽也。臣意以謂,昨年合沒田給陳之令,出於特敎,湖民得以支存,至今攢頌,而左道所給陳災,不過爲一千九百三十八結零。今若依此數,更令許給,以代戊申綿田之災,俾免今年徵里之冤,則聖上如傷之德意,終始卒惠,而瘡痍甫起之餘民,庶賴以保其田宅,今日聖朝不忍人之政,莫先於此。且念戊申年左道實摠,爲九萬四千八百餘結,而今年摠數,旣已準比。則雖除此給陳之結數,比諸癸丑,則所加之數,遠過二萬,竊想廟議,亦不必於此持難。而但凡干,稟處之事,自多稽滯,從古有墮井之歎,玆事緊急,誠不容徐緩。若於作結之後,始有給災之令,則分俵不均,民不知惠澤之及己,此則有其名,而無其實也。臣敢用是汲汲,猥陳辭疏之末,伏願聖明,斷自淵衷,特降處分,以副一方渴急之輿望焉。臣無任祈懇顒竢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右議政金興慶,行副司直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議李宗城,掌令金箕錫,修撰金若魯,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李長夏,事變假注書金弘澤,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非時雨水,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近日連開法講,諸節比前,何如?上曰,以冬間言之,近來則少愈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眩氣往來之候,亦復何如?上曰,時或有往來之候,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湯劑連爲進御乎?上曰,近日連服,而只餘一貼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次對,故來待而若干狀啓外,別無大段可達之事矣。上曰,纔已申飭,而觀此進不進單子,則今日次對,懸病甚多,至於知中樞府事尹淳,一不進參,尤爲未安,備局堂上懸病人,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以合沒陳田給災事,有所仰請矣。頃者監司柳復明,以此狀請,而不爲施行矣。敬差官之疏,今又如此,蓋合沒陳田之類,固不無虛實相蒙之弊,而奉命近臣,目見民弊,而若是疏請,似當有參酌許施之道,議于諸堂上。則豐原君趙顯命,以爲給之無妨,而吏曹參議李宗城則峻塞,使之各陳所見,何如?上曰,豐原及吏議先達,其餘諸堂,竝爲陳達,可也。顯命曰,此事全羅監司柳復明狀啓上來時,臣以給之無妨之意,有所陳達,而其時諸臣,擧皆防塞,故置之矣。鄭亨復上疏,今又來到矣,大抵今年實摠,比準於戊申,固已太多,而合沒陳田中,除其起耕者,則餘數無多,昨年旣已給之,今又給之,似無妨矣。宗城曰,臣則監司狀啓時,以爲不可給矣。合沒者之田畓,不必年年給災矣,其田畓,或以逋債,或一家,不然則他人作之,不出數件事矣。今若給災,則不無虛實相蒙之弊,左道若給,則右道當一體給之,忠淸道亦難取捨,小臣則斷然不可給之意,自外已言之矣。李廷濟曰,比摠事,今年湖南農形,頗爲豐登,而以其纔經辛壬大歉之故,特爲參酌,比準於戊申,比己庚,則旣減萬餘結,而上敎則以比年似勒定。只令備局戶曹發關,元無成命頒布之事矣。至於昨年合沒給災,出於特恩,今年則合沒人族屬,給債之人,擧皆分執云,今又給災,實爲無名。且旱田無給災之事,恐不當許災矣。鵬翼曰,合沒人陳田,至於今年,似無盡陳之理,而上年旣已給災,今者敬差官,亦以疏請,參酌許給,未爲不可矣。遠命曰,臣則鄭亨復疏,未及見之,而在外時,聞諸臣酬酢,蓋合沒人陳田給災事也。田主雖合沒,亦有親戚及隣里,必無永爲陳廢之理。且合沒給災,古無其名,今若又開一穴,則恐不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上曰,儒臣亦陳所見,可也。若魯曰,朝家,例於旱田,不許給災者,以其一年再耕也。而若俱廢春秋耕,而爲陳田,則不爲給災,終有不均之歎。況合沒人陳田,明是陳荒,又無田主,則將徵稅於何人耶?新出災名,雖似重難,此等處,詳覈其陳起與否,俾無虛實相蒙之弊,然後量宜給災,恐無妨矣。上曰,諸臣皆達,而大體,則朱子南康事,汲黯,矯制發倉有之,而有汲黯之心,然後,可也。近來斷自宸衷之說,頃者尹得和爲之,而鄭亨復今又爲之,予欲推考,而以時在經幄,故不爲矣,吏議之言,是也。予爲百姓,何愛二千餘結乎?上年給災,則有名而今則無義矣,當初下送敬差官,非使剝民搜結,欲其自下商確,從便爲之,而如是疏請,未知其得當,勿施,可也。宗城曰,此與柳復明狀啓,不宜異同,以勿施之意,出於擧條,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黃海道分等狀啓,尙不來到,雖未知事故之,如何?而殊涉稽遲,不可無警責之道,黃海監司兪拓基推考,分等狀啓,使之從速修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州、善山兩邑築城後,宜有論賞激勸之道,取考舊來謄錄,則或爲加資,或授邊將承傳,今番加資之類,至於十餘人,此則似爲過濫矣。上曰,豐原今方入侍,有區別之道乎,抑其次論賞,何如?興慶曰,雖有邊將承傳,而渠輩皆願加資矣。上曰,邊將承傳則似爲不關矣,興慶曰若給堂上,則不過玉圈子,而邊將承傳,則實爲虛疎矣。上曰,回啓誰爲乎?顯命曰,李瑜爲之,而與小臣相議,其中四人拔去,參酌回啓矣。東萊、全州兩邑城役,小臣皆當之,其累月櫛沐之勞,非人所堪,在朝家慰悅之道,似不當過惜恩賞。而頃日儒臣,旣以賞典之無節,有所陳白,至謂國家有重事,雖設都監,而畢竟加資之典。只及於都廳,而無混及於各房郞廳之事云,大抵恩賞之太濫,實爲近來弊端,儒臣所達,誠有所執,而今若無分等施賞之事,則各所董役之類,不無抑鬱之歎矣。上曰,然則加資,雖不可給,而邊將似可乎,有司堂上,亦爲陳達,可也。宗城曰,小臣以爲儒臣所達是矣,近來賞典之過濫,實爲可憫,俄者趙顯命所陳,誠有意見,而大體則加資之典,似不當一竝混施矣。上曰,善山城役,比全州,何如?廷濟曰,與東萊同矣。上曰,注書出去,全州、善山築城文書,持入,可也。廷濟曰,以卽今外方言之,玉圈子之類甚多,儒臣所達,名器屑越之說,是矣。而至於築城之事,則櫛風沐雨,運轉土石,渠輩所望,不過畢竟之論賞,朝家若無慰悅之道,則非所以勸後之道也。若魯曰,此事小臣,日昨旣已陳達矣,以卽今鄕曲言之,場市之間,多有金玉圈子者,此由於朝家不惜名器之致也。今此築城論賞,雖有可據前例,而加資之類,至於十二人之多云,日後有大於此事,則將何以論其賞耶?臣意,則其中最有功勞者外,竝勿許加資,更令廟堂,稟處似宜矣。顯命曰,鄭彦燮,東萊城役時,無請得錢穀之事,而多數前備,又有治績,而獨不蒙加資,其前李壽沆則加資,誠爲不均矣,興慶曰此則外議皆然矣。上曰,豐原所達不均之說,是矣,李壽沆,則以義州府尹,卽爲陞資,鄭彦燮,則以加資屬耳。無施賞之事,果爲不均矣。若魯曰,李壽沆事,小臣不知,而鄭彦燮事,朝家愼惜名器之道,誠爲得宜矣。上曰,儒臣之言是矣。長夏,持善山、全州城役文書入來,必寧,奉文書以進,長夏,奏以東萊文書則在外,姑未入來云矣。上覽之曰,善山邊將,爲上賞矣,三所都監,則邊將,牌頭則加資,邊將與加資,誰重乎?廷濟曰,此則功勞各異,故然矣。上曰,以軍法論之,被堅執銳者,當爲首功,而今此身操版鍤,手癉足繭者,得邊將承傳,餽餉不絶者,反爲加資,古有蕭何事,而此則不可爲比,輕重未免倒置,亦不無虛實相蒙之弊,令備局,當爲査實,而俄者儒臣之言,是矣。全州、豐沛舊鄕,事體有異,今若只以都監官加資,則似不無抑鬱之歎,各所董役之類,分等論賞事,更爲知悉草記,可也。興慶曰,史局事,誠爲可憫矣,五人送西後,別兼春秋差出,而一向相持,無意膺命,當爲變通,然後史薦,可以從速擧行矣,他別兼,更爲差出,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宗城曰,慶尙監司,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本曹有拘礙之端,故敢達矣。上曰,方伯擇差事,曾已申飭矣,卽今擬望之人誰耶。興慶曰,閔應洙、尹陽來,諸議,皆以爲可合於藩任,而閔應洙則今爲大司憲,尹陽來則時爲秋判,權哥之獄,雖未究竟,而判付已下,似無拘礙之端矣。上曰,此獄決末,尙未出,十六度杖斃,誠爲可疑,原州人事,當究問,而咫尺王都,豈有如許之變乎?興慶曰,所謂降書之說,尤爲怪異矣。上曰,禹女雖爲降書,豈有對坐書給之理乎?終是常情之外矣,尹陽來頃者徐判府事,已言其可用,而今則方勤於秋曹,使之出外可惜矣。備堂之意,何如?廷濟曰,尹陽來勤於職事,秋曹數遞有弊,久任然後,刑獄重地,可以責效,臣亦嚮者待罪秋曹,自以爲勤幹,而今視尹陽來,則實多瘝曠之罪矣。上曰,尹陽來固知可合於藩任矣,意欲一番復試,而今則捨之可惜,故然矣。政官之意,何如?宗城曰,尹陽來小臣曾已言之,大臣之意,亦以爲好矣。上曰,京外輕重,何如?宗城曰,藩任雖重,而秋曹職任,亦不輕矣。上曰,勤實無如尹陽來,或有過處,而律則無低昻矣。顯命曰,南極事出後,嶺南事,臣深以爲慮矣,金在魯下去後,稍有鎭定之效,而今則遞歸,誠爲虛疎矣。上曰,人則好矣,而不可久置於外故耳。卽今金在魯遞歸後,尹陽來、李匡德,優劣,何如?興慶曰,尹陽來似勝於李匡德矣。宗城曰,方伯望入者,亦與大臣相議,而李匡德拘於甲山解由,故敢達矣。上曰,嶺伯則勿拘常格,而備擬,可也,宗城曰,然則宋眞明,亦爲一體擬入乎?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禮曹判書金在魯,戶曹參判宋眞明,時則雖未上來,而備局堂上,先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備局文書,汗漫考校,故實之際,甚不簡便,令有司堂上豐原君趙顯命,漢城右尹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分類抄出,作爲謄錄,以爲考閱之資,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鵬翼曰,臣以軍兵事,有所仰達矣。都監別騎隊,前者咸恩君李森,爲訓將時,以戊申年出征軍兵中出身者,作爲一哨矣,厥後出征出身數少,或有窠,則以軍兵子枝中,觀其身手與戰馬,別擇充差之意,仰達於筵中而蒙允。故果以軍兵子枝,擇充於別騎隊之窠矣,今番春塘臺時,馬兵中出身者數多,以此移差別騎隊,而軍兵子枝之充在別騎隊者,換屬馬兵,何如?上曰,當初別騎隊之設,蓋爲不得已,而亦不知其好矣。不必以出身移差,以軍兵子枝擇差,可也。鵬翼曰,臣以北漢事,又有所仰達矣。北漢築城後,各軍門軍器與軍餉之移置者甚多,而旣無主管大將,一依南漢之屬在守禦廳例,令摠戎使,主管檢察似好,大臣今方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上曰,旣有經理提調,似不無掣肘之事,而雖令摠戎使主管,各軍門其能受制乎?鵬翼曰,三營大將,則雖或不爲受制,各營皆有留營將校,似無難處之端矣。上曰,其事,何如?脫有不虞,當爲兩大將乎?興慶曰,此事自前多有議論,而未能變通矣。廷濟曰,將臣所達,不無計慮矣,北漢則臣亦不知好策,而前者京畿監營,欲爲移入而未果,今不可猝然定式,大臣所達是矣。上曰,大體則大臣爲都體,而主管爲副體耶?訓將所達之意,則深矣。宗城曰,將臣緩急之慮,則好矣,北漢今已完城,而脫有事變,難以得力,此則老少愚智,皆言之矣。上曰,至於北漢,予不爲是非,旣是空城,且無軍餉,則誰爲守乎?玆事不可卒然爲之,姑待後日商確,稟處,可也,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收殺何難,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尙今爭執,未免支離,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曾已諭,其何强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新啓,曆象授時,有國所重,羲和庶職,厥有常刑,其所關係,爲如何哉?曆象推算,自有其法,曾前則冬至,雖在皇曆未及之前,而書雲,預爲刊布,節候之早晩,月朔之大小,無一毫差爽矣。今番則置閏之朔,與皇曆相違,至有追刊退頒之擧,此實三百年所未有之事,任官輩,故爲疑亂,欲售赴燕之計云者,閭巷所傳,不是虛說,其爲痛惋,莫此爲甚,而前頭之弊,有不可勝言。請令該曹,囚致次知任官,從重科罪。上曰,事雖由於固然,所啓則得體,依啓。此啓勿出朝報事,承旨申飭,可也。又啓曰,捕盜大將申光夏,因兵曹草記,極其慍怒,張皇陳疏,其在事體,殊涉猥屑。況此捕廳之規,治賊之外,不可輕施亂杖,因其軍卒鬪鬨之事,施以重刑,已非法例,而奏御文字,如是煩屑,宜有規警之道,請捕盜大將申光夏,從重推考。上曰,依啓。申光夏事武將今方入侍,憲臣又啓非矣。又啓曰,臣有笏記中疊書,不能照檢,誤讀之失,且於捕盜大將申光夏啓辭,擬律太輕,致煩上敎,臣之奏事不審之失著矣,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首件疊錯,元非大段,下件請推得體,勿辭,亦勿退待。李宗城曰,申光夏事,臺啓旣已承批,此事且發端,故敢達所懷矣。臺啓中,竝以申光夏疏辭爲罪,此則未必然,而非强盜,而施以亂杖之刑,固宜有譴罰矣。第捕廳之夜禁,固其職耳。執捉禁營軍卒,雖云非相敬相厚之意,因此轉輾,掌夜禁之部將,至於殞斃。且非其當夜生事之人云,人命至重,此豈非無辜而死者乎?禁營決棍,初非有欲其死之意,雖云邂逅,禁衛大將,亦當有警責之道矣。上曰,然乎?鵬翼曰,捕校事,雖未目睹,蓋聞傳言,則其所致斃,非由於受棍,當初捉去之時,受杖曳出之後,禁營軍卒輩,乘時逞憾,蹴踏亂歐,至於此境云矣。上曰,大將自爲決棍乎?鵬翼曰,兵判決棍云矣。興慶曰,申光夏之施以法外之杖,殊極非矣,兵判之決棍捕校,蓋出於深治之意,而其所殞命,實是邂逅致斃矣。上曰,今日國家,如有紀綱,則不可無責罰,人之殞命,聞甚驚駭,申光夏、趙尙絅,竝罷職,可也。興慶曰,本兵之長,施棍罰於管下捕校,旣非法外,二十度而殞命,是乃偶然耳。非有故殺之意,則以此罷職,殊涉過重矣。上曰,人命至重,其在王者之政,旣聞此言,則何可不爲罷職乎?興慶曰,以捕校之邂逅致斃,兵判之至於罷職,終涉太過,今若下詢于入侍諸臣,則可以知之矣。鵬翼曰,兵判之決棍捕校,非因禁衛大將,以本兵之長,治其所管之捕校二十棍罰,有何過重之事乎?廷濟曰,兵判,國之重任,旣寄以三軍司命之權,則以一卒邂逅杖斃,遽施罷職之罰,決知其過重,且吏議所達,軍卒殞命事,亦似出於風聞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若魯曰,申光夏則濫施法外之刑,今日處分得當,而趙尙絅則以本兵之長,施二十棍罰於管下捕校,本非濫刑,捕校受棍之後,雖至殞命,亦非故殺之事,以此至於罷職,處分,未免過重矣。上曰,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主兵之人,決棍二十,誠非過矣,以此罷職,似涉不當矣。上曰,申光夏,何如?顯命曰,此則法外之刑,終涉過矣。上曰,今此下詢,非惡趙尙絅而然,欲爲守法矣,吏議之意,何如?宗城曰,諸臣皆已陳達,而罷職則過矣。上曰,今此處分,非有他意,乃所以重人命也。旣施法外之刑,則不可無責罰,申光夏罷職,趙尙絅似有差等,從重推考,軍卒,令該營決棍,可也。{{*|出擧條}}鵬翼啓曰,捕校,身佩通符之故,大臣亦不得推治,蓋有所重而然,今者捕校,雖兼禁旅,禁軍別將閔昌基,不爲進來於捕將,任自決棍,事極駭然,不可無警責之道矣。上曰,閔昌基終涉率爾,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日有兩珥。夜五更,月犯亢星。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曺命敬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後寒威轉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加劑五貼以入,後日次入診宜矣。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一向違召,無意膺命,重囚結案之尙今稽滯,極爲未安,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今日晝講,知事一員當爲入侍,而知事尹淳,藥房監劑進,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病不進,知事李眞望在外,同知事尹游奉命出疆,趙顯命摠戎廳坐起進,無進參之員,除在外公故外,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晝講命下之後。因知事之不備,時刻已過,尙未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時刻已過,晝講停。 ○李春躋,以校正廳郞廳,以堂上意啓曰,臣等多有稟定事,今方來詣闕中。而提調宋寅明,以本職引入,不爲入來,玆事稟定,至爲重大,不可不備員入侍,提調宋寅明,卽爲牌招,同爲入侍,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傳于李春躋曰,今觀校正廳草記,諸堂入來闕中矣。提調宋寅明則以金吾及知事,旣出再牌,不可一日三牌,吏判外,入來諸堂引見。 ○宋秀衡啓曰,論化,雖已杖斃,當有招辭,而原州妓,使之究問矣。尙無公事入來之事,應問諸人問之而然耶?明朝問于秋曹,以啓事,命下矣。問于秋曹,則原州妓,雖已嚴訊,而其餘干連諸人,反覆査問,自致夜深,未及正書,今方督促,以爲今日內入啓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卽昨年濟東獄事干連者,而其時在逃譏捕,故有此捉送矣。所當設鞫按問,而濟東徒黨,前皆移送捕廳,覈治,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捕廳究問。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各軍門外中日沒技人,啓稟,給熟馬帖事,曾有定奪矣。本營領軍哨官金夏龜,今十一月二十五日,下番軍兵賞中日時,片箭邊三中,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乙卯二月,當後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乙卯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依例準二朔立番,十一番十二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馬步軍兵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乙卯年二月三月,當海西六番七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乙卯年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前部右司屬慶尙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來正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二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四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三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十二月乙卯年正月,兩朔應立,前部中司屬慶尙左道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左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後部前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九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十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將官馬步軍兵等,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一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校正廳諸堂上引見,提調驪川君增,句管堂上密陽君梡,海春君栐,右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追後同爲入侍時,驪川君增進伏曰,日氣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增曰,臣等待罪校正廳,《璿源譜略》,多有稟定事,敢此求對矣,八高祖圖,因提調臣宋寅明陳達,有勿爲刊行,精書五件,京外奉安之命矣,此圖之成,在於戊寅之前,故端宗大王八高祖,獨爲見漏,今宜追入於文宗下,世祖圖上矣。上曰,依所達,爲之宜矣。{{*|出擧條}}又啓曰,今此圖帖中,定宗、太宗竝書於一圖,文宗、世祖,德宗、睿宗亦然,爲其外家之皆同故也。今亦依此書之乎?分書於各帖乎?事當稟旨擧行,故敢達矣。上曰,外家旣同,則不必各帖爲之,卿等之意,何如?增曰,分書於各帖,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今此圖帖改書時,私家族譜,收聚參考,有訛誤處,當爲釐正,而外邊或有出繼人,則當以出繼書之,而以臣所知者言之,淸風府院君,乃出繼之人,而此圖帖,則以其生家書塡矣。此等處,當一倂釐正,故預爲稟達,而五處奉安件外,不可無進上件,一件加磨鍊以入,何如?上曰,出繼則當以養家書之,而生家則懸註宜矣。{{*|出擧條}}又啓曰,御牒中尊號落漏,書出小註之意,日昨稟達,而有懸註未安,太廟位版奉審之敎,故奉審件,今方持入,而位版所題,亦不加詳矣。御牒懸註,雖似未安,而舊譜中,亦有一二懸註之例,今亦依舊譜例爲之,恐合事宜,故敢達矣。上曰,御牒有小註耶?師得曰,御牒懸小註,則事涉如何矣。上曰,然則直書大文宜矣。{{*|出擧條}}又啓曰,成宗御牒下小註云,實錄及諡哀冊文,皆曰憲武,而位版俱書以獻武,今從云,而今見位版所題,則以憲字書之,而非獻字矣。此則當削去舊註,而從位版所題,以憲字改書,而昭惠王后徽號中,徽肅之肅字,御牒及祝版,皆以淑字書之,御牒則今方以肅字改書,香室、祝版中獻淑二字,亦爲釐正,何如?上曰,此則當從位版,分付香室,以憲字釐正,而獻淑之淑字,亦以肅字改書,宜矣。{{*|出擧條}}又啓曰,舊譜中,列聖中,追上尊號年條,只載於太祖、定宗、端宗及肅廟以下御帖下,而列朝則皆不記載,此未知其故,而或詳或略,事涉疎漏矣,如此闕漏處,似當一一追補,不可依前置之,故復此惶恐敢達矣。上曰,依所達,書之,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以私家譜牒言之,必書其碑碣之有無,蓋欲爲日後傳信之道矣,列聖陵寢,亦多有神道碑及表石矣,亦爲記載於陵寢小註,似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子孫錄中,改名之類及未成長身沒之類,或書初名,或書夭字,故殊涉胡亂,宗室付職者外。凡諸未成長身沒之類,勿書夭字,一竝拔去,而改名之類,亦皆勿書初名,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伏法罪死及杖斃連坐之類,則一依禁府文書懸註,而其中因罪過竄謫之類,則只去官爵,不爲懸註,似宜矣。上曰,律不至於極刑者,則不必懸註,而罪過竄謫之類,則徒年以下,書爵號以上,書及第,可也。{{*|出擧條}}又啓曰,和義君下,當書所生母,而舊譜中以宮人姜氏書之,親王子所生母,宜有爵號,而無他憑考之地,其後孫故兵使李汝迪,以令嬪姜氏書送,故問其從,何知之?則其家久遠小帖子,以令嬪書傳,故其請諡之狀,亦書以令嬪云。本寺他無可考文蹟,依本家所錄書之乎?敢稟。上曰,和義君旣已復爵,他無可考,而其請諡之狀,書以令嬪,則從本家單子,書之,可也。{{*|出擧條}}又啓曰,中廟王子海安君,有六子,而俱是賤妾所生。而烏川、烏山、烏江,以良妾所生樣,載錄,故兄弟,因以失次矣。故相臣洪暹,以海安君同壻,製其神道碑,而烏川兄弟,俱以賤妾所生書之,此足憑信,依此釐正,何如?上曰,此則非但《譜略》,奉祀重大,兄弟易次,則事當,如何?健基曰,令禮曹,更爲査實,何如。上曰,雖問禮曹,只據《譜略》而已。良賤之間,必須區別,然後子孫錄,可以釐正矣。增曰,然則出去,更考舊譜,以草記仰達乎?上曰,依爲之。又啓曰,《國朝御牒》,辛酉釐正時,別出善書宗臣,修正奉安五處,其後有吉凶之禮,則輒續續添付舊牒。故不但字樣之不齊,舊牒亦多有訛誤處,今當釐正之時,五處奉安件,依辛酉年例,別出善寫宗臣一員,改書一通,奉安,何如?上曰,事體比舊尤重,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八高祖圖,旣已書出奉安,則亦令《御牒》書寫宗臣,一體書出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又啓曰,延齡君繼後,旣已歸本宗,則不入於續錄,而當歸本宗矣。且未成長身沒,則其初名下,當書夭字,而未成長身沒之類,不書之意,纔已稟定,而此則與他有異,當書之乎?上曰,書之宜矣。{{*|出擧條}}上曰,其後入侍,欲爲下詢而未果矣。李埰子兄弟,今已闋服乎?增曰,今已免喪,而其弟已死,爲獨子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私家大宗,無兄弟者,或有出繼之事乎?瑗曰,王子,奉祀自別,雖獨子,豈不可爲乎?惟在聖上,體諒而已矣。上曰,西川君子幾人?增曰,四兄弟矣。上曰,李埰子,諸臣皆見之乎?爲人,果聰敏,而讀書幾何耶?瑗曰,小臣雖未詳知,而聞其爲人,極爲從容,頗精明云矣。上曰,其後與卿等,欲爲招見,而聞其時未闋服,故未果矣。卽今林原之孫,雖有所生,而或幼矣,其外以卿等所知,無可定行列乎?增曰,今無可定之處矣。上曰,單子,今幾收捧耶?增曰,方欲仰陳,而先有此下詢,敢此,仰達矣。京中,則幾盡收捧,而至於外方,則守令,似當知委,坊坊谷谷,無遺捧送,而不此之爲,泛然以無之牒報。故以此將至停役之境,事極駭然,其中尤甚守令,自本廳草記,論罪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又啓曰,《御牒》及續錄,戊申後,事體已變矣。《御牒》下,則依順懷世子、昭顯世子例書之,而續編初頭,先書主上殿下,其下則姑爲空行,以竢日後,而諸翁主,當次第書之矣。第次及早卒,墓在,則自上書下,然後可以書之,故敢達。上曰,元良,前有早卒,翁主墓,則在於高陽靑潭村,依此書之,可也。又啓曰,臣等無似,待罪校正廳,該司之凡諸進排等事,不爲一一施行,此因臣等疲軟,不得行號令之致也。然而校正廳,事體自別,則今以臣等之無似,墜落體貌,不勝惶恐,敢此,仰達矣。梡曰,以私家言之,族譜開刊,子孫莫不盡心,近來各司,稽緩莫甚,卽今本寺後,有空閑家舍,盡爲破落,窓戶皆傷,房堗且陷,及時修補,則可以始役,而戶曹無進排之事,文移往復,徒傷體面,故敢達矣。上曰,《璿源錄》校正廳,事體重大,今則節目已下,各別申飭,可也。{{*|出擧條}}上曰,八高祖圖,當尋本家,而宗臣之意,當書繼後云,此甚難處矣。健基曰,出繼,則宗統重矣,本宗亦重,而無雙書之法,他處書之,未知何如。瑗曰,此則當書繼後,而生家,若書於下牒,則似如何矣。上曰,若書於異張,則八高祖圖,無重大之意矣。增曰,宣懿王后御牒中,宣懿二字,乃是諡號,則當在徽號之下,而誤書於徽號之上,宜速釐正之意,敢達。上曰,此與久遠之事有異,乃近代之事,則如是舛誤,事甚可駭,其時堂郞,竝推考,卽爲釐正宜矣。{{*|出擧條}}上曰,李埰,及第爲注書乎,儒臣似知之,其爲人何如耶?瑗曰,前或見之,而未能詳知矣。健基曰,前承旨柳萬重之壻,其子在萬重家,小臣以洞內之,故時或見之,體貌豐大矣。上曰,與厥父,何如?健基曰,異於其父矣。上曰,儒臣今方入侍,當因爲召對,注書出外,持冊子以入,可也,長夏出去,持冊子以進。上曰,其編頗多,分半爲之,可也,健基,讀自周襄王三年,止後嗣何觀,帝從之。上命下番讀之,瑗,讀自宋孝武帝時,止決用仙客而不疑。上命承旨讀之,師得,讀自德宗興元中,止各得所宜,兩全其寶。上命注書讀之,長夏,讀自時又有旨,止朕得卿言方寤耳。上命上番《春秋》讀之,守謙,讀自憲宗時,止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上命下番《春秋》讀之,兌和,讀自宣宗嘗勅補醫工,止望陛下追寢前命。讀訖。健基曰,一板,周襄王,以上卿禮管仲,管仲辭之,卒受下卿而還,其愼惜賞典之意,誠爲可嘉矣。上曰,然矣。瑗曰,第四板,陽球請罷鴻都文學。其曰樂松、江覽等,憑依世戚,附托權豪,以至有識掩口,天下嗟歎,此由於靈帝不能知人之致,所當監戒矣。上曰,此則無可言者,諸葛亮出師表,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玆事可謂薄物細故也。瑗曰,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上敎至當矣。瑗曰,德宗欲爵獻菓者,陸贄上奏曰,爵位者,天下之公器,國之大柄,輕用之,則是壞其公器,而失其大柄也。今此野人所獻瓜菓,有之不足光聖猷,無之不足虧至化,當今所病,方在爵輕設法,貴之猶或不重。若又自棄,將何勸人,其言誠爲切實,此等處,勿爲泛然看過矣。上曰,儒臣未達之前,俄已觀之,心以爲奇矣。瑗曰,二十一板,唐宣宗,嘗勅補醫工,劉集爲場官,柳仲郢上言曰,醫工術精,宜補醫官,若委任銅鹽,何以課其殿最,其言好矣。蓋以醫差官,前古亦罕有之,近來醫官,或至於除拜守令,雖有功勞之可記,而名器之屑越,可謂極矣。而至於中庶輩,寅緣階逕,濫通仕籍,間或差除字牧之任,官方如是混淆,誠爲可惜矣。上曰,宣宗聽仲郢之言,可謂得宜,而至於月給錢三十緍,未免太過矣。瑗曰,聖敎當矣,月給雖似太過,而自有識者觀之,庫財與官爵,輕重當如何?蓋名器,人主所以勵世之具也。若不愼惜,則賢者無以勸,而不肖者無所懲矣。以卽今朝廷言之,官資未免於太濫,恩賞或幾乎無漸,所當自近君之臣,別爲飭勵矣。上曰,其言切實,當留念矣。上曰,權取身獄事,文書入來乎?注書出去問之。上曰,進士李在,第二子第三子,故假注書李埰子,明日午後,使之來待事。{{*|榻前下敎}}長夏入達曰,出外問之,則刑曹文書,二度已爲入啓云矣。上曰,秋曹文案,旣已入來,而俄使中官出問,則泛以不爲入來爲對,難免做錯之失,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禮曹參判,冬至箋文物膳方物,看品坐起事,本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啓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曺命敬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今下弓矢,北虞候金世元處,給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一向違召,無意行公,重囚結案之久稽,極爲未安,凍獄罪囚之多滯,亦甚可慮,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王子奉祀,乃是不遷,追惟古事,今擇繼後,於此於彼,事體俱重,豈可徒循私情?故注書李埰子守愼,定以延齡之繼後,其令該曹,卽爲擧行,年且已滿,仍令封爵。 ○宋秀衡,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右邊大將有闕之代,兵曹判書趙尙絅,以情勢難安,不得擬望,令政院稟旨,變通差出,以爲合坐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左邊捕廳草記,右邊捕盜大將有闕之代,令本院稟旨變通差出事,允下矣。重囚究問,不容少緩,右邊捕盜大將有闕之代,令該曹卽速差出,以爲合坐擧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慶尙道十二月朔,大殿進上,今日來到。而物種中,生豬一口腐傷,更無餘地,此與尋常物種有異,猝難改備。而莫重享上之物,不可苟然捧納,玆以退送,使於來月內,改備以納。而其在事體,殊甚未安,監司及當該封進官,竝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漢城府言啓曰,來乙卯式年,戶籍事目,依前磨鍊以入,而蓋戶籍,有國所重。自祖宗朝,嚴立事目,作爲金石之典。而法久不行,民僞日滋,逮至二去,丙午,朝家大段變通,條件頗爲嚴密矣。丙午以後,七十年來,籍政,又復蠱壞,至于今日而極,此無他,每當式年,事目頒布。則各邑視之循例,便成文具,專委下吏,奸僞百出,非但漏戶漏丁,已成痼弊,各邑虛錄戶口,以取增戶之名,或假名雇工,謀避良役者有之,或托身土豪,圖免烟役者有之。或京居而鄕籍,鄕居而京籍,甚至於兩處入籍,增減年歲,惟意所欲,軍保子枝。冒稱幼學,四祖職役,恣意換改,公私賤母主名,多不書塡,其所詐僞,不一其端,此皆事目中,曾所論列者。則法非不嚴,而實由於不善奉行之致,大抵籍民詳,然後民役可均。王政可行,今當式年,別樣飭勵,期於振刷,而取見流來事目,則此乃名臣喆輔之所撰定者,條目詳備,可謂盛水不漏,今不必別立科條,唯當申而明之而已。今番,則京外一遵事目施行,而少有違越者,則部官守令,依事目論罪,斷不饒貸之意,八道監司及兩都留守處,另加嚴飭,而至於全羅道戶籍都載上送,亦係近年謬規,當此申明舊制之日。雖依事目,着實擧行,猶有疎漏之慮,何可一任本道之任便都載?受而藏之而已。京兆全不句管,廢閣其邑邑査準後,捧上之古規乎?雖云除弊,獨不念籍政之因此虧損,壬子式年,嶺南狀請,如湖南例,而備局,以湖南前例,不過一時變通,而終涉苟簡,不可每引爲例,便同恒式,防啓者,蓋出於重籍法遵事目之意,則湖南謬例,決不可復行,營門都載,一款特令革罷,使之依事目擧行之意,亦爲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持平曺命敬疏曰,伏以臣於千萬夢寐之外,伏奉除書,以臣爲司憲府持平,繼於今月二十四日,又降有旨,使之斯速乘馹上來,恩頒遠外,榮動觀瞻,臣驚惶感戢之餘,尤不勝震駭悶蹙之至,夫臺諫之任,古稱與宰相等,上規君失,下擊官邪,其責甚重,苟非見識公明,言議正直,則莫宜居之,今雖人才渺然,不能一一如古人之爲,而魯莽巽軟,未有如臣者,則自知甚明,人謂斯何,其辱官方,而羞當世,非細故也。此已萬萬難冒之端,而且臣向因辭史職一節,前後騰人頰舌者已多,而至於李鼎輔之疏而極矣。其誚訕操切,幾無餘力,而臣性本緩拙,不喜與人較挈,畢竟供辭,不過陳其決不可應講之義而已。人欲自伸其廉隅,則有何可怒可疑者,而其疏所謂,滿紙張皇,盛氣噴薄,反詈橫擔等,許多題目。雖左右思想,都無襯合於詈臣者,而反寫出自家,口氣意象,臣不覺發一孤笑也。申致謹之疏出,而朝家,今旣處分,則言之不爽,聖鑑已俯燭矣。又何必呶呶?而第以臣不陳於初供,而陳於再供,只說出申致謹一人,證一二先進之說,爲大段吹覓之資,至謂之機關所在,此則有不可默然者,臣之最初對吏,在於六月念後,聞於致謹,在於七月初三,則雖欲畢陳於初供,其可得乎?始因父戒而祈免,再因人言而引嫌者,誠情理之所不已,事勢之爲固然,而下得創出所無四字,有若臣臨時捏造者,然彼旣見臣三供,而猶急於構人,不自覺得,可謂欲巧反拙也。自臣被薦之後,邂逅先進,則皆有不滿之意,而其所爲說,特與致謹,殺有輕重耳。致謹一言,足爲不可出之證,則又何必廣引他人乎?況以其疏觀之,旣曰,完薦之後,已甚之論,多有沮敗之意,此說頗喧騰云。勿論其論之已甚與不已甚,喧騰之說,彼亦飫聞,則非特爲一人之言,非不知之,而乃反質問於臣者,何耶?噫,史薦規例,自古甚嚴,先進之片言半辭,或涉不備,則被薦者不敢冒出,此不但以四維爲重,亦不得放倒館規,故臣之引嫌,初非樂爲也。只欲伸廉義,存館規而已。則今鼎輔之獨自橫擔,忿憤之氣,勃勃紙上,視其時回薦人對疏,不啻有倍,臣誠惝怳,莫曉其所以也。其初疏,以議薦之際,恩讎立判爲言,豈以如臣魯劣,濫被其吹噓,不自知恩,不受風指,以直陳嫌端,別有所怫而然耶?以此見待於士夫,則其亦淺淺也已。雖然,臣旣被其無限譏斥,至以心跡見疑,則何可以其言之無倫脊,有以自恕,而揚揚冒居其臺憲之職乎?恩召之下,不敢偃然在外,今始來伏私次,而所被人言,旣如此,則去就一節,更無可論,玆敢露章請譴。伏乞聖慈,俯諒情勢之不可冒出公器之不可冒玷,亟命鐫削臣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臣奉職無狀,觸事生疣,數朔之間,六被推勘,其不合仍據於藩宣之任,不待臣之自列,而固一世公議之所共言也。臣心之惶愧悚慄,夫豈頃刻自安?而每念前後責旨,罔非出於天地之仁,父母之慈,矜其愚迷,警其昏憒,俾不至於重僨國事,卒陷大戾,匪怒伊敎,於分爲榮。而況前月所蒙,十行寵批,尤有以仰見委畀之意,開釋之旨,有踰尋常,臣誠魯劣,無望稱塞,而若其區區所以感激寸忱,惕勵圖報者。只在於殫竭心膂,救得近止之民命,而目前難安之私義,亦未暇引以爲辭,如三水罪人事,嚴敎特推之下,觀者代怖,而猶不敢輒煩控暴,泯默以度矣。今於邊境犯越之變,其不能檢飭之罪,臣與帥臣,宜無異同,而朝家處分。初旣失乎?臺端執法之論,又從而太寬,國體所關,不容但已,臣雖欲淟涊冒沒,其可得乎?第其所謂擧行稽緩等文字,卽臣査狀中所無,未知何所指,而其時事勢,帥臣在遠,臣到近境,旣有摘發,則臣方躬親按問之不暇,尙何檢飭帥臣之可論,至於罪囚之生得失,當初査啓所載,元犯就服者外,干連之未獲,只一韓始昌,而司直之議,已如是嚴截,則矧今被援,而失捕者,不止一二人乎?臣受方面之托任,邊圉之重,而初旣不能檢飭,致此變怪,終又不善譏捕,多失重囚,迹其顚末,莫非臣罪,臣之合被重律,不待臺言,而已決矣。玆敢席藁封章,恭竢鈇鉞之加,伏乞聖明,亟命攸司,重勘臣罪,申嚴國法,以爲藩臣溺職者之戒焉。且臣於邊事之外,別有情跡危蹙,不容抗顔而按道者,今當封疏,不得不冒昧附陳,惟聖明之憐察焉。臣誠不幸,受任之初,遭値年穀大浸,目見民情遑汲,而本道處地,與他絶異,非有預先區畫,無以臨急措手,輒不免煩控于朝廷,實非臣所樂爲,而僭猥瀆冒之罪,固已不勝誅矣。向臣疏批之承受,適在巡到北關之日,邊邑諸守臣,咸聚聳觀,至於末端所請,卽令許施之敎,皆謂疏末賑資事,自在特施中,吏民爲臣相賀,臣亦以爲旣得此穀,北路生靈,庶免殿屎,感祝欣幸,殆至於忘寢與食,及臣還營,因備局關,始覺前之蒙許者。只在寺私奴貢米,此則不過爲一兩邑賑資,無以遍及於道內,臣已不勝撫心失圖,而區區所冀,倖尙謂分等狀啓中所陳,或蒙廟議之裁處,方日夜顒禱矣。今接回啓關辭,凡臣條請關係緊切者,皆歸寢格,苟使臣誠意懇至,有足見孚?而辭語剴切,可以動聽,則豈有是哉?只自慙恨,寧欲無言,至於舊逋之最久條,最多條,一時竝督之令,有若見待以大熟之年,未知他道,何等歲,有此例否也。而在本道,則實是十數年來,所初見之事,臣之前後所陳救荒之策,自歸於一場虛辭,職在藩宣,罪犯欺謾,而尙何顔面,可顯於守宰吏民之上乎?且三衙門耗穀事,前例所在,終有不可不更陳者,臣考諸謄錄,自丙午至癸丑,八年之間,劃得耗穀之擧,無歲無之,而設賑災邑,未嘗不全數許給,此果在前失稔之酷,皆有甚於今年而然乎?久遠事,雖不可詳,而昨年農形,一道公論,非所可誣,比諸今年,不啻稍豐,而因道臣所請,耗穀之賜,遍施於二十三州,設賑與否。亦無所擇,見今無前之歉歲,稍實六邑外,皆當設賑,而獨有此靳許者,朝廷所以視北土之民,夫豈有前後之異,而然哉?罪實在臣,而民被其殃,此尤臣之所痛心,而求死不得者也。伏乞聖上,下臣此章於廟堂,覈臣所陳之虛實,如有一毫矯僞之情,亟正臣欺君罔上之罪,不然,則先將臣所請耗穀一事,夬賜許施,以慰一方赤子,垂死望哺之心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廟堂,稟處,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十一月二十七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尹淳,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假注書李長夏,記事官宋守謙,記註官金兌和,宗臣夏陵君樀,武臣白守一入侍,上讀前受音訖,健基,讀自皇皇者華,止讀者宜深味之。上,讀新受音訖,健基曰,皇皇者華,遣使臣之詩也。大體與四牡章同,而四牡,多曲察下情之語,此篇,有敎諭勸勉之意,其曰駪駪征夫,每懷靡及,非但使臣爲然,其所屬,亦相勉戒。故小註,豐城朱氏曰,推此心以在外則耆老之在所當問,遺逸之在所當求,鰥寡之在所當恤,以此觀之,使臣之責,可謂重矣。而其屬,亦不可不擇矣。卽今敬差官都事,有同使臣,而近來八道方伯,不擇軍官,或至洗面,事極寒心矣。都事雖是幕佐,古之名臣碩輔,亦多爲之,必須擇差,然後年分褒貶等事,可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上曰,然矣。健基曰,每懷靡及,亦有上下交勉之道,人君一日萬機,常以此存心,則庶無臨事不及之歎矣。上曰,然矣。瑗曰,四牡章,多言其私情,而此章,多勸勉之語,其辭,婉而不迫,忠厚之意,亦可見矣。上曰,然矣。瑗曰,四章諏謀度詢,重言複言,其丁寧之意,可謂深切矣。上曰,然矣。此則遣使臣之詩,而頃見《皇華集》,果是誰人所作耶?淳曰,作者,臣未能記憶矣。上曰,頃以匪風下泉,有所酬酢,今講皇華章,而憶《皇華集》,自然興感矣。健基曰,其時聞匪風下泉之敎,臣僚孰不欽仰?而在今日殿下之道,不徒臨文興感而已。內修外攘之道,所當軫念矣。上曰,進戒切實,予豈忘之乎?淳曰,上番以每懷靡及,有所陳戒,非但在朝者,勉勵而已。在上者,亦念皇天祖宗付托之重,推是心以求,然後庶追孝廟復雪之遺志矣。上曰,所達切實,當留念矣。瑗曰,頃於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聖心興感,今春皇壇親祀後,以江、漢朝宗出題,一域臣民,擧皆欽仰,而今則日月稍久,人情易忘,須以此心,表率于上,而上番所達修攘之道,亦宜加勉矣。上曰,然矣。瑗曰,俄者上番及知事,以每懷靡及,有所陳達,而四章諏謀度詢,亦可推類而觀矣。帝堯之疇咨,舜之明目達聰,湯之從諫舍己,皆是此意,後世人主則反是,此治亂興衰之所以異也。上曰,下番所達,文義好矣。淳曰,如是,故孔明出師表,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爲辭,蓋出於此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臣因文義而敢達矣。此章維駒維駱,卽同我國馹騎也。臣曾以接慰官,往嶺南,習知各驛弊端矣。卽今驛馬,擧皆疲殘,慶尙道古無獺馬,而近來濟馬,幾至絶種,故驛卒皆買立獺馬,價或至於五六百金,非但厥價之太重。且以不習風土之故,數年之間,率多致斃之患,殘驛不能支當,以古言之,數馬以對,騋牝三千,皆言其國之殷富,則此非國家之小政也。臣曾於戊申,見故相臣吳命恒爲兵判時,買送牝獺馬於濟州,以爲生産之計,雖未知成效之如何。而目今馬政,實多疎虞之慮,似當有別樣,申飭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獺馬非但不緊於嶺南,且風土不同,易至生病矣。我國非無好馬,而喂養未盡其道,而然矣。以耽羅進上馬言之,所謂八駿,瘦瘠特甚,反不如牧使判官之遞任馬,此莫非紀綱解弛之致,出擧條,各別申飭,可也。參贊官李重協曰,然則太僕、兵曹及外方各驛等處,竝爲一體,申飭乎?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常棣,與唐棣異乎?淳曰,似異矣。瑗曰,常棣是燕兄弟之樂歌也。序以爲周公,憫管、蔡之失道而作,此詩或以爲文武之詩,其說不同矣。上曰,觀此,則分明周公所作也。健基曰,敍事奇矣。死喪孔懷,原隰急難,與夫鬩墻禦侮,永歎無戎之說,由淺入深,丁寧反覆,朋友,居五倫之一,非不急難,而終言莫如兄弟者,蓋見其親疎輕重之別也。上曰,然矣。怳也烝也。爲不如友生,而先設之也。淳曰,父母天顯之親,兄弟至切之親,古人論兄弟朋友之間多矣。其反覆極言,無如此章,喪亂旣平,旣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此則歎世之意,而和樂且孺之孺字,甚好,尤可見其本然之性也。上曰,此則由淺入深,而下章妻子好合,由深入淺矣。上曰,儐爾籩豆,飮酒之飫,兄弟旣具,和樂且孺,以我言之,旣無兄弟,情境異於他人,而況戊申以後,尤見不忍見之狀,今日有命下之事,且講皇華章,於上於下,心事倍傷矣。瑗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不必疚懷,深自寬抑,以念肅廟遺大投艱之重也。上曰,適當此章,每憶孝廟天假我年之下敎,不覺痛傷也。瑗曰,孝廟復雪之志,殿下前後筵中,累次下敎,凡在聽聞,孰不感歎,須以此心,表率于上,是臣等區區之願也。眞淳曰,孝廟銳意復雪,而强弱不敵,志事未就,今又以匪風下泉之思,聖敎如此,臣等倍切悲感矣。健基曰,王風黍離章下註,其時行役大夫,再見三見,人情久則易變,而殿下尙存此心,凡今日有志之士,孰不扼腕而揮涕也。然有實事,俄以達之,而幸須加意於修攘之道焉。淳曰,宜爾室家,樂爾妻孥,必須兄弟具翕,然後可以爲之,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凡事莫不皆然,殿下以有爲之志,移此心於學問上工夫,擴充於日用行事之間,則畢竟成就,不但止於周宣修攘之功,而聖德日新,自臻於大中至正之域矣。人臣不幸,遇昏亂之主,則北門之歎,有不足言,而今逢堯、舜之君,以典學之方,因文義而仰達,望須終始加勉,毋使有其心,而無其實也。是究是圖四字,不徒於兄弟言之,凡《詩傳》,皆可推類而觀矣。上曰,勉戒切實,當各別加意焉。淳曰,日氣極寒,頃以手足寒氣,有下敎,湯劑進御後,今果,何如?上曰,手足之寒,近則少愈,而六君子湯,比前服補中益氣湯時,不甚相遠矣。淳曰,凡藥以六君子湯言之,服四五十貼,然後有效矣。上曰,今餘四貼,盡服則十五貼矣。淳曰,鼻塞之症,近亦,何如?上曰,日寒則常如此,時方則少愈矣。淳曰,如此極寒,頭部所著,甚爲涼薄,暖帽何不進御乎?上曰,暖帽若加,則不能一時堪耐,曾於丙午年謁聖罷歸時,碑立隅路上,脫却於輦中,卽今鼻塞淸{{!|𣶏|⿰氵疌}}之症,予亦知其頭冷之致也。淳曰,頃有毛襪造入之敎,而尙今未進,誠爲惶悚矣。上曰,不必深念矣。眞淳曰,俄者儒臣,以耽羅無馬爲憂,而小臣,則以諸道無牛爲憂矣。向者臣以省掃事受暇,下往湖中,則慘凶之餘,牛隻幾至絶種,所謂晩付種,晩移秧,皆由於無牛不耕,最晩借牛起耕,未免愆期失農,農事關係甚重,而仄聞各邑屠殺如前,若至明春,則殆無餘牛矣。及其回路,聞朝家以兪健基所達,有行關禁屠之事,而各邑看作例禁,別無動念之意,若不別樣嚴飭,痛加禁斷,則明春農事,誠爲可慮矣。淳曰,聞諸道無牛,甚於湖西云矣。上曰,然則諸道臣處,別爲申飭,可也。健基曰,副校理李喆輔,自鄕上來云,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權取身獄事,文案未及判下,而明日是陽復,以再明日開坐事,分付,可也。上曰,觀此義禁府草記,則忠淸監司李壽沆捉送罪人李仁福,此是昨年李濟東獄事干連者,而濟東獄事,旣已收殺,則所當自本道究覈狀聞,以待朝家處分,而不此之爲,直爲上送,終涉率爾,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捕廳合坐,不爲乎?重協曰,大將有故,不得擧行云矣。上曰,明日冬至,以至日閉關之意,用刑衙門,勿爲開坐事,分付,可也。{{*|出榻敎}}諸臣以次退出。 ==1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日有右珥,日入時,日色赤。 ○李重協啓曰,今日冬至,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冬至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兵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呈辭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持平曺命敬,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一向違召,無意膺命,凍獄滯囚,固已可慮,而重囚結案之久未擧行,尤爲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捕盜大將有闕之代,令該曹差出事,命下,而兵曹判書趙尙絅,諉以情勢難安,不爲擧行,其在事體,極爲未安,兵曹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以爲差出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洪相朝。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王子奉祀,乃是不遷,追惟古事,今擇繼後,於此於彼,事體俱重,豈可徒循私情?故注書李埰子守愼,定以延齡之繼後,其令該曹,卽爲擧行,年且已滿,仍令封爵事,傳敎矣。凡士夫家繼後,則例自本曹,枚擧《大典》立後條文字,成給立案,而今此延齡君繼後之事旣出特敎,有異常規,故立案措語,敢此別單仰稟,依此成出,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𪸸|⿰火典}}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1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夜二更三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下直,南海縣監許權。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趙錫命,以禮曹參判,今日本曹當爲開坐,而判書金在魯在外,參議兪彦通差祭,不得已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曺命敬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來初一日啓覆時,兩司當爲備員入侍,而諫院則大司諫李夏源,獻納鄭熙普,正言李台重俱在外,司諫趙漢緯奉命在外,正言金䆃未署經,無進參之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鄭熙普、李台重,今姑改差。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今日又爲違召,無意膺命,重囚結案,一日爲急,而尙此稽滯,事極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頃者特敎之下,若是撕捱,尙不行公,其在事體,極爲寒心,竝從重推考,竝與本兼而牌招察任。 ○傳于宋秀衡曰,旣知奏錯,雖曰薄勘,豈可仍施?兵判推考傳旨爻周,軍卒勿治,而當初下敎,不過重人命,而旣知奏錯,亦命勿推,其無可嫌之端,本兵重任,其可曠焉。牌招察任。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矣。捕將差出,一時爲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兪健基,以身病陳疏受由,而上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下番姑陞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權取身文案,傳于宋秀衡曰,今日日勢雖暮,卽爲開坐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日昨筵中,有奏事不審之失,敢此自列,冀被譴責焉。蓋臣初因閭巷風傳聞,捕廳、禁營,因夜禁相爭,部將至於霣斃,心甚傷愍,及到賓廳,將臣亦言其死,此又可信。臣於是,只料其死,而已及到筵席,臺臣發啓,請推捕將,區區之見,妄以爲法外濫杖之捕將,固宜責罰,而事非軍機,而部將杖斃,則禁營亦當有警責之意,仰達矣。昨者將臣送言,部將之死,初是過傳,尙今生存,而被杖重傷者,亦是當夜生事之人,又與臣所陳白者,事實差爽。臣於是,誠不勝瞿然之至,古人以馬字添一點,至稱死罪,則今臣之錯,換人死生,罪又如何?重以事端輾轉,重臣不安,原初下敎,旣緣臣誤達,則重臣尙被推勘,臣獨晏然,揆以私分,益增臲卼,節屆陽至,禮重起居,今始露章。嗚呼,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罷臣職,以爲妄言者之戒,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奏達差錯,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臣素有痰火之病,每遇嚴冱,風寒易祟,必發眩症,此固一生痼疾也。閱月直廬,筋力漸頓,舊症添苦,而嚴畏分義,不敢言病,扶策耐過矣。日前連赴庠坐,觸風處冷,傷損不細,注泄無算,腹痛甚苦,昏眩舊症,一時兼發,今朝起居之班,僅得趨參,而重觸風寒,症形添劇,舁還直次,昏仆欲絶,目下病狀危惡,若不趁卽調治,實有死生之慮。伏乞聖慈,特垂矜察,褫罷臣見帶職任,俾得安意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而猥蒙洪造,隨處濫竽,至於本兵之長,尤萬萬不似,而逃遁不得,黽勉冒出,愧忸懍惕,唯竢顚沛矣。乃於千萬意外,因一微事,卒陷罪罟,譴罷之罰,固所甘心,而聖度天大,卽命收還,仍而有重推之敎,臣誠以罪爲榮,惶殞無地,第其事狀,有不可不略暴者,當初旗手,元非犯夜之人,受軍號以去之際,與部將相詰而已。而捕將初施重棍,又加足杖,此臣所以草記請推者,而但其誣訐之習,若不懲治,則後弊難防。且部將是臣管下禁旅,捕廳則本曹屬司,則體統所關,不可置之,故臣適赴禁軍試射之坐,捉致其部將,決棍二十度,此不過欲懲其橫恣而已,誠不料見今生存者,翻傳爲殞斃,而至達於筵席也。至若蹴踏亂歐云者,亦甚孟浪,初使禁軍,正領捉現,渠之親屬,亦有隨來護去者,臣營軍校,豈有私自下手之理哉?況當開坐之時,萬目皆覩,焉敢誣也?此莫非如臣疲劣,濫叨重任之致,其何敢徒恃寵眷,晏然仍冒,以蓋一世之嗤點也哉?臣於治疏將上之際,伏見特敎,辭旨委曲,薄勘猶且勿施,軍校又令勿治,臣誠惶殞感激,罔知攸處,其在分義,不可以區區情地爲辭。而第臣身雖甚無似,職秩忝在卿列,旣罷旋仍,萬無復出之勢,召牌儼臨,末由趨承,罪上添罪,無地措躬,玆敢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亟削臣職名,仍治臣孤恩慢命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卿何過嫌?設或君父有過中處分者,不敢因此撕捱。況此初不過重人命,末知本事亦命勿推,尤不過嫌者,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執義朴樞疏曰,伏以萬萬不近似之職名,遽下於萬萬分望之表,臣誠惶恐隕越,不知所以置身,直欲鑽入九地,而不可得。噫,臣以何等醜陋,而濫膺寵命,至於此極耶?蓋臣行已本末,業已陳達於天日之下,而猶有餘懷未盡暴露,玆敢冒死更瀆。伏願聖明,俯賜昭察,臣賦性顓愚,受氣虛薄,自幼善病,不比平人,尋常蟄伏,罕與人接,形貌枯槁,精神昏昧,雖在少壯之年,已具衰老之容,見之者,皆以爲早晩必死。或勸以酒,俾扶接元氣,試從其言,果有顯效,問之萎枯者,稍覺豐腴,蹇澁者,頓爾便利,始言必死者,亦皆動色相賀,以爲無憂,自是以後,頗與人事,獲參小科,仍叨蔭仕,而前後莅職,至於八九年矣。旣宰嶺邑,日僻事稀,日耽杯杓,轉成放逸,語曰飮酒者,始於治常,卒于亂正,謂臣身而設也。稍醒之時,竊自忖度,性本迂闊,不諧於俗,僶俛作吏,事多生疎,倘以荒醉,見被譴責,則名曰養老,其實貽憂,不如先事而圖,遂辭免而歸,及歸之後,卽遭母喪矣。夫勤勤奉職,是人臣事君之節,孜孜營旨,是人子養親之孝,而臣於兩事俱闕焉。無以少伸其情,則其罪固已難貰,以之自廢,亦勢之所不得已也。閑居無事,全不檢束,遇酒則輒醉,逢人則輒詬,惡言狼藉,有不忍言,旁觀錯愕,傳說喧謄,臣始冥然,一無所省,有人提醒,方乃覺悟,其痛心傷骨,豈獨爲臣身而已哉?聖明寬大,至今容貸,丘山之德,糜粉莫酬,至於官職,雖下位末品,實是夢想之所不到,而前後歷履,俱極猥濫,及至近日,所叨而極矣。噫,霜臺亞憲,是何等重任,而猥及於無狀之小臣耶?此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也,臣自聞此命,驚惶窮蹙,罔知所措何者。臣曾叨臺職時,屢度上章,冀回明聽,由其文極荒拙,旨不明白,一腔血懇,盡歸例讓,以致尤異之恩,又下於今日,此臣所以驚惶窮蹙,罔知所措者也。夫國家之理亂,實係於用人,用人而賢,則國以之理,用人而不賢,則國以之亂,以爲賢而用之,未保其必賢,知其不賢而用之,其爲害也。將何所不至哉?今臣不賢之實,臣固自知,而謗議之行,布滿一世,未知聖明,何所取於至賤之臣,而誤恩之隆,至於斯極耶?臣竊惝怳驚惑,莫曉其所以致此也。臣之封章控辭,極知其猥越,而分義所在,不敢遂已,玆用瀝盡肝膽,有此哀籲。伏願聖明,特垂諒察,上念宦路之不可混淆,俯鑑賤臣之不敢冒進,將臣所叨職名,卽命鐫削,以重國體,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瞻望宸極,激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甲寅十一月二十九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廷濟,參贊官宋秀衡,檢討官吳瑗、金若魯,假注書李長夏,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宗臣原豐君㷗,武官行副護軍元弼揆入侍。上,讀前受音訖。瑗,讀自伐木丁丁,止無不爾或承。上,讀新受音訖。瑗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之樂歌,大意則皆自言其待朋友,不可不加厚之意,所以感發人心也。上曰,然矣。瑗曰,首章,以鳥鳴起興,而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此則專爲感人而言。朱子所謂,天地間一箇感應底意,有如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和平二字,歸趣好矣。人於朋友之際,求之若得其道,則鬼神聽之,錫之以和平之福,朋友居五倫之一,蓋言其相求,相好之義,不可不如是也。以君臣言之,分義雖截,燕饗之際,或稱賓主,或稱朋友,人君求賢之道,如此章之求友,則和平之福,亦可致矣。上曰,然矣。瑗曰,此言好矣,以天子言之,亦友匹夫,晉平公,有友五人,人君爲治之要,在於求賢,而求之若或不盡其誠,則賢者亦不肯來矣。此詩所謂,寧適不來,微我弗顧,蓋言盡其在我者而已矣。此等處,推類以觀,移於求賢之道,則好矣。上曰,其言好矣,可不留念也。此章諸父諸舅,謂誰耶。瑗曰,俄者在外時,先爲講論矣。諸父諸舅,天子之同姓諸侯,稱以伯父,此則似指朋友中同姓而言矣。上曰,有各言者乎?顯命曰,或者謂朋友之諸父,而儒臣所達是矣。瑗曰,第二章,於粲灑掃,陳饋八簋,極言其飮食之盛,而第三章,民之失德,乾餱以愆,可見其歎世之意也。上曰,然矣。瑗曰,天保,是下禱上之詩也。人君讌饗其臣,其臣受恩之重,雖奔走供職之勤,無以報答其萬一,唯願其君,福祿壽考,而不敢直禱,稱天以爲言,其一時君臣之間,忠厚殷勤之意,有可見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上三章,言天保定爾,下三章,言其受福於鬼神,大體如此,而群黎百姓,徧爲爾德,文義好矣。人君無群黎百姓,徧爲爾德之實,則有難受天之福,而荷神之佑,此詩頌祝之中,責難規戒之意,亦存矣。上曰,然矣。瑗曰,昨講皇華章,亦以上下交勉之語,有所陳達矣。人君罄無不宜,然後可以受天之福,而降爾遐福,亦由於人君罄無不宜,此無他道,《大學》所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工夫,皆人君受福之基本也。上曰,所達誠實,當各別留意矣。瑗曰,第四章,禴祀烝嘗于公先王,君曰福爾,萬壽無疆,此願其君,不但受天之福,而蓋欲豐其酒食,享其祖先,使之因祭,而受福也。上曰,然矣。瑗曰,民之質矣,日用飮食,群黎百姓,徧爲爾德,文義好矣。君者,民人之主,凡所以質實無僞,日用飮食而已者,莫非其君之德,而百姓之助爾,爲德正如洪範五皇極所謂,凡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之意,以此觀之,人君保民受福之道,皆由於一德字矣。上曰,然矣。瑗曰,末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取其漸進之義,南山松柏,言其悠久之義,蓋欲使其君,長享是福,有進而無退,相承而無衰也。上曰,然矣。若魯曰,以小雅諸詩觀之,多上下相勉之語,人君有其德,然後可以致保定之休,而至於享神受福之道,亦皆由於是德,其惓惓陳戒之意,誠爲好矣。上曰,然矣。此章,君曰福爾之君字,指公先王而言乎?若魯曰,上敎然矣。顯命曰,天保章好矣。大旨,人臣頌祝其君之辭,上三章,言其受福於天,下三章,言其受福於鬼神,大體如此,此是作文機軸也。群黎百姓,徧爲爾德,不徒頌祝而已。勸勉之意,亦在其中,蓋在我有德,然後自天之福,有以降之,德字,是其來福之根本也。以福善禍淫之理言之,三代之君,壽耉多男,皆由於躬行之德,上當天心,有以致孚格之休,小臣惶悚,而殿下聰明睿智,將大有爲,凡於格天享神之道,宜受多祉,而卽位以來,屢經憂患,有異於群下之祈祝,雖緣於一時之氣數,而或者在我之德,有所欠闕,則視聽自我之天,亦未可必矣。且以孔子而不得位,顔子而卒早夭,此則可謂無福善禍淫之理,而唯當盡其在我者而已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念矣。瑗曰,德之一字無他,在罄無不宜,凡於一動一靜之間,政令施措之際,無一毫私意,動合天則,然後其所以壽我福我之道,庶可取必於日監在玆之天矣。此等處,須勿泛看,而體念焉。上曰,其言切實矣。顯命曰,寧適不來之義,儒臣俄已陳達,而來不來在彼,在我之道,則不可不盡,以五倫通言之,君雖不禮,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皆靡我不顧之意,而至於君不恤,而民不可不怨,天不降福,而君不可不修德,亦皆此意也。上曰,所達頗好矣。上曰,此章日用飮食之釋,怪異矣。若魯曰,飮食,日用中一事也。上曰,所包者廣,士農工商在其中乎?瑗曰,先王之制,士農工商,各居一室,無相踰越矣。上曰,近來有士農之道乎?若魯曰,有其名,而無其實矣。顯命曰,近來工商漸盛,人皆競趨於末利,本業之民,以此重困矣。廷濟曰,末利虛矣,以辛壬兩年觀之,其時餓死者,多末利之民矣。俄者經筵官,已達文義,而人君,百神之主,萬民所望,在我而有其德,則百姓質實而無僞,祭祀而盡其誠,則鬼神洋洋焉若臨,將見自天而用休,庶致時和而歲豐,此大文好矣。上曰,然矣。廷濟曰,今七月農壇親祭,殿下一心齋沐,盡誠祈祝,幸得甘霔,仍致稍豐,其時擧國臣民,孰不欽仰乎?大凡事神之道,誠敬爲本,不但一時禱雨而已。雖常時祭享,每存此心,而所當加勉矣。上曰,前七月農壇親祭,此則皇天佑民,幸而得雨,予誠意淺薄,卿言聞甚多愧矣。鬼神至明,在上者雖致祭於下,若無其誠,豈有來饗之理乎?此心廣大無爲,然後能盡其誠敬之道,根本則是德字矣。瑗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殿下以德存心,此誠臣民之幸也。上曰,湯之桑林之雨,漢之東海之雨,其感神得雨則同。而德則有淺深之異,湯之德,克享上帝,故能致數千里霶霈,漢帝則雖一時得雨,而本德不足,無可言矣。瑗曰,人君以德存心,日新又新,積累工夫則自可臻於高明廣大之域,此正登高自下,行遠自邇之義也。上曰,所達切實,各別加意焉。若魯曰,楊州道峯書院,卽先正臣趙光祖俎豆之地。而創建已屢百年矣。士林之尊奉藏修,亞於太學,曾在祖宗朝,特賜湖南免稅百餘結,此出於尊賢重道之盛意,書院以此支保矣。壬寅年査正時,混被出稅,乙巳年因儒疏,廟堂覆啓還給,己酉年又復出稅,昨年儒臣,陳達前後事由,仍有出給之成命矣。其時臣從兄禮曹判書金在魯,在戶曹,未詳其祖宗朝賜與之事,只給十結,而追聞曲折,亦嘗悔之矣。大抵田結免稅,雖曰重大,道峯旣與他書院有別,而自失免稅之後,凋弊日甚,將不免鞠爲茂草之歎,士林之嗟惜,當如何哉?戶判今方入侍下詢,而依前免稅,似宜矣。上曰,戶判之意,何如?廷濟曰,道峯書院,亞於太學,與他書院自別,朝家似當有顧念之道,而至於田結,則事體重大,以鄕校之重,賜給田結,必分州府郡縣,不過以十結出入賜與矣。今此道峯,百結賜給,未審祖宗朝何年事,而旣已出稅之後,又復還給,實爲重難,臣方待罪有司之任,決不敢請許矣。上曰,昨年趙明謙,有所達矣,其書院創建,今幾年矣。瑗曰,書院創建,在於宣廟朝,先正臣李珥,作記文,而南彦經,爲楊州牧使經始云矣。顯命曰,書院實爲近來弊端,而道峯書院則事體之重,亞於太學,而中間宋時烈配享後,一邊之人,擧皆尊崇矣。壬寅年出享,其後又爲復享,而丁未進退後,彼此不當者,俱不往來矣。臣於其時爲院長,有若干修補之事矣,厥後仍爲棄地云矣。若魯曰,臣非不知土地稅賦之重大,而此則賜與之地,與他有別。且聖上尊尙先賢,先正臣李滉、李珥書院,別爲致祭,士林聳動,則此書院,亦宜別爲軫念,有司恤費之言,雖不足怪,若爾田結,何必持難乎?上曰,先正臣趙光祖,一世擧皆尊崇乎?顯命曰,趙光祖是論議前人,近來宋時烈追入,故雖一邊之人不好,而其前則孰不尊崇乎?廷濟曰,小臣於儒宮事,不必持難,而至於田稅,則終涉重大,金在魯陳達防塞,亦由於此,終不可輕議矣。若魯曰,文忠公鄭夢周龍仁書院,亦有先朝賜與田結,故今皆還給云,此亦不宜有異同矣。上曰,道峯書院,有當初賜與文跡乎?若魯曰,間經兵燹,似無存者矣。上曰,儒生居齋者多乎?顯命曰,院底奴僕多入,儒生皆給穀糧矣。近聞好田畓,則其處兩班,皆耕作,院奴且皆散亡,若不變通,則將未免罷矣。瑗曰,近來書院數多,朝家雖不可遍爲顧助,而至若先正臣李滉陶山書院,先正臣李珥石潭書院,與此書院,則事面俱爲自別,雖還給此田結,他書院豈可引此爲例乎?上曰,今無可考文跡,結數無乃太多乎?若魯曰,然則使戶判,議于廟堂,考得可據文跡,後日更稟,何如?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若魯曰,經筵事體重大,今日晝講命下之後,知事尹淳藥房進去,同知事趙顯命摠戎廳坐起進去,他無推移入侍之員,莫重法講,因此遲滯,事甚未安,此後晝講時,則知事、同知事不得以他公故,懸頉之意,令政院各別申飭事。{{*|榻前下敎}}若魯曰,日昨兵曹判書趙尙絅事,當初處分,聖意蓋出於重人命,而今見吏曹參議李宗城疏,則捕校杖斃之說,初是虛傳云,伊時譴罷之命,幸卽反汗,而到今見之,若無收還之事,而捕校實不殞命,則朝家擧措,果將何如耶?筵席奏達,事體固重,而李宗城之以閭巷風傳,遽爾上聞,未免率爾,至於訓鍊大將張鵬翼,方帶捕將,似能詳知,而乃以未審之語仰對者,尤爲非矣。上曰,予欲問備吏議,而伊日訓將,亦質言其杖斃,雖薄罰,不宜獨施於吏議,故不爲矣。儒臣所達誠是,吏曹參議李宗城,訓鍊大將張鵬翼,竝推考,可也。{{*|出擧條}}秀衡曰,啓覆文書浩汗披閱之際,自致夜深,有妨於寢睡,十二度方爲正書,此則當爲先入,以備御覽,而其餘則追後書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以次退出。 ==11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未時,雷動。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時無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今日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六曹長官無稟定事,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初覆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正言金光世,獻納尹就咸,持平沈星鎭出牌矣。正言金光世在外,獻納尹就咸家在城外,故承牌入來之際,城門已閉,待明朝肅謝云,而持平沈星鎭,適往江上,故牌去來自爾遲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昨日,視事,取稟,傳于李重協曰,不卽下答,欲觀次對爲之,而次對旣已頉稟,歲杪相値,今日晝講停。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更爲牌招,使之卽今開政。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臺諫差出,一時爲急,判書、參判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具樹勳、元弼揆。 ○有政。吏批啓曰,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竝牌招不進,小臣獨政未安,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只出緊任。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差祭未還,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以尹就咸爲獻納,金光世爲正言,沈星鎭爲持平,金相玉爲右尹,宋眞明爲副提學,吳光運爲安邊府使,吳遂燁爲交河郡守,柳鳳齡爲義城縣令,李思順爲牙山縣監,閔墡爲高山察訪,洛川君縕,承憲,延齡君嫡長子,依法典承襲封君。 ○兵批,司直李瑜、鄭熙普,司果李台重。 ○宋秀衡啓曰,明日啓覆時,兩司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新除授臺官,待下批,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批啓曰,新除授驪州牧使柳經章戶奴呈狀內,矣上典濫除本邑,卽當赴任,而世傳奴婢在境下者,至十六口,在法必遞,入啓處置云,奴婢十口以上在境內者改差,載在法典,驪州牧使柳經章改差,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年例薦新生白魚,冬至前不得封進,則曾有微稟退定之規,而白魚必於十一月封進者也。開城府初等進上白魚,其數雖小,昨已封進,則漁夫等之尙未捉納,亦由於人力未盡之致,莫重薦新,差過月令,事體未安,臣等惶恐待罪,而當該漁夫千戶,爲先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依啓。勿待罪。 ○又以兵批言啓曰,新差廟洞權管秦百奚呈狀內,以無兄弟獨身,母年七十一歲,而且有積痼之病,常在氣息奄奄之中,人子情理,勢難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啓覆時,本曹三堂上,例當入侍,而參議金希魯,日昨坐起時,猝患寒感,轉輾添重,腰痛兼劇,不能運動,昨夜査坐,旣未得同參,而明日啓覆時,亦末由入參,莫重啓覆,將無以備員,亟令政院,稟旨變通,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宣惠廳言啓曰,宗廟薦新,天鵝價米,例爲前期出給於當次道主人,使之趁期封進矣。今甲寅十一月令,天鵝薦新,忠淸道當次,故依例給價封進,而月限將盡,尙未封進,事體至爲未安,今方各別嚴督,已無及期之勢,在前如此之時,有退限封進之例,以此,分付該曹,當該主人,令該曹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長湍前府使尹光莘,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尹光莘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以漢城府言啓曰,卽接禮曹移文,則因懿陵參奉牒呈,京畿監司粘移楊州牧使牒呈內,本陵禁標內,偸葬四處。故本陵參奉,與楊州牧使眼同摘奸,則所謂四塚,果是新葬之塚,而在於內火巢之外,犯於外火巢之內,其地非來龍脈上,乃枝脚最下之處。而其中一塚,未及摘奸之前,已爲掘去。所謂刑曹書吏所葬之處,及名不知兩塚尙存,此旣是都城十里內,則禁人入葬,亦有朝家法令。而今此偸葬之處,又犯於陵寢火巢之內,偸葬之人,依法科罪,偸葬之塚,亦當卽速掘移,而此必是京城人偸葬之處矣。都城十里內,卽漢城府入籍之地,非本州所管之處,自本州實無査得掘去之路,令京兆査出掘移之外,更無他道云矣。今此偸葬之地,旣在於都城禁標之內,而又犯陵寢火巢之內,則事極驚駭,不可以本陵參奉與本官,眼同摘奸,而發遣本府郞廳,一邊摘奸,一邊査出其偸葬人等,依法勘罪,而其一塚則旣已掘去云。今無可論,而其中一塚,泛稱刑曹書吏,而無姓名指的之事,其外二塚,亦不知其名,則實難覈出,而偸葬之人,終未査得,則其偸葬之塚,自官掘移,何如?傳曰,依啓。極可駭也。各別科治。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衰耄癃病,與死爲隣,纔遭同氣之慼,重以悲哀,牀笫之喘,益復懍懍,日昨伏蒙聖慈,俯垂記存,掖隷將命,頒以珍粥,惶霣感結,不知仰報之何所,顧臣平日之所自勉。只在於起居朝會,筋力爲禮,而卽今病情,實難自力,明日啓覆,將無以趨參,儀缺禮廢,罪無所逃,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亟罷臣職,仍治臣罪,以警具僚,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卿之老病,業已知之,卿其安心,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月城尉金漢藎疏曰,伏以臣啓覆時,儀賓府亦當進參,而錦平尉臣朴弼成,以疾陳疏,應參之員。只是臣一人,而顧臣情私,有萬分切至者,臣母宿患,三歲彌留之餘,自客月初,又添危怪之症,乍歇乍劇,日就沈頓。而數昨以來,一倍加劇,寢啖全廢,氣息澟綴,臣晨夕在傍,心焉如焦,以此情理,其何可終日離捨乎?今玆親臨慮囚,事體莫重,而至情所迫,有難自抑,不得趨造於末班,伏地惶澟,靡所容措,玆敢略暴微懇,仰瀆崇聽,伏乞聖明,亟命司敗,勘正臣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情理若此,未參何傷,勿辭護焉。 3ul3jrl85pbd4gf1cdxfx5pvil7i0kz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年/十二月 0 1109924 2173393 2022-08-21T13:41:2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7s638crgenuk0vl21ez97y12yvtx5j6 2173531 2173393 2022-08-22T11:14:20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崔尙鼎。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雪終夕,寒風達曉,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當依前日聖敎,率諸御醫,趁早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殿座相値,明日入診。 ○宋秀衡啓曰,明日啓覆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戶曹判書李廷濟陳疏,參判未差,參議李命熙呈辭,無進參之員,判書李廷濟,參議李命熙,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日寒如此,正時以辰正三刻入之。 ○宋秀衡啓曰,因刑曹草記,啓覆時,本曹三堂上,例當入侍,而參議金希魯,猝患寒感,明日啓覆,末由入參,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刑曹參議金希魯,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參議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刑曹參議徐命彬、鄭羽良、愼無逸。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而今日啓覆殿坐相値,各司例不得開坐,則捕廳開坐,亦甚未安,明日合坐究問,何如?傳曰,允。 ○傳曰,權取身公事,今姑啓下,禹鼎九、奉梅,卽爲放送。 ○傳于宋秀衡曰,明日入診相値,晝講停。 ○李鳳翼,以漢城府言啓曰,懿陵外火巢內偸葬處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右參贊鄭亨益,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礪恩君梅,禮曹參判趙錫命,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議李命熙,兵曹參判李眞淳,吏曹參議李宗城,刑曹參判金始炯,同知中樞府事朴璜,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修撰吳瑗,副修撰金若魯,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注書徐命臣,假注書李長夏,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朝批已承候,而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或有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湯丸連爲進御乎?上曰,二貼未及進服矣。興慶曰,湯劑近連進御,未知有效乎?上曰,今番則中氣比前似實矣。興慶曰,此堗溫乎?上曰,堗則溫矣。興慶曰,日氣極寒,右邊以屛遮之,何如?上曰,坐處不寒,且閉戶何關之有?秀衡曰,推案修正,內囚先達乎?上曰,以單子修正,次達之,可也。上曰,金浹、紅桃,當待時乎,事體,何如?興慶曰,判義禁,以吏曹事引嫌,未及擧行矣。上曰,然則三覆爲之乎?鳳翼,進宮差韓世儒推案。上曰,下款奏達,可也。鳳翼讀之。上曰,其下草記達之。鳳翼讀之。上曰,自《大明律》達之,鳳翼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世儒矯誣王言,果是的實,其意欲爲矜誇。情則非可惡,而法則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犯矯誣之罪,律又明白,他無可議矣。取魯曰,渠之爲人板蕩,矯誣之罪,雖有輕重,而律則明白,他無可議矣。梅曰,小臣律外,更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宮差之作弊外方,比比有之,此則況矯誣王言,自有當律矣。陽來曰,以律文觀之,更無可議矣。乃貞曰,文案未得盡見,而矯誣聖旨,律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矯誣王言之罪,自有當律矣。眞淳曰,渠之矯誣,非出於凶獰,而旣已承款,律無可議矣。始炯曰,矯誣王言,渠旣承款,他無可議矣。璜曰,小臣法外無可達矣。世望曰,臣亦法外無可達矣。命熙曰,諸臣已達,別無可言矣。宗城曰,渠之所爲,只在矜誇,而矯誣王言,律則分明,更無可論矣。羽良曰,慮囚之道,以律而已。臣則法官,律外無可達矣。箕錫曰,渠以宮奴,矯誣王言,律則明白,無可言矣。就咸曰,矯誣王言,決棍七十度,旣已承款,更無可達矣。瑗曰,渠旣愚迷,志在矜誇,而罪狀明白,律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當初矯誣,原其情則非有不道之心,而在國家用刑之道,當用一律矣。上曰,初照律入於三覆,意有在焉,如此之類,所當痛懲,而慮囚之道,參以情法,欲求其生也。以《寶鑑》及諸臣所達言之,當用極律,而此則不可不審愼矣。朴弼琦乃是侍從守令,渠何敢欺誣乎?李宗城之言,誠是,此與詐傳詔旨,差異矣。興慶曰,詔旨則以文字,而此則似異矣。上曰,僞批者,爲詐傳詔旨,而此則有異,秋官及諸臣,達之,可也。鳳翼曰,言語與文字似異矣。陽來曰,詔旨是詔文,而渠旣矯誣,以律文觀之,無容恕之端矣。始炯曰,渠以言語誇矜,雖非文字,而人心世道如此之時,稱以宮差,欺罔官家,作弊外方,事已彰露,施以當律,似不可已也。羽良曰,小臣今日始爲出仕,當初議律,未及詳知,而以法則當死,更無可達之語矣。箕錫曰,此與詔旨乍異,聖敎當矣。就咸曰,矯誣王言,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擬律與詐傳詔旨差異,以小臣淺見,有難容議,而死生之際,論其情罪而已。至於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參判金始炯爲監司時,印信僞造罪人,各別嚴治,如此之類,杖斃則可,而極律則似過矣。錫命曰,官長之言,猶不可欺,況君父之命,乃敢矯誣,參以情法,有難容貸矣。上曰,情亦可痛,而無哀矜矣。取魯曰,以詐傳詔旨言之,更無可議之端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有龜曰,渠旣以矯誣承款,律不可低昻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俄者聖敎,無哀矜云,誠爲當矣,情則無可恕,而此與文字有異,更考律文而處之,似宜矣。若魯曰,情無可哀,而詐傳詔旨之律,似不襯合矣。上曰,朴弼琦事,將信將疑,何以私書,問戶判乎?乃貞曰,文字與言語雖異,而矯誣之律,則自有矣。上曰,世儒非可惜,而至於決死生之際,則重矣。諸臣亦不知予意矣,今番啓覆多矣。金浹、紅桃,不入此中,此則待時,而承旨書之。上曰,當初處分,末梢依允。本曹草記,置諸啓覆者,蓋所以痛駭所爲,嚴懲他人,而三覆慮囚,乃所以審愼,若有疑者,尤當詳審,世儒之入於此者,卽比擬詐傳詔旨之律,而終未知襯着,更考律文,三覆以啓。上曰,此則雜類地官輩,近來士夫,多崇尙如此之流,誠可憫矣。師得,進紅桃推案。上曰,此則不必讀之,且無審愼之道,直爲判付。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按律正法。若魯曰,慮囚重大文案,更讀然後判付,似宜矣。上曰,此則不然,閔奉朝賀之言是矣。陽來曰,小臣,以金浹或不得正法,而徑斃爲慮矣。上曰,觀其文案,則金浹承服,猶未盡爲矣。所謂紅桃之母無狀,秋判,何以爲之?陽來曰,刑推一次後,定配矣。上曰,此外何加乎?必寧,讀朴儉天推案。上曰,初檢屍帳讀之。必寧,讀屍帳。上曰,刺處輕輕乎?取魯曰,無論輕輕,刀刺處狼藉矣。上曰,初招承服達之。必寧讀之。上曰,更査啓本達之,此無可疑,而諸臣或有未及詳知者矣。必寧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無疑常人,子與女或有異視者,而儉天刺殺其妹夫,一年一二次發狂,不可謂之眞狂,殺則分明,法外無可達矣。上曰,尹召史之擊錚,似是至情所在,故爲之矣。有龜曰,男妹之間,刺殺分明,更無可疑之端矣。取魯曰,以承旨讀獄案觀之,殺則分明,狂逆則不知人事,不知父母,此則無可論之事矣。亨益曰,刺殺狼藉,不可以其妻之鳴冤,有所容貸矣。梅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於情於法,無所容恕,其妻鳴冤,不可取信,殺則分明,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諸臣無異矣。眞淳曰,下詢,似以尹召史之訟冤,而狂逆之人,豈有殺人逃躱之理乎?錫命曰,此則法外無可言矣。始炯曰,獄案明白,毫分無疑,法外更何達乎?璜曰,刺殺狼藉,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法外更無可達矣。宗城曰,情迹兇悖,罪狀狼藉,定律之外,無可言者。命熙曰,此則與前有異,別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羽良曰,此漢情狀絶痛,無他可言者矣。箕錫曰,覆奏之法,蓋欲其審愼,而此等之類,無可言矣。就咸曰,情節絶痛,文案明白,律外無可言矣。瑗曰,情跡凶悖,無可生之道矣。若魯曰,殺人中男妹相殺,尤無容恕之道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朴儉天之妹事,當如何?取魯曰,同生雖重,若殺其夫,則當執而告官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此則三從之義重,道理當如是矣。上曰,常時與其姑戰,則不可以三綱之義,責之矣。師得,進讀金贊石推案。上曰,問目闕之,初招承服達之,可也。師得讀之。上曰,更無可疑之端,下款承服結案及康世三監司親問達之。師得讀之。上曰,印僞造,書者與作者刻者同罪乎?興慶曰,世三書之,贊石刻之,罪狀則無異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僞造渠旣承服,而公然賊人之物,情法無可恕之端矣。有龜曰,一者書之,一者刻bb之b,同情僞造,此等罪人,當用一律矣。取魯曰,前後啓覆罪人,其情或有可疑者,而此則狼藉,無可言者矣。梅曰,諸臣已達,臣意亦然矣。亨益曰,一書一刻,渠旣自首,此等之類,前或原恕,而今番啓覆,僞造者甚多,處分不可不嚴截矣。陽來曰,此罪人,按法之外,無可言者矣。乃貞曰,罪狀極爲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於情於法,俱無可恕之道矣。眞淳曰,罪人,或不無其情之可哀,而此則無一毫容恕之端矣。始炯曰,一書一刻,旣已現發,更無可議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狀重大,正法之外,更無可言矣。宗城曰,前後啓覆入侍,印信僞造罪人,其情或有可哀,則付之生議,而此罪人,定律之外,無可言矣。命熙曰,印信僞造,自是一罪,而僞造傳令踏印,尤爲無狀,正法之外,無可言矣。羽良曰,此罪人,法外更無可議矣。箕錫曰,渠又怯奪民間,其罪狀,尤無可恕之道矣。就咸曰,招辭明白,定律之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法外,無一毫容恕之道矣。若魯曰,此等漢,無可疑之端,直用一律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興慶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若干進御,判付先書以入,可也。宗城曰,別兼春秋有差出之敎,而宋敎明方爲外任,洪昌漢翰林不爲行公云矣。上曰,洪昌漢前者史職,不爲行公,別兼亦不撕捱乎?此則史局重大,當次人勿拘外任,竝付職,可也。春躋曰,然則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俄聞東班中有咳唾之聲,殊涉未安,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少退,午正後更爲入侍。必寧,進讀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此則三省罪人,易知之事,啓目及八先遲晩供辭,讀之。必寧讀供辭。上曰,其下《大明律》達之。必寧讀之。上曰,凡人云者,以舊上典而言乎?興慶曰,法文似然矣,所謂雇工,與我國奴僕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殺人中尤無可論,舊上典與外三寸,同謀殺之,當用極律矣。有龜曰,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矣。取魯曰,罪關綱常,無可議者矣。亨益曰,戕殺其舊家長,與他殺人之罪,尤爲重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乃貞曰,舊家長無異於卽今上典,此則罪關綱常矣。陽來曰,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錫命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舊主刺殺,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始炯曰,三尺至嚴,不可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同矣。宗城曰,殺人者死,自是定律,而此則戕殺其舊主,罪犯比他尤重,更無容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此等之類,正法之外,他無可論矣。箕錫曰,一律之外,無可達矣。就咸曰,罪犯狼藉,法外無可論矣。瑗曰,情狀絶痛,法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罪無可恕,正法之外,無容議爲矣。上曰,此則僅免綱常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矣。春躋,進讀印信僞造罪人校生張應奎推案。上曰,問目置之,其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木片爲印,成出文書,僞造則分明,在法當死,而情則不無可恕之道矣。有龜曰,貧寒所致,情則可矜,而物故立案,旣已僞造踏印,多少間徵食,其罪狀明白,法則無可恕之道矣。取魯曰,印文未成,而律則當死,比諸金贊石等,容有可恕,而近來好生之德,多施於如許之類,故致有此弊矣。亨益曰,印僞造,法則當死,而其受食之物,不過牟一斗粟一斗錢六錢云。以此觀之,誠爲殘忍,而僞造則分明,執法之論,在下有難容貸矣。梅曰,小臣無所達之語矣。陽來曰,所食不在多少,印僞造無可生之道,木片與匏片,僞造何異?小臣當初狀啓回啓,張世章定罪時,以生爲死,矇然誤書,惶恐敢達矣。上曰,此是一時偶然,何關之有?乃貞曰,木片爲印,罪則當死,而比於金贊石,不爲狼藉,尹陽來所達是矣。其所食之多少,不須言,在執法之論,無可生之道矣。錫命曰,印文未成,律則處斬,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得其情則可矜,而罪則當死,自下有難以容貸之議,仰達矣。始炯曰,近年以來,百姓失其常性,以斗米錢,或作奸犯科如是,在懲後之道,有難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犯狼藉,正法之外,無可達矣。宗城曰,法則分明當死,更無可達,而大臣所達情則可哀之言,好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得其情則哀矜云,正謂如此之類,而末世奸僞日滋,法則難以容貸矣。箕錫曰,小臣執法之官,情則可謂哀矜,而律則不可低昻矣。就咸曰,印跡分明,無輕重之可論矣。瑗曰,印文未成,猶爲處斬,三尺不可低昻矣。若魯曰,罪囚論斷,參以情法,或有可恕,而付之生議,則實多枉法之弊,宜用其律矣。上曰,今番僞造者四人,其中張應奎尤輕者,憲臣所達得其情則哀矜是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曰,屍帳達之,其年則酙酌載之乎?興慶曰,問於屍親而載之矣。上曰,問目不必達,而承服文案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其年少,而於盧哥,爲首行乎?始炯曰,與盧鳳瑞,七寸間云矣。上曰,監司親問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白世奎托以辱母爲言,而實則爲其妻打殺,旣已承服,更無可議矣。有龜曰,觀其文案,則無疑晦處,當以律論斷矣。取魯曰,祥原、白哥非常漢,皆鄕品官也。打殺分明,然以變辭觀之,或有可疑,而臣往西關時見之,則四五次變辭,以至經年閱歲者甚多,以此不可取信矣。梅曰,小臣,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行兇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極律矣。陽來曰,情法無參量之事,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可言矣。乃貞曰,打殺情節,狼藉無疑,法外他無可議矣。錫命曰,殺人者死,法外無可達矣。眞淳曰,以破支機木,分明打殺,渠已自服,他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璜曰,如此罪犯,他無可言矣。世望曰,殺人者死,他無可議矣。宗城曰,此等罪人,施以當律之外,無他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三尺至嚴,無他議矣。箕錫曰,承款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言矣。就咸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中間雖變辭,而罪狀綻露,當用一律矣。若魯曰,打殺分明,似無可疑,而其文案,十里外隣人招問,怪異矣。上曰,他隣人或爲之乎?取魯曰,殺人出則一村皆空,故或捉遠人,而爲切隣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進讀外囚南海印信僞造罪人幼學鄭以珪推案。上曰,問目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張應奎無可哀,而此則有可恕矣。始炯曰,小臣親問時,見其爲人,多行不義奸惡之徒矣,上曰,其處土着兩班乎?興慶曰,捉人以盜賊,心術無狀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論其心術,與强盜無異,不可饒貸矣。有龜曰,櫃中藏印,累次行兇,關文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取魯曰,錄囚必求可生之道,殿下審愼之意,臣等豈不仰體,而此則情犯最甚奸惡,與金贊石無異,聞其時監司金始炯之言,有不可容貸矣。梅曰,印信旣已造成,無可恕之道矣。亨益曰,以文案見之,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上曰,直爲造印乎?始炯曰,以匏片爲印,關字有二度書於壯紙云矣。陽來曰,當初文坦等,捉於場市,仍爲告官,僞造一節,旣已綻露,則三尺之外,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印信造置櫃中,且有印朱云,情狀萬萬絶痛,與金贊石,罪無異同矣。錫命曰,鄕曲無識之輩,殺人私鑄及印信僞造,皆知其死罪,而有此故犯,當用極律之外,更無可議矣。眞淳曰,印信僞造,情狀綻露,雖未及受食,而法則當死,無可言者矣。始炯曰,與金贊石,罪狀無異,當用一律矣。璜曰,三尺之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一樣矣。宗城曰,僞造則同罪,而此罪人比張應奎絶痛云者,諸臣所達是矣。命熙曰,比他罪人,用意尤爲巧惡,依律處置外,更無可議矣。羽良曰,僞造罪人中,情狀之巧惡,無如此漢,正法之外,無他可議矣。箕錫曰,僞造承款後,則罪狀無彼此,而此罪人尤倍,當用一律矣。就咸曰,其僞造印信,用而藏之,尤爲凶惡矣。瑗曰,罪人中尤爲巧惡,不可容貸矣。羽良曰,凡僞造,巧詐者爲之,鄕曲校生兩班之類,多如是矣。若魯曰,無論得食與不得食,僞造之罪,當死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鳳翼,進讀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曰,此香山,妙香山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屍帳及其下覆檢達之。鳳翼讀之。上曰,此文案見之乎,左偏問之者,以燈檠打之乎?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昨年上來,已爲更査,而頭部左偏,以燈檠打之,肩則以木履打之云矣。上曰,妙眼承服招辭及其下道臣結語達之。鳳翼讀之。上曰,以更査文案觀之,無分明,末抄下手,則是坦永,以燈檠打一贊頭部,至於流血,寺僧擧皆奪氣云,而妙眼則以木履擊打云,而屍帳無切緊處,律文所謂果實殺,而妙眼罪疑惟輕者也。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文書觀之,妙眼似生矣,當初始戰,由於妙眼,而雖已承服,今若求生於必死之中,則不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文案讀時,未及詳聞,雖已承服,而情則有可恕之端,其時道臣參酌,亦有意見也。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顚末未能詳記,而物情則聞之,以寧邊府使之言觀之,情則可哀,承服不分明,聖敎然矣。此則似有容貸之道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初以木履擊打,妙眼爲之,而似不至於卽死,以木燈檠打之,午時被打,日入卽死,以此觀之,分明死於坦永之手,其承服亦無明白,寺僧奪氣之言,上敎然矣。旣曰殺人,在下者有難輕議,惟在自上裁處矣。陽來曰,一打之外,無復打之理,而且生坦永可見,死一贊可顧乎?一贊、坦永,以言相詰,妙眼未必殺矣。上曰,香山寺大乎?取魯曰,刹最巨,而僧亦多矣。乃貞曰,文案未見,而此有違端,尹陽來所達是矣。坦永,雖以木燈檠打頭,而一贊之仍此致斃,亦未可知,終有可疑之端,惟在自上參酌矣。錫命曰,殺獄事重,參以情法,或有付之生議,而渠旣以打納招,則似難原恕矣。眞淳曰,妙眼雖以打納招,若以此正法,則王法似不分,明矣。始炯曰,小臣數日前,見此文案,與尹陽來,意不同矣。當初始戰之時,同房僧,欲爲禁止,而坦永,以木燈檠,打一贊之頭,其日未暮卽死云,與律文相反之意,自外已論矣。必寧曰,申時已至,小臣以軍號出去矣。上曰,依爲之。璜曰,小臣未知,而死者誠冤,下詢諸臣而處之,宜矣。bb世b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觀其文案,無必死之理,初以木履打之,左右脅,有傷處云。而以此不至於死境,而一贊已死之後,若論其殺者,坦永以燈檠打頭,流血狼藉云。此則一贊之死,專由於坦永,當初鬧端,雖曰妙眼,而以此償命,終涉冤枉矣。命熙曰,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下詢諸臣,聖敎至當矣。羽良曰,尹陽來之言是矣,一打之外,無更打之理,顖門偏左中一處,則坦永似當之,其餘傷處,亦甚狼藉云。律文所謂果實殺,專歸妙眼,未可知矣。上曰,其則各有意見,勝於雷同矣。箕錫曰,小臣待罪法官,所當守法矣。此獄始初,雖起於妙眼,而致死似由燈檠,下詢量處,似宜矣。就咸曰,此獄無難處之事,妙之先打,明白無疑,渠何爲不死乎?以殺獄法理言之,則如是矣。瑗曰,此文案反覆商量,俄聞聖敎,更無可達之語。而二人皆打頭傷,則是坦永所爲,其所致斃,非由於妙眼之木履,而無明白可據之事矣。若魯曰,別無可達之語,以初招所供觀之,一贊致斃,由於顖門之傷,坦永似爲元犯,妙眼則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尹就咸所達,與本律相左,鄭羽良所謂一打之外,必不更打之說是矣。雖婦人,以尺打之必傷,況以燈檠打頭,豈不傷乎?此是罪疑惟輕之類,其寺,一贊已死,坦永杖斃,妙眼又死,則豈不冤乎?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正兵朴永萬推案。上曰,初招後承服招及監司親問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道臣結語耳。重協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俄已言之矣,妓生,本無定夫,亡致金,且非驚時捕捉,永萬,旣以疎棄元色,納招,則應爲殺人矣。有龜曰,先刺亡致金,後刺元色,則不可謂殺人,而此則誤殺分明,無可論矣。取魯曰,元色與官婢少異,初則以娶妻樣得之,而目見與亡致金淫奸之狀,刺殺,亦非異事,臣意則以此償命,未可知矣。梅曰,小臣與大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元色雖是永萬之妻,而旣委於亡致金,則殺人之罪,似難免矣。陽來曰,當初永萬所志,雖有疎棄之語,而其夜,亡致金、元色相議曰,汝亦不爲衣食,永萬亦不爲衣食,明日當訴於官家爲言,則其不委於亡致金,據此可知。臣意則直用一律,未知如何,與當初議啓時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大臣所達同,別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臣意亦與大臣所達同矣。始炯曰,臣爲刑曹郞官,多見淫奸殺獄,而此則永萬,元非疎棄元色,所謂委於亡致金云者,不過一時忿語,直用一律,終涉如何矣?眞淳曰,永萬無所志,則便是奸所捕捉,而殺則分明,似當無容恕之道矣。璜曰,臣意以一張所志,有難直爲論斷,下詢而處之好矣。世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臣見其文案,永萬無必死之理,俄與尹陽來酬酢矣。《大明律》奸所捕殺,元非應死之法,而永萬呈官所志,使亡致金擔當云。則不可謂永絶元色,而官家兩造對辯,便是未了之案,以此言之,元色爲永萬之妻無疑,夫婦之名自如,則刺殺,誠非怪矣。以亡致金呈官決斷之語觀之,明是奸夫,永萬則終有可恕之道矣。命熙曰,小臣與李宗城意見同矣。羽良曰,李宗城所達似是,而元色旣是官婢,則便同娼女,本無定夫,而謂之奸所捕捉,則未知何如。箕錫曰,鄭羽良之言是矣,元色旣是官婢,則宜無定夫,與登時捕殺,似異矣。就咸曰,亡致金、永萬,宜有參酌之道,元色旣是官婢,則與閭閻之女有異。若以此正法,則後弊難防矣。瑗曰,公賤雖異,而永萬以委於亡致金之意,旣已呈訴,與奸所捕殺似異矣。若魯曰,名雖官婢,而爲夫妻,中間雖有疎棄之意,而亦不分明,殺則似過矣。上曰,大體此文案,自政院,前期一日預入,故未能詳知,而吏曹參議所見,與予同矣。所謂一不顧見之說,亦無明證,其委於亡致金云者,都出於忿情,公賤之說非矣。會飮行娼之類,本無定夫,無足言者,而此則不然,《大明律》小註,妻妾謀殺夫,娼妾則勿論,元色或與亡致金,同謀殺永萬,則其罪,果如何?此不爲綱常罪人耶?秋判,常時守法固執矣。今始爲付生之論,此則似有原恕之道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曰,慮囚之道,所當詳陳己見,而淸平君金世望,語欠分明,推考,何如?上曰,入侍生疎之致,勿推,可也。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烽軍朴水奉推案。上曰,屍帳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秋曹啓目矣。上曰,秋曹啓目是矣,水奉之子何爲原謀乎?興慶曰,似然矣。上曰,此回啓誰爲乎?戶判爲秋判時事乎?僉議,何如?興慶曰,水奉無可議者,而震則似非原謀矣。有龜曰,水奉則當死,而餘人無必死之道矣。取魯曰,水奉無可言者,其子則大臣所達之意好矣。梅曰,小臣雖未詳知,而大臣之言是矣。亨益曰,大臣及諸臣所達,皆分明,更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擬律已爲分明,更無所達矣。乃貞曰,水奉殺則分明,無可議,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上曰,非謂其死矣,予所問者,父子之間不可爲加攻,道臣之竝受承服,誠爲怪異。該曹之請推是矣,爲其子,以杖毆打,亦非異也。興慶曰,以此言之,杖百之律,亦爲過矣。上曰,杖百亦不當矣。錫命曰,水奉無可言,而震事,上敎至當矣。眞淳曰,水奉自有其律,而震亦非全然無罪矣。上曰,其父用極律,則其子杖百之外,又何加乎?始炯曰,病臥房中,聞其父與人相鬪,以杖毆打,亦非異事,震之有罪,未可知,臣意則杖百之律,亦似過矣。陽來曰,震則自本道想已勘處矣。璜曰,小臣當律不知,下詢諸臣,而處之則好矣。世望曰,水奉殺人分明,定法宜矣,震則當生矣。宗城曰,刑曹議啓,想已下去,皆勘處矣。上曰,以原謀以下律勘處,則更無可議之事乎?命熙曰,水奉則當死,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羽良曰,諸臣皆已詳達,更無可言矣。箕錫曰,水奉則宜施當律,而震則本道想已勘處,無可議矣。就咸曰,水奉無可言,而震則無必死之罪矣。瑗曰,水奉情犯狼藉,在法當死,震事本道已爲勘處,則今無可議矣。若魯曰,觀其文案,則水奉招中,有十餘歲女兒周牢之語,雖出於罪人變辭之招,果有此事,則不但是法外之刑,以子證父,尤極非矣,當該守令,宜有警責矣。上曰,當該守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印信僞造罪人崔聖中推案。上曰,秋曹參判達之,以杖斃爲期乎?始炯曰,問其同情,則抵死不服,此罪人與蔚珍罪人張應煃gg張應奎g同矣。上曰,以平涼子爲印云,視應奎有加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吏爲此,應死之外,無他可議矣。有龜曰,奸吏情節,綻露無餘,直爲正法之外,無可言矣。取魯曰,如此之類,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一律矣。梅曰,以印爲名,僞造現出,則罪當死矣。亨益曰,情節絶痛,不可付之生議,法外無可言矣。陽來曰,印信旣已僞造,則不可以平涼子,論其罪犯輕重,情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乃貞曰,情節奸巧,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此罪人無可容貸,正法之外,無容更議矣。始炯曰,小臣俄已達之,當用一律之外,更無可言矣。眞淳曰,諸臣皆已陳達,小臣之意,與金始炯無異矣。必寧曰,軍號之時,已過矣。上曰,當下之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旣曰印信僞造,則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渠旣承服,法則當死,情亦無可恕之端,而此無文字,比於《大明律》,當如何?命熙曰,渠以監營營吏,所爲如是奸巧,比他罪人,情犯尤爲較重矣。上曰,以田孝傑受債事觀之,誠爲巧惡矣。羽良曰,李宗城以此無文字爲言,而旣以平涼子爲之,則與僞造何異?在法無可恕之端矣。箕錫曰,此等罪犯,當律之外,更無可達矣。就咸曰,情狀旣著,罪之輕重,不可以平涼子,有所更議矣。瑗曰,情節奸巧,旣已印出,則與僞造無異,與印文未成,豈可比同乎?若魯曰,僞造則的實,罪無可論,而以李宗城所達觀之,似不無參酌之道矣。瑗曰,此罪人,謂之加於張應奎,則未可知矣。上曰,所達然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秋判進來。陽來進伏。上曰,以權哥事,方欲下敎,而近來文具甚多,再覆未知何以爲之。卿在秋曹,勤實已著,須加勉勵,俾免因循近例之弊,可也。權取身事,終始常理之外,禹女臨歿書,尤不成說,是淫婦變爲烈婦矣。權厚、權孚兄弟無狀矣。所謂東萊,坐於廳上,半産爲眞産,無聲謂有聲,渠曾經侍從,頭戴紗帽,身着朝服,生於朝鮮,而豈有如許道理耶?仙玉老而淫巧,不可不嚴訊,來日開坐,各別痛査,可也。陽來曰,下敎如此,敢不奉承乎,上曰,觀其文案,杖斃甚多,何也?陽來曰,日寒如此,不過數次受杖,而自爾致斃矣。瑗曰,筵席入侍,何等嚴重,而都承旨李春躋,不爲俯伏,間或起坐,誠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藉,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bb情b,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沈星鎭,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獻納尹就咸進伏。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bb曰b,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酌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正言金光世,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修撰吳瑗啓曰,親臨慮囚,事體重大,而六曹長官中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外,無進參之員,雖未知情病之如何,而不可無警責。未入侍長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未入侍長官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金浹決案,一日爲急,而金吾堂上,連事撕捱,尙不擧行,以致未及入於初覆文書中,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臣等當依昨日下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前加入中,去縮砂,更加紫蘇葉、前胡各一錢,姑先連進三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連違召命,尙不行公,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呈辭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提學宋眞明,時在忠淸道洪州牧任所,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二日,藥房入診時,來乙卯式年監試覆試擇日,以二月念後改推擇,諸科覆試,亦爲次次差退事,榻前下敎矣。諸科吉日,更令日官改推擇,原粘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權厚、權孚等,令金吾拿處事,判下矣。權厚、權孚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日綱常罪人文斗章,與其陰奸子婦阿只,自秋曹推捉之時,脫身逃躱云。故聞來不勝痛駭,別定軍官使之譏捕矣。軍官崔壽基,晝夜跟尋,綱常女人阿只,艱辛捕得於西郊孔德里,故卽爲移送秋曹,而自該曹因阿只之招,罪人斗章,又爲捉得,而男女俱爲就服正刑之後,秋曹啓目中,罪人斗章捕捉書吏崔重崗,依例施賞事,特下判付矣。今因兵曹覆啓,刑吏崔重崗,旣蒙加資之典,罪人斗章與阿只,罪無異同,而同時正刑,則宜有一體論賞之道矣。阿只捕捉軍官閑良崔壽基,亦令該曹,一體施賞,以爲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仍漢城府啓辭,懿陵禁標內偸葬人等,各別科治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偸葬人等,旣無指名現出之事,令該府卽爲査出移送,以爲科治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李壽祺、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昨日之寒,前古所無,臨御法殿,終日酬應,聖體,若何?上曰,別無他事,而下雖溫堗,上甚疎冷,不無咳嗽之候矣。興慶曰,昨日以北邊窓門,屛風蔽遮之意,仰達矣。果爲遮蔽乎?上曰,忘未爲之,夕時始爲遮蔽矣。興慶曰,咳嗽之外,無感氣乎?上曰,感氣則無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眩氣則無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如常。尹淳曰,笠子下無他所着,煖帽雖不得進服,如項皮之屬,進着,似好矣。自內出入之時,亦無所着乎?上曰,出入之時着之,而房中,則本不得着之矣。興慶曰,常時衣襨,極爲單薄,如此日寒之時,亦如前日,則豈不可悶乎?上曰,在房中則毛裘脫之,故然矣。淳曰,以上熱之氣,不能着之則無害,而若或以常時所習,欲爲耐寒而不着,則極悶矣。春秋異於盛壯之時,節適之道,當隨時變通,何必忍耐爲乎?興慶曰,他事則或可忍耐,而氣力之所不堪處,如或忍耐,則患候由是而出矣,豈不可悶乎?上曰,常時自奉甚薄,故已成熟習,欲爲變通,而未能矣。興慶曰,曾前則春秋鼎盛,故所習或如此,而以閭閻事言之,人生四十,爲向衰之年,筋力凡百,今年不如去年,來年不如今年,自爾如此矣。保護之節,豈常如盛壯時乎?淳曰,以學問言之,保身體非第二件事,如此日寒之時,常使溫煖身體,使外寒,不得內侵爲宜,卽今症候,以痰爲主,痰遇寒則凝,豈非尤可存戒處乎?上曰,常時在房之人,知覺外寒之入來,則每見而笑之,今則予亦知之,少有寒氣,則心甚厭之,似由於年齒之遲暮而然矣。今年生冷節飮,亦由於氣不足之致,漸漸與前日不同矣。興慶曰,痰病之人,若食生冷,則有加矣。卽今聖候,痰症爲本,常時生冷撙節爲宜。況冬節則尤當戒之矣。上曰,唯。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淳曰,時聞醫女之言,則痰候或有流注之時云矣。上曰,六鬱湯之有效與否,未可知。而此藥進御之後,症候無加,似是藥效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所進湯劑二十貼內,十貼加入,十貼無桂心矣,盡爲進服乎?上曰,所進御者,爲十五貼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右三部,前則似浮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沈靜,滑氣亦無,而少有縮意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有滑氣,而亦爲沈靜,大抵沈靜過,而爲不足矣。起鵬,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左三部過於沈靜,右三部前則帶滑,今則滑脈不見,而重按則不足矣。壽祺,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自前有弱氣矣,今亦然矣。大體平和,無大段病患之候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諸醫皆以爲過沈,而臣則不知其沈,沈中,似有實氣,右邊寸關脈不足,命門脈,亦爲浮動,似爲日寒所致也。淳曰,聞都提調所傳之言,膈間上升之氣,雖不更發,而眩氣時有之云,未知何如。上曰,或有發作之時,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眉稜之候,何如?上曰,今則無矣。淳曰,闕內所稱合夕,以熟食所進御者,稱之至爲約少,近來水剌多少,何如?上曰,所食雖少,而或有甘食之時,所食雖多,而或有强食不甘之時矣。十月間則頗不甘矣,近來則勝矣。淳曰,前日入診時,竊見進御之器甚少,未知一時所進御者爲半乎,爲三分之一乎?上曰,水剌勝時至半,不勝則雖三分之一,亦不能食矣。興慶曰,湯劑繼進當否,當以再啓進達矣。上曰,若用六君子湯,而加入如前,則此中議定,可也。如議他藥,則出外以定,可也。聖徵曰,日寒如此,聖候安得如常乎?上曰,大抵日氣溫煖,則氣候頗安,日氣寒冷,則氣候不寧,而每當溫暖之時,則時氣不順,故憂慮之心未弛,氣亦不舒矣。昨日極寒,心爲欣幸,與其溫暖,而心不安寧,寒而心安之爲宜矣。聖徵曰,脈候之過於沈靜,非虛弱而然也。或寒氣外侵,氣不舒暢而然矣。上曰,昨日寒氣,透入於裏面,雖處溫堗,而外溫內寒,不無縮意矣。聖徵曰,根本之藥,不可捨而加入,則不無變通之道矣。上曰,向者,仍提調之言,加入桂心,已服十貼,當爲拔去,而今則外寒入內,尙不無寒縮底意,枝心當不拔矣。淳曰,桂心微溫,如有感氣,則當拔,而不然,則當復加入如前,以防冷氣,不宜輕加疏散之劑,以解寒氣也。興慶曰,閭閻間人,如此受寒之症,入處溫堗,覆以厚衾,從容寢息以興,則自然和解矣。上曰,如是爲之,自當愈矣。淳曰,數日來,晝講不爲,不無多幸之心,如是不寧之中,若設法筵,則豈不爲悶乎?數日間姑爲停止,以爲從容調攝之地,似好矣。興慶曰,君父勤學勤政,而群下以姑停爲言,極涉未安,然卽今調保之道,惟貴從容善攝矣。法筵事貌,終涉重大,閭閻間人,四十以後,不能讀書,而惟披覽爲事者多矣。經筵姑爲停止,時爲召對,從容引接,似無妨矣。上曰,卽今症候,若從容善攝,則不服湯劑而自愈,予豈不知乎?隆冬則例當停筵,古則至月已爲停筵,而今年節晩,已至臘月,小寒尙遠矣。其前雖爲之,似不至累次矣。興慶曰,前頭數日內,則雖召對,亦爲姑停,以盡調攝,如何?上曰,當觀日氣爲之耳。淳曰,頃者所進毛襪,大小,何如?上曰,適中矣。淳曰,外面似易毁矣。一件又爲製進,以爲代着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守令一司則雖已署經,一司姑未爲之矣。夫馬留滯有弊,一司署經,姑爲除止,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今明年節氣甚晩,而監試會試擇日,定在來二月初矣。千里北關,氷雪塞路,赴試士子,上來極難,分付禮曹,以二月念後退定,何如?上曰,禮曹擇日,徑先爲之矣。例於頒曆後爲之,而今番則齎咨官越江狀啓入來之後,卽爲擧行,見先來所持皇曆而爲之矣。我國凡事,或遲緩不及,而亦不無早動之弊,會試日子退定,可也。{{*|出榻敎}}李春躋曰,冬至後始爲擇日矣。上曰,如祈穀祭,取稟,豈不在於冬至前乎?淳曰,北道則二三月間,雪始消融,行人往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式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旣違牌,今又呈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今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再違召命,無意行公,三覆不遠,其前無故之日甚少,重囚結案,一時爲急,而尙此稽滯,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以權取身文案,傳于宋秀衡曰,卽爲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自忠淸監營上送罪人仁福,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依傳旨究問,捧招以入,而亡命之事,雖已自服,聚會獐谷書堂,作都目謀逆之事,抵賴發明,平問之下難以取服,爲先周牢嚴問,何如?傳曰,次對時,稟處。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上天之疾威,災異之荐臻,未有若近日者也。夏旱秋澇,冬霖連月,晴霽常少,陰虹之變,又現於隱藏之節。雖以孟冬朔日食言之,日之食在於地下,未知其必食與否。伊日陰霖,氣像蒙曀,可知姤陰之壯旺,則彼日之能免薄蝕,亦安可必也?臣向於前席,敢以遇災修省之義,略貢愚忱,乃於至月之晦,冷雨終晝,雷聲殷殷,節過南至,一陽初生。雖或諉於與周詩十月之震熚,少有間焉。臣謹按月令曰,仲秋之月,雷始收聲,蓋雷者,陰陽奮發之機也。發聲於春仲,收聲於秋仲,固其常也。而乃於仲冬閉藏之節,有此虩虩之異,纔有外方之狀聞,又有靑臺之記異。況關西雷動,則亦在一陽未生之前矣。凡在聽聞,孰不驚懼,其爲反時之災大矣,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警告至此耶?臣於病裏,蹶然起坐,達宵耿耿,杞國之憂,不能自已,以某災應某事,雖是漢儒之鑿說,苟能深究反觀,則其於古昔良臣之箴規,亦多有考據,而證嚮者矣。臣嘗聞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陽之氣暖然而爲噓,陰之氣淒然而爲吸,故雨露於春夏,而川澤洋溢,霜雪於秋冬,而水泉收縮。然則深冬淫雨,其亦陽氣渙散,不斂固之致,虹現冬雷之變,尤是陰陽乖舛,災沴之大者也。竊伏念今日國事時象,茫無畔涯,而天災之示警,又如是稠荐,則伏想乙丙宵旰之餘,惕然驚動,當如何哉?凡係反躬修省,以盡消弭之方者,必不待區區膚淺之說,而臣愚死罪,今日聖治之未臻於熙皞,而日趨於骫骳,莫可收拾者,皆由於文具太勝,實效未著之致,臣伏覩我殿下睿學緝熙,見得高明,勤政勤學,迥出百王,日御經筵,親近方冊,其所誠正格致之方,講劘討論之際,聖志所存,每在於唐虞盛際而漢唐以下,有不暇論矣。雖以如臣之蒙蔀蔑識,管窺蠡測,亦嘗知天地之高厚,河海之淵深,每謂大聖人作爲,可以挽回衰季,治升大猷,夷考於政令注措之間,則都歸於文具常套,而或有歉於漢文玄默之治,唐宗功利之政者亦多矣。臣愚死罪,殿下於篤實踐履之工,似有所欠厥而然也。憂治世而怨明主,不獨古人之所歎而已。雖以目前近事言之,次對、常參,引接雖頻,廟務悠泛,了無區劃之實效,籌司會坐,懸頉居多,狀報積滯,全無飭勵之實效,八路句管,名目徒存,而革弊無期,六曹諸司,卯申雖飭,而恬嬉依舊,承宣之分掌六典,殆同束閣,臺閣之謄傳故紙,已成謬規。雖以朝廷之爻象言之,疑阻轉深,睢盱日甚,朝著之上,頓無一點和氣,虞廷濟濟之美,邈然難期,聖上之建極無私,誠可以感孚豚魚,而實效未著,在下者,雖或欲竭心調劑,而浮議莫鎭,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此莫非徒尙文具,而不能務實之害也。似此規模,似此氣象,其何以謝天怒弭天災也?抑臣又有所隱憂而長慮者,惟我國家昇平旣久,元氣日頹,百度皆弊,譬如百年喬木,枝葉根株已病,環顧內外,無一可恃,而饑饉札瘥之患,陰陽錯盭之變,無歲無之,未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之中,則此正君臣上下,惕然警懼,奮發淬勵,透澈做得,大段作爲,方可以救得其一分綢繆陰雨之備,最爲今日第一急務也。伏願殿下,居安而思危,雖於廈氊淸讌之暇,常若臨陣對敵之時。恒若曰,脫有緩急,則今日之人心世道,其可責親上而死長耶?朝臣之石劃宏籌,其可能解紛,而靖難耶?甲兵錢穀,其可以制勝,而得雋耶?山蹊保障,其可以防患,而禦暴耶?物不素具,則不可以應卒,以此而思之,以此而度之,其可以彌文末節,粉飾太平之具,果能消融此畓臻之災異,應接於他日不虞之患難哉?《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記》曰危者,安其位者也。《書》曰有備無患,伏願聖上,勿以今日之少安,而恃其安也。凡於發政施令之際,動革其文具,益懋其眞知實踐之工,俾爲回淳反朴,轉災爲祥之道焉。則今日虹雷之變,豈非玉成殿下之資耶?向日筵席,臣敬奉玉音,則至擧眞實二字,爲上下交勉之要道,大哉之言,莊誦至今,誠宜益留聖心,念玆在玆,必以此二字,作終始爲治之大本焉。臣曾以江都、南漢事,仰陳於筵席,伏想聖明,亦必記有矣。顧此兩地,卽我國之晉陽,而戎備之疎虞,軍餉之耗縮,莫甚於近日,便作一空殼虛地云,此等保障之地,若是疎虞,豈非大可寒心者哉?伏願,申飭兩都守臣,從長變通,俾爲他日得力之地焉,且臣聞故老人之言,則冬雷之憂,憂在嗣歲,今冬之淫潦暄暖,必有來春癘疫之憂,此非細慮也。亦願,申飭惠局,藥料之凡干不緊酬應,一竝撙節,以備來春救療病民之資焉。仍伏念臣學術空疎,見識蔑劣,經幄輔導之責,本不千萬近似,而只緣感激恩遇,怵畏分義,徒以筋力奔走,欲效其涓埃之報,尋常愧懼,若隕淵谷,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辭疏,亦有所難安者,臣於向日,適有所聞,前席下詢之時,擧名陳達矣。今其疑怒太甚,陳辯張皇,至以驚動等語,侵逼備至,雖未知其體之穩當,而師洙之辭令口業,本多如此,臣固置而無辨。設令廉問譏察之間,名目或異,此豈臣過聽扇動之浮言者哉?臣竊爲師洙,惜其出言之不審,而辨明之太多事也。然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得蒙恩暇,數日調將,而觸冒風寒,傷損不細,根柢旣深,差快未易,筋力澌頓,病情轉劇,飮啖全廢,精神昏瞀,委貼床席,涔涔以過,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遞臣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寡昧涼德,仁天示警,無月無之,恒切戒懼,其所勉戒切矣。可不猛省?軍餉飭勵事,本是旣飭者,其飭惠局者,使政院,分付,可也,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顯良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二十八日靑山縣任所,伏見吏曹政目,以臣爲司憲府持平,臣驚惶震惕,撫躬罔措之際,本月初三日,繼伏承有旨,諭以爾其斯速乘馹上來,臣奉讀未了,感涕先零,一境動色,四隣聳聽,臣雖至愚,豈不知含榮感恩,竭蹶趨承?而臣於臺閣淸選,自劃已審,前後再叨諫職,輒違嚴召,終不敢冒出者,實由於地望之不稱,情勢之難安,此固睿鑑之所洞燭,而通朝之所共知也。玆敢略暴情實,冀蒙鐫削,惟聖明垂察焉,仍伏念臣本以庸品,晩忝科甲,而才質疎迂,旣乏片善寸長之可取,見識鹵莽,亦無言議風稜之可觀,加以衰年痼疾,自量筋力之難堪,至於榮塗華貫,初非夢想之所到。況於出身之初,遽遭橫逆之來,科名見疑,何等羞辱,而人言喧藉之說,先倡於臺臣之彈章,全榜沮塞之議,繼逞於槐院之呈文,至於朴聖源之供辭,用意之深密,遣辭之危險,追思猶悸,其所謂豈可視同無故之榜?竝許榮選云者,全出於混汚一榜,永塞淸望之計,臣於其後,猥叨薇垣除命,情踪澟蹙,再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俟譴,及承聖批,不惟寬假特宣溫諭,示之以洞燭彼疏之無據,敎之以於爾尤無可嫌,如臣新進微眇之身,得蒙曲察之異渥,臣豈不思感激鴻私,一謝恩命?而第臣守株之迷見,固已自矢於心者,誠以凡遭人言,醜辱未湔,則不可以其人之勘處,聖敎之開釋,自謂伸雪,徒恃寵靈,揚揚就列,受人嗤點故也。同榜諸人,見除臺職,皆以此引避,而臣於重叨諫官之日,適値親鞫方張,召牌荐臨,而廉隅所在,終難冒沒出肅,唯俟違慢之誅矣。聖度天大,罰至例勘,恩敍旋降,畀以字牧,微分粗安,私心益感,而連歲慘凶,本縣尤甚,才乏幹辦,未救顚連之患,心勞經紀,徒添衰耗之疾,莫體宵旰之憂,蔑效涓埃之報,合被尸素之罪,連呈辭免之狀,而微願莫諧,私情切憫,不意馹召之命,遽下於此際,驚感交極,宜卽進身於京輦之下,仰暴情病之實狀。且臣同生弟臣顯望,方以嶺南敬差官,兼帶持平之銜,論以法例,亦宜詣臺引避,以陳應遞之義,而行到中路,觸冒風寒,感疾添劇,不得轉動,承召已久,尙此遲滯,揆以分義,萬萬惶悚,敢因縣道,拜緘辭疏,伏乞天地父母,察微臣難冒之情,憐微臣垂死之喘,亟今該曹,照法稟處,仍命永勿檢擬於仕籍,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臣特一釁累之蹤耳。屛蟄田野,自訟愆尤,居恒悚蹙,不敢自處,以平人,至於榮塗進取,其心不啻冷灰相似,昨年諫省之除,今春憲職之命,俱出意外,情勢廉義,終不可冒出,荐犯違傲之科,恭俟鈇鉞之誅,而聖度天大,罰至例勘,俾復得以偃息丘壑,隨分耕鑿,永頌天地生成之澤矣。夫何罪罷未幾,恩敍復下,館銜庠職,擬差無礙,除旨召命,先後聯翩,繼又筵敎,催促上來,是豈負罪賤臣,所當得者?臣誠驚惑惶感,不知所以自措也。今臣踪地,雖無去就之可論,其在分義,固當趨伏輦下,以爲遞免之圖,而滓穢之身,旣不敢唐突冒進,沈痼之疾,亦末由自力就途,進退俱難,氷炭交中,徊徨跼踧,計無所出,不得不仰暴血懇於慈覆之下矣。臣於三司言議之任,難冒之端,儘非一二,自劃之心,便同守株,八九年來,積事違逋,一未得承命,因玆獲譴,殆不知其幾遭,而罪狀之狼藉,至於頃年,付籤而極矣。夫居三司者,雖被一時改正之論,猶不敢爲復冒之計,況官案付籤,是何等譴罰,而固聖世罕有之典,律異常例,事同刊汰,凡係侍從之職,莫非臣永謝之地,今雖罰名已解,而本罪,則姑自如也。聖恩寬假,而私分則益窮蹙矣。臣若不念罪戾之難貰,不顧廉隅之都喪,而唯爵祿是貪,肆然爲進身之圖,則是無羞恥也,無忌憚也。一身處義之無據,固不足恤,而其貽聖朝縉紳之羞,當如何哉?前夏引罪之章,瀝盡肝膈,伏想日月之明,庶或照燭,今不必畢辭煩複,重瀆宸聽,而若其難進之義,固與前日無異,不可以時月之稍久,寵命之荐加,晏然自恕,冒沒趨承也決矣。此臣所以期被重誅,必辭乃已者也。且臣情勢之外,疾病又復難强,居常澟澟,藥餌爲命,少勞心膂,輒益作苦,而秋間兩朔之內,連哭孫子女三喪,衰境荐慼,易致傷損,所患諸症,十倍添劇,胸膈痞滯,而或至於關塞,心神倘怳,而有時乎驚悸,如癡如狂,便作喪性之物,日加月增,漸就難醫之域,復爲完人,已無其望。而又自十數日以來,兼得難名之奇疾,初似傷寒之祟,而渾身冷縮,終若中風之漸,而四肢痿痺,其他頭疼惡心等症,亦隨而苦劇,飮啖全廢,眞元大脫,澌頓凌兢,晝夜叫痛,床席間轉側,亦須人扶護,以此病狀,無計運動,一向稽赴,尤增死罪,玆敢席藁哀籲,仰請嚴譴。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憐,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辜犯,以安賤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特敎特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重囚結案,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初覆後,若有追啓覆文書,則三覆時,兼爲擧行乎?考啓事,命下矣。取考日記,則推案文書,若進到於初覆後,則三覆日兼行初覆,而再覆、三覆,則別擇日爲之矣,敢啓。傳曰,殺人文書,又爲啓下,共爲二度,且有浹案,今則事勢,比前差間,加行兩覆,不若追行初覆。初覆日字,當改爲之,再覆、三覆,其當兼行,望前望間日字,廣擇書入,待下敎擧行。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以罪人權取身議啓判付仍有卽爲擧行之特敎。故馳進開坐,請來兩堂,方欲訊問於仙玉、取身之際,僚議參差,參議臣鄭羽良旣已陳疏。此乃執法之論,臣不敢以奉令承敎爲主。玆不免罷歸,伏不勝惶恐之至。蓋臣之本意,則仙玉,以此事做出之窩,立飾虛諱,實釀成人家莫大之變,其奸慝妖惡情狀,決不可用七十除刑之法。故前後議啓,輒請刑訊,今亦必欲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僚議如此。伏望明降指揮,以斷重獄,仍治臣越法之失,亟遞臣司寇之任,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議之批矣。而其所請雖似得體,決不施於此等大關係風化者矣,自初思之深矣。卿何嫌焉,勿辭行公。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其做作虛言,誣陷禹女。實由於論化、仙玉,而論化則杖斃,仙玉之昨日承款,亦明有隱諱,情在人鬼,事極狡惡,所當一依判付,更加嚴訊。而第干係逆獄及三省罪人外,七十除刑,載在法典,訊問仙玉,雖出於深惡痛嫉之聖意,而有不可輕乖法典,以開後弊,臣昨以此意,論難累次,終不能得。今又有卽日擧行之聖敎,而臣之區區微見,有不可苟然奉承。且仙玉,雖有隱情,昨日承款,足以勘斷,不必因一妖惡,以撓金石,臣忝在法官之末,玆敢仰陳,伏願聖上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予意初則亦以法文所載,其於訊問,宜乎審矣。伊後思之,則此等陰譎亂俗之人,決不可用循例除刑之文,曾已施刑,故亦命加訊矣。今者所陳,雖得法官之體,仙玉所爲,則係關風化,亦關世道,此有浮於蠱毒。況育三代總家權,非特誑惑,實則指揮,權厚、權孚,雖曰無狀,若無仙玉,決不爲此愚迷,取身亦雖無倫,若無仙玉,豈自呈訴?觀此諸供,細究本事,做出叵測,脅制厚、孚,驅逐無瑕之禹哥,是仙玉所爲,巧作降書,威脅取身,勒呈法曹,亦仙玉也。此正前判付所謂,初旣巧飾,末欲作眞者也。取身雖有加訊之命,厥後思之,五年共居,躬送其家,其心可知。而但厚、孚,誑惑被脅,指揮其孫,陰譎仙玉,從傍脅勒,雖鼓瑟之厚心,察毫之詳度,難於其間,今者不服,焉知無切迫之在中?其若此,宜洞問仙玉,快治本事,王者所爲,豈捨其元惡,只治不忍答不忍言取身乎?只於仙玉,有除刑之文,而於取身,獨無問孫爲證之嫌乎?爾旣獨念於此,不獨念於彼,何也?無國法無法曹則已,不然,此等大關係風化者,不爲痛治,何以勵末世?若使仙玉,初不爲此,戕殺禹哥,其當償命,其於取服,亦拘於除刑之文乎?噫,痛矣,烈婦飮恨自沒,反被淫婦之疑,此仙玉所爲,雖用逼殺之文,亦未不可。況訊問乎?此正若請除刑於世忠也。 ○備忘記,秋曹參議鄭羽良之所陳,若於他事,可謂得體,而關係極惡者,請免其刑,思之惑矣。初有是意,不達於前席下敎之時,其後之坐,亦參擧行,而特敎加訊之下,立異相爭,終乃撤坐,使加刑取身者,亦不擧行,半上落下,事體未安,從重推考。 ==1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已盡於昨日矣。加入中似不無變通加減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桂枝各一錢,連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言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李長夏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冷雨非時,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別無大段之事矣。興慶曰,日前寒氣,湯劑進御後,卽止乎?上曰,日氣極寒,故似然,而寒氣猶未祛矣,日暖則身雖和安,而時氣不適之故,悶慮多矣。與其心不安寧,寧日寒之爲愈矣,興慶曰,咳嗽之候,何如?上曰,時或有之,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眩氣及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上升之氣不發,而眩氣或不無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如常,而口味不甘矣。尹淳曰,或有微感之氣耶?上曰,感氣則無,而自爾如此矣。興慶曰,頃者以閭閻間人,或有寒感之時,溫堗覆衾靜息,則自愈之意,有所仰達矣,果爲試之乎?上曰,不能試之,故似然矣。淳曰,日氣之不適如此,或有彌留之患,則可慮矣,何不從容善攝於溫暖處,使寒縮之氣,沖和乎?上曰,近來手足寒氣特甚,至如手寒,則臂寒,臂寒則內亦有寒冷之氣,此未知何經受傷而然耶?淳曰,四末屬脾胃經矣。興慶曰,吐手不脫乎?上曰,近來吐手盛行,予於少時,亦好着,寢睡之時亦不脫,近年以來,夜則脫之矣。淳曰,裏面付毛乎?上曰,然矣。淳曰,然則貂皮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近來或有汗氣乎?上曰,再昨夜偶處溫堗,少有汗氣,此後無之矣。淳曰,足部亦爲寒冷乎?上曰,猶不如手冷之症矣。興慶曰,雖處溫堗,亦然乎?上曰,然矣。頭部之寒,猶可堪耐,而手臂寒,則寒氣入內,最難堪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重,而度數則調匀,右三部亦調匀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過沈,右三部帶滑,與前一樣矣。必祐,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沈靜,而左三部尤沈矣。守經,診退曰,脈候左右俱沈,而右三部少沈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寸脈,少有不足之氣,且帶數,膈間,似有痰滯,而然矣。淳曰,卽今聖躬所服,極爲涼薄矣。上曰,毛裘不服矣,身體寒冷,則猶可堪耐,而手寒則不耐,此爲厥乎?淳曰,寒氣自手而上,至於入內,則亦可謂厥矣。上曰,今所劑進中,二貼不服矣。昨夜氣候低下,不能收拾,如此之時,脈尤沈靜,無乃不服藥之故耶?今日氣似少勝,而議藥,何以爲之耶?加入或不無變通之道矣。淳曰,前加入者,不緊於卽今症候,似當變通矣。上曰,前日所傷不少矣,夜則終宵不寐,故不能處房中,雖冬節,經過甓上者累日,夏節則只飮氷水,如此而豈無所傷者乎?且平日,自奉甚薄,朝臣中,必無如予自奉者矣。興慶曰,常時衣襨,如是薄略,極以爲悶矣。淳曰,毛裘何不常着乎?上曰,房中亦服毛裘,則出外當寒之時,更何所服乎?淳曰,房中若有熏熏之氣,則雖出外當寒,亦有其效,毛裘雖難進服,衣襨一件加服,似好矣。春秋漸晩,陽氣不足之中,所服如是薄略,常如少壯時者,此豈節適之道乎?興慶曰,脫着之際,寒氣易乘,常着厚綿,使身體溫暖,則雖暫時觸寒,寒氣自不能入矣。上曰,嶺伯則常勸之以脫着矣。淳曰,嶺伯,本來有火之人,故暫時出入,必持衣服以行,脫着無常矣。前者所進褙子,已爲試服乎?上曰,已爲着之,甚好矣。淳曰,毛裘如難着,則褙子輕捷,着之極爲穩貼,閭閻間人,多着之於外衣之上矣,常服此物,未知何如。上曰,背則無寒氣,最是手臂之寒難堪,臂匣之外,無他救急之策矣。淳曰,胸背常溫,則他處亦自溫暖矣。手寒之症,專出於陽氣不伸,吐手,視常制頗長製之以着,似好矣。上曰,卽今所着頗長矣。淳曰,其長至何處乎?上曰,至臂節矣。興慶曰,衣襨,何以不能厚着乎?上曰,如入綿袋中,不能堪耐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文臣參下,或有積滯七八年之久,則自前大臣陳達,有出六之事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多有積滯之人,若過數十日,則將爲九年,誠不無抑鬱之歎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特爲陞六,以爲疎通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小臣待罪內醫院,敢此仰達,醫官之有功勞者,自前大臣,分付銓曹,使之收用,亦有定奪之事矣。醫官李燁,自辛卯年差備待令者,幾至數十次,功勞甚多,而聞其年限已迫,故臣果,分付吏曹,使之檢擬矣。頃者首擬牙山,而未蒙天點,無乃以牙山地遠,故不欲醫官之遠出而然耶?從前醫官之除拜遠邑者,有相換近邑之規,故除授後臣亦欲相換矣。上曰,望筒何以書之乎?興慶曰,以醫懸註云矣。上曰,懸註則未及詳見,而李燁,又有同名之人,故以爲武臣李墷,而不爲落點矣。安鎬則姓名俱同,而此則字異,亦未能詳審,精神或有如此之時矣。興慶曰,其年限已迫,若過今年,則將不得外除,誠甚可矜矣。然則待窠檢擬事,更爲分付銓曹乎?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針醫、造醫,則例有相當職,除授承傳,而近來銓曹,全不施行,旣有功勞,且捧承傳,而不得收用,誠甚可矜,今後如此承傳之類,卽爲收用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私事仰陳,極知猥越,而臣有私義之萬萬不安者,惶恐敢達,翁主出閤,旣已擇日,而以本家未及修補之故,使之姑入於私廟宮云,出閤之後,則臣與臣之家人,自當有頻頻往來之事矣。私廟奉安之所,鑾輿臨幸之處,私家人出入,事甚未安,未知修補之役,今至何境,而前頭日字尙多,其間或可畢役,則直爲出閤於本家,似爲便當,故敢此仰達。上曰,予已商量者深矣。年舊之家,毁汚特甚,故烟煤處,則使之塗褙,破落處,則使之修改,而糧具旣甚略少,日子亦且促迫,故寒凍之前,未及修補,內舍之外,則四柱徒立云。如非入直軍兵,則此何堪居乎?私廟宮姑無奉祀之人,則今方空虛矣。翁主之一時入處,固無所妨,此眞諺所謂借家矣,鑾輿臨行之所,亦有依前用之之事,則此何必不可居乎?舍廊,曾予所居處者,故此則封鎖以置,而中門外,有歇所廳,使之居處矣。月城,旣居於此,則卿等豈可不往來乎?興慶曰,一時借入而已。非爲久居,臣亦知之,而私心終涉不安,故敢爲仰達矣。聖敎旣如是,然則本家畢修改後,卽當撤移矣。上曰,然而如許冬節,將何以出役?興慶曰,近年以來,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朝野孰不隱憂,而頃者雷變,又出於一陽始動之時,雖與十月之雷,稍似有間,而其爲驚心,何可盡達乎?三公之因災策免,自是故事,臣於其時,非不知陳箚請譴之爲宜,而此亦近於文具,且臣方獨居鼎席,啓覆不遠,故不敢爲祈免之計,而恐懼竦縮則極矣。臣本以萬萬無似,冥升至此,驅策任使,已有年所,其不能堪當之狀,日月之明,亦必鑑燭無餘矣。凡臣僚之陳情辭職者,殿下雖視以例讓,而惟臣區區之情,則實有所不然者,才量之萬不可堪,姑且勿論,以形現於外貌者觀之,氣血早衰,精力已消,年未六十,奄成篤老樣子,此是痰火積年爲祟而然也。向來鼎席備員之時,猶得以隨行逐隊,而今則獨居高位,專擔重務,觸事憒憒,尤不成頭緖矣。且以夏間事言之,偶然率口之言,重被臺臣之斥,移鋒之擊,至及於承宣,蓋其旨意全在於斥去臣身,揆以廉義,豈復有冒居此任之理,而適當陳奏使行期迫頭,査對事急之日,聖批至以雖退使行,不可許免爲敎,臣於是,不暇他顧,冒沒出脚,而鼎席之上。只有臣一人,故未敢更事祈扣,因仍蹲冒,而欲待僚相之出,以爲解免之計,屢以枚卜之意,陳達於榻前,而聖敎不許,尙此遷延,誠不勝悶鬱之至,向者伏承聖敎,似有重卜之意,將待使行之出來,卽當陳懇乞解,以讓賢路矣。雖使臣幸蒙恩許,得解重負,豈敢自以爲謝事,而遽爾退去乎?謹當待罪內局,時承聖候,至如備局事務,如有一得之見,則亦當隨事陳論,以效區區之忱矣。今臣此言,非出飾讓,實是由中之懇,敢以前頭遞免之意,預此陳達。上曰,儒臣疏批已諭,而仁天警告,如是切至,究厥所由,實由涼德,戒懼之心,豈弛日夕乎?大臣策免,是漢家謬規矣,何必爲法,至於往事,尤非可論,近來凡事,莫非文具,至於大臣之事而極矣。一經相職之後,皆思退去,至使不當休致之大臣,如彼致仕,大臣之任,非欲其閑居,乃所以共濟國事也,何可以謝事爲請乎?今卿所陳,雖非卽今求解之語,而若果如是,此後枚卜,尤當不得爲之矣。今日祛文具,當自大臣始,勿復爲如此之言,盡心國事,是所望也。啓覆文書,二度追後又來矣。興慶曰,如金浹事,何待啓覆乎?上曰,然矣。而格式不可不具,議律旣爲待時,則當入於啓覆矣。興慶曰,再三覆,已更爲擇日,而歲前或未及擧行,是可慮也。上曰,文書已爲修整乎?春躋曰,文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日子計之,其間詳覆,似未及爲之矣。初覆以十二日退行,再覆以十三日退行,三覆以十六日退行,可也。端川罪人,道里最遠,以撥馬,分付,則或可以擧行於歲前耶?淳曰,端川爲十四日程,三覆後卽爲發關,分付,則可以擧行於歲前矣。淳曰,熙政堂疎冷特甚,防風之道,各別爲之好矣,興慶曰,屛風左右周遮,以防風寒,何如?春躋曰,頃者一見之,窓戶塗紙,皆毁破矣。上曰,當思量爲之耳。諸臣遂退出。 ==1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長夏改差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宋秀衡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仙玉訊問時,其誑惑厚、孚,指揮取身之狀,各別嚴問,當初做張,叵測苗脈,亦爲嚴問,杖杖嚴問,無若初招事,分付,該曹。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權取身獄事,所當依判付訊問,而此獄關係甚重,自初至今,三堂與諸郞,必備員按覈,曾以此意筵白,而又爲草記者,蓋出於集衆議,而審獄情之意也。今方開坐,而參議臣鄭羽良,陳疏不來,無以備員按治,亟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同參訊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Branch2○又啓曰,因刑曹草記,權取身訊問,關係甚重,而參議鄭羽良,陳疏不來,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議鄭羽良,卽爲牌招,使之同參,何如?傳曰,當初所陳,雖曰得體,批旨詳諭,本非固執。況初意未免過矣,則强執己意,不赴其坐,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參坐。 ○以崔翰全,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宋秀衡,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七玄通符所受軍官朴震采所告內,本月初三日夜,乘其熟寐之際,賊入房中,脫置衣袴等物偸去,而腰帶所佩通符,竝爲見失云。聞來不勝驚駭,詳問見失之由,則似是嫌人之所爲,故各別窺察,期於斯得,而莫重通符,如是見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軍官朴震采,令攸司爲先科治,所失通符,亦令政院改造,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李挺耆、趙聖基、李武錫、趙泰豪身死,及朴天開、宋尙郁、劉仁昌、金履福、張景賢、朴宗阜、李寬培、呂最遂、吳允碩,移他司及不仕代,肄習洪世謨、洪履基、吳世謙、李挺馝、洪就基、洪世猷、崔道涵、朴賢器、崔重國、金道元、張壽大、趙光勛、鄭世昌,竝試才陞實,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肄習陞實,移他司有闕,本學生安命來、金聲玉、洪世規、文繼祖、金命大、金鼎瑞、朴載春、洪潤基、李挺馣、李挺馧、崔道泳、趙聖勉、崔世大、朴俊器、金龜壽、張大成、鄭龍禧、林時蔓、林時茂,屬于本院肄習,使之日新鍊業,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本府草記,懿陵外火巢伐里地偸葬三處,發遣郞廳摘奸,書啓內,趙哥則旣已現告,爲先捉來督掘,而其偸葬之罪,卽令攸司,各別科斷,此外二塚,則應問各人處,更加嚴問,期於覈出塚主,一體科罪,而偸葬二塚,則不可暫時仍置於陵寢禁標之內,分付當部官員,卽速掘移事啓下矣。所謂趙哥,卽御營廳待年別破陣趙億爲名人,而億萬招內,其養父尙廉,入葬的實云,故尙廉塚及其他二塚,竝卽掘移事,分付當部矣。卽接東部主簿李厚培牒報內,尙廉塚,則掘出逢授於億萬處,而塚主未現出二塚,則卽爲掘出,移埋於禁標外水踰村近處云矣。億萬則依前啓辭,移送刑曹,使之各別科治,二塚則應問各人等,自本府今方嚴囚訊問,而終不現告,故另加嚴覈,期於現出塚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四日,幼學韓震休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尹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答曰,勿煩。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望八之年,百骸交病。且當寒節,頑痰作孽,晝夜咳喘,傍人惡聞,閉戶涔涔,生意都盡。似此病狀,決無冒玷周行之理,而日者啓覆之班,適緣僚堂在外,推移無路,强策病軀,忍死入參。又値日氣陡寒,終夕觸冒,病體如束,頃刻難支,數次起出,嘔嚔還侍之狀,伏想聖鑑,亦已俯燭之矣。入夜罷退之際,感傷尤重,種種危惡之症,有不敢煩浼,而此臣死期已迫而然也。念臣,身縻國恩,未能便去,漏盡鍾鳴,尙此冥行者,區區一念,只欲竭力供職,死而後已。而今則病以日添,氣以日脫,筋力奔走,亦無其望。而況此目前病情,已無可爲,咫尺跬步之間,實無轉動之勢,而見今三覆不遠,備員無人,若不早賜處分,及今變通,則將不免緣臣病伏,致有國事狼狽。伏乞聖慈,諒臣苦懇,非出飾讓,亟許遞免臣職,俾公私無有窘跲之患,而仍命銓部,勿復檢擧臣名,使臣殘喘,得以歛退優閑,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幸,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刑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係是倫化莫大之變,仙玉、論化,最爲肯綮。而論化杖斃之後,所可憑覈者,惟仙玉耳。若用七十除刑之律,則其奸情妖計,萬無自吐之理,此議啓時,不得不請訊者,而論以守法之義,終未免違越法意,臣於伊日,與首堂,反復論難,而畢竟同參,不欲强執己見者,亦出於急於究覈,無所事於違覆故耳。昨於判付命下之後,亦卽赴衙,而因兩僚陳疏,不得開坐,初欲愼惜憲典,竊附守法之意者,與參議略同,則旣不可聯名於判堂之疏,末乃歸重獄情,直爲請訊之啓者,與判堂無別。則又不可聯名於參議之疏,罷坐還家之後,以此自列,而喉院,諉以門鑰將下,不許登澈,臣之初不能同時露章者,亦可謂處義之不審矣。今於長僚引嫌之時,決無獨自晏然之理,伏乞聖慈,亟許鐫免,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判書、參議之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性甚疎迂,事多儱侗,凡有作爲,莫非瘡疣,此則臣本來病痛,重以蒲柳之質,酷傷於喪威,犬馬之齒,又從以晼晩,精神凋隕,先後遺忘,氣力耗渴,一味委惰,《傳》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卽臣今日之所可允蹈者,而愚未曉事,乘流不返,不計蚊負,猥膺藩寄,實有乖於古人量後入之戒,僬僥擔重,必强其力,昏者慮事,自費其心,臣受任以來,雖不能成一事辦一務,荏苒之間,瓜狀已報矣。酬應之時,勞悴則甚矣,目今田政,幸底於了勘,軍政,亦至於垂完,如是之際,痰火本病,日添月痼,今則委頓床玆,全廢眠食,昏瞀不省,若墮烟霧,日夜呻囈,與死爲隣,而客館荒涼,扶護無人,左右灌焫。只有數箇傔從,而臣之一死,固不足惜,邑牒公簿,一任堆積,毋論緊歇,全未照檢,湖西一路事,極甚悶慮。如不登時變通,急送可堪之人,則國事將不免大段狼狽,此非臣故爲占便之計,伏乞聖明,諒臣爲公之血忱,卽賜遞改臣職,速出其代,仍命趁卽交龜,毋使一方重務,得以乖盭焉。臣卽接禮曹關文,尤不勝惶懍之至,筵中大臣,以贈領相洪翼漢書院事,責臣以未安,罰臣以問備,臣之不能優助,固臣之事,譴罰之來,何敢自解?然臣雖甚懦,亦嘗立於三學士之風矣。獨豈無出力相役之意耶?其間,煞有委折,而旣不能多捐廩俸,以侑妥靈之役,傳言之差過,亦何足爲異哉?此亦臣觸事昏憒,病不省察之一端也。臣當遞之狀,於此益著,竝加睿裁,亟命斥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臺憲重地,豈臣所堪,而釋褐未幾,除旨聯翩,殆朝夕於柏府薇省,有若臣言議風采,眞有可以畀耳目之寄,而任糾繩之責者然。臣誠反省慙恧,無地措躬,夫臺閣言議之地,必是非明聽聞廣,然後乃可以得物情之平,免孤陋之譏矣,若臣者,不但衰晩薄劣,實乏寸長,顧又素性固滯,不喜交遊,要顯之地,影響莫及,新進之場,蹤跡自疎,環顧朝中,撫影踽踽,杜門窮寂,聾瞽時聞,事到目前,率意論列,類多草草可笑。以此而居臺地,安往而不乖謬也。加以積年痰濕之病,源委旣痼,少有轉動,呼吸促急,語音短澁,肢體痿痺,步趨踉蹡,前後登筵,觸事疎忽之狀,卽聖明之所俯燭,則其不合出入邇列也又審矣。伏乞聖慈,遞臣職名,以安私分。昨者儒臣,以謄傳故紙,譏責臺閣,臣之尸居臺地,不待人言,臣自愧忸,臣誠志氣消沮,言議巽軟,本無足以振勵風稜,激揚頹俗,則譏斥之來,臣固受以爲罪,而至若染跡於推助之場,取快耳目,惹鬧於無事之地,以訐爲直,臣亦恥之,第仰觀俯察,今日之事,實有大可畏者,噫,非時之雨,無異夏澇,牟種見損,隱雷之動,雖當至後,亦係災異,則此豈尋常變怪也哉?天怒於上,民怨於下,當此之際,君臣上下,正宜惕然警懼,思所以答天譴,慰民心,而近觀朝廷之上,罔念同舟之勢,全昧推車之義,疑阻之象,猶夫前日。雖班聯之中,搢紳相讓,徵逐之間,笑語頗洽,以外面驟看,似若有朝著和平之氣象,而第隨事隨處,煞有膜子,一言一動,輒致疑貳,無心事看作有意,泛過處每欲深察,誠意未孚,毛皮不撤,言議職此,而矛盾枘鑿,由是而不合,未見協心而共濟,適足貽害於國事,臣恐今日之蕩平,徒有其名,而未見其實也。此固群下之罪,而亦在乎殿下之一心,惟益懋聖學,至誠建極,接物應事,一循乎天理,毋或使絲髮私意,一有干其間,凡於左右群臣者之進言,只觀夫其事之得失,其言之是非,照之以至明,折之以至平,無以其人之色趣同異,斷其言之公與私也。無適無莫,惟義與比,無撓於確守之地,痛戒於偏倚之私,則庶可以大悅服於群情,雖彼平日痼心黨伐者,亦可使默化於大中之德矣。古聖王會極歸極之竗,自不外是,而今日答天譴紓民怨,其機亦在乎斯,伏願聖明,益加勉焉。人臣事君之義,死生以之,身非己有,則其不可任其去就也決矣。李秉常、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縡諸人,受國厚恩,致位隆顯,或無端退去,或强引嫌端,屢經歲籥,無意造朝,噫,當此人才渺然之時,彼數臣者,或以文學,或以才諝,而又皆年非耄老,若使置之朝廷,聚精會神,以做國事,則未必無補,而朝家亦不思敦迫,一任其閑廢,臣竊惜之,至於宋成明,則日昨聖敎之諭及其子,此誠君臣間曠絶之數,而尙無變動,雖未知疾病事故之如何,而此於分義,果何如也?殿下每勤求才之敎,在野之才,尙欲求之,則在朝之才,其可遺乎?噫,方今國事日益泮渙,民生日益困弊,而平日倚重之重臣,率多奉身而求退,無異袖手而傍觀,臣每覽古人獨使至尊憂社稷之語,未嘗不惕然興感,深欲爲諸臣一誦也。國家平時用人,未嘗不由文南武三岐,而守令之任,寔有民社之責,不可人人輕授,近來仕途,日益淆雜,官方日以凌夷,或有不以文,不以武,不以蔭,而雜技推轉濫廁字牧者,至於吏胥之輩,因緣圖占,濫通正職,纔免吏役,旋登政目,金玉焜燿,章服紊亂,此亦前所罕見之事也。亦願申飭兩銓,俾示愼惜之意焉。非但吏胥,甚至公私僕隷,免賤多岐,陞資太雜,離籍未幾,或參政望,此等濫僞之類,宜有嚴飭,以防其弊也。武臣將任,地望自別,而日昨捕將之副末擬,踐歷尙淺,遽爾備擬,物情未允,亦宜申飭,以重官方,臣病狀適苦,無望供職,今因闕啓,召牌下臨,不得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治臣違傲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矣,可不留意,飭勵銓曹者,竝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廟堂啓下指揮,前月二十五日次對時,因大臣所達,以本道分等狀啓,尙未來到,請以推考,使之從速修送者,臣於此,誠不勝瞿然驚惑之至,臣雖愚昧,亦知分等一事之宜早,而不宜緩,故八月發巡,九月還營,參以耳目所及,區別農形災實,以延安、白川爲最豐,黃州等十五邑爲稍實,金川等四邑爲其次,遂安、谷山兩邑爲尤甚,乃以九月二十四日封啓上聞,而年事旣不至甚歉,國計亦不可不念,故有不敢猥請蠲減與停退。但乞災邑軍布,從民願以錢代納,而尙未免廟議之靳許矣。分等封啓之翌日,旋以尤甚峽邑,只停陸操事狀請,而又被大臣之奏寢矣。昨旣以一道實結都摠,依例開錄啓聞,竊自以爲,今年田政,已盡了當,而迺忽以分等之至今遲延,重被廟堂之督過,誠是千萬慮外,無乃臣所分等之啓,只請軍布代納,而不請身役還穀蠲減停退之故,大臣認爲尋常農形之奏,而意其又將別有狀聞耶?以此言之,亦莫非臣條列不能詳盡,辭意不能別白之致,而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臣誠反顧恧蹙,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才分之魯下,疾病之深痼,初豈有一分堪承之望?而含恩戴罪,怵分畏義,冒沒盤礴,行及歲暮,中間又豈無可言之情勢,可引之病狀?而一味淟涊,不一鳴呼者,不但猥越之是懼,蓋亦欲自效於簿書期會之末而已。今於廟堂之責,誠不容一刻晏然,敢此露章仰籲,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罷,仍令攸司,議臣稽慢朝令,淹滯田政之罪,以肅朝綱,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以飭勵之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十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記事官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謹名器篇安世又上奏略曰,至自左右親近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來。逅趨出持下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校書郞王十朋上箚略曰,至可得而鼓舞之矣。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度宗咸淳三年,至人臣不敢辭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下卷聽言篇衛侯言計非是,至手接之爵以上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西漢景帝時吳楚反,至因而輯之以旌直臣。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兌和讀自成帝欲立趙婕妤爲后,至名爲狂直陛下宜容之。瑗曰,謹名器第二板,當時居廟堂之上者,乃是呂公著、文彦博,而此二人,宋之名臣也。其所除拜,必非庸碌之人,而劉安世,以私勝之弊,直斥大臣,無所疑難,臺言之不厭截直,如此矣。是以時人,稱安世以眞鐵漢,又以殿上虎目之,其敢言之風,有足可尙。上曰,然矣。健基曰,安世此事,非惡呂公著、文彦博,而然也。蓋其秉心公直,未嘗有容私之意,故歷擧諸人,論斥甚峻,諫臣風采,固當如是,而文、呂兩人,亦知安世之心,非出於傾陷,只出於公直,故亦未嘗以安世之疏,而有所引嫌,大臣亦可謂賢矣。瑗曰,第五板,胡寅疏所謂,堆垛子配塡班直,不過其時皇城司職掌之號,無文義之可達矣。健基曰,其疏大體,蓋欲不啓倖門,而俾無越次遷轉之弊矣。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八銙六銙者,卽今之帶鉤也。古者帶銙服色,隨其品秩,明有等級,我朝章服等差,亦有定制,而近甚紊亂,雖以胸褙言之,文臣則繡以飛禽,武臣則象以走獸,其所取義,各有條理,而近來武臣,或着鶴胸褙,日昨啓覆時,樞府堂上,亦着鶴胸褙,誠爲未安,今後則宜有,申飭之道矣。健基曰,若以章服,申飭,則朴璜宜先責罰矣。上曰,朴璜事非矣。而其時旣不糾正,則今何追論耶?置之章服,則不可紊亂,出於擧條,自政院,另加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武臣非亞卿,或將任則不敢陳疏辭免,而向者副摠管朴璜,謂有物議,陳疏到院,在政院之道,所當以不可陳疏之意,嚴辭退却,而疏雖不捧,以其大槪,出於朝紙,朴璜之陳辭疏,政院之出疏槪,事體俱極未安,副摠管朴璜及當該承旨,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健基曰,十四板,趙天麟上策中,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似不成說,而抄入於奏議中者可訝矣。上曰,然矣,不知其所取者何語也。健基曰,末端昧全理而軌偏跡者,皆異端之流,有上達而無下學者,皆亂人之類,一句語或有可取而然耶?亦未見其新奇矣。上曰,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大悖於聖人之訓,此將流入異端,終至亂人,以如此之學術,何能知異端亂人之害耶?瑗曰,聽言篇第一板,所論和同之言,甚切實矣。蓋上下無相違復,只事和同,則將無以做事,而近來苟同之習,大抵皆然,此實爲弊風矣。雖有逆耳之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君臣之間,交相勉戒,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下番之言,出於勉戒矣。臣下進言,而可用則用之,雖是不可用者,固當務加優容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七板,魏文侯之虛襟納言,誠有可觀,而其所記載,與《綱目》有異,任座、翟黃換名訛誤事實,則當以《綱目》,爲準矣。上曰,然矣。瑗曰,此一篇,無非聽言之道也。其間,不無狂妄詭怪之語,而率皆優容而聽納,此等處,亦宜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茅焦,乃始皇時事,而書以孝文王者,亦誤矣。上曰,訛誤處甚多,且涉博雜,終不如《名臣言行錄》矣。雖以繼講,《綱目》爲定,而《言行錄》,不可不一覽。瑗曰,第九板,蓋寬饒,不有其身,只爲其國,而宣帝不察,終以大辟論之,實爲千古至冤矣。蓋任怨爲國者,自多讎怨,自謀其身者,雷同苟合,人君所當深察者也。上曰,所達是矣。健基曰,體國任事者,疵毁輒至,避事圖便者虛譽反洽,自古有此患,而在今亦尤甚矣。上曰,今日之弊,皆欲不見惡於彼此,而務爲自好之道矣。健基曰,十三板,梅福疏,日食地震,三倍春秋之語,深有所感發者矣。近來災異連仍,夏旱冬澇,已反常理,而向者雷動,又在於陽復之節矣。臣聞諸南來之人,則雷震電燁,比京尤甚云,不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而有此非常之災耶。臣頃陳一箚,仰勉修省之道,而及承聖批,實仰謙挹之德,已知殿下對越之誠,戒懼之念,至矣盡矣。而今又因文有感,敢以益勵此心,無或間斷之意,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冬煖太過,而昨今頗寒,予嘗惡寒,而心稍爲幸,昔丙吉,問牛喘,宰相猶如此,況君上乎?向者批答,已諭戰兢之意,而非出於謙讓之語矣。健基曰,冬煖則春癘,此最可慮,年前出幕之人,賴惠民署給藥,而得以生活者甚多云,故臣疏中請其申飭矣。上曰,惠民署,有其名,而無其實,雖加申飭,而尾閭之泄,何以防之耶?活人署,則不無其效,而此亦資賴於惠民署矣。健基曰,嚴加申飭,無使浪散材料,則必有效矣。上曰,此等事,出於擧條,而每無益,自政院,招致本署官員,而申飭,可也。瑗曰,臣亦以草草之言,有所仰陳,而至蒙記有,實爲惶感,冬煖無過於今年,而連有雨水,且有雷異,臣嘗仰觀天象,心不自寧,況殿下之心乎?殿下,雖以至誠對天,而每接續此心,以實心而行實政焉,奮勵之心,戒懼之誠,每如昨冬頒誥,今夏憂旱之時,則天心可格,而至治可做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猛省焉,諸臣遂退出。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靑山縣監宋堯和,黃海兵虞候李德觀。 ○中宮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長陵忌辰祭所內摘奸}}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金浹,今已結案取招,法當待時啓覆次,依例移囚典獄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衡坤,還發配所事,允下矣。李衡坤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時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傳敎內,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爲擧行事,命下矣。所當依判付擧行,而今日乃中宮殿誕日也。各司例爲不坐,故不得開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日權取身訊問取招之際,佐郞洪重寅,有不能詳記之失,故以不當如此之意,稍示未安之色,則重寅過自引嫌,猝然起去,以至於改服而出門,其擧措極爲輕遽。而況方受入直之牌,任自解置,其在事體,尤涉駭然,入直牌則不得已傳授於他郞廳,而佐郞洪重寅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工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大王大妃殿、大殿、中宮殿,進上艾花、首花,當爲依例封進,而嬪宮,方在私服中,不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臣昨陳一疏,反承優批,惶隕之極,感激冞深,第收召諸臣之請付處罪人權{{!|𢢜|⿰忄業}},亦在其中。蓋臣嘗以{{!|𢢜|⿰忄業}}之閑廢不仕,有所慨然,故信筆論列,未有區別矣。今聞物議,{{!|𢢜|⿰忄業}}方在謫未蒙放,旣在竄謫,而與他混請,大失臺體云,臣之論事不審之失著矣。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有雷動。五更,電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獻納尹就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混請收召,不過未審,豈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依啓。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啓覆文書,今始到府,詳覆坐起,明當爲之,而左參贊李眞望在外,右參贊未差,將不得擧行,令本院稟旨變通云。右參贊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右參贊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有身病,不得擧行云。,所當卽爲牌招差出,而今已夜深,判書、參判、參議,待明朝竝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臣於夏間,忝居是職也。以李裕身疏論鄭益河事,臣妄陳一啓,仰請裕身罷職,益河更査,而蒙允矣。旋因禁堂之疏,筵臣之言,遽有停査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裕身疏語,殊非平常口氣,益河所遭,終涉䵝昧,臣之請罷請査,誠是不可已之論,而聖上旣賜允兪,則裕身之職已罷矣。益河之事次第行査,事理之當然,而禁堂始倡意外之言,筵臣繼有停止之請,臣誠莫曉其故也。裕身之再疏出,而皆有指的,則本事未査之前,益河終在於疑似黯黮之間,朝家處置,恐不當如是糢糊也。臣官以諫爲名,陳啓蒙允,終未免寢閣之歸。且聞筵臣,至以臺言,自歸不用爲言,未知其指意之何在,而臣之見輕則大矣。臣急於復命,冒沒出肅,而在臣廉隅,其不可冒居於臺次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初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鳳翼,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景初中,至乃賜絹二百疋。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六年太宗置酒,至誠願陛下詳之。上曰,承旨讀之。鳳翼曰,臣素有眼病。且當日暮有難辨讀,惶恐敢達。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太宗又嘗謂徵,至逆詐之情未弭也。健基曰,王肅言,帝者之威,無異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帝王之威固然矣,而未有殺不辜,而得天下者,凡於用刑之際,務加審愼,無或輕殺,爲宜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晉武帝,桓、靈不聞此言,朕有直臣,固爲勝之云者,好矣。武帝,本無君德之可言,亦未知能行劉毅之言,而顧此一言,則近於君人之言矣。上曰,晉武羊車,實爲累德,而蓋其爲人,則自有智度矣。《小學》稱揚雄,爲揚子,雄無可取,取其一言之善,而稱以子矣。晉武,雖無君德之可言,此等容直之處,當爲後王之可法矣。劉娥事,其言則好矣,而可入於名臣奏議耶?健基曰,劉娥此言,可謂名疏,而不讓於古昔賢妃,編入於奏議中者,宜矣。而劉聦,稱其內輔之賢,顯有翕受之意,雖曰胡虜,亦可謂英雄矣。若魯曰,陳元達,以師臣者王,友臣者伯爲言,或師或友者,非係於外面禮貌也。師其道德者爲師,有所資益者爲友,凡於接臣隣,訪治道之際,惟當尊尙名儒禮遇賢臣矣。健基曰,湯之於伊尹,文王之於呂尙,其尊尙禮遇之道尙矣。無容議爲,而晉文,崇用狐偃、趙衰,晉桓gg齊桓g,禮遇管仲、鮑叔,而能成伯業,人君之於臣隣,賴以有成者,有如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四板,魏徵所謂,偏聽爲明gg不明g,偏信爲暗者,實爲後世人君之所鑑戒者也。人君深居九重,而難通下情,處於至尊,而易乎自用,有開納之量,而無自用之心,然後明於治體,而可爲哲辟,此堯、舜之所以爲堯、舜也。如或偏信一二人,而無詢芻蕘廣聰明之道,則暗於治道,而自底亂亡,此隋、梁之所以爲隋、梁也。此等文字,推類而觀之,則好矣。上曰,湯之伊尹,高宗之傅說,皆一人而已。而尙能致至治矣。若得可倚仗之人,則雖一人,當任之勿疑,其可以偏信爲暗爲慮耶?今當時象乖離之日,若以兼聽竝觀爲心,則尤非爲治之道,予則欲改兼字以公字焉。若魯曰,臣非以千百人之言,皆可信聽也。其中擇其公言,而信用之,爲兼聽之道,公字之義,本自在於兼字之中矣。上曰,然則所達好矣。若魯曰,魏徵所謂三分不能道得一分云者,實善形容人臣進言之難矣。以至卑之身,當至尊之威,其所欲言者,不能萬一,此正人君加意處也。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在外有欲言者,而至前不能盡言者,實爲人臣之常患,犯雷霆之威,而盡肝膈之懷者,自古無其人矣。此等處宜加意,而凡於引接臣僚之際,務爲開張聖聽之道焉。上曰,當留念焉。健基曰,魏徵所謂爲忠爲良,尤是至言。若魯曰,納諫,如唐太宗者,固不易,而太半有勉强之意矣。雖勉强從之,而能致太平之業,則從諫之效,厥惟大矣。上曰,自漢以下,至貞觀而頗開眼,魏徵之忠諫,唐宗之聽納,有足以感動後人矣。然陸贄章奏似勝於魏徵,儒臣所見,亦如此耶?若魯曰,魏徵只是直諫之臣,陸贄自是經學之士,其人不無優劣。故章牘亦有間隔矣。健基曰,陸贄之言,全出於至誠懇惻,故雖似支繁,而實本經學,其章奏皆有味可玩矣。若魯曰,三十板,唐宗之於魏徵,實有君臣相得之美,而猶有此權貴,嫉而毁之之言,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此等處宜深念矣。健基曰,唐宗,常愛護魏徵,而有稍存形跡之言,其爲魏徵地,則至矣,而失言則大矣。上曰,唐宗不能使權貴,而不敢言,至發稍存形跡之言,上番所謂失言者是矣。若魯曰,殿下,以唐宗不能使權貴不敢言爲敎,此實出於平日好賢堲讒之意矣。臣於此,不勝欽仰之忱矣。彼唐宗,雖倚任魏徵,而終致權貴之謗毁,至以稍存形跡,戒於魏徵,此實唐宗之歉德也。健基曰,漢昭,得孔明,比之於猶魚有水,而人無敢言者,唐宗之不及昭烈,遠矣。上曰,漢昭、孔明,其際遇之盛,三代後,未有如此者,若以君可自取之言見之,則可知其君臣之間。此豈可比論於唐宗之待魏徵耶?若魯曰,三十一板,文德皇后之言,不如婦女之言,而誠有周南之美矣。父子之間,人所難言,而魏徵,知無不言。故以過於長公主爲不可,爲言,此眞忠臣也。人君慈愛之情,無間貴賤,伏聞貴主出閤不遠,殿下以魏徵之言爲戒,而凡事務爲節約,則不但有光於聖德,亦爲爲貴主惜福之道矣。臣非聞宮禁事,而適因文有感,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加意焉。健基曰,下番之言是矣。以殿下平日節儉之德,必不待臣等勉戒之辭,而福祿實本於勤儉,不當有一毫奢侈之事矣。若魯曰,三十四板,眞卿之書,嚴斥元載,其直節有足可尙,古人所謂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敢諫之中者,非虛語也。大抵,忠直難容,諂諛易入,此實古今通患也。人君若知彼直此諛,則必不斥彼與此,而每不能分別忠邪。故輒有棄忠直任諂諛之患矣。健基曰,辨忠邪,在於明事理,而明事理之道,亦在乎學之一字,常以誠正格致之工,有所加勉,則造次必於是,而不難於辨忠邪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十六板,陸贄論否泰之道者,誠爲切實矣。天地不交,則萬物閼,上下不交,則庶事壞,君臣之間,如天地之截然,情志常難通,情志不通,則何以做國事乎?我國,則君臣猶父子,雖無別樣阻隔之歎,而自黨論以後,或不無阻隔之歎,此非造次可盡之辭,而在下者,雖或不無其過,在上者,宜務爲流通上下之道矣。上曰,予則欲令萬物交泰,而予之治道,有愧皇極,俄者上番所達學問之工不足而然矣。此予自反處也。健基曰,黜陟賞罰,務爲公正,則自然有情志相孚之效,元無別件可爲之事矣。若魯曰,此下皆陸贄事也。讀書之法,貴在體驗,若一番看讀而已,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矣。昨年冬,進講陸宣公奏議也。殿下,深有所感發,至命書進奏議中所論六弊之目,付之殿壁矣。今日又講是奏,未知殿下,周年之間,觀覽之餘,果能警惕,而有日新之效否。上曰,予於陸贄之言,深有感發,六弊之目,尙今付在壁上,朝夕見之,果不無所益於未見之時矣。若魯曰,人主一心,萬化之源,若於六弊之說,常目在之,而果有所資益,則其發於政令施措之間者,亦宜有其效,而自昨冬至今日,日月非不多矣。臣未見效驗之著見於外,竊恐殿下,雖朝夕觀覽,而或有欠於體驗自修之工而然也。上曰,勉戒之,切實至此,予當各別惕念焉。健基曰,只常常在目,念念不已,則益覺其言之有味,而亦於政令事爲之際,務加自勉而已,空中何以知效驗之有無耶?講官遂掩卷。若魯進伏曰,李亮臣事,筵臣曾有所達矣。臣不敢追論其疏語,而元非得罪於國家者,一被譴罰,屢年不敍,處分豈不過中乎?今番歲抄,又未蒙收錄,臣不敢爲要恩之語,而旣知過當而不言,則亦非誠實道理,故敢陳所懷。上曰,予非不用也。渠實負予矣,投之豺虎,豺虎不食,則投之有北者,乃是《詩經》之語,而亦在於俄者進講奏議中,予方有此心矣。其用不用,何可論也?朝廷雖無人,豈以亮臣爲用耶?若魯曰,讒人之目,於渠冤甚矣。亮臣爲人愷悌,詞學亦優。且是故參判李喜朝之子,李喜朝,乃是自先朝禮待之臣,固當十世宥之也。上曰,其爲人之愷悌,予亦知之,而於時象,則怪妄矣。予嘗作序於《聖學輯要》,尊尙如此,而若其子孫,關係時象,則予當罪之。李亮臣何可論耶?若魯曰,今世之人,孰不爲偏論,而罰已行矣。今用之,而又爲偏論,則又罪之,何所不可?而一向廢棄,此可用之人耶?上曰,此則朝家事體,不當如是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德{{*|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利川縣監金致垕。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彌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藥房問安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代以許鐔爲之。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十日,幼學李鼎禧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閔通洙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閔通洙,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開坐,一時爲急,參贊差出,不可少稽,判書、參判,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濟州柑子、金橘進上,自四運七運至,來到,而宗廟薦新及進上,自初運三運至,所載船,相失於海中,未及齊到云。進上旣捧之後,未卽薦新,事甚未安。進上柑子二百箇,金橘二百二十箇,移送禮曹,宗廟明曉薦新後,依前還爲內入,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豐山前萬戶吳萬俊,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吳萬俊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前以他罪,方在囚禁中,後日開坐時,今此狀啓內辭意,發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牌招事,榻前下敎,而家在城外,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光世疏曰,伏以臣於臺職,以才分則至不逮也。以情勢則至難强也。其不宜苟然承當,非但臣心之所自劃,抑或聖明之所洞燭,則凡係言責之任,便是永謝之地。而乃者薇垣新命,忽下於跧伏郊坰之日,繼以有馹召之旨,臣誠驚感惶惑,莫省攸處。不敢許久淹留,纔已來伏私次,而念臣向日一疏,識見茫昧,言辭拙訥,雖不足以仰塵聖聰,然區區微悃,竊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而及承聖批,以所引古事,事體未安爲敎。臣震悸之極,無地自容,槪伊時宗臣之疏,旣有所援例。故臣之本意,特明其不然,而辭不暢達,致勤誨責,妄言之罪,臣實自訟之不暇,而至若鳳祥事,勿論法外與否。旣是亡命,則亡命而移配,骫法莫甚,還收之論,實合臺例,徑停之失,宜加譴責。故事在目前,略附疏末,而儒臣、憲臣,相繼陳疏,其所詆斥,不遺餘力。噫,自有黨論以來,一言一事,稍涉於彼此,則互相睢盱,動輒疑阻,至如玆事之關係臺體,有不可不論者,而一竝歸之於不韙之科,專事抑勒,略不顧藉。此臣前疏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者,亦一驗矣。雖然,毋論人言之如何,在臣自靖之義,惟當力辭臺銜,遠避駭機,以無壞咫尺之守而已,尙何有去就之可論哉?且臣老母素患痰火之病,觸感猝劇,精神昏瞀,胸膈痞滯,咳嘔兼發,飮啖專廢,諸般症樣,實有凜凜難支之慮。臣方左右扶護,五內煎灼,以此情理,尤無一分供職之望,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謝衆怒,以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副司果李濟疏曰,災異之荐臻,未有甚於近年,水旱、風霜,飢饉、疫癘,無歲無之,迺者雷雨之變,又作於仲冬之月矣。是何聖明在上,圖治方勤,而天之警告,若是其稠荐耶?災異之意,深遠難見,而若乃天人一理,流通交感之妙,聖人之言,決知其不誣也。目今國家之事,無一不弊,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而君臣上下,方且恬憘姑息,偸過時月,而了無奮發振作之擧,或者今玆之異,爲是而發耶?臣病伏垂死之中,不勝憂慨之忱,敢以耳目所睹記者,臚列上陳,而仍及救弊之策,儻蒙聖明,恕其愚而擇其中,則未必無補於修省之實矣。臣竊伏惟念,天下萬事,罔不以務實而成,不務實而敗,蓋實者,敦本尙質,著誠祛僞之謂也。人苟無實,百事不可做,而況人君爲國,不務其實,而能成其治乎?今若指其事,而言之,敬天而誠不純一,非實敬天也。恤民而澤不下究,非實恤民也。發隱伏之奸,以爲明,非實明也。行呴嚅之惠,以爲仁,非實仁也。好賢而不能任,非實好賢也。求言而不能用,非實求言也。凡玆六事,皆人君,自主張自勉强之事,而猶不能自務其實,則其他政令之待臣下行者,又何可言哉?臣竊瞯殿下,以不世出之聖,有大有爲之志,臨政願治,十年如一日,然而算計見效,無足以仰副聖心,下答人望者,殿下亦嘗思其故乎?臣以爲不務實之弊,有以致之也。臣請以玆前六事,就殿下政令而言之,殿下每遇天戒也。凡避殿減膳撤懸等事,不日擧行,而恐懼修省之意,溢於辭表,臣固知此時聖心,宜無不實,而但災過之後,此心常存無間乎?萬一不然,謹於顯敞之地,而忽於幽獨之中,敬於斯臾之頃,而怠於持久之後,則便此非實敬天也。殿下若曰,予無是也。則臣請以著於事爲者言之,殿下前此遇災也。未嘗不求言矣。及至近年,間或闕焉不擧,至於前秋閱武也。非時雷雹之異,可驚可愕,而法駕還御之後,不惟不求言,文廟獻酌,春臺試士,便是太平盛bb代b,若殿下對越之誠,無少間斷,則豈爲此豫泰之擧哉?以此言之,則敬天之道,可謂盡其實乎?殿下勤恤民隱,務推仁政,然而廈氊之上,睿念徒勤,而蔀屋之下,實惠未究,荒歲蠲減,貪猾之所陰利也。舊逋蕩滌,豪右之所竊倖也。每當設賑,各邑所請得營門、惠廳之錢布,名爲賑需,而多歸於居間牟利輩所花消,則及民者無幾矣。辛壬荐飢也。殿下爲慮賑穀之未贍,傾內帑而賙之,恤民之意,可謂至矣。惟其任事者不謹,乾糧入錄,太半虛戶,而粥所執瓢者,獨遠方流漂之民也。加以猾胥無底之橐,幾於尾閭,以故,全活之數,不直死亡,東西兩郊,叢塚蔽山,吁亦慘矣。彼監色輩,罪則多矣,功何有哉?而末梢論賞,金玉爛然,尤可駭也。以此言之,恤民之政,可謂盡其實乎?章疏挾雜之言,未嘗汎觀,閭里隱微之情,亦皆旁燭,而至於今番禹女之獄,十二條淸問,皆刑官之所未思得者也。搢紳歆歎,士女傳誦,此誠殿下之,明也。而若乃大本大體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一任其弛置不擧,而若不省悟,臣愚死罪,容光之照,猶有所遺,可謂實明乎?貧民之死不入土者,官給米布,老人之年踰七十者,歲賜魚酒,此誠殿下之仁也。而若乃八域之外,孑遺之氓,毒於苛政,困於橫斂,愁怨日深,而殿下不聞不知,臣愚死罪,一視之恩,猶有未覃,可謂實仁乎?所貴乎賢者,爲其人有道也。所貴乎好賢者,爲其道可行於時也。若使賢者,蘊經綸不得展布,而囂然自樂於巖野而已。則烏在乎好賢也?贊成臣鄭齊斗,受殿下禮遇,已過十年,而尙未見幡然而起,羽儀明廷,是殿下特好之,而不能任之也。可謂實好賢乎?至於兩大臣許退,臣至今思之,莫曉其故,蓋旣欲許退,則何必迫令入城,旣令入城,則又何以便許其退乎?大臣進退係國安危,而處分恍惚,殆同戲劇,竊爲殿下惜之也。蓋殿下之待大臣,禮有餘而誠不足,惟其禮有餘,故手札之親降,承宣之偕來,何莫非曠絶之恩數。而惟其誠不足,故忠言動見觸忤,微事轉致激惱,而一時倚毗之眷,輒撓於敲撼之言,此殿下不務實之病,觸處爲害而然也。臣願以有餘之禮,換不足之誠,則純任大臣之道得矣。古昔帝王,虛襟開心,以來忠諫,故人皆樂告,而天下之志通矣。是以,雖深居九重之內,而八荒等於戶庭,千里應於足下,天下安危,人心向背之機,瞭然於目前矣。苟或不然,而惟予莫違,自用自聖,則言路閉塞,而朝廷之情,亦不上通,況千里之外,八荒之大乎?殿下每答應旨之疏,或曰予用嘉尙,或曰可不留意。然而批下之後,未聞有實用其言,實行其事,而該司,稟處之命,漠然若眢井之投石,然則嘉尙留意之批,不過姑爲優借,以備觀聽而已。是殿下特求之,而不能用之也。可謂實求言乎?至於臺閣之言,乍有觸拂,則輕者摧抑,重者竄逐,是以人皆以言爲戒,含默成風,殿下設有失德過行,朝臣設有巨奸宿慝,何由以聞知乎?昔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舜,大聖人也。以丹朱戒之,豈非過歟?而舜安而受之,汲黯,面斥,武帝之多慾,其言可謂太突直,而武帝許之以社稷臣,古聖王虛心受諫,若斯也。藉令數臣者,遇殿下,而正言不諱如右,則殿下其如舜、武帝之容受乎?臣愚死罪,恐殿下不能也。鞫囚還收之啓,閱歲相持,出場無期,其罪當死,則至今靳允,未免失刑,其罪不當死,則至今爭執,亦傷欽恤之仁,有刑獄以來,安有過七年,不生不死之囚耶?臣謂博詢于大臣宰執,斯速收殺,實是王政之大者也。嗚呼,玆前所論,罔非殿下之事,而務實之道,旣有未盡。故朝廷之上,積忨成習,有百虛之俱備,無一實之可稽,臣請略擧而陳之,臣聞古之命官也。后稷知農,共工知工,聖王用人,其難若是也。雖以我朝言之,金馹孫之十年史局,鄭曄之久任國子,豈非量才授任之意耶?及至輓近,其法寢弛,匹士之僥倖一第者,雖無卓異之能,苟有席藉之地,則以一人而歷百職,如一繩之貫百錢,豈其通才完局,無往不宜而然歟?誠若是也。則后稷不但知農,共工不但知工,而四岳九官之任,皆可爲之,是豈可也哉?此其用人規模,已失古法,而至於銓官,握一國用人之柄,陞黜予奪,都在其手。故銓官得人,則百官皆得其人,銓官失人,則百官皆失其人。蓋其心不公,則用舍偏,其識不明,則賢愚混,不明之害,惟是公罪,不公之害,其弊忒甚。孤寒者詘於貴勢,疎遠者奪於親舊,恬靚者蔽於趨競。惟玆三者,百塗鑽進,而畢竟注擬,皆出其中。故政席未開,而物色先定,除書不出,而姓名已播,人才之不登,官方之淆亂,由此其故也。然則國之重任,莫銓官若也。臣未知前後秉銓者,果皆得其人乎?竊觀殿下取人,先技能,而後器識,貴警敏,而賤朴實,喜軟熟,而厭鯁直,以此言之,則前後秉銓者,豈必皆山濤其人耶?且天之生才,本無遠近之殊,而公朝取舍,煞有京鄕之別,是豈立賢無方之義哉?在昔西北人之仕宦者,亦有通顯仕,躋宰列者,今則雖以三南人物之府庫,其由科目以進者,官不過一郵一縣而止,至於蔭塗入仕,絶無有焉。噫,一國之人,孰非王臣,而今於一國之中,分以內外,用其內,而捨其外。又於其內之中,分以黨目,用其同而舍其異,然則擧一國之人,而用之者,百之一二也。其何以服人心,而平物情乎?願殿下,無異於國之不治也。且臣竊伏思之,人君之職,莫過於擇相,而其次六卿也。六卿之中,吏、兵、戶、刑,最重,不可不擇也。又其次柏府之長,方伯之任,不可不擇也。斯旣得人,則其餘百官,亦自當得之矣。此所謂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也。然則殿下之所當得者,只此數十人足矣。以一國之大,豈少此數十人,而每有才難之嘆乎?惟願殿下,勿以名取人,而取其實焉。黨論之生,其來久矣。種下種子,根柢已固,其勢必亡國而後已,殿下有見乎此,自卽祚,迄于今,勉戒不已者,蕩平之政也。竊觀位著之上,甲乙相參,言色稍和,雖未知兩間障膜,盡底裏濯去,而卽外面形相,頓異前觀矣。雖然,所謂蕩平,其道至大,其事至難。人君,不先建極於上,以爲正朝廷正百官之本,而徒以區區政令之末,驅川蜀分裂之黨,而悉令爲元凱之寅協,則在下者,必爲方便周遮之論。不陰不陽,不白不黑,而回互委曲於兩間,以陰濟其私,是果眞心慕蕩平,而與化俱徂者耶?以臣見之,則只壞却士大夫心術,而爲世道害耳。雖以近日銓事觀之,平居,坦若康莊,及到緊處,荊棘忽森,前者旣黜,後者復然,只益朝廷之紛拏,每貽穆淸之惱撓,蕩平其如是乎?不但此也。戊申以後,人心大變,視逆賊如街市行劫之兒,視鞫獄如訟庭推閱之坐,至如薦紳士夫,口道逆字,如喫常飯,彼之攻此,必曰黨逆,此之攻彼,亦曰護逆,子賊金鐵,殆無定論,烏玄鷺白,幾失本色,以致善惡混竝,是非貿亂,而有同膠漆之盆。噫噫,此何世界耶?殿下每患朝象之不和,而不憂世道之如此,臣竊憫然也。大抵,今日廷臣,雖皆色目中人,而均是士流也。以其人,則彼此各有賢愚,以其言議,則彼此各有是非,在上者惟當察其賢愚,而明黜陟之,辨其是非,而公取舍之擧措,動合於天理,政令,不失於人心,則大化之中,物無不遂,明德之下,民無不新。夫然後,蕩平可庶幾也。伏願殿下,無求蕩平之名,而必務蕩平之實焉。嗚呼,今日之弊,至於斯耶?都政退行,仍成近例,自殿下卽祚以來,十年之間,曾無一年不退矣。藉曰,國家多故,一月三十日之內,豈無二日無故之日乎?且不行於當月,則宜行於次月,而猶且遷就,閱月經歲,若此不已,則將至於六月之政,入於臈月,臈月之政,入於六月,而一年兩都目之規,仍以廢閣矣。豈不寒心哉?臣謂此後,銓官之如前遷就者,繩以重法宜矣。濫率之法,載在國典,頃年道臣之先犯也。朝廷不知則已,旣知而置而不問,則是便許之也。若是而守令可禁乎?法無輕重,一撓則壞,此法旣壞,何法不壞?惜乎,大臣、臺閣,終無一言也。災邑賑民,一日爲急,而往年晉倅之差遣也。人皆厭避,除目八易,及其赴任,業已後時,哀哉。涸轍之鱗,果霑西江之波乎?然而前後厭避者,薄罰不加,敭歷自如,彼商山付處之臣,可謂冤矣。殿下勤於學問,日三開筵,此誠帝王之盛節,而間因儒臣之不備,屢致法講之旋停。噫,古之儒臣,惟恐人主不好學,今之儒臣,反沮人主好學之心,臣竊慨然也。然而譴罷之罰,不過時月,禁推之命,只歸文具,而至於外補,正中其願,殿下之待儒臣,何太曲盡耶?守令之犯贓者,一經査覈,無不白脫,夫臺閣風聞,繡衣廉察,容有爽誤,則査覈之或脫不脫,固無足怪,而若夫十人經査,十人皆脫,豈非可駭之甚乎?蓋査官,同道僚倅也。詞證,舊時官屬也。拘於顔情,怯於威勢,査不以實,固其勢也。然則所謂査覈,非所以律貪,乃所以養貪也。是以,眞箇巨貪,頭會箕斂,上以奉權貴,下以業子孫者,臺閣不敢論,設有論者,査覈輒脫,歷職如故,而惟無勢小吏,差失於簿書間者,反以贓論,永不收敍,不亦冤痛哉?臣謂査覈之後,更令道臣覆査,査官之循私掩護者,從重科罪宜矣。在昔成廟朝,勳臣申叔舟之子瀞,以吏曹參判,錄佐理正勳,而坐贓汚,下獄死,造紙別提宋枰私用咨紙一張,因臺啓終身廢錮,流汚子孫,祖宗朝,嚴於贓法如此,豈非殿下之所當法者乎?閫帥、守令之善事結托者,其罪與贓等,臣嘗讀史,竊嘆齊王,超然獨觀於毁譽之外,卽擧烹阿之典,豈不明快哉?然而齊王左右,皆有伯夷之風,則阿大夫雖欲善事,何可得哉?今日朝臣,固皆廉白自持,而然,不可無飭勵之道,臣謂節箑歲儀之外,無時受饋者,使臺閣,隨聞論劾,竝與受抵罪宜矣?朝臣違牌之習,莫甚於近日,喉院之鎭日出納,皆牌不進罷職傳旨耳。今夏兩銓之長,强引不當嫌之嫌,前後違召,積至四五十次,君臣分義,至是而掃地盡矣。官職瘝曠之弊,姑舍勿論,國家時急之事,輒致淹稽,以至節製命下,而因提學之不出,未免退行,都政席開,而因郞官之引入,虛度全日,此皆前所未有之事也。平時養成此風,緩急何以制之乎?臣謂隨其官品,而定其牌數,除非實病實情之外,過其數不進者,施以削黜之律,宜矣。良役變通,實爲當今急務,旣令廟堂,講究其策。又令重臣,句管其事,其後時月已久,不審廟算何居,而臣嘗猥受郡任,略諳民情,良民二疋之役,可謂苦重。而然,此則本是已事,且係舊制,故力雖不給,任之若分,而惟隣族侵徵,最爲難支之弊。今若搜括良丁,盡充逃故之代,則其弊自祛,而良民可支矣。人皆曰,良丁難得,而臣則謂不然,蓋良丁,本非不多,而惟良丁避役之所多,故難得也。臣請歷數而言之,監、兵營牙兵、守堞等軍,一也。營將、守令額外軍官,二也。鄕校校生書院募入,三也。各邑鄕廳官屬差備,四也。大王、功臣子孫冒屬,五也。幼學業儒冒稱,六也。假稱私賤,投屬兩班,七也。漏落戶籍,中間閑游,八也。至於備局餘丁,其數亦不啻累百矣。此等名目,皆是歇役,故良民之子,輒先投屬,良丁之難得,皆以此也。良丁難得,而逃故未充,逃故未充,而隣族有侵,隣族有侵,而良女不可支矣。若使良民,無侵隣族之患,而只有二疋之役,則其弊豈至於不支乎?臣意則自廟堂,收聚其軍案,如監、兵營雜軍,營將、守令、軍官,鄕校校生之類,不可盡罷,則隨其大小,而定其額數。額數之外,則悉付之於守令,以充逃故之代,其他鄕廳差備,冒屬冒稱,假稱私賤,漏落戶籍之類,使守令一一査出,而又嚴立科條,永塞日後投入之路,則良丁盡出,而不可勝用矣。今之議者,計不出此,而欲變通二疋之役,二疋之役,如可變通,則變通固已久矣。何至今不變通乎?與其經營於終難變通之事,卒無所成,而徒失喁望之民心,曷若專意於搜出良丁之策,以紓倒懸之急哉?第臣所慮者,紀綱頹弛,法令不行,而又況此事,願之者,無告之民,而憚之者,有力之官也。苟不有一定之法,立於前,而核實之政,行於後,則其勢,必牽掣難行矣。此則惟在朝廷處分之如何,而又必守令得人,然後可以行之無弊。伏願殿下,愼擇守令,又令道臣,廉察各邑,如有隣族被侵者,隨輒啓罷,仍作元定貶目,用之于殿最,則守令莫不盡心矣。雖然,孔子曰,節用而愛人,蓋用不節,而經用有闕,則橫賦暴斂,必有及於民者,而雖欲愛人,不可得也。若殿下不能節用,而欲祛良役之弊,則是猶不塞其源,而求其流之斷也。豈可得哉?伏願殿下,勉之哉?嗚呼,以今日言之,則此等弊瘼,猶是細事耳。最可憂者,人心世道,已無可爲,天災時異,又極非常,雖方內無事,中外粗安,而其實,則如年久巨廈,棟樑椳闑,無一不傷,風雨會至,頹壓在卽耳。然而大小臣僚,視若盤石,循循旋旋,專事悠汎,萬一國家,有數年之饑,而凶賊餘孽,乘亂欻起,則土崩瓦解,在在皆然,當此之時,安保其天意人心之每如戊申也。臣每一念及,不覺心寒,雖然,此非朝臣不忠之罪也。亦非殿下一人之過也。規摹之所因襲,風習之所漸摩,轉輾沈痼,已入膏肓,誠難以一朝汛掃之也。然而殿下旣在其位,又當其責。則豈可安坐無爲,一聽其自然乎?古語曰,一念苟實,萬事皆眞,一念不實,萬事皆假。然則斡旋轉移之機,在殿下一念之實耳。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推以及於朝廷,則朝廷諸臣,孰敢不精白一心,以承聖旨哉?雖然,殿下方寸之間,克復存養之工,未有以大勝於前則其亦卒於心不實,而萬事皆假矣。此朱子論治,必以人主一心爲本,而尤致詳於講學之說,以戒于孝宗者也。臣伏覩殿下,誠好學矣。然臣嘗入侍講筵,每觀儒臣開卷讀幾篇訖,拈出一二句,硬說文義,應課塞白。殿下又略綽講解,便謂已了,而不復反覆問難,臣固知聖學超詣,觸處洞然。而然而蠶絲牛毛,義理無窮,必須句索其旨,字究其義,節節透澈,段段爛熟,方可以貫通融洽,爲他日受用之資,而今其講規,疎略如許,況臨筵講讀,特時刻之頃耳。深宮宴閑之中,無法家拂士之規,有宦官宮妾之娛,而粉華奢麗,皆足以悅目蕩心,則講學之工,不幾於一曝十寒乎?是以博極群書,可以資政事益文辯,而身心親切工夫,則闕如也。然則實心實政,皆從實學中做將出來。伏願殿下,勿以博覽多讀爲務,惟以躬行力踐爲要。如曰任賢勿貳,祛邪勿疑,則體其言,而亦勿貳勿疑,以爲任賢去邪之法,如曰改過不吝,從諫弗咈,則取其訓,而亦不吝弗咈,以爲改過從諫之,則其他,聖帝明王,言行事業之可法可師者,莫不體之於心,而行之於躬,則是乃實學也。學旣實,則心無不實矣。心無不實,則政無不實,而務實之道,於斯盡矣。如是則災孽自消,休祥沓至,而上面衆事之弊,特烘爐之點雪耳。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跡本疎賤,年老病痼,凡於時事,宜不干涉,伏見艱虞溢目,災異驚心,雖草野賤士,莫不有憂時慷慨之忱。況臣濫蒙累朝翦拂,出入侍從者久矣。及今死亡無日,報效靡階,惟收拾見聞,移入文字,以替筋力之禮,是臣區區之忠也。玆敢悉攄肝膈之蘊,仰澈黈纊之下,儻聖明,不以人廢言,而有所採納焉,則臣雖明日死亦榮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可以飭勵者,令政院飭勵,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 ○南陽府使崔宗周疏曰,伏以臣本庸魯百無一能,濫蒙洪造,屢典百里之寄,隨處盡職,爲一分報效之圖者。是臣區區自勉者,而見今所叨,乃是積弊之地,荐經大饑,已成敗局,以臣綿薄之才,實無蘇殘之望,負聖上芻牧之托,有古人俸錢之愧,尋常憂懼。若無所容,顧此尸素如臣,固不足備數於分憂之列,而嘗昵近耿光有以窺殿下宵旰憂虞,子惠困窮,如傷若保之念。藹然於淵衷,哀痛惻怛之敎,每發於筵席,心嘗感歎欽仰,思欲奉揚之不暇,則今於邑弊民憂,關係大段者,亦何敢自外於仁愛之天,而不爲之疾聲籲呼,以紓窮民倒懸之急耶?大槪此邑,三面沿海,土地斥鹵,易被枯旱,登稔甚罕,至於辛壬兩年,乃是一國通同之大無,而八路之中,畿輔爲甚,畿輔之中,此邑爲尤酷,無一分土地之出,而有萬民溝壑之急。故其時莅玆邑者用是爲悶,凡係催科之政,則一以停退爲務,苟有移粟之勢,則必以運饋爲急,自致逋縮轉加,糴納漸滯,在當日,實爲莫大之惠,而在今時,作一難處之端。大抵本邑各樣積逋,如辛亥水沈大同米,壬子春未收留大同米,癸丑未收大同米,當年春秋大同米,關東移轉穀及年例新舊還上等色目,若是夥然。今方日加催督,刻期嚴徵,幾至畢納,而今年穡事之大歉,殆無異於旣往。道臣巡審之日,亦已目擊其被災慘然之狀,分等狀聞時,置之尤甚之中,民事之罔措,據此可知。累年荐饑之餘,又此告歉之故,未及深冬,民力已竭,諸邑已捧之穀,亦出於浚其膏血,剜却心頭,身爲字牧之任。實有所萬萬不忍者,而莫重惟正之供,諸般應納之穀,有不容任其寬緩,斷去隱惻之心,惟以督迫爲意矣。卽又伏見江都守臣關文,則壬子舊移轉米,使之準數徵捧。臣於是,尤不勝愕然失圖,夫江都軍餉,事體重大。惟當不顧民弊,期於準捧,而第伏念卽今民間形勢,有同强弩之末,雖剝膚椎髓,決無徵出之路。況壬癸之間,民方殿屎,及至今日,流逋過半,勢不得不侵及隣族,凶歲孑遺之氓,又將流離顚連,莫可收拾,此豈非萬萬愁痛處耶?顧此江都米中上年捧留,今春新分給者,則今方某條督捧,期於運納,而至於壬子未收,則係是累年舊逋,姑爲停退,以示聖上軫恤之德意,則將散之民,必當擧思按堵,而怨咨之聲,亦將變作歡欣,豈不爲惠鮮懷保之一急務耶?且尤甚之邑,旣在朝家別樣軫念之中,此等宿逋,理宜紓緩,故卽今一境之民,翹首喁望者,庶幾寬條之俯布,惠澤之下究,不啻若蹈水火者之望其仁之也。臣雖無似,旣忝撫字之任,有不忍立視者,玆不避煩猥之誅,敢有冒昧陳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軫睿念,洞燭民隱,今此江都壬子舊移轉,特命待明秋收捧,使一方捐瘠之類,得延濱死之命,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四五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感氣已盡差愈,而手指寒冷之候,何如?上曰,似由於極寒之致,數日來有加矣。興慶曰,眩氣不爲往來乎?上曰,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尹淳曰,前劑進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盡爲進御矣。興慶曰,進御後,聖候,何如?上曰,補中益氣湯,前已試之,而服之,頗有實氣矣。興慶曰,比諸六君子湯,何如?上曰,六君子湯多服之後,服補中益氣湯,未知何藥之功,而中氣頗實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服乎?上曰,服之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入診,可也。淳曰,如許極寒之日,立耳掩之屬,何不進着乎?上曰,房中,則例不得着之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左三部帶沈,右三部帶滑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和安矣。信,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前則過沈矣。今則俱爲不沈,而亦似有發揚之氣矣。興慶曰,咳嗽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雖着吐手,手腕亦爲寒冷乎?上曰,出外則亦寒矣。興慶曰,湯劑非卽止之劑,加進,似好矣。上曰,欲爲加進,而使之入診矣。何可停止乎?淳曰,諸醫所見,皆以爲別無加減之事,連進五貼,似宜云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數日前,義州府尹尹得和,以皇曆齎咨官卜物出置柵外事,有所狀聞矣。上曰,此未知何意耶?陳奏使行,出來無期,而齎咨官卜物,使之留待,誠可異也。興慶曰,聞陳奏使行中,員役輩白活于使臣,爲此云矣。頃者灣尹,以齎咨官卜物事,稟報于備局,而卜物留置,固非常規,當令依例出來,而旣是使行,分付,正使且大臣,故不爲明白指揮矣。今者收稅通官,以斯速馱回事,有所馳通,故灣尹以此狀聞,將爲稟處矣。再昨本司之坐,議于諸堂上,則年少堂上,皆以爲使臣之意,旣如此,置之爲宜云,而稅官之以爲遲滯者,亦非異事,此事提調尹淳,詳知之矣。淳曰,臣聞齎咨官之言,則陳奏行中員役等白活于使臣,以爲留館,如是許久,而齎咨官卜物,先爲出去,則渠輩不無落本失利之弊,留置柵門,以待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云,而其時行期定以初旬,其間日字,不過十餘日,故使臣許其留置云矣。上曰,如欲知齎咨官濫雜之弊,則可矣。此則不然,而累日留置,只爲彼人執言之端,誠甚不緊矣。淳曰,誠然矣。如或防塞,而久爲留置,則安知無彼人之辱說也。興慶曰,然則,分付灣尹,卜物使之出來乎?上曰,使之出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者以黃海監司兪拓基分等狀啓事,有所請推矣。見其辭疏,則以爲分等封啓已久,而廟堂之督過,誠是意外,不無不滿底意,誠可異也。蓋道臣分等狀啓,列書以某邑爲稍實,某邑爲之次,某邑爲尤甚,而軍布徵捧節目及還上軍餉,徵捧年條,仍爲稟請,自廟堂覆啓,分付,然後擧行者,乃是近古諸道通行之,例也。今此海伯狀啓,則歷陳道內農形災實,而以某某邑爲最豐,以某某邑爲稍實之次,尤甚,四等條目,已非常規。且其下端,只以純木難捧,請捧純錢爲言,故臣於頃者,以純木旣有新頒定式,不可輕改之意,定奪分付,而還上軍餉身布等事,則初無擧論之事,故不得覆奏指揮,所以有日前陳達之事,而今其言如此。蓋本道軍布、身布,則雖無未收,而還上軍餉穀,則多有各年未收,道臣旣已不稟朝令,則以何定式收捧耶?殊未可曉也。上曰,還上軍餉等徵捧事,似當自廟堂,分付矣。興慶曰,京畿、三南,則當年條外,辛壬癸三年條,分數徵捧,而今此海西,則辛亥旣無未收,壬子只有如干石云,無論稍實之次,癸丑條則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多一年條,準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議政府詳覆,一日爲急,而右參贊有闕之代,尙未差出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爲牌不進,竝更牌招開政,何如?上曰,參議李宗城,只推,亦爲牌招,判書、參判兼帶之任,則出而行公乎?春躋曰,然矣。上曰,誠爲過矣。次對久未爲之,廟務多滯,今日晝講罷後,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竝爲入侍,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景淑入侍,獻納尹就咸,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健基,讀采薇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健基曰,采薇,遣戍役之詩,而不但曲軫下情,亦有勸勉之意矣。上曰,此與皇華章,同義歟?健基曰,送戍之時,當先慰將帥,而將帥則乃其職分內事,至於小民,則恐不知其當然,而有怨心,故辭甚委曲矣。雅本與風有異,風則采閭巷間匹夫匹婦之言,而雅則王公大人之所作也。故秩然有序,此正玩味處也。若魯曰,初章方赴征,故以靡室言之。二章在路,故以飢渴言之。三章,歎王事之靡盬。四章,期三捷之奏功。五章,戒戎備之或疎。六章,敍人情之勞苦。其次序意趣,極不苟,此所以爲雅,而但當時使民之道至矣。此是在上者所作之詩,而備述其勞苦之情,猶恐民情之或有未盡察,故末句言,莫知我哀,此一句有味矣。在上者之心,旣如是,則寧有下情未逮之慮乎?於此尤可見當時仁心仁政之必及於人也。是以,民皆親上死長,有亂則勇赴不避,及歸而終無怨言矣。我國雖無防秋之役,而特以荐凶之故,宛轉蔀屋之下,必多哀矜之情,而不能自達於廈氊之上矣。聖上,如以莫知我哀之意,存諸宸心,軫恤民隱,而敷仁布惠,使至德厚澤,浹人肌膚,則設令不幸,而有防秋戰伐之役,民必樂爲之致死力矣。乞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焉。顯命曰,采薇詩章,不過六章,字不過數百,而其中治軍行師之大法,備矣。兵凶戰危,而驅赤子赴死地,則不可不察其勞苦,通其情地,而撫之以恩也。只撫以恩,而不有以勵之,則惟彼愚蠢之民,無以知手足之捍,子弟之衛,故又宜勵之以義也。雖勵之以義,而不有以激之,則難於勇往直前,而易乎畏㤼退縮,故又宜激三軍之怒也。雖激其怒,而在我之勢,有不足恃者,則必歸於空死,而罔功,故宜令强其士馬,精其器械,以壯三軍之勢也。軍勢旣壯,我心無畏,則亦易於輕敵,而致敗,故宜令晝夜警飭,俾絶其驕惰之習也。用兵之道,不過如斯,而此五者,俱載於此詩。其曰,靡室靡家,載飢載渴者,撫之以恩之道也。其曰,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者,勵之以義之道也。再言玁狁之故者,所以激三軍之怒也。屢言四牡之盛者,所以壯三軍之氣也。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云者,亦出於警驕惰之意也。而恩以撫之之道,爲尤重,故末章,結之以莫知我哀,言切而意深矣。上曰,同經筵之以五者,分而爲言好矣。然以予觀之,則此皆出於誠心也。若如同經筵之言,則有如此,而可以結軍心之意思,此非誠實底道,而不幾近於伯道乎?載飢載渴者,亶出惻怛之誠,似非撫以恩之意也。我行不來者,亦出當然之理,謂之勵義,則亦非純然一於正也。玁狁之故者,虞憂之心,自發於言語之間也。一毫有鼓動軍心之意,則亦非誠心也。壯軍勢者,雖非聖王之世,若當用師之際,則不得不壯其軍容,此亦必然之事也。若有意而然,則亦不誠實矣。第五件事,其所戒飭之道,亦不得不然,非有意於警驕惰也。唐太宗之爲治,雖非王道,而至於死囚四百,來歸獄,亦出於一段誠心而然矣。何況聖王之出師行討?一事一言,無不出於誠,而當於理,故恩義自在其中,而其他激怒壯威警惰之道,亦無不自合於實理矣。顯命曰,聖敎至當,王伯之分,不出於誠僞與有心無心也。凡事,若期有後效,而爲之,則終歸於伯道矣。此詩則只言道理,而自合於治軍之法矣。上曰,有心無心之言,尤好矣。健基曰,先王送戍之際,非謂以如此言,而送之,則軍心可以感動也。其言,無非當然之理,而王道自在其中,大體,體軍心本人情,悅道而使民也。此與東山詩相同矣。東山詩亦非周公作詩,而欲感人心也。亦出於事理之當然矣。若魯曰,同經筵之以五條,分屬於詩義,而爲說者,不免有弊,故聖敎,以實理,逐條辨破,而同經筵,亦非以此詩,爲有意而作也。上曰,同經筵所達,發予未及思者,打起予心,故予以實理,有所相難者矣。顯命曰,東山詩,旣征方還,故全是慰軍心之辭也。采薇章,出師方征,故多有責望之意,所遇旣異,其情亦異矣。若魯曰,以東山詩合觀云者,卽先儒說,而亦以悅以使民,民忘其勞,相類也。非以事跡之相似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臣亦非謂事實相同也。其體軍心本人情之道,大體同矣。上曰,予亦有欲問者矣。風是閭巷之謠,而東山詩,乃周公所作,則何以編於列國之風耶。健基曰,豳詩多周公所作,實爲正音,而居於風雅之間者,蓋周公當變,而不失其正,故上而救列國之變風,下而接小雅之正樂也。上曰,明年適有閏月,閏月之以望前屬於前月,以望後屬於後月,正類此也。大凡帝王講學,不在字句,推類論難,亦一好道,俄者同經筵,以誠僞與有心無心爲言,言尤有理矣。同經筵與儒臣,平日行事之際,其果有心乎,無心乎?無隱悉陳,則予亦當有下敎矣。顯命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汎應曲當者,乃聖人之事也。臣點檢平日行事,則尙不及於五伯之有心,實無可達之辭矣。上曰,卿自在春坊時,予知之久矣。今此所達,謙讓太過,若論有心無心,則何處爲偏耶?顯命曰,一年三百六十日,朝暮動靜云爲者,豈有一分合理者乎?上曰,欲人知我者,便是有心也。卿曾爲方伯臨民之時,此心何如耶?顯命曰,臣經兩道方伯,而凡事自多有心者矣。上曰,儒臣亦言之。健基曰,凡事無心,而自然當理者,非聖人則難矣。臣於平日,點檢立朝以後之事,則亦不無欺君之事,何敢以無心而言之耶?若魯曰,臣則性本愚庸,闊於事情,居家接物,率多無心處,而出身立朝之後,所叨只經幄而已。登筵進講,討論文義,本無經營排置,或可謂之無心,而如有封章論事,則輒慮以黨論,見疑於君父,多有把筆趑趄之時,此則似出於有心矣。上曰,同經筵之言,則過謙矣。下番儒臣,未經臨民之官,則無心有心,無可論,予當自言矣。予俄以實理言之,諸臣,或以予爲知理,而點檢平日,多有不然者矣。頃於社壇歸路,目見失火廛舍之猶未造成,推考不給物力之諸堂,而李宗城有若予,故於路上,爲瞻聆,而有此令者,然宗城實未知予心也。王者之言,出於朝紙,遠邇孰不知之,而何至於路中,分付耶?此則果出於無心矣。他餘處分之時,則猶不能一出於無心,心中每以爲予心如此,人或知之耶?此便有心處也。下番儒臣之言,似出眞情,而雖居家,若全然無心,則猶謂之迂闊,此亦不能點檢,而然矣。封章時有心云者,此是滿腔私意也。予或不知,而責於儒臣,儒臣之心,一毫無私,則於儒臣何有哉?苟能擺脫俗套,則自無如此之心矣。若魯曰,聖敎丁寧,有若慈父之敎迷子,臣雖愚頑,寧不感泣乎?臣有老母,與之衣則衣焉,與之食則食焉。未嘗以家事關心,故居家能無心,而至於章奏間有心,臣非有心於得失而然矣。殿下每以黨論,過疑於朝臣,臣雖無狀,若係君德之闕失,國家之安危,則何敢避形跡之嫌?而如以小小不關緊之事,字句語言之微,見疑於君父,則豈不爲悶乎?臣之本心如此,故自不能無心於遣辭之際矣。上曰,予於儒臣,未嘗以黨論疑之,而儒臣,自爲疑慮如此,豈非私意耶?儒臣,猶尙如此,把筆趑趄,不能盡其言,則他人何足言哉。予不以黨論疑之矣,其勿疑慮,而祛其私意,可也。同經筵,則於時象,其有心無心,何如耶?顯命曰,臣亦豈無計較之私意耶?臣之從宦已久,本末長短,聖主已盡知之矣。臣之事君之道,前後有異,自參下至玉堂之時,與卽今,有所不同,臣實有不忠之罪矣。眞淳曰,忠於君,而孝於親,自是秉彜之天也。豈有求譽於人之心。而臨民,則欲其下民之無怨者,有心也。立朝,則欲其同朝之見重者,有心也。事事而豈有無心之事乎?三代以下,猶恐其不好名云者,誠古人的論也。好名雖有心,而此心常存,進進不已,則不害爲君子人矣。上曰,特進官好名之言,又打起予心矣。同經筵欲淸之心,予亦知之,故嘗有下敎於李宗城者,卿必聞之矣。好名乃是惜名也。好字雖有心,而常有惜之之意,則不作非事,而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欲淸,近於好名,故予以是言之。顯命曰,下敎於李宗城者,臣已略聞之矣。臣之平日所自戒者,在於身名之汚辱,而殿下今日之所面諭者,出於加進之意,敢不銘鏤寸心,佩服終身,而亦有一言之可以仰陳者矣。殿下凡於聽言之際,當察其言之是非,而不必察其人之好名與否,臣果有好名之心,而欲得直節之名,入殿下之前,而牽裾折檻,則臣之好名,雖得罪於聖門,而與田文所謂私得寶於外者,有間矣。殿下容而有之,則亦足爲聖德增光之道矣。上曰,予欲勉卿,而今反受戒於卿矣。今日卿之所達,極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治心之法,淸淨無慾,然後能無私意之雜於其間,苟有營爲而安排,則不能無心矣。好名,亦不可非斥,而如有意於沽名而强爲之,則亦有弊矣。上曰,人有動靜,動是有心,靜是無心,臨事而自有有心無心之處矣。若如下番之言,務主於淸淨無心,則不幾近於釋氏之空寂乎?健基曰,學問,而欲至於聖人之域者,亦有心也。凡事豈有無心之事乎?好名,而作之不已,則其進,有不可量,殿下亦不必避好名矣。出一令則曰,予之此事,可以得民庶之心乎?行一政則曰,予之此事,可以服臣僚之心乎?常兢兢不已,孜孜不息,則雖曰,好名,而其效實大。今若專以無心爲主,而凡於大小事爲,都不留念,則其流之弊,不但歸於虛無空寂而止,伏願着意而加勉焉。上曰,凡事,有爲之之心,然後可以爲之,若以心,置諸虛空,而無所用心者,豈可乎?眞淳曰,堯、舜之博施濟衆,非欲其得民譽也。惟恐匹夫匹婦之或不得其所,而自然用心於博施濟衆之道,堯、舜之德,雖廣大難名,而其於爲治之道,則不可謂不出於有心也。健基曰,齊桓,實無尊周之心,只求尊周之名,而其所以得成伯功者,亦由於得其令名也。上曰,若謂齊桓,專無心於尊周,則豈不冤乎?健基曰,若使齊桓,尊周之道,出於血誠,則足爲王道,而其跡則是,其心則非,故爲伯道,此所謂假仁借義也。上曰,然矣。若無假借字,當爲王道矣。若魯曰,今日殿下,開心見誠,接待群下,論難有心無心之別,意甚盛也。臣俄以治心淸淨爲言,而未及畢辭,遽承近於空寂之敎,臣固惶恐,而治心,若專主無心,而無所動靜,則近於釋氏矣。淸淨無私意,然後雖動處有心,而不偏係矣,蓋動處,有公私之分故也。殿下於朝臣章奏言議之間,惡黨之心先着,故每有處分之過中,是非之失平,殊非物各付物,物來順應之道,若虛心應接,則自可得公平之道矣。何必過勞聖心,而無其效也?此實聖上加勉處也。上曰,大體則好矣。有則當加勉,而予謂儒臣以滿腔私意者,亦欲其使儒臣加勉也。儒臣之挾冊登筵,凡幾次耶?儒臣猶疑予以過疑朝臣,而儒臣之把筆趑趄者,實不知予心,而然也。予則凡於章奏之間,欲不知東西南北,而近來,則惟恐其君之不知,必欲自立標榜,是可痛惡也。予不欲以句語間,過加罪罰,故洪鳳祚、漢面胡腸之說,予不深治,而洪啓裕,則予果見瞞矣。其一二啓之後,綻露情態,予於此等處,不欲正視矣,予則不以黨論,過疑群臣,而群臣,則以扶抑疑予,豈不慨然乎?如洪啓裕事,則予欲知而不知,而恐其涓涓之流,將至於滔天,故不得不言之耳。若魯曰,前後屢承勉戒之敎,臣雖不忠,亦不至孤負聖戒,而臣是半生黨臼中人也。雖自謂不喜黨論,難保臣心之必公,而見可於公眼,況於君父之前乎?臣以妄論時事,輒被嚴敎,固非一二,而向於講筵,因文義,以辨賢邪之道,敷陳勉戒之語,區區苦心,專出於欲補聖德,實非有意於時象,而殿下疑之以黨論,有所下敎矣。臣於其時,惶愧無地,而亦不無慨然之心矣,臣之事殿下,亦有日矣。其何敢專以私意,過自疑慮?而殿下,所以不能虛心聽言如此,則臣安得不把筆趑趄乎?上曰,乙巳以後,因文義,每有挾雜之言,予固不取,而向日講筵時事,予非疑儒臣也。予若有疑,則當斥責之,豈問於儒臣曰,以時象言之乎,云耶?頃者處置時,若是他人,則當措辭於批答,而予不爲之,待儒臣入侍,面諭之矣。以伊時下敎見之,可知予無所疑於儒臣也。儒臣之自疑者過矣。同經筵,亦有因時象,而見疑之慮耶?顯命曰,殿下常有矯枉過直之病矣。惡黨論雖聖德事,而隨其言者之色目,或疑其意思之挾雜,在儒臣,亦爲自反處,而其在大聖人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之道,豈不有歉乎?以臣自己,事言之,則臣之事殿下,本有主宰矣。以臣頃年騎郞之不行公,屢承誨責,其時適有事故之不得不爾者,而臣亦豈不爲黨論乎?近來,則臣以偏論二字,舍絶念頭,至於背公死黨之意,則雖自反而求之,實無一毫係着者矣。上曰,豐陵,以武弁時象,自任其必祛,而徐判府事,不能如豐陵之事,前嶺伯必不行,故領相之事矣。徐判府事自言與豐陵差異,其果然乎?顯命曰,徐命均論議入頭處,與臣兄異矣。上曰,卿以勳戚之臣,必欲保全其身云,故不欲强之,而卿於國事,旣盡心矣。卿須體卿兄之心,而行卿兄之事,處於左右,周旋其間,卿之坐地,雖與卿兄稍間,而惟當自任以國事矣。顯命曰,臣之本末,只此事,而卽今,則頭腦已誤矣。殿下,若責臣以赴火蹈湯,則臣當不避,而朝議士論,與前判異,以臣望輕力微者,決不可上下其間,而有所彌綸,臣何敢不自揣量,而自取顚敗乎?上曰,卿兄,嘗以負予爲言,卿必聞之矣。結姻王家之後,蹤跡,與前雖異,而猶尙自任以國事矣。己酉以後,則予以爲雖無卿兄,予足爲之,而時象漸乖,不知其落下幾層,一人存亡,而若是判異,撫念疇昔,益增悼惜,今卿不必家喩,而戶說也。身居宰列,且兼備堂,則交勉於縉紳之間而俾至於和同之域,爲宜矣。顯命曰,朋儕間相勉戒之道,則不當有彼此,而第臣處地根本,與臣兄,自不同矣。臣若行臣兄之事,則必不旋踵而敗,故決知其不可爲矣。上曰,卽今時象,果何如耶?顯命曰,臣於時事,絶口不言久矣。臣與健基,本來言議相合,私室酬酢之際,健基常責臣以不爲言論矣。健基曰,趙顯命豈無向國之誠?而臣之居常責之者,謂其忠誠,不如豐陵也。自處勳戚,而力辭淸要,規避世路,而不言時事,目見時勢之艱危,而不肯擔當,此臣所以深責之者也。顯命曰,臣兄在世時,則朝廷事,無論大小是非曲直,而有主宰,故有若泛舟大洋,篙師按棹,而卽今,則聖上,不變其時規模,朝臣,亦行其時規模,而終如萬頃滄波,無篙師而泛虛舟,出沒無所適之狀,豈不悶哉?上曰,何以則其能有濟乎?轉危爲安之策,卿其言之。顯命曰,臣無謀計之可以仰達者,然而丁未以後,與臣兄,持循此道,而卽今受國家重任者,自有其人矣。士大夫,砥名勵節,必以第一義,自期待,則雖不能一一踐其實,而要不下爲善士矣。此人,則自少學問入頭處不高,但欲與世俗推移,故其規模不高,而事爲之間,多循私意,此其病痛,而聰明敏達,則朝臣中罕有其比。自上,若策勵其病痛而用之,則渠豈不盡心乎?上曰,其人近來,則不欲擔當,未知何故耶。顯命曰,此則多有恐懼之端,而然矣。上曰,吏判與亞銓,互相撕捱不出,亦可悶也。顯命曰,此宜分別其是非矣。上曰,若分別是非,則豈不爲扶抑乎?扶抑則予不欲爲之,而其所爭者,何事耶?若魯曰,兩銓官所爭,卽尹興茂獻納新通事,而申昉,以更爲消詳爲言,則宋寅明不待歸一,而擬望,申昉至於陳疏,宋寅明之擬入,不過做錯,申昉之陳疏,特以政例,元非大段之事也。趙翼命事,尤非關緊云矣。上曰,儒臣之言,果是矣。若魯曰,聖上,以時象之不得調劑爲慮,至有下詢於趙顯命,而顯命,亦不能悉陳矣。豐陵在時,自家有一定之規模,故其中雖有峻於論議者,不敢放肆,此則豐陵之力也。近日,雖似竝用彼此,而太無防閑,且各有猜忌之心,中藏機栝,或不無觸處透露者,凡事若無界限,則易於混淪,前頭之憂,不無腫潰水決之漸。然則國家之受害,不可勝言,毋以目前姑息爲務,深留聖意焉。上曰,大體則是矣。上曰,注書出去,大臣與備局有司堂上,入侍事,分付。逅,趨出傳命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趙尙絅入侍。上曰,講筵已畢,特進官及玉堂一人,宗臣武臣退去,承史及臺臣仍留,工曹參判趙顯命,旣是備堂,亦爲仍留,可也。眞淳、若魯,宗臣燂,武臣景淑,退出。興慶進伏曰,今日爲次對日,而講筵相値,勢將不得爲之矣。有有司堂上入侍之命,而李宗城牌不進,李瑜兼帶辭免,只趙尙絅一人,入來矣。上曰,使臣先來,至今無消息,初十日發送,則自然未及來耶?興慶曰,十六日議奏之說,出於胡人之口,此言若然,則先來自當遲滯矣。尙絅曰,彼中事,謂之明日爲之者,必延過數日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敬差官趙漢緯,聯名狀啓,以爲牙山、平澤、新昌、天安、稷山等,五邑海溢之災,振古所無,當以全災許給,年分,書啓中,別書以海溢全災。且永春一邑,皆是石田,只種黍粟、木花,初非一年再耕之地,而被災慘酷,不可與他邑旱田。一例論斷,永春一邑之田,當折半給災。李壽沆,又以牙山、新昌海溢九面所居軍民身布蠲減等事,一依尤甚邑例,許施爲請矣。今年年分事目,旣許晩移秧全不掛鎌,則別災名,今不可追許,旱田災,亦不宜輕許,而此等災結,惟在道臣之推移變通,非朝家所可許施者也。至於牙、新九面分等,似當依施,而向者嶺南道臣兩面分等之請,旣已防塞不許,則到今有難異同,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上款兩條事,所達是矣。牙、新九面,與嶺伯面分等,多寡雖異,何可獨爲給災於此處耶?竝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有稟處之命矣。其疏,以舊還上最久最多條,竝督爲難爲辭,而旣無結語,今姑置之,至於三衙門耗穀事,蓋聞北路年事,慘被凶歉,而道臣疏請,又復如此。此旣本道所出之穀,合以計之,則可爲一萬六七千石,參酌劃給,以補賑資,似宜,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重臣、宰臣之意,何如?尙絅曰,耗穀,旣是本道所出,且無緊急用處,救活本道之民,似是不可已者,自前告歉之歲,例皆劃給,以五六千石劃給,似好矣。顯命曰,以耗穀補賑資,臣嘗非之,而今此北路道臣,屢次陳請,不可一向防塞,尤甚設賑,不過八九邑,則限六千石劃給,未爲不可矣。上曰,三衙門耗穀中,一萬石,則留庫,其餘,盡爲劃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北兵使金浹呈狀內,生母,方在安東府家兄任所,而年迫八耋,常在疾病中,安東之於北營,幾將三千里,以此情理,旣難往赴。且其所後母,篤老之年,素抱奇疾,氣息綿綴,他無救護之人,人子至情,豈忍離捨而勉赴,入啓變動云,故初以抑情勉赴題給矣。今又呈狀,陳懇如前,則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赴任,北兵使金浹,今姑許遞,何如?上曰,金浹今姑改差,其代,卽爲議薦,可也。顯命曰,臣以北路,竊以爲憂,蓋自古,有異常水災,則其後之無事未易,而向者李義豐事,徵兆甚不好矣。金浹,則雖已許遞,而其代,宜極擇送之矣。上曰,雖不如此,閫帥,豈可不擇?各別擇送,可也。興慶曰,慶尙監司薦望,臣頃以尹陽來、閔應洙仰達,而尹陽來之聽斷刑獄,近來無比,且其才具,亦可委任重務,物議,多以爲藩任雖重而不無內輕之嫌。且臣追聞尹陽來之妓妾,與前監司金在魯之妾,爲同生兄弟,而俱是家畜者云,法典應避,妻妾親同,則有不可交代矣。以臣所達,副望,陞爲首擬,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旣爲親嫌,則依所達爲之,可也。校理兪健基曰,兩臣所畜,皆是妓妾也。以妓妾爲親嫌,大有乖於法典,且朝家,旣有刷還令,則當卽出送,而聞大臣所達,則尙爲家畜可知,宜有警責之道,金在魯、尹陽來,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曾經六鎭守令,擬於閫望事,下敎,而臣意,則三、甲,必在其中矣。及見擧條,則三、甲不入矣。江邊七邑所重,與六鎭無異。三、甲七邑守令,依六鎭例竝擬,未知何如?武將之議,亦皆如此。故敢此仰達。上曰,又擧論七邑,則不免多岐矣。閫望前通者,則今姑勿論,新通,則以曾經六鎭守令者,備擬,而三、甲,則一體爲之,可也。興慶曰,三、甲守令一體施行事,明有下敎,而見漏於擧條中云,其時入侍承旨、注書,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前京畿水使元弼揆,以本營軍器庫子金戒達偸竊軍器事,有所狀啓矣。軍器之無面者,其數頗多,而其中鳥銃四柄,環刀五柄,長箭、片箭及火藥四百餘斤,則庫子招內,戊申變亂時,出給軍兵,還捧之際,閪失云。雖不可取信,亦不必勒歸於偸竊,而黑角弓三十三張,則渠以偸出賣食自服。故招致其買得者,旣已還推,所當直爲梟示,而不可擅殺,請令該曹,稟處云矣。臣考諸曹中前例,則以軍器偸竊之罪梟示者,非一非再,而守禦廳火藥六十斤盜取者,及平山鳥銃二柄偸竊者,皆減死定配矣。鳥銃五柄,環刀四柄,長、片箭火藥,雖曰閪失云,而角弓盜賣,則的實,未知何以處之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於在外時,已因兵判,而聞之矣。今此所偸之物,比之於梟示前例,則小,比之於定配前例,則多。而人命至重,寧失之寬,參酌減死,未爲不可矣。上曰,角弓三十張,比二鳥銃,則重矣。比六十斤火藥,則不甚相遠矣。重人命之道,當審愼,依守禦廳例,減死定配,可也。尙絅曰,直爲定配乎?刑推後擧行乎?上曰,三次嚴訊後,定配。尙絅曰,監官庫直輩,亦有不謹守直之罪,其在懲勵之道,宜有處分矣。上曰,此則自本營,分輕重科罪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副修撰南泰良,帶職蒙宥,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朝者入診時,以齎咨官卜物馱來事,有所定奪,而再昨備局之坐,豐原君趙顯命,以當爲留置,爲言矣。今方入侍,更令陳達其所見,何如?上曰,旣已下敎矣。有何更爲陳達之事乎?尙絅曰,別軍直鞭棍,以別制造給事,曾已命下,而此非時急者,日寒難於造成,姑待歲後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尹就咸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引嫌而退,當初所論,旣有意見,筵奏還寢,在我何嫌?請司諫趙漢緯出仕。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初覆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三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部將等秋冬等褒貶等第磨勘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居李元石子今化妻金召史等,嚂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嚂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刑曹罪人李震相、莫禮加刑啓目。傳于宋秀衡曰,此等之類,猶尙忍杖,除尋常嚴訊之敎,不過例判,各別嚴訊,期於直招事,分付。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因昨日筵臣之請推,諉以情勢難安,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今日本曹,不爲開坐,罪囚推案,報議政府等事,未盡擧行。明日初覆,必有窘急之慮,判書尹陽來,卽爲牌招,使之開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隔宵,本曹擧行等事,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初覆在明,詳覆一時爲急,而特敎牌招之下,如是撕捱,其在分義事體,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之意,纔已筵達,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其所相持,本非重事,猶此撕捱,極涉太過,從重推考,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一體牌招。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卽接敦寧府移文,則參奉尹得重,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安邊府使吳光運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親年已過七十,三百里外,不得赴任,自有法典,入啓處置云。親年七十者,勿敍三百里外遠邑,載在法典,安邊府使吳光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左參贊,金有慶爲戶曹參判,李義豐爲驪州牧使,金尙星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趙明澤爲司僕寺正,徐命珩爲掌樂院正,黃尙老爲兵曹佐郞,李奎鎭爲刑曹佐郞,朴弼載爲京畿都事,李匡元爲繕工假監役,金九衍爲濟用判官,金聖鐸爲司僕主簿,李箕獻爲司成,吳瑗爲中學兼敎授,金若魯爲東學兼敎授,李德壽爲同義禁,花川君金浹,校書副正字單,鄭尙謙,漢學敎授二單,金尙星、吳瑗。 ○兵批,判書趙尙絅褒貶進,參判李眞淳褒貶進,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入直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伋呈狀內,重得傷寒,症勢危劇,旬月之內,斷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崔弘中、金楶、張孝一、權壽鳳、安福大、李秉春、兪德基、邊夏徵、洪得源、朴鏜、金鳳章、裵元星、宋奎弼、金重華、申光夏、鄭亨益、韓範錫、許晶、張泰紹、李行儉、田萬秋、趙虎臣、李聖龍、李玄輔、任守迪、金聖運、魚有龍、尹容、韓德全、李日躋、李匡世、金相璧、愼汝儉、尹㵑、張爾樞、鄭淵、金鼎相、柳經章、楊就達、宋徵賢、李相晟付副護軍。李匡輔、李世璡、金龍慶、朴師正、鄭彦燮、金始㷜、趙命臣、洪龍祚、柳萬重、兪命凝,付副司直。李淨、崔翰全,付副司果。許逅、許鐔,付副司正。同知單,車復運,僉知三單尹得商、申弼夏、金夏明。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故正字李埰妻柳氏呈狀內,家翁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進士李垍呈狀內,同生兄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於延齡君矣。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李埰、李垍等門長長溪君棅單子內,故正字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的實云,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爲延齡君繼子,則李埰便作無後之人。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之子爲後,似合事宜。而有福,旣是李垍之長子,則許以立後,有違法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立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舊還上軍餉,之次邑,則依前狀請,竝皆停捧,稍實邑,則限乙巳以後最多年,酌定三分之一,督捧爲請矣。當初狀啓,不分年條,混請停退,則未捧久近,廟堂何以區別乎?最多年收捧之令,旣據前例,則到今變改,殊涉顚倒,置之,至於稍實邑舊還事,當初狀請,元不提論,則各年條,自在應捧之中,故覆啓中,亦不擧論矣。今又以限年酌定爲請,可見初啓之疎漏,而勿論久近,一切督捧,則亦涉紛鬧,依咸鏡、江原道例,最久最多,各一年條,收捧宜當,以此分付,狀辭中耉鮐五穀等說,殊欠事體,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番章陵行幸時,啓下上言中,慶源幼學金益文,鏡城業武羅崇贊,居山驛將校金器重,平壤幼學金正義,文化幼學孔時中,瑞山新選柳億宗,原城閑良李鳳徵,楊州幼學洪尙寬,通津烽軍金惡同,廣州旗牌官金聖源,橫城驛吏裵應佑,西原幼學鄭重泰,京居韓賢應,閑良盧泰壽、文壽剛等俱爲未現身,依例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幼學李宗夏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狀啓,今秋冬等褒貶,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聞,昨日大臣,以臣賤畜事,有所陳白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伏不勝愧赧悚惕之至,臣頃在北藩,有一所眄,適與禮曹判書臣金在魯所畜,爲異父同生者也。月前上來,方置家中,雖免賤籍,係是北産,則蔑禁留率,自有當律,況臣身雖卑下,職忝卿列,其不可與庶品散流之厭然掩藏者,同視而共歸也,決矣。跡露事發之後,何敢以犯科之蹤,冒據於司法之地哉?玆敢不避猥屑,首實請譴,伏乞亟罷臣職,以安私心,仍勘臣罪,以存邦憲臣之情勢,決難冒出,非不知啓覆當頭,事甚窘迫。而方竢重勘之不暇,何論官職之去就乎?再牌之下,不得不自犯違慢,罪上添罪,無地自容,伏望先卽變通,回授無故之人,使國事,無至狼狽幸甚。臣無任恧縮震厲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上請譴之章,及承聖批,乃有不必深嫌之諭,臣誠惶霣感激,不知所措。而顧臣所遭,終是兢危,決難仍因蹲據,固欲更煩控籲,而人非之極,鬼責隨至,自數日前,疾病暴重。外則惡寒發熱,頭疼身重,內則痰鬱胸痞,喘嗽嘔噦,表裏感傷,症形危惡,甚至有昏厥迷塞,不省人事,肢末俱冷,作一僵屍之時,多般藥治,未有分效。顧今殿最,期限已迫,而萬無自力開坐,及期封進之勢,雖以臣之情勢言之,儒臣所達廉譏之易方,向陳辨章,雖或蒙聖鑑之照察,若其所謂受賂逞憾等語,必是有意指斥。設令臣不病而察任,所聞者,不過儒臣所謂受賂逞憾之言。則以此所聞,貶褒守令,必將上累國家公嚴之典,臣豈敢爲是哉?考績之政,有國所重,而以臣之故,淹稽不擧,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枕懍惕,冒昧陳籲,伏乞聖明,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賜罷斥,馳遣代者,俾職事無廢,殘喘獲延,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趙東彬,輸城察訪朴天樞。 ○李重協啓曰,明日乃是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啓覆,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李鳳翼,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啓覆文書,雖小,時刻進定以巳初初刻。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辭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啓覆時刻已迫。而本曹照律文書,尙未擧行,其在事體道理,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再牌之下,又不應命,啓覆殿坐,時刻已迫,非但本曹文書之未及擧行,莫重啓覆,因刑曹長席之撕捱,將未免停退,揆以事體道理,俱極寒心。判書尹陽來,從重推考,一日三牌,雖傷事體,而如此之時,亦不可拘以常格,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頃者推考,不過事體,豈可以此?若是撕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本事非秋曹事,而莫重啓覆,不可以無秋曹長官而停退,各別催促。 ○又啓曰,啓覆殿坐,時刻已過,而刑曹判書尹陽來,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事體道理,誠極寒心,莫重啓覆,將不得及時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該房承旨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陳疏,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張鵬翼爲刑曹判書。 ○兵批,判書趙尙絅啓覆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吏曹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洪處疇,在任遭喪,今旣服闋,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穆陵守護軍張順命等三兄弟,呈單本廳,觀其辭緣,則以爲渠以宣祖大王外六代孫,世入譜略,而見充於守護軍之役,極爲冤痛,願得許頉云。故考見璿源譜略,則順命之外祖任尙,卽宣廟王孫海平君之外孫,計其代數,果爲六代。敦寧未盡之前,充定賤役誠極不當,自本廳,移文禮曹,使之知委本陵,許頉張順命等守護軍之役矣。卽聞本陵,發怒於本廳移文許頉之事,捉致順命等,以大王八代孫樣,威脅捧招,終不頉役,昭載譜略之代數,任意增減,勒捧招辭,已極可駭。而又觀本陵報禮曹枚移本廳措語,則有曰,恐唱陵官,無所不至。又曰,璿源錄廳,爲順命,多費不當之辭說,語甚不擇,尤極無據。近來體統,雖曰掃地,當初本廳文移許頉者,不過據譜略重敦寧之意,則幺麽陵官,非惟不爲之擧行。又何敢以此等凌蔑之辭,加之於上司乎?其在事體,萬萬寒心,當該陵官,爲先汰去,張順命等兄弟,卽令該曹,依法頉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素薄,平居善病而五六年來,積傷於行役,痰結肩背,膠固不解,俯仰行動,輒致牽痛,經年爲祟,卽同籧篨,其艱楚不堪之狀,時復形露於前席拜跪之際矣。日昨極寒,曉赴籌司,感傷忒重,痰症隨劇,徑返私次,焫艾吃藥,而今至三宿,一味無減。上暈頭目,傍連腰膂,宛轉叫苦,殆不省人事。開政有命,天牌三降,而喘喘床笫,荐犯違傲,病裏惶霣,無地自容。此病未治,將無以供此職務,此職未解,亦無以保此孱病。況今兩堂行公,政注有人,敢將疾痛之呼,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且臣卽伏見備局文書,昨日入診,有齎咨官卜物,令灣府出來之命矣。此事雖若微細,關係儘重,旣有愚見,輒此陳聞焉。當初使臣之發關灣府,使勿出送者,以意揣之,不過二端,若非譯舌爭利,病其先售,則必是曆官多濫,欲親搜檢也。灣尹之初請指揮也,臣以旣不能明知發關之主意,則許其留置,以待使行之處置,對之於大臣之問矣。雖然,冬至卜馱,到柵空還,順付而來,卽是前例,在其時,則固無不可。而在今日,則決不當許,自夫淸債辱國之後,申明延卜之禁,彼我潛商之類,失利久矣。夤緣事機,欲一相通,不但灣人之所覬,抑亦鳳城之攸願,今旣蹉過,於節使之回便,縱日夜規利之徒,會千百求售之商,甚非所以杜奸,而塞竇也。燕卜之回還,必令使臣,遲待齊到,同時出柵,明有朝令,使价之奉法者,留滯多日不敢先出。而延卜之入去,又必令都事領赴,蓋所以禁柵門之生奸,而表裏檢束,嚴密若是,今爲曆官之輸卜,未有一人之管察,別創延卜之路,則從前禁防,自此壞盡,而日後援例,必將紛然,至於稅官之文移灣府。又是曾所未有之事,細察事情,疑若有主張而慫慂之者,其所爲辭只在於稅銀之未收,而曆官卜物,初不遵使行之令,而先已出柵,所患者,特延卜之不至耳。卜旣出柵,稅已應納,所謂客商之未售,似指山東物貨之買賣於柵門者,而曆官旣已上來,延卜雖至,其將向誰而圖售耶?以理推之,是必有借力於稅官,陰濟其私利者。況其文字中,不遵上國舊例,故爲變更等語,意在恐動,情實悶急,萬有一分,如臣所料,而朝家又從而許之,則四邊聞之,將以爲如何。此臣所以決不當許者,然也。陳奏使先來纔到,尤無曠日遲待之慮,臣謂曆官卜物,姑令留置,以待使行,同時出來,稅官處,則直以非時延卜,有違定式,使行渡江,亦在不日答之,而陳奏行中譯舌,眞有爭利告訴,致此葛藤者,亦宜嚴懲,以戒後日。伏願聖明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當問于大臣,而處之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該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刑判,何如是撕捱耶?秀衡曰,以日前筵席推考事也。旣承問備,雖或不安,而引嫌太過,莫重啓覆,未免差遲,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大臣已入來乎?秀衡曰,來在賓廳矣。上曰,注書出去,以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不復形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手指冷氣,何如?上曰,日寒故一樣矣。興慶曰,丸藥連爲進御乎?上曰,連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今日當爲初覆,而秋判之撕捱至此,只以日昨問備事耶?亦有他可引之嫌耶?興慶曰,無他嫌端矣。臣於日昨,偶因言端有達,而如是違牌,實爲過中,其爲人甚固執,今方待命金吾云,其必不出,可知矣。上曰,儒臣之當初請推,事體是矣。在尹陽來自處之道,不過一番陳疏而已。如是撕捱,豈不過當乎?若又牌招,而終不承命,則國體將虧損矣。興慶曰,其辭疏,政院之不卽捧入,可恨也。秀衡曰,此非可捧之疏,故初則退却,而再牌不進之後,不得已捧入矣。上曰,政院之當初不捧,事體亦然矣。興慶曰,啓覆文書,政府詳覆,而送于刑曹,則謹啓議照律事,刑曹判書例爲書入,而此亦尙不得爲之矣。上曰,刑判若出,則此不過霎時事也。但今此召問其去就,尤爲其不安之端,何以爲之乎?此若遞職,則禮判上來後,必同處義,因一微事,轉生葛藤,則亦可悶也。興慶曰,金在魯,則未知何以爲之?而至於尹陽來,則無論事之大小,旣有所執,似不當論罪,莫重啓覆,不可一向遷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初覆,明日爲之,則可以仍爲再覆耶?秀衡曰,十四日有拘忌,十五日與上前開拆相値矣。上曰,今日爲初覆,連次三覆,然後北道有當死一罪人,可以趁歲前擧行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元無可引之嫌,而一向撕捱,三召不進,事體所在,不可仍置,罷職,其代政官牌招,以無故人差出,待下批,卽爲牌招肅拜,而啓覆時刻,則以未初初刻爲之,可也。上曰,當初欲擇嶺伯,事偶至此,又失可惜之刑判矣。無故人,則京兆與武臣中,似有之矣。興慶曰,臣於再昨海西還上軍餉年條稟定時,以壬子未收準捧之意,陳達矣。退出後,更考文書,則壬子條只有如干石,而癸丑條未捧頗多,當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追初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錫命,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尹就咸。西班,領敦寧府事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礪恩君梅,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張鵬翼,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炯,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秀衡曰,推案,當以次入之。上曰,然矣。重協,進讀京囚淫奸至親罪人前縣監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待時而已。其辭緣,何足聞也?仍命重協,書判付曰,姑待三覆,按律正法。秀衡,讀外囚殺人罪人張貴才推案。上命讀屍親與元犯招,又命讀張貴才承服處,又命讀監司親問處。仍下敎曰,觀其招辭,則初刺耳後,猶有生氣,故更刺右頰云,而監司親問時,則以蹴踏樣納招,雖非大段違端,而前後之招,差異矣。僉議以爲,何如?興慶曰,只以錢分而殺人者,似可疑,而渠旣承服,且其衣服笠子,已爲贓物,其殺之則丁寧矣。有龜曰,刺殺之跡,昭然於屍帳,承款之辭,又爲分明,則以法斷之之外,無他道矣。思喆曰,初則雖似虛疎,而渠旣丁寧承服,則法外更有何論乎?取魯曰,臣旣詳覆,故其文案,仔細見之,而此獄終涉疑晦,且多疎漏處矣。衣服之留置,至親之證成,實爲疑端,而金始炯,以其時監司,明言其無疑,臣何敢質言其必有疑端耶?寅明曰,臣則只見單招,承服旣分明,別無可論。梅曰,文案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殺人旣分明,三章之法,不可饒貸,依律處斷,宜矣。廷濟曰,初以田結錢分事,戕殺可疑,而常漢輩,場市被酒後,亦不無如此之事。且其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達。尙絅曰,當初捉執,旣非登時,且以錢二分事,有欲殺之心,而賣酒饋之,乘醉刺殺者,可訝。其文案,終爲疎漏,且其所爲,有若爲盜所殺,而然則處置甚從容,而渠之衣笠之棄置者,尤爲可疑。臣意則直斷以法,似重難,更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乃貞曰,以單招見之,則別無疑晦處,勘律,宜矣。錫命曰,渠旣承款,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顯命曰,山陽場殺人云,而張貴才旣往場市,而公然逃走,且其衣服,明是渠之衣服,則萬無可疑矣。始炯曰,此臣按藩時事也。脫衣棄之者,蓋其醉鬪時脫置者也。張士誠,卽貴才之五寸親,而士誠以爲明是渠笠借去者云,則贓物分明矣。世望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羽良曰,臣意則脫衣棄置者,以其血濺,而恐爲他日贓物,故然矣。分明刺殺,則正法,宜矣。箕錫曰,其時道臣之言如此,文案又分明,則依律正法,宜矣。就咸曰,刺殺旣分明,此宜斷之以法矣。健基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瑗曰,獄情至難,文案雖重,而臨問之際,其所答之言,亦可察其形狀,而知之矣。文案雖不無牴牾處,而其時道臣之言如此,則似無可疑矣。上曰,此文案入啓,在於國忌齋戒日,未及詳覽,而卽爲啓下者,蓋爲文書修整之緊急故也。今日亦未細覽,而左參贊與兵判之言,不無意見矣。然渠旣犯殺人之律,故畏㤼而逃走矣,衣服不爲推去,亦出於未暇念之矣。予意則似近於鬪歐殺人,而竝與笠子而棄置者,甚可怪也。鵬翼曰,常漢輩相鬪時,脫衣脫笠,例也。取魯曰,脫衣脫笠,非可論,而鬪歐之敎,實爲至當矣。顯命曰,所謂鬪歐,互相蹴踏,以致一死者之謂,而此則以刃刺之,似非鬪歐也。羽良曰,若鬪歐,則初不必賣酒饋之矣。上曰,果有欲殺之心,則只刺要害一處而已。何必先耳而後頰,以至亂刺乎?文案有牴牾處,旣疑其鬪歐,則與故殺有異,當待三覆而處之耶?使之更査以啓耶?興慶曰,苟有一分可疑處,則不必待三覆,出付秋曹,分付本道,而使之更査爲宜矣。寅明曰,被死可矜,急時償命雖宜,而文案旣如是牴牾,則更査爲宜矣。始炯曰,聖上,以鬪歐致疑者,出於審愼之意,而此獄之合於鬪歐,終未見其得當,旣有衣笠之贓物。且有張士誠之招辭,其殺人則的實矣。上命秀衡,書傳旨曰,觀此文案,當初屍親捉告,雖似疑晦,笠子足襪,旣是贓物,則貴才殺人,可謂無疑。而但殺獄體貌重大,承服之後,考覆親問之招,皆無增減,而此則各相牴牾,已涉未盡。而渠若素嫉承得,乘醉刺殺,則不犯要害,亂刺亂蹴乎?笠子之不收,衣袖之血染,刺打之過多,疑似毆鬪,而故殺成案。鬪毆故殺,雖曰極律,王者用律,宜乎審愼,自本曹,詳問道臣,各別痛査以聞。又命秀衡,書傳旨曰,王者所重,莫若刑獄,昔夏禹帝亦下泣囚,其爲藩臣,尤當詳審。況以崇品重臣,出莅嶺藩,事體自別,且藩、臣守令,其於重囚,不爲細究,若或承款,雖或牴牾,仍成文案,曾有飭勵,亦聞下敎,而今者張貴才文案,未免疎忽,可爲警飭。此則略之,而推官報狀題辭中,今乃取服,亦合檢狀,殊可快幸云,文字偶語,雖非異事,有欠不獲已之意。噫,以是心決獄,則雖或無辜,逭者幾希,玉成之道,宜加倚任之臣,前嶺伯從重推考。必寧曰,申時已報,臣當出去,受軍號矣。上曰,然矣。必寧出去還入,以軍號上之。上曰,啓覆文案之數多,未有如今年者矣。廷濟曰,京外推官與獄官,皆着實擧行故也。上曰,或由於擧行之着實,而死囚,若是夥然,豈不有歉於王者之化乎?於心實多憫惻者矣。取魯曰,下敎,實仰泣辜之德矣。必寧,進告外囚殺人罪人馬保李夢右文案。上曰,此獄無疑,而命華尤絶痛矣。不必盡告,承服處及監司親問處,結案處讀之。必寧讀告。上曰,刑曹啓目,亦告焉。必寧讀之。上曰,命華爲造謀,則夢右爲加功耶?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明是故殺,似不爲加功矣。有龜曰,律文雖有加功二字,此則放砲,出於其手,當以故殺論之,加功則似不襯矣。思喆曰,放砲殺人者,豈可以加功論乎?取魯曰,此事比他,尤切痛矣。命華情罪,今無可論,夢右所爲,當爲元犯。上曰,夢右有兩罪矣。取魯曰,異姓七寸淫奸,則雖未知律文,而似非當死之罪,至於砲殺,則明是故殺,豈可以加功疑之耶?寅明曰,所謂加功,當其殺人之際,從而助力者之謂也。今以命華之故,或疑夢右爲加功,而夢右所犯,則實兼首謀與故殺,依律處之,宜矣。梅曰,不知法律,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文案未及詳閱,而成貼出於臣手,無他可達之辭矣。廷濟曰,謀殺條,有首謀故殺,命華當爲造謀,夢右當爲故殺矣。尙絅曰,臣與戶判之意同,此非可論於加功者也。乃貞曰,此獄情犯,萬萬凶惡,命華宜爲bb?b,夢右決非加功,諸臣之議是矣。顯命曰,放砲時,若有隨從,則當爲加功,手放者,何可以加功,擬律乎?時炯曰,臣與前判書尹陽來回啓時,夢右則當用加功律云,而諸臣所達如此,從衆處分,未爲不可矣。世望曰,臣不知法文,不敢以臆見仰對矣。羽良曰,當初本曹,不敢擅便,敢請上裁,而諸臣之議,皆是矣。箕錫曰,以加功擬律,終未見其可也。就咸曰,明是首犯,宜用當律。健基曰,臣意亦與諸臣同矣。瑗曰,加功終不襯着矣。上曰,更告照律處。必寧讀告。上曰,《大明律》以下見之,則分明合於加功矣。諸臣咸曰,不可而論《大明律》,懸吐各異。上曰,諸臣竝勿言。豐原解釋律文以告。顯命解釋以告。上曰,果是矣,而當初引律不襯矣。羽良臣請出往問於律官。上曰,然矣。羽良出往還入,以爲律官所解者,如此如此矣。上曰,此則與豐原所解異矣。仍命必寧,書判付曰,律似故殺下手擬律則加功,其涉牴牾,詳考律文,三覆以聞。上曰,大臣進前,殺獄當竢三覆,而權取身獄事,實爲莫大之變怪,風化所關,當爲嚴處,而仙玉已斃,今無更問之處矣。取身則死無可惜,而以其祖指揮之故,不敢吐實,一向訊問,反爲殘忍,至於權孚,則以曾經侍從之臣,淑問之下,固當從實直告,而觀其供辭,顯有欺隱之情。若非年七十,則金吾請刑之啓,當依例踏啓字,而亦有不忍矣。今則將爲了當之獄,而猶有所未快者,將何以處之耶?大臣與金吾、秋曹堂上,先爲各陳所見。興慶曰,臣未見其前後文案,不得詳知,而蓋權哥所爲,萬萬無狀,禹女情狀,實涉曖眛矣。然取身旣非死罪,厚、孚亦不可刑訊,則似當參酌定罪,以爲收殺之道矣。傳聞前刑判尹陽來之意,如此云矣。寅明曰,凡獄情,刑推後承服者,固難盡信,而今此權哥之獄,未刑推之前,或稱落胎,或稱埋置者,已露實狀,而厚、孚、取身,皆不目見云,則尤爲孟浪矣。臣於權孚供辭,有所絶痛者,兒聲有無,惟當一從所見直陳,而末端猝稱以兒聲已止息,以其無來歷之語,遽爲揷入,其情狀萬萬無據矣。臣雖以嚴問啓請,而在孚,旣非倫紀所係,則曾經下大夫之列者,不可以一時欺詐之情,輕施刑推,故若有依啓之命,則欲爲稟達,還寢,仍請酌處矣。顯命曰,文案雖未詳見,而雖使三尺童子聞之,皆知權哥之必爲見屈矣。權哥之知其必屈,而爲此擧者,未知有何別樣事情於文案之外耶?臣嘗以此疑之,而畢竟終未得可疑之情跡,則只憑文案立落之外,豈有他道乎?禹女冤狀,今已伸白無餘,而取身終非死罪,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但禹女,初則爲啓下罪人,及其自裁之後,地方官,當檢驗馳報,而只以頭頭人之言報之者,終未免疎漏,此所以有權厚之執言,而稱冤者矣。鵬翼曰,臣則閭巷間所傳之言,雖或聞之,不見文案,不敢臆對矣。始炯曰,自上必欲嚴覈此獄者,不但爲一女之抱冤而已。世敎漸衰,倫化不明,故深憂世道,屢下判付,聖意所在,臣等亦豈不知之乎?盤問罪人之際,反覆詳覈,而彼此俱是常情之外,可謂重獄矣。凡決訟,必以文案歸重,而權取身原情,不成辭理,違端甚多,禹哥所供,節節當理,是非曲直,不難知之。而但難測者獄情,獄官意見,不宜落偏,故臣以鑑空衡平之意,相勉於僚席,期於十分詳査,而畢竟權家諸婢僕,次第直招,禹女之冤,自歸伸白矣。所謂降書,固當査出其眞僞,而觀其筆蹟,決非八十老人之筆,設令從空中出,以此究問,轉至援引,將成婦女之獄,則朝家豈不難處乎?此乃重獄,而權家婢僕外,無他憑覈之處,故雖不得不盤問於婢僕,而終歸於以奴證主,論以法意,已極未安。而至於權取身,則其祖權厚供辭中,以親聞兒聲立證,今雖日加訊問於取身,其祖之供如此,其孫其可直招乎?取身之一向訊問,實有以孫證祖之嫌,朝家欲正倫化,而反不免傷倫之歸,此亦不可不念處也?若以獄情大體言之,諸婢承款之後,取身雖未及直招,便成已了之案,臣意則問議於大臣,參酌酌處,恐爲得宜矣。上曰,參判所見,是矣。羽良曰,此獄只憑文案,而決之,則甚不難,而第天下,莫難測者獄情,莫難決者獄辭,在昔向敏中,以取服當死之僧,一言明摘,終傅生議,臣則旣無敏中之明,最晩入曹。此獄幾至了當之後,而或慮其顯顯易知之外,有隱情可疑者,取其文案,詳細究閱,終無別樣摘出者。然大凡治獄之道,務在徐緩,査實鉤詰兩造之違端,反覆參訂,務至平允,雖以呂刑及酷吏傳等書觀之,可知矣。萬一於兩隻之辭,一有偏重,則曲直易眩,端緖難推,此所以古聖王之必用欽恤者也。戊申之逆,何等凶慘,何等緊急,而殿下不動聲色,專用寬恕,雖有漏網之流,而生活甚多,至於此獄,則處分未免嚴急。此雖出於深憐禹女,痛駭權哥之致,而雖云其罪,人命殞斃,至於四人,似有乖於審愼之義。此後則凡於治獄之際,不當如是,故惶恐敢達,而權厚、權孚,則旣以七十除刑,實無覈得之路,而取身則三次嚴刑,一向杖問,又有以孫證祖之嫌,宜有參酌定罪之道,故議啓中敢以,稟處請之矣。上曰,予於常時,臨古文而有如此事,則心有所絶痛矣。今此取身之事,實是亘古今所無之變,故處分如此,而參議陳戒之言甚好,當留念矣。諸臣亦各陳所見。有龜曰,禹女眞有其罪,則權哥婢僕,以齊憤之心,雖死,必不承款,以此見之,則禹女十分冤痛矣。取身之不爲直招,便有笑啼俱不敢之意,而至於權厚、權孚,若聽中間慫慂之言,而爲此擧,則平問之下,不肯明告,其勢固然,而情狀甚可痛,惟在朝家之嚴處矣。思喆曰,臣待罪禮曹時,取身以此呈狀,而觀其措語,則以萬萬不近理之事,構成罪案,至請離異,情狀絶痛,故不爲許題矣。厥後聞其呈辨秋曹,而畢竟構陷情節,已盡綻露,禹女曖昧之狀,昭伸無餘,而獄事今已了當矣。取身諸罪人,參酌處分,似爲得宜矣。取魯曰,臣則未見其文案,不知獄事之顚末,而此獄初頭,逢見前刑判,則頗言禹女之冤狀。故臣以此事,事理之所不近,人情之所不忍,宜加十分詳愼,有所酬酢矣。其後聞權家婢僕,次第承款,奸情悉露云,權哥事今無可言,至於酌處,則自有法官,臣不當仰對矣。梅曰,臣則不知獄情,而外議皆言權哥之無狀,禹女之至冤矣。上曰,予之下詢者,蓋欲聞輿情也。禹女設有醜行,取身之五年同裯,豈不怪駭乎。廷濟曰,臣亦未見文案,而蓋聞權哥所供,節節無據,獄事自當如此矣。然臣嘗待罪獄官,累當大獄,故備知獄情之至難測矣。必詳細覈得,使落者,無一毫怨言,然後可以服人心矣。今此權哥之事,擧一世皆言其無狀,而或云一邊未免偏重,權哥則有四人之死,禹哥則不問當問之人云,而反爲權哥有所稱冤。此由於獄事嚴急,而然,鄭羽良所達之言,是矣。今則取身之三次受刑,亦似太過,權厚、權孚,固爲無狀,而參酌處分之外,似無他道矣。尙絅曰,臣亦別無意見,而禹女之冤,已伸於婢僕之招,極爲矜憐,取身則一向嚴問,似不當決罪,宜矣。至於權孚之兒聲止息云者,萬萬無據,雖以此執以定罪,渠不敢稱冤矣。乃貞曰,不見文案,不敢質言,而禹女之冤,權哥之罪,擧世言之矣。錫命曰,外議皆言權哥無狀,諸臣亦皆有所達,臣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世望曰,未見文案,無辭可達,而諸臣言好矣。箕錫曰,臣則與權家,有親嫌,不敢仰達矣。就咸曰,權家之事,外間皆言其處事無狀,禹女則卽今雖已伸雪,然當初眞僞未辨之前,便是啓下公事,身死之後,似當有檢屍之擧,趙顯命所達,是矣。取身則似有當律,權厚則亦當有家事任長之律,而至於權孚,則不敢崖異於其兄之事,人情無怪,且旣非家長,則似無可罪之端矣。健基曰,獄情則雖有輿誦,臣未得詳見獄案,猶不可知,而至於取身,則係是人倫大變,若誣陷其無罪之妻,抱冤而死,則固當以逼殺之律斷之,此豈可輕易酌處者耶?更加詳審,而處之宜矣。此等罪關倫綱者,若不明査嚴處,則末俗日下,彝倫漸斁,臣恐傷倫敗義之輩,必將接跡而起矣。瑗曰,文案臣雖未見,而獄情嘗聞於刑官矣。禹女之冤,婦孺皆言之,聖上必欲明査,非但爲一婦之至冤,實出於振勅風化之意,而權厚旣不吐實,取身不可終始嚴訊,此外杖斃者,至於四人云,不宜一向蔓及,參酌處之,宜矣。上曰,卽今世道彝倫斁喪,此等事,若不明快處之,則安知他日,復無如取身者耶?上番儒臣之言,實有意見,逼殺之律,渠何免乎?予雖知禹女之冤,而權哥三人,皆不取服,則猶未明快,故所以問於諸臣耳。取身則以其祖之故,雖死而必不服,權厚、權孚,家有妖惡之婢僕,而聞其煽動之言,不知爲其婦掩諱之道,或慮汚其家門,而有此呈狀之擧,豈不萬萬痛惡乎?秋曹堂上,問議於未入侍大臣,而求對,則予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憲臣有親嫌,則不爲論列,勢雖然矣。而身爲執法之官,親問之下,引嫌不言,非矣。至於尹就咸,則顯有爲權孚分疏之意,極爲無據矣。禹女則欲其檢屍,權孚則謂無可罪,身爲法官,焉敢若是?寅明曰,今此下詢,欲採衆議,雖有不槪於聖心,不宜遽加嚴責。且檢屍事,趙顯命亦言之,則不獨就咸之意見,如是也。就咸啓曰,臣猥以無似,忝叨諫列,適當俯詢之際,妄以爲權厚,旣不吐實,則爲其弟者,似不當與兄異辭,而權孚旣非家長,又非元告,則其罪似有差等,故率口,仰達矣。辭不達意,至承非常之嚴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隱然容護,已乖臺體,備辭引嫌,尤爲未安,勿辭。秀衡曰,獻納尹就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箕錫啓曰,臣與金吾在囚罪人權厚、權孚,有異姓四寸親嫌,今日下詢之下,不敢隨諸臣仰陳賤見,方切惶悚,以此至承未安之敎,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秀衡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秀衡曰,啓覆入侍,事體甚重,而儀賓府無進參之員,錦平尉朴弼成,則老病,自前不爲擧論。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殊涉未安,月城尉金漢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李宗城疏批,有問於大臣而處之敎矣。上曰,卜已出柵,稅已納官云者,可訝矣。寅明曰,此則李宗城不知事狀而然矣。取魯曰,頃年辱國之後,有定式,無論使行齎咨官卜物,而皆領卜出來,故臣在西關,亦嘗申明此法矣。聞今方留卜於柵外,守直有弊云,而陳奏使回還,似不遠,今雖更有朝命,自然與使行,同時出柵矣。興慶曰,事勢似然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持平沈星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尙未處置,兩司除在外、未署經、未肅拜外,司諫趙漢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明朝大提學牌招。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嬪宮誕日,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尙未處置。兩司闕啓,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如是違召,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又爲違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如此乎?且此製,非他製之比,多士等待,國體何?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重協曰,此製與他製有異乃是恩製,不可撕捱,牌去來各別催促以啓。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矣,敢啓。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重協曰,都承旨持此題,與大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李重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大提學尹淳,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五百五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引嫌而退,意雖審愼,語涉營救,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尹就咸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沈星鎭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引嫌而退,嫌難可否,其勢固然,未安之敎,何必爲嫌?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李鳳翼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負犯忒重,流竄亦輕,而姑從薄勘,置諸郡邑,此於微分,實爲大幸,屛伏窮山,日省愆尤,思所以息黥補劓之圖,但其才分淺劣,尋常芻牧之任,亦難堪承,是甚憂懼耳。乃於千萬意象之外,召命特降,以臣爲兵曹參議者,恩旨遠宣,峽民創見,以罪爲榮,曾未半年,臣於是,惝怳感激,自不覺涕淚之縱橫也。噫,霜雪雨露,無非化育之洪造,則今於事過之後,豈敢復言?而第臣有結轖于中,不能自解者矣。臣性本愚騃,言無裁擇,凡於世俗,喫緊人事,都不通曉,故朋儕之間,少見許可,韓愈所謂朝無死友者,臣實有之。惟殿下不以臣爲不肖,前後恩眷,迥出常例,十載邇列,幸免大僇,亦可謂受知罔極矣。夫事君盡節,人所同得之天,而在臣尤宜自勉,是以居常兢兢,無他報效之道,則惟以勿欺二字,銘在心頭,斷斷血忱,庶幾至死靡變,而秋初入對時,下敎至爲嚴截,若曰是負予也。噫,臣與申、李兩臣,初無毫分恩怨,其所通塞,又無些少利害,則臣雖無狀,亦有心腸,抑何故?而忘吾君之隆知,效黨人之敗習,以自陷罔赦之科哉。臣固知匪怒之聖敎,儘出牖迷之至意,而惟是一生刻勉,自附圖酬者,終未見諒於君父之前,此臣所以拊心長吁,忽不知四肢之投地也。除命之下,不敢久淹,昨始來伏私次,而顧此滓穢之蹤,雖荷湔拂之恩,尙可以抗顔自立於朝端乎?且臣素患風痺之證,比益沈綿,衝寒作行,半死半生,見今氣息奄奄,轉側無路,宿衛緊任,尤不可虛縻,玆敢瀝血爲辭,仰首哀籲於天日之下。伏乞聖明,俯察臣危苦之情,先遞所帶職名,仍許退歸田里,沒身自廢,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今者復召,意俱有在,爾何復嫌?其勿辭,速察職。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才甚鹵,而性甚懦,立朝餘二十年,未嘗與人爭較,設有是非相難者,未敢必其求勝,卽同朝之所共悉。而況臣生世煢獨,區區托身,而爲願忠之地,惟國與君耳。妄竊以爲今日國勢之存傾,亶係於用人之偏均,於此一着,而處之失宜,則末流之禍,有不勝捄。故竭心殫力,過計深憂,必欲諧時論,而平物情,雖群咻噂{{!|𠴲|⿰口沓}},本見屈抑,而不自憚焉。蓋其苦志血忱,可質神鬼,然訥言淺誠,未足以周旋孚感於一席注措之間,輾轉生鬧,遂至於政道壞,而國體隳。靜言思惟,罔非罪孽,勘以常憲,誅竄猶輕,而天心至仁,大度包荒,畢竟處分,止於近州薄補,溫音和色,特諭以不非無罪。臣固且惶且泣,以罪爲榮,而及其陛辭,旣錫對以優假之,伊後筵敎,又問病以眷軫之,糞土賤臣,何以獲此於至尊至嚴之下?感頌刻骨,不知死所。噫,古往今來,人臣之受知被榮於時君世主者,亦復何限?而豈有負犯如臣,譴黜當前,假之以非常之恩,垂之以不世之眷,若臣今日之所蒙者哉?一出都門,便隔文陛,犬馬顧懷之戀,惟日耿耿,其所盡心,而自效者,只在古人芻牧之責,遂乃策勵衰竭,不敢怠忽。而邑荒民困,着手無地,半年淹久,一味尸素,誠恐孤負委寄,罪上添罪。乃者環召之命,不待左右之言,特除之旨,忽降纍釁之中,俄而還差備堂,繼又移遷館職,恩數荐疊。嚮用如舊,觀聽驚聳,吏民動色,固知山藪之聖量,尙記簪履之舊物,不欲終棄,有此特恩,在臣情禮,亦宜稍近京輦,瞻依耿光,向北馳懷,有如水瀉,幹當公務,竭蹶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本來肥痰,不服南中風土,宿疾添痼,怪症疊發,重以寒程撼頓,歸卽昏倒。且今所叨之任,卽臣從前力辭必遞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感激趨謝之計,未免由此礙阻,徊徨怵惕,益增死罪,玆敢悉暴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賜矜諒,亟命先改臣難冒之職,仍令竝解兼管,俾得以守分養痾,頌戴恩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補外,今者特授,乃飭政曹之未叶,思舊臣之棲外者,于今復召,卿何提嫌?其勿過辭,宜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健基曰,臣有眼病,請執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其誰敢欺。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後漢隱帝乾祐,至兢惶激切之至。上曰,少退。諸臣少退還入。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二年侍御史陳襄,至非所以廣聰明於天下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覿上奏,至增長吏氣五不可也。健基曰,白居易所陳,乃科擧事也。唐制,累經省寺,取其截直,則鄕擧里選之規雖廢,而比之我國之科,猶可謂美制矣。蓋科擧,士子發軔之初程也。凡於考試之際,取其言議之直,則不但爲培養士氣之道,亦可作他日敢言之臣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我國科擧,專尙詞華,甚非取人以實之道也。雖以策問言之,如董仲舒、文天祥之策,固無可論,而以佳作稱之者,不過入於彀率中,而以梔蠟色澤之而已。時尙如此,文體日下,臣竊以爲此非細故也。祖宗朝,或以單辭,出御製策題,而試之,執事之間,亦多如此。故其時文詞,蔚然可觀,所選取者,無非文章名流也。今亦擺脫逐條設弊等規例,而間以單辭親問,則庶可以矯文弊,而得實才矣。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向者泮製所試,御題殆近單辭,且有體端,而泮儒輩拘束規例,不能鋪張,入格之文,亦未免草草,良可恨也。上曰,其題自是單辭也。文體之不古,誠如下番之言,古人則雖詩律,務尙天然,而多有不叶簾者,以朝耕上平田,暮耕下平田一句見之,可知矣。予時看國朝久遠文集,則與今果判異矣。健基曰,國初文詞,則有欠艶麗,而專尙實地,此正菽粟之文,而可見敦朴之美矣。上曰,然矣。崔岦、李廷龜,皆以文章著名,而其體格則不同矣。健基曰,崔岦尙簡苦,李廷龜主平順,而大抵文章家體格,各自不同矣。若魯曰,言事朋黨者,罪之亦可,而李絳,猶以諫官,不可罪爲言,官以諫名,則言雖不槪,而不當輕加譴責,蓋所以重臺閣之道也。上曰,此下唐介事好矣,而王者在於燭理,若不計君子小人,而竝用,則豈不有弊乎?若魯曰,此在人主是非權度矣。十一板,歐陽脩所謂論人主易,言大臣難者,誠切言也。宋朝二十年來,臺諫多有論大臣而獲罪者,故歐陽脩慨然言之,大氐爲人君者,未嘗以言其闕失而有所斥逐,若語及柄用之臣,則輒加譴怒,此實古今通患也。近年以來,臺閣之臣,以言及大僚,而得罪明時者,前後非一,此不但有欠於待臺閣之道,亦非所以慰大臣之意,故今因文義,惶恐敢達。上曰,儒臣之言,言則是矣,而唐介則其心無他,未嘗以逆賊之名加於人也。今之臺諫,公然謂人爲逆,在上者,其可謂之臺言,而置而不罪乎?若魯曰,人心世道,日以益下,自宋時至今日,亦過幾百年耶?有難以古人之事責於今日矣。上曰,儒臣所達,非矣。逆賊何等惡名,而容易加人,是無君臣之義也。在末世,而尤宜明白處分,豈可諉之於世降俗末,而容護如此人耶?若魯曰,臣亦以近來逆名之加人爲痼弊,曾對趙顯命,而有所酬酢矣。臺諫若果爲無理之談,則不可無罪,而近來言大臣,而獲譴罰者,甚多,實非明時好氣象,故敢有所達矣。健基曰,歐陽脩之言,雖就事論事,而不無弊端,非可爲後世法者矣。若魯曰,十四板,論好名,而頃於筵席,已言好名之勝於不好名矣。下聖人而無不好名之人,好名者,未嘗自暴自棄,亦未嘗爲違道悖理之事矣。健基曰,好名雖有弊,而自好之士,愛惜身名,故能好名,若無修身操心之工,則雖曰好名,未有其效矣。上曰,下段以三事,分析言之者,好矣。若魯曰,容容默默,無所恥愧者,實爲今日痼弊,如是而何事可做,何業可就乎?殿下如欲日事恬憘,苟冀無事,則容默之弊無妨,如欲有所奮勵,樂聞忠讜,則容默之弊自祛,此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健基陳襄疏,以規誨譏刺,引用沔水、鶴鳴,祈父、白駒者,與《詩經》之旨大異,此蓋在於朱子註釋之前,故然矣。若魯曰,劉安世疏,不過一二行,而語甚切至,其所謂不愼其初,而如蔓草之旣成,禍胎遂成,無奈何云者,正好着意深看也。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上曰,曾於筵席,有言科場專出表題,則如《周易》殿講云,故近來雖出雜體,而但表,則意思似不廣,務爲工巧故然耶?健基曰,表是科文中至難者,做表而箇箇合於科選者,自是實才也。人事妙理無限,故鄕儒則雖稱能文,而不能善作矣。若魯曰,臣等亦嘗用工於表,故知其極難,而不讀古書,稍解綴文者,藉賴同接,亦能成篇,故間有倖科矣。上曰,京儒則於賦,不能善作云,工於表者,亦不能於賦,而然耶?健基曰,近來大科,間間出賦,故京儒之用工於賦者,甚多,而苟能製表無欠,則投之某文,寧有不能作之患乎?秀衡曰,策問,長文也。見之雖難,而製之猶易,表則用力處,不過回題上四句也。見之雖易,而製之甚難,然若言科製中極難者,則無過於論矣。上曰,俄者所謂單辭策題,便同於論矣。予則嘗以策問爲難,今聞承旨言,策問亦易耶?健基曰,近來久廢別試之故,士不讀古書,科未得實才矣。策是八條目,湊合成篇,雖似易矣云,而多讀而有元力者,能放筆揮灑,有若一串貫來者,然而苟是不讀者,則雖艱辛成篇,而瘡疣百出,無足可觀矣。若魯曰,今以科文下詢,而表則事大文字,亦有人事可觀處。固是科製不可廢者,而但士子五六人,出接會做,則於表,雖有工拙之不同,而未有不做者,於策則五六人中,能做者,僅一二人,蓋策則有原學然後,可以做得。不然,雖掇拾東人,覓取同接,而其醜拙之態,不能逃於具眼者之見,亦宜崇用策問於科場試士之際,而苟如臣俄者所達單辭命題,則尤爲得實才之道矣。上曰,今日科題,其知之乎?若魯曰,俄者閤外少退時,始知之矣。上曰,以制試士,今已再次矣。收券已入來,故抽來一軸見之,則未成篇者多,常時用工於表者,可善做,而何如是耶?健基曰,雖熟手段,忽遇制誥,必難盡意於片時製進之際,苟無熟工者,豈能成樣乎?上曰,俄見一張,則玆授卿相國都統軍兵云者,如我國敎書,規矩制規,本來如此耶?若魯曰,我國敎書,便是大國之制,制之用玆授卿字,似不異矣。健基曰,此題,曾出於月課,而有故判書姜鋧名作矣。上曰,然乎?用東則,何如?健基曰,如此有名之作,雖用一二句,自當見黜,士子輩拘於此文,必難製成矣。上曰,明日持公事入侍,與開拆相値,午前則凡公事皆入之,午後則待下敎,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凝寒轉甚,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司諫趙漢緯呈辭,今日闕啓,事甚未安。正言金光世,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沈星鎭,初以詣臺之意送言,而旋又呈辭,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李夏源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獻納未差,無進參之員,獻納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金若魯爲獻納,李森爲工曹判書,金在魯爲司宰提調,閔應洙爲慶尙監司,趙錫命爲安邊府使,宋瓆爲保寧縣監,李胤器爲穆陵奉事,李剛中爲敦寧參奉,李綬爲繕工假監役。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以李國馨、金希魯、鄭壽耆,付副護軍,尹就咸付副司直。 ○傳于李春躋曰,昨已下敎,吏、兵房承旨入侍。 ○以三覆時,時刻單子,傳于宋秀衡曰,以辰初初刻改入。 ○李春躋,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一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與五部去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司宰監今甲寅秋冬等司䆃寺、司圃署、軍資監、平市署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姑不得磨勘。至於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贍寺去癸丑春夏秋冬等,今甲寅春夏等,司宰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資寺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則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旣不得磨勘。其時官員,亦多遷轉,有難考績云,竝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儀賓府言啓曰,本府郞廳,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各司褒貶磨勘之際,五部癸丑秋冬等啓本中,四字誤書,擦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司僕寺、軍器寺、典設司、訓鍊院官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於今十五日磨勘以入,而臣鵬翼,除拜屬耳。日限未滿,故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秋冬等褒貶及屬司中典涓司、繕工監今甲寅春夏秋冬等,瓦署、造紙署今甲寅秋冬等,合九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與臣取魯,有相避,故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尙衣院、掌苑署、四山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竝因其提調、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右議政意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等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左相,俱未備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臣沈壽賢,病情沈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徐命均,奉使出疆,時未回還,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居首進士兪彦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運維,生員趙載敏,竝直赴會試,進士洪昌震,幼學金燁,生員李燮元,幼學趙載德,各給一分。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宋秀衡啓曰,軍號何等重大,而旣以濃墨,有改入之敎,蓋所以嚴軍號之意也。而兵曹堂上,不爲改之以他字,依前軍號,矇然書入,殊極未安,兵曹堂上,從重推考,何如?答曰,允。 ○甲寅十二月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節製壯元誰耶?春躋曰,校理兪健基之子也。上曰,曾是爲節製第二者耶?予嘗見其名矣。春躋曰,兪彦國頃年被抄於節製,而爲第二矣。春躋開拆褒貶封紙,而先告京各司褒貶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必寧告中樞府及各軍門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春躋告京各司等第,至戶曹正郞李夏徵上考題目。上曰,李夏徵何如人耶?春躋曰,故廉吏東萊府使李明復之子也。春躋告各道監司、江華留守褒貶等第上送狀啓。上曰,竝入之。春躋又告各道都事、營將、察訪褒貶等第。上曰,竝入之。必寧告都摠府褒貶等第,各道兵、水使褒貶上送狀啓及各道兵、水使各樣將官等等第。上曰,竝入之,而守令、邊將等第,則勿爲告達,而竝入之。春躋、必寧,各以守令、邊將等第上之。上覽後還下,下敎曰,有點下者,亦有無居下者矣。必寧曰,忠淸兵使金洸,春操後啓本,與褒貶等第,混入以來矣。上曰,竝皮封入之。必寧上之。上曰,今觀皮封,則書以啓本一道,此則非金洸之過也。政院誤爲混入之致也。此啓本還下,承旨出去後,更爲入啓,可也。必寧曰,京畿水使宋徵來,旣有拿命,且無虞候,故不敢爲狀啓矣。上曰,然矣。春躋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臨陂縣監安錞,以曷不振勵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全羅監司柳復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慶尙前監司金在魯,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奉化縣監金遇慶,以雖似政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前慶尙監司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咸鏡監司李箕鎭,黃海監司兪拓基,忠淸監司李壽沆,今秋冬等褒貶,守令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平安監司朴師洙,所引情勢,元非大段,病狀則雖未知如何,而莫重殿最,不爲及期封進,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已承批,今無可嫌,而莫重殿最,稱以病重,不爲封進,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南兵使申德夏,黃海兵使朴纘新,全羅左水使李希夏,今秋冬等褒貶,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全羅右水使具侙,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頗緩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竝致勤點下,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京各司殿最,雖似文具,考績之法,有國所重,而每當開拆之時,輒有頉稟之啓,今番則尤爲夥然,大臣衙門,則雖無可言,而他餘無長官,有應頉處外,諉以堂上不齊,或有故,而不爲擧行者,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承文院九處講,只有其名,而廢閣不行,久矣。文官新進,隨其年之老少,有《老乞大》、《吏文》等冊講試之規,而近來當講之文官,一未得應講古規,將未免因循廢弛,臣常慨然,故竝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殿最何等重大,而近來以殿最,看作文具中文具,極爲寒心。大臣所帶衙門及宗親府、儀賓府外,無端不封進各司,自政院考出,竝從重推考,自古,有漢語講之規,祖宗朝定式之意,可謂深矣。久廢不行,亦極未安,如欲飭勵,則當自承文院始矣。都目前槐院,先爲擧行,各司未封進殿最,亦及吏曹開拆前,而竝爲封進事,分付,而此後,則另加申飭,俾勿如前,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允輔爲昌寧縣監。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明川罪人行刑關文,依榻前定奪,別定禁軍,罔夜下送,而南海道里,亦至十餘日程,驛步傳關,不無遲滯之慮,亦令禁軍,一體傳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崔永贊、崔莫世、趙乭屎、朴老味、黃老味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三覆,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三覆依律擧行時,同爲擧行。 ○甲寅十二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議兪彦通,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金若魯。西班,南原君{{!|𪳣|⿰木卨}},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花川君金浹,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烱gg金始炯g,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僉知中樞府事愼爾晉,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昨日乃入診日次,而以褒貶開拆相値,故自上不許,不得承聞問安,已四五日矣。眩氣與手指冷症,不復發作乎?上曰,眩氣則不發,而指冷之症,尙存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無減,寢睡安穩矣。興慶曰,湯劑連進,而丸劑亦兼爲進御乎?上曰,湯劑則姑餘一貼,丸劑亦兼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旣呈肅拜單子,未及入來,不得同時肅拜,雖由於開門比前差早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三覆事體重大,而各司不卽齊到,以致殿坐正時,差晩入啓,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各司未及進來人員,竝推考,何如?上曰,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鳳翼,持京囚矯誣王言罪人韓世愈推案,而進伏曰,進講時已達,眼昏而字小,難讀矣。上命秀衡告照律處,而下敎曰,此乃考律以稟者,刑曹參議進前告達。羽良曰,無他襯着之律,取考本曹謄錄,則肅廟朝酒色扈光老,欺罔下帖於掌苑署,供上所用各色實果,私自偸食。本曹,以詐傳詔旨照律,則判付內,情狀痛駭,死無可惜,而詐傳詔旨之律,未知其襯合,特爲減死定配。今此世愈之事,與此似相類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渠雖以詐傳詔旨樣承服,而所謂詐傳詔旨者,僞成傳旨,而傳播者當之,此則似是亂言者類,與詐傳,猶有間隔矣。然亂言罪,則杖一百流三千里而已,若用此律,則未免太輕歇矣。上曰,大明流三千里,與我國有異,其律亦重矣。興慶曰,終不可置之極律,參酌處分,似好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情狀則可殺,而擬律則太過,有所仰達。今亦無他意見,而先朝扈光老事,判付,似襯合,參酌定罪,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世愈所爲,極涉虛謊,而比於扈光老,則似重,擬以詐傳詔旨,不合,惟在參酌處分矣。{{!|𪳣|⿰木卨}}曰,此罪人,虛謊亂言者也,未知其必死也。鵬翼曰,臣見其文案,則罪犯雖重,而不宜直斷以詐傳詔旨之律矣。廷濟曰,此在朝家參酌處之,其爲必死之律,則未知也。尙絅曰,其情狀則萬萬痛駭,而不知其必斬也。乃貞曰,不論文字與言語,其爲矯誣王言則,明矣,決不可容貸。臣意則與諸臣異矣。顯命曰,詐傳詔旨之律,雖不襯,而不爲打量而來,故御前決棍七十度云者,極爲駭然。傳之外方,愚民何以知非出於上命耶?其爲國家累不細。法雖不可斬,而宜有各別嚴懲之道矣。始炯曰,趙顯命所達,是矣。渠意則雖出於藉重,而傳之民間,其爲貽累於國家,當如何?本曹,雖以扈光老事仰達,而《大明律》,亦有干犯於上者斬之律,臣意則當用此律。如此姦惡之輩,不宜容貸矣。上曰,干犯之律,乃謂語涉不道者也。此律則尤不襯矣。浹曰,惟當參酌處之。亨宗曰,斬律則過矣。彦通曰,此雖與詐傳詔旨有間,而宮屬之作弊外間,固當嚴懲,況兼之以矯誣之罪乎?極律雖過,而當用次律矣。爾晉曰,斬則太過,酌處爲宜。羽良曰,旣無比律,故以扈光老事仰達,而此是亂言之甚者,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箕錫曰,詐傳詔旨,雖曰不襯,矯誣王言,其罪當死。臣則守法之外,無他可陳之辭矣。若魯曰,臣於今日,雖以法官入侍,而頃於三覆,已陳所懷矣。宜用當律,終非斬罪也。健基曰,王者用刑,貴在得情而哀矜。原其情,則虛謊無狀矣。極律則太過,傅之生議無妨矣。瑗曰,情狀則無一分可惜,而旣不襯於詐傳之律,則傅之生議,固不害於好生之德矣。然此等事,若不痛懲,則似不無後弊,宜有嚴處之道矣。上命秀衡,書判付曰,王者用律,蓋原其心,參其法者。原其心則事涉虛謊,參其法則其不襯合,眞若昔年受敎。宜乎參酌,而比諸僞造下帖,其亦較重。末世人心,此等不令之徒,不可不痛懲,嚴刑二次,減死島配。寅明曰,臣待罪戶曹時,以高城郡守朴弼琦報狀笏記仰達,而頃日筵中,上敎有若以私書陳達者然,不勝惶恐,而其間日月已久,恐未下燭而然矣。上曰,然矣。師得,告京囚淫奸至親罪人良女紅桃推案。上曰,此非問議於諸臣者也。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又告京囚淫奸罪人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矣。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朴儉天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仍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刃殺的實,無他可論。取魯曰,此罪人,當依法處斷矣。寅明曰,以單招gg單抄g見之,則情罪狼藉,更無可論。{{!|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刃殺妹夫,歐打其妹,以至於不恭其母,其罪當斬矣。廷濟曰,係關倫紀,非比凡例殺人矣。尙絅曰,雖在他人,殺人者死,況殺其妹夫乎?乃貞曰,勘律之外,無他道矣。顯命曰,見單招gg單抄g則鬪歐,絞,輕矣。始炯曰,當初,以病風喪性言之,而見其前後所供,則決非病風人也。斷之以法,宜矣。寅明曰,常有欲殺之心,遂至刃刺之境,此則決非鬪歐死也。浹曰,不當處絞,宜用一律。亨宗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彦通曰,此等處宜正法。羽良曰,其母嘗愛其妹,故積成嫌隙而然矣。不可以鬪歐論矣。箕錫曰,情狀絶痛,用一律之外,無他道矣。若魯曰,依律,可矣。健基曰,狂逆丁寧,則當用鬪歐,狂逆非眞,則罪犯一律,而此則決非喪性者也。瑗曰,依律之外,無他道矣。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金贊石、康世三等推案。上曰,兩人罪犯,有輕重耶?僉議,何如?興慶曰,不宜異同,當竝斬。情節則十分可惡矣。上曰,書篆與刻印者,似有輕重矣。取魯曰,書與刻,厥罪惟均,而論其情,則刻者似輕矣。寅明曰,印僞造,自是極律,豈以書刻,有所低昻,而若論其情,則工判言,是矣。{{!|𪳣|⿰木卨}}曰,無論書刻,皆是一罪也。鵬翼曰,分以二之不當,竝置極律,宜矣。廷濟曰,印僞造,未嘗以書與刻,有分輕重之道矣。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故前後好生之德,每施於印僞造之類,而當此末世人心巧惡之日,宜加嚴處,以防後弊。臣意則其罪比殺人者尤重,而斷不可容貸矣。尙絅曰,法律則印文雖未成者,亦置之死,書刻輕重,寧有可論?臣待罪畿營時,陽城人,以瓢片,塗朱土爲印跡,捧一錢錢,其時傅之生議,而贊石、世三等所爲,比此甚重矣。乃貞曰,此而若容貸,則末世人心,無以懲畏,勘以一律,宜矣。顯命曰,李廷濟之言,是矣。王者行會,印符而已,苟有僞造者,無論造臘與刻木,竝宜以一罪論之矣。始炯曰,不書則雖欲刻之,不得,不刻則雖已書之,而無用,書刻當同罪,豈有輕重乎?浹曰,近來僞造印信者甚多,此而歇治,何以杜後弊乎?宜用當律,以爲一分懲畏之道矣。亨宗曰,書刻一體,竝宜依律。彦通曰,印文未成者,猶斬,輕重,何分於書刻乎?爾晉曰,兩漢同罪,無他可論。羽良曰,書刻無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箕錫曰,今以啓覆文書見之,僞造印信推案,至於三度,此蓋平日國法不嚴,人無懲畏而然矣。今何以其書刻,而分別輕重乎?若魯曰,書刻罪均,惟宜正法。健基曰,書刻無異,輕重何論?瑗曰,此是爛漫同議而爲之者,其中,豈有造謀與隨從乎?三尺之法,不可低昻矣。上曰,贊石、世三,豈有輕重耶?今有兩班,敎其奴而刻之,則當竝置之法耶?此所以下詢者也。取魯曰,雖使其奴而刻之,便是同議,刻之者,宜死矣。羽良曰,若給價役匠,匠人不知而刻之,則容或可恕,而殿下所敎者,則固無異同矣。上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廷濟曰,頃年以瓜作印,僞受還上者有之,而傅之生議矣。此則比此亦重矣。寅明曰,當初宜問首從,而無此一款,似疎忽矣。上曰,文書則彼此所犯,無間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告引律結罪處。必寧,告焉。興慶曰,萬才,初犯手,而八先,以鎌加之,此罪人,無可論矣。上曰,僉議,何如?諸臣咸言此宜置法,不可容貸。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春躋,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在法當死,而情或可矜矣。取魯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情狀,與贊石輩有間矣。寅明曰,旣犯死罪,則得財多少,非所可論。{{!|𪳣|⿰木卨}}曰,印僞造之類,不可容貸。鵬翼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廷濟曰,印僞造分明,無可論者矣。尙絅曰,以錢錢租斗,將至於死,不無可矜者,而旣犯死律,有難容議。乃貞曰,比贊石似輕,而死律,難於低昻矣。顯命曰,印僞造雖未成,處斬,法重可見,蓋印符,王者之大柄故也。旣刻木片,則比之未成,重矣。當用極律,不容少貸矣。始炯曰,宜斷之以法,無可論者矣。浹曰,其所得食者,不過錢錢租斗,則情雖可矜,罪狀則與贊石無異,依律處之,宜矣。亨宗曰,罪無可論,而情有可矜。如此罪人,則自前或傅生議,而惟在自上參酌,有非自下敢請者也。彦通曰,旣是印信僞造,則有不可低昻法文矣。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厥罪旣重,所食多少,有何可論?箕錫曰,觀其用意,則比贊石猶重,宜以法斷之矣。若魯曰,此無可論者矣。健基曰,法外,更有何辭乎?瑗曰,欽恤云者,蓋指罪疑惟輕,而此罪人,則無可疑者矣。上曰,又有印信僞造罪人兩推案矣。竝爲告達,可也。春躋,告外囚鄭以珪推案,秀衡,進告外囚崔聖中推案。上,竝令告其照律處,而下敎曰,不卽判付,而使之竝告者,出於常格之外,蓋王者,當不快於用刑,而務以哀矜爲主矣。殺人者死,漢高約法,尙在除苛之初,不但其罪甚重,被死者,亦可哀故也。此等事旣無一邊稱冤之事,則平恕之道,當施於此等處矣。且念民無資生之道,而有此犯法之事,言其情狀,豈不矜惻?張應奎,則圖出物故立案而已,崔聖中事,亦有可恕之端,而其中鄭以珪事,則誠爲痛惡矣。予意欲分輕重處之,故玆令竝告三推案,而下詢於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興慶曰,崔聖中,以蔽陽子作印跡,故聖意似或以此容恕,而聖中,以營吏,有此作奸之事,其罪狀,比他尤重。臣意則聖中當爲首,以珪次之,應珪最輕矣。取魯曰,入於啓覆者,皆可死之人也。諸臣之以印僞造數多爲慮者,言則是矣,而自先朝,每於此等處,而從輕。今殿下亦欲求生於必死之地,而有此俯詢矣。臣意則張應奎木片,比之贊石僞造,則似輕矣。鄭以珪則其用心絶痛,崔聖中則巧惡特甚,蓋吏屬,則比諸校生輩,尤宜重繩,大臣所達是矣。寅明曰,旣曰木片,則便是成器,其情雖矜,在法當誅,蔽陽子塗朱土者,非成器也,謀陷人於不測者,極巧惡矣。臣意則應奎重,而以珪次之,其中崔聖中,最輕矣。{{!|𪳣|⿰木卨}}曰,蔽陽子與瓢片、木片,一是僞造,則無輕重之可言,而論其情狀,則以珪絶痛矣。鵬翼曰,無論某物,僞造用之,則實無間隔矣。廷濟曰,伏聞下敎,孰不感動?臣等雖無狀,何敢以嚴刑重法,導我殿下,而卽今奸惡之徒甚多,決不當容貸於此等處矣。其中欲分輕重,則應奎之木片,以珪之瓢瓜,皆是造成者,無可論矣。崔聖中,旣是官吏,則與閑人有間,此則當議別罪,若論以造印,則旣無成器,與應奎、以珪而比之,則其罪似輕矣。上曰,外方印如升頭者多,印文不分明,故奸細輩,敢作如此事,莫非守令之過也。尙絅曰,印僞造旣重,則成器與否,非所可論,若言其情狀,則張應奎可矜,崔聖中、鄭以珪,多有痛惡者矣。乃貞曰,雖以好生之德,欲分輕重,而法一撓奪,則八路瞻聆皆動,奸細輩,以爲印僞造,能得生活云,而必將接踵而起,此實大段關係於政令者。不可强分其輕重,而竝宜依律處之矣。顯命曰,造則雖有間,而印形則一也,侵民亦同矣。固難饒貸,而若以好生之德,必欲區別,則大臣所達,是矣。始炯曰,三死囚罪犯,則無輕重,而若以情而言之,則不無差異者。應奎,爲保一時軀命之計,則比聖中有輕矣。以珪則有若劫奸未成者,雖未知其用於何處,而關字印文,旣刻瓢背,而與印朱同置,則情節極爲凶惡矣。此等事關係甚重,朴乃貞所達,實有意見矣。浹曰,旣成印樣,則其罪均矣,而論其情,則大臣所達,是矣。亨宗曰,俱犯死罪,而言其情,則應奎差輕,兵判之言,好矣。彦通曰,此不必分其輕重,竝宜以法處之。爾晉bb曰b,三罪同矣,而聖中尤重。羽良曰,論其情則應奎似輕。朝家每饒貸於此等處,故外方,多有印僞造之弊,判尹所達,是矣。箕錫曰,臣雖執法之官,聖上好生之德,豈不欲將順,而但蔽陽子塗朱打出者,與木片、瓢片,元無異同。臣意則實未知其罪之有輕重矣。若魯曰,死囚三覆,旣出欽恤之意,則分輕重而議律,亦何不可乎?臣於初覆,略有所達,而崔聖中事,終似輕歇矣。健基曰,旣犯一罪,則不可低昻,而其中身爲營吏者,尤爲絶痛矣。瑗曰,諸臣所達,只遵祖宗之法而已,非敢以嚴刑峻法,導我殿下也。刑期無刑者,蓋律當其罪,故人皆畏法而不犯,以至於無刑之境矣。臣意則宜竝置之法,而以聖主好生之德,必欲分別其輕重,則應奎可矜,而以珪則無可論。崔聖中,其所見捉者,不過蔽陽子,則罪則似輕,而情則可痛矣。上曰,張應奎,情有可哀者,崔聖中,則吏判所達,是矣。印樣旣不分明,則當不入於印僞造之中,鄭以珪,則印跡明白,無可論矣。仍命春躋,書張應奎判付曰,究其法,則無參酌之道,而原其心,則亦無可惡者。三覆慮囚,蓋欲求生,特爲減死,絶島定配。又命書鄭以珪判付曰,依律。又命書崔聖中判付曰,究其所爲,首尾巧飾,雖極痛駭,今者啓覆,其本乃僞印,且觀結案下語之頭,王者宜哀矜處,特爲減死,絶島定配。秀衡,告外囚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命告引《大明律》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諸臣咸曰,殺獄分明,更無可論。上,命秀衡,書判付曰,依律。鳳翼,告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因鬪鬨,頭折而死,見其文案,則固無可論,而傷於燈檠之說,似然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不必依律之意仰達,今何異同乎?寅明曰,文案,旣未盡見,則未知如何,而單抄所載,則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渠旣承服,則豈有從他饒貸之道乎?廷濟曰,以單抄見之,雖未詳知,而似是鬪歐殺也。尙絅曰,承服分明,固合置法。乃貞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浹,未及當次而出伏陳達,健基曰,花川君金浹,未及下詢之前,徑先陳達,言語支離,事體猥屑,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旣已承服,則更有何辭乎?始炯曰,以木履打之之際,分明觸傷於燈檠,則律文致命傷處,當爲燈檠,妙眼之償命可矜,而坦英已死,今難更覈矣。浹曰,此獄,卽臣待罪寧邊時事也。檢屍時見之,則腋傷,見打於木履矣,頭折,見觸於燈檠矣。傷於木履,而無必死之理,明是觸燈檠,而至於殞命,妙眼之斷以殺人,臣未知其可也。健基曰,纔已推考,而又爲煩達,事體未安,更爲推考,何如?上曰,今旣當次,而陳其所懷,則不宜更推矣。亨宗曰,以單抄見之,則無可論矣。彦通曰,承款分明,法外何論?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初覆時,李宗城則以爲兩處所傷,皆由於燈檠云,而臣意,一處則必受打而然,受打而死,則似當爲殺人矣。箕錫曰,初覆,已有所達,今何更陳乎?若魯曰,臣意則終不知其爲元犯矣。健基曰,當歸重末梢,而終則傷於燈檠而然矣,何可以殺人斷之乎?瑗曰,致命傷,則妙眼木履似不當,且其承服辭緣,終不分明矣。上曰,下番儒臣之言,是矣。命鳳翼,書判付曰,KC10098門gg顖門g實因,正合於致命傷爲重之文,而以證僧之招觀之,無他別白,而坦英旣斃,元犯無人,只以末梢已無生氣之揷招,勒成文案,已涉不可。亦以渠之結案之招觀之,此可用惟輕之典者,減死定配。上曰,推考房進來。秀衡進伏,命書傳旨曰,凡殺獄,何等重也,而妙眼文案,決不若是者。末招糢糊,業諭酌處判付中,而推官道臣,難免疎忽之失,其竝推考。上曰,少退,而午後入侍。前判付,盡爲捧入,可也。春躋曰,少退之際,東西班諸臣,或有失次而出者,不可無警責之道,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未見文案,只見單抄云者,非矣。竝推考,何如,上曰,此非盡爲推考者,勿推。春躋曰,承文院九處講,講冊九乎?講處九乎?招問本院下人,則以爲《老乞大》或吏文,九次考講,故謂之九處講,而大臣備位然後爲之。今番,以領左相之不備,不得爲之云矣。上曰,擧條雖出,而以大臣備位後爲之之意,更出擧條,可也。春躋曰,雖某時,有大臣,則爲之云矣。上曰,然則前擧條,無可改者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雖已推考,而先呈肅單,未及入來矣。單子已入,明日肅拜時,單子,當勿爲更呈矣。上曰,然矣。諸臣退出,有頃還入。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永萬推案。上,命告下端照律處,而下敎曰,初覆時,諸臣已有所達,而僉議,更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旣不能執捉於奸所,況元色,以淫女屬公,而無正夫,則永萬之殺亡致金,當用殺人之律矣。取魯曰,初旣以妻娶之,則與本來淫婦有異。且目見其夜逢相喜之狀,則與奸所殺死,無間。今若直斷以殺人之律,則過矣。寅明曰,奸所之殺,法不償命者,誠有意矣。永萬之殺亡致金者,旣在奸所,則不宜斷之以殺人矣。{{!|𪳣|⿰木卨}}曰,旣是正妻,且有所生,則明知他人之潛奸,而不爲刺殺乎?此則宜以奸所之殺,施行矣。鵬翼曰,此獄之爲殺獄者,以其前日呈所志故也。初欲付於亡致金,而元色不願,故還爲其妻,則其非正妻可知。常漢輩男女同坐,亦非異事,而旣無明白淫奸之事,則謂之奸所亦不當,直斷殺人之律,宜矣。廷濟曰,當初以茵席而匿亡致金者,已惹永萬之疑,而又復相遇於夜靜之後,男女有喜色,則不可謂非奸所。永萬之償命,終涉太過,參酌無妨矣。尙絅曰,若以亡致金之先欲犯之者見之,則明是奸所也。償命則似不可矣。乃貞曰,李廷濟所達,是矣。臣無他見矣。顯命曰,雖曰官屬,旣以偕老爲期,則便是正妻也。奸所殺死,不可以一律論斷矣。始炯曰,該曹雖已照律,而旣非永棄者,且執捉於同坐相喜之地,則此非奸所而何?雖不可全然無罪,而償命則似不可矣。浹、亨宗、彦通、爾晉咸曰,明是執捉於奸所者,償命則過矣。羽良曰,渠亦取尹哥妻,而爲妻,則本非正妻,而不過一淫女也。今若以奸所執捉,傅之生議,則決知其不可也。箕錫曰,執法之論,則償命,宜矣。若魯曰,初覆時,臣以以奸所執捉,不可原貸之意,有所仰達,意見何異於前後乎?健基曰,雖是淫女,而常漢之妻,年久率蓄,則謂之正妻,宜矣。旣知他人之潛奸,則憤而殺之,固無所妨,不可以此而償命矣。瑗曰,其本不正,不可以奸所言之,故初覆時,已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寅明曰,其女之淫不淫,不可議於照律之際矣。上曰,吏判之言,是矣。若魯曰,亡致金,若生存,則其將以有夫女通奸之罪,殺之乎?不然則永萬之罪,實合於殺人償命之律矣。上曰,臺臣之言,太過矣。頃日李宗城所達,甚精矣。仍命重協,書判付曰,旣呈官府,官不聽施,則雖曰淫婦,永萬之妻自如也。若此果合於奸所捕捉勿問之文,而但永萬、元色,不可以正夫、正婦責之,勿問之律,反乎太輕。參酌定配。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水奉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無可論,而爲鬪歐殺,則可訝矣。取魯曰,均是死罪,絞斬何間乎?寅明bb曰b,絞斬猶有輕重。此則明是故殺,何可以鬪歐論斷耶?廷濟曰,臣意則似當爲鬪歐,依照律施行,宜矣。{{!|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者矣。鵬翼曰,本曹雖有擬律者,而此獄之爲鬪歐,終涉可訝矣。尙絅曰,絞則似不可矣。乃貞、顯命、始炯、浹、亨宗、彦通、羽良、箕錫、若魯、健基、瑗,咸曰,依照律施行,宜矣。上,命重協,書判付曰,依律。仍下敎曰,明川爲幾日程耶?取魯曰,十五日程矣。上曰,及歲前,下送判付,然後可以擧行,而程道旣遠,餘日不多,有未及之慮矣。始炯曰,以禁軍送于咸興,自咸興送于明川,則足可以及歲前行刑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李夢右推案。鵬翼曰,考諸律文,則此當爲絞,而放砲殺人,終不合於加功矣。始炯曰,命華則當凌遲處斬,而夢右則當爲加功矣。羽良曰,謀殺條見之,則當絞,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堂上,皆已陳達,僉議,何如?興慶曰,用法之道,當適輕重。雖合故殺,而絞亦死律,依照律施行,不妨矣。取魯曰,斬絞無間,依據《大明律》施行,宜矣。寅明曰,律雖如此,而造意與下手加功,竝合情理絶害者,斷以斬律,宜矣。{{!|𪳣|⿰木卨}}曰,所爲絶痛,從重處之,宜矣。廷濟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刑官之議,皆以律不可低昻爲言,律外更有何言乎?尙絅曰,絞輕之意,已達於初覆,今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乃貞曰,國家用律,當區別絞斬,而此則當爲故殺,不當爲加功矣。顯命曰,初覆時,以引律之誤,爲慮矣。旣考律文,而下手加功,皆爲絞,則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浹曰,夢右之罪,比命華,似減一層矣。亨宗曰,跡似故殺,而律爲處絞,則法外,更有何言乎?彦通曰,固當依律矣。爾晉曰,此則終近於故殺矣。箕錫曰,雖合故殺,而律旣如此,則折衷處之,宜矣。若魯曰,律文如此,則依律,宜矣。健基曰,臣於初覆,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瑗曰,初覆,雖有所達,而刑官考律以稟,則更無可達之辭矣。上,命書判付曰,放銃殺人,曾所未聞,且其所爲,尤極痛駭,而律止加功,似或不然,初覆下敎矣。刑官復考,比初無異,則王者用律,其豈低昻?依初擬律施行。上曰,有時急擧行事,該房先爲出去,書入判付。春躋曰,刑曹堂上,亦當出去開坐矣。上曰,判付書入後,當分付矣。仍下敎曰,秋曹三堂上進前。權取身事,其已問議於大臣乎?鵬翼曰,奉朝賀崔奎瑞處,則姑未收議,而判府事沈壽賢以爲,取身所爲絶痛,而律非死律,參酌定罪,權厚、權孚,旣以七十除刑,則竝宜有參酌之道云。判府事李台佐,判府事李宜顯,則以爲未見文案,不敢以臆見仰對云。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不敢干預於朝廷事云,而不爲獻議。奉朝賀閔鎭厚,則與判府事沈壽賢議同矣。上曰,崔奉朝賀,方見文案乎?鵬翼曰,崔奉朝賀,時在江上,故姑未及往問矣。上曰,崔奉朝賀,其果獻議耶?取魯曰,爲不爲間,事體當問議後處之矣。上曰,取身,元非可惜,而旣見權厚、權孚之招,則予反容恕於取身矣。此皆其祖之事,三次之刑,豈不殘忍乎?渠雖生存,將無用於世,而旣欲酌處,而傅之生議,則或慮有凍獄徑斃之患矣。明日收議後,卽爲求對,可也。始炯曰,取身,方有病云,故使之各別救療矣。上曰,其不死,何bb可b必也?救療事,各別申飭,可也。鵬翼曰,降書一款,終未得端緖,此爲未了之獄案矣。上,顧始炯曰,降書果非仙玉之筆耶?始炯曰,決非老人之筆,乃是少年妙筆也。上曰,降書豈有如是精書之心耶?此尤未可信也。頃日參判所達,是矣。降書則置而不問,可也。諸婢承款之招,非不勝杖誣服者,而若使爲權哥右袒者見之,則未知亦以爲如何也。以奉每不問,人有爲言者云,而竝刑彼此,寧有如許獄體耶?始炯曰,終未得疑端,故所以不刑奉每也。上曰,降書得其出處,則在禹女尤幸,而眞産則降書,是矣,半産則降書,非矣。始炯曰,上敎至當矣。鵬翼曰,固當嚴刑取身,得其情實矣。上曰,此亦其祖之事也。杖問取身,終近於以孫證祖,不宜更施訊問。自本曹,陷人律及家不齊逼殺之律,竝考出以入,可也。鵬翼曰,求對時,臣等三人,只入侍乎?次對日,同爲入侍乎?上曰,只三堂上入侍焉。處分將在明日,而權厚、權孚之一時置諸朝籍,予實陋之也。仍下敎曰,刑曹堂上,先爲出去開坐,明川罪人事,今日內發關,分付,可也。鵬翼、始炯、羽良,先爲退出。興慶曰,俄者醫官處下敎,臣已聞之,而明日入診,當以加入議定事,稟請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陳奏使順成還來,旣許完結,則可無他日更送使臣之弊,誠可幸矣。上曰,使臣之意,欲自此完結後奏聞,古亦有此例否?興慶曰,甲申年,有之矣。尙絅曰,使該國完結,則當有謝恩使矣。興慶曰,自當兼送於明年冬至使矣。上曰,彼中,別無可知之事,而使臣無事還來云,可幸。聞副使瘡口完合云,此亦的報耶?取魯曰,先來軍官鄭義山,卽會賢洞鄭家之庶孽,而其人可信矣。臣亦招致詳問,則瘡口完合,的實云矣。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啓覆時,有京囚罪人韓世愈減死定配之命。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世愈所坐,雖曰與詐傳詔旨差異,而矯誣王言之罪,自不得免。稱以宮監,作弊外方,此而容貸,則日後憑藉作奸之類,將無以懲畏,決不可傅之生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印信僞造,三尺至嚴,其不可容貸也,明矣。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其所罪犯,俱係一律,或造作僞印,成給物故,或巧成僞刻,憑藉收布,設計造意,萬萬巧惡,不可以印刻之際,木片竹編,差有輕重,而有所分別原恕也。況聖中則身爲營吏,行凶作弊,至於此極,其爲情狀,尤極絶痛。固知參酌貸死之命,出於好生之德,而王法,有難輕撓,後弊,不可不慮,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罪人朴永萬之殺人情節,昭在文案,元色,旣屬官婢,渠且呈狀棄絶,則不可以奸所殺死,傅之生議。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大辟論斷,至爲重大,刑官苟有意見,固宜審愼於照律再覆之時,而今於三覆詢問之後,或謂之擬律差輕,或謂之當傅生議,事體未安。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竝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科試事體,至爲嚴重,科次試券,例自賓廳,直爲出納,而昨日柑製試券,未下賓廳之前,詣閤承旨,徑自取見,未及出榜,榜聲先播,事未前聞,宜有規警。請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寅明曰,濟州牧使身死之代,赴任一時爲急,而新牧使金重熙,除拜已久,旣除朝辭,諭書、密符,亦已下去,而近日,連呈辭狀。其措語則以爲其父,爲此牧使而身死,此是讎地,有不忍往莅云。外議亦以爲,情理不可强令赴任云,而旣除朝辭之後,該曹難於變通,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諭書、密符未下去之前,則容有可恕,而旣下諭書,又送密符,則以其不赴任,將還爲持來乎?朝家事體,不當如是,金重熙亦何敢呈狀耶?且其以讎地爲言,而不肯赴者,極涉無義。其父死戰陣,則其子許身君父之後,其將讎地,而不赴戰陣乎?吏判之爲重熙陳達,非矣。吏判推考,金重熙,則自備局,各別催促赴任,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曾前出入玉堂之人,多有違牌坐罷者,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臣以宗簿寺事,有時急變通者矣。日昨請對時,御牒中前所不載徽號,直書大文事,旣承下敎,而更爲參考,則有大段牽掣之端,故復此仰達矣。定宗大王誌文及諡冊,皆書溫仁恭勇,而恭勇二字,不載於御牒,太宗受禪,初上仁文恭睿之號,而亦不載於御牒,肅廟朝,加上懿文莊武,而此則已載於御牒。今若以恭勇、仁文、恭睿,竝書於御牒,則恭字、仁字、文字,皆爲疊複。臣取考《禮曹追上諡號謄錄》,則有云定宗大王,前稱溫仁恭勇順孝,今皇帝,賜諡恭靖,不宜竝用恭字,請除恭勇二字,而從之。此乃其時禮曹啓辭也。以此見之,仁文恭睿,亦必以仁字恭字之疊,而不用,初非闕漏而不載也。元敬王后誌文中,厚德二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彰德昭烈,有德字之疊。章敬王后誌文中,淑愼明惠四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宣昭懿淑,亦有淑字之疊。此亦與定宗徽號中,去仁文恭睿恭勇等字,恐是一例,追載御牒,似甚未安。此則於御牒前註中,上尊號年條下,出小註,恐或得宜。至如昭惠王后徽號,則封崇冊,有仁粹二字,而與御牒不載徽淑明懿,無所疊複。貞顯王后尊號,則燕山朝,加上慈順和惠四字,而與御牒所載昭懿欽淑,亦無所疊複。此則當依下敎,追載於御牒中矣。上曰,其時,以疊字不書者,若出於特敎,或因大臣獻議而然,則今當如前爲之,而前註中年條下懸註,只是禮曹啓稟而爲之者,則不必遵守,惟當依頃日下敎,不拘疊字,而盡書之,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以惠廳事,有仰達者矣。大同元數,雖盡爲上來,猶患其經用之不給,而近來守令,罔念朝令之至嚴,事體之至重,惟以推諉不納,爲能事。年年舊未收,其數夥然,而此則姑舍勿論,雖以今年言之,三月內裝載,四月內畢納,自是事目,而癸丑條大同,諸道各邑,百計稱托,延拖時月,屢度催督,少不動念。今將歲飜,而未畢納者,殆至萬餘石之多,事之駭然,莫此爲甚。若欲盡爲論責,則許多守令,亦難一時竝罪,故今方抄出未收之數,區別其尤甚、之次,監色則當爲參酌推治,而其中尤甚不納之邑,不可只治監色而止,似當拿問嚴治,故敢達。上曰,此亦朝綱所關,事甚駭然。尤甚不納邑守令,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惠廳堂上,以大同晩時發船及未收最多邑守令拿處事,陳達蒙允矣。此事非但大同,田稅亦然。近來船隻,固爲未易云,實難責其一一裝發於三月,而至於六七月裝載者亦多,船人輩,無數弄奸,或有敗船,或多偸食,國穀耗失之數,殆過累千餘石,極可寒心。數多守令,有難一一請罪,頃已發關於三南道臣處,方爲査問,而其中裝載之尤甚節晩,稅納之尤甚未收一二邑,一體請拿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船人輩偸食國穀之弊,自古有之,而未有如近日之尤甚矣。或和水或佯敗,肆然偸取者甚多,至如四五十石無面者,不可勝數,此由於國綱不嚴,人不畏法之致。其船漢一人,恣意偸賣於近三百石穀物於米價稍高之處,作錢上來,仍爲逃走,移文捕廳,近纔捉得,今方徵捧矣。如此之人,不可不繩以重律,以爲懲一勵百之地,姑待數日督捧後,移送法曹,依律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嶺南鹽價錢貿穀,輸致安興事,定奪知委矣。忠淸監司李壽沆,秋間,以本道船隻難得之意論報,故以本道隨所得先送,自嶺南亦以各邑地土船,同力輸運事回題,且知委嶺南矣。其間,久無消息,意謂已始輸運矣,近日忠淸監司,又以無船不得運來,請待解氷之意論報,而慶尙監司,亦以地土船不得輸送事報來矣。今則姑無奈何,而觀其事狀,輸運之役,初不欲下手而然,俱爲未安。兩道道臣,宜推考,解氷卽時輸運之意,申飭,何如?上曰,朝令皆如此,何事可做乎?事甚稽緩,竝從重推考,待解氷卽爲輸送事,分付。{{*|出擧條}}興慶曰,頃以海西還上軍餉,定式收捧事仰達,而年條有相左處,故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更考會案文書,則條件煩亂,算員輩叩算,甚不分明,自京司,有難硬定,但以當年條外,之次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玉堂之下番,不可一時曠闕,而昨日金若魯,移拜獻納出直,修撰吳瑗,今方無故,則所當卽卽替直,而省記中下番,塡空以入。政院,亦似不能致察,而在直玉堂,難免其責,推考,何如?上曰,此不但在直玉堂之過也。承旨之矇然捧入,亦不無其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嬪宮封爵事,頃已稟定矣,譜草今已垂成,而爵號姑未擧行。此宜有催促之擧,而譜草,則姑爲依前修正,待爵號議定後,追改其行,何如?上曰,此則姑不緊急,徐徐議定,何妨也?春躋曰,十月初除拜守令,未辭朝者甚多,其中務安縣監黃沇,則以兩司不備,尙未署經,江界府使尹光莘,三水府使朴東樞,慶興府使李玗,則無故而尙不下直,宜有催促發送之擧矣。上曰,三邑邊倅,各別催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而其他未赴任守令,亦爲一體催促赴任,署經,亦爲催促擧行事,分付,可也。寅明曰,昌寧縣監洪致期,頃遭臺論,尙不還任,道臣狀請催促下送,而旣有情勢,則有難强迫矣。上曰,洪致期,尙今在京耶?曠官已久,事體未安,數日內催促下送,可也。顯命曰,向者臺論,至擧行檢,則可謂慘駁矣。情勢決難赴任,不宜强迫下送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此言,又出於筵中,則決無下去之理矣。上曰,洪致期,今姑許遞,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瑗曰,今者親臨慮囚,旣出欽恤之意,向以斷獄過十,至下惻怛之敎,我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書曰明五刑,以弼五敎。蓋敎化,乃爲治之本,而刑罰,是輔治之具也。先敎後刑,雖似常談,而人君制治,實不外此。臨囚哀矜,無益常憲之已犯,屈法容貸,反啓小人之僥倖。若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民俗丕變之化,無罪戾妄觸之患,則自然刑措不用,而治道休明矣。伏願務行敎化,而俾有實效焉。臣待罪經幄,不任區區願忠之懷,敢此仰達。上曰,今番啓覆之數多,前所未有也。古者,承旨讀推案,而有咽咽不成語者云,蓋死生之判,在於一刻之間故也。今則視若尋常,而諸臣輒請依律,書以依律者,出自予手矣。今日十四度中,依律者九度,而人命則十也。十人之死於一日之內者,實由於予敎化不明,犯此邦憲之致,惻怛之餘,亦用歉愧。儒臣所達,深得經幄之體,當各別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上疏入啓,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終夕慮囚,夜來寒威倍緊,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加入中,或不無商量變通之道,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服制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逐日書啓。 ○傳于宋秀衡曰,刑曹堂上,修正文書來待後,政院微稟,待下敎入侍。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收議後,今方來詣闕外,而以昨日臺啓之請推,情勢難安,不敢冒入云,參判金始炯,亦以情勢之難安,朝者陳疏,退却之後,尙不來待,參議鄭羽良,受由在外。今日入侍,已有成命,而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所當卽請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竝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三覆後依律罪人京囚金浹、紅桃等,所當依判付,卽爲擧行,而律文內,死囚已覆奏應決者,聽三日乃行刑云,依律文,三日後,待無故日擧行。外囚依律罪人等,趁季冬,卽爲行刑事,分付諸道,而京囚減死罪人韓世愈,外囚減死殺人罪人朴永萬,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臺諫,方以還收論啓,姑令仍囚,待臺啓收殺擧行事,亦爲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陳啓請推之事,有不容泯默者。蓋凡別製試券,雖自賓廳封入,而自上拆號不封而下,故伊日臣等,持褒貶啓本,詣坐閤門,柑製試券之拆下者,掖屬,持過臣等之前,院吏,適見其批封,傳言某也居魁,而此是在直玉堂之子,故吏隷爭相飛傳,臣等,亦送言致賀。此不過聞而知之,初未有取見試券之事,而臺臣,至斥之以徑自取見,事未前聞,則其何可諉以已經薄勘,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老父,宿病沈淹之中,又自數昨,重添感冒,初不知疾痛之在何處,而終夕昏昏,呻吟不止。司寇之長,來致聖敎,詢以獄情,而亦不能仰對淸問,其沈篤可知也。急用和解之劑,幸得微汗,而風寒所祟,左頰浮高,牽引疼痛,坐臥俱妨,精神如醉,言語多錯,痰壅膈煩,眠睡全失,今至四日,一味無減。臣私情焦迫,實難離側,嚴召下臨,坐犯違傲,惶霣震越,措躬無地。噫,若臣情理,夫豈有從宦供劇之望,而忠報之義,蘊結于中,分義之嚴,鞭策於後,從前歸養之情,旣不能自遂,則抑情趨命,更不敢言私矣。雖然,親年益高,昔疾轉痼,歲籥將改,喜懼冞切。雖無別症之添重,人子之情,尙有澟然之憂,況今所患,似非一時添傷之致,實有多日彌留之慮,不知前頭,更費幾月將理,乃復得與少愈之時相比,則床席刀圭,臣豈忍一日離捨,而所管公務,亦不知瘝曠幾月矣。政曹籌司,何等緊重,而臣敢爲許久虛帶之計哉?重以臣父病裏之係念,又在臣荒怠職事,違逋召命,公私怵迫,方寸靡寧。竊伏惟念,如臣無似,受恩罔極,前後陳情,輒許解職,使得以自盡其扶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迥越常例。若偏於一物,苟非萬不獲已之至懇,獨以何以gg心g,飾辭煩瀆,祈哀於九重,徼惠於再三也,區區犬馬之酬報,只在於筋力奔走,今雖曲蒙終始之澤,得準所請,固不敢萌一毫便私之心。倘於父病差歇之後,更備驅使,燥濕夷險,便當卽日就列,情溢勢迫,言不知裁。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憐,將臣本兼兩任,亟先遞改,俾令專意救視,仍治臣逋慢之罪,不勝幸甚。臣昨治此疏,恭竢罷對,進呈喉司,承宣之臣,公然呵斥,終至退却,臣未知抑何意耶?反復思惟,終莫曉所以。此殆臣不肖汚賤,無足備數,雖抱危苦之情,而使不敢輒煩於公車也。今日出納之地,儘可謂得體,而亦恐聖朝所以敦孝體下,達人情而遂物性者,定不若是。嗚呼,亦足以觀世道矣。在臣之道,固宜慙悔泯伏,不復以文字陳懇,而父病,夜來冞苦,達朝昏綴,焦遑煎迫,他不暇顧,敢將見退之章,更瀆蓋高之聽,干冒煩猥,冞增死罪。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有老母,今方隨往臣父開城府任所,而年深病痼,殆鮮寧日,臣之私情,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繫官于朝,不遑將扶,每有懇迫之私,而亦不敢續續陳籲,以爲歸護之計矣。卽接鄕信,又聞臣母,自五六日前,偶得寒感,素患關格之症,挾痰添重,症形苦劇,元氣澌敗,而病裏念臣,亟欲相見。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心神飛越,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發鄕行,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往省,仍治臣任情擅行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之老母,遇寒以後,寢食凡百,益不如前,臣之情理,實無一刻離側從宦之勢,而近因僚員不齊,啓覆且迫,抑情供仕,月已易矣。昨夕入侍罷出之後,忽聞母病,偶因失攝,有暴急之症,蒼黃來省,則膈間食物,挾痰凝滯,渾身戰掉,徹夜罔措。多灌藥物,堇得少定,而老人氣息,一倍危凜,見方貼身床笫,若將難保,臣於此時,決無離側供職之勢。伏乞聖慈,察臣至懇,憐臣情私,亟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下款一轉語,以其辭疏之不卽捧入,侵斥本院,譏之以得體,責之以觀世道,臣於是,不勝訝惑之至。昨日宗城之疏到院,而始以親病陳懇,末乃以乞身便養之意,縷縷爲言,則此與一時請護有異,且宗城,曾以此等陳章,非止一再,則今不必更捧,故臣果循例不捧矣。今者譏詆之言,不比尋常,而至以呵斥二字,勒加於臣,有若故爲退却者然,臣實莫曉其故也。人言旣如是,則在臣私義,有不可苟然仍據於出納之地矣。伏乞聖慈,亟命斥罷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七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崔周慶、金世選、白興聲入侍。興慶進伏曰,眩氣無更發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差勝矣。興慶曰,昨有下敎於醫官者矣,夜來更若何?上曰,日前夜起便旋之際,手腕猝痛,意謂起動之時有傷,而以手按之,則皮膚間,有如鳥卵結核者,而色則如常時,以手連摩,稍似解散矣。今夜則頗刺痛,若據手則牽引,擧手而亦有似懸之氣,外見亦似浮高矣。左邊肩甲,常有痰結處,運臂亦難,近來手指,亦有麻木之時矣。興慶曰,令醫官先爲診察乎?上曰,依爲之。聖徵,診後退伏曰,左邊寸脈似沈,而不爲大段,右脈,大體似沈,而度數則均矣。信,又入診退伏曰,左三府稍沈,而度數則均,右則不沈似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志哲,以次入診退伏曰,左脈雖沈,而當冬則沈固,宜矣。右脈則比左脈,似力弱矣。周慶,又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常不均,而近來,則幾乎相等矣。卽今則左沈右闊,陰陽似不調順之致,而大體,則比前有勝矣。世選,未及進診,尹淳曰,鍼醫同入,使之入察手腕,而臣等亦瞻察,何如?上曰,唯。諸醫入察,諸臣亦起立,鞠躬瞻望。志哲曰,腕骨上筋絡,痰聚而然矣。昨入薑鹽膏,連續付之,而着厚絮吐手,或毛物吐手,無至觸冷,則雖難於數日內責效,自然消散矣。興聲曰,痰或流注,而凝聚於有病處,無觸冷氣,而務爲溫煖,則自有消散之效。外看似有赤氣,此則連付薑鹽膏之致矣。上曰,屈伸之際,則輒牽痛矣。淳曰,此是合曲所上筋絡處,故屈伸之際,則筋引而然矣。聖徵曰,比昨浮氣稍減,而今日牽痛,似由於日候甚寒故也。此不過痰注而凝付也,初非結核也,溫之則自消矣。上曰,手摩則漸大云,然耶?聖徵曰,常人則就其痰滯,而以手勤摩,則有消散之功,而聖候,則不必手摩,着吐手,而各別溫煖爲好。若或觸風受冷,則漸易凝結矣。信曰,如此之痰,無成腫之慮,爐中盛火,以灰覆其上,常炙其熏氣,則甚好。手摩,亦爲流散之一道矣。淳曰,補中益氣湯,乃是峻補之劑也。大病大虛之餘,則雖服十餘貼,有難責效,而常時,雖服數三貼,必有效。卽今進御已多,六君子湯,進御亦多,未知有顯效之可以覺得者乎?上曰,常有不忍忍耐之時,而近來則差勝,此似有效,而手寒之症,無減矣。淳曰,朝時氣下,則玉色帶黃,常時氣升,則玉色紅潤,而近來,則紅潤之時少,氣力,似不及於前日而然矣。此藥進御已久,且有升陽之功,聖慮顔部有熏熏之氣乎?上曰,時有熏熏之氣,似是藥力,而氣升之候,則昨今乃初也。淳曰,內入牛黃,進御乎?上曰,不進矣。淳曰,湯劑加減及當進與否,問於醫官,何如?上曰,唯。聖徵曰,此藥,用於內傷純虛之病,而在上,則爲一時調補之劑,且加入之材,太溫熱,故深以爲慮矣。昨聞傳敎,則有時氣升云,四五日,姑爲停止,似宜矣。信曰,前日若有微感,則輒有不足之氣,而今番,則雖經感冒,而無不足之候,可知氣候,比前有勝矣。六君子湯,已至十五貼,補中益氣湯,亦至十貼,此莫非調補之劑也。不可一向連進,姑停無妨。臣於衣襨事,惶恐敢達。卽今所御,若是涼薄,手指麻木之症,未必不由於此,深用悶慮矣。上曰,臂部有麻木之時矣。淳曰,自何時然乎?上曰,此則不至大段,而間亦有腰痛之症,此似皆由於痰也。興慶曰,腰痛,衰年之例症也。淳曰,雖是衰年,無痰則不然也。志哲曰,六君子湯貼數已多,補中益氣湯停止之言,爲宜矣。周慶曰,連進蔘劑,若元氣虛弱,則必有效,而聖候,別無顯效者,蓋以有痰之故也。卽今脈候相適,蔘劑多用甚憫,停止,爲宜矣。上曰,提調之意亦然乎?淳曰,六君子湯,則四五貼加進無妨,而補中益氣湯,則自是峻補之劑也,多進,或慮有害。如或進服牛黃與九味淸之屬,則從前有益者,反無力,故在外時,已議可停矣。上曰,當初進御,非出於不得已者也。近來則顯有陽升之效,元氣比前稍勝,四五日停止,可也。淳曰,仰瞻玉色,則比昨今年,似顯勝,而第人子事親之道,溫凊之節,甚重。臣等居保護之地,當盡溫凊之道,而醫官輩,每以所御衣襨甚薄,爲言,衣服,固不當過厚,而當此極寒,太薄則豈無觸冷受傷之道乎?此甚悶迫矣。上曰,曾前則在外着毛裘,而在內則不着,曾前則雖在內,不脫吐手,而今年則不着,此爲氣勝之致也。予本薄着,仍而成習,常時所着,比貧窮旅宦者之衣,猶不及矣。予見諸臣之所着,則卽一絮塊,雖寒,而不宜如是成習矣。淳曰,臣少時病甚,當夏而猶不脫厚衣,及至四十後,則無大段疾病,卽今所着,比他人爲半矣。但曉仕,難於適中,每有感氣,而大裘,則運身不便,以小裘,着於裏,以薄衣,着其上,能防風寒,而自無感氣,運身亦輕便。自上,若如是爲之,則出外入內,似無寒氣外襲之患矣。卽今,聖候,無非寒氣,而手腕痰處,尤宜溫煖,以獤皮,製吐手,而痰處,則將連爲付藥,着之於付藥之上,則闊大然後脫着似便,一隻則稍大其製,而以此裁縫以入,何如?今方停藥,藥代,以此爲之,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予性雖耐寒,而若過煖,則不堪,薄衣常兼着,故金有炫,以爲闕內法如此耶云矣。闕內則自前,元無短衣着之之規,短裘則不可着,吐手則均適左右,而製入,可也。興慶曰,左右史之不備久矣。別兼春秋,曾已差出,而又皆坐罷,宜敍用更付,而宋敎明,則與宋眞明,有相避之嫌,依前趙榮國例,宋眞明,移職後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金漢喆、趙榮國,亦在坐罷中,似當一體敍用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淳曰,臣於成均館,爲例兼,非主管堂上,而聞大司成之言,則誠有時急變通者,故敢達。居館儒生,朝家,以七十五員定數,戶曹之磨鍊上下者,只是此數,而饌價,則元來雖不足,列聖朝,以位田奴婢劃給者多,以一年所收捧,添補供士,常無不贍之患矣。近年以來,儒生之居館者,雖夏節,或過於七十五之數,而至於冬春,則多至二百餘員,小不下百餘員,而戶曹則元來定數之外,更無隨時加上下之事,本館則前日收貢之奴婢,太半逃故,位田所收,亦至大縮,一年近萬兩添補之資,太半不足,東西負債,殆不成樣,實無支過之勢云。多士供饋,何等重事,而本館形勢,萬分切迫,將至於闕供之境,自朝家,似當有從長變通之道矣。興慶曰,七十五員元額之外,則戶曹不爲上下,而本館,近甚凋弊,實無接待之勢,誠甚悶迫矣。或以爲通一年計之,則儒生之居館者,必多有未滿定數之時,一從到記數,自戶曹,磨鍊上下爲宜云,而此亦不無掣肘之端,有非倉卒間所可變通之事矣。上曰,供士之道,重矣。自廟堂相議,從速變通,可也。{{*|出擧條}}興慶退出。淳曰,臣有私情敢達。文衡之職,責任至重,朝廷愼簡之道,自家堪承之難,百職之中,無與爲比。蓋其主張弘文錄,抄選知製敎,專掌考試,亦參翰薦,故苟無文學鑑識之超出,必有猜惡謗毁之叢集,其不可輕授,亦不可濫叨矣。以歷朝曾經之人觀之,則無非鴻工鉅匠,蔚有衆望之人,而其中再三見叨者,不過若而人,蓋一試而尤難於復任故也。臣之當初冒據,實出承乏,而今此再叨,實是千千萬萬意想之外也。祭文製進,事勢急迫,不得已黽勉承膺,而旣出之後,凡係積久廢閣之事,宜有所擧行,故纔參成均館褒貶,亦出月課題,而又一次主試,其塞責則盡矣。顧今群彦盈廷,無論前任與新薦,而可以堪承者非特一二臣,豈以無似之人,每當不稱之職,以自取僨敗之患乎?臣素有集木之懼,不知他日,因何事而得罪,居常懍懍,而秋間聖敎,迥出尋常,故尙今遲回,叨此重任,臣之憂懼之情,尤一倍矣。若殿下,以終始保全之意,許解臣職,而回授於可堪之人,則在臣,固有生全之幸,而在國,可免輕授之患,伏乞特垂體下之恩焉。章奏辭免,終涉汎然,敢於前席,悉陳肝膈焉。上曰,文衡則卿其曾經,且是閑職,雖或許解,若更不圈點,則便帶文衡之任,卿不必力辭矣。比來,久無文衡,而今幸授卿,決不可輕遞,勿辭行公,可也。淳曰,若蒙許解,則雖更不圈點,無干涉於文衡應行之凡事,豈不幸乎?重複陳達,極知惶悚,而決知其非久,有不得保之事矣。上曰,卿勿復言也。淳退出。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趨出,傳命後還入。同副承旨宋秀衡,入侍進伏。上曰,三覆已慮囚,秋曹則間有輕囚放釋之道,而捕廳事可矜。昨見捕廳文案,而有思矣。兩大將,必盡心爲之,而承旨,取見左右廳文案,有疑處則察啓,可也。春躋曰,頃以副摠管朴璜疏出,大槪儒臣,請推政院,而又有一儒臣,在閤外,言其履歷之不足。朴璜,旣不得行公,又不敢呈疏,而今日則以父病陳疏矣。雖已還給,而宜有處分矣。上曰,不捧疏,則渠之自處誠難矣。上曰,今日秋曹堂上登對時,權取身文案持入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遂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承牌來詣矣。傳曰,引見。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應頉外,行知事申思喆,判敦寧沈宅賢,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李瑜,竝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下番修撰臣吳瑗,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四學合製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繕工監假監役李匡元呈狀內,素患疾病,積年沈痼,入冬以來,長在床席,實無起動供職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惠敎爲大司憲,金相玉爲禮曹參判,金尙星爲應敎,吳瑗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吳瑗爲兼校書校理,李蓍選爲戶曹佐郞,別兼春秋二單,洪昌漢、宋敎明。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兵批啓曰,前郡守南益齡,及第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司果李枝雄,閑良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幼學金夢臣等,或軍器別備,試射沒技,或賊人指捕,料理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南益齡,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李枝雄,未資窮未準職,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金夢臣,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李德壽、洛川君縕爲都摠管,金浹、原豐君㷗爲副摠管,申光夏爲訓鍊都正,李景淑爲內禁衛將,沈鳳徵爲羽林衛將,尹和鼎爲全羅兵使,韓範錫爲京畿水使,成德涵爲五衛將,趙尙耘爲同知,李錫九爲忠壯衛將,韓復基爲都摠經歷,姜尙渭爲豐山萬戶,咸鏡監營中軍金礈,廟洞權管金國礪,副護軍吳光運,司果權萬、鄭權、洪廷命、姜杭、李碩臣、閔宅洙、睦時敬,副司正柳綽,以上單付。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啓曰,臣依聖敎,取閱左右捕盜廳罪囚文案,則右邊捕廳罪囚十二名內,李仁福段,以報恩賊黨嚴囚,墨伊段,兩班家鍮器、衣服竝十七種偸竊,現捉承款,路中伊段,其上典家白木十四疋偸竊,現捉承款,都致段,以捕廳軍卒,與路中伊符同,路中伊所竊白木,轉賣於市上,現捉,李二建、姜聖建等段,以梁山色吏、沙工,田稅米七十七石,無面未納,林次萬段,以茂長沙工,田稅米五十一石,無面未納,張載宇段,以漆原沙工,田稅米太合二百十七石,無面未納,已上八名,所犯甚重。車貴民段,偸竊兩班家小小雜物,幾盡推給,而受杖後,病勢方重,廉靑、世太、小斤老味等三名段,本以流丐之類,同謀偸竊閭閻家小小雜物,現捉承款,已上四名,所犯差輕。左邊捕廳罪囚十四名內,黃英段,以亡命罪人振紀子,捉囚,明才段,偸竊他人家衣服銀叉等十九件,見捉於譏察,旣已承款,而所偸物件,姑未推給本主,李太徵段,因咸鏡監營祕關,賑資偸去賊宋世昌去處査問次,捉囚,崔漢東段,以京江船主,大同米八十石,無面未納,金厚男、嚴肅等段,以公山沙工、色吏,大同米一百五十三石,無面未納,已上六名,所犯甚重。春奉段,兩班家些少物件偸竊之際,現捉被囚,四奉段,明才所偸之物,欲爲中間橫奪,見捉被囚,范伊,御營廳釜鼎偸取事,捉囚。分業、軟業段,兩班家賊婢接置事,捉囚,金伊太、石松、萬徵等三名段,行人所佩刀子偸竊事,捉囚,已上八名,所犯差輕矣。敢啓。傳曰,已諭矣。 ○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曰,伏以,臣於月初,忽叨別兼除命於杜門省愆之中,無計趨承,坐犯違傲,揆分兢惶,訖玆未定,恩罷未幾,敍復如昨,而繼有召牌,臣誠感激隕越,罔知所以自措也。前日除命之下,宜卽陳章祈免,而第伏念臣之自畫史局之狀,非係曲嫌細故,臣所獨知者,卽聖明之所洞燭也,同朝之所共悉也。不待臣之煩籲,朝家自當有處分,故泯默以竢矣,今又敍命特宣,除旨再辱,責臣以速完新薦,是臣之從來情勢,見遺於容光之照,而除臣仰首陳暴,則非分之職,遞解無路,莫重之薦,了當無期,玆不得不略此冒瀆焉。噫,臣之撕捱史職時,所被前後恩綸,言言而曠絶,字字而優渥,朝紳傳誦,瞻聆榮耀,而臣則頑不知動,抵死力辭者,非恤臣之一時廉隅也,實爲聖朝三百年史局也。畢竟玉成之恩,至有郵官之除,旋以有礙新薦,仍行鐫削,而使伊時下番主薦,於是乎,上之所以處分,下之所以自守者,可謂築底究竟,而天地曲遂之仁,隕結難報,臣常日夜感戢矣。顧玆別兼之任,卽內翰之稍換其名者也。簪筆香案,主張薦事,莫非內翰之職務,則臣之辭避於前,而冒承於後者,揆諸事理,寧有是哉?若云當初臣之所遭,非因薦事,別兼之職,義無可辭,則新剡擧行,卽史職行公以後事也。鑾坡宿趼,限若鐵壁,則無皮之毛,其將焉傅?不但此也,昨年朴文秀,以私之一字,罪狀諸史官也,臣亦參其中。雖免僨誤於回示之時,竟遭狼狽於事過之後,其不可復議於薦事,與敗薦之人,無甚異同。以此以彼,實無一分可强之勢,一日虛帶,益增妨賢之罪,玆敢祗隨天牌,來詣闕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臣兼史之任,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以安私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刑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承旨進來。秀衡進伏。上曰,左右捕廳文案,謄來乎?秀衡曰,臣敬奉聖敎,招致左右捕廳從事官及下人,細細究問,取考文案,則黃英、李仁福外,無當死者矣。分定輕重,重者,加治以放,差輕者,以上敎,特放爲好,而船人等,自前偸食之物,甚多矣。上曰,黃英外,果無重者矣。秀衡曰,其中極可痛者,捕廳軍人之同賣賊物者矣。上曰,然矣。文案中路字,姓耶?秀衡曰,非姓也,似是常漢之名矣。上曰,捕將進來。鵬翼進伏。上曰,賊人等所偸物件,推尋乎?鵬翼曰,幾盡推尋矣。然而其中刀子賊,雖似輕歇,皆締結惡少,自相爲黨,情狀絶痛,不可徑放,故姑爲仍囚矣。上曰,雖然,此不過狗盜之輩,似爲差輕矣。仍命秀衡,執筆書判付。上親敎曰,三覆結囚之後,捕廳,或有重囚疑晦者,令該房査案矣。今觀書達,李仁覆gg李仁福g、黃英外,姑無重囚。其中所偸多者,卽爲徵捧後放送,其中輕者,竝卽放送,以示隆冬恤囚之意事,分付左右捕廳。右捕廳所囚車貴民,不過狗盜之類,略杖徵捧而已,若是重杖,此予所以悶捕廳之輕施嚴杖,有此命者也。宜有飭勵,當該捕將推考。{{*|出榻前下敎}}鵬翼曰,上敎如此,自捕廳,某某仍囚,某某放送事,一一草記乎?上曰,何必草記?勿爲,可也。仍命秋曹堂上進來。鵬翼、始炯進伏。鵬翼曰,臣老病昏昏,不能領略其要而仰對矣。上曰,命卿等入來者,欲爲處決權家獄,而大抵此事,風化所關,卿等,分別眞産半産,爲可。其中降書一節,萬萬痛駭,於予心甚不快,愍然不能自已。今日當處之,而半日思量,不快之心未已,故賜對如是差晩矣。其在國體,不能痛治,誠爲未盡矣。始炯曰,在朝家重獄體之道,究竟宜矣,此獄異於他獄,祖與孫同證,祖爲證孫,何以爲處耶?權取身,限死輸款,則徑斃可慮矣。上曰,取身,幾至死境耶?始炯曰,三次之刑,雖重,豈至必死之境乎?降書一事,終始究覈,則自有難處之端,外議則自上參酌處決,爲好云云矣。上曰,禹女筆跡何如?始炯曰,前判書尹陽來,習於諺書,以禹女遺書,較諸降書,則似不同云矣。鵬翼曰,臨死之筆,何能與常筆跡同乎?始炯曰,此極變事。臣雖愚迷,竊以文案度之,禹女若失行,則辛亥十一月,行新婦禮於權家,而壬子三月,生子爲言。若以壬子三月,逆數辛亥十一月,則十一月,乃懷孕之六朔也。孕婦六朔,則腹必有高大之狀,何能作新婦子貌樣乎?禹鼎九,雖妄人,故監司禹昌績之孫,乃閥閱士大夫也。豈以如此腹高之婦女,嫁與於人,而不爲托辭退行耶?此是萬萬理外也。以降書言之,則降書所書紙,乃四片也。禹女雖量大,豈肯以文字,降之也?當其降書書給之際,見權取身之有意納袖,豈無致疑之心,而書給至於四片之多乎?況女人之自書失行之文,雖娼女不爲之,此亦理外也。又有可考者,取身,自囊中出一紙納之曰,此乃禹女平日之書云,見之,則乃閭巷間常漢輩淫亂之歌詞也。此一着爲斷案矣。取身二次刑訊之際,近前取招,觀狀貌則乃少年也。渠親聽兒聲爲言,臣曰,汝乃權陽來之直孫,豈非兩班乎?汝若聞新婦生兒之聲,則汝當驚怪,何不卽爲處置云云,則渠曰,厥女急急掩伏出棄,故不能處置云。臣曰,汝以如此之妻,何敢奉祀耶?生兒,雖曰卽棄,新産之婦,乳汁必流,乳形自別,何不執乳告官耶?渠曰,吾果愚迷,未能爲之云。臣曰,汝若心知其失節,豈忍至三年同室耶?渠曰,姑示夫婦相好之情,以爲受降書之計云。臣曰,禹女旣書降書,則汝何故三朔而後,始爲呈官耶?渠曰,祖病適重,故未遑爲之云。此皆不成說之言,而臣等愚迷,百爾思之,仙玉爲人,乃桀詰gg桀黠g女人也。入權家五十年,育養取身之父子,專掌家事,取身初室喪妻之後,仙玉及婢論化,當其家事五六年。及至辛亥,禹女入來,猝當家母,自爾生隙,有此做作倡說之言矣。禹女與婢輩相激,漸次興訛於他人所聞處,鑄洞諸權聞之曰,陽村吉城君奉祀,何以爲之?諸議朋興,故孚輩,難於處變,以至於降書做出之境。仙玉之言,孚輩信之不疑,故如此矣。上曰,權孚,曾見其爲人,少主宰者也。信聽浮言,非異事矣。始炯曰,仙玉之言,權哥聞之,則豈無致疑之心乎?上曰,參判之所見,與予意甚合。權家,爲其奉祀之難處,而有此事無疑矣。孚與厚,亦見欺於仙玉等,而極可痛者,仙玉等也。在權家之道,旣聞此言,隱然絶之,事勢極難,有若騎虎難下者,而因爲推諉於禹女降書,極爲奸巧矣。取身之親聽兒聲云者,亦極無狀矣。始炯曰,孚之原情辭意,極可痛駭矣。上曰,律文考出乎?始炯曰,多般引比,苦無當律。逼殺、誣陷、家不齊等三件中,難以指的其當律矣。先朝受敎曰,父殺子、祖殺孫、兄殺弟者,本律杖徒,而其中情節絶痛者,刑官隨時稟處云云,自上參酌處之爲好矣。上曰,權取身,乃殺其妻者也。殺妻者,無償命之律乎?始炯曰,先朝乙丑年,有李世重爲名人之獄,而與此頗同矣。此事,乃忠淸道西原人李世重之妾,誣世重之婦洪氏曰,新婚數月,生子爲言,世重,杖問洪氏之婢,厥婢曰,果與隣居申都令相通云云,因爲黜之,還送其家矣。三年之後,推官飜案,取招洪婢,洪婢吐實曰,果與世重之妾,同謀誣陷云云。其時李邊則落,洪邊則勝,洪氏伸冤後,卽爲自裁。己巳年,故相臣崔錫鼎,以吏曹參判,入晝講,陳達此獄事,請議大臣,權大運、睦來善諸人收議,定配李世重矣。鵬翼曰,順治八年,亦有如此獄,其時亦議大臣,勿限年絶島定配矣。上曰,今日,當決此獄,決後當爲召對。玉堂來待閤門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綽起而趨出,還報曰,玉堂上下番,俱以學兼官,晝仕出往於泮中合製,故分付來待矣。上曰,承旨執筆書判付,可也。秀衡取紙筆。上親下判付曰,世道日下,人心乖舛,而豈有若權哥、禹哥之獄事乎?大關風敎,亦係倫綱。此若不嚴懲,將何以懲奸人,雪冤婦乎?故前後判付,不嫌煩複,痛査爲本者也。今則陰譎之仙玉,奸惡之論化,竝皆承款,禹哥冤狀,怳若消雪,而但忍杖者取身,飾非者孚、厚。事當嚴訊取服,各別痛問,治欺君之罪,嚴王法之重,而于今酌處,雖可痛駭,亦云末減,而意有在焉。洞諭本事,次乃處分矣。判付已詳諭,而觀諸承款之招,頃者十二條下敎,似或近也,而亦有加悟者,先以權家言之,亂家則無疑矣。權厚衰耗,取身鰥居,家無統者,陰譎老嫗,奸猾妖婢,執家權而擅胸臆,謂曰無右於己,揚揚于心矣。取身,娶禹家爲正室,則渠勢反挫,猜心頓起,而無他可誣,只有半産,故五朔謂十朔,無聲曰有聲,倡說洞里,誑惑諸權,移宗之議聞,而厚、孚之心動矣。陰譎仙玉,威脅祖孫,奸惡諸婢,立證恐動,衰耗權厚,迷劣取身,不思規正之道,反生斥禹之意,初則以爲呈于禮曹,足可棄他矣,反生葛藤,秋曹啓聞,則若騎虎之難下,乘其機而逞毒,敎誘諸證援,法曹推問之時,巧作降書呈納,禹女旣沒之後,初雖似於昏迷,末則眞乎奸惡。年過七十,旣不訊問,近於證祖,亦難加刑,而半産爲眞産,則降書已可作,被誣今白脫,則禹冤,亦洞雪矣。不訊禹婢,不檢禹女之說,乃憑藉營護之言也。世間,焉有竝訊彼此?非殺獄而檢驗婦女者乎?當付於哂也,何足恤哉?噫噫痛矣。凡事,不出常理。聞兒聲,而躬不自覩,已是理外,雖或不然,共居五年,已是理外,雖或共居,又生其息,已是理外,渠雖不惡,共奉其祀,已是理外,共居不吐,白晝書納,已是理外。將理外之事,參承款之招,禹哥被冤,權哥無狀,兒童可知,走卒可料。況諸承款之招,亦合於訊前或吐之招,而誣捏之招,各皆牴牾,承款之招,若出一口,若不勝杖誣招,豈若是乎?噫,厚亦人也,孚亦人也,取身,亦人也。況以國初名臣之後,世受其蔭,而初雖被欺,仍思巧飾,自陷於風敎之罪人乎?痛駭於厚者,仙玉雖陰譎,於渠爲庶母之恩,心雖不忍斥言,其豈敢如是立證,反爲巧飾罔上乎?七十除刑,可云痛駭。況孚,出入侍從,不念告君以實之義,欺罔納招,已極無狀,而兒聲止息云者,尤極痛駭,其誰欺乎?此等之類,名尙在於邇列之籍,可謂貽羞縉紳矣。權厚、權孚,爲先竝刊仕籍,亟投遠地,權取身,其爲無狀,曾已判付,而觀厚、孚之供辭,渠之承款,亦可謂難矣,比諸厚、孚,其可恕矣。三次嚴訊,足懲受脅制,誣罔呈訴之罪矣,參酌島配,所囚諸婢,自本曹,分輕重,或遠配,或島配。{{*|出榻前下敎}}上曰,予適見《天文圖》,見權近之序文,深有感矣。近之文章,不但鳴於我國,多有播行於中朝矣。秀衡,書判付未半,上曰,詐不以實之律,輕乎?注書出去,招律官問啓,可也。綽,趨出問之,還報曰,律官言,上書奏事,詐不以實者,杖一百、徒三年云矣。鵬翼曰,平安道印信僞造罪人梁廷乞等文案,纔到本曹,而三覆已過,勢難更覆,今姑置之,以待來年啓處,何如?上曰,依爲之。此文書,來何晩耶?鵬翼曰,更爲行査,故事勢然矣。上曰,罪人文案,何等重大,而未及上送於三覆之前,事體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瑗讀《名臣奏議》第二百五篇,自左正言任伯雨,止何便於此帝奇之。健基讀自理宗時吏部尙書魏了翁上奏,止有魏徵敢諫之臣帝善之。瑗曰,第二板石公弼之言,甚要切矣。小人壅蔽聰明之弊,宜留聖念矣。上曰,然。健基曰,宋時經筵官張栻,講葛覃章,論先王正家之道,因及時事,語甚激切。高宗有不豫之色,博士李彦穎奏曰,栻所以直言,正爲聖明在上,得盡愛君之誠耳。彦穎此言,好矣。爲臣子者,孰不欲直諫正言,而必聖明在上而後爲之。若朝無直諫,則上多自用之弊矣。殿下必惕念於此等處,是臣等所望於殿下也。上曰,好矣。瑗曰,二百六編二板黃裳之言曰,人君不能從諫,則其蔽有三,私心、勝心、忿心也。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聖上强勉聖學,聖學高明,則天理藹然,三者之蔽,克祛無餘,唯在講學明理之工矣。聖上於講學明理上,各別加工,千萬伏望。健基曰,講學明理,爲聽言之根本矣。上曰,斯言好矣。瑗曰,私激而生勝,勝激而生忿,事勢相激,則自不得不然,當留念戒之。又曰,彭龜年,論群臣進言,早賜處分,其言極美矣。人主慈仁覆物,謙虛無我,爲聽言之大本。人主求言,若如病者求藥,飢者之求食,則豈不好哉?雖然龜年之言曰,人君能改過,則名在人君,不能改過,則名在人臣,此言未盡矣。人主若以求名爲心,則豈虛受之道乎?臣下之告君,以名之一字爲言,則不可矣。上曰,龜年之言,乃以太上之道,責其君也。堯、舜有聖君之名,而後世人主,有意學之,則自不能無嫌於名字,但當以好名爲戒,似好矣。凡爲人君者,自以爲莫予何也,故有許多所蔽。學于古而不作非,則外面看之,雖似近名,而作之不已,及其成功,則與聖人一也。若以求名爲嫌,而不爲善,則豈好哉?健基曰,以名之一字,告君未盡云者,誠如瑗之言矣。瑗曰,唐德宗則好名,猶且不知也,凡人主誠心好善,爲太上也。上曰,龜年有學力,故其言如此矣。爲一名字而諫,則非正諫也,挾雜私意而事君,則非人臣之道也。世之君臣,若專以名字爲嫌,而徒以避名爲事,則世無爲善者矣。健基曰,古語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又曰四十五十無聞,斯亦不足畏也。若有實之名,則豈有嫌避之端乎?上曰,有實之名則誠好矣。健基曰,眞德秀之公議,卽天道之言,誠美矣。自有天道以來,雖無道之世,公議則自如也。牟子才之言曰,天下之事,公議在朝廷,朝廷之事,公議在士大夫,朝士大夫皆辭其責,則公議犇於草茅,此言甚有味矣。若使公議,奔在草茅,則實非美事,必使公議,在於朝廷而後,有直言直諫矣。上曰,當留意矣。方今公議果何在哉?在朝乎?在野乎?瑗曰,自夫黨論出後,朝野公議,都無之矣。臣亦自以爲公,而安知其非公耶?公議,天道也。惟在聖上公聽之如何矣。上曰,公議都無之言,是矣。卽今公議,非公也,乃務勝也。各色之人,各自以爲公,家家而各敎其子弟,以至於互相務勝,顧今公議,不可謂在朝,亦不可謂在野矣。惟在公聽之言,予當猛省矣。予有所見,而朝無信聽者,可慨也已。牟子才之言曰,公議未嘗一日亡,顧所存如何耳。今日雖末世,在朝在野,豈無公議乎?予則以此勉諸臣矣。健基曰,聖上至誠建極,乃公議也。黨議消滅之後,則公議自生,以至誠建極,深有望於殿下矣。公議之生,當磨以歲月,不可以時日責也。重協曰,上敎無公議之敎,至當矣。有黨論,故無公議,而公議,則自無泯滅之時。卽今欲立公議,唯在導率廷臣,祛黨心,則公議自生,以至明至公,導率於群下,乃臣等之所望也。上曰,卽今人之私議,少無利於己,而猶且爲之,如芻豢之悅於口,予甚怪之。本自細微可笑之事,以至於相激之境,可慨也。今以權哥獄事言之,予之親自決斷者,有意而然也。此事,必有外間人言互爭之端,彼此務勝,則豈知將至於何許境耶?予於壬辰科,彭來事見之矣。瑗曰,臣於壬辰,年尙幼少,而見諸試官之緘辭,則彼此各異。兩邊之中,必有一邊之非,而各自爲是,心甚慨矣。上曰,人君以至公之心,裁以至理,則有何爭端乎?瑗曰,牟子才曰順曰中之言,誠好矣。上曰,盤圓水圓,盂方水方之說,雖小,誠有味矣。瑗曰,臣本無學術,無以取信於君父者,而乃所願,則在於聖上之加意學問工夫也。竊願毋以此言之出於臣口,而各別留念,何如?又曰,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有輕視臺閣之病矣。以尹就咸事見之,設令就咸有容護權家之意,在大聖包容虛受之道,其時上敎,似過當矣。上曰,予未快權家事,故至於如此,而予亦知其過矣。雖然,就咸豈非營護者耶?儒臣亦知就咸之非,而言乃如此,可謂公矣。其時竝與金箕錫事而下敎者,有意矣。健基曰,金箕錫,在法當避,安得不避耶?上敎中無據二字,臣亦以爲過中矣。上曰,予豈欺經幄之臣耶?下番之在臺閣也,予以爲執滯人矣,厥後入經幄之後見之,則與前頓異,近侍猶尙如此。他生疎之人,則予之所見,豈能允當耶?自後觀人,予當自勉矣。今此《名臣奏議》,雖抄出,而旣得畢講,追念先朝始講此書,强半未畢之事,予心不勝愴感矣。瑗曰,臣等,承此下敎,不任下懷之感愴矣。夜已向深,請退出。健基曰,《名臣奏議》,以大體論之,魏徵之言,爲第一等矣。卽今朝廷間,章牘雖多,而無一如此者,莫非不忠之罪也。雖然,聖上虛受開納之誠,恐不如太宗也,臣居常竊不無慨歎之心矣。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惕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修撰南泰良,時在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則扶餘縣監鄭希泰,今春夏等褒貶時,旣未參考,而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有此追後題目馳啓之事,莫重殿最之不察,已極未安。其所題目,旣曰事或生疎,則宜置中考,而取見正本,則置之上考,亦無嚴明殿最之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一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扶餘縣監鄭希泰,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昏謬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事,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年愈深而病愈加,自經昨年危疾,益復增劇,分作癃廢之人,間値公私緊故,乍有蠢動,輒致數月苦呻,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以此形狀,豈可擬論於公朝間事乎?提擧之職,自是無故人所帶,恩命謬及,常自悶蹙,而殿最重事,緣臣病甚,一未擧行,旣煩承宣之筵白,又有寒心之聖敎,惶悚之極,不知所措。仍念臣之病勢,一向淹潛,長在昏瞀不省中,此不可與生人比竝。虛假職任於如此之身,莫之變通,其於祛文具之政,乖舛莫甚,臣心不安,又何暇言?伏乞聖明,亟命先削臣廚院都提之任,仍令有司,勘正曠闕職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曾已諭焉,每讓太過。廚院之任,何亦讓也?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善攝,勿辭焉。傳曰,遣史官傳諭。 ○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頃者筵席,偶因文義,略陳循默之弊習,仰勉開導之盛德,猝被承宣之面詰,右僚至於陳疏自引,臣亦不敢獨安,冒控危懇,見格喉司,幸蒙恩勘,粗安私分,迺者,敍命旋霈,除旨荐降。臣誠感激寵造,宜卽趨承,而筵斥旣緊,餘愧猶在,廉隅所關,已難復進於論思之地。且於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疏,尤有所不得不辨者。夫道伯之縱人廉察,非古也,蓋出於衰季之政,而近來按藩之臣,視爲良法,轉相倣效,傭耳賃目於一二私人,此已有損於方面之事體。況所使未必其人,則見聞之眞的,旣不可保,而適足貽苛嬈之弊,臣常慨然於中,適會言端,泛論及此,而僚臣之拈名仰達,亦非單擧,則今師洙之把持譏察二字,獨自疏辨,至再不止者,其亦過矣。雖然,在臣難冒之端,又加一層,玆敢隨召詣闕,拜章徑歸,伏乞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謝人怒,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三水府使朴東樞。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卽伏聞下醫官之敎,自上手腕不平之候無減云。臣等,卽與諸御醫及鍼醫,入診詳察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已久未解,故有受灸之敎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外四寸弟幼學兪彦濟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故試官,旣已備擬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欲爲下問,留置行刑單子矣,今則受灸已定。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行刑之事耶?問啓。 ○宋秀衡啓曰,自前如此之時,有行刑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禁府及刑曹,則行刑與否,無可考前例,而雖尋常刑推,亦不得擧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于宋秀衡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 ○傳于宋秀衡曰,李奉朝賀、閔奉朝賀引見。 ○傳于李重協曰,受灸不過手部痰滯,而別無他症,今日政院、玉堂問安,答以勿爲問安,意有所在。此後則只爲受灸問安,宜矣。 ○以金燧,爲左邊捕盜從事官。 ○以江華留守狀啓,內可面居校生金昌河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渰死人等,令本府恤典擧行。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義州府尹尹得和,以情病,五呈辭狀,而以邊上重任不可輕遞之意,累次題送矣,一向控辭,今至六朔。蓋其難安之情勢,雖非深嫌者,而第聞其病勢沈重,時月之內,萬無起動之勢云,邊務之許久曠廢,委屬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義州府尹尹得和,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朝百官陳賀及命婦朝賀磨鍊節目,依所啓施行事,判下矣。在前陳賀時,百官依例行禮於外庭,而至於命婦朝賀,則權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匠人鄭一江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佑,常時不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入直把摠手本,則金虎門入直哨官黃宅河,數日前,猝得重病,擔留直所,而所患,尤爲添劇,不省人事,症涉可疑,有難淹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公、翁主在闕時,則受祿,出閤之後,則只給駙馬祿,自是前例矣。和順翁主,今已出閤,來正月朔爲始,依例勿爲頒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前府使韓德全,錦城縣監具宅奎,靈巖郡守吳命厚,瑞山前縣監李鼎燁,陰城前縣監韓奕,新昌縣監盧以亨,前縣監李肇元,天安郡守李潤身,前郡守金得大,驪州前牧使金相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全時在慶尙道尙州地,韓奕時在開城府本家,金得大時在京畿高陽地,吳命厚、盧以亨、李潤身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答曰,勿煩。{{*|啓辭措語同前}} ○持平沈星鎭啓曰,臣於臺職,乃是曾前屢試蔑效之地,豈復有冒沒承當之理,而第臣前後恩除,積犯違逋,雖緣情勢之臲卼,而私心之悚懼,極矣。日者黽勉乍出者,秪爲一時恩命,粗伸分義而已,元非因仍盤礴之計也。且臣素患痰病,近益沈痼,日尋長單,一味惶蹙矣,今以茶坐,天牌下臨,不敢坐違,强疾來詣,而再昨政,新除授大司憲臣尹惠敎,卽臣外三寸叔也。揆以法例,自有應避之嫌,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沈星鎭,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見上}}新除授大司憲尹惠敎,時在江原道鐵原府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鄭必寧、宋秀衡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伏見密昌君樴之疏,以日昨摠府草記及辭疏之不爲捧入,盛加慍怒,至以顯有凌侮等語,費辭侵詆,臣等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訝惑也。蓋伊日辭疏,草記之不捧,儘有委折,只以番次之苟簡,直請口傳差出闕員,事甚未安,且開政不遠,雖無草記,闕員自當差出,故果不爲捧入。若其辭疏,則中日試射標信祗受之後,乃以病難進參爲辭,旣已祗受標信,旋卽以病陳章,事體未安,況摠管一員,先已晝仕出去,則他無變通之路,故不得不還給其疏。夫崇品宗宰,體面雖自別,而事例所拘,蓋不獲已,則何嘗有一毫凌侮之意,而今其詆斥之言,至於如此,在臣等廉隅,其何可苟然仍冒於出納之地乎?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不敢爲供職之計,而近緣僚員不備,輪直苟簡,不得不扶病持被矣。昨在直中,添得寒感,症勢危重,恐有汚穢淸禁之慮,而替直無人,乃以闕員差出之意,依舊例,書呈草記,則政院,不許捧入,累次往復,終始堅執。且中日臨迫,姑無推移之望,敢以辭疏,略陳病實狀,冀蒙恩遞,蓋出於萬不獲已,而喉司不諒臣病勢之輕重,不顧事體之如何,一向退却,無端不捧,臣莫知其意之所在也。夫大臣之箚,一品宗宰之疏,喉院不得還給者,乃所以重其體貌也。臣雖疲劣,職在崇品,則旣與庶僚有異,況伊日草記,亶爲宿衛事重,則尤不宜任自退斥也。臣猥以無似,蒙聖上不世恩遇,濫躋崇顯,踰分過福,臣實兢惕,自知其萬萬不稱,人之待之者,必不見重,而若其朝家體例,則不當緣臣一人,而有所壞損。且臣身爲首堂,凡係職掌變通者,爲人阻搪,而不得自由,其何敢冒沒蹲據乎?若以臣,謂之人微望輕,不足比數於崇列,則臣固甘受,而今者承宣,不少顧藉,顯有凌侮之意,如許事例,前所未聞。臣不欲與之呶呶,以傷事面,而莫重宿衛之任,以此情勢,實無抗顔仍據之理。且臣目今病狀,輾轉沈苦,亦無旬月內復起供仕之望,玆敢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摠管之任,仍削臣職秩,以存國體,俾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不顧體禮,所非在彼,卿何爲嫌?勿辭,調理行公。 ○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從縣道,封上短章,略暴懇迫之至悃,附陳切急之民隱,及伏承道臣,回諭批旨,所辭未蒙允可,而下款陳請,則有令備局稟處之敎。臣方日夜默念冀幸之際,昨伏見十一月二十五日筵中擧條之自備局移關臣者,給災一款,終歸勿施。臣上念國體,下察民情,不勝其殷憂永歎,繞壁彷徨,竟夜無寐,百回思量,終不容但已,玆敢不避煩瀆,更申前請,冀聖明之垂察焉。顧此左路今年農事,起處,則雖得免凶,而陳處甚多,大抵比之戊申,不及遠矣,而意外,有比摠戊申之新令。臣性本迂拙,不敢爲頡頏廟議之計,惟以奉行朝命,爲職分事,嚴督列邑,不滿戊摠,則輒呵退文書,爲守令者,違越是懼,苟且充數,荒菑廢畬,亦不免混括,此皆無主之地,白徵之處也。臣旣知其如此,非不欲參酌災實,便宜變通,而抑又念之,奉使之體,惟當遵命,恤民之恩,不宜在下,姑且敬行頒令,徐待其了勘,而繼以耳目之所聞睹,具陳弊瘼,使惠鮮之澤,自朝廷出,恐爲恰當道理,故妄信愚見,從心直行,乃於畢檢準摠之後,果卽拜章陳請,而筵席可否,意見參差,終至寢格而後已,區區淺料,今乃大謬,嗷嗷怨聲,無以禁遏,皆臣之罪,當誰咎哉?噫,辛壬之間,死亡無算,雖有良田沃土,鋤犁不及,顧彼孑遺殘氓,筋力不贍,百畝不易,尙且爲憂,況他人之田,何暇耕耘,此必然之勢也。臣於巡審之路,槪知其某邑某坪之陳廢形止,蓬蒿草樹,蕪沒連疇,無非慘目而傷心者,雖累千災結,猶不足以遍及,而前疏中,只以一千九百三十八結零請得者,蓋據昨年已給之數,而亦出十分參酌之意,今若得此,庶可以隨災多寡,量宜平分,所謂虛實相蒙之弊,似無可論,設有些少不均之處,其在寧失之義,元非計較之事。且田陳給災,旣無前規,逐年爲例,仍爲永頉,則固不無實結漸縮之弊,而今此合沒人陳土,則不但田也,畓亦在焉,俱是流來耕食之地,非如沙石瘠薄之處,前頭民物稍蘇,則皆將漸次開懇,必無閑曠之土,今姑隨起隨稅,從陳許災,以開民願耕之路,則不過數年,可以盡還實摠,保無終歸免稅之慮矣。噫,有主之田,其土雖荒,指徵猶有地,而至於合沒田之稅,則無處可問,其勢,不得不誅求於疎遠之族屬,不干之里人,是豈王政之所可忍者耶?又聞筵臣之議,以他道之難於取舍爲言,臣未知他道之收稅,果皆硬比戊摠,陳地之責稅,亦皆一如湖左,民間形勢之迫急,又無彼此之差殊,而議者之爲此慮,決知其太過。臣於是,不暇出他談,而只以設賑事言之,諸道中,有大饑之道,列邑中,有尤甚之邑,則固當捐廩移粟,汲汲救濟,豈可逆慮他道他邑之竝請,立視其顚連飢餓之民,而莫之恤哉?其在先急後緩之義,宜有弛絃改柱之道,而今乃不加舒究,費辭防塞,抑獨何哉?伊日聖敎,有曰爲百姓,何愛二千餘結。王言大哉,有以見藹然仁愛之意,而徒以一人之歧貳,終咈僉議之詢同,臣重爲慨惜也。臣之平生所戒,每在於言浮其實,而至於告君之辭,尤加審愼,前疏所陳,另念摭實,無一毫過溢之語,而忱誠淺薄,亦未能見諒於上下,甚至應給之陳災,亦歸無義。此皆臣言行之不素孚,而緣臣無狀,使窮民不克蒙救災之常典,反省慙悼,益無所措。抑臣又有萬萬憂悶者。自頃拜章上送之後,每當民訴之遮道盈庭,輒諭以纔以陳田事,有所疏請,汝等姑爲退去,恭竢處分云爾,則民人等,皆謂臣旣親見農形,陳聞實狀,聖上,每軫民瘼,屢加特恩,今番所請,必無緯繣之理,相與攢手而祝,翹足而待。今其所望歸虛,自玆以後,臣更無對民之顔,而亦無答民之語,彼蚩蚩者,窮困之極,其所呼冤,將何所不至哉?見今冬月垂盡,而列邑,牽於民人之呼訴,收租成冊,尙不來勘,文牒紛紜,强請變通,至再至三,猶且不止,若無朝家劃給陳災之擧,則了當,將無之矣。此莫非如臣無似,謬當檢役,不能事事,未布德意,徒斂衆怨之致,若論其罪,合被重律。在朝家綜核之政,必先譴斥臣身,以快一路之人心,陳田畓災結,依前所請之數,特爲許給,俾免隣里之侵徵,然後方可以鎭安生民,保存宅里。伏願聖明,俯察事狀,亟降明旨,而如以臣言爲未必準信,更令廟堂,商確稟處焉。臣五朔原隰,病瘁無餘,而近又添得似癨之症,中焦痞塞,四體縮束,僵仆旅館,殆無知覺,而目前民事,萬分緊急,有難晷刻遲緩,故作氣倩呼,略此陳列,神思昏瞀,語無倫脊,伏枕惶霣,尤增死罪。惟聖明,竝加裁恕,而垂省採納焉。臣無任屛營祈望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所請事,其當下敎于大臣矣。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未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吳志哲、金世選、白興聲入侍,金應三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氣則如常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不平之候有加乎?上曰,薑鹽膏連付,則似勝,而有時牽動,據手則不仁,而至肩,亦似不仁。此則由於手腕之痰,而素有臂部麻木之症,內外關,曾受同鍼,而有效矣。今番亦欲受鍼,而鍼則有瀉無補之故,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矣,聞痰凝處,則以商陸付之,而灸其上,爲好云,故更以受灸下敎矣。興慶曰,藥院批答,有受灸之敎,而臣等則漠然不知,若非醫官,聽而不傳,則必是中官,不善傳命之致,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其所傳之辭何如耶?淳曰,臣以監劑事,在藥院,而醫官來言,自上臂部痰滯處,似少減而猶未解,以此意傳于提調,爲敎云,故臣等啓辭中,只以手腕不平之候,爲言矣。上曰,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更敎以勿言受鍼事矣。因此而竝與受灸事,而不傳,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上曰,首醫與久未入診人,診察,可也。聖徵,診後退伏曰,自前左脈有沈候,而今日,則平和,右脈,亦度數調均矣。應三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調均,不沈不浮。臣之未入診,已至三朔,而顯有加勝於前日者矣。信,診後退伏曰,左脈調均,右脈似帶闊,而度數,則調均矣。興慶曰,手腕痰處,請令醫官診察。聖徵、信、志哲、興聲,分左右入伏。上,以手加案上,擧少許曰,如是則牽痛甚矣。聖徵曰,痰處比日昨無加減,而此非無端痰付也,似由於據手之際,或有失着者,而瘀血挾痰之致也。溫散,而自解矣。信、志哲、興聲曰,結核處,比昨稍解矣。上曰,有時按之,則甚痛,而不過霎時卽止矣。淳曰,痰,例如是矣。上曰,予欲試商陸灸,何如耶?聖徵曰,商陸灸,只主治痰,至於挾瘀處,則不可矣。應三曰,鍼灸,非臣所長,而權聖徵,以挾瘀陳達,商陸灸,則似不當,以二生膏試付好矣。信曰,臣意則此是皮膚間流注之痰,以黃蠟付之似好,二生膏,則不襯矣。志哲曰,許信之言,宜矣。興聲曰,終不如薑鹽膏矣。上曰,薑鹽膏,則旣無顯效,二生膏,皆云不當,黃蠟稍可,而付之甚難,商陸灸,亦不可云,則寧有可爲之灸乎?予決欲試之,雖無效,似無害矣。聖徵曰,灸則不可輕試,以商陸,取汁塗付,或作末,和油蠟付之,似好矣。上曰,此皆可苦,不如灸矣。淳曰,醫官之言,不無所執,臣意則無論鍼灸與塗付,移此工夫於不脫吐手,而常有煖氣好矣。上曰,寢時輒忘却脫去,故自然納涼矣。興慶曰,商陸灸,若一時多灸,則反有害矣。上曰,此與直灸肌膚,有異,雖多,似無害,而壯數,固當酌量爲之矣。此不過煉劑之類也。淳曰,煉劑雖多無妨,而商陸灸,則一日一次,難於責效,多灸則皮膚易傷,此甚可悶矣。聖徵曰,肌膚堅剛,則不傷,若柔軟,則必傷矣。上曰,予則肌膚素堅剛,蚤#160364;雖咬,而無所傷。曾被蠭螫,而無所浮矣。商陸灸雖多試,何害也?予欲試灸,擧行,可也。淳曰,臣則退去,商陸灸所入治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少退閤外,受灸時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治受灸諸具,而還爲入侍。春躋進伏曰,受灸日,罪人行刑與否考啓事,命下,而取考禁府文書,則受灸日,不爲開坐用刑,至於行刑,則宜在停止矣。上曰,該房,自當考啓矣。淳曰,灸法,例以一炷爲一壯,而商陸灸,則將以數三炷,一時竝灸,以一巡爲一壯,何如?上曰,然矣。淳曰,當於案上,加手受灸,以某物,鋪案後加手,無使觸冷,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請始灸。聖徵、應三、信、興聲,入伏左右,切商陸作小片,以竹鍼,刺通多穴,付于手腕上痰處,以艾三炷,列于其上,而一時竝灸。信告曰,阿是穴受灸。春躋曰,自上受灸之時,首醫,例爲先告某穴受灸,而不先告達,未免疎忽,首醫許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淳曰,有熏氣然後下敎,則當以新片替付矣。至五壯,上曰,頗煖矣。醫官,祛前片付新片,而連灸。興慶曰,艾氣不好,玉體仄坐,而無觸其氣,何如?上曰,然矣。過十壯後,又付新片。興慶曰,三炷似少,以二炷加灸,何如?上曰,依爲之。至十二壯後,上曰,以二炷加灸,過煖矣。付新片而如前,以三炷灸之,可也。至十五壯後,興慶曰,以十五壯爲定,何如?上曰,今日,乃始灸日也。以十五壯爲定,可也。煖氣多入,故痛似有愈矣。淳曰,吐手則夜間每致沓沓,以獤皮裹之,而上下結之,則似好。所裹獤皮,製入,何如?上曰,不必用皮物,當以紬綿之屬,自內製用矣。興慶曰,醫官以爲,以商陸片,付於灸處,其上,以艾加之,而裹以手巾,爲好云矣。上曰,當依爲之矣。興慶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午正,可也。興慶曰,補中益氣湯,仍爲停止乎?上曰,姑停,可也。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着實進御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引見。入侍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光佐離席進伏。上曰,注書出去,金虎門留門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分付後還入。光佐曰,臣病伏床席,上體手部痰滯之患有日,而臣未得聞知矣,今日猝聞受灸之報,臣蒼黃入候班矣。入來聞之,則不至大段云,下情不勝喜幸。受灸後,卽今症勢,何如?上曰,手背上近節處,故雖難於屈伸,不過痰也。有何大段,而按之,則無結核狀,但屈伸,則有妨矣。光佐曰,近來玉候比前,何如?上曰,近來加愈矣。鎭遠亦進伏曰,日昏不能詳知,而乍焉瞻望,則玉色,比秋間入侍時,血色似不足矣。上曰,姑未知血氣不足之事矣。光佐曰,臣極爲惶恐,而竊願暫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光佐乍焉擧首仰瞻,而俯伏曰,燭光依微,不能詳察,而玉色,似無微縮之氣,而有平舒之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入冬後何如?上曰,安寧矣。光佐曰,臣常時,則不敢問候。臣久滯湖中,近始還次,久未承候。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無事矣。光佐曰,小臣遠離丘墓,情理甚悶,幸蒙天恩,三四十日,得守丘墓而來,私心爲幸,不可盡達。臣之下去時,宿病未愈,日寒之後,似有添加之慮,故率往醫者,到彼後,百般治療,待其少愈後發行,故日字漸曠,不勝惶恐。還次後,亦不敢求對而瞻望天顔矣,今日被召,始遂瞻天之願,甚幸甚幸。上曰,頃日同入侍,卿之自湖還家後耶?光佐曰,小臣自鄕入來後,則未得入侍矣。上曰,予精神不足,以卿箚批答,錯認矣。頃見史官書啓,知卿行役後安否,爲喜矣,今初七八間,卿入來於候班,而予聞知於候班罷後,故未及召見,心甚缺然。今日則聞卿入來,必欲見之,玆有入侍之敎矣。近來則卿之昔疾,快愈乎?光佐曰,脾胃之間,熱火壅滯,難可以醫治,勢將與此身,俱盡矣。上謂鎭遠曰,卿則朔望入來,欣慰,而府夫人,平安否?鎭遠曰,老母宿病數發,近又彌留二十餘日矣。上曰,頃則差勝矣,今又添劇乎?鎭遠曰,向來二朔,有若平常之人矣,今則症勢頗劇矣。上曰,卿則,何如?鎭遠曰,呼吸不平,食飮厭苦等症,自是宿疾,不能頓勝,而姑無別件病恙矣。上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逐日書啓,可也。{{*|出榻前下敎}}鎭遠曰,殿下軫念醫藥,每每如此,老母,常恐福過而生災,臣不勝感激惶恐矣。臣曾蒙天恩,特許近郊出入,故臣近地,則如意往來,而臣之父母丘墓,在於驪州,來年開春後,欲爲量力往來。向蒙恩許,再昨年,已省廣州先山,而楊州,又有先壟,極欲一往,而每煩箚請,極爲未安。明春往來之意,敢達。上曰,每於請省之章,或慮卿長往而不返,故予甚持難,而若卿卽還,豈有不許之理乎?卿其依所達爲之。光佐曰,臣則近畿無庄舍,向來借家於未音江村,因爲居住矣。入來之時,留置若干冊卷等物,欲爲時時出去,觀覽江色景物,而病不能如意。歲飜日和春暖之後,身若無病,則頻頻來往,或信宿而歸,或卽日而還,私心以爲便好,故敢達。上曰,卿若欲往來,則豈有不許之事乎?每慮卿之久住不還,故難之耳。光佐曰,久未入侍,今始瞻天,遽爾請退,極知缺然,而夜色向深,留門亦久,敢請退歸。上曰,卿病已愈,春日乘間,復召卿矣。予病,不至大段,卿須自量筋力,勿爲逐日來參於候班,可也。閔奉朝賀,亦勿逐日入參。況府夫人患候如此,此後候班,累日不撤,則或入來,而勿爲連日入來,可也。光佐曰,明日則臣當入參問安,而其後,則當依上敎爲之耳。秀衡曰,刑曹罪人,行刑單子,待受灸畢後擧行,故留置院中矣。上曰,予之受灸,似不久爲,而單子,則姑勿留院,出給該曹,可也。又下敎曰,玉堂,持召對冊子,來詣閤外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異於他文,先讀序文,可也。瑗讀皇明成化御製序,又讀吳澄所作題辭,又讀郭里貞所作序,又讀戈直所作序,又讀吳兢所作序。上曰,下番讀之。珽讀君道篇,自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至政體篇累加遷擢焉。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務盡臣下意。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君臣相保豈不美哉?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與祕書監魏徵,至公亦足爲良工。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百姓安得不安樂乎?上曰,儒臣復讀之。瑗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初卷末端。瑗曰,序文中皇明憲宗所敎,其可爲行遠登高之助一段,誠大哉之王言矣。上曰,所達誠然矣。珽曰,此序果有味矣。自古帝王之文,異於匹庶,於此可見。上曰,然。此是皇朝奎章,帝王致治之本,皆入於此序一張。中宗加之卷首,至今永垂,文不可泯滅。臨此序,怳若復覩皇明盛世,予深興感矣。瑗曰,殿下有匪風下泉之思,而有此敎,臣等之心,亦感動矣。上曰,唐本《女四書》,有成化皇帝序文,末端,有御寶二字矣。儒臣等,亦見之乎?其書最切於閨門之敎矣。瑗曰,臣亦曾一見之矣。上曰,其文與《內訓》無異,實合於刊印廣布,又有皇朝序文,甚可貴重矣。方講《詩傳》,以《詩傳》觀之,二南之化,始於關雎,古昔聖王之治,必以正家爲本。先儒謂須有關雎麟趾之意,可行周官法度。閨梱之法,乃王化之源也。此書若刊布,則必有補於閨範,而第有諺釋然後,可易曉解矣。李德壽,今無他職,此等事,必當專意善爲,而但未知慣習於諺文否也。珽曰,雖或不習於諺文,詳爲解釋,口授飜譯,則自可成諺解,諺文能否,非所關矣。上曰,誠然矣。此書,私家想亦有有處,自芸閣求得,使提調李德壽翻解,卽爲刊印事,分付,可也。瑗曰,此書中,多有小註,此則何以爲之乎?上曰,註亦多緊要可觀者,不可不竝爲諺釋。本文則如經書大文,極行書之,註則低一字,同爲諺釋,可也。{{*|出擧條}}瑗曰,吳兢有所作序文,而兢,於《明史》,無出處,不知何如人,而其所註解,論難處頗多,擇其要而論難之,似好矣。小臣於昨日召對時,以講學明理,上達矣,凡人主之明暗,皆不出於講學明理之與否矣。珽曰,古人所論,已詳盡無餘,小臣,更不能推演解釋,而蓋帝王爲治之根本,多有於此,似有勝於《名臣奏議》矣。此書,不可泛然看過,雖於旣講之後,常置座右,其好處,則參驗於身,不好處,則監戒於心,各別留念,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序中行遠登高之助之言,極好矣。珽曰,別無可論,而魏徵平生極言告君之嘉謀嘉猷,都在於此。殿下披覽此書,彷彿若親聽魏徵之言,則其效莫大矣。上曰,予嘗繙閱,而貞觀之時,如親見之矣。瑗曰,魏徵奏事章牘,勸戒疏箚,至爲纖悉,故千載之下,如在目前矣。上曰,唐太宗創業守成難易之言,出於《唐史》,而於此文,尤詳矣。瑗曰,此豈非人主可監之道耶?殿下受祖宗艱大之投,深知守成之難於創業,大奮發大作爲,千萬伏望。上曰,當各別惕念矣。珽曰,魏徵疏中十思之目,尤詳盡矣。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云者,極有味矣。古聖王,代天理物,設官分職之意,豈偶然哉?凡有事爲,卽有司存,代下司職,非人君之大體,虛費聰明,亦非帝王摠大綱之道也。如此處,必留念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瑗曰,唐太宗之以何曾爲不忠之言,果是矣。珽曰,其言是也,而此不可專責於何曾,乃晉武帝不賢之罪也,豈非所當監戒處耶?上曰,然矣。上又曰,貞觀十六年,魏徵勸太宗之言,何如耶?其言,好則好矣,而君亂於上,臣理於下云者,決無是理矣。瑗曰,君理於上,則臣下,自然理矣,君亂於上,則賢者皆退矣。臣下亦至於亂,豈有臣理之理乎?上曰,君亂於上,則人皆屛跡,君理於上,則賢人彙征,寧有小人畏威,而自理之道乎?珽曰,君若至誠求賢,世豈無賢才耶?魏徵之言,似不必解釋,而君亂臣理之說,似未盡矣。瑗曰,君心理,則照見臣下之非矣。誅一勸百等說,誠小矣。上曰,太宗之引齊文宣揚遵彦之言,似是自矜其君臣相得之事矣。瑗曰,果如上敎,矜之心,則似有之矣。上曰,太宗,有如魏徵之臣,故致貞觀之治矣。珽曰,若非君臣相得,何能致貞觀之治乎?瑗曰,臣於頃日召對時,以名字語,上達,殿下俯納臣言矣。唐君之言,專出好名,而孜孜爲之,終致盛治。況至誠爲治,則其效,可勝言哉?古語曰,爲其事,而無其功者,未之有也。竊願聖上,留念焉。上曰,以最末一節見之,崇尙節儉,大布恩德,終至於米斗三四錢,太宗愛民之誠,則可謂盡之矣。珽曰,太宗愛民之誠,則有之,而若不聽魏徵之言,則寧有愛民之實乎?上曰,然矣。瑗曰,人主之職,在得人,聖上,必擇大官,監司之任,必擇人而爲之,則守令,亦當擇矣。如此然後,可以謂愛民之實矣。上曰,太宗末年,則共理交修之心,似懈弛矣。瑗曰,誠如上敎矣。心者,操則存,捨則亡者也。心之操縱實難,宜加警省處也。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牙山縣監李思順。 ○未申時,沈霧,夜自一更至五更,沈霧。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寒雨達朝,日候乖常,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昨日隔灸後,手腕上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午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處,當下敎于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守令二員,除拜已久,而兩司尙未署經。憲府,則今方詣臺云,而諫院,則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李判府事家看病御醫,今將還來云。姑勿還來,仍留看病,書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龍川府使趙國彬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舍兄,作宰於寧邊,親年八十四歲,龍川之於寧邊,道里將近四百里,以邊地獨鎭,旣不得任意歸覲,則勿敍三百里外,在法當然,入啓變通云。龍川之於寧邊,旣是三百里外,則有難强令赴任,龍川府使趙國彬,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以鄭亨復爲正言,申晩爲吏曹佐郞,尹心衡爲副校理,李喆輔爲副修撰,李德壽爲右尹,李海宗爲工曹佐郞,李益炯爲宗簿主簿,金相冕爲司畜別提,朴春普爲義禁府都事,金起慶爲繕工假監役,徐命彬爲鐵原府使,曺允濟爲金泉察訪,許鈺爲濟源察訪。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尹和鼎戶奴呈狀內,上典,濫蒙洪造,前後踐歷,罔非踰分,而今此新除,尤是意外。其在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母年七十有五,且無兄弟,論以國法,在所當遞,入啓處置云。閫任,則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近例,已多許遞,孝理之下,有難强令赴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吳守經、兪愼基爲僉知,金鑄爲五衛將,李世赫爲訓鍊判官,李厚敬爲江華監牧官,北漢管城將張泰紹,副護軍李世伋、羅斗三、李重新,副司直宋眞明,副司果金光世,以上單付。把摠鄭虞龍,今加折衝,賓廳講書,連五次純通,前郡守南益齡,今加折衝,軍器別備,以上賞加。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下雨,宗廟第十二室神欌西角雨漏,永寧殿第五室西邊內道里冊欌上滲漏,第八室後面道里上,至第二椽間滲漏,第八椽間,亦爲滲漏,第十一室內外道里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第二井滲漏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臣彦通,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二室神欌奉安處後壁上道里斑子之間,略有滲漏之痕,而不至大段,姑觀前頭,以爲稟處之地,而永寧殿第五室西邊道里斑子之間,大段滲漏,冊欌及後壁,擧皆沾濕,第八室、第十一室北邊道里內外,盡爲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大段滲漏,水滴於所排地衣上,此等處,則不可不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土旺用事,在於今二十四日,而土旺後巳午日,則例無拘忌,而今月二十八,卽巳日也,同日辰時爲吉云。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臘享大祭受香,在於今月二十九日,各陵殿正朝祭受香,在bb於b今月三十日,來乙卯春享大祭受誓戒,在於今月二十九日,獻官以下諸執事,實無分排定差之勢。獻官則毋論校正廳堂上及刑官,執事則毋論司饔院、刑曹,一體塡差,而各陵殿獻官,例以堂上正三品差送,而軍銜,旣多在外,實職無以推移,以文武從二品,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全羅道臘豬來到,而各殿所封,皆體小,不准尺量。所當退送,使之改備,而當該道臣,旣以此狀聞,且臘日不遠,此與尋常物種有異,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體小如此,其所馳啓,亦涉未安。當該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以臘豬體小,不准尺量,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摠戎廳哨官李世珽,《通鑑》初卷不通。請推考。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固城縣令李行敏,谷城縣監金時傑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行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時傑,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逾gg世愈g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寢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引嫌而退。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持平沈星鎭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等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答曰,勿煩。 ○判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昨夕,伏聞聖候,手腕不平之症,一向無減,至有受灸之節,下忱憂灼,曷可形喩?念臣自經大瘇以後,眞元澌脫,益無餘地,形殼堇存,氣息愈微,無復一分生人意思,而近又添得感冒,絶食呻吟,奄奄床褥,無路蠢動,自力趨造於起居之班,病裏惶隕,靡所容措,而且伏聞日昨筵中,以諸司殿最之不爲擧行,至有申飭之敎,臣於此,尤不勝悚惕之至。臣之所帶諸司,俱係緊重,而凡於職務,漫無省察,至於考績重典,亦緣臣病狀如此,不免廢閣,瘝曠之罪,實無所逃,而只以職忝大臣之列,獨免郵罰之加,私心惶愧,有不可言。伏乞聖明,俯加諒察,將臣兼帶諸司都提調,一倂鐫遞,仍命有司,亟治臣闕禮廢職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所辭提擧,亦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雨中日候陰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受灸後有效乎?上曰,比昨屈伸似勝,而無顯效矣。昨已診脈,今日則只受灸,可也。醫官等,入察痰處。上曰,今日則似酸矣。淳曰,肌色,則如常乎?上曰,色則如常矣。信告阿是穴,隔商陸灸至十五壯,而信告畢灸。上曰,裹時,必以商陸片付之,而加艾乎?淳曰,只以艾裹之,無妨矣。上曰,然矣。今日則艾氣透澈於皮膚之間者,顯有覺得,汗氣亦出於手指矣。淳曰,常時手足汗氣,何如乎?上曰,少時則足汗過矣,而近來汗少,手則無汗矣。淳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辰正初刻。淳曰,太早矣。上曰,然則定以辰正二刻,可也。今年則氣頗勝前,曾灸中腕gg中脘g之效耶?連服補劑之效耶?淳曰,似是補劑之效也。上曰,中腕gg中脘g受灸,則有速效云,然乎?興慶曰,然矣。淳曰,中腕gg中脘g受灸,最有益於內傷,而百病,皆有預防之力矣。上曰,予欲更灸,而每撫灸處,追悔還切矣。應三曰,灸瘡處,雖似浮高,而久則自然軟解,更灸則漸減,此則不須爲念,而上候,本有下元不足之症,且有寒痰,中腕gg中脘g受灸,極好矣。淳曰,臂痛,亦必有效,蓋脾胃,本屬於四末故也。開春後,更灸三四百壯,則大有益矣。上,命聖徵,而視中腕gg中脘g灸瘡處。聖徵,仰察後退伏曰,灸瘡之險而合者,誠有效矣。臂痛與肢節痛,皆由濕痰,受灸中腕gg中脘g,而祛脾胃之濕,則自然得效,而大抵治疝症,去滯氣之道,無過於中腕gg中脘g之灸。聖候更灸,則決知有益矣。淳曰,治病,而得對症之藥,甚難矣。卽今聖候,則湯丸,皆得其路,八味元與心腎丸,合爲十餘劑,益氣湯與六君子湯,亦已多進,而皆無小害,無害則有益可知。以此湯丸,常爲主人,而隨時進御,則其有益於調補之道,當如何耶?藥旣得路,又以衣一重而加之,則尤好,故臣等在外時,常以是酬酢矣。毛衣則雖難,而如雪綿子衣,則輕煖,似不妨於加服矣。上曰,若加一衣,則予亦知其有效,而居常薄着,已至成習,一時加着,甚爲不便矣。淳曰,在盛壯時,則無妨,而春秋,已及於晼晩,衣襨,宜適其厚薄,加着一衣,雖或不便,而看作利病之毒藥,而强爲之,則好矣。卽今上躬所御之衣,若使臣僚當之,必不堪耐矣。上曰,試當爲之,而終難强爲矣。興慶曰,江原道分等回啓時,舊還上,則之次邑最多一年條准捧,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准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事,定式分付矣,日者,監司趙最壽馳啓,備陳各邑難捧之狀,以稍實邑,則只捧一年條三分之一,之次邑,則當年條外,一倂停捧爲請矣。關東年事,凶歉旣甚,則容或然矣,而卽今歲色垂盡,封倉已迫,且朝家,旣已定式之後,何可續續變改乎?所請之事,置之爲宜,而前頭考勤慢勘處時,或不無參酌之道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以合歿陳田給災事,又爲疏請,而批旨,以下敎于大臣爲敎。伏未知聖上,將何以處之也?臣意則昨年合歿人陳田,必無今年內盡墾之理,故頃日筵中,略陳參酌給災之意,豐原君趙顯命之言,亦如此,而諸議不一,竟至勿施矣。今則田結,幾盡磨勘,節已晩矣。右道,且有合歿陳田,今若只給一處,則事亦斑駁,此似難處。然而前監司趙顯命,旣有一道內合沒陳田査啓之事,而其數爲二千七百餘結,今不必別爲抄出,以其査案,通左、右道,量宜給災,似好矣。上曰,王者一視之政,當無間於左、右道,豈可只爲許災於左道耶?依前監司趙顯命査報之數,通左、右道,折半給災事,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春躋曰,未赴任守令,今日始爲諫院署經,而憲府署經,遲速無期,夫馬留滯,甚可悶矣。上曰,已經一司署經,則除一司署經,催促發送,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洪川牧使李普昱。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夜五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霧雨乖常,日氣陰濕,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連日隔灸之餘,手腕痰滯處,或有消減之效乎?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辰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痰處,有差歇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呈病,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宗臣疏批,謂有難安情勢,問安承批後,卽爲出去。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陽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兪健基等箚曰,伏以,時氣失序,災異頻作,未有如近日,昨者凍雨,又極乖常,仍以重霧雺塞,經日不霽,氣色昏曀,咫尺難辨,臣等相對驚愕,憂虞倍切。噫,向來虹見之異,雷動之變,式月斯生,固是驚心,而今此之災,尤罕於古,靜念咎徵,亦孔之畏。目今國勢,扤捏泮渙,環顧中外,無一可恃,而上下暇豫,大小恬嬉,其視仁天之警告,漠然若不覩不聞,架漏牽補,苟度目前,委靡頹弛,莫可收拾,而以我殿下一紀求治之志,亦復一味因循,日益沮退,漸異貞觀之初政,或欠衛武之抑戒,了無一事一政之誠實做去者。若此,而其可望否運之挽回,天災之消弭乎?臣等叨忝經幄,職在諷議,挾冊登筵,固無奇謨異策,可以警欬聖聰,裨益治道,而惟其奮聖志,振頹綱,任賢能,納諫諍,卽臣等所嘗仰勉,而亦殿下所已開可者也。今日時憂政瘼,雖不可殫論於立談之頃,而苟求對症之要劑,舍此數者,亦豈有別法哉?嗚呼,天下之事,不日進則日退。雖在治泰之世,猶宜夙夜惕慮,恐不逮事,況今艱危如此,災殄如此,而泄泄沓沓,日甚一日,將使堂堂國家,稅駕於何地耶?在昔明王,遇災修省,旣已奮迅振作,赫然自勵,而然且不自聖智,求補於臣隣,惟恐一職之或廢,一善之不聞,所以對天理物,不出此道矣。伏願殿下,深究致災之由,累省而亟圖之,先立聖志,以盡表率之道,丕振頹綱,一變婾惰之習,廣求才之路,俾祛庶務之瘝曠,開不諱之門,克致群言之畢達,而一念儆戒,終始靡懈,必以一實字,爲存心立政之本焉。臣等又伏念,今冬寒溫不適,霰雪全稀,嗣歲之憂,實無紀極,而秋麰凍損,已判失收,荐饑之餘,雖曰少熟,公私蓋藏,依舊枵然,若復重以麥凶,哀我民斯,將何保賴?更願深留聖念,豫爲備慮,節省冗費,愼惜財用,務存蓄儲,以擬不虞,日講便民之策,救瘼之謨,使聖澤,有以下究,天災,不能爲病,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噫。以予涼德,誠未能格蒼穹,德未能孚小民。仁天眷顧,無歲無之,而今冬日候之乖常,又復若此,雖有雪氷,旋暖復解,其況冬霧,亦極異常,方切戒懼,不遑于處。職在經幄,若是勉戒,其用嘉之,可不留意而猛省?噫,漢儒傅會,雖非可法,天人相感,其亦理焉。今者冬暖冬霧,無乃紀綱解而政令紊乎?益加自省,飭勵群下矣。 ○政院啓曰,伏以,災異之洊疊,未有甚於近來。日前雷動之變,雖在陽復之後,旣是陰凝之節,則不可謂之非災,比又時氣乖常,凍雨連仍,或晴或注,無異夏澇,則不可謂之非災。至於昨夕陰霧四塞,尺地莫辨,達朝不開,則亦不可謂非災,是何聖明在上,大化旁行,而天之示警,乃若是耶?噫,天人一理,顯微無間,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足以干陰陽之和,致災殄之來,則今玆之異,雖不敢指謂某事之應,而竊恐殿下於對越之誠,修省之方,或有所未盡而然耶?臣等伏覩殿下之好學也,勤政也,非不切矣,殿下之愛民也,崇德也,非不極矣。凡所以求治之方,出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而環顧今日,則國勢岌嶪,無一可恃,生民困悴,有萬可虞。紀綱頹而無以振肅,財用竭而無以支繼,朝著之上,恬嬉成風,閭里之間,怨咨不息,仕塗淆,而無擇才委任之意,言路閼,而無犯顔敢諫之風。凡此皆莫非群下之罪,而亦殿下有以致之也。《通書》曰,心純則賢才輔,天下治。又曰,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顧今轉災爲祥之機,其不在於殿下一心之純乎?自古皇天降災,多在有道之世,而明君基命,亦由於遇災之日。今此災異,安知非玉成我殿下,而啓我東無疆之休耶?伏願殿下,益加惕慮焉。臣等,俱以譾劣,忝叨近密,不勝區區憂愛之忱,惶恐敢啓。答曰,已爲詳諭於玉署之批矣。職在近密,隨事勉戒,其用嘉之,豈不猛省于心?噫,出納惟允,匡救闕失,乃卿等之職,其須益勵,以飭百司,孜孜匡救,輔我不逮。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寶城郡數外官屯田二結七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司䆃寺宣飯米,司宰監魚鹽價加進排之數,自當入於元貢,不當爲別貿,而宣飯米,則一半則自惠廳上下,一半自戶曹上下,魚鹽價,則專責戶曹,實爲無理之事,故庚戌年,前判書臣金東弼,以宣飯米、魚鹽價,竝當入於加定元貢之意陳達,自上有令廟堂,稟處之敎,而廟堂覆啓內,地部、惠廳,同是經費,不必移送,自惠廳,量宜上下爲請,而允下之後,惠廳只給一千石,不爲盡數上下,故厥後登對時,金東弼又以必當加定之意陳達,則上敎以爲,予見廟堂回啓,則量宜上下之說,果無模稜,固料其爭端矣。公聽竝觀,則豈有彼此乎?戶判所爭,亦不無所據,限千石加給上下爲敎,而終因惠廳堂上金在魯陳稟,只給一半價矣。大抵宣飯米、魚鹽價,明是應供之加數,而其時廟堂覆啓,只令量宜上下,不爲移送於惠廳,此在地部,誠爲悶迫矣。宣飯米一半,則惠廳,年年遵行,而魚鹽價一半,則辛、壬兩年與今年,不爲上下,專使地部擔當,不但事理之萬萬不然,顧今地部形勢,今年,適無大段科外之費,故雖得支過,尙有春前難繼之慮,各項貢物加用之價,堇給三四分之一,逐日冤呼,而接濟無策,此時魚鹽之價,決無上下之力,而係是應供,本曹當下之千有餘石,纔已盡下,惠廳應下之數,則連次論牒,而終不聽施。貢人居間,勢若倒懸,其所呼冤,固不足恤,而闕供之患,亦不可不念。今此魚鹽價,全數移送於惠廳,依法加定,雖不敢遽然更請,而惠廳應下一半之數,依前定奪,卽爲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東西氷庫官員所報,則藏氷之役,自今月十五日爲始,始役矣,昨今日氣溫暖,江氷大半消瀜,水流氷上,勢難伐取堅氷云。其間事勢,果如所報,使之姑爲停役,主梗官,則仍留觀勢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所封,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柑子、金橘等,今始上來,而前因司饔院啓辭,以進上旣已薦新。今此封進柑、橘,令該院,依例捧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李命華、宣翊三、韓斗昌、高英世、金泰興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行敏,昨日雖爲就囚,而本以痰病,重傷於水土,滿身痰流,充塞於胸腹,喉間窒塞,米飮專廢,已至一月。自十日,猝得似癨非癨之病,幾至死境,而又處冷地,頑痰大熾,頃刻難支,語音不通,若或夜間痰塞,則致死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啓覆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事,命下矣。今日旣有受灸停止之命,所當趁卽擧行,而二十三日,國忌齋戒,二十四日,國忌正日,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老病日甚,長時伏枕,已非陽界上物件,而又自數日前,重患寒感,症情,極其危惡,點汗不下,渾身縮慄,精神怳惚,不能自定。此際,伏聞聖體受灸,候班方設,下情驚憂,亟擬扶曳趨參,兩日經營,終未能自力,今夜痛勢益加,尤無起身之路,玆不得不露章請譴,分義掃地,惶悚靡容。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闕禮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皮世麟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腕痰處差勝之敎矣。酸痛之候,其已盡祛,而浮氣,亦皆消減乎?上曰,自昨夕差勝,而浮氣,則初不大段,未知其所減者何如也,以指端壓之,而無酸痛之bb候b矣。興慶曰,今日則當令醫官診脈矣。上曰,旣無他症,則不必診脈,直爲始灸,可也。仍解手腕裹處,而受灸。信告阿是穴受灸,至十五壯後,信告畢灸,以艾裹之如昨日。上曰,明是痰耶?浮氣猶未快消矣。聖徵曰,痰則痰矣。雖有微浮之氣,而外似柔軟,亦離其坐矣。上曰,不隔商陸,而直灸阿是穴,何如耶?淳曰,閭閻間,或有直灸痛處者,而流注之痰,則元無灸之之道矣。至於隔灸,爲其煖氣之入,則莫如居常溫煖之爲宜矣。上曰,閔奉朝賀以爲,以貓皮裹之,爲好云。閭閻間,亦爲此否?興慶曰,臣亦嘗試之,蓋過煖且輕,故凡於瘡腫,多以貓皮裹之矣。上曰,盧守愼,何如人耶?屛風,有夙興夜寐箴註,適入覽,故問之耳。興慶曰,此是名臣,而亦以學問著稱矣。淳曰,中宗、明宗朝,十九年在謫,宣廟朝拜相,而以堂上舊秩,還朝,不久爲相,而居謫時,致力於學問。此註,亦是謫中所作也。雖以學問見稱,而儒家,或以近於禪學,病之矣。相朝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亦常以此註,有異於儒家本色,而有所非之者矣。春躋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不待下詢,出位陳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明日,亦當受灸乎?上曰,當更下敎矣。淳曰,醫官等則以爲,停止爲宜云矣。上曰,今姑停止,可也。興慶曰,別兼春秋二員啓下之後,宋敎明則承命,洪昌漢則陳疏違牌,今方坐罷,而蓋其所引之嫌,以翰林時事,不可行公於史職,且以單薦,被斥於靈城君朴文秀,決難復預於薦事云。情勢旣如此,則朝家不必强迫矣。分付吏曹,更以他人,循次啓下,使之速完薦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淳曰,冬日乖常,有過煖過寒之時,如臣賤身,感氣尙不離矣。昨已仰達,衣襨各別愼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諸臣遂退出。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試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益有差勝之勢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議定隔灸仍停與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雖有差歇,尙有其氣,時或流行於手背,流痰則無疑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雖値齋戒,曾有來會,今日來會事,分付。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李重協曰,次對,久乃爲之,而懸病此多,府院君外,單子改修正以入。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事,承傳。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背流行之下敎,痰已離次而然乎?舊痰不散,而又有新痰而然乎?上曰,曉起則痰離手腕,而顯到手背矣。卽今則還入舊次矣。興慶曰,無痛勢乎?上曰,牽痛雖勝,而微有硬硬之氣矣。興慶曰,臂部不平之候,近來何如?上曰,臂不利之症,近來稍勝耳。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痰處,亦爲診察,何如?上曰,只首醫入診。聖徵、應三,診後退伏曰,左右三府gg三部g,度數調均,右脈則似帶闊,而不至大段矣。上命醫官看審痰處,仍下敎曰,初則游散,而今則聚於一處,亦頗堅硬,乍有成口之意。今日日氣極寒,故似然矣。聖徵曰,手背流行,初非別痰。今日痰聚堅硬,蓋由於日候之極寒,各別溫煖,則又必柔軟游散,寧有成口之慮乎?志哲曰,昨則頗軟,今則似堅,痰之着於一處而不散,誠爲可悶。溫煖爲上策,而若以黃蠟付之,則有引拔消散之效矣。上曰,黃蠟不柔,付之難矣。志哲曰,沈於溫水,體柔後作片付之,而付久還堅,則或更沈溫水,或以火熏之,這這替付,則好矣。興慶曰,臣於丙午年間,背部痰滯,連付黃蠟,至六七日,果盡消散。臣則有經驗之事,志哲言是矣。淳曰,艾灸則活氣少,故不善消散,此臣所以始爲持難者也。黃蠟膏則似好,試付宜矣。上曰,手足部,苟有微痛處,點滴蠟淚,仍爲裹置,則有奇效,予亦嘗試之矣。興聲曰,蠟是百花之精,自是良藥,而不爲去滓者,尤好矣。應三曰,閭閻間,亦有如此之症,急爲浮大於夜之間,所見雖驚,而以此元無可慮,大抵痰聚處,則柔而散之爲宜。艾灸則留着一處易矣,醫官,以黃蠟膏仰達,此似好矣。淳曰,痰本急浮於一晝夜之間,而又於頃刻之間,無去處矣。黃蠟,如風熱則有速效,而痰則似緩矣。上曰,屈伸,比前似勝,而顯有團聚之漸,浮熟可慮矣。淳曰,必無如此之慮,而設有是慮,此是肥肉不厚之處,無深憂矣。上曰,商陸灸停止,以黃蠟膏付之可也。淳曰,今日次對,雖酬應之時,使中官,數數取溫付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春躋曰,今日次對,旣無時急公事,則引接於疏冷處甚悶。淳曰,隙風甚悶,而此處,亦多窓戶罅孔,宜令卽塗,以防其風。上曰,欲塗之,而姑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今日當進於次對耶?雖以親病受由,而見問安單子,則連日來參矣。春躋曰,近來連爲呈辭,未知今日果爲入來矣。興慶曰,次對則當以備堂進參,無不來之慮矣。上曰,雖以本職呈辭,旣是備堂,則似進參矣。淳曰,砥平縣監金應三,久留無益,官事甚悶,使之還官乎?上曰,使卽還官可也。淳曰,陽川縣監金壽煃,則不入於診察,亦一體還官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臣等,昨以草草數語,略效勉戒之忱,批旨嘉納,亦有其飭百司之敎。臣等惶感之極,豈不思所以各別奉承,而本院,雖曰號令百司,近來諸司,不遵朝令。雖以殿最事言之,特推申飭之後,尙無一司之擧行。凡回啓之必於三日內爲之,明有受敎,故其或過限,則屢加催促,而不但三日內不爲,亦或踰月,卽今諸司中猶有未盡回啓者,則宜有警飭之道矣。上曰,飭勵而每如此,誠可慨然京司殿最,無故而不爲擧行,則尤極未安。大臣衙門及應頉外,竝更從重推考,各司未回啓公事,則本院,各別催促,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可也。{{*|出擧條}}上,命春躋,書傳旨曰,補外方伯,特授京職,事體自別,而其時佐貳守令補外者,今已上來,而獨於方伯,拘於交龜,尙未上來,新伯,今雖辭朝,舊伯還京,其將歲翻,新監司閔應洙,除拜已久,杳無動靜,其在事體,決不若是,令備局,促令上來,仍使不多日內辭陛。上,又命書傳旨曰,都目大政,國之重事,而近來,每致踰限,此猶若此,他尙何說?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飭銓曹,今番都政,必於限內爲之。上,又命書傳旨曰,前判尹尹陽來敍用。春躋曰,夜間公事酬應,實妨靜攝。今後則夜深後酬應一節,勿爲之爲宜,故惶恐敢達。上曰,酬應之道,淸夜爲愈,故然矣,而所達如此,今後則當留念焉。注書出去,今日次對進參人,問來,逅承命趨出,還入進達曰,備局堂上申思喆、金取魯、宋寅明、李廷濟、張鵬翼、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尙絅,進參云矣。春躋曰,備堂進參之人旣多,三司又當竝爲入侍,此處則決不可容矣。別無時急可爲之事,只令有司堂上入侍,何如?上曰,旣來之堂上,或令入侍,或不入侍,非飭勵之意也。此處,若通軒開之,則其疏冷,反甚於熙政堂,當於熙政堂,引接耳。春躋曰,熙政堂,窓戶罅孔甚多,宜卽塗之,或以屛風遮之宜矣。上曰,如三覆引見時,而祛交椅,平坐席上,則無妨,窓戶則當以屛風遮之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左參贊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副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掌令金箕錫,獻納金若魯,副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許鐔,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手部痰滯處,黃蠟試付之乎?上曰,黃蠟則姑未付之,方裹艾與商陸耳。興慶曰,近來,日不寒而雨如夏澇,霧氣四塞,亦極非常,乃莫大之災也。政院、玉堂,旣已陳戒,而自上每下責躬之敎,臣極知惶恐,不識我殿下之失德矣。殿下,旣無馳獵、宮室、聲色之娛,旣敬天矣,又恤民矣,又勤政矣,又好學矣。臣非面慢也。殿下,有此四德,而天災如此,國勢如此,莫非臣等無狀,不能奉承,而致此矣。如臣無似,獨當大任,不勝惕然惶愧矣。頃於筵中,仰請枚卜,而未蒙允可,臣竊爲悶,臣筋力不逮,才且無似,伏乞退斥臣身,進用賢才,則於國事,幸甚矣。上曰,今此災異,諒由不德,豈卿所召?予之常時對越之誠,若無一毫不足,則國勢豈至岌嶪,災異豈有荐疊乎?莫非予反省自愧處也。外貌雖勤學,而人君之學,異於儒生之學,有實效然後,可謂勤學,而無實效,則豈可謂之勤學乎?予心之誠實與否,予亦不知,而謂之勤學,則予甚愧矣。予臨御十年,終無實效,晝講、召對,無非虛文也。不亦自愧於心乎?此言,實非例讓也。祖宗赤子於吾身,不免愁怨之歎,豈敢曰恤民乎?且予之精神,遺忘甚多,遺忘則安可謂之勤政乎?自古帝王之失德,不出卿所達數件事,予雖不德,實無此等病,而反以求之,終無毫分效毫分益,甚可愧也。予年未五十,謹愼之心,自以爲有之,而前頭,安保其必不懈耶?我國,雖無外寇之慮,若此不已,正如老人之氣力,日就消亡,不能振起矣。曾有飭勵,而終未見效,此豈專責於諸臣,而以今日次對見之,今日備局堂上來會命下之後,進不進單子中,懸病人員數多,故更爲出給申飭矣。李宗城外,無入來之人,莫非予自反處,而不可無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予則裹臂引接,而諸臣,身無他恙,會朝旣晩,而入對亦晩,如此而做得何事乎?冬日之暖,殆過春日,藏氷雖幾畢,藏者亦消矣。冬暖冬霧,都出於政令之紊亂,紀綱之解弛,則如此,而國豈爲國乎?卿之所達,亦非過矣。予當益勉,而卿亦加勉,爲宜矣。興慶曰,殿下雖示責躬之意,臣則以爲有君無臣矣。如臣無似,忝居百僚之上,雖有申飭,孰肯聽從乎?自然委靡,臣之罪也。解職退歸,臣所願也。今日時勢,別無大段故,而自至於如此,甚可悶也。上曰,今日國勢,譬之於病人,則若速手gg束手g待盡者矣。興慶曰,欲爲一事,則又生他弊,改轍矯弊,誠難矣。上曰,不必改之,因舊而善變,則好矣。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爲,儒校生考講,在前凶歲,每許停止,今亦依前停講爲宜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儒生考講,有拘於豐歉之事乎?興慶曰,遠村儒生,裹糧聚待於官門,爲難。且有列邑廚傳之弊,故自前歉歲,則每每停講,已成規例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成均館儒生供饋米上下事,有從速議處之敎矣。議于戶判則以爲,不可無變通之道云,而臣意,則太學養士,至爲重大,事體所關,不宜闕乏,隨所報上下,似爲得宜,下詢于戶判,而處之何如?廷濟曰,成均館卽今用度,聞甚匱乏云,故一百石,纔已輸送矣。如其不足,則加給百餘石,亦足爲光,雖書之靑史,未必不爲聖世之事。臣雖有司之臣,此等處,不曾慳惜矣。上曰,養士事體至重,若用度不足,而士子,至於散歸,則必有責於戶判矣。勿爲定式,從便加給,使之支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南陽府使崔宗周上疏,啓下備局,當爲稟處矣。其疏,以江都移轉癸丑條,則當徵捧,而壬子條,則萬無可捧之勢,姑許停退,待明秋徵捧爲言,蓋聞南陽,入於尤甚,而年事大歉云,事勢旣如此,則今雖督納,勢難徵捧,而歲前餘日無多,姑許其退捧,未知何如?上曰,與諸臣相議乎?興慶曰,姑未商確,而臣意,則事勢,似不可不停退矣。上曰,疏下備局旣久,且其邑宰已遞,而猶未議定其可否,廟堂如此,何可做乎?取魯曰,移轉之每以年凶難捧,輒許停退,實爲近來痼弊,而聞南陽,則年事大歉,入於尤甚,而本倅,今已遞歸,歲前餘日無多,今雖督捧,終歸難捧,則不如姑依其疏請,參酌許施矣。寅明曰,歲除已迫,此時,雖令督捧,未必有所捧,停捧固無妨,而第守令,或一邊督捧,而一邊試爲停止之請者,朝家,若輕許停捧,則已捧之數,從中消花於監色之手,此爲可慮,或令監營,量宜更報後,處之無妨耶?興慶曰,當初節目,勿論稍實尤甚,壬癸兩年移轉,竝皆徵捧事定式,而南陽,卽尤甚邑也。民間事勢,實無以徵捧,故其疏如此,而似必未捧矣。廷濟bb曰b,南陽邑事,方到無可奈何之境,實爲可念矣。崔宗周,必以難捧,故陳疏,似無所捧,今則歲時已迫,實難變通矣。宗城曰,今秋啓下節目中南漢、江都舊還,皆以六千石徵捧爲限,不滿此數,則守臣論罪,各邑移轉之最不輸納者,令本所,指名狀聞,以爲拿處矣。朝令數變之故,列邑,皆生僥倖之望,全不動念。崔宗周上疏,今姑置之,待江都指名請罪後,責罰爲宜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置之可也。戶判,非京畿句管堂上乎?身爲句管,至近京畿之事,豈不知耶?意謂於畿邑事,則必陳達他人不知之事矣。反與他堂無異,誠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尹淳爲備局堂上,而未聞爲備局事,今日,托以監劑內局,又不入參,此後則申飭,同入次對,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捕廳時囚罪人李仁福事,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以北道捉來人事見之,所坐,不過買給錦段,而終至杖斃,厥後聞之,足指皆無云,心甚不忍,初若決棍放送,則今已成完人矣。仁福事,更無杖問之端耳。仁基、仁寬,相繼鞫死,於常情,恐㤼逃亡,非異事矣。興慶曰,當初聚會書堂時,書都目者,仁福也。上曰,亡命律輕重,何如?宗城曰,鞫廳罪人亡命者,豈有生理耶?此若容貸,則日後元惡大憝之亡命於鞫廳者,無以懲畏矣。上曰,本事雖歇,亡命則重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書堂聚會之事,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旣以鞫廳罪人亡命,而捉來,則爲先杖問宜矣。取魯曰,臣於李濟東獄事,曾以禁堂,初頭按治。大抵書堂一事,頗多虛謊,而且聞其時發捕都事及捕校之言,報恩一村盡空,間或多有虛還者矣。仁福之逃,若在未發捕之前,則雖有不卽自現之罪,直與發捕而亡命,差異,更考發捕時文書與其律文而處之,恐不害於重辟審愼之道矣。寅明曰,鞫囚亡命當死之言,是矣。廷濟曰,旣以鞫廳罪人亡命,今始見捉,則豈有可生之理乎?鵬翼曰,渠之供辭,旣以亡命自服,則難免亡命之律矣。尙絅曰,小臣之意,與戶判同矣。眞明曰,亡命之律,視本罪輕重,而加二等,若非死罪,則元無加等至死之律,而以鞫體論之,發送金吾郞,亡命失捕,其後捉來,而不置死律,則後弊必有之矣。箕錫曰,鞫囚亡命者當死,何可更論耶?若魯曰,亡命之罪,不可不嚴處,而鞫囚亡命,於律文,未知如何?似當考律處之矣。珽曰,本罪之輕重,臣所未知,而後弊所關,不可傅之生議矣。上曰,鞫囚亡命,有律乎?鵬翼曰,在外時,相考律文,則凡干罪人亡命者,本罪之外,加二等矣。今此仁福,卽逆黨亡命者,豈有可生之道乎?上曰,雖然,限死施杖,則過矣。興慶曰,論其罪犯,無可以傅諸生議者,致杖斃,亦何足惜耶?上曰,參贊之言,是矣。此必有可疑之事,而今若杖問,必復有驚動忠淸道之事矣。此終無可生之道耶?金吾堂上陳達可也。寅明曰,臣之初意則以爲,本事旣歇,似不至死矣。今聞吏議之言,則果是矣。顯命曰,令刑官,更考亡命律稟處宜矣。上曰,更考金吾發捕文案,令刑官,更考律文,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關西譏捕事,有所聞耶?興慶曰,姑未有聞矣。寅明曰,義州,亦挑布譏察云,而姑未有聞矣。取魯曰,臣亦曾按關西時,亦有此慮,而終不能貌捉矣。寅明曰,災異,年年有之,實非細慮,冬雷冬霧,乃莫大變怪也。若一年無徵,則姑息苟安,似若無虞,及至積而成之,則極可畏也。今承下敎,有足以感泣神明,勤懇聖意,莫非反躬自責之敎,臣誠欽歎,不知所達,而此皆出於臣下之不能奉承之罪也,而殿下之責罰,只及於薄過,而若事關貴近,則不能如先朝之特罷大臣,容貸之恩,勝於牢確之政。此臣之所以猶有憾於天地之大也。言路之壅塞,爲今日痼弊,有若客火上升,而下焦之氣,澌盡者然,可不懼哉?臣前後入侍見之,如有不槪於聖心之言,則殿下,亦不無不豫之色,如此,而孰肯犯顔敢諫耶?或有一二言者,而其言,豈盡中正之論耶?殿下,以至公至明之心,聽其言而非則非之,是則是之,不亦好乎?且殿下,的知所言之非,則雖大臣,斷不饒貸,以追先朝之古事,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是矣,而若如此,則謂之不敬大臣,此亦難矣。寅明曰,唐介,豈非名臣,而有過,則責之罪之,而其所待之之道,自別,先朝故判書閔鎭厚,雖下嚴旨,尤加任用,鎭厚,生於公卿之家,自然有權,故人之見之者,不能泛然輕視,而卽今朝廷體統,比先朝益下,人之見之者,莫不輕易,皆由於速貴之致也。上曰,言皆切實,可不猛省焉。顯命曰,小臣居外多年,見今職掌,有別,不敢妄論時事,而今因天災,有此引見之命,故敢達矣。臣曾在經幄時,以言路一事,縷縷仰達者,非止一二,而聖上,豈記有哉?然而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轉環之量,似不足矣。歷數前後,殿下之罪言者多,而賞言者絶無,豈非聖世之欠典耶?昔在孝廟,從諫受言,則如日月之更,責罰摧折之時,則雷勵風飛,故山林之士,于于而來,規模甚盛,殿下無此規模,而以言獲罪者多,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此臣所謂欠典也。臣於肅廟時見之,所言是,則施以寵擢之恩,所言非,則卽行黜補之罰矣。今日臺官,不過行呼唱而已,有何所言之事耶?臣見向者李濟之疏,其所設弊,深切刺骨,可謂名疏,而特以濟蹤迹疏遠,故聖上不賜寵擢,銓官,亦不收用,甚可慨也。向來大誥求言之日,李壽海,疏論大臣,殿下卽命補外,是殿下失信於群下也。上失其信,則下不心服矣。至於南泰齊,殿下疑其心迹,而斥黜之,豈非過中之擧耶?上曰,大臣及吏判,陳達其心迹之不然,故予已知之矣。顯命曰,壽海之言,元非大段可罪也。沈判府事淸愼重德,而老病則是矣,以此而至於黜補,則誠過矣。臣自外聞之,不知其疏語指意之如何,而竊以爲如此疏遠之臣,能論當路之大臣,亦可謂鳳鳴朝陽矣。海島遠謫,不亦冤乎?王者,唯當知人賢不肖,而任之而已。殿下任人之道,灼知其人之長短輕重,其能如權衡之稱物乎?假借則過加假借,非斥則不少舒究,此臣所以冒死敢達者也。方今末世之事,私勝爲弊也。凡一日爲政,公私參半矣,殿下政注間事,外人之竊議者,皆以爲不能克祛私意,故紀綱日下,刑政不嚴,職此之由,大臣,不能毅然特達,凝重爲事,上旣慈詳,大臣亦仁慈,如此,而尙何望紀綱之振刷乎?上曰,今聞所達切實二字,猶泛然矣。切中時病,予深嘉之,其中,有果如予病者,有則改之,無則當加勉矣。雖然,泰齊、壽海,則誠非矣。挾雜私意,隱然以申飭廟堂,爲言者,誠非矣。沈判府事淸愼重德,則是矣,而德之一字,豈可輕許於人耶?古有山林宿德之言,而今於淸愼宰相,許之以德字,則如有伊、傅之德,何以加其稱乎?豐原所達重德則過,而蓋謹愼愨實,近來稀有,故拜相之後,心甚欣喜矣。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忌,斥補之擧,乃體例之當然也。以予爲失信則是,而謂之鳳鳴朝陽,則太過矣。雖然,所達如此,而若不允可,則非轉環之道,南泰齊、李壽海,令吏曹調用,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豐原,以予爲慈詳,以右相爲仁慈,右相之意,何如?興慶曰,顯命之言,是矣。小臣,不爲厭聽矣。上謂右相曰,夢見之言,豈予飭辭,爲藉重之計乎?自卿大拜之後,見其行事,則絶不爲人所厭苦之事。大抵,仁則勝矣,各別加勉爲宜。寅明曰,李濟之疏雖好,銓曹之收用,亦難矣。上曰,李濟,誠矍鑠,能爲耳目官之所不爲,予深嘉之。取魯曰,其言則好,而亦不可謂專是矣。寅明所達振紀綱開言路二事,臣亦語拙,不能更達,而曾於筵中,草草勸勉,則數矣。振紀綱開言路,爲王政之大本,振開二字,在殿下,不可循例看也。顯命之言好,而其論李壽海事,臣嫌不能提起,而不知其疏之說,非誠心矣。上曰,卿言好,而豐原,豈詐耶?顯命曰,昨年大誥之下,外方聞之者,莫不鼓舞歡欣,湖南,昨年雨順風調,臣竊以爲聖上大誥之攸致矣。入冬以後,災異如此,不識殿下對越之誠,有所欠缺,消弭之道,有所未盡而然耶?上曰,其言好矣,予實非謙讓也。豈敢曰,能盡對越之誠乎?取魯曰,殿下立心,如乙巳初爲之,何如?臣於乙巳,私自以爲庶致小康之治矣。以今觀之,比其時不如矣。勤政,不如乙巳,上下惕慮,不如戊申,臣竊願殿下之毋忘在莒時。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寅明曰,臣頃以宗簿寺八高祖圖事陳達時,自上以王妃邊何以爲之之意下詢,臣曾見本圖,宣廟、元宗朝八高祖圖,皆以私親邊爲之,故臣以宣廟、元宗,皆以所生之親爲之之意仰達矣。退出後思之,則大段差誤矣。宗統至嚴,旣已承統之後,當以王妃邊爲之,而私親邊,則當別爲附錄矣。景廟外家,當以驪陽宅爲之,聖上,則當以慶恩宅爲之,雖以私家繼後言之,雖有前後妣,以繼後時妣邊爲外家矣。此是大義理所關,故不避煩猥,敢此更稟矣。上曰,景廟朝,則以仁顯王大妃爲外家,無疑乎?諸臣陳達可也。寅明曰,宣廟、元宗兩朝,皆以私親邊爲之,亦皆以承統後王妃邊爲之耶?依前置之,則前後不同,此似未安矣。取魯曰,元廟,旣是追崇之位,則與入承大統有異,到今追改外派,誠爲未安。臣意,則依舊圖爲之,恐似穩當矣。眞明曰,追崇之位,今不可改議,而此事至重,博詢大臣及知禮之臣,而處之好矣。景廟,在東宮時,於故判書閔鎭厚,稱舅甥,以仁顯王后宅爲外家,禮家所論,明有可據,不但私家通行之,例也,恐無可疑之端矣。顯命曰,元廟承統之後,則決不可以仁嬪爲外家,然旣是追崇,而宣祖王妃,初無取以爲子之事,則到今以懿仁、仁穆兩大妃本家中,定爲外親,事體至不安,博詢大臣與知禮儒臣,而處之宜矣。若魯曰,元廟追崇,與入承大統有異,追定外親,旣無可據之禮,恐不可輕議矣。珽曰,凡事關宗統者,雖無窒礙之端,猶不宜容易更改,而況此大有窒礙,則豈可追改於卒遽之頃乎?事體未安,姑仍舊本,似宜矣。廷濟曰,元宗大王追崇之後,似當以王妃邊爲外家,而事係莫大之典禮,不敢臆達。宗城曰,吏判所達,固出於重宗統之意,而元廟追崇,非如景廟朝事,到今追改前日已成之本,不但事未安,亦有不可決定之端,臣意則姑仍舊本,只於景廟外家,以驪陽書錄,恐爲得當矣。上曰,元廟外邊事,仍舊爲宜云。此言,與予意相同,然則依舊圖爲之無妨矣。{{*|出擧條}}上命小退,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命入來,諸臣以次入侍。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本道連因饑荒,儒校生考講之停廢,已至六年,而今年都事,最晩來到,奔走覆審,道內考講,勢難竝行,待明春擧行,則無所妨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古王子大君之妻父,皆爲贈職贊成,於朴彭年,獨無贈職,事甚斑駁,況莊陵追復之後,則似當直爲褒贈,以樹風聲矣。上曰,何君之舅耶?寅明曰,永豐君之舅也。上曰,年久之事,何以爲之乎?寅明曰,然則《璿源譜略》,只書其本職乎?上曰,然矣。寅明曰,安平、錦城兩君,獨不復官,此皆同功一體而冤死者,追復其官,似宜矣。上曰,不可率爾爲之,從後更議,可也。寅明曰,列聖朝尊號,若無傳敎,則勿拘疊字,竝書錄事,曾有下敎矣。考見謄錄,則只是禮曹啓辭蒙允,無別爲判付之事,何以爲之?上曰,旣以禮曹啓辭,拘於疊字,則依前置之,前行大註中,書其曲折,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則新從下土來,當以外方物情仰達矣。上曰,予方欲問而未果,陳達,可也。眞明曰,湖西,接近畿甸,王化之所及,士大夫之所處,而土風民俗,殆無餘地,豪族之兼竝,小民之疾苦,比他道特甚,本來稱以兩班多居之害,而次次效顰,習尙漸惡,全不知國法之嚴,官令之重。且經辛壬變年,人理滅絶,致有相食之患,弑父之變,近服如此,寧不寒心,以臣所莅邑見之,民習,元無趨事赴令之意,國役定軍,而全數違期,還上開倉,而一升不納,莫重田三稅,非枷刑嚴督,則不以備納爲心,百惡俱備,衆弊蝟集,大民益橫,小民益困,若不大加矯革,則將至於莫可收拾。此無他,道伯數遞,一路之規制,未立而然也。卽今救弊之道,莫如久任監司,而眷率二周年之法,曾因御史吳瑗之書啓,備局覆奏許施矣。在任時,則每自嫌,而不爲擧行,今監司李壽沆,已報瓜,將出代,必須別擇朝中貴强臣差遣,仍令眷率以往,限以二周年,以責成效,何如?顯命曰,宋眞明之此言好矣。忠淸、江原兩道,依他眷率之議,自古有之。蓋監司到任周年之後,始知道內物情,未及設施,旋卽瓜歸,此甚可惜矣。上曰,吏判,曾經湖西伯,其營,能支過乎?寅明曰,今已年久,其間物力之增減,臣亦不知,而似不大段添補,而可以擧行矣。上曰,此事,頃因御史書啓,備局旣已覆奏許施,成置節目,則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小臣,有目前可駭之事,故敢達,龍川前府使趙國彬,以其母之在於其兄東彬之寧邊任所,托以勿敍三百里,呈狀圖遞,龍川之於寧邊,雖曰,三百餘里,不猶愈於渠之留在京中耶?此不過龍川,本非名邑,閫任,慮或遷延,至有此巧避之擧,此雖微事,其習可痛,後弊難防,趙國彬仍任,催促發送,何如?上曰,關西異於他道,此猶如此,則北路,何以爲之耶?前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一兩日內催促發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尙絅曰,禁衛營南別營,新設於南山下乂溪洞,距宗廟甚遠,而特以地形對案之故,每於私習之時,砲聲相應,事甚未安,放砲則移行於他所,未知何如?取魯曰,臣曾在兵曹時,故豐陵君趙文命嘗言,南別營,爲宗廟對案,甚爲不便云,而旣在之營舍,無以變通,仍前置之矣。纔聞宗廟官員所傳,則砲聲,直相應於廟殿云。然則事體至爲未安矣。上曰,然則一日爲急,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皆移設他處事,定式出擧條分付可也,而試射,則仍前無妨矣。{{*|出擧條}}必寧曰,兩司臺啓,今日則以國忌齋戒,姑停矣。箕錫曰,臣年衰病痼,本不合於言責之任,而屢入臺端,一味尸居,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今日筵中遇災責勵之際,以耳目之官含默,縷縷下敎,大臣諸臣,亦以此相繼陳達,孤負職責之失,著矣。一倍慙悚,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頃者下敎,非特今日,以此引嫌,無乃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箕錫曰,自有色目以來,雖有至言格論,每疑以黨論。此固近日弊端,而當此天災時變孔慘之時,不能進一言一策,此則自知臣罪,而第臣前後屢進前啓數十件,尙不允從,此則或歉於聖上翕受之德,此後則聖上,亦宜加勉矣。上曰,不允前啓,耳目之官,近來無故,姑未收殺耳。末端所達是矣。若魯曰,卽者大臣、宰臣,迭論時弊,而以臺閣之循默不言,譏切備加。聖上,又以耳目之臣,多不祛私爲敎,臣不勝慙悚之至,臣之入臺,已有日矣,而旣未能恢公祛私,發一言論一事,則孤負職責,大矣。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之避,勿辭,亦勿退待。若魯曰,臺閣之任,異於庶僚,而近來在外承召者,多有稽滯,以貽瘝曠,在事體,至爲未安,而持平李顯良,自外邑而移除,已滿三朔,從縣道而陳疏,亦有日矣。且與兼帶,有應避之嫌,則尤卽上來自處,而淹留中路,了無動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持平李顯良遞差。上曰,依啓。若魯曰,方伯之責,考績最重,而忠淸監司李壽沆於守令殿最,落書題目,固已不察,而覺得之後,陳章引咎可也。至於追書題目,汲汲馳啓,擧措顚錯,大損事體。請忠淸監司李壽沆,從重推考。上曰,依啓。若魯曰,殿下昨年大誥之日,其所奮勵之心,何如,而厥後,猶夫如前。去夏備忘自責之意,何如,而厥後,又夫如前,此乃殿下修省之誠意漸懈,持久之工夫不足也。殿下,一此心而不懈,乾乾孜孜,無少間斷,使群臣莫不奔走而率職,然後國事可做,天災可弭矣。上曰,所達是矣。旣無實效,則豈曰不懈乎?當各別猛省,而此後,安知不如前也。猛省二字,還愧矣。當勿忘今日之言矣。若魯曰,李壽海、南泰齊,旣下調用之命,可見我聖上轉環之量,而惟彼洪啓裕、尹得徵、金宗台,豈懲於薄罷,而改厥心者哉?趙顯命,旣達彼二人,不及此三人,故敢達。上曰,尹得徵、金宗台,何罪耶?若魯bb曰b,此兩人,皆以言官上疏,而見罷,以言獲罪,而未蒙收敍之恩,豈非欠典乎?上曰,尹得徵、金宗台皆非,而李壽海、南bb泰b齊,猶且調用,則此兩人,乃薄物細故也。金宗台、尹得徵,竝敍用,可也,而洪啓裕,則無狀矣。當初予之知啓裕,與啓裕之心相反,厥後見之,則予乃見欺於啓裕矣。若魯曰,見欺啓裕之敎,誠過矣。不過申晩事還收啓也。此豈非薄過乎?寅明曰,三人中區別啓裕,恐爲欠典,至於李大源事,則以前日妄論豐陵及故領相事也。以一時妄率之罪,到今積年之後,不宜偏加罪罰矣。上曰,李大源,果非矣。區別啓裕,似不然。尹得徵、金宗台、洪啓裕三人,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終日引接,無一事講定者,應天之道,當以實不以文也。諸臣雖疲竭以達,而別無新奇之語矣。言路一事,諸臣已達,而開言路之實,惟在殿下,李濟之疏甚好,殿下更入其疏,而詳覽之,淸朝丙枕之間,常常留意,則不待新言,而可以有補,先究其受病之源,而以求治病之藥,則睿智益廣,而有實效矣。至於諸臣之奔走奉職,乃末也。非有關於治國大體矣。上曰,當各別加意矣。上下敎曰,各道句管、惠廳、度支堂上進來,諸臣進伏。上曰,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行之不已,則庶有實效,一堂之上,君臣交勉,豈不好乎?姑除他談,來年新牟,似不實,毋以今年之小豐放心也。來年事,誠爲可悶,備虞之策,預爲講定爲宜,秋牟消融,則民不免飢,無可奈何,救活之策,都在於愛惜粒粟升米之用矣。節用儲蓄等事,如當辛壬年爲之可也。取魯曰,秋牟之慮,人皆爲悶矣。聞李森自湖來所傳之言,大雪之後,秋牟,不至大害云矣。上曰,宰臣,亦新從湖西來,問之可也。眞明曰,臣之在湖時,大雪多積,似有益於秋牟云矣。取魯曰,自正月,有用純木之命,而臣之所掌有者,則當各別節用,而至於不納者,無奈何矣。臣當以草記仰達。廷濟曰,秋牟,姑未判其豐歉,而語曰,賤之徵貴,貴之徵賤,以市直見之,則來年之憂多矣。上曰,嶺、湖兩南事,聞之耶?瑜曰,臣聞之,穀賤之歎,甚於京中云矣。寅明曰,以忠淸監司狀啓見之,守令,鼓動於聖上,申飭之命,皆自以爲善爲簽丁云矣。上曰,無乃實則有闕,而謂之盡爲耶?寅明曰,自下仰請,極知惶恐,而春間,則似有考察之道矣。上曰,當依爲耳。廷濟曰,臣之方寸中,竊有所懷,耐住不得,敢此仰達。趙顯命之勸勉聖上之言,皆好,而至於以慈詳,爲殿下病痛,而爲言者,未妥矣。若與慈詳相反,則當何如耶?以慈詳二字仰戒者,恐似未盡矣。益加學問上工夫,以爲變化氣質之地爲言,則好矣。上曰,予之病處,不能自知,故有病而不能治耳。戶判所達,是矣。珽曰,重臣所達,是矣,而凡事,不能自知其非,則固爲難改,人旣言其病,而知而不能用其言,則所以無實效也。此乃聖上自反處也。臣於日昨短箚,亦以實字,仰勉矣。開言路等事,若無誠實底工夫,安可望其實效乎?一事一政,皆以一實字求之,則庶有合於應天以實不以文之道矣。上曰,箚批已諭,而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焉。珽曰,卽今玉堂番次,極爲苟簡。李喆輔,牌招何如?上曰,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bb曰b,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部痰滯處,益有差歇之勢,勿爲入診,亦勿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巡將落點啓下之後,分付該廳,則書員所告內,巡將梁濟泳,呈辭在外,而草擧案中,忘未懸頉云。莫重巡將省記,初不致察懸頉,至使在外人誤錄受點,不勝驚駭,當該書員,自本曹,各別科罪,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珽曰,臣等於外,相議付自至矣。此書,與名臣奏議有異,要須反覆究賾,務精不務多,恐爲得宜耳。上曰,初卷則張數甚少,故過自至畢講,而此卷則不少矣。珽讀自房玄齡濟州臨淄人,至虞世南圖形於凌烟閣。上曰,下番讀。健基讀自李勣曹州離狐人也。至馬周事用康時政也。上曰,承宣讀。必寧讀自太宗威容儼肅,至上嘉納。上曰,注書讀。綽讀自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用心不惓以副朕懷也。上曰,兼春秋讀。相朝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至一何可道。上曰,下番春秋讀。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珽曰,文義,別無可以拈出仰達者,而太宗委任之際,君臣上下,自成一體,答問之間,藹然有可觀之意,在今思之,赫赫若前日事,此足爲殿下體念處也。至若先收人物,乃玄齡之美事也。且謀臣猛將,與之潛結云者,尤可見其竭誠爲國,思得人才之意也。卽今諸臣,至誠求才之心,不如古人,豈不慨然乎?分付兩銓,必以求才爲先,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玄齡事,與蕭何之先收圖籍事,相同矣。健基曰,唐太宗時事,以名臣奏議,見太宗之虛納仗才之誠,則至矣。所可惜者,房玄齡,雖勝於常人,魏徵,雖勸仁義,而終不能以正心誠意,導達其主。凡於爲治之術,不能自高一等,故貞觀之所以止於貞觀者,正坐此也。上曰,此人等,其時名臣,而隱太子蘇刺王,不能使之善處,終似未盡矣。健基曰,其人,雖名臣,而學力不足,故然矣。珽曰,人才何代無之耶?卽今雖叔世,豈無可用之才乎?以北路言之,雖置之京城,足爲人才者頗多,或有科業出身,而上京數年者,或有未及數年,無以爲生,盡賣資裝,便成乞人者,比比有之,而寂未聞收用之事,收才之道,決不可若此,此事,分付兩銓,似宜矣。上曰,收人才,雖大矣,唐臣之收才,與此異矣。健基曰,玄齡,聞人善言,若已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多得人才,各當其任,此所以爲名臣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我國薦才之道絶無,故不能收得人才,雖不能破格超擢,亦足爲激勸之道,人才薦爲之,似宜矣。上曰,然。唐之用馬周,則不次爲之矣。健基曰,唐用馬周,當時人庶,莫不聳動,若循例爲之,則卓落奇傑之士,終恐不得矣。珽曰,各隨其才而用之可也。若但以一藝,不次用之,則恐反有弊矣。上曰,古今事異矣。唐漢時,不次用人者多,我朝中葉以上,亦多有之,而以門閥用人,豈如今日耶?健基曰,全用門閥,則誠有弊,而祖先,若有名人,則子孫,必各別謹愼矣。臣亦老於場屋者,而場中,則無門閥,唯以文字相從,及至出身,則若霄壤矣。上曰,場中亦有門閥矣。京華士子之文,則悅於試官之目者多,鄕谷儒生之文,則不合於試官之意,世所謂庭謁聖不越江云者,以此也。健基曰,鄕人之文,固陋多病,雖曰多讀雄文,終不如京人之該博也。上曰,文學若超等,則如崔笠、李寔,皆不拘門閥而用矣。健基曰,鄭時成江都老相,罪關宗社,西塞元戎,以賊遺君之文,乃場中試券所作也。試官,擢爲第二,直薦翰林矣。必寧曰,臣聞卽今校書館,多有不回刺者云矣。上曰,堂后假官,猶不以成均爲之,況校書館,何可言也?必寧曰,如此,故門閥之害,實爲近來痼弊,且主分館者,或有乖激者,則雖閥閱士夫,間有爲校書館者矣。上曰,雖乖激,豈至爲校書館耶?珽曰,臣之分館時,韓顯謩、李度遠,爲校書館矣。上曰,此必是時象也。珽曰,臣亦爲成均館矣。上曰,以此觀之,世道之不公,可知也。予曾有掌令欲除之之語,閔奉朝賀,以此爲失言,陳戒於予,而予之此言,出於近來鄕人,淆雜爲之,奔趨色目,諺所謂輪回掌令,故有此言矣。珽曰,以此,新進之人,擬之掌通,則謂之辱矣。上曰,以掌通爲辱之說,予實慨然矣。健基曰,鄕人之衰微,而在草野者,有掌通之規而後,可以用如此人矣。上曰,掌通者,亦爲亞長,則亞長,亦當置別窠乎?予不知其好矣。健基曰,銓官,以掌通一窠,用手矣。上曰,以掌通用手,乃勸人黨論也。必寧曰,有掌通之名,蓋久矣,而近來,則不欲掌通者,居多矣。上曰,太宗之奬李勣,以爲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勣之事誠美矣。健基曰,唐太宗奬拔顚倒之量,誠過人矣。上曰,太宗顧勣曰,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以此見之,必以托六尺之孤,爲責望於勣也。健基曰,雖然,勣勝於功利,長於計慮,非慷慨激昻,坦然明白者也。上曰,勣之報恩於李密處,誠是矣。何爲載錄於任賢篇末端,而且褚遂良,則不錄,而置勣於此,何也?必寧曰,遂良則無功,勣則有功,故然矣。珽曰,抄出與太宗竝時者,故然矣。上曰,勣之功則誠有之矣。珽曰,太宗求諫之言,好矣。其曰君失其國,則臣亦不能獨存云者,其上下交勉之意,蓋可見矣。因以煬帝事自勉之語,尤深切,今若體此,而君臣交勉,則何事不做乎?切願聖上,各別留念。上曰,所達好矣。珽曰,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人主知其短,而不思所以改圖之道,則短而益短矣。帝王聽納之道,短處諱之,或有言其短處者,則不惟不納其言,往往罪之者多,故臣無言之者,思短益善四字,當體念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念之。珽曰,貞觀三年,太宗謂裵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以此見之,太宗恢聽納之誠,可謂至矣。泛然看過,惟恐其遺亡,至於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之境,此豈非大可體念處耶?近日諸臣之章奏,間或特敎留中者已多,臣未知殿下觀省於出入耶?以外面看之,未見取用採擇之效,抑未知殿下觀省之誠,不如太宗乎?抑諸臣之章奏,不如唐臣而然耶?初承留中之敎,似若有效,而終未聞一事之取用者,故臣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因文義陳戒之言,切實,當各別加勉矣。健基曰,近來下敎責躬之語,一札十行,懃懃懇懇者,數矣。草野之疏,朝臣之章,無不竭誠陳告,而終未聞自上採施之效,此由於下情之壅閼也。恢言路一事,必各別留念,何如?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爲之。健基曰,近來災異層疊,自古治世多災,亂世少災者,蓋治世則畏災,而恐懼修省之道備盡,故數書其災,亂世則有災,而不以爲災故也。日昨備忘,出於畏災修省之意,藹然之至誠,孰不欽頌,而第玆畏災惕若之誠,若不能悠久,而止於一日,則恐難責其效驗,抑何望轉災爲祥之美乎?上曰,所達雖切實,而以堯水湯旱,祥桑、鼎雉,見之,治世固有災,以漢唐以下,見之,亂世尤多災異矣。亂世少災云者,似不然矣。治世之災,則乃玉成時君之事也,豈可謂多災乎?儒臣所達止於一日難責效驗之言,是矣,而宋景公一言星移,若誠實恐懼,則雖一日用誠,似無妨矣。健基曰,臣之治世多災云者,亦有意而發耳。蓋謂治世,則多用消弭之道,亂世則恬以爲常。古之人,雖有一言而能消災者,而昨者下敎時,藹然之誠,悠久不息,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有災異,本無一月一年而卽驗之規,宋時有大雨,李絳以爲災,而被斥罷,七年後果如絳言,則豈可以卽無咎徵,而少弛其對越之誠乎?珽曰貞觀八年,太宗,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思正人匡諫,此固求言來諫之最深切處也。雖有求言之名,而以外面爲之者,虛文也。必閑居靜坐之時,內自循省,以思正人之匡救闕失者,豈非至誠之所發耶?必寧曰,此章人君來諫之道,極盡無餘。此篇爲數卷中第一矣。上曰,然矣。珽曰,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疎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以此見之,不能言不得言之弊,自古有之,而卽今亦有之矣。在朝之臣,含默度日,無一敢言,臣頃以此仰達,而蓋言之不來者,無他,殿下虛受之量,不足故也。看此而開言路之道,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昨已下敎矣。健基曰,太宗長處,不但在於虛襟納諫也。專在於導之使言也。導言一節,高一格於納諫,如此處,宜各別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太宗,委任魏徵,導之使言,故雖魏徵已死之後,朝臣之如徵者,多有之。所言無非切實矣。上曰,此冊,匪久當畢講,畢則《綱目》,當進講,新印《綱目》上來乎?健基曰,聞有先印上來者,而姑未粧黃云矣。珽曰,臣聞《貞觀政要》末端,亦方新印較正云矣。上曰,《政要》卷數幾何耶?珽曰,四卷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新番騎兵點考坐起時,本府堂上一員,當爲進參,而堂上十員內,都摠管密昌君樴,方在呈告中,李森,陳疏,洛川君縕,有親病,副摠管海春君栐,《璿源譜略》校正廳坐起進去,具樹勳,以御營中軍新舊番軍士賞中日進去,朴鐄,呈辭在外,柳濬,以都監別將,北營入直,李德壽,時未肅拜,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副摠管金浹,不得已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服制旣盡之後,尙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且有各司回啓公事,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之敎,而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持公事入侍。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各道軍器別備事,曾有飭勵,而今觀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中,田始爀,改造別備,誠多矣,而末梢結語,未免盛稱別備之意,殊無飭勵之意,推考。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因司諫趙漢緯之疏斥,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坐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稽緩爲目,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而竝致gg置g之中考,致勤點下,自政院陳達,具侙,至於請推,則張世佑、朴世純,不可仍置於中考,以下考施行,而張世佑、朴世純等,十月遞職,木浦新萬戶金昌煜,黔毛浦新萬戶南泰完,辭朝已久,所當以新萬戶等第啓聞,而乃以旣遞歸之人,矇然修啓,事涉疎忽,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警責。全羅左水使李希夏啓本中,鉢浦萬戶方震晟,以毁譽無聞、松政有欠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殊有乖於核實之道,方震晟,以下考施行。李希夏,亦爲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本營南別營私習時,砲聲相應於廟殿,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移設他處事,命下矣。出番鄕軍等私習時,吐丸砲聲,吶喊之聲,頗爲雄壯,故移送南伐院,私習舊基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京兆之長,位望自別,詞訟之地,責任甚重,而判尹朴乃貞,望輕歷淺,譏招濫竽,年衰政憒,事多駭聽,人皆傳笑,物議譁然。請判尹朴乃貞遞差。出納之職,何等緊重,而左承旨李鳳翼,衰病昏憒,殆不勝任。請左承旨李鳳翼遞差。江陵府使李廷熽,屢典州府,素無廉聲,及莅本邑,科外之橫斂,女色之沈惑,政令之鄙瑣,擧措之怪駭,視前愈甚,傳說狼藉。由亞卿,而宰百里者,不謹畏,不勅檢,猶尙如此,其所責勵,宜先他人。請江陵府使李廷熽,罷職不敍。守令擇差,屢勤飭敎,而雖以臣所聞知者言之,明川府使金錫基,爲人闇劣,全不了了,安峽縣監朴弼勛,老誖儱侗,政多憒憒,鎭岑縣監李必範,人地卑賤,遽然濫授,俱不可畀之以字牧之任。請明川府bb使b金錫基,安峽縣監朴弼勛,鎭岑縣監李必範,竝罷職。新除授正言鄭亨復,以災傷敬差官,時在全羅左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鄭亨復竣事上來,勿爲下諭。 ○李重協啓曰,校理兪健基、任珽,副修撰李喆輔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辜恩逋命之罪,自知難逃,向日戀闕之忱,疇復見諒,往者臺疏,卽一彈章,臣自是以後,益知一身窮迫,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日夜所祈願,只在於速被譴何,以少贖愆尤,而尙今寥寥,臣尤抑鬱,而未嘗食息自寧也。大抵士大夫出處行藏,惟其義而已。臣則以古人所謂不能者止,知足不殆,兩項語,從前以爲當退之義,以不恤人言,懷祿苟容,爲不義也。於其義與不義,臣旣審擇而固執之,士各有守,何至相迫?故聖人之言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今若實無可爲之才,實有難冒之嫌,而恩數爲諉,分義爲托,有召必應,有命輒進,則外面,雖似恭且忠矣,而臣未見夫先喪其守,而能盡心事君者也。雖然,君父之尊,思見微臣,而徒以咫尺之守,違拒明命,有若都無犬馬戀主之誠者然,人之爲言,固其宜矣。臣心之耿耿悼恨者,亦此耳。且臣伏bb見b頃日筵中擧條之出於朝報者,殿最頉稟之各司,有推考之命,臣不勝瞿然之至。臣所帶敦府,設有貶坐,臣在外,無由進參,至於司圃,無他提擧,直以臣虛帶之故,考績之重,趁不得行,其在國體,豈不苟簡乎?此宜急先變通,伏乞將臣實兼兩任,劃卽遞改,仍命有司,勘臣重科,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負罪至重,而受恩偏厚,半歲之內,五遷其官,淸塗華貫,節次遍歷,除旨聯翩,馹召頻繁,雖使臣,無他罪犯,在朝夙夜,此非賤分之所敢當,顧以滓穢之蹤,荐被抆拭之眷,乃至於斯,一未祗承,輒煩呼籲,孤恩慢命之罪,尤無以自贖,而尙賴天地之至仁,曲推苞荒之大德,鞶褫不許,批旨愈溫,臣誠感泣,悚蹙方切。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又承嶺臬除命,臣益不勝驚惑惶駭,情爽震越,歷累日,而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病孱迂拙,百無一能之狀,不特同朝之所共悉,亦嘗累塵任使,本末長短,仰惟淵鑑,必已俯燭無餘,而重以負犯大,瘢痕難洗,律以邦憲,決難强加寬貸,揆諸廉義,亦難復廁朝端,幸際明時,過蒙洪造,釁孽盡滌,收錄冞勤。臣,怵迫分義,感激恩數,妄擬急難毋避,筋力奔走,以爲一分報效之道,向來湖南一行,非不知廉隅甚重,公議莫嚴,秪以大亂之餘,憂虞多端,愚不自揆,冒沒趨承,而才疎政拙,瘡疣百出,畢竟無補於國事,徒致自喪其所守,追思至今,惶愧靡容。自是以後,退守愚分,居留籌司之命,終不敢冒當者,蓋亦以傷弓之情,㤼於曲木,懲羹之念,切於吹虀,前後撕捱,實非飾讓,而及膺專對,亦致僨誤,往役之責,至此而又不能自效。本來情勢,姑不暇論,一步乍動,一案便添,痼疾兼據,逋慢又甚,以罪以病,俱念廢棄,則雄藩按廉,何等重任,而又此謬及者,抑曷故哉?伏況聖朝,最重方面之寄,其所遴選,尤爲難愼,而至於嶺南一路,幅員之廣,甲於諸道,卽今南顧之憂,比他亦倍,則膺是選受是任者,必極一時之望,而今乃擧而委之於有罪蔑效之賤臣,而不少疑難,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孰過於是乎?傳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非特不能而已。觸事而僨敗,旣如彼,量力而進,古訓至明,而今臣,不但自量甚熟已試之迹,醜拙盡露,鉛刀之難割,先自驗矣。鼫鼠之晉,如可不戒乎?雖以史事言之,關係尤重,奏請一款,縱幸順成,前咨之慢辭悖語,終難洗濯,微臣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亦豈敢以時月之稍久,今行之準請,爲一毫自恕之圖哉?論其情勢,則舊愆新案,俱係罔赦,語其才分,則覆轍敗武,若是狼藉,點檢己事,揣量私義,難進之端,非止一二,今若不計情病,徒貪榮祿,廉恥大防,又自放倒,藩臬重任,再致玷辱,則臣身顚沛,固不足恤,而亦豈不誤重務,而累聖簡乎?匪授之職,旣難一日虛縻,而床笫危喘,轉動不得,留延時日,爲罪益大,玆敢忘其僭猥,又憑縣道,悉暴危悃,疾聲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念嶺臬之甚重,曲諒愚臣之至懇,新除職名,竝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安微分,以重藩任,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慙惶震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 ○司諫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年衰志邁,且抱痼疾,其不堪從宦京洛,卽同朝所共知,而急於反命,冒肅臺銜,數日詣臺,曾不能發一言論一事,臣固知愧,人謂斯何?情理懇迫,請告還鄕,及到江干,凍雨流凘,留宿村舍,耿耿無寐,回瞻象魏,忠愛自激,玆具短疏,兼附微見,伏願聖明,少加裁察焉。噫,天災之荐疊,未有甚於近日,頃者雷異,實爲非常,仁天警告,不啻諄諄,是宜聖上,怵惕恐懼,諸臣,奔走率職,以爲消弭之道,而試以邸紙所出觀之,絲綸之間,未見有修省之意,廟堂之上,未聞有陳戒之語,甚至於玉堂、臺諫,相繼黯默,竝與其應天之文具,而不復見矣。臣於是,有以知聖心之日懈,而世道之無可爲也。繼而冬霧晝晦,連日昏濛,臣未知禍機之潛藏,果在何地,而詢之黃耉,亦是創見,其爲四五十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可知矣。不知殿下,何修而應之耶?永念憂虞,中夜無寐,顧今生民之困悴,言路之閉塞,紀綱之頹廢,儲蓄之虛竭,固是輿人之所共知,而唯士氣之日就衰靡,實爲必亡之兆,比之於疾病,則上所條列,有若虛實寒熱之可以補瀉而鍼砭之,隨症用藥,可責其效,生民之困悴,則薄斂而濟之,言路之閉塞,則虛襟而來之,紀綱之頹廢,則賞罰而振之,儲蓄之虛竭,則節省而裕之,此惟殿下不加之意耳。苟能赫然奮勵,至誠而求其方,秉公而行其道,則尙患於四弊之未祛,而最是士氣之衰靡,殆同老人之氣弱,日消月鑠,終至不救,自外觀之,雖無疾痛形症之可言,畢竟澌滅,無藥可救,此醫家所謂末疾也。殿下,亦嘗知其致此之由乎?臣則曰,蕩平之祟也。隨衆混俗,圖占身便,固是衰世之恒情,而況又名利之所在,禍福之所基,不令而趨,無罰而威,周旋於彼此之間,顧瞻於同異之際,唯以無圭角無是非,雍容言笑,優游祿位,爲方便法門,是以漸染倣效,成一習俗,長此不已,極其弊而言之,張禹、馮道是耳。殿下之主張蕩平者,豈欲其俗尙之如此?諸臣之奉令承敎者,亦豈欲其風習之若是,而唯其息爭止鬧之意勝,而馴至於此。臣非欲沮敗殿下蕩平之道,只願於論事論人,發號施令之間,別白黑辨是非,漸謀所以少振此積衰之士氣耳。至若十九日下敎,關係至重,殿下,旣已發其端矣。尙不能明言顯斥,使人曉然,何哉?中外含糊,呑吐不白,使死黨者,尙欲容護,此何等大是非,而置之䵝昧之間耶?嗚呼,有國之所重,惟名與器,名器賤而國隨而卑,兩銓之長,責任如何,而擬望之人,皆以十數,當今才彦,固可謂濟濟,而是何若是之多也?銓曹之參判、參議,玉堂之長席,曾經與擬望者,又皆以十數,甚至於銓郞之一政五通而極矣,此莫非蕩平之故也。初不論其人之優劣,必欲爲兩邊之互對,一通再通,致此猥多,所謂蕩平,卽毋論色目之如何,唯才且賢,是擧耳。豈爲此互對而設哉?至如尹汲之類,則又就其互對之中,分別主客,必欲以銓筆之極選,攬爲私物,則尤可痛矣。一自辛壬荐飢之後,凋瘵尙未蘇甦,而昨年以來,京城士民,飮饌相屬,歌舞不已,巫風之兆,識者寒心,似訓鍊大將張鵬翼,生日設席,窮極豐侈,酒肉之盛,絲管之殷,都人觀光,爲之傾城,將臣之不念謹愼,固已可駭,而仍遍請朝紳,軒車騈顚,金貂輝映,終夕酣醉,纏頭伶妓,聽聞所及,莫不代羞,若使蓋寬饒、宋璟之類當之,是必仰屋長歎,擧盃旋去矣。臣以爲此等汚習,亦不可不愧責也。史局回薦之規,至爲嚴重,旣以可否之權,委之於先進,而前校理申致謹,目見史薦之不均,遂有不平之言,則此豈可罪之事,而臺啓踵發,至以致謹疏中所無之巨室權貴等語,抑勒爲罪,遣辭絶悖,而譴罷屢朔,尙靳收敍,致謹之一時置散,無甚關係,而一開沮薦之罪,後弊無窮,況臺言,初旣爽實,尤無可論,臣謂宜卽甄敍,不可已矣。仕道之混淆,莫甚於近日,字牧之任,全不擇差,生民之困悴,蓋由於此。頃日牙山之窠,至以李燁首擬,燁,是醫官之最衰敗者,雖在盛壯之時,此輩之冒叨郡邑,已非美政,況聞其年紀已迫,必欲於今歲之內,圖得一麾,爲銓官者,固當斥絶裁抑之不暇,乃反汲汲高擬,甚失愼簡之義。臣謂當該銓官,宜加規警,而又聞大臣以李燁之不受點,仰質於筵席,而聖敎,以錯認爲同姓名武臣爲答云。臣謂只此一微事,而上下胥失矣。大臣之道,以人事君,苟能以俊才實能,揚陋登薦,人主不用,則補綴更進,未爲不可。今以老醫之失邑,至請聖意之所在,事未前聞,而聖敎所謂錯認,若或出於難於爲答,姑且權辭,則聖上之待大臣,亦不誠實矣。進賢擧能,接下以誠,臣竊爲吾君吾相誦之,顧今可言之事,必不止此,而臣跡疏京輦,耳目不廣,寂寥數語,有同塞責。伏願殿下,毋以其人而廢其言,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戒之言,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十九下敎,略以盡矣。噫,欲齊時象,注合群彦,望多何異,若此以後,可以擇才,汝雖患之,予則猶恐乏人,申致謹事,其所爲,誠非矣。其何扶抑?訓將事,推考飭勵焉。末端事,爾言是矣,而大臣所達,本非深爲,予之下敎,非亦權辭。雖然,寂寥之中,有此規正,予亦嘉之,於大臣,豈不自勉乎?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序文,皆初頭印出時,同爲印耶?珽曰,同爲印出也。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所藏唐本《貞觀政要》及《大明集禮》初卷唐板鄕板,竝持來,而政院啓草紙三四丈,亦爲持來。綽趨出還報曰,唐本《政要》及鄕板《大明集禮》初卷,持來,而唐本《大明集禮》,則玉堂無之云矣。上曰,注書出去,召對罷後,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事,分付,獻納金若魯,來待閤門,持公事入侍時同入事,亦爲分付可也。{{*|榻前下敎}}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命儒臣讀之,珽讀自太宗與黃門侍郞王珪宴,至賜德三帛二十段。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至上嘉納其言。上曰,承宣讀之,秀衡讀自貞觀十六年遣使西域,至咸相慶賀焉。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六年有人告尙書魏徵,至於是乃止。上曰,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蜀王入朝,至賜徵絹一千匹。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十一年所司奏,至朕終不違公語。珽曰,纔講名臣奏議,旣已陳達文義,此書,皆從奏議中出來,故別無可以更推演仰達者矣。上曰,此書多有於名臣奏議中,而小註多有可觀者矣。珽曰,戈直之論,極好,而此冊則抄出,故所錄甚少矣。健基曰,小註果好,而此則抄出,故頗有拔之者,可欠。雖然,聖上覽此小註,時時演繹,則多少何關耶?上曰,薛仁方之註,亦好矣。珽曰,改過難於知過,人君不覺其過而爲非,則無奈何矣。至於旣悟之後,猶恥其過,而不思悛改之道,則豈非過而不改者耶?聖上,於此等處,孜孜自勉,期於無過,臣竊伏望。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矣。健基曰,張玄素比君桀、紂之言,好矣。上曰,今人則決不能以其君謂甚於桀、紂矣。健基曰,太宗優容開納之量如此,故草野之人,莫不至極論,語多峻激矣。上曰,在上者,導率不如太宗,故下無直言之士,爲上者,得不愧乎,何可專責於臣下耶?珽曰,今則上一疏,下一字爲難,捃摭文字,構成罪案,故句語間,莫不審愼如此,而何可責其直言抗論耶?上曰,我朝中葉,猶有極言之士矣。卽今則人事勝故然矣,以封禪事見之,予以徵爲未盡矣。健基曰,古史亦有先儒之論,多以魏徵,學術不足,故有此事云矣。珽曰,時君世主,皆以封禪爲當行之事,故魏徵,亦有是言矣。健基曰,韓退之潮州上表,以不得預於封禪爲恨,先儒多以韓子之學,爲不足矣。上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予深有愧於太宗謂劉汮之言矣。太宗明達,過而能改,予則不能免此病,獨不愧乎?頃者下敎,微細不足言,而唐皇能改,而予未能改,故予自知有是病也。珽曰,上敎如此,吾國,其庶幾乎,臣等,不勝欽歎之至,卽今世道難平,往往有一邊過中之言,雖臺言,過中則必切責之,今日下敎,又至於此,臣等,雖有如魏徵者,敢不隨事仰陳,以副今日之敎耶?上曰,予亦安得每事盡善耶?太宗對劉汮,深陳旣往之悔者,豈不有愧於予心乎?珽曰,有魏徵言,故太宗,大覺其非,今日朝臣際遇之盛,如房、魏者,易乎,自上,若責勉於臣下,以匡救爲務,則或不無直言極諫之士矣。上曰,所達是矣。上又曰,今觀《貞觀政要》,皇明憲宗御製序文,旣弁其首矣。予欲作後序,以表興感之意。儒臣,執筆書之,可也。珽取筆墨及政院持來啓草紙。上曰,題目,以《貞觀政要》後序,書之,可也。珽書之。上,口呼曰,夫歷代史書,何爲而作也?蓋述往牒之治亂,爲將來之龜鑑也。此政善惡,皆吾師者矣。孟子云舜何人予何人,宋之神宗,以堯、舜,朕何敢望云,而程子愀然,立志之不卑,韋布猶然,況帝王乎?雖然,旣非上聖之資,則學問之道,當逌淺而入深,逌近而至遠,可不鑑戒也哉?予今講《貞觀政要》,而敬玩皇明憲宗皇帝親製序文,辭簡理明,猗歟帝綸,三復欽歎,且切興嘅。噫,將三代之宏治,比漢唐之借仁,王伯之分,判若黑白。昔之孔門之徒,雖五尺之童,羞稱五霸,而眇予小子,承祖宗艱大之業,臨靑丘億兆之民,于今一紀于玆,而因其涼德,治效未聞,比諸漢唐,其亦遠矣。上負御製行遠登高之訓,祖宗遺大投艱之意,觀於斯書,感愧交中,敢以蕪辭,略攄于後,表予自勵自勉之心,而字劃未精,不能手寫,爰命善書大臣,書以入梓,皇朝序文,亦令藝閣,摹唐本而重刊,匪風下泉之思,庶幾不泯云爾。時皇朝崇禎紀元後九十一年甲寅冬,拜手謹敍。珽書畢。上曰,唐本《貞觀政要》皇明憲宗皇帝御製序文及予所製後序,令藝閣入梓時,皇朝序文,則以唐本《洪武正韻》本字精刊,予之序文,比唐本字,差少,而奉使大臣還來後,使之繕寫梫梓,大臣前行官銜,亦爲書塡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獻納金若魯,同爲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獻納金若魯,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獻納進來。若魯進伏,上曰,纔與儒臣,論劉汮對面窮詰諫太宗之語矣。予今召臺臣,非欲對面窮詰也。近來臺閣寂寥之餘,若是論啓,深用嘉尙,欲面諭而召之矣。再昨次對,以言路之閉,諸臣陳達,予亦有下敎矣。臺臣今日所論,非大事,能不負言責之寄,予用嘉之,初欲褒賞,而更思之,臺臣,卽出入經幄之人也。若以此等之啓,遽賞之,則人必謂予以爲親近之臣,而賞其言矣。予故留其嘉賞,以待疏遠之臣能直言者,而召臺臣,而面諭予意矣。近來臺閣之言議,每不能恢公直陳,誠多寒心,向於講筵,因臺臣之言,予以儒臣亦不知予心,他尙何說爲敎矣。予雖無知人之鑑,豈不知臺臣乎?臺臣,須知予今日之敎,益加自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如臣無似,猥叨耳目之寄,草草數啓,略效一日之責,而縷縷下敎,嘉奬過優,臣不勝惶感愧赧之至,知臣莫如君也。臣,幾年出入於侍從列耶?臣之不似,聖鑑之所洞燭矣。臣之此啓,豈經營而爲之耶?若經營爲之,則上天鑑臨,寸心可質矣。春躋曰,此臺臣,頃日不待牌,而入爲署經。今日,亦不待牌而來,誠不易得之臺臣矣。若魯曰,當待疏遠之臣,而嘉賞之敎,不勝欽頌,今之嘉賞,若及於臣,則人之爲言,必如聖敎矣,若於疏逖之臣,而大加嘉賞,則人之聳動者,必多矣。今承下敎,不勝萬幸。上曰,上補衮職之闕失,下規大官之過尤,公平之心,自臺臣始立,可也。若魯曰,臣之所見,豈知其必穩當,而臣心,則矢不改移,以負聖上今日之敎矣。上曰,公事持入者,上之。若魯曰,臣請退出矣。上曰,依爲之。若魯先爲退出。春躋上一度回啓公事。上,覽後還下,仍命書判付曰,依回啓施行。重協,上二度。上曰,俱書依回啓施行,可也。春躋曰,手部痰滯處,差減後何如?上曰,後日入診時,當詳言,而差減之言,悶諸臣之連設候班,而有此敎也。實則姑無加減矣。春躋bb曰b,臣等,不任區區之慮矣。黃蠟不平,故裹艾,而夕水剌進御乎?上曰,姑未進御矣。必寧進三度回啓公事。上曰,皆以依回啓施行書之,可也。必寧曰,軍號頒布,今已過時矣,何以爲之?上曰,注書出去頒布。綽趨出,奉軍號封,傳授於兵曹佐郞李彙晉。秀衡進知敦寧宋成明上疏及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上曰,讀之。秀衡讀成明疏。上曰,不可奪志云者,過矣。又讀他疏。秀衡讀應洙疏。上曰,此疏,勿出朝報,可也,若流入彼中,恐有不好事矣。上命秀衡書批答。答成明疏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又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上曰,使行,何時入來云耶?春躋曰,初二三間,當入來云矣。上曰,諸臣入侍之時,中官,奔走於前,事體未安,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出擧條}}必寧曰,卽伏見南兵使申德夏狀本,則以端川府使趙台相築城事及高原郡守田始赫軍器別備,至請褒賞之典,而觀其措語,則使兵房軍官,摘奸爲言,狀請賞典,何等重大,而兵使,不爲親自看審,只令褊裨摘奸云者,殊無詳審之意,事體至爲未安。南兵使申德夏,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卽伏見京畿監司趙明翼去十一月朔各邑同推啓本,則南陽罪囚,以同推主推官之有故,一朔之內,只行一次同推,高陽、豐德罪囚,則以同推官之有故,三次同推,俱不得擧行。凡殺獄重囚之月三同推,自是法例,則三邑主推同推官之慢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南陽主推官同推官,豐德、高陽同推官,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南陽主推官同推官,則竝推考。豐德、高陽同推官,則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伊川府使申致雲,迎日縣監申{{!|𭸿|⿰王戊}}。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節屆窮冬,冱寒益烈,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有變動之候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滯處,其下敎于入侍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牌不進,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許鐔服制,代以宋翼輝爲之。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朴文秀爲忠勳府有司堂上。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韓顯謩、姜必慶、尹彙貞、金尙翼、沈星鎭、李度遠、李巨源、洪鳳祚、吳彦胄、柳謙明、任珖、尹尙白、朴弼均付副司果。 ○以弘文館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頃者勉戒,業已嘉之,已免默默,初嫌過矣,又何違召?只推。 ○李重協啓曰,延祥詩製述官,旣已抄啓,大提學尹淳,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旣已陳疏入啓,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判書批下,參議只推,竝參判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濟爲承旨,朴文秀爲大司諫,鄭益河、趙明履爲持平,徐宗伋爲江陵府使,金養浩爲明川府使,鄭達先爲公山縣監,權世隆爲鎭岑縣監,閔珽爲安峽縣監,趙彦彬爲廣興主簿,金尙翼爲副校理,金廷潤爲掌令,李宗白單付別兼春秋,鄭錫垕單付校書副正字,折衝李枝達今加嘉善賞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夏源、尹得和、尹和鼎付副護軍,尹陽來、李鳳翼、李顯良付副司直。 ○兵批啓曰,宣傳官具善行呈狀內,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宿衛緊任,輪直之際,每多掣肘,勢難兼察,入啓變通云。本兼兩任,俱係輪直之職,則其爲難便,誠如所訴,具善行宣傳官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車復運呈狀內,猝得寒疾,症勢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云。此係輪直之任,而身病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宗廟薦新兼行,則時刻可知,只行薦新,則以何時行之耶?問于出番官員處以啓。 ○李重協啓曰,宗廟只行薦新時刻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出番官員則以爲,薦新物膳,若於今日入來,則必待翌日昧爽,薦新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因戶曹草記,司宰監魚醢價一半之數,令本廳上下事,允下矣。以此一事,前後筵席,大臣、重臣,相繼陳達,不啻累次,庚戌秋備局草記以爲,此等加定,輒使惠廳責辦,則惠廳,亦難支堪,或當地部窘急之時,隨其所報,自惠廳量宜上下事,有所蒙允,而繼因筵稟定奪,只給折半之價。癸丑又因該曹經用之匱竭,更給千石矣。蓋本廳與地部,所管各異,大同收米,自有定數,貢物元貢,亦有定限,故元貢外加用,勿論多少,自戶曹,別貿取用,自是定制,而況此魚醢進排,未有一定之數,或多或少,加減無常,尤不當移送本廳,永作恒貢者也。頃年,司導寺gg司䆃寺g宣飯米一半,自本廳替當,旣是前所未有之事,而今者該曹,援此爲例,竝與魚醢價,而欲令本廳上下者,誠是意外。本廳,曾因朝令,庚戌、癸丑兩年,該曹窘急之時,連次上下,專出於一時相濟之意,則到今該曹,不諒定奪之本意,當此曹儲有裕之時,又令本廳,替當上下,有若應下而不給者然,若開無前之路,實有無限之後弊。揆以事理,決不當替給,依前,自該曹責應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乙卯正月當十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五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乙卯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四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還上軍餉催促,而身爲藩臣,朝令之下,未卽奉行,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若魯啓曰,臣得見司諫趙漢緯之疏,首言災異之可憂,深斥三司之黯默,近日居三司之列者,均有其失,而未有如臣之前後久叨,則不言之責,臣實爲首。人言之來,已覺愧赧,而且以向來銓郞之一政五通,峻加譏切,臣卽五通中人也。曾以此事,再速人言,積事撕捱,至被譴何,每一追惟,尙有懍惕。況今臺言又發,公議轉嚴,惟當恭竢刊汰之不暇,而顧此所叨臺銜,視銓郞,職名雖殊,若其通擬,則等耳。尤何可放倒廉隅,一刻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重協啓曰,獻納金若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省疏具悉。頃者卽望,知卿苦心,不諒之斥,於卿何嫌,其他爲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批已諭,卿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臣卽伏見諫臣疏本,其爲臣難安之端者,非止一二,而其論銓郞五通事,盛加譏斥,尤不勝竦恧之至。夫極選新通之務主簡嚴,自是銓地第一義諦,臣亦非不知此,而向來通擬,雖皆時望,分排之際,自不免互對之套。此其斷斷苦心,實在於均彼此平物情,而自外面驟看,則病其不簡,誠亦宜也。且臣於昨日院啓中三邑守令事,亦有所不敢自安者。自臣入銓以後,擇守令一事,非不十分盡心,思所以仰體飭勵之聖敎,而此三人者,或曾莅南邑,頗著治聲,或前任嶺郵,至登啓褒,或積勞劇司,例宜調遷。臣之前後檢擬,不過出於更試他邑,以示褒勸,姑畀僻縣,稍振淹滯之意,而此皆在臣,多是平生素昧,或係備郞泛識,則臣亦安保其必能善於治理,而臺言之如此,何足異也?第臣所遭,無論本事之如何,臺閣昌言,臣方爲聖朝賀,則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其在嚴畏公議之道,終亦有不敢晏然者,纔違召牌,敢此自列。伏乞聖明,亟命遞削臣銓職,以重公選,以謝人言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臣以病以情,俱不容一日冒據,而前後引入,輒値迫隘境界,逃遁不得,黽勉復出,去就無據,不成處義,每自循省,慙悸交中,卽伏見司諫趙漢緯疏本,追提向來銓通事,盛論互對之非,語意極其深緊,臣尤不勝駭惑竦蹙之至。凡諸通擬之規,當觀人地之如何,互對多寡,非有計較,則今乃以此爲咎,齗齗於日久之後者,其亦支離,而臣旣備員政曹,與聞其議,非斥之來,理難晏然,且其疏中,以銓佐副學之數多,深致慨然。如臣無似,亦曾濫吹於其間,久冒匪據,宜退不退,自顧騂靦,有若臺言之專指臣身。今又戀係寵利,一味遲回,則其淟涊可羞,玷辱名器,誠非細故。玆因開政有命,召牌荐辱,而似此情勢,不堪復廁於銓地,坐犯違傲,罪尤萬死,郵罰之加,寔所甘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職名,先行鐫改,仍命所司,勘臣辜犯,以重銓衡,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入侍。上曰,藥院批答,有落漏處,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金兌和,承命而出,持入批答。尹淳曰,日氣近來頗和溫矣。數日極寒,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上曰,亦一樣矣。淳曰,聞副提調之言,昨日下敎以爲,痰滯之候,別無加減云,未知果何如耶?上曰,次對日,以手撫摩,則似有差勝之氣矣,其後,如前無加減矣。予在東宮時,李判府事言,藥房雖劑藥以進,而自內每不服云。故近來則雖一貼未服,必言于外矣。以無加減之意,昨果下敎于副提調,而今則又有疹粟,斑斑見于其處,何爲而然耶?淳曰,請令醫官診察,而脈候亦爲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先診脈候,後視痰處,可也。痰處,時或不便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沈緩,而少欠和暢矣,今則左右三部,不沈亦不數,而度數調匀矣。手腕痰滯處,屈伸不便,蓋由於日氣猝寒,痰復凝結而然也。向時手臂麻木之症,近復何如?上曰,此則差勝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不沈且有力,右三部,暫有滯意,而度數俱調匀矣。痰處比前凝堅,似少異,而不至大段矣。淳曰,無乃帶陽而有此紅暈耶?上曰,帶陽則可慮矣。志哲曰,痰之聚散無常,日氣猝寒,故似有凝聚之意,而無帶陽之慮矣。上曰,不寒之時亦然,而今則似有留而不去之意矣。志哲曰,溫暖則自散,其處,常使溫之爲宜,黃蠟膏,試付之乎?上曰,若干試之矣,斑斑者,似由於章陸gg商陸g之氣矣。淳曰,聞昨日入侍人之言,終日披閱文書,而手腕上裹纏之物,亦去之云,如此之際,寒氣易入矣。雖片隙,吐手,勿爲脫去,何如?上曰,昨日,亦不去纏矣。興聲曰,前日診察時,少有浮氣,今則不爲堅硬,痰將解散則不堅矣。或慮帶陽,而此則不然,凡痰類,惡冷喜溫,常使溫暖,磨以歲月,則自然散去矣。一時外付之藥,不可責效,務令溫暖其處,勿爲觸寒,何如?淳曰,商陸,似有毒氣,卽今斑斑之生,無乃由此而然耶?興聲曰,商陸本無毒,初生時,人以爲菜而食之矣。上曰,不必用藥,若付之以毛物,則溫而自解矣。聖徵曰,臣等所望,亦如此矣。自初不能溫煖,故如是持久矣。若使毛物纏裹,則其幸何言?淳曰,痰非藥物所可驅逐,溫之則自當解散矣。向者所進之藥,非見效而止之也,停藥已久,或不無症候有加之慮,下詢于醫官,加劑以入,未知何如?上曰,別無服藥之症,雖欲服之,歲時不遠,所服必不多矣。歲後更爲議定,似可矣。淳曰,手腕診察時,臣仰瞻玉色,則比前頗勝矣。上曰,近來則頗勝矣。淳曰,外付之藥,恐無所益,毛物,退而當進之矣。上曰,依爲之。藥房批答,承旨書之。李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書畢,上曰,玉堂所在《貞觀政要》後序,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兌和承命而出。上曰,承旨又書之。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傳曰,奬忠容直,王政之所先,而昨日臺臣入侍時,留其嘉賞,以礪疏遠之臣事下敎,此不過數事故也。若居職去位,靡懈其心,隨事無隱,匡君闕遺之臣,豈可以遠近而計之哉?故昔以唐宗、魏徵之知遇,嘉其忠,賞其直,則無異疏遠。李判府事,以黃耉舊臣,自予在春宮時,以賓客輔導,忠款已知,而其後大拜之後,靡懈此心,至老冞篤,豈徒予之嘉尙。抑亦通朝之所共知,吏曹參議李宗城,受乃父之訓,匡其君于誠,自夫玉署南床,以至下大夫,而終始靡懈,隨事補闕,以居職去位,其不爲嫌,有懷無隱,或有其言之過中者,設有不豫于心,伊後思之,言雖過中,非爲身計,誠實愛君,故久去經幄,講席寂寥,則必也思焉,每有政令,其有過處,心自以爲宗城之意,奚似矣。厥後入侍,果補其闕。噫,予之於宗城,唐宗之於魏徵,唐宗則田舍翁之語,雖諭內后,予則諭其人矣,比諸魏徵,薄耶,厚耶?宗城,旣欲爲良臣,予獨何忍爲闇主?噫,宗城之心,予知,豈可無賞而不忠,有賞而益誠,賞一人勸萬人,歷代班班,今者此擧,非爲宗城,實礪他人,今下貂帽,自政院,召而與之,仍命勿謝,着還家慰老臣事分付。承旨書畢,中官,持貂帽,傳之承旨,承旨受之。兌和以序文進之。上曰,入之。淳曰,延祥詩製述官,例自政院抄啓,玉堂諸人,事當製進,而玉堂遞職後,無付職之事。且多在外,故其所抄啓,多以國子官員明經出身,充數矣。上曰,古則必不然矣。淳曰,古則皆以玉堂與知製敎製進,而騎省、槐院諸官,亦在選中矣。上曰,知製敎今無乎?淳曰,知製敎抄選已久,故被抄之人,無多矣。春躋曰,延祥詩製述官,每以有職人抄啓,蓋無職,則輒稱下鄕,故不得不以有實職及帶軍銜人,捧擧案抄啓矣。上曰,雖與試官有異,曾經玉堂人員,竝付軍職後抄啓,可也。春躋曰,然則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乎?上曰,依爲之。淳曰,月課,去丁未冬一次製進之後,更無製者,今冬將盡,而尙無製來之事,極爲未安矣。上曰,月課、朔書、朔試射等事,祖宗朝設置本意,豈偶然哉?近來朔試射,則雖無分,而多有進參之人矣。前日,豈不以月課製進之數少,有更爲製進之命乎?更加申飭,俾無如前數少之弊,而今此延祥詩,預爲申飭,使無不製之人,可也。{{*|出擧條}}上,下《貞觀政要》後序于淳曰,歷朝之朝字,似未妥。下有代字,故不得用代字,而改以爲諸家史書,則未知如何?大提學,必爲詳見後,或有未審處,達之可也。淳看畢曰,至矣盡矣,無容議爲,代字雖疊用,何害之有?上曰,然乎?承旨以代字改朝字,而其下前代,以往牒改書,後世,以將來改書,可也。春躋,改書訖,上,又下《貞觀政要》初卷曰,此大明皇帝御製序文也。雖未可知其果爲親筆,而模刻此序,以爲印板,可也。淳曰,《女四書》,卽有刊行之命,而此冊,閭閻亦罕有,臣僅得一本而見之矣。上曰,李德壽,足可爲此乎?其諺學何如?淳曰,德壽諺文,雖或生疏,豈不能爲此乎?上曰,大文如綱,小註如目,俾如《小學》板本,可也。春躋曰,昨日下敎于諫臣者,實合於開言路之道,似不必出於擧條,而不可不使中外曉知聖意,與今日傳旨,竝出朝報何如?上曰,留其賞以待疏遠云者,非誇張之言也。實欲激勵他人也。昨日下敎,出擧條,可也。淳曰,遇災修省之意,至矣。凡諸臣僚,孰不欽仰,而臺臣之相繼進言,亦由於聖上振作之政,豈不美哉?上曰,趙漢緯之言,好矣,而猶不無隔膜矣,吏判之五通銓郞,實出苦心,訓將事,在於爲刑判前乎?淳曰,然矣。漢緯之言,或不無膜子矣。上曰,近來臺閣,寂無一言之餘,漢緯猶能論及將相,此則可尙,而其言訓將事,當爲請推,而終無別白之言,此則未安矣。大臣,以此引嫌,不爲入來乎,終涉過矣。頃者予言,非權辭也。近來精神,有所未及,果不見其以醫懸註矣。臺疏中爲吾君吾相誦之者,豈不好乎?然而其有隔膜處,自然知之矣。大臣之引嫌,則極爲過矣。淳曰,古語曰烏鳶之卵,不破,而鳳凰至,此等之言,亦爲嘉奬,則直言,將日至矣。吁咈之言盈朝,則可知爲治世之象,臣爲實錄堂上時,見日記,先朝,自庚申至壬戌年間,人才最盛,而治象如隆古,其以下,則論議漸生,而不欲觀矣。近年以來,聖上,飭勵甚勤,故時象比前時,亦少愈矣。上曰,其心,若愈於前,則豈不爲幸耶?此未可知也。淳曰,俄者所達手腕所裹毛物,出去後,當卽爲製進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重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正朝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滯處,一樣矣。都提入來,問安日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藥房曰,都提調入來之日,當令入診矣。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今日不爲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右尹李德壽,除拜已久,尙未出肅,詞訟劇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新除授副校理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金啓白。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務安縣監黃沇。 ○夜二更三更,乾方,有氣如火光。四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小臣,與左副承旨李重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臘寒愈嚴,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或有變動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痰滯處,姑無加減,而此不過寒痰凝滯者,其若調攝,自可差歇,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陳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趙明履,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屢日引入,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凍獄滯囚,亦甚可念,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左尹洪鉉輔,連呈辭疏,不爲開坐。右尹李德壽,昨旣違牌,今不出肅,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左尹洪鉉輔,右尹李德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各司殿最事,有飭勵,則忠勳府守禦廳外,今已多日,尙不爲之,事體寒心,政院,各別飭勵。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鄭永承、朴守命、蔡以徵、陳衛晉等,先爲上送,爲先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老敗病頓,不堪供職之狀,通朝之所共知,而只緣賤名,尙掛於承宣舊望,以致時有天點之誤下,臣嘗悶蹙不安,罔知攸措,不意迺者,新命復降。噫,臣名,雖在於望中,望中諸彦,年富才優者亦多矣。何聖上,每於老臣,省錄不置至此耶?或者聖意以爲,臣之筋力,不至全衰,猶可備使而然耶?然,臣筋力,比今春園陵陪扈時,十減七八矣。今則雖九生十死,豈能復爾乎?最是耳目之用,漸不如前,尋常對人,言語聽瑩,白晝看書,字劃冥昧,以此病狀,其何以入而奉行聖敎,出而應酬院務,以稱惟允之責乎?臣之病狀,旣如此,而又有鐵限當前,踰越不得者。前承旨李鳳翼,旣以年老,被彈見遞,則臣之賤齒,視鳳翼,不啻先一飯矣。其凋衰昏憒之狀,人所共見,而迺以臣,代鳳翼,眞所謂朝三四,而暮四三也。去就之節,於此已決,而其在核實之政,亦豈容若是哉?且臣衰病之外,又添寒疾,已過旬望,一味危篤,宛轉床簀,蠢動無路,天牌之下,不免坐違,迹涉慢蹇,罪合誅譴,而只推之恩,遽出格外。臣尤抑塞悶鬱,不知置身之所也。玆敢略具短疏,仰請重何。伏乞聖明,俯垂恕察,先遞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勘臣罪戾,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旣情病如右,末由承命,敢以一言,願效愚忱,惟聖明,澄省焉。臣於近日,連聞道路之言,則月前雷動之異,兩南及畿內、驪、利等地,比京中愈甚,無異盛夏,而至於日者星隕霧塞之變,尤極非常。臣於病裏,不勝漆室之憂,爲考《天東記異書》,則其應,若合符節,此必禍機潛藏,人不覺知故天之警告,若是其諄復也。豈不大可懼哉?然,聖上恐懼修省之意,未有著見於外者,而至於求言等故事,亦廢而不擧,臣竊慨然也。噫,今日國事,百弊俱興,有足以召災致異者,指不勝僂矣。朝臣勉戒之章,言非不切,計非不善,而殿下一不採施,只下例批以優容之,此實殿下病痛也。雖以日昨臣疏言之,其中都政以下數條,特弊之小者耳,因之革之,惟殿下所行,而未蒙一言之採用,此雖臣人微言賤,不足有槪於聖心,而其於聖人擇蕘之德,不幾有歉哉?嗚呼,天下事,不患無善策,而惟患人主不用耳。若使人主言可用,則卽令行之。如漢高之趣銷六印,卽日西都,則提三尺定天下,猶且八年可成。況按盈成之業,而做郅隆之治,顧何難哉?是以臣嘗語人曰,今日先務,惟勸得我殿下,畢納雅言,悉用群策,則天怒可弭,衆弊可祛,而治道不難興矣。伏願殿下,深留意焉。嗚呼,殿下卽祚,已過十年矣。寶算,亦踰鼎盛之年矣。功業難成,歲月易失,若於此時,又復蹉過,則太平之盛,更待何時?伏願殿下,不以臣言之耋,而益加勉勵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授喉院,雖曰舊職,意則嘉尙,爾勿辭速察職,付陳勉戒,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精力都盡,尋常事爲,輒致憒憒,已不堪擬議劇務,而秋曹新命,出於意外,惝怳訝惑,莫省攸措,適當親臨錄囚之日,事勢急迫,他不暇顧,終不免冒昧出肅,挨至今日,而顧此詞訟重地,雖文宰之才識通敏,素稱剛明者,尙多逡巡辭避,況如臣之空疏老病者,尤豈有一分堪承之望哉?見今所帶訓局、捕廳,罔非國之重任,左右鞅掌,卸解無路,徒有顚沛之慮,方竢瘝曠之罪,司寇之責,又兼此際,一身之狼狽,雖不足恤,其於國事之僨誤,何哉?臣之叨是任,纔過一旬,而鎭日奔走,輒犯晨夜,摧殘筋力,一倍澌綴,聰明精神,無以應接,雖欲黽勉驅策,其勢末由,念臣之向來力辭京兆,得蒙恩遞者,實由於此也。今此秋官之長,掌一國之刑獄,摠萬民之爭訟,其委任之重,簿牒之煩,不啻十倍於京兆,則今何獨徒恃寵靈,不思力避,以貽公私之兩病乎?況且捕廳、秋曹之兼任,亦不無牽礙之端,以此以彼,尤難冒沒仍據,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刑官之職,回授可堪之人焉。臣昨上此疏,見阻喉司,方擬更呈,仰冀必徹之際,得伏見亞諫疏本,則盛論臣向日小設之事,乃以不念謹愼可駭代羞等語,譏斥備至,臣看來,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蓋臣犬馬之齒,適當周甲,而臣妻,亦今年六十四矣。素嬰疾病,死亡無日,臣之子泰紹,亦猥蒙國恩,屢典州閫,而拘於法例,不得將往其父母,故在渠私心,不禁愛日之情,爲設杯酌,要伸人子之至願。臣以孤露餘生,誠不忍獨享豐侈之養,而顧念人情,有不得揮却,日中而會,向夕而罷,所謂朝紳,亦不過戚屬若親好若而人而已。初豈有張大廣邀之事乎?第其所引寬饒宋璟之語,大不櫬合,如使臣,平日見重於同朝之間,人何比論於權戚倖宦之類耶?循省自愧,益無抗顔之意也。此莫非臣,年迫聽子,觸事柔孱,徒拘兒子致養之情,不念淸朝謹愼之風,自取人警責,至又貽譏於來見之諸臣,赧汗恧縮,無地自容,此可見臣之不足,以堪任重務之實矣。玆於未徹之疏,竝此尾陳,乞賜照察,亟將臣所帶本兼諸任,一倂鐫罷,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雖曰非斥,爲卿至勉,其所特推,意亦此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踪畸危,杜門斂躬,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矣。迺者,史局別兼之命,忽降於夢想之外,是責臣以完新薦也。其爲任,何等緊重,今遽畀之滓穢之賤,私心悚蹙,已不可言,其辱淸朝而羞當世,尤大矣。竊念臣曾於七八年前,忝居簪筆之列,謬當焚香之擧,而非斥之言,重發於先進,薦旣僨誤,身亦顚沛,蘭臺一步,鐵壁十重,伊時先進與被薦諸人,適皆殞亡,事蹟已陳,若隔前生,今不必追提旣骨之姓名,更煩於章牘,而每念前事,尙有餘愧,敗薦者之不敢復當史薦,館例甚嚴,則如臣僨事之類,初不當檢擬於兼史之任,而今乃不問情地之如何,責之以不可强之事,非但有違於館規,抑恐爲弊於方來也。天日之明,倘或垂燭,則不待臣之畢辭,而鞶帶之褫,庶不終朝矣。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暴危懇。伏乞聖明,亟命鐫改,回授可堪之人,俾薦事不至遷就,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趙明履疏曰,伏以臣,向以停啓事,慘被持平金光世,司諫趙漢緯論劾,交沓之拳踢,捷急之機鋒,至今思之,不勝危怖,而批旨依啓,罪在不敍,則臣之悸懍震越,當如何哉?乃者,聖恩至渥,復加收用,而踪地,旣甚臲卼,疾病,適又沈㞃,遂不免坐違嚴召,論其辜犯,合受大何,而更荷包容之度,只被例勘之罰,玆者,又有柏府除命,天牌降臨,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然,伊日停啓之由,不可不一暴,請先陳頃年議律之顚末,而續之以愚淺之見。蓋頃年聖敎以爲,鳳祥之父,旣不承款,今於鳳祥,宜用當行之典,仍令考律例,金吾議啓,擧《大明律》罪人拒捕條,而其條,有流三千里之說。聖敎以爲島配,亦流配置之。其後,因臺疏及筵臣言,有出陸流配之命,而第臣向爲憲職時,取考議啓所引律條,則有曰凡犯罪逃走拒捕者,各於本罪上,加二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云云。所謂拒捕,言違拒捕捉人,而其註辭末端曰,若犯罪逃走,不曾拒捕者,不在加等之限,以是觀之,其曰加二等,卽是勘拒捕之律,非所以施之逃走者。語意不啻較然,而鳳祥,曾無拒捕之事,則加等之律,似無可擬。且念自昔朝家,於遠配多年者,多施量移之典。蓋以遠近雖殊,而同一定配,律名,無甚減下故也。今鳳祥之自島而流者,幾十年,則雖令移之,未知其違於古例,故遂停其啓矣。噫,臣雖迷昧,猶知世路之嶔巇,夫豈爲無所執之擧,以徒取顚沛,且臣雖碌碌乎,豈私於鳳祥,而甘爲蔑法之人,亦嘗粗聞古誡,常有過愼之病,而不能改,豈一朝敢爲縱恣無嚴之事,而惟彼臺臣,未嘗詳考律註說之意。又未暇揣知臣見之如何,遽以許多不韙之目,緊緊把持,深深論斷,顧雖急於擠人,何其全無商量也?至若突然而出四字,看來不覺一笑,臣未知如何出爲突然,如何出爲不突然也。若以初牌卽出,爲突然,則臣,旣無情病之大家難强者,若何而敢辭召命,如臺臣言,其將無故違召,天下寧有如此傲慢臣子耶?雖然,臣旣被其無限噂{{!|𠴲|⿰口沓}},觀其罪目,殆無以容於世,而況於臺閣乎?此不但爲一時辭免之節,從今薇垣、柏府,斷不合冒恥復進,大防之難越,不啻若鐵限之在前,臣非不知不承恩命,至爲惶悚,而士夫舍廉義,卽無以事君。蓋昔朱子之論,其意如此,則臣之自畫,誠非無所據矣。噫,士之出世,夫豈徒然,而臣,屢經言地,曾無絲銖裨益於國家,乃忽重遭抨彈,寂寥而退,一身羞辱,固無湔洗之望,責任不效,又在難貰之科,反求初心,但有太息。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玆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先命治臣罪負,仍命罷削臣職,勿復檢擬,以安賤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尙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昨者,伏奉診筵所下聖諭,凡三百八十有二字,字字恩光,曠越千古,軫老父忠款之靡懈,許之以訓子匡君,記微臣帷幄之舊恩,奬之以有懷無隱,其開示聖意,反復切至,萬萬非不肖如臣所敢承當。臣於是,忽不知衷情之何狀,而肌體之爲已有,瞻天頓首,久不敢言。至於貂帽之命頒,又不獨寵臣一身已,所以虛襟啓聰,勸一世而來嘉謨者,溢於綸綍之間,臣敢自托於燕臺之馬骨,以竢乎朝陽之鳳鳴,謹已秪詣銀臺,服而拜賜,頂戴隆私,口誦恩言,歸見老父,相對感泣。雖使臣父子與闔門百口,隕首結草,將無以言萬一之報,文字區區,又豈足以形玆至悃也?雖然,臣聞人君聽言,從諫爲上,賞諫爲次,夫以皇王之尊,求匹庶之言,聞則拜,聽則納之,卑辭而誘之,和顔而受之者,非以爲觀聽之美。蓋將以爲實用,如飢餐渴飮,是以求過而補過,擇善而從善,專以裨益於身與國耳。是以改過如更蝕,遷善如轉環,苟其言之當理,或引刀而斷懸,或輟食而銷印,譬諸湍水之臨萬仞,要下卽下,沛然而莫禦,此楚莊、漢高之爲偏霸之雄,而能成一代之治者也。不然者,雖賞之以千金之重,加之以萬鍾之祿,不過爲當時之一盛事,抑亦何補於衮職之闕遺,國勢之危殆也?故賞其人,不如納其言,納其言,不如行其說,竊念蟣蝨賤臣,積受恩顧,思以螢爝之微,仰裨日月之光,幄對箚牘,殆千萬言,論君德,則旣未效犯顔逆耳之忠,語時務,則又未有改絃易轍之謨,自知謏淺,無甚可取,而倘以我聖上好察之聖,棄短而取長,執端而用中,則亦豈取資於瑑磨之工,庸備乎芻蕘之擇者,而以言乎大本,則血氣之用,未盡除,私小之累,未盡祛,氣象終欠於恢廓,而規模尙安於牽架,以言乎要道,則實惠之不能下究,只在於財用之不克節,侈靡之不能祛,頹綱之不能復振,亶由於政令之欠簡重,貴近之過容貸,名器日漸濫觴,而人不擇矣。寵賚去益屑越,而恩則竭矣。此皆臣前後眷眷,反復陳規,極言而竭論者也。然而聖質之克治,未底於日新,時事之艱危,轉至於日甚,區區願忠之誠,終未免爲空言之無補,而韓休、李綱之褒,御筆宸章之賜,殊恩異渥,昔非不足,臣愚死罪,殿下之於賤臣,只見其賞其身,而未見其用其言也。此臣所以受恩懷慙,以榮爲罪者也。嗚呼,年來災沴之稠疊,姑不暇言,目下沈霧晝昏之變,決知非尋常偶然而然者,深恐安危之機,間不容髮,正宜十分敬懼,痛加徵悔,及此時,謀所以赫然奮勵,迓續邦休,有不可時刻少弛,尙可以緩節安步,泄泄沓沓,如前日之爲耶?況今歲律已窮,泰運將新,湯盤之銘,木鐸之循,又可以順時令而存警戒,振風雷之勇,恢經綸之策,拯生民於水火,繫國命於苞桑,使後之視今日,不啻如今日之視貞觀,則臣雖駑下,亦當殫竭寸赤,對揚休命,千載之下,庶得免於魏徵之笑人矣。愚衷激切,言不知裁,惟聖明,加意焉。臣於銓職,尸素叨冒,今且四朔,陳單求遞,不但爲情理之煎迫,曠日虛帶,惶澟轉深,日者諫臣,疏斥臣罪,請以規警,臣固受以爲過,不敢爲分疏之計,臺參甚嚴,而聖批靳允,跡旣待勘,情又未暴,嚴召再降,坐犯違傲,逋命之誅,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加譴罰,以重臺議,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霣震越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敎已諭,意礪他人,于今謝疏,其唯眷眷,尤嘉爾誠,可不加勉焉。噫,予意爾知,大鵬不飛,無異衆鳥,及其高翔,其遠可知,予雖涼德,志則有矣。尙有愧於漢唐,決不忍爲玄、高末端。爲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衅累深重,踪地窘阨,有命輒逋,無適非罪,尋常悸恐,自甘屛散,而迺者,乍罷旋敍,職名如故,四違而罰猶逭,五召而恩益屑。噫,臣方困於積怒,而上獨靳於遽棄,羈危之勢轉劇,而拂拭之意冞勤,自惟何幸,乃叨玆數,感篆惶隕,不省所謂,臣雖無狀,亦不至全無省識,則豈不知積逋之爲大罪,屢赦之爲至榮,而第臣情勢,臣疏旣屢暴矣,聖鑑亦俯悉矣。況自三銓官之譴補,而不幸爲生事朝廷之人,端居靜念,惶恐無地,選部之隨例苟擬,已非所料,天點之非分謬加,尤不自安,區區所願,惟在於亟被典憲,以正其辜恩慢命之誅而已。抑臣於江邊査事,所被向來臺言,至爲駭怖,而亦有所不暇尤人者。蓋臣當初膺命,徒知往役之義,而冒沒輕進,其罪一也。前後按事,妄守迂滯之見,而不念大體,其罪二也。及夫諸囚之上京也,臣之屢月査究而所不能得,乃於秋曹數三坐之間,一辭輸款,與藩査,鑿鑿相符,則臣之昏繆暗劣之實,於是乎益著,而其罪尤無所逃。念臣立朝十餘年,爲上使令,只此一事,而其僨誤如此,藉令臣,無故可仕,卽此而足斷其平生矣。況司直之論,澟然可畏,苟依其言,嶺海猶輕,而嚴辭靳允,固愈常格,薄勘旋敍,又出始望,乃知含垢藏疾,固聖人之至仁,而臣心愧悚,容有窮已?仍伏念臣,疏迂狷隘,多忤少與,加以一第爲的,衆鏑如蝟,積被齮齕,動遭猜嫉,臣亦褊性易滯,拙規難化,雖屢困躓,實不忍低首搖尾,淟涊苟容,循是以往,又不知更罹幾番危辱,惟有滅迹息影,居窮守靜,乃臣之今日第一義,而特因名在仕籍,遂致間有誤恩,睢盱之怒眥益張,扤捏之危踪倍惕,每念此事,可爲寒心,竊觀世之引嫌辭職者,輒曰永刊朝籍,或曰更勿檢擬,此蓋深引堅辭之語,而其心,則未必眞然,故自上亦視以循例文字,遂不省念,而若臣,則情愿如此,實無毫分假飾,與其侈虛縻之寵,而委身於坑坎,曷若絶衆猜之源,而偃息於圭蓽?倘蒙仁恩,軫其中曲,而副其至懇,則上著曲保之慈,下遂自靖之美,淸資膴秩,不足以喩其榮,高天厚地,不足以喩其德,其爲感幸,何可量數,顧此負釁之蹤,居恒懍惕,夏秋來,凡五辱除旨,而曾不敢一有鳴號,以重其猥屑之罪,乃今屢逋,而不得命,則一向泯默,亦所不敢,輒此隨牌詣扃,畢暴肝膈之蘊,而拱手竢旨,如饑望哺。伏乞聖慈,諒臣遭罹之非薄物可捐之比,察臣控籲之非他人强引之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賜刊汰,仍命削臣姓名於縉紳之案,毋論緊漫,勿復提擬,俾得以隨分飮啄,優游自在,則實造化生成之澤也。至於積事違傲之罪,邦有常刑,臣不敢輒冀僥免焉。臣無任情窮理極迫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嫌彼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劾於見職者,顧其義,誠有不得不然故耳。夫去就語默,如人飮食,其飢飽冷暖,當自斟酌,固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可決,則臣雖狹中,粗聞斯義,豈因一時朋友之規,自輕大防,而第三司之職,以言爲責,可言則可以仕,不可言則不可以仕者,此義甚明,臣亦知之。然區區竊以爲見識不明,誠義不孚,除非眼公心平,超出時臼者,則未信於己,何以信於人,不獲于下,何以獲于上?此不過推助時論,訐摘人過,畢竟爲喜事朝廷,貽憂家庭之人,則雖驅世而勸之,臣所不爲,至若力糾宸闕,毋避觸忤,痛論治體,毋憚忌諱者,則臣之素所耿耿,未嘗不在於斯,而一則畏愞,二則拘牽,犯顔不諱,若自未易。蘇軾所謂聖君非不受言,臣自疏於開導者,每讀忼慨,誠亦自知其不忠,則日者頂門之針,正中臣病,平昔在心之媿,亦安得不懣然觸發也?噫,親友忠益之言,惟當聞斯行之,而左右參衡,決知其不可能,則乍出乍入,不語不默,在榮塗,則必欲自占,在言責,則必欲無預者,從前處義,都無可據,而恥過於覺非之後,包羞於發騂之餘,猶欲淟涊保位,苟且竊祿,則是特罔利龍斷,卒不免爲鄙夫之歸,半生自惜之意,亦豈忍蕩然至此哉?噫,臣之欲忠於殿下者,誠不敢徒占身私,假臣而信心徑情,無所顧戀,則自來軟熟之性,雖難一朝猝化,亦豈不感激知遇,少自效於愚忠,而目今國勢日卑,時艱日深,進無以少裨聖德,退無以自進昌言,此心耿結,天或鑑之。然不能則止,粗服古訓,自劾成說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哉?屢費違逋,積傷義分,每當撕捱迫阨之際,不得不棲屑鄕郊,而顧臣情理,誠有可悲者。臣父,年在耆耋,床簀爲命,差過四五日,又是七十五歲人矣。逝水頹景,餘日無多,烏鳥私情,此豈一日離捨之時,而在京則積違君命,在鄕則久離親側,君親一念,非不切至,而忠孝兩虧,無以自全,獨夜徊徨,方寸交亂,俯仰慙悼,此何人哉?仰惟我殿下,上奉東朝,以孝爲理,天地體下之慈,無物不遂,則臣每誦事親日短之語,未嘗不三復流涕,而先輩於親年已高之後,力辭從宦者,蓋亦有見於此等處耳。今於請譴之章,不敢自隱其情私,倘蒙聖慈,曲賜矜察,先治臣不忠之罪,以警同朝,仍又姑許刊削,勿復檢擬,俾得以粗全微尙,少遂私懇,則臣雖無狀,亦豈無早晩殞結之報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守無義之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勿辭,上來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有事松楸,日前來住廣州地,乃於千萬意外,本府吏,齎到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令臣斯速乘馹上來者,譴罷未幾,恩除復降,馹召遠辱,丘壟生榮,祗奉命書,惟知感涕,念臣永辭館職之義,非臣私說,實爲一世之正論。蓋行公而撰進辭命,則朝廷不容有已刊汰知製敎,行公而不撰辭命,則館中豈堪有不草制冗學士哉?於斯二者,無一說可以處之,則迫於分義,一謝恩命,猶或可也,而因仍供職,人知其無此理矣。仰惟聖慈至仁,不忍一物之終棄,如臣釁穢已廢之身,猶欲蕩滌而收用之,勉諭敦促,日煩三召,天地生成之澤,臣旣感激而出謝矣。及其引分重入之後,殿下,亦許臣以任行微志,不復省錄,則始終之際,恩義兩全,蓋憫其罪累之餘,而寵以舊秩者,恩之極也。知其決不可出,而許以自廢者,義之則也。審如是,則臣雖退處丘壑,長託恩榮,歿有餘幸,而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前後筵敎,輒以無義,責之。收召不置,敦迫愈嚴,積月違傲,重傷國體,而三冬囹圄,其窮亦甚矣。聖意之孤負,私分之惶悚,臣豈不念,而辭命一節,終說不去,不敢自惜,懼爲聖世羞,臣雖欲進,尙可得哉?臣旣分甘終廢,無復可言,而惟是空銜長在,聖眷虛辱,出則爲終身之媿,處則有慢命之懼,恓惶怵迫,長爲天下之一窮人,淸朝法從之列,豈有如臣者哉?重念臣,早失怙恃,遂無世念,性又拙訥,不多與人還往,居家,無友朋之益,立朝,罕交親之助,積其孤陋,動成迂僻,徑情妄行,宜取顚沛之日,久矣。粵自春間一出之後,褊心小忠,自作障難,言議之間,釁咎輒生,出處之際,悔吝山積,回視一年所得,無非愆尤,杜門慙媿,不敢自比於恒人,從今以往,雖冗官散職,猶無抗顔更廁之勢。況此已經刊削之地,豈復有去就之可論哉?臣本不欲猥以私義,屢瀆天聽,泯默違逋,唯待聖鑑之俯燭,而忱誠,未能感格,情地,轉益迫隘,深恐日復一日,冞增罪戾。且臣病勢,近益危綴,跧伏窮山,實無入城辭免之路,玆敢輒空gg控g胸臆,封章縣道,伏乞聖明,重哀臣狼狽窮蹙之情,亟遞臣新授之職,仍勘臣積逋之罪,使臣得以退全素守,自安賤分,則天地父母之恩,臣當隕結,而圖報矣。臣無任瞻天仰聖慙惶懇迫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幾下飭勵,而其敢若是,勿復辭,上來察職。 ○持平鄭益河疏曰,伏以臣,爲人所誣,向滯冷圄者,旣五朔,從公夬伸,近得閑居者,又三年,衆怒必殺,而上獨察其至冤,餘禍可怕,而臣尙保其微軀,倘非日月之明,則臣之爲覆盆中冤鬼者,必已久矣。尙何能始遊於舁彀,而終脫於文網,昔絆於塵繮,而今免於世梏哉?病伏荒郊,自分永棄於明時,歌詠聖德,只期少酬於他生,不料幈幪之殊恩,更軫簪履之舊物,授之以風憲之職,寄之以耳目之責,臣於是惝怳感激,誠不知置身之所也。坐待馹召,實涉偃蹇,强曳病軀,昨歸私次,而第臣蹤跡之臲卼,情勢之危蹙,揆以士夫廉隅,決不可冒沒復進。伏乞聖明,亟命鐫遞,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猥陳他說,而旣被厚誣,且有見職,如是,而終不能一陳衷情,則是自阻於聖明之世也。玆敢冒萬死,略暴委折,幸我天地父母,憐而察之。竊念臣之不死於往年,而得至於今日,何莫非我聖慈肉骨之恩,而實非臣始慮之所及也。中宵無寐,點檢平生,專恃聖明之在上,而一任其癡妄者,此臣之罪也。渾昧挾彈之隨後,而曾不能謹避者,此臣之罪也。於斯焉,感悔多端,涕淚無從,忽又自語曰,世多仇敵,而將不得立朝事君者,命也。生逢堯、舜,而將不得竭忠報國者,亦命也。此旣命也,彼旣命也,則鄒夫子之不怨臧氏子者,是矣。肆於向日陳疏之時,略伸泣血追諐之意,一字半句,初何嘗辱及於李裕身父子,而今其疏,稱以親讎,醜詆巧誣,一至此極耶?前後構捏之說,燭奸我聖,旣以三至不撓爲敎,多少虛謊之事,發啓臺官,又以諸條落空爲言,則渠何敢復肆前誣,更容新讒,而矢人必傷之心,得之胚胎,織夫愈密之計,撑乎胸肚,今日做得某說,明日做出某事,虺吹而潛伺者,旣非一夕之經營,狙伏而更發者,又是三載之揣摩,則其所連紙於累十,造言於千萬者,渠雖有三寸油舌,世豈無一雙公眼?噫,考之往牒,驗之近世,被人橫逆者,何限,論人得失者,何限,而言之者,不以私,辨之者,付於公,隨事明査,有罪可勘,而仁人君子,不喜其言或中,從公嚴覈,無過可摘,則直腸男兒,不嫌其論之全爽,若使裕身壬子之疏,果不出於挾私逞憾之意,則今於發啓人所謂落空處,又何用書灰子所傳毒手段耶?以其必欲殺之心,做此莫須有之說,而或恐聖明,疑其已甚,責其太狠,則乃敢曰,某也某也,卽渠父兄之讎,臣之從兄,則曾果指瞎爲盲,渠之反詈,容或可也。臣之爲吏,初無伏蒲論奸,渠之仇視,豈不異乎?臣於裕身,曾所昧昧,影響旣不接,聲息又不聞,渠之父子之黨於鏡,不黨於鏡,臣何知之,而今乃以血視等語,看作不反兵之讎耶?然而果如其言,認以爲父兄之讎,則渠之從前所爲,盡是報復之計,意在必報,言出其口,則無怪乎狂叫亂嚷,皆從虛無中出來,而亦豈意堂堂聖朝,有此讎怨家陷人哉?一經道査,事皆無實,則深怨道臣之終不鍛鍊,大憾査官之明辨玉石,或曰牽於管下舊情,或曰出於同閈厚誼,有若臣眞有所犯,而賴此倖免者然。人之巧譖,一何至此,臣於査官,本非同閈,至若道臣李衡佐,則只是巡到時,兩次相面而已。衡佐之按察本道,論罪管下,亦非一二,則獨於數面之臣,有何牽掣,而循私廢公,甘自陷於欺君之罪哉?臣之査狀,尙留王府,若令取入,復經睿覽,則其所據實之狀,必不待臣言,而可辨矣。事關於邑倅,則自査官移文而問之,事係於監色,則自査官按簿而驗之。所謂四邑移文,卽鄭壽期、徐命彬、李喆輔、宋翼輔也。於其回移,皆以元無是事爲答。臣若有一毫近似,則彼四人之言,必不如是,至於監色,則此雖臣平日所使,苟有文書之相左,則亦豈肯爲其已遞之官,極口稱冤耶?大抵按獄之道,自有其法,雖鞫廳重囚,必以其原情,發爲問目,所供有違端,然後始乃再推三推,至於刑訊,如許等規。伏想聖明,亦必俯悉之矣。臣雖被人所害,陷於罔測,而比諸鞫囚,輕重判異,則今以原辭之竝入問目,監色之初不嚴刑,欲作執言之端者,豈非悖理之甚乎?再次納供,半年出場之査事,則謂之曰,卒乍間草草了當,一意構誣,各項無實之其言,則謂之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此旣理直,俱有文蹟之可據,則心平眼公之人,自可一見立決,彼旣言僞,全出私憾之相報,則原情定罪之道,何可直勘重律乎?渠之前疏後疏,若不出於架虛鑿空之中,臣之舊罪新案,果或近於居官犯贓之目,則淑問之下,必不敢隱其情,明覈之際,必不得掩其迹,自王府,雖欲直勘,在裕身,宜請詳査,而始㤼於臣供之劈破其奸,終恚於道査之不循其意,乃反肆言於殿下之前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觀其語脈文勢,顯有不問不査,急急撲殺底意。向非我聖之至仁至明,則臣何以快伸至枉,得保危喘,至于今,卒幸無事耶?經年遞歸後,在官文案,則勒歸之於爛熟粧出,欺天誣語中逐條破綻,則自恕以字句罅漏,是何在人,則尙責以理外之事,在己,則强辨其夢裏之說歟。代撰一款之證,謂得於徐命淵之傳,而命淵則曰,我何以知其筆體,狠毒二字之辱,謂出於宋徵啓之口,而徵啓則曰,吾未嘗爲此浪言,命淵、徵啓,本來自中之親好,而尙且臨急誣引,不恤其他,則況於名曰親讎之人,其所縛得,當復如何?嗚呼,宮稅之推移上納,是何罪也,戶租之換給他穀,是何言也?曾以宮稅之捧,欲歸之於加卜之地,而及知減捧之政,終難成案,則乃言曰推移上納,條貫各異,不識宮稅之錢,以金鑄之,耆所之錢,以銅成之耶?曾以結錢之誣,欲歸之於復戶之納,而及知復戶之規,元無捧錢,則乃言曰,戶租白給,代以他色,不識結錢之稱,初何爲戶,戶錢之捧,又何爲租耶?五十七査結之傳授後官,裕身前疏中已發者也。六十間大家之構在本境,臺臣原啓中已言者也。昔之一箇査結,今變爲三件他結,昔之五十七結,今變爲五百餘結,此非給債殖利之物,而數年之內,或三倍,或十倍者,何也?昔之本境所構,今忽在堤川墓下,昔之一坐新構,今忽爲重創舊舍,此非有足能走之物,而一眄之間,或移東,或移西者,何也?一大坪之占得隣邑,始於誰啓,二大筏之私賣京江,在於誰疏,隣邑之大坪,初移丹陽,再移尙州,若非臣縮地之術,則必是渠移山之法,不然,則世安有一大坪之土,朝夕變遷,而倏忽無跡,鬼莫之測,已賣之大筏,始也爲二,終焉爲卄,苟非土木産育之變,則必是裕身虛妄之說。不然,則世豈有一口之言,前後各異,而閃弄多端,人莫之適耶?追還重記,渠之臆料,私賣帖文,渠之妄度,始以成帖下追錄,欲陷臣身,而及聞成帖新官,事皆相左,則今又執言於立張貼末,曲成追錄之證,而殊不知監營及臣家所在重記,則竝錄於原幅中矣。如是,而渠又敢饒舌耶?始以京賑廳帖文,欲陷臣身,而及知賑廳帖文元不請得,則今又換名於巡營所分,勒歸私賣之科,而殊不覺本邑及巡營所報賑狀,則備載其帖文價矣。如是,而渠又敢容喙乎?尤可笑者,臣之記付中米租太實在者,只是八百九十石,而今其疏,則謂以該監之乘空官偸出者,其數九百石,臣之在官時,可興倉營建者,蓋爲邑民除弊,而今其疏,則謂以嶺邑之送役價錢者,其數三千兩。巡營之給耗穀租者,其數五百石。該監之偸出,果是九百石,則記付中十石不足之數,誰能備給,而後官半年之用,又是何物耶?忠原邑倉之作,嶺民役價之說,聽之以來,不覺折腰,他道則姑舍勿論,渠方出宰西原,西原,自是忠邑隣境,若使渠適當臣作倉之時,則其肯收送一分錢役價乎?臣於庚戌,爲修擧事,疏請會耗,終見防塞,此則聖明,亦必記有之矣。朝家之所不許,自監營,何以私給,而其數,又何至於半千之多歟?若果私與而私受,則毋論多寡,與受均有所失,其時道臣申昉,見方在朝,亦豈終默,而渠敢如是誣之耶?此外粧撰之語,所當一一打破,而不特疏供體段各異,抑恐靜攝之中,有煩天覽,只就其誣語之巧密處,略加辨晢gg辨析g,未知此後,又作何樣讒語,以售其甘心乃已之計耶?噫嘻,痛矣。人心之陷溺也,渠於臣家,本無舊日恩怨,於其本無可怨之人,有何謀害之意,而只緣削板之論,勢將跳脫不得,故荷杖之計,反欲脅持言者,初以迎擊之說,自唱自和,末以急變之書,不先不後,托名於訟辨之義,求快於怨憾之私,坂上之走足,猝難停。世間之公議,亦可畏,則前日之不言,今忽增演爲說,往世之無怨,今忽仇敵相視,怒甲而移乙,由淺而入深,持其已了之訟,而逞毒愈甚,就其已査之案,而狂譫不止,廣引所不知之人,質言所不聞之事,一以爲眩惑瞻聆之地,一以爲驚動聖明之計,言若杜撰,則辯如子貢,而不可飾,事若光明,則文如太史,而不可誣,彼以千言,則臣可以一言辨之,彼以萬事,則臣可以一事明之。然則渠之胡辭亂說,臣何足與之呶呶以此?頃帶軍銜,猥陳短疏,而竊愧張皇噴薄,與渠一般見識,迺於往事,只是引咎,而今者裕身,終不知悛,口業之絶悖,比前有加,邑事之巧誣,比初有倍,臣果有一毫眞犯,渠果有十分的知,則雖數件事數行疏,亦足以魚肉臣身,鼎钁臣身,又何必一疏再疏,千變萬幻,惟以費辭弄舌,眩亂天聰,爲其妙計耶?以其前後所誣中錢貨、穀物、大坪、大家等各條言之,則雖使久居雄藩,以貪爲名者當之,數三年之間,恐不能辦此。況一縣邑官樣,有何不盡不竭之物,而設賑記付之後,所餘錢穀之入於私橐者,又如是鉅萬爲計耶?然而邑力之如何,姑舍勿論,臣雖萬萬無狀,若其自愛之心,則誠不後於他人矣。矧且涉世昧方,多仇少與,則一動一靜,輒被傍伺,若於居官,苟有毫末不法之事,則其所乘釁而發者,亦豈在於今日裕身之後也?侍從之臣,則彼此無間,兩造對辨,獄體當然,竝下司敗,從公嚴覈,則其間眞僞,自可立判,虐民肥己,死罪也,欺君陷人,死罪也。罪在臣身,則亟施烹阿之典,以戒貪汚之輩,罪在裕身,則亦用反坐之律,以懲誣罔之習焉。至若從宦之計,臣心之灰冷,久矣。解由甫出,卽除騎郞,中考纔滿,又授憲職,感惶之餘,愧懼冞切,向聞有一筵臣,偶提往年口招事,有所煩達,而聖上,至以當初嚴處,蓋欲快伸爲敎,臣於是,以首頓地,有淚沾襟,雖使今日溘然,亦可爲瞑目之鬼矣。自古君臣之間,受知最難,而以臣無似之質,重被罔極之讒,幸賴聖慈之終始全保,得與偏母,相依度日,古人所謂秋毫皆帝力者,政指此等處也。固當竭其朽鈍,報其涓埃,而但此血讎在傍,醜辱時加,區區去就,已無可論,而況此言責重任,是臣取怨之地,臣雖感激知遇,冒沒出肅,不知世間,又有幾百裕身,與其再取顚沛,莫如永守初計,何可只憑寵靈,更處睢盱,上以傷則哲之明,下以取湛滅之禍哉?更乞聖明,卽命刊汰,勿復檢擬於朝籍,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爾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任珽、兪健基,聯名疏曰,伏以卽者,諫院處置,歸於本館,而其所引避,蓋由於亞諫之疏,而臣等,亦同被其默默之斥,則其何可可否於立落之間乎?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可仍冒於職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以嚴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爾等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昨伏見司諫趙漢緯之疏,誠不勝瞿然之至,內局都提擧之以醫官有功勞者,言于政曹,得以除官,考諸前例,非止一再,而李燁之術業,最善於治痘,前後效勞於國家者,殆至卅載。且曾在外邑,五考居最,則其政績之不無可觀,從可知矣。臣果言及於銓官,俾令檢擧矣。適擬湖縣,未蒙恩點,從前醫官之得遠邑者,有換差畿內之規,故臣於前席,略有所陳達,而今諫臣,執以爲言,深加譏責,至斥以事未前聞,規警之請,移及於擬望之銓官,臣何敢自諉以本是微事,而晏然仍據於職次乎?且其兩銓望多人之斥,雖係泛論之語,而臣於近來,旣有一遭薦望之事,則此自亦臣不自安之一端也。臣因一開喙,受困至此,咋舌知戒,無面可顯,職忝保護之任,連闕起居之禮,臣罪於是,尤萬萬矣。玆敢略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所達,不過記往日之功勞,予之所答,且非權辭,耳目之官寂寥之際,雖或有不諒本事者,此亦美消息,君臣其各自勉,批旨豈不云乎?何嫌之有哉?藥院入診,且待備員,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仍參問候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數三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眩氣及他症候,更無發作之事乎?上曰,眩氣時或有之,而其他症候,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手腕上痰滯處更何如,運用無所妨乎?上曰,裹之則頗癢,今如風熱之症,疹粟斑斑,以手搔之,則有疏通之意,按之則酸疼,着巾之際,甚爲不便矣。尹淳曰,若不便於游手,則肩胛,亦爲牽疼乎?上曰,肩胛則不疼,而每朝着網巾時,擧手則自爾牽引矣。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後,仍爲如前診察痰處,可也。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少沈,似由於日寒,而重按則調均,右三部,帶滑,而大體平和矣。手腕上痰處,長廣,則比前少縮,而着根,則一樣矣。上曰,斑粟,似由於商陸之氣耳。淳曰,似然矣。聖徵曰,蠟膏付之,最好矣。淳曰,腕匣不着乎?上曰,付裹則尤癢,故不得爲之。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乍沈,右三部,似滑,而俱爲調均,痰處,視前加堅硬,而浮氣與搔癢之候,似是差愈之漸矣。淳曰,毛物,亦不着乎?上曰,裹之則癢而帶熱,不裹則妨於痰處,此爲難矣。信曰,吐手着之乎?上曰,吐手則着之矣。淳曰,癢爲外症,如可堪耐,則着之爲宜,溫則痰自散矣。上曰,當試着矣。前則有作濃gg膿g之慮,有此疹粟之後,無此慮矣。興慶曰,亦使鍼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志哲,診退曰,今此疹粟,痰將解散,故自內出外而然矣。黃蠟膏,如或難付,以手頻頻撫按,常使溫暖,則自解矣。必昌,診退曰,臣不入於當初診筵,未知症候比前,何如,而不至大段矣。斑粟之生,毒氣疏散之漸,此則好徵兆也。興聲,診退曰,痰處比前日少解矣。斑粟與搔癢,乃疏散之致,着根大小,本如棋片,今則長廣,俱減縮矣。常使溫暖,則當盡解散矣。興慶曰,黃蠟,何以不付乎?貂皮吐手,常使進着,似好矣。文書披閱之時,寒氣易致乘入矣。上曰,平日,無誠意於此等事,故不能付之矣。貂皮則當着之矣。淳曰,學問工夫,何處不在乎?常時培養,以至尊之高,其疏闊如此,儉德,可謂至矣。仍此而或生症候,則豈非可慮者乎?如湯藥丸藥之屬,亦不能連續進御,何以有效乎?此後則衣襨藥餌之類,作一工夫,毋致泛忽,以盡愼疾節適之道爲宜。上曰,常時自奉如此,已成習性,故雖知,而不能改矣。中間所傷,由於自奉之薄,喪慼之頻,而如或厚着,則殆同纏束,不能堪耐,若非參禪工夫,則何能忍過耶?興慶曰,儉德,固爲帝王之大節,而如有强作之事,則易生疾病,如黃蠟膏,至易之藥,亦不付之,臣仍此有仰達之言矣。殿下,每事一定於心,則不爲撓改,臣僚之言,皆不能入,如古聖王,不聞亦式,不諫亦入,無一事未盡者,則豈不好哉,而如或不然,則其有害於政令,多矣。臣敢推類,而進勉戒之言矣。上曰,所達好矣,而非有固執而然也。本來所習,如此故也。淳曰,萬機至煩,酬應多端,若無節適之道,則難矣。卽今症候,由於寒冷之外侵,前日有雪綿子衣製進之事矣。此則進着乎?上曰,時方着之矣。淳曰,八味元,方爲劑進,而新年劑藥,似涉不當,歲前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劑進則前所服者,當棄之矣。興慶曰,頃者小臣,以醫官事,有所仰達,而至有諫臣之言矣。聖上,旣以爲當此寂寥之日,臺臣言及將相,爲淸朝之美事,臣雖無似,亦豈有一毫芥滯之意,而但一時偶然陳達之言,反爲諫臣破寂寥之資,在臣私義,豈不爲慙赧惶竦之至乎?昨日藥院批旨,有待臣入來,許令入診之敎。且臣,見着臘享大祭獻官,受香在明,故今日,不得不出仕,而前者,已有所仰達者矣。臣本以庸下,膺此重任,實無一分堪當之望,且今夏所遭人言,決不可復出,而其時,鼎席一空,推諉無路,遂至黽勉出脚矣。前後累次仰請枚卜,而尙無明命,竊不勝抑鬱之至,朝臣之祈免者,或不無例讓之言,而今臣自知甚明,才分見識,萬無堪任重務之望,且以精神筋力言之,年未六旬,衰耗如許,蓋疾病所祟,不待耄及而已老矣。以此精力,如不早自知止,而終至於僨誤顚沛,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國體,豈不爲重損乎?若蒙聖恩,亟解重任,則臣謹當待罪藥院,起居聖候,至於備局公事,或有愚見,則亦不敢自隱矣。敢以將來不可仍冒之意,預此仰達。上曰,趙漢緯之言,蓋歇後矣。無乃予與卿,別無大段可言之事,故只爲此等之言耶?然則破寂寥之言,深爲卿喜之。蓋卿無可言之事故耳。或一番陳箚,未爲不可,而藥院問安,不爲進參,則過矣。古人有言曰,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又曰,苟非聖人,安得無過?一日之內,政令萬端,何可必其盡善乎?耳目之官,能爲如此之言,可謂美消息矣。今卿辭免,則分數太過矣。昨日,以待卿入來後入診爲敎者,非欲催促其出仕也。頃者一次入診,卿不入來,予心缺然,故實有待卿之心,而爲此言矣。環顧今日,如有賢於卿者,卿其薦之。予當破格,而卽爲卜相矣。今世之人,或不無鐵中錚錚者,而果有當大任之人乎?如有之,則卿雖遜讓其位,亦可矣。興慶曰,臣不敢以某某人,指名仰對,而第堂堂聖朝,才彦林立,賢於臣者,何啻十數輩乎?上曰,十數輩之言,極爲過矣。興慶曰,臣以萬萬不似,猥當不敢當之任,人心之未厭,至於此矣。殿下,若不早許退去,而久據重任,終獲大戾,則殿下,雖欲曲保,而亦不可得矣。臣之此言,實出肝膈,非爲一毫自便之圖,咫尺前席,安敢爲面謾之言乎?惟願速命枚卜,許臣辭免。上曰,卿之獨賢已久,予實憫然,豈不欲枚卜,而今卿所達,終涉過矣。頃者予以卿欲辭免,則枚卜,亦不可卽爲之意,有所下敎矣。得一相,而去一相,豈朝家卜相之意哉?大臣,猶股肱也。一拜相之後,豈可任其辭免乎?予或有不足之處,則每思加勉,卿亦以此爲心,上下交勉,則好矣。若以爲一毫無過,則雖君臣之間,是亦面謾矣。頃者筵臣,有以德字,稱沈判府事者,予有所下敎矣。以此觀之,可知予心,日前召對時,兪健基,以副手梢工爲言,予以其言,爲好矣。今日之勢,政如茫茫大海,操舟無人,如得上手梢工,則豈不好哉,而此實難得,雖副手,亦可矣。卿之所達如此,而旣已諭之,予不欺卿矣,卿亦何忍欺予耶?今日之言,卿須毋忘,可也。興慶曰,副手梢工之任,亦豈臣所可堪耶?微臣區區之願,惟在於速爲枚卜矣。上曰,次對時,原任大臣,亦有同入之例,而近來,則絶無進參之員,極爲慨然。沈判府事,果爲老病,李判府事,諸大臣中,最爲無故,而自前其所爲言,有兩件事,一則以爲老病,一則以爲無所知識云,而一不入來,此予所以慨然者也。今後則次對時,原任大臣,必爲入參之意,自政院,使之聞知可也。陳奏使臣,當於今年內入來乎?興慶曰,來月初三四間,當爲入來云矣。李春躋曰,聞崔奉朝賀,病勢甚重,方在束手待變之境云。中樞府錄事,俄者來言,係是大臣病患,本院,似當有稟啓之事,臣在藥院,未及知之,果爲入啓乎?上曰,姑未入啓,是爲老人例病耶?淳曰,秋冬以來,以本病,極重云矣。上曰,本病,是何症耶?淳曰,本來血燥,近來則津液枯乾,無餘地云矣。上曰,卽遣醫官,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可也。其子方在乎?春躋曰,崔尙鼎,方爲坡州牧使,又有兩子,必俱在病所矣。上曰,鄭領府事,爲人則本來堅强,而近來何如云耶?興慶曰,精神,或有昏瞀之時,而筋力,尙强精云矣。上曰,數年前聞之,不分爵品高下云。其年,今幾何耶?興慶曰,爲戊子生,有加於崔奉朝賀矣。淳曰,卽今老臣中,右贊成鄭齊斗,最爲强健矣。上曰,其年幾何?淳曰,己丑生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崔奉朝賀病患何如云耶?家在何處?必寧曰,病患加減,姑未有聞,而家在江上龍山村矣。上曰,御醫看病,書啓,想必入來,注書出去持來可也。綽,趨出還報曰,書啓姑未入來云矣。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夫何足數太宗深嘉納之。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徵,至五品以上各擧一人。上曰,承宣讀之。必寧,讀自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至以洎爲尙書左丞。上曰,此卷頗大,以三自至分之,則大小何如,而無越及下卷之慮耶?珽曰,似無越及之患矣。健基曰,以張數分之,則可以均分矣。上曰,以編數計之,一編,各爲二自至好矣。珽曰,此編,專以君臣諫爲主,蓋爲人主納諫之道而言也。此政爲觀省體念處也。上曰,然矣。珽曰,君臣契合,古來所貴,君若樂聞其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則群下,孰不聳動,但導之使言之法,不可他求,隨其言之好否,而用舍之。然後言者可以日進於前,而若賢相有言,而必賜嘉奬之恩,則非導諫之道也。是故近臣,若以言,先受嘉尙之褒,則疏遠之臣,雖有欲言者,似以爲嫌,而不爲進言矣。上曰,末世之弊,似或然矣。以賞求諫,則是以利害導人也。亦不能無嫌,而若忠直之人,則豈計較利害,而欲言而反默耶?金若魯之言,予深嘉尙,而異於疏遠之臣,故不爲施賞,若韓昭侯,以弊袴待有功矣。雖然,予豈以賞而要言耶?健基曰,君上,大公至正,雖草野之言,善則奬之,雖近臣之言,不善則斥之而已,何必計較遠近耶?上曰,末端,以劉洎事見之,是自薦也,而唐宗用之。今則人必嫌於自薦,而不爲之矣。珽曰,臣辭不達意,而向者所陳,乃以先示嘉尙之意,爲未必然矣。上曰,予豈以賞爲來言之資也?然而大體則然矣。必寧曰,近來廉隅太勝,或有欲言之事,慮或有希功望賞之嫌而不爲者,亦有之矣。上曰,豈有人謂希功望賞,而欲言而不爲者耶?健基曰,草野之人,不無此患矣。上曰,築黃金臺而賢人來,彼賢人者,豈爲黃金臺而來耶?珽曰,聖敎至當矣。上曰,捕廳之酷刑,予甚愍然矣。不服於王府嚴杖者,承款於捕廳,其刑之太酷,可知。人皆謂强盜,何可惜也云,而若殺越人者,則固不足惜,至於迫於飢寒,不得已而爲之者,豈無可憐之端乎?頃者秋曹,以賊人中五名則結案,而二名則變辭,更爲嚴訊得情事爲請,予雖允下,更思之,結案者之招,猶有伸救此二名之語,以此見之,則二名之當初就服於捕廳,亦未可准信,勿爲訊問,後日登對時,稟處事,分付秋曹可也。健基曰,捕廳之弊,誠如上敎,而至於外方,討捕使之治盜者,有甚於捕廳,必嚴杖孟治gg猛治g而後,謂之有聲績,故多行殘忍之刑,亦不無冤死者矣。上曰,此弊誠多矣。曾前捕賊堂嘉善帖文,必書賊人名字矣,今則不書,故視若例賞加資者然。此後則捕賊帖文,依舊例,書賊人名字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各邑,或有盜賊漸多之言,則別送武人,多行殘虐之刑,甚可異也。武人,豈善捕盜耶?特以武人,能行酷杖故耳。卽今風俗,雖曰末世,若行仁義,庶有感化之道,而守令之慈詳介悌者,則人皆謂之不如能吏,是可慨也。上曰,以世道論之,大體難於慈良介悌矣。健基曰,方今刻剝之風多,淳厚之風少,以八路守令見之,爲宰則必以嚴猛爲主,此豈聖世之美事耶?上曰,不但外方也。京司亦然矣。有威則謂之善爲,無威則謂不善爲矣。健基曰,悃愊無華者,無治聲,嚴杖猛治者,謂善治,而究其實,則悃愊無華者,勝於嚴杖猛治者矣。上曰,武臣,若不嚴猛,則謂之庸武人,甚可異也。予以尹光莘,謂儒家之人,必溫雅矣。以長湍事自明之供,見之,以嚴猛爲主者矣。見其父,則甚柔順,而見其子,則太强猛,父子不同矣。所見則不然,而乃如此,可怪矣。必寧曰,卽今世道,皆以猛爲主,人之天賦之性,豈異於古今乎?唯在乎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唐玄宗、宋高宗,予平日甚惡之矣。李宗城,比予於玄、高,予初見矣。煬帝無道,非煬帝之罪也。後世之人,比予於煬帝,非異事矣。貞觀時,囹圄俱空,至有鵲巢之事,太宗,能踐其言,而予則無一事有實效者,甚可愧也。珽曰,宗城之言,乃憂治世危明主之意也。此所謂責難於君者也。健基曰,煬帝時,則刑獄多濫,而太宗時,則獄官得人,故然矣。且煬帝虐民,人無言者,太宗,開言虛受,豈有二千人冤死,而不以爲言者哉?上曰,此事,非煬帝之罪也。卽今討捕使,未知幾思士廉也。珽曰,殿下旣知宗城之言是,則須念有初鮮終之戒也。上曰,當留意矣。健基曰,十四板魏徵之疏,甚可惜也。徵,學力不足,故其言如此,可慨也。上曰,然矣。徵之言,無狀矣。此足開後世亂賊之心也。徵之樹立,甚不正,初事建成,後事太宗,緣恩厚薄之言,果無狀矣。健基曰,徵,急於功名者,古人論魏徵,非太宗時,則不能直諫云矣。上曰,勸建成不兩立之說,豈非不正之甚者乎?健基曰,各爲其主之言,先儒亦已論之,而不正,則誠如聖敎耳。上曰,於人父子兄弟之間,豈以如此言間之耶?珽曰,徵,若爲建成而死,爲千古名人,而終不能死,反事太宗,甚可惜也。健基曰,徵不如汲黯遠矣,而徒取直臣之名矣。上曰,徵,不但不如汲黯,且不能爲李勣事矣。珽曰,卽今百官之得人,臣所未知,而自好者,一無行公之人,以玉堂言之,則才學之士,不無其人,而行公者無,如臣不似者,守館而已。補外者及行公,而還爲引嫌者多,甚可悶矣。健基曰,南泰良、沈星鎭,引嫌不出,已久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之撕捱,怪矣。金尙星,尤怪矣。珽曰,此人等,雖以臺啓默默之言爲嫌,而至今撕捱,則過矣。上曰,處置不爲乎?必寧曰,姑未處置矣。上曰,當初之徑出,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明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臘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 ○備忘記,史官二名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武兼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監司狀啓來乙卯正朝方物中引導,不得一時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內各司摘奸,似必不多時回還,而召對命下之後,因上番兼春秋之不備,未免遲延,事甚可駭。當該史官,推考,預備。亦當常時留待,而不爲入來,政院不能檢飭,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至卷末,起而復伏曰,別無可達之語,而太平之後,必有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太平,自古治亂相乘之理也。雖當治世,若謂之已治已安,則亂必生矣。雖有災殄,若恐懼修省,以爲消弭之道,則災可以爲祥矣。顧今聖朝,旣無闕事,則固無可論者。而以無忘在莒之憂爲念,以太平之後必有大亂爲慮,千萬伏望。上曰,唐承隋煬帝之後,則亂後有治似然。而以夏、商、周論之,桀、紂之後,若無湯、武,則豈能有治耶?今若專以治後必亂,亂後必治爲言,則近於安排布置。珽曰,治亂之相因,若氣運也。上曰,若無桀、紂,則豈有湯、武乎?當桀、紂之時,天眷生民,生此湯、武之聖以救之也。似不可專以氣運爲言矣。健基曰,氣乃陰陽之氣也。一治一亂,不得免焉。而亦在乎人事之如何矣。是故先儒,或比之於日蝕,或比之於曉霧中行役。人之霧中作行者,飮酒者安,食粥者病,空腹者死。行霧則一,而隨人處事,而安危判焉。人君若修德保民,終始不怠,則豈有亂生之理乎?上曰,古有轉災爲祥之事,人君若至誠修省,則庶有格天之效矣。健基曰,慮亂於太平之時,古聖王之事也。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大易》所垂訓也。我國,卽今百年太平之餘也。在殿下今日之急務,當念城覆隍之戒矣。上曰,所達誠然矣。健基曰,臣今因貞觀二十一年戶部尙書事,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卽今凶荒之餘,國用蕩竭,地部經用,固宜十分撙節。自辛亥年,有降品之命,今年當升品,而自上有姑置之敎云矣。自夫降品之後,經用賴此,而頗爲儲聚云。今若依前,更降一二年,以衛武公之大布大帛爲法,豈非聖德事乎?蓋降品之利,大矣。地部卽今儲蓄,專靠於此。若有二三年降品之命,則其爲有益於經用,豈少哉?珽曰,臣亦有所聞,下番所達,誠是矣。雖不當酌定一二年加降,而以此冊子譬之,則冊紙雖使差勝於此紙,有何益於誦讀乎?自上所用凡百,則升降無大段懸殊者,而降品之有益於經費,則大矣。上曰,以大體言之,以區區升降之品爲言,雖似瑣屑,諺曰節食久延,升降損益之無懸殊,誠與冊紙同矣。此冊紙,比前降品者,而猶似厚矣。若軍兵等所給,則不可降,而其他則降之何害?至於貢人輩,則必以上下之少,似不爲喜矣。健基曰,苟有補於國家經用,則貢人之不喜,猶是細事也。上曰,予之向者姑限今年之敎,如姑待秋成之意,初不止限今年降品也。意有在焉。儒臣猶不知之矣。健基曰,聞地部稟啓時,有限今年之敎,明年正月,則地部似當以升品擧行云,故先此敢達矣。上曰,然則升品事,姑勿擧行,更待下敎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珽曰,近日玉堂番次,極爲苟簡。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太宗卽位二十餘年,猶不懈於國事。我國,則次對一事,猶且頉稟不爲之日多,持公事入侍,亦不能種種爲之,甚可悶也。明日,雖不爲次對,而持公事入侍,則依前爲之,可也。重協曰,明日,乃次對日,而除夕之日,似難擧行,持公事入侍,當爲之矣。上曰,大臣方入齋,次對則勢不可爲,持公事入侍,與問安相値,明日待開門,諸承旨持公事上閤門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屢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昨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明日親臨受賀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博士安正仁,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罷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歸厚署別提李守謙,稱以未疫,不待本曹給由,徑先下鄕,事極未安,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柳萬重爲承旨,金錫一爲持平,朴弼耉爲義禁府都事,金聖采爲繕工監役,申晩爲兼校書校理,申晩爲檢詳,左承旨柳萬重,舍人單申晩,兼持平李顯望減下。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右承旨鄭必寧進。 ○同知沈鳳徵,副司果金道洽、金漢喆,副司正宋翼輝,以上單付。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進參矣。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鄭益河,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明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金尙魯爲兵曹正郞。 ○備邊司薦望,北兵使,許繗、尹和鼎、李重新,義州府尹,李德載、鄭益河、洪鳳祚。 ○宋秀衡,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正朝祭,翼陵謁者,以繕工監假監役李綬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事極駭然,汰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正朝陳賀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正郞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漢城府言啓曰,京中五部諸色軍兵歲抄,例於歲末磨勘。而判尹朴乃貞,方在被論中,堂上不齊,不得議啓,待明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宗廟薦新天鵝,三南貢人,受價本廳,輪回進納。而十一月令薦新天鵝,終不趁期進納,故當該貢人,令該曹,囚禁科罪,退限封進之意,頃已草記允下矣。今月又盡,歲色將改,其所進納,只是十首,未準數者,爲二首,莫重薦新,尙未封進,事甚未安。當該貢人,更令該曹,各別科罪督納,而在前如此之時,多有隨得封進之例,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禮曹,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二月三十日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以平安監司狀啓,理山朱砂洞冒占事。傳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而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事命下矣。所謂柳監司,當爲拿問,而狀聞中,名字無擧論之事,他無指名現告之處。令本道,各別査問指名現告後,處之。理山府使金垕,所當卽爲拿問,而金垕,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忠淸監司狀啓,泰安等郡居漕軍崔德寶等五名燒死事,傳于宋秀衡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情病,至難强,封章陳籲,蓋至于再。至若考績,國之重典,而道內殿最,不能及限封進,此其罪,當有大於瀆溷之誅。伏地以竢威譴,顧乃蒙例批,不準所辭,郵罰又不加焉。臣誠惶惑抑塞,不知所以措躬。間又得見兪健基對疏,蓄銳韜鋒,久而始發,其氣頗盛,殆難抵敵。況彼謂臣辭令口業,本不足與較,臣雖愚不能學,好言善色,務以悅人,亦自省其無胡叫悖出,爲人賤惡。而健基之言乃爾,臣唯羞愧欲死而已。更有何說?只是居職無狀,仰累盛化,辨章妄觸,自速惡言,唯有解見職被重勘然後,人心可快,私義可靖。若其病情,則感氣乍解,而痰症益盛,膠結胸腹,流注肢末,吐咯無算,痺攣不伸,閉戶委席,殆成蟄蟲,春和日暖之前,無望復起爲人。設令無此情勢,其難更攝職事決矣。藩臬務殷,不容曠日尸寰,殿最體重,尤豈一任淹稽?唯願亟回睿照,早賜罷斥,無俾公私交病而已。抑臣於江邊諸囚中,最疑金昌溫之殺越非實,欲一陳論於處死之前,久矣。今則使事竣還,議結有期,雖其供招,初不登於咨奏,要其處死在卽,有不可不及今一陳。蓋諸囚初査,昌溫酌處,皆在臣未赴任前。永昌之就捕,臣雖推問,而亦不說昌溫有犯,及其上京,始有援引拿訊之擧,故臣實不知其首末情迹之如何矣。秋間,巡過江邊,始聞去夏蔘把入山之後,昌溫以留鎭兵裨長,在僉使側,未或一日離,其無越去之隙,明甚。特於夜巡之時,逢着彼人之持蔘越來者於分土項而執之,貪其賂蔘,放去而不告于鎭,所犯之實,不過如此。而權以鎭廉知其家有藏蔘會,又聞細洞有殺掠之變,遂謂昌溫不越去,安有是蔘。雖斷之以殺越之魁,李喆輔之傳之生議,稟請酌處者,蓋亦究覈事情,採摭謠誦,明知其必不殺越之實狀故耳。此不但臣得之於廉問,一鎭民人,莫不齊訴於臣,明其殺越,非實狀。諸守令、邊將見臣者,亦皆謂國家,以昌溫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廉問與民訴,縱不足信,彼守令、邊將,亦豈有私護昌溫,爲此言之理哉?且臣聞細洞之査,兆於昌溫之被囚,而節次蔓藤,衆犯畢露,故永昌深恨昌溫,以爲微爾之故,何至於此?被捕之後,以必報昌溫爲辭,而果卽援引於上京之後,昌溫被訊對質,終始自明,經累坐受重杖承款,最後於諸囚云。臣雖不曾目見,以臣所聞,終似不勝杖而就服。況參以江邊守令、邊將公誦之言,臣決知其無殺越之實。夫彼諸囚之中,亦豈或無實不殺越,而承款於嚴杖之下者哉?然此等,皆中把入山之徒,而去歲把軍,蓋無不越境採蔘,則越採與越殺,等是死罪,死亦無可冤矣。若昌溫者,實無越境之犯,而混勘越殺之罪,則臣之所謂最冤者,此也。伏惟聖上好生之仁,實與天地合德,欽恤刑辟,每欲求生於必死之地。如昌溫蠢氓,雖若昆蟲之微,臣心知其處死之或冤。而不以聞於明主之前,致好生之德不卒究,則臣實有罪。玆敢附陳於請譴之章,乞垂睿察,俯詢廟堂,而裁處之,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筵中喉司之臣,以臣不封殿最,請推,而聖敎嚴截,至下重推之命,臣尤惶懍震越,無地自容。而所陳情病如右,今亦未卽擧行,臣之罪戾,尤萬殞難贖。只有席藁泥首,恭竢鈇鉞,臣無任猥越戰懼之至,謹昧死聞(聞))。答曰,省疏具悉。昌溫,以本鎭兵房,捧賂故縱,主張指揮,諸供已悉。而諸囚之中,有權力於本鎭,當初謀脫,亦由於此。今者郡鎭之稱冤,無乃過惑於爲昌溫之言乎?若此,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莫施於此等之輩,其倒乎?否乎?雖然,亦宜審愼於決重囚,下疏廟堂,其令礭gg確g處。首末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其速察任。 ○甲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春躋曰,再昨有勿爲問安之敎,故藥院候班,姑爲停止,而手部滯痰,昨今何如?上曰,屈伸頗勝,痰亦益減矣。春躋曰,手背浮高之氣,加減何如?上曰,浮氣旣盡消散矣。春躋曰,卽今以何物付之耶?上曰,但以巾裹之矣。春躋曰,日氣陰寒,聖候諸節,何如?上曰,非關矣。春躋曰,右承旨,則俄以傳香事進去,而吏曹判書宋寅明有稟達事,來詣閤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吏判入侍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傳命。寅明同爲入侍。春躋讀年過百歲者加資事上言回啓曰,上言內辭緣,置之,何如?上曰,特爲加資事,書出判付可也。重協曰,此乃平監狀啓,理山府使金垕論罪事也。上曰,上之。重協讀漢城府草記,五部歲抄,待明春磨勘事。上曰,知道。上曰,理山朱砂洞吳命恒狀啓築城事,吏判知之乎?所謂柳監司,何人?狀啓中貞陵洞居云耳。寅明曰,貞陵洞柳監司云,則似是柳復明也。朱砂洞則柳萬增,築小城矣。必寧讀平安監司狀啓,賊人指示捕捉人論賞事。上曰,此指捕人等,極殊常矣。承宣書判付可也。仍傳敎曰,凡飭勵之事,豈不美也。而徒歸紙上之文具者,不過有飭礪,而無實效故也。頃因《唐書》,有飭勵討捕營之敎,而擧條今將啓下,關西査案適到,而亦未免循套矣。噫,雖殺人重律,文案已成,猶恐非眞,三覆審愼。況知面不知心,古人所謂逢着途中,焉知其心?其於賞者,雖幸,其伏王法者,若毫分之冤,豈可復生?此道若不嚴,冒功受賞,濫告人命,其何懲礪,推考道臣,復査以聞,而日後討捕啓本中,必也先査捕捉後,次擬其律。秀衡曰,觀此狀啓,則洪檍等,果是賊矣。上曰,此亦何可信也。酷杖之下,豈無誣服者乎?秀衡曰,指捕申甑山,三登人,或似眞的,至於京居人,則必是虛僞矣。上曰,此亦未可知也。書賊人名於帖文,人必厭之,故予前日有下敎矣。秀衡讀平監狀啓,殺獄罪人白世奎處絞事。上曰,上之。又讀濟州防禦使狀啓,罪人末順物故事。上曰,上之。又讀平監辭職上疏。上命秀衡,書批答。{{*|批答見日記}}上曰,傳香,何其晩也?獻官不來耶,傳香處多,故然耶?注書出去問之可也。綽趨出還報曰,獻官有未及來者云矣。春躋曰,獻官之未及來,誠極可駭矣。上曰,何陵何獻官,不來耶?注書更出問之。綽又趨出還報曰,原豐君㷗、李世璡,姑未入來,而世璡,則俄纔改付標云矣。春躋曰,原豐君㷗、李世璡,竝請推考,而㷗,則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此人等,太晩不來矣。寅明曰,原豐,若只推,則後弊難懲矣。上曰,受香時急,不可罷職矣。上曰,左副承旨書平監狀啓回諭可也。仍傳敎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寅明曰,近來初仕,窠路極廣,雖以齋郞言之,陵所比前漸加。而一陵兩參奉,其數自多,以此年少儒生,纔得小成,輒皆入仕。一入仕路之後,不能專意於讀書,以致恬靜之風日衰,講讀之聲無聞,非細慮也。曾在先朝,以參下之積滯各陵,或出直長、奉事,變通定式,而自此,又爲初仕陞遷之捷路。古則爲齋郞近三年,然後,方陞奉事,而近日,未過十餘朔,例陞奉事。參奉之窠,雖若減數,而以其易陞之故,窠出尤多。卽今文南之作散廢棄者,殆近千數,參上窠窄,無以疏通。善治蔭南之空棄,固可惜,而至於遠方文官,則白首窮經,僅得一第,旅食饑凍,日望斗祿,而銓曹坐於無窠,無以收拾。此豈非可矜,而亦豈無稱冤傷和之道耶。臣意,則各陵直長、奉事中,或變通爲參上窠,依永禧殿令之例爲之,則初仕,似不至太濫,而參上文南,亦可爲疏通之一路矣。事係官制,日後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若爲變通,則官名,何以爲之?寅明曰,當以令爲名。永禧殿,曾有兩參奉,而今則一窠,陞爲令,但有參奉一窠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右承旨韓師得傳香後入侍。師得曰,祭享事體,至爲重大,而正朝祭官趁早受香事,自本院各別申飭矣。因獻官之未及齊到,傳香,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祭享色書吏,亦多有不善擧行之罪,晩到獻官,則從重推考,該吏,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上曰,最晩到獻官,誰也?師得曰,光興君橏及李世璡,而世璡,則俄纔付標陞實矣。上曰,祭享事重,該吏,不可泛然治罪,各別嚴懲事分付。晩到獻官光興君橏,旣已受香,祭畢後罷職,可也。春躋曰,原豐君㷗及李世璡,以晩到,請推矣。㷗旣非獻官,則推考,似當勿施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李世璡,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李世璡,則推考,可也。師得曰,祭官擇差,曾已申飭矣。宗廟獻官,事體尤重,而今番,則全不擇差,殊甚未安。當該銓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聖鐸,是別薦之人。頃日入侍時,見之,非但有經學,人物亦極佳,纔爲司僕寺主簿,欲試之郞署郡縣,而旣非生進,又異抄選,政例所拘,本曹不得檢擬。如此之人,別爲調用,則似好矣。上曰,何以拘礙?寅明曰,蔭官未爲進士之人,則不得爲郞署,且經守令講然後,方可擬望於守令矣。上曰,旣是望士,則非可以爵祿縻之,而待之之道,當異於凡人。其經學,極爲可嘉,若畀字牧,雖有未熟處,必不爲不法之事。當初召對時,別爲引見,旣已不拘常格,則該曹,亦當不拘常例,調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飭勵之後,忠勳府、守禦廳外,不爲封進,故纔又申飭,而終無封進之事,殊甚未安。歲前不爲擧行之諸司堂上提調,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明日仁政殿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而在外者多,金若魯,尙未處置矣。上曰,今日政新除授臺官,侍下批,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歲改在卽,金吾滯囚有弊,而禁堂不能備員開坐,甚可悶也。上曰,同義禁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江界府使尹光莘,慶興府使李玗,龍川府使趙國彬,令該曹,更加各別催促,使之趁速辭朝。驪州牧使李義豐,亦爲各別催促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klk2mj8vxp23qka5rzwcz6dn5tx4urr 2173533 2173531 2022-08-22T11:15:30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崔尙鼎。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雪終夕,寒風達曉,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當依前日聖敎,率諸御醫,趁早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殿座相値,明日入診。 ○宋秀衡啓曰,明日啓覆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戶曹判書李廷濟陳疏,參判未差,參議李命熙呈辭,無進參之員,判書李廷濟,參議李命熙,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日寒如此,正時以辰正三刻入之。 ○宋秀衡啓曰,因刑曹草記,啓覆時,本曹三堂上,例當入侍,而參議金希魯,猝患寒感,明日啓覆,末由入參,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刑曹參議金希魯,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參議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刑曹參議徐命彬、鄭羽良、愼無逸。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而今日啓覆殿坐相値,各司例不得開坐,則捕廳開坐,亦甚未安,明日合坐究問,何如?傳曰,允。 ○傳曰,權取身公事,今姑啓下,禹鼎九、奉梅,卽爲放送。 ○傳于宋秀衡曰,明日入診相値,晝講停。 ○李鳳翼,以漢城府言啓曰,懿陵外火巢內偸葬處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右參贊鄭亨益,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礪恩君梅,禮曹參判趙錫命,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議李命熙,兵曹參判李眞淳,吏曹參議李宗城,刑曹參判金始炯,同知中樞府事朴璜,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修撰吳瑗,副修撰金若魯,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注書徐命臣,假注書李長夏,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朝批已承候,而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或有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湯丸連爲進御乎?上曰,二貼未及進服矣。興慶曰,湯劑近連進御,未知有效乎?上曰,今番則中氣比前似實矣。興慶曰,此堗溫乎?上曰,堗則溫矣。興慶曰,日氣極寒,右邊以屛遮之,何如?上曰,坐處不寒,且閉戶何關之有?秀衡曰,推案修正,內囚先達乎?上曰,以單子修正,次達之,可也。上曰,金浹、紅桃,當待時乎,事體,何如?興慶曰,判義禁,以吏曹事引嫌,未及擧行矣。上曰,然則三覆爲之乎?鳳翼,進宮差韓世儒推案。上曰,下款奏達,可也。鳳翼讀之。上曰,其下草記達之。鳳翼讀之。上曰,自《大明律》達之,鳳翼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世儒矯誣王言,果是的實,其意欲爲矜誇。情則非可惡,而法則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犯矯誣之罪,律又明白,他無可議矣。取魯曰,渠之爲人板蕩,矯誣之罪,雖有輕重,而律則明白,他無可議矣。梅曰,小臣律外,更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宮差之作弊外方,比比有之,此則況矯誣王言,自有當律矣。陽來曰,以律文觀之,更無可議矣。乃貞曰,文案未得盡見,而矯誣聖旨,律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矯誣王言之罪,自有當律矣。眞淳曰,渠之矯誣,非出於凶獰,而旣已承款,律無可議矣。始炯曰,矯誣王言,渠旣承款,他無可議矣。璜曰,小臣法外無可達矣。世望曰,臣亦法外無可達矣。命熙曰,諸臣已達,別無可言矣。宗城曰,渠之所爲,只在矜誇,而矯誣王言,律則分明,更無可論矣。羽良曰,慮囚之道,以律而已。臣則法官,律外無可達矣。箕錫曰,渠以宮奴,矯誣王言,律則明白,無可言矣。就咸曰,矯誣王言,決棍七十度,旣已承款,更無可達矣。瑗曰,渠旣愚迷,志在矜誇,而罪狀明白,律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當初矯誣,原其情則非有不道之心,而在國家用刑之道,當用一律矣。上曰,初照律入於三覆,意有在焉,如此之類,所當痛懲,而慮囚之道,參以情法,欲求其生也。以《寶鑑》及諸臣所達言之,當用極律,而此則不可不審愼矣。朴弼琦乃是侍從守令,渠何敢欺誣乎?李宗城之言,誠是,此與詐傳詔旨,差異矣。興慶曰,詔旨則以文字,而此則似異矣。上曰,僞批者,爲詐傳詔旨,而此則有異,秋官及諸臣,達之,可也。鳳翼曰,言語與文字似異矣。陽來曰,詔旨是詔文,而渠旣矯誣,以律文觀之,無容恕之端矣。始炯曰,渠以言語誇矜,雖非文字,而人心世道如此之時,稱以宮差,欺罔官家,作弊外方,事已彰露,施以當律,似不可已也。羽良曰,小臣今日始爲出仕,當初議律,未及詳知,而以法則當死,更無可達之語矣。箕錫曰,此與詔旨乍異,聖敎當矣。就咸曰,矯誣王言,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擬律與詐傳詔旨差異,以小臣淺見,有難容議,而死生之際,論其情罪而已。至於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參判金始炯爲監司時,印信僞造罪人,各別嚴治,如此之類,杖斃則可,而極律則似過矣。錫命曰,官長之言,猶不可欺,況君父之命,乃敢矯誣,參以情法,有難容貸矣。上曰,情亦可痛,而無哀矜矣。取魯曰,以詐傳詔旨言之,更無可議之端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有龜曰,渠旣以矯誣承款,律不可低昻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俄者聖敎,無哀矜云,誠爲當矣,情則無可恕,而此與文字有異,更考律文而處之,似宜矣。若魯曰,情無可哀,而詐傳詔旨之律,似不襯合矣。上曰,朴弼琦事,將信將疑,何以私書,問戶判乎?乃貞曰,文字與言語雖異,而矯誣之律,則自有矣。上曰,世儒非可惜,而至於決死生之際,則重矣。諸臣亦不知予意矣,今番啓覆多矣。金浹、紅桃,不入此中,此則待時,而承旨書之。上曰,當初處分,末梢依允。本曹草記,置諸啓覆者,蓋所以痛駭所爲,嚴懲他人,而三覆慮囚,乃所以審愼,若有疑者,尤當詳審,世儒之入於此者,卽比擬詐傳詔旨之律,而終未知襯着,更考律文,三覆以啓。上曰,此則雜類地官輩,近來士夫,多崇尙如此之流,誠可憫矣。師得,進紅桃推案。上曰,此則不必讀之,且無審愼之道,直爲判付。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按律正法。若魯曰,慮囚重大文案,更讀然後判付,似宜矣。上曰,此則不然,閔奉朝賀之言是矣。陽來曰,小臣,以金浹或不得正法,而徑斃爲慮矣。上曰,觀其文案,則金浹承服,猶未盡爲矣。所謂紅桃之母無狀,秋判,何以爲之?陽來曰,刑推一次後,定配矣。上曰,此外何加乎?必寧,讀朴儉天推案。上曰,初檢屍帳讀之。必寧,讀屍帳。上曰,刺處輕輕乎?取魯曰,無論輕輕,刀刺處狼藉矣。上曰,初招承服達之。必寧讀之。上曰,更査啓本達之,此無可疑,而諸臣或有未及詳知者矣。必寧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無疑常人,子與女或有異視者,而儉天刺殺其妹夫,一年一二次發狂,不可謂之眞狂,殺則分明,法外無可達矣。上曰,尹召史之擊錚,似是至情所在,故爲之矣。有龜曰,男妹之間,刺殺分明,更無可疑之端矣。取魯曰,以承旨讀獄案觀之,殺則分明,狂逆則不知人事,不知父母,此則無可論之事矣。亨益曰,刺殺狼藉,不可以其妻之鳴冤,有所容貸矣。梅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於情於法,無所容恕,其妻鳴冤,不可取信,殺則分明,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諸臣無異矣。眞淳曰,下詢,似以尹召史之訟冤,而狂逆之人,豈有殺人逃躱之理乎?錫命曰,此則法外無可言矣。始炯曰,獄案明白,毫分無疑,法外更何達乎?璜曰,刺殺狼藉,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法外更無可達矣。宗城曰,情迹兇悖,罪狀狼藉,定律之外,無可言者。命熙曰,此則與前有異,別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羽良曰,此漢情狀絶痛,無他可言者矣。箕錫曰,覆奏之法,蓋欲其審愼,而此等之類,無可言矣。就咸曰,情節絶痛,文案明白,律外無可言矣。瑗曰,情跡凶悖,無可生之道矣。若魯曰,殺人中男妹相殺,尤無容恕之道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朴儉天之妹事,當如何?取魯曰,同生雖重,若殺其夫,則當執而告官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此則三從之義重,道理當如是矣。上曰,常時與其姑戰,則不可以三綱之義,責之矣。師得,進讀金贊石推案。上曰,問目闕之,初招承服達之,可也。師得讀之。上曰,更無可疑之端,下款承服結案及康世三監司親問達之。師得讀之。上曰,印僞造,書者與作者刻者同罪乎?興慶曰,世三書之,贊石刻之,罪狀則無異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僞造渠旣承服,而公然賊人之物,情法無可恕之端矣。有龜曰,一者書之,一者刻bb之b,同情僞造,此等罪人,當用一律矣。取魯曰,前後啓覆罪人,其情或有可疑者,而此則狼藉,無可言者矣。梅曰,諸臣已達,臣意亦然矣。亨益曰,一書一刻,渠旣自首,此等之類,前或原恕,而今番啓覆,僞造者甚多,處分不可不嚴截矣。陽來曰,此罪人,按法之外,無可言者矣。乃貞曰,罪狀極爲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於情於法,俱無可恕之道矣。眞淳曰,罪人,或不無其情之可哀,而此則無一毫容恕之端矣。始炯曰,一書一刻,旣已現發,更無可議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狀重大,正法之外,更無可言矣。宗城曰,前後啓覆入侍,印信僞造罪人,其情或有可哀,則付之生議,而此罪人,定律之外,無可言矣。命熙曰,印信僞造,自是一罪,而僞造傳令踏印,尤爲無狀,正法之外,無可言矣。羽良曰,此罪人,法外更無可議矣。箕錫曰,渠又怯奪民間,其罪狀,尤無可恕之道矣。就咸曰,招辭明白,定律之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法外,無一毫容恕之道矣。若魯曰,此等漢,無可疑之端,直用一律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興慶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若干進御,判付先書以入,可也。宗城曰,別兼春秋有差出之敎,而宋敎明方爲外任,洪昌漢翰林不爲行公云矣。上曰,洪昌漢前者史職,不爲行公,別兼亦不撕捱乎?此則史局重大,當次人勿拘外任,竝付職,可也。春躋曰,然則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俄聞東班中有咳唾之聲,殊涉未安,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少退,午正後更爲入侍。必寧,進讀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此則三省罪人,易知之事,啓目及八先遲晩供辭,讀之。必寧讀供辭。上曰,其下《大明律》達之。必寧讀之。上曰,凡人云者,以舊上典而言乎?興慶曰,法文似然矣,所謂雇工,與我國奴僕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殺人中尤無可論,舊上典與外三寸,同謀殺之,當用極律矣。有龜曰,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矣。取魯曰,罪關綱常,無可議者矣。亨益曰,戕殺其舊家長,與他殺人之罪,尤爲重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乃貞曰,舊家長無異於卽今上典,此則罪關綱常矣。陽來曰,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錫命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舊主刺殺,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始炯曰,三尺至嚴,不可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同矣。宗城曰,殺人者死,自是定律,而此則戕殺其舊主,罪犯比他尤重,更無容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此等之類,正法之外,他無可論矣。箕錫曰,一律之外,無可達矣。就咸曰,罪犯狼藉,法外無可論矣。瑗曰,情狀絶痛,法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罪無可恕,正法之外,無容議爲矣。上曰,此則僅免綱常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矣。春躋,進讀印信僞造罪人校生張應奎推案。上曰,問目置之,其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木片爲印,成出文書,僞造則分明,在法當死,而情則不無可恕之道矣。有龜曰,貧寒所致,情則可矜,而物故立案,旣已僞造踏印,多少間徵食,其罪狀明白,法則無可恕之道矣。取魯曰,印文未成,而律則當死,比諸金贊石等,容有可恕,而近來好生之德,多施於如許之類,故致有此弊矣。亨益曰,印僞造,法則當死,而其受食之物,不過牟一斗粟一斗錢六錢云。以此觀之,誠爲殘忍,而僞造則分明,執法之論,在下有難容貸矣。梅曰,小臣無所達之語矣。陽來曰,所食不在多少,印僞造無可生之道,木片與匏片,僞造何異?小臣當初狀啓回啓,張世章定罪時,以生爲死,矇然誤書,惶恐敢達矣。上曰,此是一時偶然,何關之有?乃貞曰,木片爲印,罪則當死,而比於金贊石,不爲狼藉,尹陽來所達是矣。其所食之多少,不須言,在執法之論,無可生之道矣。錫命曰,印文未成,律則處斬,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得其情則可矜,而罪則當死,自下有難以容貸之議,仰達矣。始炯曰,近年以來,百姓失其常性,以斗米錢,或作奸犯科如是,在懲後之道,有難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犯狼藉,正法之外,無可達矣。宗城曰,法則分明當死,更無可達,而大臣所達情則可哀之言,好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得其情則哀矜云,正謂如此之類,而末世奸僞日滋,法則難以容貸矣。箕錫曰,小臣執法之官,情則可謂哀矜,而律則不可低昻矣。就咸曰,印跡分明,無輕重之可論矣。瑗曰,印文未成,猶爲處斬,三尺不可低昻矣。若魯曰,罪囚論斷,參以情法,或有可恕,而付之生議,則實多枉法之弊,宜用其律矣。上曰,今番僞造者四人,其中張應奎尤輕者,憲臣所達得其情則哀矜是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曰,屍帳達之,其年則酙酌載之乎?興慶曰,問於屍親而載之矣。上曰,問目不必達,而承服文案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其年少,而於盧哥,爲首行乎?始炯曰,與盧鳳瑞,七寸間云矣。上曰,監司親問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白世奎托以辱母爲言,而實則爲其妻打殺,旣已承服,更無可議矣。有龜曰,觀其文案,則無疑晦處,當以律論斷矣。取魯曰,祥原、白哥非常漢,皆鄕品官也。打殺分明,然以變辭觀之,或有可疑,而臣往西關時見之,則四五次變辭,以至經年閱歲者甚多,以此不可取信矣。梅曰,小臣,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行兇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極律矣。陽來曰,情法無參量之事,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可言矣。乃貞曰,打殺情節,狼藉無疑,法外他無可議矣。錫命曰,殺人者死,法外無可達矣。眞淳曰,以破支機木,分明打殺,渠已自服,他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璜曰,如此罪犯,他無可言矣。世望曰,殺人者死,他無可議矣。宗城曰,此等罪人,施以當律之外,無他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三尺至嚴,無他議矣。箕錫曰,承款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言矣。就咸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中間雖變辭,而罪狀綻露,當用一律矣。若魯曰,打殺分明,似無可疑,而其文案,十里外隣人招問,怪異矣。上曰,他隣人或爲之乎?取魯曰,殺人出則一村皆空,故或捉遠人,而爲切隣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進讀外囚南海印信僞造罪人幼學鄭以珪推案。上曰,問目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張應奎無可哀,而此則有可恕矣。始炯曰,小臣親問時,見其爲人,多行不義奸惡之徒矣,上曰,其處土着兩班乎?興慶曰,捉人以盜賊,心術無狀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論其心術,與强盜無異,不可饒貸矣。有龜曰,櫃中藏印,累次行兇,關文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取魯曰,錄囚必求可生之道,殿下審愼之意,臣等豈不仰體,而此則情犯最甚奸惡,與金贊石無異,聞其時監司金始炯之言,有不可容貸矣。梅曰,印信旣已造成,無可恕之道矣。亨益曰,以文案見之,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上曰,直爲造印乎?始炯曰,以匏片爲印,關字有二度書於壯紙云矣。陽來曰,當初文坦等,捉於場市,仍爲告官,僞造一節,旣已綻露,則三尺之外,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印信造置櫃中,且有印朱云,情狀萬萬絶痛,與金贊石,罪無異同矣。錫命曰,鄕曲無識之輩,殺人私鑄及印信僞造,皆知其死罪,而有此故犯,當用極律之外,更無可議矣。眞淳曰,印信僞造,情狀綻露,雖未及受食,而法則當死,無可言者矣。始炯曰,與金贊石,罪狀無異,當用一律矣。璜曰,三尺之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一樣矣。宗城曰,僞造則同罪,而此罪人比張應奎絶痛云者,諸臣所達是矣。命熙曰,比他罪人,用意尤爲巧惡,依律處置外,更無可議矣。羽良曰,僞造罪人中,情狀之巧惡,無如此漢,正法之外,無他可議矣。箕錫曰,僞造承款後,則罪狀無彼此,而此罪人尤倍,當用一律矣。就咸曰,其僞造印信,用而藏之,尤爲凶惡矣。瑗曰,罪人中尤爲巧惡,不可容貸矣。羽良曰,凡僞造,巧詐者爲之,鄕曲校生兩班之類,多如是矣。若魯曰,無論得食與不得食,僞造之罪,當死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鳳翼,進讀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曰,此香山,妙香山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屍帳及其下覆檢達之。鳳翼讀之。上曰,此文案見之乎,左偏問之者,以燈檠打之乎?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昨年上來,已爲更査,而頭部左偏,以燈檠打之,肩則以木履打之云矣。上曰,妙眼承服招辭及其下道臣結語達之。鳳翼讀之。上曰,以更査文案觀之,無分明,末抄下手,則是坦永,以燈檠打一贊頭部,至於流血,寺僧擧皆奪氣云,而妙眼則以木履擊打云,而屍帳無切緊處,律文所謂果實殺,而妙眼罪疑惟輕者也。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文書觀之,妙眼似生矣,當初始戰,由於妙眼,而雖已承服,今若求生於必死之中,則不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文案讀時,未及詳聞,雖已承服,而情則有可恕之端,其時道臣參酌,亦有意見也。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顚末未能詳記,而物情則聞之,以寧邊府使之言觀之,情則可哀,承服不分明,聖敎然矣。此則似有容貸之道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初以木履擊打,妙眼爲之,而似不至於卽死,以木燈檠打之,午時被打,日入卽死,以此觀之,分明死於坦永之手,其承服亦無明白,寺僧奪氣之言,上敎然矣。旣曰殺人,在下者有難輕議,惟在自上裁處矣。陽來曰,一打之外,無復打之理,而且生坦永可見,死一贊可顧乎?一贊、坦永,以言相詰,妙眼未必殺矣。上曰,香山寺大乎?取魯曰,刹最巨,而僧亦多矣。乃貞曰,文案未見,而此有違端,尹陽來所達是矣。坦永,雖以木燈檠打頭,而一贊之仍此致斃,亦未可知,終有可疑之端,惟在自上參酌矣。錫命曰,殺獄事重,參以情法,或有付之生議,而渠旣以打納招,則似難原恕矣。眞淳曰,妙眼雖以打納招,若以此正法,則王法似不分,明矣。始炯曰,小臣數日前,見此文案,與尹陽來,意不同矣。當初始戰之時,同房僧,欲爲禁止,而坦永,以木燈檠,打一贊之頭,其日未暮卽死云,與律文相反之意,自外已論矣。必寧曰,申時已至,小臣以軍號出去矣。上曰,依爲之。璜曰,小臣未知,而死者誠冤,下詢諸臣而處之,宜矣。bb世b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觀其文案,無必死之理,初以木履打之,左右脅,有傷處云。而以此不至於死境,而一贊已死之後,若論其殺者,坦永以燈檠打頭,流血狼藉云。此則一贊之死,專由於坦永,當初鬧端,雖曰妙眼,而以此償命,終涉冤枉矣。命熙曰,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下詢諸臣,聖敎至當矣。羽良曰,尹陽來之言是矣,一打之外,無更打之理,顖門偏左中一處,則坦永似當之,其餘傷處,亦甚狼藉云。律文所謂果實殺,專歸妙眼,未可知矣。上曰,其則各有意見,勝於雷同矣。箕錫曰,小臣待罪法官,所當守法矣。此獄始初,雖起於妙眼,而致死似由燈檠,下詢量處,似宜矣。就咸曰,此獄無難處之事,妙之先打,明白無疑,渠何爲不死乎?以殺獄法理言之,則如是矣。瑗曰,此文案反覆商量,俄聞聖敎,更無可達之語。而二人皆打頭傷,則是坦永所爲,其所致斃,非由於妙眼之木履,而無明白可據之事矣。若魯曰,別無可達之語,以初招所供觀之,一贊致斃,由於顖門之傷,坦永似爲元犯,妙眼則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尹就咸所達,與本律相左,鄭羽良所謂一打之外,必不更打之說是矣。雖婦人,以尺打之必傷,況以燈檠打頭,豈不傷乎?此是罪疑惟輕之類,其寺,一贊已死,坦永杖斃,妙眼又死,則豈不冤乎?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正兵朴永萬推案。上曰,初招後承服招及監司親問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道臣結語耳。重協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俄已言之矣,妓生,本無定夫,亡致金,且非驚時捕捉,永萬,旣以疎棄元色,納招,則應爲殺人矣。有龜曰,先刺亡致金,後刺元色,則不可謂殺人,而此則誤殺分明,無可論矣。取魯曰,元色與官婢少異,初則以娶妻樣得之,而目見與亡致金淫奸之狀,刺殺,亦非異事,臣意則以此償命,未可知矣。梅曰,小臣與大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元色雖是永萬之妻,而旣委於亡致金,則殺人之罪,似難免矣。陽來曰,當初永萬所志,雖有疎棄之語,而其夜,亡致金、元色相議曰,汝亦不爲衣食,永萬亦不爲衣食,明日當訴於官家爲言,則其不委於亡致金,據此可知。臣意則直用一律,未知如何,與當初議啓時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大臣所達同,別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臣意亦與大臣所達同矣。始炯曰,臣爲刑曹郞官,多見淫奸殺獄,而此則永萬,元非疎棄元色,所謂委於亡致金云者,不過一時忿語,直用一律,終涉如何矣?眞淳曰,永萬無所志,則便是奸所捕捉,而殺則分明,似當無容恕之道矣。璜曰,臣意以一張所志,有難直爲論斷,下詢而處之好矣。世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臣見其文案,永萬無必死之理,俄與尹陽來酬酢矣。《大明律》奸所捕殺,元非應死之法,而永萬呈官所志,使亡致金擔當云。則不可謂永絶元色,而官家兩造對辯,便是未了之案,以此言之,元色爲永萬之妻無疑,夫婦之名自如,則刺殺,誠非怪矣。以亡致金呈官決斷之語觀之,明是奸夫,永萬則終有可恕之道矣。命熙曰,小臣與李宗城意見同矣。羽良曰,李宗城所達似是,而元色旣是官婢,則便同娼女,本無定夫,而謂之奸所捕捉,則未知何如。箕錫曰,鄭羽良之言是矣,元色旣是官婢,則宜無定夫,與登時捕殺,似異矣。就咸曰,亡致金、永萬,宜有參酌之道,元色旣是官婢,則與閭閻之女有異。若以此正法,則後弊難防矣。瑗曰,公賤雖異,而永萬以委於亡致金之意,旣已呈訴,與奸所捕殺似異矣。若魯曰,名雖官婢,而爲夫妻,中間雖有疎棄之意,而亦不分明,殺則似過矣。上曰,大體此文案,自政院,前期一日預入,故未能詳知,而吏曹參議所見,與予同矣。所謂一不顧見之說,亦無明證,其委於亡致金云者,都出於忿情,公賤之說非矣。會飮行娼之類,本無定夫,無足言者,而此則不然,《大明律》小註,妻妾謀殺夫,娼妾則勿論,元色或與亡致金,同謀殺永萬,則其罪,果如何?此不爲綱常罪人耶?秋判,常時守法固執矣。今始爲付生之論,此則似有原恕之道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曰,慮囚之道,所當詳陳己見,而淸平君金世望,語欠分明,推考,何如?上曰,入侍生疎之致,勿推,可也。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烽軍朴水奉推案。上曰,屍帳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秋曹啓目矣。上曰,秋曹啓目是矣,水奉之子何爲原謀乎?興慶曰,似然矣。上曰,此回啓誰爲乎?戶判爲秋判時事乎?僉議,何如?興慶曰,水奉無可議者,而震則似非原謀矣。有龜曰,水奉則當死,而餘人無必死之道矣。取魯曰,水奉無可言者,其子則大臣所達之意好矣。梅曰,小臣雖未詳知,而大臣之言是矣。亨益曰,大臣及諸臣所達,皆分明,更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擬律已爲分明,更無所達矣。乃貞曰,水奉殺則分明,無可議,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上曰,非謂其死矣,予所問者,父子之間不可爲加攻,道臣之竝受承服,誠爲怪異。該曹之請推是矣,爲其子,以杖毆打,亦非異也。興慶曰,以此言之,杖百之律,亦爲過矣。上曰,杖百亦不當矣。錫命曰,水奉無可言,而震事,上敎至當矣。眞淳曰,水奉自有其律,而震亦非全然無罪矣。上曰,其父用極律,則其子杖百之外,又何加乎?始炯曰,病臥房中,聞其父與人相鬪,以杖毆打,亦非異事,震之有罪,未可知,臣意則杖百之律,亦似過矣。陽來曰,震則自本道想已勘處矣。璜曰,小臣當律不知,下詢諸臣,而處之則好矣。世望曰,水奉殺人分明,定法宜矣,震則當生矣。宗城曰,刑曹議啓,想已下去,皆勘處矣。上曰,以原謀以下律勘處,則更無可議之事乎?命熙曰,水奉則當死,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羽良曰,諸臣皆已詳達,更無可言矣。箕錫曰,水奉則宜施當律,而震則本道想已勘處,無可議矣。就咸曰,水奉無可言,而震則無必死之罪矣。瑗曰,水奉情犯狼藉,在法當死,震事本道已爲勘處,則今無可議矣。若魯曰,觀其文案,則水奉招中,有十餘歲女兒周牢之語,雖出於罪人變辭之招,果有此事,則不但是法外之刑,以子證父,尤極非矣,當該守令,宜有警責矣。上曰,當該守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印信僞造罪人崔聖中推案。上曰,秋曹參判達之,以杖斃爲期乎?始炯曰,問其同情,則抵死不服,此罪人與蔚珍罪人張應煃gg張應奎g同矣。上曰,以平涼子爲印云,視應奎有加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吏爲此,應死之外,無他可議矣。有龜曰,奸吏情節,綻露無餘,直爲正法之外,無可言矣。取魯曰,如此之類,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一律矣。梅曰,以印爲名,僞造現出,則罪當死矣。亨益曰,情節絶痛,不可付之生議,法外無可言矣。陽來曰,印信旣已僞造,則不可以平涼子,論其罪犯輕重,情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乃貞曰,情節奸巧,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此罪人無可容貸,正法之外,無容更議矣。始炯曰,小臣俄已達之,當用一律之外,更無可言矣。眞淳曰,諸臣皆已陳達,小臣之意,與金始炯無異矣。必寧曰,軍號之時,已過矣。上曰,當下之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旣曰印信僞造,則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渠旣承服,法則當死,情亦無可恕之端,而此無文字,比於《大明律》,當如何?命熙曰,渠以監營營吏,所爲如是奸巧,比他罪人,情犯尤爲較重矣。上曰,以田孝傑受債事觀之,誠爲巧惡矣。羽良曰,李宗城以此無文字爲言,而旣以平涼子爲之,則與僞造何異?在法無可恕之端矣。箕錫曰,此等罪犯,當律之外,更無可達矣。就咸曰,情狀旣著,罪之輕重,不可以平涼子,有所更議矣。瑗曰,情節奸巧,旣已印出,則與僞造無異,與印文未成,豈可比同乎?若魯曰,僞造則的實,罪無可論,而以李宗城所達觀之,似不無參酌之道矣。瑗曰,此罪人,謂之加於張應奎,則未可知矣。上曰,所達然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秋判進來。陽來進伏。上曰,以權哥事,方欲下敎,而近來文具甚多,再覆未知何以爲之。卿在秋曹,勤實已著,須加勉勵,俾免因循近例之弊,可也。權取身事,終始常理之外,禹女臨歿書,尤不成說,是淫婦變爲烈婦矣。權厚、權孚兄弟無狀矣。所謂東萊,坐於廳上,半産爲眞産,無聲謂有聲,渠曾經侍從,頭戴紗帽,身着朝服,生於朝鮮,而豈有如許道理耶?仙玉老而淫巧,不可不嚴訊,來日開坐,各別痛査,可也。陽來曰,下敎如此,敢不奉承乎,上曰,觀其文案,杖斃甚多,何也?陽來曰,日寒如此,不過數次受杖,而自爾致斃矣。瑗曰,筵席入侍,何等嚴重,而都承旨李春躋,不爲俯伏,間或起坐,誠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藉,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bb情b,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沈星鎭,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獻納尹就咸進伏。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bb曰b,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酌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正言金光世,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修撰吳瑗啓曰,親臨慮囚,事體重大,而六曹長官中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外,無進參之員,雖未知情病之如何,而不可無警責。未入侍長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未入侍長官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金浹決案,一日爲急,而金吾堂上,連事撕捱,尙不擧行,以致未及入於初覆文書中,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臣等當依昨日下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前加入中,去縮砂,更加紫蘇葉、前胡各一錢,姑先連進三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連違召命,尙不行公,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呈辭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提學宋眞明,時在忠淸道洪州牧任所,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二日,藥房入診時,來乙卯式年監試覆試擇日,以二月念後改推擇,諸科覆試,亦爲次次差退事,榻前下敎矣。諸科吉日,更令日官改推擇,原粘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權厚、權孚等,令金吾拿處事,判下矣。權厚、權孚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日綱常罪人文斗章,與其陰奸子婦阿只,自秋曹推捉之時,脫身逃躱云。故聞來不勝痛駭,別定軍官使之譏捕矣。軍官崔壽基,晝夜跟尋,綱常女人阿只,艱辛捕得於西郊孔德里,故卽爲移送秋曹,而自該曹因阿只之招,罪人斗章,又爲捉得,而男女俱爲就服正刑之後,秋曹啓目中,罪人斗章捕捉書吏崔重崗,依例施賞事,特下判付矣。今因兵曹覆啓,刑吏崔重崗,旣蒙加資之典,罪人斗章與阿只,罪無異同,而同時正刑,則宜有一體論賞之道矣。阿只捕捉軍官閑良崔壽基,亦令該曹,一體施賞,以爲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仍漢城府啓辭,懿陵禁標內偸葬人等,各別科治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偸葬人等,旣無指名現出之事,令該府卽爲査出移送,以爲科治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李壽祺、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昨日之寒,前古所無,臨御法殿,終日酬應,聖體,若何?上曰,別無他事,而下雖溫堗,上甚疎冷,不無咳嗽之候矣。興慶曰,昨日以北邊窓門,屛風蔽遮之意,仰達矣。果爲遮蔽乎?上曰,忘未爲之,夕時始爲遮蔽矣。興慶曰,咳嗽之外,無感氣乎?上曰,感氣則無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眩氣則無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如常。尹淳曰,笠子下無他所着,煖帽雖不得進服,如項皮之屬,進着,似好矣。自內出入之時,亦無所着乎?上曰,出入之時着之,而房中,則本不得着之矣。興慶曰,常時衣襨,極爲單薄,如此日寒之時,亦如前日,則豈不可悶乎?上曰,在房中則毛裘脫之,故然矣。淳曰,以上熱之氣,不能着之則無害,而若或以常時所習,欲爲耐寒而不着,則極悶矣。春秋異於盛壯之時,節適之道,當隨時變通,何必忍耐爲乎?興慶曰,他事則或可忍耐,而氣力之所不堪處,如或忍耐,則患候由是而出矣,豈不可悶乎?上曰,常時自奉甚薄,故已成熟習,欲爲變通,而未能矣。興慶曰,曾前則春秋鼎盛,故所習或如此,而以閭閻事言之,人生四十,爲向衰之年,筋力凡百,今年不如去年,來年不如今年,自爾如此矣。保護之節,豈常如盛壯時乎?淳曰,以學問言之,保身體非第二件事,如此日寒之時,常使溫煖身體,使外寒,不得內侵爲宜,卽今症候,以痰爲主,痰遇寒則凝,豈非尤可存戒處乎?上曰,常時在房之人,知覺外寒之入來,則每見而笑之,今則予亦知之,少有寒氣,則心甚厭之,似由於年齒之遲暮而然矣。今年生冷節飮,亦由於氣不足之致,漸漸與前日不同矣。興慶曰,痰病之人,若食生冷,則有加矣。卽今聖候,痰症爲本,常時生冷撙節爲宜。況冬節則尤當戒之矣。上曰,唯。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淳曰,時聞醫女之言,則痰候或有流注之時云矣。上曰,六鬱湯之有效與否,未可知。而此藥進御之後,症候無加,似是藥效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所進湯劑二十貼內,十貼加入,十貼無桂心矣,盡爲進服乎?上曰,所進御者,爲十五貼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右三部,前則似浮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沈靜,滑氣亦無,而少有縮意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有滑氣,而亦爲沈靜,大抵沈靜過,而爲不足矣。起鵬,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左三部過於沈靜,右三部前則帶滑,今則滑脈不見,而重按則不足矣。壽祺,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自前有弱氣矣,今亦然矣。大體平和,無大段病患之候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諸醫皆以爲過沈,而臣則不知其沈,沈中,似有實氣,右邊寸關脈不足,命門脈,亦爲浮動,似爲日寒所致也。淳曰,聞都提調所傳之言,膈間上升之氣,雖不更發,而眩氣時有之云,未知何如。上曰,或有發作之時,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眉稜之候,何如?上曰,今則無矣。淳曰,闕內所稱合夕,以熟食所進御者,稱之至爲約少,近來水剌多少,何如?上曰,所食雖少,而或有甘食之時,所食雖多,而或有强食不甘之時矣。十月間則頗不甘矣,近來則勝矣。淳曰,前日入診時,竊見進御之器甚少,未知一時所進御者爲半乎,爲三分之一乎?上曰,水剌勝時至半,不勝則雖三分之一,亦不能食矣。興慶曰,湯劑繼進當否,當以再啓進達矣。上曰,若用六君子湯,而加入如前,則此中議定,可也。如議他藥,則出外以定,可也。聖徵曰,日寒如此,聖候安得如常乎?上曰,大抵日氣溫煖,則氣候頗安,日氣寒冷,則氣候不寧,而每當溫暖之時,則時氣不順,故憂慮之心未弛,氣亦不舒矣。昨日極寒,心爲欣幸,與其溫暖,而心不安寧,寒而心安之爲宜矣。聖徵曰,脈候之過於沈靜,非虛弱而然也。或寒氣外侵,氣不舒暢而然矣。上曰,昨日寒氣,透入於裏面,雖處溫堗,而外溫內寒,不無縮意矣。聖徵曰,根本之藥,不可捨而加入,則不無變通之道矣。上曰,向者,仍提調之言,加入桂心,已服十貼,當爲拔去,而今則外寒入內,尙不無寒縮底意,枝心當不拔矣。淳曰,桂心微溫,如有感氣,則當拔,而不然,則當復加入如前,以防冷氣,不宜輕加疏散之劑,以解寒氣也。興慶曰,閭閻間人,如此受寒之症,入處溫堗,覆以厚衾,從容寢息以興,則自然和解矣。上曰,如是爲之,自當愈矣。淳曰,數日來,晝講不爲,不無多幸之心,如是不寧之中,若設法筵,則豈不爲悶乎?數日間姑爲停止,以爲從容調攝之地,似好矣。興慶曰,君父勤學勤政,而群下以姑停爲言,極涉未安,然卽今調保之道,惟貴從容善攝矣。法筵事貌,終涉重大,閭閻間人,四十以後,不能讀書,而惟披覽爲事者多矣。經筵姑爲停止,時爲召對,從容引接,似無妨矣。上曰,卽今症候,若從容善攝,則不服湯劑而自愈,予豈不知乎?隆冬則例當停筵,古則至月已爲停筵,而今年節晩,已至臘月,小寒尙遠矣。其前雖爲之,似不至累次矣。興慶曰,前頭數日內,則雖召對,亦爲姑停,以盡調攝,如何?上曰,當觀日氣爲之耳。淳曰,頃者所進毛襪,大小,何如?上曰,適中矣。淳曰,外面似易毁矣。一件又爲製進,以爲代着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守令一司則雖已署經,一司姑未爲之矣。夫馬留滯有弊,一司署經,姑爲除止,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今明年節氣甚晩,而監試會試擇日,定在來二月初矣。千里北關,氷雪塞路,赴試士子,上來極難,分付禮曹,以二月念後退定,何如?上曰,禮曹擇日,徑先爲之矣。例於頒曆後爲之,而今番則齎咨官越江狀啓入來之後,卽爲擧行,見先來所持皇曆而爲之矣。我國凡事,或遲緩不及,而亦不無早動之弊,會試日子退定,可也。{{*|出榻敎}}李春躋曰,冬至後始爲擇日矣。上曰,如祈穀祭,取稟,豈不在於冬至前乎?淳曰,北道則二三月間,雪始消融,行人往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式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旣違牌,今又呈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今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再違召命,無意行公,三覆不遠,其前無故之日甚少,重囚結案,一時爲急,而尙此稽滯,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以權取身文案,傳于宋秀衡曰,卽爲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自忠淸監營上送罪人仁福,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依傳旨究問,捧招以入,而亡命之事,雖已自服,聚會獐谷書堂,作都目謀逆之事,抵賴發明,平問之下難以取服,爲先周牢嚴問,何如?傳曰,次對時,稟處。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上天之疾威,災異之荐臻,未有若近日者也。夏旱秋澇,冬霖連月,晴霽常少,陰虹之變,又現於隱藏之節。雖以孟冬朔日食言之,日之食在於地下,未知其必食與否。伊日陰霖,氣像蒙曀,可知姤陰之壯旺,則彼日之能免薄蝕,亦安可必也?臣向於前席,敢以遇災修省之義,略貢愚忱,乃於至月之晦,冷雨終晝,雷聲殷殷,節過南至,一陽初生。雖或諉於與周詩十月之震熚,少有間焉。臣謹按月令曰,仲秋之月,雷始收聲,蓋雷者,陰陽奮發之機也。發聲於春仲,收聲於秋仲,固其常也。而乃於仲冬閉藏之節,有此虩虩之異,纔有外方之狀聞,又有靑臺之記異。況關西雷動,則亦在一陽未生之前矣。凡在聽聞,孰不驚懼,其爲反時之災大矣,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警告至此耶?臣於病裏,蹶然起坐,達宵耿耿,杞國之憂,不能自已,以某災應某事,雖是漢儒之鑿說,苟能深究反觀,則其於古昔良臣之箴規,亦多有考據,而證嚮者矣。臣嘗聞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陽之氣暖然而爲噓,陰之氣淒然而爲吸,故雨露於春夏,而川澤洋溢,霜雪於秋冬,而水泉收縮。然則深冬淫雨,其亦陽氣渙散,不斂固之致,虹現冬雷之變,尤是陰陽乖舛,災沴之大者也。竊伏念今日國事時象,茫無畔涯,而天災之示警,又如是稠荐,則伏想乙丙宵旰之餘,惕然驚動,當如何哉?凡係反躬修省,以盡消弭之方者,必不待區區膚淺之說,而臣愚死罪,今日聖治之未臻於熙皞,而日趨於骫骳,莫可收拾者,皆由於文具太勝,實效未著之致,臣伏覩我殿下睿學緝熙,見得高明,勤政勤學,迥出百王,日御經筵,親近方冊,其所誠正格致之方,講劘討論之際,聖志所存,每在於唐虞盛際而漢唐以下,有不暇論矣。雖以如臣之蒙蔀蔑識,管窺蠡測,亦嘗知天地之高厚,河海之淵深,每謂大聖人作爲,可以挽回衰季,治升大猷,夷考於政令注措之間,則都歸於文具常套,而或有歉於漢文玄默之治,唐宗功利之政者亦多矣。臣愚死罪,殿下於篤實踐履之工,似有所欠厥而然也。憂治世而怨明主,不獨古人之所歎而已。雖以目前近事言之,次對、常參,引接雖頻,廟務悠泛,了無區劃之實效,籌司會坐,懸頉居多,狀報積滯,全無飭勵之實效,八路句管,名目徒存,而革弊無期,六曹諸司,卯申雖飭,而恬嬉依舊,承宣之分掌六典,殆同束閣,臺閣之謄傳故紙,已成謬規。雖以朝廷之爻象言之,疑阻轉深,睢盱日甚,朝著之上,頓無一點和氣,虞廷濟濟之美,邈然難期,聖上之建極無私,誠可以感孚豚魚,而實效未著,在下者,雖或欲竭心調劑,而浮議莫鎭,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此莫非徒尙文具,而不能務實之害也。似此規模,似此氣象,其何以謝天怒弭天災也?抑臣又有所隱憂而長慮者,惟我國家昇平旣久,元氣日頹,百度皆弊,譬如百年喬木,枝葉根株已病,環顧內外,無一可恃,而饑饉札瘥之患,陰陽錯盭之變,無歲無之,未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之中,則此正君臣上下,惕然警懼,奮發淬勵,透澈做得,大段作爲,方可以救得其一分綢繆陰雨之備,最爲今日第一急務也。伏願殿下,居安而思危,雖於廈氊淸讌之暇,常若臨陣對敵之時。恒若曰,脫有緩急,則今日之人心世道,其可責親上而死長耶?朝臣之石劃宏籌,其可能解紛,而靖難耶?甲兵錢穀,其可以制勝,而得雋耶?山蹊保障,其可以防患,而禦暴耶?物不素具,則不可以應卒,以此而思之,以此而度之,其可以彌文末節,粉飾太平之具,果能消融此畓臻之災異,應接於他日不虞之患難哉?《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記》曰危者,安其位者也。《書》曰有備無患,伏願聖上,勿以今日之少安,而恃其安也。凡於發政施令之際,動革其文具,益懋其眞知實踐之工,俾爲回淳反朴,轉災爲祥之道焉。則今日虹雷之變,豈非玉成殿下之資耶?向日筵席,臣敬奉玉音,則至擧眞實二字,爲上下交勉之要道,大哉之言,莊誦至今,誠宜益留聖心,念玆在玆,必以此二字,作終始爲治之大本焉。臣曾以江都、南漢事,仰陳於筵席,伏想聖明,亦必記有矣。顧此兩地,卽我國之晉陽,而戎備之疎虞,軍餉之耗縮,莫甚於近日,便作一空殼虛地云,此等保障之地,若是疎虞,豈非大可寒心者哉?伏願,申飭兩都守臣,從長變通,俾爲他日得力之地焉,且臣聞故老人之言,則冬雷之憂,憂在嗣歲,今冬之淫潦暄暖,必有來春癘疫之憂,此非細慮也。亦願,申飭惠局,藥料之凡干不緊酬應,一竝撙節,以備來春救療病民之資焉。仍伏念臣學術空疎,見識蔑劣,經幄輔導之責,本不千萬近似,而只緣感激恩遇,怵畏分義,徒以筋力奔走,欲效其涓埃之報,尋常愧懼,若隕淵谷,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辭疏,亦有所難安者,臣於向日,適有所聞,前席下詢之時,擧名陳達矣。今其疑怒太甚,陳辯張皇,至以驚動等語,侵逼備至,雖未知其體之穩當,而師洙之辭令口業,本多如此,臣固置而無辨。設令廉問譏察之間,名目或異,此豈臣過聽扇動之浮言者哉?臣竊爲師洙,惜其出言之不審,而辨明之太多事也。然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得蒙恩暇,數日調將,而觸冒風寒,傷損不細,根柢旣深,差快未易,筋力澌頓,病情轉劇,飮啖全廢,精神昏瞀,委貼床席,涔涔以過,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遞臣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寡昧涼德,仁天示警,無月無之,恒切戒懼,其所勉戒切矣。可不猛省?軍餉飭勵事,本是旣飭者,其飭惠局者,使政院,分付,可也,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顯良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二十八日靑山縣任所,伏見吏曹政目,以臣爲司憲府持平,臣驚惶震惕,撫躬罔措之際,本月初三日,繼伏承有旨,諭以爾其斯速乘馹上來,臣奉讀未了,感涕先零,一境動色,四隣聳聽,臣雖至愚,豈不知含榮感恩,竭蹶趨承?而臣於臺閣淸選,自劃已審,前後再叨諫職,輒違嚴召,終不敢冒出者,實由於地望之不稱,情勢之難安,此固睿鑑之所洞燭,而通朝之所共知也。玆敢略暴情實,冀蒙鐫削,惟聖明垂察焉,仍伏念臣本以庸品,晩忝科甲,而才質疎迂,旣乏片善寸長之可取,見識鹵莽,亦無言議風稜之可觀,加以衰年痼疾,自量筋力之難堪,至於榮塗華貫,初非夢想之所到。況於出身之初,遽遭橫逆之來,科名見疑,何等羞辱,而人言喧藉之說,先倡於臺臣之彈章,全榜沮塞之議,繼逞於槐院之呈文,至於朴聖源之供辭,用意之深密,遣辭之危險,追思猶悸,其所謂豈可視同無故之榜?竝許榮選云者,全出於混汚一榜,永塞淸望之計,臣於其後,猥叨薇垣除命,情踪澟蹙,再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俟譴,及承聖批,不惟寬假特宣溫諭,示之以洞燭彼疏之無據,敎之以於爾尤無可嫌,如臣新進微眇之身,得蒙曲察之異渥,臣豈不思感激鴻私,一謝恩命?而第臣守株之迷見,固已自矢於心者,誠以凡遭人言,醜辱未湔,則不可以其人之勘處,聖敎之開釋,自謂伸雪,徒恃寵靈,揚揚就列,受人嗤點故也。同榜諸人,見除臺職,皆以此引避,而臣於重叨諫官之日,適値親鞫方張,召牌荐臨,而廉隅所在,終難冒沒出肅,唯俟違慢之誅矣。聖度天大,罰至例勘,恩敍旋降,畀以字牧,微分粗安,私心益感,而連歲慘凶,本縣尤甚,才乏幹辦,未救顚連之患,心勞經紀,徒添衰耗之疾,莫體宵旰之憂,蔑效涓埃之報,合被尸素之罪,連呈辭免之狀,而微願莫諧,私情切憫,不意馹召之命,遽下於此際,驚感交極,宜卽進身於京輦之下,仰暴情病之實狀。且臣同生弟臣顯望,方以嶺南敬差官,兼帶持平之銜,論以法例,亦宜詣臺引避,以陳應遞之義,而行到中路,觸冒風寒,感疾添劇,不得轉動,承召已久,尙此遲滯,揆以分義,萬萬惶悚,敢因縣道,拜緘辭疏,伏乞天地父母,察微臣難冒之情,憐微臣垂死之喘,亟今該曹,照法稟處,仍命永勿檢擬於仕籍,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臣特一釁累之蹤耳。屛蟄田野,自訟愆尤,居恒悚蹙,不敢自處,以平人,至於榮塗進取,其心不啻冷灰相似,昨年諫省之除,今春憲職之命,俱出意外,情勢廉義,終不可冒出,荐犯違傲之科,恭俟鈇鉞之誅,而聖度天大,罰至例勘,俾復得以偃息丘壑,隨分耕鑿,永頌天地生成之澤矣。夫何罪罷未幾,恩敍復下,館銜庠職,擬差無礙,除旨召命,先後聯翩,繼又筵敎,催促上來,是豈負罪賤臣,所當得者?臣誠驚惑惶感,不知所以自措也。今臣踪地,雖無去就之可論,其在分義,固當趨伏輦下,以爲遞免之圖,而滓穢之身,旣不敢唐突冒進,沈痼之疾,亦末由自力就途,進退俱難,氷炭交中,徊徨跼踧,計無所出,不得不仰暴血懇於慈覆之下矣。臣於三司言議之任,難冒之端,儘非一二,自劃之心,便同守株,八九年來,積事違逋,一未得承命,因玆獲譴,殆不知其幾遭,而罪狀之狼藉,至於頃年,付籤而極矣。夫居三司者,雖被一時改正之論,猶不敢爲復冒之計,況官案付籤,是何等譴罰,而固聖世罕有之典,律異常例,事同刊汰,凡係侍從之職,莫非臣永謝之地,今雖罰名已解,而本罪,則姑自如也。聖恩寬假,而私分則益窮蹙矣。臣若不念罪戾之難貰,不顧廉隅之都喪,而唯爵祿是貪,肆然爲進身之圖,則是無羞恥也,無忌憚也。一身處義之無據,固不足恤,而其貽聖朝縉紳之羞,當如何哉?前夏引罪之章,瀝盡肝膈,伏想日月之明,庶或照燭,今不必畢辭煩複,重瀆宸聽,而若其難進之義,固與前日無異,不可以時月之稍久,寵命之荐加,晏然自恕,冒沒趨承也決矣。此臣所以期被重誅,必辭乃已者也。且臣情勢之外,疾病又復難强,居常澟澟,藥餌爲命,少勞心膂,輒益作苦,而秋間兩朔之內,連哭孫子女三喪,衰境荐慼,易致傷損,所患諸症,十倍添劇,胸膈痞滯,而或至於關塞,心神倘怳,而有時乎驚悸,如癡如狂,便作喪性之物,日加月增,漸就難醫之域,復爲完人,已無其望。而又自十數日以來,兼得難名之奇疾,初似傷寒之祟,而渾身冷縮,終若中風之漸,而四肢痿痺,其他頭疼惡心等症,亦隨而苦劇,飮啖全廢,眞元大脫,澌頓凌兢,晝夜叫痛,床席間轉側,亦須人扶護,以此病狀,無計運動,一向稽赴,尤增死罪,玆敢席藁哀籲,仰請嚴譴。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憐,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辜犯,以安賤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特敎特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重囚結案,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初覆後,若有追啓覆文書,則三覆時,兼爲擧行乎?考啓事,命下矣。取考日記,則推案文書,若進到於初覆後,則三覆日兼行初覆,而再覆、三覆,則別擇日爲之矣,敢啓。傳曰,殺人文書,又爲啓下,共爲二度,且有浹案,今則事勢,比前差間,加行兩覆,不若追行初覆。初覆日字,當改爲之,再覆、三覆,其當兼行,望前望間日字,廣擇書入,待下敎擧行。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以罪人權取身議啓判付仍有卽爲擧行之特敎。故馳進開坐,請來兩堂,方欲訊問於仙玉、取身之際,僚議參差,參議臣鄭羽良旣已陳疏。此乃執法之論,臣不敢以奉令承敎爲主。玆不免罷歸,伏不勝惶恐之至。蓋臣之本意,則仙玉,以此事做出之窩,立飾虛諱,實釀成人家莫大之變,其奸慝妖惡情狀,決不可用七十除刑之法。故前後議啓,輒請刑訊,今亦必欲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僚議如此。伏望明降指揮,以斷重獄,仍治臣越法之失,亟遞臣司寇之任,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議之批矣。而其所請雖似得體,決不施於此等大關係風化者矣,自初思之深矣。卿何嫌焉,勿辭行公。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其做作虛言,誣陷禹女。實由於論化、仙玉,而論化則杖斃,仙玉之昨日承款,亦明有隱諱,情在人鬼,事極狡惡,所當一依判付,更加嚴訊。而第干係逆獄及三省罪人外,七十除刑,載在法典,訊問仙玉,雖出於深惡痛嫉之聖意,而有不可輕乖法典,以開後弊,臣昨以此意,論難累次,終不能得。今又有卽日擧行之聖敎,而臣之區區微見,有不可苟然奉承。且仙玉,雖有隱情,昨日承款,足以勘斷,不必因一妖惡,以撓金石,臣忝在法官之末,玆敢仰陳,伏願聖上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予意初則亦以法文所載,其於訊問,宜乎審矣。伊後思之,則此等陰譎亂俗之人,決不可用循例除刑之文,曾已施刑,故亦命加訊矣。今者所陳,雖得法官之體,仙玉所爲,則係關風化,亦關世道,此有浮於蠱毒。況育三代總家權,非特誑惑,實則指揮,權厚、權孚,雖曰無狀,若無仙玉,決不爲此愚迷,取身亦雖無倫,若無仙玉,豈自呈訴?觀此諸供,細究本事,做出叵測,脅制厚、孚,驅逐無瑕之禹哥,是仙玉所爲,巧作降書,威脅取身,勒呈法曹,亦仙玉也。此正前判付所謂,初旣巧飾,末欲作眞者也。取身雖有加訊之命,厥後思之,五年共居,躬送其家,其心可知。而但厚、孚,誑惑被脅,指揮其孫,陰譎仙玉,從傍脅勒,雖鼓瑟之厚心,察毫之詳度,難於其間,今者不服,焉知無切迫之在中?其若此,宜洞問仙玉,快治本事,王者所爲,豈捨其元惡,只治不忍答不忍言取身乎?只於仙玉,有除刑之文,而於取身,獨無問孫爲證之嫌乎?爾旣獨念於此,不獨念於彼,何也?無國法無法曹則已,不然,此等大關係風化者,不爲痛治,何以勵末世?若使仙玉,初不爲此,戕殺禹哥,其當償命,其於取服,亦拘於除刑之文乎?噫,痛矣,烈婦飮恨自沒,反被淫婦之疑,此仙玉所爲,雖用逼殺之文,亦未不可。況訊問乎?此正若請除刑於世忠也。 ○備忘記,秋曹參議鄭羽良之所陳,若於他事,可謂得體,而關係極惡者,請免其刑,思之惑矣。初有是意,不達於前席下敎之時,其後之坐,亦參擧行,而特敎加訊之下,立異相爭,終乃撤坐,使加刑取身者,亦不擧行,半上落下,事體未安,從重推考。 ==1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已盡於昨日矣。加入中似不無變通加減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桂枝各一錢,連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言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李長夏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冷雨非時,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別無大段之事矣。興慶曰,日前寒氣,湯劑進御後,卽止乎?上曰,日氣極寒,故似然,而寒氣猶未祛矣,日暖則身雖和安,而時氣不適之故,悶慮多矣。與其心不安寧,寧日寒之爲愈矣,興慶曰,咳嗽之候,何如?上曰,時或有之,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眩氣及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上升之氣不發,而眩氣或不無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如常,而口味不甘矣。尹淳曰,或有微感之氣耶?上曰,感氣則無,而自爾如此矣。興慶曰,頃者以閭閻間人,或有寒感之時,溫堗覆衾靜息,則自愈之意,有所仰達矣,果爲試之乎?上曰,不能試之,故似然矣。淳曰,日氣之不適如此,或有彌留之患,則可慮矣,何不從容善攝於溫暖處,使寒縮之氣,沖和乎?上曰,近來手足寒氣特甚,至如手寒,則臂寒,臂寒則內亦有寒冷之氣,此未知何經受傷而然耶?淳曰,四末屬脾胃經矣。興慶曰,吐手不脫乎?上曰,近來吐手盛行,予於少時,亦好着,寢睡之時亦不脫,近年以來,夜則脫之矣。淳曰,裏面付毛乎?上曰,然矣。淳曰,然則貂皮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近來或有汗氣乎?上曰,再昨夜偶處溫堗,少有汗氣,此後無之矣。淳曰,足部亦爲寒冷乎?上曰,猶不如手冷之症矣。興慶曰,雖處溫堗,亦然乎?上曰,然矣。頭部之寒,猶可堪耐,而手臂寒,則寒氣入內,最難堪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重,而度數則調匀,右三部亦調匀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過沈,右三部帶滑,與前一樣矣。必祐,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沈靜,而左三部尤沈矣。守經,診退曰,脈候左右俱沈,而右三部少沈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寸脈,少有不足之氣,且帶數,膈間,似有痰滯,而然矣。淳曰,卽今聖躬所服,極爲涼薄矣。上曰,毛裘不服矣,身體寒冷,則猶可堪耐,而手寒則不耐,此爲厥乎?淳曰,寒氣自手而上,至於入內,則亦可謂厥矣。上曰,今所劑進中,二貼不服矣。昨夜氣候低下,不能收拾,如此之時,脈尤沈靜,無乃不服藥之故耶?今日氣似少勝,而議藥,何以爲之耶?加入或不無變通之道矣。淳曰,前加入者,不緊於卽今症候,似當變通矣。上曰,前日所傷不少矣,夜則終宵不寐,故不能處房中,雖冬節,經過甓上者累日,夏節則只飮氷水,如此而豈無所傷者乎?且平日,自奉甚薄,朝臣中,必無如予自奉者矣。興慶曰,常時衣襨,如是薄略,極以爲悶矣。淳曰,毛裘何不常着乎?上曰,房中亦服毛裘,則出外當寒之時,更何所服乎?淳曰,房中若有熏熏之氣,則雖出外當寒,亦有其效,毛裘雖難進服,衣襨一件加服,似好矣。春秋漸晩,陽氣不足之中,所服如是薄略,常如少壯時者,此豈節適之道乎?興慶曰,脫着之際,寒氣易乘,常着厚綿,使身體溫暖,則雖暫時觸寒,寒氣自不能入矣。上曰,嶺伯則常勸之以脫着矣。淳曰,嶺伯,本來有火之人,故暫時出入,必持衣服以行,脫着無常矣。前者所進褙子,已爲試服乎?上曰,已爲着之,甚好矣。淳曰,毛裘如難着,則褙子輕捷,着之極爲穩貼,閭閻間人,多着之於外衣之上矣,常服此物,未知何如。上曰,背則無寒氣,最是手臂之寒難堪,臂匣之外,無他救急之策矣。淳曰,胸背常溫,則他處亦自溫暖矣。手寒之症,專出於陽氣不伸,吐手,視常制頗長製之以着,似好矣。上曰,卽今所着頗長矣。淳曰,其長至何處乎?上曰,至臂節矣。興慶曰,衣襨,何以不能厚着乎?上曰,如入綿袋中,不能堪耐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文臣參下,或有積滯七八年之久,則自前大臣陳達,有出六之事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多有積滯之人,若過數十日,則將爲九年,誠不無抑鬱之歎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特爲陞六,以爲疎通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小臣待罪內醫院,敢此仰達,醫官之有功勞者,自前大臣,分付銓曹,使之收用,亦有定奪之事矣。醫官李燁,自辛卯年差備待令者,幾至數十次,功勞甚多,而聞其年限已迫,故臣果,分付吏曹,使之檢擬矣。頃者首擬牙山,而未蒙天點,無乃以牙山地遠,故不欲醫官之遠出而然耶?從前醫官之除拜遠邑者,有相換近邑之規,故除授後臣亦欲相換矣。上曰,望筒何以書之乎?興慶曰,以醫懸註云矣。上曰,懸註則未及詳見,而李燁,又有同名之人,故以爲武臣李墷,而不爲落點矣。安鎬則姓名俱同,而此則字異,亦未能詳審,精神或有如此之時矣。興慶曰,其年限已迫,若過今年,則將不得外除,誠甚可矜矣。然則待窠檢擬事,更爲分付銓曹乎?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針醫、造醫,則例有相當職,除授承傳,而近來銓曹,全不施行,旣有功勞,且捧承傳,而不得收用,誠甚可矜,今後如此承傳之類,卽爲收用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私事仰陳,極知猥越,而臣有私義之萬萬不安者,惶恐敢達,翁主出閤,旣已擇日,而以本家未及修補之故,使之姑入於私廟宮云,出閤之後,則臣與臣之家人,自當有頻頻往來之事矣。私廟奉安之所,鑾輿臨幸之處,私家人出入,事甚未安,未知修補之役,今至何境,而前頭日字尙多,其間或可畢役,則直爲出閤於本家,似爲便當,故敢此仰達。上曰,予已商量者深矣。年舊之家,毁汚特甚,故烟煤處,則使之塗褙,破落處,則使之修改,而糧具旣甚略少,日子亦且促迫,故寒凍之前,未及修補,內舍之外,則四柱徒立云。如非入直軍兵,則此何堪居乎?私廟宮姑無奉祀之人,則今方空虛矣。翁主之一時入處,固無所妨,此眞諺所謂借家矣,鑾輿臨行之所,亦有依前用之之事,則此何必不可居乎?舍廊,曾予所居處者,故此則封鎖以置,而中門外,有歇所廳,使之居處矣。月城,旣居於此,則卿等豈可不往來乎?興慶曰,一時借入而已。非爲久居,臣亦知之,而私心終涉不安,故敢爲仰達矣。聖敎旣如是,然則本家畢修改後,卽當撤移矣。上曰,然而如許冬節,將何以出役?興慶曰,近年以來,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朝野孰不隱憂,而頃者雷變,又出於一陽始動之時,雖與十月之雷,稍似有間,而其爲驚心,何可盡達乎?三公之因災策免,自是故事,臣於其時,非不知陳箚請譴之爲宜,而此亦近於文具,且臣方獨居鼎席,啓覆不遠,故不敢爲祈免之計,而恐懼竦縮則極矣。臣本以萬萬無似,冥升至此,驅策任使,已有年所,其不能堪當之狀,日月之明,亦必鑑燭無餘矣。凡臣僚之陳情辭職者,殿下雖視以例讓,而惟臣區區之情,則實有所不然者,才量之萬不可堪,姑且勿論,以形現於外貌者觀之,氣血早衰,精力已消,年未六十,奄成篤老樣子,此是痰火積年爲祟而然也。向來鼎席備員之時,猶得以隨行逐隊,而今則獨居高位,專擔重務,觸事憒憒,尤不成頭緖矣。且以夏間事言之,偶然率口之言,重被臺臣之斥,移鋒之擊,至及於承宣,蓋其旨意全在於斥去臣身,揆以廉義,豈復有冒居此任之理,而適當陳奏使行期迫頭,査對事急之日,聖批至以雖退使行,不可許免爲敎,臣於是,不暇他顧,冒沒出脚,而鼎席之上。只有臣一人,故未敢更事祈扣,因仍蹲冒,而欲待僚相之出,以爲解免之計,屢以枚卜之意,陳達於榻前,而聖敎不許,尙此遷延,誠不勝悶鬱之至,向者伏承聖敎,似有重卜之意,將待使行之出來,卽當陳懇乞解,以讓賢路矣。雖使臣幸蒙恩許,得解重負,豈敢自以爲謝事,而遽爾退去乎?謹當待罪內局,時承聖候,至如備局事務,如有一得之見,則亦當隨事陳論,以效區區之忱矣。今臣此言,非出飾讓,實是由中之懇,敢以前頭遞免之意,預此陳達。上曰,儒臣疏批已諭,而仁天警告,如是切至,究厥所由,實由涼德,戒懼之心,豈弛日夕乎?大臣策免,是漢家謬規矣,何必爲法,至於往事,尤非可論,近來凡事,莫非文具,至於大臣之事而極矣。一經相職之後,皆思退去,至使不當休致之大臣,如彼致仕,大臣之任,非欲其閑居,乃所以共濟國事也,何可以謝事爲請乎?今卿所陳,雖非卽今求解之語,而若果如是,此後枚卜,尤當不得爲之矣。今日祛文具,當自大臣始,勿復爲如此之言,盡心國事,是所望也。啓覆文書,二度追後又來矣。興慶曰,如金浹事,何待啓覆乎?上曰,然矣。而格式不可不具,議律旣爲待時,則當入於啓覆矣。興慶曰,再三覆,已更爲擇日,而歲前或未及擧行,是可慮也。上曰,文書已爲修整乎?春躋曰,文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日子計之,其間詳覆,似未及爲之矣。初覆以十二日退行,再覆以十三日退行,三覆以十六日退行,可也。端川罪人,道里最遠,以撥馬,分付,則或可以擧行於歲前耶?淳曰,端川爲十四日程,三覆後卽爲發關,分付,則可以擧行於歲前矣。淳曰,熙政堂疎冷特甚,防風之道,各別爲之好矣,興慶曰,屛風左右周遮,以防風寒,何如?春躋曰,頃者一見之,窓戶塗紙,皆毁破矣。上曰,當思量爲之耳。諸臣遂退出。 ==1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長夏改差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宋秀衡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仙玉訊問時,其誑惑厚、孚,指揮取身之狀,各別嚴問,當初做張,叵測苗脈,亦爲嚴問,杖杖嚴問,無若初招事,分付,該曹。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權取身獄事,所當依判付訊問,而此獄關係甚重,自初至今,三堂與諸郞,必備員按覈,曾以此意筵白,而又爲草記者,蓋出於集衆議,而審獄情之意也。今方開坐,而參議臣鄭羽良,陳疏不來,無以備員按治,亟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同參訊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Branch2○又啓曰,因刑曹草記,權取身訊問,關係甚重,而參議鄭羽良,陳疏不來,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議鄭羽良,卽爲牌招,使之同參,何如?傳曰,當初所陳,雖曰得體,批旨詳諭,本非固執。況初意未免過矣,則强執己意,不赴其坐,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參坐。 ○以崔翰全,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宋秀衡,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七玄通符所受軍官朴震采所告內,本月初三日夜,乘其熟寐之際,賊入房中,脫置衣袴等物偸去,而腰帶所佩通符,竝爲見失云。聞來不勝驚駭,詳問見失之由,則似是嫌人之所爲,故各別窺察,期於斯得,而莫重通符,如是見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軍官朴震采,令攸司爲先科治,所失通符,亦令政院改造,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李挺耆、趙聖基、李武錫、趙泰豪身死,及朴天開、宋尙郁、劉仁昌、金履福、張景賢、朴宗阜、李寬培、呂最遂、吳允碩,移他司及不仕代,肄習洪世謨、洪履基、吳世謙、李挺馝、洪就基、洪世猷、崔道涵、朴賢器、崔重國、金道元、張壽大、趙光勛、鄭世昌,竝試才陞實,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肄習陞實,移他司有闕,本學生安命來、金聲玉、洪世規、文繼祖、金命大、金鼎瑞、朴載春、洪潤基、李挺馣、李挺馧、崔道泳、趙聖勉、崔世大、朴俊器、金龜壽、張大成、鄭龍禧、林時蔓、林時茂,屬于本院肄習,使之日新鍊業,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本府草記,懿陵外火巢伐里地偸葬三處,發遣郞廳摘奸,書啓內,趙哥則旣已現告,爲先捉來督掘,而其偸葬之罪,卽令攸司,各別科斷,此外二塚,則應問各人處,更加嚴問,期於覈出塚主,一體科罪,而偸葬二塚,則不可暫時仍置於陵寢禁標之內,分付當部官員,卽速掘移事啓下矣。所謂趙哥,卽御營廳待年別破陣趙億爲名人,而億萬招內,其養父尙廉,入葬的實云,故尙廉塚及其他二塚,竝卽掘移事,分付當部矣。卽接東部主簿李厚培牒報內,尙廉塚,則掘出逢授於億萬處,而塚主未現出二塚,則卽爲掘出,移埋於禁標外水踰村近處云矣。億萬則依前啓辭,移送刑曹,使之各別科治,二塚則應問各人等,自本府今方嚴囚訊問,而終不現告,故另加嚴覈,期於現出塚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四日,幼學韓震休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尹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答曰,勿煩。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望八之年,百骸交病。且當寒節,頑痰作孽,晝夜咳喘,傍人惡聞,閉戶涔涔,生意都盡。似此病狀,決無冒玷周行之理,而日者啓覆之班,適緣僚堂在外,推移無路,强策病軀,忍死入參。又値日氣陡寒,終夕觸冒,病體如束,頃刻難支,數次起出,嘔嚔還侍之狀,伏想聖鑑,亦已俯燭之矣。入夜罷退之際,感傷尤重,種種危惡之症,有不敢煩浼,而此臣死期已迫而然也。念臣,身縻國恩,未能便去,漏盡鍾鳴,尙此冥行者,區區一念,只欲竭力供職,死而後已。而今則病以日添,氣以日脫,筋力奔走,亦無其望。而況此目前病情,已無可爲,咫尺跬步之間,實無轉動之勢,而見今三覆不遠,備員無人,若不早賜處分,及今變通,則將不免緣臣病伏,致有國事狼狽。伏乞聖慈,諒臣苦懇,非出飾讓,亟許遞免臣職,俾公私無有窘跲之患,而仍命銓部,勿復檢擧臣名,使臣殘喘,得以歛退優閑,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幸,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刑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係是倫化莫大之變,仙玉、論化,最爲肯綮。而論化杖斃之後,所可憑覈者,惟仙玉耳。若用七十除刑之律,則其奸情妖計,萬無自吐之理,此議啓時,不得不請訊者,而論以守法之義,終未免違越法意,臣於伊日,與首堂,反復論難,而畢竟同參,不欲强執己見者,亦出於急於究覈,無所事於違覆故耳。昨於判付命下之後,亦卽赴衙,而因兩僚陳疏,不得開坐,初欲愼惜憲典,竊附守法之意者,與參議略同,則旣不可聯名於判堂之疏,末乃歸重獄情,直爲請訊之啓者,與判堂無別。則又不可聯名於參議之疏,罷坐還家之後,以此自列,而喉院,諉以門鑰將下,不許登澈,臣之初不能同時露章者,亦可謂處義之不審矣。今於長僚引嫌之時,決無獨自晏然之理,伏乞聖慈,亟許鐫免,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判書、參議之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性甚疎迂,事多儱侗,凡有作爲,莫非瘡疣,此則臣本來病痛,重以蒲柳之質,酷傷於喪威,犬馬之齒,又從以晼晩,精神凋隕,先後遺忘,氣力耗渴,一味委惰,《傳》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卽臣今日之所可允蹈者,而愚未曉事,乘流不返,不計蚊負,猥膺藩寄,實有乖於古人量後入之戒,僬僥擔重,必强其力,昏者慮事,自費其心,臣受任以來,雖不能成一事辦一務,荏苒之間,瓜狀已報矣。酬應之時,勞悴則甚矣,目今田政,幸底於了勘,軍政,亦至於垂完,如是之際,痰火本病,日添月痼,今則委頓床玆,全廢眠食,昏瞀不省,若墮烟霧,日夜呻囈,與死爲隣,而客館荒涼,扶護無人,左右灌焫。只有數箇傔從,而臣之一死,固不足惜,邑牒公簿,一任堆積,毋論緊歇,全未照檢,湖西一路事,極甚悶慮。如不登時變通,急送可堪之人,則國事將不免大段狼狽,此非臣故爲占便之計,伏乞聖明,諒臣爲公之血忱,卽賜遞改臣職,速出其代,仍命趁卽交龜,毋使一方重務,得以乖盭焉。臣卽接禮曹關文,尤不勝惶懍之至,筵中大臣,以贈領相洪翼漢書院事,責臣以未安,罰臣以問備,臣之不能優助,固臣之事,譴罰之來,何敢自解?然臣雖甚懦,亦嘗立於三學士之風矣。獨豈無出力相役之意耶?其間,煞有委折,而旣不能多捐廩俸,以侑妥靈之役,傳言之差過,亦何足爲異哉?此亦臣觸事昏憒,病不省察之一端也。臣當遞之狀,於此益著,竝加睿裁,亟命斥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臺憲重地,豈臣所堪,而釋褐未幾,除旨聯翩,殆朝夕於柏府薇省,有若臣言議風采,眞有可以畀耳目之寄,而任糾繩之責者然。臣誠反省慙恧,無地措躬,夫臺閣言議之地,必是非明聽聞廣,然後乃可以得物情之平,免孤陋之譏矣,若臣者,不但衰晩薄劣,實乏寸長,顧又素性固滯,不喜交遊,要顯之地,影響莫及,新進之場,蹤跡自疎,環顧朝中,撫影踽踽,杜門窮寂,聾瞽時聞,事到目前,率意論列,類多草草可笑。以此而居臺地,安往而不乖謬也。加以積年痰濕之病,源委旣痼,少有轉動,呼吸促急,語音短澁,肢體痿痺,步趨踉蹡,前後登筵,觸事疎忽之狀,卽聖明之所俯燭,則其不合出入邇列也又審矣。伏乞聖慈,遞臣職名,以安私分。昨者儒臣,以謄傳故紙,譏責臺閣,臣之尸居臺地,不待人言,臣自愧忸,臣誠志氣消沮,言議巽軟,本無足以振勵風稜,激揚頹俗,則譏斥之來,臣固受以爲罪,而至若染跡於推助之場,取快耳目,惹鬧於無事之地,以訐爲直,臣亦恥之,第仰觀俯察,今日之事,實有大可畏者,噫,非時之雨,無異夏澇,牟種見損,隱雷之動,雖當至後,亦係災異,則此豈尋常變怪也哉?天怒於上,民怨於下,當此之際,君臣上下,正宜惕然警懼,思所以答天譴,慰民心,而近觀朝廷之上,罔念同舟之勢,全昧推車之義,疑阻之象,猶夫前日。雖班聯之中,搢紳相讓,徵逐之間,笑語頗洽,以外面驟看,似若有朝著和平之氣象,而第隨事隨處,煞有膜子,一言一動,輒致疑貳,無心事看作有意,泛過處每欲深察,誠意未孚,毛皮不撤,言議職此,而矛盾枘鑿,由是而不合,未見協心而共濟,適足貽害於國事,臣恐今日之蕩平,徒有其名,而未見其實也。此固群下之罪,而亦在乎殿下之一心,惟益懋聖學,至誠建極,接物應事,一循乎天理,毋或使絲髮私意,一有干其間,凡於左右群臣者之進言,只觀夫其事之得失,其言之是非,照之以至明,折之以至平,無以其人之色趣同異,斷其言之公與私也。無適無莫,惟義與比,無撓於確守之地,痛戒於偏倚之私,則庶可以大悅服於群情,雖彼平日痼心黨伐者,亦可使默化於大中之德矣。古聖王會極歸極之竗,自不外是,而今日答天譴紓民怨,其機亦在乎斯,伏願聖明,益加勉焉。人臣事君之義,死生以之,身非己有,則其不可任其去就也決矣。李秉常、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縡諸人,受國厚恩,致位隆顯,或無端退去,或强引嫌端,屢經歲籥,無意造朝,噫,當此人才渺然之時,彼數臣者,或以文學,或以才諝,而又皆年非耄老,若使置之朝廷,聚精會神,以做國事,則未必無補,而朝家亦不思敦迫,一任其閑廢,臣竊惜之,至於宋成明,則日昨聖敎之諭及其子,此誠君臣間曠絶之數,而尙無變動,雖未知疾病事故之如何,而此於分義,果何如也?殿下每勤求才之敎,在野之才,尙欲求之,則在朝之才,其可遺乎?噫,方今國事日益泮渙,民生日益困弊,而平日倚重之重臣,率多奉身而求退,無異袖手而傍觀,臣每覽古人獨使至尊憂社稷之語,未嘗不惕然興感,深欲爲諸臣一誦也。國家平時用人,未嘗不由文南武三岐,而守令之任,寔有民社之責,不可人人輕授,近來仕途,日益淆雜,官方日以凌夷,或有不以文,不以武,不以蔭,而雜技推轉濫廁字牧者,至於吏胥之輩,因緣圖占,濫通正職,纔免吏役,旋登政目,金玉焜燿,章服紊亂,此亦前所罕見之事也。亦願申飭兩銓,俾示愼惜之意焉。非但吏胥,甚至公私僕隷,免賤多岐,陞資太雜,離籍未幾,或參政望,此等濫僞之類,宜有嚴飭,以防其弊也。武臣將任,地望自別,而日昨捕將之副末擬,踐歷尙淺,遽爾備擬,物情未允,亦宜申飭,以重官方,臣病狀適苦,無望供職,今因闕啓,召牌下臨,不得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治臣違傲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矣,可不留意,飭勵銓曹者,竝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廟堂啓下指揮,前月二十五日次對時,因大臣所達,以本道分等狀啓,尙未來到,請以推考,使之從速修送者,臣於此,誠不勝瞿然驚惑之至,臣雖愚昧,亦知分等一事之宜早,而不宜緩,故八月發巡,九月還營,參以耳目所及,區別農形災實,以延安、白川爲最豐,黃州等十五邑爲稍實,金川等四邑爲其次,遂安、谷山兩邑爲尤甚,乃以九月二十四日封啓上聞,而年事旣不至甚歉,國計亦不可不念,故有不敢猥請蠲減與停退。但乞災邑軍布,從民願以錢代納,而尙未免廟議之靳許矣。分等封啓之翌日,旋以尤甚峽邑,只停陸操事狀請,而又被大臣之奏寢矣。昨旣以一道實結都摠,依例開錄啓聞,竊自以爲,今年田政,已盡了當,而迺忽以分等之至今遲延,重被廟堂之督過,誠是千萬慮外,無乃臣所分等之啓,只請軍布代納,而不請身役還穀蠲減停退之故,大臣認爲尋常農形之奏,而意其又將別有狀聞耶?以此言之,亦莫非臣條列不能詳盡,辭意不能別白之致,而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臣誠反顧恧蹙,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才分之魯下,疾病之深痼,初豈有一分堪承之望?而含恩戴罪,怵分畏義,冒沒盤礴,行及歲暮,中間又豈無可言之情勢,可引之病狀?而一味淟涊,不一鳴呼者,不但猥越之是懼,蓋亦欲自效於簿書期會之末而已。今於廟堂之責,誠不容一刻晏然,敢此露章仰籲,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罷,仍令攸司,議臣稽慢朝令,淹滯田政之罪,以肅朝綱,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以飭勵之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十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記事官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謹名器篇安世又上奏略曰,至自左右親近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來。逅趨出持下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校書郞王十朋上箚略曰,至可得而鼓舞之矣。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度宗咸淳三年,至人臣不敢辭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下卷聽言篇衛侯言計非是,至手接之爵以上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西漢景帝時吳楚反,至因而輯之以旌直臣。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兌和讀自成帝欲立趙婕妤爲后,至名爲狂直陛下宜容之。瑗曰,謹名器第二板,當時居廟堂之上者,乃是呂公著、文彦博,而此二人,宋之名臣也。其所除拜,必非庸碌之人,而劉安世,以私勝之弊,直斥大臣,無所疑難,臺言之不厭截直,如此矣。是以時人,稱安世以眞鐵漢,又以殿上虎目之,其敢言之風,有足可尙。上曰,然矣。健基曰,安世此事,非惡呂公著、文彦博,而然也。蓋其秉心公直,未嘗有容私之意,故歷擧諸人,論斥甚峻,諫臣風采,固當如是,而文、呂兩人,亦知安世之心,非出於傾陷,只出於公直,故亦未嘗以安世之疏,而有所引嫌,大臣亦可謂賢矣。瑗曰,第五板,胡寅疏所謂,堆垛子配塡班直,不過其時皇城司職掌之號,無文義之可達矣。健基曰,其疏大體,蓋欲不啓倖門,而俾無越次遷轉之弊矣。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八銙六銙者,卽今之帶鉤也。古者帶銙服色,隨其品秩,明有等級,我朝章服等差,亦有定制,而近甚紊亂,雖以胸褙言之,文臣則繡以飛禽,武臣則象以走獸,其所取義,各有條理,而近來武臣,或着鶴胸褙,日昨啓覆時,樞府堂上,亦着鶴胸褙,誠爲未安,今後則宜有,申飭之道矣。健基曰,若以章服,申飭,則朴璜宜先責罰矣。上曰,朴璜事非矣。而其時旣不糾正,則今何追論耶?置之章服,則不可紊亂,出於擧條,自政院,另加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武臣非亞卿,或將任則不敢陳疏辭免,而向者副摠管朴璜,謂有物議,陳疏到院,在政院之道,所當以不可陳疏之意,嚴辭退却,而疏雖不捧,以其大槪,出於朝紙,朴璜之陳辭疏,政院之出疏槪,事體俱極未安,副摠管朴璜及當該承旨,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健基曰,十四板,趙天麟上策中,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似不成說,而抄入於奏議中者可訝矣。上曰,然矣,不知其所取者何語也。健基曰,末端昧全理而軌偏跡者,皆異端之流,有上達而無下學者,皆亂人之類,一句語或有可取而然耶?亦未見其新奇矣。上曰,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大悖於聖人之訓,此將流入異端,終至亂人,以如此之學術,何能知異端亂人之害耶?瑗曰,聽言篇第一板,所論和同之言,甚切實矣。蓋上下無相違復,只事和同,則將無以做事,而近來苟同之習,大抵皆然,此實爲弊風矣。雖有逆耳之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君臣之間,交相勉戒,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下番之言,出於勉戒矣。臣下進言,而可用則用之,雖是不可用者,固當務加優容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七板,魏文侯之虛襟納言,誠有可觀,而其所記載,與《綱目》有異,任座、翟黃換名訛誤事實,則當以《綱目》,爲準矣。上曰,然矣。瑗曰,此一篇,無非聽言之道也。其間,不無狂妄詭怪之語,而率皆優容而聽納,此等處,亦宜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茅焦,乃始皇時事,而書以孝文王者,亦誤矣。上曰,訛誤處甚多,且涉博雜,終不如《名臣言行錄》矣。雖以繼講,《綱目》爲定,而《言行錄》,不可不一覽。瑗曰,第九板,蓋寬饒,不有其身,只爲其國,而宣帝不察,終以大辟論之,實爲千古至冤矣。蓋任怨爲國者,自多讎怨,自謀其身者,雷同苟合,人君所當深察者也。上曰,所達是矣。健基曰,體國任事者,疵毁輒至,避事圖便者虛譽反洽,自古有此患,而在今亦尤甚矣。上曰,今日之弊,皆欲不見惡於彼此,而務爲自好之道矣。健基曰,十三板,梅福疏,日食地震,三倍春秋之語,深有所感發者矣。近來災異連仍,夏旱冬澇,已反常理,而向者雷動,又在於陽復之節矣。臣聞諸南來之人,則雷震電燁,比京尤甚云,不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而有此非常之災耶。臣頃陳一箚,仰勉修省之道,而及承聖批,實仰謙挹之德,已知殿下對越之誠,戒懼之念,至矣盡矣。而今又因文有感,敢以益勵此心,無或間斷之意,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冬煖太過,而昨今頗寒,予嘗惡寒,而心稍爲幸,昔丙吉,問牛喘,宰相猶如此,況君上乎?向者批答,已諭戰兢之意,而非出於謙讓之語矣。健基曰,冬煖則春癘,此最可慮,年前出幕之人,賴惠民署給藥,而得以生活者甚多云,故臣疏中請其申飭矣。上曰,惠民署,有其名,而無其實,雖加申飭,而尾閭之泄,何以防之耶?活人署,則不無其效,而此亦資賴於惠民署矣。健基曰,嚴加申飭,無使浪散材料,則必有效矣。上曰,此等事,出於擧條,而每無益,自政院,招致本署官員,而申飭,可也。瑗曰,臣亦以草草之言,有所仰陳,而至蒙記有,實爲惶感,冬煖無過於今年,而連有雨水,且有雷異,臣嘗仰觀天象,心不自寧,況殿下之心乎?殿下,雖以至誠對天,而每接續此心,以實心而行實政焉,奮勵之心,戒懼之誠,每如昨冬頒誥,今夏憂旱之時,則天心可格,而至治可做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猛省焉,諸臣遂退出。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靑山縣監宋堯和,黃海兵虞候李德觀。 ○中宮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長陵忌辰祭所內摘奸}}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金浹,今已結案取招,法當待時啓覆次,依例移囚典獄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衡坤,還發配所事,允下矣。李衡坤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時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傳敎內,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爲擧行事,命下矣。所當依判付擧行,而今日乃中宮殿誕日也。各司例爲不坐,故不得開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日權取身訊問取招之際,佐郞洪重寅,有不能詳記之失,故以不當如此之意,稍示未安之色,則重寅過自引嫌,猝然起去,以至於改服而出門,其擧措極爲輕遽。而況方受入直之牌,任自解置,其在事體,尤涉駭然,入直牌則不得已傳授於他郞廳,而佐郞洪重寅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工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大王大妃殿、大殿、中宮殿,進上艾花、首花,當爲依例封進,而嬪宮,方在私服中,不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臣昨陳一疏,反承優批,惶隕之極,感激冞深,第收召諸臣之請付處罪人權{{!|𢢜|⿰忄業}},亦在其中。蓋臣嘗以{{!|𢢜|⿰忄業}}之閑廢不仕,有所慨然,故信筆論列,未有區別矣。今聞物議,{{!|𢢜|⿰忄業}}方在謫未蒙放,旣在竄謫,而與他混請,大失臺體云,臣之論事不審之失著矣。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有雷動。五更,電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獻納尹就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混請收召,不過未審,豈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依啓。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啓覆文書,今始到府,詳覆坐起,明當爲之,而左參贊李眞望在外,右參贊未差,將不得擧行,令本院稟旨變通云。右參贊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右參贊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有身病,不得擧行云。,所當卽爲牌招差出,而今已夜深,判書、參判、參議,待明朝竝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臣於夏間,忝居是職也。以李裕身疏論鄭益河事,臣妄陳一啓,仰請裕身罷職,益河更査,而蒙允矣。旋因禁堂之疏,筵臣之言,遽有停査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裕身疏語,殊非平常口氣,益河所遭,終涉䵝昧,臣之請罷請査,誠是不可已之論,而聖上旣賜允兪,則裕身之職已罷矣。益河之事次第行査,事理之當然,而禁堂始倡意外之言,筵臣繼有停止之請,臣誠莫曉其故也。裕身之再疏出,而皆有指的,則本事未査之前,益河終在於疑似黯黮之間,朝家處置,恐不當如是糢糊也。臣官以諫爲名,陳啓蒙允,終未免寢閣之歸。且聞筵臣,至以臺言,自歸不用爲言,未知其指意之何在,而臣之見輕則大矣。臣急於復命,冒沒出肅,而在臣廉隅,其不可冒居於臺次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初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鳳翼,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景初中,至乃賜絹二百疋。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六年太宗置酒,至誠願陛下詳之。上曰,承旨讀之。鳳翼曰,臣素有眼病。且當日暮有難辨讀,惶恐敢達。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太宗又嘗謂徵,至逆詐之情未弭也。健基曰,王肅言,帝者之威,無異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帝王之威固然矣,而未有殺不辜,而得天下者,凡於用刑之際,務加審愼,無或輕殺,爲宜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晉武帝,桓、靈不聞此言,朕有直臣,固爲勝之云者,好矣。武帝,本無君德之可言,亦未知能行劉毅之言,而顧此一言,則近於君人之言矣。上曰,晉武羊車,實爲累德,而蓋其爲人,則自有智度矣。《小學》稱揚雄,爲揚子,雄無可取,取其一言之善,而稱以子矣。晉武,雖無君德之可言,此等容直之處,當爲後王之可法矣。劉娥事,其言則好矣,而可入於名臣奏議耶?健基曰,劉娥此言,可謂名疏,而不讓於古昔賢妃,編入於奏議中者,宜矣。而劉聦,稱其內輔之賢,顯有翕受之意,雖曰胡虜,亦可謂英雄矣。若魯曰,陳元達,以師臣者王,友臣者伯爲言,或師或友者,非係於外面禮貌也。師其道德者爲師,有所資益者爲友,凡於接臣隣,訪治道之際,惟當尊尙名儒禮遇賢臣矣。健基曰,湯之於伊尹,文王之於呂尙,其尊尙禮遇之道尙矣。無容議爲,而晉文,崇用狐偃、趙衰,晉桓gg齊桓g,禮遇管仲、鮑叔,而能成伯業,人君之於臣隣,賴以有成者,有如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四板,魏徵所謂,偏聽爲明gg不明g,偏信爲暗者,實爲後世人君之所鑑戒者也。人君深居九重,而難通下情,處於至尊,而易乎自用,有開納之量,而無自用之心,然後明於治體,而可爲哲辟,此堯、舜之所以爲堯、舜也。如或偏信一二人,而無詢芻蕘廣聰明之道,則暗於治道,而自底亂亡,此隋、梁之所以爲隋、梁也。此等文字,推類而觀之,則好矣。上曰,湯之伊尹,高宗之傅說,皆一人而已。而尙能致至治矣。若得可倚仗之人,則雖一人,當任之勿疑,其可以偏信爲暗爲慮耶?今當時象乖離之日,若以兼聽竝觀爲心,則尤非爲治之道,予則欲改兼字以公字焉。若魯曰,臣非以千百人之言,皆可信聽也。其中擇其公言,而信用之,爲兼聽之道,公字之義,本自在於兼字之中矣。上曰,然則所達好矣。若魯曰,魏徵所謂三分不能道得一分云者,實善形容人臣進言之難矣。以至卑之身,當至尊之威,其所欲言者,不能萬一,此正人君加意處也。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在外有欲言者,而至前不能盡言者,實爲人臣之常患,犯雷霆之威,而盡肝膈之懷者,自古無其人矣。此等處宜加意,而凡於引接臣僚之際,務爲開張聖聽之道焉。上曰,當留念焉。健基曰,魏徵所謂爲忠爲良,尤是至言。若魯曰,納諫,如唐太宗者,固不易,而太半有勉强之意矣。雖勉强從之,而能致太平之業,則從諫之效,厥惟大矣。上曰,自漢以下,至貞觀而頗開眼,魏徵之忠諫,唐宗之聽納,有足以感動後人矣。然陸贄章奏似勝於魏徵,儒臣所見,亦如此耶?若魯曰,魏徵只是直諫之臣,陸贄自是經學之士,其人不無優劣。故章牘亦有間隔矣。健基曰,陸贄之言,全出於至誠懇惻,故雖似支繁,而實本經學,其章奏皆有味可玩矣。若魯曰,三十板,唐宗之於魏徵,實有君臣相得之美,而猶有此權貴,嫉而毁之之言,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此等處宜深念矣。健基曰,唐宗,常愛護魏徵,而有稍存形跡之言,其爲魏徵地,則至矣,而失言則大矣。上曰,唐宗不能使權貴,而不敢言,至發稍存形跡之言,上番所謂失言者是矣。若魯曰,殿下,以唐宗不能使權貴不敢言爲敎,此實出於平日好賢堲讒之意矣。臣於此,不勝欽仰之忱矣。彼唐宗,雖倚任魏徵,而終致權貴之謗毁,至以稍存形跡,戒於魏徵,此實唐宗之歉德也。健基曰,漢昭,得孔明,比之於猶魚有水,而人無敢言者,唐宗之不及昭烈,遠矣。上曰,漢昭、孔明,其際遇之盛,三代後,未有如此者,若以君可自取之言見之,則可知其君臣之間。此豈可比論於唐宗之待魏徵耶?若魯曰,三十一板,文德皇后之言,不如婦女之言,而誠有周南之美矣。父子之間,人所難言,而魏徵,知無不言。故以過於長公主爲不可,爲言,此眞忠臣也。人君慈愛之情,無間貴賤,伏聞貴主出閤不遠,殿下以魏徵之言爲戒,而凡事務爲節約,則不但有光於聖德,亦爲爲貴主惜福之道矣。臣非聞宮禁事,而適因文有感,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加意焉。健基曰,下番之言是矣。以殿下平日節儉之德,必不待臣等勉戒之辭,而福祿實本於勤儉,不當有一毫奢侈之事矣。若魯曰,三十四板,眞卿之書,嚴斥元載,其直節有足可尙,古人所謂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敢諫之中者,非虛語也。大抵,忠直難容,諂諛易入,此實古今通患也。人君若知彼直此諛,則必不斥彼與此,而每不能分別忠邪。故輒有棄忠直任諂諛之患矣。健基曰,辨忠邪,在於明事理,而明事理之道,亦在乎學之一字,常以誠正格致之工,有所加勉,則造次必於是,而不難於辨忠邪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十六板,陸贄論否泰之道者,誠爲切實矣。天地不交,則萬物閼,上下不交,則庶事壞,君臣之間,如天地之截然,情志常難通,情志不通,則何以做國事乎?我國,則君臣猶父子,雖無別樣阻隔之歎,而自黨論以後,或不無阻隔之歎,此非造次可盡之辭,而在下者,雖或不無其過,在上者,宜務爲流通上下之道矣。上曰,予則欲令萬物交泰,而予之治道,有愧皇極,俄者上番所達學問之工不足而然矣。此予自反處也。健基曰,黜陟賞罰,務爲公正,則自然有情志相孚之效,元無別件可爲之事矣。若魯曰,此下皆陸贄事也。讀書之法,貴在體驗,若一番看讀而已,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矣。昨年冬,進講陸宣公奏議也。殿下,深有所感發,至命書進奏議中所論六弊之目,付之殿壁矣。今日又講是奏,未知殿下,周年之間,觀覽之餘,果能警惕,而有日新之效否。上曰,予於陸贄之言,深有感發,六弊之目,尙今付在壁上,朝夕見之,果不無所益於未見之時矣。若魯曰,人主一心,萬化之源,若於六弊之說,常目在之,而果有所資益,則其發於政令施措之間者,亦宜有其效,而自昨冬至今日,日月非不多矣。臣未見效驗之著見於外,竊恐殿下,雖朝夕觀覽,而或有欠於體驗自修之工而然也。上曰,勉戒之,切實至此,予當各別惕念焉。健基曰,只常常在目,念念不已,則益覺其言之有味,而亦於政令事爲之際,務加自勉而已,空中何以知效驗之有無耶?講官遂掩卷。若魯進伏曰,李亮臣事,筵臣曾有所達矣。臣不敢追論其疏語,而元非得罪於國家者,一被譴罰,屢年不敍,處分豈不過中乎?今番歲抄,又未蒙收錄,臣不敢爲要恩之語,而旣知過當而不言,則亦非誠實道理,故敢陳所懷。上曰,予非不用也。渠實負予矣,投之豺虎,豺虎不食,則投之有北者,乃是《詩經》之語,而亦在於俄者進講奏議中,予方有此心矣。其用不用,何可論也?朝廷雖無人,豈以亮臣爲用耶?若魯曰,讒人之目,於渠冤甚矣。亮臣爲人愷悌,詞學亦優。且是故參判李喜朝之子,李喜朝,乃是自先朝禮待之臣,固當十世宥之也。上曰,其爲人之愷悌,予亦知之,而於時象,則怪妄矣。予嘗作序於《聖學輯要》,尊尙如此,而若其子孫,關係時象,則予當罪之。李亮臣何可論耶?若魯曰,今世之人,孰不爲偏論,而罰已行矣。今用之,而又爲偏論,則又罪之,何所不可?而一向廢棄,此可用之人耶?上曰,此則朝家事體,不當如是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德{{*|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利川縣監金致垕。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彌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藥房問安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代以許鐔爲之。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十日,幼學李鼎禧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閔通洙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閔通洙,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開坐,一時爲急,參贊差出,不可少稽,判書、參判,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濟州柑子、金橘進上,自四運七運至,來到,而宗廟薦新及進上,自初運三運至,所載船,相失於海中,未及齊到云。進上旣捧之後,未卽薦新,事甚未安。進上柑子二百箇,金橘二百二十箇,移送禮曹,宗廟明曉薦新後,依前還爲內入,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豐山前萬戶吳萬俊,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吳萬俊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前以他罪,方在囚禁中,後日開坐時,今此狀啓內辭意,發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牌招事,榻前下敎,而家在城外,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光世疏曰,伏以臣於臺職,以才分則至不逮也。以情勢則至難强也。其不宜苟然承當,非但臣心之所自劃,抑或聖明之所洞燭,則凡係言責之任,便是永謝之地。而乃者薇垣新命,忽下於跧伏郊坰之日,繼以有馹召之旨,臣誠驚感惶惑,莫省攸處。不敢許久淹留,纔已來伏私次,而念臣向日一疏,識見茫昧,言辭拙訥,雖不足以仰塵聖聰,然區區微悃,竊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而及承聖批,以所引古事,事體未安爲敎。臣震悸之極,無地自容,槪伊時宗臣之疏,旣有所援例。故臣之本意,特明其不然,而辭不暢達,致勤誨責,妄言之罪,臣實自訟之不暇,而至若鳳祥事,勿論法外與否。旣是亡命,則亡命而移配,骫法莫甚,還收之論,實合臺例,徑停之失,宜加譴責。故事在目前,略附疏末,而儒臣、憲臣,相繼陳疏,其所詆斥,不遺餘力。噫,自有黨論以來,一言一事,稍涉於彼此,則互相睢盱,動輒疑阻,至如玆事之關係臺體,有不可不論者,而一竝歸之於不韙之科,專事抑勒,略不顧藉。此臣前疏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者,亦一驗矣。雖然,毋論人言之如何,在臣自靖之義,惟當力辭臺銜,遠避駭機,以無壞咫尺之守而已,尙何有去就之可論哉?且臣老母素患痰火之病,觸感猝劇,精神昏瞀,胸膈痞滯,咳嘔兼發,飮啖專廢,諸般症樣,實有凜凜難支之慮。臣方左右扶護,五內煎灼,以此情理,尤無一分供職之望,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謝衆怒,以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副司果李濟疏曰,災異之荐臻,未有甚於近年,水旱、風霜,飢饉、疫癘,無歲無之,迺者雷雨之變,又作於仲冬之月矣。是何聖明在上,圖治方勤,而天之警告,若是其稠荐耶?災異之意,深遠難見,而若乃天人一理,流通交感之妙,聖人之言,決知其不誣也。目今國家之事,無一不弊,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而君臣上下,方且恬憘姑息,偸過時月,而了無奮發振作之擧,或者今玆之異,爲是而發耶?臣病伏垂死之中,不勝憂慨之忱,敢以耳目所睹記者,臚列上陳,而仍及救弊之策,儻蒙聖明,恕其愚而擇其中,則未必無補於修省之實矣。臣竊伏惟念,天下萬事,罔不以務實而成,不務實而敗,蓋實者,敦本尙質,著誠祛僞之謂也。人苟無實,百事不可做,而況人君爲國,不務其實,而能成其治乎?今若指其事,而言之,敬天而誠不純一,非實敬天也。恤民而澤不下究,非實恤民也。發隱伏之奸,以爲明,非實明也。行呴嚅之惠,以爲仁,非實仁也。好賢而不能任,非實好賢也。求言而不能用,非實求言也。凡玆六事,皆人君,自主張自勉强之事,而猶不能自務其實,則其他政令之待臣下行者,又何可言哉?臣竊瞯殿下,以不世出之聖,有大有爲之志,臨政願治,十年如一日,然而算計見效,無足以仰副聖心,下答人望者,殿下亦嘗思其故乎?臣以爲不務實之弊,有以致之也。臣請以玆前六事,就殿下政令而言之,殿下每遇天戒也。凡避殿減膳撤懸等事,不日擧行,而恐懼修省之意,溢於辭表,臣固知此時聖心,宜無不實,而但災過之後,此心常存無間乎?萬一不然,謹於顯敞之地,而忽於幽獨之中,敬於斯臾之頃,而怠於持久之後,則便此非實敬天也。殿下若曰,予無是也。則臣請以著於事爲者言之,殿下前此遇災也。未嘗不求言矣。及至近年,間或闕焉不擧,至於前秋閱武也。非時雷雹之異,可驚可愕,而法駕還御之後,不惟不求言,文廟獻酌,春臺試士,便是太平盛bb代b,若殿下對越之誠,無少間斷,則豈爲此豫泰之擧哉?以此言之,則敬天之道,可謂盡其實乎?殿下勤恤民隱,務推仁政,然而廈氊之上,睿念徒勤,而蔀屋之下,實惠未究,荒歲蠲減,貪猾之所陰利也。舊逋蕩滌,豪右之所竊倖也。每當設賑,各邑所請得營門、惠廳之錢布,名爲賑需,而多歸於居間牟利輩所花消,則及民者無幾矣。辛壬荐飢也。殿下爲慮賑穀之未贍,傾內帑而賙之,恤民之意,可謂至矣。惟其任事者不謹,乾糧入錄,太半虛戶,而粥所執瓢者,獨遠方流漂之民也。加以猾胥無底之橐,幾於尾閭,以故,全活之數,不直死亡,東西兩郊,叢塚蔽山,吁亦慘矣。彼監色輩,罪則多矣,功何有哉?而末梢論賞,金玉爛然,尤可駭也。以此言之,恤民之政,可謂盡其實乎?章疏挾雜之言,未嘗汎觀,閭里隱微之情,亦皆旁燭,而至於今番禹女之獄,十二條淸問,皆刑官之所未思得者也。搢紳歆歎,士女傳誦,此誠殿下之,明也。而若乃大本大體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一任其弛置不擧,而若不省悟,臣愚死罪,容光之照,猶有所遺,可謂實明乎?貧民之死不入土者,官給米布,老人之年踰七十者,歲賜魚酒,此誠殿下之仁也。而若乃八域之外,孑遺之氓,毒於苛政,困於橫斂,愁怨日深,而殿下不聞不知,臣愚死罪,一視之恩,猶有未覃,可謂實仁乎?所貴乎賢者,爲其人有道也。所貴乎好賢者,爲其道可行於時也。若使賢者,蘊經綸不得展布,而囂然自樂於巖野而已。則烏在乎好賢也?贊成臣鄭齊斗,受殿下禮遇,已過十年,而尙未見幡然而起,羽儀明廷,是殿下特好之,而不能任之也。可謂實好賢乎?至於兩大臣許退,臣至今思之,莫曉其故,蓋旣欲許退,則何必迫令入城,旣令入城,則又何以便許其退乎?大臣進退係國安危,而處分恍惚,殆同戲劇,竊爲殿下惜之也。蓋殿下之待大臣,禮有餘而誠不足,惟其禮有餘,故手札之親降,承宣之偕來,何莫非曠絶之恩數。而惟其誠不足,故忠言動見觸忤,微事轉致激惱,而一時倚毗之眷,輒撓於敲撼之言,此殿下不務實之病,觸處爲害而然也。臣願以有餘之禮,換不足之誠,則純任大臣之道得矣。古昔帝王,虛襟開心,以來忠諫,故人皆樂告,而天下之志通矣。是以,雖深居九重之內,而八荒等於戶庭,千里應於足下,天下安危,人心向背之機,瞭然於目前矣。苟或不然,而惟予莫違,自用自聖,則言路閉塞,而朝廷之情,亦不上通,況千里之外,八荒之大乎?殿下每答應旨之疏,或曰予用嘉尙,或曰可不留意。然而批下之後,未聞有實用其言,實行其事,而該司,稟處之命,漠然若眢井之投石,然則嘉尙留意之批,不過姑爲優借,以備觀聽而已。是殿下特求之,而不能用之也。可謂實求言乎?至於臺閣之言,乍有觸拂,則輕者摧抑,重者竄逐,是以人皆以言爲戒,含默成風,殿下設有失德過行,朝臣設有巨奸宿慝,何由以聞知乎?昔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舜,大聖人也。以丹朱戒之,豈非過歟?而舜安而受之,汲黯,面斥,武帝之多慾,其言可謂太突直,而武帝許之以社稷臣,古聖王虛心受諫,若斯也。藉令數臣者,遇殿下,而正言不諱如右,則殿下其如舜、武帝之容受乎?臣愚死罪,恐殿下不能也。鞫囚還收之啓,閱歲相持,出場無期,其罪當死,則至今靳允,未免失刑,其罪不當死,則至今爭執,亦傷欽恤之仁,有刑獄以來,安有過七年,不生不死之囚耶?臣謂博詢于大臣宰執,斯速收殺,實是王政之大者也。嗚呼,玆前所論,罔非殿下之事,而務實之道,旣有未盡。故朝廷之上,積忨成習,有百虛之俱備,無一實之可稽,臣請略擧而陳之,臣聞古之命官也。后稷知農,共工知工,聖王用人,其難若是也。雖以我朝言之,金馹孫之十年史局,鄭曄之久任國子,豈非量才授任之意耶?及至輓近,其法寢弛,匹士之僥倖一第者,雖無卓異之能,苟有席藉之地,則以一人而歷百職,如一繩之貫百錢,豈其通才完局,無往不宜而然歟?誠若是也。則后稷不但知農,共工不但知工,而四岳九官之任,皆可爲之,是豈可也哉?此其用人規模,已失古法,而至於銓官,握一國用人之柄,陞黜予奪,都在其手。故銓官得人,則百官皆得其人,銓官失人,則百官皆失其人。蓋其心不公,則用舍偏,其識不明,則賢愚混,不明之害,惟是公罪,不公之害,其弊忒甚。孤寒者詘於貴勢,疎遠者奪於親舊,恬靚者蔽於趨競。惟玆三者,百塗鑽進,而畢竟注擬,皆出其中。故政席未開,而物色先定,除書不出,而姓名已播,人才之不登,官方之淆亂,由此其故也。然則國之重任,莫銓官若也。臣未知前後秉銓者,果皆得其人乎?竊觀殿下取人,先技能,而後器識,貴警敏,而賤朴實,喜軟熟,而厭鯁直,以此言之,則前後秉銓者,豈必皆山濤其人耶?且天之生才,本無遠近之殊,而公朝取舍,煞有京鄕之別,是豈立賢無方之義哉?在昔西北人之仕宦者,亦有通顯仕,躋宰列者,今則雖以三南人物之府庫,其由科目以進者,官不過一郵一縣而止,至於蔭塗入仕,絶無有焉。噫,一國之人,孰非王臣,而今於一國之中,分以內外,用其內,而捨其外。又於其內之中,分以黨目,用其同而舍其異,然則擧一國之人,而用之者,百之一二也。其何以服人心,而平物情乎?願殿下,無異於國之不治也。且臣竊伏思之,人君之職,莫過於擇相,而其次六卿也。六卿之中,吏、兵、戶、刑,最重,不可不擇也。又其次柏府之長,方伯之任,不可不擇也。斯旣得人,則其餘百官,亦自當得之矣。此所謂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也。然則殿下之所當得者,只此數十人足矣。以一國之大,豈少此數十人,而每有才難之嘆乎?惟願殿下,勿以名取人,而取其實焉。黨論之生,其來久矣。種下種子,根柢已固,其勢必亡國而後已,殿下有見乎此,自卽祚,迄于今,勉戒不已者,蕩平之政也。竊觀位著之上,甲乙相參,言色稍和,雖未知兩間障膜,盡底裏濯去,而卽外面形相,頓異前觀矣。雖然,所謂蕩平,其道至大,其事至難。人君,不先建極於上,以爲正朝廷正百官之本,而徒以區區政令之末,驅川蜀分裂之黨,而悉令爲元凱之寅協,則在下者,必爲方便周遮之論。不陰不陽,不白不黑,而回互委曲於兩間,以陰濟其私,是果眞心慕蕩平,而與化俱徂者耶?以臣見之,則只壞却士大夫心術,而爲世道害耳。雖以近日銓事觀之,平居,坦若康莊,及到緊處,荊棘忽森,前者旣黜,後者復然,只益朝廷之紛拏,每貽穆淸之惱撓,蕩平其如是乎?不但此也。戊申以後,人心大變,視逆賊如街市行劫之兒,視鞫獄如訟庭推閱之坐,至如薦紳士夫,口道逆字,如喫常飯,彼之攻此,必曰黨逆,此之攻彼,亦曰護逆,子賊金鐵,殆無定論,烏玄鷺白,幾失本色,以致善惡混竝,是非貿亂,而有同膠漆之盆。噫噫,此何世界耶?殿下每患朝象之不和,而不憂世道之如此,臣竊憫然也。大抵,今日廷臣,雖皆色目中人,而均是士流也。以其人,則彼此各有賢愚,以其言議,則彼此各有是非,在上者惟當察其賢愚,而明黜陟之,辨其是非,而公取舍之擧措,動合於天理,政令,不失於人心,則大化之中,物無不遂,明德之下,民無不新。夫然後,蕩平可庶幾也。伏願殿下,無求蕩平之名,而必務蕩平之實焉。嗚呼,今日之弊,至於斯耶?都政退行,仍成近例,自殿下卽祚以來,十年之間,曾無一年不退矣。藉曰,國家多故,一月三十日之內,豈無二日無故之日乎?且不行於當月,則宜行於次月,而猶且遷就,閱月經歲,若此不已,則將至於六月之政,入於臈月,臈月之政,入於六月,而一年兩都目之規,仍以廢閣矣。豈不寒心哉?臣謂此後,銓官之如前遷就者,繩以重法宜矣。濫率之法,載在國典,頃年道臣之先犯也。朝廷不知則已,旣知而置而不問,則是便許之也。若是而守令可禁乎?法無輕重,一撓則壞,此法旣壞,何法不壞?惜乎,大臣、臺閣,終無一言也。災邑賑民,一日爲急,而往年晉倅之差遣也。人皆厭避,除目八易,及其赴任,業已後時,哀哉。涸轍之鱗,果霑西江之波乎?然而前後厭避者,薄罰不加,敭歷自如,彼商山付處之臣,可謂冤矣。殿下勤於學問,日三開筵,此誠帝王之盛節,而間因儒臣之不備,屢致法講之旋停。噫,古之儒臣,惟恐人主不好學,今之儒臣,反沮人主好學之心,臣竊慨然也。然而譴罷之罰,不過時月,禁推之命,只歸文具,而至於外補,正中其願,殿下之待儒臣,何太曲盡耶?守令之犯贓者,一經査覈,無不白脫,夫臺閣風聞,繡衣廉察,容有爽誤,則査覈之或脫不脫,固無足怪,而若夫十人經査,十人皆脫,豈非可駭之甚乎?蓋査官,同道僚倅也。詞證,舊時官屬也。拘於顔情,怯於威勢,査不以實,固其勢也。然則所謂査覈,非所以律貪,乃所以養貪也。是以,眞箇巨貪,頭會箕斂,上以奉權貴,下以業子孫者,臺閣不敢論,設有論者,査覈輒脫,歷職如故,而惟無勢小吏,差失於簿書間者,反以贓論,永不收敍,不亦冤痛哉?臣謂査覈之後,更令道臣覆査,査官之循私掩護者,從重科罪宜矣。在昔成廟朝,勳臣申叔舟之子瀞,以吏曹參判,錄佐理正勳,而坐贓汚,下獄死,造紙別提宋枰私用咨紙一張,因臺啓終身廢錮,流汚子孫,祖宗朝,嚴於贓法如此,豈非殿下之所當法者乎?閫帥、守令之善事結托者,其罪與贓等,臣嘗讀史,竊嘆齊王,超然獨觀於毁譽之外,卽擧烹阿之典,豈不明快哉?然而齊王左右,皆有伯夷之風,則阿大夫雖欲善事,何可得哉?今日朝臣,固皆廉白自持,而然,不可無飭勵之道,臣謂節箑歲儀之外,無時受饋者,使臺閣,隨聞論劾,竝與受抵罪宜矣?朝臣違牌之習,莫甚於近日,喉院之鎭日出納,皆牌不進罷職傳旨耳。今夏兩銓之長,强引不當嫌之嫌,前後違召,積至四五十次,君臣分義,至是而掃地盡矣。官職瘝曠之弊,姑舍勿論,國家時急之事,輒致淹稽,以至節製命下,而因提學之不出,未免退行,都政席開,而因郞官之引入,虛度全日,此皆前所未有之事也。平時養成此風,緩急何以制之乎?臣謂隨其官品,而定其牌數,除非實病實情之外,過其數不進者,施以削黜之律,宜矣。良役變通,實爲當今急務,旣令廟堂,講究其策。又令重臣,句管其事,其後時月已久,不審廟算何居,而臣嘗猥受郡任,略諳民情,良民二疋之役,可謂苦重。而然,此則本是已事,且係舊制,故力雖不給,任之若分,而惟隣族侵徵,最爲難支之弊。今若搜括良丁,盡充逃故之代,則其弊自祛,而良民可支矣。人皆曰,良丁難得,而臣則謂不然,蓋良丁,本非不多,而惟良丁避役之所多,故難得也。臣請歷數而言之,監、兵營牙兵、守堞等軍,一也。營將、守令額外軍官,二也。鄕校校生書院募入,三也。各邑鄕廳官屬差備,四也。大王、功臣子孫冒屬,五也。幼學業儒冒稱,六也。假稱私賤,投屬兩班,七也。漏落戶籍,中間閑游,八也。至於備局餘丁,其數亦不啻累百矣。此等名目,皆是歇役,故良民之子,輒先投屬,良丁之難得,皆以此也。良丁難得,而逃故未充,逃故未充,而隣族有侵,隣族有侵,而良女不可支矣。若使良民,無侵隣族之患,而只有二疋之役,則其弊豈至於不支乎?臣意則自廟堂,收聚其軍案,如監、兵營雜軍,營將、守令、軍官,鄕校校生之類,不可盡罷,則隨其大小,而定其額數。額數之外,則悉付之於守令,以充逃故之代,其他鄕廳差備,冒屬冒稱,假稱私賤,漏落戶籍之類,使守令一一査出,而又嚴立科條,永塞日後投入之路,則良丁盡出,而不可勝用矣。今之議者,計不出此,而欲變通二疋之役,二疋之役,如可變通,則變通固已久矣。何至今不變通乎?與其經營於終難變通之事,卒無所成,而徒失喁望之民心,曷若專意於搜出良丁之策,以紓倒懸之急哉?第臣所慮者,紀綱頹弛,法令不行,而又況此事,願之者,無告之民,而憚之者,有力之官也。苟不有一定之法,立於前,而核實之政,行於後,則其勢,必牽掣難行矣。此則惟在朝廷處分之如何,而又必守令得人,然後可以行之無弊。伏願殿下,愼擇守令,又令道臣,廉察各邑,如有隣族被侵者,隨輒啓罷,仍作元定貶目,用之于殿最,則守令莫不盡心矣。雖然,孔子曰,節用而愛人,蓋用不節,而經用有闕,則橫賦暴斂,必有及於民者,而雖欲愛人,不可得也。若殿下不能節用,而欲祛良役之弊,則是猶不塞其源,而求其流之斷也。豈可得哉?伏願殿下,勉之哉?嗚呼,以今日言之,則此等弊瘼,猶是細事耳。最可憂者,人心世道,已無可爲,天災時異,又極非常,雖方內無事,中外粗安,而其實,則如年久巨廈,棟樑椳闑,無一不傷,風雨會至,頹壓在卽耳。然而大小臣僚,視若盤石,循循旋旋,專事悠汎,萬一國家,有數年之饑,而凶賊餘孽,乘亂欻起,則土崩瓦解,在在皆然,當此之時,安保其天意人心之每如戊申也。臣每一念及,不覺心寒,雖然,此非朝臣不忠之罪也。亦非殿下一人之過也。規摹之所因襲,風習之所漸摩,轉輾沈痼,已入膏肓,誠難以一朝汛掃之也。然而殿下旣在其位,又當其責。則豈可安坐無爲,一聽其自然乎?古語曰,一念苟實,萬事皆眞,一念不實,萬事皆假。然則斡旋轉移之機,在殿下一念之實耳。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推以及於朝廷,則朝廷諸臣,孰敢不精白一心,以承聖旨哉?雖然,殿下方寸之間,克復存養之工,未有以大勝於前則其亦卒於心不實,而萬事皆假矣。此朱子論治,必以人主一心爲本,而尤致詳於講學之說,以戒于孝宗者也。臣伏覩殿下,誠好學矣。然臣嘗入侍講筵,每觀儒臣開卷讀幾篇訖,拈出一二句,硬說文義,應課塞白。殿下又略綽講解,便謂已了,而不復反覆問難,臣固知聖學超詣,觸處洞然。而然而蠶絲牛毛,義理無窮,必須句索其旨,字究其義,節節透澈,段段爛熟,方可以貫通融洽,爲他日受用之資,而今其講規,疎略如許,況臨筵講讀,特時刻之頃耳。深宮宴閑之中,無法家拂士之規,有宦官宮妾之娛,而粉華奢麗,皆足以悅目蕩心,則講學之工,不幾於一曝十寒乎?是以博極群書,可以資政事益文辯,而身心親切工夫,則闕如也。然則實心實政,皆從實學中做將出來。伏願殿下,勿以博覽多讀爲務,惟以躬行力踐爲要。如曰任賢勿貳,祛邪勿疑,則體其言,而亦勿貳勿疑,以爲任賢去邪之法,如曰改過不吝,從諫弗咈,則取其訓,而亦不吝弗咈,以爲改過從諫之,則其他,聖帝明王,言行事業之可法可師者,莫不體之於心,而行之於躬,則是乃實學也。學旣實,則心無不實矣。心無不實,則政無不實,而務實之道,於斯盡矣。如是則災孽自消,休祥沓至,而上面衆事之弊,特烘爐之點雪耳。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跡本疎賤,年老病痼,凡於時事,宜不干涉,伏見艱虞溢目,災異驚心,雖草野賤士,莫不有憂時慷慨之忱。況臣濫蒙累朝翦拂,出入侍從者久矣。及今死亡無日,報效靡階,惟收拾見聞,移入文字,以替筋力之禮,是臣區區之忠也。玆敢悉攄肝膈之蘊,仰澈黈纊之下,儻聖明,不以人廢言,而有所採納焉,則臣雖明日死亦榮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可以飭勵者,令政院飭勵,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 ○南陽府使崔宗周疏曰,伏以臣本庸魯百無一能,濫蒙洪造,屢典百里之寄,隨處盡職,爲一分報效之圖者。是臣區區自勉者,而見今所叨,乃是積弊之地,荐經大饑,已成敗局,以臣綿薄之才,實無蘇殘之望,負聖上芻牧之托,有古人俸錢之愧,尋常憂懼。若無所容,顧此尸素如臣,固不足備數於分憂之列,而嘗昵近耿光有以窺殿下宵旰憂虞,子惠困窮,如傷若保之念。藹然於淵衷,哀痛惻怛之敎,每發於筵席,心嘗感歎欽仰,思欲奉揚之不暇,則今於邑弊民憂,關係大段者,亦何敢自外於仁愛之天,而不爲之疾聲籲呼,以紓窮民倒懸之急耶?大槪此邑,三面沿海,土地斥鹵,易被枯旱,登稔甚罕,至於辛壬兩年,乃是一國通同之大無,而八路之中,畿輔爲甚,畿輔之中,此邑爲尤酷,無一分土地之出,而有萬民溝壑之急。故其時莅玆邑者用是爲悶,凡係催科之政,則一以停退爲務,苟有移粟之勢,則必以運饋爲急,自致逋縮轉加,糴納漸滯,在當日,實爲莫大之惠,而在今時,作一難處之端。大抵本邑各樣積逋,如辛亥水沈大同米,壬子春未收留大同米,癸丑未收大同米,當年春秋大同米,關東移轉穀及年例新舊還上等色目,若是夥然。今方日加催督,刻期嚴徵,幾至畢納,而今年穡事之大歉,殆無異於旣往。道臣巡審之日,亦已目擊其被災慘然之狀,分等狀聞時,置之尤甚之中,民事之罔措,據此可知。累年荐饑之餘,又此告歉之故,未及深冬,民力已竭,諸邑已捧之穀,亦出於浚其膏血,剜却心頭,身爲字牧之任。實有所萬萬不忍者,而莫重惟正之供,諸般應納之穀,有不容任其寬緩,斷去隱惻之心,惟以督迫爲意矣。卽又伏見江都守臣關文,則壬子舊移轉米,使之準數徵捧。臣於是,尤不勝愕然失圖,夫江都軍餉,事體重大。惟當不顧民弊,期於準捧,而第伏念卽今民間形勢,有同强弩之末,雖剝膚椎髓,決無徵出之路。況壬癸之間,民方殿屎,及至今日,流逋過半,勢不得不侵及隣族,凶歲孑遺之氓,又將流離顚連,莫可收拾,此豈非萬萬愁痛處耶?顧此江都米中上年捧留,今春新分給者,則今方某條督捧,期於運納,而至於壬子未收,則係是累年舊逋,姑爲停退,以示聖上軫恤之德意,則將散之民,必當擧思按堵,而怨咨之聲,亦將變作歡欣,豈不爲惠鮮懷保之一急務耶?且尤甚之邑,旣在朝家別樣軫念之中,此等宿逋,理宜紓緩,故卽今一境之民,翹首喁望者,庶幾寬條之俯布,惠澤之下究,不啻若蹈水火者之望其仁之也。臣雖無似,旣忝撫字之任,有不忍立視者,玆不避煩猥之誅,敢有冒昧陳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軫睿念,洞燭民隱,今此江都壬子舊移轉,特命待明秋收捧,使一方捐瘠之類,得延濱死之命,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四五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感氣已盡差愈,而手指寒冷之候,何如?上曰,似由於極寒之致,數日來有加矣。興慶曰,眩氣不爲往來乎?上曰,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尹淳曰,前劑進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盡爲進御矣。興慶曰,進御後,聖候,何如?上曰,補中益氣湯,前已試之,而服之,頗有實氣矣。興慶曰,比諸六君子湯,何如?上曰,六君子湯多服之後,服補中益氣湯,未知何藥之功,而中氣頗實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服乎?上曰,服之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入診,可也。淳曰,如許極寒之日,立耳掩之屬,何不進着乎?上曰,房中,則例不得着之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左三部帶沈,右三部帶滑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和安矣。信,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前則過沈矣。今則俱爲不沈,而亦似有發揚之氣矣。興慶曰,咳嗽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雖着吐手,手腕亦爲寒冷乎?上曰,出外則亦寒矣。興慶曰,湯劑非卽止之劑,加進,似好矣。上曰,欲爲加進,而使之入診矣。何可停止乎?淳曰,諸醫所見,皆以爲別無加減之事,連進五貼,似宜云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數日前,義州府尹尹得和,以皇曆齎咨官卜物出置柵外事,有所狀聞矣。上曰,此未知何意耶?陳奏使行,出來無期,而齎咨官卜物,使之留待,誠可異也。興慶曰,聞陳奏使行中,員役輩白活于使臣,爲此云矣。頃者灣尹,以齎咨官卜物事,稟報于備局,而卜物留置,固非常規,當令依例出來,而旣是使行,分付,正使且大臣,故不爲明白指揮矣。今者收稅通官,以斯速馱回事,有所馳通,故灣尹以此狀聞,將爲稟處矣。再昨本司之坐,議于諸堂上,則年少堂上,皆以爲使臣之意,旣如此,置之爲宜云,而稅官之以爲遲滯者,亦非異事,此事提調尹淳,詳知之矣。淳曰,臣聞齎咨官之言,則陳奏行中員役等白活于使臣,以爲留館,如是許久,而齎咨官卜物,先爲出去,則渠輩不無落本失利之弊,留置柵門,以待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云,而其時行期定以初旬,其間日字,不過十餘日,故使臣許其留置云矣。上曰,如欲知齎咨官濫雜之弊,則可矣。此則不然,而累日留置,只爲彼人執言之端,誠甚不緊矣。淳曰,誠然矣。如或防塞,而久爲留置,則安知無彼人之辱說也。興慶曰,然則,分付灣尹,卜物使之出來乎?上曰,使之出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者以黃海監司兪拓基分等狀啓事,有所請推矣。見其辭疏,則以爲分等封啓已久,而廟堂之督過,誠是意外,不無不滿底意,誠可異也。蓋道臣分等狀啓,列書以某邑爲稍實,某邑爲之次,某邑爲尤甚,而軍布徵捧節目及還上軍餉,徵捧年條,仍爲稟請,自廟堂覆啓,分付,然後擧行者,乃是近古諸道通行之,例也。今此海伯狀啓,則歷陳道內農形災實,而以某某邑爲最豐,以某某邑爲稍實之次,尤甚,四等條目,已非常規。且其下端,只以純木難捧,請捧純錢爲言,故臣於頃者,以純木旣有新頒定式,不可輕改之意,定奪分付,而還上軍餉身布等事,則初無擧論之事,故不得覆奏指揮,所以有日前陳達之事,而今其言如此。蓋本道軍布、身布,則雖無未收,而還上軍餉穀,則多有各年未收,道臣旣已不稟朝令,則以何定式收捧耶?殊未可曉也。上曰,還上軍餉等徵捧事,似當自廟堂,分付矣。興慶曰,京畿、三南,則當年條外,辛壬癸三年條,分數徵捧,而今此海西,則辛亥旣無未收,壬子只有如干石云,無論稍實之次,癸丑條則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多一年條,準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議政府詳覆,一日爲急,而右參贊有闕之代,尙未差出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爲牌不進,竝更牌招開政,何如?上曰,參議李宗城,只推,亦爲牌招,判書、參判兼帶之任,則出而行公乎?春躋曰,然矣。上曰,誠爲過矣。次對久未爲之,廟務多滯,今日晝講罷後,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竝爲入侍,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景淑入侍,獻納尹就咸,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健基,讀采薇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健基曰,采薇,遣戍役之詩,而不但曲軫下情,亦有勸勉之意矣。上曰,此與皇華章,同義歟?健基曰,送戍之時,當先慰將帥,而將帥則乃其職分內事,至於小民,則恐不知其當然,而有怨心,故辭甚委曲矣。雅本與風有異,風則采閭巷間匹夫匹婦之言,而雅則王公大人之所作也。故秩然有序,此正玩味處也。若魯曰,初章方赴征,故以靡室言之。二章在路,故以飢渴言之。三章,歎王事之靡盬。四章,期三捷之奏功。五章,戒戎備之或疎。六章,敍人情之勞苦。其次序意趣,極不苟,此所以爲雅,而但當時使民之道至矣。此是在上者所作之詩,而備述其勞苦之情,猶恐民情之或有未盡察,故末句言,莫知我哀,此一句有味矣。在上者之心,旣如是,則寧有下情未逮之慮乎?於此尤可見當時仁心仁政之必及於人也。是以,民皆親上死長,有亂則勇赴不避,及歸而終無怨言矣。我國雖無防秋之役,而特以荐凶之故,宛轉蔀屋之下,必多哀矜之情,而不能自達於廈氊之上矣。聖上,如以莫知我哀之意,存諸宸心,軫恤民隱,而敷仁布惠,使至德厚澤,浹人肌膚,則設令不幸,而有防秋戰伐之役,民必樂爲之致死力矣。乞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焉。顯命曰,采薇詩章,不過六章,字不過數百,而其中治軍行師之大法,備矣。兵凶戰危,而驅赤子赴死地,則不可不察其勞苦,通其情地,而撫之以恩也。只撫以恩,而不有以勵之,則惟彼愚蠢之民,無以知手足之捍,子弟之衛,故又宜勵之以義也。雖勵之以義,而不有以激之,則難於勇往直前,而易乎畏㤼退縮,故又宜激三軍之怒也。雖激其怒,而在我之勢,有不足恃者,則必歸於空死,而罔功,故宜令强其士馬,精其器械,以壯三軍之勢也。軍勢旣壯,我心無畏,則亦易於輕敵,而致敗,故宜令晝夜警飭,俾絶其驕惰之習也。用兵之道,不過如斯,而此五者,俱載於此詩。其曰,靡室靡家,載飢載渴者,撫之以恩之道也。其曰,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者,勵之以義之道也。再言玁狁之故者,所以激三軍之怒也。屢言四牡之盛者,所以壯三軍之氣也。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云者,亦出於警驕惰之意也。而恩以撫之之道,爲尤重,故末章,結之以莫知我哀,言切而意深矣。上曰,同經筵之以五者,分而爲言好矣。然以予觀之,則此皆出於誠心也。若如同經筵之言,則有如此,而可以結軍心之意思,此非誠實底道,而不幾近於伯道乎?載飢載渴者,亶出惻怛之誠,似非撫以恩之意也。我行不來者,亦出當然之理,謂之勵義,則亦非純然一於正也。玁狁之故者,虞憂之心,自發於言語之間也。一毫有鼓動軍心之意,則亦非誠心也。壯軍勢者,雖非聖王之世,若當用師之際,則不得不壯其軍容,此亦必然之事也。若有意而然,則亦不誠實矣。第五件事,其所戒飭之道,亦不得不然,非有意於警驕惰也。唐太宗之爲治,雖非王道,而至於死囚四百,來歸獄,亦出於一段誠心而然矣。何況聖王之出師行討?一事一言,無不出於誠,而當於理,故恩義自在其中,而其他激怒壯威警惰之道,亦無不自合於實理矣。顯命曰,聖敎至當,王伯之分,不出於誠僞與有心無心也。凡事,若期有後效,而爲之,則終歸於伯道矣。此詩則只言道理,而自合於治軍之法矣。上曰,有心無心之言,尤好矣。健基曰,先王送戍之際,非謂以如此言,而送之,則軍心可以感動也。其言,無非當然之理,而王道自在其中,大體,體軍心本人情,悅道而使民也。此與東山詩相同矣。東山詩亦非周公作詩,而欲感人心也。亦出於事理之當然矣。若魯曰,同經筵之以五條,分屬於詩義,而爲說者,不免有弊,故聖敎,以實理,逐條辨破,而同經筵,亦非以此詩,爲有意而作也。上曰,同經筵所達,發予未及思者,打起予心,故予以實理,有所相難者矣。顯命曰,東山詩,旣征方還,故全是慰軍心之辭也。采薇章,出師方征,故多有責望之意,所遇旣異,其情亦異矣。若魯曰,以東山詩合觀云者,卽先儒說,而亦以悅以使民,民忘其勞,相類也。非以事跡之相似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臣亦非謂事實相同也。其體軍心本人情之道,大體同矣。上曰,予亦有欲問者矣。風是閭巷之謠,而東山詩,乃周公所作,則何以編於列國之風耶。健基曰,豳詩多周公所作,實爲正音,而居於風雅之間者,蓋周公當變,而不失其正,故上而救列國之變風,下而接小雅之正樂也。上曰,明年適有閏月,閏月之以望前屬於前月,以望後屬於後月,正類此也。大凡帝王講學,不在字句,推類論難,亦一好道,俄者同經筵,以誠僞與有心無心爲言,言尤有理矣。同經筵與儒臣,平日行事之際,其果有心乎,無心乎?無隱悉陳,則予亦當有下敎矣。顯命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汎應曲當者,乃聖人之事也。臣點檢平日行事,則尙不及於五伯之有心,實無可達之辭矣。上曰,卿自在春坊時,予知之久矣。今此所達,謙讓太過,若論有心無心,則何處爲偏耶?顯命曰,一年三百六十日,朝暮動靜云爲者,豈有一分合理者乎?上曰,欲人知我者,便是有心也。卿曾爲方伯臨民之時,此心何如耶?顯命曰,臣經兩道方伯,而凡事自多有心者矣。上曰,儒臣亦言之。健基曰,凡事無心,而自然當理者,非聖人則難矣。臣於平日,點檢立朝以後之事,則亦不無欺君之事,何敢以無心而言之耶?若魯曰,臣則性本愚庸,闊於事情,居家接物,率多無心處,而出身立朝之後,所叨只經幄而已。登筵進講,討論文義,本無經營排置,或可謂之無心,而如有封章論事,則輒慮以黨論,見疑於君父,多有把筆趑趄之時,此則似出於有心矣。上曰,同經筵之言,則過謙矣。下番儒臣,未經臨民之官,則無心有心,無可論,予當自言矣。予俄以實理言之,諸臣,或以予爲知理,而點檢平日,多有不然者矣。頃於社壇歸路,目見失火廛舍之猶未造成,推考不給物力之諸堂,而李宗城有若予,故於路上,爲瞻聆,而有此令者,然宗城實未知予心也。王者之言,出於朝紙,遠邇孰不知之,而何至於路中,分付耶?此則果出於無心矣。他餘處分之時,則猶不能一出於無心,心中每以爲予心如此,人或知之耶?此便有心處也。下番儒臣之言,似出眞情,而雖居家,若全然無心,則猶謂之迂闊,此亦不能點檢,而然矣。封章時有心云者,此是滿腔私意也。予或不知,而責於儒臣,儒臣之心,一毫無私,則於儒臣何有哉?苟能擺脫俗套,則自無如此之心矣。若魯曰,聖敎丁寧,有若慈父之敎迷子,臣雖愚頑,寧不感泣乎?臣有老母,與之衣則衣焉,與之食則食焉。未嘗以家事關心,故居家能無心,而至於章奏間有心,臣非有心於得失而然矣。殿下每以黨論,過疑於朝臣,臣雖無狀,若係君德之闕失,國家之安危,則何敢避形跡之嫌?而如以小小不關緊之事,字句語言之微,見疑於君父,則豈不爲悶乎?臣之本心如此,故自不能無心於遣辭之際矣。上曰,予於儒臣,未嘗以黨論疑之,而儒臣,自爲疑慮如此,豈非私意耶?儒臣,猶尙如此,把筆趑趄,不能盡其言,則他人何足言哉。予不以黨論疑之矣,其勿疑慮,而祛其私意,可也。同經筵,則於時象,其有心無心,何如耶?顯命曰,臣亦豈無計較之私意耶?臣之從宦已久,本末長短,聖主已盡知之矣。臣之事君之道,前後有異,自參下至玉堂之時,與卽今,有所不同,臣實有不忠之罪矣。眞淳曰,忠於君,而孝於親,自是秉彜之天也。豈有求譽於人之心。而臨民,則欲其下民之無怨者,有心也。立朝,則欲其同朝之見重者,有心也。事事而豈有無心之事乎?三代以下,猶恐其不好名云者,誠古人的論也。好名雖有心,而此心常存,進進不已,則不害爲君子人矣。上曰,特進官好名之言,又打起予心矣。同經筵欲淸之心,予亦知之,故嘗有下敎於李宗城者,卿必聞之矣。好名乃是惜名也。好字雖有心,而常有惜之之意,則不作非事,而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欲淸,近於好名,故予以是言之。顯命曰,下敎於李宗城者,臣已略聞之矣。臣之平日所自戒者,在於身名之汚辱,而殿下今日之所面諭者,出於加進之意,敢不銘鏤寸心,佩服終身,而亦有一言之可以仰陳者矣。殿下凡於聽言之際,當察其言之是非,而不必察其人之好名與否,臣果有好名之心,而欲得直節之名,入殿下之前,而牽裾折檻,則臣之好名,雖得罪於聖門,而與田文所謂私得寶於外者,有間矣。殿下容而有之,則亦足爲聖德增光之道矣。上曰,予欲勉卿,而今反受戒於卿矣。今日卿之所達,極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治心之法,淸淨無慾,然後能無私意之雜於其間,苟有營爲而安排,則不能無心矣。好名,亦不可非斥,而如有意於沽名而强爲之,則亦有弊矣。上曰,人有動靜,動是有心,靜是無心,臨事而自有有心無心之處矣。若如下番之言,務主於淸淨無心,則不幾近於釋氏之空寂乎?健基曰,學問,而欲至於聖人之域者,亦有心也。凡事豈有無心之事乎?好名,而作之不已,則其進,有不可量,殿下亦不必避好名矣。出一令則曰,予之此事,可以得民庶之心乎?行一政則曰,予之此事,可以服臣僚之心乎?常兢兢不已,孜孜不息,則雖曰,好名,而其效實大。今若專以無心爲主,而凡於大小事爲,都不留念,則其流之弊,不但歸於虛無空寂而止,伏願着意而加勉焉。上曰,凡事,有爲之之心,然後可以爲之,若以心,置諸虛空,而無所用心者,豈可乎?眞淳曰,堯、舜之博施濟衆,非欲其得民譽也。惟恐匹夫匹婦之或不得其所,而自然用心於博施濟衆之道,堯、舜之德,雖廣大難名,而其於爲治之道,則不可謂不出於有心也。健基曰,齊桓,實無尊周之心,只求尊周之名,而其所以得成伯功者,亦由於得其令名也。上曰,若謂齊桓,專無心於尊周,則豈不冤乎?健基曰,若使齊桓,尊周之道,出於血誠,則足爲王道,而其跡則是,其心則非,故爲伯道,此所謂假仁借義也。上曰,然矣。若無假借字,當爲王道矣。若魯曰,今日殿下,開心見誠,接待群下,論難有心無心之別,意甚盛也。臣俄以治心淸淨爲言,而未及畢辭,遽承近於空寂之敎,臣固惶恐,而治心,若專主無心,而無所動靜,則近於釋氏矣。淸淨無私意,然後雖動處有心,而不偏係矣,蓋動處,有公私之分故也。殿下於朝臣章奏言議之間,惡黨之心先着,故每有處分之過中,是非之失平,殊非物各付物,物來順應之道,若虛心應接,則自可得公平之道矣。何必過勞聖心,而無其效也?此實聖上加勉處也。上曰,大體則好矣。有則當加勉,而予謂儒臣以滿腔私意者,亦欲其使儒臣加勉也。儒臣之挾冊登筵,凡幾次耶?儒臣猶疑予以過疑朝臣,而儒臣之把筆趑趄者,實不知予心,而然也。予則凡於章奏之間,欲不知東西南北,而近來,則惟恐其君之不知,必欲自立標榜,是可痛惡也。予不欲以句語間,過加罪罰,故洪鳳祚、漢面胡腸之說,予不深治,而洪啓裕,則予果見瞞矣。其一二啓之後,綻露情態,予於此等處,不欲正視矣,予則不以黨論,過疑群臣,而群臣,則以扶抑疑予,豈不慨然乎?如洪啓裕事,則予欲知而不知,而恐其涓涓之流,將至於滔天,故不得不言之耳。若魯曰,前後屢承勉戒之敎,臣雖不忠,亦不至孤負聖戒,而臣是半生黨臼中人也。雖自謂不喜黨論,難保臣心之必公,而見可於公眼,況於君父之前乎?臣以妄論時事,輒被嚴敎,固非一二,而向於講筵,因文義,以辨賢邪之道,敷陳勉戒之語,區區苦心,專出於欲補聖德,實非有意於時象,而殿下疑之以黨論,有所下敎矣。臣於其時,惶愧無地,而亦不無慨然之心矣,臣之事殿下,亦有日矣。其何敢專以私意,過自疑慮?而殿下,所以不能虛心聽言如此,則臣安得不把筆趑趄乎?上曰,乙巳以後,因文義,每有挾雜之言,予固不取,而向日講筵時事,予非疑儒臣也。予若有疑,則當斥責之,豈問於儒臣曰,以時象言之乎,云耶?頃者處置時,若是他人,則當措辭於批答,而予不爲之,待儒臣入侍,面諭之矣。以伊時下敎見之,可知予無所疑於儒臣也。儒臣之自疑者過矣。同經筵,亦有因時象,而見疑之慮耶?顯命曰,殿下常有矯枉過直之病矣。惡黨論雖聖德事,而隨其言者之色目,或疑其意思之挾雜,在儒臣,亦爲自反處,而其在大聖人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之道,豈不有歉乎?以臣自己,事言之,則臣之事殿下,本有主宰矣。以臣頃年騎郞之不行公,屢承誨責,其時適有事故之不得不爾者,而臣亦豈不爲黨論乎?近來,則臣以偏論二字,舍絶念頭,至於背公死黨之意,則雖自反而求之,實無一毫係着者矣。上曰,豐陵,以武弁時象,自任其必祛,而徐判府事,不能如豐陵之事,前嶺伯必不行,故領相之事矣。徐判府事自言與豐陵差異,其果然乎?顯命曰,徐命均論議入頭處,與臣兄異矣。上曰,卿以勳戚之臣,必欲保全其身云,故不欲强之,而卿於國事,旣盡心矣。卿須體卿兄之心,而行卿兄之事,處於左右,周旋其間,卿之坐地,雖與卿兄稍間,而惟當自任以國事矣。顯命曰,臣之本末,只此事,而卽今,則頭腦已誤矣。殿下,若責臣以赴火蹈湯,則臣當不避,而朝議士論,與前判異,以臣望輕力微者,決不可上下其間,而有所彌綸,臣何敢不自揣量,而自取顚敗乎?上曰,卿兄,嘗以負予爲言,卿必聞之矣。結姻王家之後,蹤跡,與前雖異,而猶尙自任以國事矣。己酉以後,則予以爲雖無卿兄,予足爲之,而時象漸乖,不知其落下幾層,一人存亡,而若是判異,撫念疇昔,益增悼惜,今卿不必家喩,而戶說也。身居宰列,且兼備堂,則交勉於縉紳之間而俾至於和同之域,爲宜矣。顯命曰,朋儕間相勉戒之道,則不當有彼此,而第臣處地根本,與臣兄,自不同矣。臣若行臣兄之事,則必不旋踵而敗,故決知其不可爲矣。上曰,卽今時象,果何如耶?顯命曰,臣於時事,絶口不言久矣。臣與健基,本來言議相合,私室酬酢之際,健基常責臣以不爲言論矣。健基曰,趙顯命豈無向國之誠?而臣之居常責之者,謂其忠誠,不如豐陵也。自處勳戚,而力辭淸要,規避世路,而不言時事,目見時勢之艱危,而不肯擔當,此臣所以深責之者也。顯命曰,臣兄在世時,則朝廷事,無論大小是非曲直,而有主宰,故有若泛舟大洋,篙師按棹,而卽今,則聖上,不變其時規模,朝臣,亦行其時規模,而終如萬頃滄波,無篙師而泛虛舟,出沒無所適之狀,豈不悶哉?上曰,何以則其能有濟乎?轉危爲安之策,卿其言之。顯命曰,臣無謀計之可以仰達者,然而丁未以後,與臣兄,持循此道,而卽今受國家重任者,自有其人矣。士大夫,砥名勵節,必以第一義,自期待,則雖不能一一踐其實,而要不下爲善士矣。此人,則自少學問入頭處不高,但欲與世俗推移,故其規模不高,而事爲之間,多循私意,此其病痛,而聰明敏達,則朝臣中罕有其比。自上,若策勵其病痛而用之,則渠豈不盡心乎?上曰,其人近來,則不欲擔當,未知何故耶。顯命曰,此則多有恐懼之端,而然矣。上曰,吏判與亞銓,互相撕捱不出,亦可悶也。顯命曰,此宜分別其是非矣。上曰,若分別是非,則豈不爲扶抑乎?扶抑則予不欲爲之,而其所爭者,何事耶?若魯曰,兩銓官所爭,卽尹興茂獻納新通事,而申昉,以更爲消詳爲言,則宋寅明不待歸一,而擬望,申昉至於陳疏,宋寅明之擬入,不過做錯,申昉之陳疏,特以政例,元非大段之事也。趙翼命事,尤非關緊云矣。上曰,儒臣之言,果是矣。若魯曰,聖上,以時象之不得調劑爲慮,至有下詢於趙顯命,而顯命,亦不能悉陳矣。豐陵在時,自家有一定之規模,故其中雖有峻於論議者,不敢放肆,此則豐陵之力也。近日,雖似竝用彼此,而太無防閑,且各有猜忌之心,中藏機栝,或不無觸處透露者,凡事若無界限,則易於混淪,前頭之憂,不無腫潰水決之漸。然則國家之受害,不可勝言,毋以目前姑息爲務,深留聖意焉。上曰,大體則是矣。上曰,注書出去,大臣與備局有司堂上,入侍事,分付。逅,趨出傳命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趙尙絅入侍。上曰,講筵已畢,特進官及玉堂一人,宗臣武臣退去,承史及臺臣仍留,工曹參判趙顯命,旣是備堂,亦爲仍留,可也。眞淳、若魯,宗臣燂,武臣景淑,退出。興慶進伏曰,今日爲次對日,而講筵相値,勢將不得爲之矣。有有司堂上入侍之命,而李宗城牌不進,李瑜兼帶辭免,只趙尙絅一人,入來矣。上曰,使臣先來,至今無消息,初十日發送,則自然未及來耶?興慶曰,十六日議奏之說,出於胡人之口,此言若然,則先來自當遲滯矣。尙絅曰,彼中事,謂之明日爲之者,必延過數日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敬差官趙漢緯,聯名狀啓,以爲牙山、平澤、新昌、天安、稷山等,五邑海溢之災,振古所無,當以全災許給,年分,書啓中,別書以海溢全災。且永春一邑,皆是石田,只種黍粟、木花,初非一年再耕之地,而被災慘酷,不可與他邑旱田。一例論斷,永春一邑之田,當折半給災。李壽沆,又以牙山、新昌海溢九面所居軍民身布蠲減等事,一依尤甚邑例,許施爲請矣。今年年分事目,旣許晩移秧全不掛鎌,則別災名,今不可追許,旱田災,亦不宜輕許,而此等災結,惟在道臣之推移變通,非朝家所可許施者也。至於牙、新九面分等,似當依施,而向者嶺南道臣兩面分等之請,旣已防塞不許,則到今有難異同,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上款兩條事,所達是矣。牙、新九面,與嶺伯面分等,多寡雖異,何可獨爲給災於此處耶?竝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有稟處之命矣。其疏,以舊還上最久最多條,竝督爲難爲辭,而旣無結語,今姑置之,至於三衙門耗穀事,蓋聞北路年事,慘被凶歉,而道臣疏請,又復如此。此旣本道所出之穀,合以計之,則可爲一萬六七千石,參酌劃給,以補賑資,似宜,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重臣、宰臣之意,何如?尙絅曰,耗穀,旣是本道所出,且無緊急用處,救活本道之民,似是不可已者,自前告歉之歲,例皆劃給,以五六千石劃給,似好矣。顯命曰,以耗穀補賑資,臣嘗非之,而今此北路道臣,屢次陳請,不可一向防塞,尤甚設賑,不過八九邑,則限六千石劃給,未爲不可矣。上曰,三衙門耗穀中,一萬石,則留庫,其餘,盡爲劃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北兵使金浹呈狀內,生母,方在安東府家兄任所,而年迫八耋,常在疾病中,安東之於北營,幾將三千里,以此情理,旣難往赴。且其所後母,篤老之年,素抱奇疾,氣息綿綴,他無救護之人,人子至情,豈忍離捨而勉赴,入啓變動云,故初以抑情勉赴題給矣。今又呈狀,陳懇如前,則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赴任,北兵使金浹,今姑許遞,何如?上曰,金浹今姑改差,其代,卽爲議薦,可也。顯命曰,臣以北路,竊以爲憂,蓋自古,有異常水災,則其後之無事未易,而向者李義豐事,徵兆甚不好矣。金浹,則雖已許遞,而其代,宜極擇送之矣。上曰,雖不如此,閫帥,豈可不擇?各別擇送,可也。興慶曰,慶尙監司薦望,臣頃以尹陽來、閔應洙仰達,而尹陽來之聽斷刑獄,近來無比,且其才具,亦可委任重務,物議,多以爲藩任雖重而不無內輕之嫌。且臣追聞尹陽來之妓妾,與前監司金在魯之妾,爲同生兄弟,而俱是家畜者云,法典應避,妻妾親同,則有不可交代矣。以臣所達,副望,陞爲首擬,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旣爲親嫌,則依所達爲之,可也。校理兪健基曰,兩臣所畜,皆是妓妾也。以妓妾爲親嫌,大有乖於法典,且朝家,旣有刷還令,則當卽出送,而聞大臣所達,則尙爲家畜可知,宜有警責之道,金在魯、尹陽來,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曾經六鎭守令,擬於閫望事,下敎,而臣意,則三、甲,必在其中矣。及見擧條,則三、甲不入矣。江邊七邑所重,與六鎭無異。三、甲七邑守令,依六鎭例竝擬,未知何如?武將之議,亦皆如此。故敢此仰達。上曰,又擧論七邑,則不免多岐矣。閫望前通者,則今姑勿論,新通,則以曾經六鎭守令者,備擬,而三、甲,則一體爲之,可也。興慶曰,三、甲守令一體施行事,明有下敎,而見漏於擧條中云,其時入侍承旨、注書,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前京畿水使元弼揆,以本營軍器庫子金戒達偸竊軍器事,有所狀啓矣。軍器之無面者,其數頗多,而其中鳥銃四柄,環刀五柄,長箭、片箭及火藥四百餘斤,則庫子招內,戊申變亂時,出給軍兵,還捧之際,閪失云。雖不可取信,亦不必勒歸於偸竊,而黑角弓三十三張,則渠以偸出賣食自服。故招致其買得者,旣已還推,所當直爲梟示,而不可擅殺,請令該曹,稟處云矣。臣考諸曹中前例,則以軍器偸竊之罪梟示者,非一非再,而守禦廳火藥六十斤盜取者,及平山鳥銃二柄偸竊者,皆減死定配矣。鳥銃五柄,環刀四柄,長、片箭火藥,雖曰閪失云,而角弓盜賣,則的實,未知何以處之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於在外時,已因兵判,而聞之矣。今此所偸之物,比之於梟示前例,則小,比之於定配前例,則多。而人命至重,寧失之寬,參酌減死,未爲不可矣。上曰,角弓三十張,比二鳥銃,則重矣。比六十斤火藥,則不甚相遠矣。重人命之道,當審愼,依守禦廳例,減死定配,可也。尙絅曰,直爲定配乎?刑推後擧行乎?上曰,三次嚴訊後,定配。尙絅曰,監官庫直輩,亦有不謹守直之罪,其在懲勵之道,宜有處分矣。上曰,此則自本營,分輕重科罪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副修撰南泰良,帶職蒙宥,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朝者入診時,以齎咨官卜物馱來事,有所定奪,而再昨備局之坐,豐原君趙顯命,以當爲留置,爲言矣。今方入侍,更令陳達其所見,何如?上曰,旣已下敎矣。有何更爲陳達之事乎?尙絅曰,別軍直鞭棍,以別制造給事,曾已命下,而此非時急者,日寒難於造成,姑待歲後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尹就咸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引嫌而退,當初所論,旣有意見,筵奏還寢,在我何嫌?請司諫趙漢緯出仕。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初覆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三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部將等秋冬等褒貶等第磨勘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居李元石子今化妻金召史等,嚂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嚂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刑曹罪人李震相、莫禮加刑啓目。傳于宋秀衡曰,此等之類,猶尙忍杖,除尋常嚴訊之敎,不過例判,各別嚴訊,期於直招事,分付。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因昨日筵臣之請推,諉以情勢難安,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今日本曹,不爲開坐,罪囚推案,報議政府等事,未盡擧行。明日初覆,必有窘急之慮,判書尹陽來,卽爲牌招,使之開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隔宵,本曹擧行等事,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初覆在明,詳覆一時爲急,而特敎牌招之下,如是撕捱,其在分義事體,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之意,纔已筵達,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其所相持,本非重事,猶此撕捱,極涉太過,從重推考,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一體牌招。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卽接敦寧府移文,則參奉尹得重,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安邊府使吳光運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親年已過七十,三百里外,不得赴任,自有法典,入啓處置云。親年七十者,勿敍三百里外遠邑,載在法典,安邊府使吳光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左參贊,金有慶爲戶曹參判,李義豐爲驪州牧使,金尙星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趙明澤爲司僕寺正,徐命珩爲掌樂院正,黃尙老爲兵曹佐郞,李奎鎭爲刑曹佐郞,朴弼載爲京畿都事,李匡元爲繕工假監役,金九衍爲濟用判官,金聖鐸爲司僕主簿,李箕獻爲司成,吳瑗爲中學兼敎授,金若魯爲東學兼敎授,李德壽爲同義禁,花川君金浹,校書副正字單,鄭尙謙,漢學敎授二單,金尙星、吳瑗。 ○兵批,判書趙尙絅褒貶進,參判李眞淳褒貶進,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入直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伋呈狀內,重得傷寒,症勢危劇,旬月之內,斷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崔弘中、金楶、張孝一、權壽鳳、安福大、李秉春、兪德基、邊夏徵、洪得源、朴鏜、金鳳章、裵元星、宋奎弼、金重華、申光夏、鄭亨益、韓範錫、許晶、張泰紹、李行儉、田萬秋、趙虎臣、李聖龍、李玄輔、任守迪、金聖運、魚有龍、尹容、韓德全、李日躋、李匡世、金相璧、愼汝儉、尹㵑、張爾樞、鄭淵、金鼎相、柳經章、楊就達、宋徵賢、李相晟付副護軍。李匡輔、李世璡、金龍慶、朴師正、鄭彦燮、金始㷜、趙命臣、洪龍祚、柳萬重、兪命凝,付副司直。李淨、崔翰全,付副司果。許逅、許鐔,付副司正。同知單,車復運,僉知三單尹得商、申弼夏、金夏明。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故正字李埰妻柳氏呈狀內,家翁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進士李垍呈狀內,同生兄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於延齡君矣。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李埰、李垍等門長長溪君棅單子內,故正字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的實云,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爲延齡君繼子,則李埰便作無後之人。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之子爲後,似合事宜。而有福,旣是李垍之長子,則許以立後,有違法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立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舊還上軍餉,之次邑,則依前狀請,竝皆停捧,稍實邑,則限乙巳以後最多年,酌定三分之一,督捧爲請矣。當初狀啓,不分年條,混請停退,則未捧久近,廟堂何以區別乎?最多年收捧之令,旣據前例,則到今變改,殊涉顚倒,置之,至於稍實邑舊還事,當初狀請,元不提論,則各年條,自在應捧之中,故覆啓中,亦不擧論矣。今又以限年酌定爲請,可見初啓之疎漏,而勿論久近,一切督捧,則亦涉紛鬧,依咸鏡、江原道例,最久最多,各一年條,收捧宜當,以此分付,狀辭中耉鮐五穀等說,殊欠事體,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番章陵行幸時,啓下上言中,慶源幼學金益文,鏡城業武羅崇贊,居山驛將校金器重,平壤幼學金正義,文化幼學孔時中,瑞山新選柳億宗,原城閑良李鳳徵,楊州幼學洪尙寬,通津烽軍金惡同,廣州旗牌官金聖源,橫城驛吏裵應佑,西原幼學鄭重泰,京居韓賢應,閑良盧泰壽、文壽剛等俱爲未現身,依例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幼學李宗夏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狀啓,今秋冬等褒貶,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聞,昨日大臣,以臣賤畜事,有所陳白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伏不勝愧赧悚惕之至,臣頃在北藩,有一所眄,適與禮曹判書臣金在魯所畜,爲異父同生者也。月前上來,方置家中,雖免賤籍,係是北産,則蔑禁留率,自有當律,況臣身雖卑下,職忝卿列,其不可與庶品散流之厭然掩藏者,同視而共歸也,決矣。跡露事發之後,何敢以犯科之蹤,冒據於司法之地哉?玆敢不避猥屑,首實請譴,伏乞亟罷臣職,以安私心,仍勘臣罪,以存邦憲臣之情勢,決難冒出,非不知啓覆當頭,事甚窘迫。而方竢重勘之不暇,何論官職之去就乎?再牌之下,不得不自犯違慢,罪上添罪,無地自容,伏望先卽變通,回授無故之人,使國事,無至狼狽幸甚。臣無任恧縮震厲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上請譴之章,及承聖批,乃有不必深嫌之諭,臣誠惶霣感激,不知所措。而顧臣所遭,終是兢危,決難仍因蹲據,固欲更煩控籲,而人非之極,鬼責隨至,自數日前,疾病暴重。外則惡寒發熱,頭疼身重,內則痰鬱胸痞,喘嗽嘔噦,表裏感傷,症形危惡,甚至有昏厥迷塞,不省人事,肢末俱冷,作一僵屍之時,多般藥治,未有分效。顧今殿最,期限已迫,而萬無自力開坐,及期封進之勢,雖以臣之情勢言之,儒臣所達廉譏之易方,向陳辨章,雖或蒙聖鑑之照察,若其所謂受賂逞憾等語,必是有意指斥。設令臣不病而察任,所聞者,不過儒臣所謂受賂逞憾之言。則以此所聞,貶褒守令,必將上累國家公嚴之典,臣豈敢爲是哉?考績之政,有國所重,而以臣之故,淹稽不擧,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枕懍惕,冒昧陳籲,伏乞聖明,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賜罷斥,馳遣代者,俾職事無廢,殘喘獲延,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趙東彬,輸城察訪朴天樞。 ○李重協啓曰,明日乃是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啓覆,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李鳳翼,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啓覆文書,雖小,時刻進定以巳初初刻。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辭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啓覆時刻已迫。而本曹照律文書,尙未擧行,其在事體道理,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再牌之下,又不應命,啓覆殿坐,時刻已迫,非但本曹文書之未及擧行,莫重啓覆,因刑曹長席之撕捱,將未免停退,揆以事體道理,俱極寒心。判書尹陽來,從重推考,一日三牌,雖傷事體,而如此之時,亦不可拘以常格,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頃者推考,不過事體,豈可以此?若是撕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本事非秋曹事,而莫重啓覆,不可以無秋曹長官而停退,各別催促。 ○又啓曰,啓覆殿坐,時刻已過,而刑曹判書尹陽來,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事體道理,誠極寒心,莫重啓覆,將不得及時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該房承旨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陳疏,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張鵬翼爲刑曹判書。 ○兵批,判書趙尙絅啓覆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吏曹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洪處疇,在任遭喪,今旣服闋,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穆陵守護軍張順命等三兄弟,呈單本廳,觀其辭緣,則以爲渠以宣祖大王外六代孫,世入譜略,而見充於守護軍之役,極爲冤痛,願得許頉云。故考見璿源譜略,則順命之外祖任尙,卽宣廟王孫海平君之外孫,計其代數,果爲六代。敦寧未盡之前,充定賤役誠極不當,自本廳,移文禮曹,使之知委本陵,許頉張順命等守護軍之役矣。卽聞本陵,發怒於本廳移文許頉之事,捉致順命等,以大王八代孫樣,威脅捧招,終不頉役,昭載譜略之代數,任意增減,勒捧招辭,已極可駭。而又觀本陵報禮曹枚移本廳措語,則有曰,恐唱陵官,無所不至。又曰,璿源錄廳,爲順命,多費不當之辭說,語甚不擇,尤極無據。近來體統,雖曰掃地,當初本廳文移許頉者,不過據譜略重敦寧之意,則幺麽陵官,非惟不爲之擧行。又何敢以此等凌蔑之辭,加之於上司乎?其在事體,萬萬寒心,當該陵官,爲先汰去,張順命等兄弟,卽令該曹,依法頉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素薄,平居善病而五六年來,積傷於行役,痰結肩背,膠固不解,俯仰行動,輒致牽痛,經年爲祟,卽同籧篨,其艱楚不堪之狀,時復形露於前席拜跪之際矣。日昨極寒,曉赴籌司,感傷忒重,痰症隨劇,徑返私次,焫艾吃藥,而今至三宿,一味無減。上暈頭目,傍連腰膂,宛轉叫苦,殆不省人事。開政有命,天牌三降,而喘喘床笫,荐犯違傲,病裏惶霣,無地自容。此病未治,將無以供此職務,此職未解,亦無以保此孱病。況今兩堂行公,政注有人,敢將疾痛之呼,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且臣卽伏見備局文書,昨日入診,有齎咨官卜物,令灣府出來之命矣。此事雖若微細,關係儘重,旣有愚見,輒此陳聞焉。當初使臣之發關灣府,使勿出送者,以意揣之,不過二端,若非譯舌爭利,病其先售,則必是曆官多濫,欲親搜檢也。灣尹之初請指揮也,臣以旣不能明知發關之主意,則許其留置,以待使行之處置,對之於大臣之問矣。雖然,冬至卜馱,到柵空還,順付而來,卽是前例,在其時,則固無不可。而在今日,則決不當許,自夫淸債辱國之後,申明延卜之禁,彼我潛商之類,失利久矣。夤緣事機,欲一相通,不但灣人之所覬,抑亦鳳城之攸願,今旣蹉過,於節使之回便,縱日夜規利之徒,會千百求售之商,甚非所以杜奸,而塞竇也。燕卜之回還,必令使臣,遲待齊到,同時出柵,明有朝令,使价之奉法者,留滯多日不敢先出。而延卜之入去,又必令都事領赴,蓋所以禁柵門之生奸,而表裏檢束,嚴密若是,今爲曆官之輸卜,未有一人之管察,別創延卜之路,則從前禁防,自此壞盡,而日後援例,必將紛然,至於稅官之文移灣府。又是曾所未有之事,細察事情,疑若有主張而慫慂之者,其所爲辭只在於稅銀之未收,而曆官卜物,初不遵使行之令,而先已出柵,所患者,特延卜之不至耳。卜旣出柵,稅已應納,所謂客商之未售,似指山東物貨之買賣於柵門者,而曆官旣已上來,延卜雖至,其將向誰而圖售耶?以理推之,是必有借力於稅官,陰濟其私利者。況其文字中,不遵上國舊例,故爲變更等語,意在恐動,情實悶急,萬有一分,如臣所料,而朝家又從而許之,則四邊聞之,將以爲如何。此臣所以決不當許者,然也。陳奏使先來纔到,尤無曠日遲待之慮,臣謂曆官卜物,姑令留置,以待使行,同時出來,稅官處,則直以非時延卜,有違定式,使行渡江,亦在不日答之,而陳奏行中譯舌,眞有爭利告訴,致此葛藤者,亦宜嚴懲,以戒後日。伏願聖明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當問于大臣,而處之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該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刑判,何如是撕捱耶?秀衡曰,以日前筵席推考事也。旣承問備,雖或不安,而引嫌太過,莫重啓覆,未免差遲,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大臣已入來乎?秀衡曰,來在賓廳矣。上曰,注書出去,以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不復形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手指冷氣,何如?上曰,日寒故一樣矣。興慶曰,丸藥連爲進御乎?上曰,連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今日當爲初覆,而秋判之撕捱至此,只以日昨問備事耶?亦有他可引之嫌耶?興慶曰,無他嫌端矣。臣於日昨,偶因言端有達,而如是違牌,實爲過中,其爲人甚固執,今方待命金吾云,其必不出,可知矣。上曰,儒臣之當初請推,事體是矣。在尹陽來自處之道,不過一番陳疏而已。如是撕捱,豈不過當乎?若又牌招,而終不承命,則國體將虧損矣。興慶曰,其辭疏,政院之不卽捧入,可恨也。秀衡曰,此非可捧之疏,故初則退却,而再牌不進之後,不得已捧入矣。上曰,政院之當初不捧,事體亦然矣。興慶曰,啓覆文書,政府詳覆,而送于刑曹,則謹啓議照律事,刑曹判書例爲書入,而此亦尙不得爲之矣。上曰,刑判若出,則此不過霎時事也。但今此召問其去就,尤爲其不安之端,何以爲之乎?此若遞職,則禮判上來後,必同處義,因一微事,轉生葛藤,則亦可悶也。興慶曰,金在魯,則未知何以爲之?而至於尹陽來,則無論事之大小,旣有所執,似不當論罪,莫重啓覆,不可一向遷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初覆,明日爲之,則可以仍爲再覆耶?秀衡曰,十四日有拘忌,十五日與上前開拆相値矣。上曰,今日爲初覆,連次三覆,然後北道有當死一罪人,可以趁歲前擧行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元無可引之嫌,而一向撕捱,三召不進,事體所在,不可仍置,罷職,其代政官牌招,以無故人差出,待下批,卽爲牌招肅拜,而啓覆時刻,則以未初初刻爲之,可也。上曰,當初欲擇嶺伯,事偶至此,又失可惜之刑判矣。無故人,則京兆與武臣中,似有之矣。興慶曰,臣於再昨海西還上軍餉年條稟定時,以壬子未收準捧之意,陳達矣。退出後,更考文書,則壬子條只有如干石,而癸丑條未捧頗多,當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追初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錫命,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尹就咸。西班,領敦寧府事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礪恩君梅,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張鵬翼,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炯,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秀衡曰,推案,當以次入之。上曰,然矣。重協,進讀京囚淫奸至親罪人前縣監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待時而已。其辭緣,何足聞也?仍命重協,書判付曰,姑待三覆,按律正法。秀衡,讀外囚殺人罪人張貴才推案。上命讀屍親與元犯招,又命讀張貴才承服處,又命讀監司親問處。仍下敎曰,觀其招辭,則初刺耳後,猶有生氣,故更刺右頰云,而監司親問時,則以蹴踏樣納招,雖非大段違端,而前後之招,差異矣。僉議以爲,何如?興慶曰,只以錢分而殺人者,似可疑,而渠旣承服,且其衣服笠子,已爲贓物,其殺之則丁寧矣。有龜曰,刺殺之跡,昭然於屍帳,承款之辭,又爲分明,則以法斷之之外,無他道矣。思喆曰,初則雖似虛疎,而渠旣丁寧承服,則法外更有何論乎?取魯曰,臣旣詳覆,故其文案,仔細見之,而此獄終涉疑晦,且多疎漏處矣。衣服之留置,至親之證成,實爲疑端,而金始炯,以其時監司,明言其無疑,臣何敢質言其必有疑端耶?寅明曰,臣則只見單招,承服旣分明,別無可論。梅曰,文案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殺人旣分明,三章之法,不可饒貸,依律處斷,宜矣。廷濟曰,初以田結錢分事,戕殺可疑,而常漢輩,場市被酒後,亦不無如此之事。且其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達。尙絅曰,當初捉執,旣非登時,且以錢二分事,有欲殺之心,而賣酒饋之,乘醉刺殺者,可訝。其文案,終爲疎漏,且其所爲,有若爲盜所殺,而然則處置甚從容,而渠之衣笠之棄置者,尤爲可疑。臣意則直斷以法,似重難,更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乃貞曰,以單招見之,則別無疑晦處,勘律,宜矣。錫命曰,渠旣承款,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顯命曰,山陽場殺人云,而張貴才旣往場市,而公然逃走,且其衣服,明是渠之衣服,則萬無可疑矣。始炯曰,此臣按藩時事也。脫衣棄之者,蓋其醉鬪時脫置者也。張士誠,卽貴才之五寸親,而士誠以爲明是渠笠借去者云,則贓物分明矣。世望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羽良曰,臣意則脫衣棄置者,以其血濺,而恐爲他日贓物,故然矣。分明刺殺,則正法,宜矣。箕錫曰,其時道臣之言如此,文案又分明,則依律正法,宜矣。就咸曰,刺殺旣分明,此宜斷之以法矣。健基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瑗曰,獄情至難,文案雖重,而臨問之際,其所答之言,亦可察其形狀,而知之矣。文案雖不無牴牾處,而其時道臣之言如此,則似無可疑矣。上曰,此文案入啓,在於國忌齋戒日,未及詳覽,而卽爲啓下者,蓋爲文書修整之緊急故也。今日亦未細覽,而左參贊與兵判之言,不無意見矣。然渠旣犯殺人之律,故畏㤼而逃走矣,衣服不爲推去,亦出於未暇念之矣。予意則似近於鬪歐殺人,而竝與笠子而棄置者,甚可怪也。鵬翼曰,常漢輩相鬪時,脫衣脫笠,例也。取魯曰,脫衣脫笠,非可論,而鬪歐之敎,實爲至當矣。顯命曰,所謂鬪歐,互相蹴踏,以致一死者之謂,而此則以刃刺之,似非鬪歐也。羽良曰,若鬪歐,則初不必賣酒饋之矣。上曰,果有欲殺之心,則只刺要害一處而已。何必先耳而後頰,以至亂刺乎?文案有牴牾處,旣疑其鬪歐,則與故殺有異,當待三覆而處之耶?使之更査以啓耶?興慶曰,苟有一分可疑處,則不必待三覆,出付秋曹,分付本道,而使之更査爲宜矣。寅明曰,被死可矜,急時償命雖宜,而文案旣如是牴牾,則更査爲宜矣。始炯曰,聖上,以鬪歐致疑者,出於審愼之意,而此獄之合於鬪歐,終未見其得當,旣有衣笠之贓物。且有張士誠之招辭,其殺人則的實矣。上命秀衡,書傳旨曰,觀此文案,當初屍親捉告,雖似疑晦,笠子足襪,旣是贓物,則貴才殺人,可謂無疑。而但殺獄體貌重大,承服之後,考覆親問之招,皆無增減,而此則各相牴牾,已涉未盡。而渠若素嫉承得,乘醉刺殺,則不犯要害,亂刺亂蹴乎?笠子之不收,衣袖之血染,刺打之過多,疑似毆鬪,而故殺成案。鬪毆故殺,雖曰極律,王者用律,宜乎審愼,自本曹,詳問道臣,各別痛査以聞。又命秀衡,書傳旨曰,王者所重,莫若刑獄,昔夏禹帝亦下泣囚,其爲藩臣,尤當詳審。況以崇品重臣,出莅嶺藩,事體自別,且藩、臣守令,其於重囚,不爲細究,若或承款,雖或牴牾,仍成文案,曾有飭勵,亦聞下敎,而今者張貴才文案,未免疎忽,可爲警飭。此則略之,而推官報狀題辭中,今乃取服,亦合檢狀,殊可快幸云,文字偶語,雖非異事,有欠不獲已之意。噫,以是心決獄,則雖或無辜,逭者幾希,玉成之道,宜加倚任之臣,前嶺伯從重推考。必寧曰,申時已報,臣當出去,受軍號矣。上曰,然矣。必寧出去還入,以軍號上之。上曰,啓覆文案之數多,未有如今年者矣。廷濟曰,京外推官與獄官,皆着實擧行故也。上曰,或由於擧行之着實,而死囚,若是夥然,豈不有歉於王者之化乎?於心實多憫惻者矣。取魯曰,下敎,實仰泣辜之德矣。必寧,進告外囚殺人罪人馬保李夢右文案。上曰,此獄無疑,而命華尤絶痛矣。不必盡告,承服處及監司親問處,結案處讀之。必寧讀告。上曰,刑曹啓目,亦告焉。必寧讀之。上曰,命華爲造謀,則夢右爲加功耶?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明是故殺,似不爲加功矣。有龜曰,律文雖有加功二字,此則放砲,出於其手,當以故殺論之,加功則似不襯矣。思喆曰,放砲殺人者,豈可以加功論乎?取魯曰,此事比他,尤切痛矣。命華情罪,今無可論,夢右所爲,當爲元犯。上曰,夢右有兩罪矣。取魯曰,異姓七寸淫奸,則雖未知律文,而似非當死之罪,至於砲殺,則明是故殺,豈可以加功疑之耶?寅明曰,所謂加功,當其殺人之際,從而助力者之謂也。今以命華之故,或疑夢右爲加功,而夢右所犯,則實兼首謀與故殺,依律處之,宜矣。梅曰,不知法律,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文案未及詳閱,而成貼出於臣手,無他可達之辭矣。廷濟曰,謀殺條,有首謀故殺,命華當爲造謀,夢右當爲故殺矣。尙絅曰,臣與戶判之意同,此非可論於加功者也。乃貞曰,此獄情犯,萬萬凶惡,命華宜爲bb?b,夢右決非加功,諸臣之議是矣。顯命曰,放砲時,若有隨從,則當爲加功,手放者,何可以加功,擬律乎?時炯曰,臣與前判書尹陽來回啓時,夢右則當用加功律云,而諸臣所達如此,從衆處分,未爲不可矣。世望曰,臣不知法文,不敢以臆見仰對矣。羽良曰,當初本曹,不敢擅便,敢請上裁,而諸臣之議,皆是矣。箕錫曰,以加功擬律,終未見其可也。就咸曰,明是首犯,宜用當律。健基曰,臣意亦與諸臣同矣。瑗曰,加功終不襯着矣。上曰,更告照律處。必寧讀告。上曰,《大明律》以下見之,則分明合於加功矣。諸臣咸曰,不可而論《大明律》,懸吐各異。上曰,諸臣竝勿言。豐原解釋律文以告。顯命解釋以告。上曰,果是矣,而當初引律不襯矣。羽良臣請出往問於律官。上曰,然矣。羽良出往還入,以爲律官所解者,如此如此矣。上曰,此則與豐原所解異矣。仍命必寧,書判付曰,律似故殺下手擬律則加功,其涉牴牾,詳考律文,三覆以聞。上曰,大臣進前,殺獄當竢三覆,而權取身獄事,實爲莫大之變怪,風化所關,當爲嚴處,而仙玉已斃,今無更問之處矣。取身則死無可惜,而以其祖指揮之故,不敢吐實,一向訊問,反爲殘忍,至於權孚,則以曾經侍從之臣,淑問之下,固當從實直告,而觀其供辭,顯有欺隱之情。若非年七十,則金吾請刑之啓,當依例踏啓字,而亦有不忍矣。今則將爲了當之獄,而猶有所未快者,將何以處之耶?大臣與金吾、秋曹堂上,先爲各陳所見。興慶曰,臣未見其前後文案,不得詳知,而蓋權哥所爲,萬萬無狀,禹女情狀,實涉曖眛矣。然取身旣非死罪,厚、孚亦不可刑訊,則似當參酌定罪,以爲收殺之道矣。傳聞前刑判尹陽來之意,如此云矣。寅明曰,凡獄情,刑推後承服者,固難盡信,而今此權哥之獄,未刑推之前,或稱落胎,或稱埋置者,已露實狀,而厚、孚、取身,皆不目見云,則尤爲孟浪矣。臣於權孚供辭,有所絶痛者,兒聲有無,惟當一從所見直陳,而末端猝稱以兒聲已止息,以其無來歷之語,遽爲揷入,其情狀萬萬無據矣。臣雖以嚴問啓請,而在孚,旣非倫紀所係,則曾經下大夫之列者,不可以一時欺詐之情,輕施刑推,故若有依啓之命,則欲爲稟達,還寢,仍請酌處矣。顯命曰,文案雖未詳見,而雖使三尺童子聞之,皆知權哥之必爲見屈矣。權哥之知其必屈,而爲此擧者,未知有何別樣事情於文案之外耶?臣嘗以此疑之,而畢竟終未得可疑之情跡,則只憑文案立落之外,豈有他道乎?禹女冤狀,今已伸白無餘,而取身終非死罪,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但禹女,初則爲啓下罪人,及其自裁之後,地方官,當檢驗馳報,而只以頭頭人之言報之者,終未免疎漏,此所以有權厚之執言,而稱冤者矣。鵬翼曰,臣則閭巷間所傳之言,雖或聞之,不見文案,不敢臆對矣。始炯曰,自上必欲嚴覈此獄者,不但爲一女之抱冤而已。世敎漸衰,倫化不明,故深憂世道,屢下判付,聖意所在,臣等亦豈不知之乎?盤問罪人之際,反覆詳覈,而彼此俱是常情之外,可謂重獄矣。凡決訟,必以文案歸重,而權取身原情,不成辭理,違端甚多,禹哥所供,節節當理,是非曲直,不難知之。而但難測者獄情,獄官意見,不宜落偏,故臣以鑑空衡平之意,相勉於僚席,期於十分詳査,而畢竟權家諸婢僕,次第直招,禹女之冤,自歸伸白矣。所謂降書,固當査出其眞僞,而觀其筆蹟,決非八十老人之筆,設令從空中出,以此究問,轉至援引,將成婦女之獄,則朝家豈不難處乎?此乃重獄,而權家婢僕外,無他憑覈之處,故雖不得不盤問於婢僕,而終歸於以奴證主,論以法意,已極未安。而至於權取身,則其祖權厚供辭中,以親聞兒聲立證,今雖日加訊問於取身,其祖之供如此,其孫其可直招乎?取身之一向訊問,實有以孫證祖之嫌,朝家欲正倫化,而反不免傷倫之歸,此亦不可不念處也?若以獄情大體言之,諸婢承款之後,取身雖未及直招,便成已了之案,臣意則問議於大臣,參酌酌處,恐爲得宜矣。上曰,參判所見,是矣。羽良曰,此獄只憑文案,而決之,則甚不難,而第天下,莫難測者獄情,莫難決者獄辭,在昔向敏中,以取服當死之僧,一言明摘,終傅生議,臣則旣無敏中之明,最晩入曹。此獄幾至了當之後,而或慮其顯顯易知之外,有隱情可疑者,取其文案,詳細究閱,終無別樣摘出者。然大凡治獄之道,務在徐緩,査實鉤詰兩造之違端,反覆參訂,務至平允,雖以呂刑及酷吏傳等書觀之,可知矣。萬一於兩隻之辭,一有偏重,則曲直易眩,端緖難推,此所以古聖王之必用欽恤者也。戊申之逆,何等凶慘,何等緊急,而殿下不動聲色,專用寬恕,雖有漏網之流,而生活甚多,至於此獄,則處分未免嚴急。此雖出於深憐禹女,痛駭權哥之致,而雖云其罪,人命殞斃,至於四人,似有乖於審愼之義。此後則凡於治獄之際,不當如是,故惶恐敢達,而權厚、權孚,則旣以七十除刑,實無覈得之路,而取身則三次嚴刑,一向杖問,又有以孫證祖之嫌,宜有參酌定罪之道,故議啓中敢以,稟處請之矣。上曰,予於常時,臨古文而有如此事,則心有所絶痛矣。今此取身之事,實是亘古今所無之變,故處分如此,而參議陳戒之言甚好,當留念矣。諸臣亦各陳所見。有龜曰,禹女眞有其罪,則權哥婢僕,以齊憤之心,雖死,必不承款,以此見之,則禹女十分冤痛矣。取身之不爲直招,便有笑啼俱不敢之意,而至於權厚、權孚,若聽中間慫慂之言,而爲此擧,則平問之下,不肯明告,其勢固然,而情狀甚可痛,惟在朝家之嚴處矣。思喆曰,臣待罪禮曹時,取身以此呈狀,而觀其措語,則以萬萬不近理之事,構成罪案,至請離異,情狀絶痛,故不爲許題矣。厥後聞其呈辨秋曹,而畢竟構陷情節,已盡綻露,禹女曖昧之狀,昭伸無餘,而獄事今已了當矣。取身諸罪人,參酌處分,似爲得宜矣。取魯曰,臣則未見其文案,不知獄事之顚末,而此獄初頭,逢見前刑判,則頗言禹女之冤狀。故臣以此事,事理之所不近,人情之所不忍,宜加十分詳愼,有所酬酢矣。其後聞權家婢僕,次第承款,奸情悉露云,權哥事今無可言,至於酌處,則自有法官,臣不當仰對矣。梅曰,臣則不知獄情,而外議皆言權哥之無狀,禹女之至冤矣。上曰,予之下詢者,蓋欲聞輿情也。禹女設有醜行,取身之五年同裯,豈不怪駭乎。廷濟曰,臣亦未見文案,而蓋聞權哥所供,節節無據,獄事自當如此矣。然臣嘗待罪獄官,累當大獄,故備知獄情之至難測矣。必詳細覈得,使落者,無一毫怨言,然後可以服人心矣。今此權哥之事,擧一世皆言其無狀,而或云一邊未免偏重,權哥則有四人之死,禹哥則不問當問之人云,而反爲權哥有所稱冤。此由於獄事嚴急,而然,鄭羽良所達之言,是矣。今則取身之三次受刑,亦似太過,權厚、權孚,固爲無狀,而參酌處分之外,似無他道矣。尙絅曰,臣亦別無意見,而禹女之冤,已伸於婢僕之招,極爲矜憐,取身則一向嚴問,似不當決罪,宜矣。至於權孚之兒聲止息云者,萬萬無據,雖以此執以定罪,渠不敢稱冤矣。乃貞曰,不見文案,不敢質言,而禹女之冤,權哥之罪,擧世言之矣。錫命曰,外議皆言權哥無狀,諸臣亦皆有所達,臣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世望曰,未見文案,無辭可達,而諸臣言好矣。箕錫曰,臣則與權家,有親嫌,不敢仰達矣。就咸曰,權家之事,外間皆言其處事無狀,禹女則卽今雖已伸雪,然當初眞僞未辨之前,便是啓下公事,身死之後,似當有檢屍之擧,趙顯命所達,是矣。取身則似有當律,權厚則亦當有家事任長之律,而至於權孚,則不敢崖異於其兄之事,人情無怪,且旣非家長,則似無可罪之端矣。健基曰,獄情則雖有輿誦,臣未得詳見獄案,猶不可知,而至於取身,則係是人倫大變,若誣陷其無罪之妻,抱冤而死,則固當以逼殺之律斷之,此豈可輕易酌處者耶?更加詳審,而處之宜矣。此等罪關倫綱者,若不明査嚴處,則末俗日下,彝倫漸斁,臣恐傷倫敗義之輩,必將接跡而起矣。瑗曰,文案臣雖未見,而獄情嘗聞於刑官矣。禹女之冤,婦孺皆言之,聖上必欲明査,非但爲一婦之至冤,實出於振勅風化之意,而權厚旣不吐實,取身不可終始嚴訊,此外杖斃者,至於四人云,不宜一向蔓及,參酌處之,宜矣。上曰,卽今世道彝倫斁喪,此等事,若不明快處之,則安知他日,復無如取身者耶?上番儒臣之言,實有意見,逼殺之律,渠何免乎?予雖知禹女之冤,而權哥三人,皆不取服,則猶未明快,故所以問於諸臣耳。取身則以其祖之故,雖死而必不服,權厚、權孚,家有妖惡之婢僕,而聞其煽動之言,不知爲其婦掩諱之道,或慮汚其家門,而有此呈狀之擧,豈不萬萬痛惡乎?秋曹堂上,問議於未入侍大臣,而求對,則予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憲臣有親嫌,則不爲論列,勢雖然矣。而身爲執法之官,親問之下,引嫌不言,非矣。至於尹就咸,則顯有爲權孚分疏之意,極爲無據矣。禹女則欲其檢屍,權孚則謂無可罪,身爲法官,焉敢若是?寅明曰,今此下詢,欲採衆議,雖有不槪於聖心,不宜遽加嚴責。且檢屍事,趙顯命亦言之,則不獨就咸之意見,如是也。就咸啓曰,臣猥以無似,忝叨諫列,適當俯詢之際,妄以爲權厚,旣不吐實,則爲其弟者,似不當與兄異辭,而權孚旣非家長,又非元告,則其罪似有差等,故率口,仰達矣。辭不達意,至承非常之嚴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隱然容護,已乖臺體,備辭引嫌,尤爲未安,勿辭。秀衡曰,獻納尹就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箕錫啓曰,臣與金吾在囚罪人權厚、權孚,有異姓四寸親嫌,今日下詢之下,不敢隨諸臣仰陳賤見,方切惶悚,以此至承未安之敎,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秀衡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秀衡曰,啓覆入侍,事體甚重,而儀賓府無進參之員,錦平尉朴弼成,則老病,自前不爲擧論。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殊涉未安,月城尉金漢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李宗城疏批,有問於大臣而處之敎矣。上曰,卜已出柵,稅已納官云者,可訝矣。寅明曰,此則李宗城不知事狀而然矣。取魯曰,頃年辱國之後,有定式,無論使行齎咨官卜物,而皆領卜出來,故臣在西關,亦嘗申明此法矣。聞今方留卜於柵外,守直有弊云,而陳奏使回還,似不遠,今雖更有朝命,自然與使行,同時出柵矣。興慶曰,事勢似然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持平沈星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尙未處置,兩司除在外、未署經、未肅拜外,司諫趙漢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明朝大提學牌招。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嬪宮誕日,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尙未處置。兩司闕啓,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如是違召,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又爲違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如此乎?且此製,非他製之比,多士等待,國體何?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重協曰,此製與他製有異乃是恩製,不可撕捱,牌去來各別催促以啓。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矣,敢啓。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重協曰,都承旨持此題,與大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李重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大提學尹淳,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五百五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引嫌而退,意雖審愼,語涉營救,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尹就咸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沈星鎭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引嫌而退,嫌難可否,其勢固然,未安之敎,何必爲嫌?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李鳳翼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負犯忒重,流竄亦輕,而姑從薄勘,置諸郡邑,此於微分,實爲大幸,屛伏窮山,日省愆尤,思所以息黥補劓之圖,但其才分淺劣,尋常芻牧之任,亦難堪承,是甚憂懼耳。乃於千萬意象之外,召命特降,以臣爲兵曹參議者,恩旨遠宣,峽民創見,以罪爲榮,曾未半年,臣於是,惝怳感激,自不覺涕淚之縱橫也。噫,霜雪雨露,無非化育之洪造,則今於事過之後,豈敢復言?而第臣有結轖于中,不能自解者矣。臣性本愚騃,言無裁擇,凡於世俗,喫緊人事,都不通曉,故朋儕之間,少見許可,韓愈所謂朝無死友者,臣實有之。惟殿下不以臣爲不肖,前後恩眷,迥出常例,十載邇列,幸免大僇,亦可謂受知罔極矣。夫事君盡節,人所同得之天,而在臣尤宜自勉,是以居常兢兢,無他報效之道,則惟以勿欺二字,銘在心頭,斷斷血忱,庶幾至死靡變,而秋初入對時,下敎至爲嚴截,若曰是負予也。噫,臣與申、李兩臣,初無毫分恩怨,其所通塞,又無些少利害,則臣雖無狀,亦有心腸,抑何故?而忘吾君之隆知,效黨人之敗習,以自陷罔赦之科哉。臣固知匪怒之聖敎,儘出牖迷之至意,而惟是一生刻勉,自附圖酬者,終未見諒於君父之前,此臣所以拊心長吁,忽不知四肢之投地也。除命之下,不敢久淹,昨始來伏私次,而顧此滓穢之蹤,雖荷湔拂之恩,尙可以抗顔自立於朝端乎?且臣素患風痺之證,比益沈綿,衝寒作行,半死半生,見今氣息奄奄,轉側無路,宿衛緊任,尤不可虛縻,玆敢瀝血爲辭,仰首哀籲於天日之下。伏乞聖明,俯察臣危苦之情,先遞所帶職名,仍許退歸田里,沒身自廢,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今者復召,意俱有在,爾何復嫌?其勿辭,速察職。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才甚鹵,而性甚懦,立朝餘二十年,未嘗與人爭較,設有是非相難者,未敢必其求勝,卽同朝之所共悉。而況臣生世煢獨,區區托身,而爲願忠之地,惟國與君耳。妄竊以爲今日國勢之存傾,亶係於用人之偏均,於此一着,而處之失宜,則末流之禍,有不勝捄。故竭心殫力,過計深憂,必欲諧時論,而平物情,雖群咻噂{{!|𠴲|⿰口沓}},本見屈抑,而不自憚焉。蓋其苦志血忱,可質神鬼,然訥言淺誠,未足以周旋孚感於一席注措之間,輾轉生鬧,遂至於政道壞,而國體隳。靜言思惟,罔非罪孽,勘以常憲,誅竄猶輕,而天心至仁,大度包荒,畢竟處分,止於近州薄補,溫音和色,特諭以不非無罪。臣固且惶且泣,以罪爲榮,而及其陛辭,旣錫對以優假之,伊後筵敎,又問病以眷軫之,糞土賤臣,何以獲此於至尊至嚴之下?感頌刻骨,不知死所。噫,古往今來,人臣之受知被榮於時君世主者,亦復何限?而豈有負犯如臣,譴黜當前,假之以非常之恩,垂之以不世之眷,若臣今日之所蒙者哉?一出都門,便隔文陛,犬馬顧懷之戀,惟日耿耿,其所盡心,而自效者,只在古人芻牧之責,遂乃策勵衰竭,不敢怠忽。而邑荒民困,着手無地,半年淹久,一味尸素,誠恐孤負委寄,罪上添罪。乃者環召之命,不待左右之言,特除之旨,忽降纍釁之中,俄而還差備堂,繼又移遷館職,恩數荐疊。嚮用如舊,觀聽驚聳,吏民動色,固知山藪之聖量,尙記簪履之舊物,不欲終棄,有此特恩,在臣情禮,亦宜稍近京輦,瞻依耿光,向北馳懷,有如水瀉,幹當公務,竭蹶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本來肥痰,不服南中風土,宿疾添痼,怪症疊發,重以寒程撼頓,歸卽昏倒。且今所叨之任,卽臣從前力辭必遞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感激趨謝之計,未免由此礙阻,徊徨怵惕,益增死罪,玆敢悉暴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賜矜諒,亟命先改臣難冒之職,仍令竝解兼管,俾得以守分養痾,頌戴恩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補外,今者特授,乃飭政曹之未叶,思舊臣之棲外者,于今復召,卿何提嫌?其勿過辭,宜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健基曰,臣有眼病,請執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其誰敢欺。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後漢隱帝乾祐,至兢惶激切之至。上曰,少退。諸臣少退還入。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二年侍御史陳襄,至非所以廣聰明於天下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覿上奏,至增長吏氣五不可也。健基曰,白居易所陳,乃科擧事也。唐制,累經省寺,取其截直,則鄕擧里選之規雖廢,而比之我國之科,猶可謂美制矣。蓋科擧,士子發軔之初程也。凡於考試之際,取其言議之直,則不但爲培養士氣之道,亦可作他日敢言之臣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我國科擧,專尙詞華,甚非取人以實之道也。雖以策問言之,如董仲舒、文天祥之策,固無可論,而以佳作稱之者,不過入於彀率中,而以梔蠟色澤之而已。時尙如此,文體日下,臣竊以爲此非細故也。祖宗朝,或以單辭,出御製策題,而試之,執事之間,亦多如此。故其時文詞,蔚然可觀,所選取者,無非文章名流也。今亦擺脫逐條設弊等規例,而間以單辭親問,則庶可以矯文弊,而得實才矣。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向者泮製所試,御題殆近單辭,且有體端,而泮儒輩拘束規例,不能鋪張,入格之文,亦未免草草,良可恨也。上曰,其題自是單辭也。文體之不古,誠如下番之言,古人則雖詩律,務尙天然,而多有不叶簾者,以朝耕上平田,暮耕下平田一句見之,可知矣。予時看國朝久遠文集,則與今果判異矣。健基曰,國初文詞,則有欠艶麗,而專尙實地,此正菽粟之文,而可見敦朴之美矣。上曰,然矣。崔岦、李廷龜,皆以文章著名,而其體格則不同矣。健基曰,崔岦尙簡苦,李廷龜主平順,而大抵文章家體格,各自不同矣。若魯曰,言事朋黨者,罪之亦可,而李絳,猶以諫官,不可罪爲言,官以諫名,則言雖不槪,而不當輕加譴責,蓋所以重臺閣之道也。上曰,此下唐介事好矣,而王者在於燭理,若不計君子小人,而竝用,則豈不有弊乎?若魯曰,此在人主是非權度矣。十一板,歐陽脩所謂論人主易,言大臣難者,誠切言也。宋朝二十年來,臺諫多有論大臣而獲罪者,故歐陽脩慨然言之,大氐爲人君者,未嘗以言其闕失而有所斥逐,若語及柄用之臣,則輒加譴怒,此實古今通患也。近年以來,臺閣之臣,以言及大僚,而得罪明時者,前後非一,此不但有欠於待臺閣之道,亦非所以慰大臣之意,故今因文義,惶恐敢達。上曰,儒臣之言,言則是矣,而唐介則其心無他,未嘗以逆賊之名加於人也。今之臺諫,公然謂人爲逆,在上者,其可謂之臺言,而置而不罪乎?若魯曰,人心世道,日以益下,自宋時至今日,亦過幾百年耶?有難以古人之事責於今日矣。上曰,儒臣所達,非矣。逆賊何等惡名,而容易加人,是無君臣之義也。在末世,而尤宜明白處分,豈可諉之於世降俗末,而容護如此人耶?若魯曰,臣亦以近來逆名之加人爲痼弊,曾對趙顯命,而有所酬酢矣。臺諫若果爲無理之談,則不可無罪,而近來言大臣,而獲譴罰者,甚多,實非明時好氣象,故敢有所達矣。健基曰,歐陽脩之言,雖就事論事,而不無弊端,非可爲後世法者矣。若魯曰,十四板,論好名,而頃於筵席,已言好名之勝於不好名矣。下聖人而無不好名之人,好名者,未嘗自暴自棄,亦未嘗爲違道悖理之事矣。健基曰,好名雖有弊,而自好之士,愛惜身名,故能好名,若無修身操心之工,則雖曰好名,未有其效矣。上曰,下段以三事,分析言之者,好矣。若魯曰,容容默默,無所恥愧者,實爲今日痼弊,如是而何事可做,何業可就乎?殿下如欲日事恬憘,苟冀無事,則容默之弊無妨,如欲有所奮勵,樂聞忠讜,則容默之弊自祛,此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健基陳襄疏,以規誨譏刺,引用沔水、鶴鳴,祈父、白駒者,與《詩經》之旨大異,此蓋在於朱子註釋之前,故然矣。若魯曰,劉安世疏,不過一二行,而語甚切至,其所謂不愼其初,而如蔓草之旣成,禍胎遂成,無奈何云者,正好着意深看也。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上曰,曾於筵席,有言科場專出表題,則如《周易》殿講云,故近來雖出雜體,而但表,則意思似不廣,務爲工巧故然耶?健基曰,表是科文中至難者,做表而箇箇合於科選者,自是實才也。人事妙理無限,故鄕儒則雖稱能文,而不能善作矣。若魯曰,臣等亦嘗用工於表,故知其極難,而不讀古書,稍解綴文者,藉賴同接,亦能成篇,故間有倖科矣。上曰,京儒則於賦,不能善作云,工於表者,亦不能於賦,而然耶?健基曰,近來大科,間間出賦,故京儒之用工於賦者,甚多,而苟能製表無欠,則投之某文,寧有不能作之患乎?秀衡曰,策問,長文也。見之雖難,而製之猶易,表則用力處,不過回題上四句也。見之雖易,而製之甚難,然若言科製中極難者,則無過於論矣。上曰,俄者所謂單辭策題,便同於論矣。予則嘗以策問爲難,今聞承旨言,策問亦易耶?健基曰,近來久廢別試之故,士不讀古書,科未得實才矣。策是八條目,湊合成篇,雖似易矣云,而多讀而有元力者,能放筆揮灑,有若一串貫來者,然而苟是不讀者,則雖艱辛成篇,而瘡疣百出,無足可觀矣。若魯曰,今以科文下詢,而表則事大文字,亦有人事可觀處。固是科製不可廢者,而但士子五六人,出接會做,則於表,雖有工拙之不同,而未有不做者,於策則五六人中,能做者,僅一二人,蓋策則有原學然後,可以做得。不然,雖掇拾東人,覓取同接,而其醜拙之態,不能逃於具眼者之見,亦宜崇用策問於科場試士之際,而苟如臣俄者所達單辭命題,則尤爲得實才之道矣。上曰,今日科題,其知之乎?若魯曰,俄者閤外少退時,始知之矣。上曰,以制試士,今已再次矣。收券已入來,故抽來一軸見之,則未成篇者多,常時用工於表者,可善做,而何如是耶?健基曰,雖熟手段,忽遇制誥,必難盡意於片時製進之際,苟無熟工者,豈能成樣乎?上曰,俄見一張,則玆授卿相國都統軍兵云者,如我國敎書,規矩制規,本來如此耶?若魯曰,我國敎書,便是大國之制,制之用玆授卿字,似不異矣。健基曰,此題,曾出於月課,而有故判書姜鋧名作矣。上曰,然乎?用東則,何如?健基曰,如此有名之作,雖用一二句,自當見黜,士子輩拘於此文,必難製成矣。上曰,明日持公事入侍,與開拆相値,午前則凡公事皆入之,午後則待下敎,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凝寒轉甚,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司諫趙漢緯呈辭,今日闕啓,事甚未安。正言金光世,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沈星鎭,初以詣臺之意送言,而旋又呈辭,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李夏源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獻納未差,無進參之員,獻納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金若魯爲獻納,李森爲工曹判書,金在魯爲司宰提調,閔應洙爲慶尙監司,趙錫命爲安邊府使,宋瓆爲保寧縣監,李胤器爲穆陵奉事,李剛中爲敦寧參奉,李綬爲繕工假監役。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以李國馨、金希魯、鄭壽耆,付副護軍,尹就咸付副司直。 ○傳于李春躋曰,昨已下敎,吏、兵房承旨入侍。 ○以三覆時,時刻單子,傳于宋秀衡曰,以辰初初刻改入。 ○李春躋,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一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與五部去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司宰監今甲寅秋冬等司䆃寺、司圃署、軍資監、平市署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姑不得磨勘。至於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贍寺去癸丑春夏秋冬等,今甲寅春夏等,司宰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資寺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則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旣不得磨勘。其時官員,亦多遷轉,有難考績云,竝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儀賓府言啓曰,本府郞廳,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各司褒貶磨勘之際,五部癸丑秋冬等啓本中,四字誤書,擦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司僕寺、軍器寺、典設司、訓鍊院官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於今十五日磨勘以入,而臣鵬翼,除拜屬耳。日限未滿,故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秋冬等褒貶及屬司中典涓司、繕工監今甲寅春夏秋冬等,瓦署、造紙署今甲寅秋冬等,合九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與臣取魯,有相避,故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尙衣院、掌苑署、四山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竝因其提調、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右議政意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等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左相,俱未備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臣沈壽賢,病情沈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徐命均,奉使出疆,時未回還,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居首進士兪彦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運維,生員趙載敏,竝直赴會試,進士洪昌震,幼學金燁,生員李燮元,幼學趙載德,各給一分。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宋秀衡啓曰,軍號何等重大,而旣以濃墨,有改入之敎,蓋所以嚴軍號之意也。而兵曹堂上,不爲改之以他字,依前軍號,矇然書入,殊極未安,兵曹堂上,從重推考,何如?答曰,允。 ○甲寅十二月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節製壯元誰耶?春躋曰,校理兪健基之子也。上曰,曾是爲節製第二者耶?予嘗見其名矣。春躋曰,兪彦國頃年被抄於節製,而爲第二矣。春躋開拆褒貶封紙,而先告京各司褒貶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必寧告中樞府及各軍門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春躋告京各司等第,至戶曹正郞李夏徵上考題目。上曰,李夏徵何如人耶?春躋曰,故廉吏東萊府使李明復之子也。春躋告各道監司、江華留守褒貶等第上送狀啓。上曰,竝入之。春躋又告各道都事、營將、察訪褒貶等第。上曰,竝入之。必寧告都摠府褒貶等第,各道兵、水使褒貶上送狀啓及各道兵、水使各樣將官等等第。上曰,竝入之,而守令、邊將等第,則勿爲告達,而竝入之。春躋、必寧,各以守令、邊將等第上之。上覽後還下,下敎曰,有點下者,亦有無居下者矣。必寧曰,忠淸兵使金洸,春操後啓本,與褒貶等第,混入以來矣。上曰,竝皮封入之。必寧上之。上曰,今觀皮封,則書以啓本一道,此則非金洸之過也。政院誤爲混入之致也。此啓本還下,承旨出去後,更爲入啓,可也。必寧曰,京畿水使宋徵來,旣有拿命,且無虞候,故不敢爲狀啓矣。上曰,然矣。春躋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臨陂縣監安錞,以曷不振勵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全羅監司柳復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慶尙前監司金在魯,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奉化縣監金遇慶,以雖似政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前慶尙監司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咸鏡監司李箕鎭,黃海監司兪拓基,忠淸監司李壽沆,今秋冬等褒貶,守令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平安監司朴師洙,所引情勢,元非大段,病狀則雖未知如何,而莫重殿最,不爲及期封進,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已承批,今無可嫌,而莫重殿最,稱以病重,不爲封進,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南兵使申德夏,黃海兵使朴纘新,全羅左水使李希夏,今秋冬等褒貶,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全羅右水使具侙,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頗緩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竝致勤點下,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京各司殿最,雖似文具,考績之法,有國所重,而每當開拆之時,輒有頉稟之啓,今番則尤爲夥然,大臣衙門,則雖無可言,而他餘無長官,有應頉處外,諉以堂上不齊,或有故,而不爲擧行者,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承文院九處講,只有其名,而廢閣不行,久矣。文官新進,隨其年之老少,有《老乞大》、《吏文》等冊講試之規,而近來當講之文官,一未得應講古規,將未免因循廢弛,臣常慨然,故竝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殿最何等重大,而近來以殿最,看作文具中文具,極爲寒心。大臣所帶衙門及宗親府、儀賓府外,無端不封進各司,自政院考出,竝從重推考,自古,有漢語講之規,祖宗朝定式之意,可謂深矣。久廢不行,亦極未安,如欲飭勵,則當自承文院始矣。都目前槐院,先爲擧行,各司未封進殿最,亦及吏曹開拆前,而竝爲封進事,分付,而此後,則另加申飭,俾勿如前,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允輔爲昌寧縣監。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明川罪人行刑關文,依榻前定奪,別定禁軍,罔夜下送,而南海道里,亦至十餘日程,驛步傳關,不無遲滯之慮,亦令禁軍,一體傳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崔永贊、崔莫世、趙乭屎、朴老味、黃老味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三覆,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三覆依律擧行時,同爲擧行。 ○甲寅十二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議兪彦通,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金若魯。西班,南原君{{!|𪳣|⿰木卨}},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花川君金浹,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烱gg金始炯g,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僉知中樞府事愼爾晉,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昨日乃入診日次,而以褒貶開拆相値,故自上不許,不得承聞問安,已四五日矣。眩氣與手指冷症,不復發作乎?上曰,眩氣則不發,而指冷之症,尙存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無減,寢睡安穩矣。興慶曰,湯劑連進,而丸劑亦兼爲進御乎?上曰,湯劑則姑餘一貼,丸劑亦兼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旣呈肅拜單子,未及入來,不得同時肅拜,雖由於開門比前差早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三覆事體重大,而各司不卽齊到,以致殿坐正時,差晩入啓,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各司未及進來人員,竝推考,何如?上曰,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鳳翼,持京囚矯誣王言罪人韓世愈推案,而進伏曰,進講時已達,眼昏而字小,難讀矣。上命秀衡告照律處,而下敎曰,此乃考律以稟者,刑曹參議進前告達。羽良曰,無他襯着之律,取考本曹謄錄,則肅廟朝酒色扈光老,欺罔下帖於掌苑署,供上所用各色實果,私自偸食。本曹,以詐傳詔旨照律,則判付內,情狀痛駭,死無可惜,而詐傳詔旨之律,未知其襯合,特爲減死定配。今此世愈之事,與此似相類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渠雖以詐傳詔旨樣承服,而所謂詐傳詔旨者,僞成傳旨,而傳播者當之,此則似是亂言者類,與詐傳,猶有間隔矣。然亂言罪,則杖一百流三千里而已,若用此律,則未免太輕歇矣。上曰,大明流三千里,與我國有異,其律亦重矣。興慶曰,終不可置之極律,參酌處分,似好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情狀則可殺,而擬律則太過,有所仰達。今亦無他意見,而先朝扈光老事,判付,似襯合,參酌定罪,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世愈所爲,極涉虛謊,而比於扈光老,則似重,擬以詐傳詔旨,不合,惟在參酌處分矣。{{!|𪳣|⿰木卨}}曰,此罪人,虛謊亂言者也,未知其必死也。鵬翼曰,臣見其文案,則罪犯雖重,而不宜直斷以詐傳詔旨之律矣。廷濟曰,此在朝家參酌處之,其爲必死之律,則未知也。尙絅曰,其情狀則萬萬痛駭,而不知其必斬也。乃貞曰,不論文字與言語,其爲矯誣王言則,明矣,決不可容貸。臣意則與諸臣異矣。顯命曰,詐傳詔旨之律,雖不襯,而不爲打量而來,故御前決棍七十度云者,極爲駭然。傳之外方,愚民何以知非出於上命耶?其爲國家累不細。法雖不可斬,而宜有各別嚴懲之道矣。始炯曰,趙顯命所達,是矣。渠意則雖出於藉重,而傳之民間,其爲貽累於國家,當如何?本曹,雖以扈光老事仰達,而《大明律》,亦有干犯於上者斬之律,臣意則當用此律。如此姦惡之輩,不宜容貸矣。上曰,干犯之律,乃謂語涉不道者也。此律則尤不襯矣。浹曰,惟當參酌處之。亨宗曰,斬律則過矣。彦通曰,此雖與詐傳詔旨有間,而宮屬之作弊外間,固當嚴懲,況兼之以矯誣之罪乎?極律雖過,而當用次律矣。爾晉曰,斬則太過,酌處爲宜。羽良曰,旣無比律,故以扈光老事仰達,而此是亂言之甚者,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箕錫曰,詐傳詔旨,雖曰不襯,矯誣王言,其罪當死。臣則守法之外,無他可陳之辭矣。若魯曰,臣於今日,雖以法官入侍,而頃於三覆,已陳所懷矣。宜用當律,終非斬罪也。健基曰,王者用刑,貴在得情而哀矜。原其情,則虛謊無狀矣。極律則太過,傅之生議無妨矣。瑗曰,情狀則無一分可惜,而旣不襯於詐傳之律,則傅之生議,固不害於好生之德矣。然此等事,若不痛懲,則似不無後弊,宜有嚴處之道矣。上命秀衡,書判付曰,王者用律,蓋原其心,參其法者。原其心則事涉虛謊,參其法則其不襯合,眞若昔年受敎。宜乎參酌,而比諸僞造下帖,其亦較重。末世人心,此等不令之徒,不可不痛懲,嚴刑二次,減死島配。寅明曰,臣待罪戶曹時,以高城郡守朴弼琦報狀笏記仰達,而頃日筵中,上敎有若以私書陳達者然,不勝惶恐,而其間日月已久,恐未下燭而然矣。上曰,然矣。師得,告京囚淫奸至親罪人良女紅桃推案。上曰,此非問議於諸臣者也。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又告京囚淫奸罪人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矣。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朴儉天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仍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刃殺的實,無他可論。取魯曰,此罪人,當依法處斷矣。寅明曰,以單招gg單抄g見之,則情罪狼藉,更無可論。{{!|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刃殺妹夫,歐打其妹,以至於不恭其母,其罪當斬矣。廷濟曰,係關倫紀,非比凡例殺人矣。尙絅曰,雖在他人,殺人者死,況殺其妹夫乎?乃貞曰,勘律之外,無他道矣。顯命曰,見單招gg單抄g則鬪歐,絞,輕矣。始炯曰,當初,以病風喪性言之,而見其前後所供,則決非病風人也。斷之以法,宜矣。寅明曰,常有欲殺之心,遂至刃刺之境,此則決非鬪歐死也。浹曰,不當處絞,宜用一律。亨宗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彦通曰,此等處宜正法。羽良曰,其母嘗愛其妹,故積成嫌隙而然矣。不可以鬪歐論矣。箕錫曰,情狀絶痛,用一律之外,無他道矣。若魯曰,依律,可矣。健基曰,狂逆丁寧,則當用鬪歐,狂逆非眞,則罪犯一律,而此則決非喪性者也。瑗曰,依律之外,無他道矣。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金贊石、康世三等推案。上曰,兩人罪犯,有輕重耶?僉議,何如?興慶曰,不宜異同,當竝斬。情節則十分可惡矣。上曰,書篆與刻印者,似有輕重矣。取魯曰,書與刻,厥罪惟均,而論其情,則刻者似輕矣。寅明曰,印僞造,自是極律,豈以書刻,有所低昻,而若論其情,則工判言,是矣。{{!|𪳣|⿰木卨}}曰,無論書刻,皆是一罪也。鵬翼曰,分以二之不當,竝置極律,宜矣。廷濟曰,印僞造,未嘗以書與刻,有分輕重之道矣。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故前後好生之德,每施於印僞造之類,而當此末世人心巧惡之日,宜加嚴處,以防後弊。臣意則其罪比殺人者尤重,而斷不可容貸矣。尙絅曰,法律則印文雖未成者,亦置之死,書刻輕重,寧有可論?臣待罪畿營時,陽城人,以瓢片,塗朱土爲印跡,捧一錢錢,其時傅之生議,而贊石、世三等所爲,比此甚重矣。乃貞曰,此而若容貸,則末世人心,無以懲畏,勘以一律,宜矣。顯命曰,李廷濟之言,是矣。王者行會,印符而已,苟有僞造者,無論造臘與刻木,竝宜以一罪論之矣。始炯曰,不書則雖欲刻之,不得,不刻則雖已書之,而無用,書刻當同罪,豈有輕重乎?浹曰,近來僞造印信者甚多,此而歇治,何以杜後弊乎?宜用當律,以爲一分懲畏之道矣。亨宗曰,書刻一體,竝宜依律。彦通曰,印文未成者,猶斬,輕重,何分於書刻乎?爾晉曰,兩漢同罪,無他可論。羽良曰,書刻無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箕錫曰,今以啓覆文書見之,僞造印信推案,至於三度,此蓋平日國法不嚴,人無懲畏而然矣。今何以其書刻,而分別輕重乎?若魯曰,書刻罪均,惟宜正法。健基曰,書刻無異,輕重何論?瑗曰,此是爛漫同議而爲之者,其中,豈有造謀與隨從乎?三尺之法,不可低昻矣。上曰,贊石、世三,豈有輕重耶?今有兩班,敎其奴而刻之,則當竝置之法耶?此所以下詢者也。取魯曰,雖使其奴而刻之,便是同議,刻之者,宜死矣。羽良曰,若給價役匠,匠人不知而刻之,則容或可恕,而殿下所敎者,則固無異同矣。上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廷濟曰,頃年以瓜作印,僞受還上者有之,而傅之生議矣。此則比此亦重矣。寅明曰,當初宜問首從,而無此一款,似疎忽矣。上曰,文書則彼此所犯,無間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告引律結罪處。必寧,告焉。興慶曰,萬才,初犯手,而八先,以鎌加之,此罪人,無可論矣。上曰,僉議,何如?諸臣咸言此宜置法,不可容貸。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春躋,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在法當死,而情或可矜矣。取魯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情狀,與贊石輩有間矣。寅明曰,旣犯死罪,則得財多少,非所可論。{{!|𪳣|⿰木卨}}曰,印僞造之類,不可容貸。鵬翼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廷濟曰,印僞造分明,無可論者矣。尙絅曰,以錢錢租斗,將至於死,不無可矜者,而旣犯死律,有難容議。乃貞曰,比贊石似輕,而死律,難於低昻矣。顯命曰,印僞造雖未成,處斬,法重可見,蓋印符,王者之大柄故也。旣刻木片,則比之未成,重矣。當用極律,不容少貸矣。始炯曰,宜斷之以法,無可論者矣。浹曰,其所得食者,不過錢錢租斗,則情雖可矜,罪狀則與贊石無異,依律處之,宜矣。亨宗曰,罪無可論,而情有可矜。如此罪人,則自前或傅生議,而惟在自上參酌,有非自下敢請者也。彦通曰,旣是印信僞造,則有不可低昻法文矣。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厥罪旣重,所食多少,有何可論?箕錫曰,觀其用意,則比贊石猶重,宜以法斷之矣。若魯曰,此無可論者矣。健基曰,法外,更有何辭乎?瑗曰,欽恤云者,蓋指罪疑惟輕,而此罪人,則無可疑者矣。上曰,又有印信僞造罪人兩推案矣。竝爲告達,可也。春躋,告外囚鄭以珪推案,秀衡,進告外囚崔聖中推案。上,竝令告其照律處,而下敎曰,不卽判付,而使之竝告者,出於常格之外,蓋王者,當不快於用刑,而務以哀矜爲主矣。殺人者死,漢高約法,尙在除苛之初,不但其罪甚重,被死者,亦可哀故也。此等事旣無一邊稱冤之事,則平恕之道,當施於此等處矣。且念民無資生之道,而有此犯法之事,言其情狀,豈不矜惻?張應奎,則圖出物故立案而已,崔聖中事,亦有可恕之端,而其中鄭以珪事,則誠爲痛惡矣。予意欲分輕重處之,故玆令竝告三推案,而下詢於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興慶曰,崔聖中,以蔽陽子作印跡,故聖意似或以此容恕,而聖中,以營吏,有此作奸之事,其罪狀,比他尤重。臣意則聖中當爲首,以珪次之,應珪最輕矣。取魯曰,入於啓覆者,皆可死之人也。諸臣之以印僞造數多爲慮者,言則是矣,而自先朝,每於此等處,而從輕。今殿下亦欲求生於必死之地,而有此俯詢矣。臣意則張應奎木片,比之贊石僞造,則似輕矣。鄭以珪則其用心絶痛,崔聖中則巧惡特甚,蓋吏屬,則比諸校生輩,尤宜重繩,大臣所達是矣。寅明曰,旣曰木片,則便是成器,其情雖矜,在法當誅,蔽陽子塗朱土者,非成器也,謀陷人於不測者,極巧惡矣。臣意則應奎重,而以珪次之,其中崔聖中,最輕矣。{{!|𪳣|⿰木卨}}曰,蔽陽子與瓢片、木片,一是僞造,則無輕重之可言,而論其情狀,則以珪絶痛矣。鵬翼曰,無論某物,僞造用之,則實無間隔矣。廷濟曰,伏聞下敎,孰不感動?臣等雖無狀,何敢以嚴刑重法,導我殿下,而卽今奸惡之徒甚多,決不當容貸於此等處矣。其中欲分輕重,則應奎之木片,以珪之瓢瓜,皆是造成者,無可論矣。崔聖中,旣是官吏,則與閑人有間,此則當議別罪,若論以造印,則旣無成器,與應奎、以珪而比之,則其罪似輕矣。上曰,外方印如升頭者多,印文不分明,故奸細輩,敢作如此事,莫非守令之過也。尙絅曰,印僞造旣重,則成器與否,非所可論,若言其情狀,則張應奎可矜,崔聖中、鄭以珪,多有痛惡者矣。乃貞曰,雖以好生之德,欲分輕重,而法一撓奪,則八路瞻聆皆動,奸細輩,以爲印僞造,能得生活云,而必將接踵而起,此實大段關係於政令者。不可强分其輕重,而竝宜依律處之矣。顯命曰,造則雖有間,而印形則一也,侵民亦同矣。固難饒貸,而若以好生之德,必欲區別,則大臣所達,是矣。始炯曰,三死囚罪犯,則無輕重,而若以情而言之,則不無差異者。應奎,爲保一時軀命之計,則比聖中有輕矣。以珪則有若劫奸未成者,雖未知其用於何處,而關字印文,旣刻瓢背,而與印朱同置,則情節極爲凶惡矣。此等事關係甚重,朴乃貞所達,實有意見矣。浹曰,旣成印樣,則其罪均矣,而論其情,則大臣所達,是矣。亨宗曰,俱犯死罪,而言其情,則應奎差輕,兵判之言,好矣。彦通曰,此不必分其輕重,竝宜以法處之。爾晉bb曰b,三罪同矣,而聖中尤重。羽良曰,論其情則應奎似輕。朝家每饒貸於此等處,故外方,多有印僞造之弊,判尹所達,是矣。箕錫曰,臣雖執法之官,聖上好生之德,豈不欲將順,而但蔽陽子塗朱打出者,與木片、瓢片,元無異同。臣意則實未知其罪之有輕重矣。若魯曰,死囚三覆,旣出欽恤之意,則分輕重而議律,亦何不可乎?臣於初覆,略有所達,而崔聖中事,終似輕歇矣。健基曰,旣犯一罪,則不可低昻,而其中身爲營吏者,尤爲絶痛矣。瑗曰,諸臣所達,只遵祖宗之法而已,非敢以嚴刑峻法,導我殿下也。刑期無刑者,蓋律當其罪,故人皆畏法而不犯,以至於無刑之境矣。臣意則宜竝置之法,而以聖主好生之德,必欲分別其輕重,則應奎可矜,而以珪則無可論。崔聖中,其所見捉者,不過蔽陽子,則罪則似輕,而情則可痛矣。上曰,張應奎,情有可哀者,崔聖中,則吏判所達,是矣。印樣旣不分明,則當不入於印僞造之中,鄭以珪,則印跡明白,無可論矣。仍命春躋,書張應奎判付曰,究其法,則無參酌之道,而原其心,則亦無可惡者。三覆慮囚,蓋欲求生,特爲減死,絶島定配。又命書鄭以珪判付曰,依律。又命書崔聖中判付曰,究其所爲,首尾巧飾,雖極痛駭,今者啓覆,其本乃僞印,且觀結案下語之頭,王者宜哀矜處,特爲減死,絶島定配。秀衡,告外囚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命告引《大明律》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諸臣咸曰,殺獄分明,更無可論。上,命秀衡,書判付曰,依律。鳳翼,告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因鬪鬨,頭折而死,見其文案,則固無可論,而傷於燈檠之說,似然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不必依律之意仰達,今何異同乎?寅明曰,文案,旣未盡見,則未知如何,而單抄所載,則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渠旣承服,則豈有從他饒貸之道乎?廷濟曰,以單抄見之,雖未詳知,而似是鬪歐殺也。尙絅曰,承服分明,固合置法。乃貞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浹,未及當次而出伏陳達,健基曰,花川君金浹,未及下詢之前,徑先陳達,言語支離,事體猥屑,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旣已承服,則更有何辭乎?始炯曰,以木履打之之際,分明觸傷於燈檠,則律文致命傷處,當爲燈檠,妙眼之償命可矜,而坦英已死,今難更覈矣。浹曰,此獄,卽臣待罪寧邊時事也。檢屍時見之,則腋傷,見打於木履矣,頭折,見觸於燈檠矣。傷於木履,而無必死之理,明是觸燈檠,而至於殞命,妙眼之斷以殺人,臣未知其可也。健基曰,纔已推考,而又爲煩達,事體未安,更爲推考,何如?上曰,今旣當次,而陳其所懷,則不宜更推矣。亨宗曰,以單抄見之,則無可論矣。彦通曰,承款分明,法外何論?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初覆時,李宗城則以爲兩處所傷,皆由於燈檠云,而臣意,一處則必受打而然,受打而死,則似當爲殺人矣。箕錫曰,初覆,已有所達,今何更陳乎?若魯曰,臣意則終不知其爲元犯矣。健基曰,當歸重末梢,而終則傷於燈檠而然矣,何可以殺人斷之乎?瑗曰,致命傷,則妙眼木履似不當,且其承服辭緣,終不分明矣。上曰,下番儒臣之言,是矣。命鳳翼,書判付曰,{{?|⿰⿱勿口頁}}門gg顖門g實因,正合於致命傷爲重之文,而以證僧之招觀之,無他別白,而坦英旣斃,元犯無人,只以末梢已無生氣之揷招,勒成文案,已涉不可。亦以渠之結案之招觀之,此可用惟輕之典者,減死定配。上曰,推考房進來。秀衡進伏,命書傳旨曰,凡殺獄,何等重也,而妙眼文案,決不若是者。末招糢糊,業諭酌處判付中,而推官道臣,難免疎忽之失,其竝推考。上曰,少退,而午後入侍。前判付,盡爲捧入,可也。春躋曰,少退之際,東西班諸臣,或有失次而出者,不可無警責之道,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未見文案,只見單抄云者,非矣。竝推考,何如,上曰,此非盡爲推考者,勿推。春躋曰,承文院九處講,講冊九乎?講處九乎?招問本院下人,則以爲《老乞大》或吏文,九次考講,故謂之九處講,而大臣備位然後爲之。今番,以領左相之不備,不得爲之云矣。上曰,擧條雖出,而以大臣備位後爲之之意,更出擧條,可也。春躋曰,雖某時,有大臣,則爲之云矣。上曰,然則前擧條,無可改者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雖已推考,而先呈肅單,未及入來矣。單子已入,明日肅拜時,單子,當勿爲更呈矣。上曰,然矣。諸臣退出,有頃還入。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永萬推案。上,命告下端照律處,而下敎曰,初覆時,諸臣已有所達,而僉議,更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旣不能執捉於奸所,況元色,以淫女屬公,而無正夫,則永萬之殺亡致金,當用殺人之律矣。取魯曰,初旣以妻娶之,則與本來淫婦有異。且目見其夜逢相喜之狀,則與奸所殺死,無間。今若直斷以殺人之律,則過矣。寅明曰,奸所之殺,法不償命者,誠有意矣。永萬之殺亡致金者,旣在奸所,則不宜斷之以殺人矣。{{!|𪳣|⿰木卨}}曰,旣是正妻,且有所生,則明知他人之潛奸,而不爲刺殺乎?此則宜以奸所之殺,施行矣。鵬翼曰,此獄之爲殺獄者,以其前日呈所志故也。初欲付於亡致金,而元色不願,故還爲其妻,則其非正妻可知。常漢輩男女同坐,亦非異事,而旣無明白淫奸之事,則謂之奸所亦不當,直斷殺人之律,宜矣。廷濟曰,當初以茵席而匿亡致金者,已惹永萬之疑,而又復相遇於夜靜之後,男女有喜色,則不可謂非奸所。永萬之償命,終涉太過,參酌無妨矣。尙絅曰,若以亡致金之先欲犯之者見之,則明是奸所也。償命則似不可矣。乃貞曰,李廷濟所達,是矣。臣無他見矣。顯命曰,雖曰官屬,旣以偕老爲期,則便是正妻也。奸所殺死,不可以一律論斷矣。始炯曰,該曹雖已照律,而旣非永棄者,且執捉於同坐相喜之地,則此非奸所而何?雖不可全然無罪,而償命則似不可矣。浹、亨宗、彦通、爾晉咸曰,明是執捉於奸所者,償命則過矣。羽良曰,渠亦取尹哥妻,而爲妻,則本非正妻,而不過一淫女也。今若以奸所執捉,傅之生議,則決知其不可也。箕錫曰,執法之論,則償命,宜矣。若魯曰,初覆時,臣以以奸所執捉,不可原貸之意,有所仰達,意見何異於前後乎?健基曰,雖是淫女,而常漢之妻,年久率蓄,則謂之正妻,宜矣。旣知他人之潛奸,則憤而殺之,固無所妨,不可以此而償命矣。瑗曰,其本不正,不可以奸所言之,故初覆時,已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寅明曰,其女之淫不淫,不可議於照律之際矣。上曰,吏判之言,是矣。若魯曰,亡致金,若生存,則其將以有夫女通奸之罪,殺之乎?不然則永萬之罪,實合於殺人償命之律矣。上曰,臺臣之言,太過矣。頃日李宗城所達,甚精矣。仍命重協,書判付曰,旣呈官府,官不聽施,則雖曰淫婦,永萬之妻自如也。若此果合於奸所捕捉勿問之文,而但永萬、元色,不可以正夫、正婦責之,勿問之律,反乎太輕。參酌定配。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水奉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無可論,而爲鬪歐殺,則可訝矣。取魯曰,均是死罪,絞斬何間乎?寅明bb曰b,絞斬猶有輕重。此則明是故殺,何可以鬪歐論斷耶?廷濟曰,臣意則似當爲鬪歐,依照律施行,宜矣。{{!|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者矣。鵬翼曰,本曹雖有擬律者,而此獄之爲鬪歐,終涉可訝矣。尙絅曰,絞則似不可矣。乃貞、顯命、始炯、浹、亨宗、彦通、羽良、箕錫、若魯、健基、瑗,咸曰,依照律施行,宜矣。上,命重協,書判付曰,依律。仍下敎曰,明川爲幾日程耶?取魯曰,十五日程矣。上曰,及歲前,下送判付,然後可以擧行,而程道旣遠,餘日不多,有未及之慮矣。始炯曰,以禁軍送于咸興,自咸興送于明川,則足可以及歲前行刑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李夢右推案。鵬翼曰,考諸律文,則此當爲絞,而放砲殺人,終不合於加功矣。始炯曰,命華則當凌遲處斬,而夢右則當爲加功矣。羽良曰,謀殺條見之,則當絞,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堂上,皆已陳達,僉議,何如?興慶曰,用法之道,當適輕重。雖合故殺,而絞亦死律,依照律施行,不妨矣。取魯曰,斬絞無間,依據《大明律》施行,宜矣。寅明曰,律雖如此,而造意與下手加功,竝合情理絶害者,斷以斬律,宜矣。{{!|𪳣|⿰木卨}}曰,所爲絶痛,從重處之,宜矣。廷濟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刑官之議,皆以律不可低昻爲言,律外更有何言乎?尙絅曰,絞輕之意,已達於初覆,今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乃貞曰,國家用律,當區別絞斬,而此則當爲故殺,不當爲加功矣。顯命曰,初覆時,以引律之誤,爲慮矣。旣考律文,而下手加功,皆爲絞,則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浹曰,夢右之罪,比命華,似減一層矣。亨宗曰,跡似故殺,而律爲處絞,則法外,更有何言乎?彦通曰,固當依律矣。爾晉曰,此則終近於故殺矣。箕錫曰,雖合故殺,而律旣如此,則折衷處之,宜矣。若魯曰,律文如此,則依律,宜矣。健基曰,臣於初覆,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瑗曰,初覆,雖有所達,而刑官考律以稟,則更無可達之辭矣。上,命書判付曰,放銃殺人,曾所未聞,且其所爲,尤極痛駭,而律止加功,似或不然,初覆下敎矣。刑官復考,比初無異,則王者用律,其豈低昻?依初擬律施行。上曰,有時急擧行事,該房先爲出去,書入判付。春躋曰,刑曹堂上,亦當出去開坐矣。上曰,判付書入後,當分付矣。仍下敎曰,秋曹三堂上進前。權取身事,其已問議於大臣乎?鵬翼曰,奉朝賀崔奎瑞處,則姑未收議,而判府事沈壽賢以爲,取身所爲絶痛,而律非死律,參酌定罪,權厚、權孚,旣以七十除刑,則竝宜有參酌之道云。判府事李台佐,判府事李宜顯,則以爲未見文案,不敢以臆見仰對云。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不敢干預於朝廷事云,而不爲獻議。奉朝賀閔鎭厚,則與判府事沈壽賢議同矣。上曰,崔奉朝賀,方見文案乎?鵬翼曰,崔奉朝賀,時在江上,故姑未及往問矣。上曰,崔奉朝賀,其果獻議耶?取魯曰,爲不爲間,事體當問議後處之矣。上曰,取身,元非可惜,而旣見權厚、權孚之招,則予反容恕於取身矣。此皆其祖之事,三次之刑,豈不殘忍乎?渠雖生存,將無用於世,而旣欲酌處,而傅之生議,則或慮有凍獄徑斃之患矣。明日收議後,卽爲求對,可也。始炯曰,取身,方有病云,故使之各別救療矣。上曰,其不死,何bb可b必也?救療事,各別申飭,可也。鵬翼曰,降書一款,終未得端緖,此爲未了之獄案矣。上,顧始炯曰,降書果非仙玉之筆耶?始炯曰,決非老人之筆,乃是少年妙筆也。上曰,降書豈有如是精書之心耶?此尤未可信也。頃日參判所達,是矣。降書則置而不問,可也。諸婢承款之招,非不勝杖誣服者,而若使爲權哥右袒者見之,則未知亦以爲如何也。以奉每不問,人有爲言者云,而竝刑彼此,寧有如許獄體耶?始炯曰,終未得疑端,故所以不刑奉每也。上曰,降書得其出處,則在禹女尤幸,而眞産則降書,是矣,半産則降書,非矣。始炯曰,上敎至當矣。鵬翼曰,固當嚴刑取身,得其情實矣。上曰,此亦其祖之事也。杖問取身,終近於以孫證祖,不宜更施訊問。自本曹,陷人律及家不齊逼殺之律,竝考出以入,可也。鵬翼曰,求對時,臣等三人,只入侍乎?次對日,同爲入侍乎?上曰,只三堂上入侍焉。處分將在明日,而權厚、權孚之一時置諸朝籍,予實陋之也。仍下敎曰,刑曹堂上,先爲出去開坐,明川罪人事,今日內發關,分付,可也。鵬翼、始炯、羽良,先爲退出。興慶曰,俄者醫官處下敎,臣已聞之,而明日入診,當以加入議定事,稟請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陳奏使順成還來,旣許完結,則可無他日更送使臣之弊,誠可幸矣。上曰,使臣之意,欲自此完結後奏聞,古亦有此例否?興慶曰,甲申年,有之矣。尙絅曰,使該國完結,則當有謝恩使矣。興慶曰,自當兼送於明年冬至使矣。上曰,彼中,別無可知之事,而使臣無事還來云,可幸。聞副使瘡口完合云,此亦的報耶?取魯曰,先來軍官鄭義山,卽會賢洞鄭家之庶孽,而其人可信矣。臣亦招致詳問,則瘡口完合,的實云矣。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啓覆時,有京囚罪人韓世愈減死定配之命。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世愈所坐,雖曰與詐傳詔旨差異,而矯誣王言之罪,自不得免。稱以宮監,作弊外方,此而容貸,則日後憑藉作奸之類,將無以懲畏,決不可傅之生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印信僞造,三尺至嚴,其不可容貸也,明矣。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其所罪犯,俱係一律,或造作僞印,成給物故,或巧成僞刻,憑藉收布,設計造意,萬萬巧惡,不可以印刻之際,木片竹編,差有輕重,而有所分別原恕也。況聖中則身爲營吏,行凶作弊,至於此極,其爲情狀,尤極絶痛。固知參酌貸死之命,出於好生之德,而王法,有難輕撓,後弊,不可不慮,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罪人朴永萬之殺人情節,昭在文案,元色,旣屬官婢,渠且呈狀棄絶,則不可以奸所殺死,傅之生議。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大辟論斷,至爲重大,刑官苟有意見,固宜審愼於照律再覆之時,而今於三覆詢問之後,或謂之擬律差輕,或謂之當傅生議,事體未安。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竝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科試事體,至爲嚴重,科次試券,例自賓廳,直爲出納,而昨日柑製試券,未下賓廳之前,詣閤承旨,徑自取見,未及出榜,榜聲先播,事未前聞,宜有規警。請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寅明曰,濟州牧使身死之代,赴任一時爲急,而新牧使金重熙,除拜已久,旣除朝辭,諭書、密符,亦已下去,而近日,連呈辭狀。其措語則以爲其父,爲此牧使而身死,此是讎地,有不忍往莅云。外議亦以爲,情理不可强令赴任云,而旣除朝辭之後,該曹難於變通,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諭書、密符未下去之前,則容有可恕,而旣下諭書,又送密符,則以其不赴任,將還爲持來乎?朝家事體,不當如是,金重熙亦何敢呈狀耶?且其以讎地爲言,而不肯赴者,極涉無義。其父死戰陣,則其子許身君父之後,其將讎地,而不赴戰陣乎?吏判之爲重熙陳達,非矣。吏判推考,金重熙,則自備局,各別催促赴任,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曾前出入玉堂之人,多有違牌坐罷者,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臣以宗簿寺事,有時急變通者矣。日昨請對時,御牒中前所不載徽號,直書大文事,旣承下敎,而更爲參考,則有大段牽掣之端,故復此仰達矣。定宗大王誌文及諡冊,皆書溫仁恭勇,而恭勇二字,不載於御牒,太宗受禪,初上仁文恭睿之號,而亦不載於御牒,肅廟朝,加上懿文莊武,而此則已載於御牒。今若以恭勇、仁文、恭睿,竝書於御牒,則恭字、仁字、文字,皆爲疊複。臣取考《禮曹追上諡號謄錄》,則有云定宗大王,前稱溫仁恭勇順孝,今皇帝,賜諡恭靖,不宜竝用恭字,請除恭勇二字,而從之。此乃其時禮曹啓辭也。以此見之,仁文恭睿,亦必以仁字恭字之疊,而不用,初非闕漏而不載也。元敬王后誌文中,厚德二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彰德昭烈,有德字之疊。章敬王后誌文中,淑愼明惠四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宣昭懿淑,亦有淑字之疊。此亦與定宗徽號中,去仁文恭睿恭勇等字,恐是一例,追載御牒,似甚未安。此則於御牒前註中,上尊號年條下,出小註,恐或得宜。至如昭惠王后徽號,則封崇冊,有仁粹二字,而與御牒不載徽淑明懿,無所疊複。貞顯王后尊號,則燕山朝,加上慈順和惠四字,而與御牒所載昭懿欽淑,亦無所疊複。此則當依下敎,追載於御牒中矣。上曰,其時,以疊字不書者,若出於特敎,或因大臣獻議而然,則今當如前爲之,而前註中年條下懸註,只是禮曹啓稟而爲之者,則不必遵守,惟當依頃日下敎,不拘疊字,而盡書之,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以惠廳事,有仰達者矣。大同元數,雖盡爲上來,猶患其經用之不給,而近來守令,罔念朝令之至嚴,事體之至重,惟以推諉不納,爲能事。年年舊未收,其數夥然,而此則姑舍勿論,雖以今年言之,三月內裝載,四月內畢納,自是事目,而癸丑條大同,諸道各邑,百計稱托,延拖時月,屢度催督,少不動念。今將歲飜,而未畢納者,殆至萬餘石之多,事之駭然,莫此爲甚。若欲盡爲論責,則許多守令,亦難一時竝罪,故今方抄出未收之數,區別其尤甚、之次,監色則當爲參酌推治,而其中尤甚不納之邑,不可只治監色而止,似當拿問嚴治,故敢達。上曰,此亦朝綱所關,事甚駭然。尤甚不納邑守令,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惠廳堂上,以大同晩時發船及未收最多邑守令拿處事,陳達蒙允矣。此事非但大同,田稅亦然。近來船隻,固爲未易云,實難責其一一裝發於三月,而至於六七月裝載者亦多,船人輩,無數弄奸,或有敗船,或多偸食,國穀耗失之數,殆過累千餘石,極可寒心。數多守令,有難一一請罪,頃已發關於三南道臣處,方爲査問,而其中裝載之尤甚節晩,稅納之尤甚未收一二邑,一體請拿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船人輩偸食國穀之弊,自古有之,而未有如近日之尤甚矣。或和水或佯敗,肆然偸取者甚多,至如四五十石無面者,不可勝數,此由於國綱不嚴,人不畏法之致。其船漢一人,恣意偸賣於近三百石穀物於米價稍高之處,作錢上來,仍爲逃走,移文捕廳,近纔捉得,今方徵捧矣。如此之人,不可不繩以重律,以爲懲一勵百之地,姑待數日督捧後,移送法曹,依律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嶺南鹽價錢貿穀,輸致安興事,定奪知委矣。忠淸監司李壽沆,秋間,以本道船隻難得之意論報,故以本道隨所得先送,自嶺南亦以各邑地土船,同力輸運事回題,且知委嶺南矣。其間,久無消息,意謂已始輸運矣,近日忠淸監司,又以無船不得運來,請待解氷之意論報,而慶尙監司,亦以地土船不得輸送事報來矣。今則姑無奈何,而觀其事狀,輸運之役,初不欲下手而然,俱爲未安。兩道道臣,宜推考,解氷卽時輸運之意,申飭,何如?上曰,朝令皆如此,何事可做乎?事甚稽緩,竝從重推考,待解氷卽爲輸送事,分付。{{*|出擧條}}興慶曰,頃以海西還上軍餉,定式收捧事仰達,而年條有相左處,故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更考會案文書,則條件煩亂,算員輩叩算,甚不分明,自京司,有難硬定,但以當年條外,之次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玉堂之下番,不可一時曠闕,而昨日金若魯,移拜獻納出直,修撰吳瑗,今方無故,則所當卽卽替直,而省記中下番,塡空以入。政院,亦似不能致察,而在直玉堂,難免其責,推考,何如?上曰,此不但在直玉堂之過也。承旨之矇然捧入,亦不無其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嬪宮封爵事,頃已稟定矣,譜草今已垂成,而爵號姑未擧行。此宜有催促之擧,而譜草,則姑爲依前修正,待爵號議定後,追改其行,何如?上曰,此則姑不緊急,徐徐議定,何妨也?春躋曰,十月初除拜守令,未辭朝者甚多,其中務安縣監黃沇,則以兩司不備,尙未署經,江界府使尹光莘,三水府使朴東樞,慶興府使李玗,則無故而尙不下直,宜有催促發送之擧矣。上曰,三邑邊倅,各別催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而其他未赴任守令,亦爲一體催促赴任,署經,亦爲催促擧行事,分付,可也。寅明曰,昌寧縣監洪致期,頃遭臺論,尙不還任,道臣狀請催促下送,而旣有情勢,則有難强迫矣。上曰,洪致期,尙今在京耶?曠官已久,事體未安,數日內催促下送,可也。顯命曰,向者臺論,至擧行檢,則可謂慘駁矣。情勢決難赴任,不宜强迫下送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此言,又出於筵中,則決無下去之理矣。上曰,洪致期,今姑許遞,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瑗曰,今者親臨慮囚,旣出欽恤之意,向以斷獄過十,至下惻怛之敎,我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書曰明五刑,以弼五敎。蓋敎化,乃爲治之本,而刑罰,是輔治之具也。先敎後刑,雖似常談,而人君制治,實不外此。臨囚哀矜,無益常憲之已犯,屈法容貸,反啓小人之僥倖。若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民俗丕變之化,無罪戾妄觸之患,則自然刑措不用,而治道休明矣。伏願務行敎化,而俾有實效焉。臣待罪經幄,不任區區願忠之懷,敢此仰達。上曰,今番啓覆之數多,前所未有也。古者,承旨讀推案,而有咽咽不成語者云,蓋死生之判,在於一刻之間故也。今則視若尋常,而諸臣輒請依律,書以依律者,出自予手矣。今日十四度中,依律者九度,而人命則十也。十人之死於一日之內者,實由於予敎化不明,犯此邦憲之致,惻怛之餘,亦用歉愧。儒臣所達,深得經幄之體,當各別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上疏入啓,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終夕慮囚,夜來寒威倍緊,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加入中,或不無商量變通之道,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服制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逐日書啓。 ○傳于宋秀衡曰,刑曹堂上,修正文書來待後,政院微稟,待下敎入侍。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收議後,今方來詣闕外,而以昨日臺啓之請推,情勢難安,不敢冒入云,參判金始炯,亦以情勢之難安,朝者陳疏,退却之後,尙不來待,參議鄭羽良,受由在外。今日入侍,已有成命,而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所當卽請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竝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三覆後依律罪人京囚金浹、紅桃等,所當依判付,卽爲擧行,而律文內,死囚已覆奏應決者,聽三日乃行刑云,依律文,三日後,待無故日擧行。外囚依律罪人等,趁季冬,卽爲行刑事,分付諸道,而京囚減死罪人韓世愈,外囚減死殺人罪人朴永萬,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臺諫,方以還收論啓,姑令仍囚,待臺啓收殺擧行事,亦爲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陳啓請推之事,有不容泯默者。蓋凡別製試券,雖自賓廳封入,而自上拆號不封而下,故伊日臣等,持褒貶啓本,詣坐閤門,柑製試券之拆下者,掖屬,持過臣等之前,院吏,適見其批封,傳言某也居魁,而此是在直玉堂之子,故吏隷爭相飛傳,臣等,亦送言致賀。此不過聞而知之,初未有取見試券之事,而臺臣,至斥之以徑自取見,事未前聞,則其何可諉以已經薄勘,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老父,宿病沈淹之中,又自數昨,重添感冒,初不知疾痛之在何處,而終夕昏昏,呻吟不止。司寇之長,來致聖敎,詢以獄情,而亦不能仰對淸問,其沈篤可知也。急用和解之劑,幸得微汗,而風寒所祟,左頰浮高,牽引疼痛,坐臥俱妨,精神如醉,言語多錯,痰壅膈煩,眠睡全失,今至四日,一味無減。臣私情焦迫,實難離側,嚴召下臨,坐犯違傲,惶霣震越,措躬無地。噫,若臣情理,夫豈有從宦供劇之望,而忠報之義,蘊結于中,分義之嚴,鞭策於後,從前歸養之情,旣不能自遂,則抑情趨命,更不敢言私矣。雖然,親年益高,昔疾轉痼,歲籥將改,喜懼冞切。雖無別症之添重,人子之情,尙有澟然之憂,況今所患,似非一時添傷之致,實有多日彌留之慮,不知前頭,更費幾月將理,乃復得與少愈之時相比,則床席刀圭,臣豈忍一日離捨,而所管公務,亦不知瘝曠幾月矣。政曹籌司,何等緊重,而臣敢爲許久虛帶之計哉?重以臣父病裏之係念,又在臣荒怠職事,違逋召命,公私怵迫,方寸靡寧。竊伏惟念,如臣無似,受恩罔極,前後陳情,輒許解職,使得以自盡其扶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迥越常例。若偏於一物,苟非萬不獲已之至懇,獨以何以gg心g,飾辭煩瀆,祈哀於九重,徼惠於再三也,區區犬馬之酬報,只在於筋力奔走,今雖曲蒙終始之澤,得準所請,固不敢萌一毫便私之心。倘於父病差歇之後,更備驅使,燥濕夷險,便當卽日就列,情溢勢迫,言不知裁。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憐,將臣本兼兩任,亟先遞改,俾令專意救視,仍治臣逋慢之罪,不勝幸甚。臣昨治此疏,恭竢罷對,進呈喉司,承宣之臣,公然呵斥,終至退却,臣未知抑何意耶?反復思惟,終莫曉所以。此殆臣不肖汚賤,無足備數,雖抱危苦之情,而使不敢輒煩於公車也。今日出納之地,儘可謂得體,而亦恐聖朝所以敦孝體下,達人情而遂物性者,定不若是。嗚呼,亦足以觀世道矣。在臣之道,固宜慙悔泯伏,不復以文字陳懇,而父病,夜來冞苦,達朝昏綴,焦遑煎迫,他不暇顧,敢將見退之章,更瀆蓋高之聽,干冒煩猥,冞增死罪。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有老母,今方隨往臣父開城府任所,而年深病痼,殆鮮寧日,臣之私情,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繫官于朝,不遑將扶,每有懇迫之私,而亦不敢續續陳籲,以爲歸護之計矣。卽接鄕信,又聞臣母,自五六日前,偶得寒感,素患關格之症,挾痰添重,症形苦劇,元氣澌敗,而病裏念臣,亟欲相見。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心神飛越,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發鄕行,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往省,仍治臣任情擅行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之老母,遇寒以後,寢食凡百,益不如前,臣之情理,實無一刻離側從宦之勢,而近因僚員不齊,啓覆且迫,抑情供仕,月已易矣。昨夕入侍罷出之後,忽聞母病,偶因失攝,有暴急之症,蒼黃來省,則膈間食物,挾痰凝滯,渾身戰掉,徹夜罔措。多灌藥物,堇得少定,而老人氣息,一倍危凜,見方貼身床笫,若將難保,臣於此時,決無離側供職之勢。伏乞聖慈,察臣至懇,憐臣情私,亟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下款一轉語,以其辭疏之不卽捧入,侵斥本院,譏之以得體,責之以觀世道,臣於是,不勝訝惑之至。昨日宗城之疏到院,而始以親病陳懇,末乃以乞身便養之意,縷縷爲言,則此與一時請護有異,且宗城,曾以此等陳章,非止一再,則今不必更捧,故臣果循例不捧矣。今者譏詆之言,不比尋常,而至以呵斥二字,勒加於臣,有若故爲退却者然,臣實莫曉其故也。人言旣如是,則在臣私義,有不可苟然仍據於出納之地矣。伏乞聖慈,亟命斥罷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七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崔周慶、金世選、白興聲入侍。興慶進伏曰,眩氣無更發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差勝矣。興慶曰,昨有下敎於醫官者矣,夜來更若何?上曰,日前夜起便旋之際,手腕猝痛,意謂起動之時有傷,而以手按之,則皮膚間,有如鳥卵結核者,而色則如常時,以手連摩,稍似解散矣。今夜則頗刺痛,若據手則牽引,擧手而亦有似懸之氣,外見亦似浮高矣。左邊肩甲,常有痰結處,運臂亦難,近來手指,亦有麻木之時矣。興慶曰,令醫官先爲診察乎?上曰,依爲之。聖徵,診後退伏曰,左邊寸脈似沈,而不爲大段,右脈,大體似沈,而度數則均矣。信,又入診退伏曰,左三府稍沈,而度數則均,右則不沈似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志哲,以次入診退伏曰,左脈雖沈,而當冬則沈固,宜矣。右脈則比左脈,似力弱矣。周慶,又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常不均,而近來,則幾乎相等矣。卽今則左沈右闊,陰陽似不調順之致,而大體,則比前有勝矣。世選,未及進診,尹淳曰,鍼醫同入,使之入察手腕,而臣等亦瞻察,何如?上曰,唯。諸醫入察,諸臣亦起立,鞠躬瞻望。志哲曰,腕骨上筋絡,痰聚而然矣。昨入薑鹽膏,連續付之,而着厚絮吐手,或毛物吐手,無至觸冷,則雖難於數日內責效,自然消散矣。興聲曰,痰或流注,而凝聚於有病處,無觸冷氣,而務爲溫煖,則自有消散之效。外看似有赤氣,此則連付薑鹽膏之致矣。上曰,屈伸之際,則輒牽痛矣。淳曰,此是合曲所上筋絡處,故屈伸之際,則筋引而然矣。聖徵曰,比昨浮氣稍減,而今日牽痛,似由於日候甚寒故也。此不過痰注而凝付也,初非結核也,溫之則自消矣。上曰,手摩則漸大云,然耶?聖徵曰,常人則就其痰滯,而以手勤摩,則有消散之功,而聖候,則不必手摩,着吐手,而各別溫煖爲好。若或觸風受冷,則漸易凝結矣。信曰,如此之痰,無成腫之慮,爐中盛火,以灰覆其上,常炙其熏氣,則甚好。手摩,亦爲流散之一道矣。淳曰,補中益氣湯,乃是峻補之劑也。大病大虛之餘,則雖服十餘貼,有難責效,而常時,雖服數三貼,必有效。卽今進御已多,六君子湯,進御亦多,未知有顯效之可以覺得者乎?上曰,常有不忍忍耐之時,而近來則差勝,此似有效,而手寒之症,無減矣。淳曰,朝時氣下,則玉色帶黃,常時氣升,則玉色紅潤,而近來,則紅潤之時少,氣力,似不及於前日而然矣。此藥進御已久,且有升陽之功,聖慮顔部有熏熏之氣乎?上曰,時有熏熏之氣,似是藥力,而氣升之候,則昨今乃初也。淳曰,內入牛黃,進御乎?上曰,不進矣。淳曰,湯劑加減及當進與否,問於醫官,何如?上曰,唯。聖徵曰,此藥,用於內傷純虛之病,而在上,則爲一時調補之劑,且加入之材,太溫熱,故深以爲慮矣。昨聞傳敎,則有時氣升云,四五日,姑爲停止,似宜矣。信曰,前日若有微感,則輒有不足之氣,而今番,則雖經感冒,而無不足之候,可知氣候,比前有勝矣。六君子湯,已至十五貼,補中益氣湯,亦至十貼,此莫非調補之劑也。不可一向連進,姑停無妨。臣於衣襨事,惶恐敢達。卽今所御,若是涼薄,手指麻木之症,未必不由於此,深用悶慮矣。上曰,臂部有麻木之時矣。淳曰,自何時然乎?上曰,此則不至大段,而間亦有腰痛之症,此似皆由於痰也。興慶曰,腰痛,衰年之例症也。淳曰,雖是衰年,無痰則不然也。志哲曰,六君子湯貼數已多,補中益氣湯停止之言,爲宜矣。周慶曰,連進蔘劑,若元氣虛弱,則必有效,而聖候,別無顯效者,蓋以有痰之故也。卽今脈候相適,蔘劑多用甚憫,停止,爲宜矣。上曰,提調之意亦然乎?淳曰,六君子湯,則四五貼加進無妨,而補中益氣湯,則自是峻補之劑也,多進,或慮有害。如或進服牛黃與九味淸之屬,則從前有益者,反無力,故在外時,已議可停矣。上曰,當初進御,非出於不得已者也。近來則顯有陽升之效,元氣比前稍勝,四五日停止,可也。淳曰,仰瞻玉色,則比昨今年,似顯勝,而第人子事親之道,溫凊之節,甚重。臣等居保護之地,當盡溫凊之道,而醫官輩,每以所御衣襨甚薄,爲言,衣服,固不當過厚,而當此極寒,太薄則豈無觸冷受傷之道乎?此甚悶迫矣。上曰,曾前則在外着毛裘,而在內則不着,曾前則雖在內,不脫吐手,而今年則不着,此爲氣勝之致也。予本薄着,仍而成習,常時所着,比貧窮旅宦者之衣,猶不及矣。予見諸臣之所着,則卽一絮塊,雖寒,而不宜如是成習矣。淳曰,臣少時病甚,當夏而猶不脫厚衣,及至四十後,則無大段疾病,卽今所着,比他人爲半矣。但曉仕,難於適中,每有感氣,而大裘,則運身不便,以小裘,着於裏,以薄衣,着其上,能防風寒,而自無感氣,運身亦輕便。自上,若如是爲之,則出外入內,似無寒氣外襲之患矣。卽今,聖候,無非寒氣,而手腕痰處,尤宜溫煖,以獤皮,製吐手,而痰處,則將連爲付藥,着之於付藥之上,則闊大然後脫着似便,一隻則稍大其製,而以此裁縫以入,何如?今方停藥,藥代,以此爲之,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予性雖耐寒,而若過煖,則不堪,薄衣常兼着,故金有炫,以爲闕內法如此耶云矣。闕內則自前,元無短衣着之之規,短裘則不可着,吐手則均適左右,而製入,可也。興慶曰,左右史之不備久矣。別兼春秋,曾已差出,而又皆坐罷,宜敍用更付,而宋敎明,則與宋眞明,有相避之嫌,依前趙榮國例,宋眞明,移職後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金漢喆、趙榮國,亦在坐罷中,似當一體敍用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淳曰,臣於成均館,爲例兼,非主管堂上,而聞大司成之言,則誠有時急變通者,故敢達。居館儒生,朝家,以七十五員定數,戶曹之磨鍊上下者,只是此數,而饌價,則元來雖不足,列聖朝,以位田奴婢劃給者多,以一年所收捧,添補供士,常無不贍之患矣。近年以來,儒生之居館者,雖夏節,或過於七十五之數,而至於冬春,則多至二百餘員,小不下百餘員,而戶曹則元來定數之外,更無隨時加上下之事,本館則前日收貢之奴婢,太半逃故,位田所收,亦至大縮,一年近萬兩添補之資,太半不足,東西負債,殆不成樣,實無支過之勢云。多士供饋,何等重事,而本館形勢,萬分切迫,將至於闕供之境,自朝家,似當有從長變通之道矣。興慶曰,七十五員元額之外,則戶曹不爲上下,而本館,近甚凋弊,實無接待之勢,誠甚悶迫矣。或以爲通一年計之,則儒生之居館者,必多有未滿定數之時,一從到記數,自戶曹,磨鍊上下爲宜云,而此亦不無掣肘之端,有非倉卒間所可變通之事矣。上曰,供士之道,重矣。自廟堂相議,從速變通,可也。{{*|出擧條}}興慶退出。淳曰,臣有私情敢達。文衡之職,責任至重,朝廷愼簡之道,自家堪承之難,百職之中,無與爲比。蓋其主張弘文錄,抄選知製敎,專掌考試,亦參翰薦,故苟無文學鑑識之超出,必有猜惡謗毁之叢集,其不可輕授,亦不可濫叨矣。以歷朝曾經之人觀之,則無非鴻工鉅匠,蔚有衆望之人,而其中再三見叨者,不過若而人,蓋一試而尤難於復任故也。臣之當初冒據,實出承乏,而今此再叨,實是千千萬萬意想之外也。祭文製進,事勢急迫,不得已黽勉承膺,而旣出之後,凡係積久廢閣之事,宜有所擧行,故纔參成均館褒貶,亦出月課題,而又一次主試,其塞責則盡矣。顧今群彦盈廷,無論前任與新薦,而可以堪承者非特一二臣,豈以無似之人,每當不稱之職,以自取僨敗之患乎?臣素有集木之懼,不知他日,因何事而得罪,居常懍懍,而秋間聖敎,迥出尋常,故尙今遲回,叨此重任,臣之憂懼之情,尤一倍矣。若殿下,以終始保全之意,許解臣職,而回授於可堪之人,則在臣,固有生全之幸,而在國,可免輕授之患,伏乞特垂體下之恩焉。章奏辭免,終涉汎然,敢於前席,悉陳肝膈焉。上曰,文衡則卿其曾經,且是閑職,雖或許解,若更不圈點,則便帶文衡之任,卿不必力辭矣。比來,久無文衡,而今幸授卿,決不可輕遞,勿辭行公,可也。淳曰,若蒙許解,則雖更不圈點,無干涉於文衡應行之凡事,豈不幸乎?重複陳達,極知惶悚,而決知其非久,有不得保之事矣。上曰,卿勿復言也。淳退出。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趨出,傳命後還入。同副承旨宋秀衡,入侍進伏。上曰,三覆已慮囚,秋曹則間有輕囚放釋之道,而捕廳事可矜。昨見捕廳文案,而有思矣。兩大將,必盡心爲之,而承旨,取見左右廳文案,有疑處則察啓,可也。春躋曰,頃以副摠管朴璜疏出,大槪儒臣,請推政院,而又有一儒臣,在閤外,言其履歷之不足。朴璜,旣不得行公,又不敢呈疏,而今日則以父病陳疏矣。雖已還給,而宜有處分矣。上曰,不捧疏,則渠之自處誠難矣。上曰,今日秋曹堂上登對時,權取身文案持入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遂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承牌來詣矣。傳曰,引見。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應頉外,行知事申思喆,判敦寧沈宅賢,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李瑜,竝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下番修撰臣吳瑗,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四學合製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繕工監假監役李匡元呈狀內,素患疾病,積年沈痼,入冬以來,長在床席,實無起動供職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惠敎爲大司憲,金相玉爲禮曹參判,金尙星爲應敎,吳瑗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吳瑗爲兼校書校理,李蓍選爲戶曹佐郞,別兼春秋二單,洪昌漢、宋敎明。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兵批啓曰,前郡守南益齡,及第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司果李枝雄,閑良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幼學金夢臣等,或軍器別備,試射沒技,或賊人指捕,料理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南益齡,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李枝雄,未資窮未準職,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金夢臣,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李德壽、洛川君縕爲都摠管,金浹、原豐君㷗爲副摠管,申光夏爲訓鍊都正,李景淑爲內禁衛將,沈鳳徵爲羽林衛將,尹和鼎爲全羅兵使,韓範錫爲京畿水使,成德涵爲五衛將,趙尙耘爲同知,李錫九爲忠壯衛將,韓復基爲都摠經歷,姜尙渭爲豐山萬戶,咸鏡監營中軍金礈,廟洞權管金國礪,副護軍吳光運,司果權萬、鄭權、洪廷命、姜杭、李碩臣、閔宅洙、睦時敬,副司正柳綽,以上單付。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啓曰,臣依聖敎,取閱左右捕盜廳罪囚文案,則右邊捕廳罪囚十二名內,李仁福段,以報恩賊黨嚴囚,墨伊段,兩班家鍮器、衣服竝十七種偸竊,現捉承款,路中伊段,其上典家白木十四疋偸竊,現捉承款,都致段,以捕廳軍卒,與路中伊符同,路中伊所竊白木,轉賣於市上,現捉,李二建、姜聖建等段,以梁山色吏、沙工,田稅米七十七石,無面未納,林次萬段,以茂長沙工,田稅米五十一石,無面未納,張載宇段,以漆原沙工,田稅米太合二百十七石,無面未納,已上八名,所犯甚重。車貴民段,偸竊兩班家小小雜物,幾盡推給,而受杖後,病勢方重,廉靑、世太、小斤老味等三名段,本以流丐之類,同謀偸竊閭閻家小小雜物,現捉承款,已上四名,所犯差輕。左邊捕廳罪囚十四名內,黃英段,以亡命罪人振紀子,捉囚,明才段,偸竊他人家衣服銀叉等十九件,見捉於譏察,旣已承款,而所偸物件,姑未推給本主,李太徵段,因咸鏡監營祕關,賑資偸去賊宋世昌去處査問次,捉囚,崔漢東段,以京江船主,大同米八十石,無面未納,金厚男、嚴肅等段,以公山沙工、色吏,大同米一百五十三石,無面未納,已上六名,所犯甚重。春奉段,兩班家些少物件偸竊之際,現捉被囚,四奉段,明才所偸之物,欲爲中間橫奪,見捉被囚,范伊,御營廳釜鼎偸取事,捉囚。分業、軟業段,兩班家賊婢接置事,捉囚,金伊太、石松、萬徵等三名段,行人所佩刀子偸竊事,捉囚,已上八名,所犯差輕矣。敢啓。傳曰,已諭矣。 ○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曰,伏以,臣於月初,忽叨別兼除命於杜門省愆之中,無計趨承,坐犯違傲,揆分兢惶,訖玆未定,恩罷未幾,敍復如昨,而繼有召牌,臣誠感激隕越,罔知所以自措也。前日除命之下,宜卽陳章祈免,而第伏念臣之自畫史局之狀,非係曲嫌細故,臣所獨知者,卽聖明之所洞燭也,同朝之所共悉也。不待臣之煩籲,朝家自當有處分,故泯默以竢矣,今又敍命特宣,除旨再辱,責臣以速完新薦,是臣之從來情勢,見遺於容光之照,而除臣仰首陳暴,則非分之職,遞解無路,莫重之薦,了當無期,玆不得不略此冒瀆焉。噫,臣之撕捱史職時,所被前後恩綸,言言而曠絶,字字而優渥,朝紳傳誦,瞻聆榮耀,而臣則頑不知動,抵死力辭者,非恤臣之一時廉隅也,實爲聖朝三百年史局也。畢竟玉成之恩,至有郵官之除,旋以有礙新薦,仍行鐫削,而使伊時下番主薦,於是乎,上之所以處分,下之所以自守者,可謂築底究竟,而天地曲遂之仁,隕結難報,臣常日夜感戢矣。顧玆別兼之任,卽內翰之稍換其名者也。簪筆香案,主張薦事,莫非內翰之職務,則臣之辭避於前,而冒承於後者,揆諸事理,寧有是哉?若云當初臣之所遭,非因薦事,別兼之職,義無可辭,則新剡擧行,卽史職行公以後事也。鑾坡宿趼,限若鐵壁,則無皮之毛,其將焉傅?不但此也,昨年朴文秀,以私之一字,罪狀諸史官也,臣亦參其中。雖免僨誤於回示之時,竟遭狼狽於事過之後,其不可復議於薦事,與敗薦之人,無甚異同。以此以彼,實無一分可强之勢,一日虛帶,益增妨賢之罪,玆敢祗隨天牌,來詣闕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臣兼史之任,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以安私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刑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承旨進來。秀衡進伏。上曰,左右捕廳文案,謄來乎?秀衡曰,臣敬奉聖敎,招致左右捕廳從事官及下人,細細究問,取考文案,則黃英、李仁福外,無當死者矣。分定輕重,重者,加治以放,差輕者,以上敎,特放爲好,而船人等,自前偸食之物,甚多矣。上曰,黃英外,果無重者矣。秀衡曰,其中極可痛者,捕廳軍人之同賣賊物者矣。上曰,然矣。文案中路字,姓耶?秀衡曰,非姓也,似是常漢之名矣。上曰,捕將進來。鵬翼進伏。上曰,賊人等所偸物件,推尋乎?鵬翼曰,幾盡推尋矣。然而其中刀子賊,雖似輕歇,皆締結惡少,自相爲黨,情狀絶痛,不可徑放,故姑爲仍囚矣。上曰,雖然,此不過狗盜之輩,似爲差輕矣。仍命秀衡,執筆書判付。上親敎曰,三覆結囚之後,捕廳,或有重囚疑晦者,令該房査案矣。今觀書達,李仁覆gg李仁福g、黃英外,姑無重囚。其中所偸多者,卽爲徵捧後放送,其中輕者,竝卽放送,以示隆冬恤囚之意事,分付左右捕廳。右捕廳所囚車貴民,不過狗盜之類,略杖徵捧而已,若是重杖,此予所以悶捕廳之輕施嚴杖,有此命者也。宜有飭勵,當該捕將推考。{{*|出榻前下敎}}鵬翼曰,上敎如此,自捕廳,某某仍囚,某某放送事,一一草記乎?上曰,何必草記?勿爲,可也。仍命秋曹堂上進來。鵬翼、始炯進伏。鵬翼曰,臣老病昏昏,不能領略其要而仰對矣。上曰,命卿等入來者,欲爲處決權家獄,而大抵此事,風化所關,卿等,分別眞産半産,爲可。其中降書一節,萬萬痛駭,於予心甚不快,愍然不能自已。今日當處之,而半日思量,不快之心未已,故賜對如是差晩矣。其在國體,不能痛治,誠爲未盡矣。始炯曰,在朝家重獄體之道,究竟宜矣,此獄異於他獄,祖與孫同證,祖爲證孫,何以爲處耶?權取身,限死輸款,則徑斃可慮矣。上曰,取身,幾至死境耶?始炯曰,三次之刑,雖重,豈至必死之境乎?降書一事,終始究覈,則自有難處之端,外議則自上參酌處決,爲好云云矣。上曰,禹女筆跡何如?始炯曰,前判書尹陽來,習於諺書,以禹女遺書,較諸降書,則似不同云矣。鵬翼曰,臨死之筆,何能與常筆跡同乎?始炯曰,此極變事。臣雖愚迷,竊以文案度之,禹女若失行,則辛亥十一月,行新婦禮於權家,而壬子三月,生子爲言。若以壬子三月,逆數辛亥十一月,則十一月,乃懷孕之六朔也。孕婦六朔,則腹必有高大之狀,何能作新婦子貌樣乎?禹鼎九,雖妄人,故監司禹昌績之孫,乃閥閱士大夫也。豈以如此腹高之婦女,嫁與於人,而不爲托辭退行耶?此是萬萬理外也。以降書言之,則降書所書紙,乃四片也。禹女雖量大,豈肯以文字,降之也?當其降書書給之際,見權取身之有意納袖,豈無致疑之心,而書給至於四片之多乎?況女人之自書失行之文,雖娼女不爲之,此亦理外也。又有可考者,取身,自囊中出一紙納之曰,此乃禹女平日之書云,見之,則乃閭巷間常漢輩淫亂之歌詞也。此一着爲斷案矣。取身二次刑訊之際,近前取招,觀狀貌則乃少年也。渠親聽兒聲爲言,臣曰,汝乃權陽來之直孫,豈非兩班乎?汝若聞新婦生兒之聲,則汝當驚怪,何不卽爲處置云云,則渠曰,厥女急急掩伏出棄,故不能處置云。臣曰,汝以如此之妻,何敢奉祀耶?生兒,雖曰卽棄,新産之婦,乳汁必流,乳形自別,何不執乳告官耶?渠曰,吾果愚迷,未能爲之云。臣曰,汝若心知其失節,豈忍至三年同室耶?渠曰,姑示夫婦相好之情,以爲受降書之計云。臣曰,禹女旣書降書,則汝何故三朔而後,始爲呈官耶?渠曰,祖病適重,故未遑爲之云。此皆不成說之言,而臣等愚迷,百爾思之,仙玉爲人,乃桀詰gg桀黠g女人也。入權家五十年,育養取身之父子,專掌家事,取身初室喪妻之後,仙玉及婢論化,當其家事五六年。及至辛亥,禹女入來,猝當家母,自爾生隙,有此做作倡說之言矣。禹女與婢輩相激,漸次興訛於他人所聞處,鑄洞諸權聞之曰,陽村吉城君奉祀,何以爲之?諸議朋興,故孚輩,難於處變,以至於降書做出之境。仙玉之言,孚輩信之不疑,故如此矣。上曰,權孚,曾見其爲人,少主宰者也。信聽浮言,非異事矣。始炯曰,仙玉之言,權哥聞之,則豈無致疑之心乎?上曰,參判之所見,與予意甚合。權家,爲其奉祀之難處,而有此事無疑矣。孚與厚,亦見欺於仙玉等,而極可痛者,仙玉等也。在權家之道,旣聞此言,隱然絶之,事勢極難,有若騎虎難下者,而因爲推諉於禹女降書,極爲奸巧矣。取身之親聽兒聲云者,亦極無狀矣。始炯曰,孚之原情辭意,極可痛駭矣。上曰,律文考出乎?始炯曰,多般引比,苦無當律。逼殺、誣陷、家不齊等三件中,難以指的其當律矣。先朝受敎曰,父殺子、祖殺孫、兄殺弟者,本律杖徒,而其中情節絶痛者,刑官隨時稟處云云,自上參酌處之爲好矣。上曰,權取身,乃殺其妻者也。殺妻者,無償命之律乎?始炯曰,先朝乙丑年,有李世重爲名人之獄,而與此頗同矣。此事,乃忠淸道西原人李世重之妾,誣世重之婦洪氏曰,新婚數月,生子爲言,世重,杖問洪氏之婢,厥婢曰,果與隣居申都令相通云云,因爲黜之,還送其家矣。三年之後,推官飜案,取招洪婢,洪婢吐實曰,果與世重之妾,同謀誣陷云云。其時李邊則落,洪邊則勝,洪氏伸冤後,卽爲自裁。己巳年,故相臣崔錫鼎,以吏曹參判,入晝講,陳達此獄事,請議大臣,權大運、睦來善諸人收議,定配李世重矣。鵬翼曰,順治八年,亦有如此獄,其時亦議大臣,勿限年絶島定配矣。上曰,今日,當決此獄,決後當爲召對。玉堂來待閤門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綽起而趨出,還報曰,玉堂上下番,俱以學兼官,晝仕出往於泮中合製,故分付來待矣。上曰,承旨執筆書判付,可也。秀衡取紙筆。上親下判付曰,世道日下,人心乖舛,而豈有若權哥、禹哥之獄事乎?大關風敎,亦係倫綱。此若不嚴懲,將何以懲奸人,雪冤婦乎?故前後判付,不嫌煩複,痛査爲本者也。今則陰譎之仙玉,奸惡之論化,竝皆承款,禹哥冤狀,怳若消雪,而但忍杖者取身,飾非者孚、厚。事當嚴訊取服,各別痛問,治欺君之罪,嚴王法之重,而于今酌處,雖可痛駭,亦云末減,而意有在焉。洞諭本事,次乃處分矣。判付已詳諭,而觀諸承款之招,頃者十二條下敎,似或近也,而亦有加悟者,先以權家言之,亂家則無疑矣。權厚衰耗,取身鰥居,家無統者,陰譎老嫗,奸猾妖婢,執家權而擅胸臆,謂曰無右於己,揚揚于心矣。取身,娶禹家爲正室,則渠勢反挫,猜心頓起,而無他可誣,只有半産,故五朔謂十朔,無聲曰有聲,倡說洞里,誑惑諸權,移宗之議聞,而厚、孚之心動矣。陰譎仙玉,威脅祖孫,奸惡諸婢,立證恐動,衰耗權厚,迷劣取身,不思規正之道,反生斥禹之意,初則以爲呈于禮曹,足可棄他矣,反生葛藤,秋曹啓聞,則若騎虎之難下,乘其機而逞毒,敎誘諸證援,法曹推問之時,巧作降書呈納,禹女旣沒之後,初雖似於昏迷,末則眞乎奸惡。年過七十,旣不訊問,近於證祖,亦難加刑,而半産爲眞産,則降書已可作,被誣今白脫,則禹冤,亦洞雪矣。不訊禹婢,不檢禹女之說,乃憑藉營護之言也。世間,焉有竝訊彼此?非殺獄而檢驗婦女者乎?當付於哂也,何足恤哉?噫噫痛矣。凡事,不出常理。聞兒聲,而躬不自覩,已是理外,雖或不然,共居五年,已是理外,雖或共居,又生其息,已是理外,渠雖不惡,共奉其祀,已是理外,共居不吐,白晝書納,已是理外。將理外之事,參承款之招,禹哥被冤,權哥無狀,兒童可知,走卒可料。況諸承款之招,亦合於訊前或吐之招,而誣捏之招,各皆牴牾,承款之招,若出一口,若不勝杖誣招,豈若是乎?噫,厚亦人也,孚亦人也,取身,亦人也。況以國初名臣之後,世受其蔭,而初雖被欺,仍思巧飾,自陷於風敎之罪人乎?痛駭於厚者,仙玉雖陰譎,於渠爲庶母之恩,心雖不忍斥言,其豈敢如是立證,反爲巧飾罔上乎?七十除刑,可云痛駭。況孚,出入侍從,不念告君以實之義,欺罔納招,已極無狀,而兒聲止息云者,尤極痛駭,其誰欺乎?此等之類,名尙在於邇列之籍,可謂貽羞縉紳矣。權厚、權孚,爲先竝刊仕籍,亟投遠地,權取身,其爲無狀,曾已判付,而觀厚、孚之供辭,渠之承款,亦可謂難矣,比諸厚、孚,其可恕矣。三次嚴訊,足懲受脅制,誣罔呈訴之罪矣,參酌島配,所囚諸婢,自本曹,分輕重,或遠配,或島配。{{*|出榻前下敎}}上曰,予適見《天文圖》,見權近之序文,深有感矣。近之文章,不但鳴於我國,多有播行於中朝矣。秀衡,書判付未半,上曰,詐不以實之律,輕乎?注書出去,招律官問啓,可也。綽,趨出問之,還報曰,律官言,上書奏事,詐不以實者,杖一百、徒三年云矣。鵬翼曰,平安道印信僞造罪人梁廷乞等文案,纔到本曹,而三覆已過,勢難更覆,今姑置之,以待來年啓處,何如?上曰,依爲之。此文書,來何晩耶?鵬翼曰,更爲行査,故事勢然矣。上曰,罪人文案,何等重大,而未及上送於三覆之前,事體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瑗讀《名臣奏議》第二百五篇,自左正言任伯雨,止何便於此帝奇之。健基讀自理宗時吏部尙書魏了翁上奏,止有魏徵敢諫之臣帝善之。瑗曰,第二板石公弼之言,甚要切矣。小人壅蔽聰明之弊,宜留聖念矣。上曰,然。健基曰,宋時經筵官張栻,講葛覃章,論先王正家之道,因及時事,語甚激切。高宗有不豫之色,博士李彦穎奏曰,栻所以直言,正爲聖明在上,得盡愛君之誠耳。彦穎此言,好矣。爲臣子者,孰不欲直諫正言,而必聖明在上而後爲之。若朝無直諫,則上多自用之弊矣。殿下必惕念於此等處,是臣等所望於殿下也。上曰,好矣。瑗曰,二百六編二板黃裳之言曰,人君不能從諫,則其蔽有三,私心、勝心、忿心也。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聖上强勉聖學,聖學高明,則天理藹然,三者之蔽,克祛無餘,唯在講學明理之工矣。聖上於講學明理上,各別加工,千萬伏望。健基曰,講學明理,爲聽言之根本矣。上曰,斯言好矣。瑗曰,私激而生勝,勝激而生忿,事勢相激,則自不得不然,當留念戒之。又曰,彭龜年,論群臣進言,早賜處分,其言極美矣。人主慈仁覆物,謙虛無我,爲聽言之大本。人主求言,若如病者求藥,飢者之求食,則豈不好哉?雖然龜年之言曰,人君能改過,則名在人君,不能改過,則名在人臣,此言未盡矣。人主若以求名爲心,則豈虛受之道乎?臣下之告君,以名之一字爲言,則不可矣。上曰,龜年之言,乃以太上之道,責其君也。堯、舜有聖君之名,而後世人主,有意學之,則自不能無嫌於名字,但當以好名爲戒,似好矣。凡爲人君者,自以爲莫予何也,故有許多所蔽。學于古而不作非,則外面看之,雖似近名,而作之不已,及其成功,則與聖人一也。若以求名爲嫌,而不爲善,則豈好哉?健基曰,以名之一字,告君未盡云者,誠如瑗之言矣。瑗曰,唐德宗則好名,猶且不知也,凡人主誠心好善,爲太上也。上曰,龜年有學力,故其言如此矣。爲一名字而諫,則非正諫也,挾雜私意而事君,則非人臣之道也。世之君臣,若專以名字爲嫌,而徒以避名爲事,則世無爲善者矣。健基曰,古語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又曰四十五十無聞,斯亦不足畏也。若有實之名,則豈有嫌避之端乎?上曰,有實之名則誠好矣。健基曰,眞德秀之公議,卽天道之言,誠美矣。自有天道以來,雖無道之世,公議則自如也。牟子才之言曰,天下之事,公議在朝廷,朝廷之事,公議在士大夫,朝士大夫皆辭其責,則公議犇於草茅,此言甚有味矣。若使公議,奔在草茅,則實非美事,必使公議,在於朝廷而後,有直言直諫矣。上曰,當留意矣。方今公議果何在哉?在朝乎?在野乎?瑗曰,自夫黨論出後,朝野公議,都無之矣。臣亦自以爲公,而安知其非公耶?公議,天道也。惟在聖上公聽之如何矣。上曰,公議都無之言,是矣。卽今公議,非公也,乃務勝也。各色之人,各自以爲公,家家而各敎其子弟,以至於互相務勝,顧今公議,不可謂在朝,亦不可謂在野矣。惟在公聽之言,予當猛省矣。予有所見,而朝無信聽者,可慨也已。牟子才之言曰,公議未嘗一日亡,顧所存如何耳。今日雖末世,在朝在野,豈無公議乎?予則以此勉諸臣矣。健基曰,聖上至誠建極,乃公議也。黨議消滅之後,則公議自生,以至誠建極,深有望於殿下矣。公議之生,當磨以歲月,不可以時日責也。重協曰,上敎無公議之敎,至當矣。有黨論,故無公議,而公議,則自無泯滅之時。卽今欲立公議,唯在導率廷臣,祛黨心,則公議自生,以至明至公,導率於群下,乃臣等之所望也。上曰,卽今人之私議,少無利於己,而猶且爲之,如芻豢之悅於口,予甚怪之。本自細微可笑之事,以至於相激之境,可慨也。今以權哥獄事言之,予之親自決斷者,有意而然也。此事,必有外間人言互爭之端,彼此務勝,則豈知將至於何許境耶?予於壬辰科,彭來事見之矣。瑗曰,臣於壬辰,年尙幼少,而見諸試官之緘辭,則彼此各異。兩邊之中,必有一邊之非,而各自爲是,心甚慨矣。上曰,人君以至公之心,裁以至理,則有何爭端乎?瑗曰,牟子才曰順曰中之言,誠好矣。上曰,盤圓水圓,盂方水方之說,雖小,誠有味矣。瑗曰,臣本無學術,無以取信於君父者,而乃所願,則在於聖上之加意學問工夫也。竊願毋以此言之出於臣口,而各別留念,何如?又曰,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有輕視臺閣之病矣。以尹就咸事見之,設令就咸有容護權家之意,在大聖包容虛受之道,其時上敎,似過當矣。上曰,予未快權家事,故至於如此,而予亦知其過矣。雖然,就咸豈非營護者耶?儒臣亦知就咸之非,而言乃如此,可謂公矣。其時竝與金箕錫事而下敎者,有意矣。健基曰,金箕錫,在法當避,安得不避耶?上敎中無據二字,臣亦以爲過中矣。上曰,予豈欺經幄之臣耶?下番之在臺閣也,予以爲執滯人矣,厥後入經幄之後見之,則與前頓異,近侍猶尙如此。他生疎之人,則予之所見,豈能允當耶?自後觀人,予當自勉矣。今此《名臣奏議》,雖抄出,而旣得畢講,追念先朝始講此書,强半未畢之事,予心不勝愴感矣。瑗曰,臣等,承此下敎,不任下懷之感愴矣。夜已向深,請退出。健基曰,《名臣奏議》,以大體論之,魏徵之言,爲第一等矣。卽今朝廷間,章牘雖多,而無一如此者,莫非不忠之罪也。雖然,聖上虛受開納之誠,恐不如太宗也,臣居常竊不無慨歎之心矣。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惕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修撰南泰良,時在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則扶餘縣監鄭希泰,今春夏等褒貶時,旣未參考,而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有此追後題目馳啓之事,莫重殿最之不察,已極未安。其所題目,旣曰事或生疎,則宜置中考,而取見正本,則置之上考,亦無嚴明殿最之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一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扶餘縣監鄭希泰,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昏謬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事,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年愈深而病愈加,自經昨年危疾,益復增劇,分作癃廢之人,間値公私緊故,乍有蠢動,輒致數月苦呻,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以此形狀,豈可擬論於公朝間事乎?提擧之職,自是無故人所帶,恩命謬及,常自悶蹙,而殿最重事,緣臣病甚,一未擧行,旣煩承宣之筵白,又有寒心之聖敎,惶悚之極,不知所措。仍念臣之病勢,一向淹潛,長在昏瞀不省中,此不可與生人比竝。虛假職任於如此之身,莫之變通,其於祛文具之政,乖舛莫甚,臣心不安,又何暇言?伏乞聖明,亟命先削臣廚院都提之任,仍令有司,勘正曠闕職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曾已諭焉,每讓太過。廚院之任,何亦讓也?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善攝,勿辭焉。傳曰,遣史官傳諭。 ○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頃者筵席,偶因文義,略陳循默之弊習,仰勉開導之盛德,猝被承宣之面詰,右僚至於陳疏自引,臣亦不敢獨安,冒控危懇,見格喉司,幸蒙恩勘,粗安私分,迺者,敍命旋霈,除旨荐降。臣誠感激寵造,宜卽趨承,而筵斥旣緊,餘愧猶在,廉隅所關,已難復進於論思之地。且於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疏,尤有所不得不辨者。夫道伯之縱人廉察,非古也,蓋出於衰季之政,而近來按藩之臣,視爲良法,轉相倣效,傭耳賃目於一二私人,此已有損於方面之事體。況所使未必其人,則見聞之眞的,旣不可保,而適足貽苛嬈之弊,臣常慨然於中,適會言端,泛論及此,而僚臣之拈名仰達,亦非單擧,則今師洙之把持譏察二字,獨自疏辨,至再不止者,其亦過矣。雖然,在臣難冒之端,又加一層,玆敢隨召詣闕,拜章徑歸,伏乞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謝人怒,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三水府使朴東樞。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卽伏聞下醫官之敎,自上手腕不平之候無減云。臣等,卽與諸御醫及鍼醫,入診詳察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已久未解,故有受灸之敎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外四寸弟幼學兪彦濟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故試官,旣已備擬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欲爲下問,留置行刑單子矣,今則受灸已定。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行刑之事耶?問啓。 ○宋秀衡啓曰,自前如此之時,有行刑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禁府及刑曹,則行刑與否,無可考前例,而雖尋常刑推,亦不得擧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于宋秀衡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 ○傳于宋秀衡曰,李奉朝賀、閔奉朝賀引見。 ○傳于李重協曰,受灸不過手部痰滯,而別無他症,今日政院、玉堂問安,答以勿爲問安,意有所在。此後則只爲受灸問安,宜矣。 ○以金燧,爲左邊捕盜從事官。 ○以江華留守狀啓,內可面居校生金昌河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渰死人等,令本府恤典擧行。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義州府尹尹得和,以情病,五呈辭狀,而以邊上重任不可輕遞之意,累次題送矣,一向控辭,今至六朔。蓋其難安之情勢,雖非深嫌者,而第聞其病勢沈重,時月之內,萬無起動之勢云,邊務之許久曠廢,委屬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義州府尹尹得和,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朝百官陳賀及命婦朝賀磨鍊節目,依所啓施行事,判下矣。在前陳賀時,百官依例行禮於外庭,而至於命婦朝賀,則權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匠人鄭一江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佑,常時不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入直把摠手本,則金虎門入直哨官黃宅河,數日前,猝得重病,擔留直所,而所患,尤爲添劇,不省人事,症涉可疑,有難淹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公、翁主在闕時,則受祿,出閤之後,則只給駙馬祿,自是前例矣。和順翁主,今已出閤,來正月朔爲始,依例勿爲頒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前府使韓德全,錦城縣監具宅奎,靈巖郡守吳命厚,瑞山前縣監李鼎燁,陰城前縣監韓奕,新昌縣監盧以亨,前縣監李肇元,天安郡守李潤身,前郡守金得大,驪州前牧使金相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全時在慶尙道尙州地,韓奕時在開城府本家,金得大時在京畿高陽地,吳命厚、盧以亨、李潤身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答曰,勿煩。{{*|啓辭措語同前}} ○持平沈星鎭啓曰,臣於臺職,乃是曾前屢試蔑效之地,豈復有冒沒承當之理,而第臣前後恩除,積犯違逋,雖緣情勢之臲卼,而私心之悚懼,極矣。日者黽勉乍出者,秪爲一時恩命,粗伸分義而已,元非因仍盤礴之計也。且臣素患痰病,近益沈痼,日尋長單,一味惶蹙矣,今以茶坐,天牌下臨,不敢坐違,强疾來詣,而再昨政,新除授大司憲臣尹惠敎,卽臣外三寸叔也。揆以法例,自有應避之嫌,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沈星鎭,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見上}}新除授大司憲尹惠敎,時在江原道鐵原府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鄭必寧、宋秀衡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伏見密昌君樴之疏,以日昨摠府草記及辭疏之不爲捧入,盛加慍怒,至以顯有凌侮等語,費辭侵詆,臣等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訝惑也。蓋伊日辭疏,草記之不捧,儘有委折,只以番次之苟簡,直請口傳差出闕員,事甚未安,且開政不遠,雖無草記,闕員自當差出,故果不爲捧入。若其辭疏,則中日試射標信祗受之後,乃以病難進參爲辭,旣已祗受標信,旋卽以病陳章,事體未安,況摠管一員,先已晝仕出去,則他無變通之路,故不得不還給其疏。夫崇品宗宰,體面雖自別,而事例所拘,蓋不獲已,則何嘗有一毫凌侮之意,而今其詆斥之言,至於如此,在臣等廉隅,其何可苟然仍冒於出納之地乎?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不敢爲供職之計,而近緣僚員不備,輪直苟簡,不得不扶病持被矣。昨在直中,添得寒感,症勢危重,恐有汚穢淸禁之慮,而替直無人,乃以闕員差出之意,依舊例,書呈草記,則政院,不許捧入,累次往復,終始堅執。且中日臨迫,姑無推移之望,敢以辭疏,略陳病實狀,冀蒙恩遞,蓋出於萬不獲已,而喉司不諒臣病勢之輕重,不顧事體之如何,一向退却,無端不捧,臣莫知其意之所在也。夫大臣之箚,一品宗宰之疏,喉院不得還給者,乃所以重其體貌也。臣雖疲劣,職在崇品,則旣與庶僚有異,況伊日草記,亶爲宿衛事重,則尤不宜任自退斥也。臣猥以無似,蒙聖上不世恩遇,濫躋崇顯,踰分過福,臣實兢惕,自知其萬萬不稱,人之待之者,必不見重,而若其朝家體例,則不當緣臣一人,而有所壞損。且臣身爲首堂,凡係職掌變通者,爲人阻搪,而不得自由,其何敢冒沒蹲據乎?若以臣,謂之人微望輕,不足比數於崇列,則臣固甘受,而今者承宣,不少顧藉,顯有凌侮之意,如許事例,前所未聞。臣不欲與之呶呶,以傷事面,而莫重宿衛之任,以此情勢,實無抗顔仍據之理。且臣目今病狀,輾轉沈苦,亦無旬月內復起供仕之望,玆敢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摠管之任,仍削臣職秩,以存國體,俾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不顧體禮,所非在彼,卿何爲嫌?勿辭,調理行公。 ○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從縣道,封上短章,略暴懇迫之至悃,附陳切急之民隱,及伏承道臣,回諭批旨,所辭未蒙允可,而下款陳請,則有令備局稟處之敎。臣方日夜默念冀幸之際,昨伏見十一月二十五日筵中擧條之自備局移關臣者,給災一款,終歸勿施。臣上念國體,下察民情,不勝其殷憂永歎,繞壁彷徨,竟夜無寐,百回思量,終不容但已,玆敢不避煩瀆,更申前請,冀聖明之垂察焉。顧此左路今年農事,起處,則雖得免凶,而陳處甚多,大抵比之戊申,不及遠矣,而意外,有比摠戊申之新令。臣性本迂拙,不敢爲頡頏廟議之計,惟以奉行朝命,爲職分事,嚴督列邑,不滿戊摠,則輒呵退文書,爲守令者,違越是懼,苟且充數,荒菑廢畬,亦不免混括,此皆無主之地,白徵之處也。臣旣知其如此,非不欲參酌災實,便宜變通,而抑又念之,奉使之體,惟當遵命,恤民之恩,不宜在下,姑且敬行頒令,徐待其了勘,而繼以耳目之所聞睹,具陳弊瘼,使惠鮮之澤,自朝廷出,恐爲恰當道理,故妄信愚見,從心直行,乃於畢檢準摠之後,果卽拜章陳請,而筵席可否,意見參差,終至寢格而後已,區區淺料,今乃大謬,嗷嗷怨聲,無以禁遏,皆臣之罪,當誰咎哉?噫,辛壬之間,死亡無算,雖有良田沃土,鋤犁不及,顧彼孑遺殘氓,筋力不贍,百畝不易,尙且爲憂,況他人之田,何暇耕耘,此必然之勢也。臣於巡審之路,槪知其某邑某坪之陳廢形止,蓬蒿草樹,蕪沒連疇,無非慘目而傷心者,雖累千災結,猶不足以遍及,而前疏中,只以一千九百三十八結零請得者,蓋據昨年已給之數,而亦出十分參酌之意,今若得此,庶可以隨災多寡,量宜平分,所謂虛實相蒙之弊,似無可論,設有些少不均之處,其在寧失之義,元非計較之事。且田陳給災,旣無前規,逐年爲例,仍爲永頉,則固不無實結漸縮之弊,而今此合沒人陳土,則不但田也,畓亦在焉,俱是流來耕食之地,非如沙石瘠薄之處,前頭民物稍蘇,則皆將漸次開懇,必無閑曠之土,今姑隨起隨稅,從陳許災,以開民願耕之路,則不過數年,可以盡還實摠,保無終歸免稅之慮矣。噫,有主之田,其土雖荒,指徵猶有地,而至於合沒田之稅,則無處可問,其勢,不得不誅求於疎遠之族屬,不干之里人,是豈王政之所可忍者耶?又聞筵臣之議,以他道之難於取舍爲言,臣未知他道之收稅,果皆硬比戊摠,陳地之責稅,亦皆一如湖左,民間形勢之迫急,又無彼此之差殊,而議者之爲此慮,決知其太過。臣於是,不暇出他談,而只以設賑事言之,諸道中,有大饑之道,列邑中,有尤甚之邑,則固當捐廩移粟,汲汲救濟,豈可逆慮他道他邑之竝請,立視其顚連飢餓之民,而莫之恤哉?其在先急後緩之義,宜有弛絃改柱之道,而今乃不加舒究,費辭防塞,抑獨何哉?伊日聖敎,有曰爲百姓,何愛二千餘結。王言大哉,有以見藹然仁愛之意,而徒以一人之歧貳,終咈僉議之詢同,臣重爲慨惜也。臣之平生所戒,每在於言浮其實,而至於告君之辭,尤加審愼,前疏所陳,另念摭實,無一毫過溢之語,而忱誠淺薄,亦未能見諒於上下,甚至應給之陳災,亦歸無義。此皆臣言行之不素孚,而緣臣無狀,使窮民不克蒙救災之常典,反省慙悼,益無所措。抑臣又有萬萬憂悶者。自頃拜章上送之後,每當民訴之遮道盈庭,輒諭以纔以陳田事,有所疏請,汝等姑爲退去,恭竢處分云爾,則民人等,皆謂臣旣親見農形,陳聞實狀,聖上,每軫民瘼,屢加特恩,今番所請,必無緯繣之理,相與攢手而祝,翹足而待。今其所望歸虛,自玆以後,臣更無對民之顔,而亦無答民之語,彼蚩蚩者,窮困之極,其所呼冤,將何所不至哉?見今冬月垂盡,而列邑,牽於民人之呼訴,收租成冊,尙不來勘,文牒紛紜,强請變通,至再至三,猶且不止,若無朝家劃給陳災之擧,則了當,將無之矣。此莫非如臣無似,謬當檢役,不能事事,未布德意,徒斂衆怨之致,若論其罪,合被重律。在朝家綜核之政,必先譴斥臣身,以快一路之人心,陳田畓災結,依前所請之數,特爲許給,俾免隣里之侵徵,然後方可以鎭安生民,保存宅里。伏願聖明,俯察事狀,亟降明旨,而如以臣言爲未必準信,更令廟堂,商確稟處焉。臣五朔原隰,病瘁無餘,而近又添得似癨之症,中焦痞塞,四體縮束,僵仆旅館,殆無知覺,而目前民事,萬分緊急,有難晷刻遲緩,故作氣倩呼,略此陳列,神思昏瞀,語無倫脊,伏枕惶霣,尤增死罪。惟聖明,竝加裁恕,而垂省採納焉。臣無任屛營祈望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所請事,其當下敎于大臣矣。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未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吳志哲、金世選、白興聲入侍,金應三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氣則如常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不平之候有加乎?上曰,薑鹽膏連付,則似勝,而有時牽動,據手則不仁,而至肩,亦似不仁。此則由於手腕之痰,而素有臂部麻木之症,內外關,曾受同鍼,而有效矣。今番亦欲受鍼,而鍼則有瀉無補之故,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矣,聞痰凝處,則以商陸付之,而灸其上,爲好云,故更以受灸下敎矣。興慶曰,藥院批答,有受灸之敎,而臣等則漠然不知,若非醫官,聽而不傳,則必是中官,不善傳命之致,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其所傳之辭何如耶?淳曰,臣以監劑事,在藥院,而醫官來言,自上臂部痰滯處,似少減而猶未解,以此意傳于提調,爲敎云,故臣等啓辭中,只以手腕不平之候,爲言矣。上曰,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更敎以勿言受鍼事矣。因此而竝與受灸事,而不傳,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上曰,首醫與久未入診人,診察,可也。聖徵,診後退伏曰,自前左脈有沈候,而今日,則平和,右脈,亦度數調均矣。應三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調均,不沈不浮。臣之未入診,已至三朔,而顯有加勝於前日者矣。信,診後退伏曰,左脈調均,右脈似帶闊,而度數,則調均矣。興慶曰,手腕痰處,請令醫官診察。聖徵、信、志哲、興聲,分左右入伏。上,以手加案上,擧少許曰,如是則牽痛甚矣。聖徵曰,痰處比日昨無加減,而此非無端痰付也,似由於據手之際,或有失着者,而瘀血挾痰之致也。溫散,而自解矣。信、志哲、興聲曰,結核處,比昨稍解矣。上曰,有時按之,則甚痛,而不過霎時卽止矣。淳曰,痰,例如是矣。上曰,予欲試商陸灸,何如耶?聖徵曰,商陸灸,只主治痰,至於挾瘀處,則不可矣。應三曰,鍼灸,非臣所長,而權聖徵,以挾瘀陳達,商陸灸,則似不當,以二生膏試付好矣。信曰,臣意則此是皮膚間流注之痰,以黃蠟付之似好,二生膏,則不襯矣。志哲曰,許信之言,宜矣。興聲曰,終不如薑鹽膏矣。上曰,薑鹽膏,則旣無顯效,二生膏,皆云不當,黃蠟稍可,而付之甚難,商陸灸,亦不可云,則寧有可爲之灸乎?予決欲試之,雖無效,似無害矣。聖徵曰,灸則不可輕試,以商陸,取汁塗付,或作末,和油蠟付之,似好矣。上曰,此皆可苦,不如灸矣。淳曰,醫官之言,不無所執,臣意則無論鍼灸與塗付,移此工夫於不脫吐手,而常有煖氣好矣。上曰,寢時輒忘却脫去,故自然納涼矣。興慶曰,商陸灸,若一時多灸,則反有害矣。上曰,此與直灸肌膚,有異,雖多,似無害,而壯數,固當酌量爲之矣。此不過煉劑之類也。淳曰,煉劑雖多無妨,而商陸灸,則一日一次,難於責效,多灸則皮膚易傷,此甚可悶矣。聖徵曰,肌膚堅剛,則不傷,若柔軟,則必傷矣。上曰,予則肌膚素堅剛,蚤#160364;雖咬,而無所傷。曾被蠭螫,而無所浮矣。商陸灸雖多試,何害也?予欲試灸,擧行,可也。淳曰,臣則退去,商陸灸所入治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少退閤外,受灸時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治受灸諸具,而還爲入侍。春躋進伏曰,受灸日,罪人行刑與否考啓事,命下,而取考禁府文書,則受灸日,不爲開坐用刑,至於行刑,則宜在停止矣。上曰,該房,自當考啓矣。淳曰,灸法,例以一炷爲一壯,而商陸灸,則將以數三炷,一時竝灸,以一巡爲一壯,何如?上曰,然矣。淳曰,當於案上,加手受灸,以某物,鋪案後加手,無使觸冷,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請始灸。聖徵、應三、信、興聲,入伏左右,切商陸作小片,以竹鍼,刺通多穴,付于手腕上痰處,以艾三炷,列于其上,而一時竝灸。信告曰,阿是穴受灸。春躋曰,自上受灸之時,首醫,例爲先告某穴受灸,而不先告達,未免疎忽,首醫許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淳曰,有熏氣然後下敎,則當以新片替付矣。至五壯,上曰,頗煖矣。醫官,祛前片付新片,而連灸。興慶曰,艾氣不好,玉體仄坐,而無觸其氣,何如?上曰,然矣。過十壯後,又付新片。興慶曰,三炷似少,以二炷加灸,何如?上曰,依爲之。至十二壯後,上曰,以二炷加灸,過煖矣。付新片而如前,以三炷灸之,可也。至十五壯後,興慶曰,以十五壯爲定,何如?上曰,今日,乃始灸日也。以十五壯爲定,可也。煖氣多入,故痛似有愈矣。淳曰,吐手則夜間每致沓沓,以獤皮裹之,而上下結之,則似好。所裹獤皮,製入,何如?上曰,不必用皮物,當以紬綿之屬,自內製用矣。興慶曰,醫官以爲,以商陸片,付於灸處,其上,以艾加之,而裹以手巾,爲好云矣。上曰,當依爲之矣。興慶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午正,可也。興慶曰,補中益氣湯,仍爲停止乎?上曰,姑停,可也。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着實進御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引見。入侍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光佐離席進伏。上曰,注書出去,金虎門留門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分付後還入。光佐曰,臣病伏床席,上體手部痰滯之患有日,而臣未得聞知矣,今日猝聞受灸之報,臣蒼黃入候班矣。入來聞之,則不至大段云,下情不勝喜幸。受灸後,卽今症勢,何如?上曰,手背上近節處,故雖難於屈伸,不過痰也。有何大段,而按之,則無結核狀,但屈伸,則有妨矣。光佐曰,近來玉候比前,何如?上曰,近來加愈矣。鎭遠亦進伏曰,日昏不能詳知,而乍焉瞻望,則玉色,比秋間入侍時,血色似不足矣。上曰,姑未知血氣不足之事矣。光佐曰,臣極爲惶恐,而竊願暫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光佐乍焉擧首仰瞻,而俯伏曰,燭光依微,不能詳察,而玉色,似無微縮之氣,而有平舒之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入冬後何如?上曰,安寧矣。光佐曰,臣常時,則不敢問候。臣久滯湖中,近始還次,久未承候。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無事矣。光佐曰,小臣遠離丘墓,情理甚悶,幸蒙天恩,三四十日,得守丘墓而來,私心爲幸,不可盡達。臣之下去時,宿病未愈,日寒之後,似有添加之慮,故率往醫者,到彼後,百般治療,待其少愈後發行,故日字漸曠,不勝惶恐。還次後,亦不敢求對而瞻望天顔矣,今日被召,始遂瞻天之願,甚幸甚幸。上曰,頃日同入侍,卿之自湖還家後耶?光佐曰,小臣自鄕入來後,則未得入侍矣。上曰,予精神不足,以卿箚批答,錯認矣。頃見史官書啓,知卿行役後安否,爲喜矣,今初七八間,卿入來於候班,而予聞知於候班罷後,故未及召見,心甚缺然。今日則聞卿入來,必欲見之,玆有入侍之敎矣。近來則卿之昔疾,快愈乎?光佐曰,脾胃之間,熱火壅滯,難可以醫治,勢將與此身,俱盡矣。上謂鎭遠曰,卿則朔望入來,欣慰,而府夫人,平安否?鎭遠曰,老母宿病數發,近又彌留二十餘日矣。上曰,頃則差勝矣,今又添劇乎?鎭遠曰,向來二朔,有若平常之人矣,今則症勢頗劇矣。上曰,卿則,何如?鎭遠曰,呼吸不平,食飮厭苦等症,自是宿疾,不能頓勝,而姑無別件病恙矣。上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逐日書啓,可也。{{*|出榻前下敎}}鎭遠曰,殿下軫念醫藥,每每如此,老母,常恐福過而生災,臣不勝感激惶恐矣。臣曾蒙天恩,特許近郊出入,故臣近地,則如意往來,而臣之父母丘墓,在於驪州,來年開春後,欲爲量力往來。向蒙恩許,再昨年,已省廣州先山,而楊州,又有先壟,極欲一往,而每煩箚請,極爲未安。明春往來之意,敢達。上曰,每於請省之章,或慮卿長往而不返,故予甚持難,而若卿卽還,豈有不許之理乎?卿其依所達爲之。光佐曰,臣則近畿無庄舍,向來借家於未音江村,因爲居住矣。入來之時,留置若干冊卷等物,欲爲時時出去,觀覽江色景物,而病不能如意。歲飜日和春暖之後,身若無病,則頻頻來往,或信宿而歸,或卽日而還,私心以爲便好,故敢達。上曰,卿若欲往來,則豈有不許之事乎?每慮卿之久住不還,故難之耳。光佐曰,久未入侍,今始瞻天,遽爾請退,極知缺然,而夜色向深,留門亦久,敢請退歸。上曰,卿病已愈,春日乘間,復召卿矣。予病,不至大段,卿須自量筋力,勿爲逐日來參於候班,可也。閔奉朝賀,亦勿逐日入參。況府夫人患候如此,此後候班,累日不撤,則或入來,而勿爲連日入來,可也。光佐曰,明日則臣當入參問安,而其後,則當依上敎爲之耳。秀衡曰,刑曹罪人,行刑單子,待受灸畢後擧行,故留置院中矣。上曰,予之受灸,似不久爲,而單子,則姑勿留院,出給該曹,可也。又下敎曰,玉堂,持召對冊子,來詣閤外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異於他文,先讀序文,可也。瑗讀皇明成化御製序,又讀吳澄所作題辭,又讀郭里貞所作序,又讀戈直所作序,又讀吳兢所作序。上曰,下番讀之。珽讀君道篇,自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至政體篇累加遷擢焉。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務盡臣下意。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君臣相保豈不美哉?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與祕書監魏徵,至公亦足爲良工。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百姓安得不安樂乎?上曰,儒臣復讀之。瑗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初卷末端。瑗曰,序文中皇明憲宗所敎,其可爲行遠登高之助一段,誠大哉之王言矣。上曰,所達誠然矣。珽曰,此序果有味矣。自古帝王之文,異於匹庶,於此可見。上曰,然。此是皇朝奎章,帝王致治之本,皆入於此序一張。中宗加之卷首,至今永垂,文不可泯滅。臨此序,怳若復覩皇明盛世,予深興感矣。瑗曰,殿下有匪風下泉之思,而有此敎,臣等之心,亦感動矣。上曰,唐本《女四書》,有成化皇帝序文,末端,有御寶二字矣。儒臣等,亦見之乎?其書最切於閨門之敎矣。瑗曰,臣亦曾一見之矣。上曰,其文與《內訓》無異,實合於刊印廣布,又有皇朝序文,甚可貴重矣。方講《詩傳》,以《詩傳》觀之,二南之化,始於關雎,古昔聖王之治,必以正家爲本。先儒謂須有關雎麟趾之意,可行周官法度。閨梱之法,乃王化之源也。此書若刊布,則必有補於閨範,而第有諺釋然後,可易曉解矣。李德壽,今無他職,此等事,必當專意善爲,而但未知慣習於諺文否也。珽曰,雖或不習於諺文,詳爲解釋,口授飜譯,則自可成諺解,諺文能否,非所關矣。上曰,誠然矣。此書,私家想亦有有處,自芸閣求得,使提調李德壽翻解,卽爲刊印事,分付,可也。瑗曰,此書中,多有小註,此則何以爲之乎?上曰,註亦多緊要可觀者,不可不竝爲諺釋。本文則如經書大文,極行書之,註則低一字,同爲諺釋,可也。{{*|出擧條}}瑗曰,吳兢有所作序文,而兢,於《明史》,無出處,不知何如人,而其所註解,論難處頗多,擇其要而論難之,似好矣。小臣於昨日召對時,以講學明理,上達矣,凡人主之明暗,皆不出於講學明理之與否矣。珽曰,古人所論,已詳盡無餘,小臣,更不能推演解釋,而蓋帝王爲治之根本,多有於此,似有勝於《名臣奏議》矣。此書,不可泛然看過,雖於旣講之後,常置座右,其好處,則參驗於身,不好處,則監戒於心,各別留念,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序中行遠登高之助之言,極好矣。珽曰,別無可論,而魏徵平生極言告君之嘉謀嘉猷,都在於此。殿下披覽此書,彷彿若親聽魏徵之言,則其效莫大矣。上曰,予嘗繙閱,而貞觀之時,如親見之矣。瑗曰,魏徵奏事章牘,勸戒疏箚,至爲纖悉,故千載之下,如在目前矣。上曰,唐太宗創業守成難易之言,出於《唐史》,而於此文,尤詳矣。瑗曰,此豈非人主可監之道耶?殿下受祖宗艱大之投,深知守成之難於創業,大奮發大作爲,千萬伏望。上曰,當各別惕念矣。珽曰,魏徵疏中十思之目,尤詳盡矣。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云者,極有味矣。古聖王,代天理物,設官分職之意,豈偶然哉?凡有事爲,卽有司存,代下司職,非人君之大體,虛費聰明,亦非帝王摠大綱之道也。如此處,必留念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瑗曰,唐太宗之以何曾爲不忠之言,果是矣。珽曰,其言是也,而此不可專責於何曾,乃晉武帝不賢之罪也,豈非所當監戒處耶?上曰,然矣。上又曰,貞觀十六年,魏徵勸太宗之言,何如耶?其言,好則好矣,而君亂於上,臣理於下云者,決無是理矣。瑗曰,君理於上,則臣下,自然理矣,君亂於上,則賢者皆退矣。臣下亦至於亂,豈有臣理之理乎?上曰,君亂於上,則人皆屛跡,君理於上,則賢人彙征,寧有小人畏威,而自理之道乎?珽曰,君若至誠求賢,世豈無賢才耶?魏徵之言,似不必解釋,而君亂臣理之說,似未盡矣。瑗曰,君心理,則照見臣下之非矣。誅一勸百等說,誠小矣。上曰,太宗之引齊文宣揚遵彦之言,似是自矜其君臣相得之事矣。瑗曰,果如上敎,矜之心,則似有之矣。上曰,太宗,有如魏徵之臣,故致貞觀之治矣。珽曰,若非君臣相得,何能致貞觀之治乎?瑗曰,臣於頃日召對時,以名字語,上達,殿下俯納臣言矣。唐君之言,專出好名,而孜孜爲之,終致盛治。況至誠爲治,則其效,可勝言哉?古語曰,爲其事,而無其功者,未之有也。竊願聖上,留念焉。上曰,以最末一節見之,崇尙節儉,大布恩德,終至於米斗三四錢,太宗愛民之誠,則可謂盡之矣。珽曰,太宗愛民之誠,則有之,而若不聽魏徵之言,則寧有愛民之實乎?上曰,然矣。瑗曰,人主之職,在得人,聖上,必擇大官,監司之任,必擇人而爲之,則守令,亦當擇矣。如此然後,可以謂愛民之實矣。上曰,太宗末年,則共理交修之心,似懈弛矣。瑗曰,誠如上敎矣。心者,操則存,捨則亡者也。心之操縱實難,宜加警省處也。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牙山縣監李思順。 ○未申時,沈霧,夜自一更至五更,沈霧。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寒雨達朝,日候乖常,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昨日隔灸後,手腕上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午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處,當下敎于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守令二員,除拜已久,而兩司尙未署經。憲府,則今方詣臺云,而諫院,則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李判府事家看病御醫,今將還來云。姑勿還來,仍留看病,書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龍川府使趙國彬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舍兄,作宰於寧邊,親年八十四歲,龍川之於寧邊,道里將近四百里,以邊地獨鎭,旣不得任意歸覲,則勿敍三百里外,在法當然,入啓變通云。龍川之於寧邊,旣是三百里外,則有難强令赴任,龍川府使趙國彬,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以鄭亨復爲正言,申晩爲吏曹佐郞,尹心衡爲副校理,李喆輔爲副修撰,李德壽爲右尹,李海宗爲工曹佐郞,李益炯爲宗簿主簿,金相冕爲司畜別提,朴春普爲義禁府都事,金起慶爲繕工假監役,徐命彬爲鐵原府使,曺允濟爲金泉察訪,許鈺爲濟源察訪。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尹和鼎戶奴呈狀內,上典,濫蒙洪造,前後踐歷,罔非踰分,而今此新除,尤是意外。其在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母年七十有五,且無兄弟,論以國法,在所當遞,入啓處置云。閫任,則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近例,已多許遞,孝理之下,有難强令赴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吳守經、兪愼基爲僉知,金鑄爲五衛將,李世赫爲訓鍊判官,李厚敬爲江華監牧官,北漢管城將張泰紹,副護軍李世伋、羅斗三、李重新,副司直宋眞明,副司果金光世,以上單付。把摠鄭虞龍,今加折衝,賓廳講書,連五次純通,前郡守南益齡,今加折衝,軍器別備,以上賞加。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下雨,宗廟第十二室神欌西角雨漏,永寧殿第五室西邊內道里冊欌上滲漏,第八室後面道里上,至第二椽間滲漏,第八椽間,亦爲滲漏,第十一室內外道里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第二井滲漏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臣彦通,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二室神欌奉安處後壁上道里斑子之間,略有滲漏之痕,而不至大段,姑觀前頭,以爲稟處之地,而永寧殿第五室西邊道里斑子之間,大段滲漏,冊欌及後壁,擧皆沾濕,第八室、第十一室北邊道里內外,盡爲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大段滲漏,水滴於所排地衣上,此等處,則不可不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土旺用事,在於今二十四日,而土旺後巳午日,則例無拘忌,而今月二十八,卽巳日也,同日辰時爲吉云。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臘享大祭受香,在於今月二十九日,各陵殿正朝祭受香,在bb於b今月三十日,來乙卯春享大祭受誓戒,在於今月二十九日,獻官以下諸執事,實無分排定差之勢。獻官則毋論校正廳堂上及刑官,執事則毋論司饔院、刑曹,一體塡差,而各陵殿獻官,例以堂上正三品差送,而軍銜,旣多在外,實職無以推移,以文武從二品,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全羅道臘豬來到,而各殿所封,皆體小,不准尺量。所當退送,使之改備,而當該道臣,旣以此狀聞,且臘日不遠,此與尋常物種有異,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體小如此,其所馳啓,亦涉未安。當該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以臘豬體小,不准尺量,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摠戎廳哨官李世珽,《通鑑》初卷不通。請推考。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固城縣令李行敏,谷城縣監金時傑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行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時傑,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逾gg世愈g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寢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引嫌而退。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持平沈星鎭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等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答曰,勿煩。 ○判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昨夕,伏聞聖候,手腕不平之症,一向無減,至有受灸之節,下忱憂灼,曷可形喩?念臣自經大瘇以後,眞元澌脫,益無餘地,形殼堇存,氣息愈微,無復一分生人意思,而近又添得感冒,絶食呻吟,奄奄床褥,無路蠢動,自力趨造於起居之班,病裏惶隕,靡所容措,而且伏聞日昨筵中,以諸司殿最之不爲擧行,至有申飭之敎,臣於此,尤不勝悚惕之至。臣之所帶諸司,俱係緊重,而凡於職務,漫無省察,至於考績重典,亦緣臣病狀如此,不免廢閣,瘝曠之罪,實無所逃,而只以職忝大臣之列,獨免郵罰之加,私心惶愧,有不可言。伏乞聖明,俯加諒察,將臣兼帶諸司都提調,一倂鐫遞,仍命有司,亟治臣闕禮廢職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所辭提擧,亦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雨中日候陰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受灸後有效乎?上曰,比昨屈伸似勝,而無顯效矣。昨已診脈,今日則只受灸,可也。醫官等,入察痰處。上曰,今日則似酸矣。淳曰,肌色,則如常乎?上曰,色則如常矣。信告阿是穴,隔商陸灸至十五壯,而信告畢灸。上曰,裹時,必以商陸片付之,而加艾乎?淳曰,只以艾裹之,無妨矣。上曰,然矣。今日則艾氣透澈於皮膚之間者,顯有覺得,汗氣亦出於手指矣。淳曰,常時手足汗氣,何如乎?上曰,少時則足汗過矣,而近來汗少,手則無汗矣。淳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辰正初刻。淳曰,太早矣。上曰,然則定以辰正二刻,可也。今年則氣頗勝前,曾灸中腕gg中脘g之效耶?連服補劑之效耶?淳曰,似是補劑之效也。上曰,中腕gg中脘g受灸,則有速效云,然乎?興慶曰,然矣。淳曰,中腕gg中脘g受灸,最有益於內傷,而百病,皆有預防之力矣。上曰,予欲更灸,而每撫灸處,追悔還切矣。應三曰,灸瘡處,雖似浮高,而久則自然軟解,更灸則漸減,此則不須爲念,而上候,本有下元不足之症,且有寒痰,中腕gg中脘g受灸,極好矣。淳曰,臂痛,亦必有效,蓋脾胃,本屬於四末故也。開春後,更灸三四百壯,則大有益矣。上,命聖徵,而視中腕gg中脘g灸瘡處。聖徵,仰察後退伏曰,灸瘡之險而合者,誠有效矣。臂痛與肢節痛,皆由濕痰,受灸中腕gg中脘g,而祛脾胃之濕,則自然得效,而大抵治疝症,去滯氣之道,無過於中腕gg中脘g之灸。聖候更灸,則決知有益矣。淳曰,治病,而得對症之藥,甚難矣。卽今聖候,則湯丸,皆得其路,八味元與心腎丸,合爲十餘劑,益氣湯與六君子湯,亦已多進,而皆無小害,無害則有益可知。以此湯丸,常爲主人,而隨時進御,則其有益於調補之道,當如何耶?藥旣得路,又以衣一重而加之,則尤好,故臣等在外時,常以是酬酢矣。毛衣則雖難,而如雪綿子衣,則輕煖,似不妨於加服矣。上曰,若加一衣,則予亦知其有效,而居常薄着,已至成習,一時加着,甚爲不便矣。淳曰,在盛壯時,則無妨,而春秋,已及於晼晩,衣襨,宜適其厚薄,加着一衣,雖或不便,而看作利病之毒藥,而强爲之,則好矣。卽今上躬所御之衣,若使臣僚當之,必不堪耐矣。上曰,試當爲之,而終難强爲矣。興慶曰,江原道分等回啓時,舊還上,則之次邑最多一年條准捧,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准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事,定式分付矣,日者,監司趙最壽馳啓,備陳各邑難捧之狀,以稍實邑,則只捧一年條三分之一,之次邑,則當年條外,一倂停捧爲請矣。關東年事,凶歉旣甚,則容或然矣,而卽今歲色垂盡,封倉已迫,且朝家,旣已定式之後,何可續續變改乎?所請之事,置之爲宜,而前頭考勤慢勘處時,或不無參酌之道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以合歿陳田給災事,又爲疏請,而批旨,以下敎于大臣爲敎。伏未知聖上,將何以處之也?臣意則昨年合歿人陳田,必無今年內盡墾之理,故頃日筵中,略陳參酌給災之意,豐原君趙顯命之言,亦如此,而諸議不一,竟至勿施矣。今則田結,幾盡磨勘,節已晩矣。右道,且有合歿陳田,今若只給一處,則事亦斑駁,此似難處。然而前監司趙顯命,旣有一道內合沒陳田査啓之事,而其數爲二千七百餘結,今不必別爲抄出,以其査案,通左、右道,量宜給災,似好矣。上曰,王者一視之政,當無間於左、右道,豈可只爲許災於左道耶?依前監司趙顯命査報之數,通左、右道,折半給災事,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春躋曰,未赴任守令,今日始爲諫院署經,而憲府署經,遲速無期,夫馬留滯,甚可悶矣。上曰,已經一司署經,則除一司署經,催促發送,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洪川牧使李普昱。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夜五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霧雨乖常,日氣陰濕,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連日隔灸之餘,手腕痰滯處,或有消減之效乎?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辰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痰處,有差歇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呈病,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宗臣疏批,謂有難安情勢,問安承批後,卽爲出去。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陽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兪健基等箚曰,伏以,時氣失序,災異頻作,未有如近日,昨者凍雨,又極乖常,仍以重霧雺塞,經日不霽,氣色昏曀,咫尺難辨,臣等相對驚愕,憂虞倍切。噫,向來虹見之異,雷動之變,式月斯生,固是驚心,而今此之災,尤罕於古,靜念咎徵,亦孔之畏。目今國勢,扤捏泮渙,環顧中外,無一可恃,而上下暇豫,大小恬嬉,其視仁天之警告,漠然若不覩不聞,架漏牽補,苟度目前,委靡頹弛,莫可收拾,而以我殿下一紀求治之志,亦復一味因循,日益沮退,漸異貞觀之初政,或欠衛武之抑戒,了無一事一政之誠實做去者。若此,而其可望否運之挽回,天災之消弭乎?臣等叨忝經幄,職在諷議,挾冊登筵,固無奇謨異策,可以警欬聖聰,裨益治道,而惟其奮聖志,振頹綱,任賢能,納諫諍,卽臣等所嘗仰勉,而亦殿下所已開可者也。今日時憂政瘼,雖不可殫論於立談之頃,而苟求對症之要劑,舍此數者,亦豈有別法哉?嗚呼,天下之事,不日進則日退。雖在治泰之世,猶宜夙夜惕慮,恐不逮事,況今艱危如此,災殄如此,而泄泄沓沓,日甚一日,將使堂堂國家,稅駕於何地耶?在昔明王,遇災修省,旣已奮迅振作,赫然自勵,而然且不自聖智,求補於臣隣,惟恐一職之或廢,一善之不聞,所以對天理物,不出此道矣。伏願殿下,深究致災之由,累省而亟圖之,先立聖志,以盡表率之道,丕振頹綱,一變婾惰之習,廣求才之路,俾祛庶務之瘝曠,開不諱之門,克致群言之畢達,而一念儆戒,終始靡懈,必以一實字,爲存心立政之本焉。臣等又伏念,今冬寒溫不適,霰雪全稀,嗣歲之憂,實無紀極,而秋麰凍損,已判失收,荐饑之餘,雖曰少熟,公私蓋藏,依舊枵然,若復重以麥凶,哀我民斯,將何保賴?更願深留聖念,豫爲備慮,節省冗費,愼惜財用,務存蓄儲,以擬不虞,日講便民之策,救瘼之謨,使聖澤,有以下究,天災,不能爲病,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噫。以予涼德,誠未能格蒼穹,德未能孚小民。仁天眷顧,無歲無之,而今冬日候之乖常,又復若此,雖有雪氷,旋暖復解,其況冬霧,亦極異常,方切戒懼,不遑于處。職在經幄,若是勉戒,其用嘉之,可不留意而猛省?噫,漢儒傅會,雖非可法,天人相感,其亦理焉。今者冬暖冬霧,無乃紀綱解而政令紊乎?益加自省,飭勵群下矣。 ○政院啓曰,伏以,災異之洊疊,未有甚於近來。日前雷動之變,雖在陽復之後,旣是陰凝之節,則不可謂之非災,比又時氣乖常,凍雨連仍,或晴或注,無異夏澇,則不可謂之非災。至於昨夕陰霧四塞,尺地莫辨,達朝不開,則亦不可謂非災,是何聖明在上,大化旁行,而天之示警,乃若是耶?噫,天人一理,顯微無間,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足以干陰陽之和,致災殄之來,則今玆之異,雖不敢指謂某事之應,而竊恐殿下於對越之誠,修省之方,或有所未盡而然耶?臣等伏覩殿下之好學也,勤政也,非不切矣,殿下之愛民也,崇德也,非不極矣。凡所以求治之方,出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而環顧今日,則國勢岌嶪,無一可恃,生民困悴,有萬可虞。紀綱頹而無以振肅,財用竭而無以支繼,朝著之上,恬嬉成風,閭里之間,怨咨不息,仕塗淆,而無擇才委任之意,言路閼,而無犯顔敢諫之風。凡此皆莫非群下之罪,而亦殿下有以致之也。《通書》曰,心純則賢才輔,天下治。又曰,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顧今轉災爲祥之機,其不在於殿下一心之純乎?自古皇天降災,多在有道之世,而明君基命,亦由於遇災之日。今此災異,安知非玉成我殿下,而啓我東無疆之休耶?伏願殿下,益加惕慮焉。臣等,俱以譾劣,忝叨近密,不勝區區憂愛之忱,惶恐敢啓。答曰,已爲詳諭於玉署之批矣。職在近密,隨事勉戒,其用嘉之,豈不猛省于心?噫,出納惟允,匡救闕失,乃卿等之職,其須益勵,以飭百司,孜孜匡救,輔我不逮。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寶城郡數外官屯田二結七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司䆃寺宣飯米,司宰監魚鹽價加進排之數,自當入於元貢,不當爲別貿,而宣飯米,則一半則自惠廳上下,一半自戶曹上下,魚鹽價,則專責戶曹,實爲無理之事,故庚戌年,前判書臣金東弼,以宣飯米、魚鹽價,竝當入於加定元貢之意陳達,自上有令廟堂,稟處之敎,而廟堂覆啓內,地部、惠廳,同是經費,不必移送,自惠廳,量宜上下爲請,而允下之後,惠廳只給一千石,不爲盡數上下,故厥後登對時,金東弼又以必當加定之意陳達,則上敎以爲,予見廟堂回啓,則量宜上下之說,果無模稜,固料其爭端矣。公聽竝觀,則豈有彼此乎?戶判所爭,亦不無所據,限千石加給上下爲敎,而終因惠廳堂上金在魯陳稟,只給一半價矣。大抵宣飯米、魚鹽價,明是應供之加數,而其時廟堂覆啓,只令量宜上下,不爲移送於惠廳,此在地部,誠爲悶迫矣。宣飯米一半,則惠廳,年年遵行,而魚鹽價一半,則辛、壬兩年與今年,不爲上下,專使地部擔當,不但事理之萬萬不然,顧今地部形勢,今年,適無大段科外之費,故雖得支過,尙有春前難繼之慮,各項貢物加用之價,堇給三四分之一,逐日冤呼,而接濟無策,此時魚鹽之價,決無上下之力,而係是應供,本曹當下之千有餘石,纔已盡下,惠廳應下之數,則連次論牒,而終不聽施。貢人居間,勢若倒懸,其所呼冤,固不足恤,而闕供之患,亦不可不念。今此魚鹽價,全數移送於惠廳,依法加定,雖不敢遽然更請,而惠廳應下一半之數,依前定奪,卽爲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東西氷庫官員所報,則藏氷之役,自今月十五日爲始,始役矣,昨今日氣溫暖,江氷大半消瀜,水流氷上,勢難伐取堅氷云。其間事勢,果如所報,使之姑爲停役,主梗官,則仍留觀勢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所封,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柑子、金橘等,今始上來,而前因司饔院啓辭,以進上旣已薦新。今此封進柑、橘,令該院,依例捧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李命華、宣翊三、韓斗昌、高英世、金泰興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行敏,昨日雖爲就囚,而本以痰病,重傷於水土,滿身痰流,充塞於胸腹,喉間窒塞,米飮專廢,已至一月。自十日,猝得似癨非癨之病,幾至死境,而又處冷地,頑痰大熾,頃刻難支,語音不通,若或夜間痰塞,則致死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啓覆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事,命下矣。今日旣有受灸停止之命,所當趁卽擧行,而二十三日,國忌齋戒,二十四日,國忌正日,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老病日甚,長時伏枕,已非陽界上物件,而又自數日前,重患寒感,症情,極其危惡,點汗不下,渾身縮慄,精神怳惚,不能自定。此際,伏聞聖體受灸,候班方設,下情驚憂,亟擬扶曳趨參,兩日經營,終未能自力,今夜痛勢益加,尤無起身之路,玆不得不露章請譴,分義掃地,惶悚靡容。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闕禮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皮世麟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腕痰處差勝之敎矣。酸痛之候,其已盡祛,而浮氣,亦皆消減乎?上曰,自昨夕差勝,而浮氣,則初不大段,未知其所減者何如也,以指端壓之,而無酸痛之bb候b矣。興慶曰,今日則當令醫官診脈矣。上曰,旣無他症,則不必診脈,直爲始灸,可也。仍解手腕裹處,而受灸。信告阿是穴受灸,至十五壯後,信告畢灸,以艾裹之如昨日。上曰,明是痰耶?浮氣猶未快消矣。聖徵曰,痰則痰矣。雖有微浮之氣,而外似柔軟,亦離其坐矣。上曰,不隔商陸,而直灸阿是穴,何如耶?淳曰,閭閻間,或有直灸痛處者,而流注之痰,則元無灸之之道矣。至於隔灸,爲其煖氣之入,則莫如居常溫煖之爲宜矣。上曰,閔奉朝賀以爲,以貓皮裹之,爲好云。閭閻間,亦爲此否?興慶曰,臣亦嘗試之,蓋過煖且輕,故凡於瘡腫,多以貓皮裹之矣。上曰,盧守愼,何如人耶?屛風,有夙興夜寐箴註,適入覽,故問之耳。興慶曰,此是名臣,而亦以學問著稱矣。淳曰,中宗、明宗朝,十九年在謫,宣廟朝拜相,而以堂上舊秩,還朝,不久爲相,而居謫時,致力於學問。此註,亦是謫中所作也。雖以學問見稱,而儒家,或以近於禪學,病之矣。相朝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亦常以此註,有異於儒家本色,而有所非之者矣。春躋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不待下詢,出位陳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明日,亦當受灸乎?上曰,當更下敎矣。淳曰,醫官等則以爲,停止爲宜云矣。上曰,今姑停止,可也。興慶曰,別兼春秋二員啓下之後,宋敎明則承命,洪昌漢則陳疏違牌,今方坐罷,而蓋其所引之嫌,以翰林時事,不可行公於史職,且以單薦,被斥於靈城君朴文秀,決難復預於薦事云。情勢旣如此,則朝家不必强迫矣。分付吏曹,更以他人,循次啓下,使之速完薦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淳曰,冬日乖常,有過煖過寒之時,如臣賤身,感氣尙不離矣。昨已仰達,衣襨各別愼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諸臣遂退出。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試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益有差勝之勢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議定隔灸仍停與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雖有差歇,尙有其氣,時或流行於手背,流痰則無疑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雖値齋戒,曾有來會,今日來會事,分付。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李重協曰,次對,久乃爲之,而懸病此多,府院君外,單子改修正以入。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事,承傳。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背流行之下敎,痰已離次而然乎?舊痰不散,而又有新痰而然乎?上曰,曉起則痰離手腕,而顯到手背矣。卽今則還入舊次矣。興慶曰,無痛勢乎?上曰,牽痛雖勝,而微有硬硬之氣矣。興慶曰,臂部不平之候,近來何如?上曰,臂不利之症,近來稍勝耳。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痰處,亦爲診察,何如?上曰,只首醫入診。聖徵、應三,診後退伏曰,左右三府gg三部g,度數調均,右脈則似帶闊,而不至大段矣。上命醫官看審痰處,仍下敎曰,初則游散,而今則聚於一處,亦頗堅硬,乍有成口之意。今日日氣極寒,故似然矣。聖徵曰,手背流行,初非別痰。今日痰聚堅硬,蓋由於日候之極寒,各別溫煖,則又必柔軟游散,寧有成口之慮乎?志哲曰,昨則頗軟,今則似堅,痰之着於一處而不散,誠爲可悶。溫煖爲上策,而若以黃蠟付之,則有引拔消散之效矣。上曰,黃蠟不柔,付之難矣。志哲曰,沈於溫水,體柔後作片付之,而付久還堅,則或更沈溫水,或以火熏之,這這替付,則好矣。興慶曰,臣於丙午年間,背部痰滯,連付黃蠟,至六七日,果盡消散。臣則有經驗之事,志哲言是矣。淳曰,艾灸則活氣少,故不善消散,此臣所以始爲持難者也。黃蠟膏則似好,試付宜矣。上曰,手足部,苟有微痛處,點滴蠟淚,仍爲裹置,則有奇效,予亦嘗試之矣。興聲曰,蠟是百花之精,自是良藥,而不爲去滓者,尤好矣。應三曰,閭閻間,亦有如此之症,急爲浮大於夜之間,所見雖驚,而以此元無可慮,大抵痰聚處,則柔而散之爲宜。艾灸則留着一處易矣,醫官,以黃蠟膏仰達,此似好矣。淳曰,痰本急浮於一晝夜之間,而又於頃刻之間,無去處矣。黃蠟,如風熱則有速效,而痰則似緩矣。上曰,屈伸,比前似勝,而顯有團聚之漸,浮熟可慮矣。淳曰,必無如此之慮,而設有是慮,此是肥肉不厚之處,無深憂矣。上曰,商陸灸停止,以黃蠟膏付之可也。淳曰,今日次對,雖酬應之時,使中官,數數取溫付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春躋曰,今日次對,旣無時急公事,則引接於疏冷處甚悶。淳曰,隙風甚悶,而此處,亦多窓戶罅孔,宜令卽塗,以防其風。上曰,欲塗之,而姑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今日當進於次對耶?雖以親病受由,而見問安單子,則連日來參矣。春躋曰,近來連爲呈辭,未知今日果爲入來矣。興慶曰,次對則當以備堂進參,無不來之慮矣。上曰,雖以本職呈辭,旣是備堂,則似進參矣。淳曰,砥平縣監金應三,久留無益,官事甚悶,使之還官乎?上曰,使卽還官可也。淳曰,陽川縣監金壽煃,則不入於診察,亦一體還官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臣等,昨以草草數語,略效勉戒之忱,批旨嘉納,亦有其飭百司之敎。臣等惶感之極,豈不思所以各別奉承,而本院,雖曰號令百司,近來諸司,不遵朝令。雖以殿最事言之,特推申飭之後,尙無一司之擧行。凡回啓之必於三日內爲之,明有受敎,故其或過限,則屢加催促,而不但三日內不爲,亦或踰月,卽今諸司中猶有未盡回啓者,則宜有警飭之道矣。上曰,飭勵而每如此,誠可慨然京司殿最,無故而不爲擧行,則尤極未安。大臣衙門及應頉外,竝更從重推考,各司未回啓公事,則本院,各別催促,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可也。{{*|出擧條}}上,命春躋,書傳旨曰,補外方伯,特授京職,事體自別,而其時佐貳守令補外者,今已上來,而獨於方伯,拘於交龜,尙未上來,新伯,今雖辭朝,舊伯還京,其將歲翻,新監司閔應洙,除拜已久,杳無動靜,其在事體,決不若是,令備局,促令上來,仍使不多日內辭陛。上,又命書傳旨曰,都目大政,國之重事,而近來,每致踰限,此猶若此,他尙何說?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飭銓曹,今番都政,必於限內爲之。上,又命書傳旨曰,前判尹尹陽來敍用。春躋曰,夜間公事酬應,實妨靜攝。今後則夜深後酬應一節,勿爲之爲宜,故惶恐敢達。上曰,酬應之道,淸夜爲愈,故然矣,而所達如此,今後則當留念焉。注書出去,今日次對進參人,問來,逅承命趨出,還入進達曰,備局堂上申思喆、金取魯、宋寅明、李廷濟、張鵬翼、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尙絅,進參云矣。春躋曰,備堂進參之人旣多,三司又當竝爲入侍,此處則決不可容矣。別無時急可爲之事,只令有司堂上入侍,何如?上曰,旣來之堂上,或令入侍,或不入侍,非飭勵之意也。此處,若通軒開之,則其疏冷,反甚於熙政堂,當於熙政堂,引接耳。春躋曰,熙政堂,窓戶罅孔甚多,宜卽塗之,或以屛風遮之宜矣。上曰,如三覆引見時,而祛交椅,平坐席上,則無妨,窓戶則當以屛風遮之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左參贊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副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掌令金箕錫,獻納金若魯,副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許鐔,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手部痰滯處,黃蠟試付之乎?上曰,黃蠟則姑未付之,方裹艾與商陸耳。興慶曰,近來,日不寒而雨如夏澇,霧氣四塞,亦極非常,乃莫大之災也。政院、玉堂,旣已陳戒,而自上每下責躬之敎,臣極知惶恐,不識我殿下之失德矣。殿下,旣無馳獵、宮室、聲色之娛,旣敬天矣,又恤民矣,又勤政矣,又好學矣。臣非面慢也。殿下,有此四德,而天災如此,國勢如此,莫非臣等無狀,不能奉承,而致此矣。如臣無似,獨當大任,不勝惕然惶愧矣。頃於筵中,仰請枚卜,而未蒙允可,臣竊爲悶,臣筋力不逮,才且無似,伏乞退斥臣身,進用賢才,則於國事,幸甚矣。上曰,今此災異,諒由不德,豈卿所召?予之常時對越之誠,若無一毫不足,則國勢豈至岌嶪,災異豈有荐疊乎?莫非予反省自愧處也。外貌雖勤學,而人君之學,異於儒生之學,有實效然後,可謂勤學,而無實效,則豈可謂之勤學乎?予心之誠實與否,予亦不知,而謂之勤學,則予甚愧矣。予臨御十年,終無實效,晝講、召對,無非虛文也。不亦自愧於心乎?此言,實非例讓也。祖宗赤子於吾身,不免愁怨之歎,豈敢曰恤民乎?且予之精神,遺忘甚多,遺忘則安可謂之勤政乎?自古帝王之失德,不出卿所達數件事,予雖不德,實無此等病,而反以求之,終無毫分效毫分益,甚可愧也。予年未五十,謹愼之心,自以爲有之,而前頭,安保其必不懈耶?我國,雖無外寇之慮,若此不已,正如老人之氣力,日就消亡,不能振起矣。曾有飭勵,而終未見效,此豈專責於諸臣,而以今日次對見之,今日備局堂上來會命下之後,進不進單子中,懸病人員數多,故更爲出給申飭矣。李宗城外,無入來之人,莫非予自反處,而不可無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予則裹臂引接,而諸臣,身無他恙,會朝旣晩,而入對亦晩,如此而做得何事乎?冬日之暖,殆過春日,藏氷雖幾畢,藏者亦消矣。冬暖冬霧,都出於政令之紊亂,紀綱之解弛,則如此,而國豈爲國乎?卿之所達,亦非過矣。予當益勉,而卿亦加勉,爲宜矣。興慶曰,殿下雖示責躬之意,臣則以爲有君無臣矣。如臣無似,忝居百僚之上,雖有申飭,孰肯聽從乎?自然委靡,臣之罪也。解職退歸,臣所願也。今日時勢,別無大段故,而自至於如此,甚可悶也。上曰,今日國勢,譬之於病人,則若速手gg束手g待盡者矣。興慶曰,欲爲一事,則又生他弊,改轍矯弊,誠難矣。上曰,不必改之,因舊而善變,則好矣。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爲,儒校生考講,在前凶歲,每許停止,今亦依前停講爲宜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儒生考講,有拘於豐歉之事乎?興慶曰,遠村儒生,裹糧聚待於官門,爲難。且有列邑廚傳之弊,故自前歉歲,則每每停講,已成規例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成均館儒生供饋米上下事,有從速議處之敎矣。議于戶判則以爲,不可無變通之道云,而臣意,則太學養士,至爲重大,事體所關,不宜闕乏,隨所報上下,似爲得宜,下詢于戶判,而處之何如?廷濟曰,成均館卽今用度,聞甚匱乏云,故一百石,纔已輸送矣。如其不足,則加給百餘石,亦足爲光,雖書之靑史,未必不爲聖世之事。臣雖有司之臣,此等處,不曾慳惜矣。上曰,養士事體至重,若用度不足,而士子,至於散歸,則必有責於戶判矣。勿爲定式,從便加給,使之支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南陽府使崔宗周上疏,啓下備局,當爲稟處矣。其疏,以江都移轉癸丑條,則當徵捧,而壬子條,則萬無可捧之勢,姑許停退,待明秋徵捧爲言,蓋聞南陽,入於尤甚,而年事大歉云,事勢旣如此,則今雖督納,勢難徵捧,而歲前餘日無多,姑許其退捧,未知何如?上曰,與諸臣相議乎?興慶曰,姑未商確,而臣意,則事勢,似不可不停退矣。上曰,疏下備局旣久,且其邑宰已遞,而猶未議定其可否,廟堂如此,何可做乎?取魯曰,移轉之每以年凶難捧,輒許停退,實爲近來痼弊,而聞南陽,則年事大歉,入於尤甚,而本倅,今已遞歸,歲前餘日無多,今雖督捧,終歸難捧,則不如姑依其疏請,參酌許施矣。寅明曰,歲除已迫,此時,雖令督捧,未必有所捧,停捧固無妨,而第守令,或一邊督捧,而一邊試爲停止之請者,朝家,若輕許停捧,則已捧之數,從中消花於監色之手,此爲可慮,或令監營,量宜更報後,處之無妨耶?興慶曰,當初節目,勿論稍實尤甚,壬癸兩年移轉,竝皆徵捧事定式,而南陽,卽尤甚邑也。民間事勢,實無以徵捧,故其疏如此,而似必未捧矣。廷濟bb曰b,南陽邑事,方到無可奈何之境,實爲可念矣。崔宗周,必以難捧,故陳疏,似無所捧,今則歲時已迫,實難變通矣。宗城曰,今秋啓下節目中南漢、江都舊還,皆以六千石徵捧爲限,不滿此數,則守臣論罪,各邑移轉之最不輸納者,令本所,指名狀聞,以爲拿處矣。朝令數變之故,列邑,皆生僥倖之望,全不動念。崔宗周上疏,今姑置之,待江都指名請罪後,責罰爲宜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置之可也。戶判,非京畿句管堂上乎?身爲句管,至近京畿之事,豈不知耶?意謂於畿邑事,則必陳達他人不知之事矣。反與他堂無異,誠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尹淳爲備局堂上,而未聞爲備局事,今日,托以監劑內局,又不入參,此後則申飭,同入次對,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捕廳時囚罪人李仁福事,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以北道捉來人事見之,所坐,不過買給錦段,而終至杖斃,厥後聞之,足指皆無云,心甚不忍,初若決棍放送,則今已成完人矣。仁福事,更無杖問之端耳。仁基、仁寬,相繼鞫死,於常情,恐㤼逃亡,非異事矣。興慶曰,當初聚會書堂時,書都目者,仁福也。上曰,亡命律輕重,何如?宗城曰,鞫廳罪人亡命者,豈有生理耶?此若容貸,則日後元惡大憝之亡命於鞫廳者,無以懲畏矣。上曰,本事雖歇,亡命則重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書堂聚會之事,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旣以鞫廳罪人亡命,而捉來,則爲先杖問宜矣。取魯曰,臣於李濟東獄事,曾以禁堂,初頭按治。大抵書堂一事,頗多虛謊,而且聞其時發捕都事及捕校之言,報恩一村盡空,間或多有虛還者矣。仁福之逃,若在未發捕之前,則雖有不卽自現之罪,直與發捕而亡命,差異,更考發捕時文書與其律文而處之,恐不害於重辟審愼之道矣。寅明曰,鞫囚亡命當死之言,是矣。廷濟曰,旣以鞫廳罪人亡命,今始見捉,則豈有可生之理乎?鵬翼曰,渠之供辭,旣以亡命自服,則難免亡命之律矣。尙絅曰,小臣之意,與戶判同矣。眞明曰,亡命之律,視本罪輕重,而加二等,若非死罪,則元無加等至死之律,而以鞫體論之,發送金吾郞,亡命失捕,其後捉來,而不置死律,則後弊必有之矣。箕錫曰,鞫囚亡命者當死,何可更論耶?若魯曰,亡命之罪,不可不嚴處,而鞫囚亡命,於律文,未知如何?似當考律處之矣。珽曰,本罪之輕重,臣所未知,而後弊所關,不可傅之生議矣。上曰,鞫囚亡命,有律乎?鵬翼曰,在外時,相考律文,則凡干罪人亡命者,本罪之外,加二等矣。今此仁福,卽逆黨亡命者,豈有可生之道乎?上曰,雖然,限死施杖,則過矣。興慶曰,論其罪犯,無可以傅諸生議者,致杖斃,亦何足惜耶?上曰,參贊之言,是矣。此必有可疑之事,而今若杖問,必復有驚動忠淸道之事矣。此終無可生之道耶?金吾堂上陳達可也。寅明曰,臣之初意則以爲,本事旣歇,似不至死矣。今聞吏議之言,則果是矣。顯命曰,令刑官,更考亡命律稟處宜矣。上曰,更考金吾發捕文案,令刑官,更考律文,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關西譏捕事,有所聞耶?興慶曰,姑未有聞矣。寅明曰,義州,亦挑布譏察云,而姑未有聞矣。取魯曰,臣亦曾按關西時,亦有此慮,而終不能貌捉矣。寅明曰,災異,年年有之,實非細慮,冬雷冬霧,乃莫大變怪也。若一年無徵,則姑息苟安,似若無虞,及至積而成之,則極可畏也。今承下敎,有足以感泣神明,勤懇聖意,莫非反躬自責之敎,臣誠欽歎,不知所達,而此皆出於臣下之不能奉承之罪也,而殿下之責罰,只及於薄過,而若事關貴近,則不能如先朝之特罷大臣,容貸之恩,勝於牢確之政。此臣之所以猶有憾於天地之大也。言路之壅塞,爲今日痼弊,有若客火上升,而下焦之氣,澌盡者然,可不懼哉?臣前後入侍見之,如有不槪於聖心之言,則殿下,亦不無不豫之色,如此,而孰肯犯顔敢諫耶?或有一二言者,而其言,豈盡中正之論耶?殿下,以至公至明之心,聽其言而非則非之,是則是之,不亦好乎?且殿下,的知所言之非,則雖大臣,斷不饒貸,以追先朝之古事,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是矣,而若如此,則謂之不敬大臣,此亦難矣。寅明曰,唐介,豈非名臣,而有過,則責之罪之,而其所待之之道,自別,先朝故判書閔鎭厚,雖下嚴旨,尤加任用,鎭厚,生於公卿之家,自然有權,故人之見之者,不能泛然輕視,而卽今朝廷體統,比先朝益下,人之見之者,莫不輕易,皆由於速貴之致也。上曰,言皆切實,可不猛省焉。顯命曰,小臣居外多年,見今職掌,有別,不敢妄論時事,而今因天災,有此引見之命,故敢達矣。臣曾在經幄時,以言路一事,縷縷仰達者,非止一二,而聖上,豈記有哉?然而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轉環之量,似不足矣。歷數前後,殿下之罪言者多,而賞言者絶無,豈非聖世之欠典耶?昔在孝廟,從諫受言,則如日月之更,責罰摧折之時,則雷勵風飛,故山林之士,于于而來,規模甚盛,殿下無此規模,而以言獲罪者多,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此臣所謂欠典也。臣於肅廟時見之,所言是,則施以寵擢之恩,所言非,則卽行黜補之罰矣。今日臺官,不過行呼唱而已,有何所言之事耶?臣見向者李濟之疏,其所設弊,深切刺骨,可謂名疏,而特以濟蹤迹疏遠,故聖上不賜寵擢,銓官,亦不收用,甚可慨也。向來大誥求言之日,李壽海,疏論大臣,殿下卽命補外,是殿下失信於群下也。上失其信,則下不心服矣。至於南泰齊,殿下疑其心迹,而斥黜之,豈非過中之擧耶?上曰,大臣及吏判,陳達其心迹之不然,故予已知之矣。顯命曰,壽海之言,元非大段可罪也。沈判府事淸愼重德,而老病則是矣,以此而至於黜補,則誠過矣。臣自外聞之,不知其疏語指意之如何,而竊以爲如此疏遠之臣,能論當路之大臣,亦可謂鳳鳴朝陽矣。海島遠謫,不亦冤乎?王者,唯當知人賢不肖,而任之而已。殿下任人之道,灼知其人之長短輕重,其能如權衡之稱物乎?假借則過加假借,非斥則不少舒究,此臣所以冒死敢達者也。方今末世之事,私勝爲弊也。凡一日爲政,公私參半矣,殿下政注間事,外人之竊議者,皆以爲不能克祛私意,故紀綱日下,刑政不嚴,職此之由,大臣,不能毅然特達,凝重爲事,上旣慈詳,大臣亦仁慈,如此,而尙何望紀綱之振刷乎?上曰,今聞所達切實二字,猶泛然矣。切中時病,予深嘉之,其中,有果如予病者,有則改之,無則當加勉矣。雖然,泰齊、壽海,則誠非矣。挾雜私意,隱然以申飭廟堂,爲言者,誠非矣。沈判府事淸愼重德,則是矣,而德之一字,豈可輕許於人耶?古有山林宿德之言,而今於淸愼宰相,許之以德字,則如有伊、傅之德,何以加其稱乎?豐原所達重德則過,而蓋謹愼愨實,近來稀有,故拜相之後,心甚欣喜矣。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忌,斥補之擧,乃體例之當然也。以予爲失信則是,而謂之鳳鳴朝陽,則太過矣。雖然,所達如此,而若不允可,則非轉環之道,南泰齊、李壽海,令吏曹調用,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豐原,以予爲慈詳,以右相爲仁慈,右相之意,何如?興慶曰,顯命之言,是矣。小臣,不爲厭聽矣。上謂右相曰,夢見之言,豈予飭辭,爲藉重之計乎?自卿大拜之後,見其行事,則絶不爲人所厭苦之事。大抵,仁則勝矣,各別加勉爲宜。寅明曰,李濟之疏雖好,銓曹之收用,亦難矣。上曰,李濟,誠矍鑠,能爲耳目官之所不爲,予深嘉之。取魯曰,其言則好,而亦不可謂專是矣。寅明所達振紀綱開言路二事,臣亦語拙,不能更達,而曾於筵中,草草勸勉,則數矣。振紀綱開言路,爲王政之大本,振開二字,在殿下,不可循例看也。顯命之言好,而其論李壽海事,臣嫌不能提起,而不知其疏之說,非誠心矣。上曰,卿言好,而豐原,豈詐耶?顯命曰,昨年大誥之下,外方聞之者,莫不鼓舞歡欣,湖南,昨年雨順風調,臣竊以爲聖上大誥之攸致矣。入冬以後,災異如此,不識殿下對越之誠,有所欠缺,消弭之道,有所未盡而然耶?上曰,其言好矣,予實非謙讓也。豈敢曰,能盡對越之誠乎?取魯曰,殿下立心,如乙巳初爲之,何如?臣於乙巳,私自以爲庶致小康之治矣。以今觀之,比其時不如矣。勤政,不如乙巳,上下惕慮,不如戊申,臣竊願殿下之毋忘在莒時。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寅明曰,臣頃以宗簿寺八高祖圖事陳達時,自上以王妃邊何以爲之之意下詢,臣曾見本圖,宣廟、元宗朝八高祖圖,皆以私親邊爲之,故臣以宣廟、元宗,皆以所生之親爲之之意仰達矣。退出後思之,則大段差誤矣。宗統至嚴,旣已承統之後,當以王妃邊爲之,而私親邊,則當別爲附錄矣。景廟外家,當以驪陽宅爲之,聖上,則當以慶恩宅爲之,雖以私家繼後言之,雖有前後妣,以繼後時妣邊爲外家矣。此是大義理所關,故不避煩猥,敢此更稟矣。上曰,景廟朝,則以仁顯王大妃爲外家,無疑乎?諸臣陳達可也。寅明曰,宣廟、元宗兩朝,皆以私親邊爲之,亦皆以承統後王妃邊爲之耶?依前置之,則前後不同,此似未安矣。取魯曰,元廟,旣是追崇之位,則與入承大統有異,到今追改外派,誠爲未安。臣意,則依舊圖爲之,恐似穩當矣。眞明曰,追崇之位,今不可改議,而此事至重,博詢大臣及知禮之臣,而處之好矣。景廟,在東宮時,於故判書閔鎭厚,稱舅甥,以仁顯王后宅爲外家,禮家所論,明有可據,不但私家通行之,例也,恐無可疑之端矣。顯命曰,元廟承統之後,則決不可以仁嬪爲外家,然旣是追崇,而宣祖王妃,初無取以爲子之事,則到今以懿仁、仁穆兩大妃本家中,定爲外親,事體至不安,博詢大臣與知禮儒臣,而處之宜矣。若魯曰,元廟追崇,與入承大統有異,追定外親,旣無可據之禮,恐不可輕議矣。珽曰,凡事關宗統者,雖無窒礙之端,猶不宜容易更改,而況此大有窒礙,則豈可追改於卒遽之頃乎?事體未安,姑仍舊本,似宜矣。廷濟曰,元宗大王追崇之後,似當以王妃邊爲外家,而事係莫大之典禮,不敢臆達。宗城曰,吏判所達,固出於重宗統之意,而元廟追崇,非如景廟朝事,到今追改前日已成之本,不但事未安,亦有不可決定之端,臣意則姑仍舊本,只於景廟外家,以驪陽書錄,恐爲得當矣。上曰,元廟外邊事,仍舊爲宜云。此言,與予意相同,然則依舊圖爲之無妨矣。{{*|出擧條}}上命小退,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命入來,諸臣以次入侍。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本道連因饑荒,儒校生考講之停廢,已至六年,而今年都事,最晩來到,奔走覆審,道內考講,勢難竝行,待明春擧行,則無所妨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古王子大君之妻父,皆爲贈職贊成,於朴彭年,獨無贈職,事甚斑駁,況莊陵追復之後,則似當直爲褒贈,以樹風聲矣。上曰,何君之舅耶?寅明曰,永豐君之舅也。上曰,年久之事,何以爲之乎?寅明曰,然則《璿源譜略》,只書其本職乎?上曰,然矣。寅明曰,安平、錦城兩君,獨不復官,此皆同功一體而冤死者,追復其官,似宜矣。上曰,不可率爾爲之,從後更議,可也。寅明曰,列聖朝尊號,若無傳敎,則勿拘疊字,竝書錄事,曾有下敎矣。考見謄錄,則只是禮曹啓辭蒙允,無別爲判付之事,何以爲之?上曰,旣以禮曹啓辭,拘於疊字,則依前置之,前行大註中,書其曲折,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則新從下土來,當以外方物情仰達矣。上曰,予方欲問而未果,陳達,可也。眞明曰,湖西,接近畿甸,王化之所及,士大夫之所處,而土風民俗,殆無餘地,豪族之兼竝,小民之疾苦,比他道特甚,本來稱以兩班多居之害,而次次效顰,習尙漸惡,全不知國法之嚴,官令之重。且經辛壬變年,人理滅絶,致有相食之患,弑父之變,近服如此,寧不寒心,以臣所莅邑見之,民習,元無趨事赴令之意,國役定軍,而全數違期,還上開倉,而一升不納,莫重田三稅,非枷刑嚴督,則不以備納爲心,百惡俱備,衆弊蝟集,大民益橫,小民益困,若不大加矯革,則將至於莫可收拾。此無他,道伯數遞,一路之規制,未立而然也。卽今救弊之道,莫如久任監司,而眷率二周年之法,曾因御史吳瑗之書啓,備局覆奏許施矣。在任時,則每自嫌,而不爲擧行,今監司李壽沆,已報瓜,將出代,必須別擇朝中貴强臣差遣,仍令眷率以往,限以二周年,以責成效,何如?顯命曰,宋眞明之此言好矣。忠淸、江原兩道,依他眷率之議,自古有之。蓋監司到任周年之後,始知道內物情,未及設施,旋卽瓜歸,此甚可惜矣。上曰,吏判,曾經湖西伯,其營,能支過乎?寅明曰,今已年久,其間物力之增減,臣亦不知,而似不大段添補,而可以擧行矣。上曰,此事,頃因御史書啓,備局旣已覆奏許施,成置節目,則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小臣,有目前可駭之事,故敢達,龍川前府使趙國彬,以其母之在於其兄東彬之寧邊任所,托以勿敍三百里,呈狀圖遞,龍川之於寧邊,雖曰,三百餘里,不猶愈於渠之留在京中耶?此不過龍川,本非名邑,閫任,慮或遷延,至有此巧避之擧,此雖微事,其習可痛,後弊難防,趙國彬仍任,催促發送,何如?上曰,關西異於他道,此猶如此,則北路,何以爲之耶?前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一兩日內催促發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尙絅曰,禁衛營南別營,新設於南山下乂溪洞,距宗廟甚遠,而特以地形對案之故,每於私習之時,砲聲相應,事甚未安,放砲則移行於他所,未知何如?取魯曰,臣曾在兵曹時,故豐陵君趙文命嘗言,南別營,爲宗廟對案,甚爲不便云,而旣在之營舍,無以變通,仍前置之矣。纔聞宗廟官員所傳,則砲聲,直相應於廟殿云。然則事體至爲未安矣。上曰,然則一日爲急,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皆移設他處事,定式出擧條分付可也,而試射,則仍前無妨矣。{{*|出擧條}}必寧曰,兩司臺啓,今日則以國忌齋戒,姑停矣。箕錫曰,臣年衰病痼,本不合於言責之任,而屢入臺端,一味尸居,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今日筵中遇災責勵之際,以耳目之官含默,縷縷下敎,大臣諸臣,亦以此相繼陳達,孤負職責之失,著矣。一倍慙悚,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頃者下敎,非特今日,以此引嫌,無乃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箕錫曰,自有色目以來,雖有至言格論,每疑以黨論。此固近日弊端,而當此天災時變孔慘之時,不能進一言一策,此則自知臣罪,而第臣前後屢進前啓數十件,尙不允從,此則或歉於聖上翕受之德,此後則聖上,亦宜加勉矣。上曰,不允前啓,耳目之官,近來無故,姑未收殺耳。末端所達是矣。若魯曰,卽者大臣、宰臣,迭論時弊,而以臺閣之循默不言,譏切備加。聖上,又以耳目之臣,多不祛私爲敎,臣不勝慙悚之至,臣之入臺,已有日矣,而旣未能恢公祛私,發一言論一事,則孤負職責,大矣。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之避,勿辭,亦勿退待。若魯曰,臺閣之任,異於庶僚,而近來在外承召者,多有稽滯,以貽瘝曠,在事體,至爲未安,而持平李顯良,自外邑而移除,已滿三朔,從縣道而陳疏,亦有日矣。且與兼帶,有應避之嫌,則尤卽上來自處,而淹留中路,了無動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持平李顯良遞差。上曰,依啓。若魯曰,方伯之責,考績最重,而忠淸監司李壽沆於守令殿最,落書題目,固已不察,而覺得之後,陳章引咎可也。至於追書題目,汲汲馳啓,擧措顚錯,大損事體。請忠淸監司李壽沆,從重推考。上曰,依啓。若魯曰,殿下昨年大誥之日,其所奮勵之心,何如,而厥後,猶夫如前。去夏備忘自責之意,何如,而厥後,又夫如前,此乃殿下修省之誠意漸懈,持久之工夫不足也。殿下,一此心而不懈,乾乾孜孜,無少間斷,使群臣莫不奔走而率職,然後國事可做,天災可弭矣。上曰,所達是矣。旣無實效,則豈曰不懈乎?當各別猛省,而此後,安知不如前也。猛省二字,還愧矣。當勿忘今日之言矣。若魯曰,李壽海、南泰齊,旣下調用之命,可見我聖上轉環之量,而惟彼洪啓裕、尹得徵、金宗台,豈懲於薄罷,而改厥心者哉?趙顯命,旣達彼二人,不及此三人,故敢達。上曰,尹得徵、金宗台,何罪耶?若魯bb曰b,此兩人,皆以言官上疏,而見罷,以言獲罪,而未蒙收敍之恩,豈非欠典乎?上曰,尹得徵、金宗台皆非,而李壽海、南bb泰b齊,猶且調用,則此兩人,乃薄物細故也。金宗台、尹得徵,竝敍用,可也,而洪啓裕,則無狀矣。當初予之知啓裕,與啓裕之心相反,厥後見之,則予乃見欺於啓裕矣。若魯曰,見欺啓裕之敎,誠過矣。不過申晩事還收啓也。此豈非薄過乎?寅明曰,三人中區別啓裕,恐爲欠典,至於李大源事,則以前日妄論豐陵及故領相事也。以一時妄率之罪,到今積年之後,不宜偏加罪罰矣。上曰,李大源,果非矣。區別啓裕,似不然。尹得徵、金宗台、洪啓裕三人,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終日引接,無一事講定者,應天之道,當以實不以文也。諸臣雖疲竭以達,而別無新奇之語矣。言路一事,諸臣已達,而開言路之實,惟在殿下,李濟之疏甚好,殿下更入其疏,而詳覽之,淸朝丙枕之間,常常留意,則不待新言,而可以有補,先究其受病之源,而以求治病之藥,則睿智益廣,而有實效矣。至於諸臣之奔走奉職,乃末也。非有關於治國大體矣。上曰,當各別加意矣。上下敎曰,各道句管、惠廳、度支堂上進來,諸臣進伏。上曰,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行之不已,則庶有實效,一堂之上,君臣交勉,豈不好乎?姑除他談,來年新牟,似不實,毋以今年之小豐放心也。來年事,誠爲可悶,備虞之策,預爲講定爲宜,秋牟消融,則民不免飢,無可奈何,救活之策,都在於愛惜粒粟升米之用矣。節用儲蓄等事,如當辛壬年爲之可也。取魯曰,秋牟之慮,人皆爲悶矣。聞李森自湖來所傳之言,大雪之後,秋牟,不至大害云矣。上曰,宰臣,亦新從湖西來,問之可也。眞明曰,臣之在湖時,大雪多積,似有益於秋牟云矣。取魯曰,自正月,有用純木之命,而臣之所掌有者,則當各別節用,而至於不納者,無奈何矣。臣當以草記仰達。廷濟曰,秋牟,姑未判其豐歉,而語曰,賤之徵貴,貴之徵賤,以市直見之,則來年之憂多矣。上曰,嶺、湖兩南事,聞之耶?瑜曰,臣聞之,穀賤之歎,甚於京中云矣。寅明曰,以忠淸監司狀啓見之,守令,鼓動於聖上,申飭之命,皆自以爲善爲簽丁云矣。上曰,無乃實則有闕,而謂之盡爲耶?寅明曰,自下仰請,極知惶恐,而春間,則似有考察之道矣。上曰,當依爲耳。廷濟曰,臣之方寸中,竊有所懷,耐住不得,敢此仰達。趙顯命之勸勉聖上之言,皆好,而至於以慈詳,爲殿下病痛,而爲言者,未妥矣。若與慈詳相反,則當何如耶?以慈詳二字仰戒者,恐似未盡矣。益加學問上工夫,以爲變化氣質之地爲言,則好矣。上曰,予之病處,不能自知,故有病而不能治耳。戶判所達,是矣。珽曰,重臣所達,是矣,而凡事,不能自知其非,則固爲難改,人旣言其病,而知而不能用其言,則所以無實效也。此乃聖上自反處也。臣於日昨短箚,亦以實字,仰勉矣。開言路等事,若無誠實底工夫,安可望其實效乎?一事一政,皆以一實字求之,則庶有合於應天以實不以文之道矣。上曰,箚批已諭,而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焉。珽曰,卽今玉堂番次,極爲苟簡。李喆輔,牌招何如?上曰,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bb曰b,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部痰滯處,益有差歇之勢,勿爲入診,亦勿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巡將落點啓下之後,分付該廳,則書員所告內,巡將梁濟泳,呈辭在外,而草擧案中,忘未懸頉云。莫重巡將省記,初不致察懸頉,至使在外人誤錄受點,不勝驚駭,當該書員,自本曹,各別科罪,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珽曰,臣等於外,相議付自至矣。此書,與名臣奏議有異,要須反覆究賾,務精不務多,恐爲得宜耳。上曰,初卷則張數甚少,故過自至畢講,而此卷則不少矣。珽讀自房玄齡濟州臨淄人,至虞世南圖形於凌烟閣。上曰,下番讀。健基讀自李勣曹州離狐人也。至馬周事用康時政也。上曰,承宣讀。必寧讀自太宗威容儼肅,至上嘉納。上曰,注書讀。綽讀自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用心不惓以副朕懷也。上曰,兼春秋讀。相朝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至一何可道。上曰,下番春秋讀。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珽曰,文義,別無可以拈出仰達者,而太宗委任之際,君臣上下,自成一體,答問之間,藹然有可觀之意,在今思之,赫赫若前日事,此足爲殿下體念處也。至若先收人物,乃玄齡之美事也。且謀臣猛將,與之潛結云者,尤可見其竭誠爲國,思得人才之意也。卽今諸臣,至誠求才之心,不如古人,豈不慨然乎?分付兩銓,必以求才爲先,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玄齡事,與蕭何之先收圖籍事,相同矣。健基曰,唐太宗時事,以名臣奏議,見太宗之虛納仗才之誠,則至矣。所可惜者,房玄齡,雖勝於常人,魏徵,雖勸仁義,而終不能以正心誠意,導達其主。凡於爲治之術,不能自高一等,故貞觀之所以止於貞觀者,正坐此也。上曰,此人等,其時名臣,而隱太子蘇刺王,不能使之善處,終似未盡矣。健基曰,其人,雖名臣,而學力不足,故然矣。珽曰,人才何代無之耶?卽今雖叔世,豈無可用之才乎?以北路言之,雖置之京城,足爲人才者頗多,或有科業出身,而上京數年者,或有未及數年,無以爲生,盡賣資裝,便成乞人者,比比有之,而寂未聞收用之事,收才之道,決不可若此,此事,分付兩銓,似宜矣。上曰,收人才,雖大矣,唐臣之收才,與此異矣。健基曰,玄齡,聞人善言,若已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多得人才,各當其任,此所以爲名臣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我國薦才之道絶無,故不能收得人才,雖不能破格超擢,亦足爲激勸之道,人才薦爲之,似宜矣。上曰,然。唐之用馬周,則不次爲之矣。健基曰,唐用馬周,當時人庶,莫不聳動,若循例爲之,則卓落奇傑之士,終恐不得矣。珽曰,各隨其才而用之可也。若但以一藝,不次用之,則恐反有弊矣。上曰,古今事異矣。唐漢時,不次用人者多,我朝中葉以上,亦多有之,而以門閥用人,豈如今日耶?健基曰,全用門閥,則誠有弊,而祖先,若有名人,則子孫,必各別謹愼矣。臣亦老於場屋者,而場中,則無門閥,唯以文字相從,及至出身,則若霄壤矣。上曰,場中亦有門閥矣。京華士子之文,則悅於試官之目者多,鄕谷儒生之文,則不合於試官之意,世所謂庭謁聖不越江云者,以此也。健基曰,鄕人之文,固陋多病,雖曰多讀雄文,終不如京人之該博也。上曰,文學若超等,則如崔笠、李寔,皆不拘門閥而用矣。健基曰,鄭時成江都老相,罪關宗社,西塞元戎,以賊遺君之文,乃場中試券所作也。試官,擢爲第二,直薦翰林矣。必寧曰,臣聞卽今校書館,多有不回刺者云矣。上曰,堂后假官,猶不以成均爲之,況校書館,何可言也?必寧曰,如此,故門閥之害,實爲近來痼弊,且主分館者,或有乖激者,則雖閥閱士夫,間有爲校書館者矣。上曰,雖乖激,豈至爲校書館耶?珽曰,臣之分館時,韓顯謩、李度遠,爲校書館矣。上曰,此必是時象也。珽曰,臣亦爲成均館矣。上曰,以此觀之,世道之不公,可知也。予曾有掌令欲除之之語,閔奉朝賀,以此爲失言,陳戒於予,而予之此言,出於近來鄕人,淆雜爲之,奔趨色目,諺所謂輪回掌令,故有此言矣。珽曰,以此,新進之人,擬之掌通,則謂之辱矣。上曰,以掌通爲辱之說,予實慨然矣。健基曰,鄕人之衰微,而在草野者,有掌通之規而後,可以用如此人矣。上曰,掌通者,亦爲亞長,則亞長,亦當置別窠乎?予不知其好矣。健基曰,銓官,以掌通一窠,用手矣。上曰,以掌通用手,乃勸人黨論也。必寧曰,有掌通之名,蓋久矣,而近來,則不欲掌通者,居多矣。上曰,太宗之奬李勣,以爲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勣之事誠美矣。健基曰,唐太宗奬拔顚倒之量,誠過人矣。上曰,太宗顧勣曰,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以此見之,必以托六尺之孤,爲責望於勣也。健基曰,雖然,勣勝於功利,長於計慮,非慷慨激昻,坦然明白者也。上曰,勣之報恩於李密處,誠是矣。何爲載錄於任賢篇末端,而且褚遂良,則不錄,而置勣於此,何也?必寧曰,遂良則無功,勣則有功,故然矣。珽曰,抄出與太宗竝時者,故然矣。上曰,勣之功則誠有之矣。珽曰,太宗求諫之言,好矣。其曰君失其國,則臣亦不能獨存云者,其上下交勉之意,蓋可見矣。因以煬帝事自勉之語,尤深切,今若體此,而君臣交勉,則何事不做乎?切願聖上,各別留念。上曰,所達好矣。珽曰,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人主知其短,而不思所以改圖之道,則短而益短矣。帝王聽納之道,短處諱之,或有言其短處者,則不惟不納其言,往往罪之者多,故臣無言之者,思短益善四字,當體念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念之。珽曰,貞觀三年,太宗謂裵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以此見之,太宗恢聽納之誠,可謂至矣。泛然看過,惟恐其遺亡,至於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之境,此豈非大可體念處耶?近日諸臣之章奏,間或特敎留中者已多,臣未知殿下觀省於出入耶?以外面看之,未見取用採擇之效,抑未知殿下觀省之誠,不如太宗乎?抑諸臣之章奏,不如唐臣而然耶?初承留中之敎,似若有效,而終未聞一事之取用者,故臣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因文義陳戒之言,切實,當各別加勉矣。健基曰,近來下敎責躬之語,一札十行,懃懃懇懇者,數矣。草野之疏,朝臣之章,無不竭誠陳告,而終未聞自上採施之效,此由於下情之壅閼也。恢言路一事,必各別留念,何如?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爲之。健基曰,近來災異層疊,自古治世多災,亂世少災者,蓋治世則畏災,而恐懼修省之道備盡,故數書其災,亂世則有災,而不以爲災故也。日昨備忘,出於畏災修省之意,藹然之至誠,孰不欽頌,而第玆畏災惕若之誠,若不能悠久,而止於一日,則恐難責其效驗,抑何望轉災爲祥之美乎?上曰,所達雖切實,而以堯水湯旱,祥桑、鼎雉,見之,治世固有災,以漢唐以下,見之,亂世尤多災異矣。亂世少災云者,似不然矣。治世之災,則乃玉成時君之事也,豈可謂多災乎?儒臣所達止於一日難責效驗之言,是矣,而宋景公一言星移,若誠實恐懼,則雖一日用誠,似無妨矣。健基曰,臣之治世多災云者,亦有意而發耳。蓋謂治世,則多用消弭之道,亂世則恬以爲常。古之人,雖有一言而能消災者,而昨者下敎時,藹然之誠,悠久不息,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有災異,本無一月一年而卽驗之規,宋時有大雨,李絳以爲災,而被斥罷,七年後果如絳言,則豈可以卽無咎徵,而少弛其對越之誠乎?珽曰貞觀八年,太宗,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思正人匡諫,此固求言來諫之最深切處也。雖有求言之名,而以外面爲之者,虛文也。必閑居靜坐之時,內自循省,以思正人之匡救闕失者,豈非至誠之所發耶?必寧曰,此章人君來諫之道,極盡無餘。此篇爲數卷中第一矣。上曰,然矣。珽曰,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疎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以此見之,不能言不得言之弊,自古有之,而卽今亦有之矣。在朝之臣,含默度日,無一敢言,臣頃以此仰達,而蓋言之不來者,無他,殿下虛受之量,不足故也。看此而開言路之道,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昨已下敎矣。健基曰,太宗長處,不但在於虛襟納諫也。專在於導之使言也。導言一節,高一格於納諫,如此處,宜各別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太宗,委任魏徵,導之使言,故雖魏徵已死之後,朝臣之如徵者,多有之。所言無非切實矣。上曰,此冊,匪久當畢講,畢則《綱目》,當進講,新印《綱目》上來乎?健基曰,聞有先印上來者,而姑未粧黃云矣。珽曰,臣聞《貞觀政要》末端,亦方新印較正云矣。上曰,《政要》卷數幾何耶?珽曰,四卷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新番騎兵點考坐起時,本府堂上一員,當爲進參,而堂上十員內,都摠管密昌君樴,方在呈告中,李森,陳疏,洛川君縕,有親病,副摠管海春君栐,《璿源譜略》校正廳坐起進去,具樹勳,以御營中軍新舊番軍士賞中日進去,朴鐄,呈辭在外,柳濬,以都監別將,北營入直,李德壽,時未肅拜,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副摠管金浹,不得已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服制旣盡之後,尙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且有各司回啓公事,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之敎,而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持公事入侍。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各道軍器別備事,曾有飭勵,而今觀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中,田始爀,改造別備,誠多矣,而末梢結語,未免盛稱別備之意,殊無飭勵之意,推考。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因司諫趙漢緯之疏斥,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坐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稽緩爲目,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而竝致gg置g之中考,致勤點下,自政院陳達,具侙,至於請推,則張世佑、朴世純,不可仍置於中考,以下考施行,而張世佑、朴世純等,十月遞職,木浦新萬戶金昌煜,黔毛浦新萬戶南泰完,辭朝已久,所當以新萬戶等第啓聞,而乃以旣遞歸之人,矇然修啓,事涉疎忽,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警責。全羅左水使李希夏啓本中,鉢浦萬戶方震晟,以毁譽無聞、松政有欠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殊有乖於核實之道,方震晟,以下考施行。李希夏,亦爲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本營南別營私習時,砲聲相應於廟殿,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移設他處事,命下矣。出番鄕軍等私習時,吐丸砲聲,吶喊之聲,頗爲雄壯,故移送南伐院,私習舊基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京兆之長,位望自別,詞訟之地,責任甚重,而判尹朴乃貞,望輕歷淺,譏招濫竽,年衰政憒,事多駭聽,人皆傳笑,物議譁然。請判尹朴乃貞遞差。出納之職,何等緊重,而左承旨李鳳翼,衰病昏憒,殆不勝任。請左承旨李鳳翼遞差。江陵府使李廷熽,屢典州府,素無廉聲,及莅本邑,科外之橫斂,女色之沈惑,政令之鄙瑣,擧措之怪駭,視前愈甚,傳說狼藉。由亞卿,而宰百里者,不謹畏,不勅檢,猶尙如此,其所責勵,宜先他人。請江陵府使李廷熽,罷職不敍。守令擇差,屢勤飭敎,而雖以臣所聞知者言之,明川府使金錫基,爲人闇劣,全不了了,安峽縣監朴弼勛,老誖儱侗,政多憒憒,鎭岑縣監李必範,人地卑賤,遽然濫授,俱不可畀之以字牧之任。請明川府bb使b金錫基,安峽縣監朴弼勛,鎭岑縣監李必範,竝罷職。新除授正言鄭亨復,以災傷敬差官,時在全羅左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鄭亨復竣事上來,勿爲下諭。 ○李重協啓曰,校理兪健基、任珽,副修撰李喆輔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辜恩逋命之罪,自知難逃,向日戀闕之忱,疇復見諒,往者臺疏,卽一彈章,臣自是以後,益知一身窮迫,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日夜所祈願,只在於速被譴何,以少贖愆尤,而尙今寥寥,臣尤抑鬱,而未嘗食息自寧也。大抵士大夫出處行藏,惟其義而已。臣則以古人所謂不能者止,知足不殆,兩項語,從前以爲當退之義,以不恤人言,懷祿苟容,爲不義也。於其義與不義,臣旣審擇而固執之,士各有守,何至相迫?故聖人之言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今若實無可爲之才,實有難冒之嫌,而恩數爲諉,分義爲托,有召必應,有命輒進,則外面,雖似恭且忠矣,而臣未見夫先喪其守,而能盡心事君者也。雖然,君父之尊,思見微臣,而徒以咫尺之守,違拒明命,有若都無犬馬戀主之誠者然,人之爲言,固其宜矣。臣心之耿耿悼恨者,亦此耳。且臣伏bb見b頃日筵中擧條之出於朝報者,殿最頉稟之各司,有推考之命,臣不勝瞿然之至。臣所帶敦府,設有貶坐,臣在外,無由進參,至於司圃,無他提擧,直以臣虛帶之故,考績之重,趁不得行,其在國體,豈不苟簡乎?此宜急先變通,伏乞將臣實兼兩任,劃卽遞改,仍命有司,勘臣重科,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負罪至重,而受恩偏厚,半歲之內,五遷其官,淸塗華貫,節次遍歷,除旨聯翩,馹召頻繁,雖使臣,無他罪犯,在朝夙夜,此非賤分之所敢當,顧以滓穢之蹤,荐被抆拭之眷,乃至於斯,一未祗承,輒煩呼籲,孤恩慢命之罪,尤無以自贖,而尙賴天地之至仁,曲推苞荒之大德,鞶褫不許,批旨愈溫,臣誠感泣,悚蹙方切。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又承嶺臬除命,臣益不勝驚惑惶駭,情爽震越,歷累日,而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病孱迂拙,百無一能之狀,不特同朝之所共悉,亦嘗累塵任使,本末長短,仰惟淵鑑,必已俯燭無餘,而重以負犯大,瘢痕難洗,律以邦憲,決難强加寬貸,揆諸廉義,亦難復廁朝端,幸際明時,過蒙洪造,釁孽盡滌,收錄冞勤。臣,怵迫分義,感激恩數,妄擬急難毋避,筋力奔走,以爲一分報效之道,向來湖南一行,非不知廉隅甚重,公議莫嚴,秪以大亂之餘,憂虞多端,愚不自揆,冒沒趨承,而才疎政拙,瘡疣百出,畢竟無補於國事,徒致自喪其所守,追思至今,惶愧靡容。自是以後,退守愚分,居留籌司之命,終不敢冒當者,蓋亦以傷弓之情,㤼於曲木,懲羹之念,切於吹虀,前後撕捱,實非飾讓,而及膺專對,亦致僨誤,往役之責,至此而又不能自效。本來情勢,姑不暇論,一步乍動,一案便添,痼疾兼據,逋慢又甚,以罪以病,俱念廢棄,則雄藩按廉,何等重任,而又此謬及者,抑曷故哉?伏況聖朝,最重方面之寄,其所遴選,尤爲難愼,而至於嶺南一路,幅員之廣,甲於諸道,卽今南顧之憂,比他亦倍,則膺是選受是任者,必極一時之望,而今乃擧而委之於有罪蔑效之賤臣,而不少疑難,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孰過於是乎?傳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非特不能而已。觸事而僨敗,旣如彼,量力而進,古訓至明,而今臣,不但自量甚熟已試之迹,醜拙盡露,鉛刀之難割,先自驗矣。鼫鼠之晉,如可不戒乎?雖以史事言之,關係尤重,奏請一款,縱幸順成,前咨之慢辭悖語,終難洗濯,微臣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亦豈敢以時月之稍久,今行之準請,爲一毫自恕之圖哉?論其情勢,則舊愆新案,俱係罔赦,語其才分,則覆轍敗武,若是狼藉,點檢己事,揣量私義,難進之端,非止一二,今若不計情病,徒貪榮祿,廉恥大防,又自放倒,藩臬重任,再致玷辱,則臣身顚沛,固不足恤,而亦豈不誤重務,而累聖簡乎?匪授之職,旣難一日虛縻,而床笫危喘,轉動不得,留延時日,爲罪益大,玆敢忘其僭猥,又憑縣道,悉暴危悃,疾聲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念嶺臬之甚重,曲諒愚臣之至懇,新除職名,竝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安微分,以重藩任,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慙惶震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 ○司諫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年衰志邁,且抱痼疾,其不堪從宦京洛,卽同朝所共知,而急於反命,冒肅臺銜,數日詣臺,曾不能發一言論一事,臣固知愧,人謂斯何?情理懇迫,請告還鄕,及到江干,凍雨流凘,留宿村舍,耿耿無寐,回瞻象魏,忠愛自激,玆具短疏,兼附微見,伏願聖明,少加裁察焉。噫,天災之荐疊,未有甚於近日,頃者雷異,實爲非常,仁天警告,不啻諄諄,是宜聖上,怵惕恐懼,諸臣,奔走率職,以爲消弭之道,而試以邸紙所出觀之,絲綸之間,未見有修省之意,廟堂之上,未聞有陳戒之語,甚至於玉堂、臺諫,相繼黯默,竝與其應天之文具,而不復見矣。臣於是,有以知聖心之日懈,而世道之無可爲也。繼而冬霧晝晦,連日昏濛,臣未知禍機之潛藏,果在何地,而詢之黃耉,亦是創見,其爲四五十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可知矣。不知殿下,何修而應之耶?永念憂虞,中夜無寐,顧今生民之困悴,言路之閉塞,紀綱之頹廢,儲蓄之虛竭,固是輿人之所共知,而唯士氣之日就衰靡,實爲必亡之兆,比之於疾病,則上所條列,有若虛實寒熱之可以補瀉而鍼砭之,隨症用藥,可責其效,生民之困悴,則薄斂而濟之,言路之閉塞,則虛襟而來之,紀綱之頹廢,則賞罰而振之,儲蓄之虛竭,則節省而裕之,此惟殿下不加之意耳。苟能赫然奮勵,至誠而求其方,秉公而行其道,則尙患於四弊之未祛,而最是士氣之衰靡,殆同老人之氣弱,日消月鑠,終至不救,自外觀之,雖無疾痛形症之可言,畢竟澌滅,無藥可救,此醫家所謂末疾也。殿下,亦嘗知其致此之由乎?臣則曰,蕩平之祟也。隨衆混俗,圖占身便,固是衰世之恒情,而況又名利之所在,禍福之所基,不令而趨,無罰而威,周旋於彼此之間,顧瞻於同異之際,唯以無圭角無是非,雍容言笑,優游祿位,爲方便法門,是以漸染倣效,成一習俗,長此不已,極其弊而言之,張禹、馮道是耳。殿下之主張蕩平者,豈欲其俗尙之如此?諸臣之奉令承敎者,亦豈欲其風習之若是,而唯其息爭止鬧之意勝,而馴至於此。臣非欲沮敗殿下蕩平之道,只願於論事論人,發號施令之間,別白黑辨是非,漸謀所以少振此積衰之士氣耳。至若十九日下敎,關係至重,殿下,旣已發其端矣。尙不能明言顯斥,使人曉然,何哉?中外含糊,呑吐不白,使死黨者,尙欲容護,此何等大是非,而置之䵝昧之間耶?嗚呼,有國之所重,惟名與器,名器賤而國隨而卑,兩銓之長,責任如何,而擬望之人,皆以十數,當今才彦,固可謂濟濟,而是何若是之多也?銓曹之參判、參議,玉堂之長席,曾經與擬望者,又皆以十數,甚至於銓郞之一政五通而極矣,此莫非蕩平之故也。初不論其人之優劣,必欲爲兩邊之互對,一通再通,致此猥多,所謂蕩平,卽毋論色目之如何,唯才且賢,是擧耳。豈爲此互對而設哉?至如尹汲之類,則又就其互對之中,分別主客,必欲以銓筆之極選,攬爲私物,則尤可痛矣。一自辛壬荐飢之後,凋瘵尙未蘇甦,而昨年以來,京城士民,飮饌相屬,歌舞不已,巫風之兆,識者寒心,似訓鍊大將張鵬翼,生日設席,窮極豐侈,酒肉之盛,絲管之殷,都人觀光,爲之傾城,將臣之不念謹愼,固已可駭,而仍遍請朝紳,軒車騈顚,金貂輝映,終夕酣醉,纏頭伶妓,聽聞所及,莫不代羞,若使蓋寬饒、宋璟之類當之,是必仰屋長歎,擧盃旋去矣。臣以爲此等汚習,亦不可不愧責也。史局回薦之規,至爲嚴重,旣以可否之權,委之於先進,而前校理申致謹,目見史薦之不均,遂有不平之言,則此豈可罪之事,而臺啓踵發,至以致謹疏中所無之巨室權貴等語,抑勒爲罪,遣辭絶悖,而譴罷屢朔,尙靳收敍,致謹之一時置散,無甚關係,而一開沮薦之罪,後弊無窮,況臺言,初旣爽實,尤無可論,臣謂宜卽甄敍,不可已矣。仕道之混淆,莫甚於近日,字牧之任,全不擇差,生民之困悴,蓋由於此。頃日牙山之窠,至以李燁首擬,燁,是醫官之最衰敗者,雖在盛壯之時,此輩之冒叨郡邑,已非美政,況聞其年紀已迫,必欲於今歲之內,圖得一麾,爲銓官者,固當斥絶裁抑之不暇,乃反汲汲高擬,甚失愼簡之義。臣謂當該銓官,宜加規警,而又聞大臣以李燁之不受點,仰質於筵席,而聖敎,以錯認爲同姓名武臣爲答云。臣謂只此一微事,而上下胥失矣。大臣之道,以人事君,苟能以俊才實能,揚陋登薦,人主不用,則補綴更進,未爲不可。今以老醫之失邑,至請聖意之所在,事未前聞,而聖敎所謂錯認,若或出於難於爲答,姑且權辭,則聖上之待大臣,亦不誠實矣。進賢擧能,接下以誠,臣竊爲吾君吾相誦之,顧今可言之事,必不止此,而臣跡疏京輦,耳目不廣,寂寥數語,有同塞責。伏願殿下,毋以其人而廢其言,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戒之言,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十九下敎,略以盡矣。噫,欲齊時象,注合群彦,望多何異,若此以後,可以擇才,汝雖患之,予則猶恐乏人,申致謹事,其所爲,誠非矣。其何扶抑?訓將事,推考飭勵焉。末端事,爾言是矣,而大臣所達,本非深爲,予之下敎,非亦權辭。雖然,寂寥之中,有此規正,予亦嘉之,於大臣,豈不自勉乎?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序文,皆初頭印出時,同爲印耶?珽曰,同爲印出也。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所藏唐本《貞觀政要》及《大明集禮》初卷唐板鄕板,竝持來,而政院啓草紙三四丈,亦爲持來。綽趨出還報曰,唐本《政要》及鄕板《大明集禮》初卷,持來,而唐本《大明集禮》,則玉堂無之云矣。上曰,注書出去,召對罷後,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事,分付,獻納金若魯,來待閤門,持公事入侍時同入事,亦爲分付可也。{{*|榻前下敎}}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命儒臣讀之,珽讀自太宗與黃門侍郞王珪宴,至賜德三帛二十段。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至上嘉納其言。上曰,承宣讀之,秀衡讀自貞觀十六年遣使西域,至咸相慶賀焉。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六年有人告尙書魏徵,至於是乃止。上曰,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蜀王入朝,至賜徵絹一千匹。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十一年所司奏,至朕終不違公語。珽曰,纔講名臣奏議,旣已陳達文義,此書,皆從奏議中出來,故別無可以更推演仰達者矣。上曰,此書多有於名臣奏議中,而小註多有可觀者矣。珽曰,戈直之論,極好,而此冊則抄出,故所錄甚少矣。健基曰,小註果好,而此則抄出,故頗有拔之者,可欠。雖然,聖上覽此小註,時時演繹,則多少何關耶?上曰,薛仁方之註,亦好矣。珽曰,改過難於知過,人君不覺其過而爲非,則無奈何矣。至於旣悟之後,猶恥其過,而不思悛改之道,則豈非過而不改者耶?聖上,於此等處,孜孜自勉,期於無過,臣竊伏望。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矣。健基曰,張玄素比君桀、紂之言,好矣。上曰,今人則決不能以其君謂甚於桀、紂矣。健基曰,太宗優容開納之量如此,故草野之人,莫不至極論,語多峻激矣。上曰,在上者,導率不如太宗,故下無直言之士,爲上者,得不愧乎,何可專責於臣下耶?珽曰,今則上一疏,下一字爲難,捃摭文字,構成罪案,故句語間,莫不審愼如此,而何可責其直言抗論耶?上曰,我朝中葉,猶有極言之士矣。卽今則人事勝故然矣,以封禪事見之,予以徵爲未盡矣。健基曰,古史亦有先儒之論,多以魏徵,學術不足,故有此事云矣。珽曰,時君世主,皆以封禪爲當行之事,故魏徵,亦有是言矣。健基曰,韓退之潮州上表,以不得預於封禪爲恨,先儒多以韓子之學,爲不足矣。上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予深有愧於太宗謂劉汮之言矣。太宗明達,過而能改,予則不能免此病,獨不愧乎?頃者下敎,微細不足言,而唐皇能改,而予未能改,故予自知有是病也。珽曰,上敎如此,吾國,其庶幾乎,臣等,不勝欽歎之至,卽今世道難平,往往有一邊過中之言,雖臺言,過中則必切責之,今日下敎,又至於此,臣等,雖有如魏徵者,敢不隨事仰陳,以副今日之敎耶?上曰,予亦安得每事盡善耶?太宗對劉汮,深陳旣往之悔者,豈不有愧於予心乎?珽曰,有魏徵言,故太宗,大覺其非,今日朝臣際遇之盛,如房、魏者,易乎,自上,若責勉於臣下,以匡救爲務,則或不無直言極諫之士矣。上曰,所達是矣。上又曰,今觀《貞觀政要》,皇明憲宗御製序文,旣弁其首矣。予欲作後序,以表興感之意。儒臣,執筆書之,可也。珽取筆墨及政院持來啓草紙。上曰,題目,以《貞觀政要》後序,書之,可也。珽書之。上,口呼曰,夫歷代史書,何爲而作也?蓋述往牒之治亂,爲將來之龜鑑也。此政善惡,皆吾師者矣。孟子云舜何人予何人,宋之神宗,以堯、舜,朕何敢望云,而程子愀然,立志之不卑,韋布猶然,況帝王乎?雖然,旣非上聖之資,則學問之道,當逌淺而入深,逌近而至遠,可不鑑戒也哉?予今講《貞觀政要》,而敬玩皇明憲宗皇帝親製序文,辭簡理明,猗歟帝綸,三復欽歎,且切興嘅。噫,將三代之宏治,比漢唐之借仁,王伯之分,判若黑白。昔之孔門之徒,雖五尺之童,羞稱五霸,而眇予小子,承祖宗艱大之業,臨靑丘億兆之民,于今一紀于玆,而因其涼德,治效未聞,比諸漢唐,其亦遠矣。上負御製行遠登高之訓,祖宗遺大投艱之意,觀於斯書,感愧交中,敢以蕪辭,略攄于後,表予自勵自勉之心,而字劃未精,不能手寫,爰命善書大臣,書以入梓,皇朝序文,亦令藝閣,摹唐本而重刊,匪風下泉之思,庶幾不泯云爾。時皇朝崇禎紀元後九十一年甲寅冬,拜手謹敍。珽書畢。上曰,唐本《貞觀政要》皇明憲宗皇帝御製序文及予所製後序,令藝閣入梓時,皇朝序文,則以唐本《洪武正韻》本字精刊,予之序文,比唐本字,差少,而奉使大臣還來後,使之繕寫梫梓,大臣前行官銜,亦爲書塡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獻納金若魯,同爲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獻納金若魯,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獻納進來。若魯進伏,上曰,纔與儒臣,論劉汮對面窮詰諫太宗之語矣。予今召臺臣,非欲對面窮詰也。近來臺閣寂寥之餘,若是論啓,深用嘉尙,欲面諭而召之矣。再昨次對,以言路之閉,諸臣陳達,予亦有下敎矣。臺臣今日所論,非大事,能不負言責之寄,予用嘉之,初欲褒賞,而更思之,臺臣,卽出入經幄之人也。若以此等之啓,遽賞之,則人必謂予以爲親近之臣,而賞其言矣。予故留其嘉賞,以待疏遠之臣能直言者,而召臺臣,而面諭予意矣。近來臺閣之言議,每不能恢公直陳,誠多寒心,向於講筵,因臺臣之言,予以儒臣亦不知予心,他尙何說爲敎矣。予雖無知人之鑑,豈不知臺臣乎?臺臣,須知予今日之敎,益加自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如臣無似,猥叨耳目之寄,草草數啓,略效一日之責,而縷縷下敎,嘉奬過優,臣不勝惶感愧赧之至,知臣莫如君也。臣,幾年出入於侍從列耶?臣之不似,聖鑑之所洞燭矣。臣之此啓,豈經營而爲之耶?若經營爲之,則上天鑑臨,寸心可質矣。春躋曰,此臺臣,頃日不待牌,而入爲署經。今日,亦不待牌而來,誠不易得之臺臣矣。若魯曰,當待疏遠之臣,而嘉賞之敎,不勝欽頌,今之嘉賞,若及於臣,則人之爲言,必如聖敎矣,若於疏逖之臣,而大加嘉賞,則人之聳動者,必多矣。今承下敎,不勝萬幸。上曰,上補衮職之闕失,下規大官之過尤,公平之心,自臺臣始立,可也。若魯曰,臣之所見,豈知其必穩當,而臣心,則矢不改移,以負聖上今日之敎矣。上曰,公事持入者,上之。若魯曰,臣請退出矣。上曰,依爲之。若魯先爲退出。春躋上一度回啓公事。上,覽後還下,仍命書判付曰,依回啓施行。重協,上二度。上曰,俱書依回啓施行,可也。春躋曰,手部痰滯處,差減後何如?上曰,後日入診時,當詳言,而差減之言,悶諸臣之連設候班,而有此敎也。實則姑無加減矣。春躋bb曰b,臣等,不任區區之慮矣。黃蠟不平,故裹艾,而夕水剌進御乎?上曰,姑未進御矣。必寧進三度回啓公事。上曰,皆以依回啓施行書之,可也。必寧曰,軍號頒布,今已過時矣,何以爲之?上曰,注書出去頒布。綽趨出,奉軍號封,傳授於兵曹佐郞李彙晉。秀衡進知敦寧宋成明上疏及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上曰,讀之。秀衡讀成明疏。上曰,不可奪志云者,過矣。又讀他疏。秀衡讀應洙疏。上曰,此疏,勿出朝報,可也,若流入彼中,恐有不好事矣。上命秀衡書批答。答成明疏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又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上曰,使行,何時入來云耶?春躋曰,初二三間,當入來云矣。上曰,諸臣入侍之時,中官,奔走於前,事體未安,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出擧條}}必寧曰,卽伏見南兵使申德夏狀本,則以端川府使趙台相築城事及高原郡守田始赫軍器別備,至請褒賞之典,而觀其措語,則使兵房軍官,摘奸爲言,狀請賞典,何等重大,而兵使,不爲親自看審,只令褊裨摘奸云者,殊無詳審之意,事體至爲未安。南兵使申德夏,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卽伏見京畿監司趙明翼去十一月朔各邑同推啓本,則南陽罪囚,以同推主推官之有故,一朔之內,只行一次同推,高陽、豐德罪囚,則以同推官之有故,三次同推,俱不得擧行。凡殺獄重囚之月三同推,自是法例,則三邑主推同推官之慢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南陽主推官同推官,豐德、高陽同推官,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南陽主推官同推官,則竝推考。豐德、高陽同推官,則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伊川府使申致雲,迎日縣監申{{!|𭸿|⿰王戊}}。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節屆窮冬,冱寒益烈,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有變動之候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滯處,其下敎于入侍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牌不進,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許鐔服制,代以宋翼輝爲之。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朴文秀爲忠勳府有司堂上。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韓顯謩、姜必慶、尹彙貞、金尙翼、沈星鎭、李度遠、李巨源、洪鳳祚、吳彦胄、柳謙明、任珖、尹尙白、朴弼均付副司果。 ○以弘文館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頃者勉戒,業已嘉之,已免默默,初嫌過矣,又何違召?只推。 ○李重協啓曰,延祥詩製述官,旣已抄啓,大提學尹淳,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旣已陳疏入啓,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判書批下,參議只推,竝參判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濟爲承旨,朴文秀爲大司諫,鄭益河、趙明履爲持平,徐宗伋爲江陵府使,金養浩爲明川府使,鄭達先爲公山縣監,權世隆爲鎭岑縣監,閔珽爲安峽縣監,趙彦彬爲廣興主簿,金尙翼爲副校理,金廷潤爲掌令,李宗白單付別兼春秋,鄭錫垕單付校書副正字,折衝李枝達今加嘉善賞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夏源、尹得和、尹和鼎付副護軍,尹陽來、李鳳翼、李顯良付副司直。 ○兵批啓曰,宣傳官具善行呈狀內,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宿衛緊任,輪直之際,每多掣肘,勢難兼察,入啓變通云。本兼兩任,俱係輪直之職,則其爲難便,誠如所訴,具善行宣傳官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車復運呈狀內,猝得寒疾,症勢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云。此係輪直之任,而身病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宗廟薦新兼行,則時刻可知,只行薦新,則以何時行之耶?問于出番官員處以啓。 ○李重協啓曰,宗廟只行薦新時刻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出番官員則以爲,薦新物膳,若於今日入來,則必待翌日昧爽,薦新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因戶曹草記,司宰監魚醢價一半之數,令本廳上下事,允下矣。以此一事,前後筵席,大臣、重臣,相繼陳達,不啻累次,庚戌秋備局草記以爲,此等加定,輒使惠廳責辦,則惠廳,亦難支堪,或當地部窘急之時,隨其所報,自惠廳量宜上下事,有所蒙允,而繼因筵稟定奪,只給折半之價。癸丑又因該曹經用之匱竭,更給千石矣。蓋本廳與地部,所管各異,大同收米,自有定數,貢物元貢,亦有定限,故元貢外加用,勿論多少,自戶曹,別貿取用,自是定制,而況此魚醢進排,未有一定之數,或多或少,加減無常,尤不當移送本廳,永作恒貢者也。頃年,司導寺gg司䆃寺g宣飯米一半,自本廳替當,旣是前所未有之事,而今者該曹,援此爲例,竝與魚醢價,而欲令本廳上下者,誠是意外。本廳,曾因朝令,庚戌、癸丑兩年,該曹窘急之時,連次上下,專出於一時相濟之意,則到今該曹,不諒定奪之本意,當此曹儲有裕之時,又令本廳,替當上下,有若應下而不給者然,若開無前之路,實有無限之後弊。揆以事理,決不當替給,依前,自該曹責應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乙卯正月當十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五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乙卯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四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還上軍餉催促,而身爲藩臣,朝令之下,未卽奉行,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若魯啓曰,臣得見司諫趙漢緯之疏,首言災異之可憂,深斥三司之黯默,近日居三司之列者,均有其失,而未有如臣之前後久叨,則不言之責,臣實爲首。人言之來,已覺愧赧,而且以向來銓郞之一政五通,峻加譏切,臣卽五通中人也。曾以此事,再速人言,積事撕捱,至被譴何,每一追惟,尙有懍惕。況今臺言又發,公議轉嚴,惟當恭竢刊汰之不暇,而顧此所叨臺銜,視銓郞,職名雖殊,若其通擬,則等耳。尤何可放倒廉隅,一刻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重協啓曰,獻納金若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省疏具悉。頃者卽望,知卿苦心,不諒之斥,於卿何嫌,其他爲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批已諭,卿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臣卽伏見諫臣疏本,其爲臣難安之端者,非止一二,而其論銓郞五通事,盛加譏斥,尤不勝竦恧之至。夫極選新通之務主簡嚴,自是銓地第一義諦,臣亦非不知此,而向來通擬,雖皆時望,分排之際,自不免互對之套。此其斷斷苦心,實在於均彼此平物情,而自外面驟看,則病其不簡,誠亦宜也。且臣於昨日院啓中三邑守令事,亦有所不敢自安者。自臣入銓以後,擇守令一事,非不十分盡心,思所以仰體飭勵之聖敎,而此三人者,或曾莅南邑,頗著治聲,或前任嶺郵,至登啓褒,或積勞劇司,例宜調遷。臣之前後檢擬,不過出於更試他邑,以示褒勸,姑畀僻縣,稍振淹滯之意,而此皆在臣,多是平生素昧,或係備郞泛識,則臣亦安保其必能善於治理,而臺言之如此,何足異也?第臣所遭,無論本事之如何,臺閣昌言,臣方爲聖朝賀,則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其在嚴畏公議之道,終亦有不敢晏然者,纔違召牌,敢此自列。伏乞聖明,亟命遞削臣銓職,以重公選,以謝人言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臣以病以情,俱不容一日冒據,而前後引入,輒値迫隘境界,逃遁不得,黽勉復出,去就無據,不成處義,每自循省,慙悸交中,卽伏見司諫趙漢緯疏本,追提向來銓通事,盛論互對之非,語意極其深緊,臣尤不勝駭惑竦蹙之至。凡諸通擬之規,當觀人地之如何,互對多寡,非有計較,則今乃以此爲咎,齗齗於日久之後者,其亦支離,而臣旣備員政曹,與聞其議,非斥之來,理難晏然,且其疏中,以銓佐副學之數多,深致慨然。如臣無似,亦曾濫吹於其間,久冒匪據,宜退不退,自顧騂靦,有若臺言之專指臣身。今又戀係寵利,一味遲回,則其淟涊可羞,玷辱名器,誠非細故。玆因開政有命,召牌荐辱,而似此情勢,不堪復廁於銓地,坐犯違傲,罪尤萬死,郵罰之加,寔所甘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職名,先行鐫改,仍命所司,勘臣辜犯,以重銓衡,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入侍。上曰,藥院批答,有落漏處,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金兌和,承命而出,持入批答。尹淳曰,日氣近來頗和溫矣。數日極寒,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上曰,亦一樣矣。淳曰,聞副提調之言,昨日下敎以爲,痰滯之候,別無加減云,未知果何如耶?上曰,次對日,以手撫摩,則似有差勝之氣矣,其後,如前無加減矣。予在東宮時,李判府事言,藥房雖劑藥以進,而自內每不服云。故近來則雖一貼未服,必言于外矣。以無加減之意,昨果下敎于副提調,而今則又有疹粟,斑斑見于其處,何爲而然耶?淳曰,請令醫官診察,而脈候亦爲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先診脈候,後視痰處,可也。痰處,時或不便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沈緩,而少欠和暢矣,今則左右三部,不沈亦不數,而度數調匀矣。手腕痰滯處,屈伸不便,蓋由於日氣猝寒,痰復凝結而然也。向時手臂麻木之症,近復何如?上曰,此則差勝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不沈且有力,右三部,暫有滯意,而度數俱調匀矣。痰處比前凝堅,似少異,而不至大段矣。淳曰,無乃帶陽而有此紅暈耶?上曰,帶陽則可慮矣。志哲曰,痰之聚散無常,日氣猝寒,故似有凝聚之意,而無帶陽之慮矣。上曰,不寒之時亦然,而今則似有留而不去之意矣。志哲曰,溫暖則自散,其處,常使溫之爲宜,黃蠟膏,試付之乎?上曰,若干試之矣,斑斑者,似由於章陸gg商陸g之氣矣。淳曰,聞昨日入侍人之言,終日披閱文書,而手腕上裹纏之物,亦去之云,如此之際,寒氣易入矣。雖片隙,吐手,勿爲脫去,何如?上曰,昨日,亦不去纏矣。興聲曰,前日診察時,少有浮氣,今則不爲堅硬,痰將解散則不堅矣。或慮帶陽,而此則不然,凡痰類,惡冷喜溫,常使溫暖,磨以歲月,則自然散去矣。一時外付之藥,不可責效,務令溫暖其處,勿爲觸寒,何如?淳曰,商陸,似有毒氣,卽今斑斑之生,無乃由此而然耶?興聲曰,商陸本無毒,初生時,人以爲菜而食之矣。上曰,不必用藥,若付之以毛物,則溫而自解矣。聖徵曰,臣等所望,亦如此矣。自初不能溫煖,故如是持久矣。若使毛物纏裹,則其幸何言?淳曰,痰非藥物所可驅逐,溫之則自當解散矣。向者所進之藥,非見效而止之也,停藥已久,或不無症候有加之慮,下詢于醫官,加劑以入,未知何如?上曰,別無服藥之症,雖欲服之,歲時不遠,所服必不多矣。歲後更爲議定,似可矣。淳曰,手腕診察時,臣仰瞻玉色,則比前頗勝矣。上曰,近來則頗勝矣。淳曰,外付之藥,恐無所益,毛物,退而當進之矣。上曰,依爲之。藥房批答,承旨書之。李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書畢,上曰,玉堂所在《貞觀政要》後序,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兌和承命而出。上曰,承旨又書之。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傳曰,奬忠容直,王政之所先,而昨日臺臣入侍時,留其嘉賞,以礪疏遠之臣事下敎,此不過數事故也。若居職去位,靡懈其心,隨事無隱,匡君闕遺之臣,豈可以遠近而計之哉?故昔以唐宗、魏徵之知遇,嘉其忠,賞其直,則無異疏遠。李判府事,以黃耉舊臣,自予在春宮時,以賓客輔導,忠款已知,而其後大拜之後,靡懈此心,至老冞篤,豈徒予之嘉尙。抑亦通朝之所共知,吏曹參議李宗城,受乃父之訓,匡其君于誠,自夫玉署南床,以至下大夫,而終始靡懈,隨事補闕,以居職去位,其不爲嫌,有懷無隱,或有其言之過中者,設有不豫于心,伊後思之,言雖過中,非爲身計,誠實愛君,故久去經幄,講席寂寥,則必也思焉,每有政令,其有過處,心自以爲宗城之意,奚似矣。厥後入侍,果補其闕。噫,予之於宗城,唐宗之於魏徵,唐宗則田舍翁之語,雖諭內后,予則諭其人矣,比諸魏徵,薄耶,厚耶?宗城,旣欲爲良臣,予獨何忍爲闇主?噫,宗城之心,予知,豈可無賞而不忠,有賞而益誠,賞一人勸萬人,歷代班班,今者此擧,非爲宗城,實礪他人,今下貂帽,自政院,召而與之,仍命勿謝,着還家慰老臣事分付。承旨書畢,中官,持貂帽,傳之承旨,承旨受之。兌和以序文進之。上曰,入之。淳曰,延祥詩製述官,例自政院抄啓,玉堂諸人,事當製進,而玉堂遞職後,無付職之事。且多在外,故其所抄啓,多以國子官員明經出身,充數矣。上曰,古則必不然矣。淳曰,古則皆以玉堂與知製敎製進,而騎省、槐院諸官,亦在選中矣。上曰,知製敎今無乎?淳曰,知製敎抄選已久,故被抄之人,無多矣。春躋曰,延祥詩製述官,每以有職人抄啓,蓋無職,則輒稱下鄕,故不得不以有實職及帶軍銜人,捧擧案抄啓矣。上曰,雖與試官有異,曾經玉堂人員,竝付軍職後抄啓,可也。春躋曰,然則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乎?上曰,依爲之。淳曰,月課,去丁未冬一次製進之後,更無製者,今冬將盡,而尙無製來之事,極爲未安矣。上曰,月課、朔書、朔試射等事,祖宗朝設置本意,豈偶然哉?近來朔試射,則雖無分,而多有進參之人矣。前日,豈不以月課製進之數少,有更爲製進之命乎?更加申飭,俾無如前數少之弊,而今此延祥詩,預爲申飭,使無不製之人,可也。{{*|出擧條}}上,下《貞觀政要》後序于淳曰,歷朝之朝字,似未妥。下有代字,故不得用代字,而改以爲諸家史書,則未知如何?大提學,必爲詳見後,或有未審處,達之可也。淳看畢曰,至矣盡矣,無容議爲,代字雖疊用,何害之有?上曰,然乎?承旨以代字改朝字,而其下前代,以往牒改書,後世,以將來改書,可也。春躋,改書訖,上,又下《貞觀政要》初卷曰,此大明皇帝御製序文也。雖未可知其果爲親筆,而模刻此序,以爲印板,可也。淳曰,《女四書》,卽有刊行之命,而此冊,閭閻亦罕有,臣僅得一本而見之矣。上曰,李德壽,足可爲此乎?其諺學何如?淳曰,德壽諺文,雖或生疏,豈不能爲此乎?上曰,大文如綱,小註如目,俾如《小學》板本,可也。春躋曰,昨日下敎于諫臣者,實合於開言路之道,似不必出於擧條,而不可不使中外曉知聖意,與今日傳旨,竝出朝報何如?上曰,留其賞以待疏遠云者,非誇張之言也。實欲激勵他人也。昨日下敎,出擧條,可也。淳曰,遇災修省之意,至矣。凡諸臣僚,孰不欽仰,而臺臣之相繼進言,亦由於聖上振作之政,豈不美哉?上曰,趙漢緯之言,好矣,而猶不無隔膜矣,吏判之五通銓郞,實出苦心,訓將事,在於爲刑判前乎?淳曰,然矣。漢緯之言,或不無膜子矣。上曰,近來臺閣,寂無一言之餘,漢緯猶能論及將相,此則可尙,而其言訓將事,當爲請推,而終無別白之言,此則未安矣。大臣,以此引嫌,不爲入來乎,終涉過矣。頃者予言,非權辭也。近來精神,有所未及,果不見其以醫懸註矣。臺疏中爲吾君吾相誦之者,豈不好乎?然而其有隔膜處,自然知之矣。大臣之引嫌,則極爲過矣。淳曰,古語曰烏鳶之卵,不破,而鳳凰至,此等之言,亦爲嘉奬,則直言,將日至矣。吁咈之言盈朝,則可知爲治世之象,臣爲實錄堂上時,見日記,先朝,自庚申至壬戌年間,人才最盛,而治象如隆古,其以下,則論議漸生,而不欲觀矣。近年以來,聖上,飭勵甚勤,故時象比前時,亦少愈矣。上曰,其心,若愈於前,則豈不爲幸耶?此未可知也。淳曰,俄者所達手腕所裹毛物,出去後,當卽爲製進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重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正朝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滯處,一樣矣。都提入來,問安日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藥房曰,都提調入來之日,當令入診矣。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今日不爲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右尹李德壽,除拜已久,尙未出肅,詞訟劇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新除授副校理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金啓白。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務安縣監黃沇。 ○夜二更三更,乾方,有氣如火光。四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小臣,與左副承旨李重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臘寒愈嚴,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或有變動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痰滯處,姑無加減,而此不過寒痰凝滯者,其若調攝,自可差歇,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陳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趙明履,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屢日引入,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凍獄滯囚,亦甚可念,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左尹洪鉉輔,連呈辭疏,不爲開坐。右尹李德壽,昨旣違牌,今不出肅,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左尹洪鉉輔,右尹李德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各司殿最事,有飭勵,則忠勳府守禦廳外,今已多日,尙不爲之,事體寒心,政院,各別飭勵。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鄭永承、朴守命、蔡以徵、陳衛晉等,先爲上送,爲先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老敗病頓,不堪供職之狀,通朝之所共知,而只緣賤名,尙掛於承宣舊望,以致時有天點之誤下,臣嘗悶蹙不安,罔知攸措,不意迺者,新命復降。噫,臣名,雖在於望中,望中諸彦,年富才優者亦多矣。何聖上,每於老臣,省錄不置至此耶?或者聖意以爲,臣之筋力,不至全衰,猶可備使而然耶?然,臣筋力,比今春園陵陪扈時,十減七八矣。今則雖九生十死,豈能復爾乎?最是耳目之用,漸不如前,尋常對人,言語聽瑩,白晝看書,字劃冥昧,以此病狀,其何以入而奉行聖敎,出而應酬院務,以稱惟允之責乎?臣之病狀,旣如此,而又有鐵限當前,踰越不得者。前承旨李鳳翼,旣以年老,被彈見遞,則臣之賤齒,視鳳翼,不啻先一飯矣。其凋衰昏憒之狀,人所共見,而迺以臣,代鳳翼,眞所謂朝三四,而暮四三也。去就之節,於此已決,而其在核實之政,亦豈容若是哉?且臣衰病之外,又添寒疾,已過旬望,一味危篤,宛轉床簀,蠢動無路,天牌之下,不免坐違,迹涉慢蹇,罪合誅譴,而只推之恩,遽出格外。臣尤抑塞悶鬱,不知置身之所也。玆敢略具短疏,仰請重何。伏乞聖明,俯垂恕察,先遞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勘臣罪戾,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旣情病如右,末由承命,敢以一言,願效愚忱,惟聖明,澄省焉。臣於近日,連聞道路之言,則月前雷動之異,兩南及畿內、驪、利等地,比京中愈甚,無異盛夏,而至於日者星隕霧塞之變,尤極非常。臣於病裏,不勝漆室之憂,爲考《天東記異書》,則其應,若合符節,此必禍機潛藏,人不覺知故天之警告,若是其諄復也。豈不大可懼哉?然,聖上恐懼修省之意,未有著見於外者,而至於求言等故事,亦廢而不擧,臣竊慨然也。噫,今日國事,百弊俱興,有足以召災致異者,指不勝僂矣。朝臣勉戒之章,言非不切,計非不善,而殿下一不採施,只下例批以優容之,此實殿下病痛也。雖以日昨臣疏言之,其中都政以下數條,特弊之小者耳,因之革之,惟殿下所行,而未蒙一言之採用,此雖臣人微言賤,不足有槪於聖心,而其於聖人擇蕘之德,不幾有歉哉?嗚呼,天下事,不患無善策,而惟患人主不用耳。若使人主言可用,則卽令行之。如漢高之趣銷六印,卽日西都,則提三尺定天下,猶且八年可成。況按盈成之業,而做郅隆之治,顧何難哉?是以臣嘗語人曰,今日先務,惟勸得我殿下,畢納雅言,悉用群策,則天怒可弭,衆弊可祛,而治道不難興矣。伏願殿下,深留意焉。嗚呼,殿下卽祚,已過十年矣。寶算,亦踰鼎盛之年矣。功業難成,歲月易失,若於此時,又復蹉過,則太平之盛,更待何時?伏願殿下,不以臣言之耋,而益加勉勵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授喉院,雖曰舊職,意則嘉尙,爾勿辭速察職,付陳勉戒,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精力都盡,尋常事爲,輒致憒憒,已不堪擬議劇務,而秋曹新命,出於意外,惝怳訝惑,莫省攸措,適當親臨錄囚之日,事勢急迫,他不暇顧,終不免冒昧出肅,挨至今日,而顧此詞訟重地,雖文宰之才識通敏,素稱剛明者,尙多逡巡辭避,況如臣之空疏老病者,尤豈有一分堪承之望哉?見今所帶訓局、捕廳,罔非國之重任,左右鞅掌,卸解無路,徒有顚沛之慮,方竢瘝曠之罪,司寇之責,又兼此際,一身之狼狽,雖不足恤,其於國事之僨誤,何哉?臣之叨是任,纔過一旬,而鎭日奔走,輒犯晨夜,摧殘筋力,一倍澌綴,聰明精神,無以應接,雖欲黽勉驅策,其勢末由,念臣之向來力辭京兆,得蒙恩遞者,實由於此也。今此秋官之長,掌一國之刑獄,摠萬民之爭訟,其委任之重,簿牒之煩,不啻十倍於京兆,則今何獨徒恃寵靈,不思力避,以貽公私之兩病乎?況且捕廳、秋曹之兼任,亦不無牽礙之端,以此以彼,尤難冒沒仍據,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刑官之職,回授可堪之人焉。臣昨上此疏,見阻喉司,方擬更呈,仰冀必徹之際,得伏見亞諫疏本,則盛論臣向日小設之事,乃以不念謹愼可駭代羞等語,譏斥備至,臣看來,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蓋臣犬馬之齒,適當周甲,而臣妻,亦今年六十四矣。素嬰疾病,死亡無日,臣之子泰紹,亦猥蒙國恩,屢典州閫,而拘於法例,不得將往其父母,故在渠私心,不禁愛日之情,爲設杯酌,要伸人子之至願。臣以孤露餘生,誠不忍獨享豐侈之養,而顧念人情,有不得揮却,日中而會,向夕而罷,所謂朝紳,亦不過戚屬若親好若而人而已。初豈有張大廣邀之事乎?第其所引寬饒宋璟之語,大不櫬合,如使臣,平日見重於同朝之間,人何比論於權戚倖宦之類耶?循省自愧,益無抗顔之意也。此莫非臣,年迫聽子,觸事柔孱,徒拘兒子致養之情,不念淸朝謹愼之風,自取人警責,至又貽譏於來見之諸臣,赧汗恧縮,無地自容,此可見臣之不足,以堪任重務之實矣。玆於未徹之疏,竝此尾陳,乞賜照察,亟將臣所帶本兼諸任,一倂鐫罷,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雖曰非斥,爲卿至勉,其所特推,意亦此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踪畸危,杜門斂躬,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矣。迺者,史局別兼之命,忽降於夢想之外,是責臣以完新薦也。其爲任,何等緊重,今遽畀之滓穢之賤,私心悚蹙,已不可言,其辱淸朝而羞當世,尤大矣。竊念臣曾於七八年前,忝居簪筆之列,謬當焚香之擧,而非斥之言,重發於先進,薦旣僨誤,身亦顚沛,蘭臺一步,鐵壁十重,伊時先進與被薦諸人,適皆殞亡,事蹟已陳,若隔前生,今不必追提旣骨之姓名,更煩於章牘,而每念前事,尙有餘愧,敗薦者之不敢復當史薦,館例甚嚴,則如臣僨事之類,初不當檢擬於兼史之任,而今乃不問情地之如何,責之以不可强之事,非但有違於館規,抑恐爲弊於方來也。天日之明,倘或垂燭,則不待臣之畢辭,而鞶帶之褫,庶不終朝矣。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暴危懇。伏乞聖明,亟命鐫改,回授可堪之人,俾薦事不至遷就,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趙明履疏曰,伏以臣,向以停啓事,慘被持平金光世,司諫趙漢緯論劾,交沓之拳踢,捷急之機鋒,至今思之,不勝危怖,而批旨依啓,罪在不敍,則臣之悸懍震越,當如何哉?乃者,聖恩至渥,復加收用,而踪地,旣甚臲卼,疾病,適又沈㞃,遂不免坐違嚴召,論其辜犯,合受大何,而更荷包容之度,只被例勘之罰,玆者,又有柏府除命,天牌降臨,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然,伊日停啓之由,不可不一暴,請先陳頃年議律之顚末,而續之以愚淺之見。蓋頃年聖敎以爲,鳳祥之父,旣不承款,今於鳳祥,宜用當行之典,仍令考律例,金吾議啓,擧《大明律》罪人拒捕條,而其條,有流三千里之說。聖敎以爲島配,亦流配置之。其後,因臺疏及筵臣言,有出陸流配之命,而第臣向爲憲職時,取考議啓所引律條,則有曰凡犯罪逃走拒捕者,各於本罪上,加二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云云。所謂拒捕,言違拒捕捉人,而其註辭末端曰,若犯罪逃走,不曾拒捕者,不在加等之限,以是觀之,其曰加二等,卽是勘拒捕之律,非所以施之逃走者。語意不啻較然,而鳳祥,曾無拒捕之事,則加等之律,似無可擬。且念自昔朝家,於遠配多年者,多施量移之典。蓋以遠近雖殊,而同一定配,律名,無甚減下故也。今鳳祥之自島而流者,幾十年,則雖令移之,未知其違於古例,故遂停其啓矣。噫,臣雖迷昧,猶知世路之嶔巇,夫豈爲無所執之擧,以徒取顚沛,且臣雖碌碌乎,豈私於鳳祥,而甘爲蔑法之人,亦嘗粗聞古誡,常有過愼之病,而不能改,豈一朝敢爲縱恣無嚴之事,而惟彼臺臣,未嘗詳考律註說之意。又未暇揣知臣見之如何,遽以許多不韙之目,緊緊把持,深深論斷,顧雖急於擠人,何其全無商量也?至若突然而出四字,看來不覺一笑,臣未知如何出爲突然,如何出爲不突然也。若以初牌卽出,爲突然,則臣,旣無情病之大家難强者,若何而敢辭召命,如臺臣言,其將無故違召,天下寧有如此傲慢臣子耶?雖然,臣旣被其無限噂{{!|𠴲|⿰口沓}},觀其罪目,殆無以容於世,而況於臺閣乎?此不但爲一時辭免之節,從今薇垣、柏府,斷不合冒恥復進,大防之難越,不啻若鐵限之在前,臣非不知不承恩命,至爲惶悚,而士夫舍廉義,卽無以事君。蓋昔朱子之論,其意如此,則臣之自畫,誠非無所據矣。噫,士之出世,夫豈徒然,而臣,屢經言地,曾無絲銖裨益於國家,乃忽重遭抨彈,寂寥而退,一身羞辱,固無湔洗之望,責任不效,又在難貰之科,反求初心,但有太息。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玆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先命治臣罪負,仍命罷削臣職,勿復檢擬,以安賤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尙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昨者,伏奉診筵所下聖諭,凡三百八十有二字,字字恩光,曠越千古,軫老父忠款之靡懈,許之以訓子匡君,記微臣帷幄之舊恩,奬之以有懷無隱,其開示聖意,反復切至,萬萬非不肖如臣所敢承當。臣於是,忽不知衷情之何狀,而肌體之爲已有,瞻天頓首,久不敢言。至於貂帽之命頒,又不獨寵臣一身已,所以虛襟啓聰,勸一世而來嘉謨者,溢於綸綍之間,臣敢自托於燕臺之馬骨,以竢乎朝陽之鳳鳴,謹已秪詣銀臺,服而拜賜,頂戴隆私,口誦恩言,歸見老父,相對感泣。雖使臣父子與闔門百口,隕首結草,將無以言萬一之報,文字區區,又豈足以形玆至悃也?雖然,臣聞人君聽言,從諫爲上,賞諫爲次,夫以皇王之尊,求匹庶之言,聞則拜,聽則納之,卑辭而誘之,和顔而受之者,非以爲觀聽之美。蓋將以爲實用,如飢餐渴飮,是以求過而補過,擇善而從善,專以裨益於身與國耳。是以改過如更蝕,遷善如轉環,苟其言之當理,或引刀而斷懸,或輟食而銷印,譬諸湍水之臨萬仞,要下卽下,沛然而莫禦,此楚莊、漢高之爲偏霸之雄,而能成一代之治者也。不然者,雖賞之以千金之重,加之以萬鍾之祿,不過爲當時之一盛事,抑亦何補於衮職之闕遺,國勢之危殆也?故賞其人,不如納其言,納其言,不如行其說,竊念蟣蝨賤臣,積受恩顧,思以螢爝之微,仰裨日月之光,幄對箚牘,殆千萬言,論君德,則旣未效犯顔逆耳之忠,語時務,則又未有改絃易轍之謨,自知謏淺,無甚可取,而倘以我聖上好察之聖,棄短而取長,執端而用中,則亦豈取資於瑑磨之工,庸備乎芻蕘之擇者,而以言乎大本,則血氣之用,未盡除,私小之累,未盡祛,氣象終欠於恢廓,而規模尙安於牽架,以言乎要道,則實惠之不能下究,只在於財用之不克節,侈靡之不能祛,頹綱之不能復振,亶由於政令之欠簡重,貴近之過容貸,名器日漸濫觴,而人不擇矣。寵賚去益屑越,而恩則竭矣。此皆臣前後眷眷,反復陳規,極言而竭論者也。然而聖質之克治,未底於日新,時事之艱危,轉至於日甚,區區願忠之誠,終未免爲空言之無補,而韓休、李綱之褒,御筆宸章之賜,殊恩異渥,昔非不足,臣愚死罪,殿下之於賤臣,只見其賞其身,而未見其用其言也。此臣所以受恩懷慙,以榮爲罪者也。嗚呼,年來災沴之稠疊,姑不暇言,目下沈霧晝昏之變,決知非尋常偶然而然者,深恐安危之機,間不容髮,正宜十分敬懼,痛加徵悔,及此時,謀所以赫然奮勵,迓續邦休,有不可時刻少弛,尙可以緩節安步,泄泄沓沓,如前日之爲耶?況今歲律已窮,泰運將新,湯盤之銘,木鐸之循,又可以順時令而存警戒,振風雷之勇,恢經綸之策,拯生民於水火,繫國命於苞桑,使後之視今日,不啻如今日之視貞觀,則臣雖駑下,亦當殫竭寸赤,對揚休命,千載之下,庶得免於魏徵之笑人矣。愚衷激切,言不知裁,惟聖明,加意焉。臣於銓職,尸素叨冒,今且四朔,陳單求遞,不但爲情理之煎迫,曠日虛帶,惶澟轉深,日者諫臣,疏斥臣罪,請以規警,臣固受以爲過,不敢爲分疏之計,臺參甚嚴,而聖批靳允,跡旣待勘,情又未暴,嚴召再降,坐犯違傲,逋命之誅,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加譴罰,以重臺議,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霣震越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敎已諭,意礪他人,于今謝疏,其唯眷眷,尤嘉爾誠,可不加勉焉。噫,予意爾知,大鵬不飛,無異衆鳥,及其高翔,其遠可知,予雖涼德,志則有矣。尙有愧於漢唐,決不忍爲玄、高末端。爲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衅累深重,踪地窘阨,有命輒逋,無適非罪,尋常悸恐,自甘屛散,而迺者,乍罷旋敍,職名如故,四違而罰猶逭,五召而恩益屑。噫,臣方困於積怒,而上獨靳於遽棄,羈危之勢轉劇,而拂拭之意冞勤,自惟何幸,乃叨玆數,感篆惶隕,不省所謂,臣雖無狀,亦不至全無省識,則豈不知積逋之爲大罪,屢赦之爲至榮,而第臣情勢,臣疏旣屢暴矣,聖鑑亦俯悉矣。況自三銓官之譴補,而不幸爲生事朝廷之人,端居靜念,惶恐無地,選部之隨例苟擬,已非所料,天點之非分謬加,尤不自安,區區所願,惟在於亟被典憲,以正其辜恩慢命之誅而已。抑臣於江邊査事,所被向來臺言,至爲駭怖,而亦有所不暇尤人者。蓋臣當初膺命,徒知往役之義,而冒沒輕進,其罪一也。前後按事,妄守迂滯之見,而不念大體,其罪二也。及夫諸囚之上京也,臣之屢月査究而所不能得,乃於秋曹數三坐之間,一辭輸款,與藩査,鑿鑿相符,則臣之昏繆暗劣之實,於是乎益著,而其罪尤無所逃。念臣立朝十餘年,爲上使令,只此一事,而其僨誤如此,藉令臣,無故可仕,卽此而足斷其平生矣。況司直之論,澟然可畏,苟依其言,嶺海猶輕,而嚴辭靳允,固愈常格,薄勘旋敍,又出始望,乃知含垢藏疾,固聖人之至仁,而臣心愧悚,容有窮已?仍伏念臣,疏迂狷隘,多忤少與,加以一第爲的,衆鏑如蝟,積被齮齕,動遭猜嫉,臣亦褊性易滯,拙規難化,雖屢困躓,實不忍低首搖尾,淟涊苟容,循是以往,又不知更罹幾番危辱,惟有滅迹息影,居窮守靜,乃臣之今日第一義,而特因名在仕籍,遂致間有誤恩,睢盱之怒眥益張,扤捏之危踪倍惕,每念此事,可爲寒心,竊觀世之引嫌辭職者,輒曰永刊朝籍,或曰更勿檢擬,此蓋深引堅辭之語,而其心,則未必眞然,故自上亦視以循例文字,遂不省念,而若臣,則情愿如此,實無毫分假飾,與其侈虛縻之寵,而委身於坑坎,曷若絶衆猜之源,而偃息於圭蓽?倘蒙仁恩,軫其中曲,而副其至懇,則上著曲保之慈,下遂自靖之美,淸資膴秩,不足以喩其榮,高天厚地,不足以喩其德,其爲感幸,何可量數,顧此負釁之蹤,居恒懍惕,夏秋來,凡五辱除旨,而曾不敢一有鳴號,以重其猥屑之罪,乃今屢逋,而不得命,則一向泯默,亦所不敢,輒此隨牌詣扃,畢暴肝膈之蘊,而拱手竢旨,如饑望哺。伏乞聖慈,諒臣遭罹之非薄物可捐之比,察臣控籲之非他人强引之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賜刊汰,仍命削臣姓名於縉紳之案,毋論緊漫,勿復提擬,俾得以隨分飮啄,優游自在,則實造化生成之澤也。至於積事違傲之罪,邦有常刑,臣不敢輒冀僥免焉。臣無任情窮理極迫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嫌彼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劾於見職者,顧其義,誠有不得不然故耳。夫去就語默,如人飮食,其飢飽冷暖,當自斟酌,固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可決,則臣雖狹中,粗聞斯義,豈因一時朋友之規,自輕大防,而第三司之職,以言爲責,可言則可以仕,不可言則不可以仕者,此義甚明,臣亦知之。然區區竊以爲見識不明,誠義不孚,除非眼公心平,超出時臼者,則未信於己,何以信於人,不獲于下,何以獲于上?此不過推助時論,訐摘人過,畢竟爲喜事朝廷,貽憂家庭之人,則雖驅世而勸之,臣所不爲,至若力糾宸闕,毋避觸忤,痛論治體,毋憚忌諱者,則臣之素所耿耿,未嘗不在於斯,而一則畏愞,二則拘牽,犯顔不諱,若自未易。蘇軾所謂聖君非不受言,臣自疏於開導者,每讀忼慨,誠亦自知其不忠,則日者頂門之針,正中臣病,平昔在心之媿,亦安得不懣然觸發也?噫,親友忠益之言,惟當聞斯行之,而左右參衡,決知其不可能,則乍出乍入,不語不默,在榮塗,則必欲自占,在言責,則必欲無預者,從前處義,都無可據,而恥過於覺非之後,包羞於發騂之餘,猶欲淟涊保位,苟且竊祿,則是特罔利龍斷,卒不免爲鄙夫之歸,半生自惜之意,亦豈忍蕩然至此哉?噫,臣之欲忠於殿下者,誠不敢徒占身私,假臣而信心徑情,無所顧戀,則自來軟熟之性,雖難一朝猝化,亦豈不感激知遇,少自效於愚忠,而目今國勢日卑,時艱日深,進無以少裨聖德,退無以自進昌言,此心耿結,天或鑑之。然不能則止,粗服古訓,自劾成說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哉?屢費違逋,積傷義分,每當撕捱迫阨之際,不得不棲屑鄕郊,而顧臣情理,誠有可悲者。臣父,年在耆耋,床簀爲命,差過四五日,又是七十五歲人矣。逝水頹景,餘日無多,烏鳥私情,此豈一日離捨之時,而在京則積違君命,在鄕則久離親側,君親一念,非不切至,而忠孝兩虧,無以自全,獨夜徊徨,方寸交亂,俯仰慙悼,此何人哉?仰惟我殿下,上奉東朝,以孝爲理,天地體下之慈,無物不遂,則臣每誦事親日短之語,未嘗不三復流涕,而先輩於親年已高之後,力辭從宦者,蓋亦有見於此等處耳。今於請譴之章,不敢自隱其情私,倘蒙聖慈,曲賜矜察,先治臣不忠之罪,以警同朝,仍又姑許刊削,勿復檢擬,俾得以粗全微尙,少遂私懇,則臣雖無狀,亦豈無早晩殞結之報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守無義之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勿辭,上來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有事松楸,日前來住廣州地,乃於千萬意外,本府吏,齎到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令臣斯速乘馹上來者,譴罷未幾,恩除復降,馹召遠辱,丘壟生榮,祗奉命書,惟知感涕,念臣永辭館職之義,非臣私說,實爲一世之正論。蓋行公而撰進辭命,則朝廷不容有已刊汰知製敎,行公而不撰辭命,則館中豈堪有不草制冗學士哉?於斯二者,無一說可以處之,則迫於分義,一謝恩命,猶或可也,而因仍供職,人知其無此理矣。仰惟聖慈至仁,不忍一物之終棄,如臣釁穢已廢之身,猶欲蕩滌而收用之,勉諭敦促,日煩三召,天地生成之澤,臣旣感激而出謝矣。及其引分重入之後,殿下,亦許臣以任行微志,不復省錄,則始終之際,恩義兩全,蓋憫其罪累之餘,而寵以舊秩者,恩之極也。知其決不可出,而許以自廢者,義之則也。審如是,則臣雖退處丘壑,長託恩榮,歿有餘幸,而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前後筵敎,輒以無義,責之。收召不置,敦迫愈嚴,積月違傲,重傷國體,而三冬囹圄,其窮亦甚矣。聖意之孤負,私分之惶悚,臣豈不念,而辭命一節,終說不去,不敢自惜,懼爲聖世羞,臣雖欲進,尙可得哉?臣旣分甘終廢,無復可言,而惟是空銜長在,聖眷虛辱,出則爲終身之媿,處則有慢命之懼,恓惶怵迫,長爲天下之一窮人,淸朝法從之列,豈有如臣者哉?重念臣,早失怙恃,遂無世念,性又拙訥,不多與人還往,居家,無友朋之益,立朝,罕交親之助,積其孤陋,動成迂僻,徑情妄行,宜取顚沛之日,久矣。粵自春間一出之後,褊心小忠,自作障難,言議之間,釁咎輒生,出處之際,悔吝山積,回視一年所得,無非愆尤,杜門慙媿,不敢自比於恒人,從今以往,雖冗官散職,猶無抗顔更廁之勢。況此已經刊削之地,豈復有去就之可論哉?臣本不欲猥以私義,屢瀆天聽,泯默違逋,唯待聖鑑之俯燭,而忱誠,未能感格,情地,轉益迫隘,深恐日復一日,冞增罪戾。且臣病勢,近益危綴,跧伏窮山,實無入城辭免之路,玆敢輒空gg控g胸臆,封章縣道,伏乞聖明,重哀臣狼狽窮蹙之情,亟遞臣新授之職,仍勘臣積逋之罪,使臣得以退全素守,自安賤分,則天地父母之恩,臣當隕結,而圖報矣。臣無任瞻天仰聖慙惶懇迫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幾下飭勵,而其敢若是,勿復辭,上來察職。 ○持平鄭益河疏曰,伏以臣,爲人所誣,向滯冷圄者,旣五朔,從公夬伸,近得閑居者,又三年,衆怒必殺,而上獨察其至冤,餘禍可怕,而臣尙保其微軀,倘非日月之明,則臣之爲覆盆中冤鬼者,必已久矣。尙何能始遊於舁彀,而終脫於文網,昔絆於塵繮,而今免於世梏哉?病伏荒郊,自分永棄於明時,歌詠聖德,只期少酬於他生,不料幈幪之殊恩,更軫簪履之舊物,授之以風憲之職,寄之以耳目之責,臣於是惝怳感激,誠不知置身之所也。坐待馹召,實涉偃蹇,强曳病軀,昨歸私次,而第臣蹤跡之臲卼,情勢之危蹙,揆以士夫廉隅,決不可冒沒復進。伏乞聖明,亟命鐫遞,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猥陳他說,而旣被厚誣,且有見職,如是,而終不能一陳衷情,則是自阻於聖明之世也。玆敢冒萬死,略暴委折,幸我天地父母,憐而察之。竊念臣之不死於往年,而得至於今日,何莫非我聖慈肉骨之恩,而實非臣始慮之所及也。中宵無寐,點檢平生,專恃聖明之在上,而一任其癡妄者,此臣之罪也。渾昧挾彈之隨後,而曾不能謹避者,此臣之罪也。於斯焉,感悔多端,涕淚無從,忽又自語曰,世多仇敵,而將不得立朝事君者,命也。生逢堯、舜,而將不得竭忠報國者,亦命也。此旣命也,彼旣命也,則鄒夫子之不怨臧氏子者,是矣。肆於向日陳疏之時,略伸泣血追諐之意,一字半句,初何嘗辱及於李裕身父子,而今其疏,稱以親讎,醜詆巧誣,一至此極耶?前後構捏之說,燭奸我聖,旣以三至不撓爲敎,多少虛謊之事,發啓臺官,又以諸條落空爲言,則渠何敢復肆前誣,更容新讒,而矢人必傷之心,得之胚胎,織夫愈密之計,撑乎胸肚,今日做得某說,明日做出某事,虺吹而潛伺者,旣非一夕之經營,狙伏而更發者,又是三載之揣摩,則其所連紙於累十,造言於千萬者,渠雖有三寸油舌,世豈無一雙公眼?噫,考之往牒,驗之近世,被人橫逆者,何限,論人得失者,何限,而言之者,不以私,辨之者,付於公,隨事明査,有罪可勘,而仁人君子,不喜其言或中,從公嚴覈,無過可摘,則直腸男兒,不嫌其論之全爽,若使裕身壬子之疏,果不出於挾私逞憾之意,則今於發啓人所謂落空處,又何用書灰子所傳毒手段耶?以其必欲殺之心,做此莫須有之說,而或恐聖明,疑其已甚,責其太狠,則乃敢曰,某也某也,卽渠父兄之讎,臣之從兄,則曾果指瞎爲盲,渠之反詈,容或可也。臣之爲吏,初無伏蒲論奸,渠之仇視,豈不異乎?臣於裕身,曾所昧昧,影響旣不接,聲息又不聞,渠之父子之黨於鏡,不黨於鏡,臣何知之,而今乃以血視等語,看作不反兵之讎耶?然而果如其言,認以爲父兄之讎,則渠之從前所爲,盡是報復之計,意在必報,言出其口,則無怪乎狂叫亂嚷,皆從虛無中出來,而亦豈意堂堂聖朝,有此讎怨家陷人哉?一經道査,事皆無實,則深怨道臣之終不鍛鍊,大憾査官之明辨玉石,或曰牽於管下舊情,或曰出於同閈厚誼,有若臣眞有所犯,而賴此倖免者然。人之巧譖,一何至此,臣於査官,本非同閈,至若道臣李衡佐,則只是巡到時,兩次相面而已。衡佐之按察本道,論罪管下,亦非一二,則獨於數面之臣,有何牽掣,而循私廢公,甘自陷於欺君之罪哉?臣之査狀,尙留王府,若令取入,復經睿覽,則其所據實之狀,必不待臣言,而可辨矣。事關於邑倅,則自査官移文而問之,事係於監色,則自査官按簿而驗之。所謂四邑移文,卽鄭壽期、徐命彬、李喆輔、宋翼輔也。於其回移,皆以元無是事爲答。臣若有一毫近似,則彼四人之言,必不如是,至於監色,則此雖臣平日所使,苟有文書之相左,則亦豈肯爲其已遞之官,極口稱冤耶?大抵按獄之道,自有其法,雖鞫廳重囚,必以其原情,發爲問目,所供有違端,然後始乃再推三推,至於刑訊,如許等規。伏想聖明,亦必俯悉之矣。臣雖被人所害,陷於罔測,而比諸鞫囚,輕重判異,則今以原辭之竝入問目,監色之初不嚴刑,欲作執言之端者,豈非悖理之甚乎?再次納供,半年出場之査事,則謂之曰,卒乍間草草了當,一意構誣,各項無實之其言,則謂之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此旣理直,俱有文蹟之可據,則心平眼公之人,自可一見立決,彼旣言僞,全出私憾之相報,則原情定罪之道,何可直勘重律乎?渠之前疏後疏,若不出於架虛鑿空之中,臣之舊罪新案,果或近於居官犯贓之目,則淑問之下,必不敢隱其情,明覈之際,必不得掩其迹,自王府,雖欲直勘,在裕身,宜請詳査,而始㤼於臣供之劈破其奸,終恚於道査之不循其意,乃反肆言於殿下之前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觀其語脈文勢,顯有不問不査,急急撲殺底意。向非我聖之至仁至明,則臣何以快伸至枉,得保危喘,至于今,卒幸無事耶?經年遞歸後,在官文案,則勒歸之於爛熟粧出,欺天誣語中逐條破綻,則自恕以字句罅漏,是何在人,則尙責以理外之事,在己,則强辨其夢裏之說歟。代撰一款之證,謂得於徐命淵之傳,而命淵則曰,我何以知其筆體,狠毒二字之辱,謂出於宋徵啓之口,而徵啓則曰,吾未嘗爲此浪言,命淵、徵啓,本來自中之親好,而尙且臨急誣引,不恤其他,則況於名曰親讎之人,其所縛得,當復如何?嗚呼,宮稅之推移上納,是何罪也,戶租之換給他穀,是何言也?曾以宮稅之捧,欲歸之於加卜之地,而及知減捧之政,終難成案,則乃言曰推移上納,條貫各異,不識宮稅之錢,以金鑄之,耆所之錢,以銅成之耶?曾以結錢之誣,欲歸之於復戶之納,而及知復戶之規,元無捧錢,則乃言曰,戶租白給,代以他色,不識結錢之稱,初何爲戶,戶錢之捧,又何爲租耶?五十七査結之傳授後官,裕身前疏中已發者也。六十間大家之構在本境,臺臣原啓中已言者也。昔之一箇査結,今變爲三件他結,昔之五十七結,今變爲五百餘結,此非給債殖利之物,而數年之內,或三倍,或十倍者,何也?昔之本境所構,今忽在堤川墓下,昔之一坐新構,今忽爲重創舊舍,此非有足能走之物,而一眄之間,或移東,或移西者,何也?一大坪之占得隣邑,始於誰啓,二大筏之私賣京江,在於誰疏,隣邑之大坪,初移丹陽,再移尙州,若非臣縮地之術,則必是渠移山之法,不然,則世安有一大坪之土,朝夕變遷,而倏忽無跡,鬼莫之測,已賣之大筏,始也爲二,終焉爲卄,苟非土木産育之變,則必是裕身虛妄之說。不然,則世豈有一口之言,前後各異,而閃弄多端,人莫之適耶?追還重記,渠之臆料,私賣帖文,渠之妄度,始以成帖下追錄,欲陷臣身,而及聞成帖新官,事皆相左,則今又執言於立張貼末,曲成追錄之證,而殊不知監營及臣家所在重記,則竝錄於原幅中矣。如是,而渠又敢饒舌耶?始以京賑廳帖文,欲陷臣身,而及知賑廳帖文元不請得,則今又換名於巡營所分,勒歸私賣之科,而殊不覺本邑及巡營所報賑狀,則備載其帖文價矣。如是,而渠又敢容喙乎?尤可笑者,臣之記付中米租太實在者,只是八百九十石,而今其疏,則謂以該監之乘空官偸出者,其數九百石,臣之在官時,可興倉營建者,蓋爲邑民除弊,而今其疏,則謂以嶺邑之送役價錢者,其數三千兩。巡營之給耗穀租者,其數五百石。該監之偸出,果是九百石,則記付中十石不足之數,誰能備給,而後官半年之用,又是何物耶?忠原邑倉之作,嶺民役價之說,聽之以來,不覺折腰,他道則姑舍勿論,渠方出宰西原,西原,自是忠邑隣境,若使渠適當臣作倉之時,則其肯收送一分錢役價乎?臣於庚戌,爲修擧事,疏請會耗,終見防塞,此則聖明,亦必記有之矣。朝家之所不許,自監營,何以私給,而其數,又何至於半千之多歟?若果私與而私受,則毋論多寡,與受均有所失,其時道臣申昉,見方在朝,亦豈終默,而渠敢如是誣之耶?此外粧撰之語,所當一一打破,而不特疏供體段各異,抑恐靜攝之中,有煩天覽,只就其誣語之巧密處,略加辨晢gg辨析g,未知此後,又作何樣讒語,以售其甘心乃已之計耶?噫嘻,痛矣。人心之陷溺也,渠於臣家,本無舊日恩怨,於其本無可怨之人,有何謀害之意,而只緣削板之論,勢將跳脫不得,故荷杖之計,反欲脅持言者,初以迎擊之說,自唱自和,末以急變之書,不先不後,托名於訟辨之義,求快於怨憾之私,坂上之走足,猝難停。世間之公議,亦可畏,則前日之不言,今忽增演爲說,往世之無怨,今忽仇敵相視,怒甲而移乙,由淺而入深,持其已了之訟,而逞毒愈甚,就其已査之案,而狂譫不止,廣引所不知之人,質言所不聞之事,一以爲眩惑瞻聆之地,一以爲驚動聖明之計,言若杜撰,則辯如子貢,而不可飾,事若光明,則文如太史,而不可誣,彼以千言,則臣可以一言辨之,彼以萬事,則臣可以一事明之。然則渠之胡辭亂說,臣何足與之呶呶以此?頃帶軍銜,猥陳短疏,而竊愧張皇噴薄,與渠一般見識,迺於往事,只是引咎,而今者裕身,終不知悛,口業之絶悖,比前有加,邑事之巧誣,比初有倍,臣果有一毫眞犯,渠果有十分的知,則雖數件事數行疏,亦足以魚肉臣身,鼎钁臣身,又何必一疏再疏,千變萬幻,惟以費辭弄舌,眩亂天聰,爲其妙計耶?以其前後所誣中錢貨、穀物、大坪、大家等各條言之,則雖使久居雄藩,以貪爲名者當之,數三年之間,恐不能辦此。況一縣邑官樣,有何不盡不竭之物,而設賑記付之後,所餘錢穀之入於私橐者,又如是鉅萬爲計耶?然而邑力之如何,姑舍勿論,臣雖萬萬無狀,若其自愛之心,則誠不後於他人矣。矧且涉世昧方,多仇少與,則一動一靜,輒被傍伺,若於居官,苟有毫末不法之事,則其所乘釁而發者,亦豈在於今日裕身之後也?侍從之臣,則彼此無間,兩造對辨,獄體當然,竝下司敗,從公嚴覈,則其間眞僞,自可立判,虐民肥己,死罪也,欺君陷人,死罪也。罪在臣身,則亟施烹阿之典,以戒貪汚之輩,罪在裕身,則亦用反坐之律,以懲誣罔之習焉。至若從宦之計,臣心之灰冷,久矣。解由甫出,卽除騎郞,中考纔滿,又授憲職,感惶之餘,愧懼冞切,向聞有一筵臣,偶提往年口招事,有所煩達,而聖上,至以當初嚴處,蓋欲快伸爲敎,臣於是,以首頓地,有淚沾襟,雖使今日溘然,亦可爲瞑目之鬼矣。自古君臣之間,受知最難,而以臣無似之質,重被罔極之讒,幸賴聖慈之終始全保,得與偏母,相依度日,古人所謂秋毫皆帝力者,政指此等處也。固當竭其朽鈍,報其涓埃,而但此血讎在傍,醜辱時加,區區去就,已無可論,而況此言責重任,是臣取怨之地,臣雖感激知遇,冒沒出肅,不知世間,又有幾百裕身,與其再取顚沛,莫如永守初計,何可只憑寵靈,更處睢盱,上以傷則哲之明,下以取湛滅之禍哉?更乞聖明,卽命刊汰,勿復檢擬於朝籍,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爾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任珽、兪健基,聯名疏曰,伏以卽者,諫院處置,歸於本館,而其所引避,蓋由於亞諫之疏,而臣等,亦同被其默默之斥,則其何可可否於立落之間乎?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可仍冒於職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以嚴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爾等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昨伏見司諫趙漢緯之疏,誠不勝瞿然之至,內局都提擧之以醫官有功勞者,言于政曹,得以除官,考諸前例,非止一再,而李燁之術業,最善於治痘,前後效勞於國家者,殆至卅載。且曾在外邑,五考居最,則其政績之不無可觀,從可知矣。臣果言及於銓官,俾令檢擧矣。適擬湖縣,未蒙恩點,從前醫官之得遠邑者,有換差畿內之規,故臣於前席,略有所陳達,而今諫臣,執以爲言,深加譏責,至斥以事未前聞,規警之請,移及於擬望之銓官,臣何敢自諉以本是微事,而晏然仍據於職次乎?且其兩銓望多人之斥,雖係泛論之語,而臣於近來,旣有一遭薦望之事,則此自亦臣不自安之一端也。臣因一開喙,受困至此,咋舌知戒,無面可顯,職忝保護之任,連闕起居之禮,臣罪於是,尤萬萬矣。玆敢略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所達,不過記往日之功勞,予之所答,且非權辭,耳目之官寂寥之際,雖或有不諒本事者,此亦美消息,君臣其各自勉,批旨豈不云乎?何嫌之有哉?藥院入診,且待備員,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仍參問候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數三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眩氣及他症候,更無發作之事乎?上曰,眩氣時或有之,而其他症候,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手腕上痰滯處更何如,運用無所妨乎?上曰,裹之則頗癢,今如風熱之症,疹粟斑斑,以手搔之,則有疏通之意,按之則酸疼,着巾之際,甚爲不便矣。尹淳曰,若不便於游手,則肩胛,亦爲牽疼乎?上曰,肩胛則不疼,而每朝着網巾時,擧手則自爾牽引矣。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後,仍爲如前診察痰處,可也。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少沈,似由於日寒,而重按則調均,右三部,帶滑,而大體平和矣。手腕上痰處,長廣,則比前少縮,而着根,則一樣矣。上曰,斑粟,似由於商陸之氣耳。淳曰,似然矣。聖徵曰,蠟膏付之,最好矣。淳曰,腕匣不着乎?上曰,付裹則尤癢,故不得爲之。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乍沈,右三部,似滑,而俱爲調均,痰處,視前加堅硬,而浮氣與搔癢之候,似是差愈之漸矣。淳曰,毛物,亦不着乎?上曰,裹之則癢而帶熱,不裹則妨於痰處,此爲難矣。信曰,吐手着之乎?上曰,吐手則着之矣。淳曰,癢爲外症,如可堪耐,則着之爲宜,溫則痰自散矣。上曰,當試着矣。前則有作濃gg膿g之慮,有此疹粟之後,無此慮矣。興慶曰,亦使鍼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志哲,診退曰,今此疹粟,痰將解散,故自內出外而然矣。黃蠟膏,如或難付,以手頻頻撫按,常使溫暖,則自解矣。必昌,診退曰,臣不入於當初診筵,未知症候比前,何如,而不至大段矣。斑粟之生,毒氣疏散之漸,此則好徵兆也。興聲,診退曰,痰處比前日少解矣。斑粟與搔癢,乃疏散之致,着根大小,本如棋片,今則長廣,俱減縮矣。常使溫暖,則當盡解散矣。興慶曰,黃蠟,何以不付乎?貂皮吐手,常使進着,似好矣。文書披閱之時,寒氣易致乘入矣。上曰,平日,無誠意於此等事,故不能付之矣。貂皮則當着之矣。淳曰,學問工夫,何處不在乎?常時培養,以至尊之高,其疏闊如此,儉德,可謂至矣。仍此而或生症候,則豈非可慮者乎?如湯藥丸藥之屬,亦不能連續進御,何以有效乎?此後則衣襨藥餌之類,作一工夫,毋致泛忽,以盡愼疾節適之道爲宜。上曰,常時自奉如此,已成習性,故雖知,而不能改矣。中間所傷,由於自奉之薄,喪慼之頻,而如或厚着,則殆同纏束,不能堪耐,若非參禪工夫,則何能忍過耶?興慶曰,儉德,固爲帝王之大節,而如有强作之事,則易生疾病,如黃蠟膏,至易之藥,亦不付之,臣仍此有仰達之言矣。殿下,每事一定於心,則不爲撓改,臣僚之言,皆不能入,如古聖王,不聞亦式,不諫亦入,無一事未盡者,則豈不好哉,而如或不然,則其有害於政令,多矣。臣敢推類,而進勉戒之言矣。上曰,所達好矣,而非有固執而然也。本來所習,如此故也。淳曰,萬機至煩,酬應多端,若無節適之道,則難矣。卽今症候,由於寒冷之外侵,前日有雪綿子衣製進之事矣。此則進着乎?上曰,時方着之矣。淳曰,八味元,方爲劑進,而新年劑藥,似涉不當,歲前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劑進則前所服者,當棄之矣。興慶曰,頃者小臣,以醫官事,有所仰達,而至有諫臣之言矣。聖上,旣以爲當此寂寥之日,臺臣言及將相,爲淸朝之美事,臣雖無似,亦豈有一毫芥滯之意,而但一時偶然陳達之言,反爲諫臣破寂寥之資,在臣私義,豈不爲慙赧惶竦之至乎?昨日藥院批旨,有待臣入來,許令入診之敎。且臣,見着臘享大祭獻官,受香在明,故今日,不得不出仕,而前者,已有所仰達者矣。臣本以庸下,膺此重任,實無一分堪當之望,且今夏所遭人言,決不可復出,而其時,鼎席一空,推諉無路,遂至黽勉出脚矣。前後累次仰請枚卜,而尙無明命,竊不勝抑鬱之至,朝臣之祈免者,或不無例讓之言,而今臣自知甚明,才分見識,萬無堪任重務之望,且以精神筋力言之,年未六旬,衰耗如許,蓋疾病所祟,不待耄及而已老矣。以此精力,如不早自知止,而終至於僨誤顚沛,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國體,豈不爲重損乎?若蒙聖恩,亟解重任,則臣謹當待罪藥院,起居聖候,至於備局公事,或有愚見,則亦不敢自隱矣。敢以將來不可仍冒之意,預此仰達。上曰,趙漢緯之言,蓋歇後矣。無乃予與卿,別無大段可言之事,故只爲此等之言耶?然則破寂寥之言,深爲卿喜之。蓋卿無可言之事故耳。或一番陳箚,未爲不可,而藥院問安,不爲進參,則過矣。古人有言曰,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又曰,苟非聖人,安得無過?一日之內,政令萬端,何可必其盡善乎?耳目之官,能爲如此之言,可謂美消息矣。今卿辭免,則分數太過矣。昨日,以待卿入來後入診爲敎者,非欲催促其出仕也。頃者一次入診,卿不入來,予心缺然,故實有待卿之心,而爲此言矣。環顧今日,如有賢於卿者,卿其薦之。予當破格,而卽爲卜相矣。今世之人,或不無鐵中錚錚者,而果有當大任之人乎?如有之,則卿雖遜讓其位,亦可矣。興慶曰,臣不敢以某某人,指名仰對,而第堂堂聖朝,才彦林立,賢於臣者,何啻十數輩乎?上曰,十數輩之言,極爲過矣。興慶曰,臣以萬萬不似,猥當不敢當之任,人心之未厭,至於此矣。殿下,若不早許退去,而久據重任,終獲大戾,則殿下,雖欲曲保,而亦不可得矣。臣之此言,實出肝膈,非爲一毫自便之圖,咫尺前席,安敢爲面謾之言乎?惟願速命枚卜,許臣辭免。上曰,卿之獨賢已久,予實憫然,豈不欲枚卜,而今卿所達,終涉過矣。頃者予以卿欲辭免,則枚卜,亦不可卽爲之意,有所下敎矣。得一相,而去一相,豈朝家卜相之意哉?大臣,猶股肱也。一拜相之後,豈可任其辭免乎?予或有不足之處,則每思加勉,卿亦以此爲心,上下交勉,則好矣。若以爲一毫無過,則雖君臣之間,是亦面謾矣。頃者筵臣,有以德字,稱沈判府事者,予有所下敎矣。以此觀之,可知予心,日前召對時,兪健基,以副手梢工爲言,予以其言,爲好矣。今日之勢,政如茫茫大海,操舟無人,如得上手梢工,則豈不好哉,而此實難得,雖副手,亦可矣。卿之所達如此,而旣已諭之,予不欺卿矣,卿亦何忍欺予耶?今日之言,卿須毋忘,可也。興慶曰,副手梢工之任,亦豈臣所可堪耶?微臣區區之願,惟在於速爲枚卜矣。上曰,次對時,原任大臣,亦有同入之例,而近來,則絶無進參之員,極爲慨然。沈判府事,果爲老病,李判府事,諸大臣中,最爲無故,而自前其所爲言,有兩件事,一則以爲老病,一則以爲無所知識云,而一不入來,此予所以慨然者也。今後則次對時,原任大臣,必爲入參之意,自政院,使之聞知可也。陳奏使臣,當於今年內入來乎?興慶曰,來月初三四間,當爲入來云矣。李春躋曰,聞崔奉朝賀,病勢甚重,方在束手待變之境云。中樞府錄事,俄者來言,係是大臣病患,本院,似當有稟啓之事,臣在藥院,未及知之,果爲入啓乎?上曰,姑未入啓,是爲老人例病耶?淳曰,秋冬以來,以本病,極重云矣。上曰,本病,是何症耶?淳曰,本來血燥,近來則津液枯乾,無餘地云矣。上曰,卽遣醫官,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可也。其子方在乎?春躋曰,崔尙鼎,方爲坡州牧使,又有兩子,必俱在病所矣。上曰,鄭領府事,爲人則本來堅强,而近來何如云耶?興慶曰,精神,或有昏瞀之時,而筋力,尙强精云矣。上曰,數年前聞之,不分爵品高下云。其年,今幾何耶?興慶曰,爲戊子生,有加於崔奉朝賀矣。淳曰,卽今老臣中,右贊成鄭齊斗,最爲强健矣。上曰,其年幾何?淳曰,己丑生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崔奉朝賀病患何如云耶?家在何處?必寧曰,病患加減,姑未有聞,而家在江上龍山村矣。上曰,御醫看病,書啓,想必入來,注書出去持來可也。綽,趨出還報曰,書啓姑未入來云矣。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夫何足數太宗深嘉納之。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徵,至五品以上各擧一人。上曰,承宣讀之。必寧,讀自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至以洎爲尙書左丞。上曰,此卷頗大,以三自至分之,則大小何如,而無越及下卷之慮耶?珽曰,似無越及之患矣。健基曰,以張數分之,則可以均分矣。上曰,以編數計之,一編,各爲二自至好矣。珽曰,此編,專以君臣諫爲主,蓋爲人主納諫之道而言也。此政爲觀省體念處也。上曰,然矣。珽曰,君臣契合,古來所貴,君若樂聞其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則群下,孰不聳動,但導之使言之法,不可他求,隨其言之好否,而用舍之。然後言者可以日進於前,而若賢相有言,而必賜嘉奬之恩,則非導諫之道也。是故近臣,若以言,先受嘉尙之褒,則疏遠之臣,雖有欲言者,似以爲嫌,而不爲進言矣。上曰,末世之弊,似或然矣。以賞求諫,則是以利害導人也。亦不能無嫌,而若忠直之人,則豈計較利害,而欲言而反默耶?金若魯之言,予深嘉尙,而異於疏遠之臣,故不爲施賞,若韓昭侯,以弊袴待有功矣。雖然,予豈以賞而要言耶?健基曰,君上,大公至正,雖草野之言,善則奬之,雖近臣之言,不善則斥之而已,何必計較遠近耶?上曰,末端,以劉洎事見之,是自薦也,而唐宗用之。今則人必嫌於自薦,而不爲之矣。珽曰,臣辭不達意,而向者所陳,乃以先示嘉尙之意,爲未必然矣。上曰,予豈以賞爲來言之資也?然而大體則然矣。必寧曰,近來廉隅太勝,或有欲言之事,慮或有希功望賞之嫌而不爲者,亦有之矣。上曰,豈有人謂希功望賞,而欲言而不爲者耶?健基曰,草野之人,不無此患矣。上曰,築黃金臺而賢人來,彼賢人者,豈爲黃金臺而來耶?珽曰,聖敎至當矣。上曰,捕廳之酷刑,予甚愍然矣。不服於王府嚴杖者,承款於捕廳,其刑之太酷,可知。人皆謂强盜,何可惜也云,而若殺越人者,則固不足惜,至於迫於飢寒,不得已而爲之者,豈無可憐之端乎?頃者秋曹,以賊人中五名則結案,而二名則變辭,更爲嚴訊得情事爲請,予雖允下,更思之,結案者之招,猶有伸救此二名之語,以此見之,則二名之當初就服於捕廳,亦未可准信,勿爲訊問,後日登對時,稟處事,分付秋曹可也。健基曰,捕廳之弊,誠如上敎,而至於外方,討捕使之治盜者,有甚於捕廳,必嚴杖孟治gg猛治g而後,謂之有聲績,故多行殘忍之刑,亦不無冤死者矣。上曰,此弊誠多矣。曾前捕賊堂嘉善帖文,必書賊人名字矣,今則不書,故視若例賞加資者然。此後則捕賊帖文,依舊例,書賊人名字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各邑,或有盜賊漸多之言,則別送武人,多行殘虐之刑,甚可異也。武人,豈善捕盜耶?特以武人,能行酷杖故耳。卽今風俗,雖曰末世,若行仁義,庶有感化之道,而守令之慈詳介悌者,則人皆謂之不如能吏,是可慨也。上曰,以世道論之,大體難於慈良介悌矣。健基曰,方今刻剝之風多,淳厚之風少,以八路守令見之,爲宰則必以嚴猛爲主,此豈聖世之美事耶?上曰,不但外方也。京司亦然矣。有威則謂之善爲,無威則謂不善爲矣。健基曰,悃愊無華者,無治聲,嚴杖猛治者,謂善治,而究其實,則悃愊無華者,勝於嚴杖猛治者矣。上曰,武臣,若不嚴猛,則謂之庸武人,甚可異也。予以尹光莘,謂儒家之人,必溫雅矣。以長湍事自明之供,見之,以嚴猛爲主者矣。見其父,則甚柔順,而見其子,則太强猛,父子不同矣。所見則不然,而乃如此,可怪矣。必寧曰,卽今世道,皆以猛爲主,人之天賦之性,豈異於古今乎?唯在乎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唐玄宗、宋高宗,予平日甚惡之矣。李宗城,比予於玄、高,予初見矣。煬帝無道,非煬帝之罪也。後世之人,比予於煬帝,非異事矣。貞觀時,囹圄俱空,至有鵲巢之事,太宗,能踐其言,而予則無一事有實效者,甚可愧也。珽曰,宗城之言,乃憂治世危明主之意也。此所謂責難於君者也。健基曰,煬帝時,則刑獄多濫,而太宗時,則獄官得人,故然矣。且煬帝虐民,人無言者,太宗,開言虛受,豈有二千人冤死,而不以爲言者哉?上曰,此事,非煬帝之罪也。卽今討捕使,未知幾思士廉也。珽曰,殿下旣知宗城之言是,則須念有初鮮終之戒也。上曰,當留意矣。健基曰,十四板魏徵之疏,甚可惜也。徵,學力不足,故其言如此,可慨也。上曰,然矣。徵之言,無狀矣。此足開後世亂賊之心也。徵之樹立,甚不正,初事建成,後事太宗,緣恩厚薄之言,果無狀矣。健基曰,徵,急於功名者,古人論魏徵,非太宗時,則不能直諫云矣。上曰,勸建成不兩立之說,豈非不正之甚者乎?健基曰,各爲其主之言,先儒亦已論之,而不正,則誠如聖敎耳。上曰,於人父子兄弟之間,豈以如此言間之耶?珽曰,徵,若爲建成而死,爲千古名人,而終不能死,反事太宗,甚可惜也。健基曰,徵不如汲黯遠矣,而徒取直臣之名矣。上曰,徵,不但不如汲黯,且不能爲李勣事矣。珽曰,卽今百官之得人,臣所未知,而自好者,一無行公之人,以玉堂言之,則才學之士,不無其人,而行公者無,如臣不似者,守館而已。補外者及行公,而還爲引嫌者多,甚可悶矣。健基曰,南泰良、沈星鎭,引嫌不出,已久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之撕捱,怪矣。金尙星,尤怪矣。珽曰,此人等,雖以臺啓默默之言爲嫌,而至今撕捱,則過矣。上曰,處置不爲乎?必寧曰,姑未處置矣。上曰,當初之徑出,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明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臘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 ○備忘記,史官二名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武兼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監司狀啓來乙卯正朝方物中引導,不得一時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內各司摘奸,似必不多時回還,而召對命下之後,因上番兼春秋之不備,未免遲延,事甚可駭。當該史官,推考,預備。亦當常時留待,而不爲入來,政院不能檢飭,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至卷末,起而復伏曰,別無可達之語,而太平之後,必有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太平,自古治亂相乘之理也。雖當治世,若謂之已治已安,則亂必生矣。雖有災殄,若恐懼修省,以爲消弭之道,則災可以爲祥矣。顧今聖朝,旣無闕事,則固無可論者。而以無忘在莒之憂爲念,以太平之後必有大亂爲慮,千萬伏望。上曰,唐承隋煬帝之後,則亂後有治似然。而以夏、商、周論之,桀、紂之後,若無湯、武,則豈能有治耶?今若專以治後必亂,亂後必治爲言,則近於安排布置。珽曰,治亂之相因,若氣運也。上曰,若無桀、紂,則豈有湯、武乎?當桀、紂之時,天眷生民,生此湯、武之聖以救之也。似不可專以氣運爲言矣。健基曰,氣乃陰陽之氣也。一治一亂,不得免焉。而亦在乎人事之如何矣。是故先儒,或比之於日蝕,或比之於曉霧中行役。人之霧中作行者,飮酒者安,食粥者病,空腹者死。行霧則一,而隨人處事,而安危判焉。人君若修德保民,終始不怠,則豈有亂生之理乎?上曰,古有轉災爲祥之事,人君若至誠修省,則庶有格天之效矣。健基曰,慮亂於太平之時,古聖王之事也。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大易》所垂訓也。我國,卽今百年太平之餘也。在殿下今日之急務,當念城覆隍之戒矣。上曰,所達誠然矣。健基曰,臣今因貞觀二十一年戶部尙書事,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卽今凶荒之餘,國用蕩竭,地部經用,固宜十分撙節。自辛亥年,有降品之命,今年當升品,而自上有姑置之敎云矣。自夫降品之後,經用賴此,而頗爲儲聚云。今若依前,更降一二年,以衛武公之大布大帛爲法,豈非聖德事乎?蓋降品之利,大矣。地部卽今儲蓄,專靠於此。若有二三年降品之命,則其爲有益於經用,豈少哉?珽曰,臣亦有所聞,下番所達,誠是矣。雖不當酌定一二年加降,而以此冊子譬之,則冊紙雖使差勝於此紙,有何益於誦讀乎?自上所用凡百,則升降無大段懸殊者,而降品之有益於經費,則大矣。上曰,以大體言之,以區區升降之品爲言,雖似瑣屑,諺曰節食久延,升降損益之無懸殊,誠與冊紙同矣。此冊紙,比前降品者,而猶似厚矣。若軍兵等所給,則不可降,而其他則降之何害?至於貢人輩,則必以上下之少,似不爲喜矣。健基曰,苟有補於國家經用,則貢人之不喜,猶是細事也。上曰,予之向者姑限今年之敎,如姑待秋成之意,初不止限今年降品也。意有在焉。儒臣猶不知之矣。健基曰,聞地部稟啓時,有限今年之敎,明年正月,則地部似當以升品擧行云,故先此敢達矣。上曰,然則升品事,姑勿擧行,更待下敎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珽曰,近日玉堂番次,極爲苟簡。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太宗卽位二十餘年,猶不懈於國事。我國,則次對一事,猶且頉稟不爲之日多,持公事入侍,亦不能種種爲之,甚可悶也。明日,雖不爲次對,而持公事入侍,則依前爲之,可也。重協曰,明日,乃次對日,而除夕之日,似難擧行,持公事入侍,當爲之矣。上曰,大臣方入齋,次對則勢不可爲,持公事入侍,與問安相値,明日待開門,諸承旨持公事上閤門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屢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昨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明日親臨受賀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博士安正仁,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罷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歸厚署別提李守謙,稱以未疫,不待本曹給由,徑先下鄕,事極未安,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柳萬重爲承旨,金錫一爲持平,朴弼耉爲義禁府都事,金聖采爲繕工監役,申晩爲兼校書校理,申晩爲檢詳,左承旨柳萬重,舍人單申晩,兼持平李顯望減下。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右承旨鄭必寧進。 ○同知沈鳳徵,副司果金道洽、金漢喆,副司正宋翼輝,以上單付。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進參矣。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鄭益河,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明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金尙魯爲兵曹正郞。 ○備邊司薦望,北兵使,許繗、尹和鼎、李重新,義州府尹,李德載、鄭益河、洪鳳祚。 ○宋秀衡,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正朝祭,翼陵謁者,以繕工監假監役李綬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事極駭然,汰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正朝陳賀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正郞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漢城府言啓曰,京中五部諸色軍兵歲抄,例於歲末磨勘。而判尹朴乃貞,方在被論中,堂上不齊,不得議啓,待明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宗廟薦新天鵝,三南貢人,受價本廳,輪回進納。而十一月令薦新天鵝,終不趁期進納,故當該貢人,令該曹,囚禁科罪,退限封進之意,頃已草記允下矣。今月又盡,歲色將改,其所進納,只是十首,未準數者,爲二首,莫重薦新,尙未封進,事甚未安。當該貢人,更令該曹,各別科罪督納,而在前如此之時,多有隨得封進之例,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禮曹,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二月三十日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以平安監司狀啓,理山朱砂洞冒占事。傳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而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事命下矣。所謂柳監司,當爲拿問,而狀聞中,名字無擧論之事,他無指名現告之處。令本道,各別査問指名現告後,處之。理山府使金垕,所當卽爲拿問,而金垕,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忠淸監司狀啓,泰安等郡居漕軍崔德寶等五名燒死事,傳于宋秀衡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情病,至難强,封章陳籲,蓋至于再。至若考績,國之重典,而道內殿最,不能及限封進,此其罪,當有大於瀆溷之誅。伏地以竢威譴,顧乃蒙例批,不準所辭,郵罰又不加焉。臣誠惶惑抑塞,不知所以措躬。間又得見兪健基對疏,蓄銳韜鋒,久而始發,其氣頗盛,殆難抵敵。況彼謂臣辭令口業,本不足與較,臣雖愚不能學,好言善色,務以悅人,亦自省其無胡叫悖出,爲人賤惡。而健基之言乃爾,臣唯羞愧欲死而已。更有何說?只是居職無狀,仰累盛化,辨章妄觸,自速惡言,唯有解見職被重勘然後,人心可快,私義可靖。若其病情,則感氣乍解,而痰症益盛,膠結胸腹,流注肢末,吐咯無算,痺攣不伸,閉戶委席,殆成蟄蟲,春和日暖之前,無望復起爲人。設令無此情勢,其難更攝職事決矣。藩臬務殷,不容曠日尸寰,殿最體重,尤豈一任淹稽?唯願亟回睿照,早賜罷斥,無俾公私交病而已。抑臣於江邊諸囚中,最疑金昌溫之殺越非實,欲一陳論於處死之前,久矣。今則使事竣還,議結有期,雖其供招,初不登於咨奏,要其處死在卽,有不可不及今一陳。蓋諸囚初査,昌溫酌處,皆在臣未赴任前。永昌之就捕,臣雖推問,而亦不說昌溫有犯,及其上京,始有援引拿訊之擧,故臣實不知其首末情迹之如何矣。秋間,巡過江邊,始聞去夏蔘把入山之後,昌溫以留鎭兵裨長,在僉使側,未或一日離,其無越去之隙,明甚。特於夜巡之時,逢着彼人之持蔘越來者於分土項而執之,貪其賂蔘,放去而不告于鎭,所犯之實,不過如此。而權以鎭廉知其家有藏蔘會,又聞細洞有殺掠之變,遂謂昌溫不越去,安有是蔘。雖斷之以殺越之魁,李喆輔之傳之生議,稟請酌處者,蓋亦究覈事情,採摭謠誦,明知其必不殺越之實狀故耳。此不但臣得之於廉問,一鎭民人,莫不齊訴於臣,明其殺越,非實狀。諸守令、邊將見臣者,亦皆謂國家,以昌溫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廉問與民訴,縱不足信,彼守令、邊將,亦豈有私護昌溫,爲此言之理哉?且臣聞細洞之査,兆於昌溫之被囚,而節次蔓藤,衆犯畢露,故永昌深恨昌溫,以爲微爾之故,何至於此?被捕之後,以必報昌溫爲辭,而果卽援引於上京之後,昌溫被訊對質,終始自明,經累坐受重杖承款,最後於諸囚云。臣雖不曾目見,以臣所聞,終似不勝杖而就服。況參以江邊守令、邊將公誦之言,臣決知其無殺越之實。夫彼諸囚之中,亦豈或無實不殺越,而承款於嚴杖之下者哉?然此等,皆中把入山之徒,而去歲把軍,蓋無不越境採蔘,則越採與越殺,等是死罪,死亦無可冤矣。若昌溫者,實無越境之犯,而混勘越殺之罪,則臣之所謂最冤者,此也。伏惟聖上好生之仁,實與天地合德,欽恤刑辟,每欲求生於必死之地。如昌溫蠢氓,雖若昆蟲之微,臣心知其處死之或冤。而不以聞於明主之前,致好生之德不卒究,則臣實有罪。玆敢附陳於請譴之章,乞垂睿察,俯詢廟堂,而裁處之,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筵中喉司之臣,以臣不封殿最,請推,而聖敎嚴截,至下重推之命,臣尤惶懍震越,無地自容。而所陳情病如右,今亦未卽擧行,臣之罪戾,尤萬殞難贖。只有席藁泥首,恭竢鈇鉞,臣無任猥越戰懼之至,謹昧死聞(聞))。答曰,省疏具悉。昌溫,以本鎭兵房,捧賂故縱,主張指揮,諸供已悉。而諸囚之中,有權力於本鎭,當初謀脫,亦由於此。今者郡鎭之稱冤,無乃過惑於爲昌溫之言乎?若此,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莫施於此等之輩,其倒乎?否乎?雖然,亦宜審愼於決重囚,下疏廟堂,其令礭gg確g處。首末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其速察任。 ○甲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春躋曰,再昨有勿爲問安之敎,故藥院候班,姑爲停止,而手部滯痰,昨今何如?上曰,屈伸頗勝,痰亦益減矣。春躋曰,手背浮高之氣,加減何如?上曰,浮氣旣盡消散矣。春躋曰,卽今以何物付之耶?上曰,但以巾裹之矣。春躋曰,日氣陰寒,聖候諸節,何如?上曰,非關矣。春躋曰,右承旨,則俄以傳香事進去,而吏曹判書宋寅明有稟達事,來詣閤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吏判入侍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傳命。寅明同爲入侍。春躋讀年過百歲者加資事上言回啓曰,上言內辭緣,置之,何如?上曰,特爲加資事,書出判付可也。重協曰,此乃平監狀啓,理山府使金垕論罪事也。上曰,上之。重協讀漢城府草記,五部歲抄,待明春磨勘事。上曰,知道。上曰,理山朱砂洞吳命恒狀啓築城事,吏判知之乎?所謂柳監司,何人?狀啓中貞陵洞居云耳。寅明曰,貞陵洞柳監司云,則似是柳復明也。朱砂洞則柳萬增,築小城矣。必寧讀平安監司狀啓,賊人指示捕捉人論賞事。上曰,此指捕人等,極殊常矣。承宣書判付可也。仍傳敎曰,凡飭勵之事,豈不美也。而徒歸紙上之文具者,不過有飭礪,而無實效故也。頃因《唐書》,有飭勵討捕營之敎,而擧條今將啓下,關西査案適到,而亦未免循套矣。噫,雖殺人重律,文案已成,猶恐非眞,三覆審愼。況知面不知心,古人所謂逢着途中,焉知其心?其於賞者,雖幸,其伏王法者,若毫分之冤,豈可復生?此道若不嚴,冒功受賞,濫告人命,其何懲礪,推考道臣,復査以聞,而日後討捕啓本中,必也先査捕捉後,次擬其律。秀衡曰,觀此狀啓,則洪檍等,果是賊矣。上曰,此亦何可信也。酷杖之下,豈無誣服者乎?秀衡曰,指捕申甑山,三登人,或似眞的,至於京居人,則必是虛僞矣。上曰,此亦未可知也。書賊人名於帖文,人必厭之,故予前日有下敎矣。秀衡讀平監狀啓,殺獄罪人白世奎處絞事。上曰,上之。又讀濟州防禦使狀啓,罪人末順物故事。上曰,上之。又讀平監辭職上疏。上命秀衡,書批答。{{*|批答見日記}}上曰,傳香,何其晩也?獻官不來耶,傳香處多,故然耶?注書出去問之可也。綽趨出還報曰,獻官有未及來者云矣。春躋曰,獻官之未及來,誠極可駭矣。上曰,何陵何獻官,不來耶?注書更出問之。綽又趨出還報曰,原豐君㷗、李世璡,姑未入來,而世璡,則俄纔改付標云矣。春躋曰,原豐君㷗、李世璡,竝請推考,而㷗,則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此人等,太晩不來矣。寅明曰,原豐,若只推,則後弊難懲矣。上曰,受香時急,不可罷職矣。上曰,左副承旨書平監狀啓回諭可也。仍傳敎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寅明曰,近來初仕,窠路極廣,雖以齋郞言之,陵所比前漸加。而一陵兩參奉,其數自多,以此年少儒生,纔得小成,輒皆入仕。一入仕路之後,不能專意於讀書,以致恬靜之風日衰,講讀之聲無聞,非細慮也。曾在先朝,以參下之積滯各陵,或出直長、奉事,變通定式,而自此,又爲初仕陞遷之捷路。古則爲齋郞近三年,然後,方陞奉事,而近日,未過十餘朔,例陞奉事。參奉之窠,雖若減數,而以其易陞之故,窠出尤多。卽今文南之作散廢棄者,殆近千數,參上窠窄,無以疏通。善治蔭南之空棄,固可惜,而至於遠方文官,則白首窮經,僅得一第,旅食饑凍,日望斗祿,而銓曹坐於無窠,無以收拾。此豈非可矜,而亦豈無稱冤傷和之道耶。臣意,則各陵直長、奉事中,或變通爲參上窠,依永禧殿令之例爲之,則初仕,似不至太濫,而參上文南,亦可爲疏通之一路矣。事係官制,日後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若爲變通,則官名,何以爲之?寅明曰,當以令爲名。永禧殿,曾有兩參奉,而今則一窠,陞爲令,但有參奉一窠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右承旨韓師得傳香後入侍。師得曰,祭享事體,至爲重大,而正朝祭官趁早受香事,自本院各別申飭矣。因獻官之未及齊到,傳香,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祭享色書吏,亦多有不善擧行之罪,晩到獻官,則從重推考,該吏,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上曰,最晩到獻官,誰也?師得曰,光興君橏及李世璡,而世璡,則俄纔付標陞實矣。上曰,祭享事重,該吏,不可泛然治罪,各別嚴懲事分付。晩到獻官光興君橏,旣已受香,祭畢後罷職,可也。春躋曰,原豐君㷗及李世璡,以晩到,請推矣。㷗旣非獻官,則推考,似當勿施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李世璡,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李世璡,則推考,可也。師得曰,祭官擇差,曾已申飭矣。宗廟獻官,事體尤重,而今番,則全不擇差,殊甚未安。當該銓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聖鐸,是別薦之人。頃日入侍時,見之,非但有經學,人物亦極佳,纔爲司僕寺主簿,欲試之郞署郡縣,而旣非生進,又異抄選,政例所拘,本曹不得檢擬。如此之人,別爲調用,則似好矣。上曰,何以拘礙?寅明曰,蔭官未爲進士之人,則不得爲郞署,且經守令講然後,方可擬望於守令矣。上曰,旣是望士,則非可以爵祿縻之,而待之之道,當異於凡人。其經學,極爲可嘉,若畀字牧,雖有未熟處,必不爲不法之事。當初召對時,別爲引見,旣已不拘常格,則該曹,亦當不拘常例,調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飭勵之後,忠勳府、守禦廳外,不爲封進,故纔又申飭,而終無封進之事,殊甚未安。歲前不爲擧行之諸司堂上提調,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明日仁政殿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而在外者多,金若魯,尙未處置矣。上曰,今日政新除授臺官,侍下批,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歲改在卽,金吾滯囚有弊,而禁堂不能備員開坐,甚可悶也。上曰,同義禁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江界府使尹光莘,慶興府使李玗,龍川府使趙國彬,令該曹,更加各別催促,使之趁速辭朝。驪州牧使李義豐,亦爲各別催促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8mxc79pdxpzg9muhjgbfsf11yejy7er 2173534 2173533 2022-08-22T11:16:16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崔尙鼎。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雪終夕,寒風達曉,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當依前日聖敎,率諸御醫,趁早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殿座相値,明日入診。 ○宋秀衡啓曰,明日啓覆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戶曹判書李廷濟陳疏,參判未差,參議李命熙呈辭,無進參之員,判書李廷濟,參議李命熙,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日寒如此,正時以辰正三刻入之。 ○宋秀衡啓曰,因刑曹草記,啓覆時,本曹三堂上,例當入侍,而參議金希魯,猝患寒感,明日啓覆,末由入參,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刑曹參議金希魯,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參議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刑曹參議徐命彬、鄭羽良、愼無逸。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而今日啓覆殿坐相値,各司例不得開坐,則捕廳開坐,亦甚未安,明日合坐究問,何如?傳曰,允。 ○傳曰,權取身公事,今姑啓下,禹鼎九、奉梅,卽爲放送。 ○傳于宋秀衡曰,明日入診相値,晝講停。 ○李鳳翼,以漢城府言啓曰,懿陵外火巢內偸葬處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右參贊鄭亨益,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礪恩君梅,禮曹參判趙錫命,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議李命熙,兵曹參判李眞淳,吏曹參議李宗城,刑曹參判金始炯,同知中樞府事朴璜,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修撰吳瑗,副修撰金若魯,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注書徐命臣,假注書李長夏,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朝批已承候,而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或有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湯丸連爲進御乎?上曰,二貼未及進服矣。興慶曰,湯劑近連進御,未知有效乎?上曰,今番則中氣比前似實矣。興慶曰,此堗溫乎?上曰,堗則溫矣。興慶曰,日氣極寒,右邊以屛遮之,何如?上曰,坐處不寒,且閉戶何關之有?秀衡曰,推案修正,內囚先達乎?上曰,以單子修正,次達之,可也。上曰,金浹、紅桃,當待時乎,事體,何如?興慶曰,判義禁,以吏曹事引嫌,未及擧行矣。上曰,然則三覆爲之乎?鳳翼,進宮差韓世儒推案。上曰,下款奏達,可也。鳳翼讀之。上曰,其下草記達之。鳳翼讀之。上曰,自《大明律》達之,鳳翼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世儒矯誣王言,果是的實,其意欲爲矜誇。情則非可惡,而法則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犯矯誣之罪,律又明白,他無可議矣。取魯曰,渠之爲人板蕩,矯誣之罪,雖有輕重,而律則明白,他無可議矣。梅曰,小臣律外,更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宮差之作弊外方,比比有之,此則況矯誣王言,自有當律矣。陽來曰,以律文觀之,更無可議矣。乃貞曰,文案未得盡見,而矯誣聖旨,律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矯誣王言之罪,自有當律矣。眞淳曰,渠之矯誣,非出於凶獰,而旣已承款,律無可議矣。始炯曰,矯誣王言,渠旣承款,他無可議矣。璜曰,小臣法外無可達矣。世望曰,臣亦法外無可達矣。命熙曰,諸臣已達,別無可言矣。宗城曰,渠之所爲,只在矜誇,而矯誣王言,律則分明,更無可論矣。羽良曰,慮囚之道,以律而已。臣則法官,律外無可達矣。箕錫曰,渠以宮奴,矯誣王言,律則明白,無可言矣。就咸曰,矯誣王言,決棍七十度,旣已承款,更無可達矣。瑗曰,渠旣愚迷,志在矜誇,而罪狀明白,律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當初矯誣,原其情則非有不道之心,而在國家用刑之道,當用一律矣。上曰,初照律入於三覆,意有在焉,如此之類,所當痛懲,而慮囚之道,參以情法,欲求其生也。以《寶鑑》及諸臣所達言之,當用極律,而此則不可不審愼矣。朴弼琦乃是侍從守令,渠何敢欺誣乎?李宗城之言,誠是,此與詐傳詔旨,差異矣。興慶曰,詔旨則以文字,而此則似異矣。上曰,僞批者,爲詐傳詔旨,而此則有異,秋官及諸臣,達之,可也。鳳翼曰,言語與文字似異矣。陽來曰,詔旨是詔文,而渠旣矯誣,以律文觀之,無容恕之端矣。始炯曰,渠以言語誇矜,雖非文字,而人心世道如此之時,稱以宮差,欺罔官家,作弊外方,事已彰露,施以當律,似不可已也。羽良曰,小臣今日始爲出仕,當初議律,未及詳知,而以法則當死,更無可達之語矣。箕錫曰,此與詔旨乍異,聖敎當矣。就咸曰,矯誣王言,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擬律與詐傳詔旨差異,以小臣淺見,有難容議,而死生之際,論其情罪而已。至於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參判金始炯爲監司時,印信僞造罪人,各別嚴治,如此之類,杖斃則可,而極律則似過矣。錫命曰,官長之言,猶不可欺,況君父之命,乃敢矯誣,參以情法,有難容貸矣。上曰,情亦可痛,而無哀矜矣。取魯曰,以詐傳詔旨言之,更無可議之端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有龜曰,渠旣以矯誣承款,律不可低昻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俄者聖敎,無哀矜云,誠爲當矣,情則無可恕,而此與文字有異,更考律文而處之,似宜矣。若魯曰,情無可哀,而詐傳詔旨之律,似不襯合矣。上曰,朴弼琦事,將信將疑,何以私書,問戶判乎?乃貞曰,文字與言語雖異,而矯誣之律,則自有矣。上曰,世儒非可惜,而至於決死生之際,則重矣。諸臣亦不知予意矣,今番啓覆多矣。金浹、紅桃,不入此中,此則待時,而承旨書之。上曰,當初處分,末梢依允。本曹草記,置諸啓覆者,蓋所以痛駭所爲,嚴懲他人,而三覆慮囚,乃所以審愼,若有疑者,尤當詳審,世儒之入於此者,卽比擬詐傳詔旨之律,而終未知襯着,更考律文,三覆以啓。上曰,此則雜類地官輩,近來士夫,多崇尙如此之流,誠可憫矣。師得,進紅桃推案。上曰,此則不必讀之,且無審愼之道,直爲判付。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按律正法。若魯曰,慮囚重大文案,更讀然後判付,似宜矣。上曰,此則不然,閔奉朝賀之言是矣。陽來曰,小臣,以金浹或不得正法,而徑斃爲慮矣。上曰,觀其文案,則金浹承服,猶未盡爲矣。所謂紅桃之母無狀,秋判,何以爲之?陽來曰,刑推一次後,定配矣。上曰,此外何加乎?必寧,讀朴儉天推案。上曰,初檢屍帳讀之。必寧,讀屍帳。上曰,刺處輕輕乎?取魯曰,無論輕輕,刀刺處狼藉矣。上曰,初招承服達之。必寧讀之。上曰,更査啓本達之,此無可疑,而諸臣或有未及詳知者矣。必寧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無疑常人,子與女或有異視者,而儉天刺殺其妹夫,一年一二次發狂,不可謂之眞狂,殺則分明,法外無可達矣。上曰,尹召史之擊錚,似是至情所在,故爲之矣。有龜曰,男妹之間,刺殺分明,更無可疑之端矣。取魯曰,以承旨讀獄案觀之,殺則分明,狂逆則不知人事,不知父母,此則無可論之事矣。亨益曰,刺殺狼藉,不可以其妻之鳴冤,有所容貸矣。梅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於情於法,無所容恕,其妻鳴冤,不可取信,殺則分明,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諸臣無異矣。眞淳曰,下詢,似以尹召史之訟冤,而狂逆之人,豈有殺人逃躱之理乎?錫命曰,此則法外無可言矣。始炯曰,獄案明白,毫分無疑,法外更何達乎?璜曰,刺殺狼藉,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法外更無可達矣。宗城曰,情迹兇悖,罪狀狼藉,定律之外,無可言者。命熙曰,此則與前有異,別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羽良曰,此漢情狀絶痛,無他可言者矣。箕錫曰,覆奏之法,蓋欲其審愼,而此等之類,無可言矣。就咸曰,情節絶痛,文案明白,律外無可言矣。瑗曰,情跡凶悖,無可生之道矣。若魯曰,殺人中男妹相殺,尤無容恕之道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朴儉天之妹事,當如何?取魯曰,同生雖重,若殺其夫,則當執而告官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此則三從之義重,道理當如是矣。上曰,常時與其姑戰,則不可以三綱之義,責之矣。師得,進讀金贊石推案。上曰,問目闕之,初招承服達之,可也。師得讀之。上曰,更無可疑之端,下款承服結案及康世三監司親問達之。師得讀之。上曰,印僞造,書者與作者刻者同罪乎?興慶曰,世三書之,贊石刻之,罪狀則無異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僞造渠旣承服,而公然賊人之物,情法無可恕之端矣。有龜曰,一者書之,一者刻bb之b,同情僞造,此等罪人,當用一律矣。取魯曰,前後啓覆罪人,其情或有可疑者,而此則狼藉,無可言者矣。梅曰,諸臣已達,臣意亦然矣。亨益曰,一書一刻,渠旣自首,此等之類,前或原恕,而今番啓覆,僞造者甚多,處分不可不嚴截矣。陽來曰,此罪人,按法之外,無可言者矣。乃貞曰,罪狀極爲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於情於法,俱無可恕之道矣。眞淳曰,罪人,或不無其情之可哀,而此則無一毫容恕之端矣。始炯曰,一書一刻,旣已現發,更無可議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狀重大,正法之外,更無可言矣。宗城曰,前後啓覆入侍,印信僞造罪人,其情或有可哀,則付之生議,而此罪人,定律之外,無可言矣。命熙曰,印信僞造,自是一罪,而僞造傳令踏印,尤爲無狀,正法之外,無可言矣。羽良曰,此罪人,法外更無可議矣。箕錫曰,渠又怯奪民間,其罪狀,尤無可恕之道矣。就咸曰,招辭明白,定律之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法外,無一毫容恕之道矣。若魯曰,此等漢,無可疑之端,直用一律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興慶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若干進御,判付先書以入,可也。宗城曰,別兼春秋有差出之敎,而宋敎明方爲外任,洪昌漢翰林不爲行公云矣。上曰,洪昌漢前者史職,不爲行公,別兼亦不撕捱乎?此則史局重大,當次人勿拘外任,竝付職,可也。春躋曰,然則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俄聞東班中有咳唾之聲,殊涉未安,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少退,午正後更爲入侍。必寧,進讀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此則三省罪人,易知之事,啓目及八先遲晩供辭,讀之。必寧讀供辭。上曰,其下《大明律》達之。必寧讀之。上曰,凡人云者,以舊上典而言乎?興慶曰,法文似然矣,所謂雇工,與我國奴僕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殺人中尤無可論,舊上典與外三寸,同謀殺之,當用極律矣。有龜曰,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矣。取魯曰,罪關綱常,無可議者矣。亨益曰,戕殺其舊家長,與他殺人之罪,尤爲重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乃貞曰,舊家長無異於卽今上典,此則罪關綱常矣。陽來曰,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錫命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舊主刺殺,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始炯曰,三尺至嚴,不可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同矣。宗城曰,殺人者死,自是定律,而此則戕殺其舊主,罪犯比他尤重,更無容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此等之類,正法之外,他無可論矣。箕錫曰,一律之外,無可達矣。就咸曰,罪犯狼藉,法外無可論矣。瑗曰,情狀絶痛,法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罪無可恕,正法之外,無容議爲矣。上曰,此則僅免綱常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矣。春躋,進讀印信僞造罪人校生張應奎推案。上曰,問目置之,其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木片爲印,成出文書,僞造則分明,在法當死,而情則不無可恕之道矣。有龜曰,貧寒所致,情則可矜,而物故立案,旣已僞造踏印,多少間徵食,其罪狀明白,法則無可恕之道矣。取魯曰,印文未成,而律則當死,比諸金贊石等,容有可恕,而近來好生之德,多施於如許之類,故致有此弊矣。亨益曰,印僞造,法則當死,而其受食之物,不過牟一斗粟一斗錢六錢云。以此觀之,誠爲殘忍,而僞造則分明,執法之論,在下有難容貸矣。梅曰,小臣無所達之語矣。陽來曰,所食不在多少,印僞造無可生之道,木片與匏片,僞造何異?小臣當初狀啓回啓,張世章定罪時,以生爲死,矇然誤書,惶恐敢達矣。上曰,此是一時偶然,何關之有?乃貞曰,木片爲印,罪則當死,而比於金贊石,不爲狼藉,尹陽來所達是矣。其所食之多少,不須言,在執法之論,無可生之道矣。錫命曰,印文未成,律則處斬,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得其情則可矜,而罪則當死,自下有難以容貸之議,仰達矣。始炯曰,近年以來,百姓失其常性,以斗米錢,或作奸犯科如是,在懲後之道,有難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犯狼藉,正法之外,無可達矣。宗城曰,法則分明當死,更無可達,而大臣所達情則可哀之言,好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得其情則哀矜云,正謂如此之類,而末世奸僞日滋,法則難以容貸矣。箕錫曰,小臣執法之官,情則可謂哀矜,而律則不可低昻矣。就咸曰,印跡分明,無輕重之可論矣。瑗曰,印文未成,猶爲處斬,三尺不可低昻矣。若魯曰,罪囚論斷,參以情法,或有可恕,而付之生議,則實多枉法之弊,宜用其律矣。上曰,今番僞造者四人,其中張應奎尤輕者,憲臣所達得其情則哀矜是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曰,屍帳達之,其年則酙酌載之乎?興慶曰,問於屍親而載之矣。上曰,問目不必達,而承服文案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其年少,而於盧哥,爲首行乎?始炯曰,與盧鳳瑞,七寸間云矣。上曰,監司親問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白世奎托以辱母爲言,而實則爲其妻打殺,旣已承服,更無可議矣。有龜曰,觀其文案,則無疑晦處,當以律論斷矣。取魯曰,祥原、白哥非常漢,皆鄕品官也。打殺分明,然以變辭觀之,或有可疑,而臣往西關時見之,則四五次變辭,以至經年閱歲者甚多,以此不可取信矣。梅曰,小臣,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行兇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極律矣。陽來曰,情法無參量之事,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可言矣。乃貞曰,打殺情節,狼藉無疑,法外他無可議矣。錫命曰,殺人者死,法外無可達矣。眞淳曰,以破支機木,分明打殺,渠已自服,他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璜曰,如此罪犯,他無可言矣。世望曰,殺人者死,他無可議矣。宗城曰,此等罪人,施以當律之外,無他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三尺至嚴,無他議矣。箕錫曰,承款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言矣。就咸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中間雖變辭,而罪狀綻露,當用一律矣。若魯曰,打殺分明,似無可疑,而其文案,十里外隣人招問,怪異矣。上曰,他隣人或爲之乎?取魯曰,殺人出則一村皆空,故或捉遠人,而爲切隣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進讀外囚南海印信僞造罪人幼學鄭以珪推案。上曰,問目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張應奎無可哀,而此則有可恕矣。始炯曰,小臣親問時,見其爲人,多行不義奸惡之徒矣,上曰,其處土着兩班乎?興慶曰,捉人以盜賊,心術無狀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論其心術,與强盜無異,不可饒貸矣。有龜曰,櫃中藏印,累次行兇,關文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取魯曰,錄囚必求可生之道,殿下審愼之意,臣等豈不仰體,而此則情犯最甚奸惡,與金贊石無異,聞其時監司金始炯之言,有不可容貸矣。梅曰,印信旣已造成,無可恕之道矣。亨益曰,以文案見之,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上曰,直爲造印乎?始炯曰,以匏片爲印,關字有二度書於壯紙云矣。陽來曰,當初文坦等,捉於場市,仍爲告官,僞造一節,旣已綻露,則三尺之外,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印信造置櫃中,且有印朱云,情狀萬萬絶痛,與金贊石,罪無異同矣。錫命曰,鄕曲無識之輩,殺人私鑄及印信僞造,皆知其死罪,而有此故犯,當用極律之外,更無可議矣。眞淳曰,印信僞造,情狀綻露,雖未及受食,而法則當死,無可言者矣。始炯曰,與金贊石,罪狀無異,當用一律矣。璜曰,三尺之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一樣矣。宗城曰,僞造則同罪,而此罪人比張應奎絶痛云者,諸臣所達是矣。命熙曰,比他罪人,用意尤爲巧惡,依律處置外,更無可議矣。羽良曰,僞造罪人中,情狀之巧惡,無如此漢,正法之外,無他可議矣。箕錫曰,僞造承款後,則罪狀無彼此,而此罪人尤倍,當用一律矣。就咸曰,其僞造印信,用而藏之,尤爲凶惡矣。瑗曰,罪人中尤爲巧惡,不可容貸矣。羽良曰,凡僞造,巧詐者爲之,鄕曲校生兩班之類,多如是矣。若魯曰,無論得食與不得食,僞造之罪,當死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鳳翼,進讀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曰,此香山,妙香山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屍帳及其下覆檢達之。鳳翼讀之。上曰,此文案見之乎,左偏問之者,以燈檠打之乎?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昨年上來,已爲更査,而頭部左偏,以燈檠打之,肩則以木履打之云矣。上曰,妙眼承服招辭及其下道臣結語達之。鳳翼讀之。上曰,以更査文案觀之,無分明,末抄下手,則是坦永,以燈檠打一贊頭部,至於流血,寺僧擧皆奪氣云,而妙眼則以木履擊打云,而屍帳無切緊處,律文所謂果實殺,而妙眼罪疑惟輕者也。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文書觀之,妙眼似生矣,當初始戰,由於妙眼,而雖已承服,今若求生於必死之中,則不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文案讀時,未及詳聞,雖已承服,而情則有可恕之端,其時道臣參酌,亦有意見也。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顚末未能詳記,而物情則聞之,以寧邊府使之言觀之,情則可哀,承服不分明,聖敎然矣。此則似有容貸之道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初以木履擊打,妙眼爲之,而似不至於卽死,以木燈檠打之,午時被打,日入卽死,以此觀之,分明死於坦永之手,其承服亦無明白,寺僧奪氣之言,上敎然矣。旣曰殺人,在下者有難輕議,惟在自上裁處矣。陽來曰,一打之外,無復打之理,而且生坦永可見,死一贊可顧乎?一贊、坦永,以言相詰,妙眼未必殺矣。上曰,香山寺大乎?取魯曰,刹最巨,而僧亦多矣。乃貞曰,文案未見,而此有違端,尹陽來所達是矣。坦永,雖以木燈檠打頭,而一贊之仍此致斃,亦未可知,終有可疑之端,惟在自上參酌矣。錫命曰,殺獄事重,參以情法,或有付之生議,而渠旣以打納招,則似難原恕矣。眞淳曰,妙眼雖以打納招,若以此正法,則王法似不分,明矣。始炯曰,小臣數日前,見此文案,與尹陽來,意不同矣。當初始戰之時,同房僧,欲爲禁止,而坦永,以木燈檠,打一贊之頭,其日未暮卽死云,與律文相反之意,自外已論矣。必寧曰,申時已至,小臣以軍號出去矣。上曰,依爲之。璜曰,小臣未知,而死者誠冤,下詢諸臣而處之,宜矣。bb世b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觀其文案,無必死之理,初以木履打之,左右脅,有傷處云。而以此不至於死境,而一贊已死之後,若論其殺者,坦永以燈檠打頭,流血狼藉云。此則一贊之死,專由於坦永,當初鬧端,雖曰妙眼,而以此償命,終涉冤枉矣。命熙曰,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下詢諸臣,聖敎至當矣。羽良曰,尹陽來之言是矣,一打之外,無更打之理,顖門偏左中一處,則坦永似當之,其餘傷處,亦甚狼藉云。律文所謂果實殺,專歸妙眼,未可知矣。上曰,其則各有意見,勝於雷同矣。箕錫曰,小臣待罪法官,所當守法矣。此獄始初,雖起於妙眼,而致死似由燈檠,下詢量處,似宜矣。就咸曰,此獄無難處之事,妙之先打,明白無疑,渠何爲不死乎?以殺獄法理言之,則如是矣。瑗曰,此文案反覆商量,俄聞聖敎,更無可達之語。而二人皆打頭傷,則是坦永所爲,其所致斃,非由於妙眼之木履,而無明白可據之事矣。若魯曰,別無可達之語,以初招所供觀之,一贊致斃,由於顖門之傷,坦永似爲元犯,妙眼則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尹就咸所達,與本律相左,鄭羽良所謂一打之外,必不更打之說是矣。雖婦人,以尺打之必傷,況以燈檠打頭,豈不傷乎?此是罪疑惟輕之類,其寺,一贊已死,坦永杖斃,妙眼又死,則豈不冤乎?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正兵朴永萬推案。上曰,初招後承服招及監司親問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道臣結語耳。重協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俄已言之矣,妓生,本無定夫,亡致金,且非驚時捕捉,永萬,旣以疎棄元色,納招,則應爲殺人矣。有龜曰,先刺亡致金,後刺元色,則不可謂殺人,而此則誤殺分明,無可論矣。取魯曰,元色與官婢少異,初則以娶妻樣得之,而目見與亡致金淫奸之狀,刺殺,亦非異事,臣意則以此償命,未可知矣。梅曰,小臣與大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元色雖是永萬之妻,而旣委於亡致金,則殺人之罪,似難免矣。陽來曰,當初永萬所志,雖有疎棄之語,而其夜,亡致金、元色相議曰,汝亦不爲衣食,永萬亦不爲衣食,明日當訴於官家爲言,則其不委於亡致金,據此可知。臣意則直用一律,未知如何,與當初議啓時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大臣所達同,別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臣意亦與大臣所達同矣。始炯曰,臣爲刑曹郞官,多見淫奸殺獄,而此則永萬,元非疎棄元色,所謂委於亡致金云者,不過一時忿語,直用一律,終涉如何矣?眞淳曰,永萬無所志,則便是奸所捕捉,而殺則分明,似當無容恕之道矣。璜曰,臣意以一張所志,有難直爲論斷,下詢而處之好矣。世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臣見其文案,永萬無必死之理,俄與尹陽來酬酢矣。《大明律》奸所捕殺,元非應死之法,而永萬呈官所志,使亡致金擔當云。則不可謂永絶元色,而官家兩造對辯,便是未了之案,以此言之,元色爲永萬之妻無疑,夫婦之名自如,則刺殺,誠非怪矣。以亡致金呈官決斷之語觀之,明是奸夫,永萬則終有可恕之道矣。命熙曰,小臣與李宗城意見同矣。羽良曰,李宗城所達似是,而元色旣是官婢,則便同娼女,本無定夫,而謂之奸所捕捉,則未知何如。箕錫曰,鄭羽良之言是矣,元色旣是官婢,則宜無定夫,與登時捕殺,似異矣。就咸曰,亡致金、永萬,宜有參酌之道,元色旣是官婢,則與閭閻之女有異。若以此正法,則後弊難防矣。瑗曰,公賤雖異,而永萬以委於亡致金之意,旣已呈訴,與奸所捕殺似異矣。若魯曰,名雖官婢,而爲夫妻,中間雖有疎棄之意,而亦不分明,殺則似過矣。上曰,大體此文案,自政院,前期一日預入,故未能詳知,而吏曹參議所見,與予同矣。所謂一不顧見之說,亦無明證,其委於亡致金云者,都出於忿情,公賤之說非矣。會飮行娼之類,本無定夫,無足言者,而此則不然,《大明律》小註,妻妾謀殺夫,娼妾則勿論,元色或與亡致金,同謀殺永萬,則其罪,果如何?此不爲綱常罪人耶?秋判,常時守法固執矣。今始爲付生之論,此則似有原恕之道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曰,慮囚之道,所當詳陳己見,而淸平君金世望,語欠分明,推考,何如?上曰,入侍生疎之致,勿推,可也。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烽軍朴水奉推案。上曰,屍帳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秋曹啓目矣。上曰,秋曹啓目是矣,水奉之子何爲原謀乎?興慶曰,似然矣。上曰,此回啓誰爲乎?戶判爲秋判時事乎?僉議,何如?興慶曰,水奉無可議者,而震則似非原謀矣。有龜曰,水奉則當死,而餘人無必死之道矣。取魯曰,水奉無可言者,其子則大臣所達之意好矣。梅曰,小臣雖未詳知,而大臣之言是矣。亨益曰,大臣及諸臣所達,皆分明,更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擬律已爲分明,更無所達矣。乃貞曰,水奉殺則分明,無可議,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上曰,非謂其死矣,予所問者,父子之間不可爲加攻,道臣之竝受承服,誠爲怪異。該曹之請推是矣,爲其子,以杖毆打,亦非異也。興慶曰,以此言之,杖百之律,亦爲過矣。上曰,杖百亦不當矣。錫命曰,水奉無可言,而震事,上敎至當矣。眞淳曰,水奉自有其律,而震亦非全然無罪矣。上曰,其父用極律,則其子杖百之外,又何加乎?始炯曰,病臥房中,聞其父與人相鬪,以杖毆打,亦非異事,震之有罪,未可知,臣意則杖百之律,亦似過矣。陽來曰,震則自本道想已勘處矣。璜曰,小臣當律不知,下詢諸臣,而處之則好矣。世望曰,水奉殺人分明,定法宜矣,震則當生矣。宗城曰,刑曹議啓,想已下去,皆勘處矣。上曰,以原謀以下律勘處,則更無可議之事乎?命熙曰,水奉則當死,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羽良曰,諸臣皆已詳達,更無可言矣。箕錫曰,水奉則宜施當律,而震則本道想已勘處,無可議矣。就咸曰,水奉無可言,而震則無必死之罪矣。瑗曰,水奉情犯狼藉,在法當死,震事本道已爲勘處,則今無可議矣。若魯曰,觀其文案,則水奉招中,有十餘歲女兒周牢之語,雖出於罪人變辭之招,果有此事,則不但是法外之刑,以子證父,尤極非矣,當該守令,宜有警責矣。上曰,當該守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印信僞造罪人崔聖中推案。上曰,秋曹參判達之,以杖斃爲期乎?始炯曰,問其同情,則抵死不服,此罪人與蔚珍罪人張應煃gg張應奎g同矣。上曰,以平涼子爲印云,視應奎有加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吏爲此,應死之外,無他可議矣。有龜曰,奸吏情節,綻露無餘,直爲正法之外,無可言矣。取魯曰,如此之類,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一律矣。梅曰,以印爲名,僞造現出,則罪當死矣。亨益曰,情節絶痛,不可付之生議,法外無可言矣。陽來曰,印信旣已僞造,則不可以平涼子,論其罪犯輕重,情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乃貞曰,情節奸巧,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此罪人無可容貸,正法之外,無容更議矣。始炯曰,小臣俄已達之,當用一律之外,更無可言矣。眞淳曰,諸臣皆已陳達,小臣之意,與金始炯無異矣。必寧曰,軍號之時,已過矣。上曰,當下之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旣曰印信僞造,則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渠旣承服,法則當死,情亦無可恕之端,而此無文字,比於《大明律》,當如何?命熙曰,渠以監營營吏,所爲如是奸巧,比他罪人,情犯尤爲較重矣。上曰,以田孝傑受債事觀之,誠爲巧惡矣。羽良曰,李宗城以此無文字爲言,而旣以平涼子爲之,則與僞造何異?在法無可恕之端矣。箕錫曰,此等罪犯,當律之外,更無可達矣。就咸曰,情狀旣著,罪之輕重,不可以平涼子,有所更議矣。瑗曰,情節奸巧,旣已印出,則與僞造無異,與印文未成,豈可比同乎?若魯曰,僞造則的實,罪無可論,而以李宗城所達觀之,似不無參酌之道矣。瑗曰,此罪人,謂之加於張應奎,則未可知矣。上曰,所達然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秋判進來。陽來進伏。上曰,以權哥事,方欲下敎,而近來文具甚多,再覆未知何以爲之。卿在秋曹,勤實已著,須加勉勵,俾免因循近例之弊,可也。權取身事,終始常理之外,禹女臨歿書,尤不成說,是淫婦變爲烈婦矣。權厚、權孚兄弟無狀矣。所謂東萊,坐於廳上,半産爲眞産,無聲謂有聲,渠曾經侍從,頭戴紗帽,身着朝服,生於朝鮮,而豈有如許道理耶?仙玉老而淫巧,不可不嚴訊,來日開坐,各別痛査,可也。陽來曰,下敎如此,敢不奉承乎,上曰,觀其文案,杖斃甚多,何也?陽來曰,日寒如此,不過數次受杖,而自爾致斃矣。瑗曰,筵席入侍,何等嚴重,而都承旨李春躋,不爲俯伏,間或起坐,誠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藉,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bb情b,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沈星鎭,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獻納尹就咸進伏。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bb曰b,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酌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正言金光世,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修撰吳瑗啓曰,親臨慮囚,事體重大,而六曹長官中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外,無進參之員,雖未知情病之如何,而不可無警責。未入侍長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未入侍長官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金浹決案,一日爲急,而金吾堂上,連事撕捱,尙不擧行,以致未及入於初覆文書中,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臣等當依昨日下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前加入中,去縮砂,更加紫蘇葉、前胡各一錢,姑先連進三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連違召命,尙不行公,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呈辭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提學宋眞明,時在忠淸道洪州牧任所,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二日,藥房入診時,來乙卯式年監試覆試擇日,以二月念後改推擇,諸科覆試,亦爲次次差退事,榻前下敎矣。諸科吉日,更令日官改推擇,原粘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權厚、權孚等,令金吾拿處事,判下矣。權厚、權孚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日綱常罪人文斗章,與其陰奸子婦阿只,自秋曹推捉之時,脫身逃躱云。故聞來不勝痛駭,別定軍官使之譏捕矣。軍官崔壽基,晝夜跟尋,綱常女人阿只,艱辛捕得於西郊孔德里,故卽爲移送秋曹,而自該曹因阿只之招,罪人斗章,又爲捉得,而男女俱爲就服正刑之後,秋曹啓目中,罪人斗章捕捉書吏崔重崗,依例施賞事,特下判付矣。今因兵曹覆啓,刑吏崔重崗,旣蒙加資之典,罪人斗章與阿只,罪無異同,而同時正刑,則宜有一體論賞之道矣。阿只捕捉軍官閑良崔壽基,亦令該曹,一體施賞,以爲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仍漢城府啓辭,懿陵禁標內偸葬人等,各別科治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偸葬人等,旣無指名現出之事,令該府卽爲査出移送,以爲科治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李壽祺、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昨日之寒,前古所無,臨御法殿,終日酬應,聖體,若何?上曰,別無他事,而下雖溫堗,上甚疎冷,不無咳嗽之候矣。興慶曰,昨日以北邊窓門,屛風蔽遮之意,仰達矣。果爲遮蔽乎?上曰,忘未爲之,夕時始爲遮蔽矣。興慶曰,咳嗽之外,無感氣乎?上曰,感氣則無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眩氣則無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如常。尹淳曰,笠子下無他所着,煖帽雖不得進服,如項皮之屬,進着,似好矣。自內出入之時,亦無所着乎?上曰,出入之時着之,而房中,則本不得着之矣。興慶曰,常時衣襨,極爲單薄,如此日寒之時,亦如前日,則豈不可悶乎?上曰,在房中則毛裘脫之,故然矣。淳曰,以上熱之氣,不能着之則無害,而若或以常時所習,欲爲耐寒而不着,則極悶矣。春秋異於盛壯之時,節適之道,當隨時變通,何必忍耐爲乎?興慶曰,他事則或可忍耐,而氣力之所不堪處,如或忍耐,則患候由是而出矣,豈不可悶乎?上曰,常時自奉甚薄,故已成熟習,欲爲變通,而未能矣。興慶曰,曾前則春秋鼎盛,故所習或如此,而以閭閻事言之,人生四十,爲向衰之年,筋力凡百,今年不如去年,來年不如今年,自爾如此矣。保護之節,豈常如盛壯時乎?淳曰,以學問言之,保身體非第二件事,如此日寒之時,常使溫煖身體,使外寒,不得內侵爲宜,卽今症候,以痰爲主,痰遇寒則凝,豈非尤可存戒處乎?上曰,常時在房之人,知覺外寒之入來,則每見而笑之,今則予亦知之,少有寒氣,則心甚厭之,似由於年齒之遲暮而然矣。今年生冷節飮,亦由於氣不足之致,漸漸與前日不同矣。興慶曰,痰病之人,若食生冷,則有加矣。卽今聖候,痰症爲本,常時生冷撙節爲宜。況冬節則尤當戒之矣。上曰,唯。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淳曰,時聞醫女之言,則痰候或有流注之時云矣。上曰,六鬱湯之有效與否,未可知。而此藥進御之後,症候無加,似是藥效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所進湯劑二十貼內,十貼加入,十貼無桂心矣,盡爲進服乎?上曰,所進御者,爲十五貼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右三部,前則似浮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沈靜,滑氣亦無,而少有縮意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有滑氣,而亦爲沈靜,大抵沈靜過,而爲不足矣。起鵬,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左三部過於沈靜,右三部前則帶滑,今則滑脈不見,而重按則不足矣。壽祺,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自前有弱氣矣,今亦然矣。大體平和,無大段病患之候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諸醫皆以爲過沈,而臣則不知其沈,沈中,似有實氣,右邊寸關脈不足,命門脈,亦爲浮動,似爲日寒所致也。淳曰,聞都提調所傳之言,膈間上升之氣,雖不更發,而眩氣時有之云,未知何如。上曰,或有發作之時,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眉稜之候,何如?上曰,今則無矣。淳曰,闕內所稱合夕,以熟食所進御者,稱之至爲約少,近來水剌多少,何如?上曰,所食雖少,而或有甘食之時,所食雖多,而或有强食不甘之時矣。十月間則頗不甘矣,近來則勝矣。淳曰,前日入診時,竊見進御之器甚少,未知一時所進御者爲半乎,爲三分之一乎?上曰,水剌勝時至半,不勝則雖三分之一,亦不能食矣。興慶曰,湯劑繼進當否,當以再啓進達矣。上曰,若用六君子湯,而加入如前,則此中議定,可也。如議他藥,則出外以定,可也。聖徵曰,日寒如此,聖候安得如常乎?上曰,大抵日氣溫煖,則氣候頗安,日氣寒冷,則氣候不寧,而每當溫暖之時,則時氣不順,故憂慮之心未弛,氣亦不舒矣。昨日極寒,心爲欣幸,與其溫暖,而心不安寧,寒而心安之爲宜矣。聖徵曰,脈候之過於沈靜,非虛弱而然也。或寒氣外侵,氣不舒暢而然矣。上曰,昨日寒氣,透入於裏面,雖處溫堗,而外溫內寒,不無縮意矣。聖徵曰,根本之藥,不可捨而加入,則不無變通之道矣。上曰,向者,仍提調之言,加入桂心,已服十貼,當爲拔去,而今則外寒入內,尙不無寒縮底意,枝心當不拔矣。淳曰,桂心微溫,如有感氣,則當拔,而不然,則當復加入如前,以防冷氣,不宜輕加疏散之劑,以解寒氣也。興慶曰,閭閻間人,如此受寒之症,入處溫堗,覆以厚衾,從容寢息以興,則自然和解矣。上曰,如是爲之,自當愈矣。淳曰,數日來,晝講不爲,不無多幸之心,如是不寧之中,若設法筵,則豈不爲悶乎?數日間姑爲停止,以爲從容調攝之地,似好矣。興慶曰,君父勤學勤政,而群下以姑停爲言,極涉未安,然卽今調保之道,惟貴從容善攝矣。法筵事貌,終涉重大,閭閻間人,四十以後,不能讀書,而惟披覽爲事者多矣。經筵姑爲停止,時爲召對,從容引接,似無妨矣。上曰,卽今症候,若從容善攝,則不服湯劑而自愈,予豈不知乎?隆冬則例當停筵,古則至月已爲停筵,而今年節晩,已至臘月,小寒尙遠矣。其前雖爲之,似不至累次矣。興慶曰,前頭數日內,則雖召對,亦爲姑停,以盡調攝,如何?上曰,當觀日氣爲之耳。淳曰,頃者所進毛襪,大小,何如?上曰,適中矣。淳曰,外面似易毁矣。一件又爲製進,以爲代着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守令一司則雖已署經,一司姑未爲之矣。夫馬留滯有弊,一司署經,姑爲除止,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今明年節氣甚晩,而監試會試擇日,定在來二月初矣。千里北關,氷雪塞路,赴試士子,上來極難,分付禮曹,以二月念後退定,何如?上曰,禮曹擇日,徑先爲之矣。例於頒曆後爲之,而今番則齎咨官越江狀啓入來之後,卽爲擧行,見先來所持皇曆而爲之矣。我國凡事,或遲緩不及,而亦不無早動之弊,會試日子退定,可也。{{*|出榻敎}}李春躋曰,冬至後始爲擇日矣。上曰,如祈穀祭,取稟,豈不在於冬至前乎?淳曰,北道則二三月間,雪始消融,行人往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式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旣違牌,今又呈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今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再違召命,無意行公,三覆不遠,其前無故之日甚少,重囚結案,一時爲急,而尙此稽滯,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以權取身文案,傳于宋秀衡曰,卽爲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自忠淸監營上送罪人仁福,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依傳旨究問,捧招以入,而亡命之事,雖已自服,聚會獐谷書堂,作都目謀逆之事,抵賴發明,平問之下難以取服,爲先周牢嚴問,何如?傳曰,次對時,稟處。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上天之疾威,災異之荐臻,未有若近日者也。夏旱秋澇,冬霖連月,晴霽常少,陰虹之變,又現於隱藏之節。雖以孟冬朔日食言之,日之食在於地下,未知其必食與否。伊日陰霖,氣像蒙曀,可知姤陰之壯旺,則彼日之能免薄蝕,亦安可必也?臣向於前席,敢以遇災修省之義,略貢愚忱,乃於至月之晦,冷雨終晝,雷聲殷殷,節過南至,一陽初生。雖或諉於與周詩十月之震熚,少有間焉。臣謹按月令曰,仲秋之月,雷始收聲,蓋雷者,陰陽奮發之機也。發聲於春仲,收聲於秋仲,固其常也。而乃於仲冬閉藏之節,有此虩虩之異,纔有外方之狀聞,又有靑臺之記異。況關西雷動,則亦在一陽未生之前矣。凡在聽聞,孰不驚懼,其爲反時之災大矣,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警告至此耶?臣於病裏,蹶然起坐,達宵耿耿,杞國之憂,不能自已,以某災應某事,雖是漢儒之鑿說,苟能深究反觀,則其於古昔良臣之箴規,亦多有考據,而證嚮者矣。臣嘗聞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陽之氣暖然而爲噓,陰之氣淒然而爲吸,故雨露於春夏,而川澤洋溢,霜雪於秋冬,而水泉收縮。然則深冬淫雨,其亦陽氣渙散,不斂固之致,虹現冬雷之變,尤是陰陽乖舛,災沴之大者也。竊伏念今日國事時象,茫無畔涯,而天災之示警,又如是稠荐,則伏想乙丙宵旰之餘,惕然驚動,當如何哉?凡係反躬修省,以盡消弭之方者,必不待區區膚淺之說,而臣愚死罪,今日聖治之未臻於熙皞,而日趨於骫骳,莫可收拾者,皆由於文具太勝,實效未著之致,臣伏覩我殿下睿學緝熙,見得高明,勤政勤學,迥出百王,日御經筵,親近方冊,其所誠正格致之方,講劘討論之際,聖志所存,每在於唐虞盛際而漢唐以下,有不暇論矣。雖以如臣之蒙蔀蔑識,管窺蠡測,亦嘗知天地之高厚,河海之淵深,每謂大聖人作爲,可以挽回衰季,治升大猷,夷考於政令注措之間,則都歸於文具常套,而或有歉於漢文玄默之治,唐宗功利之政者亦多矣。臣愚死罪,殿下於篤實踐履之工,似有所欠厥而然也。憂治世而怨明主,不獨古人之所歎而已。雖以目前近事言之,次對、常參,引接雖頻,廟務悠泛,了無區劃之實效,籌司會坐,懸頉居多,狀報積滯,全無飭勵之實效,八路句管,名目徒存,而革弊無期,六曹諸司,卯申雖飭,而恬嬉依舊,承宣之分掌六典,殆同束閣,臺閣之謄傳故紙,已成謬規。雖以朝廷之爻象言之,疑阻轉深,睢盱日甚,朝著之上,頓無一點和氣,虞廷濟濟之美,邈然難期,聖上之建極無私,誠可以感孚豚魚,而實效未著,在下者,雖或欲竭心調劑,而浮議莫鎭,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此莫非徒尙文具,而不能務實之害也。似此規模,似此氣象,其何以謝天怒弭天災也?抑臣又有所隱憂而長慮者,惟我國家昇平旣久,元氣日頹,百度皆弊,譬如百年喬木,枝葉根株已病,環顧內外,無一可恃,而饑饉札瘥之患,陰陽錯盭之變,無歲無之,未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之中,則此正君臣上下,惕然警懼,奮發淬勵,透澈做得,大段作爲,方可以救得其一分綢繆陰雨之備,最爲今日第一急務也。伏願殿下,居安而思危,雖於廈氊淸讌之暇,常若臨陣對敵之時。恒若曰,脫有緩急,則今日之人心世道,其可責親上而死長耶?朝臣之石劃宏籌,其可能解紛,而靖難耶?甲兵錢穀,其可以制勝,而得雋耶?山蹊保障,其可以防患,而禦暴耶?物不素具,則不可以應卒,以此而思之,以此而度之,其可以彌文末節,粉飾太平之具,果能消融此畓臻之災異,應接於他日不虞之患難哉?《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記》曰危者,安其位者也。《書》曰有備無患,伏願聖上,勿以今日之少安,而恃其安也。凡於發政施令之際,動革其文具,益懋其眞知實踐之工,俾爲回淳反朴,轉災爲祥之道焉。則今日虹雷之變,豈非玉成殿下之資耶?向日筵席,臣敬奉玉音,則至擧眞實二字,爲上下交勉之要道,大哉之言,莊誦至今,誠宜益留聖心,念玆在玆,必以此二字,作終始爲治之大本焉。臣曾以江都、南漢事,仰陳於筵席,伏想聖明,亦必記有矣。顧此兩地,卽我國之晉陽,而戎備之疎虞,軍餉之耗縮,莫甚於近日,便作一空殼虛地云,此等保障之地,若是疎虞,豈非大可寒心者哉?伏願,申飭兩都守臣,從長變通,俾爲他日得力之地焉,且臣聞故老人之言,則冬雷之憂,憂在嗣歲,今冬之淫潦暄暖,必有來春癘疫之憂,此非細慮也。亦願,申飭惠局,藥料之凡干不緊酬應,一竝撙節,以備來春救療病民之資焉。仍伏念臣學術空疎,見識蔑劣,經幄輔導之責,本不千萬近似,而只緣感激恩遇,怵畏分義,徒以筋力奔走,欲效其涓埃之報,尋常愧懼,若隕淵谷,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辭疏,亦有所難安者,臣於向日,適有所聞,前席下詢之時,擧名陳達矣。今其疑怒太甚,陳辯張皇,至以驚動等語,侵逼備至,雖未知其體之穩當,而師洙之辭令口業,本多如此,臣固置而無辨。設令廉問譏察之間,名目或異,此豈臣過聽扇動之浮言者哉?臣竊爲師洙,惜其出言之不審,而辨明之太多事也。然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得蒙恩暇,數日調將,而觸冒風寒,傷損不細,根柢旣深,差快未易,筋力澌頓,病情轉劇,飮啖全廢,精神昏瞀,委貼床席,涔涔以過,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遞臣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寡昧涼德,仁天示警,無月無之,恒切戒懼,其所勉戒切矣。可不猛省?軍餉飭勵事,本是旣飭者,其飭惠局者,使政院,分付,可也,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顯良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二十八日靑山縣任所,伏見吏曹政目,以臣爲司憲府持平,臣驚惶震惕,撫躬罔措之際,本月初三日,繼伏承有旨,諭以爾其斯速乘馹上來,臣奉讀未了,感涕先零,一境動色,四隣聳聽,臣雖至愚,豈不知含榮感恩,竭蹶趨承?而臣於臺閣淸選,自劃已審,前後再叨諫職,輒違嚴召,終不敢冒出者,實由於地望之不稱,情勢之難安,此固睿鑑之所洞燭,而通朝之所共知也。玆敢略暴情實,冀蒙鐫削,惟聖明垂察焉,仍伏念臣本以庸品,晩忝科甲,而才質疎迂,旣乏片善寸長之可取,見識鹵莽,亦無言議風稜之可觀,加以衰年痼疾,自量筋力之難堪,至於榮塗華貫,初非夢想之所到。況於出身之初,遽遭橫逆之來,科名見疑,何等羞辱,而人言喧藉之說,先倡於臺臣之彈章,全榜沮塞之議,繼逞於槐院之呈文,至於朴聖源之供辭,用意之深密,遣辭之危險,追思猶悸,其所謂豈可視同無故之榜?竝許榮選云者,全出於混汚一榜,永塞淸望之計,臣於其後,猥叨薇垣除命,情踪澟蹙,再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俟譴,及承聖批,不惟寬假特宣溫諭,示之以洞燭彼疏之無據,敎之以於爾尤無可嫌,如臣新進微眇之身,得蒙曲察之異渥,臣豈不思感激鴻私,一謝恩命?而第臣守株之迷見,固已自矢於心者,誠以凡遭人言,醜辱未湔,則不可以其人之勘處,聖敎之開釋,自謂伸雪,徒恃寵靈,揚揚就列,受人嗤點故也。同榜諸人,見除臺職,皆以此引避,而臣於重叨諫官之日,適値親鞫方張,召牌荐臨,而廉隅所在,終難冒沒出肅,唯俟違慢之誅矣。聖度天大,罰至例勘,恩敍旋降,畀以字牧,微分粗安,私心益感,而連歲慘凶,本縣尤甚,才乏幹辦,未救顚連之患,心勞經紀,徒添衰耗之疾,莫體宵旰之憂,蔑效涓埃之報,合被尸素之罪,連呈辭免之狀,而微願莫諧,私情切憫,不意馹召之命,遽下於此際,驚感交極,宜卽進身於京輦之下,仰暴情病之實狀。且臣同生弟臣顯望,方以嶺南敬差官,兼帶持平之銜,論以法例,亦宜詣臺引避,以陳應遞之義,而行到中路,觸冒風寒,感疾添劇,不得轉動,承召已久,尙此遲滯,揆以分義,萬萬惶悚,敢因縣道,拜緘辭疏,伏乞天地父母,察微臣難冒之情,憐微臣垂死之喘,亟今該曹,照法稟處,仍命永勿檢擬於仕籍,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臣特一釁累之蹤耳。屛蟄田野,自訟愆尤,居恒悚蹙,不敢自處,以平人,至於榮塗進取,其心不啻冷灰相似,昨年諫省之除,今春憲職之命,俱出意外,情勢廉義,終不可冒出,荐犯違傲之科,恭俟鈇鉞之誅,而聖度天大,罰至例勘,俾復得以偃息丘壑,隨分耕鑿,永頌天地生成之澤矣。夫何罪罷未幾,恩敍復下,館銜庠職,擬差無礙,除旨召命,先後聯翩,繼又筵敎,催促上來,是豈負罪賤臣,所當得者?臣誠驚惑惶感,不知所以自措也。今臣踪地,雖無去就之可論,其在分義,固當趨伏輦下,以爲遞免之圖,而滓穢之身,旣不敢唐突冒進,沈痼之疾,亦末由自力就途,進退俱難,氷炭交中,徊徨跼踧,計無所出,不得不仰暴血懇於慈覆之下矣。臣於三司言議之任,難冒之端,儘非一二,自劃之心,便同守株,八九年來,積事違逋,一未得承命,因玆獲譴,殆不知其幾遭,而罪狀之狼藉,至於頃年,付籤而極矣。夫居三司者,雖被一時改正之論,猶不敢爲復冒之計,況官案付籤,是何等譴罰,而固聖世罕有之典,律異常例,事同刊汰,凡係侍從之職,莫非臣永謝之地,今雖罰名已解,而本罪,則姑自如也。聖恩寬假,而私分則益窮蹙矣。臣若不念罪戾之難貰,不顧廉隅之都喪,而唯爵祿是貪,肆然爲進身之圖,則是無羞恥也,無忌憚也。一身處義之無據,固不足恤,而其貽聖朝縉紳之羞,當如何哉?前夏引罪之章,瀝盡肝膈,伏想日月之明,庶或照燭,今不必畢辭煩複,重瀆宸聽,而若其難進之義,固與前日無異,不可以時月之稍久,寵命之荐加,晏然自恕,冒沒趨承也決矣。此臣所以期被重誅,必辭乃已者也。且臣情勢之外,疾病又復難强,居常澟澟,藥餌爲命,少勞心膂,輒益作苦,而秋間兩朔之內,連哭孫子女三喪,衰境荐慼,易致傷損,所患諸症,十倍添劇,胸膈痞滯,而或至於關塞,心神倘怳,而有時乎驚悸,如癡如狂,便作喪性之物,日加月增,漸就難醫之域,復爲完人,已無其望。而又自十數日以來,兼得難名之奇疾,初似傷寒之祟,而渾身冷縮,終若中風之漸,而四肢痿痺,其他頭疼惡心等症,亦隨而苦劇,飮啖全廢,眞元大脫,澌頓凌兢,晝夜叫痛,床席間轉側,亦須人扶護,以此病狀,無計運動,一向稽赴,尤增死罪,玆敢席藁哀籲,仰請嚴譴。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憐,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辜犯,以安賤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特敎特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重囚結案,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初覆後,若有追啓覆文書,則三覆時,兼爲擧行乎?考啓事,命下矣。取考日記,則推案文書,若進到於初覆後,則三覆日兼行初覆,而再覆、三覆,則別擇日爲之矣,敢啓。傳曰,殺人文書,又爲啓下,共爲二度,且有浹案,今則事勢,比前差間,加行兩覆,不若追行初覆。初覆日字,當改爲之,再覆、三覆,其當兼行,望前望間日字,廣擇書入,待下敎擧行。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以罪人權取身議啓判付仍有卽爲擧行之特敎。故馳進開坐,請來兩堂,方欲訊問於仙玉、取身之際,僚議參差,參議臣鄭羽良旣已陳疏。此乃執法之論,臣不敢以奉令承敎爲主。玆不免罷歸,伏不勝惶恐之至。蓋臣之本意,則仙玉,以此事做出之窩,立飾虛諱,實釀成人家莫大之變,其奸慝妖惡情狀,決不可用七十除刑之法。故前後議啓,輒請刑訊,今亦必欲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僚議如此。伏望明降指揮,以斷重獄,仍治臣越法之失,亟遞臣司寇之任,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議之批矣。而其所請雖似得體,決不施於此等大關係風化者矣,自初思之深矣。卿何嫌焉,勿辭行公。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其做作虛言,誣陷禹女。實由於論化、仙玉,而論化則杖斃,仙玉之昨日承款,亦明有隱諱,情在人鬼,事極狡惡,所當一依判付,更加嚴訊。而第干係逆獄及三省罪人外,七十除刑,載在法典,訊問仙玉,雖出於深惡痛嫉之聖意,而有不可輕乖法典,以開後弊,臣昨以此意,論難累次,終不能得。今又有卽日擧行之聖敎,而臣之區區微見,有不可苟然奉承。且仙玉,雖有隱情,昨日承款,足以勘斷,不必因一妖惡,以撓金石,臣忝在法官之末,玆敢仰陳,伏願聖上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予意初則亦以法文所載,其於訊問,宜乎審矣。伊後思之,則此等陰譎亂俗之人,決不可用循例除刑之文,曾已施刑,故亦命加訊矣。今者所陳,雖得法官之體,仙玉所爲,則係關風化,亦關世道,此有浮於蠱毒。況育三代總家權,非特誑惑,實則指揮,權厚、權孚,雖曰無狀,若無仙玉,決不爲此愚迷,取身亦雖無倫,若無仙玉,豈自呈訴?觀此諸供,細究本事,做出叵測,脅制厚、孚,驅逐無瑕之禹哥,是仙玉所爲,巧作降書,威脅取身,勒呈法曹,亦仙玉也。此正前判付所謂,初旣巧飾,末欲作眞者也。取身雖有加訊之命,厥後思之,五年共居,躬送其家,其心可知。而但厚、孚,誑惑被脅,指揮其孫,陰譎仙玉,從傍脅勒,雖鼓瑟之厚心,察毫之詳度,難於其間,今者不服,焉知無切迫之在中?其若此,宜洞問仙玉,快治本事,王者所爲,豈捨其元惡,只治不忍答不忍言取身乎?只於仙玉,有除刑之文,而於取身,獨無問孫爲證之嫌乎?爾旣獨念於此,不獨念於彼,何也?無國法無法曹則已,不然,此等大關係風化者,不爲痛治,何以勵末世?若使仙玉,初不爲此,戕殺禹哥,其當償命,其於取服,亦拘於除刑之文乎?噫,痛矣,烈婦飮恨自沒,反被淫婦之疑,此仙玉所爲,雖用逼殺之文,亦未不可。況訊問乎?此正若請除刑於世忠也。 ○備忘記,秋曹參議鄭羽良之所陳,若於他事,可謂得體,而關係極惡者,請免其刑,思之惑矣。初有是意,不達於前席下敎之時,其後之坐,亦參擧行,而特敎加訊之下,立異相爭,終乃撤坐,使加刑取身者,亦不擧行,半上落下,事體未安,從重推考。 ==1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已盡於昨日矣。加入中似不無變通加減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桂枝各一錢,連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言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李長夏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冷雨非時,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別無大段之事矣。興慶曰,日前寒氣,湯劑進御後,卽止乎?上曰,日氣極寒,故似然,而寒氣猶未祛矣,日暖則身雖和安,而時氣不適之故,悶慮多矣。與其心不安寧,寧日寒之爲愈矣,興慶曰,咳嗽之候,何如?上曰,時或有之,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眩氣及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上升之氣不發,而眩氣或不無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如常,而口味不甘矣。尹淳曰,或有微感之氣耶?上曰,感氣則無,而自爾如此矣。興慶曰,頃者以閭閻間人,或有寒感之時,溫堗覆衾靜息,則自愈之意,有所仰達矣,果爲試之乎?上曰,不能試之,故似然矣。淳曰,日氣之不適如此,或有彌留之患,則可慮矣,何不從容善攝於溫暖處,使寒縮之氣,沖和乎?上曰,近來手足寒氣特甚,至如手寒,則臂寒,臂寒則內亦有寒冷之氣,此未知何經受傷而然耶?淳曰,四末屬脾胃經矣。興慶曰,吐手不脫乎?上曰,近來吐手盛行,予於少時,亦好着,寢睡之時亦不脫,近年以來,夜則脫之矣。淳曰,裏面付毛乎?上曰,然矣。淳曰,然則貂皮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近來或有汗氣乎?上曰,再昨夜偶處溫堗,少有汗氣,此後無之矣。淳曰,足部亦爲寒冷乎?上曰,猶不如手冷之症矣。興慶曰,雖處溫堗,亦然乎?上曰,然矣。頭部之寒,猶可堪耐,而手臂寒,則寒氣入內,最難堪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重,而度數則調匀,右三部亦調匀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過沈,右三部帶滑,與前一樣矣。必祐,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沈靜,而左三部尤沈矣。守經,診退曰,脈候左右俱沈,而右三部少沈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寸脈,少有不足之氣,且帶數,膈間,似有痰滯,而然矣。淳曰,卽今聖躬所服,極爲涼薄矣。上曰,毛裘不服矣,身體寒冷,則猶可堪耐,而手寒則不耐,此爲厥乎?淳曰,寒氣自手而上,至於入內,則亦可謂厥矣。上曰,今所劑進中,二貼不服矣。昨夜氣候低下,不能收拾,如此之時,脈尤沈靜,無乃不服藥之故耶?今日氣似少勝,而議藥,何以爲之耶?加入或不無變通之道矣。淳曰,前加入者,不緊於卽今症候,似當變通矣。上曰,前日所傷不少矣,夜則終宵不寐,故不能處房中,雖冬節,經過甓上者累日,夏節則只飮氷水,如此而豈無所傷者乎?且平日,自奉甚薄,朝臣中,必無如予自奉者矣。興慶曰,常時衣襨,如是薄略,極以爲悶矣。淳曰,毛裘何不常着乎?上曰,房中亦服毛裘,則出外當寒之時,更何所服乎?淳曰,房中若有熏熏之氣,則雖出外當寒,亦有其效,毛裘雖難進服,衣襨一件加服,似好矣。春秋漸晩,陽氣不足之中,所服如是薄略,常如少壯時者,此豈節適之道乎?興慶曰,脫着之際,寒氣易乘,常着厚綿,使身體溫暖,則雖暫時觸寒,寒氣自不能入矣。上曰,嶺伯則常勸之以脫着矣。淳曰,嶺伯,本來有火之人,故暫時出入,必持衣服以行,脫着無常矣。前者所進褙子,已爲試服乎?上曰,已爲着之,甚好矣。淳曰,毛裘如難着,則褙子輕捷,着之極爲穩貼,閭閻間人,多着之於外衣之上矣,常服此物,未知何如。上曰,背則無寒氣,最是手臂之寒難堪,臂匣之外,無他救急之策矣。淳曰,胸背常溫,則他處亦自溫暖矣。手寒之症,專出於陽氣不伸,吐手,視常制頗長製之以着,似好矣。上曰,卽今所着頗長矣。淳曰,其長至何處乎?上曰,至臂節矣。興慶曰,衣襨,何以不能厚着乎?上曰,如入綿袋中,不能堪耐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文臣參下,或有積滯七八年之久,則自前大臣陳達,有出六之事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多有積滯之人,若過數十日,則將爲九年,誠不無抑鬱之歎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特爲陞六,以爲疎通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小臣待罪內醫院,敢此仰達,醫官之有功勞者,自前大臣,分付銓曹,使之收用,亦有定奪之事矣。醫官李燁,自辛卯年差備待令者,幾至數十次,功勞甚多,而聞其年限已迫,故臣果,分付吏曹,使之檢擬矣。頃者首擬牙山,而未蒙天點,無乃以牙山地遠,故不欲醫官之遠出而然耶?從前醫官之除拜遠邑者,有相換近邑之規,故除授後臣亦欲相換矣。上曰,望筒何以書之乎?興慶曰,以醫懸註云矣。上曰,懸註則未及詳見,而李燁,又有同名之人,故以爲武臣李墷,而不爲落點矣。安鎬則姓名俱同,而此則字異,亦未能詳審,精神或有如此之時矣。興慶曰,其年限已迫,若過今年,則將不得外除,誠甚可矜矣。然則待窠檢擬事,更爲分付銓曹乎?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針醫、造醫,則例有相當職,除授承傳,而近來銓曹,全不施行,旣有功勞,且捧承傳,而不得收用,誠甚可矜,今後如此承傳之類,卽爲收用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私事仰陳,極知猥越,而臣有私義之萬萬不安者,惶恐敢達,翁主出閤,旣已擇日,而以本家未及修補之故,使之姑入於私廟宮云,出閤之後,則臣與臣之家人,自當有頻頻往來之事矣。私廟奉安之所,鑾輿臨幸之處,私家人出入,事甚未安,未知修補之役,今至何境,而前頭日字尙多,其間或可畢役,則直爲出閤於本家,似爲便當,故敢此仰達。上曰,予已商量者深矣。年舊之家,毁汚特甚,故烟煤處,則使之塗褙,破落處,則使之修改,而糧具旣甚略少,日子亦且促迫,故寒凍之前,未及修補,內舍之外,則四柱徒立云。如非入直軍兵,則此何堪居乎?私廟宮姑無奉祀之人,則今方空虛矣。翁主之一時入處,固無所妨,此眞諺所謂借家矣,鑾輿臨行之所,亦有依前用之之事,則此何必不可居乎?舍廊,曾予所居處者,故此則封鎖以置,而中門外,有歇所廳,使之居處矣。月城,旣居於此,則卿等豈可不往來乎?興慶曰,一時借入而已。非爲久居,臣亦知之,而私心終涉不安,故敢爲仰達矣。聖敎旣如是,然則本家畢修改後,卽當撤移矣。上曰,然而如許冬節,將何以出役?興慶曰,近年以來,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朝野孰不隱憂,而頃者雷變,又出於一陽始動之時,雖與十月之雷,稍似有間,而其爲驚心,何可盡達乎?三公之因災策免,自是故事,臣於其時,非不知陳箚請譴之爲宜,而此亦近於文具,且臣方獨居鼎席,啓覆不遠,故不敢爲祈免之計,而恐懼竦縮則極矣。臣本以萬萬無似,冥升至此,驅策任使,已有年所,其不能堪當之狀,日月之明,亦必鑑燭無餘矣。凡臣僚之陳情辭職者,殿下雖視以例讓,而惟臣區區之情,則實有所不然者,才量之萬不可堪,姑且勿論,以形現於外貌者觀之,氣血早衰,精力已消,年未六十,奄成篤老樣子,此是痰火積年爲祟而然也。向來鼎席備員之時,猶得以隨行逐隊,而今則獨居高位,專擔重務,觸事憒憒,尤不成頭緖矣。且以夏間事言之,偶然率口之言,重被臺臣之斥,移鋒之擊,至及於承宣,蓋其旨意全在於斥去臣身,揆以廉義,豈復有冒居此任之理,而適當陳奏使行期迫頭,査對事急之日,聖批至以雖退使行,不可許免爲敎,臣於是,不暇他顧,冒沒出脚,而鼎席之上。只有臣一人,故未敢更事祈扣,因仍蹲冒,而欲待僚相之出,以爲解免之計,屢以枚卜之意,陳達於榻前,而聖敎不許,尙此遷延,誠不勝悶鬱之至,向者伏承聖敎,似有重卜之意,將待使行之出來,卽當陳懇乞解,以讓賢路矣。雖使臣幸蒙恩許,得解重負,豈敢自以爲謝事,而遽爾退去乎?謹當待罪內局,時承聖候,至如備局事務,如有一得之見,則亦當隨事陳論,以效區區之忱矣。今臣此言,非出飾讓,實是由中之懇,敢以前頭遞免之意,預此陳達。上曰,儒臣疏批已諭,而仁天警告,如是切至,究厥所由,實由涼德,戒懼之心,豈弛日夕乎?大臣策免,是漢家謬規矣,何必爲法,至於往事,尤非可論,近來凡事,莫非文具,至於大臣之事而極矣。一經相職之後,皆思退去,至使不當休致之大臣,如彼致仕,大臣之任,非欲其閑居,乃所以共濟國事也,何可以謝事爲請乎?今卿所陳,雖非卽今求解之語,而若果如是,此後枚卜,尤當不得爲之矣。今日祛文具,當自大臣始,勿復爲如此之言,盡心國事,是所望也。啓覆文書,二度追後又來矣。興慶曰,如金浹事,何待啓覆乎?上曰,然矣。而格式不可不具,議律旣爲待時,則當入於啓覆矣。興慶曰,再三覆,已更爲擇日,而歲前或未及擧行,是可慮也。上曰,文書已爲修整乎?春躋曰,文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日子計之,其間詳覆,似未及爲之矣。初覆以十二日退行,再覆以十三日退行,三覆以十六日退行,可也。端川罪人,道里最遠,以撥馬,分付,則或可以擧行於歲前耶?淳曰,端川爲十四日程,三覆後卽爲發關,分付,則可以擧行於歲前矣。淳曰,熙政堂疎冷特甚,防風之道,各別爲之好矣,興慶曰,屛風左右周遮,以防風寒,何如?春躋曰,頃者一見之,窓戶塗紙,皆毁破矣。上曰,當思量爲之耳。諸臣遂退出。 ==1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長夏改差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宋秀衡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仙玉訊問時,其誑惑厚、孚,指揮取身之狀,各別嚴問,當初做張,叵測苗脈,亦爲嚴問,杖杖嚴問,無若初招事,分付,該曹。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權取身獄事,所當依判付訊問,而此獄關係甚重,自初至今,三堂與諸郞,必備員按覈,曾以此意筵白,而又爲草記者,蓋出於集衆議,而審獄情之意也。今方開坐,而參議臣鄭羽良,陳疏不來,無以備員按治,亟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同參訊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Branch2○又啓曰,因刑曹草記,權取身訊問,關係甚重,而參議鄭羽良,陳疏不來,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議鄭羽良,卽爲牌招,使之同參,何如?傳曰,當初所陳,雖曰得體,批旨詳諭,本非固執。況初意未免過矣,則强執己意,不赴其坐,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參坐。 ○以崔翰全,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宋秀衡,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七玄通符所受軍官朴震采所告內,本月初三日夜,乘其熟寐之際,賊入房中,脫置衣袴等物偸去,而腰帶所佩通符,竝爲見失云。聞來不勝驚駭,詳問見失之由,則似是嫌人之所爲,故各別窺察,期於斯得,而莫重通符,如是見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軍官朴震采,令攸司爲先科治,所失通符,亦令政院改造,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李挺耆、趙聖基、李武錫、趙泰豪身死,及朴天開、宋尙郁、劉仁昌、金履福、張景賢、朴宗阜、李寬培、呂最遂、吳允碩,移他司及不仕代,肄習洪世謨、洪履基、吳世謙、李挺馝、洪就基、洪世猷、崔道涵、朴賢器、崔重國、金道元、張壽大、趙光勛、鄭世昌,竝試才陞實,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肄習陞實,移他司有闕,本學生安命來、金聲玉、洪世規、文繼祖、金命大、金鼎瑞、朴載春、洪潤基、李挺馣、李挺馧、崔道泳、趙聖勉、崔世大、朴俊器、金龜壽、張大成、鄭龍禧、林時蔓、林時茂,屬于本院肄習,使之日新鍊業,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本府草記,懿陵外火巢伐里地偸葬三處,發遣郞廳摘奸,書啓內,趙哥則旣已現告,爲先捉來督掘,而其偸葬之罪,卽令攸司,各別科斷,此外二塚,則應問各人處,更加嚴問,期於覈出塚主,一體科罪,而偸葬二塚,則不可暫時仍置於陵寢禁標之內,分付當部官員,卽速掘移事啓下矣。所謂趙哥,卽御營廳待年別破陣趙億爲名人,而億萬招內,其養父尙廉,入葬的實云,故尙廉塚及其他二塚,竝卽掘移事,分付當部矣。卽接東部主簿李厚培牒報內,尙廉塚,則掘出逢授於億萬處,而塚主未現出二塚,則卽爲掘出,移埋於禁標外水踰村近處云矣。億萬則依前啓辭,移送刑曹,使之各別科治,二塚則應問各人等,自本府今方嚴囚訊問,而終不現告,故另加嚴覈,期於現出塚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四日,幼學韓震休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尹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答曰,勿煩。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望八之年,百骸交病。且當寒節,頑痰作孽,晝夜咳喘,傍人惡聞,閉戶涔涔,生意都盡。似此病狀,決無冒玷周行之理,而日者啓覆之班,適緣僚堂在外,推移無路,强策病軀,忍死入參。又値日氣陡寒,終夕觸冒,病體如束,頃刻難支,數次起出,嘔嚔還侍之狀,伏想聖鑑,亦已俯燭之矣。入夜罷退之際,感傷尤重,種種危惡之症,有不敢煩浼,而此臣死期已迫而然也。念臣,身縻國恩,未能便去,漏盡鍾鳴,尙此冥行者,區區一念,只欲竭力供職,死而後已。而今則病以日添,氣以日脫,筋力奔走,亦無其望。而況此目前病情,已無可爲,咫尺跬步之間,實無轉動之勢,而見今三覆不遠,備員無人,若不早賜處分,及今變通,則將不免緣臣病伏,致有國事狼狽。伏乞聖慈,諒臣苦懇,非出飾讓,亟許遞免臣職,俾公私無有窘跲之患,而仍命銓部,勿復檢擧臣名,使臣殘喘,得以歛退優閑,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幸,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刑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係是倫化莫大之變,仙玉、論化,最爲肯綮。而論化杖斃之後,所可憑覈者,惟仙玉耳。若用七十除刑之律,則其奸情妖計,萬無自吐之理,此議啓時,不得不請訊者,而論以守法之義,終未免違越法意,臣於伊日,與首堂,反復論難,而畢竟同參,不欲强執己見者,亦出於急於究覈,無所事於違覆故耳。昨於判付命下之後,亦卽赴衙,而因兩僚陳疏,不得開坐,初欲愼惜憲典,竊附守法之意者,與參議略同,則旣不可聯名於判堂之疏,末乃歸重獄情,直爲請訊之啓者,與判堂無別。則又不可聯名於參議之疏,罷坐還家之後,以此自列,而喉院,諉以門鑰將下,不許登澈,臣之初不能同時露章者,亦可謂處義之不審矣。今於長僚引嫌之時,決無獨自晏然之理,伏乞聖慈,亟許鐫免,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判書、參議之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性甚疎迂,事多儱侗,凡有作爲,莫非瘡疣,此則臣本來病痛,重以蒲柳之質,酷傷於喪威,犬馬之齒,又從以晼晩,精神凋隕,先後遺忘,氣力耗渴,一味委惰,《傳》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卽臣今日之所可允蹈者,而愚未曉事,乘流不返,不計蚊負,猥膺藩寄,實有乖於古人量後入之戒,僬僥擔重,必强其力,昏者慮事,自費其心,臣受任以來,雖不能成一事辦一務,荏苒之間,瓜狀已報矣。酬應之時,勞悴則甚矣,目今田政,幸底於了勘,軍政,亦至於垂完,如是之際,痰火本病,日添月痼,今則委頓床玆,全廢眠食,昏瞀不省,若墮烟霧,日夜呻囈,與死爲隣,而客館荒涼,扶護無人,左右灌焫。只有數箇傔從,而臣之一死,固不足惜,邑牒公簿,一任堆積,毋論緊歇,全未照檢,湖西一路事,極甚悶慮。如不登時變通,急送可堪之人,則國事將不免大段狼狽,此非臣故爲占便之計,伏乞聖明,諒臣爲公之血忱,卽賜遞改臣職,速出其代,仍命趁卽交龜,毋使一方重務,得以乖盭焉。臣卽接禮曹關文,尤不勝惶懍之至,筵中大臣,以贈領相洪翼漢書院事,責臣以未安,罰臣以問備,臣之不能優助,固臣之事,譴罰之來,何敢自解?然臣雖甚懦,亦嘗立於三學士之風矣。獨豈無出力相役之意耶?其間,煞有委折,而旣不能多捐廩俸,以侑妥靈之役,傳言之差過,亦何足爲異哉?此亦臣觸事昏憒,病不省察之一端也。臣當遞之狀,於此益著,竝加睿裁,亟命斥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臺憲重地,豈臣所堪,而釋褐未幾,除旨聯翩,殆朝夕於柏府薇省,有若臣言議風采,眞有可以畀耳目之寄,而任糾繩之責者然。臣誠反省慙恧,無地措躬,夫臺閣言議之地,必是非明聽聞廣,然後乃可以得物情之平,免孤陋之譏矣,若臣者,不但衰晩薄劣,實乏寸長,顧又素性固滯,不喜交遊,要顯之地,影響莫及,新進之場,蹤跡自疎,環顧朝中,撫影踽踽,杜門窮寂,聾瞽時聞,事到目前,率意論列,類多草草可笑。以此而居臺地,安往而不乖謬也。加以積年痰濕之病,源委旣痼,少有轉動,呼吸促急,語音短澁,肢體痿痺,步趨踉蹡,前後登筵,觸事疎忽之狀,卽聖明之所俯燭,則其不合出入邇列也又審矣。伏乞聖慈,遞臣職名,以安私分。昨者儒臣,以謄傳故紙,譏責臺閣,臣之尸居臺地,不待人言,臣自愧忸,臣誠志氣消沮,言議巽軟,本無足以振勵風稜,激揚頹俗,則譏斥之來,臣固受以爲罪,而至若染跡於推助之場,取快耳目,惹鬧於無事之地,以訐爲直,臣亦恥之,第仰觀俯察,今日之事,實有大可畏者,噫,非時之雨,無異夏澇,牟種見損,隱雷之動,雖當至後,亦係災異,則此豈尋常變怪也哉?天怒於上,民怨於下,當此之際,君臣上下,正宜惕然警懼,思所以答天譴,慰民心,而近觀朝廷之上,罔念同舟之勢,全昧推車之義,疑阻之象,猶夫前日。雖班聯之中,搢紳相讓,徵逐之間,笑語頗洽,以外面驟看,似若有朝著和平之氣象,而第隨事隨處,煞有膜子,一言一動,輒致疑貳,無心事看作有意,泛過處每欲深察,誠意未孚,毛皮不撤,言議職此,而矛盾枘鑿,由是而不合,未見協心而共濟,適足貽害於國事,臣恐今日之蕩平,徒有其名,而未見其實也。此固群下之罪,而亦在乎殿下之一心,惟益懋聖學,至誠建極,接物應事,一循乎天理,毋或使絲髮私意,一有干其間,凡於左右群臣者之進言,只觀夫其事之得失,其言之是非,照之以至明,折之以至平,無以其人之色趣同異,斷其言之公與私也。無適無莫,惟義與比,無撓於確守之地,痛戒於偏倚之私,則庶可以大悅服於群情,雖彼平日痼心黨伐者,亦可使默化於大中之德矣。古聖王會極歸極之竗,自不外是,而今日答天譴紓民怨,其機亦在乎斯,伏願聖明,益加勉焉。人臣事君之義,死生以之,身非己有,則其不可任其去就也決矣。李秉常、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縡諸人,受國厚恩,致位隆顯,或無端退去,或强引嫌端,屢經歲籥,無意造朝,噫,當此人才渺然之時,彼數臣者,或以文學,或以才諝,而又皆年非耄老,若使置之朝廷,聚精會神,以做國事,則未必無補,而朝家亦不思敦迫,一任其閑廢,臣竊惜之,至於宋成明,則日昨聖敎之諭及其子,此誠君臣間曠絶之數,而尙無變動,雖未知疾病事故之如何,而此於分義,果何如也?殿下每勤求才之敎,在野之才,尙欲求之,則在朝之才,其可遺乎?噫,方今國事日益泮渙,民生日益困弊,而平日倚重之重臣,率多奉身而求退,無異袖手而傍觀,臣每覽古人獨使至尊憂社稷之語,未嘗不惕然興感,深欲爲諸臣一誦也。國家平時用人,未嘗不由文南武三岐,而守令之任,寔有民社之責,不可人人輕授,近來仕途,日益淆雜,官方日以凌夷,或有不以文,不以武,不以蔭,而雜技推轉濫廁字牧者,至於吏胥之輩,因緣圖占,濫通正職,纔免吏役,旋登政目,金玉焜燿,章服紊亂,此亦前所罕見之事也。亦願申飭兩銓,俾示愼惜之意焉。非但吏胥,甚至公私僕隷,免賤多岐,陞資太雜,離籍未幾,或參政望,此等濫僞之類,宜有嚴飭,以防其弊也。武臣將任,地望自別,而日昨捕將之副末擬,踐歷尙淺,遽爾備擬,物情未允,亦宜申飭,以重官方,臣病狀適苦,無望供職,今因闕啓,召牌下臨,不得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治臣違傲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矣,可不留意,飭勵銓曹者,竝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廟堂啓下指揮,前月二十五日次對時,因大臣所達,以本道分等狀啓,尙未來到,請以推考,使之從速修送者,臣於此,誠不勝瞿然驚惑之至,臣雖愚昧,亦知分等一事之宜早,而不宜緩,故八月發巡,九月還營,參以耳目所及,區別農形災實,以延安、白川爲最豐,黃州等十五邑爲稍實,金川等四邑爲其次,遂安、谷山兩邑爲尤甚,乃以九月二十四日封啓上聞,而年事旣不至甚歉,國計亦不可不念,故有不敢猥請蠲減與停退。但乞災邑軍布,從民願以錢代納,而尙未免廟議之靳許矣。分等封啓之翌日,旋以尤甚峽邑,只停陸操事狀請,而又被大臣之奏寢矣。昨旣以一道實結都摠,依例開錄啓聞,竊自以爲,今年田政,已盡了當,而迺忽以分等之至今遲延,重被廟堂之督過,誠是千萬慮外,無乃臣所分等之啓,只請軍布代納,而不請身役還穀蠲減停退之故,大臣認爲尋常農形之奏,而意其又將別有狀聞耶?以此言之,亦莫非臣條列不能詳盡,辭意不能別白之致,而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臣誠反顧恧蹙,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才分之魯下,疾病之深痼,初豈有一分堪承之望?而含恩戴罪,怵分畏義,冒沒盤礴,行及歲暮,中間又豈無可言之情勢,可引之病狀?而一味淟涊,不一鳴呼者,不但猥越之是懼,蓋亦欲自效於簿書期會之末而已。今於廟堂之責,誠不容一刻晏然,敢此露章仰籲,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罷,仍令攸司,議臣稽慢朝令,淹滯田政之罪,以肅朝綱,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以飭勵之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十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記事官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謹名器篇安世又上奏略曰,至自左右親近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來。逅趨出持下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校書郞王十朋上箚略曰,至可得而鼓舞之矣。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度宗咸淳三年,至人臣不敢辭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下卷聽言篇衛侯言計非是,至手接之爵以上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西漢景帝時吳楚反,至因而輯之以旌直臣。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兌和讀自成帝欲立趙婕妤爲后,至名爲狂直陛下宜容之。瑗曰,謹名器第二板,當時居廟堂之上者,乃是呂公著、文彦博,而此二人,宋之名臣也。其所除拜,必非庸碌之人,而劉安世,以私勝之弊,直斥大臣,無所疑難,臺言之不厭截直,如此矣。是以時人,稱安世以眞鐵漢,又以殿上虎目之,其敢言之風,有足可尙。上曰,然矣。健基曰,安世此事,非惡呂公著、文彦博,而然也。蓋其秉心公直,未嘗有容私之意,故歷擧諸人,論斥甚峻,諫臣風采,固當如是,而文、呂兩人,亦知安世之心,非出於傾陷,只出於公直,故亦未嘗以安世之疏,而有所引嫌,大臣亦可謂賢矣。瑗曰,第五板,胡寅疏所謂,堆垛子配塡班直,不過其時皇城司職掌之號,無文義之可達矣。健基曰,其疏大體,蓋欲不啓倖門,而俾無越次遷轉之弊矣。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八銙六銙者,卽今之帶鉤也。古者帶銙服色,隨其品秩,明有等級,我朝章服等差,亦有定制,而近甚紊亂,雖以胸褙言之,文臣則繡以飛禽,武臣則象以走獸,其所取義,各有條理,而近來武臣,或着鶴胸褙,日昨啓覆時,樞府堂上,亦着鶴胸褙,誠爲未安,今後則宜有,申飭之道矣。健基曰,若以章服,申飭,則朴璜宜先責罰矣。上曰,朴璜事非矣。而其時旣不糾正,則今何追論耶?置之章服,則不可紊亂,出於擧條,自政院,另加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武臣非亞卿,或將任則不敢陳疏辭免,而向者副摠管朴璜,謂有物議,陳疏到院,在政院之道,所當以不可陳疏之意,嚴辭退却,而疏雖不捧,以其大槪,出於朝紙,朴璜之陳辭疏,政院之出疏槪,事體俱極未安,副摠管朴璜及當該承旨,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健基曰,十四板,趙天麟上策中,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似不成說,而抄入於奏議中者可訝矣。上曰,然矣,不知其所取者何語也。健基曰,末端昧全理而軌偏跡者,皆異端之流,有上達而無下學者,皆亂人之類,一句語或有可取而然耶?亦未見其新奇矣。上曰,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大悖於聖人之訓,此將流入異端,終至亂人,以如此之學術,何能知異端亂人之害耶?瑗曰,聽言篇第一板,所論和同之言,甚切實矣。蓋上下無相違復,只事和同,則將無以做事,而近來苟同之習,大抵皆然,此實爲弊風矣。雖有逆耳之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君臣之間,交相勉戒,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下番之言,出於勉戒矣。臣下進言,而可用則用之,雖是不可用者,固當務加優容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七板,魏文侯之虛襟納言,誠有可觀,而其所記載,與《綱目》有異,任座、翟黃換名訛誤事實,則當以《綱目》,爲準矣。上曰,然矣。瑗曰,此一篇,無非聽言之道也。其間,不無狂妄詭怪之語,而率皆優容而聽納,此等處,亦宜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茅焦,乃始皇時事,而書以孝文王者,亦誤矣。上曰,訛誤處甚多,且涉博雜,終不如《名臣言行錄》矣。雖以繼講,《綱目》爲定,而《言行錄》,不可不一覽。瑗曰,第九板,蓋寬饒,不有其身,只爲其國,而宣帝不察,終以大辟論之,實爲千古至冤矣。蓋任怨爲國者,自多讎怨,自謀其身者,雷同苟合,人君所當深察者也。上曰,所達是矣。健基曰,體國任事者,疵毁輒至,避事圖便者虛譽反洽,自古有此患,而在今亦尤甚矣。上曰,今日之弊,皆欲不見惡於彼此,而務爲自好之道矣。健基曰,十三板,梅福疏,日食地震,三倍春秋之語,深有所感發者矣。近來災異連仍,夏旱冬澇,已反常理,而向者雷動,又在於陽復之節矣。臣聞諸南來之人,則雷震電燁,比京尤甚云,不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而有此非常之災耶。臣頃陳一箚,仰勉修省之道,而及承聖批,實仰謙挹之德,已知殿下對越之誠,戒懼之念,至矣盡矣。而今又因文有感,敢以益勵此心,無或間斷之意,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冬煖太過,而昨今頗寒,予嘗惡寒,而心稍爲幸,昔丙吉,問牛喘,宰相猶如此,況君上乎?向者批答,已諭戰兢之意,而非出於謙讓之語矣。健基曰,冬煖則春癘,此最可慮,年前出幕之人,賴惠民署給藥,而得以生活者甚多云,故臣疏中請其申飭矣。上曰,惠民署,有其名,而無其實,雖加申飭,而尾閭之泄,何以防之耶?活人署,則不無其效,而此亦資賴於惠民署矣。健基曰,嚴加申飭,無使浪散材料,則必有效矣。上曰,此等事,出於擧條,而每無益,自政院,招致本署官員,而申飭,可也。瑗曰,臣亦以草草之言,有所仰陳,而至蒙記有,實爲惶感,冬煖無過於今年,而連有雨水,且有雷異,臣嘗仰觀天象,心不自寧,況殿下之心乎?殿下,雖以至誠對天,而每接續此心,以實心而行實政焉,奮勵之心,戒懼之誠,每如昨冬頒誥,今夏憂旱之時,則天心可格,而至治可做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猛省焉,諸臣遂退出。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靑山縣監宋堯和,黃海兵虞候李德觀。 ○中宮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長陵忌辰祭所內摘奸}}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金浹,今已結案取招,法當待時啓覆次,依例移囚典獄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衡坤,還發配所事,允下矣。李衡坤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時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傳敎內,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爲擧行事,命下矣。所當依判付擧行,而今日乃中宮殿誕日也。各司例爲不坐,故不得開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日權取身訊問取招之際,佐郞洪重寅,有不能詳記之失,故以不當如此之意,稍示未安之色,則重寅過自引嫌,猝然起去,以至於改服而出門,其擧措極爲輕遽。而況方受入直之牌,任自解置,其在事體,尤涉駭然,入直牌則不得已傳授於他郞廳,而佐郞洪重寅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工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大王大妃殿、大殿、中宮殿,進上艾花、首花,當爲依例封進,而嬪宮,方在私服中,不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臣昨陳一疏,反承優批,惶隕之極,感激冞深,第收召諸臣之請付處罪人權{{!|𢢜|⿰忄業}},亦在其中。蓋臣嘗以{{!|𢢜|⿰忄業}}之閑廢不仕,有所慨然,故信筆論列,未有區別矣。今聞物議,{{!|𢢜|⿰忄業}}方在謫未蒙放,旣在竄謫,而與他混請,大失臺體云,臣之論事不審之失著矣。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有雷動。五更,電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獻納尹就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混請收召,不過未審,豈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依啓。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啓覆文書,今始到府,詳覆坐起,明當爲之,而左參贊李眞望在外,右參贊未差,將不得擧行,令本院稟旨變通云。右參贊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右參贊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有身病,不得擧行云。,所當卽爲牌招差出,而今已夜深,判書、參判、參議,待明朝竝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臣於夏間,忝居是職也。以李裕身疏論鄭益河事,臣妄陳一啓,仰請裕身罷職,益河更査,而蒙允矣。旋因禁堂之疏,筵臣之言,遽有停査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裕身疏語,殊非平常口氣,益河所遭,終涉䵝昧,臣之請罷請査,誠是不可已之論,而聖上旣賜允兪,則裕身之職已罷矣。益河之事次第行査,事理之當然,而禁堂始倡意外之言,筵臣繼有停止之請,臣誠莫曉其故也。裕身之再疏出,而皆有指的,則本事未査之前,益河終在於疑似黯黮之間,朝家處置,恐不當如是糢糊也。臣官以諫爲名,陳啓蒙允,終未免寢閣之歸。且聞筵臣,至以臺言,自歸不用爲言,未知其指意之何在,而臣之見輕則大矣。臣急於復命,冒沒出肅,而在臣廉隅,其不可冒居於臺次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初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鳳翼,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景初中,至乃賜絹二百疋。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六年太宗置酒,至誠願陛下詳之。上曰,承旨讀之。鳳翼曰,臣素有眼病。且當日暮有難辨讀,惶恐敢達。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太宗又嘗謂徵,至逆詐之情未弭也。健基曰,王肅言,帝者之威,無異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帝王之威固然矣,而未有殺不辜,而得天下者,凡於用刑之際,務加審愼,無或輕殺,爲宜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晉武帝,桓、靈不聞此言,朕有直臣,固爲勝之云者,好矣。武帝,本無君德之可言,亦未知能行劉毅之言,而顧此一言,則近於君人之言矣。上曰,晉武羊車,實爲累德,而蓋其爲人,則自有智度矣。《小學》稱揚雄,爲揚子,雄無可取,取其一言之善,而稱以子矣。晉武,雖無君德之可言,此等容直之處,當爲後王之可法矣。劉娥事,其言則好矣,而可入於名臣奏議耶?健基曰,劉娥此言,可謂名疏,而不讓於古昔賢妃,編入於奏議中者,宜矣。而劉聦,稱其內輔之賢,顯有翕受之意,雖曰胡虜,亦可謂英雄矣。若魯曰,陳元達,以師臣者王,友臣者伯爲言,或師或友者,非係於外面禮貌也。師其道德者爲師,有所資益者爲友,凡於接臣隣,訪治道之際,惟當尊尙名儒禮遇賢臣矣。健基曰,湯之於伊尹,文王之於呂尙,其尊尙禮遇之道尙矣。無容議爲,而晉文,崇用狐偃、趙衰,晉桓gg齊桓g,禮遇管仲、鮑叔,而能成伯業,人君之於臣隣,賴以有成者,有如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四板,魏徵所謂,偏聽爲明gg不明g,偏信爲暗者,實爲後世人君之所鑑戒者也。人君深居九重,而難通下情,處於至尊,而易乎自用,有開納之量,而無自用之心,然後明於治體,而可爲哲辟,此堯、舜之所以爲堯、舜也。如或偏信一二人,而無詢芻蕘廣聰明之道,則暗於治道,而自底亂亡,此隋、梁之所以爲隋、梁也。此等文字,推類而觀之,則好矣。上曰,湯之伊尹,高宗之傅說,皆一人而已。而尙能致至治矣。若得可倚仗之人,則雖一人,當任之勿疑,其可以偏信爲暗爲慮耶?今當時象乖離之日,若以兼聽竝觀爲心,則尤非爲治之道,予則欲改兼字以公字焉。若魯曰,臣非以千百人之言,皆可信聽也。其中擇其公言,而信用之,爲兼聽之道,公字之義,本自在於兼字之中矣。上曰,然則所達好矣。若魯曰,魏徵所謂三分不能道得一分云者,實善形容人臣進言之難矣。以至卑之身,當至尊之威,其所欲言者,不能萬一,此正人君加意處也。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在外有欲言者,而至前不能盡言者,實爲人臣之常患,犯雷霆之威,而盡肝膈之懷者,自古無其人矣。此等處宜加意,而凡於引接臣僚之際,務爲開張聖聽之道焉。上曰,當留念焉。健基曰,魏徵所謂爲忠爲良,尤是至言。若魯曰,納諫,如唐太宗者,固不易,而太半有勉强之意矣。雖勉强從之,而能致太平之業,則從諫之效,厥惟大矣。上曰,自漢以下,至貞觀而頗開眼,魏徵之忠諫,唐宗之聽納,有足以感動後人矣。然陸贄章奏似勝於魏徵,儒臣所見,亦如此耶?若魯曰,魏徵只是直諫之臣,陸贄自是經學之士,其人不無優劣。故章牘亦有間隔矣。健基曰,陸贄之言,全出於至誠懇惻,故雖似支繁,而實本經學,其章奏皆有味可玩矣。若魯曰,三十板,唐宗之於魏徵,實有君臣相得之美,而猶有此權貴,嫉而毁之之言,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此等處宜深念矣。健基曰,唐宗,常愛護魏徵,而有稍存形跡之言,其爲魏徵地,則至矣,而失言則大矣。上曰,唐宗不能使權貴,而不敢言,至發稍存形跡之言,上番所謂失言者是矣。若魯曰,殿下,以唐宗不能使權貴不敢言爲敎,此實出於平日好賢堲讒之意矣。臣於此,不勝欽仰之忱矣。彼唐宗,雖倚任魏徵,而終致權貴之謗毁,至以稍存形跡,戒於魏徵,此實唐宗之歉德也。健基曰,漢昭,得孔明,比之於猶魚有水,而人無敢言者,唐宗之不及昭烈,遠矣。上曰,漢昭、孔明,其際遇之盛,三代後,未有如此者,若以君可自取之言見之,則可知其君臣之間。此豈可比論於唐宗之待魏徵耶?若魯曰,三十一板,文德皇后之言,不如婦女之言,而誠有周南之美矣。父子之間,人所難言,而魏徵,知無不言。故以過於長公主爲不可,爲言,此眞忠臣也。人君慈愛之情,無間貴賤,伏聞貴主出閤不遠,殿下以魏徵之言爲戒,而凡事務爲節約,則不但有光於聖德,亦爲爲貴主惜福之道矣。臣非聞宮禁事,而適因文有感,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加意焉。健基曰,下番之言是矣。以殿下平日節儉之德,必不待臣等勉戒之辭,而福祿實本於勤儉,不當有一毫奢侈之事矣。若魯曰,三十四板,眞卿之書,嚴斥元載,其直節有足可尙,古人所謂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敢諫之中者,非虛語也。大抵,忠直難容,諂諛易入,此實古今通患也。人君若知彼直此諛,則必不斥彼與此,而每不能分別忠邪。故輒有棄忠直任諂諛之患矣。健基曰,辨忠邪,在於明事理,而明事理之道,亦在乎學之一字,常以誠正格致之工,有所加勉,則造次必於是,而不難於辨忠邪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十六板,陸贄論否泰之道者,誠爲切實矣。天地不交,則萬物閼,上下不交,則庶事壞,君臣之間,如天地之截然,情志常難通,情志不通,則何以做國事乎?我國,則君臣猶父子,雖無別樣阻隔之歎,而自黨論以後,或不無阻隔之歎,此非造次可盡之辭,而在下者,雖或不無其過,在上者,宜務爲流通上下之道矣。上曰,予則欲令萬物交泰,而予之治道,有愧皇極,俄者上番所達學問之工不足而然矣。此予自反處也。健基曰,黜陟賞罰,務爲公正,則自然有情志相孚之效,元無別件可爲之事矣。若魯曰,此下皆陸贄事也。讀書之法,貴在體驗,若一番看讀而已,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矣。昨年冬,進講陸宣公奏議也。殿下,深有所感發,至命書進奏議中所論六弊之目,付之殿壁矣。今日又講是奏,未知殿下,周年之間,觀覽之餘,果能警惕,而有日新之效否。上曰,予於陸贄之言,深有感發,六弊之目,尙今付在壁上,朝夕見之,果不無所益於未見之時矣。若魯曰,人主一心,萬化之源,若於六弊之說,常目在之,而果有所資益,則其發於政令施措之間者,亦宜有其效,而自昨冬至今日,日月非不多矣。臣未見效驗之著見於外,竊恐殿下,雖朝夕觀覽,而或有欠於體驗自修之工而然也。上曰,勉戒之,切實至此,予當各別惕念焉。健基曰,只常常在目,念念不已,則益覺其言之有味,而亦於政令事爲之際,務加自勉而已,空中何以知效驗之有無耶?講官遂掩卷。若魯進伏曰,李亮臣事,筵臣曾有所達矣。臣不敢追論其疏語,而元非得罪於國家者,一被譴罰,屢年不敍,處分豈不過中乎?今番歲抄,又未蒙收錄,臣不敢爲要恩之語,而旣知過當而不言,則亦非誠實道理,故敢陳所懷。上曰,予非不用也。渠實負予矣,投之豺虎,豺虎不食,則投之有北者,乃是《詩經》之語,而亦在於俄者進講奏議中,予方有此心矣。其用不用,何可論也?朝廷雖無人,豈以亮臣爲用耶?若魯曰,讒人之目,於渠冤甚矣。亮臣爲人愷悌,詞學亦優。且是故參判李喜朝之子,李喜朝,乃是自先朝禮待之臣,固當十世宥之也。上曰,其爲人之愷悌,予亦知之,而於時象,則怪妄矣。予嘗作序於《聖學輯要》,尊尙如此,而若其子孫,關係時象,則予當罪之。李亮臣何可論耶?若魯曰,今世之人,孰不爲偏論,而罰已行矣。今用之,而又爲偏論,則又罪之,何所不可?而一向廢棄,此可用之人耶?上曰,此則朝家事體,不當如是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德{{*|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利川縣監金致垕。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彌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藥房問安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代以許鐔爲之。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十日,幼學李鼎禧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閔通洙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閔通洙,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開坐,一時爲急,參贊差出,不可少稽,判書、參判,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濟州柑子、金橘進上,自四運七運至,來到,而宗廟薦新及進上,自初運三運至,所載船,相失於海中,未及齊到云。進上旣捧之後,未卽薦新,事甚未安。進上柑子二百箇,金橘二百二十箇,移送禮曹,宗廟明曉薦新後,依前還爲內入,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豐山前萬戶吳萬俊,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吳萬俊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前以他罪,方在囚禁中,後日開坐時,今此狀啓內辭意,發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牌招事,榻前下敎,而家在城外,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光世疏曰,伏以臣於臺職,以才分則至不逮也。以情勢則至難强也。其不宜苟然承當,非但臣心之所自劃,抑或聖明之所洞燭,則凡係言責之任,便是永謝之地。而乃者薇垣新命,忽下於跧伏郊坰之日,繼以有馹召之旨,臣誠驚感惶惑,莫省攸處。不敢許久淹留,纔已來伏私次,而念臣向日一疏,識見茫昧,言辭拙訥,雖不足以仰塵聖聰,然區區微悃,竊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而及承聖批,以所引古事,事體未安爲敎。臣震悸之極,無地自容,槪伊時宗臣之疏,旣有所援例。故臣之本意,特明其不然,而辭不暢達,致勤誨責,妄言之罪,臣實自訟之不暇,而至若鳳祥事,勿論法外與否。旣是亡命,則亡命而移配,骫法莫甚,還收之論,實合臺例,徑停之失,宜加譴責。故事在目前,略附疏末,而儒臣、憲臣,相繼陳疏,其所詆斥,不遺餘力。噫,自有黨論以來,一言一事,稍涉於彼此,則互相睢盱,動輒疑阻,至如玆事之關係臺體,有不可不論者,而一竝歸之於不韙之科,專事抑勒,略不顧藉。此臣前疏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者,亦一驗矣。雖然,毋論人言之如何,在臣自靖之義,惟當力辭臺銜,遠避駭機,以無壞咫尺之守而已,尙何有去就之可論哉?且臣老母素患痰火之病,觸感猝劇,精神昏瞀,胸膈痞滯,咳嘔兼發,飮啖專廢,諸般症樣,實有凜凜難支之慮。臣方左右扶護,五內煎灼,以此情理,尤無一分供職之望,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謝衆怒,以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副司果李濟疏曰,災異之荐臻,未有甚於近年,水旱、風霜,飢饉、疫癘,無歲無之,迺者雷雨之變,又作於仲冬之月矣。是何聖明在上,圖治方勤,而天之警告,若是其稠荐耶?災異之意,深遠難見,而若乃天人一理,流通交感之妙,聖人之言,決知其不誣也。目今國家之事,無一不弊,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而君臣上下,方且恬憘姑息,偸過時月,而了無奮發振作之擧,或者今玆之異,爲是而發耶?臣病伏垂死之中,不勝憂慨之忱,敢以耳目所睹記者,臚列上陳,而仍及救弊之策,儻蒙聖明,恕其愚而擇其中,則未必無補於修省之實矣。臣竊伏惟念,天下萬事,罔不以務實而成,不務實而敗,蓋實者,敦本尙質,著誠祛僞之謂也。人苟無實,百事不可做,而況人君爲國,不務其實,而能成其治乎?今若指其事,而言之,敬天而誠不純一,非實敬天也。恤民而澤不下究,非實恤民也。發隱伏之奸,以爲明,非實明也。行呴嚅之惠,以爲仁,非實仁也。好賢而不能任,非實好賢也。求言而不能用,非實求言也。凡玆六事,皆人君,自主張自勉强之事,而猶不能自務其實,則其他政令之待臣下行者,又何可言哉?臣竊瞯殿下,以不世出之聖,有大有爲之志,臨政願治,十年如一日,然而算計見效,無足以仰副聖心,下答人望者,殿下亦嘗思其故乎?臣以爲不務實之弊,有以致之也。臣請以玆前六事,就殿下政令而言之,殿下每遇天戒也。凡避殿減膳撤懸等事,不日擧行,而恐懼修省之意,溢於辭表,臣固知此時聖心,宜無不實,而但災過之後,此心常存無間乎?萬一不然,謹於顯敞之地,而忽於幽獨之中,敬於斯臾之頃,而怠於持久之後,則便此非實敬天也。殿下若曰,予無是也。則臣請以著於事爲者言之,殿下前此遇災也。未嘗不求言矣。及至近年,間或闕焉不擧,至於前秋閱武也。非時雷雹之異,可驚可愕,而法駕還御之後,不惟不求言,文廟獻酌,春臺試士,便是太平盛bb代b,若殿下對越之誠,無少間斷,則豈爲此豫泰之擧哉?以此言之,則敬天之道,可謂盡其實乎?殿下勤恤民隱,務推仁政,然而廈氊之上,睿念徒勤,而蔀屋之下,實惠未究,荒歲蠲減,貪猾之所陰利也。舊逋蕩滌,豪右之所竊倖也。每當設賑,各邑所請得營門、惠廳之錢布,名爲賑需,而多歸於居間牟利輩所花消,則及民者無幾矣。辛壬荐飢也。殿下爲慮賑穀之未贍,傾內帑而賙之,恤民之意,可謂至矣。惟其任事者不謹,乾糧入錄,太半虛戶,而粥所執瓢者,獨遠方流漂之民也。加以猾胥無底之橐,幾於尾閭,以故,全活之數,不直死亡,東西兩郊,叢塚蔽山,吁亦慘矣。彼監色輩,罪則多矣,功何有哉?而末梢論賞,金玉爛然,尤可駭也。以此言之,恤民之政,可謂盡其實乎?章疏挾雜之言,未嘗汎觀,閭里隱微之情,亦皆旁燭,而至於今番禹女之獄,十二條淸問,皆刑官之所未思得者也。搢紳歆歎,士女傳誦,此誠殿下之,明也。而若乃大本大體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一任其弛置不擧,而若不省悟,臣愚死罪,容光之照,猶有所遺,可謂實明乎?貧民之死不入土者,官給米布,老人之年踰七十者,歲賜魚酒,此誠殿下之仁也。而若乃八域之外,孑遺之氓,毒於苛政,困於橫斂,愁怨日深,而殿下不聞不知,臣愚死罪,一視之恩,猶有未覃,可謂實仁乎?所貴乎賢者,爲其人有道也。所貴乎好賢者,爲其道可行於時也。若使賢者,蘊經綸不得展布,而囂然自樂於巖野而已。則烏在乎好賢也?贊成臣鄭齊斗,受殿下禮遇,已過十年,而尙未見幡然而起,羽儀明廷,是殿下特好之,而不能任之也。可謂實好賢乎?至於兩大臣許退,臣至今思之,莫曉其故,蓋旣欲許退,則何必迫令入城,旣令入城,則又何以便許其退乎?大臣進退係國安危,而處分恍惚,殆同戲劇,竊爲殿下惜之也。蓋殿下之待大臣,禮有餘而誠不足,惟其禮有餘,故手札之親降,承宣之偕來,何莫非曠絶之恩數。而惟其誠不足,故忠言動見觸忤,微事轉致激惱,而一時倚毗之眷,輒撓於敲撼之言,此殿下不務實之病,觸處爲害而然也。臣願以有餘之禮,換不足之誠,則純任大臣之道得矣。古昔帝王,虛襟開心,以來忠諫,故人皆樂告,而天下之志通矣。是以,雖深居九重之內,而八荒等於戶庭,千里應於足下,天下安危,人心向背之機,瞭然於目前矣。苟或不然,而惟予莫違,自用自聖,則言路閉塞,而朝廷之情,亦不上通,況千里之外,八荒之大乎?殿下每答應旨之疏,或曰予用嘉尙,或曰可不留意。然而批下之後,未聞有實用其言,實行其事,而該司,稟處之命,漠然若眢井之投石,然則嘉尙留意之批,不過姑爲優借,以備觀聽而已。是殿下特求之,而不能用之也。可謂實求言乎?至於臺閣之言,乍有觸拂,則輕者摧抑,重者竄逐,是以人皆以言爲戒,含默成風,殿下設有失德過行,朝臣設有巨奸宿慝,何由以聞知乎?昔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舜,大聖人也。以丹朱戒之,豈非過歟?而舜安而受之,汲黯,面斥,武帝之多慾,其言可謂太突直,而武帝許之以社稷臣,古聖王虛心受諫,若斯也。藉令數臣者,遇殿下,而正言不諱如右,則殿下其如舜、武帝之容受乎?臣愚死罪,恐殿下不能也。鞫囚還收之啓,閱歲相持,出場無期,其罪當死,則至今靳允,未免失刑,其罪不當死,則至今爭執,亦傷欽恤之仁,有刑獄以來,安有過七年,不生不死之囚耶?臣謂博詢于大臣宰執,斯速收殺,實是王政之大者也。嗚呼,玆前所論,罔非殿下之事,而務實之道,旣有未盡。故朝廷之上,積忨成習,有百虛之俱備,無一實之可稽,臣請略擧而陳之,臣聞古之命官也。后稷知農,共工知工,聖王用人,其難若是也。雖以我朝言之,金馹孫之十年史局,鄭曄之久任國子,豈非量才授任之意耶?及至輓近,其法寢弛,匹士之僥倖一第者,雖無卓異之能,苟有席藉之地,則以一人而歷百職,如一繩之貫百錢,豈其通才完局,無往不宜而然歟?誠若是也。則后稷不但知農,共工不但知工,而四岳九官之任,皆可爲之,是豈可也哉?此其用人規模,已失古法,而至於銓官,握一國用人之柄,陞黜予奪,都在其手。故銓官得人,則百官皆得其人,銓官失人,則百官皆失其人。蓋其心不公,則用舍偏,其識不明,則賢愚混,不明之害,惟是公罪,不公之害,其弊忒甚。孤寒者詘於貴勢,疎遠者奪於親舊,恬靚者蔽於趨競。惟玆三者,百塗鑽進,而畢竟注擬,皆出其中。故政席未開,而物色先定,除書不出,而姓名已播,人才之不登,官方之淆亂,由此其故也。然則國之重任,莫銓官若也。臣未知前後秉銓者,果皆得其人乎?竊觀殿下取人,先技能,而後器識,貴警敏,而賤朴實,喜軟熟,而厭鯁直,以此言之,則前後秉銓者,豈必皆山濤其人耶?且天之生才,本無遠近之殊,而公朝取舍,煞有京鄕之別,是豈立賢無方之義哉?在昔西北人之仕宦者,亦有通顯仕,躋宰列者,今則雖以三南人物之府庫,其由科目以進者,官不過一郵一縣而止,至於蔭塗入仕,絶無有焉。噫,一國之人,孰非王臣,而今於一國之中,分以內外,用其內,而捨其外。又於其內之中,分以黨目,用其同而舍其異,然則擧一國之人,而用之者,百之一二也。其何以服人心,而平物情乎?願殿下,無異於國之不治也。且臣竊伏思之,人君之職,莫過於擇相,而其次六卿也。六卿之中,吏、兵、戶、刑,最重,不可不擇也。又其次柏府之長,方伯之任,不可不擇也。斯旣得人,則其餘百官,亦自當得之矣。此所謂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也。然則殿下之所當得者,只此數十人足矣。以一國之大,豈少此數十人,而每有才難之嘆乎?惟願殿下,勿以名取人,而取其實焉。黨論之生,其來久矣。種下種子,根柢已固,其勢必亡國而後已,殿下有見乎此,自卽祚,迄于今,勉戒不已者,蕩平之政也。竊觀位著之上,甲乙相參,言色稍和,雖未知兩間障膜,盡底裏濯去,而卽外面形相,頓異前觀矣。雖然,所謂蕩平,其道至大,其事至難。人君,不先建極於上,以爲正朝廷正百官之本,而徒以區區政令之末,驅川蜀分裂之黨,而悉令爲元凱之寅協,則在下者,必爲方便周遮之論。不陰不陽,不白不黑,而回互委曲於兩間,以陰濟其私,是果眞心慕蕩平,而與化俱徂者耶?以臣見之,則只壞却士大夫心術,而爲世道害耳。雖以近日銓事觀之,平居,坦若康莊,及到緊處,荊棘忽森,前者旣黜,後者復然,只益朝廷之紛拏,每貽穆淸之惱撓,蕩平其如是乎?不但此也。戊申以後,人心大變,視逆賊如街市行劫之兒,視鞫獄如訟庭推閱之坐,至如薦紳士夫,口道逆字,如喫常飯,彼之攻此,必曰黨逆,此之攻彼,亦曰護逆,子賊金鐵,殆無定論,烏玄鷺白,幾失本色,以致善惡混竝,是非貿亂,而有同膠漆之盆。噫噫,此何世界耶?殿下每患朝象之不和,而不憂世道之如此,臣竊憫然也。大抵,今日廷臣,雖皆色目中人,而均是士流也。以其人,則彼此各有賢愚,以其言議,則彼此各有是非,在上者惟當察其賢愚,而明黜陟之,辨其是非,而公取舍之擧措,動合於天理,政令,不失於人心,則大化之中,物無不遂,明德之下,民無不新。夫然後,蕩平可庶幾也。伏願殿下,無求蕩平之名,而必務蕩平之實焉。嗚呼,今日之弊,至於斯耶?都政退行,仍成近例,自殿下卽祚以來,十年之間,曾無一年不退矣。藉曰,國家多故,一月三十日之內,豈無二日無故之日乎?且不行於當月,則宜行於次月,而猶且遷就,閱月經歲,若此不已,則將至於六月之政,入於臈月,臈月之政,入於六月,而一年兩都目之規,仍以廢閣矣。豈不寒心哉?臣謂此後,銓官之如前遷就者,繩以重法宜矣。濫率之法,載在國典,頃年道臣之先犯也。朝廷不知則已,旣知而置而不問,則是便許之也。若是而守令可禁乎?法無輕重,一撓則壞,此法旣壞,何法不壞?惜乎,大臣、臺閣,終無一言也。災邑賑民,一日爲急,而往年晉倅之差遣也。人皆厭避,除目八易,及其赴任,業已後時,哀哉。涸轍之鱗,果霑西江之波乎?然而前後厭避者,薄罰不加,敭歷自如,彼商山付處之臣,可謂冤矣。殿下勤於學問,日三開筵,此誠帝王之盛節,而間因儒臣之不備,屢致法講之旋停。噫,古之儒臣,惟恐人主不好學,今之儒臣,反沮人主好學之心,臣竊慨然也。然而譴罷之罰,不過時月,禁推之命,只歸文具,而至於外補,正中其願,殿下之待儒臣,何太曲盡耶?守令之犯贓者,一經査覈,無不白脫,夫臺閣風聞,繡衣廉察,容有爽誤,則査覈之或脫不脫,固無足怪,而若夫十人經査,十人皆脫,豈非可駭之甚乎?蓋査官,同道僚倅也。詞證,舊時官屬也。拘於顔情,怯於威勢,査不以實,固其勢也。然則所謂査覈,非所以律貪,乃所以養貪也。是以,眞箇巨貪,頭會箕斂,上以奉權貴,下以業子孫者,臺閣不敢論,設有論者,査覈輒脫,歷職如故,而惟無勢小吏,差失於簿書間者,反以贓論,永不收敍,不亦冤痛哉?臣謂査覈之後,更令道臣覆査,査官之循私掩護者,從重科罪宜矣。在昔成廟朝,勳臣申叔舟之子瀞,以吏曹參判,錄佐理正勳,而坐贓汚,下獄死,造紙別提宋枰私用咨紙一張,因臺啓終身廢錮,流汚子孫,祖宗朝,嚴於贓法如此,豈非殿下之所當法者乎?閫帥、守令之善事結托者,其罪與贓等,臣嘗讀史,竊嘆齊王,超然獨觀於毁譽之外,卽擧烹阿之典,豈不明快哉?然而齊王左右,皆有伯夷之風,則阿大夫雖欲善事,何可得哉?今日朝臣,固皆廉白自持,而然,不可無飭勵之道,臣謂節箑歲儀之外,無時受饋者,使臺閣,隨聞論劾,竝與受抵罪宜矣?朝臣違牌之習,莫甚於近日,喉院之鎭日出納,皆牌不進罷職傳旨耳。今夏兩銓之長,强引不當嫌之嫌,前後違召,積至四五十次,君臣分義,至是而掃地盡矣。官職瘝曠之弊,姑舍勿論,國家時急之事,輒致淹稽,以至節製命下,而因提學之不出,未免退行,都政席開,而因郞官之引入,虛度全日,此皆前所未有之事也。平時養成此風,緩急何以制之乎?臣謂隨其官品,而定其牌數,除非實病實情之外,過其數不進者,施以削黜之律,宜矣。良役變通,實爲當今急務,旣令廟堂,講究其策。又令重臣,句管其事,其後時月已久,不審廟算何居,而臣嘗猥受郡任,略諳民情,良民二疋之役,可謂苦重。而然,此則本是已事,且係舊制,故力雖不給,任之若分,而惟隣族侵徵,最爲難支之弊。今若搜括良丁,盡充逃故之代,則其弊自祛,而良民可支矣。人皆曰,良丁難得,而臣則謂不然,蓋良丁,本非不多,而惟良丁避役之所多,故難得也。臣請歷數而言之,監、兵營牙兵、守堞等軍,一也。營將、守令額外軍官,二也。鄕校校生書院募入,三也。各邑鄕廳官屬差備,四也。大王、功臣子孫冒屬,五也。幼學業儒冒稱,六也。假稱私賤,投屬兩班,七也。漏落戶籍,中間閑游,八也。至於備局餘丁,其數亦不啻累百矣。此等名目,皆是歇役,故良民之子,輒先投屬,良丁之難得,皆以此也。良丁難得,而逃故未充,逃故未充,而隣族有侵,隣族有侵,而良女不可支矣。若使良民,無侵隣族之患,而只有二疋之役,則其弊豈至於不支乎?臣意則自廟堂,收聚其軍案,如監、兵營雜軍,營將、守令、軍官,鄕校校生之類,不可盡罷,則隨其大小,而定其額數。額數之外,則悉付之於守令,以充逃故之代,其他鄕廳差備,冒屬冒稱,假稱私賤,漏落戶籍之類,使守令一一査出,而又嚴立科條,永塞日後投入之路,則良丁盡出,而不可勝用矣。今之議者,計不出此,而欲變通二疋之役,二疋之役,如可變通,則變通固已久矣。何至今不變通乎?與其經營於終難變通之事,卒無所成,而徒失喁望之民心,曷若專意於搜出良丁之策,以紓倒懸之急哉?第臣所慮者,紀綱頹弛,法令不行,而又況此事,願之者,無告之民,而憚之者,有力之官也。苟不有一定之法,立於前,而核實之政,行於後,則其勢,必牽掣難行矣。此則惟在朝廷處分之如何,而又必守令得人,然後可以行之無弊。伏願殿下,愼擇守令,又令道臣,廉察各邑,如有隣族被侵者,隨輒啓罷,仍作元定貶目,用之于殿最,則守令莫不盡心矣。雖然,孔子曰,節用而愛人,蓋用不節,而經用有闕,則橫賦暴斂,必有及於民者,而雖欲愛人,不可得也。若殿下不能節用,而欲祛良役之弊,則是猶不塞其源,而求其流之斷也。豈可得哉?伏願殿下,勉之哉?嗚呼,以今日言之,則此等弊瘼,猶是細事耳。最可憂者,人心世道,已無可爲,天災時異,又極非常,雖方內無事,中外粗安,而其實,則如年久巨廈,棟樑椳闑,無一不傷,風雨會至,頹壓在卽耳。然而大小臣僚,視若盤石,循循旋旋,專事悠汎,萬一國家,有數年之饑,而凶賊餘孽,乘亂欻起,則土崩瓦解,在在皆然,當此之時,安保其天意人心之每如戊申也。臣每一念及,不覺心寒,雖然,此非朝臣不忠之罪也。亦非殿下一人之過也。規摹之所因襲,風習之所漸摩,轉輾沈痼,已入膏肓,誠難以一朝汛掃之也。然而殿下旣在其位,又當其責。則豈可安坐無爲,一聽其自然乎?古語曰,一念苟實,萬事皆眞,一念不實,萬事皆假。然則斡旋轉移之機,在殿下一念之實耳。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推以及於朝廷,則朝廷諸臣,孰敢不精白一心,以承聖旨哉?雖然,殿下方寸之間,克復存養之工,未有以大勝於前則其亦卒於心不實,而萬事皆假矣。此朱子論治,必以人主一心爲本,而尤致詳於講學之說,以戒于孝宗者也。臣伏覩殿下,誠好學矣。然臣嘗入侍講筵,每觀儒臣開卷讀幾篇訖,拈出一二句,硬說文義,應課塞白。殿下又略綽講解,便謂已了,而不復反覆問難,臣固知聖學超詣,觸處洞然。而然而蠶絲牛毛,義理無窮,必須句索其旨,字究其義,節節透澈,段段爛熟,方可以貫通融洽,爲他日受用之資,而今其講規,疎略如許,況臨筵講讀,特時刻之頃耳。深宮宴閑之中,無法家拂士之規,有宦官宮妾之娛,而粉華奢麗,皆足以悅目蕩心,則講學之工,不幾於一曝十寒乎?是以博極群書,可以資政事益文辯,而身心親切工夫,則闕如也。然則實心實政,皆從實學中做將出來。伏願殿下,勿以博覽多讀爲務,惟以躬行力踐爲要。如曰任賢勿貳,祛邪勿疑,則體其言,而亦勿貳勿疑,以爲任賢去邪之法,如曰改過不吝,從諫弗咈,則取其訓,而亦不吝弗咈,以爲改過從諫之,則其他,聖帝明王,言行事業之可法可師者,莫不體之於心,而行之於躬,則是乃實學也。學旣實,則心無不實矣。心無不實,則政無不實,而務實之道,於斯盡矣。如是則災孽自消,休祥沓至,而上面衆事之弊,特烘爐之點雪耳。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跡本疎賤,年老病痼,凡於時事,宜不干涉,伏見艱虞溢目,災異驚心,雖草野賤士,莫不有憂時慷慨之忱。況臣濫蒙累朝翦拂,出入侍從者久矣。及今死亡無日,報效靡階,惟收拾見聞,移入文字,以替筋力之禮,是臣區區之忠也。玆敢悉攄肝膈之蘊,仰澈黈纊之下,儻聖明,不以人廢言,而有所採納焉,則臣雖明日死亦榮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可以飭勵者,令政院飭勵,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 ○南陽府使崔宗周疏曰,伏以臣本庸魯百無一能,濫蒙洪造,屢典百里之寄,隨處盡職,爲一分報效之圖者。是臣區區自勉者,而見今所叨,乃是積弊之地,荐經大饑,已成敗局,以臣綿薄之才,實無蘇殘之望,負聖上芻牧之托,有古人俸錢之愧,尋常憂懼。若無所容,顧此尸素如臣,固不足備數於分憂之列,而嘗昵近耿光有以窺殿下宵旰憂虞,子惠困窮,如傷若保之念。藹然於淵衷,哀痛惻怛之敎,每發於筵席,心嘗感歎欽仰,思欲奉揚之不暇,則今於邑弊民憂,關係大段者,亦何敢自外於仁愛之天,而不爲之疾聲籲呼,以紓窮民倒懸之急耶?大槪此邑,三面沿海,土地斥鹵,易被枯旱,登稔甚罕,至於辛壬兩年,乃是一國通同之大無,而八路之中,畿輔爲甚,畿輔之中,此邑爲尤酷,無一分土地之出,而有萬民溝壑之急。故其時莅玆邑者用是爲悶,凡係催科之政,則一以停退爲務,苟有移粟之勢,則必以運饋爲急,自致逋縮轉加,糴納漸滯,在當日,實爲莫大之惠,而在今時,作一難處之端。大抵本邑各樣積逋,如辛亥水沈大同米,壬子春未收留大同米,癸丑未收大同米,當年春秋大同米,關東移轉穀及年例新舊還上等色目,若是夥然。今方日加催督,刻期嚴徵,幾至畢納,而今年穡事之大歉,殆無異於旣往。道臣巡審之日,亦已目擊其被災慘然之狀,分等狀聞時,置之尤甚之中,民事之罔措,據此可知。累年荐饑之餘,又此告歉之故,未及深冬,民力已竭,諸邑已捧之穀,亦出於浚其膏血,剜却心頭,身爲字牧之任。實有所萬萬不忍者,而莫重惟正之供,諸般應納之穀,有不容任其寬緩,斷去隱惻之心,惟以督迫爲意矣。卽又伏見江都守臣關文,則壬子舊移轉米,使之準數徵捧。臣於是,尤不勝愕然失圖,夫江都軍餉,事體重大。惟當不顧民弊,期於準捧,而第伏念卽今民間形勢,有同强弩之末,雖剝膚椎髓,決無徵出之路。況壬癸之間,民方殿屎,及至今日,流逋過半,勢不得不侵及隣族,凶歲孑遺之氓,又將流離顚連,莫可收拾,此豈非萬萬愁痛處耶?顧此江都米中上年捧留,今春新分給者,則今方某條督捧,期於運納,而至於壬子未收,則係是累年舊逋,姑爲停退,以示聖上軫恤之德意,則將散之民,必當擧思按堵,而怨咨之聲,亦將變作歡欣,豈不爲惠鮮懷保之一急務耶?且尤甚之邑,旣在朝家別樣軫念之中,此等宿逋,理宜紓緩,故卽今一境之民,翹首喁望者,庶幾寬條之俯布,惠澤之下究,不啻若蹈水火者之望其仁之也。臣雖無似,旣忝撫字之任,有不忍立視者,玆不避煩猥之誅,敢有冒昧陳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軫睿念,洞燭民隱,今此江都壬子舊移轉,特命待明秋收捧,使一方捐瘠之類,得延濱死之命,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四五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感氣已盡差愈,而手指寒冷之候,何如?上曰,似由於極寒之致,數日來有加矣。興慶曰,眩氣不爲往來乎?上曰,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尹淳曰,前劑進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盡爲進御矣。興慶曰,進御後,聖候,何如?上曰,補中益氣湯,前已試之,而服之,頗有實氣矣。興慶曰,比諸六君子湯,何如?上曰,六君子湯多服之後,服補中益氣湯,未知何藥之功,而中氣頗實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服乎?上曰,服之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入診,可也。淳曰,如許極寒之日,立耳掩之屬,何不進着乎?上曰,房中,則例不得着之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左三部帶沈,右三部帶滑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和安矣。信,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前則過沈矣。今則俱爲不沈,而亦似有發揚之氣矣。興慶曰,咳嗽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雖着吐手,手腕亦爲寒冷乎?上曰,出外則亦寒矣。興慶曰,湯劑非卽止之劑,加進,似好矣。上曰,欲爲加進,而使之入診矣。何可停止乎?淳曰,諸醫所見,皆以爲別無加減之事,連進五貼,似宜云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數日前,義州府尹尹得和,以皇曆齎咨官卜物出置柵外事,有所狀聞矣。上曰,此未知何意耶?陳奏使行,出來無期,而齎咨官卜物,使之留待,誠可異也。興慶曰,聞陳奏使行中,員役輩白活于使臣,爲此云矣。頃者灣尹,以齎咨官卜物事,稟報于備局,而卜物留置,固非常規,當令依例出來,而旣是使行,分付,正使且大臣,故不爲明白指揮矣。今者收稅通官,以斯速馱回事,有所馳通,故灣尹以此狀聞,將爲稟處矣。再昨本司之坐,議于諸堂上,則年少堂上,皆以爲使臣之意,旣如此,置之爲宜云,而稅官之以爲遲滯者,亦非異事,此事提調尹淳,詳知之矣。淳曰,臣聞齎咨官之言,則陳奏行中員役等白活于使臣,以爲留館,如是許久,而齎咨官卜物,先爲出去,則渠輩不無落本失利之弊,留置柵門,以待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云,而其時行期定以初旬,其間日字,不過十餘日,故使臣許其留置云矣。上曰,如欲知齎咨官濫雜之弊,則可矣。此則不然,而累日留置,只爲彼人執言之端,誠甚不緊矣。淳曰,誠然矣。如或防塞,而久爲留置,則安知無彼人之辱說也。興慶曰,然則,分付灣尹,卜物使之出來乎?上曰,使之出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者以黃海監司兪拓基分等狀啓事,有所請推矣。見其辭疏,則以爲分等封啓已久,而廟堂之督過,誠是意外,不無不滿底意,誠可異也。蓋道臣分等狀啓,列書以某邑爲稍實,某邑爲之次,某邑爲尤甚,而軍布徵捧節目及還上軍餉,徵捧年條,仍爲稟請,自廟堂覆啓,分付,然後擧行者,乃是近古諸道通行之,例也。今此海伯狀啓,則歷陳道內農形災實,而以某某邑爲最豐,以某某邑爲稍實之次,尤甚,四等條目,已非常規。且其下端,只以純木難捧,請捧純錢爲言,故臣於頃者,以純木旣有新頒定式,不可輕改之意,定奪分付,而還上軍餉身布等事,則初無擧論之事,故不得覆奏指揮,所以有日前陳達之事,而今其言如此。蓋本道軍布、身布,則雖無未收,而還上軍餉穀,則多有各年未收,道臣旣已不稟朝令,則以何定式收捧耶?殊未可曉也。上曰,還上軍餉等徵捧事,似當自廟堂,分付矣。興慶曰,京畿、三南,則當年條外,辛壬癸三年條,分數徵捧,而今此海西,則辛亥旣無未收,壬子只有如干石云,無論稍實之次,癸丑條則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多一年條,準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議政府詳覆,一日爲急,而右參贊有闕之代,尙未差出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爲牌不進,竝更牌招開政,何如?上曰,參議李宗城,只推,亦爲牌招,判書、參判兼帶之任,則出而行公乎?春躋曰,然矣。上曰,誠爲過矣。次對久未爲之,廟務多滯,今日晝講罷後,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竝爲入侍,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景淑入侍,獻納尹就咸,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健基,讀采薇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健基曰,采薇,遣戍役之詩,而不但曲軫下情,亦有勸勉之意矣。上曰,此與皇華章,同義歟?健基曰,送戍之時,當先慰將帥,而將帥則乃其職分內事,至於小民,則恐不知其當然,而有怨心,故辭甚委曲矣。雅本與風有異,風則采閭巷間匹夫匹婦之言,而雅則王公大人之所作也。故秩然有序,此正玩味處也。若魯曰,初章方赴征,故以靡室言之。二章在路,故以飢渴言之。三章,歎王事之靡盬。四章,期三捷之奏功。五章,戒戎備之或疎。六章,敍人情之勞苦。其次序意趣,極不苟,此所以爲雅,而但當時使民之道至矣。此是在上者所作之詩,而備述其勞苦之情,猶恐民情之或有未盡察,故末句言,莫知我哀,此一句有味矣。在上者之心,旣如是,則寧有下情未逮之慮乎?於此尤可見當時仁心仁政之必及於人也。是以,民皆親上死長,有亂則勇赴不避,及歸而終無怨言矣。我國雖無防秋之役,而特以荐凶之故,宛轉蔀屋之下,必多哀矜之情,而不能自達於廈氊之上矣。聖上,如以莫知我哀之意,存諸宸心,軫恤民隱,而敷仁布惠,使至德厚澤,浹人肌膚,則設令不幸,而有防秋戰伐之役,民必樂爲之致死力矣。乞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焉。顯命曰,采薇詩章,不過六章,字不過數百,而其中治軍行師之大法,備矣。兵凶戰危,而驅赤子赴死地,則不可不察其勞苦,通其情地,而撫之以恩也。只撫以恩,而不有以勵之,則惟彼愚蠢之民,無以知手足之捍,子弟之衛,故又宜勵之以義也。雖勵之以義,而不有以激之,則難於勇往直前,而易乎畏㤼退縮,故又宜激三軍之怒也。雖激其怒,而在我之勢,有不足恃者,則必歸於空死,而罔功,故宜令强其士馬,精其器械,以壯三軍之勢也。軍勢旣壯,我心無畏,則亦易於輕敵,而致敗,故宜令晝夜警飭,俾絶其驕惰之習也。用兵之道,不過如斯,而此五者,俱載於此詩。其曰,靡室靡家,載飢載渴者,撫之以恩之道也。其曰,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者,勵之以義之道也。再言玁狁之故者,所以激三軍之怒也。屢言四牡之盛者,所以壯三軍之氣也。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云者,亦出於警驕惰之意也。而恩以撫之之道,爲尤重,故末章,結之以莫知我哀,言切而意深矣。上曰,同經筵之以五者,分而爲言好矣。然以予觀之,則此皆出於誠心也。若如同經筵之言,則有如此,而可以結軍心之意思,此非誠實底道,而不幾近於伯道乎?載飢載渴者,亶出惻怛之誠,似非撫以恩之意也。我行不來者,亦出當然之理,謂之勵義,則亦非純然一於正也。玁狁之故者,虞憂之心,自發於言語之間也。一毫有鼓動軍心之意,則亦非誠心也。壯軍勢者,雖非聖王之世,若當用師之際,則不得不壯其軍容,此亦必然之事也。若有意而然,則亦不誠實矣。第五件事,其所戒飭之道,亦不得不然,非有意於警驕惰也。唐太宗之爲治,雖非王道,而至於死囚四百,來歸獄,亦出於一段誠心而然矣。何況聖王之出師行討?一事一言,無不出於誠,而當於理,故恩義自在其中,而其他激怒壯威警惰之道,亦無不自合於實理矣。顯命曰,聖敎至當,王伯之分,不出於誠僞與有心無心也。凡事,若期有後效,而爲之,則終歸於伯道矣。此詩則只言道理,而自合於治軍之法矣。上曰,有心無心之言,尤好矣。健基曰,先王送戍之際,非謂以如此言,而送之,則軍心可以感動也。其言,無非當然之理,而王道自在其中,大體,體軍心本人情,悅道而使民也。此與東山詩相同矣。東山詩亦非周公作詩,而欲感人心也。亦出於事理之當然矣。若魯曰,同經筵之以五條,分屬於詩義,而爲說者,不免有弊,故聖敎,以實理,逐條辨破,而同經筵,亦非以此詩,爲有意而作也。上曰,同經筵所達,發予未及思者,打起予心,故予以實理,有所相難者矣。顯命曰,東山詩,旣征方還,故全是慰軍心之辭也。采薇章,出師方征,故多有責望之意,所遇旣異,其情亦異矣。若魯曰,以東山詩合觀云者,卽先儒說,而亦以悅以使民,民忘其勞,相類也。非以事跡之相似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臣亦非謂事實相同也。其體軍心本人情之道,大體同矣。上曰,予亦有欲問者矣。風是閭巷之謠,而東山詩,乃周公所作,則何以編於列國之風耶。健基曰,豳詩多周公所作,實爲正音,而居於風雅之間者,蓋周公當變,而不失其正,故上而救列國之變風,下而接小雅之正樂也。上曰,明年適有閏月,閏月之以望前屬於前月,以望後屬於後月,正類此也。大凡帝王講學,不在字句,推類論難,亦一好道,俄者同經筵,以誠僞與有心無心爲言,言尤有理矣。同經筵與儒臣,平日行事之際,其果有心乎,無心乎?無隱悉陳,則予亦當有下敎矣。顯命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汎應曲當者,乃聖人之事也。臣點檢平日行事,則尙不及於五伯之有心,實無可達之辭矣。上曰,卿自在春坊時,予知之久矣。今此所達,謙讓太過,若論有心無心,則何處爲偏耶?顯命曰,一年三百六十日,朝暮動靜云爲者,豈有一分合理者乎?上曰,欲人知我者,便是有心也。卿曾爲方伯臨民之時,此心何如耶?顯命曰,臣經兩道方伯,而凡事自多有心者矣。上曰,儒臣亦言之。健基曰,凡事無心,而自然當理者,非聖人則難矣。臣於平日,點檢立朝以後之事,則亦不無欺君之事,何敢以無心而言之耶?若魯曰,臣則性本愚庸,闊於事情,居家接物,率多無心處,而出身立朝之後,所叨只經幄而已。登筵進講,討論文義,本無經營排置,或可謂之無心,而如有封章論事,則輒慮以黨論,見疑於君父,多有把筆趑趄之時,此則似出於有心矣。上曰,同經筵之言,則過謙矣。下番儒臣,未經臨民之官,則無心有心,無可論,予當自言矣。予俄以實理言之,諸臣,或以予爲知理,而點檢平日,多有不然者矣。頃於社壇歸路,目見失火廛舍之猶未造成,推考不給物力之諸堂,而李宗城有若予,故於路上,爲瞻聆,而有此令者,然宗城實未知予心也。王者之言,出於朝紙,遠邇孰不知之,而何至於路中,分付耶?此則果出於無心矣。他餘處分之時,則猶不能一出於無心,心中每以爲予心如此,人或知之耶?此便有心處也。下番儒臣之言,似出眞情,而雖居家,若全然無心,則猶謂之迂闊,此亦不能點檢,而然矣。封章時有心云者,此是滿腔私意也。予或不知,而責於儒臣,儒臣之心,一毫無私,則於儒臣何有哉?苟能擺脫俗套,則自無如此之心矣。若魯曰,聖敎丁寧,有若慈父之敎迷子,臣雖愚頑,寧不感泣乎?臣有老母,與之衣則衣焉,與之食則食焉。未嘗以家事關心,故居家能無心,而至於章奏間有心,臣非有心於得失而然矣。殿下每以黨論,過疑於朝臣,臣雖無狀,若係君德之闕失,國家之安危,則何敢避形跡之嫌?而如以小小不關緊之事,字句語言之微,見疑於君父,則豈不爲悶乎?臣之本心如此,故自不能無心於遣辭之際矣。上曰,予於儒臣,未嘗以黨論疑之,而儒臣,自爲疑慮如此,豈非私意耶?儒臣,猶尙如此,把筆趑趄,不能盡其言,則他人何足言哉。予不以黨論疑之矣,其勿疑慮,而祛其私意,可也。同經筵,則於時象,其有心無心,何如耶?顯命曰,臣亦豈無計較之私意耶?臣之從宦已久,本末長短,聖主已盡知之矣。臣之事君之道,前後有異,自參下至玉堂之時,與卽今,有所不同,臣實有不忠之罪矣。眞淳曰,忠於君,而孝於親,自是秉彜之天也。豈有求譽於人之心。而臨民,則欲其下民之無怨者,有心也。立朝,則欲其同朝之見重者,有心也。事事而豈有無心之事乎?三代以下,猶恐其不好名云者,誠古人的論也。好名雖有心,而此心常存,進進不已,則不害爲君子人矣。上曰,特進官好名之言,又打起予心矣。同經筵欲淸之心,予亦知之,故嘗有下敎於李宗城者,卿必聞之矣。好名乃是惜名也。好字雖有心,而常有惜之之意,則不作非事,而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欲淸,近於好名,故予以是言之。顯命曰,下敎於李宗城者,臣已略聞之矣。臣之平日所自戒者,在於身名之汚辱,而殿下今日之所面諭者,出於加進之意,敢不銘鏤寸心,佩服終身,而亦有一言之可以仰陳者矣。殿下凡於聽言之際,當察其言之是非,而不必察其人之好名與否,臣果有好名之心,而欲得直節之名,入殿下之前,而牽裾折檻,則臣之好名,雖得罪於聖門,而與田文所謂私得寶於外者,有間矣。殿下容而有之,則亦足爲聖德增光之道矣。上曰,予欲勉卿,而今反受戒於卿矣。今日卿之所達,極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治心之法,淸淨無慾,然後能無私意之雜於其間,苟有營爲而安排,則不能無心矣。好名,亦不可非斥,而如有意於沽名而强爲之,則亦有弊矣。上曰,人有動靜,動是有心,靜是無心,臨事而自有有心無心之處矣。若如下番之言,務主於淸淨無心,則不幾近於釋氏之空寂乎?健基曰,學問,而欲至於聖人之域者,亦有心也。凡事豈有無心之事乎?好名,而作之不已,則其進,有不可量,殿下亦不必避好名矣。出一令則曰,予之此事,可以得民庶之心乎?行一政則曰,予之此事,可以服臣僚之心乎?常兢兢不已,孜孜不息,則雖曰,好名,而其效實大。今若專以無心爲主,而凡於大小事爲,都不留念,則其流之弊,不但歸於虛無空寂而止,伏願着意而加勉焉。上曰,凡事,有爲之之心,然後可以爲之,若以心,置諸虛空,而無所用心者,豈可乎?眞淳曰,堯、舜之博施濟衆,非欲其得民譽也。惟恐匹夫匹婦之或不得其所,而自然用心於博施濟衆之道,堯、舜之德,雖廣大難名,而其於爲治之道,則不可謂不出於有心也。健基曰,齊桓,實無尊周之心,只求尊周之名,而其所以得成伯功者,亦由於得其令名也。上曰,若謂齊桓,專無心於尊周,則豈不冤乎?健基曰,若使齊桓,尊周之道,出於血誠,則足爲王道,而其跡則是,其心則非,故爲伯道,此所謂假仁借義也。上曰,然矣。若無假借字,當爲王道矣。若魯曰,今日殿下,開心見誠,接待群下,論難有心無心之別,意甚盛也。臣俄以治心淸淨爲言,而未及畢辭,遽承近於空寂之敎,臣固惶恐,而治心,若專主無心,而無所動靜,則近於釋氏矣。淸淨無私意,然後雖動處有心,而不偏係矣,蓋動處,有公私之分故也。殿下於朝臣章奏言議之間,惡黨之心先着,故每有處分之過中,是非之失平,殊非物各付物,物來順應之道,若虛心應接,則自可得公平之道矣。何必過勞聖心,而無其效也?此實聖上加勉處也。上曰,大體則好矣。有則當加勉,而予謂儒臣以滿腔私意者,亦欲其使儒臣加勉也。儒臣之挾冊登筵,凡幾次耶?儒臣猶疑予以過疑朝臣,而儒臣之把筆趑趄者,實不知予心,而然也。予則凡於章奏之間,欲不知東西南北,而近來,則惟恐其君之不知,必欲自立標榜,是可痛惡也。予不欲以句語間,過加罪罰,故洪鳳祚、漢面胡腸之說,予不深治,而洪啓裕,則予果見瞞矣。其一二啓之後,綻露情態,予於此等處,不欲正視矣,予則不以黨論,過疑群臣,而群臣,則以扶抑疑予,豈不慨然乎?如洪啓裕事,則予欲知而不知,而恐其涓涓之流,將至於滔天,故不得不言之耳。若魯曰,前後屢承勉戒之敎,臣雖不忠,亦不至孤負聖戒,而臣是半生黨臼中人也。雖自謂不喜黨論,難保臣心之必公,而見可於公眼,況於君父之前乎?臣以妄論時事,輒被嚴敎,固非一二,而向於講筵,因文義,以辨賢邪之道,敷陳勉戒之語,區區苦心,專出於欲補聖德,實非有意於時象,而殿下疑之以黨論,有所下敎矣。臣於其時,惶愧無地,而亦不無慨然之心矣,臣之事殿下,亦有日矣。其何敢專以私意,過自疑慮?而殿下,所以不能虛心聽言如此,則臣安得不把筆趑趄乎?上曰,乙巳以後,因文義,每有挾雜之言,予固不取,而向日講筵時事,予非疑儒臣也。予若有疑,則當斥責之,豈問於儒臣曰,以時象言之乎,云耶?頃者處置時,若是他人,則當措辭於批答,而予不爲之,待儒臣入侍,面諭之矣。以伊時下敎見之,可知予無所疑於儒臣也。儒臣之自疑者過矣。同經筵,亦有因時象,而見疑之慮耶?顯命曰,殿下常有矯枉過直之病矣。惡黨論雖聖德事,而隨其言者之色目,或疑其意思之挾雜,在儒臣,亦爲自反處,而其在大聖人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之道,豈不有歉乎?以臣自己,事言之,則臣之事殿下,本有主宰矣。以臣頃年騎郞之不行公,屢承誨責,其時適有事故之不得不爾者,而臣亦豈不爲黨論乎?近來,則臣以偏論二字,舍絶念頭,至於背公死黨之意,則雖自反而求之,實無一毫係着者矣。上曰,豐陵,以武弁時象,自任其必祛,而徐判府事,不能如豐陵之事,前嶺伯必不行,故領相之事矣。徐判府事自言與豐陵差異,其果然乎?顯命曰,徐命均論議入頭處,與臣兄異矣。上曰,卿以勳戚之臣,必欲保全其身云,故不欲强之,而卿於國事,旣盡心矣。卿須體卿兄之心,而行卿兄之事,處於左右,周旋其間,卿之坐地,雖與卿兄稍間,而惟當自任以國事矣。顯命曰,臣之本末,只此事,而卽今,則頭腦已誤矣。殿下,若責臣以赴火蹈湯,則臣當不避,而朝議士論,與前判異,以臣望輕力微者,決不可上下其間,而有所彌綸,臣何敢不自揣量,而自取顚敗乎?上曰,卿兄,嘗以負予爲言,卿必聞之矣。結姻王家之後,蹤跡,與前雖異,而猶尙自任以國事矣。己酉以後,則予以爲雖無卿兄,予足爲之,而時象漸乖,不知其落下幾層,一人存亡,而若是判異,撫念疇昔,益增悼惜,今卿不必家喩,而戶說也。身居宰列,且兼備堂,則交勉於縉紳之間而俾至於和同之域,爲宜矣。顯命曰,朋儕間相勉戒之道,則不當有彼此,而第臣處地根本,與臣兄,自不同矣。臣若行臣兄之事,則必不旋踵而敗,故決知其不可爲矣。上曰,卽今時象,果何如耶?顯命曰,臣於時事,絶口不言久矣。臣與健基,本來言議相合,私室酬酢之際,健基常責臣以不爲言論矣。健基曰,趙顯命豈無向國之誠?而臣之居常責之者,謂其忠誠,不如豐陵也。自處勳戚,而力辭淸要,規避世路,而不言時事,目見時勢之艱危,而不肯擔當,此臣所以深責之者也。顯命曰,臣兄在世時,則朝廷事,無論大小是非曲直,而有主宰,故有若泛舟大洋,篙師按棹,而卽今,則聖上,不變其時規模,朝臣,亦行其時規模,而終如萬頃滄波,無篙師而泛虛舟,出沒無所適之狀,豈不悶哉?上曰,何以則其能有濟乎?轉危爲安之策,卿其言之。顯命曰,臣無謀計之可以仰達者,然而丁未以後,與臣兄,持循此道,而卽今受國家重任者,自有其人矣。士大夫,砥名勵節,必以第一義,自期待,則雖不能一一踐其實,而要不下爲善士矣。此人,則自少學問入頭處不高,但欲與世俗推移,故其規模不高,而事爲之間,多循私意,此其病痛,而聰明敏達,則朝臣中罕有其比。自上,若策勵其病痛而用之,則渠豈不盡心乎?上曰,其人近來,則不欲擔當,未知何故耶。顯命曰,此則多有恐懼之端,而然矣。上曰,吏判與亞銓,互相撕捱不出,亦可悶也。顯命曰,此宜分別其是非矣。上曰,若分別是非,則豈不爲扶抑乎?扶抑則予不欲爲之,而其所爭者,何事耶?若魯曰,兩銓官所爭,卽尹興茂獻納新通事,而申昉,以更爲消詳爲言,則宋寅明不待歸一,而擬望,申昉至於陳疏,宋寅明之擬入,不過做錯,申昉之陳疏,特以政例,元非大段之事也。趙翼命事,尤非關緊云矣。上曰,儒臣之言,果是矣。若魯曰,聖上,以時象之不得調劑爲慮,至有下詢於趙顯命,而顯命,亦不能悉陳矣。豐陵在時,自家有一定之規模,故其中雖有峻於論議者,不敢放肆,此則豐陵之力也。近日,雖似竝用彼此,而太無防閑,且各有猜忌之心,中藏機栝,或不無觸處透露者,凡事若無界限,則易於混淪,前頭之憂,不無腫潰水決之漸。然則國家之受害,不可勝言,毋以目前姑息爲務,深留聖意焉。上曰,大體則是矣。上曰,注書出去,大臣與備局有司堂上,入侍事,分付。逅,趨出傳命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趙尙絅入侍。上曰,講筵已畢,特進官及玉堂一人,宗臣武臣退去,承史及臺臣仍留,工曹參判趙顯命,旣是備堂,亦爲仍留,可也。眞淳、若魯,宗臣燂,武臣景淑,退出。興慶進伏曰,今日爲次對日,而講筵相値,勢將不得爲之矣。有有司堂上入侍之命,而李宗城牌不進,李瑜兼帶辭免,只趙尙絅一人,入來矣。上曰,使臣先來,至今無消息,初十日發送,則自然未及來耶?興慶曰,十六日議奏之說,出於胡人之口,此言若然,則先來自當遲滯矣。尙絅曰,彼中事,謂之明日爲之者,必延過數日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敬差官趙漢緯,聯名狀啓,以爲牙山、平澤、新昌、天安、稷山等,五邑海溢之災,振古所無,當以全災許給,年分,書啓中,別書以海溢全災。且永春一邑,皆是石田,只種黍粟、木花,初非一年再耕之地,而被災慘酷,不可與他邑旱田。一例論斷,永春一邑之田,當折半給災。李壽沆,又以牙山、新昌海溢九面所居軍民身布蠲減等事,一依尤甚邑例,許施爲請矣。今年年分事目,旣許晩移秧全不掛鎌,則別災名,今不可追許,旱田災,亦不宜輕許,而此等災結,惟在道臣之推移變通,非朝家所可許施者也。至於牙、新九面分等,似當依施,而向者嶺南道臣兩面分等之請,旣已防塞不許,則到今有難異同,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上款兩條事,所達是矣。牙、新九面,與嶺伯面分等,多寡雖異,何可獨爲給災於此處耶?竝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有稟處之命矣。其疏,以舊還上最久最多條,竝督爲難爲辭,而旣無結語,今姑置之,至於三衙門耗穀事,蓋聞北路年事,慘被凶歉,而道臣疏請,又復如此。此旣本道所出之穀,合以計之,則可爲一萬六七千石,參酌劃給,以補賑資,似宜,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重臣、宰臣之意,何如?尙絅曰,耗穀,旣是本道所出,且無緊急用處,救活本道之民,似是不可已者,自前告歉之歲,例皆劃給,以五六千石劃給,似好矣。顯命曰,以耗穀補賑資,臣嘗非之,而今此北路道臣,屢次陳請,不可一向防塞,尤甚設賑,不過八九邑,則限六千石劃給,未爲不可矣。上曰,三衙門耗穀中,一萬石,則留庫,其餘,盡爲劃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北兵使金浹呈狀內,生母,方在安東府家兄任所,而年迫八耋,常在疾病中,安東之於北營,幾將三千里,以此情理,旣難往赴。且其所後母,篤老之年,素抱奇疾,氣息綿綴,他無救護之人,人子至情,豈忍離捨而勉赴,入啓變動云,故初以抑情勉赴題給矣。今又呈狀,陳懇如前,則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赴任,北兵使金浹,今姑許遞,何如?上曰,金浹今姑改差,其代,卽爲議薦,可也。顯命曰,臣以北路,竊以爲憂,蓋自古,有異常水災,則其後之無事未易,而向者李義豐事,徵兆甚不好矣。金浹,則雖已許遞,而其代,宜極擇送之矣。上曰,雖不如此,閫帥,豈可不擇?各別擇送,可也。興慶曰,慶尙監司薦望,臣頃以尹陽來、閔應洙仰達,而尹陽來之聽斷刑獄,近來無比,且其才具,亦可委任重務,物議,多以爲藩任雖重而不無內輕之嫌。且臣追聞尹陽來之妓妾,與前監司金在魯之妾,爲同生兄弟,而俱是家畜者云,法典應避,妻妾親同,則有不可交代矣。以臣所達,副望,陞爲首擬,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旣爲親嫌,則依所達爲之,可也。校理兪健基曰,兩臣所畜,皆是妓妾也。以妓妾爲親嫌,大有乖於法典,且朝家,旣有刷還令,則當卽出送,而聞大臣所達,則尙爲家畜可知,宜有警責之道,金在魯、尹陽來,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曾經六鎭守令,擬於閫望事,下敎,而臣意,則三、甲,必在其中矣。及見擧條,則三、甲不入矣。江邊七邑所重,與六鎭無異。三、甲七邑守令,依六鎭例竝擬,未知何如?武將之議,亦皆如此。故敢此仰達。上曰,又擧論七邑,則不免多岐矣。閫望前通者,則今姑勿論,新通,則以曾經六鎭守令者,備擬,而三、甲,則一體爲之,可也。興慶曰,三、甲守令一體施行事,明有下敎,而見漏於擧條中云,其時入侍承旨、注書,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前京畿水使元弼揆,以本營軍器庫子金戒達偸竊軍器事,有所狀啓矣。軍器之無面者,其數頗多,而其中鳥銃四柄,環刀五柄,長箭、片箭及火藥四百餘斤,則庫子招內,戊申變亂時,出給軍兵,還捧之際,閪失云。雖不可取信,亦不必勒歸於偸竊,而黑角弓三十三張,則渠以偸出賣食自服。故招致其買得者,旣已還推,所當直爲梟示,而不可擅殺,請令該曹,稟處云矣。臣考諸曹中前例,則以軍器偸竊之罪梟示者,非一非再,而守禦廳火藥六十斤盜取者,及平山鳥銃二柄偸竊者,皆減死定配矣。鳥銃五柄,環刀四柄,長、片箭火藥,雖曰閪失云,而角弓盜賣,則的實,未知何以處之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於在外時,已因兵判,而聞之矣。今此所偸之物,比之於梟示前例,則小,比之於定配前例,則多。而人命至重,寧失之寬,參酌減死,未爲不可矣。上曰,角弓三十張,比二鳥銃,則重矣。比六十斤火藥,則不甚相遠矣。重人命之道,當審愼,依守禦廳例,減死定配,可也。尙絅曰,直爲定配乎?刑推後擧行乎?上曰,三次嚴訊後,定配。尙絅曰,監官庫直輩,亦有不謹守直之罪,其在懲勵之道,宜有處分矣。上曰,此則自本營,分輕重科罪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副修撰南泰良,帶職蒙宥,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朝者入診時,以齎咨官卜物馱來事,有所定奪,而再昨備局之坐,豐原君趙顯命,以當爲留置,爲言矣。今方入侍,更令陳達其所見,何如?上曰,旣已下敎矣。有何更爲陳達之事乎?尙絅曰,別軍直鞭棍,以別制造給事,曾已命下,而此非時急者,日寒難於造成,姑待歲後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尹就咸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引嫌而退,當初所論,旣有意見,筵奏還寢,在我何嫌?請司諫趙漢緯出仕。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初覆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三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部將等秋冬等褒貶等第磨勘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居李元石子今化妻金召史等,嚂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嚂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刑曹罪人李震相、莫禮加刑啓目。傳于宋秀衡曰,此等之類,猶尙忍杖,除尋常嚴訊之敎,不過例判,各別嚴訊,期於直招事,分付。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因昨日筵臣之請推,諉以情勢難安,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今日本曹,不爲開坐,罪囚推案,報議政府等事,未盡擧行。明日初覆,必有窘急之慮,判書尹陽來,卽爲牌招,使之開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隔宵,本曹擧行等事,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初覆在明,詳覆一時爲急,而特敎牌招之下,如是撕捱,其在分義事體,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之意,纔已筵達,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其所相持,本非重事,猶此撕捱,極涉太過,從重推考,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一體牌招。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卽接敦寧府移文,則參奉尹得重,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安邊府使吳光運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親年已過七十,三百里外,不得赴任,自有法典,入啓處置云。親年七十者,勿敍三百里外遠邑,載在法典,安邊府使吳光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左參贊,金有慶爲戶曹參判,李義豐爲驪州牧使,金尙星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趙明澤爲司僕寺正,徐命珩爲掌樂院正,黃尙老爲兵曹佐郞,李奎鎭爲刑曹佐郞,朴弼載爲京畿都事,李匡元爲繕工假監役,金九衍爲濟用判官,金聖鐸爲司僕主簿,李箕獻爲司成,吳瑗爲中學兼敎授,金若魯爲東學兼敎授,李德壽爲同義禁,花川君金浹,校書副正字單,鄭尙謙,漢學敎授二單,金尙星、吳瑗。 ○兵批,判書趙尙絅褒貶進,參判李眞淳褒貶進,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入直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伋呈狀內,重得傷寒,症勢危劇,旬月之內,斷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崔弘中、金楶、張孝一、權壽鳳、安福大、李秉春、兪德基、邊夏徵、洪得源、朴鏜、金鳳章、裵元星、宋奎弼、金重華、申光夏、鄭亨益、韓範錫、許晶、張泰紹、李行儉、田萬秋、趙虎臣、李聖龍、李玄輔、任守迪、金聖運、魚有龍、尹容、韓德全、李日躋、李匡世、金相璧、愼汝儉、尹㵑、張爾樞、鄭淵、金鼎相、柳經章、楊就達、宋徵賢、李相晟付副護軍。李匡輔、李世璡、金龍慶、朴師正、鄭彦燮、金始㷜、趙命臣、洪龍祚、柳萬重、兪命凝,付副司直。李淨、崔翰全,付副司果。許逅、許鐔,付副司正。同知單,車復運,僉知三單尹得商、申弼夏、金夏明。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故正字李埰妻柳氏呈狀內,家翁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進士李垍呈狀內,同生兄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於延齡君矣。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李埰、李垍等門長長溪君棅單子內,故正字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的實云,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爲延齡君繼子,則李埰便作無後之人。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之子爲後,似合事宜。而有福,旣是李垍之長子,則許以立後,有違法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立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舊還上軍餉,之次邑,則依前狀請,竝皆停捧,稍實邑,則限乙巳以後最多年,酌定三分之一,督捧爲請矣。當初狀啓,不分年條,混請停退,則未捧久近,廟堂何以區別乎?最多年收捧之令,旣據前例,則到今變改,殊涉顚倒,置之,至於稍實邑舊還事,當初狀請,元不提論,則各年條,自在應捧之中,故覆啓中,亦不擧論矣。今又以限年酌定爲請,可見初啓之疎漏,而勿論久近,一切督捧,則亦涉紛鬧,依咸鏡、江原道例,最久最多,各一年條,收捧宜當,以此分付,狀辭中耉鮐五穀等說,殊欠事體,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番章陵行幸時,啓下上言中,慶源幼學金益文,鏡城業武羅崇贊,居山驛將校金器重,平壤幼學金正義,文化幼學孔時中,瑞山新選柳億宗,原城閑良李鳳徵,楊州幼學洪尙寬,通津烽軍金惡同,廣州旗牌官金聖源,橫城驛吏裵應佑,西原幼學鄭重泰,京居韓賢應,閑良盧泰壽、文壽剛等俱爲未現身,依例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幼學李宗夏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狀啓,今秋冬等褒貶,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聞,昨日大臣,以臣賤畜事,有所陳白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伏不勝愧赧悚惕之至,臣頃在北藩,有一所眄,適與禮曹判書臣金在魯所畜,爲異父同生者也。月前上來,方置家中,雖免賤籍,係是北産,則蔑禁留率,自有當律,況臣身雖卑下,職忝卿列,其不可與庶品散流之厭然掩藏者,同視而共歸也,決矣。跡露事發之後,何敢以犯科之蹤,冒據於司法之地哉?玆敢不避猥屑,首實請譴,伏乞亟罷臣職,以安私心,仍勘臣罪,以存邦憲臣之情勢,決難冒出,非不知啓覆當頭,事甚窘迫。而方竢重勘之不暇,何論官職之去就乎?再牌之下,不得不自犯違慢,罪上添罪,無地自容,伏望先卽變通,回授無故之人,使國事,無至狼狽幸甚。臣無任恧縮震厲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上請譴之章,及承聖批,乃有不必深嫌之諭,臣誠惶霣感激,不知所措。而顧臣所遭,終是兢危,決難仍因蹲據,固欲更煩控籲,而人非之極,鬼責隨至,自數日前,疾病暴重。外則惡寒發熱,頭疼身重,內則痰鬱胸痞,喘嗽嘔噦,表裏感傷,症形危惡,甚至有昏厥迷塞,不省人事,肢末俱冷,作一僵屍之時,多般藥治,未有分效。顧今殿最,期限已迫,而萬無自力開坐,及期封進之勢,雖以臣之情勢言之,儒臣所達廉譏之易方,向陳辨章,雖或蒙聖鑑之照察,若其所謂受賂逞憾等語,必是有意指斥。設令臣不病而察任,所聞者,不過儒臣所謂受賂逞憾之言。則以此所聞,貶褒守令,必將上累國家公嚴之典,臣豈敢爲是哉?考績之政,有國所重,而以臣之故,淹稽不擧,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枕懍惕,冒昧陳籲,伏乞聖明,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賜罷斥,馳遣代者,俾職事無廢,殘喘獲延,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趙東彬,輸城察訪朴天樞。 ○李重協啓曰,明日乃是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啓覆,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李鳳翼,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啓覆文書,雖小,時刻進定以巳初初刻。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辭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啓覆時刻已迫。而本曹照律文書,尙未擧行,其在事體道理,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再牌之下,又不應命,啓覆殿坐,時刻已迫,非但本曹文書之未及擧行,莫重啓覆,因刑曹長席之撕捱,將未免停退,揆以事體道理,俱極寒心。判書尹陽來,從重推考,一日三牌,雖傷事體,而如此之時,亦不可拘以常格,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頃者推考,不過事體,豈可以此?若是撕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本事非秋曹事,而莫重啓覆,不可以無秋曹長官而停退,各別催促。 ○又啓曰,啓覆殿坐,時刻已過,而刑曹判書尹陽來,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事體道理,誠極寒心,莫重啓覆,將不得及時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該房承旨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陳疏,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張鵬翼爲刑曹判書。 ○兵批,判書趙尙絅啓覆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吏曹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洪處疇,在任遭喪,今旣服闋,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穆陵守護軍張順命等三兄弟,呈單本廳,觀其辭緣,則以爲渠以宣祖大王外六代孫,世入譜略,而見充於守護軍之役,極爲冤痛,願得許頉云。故考見璿源譜略,則順命之外祖任尙,卽宣廟王孫海平君之外孫,計其代數,果爲六代。敦寧未盡之前,充定賤役誠極不當,自本廳,移文禮曹,使之知委本陵,許頉張順命等守護軍之役矣。卽聞本陵,發怒於本廳移文許頉之事,捉致順命等,以大王八代孫樣,威脅捧招,終不頉役,昭載譜略之代數,任意增減,勒捧招辭,已極可駭。而又觀本陵報禮曹枚移本廳措語,則有曰,恐唱陵官,無所不至。又曰,璿源錄廳,爲順命,多費不當之辭說,語甚不擇,尤極無據。近來體統,雖曰掃地,當初本廳文移許頉者,不過據譜略重敦寧之意,則幺麽陵官,非惟不爲之擧行。又何敢以此等凌蔑之辭,加之於上司乎?其在事體,萬萬寒心,當該陵官,爲先汰去,張順命等兄弟,卽令該曹,依法頉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素薄,平居善病而五六年來,積傷於行役,痰結肩背,膠固不解,俯仰行動,輒致牽痛,經年爲祟,卽同籧篨,其艱楚不堪之狀,時復形露於前席拜跪之際矣。日昨極寒,曉赴籌司,感傷忒重,痰症隨劇,徑返私次,焫艾吃藥,而今至三宿,一味無減。上暈頭目,傍連腰膂,宛轉叫苦,殆不省人事。開政有命,天牌三降,而喘喘床笫,荐犯違傲,病裏惶霣,無地自容。此病未治,將無以供此職務,此職未解,亦無以保此孱病。況今兩堂行公,政注有人,敢將疾痛之呼,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且臣卽伏見備局文書,昨日入診,有齎咨官卜物,令灣府出來之命矣。此事雖若微細,關係儘重,旣有愚見,輒此陳聞焉。當初使臣之發關灣府,使勿出送者,以意揣之,不過二端,若非譯舌爭利,病其先售,則必是曆官多濫,欲親搜檢也。灣尹之初請指揮也,臣以旣不能明知發關之主意,則許其留置,以待使行之處置,對之於大臣之問矣。雖然,冬至卜馱,到柵空還,順付而來,卽是前例,在其時,則固無不可。而在今日,則決不當許,自夫淸債辱國之後,申明延卜之禁,彼我潛商之類,失利久矣。夤緣事機,欲一相通,不但灣人之所覬,抑亦鳳城之攸願,今旣蹉過,於節使之回便,縱日夜規利之徒,會千百求售之商,甚非所以杜奸,而塞竇也。燕卜之回還,必令使臣,遲待齊到,同時出柵,明有朝令,使价之奉法者,留滯多日不敢先出。而延卜之入去,又必令都事領赴,蓋所以禁柵門之生奸,而表裏檢束,嚴密若是,今爲曆官之輸卜,未有一人之管察,別創延卜之路,則從前禁防,自此壞盡,而日後援例,必將紛然,至於稅官之文移灣府。又是曾所未有之事,細察事情,疑若有主張而慫慂之者,其所爲辭只在於稅銀之未收,而曆官卜物,初不遵使行之令,而先已出柵,所患者,特延卜之不至耳。卜旣出柵,稅已應納,所謂客商之未售,似指山東物貨之買賣於柵門者,而曆官旣已上來,延卜雖至,其將向誰而圖售耶?以理推之,是必有借力於稅官,陰濟其私利者。況其文字中,不遵上國舊例,故爲變更等語,意在恐動,情實悶急,萬有一分,如臣所料,而朝家又從而許之,則四邊聞之,將以爲如何。此臣所以決不當許者,然也。陳奏使先來纔到,尤無曠日遲待之慮,臣謂曆官卜物,姑令留置,以待使行,同時出來,稅官處,則直以非時延卜,有違定式,使行渡江,亦在不日答之,而陳奏行中譯舌,眞有爭利告訴,致此葛藤者,亦宜嚴懲,以戒後日。伏願聖明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當問于大臣,而處之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該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刑判,何如是撕捱耶?秀衡曰,以日前筵席推考事也。旣承問備,雖或不安,而引嫌太過,莫重啓覆,未免差遲,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大臣已入來乎?秀衡曰,來在賓廳矣。上曰,注書出去,以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不復形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手指冷氣,何如?上曰,日寒故一樣矣。興慶曰,丸藥連爲進御乎?上曰,連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今日當爲初覆,而秋判之撕捱至此,只以日昨問備事耶?亦有他可引之嫌耶?興慶曰,無他嫌端矣。臣於日昨,偶因言端有達,而如是違牌,實爲過中,其爲人甚固執,今方待命金吾云,其必不出,可知矣。上曰,儒臣之當初請推,事體是矣。在尹陽來自處之道,不過一番陳疏而已。如是撕捱,豈不過當乎?若又牌招,而終不承命,則國體將虧損矣。興慶曰,其辭疏,政院之不卽捧入,可恨也。秀衡曰,此非可捧之疏,故初則退却,而再牌不進之後,不得已捧入矣。上曰,政院之當初不捧,事體亦然矣。興慶曰,啓覆文書,政府詳覆,而送于刑曹,則謹啓議照律事,刑曹判書例爲書入,而此亦尙不得爲之矣。上曰,刑判若出,則此不過霎時事也。但今此召問其去就,尤爲其不安之端,何以爲之乎?此若遞職,則禮判上來後,必同處義,因一微事,轉生葛藤,則亦可悶也。興慶曰,金在魯,則未知何以爲之?而至於尹陽來,則無論事之大小,旣有所執,似不當論罪,莫重啓覆,不可一向遷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初覆,明日爲之,則可以仍爲再覆耶?秀衡曰,十四日有拘忌,十五日與上前開拆相値矣。上曰,今日爲初覆,連次三覆,然後北道有當死一罪人,可以趁歲前擧行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元無可引之嫌,而一向撕捱,三召不進,事體所在,不可仍置,罷職,其代政官牌招,以無故人差出,待下批,卽爲牌招肅拜,而啓覆時刻,則以未初初刻爲之,可也。上曰,當初欲擇嶺伯,事偶至此,又失可惜之刑判矣。無故人,則京兆與武臣中,似有之矣。興慶曰,臣於再昨海西還上軍餉年條稟定時,以壬子未收準捧之意,陳達矣。退出後,更考文書,則壬子條只有如干石,而癸丑條未捧頗多,當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追初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錫命,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尹就咸。西班,領敦寧府事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礪恩君梅,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張鵬翼,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炯,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秀衡曰,推案,當以次入之。上曰,然矣。重協,進讀京囚淫奸至親罪人前縣監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待時而已。其辭緣,何足聞也?仍命重協,書判付曰,姑待三覆,按律正法。秀衡,讀外囚殺人罪人張貴才推案。上命讀屍親與元犯招,又命讀張貴才承服處,又命讀監司親問處。仍下敎曰,觀其招辭,則初刺耳後,猶有生氣,故更刺右頰云,而監司親問時,則以蹴踏樣納招,雖非大段違端,而前後之招,差異矣。僉議以爲,何如?興慶曰,只以錢分而殺人者,似可疑,而渠旣承服,且其衣服笠子,已爲贓物,其殺之則丁寧矣。有龜曰,刺殺之跡,昭然於屍帳,承款之辭,又爲分明,則以法斷之之外,無他道矣。思喆曰,初則雖似虛疎,而渠旣丁寧承服,則法外更有何論乎?取魯曰,臣旣詳覆,故其文案,仔細見之,而此獄終涉疑晦,且多疎漏處矣。衣服之留置,至親之證成,實爲疑端,而金始炯,以其時監司,明言其無疑,臣何敢質言其必有疑端耶?寅明曰,臣則只見單招,承服旣分明,別無可論。梅曰,文案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殺人旣分明,三章之法,不可饒貸,依律處斷,宜矣。廷濟曰,初以田結錢分事,戕殺可疑,而常漢輩,場市被酒後,亦不無如此之事。且其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達。尙絅曰,當初捉執,旣非登時,且以錢二分事,有欲殺之心,而賣酒饋之,乘醉刺殺者,可訝。其文案,終爲疎漏,且其所爲,有若爲盜所殺,而然則處置甚從容,而渠之衣笠之棄置者,尤爲可疑。臣意則直斷以法,似重難,更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乃貞曰,以單招見之,則別無疑晦處,勘律,宜矣。錫命曰,渠旣承款,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顯命曰,山陽場殺人云,而張貴才旣往場市,而公然逃走,且其衣服,明是渠之衣服,則萬無可疑矣。始炯曰,此臣按藩時事也。脫衣棄之者,蓋其醉鬪時脫置者也。張士誠,卽貴才之五寸親,而士誠以爲明是渠笠借去者云,則贓物分明矣。世望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羽良曰,臣意則脫衣棄置者,以其血濺,而恐爲他日贓物,故然矣。分明刺殺,則正法,宜矣。箕錫曰,其時道臣之言如此,文案又分明,則依律正法,宜矣。就咸曰,刺殺旣分明,此宜斷之以法矣。健基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瑗曰,獄情至難,文案雖重,而臨問之際,其所答之言,亦可察其形狀,而知之矣。文案雖不無牴牾處,而其時道臣之言如此,則似無可疑矣。上曰,此文案入啓,在於國忌齋戒日,未及詳覽,而卽爲啓下者,蓋爲文書修整之緊急故也。今日亦未細覽,而左參贊與兵判之言,不無意見矣。然渠旣犯殺人之律,故畏㤼而逃走矣,衣服不爲推去,亦出於未暇念之矣。予意則似近於鬪歐殺人,而竝與笠子而棄置者,甚可怪也。鵬翼曰,常漢輩相鬪時,脫衣脫笠,例也。取魯曰,脫衣脫笠,非可論,而鬪歐之敎,實爲至當矣。顯命曰,所謂鬪歐,互相蹴踏,以致一死者之謂,而此則以刃刺之,似非鬪歐也。羽良曰,若鬪歐,則初不必賣酒饋之矣。上曰,果有欲殺之心,則只刺要害一處而已。何必先耳而後頰,以至亂刺乎?文案有牴牾處,旣疑其鬪歐,則與故殺有異,當待三覆而處之耶?使之更査以啓耶?興慶曰,苟有一分可疑處,則不必待三覆,出付秋曹,分付本道,而使之更査爲宜矣。寅明曰,被死可矜,急時償命雖宜,而文案旣如是牴牾,則更査爲宜矣。始炯曰,聖上,以鬪歐致疑者,出於審愼之意,而此獄之合於鬪歐,終未見其得當,旣有衣笠之贓物。且有張士誠之招辭,其殺人則的實矣。上命秀衡,書傳旨曰,觀此文案,當初屍親捉告,雖似疑晦,笠子足襪,旣是贓物,則貴才殺人,可謂無疑。而但殺獄體貌重大,承服之後,考覆親問之招,皆無增減,而此則各相牴牾,已涉未盡。而渠若素嫉承得,乘醉刺殺,則不犯要害,亂刺亂蹴乎?笠子之不收,衣袖之血染,刺打之過多,疑似毆鬪,而故殺成案。鬪毆故殺,雖曰極律,王者用律,宜乎審愼,自本曹,詳問道臣,各別痛査以聞。又命秀衡,書傳旨曰,王者所重,莫若刑獄,昔夏禹帝亦下泣囚,其爲藩臣,尤當詳審。況以崇品重臣,出莅嶺藩,事體自別,且藩、臣守令,其於重囚,不爲細究,若或承款,雖或牴牾,仍成文案,曾有飭勵,亦聞下敎,而今者張貴才文案,未免疎忽,可爲警飭。此則略之,而推官報狀題辭中,今乃取服,亦合檢狀,殊可快幸云,文字偶語,雖非異事,有欠不獲已之意。噫,以是心決獄,則雖或無辜,逭者幾希,玉成之道,宜加倚任之臣,前嶺伯從重推考。必寧曰,申時已報,臣當出去,受軍號矣。上曰,然矣。必寧出去還入,以軍號上之。上曰,啓覆文案之數多,未有如今年者矣。廷濟曰,京外推官與獄官,皆着實擧行故也。上曰,或由於擧行之着實,而死囚,若是夥然,豈不有歉於王者之化乎?於心實多憫惻者矣。取魯曰,下敎,實仰泣辜之德矣。必寧,進告外囚殺人罪人馬保李夢右文案。上曰,此獄無疑,而命華尤絶痛矣。不必盡告,承服處及監司親問處,結案處讀之。必寧讀告。上曰,刑曹啓目,亦告焉。必寧讀之。上曰,命華爲造謀,則夢右爲加功耶?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明是故殺,似不爲加功矣。有龜曰,律文雖有加功二字,此則放砲,出於其手,當以故殺論之,加功則似不襯矣。思喆曰,放砲殺人者,豈可以加功論乎?取魯曰,此事比他,尤切痛矣。命華情罪,今無可論,夢右所爲,當爲元犯。上曰,夢右有兩罪矣。取魯曰,異姓七寸淫奸,則雖未知律文,而似非當死之罪,至於砲殺,則明是故殺,豈可以加功疑之耶?寅明曰,所謂加功,當其殺人之際,從而助力者之謂也。今以命華之故,或疑夢右爲加功,而夢右所犯,則實兼首謀與故殺,依律處之,宜矣。梅曰,不知法律,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文案未及詳閱,而成貼出於臣手,無他可達之辭矣。廷濟曰,謀殺條,有首謀故殺,命華當爲造謀,夢右當爲故殺矣。尙絅曰,臣與戶判之意同,此非可論於加功者也。乃貞曰,此獄情犯,萬萬凶惡,命華宜爲bb?b,夢右決非加功,諸臣之議是矣。顯命曰,放砲時,若有隨從,則當爲加功,手放者,何可以加功,擬律乎?時炯曰,臣與前判書尹陽來回啓時,夢右則當用加功律云,而諸臣所達如此,從衆處分,未爲不可矣。世望曰,臣不知法文,不敢以臆見仰對矣。羽良曰,當初本曹,不敢擅便,敢請上裁,而諸臣之議,皆是矣。箕錫曰,以加功擬律,終未見其可也。就咸曰,明是首犯,宜用當律。健基曰,臣意亦與諸臣同矣。瑗曰,加功終不襯着矣。上曰,更告照律處。必寧讀告。上曰,《大明律》以下見之,則分明合於加功矣。諸臣咸曰,不可而論《大明律》,懸吐各異。上曰,諸臣竝勿言。豐原解釋律文以告。顯命解釋以告。上曰,果是矣,而當初引律不襯矣。羽良臣請出往問於律官。上曰,然矣。羽良出往還入,以爲律官所解者,如此如此矣。上曰,此則與豐原所解異矣。仍命必寧,書判付曰,律似故殺下手擬律則加功,其涉牴牾,詳考律文,三覆以聞。上曰,大臣進前,殺獄當竢三覆,而權取身獄事,實爲莫大之變怪,風化所關,當爲嚴處,而仙玉已斃,今無更問之處矣。取身則死無可惜,而以其祖指揮之故,不敢吐實,一向訊問,反爲殘忍,至於權孚,則以曾經侍從之臣,淑問之下,固當從實直告,而觀其供辭,顯有欺隱之情。若非年七十,則金吾請刑之啓,當依例踏啓字,而亦有不忍矣。今則將爲了當之獄,而猶有所未快者,將何以處之耶?大臣與金吾、秋曹堂上,先爲各陳所見。興慶曰,臣未見其前後文案,不得詳知,而蓋權哥所爲,萬萬無狀,禹女情狀,實涉曖眛矣。然取身旣非死罪,厚、孚亦不可刑訊,則似當參酌定罪,以爲收殺之道矣。傳聞前刑判尹陽來之意,如此云矣。寅明曰,凡獄情,刑推後承服者,固難盡信,而今此權哥之獄,未刑推之前,或稱落胎,或稱埋置者,已露實狀,而厚、孚、取身,皆不目見云,則尤爲孟浪矣。臣於權孚供辭,有所絶痛者,兒聲有無,惟當一從所見直陳,而末端猝稱以兒聲已止息,以其無來歷之語,遽爲揷入,其情狀萬萬無據矣。臣雖以嚴問啓請,而在孚,旣非倫紀所係,則曾經下大夫之列者,不可以一時欺詐之情,輕施刑推,故若有依啓之命,則欲爲稟達,還寢,仍請酌處矣。顯命曰,文案雖未詳見,而雖使三尺童子聞之,皆知權哥之必爲見屈矣。權哥之知其必屈,而爲此擧者,未知有何別樣事情於文案之外耶?臣嘗以此疑之,而畢竟終未得可疑之情跡,則只憑文案立落之外,豈有他道乎?禹女冤狀,今已伸白無餘,而取身終非死罪,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但禹女,初則爲啓下罪人,及其自裁之後,地方官,當檢驗馳報,而只以頭頭人之言報之者,終未免疎漏,此所以有權厚之執言,而稱冤者矣。鵬翼曰,臣則閭巷間所傳之言,雖或聞之,不見文案,不敢臆對矣。始炯曰,自上必欲嚴覈此獄者,不但爲一女之抱冤而已。世敎漸衰,倫化不明,故深憂世道,屢下判付,聖意所在,臣等亦豈不知之乎?盤問罪人之際,反覆詳覈,而彼此俱是常情之外,可謂重獄矣。凡決訟,必以文案歸重,而權取身原情,不成辭理,違端甚多,禹哥所供,節節當理,是非曲直,不難知之。而但難測者獄情,獄官意見,不宜落偏,故臣以鑑空衡平之意,相勉於僚席,期於十分詳査,而畢竟權家諸婢僕,次第直招,禹女之冤,自歸伸白矣。所謂降書,固當査出其眞僞,而觀其筆蹟,決非八十老人之筆,設令從空中出,以此究問,轉至援引,將成婦女之獄,則朝家豈不難處乎?此乃重獄,而權家婢僕外,無他憑覈之處,故雖不得不盤問於婢僕,而終歸於以奴證主,論以法意,已極未安。而至於權取身,則其祖權厚供辭中,以親聞兒聲立證,今雖日加訊問於取身,其祖之供如此,其孫其可直招乎?取身之一向訊問,實有以孫證祖之嫌,朝家欲正倫化,而反不免傷倫之歸,此亦不可不念處也?若以獄情大體言之,諸婢承款之後,取身雖未及直招,便成已了之案,臣意則問議於大臣,參酌酌處,恐爲得宜矣。上曰,參判所見,是矣。羽良曰,此獄只憑文案,而決之,則甚不難,而第天下,莫難測者獄情,莫難決者獄辭,在昔向敏中,以取服當死之僧,一言明摘,終傅生議,臣則旣無敏中之明,最晩入曹。此獄幾至了當之後,而或慮其顯顯易知之外,有隱情可疑者,取其文案,詳細究閱,終無別樣摘出者。然大凡治獄之道,務在徐緩,査實鉤詰兩造之違端,反覆參訂,務至平允,雖以呂刑及酷吏傳等書觀之,可知矣。萬一於兩隻之辭,一有偏重,則曲直易眩,端緖難推,此所以古聖王之必用欽恤者也。戊申之逆,何等凶慘,何等緊急,而殿下不動聲色,專用寬恕,雖有漏網之流,而生活甚多,至於此獄,則處分未免嚴急。此雖出於深憐禹女,痛駭權哥之致,而雖云其罪,人命殞斃,至於四人,似有乖於審愼之義。此後則凡於治獄之際,不當如是,故惶恐敢達,而權厚、權孚,則旣以七十除刑,實無覈得之路,而取身則三次嚴刑,一向杖問,又有以孫證祖之嫌,宜有參酌定罪之道,故議啓中敢以,稟處請之矣。上曰,予於常時,臨古文而有如此事,則心有所絶痛矣。今此取身之事,實是亘古今所無之變,故處分如此,而參議陳戒之言甚好,當留念矣。諸臣亦各陳所見。有龜曰,禹女眞有其罪,則權哥婢僕,以齊憤之心,雖死,必不承款,以此見之,則禹女十分冤痛矣。取身之不爲直招,便有笑啼俱不敢之意,而至於權厚、權孚,若聽中間慫慂之言,而爲此擧,則平問之下,不肯明告,其勢固然,而情狀甚可痛,惟在朝家之嚴處矣。思喆曰,臣待罪禮曹時,取身以此呈狀,而觀其措語,則以萬萬不近理之事,構成罪案,至請離異,情狀絶痛,故不爲許題矣。厥後聞其呈辨秋曹,而畢竟構陷情節,已盡綻露,禹女曖昧之狀,昭伸無餘,而獄事今已了當矣。取身諸罪人,參酌處分,似爲得宜矣。取魯曰,臣則未見其文案,不知獄事之顚末,而此獄初頭,逢見前刑判,則頗言禹女之冤狀。故臣以此事,事理之所不近,人情之所不忍,宜加十分詳愼,有所酬酢矣。其後聞權家婢僕,次第承款,奸情悉露云,權哥事今無可言,至於酌處,則自有法官,臣不當仰對矣。梅曰,臣則不知獄情,而外議皆言權哥之無狀,禹女之至冤矣。上曰,予之下詢者,蓋欲聞輿情也。禹女設有醜行,取身之五年同裯,豈不怪駭乎。廷濟曰,臣亦未見文案,而蓋聞權哥所供,節節無據,獄事自當如此矣。然臣嘗待罪獄官,累當大獄,故備知獄情之至難測矣。必詳細覈得,使落者,無一毫怨言,然後可以服人心矣。今此權哥之事,擧一世皆言其無狀,而或云一邊未免偏重,權哥則有四人之死,禹哥則不問當問之人云,而反爲權哥有所稱冤。此由於獄事嚴急,而然,鄭羽良所達之言,是矣。今則取身之三次受刑,亦似太過,權厚、權孚,固爲無狀,而參酌處分之外,似無他道矣。尙絅曰,臣亦別無意見,而禹女之冤,已伸於婢僕之招,極爲矜憐,取身則一向嚴問,似不當決罪,宜矣。至於權孚之兒聲止息云者,萬萬無據,雖以此執以定罪,渠不敢稱冤矣。乃貞曰,不見文案,不敢質言,而禹女之冤,權哥之罪,擧世言之矣。錫命曰,外議皆言權哥無狀,諸臣亦皆有所達,臣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世望曰,未見文案,無辭可達,而諸臣言好矣。箕錫曰,臣則與權家,有親嫌,不敢仰達矣。就咸曰,權家之事,外間皆言其處事無狀,禹女則卽今雖已伸雪,然當初眞僞未辨之前,便是啓下公事,身死之後,似當有檢屍之擧,趙顯命所達,是矣。取身則似有當律,權厚則亦當有家事任長之律,而至於權孚,則不敢崖異於其兄之事,人情無怪,且旣非家長,則似無可罪之端矣。健基曰,獄情則雖有輿誦,臣未得詳見獄案,猶不可知,而至於取身,則係是人倫大變,若誣陷其無罪之妻,抱冤而死,則固當以逼殺之律斷之,此豈可輕易酌處者耶?更加詳審,而處之宜矣。此等罪關倫綱者,若不明査嚴處,則末俗日下,彝倫漸斁,臣恐傷倫敗義之輩,必將接跡而起矣。瑗曰,文案臣雖未見,而獄情嘗聞於刑官矣。禹女之冤,婦孺皆言之,聖上必欲明査,非但爲一婦之至冤,實出於振勅風化之意,而權厚旣不吐實,取身不可終始嚴訊,此外杖斃者,至於四人云,不宜一向蔓及,參酌處之,宜矣。上曰,卽今世道彝倫斁喪,此等事,若不明快處之,則安知他日,復無如取身者耶?上番儒臣之言,實有意見,逼殺之律,渠何免乎?予雖知禹女之冤,而權哥三人,皆不取服,則猶未明快,故所以問於諸臣耳。取身則以其祖之故,雖死而必不服,權厚、權孚,家有妖惡之婢僕,而聞其煽動之言,不知爲其婦掩諱之道,或慮汚其家門,而有此呈狀之擧,豈不萬萬痛惡乎?秋曹堂上,問議於未入侍大臣,而求對,則予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憲臣有親嫌,則不爲論列,勢雖然矣。而身爲執法之官,親問之下,引嫌不言,非矣。至於尹就咸,則顯有爲權孚分疏之意,極爲無據矣。禹女則欲其檢屍,權孚則謂無可罪,身爲法官,焉敢若是?寅明曰,今此下詢,欲採衆議,雖有不槪於聖心,不宜遽加嚴責。且檢屍事,趙顯命亦言之,則不獨就咸之意見,如是也。就咸啓曰,臣猥以無似,忝叨諫列,適當俯詢之際,妄以爲權厚,旣不吐實,則爲其弟者,似不當與兄異辭,而權孚旣非家長,又非元告,則其罪似有差等,故率口,仰達矣。辭不達意,至承非常之嚴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隱然容護,已乖臺體,備辭引嫌,尤爲未安,勿辭。秀衡曰,獻納尹就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箕錫啓曰,臣與金吾在囚罪人權厚、權孚,有異姓四寸親嫌,今日下詢之下,不敢隨諸臣仰陳賤見,方切惶悚,以此至承未安之敎,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秀衡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秀衡曰,啓覆入侍,事體甚重,而儀賓府無進參之員,錦平尉朴弼成,則老病,自前不爲擧論。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殊涉未安,月城尉金漢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李宗城疏批,有問於大臣而處之敎矣。上曰,卜已出柵,稅已納官云者,可訝矣。寅明曰,此則李宗城不知事狀而然矣。取魯曰,頃年辱國之後,有定式,無論使行齎咨官卜物,而皆領卜出來,故臣在西關,亦嘗申明此法矣。聞今方留卜於柵外,守直有弊云,而陳奏使回還,似不遠,今雖更有朝命,自然與使行,同時出柵矣。興慶曰,事勢似然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持平沈星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尙未處置,兩司除在外、未署經、未肅拜外,司諫趙漢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明朝大提學牌招。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嬪宮誕日,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尙未處置。兩司闕啓,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如是違召,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又爲違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如此乎?且此製,非他製之比,多士等待,國體何?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重協曰,此製與他製有異乃是恩製,不可撕捱,牌去來各別催促以啓。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矣,敢啓。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重協曰,都承旨持此題,與大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李重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大提學尹淳,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五百五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引嫌而退,意雖審愼,語涉營救,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尹就咸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沈星鎭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引嫌而退,嫌難可否,其勢固然,未安之敎,何必爲嫌?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李鳳翼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負犯忒重,流竄亦輕,而姑從薄勘,置諸郡邑,此於微分,實爲大幸,屛伏窮山,日省愆尤,思所以息黥補劓之圖,但其才分淺劣,尋常芻牧之任,亦難堪承,是甚憂懼耳。乃於千萬意象之外,召命特降,以臣爲兵曹參議者,恩旨遠宣,峽民創見,以罪爲榮,曾未半年,臣於是,惝怳感激,自不覺涕淚之縱橫也。噫,霜雪雨露,無非化育之洪造,則今於事過之後,豈敢復言?而第臣有結轖于中,不能自解者矣。臣性本愚騃,言無裁擇,凡於世俗,喫緊人事,都不通曉,故朋儕之間,少見許可,韓愈所謂朝無死友者,臣實有之。惟殿下不以臣爲不肖,前後恩眷,迥出常例,十載邇列,幸免大僇,亦可謂受知罔極矣。夫事君盡節,人所同得之天,而在臣尤宜自勉,是以居常兢兢,無他報效之道,則惟以勿欺二字,銘在心頭,斷斷血忱,庶幾至死靡變,而秋初入對時,下敎至爲嚴截,若曰是負予也。噫,臣與申、李兩臣,初無毫分恩怨,其所通塞,又無些少利害,則臣雖無狀,亦有心腸,抑何故?而忘吾君之隆知,效黨人之敗習,以自陷罔赦之科哉。臣固知匪怒之聖敎,儘出牖迷之至意,而惟是一生刻勉,自附圖酬者,終未見諒於君父之前,此臣所以拊心長吁,忽不知四肢之投地也。除命之下,不敢久淹,昨始來伏私次,而顧此滓穢之蹤,雖荷湔拂之恩,尙可以抗顔自立於朝端乎?且臣素患風痺之證,比益沈綿,衝寒作行,半死半生,見今氣息奄奄,轉側無路,宿衛緊任,尤不可虛縻,玆敢瀝血爲辭,仰首哀籲於天日之下。伏乞聖明,俯察臣危苦之情,先遞所帶職名,仍許退歸田里,沒身自廢,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今者復召,意俱有在,爾何復嫌?其勿辭,速察職。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才甚鹵,而性甚懦,立朝餘二十年,未嘗與人爭較,設有是非相難者,未敢必其求勝,卽同朝之所共悉。而況臣生世煢獨,區區托身,而爲願忠之地,惟國與君耳。妄竊以爲今日國勢之存傾,亶係於用人之偏均,於此一着,而處之失宜,則末流之禍,有不勝捄。故竭心殫力,過計深憂,必欲諧時論,而平物情,雖群咻噂{{!|𠴲|⿰口沓}},本見屈抑,而不自憚焉。蓋其苦志血忱,可質神鬼,然訥言淺誠,未足以周旋孚感於一席注措之間,輾轉生鬧,遂至於政道壞,而國體隳。靜言思惟,罔非罪孽,勘以常憲,誅竄猶輕,而天心至仁,大度包荒,畢竟處分,止於近州薄補,溫音和色,特諭以不非無罪。臣固且惶且泣,以罪爲榮,而及其陛辭,旣錫對以優假之,伊後筵敎,又問病以眷軫之,糞土賤臣,何以獲此於至尊至嚴之下?感頌刻骨,不知死所。噫,古往今來,人臣之受知被榮於時君世主者,亦復何限?而豈有負犯如臣,譴黜當前,假之以非常之恩,垂之以不世之眷,若臣今日之所蒙者哉?一出都門,便隔文陛,犬馬顧懷之戀,惟日耿耿,其所盡心,而自效者,只在古人芻牧之責,遂乃策勵衰竭,不敢怠忽。而邑荒民困,着手無地,半年淹久,一味尸素,誠恐孤負委寄,罪上添罪。乃者環召之命,不待左右之言,特除之旨,忽降纍釁之中,俄而還差備堂,繼又移遷館職,恩數荐疊。嚮用如舊,觀聽驚聳,吏民動色,固知山藪之聖量,尙記簪履之舊物,不欲終棄,有此特恩,在臣情禮,亦宜稍近京輦,瞻依耿光,向北馳懷,有如水瀉,幹當公務,竭蹶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本來肥痰,不服南中風土,宿疾添痼,怪症疊發,重以寒程撼頓,歸卽昏倒。且今所叨之任,卽臣從前力辭必遞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感激趨謝之計,未免由此礙阻,徊徨怵惕,益增死罪,玆敢悉暴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賜矜諒,亟命先改臣難冒之職,仍令竝解兼管,俾得以守分養痾,頌戴恩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補外,今者特授,乃飭政曹之未叶,思舊臣之棲外者,于今復召,卿何提嫌?其勿過辭,宜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健基曰,臣有眼病,請執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其誰敢欺。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後漢隱帝乾祐,至兢惶激切之至。上曰,少退。諸臣少退還入。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二年侍御史陳襄,至非所以廣聰明於天下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覿上奏,至增長吏氣五不可也。健基曰,白居易所陳,乃科擧事也。唐制,累經省寺,取其截直,則鄕擧里選之規雖廢,而比之我國之科,猶可謂美制矣。蓋科擧,士子發軔之初程也。凡於考試之際,取其言議之直,則不但爲培養士氣之道,亦可作他日敢言之臣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我國科擧,專尙詞華,甚非取人以實之道也。雖以策問言之,如董仲舒、文天祥之策,固無可論,而以佳作稱之者,不過入於彀率中,而以梔蠟色澤之而已。時尙如此,文體日下,臣竊以爲此非細故也。祖宗朝,或以單辭,出御製策題,而試之,執事之間,亦多如此。故其時文詞,蔚然可觀,所選取者,無非文章名流也。今亦擺脫逐條設弊等規例,而間以單辭親問,則庶可以矯文弊,而得實才矣。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向者泮製所試,御題殆近單辭,且有體端,而泮儒輩拘束規例,不能鋪張,入格之文,亦未免草草,良可恨也。上曰,其題自是單辭也。文體之不古,誠如下番之言,古人則雖詩律,務尙天然,而多有不叶簾者,以朝耕上平田,暮耕下平田一句見之,可知矣。予時看國朝久遠文集,則與今果判異矣。健基曰,國初文詞,則有欠艶麗,而專尙實地,此正菽粟之文,而可見敦朴之美矣。上曰,然矣。崔岦、李廷龜,皆以文章著名,而其體格則不同矣。健基曰,崔岦尙簡苦,李廷龜主平順,而大抵文章家體格,各自不同矣。若魯曰,言事朋黨者,罪之亦可,而李絳,猶以諫官,不可罪爲言,官以諫名,則言雖不槪,而不當輕加譴責,蓋所以重臺閣之道也。上曰,此下唐介事好矣,而王者在於燭理,若不計君子小人,而竝用,則豈不有弊乎?若魯曰,此在人主是非權度矣。十一板,歐陽脩所謂論人主易,言大臣難者,誠切言也。宋朝二十年來,臺諫多有論大臣而獲罪者,故歐陽脩慨然言之,大氐爲人君者,未嘗以言其闕失而有所斥逐,若語及柄用之臣,則輒加譴怒,此實古今通患也。近年以來,臺閣之臣,以言及大僚,而得罪明時者,前後非一,此不但有欠於待臺閣之道,亦非所以慰大臣之意,故今因文義,惶恐敢達。上曰,儒臣之言,言則是矣,而唐介則其心無他,未嘗以逆賊之名加於人也。今之臺諫,公然謂人爲逆,在上者,其可謂之臺言,而置而不罪乎?若魯曰,人心世道,日以益下,自宋時至今日,亦過幾百年耶?有難以古人之事責於今日矣。上曰,儒臣所達,非矣。逆賊何等惡名,而容易加人,是無君臣之義也。在末世,而尤宜明白處分,豈可諉之於世降俗末,而容護如此人耶?若魯曰,臣亦以近來逆名之加人爲痼弊,曾對趙顯命,而有所酬酢矣。臺諫若果爲無理之談,則不可無罪,而近來言大臣,而獲譴罰者,甚多,實非明時好氣象,故敢有所達矣。健基曰,歐陽脩之言,雖就事論事,而不無弊端,非可爲後世法者矣。若魯曰,十四板,論好名,而頃於筵席,已言好名之勝於不好名矣。下聖人而無不好名之人,好名者,未嘗自暴自棄,亦未嘗爲違道悖理之事矣。健基曰,好名雖有弊,而自好之士,愛惜身名,故能好名,若無修身操心之工,則雖曰好名,未有其效矣。上曰,下段以三事,分析言之者,好矣。若魯曰,容容默默,無所恥愧者,實爲今日痼弊,如是而何事可做,何業可就乎?殿下如欲日事恬憘,苟冀無事,則容默之弊無妨,如欲有所奮勵,樂聞忠讜,則容默之弊自祛,此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健基陳襄疏,以規誨譏刺,引用沔水、鶴鳴,祈父、白駒者,與《詩經》之旨大異,此蓋在於朱子註釋之前,故然矣。若魯曰,劉安世疏,不過一二行,而語甚切至,其所謂不愼其初,而如蔓草之旣成,禍胎遂成,無奈何云者,正好着意深看也。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上曰,曾於筵席,有言科場專出表題,則如《周易》殿講云,故近來雖出雜體,而但表,則意思似不廣,務爲工巧故然耶?健基曰,表是科文中至難者,做表而箇箇合於科選者,自是實才也。人事妙理無限,故鄕儒則雖稱能文,而不能善作矣。若魯曰,臣等亦嘗用工於表,故知其極難,而不讀古書,稍解綴文者,藉賴同接,亦能成篇,故間有倖科矣。上曰,京儒則於賦,不能善作云,工於表者,亦不能於賦,而然耶?健基曰,近來大科,間間出賦,故京儒之用工於賦者,甚多,而苟能製表無欠,則投之某文,寧有不能作之患乎?秀衡曰,策問,長文也。見之雖難,而製之猶易,表則用力處,不過回題上四句也。見之雖易,而製之甚難,然若言科製中極難者,則無過於論矣。上曰,俄者所謂單辭策題,便同於論矣。予則嘗以策問爲難,今聞承旨言,策問亦易耶?健基曰,近來久廢別試之故,士不讀古書,科未得實才矣。策是八條目,湊合成篇,雖似易矣云,而多讀而有元力者,能放筆揮灑,有若一串貫來者,然而苟是不讀者,則雖艱辛成篇,而瘡疣百出,無足可觀矣。若魯曰,今以科文下詢,而表則事大文字,亦有人事可觀處。固是科製不可廢者,而但士子五六人,出接會做,則於表,雖有工拙之不同,而未有不做者,於策則五六人中,能做者,僅一二人,蓋策則有原學然後,可以做得。不然,雖掇拾東人,覓取同接,而其醜拙之態,不能逃於具眼者之見,亦宜崇用策問於科場試士之際,而苟如臣俄者所達單辭命題,則尤爲得實才之道矣。上曰,今日科題,其知之乎?若魯曰,俄者閤外少退時,始知之矣。上曰,以制試士,今已再次矣。收券已入來,故抽來一軸見之,則未成篇者多,常時用工於表者,可善做,而何如是耶?健基曰,雖熟手段,忽遇制誥,必難盡意於片時製進之際,苟無熟工者,豈能成樣乎?上曰,俄見一張,則玆授卿相國都統軍兵云者,如我國敎書,規矩制規,本來如此耶?若魯曰,我國敎書,便是大國之制,制之用玆授卿字,似不異矣。健基曰,此題,曾出於月課,而有故判書姜鋧名作矣。上曰,然乎?用東則,何如?健基曰,如此有名之作,雖用一二句,自當見黜,士子輩拘於此文,必難製成矣。上曰,明日持公事入侍,與開拆相値,午前則凡公事皆入之,午後則待下敎,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凝寒轉甚,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司諫趙漢緯呈辭,今日闕啓,事甚未安。正言金光世,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沈星鎭,初以詣臺之意送言,而旋又呈辭,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李夏源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獻納未差,無進參之員,獻納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金若魯爲獻納,李森爲工曹判書,金在魯爲司宰提調,閔應洙爲慶尙監司,趙錫命爲安邊府使,宋瓆爲保寧縣監,李胤器爲穆陵奉事,李剛中爲敦寧參奉,李綬爲繕工假監役。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以李國馨、金希魯、鄭壽耆,付副護軍,尹就咸付副司直。 ○傳于李春躋曰,昨已下敎,吏、兵房承旨入侍。 ○以三覆時,時刻單子,傳于宋秀衡曰,以辰初初刻改入。 ○李春躋,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一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與五部去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司宰監今甲寅秋冬等司䆃寺、司圃署、軍資監、平市署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姑不得磨勘。至於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贍寺去癸丑春夏秋冬等,今甲寅春夏等,司宰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資寺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則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旣不得磨勘。其時官員,亦多遷轉,有難考績云,竝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儀賓府言啓曰,本府郞廳,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各司褒貶磨勘之際,五部癸丑秋冬等啓本中,四字誤書,擦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司僕寺、軍器寺、典設司、訓鍊院官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於今十五日磨勘以入,而臣鵬翼,除拜屬耳。日限未滿,故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秋冬等褒貶及屬司中典涓司、繕工監今甲寅春夏秋冬等,瓦署、造紙署今甲寅秋冬等,合九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與臣取魯,有相避,故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尙衣院、掌苑署、四山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竝因其提調、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右議政意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等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左相,俱未備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臣沈壽賢,病情沈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徐命均,奉使出疆,時未回還,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居首進士兪彦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運維,生員趙載敏,竝直赴會試,進士洪昌震,幼學金燁,生員李燮元,幼學趙載德,各給一分。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宋秀衡啓曰,軍號何等重大,而旣以濃墨,有改入之敎,蓋所以嚴軍號之意也。而兵曹堂上,不爲改之以他字,依前軍號,矇然書入,殊極未安,兵曹堂上,從重推考,何如?答曰,允。 ○甲寅十二月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節製壯元誰耶?春躋曰,校理兪健基之子也。上曰,曾是爲節製第二者耶?予嘗見其名矣。春躋曰,兪彦國頃年被抄於節製,而爲第二矣。春躋開拆褒貶封紙,而先告京各司褒貶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必寧告中樞府及各軍門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春躋告京各司等第,至戶曹正郞李夏徵上考題目。上曰,李夏徵何如人耶?春躋曰,故廉吏東萊府使李明復之子也。春躋告各道監司、江華留守褒貶等第上送狀啓。上曰,竝入之。春躋又告各道都事、營將、察訪褒貶等第。上曰,竝入之。必寧告都摠府褒貶等第,各道兵、水使褒貶上送狀啓及各道兵、水使各樣將官等等第。上曰,竝入之,而守令、邊將等第,則勿爲告達,而竝入之。春躋、必寧,各以守令、邊將等第上之。上覽後還下,下敎曰,有點下者,亦有無居下者矣。必寧曰,忠淸兵使金洸,春操後啓本,與褒貶等第,混入以來矣。上曰,竝皮封入之。必寧上之。上曰,今觀皮封,則書以啓本一道,此則非金洸之過也。政院誤爲混入之致也。此啓本還下,承旨出去後,更爲入啓,可也。必寧曰,京畿水使宋徵來,旣有拿命,且無虞候,故不敢爲狀啓矣。上曰,然矣。春躋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臨陂縣監安錞,以曷不振勵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全羅監司柳復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慶尙前監司金在魯,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奉化縣監金遇慶,以雖似政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前慶尙監司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咸鏡監司李箕鎭,黃海監司兪拓基,忠淸監司李壽沆,今秋冬等褒貶,守令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平安監司朴師洙,所引情勢,元非大段,病狀則雖未知如何,而莫重殿最,不爲及期封進,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已承批,今無可嫌,而莫重殿最,稱以病重,不爲封進,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南兵使申德夏,黃海兵使朴纘新,全羅左水使李希夏,今秋冬等褒貶,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全羅右水使具侙,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頗緩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竝致勤點下,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京各司殿最,雖似文具,考績之法,有國所重,而每當開拆之時,輒有頉稟之啓,今番則尤爲夥然,大臣衙門,則雖無可言,而他餘無長官,有應頉處外,諉以堂上不齊,或有故,而不爲擧行者,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承文院九處講,只有其名,而廢閣不行,久矣。文官新進,隨其年之老少,有《老乞大》、《吏文》等冊講試之規,而近來當講之文官,一未得應講古規,將未免因循廢弛,臣常慨然,故竝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殿最何等重大,而近來以殿最,看作文具中文具,極爲寒心。大臣所帶衙門及宗親府、儀賓府外,無端不封進各司,自政院考出,竝從重推考,自古,有漢語講之規,祖宗朝定式之意,可謂深矣。久廢不行,亦極未安,如欲飭勵,則當自承文院始矣。都目前槐院,先爲擧行,各司未封進殿最,亦及吏曹開拆前,而竝爲封進事,分付,而此後,則另加申飭,俾勿如前,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允輔爲昌寧縣監。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明川罪人行刑關文,依榻前定奪,別定禁軍,罔夜下送,而南海道里,亦至十餘日程,驛步傳關,不無遲滯之慮,亦令禁軍,一體傳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崔永贊、崔莫世、趙乭屎、朴老味、黃老味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三覆,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三覆依律擧行時,同爲擧行。 ○甲寅十二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議兪彦通,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金若魯。西班,南原君{{!|𪳣|⿰木卨}},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花川君金浹,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烱gg金始炯g,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僉知中樞府事愼爾晉,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昨日乃入診日次,而以褒貶開拆相値,故自上不許,不得承聞問安,已四五日矣。眩氣與手指冷症,不復發作乎?上曰,眩氣則不發,而指冷之症,尙存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無減,寢睡安穩矣。興慶曰,湯劑連進,而丸劑亦兼爲進御乎?上曰,湯劑則姑餘一貼,丸劑亦兼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旣呈肅拜單子,未及入來,不得同時肅拜,雖由於開門比前差早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三覆事體重大,而各司不卽齊到,以致殿坐正時,差晩入啓,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各司未及進來人員,竝推考,何如?上曰,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鳳翼,持京囚矯誣王言罪人韓世愈推案,而進伏曰,進講時已達,眼昏而字小,難讀矣。上命秀衡告照律處,而下敎曰,此乃考律以稟者,刑曹參議進前告達。羽良曰,無他襯着之律,取考本曹謄錄,則肅廟朝酒色扈光老,欺罔下帖於掌苑署,供上所用各色實果,私自偸食。本曹,以詐傳詔旨照律,則判付內,情狀痛駭,死無可惜,而詐傳詔旨之律,未知其襯合,特爲減死定配。今此世愈之事,與此似相類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渠雖以詐傳詔旨樣承服,而所謂詐傳詔旨者,僞成傳旨,而傳播者當之,此則似是亂言者類,與詐傳,猶有間隔矣。然亂言罪,則杖一百流三千里而已,若用此律,則未免太輕歇矣。上曰,大明流三千里,與我國有異,其律亦重矣。興慶曰,終不可置之極律,參酌處分,似好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情狀則可殺,而擬律則太過,有所仰達。今亦無他意見,而先朝扈光老事,判付,似襯合,參酌定罪,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世愈所爲,極涉虛謊,而比於扈光老,則似重,擬以詐傳詔旨,不合,惟在參酌處分矣。{{!|𪳣|⿰木卨}}曰,此罪人,虛謊亂言者也,未知其必死也。鵬翼曰,臣見其文案,則罪犯雖重,而不宜直斷以詐傳詔旨之律矣。廷濟曰,此在朝家參酌處之,其爲必死之律,則未知也。尙絅曰,其情狀則萬萬痛駭,而不知其必斬也。乃貞曰,不論文字與言語,其爲矯誣王言則,明矣,決不可容貸。臣意則與諸臣異矣。顯命曰,詐傳詔旨之律,雖不襯,而不爲打量而來,故御前決棍七十度云者,極爲駭然。傳之外方,愚民何以知非出於上命耶?其爲國家累不細。法雖不可斬,而宜有各別嚴懲之道矣。始炯曰,趙顯命所達,是矣。渠意則雖出於藉重,而傳之民間,其爲貽累於國家,當如何?本曹,雖以扈光老事仰達,而《大明律》,亦有干犯於上者斬之律,臣意則當用此律。如此姦惡之輩,不宜容貸矣。上曰,干犯之律,乃謂語涉不道者也。此律則尤不襯矣。浹曰,惟當參酌處之。亨宗曰,斬律則過矣。彦通曰,此雖與詐傳詔旨有間,而宮屬之作弊外間,固當嚴懲,況兼之以矯誣之罪乎?極律雖過,而當用次律矣。爾晉曰,斬則太過,酌處爲宜。羽良曰,旣無比律,故以扈光老事仰達,而此是亂言之甚者,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箕錫曰,詐傳詔旨,雖曰不襯,矯誣王言,其罪當死。臣則守法之外,無他可陳之辭矣。若魯曰,臣於今日,雖以法官入侍,而頃於三覆,已陳所懷矣。宜用當律,終非斬罪也。健基曰,王者用刑,貴在得情而哀矜。原其情,則虛謊無狀矣。極律則太過,傅之生議無妨矣。瑗曰,情狀則無一分可惜,而旣不襯於詐傳之律,則傅之生議,固不害於好生之德矣。然此等事,若不痛懲,則似不無後弊,宜有嚴處之道矣。上命秀衡,書判付曰,王者用律,蓋原其心,參其法者。原其心則事涉虛謊,參其法則其不襯合,眞若昔年受敎。宜乎參酌,而比諸僞造下帖,其亦較重。末世人心,此等不令之徒,不可不痛懲,嚴刑二次,減死島配。寅明曰,臣待罪戶曹時,以高城郡守朴弼琦報狀笏記仰達,而頃日筵中,上敎有若以私書陳達者然,不勝惶恐,而其間日月已久,恐未下燭而然矣。上曰,然矣。師得,告京囚淫奸至親罪人良女紅桃推案。上曰,此非問議於諸臣者也。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又告京囚淫奸罪人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矣。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朴儉天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仍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刃殺的實,無他可論。取魯曰,此罪人,當依法處斷矣。寅明曰,以單招gg單抄g見之,則情罪狼藉,更無可論。{{!|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刃殺妹夫,歐打其妹,以至於不恭其母,其罪當斬矣。廷濟曰,係關倫紀,非比凡例殺人矣。尙絅曰,雖在他人,殺人者死,況殺其妹夫乎?乃貞曰,勘律之外,無他道矣。顯命曰,見單招gg單抄g則鬪歐,絞,輕矣。始炯曰,當初,以病風喪性言之,而見其前後所供,則決非病風人也。斷之以法,宜矣。寅明曰,常有欲殺之心,遂至刃刺之境,此則決非鬪歐死也。浹曰,不當處絞,宜用一律。亨宗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彦通曰,此等處宜正法。羽良曰,其母嘗愛其妹,故積成嫌隙而然矣。不可以鬪歐論矣。箕錫曰,情狀絶痛,用一律之外,無他道矣。若魯曰,依律,可矣。健基曰,狂逆丁寧,則當用鬪歐,狂逆非眞,則罪犯一律,而此則決非喪性者也。瑗曰,依律之外,無他道矣。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金贊石、康世三等推案。上曰,兩人罪犯,有輕重耶?僉議,何如?興慶曰,不宜異同,當竝斬。情節則十分可惡矣。上曰,書篆與刻印者,似有輕重矣。取魯曰,書與刻,厥罪惟均,而論其情,則刻者似輕矣。寅明曰,印僞造,自是極律,豈以書刻,有所低昻,而若論其情,則工判言,是矣。{{!|𪳣|⿰木卨}}曰,無論書刻,皆是一罪也。鵬翼曰,分以二之不當,竝置極律,宜矣。廷濟曰,印僞造,未嘗以書與刻,有分輕重之道矣。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故前後好生之德,每施於印僞造之類,而當此末世人心巧惡之日,宜加嚴處,以防後弊。臣意則其罪比殺人者尤重,而斷不可容貸矣。尙絅曰,法律則印文雖未成者,亦置之死,書刻輕重,寧有可論?臣待罪畿營時,陽城人,以瓢片,塗朱土爲印跡,捧一錢錢,其時傅之生議,而贊石、世三等所爲,比此甚重矣。乃貞曰,此而若容貸,則末世人心,無以懲畏,勘以一律,宜矣。顯命曰,李廷濟之言,是矣。王者行會,印符而已,苟有僞造者,無論造臘與刻木,竝宜以一罪論之矣。始炯曰,不書則雖欲刻之,不得,不刻則雖已書之,而無用,書刻當同罪,豈有輕重乎?浹曰,近來僞造印信者甚多,此而歇治,何以杜後弊乎?宜用當律,以爲一分懲畏之道矣。亨宗曰,書刻一體,竝宜依律。彦通曰,印文未成者,猶斬,輕重,何分於書刻乎?爾晉曰,兩漢同罪,無他可論。羽良曰,書刻無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箕錫曰,今以啓覆文書見之,僞造印信推案,至於三度,此蓋平日國法不嚴,人無懲畏而然矣。今何以其書刻,而分別輕重乎?若魯曰,書刻罪均,惟宜正法。健基曰,書刻無異,輕重何論?瑗曰,此是爛漫同議而爲之者,其中,豈有造謀與隨從乎?三尺之法,不可低昻矣。上曰,贊石、世三,豈有輕重耶?今有兩班,敎其奴而刻之,則當竝置之法耶?此所以下詢者也。取魯曰,雖使其奴而刻之,便是同議,刻之者,宜死矣。羽良曰,若給價役匠,匠人不知而刻之,則容或可恕,而殿下所敎者,則固無異同矣。上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廷濟曰,頃年以瓜作印,僞受還上者有之,而傅之生議矣。此則比此亦重矣。寅明曰,當初宜問首從,而無此一款,似疎忽矣。上曰,文書則彼此所犯,無間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告引律結罪處。必寧,告焉。興慶曰,萬才,初犯手,而八先,以鎌加之,此罪人,無可論矣。上曰,僉議,何如?諸臣咸言此宜置法,不可容貸。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春躋,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在法當死,而情或可矜矣。取魯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情狀,與贊石輩有間矣。寅明曰,旣犯死罪,則得財多少,非所可論。{{!|𪳣|⿰木卨}}曰,印僞造之類,不可容貸。鵬翼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廷濟曰,印僞造分明,無可論者矣。尙絅曰,以錢錢租斗,將至於死,不無可矜者,而旣犯死律,有難容議。乃貞曰,比贊石似輕,而死律,難於低昻矣。顯命曰,印僞造雖未成,處斬,法重可見,蓋印符,王者之大柄故也。旣刻木片,則比之未成,重矣。當用極律,不容少貸矣。始炯曰,宜斷之以法,無可論者矣。浹曰,其所得食者,不過錢錢租斗,則情雖可矜,罪狀則與贊石無異,依律處之,宜矣。亨宗曰,罪無可論,而情有可矜。如此罪人,則自前或傅生議,而惟在自上參酌,有非自下敢請者也。彦通曰,旣是印信僞造,則有不可低昻法文矣。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厥罪旣重,所食多少,有何可論?箕錫曰,觀其用意,則比贊石猶重,宜以法斷之矣。若魯曰,此無可論者矣。健基曰,法外,更有何辭乎?瑗曰,欽恤云者,蓋指罪疑惟輕,而此罪人,則無可疑者矣。上曰,又有印信僞造罪人兩推案矣。竝爲告達,可也。春躋,告外囚鄭以珪推案,秀衡,進告外囚崔聖中推案。上,竝令告其照律處,而下敎曰,不卽判付,而使之竝告者,出於常格之外,蓋王者,當不快於用刑,而務以哀矜爲主矣。殺人者死,漢高約法,尙在除苛之初,不但其罪甚重,被死者,亦可哀故也。此等事旣無一邊稱冤之事,則平恕之道,當施於此等處矣。且念民無資生之道,而有此犯法之事,言其情狀,豈不矜惻?張應奎,則圖出物故立案而已,崔聖中事,亦有可恕之端,而其中鄭以珪事,則誠爲痛惡矣。予意欲分輕重處之,故玆令竝告三推案,而下詢於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興慶曰,崔聖中,以蔽陽子作印跡,故聖意似或以此容恕,而聖中,以營吏,有此作奸之事,其罪狀,比他尤重。臣意則聖中當爲首,以珪次之,應珪最輕矣。取魯曰,入於啓覆者,皆可死之人也。諸臣之以印僞造數多爲慮者,言則是矣,而自先朝,每於此等處,而從輕。今殿下亦欲求生於必死之地,而有此俯詢矣。臣意則張應奎木片,比之贊石僞造,則似輕矣。鄭以珪則其用心絶痛,崔聖中則巧惡特甚,蓋吏屬,則比諸校生輩,尤宜重繩,大臣所達是矣。寅明曰,旣曰木片,則便是成器,其情雖矜,在法當誅,蔽陽子塗朱土者,非成器也,謀陷人於不測者,極巧惡矣。臣意則應奎重,而以珪次之,其中崔聖中,最輕矣。{{!|𪳣|⿰木卨}}曰,蔽陽子與瓢片、木片,一是僞造,則無輕重之可言,而論其情狀,則以珪絶痛矣。鵬翼曰,無論某物,僞造用之,則實無間隔矣。廷濟曰,伏聞下敎,孰不感動?臣等雖無狀,何敢以嚴刑重法,導我殿下,而卽今奸惡之徒甚多,決不當容貸於此等處矣。其中欲分輕重,則應奎之木片,以珪之瓢瓜,皆是造成者,無可論矣。崔聖中,旣是官吏,則與閑人有間,此則當議別罪,若論以造印,則旣無成器,與應奎、以珪而比之,則其罪似輕矣。上曰,外方印如升頭者多,印文不分明,故奸細輩,敢作如此事,莫非守令之過也。尙絅曰,印僞造旣重,則成器與否,非所可論,若言其情狀,則張應奎可矜,崔聖中、鄭以珪,多有痛惡者矣。乃貞曰,雖以好生之德,欲分輕重,而法一撓奪,則八路瞻聆皆動,奸細輩,以爲印僞造,能得生活云,而必將接踵而起,此實大段關係於政令者。不可强分其輕重,而竝宜依律處之矣。顯命曰,造則雖有間,而印形則一也,侵民亦同矣。固難饒貸,而若以好生之德,必欲區別,則大臣所達,是矣。始炯曰,三死囚罪犯,則無輕重,而若以情而言之,則不無差異者。應奎,爲保一時軀命之計,則比聖中有輕矣。以珪則有若劫奸未成者,雖未知其用於何處,而關字印文,旣刻瓢背,而與印朱同置,則情節極爲凶惡矣。此等事關係甚重,朴乃貞所達,實有意見矣。浹曰,旣成印樣,則其罪均矣,而論其情,則大臣所達,是矣。亨宗曰,俱犯死罪,而言其情,則應奎差輕,兵判之言,好矣。彦通曰,此不必分其輕重,竝宜以法處之。爾晉bb曰b,三罪同矣,而聖中尤重。羽良曰,論其情則應奎似輕。朝家每饒貸於此等處,故外方,多有印僞造之弊,判尹所達,是矣。箕錫曰,臣雖執法之官,聖上好生之德,豈不欲將順,而但蔽陽子塗朱打出者,與木片、瓢片,元無異同。臣意則實未知其罪之有輕重矣。若魯曰,死囚三覆,旣出欽恤之意,則分輕重而議律,亦何不可乎?臣於初覆,略有所達,而崔聖中事,終似輕歇矣。健基曰,旣犯一罪,則不可低昻,而其中身爲營吏者,尤爲絶痛矣。瑗曰,諸臣所達,只遵祖宗之法而已,非敢以嚴刑峻法,導我殿下也。刑期無刑者,蓋律當其罪,故人皆畏法而不犯,以至於無刑之境矣。臣意則宜竝置之法,而以聖主好生之德,必欲分別其輕重,則應奎可矜,而以珪則無可論。崔聖中,其所見捉者,不過蔽陽子,則罪則似輕,而情則可痛矣。上曰,張應奎,情有可哀者,崔聖中,則吏判所達,是矣。印樣旣不分明,則當不入於印僞造之中,鄭以珪,則印跡明白,無可論矣。仍命春躋,書張應奎判付曰,究其法,則無參酌之道,而原其心,則亦無可惡者。三覆慮囚,蓋欲求生,特爲減死,絶島定配。又命書鄭以珪判付曰,依律。又命書崔聖中判付曰,究其所爲,首尾巧飾,雖極痛駭,今者啓覆,其本乃僞印,且觀結案下語之頭,王者宜哀矜處,特爲減死,絶島定配。秀衡,告外囚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命告引《大明律》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諸臣咸曰,殺獄分明,更無可論。上,命秀衡,書判付曰,依律。鳳翼,告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因鬪鬨,頭折而死,見其文案,則固無可論,而傷於燈檠之說,似然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不必依律之意仰達,今何異同乎?寅明曰,文案,旣未盡見,則未知如何,而單抄所載,則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渠旣承服,則豈有從他饒貸之道乎?廷濟曰,以單抄見之,雖未詳知,而似是鬪歐殺也。尙絅曰,承服分明,固合置法。乃貞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浹,未及當次而出伏陳達,健基曰,花川君金浹,未及下詢之前,徑先陳達,言語支離,事體猥屑,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旣已承服,則更有何辭乎?始炯曰,以木履打之之際,分明觸傷於燈檠,則律文致命傷處,當爲燈檠,妙眼之償命可矜,而坦英已死,今難更覈矣。浹曰,此獄,卽臣待罪寧邊時事也。檢屍時見之,則腋傷,見打於木履矣,頭折,見觸於燈檠矣。傷於木履,而無必死之理,明是觸燈檠,而至於殞命,妙眼之斷以殺人,臣未知其可也。健基曰,纔已推考,而又爲煩達,事體未安,更爲推考,何如?上曰,今旣當次,而陳其所懷,則不宜更推矣。亨宗曰,以單抄見之,則無可論矣。彦通曰,承款分明,法外何論?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初覆時,李宗城則以爲兩處所傷,皆由於燈檠云,而臣意,一處則必受打而然,受打而死,則似當爲殺人矣。箕錫曰,初覆,已有所達,今何更陳乎?若魯曰,臣意則終不知其爲元犯矣。健基曰,當歸重末梢,而終則傷於燈檠而然矣,何可以殺人斷之乎?瑗曰,致命傷,則妙眼木履似不當,且其承服辭緣,終不分明矣。上曰,下番儒臣之言,是矣。命鳳翼,書判付曰,{{?|⿰⿱勿口頁}}門gg顖門g實因,正合於致命傷爲重之文,而以證僧之招觀之,無他別白,而坦英旣斃,元犯無人,只以末梢已無生氣之揷招,勒成文案,已涉不可。亦以渠之結案之招觀之,此可用惟輕之典者,減死定配。上曰,推考房進來。秀衡進伏,命書傳旨曰,凡殺獄,何等重也,而妙眼文案,決不若是者。末招糢糊,業諭酌處判付中,而推官道臣,難免疎忽之失,其竝推考。上曰,少退,而午後入侍。前判付,盡爲捧入,可也。春躋曰,少退之際,東西班諸臣,或有失次而出者,不可無警責之道,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未見文案,只見單抄云者,非矣。竝推考,何如,上曰,此非盡爲推考者,勿推。春躋曰,承文院九處講,講冊九乎?講處九乎?招問本院下人,則以爲《老乞大》或吏文,九次考講,故謂之九處講,而大臣備位然後爲之。今番,以領左相之不備,不得爲之云矣。上曰,擧條雖出,而以大臣備位後爲之之意,更出擧條,可也。春躋曰,雖某時,有大臣,則爲之云矣。上曰,然則前擧條,無可改者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雖已推考,而先呈肅單,未及入來矣。單子已入,明日肅拜時,單子,當勿爲更呈矣。上曰,然矣。諸臣退出,有頃還入。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永萬推案。上,命告下端照律處,而下敎曰,初覆時,諸臣已有所達,而僉議,更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旣不能執捉於奸所,況元色,以淫女屬公,而無正夫,則永萬之殺亡致金,當用殺人之律矣。取魯曰,初旣以妻娶之,則與本來淫婦有異。且目見其夜逢相喜之狀,則與奸所殺死,無間。今若直斷以殺人之律,則過矣。寅明曰,奸所之殺,法不償命者,誠有意矣。永萬之殺亡致金者,旣在奸所,則不宜斷之以殺人矣。{{!|𪳣|⿰木卨}}曰,旣是正妻,且有所生,則明知他人之潛奸,而不爲刺殺乎?此則宜以奸所之殺,施行矣。鵬翼曰,此獄之爲殺獄者,以其前日呈所志故也。初欲付於亡致金,而元色不願,故還爲其妻,則其非正妻可知。常漢輩男女同坐,亦非異事,而旣無明白淫奸之事,則謂之奸所亦不當,直斷殺人之律,宜矣。廷濟曰,當初以茵席而匿亡致金者,已惹永萬之疑,而又復相遇於夜靜之後,男女有喜色,則不可謂非奸所。永萬之償命,終涉太過,參酌無妨矣。尙絅曰,若以亡致金之先欲犯之者見之,則明是奸所也。償命則似不可矣。乃貞曰,李廷濟所達,是矣。臣無他見矣。顯命曰,雖曰官屬,旣以偕老爲期,則便是正妻也。奸所殺死,不可以一律論斷矣。始炯曰,該曹雖已照律,而旣非永棄者,且執捉於同坐相喜之地,則此非奸所而何?雖不可全然無罪,而償命則似不可矣。浹、亨宗、彦通、爾晉咸曰,明是執捉於奸所者,償命則過矣。羽良曰,渠亦取尹哥妻,而爲妻,則本非正妻,而不過一淫女也。今若以奸所執捉,傅之生議,則決知其不可也。箕錫曰,執法之論,則償命,宜矣。若魯曰,初覆時,臣以以奸所執捉,不可原貸之意,有所仰達,意見何異於前後乎?健基曰,雖是淫女,而常漢之妻,年久率蓄,則謂之正妻,宜矣。旣知他人之潛奸,則憤而殺之,固無所妨,不可以此而償命矣。瑗曰,其本不正,不可以奸所言之,故初覆時,已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寅明曰,其女之淫不淫,不可議於照律之際矣。上曰,吏判之言,是矣。若魯曰,亡致金,若生存,則其將以有夫女通奸之罪,殺之乎?不然則永萬之罪,實合於殺人償命之律矣。上曰,臺臣之言,太過矣。頃日李宗城所達,甚精矣。仍命重協,書判付曰,旣呈官府,官不聽施,則雖曰淫婦,永萬之妻自如也。若此果合於奸所捕捉勿問之文,而但永萬、元色,不可以正夫、正婦責之,勿問之律,反乎太輕。參酌定配。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水奉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無可論,而爲鬪歐殺,則可訝矣。取魯曰,均是死罪,絞斬何間乎?寅明bb曰b,絞斬猶有輕重。此則明是故殺,何可以鬪歐論斷耶?廷濟曰,臣意則似當爲鬪歐,依照律施行,宜矣。{{!|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者矣。鵬翼曰,本曹雖有擬律者,而此獄之爲鬪歐,終涉可訝矣。尙絅曰,絞則似不可矣。乃貞、顯命、始炯、浹、亨宗、彦通、羽良、箕錫、若魯、健基、瑗,咸曰,依照律施行,宜矣。上,命重協,書判付曰,依律。仍下敎曰,明川爲幾日程耶?取魯曰,十五日程矣。上曰,及歲前,下送判付,然後可以擧行,而程道旣遠,餘日不多,有未及之慮矣。始炯曰,以禁軍送于咸興,自咸興送于明川,則足可以及歲前行刑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李夢右推案。鵬翼曰,考諸律文,則此當爲絞,而放砲殺人,終不合於加功矣。始炯曰,命華則當凌遲處斬,而夢右則當爲加功矣。羽良曰,謀殺條見之,則當絞,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堂上,皆已陳達,僉議,何如?興慶曰,用法之道,當適輕重。雖合故殺,而絞亦死律,依照律施行,不妨矣。取魯曰,斬絞無間,依據《大明律》施行,宜矣。寅明曰,律雖如此,而造意與下手加功,竝合情理絶害者,斷以斬律,宜矣。{{!|𪳣|⿰木卨}}曰,所爲絶痛,從重處之,宜矣。廷濟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刑官之議,皆以律不可低昻爲言,律外更有何言乎?尙絅曰,絞輕之意,已達於初覆,今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乃貞曰,國家用律,當區別絞斬,而此則當爲故殺,不當爲加功矣。顯命曰,初覆時,以引律之誤,爲慮矣。旣考律文,而下手加功,皆爲絞,則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浹曰,夢右之罪,比命華,似減一層矣。亨宗曰,跡似故殺,而律爲處絞,則法外,更有何言乎?彦通曰,固當依律矣。爾晉曰,此則終近於故殺矣。箕錫曰,雖合故殺,而律旣如此,則折衷處之,宜矣。若魯曰,律文如此,則依律,宜矣。健基曰,臣於初覆,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瑗曰,初覆,雖有所達,而刑官考律以稟,則更無可達之辭矣。上,命書判付曰,放銃殺人,曾所未聞,且其所爲,尤極痛駭,而律止加功,似或不然,初覆下敎矣。刑官復考,比初無異,則王者用律,其豈低昻?依初擬律施行。上曰,有時急擧行事,該房先爲出去,書入判付。春躋曰,刑曹堂上,亦當出去開坐矣。上曰,判付書入後,當分付矣。仍下敎曰,秋曹三堂上進前。權取身事,其已問議於大臣乎?鵬翼曰,奉朝賀崔奎瑞處,則姑未收議,而判府事沈壽賢以爲,取身所爲絶痛,而律非死律,參酌定罪,權厚、權孚,旣以七十除刑,則竝宜有參酌之道云。判府事李台佐,判府事李宜顯,則以爲未見文案,不敢以臆見仰對云。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不敢干預於朝廷事云,而不爲獻議。奉朝賀閔鎭厚,則與判府事沈壽賢議同矣。上曰,崔奉朝賀,方見文案乎?鵬翼曰,崔奉朝賀,時在江上,故姑未及往問矣。上曰,崔奉朝賀,其果獻議耶?取魯曰,爲不爲間,事體當問議後處之矣。上曰,取身,元非可惜,而旣見權厚、權孚之招,則予反容恕於取身矣。此皆其祖之事,三次之刑,豈不殘忍乎?渠雖生存,將無用於世,而旣欲酌處,而傅之生議,則或慮有凍獄徑斃之患矣。明日收議後,卽爲求對,可也。始炯曰,取身,方有病云,故使之各別救療矣。上曰,其不死,何bb可b必也?救療事,各別申飭,可也。鵬翼曰,降書一款,終未得端緖,此爲未了之獄案矣。上,顧始炯曰,降書果非仙玉之筆耶?始炯曰,決非老人之筆,乃是少年妙筆也。上曰,降書豈有如是精書之心耶?此尤未可信也。頃日參判所達,是矣。降書則置而不問,可也。諸婢承款之招,非不勝杖誣服者,而若使爲權哥右袒者見之,則未知亦以爲如何也。以奉每不問,人有爲言者云,而竝刑彼此,寧有如許獄體耶?始炯曰,終未得疑端,故所以不刑奉每也。上曰,降書得其出處,則在禹女尤幸,而眞産則降書,是矣,半産則降書,非矣。始炯曰,上敎至當矣。鵬翼曰,固當嚴刑取身,得其情實矣。上曰,此亦其祖之事也。杖問取身,終近於以孫證祖,不宜更施訊問。自本曹,陷人律及家不齊逼殺之律,竝考出以入,可也。鵬翼曰,求對時,臣等三人,只入侍乎?次對日,同爲入侍乎?上曰,只三堂上入侍焉。處分將在明日,而權厚、權孚之一時置諸朝籍,予實陋之也。仍下敎曰,刑曹堂上,先爲出去開坐,明川罪人事,今日內發關,分付,可也。鵬翼、始炯、羽良,先爲退出。興慶曰,俄者醫官處下敎,臣已聞之,而明日入診,當以加入議定事,稟請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陳奏使順成還來,旣許完結,則可無他日更送使臣之弊,誠可幸矣。上曰,使臣之意,欲自此完結後奏聞,古亦有此例否?興慶曰,甲申年,有之矣。尙絅曰,使該國完結,則當有謝恩使矣。興慶曰,自當兼送於明年冬至使矣。上曰,彼中,別無可知之事,而使臣無事還來云,可幸。聞副使瘡口完合云,此亦的報耶?取魯曰,先來軍官鄭義山,卽會賢洞鄭家之庶孽,而其人可信矣。臣亦招致詳問,則瘡口完合,的實云矣。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啓覆時,有京囚罪人韓世愈減死定配之命。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世愈所坐,雖曰與詐傳詔旨差異,而矯誣王言之罪,自不得免。稱以宮監,作弊外方,此而容貸,則日後憑藉作奸之類,將無以懲畏,決不可傅之生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印信僞造,三尺至嚴,其不可容貸也,明矣。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其所罪犯,俱係一律,或造作僞印,成給物故,或巧成僞刻,憑藉收布,設計造意,萬萬巧惡,不可以印刻之際,木片竹編,差有輕重,而有所分別原恕也。況聖中則身爲營吏,行凶作弊,至於此極,其爲情狀,尤極絶痛。固知參酌貸死之命,出於好生之德,而王法,有難輕撓,後弊,不可不慮,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罪人朴永萬之殺人情節,昭在文案,元色,旣屬官婢,渠且呈狀棄絶,則不可以奸所殺死,傅之生議。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大辟論斷,至爲重大,刑官苟有意見,固宜審愼於照律再覆之時,而今於三覆詢問之後,或謂之擬律差輕,或謂之當傅生議,事體未安。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竝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科試事體,至爲嚴重,科次試券,例自賓廳,直爲出納,而昨日柑製試券,未下賓廳之前,詣閤承旨,徑自取見,未及出榜,榜聲先播,事未前聞,宜有規警。請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寅明曰,濟州牧使身死之代,赴任一時爲急,而新牧使金重熙,除拜已久,旣除朝辭,諭書、密符,亦已下去,而近日,連呈辭狀。其措語則以爲其父,爲此牧使而身死,此是讎地,有不忍往莅云。外議亦以爲,情理不可强令赴任云,而旣除朝辭之後,該曹難於變通,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諭書、密符未下去之前,則容有可恕,而旣下諭書,又送密符,則以其不赴任,將還爲持來乎?朝家事體,不當如是,金重熙亦何敢呈狀耶?且其以讎地爲言,而不肯赴者,極涉無義。其父死戰陣,則其子許身君父之後,其將讎地,而不赴戰陣乎?吏判之爲重熙陳達,非矣。吏判推考,金重熙,則自備局,各別催促赴任,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曾前出入玉堂之人,多有違牌坐罷者,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臣以宗簿寺事,有時急變通者矣。日昨請對時,御牒中前所不載徽號,直書大文事,旣承下敎,而更爲參考,則有大段牽掣之端,故復此仰達矣。定宗大王誌文及諡冊,皆書溫仁恭勇,而恭勇二字,不載於御牒,太宗受禪,初上仁文恭睿之號,而亦不載於御牒,肅廟朝,加上懿文莊武,而此則已載於御牒。今若以恭勇、仁文、恭睿,竝書於御牒,則恭字、仁字、文字,皆爲疊複。臣取考《禮曹追上諡號謄錄》,則有云定宗大王,前稱溫仁恭勇順孝,今皇帝,賜諡恭靖,不宜竝用恭字,請除恭勇二字,而從之。此乃其時禮曹啓辭也。以此見之,仁文恭睿,亦必以仁字恭字之疊,而不用,初非闕漏而不載也。元敬王后誌文中,厚德二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彰德昭烈,有德字之疊。章敬王后誌文中,淑愼明惠四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宣昭懿淑,亦有淑字之疊。此亦與定宗徽號中,去仁文恭睿恭勇等字,恐是一例,追載御牒,似甚未安。此則於御牒前註中,上尊號年條下,出小註,恐或得宜。至如昭惠王后徽號,則封崇冊,有仁粹二字,而與御牒不載徽淑明懿,無所疊複。貞顯王后尊號,則燕山朝,加上慈順和惠四字,而與御牒所載昭懿欽淑,亦無所疊複。此則當依下敎,追載於御牒中矣。上曰,其時,以疊字不書者,若出於特敎,或因大臣獻議而然,則今當如前爲之,而前註中年條下懸註,只是禮曹啓稟而爲之者,則不必遵守,惟當依頃日下敎,不拘疊字,而盡書之,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以惠廳事,有仰達者矣。大同元數,雖盡爲上來,猶患其經用之不給,而近來守令,罔念朝令之至嚴,事體之至重,惟以推諉不納,爲能事。年年舊未收,其數夥然,而此則姑舍勿論,雖以今年言之,三月內裝載,四月內畢納,自是事目,而癸丑條大同,諸道各邑,百計稱托,延拖時月,屢度催督,少不動念。今將歲飜,而未畢納者,殆至萬餘石之多,事之駭然,莫此爲甚。若欲盡爲論責,則許多守令,亦難一時竝罪,故今方抄出未收之數,區別其尤甚、之次,監色則當爲參酌推治,而其中尤甚不納之邑,不可只治監色而止,似當拿問嚴治,故敢達。上曰,此亦朝綱所關,事甚駭然。尤甚不納邑守令,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惠廳堂上,以大同晩時發船及未收最多邑守令拿處事,陳達蒙允矣。此事非但大同,田稅亦然。近來船隻,固爲未易云,實難責其一一裝發於三月,而至於六七月裝載者亦多,船人輩,無數弄奸,或有敗船,或多偸食,國穀耗失之數,殆過累千餘石,極可寒心。數多守令,有難一一請罪,頃已發關於三南道臣處,方爲査問,而其中裝載之尤甚節晩,稅納之尤甚未收一二邑,一體請拿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船人輩偸食國穀之弊,自古有之,而未有如近日之尤甚矣。或和水或佯敗,肆然偸取者甚多,至如四五十石無面者,不可勝數,此由於國綱不嚴,人不畏法之致。其船漢一人,恣意偸賣於近三百石穀物於米價稍高之處,作錢上來,仍爲逃走,移文捕廳,近纔捉得,今方徵捧矣。如此之人,不可不繩以重律,以爲懲一勵百之地,姑待數日督捧後,移送法曹,依律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嶺南鹽價錢貿穀,輸致安興事,定奪知委矣。忠淸監司李壽沆,秋間,以本道船隻難得之意論報,故以本道隨所得先送,自嶺南亦以各邑地土船,同力輸運事回題,且知委嶺南矣。其間,久無消息,意謂已始輸運矣,近日忠淸監司,又以無船不得運來,請待解氷之意論報,而慶尙監司,亦以地土船不得輸送事報來矣。今則姑無奈何,而觀其事狀,輸運之役,初不欲下手而然,俱爲未安。兩道道臣,宜推考,解氷卽時輸運之意,申飭,何如?上曰,朝令皆如此,何事可做乎?事甚稽緩,竝從重推考,待解氷卽爲輸送事,分付。{{*|出擧條}}興慶曰,頃以海西還上軍餉,定式收捧事仰達,而年條有相左處,故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更考會案文書,則條件煩亂,算員輩叩算,甚不分明,自京司,有難硬定,但以當年條外,之次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玉堂之下番,不可一時曠闕,而昨日金若魯,移拜獻納出直,修撰吳瑗,今方無故,則所當卽卽替直,而省記中下番,塡空以入。政院,亦似不能致察,而在直玉堂,難免其責,推考,何如?上曰,此不但在直玉堂之過也。承旨之矇然捧入,亦不無其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嬪宮封爵事,頃已稟定矣,譜草今已垂成,而爵號姑未擧行。此宜有催促之擧,而譜草,則姑爲依前修正,待爵號議定後,追改其行,何如?上曰,此則姑不緊急,徐徐議定,何妨也?春躋曰,十月初除拜守令,未辭朝者甚多,其中務安縣監黃沇,則以兩司不備,尙未署經,江界府使尹光莘,三水府使朴東樞,慶興府使李玗,則無故而尙不下直,宜有催促發送之擧矣。上曰,三邑邊倅,各別催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而其他未赴任守令,亦爲一體催促赴任,署經,亦爲催促擧行事,分付,可也。寅明曰,昌寧縣監洪致期,頃遭臺論,尙不還任,道臣狀請催促下送,而旣有情勢,則有難强迫矣。上曰,洪致期,尙今在京耶?曠官已久,事體未安,數日內催促下送,可也。顯命曰,向者臺論,至擧行檢,則可謂慘駁矣。情勢決難赴任,不宜强迫下送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此言,又出於筵中,則決無下去之理矣。上曰,洪致期,今姑許遞,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瑗曰,今者親臨慮囚,旣出欽恤之意,向以斷獄過十,至下惻怛之敎,我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書曰明五刑,以弼五敎。蓋敎化,乃爲治之本,而刑罰,是輔治之具也。先敎後刑,雖似常談,而人君制治,實不外此。臨囚哀矜,無益常憲之已犯,屈法容貸,反啓小人之僥倖。若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民俗丕變之化,無罪戾妄觸之患,則自然刑措不用,而治道休明矣。伏願務行敎化,而俾有實效焉。臣待罪經幄,不任區區願忠之懷,敢此仰達。上曰,今番啓覆之數多,前所未有也。古者,承旨讀推案,而有咽咽不成語者云,蓋死生之判,在於一刻之間故也。今則視若尋常,而諸臣輒請依律,書以依律者,出自予手矣。今日十四度中,依律者九度,而人命則十也。十人之死於一日之內者,實由於予敎化不明,犯此邦憲之致,惻怛之餘,亦用歉愧。儒臣所達,深得經幄之體,當各別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上疏入啓,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終夕慮囚,夜來寒威倍緊,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加入中,或不無商量變通之道,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服制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逐日書啓。 ○傳于宋秀衡曰,刑曹堂上,修正文書來待後,政院微稟,待下敎入侍。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收議後,今方來詣闕外,而以昨日臺啓之請推,情勢難安,不敢冒入云,參判金始炯,亦以情勢之難安,朝者陳疏,退却之後,尙不來待,參議鄭羽良,受由在外。今日入侍,已有成命,而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所當卽請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竝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三覆後依律罪人京囚金浹、紅桃等,所當依判付,卽爲擧行,而律文內,死囚已覆奏應決者,聽三日乃行刑云,依律文,三日後,待無故日擧行。外囚依律罪人等,趁季冬,卽爲行刑事,分付諸道,而京囚減死罪人韓世愈,外囚減死殺人罪人朴永萬,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臺諫,方以還收論啓,姑令仍囚,待臺啓收殺擧行事,亦爲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陳啓請推之事,有不容泯默者。蓋凡別製試券,雖自賓廳封入,而自上拆號不封而下,故伊日臣等,持褒貶啓本,詣坐閤門,柑製試券之拆下者,掖屬,持過臣等之前,院吏,適見其批封,傳言某也居魁,而此是在直玉堂之子,故吏隷爭相飛傳,臣等,亦送言致賀。此不過聞而知之,初未有取見試券之事,而臺臣,至斥之以徑自取見,事未前聞,則其何可諉以已經薄勘,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老父,宿病沈淹之中,又自數昨,重添感冒,初不知疾痛之在何處,而終夕昏昏,呻吟不止。司寇之長,來致聖敎,詢以獄情,而亦不能仰對淸問,其沈篤可知也。急用和解之劑,幸得微汗,而風寒所祟,左頰浮高,牽引疼痛,坐臥俱妨,精神如醉,言語多錯,痰壅膈煩,眠睡全失,今至四日,一味無減。臣私情焦迫,實難離側,嚴召下臨,坐犯違傲,惶霣震越,措躬無地。噫,若臣情理,夫豈有從宦供劇之望,而忠報之義,蘊結于中,分義之嚴,鞭策於後,從前歸養之情,旣不能自遂,則抑情趨命,更不敢言私矣。雖然,親年益高,昔疾轉痼,歲籥將改,喜懼冞切。雖無別症之添重,人子之情,尙有澟然之憂,況今所患,似非一時添傷之致,實有多日彌留之慮,不知前頭,更費幾月將理,乃復得與少愈之時相比,則床席刀圭,臣豈忍一日離捨,而所管公務,亦不知瘝曠幾月矣。政曹籌司,何等緊重,而臣敢爲許久虛帶之計哉?重以臣父病裏之係念,又在臣荒怠職事,違逋召命,公私怵迫,方寸靡寧。竊伏惟念,如臣無似,受恩罔極,前後陳情,輒許解職,使得以自盡其扶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迥越常例。若偏於一物,苟非萬不獲已之至懇,獨以何以gg心g,飾辭煩瀆,祈哀於九重,徼惠於再三也,區區犬馬之酬報,只在於筋力奔走,今雖曲蒙終始之澤,得準所請,固不敢萌一毫便私之心。倘於父病差歇之後,更備驅使,燥濕夷險,便當卽日就列,情溢勢迫,言不知裁。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憐,將臣本兼兩任,亟先遞改,俾令專意救視,仍治臣逋慢之罪,不勝幸甚。臣昨治此疏,恭竢罷對,進呈喉司,承宣之臣,公然呵斥,終至退却,臣未知抑何意耶?反復思惟,終莫曉所以。此殆臣不肖汚賤,無足備數,雖抱危苦之情,而使不敢輒煩於公車也。今日出納之地,儘可謂得體,而亦恐聖朝所以敦孝體下,達人情而遂物性者,定不若是。嗚呼,亦足以觀世道矣。在臣之道,固宜慙悔泯伏,不復以文字陳懇,而父病,夜來冞苦,達朝昏綴,焦遑煎迫,他不暇顧,敢將見退之章,更瀆蓋高之聽,干冒煩猥,冞增死罪。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有老母,今方隨往臣父開城府任所,而年深病痼,殆鮮寧日,臣之私情,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繫官于朝,不遑將扶,每有懇迫之私,而亦不敢續續陳籲,以爲歸護之計矣。卽接鄕信,又聞臣母,自五六日前,偶得寒感,素患關格之症,挾痰添重,症形苦劇,元氣澌敗,而病裏念臣,亟欲相見。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心神飛越,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發鄕行,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往省,仍治臣任情擅行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之老母,遇寒以後,寢食凡百,益不如前,臣之情理,實無一刻離側從宦之勢,而近因僚員不齊,啓覆且迫,抑情供仕,月已易矣。昨夕入侍罷出之後,忽聞母病,偶因失攝,有暴急之症,蒼黃來省,則膈間食物,挾痰凝滯,渾身戰掉,徹夜罔措。多灌藥物,堇得少定,而老人氣息,一倍危凜,見方貼身床笫,若將難保,臣於此時,決無離側供職之勢。伏乞聖慈,察臣至懇,憐臣情私,亟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下款一轉語,以其辭疏之不卽捧入,侵斥本院,譏之以得體,責之以觀世道,臣於是,不勝訝惑之至。昨日宗城之疏到院,而始以親病陳懇,末乃以乞身便養之意,縷縷爲言,則此與一時請護有異,且宗城,曾以此等陳章,非止一再,則今不必更捧,故臣果循例不捧矣。今者譏詆之言,不比尋常,而至以呵斥二字,勒加於臣,有若故爲退却者然,臣實莫曉其故也。人言旣如是,則在臣私義,有不可苟然仍據於出納之地矣。伏乞聖慈,亟命斥罷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七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崔周慶、金世選、白興聲入侍。興慶進伏曰,眩氣無更發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差勝矣。興慶曰,昨有下敎於醫官者矣,夜來更若何?上曰,日前夜起便旋之際,手腕猝痛,意謂起動之時有傷,而以手按之,則皮膚間,有如鳥卵結核者,而色則如常時,以手連摩,稍似解散矣。今夜則頗刺痛,若據手則牽引,擧手而亦有似懸之氣,外見亦似浮高矣。左邊肩甲,常有痰結處,運臂亦難,近來手指,亦有麻木之時矣。興慶曰,令醫官先爲診察乎?上曰,依爲之。聖徵,診後退伏曰,左邊寸脈似沈,而不爲大段,右脈,大體似沈,而度數則均矣。信,又入診退伏曰,左三府稍沈,而度數則均,右則不沈似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志哲,以次入診退伏曰,左脈雖沈,而當冬則沈固,宜矣。右脈則比左脈,似力弱矣。周慶,又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常不均,而近來,則幾乎相等矣。卽今則左沈右闊,陰陽似不調順之致,而大體,則比前有勝矣。世選,未及進診,尹淳曰,鍼醫同入,使之入察手腕,而臣等亦瞻察,何如?上曰,唯。諸醫入察,諸臣亦起立,鞠躬瞻望。志哲曰,腕骨上筋絡,痰聚而然矣。昨入薑鹽膏,連續付之,而着厚絮吐手,或毛物吐手,無至觸冷,則雖難於數日內責效,自然消散矣。興聲曰,痰或流注,而凝聚於有病處,無觸冷氣,而務爲溫煖,則自有消散之效。外看似有赤氣,此則連付薑鹽膏之致矣。上曰,屈伸之際,則輒牽痛矣。淳曰,此是合曲所上筋絡處,故屈伸之際,則筋引而然矣。聖徵曰,比昨浮氣稍減,而今日牽痛,似由於日候甚寒故也。此不過痰注而凝付也,初非結核也,溫之則自消矣。上曰,手摩則漸大云,然耶?聖徵曰,常人則就其痰滯,而以手勤摩,則有消散之功,而聖候,則不必手摩,着吐手,而各別溫煖爲好。若或觸風受冷,則漸易凝結矣。信曰,如此之痰,無成腫之慮,爐中盛火,以灰覆其上,常炙其熏氣,則甚好。手摩,亦爲流散之一道矣。淳曰,補中益氣湯,乃是峻補之劑也。大病大虛之餘,則雖服十餘貼,有難責效,而常時,雖服數三貼,必有效。卽今進御已多,六君子湯,進御亦多,未知有顯效之可以覺得者乎?上曰,常有不忍忍耐之時,而近來則差勝,此似有效,而手寒之症,無減矣。淳曰,朝時氣下,則玉色帶黃,常時氣升,則玉色紅潤,而近來,則紅潤之時少,氣力,似不及於前日而然矣。此藥進御已久,且有升陽之功,聖慮顔部有熏熏之氣乎?上曰,時有熏熏之氣,似是藥力,而氣升之候,則昨今乃初也。淳曰,內入牛黃,進御乎?上曰,不進矣。淳曰,湯劑加減及當進與否,問於醫官,何如?上曰,唯。聖徵曰,此藥,用於內傷純虛之病,而在上,則爲一時調補之劑,且加入之材,太溫熱,故深以爲慮矣。昨聞傳敎,則有時氣升云,四五日,姑爲停止,似宜矣。信曰,前日若有微感,則輒有不足之氣,而今番,則雖經感冒,而無不足之候,可知氣候,比前有勝矣。六君子湯,已至十五貼,補中益氣湯,亦至十貼,此莫非調補之劑也。不可一向連進,姑停無妨。臣於衣襨事,惶恐敢達。卽今所御,若是涼薄,手指麻木之症,未必不由於此,深用悶慮矣。上曰,臂部有麻木之時矣。淳曰,自何時然乎?上曰,此則不至大段,而間亦有腰痛之症,此似皆由於痰也。興慶曰,腰痛,衰年之例症也。淳曰,雖是衰年,無痰則不然也。志哲曰,六君子湯貼數已多,補中益氣湯停止之言,爲宜矣。周慶曰,連進蔘劑,若元氣虛弱,則必有效,而聖候,別無顯效者,蓋以有痰之故也。卽今脈候相適,蔘劑多用甚憫,停止,爲宜矣。上曰,提調之意亦然乎?淳曰,六君子湯,則四五貼加進無妨,而補中益氣湯,則自是峻補之劑也,多進,或慮有害。如或進服牛黃與九味淸之屬,則從前有益者,反無力,故在外時,已議可停矣。上曰,當初進御,非出於不得已者也。近來則顯有陽升之效,元氣比前稍勝,四五日停止,可也。淳曰,仰瞻玉色,則比昨今年,似顯勝,而第人子事親之道,溫凊之節,甚重。臣等居保護之地,當盡溫凊之道,而醫官輩,每以所御衣襨甚薄,爲言,衣服,固不當過厚,而當此極寒,太薄則豈無觸冷受傷之道乎?此甚悶迫矣。上曰,曾前則在外着毛裘,而在內則不着,曾前則雖在內,不脫吐手,而今年則不着,此爲氣勝之致也。予本薄着,仍而成習,常時所着,比貧窮旅宦者之衣,猶不及矣。予見諸臣之所着,則卽一絮塊,雖寒,而不宜如是成習矣。淳曰,臣少時病甚,當夏而猶不脫厚衣,及至四十後,則無大段疾病,卽今所着,比他人爲半矣。但曉仕,難於適中,每有感氣,而大裘,則運身不便,以小裘,着於裏,以薄衣,着其上,能防風寒,而自無感氣,運身亦輕便。自上,若如是爲之,則出外入內,似無寒氣外襲之患矣。卽今,聖候,無非寒氣,而手腕痰處,尤宜溫煖,以獤皮,製吐手,而痰處,則將連爲付藥,着之於付藥之上,則闊大然後脫着似便,一隻則稍大其製,而以此裁縫以入,何如?今方停藥,藥代,以此爲之,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予性雖耐寒,而若過煖,則不堪,薄衣常兼着,故金有炫,以爲闕內法如此耶云矣。闕內則自前,元無短衣着之之規,短裘則不可着,吐手則均適左右,而製入,可也。興慶曰,左右史之不備久矣。別兼春秋,曾已差出,而又皆坐罷,宜敍用更付,而宋敎明,則與宋眞明,有相避之嫌,依前趙榮國例,宋眞明,移職後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金漢喆、趙榮國,亦在坐罷中,似當一體敍用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淳曰,臣於成均館,爲例兼,非主管堂上,而聞大司成之言,則誠有時急變通者,故敢達。居館儒生,朝家,以七十五員定數,戶曹之磨鍊上下者,只是此數,而饌價,則元來雖不足,列聖朝,以位田奴婢劃給者多,以一年所收捧,添補供士,常無不贍之患矣。近年以來,儒生之居館者,雖夏節,或過於七十五之數,而至於冬春,則多至二百餘員,小不下百餘員,而戶曹則元來定數之外,更無隨時加上下之事,本館則前日收貢之奴婢,太半逃故,位田所收,亦至大縮,一年近萬兩添補之資,太半不足,東西負債,殆不成樣,實無支過之勢云。多士供饋,何等重事,而本館形勢,萬分切迫,將至於闕供之境,自朝家,似當有從長變通之道矣。興慶曰,七十五員元額之外,則戶曹不爲上下,而本館,近甚凋弊,實無接待之勢,誠甚悶迫矣。或以爲通一年計之,則儒生之居館者,必多有未滿定數之時,一從到記數,自戶曹,磨鍊上下爲宜云,而此亦不無掣肘之端,有非倉卒間所可變通之事矣。上曰,供士之道,重矣。自廟堂相議,從速變通,可也。{{*|出擧條}}興慶退出。淳曰,臣有私情敢達。文衡之職,責任至重,朝廷愼簡之道,自家堪承之難,百職之中,無與爲比。蓋其主張弘文錄,抄選知製敎,專掌考試,亦參翰薦,故苟無文學鑑識之超出,必有猜惡謗毁之叢集,其不可輕授,亦不可濫叨矣。以歷朝曾經之人觀之,則無非鴻工鉅匠,蔚有衆望之人,而其中再三見叨者,不過若而人,蓋一試而尤難於復任故也。臣之當初冒據,實出承乏,而今此再叨,實是千千萬萬意想之外也。祭文製進,事勢急迫,不得已黽勉承膺,而旣出之後,凡係積久廢閣之事,宜有所擧行,故纔參成均館褒貶,亦出月課題,而又一次主試,其塞責則盡矣。顧今群彦盈廷,無論前任與新薦,而可以堪承者非特一二臣,豈以無似之人,每當不稱之職,以自取僨敗之患乎?臣素有集木之懼,不知他日,因何事而得罪,居常懍懍,而秋間聖敎,迥出尋常,故尙今遲回,叨此重任,臣之憂懼之情,尤一倍矣。若殿下,以終始保全之意,許解臣職,而回授於可堪之人,則在臣,固有生全之幸,而在國,可免輕授之患,伏乞特垂體下之恩焉。章奏辭免,終涉汎然,敢於前席,悉陳肝膈焉。上曰,文衡則卿其曾經,且是閑職,雖或許解,若更不圈點,則便帶文衡之任,卿不必力辭矣。比來,久無文衡,而今幸授卿,決不可輕遞,勿辭行公,可也。淳曰,若蒙許解,則雖更不圈點,無干涉於文衡應行之凡事,豈不幸乎?重複陳達,極知惶悚,而決知其非久,有不得保之事矣。上曰,卿勿復言也。淳退出。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趨出,傳命後還入。同副承旨宋秀衡,入侍進伏。上曰,三覆已慮囚,秋曹則間有輕囚放釋之道,而捕廳事可矜。昨見捕廳文案,而有思矣。兩大將,必盡心爲之,而承旨,取見左右廳文案,有疑處則察啓,可也。春躋曰,頃以副摠管朴璜疏出,大槪儒臣,請推政院,而又有一儒臣,在閤外,言其履歷之不足。朴璜,旣不得行公,又不敢呈疏,而今日則以父病陳疏矣。雖已還給,而宜有處分矣。上曰,不捧疏,則渠之自處誠難矣。上曰,今日秋曹堂上登對時,權取身文案持入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遂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承牌來詣矣。傳曰,引見。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應頉外,行知事申思喆,判敦寧沈宅賢,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李瑜,竝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下番修撰臣吳瑗,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四學合製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繕工監假監役李匡元呈狀內,素患疾病,積年沈痼,入冬以來,長在床席,實無起動供職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惠敎爲大司憲,金相玉爲禮曹參判,金尙星爲應敎,吳瑗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吳瑗爲兼校書校理,李蓍選爲戶曹佐郞,別兼春秋二單,洪昌漢、宋敎明。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兵批啓曰,前郡守南益齡,及第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司果李枝雄,閑良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幼學金夢臣等,或軍器別備,試射沒技,或賊人指捕,料理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南益齡,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李枝雄,未資窮未準職,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金夢臣,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李德壽、洛川君縕爲都摠管,金浹、原豐君㷗爲副摠管,申光夏爲訓鍊都正,李景淑爲內禁衛將,沈鳳徵爲羽林衛將,尹和鼎爲全羅兵使,韓範錫爲京畿水使,成德涵爲五衛將,趙尙耘爲同知,李錫九爲忠壯衛將,韓復基爲都摠經歷,姜尙渭爲豐山萬戶,咸鏡監營中軍金礈,廟洞權管金國礪,副護軍吳光運,司果權萬、鄭權、洪廷命、姜杭、李碩臣、閔宅洙、睦時敬,副司正柳綽,以上單付。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啓曰,臣依聖敎,取閱左右捕盜廳罪囚文案,則右邊捕廳罪囚十二名內,李仁福段,以報恩賊黨嚴囚,墨伊段,兩班家鍮器、衣服竝十七種偸竊,現捉承款,路中伊段,其上典家白木十四疋偸竊,現捉承款,都致段,以捕廳軍卒,與路中伊符同,路中伊所竊白木,轉賣於市上,現捉,李二建、姜聖建等段,以梁山色吏、沙工,田稅米七十七石,無面未納,林次萬段,以茂長沙工,田稅米五十一石,無面未納,張載宇段,以漆原沙工,田稅米太合二百十七石,無面未納,已上八名,所犯甚重。車貴民段,偸竊兩班家小小雜物,幾盡推給,而受杖後,病勢方重,廉靑、世太、小斤老味等三名段,本以流丐之類,同謀偸竊閭閻家小小雜物,現捉承款,已上四名,所犯差輕。左邊捕廳罪囚十四名內,黃英段,以亡命罪人振紀子,捉囚,明才段,偸竊他人家衣服銀叉等十九件,見捉於譏察,旣已承款,而所偸物件,姑未推給本主,李太徵段,因咸鏡監營祕關,賑資偸去賊宋世昌去處査問次,捉囚,崔漢東段,以京江船主,大同米八十石,無面未納,金厚男、嚴肅等段,以公山沙工、色吏,大同米一百五十三石,無面未納,已上六名,所犯甚重。春奉段,兩班家些少物件偸竊之際,現捉被囚,四奉段,明才所偸之物,欲爲中間橫奪,見捉被囚,范伊,御營廳釜鼎偸取事,捉囚。分業、軟業段,兩班家賊婢接置事,捉囚,金伊太、石松、萬徵等三名段,行人所佩刀子偸竊事,捉囚,已上八名,所犯差輕矣。敢啓。傳曰,已諭矣。 ○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曰,伏以,臣於月初,忽叨別兼除命於杜門省愆之中,無計趨承,坐犯違傲,揆分兢惶,訖玆未定,恩罷未幾,敍復如昨,而繼有召牌,臣誠感激隕越,罔知所以自措也。前日除命之下,宜卽陳章祈免,而第伏念臣之自畫史局之狀,非係曲嫌細故,臣所獨知者,卽聖明之所洞燭也,同朝之所共悉也。不待臣之煩籲,朝家自當有處分,故泯默以竢矣,今又敍命特宣,除旨再辱,責臣以速完新薦,是臣之從來情勢,見遺於容光之照,而除臣仰首陳暴,則非分之職,遞解無路,莫重之薦,了當無期,玆不得不略此冒瀆焉。噫,臣之撕捱史職時,所被前後恩綸,言言而曠絶,字字而優渥,朝紳傳誦,瞻聆榮耀,而臣則頑不知動,抵死力辭者,非恤臣之一時廉隅也,實爲聖朝三百年史局也。畢竟玉成之恩,至有郵官之除,旋以有礙新薦,仍行鐫削,而使伊時下番主薦,於是乎,上之所以處分,下之所以自守者,可謂築底究竟,而天地曲遂之仁,隕結難報,臣常日夜感戢矣。顧玆別兼之任,卽內翰之稍換其名者也。簪筆香案,主張薦事,莫非內翰之職務,則臣之辭避於前,而冒承於後者,揆諸事理,寧有是哉?若云當初臣之所遭,非因薦事,別兼之職,義無可辭,則新剡擧行,卽史職行公以後事也。鑾坡宿趼,限若鐵壁,則無皮之毛,其將焉傅?不但此也,昨年朴文秀,以私之一字,罪狀諸史官也,臣亦參其中。雖免僨誤於回示之時,竟遭狼狽於事過之後,其不可復議於薦事,與敗薦之人,無甚異同。以此以彼,實無一分可强之勢,一日虛帶,益增妨賢之罪,玆敢祗隨天牌,來詣闕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臣兼史之任,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以安私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刑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承旨進來。秀衡進伏。上曰,左右捕廳文案,謄來乎?秀衡曰,臣敬奉聖敎,招致左右捕廳從事官及下人,細細究問,取考文案,則黃英、李仁福外,無當死者矣。分定輕重,重者,加治以放,差輕者,以上敎,特放爲好,而船人等,自前偸食之物,甚多矣。上曰,黃英外,果無重者矣。秀衡曰,其中極可痛者,捕廳軍人之同賣賊物者矣。上曰,然矣。文案中路字,姓耶?秀衡曰,非姓也,似是常漢之名矣。上曰,捕將進來。鵬翼進伏。上曰,賊人等所偸物件,推尋乎?鵬翼曰,幾盡推尋矣。然而其中刀子賊,雖似輕歇,皆締結惡少,自相爲黨,情狀絶痛,不可徑放,故姑爲仍囚矣。上曰,雖然,此不過狗盜之輩,似爲差輕矣。仍命秀衡,執筆書判付。上親敎曰,三覆結囚之後,捕廳,或有重囚疑晦者,令該房査案矣。今觀書達,李仁覆gg李仁福g、黃英外,姑無重囚。其中所偸多者,卽爲徵捧後放送,其中輕者,竝卽放送,以示隆冬恤囚之意事,分付左右捕廳。右捕廳所囚車貴民,不過狗盜之類,略杖徵捧而已,若是重杖,此予所以悶捕廳之輕施嚴杖,有此命者也。宜有飭勵,當該捕將推考。{{*|出榻前下敎}}鵬翼曰,上敎如此,自捕廳,某某仍囚,某某放送事,一一草記乎?上曰,何必草記?勿爲,可也。仍命秋曹堂上進來。鵬翼、始炯進伏。鵬翼曰,臣老病昏昏,不能領略其要而仰對矣。上曰,命卿等入來者,欲爲處決權家獄,而大抵此事,風化所關,卿等,分別眞産半産,爲可。其中降書一節,萬萬痛駭,於予心甚不快,愍然不能自已。今日當處之,而半日思量,不快之心未已,故賜對如是差晩矣。其在國體,不能痛治,誠爲未盡矣。始炯曰,在朝家重獄體之道,究竟宜矣,此獄異於他獄,祖與孫同證,祖爲證孫,何以爲處耶?權取身,限死輸款,則徑斃可慮矣。上曰,取身,幾至死境耶?始炯曰,三次之刑,雖重,豈至必死之境乎?降書一事,終始究覈,則自有難處之端,外議則自上參酌處決,爲好云云矣。上曰,禹女筆跡何如?始炯曰,前判書尹陽來,習於諺書,以禹女遺書,較諸降書,則似不同云矣。鵬翼曰,臨死之筆,何能與常筆跡同乎?始炯曰,此極變事。臣雖愚迷,竊以文案度之,禹女若失行,則辛亥十一月,行新婦禮於權家,而壬子三月,生子爲言。若以壬子三月,逆數辛亥十一月,則十一月,乃懷孕之六朔也。孕婦六朔,則腹必有高大之狀,何能作新婦子貌樣乎?禹鼎九,雖妄人,故監司禹昌績之孫,乃閥閱士大夫也。豈以如此腹高之婦女,嫁與於人,而不爲托辭退行耶?此是萬萬理外也。以降書言之,則降書所書紙,乃四片也。禹女雖量大,豈肯以文字,降之也?當其降書書給之際,見權取身之有意納袖,豈無致疑之心,而書給至於四片之多乎?況女人之自書失行之文,雖娼女不爲之,此亦理外也。又有可考者,取身,自囊中出一紙納之曰,此乃禹女平日之書云,見之,則乃閭巷間常漢輩淫亂之歌詞也。此一着爲斷案矣。取身二次刑訊之際,近前取招,觀狀貌則乃少年也。渠親聽兒聲爲言,臣曰,汝乃權陽來之直孫,豈非兩班乎?汝若聞新婦生兒之聲,則汝當驚怪,何不卽爲處置云云,則渠曰,厥女急急掩伏出棄,故不能處置云。臣曰,汝以如此之妻,何敢奉祀耶?生兒,雖曰卽棄,新産之婦,乳汁必流,乳形自別,何不執乳告官耶?渠曰,吾果愚迷,未能爲之云。臣曰,汝若心知其失節,豈忍至三年同室耶?渠曰,姑示夫婦相好之情,以爲受降書之計云。臣曰,禹女旣書降書,則汝何故三朔而後,始爲呈官耶?渠曰,祖病適重,故未遑爲之云。此皆不成說之言,而臣等愚迷,百爾思之,仙玉爲人,乃桀詰gg桀黠g女人也。入權家五十年,育養取身之父子,專掌家事,取身初室喪妻之後,仙玉及婢論化,當其家事五六年。及至辛亥,禹女入來,猝當家母,自爾生隙,有此做作倡說之言矣。禹女與婢輩相激,漸次興訛於他人所聞處,鑄洞諸權聞之曰,陽村吉城君奉祀,何以爲之?諸議朋興,故孚輩,難於處變,以至於降書做出之境。仙玉之言,孚輩信之不疑,故如此矣。上曰,權孚,曾見其爲人,少主宰者也。信聽浮言,非異事矣。始炯曰,仙玉之言,權哥聞之,則豈無致疑之心乎?上曰,參判之所見,與予意甚合。權家,爲其奉祀之難處,而有此事無疑矣。孚與厚,亦見欺於仙玉等,而極可痛者,仙玉等也。在權家之道,旣聞此言,隱然絶之,事勢極難,有若騎虎難下者,而因爲推諉於禹女降書,極爲奸巧矣。取身之親聽兒聲云者,亦極無狀矣。始炯曰,孚之原情辭意,極可痛駭矣。上曰,律文考出乎?始炯曰,多般引比,苦無當律。逼殺、誣陷、家不齊等三件中,難以指的其當律矣。先朝受敎曰,父殺子、祖殺孫、兄殺弟者,本律杖徒,而其中情節絶痛者,刑官隨時稟處云云,自上參酌處之爲好矣。上曰,權取身,乃殺其妻者也。殺妻者,無償命之律乎?始炯曰,先朝乙丑年,有李世重爲名人之獄,而與此頗同矣。此事,乃忠淸道西原人李世重之妾,誣世重之婦洪氏曰,新婚數月,生子爲言,世重,杖問洪氏之婢,厥婢曰,果與隣居申都令相通云云,因爲黜之,還送其家矣。三年之後,推官飜案,取招洪婢,洪婢吐實曰,果與世重之妾,同謀誣陷云云。其時李邊則落,洪邊則勝,洪氏伸冤後,卽爲自裁。己巳年,故相臣崔錫鼎,以吏曹參判,入晝講,陳達此獄事,請議大臣,權大運、睦來善諸人收議,定配李世重矣。鵬翼曰,順治八年,亦有如此獄,其時亦議大臣,勿限年絶島定配矣。上曰,今日,當決此獄,決後當爲召對。玉堂來待閤門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綽起而趨出,還報曰,玉堂上下番,俱以學兼官,晝仕出往於泮中合製,故分付來待矣。上曰,承旨執筆書判付,可也。秀衡取紙筆。上親下判付曰,世道日下,人心乖舛,而豈有若權哥、禹哥之獄事乎?大關風敎,亦係倫綱。此若不嚴懲,將何以懲奸人,雪冤婦乎?故前後判付,不嫌煩複,痛査爲本者也。今則陰譎之仙玉,奸惡之論化,竝皆承款,禹哥冤狀,怳若消雪,而但忍杖者取身,飾非者孚、厚。事當嚴訊取服,各別痛問,治欺君之罪,嚴王法之重,而于今酌處,雖可痛駭,亦云末減,而意有在焉。洞諭本事,次乃處分矣。判付已詳諭,而觀諸承款之招,頃者十二條下敎,似或近也,而亦有加悟者,先以權家言之,亂家則無疑矣。權厚衰耗,取身鰥居,家無統者,陰譎老嫗,奸猾妖婢,執家權而擅胸臆,謂曰無右於己,揚揚于心矣。取身,娶禹家爲正室,則渠勢反挫,猜心頓起,而無他可誣,只有半産,故五朔謂十朔,無聲曰有聲,倡說洞里,誑惑諸權,移宗之議聞,而厚、孚之心動矣。陰譎仙玉,威脅祖孫,奸惡諸婢,立證恐動,衰耗權厚,迷劣取身,不思規正之道,反生斥禹之意,初則以爲呈于禮曹,足可棄他矣,反生葛藤,秋曹啓聞,則若騎虎之難下,乘其機而逞毒,敎誘諸證援,法曹推問之時,巧作降書呈納,禹女旣沒之後,初雖似於昏迷,末則眞乎奸惡。年過七十,旣不訊問,近於證祖,亦難加刑,而半産爲眞産,則降書已可作,被誣今白脫,則禹冤,亦洞雪矣。不訊禹婢,不檢禹女之說,乃憑藉營護之言也。世間,焉有竝訊彼此?非殺獄而檢驗婦女者乎?當付於哂也,何足恤哉?噫噫痛矣。凡事,不出常理。聞兒聲,而躬不自覩,已是理外,雖或不然,共居五年,已是理外,雖或共居,又生其息,已是理外,渠雖不惡,共奉其祀,已是理外,共居不吐,白晝書納,已是理外。將理外之事,參承款之招,禹哥被冤,權哥無狀,兒童可知,走卒可料。況諸承款之招,亦合於訊前或吐之招,而誣捏之招,各皆牴牾,承款之招,若出一口,若不勝杖誣招,豈若是乎?噫,厚亦人也,孚亦人也,取身,亦人也。況以國初名臣之後,世受其蔭,而初雖被欺,仍思巧飾,自陷於風敎之罪人乎?痛駭於厚者,仙玉雖陰譎,於渠爲庶母之恩,心雖不忍斥言,其豈敢如是立證,反爲巧飾罔上乎?七十除刑,可云痛駭。況孚,出入侍從,不念告君以實之義,欺罔納招,已極無狀,而兒聲止息云者,尤極痛駭,其誰欺乎?此等之類,名尙在於邇列之籍,可謂貽羞縉紳矣。權厚、權孚,爲先竝刊仕籍,亟投遠地,權取身,其爲無狀,曾已判付,而觀厚、孚之供辭,渠之承款,亦可謂難矣,比諸厚、孚,其可恕矣。三次嚴訊,足懲受脅制,誣罔呈訴之罪矣,參酌島配,所囚諸婢,自本曹,分輕重,或遠配,或島配。{{*|出榻前下敎}}上曰,予適見《天文圖》,見權近之序文,深有感矣。近之文章,不但鳴於我國,多有播行於中朝矣。秀衡,書判付未半,上曰,詐不以實之律,輕乎?注書出去,招律官問啓,可也。綽,趨出問之,還報曰,律官言,上書奏事,詐不以實者,杖一百、徒三年云矣。鵬翼曰,平安道印信僞造罪人梁廷乞等文案,纔到本曹,而三覆已過,勢難更覆,今姑置之,以待來年啓處,何如?上曰,依爲之。此文書,來何晩耶?鵬翼曰,更爲行査,故事勢然矣。上曰,罪人文案,何等重大,而未及上送於三覆之前,事體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瑗讀《名臣奏議》第二百五篇,自左正言任伯雨,止何便於此帝奇之。健基讀自理宗時吏部尙書魏了翁上奏,止有魏徵敢諫之臣帝善之。瑗曰,第二板石公弼之言,甚要切矣。小人壅蔽聰明之弊,宜留聖念矣。上曰,然。健基曰,宋時經筵官張栻,講葛覃章,論先王正家之道,因及時事,語甚激切。高宗有不豫之色,博士李彦穎奏曰,栻所以直言,正爲聖明在上,得盡愛君之誠耳。彦穎此言,好矣。爲臣子者,孰不欲直諫正言,而必聖明在上而後爲之。若朝無直諫,則上多自用之弊矣。殿下必惕念於此等處,是臣等所望於殿下也。上曰,好矣。瑗曰,二百六編二板黃裳之言曰,人君不能從諫,則其蔽有三,私心、勝心、忿心也。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聖上强勉聖學,聖學高明,則天理藹然,三者之蔽,克祛無餘,唯在講學明理之工矣。聖上於講學明理上,各別加工,千萬伏望。健基曰,講學明理,爲聽言之根本矣。上曰,斯言好矣。瑗曰,私激而生勝,勝激而生忿,事勢相激,則自不得不然,當留念戒之。又曰,彭龜年,論群臣進言,早賜處分,其言極美矣。人主慈仁覆物,謙虛無我,爲聽言之大本。人主求言,若如病者求藥,飢者之求食,則豈不好哉?雖然龜年之言曰,人君能改過,則名在人君,不能改過,則名在人臣,此言未盡矣。人主若以求名爲心,則豈虛受之道乎?臣下之告君,以名之一字爲言,則不可矣。上曰,龜年之言,乃以太上之道,責其君也。堯、舜有聖君之名,而後世人主,有意學之,則自不能無嫌於名字,但當以好名爲戒,似好矣。凡爲人君者,自以爲莫予何也,故有許多所蔽。學于古而不作非,則外面看之,雖似近名,而作之不已,及其成功,則與聖人一也。若以求名爲嫌,而不爲善,則豈好哉?健基曰,以名之一字,告君未盡云者,誠如瑗之言矣。瑗曰,唐德宗則好名,猶且不知也,凡人主誠心好善,爲太上也。上曰,龜年有學力,故其言如此矣。爲一名字而諫,則非正諫也,挾雜私意而事君,則非人臣之道也。世之君臣,若專以名字爲嫌,而徒以避名爲事,則世無爲善者矣。健基曰,古語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又曰四十五十無聞,斯亦不足畏也。若有實之名,則豈有嫌避之端乎?上曰,有實之名則誠好矣。健基曰,眞德秀之公議,卽天道之言,誠美矣。自有天道以來,雖無道之世,公議則自如也。牟子才之言曰,天下之事,公議在朝廷,朝廷之事,公議在士大夫,朝士大夫皆辭其責,則公議犇於草茅,此言甚有味矣。若使公議,奔在草茅,則實非美事,必使公議,在於朝廷而後,有直言直諫矣。上曰,當留意矣。方今公議果何在哉?在朝乎?在野乎?瑗曰,自夫黨論出後,朝野公議,都無之矣。臣亦自以爲公,而安知其非公耶?公議,天道也。惟在聖上公聽之如何矣。上曰,公議都無之言,是矣。卽今公議,非公也,乃務勝也。各色之人,各自以爲公,家家而各敎其子弟,以至於互相務勝,顧今公議,不可謂在朝,亦不可謂在野矣。惟在公聽之言,予當猛省矣。予有所見,而朝無信聽者,可慨也已。牟子才之言曰,公議未嘗一日亡,顧所存如何耳。今日雖末世,在朝在野,豈無公議乎?予則以此勉諸臣矣。健基曰,聖上至誠建極,乃公議也。黨議消滅之後,則公議自生,以至誠建極,深有望於殿下矣。公議之生,當磨以歲月,不可以時日責也。重協曰,上敎無公議之敎,至當矣。有黨論,故無公議,而公議,則自無泯滅之時。卽今欲立公議,唯在導率廷臣,祛黨心,則公議自生,以至明至公,導率於群下,乃臣等之所望也。上曰,卽今人之私議,少無利於己,而猶且爲之,如芻豢之悅於口,予甚怪之。本自細微可笑之事,以至於相激之境,可慨也。今以權哥獄事言之,予之親自決斷者,有意而然也。此事,必有外間人言互爭之端,彼此務勝,則豈知將至於何許境耶?予於壬辰科,彭來事見之矣。瑗曰,臣於壬辰,年尙幼少,而見諸試官之緘辭,則彼此各異。兩邊之中,必有一邊之非,而各自爲是,心甚慨矣。上曰,人君以至公之心,裁以至理,則有何爭端乎?瑗曰,牟子才曰順曰中之言,誠好矣。上曰,盤圓水圓,盂方水方之說,雖小,誠有味矣。瑗曰,臣本無學術,無以取信於君父者,而乃所願,則在於聖上之加意學問工夫也。竊願毋以此言之出於臣口,而各別留念,何如?又曰,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有輕視臺閣之病矣。以尹就咸事見之,設令就咸有容護權家之意,在大聖包容虛受之道,其時上敎,似過當矣。上曰,予未快權家事,故至於如此,而予亦知其過矣。雖然,就咸豈非營護者耶?儒臣亦知就咸之非,而言乃如此,可謂公矣。其時竝與金箕錫事而下敎者,有意矣。健基曰,金箕錫,在法當避,安得不避耶?上敎中無據二字,臣亦以爲過中矣。上曰,予豈欺經幄之臣耶?下番之在臺閣也,予以爲執滯人矣,厥後入經幄之後見之,則與前頓異,近侍猶尙如此。他生疎之人,則予之所見,豈能允當耶?自後觀人,予當自勉矣。今此《名臣奏議》,雖抄出,而旣得畢講,追念先朝始講此書,强半未畢之事,予心不勝愴感矣。瑗曰,臣等,承此下敎,不任下懷之感愴矣。夜已向深,請退出。健基曰,《名臣奏議》,以大體論之,魏徵之言,爲第一等矣。卽今朝廷間,章牘雖多,而無一如此者,莫非不忠之罪也。雖然,聖上虛受開納之誠,恐不如太宗也,臣居常竊不無慨歎之心矣。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惕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修撰南泰良,時在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則扶餘縣監鄭希泰,今春夏等褒貶時,旣未參考,而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有此追後題目馳啓之事,莫重殿最之不察,已極未安。其所題目,旣曰事或生疎,則宜置中考,而取見正本,則置之上考,亦無嚴明殿最之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一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扶餘縣監鄭希泰,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昏謬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事,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年愈深而病愈加,自經昨年危疾,益復增劇,分作癃廢之人,間値公私緊故,乍有蠢動,輒致數月苦呻,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以此形狀,豈可擬論於公朝間事乎?提擧之職,自是無故人所帶,恩命謬及,常自悶蹙,而殿最重事,緣臣病甚,一未擧行,旣煩承宣之筵白,又有寒心之聖敎,惶悚之極,不知所措。仍念臣之病勢,一向淹潛,長在昏瞀不省中,此不可與生人比竝。虛假職任於如此之身,莫之變通,其於祛文具之政,乖舛莫甚,臣心不安,又何暇言?伏乞聖明,亟命先削臣廚院都提之任,仍令有司,勘正曠闕職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曾已諭焉,每讓太過。廚院之任,何亦讓也?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善攝,勿辭焉。傳曰,遣史官傳諭。 ○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頃者筵席,偶因文義,略陳循默之弊習,仰勉開導之盛德,猝被承宣之面詰,右僚至於陳疏自引,臣亦不敢獨安,冒控危懇,見格喉司,幸蒙恩勘,粗安私分,迺者,敍命旋霈,除旨荐降。臣誠感激寵造,宜卽趨承,而筵斥旣緊,餘愧猶在,廉隅所關,已難復進於論思之地。且於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疏,尤有所不得不辨者。夫道伯之縱人廉察,非古也,蓋出於衰季之政,而近來按藩之臣,視爲良法,轉相倣效,傭耳賃目於一二私人,此已有損於方面之事體。況所使未必其人,則見聞之眞的,旣不可保,而適足貽苛嬈之弊,臣常慨然於中,適會言端,泛論及此,而僚臣之拈名仰達,亦非單擧,則今師洙之把持譏察二字,獨自疏辨,至再不止者,其亦過矣。雖然,在臣難冒之端,又加一層,玆敢隨召詣闕,拜章徑歸,伏乞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謝人怒,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三水府使朴東樞。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卽伏聞下醫官之敎,自上手腕不平之候無減云。臣等,卽與諸御醫及鍼醫,入診詳察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已久未解,故有受灸之敎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外四寸弟幼學兪彦濟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故試官,旣已備擬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欲爲下問,留置行刑單子矣,今則受灸已定。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行刑之事耶?問啓。 ○宋秀衡啓曰,自前如此之時,有行刑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禁府及刑曹,則行刑與否,無可考前例,而雖尋常刑推,亦不得擧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于宋秀衡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 ○傳于宋秀衡曰,李奉朝賀、閔奉朝賀引見。 ○傳于李重協曰,受灸不過手部痰滯,而別無他症,今日政院、玉堂問安,答以勿爲問安,意有所在。此後則只爲受灸問安,宜矣。 ○以金燧,爲左邊捕盜從事官。 ○以江華留守狀啓,內可面居校生金昌河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渰死人等,令本府恤典擧行。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義州府尹尹得和,以情病,五呈辭狀,而以邊上重任不可輕遞之意,累次題送矣,一向控辭,今至六朔。蓋其難安之情勢,雖非深嫌者,而第聞其病勢沈重,時月之內,萬無起動之勢云,邊務之許久曠廢,委屬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義州府尹尹得和,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朝百官陳賀及命婦朝賀磨鍊節目,依所啓施行事,判下矣。在前陳賀時,百官依例行禮於外庭,而至於命婦朝賀,則權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匠人鄭一江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佑,常時不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入直把摠手本,則金虎門入直哨官黃宅河,數日前,猝得重病,擔留直所,而所患,尤爲添劇,不省人事,症涉可疑,有難淹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公、翁主在闕時,則受祿,出閤之後,則只給駙馬祿,自是前例矣。和順翁主,今已出閤,來正月朔爲始,依例勿爲頒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前府使韓德全,錦城縣監具宅奎,靈巖郡守吳命厚,瑞山前縣監李鼎燁,陰城前縣監韓奕,新昌縣監盧以亨,前縣監李肇元,天安郡守李潤身,前郡守金得大,驪州前牧使金相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全時在慶尙道尙州地,韓奕時在開城府本家,金得大時在京畿高陽地,吳命厚、盧以亨、李潤身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答曰,勿煩。{{*|啓辭措語同前}} ○持平沈星鎭啓曰,臣於臺職,乃是曾前屢試蔑效之地,豈復有冒沒承當之理,而第臣前後恩除,積犯違逋,雖緣情勢之臲卼,而私心之悚懼,極矣。日者黽勉乍出者,秪爲一時恩命,粗伸分義而已,元非因仍盤礴之計也。且臣素患痰病,近益沈痼,日尋長單,一味惶蹙矣,今以茶坐,天牌下臨,不敢坐違,强疾來詣,而再昨政,新除授大司憲臣尹惠敎,卽臣外三寸叔也。揆以法例,自有應避之嫌,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沈星鎭,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見上}}新除授大司憲尹惠敎,時在江原道鐵原府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鄭必寧、宋秀衡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伏見密昌君樴之疏,以日昨摠府草記及辭疏之不爲捧入,盛加慍怒,至以顯有凌侮等語,費辭侵詆,臣等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訝惑也。蓋伊日辭疏,草記之不捧,儘有委折,只以番次之苟簡,直請口傳差出闕員,事甚未安,且開政不遠,雖無草記,闕員自當差出,故果不爲捧入。若其辭疏,則中日試射標信祗受之後,乃以病難進參爲辭,旣已祗受標信,旋卽以病陳章,事體未安,況摠管一員,先已晝仕出去,則他無變通之路,故不得不還給其疏。夫崇品宗宰,體面雖自別,而事例所拘,蓋不獲已,則何嘗有一毫凌侮之意,而今其詆斥之言,至於如此,在臣等廉隅,其何可苟然仍冒於出納之地乎?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不敢爲供職之計,而近緣僚員不備,輪直苟簡,不得不扶病持被矣。昨在直中,添得寒感,症勢危重,恐有汚穢淸禁之慮,而替直無人,乃以闕員差出之意,依舊例,書呈草記,則政院,不許捧入,累次往復,終始堅執。且中日臨迫,姑無推移之望,敢以辭疏,略陳病實狀,冀蒙恩遞,蓋出於萬不獲已,而喉司不諒臣病勢之輕重,不顧事體之如何,一向退却,無端不捧,臣莫知其意之所在也。夫大臣之箚,一品宗宰之疏,喉院不得還給者,乃所以重其體貌也。臣雖疲劣,職在崇品,則旣與庶僚有異,況伊日草記,亶爲宿衛事重,則尤不宜任自退斥也。臣猥以無似,蒙聖上不世恩遇,濫躋崇顯,踰分過福,臣實兢惕,自知其萬萬不稱,人之待之者,必不見重,而若其朝家體例,則不當緣臣一人,而有所壞損。且臣身爲首堂,凡係職掌變通者,爲人阻搪,而不得自由,其何敢冒沒蹲據乎?若以臣,謂之人微望輕,不足比數於崇列,則臣固甘受,而今者承宣,不少顧藉,顯有凌侮之意,如許事例,前所未聞。臣不欲與之呶呶,以傷事面,而莫重宿衛之任,以此情勢,實無抗顔仍據之理。且臣目今病狀,輾轉沈苦,亦無旬月內復起供仕之望,玆敢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摠管之任,仍削臣職秩,以存國體,俾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不顧體禮,所非在彼,卿何爲嫌?勿辭,調理行公。 ○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從縣道,封上短章,略暴懇迫之至悃,附陳切急之民隱,及伏承道臣,回諭批旨,所辭未蒙允可,而下款陳請,則有令備局稟處之敎。臣方日夜默念冀幸之際,昨伏見十一月二十五日筵中擧條之自備局移關臣者,給災一款,終歸勿施。臣上念國體,下察民情,不勝其殷憂永歎,繞壁彷徨,竟夜無寐,百回思量,終不容但已,玆敢不避煩瀆,更申前請,冀聖明之垂察焉。顧此左路今年農事,起處,則雖得免凶,而陳處甚多,大抵比之戊申,不及遠矣,而意外,有比摠戊申之新令。臣性本迂拙,不敢爲頡頏廟議之計,惟以奉行朝命,爲職分事,嚴督列邑,不滿戊摠,則輒呵退文書,爲守令者,違越是懼,苟且充數,荒菑廢畬,亦不免混括,此皆無主之地,白徵之處也。臣旣知其如此,非不欲參酌災實,便宜變通,而抑又念之,奉使之體,惟當遵命,恤民之恩,不宜在下,姑且敬行頒令,徐待其了勘,而繼以耳目之所聞睹,具陳弊瘼,使惠鮮之澤,自朝廷出,恐爲恰當道理,故妄信愚見,從心直行,乃於畢檢準摠之後,果卽拜章陳請,而筵席可否,意見參差,終至寢格而後已,區區淺料,今乃大謬,嗷嗷怨聲,無以禁遏,皆臣之罪,當誰咎哉?噫,辛壬之間,死亡無算,雖有良田沃土,鋤犁不及,顧彼孑遺殘氓,筋力不贍,百畝不易,尙且爲憂,況他人之田,何暇耕耘,此必然之勢也。臣於巡審之路,槪知其某邑某坪之陳廢形止,蓬蒿草樹,蕪沒連疇,無非慘目而傷心者,雖累千災結,猶不足以遍及,而前疏中,只以一千九百三十八結零請得者,蓋據昨年已給之數,而亦出十分參酌之意,今若得此,庶可以隨災多寡,量宜平分,所謂虛實相蒙之弊,似無可論,設有些少不均之處,其在寧失之義,元非計較之事。且田陳給災,旣無前規,逐年爲例,仍爲永頉,則固不無實結漸縮之弊,而今此合沒人陳土,則不但田也,畓亦在焉,俱是流來耕食之地,非如沙石瘠薄之處,前頭民物稍蘇,則皆將漸次開懇,必無閑曠之土,今姑隨起隨稅,從陳許災,以開民願耕之路,則不過數年,可以盡還實摠,保無終歸免稅之慮矣。噫,有主之田,其土雖荒,指徵猶有地,而至於合沒田之稅,則無處可問,其勢,不得不誅求於疎遠之族屬,不干之里人,是豈王政之所可忍者耶?又聞筵臣之議,以他道之難於取舍爲言,臣未知他道之收稅,果皆硬比戊摠,陳地之責稅,亦皆一如湖左,民間形勢之迫急,又無彼此之差殊,而議者之爲此慮,決知其太過。臣於是,不暇出他談,而只以設賑事言之,諸道中,有大饑之道,列邑中,有尤甚之邑,則固當捐廩移粟,汲汲救濟,豈可逆慮他道他邑之竝請,立視其顚連飢餓之民,而莫之恤哉?其在先急後緩之義,宜有弛絃改柱之道,而今乃不加舒究,費辭防塞,抑獨何哉?伊日聖敎,有曰爲百姓,何愛二千餘結。王言大哉,有以見藹然仁愛之意,而徒以一人之歧貳,終咈僉議之詢同,臣重爲慨惜也。臣之平生所戒,每在於言浮其實,而至於告君之辭,尤加審愼,前疏所陳,另念摭實,無一毫過溢之語,而忱誠淺薄,亦未能見諒於上下,甚至應給之陳災,亦歸無義。此皆臣言行之不素孚,而緣臣無狀,使窮民不克蒙救災之常典,反省慙悼,益無所措。抑臣又有萬萬憂悶者。自頃拜章上送之後,每當民訴之遮道盈庭,輒諭以纔以陳田事,有所疏請,汝等姑爲退去,恭竢處分云爾,則民人等,皆謂臣旣親見農形,陳聞實狀,聖上,每軫民瘼,屢加特恩,今番所請,必無緯繣之理,相與攢手而祝,翹足而待。今其所望歸虛,自玆以後,臣更無對民之顔,而亦無答民之語,彼蚩蚩者,窮困之極,其所呼冤,將何所不至哉?見今冬月垂盡,而列邑,牽於民人之呼訴,收租成冊,尙不來勘,文牒紛紜,强請變通,至再至三,猶且不止,若無朝家劃給陳災之擧,則了當,將無之矣。此莫非如臣無似,謬當檢役,不能事事,未布德意,徒斂衆怨之致,若論其罪,合被重律。在朝家綜核之政,必先譴斥臣身,以快一路之人心,陳田畓災結,依前所請之數,特爲許給,俾免隣里之侵徵,然後方可以鎭安生民,保存宅里。伏願聖明,俯察事狀,亟降明旨,而如以臣言爲未必準信,更令廟堂,商確稟處焉。臣五朔原隰,病瘁無餘,而近又添得似癨之症,中焦痞塞,四體縮束,僵仆旅館,殆無知覺,而目前民事,萬分緊急,有難晷刻遲緩,故作氣倩呼,略此陳列,神思昏瞀,語無倫脊,伏枕惶霣,尤增死罪。惟聖明,竝加裁恕,而垂省採納焉。臣無任屛營祈望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所請事,其當下敎于大臣矣。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未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吳志哲、金世選、白興聲入侍,金應三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氣則如常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不平之候有加乎?上曰,薑鹽膏連付,則似勝,而有時牽動,據手則不仁,而至肩,亦似不仁。此則由於手腕之痰,而素有臂部麻木之症,內外關,曾受同鍼,而有效矣。今番亦欲受鍼,而鍼則有瀉無補之故,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矣,聞痰凝處,則以商陸付之,而灸其上,爲好云,故更以受灸下敎矣。興慶曰,藥院批答,有受灸之敎,而臣等則漠然不知,若非醫官,聽而不傳,則必是中官,不善傳命之致,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其所傳之辭何如耶?淳曰,臣以監劑事,在藥院,而醫官來言,自上臂部痰滯處,似少減而猶未解,以此意傳于提調,爲敎云,故臣等啓辭中,只以手腕不平之候,爲言矣。上曰,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更敎以勿言受鍼事矣。因此而竝與受灸事,而不傳,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上曰,首醫與久未入診人,診察,可也。聖徵,診後退伏曰,自前左脈有沈候,而今日,則平和,右脈,亦度數調均矣。應三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調均,不沈不浮。臣之未入診,已至三朔,而顯有加勝於前日者矣。信,診後退伏曰,左脈調均,右脈似帶闊,而度數,則調均矣。興慶曰,手腕痰處,請令醫官診察。聖徵、信、志哲、興聲,分左右入伏。上,以手加案上,擧少許曰,如是則牽痛甚矣。聖徵曰,痰處比日昨無加減,而此非無端痰付也,似由於據手之際,或有失着者,而瘀血挾痰之致也。溫散,而自解矣。信、志哲、興聲曰,結核處,比昨稍解矣。上曰,有時按之,則甚痛,而不過霎時卽止矣。淳曰,痰,例如是矣。上曰,予欲試商陸灸,何如耶?聖徵曰,商陸灸,只主治痰,至於挾瘀處,則不可矣。應三曰,鍼灸,非臣所長,而權聖徵,以挾瘀陳達,商陸灸,則似不當,以二生膏試付好矣。信曰,臣意則此是皮膚間流注之痰,以黃蠟付之似好,二生膏,則不襯矣。志哲曰,許信之言,宜矣。興聲曰,終不如薑鹽膏矣。上曰,薑鹽膏,則旣無顯效,二生膏,皆云不當,黃蠟稍可,而付之甚難,商陸灸,亦不可云,則寧有可爲之灸乎?予決欲試之,雖無效,似無害矣。聖徵曰,灸則不可輕試,以商陸,取汁塗付,或作末,和油蠟付之,似好矣。上曰,此皆可苦,不如灸矣。淳曰,醫官之言,不無所執,臣意則無論鍼灸與塗付,移此工夫於不脫吐手,而常有煖氣好矣。上曰,寢時輒忘却脫去,故自然納涼矣。興慶曰,商陸灸,若一時多灸,則反有害矣。上曰,此與直灸肌膚,有異,雖多,似無害,而壯數,固當酌量爲之矣。此不過煉劑之類也。淳曰,煉劑雖多無妨,而商陸灸,則一日一次,難於責效,多灸則皮膚易傷,此甚可悶矣。聖徵曰,肌膚堅剛,則不傷,若柔軟,則必傷矣。上曰,予則肌膚素堅剛,蚤{{!|𧉬|⿰虫民}}雖咬,而無所傷。曾被蠭螫,而無所浮矣。商陸灸雖多試,何害也?予欲試灸,擧行,可也。淳曰,臣則退去,商陸灸所入治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少退閤外,受灸時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治受灸諸具,而還爲入侍。春躋進伏曰,受灸日,罪人行刑與否考啓事,命下,而取考禁府文書,則受灸日,不爲開坐用刑,至於行刑,則宜在停止矣。上曰,該房,自當考啓矣。淳曰,灸法,例以一炷爲一壯,而商陸灸,則將以數三炷,一時竝灸,以一巡爲一壯,何如?上曰,然矣。淳曰,當於案上,加手受灸,以某物,鋪案後加手,無使觸冷,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請始灸。聖徵、應三、信、興聲,入伏左右,切商陸作小片,以竹鍼,刺通多穴,付于手腕上痰處,以艾三炷,列于其上,而一時竝灸。信告曰,阿是穴受灸。春躋曰,自上受灸之時,首醫,例爲先告某穴受灸,而不先告達,未免疎忽,首醫許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淳曰,有熏氣然後下敎,則當以新片替付矣。至五壯,上曰,頗煖矣。醫官,祛前片付新片,而連灸。興慶曰,艾氣不好,玉體仄坐,而無觸其氣,何如?上曰,然矣。過十壯後,又付新片。興慶曰,三炷似少,以二炷加灸,何如?上曰,依爲之。至十二壯後,上曰,以二炷加灸,過煖矣。付新片而如前,以三炷灸之,可也。至十五壯後,興慶曰,以十五壯爲定,何如?上曰,今日,乃始灸日也。以十五壯爲定,可也。煖氣多入,故痛似有愈矣。淳曰,吐手則夜間每致沓沓,以獤皮裹之,而上下結之,則似好。所裹獤皮,製入,何如?上曰,不必用皮物,當以紬綿之屬,自內製用矣。興慶曰,醫官以爲,以商陸片,付於灸處,其上,以艾加之,而裹以手巾,爲好云矣。上曰,當依爲之矣。興慶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午正,可也。興慶曰,補中益氣湯,仍爲停止乎?上曰,姑停,可也。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着實進御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引見。入侍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光佐離席進伏。上曰,注書出去,金虎門留門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分付後還入。光佐曰,臣病伏床席,上體手部痰滯之患有日,而臣未得聞知矣,今日猝聞受灸之報,臣蒼黃入候班矣。入來聞之,則不至大段云,下情不勝喜幸。受灸後,卽今症勢,何如?上曰,手背上近節處,故雖難於屈伸,不過痰也。有何大段,而按之,則無結核狀,但屈伸,則有妨矣。光佐曰,近來玉候比前,何如?上曰,近來加愈矣。鎭遠亦進伏曰,日昏不能詳知,而乍焉瞻望,則玉色,比秋間入侍時,血色似不足矣。上曰,姑未知血氣不足之事矣。光佐曰,臣極爲惶恐,而竊願暫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光佐乍焉擧首仰瞻,而俯伏曰,燭光依微,不能詳察,而玉色,似無微縮之氣,而有平舒之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入冬後何如?上曰,安寧矣。光佐曰,臣常時,則不敢問候。臣久滯湖中,近始還次,久未承候。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無事矣。光佐曰,小臣遠離丘墓,情理甚悶,幸蒙天恩,三四十日,得守丘墓而來,私心爲幸,不可盡達。臣之下去時,宿病未愈,日寒之後,似有添加之慮,故率往醫者,到彼後,百般治療,待其少愈後發行,故日字漸曠,不勝惶恐。還次後,亦不敢求對而瞻望天顔矣,今日被召,始遂瞻天之願,甚幸甚幸。上曰,頃日同入侍,卿之自湖還家後耶?光佐曰,小臣自鄕入來後,則未得入侍矣。上曰,予精神不足,以卿箚批答,錯認矣。頃見史官書啓,知卿行役後安否,爲喜矣,今初七八間,卿入來於候班,而予聞知於候班罷後,故未及召見,心甚缺然。今日則聞卿入來,必欲見之,玆有入侍之敎矣。近來則卿之昔疾,快愈乎?光佐曰,脾胃之間,熱火壅滯,難可以醫治,勢將與此身,俱盡矣。上謂鎭遠曰,卿則朔望入來,欣慰,而府夫人,平安否?鎭遠曰,老母宿病數發,近又彌留二十餘日矣。上曰,頃則差勝矣,今又添劇乎?鎭遠曰,向來二朔,有若平常之人矣,今則症勢頗劇矣。上曰,卿則,何如?鎭遠曰,呼吸不平,食飮厭苦等症,自是宿疾,不能頓勝,而姑無別件病恙矣。上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逐日書啓,可也。{{*|出榻前下敎}}鎭遠曰,殿下軫念醫藥,每每如此,老母,常恐福過而生災,臣不勝感激惶恐矣。臣曾蒙天恩,特許近郊出入,故臣近地,則如意往來,而臣之父母丘墓,在於驪州,來年開春後,欲爲量力往來。向蒙恩許,再昨年,已省廣州先山,而楊州,又有先壟,極欲一往,而每煩箚請,極爲未安。明春往來之意,敢達。上曰,每於請省之章,或慮卿長往而不返,故予甚持難,而若卿卽還,豈有不許之理乎?卿其依所達爲之。光佐曰,臣則近畿無庄舍,向來借家於未音江村,因爲居住矣。入來之時,留置若干冊卷等物,欲爲時時出去,觀覽江色景物,而病不能如意。歲飜日和春暖之後,身若無病,則頻頻來往,或信宿而歸,或卽日而還,私心以爲便好,故敢達。上曰,卿若欲往來,則豈有不許之事乎?每慮卿之久住不還,故難之耳。光佐曰,久未入侍,今始瞻天,遽爾請退,極知缺然,而夜色向深,留門亦久,敢請退歸。上曰,卿病已愈,春日乘間,復召卿矣。予病,不至大段,卿須自量筋力,勿爲逐日來參於候班,可也。閔奉朝賀,亦勿逐日入參。況府夫人患候如此,此後候班,累日不撤,則或入來,而勿爲連日入來,可也。光佐曰,明日則臣當入參問安,而其後,則當依上敎爲之耳。秀衡曰,刑曹罪人,行刑單子,待受灸畢後擧行,故留置院中矣。上曰,予之受灸,似不久爲,而單子,則姑勿留院,出給該曹,可也。又下敎曰,玉堂,持召對冊子,來詣閤外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異於他文,先讀序文,可也。瑗讀皇明成化御製序,又讀吳澄所作題辭,又讀郭里貞所作序,又讀戈直所作序,又讀吳兢所作序。上曰,下番讀之。珽讀君道篇,自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至政體篇累加遷擢焉。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務盡臣下意。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君臣相保豈不美哉?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與祕書監魏徵,至公亦足爲良工。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百姓安得不安樂乎?上曰,儒臣復讀之。瑗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初卷末端。瑗曰,序文中皇明憲宗所敎,其可爲行遠登高之助一段,誠大哉之王言矣。上曰,所達誠然矣。珽曰,此序果有味矣。自古帝王之文,異於匹庶,於此可見。上曰,然。此是皇朝奎章,帝王致治之本,皆入於此序一張。中宗加之卷首,至今永垂,文不可泯滅。臨此序,怳若復覩皇明盛世,予深興感矣。瑗曰,殿下有匪風下泉之思,而有此敎,臣等之心,亦感動矣。上曰,唐本《女四書》,有成化皇帝序文,末端,有御寶二字矣。儒臣等,亦見之乎?其書最切於閨門之敎矣。瑗曰,臣亦曾一見之矣。上曰,其文與《內訓》無異,實合於刊印廣布,又有皇朝序文,甚可貴重矣。方講《詩傳》,以《詩傳》觀之,二南之化,始於關雎,古昔聖王之治,必以正家爲本。先儒謂須有關雎麟趾之意,可行周官法度。閨梱之法,乃王化之源也。此書若刊布,則必有補於閨範,而第有諺釋然後,可易曉解矣。李德壽,今無他職,此等事,必當專意善爲,而但未知慣習於諺文否也。珽曰,雖或不習於諺文,詳爲解釋,口授飜譯,則自可成諺解,諺文能否,非所關矣。上曰,誠然矣。此書,私家想亦有有處,自芸閣求得,使提調李德壽翻解,卽爲刊印事,分付,可也。瑗曰,此書中,多有小註,此則何以爲之乎?上曰,註亦多緊要可觀者,不可不竝爲諺釋。本文則如經書大文,極行書之,註則低一字,同爲諺釋,可也。{{*|出擧條}}瑗曰,吳兢有所作序文,而兢,於《明史》,無出處,不知何如人,而其所註解,論難處頗多,擇其要而論難之,似好矣。小臣於昨日召對時,以講學明理,上達矣,凡人主之明暗,皆不出於講學明理之與否矣。珽曰,古人所論,已詳盡無餘,小臣,更不能推演解釋,而蓋帝王爲治之根本,多有於此,似有勝於《名臣奏議》矣。此書,不可泛然看過,雖於旣講之後,常置座右,其好處,則參驗於身,不好處,則監戒於心,各別留念,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序中行遠登高之助之言,極好矣。珽曰,別無可論,而魏徵平生極言告君之嘉謀嘉猷,都在於此。殿下披覽此書,彷彿若親聽魏徵之言,則其效莫大矣。上曰,予嘗繙閱,而貞觀之時,如親見之矣。瑗曰,魏徵奏事章牘,勸戒疏箚,至爲纖悉,故千載之下,如在目前矣。上曰,唐太宗創業守成難易之言,出於《唐史》,而於此文,尤詳矣。瑗曰,此豈非人主可監之道耶?殿下受祖宗艱大之投,深知守成之難於創業,大奮發大作爲,千萬伏望。上曰,當各別惕念矣。珽曰,魏徵疏中十思之目,尤詳盡矣。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云者,極有味矣。古聖王,代天理物,設官分職之意,豈偶然哉?凡有事爲,卽有司存,代下司職,非人君之大體,虛費聰明,亦非帝王摠大綱之道也。如此處,必留念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瑗曰,唐太宗之以何曾爲不忠之言,果是矣。珽曰,其言是也,而此不可專責於何曾,乃晉武帝不賢之罪也,豈非所當監戒處耶?上曰,然矣。上又曰,貞觀十六年,魏徵勸太宗之言,何如耶?其言,好則好矣,而君亂於上,臣理於下云者,決無是理矣。瑗曰,君理於上,則臣下,自然理矣,君亂於上,則賢者皆退矣。臣下亦至於亂,豈有臣理之理乎?上曰,君亂於上,則人皆屛跡,君理於上,則賢人彙征,寧有小人畏威,而自理之道乎?珽曰,君若至誠求賢,世豈無賢才耶?魏徵之言,似不必解釋,而君亂臣理之說,似未盡矣。瑗曰,君心理,則照見臣下之非矣。誅一勸百等說,誠小矣。上曰,太宗之引齊文宣揚遵彦之言,似是自矜其君臣相得之事矣。瑗曰,果如上敎,矜之心,則似有之矣。上曰,太宗,有如魏徵之臣,故致貞觀之治矣。珽曰,若非君臣相得,何能致貞觀之治乎?瑗曰,臣於頃日召對時,以名字語,上達,殿下俯納臣言矣。唐君之言,專出好名,而孜孜爲之,終致盛治。況至誠爲治,則其效,可勝言哉?古語曰,爲其事,而無其功者,未之有也。竊願聖上,留念焉。上曰,以最末一節見之,崇尙節儉,大布恩德,終至於米斗三四錢,太宗愛民之誠,則可謂盡之矣。珽曰,太宗愛民之誠,則有之,而若不聽魏徵之言,則寧有愛民之實乎?上曰,然矣。瑗曰,人主之職,在得人,聖上,必擇大官,監司之任,必擇人而爲之,則守令,亦當擇矣。如此然後,可以謂愛民之實矣。上曰,太宗末年,則共理交修之心,似懈弛矣。瑗曰,誠如上敎矣。心者,操則存,捨則亡者也。心之操縱實難,宜加警省處也。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牙山縣監李思順。 ○未申時,沈霧,夜自一更至五更,沈霧。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寒雨達朝,日候乖常,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昨日隔灸後,手腕上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午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處,當下敎于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守令二員,除拜已久,而兩司尙未署經。憲府,則今方詣臺云,而諫院,則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李判府事家看病御醫,今將還來云。姑勿還來,仍留看病,書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龍川府使趙國彬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舍兄,作宰於寧邊,親年八十四歲,龍川之於寧邊,道里將近四百里,以邊地獨鎭,旣不得任意歸覲,則勿敍三百里外,在法當然,入啓變通云。龍川之於寧邊,旣是三百里外,則有難强令赴任,龍川府使趙國彬,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以鄭亨復爲正言,申晩爲吏曹佐郞,尹心衡爲副校理,李喆輔爲副修撰,李德壽爲右尹,李海宗爲工曹佐郞,李益炯爲宗簿主簿,金相冕爲司畜別提,朴春普爲義禁府都事,金起慶爲繕工假監役,徐命彬爲鐵原府使,曺允濟爲金泉察訪,許鈺爲濟源察訪。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尹和鼎戶奴呈狀內,上典,濫蒙洪造,前後踐歷,罔非踰分,而今此新除,尤是意外。其在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母年七十有五,且無兄弟,論以國法,在所當遞,入啓處置云。閫任,則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近例,已多許遞,孝理之下,有難强令赴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吳守經、兪愼基爲僉知,金鑄爲五衛將,李世赫爲訓鍊判官,李厚敬爲江華監牧官,北漢管城將張泰紹,副護軍李世伋、羅斗三、李重新,副司直宋眞明,副司果金光世,以上單付。把摠鄭虞龍,今加折衝,賓廳講書,連五次純通,前郡守南益齡,今加折衝,軍器別備,以上賞加。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下雨,宗廟第十二室神欌西角雨漏,永寧殿第五室西邊內道里冊欌上滲漏,第八室後面道里上,至第二椽間滲漏,第八椽間,亦爲滲漏,第十一室內外道里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第二井滲漏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臣彦通,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二室神欌奉安處後壁上道里斑子之間,略有滲漏之痕,而不至大段,姑觀前頭,以爲稟處之地,而永寧殿第五室西邊道里斑子之間,大段滲漏,冊欌及後壁,擧皆沾濕,第八室、第十一室北邊道里內外,盡爲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大段滲漏,水滴於所排地衣上,此等處,則不可不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土旺用事,在於今二十四日,而土旺後巳午日,則例無拘忌,而今月二十八,卽巳日也,同日辰時爲吉云。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臘享大祭受香,在於今月二十九日,各陵殿正朝祭受香,在bb於b今月三十日,來乙卯春享大祭受誓戒,在於今月二十九日,獻官以下諸執事,實無分排定差之勢。獻官則毋論校正廳堂上及刑官,執事則毋論司饔院、刑曹,一體塡差,而各陵殿獻官,例以堂上正三品差送,而軍銜,旣多在外,實職無以推移,以文武從二品,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全羅道臘豬來到,而各殿所封,皆體小,不准尺量。所當退送,使之改備,而當該道臣,旣以此狀聞,且臘日不遠,此與尋常物種有異,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體小如此,其所馳啓,亦涉未安。當該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以臘豬體小,不准尺量,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摠戎廳哨官李世珽,《通鑑》初卷不通。請推考。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固城縣令李行敏,谷城縣監金時傑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行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時傑,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逾gg世愈g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寢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引嫌而退。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持平沈星鎭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等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答曰,勿煩。 ○判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昨夕,伏聞聖候,手腕不平之症,一向無減,至有受灸之節,下忱憂灼,曷可形喩?念臣自經大瘇以後,眞元澌脫,益無餘地,形殼堇存,氣息愈微,無復一分生人意思,而近又添得感冒,絶食呻吟,奄奄床褥,無路蠢動,自力趨造於起居之班,病裏惶隕,靡所容措,而且伏聞日昨筵中,以諸司殿最之不爲擧行,至有申飭之敎,臣於此,尤不勝悚惕之至。臣之所帶諸司,俱係緊重,而凡於職務,漫無省察,至於考績重典,亦緣臣病狀如此,不免廢閣,瘝曠之罪,實無所逃,而只以職忝大臣之列,獨免郵罰之加,私心惶愧,有不可言。伏乞聖明,俯加諒察,將臣兼帶諸司都提調,一倂鐫遞,仍命有司,亟治臣闕禮廢職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所辭提擧,亦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雨中日候陰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受灸後有效乎?上曰,比昨屈伸似勝,而無顯效矣。昨已診脈,今日則只受灸,可也。醫官等,入察痰處。上曰,今日則似酸矣。淳曰,肌色,則如常乎?上曰,色則如常矣。信告阿是穴,隔商陸灸至十五壯,而信告畢灸。上曰,裹時,必以商陸片付之,而加艾乎?淳曰,只以艾裹之,無妨矣。上曰,然矣。今日則艾氣透澈於皮膚之間者,顯有覺得,汗氣亦出於手指矣。淳曰,常時手足汗氣,何如乎?上曰,少時則足汗過矣,而近來汗少,手則無汗矣。淳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辰正初刻。淳曰,太早矣。上曰,然則定以辰正二刻,可也。今年則氣頗勝前,曾灸中腕gg中脘g之效耶?連服補劑之效耶?淳曰,似是補劑之效也。上曰,中腕gg中脘g受灸,則有速效云,然乎?興慶曰,然矣。淳曰,中腕gg中脘g受灸,最有益於內傷,而百病,皆有預防之力矣。上曰,予欲更灸,而每撫灸處,追悔還切矣。應三曰,灸瘡處,雖似浮高,而久則自然軟解,更灸則漸減,此則不須爲念,而上候,本有下元不足之症,且有寒痰,中腕gg中脘g受灸,極好矣。淳曰,臂痛,亦必有效,蓋脾胃,本屬於四末故也。開春後,更灸三四百壯,則大有益矣。上,命聖徵,而視中腕gg中脘g灸瘡處。聖徵,仰察後退伏曰,灸瘡之險而合者,誠有效矣。臂痛與肢節痛,皆由濕痰,受灸中腕gg中脘g,而祛脾胃之濕,則自然得效,而大抵治疝症,去滯氣之道,無過於中腕gg中脘g之灸。聖候更灸,則決知有益矣。淳曰,治病,而得對症之藥,甚難矣。卽今聖候,則湯丸,皆得其路,八味元與心腎丸,合爲十餘劑,益氣湯與六君子湯,亦已多進,而皆無小害,無害則有益可知。以此湯丸,常爲主人,而隨時進御,則其有益於調補之道,當如何耶?藥旣得路,又以衣一重而加之,則尤好,故臣等在外時,常以是酬酢矣。毛衣則雖難,而如雪綿子衣,則輕煖,似不妨於加服矣。上曰,若加一衣,則予亦知其有效,而居常薄着,已至成習,一時加着,甚爲不便矣。淳曰,在盛壯時,則無妨,而春秋,已及於晼晩,衣襨,宜適其厚薄,加着一衣,雖或不便,而看作利病之毒藥,而强爲之,則好矣。卽今上躬所御之衣,若使臣僚當之,必不堪耐矣。上曰,試當爲之,而終難强爲矣。興慶曰,江原道分等回啓時,舊還上,則之次邑最多一年條准捧,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准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事,定式分付矣,日者,監司趙最壽馳啓,備陳各邑難捧之狀,以稍實邑,則只捧一年條三分之一,之次邑,則當年條外,一倂停捧爲請矣。關東年事,凶歉旣甚,則容或然矣,而卽今歲色垂盡,封倉已迫,且朝家,旣已定式之後,何可續續變改乎?所請之事,置之爲宜,而前頭考勤慢勘處時,或不無參酌之道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以合歿陳田給災事,又爲疏請,而批旨,以下敎于大臣爲敎。伏未知聖上,將何以處之也?臣意則昨年合歿人陳田,必無今年內盡墾之理,故頃日筵中,略陳參酌給災之意,豐原君趙顯命之言,亦如此,而諸議不一,竟至勿施矣。今則田結,幾盡磨勘,節已晩矣。右道,且有合歿陳田,今若只給一處,則事亦斑駁,此似難處。然而前監司趙顯命,旣有一道內合沒陳田査啓之事,而其數爲二千七百餘結,今不必別爲抄出,以其査案,通左、右道,量宜給災,似好矣。上曰,王者一視之政,當無間於左、右道,豈可只爲許災於左道耶?依前監司趙顯命査報之數,通左、右道,折半給災事,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春躋曰,未赴任守令,今日始爲諫院署經,而憲府署經,遲速無期,夫馬留滯,甚可悶矣。上曰,已經一司署經,則除一司署經,催促發送,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洪川牧使李普昱。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夜五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霧雨乖常,日氣陰濕,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連日隔灸之餘,手腕痰滯處,或有消減之效乎?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辰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痰處,有差歇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呈病,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宗臣疏批,謂有難安情勢,問安承批後,卽爲出去。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陽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兪健基等箚曰,伏以,時氣失序,災異頻作,未有如近日,昨者凍雨,又極乖常,仍以重霧雺塞,經日不霽,氣色昏曀,咫尺難辨,臣等相對驚愕,憂虞倍切。噫,向來虹見之異,雷動之變,式月斯生,固是驚心,而今此之災,尤罕於古,靜念咎徵,亦孔之畏。目今國勢,扤捏泮渙,環顧中外,無一可恃,而上下暇豫,大小恬嬉,其視仁天之警告,漠然若不覩不聞,架漏牽補,苟度目前,委靡頹弛,莫可收拾,而以我殿下一紀求治之志,亦復一味因循,日益沮退,漸異貞觀之初政,或欠衛武之抑戒,了無一事一政之誠實做去者。若此,而其可望否運之挽回,天災之消弭乎?臣等叨忝經幄,職在諷議,挾冊登筵,固無奇謨異策,可以警欬聖聰,裨益治道,而惟其奮聖志,振頹綱,任賢能,納諫諍,卽臣等所嘗仰勉,而亦殿下所已開可者也。今日時憂政瘼,雖不可殫論於立談之頃,而苟求對症之要劑,舍此數者,亦豈有別法哉?嗚呼,天下之事,不日進則日退。雖在治泰之世,猶宜夙夜惕慮,恐不逮事,況今艱危如此,災殄如此,而泄泄沓沓,日甚一日,將使堂堂國家,稅駕於何地耶?在昔明王,遇災修省,旣已奮迅振作,赫然自勵,而然且不自聖智,求補於臣隣,惟恐一職之或廢,一善之不聞,所以對天理物,不出此道矣。伏願殿下,深究致災之由,累省而亟圖之,先立聖志,以盡表率之道,丕振頹綱,一變婾惰之習,廣求才之路,俾祛庶務之瘝曠,開不諱之門,克致群言之畢達,而一念儆戒,終始靡懈,必以一實字,爲存心立政之本焉。臣等又伏念,今冬寒溫不適,霰雪全稀,嗣歲之憂,實無紀極,而秋麰凍損,已判失收,荐饑之餘,雖曰少熟,公私蓋藏,依舊枵然,若復重以麥凶,哀我民斯,將何保賴?更願深留聖念,豫爲備慮,節省冗費,愼惜財用,務存蓄儲,以擬不虞,日講便民之策,救瘼之謨,使聖澤,有以下究,天災,不能爲病,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噫。以予涼德,誠未能格蒼穹,德未能孚小民。仁天眷顧,無歲無之,而今冬日候之乖常,又復若此,雖有雪氷,旋暖復解,其況冬霧,亦極異常,方切戒懼,不遑于處。職在經幄,若是勉戒,其用嘉之,可不留意而猛省?噫,漢儒傅會,雖非可法,天人相感,其亦理焉。今者冬暖冬霧,無乃紀綱解而政令紊乎?益加自省,飭勵群下矣。 ○政院啓曰,伏以,災異之洊疊,未有甚於近來。日前雷動之變,雖在陽復之後,旣是陰凝之節,則不可謂之非災,比又時氣乖常,凍雨連仍,或晴或注,無異夏澇,則不可謂之非災。至於昨夕陰霧四塞,尺地莫辨,達朝不開,則亦不可謂非災,是何聖明在上,大化旁行,而天之示警,乃若是耶?噫,天人一理,顯微無間,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足以干陰陽之和,致災殄之來,則今玆之異,雖不敢指謂某事之應,而竊恐殿下於對越之誠,修省之方,或有所未盡而然耶?臣等伏覩殿下之好學也,勤政也,非不切矣,殿下之愛民也,崇德也,非不極矣。凡所以求治之方,出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而環顧今日,則國勢岌嶪,無一可恃,生民困悴,有萬可虞。紀綱頹而無以振肅,財用竭而無以支繼,朝著之上,恬嬉成風,閭里之間,怨咨不息,仕塗淆,而無擇才委任之意,言路閼,而無犯顔敢諫之風。凡此皆莫非群下之罪,而亦殿下有以致之也。《通書》曰,心純則賢才輔,天下治。又曰,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顧今轉災爲祥之機,其不在於殿下一心之純乎?自古皇天降災,多在有道之世,而明君基命,亦由於遇災之日。今此災異,安知非玉成我殿下,而啓我東無疆之休耶?伏願殿下,益加惕慮焉。臣等,俱以譾劣,忝叨近密,不勝區區憂愛之忱,惶恐敢啓。答曰,已爲詳諭於玉署之批矣。職在近密,隨事勉戒,其用嘉之,豈不猛省于心?噫,出納惟允,匡救闕失,乃卿等之職,其須益勵,以飭百司,孜孜匡救,輔我不逮。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寶城郡數外官屯田二結七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司䆃寺宣飯米,司宰監魚鹽價加進排之數,自當入於元貢,不當爲別貿,而宣飯米,則一半則自惠廳上下,一半自戶曹上下,魚鹽價,則專責戶曹,實爲無理之事,故庚戌年,前判書臣金東弼,以宣飯米、魚鹽價,竝當入於加定元貢之意陳達,自上有令廟堂,稟處之敎,而廟堂覆啓內,地部、惠廳,同是經費,不必移送,自惠廳,量宜上下爲請,而允下之後,惠廳只給一千石,不爲盡數上下,故厥後登對時,金東弼又以必當加定之意陳達,則上敎以爲,予見廟堂回啓,則量宜上下之說,果無模稜,固料其爭端矣。公聽竝觀,則豈有彼此乎?戶判所爭,亦不無所據,限千石加給上下爲敎,而終因惠廳堂上金在魯陳稟,只給一半價矣。大抵宣飯米、魚鹽價,明是應供之加數,而其時廟堂覆啓,只令量宜上下,不爲移送於惠廳,此在地部,誠爲悶迫矣。宣飯米一半,則惠廳,年年遵行,而魚鹽價一半,則辛、壬兩年與今年,不爲上下,專使地部擔當,不但事理之萬萬不然,顧今地部形勢,今年,適無大段科外之費,故雖得支過,尙有春前難繼之慮,各項貢物加用之價,堇給三四分之一,逐日冤呼,而接濟無策,此時魚鹽之價,決無上下之力,而係是應供,本曹當下之千有餘石,纔已盡下,惠廳應下之數,則連次論牒,而終不聽施。貢人居間,勢若倒懸,其所呼冤,固不足恤,而闕供之患,亦不可不念。今此魚鹽價,全數移送於惠廳,依法加定,雖不敢遽然更請,而惠廳應下一半之數,依前定奪,卽爲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東西氷庫官員所報,則藏氷之役,自今月十五日爲始,始役矣,昨今日氣溫暖,江氷大半消瀜,水流氷上,勢難伐取堅氷云。其間事勢,果如所報,使之姑爲停役,主梗官,則仍留觀勢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所封,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柑子、金橘等,今始上來,而前因司饔院啓辭,以進上旣已薦新。今此封進柑、橘,令該院,依例捧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李命華、宣翊三、韓斗昌、高英世、金泰興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行敏,昨日雖爲就囚,而本以痰病,重傷於水土,滿身痰流,充塞於胸腹,喉間窒塞,米飮專廢,已至一月。自十日,猝得似癨非癨之病,幾至死境,而又處冷地,頑痰大熾,頃刻難支,語音不通,若或夜間痰塞,則致死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啓覆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事,命下矣。今日旣有受灸停止之命,所當趁卽擧行,而二十三日,國忌齋戒,二十四日,國忌正日,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老病日甚,長時伏枕,已非陽界上物件,而又自數日前,重患寒感,症情,極其危惡,點汗不下,渾身縮慄,精神怳惚,不能自定。此際,伏聞聖體受灸,候班方設,下情驚憂,亟擬扶曳趨參,兩日經營,終未能自力,今夜痛勢益加,尤無起身之路,玆不得不露章請譴,分義掃地,惶悚靡容。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闕禮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皮世麟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腕痰處差勝之敎矣。酸痛之候,其已盡祛,而浮氣,亦皆消減乎?上曰,自昨夕差勝,而浮氣,則初不大段,未知其所減者何如也,以指端壓之,而無酸痛之bb候b矣。興慶曰,今日則當令醫官診脈矣。上曰,旣無他症,則不必診脈,直爲始灸,可也。仍解手腕裹處,而受灸。信告阿是穴受灸,至十五壯後,信告畢灸,以艾裹之如昨日。上曰,明是痰耶?浮氣猶未快消矣。聖徵曰,痰則痰矣。雖有微浮之氣,而外似柔軟,亦離其坐矣。上曰,不隔商陸,而直灸阿是穴,何如耶?淳曰,閭閻間,或有直灸痛處者,而流注之痰,則元無灸之之道矣。至於隔灸,爲其煖氣之入,則莫如居常溫煖之爲宜矣。上曰,閔奉朝賀以爲,以貓皮裹之,爲好云。閭閻間,亦爲此否?興慶曰,臣亦嘗試之,蓋過煖且輕,故凡於瘡腫,多以貓皮裹之矣。上曰,盧守愼,何如人耶?屛風,有夙興夜寐箴註,適入覽,故問之耳。興慶曰,此是名臣,而亦以學問著稱矣。淳曰,中宗、明宗朝,十九年在謫,宣廟朝拜相,而以堂上舊秩,還朝,不久爲相,而居謫時,致力於學問。此註,亦是謫中所作也。雖以學問見稱,而儒家,或以近於禪學,病之矣。相朝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亦常以此註,有異於儒家本色,而有所非之者矣。春躋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不待下詢,出位陳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明日,亦當受灸乎?上曰,當更下敎矣。淳曰,醫官等則以爲,停止爲宜云矣。上曰,今姑停止,可也。興慶曰,別兼春秋二員啓下之後,宋敎明則承命,洪昌漢則陳疏違牌,今方坐罷,而蓋其所引之嫌,以翰林時事,不可行公於史職,且以單薦,被斥於靈城君朴文秀,決難復預於薦事云。情勢旣如此,則朝家不必强迫矣。分付吏曹,更以他人,循次啓下,使之速完薦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淳曰,冬日乖常,有過煖過寒之時,如臣賤身,感氣尙不離矣。昨已仰達,衣襨各別愼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諸臣遂退出。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試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益有差勝之勢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議定隔灸仍停與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雖有差歇,尙有其氣,時或流行於手背,流痰則無疑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雖値齋戒,曾有來會,今日來會事,分付。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李重協曰,次對,久乃爲之,而懸病此多,府院君外,單子改修正以入。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事,承傳。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背流行之下敎,痰已離次而然乎?舊痰不散,而又有新痰而然乎?上曰,曉起則痰離手腕,而顯到手背矣。卽今則還入舊次矣。興慶曰,無痛勢乎?上曰,牽痛雖勝,而微有硬硬之氣矣。興慶曰,臂部不平之候,近來何如?上曰,臂不利之症,近來稍勝耳。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痰處,亦爲診察,何如?上曰,只首醫入診。聖徵、應三,診後退伏曰,左右三府gg三部g,度數調均,右脈則似帶闊,而不至大段矣。上命醫官看審痰處,仍下敎曰,初則游散,而今則聚於一處,亦頗堅硬,乍有成口之意。今日日氣極寒,故似然矣。聖徵曰,手背流行,初非別痰。今日痰聚堅硬,蓋由於日候之極寒,各別溫煖,則又必柔軟游散,寧有成口之慮乎?志哲曰,昨則頗軟,今則似堅,痰之着於一處而不散,誠爲可悶。溫煖爲上策,而若以黃蠟付之,則有引拔消散之效矣。上曰,黃蠟不柔,付之難矣。志哲曰,沈於溫水,體柔後作片付之,而付久還堅,則或更沈溫水,或以火熏之,這這替付,則好矣。興慶曰,臣於丙午年間,背部痰滯,連付黃蠟,至六七日,果盡消散。臣則有經驗之事,志哲言是矣。淳曰,艾灸則活氣少,故不善消散,此臣所以始爲持難者也。黃蠟膏則似好,試付宜矣。上曰,手足部,苟有微痛處,點滴蠟淚,仍爲裹置,則有奇效,予亦嘗試之矣。興聲曰,蠟是百花之精,自是良藥,而不爲去滓者,尤好矣。應三曰,閭閻間,亦有如此之症,急爲浮大於夜之間,所見雖驚,而以此元無可慮,大抵痰聚處,則柔而散之爲宜。艾灸則留着一處易矣,醫官,以黃蠟膏仰達,此似好矣。淳曰,痰本急浮於一晝夜之間,而又於頃刻之間,無去處矣。黃蠟,如風熱則有速效,而痰則似緩矣。上曰,屈伸,比前似勝,而顯有團聚之漸,浮熟可慮矣。淳曰,必無如此之慮,而設有是慮,此是肥肉不厚之處,無深憂矣。上曰,商陸灸停止,以黃蠟膏付之可也。淳曰,今日次對,雖酬應之時,使中官,數數取溫付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春躋曰,今日次對,旣無時急公事,則引接於疏冷處甚悶。淳曰,隙風甚悶,而此處,亦多窓戶罅孔,宜令卽塗,以防其風。上曰,欲塗之,而姑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今日當進於次對耶?雖以親病受由,而見問安單子,則連日來參矣。春躋曰,近來連爲呈辭,未知今日果爲入來矣。興慶曰,次對則當以備堂進參,無不來之慮矣。上曰,雖以本職呈辭,旣是備堂,則似進參矣。淳曰,砥平縣監金應三,久留無益,官事甚悶,使之還官乎?上曰,使卽還官可也。淳曰,陽川縣監金壽煃,則不入於診察,亦一體還官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臣等,昨以草草數語,略效勉戒之忱,批旨嘉納,亦有其飭百司之敎。臣等惶感之極,豈不思所以各別奉承,而本院,雖曰號令百司,近來諸司,不遵朝令。雖以殿最事言之,特推申飭之後,尙無一司之擧行。凡回啓之必於三日內爲之,明有受敎,故其或過限,則屢加催促,而不但三日內不爲,亦或踰月,卽今諸司中猶有未盡回啓者,則宜有警飭之道矣。上曰,飭勵而每如此,誠可慨然京司殿最,無故而不爲擧行,則尤極未安。大臣衙門及應頉外,竝更從重推考,各司未回啓公事,則本院,各別催促,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可也。{{*|出擧條}}上,命春躋,書傳旨曰,補外方伯,特授京職,事體自別,而其時佐貳守令補外者,今已上來,而獨於方伯,拘於交龜,尙未上來,新伯,今雖辭朝,舊伯還京,其將歲翻,新監司閔應洙,除拜已久,杳無動靜,其在事體,決不若是,令備局,促令上來,仍使不多日內辭陛。上,又命書傳旨曰,都目大政,國之重事,而近來,每致踰限,此猶若此,他尙何說?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飭銓曹,今番都政,必於限內爲之。上,又命書傳旨曰,前判尹尹陽來敍用。春躋曰,夜間公事酬應,實妨靜攝。今後則夜深後酬應一節,勿爲之爲宜,故惶恐敢達。上曰,酬應之道,淸夜爲愈,故然矣,而所達如此,今後則當留念焉。注書出去,今日次對進參人,問來,逅承命趨出,還入進達曰,備局堂上申思喆、金取魯、宋寅明、李廷濟、張鵬翼、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尙絅,進參云矣。春躋曰,備堂進參之人旣多,三司又當竝爲入侍,此處則決不可容矣。別無時急可爲之事,只令有司堂上入侍,何如?上曰,旣來之堂上,或令入侍,或不入侍,非飭勵之意也。此處,若通軒開之,則其疏冷,反甚於熙政堂,當於熙政堂,引接耳。春躋曰,熙政堂,窓戶罅孔甚多,宜卽塗之,或以屛風遮之宜矣。上曰,如三覆引見時,而祛交椅,平坐席上,則無妨,窓戶則當以屛風遮之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左參贊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副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掌令金箕錫,獻納金若魯,副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許鐔,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手部痰滯處,黃蠟試付之乎?上曰,黃蠟則姑未付之,方裹艾與商陸耳。興慶曰,近來,日不寒而雨如夏澇,霧氣四塞,亦極非常,乃莫大之災也。政院、玉堂,旣已陳戒,而自上每下責躬之敎,臣極知惶恐,不識我殿下之失德矣。殿下,旣無馳獵、宮室、聲色之娛,旣敬天矣,又恤民矣,又勤政矣,又好學矣。臣非面慢也。殿下,有此四德,而天災如此,國勢如此,莫非臣等無狀,不能奉承,而致此矣。如臣無似,獨當大任,不勝惕然惶愧矣。頃於筵中,仰請枚卜,而未蒙允可,臣竊爲悶,臣筋力不逮,才且無似,伏乞退斥臣身,進用賢才,則於國事,幸甚矣。上曰,今此災異,諒由不德,豈卿所召?予之常時對越之誠,若無一毫不足,則國勢豈至岌嶪,災異豈有荐疊乎?莫非予反省自愧處也。外貌雖勤學,而人君之學,異於儒生之學,有實效然後,可謂勤學,而無實效,則豈可謂之勤學乎?予心之誠實與否,予亦不知,而謂之勤學,則予甚愧矣。予臨御十年,終無實效,晝講、召對,無非虛文也。不亦自愧於心乎?此言,實非例讓也。祖宗赤子於吾身,不免愁怨之歎,豈敢曰恤民乎?且予之精神,遺忘甚多,遺忘則安可謂之勤政乎?自古帝王之失德,不出卿所達數件事,予雖不德,實無此等病,而反以求之,終無毫分效毫分益,甚可愧也。予年未五十,謹愼之心,自以爲有之,而前頭,安保其必不懈耶?我國,雖無外寇之慮,若此不已,正如老人之氣力,日就消亡,不能振起矣。曾有飭勵,而終未見效,此豈專責於諸臣,而以今日次對見之,今日備局堂上來會命下之後,進不進單子中,懸病人員數多,故更爲出給申飭矣。李宗城外,無入來之人,莫非予自反處,而不可無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予則裹臂引接,而諸臣,身無他恙,會朝旣晩,而入對亦晩,如此而做得何事乎?冬日之暖,殆過春日,藏氷雖幾畢,藏者亦消矣。冬暖冬霧,都出於政令之紊亂,紀綱之解弛,則如此,而國豈爲國乎?卿之所達,亦非過矣。予當益勉,而卿亦加勉,爲宜矣。興慶曰,殿下雖示責躬之意,臣則以爲有君無臣矣。如臣無似,忝居百僚之上,雖有申飭,孰肯聽從乎?自然委靡,臣之罪也。解職退歸,臣所願也。今日時勢,別無大段故,而自至於如此,甚可悶也。上曰,今日國勢,譬之於病人,則若速手gg束手g待盡者矣。興慶曰,欲爲一事,則又生他弊,改轍矯弊,誠難矣。上曰,不必改之,因舊而善變,則好矣。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爲,儒校生考講,在前凶歲,每許停止,今亦依前停講爲宜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儒生考講,有拘於豐歉之事乎?興慶曰,遠村儒生,裹糧聚待於官門,爲難。且有列邑廚傳之弊,故自前歉歲,則每每停講,已成規例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成均館儒生供饋米上下事,有從速議處之敎矣。議于戶判則以爲,不可無變通之道云,而臣意,則太學養士,至爲重大,事體所關,不宜闕乏,隨所報上下,似爲得宜,下詢于戶判,而處之何如?廷濟曰,成均館卽今用度,聞甚匱乏云,故一百石,纔已輸送矣。如其不足,則加給百餘石,亦足爲光,雖書之靑史,未必不爲聖世之事。臣雖有司之臣,此等處,不曾慳惜矣。上曰,養士事體至重,若用度不足,而士子,至於散歸,則必有責於戶判矣。勿爲定式,從便加給,使之支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南陽府使崔宗周上疏,啓下備局,當爲稟處矣。其疏,以江都移轉癸丑條,則當徵捧,而壬子條,則萬無可捧之勢,姑許停退,待明秋徵捧爲言,蓋聞南陽,入於尤甚,而年事大歉云,事勢旣如此,則今雖督納,勢難徵捧,而歲前餘日無多,姑許其退捧,未知何如?上曰,與諸臣相議乎?興慶曰,姑未商確,而臣意,則事勢,似不可不停退矣。上曰,疏下備局旣久,且其邑宰已遞,而猶未議定其可否,廟堂如此,何可做乎?取魯曰,移轉之每以年凶難捧,輒許停退,實爲近來痼弊,而聞南陽,則年事大歉,入於尤甚,而本倅,今已遞歸,歲前餘日無多,今雖督捧,終歸難捧,則不如姑依其疏請,參酌許施矣。寅明曰,歲除已迫,此時,雖令督捧,未必有所捧,停捧固無妨,而第守令,或一邊督捧,而一邊試爲停止之請者,朝家,若輕許停捧,則已捧之數,從中消花於監色之手,此爲可慮,或令監營,量宜更報後,處之無妨耶?興慶曰,當初節目,勿論稍實尤甚,壬癸兩年移轉,竝皆徵捧事定式,而南陽,卽尤甚邑也。民間事勢,實無以徵捧,故其疏如此,而似必未捧矣。廷濟bb曰b,南陽邑事,方到無可奈何之境,實爲可念矣。崔宗周,必以難捧,故陳疏,似無所捧,今則歲時已迫,實難變通矣。宗城曰,今秋啓下節目中南漢、江都舊還,皆以六千石徵捧爲限,不滿此數,則守臣論罪,各邑移轉之最不輸納者,令本所,指名狀聞,以爲拿處矣。朝令數變之故,列邑,皆生僥倖之望,全不動念。崔宗周上疏,今姑置之,待江都指名請罪後,責罰爲宜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置之可也。戶判,非京畿句管堂上乎?身爲句管,至近京畿之事,豈不知耶?意謂於畿邑事,則必陳達他人不知之事矣。反與他堂無異,誠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尹淳爲備局堂上,而未聞爲備局事,今日,托以監劑內局,又不入參,此後則申飭,同入次對,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捕廳時囚罪人李仁福事,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以北道捉來人事見之,所坐,不過買給錦段,而終至杖斃,厥後聞之,足指皆無云,心甚不忍,初若決棍放送,則今已成完人矣。仁福事,更無杖問之端耳。仁基、仁寬,相繼鞫死,於常情,恐㤼逃亡,非異事矣。興慶曰,當初聚會書堂時,書都目者,仁福也。上曰,亡命律輕重,何如?宗城曰,鞫廳罪人亡命者,豈有生理耶?此若容貸,則日後元惡大憝之亡命於鞫廳者,無以懲畏矣。上曰,本事雖歇,亡命則重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書堂聚會之事,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旣以鞫廳罪人亡命,而捉來,則爲先杖問宜矣。取魯曰,臣於李濟東獄事,曾以禁堂,初頭按治。大抵書堂一事,頗多虛謊,而且聞其時發捕都事及捕校之言,報恩一村盡空,間或多有虛還者矣。仁福之逃,若在未發捕之前,則雖有不卽自現之罪,直與發捕而亡命,差異,更考發捕時文書與其律文而處之,恐不害於重辟審愼之道矣。寅明曰,鞫囚亡命當死之言,是矣。廷濟曰,旣以鞫廳罪人亡命,今始見捉,則豈有可生之理乎?鵬翼曰,渠之供辭,旣以亡命自服,則難免亡命之律矣。尙絅曰,小臣之意,與戶判同矣。眞明曰,亡命之律,視本罪輕重,而加二等,若非死罪,則元無加等至死之律,而以鞫體論之,發送金吾郞,亡命失捕,其後捉來,而不置死律,則後弊必有之矣。箕錫曰,鞫囚亡命者當死,何可更論耶?若魯曰,亡命之罪,不可不嚴處,而鞫囚亡命,於律文,未知如何?似當考律處之矣。珽曰,本罪之輕重,臣所未知,而後弊所關,不可傅之生議矣。上曰,鞫囚亡命,有律乎?鵬翼曰,在外時,相考律文,則凡干罪人亡命者,本罪之外,加二等矣。今此仁福,卽逆黨亡命者,豈有可生之道乎?上曰,雖然,限死施杖,則過矣。興慶曰,論其罪犯,無可以傅諸生議者,致杖斃,亦何足惜耶?上曰,參贊之言,是矣。此必有可疑之事,而今若杖問,必復有驚動忠淸道之事矣。此終無可生之道耶?金吾堂上陳達可也。寅明曰,臣之初意則以爲,本事旣歇,似不至死矣。今聞吏議之言,則果是矣。顯命曰,令刑官,更考亡命律稟處宜矣。上曰,更考金吾發捕文案,令刑官,更考律文,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關西譏捕事,有所聞耶?興慶曰,姑未有聞矣。寅明曰,義州,亦挑布譏察云,而姑未有聞矣。取魯曰,臣亦曾按關西時,亦有此慮,而終不能貌捉矣。寅明曰,災異,年年有之,實非細慮,冬雷冬霧,乃莫大變怪也。若一年無徵,則姑息苟安,似若無虞,及至積而成之,則極可畏也。今承下敎,有足以感泣神明,勤懇聖意,莫非反躬自責之敎,臣誠欽歎,不知所達,而此皆出於臣下之不能奉承之罪也,而殿下之責罰,只及於薄過,而若事關貴近,則不能如先朝之特罷大臣,容貸之恩,勝於牢確之政。此臣之所以猶有憾於天地之大也。言路之壅塞,爲今日痼弊,有若客火上升,而下焦之氣,澌盡者然,可不懼哉?臣前後入侍見之,如有不槪於聖心之言,則殿下,亦不無不豫之色,如此,而孰肯犯顔敢諫耶?或有一二言者,而其言,豈盡中正之論耶?殿下,以至公至明之心,聽其言而非則非之,是則是之,不亦好乎?且殿下,的知所言之非,則雖大臣,斷不饒貸,以追先朝之古事,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是矣,而若如此,則謂之不敬大臣,此亦難矣。寅明曰,唐介,豈非名臣,而有過,則責之罪之,而其所待之之道,自別,先朝故判書閔鎭厚,雖下嚴旨,尤加任用,鎭厚,生於公卿之家,自然有權,故人之見之者,不能泛然輕視,而卽今朝廷體統,比先朝益下,人之見之者,莫不輕易,皆由於速貴之致也。上曰,言皆切實,可不猛省焉。顯命曰,小臣居外多年,見今職掌,有別,不敢妄論時事,而今因天災,有此引見之命,故敢達矣。臣曾在經幄時,以言路一事,縷縷仰達者,非止一二,而聖上,豈記有哉?然而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轉環之量,似不足矣。歷數前後,殿下之罪言者多,而賞言者絶無,豈非聖世之欠典耶?昔在孝廟,從諫受言,則如日月之更,責罰摧折之時,則雷勵風飛,故山林之士,于于而來,規模甚盛,殿下無此規模,而以言獲罪者多,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此臣所謂欠典也。臣於肅廟時見之,所言是,則施以寵擢之恩,所言非,則卽行黜補之罰矣。今日臺官,不過行呼唱而已,有何所言之事耶?臣見向者李濟之疏,其所設弊,深切刺骨,可謂名疏,而特以濟蹤迹疏遠,故聖上不賜寵擢,銓官,亦不收用,甚可慨也。向來大誥求言之日,李壽海,疏論大臣,殿下卽命補外,是殿下失信於群下也。上失其信,則下不心服矣。至於南泰齊,殿下疑其心迹,而斥黜之,豈非過中之擧耶?上曰,大臣及吏判,陳達其心迹之不然,故予已知之矣。顯命曰,壽海之言,元非大段可罪也。沈判府事淸愼重德,而老病則是矣,以此而至於黜補,則誠過矣。臣自外聞之,不知其疏語指意之如何,而竊以爲如此疏遠之臣,能論當路之大臣,亦可謂鳳鳴朝陽矣。海島遠謫,不亦冤乎?王者,唯當知人賢不肖,而任之而已。殿下任人之道,灼知其人之長短輕重,其能如權衡之稱物乎?假借則過加假借,非斥則不少舒究,此臣所以冒死敢達者也。方今末世之事,私勝爲弊也。凡一日爲政,公私參半矣,殿下政注間事,外人之竊議者,皆以爲不能克祛私意,故紀綱日下,刑政不嚴,職此之由,大臣,不能毅然特達,凝重爲事,上旣慈詳,大臣亦仁慈,如此,而尙何望紀綱之振刷乎?上曰,今聞所達切實二字,猶泛然矣。切中時病,予深嘉之,其中,有果如予病者,有則改之,無則當加勉矣。雖然,泰齊、壽海,則誠非矣。挾雜私意,隱然以申飭廟堂,爲言者,誠非矣。沈判府事淸愼重德,則是矣,而德之一字,豈可輕許於人耶?古有山林宿德之言,而今於淸愼宰相,許之以德字,則如有伊、傅之德,何以加其稱乎?豐原所達重德則過,而蓋謹愼愨實,近來稀有,故拜相之後,心甚欣喜矣。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忌,斥補之擧,乃體例之當然也。以予爲失信則是,而謂之鳳鳴朝陽,則太過矣。雖然,所達如此,而若不允可,則非轉環之道,南泰齊、李壽海,令吏曹調用,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豐原,以予爲慈詳,以右相爲仁慈,右相之意,何如?興慶曰,顯命之言,是矣。小臣,不爲厭聽矣。上謂右相曰,夢見之言,豈予飭辭,爲藉重之計乎?自卿大拜之後,見其行事,則絶不爲人所厭苦之事。大抵,仁則勝矣,各別加勉爲宜。寅明曰,李濟之疏雖好,銓曹之收用,亦難矣。上曰,李濟,誠矍鑠,能爲耳目官之所不爲,予深嘉之。取魯曰,其言則好,而亦不可謂專是矣。寅明所達振紀綱開言路二事,臣亦語拙,不能更達,而曾於筵中,草草勸勉,則數矣。振紀綱開言路,爲王政之大本,振開二字,在殿下,不可循例看也。顯命之言好,而其論李壽海事,臣嫌不能提起,而不知其疏之說,非誠心矣。上曰,卿言好,而豐原,豈詐耶?顯命曰,昨年大誥之下,外方聞之者,莫不鼓舞歡欣,湖南,昨年雨順風調,臣竊以爲聖上大誥之攸致矣。入冬以後,災異如此,不識殿下對越之誠,有所欠缺,消弭之道,有所未盡而然耶?上曰,其言好矣,予實非謙讓也。豈敢曰,能盡對越之誠乎?取魯曰,殿下立心,如乙巳初爲之,何如?臣於乙巳,私自以爲庶致小康之治矣。以今觀之,比其時不如矣。勤政,不如乙巳,上下惕慮,不如戊申,臣竊願殿下之毋忘在莒時。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寅明曰,臣頃以宗簿寺八高祖圖事陳達時,自上以王妃邊何以爲之之意下詢,臣曾見本圖,宣廟、元宗朝八高祖圖,皆以私親邊爲之,故臣以宣廟、元宗,皆以所生之親爲之之意仰達矣。退出後思之,則大段差誤矣。宗統至嚴,旣已承統之後,當以王妃邊爲之,而私親邊,則當別爲附錄矣。景廟外家,當以驪陽宅爲之,聖上,則當以慶恩宅爲之,雖以私家繼後言之,雖有前後妣,以繼後時妣邊爲外家矣。此是大義理所關,故不避煩猥,敢此更稟矣。上曰,景廟朝,則以仁顯王大妃爲外家,無疑乎?諸臣陳達可也。寅明曰,宣廟、元宗兩朝,皆以私親邊爲之,亦皆以承統後王妃邊爲之耶?依前置之,則前後不同,此似未安矣。取魯曰,元廟,旣是追崇之位,則與入承大統有異,到今追改外派,誠爲未安。臣意,則依舊圖爲之,恐似穩當矣。眞明曰,追崇之位,今不可改議,而此事至重,博詢大臣及知禮之臣,而處之好矣。景廟,在東宮時,於故判書閔鎭厚,稱舅甥,以仁顯王后宅爲外家,禮家所論,明有可據,不但私家通行之,例也,恐無可疑之端矣。顯命曰,元廟承統之後,則決不可以仁嬪爲外家,然旣是追崇,而宣祖王妃,初無取以爲子之事,則到今以懿仁、仁穆兩大妃本家中,定爲外親,事體至不安,博詢大臣與知禮儒臣,而處之宜矣。若魯曰,元廟追崇,與入承大統有異,追定外親,旣無可據之禮,恐不可輕議矣。珽曰,凡事關宗統者,雖無窒礙之端,猶不宜容易更改,而況此大有窒礙,則豈可追改於卒遽之頃乎?事體未安,姑仍舊本,似宜矣。廷濟曰,元宗大王追崇之後,似當以王妃邊爲外家,而事係莫大之典禮,不敢臆達。宗城曰,吏判所達,固出於重宗統之意,而元廟追崇,非如景廟朝事,到今追改前日已成之本,不但事未安,亦有不可決定之端,臣意則姑仍舊本,只於景廟外家,以驪陽書錄,恐爲得當矣。上曰,元廟外邊事,仍舊爲宜云。此言,與予意相同,然則依舊圖爲之無妨矣。{{*|出擧條}}上命小退,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命入來,諸臣以次入侍。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本道連因饑荒,儒校生考講之停廢,已至六年,而今年都事,最晩來到,奔走覆審,道內考講,勢難竝行,待明春擧行,則無所妨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古王子大君之妻父,皆爲贈職贊成,於朴彭年,獨無贈職,事甚斑駁,況莊陵追復之後,則似當直爲褒贈,以樹風聲矣。上曰,何君之舅耶?寅明曰,永豐君之舅也。上曰,年久之事,何以爲之乎?寅明曰,然則《璿源譜略》,只書其本職乎?上曰,然矣。寅明曰,安平、錦城兩君,獨不復官,此皆同功一體而冤死者,追復其官,似宜矣。上曰,不可率爾爲之,從後更議,可也。寅明曰,列聖朝尊號,若無傳敎,則勿拘疊字,竝書錄事,曾有下敎矣。考見謄錄,則只是禮曹啓辭蒙允,無別爲判付之事,何以爲之?上曰,旣以禮曹啓辭,拘於疊字,則依前置之,前行大註中,書其曲折,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則新從下土來,當以外方物情仰達矣。上曰,予方欲問而未果,陳達,可也。眞明曰,湖西,接近畿甸,王化之所及,士大夫之所處,而土風民俗,殆無餘地,豪族之兼竝,小民之疾苦,比他道特甚,本來稱以兩班多居之害,而次次效顰,習尙漸惡,全不知國法之嚴,官令之重。且經辛壬變年,人理滅絶,致有相食之患,弑父之變,近服如此,寧不寒心,以臣所莅邑見之,民習,元無趨事赴令之意,國役定軍,而全數違期,還上開倉,而一升不納,莫重田三稅,非枷刑嚴督,則不以備納爲心,百惡俱備,衆弊蝟集,大民益橫,小民益困,若不大加矯革,則將至於莫可收拾。此無他,道伯數遞,一路之規制,未立而然也。卽今救弊之道,莫如久任監司,而眷率二周年之法,曾因御史吳瑗之書啓,備局覆奏許施矣。在任時,則每自嫌,而不爲擧行,今監司李壽沆,已報瓜,將出代,必須別擇朝中貴强臣差遣,仍令眷率以往,限以二周年,以責成效,何如?顯命曰,宋眞明之此言好矣。忠淸、江原兩道,依他眷率之議,自古有之。蓋監司到任周年之後,始知道內物情,未及設施,旋卽瓜歸,此甚可惜矣。上曰,吏判,曾經湖西伯,其營,能支過乎?寅明曰,今已年久,其間物力之增減,臣亦不知,而似不大段添補,而可以擧行矣。上曰,此事,頃因御史書啓,備局旣已覆奏許施,成置節目,則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小臣,有目前可駭之事,故敢達,龍川前府使趙國彬,以其母之在於其兄東彬之寧邊任所,托以勿敍三百里,呈狀圖遞,龍川之於寧邊,雖曰,三百餘里,不猶愈於渠之留在京中耶?此不過龍川,本非名邑,閫任,慮或遷延,至有此巧避之擧,此雖微事,其習可痛,後弊難防,趙國彬仍任,催促發送,何如?上曰,關西異於他道,此猶如此,則北路,何以爲之耶?前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一兩日內催促發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尙絅曰,禁衛營南別營,新設於南山下乂溪洞,距宗廟甚遠,而特以地形對案之故,每於私習之時,砲聲相應,事甚未安,放砲則移行於他所,未知何如?取魯曰,臣曾在兵曹時,故豐陵君趙文命嘗言,南別營,爲宗廟對案,甚爲不便云,而旣在之營舍,無以變通,仍前置之矣。纔聞宗廟官員所傳,則砲聲,直相應於廟殿云。然則事體至爲未安矣。上曰,然則一日爲急,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皆移設他處事,定式出擧條分付可也,而試射,則仍前無妨矣。{{*|出擧條}}必寧曰,兩司臺啓,今日則以國忌齋戒,姑停矣。箕錫曰,臣年衰病痼,本不合於言責之任,而屢入臺端,一味尸居,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今日筵中遇災責勵之際,以耳目之官含默,縷縷下敎,大臣諸臣,亦以此相繼陳達,孤負職責之失,著矣。一倍慙悚,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頃者下敎,非特今日,以此引嫌,無乃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箕錫曰,自有色目以來,雖有至言格論,每疑以黨論。此固近日弊端,而當此天災時變孔慘之時,不能進一言一策,此則自知臣罪,而第臣前後屢進前啓數十件,尙不允從,此則或歉於聖上翕受之德,此後則聖上,亦宜加勉矣。上曰,不允前啓,耳目之官,近來無故,姑未收殺耳。末端所達是矣。若魯曰,卽者大臣、宰臣,迭論時弊,而以臺閣之循默不言,譏切備加。聖上,又以耳目之臣,多不祛私爲敎,臣不勝慙悚之至,臣之入臺,已有日矣,而旣未能恢公祛私,發一言論一事,則孤負職責,大矣。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之避,勿辭,亦勿退待。若魯曰,臺閣之任,異於庶僚,而近來在外承召者,多有稽滯,以貽瘝曠,在事體,至爲未安,而持平李顯良,自外邑而移除,已滿三朔,從縣道而陳疏,亦有日矣。且與兼帶,有應避之嫌,則尤卽上來自處,而淹留中路,了無動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持平李顯良遞差。上曰,依啓。若魯曰,方伯之責,考績最重,而忠淸監司李壽沆於守令殿最,落書題目,固已不察,而覺得之後,陳章引咎可也。至於追書題目,汲汲馳啓,擧措顚錯,大損事體。請忠淸監司李壽沆,從重推考。上曰,依啓。若魯曰,殿下昨年大誥之日,其所奮勵之心,何如,而厥後,猶夫如前。去夏備忘自責之意,何如,而厥後,又夫如前,此乃殿下修省之誠意漸懈,持久之工夫不足也。殿下,一此心而不懈,乾乾孜孜,無少間斷,使群臣莫不奔走而率職,然後國事可做,天災可弭矣。上曰,所達是矣。旣無實效,則豈曰不懈乎?當各別猛省,而此後,安知不如前也。猛省二字,還愧矣。當勿忘今日之言矣。若魯曰,李壽海、南泰齊,旣下調用之命,可見我聖上轉環之量,而惟彼洪啓裕、尹得徵、金宗台,豈懲於薄罷,而改厥心者哉?趙顯命,旣達彼二人,不及此三人,故敢達。上曰,尹得徵、金宗台,何罪耶?若魯bb曰b,此兩人,皆以言官上疏,而見罷,以言獲罪,而未蒙收敍之恩,豈非欠典乎?上曰,尹得徵、金宗台皆非,而李壽海、南bb泰b齊,猶且調用,則此兩人,乃薄物細故也。金宗台、尹得徵,竝敍用,可也,而洪啓裕,則無狀矣。當初予之知啓裕,與啓裕之心相反,厥後見之,則予乃見欺於啓裕矣。若魯曰,見欺啓裕之敎,誠過矣。不過申晩事還收啓也。此豈非薄過乎?寅明曰,三人中區別啓裕,恐爲欠典,至於李大源事,則以前日妄論豐陵及故領相事也。以一時妄率之罪,到今積年之後,不宜偏加罪罰矣。上曰,李大源,果非矣。區別啓裕,似不然。尹得徵、金宗台、洪啓裕三人,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終日引接,無一事講定者,應天之道,當以實不以文也。諸臣雖疲竭以達,而別無新奇之語矣。言路一事,諸臣已達,而開言路之實,惟在殿下,李濟之疏甚好,殿下更入其疏,而詳覽之,淸朝丙枕之間,常常留意,則不待新言,而可以有補,先究其受病之源,而以求治病之藥,則睿智益廣,而有實效矣。至於諸臣之奔走奉職,乃末也。非有關於治國大體矣。上曰,當各別加意矣。上下敎曰,各道句管、惠廳、度支堂上進來,諸臣進伏。上曰,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行之不已,則庶有實效,一堂之上,君臣交勉,豈不好乎?姑除他談,來年新牟,似不實,毋以今年之小豐放心也。來年事,誠爲可悶,備虞之策,預爲講定爲宜,秋牟消融,則民不免飢,無可奈何,救活之策,都在於愛惜粒粟升米之用矣。節用儲蓄等事,如當辛壬年爲之可也。取魯曰,秋牟之慮,人皆爲悶矣。聞李森自湖來所傳之言,大雪之後,秋牟,不至大害云矣。上曰,宰臣,亦新從湖西來,問之可也。眞明曰,臣之在湖時,大雪多積,似有益於秋牟云矣。取魯曰,自正月,有用純木之命,而臣之所掌有者,則當各別節用,而至於不納者,無奈何矣。臣當以草記仰達。廷濟曰,秋牟,姑未判其豐歉,而語曰,賤之徵貴,貴之徵賤,以市直見之,則來年之憂多矣。上曰,嶺、湖兩南事,聞之耶?瑜曰,臣聞之,穀賤之歎,甚於京中云矣。寅明曰,以忠淸監司狀啓見之,守令,鼓動於聖上,申飭之命,皆自以爲善爲簽丁云矣。上曰,無乃實則有闕,而謂之盡爲耶?寅明曰,自下仰請,極知惶恐,而春間,則似有考察之道矣。上曰,當依爲耳。廷濟曰,臣之方寸中,竊有所懷,耐住不得,敢此仰達。趙顯命之勸勉聖上之言,皆好,而至於以慈詳,爲殿下病痛,而爲言者,未妥矣。若與慈詳相反,則當何如耶?以慈詳二字仰戒者,恐似未盡矣。益加學問上工夫,以爲變化氣質之地爲言,則好矣。上曰,予之病處,不能自知,故有病而不能治耳。戶判所達,是矣。珽曰,重臣所達,是矣,而凡事,不能自知其非,則固爲難改,人旣言其病,而知而不能用其言,則所以無實效也。此乃聖上自反處也。臣於日昨短箚,亦以實字,仰勉矣。開言路等事,若無誠實底工夫,安可望其實效乎?一事一政,皆以一實字求之,則庶有合於應天以實不以文之道矣。上曰,箚批已諭,而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焉。珽曰,卽今玉堂番次,極爲苟簡。李喆輔,牌招何如?上曰,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bb曰b,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部痰滯處,益有差歇之勢,勿爲入診,亦勿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巡將落點啓下之後,分付該廳,則書員所告內,巡將梁濟泳,呈辭在外,而草擧案中,忘未懸頉云。莫重巡將省記,初不致察懸頉,至使在外人誤錄受點,不勝驚駭,當該書員,自本曹,各別科罪,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珽曰,臣等於外,相議付自至矣。此書,與名臣奏議有異,要須反覆究賾,務精不務多,恐爲得宜耳。上曰,初卷則張數甚少,故過自至畢講,而此卷則不少矣。珽讀自房玄齡濟州臨淄人,至虞世南圖形於凌烟閣。上曰,下番讀。健基讀自李勣曹州離狐人也。至馬周事用康時政也。上曰,承宣讀。必寧讀自太宗威容儼肅,至上嘉納。上曰,注書讀。綽讀自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用心不惓以副朕懷也。上曰,兼春秋讀。相朝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至一何可道。上曰,下番春秋讀。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珽曰,文義,別無可以拈出仰達者,而太宗委任之際,君臣上下,自成一體,答問之間,藹然有可觀之意,在今思之,赫赫若前日事,此足爲殿下體念處也。至若先收人物,乃玄齡之美事也。且謀臣猛將,與之潛結云者,尤可見其竭誠爲國,思得人才之意也。卽今諸臣,至誠求才之心,不如古人,豈不慨然乎?分付兩銓,必以求才爲先,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玄齡事,與蕭何之先收圖籍事,相同矣。健基曰,唐太宗時事,以名臣奏議,見太宗之虛納仗才之誠,則至矣。所可惜者,房玄齡,雖勝於常人,魏徵,雖勸仁義,而終不能以正心誠意,導達其主。凡於爲治之術,不能自高一等,故貞觀之所以止於貞觀者,正坐此也。上曰,此人等,其時名臣,而隱太子蘇刺王,不能使之善處,終似未盡矣。健基曰,其人,雖名臣,而學力不足,故然矣。珽曰,人才何代無之耶?卽今雖叔世,豈無可用之才乎?以北路言之,雖置之京城,足爲人才者頗多,或有科業出身,而上京數年者,或有未及數年,無以爲生,盡賣資裝,便成乞人者,比比有之,而寂未聞收用之事,收才之道,決不可若此,此事,分付兩銓,似宜矣。上曰,收人才,雖大矣,唐臣之收才,與此異矣。健基曰,玄齡,聞人善言,若已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多得人才,各當其任,此所以爲名臣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我國薦才之道絶無,故不能收得人才,雖不能破格超擢,亦足爲激勸之道,人才薦爲之,似宜矣。上曰,然。唐之用馬周,則不次爲之矣。健基曰,唐用馬周,當時人庶,莫不聳動,若循例爲之,則卓落奇傑之士,終恐不得矣。珽曰,各隨其才而用之可也。若但以一藝,不次用之,則恐反有弊矣。上曰,古今事異矣。唐漢時,不次用人者多,我朝中葉以上,亦多有之,而以門閥用人,豈如今日耶?健基曰,全用門閥,則誠有弊,而祖先,若有名人,則子孫,必各別謹愼矣。臣亦老於場屋者,而場中,則無門閥,唯以文字相從,及至出身,則若霄壤矣。上曰,場中亦有門閥矣。京華士子之文,則悅於試官之目者多,鄕谷儒生之文,則不合於試官之意,世所謂庭謁聖不越江云者,以此也。健基曰,鄕人之文,固陋多病,雖曰多讀雄文,終不如京人之該博也。上曰,文學若超等,則如崔笠、李寔,皆不拘門閥而用矣。健基曰,鄭時成江都老相,罪關宗社,西塞元戎,以賊遺君之文,乃場中試券所作也。試官,擢爲第二,直薦翰林矣。必寧曰,臣聞卽今校書館,多有不回刺者云矣。上曰,堂后假官,猶不以成均爲之,況校書館,何可言也?必寧曰,如此,故門閥之害,實爲近來痼弊,且主分館者,或有乖激者,則雖閥閱士夫,間有爲校書館者矣。上曰,雖乖激,豈至爲校書館耶?珽曰,臣之分館時,韓顯謩、李度遠,爲校書館矣。上曰,此必是時象也。珽曰,臣亦爲成均館矣。上曰,以此觀之,世道之不公,可知也。予曾有掌令欲除之之語,閔奉朝賀,以此爲失言,陳戒於予,而予之此言,出於近來鄕人,淆雜爲之,奔趨色目,諺所謂輪回掌令,故有此言矣。珽曰,以此,新進之人,擬之掌通,則謂之辱矣。上曰,以掌通爲辱之說,予實慨然矣。健基曰,鄕人之衰微,而在草野者,有掌通之規而後,可以用如此人矣。上曰,掌通者,亦爲亞長,則亞長,亦當置別窠乎?予不知其好矣。健基曰,銓官,以掌通一窠,用手矣。上曰,以掌通用手,乃勸人黨論也。必寧曰,有掌通之名,蓋久矣,而近來,則不欲掌通者,居多矣。上曰,太宗之奬李勣,以爲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勣之事誠美矣。健基曰,唐太宗奬拔顚倒之量,誠過人矣。上曰,太宗顧勣曰,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以此見之,必以托六尺之孤,爲責望於勣也。健基曰,雖然,勣勝於功利,長於計慮,非慷慨激昻,坦然明白者也。上曰,勣之報恩於李密處,誠是矣。何爲載錄於任賢篇末端,而且褚遂良,則不錄,而置勣於此,何也?必寧曰,遂良則無功,勣則有功,故然矣。珽曰,抄出與太宗竝時者,故然矣。上曰,勣之功則誠有之矣。珽曰,太宗求諫之言,好矣。其曰君失其國,則臣亦不能獨存云者,其上下交勉之意,蓋可見矣。因以煬帝事自勉之語,尤深切,今若體此,而君臣交勉,則何事不做乎?切願聖上,各別留念。上曰,所達好矣。珽曰,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人主知其短,而不思所以改圖之道,則短而益短矣。帝王聽納之道,短處諱之,或有言其短處者,則不惟不納其言,往往罪之者多,故臣無言之者,思短益善四字,當體念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念之。珽曰,貞觀三年,太宗謂裵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以此見之,太宗恢聽納之誠,可謂至矣。泛然看過,惟恐其遺亡,至於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之境,此豈非大可體念處耶?近日諸臣之章奏,間或特敎留中者已多,臣未知殿下觀省於出入耶?以外面看之,未見取用採擇之效,抑未知殿下觀省之誠,不如太宗乎?抑諸臣之章奏,不如唐臣而然耶?初承留中之敎,似若有效,而終未聞一事之取用者,故臣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因文義陳戒之言,切實,當各別加勉矣。健基曰,近來下敎責躬之語,一札十行,懃懃懇懇者,數矣。草野之疏,朝臣之章,無不竭誠陳告,而終未聞自上採施之效,此由於下情之壅閼也。恢言路一事,必各別留念,何如?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爲之。健基曰,近來災異層疊,自古治世多災,亂世少災者,蓋治世則畏災,而恐懼修省之道備盡,故數書其災,亂世則有災,而不以爲災故也。日昨備忘,出於畏災修省之意,藹然之至誠,孰不欽頌,而第玆畏災惕若之誠,若不能悠久,而止於一日,則恐難責其效驗,抑何望轉災爲祥之美乎?上曰,所達雖切實,而以堯水湯旱,祥桑、鼎雉,見之,治世固有災,以漢唐以下,見之,亂世尤多災異矣。亂世少災云者,似不然矣。治世之災,則乃玉成時君之事也,豈可謂多災乎?儒臣所達止於一日難責效驗之言,是矣,而宋景公一言星移,若誠實恐懼,則雖一日用誠,似無妨矣。健基曰,臣之治世多災云者,亦有意而發耳。蓋謂治世,則多用消弭之道,亂世則恬以爲常。古之人,雖有一言而能消災者,而昨者下敎時,藹然之誠,悠久不息,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有災異,本無一月一年而卽驗之規,宋時有大雨,李絳以爲災,而被斥罷,七年後果如絳言,則豈可以卽無咎徵,而少弛其對越之誠乎?珽曰貞觀八年,太宗,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思正人匡諫,此固求言來諫之最深切處也。雖有求言之名,而以外面爲之者,虛文也。必閑居靜坐之時,內自循省,以思正人之匡救闕失者,豈非至誠之所發耶?必寧曰,此章人君來諫之道,極盡無餘。此篇爲數卷中第一矣。上曰,然矣。珽曰,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疎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以此見之,不能言不得言之弊,自古有之,而卽今亦有之矣。在朝之臣,含默度日,無一敢言,臣頃以此仰達,而蓋言之不來者,無他,殿下虛受之量,不足故也。看此而開言路之道,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昨已下敎矣。健基曰,太宗長處,不但在於虛襟納諫也。專在於導之使言也。導言一節,高一格於納諫,如此處,宜各別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太宗,委任魏徵,導之使言,故雖魏徵已死之後,朝臣之如徵者,多有之。所言無非切實矣。上曰,此冊,匪久當畢講,畢則《綱目》,當進講,新印《綱目》上來乎?健基曰,聞有先印上來者,而姑未粧黃云矣。珽曰,臣聞《貞觀政要》末端,亦方新印較正云矣。上曰,《政要》卷數幾何耶?珽曰,四卷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新番騎兵點考坐起時,本府堂上一員,當爲進參,而堂上十員內,都摠管密昌君樴,方在呈告中,李森,陳疏,洛川君縕,有親病,副摠管海春君栐,《璿源譜略》校正廳坐起進去,具樹勳,以御營中軍新舊番軍士賞中日進去,朴鐄,呈辭在外,柳濬,以都監別將,北營入直,李德壽,時未肅拜,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副摠管金浹,不得已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服制旣盡之後,尙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且有各司回啓公事,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之敎,而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持公事入侍。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各道軍器別備事,曾有飭勵,而今觀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中,田始爀,改造別備,誠多矣,而末梢結語,未免盛稱別備之意,殊無飭勵之意,推考。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因司諫趙漢緯之疏斥,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坐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稽緩爲目,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而竝致gg置g之中考,致勤點下,自政院陳達,具侙,至於請推,則張世佑、朴世純,不可仍置於中考,以下考施行,而張世佑、朴世純等,十月遞職,木浦新萬戶金昌煜,黔毛浦新萬戶南泰完,辭朝已久,所當以新萬戶等第啓聞,而乃以旣遞歸之人,矇然修啓,事涉疎忽,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警責。全羅左水使李希夏啓本中,鉢浦萬戶方震晟,以毁譽無聞、松政有欠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殊有乖於核實之道,方震晟,以下考施行。李希夏,亦爲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本營南別營私習時,砲聲相應於廟殿,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移設他處事,命下矣。出番鄕軍等私習時,吐丸砲聲,吶喊之聲,頗爲雄壯,故移送南伐院,私習舊基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京兆之長,位望自別,詞訟之地,責任甚重,而判尹朴乃貞,望輕歷淺,譏招濫竽,年衰政憒,事多駭聽,人皆傳笑,物議譁然。請判尹朴乃貞遞差。出納之職,何等緊重,而左承旨李鳳翼,衰病昏憒,殆不勝任。請左承旨李鳳翼遞差。江陵府使李廷熽,屢典州府,素無廉聲,及莅本邑,科外之橫斂,女色之沈惑,政令之鄙瑣,擧措之怪駭,視前愈甚,傳說狼藉。由亞卿,而宰百里者,不謹畏,不勅檢,猶尙如此,其所責勵,宜先他人。請江陵府使李廷熽,罷職不敍。守令擇差,屢勤飭敎,而雖以臣所聞知者言之,明川府使金錫基,爲人闇劣,全不了了,安峽縣監朴弼勛,老誖儱侗,政多憒憒,鎭岑縣監李必範,人地卑賤,遽然濫授,俱不可畀之以字牧之任。請明川府bb使b金錫基,安峽縣監朴弼勛,鎭岑縣監李必範,竝罷職。新除授正言鄭亨復,以災傷敬差官,時在全羅左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鄭亨復竣事上來,勿爲下諭。 ○李重協啓曰,校理兪健基、任珽,副修撰李喆輔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辜恩逋命之罪,自知難逃,向日戀闕之忱,疇復見諒,往者臺疏,卽一彈章,臣自是以後,益知一身窮迫,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日夜所祈願,只在於速被譴何,以少贖愆尤,而尙今寥寥,臣尤抑鬱,而未嘗食息自寧也。大抵士大夫出處行藏,惟其義而已。臣則以古人所謂不能者止,知足不殆,兩項語,從前以爲當退之義,以不恤人言,懷祿苟容,爲不義也。於其義與不義,臣旣審擇而固執之,士各有守,何至相迫?故聖人之言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今若實無可爲之才,實有難冒之嫌,而恩數爲諉,分義爲托,有召必應,有命輒進,則外面,雖似恭且忠矣,而臣未見夫先喪其守,而能盡心事君者也。雖然,君父之尊,思見微臣,而徒以咫尺之守,違拒明命,有若都無犬馬戀主之誠者然,人之爲言,固其宜矣。臣心之耿耿悼恨者,亦此耳。且臣伏bb見b頃日筵中擧條之出於朝報者,殿最頉稟之各司,有推考之命,臣不勝瞿然之至。臣所帶敦府,設有貶坐,臣在外,無由進參,至於司圃,無他提擧,直以臣虛帶之故,考績之重,趁不得行,其在國體,豈不苟簡乎?此宜急先變通,伏乞將臣實兼兩任,劃卽遞改,仍命有司,勘臣重科,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負罪至重,而受恩偏厚,半歲之內,五遷其官,淸塗華貫,節次遍歷,除旨聯翩,馹召頻繁,雖使臣,無他罪犯,在朝夙夜,此非賤分之所敢當,顧以滓穢之蹤,荐被抆拭之眷,乃至於斯,一未祗承,輒煩呼籲,孤恩慢命之罪,尤無以自贖,而尙賴天地之至仁,曲推苞荒之大德,鞶褫不許,批旨愈溫,臣誠感泣,悚蹙方切。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又承嶺臬除命,臣益不勝驚惑惶駭,情爽震越,歷累日,而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病孱迂拙,百無一能之狀,不特同朝之所共悉,亦嘗累塵任使,本末長短,仰惟淵鑑,必已俯燭無餘,而重以負犯大,瘢痕難洗,律以邦憲,決難强加寬貸,揆諸廉義,亦難復廁朝端,幸際明時,過蒙洪造,釁孽盡滌,收錄冞勤。臣,怵迫分義,感激恩數,妄擬急難毋避,筋力奔走,以爲一分報效之道,向來湖南一行,非不知廉隅甚重,公議莫嚴,秪以大亂之餘,憂虞多端,愚不自揆,冒沒趨承,而才疎政拙,瘡疣百出,畢竟無補於國事,徒致自喪其所守,追思至今,惶愧靡容。自是以後,退守愚分,居留籌司之命,終不敢冒當者,蓋亦以傷弓之情,㤼於曲木,懲羹之念,切於吹虀,前後撕捱,實非飾讓,而及膺專對,亦致僨誤,往役之責,至此而又不能自效。本來情勢,姑不暇論,一步乍動,一案便添,痼疾兼據,逋慢又甚,以罪以病,俱念廢棄,則雄藩按廉,何等重任,而又此謬及者,抑曷故哉?伏況聖朝,最重方面之寄,其所遴選,尤爲難愼,而至於嶺南一路,幅員之廣,甲於諸道,卽今南顧之憂,比他亦倍,則膺是選受是任者,必極一時之望,而今乃擧而委之於有罪蔑效之賤臣,而不少疑難,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孰過於是乎?傳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非特不能而已。觸事而僨敗,旣如彼,量力而進,古訓至明,而今臣,不但自量甚熟已試之迹,醜拙盡露,鉛刀之難割,先自驗矣。鼫鼠之晉,如可不戒乎?雖以史事言之,關係尤重,奏請一款,縱幸順成,前咨之慢辭悖語,終難洗濯,微臣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亦豈敢以時月之稍久,今行之準請,爲一毫自恕之圖哉?論其情勢,則舊愆新案,俱係罔赦,語其才分,則覆轍敗武,若是狼藉,點檢己事,揣量私義,難進之端,非止一二,今若不計情病,徒貪榮祿,廉恥大防,又自放倒,藩臬重任,再致玷辱,則臣身顚沛,固不足恤,而亦豈不誤重務,而累聖簡乎?匪授之職,旣難一日虛縻,而床笫危喘,轉動不得,留延時日,爲罪益大,玆敢忘其僭猥,又憑縣道,悉暴危悃,疾聲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念嶺臬之甚重,曲諒愚臣之至懇,新除職名,竝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安微分,以重藩任,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慙惶震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 ○司諫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年衰志邁,且抱痼疾,其不堪從宦京洛,卽同朝所共知,而急於反命,冒肅臺銜,數日詣臺,曾不能發一言論一事,臣固知愧,人謂斯何?情理懇迫,請告還鄕,及到江干,凍雨流凘,留宿村舍,耿耿無寐,回瞻象魏,忠愛自激,玆具短疏,兼附微見,伏願聖明,少加裁察焉。噫,天災之荐疊,未有甚於近日,頃者雷異,實爲非常,仁天警告,不啻諄諄,是宜聖上,怵惕恐懼,諸臣,奔走率職,以爲消弭之道,而試以邸紙所出觀之,絲綸之間,未見有修省之意,廟堂之上,未聞有陳戒之語,甚至於玉堂、臺諫,相繼黯默,竝與其應天之文具,而不復見矣。臣於是,有以知聖心之日懈,而世道之無可爲也。繼而冬霧晝晦,連日昏濛,臣未知禍機之潛藏,果在何地,而詢之黃耉,亦是創見,其爲四五十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可知矣。不知殿下,何修而應之耶?永念憂虞,中夜無寐,顧今生民之困悴,言路之閉塞,紀綱之頹廢,儲蓄之虛竭,固是輿人之所共知,而唯士氣之日就衰靡,實爲必亡之兆,比之於疾病,則上所條列,有若虛實寒熱之可以補瀉而鍼砭之,隨症用藥,可責其效,生民之困悴,則薄斂而濟之,言路之閉塞,則虛襟而來之,紀綱之頹廢,則賞罰而振之,儲蓄之虛竭,則節省而裕之,此惟殿下不加之意耳。苟能赫然奮勵,至誠而求其方,秉公而行其道,則尙患於四弊之未祛,而最是士氣之衰靡,殆同老人之氣弱,日消月鑠,終至不救,自外觀之,雖無疾痛形症之可言,畢竟澌滅,無藥可救,此醫家所謂末疾也。殿下,亦嘗知其致此之由乎?臣則曰,蕩平之祟也。隨衆混俗,圖占身便,固是衰世之恒情,而況又名利之所在,禍福之所基,不令而趨,無罰而威,周旋於彼此之間,顧瞻於同異之際,唯以無圭角無是非,雍容言笑,優游祿位,爲方便法門,是以漸染倣效,成一習俗,長此不已,極其弊而言之,張禹、馮道是耳。殿下之主張蕩平者,豈欲其俗尙之如此?諸臣之奉令承敎者,亦豈欲其風習之若是,而唯其息爭止鬧之意勝,而馴至於此。臣非欲沮敗殿下蕩平之道,只願於論事論人,發號施令之間,別白黑辨是非,漸謀所以少振此積衰之士氣耳。至若十九日下敎,關係至重,殿下,旣已發其端矣。尙不能明言顯斥,使人曉然,何哉?中外含糊,呑吐不白,使死黨者,尙欲容護,此何等大是非,而置之䵝昧之間耶?嗚呼,有國之所重,惟名與器,名器賤而國隨而卑,兩銓之長,責任如何,而擬望之人,皆以十數,當今才彦,固可謂濟濟,而是何若是之多也?銓曹之參判、參議,玉堂之長席,曾經與擬望者,又皆以十數,甚至於銓郞之一政五通而極矣,此莫非蕩平之故也。初不論其人之優劣,必欲爲兩邊之互對,一通再通,致此猥多,所謂蕩平,卽毋論色目之如何,唯才且賢,是擧耳。豈爲此互對而設哉?至如尹汲之類,則又就其互對之中,分別主客,必欲以銓筆之極選,攬爲私物,則尤可痛矣。一自辛壬荐飢之後,凋瘵尙未蘇甦,而昨年以來,京城士民,飮饌相屬,歌舞不已,巫風之兆,識者寒心,似訓鍊大將張鵬翼,生日設席,窮極豐侈,酒肉之盛,絲管之殷,都人觀光,爲之傾城,將臣之不念謹愼,固已可駭,而仍遍請朝紳,軒車騈顚,金貂輝映,終夕酣醉,纏頭伶妓,聽聞所及,莫不代羞,若使蓋寬饒、宋璟之類當之,是必仰屋長歎,擧盃旋去矣。臣以爲此等汚習,亦不可不愧責也。史局回薦之規,至爲嚴重,旣以可否之權,委之於先進,而前校理申致謹,目見史薦之不均,遂有不平之言,則此豈可罪之事,而臺啓踵發,至以致謹疏中所無之巨室權貴等語,抑勒爲罪,遣辭絶悖,而譴罷屢朔,尙靳收敍,致謹之一時置散,無甚關係,而一開沮薦之罪,後弊無窮,況臺言,初旣爽實,尤無可論,臣謂宜卽甄敍,不可已矣。仕道之混淆,莫甚於近日,字牧之任,全不擇差,生民之困悴,蓋由於此。頃日牙山之窠,至以李燁首擬,燁,是醫官之最衰敗者,雖在盛壯之時,此輩之冒叨郡邑,已非美政,況聞其年紀已迫,必欲於今歲之內,圖得一麾,爲銓官者,固當斥絶裁抑之不暇,乃反汲汲高擬,甚失愼簡之義。臣謂當該銓官,宜加規警,而又聞大臣以李燁之不受點,仰質於筵席,而聖敎,以錯認爲同姓名武臣爲答云。臣謂只此一微事,而上下胥失矣。大臣之道,以人事君,苟能以俊才實能,揚陋登薦,人主不用,則補綴更進,未爲不可。今以老醫之失邑,至請聖意之所在,事未前聞,而聖敎所謂錯認,若或出於難於爲答,姑且權辭,則聖上之待大臣,亦不誠實矣。進賢擧能,接下以誠,臣竊爲吾君吾相誦之,顧今可言之事,必不止此,而臣跡疏京輦,耳目不廣,寂寥數語,有同塞責。伏願殿下,毋以其人而廢其言,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戒之言,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十九下敎,略以盡矣。噫,欲齊時象,注合群彦,望多何異,若此以後,可以擇才,汝雖患之,予則猶恐乏人,申致謹事,其所爲,誠非矣。其何扶抑?訓將事,推考飭勵焉。末端事,爾言是矣,而大臣所達,本非深爲,予之下敎,非亦權辭。雖然,寂寥之中,有此規正,予亦嘉之,於大臣,豈不自勉乎?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序文,皆初頭印出時,同爲印耶?珽曰,同爲印出也。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所藏唐本《貞觀政要》及《大明集禮》初卷唐板鄕板,竝持來,而政院啓草紙三四丈,亦爲持來。綽趨出還報曰,唐本《政要》及鄕板《大明集禮》初卷,持來,而唐本《大明集禮》,則玉堂無之云矣。上曰,注書出去,召對罷後,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事,分付,獻納金若魯,來待閤門,持公事入侍時同入事,亦爲分付可也。{{*|榻前下敎}}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命儒臣讀之,珽讀自太宗與黃門侍郞王珪宴,至賜德三帛二十段。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至上嘉納其言。上曰,承宣讀之,秀衡讀自貞觀十六年遣使西域,至咸相慶賀焉。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六年有人告尙書魏徵,至於是乃止。上曰,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蜀王入朝,至賜徵絹一千匹。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十一年所司奏,至朕終不違公語。珽曰,纔講名臣奏議,旣已陳達文義,此書,皆從奏議中出來,故別無可以更推演仰達者矣。上曰,此書多有於名臣奏議中,而小註多有可觀者矣。珽曰,戈直之論,極好,而此冊則抄出,故所錄甚少矣。健基曰,小註果好,而此則抄出,故頗有拔之者,可欠。雖然,聖上覽此小註,時時演繹,則多少何關耶?上曰,薛仁方之註,亦好矣。珽曰,改過難於知過,人君不覺其過而爲非,則無奈何矣。至於旣悟之後,猶恥其過,而不思悛改之道,則豈非過而不改者耶?聖上,於此等處,孜孜自勉,期於無過,臣竊伏望。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矣。健基曰,張玄素比君桀、紂之言,好矣。上曰,今人則決不能以其君謂甚於桀、紂矣。健基曰,太宗優容開納之量如此,故草野之人,莫不至極論,語多峻激矣。上曰,在上者,導率不如太宗,故下無直言之士,爲上者,得不愧乎,何可專責於臣下耶?珽曰,今則上一疏,下一字爲難,捃摭文字,構成罪案,故句語間,莫不審愼如此,而何可責其直言抗論耶?上曰,我朝中葉,猶有極言之士矣。卽今則人事勝故然矣,以封禪事見之,予以徵爲未盡矣。健基曰,古史亦有先儒之論,多以魏徵,學術不足,故有此事云矣。珽曰,時君世主,皆以封禪爲當行之事,故魏徵,亦有是言矣。健基曰,韓退之潮州上表,以不得預於封禪爲恨,先儒多以韓子之學,爲不足矣。上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予深有愧於太宗謂劉汮之言矣。太宗明達,過而能改,予則不能免此病,獨不愧乎?頃者下敎,微細不足言,而唐皇能改,而予未能改,故予自知有是病也。珽曰,上敎如此,吾國,其庶幾乎,臣等,不勝欽歎之至,卽今世道難平,往往有一邊過中之言,雖臺言,過中則必切責之,今日下敎,又至於此,臣等,雖有如魏徵者,敢不隨事仰陳,以副今日之敎耶?上曰,予亦安得每事盡善耶?太宗對劉汮,深陳旣往之悔者,豈不有愧於予心乎?珽曰,有魏徵言,故太宗,大覺其非,今日朝臣際遇之盛,如房、魏者,易乎,自上,若責勉於臣下,以匡救爲務,則或不無直言極諫之士矣。上曰,所達是矣。上又曰,今觀《貞觀政要》,皇明憲宗御製序文,旣弁其首矣。予欲作後序,以表興感之意。儒臣,執筆書之,可也。珽取筆墨及政院持來啓草紙。上曰,題目,以《貞觀政要》後序,書之,可也。珽書之。上,口呼曰,夫歷代史書,何爲而作也?蓋述往牒之治亂,爲將來之龜鑑也。此政善惡,皆吾師者矣。孟子云舜何人予何人,宋之神宗,以堯、舜,朕何敢望云,而程子愀然,立志之不卑,韋布猶然,況帝王乎?雖然,旣非上聖之資,則學問之道,當逌淺而入深,逌近而至遠,可不鑑戒也哉?予今講《貞觀政要》,而敬玩皇明憲宗皇帝親製序文,辭簡理明,猗歟帝綸,三復欽歎,且切興嘅。噫,將三代之宏治,比漢唐之借仁,王伯之分,判若黑白。昔之孔門之徒,雖五尺之童,羞稱五霸,而眇予小子,承祖宗艱大之業,臨靑丘億兆之民,于今一紀于玆,而因其涼德,治效未聞,比諸漢唐,其亦遠矣。上負御製行遠登高之訓,祖宗遺大投艱之意,觀於斯書,感愧交中,敢以蕪辭,略攄于後,表予自勵自勉之心,而字劃未精,不能手寫,爰命善書大臣,書以入梓,皇朝序文,亦令藝閣,摹唐本而重刊,匪風下泉之思,庶幾不泯云爾。時皇朝崇禎紀元後九十一年甲寅冬,拜手謹敍。珽書畢。上曰,唐本《貞觀政要》皇明憲宗皇帝御製序文及予所製後序,令藝閣入梓時,皇朝序文,則以唐本《洪武正韻》本字精刊,予之序文,比唐本字,差少,而奉使大臣還來後,使之繕寫梫梓,大臣前行官銜,亦爲書塡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獻納金若魯,同爲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獻納金若魯,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獻納進來。若魯進伏,上曰,纔與儒臣,論劉汮對面窮詰諫太宗之語矣。予今召臺臣,非欲對面窮詰也。近來臺閣寂寥之餘,若是論啓,深用嘉尙,欲面諭而召之矣。再昨次對,以言路之閉,諸臣陳達,予亦有下敎矣。臺臣今日所論,非大事,能不負言責之寄,予用嘉之,初欲褒賞,而更思之,臺臣,卽出入經幄之人也。若以此等之啓,遽賞之,則人必謂予以爲親近之臣,而賞其言矣。予故留其嘉賞,以待疏遠之臣能直言者,而召臺臣,而面諭予意矣。近來臺閣之言議,每不能恢公直陳,誠多寒心,向於講筵,因臺臣之言,予以儒臣亦不知予心,他尙何說爲敎矣。予雖無知人之鑑,豈不知臺臣乎?臺臣,須知予今日之敎,益加自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如臣無似,猥叨耳目之寄,草草數啓,略效一日之責,而縷縷下敎,嘉奬過優,臣不勝惶感愧赧之至,知臣莫如君也。臣,幾年出入於侍從列耶?臣之不似,聖鑑之所洞燭矣。臣之此啓,豈經營而爲之耶?若經營爲之,則上天鑑臨,寸心可質矣。春躋曰,此臺臣,頃日不待牌,而入爲署經。今日,亦不待牌而來,誠不易得之臺臣矣。若魯曰,當待疏遠之臣,而嘉賞之敎,不勝欽頌,今之嘉賞,若及於臣,則人之爲言,必如聖敎矣,若於疏逖之臣,而大加嘉賞,則人之聳動者,必多矣。今承下敎,不勝萬幸。上曰,上補衮職之闕失,下規大官之過尤,公平之心,自臺臣始立,可也。若魯曰,臣之所見,豈知其必穩當,而臣心,則矢不改移,以負聖上今日之敎矣。上曰,公事持入者,上之。若魯曰,臣請退出矣。上曰,依爲之。若魯先爲退出。春躋上一度回啓公事。上,覽後還下,仍命書判付曰,依回啓施行。重協,上二度。上曰,俱書依回啓施行,可也。春躋曰,手部痰滯處,差減後何如?上曰,後日入診時,當詳言,而差減之言,悶諸臣之連設候班,而有此敎也。實則姑無加減矣。春躋bb曰b,臣等,不任區區之慮矣。黃蠟不平,故裹艾,而夕水剌進御乎?上曰,姑未進御矣。必寧進三度回啓公事。上曰,皆以依回啓施行書之,可也。必寧曰,軍號頒布,今已過時矣,何以爲之?上曰,注書出去頒布。綽趨出,奉軍號封,傳授於兵曹佐郞李彙晉。秀衡進知敦寧宋成明上疏及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上曰,讀之。秀衡讀成明疏。上曰,不可奪志云者,過矣。又讀他疏。秀衡讀應洙疏。上曰,此疏,勿出朝報,可也,若流入彼中,恐有不好事矣。上命秀衡書批答。答成明疏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又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上曰,使行,何時入來云耶?春躋曰,初二三間,當入來云矣。上曰,諸臣入侍之時,中官,奔走於前,事體未安,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出擧條}}必寧曰,卽伏見南兵使申德夏狀本,則以端川府使趙台相築城事及高原郡守田始赫軍器別備,至請褒賞之典,而觀其措語,則使兵房軍官,摘奸爲言,狀請賞典,何等重大,而兵使,不爲親自看審,只令褊裨摘奸云者,殊無詳審之意,事體至爲未安。南兵使申德夏,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卽伏見京畿監司趙明翼去十一月朔各邑同推啓本,則南陽罪囚,以同推主推官之有故,一朔之內,只行一次同推,高陽、豐德罪囚,則以同推官之有故,三次同推,俱不得擧行。凡殺獄重囚之月三同推,自是法例,則三邑主推同推官之慢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南陽主推官同推官,豐德、高陽同推官,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南陽主推官同推官,則竝推考。豐德、高陽同推官,則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伊川府使申致雲,迎日縣監申{{!|𭸿|⿰王戊}}。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節屆窮冬,冱寒益烈,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有變動之候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滯處,其下敎于入侍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牌不進,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許鐔服制,代以宋翼輝爲之。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朴文秀爲忠勳府有司堂上。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韓顯謩、姜必慶、尹彙貞、金尙翼、沈星鎭、李度遠、李巨源、洪鳳祚、吳彦胄、柳謙明、任珖、尹尙白、朴弼均付副司果。 ○以弘文館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頃者勉戒,業已嘉之,已免默默,初嫌過矣,又何違召?只推。 ○李重協啓曰,延祥詩製述官,旣已抄啓,大提學尹淳,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旣已陳疏入啓,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判書批下,參議只推,竝參判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濟爲承旨,朴文秀爲大司諫,鄭益河、趙明履爲持平,徐宗伋爲江陵府使,金養浩爲明川府使,鄭達先爲公山縣監,權世隆爲鎭岑縣監,閔珽爲安峽縣監,趙彦彬爲廣興主簿,金尙翼爲副校理,金廷潤爲掌令,李宗白單付別兼春秋,鄭錫垕單付校書副正字,折衝李枝達今加嘉善賞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夏源、尹得和、尹和鼎付副護軍,尹陽來、李鳳翼、李顯良付副司直。 ○兵批啓曰,宣傳官具善行呈狀內,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宿衛緊任,輪直之際,每多掣肘,勢難兼察,入啓變通云。本兼兩任,俱係輪直之職,則其爲難便,誠如所訴,具善行宣傳官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車復運呈狀內,猝得寒疾,症勢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云。此係輪直之任,而身病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宗廟薦新兼行,則時刻可知,只行薦新,則以何時行之耶?問于出番官員處以啓。 ○李重協啓曰,宗廟只行薦新時刻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出番官員則以爲,薦新物膳,若於今日入來,則必待翌日昧爽,薦新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因戶曹草記,司宰監魚醢價一半之數,令本廳上下事,允下矣。以此一事,前後筵席,大臣、重臣,相繼陳達,不啻累次,庚戌秋備局草記以爲,此等加定,輒使惠廳責辦,則惠廳,亦難支堪,或當地部窘急之時,隨其所報,自惠廳量宜上下事,有所蒙允,而繼因筵稟定奪,只給折半之價。癸丑又因該曹經用之匱竭,更給千石矣。蓋本廳與地部,所管各異,大同收米,自有定數,貢物元貢,亦有定限,故元貢外加用,勿論多少,自戶曹,別貿取用,自是定制,而況此魚醢進排,未有一定之數,或多或少,加減無常,尤不當移送本廳,永作恒貢者也。頃年,司導寺gg司䆃寺g宣飯米一半,自本廳替當,旣是前所未有之事,而今者該曹,援此爲例,竝與魚醢價,而欲令本廳上下者,誠是意外。本廳,曾因朝令,庚戌、癸丑兩年,該曹窘急之時,連次上下,專出於一時相濟之意,則到今該曹,不諒定奪之本意,當此曹儲有裕之時,又令本廳,替當上下,有若應下而不給者然,若開無前之路,實有無限之後弊。揆以事理,決不當替給,依前,自該曹責應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乙卯正月當十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五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乙卯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四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還上軍餉催促,而身爲藩臣,朝令之下,未卽奉行,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若魯啓曰,臣得見司諫趙漢緯之疏,首言災異之可憂,深斥三司之黯默,近日居三司之列者,均有其失,而未有如臣之前後久叨,則不言之責,臣實爲首。人言之來,已覺愧赧,而且以向來銓郞之一政五通,峻加譏切,臣卽五通中人也。曾以此事,再速人言,積事撕捱,至被譴何,每一追惟,尙有懍惕。況今臺言又發,公議轉嚴,惟當恭竢刊汰之不暇,而顧此所叨臺銜,視銓郞,職名雖殊,若其通擬,則等耳。尤何可放倒廉隅,一刻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重協啓曰,獻納金若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省疏具悉。頃者卽望,知卿苦心,不諒之斥,於卿何嫌,其他爲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批已諭,卿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臣卽伏見諫臣疏本,其爲臣難安之端者,非止一二,而其論銓郞五通事,盛加譏斥,尤不勝竦恧之至。夫極選新通之務主簡嚴,自是銓地第一義諦,臣亦非不知此,而向來通擬,雖皆時望,分排之際,自不免互對之套。此其斷斷苦心,實在於均彼此平物情,而自外面驟看,則病其不簡,誠亦宜也。且臣於昨日院啓中三邑守令事,亦有所不敢自安者。自臣入銓以後,擇守令一事,非不十分盡心,思所以仰體飭勵之聖敎,而此三人者,或曾莅南邑,頗著治聲,或前任嶺郵,至登啓褒,或積勞劇司,例宜調遷。臣之前後檢擬,不過出於更試他邑,以示褒勸,姑畀僻縣,稍振淹滯之意,而此皆在臣,多是平生素昧,或係備郞泛識,則臣亦安保其必能善於治理,而臺言之如此,何足異也?第臣所遭,無論本事之如何,臺閣昌言,臣方爲聖朝賀,則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其在嚴畏公議之道,終亦有不敢晏然者,纔違召牌,敢此自列。伏乞聖明,亟命遞削臣銓職,以重公選,以謝人言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臣以病以情,俱不容一日冒據,而前後引入,輒値迫隘境界,逃遁不得,黽勉復出,去就無據,不成處義,每自循省,慙悸交中,卽伏見司諫趙漢緯疏本,追提向來銓通事,盛論互對之非,語意極其深緊,臣尤不勝駭惑竦蹙之至。凡諸通擬之規,當觀人地之如何,互對多寡,非有計較,則今乃以此爲咎,齗齗於日久之後者,其亦支離,而臣旣備員政曹,與聞其議,非斥之來,理難晏然,且其疏中,以銓佐副學之數多,深致慨然。如臣無似,亦曾濫吹於其間,久冒匪據,宜退不退,自顧騂靦,有若臺言之專指臣身。今又戀係寵利,一味遲回,則其淟涊可羞,玷辱名器,誠非細故。玆因開政有命,召牌荐辱,而似此情勢,不堪復廁於銓地,坐犯違傲,罪尤萬死,郵罰之加,寔所甘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職名,先行鐫改,仍命所司,勘臣辜犯,以重銓衡,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入侍。上曰,藥院批答,有落漏處,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金兌和,承命而出,持入批答。尹淳曰,日氣近來頗和溫矣。數日極寒,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上曰,亦一樣矣。淳曰,聞副提調之言,昨日下敎以爲,痰滯之候,別無加減云,未知果何如耶?上曰,次對日,以手撫摩,則似有差勝之氣矣,其後,如前無加減矣。予在東宮時,李判府事言,藥房雖劑藥以進,而自內每不服云。故近來則雖一貼未服,必言于外矣。以無加減之意,昨果下敎于副提調,而今則又有疹粟,斑斑見于其處,何爲而然耶?淳曰,請令醫官診察,而脈候亦爲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先診脈候,後視痰處,可也。痰處,時或不便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沈緩,而少欠和暢矣,今則左右三部,不沈亦不數,而度數調匀矣。手腕痰滯處,屈伸不便,蓋由於日氣猝寒,痰復凝結而然也。向時手臂麻木之症,近復何如?上曰,此則差勝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不沈且有力,右三部,暫有滯意,而度數俱調匀矣。痰處比前凝堅,似少異,而不至大段矣。淳曰,無乃帶陽而有此紅暈耶?上曰,帶陽則可慮矣。志哲曰,痰之聚散無常,日氣猝寒,故似有凝聚之意,而無帶陽之慮矣。上曰,不寒之時亦然,而今則似有留而不去之意矣。志哲曰,溫暖則自散,其處,常使溫之爲宜,黃蠟膏,試付之乎?上曰,若干試之矣,斑斑者,似由於章陸gg商陸g之氣矣。淳曰,聞昨日入侍人之言,終日披閱文書,而手腕上裹纏之物,亦去之云,如此之際,寒氣易入矣。雖片隙,吐手,勿爲脫去,何如?上曰,昨日,亦不去纏矣。興聲曰,前日診察時,少有浮氣,今則不爲堅硬,痰將解散則不堅矣。或慮帶陽,而此則不然,凡痰類,惡冷喜溫,常使溫暖,磨以歲月,則自然散去矣。一時外付之藥,不可責效,務令溫暖其處,勿爲觸寒,何如?淳曰,商陸,似有毒氣,卽今斑斑之生,無乃由此而然耶?興聲曰,商陸本無毒,初生時,人以爲菜而食之矣。上曰,不必用藥,若付之以毛物,則溫而自解矣。聖徵曰,臣等所望,亦如此矣。自初不能溫煖,故如是持久矣。若使毛物纏裹,則其幸何言?淳曰,痰非藥物所可驅逐,溫之則自當解散矣。向者所進之藥,非見效而止之也,停藥已久,或不無症候有加之慮,下詢于醫官,加劑以入,未知何如?上曰,別無服藥之症,雖欲服之,歲時不遠,所服必不多矣。歲後更爲議定,似可矣。淳曰,手腕診察時,臣仰瞻玉色,則比前頗勝矣。上曰,近來則頗勝矣。淳曰,外付之藥,恐無所益,毛物,退而當進之矣。上曰,依爲之。藥房批答,承旨書之。李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書畢,上曰,玉堂所在《貞觀政要》後序,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兌和承命而出。上曰,承旨又書之。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傳曰,奬忠容直,王政之所先,而昨日臺臣入侍時,留其嘉賞,以礪疏遠之臣事下敎,此不過數事故也。若居職去位,靡懈其心,隨事無隱,匡君闕遺之臣,豈可以遠近而計之哉?故昔以唐宗、魏徵之知遇,嘉其忠,賞其直,則無異疏遠。李判府事,以黃耉舊臣,自予在春宮時,以賓客輔導,忠款已知,而其後大拜之後,靡懈此心,至老冞篤,豈徒予之嘉尙。抑亦通朝之所共知,吏曹參議李宗城,受乃父之訓,匡其君于誠,自夫玉署南床,以至下大夫,而終始靡懈,隨事補闕,以居職去位,其不爲嫌,有懷無隱,或有其言之過中者,設有不豫于心,伊後思之,言雖過中,非爲身計,誠實愛君,故久去經幄,講席寂寥,則必也思焉,每有政令,其有過處,心自以爲宗城之意,奚似矣。厥後入侍,果補其闕。噫,予之於宗城,唐宗之於魏徵,唐宗則田舍翁之語,雖諭內后,予則諭其人矣,比諸魏徵,薄耶,厚耶?宗城,旣欲爲良臣,予獨何忍爲闇主?噫,宗城之心,予知,豈可無賞而不忠,有賞而益誠,賞一人勸萬人,歷代班班,今者此擧,非爲宗城,實礪他人,今下貂帽,自政院,召而與之,仍命勿謝,着還家慰老臣事分付。承旨書畢,中官,持貂帽,傳之承旨,承旨受之。兌和以序文進之。上曰,入之。淳曰,延祥詩製述官,例自政院抄啓,玉堂諸人,事當製進,而玉堂遞職後,無付職之事。且多在外,故其所抄啓,多以國子官員明經出身,充數矣。上曰,古則必不然矣。淳曰,古則皆以玉堂與知製敎製進,而騎省、槐院諸官,亦在選中矣。上曰,知製敎今無乎?淳曰,知製敎抄選已久,故被抄之人,無多矣。春躋曰,延祥詩製述官,每以有職人抄啓,蓋無職,則輒稱下鄕,故不得不以有實職及帶軍銜人,捧擧案抄啓矣。上曰,雖與試官有異,曾經玉堂人員,竝付軍職後抄啓,可也。春躋曰,然則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乎?上曰,依爲之。淳曰,月課,去丁未冬一次製進之後,更無製者,今冬將盡,而尙無製來之事,極爲未安矣。上曰,月課、朔書、朔試射等事,祖宗朝設置本意,豈偶然哉?近來朔試射,則雖無分,而多有進參之人矣。前日,豈不以月課製進之數少,有更爲製進之命乎?更加申飭,俾無如前數少之弊,而今此延祥詩,預爲申飭,使無不製之人,可也。{{*|出擧條}}上,下《貞觀政要》後序于淳曰,歷朝之朝字,似未妥。下有代字,故不得用代字,而改以爲諸家史書,則未知如何?大提學,必爲詳見後,或有未審處,達之可也。淳看畢曰,至矣盡矣,無容議爲,代字雖疊用,何害之有?上曰,然乎?承旨以代字改朝字,而其下前代,以往牒改書,後世,以將來改書,可也。春躋,改書訖,上,又下《貞觀政要》初卷曰,此大明皇帝御製序文也。雖未可知其果爲親筆,而模刻此序,以爲印板,可也。淳曰,《女四書》,卽有刊行之命,而此冊,閭閻亦罕有,臣僅得一本而見之矣。上曰,李德壽,足可爲此乎?其諺學何如?淳曰,德壽諺文,雖或生疏,豈不能爲此乎?上曰,大文如綱,小註如目,俾如《小學》板本,可也。春躋曰,昨日下敎于諫臣者,實合於開言路之道,似不必出於擧條,而不可不使中外曉知聖意,與今日傳旨,竝出朝報何如?上曰,留其賞以待疏遠云者,非誇張之言也。實欲激勵他人也。昨日下敎,出擧條,可也。淳曰,遇災修省之意,至矣。凡諸臣僚,孰不欽仰,而臺臣之相繼進言,亦由於聖上振作之政,豈不美哉?上曰,趙漢緯之言,好矣,而猶不無隔膜矣,吏判之五通銓郞,實出苦心,訓將事,在於爲刑判前乎?淳曰,然矣。漢緯之言,或不無膜子矣。上曰,近來臺閣,寂無一言之餘,漢緯猶能論及將相,此則可尙,而其言訓將事,當爲請推,而終無別白之言,此則未安矣。大臣,以此引嫌,不爲入來乎,終涉過矣。頃者予言,非權辭也。近來精神,有所未及,果不見其以醫懸註矣。臺疏中爲吾君吾相誦之者,豈不好乎?然而其有隔膜處,自然知之矣。大臣之引嫌,則極爲過矣。淳曰,古語曰烏鳶之卵,不破,而鳳凰至,此等之言,亦爲嘉奬,則直言,將日至矣。吁咈之言盈朝,則可知爲治世之象,臣爲實錄堂上時,見日記,先朝,自庚申至壬戌年間,人才最盛,而治象如隆古,其以下,則論議漸生,而不欲觀矣。近年以來,聖上,飭勵甚勤,故時象比前時,亦少愈矣。上曰,其心,若愈於前,則豈不爲幸耶?此未可知也。淳曰,俄者所達手腕所裹毛物,出去後,當卽爲製進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重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正朝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滯處,一樣矣。都提入來,問安日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藥房曰,都提調入來之日,當令入診矣。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今日不爲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右尹李德壽,除拜已久,尙未出肅,詞訟劇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新除授副校理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金啓白。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務安縣監黃沇。 ○夜二更三更,乾方,有氣如火光。四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小臣,與左副承旨李重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臘寒愈嚴,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或有變動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痰滯處,姑無加減,而此不過寒痰凝滯者,其若調攝,自可差歇,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陳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趙明履,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屢日引入,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凍獄滯囚,亦甚可念,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左尹洪鉉輔,連呈辭疏,不爲開坐。右尹李德壽,昨旣違牌,今不出肅,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左尹洪鉉輔,右尹李德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各司殿最事,有飭勵,則忠勳府守禦廳外,今已多日,尙不爲之,事體寒心,政院,各別飭勵。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鄭永承、朴守命、蔡以徵、陳衛晉等,先爲上送,爲先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老敗病頓,不堪供職之狀,通朝之所共知,而只緣賤名,尙掛於承宣舊望,以致時有天點之誤下,臣嘗悶蹙不安,罔知攸措,不意迺者,新命復降。噫,臣名,雖在於望中,望中諸彦,年富才優者亦多矣。何聖上,每於老臣,省錄不置至此耶?或者聖意以爲,臣之筋力,不至全衰,猶可備使而然耶?然,臣筋力,比今春園陵陪扈時,十減七八矣。今則雖九生十死,豈能復爾乎?最是耳目之用,漸不如前,尋常對人,言語聽瑩,白晝看書,字劃冥昧,以此病狀,其何以入而奉行聖敎,出而應酬院務,以稱惟允之責乎?臣之病狀,旣如此,而又有鐵限當前,踰越不得者。前承旨李鳳翼,旣以年老,被彈見遞,則臣之賤齒,視鳳翼,不啻先一飯矣。其凋衰昏憒之狀,人所共見,而迺以臣,代鳳翼,眞所謂朝三四,而暮四三也。去就之節,於此已決,而其在核實之政,亦豈容若是哉?且臣衰病之外,又添寒疾,已過旬望,一味危篤,宛轉床簀,蠢動無路,天牌之下,不免坐違,迹涉慢蹇,罪合誅譴,而只推之恩,遽出格外。臣尤抑塞悶鬱,不知置身之所也。玆敢略具短疏,仰請重何。伏乞聖明,俯垂恕察,先遞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勘臣罪戾,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旣情病如右,末由承命,敢以一言,願效愚忱,惟聖明,澄省焉。臣於近日,連聞道路之言,則月前雷動之異,兩南及畿內、驪、利等地,比京中愈甚,無異盛夏,而至於日者星隕霧塞之變,尤極非常。臣於病裏,不勝漆室之憂,爲考《天東記異書》,則其應,若合符節,此必禍機潛藏,人不覺知故天之警告,若是其諄復也。豈不大可懼哉?然,聖上恐懼修省之意,未有著見於外者,而至於求言等故事,亦廢而不擧,臣竊慨然也。噫,今日國事,百弊俱興,有足以召災致異者,指不勝僂矣。朝臣勉戒之章,言非不切,計非不善,而殿下一不採施,只下例批以優容之,此實殿下病痛也。雖以日昨臣疏言之,其中都政以下數條,特弊之小者耳,因之革之,惟殿下所行,而未蒙一言之採用,此雖臣人微言賤,不足有槪於聖心,而其於聖人擇蕘之德,不幾有歉哉?嗚呼,天下事,不患無善策,而惟患人主不用耳。若使人主言可用,則卽令行之。如漢高之趣銷六印,卽日西都,則提三尺定天下,猶且八年可成。況按盈成之業,而做郅隆之治,顧何難哉?是以臣嘗語人曰,今日先務,惟勸得我殿下,畢納雅言,悉用群策,則天怒可弭,衆弊可祛,而治道不難興矣。伏願殿下,深留意焉。嗚呼,殿下卽祚,已過十年矣。寶算,亦踰鼎盛之年矣。功業難成,歲月易失,若於此時,又復蹉過,則太平之盛,更待何時?伏願殿下,不以臣言之耋,而益加勉勵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授喉院,雖曰舊職,意則嘉尙,爾勿辭速察職,付陳勉戒,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精力都盡,尋常事爲,輒致憒憒,已不堪擬議劇務,而秋曹新命,出於意外,惝怳訝惑,莫省攸措,適當親臨錄囚之日,事勢急迫,他不暇顧,終不免冒昧出肅,挨至今日,而顧此詞訟重地,雖文宰之才識通敏,素稱剛明者,尙多逡巡辭避,況如臣之空疏老病者,尤豈有一分堪承之望哉?見今所帶訓局、捕廳,罔非國之重任,左右鞅掌,卸解無路,徒有顚沛之慮,方竢瘝曠之罪,司寇之責,又兼此際,一身之狼狽,雖不足恤,其於國事之僨誤,何哉?臣之叨是任,纔過一旬,而鎭日奔走,輒犯晨夜,摧殘筋力,一倍澌綴,聰明精神,無以應接,雖欲黽勉驅策,其勢末由,念臣之向來力辭京兆,得蒙恩遞者,實由於此也。今此秋官之長,掌一國之刑獄,摠萬民之爭訟,其委任之重,簿牒之煩,不啻十倍於京兆,則今何獨徒恃寵靈,不思力避,以貽公私之兩病乎?況且捕廳、秋曹之兼任,亦不無牽礙之端,以此以彼,尤難冒沒仍據,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刑官之職,回授可堪之人焉。臣昨上此疏,見阻喉司,方擬更呈,仰冀必徹之際,得伏見亞諫疏本,則盛論臣向日小設之事,乃以不念謹愼可駭代羞等語,譏斥備至,臣看來,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蓋臣犬馬之齒,適當周甲,而臣妻,亦今年六十四矣。素嬰疾病,死亡無日,臣之子泰紹,亦猥蒙國恩,屢典州閫,而拘於法例,不得將往其父母,故在渠私心,不禁愛日之情,爲設杯酌,要伸人子之至願。臣以孤露餘生,誠不忍獨享豐侈之養,而顧念人情,有不得揮却,日中而會,向夕而罷,所謂朝紳,亦不過戚屬若親好若而人而已。初豈有張大廣邀之事乎?第其所引寬饒宋璟之語,大不櫬合,如使臣,平日見重於同朝之間,人何比論於權戚倖宦之類耶?循省自愧,益無抗顔之意也。此莫非臣,年迫聽子,觸事柔孱,徒拘兒子致養之情,不念淸朝謹愼之風,自取人警責,至又貽譏於來見之諸臣,赧汗恧縮,無地自容,此可見臣之不足,以堪任重務之實矣。玆於未徹之疏,竝此尾陳,乞賜照察,亟將臣所帶本兼諸任,一倂鐫罷,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雖曰非斥,爲卿至勉,其所特推,意亦此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踪畸危,杜門斂躬,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矣。迺者,史局別兼之命,忽降於夢想之外,是責臣以完新薦也。其爲任,何等緊重,今遽畀之滓穢之賤,私心悚蹙,已不可言,其辱淸朝而羞當世,尤大矣。竊念臣曾於七八年前,忝居簪筆之列,謬當焚香之擧,而非斥之言,重發於先進,薦旣僨誤,身亦顚沛,蘭臺一步,鐵壁十重,伊時先進與被薦諸人,適皆殞亡,事蹟已陳,若隔前生,今不必追提旣骨之姓名,更煩於章牘,而每念前事,尙有餘愧,敗薦者之不敢復當史薦,館例甚嚴,則如臣僨事之類,初不當檢擬於兼史之任,而今乃不問情地之如何,責之以不可强之事,非但有違於館規,抑恐爲弊於方來也。天日之明,倘或垂燭,則不待臣之畢辭,而鞶帶之褫,庶不終朝矣。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暴危懇。伏乞聖明,亟命鐫改,回授可堪之人,俾薦事不至遷就,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趙明履疏曰,伏以臣,向以停啓事,慘被持平金光世,司諫趙漢緯論劾,交沓之拳踢,捷急之機鋒,至今思之,不勝危怖,而批旨依啓,罪在不敍,則臣之悸懍震越,當如何哉?乃者,聖恩至渥,復加收用,而踪地,旣甚臲卼,疾病,適又沈㞃,遂不免坐違嚴召,論其辜犯,合受大何,而更荷包容之度,只被例勘之罰,玆者,又有柏府除命,天牌降臨,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然,伊日停啓之由,不可不一暴,請先陳頃年議律之顚末,而續之以愚淺之見。蓋頃年聖敎以爲,鳳祥之父,旣不承款,今於鳳祥,宜用當行之典,仍令考律例,金吾議啓,擧《大明律》罪人拒捕條,而其條,有流三千里之說。聖敎以爲島配,亦流配置之。其後,因臺疏及筵臣言,有出陸流配之命,而第臣向爲憲職時,取考議啓所引律條,則有曰凡犯罪逃走拒捕者,各於本罪上,加二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云云。所謂拒捕,言違拒捕捉人,而其註辭末端曰,若犯罪逃走,不曾拒捕者,不在加等之限,以是觀之,其曰加二等,卽是勘拒捕之律,非所以施之逃走者。語意不啻較然,而鳳祥,曾無拒捕之事,則加等之律,似無可擬。且念自昔朝家,於遠配多年者,多施量移之典。蓋以遠近雖殊,而同一定配,律名,無甚減下故也。今鳳祥之自島而流者,幾十年,則雖令移之,未知其違於古例,故遂停其啓矣。噫,臣雖迷昧,猶知世路之嶔巇,夫豈爲無所執之擧,以徒取顚沛,且臣雖碌碌乎,豈私於鳳祥,而甘爲蔑法之人,亦嘗粗聞古誡,常有過愼之病,而不能改,豈一朝敢爲縱恣無嚴之事,而惟彼臺臣,未嘗詳考律註說之意。又未暇揣知臣見之如何,遽以許多不韙之目,緊緊把持,深深論斷,顧雖急於擠人,何其全無商量也?至若突然而出四字,看來不覺一笑,臣未知如何出爲突然,如何出爲不突然也。若以初牌卽出,爲突然,則臣,旣無情病之大家難强者,若何而敢辭召命,如臺臣言,其將無故違召,天下寧有如此傲慢臣子耶?雖然,臣旣被其無限噂{{!|𠴲|⿰口沓}},觀其罪目,殆無以容於世,而況於臺閣乎?此不但爲一時辭免之節,從今薇垣、柏府,斷不合冒恥復進,大防之難越,不啻若鐵限之在前,臣非不知不承恩命,至爲惶悚,而士夫舍廉義,卽無以事君。蓋昔朱子之論,其意如此,則臣之自畫,誠非無所據矣。噫,士之出世,夫豈徒然,而臣,屢經言地,曾無絲銖裨益於國家,乃忽重遭抨彈,寂寥而退,一身羞辱,固無湔洗之望,責任不效,又在難貰之科,反求初心,但有太息。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玆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先命治臣罪負,仍命罷削臣職,勿復檢擬,以安賤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尙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昨者,伏奉診筵所下聖諭,凡三百八十有二字,字字恩光,曠越千古,軫老父忠款之靡懈,許之以訓子匡君,記微臣帷幄之舊恩,奬之以有懷無隱,其開示聖意,反復切至,萬萬非不肖如臣所敢承當。臣於是,忽不知衷情之何狀,而肌體之爲已有,瞻天頓首,久不敢言。至於貂帽之命頒,又不獨寵臣一身已,所以虛襟啓聰,勸一世而來嘉謨者,溢於綸綍之間,臣敢自托於燕臺之馬骨,以竢乎朝陽之鳳鳴,謹已秪詣銀臺,服而拜賜,頂戴隆私,口誦恩言,歸見老父,相對感泣。雖使臣父子與闔門百口,隕首結草,將無以言萬一之報,文字區區,又豈足以形玆至悃也?雖然,臣聞人君聽言,從諫爲上,賞諫爲次,夫以皇王之尊,求匹庶之言,聞則拜,聽則納之,卑辭而誘之,和顔而受之者,非以爲觀聽之美。蓋將以爲實用,如飢餐渴飮,是以求過而補過,擇善而從善,專以裨益於身與國耳。是以改過如更蝕,遷善如轉環,苟其言之當理,或引刀而斷懸,或輟食而銷印,譬諸湍水之臨萬仞,要下卽下,沛然而莫禦,此楚莊、漢高之爲偏霸之雄,而能成一代之治者也。不然者,雖賞之以千金之重,加之以萬鍾之祿,不過爲當時之一盛事,抑亦何補於衮職之闕遺,國勢之危殆也?故賞其人,不如納其言,納其言,不如行其說,竊念蟣蝨賤臣,積受恩顧,思以螢爝之微,仰裨日月之光,幄對箚牘,殆千萬言,論君德,則旣未效犯顔逆耳之忠,語時務,則又未有改絃易轍之謨,自知謏淺,無甚可取,而倘以我聖上好察之聖,棄短而取長,執端而用中,則亦豈取資於瑑磨之工,庸備乎芻蕘之擇者,而以言乎大本,則血氣之用,未盡除,私小之累,未盡祛,氣象終欠於恢廓,而規模尙安於牽架,以言乎要道,則實惠之不能下究,只在於財用之不克節,侈靡之不能祛,頹綱之不能復振,亶由於政令之欠簡重,貴近之過容貸,名器日漸濫觴,而人不擇矣。寵賚去益屑越,而恩則竭矣。此皆臣前後眷眷,反復陳規,極言而竭論者也。然而聖質之克治,未底於日新,時事之艱危,轉至於日甚,區區願忠之誠,終未免爲空言之無補,而韓休、李綱之褒,御筆宸章之賜,殊恩異渥,昔非不足,臣愚死罪,殿下之於賤臣,只見其賞其身,而未見其用其言也。此臣所以受恩懷慙,以榮爲罪者也。嗚呼,年來災沴之稠疊,姑不暇言,目下沈霧晝昏之變,決知非尋常偶然而然者,深恐安危之機,間不容髮,正宜十分敬懼,痛加徵悔,及此時,謀所以赫然奮勵,迓續邦休,有不可時刻少弛,尙可以緩節安步,泄泄沓沓,如前日之爲耶?況今歲律已窮,泰運將新,湯盤之銘,木鐸之循,又可以順時令而存警戒,振風雷之勇,恢經綸之策,拯生民於水火,繫國命於苞桑,使後之視今日,不啻如今日之視貞觀,則臣雖駑下,亦當殫竭寸赤,對揚休命,千載之下,庶得免於魏徵之笑人矣。愚衷激切,言不知裁,惟聖明,加意焉。臣於銓職,尸素叨冒,今且四朔,陳單求遞,不但爲情理之煎迫,曠日虛帶,惶澟轉深,日者諫臣,疏斥臣罪,請以規警,臣固受以爲過,不敢爲分疏之計,臺參甚嚴,而聖批靳允,跡旣待勘,情又未暴,嚴召再降,坐犯違傲,逋命之誅,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加譴罰,以重臺議,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霣震越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敎已諭,意礪他人,于今謝疏,其唯眷眷,尤嘉爾誠,可不加勉焉。噫,予意爾知,大鵬不飛,無異衆鳥,及其高翔,其遠可知,予雖涼德,志則有矣。尙有愧於漢唐,決不忍爲玄、高末端。爲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衅累深重,踪地窘阨,有命輒逋,無適非罪,尋常悸恐,自甘屛散,而迺者,乍罷旋敍,職名如故,四違而罰猶逭,五召而恩益屑。噫,臣方困於積怒,而上獨靳於遽棄,羈危之勢轉劇,而拂拭之意冞勤,自惟何幸,乃叨玆數,感篆惶隕,不省所謂,臣雖無狀,亦不至全無省識,則豈不知積逋之爲大罪,屢赦之爲至榮,而第臣情勢,臣疏旣屢暴矣,聖鑑亦俯悉矣。況自三銓官之譴補,而不幸爲生事朝廷之人,端居靜念,惶恐無地,選部之隨例苟擬,已非所料,天點之非分謬加,尤不自安,區區所願,惟在於亟被典憲,以正其辜恩慢命之誅而已。抑臣於江邊査事,所被向來臺言,至爲駭怖,而亦有所不暇尤人者。蓋臣當初膺命,徒知往役之義,而冒沒輕進,其罪一也。前後按事,妄守迂滯之見,而不念大體,其罪二也。及夫諸囚之上京也,臣之屢月査究而所不能得,乃於秋曹數三坐之間,一辭輸款,與藩査,鑿鑿相符,則臣之昏繆暗劣之實,於是乎益著,而其罪尤無所逃。念臣立朝十餘年,爲上使令,只此一事,而其僨誤如此,藉令臣,無故可仕,卽此而足斷其平生矣。況司直之論,澟然可畏,苟依其言,嶺海猶輕,而嚴辭靳允,固愈常格,薄勘旋敍,又出始望,乃知含垢藏疾,固聖人之至仁,而臣心愧悚,容有窮已?仍伏念臣,疏迂狷隘,多忤少與,加以一第爲的,衆鏑如蝟,積被齮齕,動遭猜嫉,臣亦褊性易滯,拙規難化,雖屢困躓,實不忍低首搖尾,淟涊苟容,循是以往,又不知更罹幾番危辱,惟有滅迹息影,居窮守靜,乃臣之今日第一義,而特因名在仕籍,遂致間有誤恩,睢盱之怒眥益張,扤捏之危踪倍惕,每念此事,可爲寒心,竊觀世之引嫌辭職者,輒曰永刊朝籍,或曰更勿檢擬,此蓋深引堅辭之語,而其心,則未必眞然,故自上亦視以循例文字,遂不省念,而若臣,則情愿如此,實無毫分假飾,與其侈虛縻之寵,而委身於坑坎,曷若絶衆猜之源,而偃息於圭蓽?倘蒙仁恩,軫其中曲,而副其至懇,則上著曲保之慈,下遂自靖之美,淸資膴秩,不足以喩其榮,高天厚地,不足以喩其德,其爲感幸,何可量數,顧此負釁之蹤,居恒懍惕,夏秋來,凡五辱除旨,而曾不敢一有鳴號,以重其猥屑之罪,乃今屢逋,而不得命,則一向泯默,亦所不敢,輒此隨牌詣扃,畢暴肝膈之蘊,而拱手竢旨,如饑望哺。伏乞聖慈,諒臣遭罹之非薄物可捐之比,察臣控籲之非他人强引之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賜刊汰,仍命削臣姓名於縉紳之案,毋論緊漫,勿復提擬,俾得以隨分飮啄,優游自在,則實造化生成之澤也。至於積事違傲之罪,邦有常刑,臣不敢輒冀僥免焉。臣無任情窮理極迫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嫌彼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劾於見職者,顧其義,誠有不得不然故耳。夫去就語默,如人飮食,其飢飽冷暖,當自斟酌,固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可決,則臣雖狹中,粗聞斯義,豈因一時朋友之規,自輕大防,而第三司之職,以言爲責,可言則可以仕,不可言則不可以仕者,此義甚明,臣亦知之。然區區竊以爲見識不明,誠義不孚,除非眼公心平,超出時臼者,則未信於己,何以信於人,不獲于下,何以獲于上?此不過推助時論,訐摘人過,畢竟爲喜事朝廷,貽憂家庭之人,則雖驅世而勸之,臣所不爲,至若力糾宸闕,毋避觸忤,痛論治體,毋憚忌諱者,則臣之素所耿耿,未嘗不在於斯,而一則畏愞,二則拘牽,犯顔不諱,若自未易。蘇軾所謂聖君非不受言,臣自疏於開導者,每讀忼慨,誠亦自知其不忠,則日者頂門之針,正中臣病,平昔在心之媿,亦安得不懣然觸發也?噫,親友忠益之言,惟當聞斯行之,而左右參衡,決知其不可能,則乍出乍入,不語不默,在榮塗,則必欲自占,在言責,則必欲無預者,從前處義,都無可據,而恥過於覺非之後,包羞於發騂之餘,猶欲淟涊保位,苟且竊祿,則是特罔利龍斷,卒不免爲鄙夫之歸,半生自惜之意,亦豈忍蕩然至此哉?噫,臣之欲忠於殿下者,誠不敢徒占身私,假臣而信心徑情,無所顧戀,則自來軟熟之性,雖難一朝猝化,亦豈不感激知遇,少自效於愚忠,而目今國勢日卑,時艱日深,進無以少裨聖德,退無以自進昌言,此心耿結,天或鑑之。然不能則止,粗服古訓,自劾成說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哉?屢費違逋,積傷義分,每當撕捱迫阨之際,不得不棲屑鄕郊,而顧臣情理,誠有可悲者。臣父,年在耆耋,床簀爲命,差過四五日,又是七十五歲人矣。逝水頹景,餘日無多,烏鳥私情,此豈一日離捨之時,而在京則積違君命,在鄕則久離親側,君親一念,非不切至,而忠孝兩虧,無以自全,獨夜徊徨,方寸交亂,俯仰慙悼,此何人哉?仰惟我殿下,上奉東朝,以孝爲理,天地體下之慈,無物不遂,則臣每誦事親日短之語,未嘗不三復流涕,而先輩於親年已高之後,力辭從宦者,蓋亦有見於此等處耳。今於請譴之章,不敢自隱其情私,倘蒙聖慈,曲賜矜察,先治臣不忠之罪,以警同朝,仍又姑許刊削,勿復檢擬,俾得以粗全微尙,少遂私懇,則臣雖無狀,亦豈無早晩殞結之報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守無義之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勿辭,上來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有事松楸,日前來住廣州地,乃於千萬意外,本府吏,齎到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令臣斯速乘馹上來者,譴罷未幾,恩除復降,馹召遠辱,丘壟生榮,祗奉命書,惟知感涕,念臣永辭館職之義,非臣私說,實爲一世之正論。蓋行公而撰進辭命,則朝廷不容有已刊汰知製敎,行公而不撰辭命,則館中豈堪有不草制冗學士哉?於斯二者,無一說可以處之,則迫於分義,一謝恩命,猶或可也,而因仍供職,人知其無此理矣。仰惟聖慈至仁,不忍一物之終棄,如臣釁穢已廢之身,猶欲蕩滌而收用之,勉諭敦促,日煩三召,天地生成之澤,臣旣感激而出謝矣。及其引分重入之後,殿下,亦許臣以任行微志,不復省錄,則始終之際,恩義兩全,蓋憫其罪累之餘,而寵以舊秩者,恩之極也。知其決不可出,而許以自廢者,義之則也。審如是,則臣雖退處丘壑,長託恩榮,歿有餘幸,而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前後筵敎,輒以無義,責之。收召不置,敦迫愈嚴,積月違傲,重傷國體,而三冬囹圄,其窮亦甚矣。聖意之孤負,私分之惶悚,臣豈不念,而辭命一節,終說不去,不敢自惜,懼爲聖世羞,臣雖欲進,尙可得哉?臣旣分甘終廢,無復可言,而惟是空銜長在,聖眷虛辱,出則爲終身之媿,處則有慢命之懼,恓惶怵迫,長爲天下之一窮人,淸朝法從之列,豈有如臣者哉?重念臣,早失怙恃,遂無世念,性又拙訥,不多與人還往,居家,無友朋之益,立朝,罕交親之助,積其孤陋,動成迂僻,徑情妄行,宜取顚沛之日,久矣。粵自春間一出之後,褊心小忠,自作障難,言議之間,釁咎輒生,出處之際,悔吝山積,回視一年所得,無非愆尤,杜門慙媿,不敢自比於恒人,從今以往,雖冗官散職,猶無抗顔更廁之勢。況此已經刊削之地,豈復有去就之可論哉?臣本不欲猥以私義,屢瀆天聽,泯默違逋,唯待聖鑑之俯燭,而忱誠,未能感格,情地,轉益迫隘,深恐日復一日,冞增罪戾。且臣病勢,近益危綴,跧伏窮山,實無入城辭免之路,玆敢輒空gg控g胸臆,封章縣道,伏乞聖明,重哀臣狼狽窮蹙之情,亟遞臣新授之職,仍勘臣積逋之罪,使臣得以退全素守,自安賤分,則天地父母之恩,臣當隕結,而圖報矣。臣無任瞻天仰聖慙惶懇迫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幾下飭勵,而其敢若是,勿復辭,上來察職。 ○持平鄭益河疏曰,伏以臣,爲人所誣,向滯冷圄者,旣五朔,從公夬伸,近得閑居者,又三年,衆怒必殺,而上獨察其至冤,餘禍可怕,而臣尙保其微軀,倘非日月之明,則臣之爲覆盆中冤鬼者,必已久矣。尙何能始遊於舁彀,而終脫於文網,昔絆於塵繮,而今免於世梏哉?病伏荒郊,自分永棄於明時,歌詠聖德,只期少酬於他生,不料幈幪之殊恩,更軫簪履之舊物,授之以風憲之職,寄之以耳目之責,臣於是惝怳感激,誠不知置身之所也。坐待馹召,實涉偃蹇,强曳病軀,昨歸私次,而第臣蹤跡之臲卼,情勢之危蹙,揆以士夫廉隅,決不可冒沒復進。伏乞聖明,亟命鐫遞,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猥陳他說,而旣被厚誣,且有見職,如是,而終不能一陳衷情,則是自阻於聖明之世也。玆敢冒萬死,略暴委折,幸我天地父母,憐而察之。竊念臣之不死於往年,而得至於今日,何莫非我聖慈肉骨之恩,而實非臣始慮之所及也。中宵無寐,點檢平生,專恃聖明之在上,而一任其癡妄者,此臣之罪也。渾昧挾彈之隨後,而曾不能謹避者,此臣之罪也。於斯焉,感悔多端,涕淚無從,忽又自語曰,世多仇敵,而將不得立朝事君者,命也。生逢堯、舜,而將不得竭忠報國者,亦命也。此旣命也,彼旣命也,則鄒夫子之不怨臧氏子者,是矣。肆於向日陳疏之時,略伸泣血追諐之意,一字半句,初何嘗辱及於李裕身父子,而今其疏,稱以親讎,醜詆巧誣,一至此極耶?前後構捏之說,燭奸我聖,旣以三至不撓爲敎,多少虛謊之事,發啓臺官,又以諸條落空爲言,則渠何敢復肆前誣,更容新讒,而矢人必傷之心,得之胚胎,織夫愈密之計,撑乎胸肚,今日做得某說,明日做出某事,虺吹而潛伺者,旣非一夕之經營,狙伏而更發者,又是三載之揣摩,則其所連紙於累十,造言於千萬者,渠雖有三寸油舌,世豈無一雙公眼?噫,考之往牒,驗之近世,被人橫逆者,何限,論人得失者,何限,而言之者,不以私,辨之者,付於公,隨事明査,有罪可勘,而仁人君子,不喜其言或中,從公嚴覈,無過可摘,則直腸男兒,不嫌其論之全爽,若使裕身壬子之疏,果不出於挾私逞憾之意,則今於發啓人所謂落空處,又何用書灰子所傳毒手段耶?以其必欲殺之心,做此莫須有之說,而或恐聖明,疑其已甚,責其太狠,則乃敢曰,某也某也,卽渠父兄之讎,臣之從兄,則曾果指瞎爲盲,渠之反詈,容或可也。臣之爲吏,初無伏蒲論奸,渠之仇視,豈不異乎?臣於裕身,曾所昧昧,影響旣不接,聲息又不聞,渠之父子之黨於鏡,不黨於鏡,臣何知之,而今乃以血視等語,看作不反兵之讎耶?然而果如其言,認以爲父兄之讎,則渠之從前所爲,盡是報復之計,意在必報,言出其口,則無怪乎狂叫亂嚷,皆從虛無中出來,而亦豈意堂堂聖朝,有此讎怨家陷人哉?一經道査,事皆無實,則深怨道臣之終不鍛鍊,大憾査官之明辨玉石,或曰牽於管下舊情,或曰出於同閈厚誼,有若臣眞有所犯,而賴此倖免者然。人之巧譖,一何至此,臣於査官,本非同閈,至若道臣李衡佐,則只是巡到時,兩次相面而已。衡佐之按察本道,論罪管下,亦非一二,則獨於數面之臣,有何牽掣,而循私廢公,甘自陷於欺君之罪哉?臣之査狀,尙留王府,若令取入,復經睿覽,則其所據實之狀,必不待臣言,而可辨矣。事關於邑倅,則自査官移文而問之,事係於監色,則自査官按簿而驗之。所謂四邑移文,卽鄭壽期、徐命彬、李喆輔、宋翼輔也。於其回移,皆以元無是事爲答。臣若有一毫近似,則彼四人之言,必不如是,至於監色,則此雖臣平日所使,苟有文書之相左,則亦豈肯爲其已遞之官,極口稱冤耶?大抵按獄之道,自有其法,雖鞫廳重囚,必以其原情,發爲問目,所供有違端,然後始乃再推三推,至於刑訊,如許等規。伏想聖明,亦必俯悉之矣。臣雖被人所害,陷於罔測,而比諸鞫囚,輕重判異,則今以原辭之竝入問目,監色之初不嚴刑,欲作執言之端者,豈非悖理之甚乎?再次納供,半年出場之査事,則謂之曰,卒乍間草草了當,一意構誣,各項無實之其言,則謂之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此旣理直,俱有文蹟之可據,則心平眼公之人,自可一見立決,彼旣言僞,全出私憾之相報,則原情定罪之道,何可直勘重律乎?渠之前疏後疏,若不出於架虛鑿空之中,臣之舊罪新案,果或近於居官犯贓之目,則淑問之下,必不敢隱其情,明覈之際,必不得掩其迹,自王府,雖欲直勘,在裕身,宜請詳査,而始㤼於臣供之劈破其奸,終恚於道査之不循其意,乃反肆言於殿下之前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觀其語脈文勢,顯有不問不査,急急撲殺底意。向非我聖之至仁至明,則臣何以快伸至枉,得保危喘,至于今,卒幸無事耶?經年遞歸後,在官文案,則勒歸之於爛熟粧出,欺天誣語中逐條破綻,則自恕以字句罅漏,是何在人,則尙責以理外之事,在己,則强辨其夢裏之說歟。代撰一款之證,謂得於徐命淵之傳,而命淵則曰,我何以知其筆體,狠毒二字之辱,謂出於宋徵啓之口,而徵啓則曰,吾未嘗爲此浪言,命淵、徵啓,本來自中之親好,而尙且臨急誣引,不恤其他,則況於名曰親讎之人,其所縛得,當復如何?嗚呼,宮稅之推移上納,是何罪也,戶租之換給他穀,是何言也?曾以宮稅之捧,欲歸之於加卜之地,而及知減捧之政,終難成案,則乃言曰推移上納,條貫各異,不識宮稅之錢,以金鑄之,耆所之錢,以銅成之耶?曾以結錢之誣,欲歸之於復戶之納,而及知復戶之規,元無捧錢,則乃言曰,戶租白給,代以他色,不識結錢之稱,初何爲戶,戶錢之捧,又何爲租耶?五十七査結之傳授後官,裕身前疏中已發者也。六十間大家之構在本境,臺臣原啓中已言者也。昔之一箇査結,今變爲三件他結,昔之五十七結,今變爲五百餘結,此非給債殖利之物,而數年之內,或三倍,或十倍者,何也?昔之本境所構,今忽在堤川墓下,昔之一坐新構,今忽爲重創舊舍,此非有足能走之物,而一眄之間,或移東,或移西者,何也?一大坪之占得隣邑,始於誰啓,二大筏之私賣京江,在於誰疏,隣邑之大坪,初移丹陽,再移尙州,若非臣縮地之術,則必是渠移山之法,不然,則世安有一大坪之土,朝夕變遷,而倏忽無跡,鬼莫之測,已賣之大筏,始也爲二,終焉爲卄,苟非土木産育之變,則必是裕身虛妄之說。不然,則世豈有一口之言,前後各異,而閃弄多端,人莫之適耶?追還重記,渠之臆料,私賣帖文,渠之妄度,始以成帖下追錄,欲陷臣身,而及聞成帖新官,事皆相左,則今又執言於立張貼末,曲成追錄之證,而殊不知監營及臣家所在重記,則竝錄於原幅中矣。如是,而渠又敢饒舌耶?始以京賑廳帖文,欲陷臣身,而及知賑廳帖文元不請得,則今又換名於巡營所分,勒歸私賣之科,而殊不覺本邑及巡營所報賑狀,則備載其帖文價矣。如是,而渠又敢容喙乎?尤可笑者,臣之記付中米租太實在者,只是八百九十石,而今其疏,則謂以該監之乘空官偸出者,其數九百石,臣之在官時,可興倉營建者,蓋爲邑民除弊,而今其疏,則謂以嶺邑之送役價錢者,其數三千兩。巡營之給耗穀租者,其數五百石。該監之偸出,果是九百石,則記付中十石不足之數,誰能備給,而後官半年之用,又是何物耶?忠原邑倉之作,嶺民役價之說,聽之以來,不覺折腰,他道則姑舍勿論,渠方出宰西原,西原,自是忠邑隣境,若使渠適當臣作倉之時,則其肯收送一分錢役價乎?臣於庚戌,爲修擧事,疏請會耗,終見防塞,此則聖明,亦必記有之矣。朝家之所不許,自監營,何以私給,而其數,又何至於半千之多歟?若果私與而私受,則毋論多寡,與受均有所失,其時道臣申昉,見方在朝,亦豈終默,而渠敢如是誣之耶?此外粧撰之語,所當一一打破,而不特疏供體段各異,抑恐靜攝之中,有煩天覽,只就其誣語之巧密處,略加辨晢gg辨析g,未知此後,又作何樣讒語,以售其甘心乃已之計耶?噫嘻,痛矣。人心之陷溺也,渠於臣家,本無舊日恩怨,於其本無可怨之人,有何謀害之意,而只緣削板之論,勢將跳脫不得,故荷杖之計,反欲脅持言者,初以迎擊之說,自唱自和,末以急變之書,不先不後,托名於訟辨之義,求快於怨憾之私,坂上之走足,猝難停。世間之公議,亦可畏,則前日之不言,今忽增演爲說,往世之無怨,今忽仇敵相視,怒甲而移乙,由淺而入深,持其已了之訟,而逞毒愈甚,就其已査之案,而狂譫不止,廣引所不知之人,質言所不聞之事,一以爲眩惑瞻聆之地,一以爲驚動聖明之計,言若杜撰,則辯如子貢,而不可飾,事若光明,則文如太史,而不可誣,彼以千言,則臣可以一言辨之,彼以萬事,則臣可以一事明之。然則渠之胡辭亂說,臣何足與之呶呶以此?頃帶軍銜,猥陳短疏,而竊愧張皇噴薄,與渠一般見識,迺於往事,只是引咎,而今者裕身,終不知悛,口業之絶悖,比前有加,邑事之巧誣,比初有倍,臣果有一毫眞犯,渠果有十分的知,則雖數件事數行疏,亦足以魚肉臣身,鼎钁臣身,又何必一疏再疏,千變萬幻,惟以費辭弄舌,眩亂天聰,爲其妙計耶?以其前後所誣中錢貨、穀物、大坪、大家等各條言之,則雖使久居雄藩,以貪爲名者當之,數三年之間,恐不能辦此。況一縣邑官樣,有何不盡不竭之物,而設賑記付之後,所餘錢穀之入於私橐者,又如是鉅萬爲計耶?然而邑力之如何,姑舍勿論,臣雖萬萬無狀,若其自愛之心,則誠不後於他人矣。矧且涉世昧方,多仇少與,則一動一靜,輒被傍伺,若於居官,苟有毫末不法之事,則其所乘釁而發者,亦豈在於今日裕身之後也?侍從之臣,則彼此無間,兩造對辨,獄體當然,竝下司敗,從公嚴覈,則其間眞僞,自可立判,虐民肥己,死罪也,欺君陷人,死罪也。罪在臣身,則亟施烹阿之典,以戒貪汚之輩,罪在裕身,則亦用反坐之律,以懲誣罔之習焉。至若從宦之計,臣心之灰冷,久矣。解由甫出,卽除騎郞,中考纔滿,又授憲職,感惶之餘,愧懼冞切,向聞有一筵臣,偶提往年口招事,有所煩達,而聖上,至以當初嚴處,蓋欲快伸爲敎,臣於是,以首頓地,有淚沾襟,雖使今日溘然,亦可爲瞑目之鬼矣。自古君臣之間,受知最難,而以臣無似之質,重被罔極之讒,幸賴聖慈之終始全保,得與偏母,相依度日,古人所謂秋毫皆帝力者,政指此等處也。固當竭其朽鈍,報其涓埃,而但此血讎在傍,醜辱時加,區區去就,已無可論,而況此言責重任,是臣取怨之地,臣雖感激知遇,冒沒出肅,不知世間,又有幾百裕身,與其再取顚沛,莫如永守初計,何可只憑寵靈,更處睢盱,上以傷則哲之明,下以取湛滅之禍哉?更乞聖明,卽命刊汰,勿復檢擬於朝籍,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爾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任珽、兪健基,聯名疏曰,伏以卽者,諫院處置,歸於本館,而其所引避,蓋由於亞諫之疏,而臣等,亦同被其默默之斥,則其何可可否於立落之間乎?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可仍冒於職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以嚴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爾等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昨伏見司諫趙漢緯之疏,誠不勝瞿然之至,內局都提擧之以醫官有功勞者,言于政曹,得以除官,考諸前例,非止一再,而李燁之術業,最善於治痘,前後效勞於國家者,殆至卅載。且曾在外邑,五考居最,則其政績之不無可觀,從可知矣。臣果言及於銓官,俾令檢擧矣。適擬湖縣,未蒙恩點,從前醫官之得遠邑者,有換差畿內之規,故臣於前席,略有所陳達,而今諫臣,執以爲言,深加譏責,至斥以事未前聞,規警之請,移及於擬望之銓官,臣何敢自諉以本是微事,而晏然仍據於職次乎?且其兩銓望多人之斥,雖係泛論之語,而臣於近來,旣有一遭薦望之事,則此自亦臣不自安之一端也。臣因一開喙,受困至此,咋舌知戒,無面可顯,職忝保護之任,連闕起居之禮,臣罪於是,尤萬萬矣。玆敢略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所達,不過記往日之功勞,予之所答,且非權辭,耳目之官寂寥之際,雖或有不諒本事者,此亦美消息,君臣其各自勉,批旨豈不云乎?何嫌之有哉?藥院入診,且待備員,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仍參問候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數三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眩氣及他症候,更無發作之事乎?上曰,眩氣時或有之,而其他症候,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手腕上痰滯處更何如,運用無所妨乎?上曰,裹之則頗癢,今如風熱之症,疹粟斑斑,以手搔之,則有疏通之意,按之則酸疼,着巾之際,甚爲不便矣。尹淳曰,若不便於游手,則肩胛,亦爲牽疼乎?上曰,肩胛則不疼,而每朝着網巾時,擧手則自爾牽引矣。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後,仍爲如前診察痰處,可也。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少沈,似由於日寒,而重按則調均,右三部,帶滑,而大體平和矣。手腕上痰處,長廣,則比前少縮,而着根,則一樣矣。上曰,斑粟,似由於商陸之氣耳。淳曰,似然矣。聖徵曰,蠟膏付之,最好矣。淳曰,腕匣不着乎?上曰,付裹則尤癢,故不得爲之。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乍沈,右三部,似滑,而俱爲調均,痰處,視前加堅硬,而浮氣與搔癢之候,似是差愈之漸矣。淳曰,毛物,亦不着乎?上曰,裹之則癢而帶熱,不裹則妨於痰處,此爲難矣。信曰,吐手着之乎?上曰,吐手則着之矣。淳曰,癢爲外症,如可堪耐,則着之爲宜,溫則痰自散矣。上曰,當試着矣。前則有作濃gg膿g之慮,有此疹粟之後,無此慮矣。興慶曰,亦使鍼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志哲,診退曰,今此疹粟,痰將解散,故自內出外而然矣。黃蠟膏,如或難付,以手頻頻撫按,常使溫暖,則自解矣。必昌,診退曰,臣不入於當初診筵,未知症候比前,何如,而不至大段矣。斑粟之生,毒氣疏散之漸,此則好徵兆也。興聲,診退曰,痰處比前日少解矣。斑粟與搔癢,乃疏散之致,着根大小,本如棋片,今則長廣,俱減縮矣。常使溫暖,則當盡解散矣。興慶曰,黃蠟,何以不付乎?貂皮吐手,常使進着,似好矣。文書披閱之時,寒氣易致乘入矣。上曰,平日,無誠意於此等事,故不能付之矣。貂皮則當着之矣。淳曰,學問工夫,何處不在乎?常時培養,以至尊之高,其疏闊如此,儉德,可謂至矣。仍此而或生症候,則豈非可慮者乎?如湯藥丸藥之屬,亦不能連續進御,何以有效乎?此後則衣襨藥餌之類,作一工夫,毋致泛忽,以盡愼疾節適之道爲宜。上曰,常時自奉如此,已成習性,故雖知,而不能改矣。中間所傷,由於自奉之薄,喪慼之頻,而如或厚着,則殆同纏束,不能堪耐,若非參禪工夫,則何能忍過耶?興慶曰,儉德,固爲帝王之大節,而如有强作之事,則易生疾病,如黃蠟膏,至易之藥,亦不付之,臣仍此有仰達之言矣。殿下,每事一定於心,則不爲撓改,臣僚之言,皆不能入,如古聖王,不聞亦式,不諫亦入,無一事未盡者,則豈不好哉,而如或不然,則其有害於政令,多矣。臣敢推類,而進勉戒之言矣。上曰,所達好矣,而非有固執而然也。本來所習,如此故也。淳曰,萬機至煩,酬應多端,若無節適之道,則難矣。卽今症候,由於寒冷之外侵,前日有雪綿子衣製進之事矣。此則進着乎?上曰,時方着之矣。淳曰,八味元,方爲劑進,而新年劑藥,似涉不當,歲前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劑進則前所服者,當棄之矣。興慶曰,頃者小臣,以醫官事,有所仰達,而至有諫臣之言矣。聖上,旣以爲當此寂寥之日,臺臣言及將相,爲淸朝之美事,臣雖無似,亦豈有一毫芥滯之意,而但一時偶然陳達之言,反爲諫臣破寂寥之資,在臣私義,豈不爲慙赧惶竦之至乎?昨日藥院批旨,有待臣入來,許令入診之敎。且臣,見着臘享大祭獻官,受香在明,故今日,不得不出仕,而前者,已有所仰達者矣。臣本以庸下,膺此重任,實無一分堪當之望,且今夏所遭人言,決不可復出,而其時,鼎席一空,推諉無路,遂至黽勉出脚矣。前後累次仰請枚卜,而尙無明命,竊不勝抑鬱之至,朝臣之祈免者,或不無例讓之言,而今臣自知甚明,才分見識,萬無堪任重務之望,且以精神筋力言之,年未六旬,衰耗如許,蓋疾病所祟,不待耄及而已老矣。以此精力,如不早自知止,而終至於僨誤顚沛,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國體,豈不爲重損乎?若蒙聖恩,亟解重任,則臣謹當待罪藥院,起居聖候,至於備局公事,或有愚見,則亦不敢自隱矣。敢以將來不可仍冒之意,預此仰達。上曰,趙漢緯之言,蓋歇後矣。無乃予與卿,別無大段可言之事,故只爲此等之言耶?然則破寂寥之言,深爲卿喜之。蓋卿無可言之事故耳。或一番陳箚,未爲不可,而藥院問安,不爲進參,則過矣。古人有言曰,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又曰,苟非聖人,安得無過?一日之內,政令萬端,何可必其盡善乎?耳目之官,能爲如此之言,可謂美消息矣。今卿辭免,則分數太過矣。昨日,以待卿入來後入診爲敎者,非欲催促其出仕也。頃者一次入診,卿不入來,予心缺然,故實有待卿之心,而爲此言矣。環顧今日,如有賢於卿者,卿其薦之。予當破格,而卽爲卜相矣。今世之人,或不無鐵中錚錚者,而果有當大任之人乎?如有之,則卿雖遜讓其位,亦可矣。興慶曰,臣不敢以某某人,指名仰對,而第堂堂聖朝,才彦林立,賢於臣者,何啻十數輩乎?上曰,十數輩之言,極爲過矣。興慶曰,臣以萬萬不似,猥當不敢當之任,人心之未厭,至於此矣。殿下,若不早許退去,而久據重任,終獲大戾,則殿下,雖欲曲保,而亦不可得矣。臣之此言,實出肝膈,非爲一毫自便之圖,咫尺前席,安敢爲面謾之言乎?惟願速命枚卜,許臣辭免。上曰,卿之獨賢已久,予實憫然,豈不欲枚卜,而今卿所達,終涉過矣。頃者予以卿欲辭免,則枚卜,亦不可卽爲之意,有所下敎矣。得一相,而去一相,豈朝家卜相之意哉?大臣,猶股肱也。一拜相之後,豈可任其辭免乎?予或有不足之處,則每思加勉,卿亦以此爲心,上下交勉,則好矣。若以爲一毫無過,則雖君臣之間,是亦面謾矣。頃者筵臣,有以德字,稱沈判府事者,予有所下敎矣。以此觀之,可知予心,日前召對時,兪健基,以副手梢工爲言,予以其言,爲好矣。今日之勢,政如茫茫大海,操舟無人,如得上手梢工,則豈不好哉,而此實難得,雖副手,亦可矣。卿之所達如此,而旣已諭之,予不欺卿矣,卿亦何忍欺予耶?今日之言,卿須毋忘,可也。興慶曰,副手梢工之任,亦豈臣所可堪耶?微臣區區之願,惟在於速爲枚卜矣。上曰,次對時,原任大臣,亦有同入之例,而近來,則絶無進參之員,極爲慨然。沈判府事,果爲老病,李判府事,諸大臣中,最爲無故,而自前其所爲言,有兩件事,一則以爲老病,一則以爲無所知識云,而一不入來,此予所以慨然者也。今後則次對時,原任大臣,必爲入參之意,自政院,使之聞知可也。陳奏使臣,當於今年內入來乎?興慶曰,來月初三四間,當爲入來云矣。李春躋曰,聞崔奉朝賀,病勢甚重,方在束手待變之境云。中樞府錄事,俄者來言,係是大臣病患,本院,似當有稟啓之事,臣在藥院,未及知之,果爲入啓乎?上曰,姑未入啓,是爲老人例病耶?淳曰,秋冬以來,以本病,極重云矣。上曰,本病,是何症耶?淳曰,本來血燥,近來則津液枯乾,無餘地云矣。上曰,卽遣醫官,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可也。其子方在乎?春躋曰,崔尙鼎,方爲坡州牧使,又有兩子,必俱在病所矣。上曰,鄭領府事,爲人則本來堅强,而近來何如云耶?興慶曰,精神,或有昏瞀之時,而筋力,尙强精云矣。上曰,數年前聞之,不分爵品高下云。其年,今幾何耶?興慶曰,爲戊子生,有加於崔奉朝賀矣。淳曰,卽今老臣中,右贊成鄭齊斗,最爲强健矣。上曰,其年幾何?淳曰,己丑生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崔奉朝賀病患何如云耶?家在何處?必寧曰,病患加減,姑未有聞,而家在江上龍山村矣。上曰,御醫看病,書啓,想必入來,注書出去持來可也。綽,趨出還報曰,書啓姑未入來云矣。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夫何足數太宗深嘉納之。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徵,至五品以上各擧一人。上曰,承宣讀之。必寧,讀自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至以洎爲尙書左丞。上曰,此卷頗大,以三自至分之,則大小何如,而無越及下卷之慮耶?珽曰,似無越及之患矣。健基曰,以張數分之,則可以均分矣。上曰,以編數計之,一編,各爲二自至好矣。珽曰,此編,專以君臣諫爲主,蓋爲人主納諫之道而言也。此政爲觀省體念處也。上曰,然矣。珽曰,君臣契合,古來所貴,君若樂聞其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則群下,孰不聳動,但導之使言之法,不可他求,隨其言之好否,而用舍之。然後言者可以日進於前,而若賢相有言,而必賜嘉奬之恩,則非導諫之道也。是故近臣,若以言,先受嘉尙之褒,則疏遠之臣,雖有欲言者,似以爲嫌,而不爲進言矣。上曰,末世之弊,似或然矣。以賞求諫,則是以利害導人也。亦不能無嫌,而若忠直之人,則豈計較利害,而欲言而反默耶?金若魯之言,予深嘉尙,而異於疏遠之臣,故不爲施賞,若韓昭侯,以弊袴待有功矣。雖然,予豈以賞而要言耶?健基曰,君上,大公至正,雖草野之言,善則奬之,雖近臣之言,不善則斥之而已,何必計較遠近耶?上曰,末端,以劉洎事見之,是自薦也,而唐宗用之。今則人必嫌於自薦,而不爲之矣。珽曰,臣辭不達意,而向者所陳,乃以先示嘉尙之意,爲未必然矣。上曰,予豈以賞爲來言之資也?然而大體則然矣。必寧曰,近來廉隅太勝,或有欲言之事,慮或有希功望賞之嫌而不爲者,亦有之矣。上曰,豈有人謂希功望賞,而欲言而不爲者耶?健基曰,草野之人,不無此患矣。上曰,築黃金臺而賢人來,彼賢人者,豈爲黃金臺而來耶?珽曰,聖敎至當矣。上曰,捕廳之酷刑,予甚愍然矣。不服於王府嚴杖者,承款於捕廳,其刑之太酷,可知。人皆謂强盜,何可惜也云,而若殺越人者,則固不足惜,至於迫於飢寒,不得已而爲之者,豈無可憐之端乎?頃者秋曹,以賊人中五名則結案,而二名則變辭,更爲嚴訊得情事爲請,予雖允下,更思之,結案者之招,猶有伸救此二名之語,以此見之,則二名之當初就服於捕廳,亦未可准信,勿爲訊問,後日登對時,稟處事,分付秋曹可也。健基曰,捕廳之弊,誠如上敎,而至於外方,討捕使之治盜者,有甚於捕廳,必嚴杖孟治gg猛治g而後,謂之有聲績,故多行殘忍之刑,亦不無冤死者矣。上曰,此弊誠多矣。曾前捕賊堂嘉善帖文,必書賊人名字矣,今則不書,故視若例賞加資者然。此後則捕賊帖文,依舊例,書賊人名字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各邑,或有盜賊漸多之言,則別送武人,多行殘虐之刑,甚可異也。武人,豈善捕盜耶?特以武人,能行酷杖故耳。卽今風俗,雖曰末世,若行仁義,庶有感化之道,而守令之慈詳介悌者,則人皆謂之不如能吏,是可慨也。上曰,以世道論之,大體難於慈良介悌矣。健基曰,方今刻剝之風多,淳厚之風少,以八路守令見之,爲宰則必以嚴猛爲主,此豈聖世之美事耶?上曰,不但外方也。京司亦然矣。有威則謂之善爲,無威則謂不善爲矣。健基曰,悃愊無華者,無治聲,嚴杖猛治者,謂善治,而究其實,則悃愊無華者,勝於嚴杖猛治者矣。上曰,武臣,若不嚴猛,則謂之庸武人,甚可異也。予以尹光莘,謂儒家之人,必溫雅矣。以長湍事自明之供,見之,以嚴猛爲主者矣。見其父,則甚柔順,而見其子,則太强猛,父子不同矣。所見則不然,而乃如此,可怪矣。必寧曰,卽今世道,皆以猛爲主,人之天賦之性,豈異於古今乎?唯在乎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唐玄宗、宋高宗,予平日甚惡之矣。李宗城,比予於玄、高,予初見矣。煬帝無道,非煬帝之罪也。後世之人,比予於煬帝,非異事矣。貞觀時,囹圄俱空,至有鵲巢之事,太宗,能踐其言,而予則無一事有實效者,甚可愧也。珽曰,宗城之言,乃憂治世危明主之意也。此所謂責難於君者也。健基曰,煬帝時,則刑獄多濫,而太宗時,則獄官得人,故然矣。且煬帝虐民,人無言者,太宗,開言虛受,豈有二千人冤死,而不以爲言者哉?上曰,此事,非煬帝之罪也。卽今討捕使,未知幾思士廉也。珽曰,殿下旣知宗城之言是,則須念有初鮮終之戒也。上曰,當留意矣。健基曰,十四板魏徵之疏,甚可惜也。徵,學力不足,故其言如此,可慨也。上曰,然矣。徵之言,無狀矣。此足開後世亂賊之心也。徵之樹立,甚不正,初事建成,後事太宗,緣恩厚薄之言,果無狀矣。健基曰,徵,急於功名者,古人論魏徵,非太宗時,則不能直諫云矣。上曰,勸建成不兩立之說,豈非不正之甚者乎?健基曰,各爲其主之言,先儒亦已論之,而不正,則誠如聖敎耳。上曰,於人父子兄弟之間,豈以如此言間之耶?珽曰,徵,若爲建成而死,爲千古名人,而終不能死,反事太宗,甚可惜也。健基曰,徵不如汲黯遠矣,而徒取直臣之名矣。上曰,徵,不但不如汲黯,且不能爲李勣事矣。珽曰,卽今百官之得人,臣所未知,而自好者,一無行公之人,以玉堂言之,則才學之士,不無其人,而行公者無,如臣不似者,守館而已。補外者及行公,而還爲引嫌者多,甚可悶矣。健基曰,南泰良、沈星鎭,引嫌不出,已久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之撕捱,怪矣。金尙星,尤怪矣。珽曰,此人等,雖以臺啓默默之言爲嫌,而至今撕捱,則過矣。上曰,處置不爲乎?必寧曰,姑未處置矣。上曰,當初之徑出,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明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臘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 ○備忘記,史官二名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武兼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監司狀啓來乙卯正朝方物中引導,不得一時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內各司摘奸,似必不多時回還,而召對命下之後,因上番兼春秋之不備,未免遲延,事甚可駭。當該史官,推考,預備。亦當常時留待,而不爲入來,政院不能檢飭,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至卷末,起而復伏曰,別無可達之語,而太平之後,必有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太平,自古治亂相乘之理也。雖當治世,若謂之已治已安,則亂必生矣。雖有災殄,若恐懼修省,以爲消弭之道,則災可以爲祥矣。顧今聖朝,旣無闕事,則固無可論者。而以無忘在莒之憂爲念,以太平之後必有大亂爲慮,千萬伏望。上曰,唐承隋煬帝之後,則亂後有治似然。而以夏、商、周論之,桀、紂之後,若無湯、武,則豈能有治耶?今若專以治後必亂,亂後必治爲言,則近於安排布置。珽曰,治亂之相因,若氣運也。上曰,若無桀、紂,則豈有湯、武乎?當桀、紂之時,天眷生民,生此湯、武之聖以救之也。似不可專以氣運爲言矣。健基曰,氣乃陰陽之氣也。一治一亂,不得免焉。而亦在乎人事之如何矣。是故先儒,或比之於日蝕,或比之於曉霧中行役。人之霧中作行者,飮酒者安,食粥者病,空腹者死。行霧則一,而隨人處事,而安危判焉。人君若修德保民,終始不怠,則豈有亂生之理乎?上曰,古有轉災爲祥之事,人君若至誠修省,則庶有格天之效矣。健基曰,慮亂於太平之時,古聖王之事也。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大易》所垂訓也。我國,卽今百年太平之餘也。在殿下今日之急務,當念城覆隍之戒矣。上曰,所達誠然矣。健基曰,臣今因貞觀二十一年戶部尙書事,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卽今凶荒之餘,國用蕩竭,地部經用,固宜十分撙節。自辛亥年,有降品之命,今年當升品,而自上有姑置之敎云矣。自夫降品之後,經用賴此,而頗爲儲聚云。今若依前,更降一二年,以衛武公之大布大帛爲法,豈非聖德事乎?蓋降品之利,大矣。地部卽今儲蓄,專靠於此。若有二三年降品之命,則其爲有益於經用,豈少哉?珽曰,臣亦有所聞,下番所達,誠是矣。雖不當酌定一二年加降,而以此冊子譬之,則冊紙雖使差勝於此紙,有何益於誦讀乎?自上所用凡百,則升降無大段懸殊者,而降品之有益於經費,則大矣。上曰,以大體言之,以區區升降之品爲言,雖似瑣屑,諺曰節食久延,升降損益之無懸殊,誠與冊紙同矣。此冊紙,比前降品者,而猶似厚矣。若軍兵等所給,則不可降,而其他則降之何害?至於貢人輩,則必以上下之少,似不爲喜矣。健基曰,苟有補於國家經用,則貢人之不喜,猶是細事也。上曰,予之向者姑限今年之敎,如姑待秋成之意,初不止限今年降品也。意有在焉。儒臣猶不知之矣。健基曰,聞地部稟啓時,有限今年之敎,明年正月,則地部似當以升品擧行云,故先此敢達矣。上曰,然則升品事,姑勿擧行,更待下敎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珽曰,近日玉堂番次,極爲苟簡。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太宗卽位二十餘年,猶不懈於國事。我國,則次對一事,猶且頉稟不爲之日多,持公事入侍,亦不能種種爲之,甚可悶也。明日,雖不爲次對,而持公事入侍,則依前爲之,可也。重協曰,明日,乃次對日,而除夕之日,似難擧行,持公事入侍,當爲之矣。上曰,大臣方入齋,次對則勢不可爲,持公事入侍,與問安相値,明日待開門,諸承旨持公事上閤門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屢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昨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明日親臨受賀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博士安正仁,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罷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歸厚署別提李守謙,稱以未疫,不待本曹給由,徑先下鄕,事極未安,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柳萬重爲承旨,金錫一爲持平,朴弼耉爲義禁府都事,金聖采爲繕工監役,申晩爲兼校書校理,申晩爲檢詳,左承旨柳萬重,舍人單申晩,兼持平李顯望減下。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右承旨鄭必寧進。 ○同知沈鳳徵,副司果金道洽、金漢喆,副司正宋翼輝,以上單付。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進參矣。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鄭益河,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明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金尙魯爲兵曹正郞。 ○備邊司薦望,北兵使,許繗、尹和鼎、李重新,義州府尹,李德載、鄭益河、洪鳳祚。 ○宋秀衡,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正朝祭,翼陵謁者,以繕工監假監役李綬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事極駭然,汰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正朝陳賀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正郞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漢城府言啓曰,京中五部諸色軍兵歲抄,例於歲末磨勘。而判尹朴乃貞,方在被論中,堂上不齊,不得議啓,待明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宗廟薦新天鵝,三南貢人,受價本廳,輪回進納。而十一月令薦新天鵝,終不趁期進納,故當該貢人,令該曹,囚禁科罪,退限封進之意,頃已草記允下矣。今月又盡,歲色將改,其所進納,只是十首,未準數者,爲二首,莫重薦新,尙未封進,事甚未安。當該貢人,更令該曹,各別科罪督納,而在前如此之時,多有隨得封進之例,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禮曹,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二月三十日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以平安監司狀啓,理山朱砂洞冒占事。傳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而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事命下矣。所謂柳監司,當爲拿問,而狀聞中,名字無擧論之事,他無指名現告之處。令本道,各別査問指名現告後,處之。理山府使金垕,所當卽爲拿問,而金垕,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忠淸監司狀啓,泰安等郡居漕軍崔德寶等五名燒死事,傳于宋秀衡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情病,至難强,封章陳籲,蓋至于再。至若考績,國之重典,而道內殿最,不能及限封進,此其罪,當有大於瀆溷之誅。伏地以竢威譴,顧乃蒙例批,不準所辭,郵罰又不加焉。臣誠惶惑抑塞,不知所以措躬。間又得見兪健基對疏,蓄銳韜鋒,久而始發,其氣頗盛,殆難抵敵。況彼謂臣辭令口業,本不足與較,臣雖愚不能學,好言善色,務以悅人,亦自省其無胡叫悖出,爲人賤惡。而健基之言乃爾,臣唯羞愧欲死而已。更有何說?只是居職無狀,仰累盛化,辨章妄觸,自速惡言,唯有解見職被重勘然後,人心可快,私義可靖。若其病情,則感氣乍解,而痰症益盛,膠結胸腹,流注肢末,吐咯無算,痺攣不伸,閉戶委席,殆成蟄蟲,春和日暖之前,無望復起爲人。設令無此情勢,其難更攝職事決矣。藩臬務殷,不容曠日尸寰,殿最體重,尤豈一任淹稽?唯願亟回睿照,早賜罷斥,無俾公私交病而已。抑臣於江邊諸囚中,最疑金昌溫之殺越非實,欲一陳論於處死之前,久矣。今則使事竣還,議結有期,雖其供招,初不登於咨奏,要其處死在卽,有不可不及今一陳。蓋諸囚初査,昌溫酌處,皆在臣未赴任前。永昌之就捕,臣雖推問,而亦不說昌溫有犯,及其上京,始有援引拿訊之擧,故臣實不知其首末情迹之如何矣。秋間,巡過江邊,始聞去夏蔘把入山之後,昌溫以留鎭兵裨長,在僉使側,未或一日離,其無越去之隙,明甚。特於夜巡之時,逢着彼人之持蔘越來者於分土項而執之,貪其賂蔘,放去而不告于鎭,所犯之實,不過如此。而權以鎭廉知其家有藏蔘會,又聞細洞有殺掠之變,遂謂昌溫不越去,安有是蔘。雖斷之以殺越之魁,李喆輔之傳之生議,稟請酌處者,蓋亦究覈事情,採摭謠誦,明知其必不殺越之實狀故耳。此不但臣得之於廉問,一鎭民人,莫不齊訴於臣,明其殺越,非實狀。諸守令、邊將見臣者,亦皆謂國家,以昌溫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廉問與民訴,縱不足信,彼守令、邊將,亦豈有私護昌溫,爲此言之理哉?且臣聞細洞之査,兆於昌溫之被囚,而節次蔓藤,衆犯畢露,故永昌深恨昌溫,以爲微爾之故,何至於此?被捕之後,以必報昌溫爲辭,而果卽援引於上京之後,昌溫被訊對質,終始自明,經累坐受重杖承款,最後於諸囚云。臣雖不曾目見,以臣所聞,終似不勝杖而就服。況參以江邊守令、邊將公誦之言,臣決知其無殺越之實。夫彼諸囚之中,亦豈或無實不殺越,而承款於嚴杖之下者哉?然此等,皆中把入山之徒,而去歲把軍,蓋無不越境採蔘,則越採與越殺,等是死罪,死亦無可冤矣。若昌溫者,實無越境之犯,而混勘越殺之罪,則臣之所謂最冤者,此也。伏惟聖上好生之仁,實與天地合德,欽恤刑辟,每欲求生於必死之地。如昌溫蠢氓,雖若昆蟲之微,臣心知其處死之或冤。而不以聞於明主之前,致好生之德不卒究,則臣實有罪。玆敢附陳於請譴之章,乞垂睿察,俯詢廟堂,而裁處之,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筵中喉司之臣,以臣不封殿最,請推,而聖敎嚴截,至下重推之命,臣尤惶懍震越,無地自容。而所陳情病如右,今亦未卽擧行,臣之罪戾,尤萬殞難贖。只有席藁泥首,恭竢鈇鉞,臣無任猥越戰懼之至,謹昧死聞(聞))。答曰,省疏具悉。昌溫,以本鎭兵房,捧賂故縱,主張指揮,諸供已悉。而諸囚之中,有權力於本鎭,當初謀脫,亦由於此。今者郡鎭之稱冤,無乃過惑於爲昌溫之言乎?若此,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莫施於此等之輩,其倒乎?否乎?雖然,亦宜審愼於決重囚,下疏廟堂,其令礭gg確g處。首末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其速察任。 ○甲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春躋曰,再昨有勿爲問安之敎,故藥院候班,姑爲停止,而手部滯痰,昨今何如?上曰,屈伸頗勝,痰亦益減矣。春躋曰,手背浮高之氣,加減何如?上曰,浮氣旣盡消散矣。春躋曰,卽今以何物付之耶?上曰,但以巾裹之矣。春躋曰,日氣陰寒,聖候諸節,何如?上曰,非關矣。春躋曰,右承旨,則俄以傳香事進去,而吏曹判書宋寅明有稟達事,來詣閤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吏判入侍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傳命。寅明同爲入侍。春躋讀年過百歲者加資事上言回啓曰,上言內辭緣,置之,何如?上曰,特爲加資事,書出判付可也。重協曰,此乃平監狀啓,理山府使金垕論罪事也。上曰,上之。重協讀漢城府草記,五部歲抄,待明春磨勘事。上曰,知道。上曰,理山朱砂洞吳命恒狀啓築城事,吏判知之乎?所謂柳監司,何人?狀啓中貞陵洞居云耳。寅明曰,貞陵洞柳監司云,則似是柳復明也。朱砂洞則柳萬增,築小城矣。必寧讀平安監司狀啓,賊人指示捕捉人論賞事。上曰,此指捕人等,極殊常矣。承宣書判付可也。仍傳敎曰,凡飭勵之事,豈不美也。而徒歸紙上之文具者,不過有飭礪,而無實效故也。頃因《唐書》,有飭勵討捕營之敎,而擧條今將啓下,關西査案適到,而亦未免循套矣。噫,雖殺人重律,文案已成,猶恐非眞,三覆審愼。況知面不知心,古人所謂逢着途中,焉知其心?其於賞者,雖幸,其伏王法者,若毫分之冤,豈可復生?此道若不嚴,冒功受賞,濫告人命,其何懲礪,推考道臣,復査以聞,而日後討捕啓本中,必也先査捕捉後,次擬其律。秀衡曰,觀此狀啓,則洪檍等,果是賊矣。上曰,此亦何可信也。酷杖之下,豈無誣服者乎?秀衡曰,指捕申甑山,三登人,或似眞的,至於京居人,則必是虛僞矣。上曰,此亦未可知也。書賊人名於帖文,人必厭之,故予前日有下敎矣。秀衡讀平監狀啓,殺獄罪人白世奎處絞事。上曰,上之。又讀濟州防禦使狀啓,罪人末順物故事。上曰,上之。又讀平監辭職上疏。上命秀衡,書批答。{{*|批答見日記}}上曰,傳香,何其晩也?獻官不來耶,傳香處多,故然耶?注書出去問之可也。綽趨出還報曰,獻官有未及來者云矣。春躋曰,獻官之未及來,誠極可駭矣。上曰,何陵何獻官,不來耶?注書更出問之。綽又趨出還報曰,原豐君㷗、李世璡,姑未入來,而世璡,則俄纔改付標云矣。春躋曰,原豐君㷗、李世璡,竝請推考,而㷗,則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此人等,太晩不來矣。寅明曰,原豐,若只推,則後弊難懲矣。上曰,受香時急,不可罷職矣。上曰,左副承旨書平監狀啓回諭可也。仍傳敎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寅明曰,近來初仕,窠路極廣,雖以齋郞言之,陵所比前漸加。而一陵兩參奉,其數自多,以此年少儒生,纔得小成,輒皆入仕。一入仕路之後,不能專意於讀書,以致恬靜之風日衰,講讀之聲無聞,非細慮也。曾在先朝,以參下之積滯各陵,或出直長、奉事,變通定式,而自此,又爲初仕陞遷之捷路。古則爲齋郞近三年,然後,方陞奉事,而近日,未過十餘朔,例陞奉事。參奉之窠,雖若減數,而以其易陞之故,窠出尤多。卽今文南之作散廢棄者,殆近千數,參上窠窄,無以疏通。善治蔭南之空棄,固可惜,而至於遠方文官,則白首窮經,僅得一第,旅食饑凍,日望斗祿,而銓曹坐於無窠,無以收拾。此豈非可矜,而亦豈無稱冤傷和之道耶。臣意,則各陵直長、奉事中,或變通爲參上窠,依永禧殿令之例爲之,則初仕,似不至太濫,而參上文南,亦可爲疏通之一路矣。事係官制,日後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若爲變通,則官名,何以爲之?寅明曰,當以令爲名。永禧殿,曾有兩參奉,而今則一窠,陞爲令,但有參奉一窠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右承旨韓師得傳香後入侍。師得曰,祭享事體,至爲重大,而正朝祭官趁早受香事,自本院各別申飭矣。因獻官之未及齊到,傳香,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祭享色書吏,亦多有不善擧行之罪,晩到獻官,則從重推考,該吏,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上曰,最晩到獻官,誰也?師得曰,光興君橏及李世璡,而世璡,則俄纔付標陞實矣。上曰,祭享事重,該吏,不可泛然治罪,各別嚴懲事分付。晩到獻官光興君橏,旣已受香,祭畢後罷職,可也。春躋曰,原豐君㷗及李世璡,以晩到,請推矣。㷗旣非獻官,則推考,似當勿施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李世璡,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李世璡,則推考,可也。師得曰,祭官擇差,曾已申飭矣。宗廟獻官,事體尤重,而今番,則全不擇差,殊甚未安。當該銓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聖鐸,是別薦之人。頃日入侍時,見之,非但有經學,人物亦極佳,纔爲司僕寺主簿,欲試之郞署郡縣,而旣非生進,又異抄選,政例所拘,本曹不得檢擬。如此之人,別爲調用,則似好矣。上曰,何以拘礙?寅明曰,蔭官未爲進士之人,則不得爲郞署,且經守令講然後,方可擬望於守令矣。上曰,旣是望士,則非可以爵祿縻之,而待之之道,當異於凡人。其經學,極爲可嘉,若畀字牧,雖有未熟處,必不爲不法之事。當初召對時,別爲引見,旣已不拘常格,則該曹,亦當不拘常例,調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飭勵之後,忠勳府、守禦廳外,不爲封進,故纔又申飭,而終無封進之事,殊甚未安。歲前不爲擧行之諸司堂上提調,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明日仁政殿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而在外者多,金若魯,尙未處置矣。上曰,今日政新除授臺官,侍下批,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歲改在卽,金吾滯囚有弊,而禁堂不能備員開坐,甚可悶也。上曰,同義禁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江界府使尹光莘,慶興府使李玗,龍川府使趙國彬,令該曹,更加各別催促,使之趁速辭朝。驪州牧使李義豐,亦爲各別催促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xavom629za7tyvr56hpom0rn8bg1bi 2173557 2173534 2022-08-22T11:27:00Z Blahhmosh 79595 /* 12月6日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1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崔尙鼎。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奉朝賀閔鎭遠別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雨雪終夕,寒風達曉,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當依前日聖敎,率諸御醫,趁早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殿座相値,明日入診。 ○宋秀衡啓曰,明日啓覆時,六曹堂上當爲進參,而戶曹判書李廷濟陳疏,參判未差,參議李命熙呈辭,無進參之員,判書李廷濟,參議李命熙,待明朝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日寒如此,正時以辰正三刻入之。 ○宋秀衡啓曰,因刑曹草記,啓覆時,本曹三堂上,例當入侍,而參議金希魯,猝患寒感,明日啓覆,末由入參,令本院稟旨變通事,允下矣。刑曹參議金希魯,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 ○又啓曰,新除授刑曹參議待落點,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刑曹參議徐命彬、鄭羽良、愼無逸。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右邊捕盜大將鄭壽松,卽爲牌招,命召及大將牌、傳令牌,傳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忠淸監營上送罪人李仁福,令捕廳,合坐究問事,命下,而今日啓覆殿坐相値,各司例不得開坐,則捕廳開坐,亦甚未安,明日合坐究問,何如?傳曰,允。 ○傳曰,權取身公事,今姑啓下,禹鼎九、奉梅,卽爲放送。 ○傳于宋秀衡曰,明日入診相値,晝講停。 ○李鳳翼,以漢城府言啓曰,懿陵外火巢內偸葬處摘奸事,郞廳一員今方發送,郞廳及書吏所騎馬,令該曹,依例題給,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一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初覆,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府事魚有龜,右參贊鄭亨益,行工曹判書金取魯,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礪恩君梅,禮曹參判趙錫命,刑曹判書尹陽來,戶曹參議李命熙,兵曹參判李眞淳,吏曹參議李宗城,刑曹參判金始炯,同知中樞府事朴璜,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修撰吳瑗,副修撰金若魯,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注書徐命臣,假注書李長夏,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同爲入侍,興慶進伏曰,朝批已承候,而日氣猝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往來之候,何如?上曰,或有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亦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亦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湯丸連爲進御乎?上曰,二貼未及進服矣。興慶曰,湯劑近連進御,未知有效乎?上曰,今番則中氣比前似實矣。興慶曰,此堗溫乎?上曰,堗則溫矣。興慶曰,日氣極寒,右邊以屛遮之,何如?上曰,坐處不寒,且閉戶何關之有?秀衡曰,推案修正,內囚先達乎?上曰,以單子修正,次達之,可也。上曰,金浹、紅桃,當待時乎,事體,何如?興慶曰,判義禁,以吏曹事引嫌,未及擧行矣。上曰,然則三覆爲之乎?鳳翼,進宮差韓世儒推案。上曰,下款奏達,可也。鳳翼讀之。上曰,其下草記達之。鳳翼讀之。上曰,自《大明律》達之,鳳翼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世儒矯誣王言,果是的實,其意欲爲矜誇。情則非可惡,而法則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犯矯誣之罪,律又明白,他無可議矣。取魯曰,渠之爲人板蕩,矯誣之罪,雖有輕重,而律則明白,他無可議矣。梅曰,小臣律外,更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宮差之作弊外方,比比有之,此則況矯誣王言,自有當律矣。陽來曰,以律文觀之,更無可議矣。乃貞曰,文案未得盡見,而矯誣聖旨,律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矯誣王言之罪,自有當律矣。眞淳曰,渠之矯誣,非出於凶獰,而旣已承款,律無可議矣。始炯曰,矯誣王言,渠旣承款,他無可議矣。璜曰,小臣法外無可達矣。世望曰,臣亦法外無可達矣。命熙曰,諸臣已達,別無可言矣。宗城曰,渠之所爲,只在矜誇,而矯誣王言,律則分明,更無可論矣。羽良曰,慮囚之道,以律而已。臣則法官,律外無可達矣。箕錫曰,渠以宮奴,矯誣王言,律則明白,無可言矣。就咸曰,矯誣王言,決棍七十度,旣已承款,更無可達矣。瑗曰,渠旣愚迷,志在矜誇,而罪狀明白,律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當初矯誣,原其情則非有不道之心,而在國家用刑之道,當用一律矣。上曰,初照律入於三覆,意有在焉,如此之類,所當痛懲,而慮囚之道,參以情法,欲求其生也。以《寶鑑》及諸臣所達言之,當用極律,而此則不可不審愼矣。朴弼琦乃是侍從守令,渠何敢欺誣乎?李宗城之言,誠是,此與詐傳詔旨,差異矣。興慶曰,詔旨則以文字,而此則似異矣。上曰,僞批者,爲詐傳詔旨,而此則有異,秋官及諸臣,達之,可也。鳳翼曰,言語與文字似異矣。陽來曰,詔旨是詔文,而渠旣矯誣,以律文觀之,無容恕之端矣。始炯曰,渠以言語誇矜,雖非文字,而人心世道如此之時,稱以宮差,欺罔官家,作弊外方,事已彰露,施以當律,似不可已也。羽良曰,小臣今日始爲出仕,當初議律,未及詳知,而以法則當死,更無可達之語矣。箕錫曰,此與詔旨乍異,聖敎當矣。就咸曰,矯誣王言,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擬律與詐傳詔旨差異,以小臣淺見,有難容議,而死生之際,論其情罪而已。至於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參判金始炯爲監司時,印信僞造罪人,各別嚴治,如此之類,杖斃則可,而極律則似過矣。錫命曰,官長之言,猶不可欺,況君父之命,乃敢矯誣,參以情法,有難容貸矣。上曰,情亦可痛,而無哀矜矣。取魯曰,以詐傳詔旨言之,更無可議之端矣。上曰,工判之言,是矣。有龜曰,渠旣以矯誣承款,律不可低昻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俄者聖敎,無哀矜云,誠爲當矣,情則無可恕,而此與文字有異,更考律文而處之,似宜矣。若魯曰,情無可哀,而詐傳詔旨之律,似不襯合矣。上曰,朴弼琦事,將信將疑,何以私書,問戶判乎?乃貞曰,文字與言語雖異,而矯誣之律,則自有矣。上曰,世儒非可惜,而至於決死生之際,則重矣。諸臣亦不知予意矣,今番啓覆多矣。金浹、紅桃,不入此中,此則待時,而承旨書之。上曰,當初處分,末梢依允。本曹草記,置諸啓覆者,蓋所以痛駭所爲,嚴懲他人,而三覆慮囚,乃所以審愼,若有疑者,尤當詳審,世儒之入於此者,卽比擬詐傳詔旨之律,而終未知襯着,更考律文,三覆以啓。上曰,此則雜類地官輩,近來士夫,多崇尙如此之流,誠可憫矣。師得,進紅桃推案。上曰,此則不必讀之,且無審愼之道,直爲判付。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按律正法。若魯曰,慮囚重大文案,更讀然後判付,似宜矣。上曰,此則不然,閔奉朝賀之言是矣。陽來曰,小臣,以金浹或不得正法,而徑斃爲慮矣。上曰,觀其文案,則金浹承服,猶未盡爲矣。所謂紅桃之母無狀,秋判,何以爲之?陽來曰,刑推一次後,定配矣。上曰,此外何加乎?必寧,讀朴儉天推案。上曰,初檢屍帳讀之。必寧,讀屍帳。上曰,刺處輕輕乎?取魯曰,無論輕輕,刀刺處狼藉矣。上曰,初招承服達之。必寧讀之。上曰,更査啓本達之,此無可疑,而諸臣或有未及詳知者矣。必寧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無疑常人,子與女或有異視者,而儉天刺殺其妹夫,一年一二次發狂,不可謂之眞狂,殺則分明,法外無可達矣。上曰,尹召史之擊錚,似是至情所在,故爲之矣。有龜曰,男妹之間,刺殺分明,更無可疑之端矣。取魯曰,以承旨讀獄案觀之,殺則分明,狂逆則不知人事,不知父母,此則無可論之事矣。亨益曰,刺殺狼藉,不可以其妻之鳴冤,有所容貸矣。梅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於情於法,無所容恕,其妻鳴冤,不可取信,殺則分明,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諸臣無異矣。眞淳曰,下詢,似以尹召史之訟冤,而狂逆之人,豈有殺人逃躱之理乎?錫命曰,此則法外無可言矣。始炯曰,獄案明白,毫分無疑,法外更何達乎?璜曰,刺殺狼藉,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法外更無可達矣。宗城曰,情迹兇悖,罪狀狼藉,定律之外,無可言者。命熙曰,此則與前有異,別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羽良曰,此漢情狀絶痛,無他可言者矣。箕錫曰,覆奏之法,蓋欲其審愼,而此等之類,無可言矣。就咸曰,情節絶痛,文案明白,律外無可言矣。瑗曰,情跡凶悖,無可生之道矣。若魯曰,殺人中男妹相殺,尤無容恕之道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朴儉天之妹事,當如何?取魯曰,同生雖重,若殺其夫,則當執而告官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此則三從之義重,道理當如是矣。上曰,常時與其姑戰,則不可以三綱之義,責之矣。師得,進讀金贊石推案。上曰,問目闕之,初招承服達之,可也。師得讀之。上曰,更無可疑之端,下款承服結案及康世三監司親問達之。師得讀之。上曰,印僞造,書者與作者刻者同罪乎?興慶曰,世三書之,贊石刻之,罪狀則無異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僞造渠旣承服,而公然賊人之物,情法無可恕之端矣。有龜曰,一者書之,一者刻bb之b,同情僞造,此等罪人,當用一律矣。取魯曰,前後啓覆罪人,其情或有可疑者,而此則狼藉,無可言者矣。梅曰,諸臣已達,臣意亦然矣。亨益曰,一書一刻,渠旣自首,此等之類,前或原恕,而今番啓覆,僞造者甚多,處分不可不嚴截矣。陽來曰,此罪人,按法之外,無可言者矣。乃貞曰,罪狀極爲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於情於法,俱無可恕之道矣。眞淳曰,罪人,或不無其情之可哀,而此則無一毫容恕之端矣。始炯曰,一書一刻,旣已現發,更無可議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狀重大,正法之外,更無可言矣。宗城曰,前後啓覆入侍,印信僞造罪人,其情或有可哀,則付之生議,而此罪人,定律之外,無可言矣。命熙曰,印信僞造,自是一罪,而僞造傳令踏印,尤爲無狀,正法之外,無可言矣。羽良曰,此罪人,法外更無可議矣。箕錫曰,渠又怯奪民間,其罪狀,尤無可恕之道矣。就咸曰,招辭明白,定律之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法外,無一毫容恕之道矣。若魯曰,此等漢,無可疑之端,直用一律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興慶曰,朝水剌進御乎?上曰,若干進御,判付先書以入,可也。宗城曰,別兼春秋有差出之敎,而宋敎明方爲外任,洪昌漢翰林不爲行公云矣。上曰,洪昌漢前者史職,不爲行公,別兼亦不撕捱乎?此則史局重大,當次人勿拘外任,竝付職,可也。春躋曰,然則以口傳差出乎?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春躋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俄聞東班中有咳唾之聲,殊涉未安,推考,申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少退,午正後更爲入侍。必寧,進讀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此則三省罪人,易知之事,啓目及八先遲晩供辭,讀之。必寧讀供辭。上曰,其下《大明律》達之。必寧讀之。上曰,凡人云者,以舊上典而言乎?興慶曰,法文似然矣,所謂雇工,與我國奴僕同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殺人中尤無可論,舊上典與外三寸,同謀殺之,當用極律矣。有龜曰,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矣。取魯曰,罪關綱常,無可議者矣。亨益曰,戕殺其舊家長,與他殺人之罪,尤爲重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乃貞曰,舊家長無異於卽今上典,此則罪關綱常矣。陽來曰,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錫命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舊主刺殺,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始炯曰,三尺至嚴,不可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同矣。宗城曰,殺人者死,自是定律,而此則戕殺其舊主,罪犯比他尤重,更無容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此等之類,正法之外,他無可論矣。箕錫曰,一律之外,無可達矣。就咸曰,罪犯狼藉,法外無可論矣。瑗曰,情狀絶痛,法外無可言矣。若魯曰,罪無可恕,正法之外,無容議爲矣。上曰,此則僅免綱常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矣。春躋,進讀印信僞造罪人校生張應奎推案。上曰,問目置之,其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木片爲印,成出文書,僞造則分明,在法當死,而情則不無可恕之道矣。有龜曰,貧寒所致,情則可矜,而物故立案,旣已僞造踏印,多少間徵食,其罪狀明白,法則無可恕之道矣。取魯曰,印文未成,而律則當死,比諸金贊石等,容有可恕,而近來好生之德,多施於如許之類,故致有此弊矣。亨益曰,印僞造,法則當死,而其受食之物,不過牟一斗粟一斗錢六錢云。以此觀之,誠爲殘忍,而僞造則分明,執法之論,在下有難容貸矣。梅曰,小臣無所達之語矣。陽來曰,所食不在多少,印僞造無可生之道,木片與匏片,僞造何異?小臣當初狀啓回啓,張世章定罪時,以生爲死,矇然誤書,惶恐敢達矣。上曰,此是一時偶然,何關之有?乃貞曰,木片爲印,罪則當死,而比於金贊石,不爲狼藉,尹陽來所達是矣。其所食之多少,不須言,在執法之論,無可生之道矣。錫命曰,印文未成,律則處斬,他無可達之語矣。眞淳曰,得其情則可矜,而罪則當死,自下有難以容貸之議,仰達矣。始炯曰,近年以來,百姓失其常性,以斗米錢,或作奸犯科如是,在懲後之道,有難容貸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罪犯狼藉,正法之外,無可達矣。宗城曰,法則分明當死,更無可達,而大臣所達情則可哀之言,好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得其情則哀矜云,正謂如此之類,而末世奸僞日滋,法則難以容貸矣。箕錫曰,小臣執法之官,情則可謂哀矜,而律則不可低昻矣。就咸曰,印跡分明,無輕重之可論矣。瑗曰,印文未成,猶爲處斬,三尺不可低昻矣。若魯曰,罪囚論斷,參以情法,或有可恕,而付之生議,則實多枉法之弊,宜用其律矣。上曰,今番僞造者四人,其中張應奎尤輕者,憲臣所達得其情則哀矜是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曰,屍帳達之,其年則酙酌載之乎?興慶曰,問於屍親而載之矣。上曰,問目不必達,而承服文案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其年少,而於盧哥,爲首行乎?始炯曰,與盧鳳瑞,七寸間云矣。上曰,監司親問達之。秀衡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白世奎托以辱母爲言,而實則爲其妻打殺,旣已承服,更無可議矣。有龜曰,觀其文案,則無疑晦處,當以律論斷矣。取魯曰,祥原、白哥非常漢,皆鄕品官也。打殺分明,然以變辭觀之,或有可疑,而臣往西關時見之,則四五次變辭,以至經年閱歲者甚多,以此不可取信矣。梅曰,小臣,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亨益曰,行兇情節狼藉,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極律矣。陽來曰,情法無參量之事,罪狀絶痛,正法之外,無可言矣。乃貞曰,打殺情節,狼藉無疑,法外他無可議矣。錫命曰,殺人者死,法外無可達矣。眞淳曰,以破支機木,分明打殺,渠已自服,他無疑晦,自有當律矣。璜曰,如此罪犯,他無可言矣。世望曰,殺人者死,他無可議矣。宗城曰,此等罪人,施以當律之外,無他議矣。命熙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羽良曰,三尺至嚴,無他議矣。箕錫曰,承款狼藉,正法之外,他無可言矣。就咸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瑗曰,中間雖變辭,而罪狀綻露,當用一律矣。若魯曰,打殺分明,似無可疑,而其文案,十里外隣人招問,怪異矣。上曰,他隣人或爲之乎?取魯曰,殺人出則一村皆空,故或捉遠人,而爲切隣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進讀外囚南海印信僞造罪人幼學鄭以珪推案。上曰,問目下監司親問達之。春躋讀之。上曰,張應奎無可哀,而此則有可恕矣。始炯曰,小臣親問時,見其爲人,多行不義奸惡之徒矣,上曰,其處土着兩班乎?興慶曰,捉人以盜賊,心術無狀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論其心術,與强盜無異,不可饒貸矣。有龜曰,櫃中藏印,累次行兇,關文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取魯曰,錄囚必求可生之道,殿下審愼之意,臣等豈不仰體,而此則情犯最甚奸惡,與金贊石無異,聞其時監司金始炯之言,有不可容貸矣。梅曰,印信旣已造成,無可恕之道矣。亨益曰,以文案見之,僞造旣已現捉,更無可論矣。上曰,直爲造印乎?始炯曰,以匏片爲印,關字有二度書於壯紙云矣。陽來曰,當初文坦等,捉於場市,仍爲告官,僞造一節,旣已綻露,則三尺之外,更無可議矣。乃貞曰,印信造置櫃中,且有印朱云,情狀萬萬絶痛,與金贊石,罪無異同矣。錫命曰,鄕曲無識之輩,殺人私鑄及印信僞造,皆知其死罪,而有此故犯,當用極律之外,更無可議矣。眞淳曰,印信僞造,情狀綻露,雖未及受食,而法則當死,無可言者矣。始炯曰,與金贊石,罪狀無異,當用一律矣。璜曰,三尺之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小臣之意,與諸臣一樣矣。宗城曰,僞造則同罪,而此罪人比張應奎絶痛云者,諸臣所達是矣。命熙曰,比他罪人,用意尤爲巧惡,依律處置外,更無可議矣。羽良曰,僞造罪人中,情狀之巧惡,無如此漢,正法之外,無他可議矣。箕錫曰,僞造承款後,則罪狀無彼此,而此罪人尤倍,當用一律矣。就咸曰,其僞造印信,用而藏之,尤爲凶惡矣。瑗曰,罪人中尤爲巧惡,不可容貸矣。羽良曰,凡僞造,巧詐者爲之,鄕曲校生兩班之類,多如是矣。若魯曰,無論得食與不得食,僞造之罪,當死矣。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鳳翼,進讀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曰,此香山,妙香山乎?取魯曰,然矣。上曰,屍帳及其下覆檢達之。鳳翼讀之。上曰,此文案見之乎,左偏問之者,以燈檠打之乎?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昨年上來,已爲更査,而頭部左偏,以燈檠打之,肩則以木履打之云矣。上曰,妙眼承服招辭及其下道臣結語達之。鳳翼讀之。上曰,以更査文案觀之,無分明,末抄下手,則是坦永,以燈檠打一贊頭部,至於流血,寺僧擧皆奪氣云,而妙眼則以木履擊打云,而屍帳無切緊處,律文所謂果實殺,而妙眼罪疑惟輕者也。僉議,何如?興慶曰,以文書觀之,妙眼似生矣,當初始戰,由於妙眼,而雖已承服,今若求生於必死之中,則不無原恕之端矣。有龜曰,文案讀時,未及詳聞,雖已承服,而情則有可恕之端,其時道臣參酌,亦有意見也。取魯曰,此獄,小臣在時已出,顚末未能詳記,而物情則聞之,以寧邊府使之言觀之,情則可哀,承服不分明,聖敎然矣。此則似有容貸之道矣。梅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初以木履擊打,妙眼爲之,而似不至於卽死,以木燈檠打之,午時被打,日入卽死,以此觀之,分明死於坦永之手,其承服亦無明白,寺僧奪氣之言,上敎然矣。旣曰殺人,在下者有難輕議,惟在自上裁處矣。陽來曰,一打之外,無復打之理,而且生坦永可見,死一贊可顧乎?一贊、坦永,以言相詰,妙眼未必殺矣。上曰,香山寺大乎?取魯曰,刹最巨,而僧亦多矣。乃貞曰,文案未見,而此有違端,尹陽來所達是矣。坦永,雖以木燈檠打頭,而一贊之仍此致斃,亦未可知,終有可疑之端,惟在自上參酌矣。錫命曰,殺獄事重,參以情法,或有付之生議,而渠旣以打納招,則似難原恕矣。眞淳曰,妙眼雖以打納招,若以此正法,則王法似不分,明矣。始炯曰,小臣數日前,見此文案,與尹陽來,意不同矣。當初始戰之時,同房僧,欲爲禁止,而坦永,以木燈檠,打一贊之頭,其日未暮卽死云,與律文相反之意,自外已論矣。必寧曰,申時已至,小臣以軍號出去矣。上曰,依爲之。璜曰,小臣未知,而死者誠冤,下詢諸臣而處之,宜矣。bb世b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觀其文案,無必死之理,初以木履打之,左右脅,有傷處云。而以此不至於死境,而一贊已死之後,若論其殺者,坦永以燈檠打頭,流血狼藉云。此則一贊之死,專由於坦永,當初鬧端,雖曰妙眼,而以此償命,終涉冤枉矣。命熙曰,殺人者死,三尺至嚴,下詢諸臣,聖敎至當矣。羽良曰,尹陽來之言是矣,一打之外,無更打之理,顖門偏左中一處,則坦永似當之,其餘傷處,亦甚狼藉云。律文所謂果實殺,專歸妙眼,未可知矣。上曰,其則各有意見,勝於雷同矣。箕錫曰,小臣待罪法官,所當守法矣。此獄始初,雖起於妙眼,而致死似由燈檠,下詢量處,似宜矣。就咸曰,此獄無難處之事,妙之先打,明白無疑,渠何爲不死乎?以殺獄法理言之,則如是矣。瑗曰,此文案反覆商量,俄聞聖敎,更無可達之語。而二人皆打頭傷,則是坦永所爲,其所致斃,非由於妙眼之木履,而無明白可據之事矣。若魯曰,別無可達之語,以初招所供觀之,一贊致斃,由於顖門之傷,坦永似爲元犯,妙眼則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尹就咸所達,與本律相左,鄭羽良所謂一打之外,必不更打之說是矣。雖婦人,以尺打之必傷,況以燈檠打頭,豈不傷乎?此是罪疑惟輕之類,其寺,一贊已死,坦永杖斃,妙眼又死,則豈不冤乎?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正兵朴永萬推案。上曰,初招後承服招及監司親問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道臣結語耳。重協讀之。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俄已言之矣,妓生,本無定夫,亡致金,且非驚時捕捉,永萬,旣以疎棄元色,納招,則應爲殺人矣。有龜曰,先刺亡致金,後刺元色,則不可謂殺人,而此則誤殺分明,無可論矣。取魯曰,元色與官婢少異,初則以娶妻樣得之,而目見與亡致金淫奸之狀,刺殺,亦非異事,臣意則以此償命,未可知矣。梅曰,小臣與大臣之意同矣。亨益曰,元色雖是永萬之妻,而旣委於亡致金,則殺人之罪,似難免矣。陽來曰,當初永萬所志,雖有疎棄之語,而其夜,亡致金、元色相議曰,汝亦不爲衣食,永萬亦不爲衣食,明日當訴於官家爲言,則其不委於亡致金,據此可知。臣意則直用一律,未知如何,與當初議啓時異矣。乃貞曰,小臣之意,與大臣所達同,別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臣意亦與大臣所達同矣。始炯曰,臣爲刑曹郞官,多見淫奸殺獄,而此則永萬,元非疎棄元色,所謂委於亡致金云者,不過一時忿語,直用一律,終涉如何矣?眞淳曰,永萬無所志,則便是奸所捕捉,而殺則分明,似當無容恕之道矣。璜曰,臣意以一張所志,有難直爲論斷,下詢而處之好矣。世望曰,小臣,與諸臣之意同矣。宗城曰,臣見其文案,永萬無必死之理,俄與尹陽來酬酢矣。《大明律》奸所捕殺,元非應死之法,而永萬呈官所志,使亡致金擔當云。則不可謂永絶元色,而官家兩造對辯,便是未了之案,以此言之,元色爲永萬之妻無疑,夫婦之名自如,則刺殺,誠非怪矣。以亡致金呈官決斷之語觀之,明是奸夫,永萬則終有可恕之道矣。命熙曰,小臣與李宗城意見同矣。羽良曰,李宗城所達似是,而元色旣是官婢,則便同娼女,本無定夫,而謂之奸所捕捉,則未知何如。箕錫曰,鄭羽良之言是矣,元色旣是官婢,則宜無定夫,與登時捕殺,似異矣。就咸曰,亡致金、永萬,宜有參酌之道,元色旣是官婢,則與閭閻之女有異。若以此正法,則後弊難防矣。瑗曰,公賤雖異,而永萬以委於亡致金之意,旣已呈訴,與奸所捕殺似異矣。若魯曰,名雖官婢,而爲夫妻,中間雖有疎棄之意,而亦不分明,殺則似過矣。上曰,大體此文案,自政院,前期一日預入,故未能詳知,而吏曹參議所見,與予同矣。所謂一不顧見之說,亦無明證,其委於亡致金云者,都出於忿情,公賤之說非矣。會飮行娼之類,本無定夫,無足言者,而此則不然,《大明律》小註,妻妾謀殺夫,娼妾則勿論,元色或與亡致金,同謀殺永萬,則其罪,果如何?此不爲綱常罪人耶?秋判,常時守法固執矣。今始爲付生之論,此則似有原恕之道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春躋曰,慮囚之道,所當詳陳己見,而淸平君金世望,語欠分明,推考,何如?上曰,入侍生疎之致,勿推,可也。重協,進讀外囚殺人罪人烽軍朴水奉推案。上曰,屍帳告達。重協讀之。上曰,其下有秋曹啓目矣。上曰,秋曹啓目是矣,水奉之子何爲原謀乎?興慶曰,似然矣。上曰,此回啓誰爲乎?戶判爲秋判時事乎?僉議,何如?興慶曰,水奉無可議者,而震則似非原謀矣。有龜曰,水奉則當死,而餘人無必死之道矣。取魯曰,水奉無可言者,其子則大臣所達之意好矣。梅曰,小臣雖未詳知,而大臣之言是矣。亨益曰,大臣及諸臣所達,皆分明,更無可達之語矣。陽來曰,擬律已爲分明,更無所達矣。乃貞曰,水奉殺則分明,無可議,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上曰,非謂其死矣,予所問者,父子之間不可爲加攻,道臣之竝受承服,誠爲怪異。該曹之請推是矣,爲其子,以杖毆打,亦非異也。興慶曰,以此言之,杖百之律,亦爲過矣。上曰,杖百亦不當矣。錫命曰,水奉無可言,而震事,上敎至當矣。眞淳曰,水奉自有其律,而震亦非全然無罪矣。上曰,其父用極律,則其子杖百之外,又何加乎?始炯曰,病臥房中,聞其父與人相鬪,以杖毆打,亦非異事,震之有罪,未可知,臣意則杖百之律,亦似過矣。陽來曰,震則自本道想已勘處矣。璜曰,小臣當律不知,下詢諸臣,而處之則好矣。世望曰,水奉殺人分明,定法宜矣,震則當生矣。宗城曰,刑曹議啓,想已下去,皆勘處矣。上曰,以原謀以下律勘處,則更無可議之事乎?命熙曰,水奉則當死,而震則無必死之道矣。羽良曰,諸臣皆已詳達,更無可言矣。箕錫曰,水奉則宜施當律,而震則本道想已勘處,無可議矣。就咸曰,水奉無可言,而震則無必死之罪矣。瑗曰,水奉情犯狼藉,在法當死,震事本道已爲勘處,則今無可議矣。若魯曰,觀其文案,則水奉招中,有十餘歲女兒周牢之語,雖出於罪人變辭之招,果有此事,則不但是法外之刑,以子證父,尤極非矣,當該守令,宜有警責矣。上曰,當該守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秀衡,進讀印信僞造罪人崔聖中推案。上曰,秋曹參判達之,以杖斃爲期乎?始炯曰,問其同情,則抵死不服,此罪人與蔚珍罪人張應煃gg張應奎g同矣。上曰,以平涼子爲印云,視應奎有加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以吏爲此,應死之外,無他可議矣。有龜曰,奸吏情節,綻露無餘,直爲正法之外,無可言矣。取魯曰,如此之類,無一毫可恕之端,當用一律矣。梅曰,以印爲名,僞造現出,則罪當死矣。亨益曰,情節絶痛,不可付之生議,法外無可言矣。陽來曰,印信旣已僞造,則不可以平涼子,論其罪犯輕重,情狀絶痛,正法之外,無他可論矣。乃貞曰,情節奸巧,法外無可達之語矣。錫命曰,此罪人無可容貸,正法之外,無容更議矣。始炯曰,小臣俄已達之,當用一律之外,更無可言矣。眞淳曰,諸臣皆已陳達,小臣之意,與金始炯無異矣。必寧曰,軍號之時,已過矣。上曰,當下之矣。璜曰,法外無可達之語矣。世望曰,旣曰印信僞造,則無可生之道矣。宗城曰,渠旣承服,法則當死,情亦無可恕之端,而此無文字,比於《大明律》,當如何?命熙曰,渠以監營營吏,所爲如是奸巧,比他罪人,情犯尤爲較重矣。上曰,以田孝傑受債事觀之,誠爲巧惡矣。羽良曰,李宗城以此無文字爲言,而旣以平涼子爲之,則與僞造何異?在法無可恕之端矣。箕錫曰,此等罪犯,當律之外,更無可達矣。就咸曰,情狀旣著,罪之輕重,不可以平涼子,有所更議矣。瑗曰,情節奸巧,旣已印出,則與僞造無異,與印文未成,豈可比同乎?若魯曰,僞造則的實,罪無可論,而以李宗城所達觀之,似不無參酌之道矣。瑗曰,此罪人,謂之加於張應奎,則未可知矣。上曰,所達然矣,承旨書之,姑待三覆,更議處之。上曰,秋判進來。陽來進伏。上曰,以權哥事,方欲下敎,而近來文具甚多,再覆未知何以爲之。卿在秋曹,勤實已著,須加勉勵,俾免因循近例之弊,可也。權取身事,終始常理之外,禹女臨歿書,尤不成說,是淫婦變爲烈婦矣。權厚、權孚兄弟無狀矣。所謂東萊,坐於廳上,半産爲眞産,無聲謂有聲,渠曾經侍從,頭戴紗帽,身着朝服,生於朝鮮,而豈有如許道理耶?仙玉老而淫巧,不可不嚴訊,來日開坐,各別痛査,可也。陽來曰,下敎如此,敢不奉承乎,上曰,觀其文案,杖斃甚多,何也?陽來曰,日寒如此,不過數次受杖,而自爾致斃矣。瑗曰,筵席入侍,何等嚴重,而都承旨李春躋,不爲俯伏,間或起坐,誠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掌令金箕錫進伏。上曰,無改處,只擧末端,可也。箕錫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藉,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bb情b,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持平沈星鎭,時在京畿衿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獻納尹就咸進伏。上曰,只擧末端,可也。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孥籍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bb曰b,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酌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上曰,勿煩。又啓曰,新除授正言金光世,時在京畿楊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修撰吳瑗啓曰,親臨慮囚,事體重大,而六曹長官中工曹判書金取魯,刑曹判書尹陽來外,無進參之員,雖未知情病之如何,而不可無警責。未入侍長官竝推考,何如?上曰,未入侍長官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又啓曰,金浹決案,一日爲急,而金吾堂上,連事撕捱,尙不擧行,以致未及入於初覆文書中,其在事體,極爲未安,金吾堂上竝從重推考。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親臨慮囚,終夕酬接,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臣等當依昨日下敎,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湯劑繼進當否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藥房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前加入中,去縮砂,更加紫蘇葉、前胡各一錢,姑先連進三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同義禁申昉,連違召命,尙不行公,事甚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連呈辭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提學宋眞明,時在忠淸道洪州牧任所,經筵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二日,藥房入診時,來乙卯式年監試覆試擇日,以二月念後改推擇,諸科覆試,亦爲次次差退事,榻前下敎矣。諸科吉日,更令日官改推擇,原粘目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刑曹啓目內權厚、權孚等,令金吾拿處事,判下矣。權厚、權孚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允。 ○又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頃日綱常罪人文斗章,與其陰奸子婦阿只,自秋曹推捉之時,脫身逃躱云。故聞來不勝痛駭,別定軍官使之譏捕矣。軍官崔壽基,晝夜跟尋,綱常女人阿只,艱辛捕得於西郊孔德里,故卽爲移送秋曹,而自該曹因阿只之招,罪人斗章,又爲捉得,而男女俱爲就服正刑之後,秋曹啓目中,罪人斗章捕捉書吏崔重崗,依例施賞事,特下判付矣。今因兵曹覆啓,刑吏崔重崗,旣蒙加資之典,罪人斗章與阿只,罪無異同,而同時正刑,則宜有一體論賞之道矣。阿只捕捉軍官閑良崔壽基,亦令該曹,一體施賞,以爲激勸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仍漢城府啓辭,懿陵禁標內偸葬人等,各別科治事,命下矣。所當卽爲擧行,而偸葬人等,旣無指名現出之事,令該府卽爲査出移送,以爲科治之地,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二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李壽祺、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昨日之寒,前古所無,臨御法殿,終日酬應,聖體,若何?上曰,別無他事,而下雖溫堗,上甚疎冷,不無咳嗽之候矣。興慶曰,昨日以北邊窓門,屛風蔽遮之意,仰達矣。果爲遮蔽乎?上曰,忘未爲之,夕時始爲遮蔽矣。興慶曰,咳嗽之外,無感氣乎?上曰,感氣則無矣。興慶曰,眩氣更不發乎?上曰,眩氣則無矣。興慶曰,水剌之節,何如?上曰,如常。尹淳曰,笠子下無他所着,煖帽雖不得進服,如項皮之屬,進着,似好矣。自內出入之時,亦無所着乎?上曰,出入之時着之,而房中,則本不得着之矣。興慶曰,常時衣襨,極爲單薄,如此日寒之時,亦如前日,則豈不可悶乎?上曰,在房中則毛裘脫之,故然矣。淳曰,以上熱之氣,不能着之則無害,而若或以常時所習,欲爲耐寒而不着,則極悶矣。春秋異於盛壯之時,節適之道,當隨時變通,何必忍耐爲乎?興慶曰,他事則或可忍耐,而氣力之所不堪處,如或忍耐,則患候由是而出矣,豈不可悶乎?上曰,常時自奉甚薄,故已成熟習,欲爲變通,而未能矣。興慶曰,曾前則春秋鼎盛,故所習或如此,而以閭閻事言之,人生四十,爲向衰之年,筋力凡百,今年不如去年,來年不如今年,自爾如此矣。保護之節,豈常如盛壯時乎?淳曰,以學問言之,保身體非第二件事,如此日寒之時,常使溫煖身體,使外寒,不得內侵爲宜,卽今症候,以痰爲主,痰遇寒則凝,豈非尤可存戒處乎?上曰,常時在房之人,知覺外寒之入來,則每見而笑之,今則予亦知之,少有寒氣,則心甚厭之,似由於年齒之遲暮而然矣。今年生冷節飮,亦由於氣不足之致,漸漸與前日不同矣。興慶曰,痰病之人,若食生冷,則有加矣。卽今聖候,痰症爲本,常時生冷撙節爲宜。況冬節則尤當戒之矣。上曰,唯。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淳曰,時聞醫女之言,則痰候或有流注之時云矣。上曰,六鬱湯之有效與否,未可知。而此藥進御之後,症候無加,似是藥效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候,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所進湯劑二十貼內,十貼加入,十貼無桂心矣,盡爲進服乎?上曰,所進御者,爲十五貼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右三部,前則似浮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沈靜,滑氣亦無,而少有縮意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少有滑氣,而亦爲沈靜,大抵沈靜過,而爲不足矣。起鵬,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度數則調均,而左三部過於沈靜,右三部前則帶滑,今則滑脈不見,而重按則不足矣。壽祺,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自前有弱氣矣,今亦然矣。大體平和,無大段病患之候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諸醫皆以爲過沈,而臣則不知其沈,沈中,似有實氣,右邊寸關脈不足,命門脈,亦爲浮動,似爲日寒所致也。淳曰,聞都提調所傳之言,膈間上升之氣,雖不更發,而眩氣時有之云,未知何如。上曰,或有發作之時,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眉稜之候,何如?上曰,今則無矣。淳曰,闕內所稱合夕,以熟食所進御者,稱之至爲約少,近來水剌多少,何如?上曰,所食雖少,而或有甘食之時,所食雖多,而或有强食不甘之時矣。十月間則頗不甘矣,近來則勝矣。淳曰,前日入診時,竊見進御之器甚少,未知一時所進御者爲半乎,爲三分之一乎?上曰,水剌勝時至半,不勝則雖三分之一,亦不能食矣。興慶曰,湯劑繼進當否,當以再啓進達矣。上曰,若用六君子湯,而加入如前,則此中議定,可也。如議他藥,則出外以定,可也。聖徵曰,日寒如此,聖候安得如常乎?上曰,大抵日氣溫煖,則氣候頗安,日氣寒冷,則氣候不寧,而每當溫暖之時,則時氣不順,故憂慮之心未弛,氣亦不舒矣。昨日極寒,心爲欣幸,與其溫暖,而心不安寧,寒而心安之爲宜矣。聖徵曰,脈候之過於沈靜,非虛弱而然也。或寒氣外侵,氣不舒暢而然矣。上曰,昨日寒氣,透入於裏面,雖處溫堗,而外溫內寒,不無縮意矣。聖徵曰,根本之藥,不可捨而加入,則不無變通之道矣。上曰,向者,仍提調之言,加入桂心,已服十貼,當爲拔去,而今則外寒入內,尙不無寒縮底意,枝心當不拔矣。淳曰,桂心微溫,如有感氣,則當拔,而不然,則當復加入如前,以防冷氣,不宜輕加疏散之劑,以解寒氣也。興慶曰,閭閻間人,如此受寒之症,入處溫堗,覆以厚衾,從容寢息以興,則自然和解矣。上曰,如是爲之,自當愈矣。淳曰,數日來,晝講不爲,不無多幸之心,如是不寧之中,若設法筵,則豈不爲悶乎?數日間姑爲停止,以爲從容調攝之地,似好矣。興慶曰,君父勤學勤政,而群下以姑停爲言,極涉未安,然卽今調保之道,惟貴從容善攝矣。法筵事貌,終涉重大,閭閻間人,四十以後,不能讀書,而惟披覽爲事者多矣。經筵姑爲停止,時爲召對,從容引接,似無妨矣。上曰,卽今症候,若從容善攝,則不服湯劑而自愈,予豈不知乎?隆冬則例當停筵,古則至月已爲停筵,而今年節晩,已至臘月,小寒尙遠矣。其前雖爲之,似不至累次矣。興慶曰,前頭數日內,則雖召對,亦爲姑停,以盡調攝,如何?上曰,當觀日氣爲之耳。淳曰,頃者所進毛襪,大小,何如?上曰,適中矣。淳曰,外面似易毁矣。一件又爲製進,以爲代着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守令一司則雖已署經,一司姑未爲之矣。夫馬留滯有弊,一司署經,姑爲除止,催促發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敎}}興慶曰,今明年節氣甚晩,而監試會試擇日,定在來二月初矣。千里北關,氷雪塞路,赴試士子,上來極難,分付禮曹,以二月念後退定,何如?上曰,禮曹擇日,徑先爲之矣。例於頒曆後爲之,而今番則齎咨官越江狀啓入來之後,卽爲擧行,見先來所持皇曆而爲之矣。我國凡事,或遲緩不及,而亦不無早動之弊,會試日子退定,可也。{{*|出榻敎}}李春躋曰,冬至後始爲擇日矣。上曰,如祈穀祭,取稟,豈不在於冬至前乎?淳曰,北道則二三月間,雪始消融,行人往來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式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旣違牌,今又呈疏,尙未行公,本兵重任,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今日特敎之下,又爲違牌,無意膺命,事體極爲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義禁宋寅明,再違召命,無意行公,三覆不遠,其前無故之日甚少,重囚結案,一時爲急,而尙此稽滯,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明朝牌招。 ○以權取身文案,傳于宋秀衡曰,卽爲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左右捕盜廳言啓曰,自忠淸監營上送罪人仁福,令捕廳究問事,命下矣。依傳旨究問,捧招以入,而亡命之事,雖已自服,聚會獐谷書堂,作都目謀逆之事,抵賴發明,平問之下難以取服,爲先周牢嚴問,何如?傳曰,次對時,稟處。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上天之疾威,災異之荐臻,未有若近日者也。夏旱秋澇,冬霖連月,晴霽常少,陰虹之變,又現於隱藏之節。雖以孟冬朔日食言之,日之食在於地下,未知其必食與否。伊日陰霖,氣像蒙曀,可知姤陰之壯旺,則彼日之能免薄蝕,亦安可必也?臣向於前席,敢以遇災修省之義,略貢愚忱,乃於至月之晦,冷雨終晝,雷聲殷殷,節過南至,一陽初生。雖或諉於與周詩十月之震熚,少有間焉。臣謹按月令曰,仲秋之月,雷始收聲,蓋雷者,陰陽奮發之機也。發聲於春仲,收聲於秋仲,固其常也。而乃於仲冬閉藏之節,有此虩虩之異,纔有外方之狀聞,又有靑臺之記異。況關西雷動,則亦在一陽未生之前矣。凡在聽聞,孰不驚懼,其爲反時之災大矣,未知仁愛之天,有何譴怒,而警告至此耶?臣於病裏,蹶然起坐,達宵耿耿,杞國之憂,不能自已,以某災應某事,雖是漢儒之鑿說,苟能深究反觀,則其於古昔良臣之箴規,亦多有考據,而證嚮者矣。臣嘗聞春夏爲陽,秋冬爲陰,陽之氣暖然而爲噓,陰之氣淒然而爲吸,故雨露於春夏,而川澤洋溢,霜雪於秋冬,而水泉收縮。然則深冬淫雨,其亦陽氣渙散,不斂固之致,虹現冬雷之變,尤是陰陽乖舛,災沴之大者也。竊伏念今日國事時象,茫無畔涯,而天災之示警,又如是稠荐,則伏想乙丙宵旰之餘,惕然驚動,當如何哉?凡係反躬修省,以盡消弭之方者,必不待區區膚淺之說,而臣愚死罪,今日聖治之未臻於熙皞,而日趨於骫骳,莫可收拾者,皆由於文具太勝,實效未著之致,臣伏覩我殿下睿學緝熙,見得高明,勤政勤學,迥出百王,日御經筵,親近方冊,其所誠正格致之方,講劘討論之際,聖志所存,每在於唐虞盛際而漢唐以下,有不暇論矣。雖以如臣之蒙蔀蔑識,管窺蠡測,亦嘗知天地之高厚,河海之淵深,每謂大聖人作爲,可以挽回衰季,治升大猷,夷考於政令注措之間,則都歸於文具常套,而或有歉於漢文玄默之治,唐宗功利之政者亦多矣。臣愚死罪,殿下於篤實踐履之工,似有所欠厥而然也。憂治世而怨明主,不獨古人之所歎而已。雖以目前近事言之,次對、常參,引接雖頻,廟務悠泛,了無區劃之實效,籌司會坐,懸頉居多,狀報積滯,全無飭勵之實效,八路句管,名目徒存,而革弊無期,六曹諸司,卯申雖飭,而恬嬉依舊,承宣之分掌六典,殆同束閣,臺閣之謄傳故紙,已成謬規。雖以朝廷之爻象言之,疑阻轉深,睢盱日甚,朝著之上,頓無一點和氣,虞廷濟濟之美,邈然難期,聖上之建極無私,誠可以感孚豚魚,而實效未著,在下者,雖或欲竭心調劑,而浮議莫鎭,今日世道,可謂末如之何矣。此莫非徒尙文具,而不能務實之害也。似此規模,似此氣象,其何以謝天怒弭天災也?抑臣又有所隱憂而長慮者,惟我國家昇平旣久,元氣日頹,百度皆弊,譬如百年喬木,枝葉根株已病,環顧內外,無一可恃,而饑饉札瘥之患,陰陽錯盭之變,無歲無之,未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之中,則此正君臣上下,惕然警懼,奮發淬勵,透澈做得,大段作爲,方可以救得其一分綢繆陰雨之備,最爲今日第一急務也。伏願殿下,居安而思危,雖於廈氊淸讌之暇,常若臨陣對敵之時。恒若曰,脫有緩急,則今日之人心世道,其可責親上而死長耶?朝臣之石劃宏籌,其可能解紛,而靖難耶?甲兵錢穀,其可以制勝,而得雋耶?山蹊保障,其可以防患,而禦暴耶?物不素具,則不可以應卒,以此而思之,以此而度之,其可以彌文末節,粉飾太平之具,果能消融此畓臻之災異,應接於他日不虞之患難哉?《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記》曰危者,安其位者也。《書》曰有備無患,伏願聖上,勿以今日之少安,而恃其安也。凡於發政施令之際,動革其文具,益懋其眞知實踐之工,俾爲回淳反朴,轉災爲祥之道焉。則今日虹雷之變,豈非玉成殿下之資耶?向日筵席,臣敬奉玉音,則至擧眞實二字,爲上下交勉之要道,大哉之言,莊誦至今,誠宜益留聖心,念玆在玆,必以此二字,作終始爲治之大本焉。臣曾以江都、南漢事,仰陳於筵席,伏想聖明,亦必記有矣。顧此兩地,卽我國之晉陽,而戎備之疎虞,軍餉之耗縮,莫甚於近日,便作一空殼虛地云,此等保障之地,若是疎虞,豈非大可寒心者哉?伏願,申飭兩都守臣,從長變通,俾爲他日得力之地焉,且臣聞故老人之言,則冬雷之憂,憂在嗣歲,今冬之淫潦暄暖,必有來春癘疫之憂,此非細慮也。亦願,申飭惠局,藥料之凡干不緊酬應,一竝撙節,以備來春救療病民之資焉。仍伏念臣學術空疎,見識蔑劣,經幄輔導之責,本不千萬近似,而只緣感激恩遇,怵畏分義,徒以筋力奔走,欲效其涓埃之報,尋常愧懼,若隕淵谷,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辭疏,亦有所難安者,臣於向日,適有所聞,前席下詢之時,擧名陳達矣。今其疑怒太甚,陳辯張皇,至以驚動等語,侵逼備至,雖未知其體之穩當,而師洙之辭令口業,本多如此,臣固置而無辨。設令廉問譏察之間,名目或異,此豈臣過聽扇動之浮言者哉?臣竊爲師洙,惜其出言之不審,而辨明之太多事也。然此亦臣難進之一端,且臣得蒙恩暇,數日調將,而觸冒風寒,傷損不細,根柢旣深,差快未易,筋力澌頓,病情轉劇,飮啖全廢,精神昏瞀,委貼床席,涔涔以過,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俯垂矜察,亟遞臣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寡昧涼德,仁天示警,無月無之,恒切戒懼,其所勉戒切矣。可不猛省?軍餉飭勵事,本是旣飭者,其飭惠局者,使政院,分付,可也,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顯良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二十八日靑山縣任所,伏見吏曹政目,以臣爲司憲府持平,臣驚惶震惕,撫躬罔措之際,本月初三日,繼伏承有旨,諭以爾其斯速乘馹上來,臣奉讀未了,感涕先零,一境動色,四隣聳聽,臣雖至愚,豈不知含榮感恩,竭蹶趨承?而臣於臺閣淸選,自劃已審,前後再叨諫職,輒違嚴召,終不敢冒出者,實由於地望之不稱,情勢之難安,此固睿鑑之所洞燭,而通朝之所共知也。玆敢略暴情實,冀蒙鐫削,惟聖明垂察焉,仍伏念臣本以庸品,晩忝科甲,而才質疎迂,旣乏片善寸長之可取,見識鹵莽,亦無言議風稜之可觀,加以衰年痼疾,自量筋力之難堪,至於榮塗華貫,初非夢想之所到。況於出身之初,遽遭橫逆之來,科名見疑,何等羞辱,而人言喧藉之說,先倡於臺臣之彈章,全榜沮塞之議,繼逞於槐院之呈文,至於朴聖源之供辭,用意之深密,遣辭之危險,追思猶悸,其所謂豈可視同無故之榜?竝許榮選云者,全出於混汚一榜,永塞淸望之計,臣於其後,猥叨薇垣除命,情踪澟蹙,再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俟譴,及承聖批,不惟寬假特宣溫諭,示之以洞燭彼疏之無據,敎之以於爾尤無可嫌,如臣新進微眇之身,得蒙曲察之異渥,臣豈不思感激鴻私,一謝恩命?而第臣守株之迷見,固已自矢於心者,誠以凡遭人言,醜辱未湔,則不可以其人之勘處,聖敎之開釋,自謂伸雪,徒恃寵靈,揚揚就列,受人嗤點故也。同榜諸人,見除臺職,皆以此引避,而臣於重叨諫官之日,適値親鞫方張,召牌荐臨,而廉隅所在,終難冒沒出肅,唯俟違慢之誅矣。聖度天大,罰至例勘,恩敍旋降,畀以字牧,微分粗安,私心益感,而連歲慘凶,本縣尤甚,才乏幹辦,未救顚連之患,心勞經紀,徒添衰耗之疾,莫體宵旰之憂,蔑效涓埃之報,合被尸素之罪,連呈辭免之狀,而微願莫諧,私情切憫,不意馹召之命,遽下於此際,驚感交極,宜卽進身於京輦之下,仰暴情病之實狀。且臣同生弟臣顯望,方以嶺南敬差官,兼帶持平之銜,論以法例,亦宜詣臺引避,以陳應遞之義,而行到中路,觸冒風寒,感疾添劇,不得轉動,承召已久,尙此遲滯,揆以分義,萬萬惶悚,敢因縣道,拜緘辭疏,伏乞天地父母,察微臣難冒之情,憐微臣垂死之喘,亟今該曹,照法稟處,仍命永勿檢擬於仕籍,以謝公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臣特一釁累之蹤耳。屛蟄田野,自訟愆尤,居恒悚蹙,不敢自處,以平人,至於榮塗進取,其心不啻冷灰相似,昨年諫省之除,今春憲職之命,俱出意外,情勢廉義,終不可冒出,荐犯違傲之科,恭俟鈇鉞之誅,而聖度天大,罰至例勘,俾復得以偃息丘壑,隨分耕鑿,永頌天地生成之澤矣。夫何罪罷未幾,恩敍復下,館銜庠職,擬差無礙,除旨召命,先後聯翩,繼又筵敎,催促上來,是豈負罪賤臣,所當得者?臣誠驚惑惶感,不知所以自措也。今臣踪地,雖無去就之可論,其在分義,固當趨伏輦下,以爲遞免之圖,而滓穢之身,旣不敢唐突冒進,沈痼之疾,亦末由自力就途,進退俱難,氷炭交中,徊徨跼踧,計無所出,不得不仰暴血懇於慈覆之下矣。臣於三司言議之任,難冒之端,儘非一二,自劃之心,便同守株,八九年來,積事違逋,一未得承命,因玆獲譴,殆不知其幾遭,而罪狀之狼藉,至於頃年,付籤而極矣。夫居三司者,雖被一時改正之論,猶不敢爲復冒之計,況官案付籤,是何等譴罰,而固聖世罕有之典,律異常例,事同刊汰,凡係侍從之職,莫非臣永謝之地,今雖罰名已解,而本罪,則姑自如也。聖恩寬假,而私分則益窮蹙矣。臣若不念罪戾之難貰,不顧廉隅之都喪,而唯爵祿是貪,肆然爲進身之圖,則是無羞恥也,無忌憚也。一身處義之無據,固不足恤,而其貽聖朝縉紳之羞,當如何哉?前夏引罪之章,瀝盡肝膈,伏想日月之明,庶或照燭,今不必畢辭煩複,重瀆宸聽,而若其難進之義,固與前日無異,不可以時月之稍久,寵命之荐加,晏然自恕,冒沒趨承也決矣。此臣所以期被重誅,必辭乃已者也。且臣情勢之外,疾病又復難强,居常澟澟,藥餌爲命,少勞心膂,輒益作苦,而秋間兩朔之內,連哭孫子女三喪,衰境荐慼,易致傷損,所患諸症,十倍添劇,胸膈痞滯,而或至於關塞,心神倘怳,而有時乎驚悸,如癡如狂,便作喪性之物,日加月增,漸就難醫之域,復爲完人,已無其望。而又自十數日以來,兼得難名之奇疾,初似傷寒之祟,而渾身冷縮,終若中風之漸,而四肢痿痺,其他頭疼惡心等症,亦隨而苦劇,飮啖全廢,眞元大脫,澌頓凌兢,晝夜叫痛,床席間轉側,亦須人扶護,以此病狀,無計運動,一向稽赴,尤增死罪,玆敢席藁哀籲,仰請嚴譴。伏乞天地父母,特垂矜憐,亟削臣職名,仍治臣辜犯,以安賤分,以延殘喘,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上來察職。 ==1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式暇}}一員未差。假注書李長夏{{*|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齋戒。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判義禁宋寅明,特敎特推之下,終不膺命,事體極爲未安,重囚結案,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初覆後,若有追啓覆文書,則三覆時,兼爲擧行乎?考啓事,命下矣。取考日記,則推案文書,若進到於初覆後,則三覆日兼行初覆,而再覆、三覆,則別擇日爲之矣,敢啓。傳曰,殺人文書,又爲啓下,共爲二度,且有浹案,今則事勢,比前差間,加行兩覆,不若追行初覆。初覆日字,當改爲之,再覆、三覆,其當兼行,望前望間日字,廣擇書入,待下敎擧行。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以罪人權取身議啓判付仍有卽爲擧行之特敎。故馳進開坐,請來兩堂,方欲訊問於仙玉、取身之際,僚議參差,參議臣鄭羽良旣已陳疏。此乃執法之論,臣不敢以奉令承敎爲主。玆不免罷歸,伏不勝惶恐之至。蓋臣之本意,則仙玉,以此事做出之窩,立飾虛諱,實釀成人家莫大之變,其奸慝妖惡情狀,決不可用七十除刑之法。故前後議啓,輒請刑訊,今亦必欲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僚議如此。伏望明降指揮,以斷重獄,仍治臣越法之失,亟遞臣司寇之任,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參議之批矣。而其所請雖似得體,決不施於此等大關係風化者矣,自初思之深矣。卿何嫌焉,勿辭行公。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其做作虛言,誣陷禹女。實由於論化、仙玉,而論化則杖斃,仙玉之昨日承款,亦明有隱諱,情在人鬼,事極狡惡,所當一依判付,更加嚴訊。而第干係逆獄及三省罪人外,七十除刑,載在法典,訊問仙玉,雖出於深惡痛嫉之聖意,而有不可輕乖法典,以開後弊,臣昨以此意,論難累次,終不能得。今又有卽日擧行之聖敎,而臣之區區微見,有不可苟然奉承。且仙玉,雖有隱情,昨日承款,足以勘斷,不必因一妖惡,以撓金石,臣忝在法官之末,玆敢仰陳,伏願聖上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予意初則亦以法文所載,其於訊問,宜乎審矣。伊後思之,則此等陰譎亂俗之人,決不可用循例除刑之文,曾已施刑,故亦命加訊矣。今者所陳,雖得法官之體,仙玉所爲,則係關風化,亦關世道,此有浮於蠱毒。況育三代總家權,非特誑惑,實則指揮,權厚、權孚,雖曰無狀,若無仙玉,決不爲此愚迷,取身亦雖無倫,若無仙玉,豈自呈訴?觀此諸供,細究本事,做出叵測,脅制厚、孚,驅逐無瑕之禹哥,是仙玉所爲,巧作降書,威脅取身,勒呈法曹,亦仙玉也。此正前判付所謂,初旣巧飾,末欲作眞者也。取身雖有加訊之命,厥後思之,五年共居,躬送其家,其心可知。而但厚、孚,誑惑被脅,指揮其孫,陰譎仙玉,從傍脅勒,雖鼓瑟之厚心,察毫之詳度,難於其間,今者不服,焉知無切迫之在中?其若此,宜洞問仙玉,快治本事,王者所爲,豈捨其元惡,只治不忍答不忍言取身乎?只於仙玉,有除刑之文,而於取身,獨無問孫爲證之嫌乎?爾旣獨念於此,不獨念於彼,何也?無國法無法曹則已,不然,此等大關係風化者,不爲痛治,何以勵末世?若使仙玉,初不爲此,戕殺禹哥,其當償命,其於取服,亦拘於除刑之文乎?噫,痛矣,烈婦飮恨自沒,反被淫婦之疑,此仙玉所爲,雖用逼殺之文,亦未不可。況訊問乎?此正若請除刑於世忠也。 ○備忘記,秋曹參議鄭羽良之所陳,若於他事,可謂得體,而關係極惡者,請免其刑,思之惑矣。初有是意,不達於前席下敎之時,其後之坐,亦參擧行,而特敎加訊之下,立異相爭,終乃撤坐,使加刑取身者,亦不擧行,半上落下,事體未安,從重推考。 ==1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金弘澤{{*|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明聖王后忌辰。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已盡於昨日矣。加入中似不無變通加減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再啓曰,臣等退與諸御醫商議,則以爲六君子湯,今姑停止,補中益氣湯,加半夏、桂枝各一錢,連進五貼爲宜云,此藥劑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言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不得來會云矣。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假注書李長夏親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甲寅十二月初五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金必祐、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冷雨非時,日氣乖常,聖體,若何?上曰,別無大段之事矣。興慶曰,日前寒氣,湯劑進御後,卽止乎?上曰,日氣極寒,故似然,而寒氣猶未祛矣,日暖則身雖和安,而時氣不適之故,悶慮多矣。與其心不安寧,寧日寒之爲愈矣,興慶曰,咳嗽之候,何如?上曰,時或有之,而不至大段矣。興慶曰,眩氣及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上升之氣不發,而眩氣或不無往來之時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如常,而口味不甘矣。尹淳曰,或有微感之氣耶?上曰,感氣則無,而自爾如此矣。興慶曰,頃者以閭閻間人,或有寒感之時,溫堗覆衾靜息,則自愈之意,有所仰達矣,果爲試之乎?上曰,不能試之,故似然矣。淳曰,日氣之不適如此,或有彌留之患,則可慮矣,何不從容善攝於溫暖處,使寒縮之氣,沖和乎?上曰,近來手足寒氣特甚,至如手寒,則臂寒,臂寒則內亦有寒冷之氣,此未知何經受傷而然耶?淳曰,四末屬脾胃經矣。興慶曰,吐手不脫乎?上曰,近來吐手盛行,予於少時,亦好着,寢睡之時亦不脫,近年以來,夜則脫之矣。淳曰,裏面付毛乎?上曰,然矣。淳曰,然則貂皮乎?上曰,然矣。興慶曰,近來或有汗氣乎?上曰,再昨夜偶處溫堗,少有汗氣,此後無之矣。淳曰,足部亦爲寒冷乎?上曰,猶不如手冷之症矣。興慶曰,雖處溫堗,亦然乎?上曰,然矣。頭部之寒,猶可堪耐,而手臂寒,則寒氣入內,最難堪矣。興慶曰,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重,而度數則調匀,右三部亦調匀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過沈,右三部帶滑,與前一樣矣。必祐,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沈靜,而左三部尤沈矣。守經,診退曰,脈候左右俱沈,而右三部少沈矣。世選,診退曰,脈候左三部沈靜,右三部寸脈,少有不足之氣,且帶數,膈間,似有痰滯,而然矣。淳曰,卽今聖躬所服,極爲涼薄矣。上曰,毛裘不服矣,身體寒冷,則猶可堪耐,而手寒則不耐,此爲厥乎?淳曰,寒氣自手而上,至於入內,則亦可謂厥矣。上曰,今所劑進中,二貼不服矣。昨夜氣候低下,不能收拾,如此之時,脈尤沈靜,無乃不服藥之故耶?今日氣似少勝,而議藥,何以爲之耶?加入或不無變通之道矣。淳曰,前加入者,不緊於卽今症候,似當變通矣。上曰,前日所傷不少矣,夜則終宵不寐,故不能處房中,雖冬節,經過甓上者累日,夏節則只飮氷水,如此而豈無所傷者乎?且平日,自奉甚薄,朝臣中,必無如予自奉者矣。興慶曰,常時衣襨,如是薄略,極以爲悶矣。淳曰,毛裘何不常着乎?上曰,房中亦服毛裘,則出外當寒之時,更何所服乎?淳曰,房中若有熏熏之氣,則雖出外當寒,亦有其效,毛裘雖難進服,衣襨一件加服,似好矣。春秋漸晩,陽氣不足之中,所服如是薄略,常如少壯時者,此豈節適之道乎?興慶曰,脫着之際,寒氣易乘,常着厚綿,使身體溫暖,則雖暫時觸寒,寒氣自不能入矣。上曰,嶺伯則常勸之以脫着矣。淳曰,嶺伯,本來有火之人,故暫時出入,必持衣服以行,脫着無常矣。前者所進褙子,已爲試服乎?上曰,已爲着之,甚好矣。淳曰,毛裘如難着,則褙子輕捷,着之極爲穩貼,閭閻間人,多着之於外衣之上矣,常服此物,未知何如。上曰,背則無寒氣,最是手臂之寒難堪,臂匣之外,無他救急之策矣。淳曰,胸背常溫,則他處亦自溫暖矣。手寒之症,專出於陽氣不伸,吐手,視常制頗長製之以着,似好矣。上曰,卽今所着頗長矣。淳曰,其長至何處乎?上曰,至臂節矣。興慶曰,衣襨,何以不能厚着乎?上曰,如入綿袋中,不能堪耐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文臣參下,或有積滯七八年之久,則自前大臣陳達,有出六之事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多有積滯之人,若過數十日,則將爲九年,誠不無抑鬱之歎矣。丁未以上,承文參下,特爲陞六,以爲疎通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小臣待罪內醫院,敢此仰達,醫官之有功勞者,自前大臣,分付銓曹,使之收用,亦有定奪之事矣。醫官李燁,自辛卯年差備待令者,幾至數十次,功勞甚多,而聞其年限已迫,故臣果,分付吏曹,使之檢擬矣。頃者首擬牙山,而未蒙天點,無乃以牙山地遠,故不欲醫官之遠出而然耶?從前醫官之除拜遠邑者,有相換近邑之規,故除授後臣亦欲相換矣。上曰,望筒何以書之乎?興慶曰,以醫懸註云矣。上曰,懸註則未及詳見,而李燁,又有同名之人,故以爲武臣李墷,而不爲落點矣。安鎬則姓名俱同,而此則字異,亦未能詳審,精神或有如此之時矣。興慶曰,其年限已迫,若過今年,則將不得外除,誠甚可矜矣。然則待窠檢擬事,更爲分付銓曹乎?上曰,依爲之。{{*|抄出擧條}}興慶曰,針醫、造醫,則例有相當職,除授承傳,而近來銓曹,全不施行,旣有功勞,且捧承傳,而不得收用,誠甚可矜,今後如此承傳之類,卽爲收用事,定式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私事仰陳,極知猥越,而臣有私義之萬萬不安者,惶恐敢達,翁主出閤,旣已擇日,而以本家未及修補之故,使之姑入於私廟宮云,出閤之後,則臣與臣之家人,自當有頻頻往來之事矣。私廟奉安之所,鑾輿臨幸之處,私家人出入,事甚未安,未知修補之役,今至何境,而前頭日字尙多,其間或可畢役,則直爲出閤於本家,似爲便當,故敢此仰達。上曰,予已商量者深矣。年舊之家,毁汚特甚,故烟煤處,則使之塗褙,破落處,則使之修改,而糧具旣甚略少,日子亦且促迫,故寒凍之前,未及修補,內舍之外,則四柱徒立云。如非入直軍兵,則此何堪居乎?私廟宮姑無奉祀之人,則今方空虛矣。翁主之一時入處,固無所妨,此眞諺所謂借家矣,鑾輿臨行之所,亦有依前用之之事,則此何必不可居乎?舍廊,曾予所居處者,故此則封鎖以置,而中門外,有歇所廳,使之居處矣。月城,旣居於此,則卿等豈可不往來乎?興慶曰,一時借入而已。非爲久居,臣亦知之,而私心終涉不安,故敢爲仰達矣。聖敎旣如是,然則本家畢修改後,卽當撤移矣。上曰,然而如許冬節,將何以出役?興慶曰,近年以來,天災時變,式月斯生,朝野孰不隱憂,而頃者雷變,又出於一陽始動之時,雖與十月之雷,稍似有間,而其爲驚心,何可盡達乎?三公之因災策免,自是故事,臣於其時,非不知陳箚請譴之爲宜,而此亦近於文具,且臣方獨居鼎席,啓覆不遠,故不敢爲祈免之計,而恐懼竦縮則極矣。臣本以萬萬無似,冥升至此,驅策任使,已有年所,其不能堪當之狀,日月之明,亦必鑑燭無餘矣。凡臣僚之陳情辭職者,殿下雖視以例讓,而惟臣區區之情,則實有所不然者,才量之萬不可堪,姑且勿論,以形現於外貌者觀之,氣血早衰,精力已消,年未六十,奄成篤老樣子,此是痰火積年爲祟而然也。向來鼎席備員之時,猶得以隨行逐隊,而今則獨居高位,專擔重務,觸事憒憒,尤不成頭緖矣。且以夏間事言之,偶然率口之言,重被臺臣之斥,移鋒之擊,至及於承宣,蓋其旨意全在於斥去臣身,揆以廉義,豈復有冒居此任之理,而適當陳奏使行期迫頭,査對事急之日,聖批至以雖退使行,不可許免爲敎,臣於是,不暇他顧,冒沒出脚,而鼎席之上。只有臣一人,故未敢更事祈扣,因仍蹲冒,而欲待僚相之出,以爲解免之計,屢以枚卜之意,陳達於榻前,而聖敎不許,尙此遷延,誠不勝悶鬱之至,向者伏承聖敎,似有重卜之意,將待使行之出來,卽當陳懇乞解,以讓賢路矣。雖使臣幸蒙恩許,得解重負,豈敢自以爲謝事,而遽爾退去乎?謹當待罪內局,時承聖候,至如備局事務,如有一得之見,則亦當隨事陳論,以效區區之忱矣。今臣此言,非出飾讓,實是由中之懇,敢以前頭遞免之意,預此陳達。上曰,儒臣疏批已諭,而仁天警告,如是切至,究厥所由,實由涼德,戒懼之心,豈弛日夕乎?大臣策免,是漢家謬規矣,何必爲法,至於往事,尤非可論,近來凡事,莫非文具,至於大臣之事而極矣。一經相職之後,皆思退去,至使不當休致之大臣,如彼致仕,大臣之任,非欲其閑居,乃所以共濟國事也,何可以謝事爲請乎?今卿所陳,雖非卽今求解之語,而若果如是,此後枚卜,尤當不得爲之矣。今日祛文具,當自大臣始,勿復爲如此之言,盡心國事,是所望也。啓覆文書,二度追後又來矣。興慶曰,如金浹事,何待啓覆乎?上曰,然矣。而格式不可不具,議律旣爲待時,則當入於啓覆矣。興慶曰,再三覆,已更爲擇日,而歲前或未及擧行,是可慮也。上曰,文書已爲修整乎?春躋曰,文書則可以及期矣。上曰,日子計之,其間詳覆,似未及爲之矣。初覆以十二日退行,再覆以十三日退行,三覆以十六日退行,可也。端川罪人,道里最遠,以撥馬,分付,則或可以擧行於歲前耶?淳曰,端川爲十四日程,三覆後卽爲發關,分付,則可以擧行於歲前矣。淳曰,熙政堂疎冷特甚,防風之道,各別爲之好矣,興慶曰,屛風左右周遮,以防風寒,何如?春躋曰,頃者一見之,窓戶塗紙,皆毁破矣。上曰,當思量爲之耳。諸臣遂退出。 ==1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弘澤{{*|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李長夏改差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宋秀衡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兩司闕啓,已至多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仙玉訊問時,其誑惑厚、孚,指揮取身之狀,各別嚴問,當初做張,叵測苗脈,亦爲嚴問,杖杖嚴問,無若初招事,分付,該曹。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權取身獄事,所當依判付訊問,而此獄關係甚重,自初至今,三堂與諸郞,必備員按覈,曾以此意筵白,而又爲草記者,蓋出於集衆議,而審獄情之意也。今方開坐,而參議臣鄭羽良,陳疏不來,無以備員按治,亟令政院,稟旨牌招,以爲同參訊覈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刑曹草記,權取身訊問,關係甚重,而參議鄭羽良,陳疏不來,令本院稟旨牌招事,允下矣。參議鄭羽良,卽爲牌招,使之同參,何如?傳曰,當初所陳,雖曰得體,批旨詳諭,本非固執。況初意未免過矣,則强執己意,不赴其坐,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從重推考,牌招參坐。 ○以崔翰全,爲右邊捕盜從事官。 ○宋秀衡,以左邊捕盜廳言啓曰,本廳七玄通符所受軍官朴震采所告內,本月初三日夜,乘其熟寐之際,賊入房中,脫置衣袴等物偸去,而腰帶所佩通符,竝爲見失云。聞來不勝驚駭,詳問見失之由,則似是嫌人之所爲,故各別窺察,期於斯得,而莫重通符,如是見失,不謹之罪,在所難免,軍官朴震采,令攸司爲先科治,所失通符,亦令政院改造,何如?傳曰,允。 ○又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李挺耆、趙聖基、李武錫、趙泰豪身死,及朴天開、宋尙郁、劉仁昌、金履福、張景賢、朴宗阜、李寬培、呂最遂、吳允碩,移他司及不仕代,肄習洪世謨、洪履基、吳世謙、李挺馝、洪就基、洪世猷、崔道涵、朴賢器、崔重國、金道元、張壽大、趙光勛、鄭世昌,竝試才陞實,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肄習陞實,移他司有闕,本學生安命來、金聲玉、洪世規、文繼祖、金命大、金鼎瑞、朴載春、洪潤基、李挺馣、李挺馧、崔道泳、趙聖勉、崔世大、朴俊器、金龜壽、張大成、鄭龍禧、林時蔓、林時茂,屬于本院肄習,使之日新鍊業,何如?傳曰,允。 ○又以漢城府言啓曰,因本府草記,懿陵外火巢伐里地偸葬三處,發遣郞廳摘奸,書啓內,趙哥則旣已現告,爲先捉來督掘,而其偸葬之罪,卽令攸司,各別科斷,此外二塚,則應問各人處,更加嚴問,期於覈出塚主,一體科罪,而偸葬二塚,則不可暫時仍置於陵寢禁標之內,分付當部官員,卽速掘移事啓下矣。所謂趙哥,卽御營廳待年別破陣趙億爲名人,而億萬招內,其養父尙廉,入葬的實云,故尙廉塚及其他二塚,竝卽掘移事,分付當部矣。卽接東部主簿李厚培牒報內,尙廉塚,則掘出逢授於億萬處,而塚主未現出二塚,則卽爲掘出,移埋於禁標外水踰村近處云矣。億萬則依前啓辭,移送刑曹,使之各別科治,二塚則應問各人等,自本府今方嚴囚訊問,而終不現告,故另加嚴覈,期於現出塚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四日,幼學韓震休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獻納尹就咸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前禁軍別將李義豐,罷職不敍。答曰,勿煩。 ○右參贊鄭亨益疏曰,伏以臣望八之年,百骸交病。且當寒節,頑痰作孽,晝夜咳喘,傍人惡聞,閉戶涔涔,生意都盡。似此病狀,決無冒玷周行之理,而日者啓覆之班,適緣僚堂在外,推移無路,强策病軀,忍死入參。又値日氣陡寒,終夕觸冒,病體如束,頃刻難支,數次起出,嘔嚔還侍之狀,伏想聖鑑,亦已俯燭之矣。入夜罷退之際,感傷尤重,種種危惡之症,有不敢煩浼,而此臣死期已迫而然也。念臣,身縻國恩,未能便去,漏盡鍾鳴,尙此冥行者,區區一念,只欲竭力供職,死而後已。而今則病以日添,氣以日脫,筋力奔走,亦無其望。而況此目前病情,已無可爲,咫尺跬步之間,實無轉動之勢,而見今三覆不遠,備員無人,若不早賜處分,及今變通,則將不免緣臣病伏,致有國事狼狽。伏乞聖慈,諒臣苦懇,非出飾讓,亟許遞免臣職,俾公私無有窘跲之患,而仍命銓部,勿復檢擧臣名,使臣殘喘,得以歛退優閑,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幸,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辭若此,本職今姑許遞焉。 ○刑曹參判金始炯疏曰,伏以今此權取身獄事,係是倫化莫大之變,仙玉、論化,最爲肯綮。而論化杖斃之後,所可憑覈者,惟仙玉耳。若用七十除刑之律,則其奸情妖計,萬無自吐之理,此議啓時,不得不請訊者,而論以守法之義,終未免違越法意,臣於伊日,與首堂,反復論難,而畢竟同參,不欲强執己見者,亦出於急於究覈,無所事於違覆故耳。昨於判付命下之後,亦卽赴衙,而因兩僚陳疏,不得開坐,初欲愼惜憲典,竊附守法之意者,與參議略同,則旣不可聯名於判堂之疏,末乃歸重獄情,直爲請訊之啓者,與判堂無別。則又不可聯名於參議之疏,罷坐還家之後,以此自列,而喉院,諉以門鑰將下,不許登澈,臣之初不能同時露章者,亦可謂處義之不審矣。今於長僚引嫌之時,決無獨自晏然之理,伏乞聖慈,亟許鐫免,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判書、參議之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性甚疎迂,事多儱侗,凡有作爲,莫非瘡疣,此則臣本來病痛,重以蒲柳之質,酷傷於喪威,犬馬之齒,又從以晼晩,精神凋隕,先後遺忘,氣力耗渴,一味委惰,《傳》所謂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卽臣今日之所可允蹈者,而愚未曉事,乘流不返,不計蚊負,猥膺藩寄,實有乖於古人量後入之戒,僬僥擔重,必强其力,昏者慮事,自費其心,臣受任以來,雖不能成一事辦一務,荏苒之間,瓜狀已報矣。酬應之時,勞悴則甚矣,目今田政,幸底於了勘,軍政,亦至於垂完,如是之際,痰火本病,日添月痼,今則委頓床玆,全廢眠食,昏瞀不省,若墮烟霧,日夜呻囈,與死爲隣,而客館荒涼,扶護無人,左右灌焫。只有數箇傔從,而臣之一死,固不足惜,邑牒公簿,一任堆積,毋論緊歇,全未照檢,湖西一路事,極甚悶慮。如不登時變通,急送可堪之人,則國事將不免大段狼狽,此非臣故爲占便之計,伏乞聖明,諒臣爲公之血忱,卽賜遞改臣職,速出其代,仍命趁卽交龜,毋使一方重務,得以乖盭焉。臣卽接禮曹關文,尤不勝惶懍之至,筵中大臣,以贈領相洪翼漢書院事,責臣以未安,罰臣以問備,臣之不能優助,固臣之事,譴罰之來,何敢自解?然臣雖甚懦,亦嘗立於三學士之風矣。獨豈無出力相役之意耶?其間,煞有委折,而旣不能多捐廩俸,以侑妥靈之役,傳言之差過,亦何足爲異哉?此亦臣觸事昏憒,病不省察之一端也。臣當遞之狀,於此益著,竝加睿裁,亟命斥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臬之任,豈可輕遞?卿其勿辭察任。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庸愚譾劣,百不猶人,臺憲重地,豈臣所堪,而釋褐未幾,除旨聯翩,殆朝夕於柏府薇省,有若臣言議風采,眞有可以畀耳目之寄,而任糾繩之責者然。臣誠反省慙恧,無地措躬,夫臺閣言議之地,必是非明聽聞廣,然後乃可以得物情之平,免孤陋之譏矣,若臣者,不但衰晩薄劣,實乏寸長,顧又素性固滯,不喜交遊,要顯之地,影響莫及,新進之場,蹤跡自疎,環顧朝中,撫影踽踽,杜門窮寂,聾瞽時聞,事到目前,率意論列,類多草草可笑。以此而居臺地,安往而不乖謬也。加以積年痰濕之病,源委旣痼,少有轉動,呼吸促急,語音短澁,肢體痿痺,步趨踉蹡,前後登筵,觸事疎忽之狀,卽聖明之所俯燭,則其不合出入邇列也又審矣。伏乞聖慈,遞臣職名,以安私分。昨者儒臣,以謄傳故紙,譏責臺閣,臣之尸居臺地,不待人言,臣自愧忸,臣誠志氣消沮,言議巽軟,本無足以振勵風稜,激揚頹俗,則譏斥之來,臣固受以爲罪,而至若染跡於推助之場,取快耳目,惹鬧於無事之地,以訐爲直,臣亦恥之,第仰觀俯察,今日之事,實有大可畏者,噫,非時之雨,無異夏澇,牟種見損,隱雷之動,雖當至後,亦係災異,則此豈尋常變怪也哉?天怒於上,民怨於下,當此之際,君臣上下,正宜惕然警懼,思所以答天譴,慰民心,而近觀朝廷之上,罔念同舟之勢,全昧推車之義,疑阻之象,猶夫前日。雖班聯之中,搢紳相讓,徵逐之間,笑語頗洽,以外面驟看,似若有朝著和平之氣象,而第隨事隨處,煞有膜子,一言一動,輒致疑貳,無心事看作有意,泛過處每欲深察,誠意未孚,毛皮不撤,言議職此,而矛盾枘鑿,由是而不合,未見協心而共濟,適足貽害於國事,臣恐今日之蕩平,徒有其名,而未見其實也。此固群下之罪,而亦在乎殿下之一心,惟益懋聖學,至誠建極,接物應事,一循乎天理,毋或使絲髮私意,一有干其間,凡於左右群臣者之進言,只觀夫其事之得失,其言之是非,照之以至明,折之以至平,無以其人之色趣同異,斷其言之公與私也。無適無莫,惟義與比,無撓於確守之地,痛戒於偏倚之私,則庶可以大悅服於群情,雖彼平日痼心黨伐者,亦可使默化於大中之德矣。古聖王會極歸極之竗,自不外是,而今日答天譴紓民怨,其機亦在乎斯,伏願聖明,益加勉焉。人臣事君之義,死生以之,身非己有,則其不可任其去就也決矣。李秉常、李眞望、宋成明、權{{!|𢢜|⿰忄業}}、李縡諸人,受國厚恩,致位隆顯,或無端退去,或强引嫌端,屢經歲籥,無意造朝,噫,當此人才渺然之時,彼數臣者,或以文學,或以才諝,而又皆年非耄老,若使置之朝廷,聚精會神,以做國事,則未必無補,而朝家亦不思敦迫,一任其閑廢,臣竊惜之,至於宋成明,則日昨聖敎之諭及其子,此誠君臣間曠絶之數,而尙無變動,雖未知疾病事故之如何,而此於分義,果何如也?殿下每勤求才之敎,在野之才,尙欲求之,則在朝之才,其可遺乎?噫,方今國事日益泮渙,民生日益困弊,而平日倚重之重臣,率多奉身而求退,無異袖手而傍觀,臣每覽古人獨使至尊憂社稷之語,未嘗不惕然興感,深欲爲諸臣一誦也。國家平時用人,未嘗不由文南武三岐,而守令之任,寔有民社之責,不可人人輕授,近來仕途,日益淆雜,官方日以凌夷,或有不以文,不以武,不以蔭,而雜技推轉濫廁字牧者,至於吏胥之輩,因緣圖占,濫通正職,纔免吏役,旋登政目,金玉焜燿,章服紊亂,此亦前所罕見之事也。亦願申飭兩銓,俾示愼惜之意焉。非但吏胥,甚至公私僕隷,免賤多岐,陞資太雜,離籍未幾,或參政望,此等濫僞之類,宜有嚴飭,以防其弊也。武臣將任,地望自別,而日昨捕將之副末擬,踐歷尙淺,遽爾備擬,物情未允,亦宜申飭,以重官方,臣病狀適苦,無望供職,今因闕啓,召牌下臨,不得趨詣禁扃之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治臣違傲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勉戒切矣,可不留意,飭勵銓曹者,竝依施,爾其勿辭察職。 ○黃海監司兪拓基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廟堂啓下指揮,前月二十五日次對時,因大臣所達,以本道分等狀啓,尙未來到,請以推考,使之從速修送者,臣於此,誠不勝瞿然驚惑之至,臣雖愚昧,亦知分等一事之宜早,而不宜緩,故八月發巡,九月還營,參以耳目所及,區別農形災實,以延安、白川爲最豐,黃州等十五邑爲稍實,金川等四邑爲其次,遂安、谷山兩邑爲尤甚,乃以九月二十四日封啓上聞,而年事旣不至甚歉,國計亦不可不念,故有不敢猥請蠲減與停退。但乞災邑軍布,從民願以錢代納,而尙未免廟議之靳許矣。分等封啓之翌日,旋以尤甚峽邑,只停陸操事狀請,而又被大臣之奏寢矣。昨旣以一道實結都摠,依例開錄啓聞,竊自以爲,今年田政,已盡了當,而迺忽以分等之至今遲延,重被廟堂之督過,誠是千萬慮外,無乃臣所分等之啓,只請軍布代納,而不請身役還穀蠲減停退之故,大臣認爲尋常農形之奏,而意其又將別有狀聞耶?以此言之,亦莫非臣條列不能詳盡,辭意不能別白之致,而問備薄罰,不足以贖其罪,臣誠反顧恧蹙,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才分之魯下,疾病之深痼,初豈有一分堪承之望?而含恩戴罪,怵分畏義,冒沒盤礴,行及歲暮,中間又豈無可言之情勢,可引之病狀?而一味淟涊,不一鳴呼者,不但猥越之是懼,蓋亦欲自效於簿書期會之末而已。今於廟堂之責,誠不容一刻晏然,敢此露章仰籲,伏乞聖明,俯垂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罷,仍令攸司,議臣稽慢朝令,淹滯田政之罪,以肅朝綱,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以飭勵之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任。 ○甲寅十二月初六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記事官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謹名器篇安世又上奏略曰,至自左右親近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來。逅趨出持下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之。瑗讀自校書郞王十朋上箚略曰,至可得而鼓舞之矣。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度宗咸淳三年,至人臣不敢辭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下卷聽言篇衛侯言計非是,至手接之爵以上卿。上曰,上番《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西漢景帝時吳楚反,至因而輯之以旌直臣。上曰,下番《春秋》讀之。兌和讀自成帝欲立趙婕妤爲后,至名爲狂直陛下宜容之。瑗曰,謹名器第二板,當時居廟堂之上者,乃是呂公著、文彦博,而此二人,宋之名臣也。其所除拜,必非庸碌之人,而劉安世,以私勝之弊,直斥大臣,無所疑難,臺言之不厭截直,如此矣。是以時人,稱安世以眞鐵漢,又以殿上虎目之,其敢言之風,有足可尙。上曰,然矣。健基曰,安世此事,非惡呂公著、文彦博,而然也。蓋其秉心公直,未嘗有容私之意,故歷擧諸人,論斥甚峻,諫臣風采,固當如是,而文、呂兩人,亦知安世之心,非出於傾陷,只出於公直,故亦未嘗以安世之疏,而有所引嫌,大臣亦可謂賢矣。瑗曰,第五板,胡寅疏所謂,堆垛子配塡班直,不過其時皇城司職掌之號,無文義之可達矣。健基曰,其疏大體,蓋欲不啓倖門,而俾無越次遷轉之弊矣。上曰,然矣。瑗曰,第七板,八銙六銙者,卽今之帶鉤也。古者帶銙服色,隨其品秩,明有等級,我朝章服等差,亦有定制,而近甚紊亂,雖以胸褙言之,文臣則繡以飛禽,武臣則象以走獸,其所取義,各有條理,而近來武臣,或着鶴胸褙,日昨啓覆時,樞府堂上,亦着鶴胸褙,誠爲未安,今後則宜有,申飭之道矣。健基曰,若以章服,申飭,則朴璜宜先責罰矣。上曰,朴璜事非矣。而其時旣不糾正,則今何追論耶?置之章服,則不可紊亂,出於擧條,自政院,另加申飭,可也。{{*|出擧條}}瑗曰,武臣非亞卿,或將任則不敢陳疏辭免,而向者副摠管朴璜,謂有物議,陳疏到院,在政院之道,所當以不可陳疏之意,嚴辭退却,而疏雖不捧,以其大槪,出於朝紙,朴璜之陳辭疏,政院之出疏槪,事體俱極未安,副摠管朴璜及當該承旨,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健基曰,十四板,趙天麟上策中,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似不成說,而抄入於奏議中者可訝矣。上曰,然矣,不知其所取者何語也。健基曰,末端昧全理而軌偏跡者,皆異端之流,有上達而無下學者,皆亂人之類,一句語或有可取而然耶?亦未見其新奇矣。上曰,本無其極,本無其道云者,大悖於聖人之訓,此將流入異端,終至亂人,以如此之學術,何能知異端亂人之害耶?瑗曰,聽言篇第一板,所論和同之言,甚切實矣。蓋上下無相違復,只事和同,則將無以做事,而近來苟同之習,大抵皆然,此實爲弊風矣。雖有逆耳之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君臣之間,交相勉戒,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下番之言,出於勉戒矣。臣下進言,而可用則用之,雖是不可用者,固當務加優容矣。上曰,然矣。健基曰,第七板,魏文侯之虛襟納言,誠有可觀,而其所記載,與《綱目》有異,任座、翟黃換名訛誤事實,則當以《綱目》,爲準矣。上曰,然矣。瑗曰,此一篇,無非聽言之道也。其間,不無狂妄詭怪之語,而率皆優容而聽納,此等處,亦宜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茅焦,乃始皇時事,而書以孝文王者,亦誤矣。上曰,訛誤處甚多,且涉博雜,終不如《名臣言行錄》矣。雖以繼講,《綱目》爲定,而《言行錄》,不可不一覽。瑗曰,第九板,蓋寬饒,不有其身,只爲其國,而宣帝不察,終以大辟論之,實爲千古至冤矣。蓋任怨爲國者,自多讎怨,自謀其身者,雷同苟合,人君所當深察者也。上曰,所達是矣。健基曰,體國任事者,疵毁輒至,避事圖便者虛譽反洽,自古有此患,而在今亦尤甚矣。上曰,今日之弊,皆欲不見惡於彼此,而務爲自好之道矣。健基曰,十三板,梅福疏,日食地震,三倍春秋之語,深有所感發者矣。近來災異連仍,夏旱冬澇,已反常理,而向者雷動,又在於陽復之節矣。臣聞諸南來之人,則雷震電燁,比京尤甚云,不知何樣禍機,伏在冥冥,而有此非常之災耶。臣頃陳一箚,仰勉修省之道,而及承聖批,實仰謙挹之德,已知殿下對越之誠,戒懼之念,至矣盡矣。而今又因文有感,敢以益勵此心,無或間斷之意,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矣。冬煖太過,而昨今頗寒,予嘗惡寒,而心稍爲幸,昔丙吉,問牛喘,宰相猶如此,況君上乎?向者批答,已諭戰兢之意,而非出於謙讓之語矣。健基曰,冬煖則春癘,此最可慮,年前出幕之人,賴惠民署給藥,而得以生活者甚多云,故臣疏中請其申飭矣。上曰,惠民署,有其名,而無其實,雖加申飭,而尾閭之泄,何以防之耶?活人署,則不無其效,而此亦資賴於惠民署矣。健基曰,嚴加申飭,無使浪散材料,則必有效矣。上曰,此等事,出於擧條,而每無益,自政院,招致本署官員,而申飭,可也。瑗曰,臣亦以草草之言,有所仰陳,而至蒙記有,實爲惶感,冬煖無過於今年,而連有雨水,且有雷異,臣嘗仰觀天象,心不自寧,況殿下之心乎?殿下,雖以至誠對天,而每接續此心,以實心而行實政焉,奮勵之心,戒懼之誠,每如昨冬頒誥,今夏憂旱之時,則天心可格,而至治可做矣。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猛省焉,諸臣遂退出。 ==1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式暇}}。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靑山縣監宋堯和,黃海兵虞候李德觀。 ○中宮殿誕日,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長陵忌辰祭所內摘奸}}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罪人金浹,今已結案取招,法當待時啓覆次,依例移囚典獄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時囚罪人李衡坤,還發配所事,允下矣。李衡坤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押送于忠淸道文義縣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時擧行事,分付。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傳敎內,幺麽取身,陰慘仙玉,雖不足道,權厚、權孚無減若是,事之痛駭,莫此爲甚,此事若不痛決,置法曹奚爲,卽爲開坐,下判付卽爲擧行事,命下矣。所當依判付擧行,而今日乃中宮殿誕日也。各司例爲不坐,故不得開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日權取身訊問取招之際,佐郞洪重寅,有不能詳記之失,故以不當如此之意,稍示未安之色,則重寅過自引嫌,猝然起去,以至於改服而出門,其擧措極爲輕遽。而況方受入直之牌,任自解置,其在事體,尤涉駭然,入直牌則不得已傳授於他郞廳,而佐郞洪重寅汰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以工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月初七日人日,大王大妃殿、大殿、中宮殿,進上艾花、首花,當爲依例封進,而嬪宮,方在私服中,不爲封進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臣昨陳一疏,反承優批,惶隕之極,感激冞深,第收召諸臣之請付處罪人權{{!|𢢜|⿰忄業}},亦在其中。蓋臣嘗以{{!|𢢜|⿰忄業}}之閑廢不仕,有所慨然,故信筆論列,未有區別矣。今聞物議,{{!|𢢜|⿰忄業}}方在謫未蒙放,旣在竄謫,而與他混請,大失臺體云,臣之論事不審之失著矣。不可晏然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1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齋戒。 ○夜三更,流星出井星下,入巽方天際,狀如鉢,尾長三四尺許,色赤,光照地,有雷動。五更,電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引避退待,處置歸於諫院,而已至經宿,尙未處置,事甚未安。獻納尹就咸,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混請收召,不過未審,豈可以此,輕遞言官?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依啓。 ==1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烈王后忌辰。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以大臣意來言,啓覆文書,今始到府,詳覆坐起,明當爲之,而左參贊李眞望在外,右參贊未差,將不得擧行,令本院稟旨變通云。右參贊有闕之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右參贊口傳差出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有身病,不得擧行云。,所當卽爲牌招差出,而今已夜深,判書、參判、參議,待明朝竝爲牌招,開政差出,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臣於夏間,忝居是職也。以李裕身疏論鄭益河事,臣妄陳一啓,仰請裕身罷職,益河更査,而蒙允矣。旋因禁堂之疏,筵臣之言,遽有停査之命,臣於是,不勝瞿然之至,繼之以訝惑也。夫裕身疏語,殊非平常口氣,益河所遭,終涉䵝昧,臣之請罷請査,誠是不可已之論,而聖上旣賜允兪,則裕身之職已罷矣。益河之事次第行査,事理之當然,而禁堂始倡意外之言,筵臣繼有停止之請,臣誠莫曉其故也。裕身之再疏出,而皆有指的,則本事未査之前,益河終在於疑似黯黮之間,朝家處置,恐不當如是糢糊也。臣官以諫爲名,陳啓蒙允,終未免寢閣之歸。且聞筵臣,至以臺言,自歸不用爲言,未知其指意之何在,而臣之見輕則大矣。臣急於復命,冒沒出肅,而在臣廉隅,其不可冒居於臺次決矣。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鄭必寧啓曰,司諫趙漢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初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李鳳翼,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健基,讀自景初中,至乃賜絹二百疋。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六年太宗置酒,至誠願陛下詳之。上曰,承旨讀之。鳳翼曰,臣素有眼病。且當日暮有難辨讀,惶恐敢達。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太宗又嘗謂徵,至逆詐之情未弭也。健基曰,王肅言,帝者之威,無異雷霆,殺一匹夫,無異螻蟻,帝王之威固然矣,而未有殺不辜,而得天下者,凡於用刑之際,務加審愼,無或輕殺,爲宜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晉武帝,桓、靈不聞此言,朕有直臣,固爲勝之云者,好矣。武帝,本無君德之可言,亦未知能行劉毅之言,而顧此一言,則近於君人之言矣。上曰,晉武羊車,實爲累德,而蓋其爲人,則自有智度矣。《小學》稱揚雄,爲揚子,雄無可取,取其一言之善,而稱以子矣。晉武,雖無君德之可言,此等容直之處,當爲後王之可法矣。劉娥事,其言則好矣,而可入於名臣奏議耶?健基曰,劉娥此言,可謂名疏,而不讓於古昔賢妃,編入於奏議中者,宜矣。而劉聦,稱其內輔之賢,顯有翕受之意,雖曰胡虜,亦可謂英雄矣。若魯曰,陳元達,以師臣者王,友臣者伯爲言,或師或友者,非係於外面禮貌也。師其道德者爲師,有所資益者爲友,凡於接臣隣,訪治道之際,惟當尊尙名儒禮遇賢臣矣。健基曰,湯之於伊尹,文王之於呂尙,其尊尙禮遇之道尙矣。無容議爲,而晉文,崇用狐偃、趙衰,晉桓gg齊桓g,禮遇管仲、鮑叔,而能成伯業,人君之於臣隣,賴以有成者,有如是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四板,魏徵所謂,偏聽爲明gg不明g,偏信爲暗者,實爲後世人君之所鑑戒者也。人君深居九重,而難通下情,處於至尊,而易乎自用,有開納之量,而無自用之心,然後明於治體,而可爲哲辟,此堯、舜之所以爲堯、舜也。如或偏信一二人,而無詢芻蕘廣聰明之道,則暗於治道,而自底亂亡,此隋、梁之所以爲隋、梁也。此等文字,推類而觀之,則好矣。上曰,湯之伊尹,高宗之傅說,皆一人而已。而尙能致至治矣。若得可倚仗之人,則雖一人,當任之勿疑,其可以偏信爲暗爲慮耶?今當時象乖離之日,若以兼聽竝觀爲心,則尤非爲治之道,予則欲改兼字以公字焉。若魯曰,臣非以千百人之言,皆可信聽也。其中擇其公言,而信用之,爲兼聽之道,公字之義,本自在於兼字之中矣。上曰,然則所達好矣。若魯曰,魏徵所謂三分不能道得一分云者,實善形容人臣進言之難矣。以至卑之身,當至尊之威,其所欲言者,不能萬一,此正人君加意處也。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在外有欲言者,而至前不能盡言者,實爲人臣之常患,犯雷霆之威,而盡肝膈之懷者,自古無其人矣。此等處宜加意,而凡於引接臣僚之際,務爲開張聖聽之道焉。上曰,當留念焉。健基曰,魏徵所謂爲忠爲良,尤是至言。若魯曰,納諫,如唐太宗者,固不易,而太半有勉强之意矣。雖勉强從之,而能致太平之業,則從諫之效,厥惟大矣。上曰,自漢以下,至貞觀而頗開眼,魏徵之忠諫,唐宗之聽納,有足以感動後人矣。然陸贄章奏似勝於魏徵,儒臣所見,亦如此耶?若魯曰,魏徵只是直諫之臣,陸贄自是經學之士,其人不無優劣。故章牘亦有間隔矣。健基曰,陸贄之言,全出於至誠懇惻,故雖似支繁,而實本經學,其章奏皆有味可玩矣。若魯曰,三十板,唐宗之於魏徵,實有君臣相得之美,而猶有此權貴,嫉而毁之之言,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此等處宜深念矣。健基曰,唐宗,常愛護魏徵,而有稍存形跡之言,其爲魏徵地,則至矣,而失言則大矣。上曰,唐宗不能使權貴,而不敢言,至發稍存形跡之言,上番所謂失言者是矣。若魯曰,殿下,以唐宗不能使權貴不敢言爲敎,此實出於平日好賢堲讒之意矣。臣於此,不勝欽仰之忱矣。彼唐宗,雖倚任魏徵,而終致權貴之謗毁,至以稍存形跡,戒於魏徵,此實唐宗之歉德也。健基曰,漢昭,得孔明,比之於猶魚有水,而人無敢言者,唐宗之不及昭烈,遠矣。上曰,漢昭、孔明,其際遇之盛,三代後,未有如此者,若以君可自取之言見之,則可知其君臣之間。此豈可比論於唐宗之待魏徵耶?若魯曰,三十一板,文德皇后之言,不如婦女之言,而誠有周南之美矣。父子之間,人所難言,而魏徵,知無不言。故以過於長公主爲不可,爲言,此眞忠臣也。人君慈愛之情,無間貴賤,伏聞貴主出閤不遠,殿下以魏徵之言爲戒,而凡事務爲節約,則不但有光於聖德,亦爲爲貴主惜福之道矣。臣非聞宮禁事,而適因文有感,敢此仰達。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加意焉。健基曰,下番之言是矣。以殿下平日節儉之德,必不待臣等勉戒之辭,而福祿實本於勤儉,不當有一毫奢侈之事矣。若魯曰,三十四板,眞卿之書,嚴斥元載,其直節有足可尙,古人所謂求伏節死義之人於犯顔敢諫之中者,非虛語也。大抵,忠直難容,諂諛易入,此實古今通患也。人君若知彼直此諛,則必不斥彼與此,而每不能分別忠邪。故輒有棄忠直任諂諛之患矣。健基曰,辨忠邪,在於明事理,而明事理之道,亦在乎學之一字,常以誠正格致之工,有所加勉,則造次必於是,而不難於辨忠邪之道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三十六板,陸贄論否泰之道者,誠爲切實矣。天地不交,則萬物閼,上下不交,則庶事壞,君臣之間,如天地之截然,情志常難通,情志不通,則何以做國事乎?我國,則君臣猶父子,雖無別樣阻隔之歎,而自黨論以後,或不無阻隔之歎,此非造次可盡之辭,而在下者,雖或不無其過,在上者,宜務爲流通上下之道矣。上曰,予則欲令萬物交泰,而予之治道,有愧皇極,俄者上番所達學問之工不足而然矣。此予自反處也。健基曰,黜陟賞罰,務爲公正,則自然有情志相孚之效,元無別件可爲之事矣。若魯曰,此下皆陸贄事也。讀書之法,貴在體驗,若一番看讀而已,則有書自書我自我之病矣。昨年冬,進講陸宣公奏議也。殿下,深有所感發,至命書進奏議中所論六弊之目,付之殿壁矣。今日又講是奏,未知殿下,周年之間,觀覽之餘,果能警惕,而有日新之效否。上曰,予於陸贄之言,深有感發,六弊之目,尙今付在壁上,朝夕見之,果不無所益於未見之時矣。若魯曰,人主一心,萬化之源,若於六弊之說,常目在之,而果有所資益,則其發於政令施措之間者,亦宜有其效,而自昨冬至今日,日月非不多矣。臣未見效驗之著見於外,竊恐殿下,雖朝夕觀覽,而或有欠於體驗自修之工而然也。上曰,勉戒之,切實至此,予當各別惕念焉。健基曰,只常常在目,念念不已,則益覺其言之有味,而亦於政令事爲之際,務加自勉而已,空中何以知效驗之有無耶?講官遂掩卷。若魯進伏曰,李亮臣事,筵臣曾有所達矣。臣不敢追論其疏語,而元非得罪於國家者,一被譴罰,屢年不敍,處分豈不過中乎?今番歲抄,又未蒙收錄,臣不敢爲要恩之語,而旣知過當而不言,則亦非誠實道理,故敢陳所懷。上曰,予非不用也。渠實負予矣,投之豺虎,豺虎不食,則投之有北者,乃是《詩經》之語,而亦在於俄者進講奏議中,予方有此心矣。其用不用,何可論也?朝廷雖無人,豈以亮臣爲用耶?若魯曰,讒人之目,於渠冤甚矣。亮臣爲人愷悌,詞學亦優。且是故參判李喜朝之子,李喜朝,乃是自先朝禮待之臣,固當十世宥之也。上曰,其爲人之愷悌,予亦知之,而於時象,則怪妄矣。予嘗作序於《聖學輯要》,尊尙如此,而若其子孫,關係時象,則予當罪之。李亮臣何可論耶?若魯曰,今世之人,孰不爲偏論,而罰已行矣。今用之,而又爲偏論,則又罪之,何所不可?而一向廢棄,此可用之人耶?上曰,此則朝家事體,不當如是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德{{*|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利川縣監金致垕。 ○李重協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寒威彌酷,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藥房問安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金弘澤出使,代以許鐔爲之。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許鐔,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初十日,幼學李鼎禧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佐郞閔通洙呈狀內,身病甚重,勢難察任,宿衛重地,不宜久曠,佐郞閔通洙,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詳覆開坐,一時爲急,參贊差出,不可少稽,判書、參判,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濟州柑子、金橘進上,自四運七運至,來到,而宗廟薦新及進上,自初運三運至,所載船,相失於海中,未及齊到云。進上旣捧之後,未卽薦新,事甚未安。進上柑子二百箇,金橘二百二十箇,移送禮曹,宗廟明曉薦新後,依前還爲內入,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豐山前萬戶吳萬俊,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吳萬俊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監司狀啓、刑曹粘目,明川前府使許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許㙉,前以他罪,方在囚禁中,後日開坐時,今此狀啓內辭意,發問目捧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修撰南泰良牌招事,榻前下敎,而家在城外,闕門垂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光世疏曰,伏以臣於臺職,以才分則至不逮也。以情勢則至難强也。其不宜苟然承當,非但臣心之所自劃,抑或聖明之所洞燭,則凡係言責之任,便是永謝之地。而乃者薇垣新命,忽下於跧伏郊坰之日,繼以有馹召之旨,臣誠驚感惶惑,莫省攸處。不敢許久淹留,纔已來伏私次,而念臣向日一疏,識見茫昧,言辭拙訥,雖不足以仰塵聖聰,然區區微悃,竊自附於有懷必陳之義,而及承聖批,以所引古事,事體未安爲敎。臣震悸之極,無地自容,槪伊時宗臣之疏,旣有所援例。故臣之本意,特明其不然,而辭不暢達,致勤誨責,妄言之罪,臣實自訟之不暇,而至若鳳祥事,勿論法外與否。旣是亡命,則亡命而移配,骫法莫甚,還收之論,實合臺例,徑停之失,宜加譴責。故事在目前,略附疏末,而儒臣、憲臣,相繼陳疏,其所詆斥,不遺餘力。噫,自有黨論以來,一言一事,稍涉於彼此,則互相睢盱,動輒疑阻,至如玆事之關係臺體,有不可不論者,而一竝歸之於不韙之科,專事抑勒,略不顧藉。此臣前疏所謂居臺之難,莫難於今日者,亦一驗矣。雖然,毋論人言之如何,在臣自靖之義,惟當力辭臺銜,遠避駭機,以無壞咫尺之守而已,尙何有去就之可論哉?且臣老母素患痰火之病,觸感猝劇,精神昏瞀,胸膈痞滯,咳嘔兼發,飮啖專廢,諸般症樣,實有凜凜難支之慮。臣方左右扶護,五內煎灼,以此情理,尤無一分供職之望,玆敢疾聲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亟命削臣之職,治臣之罪,以謝衆怒,以便救護,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行副司果李濟疏曰,災異之荐臻,未有甚於近年,水旱、風霜,飢饉、疫癘,無歲無之,迺者雷雨之變,又作於仲冬之月矣。是何聖明在上,圖治方勤,而天之警告,若是其稠荐耶?災異之意,深遠難見,而若乃天人一理,流通交感之妙,聖人之言,決知其不誣也。目今國家之事,無一不弊,泯泯棼棼,莫可收拾,而君臣上下,方且恬憘姑息,偸過時月,而了無奮發振作之擧,或者今玆之異,爲是而發耶?臣病伏垂死之中,不勝憂慨之忱,敢以耳目所睹記者,臚列上陳,而仍及救弊之策,儻蒙聖明,恕其愚而擇其中,則未必無補於修省之實矣。臣竊伏惟念,天下萬事,罔不以務實而成,不務實而敗,蓋實者,敦本尙質,著誠祛僞之謂也。人苟無實,百事不可做,而況人君爲國,不務其實,而能成其治乎?今若指其事,而言之,敬天而誠不純一,非實敬天也。恤民而澤不下究,非實恤民也。發隱伏之奸,以爲明,非實明也。行呴嚅之惠,以爲仁,非實仁也。好賢而不能任,非實好賢也。求言而不能用,非實求言也。凡玆六事,皆人君,自主張自勉强之事,而猶不能自務其實,則其他政令之待臣下行者,又何可言哉?臣竊瞯殿下,以不世出之聖,有大有爲之志,臨政願治,十年如一日,然而算計見效,無足以仰副聖心,下答人望者,殿下亦嘗思其故乎?臣以爲不務實之弊,有以致之也。臣請以玆前六事,就殿下政令而言之,殿下每遇天戒也。凡避殿減膳撤懸等事,不日擧行,而恐懼修省之意,溢於辭表,臣固知此時聖心,宜無不實,而但災過之後,此心常存無間乎?萬一不然,謹於顯敞之地,而忽於幽獨之中,敬於斯臾之頃,而怠於持久之後,則便此非實敬天也。殿下若曰,予無是也。則臣請以著於事爲者言之,殿下前此遇災也。未嘗不求言矣。及至近年,間或闕焉不擧,至於前秋閱武也。非時雷雹之異,可驚可愕,而法駕還御之後,不惟不求言,文廟獻酌,春臺試士,便是太平盛bb代b,若殿下對越之誠,無少間斷,則豈爲此豫泰之擧哉?以此言之,則敬天之道,可謂盡其實乎?殿下勤恤民隱,務推仁政,然而廈氊之上,睿念徒勤,而蔀屋之下,實惠未究,荒歲蠲減,貪猾之所陰利也。舊逋蕩滌,豪右之所竊倖也。每當設賑,各邑所請得營門、惠廳之錢布,名爲賑需,而多歸於居間牟利輩所花消,則及民者無幾矣。辛壬荐飢也。殿下爲慮賑穀之未贍,傾內帑而賙之,恤民之意,可謂至矣。惟其任事者不謹,乾糧入錄,太半虛戶,而粥所執瓢者,獨遠方流漂之民也。加以猾胥無底之橐,幾於尾閭,以故,全活之數,不直死亡,東西兩郊,叢塚蔽山,吁亦慘矣。彼監色輩,罪則多矣,功何有哉?而末梢論賞,金玉爛然,尤可駭也。以此言之,恤民之政,可謂盡其實乎?章疏挾雜之言,未嘗汎觀,閭里隱微之情,亦皆旁燭,而至於今番禹女之獄,十二條淸問,皆刑官之所未思得者也。搢紳歆歎,士女傳誦,此誠殿下之,明也。而若乃大本大體關係安危存亡之機者,一任其弛置不擧,而若不省悟,臣愚死罪,容光之照,猶有所遺,可謂實明乎?貧民之死不入土者,官給米布,老人之年踰七十者,歲賜魚酒,此誠殿下之仁也。而若乃八域之外,孑遺之氓,毒於苛政,困於橫斂,愁怨日深,而殿下不聞不知,臣愚死罪,一視之恩,猶有未覃,可謂實仁乎?所貴乎賢者,爲其人有道也。所貴乎好賢者,爲其道可行於時也。若使賢者,蘊經綸不得展布,而囂然自樂於巖野而已。則烏在乎好賢也?贊成臣鄭齊斗,受殿下禮遇,已過十年,而尙未見幡然而起,羽儀明廷,是殿下特好之,而不能任之也。可謂實好賢乎?至於兩大臣許退,臣至今思之,莫曉其故,蓋旣欲許退,則何必迫令入城,旣令入城,則又何以便許其退乎?大臣進退係國安危,而處分恍惚,殆同戲劇,竊爲殿下惜之也。蓋殿下之待大臣,禮有餘而誠不足,惟其禮有餘,故手札之親降,承宣之偕來,何莫非曠絶之恩數。而惟其誠不足,故忠言動見觸忤,微事轉致激惱,而一時倚毗之眷,輒撓於敲撼之言,此殿下不務實之病,觸處爲害而然也。臣願以有餘之禮,換不足之誠,則純任大臣之道得矣。古昔帝王,虛襟開心,以來忠諫,故人皆樂告,而天下之志通矣。是以,雖深居九重之內,而八荒等於戶庭,千里應於足下,天下安危,人心向背之機,瞭然於目前矣。苟或不然,而惟予莫違,自用自聖,則言路閉塞,而朝廷之情,亦不上通,況千里之外,八荒之大乎?殿下每答應旨之疏,或曰予用嘉尙,或曰可不留意。然而批下之後,未聞有實用其言,實行其事,而該司,稟處之命,漠然若眢井之投石,然則嘉尙留意之批,不過姑爲優借,以備觀聽而已。是殿下特求之,而不能用之也。可謂實求言乎?至於臺閣之言,乍有觸拂,則輕者摧抑,重者竄逐,是以人皆以言爲戒,含默成風,殿下設有失德過行,朝臣設有巨奸宿慝,何由以聞知乎?昔禹之戒舜曰,無若丹朱傲,舜,大聖人也。以丹朱戒之,豈非過歟?而舜安而受之,汲黯,面斥,武帝之多慾,其言可謂太突直,而武帝許之以社稷臣,古聖王虛心受諫,若斯也。藉令數臣者,遇殿下,而正言不諱如右,則殿下其如舜、武帝之容受乎?臣愚死罪,恐殿下不能也。鞫囚還收之啓,閱歲相持,出場無期,其罪當死,則至今靳允,未免失刑,其罪不當死,則至今爭執,亦傷欽恤之仁,有刑獄以來,安有過七年,不生不死之囚耶?臣謂博詢于大臣宰執,斯速收殺,實是王政之大者也。嗚呼,玆前所論,罔非殿下之事,而務實之道,旣有未盡。故朝廷之上,積忨成習,有百虛之俱備,無一實之可稽,臣請略擧而陳之,臣聞古之命官也。后稷知農,共工知工,聖王用人,其難若是也。雖以我朝言之,金馹孫之十年史局,鄭曄之久任國子,豈非量才授任之意耶?及至輓近,其法寢弛,匹士之僥倖一第者,雖無卓異之能,苟有席藉之地,則以一人而歷百職,如一繩之貫百錢,豈其通才完局,無往不宜而然歟?誠若是也。則后稷不但知農,共工不但知工,而四岳九官之任,皆可爲之,是豈可也哉?此其用人規模,已失古法,而至於銓官,握一國用人之柄,陞黜予奪,都在其手。故銓官得人,則百官皆得其人,銓官失人,則百官皆失其人。蓋其心不公,則用舍偏,其識不明,則賢愚混,不明之害,惟是公罪,不公之害,其弊忒甚。孤寒者詘於貴勢,疎遠者奪於親舊,恬靚者蔽於趨競。惟玆三者,百塗鑽進,而畢竟注擬,皆出其中。故政席未開,而物色先定,除書不出,而姓名已播,人才之不登,官方之淆亂,由此其故也。然則國之重任,莫銓官若也。臣未知前後秉銓者,果皆得其人乎?竊觀殿下取人,先技能,而後器識,貴警敏,而賤朴實,喜軟熟,而厭鯁直,以此言之,則前後秉銓者,豈必皆山濤其人耶?且天之生才,本無遠近之殊,而公朝取舍,煞有京鄕之別,是豈立賢無方之義哉?在昔西北人之仕宦者,亦有通顯仕,躋宰列者,今則雖以三南人物之府庫,其由科目以進者,官不過一郵一縣而止,至於蔭塗入仕,絶無有焉。噫,一國之人,孰非王臣,而今於一國之中,分以內外,用其內,而捨其外。又於其內之中,分以黨目,用其同而舍其異,然則擧一國之人,而用之者,百之一二也。其何以服人心,而平物情乎?願殿下,無異於國之不治也。且臣竊伏思之,人君之職,莫過於擇相,而其次六卿也。六卿之中,吏、兵、戶、刑,最重,不可不擇也。又其次柏府之長,方伯之任,不可不擇也。斯旣得人,則其餘百官,亦自當得之矣。此所謂勞於求賢,逸於得人也。然則殿下之所當得者,只此數十人足矣。以一國之大,豈少此數十人,而每有才難之嘆乎?惟願殿下,勿以名取人,而取其實焉。黨論之生,其來久矣。種下種子,根柢已固,其勢必亡國而後已,殿下有見乎此,自卽祚,迄于今,勉戒不已者,蕩平之政也。竊觀位著之上,甲乙相參,言色稍和,雖未知兩間障膜,盡底裏濯去,而卽外面形相,頓異前觀矣。雖然,所謂蕩平,其道至大,其事至難。人君,不先建極於上,以爲正朝廷正百官之本,而徒以區區政令之末,驅川蜀分裂之黨,而悉令爲元凱之寅協,則在下者,必爲方便周遮之論。不陰不陽,不白不黑,而回互委曲於兩間,以陰濟其私,是果眞心慕蕩平,而與化俱徂者耶?以臣見之,則只壞却士大夫心術,而爲世道害耳。雖以近日銓事觀之,平居,坦若康莊,及到緊處,荊棘忽森,前者旣黜,後者復然,只益朝廷之紛拏,每貽穆淸之惱撓,蕩平其如是乎?不但此也。戊申以後,人心大變,視逆賊如街市行劫之兒,視鞫獄如訟庭推閱之坐,至如薦紳士夫,口道逆字,如喫常飯,彼之攻此,必曰黨逆,此之攻彼,亦曰護逆,子賊金鐵,殆無定論,烏玄鷺白,幾失本色,以致善惡混竝,是非貿亂,而有同膠漆之盆。噫噫,此何世界耶?殿下每患朝象之不和,而不憂世道之如此,臣竊憫然也。大抵,今日廷臣,雖皆色目中人,而均是士流也。以其人,則彼此各有賢愚,以其言議,則彼此各有是非,在上者惟當察其賢愚,而明黜陟之,辨其是非,而公取舍之擧措,動合於天理,政令,不失於人心,則大化之中,物無不遂,明德之下,民無不新。夫然後,蕩平可庶幾也。伏願殿下,無求蕩平之名,而必務蕩平之實焉。嗚呼,今日之弊,至於斯耶?都政退行,仍成近例,自殿下卽祚以來,十年之間,曾無一年不退矣。藉曰,國家多故,一月三十日之內,豈無二日無故之日乎?且不行於當月,則宜行於次月,而猶且遷就,閱月經歲,若此不已,則將至於六月之政,入於臈月,臈月之政,入於六月,而一年兩都目之規,仍以廢閣矣。豈不寒心哉?臣謂此後,銓官之如前遷就者,繩以重法宜矣。濫率之法,載在國典,頃年道臣之先犯也。朝廷不知則已,旣知而置而不問,則是便許之也。若是而守令可禁乎?法無輕重,一撓則壞,此法旣壞,何法不壞?惜乎,大臣、臺閣,終無一言也。災邑賑民,一日爲急,而往年晉倅之差遣也。人皆厭避,除目八易,及其赴任,業已後時,哀哉。涸轍之鱗,果霑西江之波乎?然而前後厭避者,薄罰不加,敭歷自如,彼商山付處之臣,可謂冤矣。殿下勤於學問,日三開筵,此誠帝王之盛節,而間因儒臣之不備,屢致法講之旋停。噫,古之儒臣,惟恐人主不好學,今之儒臣,反沮人主好學之心,臣竊慨然也。然而譴罷之罰,不過時月,禁推之命,只歸文具,而至於外補,正中其願,殿下之待儒臣,何太曲盡耶?守令之犯贓者,一經査覈,無不白脫,夫臺閣風聞,繡衣廉察,容有爽誤,則査覈之或脫不脫,固無足怪,而若夫十人經査,十人皆脫,豈非可駭之甚乎?蓋査官,同道僚倅也。詞證,舊時官屬也。拘於顔情,怯於威勢,査不以實,固其勢也。然則所謂査覈,非所以律貪,乃所以養貪也。是以,眞箇巨貪,頭會箕斂,上以奉權貴,下以業子孫者,臺閣不敢論,設有論者,査覈輒脫,歷職如故,而惟無勢小吏,差失於簿書間者,反以贓論,永不收敍,不亦冤痛哉?臣謂査覈之後,更令道臣覆査,査官之循私掩護者,從重科罪宜矣。在昔成廟朝,勳臣申叔舟之子瀞,以吏曹參判,錄佐理正勳,而坐贓汚,下獄死,造紙別提宋枰私用咨紙一張,因臺啓終身廢錮,流汚子孫,祖宗朝,嚴於贓法如此,豈非殿下之所當法者乎?閫帥、守令之善事結托者,其罪與贓等,臣嘗讀史,竊嘆齊王,超然獨觀於毁譽之外,卽擧烹阿之典,豈不明快哉?然而齊王左右,皆有伯夷之風,則阿大夫雖欲善事,何可得哉?今日朝臣,固皆廉白自持,而然,不可無飭勵之道,臣謂節箑歲儀之外,無時受饋者,使臺閣,隨聞論劾,竝與受抵罪宜矣?朝臣違牌之習,莫甚於近日,喉院之鎭日出納,皆牌不進罷職傳旨耳。今夏兩銓之長,强引不當嫌之嫌,前後違召,積至四五十次,君臣分義,至是而掃地盡矣。官職瘝曠之弊,姑舍勿論,國家時急之事,輒致淹稽,以至節製命下,而因提學之不出,未免退行,都政席開,而因郞官之引入,虛度全日,此皆前所未有之事也。平時養成此風,緩急何以制之乎?臣謂隨其官品,而定其牌數,除非實病實情之外,過其數不進者,施以削黜之律,宜矣。良役變通,實爲當今急務,旣令廟堂,講究其策。又令重臣,句管其事,其後時月已久,不審廟算何居,而臣嘗猥受郡任,略諳民情,良民二疋之役,可謂苦重。而然,此則本是已事,且係舊制,故力雖不給,任之若分,而惟隣族侵徵,最爲難支之弊。今若搜括良丁,盡充逃故之代,則其弊自祛,而良民可支矣。人皆曰,良丁難得,而臣則謂不然,蓋良丁,本非不多,而惟良丁避役之所多,故難得也。臣請歷數而言之,監、兵營牙兵、守堞等軍,一也。營將、守令額外軍官,二也。鄕校校生書院募入,三也。各邑鄕廳官屬差備,四也。大王、功臣子孫冒屬,五也。幼學業儒冒稱,六也。假稱私賤,投屬兩班,七也。漏落戶籍,中間閑游,八也。至於備局餘丁,其數亦不啻累百矣。此等名目,皆是歇役,故良民之子,輒先投屬,良丁之難得,皆以此也。良丁難得,而逃故未充,逃故未充,而隣族有侵,隣族有侵,而良女不可支矣。若使良民,無侵隣族之患,而只有二疋之役,則其弊豈至於不支乎?臣意則自廟堂,收聚其軍案,如監、兵營雜軍,營將、守令、軍官,鄕校校生之類,不可盡罷,則隨其大小,而定其額數。額數之外,則悉付之於守令,以充逃故之代,其他鄕廳差備,冒屬冒稱,假稱私賤,漏落戶籍之類,使守令一一査出,而又嚴立科條,永塞日後投入之路,則良丁盡出,而不可勝用矣。今之議者,計不出此,而欲變通二疋之役,二疋之役,如可變通,則變通固已久矣。何至今不變通乎?與其經營於終難變通之事,卒無所成,而徒失喁望之民心,曷若專意於搜出良丁之策,以紓倒懸之急哉?第臣所慮者,紀綱頹弛,法令不行,而又況此事,願之者,無告之民,而憚之者,有力之官也。苟不有一定之法,立於前,而核實之政,行於後,則其勢,必牽掣難行矣。此則惟在朝廷處分之如何,而又必守令得人,然後可以行之無弊。伏願殿下,愼擇守令,又令道臣,廉察各邑,如有隣族被侵者,隨輒啓罷,仍作元定貶目,用之于殿最,則守令莫不盡心矣。雖然,孔子曰,節用而愛人,蓋用不節,而經用有闕,則橫賦暴斂,必有及於民者,而雖欲愛人,不可得也。若殿下不能節用,而欲祛良役之弊,則是猶不塞其源,而求其流之斷也。豈可得哉?伏願殿下,勉之哉?嗚呼,以今日言之,則此等弊瘼,猶是細事耳。最可憂者,人心世道,已無可爲,天災時異,又極非常,雖方內無事,中外粗安,而其實,則如年久巨廈,棟樑椳闑,無一不傷,風雨會至,頹壓在卽耳。然而大小臣僚,視若盤石,循循旋旋,專事悠汎,萬一國家,有數年之饑,而凶賊餘孽,乘亂欻起,則土崩瓦解,在在皆然,當此之時,安保其天意人心之每如戊申也。臣每一念及,不覺心寒,雖然,此非朝臣不忠之罪也。亦非殿下一人之過也。規摹之所因襲,風習之所漸摩,轉輾沈痼,已入膏肓,誠難以一朝汛掃之也。然而殿下旣在其位,又當其責。則豈可安坐無爲,一聽其自然乎?古語曰,一念苟實,萬事皆眞,一念不實,萬事皆假。然則斡旋轉移之機,在殿下一念之實耳。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推以及於朝廷,則朝廷諸臣,孰敢不精白一心,以承聖旨哉?雖然,殿下方寸之間,克復存養之工,未有以大勝於前則其亦卒於心不實,而萬事皆假矣。此朱子論治,必以人主一心爲本,而尤致詳於講學之說,以戒于孝宗者也。臣伏覩殿下,誠好學矣。然臣嘗入侍講筵,每觀儒臣開卷讀幾篇訖,拈出一二句,硬說文義,應課塞白。殿下又略綽講解,便謂已了,而不復反覆問難,臣固知聖學超詣,觸處洞然。而然而蠶絲牛毛,義理無窮,必須句索其旨,字究其義,節節透澈,段段爛熟,方可以貫通融洽,爲他日受用之資,而今其講規,疎略如許,況臨筵講讀,特時刻之頃耳。深宮宴閑之中,無法家拂士之規,有宦官宮妾之娛,而粉華奢麗,皆足以悅目蕩心,則講學之工,不幾於一曝十寒乎?是以博極群書,可以資政事益文辯,而身心親切工夫,則闕如也。然則實心實政,皆從實學中做將出來。伏願殿下,勿以博覽多讀爲務,惟以躬行力踐爲要。如曰任賢勿貳,祛邪勿疑,則體其言,而亦勿貳勿疑,以爲任賢去邪之法,如曰改過不吝,從諫弗咈,則取其訓,而亦不吝弗咈,以爲改過從諫之,則其他,聖帝明王,言行事業之可法可師者,莫不體之於心,而行之於躬,則是乃實學也。學旣實,則心無不實矣。心無不實,則政無不實,而務實之道,於斯盡矣。如是則災孽自消,休祥沓至,而上面衆事之弊,特烘爐之點雪耳。何足以煩聖慮哉?臣跡本疎賤,年老病痼,凡於時事,宜不干涉,伏見艱虞溢目,災異驚心,雖草野賤士,莫不有憂時慷慨之忱。況臣濫蒙累朝翦拂,出入侍從者久矣。及今死亡無日,報效靡階,惟收拾見聞,移入文字,以替筋力之禮,是臣區區之忠也。玆敢悉攄肝膈之蘊,仰澈黈纊之下,儻聖明,不以人廢言,而有所採納焉,則臣雖明日死亦榮矣。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條陳勉戒,俱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焉。可以飭勵者,令政院飭勵,可以稟處者,令備局,稟處。 ○南陽府使崔宗周疏曰,伏以臣本庸魯百無一能,濫蒙洪造,屢典百里之寄,隨處盡職,爲一分報效之圖者。是臣區區自勉者,而見今所叨,乃是積弊之地,荐經大饑,已成敗局,以臣綿薄之才,實無蘇殘之望,負聖上芻牧之托,有古人俸錢之愧,尋常憂懼。若無所容,顧此尸素如臣,固不足備數於分憂之列,而嘗昵近耿光有以窺殿下宵旰憂虞,子惠困窮,如傷若保之念。藹然於淵衷,哀痛惻怛之敎,每發於筵席,心嘗感歎欽仰,思欲奉揚之不暇,則今於邑弊民憂,關係大段者,亦何敢自外於仁愛之天,而不爲之疾聲籲呼,以紓窮民倒懸之急耶?大槪此邑,三面沿海,土地斥鹵,易被枯旱,登稔甚罕,至於辛壬兩年,乃是一國通同之大無,而八路之中,畿輔爲甚,畿輔之中,此邑爲尤酷,無一分土地之出,而有萬民溝壑之急。故其時莅玆邑者用是爲悶,凡係催科之政,則一以停退爲務,苟有移粟之勢,則必以運饋爲急,自致逋縮轉加,糴納漸滯,在當日,實爲莫大之惠,而在今時,作一難處之端。大抵本邑各樣積逋,如辛亥水沈大同米,壬子春未收留大同米,癸丑未收大同米,當年春秋大同米,關東移轉穀及年例新舊還上等色目,若是夥然。今方日加催督,刻期嚴徵,幾至畢納,而今年穡事之大歉,殆無異於旣往。道臣巡審之日,亦已目擊其被災慘然之狀,分等狀聞時,置之尤甚之中,民事之罔措,據此可知。累年荐饑之餘,又此告歉之故,未及深冬,民力已竭,諸邑已捧之穀,亦出於浚其膏血,剜却心頭,身爲字牧之任。實有所萬萬不忍者,而莫重惟正之供,諸般應納之穀,有不容任其寬緩,斷去隱惻之心,惟以督迫爲意矣。卽又伏見江都守臣關文,則壬子舊移轉米,使之準數徵捧。臣於是,尤不勝愕然失圖,夫江都軍餉,事體重大。惟當不顧民弊,期於準捧,而第伏念卽今民間形勢,有同强弩之末,雖剝膚椎髓,決無徵出之路。況壬癸之間,民方殿屎,及至今日,流逋過半,勢不得不侵及隣族,凶歲孑遺之氓,又將流離顚連,莫可收拾,此豈非萬萬愁痛處耶?顧此江都米中上年捧留,今春新分給者,則今方某條督捧,期於運納,而至於壬子未收,則係是累年舊逋,姑爲停退,以示聖上軫恤之德意,則將散之民,必當擧思按堵,而怨咨之聲,亦將變作歡欣,豈不爲惠鮮懷保之一急務耶?且尤甚之邑,旣在朝家別樣軫念之中,此等宿逋,理宜紓緩,故卽今一境之民,翹首喁望者,庶幾寬條之俯布,惠澤之下究,不啻若蹈水火者之望其仁之也。臣雖無似,旣忝撫字之任,有不忍立視者,玆不避煩猥之誅,敢有冒昧陳懇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軫睿念,洞燭民隱,今此江都壬子舊移轉,特命待明秋收捧,使一方捐瘠之類,得延濱死之命,不勝萬幸。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疏陳事,令備局,稟處。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權守經、金世選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四五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感氣已盡差愈,而手指寒冷之候,何如?上曰,似由於極寒之致,數日來有加矣。興慶曰,眩氣不爲往來乎?上曰,不無往來之氣矣。興慶曰,上升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尹淳曰,前劑進五貼,盡爲進御乎?上曰,盡爲進御矣。興慶曰,進御後,聖候,何如?上曰,補中益氣湯,前已試之,而服之,頗有實氣矣。興慶曰,比諸六君子湯,何如?上曰,六君子湯多服之後,服補中益氣湯,未知何藥之功,而中氣頗實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服乎?上曰,服之矣。興慶曰,令醫官診候,何如?上曰,只令首醫,入診,可也。淳曰,如許極寒之日,立耳掩之屬,何不進着乎?上曰,房中,則例不得着之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左三部帶沈,右三部帶滑矣。今則左右三部,俱爲和安矣。信,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前則過沈矣。今則俱爲不沈,而亦似有發揚之氣矣。興慶曰,咳嗽之氣,更不發作乎?上曰,不發矣。興慶曰,雖着吐手,手腕亦爲寒冷乎?上曰,出外則亦寒矣。興慶曰,湯劑非卽止之劑,加進,似好矣。上曰,欲爲加進,而使之入診矣。何可停止乎?淳曰,諸醫所見,皆以爲別無加減之事,連進五貼,似宜云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數日前,義州府尹尹得和,以皇曆齎咨官卜物出置柵外事,有所狀聞矣。上曰,此未知何意耶?陳奏使行,出來無期,而齎咨官卜物,使之留待,誠可異也。興慶曰,聞陳奏使行中,員役輩白活于使臣,爲此云矣。頃者灣尹,以齎咨官卜物事,稟報于備局,而卜物留置,固非常規,當令依例出來,而旣是使行,分付,正使且大臣,故不爲明白指揮矣。今者收稅通官,以斯速馱回事,有所馳通,故灣尹以此狀聞,將爲稟處矣。再昨本司之坐,議于諸堂上,則年少堂上,皆以爲使臣之意,旣如此,置之爲宜云,而稅官之以爲遲滯者,亦非異事,此事提調尹淳,詳知之矣。淳曰,臣聞齎咨官之言,則陳奏行中員役等白活于使臣,以爲留館,如是許久,而齎咨官卜物,先爲出去,則渠輩不無落本失利之弊,留置柵門,以待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云,而其時行期定以初旬,其間日字,不過十餘日,故使臣許其留置云矣。上曰,如欲知齎咨官濫雜之弊,則可矣。此則不然,而累日留置,只爲彼人執言之端,誠甚不緊矣。淳曰,誠然矣。如或防塞,而久爲留置,則安知無彼人之辱說也。興慶曰,然則,分付灣尹,卜物使之出來乎?上曰,使之出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日者以黃海監司兪拓基分等狀啓事,有所請推矣。見其辭疏,則以爲分等封啓已久,而廟堂之督過,誠是意外,不無不滿底意,誠可異也。蓋道臣分等狀啓,列書以某邑爲稍實,某邑爲之次,某邑爲尤甚,而軍布徵捧節目及還上軍餉,徵捧年條,仍爲稟請,自廟堂覆啓,分付,然後擧行者,乃是近古諸道通行之,例也。今此海伯狀啓,則歷陳道內農形災實,而以某某邑爲最豐,以某某邑爲稍實之次,尤甚,四等條目,已非常規。且其下端,只以純木難捧,請捧純錢爲言,故臣於頃者,以純木旣有新頒定式,不可輕改之意,定奪分付,而還上軍餉身布等事,則初無擧論之事,故不得覆奏指揮,所以有日前陳達之事,而今其言如此。蓋本道軍布、身布,則雖無未收,而還上軍餉穀,則多有各年未收,道臣旣已不稟朝令,則以何定式收捧耶?殊未可曉也。上曰,還上軍餉等徵捧事,似當自廟堂,分付矣。興慶曰,京畿、三南,則當年條外,辛壬癸三年條,分數徵捧,而今此海西,則辛亥旣無未收,壬子只有如干石云,無論稍實之次,癸丑條則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多一年條,準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春躋曰,議政府詳覆,一日爲急,而右參贊有闕之代,尙未差出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俱爲牌不進,竝更牌招開政,何如?上曰,參議李宗城,只推,亦爲牌招,判書、參判兼帶之任,則出而行公乎?春躋曰,然矣。上曰,誠爲過矣。次對久未爲之,廟務多滯,今日晝講罷後,大臣及備局有司堂上,竝爲入侍,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初十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宗臣琅堤君燂,武臣行副護軍李景淑入侍,獻納尹就咸,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一遍訖。健基,讀采薇六章。上,讀新受音一遍訖。健基曰,采薇,遣戍役之詩,而不但曲軫下情,亦有勸勉之意矣。上曰,此與皇華章,同義歟?健基曰,送戍之時,當先慰將帥,而將帥則乃其職分內事,至於小民,則恐不知其當然,而有怨心,故辭甚委曲矣。雅本與風有異,風則采閭巷間匹夫匹婦之言,而雅則王公大人之所作也。故秩然有序,此正玩味處也。若魯曰,初章方赴征,故以靡室言之。二章在路,故以飢渴言之。三章,歎王事之靡盬。四章,期三捷之奏功。五章,戒戎備之或疎。六章,敍人情之勞苦。其次序意趣,極不苟,此所以爲雅,而但當時使民之道至矣。此是在上者所作之詩,而備述其勞苦之情,猶恐民情之或有未盡察,故末句言,莫知我哀,此一句有味矣。在上者之心,旣如是,則寧有下情未逮之慮乎?於此尤可見當時仁心仁政之必及於人也。是以,民皆親上死長,有亂則勇赴不避,及歸而終無怨言矣。我國雖無防秋之役,而特以荐凶之故,宛轉蔀屋之下,必多哀矜之情,而不能自達於廈氊之上矣。聖上,如以莫知我哀之意,存諸宸心,軫恤民隱,而敷仁布惠,使至德厚澤,浹人肌膚,則設令不幸,而有防秋戰伐之役,民必樂爲之致死力矣。乞留聖意焉。上曰,所達切實,當留意焉。顯命曰,采薇詩章,不過六章,字不過數百,而其中治軍行師之大法,備矣。兵凶戰危,而驅赤子赴死地,則不可不察其勞苦,通其情地,而撫之以恩也。只撫以恩,而不有以勵之,則惟彼愚蠢之民,無以知手足之捍,子弟之衛,故又宜勵之以義也。雖勵之以義,而不有以激之,則難於勇往直前,而易乎畏㤼退縮,故又宜激三軍之怒也。雖激其怒,而在我之勢,有不足恃者,則必歸於空死,而罔功,故宜令强其士馬,精其器械,以壯三軍之勢也。軍勢旣壯,我心無畏,則亦易於輕敵,而致敗,故宜令晝夜警飭,俾絶其驕惰之習也。用兵之道,不過如斯,而此五者,俱載於此詩。其曰,靡室靡家,載飢載渴者,撫之以恩之道也。其曰,憂心孔疚,我行不來者,勵之以義之道也。再言玁狁之故者,所以激三軍之怒也。屢言四牡之盛者,所以壯三軍之氣也。豈不日戒?玁狁孔棘云者,亦出於警驕惰之意也。而恩以撫之之道,爲尤重,故末章,結之以莫知我哀,言切而意深矣。上曰,同經筵之以五者,分而爲言好矣。然以予觀之,則此皆出於誠心也。若如同經筵之言,則有如此,而可以結軍心之意思,此非誠實底道,而不幾近於伯道乎?載飢載渴者,亶出惻怛之誠,似非撫以恩之意也。我行不來者,亦出當然之理,謂之勵義,則亦非純然一於正也。玁狁之故者,虞憂之心,自發於言語之間也。一毫有鼓動軍心之意,則亦非誠心也。壯軍勢者,雖非聖王之世,若當用師之際,則不得不壯其軍容,此亦必然之事也。若有意而然,則亦不誠實矣。第五件事,其所戒飭之道,亦不得不然,非有意於警驕惰也。唐太宗之爲治,雖非王道,而至於死囚四百,來歸獄,亦出於一段誠心而然矣。何況聖王之出師行討?一事一言,無不出於誠,而當於理,故恩義自在其中,而其他激怒壯威警惰之道,亦無不自合於實理矣。顯命曰,聖敎至當,王伯之分,不出於誠僞與有心無心也。凡事,若期有後效,而爲之,則終歸於伯道矣。此詩則只言道理,而自合於治軍之法矣。上曰,有心無心之言,尤好矣。健基曰,先王送戍之際,非謂以如此言,而送之,則軍心可以感動也。其言,無非當然之理,而王道自在其中,大體,體軍心本人情,悅道而使民也。此與東山詩相同矣。東山詩亦非周公作詩,而欲感人心也。亦出於事理之當然矣。若魯曰,同經筵之以五條,分屬於詩義,而爲說者,不免有弊,故聖敎,以實理,逐條辨破,而同經筵,亦非以此詩,爲有意而作也。上曰,同經筵所達,發予未及思者,打起予心,故予以實理,有所相難者矣。顯命曰,東山詩,旣征方還,故全是慰軍心之辭也。采薇章,出師方征,故多有責望之意,所遇旣異,其情亦異矣。若魯曰,以東山詩合觀云者,卽先儒說,而亦以悅以使民,民忘其勞,相類也。非以事跡之相似也。上曰,然矣。健基曰,臣亦非謂事實相同也。其體軍心本人情之道,大體同矣。上曰,予亦有欲問者矣。風是閭巷之謠,而東山詩,乃周公所作,則何以編於列國之風耶。健基曰,豳詩多周公所作,實爲正音,而居於風雅之間者,蓋周公當變,而不失其正,故上而救列國之變風,下而接小雅之正樂也。上曰,明年適有閏月,閏月之以望前屬於前月,以望後屬於後月,正類此也。大凡帝王講學,不在字句,推類論難,亦一好道,俄者同經筵,以誠僞與有心無心爲言,言尤有理矣。同經筵與儒臣,平日行事之際,其果有心乎,無心乎?無隱悉陳,則予亦當有下敎矣。顯命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汎應曲當者,乃聖人之事也。臣點檢平日行事,則尙不及於五伯之有心,實無可達之辭矣。上曰,卿自在春坊時,予知之久矣。今此所達,謙讓太過,若論有心無心,則何處爲偏耶?顯命曰,一年三百六十日,朝暮動靜云爲者,豈有一分合理者乎?上曰,欲人知我者,便是有心也。卿曾爲方伯臨民之時,此心何如耶?顯命曰,臣經兩道方伯,而凡事自多有心者矣。上曰,儒臣亦言之。健基曰,凡事無心,而自然當理者,非聖人則難矣。臣於平日,點檢立朝以後之事,則亦不無欺君之事,何敢以無心而言之耶?若魯曰,臣則性本愚庸,闊於事情,居家接物,率多無心處,而出身立朝之後,所叨只經幄而已。登筵進講,討論文義,本無經營排置,或可謂之無心,而如有封章論事,則輒慮以黨論,見疑於君父,多有把筆趑趄之時,此則似出於有心矣。上曰,同經筵之言,則過謙矣。下番儒臣,未經臨民之官,則無心有心,無可論,予當自言矣。予俄以實理言之,諸臣,或以予爲知理,而點檢平日,多有不然者矣。頃於社壇歸路,目見失火廛舍之猶未造成,推考不給物力之諸堂,而李宗城有若予,故於路上,爲瞻聆,而有此令者,然宗城實未知予心也。王者之言,出於朝紙,遠邇孰不知之,而何至於路中,分付耶?此則果出於無心矣。他餘處分之時,則猶不能一出於無心,心中每以爲予心如此,人或知之耶?此便有心處也。下番儒臣之言,似出眞情,而雖居家,若全然無心,則猶謂之迂闊,此亦不能點檢,而然矣。封章時有心云者,此是滿腔私意也。予或不知,而責於儒臣,儒臣之心,一毫無私,則於儒臣何有哉?苟能擺脫俗套,則自無如此之心矣。若魯曰,聖敎丁寧,有若慈父之敎迷子,臣雖愚頑,寧不感泣乎?臣有老母,與之衣則衣焉,與之食則食焉。未嘗以家事關心,故居家能無心,而至於章奏間有心,臣非有心於得失而然矣。殿下每以黨論,過疑於朝臣,臣雖無狀,若係君德之闕失,國家之安危,則何敢避形跡之嫌?而如以小小不關緊之事,字句語言之微,見疑於君父,則豈不爲悶乎?臣之本心如此,故自不能無心於遣辭之際矣。上曰,予於儒臣,未嘗以黨論疑之,而儒臣,自爲疑慮如此,豈非私意耶?儒臣,猶尙如此,把筆趑趄,不能盡其言,則他人何足言哉。予不以黨論疑之矣,其勿疑慮,而祛其私意,可也。同經筵,則於時象,其有心無心,何如耶?顯命曰,臣亦豈無計較之私意耶?臣之從宦已久,本末長短,聖主已盡知之矣。臣之事君之道,前後有異,自參下至玉堂之時,與卽今,有所不同,臣實有不忠之罪矣。眞淳曰,忠於君,而孝於親,自是秉彜之天也。豈有求譽於人之心。而臨民,則欲其下民之無怨者,有心也。立朝,則欲其同朝之見重者,有心也。事事而豈有無心之事乎?三代以下,猶恐其不好名云者,誠古人的論也。好名雖有心,而此心常存,進進不已,則不害爲君子人矣。上曰,特進官好名之言,又打起予心矣。同經筵欲淸之心,予亦知之,故嘗有下敎於李宗城者,卿必聞之矣。好名乃是惜名也。好字雖有心,而常有惜之之意,則不作非事,而作之不已,乃成君子,欲淸,近於好名,故予以是言之。顯命曰,下敎於李宗城者,臣已略聞之矣。臣之平日所自戒者,在於身名之汚辱,而殿下今日之所面諭者,出於加進之意,敢不銘鏤寸心,佩服終身,而亦有一言之可以仰陳者矣。殿下凡於聽言之際,當察其言之是非,而不必察其人之好名與否,臣果有好名之心,而欲得直節之名,入殿下之前,而牽裾折檻,則臣之好名,雖得罪於聖門,而與田文所謂私得寶於外者,有間矣。殿下容而有之,則亦足爲聖德增光之道矣。上曰,予欲勉卿,而今反受戒於卿矣。今日卿之所達,極好,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治心之法,淸淨無慾,然後能無私意之雜於其間,苟有營爲而安排,則不能無心矣。好名,亦不可非斥,而如有意於沽名而强爲之,則亦有弊矣。上曰,人有動靜,動是有心,靜是無心,臨事而自有有心無心之處矣。若如下番之言,務主於淸淨無心,則不幾近於釋氏之空寂乎?健基曰,學問,而欲至於聖人之域者,亦有心也。凡事豈有無心之事乎?好名,而作之不已,則其進,有不可量,殿下亦不必避好名矣。出一令則曰,予之此事,可以得民庶之心乎?行一政則曰,予之此事,可以服臣僚之心乎?常兢兢不已,孜孜不息,則雖曰,好名,而其效實大。今若專以無心爲主,而凡於大小事爲,都不留念,則其流之弊,不但歸於虛無空寂而止,伏願着意而加勉焉。上曰,凡事,有爲之之心,然後可以爲之,若以心,置諸虛空,而無所用心者,豈可乎?眞淳曰,堯、舜之博施濟衆,非欲其得民譽也。惟恐匹夫匹婦之或不得其所,而自然用心於博施濟衆之道,堯、舜之德,雖廣大難名,而其於爲治之道,則不可謂不出於有心也。健基曰,齊桓,實無尊周之心,只求尊周之名,而其所以得成伯功者,亦由於得其令名也。上曰,若謂齊桓,專無心於尊周,則豈不冤乎?健基曰,若使齊桓,尊周之道,出於血誠,則足爲王道,而其跡則是,其心則非,故爲伯道,此所謂假仁借義也。上曰,然矣。若無假借字,當爲王道矣。若魯曰,今日殿下,開心見誠,接待群下,論難有心無心之別,意甚盛也。臣俄以治心淸淨爲言,而未及畢辭,遽承近於空寂之敎,臣固惶恐,而治心,若專主無心,而無所動靜,則近於釋氏矣。淸淨無私意,然後雖動處有心,而不偏係矣,蓋動處,有公私之分故也。殿下於朝臣章奏言議之間,惡黨之心先着,故每有處分之過中,是非之失平,殊非物各付物,物來順應之道,若虛心應接,則自可得公平之道矣。何必過勞聖心,而無其效也?此實聖上加勉處也。上曰,大體則好矣。有則當加勉,而予謂儒臣以滿腔私意者,亦欲其使儒臣加勉也。儒臣之挾冊登筵,凡幾次耶?儒臣猶疑予以過疑朝臣,而儒臣之把筆趑趄者,實不知予心,而然也。予則凡於章奏之間,欲不知東西南北,而近來,則惟恐其君之不知,必欲自立標榜,是可痛惡也。予不欲以句語間,過加罪罰,故洪鳳祚、漢面胡腸之說,予不深治,而洪啓裕,則予果見瞞矣。其一二啓之後,綻露情態,予於此等處,不欲正視矣,予則不以黨論,過疑群臣,而群臣,則以扶抑疑予,豈不慨然乎?如洪啓裕事,則予欲知而不知,而恐其涓涓之流,將至於滔天,故不得不言之耳。若魯曰,前後屢承勉戒之敎,臣雖不忠,亦不至孤負聖戒,而臣是半生黨臼中人也。雖自謂不喜黨論,難保臣心之必公,而見可於公眼,況於君父之前乎?臣以妄論時事,輒被嚴敎,固非一二,而向於講筵,因文義,以辨賢邪之道,敷陳勉戒之語,區區苦心,專出於欲補聖德,實非有意於時象,而殿下疑之以黨論,有所下敎矣。臣於其時,惶愧無地,而亦不無慨然之心矣,臣之事殿下,亦有日矣。其何敢專以私意,過自疑慮?而殿下,所以不能虛心聽言如此,則臣安得不把筆趑趄乎?上曰,乙巳以後,因文義,每有挾雜之言,予固不取,而向日講筵時事,予非疑儒臣也。予若有疑,則當斥責之,豈問於儒臣曰,以時象言之乎,云耶?頃者處置時,若是他人,則當措辭於批答,而予不爲之,待儒臣入侍,面諭之矣。以伊時下敎見之,可知予無所疑於儒臣也。儒臣之自疑者過矣。同經筵,亦有因時象,而見疑之慮耶?顯命曰,殿下常有矯枉過直之病矣。惡黨論雖聖德事,而隨其言者之色目,或疑其意思之挾雜,在儒臣,亦爲自反處,而其在大聖人廓然大公,物來順應之道,豈不有歉乎?以臣自己,事言之,則臣之事殿下,本有主宰矣。以臣頃年騎郞之不行公,屢承誨責,其時適有事故之不得不爾者,而臣亦豈不爲黨論乎?近來,則臣以偏論二字,舍絶念頭,至於背公死黨之意,則雖自反而求之,實無一毫係着者矣。上曰,豐陵,以武弁時象,自任其必祛,而徐判府事,不能如豐陵之事,前嶺伯必不行,故領相之事矣。徐判府事自言與豐陵差異,其果然乎?顯命曰,徐命均論議入頭處,與臣兄異矣。上曰,卿以勳戚之臣,必欲保全其身云,故不欲强之,而卿於國事,旣盡心矣。卿須體卿兄之心,而行卿兄之事,處於左右,周旋其間,卿之坐地,雖與卿兄稍間,而惟當自任以國事矣。顯命曰,臣之本末,只此事,而卽今,則頭腦已誤矣。殿下,若責臣以赴火蹈湯,則臣當不避,而朝議士論,與前判異,以臣望輕力微者,決不可上下其間,而有所彌綸,臣何敢不自揣量,而自取顚敗乎?上曰,卿兄,嘗以負予爲言,卿必聞之矣。結姻王家之後,蹤跡,與前雖異,而猶尙自任以國事矣。己酉以後,則予以爲雖無卿兄,予足爲之,而時象漸乖,不知其落下幾層,一人存亡,而若是判異,撫念疇昔,益增悼惜,今卿不必家喩,而戶說也。身居宰列,且兼備堂,則交勉於縉紳之間而俾至於和同之域,爲宜矣。顯命曰,朋儕間相勉戒之道,則不當有彼此,而第臣處地根本,與臣兄,自不同矣。臣若行臣兄之事,則必不旋踵而敗,故決知其不可爲矣。上曰,卽今時象,果何如耶?顯命曰,臣於時事,絶口不言久矣。臣與健基,本來言議相合,私室酬酢之際,健基常責臣以不爲言論矣。健基曰,趙顯命豈無向國之誠?而臣之居常責之者,謂其忠誠,不如豐陵也。自處勳戚,而力辭淸要,規避世路,而不言時事,目見時勢之艱危,而不肯擔當,此臣所以深責之者也。顯命曰,臣兄在世時,則朝廷事,無論大小是非曲直,而有主宰,故有若泛舟大洋,篙師按棹,而卽今,則聖上,不變其時規模,朝臣,亦行其時規模,而終如萬頃滄波,無篙師而泛虛舟,出沒無所適之狀,豈不悶哉?上曰,何以則其能有濟乎?轉危爲安之策,卿其言之。顯命曰,臣無謀計之可以仰達者,然而丁未以後,與臣兄,持循此道,而卽今受國家重任者,自有其人矣。士大夫,砥名勵節,必以第一義,自期待,則雖不能一一踐其實,而要不下爲善士矣。此人,則自少學問入頭處不高,但欲與世俗推移,故其規模不高,而事爲之間,多循私意,此其病痛,而聰明敏達,則朝臣中罕有其比。自上,若策勵其病痛而用之,則渠豈不盡心乎?上曰,其人近來,則不欲擔當,未知何故耶。顯命曰,此則多有恐懼之端,而然矣。上曰,吏判與亞銓,互相撕捱不出,亦可悶也。顯命曰,此宜分別其是非矣。上曰,若分別是非,則豈不爲扶抑乎?扶抑則予不欲爲之,而其所爭者,何事耶?若魯曰,兩銓官所爭,卽尹興茂獻納新通事,而申昉,以更爲消詳爲言,則宋寅明不待歸一,而擬望,申昉至於陳疏,宋寅明之擬入,不過做錯,申昉之陳疏,特以政例,元非大段之事也。趙翼命事,尤非關緊云矣。上曰,儒臣之言,果是矣。若魯曰,聖上,以時象之不得調劑爲慮,至有下詢於趙顯命,而顯命,亦不能悉陳矣。豐陵在時,自家有一定之規模,故其中雖有峻於論議者,不敢放肆,此則豐陵之力也。近日,雖似竝用彼此,而太無防閑,且各有猜忌之心,中藏機栝,或不無觸處透露者,凡事若無界限,則易於混淪,前頭之憂,不無腫潰水決之漸。然則國家之受害,不可勝言,毋以目前姑息爲務,深留聖意焉。上曰,大體則是矣。上曰,注書出去,大臣與備局有司堂上,入侍事,分付。逅,趨出傳命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兵曹判書趙尙絅入侍。上曰,講筵已畢,特進官及玉堂一人,宗臣武臣退去,承史及臺臣仍留,工曹參判趙顯命,旣是備堂,亦爲仍留,可也。眞淳、若魯,宗臣燂,武臣景淑,退出。興慶進伏曰,今日爲次對日,而講筵相値,勢將不得爲之矣。有有司堂上入侍之命,而李宗城牌不進,李瑜兼帶辭免,只趙尙絅一人,入來矣。上曰,使臣先來,至今無消息,初十日發送,則自然未及來耶?興慶曰,十六日議奏之說,出於胡人之口,此言若然,則先來自當遲滯矣。尙絅曰,彼中事,謂之明日爲之者,必延過數日矣。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敬差官趙漢緯,聯名狀啓,以爲牙山、平澤、新昌、天安、稷山等,五邑海溢之災,振古所無,當以全災許給,年分,書啓中,別書以海溢全災。且永春一邑,皆是石田,只種黍粟、木花,初非一年再耕之地,而被災慘酷,不可與他邑旱田。一例論斷,永春一邑之田,當折半給災。李壽沆,又以牙山、新昌海溢九面所居軍民身布蠲減等事,一依尤甚邑例,許施爲請矣。今年年分事目,旣許晩移秧全不掛鎌,則別災名,今不可追許,旱田災,亦不宜輕許,而此等災結,惟在道臣之推移變通,非朝家所可許施者也。至於牙、新九面分等,似當依施,而向者嶺南道臣兩面分等之請,旣已防塞不許,則到今有難異同,將何以爲之乎?上曰,上款兩條事,所達是矣。牙、新九面,與嶺伯面分等,多寡雖異,何可獨爲給災於此處耶?竝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上疏,有稟處之命矣。其疏,以舊還上最久最多條,竝督爲難爲辭,而旣無結語,今姑置之,至於三衙門耗穀事,蓋聞北路年事,慘被凶歉,而道臣疏請,又復如此。此旣本道所出之穀,合以計之,則可爲一萬六七千石,參酌劃給,以補賑資,似宜,下詢諸臣而處之,何如?上曰,重臣、宰臣之意,何如?尙絅曰,耗穀,旣是本道所出,且無緊急用處,救活本道之民,似是不可已者,自前告歉之歲,例皆劃給,以五六千石劃給,似好矣。顯命曰,以耗穀補賑資,臣嘗非之,而今此北路道臣,屢次陳請,不可一向防塞,尤甚設賑,不過八九邑,則限六千石劃給,未爲不可矣。上曰,三衙門耗穀中,一萬石,則留庫,其餘,盡爲劃給,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北兵使金浹呈狀內,生母,方在安東府家兄任所,而年迫八耋,常在疾病中,安東之於北營,幾將三千里,以此情理,旣難往赴。且其所後母,篤老之年,素抱奇疾,氣息綿綴,他無救護之人,人子至情,豈忍離捨而勉赴,入啓變動云,故初以抑情勉赴題給矣。今又呈狀,陳懇如前,則其在體下之道,有難强令赴任,北兵使金浹,今姑許遞,何如?上曰,金浹今姑改差,其代,卽爲議薦,可也。顯命曰,臣以北路,竊以爲憂,蓋自古,有異常水災,則其後之無事未易,而向者李義豐事,徵兆甚不好矣。金浹,則雖已許遞,而其代,宜極擇送之矣。上曰,雖不如此,閫帥,豈可不擇?各別擇送,可也。興慶曰,慶尙監司薦望,臣頃以尹陽來、閔應洙仰達,而尹陽來之聽斷刑獄,近來無比,且其才具,亦可委任重務,物議,多以爲藩任雖重而不無內輕之嫌。且臣追聞尹陽來之妓妾,與前監司金在魯之妾,爲同生兄弟,而俱是家畜者云,法典應避,妻妾親同,則有不可交代矣。以臣所達,副望,陞爲首擬,則似好,故敢達。上曰,旣爲親嫌,則依所達爲之,可也。校理兪健基曰,兩臣所畜,皆是妓妾也。以妓妾爲親嫌,大有乖於法典,且朝家,旣有刷還令,則當卽出送,而聞大臣所達,則尙爲家畜可知,宜有警責之道,金在魯、尹陽來,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曾經六鎭守令,擬於閫望事,下敎,而臣意,則三、甲,必在其中矣。及見擧條,則三、甲不入矣。江邊七邑所重,與六鎭無異。三、甲七邑守令,依六鎭例竝擬,未知何如?武將之議,亦皆如此。故敢此仰達。上曰,又擧論七邑,則不免多岐矣。閫望前通者,則今姑勿論,新通,則以曾經六鎭守令者,備擬,而三、甲,則一體爲之,可也。興慶曰,三、甲守令一體施行事,明有下敎,而見漏於擧條中云,其時入侍承旨、注書,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前京畿水使元弼揆,以本營軍器庫子金戒達偸竊軍器事,有所狀啓矣。軍器之無面者,其數頗多,而其中鳥銃四柄,環刀五柄,長箭、片箭及火藥四百餘斤,則庫子招內,戊申變亂時,出給軍兵,還捧之際,閪失云。雖不可取信,亦不必勒歸於偸竊,而黑角弓三十三張,則渠以偸出賣食自服。故招致其買得者,旣已還推,所當直爲梟示,而不可擅殺,請令該曹,稟處云矣。臣考諸曹中前例,則以軍器偸竊之罪梟示者,非一非再,而守禦廳火藥六十斤盜取者,及平山鳥銃二柄偸竊者,皆減死定配矣。鳥銃五柄,環刀四柄,長、片箭火藥,雖曰閪失云,而角弓盜賣,則的實,未知何以處之乎?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於在外時,已因兵判,而聞之矣。今此所偸之物,比之於梟示前例,則小,比之於定配前例,則多。而人命至重,寧失之寬,參酌減死,未爲不可矣。上曰,角弓三十張,比二鳥銃,則重矣。比六十斤火藥,則不甚相遠矣。重人命之道,當審愼,依守禦廳例,減死定配,可也。尙絅曰,直爲定配乎?刑推後擧行乎?上曰,三次嚴訊後,定配。尙絅曰,監官庫直輩,亦有不謹守直之罪,其在懲勵之道,宜有處分矣。上曰,此則自本營,分輕重科罪事,分付。{{*|出擧條}}健基曰,副修撰南泰良,帶職蒙宥,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朝者入診時,以齎咨官卜物馱來事,有所定奪,而再昨備局之坐,豐原君趙顯命,以當爲留置,爲言矣。今方入侍,更令陳達其所見,何如?上曰,旣已下敎矣。有何更爲陳達之事乎?尙絅曰,別軍直鞭棍,以別制造給事,曾已命下,而此非時急者,日寒難於造成,姑待歲後擧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尹就咸進伏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引嫌而退,當初所論,旣有意見,筵奏還寢,在我何嫌?請司諫趙漢緯出仕。上曰,依啓。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明日初覆相値,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三覆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沈星鎭、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本府褒貶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部將等秋冬等褒貶等第磨勘事,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慶尙右兵使狀啓,固城居李元石子今化妻金召史等,嚂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嚂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以刑曹罪人李震相、莫禮加刑啓目。傳于宋秀衡曰,此等之類,猶尙忍杖,除尋常嚴訊之敎,不過例判,各別嚴訊,期於直招事,分付。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因昨日筵臣之請推,諉以情勢難安,陳疏到院,纔已退却。而今日本曹,不爲開坐,罪囚推案,報議政府等事,未盡擧行。明日初覆,必有窘急之慮,判書尹陽來,卽爲牌招,使之開坐,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啓覆隔宵,本曹擧行等事,一時爲急,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招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初覆在明,詳覆一時爲急,而特敎牌招之下,如是撕捱,其在分義事體,誠極未安。判書、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再招不進之意,纔已筵達,而參議李宗城,亦爲再招不進,罷職傳旨,今方捧入矣。政府西壁差出,一時爲急,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容若是?其所相持,本非重事,猶此撕捱,極涉太過,從重推考,牌招開政。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只推,一體牌招。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卽接敦寧府移文,則參奉尹得重,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安邊府使吳光運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親年已過七十,三百里外,不得赴任,自有法典,入啓處置云。親年七十者,勿敍三百里外遠邑,載在法典,安邊府使吳光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取魯爲左參贊,金有慶爲戶曹參判,李義豐爲驪州牧使,金尙星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趙明澤爲司僕寺正,徐命珩爲掌樂院正,黃尙老爲兵曹佐郞,李奎鎭爲刑曹佐郞,朴弼載爲京畿都事,李匡元爲繕工假監役,金九衍爲濟用判官,金聖鐸爲司僕主簿,李箕獻爲司成,吳瑗爲中學兼敎授,金若魯爲東學兼敎授,李德壽爲同義禁,花川君金浹,校書副正字單,鄭尙謙,漢學敎授二單,金尙星、吳瑗。 ○兵批,判書趙尙絅褒貶進,參判李眞淳褒貶進,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入直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忠壯衛將李世伋呈狀內,重得傷寒,症勢危劇,旬月之內,斷無復起供職之望云。身病如此,差復無期,則宿衛輪直之任,不宜久曠,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崔弘中、金楶、張孝一、權壽鳳、安福大、李秉春、兪德基、邊夏徵、洪得源、朴鏜、金鳳章、裵元星、宋奎弼、金重華、申光夏、鄭亨益、韓範錫、許晶、張泰紹、李行儉、田萬秋、趙虎臣、李聖龍、李玄輔、任守迪、金聖運、魚有龍、尹容、韓德全、李日躋、李匡世、金相璧、愼汝儉、尹㵑、張爾樞、鄭淵、金鼎相、柳經章、楊就達、宋徵賢、李相晟付副護軍。李匡輔、李世璡、金龍慶、朴師正、鄭彦燮、金始㷜、趙命臣、洪龍祚、柳萬重、兪命凝,付副司直。李淨、崔翰全,付副司果。許逅、許鐔,付副司正。同知單,車復運,僉知三單尹得商、申弼夏、金夏明。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副修撰南泰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故正字李埰妻柳氏呈狀內,家翁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進士李垍呈狀內,同生兄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於延齡君矣。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依他立後事所志,李埰、李垍等門長長溪君棅單子內,故正字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承上敎,出繼守愼於延齡君。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李垍第一子有福,欲爲繼後,兩家同議呈狀的實云,李埰以奉祀之人,只有一子守愼而今爲延齡君繼子,則李埰便作無後之人。其妻柳氏,以其家翁同生弟之子爲後,似合事宜。而有福,旣是李垍之長子,則許以立後,有違法例,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特爲立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則舊還上軍餉,之次邑,則依前狀請,竝皆停捧,稍實邑,則限乙巳以後最多年,酌定三分之一,督捧爲請矣。當初狀啓,不分年條,混請停退,則未捧久近,廟堂何以區別乎?最多年收捧之令,旣據前例,則到今變改,殊涉顚倒,置之,至於稍實邑舊還事,當初狀請,元不提論,則各年條,自在應捧之中,故覆啓中,亦不擧論矣。今又以限年酌定爲請,可見初啓之疎漏,而勿論久近,一切督捧,則亦涉紛鬧,依咸鏡、江原道例,最久最多,各一年條,收捧宜當,以此分付,狀辭中耉鮐五穀等說,殊欠事體,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番章陵行幸時,啓下上言中,慶源幼學金益文,鏡城業武羅崇贊,居山驛將校金器重,平壤幼學金正義,文化幼學孔時中,瑞山新選柳億宗,原城閑良李鳳徵,楊州幼學洪尙寬,通津烽軍金惡同,廣州旗牌官金聖源,橫城驛吏裵應佑,西原幼學鄭重泰,京居韓賢應,閑良盧泰壽、文壽剛等俱爲未現身,依例勿施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二月十一日,幼學李宗夏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白世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平安監司狀啓,今秋冬等褒貶,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曰,伏以臣伏聞,昨日大臣,以臣賤畜事,有所陳白云,筵席語祕,雖未得其詳,而伏不勝愧赧悚惕之至,臣頃在北藩,有一所眄,適與禮曹判書臣金在魯所畜,爲異父同生者也。月前上來,方置家中,雖免賤籍,係是北産,則蔑禁留率,自有當律,況臣身雖卑下,職忝卿列,其不可與庶品散流之厭然掩藏者,同視而共歸也,決矣。跡露事發之後,何敢以犯科之蹤,冒據於司法之地哉?玆敢不避猥屑,首實請譴,伏乞亟罷臣職,以安私心,仍勘臣罪,以存邦憲臣之情勢,決難冒出,非不知啓覆當頭,事甚窘迫。而方竢重勘之不暇,何論官職之去就乎?再牌之下,不得不自犯違慢,罪上添罪,無地自容,伏望先卽變通,回授無故之人,使國事,無至狼狽幸甚。臣無任恧縮震厲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頃上請譴之章,及承聖批,乃有不必深嫌之諭,臣誠惶霣感激,不知所措。而顧臣所遭,終是兢危,決難仍因蹲據,固欲更煩控籲,而人非之極,鬼責隨至,自數日前,疾病暴重。外則惡寒發熱,頭疼身重,內則痰鬱胸痞,喘嗽嘔噦,表裏感傷,症形危惡,甚至有昏厥迷塞,不省人事,肢末俱冷,作一僵屍之時,多般藥治,未有分效。顧今殿最,期限已迫,而萬無自力開坐,及期封進之勢,雖以臣之情勢言之,儒臣所達廉譏之易方,向陳辨章,雖或蒙聖鑑之照察,若其所謂受賂逞憾等語,必是有意指斥。設令臣不病而察任,所聞者,不過儒臣所謂受賂逞憾之言。則以此所聞,貶褒守令,必將上累國家公嚴之典,臣豈敢爲是哉?考績之政,有國所重,而以臣之故,淹稽不擧,臣罪至此,尤無所逃。伏枕懍惕,冒昧陳籲,伏乞聖明,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賜罷斥,馳遣代者,俾職事無廢,殘喘獲延,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1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寧邊府使趙東彬,輸城察訪朴天樞。 ○李重協啓曰,明日乃是小寒,自明日日暖間,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應敎金尙星,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啓覆,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左承旨李鳳翼,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啓覆文書,雖小,時刻進定以巳初初刻。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辭疏承批之後,又爲違牌,啓覆時刻已迫。而本曹照律文書,尙未擧行,其在事體道理,極爲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再牌之下,又不應命,啓覆殿坐,時刻已迫,非但本曹文書之未及擧行,莫重啓覆,因刑曹長席之撕捱,將未免停退,揆以事體道理,俱極寒心。判書尹陽來,從重推考,一日三牌,雖傷事體,而如此之時,亦不可拘以常格,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極爲寒心。頃者推考,不過事體,豈可以此?若是撕捱,從重推考,卽爲牌招,本事非秋曹事,而莫重啓覆,不可以無秋曹長官而停退,各別催促。 ○又啓曰,啓覆殿坐,時刻已過,而刑曹判書尹陽來,特敎三牌之下,又爲違召,事體道理,誠極寒心,莫重啓覆,將不得及時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該房承旨入侍。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陳疏,都承旨李春躋進,以張鵬翼爲刑曹判書。 ○兵批,判書趙尙絅啓覆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在外未肅拜,參知黃晸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吏曹無送西,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承文院官員,以都提調意啓曰,院寫字官洪處疇,在任遭喪,今旣服闋,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穆陵守護軍張順命等三兄弟,呈單本廳,觀其辭緣,則以爲渠以宣祖大王外六代孫,世入譜略,而見充於守護軍之役,極爲冤痛,願得許頉云。故考見璿源譜略,則順命之外祖任尙,卽宣廟王孫海平君之外孫,計其代數,果爲六代。敦寧未盡之前,充定賤役誠極不當,自本廳,移文禮曹,使之知委本陵,許頉張順命等守護軍之役矣。卽聞本陵,發怒於本廳移文許頉之事,捉致順命等,以大王八代孫樣,威脅捧招,終不頉役,昭載譜略之代數,任意增減,勒捧招辭,已極可駭。而又觀本陵報禮曹枚移本廳措語,則有曰,恐唱陵官,無所不至。又曰,璿源錄廳,爲順命,多費不當之辭說,語甚不擇,尤極無據。近來體統,雖曰掃地,當初本廳文移許頉者,不過據譜略重敦寧之意,則幺麽陵官,非惟不爲之擧行。又何敢以此等凌蔑之辭,加之於上司乎?其在事體,萬萬寒心,當該陵官,爲先汰去,張順命等兄弟,卽令該曹,依法頉案,何如?傳曰,允。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稟賦素薄,平居善病而五六年來,積傷於行役,痰結肩背,膠固不解,俯仰行動,輒致牽痛,經年爲祟,卽同籧篨,其艱楚不堪之狀,時復形露於前席拜跪之際矣。日昨極寒,曉赴籌司,感傷忒重,痰症隨劇,徑返私次,焫艾吃藥,而今至三宿,一味無減。上暈頭目,傍連腰膂,宛轉叫苦,殆不省人事。開政有命,天牌三降,而喘喘床笫,荐犯違傲,病裏惶霣,無地自容。此病未治,將無以供此職務,此職未解,亦無以保此孱病。況今兩堂行公,政注有人,敢將疾痛之呼,仰干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遞臣本兼諸任,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仍治臣積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且臣卽伏見備局文書,昨日入診,有齎咨官卜物,令灣府出來之命矣。此事雖若微細,關係儘重,旣有愚見,輒此陳聞焉。當初使臣之發關灣府,使勿出送者,以意揣之,不過二端,若非譯舌爭利,病其先售,則必是曆官多濫,欲親搜檢也。灣尹之初請指揮也,臣以旣不能明知發關之主意,則許其留置,以待使行之處置,對之於大臣之問矣。雖然,冬至卜馱,到柵空還,順付而來,卽是前例,在其時,則固無不可。而在今日,則決不當許,自夫淸債辱國之後,申明延卜之禁,彼我潛商之類,失利久矣。夤緣事機,欲一相通,不但灣人之所覬,抑亦鳳城之攸願,今旣蹉過,於節使之回便,縱日夜規利之徒,會千百求售之商,甚非所以杜奸,而塞竇也。燕卜之回還,必令使臣,遲待齊到,同時出柵,明有朝令,使价之奉法者,留滯多日不敢先出。而延卜之入去,又必令都事領赴,蓋所以禁柵門之生奸,而表裏檢束,嚴密若是,今爲曆官之輸卜,未有一人之管察,別創延卜之路,則從前禁防,自此壞盡,而日後援例,必將紛然,至於稅官之文移灣府。又是曾所未有之事,細察事情,疑若有主張而慫慂之者,其所爲辭只在於稅銀之未收,而曆官卜物,初不遵使行之令,而先已出柵,所患者,特延卜之不至耳。卜旣出柵,稅已應納,所謂客商之未售,似指山東物貨之買賣於柵門者,而曆官旣已上來,延卜雖至,其將向誰而圖售耶?以理推之,是必有借力於稅官,陰濟其私利者。況其文字中,不遵上國舊例,故爲變更等語,意在恐動,情實悶急,萬有一分,如臣所料,而朝家又從而許之,則四邊聞之,將以爲如何。此臣所以決不當許者,然也。陳奏使先來纔到,尤無曠日遲待之慮,臣謂曆官卜物,姑令留置,以待使行,同時出來,稅官處,則直以非時延卜,有違定式,使行渡江,亦在不日答之,而陳奏行中譯舌,眞有爭利告訴,致此葛藤者,亦宜嚴懲,以戒後日。伏願聖明裁處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當問于大臣,而處之矣。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該房承旨引見時,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刑判,何如是撕捱耶?秀衡曰,以日前筵席推考事也。旣承問備,雖或不安,而引嫌太過,莫重啓覆,未免差遲,事體極爲未安矣。上曰,大臣已入來乎?秀衡曰,來在賓廳矣。上曰,注書出去,以入侍之意,傳諭。逅,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右議政金興慶入侍。興慶進伏曰,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不復形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手指冷氣,何如?上曰,日寒故一樣矣。興慶曰,丸藥連爲進御乎?上曰,連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今日當爲初覆,而秋判之撕捱至此,只以日昨問備事耶?亦有他可引之嫌耶?興慶曰,無他嫌端矣。臣於日昨,偶因言端有達,而如是違牌,實爲過中,其爲人甚固執,今方待命金吾云,其必不出,可知矣。上曰,儒臣之當初請推,事體是矣。在尹陽來自處之道,不過一番陳疏而已。如是撕捱,豈不過當乎?若又牌招,而終不承命,則國體將虧損矣。興慶曰,其辭疏,政院之不卽捧入,可恨也。秀衡曰,此非可捧之疏,故初則退却,而再牌不進之後,不得已捧入矣。上曰,政院之當初不捧,事體亦然矣。興慶曰,啓覆文書,政府詳覆,而送于刑曹,則謹啓議照律事,刑曹判書例爲書入,而此亦尙不得爲之矣。上曰,刑判若出,則此不過霎時事也。但今此召問其去就,尤爲其不安之端,何以爲之乎?此若遞職,則禮判上來後,必同處義,因一微事,轉生葛藤,則亦可悶也。興慶曰,金在魯,則未知何以爲之?而至於尹陽來,則無論事之大小,旣有所執,似不當論罪,莫重啓覆,不可一向遷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初覆,明日爲之,則可以仍爲再覆耶?秀衡曰,十四日有拘忌,十五日與上前開拆相値矣。上曰,今日爲初覆,連次三覆,然後北道有當死一罪人,可以趁歲前擧行矣。興慶曰,然矣。上曰,刑曹判書尹陽來,元無可引之嫌,而一向撕捱,三召不進,事體所在,不可仍置,罷職,其代政官牌招,以無故人差出,待下批,卽爲牌招肅拜,而啓覆時刻,則以未初初刻爲之,可也。上曰,當初欲擇嶺伯,事偶至此,又失可惜之刑判矣。無故人,則京兆與武臣中,似有之矣。興慶曰,臣於再昨海西還上軍餉年條稟定時,以壬子未收準捧之意,陳達矣。退出後,更考文書,則壬子條只有如干石,而癸丑條未捧頗多,當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二日未時,上御熙政堂。追初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判趙錫命,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尹就咸。西班,領敦寧府事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礪恩君梅,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張鵬翼,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炯,淸平君金世望,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秀衡曰,推案,當以次入之。上曰,然矣。重協,進讀京囚淫奸至親罪人前縣監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待時而已。其辭緣,何足聞也?仍命重協,書判付曰,姑待三覆,按律正法。秀衡,讀外囚殺人罪人張貴才推案。上命讀屍親與元犯招,又命讀張貴才承服處,又命讀監司親問處。仍下敎曰,觀其招辭,則初刺耳後,猶有生氣,故更刺右頰云,而監司親問時,則以蹴踏樣納招,雖非大段違端,而前後之招,差異矣。僉議以爲,何如?興慶曰,只以錢分而殺人者,似可疑,而渠旣承服,且其衣服笠子,已爲贓物,其殺之則丁寧矣。有龜曰,刺殺之跡,昭然於屍帳,承款之辭,又爲分明,則以法斷之之外,無他道矣。思喆曰,初則雖似虛疎,而渠旣丁寧承服,則法外更有何論乎?取魯曰,臣旣詳覆,故其文案,仔細見之,而此獄終涉疑晦,且多疎漏處矣。衣服之留置,至親之證成,實爲疑端,而金始炯,以其時監司,明言其無疑,臣何敢質言其必有疑端耶?寅明曰,臣則只見單招,承服旣分明,別無可論。梅曰,文案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殺人旣分明,三章之法,不可饒貸,依律處斷,宜矣。廷濟曰,初以田結錢分事,戕殺可疑,而常漢輩,場市被酒後,亦不無如此之事。且其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達。尙絅曰,當初捉執,旣非登時,且以錢二分事,有欲殺之心,而賣酒饋之,乘醉刺殺者,可訝。其文案,終爲疎漏,且其所爲,有若爲盜所殺,而然則處置甚從容,而渠之衣笠之棄置者,尤爲可疑。臣意則直斷以法,似重難,更爲下詢而處之,何如?乃貞曰,以單招見之,則別無疑晦處,勘律,宜矣。錫命曰,渠旣承款,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顯命曰,山陽場殺人云,而張貴才旣往場市,而公然逃走,且其衣服,明是渠之衣服,則萬無可疑矣。始炯曰,此臣按藩時事也。脫衣棄之者,蓋其醉鬪時脫置者也。張士誠,卽貴才之五寸親,而士誠以爲明是渠笠借去者云,則贓物分明矣。世望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羽良曰,臣意則脫衣棄置者,以其血濺,而恐爲他日贓物,故然矣。分明刺殺,則正法,宜矣。箕錫曰,其時道臣之言如此,文案又分明,則依律正法,宜矣。就咸曰,刺殺旣分明,此宜斷之以法矣。健基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瑗曰,獄情至難,文案雖重,而臨問之際,其所答之言,亦可察其形狀,而知之矣。文案雖不無牴牾處,而其時道臣之言如此,則似無可疑矣。上曰,此文案入啓,在於國忌齋戒日,未及詳覽,而卽爲啓下者,蓋爲文書修整之緊急故也。今日亦未細覽,而左參贊與兵判之言,不無意見矣。然渠旣犯殺人之律,故畏㤼而逃走矣,衣服不爲推去,亦出於未暇念之矣。予意則似近於鬪歐殺人,而竝與笠子而棄置者,甚可怪也。鵬翼曰,常漢輩相鬪時,脫衣脫笠,例也。取魯曰,脫衣脫笠,非可論,而鬪歐之敎,實爲至當矣。顯命曰,所謂鬪歐,互相蹴踏,以致一死者之謂,而此則以刃刺之,似非鬪歐也。羽良曰,若鬪歐,則初不必賣酒饋之矣。上曰,果有欲殺之心,則只刺要害一處而已。何必先耳而後頰,以至亂刺乎?文案有牴牾處,旣疑其鬪歐,則與故殺有異,當待三覆而處之耶?使之更査以啓耶?興慶曰,苟有一分可疑處,則不必待三覆,出付秋曹,分付本道,而使之更査爲宜矣。寅明曰,被死可矜,急時償命雖宜,而文案旣如是牴牾,則更査爲宜矣。始炯曰,聖上,以鬪歐致疑者,出於審愼之意,而此獄之合於鬪歐,終未見其得當,旣有衣笠之贓物。且有張士誠之招辭,其殺人則的實矣。上命秀衡,書傳旨曰,觀此文案,當初屍親捉告,雖似疑晦,笠子足襪,旣是贓物,則貴才殺人,可謂無疑。而但殺獄體貌重大,承服之後,考覆親問之招,皆無增減,而此則各相牴牾,已涉未盡。而渠若素嫉承得,乘醉刺殺,則不犯要害,亂刺亂蹴乎?笠子之不收,衣袖之血染,刺打之過多,疑似毆鬪,而故殺成案。鬪毆故殺,雖曰極律,王者用律,宜乎審愼,自本曹,詳問道臣,各別痛査以聞。又命秀衡,書傳旨曰,王者所重,莫若刑獄,昔夏禹帝亦下泣囚,其爲藩臣,尤當詳審。況以崇品重臣,出莅嶺藩,事體自別,且藩、臣守令,其於重囚,不爲細究,若或承款,雖或牴牾,仍成文案,曾有飭勵,亦聞下敎,而今者張貴才文案,未免疎忽,可爲警飭。此則略之,而推官報狀題辭中,今乃取服,亦合檢狀,殊可快幸云,文字偶語,雖非異事,有欠不獲已之意。噫,以是心決獄,則雖或無辜,逭者幾希,玉成之道,宜加倚任之臣,前嶺伯從重推考。必寧曰,申時已報,臣當出去,受軍號矣。上曰,然矣。必寧出去還入,以軍號上之。上曰,啓覆文案之數多,未有如今年者矣。廷濟曰,京外推官與獄官,皆着實擧行故也。上曰,或由於擧行之着實,而死囚,若是夥然,豈不有歉於王者之化乎?於心實多憫惻者矣。取魯曰,下敎,實仰泣辜之德矣。必寧,進告外囚殺人罪人馬保李夢右文案。上曰,此獄無疑,而命華尤絶痛矣。不必盡告,承服處及監司親問處,結案處讀之。必寧讀告。上曰,刑曹啓目,亦告焉。必寧讀之。上曰,命華爲造謀,則夢右爲加功耶?僉議,何如?興慶曰,此則明是故殺,似不爲加功矣。有龜曰,律文雖有加功二字,此則放砲,出於其手,當以故殺論之,加功則似不襯矣。思喆曰,放砲殺人者,豈可以加功論乎?取魯曰,此事比他,尤切痛矣。命華情罪,今無可論,夢右所爲,當爲元犯。上曰,夢右有兩罪矣。取魯曰,異姓七寸淫奸,則雖未知律文,而似非當死之罪,至於砲殺,則明是故殺,豈可以加功疑之耶?寅明曰,所謂加功,當其殺人之際,從而助力者之謂也。今以命華之故,或疑夢右爲加功,而夢右所犯,則實兼首謀與故殺,依律處之,宜矣。梅曰,不知法律,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文案未及詳閱,而成貼出於臣手,無他可達之辭矣。廷濟曰,謀殺條,有首謀故殺,命華當爲造謀,夢右當爲故殺矣。尙絅曰,臣與戶判之意同,此非可論於加功者也。乃貞曰,此獄情犯,萬萬凶惡,命華宜爲bb?b,夢右決非加功,諸臣之議是矣。顯命曰,放砲時,若有隨從,則當爲加功,手放者,何可以加功,擬律乎?時炯曰,臣與前判書尹陽來回啓時,夢右則當用加功律云,而諸臣所達如此,從衆處分,未爲不可矣。世望曰,臣不知法文,不敢以臆見仰對矣。羽良曰,當初本曹,不敢擅便,敢請上裁,而諸臣之議,皆是矣。箕錫曰,以加功擬律,終未見其可也。就咸曰,明是首犯,宜用當律。健基曰,臣意亦與諸臣同矣。瑗曰,加功終不襯着矣。上曰,更告照律處。必寧讀告。上曰,《大明律》以下見之,則分明合於加功矣。諸臣咸曰,不可而論《大明律》,懸吐各異。上曰,諸臣竝勿言。豐原解釋律文以告。顯命解釋以告。上曰,果是矣,而當初引律不襯矣。羽良臣請出往問於律官。上曰,然矣。羽良出往還入,以爲律官所解者,如此如此矣。上曰,此則與豐原所解異矣。仍命必寧,書判付曰,律似故殺下手擬律則加功,其涉牴牾,詳考律文,三覆以聞。上曰,大臣進前,殺獄當竢三覆,而權取身獄事,實爲莫大之變怪,風化所關,當爲嚴處,而仙玉已斃,今無更問之處矣。取身則死無可惜,而以其祖指揮之故,不敢吐實,一向訊問,反爲殘忍,至於權孚,則以曾經侍從之臣,淑問之下,固當從實直告,而觀其供辭,顯有欺隱之情。若非年七十,則金吾請刑之啓,當依例踏啓字,而亦有不忍矣。今則將爲了當之獄,而猶有所未快者,將何以處之耶?大臣與金吾、秋曹堂上,先爲各陳所見。興慶曰,臣未見其前後文案,不得詳知,而蓋權哥所爲,萬萬無狀,禹女情狀,實涉曖眛矣。然取身旣非死罪,厚、孚亦不可刑訊,則似當參酌定罪,以爲收殺之道矣。傳聞前刑判尹陽來之意,如此云矣。寅明曰,凡獄情,刑推後承服者,固難盡信,而今此權哥之獄,未刑推之前,或稱落胎,或稱埋置者,已露實狀,而厚、孚、取身,皆不目見云,則尤爲孟浪矣。臣於權孚供辭,有所絶痛者,兒聲有無,惟當一從所見直陳,而末端猝稱以兒聲已止息,以其無來歷之語,遽爲揷入,其情狀萬萬無據矣。臣雖以嚴問啓請,而在孚,旣非倫紀所係,則曾經下大夫之列者,不可以一時欺詐之情,輕施刑推,故若有依啓之命,則欲爲稟達,還寢,仍請酌處矣。顯命曰,文案雖未詳見,而雖使三尺童子聞之,皆知權哥之必爲見屈矣。權哥之知其必屈,而爲此擧者,未知有何別樣事情於文案之外耶?臣嘗以此疑之,而畢竟終未得可疑之情跡,則只憑文案立落之外,豈有他道乎?禹女冤狀,今已伸白無餘,而取身終非死罪,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但禹女,初則爲啓下罪人,及其自裁之後,地方官,當檢驗馳報,而只以頭頭人之言報之者,終未免疎漏,此所以有權厚之執言,而稱冤者矣。鵬翼曰,臣則閭巷間所傳之言,雖或聞之,不見文案,不敢臆對矣。始炯曰,自上必欲嚴覈此獄者,不但爲一女之抱冤而已。世敎漸衰,倫化不明,故深憂世道,屢下判付,聖意所在,臣等亦豈不知之乎?盤問罪人之際,反覆詳覈,而彼此俱是常情之外,可謂重獄矣。凡決訟,必以文案歸重,而權取身原情,不成辭理,違端甚多,禹哥所供,節節當理,是非曲直,不難知之。而但難測者獄情,獄官意見,不宜落偏,故臣以鑑空衡平之意,相勉於僚席,期於十分詳査,而畢竟權家諸婢僕,次第直招,禹女之冤,自歸伸白矣。所謂降書,固當査出其眞僞,而觀其筆蹟,決非八十老人之筆,設令從空中出,以此究問,轉至援引,將成婦女之獄,則朝家豈不難處乎?此乃重獄,而權家婢僕外,無他憑覈之處,故雖不得不盤問於婢僕,而終歸於以奴證主,論以法意,已極未安。而至於權取身,則其祖權厚供辭中,以親聞兒聲立證,今雖日加訊問於取身,其祖之供如此,其孫其可直招乎?取身之一向訊問,實有以孫證祖之嫌,朝家欲正倫化,而反不免傷倫之歸,此亦不可不念處也?若以獄情大體言之,諸婢承款之後,取身雖未及直招,便成已了之案,臣意則問議於大臣,參酌酌處,恐爲得宜矣。上曰,參判所見,是矣。羽良曰,此獄只憑文案,而決之,則甚不難,而第天下,莫難測者獄情,莫難決者獄辭,在昔向敏中,以取服當死之僧,一言明摘,終傅生議,臣則旣無敏中之明,最晩入曹。此獄幾至了當之後,而或慮其顯顯易知之外,有隱情可疑者,取其文案,詳細究閱,終無別樣摘出者。然大凡治獄之道,務在徐緩,査實鉤詰兩造之違端,反覆參訂,務至平允,雖以呂刑及酷吏傳等書觀之,可知矣。萬一於兩隻之辭,一有偏重,則曲直易眩,端緖難推,此所以古聖王之必用欽恤者也。戊申之逆,何等凶慘,何等緊急,而殿下不動聲色,專用寬恕,雖有漏網之流,而生活甚多,至於此獄,則處分未免嚴急。此雖出於深憐禹女,痛駭權哥之致,而雖云其罪,人命殞斃,至於四人,似有乖於審愼之義。此後則凡於治獄之際,不當如是,故惶恐敢達,而權厚、權孚,則旣以七十除刑,實無覈得之路,而取身則三次嚴刑,一向杖問,又有以孫證祖之嫌,宜有參酌定罪之道,故議啓中敢以,稟處請之矣。上曰,予於常時,臨古文而有如此事,則心有所絶痛矣。今此取身之事,實是亘古今所無之變,故處分如此,而參議陳戒之言甚好,當留念矣。諸臣亦各陳所見。有龜曰,禹女眞有其罪,則權哥婢僕,以齊憤之心,雖死,必不承款,以此見之,則禹女十分冤痛矣。取身之不爲直招,便有笑啼俱不敢之意,而至於權厚、權孚,若聽中間慫慂之言,而爲此擧,則平問之下,不肯明告,其勢固然,而情狀甚可痛,惟在朝家之嚴處矣。思喆曰,臣待罪禮曹時,取身以此呈狀,而觀其措語,則以萬萬不近理之事,構成罪案,至請離異,情狀絶痛,故不爲許題矣。厥後聞其呈辨秋曹,而畢竟構陷情節,已盡綻露,禹女曖昧之狀,昭伸無餘,而獄事今已了當矣。取身諸罪人,參酌處分,似爲得宜矣。取魯曰,臣則未見其文案,不知獄事之顚末,而此獄初頭,逢見前刑判,則頗言禹女之冤狀。故臣以此事,事理之所不近,人情之所不忍,宜加十分詳愼,有所酬酢矣。其後聞權家婢僕,次第承款,奸情悉露云,權哥事今無可言,至於酌處,則自有法官,臣不當仰對矣。梅曰,臣則不知獄情,而外議皆言權哥之無狀,禹女之至冤矣。上曰,予之下詢者,蓋欲聞輿情也。禹女設有醜行,取身之五年同裯,豈不怪駭乎。廷濟曰,臣亦未見文案,而蓋聞權哥所供,節節無據,獄事自當如此矣。然臣嘗待罪獄官,累當大獄,故備知獄情之至難測矣。必詳細覈得,使落者,無一毫怨言,然後可以服人心矣。今此權哥之事,擧一世皆言其無狀,而或云一邊未免偏重,權哥則有四人之死,禹哥則不問當問之人云,而反爲權哥有所稱冤。此由於獄事嚴急,而然,鄭羽良所達之言,是矣。今則取身之三次受刑,亦似太過,權厚、權孚,固爲無狀,而參酌處分之外,似無他道矣。尙絅曰,臣亦別無意見,而禹女之冤,已伸於婢僕之招,極爲矜憐,取身則一向嚴問,似不當決罪,宜矣。至於權孚之兒聲止息云者,萬萬無據,雖以此執以定罪,渠不敢稱冤矣。乃貞曰,不見文案,不敢質言,而禹女之冤,權哥之罪,擧世言之矣。錫命曰,外議皆言權哥無狀,諸臣亦皆有所達,臣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世望曰,未見文案,無辭可達,而諸臣言好矣。箕錫曰,臣則與權家,有親嫌,不敢仰達矣。就咸曰,權家之事,外間皆言其處事無狀,禹女則卽今雖已伸雪,然當初眞僞未辨之前,便是啓下公事,身死之後,似當有檢屍之擧,趙顯命所達,是矣。取身則似有當律,權厚則亦當有家事任長之律,而至於權孚,則不敢崖異於其兄之事,人情無怪,且旣非家長,則似無可罪之端矣。健基曰,獄情則雖有輿誦,臣未得詳見獄案,猶不可知,而至於取身,則係是人倫大變,若誣陷其無罪之妻,抱冤而死,則固當以逼殺之律斷之,此豈可輕易酌處者耶?更加詳審,而處之宜矣。此等罪關倫綱者,若不明査嚴處,則末俗日下,彝倫漸斁,臣恐傷倫敗義之輩,必將接跡而起矣。瑗曰,文案臣雖未見,而獄情嘗聞於刑官矣。禹女之冤,婦孺皆言之,聖上必欲明査,非但爲一婦之至冤,實出於振勅風化之意,而權厚旣不吐實,取身不可終始嚴訊,此外杖斃者,至於四人云,不宜一向蔓及,參酌處之,宜矣。上曰,卽今世道彝倫斁喪,此等事,若不明快處之,則安知他日,復無如取身者耶?上番儒臣之言,實有意見,逼殺之律,渠何免乎?予雖知禹女之冤,而權哥三人,皆不取服,則猶未明快,故所以問於諸臣耳。取身則以其祖之故,雖死而必不服,權厚、權孚,家有妖惡之婢僕,而聞其煽動之言,不知爲其婦掩諱之道,或慮汚其家門,而有此呈狀之擧,豈不萬萬痛惡乎?秋曹堂上,問議於未入侍大臣,而求對,則予當有處分矣。{{*|出擧條}}上曰,憲臣有親嫌,則不爲論列,勢雖然矣。而身爲執法之官,親問之下,引嫌不言,非矣。至於尹就咸,則顯有爲權孚分疏之意,極爲無據矣。禹女則欲其檢屍,權孚則謂無可罪,身爲法官,焉敢若是?寅明曰,今此下詢,欲採衆議,雖有不槪於聖心,不宜遽加嚴責。且檢屍事,趙顯命亦言之,則不獨就咸之意見,如是也。就咸啓曰,臣猥以無似,忝叨諫列,適當俯詢之際,妄以爲權厚,旣不吐實,則爲其弟者,似不當與兄異辭,而權孚旣非家長,又非元告,則其罪似有差等,故率口,仰達矣。辭不達意,至承非常之嚴敎,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隱然容護,已乖臺體,備辭引嫌,尤爲未安,勿辭。秀衡曰,獻納尹就咸,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箕錫啓曰,臣與金吾在囚罪人權厚、權孚,有異姓四寸親嫌,今日下詢之下,不敢隨諸臣仰陳賤見,方切惶悚,以此至承未安之敎,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秀衡曰,掌令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秀衡曰,啓覆入侍,事體甚重,而儀賓府無進參之員,錦平尉朴弼成,則老病,自前不爲擧論。而月城尉金漢藎,亦以病懸頉,殊涉未安,月城尉金漢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李宗城疏批,有問於大臣而處之敎矣。上曰,卜已出柵,稅已納官云者,可訝矣。寅明曰,此則李宗城不知事狀而然矣。取魯曰,頃年辱國之後,有定式,無論使行齎咨官卜物,而皆領卜出來,故臣在西關,亦嘗申明此法矣。聞今方留卜於柵外,守直有弊云,而陳奏使回還,似不遠,今雖更有朝命,自然與使行,同時出柵矣。興慶曰,事勢似然矣。諸臣遂退出。 ==1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閔應洙,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避嫌退待,持平沈星鎭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尙未處置,兩司除在外、未署經、未肅拜外,司諫趙漢緯,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明朝大提學牌招。 ==1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嬪宮誕日,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掌令金箕錫,獻納尹就咸,引避退待,已至屢日,而尙未處置。兩司闕啓,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如是違召,事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提學尹淳,再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成命之下,又爲違牌,事極未安。所當更請牌招,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在事體,豈如此乎?且此製,非他製之比,多士等待,國體何?從重推考,卽爲牌招。 ○傳于李重協曰,此製與他製有異乃是恩製,不可撕捱,牌去來各別催促以啓。 ○李重協啓曰,大提學尹淳,承牌來詣矣,敢啓。傳曰,書題書入。 ○傳于李重協曰,都承旨持此題,與大提學,偕往泮宮,儒生試取以來。 ○李重協啓曰,弘文提學宋寅明,藝文提學申昉,預爲牌招,今日泮宮儒生試取科次時,使之同考,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臣承命持書題,與大提學尹淳,偕往泮宮,儒生等試取,收券五百五十九張,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科次以入。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引嫌而退,意雖審愼,語涉營救,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獻納尹就咸遞差。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持平沈星鎭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引嫌而退,嫌難可否,其勢固然,未安之敎,何必爲嫌?請掌令金箕錫出仕。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李鳳翼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兵曹參議徐宗玉疏曰,伏以臣,負犯忒重,流竄亦輕,而姑從薄勘,置諸郡邑,此於微分,實爲大幸,屛伏窮山,日省愆尤,思所以息黥補劓之圖,但其才分淺劣,尋常芻牧之任,亦難堪承,是甚憂懼耳。乃於千萬意象之外,召命特降,以臣爲兵曹參議者,恩旨遠宣,峽民創見,以罪爲榮,曾未半年,臣於是,惝怳感激,自不覺涕淚之縱橫也。噫,霜雪雨露,無非化育之洪造,則今於事過之後,豈敢復言?而第臣有結轖于中,不能自解者矣。臣性本愚騃,言無裁擇,凡於世俗,喫緊人事,都不通曉,故朋儕之間,少見許可,韓愈所謂朝無死友者,臣實有之。惟殿下不以臣爲不肖,前後恩眷,迥出常例,十載邇列,幸免大僇,亦可謂受知罔極矣。夫事君盡節,人所同得之天,而在臣尤宜自勉,是以居常兢兢,無他報效之道,則惟以勿欺二字,銘在心頭,斷斷血忱,庶幾至死靡變,而秋初入對時,下敎至爲嚴截,若曰是負予也。噫,臣與申、李兩臣,初無毫分恩怨,其所通塞,又無些少利害,則臣雖無狀,亦有心腸,抑何故?而忘吾君之隆知,效黨人之敗習,以自陷罔赦之科哉。臣固知匪怒之聖敎,儘出牖迷之至意,而惟是一生刻勉,自附圖酬者,終未見諒於君父之前,此臣所以拊心長吁,忽不知四肢之投地也。除命之下,不敢久淹,昨始來伏私次,而顧此滓穢之蹤,雖荷湔拂之恩,尙可以抗顔自立於朝端乎?且臣素患風痺之證,比益沈綿,衝寒作行,半死半生,見今氣息奄奄,轉側無路,宿衛緊任,尤不可虛縻,玆敢瀝血爲辭,仰首哀籲於天日之下。伏乞聖明,俯察臣危苦之情,先遞所帶職名,仍許退歸田里,沒身自廢,以爲人臣不忠者之戒,不勝大願,臣無任怵惕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處分,今者復召,意俱有在,爾何復嫌?其勿辭,速察職。 ○副提學宋眞明疏曰,伏以臣才甚鹵,而性甚懦,立朝餘二十年,未嘗與人爭較,設有是非相難者,未敢必其求勝,卽同朝之所共悉。而況臣生世煢獨,區區托身,而爲願忠之地,惟國與君耳。妄竊以爲今日國勢之存傾,亶係於用人之偏均,於此一着,而處之失宜,則末流之禍,有不勝捄。故竭心殫力,過計深憂,必欲諧時論,而平物情,雖群咻噂{{!|𠴲|⿰口沓}},本見屈抑,而不自憚焉。蓋其苦志血忱,可質神鬼,然訥言淺誠,未足以周旋孚感於一席注措之間,輾轉生鬧,遂至於政道壞,而國體隳。靜言思惟,罔非罪孽,勘以常憲,誅竄猶輕,而天心至仁,大度包荒,畢竟處分,止於近州薄補,溫音和色,特諭以不非無罪。臣固且惶且泣,以罪爲榮,而及其陛辭,旣錫對以優假之,伊後筵敎,又問病以眷軫之,糞土賤臣,何以獲此於至尊至嚴之下?感頌刻骨,不知死所。噫,古往今來,人臣之受知被榮於時君世主者,亦復何限?而豈有負犯如臣,譴黜當前,假之以非常之恩,垂之以不世之眷,若臣今日之所蒙者哉?一出都門,便隔文陛,犬馬顧懷之戀,惟日耿耿,其所盡心,而自效者,只在古人芻牧之責,遂乃策勵衰竭,不敢怠忽。而邑荒民困,着手無地,半年淹久,一味尸素,誠恐孤負委寄,罪上添罪。乃者環召之命,不待左右之言,特除之旨,忽降纍釁之中,俄而還差備堂,繼又移遷館職,恩數荐疊。嚮用如舊,觀聽驚聳,吏民動色,固知山藪之聖量,尙記簪履之舊物,不欲終棄,有此特恩,在臣情禮,亦宜稍近京輦,瞻依耿光,向北馳懷,有如水瀉,幹當公務,竭蹶登途,昨始來伏私次。而顧臣本來肥痰,不服南中風土,宿疾添痼,怪症疊發,重以寒程撼頓,歸卽昏倒。且今所叨之任,卽臣從前力辭必遞之地,更無去就之可論,感激趨謝之計,未免由此礙阻,徊徨怵惕,益增死罪,玆敢悉暴危衷,仰瀆宸嚴。伏乞聖上,俯賜矜諒,亟命先改臣難冒之職,仍令竝解兼管,俾得以守分養痾,頌戴恩澤,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者補外,今者特授,乃飭政曹之未叶,思舊臣之棲外者,于今復召,卿何提嫌?其勿過辭,宜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四日酉時,上御克綏齋。召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兪健基,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健基曰,臣有眼病,請執燭而讀。上曰,依爲之。健基,讀自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其誰敢欺。上曰,下番讀之。若魯,讀自後漢隱帝乾祐,至兢惶激切之至。上曰,少退。諸臣少退還入。上曰,承旨讀之。秀衡,讀自二年侍御史陳襄,至非所以廣聰明於天下也。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覿上奏,至增長吏氣五不可也。健基曰,白居易所陳,乃科擧事也。唐制,累經省寺,取其截直,則鄕擧里選之規雖廢,而比之我國之科,猶可謂美制矣。蓋科擧,士子發軔之初程也。凡於考試之際,取其言議之直,則不但爲培養士氣之道,亦可作他日敢言之臣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我國科擧,專尙詞華,甚非取人以實之道也。雖以策問言之,如董仲舒、文天祥之策,固無可論,而以佳作稱之者,不過入於彀率中,而以梔蠟色澤之而已。時尙如此,文體日下,臣竊以爲此非細故也。祖宗朝,或以單辭,出御製策題,而試之,執事之間,亦多如此。故其時文詞,蔚然可觀,所選取者,無非文章名流也。今亦擺脫逐條設弊等規例,而間以單辭親問,則庶可以矯文弊,而得實才矣。健基曰,金若魯之言,是矣。向者泮製所試,御題殆近單辭,且有體端,而泮儒輩拘束規例,不能鋪張,入格之文,亦未免草草,良可恨也。上曰,其題自是單辭也。文體之不古,誠如下番之言,古人則雖詩律,務尙天然,而多有不叶簾者,以朝耕上平田,暮耕下平田一句見之,可知矣。予時看國朝久遠文集,則與今果判異矣。健基曰,國初文詞,則有欠艶麗,而專尙實地,此正菽粟之文,而可見敦朴之美矣。上曰,然矣。崔岦、李廷龜,皆以文章著名,而其體格則不同矣。健基曰,崔岦尙簡苦,李廷龜主平順,而大抵文章家體格,各自不同矣。若魯曰,言事朋黨者,罪之亦可,而李絳,猶以諫官,不可罪爲言,官以諫名,則言雖不槪,而不當輕加譴責,蓋所以重臺閣之道也。上曰,此下唐介事好矣,而王者在於燭理,若不計君子小人,而竝用,則豈不有弊乎?若魯曰,此在人主是非權度矣。十一板,歐陽脩所謂論人主易,言大臣難者,誠切言也。宋朝二十年來,臺諫多有論大臣而獲罪者,故歐陽脩慨然言之,大氐爲人君者,未嘗以言其闕失而有所斥逐,若語及柄用之臣,則輒加譴怒,此實古今通患也。近年以來,臺閣之臣,以言及大僚,而得罪明時者,前後非一,此不但有欠於待臺閣之道,亦非所以慰大臣之意,故今因文義,惶恐敢達。上曰,儒臣之言,言則是矣,而唐介則其心無他,未嘗以逆賊之名加於人也。今之臺諫,公然謂人爲逆,在上者,其可謂之臺言,而置而不罪乎?若魯曰,人心世道,日以益下,自宋時至今日,亦過幾百年耶?有難以古人之事責於今日矣。上曰,儒臣所達,非矣。逆賊何等惡名,而容易加人,是無君臣之義也。在末世,而尤宜明白處分,豈可諉之於世降俗末,而容護如此人耶?若魯曰,臣亦以近來逆名之加人爲痼弊,曾對趙顯命,而有所酬酢矣。臺諫若果爲無理之談,則不可無罪,而近來言大臣,而獲譴罰者,甚多,實非明時好氣象,故敢有所達矣。健基曰,歐陽脩之言,雖就事論事,而不無弊端,非可爲後世法者矣。若魯曰,十四板,論好名,而頃於筵席,已言好名之勝於不好名矣。下聖人而無不好名之人,好名者,未嘗自暴自棄,亦未嘗爲違道悖理之事矣。健基曰,好名雖有弊,而自好之士,愛惜身名,故能好名,若無修身操心之工,則雖曰好名,未有其效矣。上曰,下段以三事,分析言之者,好矣。若魯曰,容容默默,無所恥愧者,實爲今日痼弊,如是而何事可做,何業可就乎?殿下如欲日事恬憘,苟冀無事,則容默之弊無妨,如欲有所奮勵,樂聞忠讜,則容默之弊自祛,此在殿下導率之如何矣。健基陳襄疏,以規誨譏刺,引用沔水、鶴鳴,祈父、白駒者,與《詩經》之旨大異,此蓋在於朱子註釋之前,故然矣。若魯曰,劉安世疏,不過一二行,而語甚切至,其所謂不愼其初,而如蔓草之旣成,禍胎遂成,無奈何云者,正好着意深看也。上曰,然矣。講官遂掩卷。上曰,曾於筵席,有言科場專出表題,則如《周易》殿講云,故近來雖出雜體,而但表,則意思似不廣,務爲工巧故然耶?健基曰,表是科文中至難者,做表而箇箇合於科選者,自是實才也。人事妙理無限,故鄕儒則雖稱能文,而不能善作矣。若魯曰,臣等亦嘗用工於表,故知其極難,而不讀古書,稍解綴文者,藉賴同接,亦能成篇,故間有倖科矣。上曰,京儒則於賦,不能善作云,工於表者,亦不能於賦,而然耶?健基曰,近來大科,間間出賦,故京儒之用工於賦者,甚多,而苟能製表無欠,則投之某文,寧有不能作之患乎?秀衡曰,策問,長文也。見之雖難,而製之猶易,表則用力處,不過回題上四句也。見之雖易,而製之甚難,然若言科製中極難者,則無過於論矣。上曰,俄者所謂單辭策題,便同於論矣。予則嘗以策問爲難,今聞承旨言,策問亦易耶?健基曰,近來久廢別試之故,士不讀古書,科未得實才矣。策是八條目,湊合成篇,雖似易矣云,而多讀而有元力者,能放筆揮灑,有若一串貫來者,然而苟是不讀者,則雖艱辛成篇,而瘡疣百出,無足可觀矣。若魯曰,今以科文下詢,而表則事大文字,亦有人事可觀處。固是科製不可廢者,而但士子五六人,出接會做,則於表,雖有工拙之不同,而未有不做者,於策則五六人中,能做者,僅一二人,蓋策則有原學然後,可以做得。不然,雖掇拾東人,覓取同接,而其醜拙之態,不能逃於具眼者之見,亦宜崇用策問於科場試士之際,而苟如臣俄者所達單辭命題,則尤爲得實才之道矣。上曰,今日科題,其知之乎?若魯曰,俄者閤外少退時,始知之矣。上曰,以制試士,今已再次矣。收券已入來,故抽來一軸見之,則未成篇者多,常時用工於表者,可善做,而何如是耶?健基曰,雖熟手段,忽遇制誥,必難盡意於片時製進之際,苟無熟工者,豈能成樣乎?上曰,俄見一張,則玆授卿相國都統軍兵云者,如我國敎書,規矩制規,本來如此耶?若魯曰,我國敎書,便是大國之制,制之用玆授卿字,似不異矣。健基曰,此題,曾出於月課,而有故判書姜鋧名作矣。上曰,然乎?用東則,何如?健基曰,如此有名之作,雖用一二句,自當見黜,士子輩拘於此文,必難製成矣。上曰,明日持公事入侍,與開拆相値,午前則凡公事皆入之,午後則待下敎,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三更,月入東井星。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上前開拆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凝寒轉甚,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前劑入湯劑,當盡於昨日矣。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議定繼進當否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勿爲入診,加劑五貼以入,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司諫趙漢緯呈辭,今日闕啓,事甚未安。正言金光世,昨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沈星鎭,初以詣臺之意送言,而旋又呈辭,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三覆,兩司當爲進參,而諫院則大司諫李夏源在外,正言金{{?|⿰禾道}},未署經,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獻納未差,無進參之員,獻納有闕之代,政官卽爲牌招,開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光世,持平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以金若魯爲獻納,李森爲工曹判書,金在魯爲司宰提調,閔應洙爲慶尙監司,趙錫命爲安邊府使,宋瓆爲保寧縣監,李胤器爲穆陵奉事,李剛中爲敦寧參奉,李綬爲繕工假監役。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未肅拜,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以李國馨、金希魯、鄭壽耆,付副護軍,尹就咸付副司直。 ○傳于李春躋曰,昨已下敎,吏、兵房承旨入侍。 ○以三覆時,時刻單子,傳于宋秀衡曰,以辰初初刻改入。 ○李春躋,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領議政、左議政未差,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刀擦一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郞廳及所屬各司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與五部去癸丑秋冬等褒貶,依前例竝爲磨勘以入,而司宰監今甲寅秋冬等司䆃寺、司圃署、軍資監、平市署今甲寅春夏秋冬等褒貶,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姑不得磨勘。至於軍資監去壬子秋冬等,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贍寺去癸丑春夏秋冬等,今甲寅春夏等,司宰監去癸丑春夏秋冬等,內資寺今甲寅春夏等褒貶,則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旣不得磨勘。其時官員,亦多遷轉,有難考績云,竝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儀賓府言啓曰,本府郞廳,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本府有司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各司褒貶磨勘之際,五部癸丑秋冬等啓本中,四字誤書,擦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司僕寺、軍器寺、典設司、訓鍊院官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各其提調及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敦寧府言啓曰,府郞廳等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本曹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於今十五日磨勘以入,而臣鵬翼,除拜屬耳。日限未滿,故不得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秋冬等本府郞廳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甲寅年秋冬等本曹褒貶,當爲磨勘,而判書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堂上不齊,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本府郞廳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而首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郞官今甲寅秋冬等褒貶及屬司中典涓司、繕工監今甲寅春夏秋冬等,瓦署、造紙署今甲寅秋冬等,合九度磨勘以入,而其中繕工監監役官趙麟命,與臣取魯,有相避,故不得同議磨勘,依例別單書入,尙衣院、掌苑署、四山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竝因其提調、堂上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郞廳,以都提調右議政意啓曰,本廳郞廳及常平廳郞廳等今甲寅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領、左相,俱未備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訓鍊都監言啓曰,都監郞廳及將官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臣沈壽賢,病情沈重,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中樞府言啓曰,本府郞廳及錄事、醫員等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磨勘,而領府事鄭澔在外,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郞廳及諸將官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徐命均,奉使出疆,時未回還,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郞廳及諸將校今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都提調臣金興慶有故,限內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備忘記,傳于宋秀衡曰,居首進士兪彦國,直赴殿試,之次幼學鄭運維,生員趙載敏,竝直赴會試,進士洪昌震,幼學金燁,生員李燮元,幼學趙載德,各給一分。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答曰,勿煩。 ○宋秀衡啓曰,軍號何等重大,而旣以濃墨,有改入之敎,蓋所以嚴軍號之意也。而兵曹堂上,不爲改之以他字,依前軍號,矇然書入,殊極未安,兵曹堂上,從重推考,何如?答曰,允。 ○甲寅十二月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吏、兵房承旨持褒貶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節製壯元誰耶?春躋曰,校理兪健基之子也。上曰,曾是爲節製第二者耶?予嘗見其名矣。春躋曰,兪彦國頃年被抄於節製,而爲第二矣。春躋開拆褒貶封紙,而先告京各司褒貶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必寧告中樞府及各軍門頉稟草記。上,竝以知道下敎,春躋告京各司等第,至戶曹正郞李夏徵上考題目。上曰,李夏徵何如人耶?春躋曰,故廉吏東萊府使李明復之子也。春躋告各道監司、江華留守褒貶等第上送狀啓。上曰,竝入之。春躋又告各道都事、營將、察訪褒貶等第。上曰,竝入之。必寧告都摠府褒貶等第,各道兵、水使褒貶上送狀啓及各道兵、水使各樣將官等等第。上曰,竝入之,而守令、邊將等第,則勿爲告達,而竝入之。春躋、必寧,各以守令、邊將等第上之。上覽後還下,下敎曰,有點下者,亦有無居下者矣。必寧曰,忠淸兵使金洸,春操後啓本,與褒貶等第,混入以來矣。上曰,竝皮封入之。必寧上之。上曰,今觀皮封,則書以啓本一道,此則非金洸之過也。政院誤爲混入之致也。此啓本還下,承旨出去後,更爲入啓,可也。必寧曰,京畿水使宋徵來,旣有拿命,且無虞候,故不敢爲狀啓矣。上曰,然矣。春躋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臨陂縣監安錞,以曷不振勵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全羅監司柳復明,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慶尙前監司金在魯,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奉化縣監金遇慶,以雖似政拙爲目,則宜置中考,而置諸上考,致勤點下,前慶尙監司金在魯,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咸鏡監司李箕鎭,黃海監司兪拓基,忠淸監司李壽沆,今秋冬等褒貶,守令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平安監司朴師洙,所引情勢,元非大段,病狀則雖未知如何,而莫重殿最,不爲及期封進,殊甚未安,推考,何如?上曰,旣已承批,今無可嫌,而莫重殿最,稱以病重,不爲封進,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南兵使申德夏,黃海兵使朴纘新,全羅左水使李希夏,今秋冬等褒貶,邊將無一人居下,殊無嚴明殿最之意,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必寧曰,全羅右水使具侙,今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頗緩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竝致勤點下,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京各司殿最,雖似文具,考績之法,有國所重,而每當開拆之時,輒有頉稟之啓,今番則尤爲夥然,大臣衙門,則雖無可言,而他餘無長官,有應頉處外,諉以堂上不齊,或有故,而不爲擧行者,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承文院九處講,只有其名,而廢閣不行,久矣。文官新進,隨其年之老少,有《老乞大》、《吏文》等冊講試之規,而近來當講之文官,一未得應講古規,將未免因循廢弛,臣常慨然,故竝此仰達。上曰,所達是矣。殿最何等重大,而近來以殿最,看作文具中文具,極爲寒心。大臣所帶衙門及宗親府、儀賓府外,無端不封進各司,自政院考出,竝從重推考,自古,有漢語講之規,祖宗朝定式之意,可謂深矣。久廢不行,亦極未安,如欲飭勵,則當自承文院始矣。都目前槐院,先爲擧行,各司未封進殿最,亦及吏曹開拆前,而竝爲封進事,分付,而此後,則另加申飭,俾勿如前,可也。{{*|出擧條}}諸臣遂退出。 ==1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允輔爲昌寧縣監。 ○宋秀衡,以刑曹言啓曰,明川罪人行刑關文,依榻前定奪,別定禁軍,罔夜下送,而南海道里,亦至十餘日程,驛步傳關,不無遲滯之慮,亦令禁軍,一體傳送,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賊人崔永贊、崔莫世、趙乭屎、朴老味、黃老味等不待時處斬事,允下矣。所當卽爲行刑,而今日乃三覆,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三覆依律擧行時,同爲擧行。 ○甲寅十二月十六日辰時,上御熙政堂,三覆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李鳳翼,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東班,右議政金興慶,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漢城府判尹朴乃貞,禮曹參議兪彦通,司憲府掌令金箕錫,司諫院獻納金若魯。西班,南原君{{!|𪳣|⿰木卨}},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花川君金浹,工曹參判趙顯命,刑曹參判金始烱gg金始炯g,行敦寧府都正李亨宗,僉知中樞府事愼爾晉,刑曹參議鄭羽良,弘文館校理兪健基,弘文館修撰吳瑗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昨日乃入診日次,而以褒貶開拆相値,故自上不許,不得承聞問安,已四五日矣。眩氣與手指冷症,不復發作乎?上曰,眩氣則不發,而指冷之症,尙存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何如?上曰,水剌無減,寢睡安穩矣。興慶曰,湯劑連進,而丸劑亦兼爲進御乎?上曰,湯劑則姑餘一貼,丸劑亦兼進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旣呈肅拜單子,未及入來,不得同時肅拜,雖由於開門比前差早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三覆事體重大,而各司不卽齊到,以致殿坐正時,差晩入啓,事體所在,不可無警責之道。各司未及進來人員,竝推考,何如?上曰,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鳳翼,持京囚矯誣王言罪人韓世愈推案,而進伏曰,進講時已達,眼昏而字小,難讀矣。上命秀衡告照律處,而下敎曰,此乃考律以稟者,刑曹參議進前告達。羽良曰,無他襯着之律,取考本曹謄錄,則肅廟朝酒色扈光老,欺罔下帖於掌苑署,供上所用各色實果,私自偸食。本曹,以詐傳詔旨照律,則判付內,情狀痛駭,死無可惜,而詐傳詔旨之律,未知其襯合,特爲減死定配。今此世愈之事,與此似相類矣。上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渠雖以詐傳詔旨樣承服,而所謂詐傳詔旨者,僞成傳旨,而傳播者當之,此則似是亂言者類,與詐傳,猶有間隔矣。然亂言罪,則杖一百流三千里而已,若用此律,則未免太輕歇矣。上曰,大明流三千里,與我國有異,其律亦重矣。興慶曰,終不可置之極律,參酌處分,似好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情狀則可殺,而擬律則太過,有所仰達。今亦無他意見,而先朝扈光老事,判付,似襯合,參酌定罪,未爲不可矣。寅明曰,世愈所爲,極涉虛謊,而比於扈光老,則似重,擬以詐傳詔旨,不合,惟在參酌處分矣。{{!|𪳣|⿰木卨}}曰,此罪人,虛謊亂言者也,未知其必死也。鵬翼曰,臣見其文案,則罪犯雖重,而不宜直斷以詐傳詔旨之律矣。廷濟曰,此在朝家參酌處之,其爲必死之律,則未知也。尙絅曰,其情狀則萬萬痛駭,而不知其必斬也。乃貞曰,不論文字與言語,其爲矯誣王言則,明矣,決不可容貸。臣意則與諸臣異矣。顯命曰,詐傳詔旨之律,雖不襯,而不爲打量而來,故御前決棍七十度云者,極爲駭然。傳之外方,愚民何以知非出於上命耶?其爲國家累不細。法雖不可斬,而宜有各別嚴懲之道矣。始炯曰,趙顯命所達,是矣。渠意則雖出於藉重,而傳之民間,其爲貽累於國家,當如何?本曹,雖以扈光老事仰達,而《大明律》,亦有干犯於上者斬之律,臣意則當用此律。如此姦惡之輩,不宜容貸矣。上曰,干犯之律,乃謂語涉不道者也。此律則尤不襯矣。浹曰,惟當參酌處之。亨宗曰,斬律則過矣。彦通曰,此雖與詐傳詔旨有間,而宮屬之作弊外間,固當嚴懲,況兼之以矯誣之罪乎?極律雖過,而當用次律矣。爾晉曰,斬則太過,酌處爲宜。羽良曰,旣無比律,故以扈光老事仰達,而此是亂言之甚者,當有參酌勘處之道矣。箕錫曰,詐傳詔旨,雖曰不襯,矯誣王言,其罪當死。臣則守法之外,無他可陳之辭矣。若魯曰,臣於今日,雖以法官入侍,而頃於三覆,已陳所懷矣。宜用當律,終非斬罪也。健基曰,王者用刑,貴在得情而哀矜。原其情,則虛謊無狀矣。極律則太過,傅之生議無妨矣。瑗曰,情狀則無一分可惜,而旣不襯於詐傳之律,則傅之生議,固不害於好生之德矣。然此等事,若不痛懲,則似不無後弊,宜有嚴處之道矣。上命秀衡,書判付曰,王者用律,蓋原其心,參其法者。原其心則事涉虛謊,參其法則其不襯合,眞若昔年受敎。宜乎參酌,而比諸僞造下帖,其亦較重。末世人心,此等不令之徒,不可不痛懲,嚴刑二次,減死島配。寅明曰,臣待罪戶曹時,以高城郡守朴弼琦報狀笏記仰達,而頃日筵中,上敎有若以私書陳達者然,不勝惶恐,而其間日月已久,恐未下燭而然矣。上曰,然矣。師得,告京囚淫奸至親罪人良女紅桃推案。上曰,此非問議於諸臣者也。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又告京囚淫奸罪人金浹推案。上曰,此與紅桃一體矣。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朴儉天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仍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刃殺的實,無他可論。取魯曰,此罪人,當依法處斷矣。寅明曰,以單招gg單抄g見之,則情罪狼藉,更無可論。{{!|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鵬翼曰,刃殺妹夫,歐打其妹,以至於不恭其母,其罪當斬矣。廷濟曰,係關倫紀,非比凡例殺人矣。尙絅曰,雖在他人,殺人者死,況殺其妹夫乎?乃貞曰,勘律之外,無他道矣。顯命曰,見單招gg單抄g則鬪歐,絞,輕矣。始炯曰,當初,以病風喪性言之,而見其前後所供,則決非病風人也。斷之以法,宜矣。寅明曰,常有欲殺之心,遂至刃刺之境,此則決非鬪歐死也。浹曰,不當處絞,宜用一律。亨宗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彦通曰,此等處宜正法。羽良曰,其母嘗愛其妹,故積成嫌隙而然矣。不可以鬪歐論矣。箕錫曰,情狀絶痛,用一律之外,無他道矣。若魯曰,依律,可矣。健基曰,狂逆丁寧,則當用鬪歐,狂逆非眞,則罪犯一律,而此則決非喪性者也。瑗曰,依律之外,無他道矣。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師得,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金贊石、康世三等推案。上曰,兩人罪犯,有輕重耶?僉議,何如?興慶曰,不宜異同,當竝斬。情節則十分可惡矣。上曰,書篆與刻印者,似有輕重矣。取魯曰,書與刻,厥罪惟均,而論其情,則刻者似輕矣。寅明曰,印僞造,自是極律,豈以書刻,有所低昻,而若論其情,則工判言,是矣。{{!|𪳣|⿰木卨}}曰,無論書刻,皆是一罪也。鵬翼曰,分以二之不當,竝置極律,宜矣。廷濟曰,印僞造,未嘗以書與刻,有分輕重之道矣。殺人者死,三尺至嚴,故前後好生之德,每施於印僞造之類,而當此末世人心巧惡之日,宜加嚴處,以防後弊。臣意則其罪比殺人者尤重,而斷不可容貸矣。尙絅曰,法律則印文雖未成者,亦置之死,書刻輕重,寧有可論?臣待罪畿營時,陽城人,以瓢片,塗朱土爲印跡,捧一錢錢,其時傅之生議,而贊石、世三等所爲,比此甚重矣。乃貞曰,此而若容貸,則末世人心,無以懲畏,勘以一律,宜矣。顯命曰,李廷濟之言,是矣。王者行會,印符而已,苟有僞造者,無論造臘與刻木,竝宜以一罪論之矣。始炯曰,不書則雖欲刻之,不得,不刻則雖已書之,而無用,書刻當同罪,豈有輕重乎?浹曰,近來僞造印信者甚多,此而歇治,何以杜後弊乎?宜用當律,以爲一分懲畏之道矣。亨宗曰,書刻一體,竝宜依律。彦通曰,印文未成者,猶斬,輕重,何分於書刻乎?爾晉曰,兩漢同罪,無他可論。羽良曰,書刻無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箕錫曰,今以啓覆文書見之,僞造印信推案,至於三度,此蓋平日國法不嚴,人無懲畏而然矣。今何以其書刻,而分別輕重乎?若魯曰,書刻罪均,惟宜正法。健基曰,書刻無異,輕重何論?瑗曰,此是爛漫同議而爲之者,其中,豈有造謀與隨從乎?三尺之法,不可低昻矣。上曰,贊石、世三,豈有輕重耶?今有兩班,敎其奴而刻之,則當竝置之法耶?此所以下詢者也。取魯曰,雖使其奴而刻之,便是同議,刻之者,宜死矣。羽良曰,若給價役匠,匠人不知而刻之,則容或可恕,而殿下所敎者,則固無異同矣。上命師得,書判付曰,依律。廷濟曰,頃年以瓜作印,僞受還上者有之,而傅之生議矣。此則比此亦重矣。寅明曰,當初宜問首從,而無此一款,似疎忽矣。上曰,文書則彼此所犯,無間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黃八先推案。上曰,告引律結罪處。必寧,告焉。興慶曰,萬才,初犯手,而八先,以鎌加之,此罪人,無可論矣。上曰,僉議,何如?諸臣咸言此宜置法,不可容貸。上命必寧,書判付曰,依律。春躋,告外囚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推案。上命告照律處,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在法當死,而情或可矜矣。取魯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情狀,與贊石輩有間矣。寅明曰,旣犯死罪,則得財多少,非所可論。{{!|𪳣|⿰木卨}}曰,印僞造之類,不可容貸。鵬翼曰,法外,無可達之辭。廷濟曰,印僞造分明,無可論者矣。尙絅曰,以錢錢租斗,將至於死,不無可矜者,而旣犯死律,有難容議。乃貞曰,比贊石似輕,而死律,難於低昻矣。顯命曰,印僞造雖未成,處斬,法重可見,蓋印符,王者之大柄故也。旣刻木片,則比之未成,重矣。當用極律,不容少貸矣。始炯曰,宜斷之以法,無可論者矣。浹曰,其所得食者,不過錢錢租斗,則情雖可矜,罪狀則與贊石無異,依律處之,宜矣。亨宗曰,罪無可論,而情有可矜。如此罪人,則自前或傅生議,而惟在自上參酌,有非自下敢請者也。彦通曰,旣是印信僞造,則有不可低昻法文矣。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厥罪旣重,所食多少,有何可論?箕錫曰,觀其用意,則比贊石猶重,宜以法斷之矣。若魯曰,此無可論者矣。健基曰,法外,更有何辭乎?瑗曰,欽恤云者,蓋指罪疑惟輕,而此罪人,則無可疑者矣。上曰,又有印信僞造罪人兩推案矣。竝爲告達,可也。春躋,告外囚鄭以珪推案,秀衡,進告外囚崔聖中推案。上,竝令告其照律處,而下敎曰,不卽判付,而使之竝告者,出於常格之外,蓋王者,當不快於用刑,而務以哀矜爲主矣。殺人者死,漢高約法,尙在除苛之初,不但其罪甚重,被死者,亦可哀故也。此等事旣無一邊稱冤之事,則平恕之道,當施於此等處矣。且念民無資生之道,而有此犯法之事,言其情狀,豈不矜惻?張應奎,則圖出物故立案而已,崔聖中事,亦有可恕之端,而其中鄭以珪事,則誠爲痛惡矣。予意欲分輕重處之,故玆令竝告三推案,而下詢於諸臣,各以所見陳達,可也。興慶曰,崔聖中,以蔽陽子作印跡,故聖意似或以此容恕,而聖中,以營吏,有此作奸之事,其罪狀,比他尤重。臣意則聖中當爲首,以珪次之,應珪最輕矣。取魯曰,入於啓覆者,皆可死之人也。諸臣之以印僞造數多爲慮者,言則是矣,而自先朝,每於此等處,而從輕。今殿下亦欲求生於必死之地,而有此俯詢矣。臣意則張應奎木片,比之贊石僞造,則似輕矣。鄭以珪則其用心絶痛,崔聖中則巧惡特甚,蓋吏屬,則比諸校生輩,尤宜重繩,大臣所達是矣。寅明曰,旣曰木片,則便是成器,其情雖矜,在法當誅,蔽陽子塗朱土者,非成器也,謀陷人於不測者,極巧惡矣。臣意則應奎重,而以珪次之,其中崔聖中,最輕矣。{{!|𪳣|⿰木卨}}曰,蔽陽子與瓢片、木片,一是僞造,則無輕重之可言,而論其情狀,則以珪絶痛矣。鵬翼曰,無論某物,僞造用之,則實無間隔矣。廷濟曰,伏聞下敎,孰不感動?臣等雖無狀,何敢以嚴刑重法,導我殿下,而卽今奸惡之徒甚多,決不當容貸於此等處矣。其中欲分輕重,則應奎之木片,以珪之瓢瓜,皆是造成者,無可論矣。崔聖中,旣是官吏,則與閑人有間,此則當議別罪,若論以造印,則旣無成器,與應奎、以珪而比之,則其罪似輕矣。上曰,外方印如升頭者多,印文不分明,故奸細輩,敢作如此事,莫非守令之過也。尙絅曰,印僞造旣重,則成器與否,非所可論,若言其情狀,則張應奎可矜,崔聖中、鄭以珪,多有痛惡者矣。乃貞曰,雖以好生之德,欲分輕重,而法一撓奪,則八路瞻聆皆動,奸細輩,以爲印僞造,能得生活云,而必將接踵而起,此實大段關係於政令者。不可强分其輕重,而竝宜依律處之矣。顯命曰,造則雖有間,而印形則一也,侵民亦同矣。固難饒貸,而若以好生之德,必欲區別,則大臣所達,是矣。始炯曰,三死囚罪犯,則無輕重,而若以情而言之,則不無差異者。應奎,爲保一時軀命之計,則比聖中有輕矣。以珪則有若劫奸未成者,雖未知其用於何處,而關字印文,旣刻瓢背,而與印朱同置,則情節極爲凶惡矣。此等事關係甚重,朴乃貞所達,實有意見矣。浹曰,旣成印樣,則其罪均矣,而論其情,則大臣所達,是矣。亨宗曰,俱犯死罪,而言其情,則應奎差輕,兵判之言,好矣。彦通曰,此不必分其輕重,竝宜以法處之。爾晉bb曰b,三罪同矣,而聖中尤重。羽良曰,論其情則應奎似輕。朝家每饒貸於此等處,故外方,多有印僞造之弊,判尹所達,是矣。箕錫曰,臣雖執法之官,聖上好生之德,豈不欲將順,而但蔽陽子塗朱打出者,與木片、瓢片,元無異同。臣意則實未知其罪之有輕重矣。若魯曰,死囚三覆,旣出欽恤之意,則分輕重而議律,亦何不可乎?臣於初覆,略有所達,而崔聖中事,終似輕歇矣。健基曰,旣犯一罪,則不可低昻,而其中身爲營吏者,尤爲絶痛矣。瑗曰,諸臣所達,只遵祖宗之法而已,非敢以嚴刑峻法,導我殿下也。刑期無刑者,蓋律當其罪,故人皆畏法而不犯,以至於無刑之境矣。臣意則宜竝置之法,而以聖主好生之德,必欲分別其輕重,則應奎可矜,而以珪則無可論。崔聖中,其所見捉者,不過蔽陽子,則罪則似輕,而情則可痛矣。上曰,張應奎,情有可哀者,崔聖中,則吏判所達,是矣。印樣旣不分明,則當不入於印僞造之中,鄭以珪,則印跡明白,無可論矣。仍命春躋,書張應奎判付曰,究其法,則無參酌之道,而原其心,則亦無可惡者。三覆慮囚,蓋欲求生,特爲減死,絶島定配。又命書鄭以珪判付曰,依律。又命書崔聖中判付曰,究其所爲,首尾巧飾,雖極痛駭,今者啓覆,其本乃僞印,且觀結案下語之頭,王者宜哀矜處,特爲減死,絶島定配。秀衡,告外囚殺人罪人白世奎推案。上,命告引《大明律》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諸臣咸曰,殺獄分明,更無可論。上,命秀衡,書判付曰,依律。鳳翼,告外囚殺人罪人僧妙眼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初因鬪鬨,頭折而死,見其文案,則固無可論,而傷於燈檠之說,似然矣。取魯曰,臣於初覆,以不必依律之意仰達,今何異同乎?寅明曰,文案,旣未盡見,則未知如何,而單抄所載,則承服分明,法外更有何論乎?鵬翼曰,渠旣承服,則豈有從他饒貸之道乎?廷濟曰,以單抄見之,雖未詳知,而似是鬪歐殺也。尙絅曰,承服分明,固合置法。乃貞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浹,未及當次而出伏陳達,健基曰,花川君金浹,未及下詢之前,徑先陳達,言語支離,事體猥屑,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旣已承服,則更有何辭乎?始炯曰,以木履打之之際,分明觸傷於燈檠,則律文致命傷處,當爲燈檠,妙眼之償命可矜,而坦英已死,今難更覈矣。浹曰,此獄,卽臣待罪寧邊時事也。檢屍時見之,則腋傷,見打於木履矣,頭折,見觸於燈檠矣。傷於木履,而無必死之理,明是觸燈檠,而至於殞命,妙眼之斷以殺人,臣未知其可也。健基曰,纔已推考,而又爲煩達,事體未安,更爲推考,何如?上曰,今旣當次,而陳其所懷,則不宜更推矣。亨宗曰,以單抄見之,則無可論矣。彦通曰,承款分明,法外何論?爾晉曰,法外無可達之辭矣。羽良曰,初覆時,李宗城則以爲兩處所傷,皆由於燈檠云,而臣意,一處則必受打而然,受打而死,則似當爲殺人矣。箕錫曰,初覆,已有所達,今何更陳乎?若魯曰,臣意則終不知其爲元犯矣。健基曰,當歸重末梢,而終則傷於燈檠而然矣,何可以殺人斷之乎?瑗曰,致命傷,則妙眼木履似不當,且其承服辭緣,終不分明矣。上曰,下番儒臣之言,是矣。命鳳翼,書判付曰,{{?|⿰⿱勿口頁}}門gg顖門g實因,正合於致命傷爲重之文,而以證僧之招觀之,無他別白,而坦英旣斃,元犯無人,只以末梢已無生氣之揷招,勒成文案,已涉不可。亦以渠之結案之招觀之,此可用惟輕之典者,減死定配。上曰,推考房進來。秀衡進伏,命書傳旨曰,凡殺獄,何等重也,而妙眼文案,決不若是者。末招糢糊,業諭酌處判付中,而推官道臣,難免疎忽之失,其竝推考。上曰,少退,而午後入侍。前判付,盡爲捧入,可也。春躋曰,少退之際,東西班諸臣,或有失次而出者,不可無警責之道,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未見文案,只見單抄云者,非矣。竝推考,何如,上曰,此非盡爲推考者,勿推。春躋曰,承文院九處講,講冊九乎?講處九乎?招問本院下人,則以爲《老乞大》或吏文,九次考講,故謂之九處講,而大臣備位然後爲之。今番,以領左相之不備,不得爲之云矣。上曰,擧條雖出,而以大臣備位後爲之之意,更出擧條,可也。春躋曰,雖某時,有大臣,則爲之云矣。上曰,然則前擧條,無可改者矣。重協曰,兵曹參議徐宗玉,雖已推考,而先呈肅單,未及入來矣。單子已入,明日肅拜時,單子,當勿爲更呈矣。上曰,然矣。諸臣退出,有頃還入。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永萬推案。上,命告下端照律處,而下敎曰,初覆時,諸臣已有所達,而僉議,更何如?興慶曰,初覆,已有所達,而旣不能執捉於奸所,況元色,以淫女屬公,而無正夫,則永萬之殺亡致金,當用殺人之律矣。取魯曰,初旣以妻娶之,則與本來淫婦有異。且目見其夜逢相喜之狀,則與奸所殺死,無間。今若直斷以殺人之律,則過矣。寅明曰,奸所之殺,法不償命者,誠有意矣。永萬之殺亡致金者,旣在奸所,則不宜斷之以殺人矣。{{!|𪳣|⿰木卨}}曰,旣是正妻,且有所生,則明知他人之潛奸,而不爲刺殺乎?此則宜以奸所之殺,施行矣。鵬翼曰,此獄之爲殺獄者,以其前日呈所志故也。初欲付於亡致金,而元色不願,故還爲其妻,則其非正妻可知。常漢輩男女同坐,亦非異事,而旣無明白淫奸之事,則謂之奸所亦不當,直斷殺人之律,宜矣。廷濟曰,當初以茵席而匿亡致金者,已惹永萬之疑,而又復相遇於夜靜之後,男女有喜色,則不可謂非奸所。永萬之償命,終涉太過,參酌無妨矣。尙絅曰,若以亡致金之先欲犯之者見之,則明是奸所也。償命則似不可矣。乃貞曰,李廷濟所達,是矣。臣無他見矣。顯命曰,雖曰官屬,旣以偕老爲期,則便是正妻也。奸所殺死,不可以一律論斷矣。始炯曰,該曹雖已照律,而旣非永棄者,且執捉於同坐相喜之地,則此非奸所而何?雖不可全然無罪,而償命則似不可矣。浹、亨宗、彦通、爾晉咸曰,明是執捉於奸所者,償命則過矣。羽良曰,渠亦取尹哥妻,而爲妻,則本非正妻,而不過一淫女也。今若以奸所執捉,傅之生議,則決知其不可也。箕錫曰,執法之論,則償命,宜矣。若魯曰,初覆時,臣以以奸所執捉,不可原貸之意,有所仰達,意見何異於前後乎?健基曰,雖是淫女,而常漢之妻,年久率蓄,則謂之正妻,宜矣。旣知他人之潛奸,則憤而殺之,固無所妨,不可以此而償命矣。瑗曰,其本不正,不可以奸所言之,故初覆時,已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寅明曰,其女之淫不淫,不可議於照律之際矣。上曰,吏判之言,是矣。若魯曰,亡致金,若生存,則其將以有夫女通奸之罪,殺之乎?不然則永萬之罪,實合於殺人償命之律矣。上曰,臺臣之言,太過矣。頃日李宗城所達,甚精矣。仍命重協,書判付曰,旣呈官府,官不聽施,則雖曰淫婦,永萬之妻自如也。若此果合於奸所捕捉勿問之文,而但永萬、元色,不可以正夫、正婦責之,勿問之律,反乎太輕。參酌定配。重協,告外囚殺人罪人朴水奉推案。上,命告照律處,而下敎曰,僉議,何如?興慶曰,此無可論,而爲鬪歐殺,則可訝矣。取魯曰,均是死罪,絞斬何間乎?寅明bb曰b,絞斬猶有輕重。此則明是故殺,何可以鬪歐論斷耶?廷濟曰,臣意則似當爲鬪歐,依照律施行,宜矣。{{!|𪳣|⿰木卨}}曰,法外無可達者矣。鵬翼曰,本曹雖有擬律者,而此獄之爲鬪歐,終涉可訝矣。尙絅曰,絞則似不可矣。乃貞、顯命、始炯、浹、亨宗、彦通、羽良、箕錫、若魯、健基、瑗,咸曰,依照律施行,宜矣。上,命重協,書判付曰,依律。仍下敎曰,明川爲幾日程耶?取魯曰,十五日程矣。上曰,及歲前,下送判付,然後可以擧行,而程道旣遠,餘日不多,有未及之慮矣。始炯曰,以禁軍送于咸興,自咸興送于明川,則足可以及歲前行刑矣。必寧,告外囚殺人罪人李夢右推案。鵬翼曰,考諸律文,則此當爲絞,而放砲殺人,終不合於加功矣。始炯曰,命華則當凌遲處斬,而夢右則當爲加功矣。羽良曰,謀殺條見之,則當絞,律文,不可低昻矣。上曰,秋曹堂上,皆已陳達,僉議,何如?興慶曰,用法之道,當適輕重。雖合故殺,而絞亦死律,依照律施行,不妨矣。取魯曰,斬絞無間,依據《大明律》施行,宜矣。寅明曰,律雖如此,而造意與下手加功,竝合情理絶害者,斷以斬律,宜矣。{{!|𪳣|⿰木卨}}曰,所爲絶痛,從重處之,宜矣。廷濟曰,初覆時,已有所達,而刑官之議,皆以律不可低昻爲言,律外更有何言乎?尙絅曰,絞輕之意,已達於初覆,今無別樣可陳之辭矣。乃貞曰,國家用律,當區別絞斬,而此則當爲故殺,不當爲加功矣。顯命曰,初覆時,以引律之誤,爲慮矣。旣考律文,而下手加功,皆爲絞,則今不可更有他議矣。浹曰,夢右之罪,比命華,似減一層矣。亨宗曰,跡似故殺,而律爲處絞,則法外,更有何言乎?彦通曰,固當依律矣。爾晉曰,此則終近於故殺矣。箕錫曰,雖合故殺,而律旣如此,則折衷處之,宜矣。若魯曰,律文如此,則依律,宜矣。健基曰,臣於初覆,有所達,意見,與前無異矣。瑗曰,初覆,雖有所達,而刑官考律以稟,則更無可達之辭矣。上,命書判付曰,放銃殺人,曾所未聞,且其所爲,尤極痛駭,而律止加功,似或不然,初覆下敎矣。刑官復考,比初無異,則王者用律,其豈低昻?依初擬律施行。上曰,有時急擧行事,該房先爲出去,書入判付。春躋曰,刑曹堂上,亦當出去開坐矣。上曰,判付書入後,當分付矣。仍下敎曰,秋曹三堂上進前。權取身事,其已問議於大臣乎?鵬翼曰,奉朝賀崔奎瑞處,則姑未收議,而判府事沈壽賢以爲,取身所爲絶痛,而律非死律,參酌定罪,權厚、權孚,旣以七十除刑,則竝宜有參酌之道云。判府事李台佐,判府事李宜顯,則以爲未見文案,不敢以臆見仰對云。奉朝賀李光佐則以爲,不敢干預於朝廷事云,而不爲獻議。奉朝賀閔鎭厚,則與判府事沈壽賢議同矣。上曰,崔奉朝賀,方見文案乎?鵬翼曰,崔奉朝賀,時在江上,故姑未及往問矣。上曰,崔奉朝賀,其果獻議耶?取魯曰,爲不爲間,事體當問議後處之矣。上曰,取身,元非可惜,而旣見權厚、權孚之招,則予反容恕於取身矣。此皆其祖之事,三次之刑,豈不殘忍乎?渠雖生存,將無用於世,而旣欲酌處,而傅之生議,則或慮有凍獄徑斃之患矣。明日收議後,卽爲求對,可也。始炯曰,取身,方有病云,故使之各別救療矣。上曰,其不死,何bb可b必也?救療事,各別申飭,可也。鵬翼曰,降書一款,終未得端緖,此爲未了之獄案矣。上,顧始炯曰,降書果非仙玉之筆耶?始炯曰,決非老人之筆,乃是少年妙筆也。上曰,降書豈有如是精書之心耶?此尤未可信也。頃日參判所達,是矣。降書則置而不問,可也。諸婢承款之招,非不勝杖誣服者,而若使爲權哥右袒者見之,則未知亦以爲如何也。以奉每不問,人有爲言者云,而竝刑彼此,寧有如許獄體耶?始炯曰,終未得疑端,故所以不刑奉每也。上曰,降書得其出處,則在禹女尤幸,而眞産則降書,是矣,半産則降書,非矣。始炯曰,上敎至當矣。鵬翼曰,固當嚴刑取身,得其情實矣。上曰,此亦其祖之事也。杖問取身,終近於以孫證祖,不宜更施訊問。自本曹,陷人律及家不齊逼殺之律,竝考出以入,可也。鵬翼曰,求對時,臣等三人,只入侍乎?次對日,同爲入侍乎?上曰,只三堂上入侍焉。處分將在明日,而權厚、權孚之一時置諸朝籍,予實陋之也。仍下敎曰,刑曹堂上,先爲出去開坐,明川罪人事,今日內發關,分付,可也。鵬翼、始炯、羽良,先爲退出。興慶曰,俄者醫官處下敎,臣已聞之,而明日入診,當以加入議定事,稟請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陳奏使順成還來,旣許完結,則可無他日更送使臣之弊,誠可幸矣。上曰,使臣之意,欲自此完結後奏聞,古亦有此例否?興慶曰,甲申年,有之矣。尙絅曰,使該國完結,則當有謝恩使矣。興慶曰,自當兼送於明年冬至使矣。上曰,彼中,別無可知之事,而使臣無事還來云,可幸。聞副使瘡口完合云,此亦的報耶?取魯曰,先來軍官鄭義山,卽會賢洞鄭家之庶孽,而其人可信矣。臣亦招致詳問,則瘡口完合,的實云矣。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須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今日啓覆時,有京囚罪人韓世愈減死定配之命。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第世愈所坐,雖曰與詐傳詔旨差異,而矯誣王言之罪,自不得免。稱以宮監,作弊外方,此而容貸,則日後憑藉作奸之類,將無以懲畏,決不可傅之生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印信僞造,三尺至嚴,其不可容貸也,明矣。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其所罪犯,俱係一律,或造作僞印,成給物故,或巧成僞刻,憑藉收布,設計造意,萬萬巧惡,不可以印刻之際,木片竹編,差有輕重,而有所分別原恕也。況聖中則身爲營吏,行凶作弊,至於此極,其爲情狀,尤極絶痛。固知參酌貸死之命,出於好生之德,而王法,有難輕撓,後弊,不可不慮,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復强煩。又啓曰,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啓曰,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竝梟示。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具書竝在上}}上曰,勿煩。又啓曰,罪人朴永萬之殺人情節,昭在文案,元色,旣屬官婢,渠且呈狀棄絶,則不可以奸所殺死,傅之生議。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不允。又啓曰,大辟論斷,至爲重大,刑官苟有意見,固宜審愼於照律再覆之時,而今於三覆詢問之後,或謂之擬律差輕,或謂之當傅生議,事體未安。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竝推考。上曰,依啓。又啓曰,科試事體,至爲嚴重,科次試券,例自賓廳,直爲出納,而昨日柑製試券,未下賓廳之前,詣閤承旨,徑自取見,未及出榜,榜聲先播,事未前聞,宜有規警。請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竝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寅明曰,濟州牧使身死之代,赴任一時爲急,而新牧使金重熙,除拜已久,旣除朝辭,諭書、密符,亦已下去,而近日,連呈辭狀。其措語則以爲其父,爲此牧使而身死,此是讎地,有不忍往莅云。外議亦以爲,情理不可强令赴任云,而旣除朝辭之後,該曹難於變通,未知何以處之乎?上曰,諭書、密符未下去之前,則容有可恕,而旣下諭書,又送密符,則以其不赴任,將還爲持來乎?朝家事體,不當如是,金重熙亦何敢呈狀耶?且其以讎地爲言,而不肯赴者,極涉無義。其父死戰陣,則其子許身君父之後,其將讎地,而不赴戰陣乎?吏判之爲重熙陳達,非矣。吏判推考,金重熙,則自備局,各別催促赴任,可也。{{*|出擧條}}寅明曰,曾前出入玉堂之人,多有違牌坐罷者,合有變通之道矣。上曰,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臣以宗簿寺事,有時急變通者矣。日昨請對時,御牒中前所不載徽號,直書大文事,旣承下敎,而更爲參考,則有大段牽掣之端,故復此仰達矣。定宗大王誌文及諡冊,皆書溫仁恭勇,而恭勇二字,不載於御牒,太宗受禪,初上仁文恭睿之號,而亦不載於御牒,肅廟朝,加上懿文莊武,而此則已載於御牒。今若以恭勇、仁文、恭睿,竝書於御牒,則恭字、仁字、文字,皆爲疊複。臣取考《禮曹追上諡號謄錄》,則有云定宗大王,前稱溫仁恭勇順孝,今皇帝,賜諡恭靖,不宜竝用恭字,請除恭勇二字,而從之。此乃其時禮曹啓辭也。以此見之,仁文恭睿,亦必以仁字恭字之疊,而不用,初非闕漏而不載也。元敬王后誌文中,厚德二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彰德昭烈,有德字之疊。章敬王后誌文中,淑愼明惠四字,不載於御牒,而與御牒所載宣昭懿淑,亦有淑字之疊。此亦與定宗徽號中,去仁文恭睿恭勇等字,恐是一例,追載御牒,似甚未安。此則於御牒前註中,上尊號年條下,出小註,恐或得宜。至如昭惠王后徽號,則封崇冊,有仁粹二字,而與御牒不載徽淑明懿,無所疊複。貞顯王后尊號,則燕山朝,加上慈順和惠四字,而與御牒所載昭懿欽淑,亦無所疊複。此則當依下敎,追載於御牒中矣。上曰,其時,以疊字不書者,若出於特敎,或因大臣獻議而然,則今當如前爲之,而前註中年條下懸註,只是禮曹啓稟而爲之者,則不必遵守,惟當依頃日下敎,不拘疊字,而盡書之,可也。{{*|出擧條}}取魯曰,臣以惠廳事,有仰達者矣。大同元數,雖盡爲上來,猶患其經用之不給,而近來守令,罔念朝令之至嚴,事體之至重,惟以推諉不納,爲能事。年年舊未收,其數夥然,而此則姑舍勿論,雖以今年言之,三月內裝載,四月內畢納,自是事目,而癸丑條大同,諸道各邑,百計稱托,延拖時月,屢度催督,少不動念。今將歲飜,而未畢納者,殆至萬餘石之多,事之駭然,莫此爲甚。若欲盡爲論責,則許多守令,亦難一時竝罪,故今方抄出未收之數,區別其尤甚、之次,監色則當爲參酌推治,而其中尤甚不納之邑,不可只治監色而止,似當拿問嚴治,故敢達。上曰,此亦朝綱所關,事甚駭然。尤甚不納邑守令,竝拿處,可也。{{*|出擧條}}廷濟曰,惠廳堂上,以大同晩時發船及未收最多邑守令拿處事,陳達蒙允矣。此事非但大同,田稅亦然。近來船隻,固爲未易云,實難責其一一裝發於三月,而至於六七月裝載者亦多,船人輩,無數弄奸,或有敗船,或多偸食,國穀耗失之數,殆過累千餘石,極可寒心。數多守令,有難一一請罪,頃已發關於三南道臣處,方爲査問,而其中裝載之尤甚節晩,稅納之尤甚未收一二邑,一體請拿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廷濟曰,船人輩偸食國穀之弊,自古有之,而未有如近日之尤甚矣。或和水或佯敗,肆然偸取者甚多,至如四五十石無面者,不可勝數,此由於國綱不嚴,人不畏法之致。其船漢一人,恣意偸賣於近三百石穀物於米價稍高之處,作錢上來,仍爲逃走,移文捕廳,近纔捉得,今方徵捧矣。如此之人,不可不繩以重律,以爲懲一勵百之地,姑待數日督捧後,移送法曹,依律處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嶺南鹽價錢貿穀,輸致安興事,定奪知委矣。忠淸監司李壽沆,秋間,以本道船隻難得之意論報,故以本道隨所得先送,自嶺南亦以各邑地土船,同力輸運事回題,且知委嶺南矣。其間,久無消息,意謂已始輸運矣,近日忠淸監司,又以無船不得運來,請待解氷之意論報,而慶尙監司,亦以地土船不得輸送事報來矣。今則姑無奈何,而觀其事狀,輸運之役,初不欲下手而然,俱爲未安。兩道道臣,宜推考,解氷卽時輸運之意,申飭,何如?上曰,朝令皆如此,何事可做乎?事甚稽緩,竝從重推考,待解氷卽爲輸送事,分付。{{*|出擧條}}興慶曰,頃以海西還上軍餉,定式收捧事仰達,而年條有相左處,故以癸丑條,改付標以入矣。更考會案文書,則條件煩亂,算員輩叩算,甚不分明,自京司,有難硬定,但以當年條外,之次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豐、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準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之意,分付,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春躋曰,玉堂之下番,不可一時曠闕,而昨日金若魯,移拜獻納出直,修撰吳瑗,今方無故,則所當卽卽替直,而省記中下番,塡空以入。政院,亦似不能致察,而在直玉堂,難免其責,推考,何如?上曰,此不但在直玉堂之過也。承旨之矇然捧入,亦不無其責,竝推考,可也。{{*|出擧條}}寅明曰,嬪宮封爵事,頃已稟定矣,譜草今已垂成,而爵號姑未擧行。此宜有催促之擧,而譜草,則姑爲依前修正,待爵號議定後,追改其行,何如?上曰,此則姑不緊急,徐徐議定,何妨也?春躋曰,十月初除拜守令,未辭朝者甚多,其中務安縣監黃沇,則以兩司不備,尙未署經,江界府使尹光莘,三水府使朴東樞,慶興府使李玗,則無故而尙不下直,宜有催促發送之擧矣。上曰,三邑邊倅,各別催促,使之不數日內辭朝,而其他未赴任守令,亦爲一體催促赴任,署經,亦爲催促擧行事,分付,可也。寅明曰,昌寧縣監洪致期,頃遭臺論,尙不還任,道臣狀請催促下送,而旣有情勢,則有難强迫矣。上曰,洪致期,尙今在京耶?曠官已久,事體未安,數日內催促下送,可也。顯命曰,向者臺論,至擧行檢,則可謂慘駁矣。情勢決難赴任,不宜强迫下送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此言,又出於筵中,則決無下去之理矣。上曰,洪致期,今姑許遞,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瑗曰,今者親臨慮囚,旣出欽恤之意,向以斷獄過十,至下惻怛之敎,我聖上好生之德,孰不欽仰,而書曰明五刑,以弼五敎。蓋敎化,乃爲治之本,而刑罰,是輔治之具也。先敎後刑,雖似常談,而人君制治,實不外此。臨囚哀矜,無益常憲之已犯,屈法容貸,反啓小人之僥倖。若使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民俗丕變之化,無罪戾妄觸之患,則自然刑措不用,而治道休明矣。伏願務行敎化,而俾有實效焉。臣待罪經幄,不任區區願忠之懷,敢此仰達。上曰,今番啓覆之數多,前所未有也。古者,承旨讀推案,而有咽咽不成語者云,蓋死生之判,在於一刻之間故也。今則視若尋常,而諸臣輒請依律,書以依律者,出自予手矣。今日十四度中,依律者九度,而人命則十也。十人之死於一日之內者,實由於予敎化不明,犯此邦憲之致,惻怛之餘,亦用歉愧。儒臣所達,深得經幄之體,當各別留意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病}}。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停。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上疏入啓,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昨日終夕慮囚,夜來寒威倍緊,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湯劑加入中,或不無商量變通之道,今日臣等,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後,議定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具樹勳,以御營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南小營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修撰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院試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服制代,以柳綽,爲假注書。 ○傳于鄭必寧曰,李判府事家,遣御醫持藥物,不離看病,逐日書啓。 ○傳于宋秀衡曰,刑曹堂上,修正文書來待後,政院微稟,待下敎入侍。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收議後,今方來詣闕外,而以昨日臺啓之請推,情勢難安,不敢冒入云,參判金始炯,亦以情勢之難安,朝者陳疏,退却之後,尙不來待,參議鄭羽良,受由在外。今日入侍,已有成命,而不得擧行,事甚未安。判書、參判,所當卽請牌招,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竝爲牌招,以爲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三覆後依律罪人京囚金浹、紅桃等,所當依判付,卽爲擧行,而律文內,死囚已覆奏應決者,聽三日乃行刑云,依律文,三日後,待無故日擧行。外囚依律罪人等,趁季冬,卽爲行刑事,分付諸道,而京囚減死罪人韓世愈,外囚減死殺人罪人朴永萬,印信僞造罪人張應奎、崔聖中等,臺諫,方以還收論啓,姑令仍囚,待臺啓收殺擧行事,亦爲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行都承旨李春躋,右副承旨鄭必寧,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陳啓請推之事,有不容泯默者。蓋凡別製試券,雖自賓廳封入,而自上拆號不封而下,故伊日臣等,持褒貶啓本,詣坐閤門,柑製試券之拆下者,掖屬,持過臣等之前,院吏,適見其批封,傳言某也居魁,而此是在直玉堂之子,故吏隷爭相飛傳,臣等,亦送言致賀。此不過聞而知之,初未有取見試券之事,而臺臣,至斥之以徑自取見,事未前聞,則其何可諉以已經薄勘,而晏然仍冒於職次乎?玆敢略具文字,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俯垂諒察,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等,勿辭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之老父,宿病沈淹之中,又自數昨,重添感冒,初不知疾痛之在何處,而終夕昏昏,呻吟不止。司寇之長,來致聖敎,詢以獄情,而亦不能仰對淸問,其沈篤可知也。急用和解之劑,幸得微汗,而風寒所祟,左頰浮高,牽引疼痛,坐臥俱妨,精神如醉,言語多錯,痰壅膈煩,眠睡全失,今至四日,一味無減。臣私情焦迫,實難離側,嚴召下臨,坐犯違傲,惶霣震越,措躬無地。噫,若臣情理,夫豈有從宦供劇之望,而忠報之義,蘊結于中,分義之嚴,鞭策於後,從前歸養之情,旣不能自遂,則抑情趨命,更不敢言私矣。雖然,親年益高,昔疾轉痼,歲籥將改,喜懼冞切。雖無別症之添重,人子之情,尙有澟然之憂,況今所患,似非一時添傷之致,實有多日彌留之慮,不知前頭,更費幾月將理,乃復得與少愈之時相比,則床席刀圭,臣豈忍一日離捨,而所管公務,亦不知瘝曠幾月矣。政曹籌司,何等緊重,而臣敢爲許久虛帶之計哉?重以臣父病裏之係念,又在臣荒怠職事,違逋召命,公私怵迫,方寸靡寧。竊伏惟念,如臣無似,受恩罔極,前後陳情,輒許解職,使得以自盡其扶護,天地之仁,父母之慈,迥越常例。若偏於一物,苟非萬不獲已之至懇,獨以何以gg心g,飾辭煩瀆,祈哀於九重,徼惠於再三也,區區犬馬之酬報,只在於筋力奔走,今雖曲蒙終始之澤,得準所請,固不敢萌一毫便私之心。倘於父病差歇之後,更備驅使,燥濕夷險,便當卽日就列,情溢勢迫,言不知裁。伏願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憐,將臣本兼兩任,亟先遞改,俾令專意救視,仍治臣逋慢之罪,不勝幸甚。臣昨治此疏,恭竢罷對,進呈喉司,承宣之臣,公然呵斥,終至退却,臣未知抑何意耶?反復思惟,終莫曉所以。此殆臣不肖汚賤,無足備數,雖抱危苦之情,而使不敢輒煩於公車也。今日出納之地,儘可謂得體,而亦恐聖朝所以敦孝體下,達人情而遂物性者,定不若是。嗚呼,亦足以觀世道矣。在臣之道,固宜慙悔泯伏,不復以文字陳懇,而父病,夜來冞苦,達朝昏綴,焦遑煎迫,他不暇顧,敢將見退之章,更瀆蓋高之聽,干冒煩猥,冞增死罪。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刑曹參議鄭羽良疏曰,伏以,臣有老母,今方隨往臣父開城府任所,而年深病痼,殆鮮寧日,臣之私情,實無頃刻離捨之勢,而繫官于朝,不遑將扶,每有懇迫之私,而亦不敢續續陳籲,以爲歸護之計矣。卽接鄕信,又聞臣母,自五六日前,偶得寒感,素患關格之症,挾痰添重,症形苦劇,元氣澌敗,而病裏念臣,亟欲相見。臣自聞此報,方寸煎灼,心神飛越,玆不得不投進短疏,徑發鄕行,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以便往省,仍治臣任情擅行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往護焉。 ○掌令金箕錫疏曰,伏以,臣之老母,遇寒以後,寢食凡百,益不如前,臣之情理,實無一刻離側從宦之勢,而近因僚員不齊,啓覆且迫,抑情供仕,月已易矣。昨夕入侍罷出之後,忽聞母病,偶因失攝,有暴急之症,蒼黃來省,則膈間食物,挾痰凝滯,渾身戰掉,徹夜罔措。多灌藥物,堇得少定,而老人氣息,一倍危凜,見方貼身床笫,若將難保,臣於此時,決無離側供職之勢。伏乞聖慈,察臣至懇,憐臣情私,亟遞臣職名,以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卽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下款一轉語,以其辭疏之不卽捧入,侵斥本院,譏之以得體,責之以觀世道,臣於是,不勝訝惑之至。昨日宗城之疏到院,而始以親病陳懇,末乃以乞身便養之意,縷縷爲言,則此與一時請護有異,且宗城,曾以此等陳章,非止一再,則今不必更捧,故臣果循例不捧矣。今者譏詆之言,不比尋常,而至以呵斥二字,勒加於臣,有若故爲退却者然,臣實莫曉其故也。人言旣如是,則在臣私義,有不可苟然仍據於出納之地矣。伏乞聖慈,亟命斥罷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七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崔周慶、金世選、白興聲入侍。興慶進伏曰,眩氣無更發之事乎?上曰,然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向差勝矣。興慶曰,昨有下敎於醫官者矣,夜來更若何?上曰,日前夜起便旋之際,手腕猝痛,意謂起動之時有傷,而以手按之,則皮膚間,有如鳥卵結核者,而色則如常時,以手連摩,稍似解散矣。今夜則頗刺痛,若據手則牽引,擧手而亦有似懸之氣,外見亦似浮高矣。左邊肩甲,常有痰結處,運臂亦難,近來手指,亦有麻木之時矣。興慶曰,令醫官先爲診察乎?上曰,依爲之。聖徵,診後退伏曰,左邊寸脈似沈,而不爲大段,右脈,大體似沈,而度數則均矣。信,又入診退伏曰,左三府稍沈,而度數則均,右則不沈似闊,而大體則調均矣。志哲,以次入診退伏曰,左脈雖沈,而當冬則沈固,宜矣。右脈則比左脈,似力弱矣。周慶,又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常不均,而近來,則幾乎相等矣。卽今則左沈右闊,陰陽似不調順之致,而大體,則比前有勝矣。世選,未及進診,尹淳曰,鍼醫同入,使之入察手腕,而臣等亦瞻察,何如?上曰,唯。諸醫入察,諸臣亦起立,鞠躬瞻望。志哲曰,腕骨上筋絡,痰聚而然矣。昨入薑鹽膏,連續付之,而着厚絮吐手,或毛物吐手,無至觸冷,則雖難於數日內責效,自然消散矣。興聲曰,痰或流注,而凝聚於有病處,無觸冷氣,而務爲溫煖,則自有消散之效。外看似有赤氣,此則連付薑鹽膏之致矣。上曰,屈伸之際,則輒牽痛矣。淳曰,此是合曲所上筋絡處,故屈伸之際,則筋引而然矣。聖徵曰,比昨浮氣稍減,而今日牽痛,似由於日候甚寒故也。此不過痰注而凝付也,初非結核也,溫之則自消矣。上曰,手摩則漸大云,然耶?聖徵曰,常人則就其痰滯,而以手勤摩,則有消散之功,而聖候,則不必手摩,着吐手,而各別溫煖爲好。若或觸風受冷,則漸易凝結矣。信曰,如此之痰,無成腫之慮,爐中盛火,以灰覆其上,常炙其熏氣,則甚好。手摩,亦爲流散之一道矣。淳曰,補中益氣湯,乃是峻補之劑也。大病大虛之餘,則雖服十餘貼,有難責效,而常時,雖服數三貼,必有效。卽今進御已多,六君子湯,進御亦多,未知有顯效之可以覺得者乎?上曰,常有不忍忍耐之時,而近來則差勝,此似有效,而手寒之症,無減矣。淳曰,朝時氣下,則玉色帶黃,常時氣升,則玉色紅潤,而近來,則紅潤之時少,氣力,似不及於前日而然矣。此藥進御已久,且有升陽之功,聖慮顔部有熏熏之氣乎?上曰,時有熏熏之氣,似是藥力,而氣升之候,則昨今乃初也。淳曰,內入牛黃,進御乎?上曰,不進矣。淳曰,湯劑加減及當進與否,問於醫官,何如?上曰,唯。聖徵曰,此藥,用於內傷純虛之病,而在上,則爲一時調補之劑,且加入之材,太溫熱,故深以爲慮矣。昨聞傳敎,則有時氣升云,四五日,姑爲停止,似宜矣。信曰,前日若有微感,則輒有不足之氣,而今番,則雖經感冒,而無不足之候,可知氣候,比前有勝矣。六君子湯,已至十五貼,補中益氣湯,亦至十貼,此莫非調補之劑也。不可一向連進,姑停無妨。臣於衣襨事,惶恐敢達。卽今所御,若是涼薄,手指麻木之症,未必不由於此,深用悶慮矣。上曰,臂部有麻木之時矣。淳曰,自何時然乎?上曰,此則不至大段,而間亦有腰痛之症,此似皆由於痰也。興慶曰,腰痛,衰年之例症也。淳曰,雖是衰年,無痰則不然也。志哲曰,六君子湯貼數已多,補中益氣湯停止之言,爲宜矣。周慶曰,連進蔘劑,若元氣虛弱,則必有效,而聖候,別無顯效者,蓋以有痰之故也。卽今脈候相適,蔘劑多用甚憫,停止,爲宜矣。上曰,提調之意亦然乎?淳曰,六君子湯,則四五貼加進無妨,而補中益氣湯,則自是峻補之劑也,多進,或慮有害。如或進服牛黃與九味淸之屬,則從前有益者,反無力,故在外時,已議可停矣。上曰,當初進御,非出於不得已者也。近來則顯有陽升之效,元氣比前稍勝,四五日停止,可也。淳曰,仰瞻玉色,則比昨今年,似顯勝,而第人子事親之道,溫凊之節,甚重。臣等居保護之地,當盡溫凊之道,而醫官輩,每以所御衣襨甚薄,爲言,衣服,固不當過厚,而當此極寒,太薄則豈無觸冷受傷之道乎?此甚悶迫矣。上曰,曾前則在外着毛裘,而在內則不着,曾前則雖在內,不脫吐手,而今年則不着,此爲氣勝之致也。予本薄着,仍而成習,常時所着,比貧窮旅宦者之衣,猶不及矣。予見諸臣之所着,則卽一絮塊,雖寒,而不宜如是成習矣。淳曰,臣少時病甚,當夏而猶不脫厚衣,及至四十後,則無大段疾病,卽今所着,比他人爲半矣。但曉仕,難於適中,每有感氣,而大裘,則運身不便,以小裘,着於裏,以薄衣,着其上,能防風寒,而自無感氣,運身亦輕便。自上,若如是爲之,則出外入內,似無寒氣外襲之患矣。卽今,聖候,無非寒氣,而手腕痰處,尤宜溫煖,以獤皮,製吐手,而痰處,則將連爲付藥,着之於付藥之上,則闊大然後脫着似便,一隻則稍大其製,而以此裁縫以入,何如?今方停藥,藥代,以此爲之,是臣區區所望也。上曰,予性雖耐寒,而若過煖,則不堪,薄衣常兼着,故金有炫,以爲闕內法如此耶云矣。闕內則自前,元無短衣着之之規,短裘則不可着,吐手則均適左右,而製入,可也。興慶曰,左右史之不備久矣。別兼春秋,曾已差出,而又皆坐罷,宜敍用更付,而宋敎明,則與宋眞明,有相避之嫌,依前趙榮國例,宋眞明,移職後敍用,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金漢喆、趙榮國,亦在坐罷中,似當一體敍用矣。上曰,竝敍用,可也。淳曰,臣於成均館,爲例兼,非主管堂上,而聞大司成之言,則誠有時急變通者,故敢達。居館儒生,朝家,以七十五員定數,戶曹之磨鍊上下者,只是此數,而饌價,則元來雖不足,列聖朝,以位田奴婢劃給者多,以一年所收捧,添補供士,常無不贍之患矣。近年以來,儒生之居館者,雖夏節,或過於七十五之數,而至於冬春,則多至二百餘員,小不下百餘員,而戶曹則元來定數之外,更無隨時加上下之事,本館則前日收貢之奴婢,太半逃故,位田所收,亦至大縮,一年近萬兩添補之資,太半不足,東西負債,殆不成樣,實無支過之勢云。多士供饋,何等重事,而本館形勢,萬分切迫,將至於闕供之境,自朝家,似當有從長變通之道矣。興慶曰,七十五員元額之外,則戶曹不爲上下,而本館,近甚凋弊,實無接待之勢,誠甚悶迫矣。或以爲通一年計之,則儒生之居館者,必多有未滿定數之時,一從到記數,自戶曹,磨鍊上下爲宜云,而此亦不無掣肘之端,有非倉卒間所可變通之事矣。上曰,供士之道,重矣。自廟堂相議,從速變通,可也。{{*|出擧條}}興慶退出。淳曰,臣有私情敢達。文衡之職,責任至重,朝廷愼簡之道,自家堪承之難,百職之中,無與爲比。蓋其主張弘文錄,抄選知製敎,專掌考試,亦參翰薦,故苟無文學鑑識之超出,必有猜惡謗毁之叢集,其不可輕授,亦不可濫叨矣。以歷朝曾經之人觀之,則無非鴻工鉅匠,蔚有衆望之人,而其中再三見叨者,不過若而人,蓋一試而尤難於復任故也。臣之當初冒據,實出承乏,而今此再叨,實是千千萬萬意想之外也。祭文製進,事勢急迫,不得已黽勉承膺,而旣出之後,凡係積久廢閣之事,宜有所擧行,故纔參成均館褒貶,亦出月課題,而又一次主試,其塞責則盡矣。顧今群彦盈廷,無論前任與新薦,而可以堪承者非特一二臣,豈以無似之人,每當不稱之職,以自取僨敗之患乎?臣素有集木之懼,不知他日,因何事而得罪,居常懍懍,而秋間聖敎,迥出尋常,故尙今遲回,叨此重任,臣之憂懼之情,尤一倍矣。若殿下,以終始保全之意,許解臣職,而回授於可堪之人,則在臣,固有生全之幸,而在國,可免輕授之患,伏乞特垂體下之恩焉。章奏辭免,終涉汎然,敢於前席,悉陳肝膈焉。上曰,文衡則卿其曾經,且是閑職,雖或許解,若更不圈點,則便帶文衡之任,卿不必力辭矣。比來,久無文衡,而今幸授卿,決不可輕遞,勿辭行公,可也。淳曰,若蒙許解,則雖更不圈點,無干涉於文衡應行之凡事,豈不幸乎?重複陳達,極知惶悚,而決知其非久,有不得保之事矣。上曰,卿勿復言也。淳退出。上曰,注書出去,同副承旨入侍事,分付。逅,承命趨出,傳命後還入。同副承旨宋秀衡,入侍進伏。上曰,三覆已慮囚,秋曹則間有輕囚放釋之道,而捕廳事可矜。昨見捕廳文案,而有思矣。兩大將,必盡心爲之,而承旨,取見左右廳文案,有疑處則察啓,可也。春躋曰,頃以副摠管朴璜疏出,大槪儒臣,請推政院,而又有一儒臣,在閤外,言其履歷之不足。朴璜,旣不得行公,又不敢呈疏,而今日則以父病陳疏矣。雖已還給,而宜有處分矣。上曰,不捧疏,則渠之自處誠難矣。上曰,今日秋曹堂上登對時,權取身文案持入事,分付。諸臣遂退出。 ==1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病}}。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交河郡守吳遂燁。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假注書柳綽,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承牌來詣矣。傳曰,引見。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之坐,堂上進參,只是二員,事甚未安。除實病、公故、應頉外,行知事申思喆,判敦寧沈宅賢,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副司直李瑜,竝牌招,以爲備員參坐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校理臣兪健基,以南學兼敎授,下番修撰臣吳瑗,以中學兼敎授,今日四學合製坐起時,晝仕出去,而日晷甚短,一日之內,勢難畢考,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考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陳疏受由,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吏批啓曰,新除授繕工監假監役李匡元呈狀內,素患疾病,積年沈痼,入冬以來,長在床席,實無起動供職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又啓曰,大司憲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相避,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尹惠敎爲大司憲,金相玉爲禮曹參判,金尙星爲應敎,吳瑗爲副應敎,任珽爲校理,南泰良爲副修撰,吳瑗爲兼校書校理,李蓍選爲戶曹佐郞,別兼春秋二單,洪昌漢、宋敎明。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兵批啓曰,前郡守南益齡,及第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司果李枝雄,閑良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幼學金夢臣等,或軍器別備,試射沒技,或賊人指捕,料理補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南益齡,雖已資窮,未經準職,李益道、金潤文、金斗望、李枝雄,未資窮未準職,金允章、金震兌、崔弼輔、金夢臣,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以李德壽、洛川君縕爲都摠管,金浹、原豐君㷗爲副摠管,申光夏爲訓鍊都正,李景淑爲內禁衛將,沈鳳徵爲羽林衛將,尹和鼎爲全羅兵使,韓範錫爲京畿水使,成德涵爲五衛將,趙尙耘爲同知,李錫九爲忠壯衛將,韓復基爲都摠經歷,姜尙渭爲豐山萬戶,咸鏡監營中軍金礈,廟洞權管金國礪,副護軍吳光運,司果權萬、鄭權、洪廷命、姜杭、李碩臣、閔宅洙、睦時敬,副司正柳綽,以上單付。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宋敎明,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洪昌漢、宋敎明。 ○宋秀衡啓曰,臣依聖敎,取閱左右捕盜廳罪囚文案,則右邊捕廳罪囚十二名內,李仁福段,以報恩賊黨嚴囚,墨伊段,兩班家鍮器、衣服竝十七種偸竊,現捉承款,路中伊段,其上典家白木十四疋偸竊,現捉承款,都致段,以捕廳軍卒,與路中伊符同,路中伊所竊白木,轉賣於市上,現捉,李二建、姜聖建等段,以梁山色吏、沙工,田稅米七十七石,無面未納,林次萬段,以茂長沙工,田稅米五十一石,無面未納,張載宇段,以漆原沙工,田稅米太合二百十七石,無面未納,已上八名,所犯甚重。車貴民段,偸竊兩班家小小雜物,幾盡推給,而受杖後,病勢方重,廉靑、世太、小斤老味等三名段,本以流丐之類,同謀偸竊閭閻家小小雜物,現捉承款,已上四名,所犯差輕。左邊捕廳罪囚十四名內,黃英段,以亡命罪人振紀子,捉囚,明才段,偸竊他人家衣服銀叉等十九件,見捉於譏察,旣已承款,而所偸物件,姑未推給本主,李太徵段,因咸鏡監營祕關,賑資偸去賊宋世昌去處査問次,捉囚,崔漢東段,以京江船主,大同米八十石,無面未納,金厚男、嚴肅等段,以公山沙工、色吏,大同米一百五十三石,無面未納,已上六名,所犯甚重。春奉段,兩班家些少物件偸竊之際,現捉被囚,四奉段,明才所偸之物,欲爲中間橫奪,見捉被囚,范伊,御營廳釜鼎偸取事,捉囚。分業、軟業段,兩班家賊婢接置事,捉囚,金伊太、石松、萬徵等三名段,行人所佩刀子偸竊事,捉囚,已上八名,所犯差輕矣。敢啓。傳曰,已諭矣。 ○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曰,伏以,臣於月初,忽叨別兼除命於杜門省愆之中,無計趨承,坐犯違傲,揆分兢惶,訖玆未定,恩罷未幾,敍復如昨,而繼有召牌,臣誠感激隕越,罔知所以自措也。前日除命之下,宜卽陳章祈免,而第伏念臣之自畫史局之狀,非係曲嫌細故,臣所獨知者,卽聖明之所洞燭也,同朝之所共悉也。不待臣之煩籲,朝家自當有處分,故泯默以竢矣,今又敍命特宣,除旨再辱,責臣以速完新薦,是臣之從來情勢,見遺於容光之照,而除臣仰首陳暴,則非分之職,遞解無路,莫重之薦,了當無期,玆不得不略此冒瀆焉。噫,臣之撕捱史職時,所被前後恩綸,言言而曠絶,字字而優渥,朝紳傳誦,瞻聆榮耀,而臣則頑不知動,抵死力辭者,非恤臣之一時廉隅也,實爲聖朝三百年史局也。畢竟玉成之恩,至有郵官之除,旋以有礙新薦,仍行鐫削,而使伊時下番主薦,於是乎,上之所以處分,下之所以自守者,可謂築底究竟,而天地曲遂之仁,隕結難報,臣常日夜感戢矣。顧玆別兼之任,卽內翰之稍換其名者也。簪筆香案,主張薦事,莫非內翰之職務,則臣之辭避於前,而冒承於後者,揆諸事理,寧有是哉?若云當初臣之所遭,非因薦事,別兼之職,義無可辭,則新剡擧行,卽史職行公以後事也。鑾坡宿趼,限若鐵壁,則無皮之毛,其將焉傅?不但此也,昨年朴文秀,以私之一字,罪狀諸史官也,臣亦參其中。雖免僨誤於回示之時,竟遭狼狽於事過之後,其不可復議於薦事,與敗薦之人,無甚異同。以此以彼,實無一分可强之勢,一日虛帶,益增妨賢之罪,玆敢祗隨天牌,來詣闕外,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特垂鑑諒,亟命鐫削臣兼史之任,回授無故可堪之人,以安私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刑曹堂上引見,入侍時,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承旨進來。秀衡進伏。上曰,左右捕廳文案,謄來乎?秀衡曰,臣敬奉聖敎,招致左右捕廳從事官及下人,細細究問,取考文案,則黃英、李仁福外,無當死者矣。分定輕重,重者,加治以放,差輕者,以上敎,特放爲好,而船人等,自前偸食之物,甚多矣。上曰,黃英外,果無重者矣。秀衡曰,其中極可痛者,捕廳軍人之同賣賊物者矣。上曰,然矣。文案中路字,姓耶?秀衡曰,非姓也,似是常漢之名矣。上曰,捕將進來。鵬翼進伏。上曰,賊人等所偸物件,推尋乎?鵬翼曰,幾盡推尋矣。然而其中刀子賊,雖似輕歇,皆締結惡少,自相爲黨,情狀絶痛,不可徑放,故姑爲仍囚矣。上曰,雖然,此不過狗盜之輩,似爲差輕矣。仍命秀衡,執筆書判付。上親敎曰,三覆結囚之後,捕廳,或有重囚疑晦者,令該房査案矣。今觀書達,李仁覆gg李仁福g、黃英外,姑無重囚。其中所偸多者,卽爲徵捧後放送,其中輕者,竝卽放送,以示隆冬恤囚之意事,分付左右捕廳。右捕廳所囚車貴民,不過狗盜之類,略杖徵捧而已,若是重杖,此予所以悶捕廳之輕施嚴杖,有此命者也。宜有飭勵,當該捕將推考。{{*|出榻前下敎}}鵬翼曰,上敎如此,自捕廳,某某仍囚,某某放送事,一一草記乎?上曰,何必草記?勿爲,可也。仍命秋曹堂上進來。鵬翼、始炯進伏。鵬翼曰,臣老病昏昏,不能領略其要而仰對矣。上曰,命卿等入來者,欲爲處決權家獄,而大抵此事,風化所關,卿等,分別眞産半産,爲可。其中降書一節,萬萬痛駭,於予心甚不快,愍然不能自已。今日當處之,而半日思量,不快之心未已,故賜對如是差晩矣。其在國體,不能痛治,誠爲未盡矣。始炯曰,在朝家重獄體之道,究竟宜矣,此獄異於他獄,祖與孫同證,祖爲證孫,何以爲處耶?權取身,限死輸款,則徑斃可慮矣。上曰,取身,幾至死境耶?始炯曰,三次之刑,雖重,豈至必死之境乎?降書一事,終始究覈,則自有難處之端,外議則自上參酌處決,爲好云云矣。上曰,禹女筆跡何如?始炯曰,前判書尹陽來,習於諺書,以禹女遺書,較諸降書,則似不同云矣。鵬翼曰,臨死之筆,何能與常筆跡同乎?始炯曰,此極變事。臣雖愚迷,竊以文案度之,禹女若失行,則辛亥十一月,行新婦禮於權家,而壬子三月,生子爲言。若以壬子三月,逆數辛亥十一月,則十一月,乃懷孕之六朔也。孕婦六朔,則腹必有高大之狀,何能作新婦子貌樣乎?禹鼎九,雖妄人,故監司禹昌績之孫,乃閥閱士大夫也。豈以如此腹高之婦女,嫁與於人,而不爲托辭退行耶?此是萬萬理外也。以降書言之,則降書所書紙,乃四片也。禹女雖量大,豈肯以文字,降之也?當其降書書給之際,見權取身之有意納袖,豈無致疑之心,而書給至於四片之多乎?況女人之自書失行之文,雖娼女不爲之,此亦理外也。又有可考者,取身,自囊中出一紙納之曰,此乃禹女平日之書云,見之,則乃閭巷間常漢輩淫亂之歌詞也。此一着爲斷案矣。取身二次刑訊之際,近前取招,觀狀貌則乃少年也。渠親聽兒聲爲言,臣曰,汝乃權陽來之直孫,豈非兩班乎?汝若聞新婦生兒之聲,則汝當驚怪,何不卽爲處置云云,則渠曰,厥女急急掩伏出棄,故不能處置云。臣曰,汝以如此之妻,何敢奉祀耶?生兒,雖曰卽棄,新産之婦,乳汁必流,乳形自別,何不執乳告官耶?渠曰,吾果愚迷,未能爲之云。臣曰,汝若心知其失節,豈忍至三年同室耶?渠曰,姑示夫婦相好之情,以爲受降書之計云。臣曰,禹女旣書降書,則汝何故三朔而後,始爲呈官耶?渠曰,祖病適重,故未遑爲之云。此皆不成說之言,而臣等愚迷,百爾思之,仙玉爲人,乃桀詰gg桀黠g女人也。入權家五十年,育養取身之父子,專掌家事,取身初室喪妻之後,仙玉及婢論化,當其家事五六年。及至辛亥,禹女入來,猝當家母,自爾生隙,有此做作倡說之言矣。禹女與婢輩相激,漸次興訛於他人所聞處,鑄洞諸權聞之曰,陽村吉城君奉祀,何以爲之?諸議朋興,故孚輩,難於處變,以至於降書做出之境。仙玉之言,孚輩信之不疑,故如此矣。上曰,權孚,曾見其爲人,少主宰者也。信聽浮言,非異事矣。始炯曰,仙玉之言,權哥聞之,則豈無致疑之心乎?上曰,參判之所見,與予意甚合。權家,爲其奉祀之難處,而有此事無疑矣。孚與厚,亦見欺於仙玉等,而極可痛者,仙玉等也。在權家之道,旣聞此言,隱然絶之,事勢極難,有若騎虎難下者,而因爲推諉於禹女降書,極爲奸巧矣。取身之親聽兒聲云者,亦極無狀矣。始炯曰,孚之原情辭意,極可痛駭矣。上曰,律文考出乎?始炯曰,多般引比,苦無當律。逼殺、誣陷、家不齊等三件中,難以指的其當律矣。先朝受敎曰,父殺子、祖殺孫、兄殺弟者,本律杖徒,而其中情節絶痛者,刑官隨時稟處云云,自上參酌處之爲好矣。上曰,權取身,乃殺其妻者也。殺妻者,無償命之律乎?始炯曰,先朝乙丑年,有李世重爲名人之獄,而與此頗同矣。此事,乃忠淸道西原人李世重之妾,誣世重之婦洪氏曰,新婚數月,生子爲言,世重,杖問洪氏之婢,厥婢曰,果與隣居申都令相通云云,因爲黜之,還送其家矣。三年之後,推官飜案,取招洪婢,洪婢吐實曰,果與世重之妾,同謀誣陷云云。其時李邊則落,洪邊則勝,洪氏伸冤後,卽爲自裁。己巳年,故相臣崔錫鼎,以吏曹參判,入晝講,陳達此獄事,請議大臣,權大運、睦來善諸人收議,定配李世重矣。鵬翼曰,順治八年,亦有如此獄,其時亦議大臣,勿限年絶島定配矣。上曰,今日,當決此獄,決後當爲召對。玉堂來待閤門事,注書出去分付,可也。綽起而趨出,還報曰,玉堂上下番,俱以學兼官,晝仕出往於泮中合製,故分付來待矣。上曰,承旨執筆書判付,可也。秀衡取紙筆。上親下判付曰,世道日下,人心乖舛,而豈有若權哥、禹哥之獄事乎?大關風敎,亦係倫綱。此若不嚴懲,將何以懲奸人,雪冤婦乎?故前後判付,不嫌煩複,痛査爲本者也。今則陰譎之仙玉,奸惡之論化,竝皆承款,禹哥冤狀,怳若消雪,而但忍杖者取身,飾非者孚、厚。事當嚴訊取服,各別痛問,治欺君之罪,嚴王法之重,而于今酌處,雖可痛駭,亦云末減,而意有在焉。洞諭本事,次乃處分矣。判付已詳諭,而觀諸承款之招,頃者十二條下敎,似或近也,而亦有加悟者,先以權家言之,亂家則無疑矣。權厚衰耗,取身鰥居,家無統者,陰譎老嫗,奸猾妖婢,執家權而擅胸臆,謂曰無右於己,揚揚于心矣。取身,娶禹家爲正室,則渠勢反挫,猜心頓起,而無他可誣,只有半産,故五朔謂十朔,無聲曰有聲,倡說洞里,誑惑諸權,移宗之議聞,而厚、孚之心動矣。陰譎仙玉,威脅祖孫,奸惡諸婢,立證恐動,衰耗權厚,迷劣取身,不思規正之道,反生斥禹之意,初則以爲呈于禮曹,足可棄他矣,反生葛藤,秋曹啓聞,則若騎虎之難下,乘其機而逞毒,敎誘諸證援,法曹推問之時,巧作降書呈納,禹女旣沒之後,初雖似於昏迷,末則眞乎奸惡。年過七十,旣不訊問,近於證祖,亦難加刑,而半産爲眞産,則降書已可作,被誣今白脫,則禹冤,亦洞雪矣。不訊禹婢,不檢禹女之說,乃憑藉營護之言也。世間,焉有竝訊彼此?非殺獄而檢驗婦女者乎?當付於哂也,何足恤哉?噫噫痛矣。凡事,不出常理。聞兒聲,而躬不自覩,已是理外,雖或不然,共居五年,已是理外,雖或共居,又生其息,已是理外,渠雖不惡,共奉其祀,已是理外,共居不吐,白晝書納,已是理外。將理外之事,參承款之招,禹哥被冤,權哥無狀,兒童可知,走卒可料。況諸承款之招,亦合於訊前或吐之招,而誣捏之招,各皆牴牾,承款之招,若出一口,若不勝杖誣招,豈若是乎?噫,厚亦人也,孚亦人也,取身,亦人也。況以國初名臣之後,世受其蔭,而初雖被欺,仍思巧飾,自陷於風敎之罪人乎?痛駭於厚者,仙玉雖陰譎,於渠爲庶母之恩,心雖不忍斥言,其豈敢如是立證,反爲巧飾罔上乎?七十除刑,可云痛駭。況孚,出入侍從,不念告君以實之義,欺罔納招,已極無狀,而兒聲止息云者,尤極痛駭,其誰欺乎?此等之類,名尙在於邇列之籍,可謂貽羞縉紳矣。權厚、權孚,爲先竝刊仕籍,亟投遠地,權取身,其爲無狀,曾已判付,而觀厚、孚之供辭,渠之承款,亦可謂難矣,比諸厚、孚,其可恕矣。三次嚴訊,足懲受脅制,誣罔呈訴之罪矣,參酌島配,所囚諸婢,自本曹,分輕重,或遠配,或島配。{{*|出榻前下敎}}上曰,予適見《天文圖》,見權近之序文,深有感矣。近之文章,不但鳴於我國,多有播行於中朝矣。秀衡,書判付未半,上曰,詐不以實之律,輕乎?注書出去,招律官問啓,可也。綽,趨出問之,還報曰,律官言,上書奏事,詐不以實者,杖一百、徒三年云矣。鵬翼曰,平安道印信僞造罪人梁廷乞等文案,纔到本曹,而三覆已過,勢難更覆,今姑置之,以待來年啓處,何如?上曰,依爲之。此文書,來何晩耶?鵬翼曰,更爲行査,故事勢然矣。上曰,罪人文案,何等重大,而未及上送於三覆之前,事體未安。當該道臣,從重推考,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十八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瑗讀《名臣奏議》第二百五篇,自左正言任伯雨,止何便於此帝奇之。健基讀自理宗時吏部尙書魏了翁上奏,止有魏徵敢諫之臣帝善之。瑗曰,第二板石公弼之言,甚要切矣。小人壅蔽聰明之弊,宜留聖念矣。上曰,然。健基曰,宋時經筵官張栻,講葛覃章,論先王正家之道,因及時事,語甚激切。高宗有不豫之色,博士李彦穎奏曰,栻所以直言,正爲聖明在上,得盡愛君之誠耳。彦穎此言,好矣。爲臣子者,孰不欲直諫正言,而必聖明在上而後爲之。若朝無直諫,則上多自用之弊矣。殿下必惕念於此等處,是臣等所望於殿下也。上曰,好矣。瑗曰,二百六編二板黃裳之言曰,人君不能從諫,則其蔽有三,私心、勝心、忿心也。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聖上强勉聖學,聖學高明,則天理藹然,三者之蔽,克祛無餘,唯在講學明理之工矣。聖上於講學明理上,各別加工,千萬伏望。健基曰,講學明理,爲聽言之根本矣。上曰,斯言好矣。瑗曰,私激而生勝,勝激而生忿,事勢相激,則自不得不然,當留念戒之。又曰,彭龜年,論群臣進言,早賜處分,其言極美矣。人主慈仁覆物,謙虛無我,爲聽言之大本。人主求言,若如病者求藥,飢者之求食,則豈不好哉?雖然龜年之言曰,人君能改過,則名在人君,不能改過,則名在人臣,此言未盡矣。人主若以求名爲心,則豈虛受之道乎?臣下之告君,以名之一字爲言,則不可矣。上曰,龜年之言,乃以太上之道,責其君也。堯、舜有聖君之名,而後世人主,有意學之,則自不能無嫌於名字,但當以好名爲戒,似好矣。凡爲人君者,自以爲莫予何也,故有許多所蔽。學于古而不作非,則外面看之,雖似近名,而作之不已,及其成功,則與聖人一也。若以求名爲嫌,而不爲善,則豈好哉?健基曰,以名之一字,告君未盡云者,誠如瑗之言矣。瑗曰,唐德宗則好名,猶且不知也,凡人主誠心好善,爲太上也。上曰,龜年有學力,故其言如此矣。爲一名字而諫,則非正諫也,挾雜私意而事君,則非人臣之道也。世之君臣,若專以名字爲嫌,而徒以避名爲事,則世無爲善者矣。健基曰,古語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又曰四十五十無聞,斯亦不足畏也。若有實之名,則豈有嫌避之端乎?上曰,有實之名則誠好矣。健基曰,眞德秀之公議,卽天道之言,誠美矣。自有天道以來,雖無道之世,公議則自如也。牟子才之言曰,天下之事,公議在朝廷,朝廷之事,公議在士大夫,朝士大夫皆辭其責,則公議犇於草茅,此言甚有味矣。若使公議,奔在草茅,則實非美事,必使公議,在於朝廷而後,有直言直諫矣。上曰,當留意矣。方今公議果何在哉?在朝乎?在野乎?瑗曰,自夫黨論出後,朝野公議,都無之矣。臣亦自以爲公,而安知其非公耶?公議,天道也。惟在聖上公聽之如何矣。上曰,公議都無之言,是矣。卽今公議,非公也,乃務勝也。各色之人,各自以爲公,家家而各敎其子弟,以至於互相務勝,顧今公議,不可謂在朝,亦不可謂在野矣。惟在公聽之言,予當猛省矣。予有所見,而朝無信聽者,可慨也已。牟子才之言曰,公議未嘗一日亡,顧所存如何耳。今日雖末世,在朝在野,豈無公議乎?予則以此勉諸臣矣。健基曰,聖上至誠建極,乃公議也。黨議消滅之後,則公議自生,以至誠建極,深有望於殿下矣。公議之生,當磨以歲月,不可以時日責也。重協曰,上敎無公議之敎,至當矣。有黨論,故無公議,而公議,則自無泯滅之時。卽今欲立公議,唯在導率廷臣,祛黨心,則公議自生,以至明至公,導率於群下,乃臣等之所望也。上曰,卽今人之私議,少無利於己,而猶且爲之,如芻豢之悅於口,予甚怪之。本自細微可笑之事,以至於相激之境,可慨也。今以權哥獄事言之,予之親自決斷者,有意而然也。此事,必有外間人言互爭之端,彼此務勝,則豈知將至於何許境耶?予於壬辰科,彭來事見之矣。瑗曰,臣於壬辰,年尙幼少,而見諸試官之緘辭,則彼此各異。兩邊之中,必有一邊之非,而各自爲是,心甚慨矣。上曰,人君以至公之心,裁以至理,則有何爭端乎?瑗曰,牟子才曰順曰中之言,誠好矣。上曰,盤圓水圓,盂方水方之說,雖小,誠有味矣。瑗曰,臣本無學術,無以取信於君父者,而乃所願,則在於聖上之加意學問工夫也。竊願毋以此言之出於臣口,而各別留念,何如?又曰,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有輕視臺閣之病矣。以尹就咸事見之,設令就咸有容護權家之意,在大聖包容虛受之道,其時上敎,似過當矣。上曰,予未快權家事,故至於如此,而予亦知其過矣。雖然,就咸豈非營護者耶?儒臣亦知就咸之非,而言乃如此,可謂公矣。其時竝與金箕錫事而下敎者,有意矣。健基曰,金箕錫,在法當避,安得不避耶?上敎中無據二字,臣亦以爲過中矣。上曰,予豈欺經幄之臣耶?下番之在臺閣也,予以爲執滯人矣,厥後入經幄之後見之,則與前頓異,近侍猶尙如此。他生疎之人,則予之所見,豈能允當耶?自後觀人,予當自勉矣。今此《名臣奏議》,雖抄出,而旣得畢講,追念先朝始講此書,强半未畢之事,予心不勝愴感矣。瑗曰,臣等,承此下敎,不任下懷之感愴矣。夜已向深,請退出。健基曰,《名臣奏議》,以大體論之,魏徵之言,爲第一等矣。卽今朝廷間,章牘雖多,而無一如此者,莫非不忠之罪也。雖然,聖上虛受開納之誠,恐不如太宗也,臣居常竊不無慨歎之心矣。上曰,所達,是矣。當各別惕念焉。諸臣以次退出。 ==1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病}}。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病}}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受由,持平沈星鎭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洪昌漢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金尙星,時在京畿漣川地。副修撰南泰良,時在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卽伏見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則扶餘縣監鄭希泰,今春夏等褒貶時,旣未參考,而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有此追後題目馳啓之事,莫重殿最之不察,已極未安。其所題目,旣曰事或生疎,則宜置中考,而取見正本,則置之上考,亦無嚴明殿最之意,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一日,祿都目政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忠淸監司李壽沆啓本,扶餘縣監鄭希泰,今秋冬等褒貶中,不書題目,只書等第,昏謬不察之失,在所難免,惶恐待罪事,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年愈深而病愈加,自經昨年危疾,益復增劇,分作癃廢之人,間値公私緊故,乍有蠢動,輒致數月苦呻,居常凜凜,若不保朝夕,以此形狀,豈可擬論於公朝間事乎?提擧之職,自是無故人所帶,恩命謬及,常自悶蹙,而殿最重事,緣臣病甚,一未擧行,旣煩承宣之筵白,又有寒心之聖敎,惶悚之極,不知所措。仍念臣之病勢,一向淹潛,長在昏瞀不省中,此不可與生人比竝。虛假職任於如此之身,莫之變通,其於祛文具之政,乖舛莫甚,臣心不安,又何暇言?伏乞聖明,亟命先削臣廚院都提之任,仍令有司,勘正曠闕職事之罪,以警具僚,不勝萬幸。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曾已諭焉,每讓太過。廚院之任,何亦讓也?卿其須體至意,安心善攝,勿辭焉。傳曰,遣史官傳諭。 ○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頃者筵席,偶因文義,略陳循默之弊習,仰勉開導之盛德,猝被承宣之面詰,右僚至於陳疏自引,臣亦不敢獨安,冒控危懇,見格喉司,幸蒙恩勘,粗安私分,迺者,敍命旋霈,除旨荐降。臣誠感激寵造,宜卽趨承,而筵斥旣緊,餘愧猶在,廉隅所關,已難復進於論思之地。且於日前平安監司朴師洙之疏,尤有所不得不辨者。夫道伯之縱人廉察,非古也,蓋出於衰季之政,而近來按藩之臣,視爲良法,轉相倣效,傭耳賃目於一二私人,此已有損於方面之事體。況所使未必其人,則見聞之眞的,旣不可保,而適足貽苛嬈之弊,臣常慨然於中,適會言端,泛論及此,而僚臣之拈名仰達,亦非單擧,則今師洙之把持譏察二字,獨自疏辨,至再不止者,其亦過矣。雖然,在臣難冒之端,又加一層,玆敢隨召詣闕,拜章徑歸,伏乞俯賜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謝人怒,以靖私義,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1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服制}}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三水府使朴東樞。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罪人行刑相値,本院且無留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卽伏聞下醫官之敎,自上手腕不平之候無減云。臣等,卽與諸御醫及鍼醫,入診詳察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已久未解,故有受灸之敎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外四寸弟幼學兪彦濟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持平沈星鎭,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二十日,文臣朔試射日次,故試官,旣已備擬受點,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欲爲下問,留置行刑單子矣,今則受灸已定。自前如此之時,亦有行刑之事耶?問啓。 ○宋秀衡啓曰,自前如此之時,有行刑之事耶問啓事,命下矣。問于禁府及刑曹,則行刑與否,無可考前例,而雖尋常刑推,亦不得擧行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以刑曹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于宋秀衡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 ○傳于宋秀衡曰,李奉朝賀、閔奉朝賀引見。 ○傳于李重協曰,受灸不過手部痰滯,而別無他症,今日政院、玉堂問安,答以勿爲問安,意有所在。此後則只爲受灸問安,宜矣。 ○以金燧,爲左邊捕盜從事官。 ○以江華留守狀啓,內可面居校生金昌河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渰死人等,令本府恤典擧行。 ○宋秀衡,以備邊司言啓曰,義州府尹尹得和,以情病,五呈辭狀,而以邊上重任不可輕遞之意,累次題送矣,一向控辭,今至六朔。蓋其難安之情勢,雖非深嫌者,而第聞其病勢沈重,時月之內,萬無起動之勢云,邊務之許久曠廢,委屬可慮。不可無變通之道,義州府尹尹得和,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來乙卯年正朝百官陳賀及命婦朝賀磨鍊節目,依所啓施行事,判下矣。在前陳賀時,百官依例行禮於外庭,而至於命婦朝賀,則權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亦權停。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匠人鄭一江稱名人,自敦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崔昌佑,常時不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入直把摠手本,則金虎門入直哨官黃宅河,數日前,猝得重病,擔留直所,而所患,尤爲添劇,不省人事,症涉可疑,有難淹置於闕內云。不得已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公、翁主在闕時,則受祿,出閤之後,則只給駙馬祿,自是前例矣。和順翁主,今已出閤,來正月朔爲始,依例勿爲頒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密陽前府使韓德全,錦城縣監具宅奎,靈巖郡守吳命厚,瑞山前縣監李鼎燁,陰城前縣監韓奕,新昌縣監盧以亨,前縣監李肇元,天安郡守李潤身,前郡守金得大,驪州前牧使金相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韓德全時在慶尙道尙州地,韓奕時在開城府本家,金得大時在京畿高陽地,吳命厚、盧以亨、李潤身等,時在各其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司諫趙漢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濫騎御乘罪人李時弼,亟令該曹,依律處斷。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答曰,勿煩。{{*|啓辭措語同前}} ○持平沈星鎭啓曰,臣於臺職,乃是曾前屢試蔑效之地,豈復有冒沒承當之理,而第臣前後恩除,積犯違逋,雖緣情勢之臲卼,而私心之悚懼,極矣。日者黽勉乍出者,秪爲一時恩命,粗伸分義而已,元非因仍盤礴之計也。且臣素患痰病,近益沈痼,日尋長單,一味惶蹙矣,今以茶坐,天牌下臨,不敢坐違,强疾來詣,而再昨政,新除授大司憲臣尹惠敎,卽臣外三寸叔也。揆以法例,自有應避之嫌,臣何敢一刻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沈星鎭,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見上}}新除授大司憲尹惠敎,時在江原道鐵原府任所,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下諭事,依啓。 ○鄭必寧、宋秀衡聯名疏曰,伏以臣等,伏見密昌君樴之疏,以日昨摠府草記及辭疏之不爲捧入,盛加慍怒,至以顯有凌侮等語,費辭侵詆,臣等竊不勝瞿然,而繼之以訝惑也。蓋伊日辭疏,草記之不捧,儘有委折,只以番次之苟簡,直請口傳差出闕員,事甚未安,且開政不遠,雖無草記,闕員自當差出,故果不爲捧入。若其辭疏,則中日試射標信祗受之後,乃以病難進參爲辭,旣已祗受標信,旋卽以病陳章,事體未安,況摠管一員,先已晝仕出去,則他無變通之路,故不得不還給其疏。夫崇品宗宰,體面雖自別,而事例所拘,蓋不獲已,則何嘗有一毫凌侮之意,而今其詆斥之言,至於如此,在臣等廉隅,其何可苟然仍冒於出納之地乎?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等之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爾等勿辭察職。 ○密昌君樴疏曰,伏以臣,情病俱苦,不敢爲供職之計,而近緣僚員不備,輪直苟簡,不得不扶病持被矣。昨在直中,添得寒感,症勢危重,恐有汚穢淸禁之慮,而替直無人,乃以闕員差出之意,依舊例,書呈草記,則政院,不許捧入,累次往復,終始堅執。且中日臨迫,姑無推移之望,敢以辭疏,略陳病實狀,冀蒙恩遞,蓋出於萬不獲已,而喉司不諒臣病勢之輕重,不顧事體之如何,一向退却,無端不捧,臣莫知其意之所在也。夫大臣之箚,一品宗宰之疏,喉院不得還給者,乃所以重其體貌也。臣雖疲劣,職在崇品,則旣與庶僚有異,況伊日草記,亶爲宿衛事重,則尤不宜任自退斥也。臣猥以無似,蒙聖上不世恩遇,濫躋崇顯,踰分過福,臣實兢惕,自知其萬萬不稱,人之待之者,必不見重,而若其朝家體例,則不當緣臣一人,而有所壞損。且臣身爲首堂,凡係職掌變通者,爲人阻搪,而不得自由,其何敢冒沒蹲據乎?若以臣,謂之人微望輕,不足比數於崇列,則臣固甘受,而今者承宣,不少顧藉,顯有凌侮之意,如許事例,前所未聞。臣不欲與之呶呶,以傷事面,而莫重宿衛之任,以此情勢,實無抗顔仍據之理。且臣目今病狀,輾轉沈苦,亦無旬月內復起供仕之望,玆敢疾聲號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遞臣摠管之任,仍削臣職秩,以存國體,俾安賤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不顧體禮,所非在彼,卿何爲嫌?勿辭,調理行公。 ○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疏曰,伏以,臣於前月中,猥從縣道,封上短章,略暴懇迫之至悃,附陳切急之民隱,及伏承道臣,回諭批旨,所辭未蒙允可,而下款陳請,則有令備局稟處之敎。臣方日夜默念冀幸之際,昨伏見十一月二十五日筵中擧條之自備局移關臣者,給災一款,終歸勿施。臣上念國體,下察民情,不勝其殷憂永歎,繞壁彷徨,竟夜無寐,百回思量,終不容但已,玆敢不避煩瀆,更申前請,冀聖明之垂察焉。顧此左路今年農事,起處,則雖得免凶,而陳處甚多,大抵比之戊申,不及遠矣,而意外,有比摠戊申之新令。臣性本迂拙,不敢爲頡頏廟議之計,惟以奉行朝命,爲職分事,嚴督列邑,不滿戊摠,則輒呵退文書,爲守令者,違越是懼,苟且充數,荒菑廢畬,亦不免混括,此皆無主之地,白徵之處也。臣旣知其如此,非不欲參酌災實,便宜變通,而抑又念之,奉使之體,惟當遵命,恤民之恩,不宜在下,姑且敬行頒令,徐待其了勘,而繼以耳目之所聞睹,具陳弊瘼,使惠鮮之澤,自朝廷出,恐爲恰當道理,故妄信愚見,從心直行,乃於畢檢準摠之後,果卽拜章陳請,而筵席可否,意見參差,終至寢格而後已,區區淺料,今乃大謬,嗷嗷怨聲,無以禁遏,皆臣之罪,當誰咎哉?噫,辛壬之間,死亡無算,雖有良田沃土,鋤犁不及,顧彼孑遺殘氓,筋力不贍,百畝不易,尙且爲憂,況他人之田,何暇耕耘,此必然之勢也。臣於巡審之路,槪知其某邑某坪之陳廢形止,蓬蒿草樹,蕪沒連疇,無非慘目而傷心者,雖累千災結,猶不足以遍及,而前疏中,只以一千九百三十八結零請得者,蓋據昨年已給之數,而亦出十分參酌之意,今若得此,庶可以隨災多寡,量宜平分,所謂虛實相蒙之弊,似無可論,設有些少不均之處,其在寧失之義,元非計較之事。且田陳給災,旣無前規,逐年爲例,仍爲永頉,則固不無實結漸縮之弊,而今此合沒人陳土,則不但田也,畓亦在焉,俱是流來耕食之地,非如沙石瘠薄之處,前頭民物稍蘇,則皆將漸次開懇,必無閑曠之土,今姑隨起隨稅,從陳許災,以開民願耕之路,則不過數年,可以盡還實摠,保無終歸免稅之慮矣。噫,有主之田,其土雖荒,指徵猶有地,而至於合沒田之稅,則無處可問,其勢,不得不誅求於疎遠之族屬,不干之里人,是豈王政之所可忍者耶?又聞筵臣之議,以他道之難於取舍爲言,臣未知他道之收稅,果皆硬比戊摠,陳地之責稅,亦皆一如湖左,民間形勢之迫急,又無彼此之差殊,而議者之爲此慮,決知其太過。臣於是,不暇出他談,而只以設賑事言之,諸道中,有大饑之道,列邑中,有尤甚之邑,則固當捐廩移粟,汲汲救濟,豈可逆慮他道他邑之竝請,立視其顚連飢餓之民,而莫之恤哉?其在先急後緩之義,宜有弛絃改柱之道,而今乃不加舒究,費辭防塞,抑獨何哉?伊日聖敎,有曰爲百姓,何愛二千餘結。王言大哉,有以見藹然仁愛之意,而徒以一人之歧貳,終咈僉議之詢同,臣重爲慨惜也。臣之平生所戒,每在於言浮其實,而至於告君之辭,尤加審愼,前疏所陳,另念摭實,無一毫過溢之語,而忱誠淺薄,亦未能見諒於上下,甚至應給之陳災,亦歸無義。此皆臣言行之不素孚,而緣臣無狀,使窮民不克蒙救災之常典,反省慙悼,益無所措。抑臣又有萬萬憂悶者。自頃拜章上送之後,每當民訴之遮道盈庭,輒諭以纔以陳田事,有所疏請,汝等姑爲退去,恭竢處分云爾,則民人等,皆謂臣旣親見農形,陳聞實狀,聖上,每軫民瘼,屢加特恩,今番所請,必無緯繣之理,相與攢手而祝,翹足而待。今其所望歸虛,自玆以後,臣更無對民之顔,而亦無答民之語,彼蚩蚩者,窮困之極,其所呼冤,將何所不至哉?見今冬月垂盡,而列邑,牽於民人之呼訴,收租成冊,尙不來勘,文牒紛紜,强請變通,至再至三,猶且不止,若無朝家劃給陳災之擧,則了當,將無之矣。此莫非如臣無似,謬當檢役,不能事事,未布德意,徒斂衆怨之致,若論其罪,合被重律。在朝家綜核之政,必先譴斥臣身,以快一路之人心,陳田畓災結,依前所請之數,特爲許給,俾免隣里之侵徵,然後方可以鎭安生民,保存宅里。伏願聖明,俯察事狀,亟降明旨,而如以臣言爲未必準信,更令廟堂,商確稟處焉。臣五朔原隰,病瘁無餘,而近又添得似癨之症,中焦痞塞,四體縮束,僵仆旅館,殆無知覺,而目前民事,萬分緊急,有難晷刻遲緩,故作氣倩呼,略此陳列,神思昏瞀,語無倫脊,伏枕惶霣,尤增死罪。惟聖明,竝加裁恕,而垂省採納焉。臣無任屛營祈望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俱悉。所請事,其當下敎于大臣矣。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未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吳志哲、金世選、白興聲入侍,金應三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不佳,聖體若何?上曰,氣則如常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不平之候有加乎?上曰,薑鹽膏連付,則似勝,而有時牽動,據手則不仁,而至肩,亦似不仁。此則由於手腕之痰,而素有臂部麻木之症,內外關,曾受同鍼,而有效矣。今番亦欲受鍼,而鍼則有瀉無補之故,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矣,聞痰凝處,則以商陸付之,而灸其上,爲好云,故更以受灸下敎矣。興慶曰,藥院批答,有受灸之敎,而臣等則漠然不知,若非醫官,聽而不傳,則必是中官,不善傳命之致,宜有警責之道矣。上曰,其所傳之辭何如耶?淳曰,臣以監劑事,在藥院,而醫官來言,自上臂部痰滯處,似少減而猶未解,以此意傳于提調,爲敎云,故臣等啓辭中,只以手腕不平之候,爲言矣。上曰,初以鍼灸間欲試爲敎,更敎以勿言受鍼事矣。因此而竝與受灸事,而不傳,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上曰,首醫與久未入診人,診察,可也。聖徵,診後退伏曰,自前左脈有沈候,而今日,則平和,右脈,亦度數調均矣。應三診後退伏曰,脈候左右調均,不沈不浮。臣之未入診,已至三朔,而顯有加勝於前日者矣。信,診後退伏曰,左脈調均,右脈似帶闊,而度數,則調均矣。興慶曰,手腕痰處,請令醫官診察。聖徵、信、志哲、興聲,分左右入伏。上,以手加案上,擧少許曰,如是則牽痛甚矣。聖徵曰,痰處比日昨無加減,而此非無端痰付也,似由於據手之際,或有失着者,而瘀血挾痰之致也。溫散,而自解矣。信、志哲、興聲曰,結核處,比昨稍解矣。上曰,有時按之,則甚痛,而不過霎時卽止矣。淳曰,痰,例如是矣。上曰,予欲試商陸灸,何如耶?聖徵曰,商陸灸,只主治痰,至於挾瘀處,則不可矣。應三曰,鍼灸,非臣所長,而權聖徵,以挾瘀陳達,商陸灸,則似不當,以二生膏試付好矣。信曰,臣意則此是皮膚間流注之痰,以黃蠟付之似好,二生膏,則不襯矣。志哲曰,許信之言,宜矣。興聲曰,終不如薑鹽膏矣。上曰,薑鹽膏,則旣無顯效,二生膏,皆云不當,黃蠟稍可,而付之甚難,商陸灸,亦不可云,則寧有可爲之灸乎?予決欲試之,雖無效,似無害矣。聖徵曰,灸則不可輕試,以商陸,取汁塗付,或作末,和油蠟付之,似好矣。上曰,此皆可苦,不如灸矣。淳曰,醫官之言,不無所執,臣意則無論鍼灸與塗付,移此工夫於不脫吐手,而常有煖氣好矣。上曰,寢時輒忘却脫去,故自然納涼矣。興慶曰,商陸灸,若一時多灸,則反有害矣。上曰,此與直灸肌膚,有異,雖多,似無害,而壯數,固當酌量爲之矣。此不過煉劑之類也。淳曰,煉劑雖多無妨,而商陸灸,則一日一次,難於責效,多灸則皮膚易傷,此甚可悶矣。聖徵曰,肌膚堅剛,則不傷,若柔軟,則必傷矣。上曰,予則肌膚素堅剛,蚤{{!|𧉬|⿰虫民}}雖咬,而無所傷。曾被蠭螫,而無所浮矣。商陸灸雖多試,何害也?予欲試灸,擧行,可也。淳曰,臣則退去,商陸灸所入治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興慶曰,少退閤外,受灸時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治受灸諸具,而還爲入侍。春躋進伏曰,受灸日,罪人行刑與否考啓事,命下,而取考禁府文書,則受灸日,不爲開坐用刑,至於行刑,則宜在停止矣。上曰,該房,自當考啓矣。淳曰,灸法,例以一炷爲一壯,而商陸灸,則將以數三炷,一時竝灸,以一巡爲一壯,何如?上曰,然矣。淳曰,當於案上,加手受灸,以某物,鋪案後加手,無使觸冷,似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請始灸。聖徵、應三、信、興聲,入伏左右,切商陸作小片,以竹鍼,刺通多穴,付于手腕上痰處,以艾三炷,列于其上,而一時竝灸。信告曰,阿是穴受灸。春躋曰,自上受灸之時,首醫,例爲先告某穴受灸,而不先告達,未免疎忽,首醫許信,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淳曰,有熏氣然後下敎,則當以新片替付矣。至五壯,上曰,頗煖矣。醫官,祛前片付新片,而連灸。興慶曰,艾氣不好,玉體仄坐,而無觸其氣,何如?上曰,然矣。過十壯後,又付新片。興慶曰,三炷似少,以二炷加灸,何如?上曰,依爲之。至十二壯後,上曰,以二炷加灸,過煖矣。付新片而如前,以三炷灸之,可也。至十五壯後,興慶曰,以十五壯爲定,何如?上曰,今日,乃始灸日也。以十五壯爲定,可也。煖氣多入,故痛似有愈矣。淳曰,吐手則夜間每致沓沓,以獤皮裹之,而上下結之,則似好。所裹獤皮,製入,何如?上曰,不必用皮物,當以紬綿之屬,自內製用矣。興慶曰,醫官以爲,以商陸片,付於灸處,其上,以艾加之,而裹以手巾,爲好云矣。上曰,當依爲之矣。興慶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午正,可也。興慶曰,補中益氣湯,仍爲停止乎?上曰,姑停,可也。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着實進御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引見。入侍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光佐離席進伏。上曰,注書出去,金虎門留門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分付後還入。光佐曰,臣病伏床席,上體手部痰滯之患有日,而臣未得聞知矣,今日猝聞受灸之報,臣蒼黃入候班矣。入來聞之,則不至大段云,下情不勝喜幸。受灸後,卽今症勢,何如?上曰,手背上近節處,故雖難於屈伸,不過痰也。有何大段,而按之,則無結核狀,但屈伸,則有妨矣。光佐曰,近來玉候比前,何如?上曰,近來加愈矣。鎭遠亦進伏曰,日昏不能詳知,而乍焉瞻望,則玉色,比秋間入侍時,血色似不足矣。上曰,姑未知血氣不足之事矣。光佐曰,臣極爲惶恐,而竊願暫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光佐乍焉擧首仰瞻,而俯伏曰,燭光依微,不能詳察,而玉色,似無微縮之氣,而有平舒之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入冬後何如?上曰,安寧矣。光佐曰,臣常時,則不敢問候。臣久滯湖中,近始還次,久未承候。中宮殿氣候,亦何如?上曰,一樣無事矣。光佐曰,小臣遠離丘墓,情理甚悶,幸蒙天恩,三四十日,得守丘墓而來,私心爲幸,不可盡達。臣之下去時,宿病未愈,日寒之後,似有添加之慮,故率往醫者,到彼後,百般治療,待其少愈後發行,故日字漸曠,不勝惶恐。還次後,亦不敢求對而瞻望天顔矣,今日被召,始遂瞻天之願,甚幸甚幸。上曰,頃日同入侍,卿之自湖還家後耶?光佐曰,小臣自鄕入來後,則未得入侍矣。上曰,予精神不足,以卿箚批答,錯認矣。頃見史官書啓,知卿行役後安否,爲喜矣,今初七八間,卿入來於候班,而予聞知於候班罷後,故未及召見,心甚缺然。今日則聞卿入來,必欲見之,玆有入侍之敎矣。近來則卿之昔疾,快愈乎?光佐曰,脾胃之間,熱火壅滯,難可以醫治,勢將與此身,俱盡矣。上謂鎭遠曰,卿則朔望入來,欣慰,而府夫人,平安否?鎭遠曰,老母宿病數發,近又彌留二十餘日矣。上曰,頃則差勝矣,今又添劇乎?鎭遠曰,向來二朔,有若平常之人矣,今則症勢頗劇矣。上曰,卿則,何如?鎭遠曰,呼吸不平,食飮厭苦等症,自是宿疾,不能頓勝,而姑無別件病恙矣。上曰,豐昌府夫人家,遣御醫,持藥物看病,逐日書啓,可也。{{*|出榻前下敎}}鎭遠曰,殿下軫念醫藥,每每如此,老母,常恐福過而生災,臣不勝感激惶恐矣。臣曾蒙天恩,特許近郊出入,故臣近地,則如意往來,而臣之父母丘墓,在於驪州,來年開春後,欲爲量力往來。向蒙恩許,再昨年,已省廣州先山,而楊州,又有先壟,極欲一往,而每煩箚請,極爲未安。明春往來之意,敢達。上曰,每於請省之章,或慮卿長往而不返,故予甚持難,而若卿卽還,豈有不許之理乎?卿其依所達爲之。光佐曰,臣則近畿無庄舍,向來借家於未音江村,因爲居住矣。入來之時,留置若干冊卷等物,欲爲時時出去,觀覽江色景物,而病不能如意。歲飜日和春暖之後,身若無病,則頻頻來往,或信宿而歸,或卽日而還,私心以爲便好,故敢達。上曰,卿若欲往來,則豈有不許之事乎?每慮卿之久住不還,故難之耳。光佐曰,久未入侍,今始瞻天,遽爾請退,極知缺然,而夜色向深,留門亦久,敢請退歸。上曰,卿病已愈,春日乘間,復召卿矣。予病,不至大段,卿須自量筋力,勿爲逐日來參於候班,可也。閔奉朝賀,亦勿逐日入參。況府夫人患候如此,此後候班,累日不撤,則或入來,而勿爲連日入來,可也。光佐曰,明日則臣當入參問安,而其後,則當依上敎爲之耳。秀衡曰,刑曹罪人,行刑單子,待受灸畢後擧行,故留置院中矣。上曰,予之受灸,似不久爲,而單子,則姑勿留院,出給該曹,可也。又下敎曰,玉堂,持召對冊子,來詣閤外事,分付。{{*|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日二更,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吳瑗,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異於他文,先讀序文,可也。瑗讀皇明成化御製序,又讀吳澄所作題辭,又讀郭里貞所作序,又讀戈直所作序,又讀吳兢所作序。上曰,下番讀之。珽讀君道篇,自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至政體篇累加遷擢焉。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務盡臣下意。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君臣相保豈不美哉?上曰,上番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與祕書監魏徵,至公亦足爲良工。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百姓安得不安樂乎?上曰,儒臣復讀之。瑗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初卷末端。瑗曰,序文中皇明憲宗所敎,其可爲行遠登高之助一段,誠大哉之王言矣。上曰,所達誠然矣。珽曰,此序果有味矣。自古帝王之文,異於匹庶,於此可見。上曰,然。此是皇朝奎章,帝王致治之本,皆入於此序一張。中宗加之卷首,至今永垂,文不可泯滅。臨此序,怳若復覩皇明盛世,予深興感矣。瑗曰,殿下有匪風下泉之思,而有此敎,臣等之心,亦感動矣。上曰,唐本《女四書》,有成化皇帝序文,末端,有御寶二字矣。儒臣等,亦見之乎?其書最切於閨門之敎矣。瑗曰,臣亦曾一見之矣。上曰,其文與《內訓》無異,實合於刊印廣布,又有皇朝序文,甚可貴重矣。方講《詩傳》,以《詩傳》觀之,二南之化,始於關雎,古昔聖王之治,必以正家爲本。先儒謂須有關雎麟趾之意,可行周官法度。閨梱之法,乃王化之源也。此書若刊布,則必有補於閨範,而第有諺釋然後,可易曉解矣。李德壽,今無他職,此等事,必當專意善爲,而但未知慣習於諺文否也。珽曰,雖或不習於諺文,詳爲解釋,口授飜譯,則自可成諺解,諺文能否,非所關矣。上曰,誠然矣。此書,私家想亦有有處,自芸閣求得,使提調李德壽翻解,卽爲刊印事,分付,可也。瑗曰,此書中,多有小註,此則何以爲之乎?上曰,註亦多緊要可觀者,不可不竝爲諺釋。本文則如經書大文,極行書之,註則低一字,同爲諺釋,可也。{{*|出擧條}}瑗曰,吳兢有所作序文,而兢,於《明史》,無出處,不知何如人,而其所註解,論難處頗多,擇其要而論難之,似好矣。小臣於昨日召對時,以講學明理,上達矣,凡人主之明暗,皆不出於講學明理之與否矣。珽曰,古人所論,已詳盡無餘,小臣,更不能推演解釋,而蓋帝王爲治之根本,多有於此,似有勝於《名臣奏議》矣。此書,不可泛然看過,雖於旣講之後,常置座右,其好處,則參驗於身,不好處,則監戒於心,各別留念,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序中行遠登高之助之言,極好矣。珽曰,別無可論,而魏徵平生極言告君之嘉謀嘉猷,都在於此。殿下披覽此書,彷彿若親聽魏徵之言,則其效莫大矣。上曰,予嘗繙閱,而貞觀之時,如親見之矣。瑗曰,魏徵奏事章牘,勸戒疏箚,至爲纖悉,故千載之下,如在目前矣。上曰,唐太宗創業守成難易之言,出於《唐史》,而於此文,尤詳矣。瑗曰,此豈非人主可監之道耶?殿下受祖宗艱大之投,深知守成之難於創業,大奮發大作爲,千萬伏望。上曰,當各別惕念矣。珽曰,魏徵疏中十思之目,尤詳盡矣。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爲之大道哉云者,極有味矣。古聖王,代天理物,設官分職之意,豈偶然哉?凡有事爲,卽有司存,代下司職,非人君之大體,虛費聰明,亦非帝王摠大綱之道也。如此處,必留念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瑗曰,唐太宗之以何曾爲不忠之言,果是矣。珽曰,其言是也,而此不可專責於何曾,乃晉武帝不賢之罪也,豈非所當監戒處耶?上曰,然矣。上又曰,貞觀十六年,魏徵勸太宗之言,何如耶?其言,好則好矣,而君亂於上,臣理於下云者,決無是理矣。瑗曰,君理於上,則臣下,自然理矣,君亂於上,則賢者皆退矣。臣下亦至於亂,豈有臣理之理乎?上曰,君亂於上,則人皆屛跡,君理於上,則賢人彙征,寧有小人畏威,而自理之道乎?珽曰,君若至誠求賢,世豈無賢才耶?魏徵之言,似不必解釋,而君亂臣理之說,似未盡矣。瑗曰,君心理,則照見臣下之非矣。誅一勸百等說,誠小矣。上曰,太宗之引齊文宣揚遵彦之言,似是自矜其君臣相得之事矣。瑗曰,果如上敎,矜之心,則似有之矣。上曰,太宗,有如魏徵之臣,故致貞觀之治矣。珽曰,若非君臣相得,何能致貞觀之治乎?瑗曰,臣於頃日召對時,以名字語,上達,殿下俯納臣言矣。唐君之言,專出好名,而孜孜爲之,終致盛治。況至誠爲治,則其效,可勝言哉?古語曰,爲其事,而無其功者,未之有也。竊願聖上,留念焉。上曰,以最末一節見之,崇尙節儉,大布恩德,終至於米斗三四錢,太宗愛民之誠,則可謂盡之矣。珽曰,太宗愛民之誠,則有之,而若不聽魏徵之言,則寧有愛民之實乎?上曰,然矣。瑗曰,人主之職,在得人,聖上,必擇大官,監司之任,必擇人而爲之,則守令,亦當擇矣。如此然後,可以謂愛民之實矣。上曰,太宗末年,則共理交修之心,似懈弛矣。瑗曰,誠如上敎矣。心者,操則存,捨則亡者也。心之操縱實難,宜加警省處也。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式暇}}。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牙山縣監李思順。 ○未申時,沈霧,夜自一更至五更,沈霧。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寒雨達朝,日候乖常,伏未審夜間,聖體若何?昨日隔灸後,手腕上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午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處,當下敎于入侍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守令二員,除拜已久,而兩司尙未署經。憲府,則今方詣臺云,而諫院,則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竝卽牌招,以爲署經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李判府事家看病御醫,今將還來云。姑勿還來,仍留看病,書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又啓曰,新除授龍川府使趙國彬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舍兄,作宰於寧邊,親年八十四歲,龍川之於寧邊,道里將近四百里,以邊地獨鎭,旣不得任意歸覲,則勿敍三百里外,在法當然,入啓變通云。龍川之於寧邊,旣是三百里外,則有難强令赴任,龍川府使趙國彬,依法典改差,何如?傳曰,允。以鄭亨復爲正言,申晩爲吏曹佐郞,尹心衡爲副校理,李喆輔爲副修撰,李德壽爲右尹,李海宗爲工曹佐郞,李益炯爲宗簿主簿,金相冕爲司畜別提,朴春普爲義禁府都事,金起慶爲繕工假監役,徐命彬爲鐵原府使,曺允濟爲金泉察訪,許鈺爲濟源察訪。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兵批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尹和鼎戶奴呈狀內,上典,濫蒙洪造,前後踐歷,罔非踰分,而今此新除,尤是意外。其在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母年七十有五,且無兄弟,論以國法,在所當遞,入啓處置云。閫任,則勿拘親年,雖是定式,而近例,已多許遞,孝理之下,有難强令赴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吳守經、兪愼基爲僉知,金鑄爲五衛將,李世赫爲訓鍊判官,李厚敬爲江華監牧官,北漢管城將張泰紹,副護軍李世伋、羅斗三、李重新,副司直宋眞明,副司果金光世,以上單付。把摠鄭虞龍,今加折衝,賓廳講書,連五次純通,前郡守南益齡,今加折衝,軍器別備,以上賞加。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下雨,宗廟第十二室神欌西角雨漏,永寧殿第五室西邊內道里冊欌上滲漏,第八室後面道里上,至第二椽間滲漏,第八椽間,亦爲滲漏,第十一室內外道里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第二井滲漏云。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臣彦通,進詣太廟,與本署提調趙尙絅,眼同奉審,則宗廟第十二室神欌奉安處後壁上道里斑子之間,略有滲漏之痕,而不至大段,姑觀前頭,以爲稟處之地,而永寧殿第五室西邊道里斑子之間,大段滲漏,冊欌及後壁,擧皆沾濕,第八室、第十一室北邊道里內外,盡爲滲漏,第十二室東隅靑斑子,大段滲漏,水滴於所排地衣上,此等處,則不可不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土旺用事,在於今二十四日,而土旺後巳午日,則例無拘忌,而今月二十八,卽巳日也,同日辰時爲吉云。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自第五室至十二室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臘享大祭受香,在於今月二十九日,各陵殿正朝祭受香,在bb於b今月三十日,來乙卯春享大祭受誓戒,在於今月二十九日,獻官以下諸執事,實無分排定差之勢。獻官則毋論校正廳堂上及刑官,執事則毋論司饔院、刑曹,一體塡差,而各陵殿獻官,例以堂上正三品差送,而軍銜,旣多在外,實職無以推移,以文武從二品,通融塡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全羅道臘豬來到,而各殿所封,皆體小,不准尺量。所當退送,使之改備,而當該道臣,旣以此狀聞,且臘日不遠,此與尋常物種有異,不得已捧入,而莫重進上,體小如此,其所馳啓,亦涉未安。當該監司及封進官,竝從重推考,以警日後,何如?傳曰,允。 ○以全羅監司以臘豬體小,不准尺量,惶恐待罪事狀啓,傳于李重協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以兵曹言啓曰,今日武臣賓廳講書時,摠戎廳哨官李世珽,《通鑑》初卷不通。請推考。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固城縣令李行敏,谷城縣監金時傑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李行敏,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時傑,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箕錫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逾gg世愈g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寢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引嫌而退。相避之法,在下當遞,請持平沈星鎭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不允。處置事依啓。 ○司諫趙漢緯,獻納金若魯等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今番犯越承款之類,不分首從,一倂梟示。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答曰,勿煩。 ○判府事沈壽賢箚曰,伏以臣,於昨夕,伏聞聖候,手腕不平之症,一向無減,至有受灸之節,下忱憂灼,曷可形喩?念臣自經大瘇以後,眞元澌脫,益無餘地,形殼堇存,氣息愈微,無復一分生人意思,而近又添得感冒,絶食呻吟,奄奄床褥,無路蠢動,自力趨造於起居之班,病裏惶隕,靡所容措,而且伏聞日昨筵中,以諸司殿最之不爲擧行,至有申飭之敎,臣於此,尤不勝悚惕之至。臣之所帶諸司,俱係緊重,而凡於職務,漫無省察,至於考績重典,亦緣臣病狀如此,不免廢閣,瘝曠之罪,實無所逃,而只以職忝大臣之列,獨免郵罰之加,私心惶愧,有不可言。伏乞聖明,俯加諒察,將臣兼帶諸司都提調,一倂鐫遞,仍命有司,亟治臣闕禮廢職之罪,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以疾未參,其何所傷?所辭提擧,亦何過讓?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尙朝gg洪相朝g、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鄭文恒、白興聲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雨中日候陰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受灸後有效乎?上曰,比昨屈伸似勝,而無顯效矣。昨已診脈,今日則只受灸,可也。醫官等,入察痰處。上曰,今日則似酸矣。淳曰,肌色,則如常乎?上曰,色則如常矣。信告阿是穴,隔商陸灸至十五壯,而信告畢灸。上曰,裹時,必以商陸片付之,而加艾乎?淳曰,只以艾裹之,無妨矣。上曰,然矣。今日則艾氣透澈於皮膚之間者,顯有覺得,汗氣亦出於手指矣。淳曰,常時手足汗氣,何如乎?上曰,少時則足汗過矣,而近來汗少,手則無汗矣。淳曰,明日受灸,定以何時乎?上曰,定以辰正初刻。淳曰,太早矣。上曰,然則定以辰正二刻,可也。今年則氣頗勝前,曾灸中腕gg中脘g之效耶?連服補劑之效耶?淳曰,似是補劑之效也。上曰,中腕gg中脘g受灸,則有速效云,然乎?興慶曰,然矣。淳曰,中腕gg中脘g受灸,最有益於內傷,而百病,皆有預防之力矣。上曰,予欲更灸,而每撫灸處,追悔還切矣。應三曰,灸瘡處,雖似浮高,而久則自然軟解,更灸則漸減,此則不須爲念,而上候,本有下元不足之症,且有寒痰,中腕gg中脘g受灸,極好矣。淳曰,臂痛,亦必有效,蓋脾胃,本屬於四末故也。開春後,更灸三四百壯,則大有益矣。上,命聖徵,而視中腕gg中脘g灸瘡處。聖徵,仰察後退伏曰,灸瘡之險而合者,誠有效矣。臂痛與肢節痛,皆由濕痰,受灸中腕gg中脘g,而祛脾胃之濕,則自然得效,而大抵治疝症,去滯氣之道,無過於中腕gg中脘g之灸。聖候更灸,則決知有益矣。淳曰,治病,而得對症之藥,甚難矣。卽今聖候,則湯丸,皆得其路,八味元與心腎丸,合爲十餘劑,益氣湯與六君子湯,亦已多進,而皆無小害,無害則有益可知。以此湯丸,常爲主人,而隨時進御,則其有益於調補之道,當如何耶?藥旣得路,又以衣一重而加之,則尤好,故臣等在外時,常以是酬酢矣。毛衣則雖難,而如雪綿子衣,則輕煖,似不妨於加服矣。上曰,若加一衣,則予亦知其有效,而居常薄着,已至成習,一時加着,甚爲不便矣。淳曰,在盛壯時,則無妨,而春秋,已及於晼晩,衣襨,宜適其厚薄,加着一衣,雖或不便,而看作利病之毒藥,而强爲之,則好矣。卽今上躬所御之衣,若使臣僚當之,必不堪耐矣。上曰,試當爲之,而終難强爲矣。興慶曰,江原道分等回啓時,舊還上,則之次邑最多一年條准捧,稍實邑則最久一年條准捧,最多一年條,折半收捧事,定式分付矣,日者,監司趙最壽馳啓,備陳各邑難捧之狀,以稍實邑,則只捧一年條三分之一,之次邑,則當年條外,一倂停捧爲請矣。關東年事,凶歉旣甚,則容或然矣,而卽今歲色垂盡,封倉已迫,且朝家,旣已定式之後,何可續續變改乎?所請之事,置之爲宜,而前頭考勤慢勘處時,或不無參酌之道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左道敬差官鄭亨復,以合歿陳田給災事,又爲疏請,而批旨,以下敎于大臣爲敎。伏未知聖上,將何以處之也?臣意則昨年合歿人陳田,必無今年內盡墾之理,故頃日筵中,略陳參酌給災之意,豐原君趙顯命之言,亦如此,而諸議不一,竟至勿施矣。今則田結,幾盡磨勘,節已晩矣。右道,且有合歿陳田,今若只給一處,則事亦斑駁,此似難處。然而前監司趙顯命,旣有一道內合沒陳田査啓之事,而其數爲二千七百餘結,今不必別爲抄出,以其査案,通左、右道,量宜給災,似好矣。上曰,王者一視之政,當無間於左、右道,豈可只爲許災於左道耶?依前監司趙顯命査報之數,通左、右道,折半給災事,分付道臣,可也。{{*|出擧條}}春躋曰,未赴任守令,今日始爲諫院署經,而憲府署經,遲速無期,夫馬留滯,甚可悶矣。上曰,已經一司署經,則除一司署經,催促發送,可也。{{*|榻前下敎}}諸臣遂退出。 ==1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病}}。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洪川牧使李普昱。 ○自昧爽至巳時,有霧氣,夜五更,月暈。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李顯良在外,掌令金箕錫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霧雨乖常,日氣陰濕,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連日隔灸之餘,手腕痰滯處,或有消減之效乎?今日受灸時刻,當依下敎,定以辰正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痰處,有差歇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受灸後,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呈病,不爲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宗臣疏批,謂有難安情勢,問安承批後,卽爲出去。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副校理尹心衡,時在京畿陽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副修撰李喆輔,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兪健基等箚曰,伏以,時氣失序,災異頻作,未有如近日,昨者凍雨,又極乖常,仍以重霧雺塞,經日不霽,氣色昏曀,咫尺難辨,臣等相對驚愕,憂虞倍切。噫,向來虹見之異,雷動之變,式月斯生,固是驚心,而今此之災,尤罕於古,靜念咎徵,亦孔之畏。目今國勢,扤捏泮渙,環顧中外,無一可恃,而上下暇豫,大小恬嬉,其視仁天之警告,漠然若不覩不聞,架漏牽補,苟度目前,委靡頹弛,莫可收拾,而以我殿下一紀求治之志,亦復一味因循,日益沮退,漸異貞觀之初政,或欠衛武之抑戒,了無一事一政之誠實做去者。若此,而其可望否運之挽回,天災之消弭乎?臣等叨忝經幄,職在諷議,挾冊登筵,固無奇謨異策,可以警欬聖聰,裨益治道,而惟其奮聖志,振頹綱,任賢能,納諫諍,卽臣等所嘗仰勉,而亦殿下所已開可者也。今日時憂政瘼,雖不可殫論於立談之頃,而苟求對症之要劑,舍此數者,亦豈有別法哉?嗚呼,天下之事,不日進則日退。雖在治泰之世,猶宜夙夜惕慮,恐不逮事,況今艱危如此,災殄如此,而泄泄沓沓,日甚一日,將使堂堂國家,稅駕於何地耶?在昔明王,遇災修省,旣已奮迅振作,赫然自勵,而然且不自聖智,求補於臣隣,惟恐一職之或廢,一善之不聞,所以對天理物,不出此道矣。伏願殿下,深究致災之由,累省而亟圖之,先立聖志,以盡表率之道,丕振頹綱,一變婾惰之習,廣求才之路,俾祛庶務之瘝曠,開不諱之門,克致群言之畢達,而一念儆戒,終始靡懈,必以一實字,爲存心立政之本焉。臣等又伏念,今冬寒溫不適,霰雪全稀,嗣歲之憂,實無紀極,而秋麰凍損,已判失收,荐饑之餘,雖曰少熟,公私蓋藏,依舊枵然,若復重以麥凶,哀我民斯,將何保賴?更願深留聖念,豫爲備慮,節省冗費,愼惜財用,務存蓄儲,以擬不虞,日講便民之策,救瘼之謨,使聖澤,有以下究,天災,不能爲病,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噫。以予涼德,誠未能格蒼穹,德未能孚小民。仁天眷顧,無歲無之,而今冬日候之乖常,又復若此,雖有雪氷,旋暖復解,其況冬霧,亦極異常,方切戒懼,不遑于處。職在經幄,若是勉戒,其用嘉之,可不留意而猛省?噫,漢儒傅會,雖非可法,天人相感,其亦理焉。今者冬暖冬霧,無乃紀綱解而政令紊乎?益加自省,飭勵群下矣。 ○政院啓曰,伏以,災異之洊疊,未有甚於近來。日前雷動之變,雖在陽復之後,旣是陰凝之節,則不可謂之非災,比又時氣乖常,凍雨連仍,或晴或注,無異夏澇,則不可謂之非災。至於昨夕陰霧四塞,尺地莫辨,達朝不開,則亦不可謂非災,是何聖明在上,大化旁行,而天之示警,乃若是耶?噫,天人一理,顯微無間,一念之差,一事之失,皆足以干陰陽之和,致災殄之來,則今玆之異,雖不敢指謂某事之應,而竊恐殿下於對越之誠,修省之方,或有所未盡而然耶?臣等伏覩殿下之好學也,勤政也,非不切矣,殿下之愛民也,崇德也,非不極矣。凡所以求治之方,出治之道,可謂至矣盡矣,而環顧今日,則國勢岌嶪,無一可恃,生民困悴,有萬可虞。紀綱頹而無以振肅,財用竭而無以支繼,朝著之上,恬嬉成風,閭里之間,怨咨不息,仕塗淆,而無擇才委任之意,言路閼,而無犯顔敢諫之風。凡此皆莫非群下之罪,而亦殿下有以致之也。《通書》曰,心純則賢才輔,天下治。又曰,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顧今轉災爲祥之機,其不在於殿下一心之純乎?自古皇天降災,多在有道之世,而明君基命,亦由於遇災之日。今此災異,安知非玉成我殿下,而啓我東無疆之休耶?伏願殿下,益加惕慮焉。臣等,俱以譾劣,忝叨近密,不勝區區憂愛之忱,惶恐敢啓。答曰,已爲詳諭於玉署之批矣。職在近密,隨事勉戒,其用嘉之,豈不猛省于心?噫,出納惟允,匡救闕失,乃卿等之職,其須益勵,以飭百司,孜孜匡救,輔我不逮。 ○李鳳翼,以戶曹言啓曰,咸寧君朴纘新,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寶城郡數外官屯田二結七負二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司䆃寺宣飯米,司宰監魚鹽價加進排之數,自當入於元貢,不當爲別貿,而宣飯米,則一半則自惠廳上下,一半自戶曹上下,魚鹽價,則專責戶曹,實爲無理之事,故庚戌年,前判書臣金東弼,以宣飯米、魚鹽價,竝當入於加定元貢之意陳達,自上有令廟堂,稟處之敎,而廟堂覆啓內,地部、惠廳,同是經費,不必移送,自惠廳,量宜上下爲請,而允下之後,惠廳只給一千石,不爲盡數上下,故厥後登對時,金東弼又以必當加定之意陳達,則上敎以爲,予見廟堂回啓,則量宜上下之說,果無模稜,固料其爭端矣。公聽竝觀,則豈有彼此乎?戶判所爭,亦不無所據,限千石加給上下爲敎,而終因惠廳堂上金在魯陳稟,只給一半價矣。大抵宣飯米、魚鹽價,明是應供之加數,而其時廟堂覆啓,只令量宜上下,不爲移送於惠廳,此在地部,誠爲悶迫矣。宣飯米一半,則惠廳,年年遵行,而魚鹽價一半,則辛、壬兩年與今年,不爲上下,專使地部擔當,不但事理之萬萬不然,顧今地部形勢,今年,適無大段科外之費,故雖得支過,尙有春前難繼之慮,各項貢物加用之價,堇給三四分之一,逐日冤呼,而接濟無策,此時魚鹽之價,決無上下之力,而係是應供,本曹當下之千有餘石,纔已盡下,惠廳應下之數,則連次論牒,而終不聽施。貢人居間,勢若倒懸,其所呼冤,固不足恤,而闕供之患,亦不可不念。今此魚鹽價,全數移送於惠廳,依法加定,雖不敢遽然更請,而惠廳應下一半之數,依前定奪,卽爲上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東西氷庫官員所報,則藏氷之役,自今月十五日爲始,始役矣,昨今日氣溫暖,江氷大半消瀜,水流氷上,勢難伐取堅氷云。其間事勢,果如所報,使之姑爲停役,主梗官,則仍留觀勢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濟州牧使所封,去十一月令宗廟薦新柑子、金橘等,今始上來,而前因司饔院啓辭,以進上旣已薦新。今此封進柑、橘,令該院,依例捧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祿試射沒技,禁軍李命華、宣翊三、韓斗昌、高英世、金泰興等,因其上言,直赴殿試事判下矣。前受馬帖還收事,分付司僕寺,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韓次愈手本,則時囚罪人李行敏,昨日雖爲就囚,而本以痰病,重傷於水土,滿身痰流,充塞於胸腹,喉間窒塞,米飮專廢,已至一月。自十日,猝得似癨非癨之病,幾至死境,而又處冷地,頑痰大熾,頃刻難支,語音不通,若或夜間痰塞,則致死可慮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刑曹言啓曰,啓覆罪人金浹等及賊人趙乭屎等行刑單子,傳曰,更思之,若相値,則似不擧行矣。單子還下,姑爲留置,待受灸停止後擧行事,命下矣。今日旣有受灸停止之命,所當趁卽擧行,而二十三日,國忌齋戒,二十四日,國忌正日,待無故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老病日甚,長時伏枕,已非陽界上物件,而又自數日前,重患寒感,症情,極其危惡,點汗不下,渾身縮慄,精神怳惚,不能自定。此際,伏聞聖體受灸,候班方設,下情驚憂,亟擬扶曳趨參,兩日經營,終未能自力,今夜痛勢益加,尤無起身之路,玆不得不露章請譴,分義掃地,惶悚靡容。伏乞聖明,亟命有司,重勘臣闕禮之罪,以警具僚,不勝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所患若此,其用念焉。有疾未參,其何所傷?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遣御醫看病。 ○甲寅十二月二十二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皮世麟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腕痰處差勝之敎矣。酸痛之候,其已盡祛,而浮氣,亦皆消減乎?上曰,自昨夕差勝,而浮氣,則初不大段,未知其所減者何如也,以指端壓之,而無酸痛之bb候b矣。興慶曰,今日則當令醫官診脈矣。上曰,旣無他症,則不必診脈,直爲始灸,可也。仍解手腕裹處,而受灸。信告阿是穴受灸,至十五壯後,信告畢灸,以艾裹之如昨日。上曰,明是痰耶?浮氣猶未快消矣。聖徵曰,痰則痰矣。雖有微浮之氣,而外似柔軟,亦離其坐矣。上曰,不隔商陸,而直灸阿是穴,何如耶?淳曰,閭閻間,或有直灸痛處者,而流注之痰,則元無灸之之道矣。至於隔灸,爲其煖氣之入,則莫如居常溫煖之爲宜矣。上曰,閔奉朝賀以爲,以貓皮裹之,爲好云。閭閻間,亦爲此否?興慶曰,臣亦嘗試之,蓋過煖且輕,故凡於瘡腫,多以貓皮裹之矣。上曰,盧守愼,何如人耶?屛風,有夙興夜寐箴註,適入覽,故問之耳。興慶曰,此是名臣,而亦以學問著稱矣。淳曰,中宗、明宗朝,十九年在謫,宣廟朝拜相,而以堂上舊秩,還朝,不久爲相,而居謫時,致力於學問。此註,亦是謫中所作也。雖以學問見稱,而儒家,或以近於禪學,病之矣。相朝曰,先正臣文純公李滉,亦常以此註,有異於儒家本色,而有所非之者矣。春躋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不待下詢,出位陳達,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明日,亦當受灸乎?上曰,當更下敎矣。淳曰,醫官等則以爲,停止爲宜云矣。上曰,今姑停止,可也。興慶曰,別兼春秋二員啓下之後,宋敎明則承命,洪昌漢則陳疏違牌,今方坐罷,而蓋其所引之嫌,以翰林時事,不可行公於史職,且以單薦,被斥於靈城君朴文秀,決難復預於薦事云。情勢旣如此,則朝家不必强迫矣。分付吏曹,更以他人,循次啓下,使之速完薦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淳曰,冬日乖常,有過煖過寒之時,如臣賤身,感氣尙不離矣。昨已仰達,衣襨各別愼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諸臣遂退出。 ==1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齋戒。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試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益有差勝之勢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議定隔灸仍停與否,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滯痰處,雖有差歇,尙有其氣,時或流行於手背,流痰則無疑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賓廳次對,久未爲之,雖値齋戒,曾有來會,今日來會事,分付。 ○以賓廳坐起進不進單子,傳于李重協曰,次對,久乃爲之,而懸病此多,府院君外,單子改修正以入。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吏曹口傳政事,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事,承傳。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李廷德入侍。金應三,微稟入侍。興慶曰,日候乖常,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啓辭批答,有手背流行之下敎,痰已離次而然乎?舊痰不散,而又有新痰而然乎?上曰,曉起則痰離手腕,而顯到手背矣。卽今則還入舊次矣。興慶曰,無痛勢乎?上曰,牽痛雖勝,而微有硬硬之氣矣。興慶曰,臂部不平之候,近來何如?上曰,臂不利之症,近來稍勝耳。興慶曰,請令醫官,入診痰處,亦爲診察,何如?上曰,只首醫入診。聖徵、應三,診後退伏曰,左右三府gg三部g,度數調均,右脈則似帶闊,而不至大段矣。上命醫官看審痰處,仍下敎曰,初則游散,而今則聚於一處,亦頗堅硬,乍有成口之意。今日日氣極寒,故似然矣。聖徵曰,手背流行,初非別痰。今日痰聚堅硬,蓋由於日候之極寒,各別溫煖,則又必柔軟游散,寧有成口之慮乎?志哲曰,昨則頗軟,今則似堅,痰之着於一處而不散,誠爲可悶。溫煖爲上策,而若以黃蠟付之,則有引拔消散之效矣。上曰,黃蠟不柔,付之難矣。志哲曰,沈於溫水,體柔後作片付之,而付久還堅,則或更沈溫水,或以火熏之,這這替付,則好矣。興慶曰,臣於丙午年間,背部痰滯,連付黃蠟,至六七日,果盡消散。臣則有經驗之事,志哲言是矣。淳曰,艾灸則活氣少,故不善消散,此臣所以始爲持難者也。黃蠟膏則似好,試付宜矣。上曰,手足部,苟有微痛處,點滴蠟淚,仍爲裹置,則有奇效,予亦嘗試之矣。興聲曰,蠟是百花之精,自是良藥,而不爲去滓者,尤好矣。應三曰,閭閻間,亦有如此之症,急爲浮大於夜之間,所見雖驚,而以此元無可慮,大抵痰聚處,則柔而散之爲宜。艾灸則留着一處易矣,醫官,以黃蠟膏仰達,此似好矣。淳曰,痰本急浮於一晝夜之間,而又於頃刻之間,無去處矣。黃蠟,如風熱則有速效,而痰則似緩矣。上曰,屈伸,比前似勝,而顯有團聚之漸,浮熟可慮矣。淳曰,必無如此之慮,而設有是慮,此是肥肉不厚之處,無深憂矣。上曰,商陸灸停止,以黃蠟膏付之可也。淳曰,今日次對,雖酬應之時,使中官,數數取溫付之宜矣。上曰,當如所達矣。春躋曰,今日次對,旣無時急公事,則引接於疏冷處甚悶。淳曰,隙風甚悶,而此處,亦多窓戶罅孔,宜令卽塗,以防其風。上曰,欲塗之,而姑未果矣。吏曹參議李宗城,今日當進於次對耶?雖以親病受由,而見問安單子,則連日來參矣。春躋曰,近來連爲呈辭,未知今日果爲入來矣。興慶曰,次對則當以備堂進參,無不來之慮矣。上曰,雖以本職呈辭,旣是備堂,則似進參矣。淳曰,砥平縣監金應三,久留無益,官事甚悶,使之還官乎?上曰,使卽還官可也。淳曰,陽川縣監金壽煃,則不入於診察,亦一體還官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臣等,昨以草草數語,略效勉戒之忱,批旨嘉納,亦有其飭百司之敎。臣等惶感之極,豈不思所以各別奉承,而本院,雖曰號令百司,近來諸司,不遵朝令。雖以殿最事言之,特推申飭之後,尙無一司之擧行。凡回啓之必於三日內爲之,明有受敎,故其或過限,則屢加催促,而不但三日內不爲,亦或踰月,卽今諸司中猶有未盡回啓者,則宜有警飭之道矣。上曰,飭勵而每如此,誠可慨然京司殿最,無故而不爲擧行,則尤極未安。大臣衙門及應頉外,竝更從重推考,各司未回啓公事,則本院,各別催促,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可也。{{*|出擧條}}上,命春躋,書傳旨曰,補外方伯,特授京職,事體自別,而其時佐貳守令補外者,今已上來,而獨於方伯,拘於交龜,尙未上來,新伯,今雖辭朝,舊伯還京,其將歲翻,新監司閔應洙,除拜已久,杳無動靜,其在事體,決不若是,令備局,促令上來,仍使不多日內辭陛。上,又命書傳旨曰,都目大政,國之重事,而近來,每致踰限,此猶若此,他尙何說?事之寒心,莫此爲甚,其飭銓曹,今番都政,必於限內爲之。上,又命書傳旨曰,前判尹尹陽來敍用。春躋曰,夜間公事酬應,實妨靜攝。今後則夜深後酬應一節,勿爲之爲宜,故惶恐敢達。上曰,酬應之道,淸夜爲愈,故然矣,而所達如此,今後則當留念焉。注書出去,今日次對進參人,問來,逅承命趨出,還入進達曰,備局堂上申思喆、金取魯、宋寅明、李廷濟、張鵬翼、趙顯命、李瑜、宋眞明、趙尙絅,進參云矣。春躋曰,備堂進參之人旣多,三司又當竝爲入侍,此處則決不可容矣。別無時急可爲之事,只令有司堂上入侍,何如?上曰,旣來之堂上,或令入侍,或不入侍,非飭勵之意也。此處,若通軒開之,則其疏冷,反甚於熙政堂,當於熙政堂,引接耳。春躋曰,熙政堂,窓戶罅孔甚多,宜卽塗之,或以屛風遮之宜矣。上曰,如三覆引見時,而祛交椅,平坐席上,則無妨,窓戶則當以屛風遮之矣。諸臣遂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三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左參贊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刑曹判書張鵬翼,兵曹判書趙尙絅,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副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掌令金箕錫,獻納金若魯,副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許鐔,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興慶進伏曰,手部痰滯處,黃蠟試付之乎?上曰,黃蠟則姑未付之,方裹艾與商陸耳。興慶曰,近來,日不寒而雨如夏澇,霧氣四塞,亦極非常,乃莫大之災也。政院、玉堂,旣已陳戒,而自上每下責躬之敎,臣極知惶恐,不識我殿下之失德矣。殿下,旣無馳獵、宮室、聲色之娛,旣敬天矣,又恤民矣,又勤政矣,又好學矣。臣非面慢也。殿下,有此四德,而天災如此,國勢如此,莫非臣等無狀,不能奉承,而致此矣。如臣無似,獨當大任,不勝惕然惶愧矣。頃於筵中,仰請枚卜,而未蒙允可,臣竊爲悶,臣筋力不逮,才且無似,伏乞退斥臣身,進用賢才,則於國事,幸甚矣。上曰,今此災異,諒由不德,豈卿所召?予之常時對越之誠,若無一毫不足,則國勢豈至岌嶪,災異豈有荐疊乎?莫非予反省自愧處也。外貌雖勤學,而人君之學,異於儒生之學,有實效然後,可謂勤學,而無實效,則豈可謂之勤學乎?予心之誠實與否,予亦不知,而謂之勤學,則予甚愧矣。予臨御十年,終無實效,晝講、召對,無非虛文也。不亦自愧於心乎?此言,實非例讓也。祖宗赤子於吾身,不免愁怨之歎,豈敢曰恤民乎?且予之精神,遺忘甚多,遺忘則安可謂之勤政乎?自古帝王之失德,不出卿所達數件事,予雖不德,實無此等病,而反以求之,終無毫分效毫分益,甚可愧也。予年未五十,謹愼之心,自以爲有之,而前頭,安保其必不懈耶?我國,雖無外寇之慮,若此不已,正如老人之氣力,日就消亡,不能振起矣。曾有飭勵,而終未見效,此豈專責於諸臣,而以今日次對見之,今日備局堂上來會命下之後,進不進單子中,懸病人員數多,故更爲出給申飭矣。李宗城外,無入來之人,莫非予自反處,而不可無警責之道,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予則裹臂引接,而諸臣,身無他恙,會朝旣晩,而入對亦晩,如此而做得何事乎?冬日之暖,殆過春日,藏氷雖幾畢,藏者亦消矣。冬暖冬霧,都出於政令之紊亂,紀綱之解弛,則如此,而國豈爲國乎?卿之所達,亦非過矣。予當益勉,而卿亦加勉,爲宜矣。興慶曰,殿下雖示責躬之意,臣則以爲有君無臣矣。如臣無似,忝居百僚之上,雖有申飭,孰肯聽從乎?自然委靡,臣之罪也。解職退歸,臣所願也。今日時勢,別無大段故,而自至於如此,甚可悶也。上曰,今日國勢,譬之於病人,則若速手gg束手g待盡者矣。興慶曰,欲爲一事,則又生他弊,改轍矯弊,誠難矣。上曰,不必改之,因舊而善變,則好矣。興慶曰,咸鏡監司李箕鎭狀啓以爲,儒校生考講,在前凶歲,每許停止,今亦依前停講爲宜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儒生考講,有拘於豐歉之事乎?興慶曰,遠村儒生,裹糧聚待於官門,爲難。且有列邑廚傳之弊,故自前歉歲,則每每停講,已成規例矣。上曰,然則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成均館儒生供饋米上下事,有從速議處之敎矣。議于戶判則以爲,不可無變通之道云,而臣意,則太學養士,至爲重大,事體所關,不宜闕乏,隨所報上下,似爲得宜,下詢于戶判,而處之何如?廷濟曰,成均館卽今用度,聞甚匱乏云,故一百石,纔已輸送矣。如其不足,則加給百餘石,亦足爲光,雖書之靑史,未必不爲聖世之事。臣雖有司之臣,此等處,不曾慳惜矣。上曰,養士事體至重,若用度不足,而士子,至於散歸,則必有責於戶判矣。勿爲定式,從便加給,使之支用,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南陽府使崔宗周上疏,啓下備局,當爲稟處矣。其疏,以江都移轉癸丑條,則當徵捧,而壬子條,則萬無可捧之勢,姑許停退,待明秋徵捧爲言,蓋聞南陽,入於尤甚,而年事大歉云,事勢旣如此,則今雖督納,勢難徵捧,而歲前餘日無多,姑許其退捧,未知何如?上曰,與諸臣相議乎?興慶曰,姑未商確,而臣意,則事勢,似不可不停退矣。上曰,疏下備局旣久,且其邑宰已遞,而猶未議定其可否,廟堂如此,何可做乎?取魯曰,移轉之每以年凶難捧,輒許停退,實爲近來痼弊,而聞南陽,則年事大歉,入於尤甚,而本倅,今已遞歸,歲前餘日無多,今雖督捧,終歸難捧,則不如姑依其疏請,參酌許施矣。寅明曰,歲除已迫,此時,雖令督捧,未必有所捧,停捧固無妨,而第守令,或一邊督捧,而一邊試爲停止之請者,朝家,若輕許停捧,則已捧之數,從中消花於監色之手,此爲可慮,或令監營,量宜更報後,處之無妨耶?興慶曰,當初節目,勿論稍實尤甚,壬癸兩年移轉,竝皆徵捧事定式,而南陽,卽尤甚邑也。民間事勢,實無以徵捧,故其疏如此,而似必未捧矣。廷濟bb曰b,南陽邑事,方到無可奈何之境,實爲可念矣。崔宗周,必以難捧,故陳疏,似無所捧,今則歲時已迫,實難變通矣。宗城曰,今秋啓下節目中南漢、江都舊還,皆以六千石徵捧爲限,不滿此數,則守臣論罪,各邑移轉之最不輸納者,令本所,指名狀聞,以爲拿處矣。朝令數變之故,列邑,皆生僥倖之望,全不動念。崔宗周上疏,今姑置之,待江都指名請罪後,責罰爲宜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置之可也。戶判,非京畿句管堂上乎?身爲句管,至近京畿之事,豈不知耶?意謂於畿邑事,則必陳達他人不知之事矣。反與他堂無異,誠非矣,戶判,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尹淳爲備局堂上,而未聞爲備局事,今日,托以監劑內局,又不入參,此後則申飭,同入次對,可也。{{*|出榻前下敎}}興慶曰,捕廳時囚罪人李仁福事,有登對時,稟處之敎矣。上曰,以北道捉來人事見之,所坐,不過買給錦段,而終至杖斃,厥後聞之,足指皆無云,心甚不忍,初若決棍放送,則今已成完人矣。仁福事,更無杖問之端耳。仁基、仁寬,相繼鞫死,於常情,恐㤼逃亡,非異事矣。興慶曰,當初聚會書堂時,書都目者,仁福也。上曰,亡命律輕重,何如?宗城曰,鞫廳罪人亡命者,豈有生理耶?此若容貸,則日後元惡大憝之亡命於鞫廳者,無以懲畏矣。上曰,本事雖歇,亡命則重矣。諸臣各陳所見可也。思喆曰,書堂聚會之事,雖未知虛實之如何,而旣以鞫廳罪人亡命,而捉來,則爲先杖問宜矣。取魯曰,臣於李濟東獄事,曾以禁堂,初頭按治。大抵書堂一事,頗多虛謊,而且聞其時發捕都事及捕校之言,報恩一村盡空,間或多有虛還者矣。仁福之逃,若在未發捕之前,則雖有不卽自現之罪,直與發捕而亡命,差異,更考發捕時文書與其律文而處之,恐不害於重辟審愼之道矣。寅明曰,鞫囚亡命當死之言,是矣。廷濟曰,旣以鞫廳罪人亡命,今始見捉,則豈有可生之理乎?鵬翼曰,渠之供辭,旣以亡命自服,則難免亡命之律矣。尙絅曰,小臣之意,與戶判同矣。眞明曰,亡命之律,視本罪輕重,而加二等,若非死罪,則元無加等至死之律,而以鞫體論之,發送金吾郞,亡命失捕,其後捉來,而不置死律,則後弊必有之矣。箕錫曰,鞫囚亡命者當死,何可更論耶?若魯曰,亡命之罪,不可不嚴處,而鞫囚亡命,於律文,未知如何?似當考律處之矣。珽曰,本罪之輕重,臣所未知,而後弊所關,不可傅之生議矣。上曰,鞫囚亡命,有律乎?鵬翼曰,在外時,相考律文,則凡干罪人亡命者,本罪之外,加二等矣。今此仁福,卽逆黨亡命者,豈有可生之道乎?上曰,雖然,限死施杖,則過矣。興慶曰,論其罪犯,無可以傅諸生議者,致杖斃,亦何足惜耶?上曰,參贊之言,是矣。此必有可疑之事,而今若杖問,必復有驚動忠淸道之事矣。此終無可生之道耶?金吾堂上陳達可也。寅明曰,臣之初意則以爲,本事旣歇,似不至死矣。今聞吏議之言,則果是矣。顯命曰,令刑官,更考亡命律稟處宜矣。上曰,更考金吾發捕文案,令刑官,更考律文,稟處,可也。{{*|出擧條}}上曰,關西譏捕事,有所聞耶?興慶曰,姑未有聞矣。寅明曰,義州,亦挑布譏察云,而姑未有聞矣。取魯曰,臣亦曾按關西時,亦有此慮,而終不能貌捉矣。寅明曰,災異,年年有之,實非細慮,冬雷冬霧,乃莫大變怪也。若一年無徵,則姑息苟安,似若無虞,及至積而成之,則極可畏也。今承下敎,有足以感泣神明,勤懇聖意,莫非反躬自責之敎,臣誠欽歎,不知所達,而此皆出於臣下之不能奉承之罪也,而殿下之責罰,只及於薄過,而若事關貴近,則不能如先朝之特罷大臣,容貸之恩,勝於牢確之政。此臣之所以猶有憾於天地之大也。言路之壅塞,爲今日痼弊,有若客火上升,而下焦之氣,澌盡者然,可不懼哉?臣前後入侍見之,如有不槪於聖心之言,則殿下,亦不無不豫之色,如此,而孰肯犯顔敢諫耶?或有一二言者,而其言,豈盡中正之論耶?殿下,以至公至明之心,聽其言而非則非之,是則是之,不亦好乎?且殿下,的知所言之非,則雖大臣,斷不饒貸,以追先朝之古事,則豈不美哉?上曰,所達是矣,而若如此,則謂之不敬大臣,此亦難矣。寅明曰,唐介,豈非名臣,而有過,則責之罪之,而其所待之之道,自別,先朝故判書閔鎭厚,雖下嚴旨,尤加任用,鎭厚,生於公卿之家,自然有權,故人之見之者,不能泛然輕視,而卽今朝廷體統,比先朝益下,人之見之者,莫不輕易,皆由於速貴之致也。上曰,言皆切實,可不猛省焉。顯命曰,小臣居外多年,見今職掌,有別,不敢妄論時事,而今因天災,有此引見之命,故敢達矣。臣曾在經幄時,以言路一事,縷縷仰達者,非止一二,而聖上,豈記有哉?然而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轉環之量,似不足矣。歷數前後,殿下之罪言者多,而賞言者絶無,豈非聖世之欠典耶?昔在孝廟,從諫受言,則如日月之更,責罰摧折之時,則雷勵風飛,故山林之士,于于而來,規模甚盛,殿下無此規模,而以言獲罪者多,無賞以勸之,無罰以懲之,此臣所謂欠典也。臣於肅廟時見之,所言是,則施以寵擢之恩,所言非,則卽行黜補之罰矣。今日臺官,不過行呼唱而已,有何所言之事耶?臣見向者李濟之疏,其所設弊,深切刺骨,可謂名疏,而特以濟蹤迹疏遠,故聖上不賜寵擢,銓官,亦不收用,甚可慨也。向來大誥求言之日,李壽海,疏論大臣,殿下卽命補外,是殿下失信於群下也。上失其信,則下不心服矣。至於南泰齊,殿下疑其心迹,而斥黜之,豈非過中之擧耶?上曰,大臣及吏判,陳達其心迹之不然,故予已知之矣。顯命曰,壽海之言,元非大段可罪也。沈判府事淸愼重德,而老病則是矣,以此而至於黜補,則誠過矣。臣自外聞之,不知其疏語指意之如何,而竊以爲如此疏遠之臣,能論當路之大臣,亦可謂鳳鳴朝陽矣。海島遠謫,不亦冤乎?王者,唯當知人賢不肖,而任之而已。殿下任人之道,灼知其人之長短輕重,其能如權衡之稱物乎?假借則過加假借,非斥則不少舒究,此臣所以冒死敢達者也。方今末世之事,私勝爲弊也。凡一日爲政,公私參半矣,殿下政注間事,外人之竊議者,皆以爲不能克祛私意,故紀綱日下,刑政不嚴,職此之由,大臣,不能毅然特達,凝重爲事,上旣慈詳,大臣亦仁慈,如此,而尙何望紀綱之振刷乎?上曰,今聞所達切實二字,猶泛然矣。切中時病,予深嘉之,其中,有果如予病者,有則改之,無則當加勉矣。雖然,泰齊、壽海,則誠非矣。挾雜私意,隱然以申飭廟堂,爲言者,誠非矣。沈判府事淸愼重德,則是矣,而德之一字,豈可輕許於人耶?古有山林宿德之言,而今於淸愼宰相,許之以德字,則如有伊、傅之德,何以加其稱乎?豐原所達重德則過,而蓋謹愼愨實,近來稀有,故拜相之後,心甚欣喜矣。南泰齊,一筆句斷,不少顧忌,斥補之擧,乃體例之當然也。以予爲失信則是,而謂之鳳鳴朝陽,則太過矣。雖然,所達如此,而若不允可,則非轉環之道,南泰齊、李壽海,令吏曹調用,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豐原,以予爲慈詳,以右相爲仁慈,右相之意,何如?興慶曰,顯命之言,是矣。小臣,不爲厭聽矣。上謂右相曰,夢見之言,豈予飭辭,爲藉重之計乎?自卿大拜之後,見其行事,則絶不爲人所厭苦之事。大抵,仁則勝矣,各別加勉爲宜。寅明曰,李濟之疏雖好,銓曹之收用,亦難矣。上曰,李濟,誠矍鑠,能爲耳目官之所不爲,予深嘉之。取魯曰,其言則好,而亦不可謂專是矣。寅明所達振紀綱開言路二事,臣亦語拙,不能更達,而曾於筵中,草草勸勉,則數矣。振紀綱開言路,爲王政之大本,振開二字,在殿下,不可循例看也。顯命之言好,而其論李壽海事,臣嫌不能提起,而不知其疏之說,非誠心矣。上曰,卿言好,而豐原,豈詐耶?顯命曰,昨年大誥之下,外方聞之者,莫不鼓舞歡欣,湖南,昨年雨順風調,臣竊以爲聖上大誥之攸致矣。入冬以後,災異如此,不識殿下對越之誠,有所欠缺,消弭之道,有所未盡而然耶?上曰,其言好矣,予實非謙讓也。豈敢曰,能盡對越之誠乎?取魯曰,殿下立心,如乙巳初爲之,何如?臣於乙巳,私自以爲庶致小康之治矣。以今觀之,比其時不如矣。勤政,不如乙巳,上下惕慮,不如戊申,臣竊願殿下之毋忘在莒時。上曰,當各別留念矣。寅明曰,臣頃以宗簿寺八高祖圖事陳達時,自上以王妃邊何以爲之之意下詢,臣曾見本圖,宣廟、元宗朝八高祖圖,皆以私親邊爲之,故臣以宣廟、元宗,皆以所生之親爲之之意仰達矣。退出後思之,則大段差誤矣。宗統至嚴,旣已承統之後,當以王妃邊爲之,而私親邊,則當別爲附錄矣。景廟外家,當以驪陽宅爲之,聖上,則當以慶恩宅爲之,雖以私家繼後言之,雖有前後妣,以繼後時妣邊爲外家矣。此是大義理所關,故不避煩猥,敢此更稟矣。上曰,景廟朝,則以仁顯王大妃爲外家,無疑乎?諸臣陳達可也。寅明曰,宣廟、元宗兩朝,皆以私親邊爲之,亦皆以承統後王妃邊爲之耶?依前置之,則前後不同,此似未安矣。取魯曰,元廟,旣是追崇之位,則與入承大統有異,到今追改外派,誠爲未安。臣意,則依舊圖爲之,恐似穩當矣。眞明曰,追崇之位,今不可改議,而此事至重,博詢大臣及知禮之臣,而處之好矣。景廟,在東宮時,於故判書閔鎭厚,稱舅甥,以仁顯王后宅爲外家,禮家所論,明有可據,不但私家通行之,例也,恐無可疑之端矣。顯命曰,元廟承統之後,則決不可以仁嬪爲外家,然旣是追崇,而宣祖王妃,初無取以爲子之事,則到今以懿仁、仁穆兩大妃本家中,定爲外親,事體至不安,博詢大臣與知禮儒臣,而處之宜矣。若魯曰,元廟追崇,與入承大統有異,追定外親,旣無可據之禮,恐不可輕議矣。珽曰,凡事關宗統者,雖無窒礙之端,猶不宜容易更改,而況此大有窒礙,則豈可追改於卒遽之頃乎?事體未安,姑仍舊本,似宜矣。廷濟曰,元宗大王追崇之後,似當以王妃邊爲外家,而事係莫大之典禮,不敢臆達。宗城曰,吏判所達,固出於重宗統之意,而元廟追崇,非如景廟朝事,到今追改前日已成之本,不但事未安,亦有不可決定之端,臣意則姑仍舊本,只於景廟外家,以驪陽書錄,恐爲得當矣。上曰,元廟外邊事,仍舊爲宜云。此言,與予意相同,然則依舊圖爲之無妨矣。{{*|出擧條}}上命小退,諸臣以次退出,食頃後,上,復命入來,諸臣以次入侍。興慶曰,慶尙監司金在魯狀啓以爲,本道連因饑荒,儒校生考講之停廢,已至六年,而今年都事,最晩來到,奔走覆審,道內考講,勢難竝行,待明春擧行,則無所妨云,依狀請許施,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古王子大君之妻父,皆爲贈職贊成,於朴彭年,獨無贈職,事甚斑駁,況莊陵追復之後,則似當直爲褒贈,以樹風聲矣。上曰,何君之舅耶?寅明曰,永豐君之舅也。上曰,年久之事,何以爲之乎?寅明曰,然則《璿源譜略》,只書其本職乎?上曰,然矣。寅明曰,安平、錦城兩君,獨不復官,此皆同功一體而冤死者,追復其官,似宜矣。上曰,不可率爾爲之,從後更議,可也。寅明曰,列聖朝尊號,若無傳敎,則勿拘疊字,竝書錄事,曾有下敎矣。考見謄錄,則只是禮曹啓辭蒙允,無別爲判付之事,何以爲之?上曰,旣以禮曹啓辭,拘於疊字,則依前置之,前行大註中,書其曲折,可也。{{*|出擧條}}眞明曰,臣則新從下土來,當以外方物情仰達矣。上曰,予方欲問而未果,陳達,可也。眞明曰,湖西,接近畿甸,王化之所及,士大夫之所處,而土風民俗,殆無餘地,豪族之兼竝,小民之疾苦,比他道特甚,本來稱以兩班多居之害,而次次效顰,習尙漸惡,全不知國法之嚴,官令之重。且經辛壬變年,人理滅絶,致有相食之患,弑父之變,近服如此,寧不寒心,以臣所莅邑見之,民習,元無趨事赴令之意,國役定軍,而全數違期,還上開倉,而一升不納,莫重田三稅,非枷刑嚴督,則不以備納爲心,百惡俱備,衆弊蝟集,大民益橫,小民益困,若不大加矯革,則將至於莫可收拾。此無他,道伯數遞,一路之規制,未立而然也。卽今救弊之道,莫如久任監司,而眷率二周年之法,曾因御史吳瑗之書啓,備局覆奏許施矣。在任時,則每自嫌,而不爲擧行,今監司李壽沆,已報瓜,將出代,必須別擇朝中貴强臣差遣,仍令眷率以往,限以二周年,以責成效,何如?顯命曰,宋眞明之此言好矣。忠淸、江原兩道,依他眷率之議,自古有之。蓋監司到任周年之後,始知道內物情,未及設施,旋卽瓜歸,此甚可惜矣。上曰,吏判,曾經湖西伯,其營,能支過乎?寅明曰,今已年久,其間物力之增減,臣亦不知,而似不大段添補,而可以擧行矣。上曰,此事,頃因御史書啓,備局旣已覆奏許施,成置節目,則依此爲之,可也。{{*|出擧條}}顯命曰,小臣,有目前可駭之事,故敢達,龍川前府使趙國彬,以其母之在於其兄東彬之寧邊任所,托以勿敍三百里,呈狀圖遞,龍川之於寧邊,雖曰,三百餘里,不猶愈於渠之留在京中耶?此不過龍川,本非名邑,閫任,慮或遷延,至有此巧避之擧,此雖微事,其習可痛,後弊難防,趙國彬仍任,催促發送,何如?上曰,關西異於他道,此猶如此,則北路,何以爲之耶?前龍川府使趙國彬仍任,一兩日內催促發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尙絅曰,禁衛營南別營,新設於南山下乂溪洞,距宗廟甚遠,而特以地形對案之故,每於私習之時,砲聲相應,事甚未安,放砲則移行於他所,未知何如?取魯曰,臣曾在兵曹時,故豐陵君趙文命嘗言,南別營,爲宗廟對案,甚爲不便云,而旣在之營舍,無以變通,仍前置之矣。纔聞宗廟官員所傳,則砲聲,直相應於廟殿云。然則事體至爲未安矣。上曰,然則一日爲急,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皆移設他處事,定式出擧條分付可也,而試射,則仍前無妨矣。{{*|出擧條}}必寧曰,兩司臺啓,今日則以國忌齋戒,姑停矣。箕錫曰,臣年衰病痼,本不合於言責之任,而屢入臺端,一味尸居,尋常愧懼,若隕淵谷。今日筵中遇災責勵之際,以耳目之官含默,縷縷下敎,大臣諸臣,亦以此相繼陳達,孤負職責之失,著矣。一倍慙悚,不可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頃者下敎,非特今日,以此引嫌,無乃太過,勿辭,亦勿退待。箕錫曰,自有色目以來,雖有至言格論,每疑以黨論。此固近日弊端,而當此天災時變孔慘之時,不能進一言一策,此則自知臣罪,而第臣前後屢進前啓數十件,尙不允從,此則或歉於聖上翕受之德,此後則聖上,亦宜加勉矣。上曰,不允前啓,耳目之官,近來無故,姑未收殺耳。末端所達是矣。若魯曰,卽者大臣、宰臣,迭論時弊,而以臺閣之循默不言,譏切備加。聖上,又以耳目之臣,多不祛私爲敎,臣不勝慙悚之至,臣之入臺,已有日矣,而旣未能恢公祛私,發一言論一事,則孤負職責,大矣。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已諭於憲臣之避,勿辭,亦勿退待。若魯曰,臺閣之任,異於庶僚,而近來在外承召者,多有稽滯,以貽瘝曠,在事體,至爲未安,而持平李顯良,自外邑而移除,已滿三朔,從縣道而陳疏,亦有日矣。且與兼帶,有應避之嫌,則尤卽上來自處,而淹留中路,了無動靜,不可無規警之道。請持平李顯良遞差。上曰,依啓。若魯曰,方伯之責,考績最重,而忠淸監司李壽沆於守令殿最,落書題目,固已不察,而覺得之後,陳章引咎可也。至於追書題目,汲汲馳啓,擧措顚錯,大損事體。請忠淸監司李壽沆,從重推考。上曰,依啓。若魯曰,殿下昨年大誥之日,其所奮勵之心,何如,而厥後,猶夫如前。去夏備忘自責之意,何如,而厥後,又夫如前,此乃殿下修省之誠意漸懈,持久之工夫不足也。殿下,一此心而不懈,乾乾孜孜,無少間斷,使群臣莫不奔走而率職,然後國事可做,天災可弭矣。上曰,所達是矣。旣無實效,則豈曰不懈乎?當各別猛省,而此後,安知不如前也。猛省二字,還愧矣。當勿忘今日之言矣。若魯曰,李壽海、南泰齊,旣下調用之命,可見我聖上轉環之量,而惟彼洪啓裕、尹得徵、金宗台,豈懲於薄罷,而改厥心者哉?趙顯命,旣達彼二人,不及此三人,故敢達。上曰,尹得徵、金宗台,何罪耶?若魯bb曰b,此兩人,皆以言官上疏,而見罷,以言獲罪,而未蒙收敍之恩,豈非欠典乎?上曰,尹得徵、金宗台皆非,而李壽海、南bb泰b齊,猶且調用,則此兩人,乃薄物細故也。金宗台、尹得徵,竝敍用,可也,而洪啓裕,則無狀矣。當初予之知啓裕,與啓裕之心相反,厥後見之,則予乃見欺於啓裕矣。若魯曰,見欺啓裕之敎,誠過矣。不過申晩事還收啓也。此豈非薄過乎?寅明曰,三人中區別啓裕,恐爲欠典,至於李大源事,則以前日妄論豐陵及故領相事也。以一時妄率之罪,到今積年之後,不宜偏加罪罰矣。上曰,李大源,果非矣。區別啓裕,似不然。尹得徵、金宗台、洪啓裕三人,竝敍用,可也。{{*|出榻前下敎}}宗城曰,終日引接,無一事講定者,應天之道,當以實不以文也。諸臣雖疲竭以達,而別無新奇之語矣。言路一事,諸臣已達,而開言路之實,惟在殿下,李濟之疏甚好,殿下更入其疏,而詳覽之,淸朝丙枕之間,常常留意,則不待新言,而可以有補,先究其受病之源,而以求治病之藥,則睿智益廣,而有實效矣。至於諸臣之奔走奉職,乃末也。非有關於治國大體矣。上曰,當各別加意矣。上下敎曰,各道句管、惠廳、度支堂上進來,諸臣進伏。上曰,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行之不已,則庶有實效,一堂之上,君臣交勉,豈不好乎?姑除他談,來年新牟,似不實,毋以今年之小豐放心也。來年事,誠爲可悶,備虞之策,預爲講定爲宜,秋牟消融,則民不免飢,無可奈何,救活之策,都在於愛惜粒粟升米之用矣。節用儲蓄等事,如當辛壬年爲之可也。取魯曰,秋牟之慮,人皆爲悶矣。聞李森自湖來所傳之言,大雪之後,秋牟,不至大害云矣。上曰,宰臣,亦新從湖西來,問之可也。眞明曰,臣之在湖時,大雪多積,似有益於秋牟云矣。取魯曰,自正月,有用純木之命,而臣之所掌有者,則當各別節用,而至於不納者,無奈何矣。臣當以草記仰達。廷濟曰,秋牟,姑未判其豐歉,而語曰,賤之徵貴,貴之徵賤,以市直見之,則來年之憂多矣。上曰,嶺、湖兩南事,聞之耶?瑜曰,臣聞之,穀賤之歎,甚於京中云矣。寅明曰,以忠淸監司狀啓見之,守令,鼓動於聖上,申飭之命,皆自以爲善爲簽丁云矣。上曰,無乃實則有闕,而謂之盡爲耶?寅明曰,自下仰請,極知惶恐,而春間,則似有考察之道矣。上曰,當依爲耳。廷濟曰,臣之方寸中,竊有所懷,耐住不得,敢此仰達。趙顯命之勸勉聖上之言,皆好,而至於以慈詳,爲殿下病痛,而爲言者,未妥矣。若與慈詳相反,則當何如耶?以慈詳二字仰戒者,恐似未盡矣。益加學問上工夫,以爲變化氣質之地爲言,則好矣。上曰,予之病處,不能自知,故有病而不能治耳。戶判所達,是矣。珽曰,重臣所達,是矣,而凡事,不能自知其非,則固爲難改,人旣言其病,而知而不能用其言,則所以無實效也。此乃聖上自反處也。臣於日昨短箚,亦以實字,仰勉矣。開言路等事,若無誠實底工夫,安可望其實效乎?一事一政,皆以一實字求之,則庶有合於應天以實不以文之道矣。上曰,箚批已諭,而所達是矣。當各別留念焉。珽曰,卽今玉堂番次,極爲苟簡。李喆輔,牌招何如?上曰,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可也。{{*|出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鳳翼{{*|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成宗大王忌辰。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bb曰b,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部痰滯處,益有差歇之勢,勿爲入診,亦勿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鳳翼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卽者巡將落點啓下之後,分付該廳,則書員所告內,巡將梁濟泳,呈辭在外,而草擧案中,忘未懸頉云。莫重巡將省記,初不致察懸頉,至使在外人誤錄受點,不勝驚駭,當該書員,自本曹,各別科罪,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珽曰,臣等於外,相議付自至矣。此書,與名臣奏議有異,要須反覆究賾,務精不務多,恐爲得宜耳。上曰,初卷則張數甚少,故過自至畢講,而此卷則不少矣。珽讀自房玄齡濟州臨淄人,至虞世南圖形於凌烟閣。上曰,下番讀。健基讀自李勣曹州離狐人也。至馬周事用康時政也。上曰,承宣讀。必寧讀自太宗威容儼肅,至上嘉納。上曰,注書讀。綽讀自貞觀元年太宗謂侍臣曰,至用心不惓以副朕懷也。上曰,兼春秋讀。相朝讀自貞觀五年太宗謂房玄齡,至一何可道。上曰,下番春秋讀。兌和讀自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珽曰,文義,別無可以拈出仰達者,而太宗委任之際,君臣上下,自成一體,答問之間,藹然有可觀之意,在今思之,赫赫若前日事,此足爲殿下體念處也。至若先收人物,乃玄齡之美事也。且謀臣猛將,與之潛結云者,尤可見其竭誠爲國,思得人才之意也。卽今諸臣,至誠求才之心,不如古人,豈不慨然乎?分付兩銓,必以求才爲先,似宜矣。上曰,所達好矣。玄齡事,與蕭何之先收圖籍事,相同矣。健基曰,唐太宗時事,以名臣奏議,見太宗之虛納仗才之誠,則至矣。所可惜者,房玄齡,雖勝於常人,魏徵,雖勸仁義,而終不能以正心誠意,導達其主。凡於爲治之術,不能自高一等,故貞觀之所以止於貞觀者,正坐此也。上曰,此人等,其時名臣,而隱太子蘇刺王,不能使之善處,終似未盡矣。健基曰,其人,雖名臣,而學力不足,故然矣。珽曰,人才何代無之耶?卽今雖叔世,豈無可用之才乎?以北路言之,雖置之京城,足爲人才者頗多,或有科業出身,而上京數年者,或有未及數年,無以爲生,盡賣資裝,便成乞人者,比比有之,而寂未聞收用之事,收才之道,決不可若此,此事,分付兩銓,似宜矣。上曰,收人才,雖大矣,唐臣之收才,與此異矣。健基曰,玄齡,聞人善言,若已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多得人才,各當其任,此所以爲名臣也。上曰,然矣。健基曰,我國薦才之道絶無,故不能收得人才,雖不能破格超擢,亦足爲激勸之道,人才薦爲之,似宜矣。上曰,然。唐之用馬周,則不次爲之矣。健基曰,唐用馬周,當時人庶,莫不聳動,若循例爲之,則卓落奇傑之士,終恐不得矣。珽曰,各隨其才而用之可也。若但以一藝,不次用之,則恐反有弊矣。上曰,古今事異矣。唐漢時,不次用人者多,我朝中葉以上,亦多有之,而以門閥用人,豈如今日耶?健基曰,全用門閥,則誠有弊,而祖先,若有名人,則子孫,必各別謹愼矣。臣亦老於場屋者,而場中,則無門閥,唯以文字相從,及至出身,則若霄壤矣。上曰,場中亦有門閥矣。京華士子之文,則悅於試官之目者多,鄕谷儒生之文,則不合於試官之意,世所謂庭謁聖不越江云者,以此也。健基曰,鄕人之文,固陋多病,雖曰多讀雄文,終不如京人之該博也。上曰,文學若超等,則如崔笠、李寔,皆不拘門閥而用矣。健基曰,鄭時成江都老相,罪關宗社,西塞元戎,以賊遺君之文,乃場中試券所作也。試官,擢爲第二,直薦翰林矣。必寧曰,臣聞卽今校書館,多有不回刺者云矣。上曰,堂后假官,猶不以成均爲之,況校書館,何可言也?必寧曰,如此,故門閥之害,實爲近來痼弊,且主分館者,或有乖激者,則雖閥閱士夫,間有爲校書館者矣。上曰,雖乖激,豈至爲校書館耶?珽曰,臣之分館時,韓顯謩、李度遠,爲校書館矣。上曰,此必是時象也。珽曰,臣亦爲成均館矣。上曰,以此觀之,世道之不公,可知也。予曾有掌令欲除之之語,閔奉朝賀,以此爲失言,陳戒於予,而予之此言,出於近來鄕人,淆雜爲之,奔趨色目,諺所謂輪回掌令,故有此言矣。珽曰,以此,新進之人,擬之掌通,則謂之辱矣。上曰,以掌通爲辱之說,予實慨然矣。健基曰,鄕人之衰微,而在草野者,有掌通之規而後,可以用如此人矣。上曰,掌通者,亦爲亞長,則亞長,亦當置別窠乎?予不知其好矣。健基曰,銓官,以掌通一窠,用手矣。上曰,以掌通用手,乃勸人黨論也。必寧曰,有掌通之名,蓋久矣,而近來,則不欲掌通者,居多矣。上曰,太宗之奬李勣,以爲感德推功實純臣也。勣之事誠美矣。健基曰,唐太宗奬拔顚倒之量,誠過人矣。上曰,太宗顧勣曰,朕將屬以孤幼,思之,無越卿者。以此見之,必以托六尺之孤,爲責望於勣也。健基曰,雖然,勣勝於功利,長於計慮,非慷慨激昻,坦然明白者也。上曰,勣之報恩於李密處,誠是矣。何爲載錄於任賢篇末端,而且褚遂良,則不錄,而置勣於此,何也?必寧曰,遂良則無功,勣則有功,故然矣。珽曰,抄出與太宗竝時者,故然矣。上曰,勣之功則誠有之矣。珽曰,太宗求諫之言,好矣。其曰君失其國,則臣亦不能獨存云者,其上下交勉之意,蓋可見矣。因以煬帝事自勉之語,尤深切,今若體此,而君臣交勉,則何事不做乎?切願聖上,各別留念。上曰,所達好矣。珽曰,太宗謂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人主知其短,而不思所以改圖之道,則短而益短矣。帝王聽納之道,短處諱之,或有言其短處者,則不惟不納其言,往往罪之者多,故臣無言之者,思短益善四字,當體念矣。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念之。珽曰,貞觀三年,太宗謂裵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以此見之,太宗恢聽納之誠,可謂至矣。泛然看過,惟恐其遺亡,至於黏之屋壁,出入觀省之境,此豈非大可體念處耶?近日諸臣之章奏,間或特敎留中者已多,臣未知殿下觀省於出入耶?以外面看之,未見取用採擇之效,抑未知殿下觀省之誠,不如太宗乎?抑諸臣之章奏,不如唐臣而然耶?初承留中之敎,似若有效,而終未聞一事之取用者,故臣惶恐敢達。上曰,所達是矣。因文義陳戒之言,切實,當各別加勉矣。健基曰,近來下敎責躬之語,一札十行,懃懃懇懇者,數矣。草野之疏,朝臣之章,無不竭誠陳告,而終未聞自上採施之效,此由於下情之壅閼也。恢言路一事,必各別留念,何如?上曰,所達好矣,當各別爲之。健基曰,近來災異層疊,自古治世多災,亂世少災者,蓋治世則畏災,而恐懼修省之道備盡,故數書其災,亂世則有災,而不以爲災故也。日昨備忘,出於畏災修省之意,藹然之至誠,孰不欽頌,而第玆畏災惕若之誠,若不能悠久,而止於一日,則恐難責其效驗,抑何望轉災爲祥之美乎?上曰,所達雖切實,而以堯水湯旱,祥桑、鼎雉,見之,治世固有災,以漢唐以下,見之,亂世尤多災異矣。亂世少災云者,似不然矣。治世之災,則乃玉成時君之事也,豈可謂多災乎?儒臣所達止於一日難責效驗之言,是矣,而宋景公一言星移,若誠實恐懼,則雖一日用誠,似無妨矣。健基曰,臣之治世多災云者,亦有意而發耳。蓋謂治世,則多用消弭之道,亂世則恬以爲常。古之人,雖有一言而能消災者,而昨者下敎時,藹然之誠,悠久不息,臣竊望之矣。上曰,所達好矣。健基曰,凡有災異,本無一月一年而卽驗之規,宋時有大雨,李絳以爲災,而被斥罷,七年後果如絳言,則豈可以卽無咎徵,而少弛其對越之誠乎?珽曰貞觀八年,太宗,每閑居靜坐,則自內省,思正人匡諫,此固求言來諫之最深切處也。雖有求言之名,而以外面爲之者,虛文也。必閑居靜坐之時,內自循省,以思正人之匡救闕失者,豈非至誠之所發耶?必寧曰,此章人君來諫之道,極盡無餘。此篇爲數卷中第一矣。上曰,然矣。珽曰,懦弱之人,懷忠直,而不能言,疎遠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以此見之,不能言不得言之弊,自古有之,而卽今亦有之矣。在朝之臣,含默度日,無一敢言,臣頃以此仰達,而蓋言之不來者,無他,殿下虛受之量,不足故也。看此而開言路之道,各別留念,宜矣。上曰,昨已下敎矣。健基曰,太宗長處,不但在於虛襟納諫也。專在於導之使言也。導言一節,高一格於納諫,如此處,宜各別留念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太宗,委任魏徵,導之使言,故雖魏徵已死之後,朝臣之如徵者,多有之。所言無非切實矣。上曰,此冊,匪久當畢講,畢則《綱目》,當進講,新印《綱目》上來乎?健基曰,聞有先印上來者,而姑未粧黃云矣。珽曰,臣聞《貞觀政要》末端,亦方新印較正云矣。上曰,《政要》卷數幾何耶?珽曰,四卷云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許鐔{{*|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罪人行刑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呈辭,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新番騎兵點考坐起時,本府堂上一員,當爲進參,而堂上十員內,都摠管密昌君樴,方在呈告中,李森,陳疏,洛川君縕,有親病,副摠管海春君栐,《璿源譜略》校正廳坐起進去,具樹勳,以御營中軍新舊番軍士賞中日進去,朴鐄,呈辭在外,柳濬,以都監別將,北營入直,李德壽,時未肅拜,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副摠管金浹,不得已外兵曹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注書徐命臣,服制旣盡之後,尙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且有各司回啓公事,過國忌後諸承旨持入之敎,而罪人行刑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持公事入侍。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傳于宋秀衡曰,各道軍器別備事,曾有飭勵,而今觀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中,田始爀,改造別備,誠多矣,而末梢結語,未免盛稱別備之意,殊無飭勵之意,推考。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因司諫趙漢緯之疏斥,陳疏徑出,原疏,纔已退却,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竝卽牌招,推移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諸道褒貶啓本,今日開坐拆見,則全羅右水使具侙啓本中,木浦萬戶張世佑,以松禁稽緩爲目,黔毛浦萬戶朴世純,以無績可稱爲目,而竝致gg置g之中考,致勤點下,自政院陳達,具侙,至於請推,則張世佑、朴世純,不可仍置於中考,以下考施行,而張世佑、朴世純等,十月遞職,木浦新萬戶金昌煜,黔毛浦新萬戶南泰完,辭朝已久,所當以新萬戶等第啓聞,而乃以旣遞歸之人,矇然修啓,事涉疎忽,全羅右水使具侙,推考警責。全羅左水使李希夏啓本中,鉢浦萬戶方震晟,以毁譽無聞、松政有欠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殊有乖於核實之道,方震晟,以下考施行。李希夏,亦爲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十二月二十三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本營南別營私習時,砲聲相應於廟殿,放砲及凡諸有聲之事,移設他處事,命下矣。出番鄕軍等私習時,吐丸砲聲,吶喊之聲,頗爲雄壯,故移送南伐院,私習舊基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若魯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快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啓辭措語在上}}京兆之長,位望自別,詞訟之地,責任甚重,而判尹朴乃貞,望輕歷淺,譏招濫竽,年衰政憒,事多駭聽,人皆傳笑,物議譁然。請判尹朴乃貞遞差。出納之職,何等緊重,而左承旨李鳳翼,衰病昏憒,殆不勝任。請左承旨李鳳翼遞差。江陵府使李廷熽,屢典州府,素無廉聲,及莅本邑,科外之橫斂,女色之沈惑,政令之鄙瑣,擧措之怪駭,視前愈甚,傳說狼藉。由亞卿,而宰百里者,不謹畏,不勅檢,猶尙如此,其所責勵,宜先他人。請江陵府使李廷熽,罷職不敍。守令擇差,屢勤飭敎,而雖以臣所聞知者言之,明川府使金錫基,爲人闇劣,全不了了,安峽縣監朴弼勛,老誖儱侗,政多憒憒,鎭岑縣監李必範,人地卑賤,遽然濫授,俱不可畀之以字牧之任。請明川府bb使b金錫基,安峽縣監朴弼勛,鎭岑縣監李必範,竝罷職。新除授正言鄭亨復,以災傷敬差官,時在全羅左道,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三件事,依啓。鄭亨復竣事上來,勿爲下諭。 ○李重協啓曰,校理兪健基、任珽,副修撰李喆輔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知敦寧宋成明疏曰,伏以臣,辜恩逋命之罪,自知難逃,向日戀闕之忱,疇復見諒,往者臺疏,卽一彈章,臣自是以後,益知一身窮迫,無所容於天地之間矣。日夜所祈願,只在於速被譴何,以少贖愆尤,而尙今寥寥,臣尤抑鬱,而未嘗食息自寧也。大抵士大夫出處行藏,惟其義而已。臣則以古人所謂不能者止,知足不殆,兩項語,從前以爲當退之義,以不恤人言,懷祿苟容,爲不義也。於其義與不義,臣旣審擇而固執之,士各有守,何至相迫?故聖人之言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今若實無可爲之才,實有難冒之嫌,而恩數爲諉,分義爲托,有召必應,有命輒進,則外面,雖似恭且忠矣,而臣未見夫先喪其守,而能盡心事君者也。雖然,君父之尊,思見微臣,而徒以咫尺之守,違拒明命,有若都無犬馬戀主之誠者然,人之爲言,固其宜矣。臣心之耿耿悼恨者,亦此耳。且臣伏bb見b頃日筵中擧條之出於朝報者,殿最頉稟之各司,有推考之命,臣不勝瞿然之至。臣所帶敦府,設有貶坐,臣在外,無由進參,至於司圃,無他提擧,直以臣虛帶之故,考績之重,趁不得行,其在國體,豈不苟簡乎?此宜急先變通,伏乞將臣實兼兩任,劃卽遞改,仍命有司,勘臣重科,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負罪至重,而受恩偏厚,半歲之內,五遷其官,淸塗華貫,節次遍歷,除旨聯翩,馹召頻繁,雖使臣,無他罪犯,在朝夙夜,此非賤分之所敢當,顧以滓穢之蹤,荐被抆拭之眷,乃至於斯,一未祗承,輒煩呼籲,孤恩慢命之罪,尤無以自贖,而尙賴天地之至仁,曲推苞荒之大德,鞶褫不許,批旨愈溫,臣誠感泣,悚蹙方切。乃於千萬夢寐之外,又承嶺臬除命,臣益不勝驚惑惶駭,情爽震越,歷累日,而不知所以自措也。噫,臣之病孱迂拙,百無一能之狀,不特同朝之所共悉,亦嘗累塵任使,本末長短,仰惟淵鑑,必已俯燭無餘,而重以負犯大,瘢痕難洗,律以邦憲,決難强加寬貸,揆諸廉義,亦難復廁朝端,幸際明時,過蒙洪造,釁孽盡滌,收錄冞勤。臣,怵迫分義,感激恩數,妄擬急難毋避,筋力奔走,以爲一分報效之道,向來湖南一行,非不知廉隅甚重,公議莫嚴,秪以大亂之餘,憂虞多端,愚不自揆,冒沒趨承,而才疎政拙,瘡疣百出,畢竟無補於國事,徒致自喪其所守,追思至今,惶愧靡容。自是以後,退守愚分,居留籌司之命,終不敢冒當者,蓋亦以傷弓之情,㤼於曲木,懲羹之念,切於吹虀,前後撕捱,實非飾讓,而及膺專對,亦致僨誤,往役之責,至此而又不能自效。本來情勢,姑不暇論,一步乍動,一案便添,痼疾兼據,逋慢又甚,以罪以病,俱念廢棄,則雄藩按廉,何等重任,而又此謬及者,抑曷故哉?伏況聖朝,最重方面之寄,其所遴選,尤爲難愼,而至於嶺南一路,幅員之廣,甲於諸道,卽今南顧之憂,比他亦倍,則膺是選受是任者,必極一時之望,而今乃擧而委之於有罪蔑效之賤臣,而不少疑難,朝政之乖舛,聽聞之駭惑,孰過於是乎?傳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今臣,非特不能而已。觸事而僨敗,旣如彼,量力而進,古訓至明,而今臣,不但自量甚熟已試之迹,醜拙盡露,鉛刀之難割,先自驗矣。鼫鼠之晉,如可不戒乎?雖以史事言之,關係尤重,奏請一款,縱幸順成,前咨之慢辭悖語,終難洗濯,微臣之僨事辱命,罪實自如,亦豈敢以時月之稍久,今行之準請,爲一毫自恕之圖哉?論其情勢,則舊愆新案,俱係罔赦,語其才分,則覆轍敗武,若是狼藉,點檢己事,揣量私義,難進之端,非止一二,今若不計情病,徒貪榮祿,廉恥大防,又自放倒,藩臬重任,再致玷辱,則臣身顚沛,固不足恤,而亦豈不誤重務,而累聖簡乎?匪授之職,旣難一日虛縻,而床笫危喘,轉動不得,留延時日,爲罪益大,玆敢忘其僭猥,又憑縣道,悉暴危悃,疾聲哀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慈,特念嶺臬之甚重,曲諒愚臣之至懇,新除職名,竝許鐫削,回授可堪之人,以安微分,以重藩任,公私不勝萬幸,臣無任慙惶震怖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 ○司諫趙漢緯疏曰,伏以臣,年衰志邁,且抱痼疾,其不堪從宦京洛,卽同朝所共知,而急於反命,冒肅臺銜,數日詣臺,曾不能發一言論一事,臣固知愧,人謂斯何?情理懇迫,請告還鄕,及到江干,凍雨流凘,留宿村舍,耿耿無寐,回瞻象魏,忠愛自激,玆具短疏,兼附微見,伏願聖明,少加裁察焉。噫,天災之荐疊,未有甚於近日,頃者雷異,實爲非常,仁天警告,不啻諄諄,是宜聖上,怵惕恐懼,諸臣,奔走率職,以爲消弭之道,而試以邸紙所出觀之,絲綸之間,未見有修省之意,廟堂之上,未聞有陳戒之語,甚至於玉堂、臺諫,相繼黯默,竝與其應天之文具,而不復見矣。臣於是,有以知聖心之日懈,而世道之無可爲也。繼而冬霧晝晦,連日昏濛,臣未知禍機之潛藏,果在何地,而詢之黃耉,亦是創見,其爲四五十年來所未有之大變,可知矣。不知殿下,何修而應之耶?永念憂虞,中夜無寐,顧今生民之困悴,言路之閉塞,紀綱之頹廢,儲蓄之虛竭,固是輿人之所共知,而唯士氣之日就衰靡,實爲必亡之兆,比之於疾病,則上所條列,有若虛實寒熱之可以補瀉而鍼砭之,隨症用藥,可責其效,生民之困悴,則薄斂而濟之,言路之閉塞,則虛襟而來之,紀綱之頹廢,則賞罰而振之,儲蓄之虛竭,則節省而裕之,此惟殿下不加之意耳。苟能赫然奮勵,至誠而求其方,秉公而行其道,則尙患於四弊之未祛,而最是士氣之衰靡,殆同老人之氣弱,日消月鑠,終至不救,自外觀之,雖無疾痛形症之可言,畢竟澌滅,無藥可救,此醫家所謂末疾也。殿下,亦嘗知其致此之由乎?臣則曰,蕩平之祟也。隨衆混俗,圖占身便,固是衰世之恒情,而況又名利之所在,禍福之所基,不令而趨,無罰而威,周旋於彼此之間,顧瞻於同異之際,唯以無圭角無是非,雍容言笑,優游祿位,爲方便法門,是以漸染倣效,成一習俗,長此不已,極其弊而言之,張禹、馮道是耳。殿下之主張蕩平者,豈欲其俗尙之如此?諸臣之奉令承敎者,亦豈欲其風習之若是,而唯其息爭止鬧之意勝,而馴至於此。臣非欲沮敗殿下蕩平之道,只願於論事論人,發號施令之間,別白黑辨是非,漸謀所以少振此積衰之士氣耳。至若十九日下敎,關係至重,殿下,旣已發其端矣。尙不能明言顯斥,使人曉然,何哉?中外含糊,呑吐不白,使死黨者,尙欲容護,此何等大是非,而置之䵝昧之間耶?嗚呼,有國之所重,惟名與器,名器賤而國隨而卑,兩銓之長,責任如何,而擬望之人,皆以十數,當今才彦,固可謂濟濟,而是何若是之多也?銓曹之參判、參議,玉堂之長席,曾經與擬望者,又皆以十數,甚至於銓郞之一政五通而極矣,此莫非蕩平之故也。初不論其人之優劣,必欲爲兩邊之互對,一通再通,致此猥多,所謂蕩平,卽毋論色目之如何,唯才且賢,是擧耳。豈爲此互對而設哉?至如尹汲之類,則又就其互對之中,分別主客,必欲以銓筆之極選,攬爲私物,則尤可痛矣。一自辛壬荐飢之後,凋瘵尙未蘇甦,而昨年以來,京城士民,飮饌相屬,歌舞不已,巫風之兆,識者寒心,似訓鍊大將張鵬翼,生日設席,窮極豐侈,酒肉之盛,絲管之殷,都人觀光,爲之傾城,將臣之不念謹愼,固已可駭,而仍遍請朝紳,軒車騈顚,金貂輝映,終夕酣醉,纏頭伶妓,聽聞所及,莫不代羞,若使蓋寬饒、宋璟之類當之,是必仰屋長歎,擧盃旋去矣。臣以爲此等汚習,亦不可不愧責也。史局回薦之規,至爲嚴重,旣以可否之權,委之於先進,而前校理申致謹,目見史薦之不均,遂有不平之言,則此豈可罪之事,而臺啓踵發,至以致謹疏中所無之巨室權貴等語,抑勒爲罪,遣辭絶悖,而譴罷屢朔,尙靳收敍,致謹之一時置散,無甚關係,而一開沮薦之罪,後弊無窮,況臺言,初旣爽實,尤無可論,臣謂宜卽甄敍,不可已矣。仕道之混淆,莫甚於近日,字牧之任,全不擇差,生民之困悴,蓋由於此。頃日牙山之窠,至以李燁首擬,燁,是醫官之最衰敗者,雖在盛壯之時,此輩之冒叨郡邑,已非美政,況聞其年紀已迫,必欲於今歲之內,圖得一麾,爲銓官者,固當斥絶裁抑之不暇,乃反汲汲高擬,甚失愼簡之義。臣謂當該銓官,宜加規警,而又聞大臣以李燁之不受點,仰質於筵席,而聖敎,以錯認爲同姓名武臣爲答云。臣謂只此一微事,而上下胥失矣。大臣之道,以人事君,苟能以俊才實能,揚陋登薦,人主不用,則補綴更進,未爲不可。今以老醫之失邑,至請聖意之所在,事未前聞,而聖敎所謂錯認,若或出於難於爲答,姑且權辭,則聖上之待大臣,亦不誠實矣。進賢擧能,接下以誠,臣竊爲吾君吾相誦之,顧今可言之事,必不止此,而臣跡疏京輦,耳目不廣,寂寥數語,有同塞責。伏願殿下,毋以其人而廢其言,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勉戒之言,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猛省?十九下敎,略以盡矣。噫,欲齊時象,注合群彦,望多何異,若此以後,可以擇才,汝雖患之,予則猶恐乏人,申致謹事,其所爲,誠非矣。其何扶抑?訓將事,推考飭勵焉。末端事,爾言是矣,而大臣所達,本非深爲,予之下敎,非亦權辭。雖然,寂寥之中,有此規正,予亦嘉之,於大臣,豈不自勉乎?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未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宋秀衡,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以次入侍。上曰,此《貞觀政要》序文,皆初頭印出時,同爲印耶?珽曰,同爲印出也。上曰,注書出去,玉堂所藏唐本《貞觀政要》及《大明集禮》初卷唐板鄕板,竝持來,而政院啓草紙三四丈,亦爲持來。綽趨出還報曰,唐本《政要》及鄕板《大明集禮》初卷,持來,而唐本《大明集禮》,則玉堂無之云矣。上曰,注書出去,召對罷後,諸承旨持公事入侍事,分付,獻納金若魯,來待閤門,持公事入侍時同入事,亦爲分付可也。{{*|榻前下敎}}綽趨出分付後還入。上命儒臣讀之,珽讀自太宗與黃門侍郞王珪宴,至賜德三帛二十段。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五年遣使詣西域,至上嘉納其言。上曰,承宣讀之,秀衡讀自貞觀十六年遣使西域,至咸相慶賀焉。上曰,注書讀之,綽讀自貞觀六年有人告尙書魏徵,至於是乃止。上曰,兼春秋讀之,相朝讀自貞觀七年蜀王入朝,至賜徵絹一千匹。上曰,下番兼春秋讀之,兌和讀自貞觀十一年所司奏,至朕終不違公語。珽曰,纔講名臣奏議,旣已陳達文義,此書,皆從奏議中出來,故別無可以更推演仰達者矣。上曰,此書多有於名臣奏議中,而小註多有可觀者矣。珽曰,戈直之論,極好,而此冊則抄出,故所錄甚少矣。健基曰,小註果好,而此則抄出,故頗有拔之者,可欠。雖然,聖上覽此小註,時時演繹,則多少何關耶?上曰,薛仁方之註,亦好矣。珽曰,改過難於知過,人君不覺其過而爲非,則無奈何矣。至於旣悟之後,猶恥其過,而不思悛改之道,則豈非過而不改者耶?聖上,於此等處,孜孜自勉,期於無過,臣竊伏望。上曰,所達是矣,當留意矣。健基曰,張玄素比君桀、紂之言,好矣。上曰,今人則決不能以其君謂甚於桀、紂矣。健基曰,太宗優容開納之量如此,故草野之人,莫不至極論,語多峻激矣。上曰,在上者,導率不如太宗,故下無直言之士,爲上者,得不愧乎,何可專責於臣下耶?珽曰,今則上一疏,下一字爲難,捃摭文字,構成罪案,故句語間,莫不審愼如此,而何可責其直言抗論耶?上曰,我朝中葉,猶有極言之士矣。卽今則人事勝故然矣,以封禪事見之,予以徵爲未盡矣。健基曰,古史亦有先儒之論,多以魏徵,學術不足,故有此事云矣。珽曰,時君世主,皆以封禪爲當行之事,故魏徵,亦有是言矣。健基曰,韓退之潮州上表,以不得預於封禪爲恨,先儒多以韓子之學,爲不足矣。上曰,人孰無過,改之爲貴,予深有愧於太宗謂劉汮之言矣。太宗明達,過而能改,予則不能免此病,獨不愧乎?頃者下敎,微細不足言,而唐皇能改,而予未能改,故予自知有是病也。珽曰,上敎如此,吾國,其庶幾乎,臣等,不勝欽歎之至,卽今世道難平,往往有一邊過中之言,雖臺言,過中則必切責之,今日下敎,又至於此,臣等,雖有如魏徵者,敢不隨事仰陳,以副今日之敎耶?上曰,予亦安得每事盡善耶?太宗對劉汮,深陳旣往之悔者,豈不有愧於予心乎?珽曰,有魏徵言,故太宗,大覺其非,今日朝臣際遇之盛,如房、魏者,易乎,自上,若責勉於臣下,以匡救爲務,則或不無直言極諫之士矣。上曰,所達是矣。上又曰,今觀《貞觀政要》,皇明憲宗御製序文,旣弁其首矣。予欲作後序,以表興感之意。儒臣,執筆書之,可也。珽取筆墨及政院持來啓草紙。上曰,題目,以《貞觀政要》後序,書之,可也。珽書之。上,口呼曰,夫歷代史書,何爲而作也?蓋述往牒之治亂,爲將來之龜鑑也。此政善惡,皆吾師者矣。孟子云舜何人予何人,宋之神宗,以堯、舜,朕何敢望云,而程子愀然,立志之不卑,韋布猶然,況帝王乎?雖然,旣非上聖之資,則學問之道,當逌淺而入深,逌近而至遠,可不鑑戒也哉?予今講《貞觀政要》,而敬玩皇明憲宗皇帝親製序文,辭簡理明,猗歟帝綸,三復欽歎,且切興嘅。噫,將三代之宏治,比漢唐之借仁,王伯之分,判若黑白。昔之孔門之徒,雖五尺之童,羞稱五霸,而眇予小子,承祖宗艱大之業,臨靑丘億兆之民,于今一紀于玆,而因其涼德,治效未聞,比諸漢唐,其亦遠矣。上負御製行遠登高之訓,祖宗遺大投艱之意,觀於斯書,感愧交中,敢以蕪辭,略攄于後,表予自勵自勉之心,而字劃未精,不能手寫,爰命善書大臣,書以入梓,皇朝序文,亦令藝閣,摹唐本而重刊,匪風下泉之思,庶幾不泯云爾。時皇朝崇禎紀元後九十一年甲寅冬,拜手謹敍。珽書畢。上曰,唐本《貞觀政要》皇明憲宗皇帝御製序文及予所製後序,令藝閣入梓時,皇朝序文,則以唐本《洪武正韻》本字精刊,予之序文,比唐本字,差少,而奉使大臣還來後,使之繕寫梫梓,大臣前行官銜,亦爲書塡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申時,上御克綏齋。諸承旨持公事入侍,獻納金若魯,同爲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獻納金若魯,假注書柳綽,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上曰,獻納進來。若魯進伏,上曰,纔與儒臣,論劉汮對面窮詰諫太宗之語矣。予今召臺臣,非欲對面窮詰也。近來臺閣寂寥之餘,若是論啓,深用嘉尙,欲面諭而召之矣。再昨次對,以言路之閉,諸臣陳達,予亦有下敎矣。臺臣今日所論,非大事,能不負言責之寄,予用嘉之,初欲褒賞,而更思之,臺臣,卽出入經幄之人也。若以此等之啓,遽賞之,則人必謂予以爲親近之臣,而賞其言矣。予故留其嘉賞,以待疏遠之臣能直言者,而召臺臣,而面諭予意矣。近來臺閣之言議,每不能恢公直陳,誠多寒心,向於講筵,因臺臣之言,予以儒臣亦不知予心,他尙何說爲敎矣。予雖無知人之鑑,豈不知臺臣乎?臺臣,須知予今日之敎,益加自勉,可也。{{*|出擧條}}若魯曰,如臣無似,猥叨耳目之寄,草草數啓,略效一日之責,而縷縷下敎,嘉奬過優,臣不勝惶感愧赧之至,知臣莫如君也。臣,幾年出入於侍從列耶?臣之不似,聖鑑之所洞燭矣。臣之此啓,豈經營而爲之耶?若經營爲之,則上天鑑臨,寸心可質矣。春躋曰,此臺臣,頃日不待牌,而入爲署經。今日,亦不待牌而來,誠不易得之臺臣矣。若魯曰,當待疏遠之臣,而嘉賞之敎,不勝欽頌,今之嘉賞,若及於臣,則人之爲言,必如聖敎矣,若於疏逖之臣,而大加嘉賞,則人之聳動者,必多矣。今承下敎,不勝萬幸。上曰,上補衮職之闕失,下規大官之過尤,公平之心,自臺臣始立,可也。若魯曰,臣之所見,豈知其必穩當,而臣心,則矢不改移,以負聖上今日之敎矣。上曰,公事持入者,上之。若魯曰,臣請退出矣。上曰,依爲之。若魯先爲退出。春躋上一度回啓公事。上,覽後還下,仍命書判付曰,依回啓施行。重協,上二度。上曰,俱書依回啓施行,可也。春躋曰,手部痰滯處,差減後何如?上曰,後日入診時,當詳言,而差減之言,悶諸臣之連設候班,而有此敎也。實則姑無加減矣。春躋bb曰b,臣等,不任區區之慮矣。黃蠟不平,故裹艾,而夕水剌進御乎?上曰,姑未進御矣。必寧進三度回啓公事。上曰,皆以依回啓施行書之,可也。必寧曰,軍號頒布,今已過時矣,何以爲之?上曰,注書出去頒布。綽趨出,奉軍號封,傳授於兵曹佐郞李彙晉。秀衡進知敦寧宋成明上疏及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上曰,讀之。秀衡讀成明疏。上曰,不可奪志云者,過矣。又讀他疏。秀衡讀應洙疏。上曰,此疏,勿出朝報,可也,若流入彼中,恐有不好事矣。上命秀衡書批答。答成明疏曰,省疏具悉。前批豈不云乎?其所處義,終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上來行公。又答應洙疏曰,省疏具悉。今者藩任,蓋乎擇授,其所爲嫌,俱涉太過,卿其勿辭,其速上來,往欽哉。上曰,使行,何時入來云耶?春躋曰,初二三間,當入來云矣。上曰,諸臣入侍之時,中官,奔走於前,事體未安,當該中官,從重推考。{{*|出擧條}}必寧曰,卽伏見南兵使申德夏狀本,則以端川府使趙台相築城事及高原郡守田始赫軍器別備,至請褒賞之典,而觀其措語,則使兵房軍官,摘奸爲言,狀請賞典,何等重大,而兵使,不爲親自看審,只令褊裨摘奸云者,殊無詳審之意,事體至爲未安。南兵使申德夏,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秀衡曰,卽伏見京畿監司趙明翼去十一月朔各邑同推啓本,則南陽罪囚,以同推主推官之有故,一朔之內,只行一次同推,高陽、豐德罪囚,則以同推官之有故,三次同推,俱不得擧行。凡殺獄重囚之月三同推,自是法例,則三邑主推同推官之慢不擧行,事體極爲未安。南陽主推官同推官,豐德、高陽同推官,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南陽主推官同推官,則竝推考。豐德、高陽同推官,則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直}}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伊川府使申致雲,迎日縣監申{{!|𭸿|⿰王戊}}。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節屆窮冬,冱寒益烈,伏未審日間,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有變動之候乎?臣等,久未入侍,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中宮殿氣候,何如?嬪宮氣候,亦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滯處,其下敎于入侍矣。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金箕錫,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箕錫牌不進,持平二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事變假注書許鐔服制,代以宋翼輝爲之。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只推,更爲牌招。 ○以朴文秀爲忠勳府有司堂上。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宗白、韓顯謩、姜必慶、尹彙貞、金尙翼、沈星鎭、李度遠、李巨源、洪鳳祚、吳彦胄、柳謙明、任珖、尹尙白、朴弼均付副司果。 ○以弘文館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頃者勉戒,業已嘉之,已免默默,初嫌過矣,又何違召?只推。 ○李重協啓曰,延祥詩製述官,旣已抄啓,大提學尹淳,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開政命下之後,不卽擧行,事甚未安。判書,旣已陳疏入啓,參判,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判書批下,參議只推,竝參判牌招。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再招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濟爲承旨,朴文秀爲大司諫,鄭益河、趙明履爲持平,徐宗伋爲江陵府使,金養浩爲明川府使,鄭達先爲公山縣監,權世隆爲鎭岑縣監,閔珽爲安峽縣監,趙彦彬爲廣興主簿,金尙翼爲副校理,金廷潤爲掌令,李宗白單付別兼春秋,鄭錫垕單付校書副正字,折衝李枝達今加嘉善賞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病,參知黃晸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以李夏源、尹得和、尹和鼎付副護軍,尹陽來、李鳳翼、李顯良付副司直。 ○兵批啓曰,宣傳官具善行呈狀內,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宿衛緊任,輪直之際,每多掣肘,勢難兼察,入啓變通云。本兼兩任,俱係輪直之職,則其爲難便,誠如所訴,具善行宣傳官之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翊衛將車復運呈狀內,猝得寒疾,症勢甚重,旬月之內,無望供職云。此係輪直之任,而身病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宗廟薦新兼行,則時刻可知,只行薦新,則以何時行之耶?問于出番官員處以啓。 ○李重協啓曰,宗廟只行薦新時刻問啓事,命下矣。問于出番官員則以爲,薦新物膳,若於今日入來,則必待翌日昧爽,薦新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宣惠廳言啓曰,因戶曹草記,司宰監魚醢價一半之數,令本廳上下事,允下矣。以此一事,前後筵席,大臣、重臣,相繼陳達,不啻累次,庚戌秋備局草記以爲,此等加定,輒使惠廳責辦,則惠廳,亦難支堪,或當地部窘急之時,隨其所報,自惠廳量宜上下事,有所蒙允,而繼因筵稟定奪,只給折半之價。癸丑又因該曹經用之匱竭,更給千石矣。蓋本廳與地部,所管各異,大同收米,自有定數,貢物元貢,亦有定限,故元貢外加用,勿論多少,自戶曹,別貿取用,自是定制,而況此魚醢進排,未有一定之數,或多或少,加減無常,尤不當移送本廳,永作恒貢者也。頃年,司導寺gg司䆃寺g宣飯米一半,自本廳替當,旣是前所未有之事,而今者該曹,援此爲例,竝與魚醢價,而欲令本廳上下者,誠是意外。本廳,曾因朝令,庚戌、癸丑兩年,該曹窘急之時,連次上下,專出於一時相濟之意,則到今該曹,不諒定奪之本意,當此曹儲有裕之時,又令本廳,替當上下,有若應下而不給者然,若開無前之路,實有無限之後弊。揆以事理,決不當替給,依前,自該曹責應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乙卯正月當十番海西別驍衛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正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破陣別馬隊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五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乙卯年正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四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黃海監司狀啓,還上軍餉催促,而身爲藩臣,朝令之下,未卽奉行,惶恐待罪事。傳于鄭必寧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若魯啓曰,臣得見司諫趙漢緯之疏,首言災異之可憂,深斥三司之黯默,近日居三司之列者,均有其失,而未有如臣之前後久叨,則不言之責,臣實爲首。人言之來,已覺愧赧,而且以向來銓郞之一政五通,峻加譏切,臣卽五通中人也。曾以此事,再速人言,積事撕捱,至被譴何,每一追惟,尙有懍惕。況今臺言又發,公議轉嚴,惟當恭竢刊汰之不暇,而顧此所叨臺銜,視銓郞,職名雖殊,若其通擬,則等耳。尤何可放倒廉隅,一刻仍冒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李重協啓曰,獻納金若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答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省疏具悉。頃者卽望,知卿苦心,不諒之斥,於卿何嫌,其他爲嫌,其涉太過,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答吏曹參判申昉疏曰,省疏具悉。批已諭,卿何爲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臣卽伏見諫臣疏本,其爲臣難安之端者,非止一二,而其論銓郞五通事,盛加譏斥,尤不勝竦恧之至。夫極選新通之務主簡嚴,自是銓地第一義諦,臣亦非不知此,而向來通擬,雖皆時望,分排之際,自不免互對之套。此其斷斷苦心,實在於均彼此平物情,而自外面驟看,則病其不簡,誠亦宜也。且臣於昨日院啓中三邑守令事,亦有所不敢自安者。自臣入銓以後,擇守令一事,非不十分盡心,思所以仰體飭勵之聖敎,而此三人者,或曾莅南邑,頗著治聲,或前任嶺郵,至登啓褒,或積勞劇司,例宜調遷。臣之前後檢擬,不過出於更試他邑,以示褒勸,姑畀僻縣,稍振淹滯之意,而此皆在臣,多是平生素昧,或係備郞泛識,則臣亦安保其必能善於治理,而臺言之如此,何足異也?第臣所遭,無論本事之如何,臺閣昌言,臣方爲聖朝賀,則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其在嚴畏公議之道,終亦有不敢晏然者,纔違召牌,敢此自列。伏乞聖明,亟命遞削臣銓職,以重公選,以謝人言云云。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臣以病以情,俱不容一日冒據,而前後引入,輒値迫隘境界,逃遁不得,黽勉復出,去就無據,不成處義,每自循省,慙悸交中,卽伏見司諫趙漢緯疏本,追提向來銓通事,盛論互對之非,語意極其深緊,臣尤不勝駭惑竦蹙之至。凡諸通擬之規,當觀人地之如何,互對多寡,非有計較,則今乃以此爲咎,齗齗於日久之後者,其亦支離,而臣旣備員政曹,與聞其議,非斥之來,理難晏然,且其疏中,以銓佐副學之數多,深致慨然。如臣無似,亦曾濫吹於其間,久冒匪據,宜退不退,自顧騂靦,有若臺言之專指臣身。今又戀係寵利,一味遲回,則其淟涊可羞,玷辱名器,誠非細故。玆因開政有命,召牌荐辱,而似此情勢,不堪復廁於銓地,坐犯違傲,罪尤萬死,郵罰之加,寔所甘心。伏乞聖慈,俯垂諒察,將臣職名,先行鐫改,仍命所司,勘臣辜犯,以重銓衡,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云云。 ○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巳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洪相朝、金兌和入侍,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白興聲入侍。上曰,藥院批答,有落漏處,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金兌和,承命而出,持入批答。尹淳曰,日氣近來頗和溫矣。數日極寒,寢睡水剌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手腕痰滯處,更復何如?上曰,亦一樣矣。淳曰,聞副提調之言,昨日下敎以爲,痰滯之候,別無加減云,未知果何如耶?上曰,次對日,以手撫摩,則似有差勝之氣矣,其後,如前無加減矣。予在東宮時,李判府事言,藥房雖劑藥以進,而自內每不服云。故近來則雖一貼未服,必言于外矣。以無加減之意,昨果下敎于副提調,而今則又有疹粟,斑斑見于其處,何爲而然耶?淳曰,請令醫官診察,而脈候亦爲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先診脈候,後視痰處,可也。痰處,時或不便矣。聖徵診退曰,脈候,前日則沈緩,而少欠和暢矣,今則左右三部,不沈亦不數,而度數調匀矣。手腕痰滯處,屈伸不便,蓋由於日氣猝寒,痰復凝結而然也。向時手臂麻木之症,近復何如?上曰,此則差勝矣。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不沈且有力,右三部,暫有滯意,而度數俱調匀矣。痰處比前凝堅,似少異,而不至大段矣。淳曰,無乃帶陽而有此紅暈耶?上曰,帶陽則可慮矣。志哲曰,痰之聚散無常,日氣猝寒,故似有凝聚之意,而無帶陽之慮矣。上曰,不寒之時亦然,而今則似有留而不去之意矣。志哲曰,溫暖則自散,其處,常使溫之爲宜,黃蠟膏,試付之乎?上曰,若干試之矣,斑斑者,似由於章陸gg商陸g之氣矣。淳曰,聞昨日入侍人之言,終日披閱文書,而手腕上裹纏之物,亦去之云,如此之際,寒氣易入矣。雖片隙,吐手,勿爲脫去,何如?上曰,昨日,亦不去纏矣。興聲曰,前日診察時,少有浮氣,今則不爲堅硬,痰將解散則不堅矣。或慮帶陽,而此則不然,凡痰類,惡冷喜溫,常使溫暖,磨以歲月,則自然散去矣。一時外付之藥,不可責效,務令溫暖其處,勿爲觸寒,何如?淳曰,商陸,似有毒氣,卽今斑斑之生,無乃由此而然耶?興聲曰,商陸本無毒,初生時,人以爲菜而食之矣。上曰,不必用藥,若付之以毛物,則溫而自解矣。聖徵曰,臣等所望,亦如此矣。自初不能溫煖,故如是持久矣。若使毛物纏裹,則其幸何言?淳曰,痰非藥物所可驅逐,溫之則自當解散矣。向者所進之藥,非見效而止之也,停藥已久,或不無症候有加之慮,下詢于醫官,加劑以入,未知何如?上曰,別無服藥之症,雖欲服之,歲時不遠,所服必不多矣。歲後更爲議定,似可矣。淳曰,手腕診察時,臣仰瞻玉色,則比前頗勝矣。上曰,近來則頗勝矣。淳曰,外付之藥,恐無所益,毛物,退而當進之矣。上曰,依爲之。藥房批答,承旨書之。李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內殿氣候無事,嬪宮氣候平穩矣。書畢,上曰,玉堂所在《貞觀政要》後序,兼春秋出去持入,可也。兌和承命而出。上曰,承旨又書之。春躋執筆,上口號曰,傳曰,奬忠容直,王政之所先,而昨日臺臣入侍時,留其嘉賞,以礪疏遠之臣事下敎,此不過數事故也。若居職去位,靡懈其心,隨事無隱,匡君闕遺之臣,豈可以遠近而計之哉?故昔以唐宗、魏徵之知遇,嘉其忠,賞其直,則無異疏遠。李判府事,以黃耉舊臣,自予在春宮時,以賓客輔導,忠款已知,而其後大拜之後,靡懈此心,至老冞篤,豈徒予之嘉尙。抑亦通朝之所共知,吏曹參議李宗城,受乃父之訓,匡其君于誠,自夫玉署南床,以至下大夫,而終始靡懈,隨事補闕,以居職去位,其不爲嫌,有懷無隱,或有其言之過中者,設有不豫于心,伊後思之,言雖過中,非爲身計,誠實愛君,故久去經幄,講席寂寥,則必也思焉,每有政令,其有過處,心自以爲宗城之意,奚似矣。厥後入侍,果補其闕。噫,予之於宗城,唐宗之於魏徵,唐宗則田舍翁之語,雖諭內后,予則諭其人矣,比諸魏徵,薄耶,厚耶?宗城,旣欲爲良臣,予獨何忍爲闇主?噫,宗城之心,予知,豈可無賞而不忠,有賞而益誠,賞一人勸萬人,歷代班班,今者此擧,非爲宗城,實礪他人,今下貂帽,自政院,召而與之,仍命勿謝,着還家慰老臣事分付。承旨書畢,中官,持貂帽,傳之承旨,承旨受之。兌和以序文進之。上曰,入之。淳曰,延祥詩製述官,例自政院抄啓,玉堂諸人,事當製進,而玉堂遞職後,無付職之事。且多在外,故其所抄啓,多以國子官員明經出身,充數矣。上曰,古則必不然矣。淳曰,古則皆以玉堂與知製敎製進,而騎省、槐院諸官,亦在選中矣。上曰,知製敎今無乎?淳曰,知製敎抄選已久,故被抄之人,無多矣。春躋曰,延祥詩製述官,每以有職人抄啓,蓋無職,則輒稱下鄕,故不得不以有實職及帶軍銜人,捧擧案抄啓矣。上曰,雖與試官有異,曾經玉堂人員,竝付軍職後抄啓,可也。春躋曰,然則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乎?上曰,依爲之。淳曰,月課,去丁未冬一次製進之後,更無製者,今冬將盡,而尙無製來之事,極爲未安矣。上曰,月課、朔書、朔試射等事,祖宗朝設置本意,豈偶然哉?近來朔試射,則雖無分,而多有進參之人矣。前日,豈不以月課製進之數少,有更爲製進之命乎?更加申飭,俾無如前數少之弊,而今此延祥詩,預爲申飭,使無不製之人,可也。{{*|出擧條}}上,下《貞觀政要》後序于淳曰,歷朝之朝字,似未妥。下有代字,故不得用代字,而改以爲諸家史書,則未知如何?大提學,必爲詳見後,或有未審處,達之可也。淳看畢曰,至矣盡矣,無容議爲,代字雖疊用,何害之有?上曰,然乎?承旨以代字改朝字,而其下前代,以往牒改書,後世,以將來改書,可也。春躋,改書訖,上,又下《貞觀政要》初卷曰,此大明皇帝御製序文也。雖未可知其果爲親筆,而模刻此序,以爲印板,可也。淳曰,《女四書》,卽有刊行之命,而此冊,閭閻亦罕有,臣僅得一本而見之矣。上曰,李德壽,足可爲此乎?其諺學何如?淳曰,德壽諺文,雖或生疏,豈不能爲此乎?上曰,大文如綱,小註如目,俾如《小學》板本,可也。春躋曰,昨日下敎于諫臣者,實合於開言路之道,似不必出於擧條,而不可不使中外曉知聖意,與今日傳旨,竝出朝報何如?上曰,留其賞以待疏遠云者,非誇張之言也。實欲激勵他人也。昨日下敎,出擧條,可也。淳曰,遇災修省之意,至矣。凡諸臣僚,孰不欽仰,而臺臣之相繼進言,亦由於聖上振作之政,豈不美哉?上曰,趙漢緯之言,好矣,而猶不無隔膜矣,吏判之五通銓郞,實出苦心,訓將事,在於爲刑判前乎?淳曰,然矣。漢緯之言,或不無膜子矣。上曰,近來臺閣,寂無一言之餘,漢緯猶能論及將相,此則可尙,而其言訓將事,當爲請推,而終無別白之言,此則未安矣。大臣,以此引嫌,不爲入來乎,終涉過矣。頃者予言,非權辭也。近來精神,有所未及,果不見其以醫懸註矣。臺疏中爲吾君吾相誦之者,豈不好乎?然而其有隔膜處,自然知之矣。大臣之引嫌,則極爲過矣。淳曰,古語曰烏鳶之卵,不破,而鳳凰至,此等之言,亦爲嘉奬,則直言,將日至矣。吁咈之言盈朝,則可知爲治世之象,臣爲實錄堂上時,見日記,先朝,自庚申至壬戌年間,人才最盛,而治象如隆古,其以下,則論議漸生,而不欲觀矣。近年以來,聖上,飭勵甚勤,故時象比前時,亦少愈矣。上曰,其心,若愈於前,則豈不爲幸耶?此未可知也。淳曰,俄者所達手腕所裹毛物,出去後,當卽爲製進矣。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李濟{{*|未肅拜}}。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流星,出北極星下,入乾方天際,狀如拳,尾長四五尺許,色赤光照地。 ○李重協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正朝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手腕痰滯處,一樣矣。都提入來,問安日入診,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藥房曰,都提調入來之日,當令入診矣。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今日不爲出肅,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李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春躋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憲府多官,或在外,或未肅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持平趙明履,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右尹李德壽,除拜已久,尙未出肅,詞訟劇地,不宜暫曠,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兪健基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校理任珽、兪健基,副修撰李喆輔,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新除授副校理金尙翼,時在京畿漣川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洪相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金啓白。 ==1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務安縣監黃沇。 ○夜二更三更,乾方,有氣如火光。四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持平鄭益河在外,趙明履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啓曰,小臣,與左副承旨李重協,正朝望闕禮習儀,議政府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及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齋後爲之。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臘寒愈嚴,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手腕痰滯處,其或有變動之節乎?今日臣等,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爲宜。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部痰滯處,姑無加減,而此不過寒痰凝滯者,其若調攝,自可差歇,勿爲問安。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李濟陳疏,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趙明履,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屢日引入,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凍獄滯囚,亦甚可念,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漢城左尹洪鉉輔,連呈辭疏,不爲開坐。右尹李德壽,昨旣違牌,今不出肅,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左尹洪鉉輔,右尹李德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各司殿最事,有飭勵,則忠勳府守禦廳外,今已多日,尙不爲之,事體寒心,政院,各別飭勵。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鄭永承、朴守命、蔡以徵、陳衛晉等,先爲上送,爲先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左承旨李濟疏曰,伏以臣,老敗病頓,不堪供職之狀,通朝之所共知,而只緣賤名,尙掛於承宣舊望,以致時有天點之誤下,臣嘗悶蹙不安,罔知攸措,不意迺者,新命復降。噫,臣名,雖在於望中,望中諸彦,年富才優者亦多矣。何聖上,每於老臣,省錄不置至此耶?或者聖意以爲,臣之筋力,不至全衰,猶可備使而然耶?然,臣筋力,比今春園陵陪扈時,十減七八矣。今則雖九生十死,豈能復爾乎?最是耳目之用,漸不如前,尋常對人,言語聽瑩,白晝看書,字劃冥昧,以此病狀,其何以入而奉行聖敎,出而應酬院務,以稱惟允之責乎?臣之病狀,旣如此,而又有鐵限當前,踰越不得者。前承旨李鳳翼,旣以年老,被彈見遞,則臣之賤齒,視鳳翼,不啻先一飯矣。其凋衰昏憒之狀,人所共見,而迺以臣,代鳳翼,眞所謂朝三四,而暮四三也。去就之節,於此已決,而其在核實之政,亦豈容若是哉?且臣衰病之外,又添寒疾,已過旬望,一味危篤,宛轉床簀,蠢動無路,天牌之下,不免坐違,迹涉慢蹇,罪合誅譴,而只推之恩,遽出格外。臣尤抑塞悶鬱,不知置身之所也。玆敢略具短疏,仰請重何。伏乞聖明,俯垂恕察,先遞臣新授職名,仍命有司,勘臣罪戾,以警具僚,不勝幸甚。臣旣情病如右,末由承命,敢以一言,願效愚忱,惟聖明,澄省焉。臣於近日,連聞道路之言,則月前雷動之異,兩南及畿內、驪、利等地,比京中愈甚,無異盛夏,而至於日者星隕霧塞之變,尤極非常。臣於病裏,不勝漆室之憂,爲考《天東記異書》,則其應,若合符節,此必禍機潛藏,人不覺知故天之警告,若是其諄復也。豈不大可懼哉?然,聖上恐懼修省之意,未有著見於外者,而至於求言等故事,亦廢而不擧,臣竊慨然也。噫,今日國事,百弊俱興,有足以召災致異者,指不勝僂矣。朝臣勉戒之章,言非不切,計非不善,而殿下一不採施,只下例批以優容之,此實殿下病痛也。雖以日昨臣疏言之,其中都政以下數條,特弊之小者耳,因之革之,惟殿下所行,而未蒙一言之採用,此雖臣人微言賤,不足有槪於聖心,而其於聖人擇蕘之德,不幾有歉哉?嗚呼,天下事,不患無善策,而惟患人主不用耳。若使人主言可用,則卽令行之。如漢高之趣銷六印,卽日西都,則提三尺定天下,猶且八年可成。況按盈成之業,而做郅隆之治,顧何難哉?是以臣嘗語人曰,今日先務,惟勸得我殿下,畢納雅言,悉用群策,則天怒可弭,衆弊可祛,而治道不難興矣。伏願殿下,深留意焉。嗚呼,殿下卽祚,已過十年矣。寶算,亦踰鼎盛之年矣。功業難成,歲月易失,若於此時,又復蹉過,則太平之盛,更待何時?伏願殿下,不以臣言之耋,而益加勉勵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今授喉院,雖曰舊職,意則嘉尙,爾勿辭速察職,付陳勉戒,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年衰病痼,精力都盡,尋常事爲,輒致憒憒,已不堪擬議劇務,而秋曹新命,出於意外,惝怳訝惑,莫省攸措,適當親臨錄囚之日,事勢急迫,他不暇顧,終不免冒昧出肅,挨至今日,而顧此詞訟重地,雖文宰之才識通敏,素稱剛明者,尙多逡巡辭避,況如臣之空疏老病者,尤豈有一分堪承之望哉?見今所帶訓局、捕廳,罔非國之重任,左右鞅掌,卸解無路,徒有顚沛之慮,方竢瘝曠之罪,司寇之責,又兼此際,一身之狼狽,雖不足恤,其於國事之僨誤,何哉?臣之叨是任,纔過一旬,而鎭日奔走,輒犯晨夜,摧殘筋力,一倍澌綴,聰明精神,無以應接,雖欲黽勉驅策,其勢末由,念臣之向來力辭京兆,得蒙恩遞者,實由於此也。今此秋官之長,掌一國之刑獄,摠萬民之爭訟,其委任之重,簿牒之煩,不啻十倍於京兆,則今何獨徒恃寵靈,不思力避,以貽公私之兩病乎?況且捕廳、秋曹之兼任,亦不無牽礙之端,以此以彼,尤難冒沒仍據,玆不得不疾聲呼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諒察,亟遞臣刑官之職,回授可堪之人焉。臣昨上此疏,見阻喉司,方擬更呈,仰冀必徹之際,得伏見亞諫疏本,則盛論臣向日小設之事,乃以不念謹愼可駭代羞等語,譏斥備至,臣看來,竊不勝瞿然慙悚之至。蓋臣犬馬之齒,適當周甲,而臣妻,亦今年六十四矣。素嬰疾病,死亡無日,臣之子泰紹,亦猥蒙國恩,屢典州閫,而拘於法例,不得將往其父母,故在渠私心,不禁愛日之情,爲設杯酌,要伸人子之至願。臣以孤露餘生,誠不忍獨享豐侈之養,而顧念人情,有不得揮却,日中而會,向夕而罷,所謂朝紳,亦不過戚屬若親好若而人而已。初豈有張大廣邀之事乎?第其所引寬饒宋璟之語,大不櫬合,如使臣,平日見重於同朝之間,人何比論於權戚倖宦之類耶?循省自愧,益無抗顔之意也。此莫非臣,年迫聽子,觸事柔孱,徒拘兒子致養之情,不念淸朝謹愼之風,自取人警責,至又貽譏於來見之諸臣,赧汗恧縮,無地自容,此可見臣之不足,以堪任重務之實矣。玆於未徹之疏,竝此尾陳,乞賜照察,亟將臣所帶本兼諸任,一倂鐫罷,以謝臺議,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雖曰非斥,爲卿至勉,其所特推,意亦此矣。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情踪畸危,杜門斂躬,自分爲聖世之一棄物矣。迺者,史局別兼之命,忽降於夢想之外,是責臣以完新薦也。其爲任,何等緊重,今遽畀之滓穢之賤,私心悚蹙,已不可言,其辱淸朝而羞當世,尤大矣。竊念臣曾於七八年前,忝居簪筆之列,謬當焚香之擧,而非斥之言,重發於先進,薦旣僨誤,身亦顚沛,蘭臺一步,鐵壁十重,伊時先進與被薦諸人,適皆殞亡,事蹟已陳,若隔前生,今不必追提旣骨之姓名,更煩於章牘,而每念前事,尙有餘愧,敗薦者之不敢復當史薦,館例甚嚴,則如臣僨事之類,初不當檢擬於兼史之任,而今乃不問情地之如何,責之以不可强之事,非但有違於館規,抑恐爲弊於方來也。天日之明,倘或垂燭,則不待臣之畢辭,而鞶帶之褫,庶不終朝矣。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詣闕外,略暴危懇。伏乞聖明,亟命鐫改,回授可堪之人,俾薦事不至遷就,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趙明履疏曰,伏以臣,向以停啓事,慘被持平金光世,司諫趙漢緯論劾,交沓之拳踢,捷急之機鋒,至今思之,不勝危怖,而批旨依啓,罪在不敍,則臣之悸懍震越,當如何哉?乃者,聖恩至渥,復加收用,而踪地,旣甚臲卼,疾病,適又沈㞃,遂不免坐違嚴召,論其辜犯,合受大何,而更荷包容之度,只被例勘之罰,玆者,又有柏府除命,天牌降臨,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攸措。然,伊日停啓之由,不可不一暴,請先陳頃年議律之顚末,而續之以愚淺之見。蓋頃年聖敎以爲,鳳祥之父,旣不承款,今於鳳祥,宜用當行之典,仍令考律例,金吾議啓,擧《大明律》罪人拒捕條,而其條,有流三千里之說。聖敎以爲島配,亦流配置之。其後,因臺疏及筵臣言,有出陸流配之命,而第臣向爲憲職時,取考議啓所引律條,則有曰凡犯罪逃走拒捕者,各於本罪上,加二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云云。所謂拒捕,言違拒捕捉人,而其註辭末端曰,若犯罪逃走,不曾拒捕者,不在加等之限,以是觀之,其曰加二等,卽是勘拒捕之律,非所以施之逃走者。語意不啻較然,而鳳祥,曾無拒捕之事,則加等之律,似無可擬。且念自昔朝家,於遠配多年者,多施量移之典。蓋以遠近雖殊,而同一定配,律名,無甚減下故也。今鳳祥之自島而流者,幾十年,則雖令移之,未知其違於古例,故遂停其啓矣。噫,臣雖迷昧,猶知世路之嶔巇,夫豈爲無所執之擧,以徒取顚沛,且臣雖碌碌乎,豈私於鳳祥,而甘爲蔑法之人,亦嘗粗聞古誡,常有過愼之病,而不能改,豈一朝敢爲縱恣無嚴之事,而惟彼臺臣,未嘗詳考律註說之意。又未暇揣知臣見之如何,遽以許多不韙之目,緊緊把持,深深論斷,顧雖急於擠人,何其全無商量也?至若突然而出四字,看來不覺一笑,臣未知如何出爲突然,如何出爲不突然也。若以初牌卽出,爲突然,則臣,旣無情病之大家難强者,若何而敢辭召命,如臺臣言,其將無故違召,天下寧有如此傲慢臣子耶?雖然,臣旣被其無限噂{{!|𠴲|⿰口沓}},觀其罪目,殆無以容於世,而況於臺閣乎?此不但爲一時辭免之節,從今薇垣、柏府,斷不合冒恥復進,大防之難越,不啻若鐵限之在前,臣非不知不承恩命,至爲惶悚,而士夫舍廉義,卽無以事君。蓋昔朱子之論,其意如此,則臣之自畫,誠非無所據矣。噫,士之出世,夫豈徒然,而臣,屢經言地,曾無絲銖裨益於國家,乃忽重遭抨彈,寂寥而退,一身羞辱,固無湔洗之望,責任不效,又在難貰之科,反求初心,但有太息。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玆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明,先命治臣罪負,仍命罷削臣職,勿復檢擬,以安賤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其尙爲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於昨者,伏奉診筵所下聖諭,凡三百八十有二字,字字恩光,曠越千古,軫老父忠款之靡懈,許之以訓子匡君,記微臣帷幄之舊恩,奬之以有懷無隱,其開示聖意,反復切至,萬萬非不肖如臣所敢承當。臣於是,忽不知衷情之何狀,而肌體之爲已有,瞻天頓首,久不敢言。至於貂帽之命頒,又不獨寵臣一身已,所以虛襟啓聰,勸一世而來嘉謨者,溢於綸綍之間,臣敢自托於燕臺之馬骨,以竢乎朝陽之鳳鳴,謹已秪詣銀臺,服而拜賜,頂戴隆私,口誦恩言,歸見老父,相對感泣。雖使臣父子與闔門百口,隕首結草,將無以言萬一之報,文字區區,又豈足以形玆至悃也?雖然,臣聞人君聽言,從諫爲上,賞諫爲次,夫以皇王之尊,求匹庶之言,聞則拜,聽則納之,卑辭而誘之,和顔而受之者,非以爲觀聽之美。蓋將以爲實用,如飢餐渴飮,是以求過而補過,擇善而從善,專以裨益於身與國耳。是以改過如更蝕,遷善如轉環,苟其言之當理,或引刀而斷懸,或輟食而銷印,譬諸湍水之臨萬仞,要下卽下,沛然而莫禦,此楚莊、漢高之爲偏霸之雄,而能成一代之治者也。不然者,雖賞之以千金之重,加之以萬鍾之祿,不過爲當時之一盛事,抑亦何補於衮職之闕遺,國勢之危殆也?故賞其人,不如納其言,納其言,不如行其說,竊念蟣蝨賤臣,積受恩顧,思以螢爝之微,仰裨日月之光,幄對箚牘,殆千萬言,論君德,則旣未效犯顔逆耳之忠,語時務,則又未有改絃易轍之謨,自知謏淺,無甚可取,而倘以我聖上好察之聖,棄短而取長,執端而用中,則亦豈取資於瑑磨之工,庸備乎芻蕘之擇者,而以言乎大本,則血氣之用,未盡除,私小之累,未盡祛,氣象終欠於恢廓,而規模尙安於牽架,以言乎要道,則實惠之不能下究,只在於財用之不克節,侈靡之不能祛,頹綱之不能復振,亶由於政令之欠簡重,貴近之過容貸,名器日漸濫觴,而人不擇矣。寵賚去益屑越,而恩則竭矣。此皆臣前後眷眷,反復陳規,極言而竭論者也。然而聖質之克治,未底於日新,時事之艱危,轉至於日甚,區區願忠之誠,終未免爲空言之無補,而韓休、李綱之褒,御筆宸章之賜,殊恩異渥,昔非不足,臣愚死罪,殿下之於賤臣,只見其賞其身,而未見其用其言也。此臣所以受恩懷慙,以榮爲罪者也。嗚呼,年來災沴之稠疊,姑不暇言,目下沈霧晝昏之變,決知非尋常偶然而然者,深恐安危之機,間不容髮,正宜十分敬懼,痛加徵悔,及此時,謀所以赫然奮勵,迓續邦休,有不可時刻少弛,尙可以緩節安步,泄泄沓沓,如前日之爲耶?況今歲律已窮,泰運將新,湯盤之銘,木鐸之循,又可以順時令而存警戒,振風雷之勇,恢經綸之策,拯生民於水火,繫國命於苞桑,使後之視今日,不啻如今日之視貞觀,則臣雖駑下,亦當殫竭寸赤,對揚休命,千載之下,庶得免於魏徵之笑人矣。愚衷激切,言不知裁,惟聖明,加意焉。臣於銓職,尸素叨冒,今且四朔,陳單求遞,不但爲情理之煎迫,曠日虛帶,惶澟轉深,日者諫臣,疏斥臣罪,請以規警,臣固受以爲過,不敢爲分疏之計,臺參甚嚴,而聖批靳允,跡旣待勘,情又未暴,嚴召再降,坐犯違傲,逋命之誅,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亟加譴罰,以重臺議,不勝幸甚。臣無任惶霣震越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下敎已諭,意礪他人,于今謝疏,其唯眷眷,尤嘉爾誠,可不加勉焉。噫,予意爾知,大鵬不飛,無異衆鳥,及其高翔,其遠可知,予雖涼德,志則有矣。尙有愧於漢唐,決不忍爲玄、高末端。爲嫌,其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修撰李喆輔疏曰,伏以臣,衅累深重,踪地窘阨,有命輒逋,無適非罪,尋常悸恐,自甘屛散,而迺者,乍罷旋敍,職名如故,四違而罰猶逭,五召而恩益屑。噫,臣方困於積怒,而上獨靳於遽棄,羈危之勢轉劇,而拂拭之意冞勤,自惟何幸,乃叨玆數,感篆惶隕,不省所謂,臣雖無狀,亦不至全無省識,則豈不知積逋之爲大罪,屢赦之爲至榮,而第臣情勢,臣疏旣屢暴矣,聖鑑亦俯悉矣。況自三銓官之譴補,而不幸爲生事朝廷之人,端居靜念,惶恐無地,選部之隨例苟擬,已非所料,天點之非分謬加,尤不自安,區區所願,惟在於亟被典憲,以正其辜恩慢命之誅而已。抑臣於江邊査事,所被向來臺言,至爲駭怖,而亦有所不暇尤人者。蓋臣當初膺命,徒知往役之義,而冒沒輕進,其罪一也。前後按事,妄守迂滯之見,而不念大體,其罪二也。及夫諸囚之上京也,臣之屢月査究而所不能得,乃於秋曹數三坐之間,一辭輸款,與藩査,鑿鑿相符,則臣之昏繆暗劣之實,於是乎益著,而其罪尤無所逃。念臣立朝十餘年,爲上使令,只此一事,而其僨誤如此,藉令臣,無故可仕,卽此而足斷其平生矣。況司直之論,澟然可畏,苟依其言,嶺海猶輕,而嚴辭靳允,固愈常格,薄勘旋敍,又出始望,乃知含垢藏疾,固聖人之至仁,而臣心愧悚,容有窮已?仍伏念臣,疏迂狷隘,多忤少與,加以一第爲的,衆鏑如蝟,積被齮齕,動遭猜嫉,臣亦褊性易滯,拙規難化,雖屢困躓,實不忍低首搖尾,淟涊苟容,循是以往,又不知更罹幾番危辱,惟有滅迹息影,居窮守靜,乃臣之今日第一義,而特因名在仕籍,遂致間有誤恩,睢盱之怒眥益張,扤捏之危踪倍惕,每念此事,可爲寒心,竊觀世之引嫌辭職者,輒曰永刊朝籍,或曰更勿檢擬,此蓋深引堅辭之語,而其心,則未必眞然,故自上亦視以循例文字,遂不省念,而若臣,則情愿如此,實無毫分假飾,與其侈虛縻之寵,而委身於坑坎,曷若絶衆猜之源,而偃息於圭蓽?倘蒙仁恩,軫其中曲,而副其至懇,則上著曲保之慈,下遂自靖之美,淸資膴秩,不足以喩其榮,高天厚地,不足以喩其德,其爲感幸,何可量數,顧此負釁之蹤,居恒懍惕,夏秋來,凡五辱除旨,而曾不敢一有鳴號,以重其猥屑之罪,乃今屢逋,而不得命,則一向泯默,亦所不敢,輒此隨牌詣扃,畢暴肝膈之蘊,而拱手竢旨,如饑望哺。伏乞聖慈,諒臣遭罹之非薄物可捐之比,察臣控籲之非他人强引之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賜刊汰,仍命削臣姓名於縉紳之案,毋論緊漫,勿復提擬,俾得以隨分飮啄,優游自在,則實造化生成之澤也。至於積事違傲之罪,邦有常刑,臣不敢輒冀僥免焉。臣無任情窮理極迫切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嫌彼嫌,俱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劾於見職者,顧其義,誠有不得不然故耳。夫去就語默,如人飮食,其飢飽冷暖,當自斟酌,固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可決,則臣雖狹中,粗聞斯義,豈因一時朋友之規,自輕大防,而第三司之職,以言爲責,可言則可以仕,不可言則不可以仕者,此義甚明,臣亦知之。然區區竊以爲見識不明,誠義不孚,除非眼公心平,超出時臼者,則未信於己,何以信於人,不獲于下,何以獲于上?此不過推助時論,訐摘人過,畢竟爲喜事朝廷,貽憂家庭之人,則雖驅世而勸之,臣所不爲,至若力糾宸闕,毋避觸忤,痛論治體,毋憚忌諱者,則臣之素所耿耿,未嘗不在於斯,而一則畏愞,二則拘牽,犯顔不諱,若自未易。蘇軾所謂聖君非不受言,臣自疏於開導者,每讀忼慨,誠亦自知其不忠,則日者頂門之針,正中臣病,平昔在心之媿,亦安得不懣然觸發也?噫,親友忠益之言,惟當聞斯行之,而左右參衡,決知其不可能,則乍出乍入,不語不默,在榮塗,則必欲自占,在言責,則必欲無預者,從前處義,都無可據,而恥過於覺非之後,包羞於發騂之餘,猶欲淟涊保位,苟且竊祿,則是特罔利龍斷,卒不免爲鄙夫之歸,半生自惜之意,亦豈忍蕩然至此哉?噫,臣之欲忠於殿下者,誠不敢徒占身私,假臣而信心徑情,無所顧戀,則自來軟熟之性,雖難一朝猝化,亦豈不感激知遇,少自效於愚忠,而目今國勢日卑,時艱日深,進無以少裨聖德,退無以自進昌言,此心耿結,天或鑑之。然不能則止,粗服古訓,自劾成說之後,又豈有去就之可論哉?屢費違逋,積傷義分,每當撕捱迫阨之際,不得不棲屑鄕郊,而顧臣情理,誠有可悲者。臣父,年在耆耋,床簀爲命,差過四五日,又是七十五歲人矣。逝水頹景,餘日無多,烏鳥私情,此豈一日離捨之時,而在京則積違君命,在鄕則久離親側,君親一念,非不切至,而忠孝兩虧,無以自全,獨夜徊徨,方寸交亂,俯仰慙悼,此何人哉?仰惟我殿下,上奉東朝,以孝爲理,天地體下之慈,無物不遂,則臣每誦事親日短之語,未嘗不三復流涕,而先輩於親年已高之後,力辭從宦者,蓋亦有見於此等處耳。今於請譴之章,不敢自隱其情私,倘蒙聖慈,曲賜矜察,先治臣不忠之罪,以警同朝,仍又姑許刊削,勿復檢擬,俾得以粗全微尙,少遂私懇,則臣雖無狀,亦豈無早晩殞結之報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守無義之嫌,撕捱爲事,分義道理,決不若此,爾勿辭,上來察職。 ○副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臣,有事松楸,日前來住廣州地,乃於千萬意外,本府吏,齎到有旨,以臣爲弘文館副修撰,令臣斯速乘馹上來者,譴罷未幾,恩除復降,馹召遠辱,丘壟生榮,祗奉命書,惟知感涕,念臣永辭館職之義,非臣私說,實爲一世之正論。蓋行公而撰進辭命,則朝廷不容有已刊汰知製敎,行公而不撰辭命,則館中豈堪有不草制冗學士哉?於斯二者,無一說可以處之,則迫於分義,一謝恩命,猶或可也,而因仍供職,人知其無此理矣。仰惟聖慈至仁,不忍一物之終棄,如臣釁穢已廢之身,猶欲蕩滌而收用之,勉諭敦促,日煩三召,天地生成之澤,臣旣感激而出謝矣。及其引分重入之後,殿下,亦許臣以任行微志,不復省錄,則始終之際,恩義兩全,蓋憫其罪累之餘,而寵以舊秩者,恩之極也。知其決不可出,而許以自廢者,義之則也。審如是,則臣雖退處丘壑,長託恩榮,歿有餘幸,而日月之明,猶有遺照,前後筵敎,輒以無義,責之。收召不置,敦迫愈嚴,積月違傲,重傷國體,而三冬囹圄,其窮亦甚矣。聖意之孤負,私分之惶悚,臣豈不念,而辭命一節,終說不去,不敢自惜,懼爲聖世羞,臣雖欲進,尙可得哉?臣旣分甘終廢,無復可言,而惟是空銜長在,聖眷虛辱,出則爲終身之媿,處則有慢命之懼,恓惶怵迫,長爲天下之一窮人,淸朝法從之列,豈有如臣者哉?重念臣,早失怙恃,遂無世念,性又拙訥,不多與人還往,居家,無友朋之益,立朝,罕交親之助,積其孤陋,動成迂僻,徑情妄行,宜取顚沛之日,久矣。粵自春間一出之後,褊心小忠,自作障難,言議之間,釁咎輒生,出處之際,悔吝山積,回視一年所得,無非愆尤,杜門慙媿,不敢自比於恒人,從今以往,雖冗官散職,猶無抗顔更廁之勢。況此已經刊削之地,豈復有去就之可論哉?臣本不欲猥以私義,屢瀆天聽,泯默違逋,唯待聖鑑之俯燭,而忱誠,未能感格,情地,轉益迫隘,深恐日復一日,冞增罪戾。且臣病勢,近益危綴,跧伏窮山,實無入城辭免之路,玆敢輒空gg控g胸臆,封章縣道,伏乞聖明,重哀臣狼狽窮蹙之情,亟遞臣新授之職,仍勘臣積逋之罪,使臣得以退全素守,自安賤分,則天地父母之恩,臣當隕結,而圖報矣。臣無任瞻天仰聖慙惶懇迫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幾下飭勵,而其敢若是,勿復辭,上來察職。 ○持平鄭益河疏曰,伏以臣,爲人所誣,向滯冷圄者,旣五朔,從公夬伸,近得閑居者,又三年,衆怒必殺,而上獨察其至冤,餘禍可怕,而臣尙保其微軀,倘非日月之明,則臣之爲覆盆中冤鬼者,必已久矣。尙何能始遊於舁彀,而終脫於文網,昔絆於塵繮,而今免於世梏哉?病伏荒郊,自分永棄於明時,歌詠聖德,只期少酬於他生,不料幈幪之殊恩,更軫簪履之舊物,授之以風憲之職,寄之以耳目之責,臣於是惝怳感激,誠不知置身之所也。坐待馹召,實涉偃蹇,强曳病軀,昨歸私次,而第臣蹤跡之臲卼,情勢之危蹙,揆以士夫廉隅,決不可冒沒復進。伏乞聖明,亟命鐫遞,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猥陳他說,而旣被厚誣,且有見職,如是,而終不能一陳衷情,則是自阻於聖明之世也。玆敢冒萬死,略暴委折,幸我天地父母,憐而察之。竊念臣之不死於往年,而得至於今日,何莫非我聖慈肉骨之恩,而實非臣始慮之所及也。中宵無寐,點檢平生,專恃聖明之在上,而一任其癡妄者,此臣之罪也。渾昧挾彈之隨後,而曾不能謹避者,此臣之罪也。於斯焉,感悔多端,涕淚無從,忽又自語曰,世多仇敵,而將不得立朝事君者,命也。生逢堯、舜,而將不得竭忠報國者,亦命也。此旣命也,彼旣命也,則鄒夫子之不怨臧氏子者,是矣。肆於向日陳疏之時,略伸泣血追諐之意,一字半句,初何嘗辱及於李裕身父子,而今其疏,稱以親讎,醜詆巧誣,一至此極耶?前後構捏之說,燭奸我聖,旣以三至不撓爲敎,多少虛謊之事,發啓臺官,又以諸條落空爲言,則渠何敢復肆前誣,更容新讒,而矢人必傷之心,得之胚胎,織夫愈密之計,撑乎胸肚,今日做得某說,明日做出某事,虺吹而潛伺者,旣非一夕之經營,狙伏而更發者,又是三載之揣摩,則其所連紙於累十,造言於千萬者,渠雖有三寸油舌,世豈無一雙公眼?噫,考之往牒,驗之近世,被人橫逆者,何限,論人得失者,何限,而言之者,不以私,辨之者,付於公,隨事明査,有罪可勘,而仁人君子,不喜其言或中,從公嚴覈,無過可摘,則直腸男兒,不嫌其論之全爽,若使裕身壬子之疏,果不出於挾私逞憾之意,則今於發啓人所謂落空處,又何用書灰子所傳毒手段耶?以其必欲殺之心,做此莫須有之說,而或恐聖明,疑其已甚,責其太狠,則乃敢曰,某也某也,卽渠父兄之讎,臣之從兄,則曾果指瞎爲盲,渠之反詈,容或可也。臣之爲吏,初無伏蒲論奸,渠之仇視,豈不異乎?臣於裕身,曾所昧昧,影響旣不接,聲息又不聞,渠之父子之黨於鏡,不黨於鏡,臣何知之,而今乃以血視等語,看作不反兵之讎耶?然而果如其言,認以爲父兄之讎,則渠之從前所爲,盡是報復之計,意在必報,言出其口,則無怪乎狂叫亂嚷,皆從虛無中出來,而亦豈意堂堂聖朝,有此讎怨家陷人哉?一經道査,事皆無實,則深怨道臣之終不鍛鍊,大憾査官之明辨玉石,或曰牽於管下舊情,或曰出於同閈厚誼,有若臣眞有所犯,而賴此倖免者然。人之巧譖,一何至此,臣於査官,本非同閈,至若道臣李衡佐,則只是巡到時,兩次相面而已。衡佐之按察本道,論罪管下,亦非一二,則獨於數面之臣,有何牽掣,而循私廢公,甘自陷於欺君之罪哉?臣之査狀,尙留王府,若令取入,復經睿覽,則其所據實之狀,必不待臣言,而可辨矣。事關於邑倅,則自査官移文而問之,事係於監色,則自査官按簿而驗之。所謂四邑移文,卽鄭壽期、徐命彬、李喆輔、宋翼輔也。於其回移,皆以元無是事爲答。臣若有一毫近似,則彼四人之言,必不如是,至於監色,則此雖臣平日所使,苟有文書之相左,則亦豈肯爲其已遞之官,極口稱冤耶?大抵按獄之道,自有其法,雖鞫廳重囚,必以其原情,發爲問目,所供有違端,然後始乃再推三推,至於刑訊,如許等規。伏想聖明,亦必俯悉之矣。臣雖被人所害,陷於罔測,而比諸鞫囚,輕重判異,則今以原辭之竝入問目,監色之初不嚴刑,欲作執言之端者,豈非悖理之甚乎?再次納供,半年出場之査事,則謂之曰,卒乍間草草了當,一意構誣,各項無實之其言,則謂之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此旣理直,俱有文蹟之可據,則心平眼公之人,自可一見立決,彼旣言僞,全出私憾之相報,則原情定罪之道,何可直勘重律乎?渠之前疏後疏,若不出於架虛鑿空之中,臣之舊罪新案,果或近於居官犯贓之目,則淑問之下,必不敢隱其情,明覈之際,必不得掩其迹,自王府,雖欲直勘,在裕身,宜請詳査,而始㤼於臣供之劈破其奸,終恚於道査之不循其意,乃反肆言於殿下之前曰,宜自王府,直爲勘律,觀其語脈文勢,顯有不問不査,急急撲殺底意。向非我聖之至仁至明,則臣何以快伸至枉,得保危喘,至于今,卒幸無事耶?經年遞歸後,在官文案,則勒歸之於爛熟粧出,欺天誣語中逐條破綻,則自恕以字句罅漏,是何在人,則尙責以理外之事,在己,則强辨其夢裏之說歟。代撰一款之證,謂得於徐命淵之傳,而命淵則曰,我何以知其筆體,狠毒二字之辱,謂出於宋徵啓之口,而徵啓則曰,吾未嘗爲此浪言,命淵、徵啓,本來自中之親好,而尙且臨急誣引,不恤其他,則況於名曰親讎之人,其所縛得,當復如何?嗚呼,宮稅之推移上納,是何罪也,戶租之換給他穀,是何言也?曾以宮稅之捧,欲歸之於加卜之地,而及知減捧之政,終難成案,則乃言曰推移上納,條貫各異,不識宮稅之錢,以金鑄之,耆所之錢,以銅成之耶?曾以結錢之誣,欲歸之於復戶之納,而及知復戶之規,元無捧錢,則乃言曰,戶租白給,代以他色,不識結錢之稱,初何爲戶,戶錢之捧,又何爲租耶?五十七査結之傳授後官,裕身前疏中已發者也。六十間大家之構在本境,臺臣原啓中已言者也。昔之一箇査結,今變爲三件他結,昔之五十七結,今變爲五百餘結,此非給債殖利之物,而數年之內,或三倍,或十倍者,何也?昔之本境所構,今忽在堤川墓下,昔之一坐新構,今忽爲重創舊舍,此非有足能走之物,而一眄之間,或移東,或移西者,何也?一大坪之占得隣邑,始於誰啓,二大筏之私賣京江,在於誰疏,隣邑之大坪,初移丹陽,再移尙州,若非臣縮地之術,則必是渠移山之法,不然,則世安有一大坪之土,朝夕變遷,而倏忽無跡,鬼莫之測,已賣之大筏,始也爲二,終焉爲卄,苟非土木産育之變,則必是裕身虛妄之說。不然,則世豈有一口之言,前後各異,而閃弄多端,人莫之適耶?追還重記,渠之臆料,私賣帖文,渠之妄度,始以成帖下追錄,欲陷臣身,而及聞成帖新官,事皆相左,則今又執言於立張貼末,曲成追錄之證,而殊不知監營及臣家所在重記,則竝錄於原幅中矣。如是,而渠又敢饒舌耶?始以京賑廳帖文,欲陷臣身,而及知賑廳帖文元不請得,則今又換名於巡營所分,勒歸私賣之科,而殊不覺本邑及巡營所報賑狀,則備載其帖文價矣。如是,而渠又敢容喙乎?尤可笑者,臣之記付中米租太實在者,只是八百九十石,而今其疏,則謂以該監之乘空官偸出者,其數九百石,臣之在官時,可興倉營建者,蓋爲邑民除弊,而今其疏,則謂以嶺邑之送役價錢者,其數三千兩。巡營之給耗穀租者,其數五百石。該監之偸出,果是九百石,則記付中十石不足之數,誰能備給,而後官半年之用,又是何物耶?忠原邑倉之作,嶺民役價之說,聽之以來,不覺折腰,他道則姑舍勿論,渠方出宰西原,西原,自是忠邑隣境,若使渠適當臣作倉之時,則其肯收送一分錢役價乎?臣於庚戌,爲修擧事,疏請會耗,終見防塞,此則聖明,亦必記有之矣。朝家之所不許,自監營,何以私給,而其數,又何至於半千之多歟?若果私與而私受,則毋論多寡,與受均有所失,其時道臣申昉,見方在朝,亦豈終默,而渠敢如是誣之耶?此外粧撰之語,所當一一打破,而不特疏供體段各異,抑恐靜攝之中,有煩天覽,只就其誣語之巧密處,略加辨晢gg辨析g,未知此後,又作何樣讒語,以售其甘心乃已之計耶?噫嘻,痛矣。人心之陷溺也,渠於臣家,本無舊日恩怨,於其本無可怨之人,有何謀害之意,而只緣削板之論,勢將跳脫不得,故荷杖之計,反欲脅持言者,初以迎擊之說,自唱自和,末以急變之書,不先不後,托名於訟辨之義,求快於怨憾之私,坂上之走足,猝難停。世間之公議,亦可畏,則前日之不言,今忽增演爲說,往世之無怨,今忽仇敵相視,怒甲而移乙,由淺而入深,持其已了之訟,而逞毒愈甚,就其已査之案,而狂譫不止,廣引所不知之人,質言所不聞之事,一以爲眩惑瞻聆之地,一以爲驚動聖明之計,言若杜撰,則辯如子貢,而不可飾,事若光明,則文如太史,而不可誣,彼以千言,則臣可以一言辨之,彼以萬事,則臣可以一事明之。然則渠之胡辭亂說,臣何足與之呶呶以此?頃帶軍銜,猥陳短疏,而竊愧張皇噴薄,與渠一般見識,迺於往事,只是引咎,而今者裕身,終不知悛,口業之絶悖,比前有加,邑事之巧誣,比初有倍,臣果有一毫眞犯,渠果有十分的知,則雖數件事數行疏,亦足以魚肉臣身,鼎钁臣身,又何必一疏再疏,千變萬幻,惟以費辭弄舌,眩亂天聰,爲其妙計耶?以其前後所誣中錢貨、穀物、大坪、大家等各條言之,則雖使久居雄藩,以貪爲名者當之,數三年之間,恐不能辦此。況一縣邑官樣,有何不盡不竭之物,而設賑記付之後,所餘錢穀之入於私橐者,又如是鉅萬爲計耶?然而邑力之如何,姑舍勿論,臣雖萬萬無狀,若其自愛之心,則誠不後於他人矣。矧且涉世昧方,多仇少與,則一動一靜,輒被傍伺,若於居官,苟有毫末不法之事,則其所乘釁而發者,亦豈在於今日裕身之後也?侍從之臣,則彼此無間,兩造對辨,獄體當然,竝下司敗,從公嚴覈,則其間眞僞,自可立判,虐民肥己,死罪也,欺君陷人,死罪也。罪在臣身,則亟施烹阿之典,以戒貪汚之輩,罪在裕身,則亦用反坐之律,以懲誣罔之習焉。至若從宦之計,臣心之灰冷,久矣。解由甫出,卽除騎郞,中考纔滿,又授憲職,感惶之餘,愧懼冞切,向聞有一筵臣,偶提往年口招事,有所煩達,而聖上,至以當初嚴處,蓋欲快伸爲敎,臣於是,以首頓地,有淚沾襟,雖使今日溘然,亦可爲瞑目之鬼矣。自古君臣之間,受知最難,而以臣無似之質,重被罔極之讒,幸賴聖慈之終始全保,得與偏母,相依度日,古人所謂秋毫皆帝力者,政指此等處也。固當竭其朽鈍,報其涓埃,而但此血讎在傍,醜辱時加,區區去就,已無可論,而況此言責重任,是臣取怨之地,臣雖感激知遇,冒沒出肅,不知世間,又有幾百裕身,與其再取顚沛,莫如永守初計,何可只憑寵靈,更處睢盱,上以傷則哲之明,下以取湛滅之禍哉?更乞聖明,卽命刊汰,勿復檢擬於朝籍,以卒生成之澤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往事,業已洞知,爾何過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任珽、兪健基,聯名疏曰,伏以卽者,諫院處置,歸於本館,而其所引避,蓋由於亞諫之疏,而臣等,亦同被其默默之斥,則其何可可否於立落之間乎?旣不得處置,則亦不可仍冒於職次,伏乞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以嚴公體,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爾等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昨伏見司諫趙漢緯之疏,誠不勝瞿然之至,內局都提擧之以醫官有功勞者,言于政曹,得以除官,考諸前例,非止一再,而李燁之術業,最善於治痘,前後效勞於國家者,殆至卅載。且曾在外邑,五考居最,則其政績之不無可觀,從可知矣。臣果言及於銓官,俾令檢擧矣。適擬湖縣,未蒙恩點,從前醫官之得遠邑者,有換差畿內之規,故臣於前席,略有所陳達,而今諫臣,執以爲言,深加譏責,至斥以事未前聞,規警之請,移及於擬望之銓官,臣何敢自諉以本是微事,而晏然仍據於職次乎?且其兩銓望多人之斥,雖係泛論之語,而臣於近來,旣有一遭薦望之事,則此自亦臣不自安之一端也。臣因一開喙,受困至此,咋舌知戒,無面可顯,職忝保護之任,連闕起居之禮,臣罪於是,尤萬萬矣。玆敢略暴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所達,不過記往日之功勞,予之所答,且非權辭,耳目之官寂寥之際,雖或有不諒本事者,此亦美消息,君臣其各自勉,批旨豈不云乎?何嫌之有哉?藥院入診,且待備員,卿其須體此意,安心勿辭,卽起視事,仍參問候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辰時,上御克綏齋。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醫官權聖徵、許信、吳志哲、辛必昌、白興聲入侍。金興慶進伏曰,數三日來日氣極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眩氣及他症候,更無發作之事乎?上曰,眩氣時或有之,而其他症候,不發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興慶曰,手腕上痰滯處更何如,運用無所妨乎?上曰,裹之則頗癢,今如風熱之症,疹粟斑斑,以手搔之,則有疏通之意,按之則酸疼,着巾之際,甚爲不便矣。尹淳曰,若不便於游手,則肩胛,亦爲牽疼乎?上曰,肩胛則不疼,而每朝着網巾時,擧手則自爾牽引矣。興慶曰,請令醫官,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脈後,仍爲如前診察痰處,可也。聖徵,診退曰,脈候左三部,少沈,似由於日寒,而重按則調均,右三部,帶滑,而大體平和矣。手腕上痰處,長廣,則比前少縮,而着根,則一樣矣。上曰,斑粟,似由於商陸之氣耳。淳曰,似然矣。聖徵曰,蠟膏付之,最好矣。淳曰,腕匣不着乎?上曰,付裹則尤癢,故不得爲之。信,診退曰,脈候左三部,乍沈,右三部,似滑,而俱爲調均,痰處,視前加堅硬,而浮氣與搔癢之候,似是差愈之漸矣。淳曰,毛物,亦不着乎?上曰,裹之則癢而帶熱,不裹則妨於痰處,此爲難矣。信曰,吐手着之乎?上曰,吐手則着之矣。淳曰,癢爲外症,如可堪耐,則着之爲宜,溫則痰自散矣。上曰,當試着矣。前則有作濃gg膿g之慮,有此疹粟之後,無此慮矣。興慶曰,亦使鍼醫診察何如?上曰,依爲之。志哲,診退曰,今此疹粟,痰將解散,故自內出外而然矣。黃蠟膏,如或難付,以手頻頻撫按,常使溫暖,則自解矣。必昌,診退曰,臣不入於當初診筵,未知症候比前,何如,而不至大段矣。斑粟之生,毒氣疏散之漸,此則好徵兆也。興聲,診退曰,痰處比前日少解矣。斑粟與搔癢,乃疏散之致,着根大小,本如棋片,今則長廣,俱減縮矣。常使溫暖,則當盡解散矣。興慶曰,黃蠟,何以不付乎?貂皮吐手,常使進着,似好矣。文書披閱之時,寒氣易致乘入矣。上曰,平日,無誠意於此等事,故不能付之矣。貂皮則當着之矣。淳曰,學問工夫,何處不在乎?常時培養,以至尊之高,其疏闊如此,儉德,可謂至矣。仍此而或生症候,則豈非可慮者乎?如湯藥丸藥之屬,亦不能連續進御,何以有效乎?此後則衣襨藥餌之類,作一工夫,毋致泛忽,以盡愼疾節適之道爲宜。上曰,常時自奉如此,已成習性,故雖知,而不能改矣。中間所傷,由於自奉之薄,喪慼之頻,而如或厚着,則殆同纏束,不能堪耐,若非參禪工夫,則何能忍過耶?興慶曰,儉德,固爲帝王之大節,而如有强作之事,則易生疾病,如黃蠟膏,至易之藥,亦不付之,臣仍此有仰達之言矣。殿下,每事一定於心,則不爲撓改,臣僚之言,皆不能入,如古聖王,不聞亦式,不諫亦入,無一事未盡者,則豈不好哉,而如或不然,則其有害於政令,多矣。臣敢推類,而進勉戒之言矣。上曰,所達好矣,而非有固執而然也。本來所習,如此故也。淳曰,萬機至煩,酬應多端,若無節適之道,則難矣。卽今症候,由於寒冷之外侵,前日有雪綿子衣製進之事矣。此則進着乎?上曰,時方着之矣。淳曰,八味元,方爲劑進,而新年劑藥,似涉不當,歲前劑入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劑進則前所服者,當棄之矣。興慶曰,頃者小臣,以醫官事,有所仰達,而至有諫臣之言矣。聖上,旣以爲當此寂寥之日,臺臣言及將相,爲淸朝之美事,臣雖無似,亦豈有一毫芥滯之意,而但一時偶然陳達之言,反爲諫臣破寂寥之資,在臣私義,豈不爲慙赧惶竦之至乎?昨日藥院批旨,有待臣入來,許令入診之敎。且臣,見着臘享大祭獻官,受香在明,故今日,不得不出仕,而前者,已有所仰達者矣。臣本以庸下,膺此重任,實無一分堪當之望,且今夏所遭人言,決不可復出,而其時,鼎席一空,推諉無路,遂至黽勉出脚矣。前後累次仰請枚卜,而尙無明命,竊不勝抑鬱之至,朝臣之祈免者,或不無例讓之言,而今臣自知甚明,才分見識,萬無堪任重務之望,且以精神筋力言之,年未六旬,衰耗如許,蓋疾病所祟,不待耄及而已老矣。以此精力,如不早自知止,而終至於僨誤顚沛,則臣之一身,雖不足恤,其於國體,豈不爲重損乎?若蒙聖恩,亟解重任,則臣謹當待罪藥院,起居聖候,至於備局公事,或有愚見,則亦不敢自隱矣。敢以將來不可仍冒之意,預此仰達。上曰,趙漢緯之言,蓋歇後矣。無乃予與卿,別無大段可言之事,故只爲此等之言耶?然則破寂寥之言,深爲卿喜之。蓋卿無可言之事故耳。或一番陳箚,未爲不可,而藥院問安,不爲進參,則過矣。古人有言曰,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又曰,苟非聖人,安得無過?一日之內,政令萬端,何可必其盡善乎?耳目之官,能爲如此之言,可謂美消息矣。今卿辭免,則分數太過矣。昨日,以待卿入來後入診爲敎者,非欲催促其出仕也。頃者一次入診,卿不入來,予心缺然,故實有待卿之心,而爲此言矣。環顧今日,如有賢於卿者,卿其薦之。予當破格,而卽爲卜相矣。今世之人,或不無鐵中錚錚者,而果有當大任之人乎?如有之,則卿雖遜讓其位,亦可矣。興慶曰,臣不敢以某某人,指名仰對,而第堂堂聖朝,才彦林立,賢於臣者,何啻十數輩乎?上曰,十數輩之言,極爲過矣。興慶曰,臣以萬萬不似,猥當不敢當之任,人心之未厭,至於此矣。殿下,若不早許退去,而久據重任,終獲大戾,則殿下,雖欲曲保,而亦不可得矣。臣之此言,實出肝膈,非爲一毫自便之圖,咫尺前席,安敢爲面謾之言乎?惟願速命枚卜,許臣辭免。上曰,卿之獨賢已久,予實憫然,豈不欲枚卜,而今卿所達,終涉過矣。頃者予以卿欲辭免,則枚卜,亦不可卽爲之意,有所下敎矣。得一相,而去一相,豈朝家卜相之意哉?大臣,猶股肱也。一拜相之後,豈可任其辭免乎?予或有不足之處,則每思加勉,卿亦以此爲心,上下交勉,則好矣。若以爲一毫無過,則雖君臣之間,是亦面謾矣。頃者筵臣,有以德字,稱沈判府事者,予有所下敎矣。以此觀之,可知予心,日前召對時,兪健基,以副手梢工爲言,予以其言,爲好矣。今日之勢,政如茫茫大海,操舟無人,如得上手梢工,則豈不好哉,而此實難得,雖副手,亦可矣。卿之所達如此,而旣已諭之,予不欺卿矣,卿亦何忍欺予耶?今日之言,卿須毋忘,可也。興慶曰,副手梢工之任,亦豈臣所可堪耶?微臣區區之願,惟在於速爲枚卜矣。上曰,次對時,原任大臣,亦有同入之例,而近來,則絶無進參之員,極爲慨然。沈判府事,果爲老病,李判府事,諸大臣中,最爲無故,而自前其所爲言,有兩件事,一則以爲老病,一則以爲無所知識云,而一不入來,此予所以慨然者也。今後則次對時,原任大臣,必爲入參之意,自政院,使之聞知可也。陳奏使臣,當於今年內入來乎?興慶曰,來月初三四間,當爲入來云矣。李春躋曰,聞崔奉朝賀,病勢甚重,方在束手待變之境云。中樞府錄事,俄者來言,係是大臣病患,本院,似當有稟啓之事,臣在藥院,未及知之,果爲入啓乎?上曰,姑未入啓,是爲老人例病耶?淳曰,秋冬以來,以本病,極重云矣。上曰,本病,是何症耶?淳曰,本來血燥,近來則津液枯乾,無餘地云矣。上曰,卽遣醫官,持藥物不離看病,書啓可也。其子方在乎?春躋曰,崔尙鼎,方爲坡州牧使,又有兩子,必俱在病所矣。上曰,鄭領府事,爲人則本來堅强,而近來何如云耶?興慶曰,精神,或有昏瞀之時,而筋力,尙强精云矣。上曰,數年前聞之,不分爵品高下云。其年,今幾何耶?興慶曰,爲戊子生,有加於崔奉朝賀矣。淳曰,卽今老臣中,右贊成鄭齊斗,最爲强健矣。上曰,其年幾何?淳曰,己丑生矣。諸臣遂以次退出。 ○甲寅十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崔奉朝賀病患何如云耶?家在何處?必寧曰,病患加減,姑未有聞,而家在江上龍山村矣。上曰,御醫看病,書啓,想必入來,注書出去持來可也。綽,趨出還報曰,書啓姑未入來云矣。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至夫何足數太宗深嘉納之。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徵,至五品以上各擧一人。上曰,承宣讀之。必寧,讀自貞觀十一年治書侍御史劉洎,至以洎爲尙書左丞。上曰,此卷頗大,以三自至分之,則大小何如,而無越及下卷之慮耶?珽曰,似無越及之患矣。健基曰,以張數分之,則可以均分矣。上曰,以編數計之,一編,各爲二自至好矣。珽曰,此編,專以君臣諫爲主,蓋爲人主納諫之道而言也。此政爲觀省體念處也。上曰,然矣。珽曰,君臣契合,古來所貴,君若樂聞其言,而克恢翕受之量,則群下,孰不聳動,但導之使言之法,不可他求,隨其言之好否,而用舍之。然後言者可以日進於前,而若賢相有言,而必賜嘉奬之恩,則非導諫之道也。是故近臣,若以言,先受嘉尙之褒,則疏遠之臣,雖有欲言者,似以爲嫌,而不爲進言矣。上曰,末世之弊,似或然矣。以賞求諫,則是以利害導人也。亦不能無嫌,而若忠直之人,則豈計較利害,而欲言而反默耶?金若魯之言,予深嘉尙,而異於疏遠之臣,故不爲施賞,若韓昭侯,以弊袴待有功矣。雖然,予豈以賞而要言耶?健基曰,君上,大公至正,雖草野之言,善則奬之,雖近臣之言,不善則斥之而已,何必計較遠近耶?上曰,末端,以劉洎事見之,是自薦也,而唐宗用之。今則人必嫌於自薦,而不爲之矣。珽曰,臣辭不達意,而向者所陳,乃以先示嘉尙之意,爲未必然矣。上曰,予豈以賞爲來言之資也?然而大體則然矣。必寧曰,近來廉隅太勝,或有欲言之事,慮或有希功望賞之嫌而不爲者,亦有之矣。上曰,豈有人謂希功望賞,而欲言而不爲者耶?健基曰,草野之人,不無此患矣。上曰,築黃金臺而賢人來,彼賢人者,豈爲黃金臺而來耶?珽曰,聖敎至當矣。上曰,捕廳之酷刑,予甚愍然矣。不服於王府嚴杖者,承款於捕廳,其刑之太酷,可知。人皆謂强盜,何可惜也云,而若殺越人者,則固不足惜,至於迫於飢寒,不得已而爲之者,豈無可憐之端乎?頃者秋曹,以賊人中五名則結案,而二名則變辭,更爲嚴訊得情事爲請,予雖允下,更思之,結案者之招,猶有伸救此二名之語,以此見之,則二名之當初就服於捕廳,亦未可准信,勿爲訊問,後日登對時,稟處事,分付秋曹可也。健基曰,捕廳之弊,誠如上敎,而至於外方,討捕使之治盜者,有甚於捕廳,必嚴杖孟治gg猛治g而後,謂之有聲績,故多行殘忍之刑,亦不無冤死者矣。上曰,此弊誠多矣。曾前捕賊堂嘉善帖文,必書賊人名字矣,今則不書,故視若例賞加資者然。此後則捕賊帖文,依舊例,書賊人名字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健基曰,各邑,或有盜賊漸多之言,則別送武人,多行殘虐之刑,甚可異也。武人,豈善捕盜耶?特以武人,能行酷杖故耳。卽今風俗,雖曰末世,若行仁義,庶有感化之道,而守令之慈詳介悌者,則人皆謂之不如能吏,是可慨也。上曰,以世道論之,大體難於慈良介悌矣。健基曰,方今刻剝之風多,淳厚之風少,以八路守令見之,爲宰則必以嚴猛爲主,此豈聖世之美事耶?上曰,不但外方也。京司亦然矣。有威則謂之善爲,無威則謂不善爲矣。健基曰,悃愊無華者,無治聲,嚴杖猛治者,謂善治,而究其實,則悃愊無華者,勝於嚴杖猛治者矣。上曰,武臣,若不嚴猛,則謂之庸武人,甚可異也。予以尹光莘,謂儒家之人,必溫雅矣。以長湍事自明之供,見之,以嚴猛爲主者矣。見其父,則甚柔順,而見其子,則太强猛,父子不同矣。所見則不然,而乃如此,可怪矣。必寧曰,卽今世道,皆以猛爲主,人之天賦之性,豈異於古今乎?唯在乎在上者導率之如何矣。上曰,唐玄宗、宋高宗,予平日甚惡之矣。李宗城,比予於玄、高,予初見矣。煬帝無道,非煬帝之罪也。後世之人,比予於煬帝,非異事矣。貞觀時,囹圄俱空,至有鵲巢之事,太宗,能踐其言,而予則無一事有實效者,甚可愧也。珽曰,宗城之言,乃憂治世危明主之意也。此所謂責難於君者也。健基曰,煬帝時,則刑獄多濫,而太宗時,則獄官得人,故然矣。且煬帝虐民,人無言者,太宗,開言虛受,豈有二千人冤死,而不以爲言者哉?上曰,此事,非煬帝之罪也。卽今討捕使,未知幾思士廉也。珽曰,殿下旣知宗城之言是,則須念有初鮮終之戒也。上曰,當留意矣。健基曰,十四板魏徵之疏,甚可惜也。徵,學力不足,故其言如此,可慨也。上曰,然矣。徵之言,無狀矣。此足開後世亂賊之心也。徵之樹立,甚不正,初事建成,後事太宗,緣恩厚薄之言,果無狀矣。健基曰,徵,急於功名者,古人論魏徵,非太宗時,則不能直諫云矣。上曰,勸建成不兩立之說,豈非不正之甚者乎?健基曰,各爲其主之言,先儒亦已論之,而不正,則誠如聖敎耳。上曰,於人父子兄弟之間,豈以如此言間之耶?珽曰,徵,若爲建成而死,爲千古名人,而終不能死,反事太宗,甚可惜也。健基曰,徵不如汲黯遠矣,而徒取直臣之名矣。上曰,徵,不但不如汲黯,且不能爲李勣事矣。珽曰,卽今百官之得人,臣所未知,而自好者,一無行公之人,以玉堂言之,則才學之士,不無其人,而行公者無,如臣不似者,守館而已。補外者及行公,而還爲引嫌者多,甚可悶矣。健基曰,南泰良、沈星鎭,引嫌不出,已久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之撕捱,怪矣。金尙星,尤怪矣。珽曰,此人等,雖以臺啓默默之言爲嫌,而至今撕捱,則過矣。上曰,處置不爲乎?必寧曰,姑未處置矣。上曰,當初之徑出,過矣。諸臣以次退出。 ==1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明躋{{*|病}}。左承旨未差。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金廷潤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臘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 ○備忘記,史官二名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二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宋秀衡啓曰,史官不備,宣傳官一員,武兼宣傳官一員,代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宋秀衡曰,召對爲之。 ○以慶尙監司狀啓來乙卯正朝方物中引導,不得一時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宋秀衡曰,勿待罪事,回諭。 ○宋秀衡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甲寅十二月二十九日申時,上御克綏齋,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內各司摘奸,似必不多時回還,而召對命下之後,因上番兼春秋之不備,未免遲延,事甚可駭。當該史官,推考,預備。亦當常時留待,而不爲入來,政院不能檢飭,當該承旨,推考可也。{{*|出擧條}}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至卷末,起而復伏曰,別無可達之語,而太平之後,必有大亂。大亂之後,必有太平,自古治亂相乘之理也。雖當治世,若謂之已治已安,則亂必生矣。雖有災殄,若恐懼修省,以爲消弭之道,則災可以爲祥矣。顧今聖朝,旣無闕事,則固無可論者。而以無忘在莒之憂爲念,以太平之後必有大亂爲慮,千萬伏望。上曰,唐承隋煬帝之後,則亂後有治似然。而以夏、商、周論之,桀、紂之後,若無湯、武,則豈能有治耶?今若專以治後必亂,亂後必治爲言,則近於安排布置。珽曰,治亂之相因,若氣運也。上曰,若無桀、紂,則豈有湯、武乎?當桀、紂之時,天眷生民,生此湯、武之聖以救之也。似不可專以氣運爲言矣。健基曰,氣乃陰陽之氣也。一治一亂,不得免焉。而亦在乎人事之如何矣。是故先儒,或比之於日蝕,或比之於曉霧中行役。人之霧中作行者,飮酒者安,食粥者病,空腹者死。行霧則一,而隨人處事,而安危判焉。人君若修德保民,終始不怠,則豈有亂生之理乎?上曰,古有轉災爲祥之事,人君若至誠修省,則庶有格天之效矣。健基曰,慮亂於太平之時,古聖王之事也。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大易》所垂訓也。我國,卽今百年太平之餘也。在殿下今日之急務,當念城覆隍之戒矣。上曰,所達誠然矣。健基曰,臣今因貞觀二十一年戶部尙書事,竊有區區所懷,敢此仰達矣。卽今凶荒之餘,國用蕩竭,地部經用,固宜十分撙節。自辛亥年,有降品之命,今年當升品,而自上有姑置之敎云矣。自夫降品之後,經用賴此,而頗爲儲聚云。今若依前,更降一二年,以衛武公之大布大帛爲法,豈非聖德事乎?蓋降品之利,大矣。地部卽今儲蓄,專靠於此。若有二三年降品之命,則其爲有益於經用,豈少哉?珽曰,臣亦有所聞,下番所達,誠是矣。雖不當酌定一二年加降,而以此冊子譬之,則冊紙雖使差勝於此紙,有何益於誦讀乎?自上所用凡百,則升降無大段懸殊者,而降品之有益於經費,則大矣。上曰,以大體言之,以區區升降之品爲言,雖似瑣屑,諺曰節食久延,升降損益之無懸殊,誠與冊紙同矣。此冊紙,比前降品者,而猶似厚矣。若軍兵等所給,則不可降,而其他則降之何害?至於貢人輩,則必以上下之少,似不爲喜矣。健基曰,苟有補於國家經用,則貢人之不喜,猶是細事也。上曰,予之向者姑限今年之敎,如姑待秋成之意,初不止限今年降品也。意有在焉。儒臣猶不知之矣。健基曰,聞地部稟啓時,有限今年之敎,明年正月,則地部似當以升品擧行云,故先此敢達矣。上曰,然則升品事,姑勿擧行,更待下敎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出擧條}}珽曰,近日玉堂番次,極爲苟簡。副修撰李喆輔,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上曰,太宗卽位二十餘年,猶不懈於國事。我國,則次對一事,猶且頉稟不爲之日多,持公事入侍,亦不能種種爲之,甚可悶也。明日,雖不爲次對,而持公事入侍,則依前爲之,可也。重協曰,明日,乃次對日,而除夕之日,似難擧行,持公事入侍,當爲之矣。上曰,大臣方入齋,次對則勢不可爲,持公事入侍,與問安相値,明日待開門,諸承旨持公事上閤門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12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金廷潤、尹鳳九在外,持平鄭益河牌不進,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軍器寺官員來言,今日年終,放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無行公之員,屢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持平鄭益河,昨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鄭益河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明日親臨受賀時,承旨不可不備員。承旨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望闕禮,依近例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卽接成均館牒呈,則博士安正仁,除授後過限未上來,依例罷職,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歸厚署別提李守謙,稱以未疫,不待本曹給由,徑先下鄕,事極未安,汰去何如?傳曰,允。 ○以柳萬重爲承旨,金錫一爲持平,朴弼耉爲義禁府都事,金聖采爲繕工監役,申晩爲兼校書校理,申晩爲檢詳,左承旨柳萬重,舍人單申晩,兼持平李顯望減下。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徐宗玉進,參知黃晸病,右承旨鄭必寧進。 ○同知沈鳳徵,副司果金道洽、金漢喆,副司正宋翼輝,以上單付。 ○韓師得啓曰,明日正朝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進參矣。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而持平鄭益河,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宋秀衡曰,只推,明朝牌招。 ○吏曹口傳政事,金尙魯爲兵曹正郞。 ○備邊司薦望,北兵使,許繗、尹和鼎、李重新,義州府尹,李德載、鄭益河、洪鳳祚。 ○宋秀衡,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正朝祭,翼陵謁者,以繕工監假監役李綬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事極駭然,汰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正朝陳賀時,本曹郞廳侍衛,不可不備員。正郞有闕之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漢城府言啓曰,京中五部諸色軍兵歲抄,例於歲末磨勘。而判尹朴乃貞,方在被論中,堂上不齊,不得議啓,待明春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宣惠廳言啓曰,宗廟薦新天鵝,三南貢人,受價本廳,輪回進納。而十一月令薦新天鵝,終不趁期進納,故當該貢人,令該曹,囚禁科罪,退限封進之意,頃已草記允下矣。今月又盡,歲色將改,其所進納,只是十首,未準數者,爲二首,莫重薦新,尙未封進,事甚未安。當該貢人,更令該曹,各別科罪督納,而在前如此之時,多有隨得封進之例,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禮曹,何如?傳曰,允。 ○宋秀衡,以義禁府言啓曰,今十二月三十日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以平安監司狀啓,理山朱砂洞冒占事。傳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而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事命下矣。所謂柳監司,當爲拿問,而狀聞中,名字無擧論之事,他無指名現告之處。令本道,各別査問指名現告後,處之。理山府使金垕,所當卽爲拿問,而金垕,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書吏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以忠淸監司狀啓,泰安等郡居漕軍崔德寶等五名燒死事,傳于宋秀衡曰,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之情病,至難强,封章陳籲,蓋至于再。至若考績,國之重典,而道內殿最,不能及限封進,此其罪,當有大於瀆溷之誅。伏地以竢威譴,顧乃蒙例批,不準所辭,郵罰又不加焉。臣誠惶惑抑塞,不知所以措躬。間又得見兪健基對疏,蓄銳韜鋒,久而始發,其氣頗盛,殆難抵敵。況彼謂臣辭令口業,本不足與較,臣雖愚不能學,好言善色,務以悅人,亦自省其無胡叫悖出,爲人賤惡。而健基之言乃爾,臣唯羞愧欲死而已。更有何說?只是居職無狀,仰累盛化,辨章妄觸,自速惡言,唯有解見職被重勘然後,人心可快,私義可靖。若其病情,則感氣乍解,而痰症益盛,膠結胸腹,流注肢末,吐咯無算,痺攣不伸,閉戶委席,殆成蟄蟲,春和日暖之前,無望復起爲人。設令無此情勢,其難更攝職事決矣。藩臬務殷,不容曠日尸寰,殿最體重,尤豈一任淹稽?唯願亟回睿照,早賜罷斥,無俾公私交病而已。抑臣於江邊諸囚中,最疑金昌溫之殺越非實,欲一陳論於處死之前,久矣。今則使事竣還,議結有期,雖其供招,初不登於咨奏,要其處死在卽,有不可不及今一陳。蓋諸囚初査,昌溫酌處,皆在臣未赴任前。永昌之就捕,臣雖推問,而亦不說昌溫有犯,及其上京,始有援引拿訊之擧,故臣實不知其首末情迹之如何矣。秋間,巡過江邊,始聞去夏蔘把入山之後,昌溫以留鎭兵裨長,在僉使側,未或一日離,其無越去之隙,明甚。特於夜巡之時,逢着彼人之持蔘越來者於分土項而執之,貪其賂蔘,放去而不告于鎭,所犯之實,不過如此。而權以鎭廉知其家有藏蔘會,又聞細洞有殺掠之變,遂謂昌溫不越去,安有是蔘。雖斷之以殺越之魁,李喆輔之傳之生議,稟請酌處者,蓋亦究覈事情,採摭謠誦,明知其必不殺越之實狀故耳。此不但臣得之於廉問,一鎭民人,莫不齊訴於臣,明其殺越,非實狀。諸守令、邊將見臣者,亦皆謂國家,以昌溫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廉問與民訴,縱不足信,彼守令、邊將,亦豈有私護昌溫,爲此言之理哉?且臣聞細洞之査,兆於昌溫之被囚,而節次蔓藤,衆犯畢露,故永昌深恨昌溫,以爲微爾之故,何至於此?被捕之後,以必報昌溫爲辭,而果卽援引於上京之後,昌溫被訊對質,終始自明,經累坐受重杖承款,最後於諸囚云。臣雖不曾目見,以臣所聞,終似不勝杖而就服。況參以江邊守令、邊將公誦之言,臣決知其無殺越之實。夫彼諸囚之中,亦豈或無實不殺越,而承款於嚴杖之下者哉?然此等,皆中把入山之徒,而去歲把軍,蓋無不越境採蔘,則越採與越殺,等是死罪,死亦無可冤矣。若昌溫者,實無越境之犯,而混勘越殺之罪,則臣之所謂最冤者,此也。伏惟聖上好生之仁,實與天地合德,欽恤刑辟,每欲求生於必死之地。如昌溫蠢氓,雖若昆蟲之微,臣心知其處死之或冤。而不以聞於明主之前,致好生之德不卒究,則臣實有罪。玆敢附陳於請譴之章,乞垂睿察,俯詢廟堂,而裁處之,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伏聞筵中喉司之臣,以臣不封殿最,請推,而聖敎嚴截,至下重推之命,臣尤惶懍震越,無地自容。而所陳情病如右,今亦未卽擧行,臣之罪戾,尤萬殞難贖。只有席藁泥首,恭竢鈇鉞,臣無任猥越戰懼之至,謹昧死聞(聞))。答曰,省疏具悉。昌溫,以本鎭兵房,捧賂故縱,主張指揮,諸供已悉。而諸囚之中,有權力於本鎭,當初謀脫,亦由於此。今者郡鎭之稱冤,無乃過惑於爲昌溫之言乎?若此,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莫施於此等之輩,其倒乎?否乎?雖然,亦宜審愼於決重囚,下疏廟堂,其令礭gg確g處。首末爲嫌,俱涉太過,卿勿復辭,其速察任。 ○甲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持公事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春躋曰,再昨有勿爲問安之敎,故藥院候班,姑爲停止,而手部滯痰,昨今何如?上曰,屈伸頗勝,痰亦益減矣。春躋曰,手背浮高之氣,加減何如?上曰,浮氣旣盡消散矣。春躋曰,卽今以何物付之耶?上曰,但以巾裹之矣。春躋曰,日氣陰寒,聖候諸節,何如?上曰,非關矣。春躋曰,右承旨,則俄以傳香事進去,而吏曹判書宋寅明有稟達事,來詣閤外矣。上曰,注書出去,吏判入侍事分付可也。綽趨出傳命。寅明同爲入侍。春躋讀年過百歲者加資事上言回啓曰,上言內辭緣,置之,何如?上曰,特爲加資事,書出判付可也。重協曰,此乃平監狀啓,理山府使金垕論罪事也。上曰,上之。重協讀漢城府草記,五部歲抄,待明春磨勘事。上曰,知道。上曰,理山朱砂洞吳命恒狀啓築城事,吏判知之乎?所謂柳監司,何人?狀啓中貞陵洞居云耳。寅明曰,貞陵洞柳監司云,則似是柳復明也。朱砂洞則柳萬增,築小城矣。必寧讀平安監司狀啓,賊人指示捕捉人論賞事。上曰,此指捕人等,極殊常矣。承宣書判付可也。仍傳敎曰,凡飭勵之事,豈不美也。而徒歸紙上之文具者,不過有飭礪,而無實效故也。頃因《唐書》,有飭勵討捕營之敎,而擧條今將啓下,關西査案適到,而亦未免循套矣。噫,雖殺人重律,文案已成,猶恐非眞,三覆審愼。況知面不知心,古人所謂逢着途中,焉知其心?其於賞者,雖幸,其伏王法者,若毫分之冤,豈可復生?此道若不嚴,冒功受賞,濫告人命,其何懲礪,推考道臣,復査以聞,而日後討捕啓本中,必也先査捕捉後,次擬其律。秀衡曰,觀此狀啓,則洪檍等,果是賊矣。上曰,此亦何可信也。酷杖之下,豈無誣服者乎?秀衡曰,指捕申甑山,三登人,或似眞的,至於京居人,則必是虛僞矣。上曰,此亦未可知也。書賊人名於帖文,人必厭之,故予前日有下敎矣。秀衡讀平監狀啓,殺獄罪人白世奎處絞事。上曰,上之。又讀濟州防禦使狀啓,罪人末順物故事。上曰,上之。又讀平監辭職上疏。上命秀衡,書批答。{{*|批答見日記}}上曰,傳香,何其晩也?獻官不來耶,傳香處多,故然耶?注書出去問之可也。綽趨出還報曰,獻官有未及來者云矣。春躋曰,獻官之未及來,誠極可駭矣。上曰,何陵何獻官,不來耶?注書更出問之。綽又趨出還報曰,原豐君㷗、李世璡,姑未入來,而世璡,則俄纔改付標云矣。春躋曰,原豐君㷗、李世璡,竝請推考,而㷗,則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此人等,太晩不來矣。寅明曰,原豐,若只推,則後弊難懲矣。上曰,受香時急,不可罷職矣。上曰,左副承旨書平監狀啓回諭可也。仍傳敎曰,今觀狀啓,所謂柳監司云者,雖未知誰也,旣經監司,則乃是侍從。身爲侍從,不顧國法之嚴重,冒占邊地之禁山,極爲無據,而本府府使之,循私聽施,亦可駭也。竝令該府,嚴覈以處。寅明曰,近來初仕,窠路極廣,雖以齋郞言之,陵所比前漸加。而一陵兩參奉,其數自多,以此年少儒生,纔得小成,輒皆入仕。一入仕路之後,不能專意於讀書,以致恬靜之風日衰,講讀之聲無聞,非細慮也。曾在先朝,以參下之積滯各陵,或出直長、奉事,變通定式,而自此,又爲初仕陞遷之捷路。古則爲齋郞近三年,然後,方陞奉事,而近日,未過十餘朔,例陞奉事。參奉之窠,雖若減數,而以其易陞之故,窠出尤多。卽今文南之作散廢棄者,殆近千數,參上窠窄,無以疏通。善治蔭南之空棄,固可惜,而至於遠方文官,則白首窮經,僅得一第,旅食饑凍,日望斗祿,而銓曹坐於無窠,無以收拾。此豈非可矜,而亦豈無稱冤傷和之道耶。臣意,則各陵直長、奉事中,或變通爲參上窠,依永禧殿令之例爲之,則初仕,似不至太濫,而參上文南,亦可爲疏通之一路矣。事係官制,日後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若爲變通,則官名,何以爲之?寅明曰,當以令爲名。永禧殿,曾有兩參奉,而今則一窠,陞爲令,但有參奉一窠矣。上曰,後日大臣入侍時,稟處,可也。{{*|出擧條}}右承旨韓師得傳香後入侍。師得曰,祭享事體,至爲重大,而正朝祭官趁早受香事,自本院各別申飭矣。因獻官之未及齊到,傳香,未免差遲,事體未安。祭享色書吏,亦多有不善擧行之罪,晩到獻官,則從重推考,該吏,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上曰,最晩到獻官,誰也?師得曰,光興君橏及李世璡,而世璡,則俄纔付標陞實矣。上曰,祭享事重,該吏,不可泛然治罪,各別嚴懲事分付。晩到獻官光興君橏,旣已受香,祭畢後罷職,可也。春躋曰,原豐君㷗及李世璡,以晩到,請推矣。㷗旣非獻官,則推考,似當勿施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李世璡,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李世璡,則推考,可也。師得曰,祭官擇差,曾已申飭矣。宗廟獻官,事體尤重,而今番,則全不擇差,殊甚未安。當該銓官,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金聖鐸,是別薦之人。頃日入侍時,見之,非但有經學,人物亦極佳,纔爲司僕寺主簿,欲試之郞署郡縣,而旣非生進,又異抄選,政例所拘,本曹不得檢擬。如此之人,別爲調用,則似好矣。上曰,何以拘礙?寅明曰,蔭官未爲進士之人,則不得爲郞署,且經守令講然後,方可擬望於守令矣。上曰,旣是望士,則非可以爵祿縻之,而待之之道,當異於凡人。其經學,極爲可嘉,若畀字牧,雖有未熟處,必不爲不法之事。當初召對時,別爲引見,旣已不拘常格,則該曹,亦當不拘常例,調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殿最飭勵之後,忠勳府、守禦廳外,不爲封進,故纔又申飭,而終無封進之事,殊甚未安。歲前不爲擧行之諸司堂上提調,竝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師得曰,明日仁政殿親臨受賀時,兩司,不可不備員,而在外者多,金若魯,尙未處置矣。上曰,今日政新除授臺官,侍下批,卽爲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寅明曰,歲改在卽,金吾滯囚有弊,而禁堂不能備員開坐,甚可悶也。上曰,同義禁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備員開坐事分付,可也。{{*|榻前下敎}}上曰,江界府使尹光莘,慶興府使李玗,龍川府使趙國彬,令該曹,更加各別催促,使之趁速辭朝。驪州牧使李義豐,亦爲各別催促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lshxv8vp0ygsl18b4rld40xvk1hweqj 严光论 0 1109925 2173398 2022-08-21T14:09:57Z Fire-and-Ice 58758 重定向页面至[[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製文集/卷10#嚴光論]] wikitext text/x-wiki #重定向[[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製文集/卷10#嚴光論]] kjteh3rhouni49tq9qu3zd6zytlrp3l 《古小說鉤沉》序 0 1109926 2173417 2022-08-21T16:37:02Z Midleading 47637 Midleading移动页面[[《古小說鉤沉》序]]至[[古小說鉤沈/序]]:​[[Wikisource:删除讨论]]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古小說鉤沈/序]] 8xb2s0ft9wclzgqbnz6l1d751qej025 User talk:方的1P 3 1109927 2173445 2022-08-21T20:50:19Z Vincent Vega 88965 Vincent Vega移动页面[[User talk:方的1P]]至[[User talk:CatOnMars]]:​当重命名用户“[[Special:CentralAuth/方的1P|方的1P]]”至“[[Special:CentralAuth/CatOnMars|CatOnMars]]”时自动移动页面 wikitext text/x-wiki #REDIRECT [[User talk:CatOnMars]] 8e9lsarwnbxyl6dez9eirbpxbrsct4w 全唐詩/卷767 0 1109928 2173463 2022-08-22T02:45:42Z S M Lee 1946 錄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六十七|noauthor=劉兼|previous=[[../卷766|卷七百六十六]]|next=[[../卷768|卷七百六十八]]|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七十二{{*|集部}}|edition=}} ==孫元晏== [[Author:孫元晏|孫元晏]],不知何許人,曽著《詠史》詩七十五首,今編為一卷。 ===吳=== ====黃金車==== <poem> 分擘山河即漸開,許昌基業已傾頹。 黃金車與斑斕耳,早個須知入讖來。 </poem> ====赤壁==== <poem> 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 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poem> ====魯肅指囷==== <poem> 破產移家事亦難,佐吳從此霸江山。 爭教不立功勳得,指出千囷如等閒。 </poem> ====甘寧斫營==== <poem> 夜深偷入魏軍營,滿寨驚忙火似星。 百口寶刀千匹絹,也應消得與甘寧。 </poem> ====徐盛==== <poem> 欲把江山鼎足分,邢真銜冊到江南。 當時將相誰堪重,徐盛將軍最不甘。 </poem> ====魯肅==== <poem> 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 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poem> ====武昌==== <poem> 西塞山高截九垓,讖謠終日自相催。 武昌魚美應難戀,歷數須歸建業來。 </poem> ====顧雍==== <poem> 贊國經綸更有誰,蔡公相歎亦相師。 貴為丞相封侯了,歸後家人總不知。 </poem> ====呂蒙==== <poem> 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征行去志難回。 不探虎穴求身達,爭得人間富貴來。 </poem> ====介象==== <poem> 好道君王遇亦難,變通靈異幾多般。 介先生有神仙術,釣得鱸魚在玉盤。 </poem> ====濡須塢==== <poem> 風揭洪濤響若雷,枕波為壘險相隈。 莫言有個濡須塢,幾度曹公失志回。 </poem> ====周泰==== <poem> 名與諸公又不同,金瘡痕在滿身中。 不將御盖宣恩澤,誰信將軍別有功。 </poem> ====張紘==== <poem> 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贊全吳。 陳琳漫自稱雄伯,神氣應須怯大巫。 </poem> ====太史慈==== <poem> 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 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poem> ====孫堅后==== <poem> 委存張公翊聖材,幾將賢德贊文臺。 爭教不霸江山得,日月徵曾入夢來。 </poem> ====陸統==== <poem> 將軍身歿有兒孤,虎子為名教讀書。 更向宮中教騎馬,感君恩重合何如。 </poem> ====青蓋==== <poem> 歷數將終勢已摧,不修君德更堪哀。 被他青蓋言相誤,元是須教入晉來。 </poem> ===晉=== ====七寶鞭==== <poem> 天命須知豈偶然,亂臣徒欲用兵權。 聖謨廟略還應別,渾不消他七寶鞭。 </poem> ====庾悅鵝炙==== <poem> 春暖江南景氣新,子鵝炙美就中珍。 庾家廚盛劉公困,渾弗相貽也惱人。 </poem> ====謝玄==== <poem> 百萬兵來逼合肥,謝玄為將統雄師。 旌旗首尾千餘里,渾不消他一局棊。 </poem> ====謝混==== <poem> 尚主當初偶未成,此時誰合更關情。 可憐謝混風華在,千古翻傳禁臠名。 </poem> ====陸玩==== <poem> 陸公高論亦由衷,謙讓還慚未有功。 天下忠良人欲盡,始應交我作三公。 </poem> ====王坦之==== <poem> 晉祚安危只此行,坦之何必苦憂驚。 謝公合定寰區在,爭遣當時事得成。 </poem> ====蒲葵扇==== <poem> 拋捨東山歲月遙,幾施經略挫雄豪。 若非名德喧寰宇,爭得蒲葵價數高。 </poem> ====王郎==== <poem> 太尉門庭亦甚高,王郎名重禮相饒。 自家妻父猶如此,誰更逢君得折腰。 </poem> ====劉毅==== <poem> 繞床堪壯喝盧聲,似鐵容儀眾盡驚。 二十七人同舉義,幾人全得舊功名? </poem> ====王恭==== <poem> 春風濯濯柳容儀,鶴氅神情舉世推。 可惜教君仗旄鉞,枉將心地托牢之。 </poem> ====謝公賭墅==== <poem> 發遣將軍欲去時,略無情撓只貪棊。 自從乞與羊曇後,賭墅功成更有誰? </poem> ====苻堅投筆==== <poem> 投筆填江語未終,謝安乘此立殊功。 三台星爛乾坤在,且與張華死不同。 </poem> ====衛玠==== <poem> 叔寶羊車海內稀,山家女婿好風姿。 江東士女無端甚,看殺玉人渾不知。 </poem> ====郭璞脫襦==== <poem> 吟坐因思郭景純,每言窮達似通神。 到頭分命難移改,解脫青襦與別人。 </poem> ====庾樓==== <poem> 江州樓上月明中,從事同登眺遠空。 玉樹忽薶千載後,有誰重此繼清風? </poem> ====新亭==== <poem> 容易乘虛逼帝畿,滿江艛艦與旌旗。 盧循若解新亭上,勝負還應未可知。 </poem> ===宋=== ====大峴==== <poem> 大峴纔過喜可知,指空言已副心期。 公孫計策嗟無用,天與南朝作霸基。 </poem> ====放宮人==== <poem> 納諫廷臣免犯顏,自然恩可霸江山。 姚興侍女方承寵,放出宮闈若等閒。 </poem> ====借南苑==== <poem> 人主詞應不偶然,幾人曾說笑掀天。 不知南苑今何在,借與張公三百年。 </poem> ====謝澹雲霞友==== <poem> 仗氣淩人豈可親,只將范泰是知聞。 緣何喚作雲霞友,卻恐雲霞未似君。 </poem> ====烏衣巷==== <poem> 古迹荒基好歎嗟,滿川吟景只煙霞。 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 </poem> ====袁粲==== <poem> 負才尚氣滿朝知,高臥閒吟見客稀。 獨步何人識袁尹,白楊郊外醉方歸。 </poem> ====劉伯龍==== <poem> 位重何如不厭貧,伯龍孤子只修身。 固知生計還須有,窮鬼臨時也笑人。 </poem> ====王方平==== <poem> 拂衣耕釣已多時,江上山前樂可知。 著卻貂裘將採藥,任他人喚作漁師。 </poem> ====黃羅襦==== <poem> 戚屬羣臣盡見猜,預憂身後又堪哀。 到頭委付何曾是,虛把羅襦與彥回。 </poem> ====謝朏==== <poem> 謝家諸子盡蘭香,各震芳名滿帝鄉。 惟有千金更堪重,只將高臥向齊王。 </poem> ====羊玄保==== <poem> 運命將來各有期,好官才闕即思之。 就中堪愛羊玄保,偏受君王分外知。 </poem> ===齊=== ====謝朏==== <poem> 解璽傳呼詔侍中,卻來高臥豈疏慵。 此時忠節還稀有,堪羨君王特地容。 </poem> ====小兒執燭==== <poem> 謝公情量已難量,忠宋心誠豈暫忘。 執燭小兒渾放去,略無言語與君王。 </poem> ====王僧佑==== <poem> 肯與公卿作等倫,澹然名德只推君。 任他車騎來相訪,簫鼓盈庭似不聞。 </poem> ====王僧虔==== <poem> 位高名重不堪疑,懇讓儀同帝亦知。 不學常流爭進取,卻憂門有二台司。 </poem> ====明帝裹蒸==== <poem> 至尊尊貴異人間,御膳天廚豈等閒。 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 </poem> ====郁林王==== <poem> 強哀強慘亦從伊,歸到私庭喜可知。 喜字漫書三十六,到頭能得幾多時。 </poem> ====何氏小山==== <poem> 顯達何曾肯繫心,築居郊外好園林。 賺他謝朏出山去,贏得高名直至今。 </poem> ====王倫之==== <poem> 豫章太守重詞林,圖畫陳蕃與華歆。 更奠子將並孺子,為君千載作知音。 </poem> ====潘妃==== <poem> 曾步金蓮寵絕倫,豈甘今日委埃塵。 玉兒還有懷恩處,不肯將身嫁小臣。 </poem> ====王亮==== <poem> 後見梁王未免哀,奈何無計拯傾頹。 若教彼相顛扶得,爭遣明公到此來。 </poem> ===梁=== ====分宮女==== <poem> 滌蕩齊宮法令新,分張宮女二千人。 可憐無限如花貌,重見世間桃李春。 </poem> ====馬仙埤==== <poem> 齊朝太守不甘降,忠節當時動四方。 義士要教天下見,且留君住待袁昂。 </poem> ====勍敵==== <poem> 傳聞天子重儒才,特為皇華綺宴開。 今日方驚遇勍敵,此人元自北朝來。 </poem> ====蔡撙==== <poem> 紫茄白莧以為珍,守任清真轉更貧。 不飲吳興郡中水,古今能有幾多人? </poem> ====楚祠==== <poem> 曾與蕭侯醉玉杯,此時神影盡傾頹。 莫云千古無靈聖,也向西川助敵來。 </poem> ====謝朏小輿==== <poem> 小輿升殿掌鈞台,不免無憀卻憶回。 應恨被他何胤誤,悔先容易出山來。 </poem> ====八關齋==== <poem> 依憑金地甚虔誠,忍溺空王為聖明。 內殿設齋申禱祝,豈無功德及臺城。 </poem> ====庾信==== <poem> 苦心詞賦向誰談,淪落周朝志豈甘。 可惜多才庾開府,一生惆悵憶江南。 </poem> ==陳== ====王僧辨==== <poem> 彼此英雄各有名,石頭高臥擬爭衡。 當時堪笑王僧辨,待欲將心託聖明。 </poem> ====武帝蚌盤==== <poem> 金翠絲黃略不舒,蚌盤清宴意何如。 豈知三閣繁華日,解為君王妙破除。 </poem> ====虞居士==== <poem> 苦諫將軍總不知,幾隨煙焰作塵飛。 東山居士何人識,惟有君王卻許歸。 </poem> ====姚察==== <poem> 曾佐徐陵向北遊,剖陳疑事動名流。 卻歸掌選清何甚,一匹花綀不肯收。 </poem> ====宣帝傷將卒==== <poem> 前後兵師戰勝回,百餘城壘盡歸來。 當時將卒應知感,況得君王為舉哀。 </poem> ====臨春閣==== <poem> 臨春高閣上侵雲,風起香飄數里聞。 自是君王正沈醉,豈知消息報隋軍。 </poem> ====綺閣==== <poem> 結綺高宜眺海涯,上淩丹漢拂雲霞。 一千朱翠同居此,爭奈恩多屬麗華。 </poem> ====望僊閣==== <poem> 多少沈檀結築成,望仙為號倚青冥。 不知孔氏何形狀,醉得君王不解醒。 </poem> ====三閣==== <poem> 三閣相通綺宴開,數千朱翠繞周回。 只知斷送君王醉,不道韓擒已到來。 </poem> ====狎客==== <poem> 八宮妃盡賦篇章,風揭歌聲錦繡香。 選得十人為狎客,有誰能解諫君王? </poem> ====淮水==== <poem> 文物衣冠盡入秦,六朝繁盛忽埃塵。 自從淮水乾枯後,不見王家更有人。 </poem> ====江令宅==== <poem> 不向南朝立諫名,舊居基在事分明。 令人惆悵江中令,只作篇章過一生。 </poem> ====後庭舞==== <poem> 嬿婉回風態若飛,麗華翹袖玉為姿。 後庭一曲從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poem> -----------------------------------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66|卷七百六十六]]|next=[[../卷768|卷七百六十八]]}}{{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lwqk9a6pm5iy3qksctzn94b47am05jz 2173464 2173463 2022-08-22T02:45:58Z S M Lee 1946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六十七|noauthor=孫元晏|previous=[[../卷766|卷七百六十六]]|next=[[../卷768|卷七百六十八]]|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七十二{{*|集部}}|edition=}} ==孫元晏== [[Author:孫元晏|孫元晏]],不知何許人,曽著《詠史》詩七十五首,今編為一卷。 ===吳=== ====黃金車==== <poem> 分擘山河即漸開,許昌基業已傾頹。 黃金車與斑斕耳,早個須知入讖來。 </poem> ====赤壁==== <poem> 會獵書來舉國驚,只應周魯不教迎。 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poem> ====魯肅指囷==== <poem> 破產移家事亦難,佐吳從此霸江山。 爭教不立功勳得,指出千囷如等閒。 </poem> ====甘寧斫營==== <poem> 夜深偷入魏軍營,滿寨驚忙火似星。 百口寶刀千匹絹,也應消得與甘寧。 </poem> ====徐盛==== <poem> 欲把江山鼎足分,邢真銜冊到江南。 當時將相誰堪重,徐盛將軍最不甘。 </poem> ====魯肅==== <poem> 斫案興言斷眾疑,鼎分從此定雄雌。 若無子敬心相似,爭得烏林破魏師。 </poem> ====武昌==== <poem> 西塞山高截九垓,讖謠終日自相催。 武昌魚美應難戀,歷數須歸建業來。 </poem> ====顧雍==== <poem> 贊國經綸更有誰,蔡公相歎亦相師。 貴為丞相封侯了,歸後家人總不知。 </poem> ====呂蒙==== <poem> 幼小家貧實可哀,願征行去志難回。 不探虎穴求身達,爭得人間富貴來。 </poem> ====介象==== <poem> 好道君王遇亦難,變通靈異幾多般。 介先生有神仙術,釣得鱸魚在玉盤。 </poem> ====濡須塢==== <poem> 風揭洪濤響若雷,枕波為壘險相隈。 莫言有個濡須塢,幾度曹公失志回。 </poem> ====周泰==== <poem> 名與諸公又不同,金瘡痕在滿身中。 不將御盖宣恩澤,誰信將軍別有功。 </poem> ====張紘==== <poem> 東部張公與眾殊,共施經略贊全吳。 陳琳漫自稱雄伯,神氣應須怯大巫。 </poem> ====太史慈==== <poem> 聖德招賢遠近知,曹公心計卻成欺。 陳韓昔日嘗投楚,豈是當歸召得伊。 </poem> ====孫堅后==== <poem> 委存張公翊聖材,幾將賢德贊文臺。 爭教不霸江山得,日月徵曾入夢來。 </poem> ====陸統==== <poem> 將軍身歿有兒孤,虎子為名教讀書。 更向宮中教騎馬,感君恩重合何如。 </poem> ====青蓋==== <poem> 歷數將終勢已摧,不修君德更堪哀。 被他青蓋言相誤,元是須教入晉來。 </poem> ===晉=== ====七寶鞭==== <poem> 天命須知豈偶然,亂臣徒欲用兵權。 聖謨廟略還應別,渾不消他七寶鞭。 </poem> ====庾悅鵝炙==== <poem> 春暖江南景氣新,子鵝炙美就中珍。 庾家廚盛劉公困,渾弗相貽也惱人。 </poem> ====謝玄==== <poem> 百萬兵來逼合肥,謝玄為將統雄師。 旌旗首尾千餘里,渾不消他一局棊。 </poem> ====謝混==== <poem> 尚主當初偶未成,此時誰合更關情。 可憐謝混風華在,千古翻傳禁臠名。 </poem> ====陸玩==== <poem> 陸公高論亦由衷,謙讓還慚未有功。 天下忠良人欲盡,始應交我作三公。 </poem> ====王坦之==== <poem> 晉祚安危只此行,坦之何必苦憂驚。 謝公合定寰區在,爭遣當時事得成。 </poem> ====蒲葵扇==== <poem> 拋捨東山歲月遙,幾施經略挫雄豪。 若非名德喧寰宇,爭得蒲葵價數高。 </poem> ====王郎==== <poem> 太尉門庭亦甚高,王郎名重禮相饒。 自家妻父猶如此,誰更逢君得折腰。 </poem> ====劉毅==== <poem> 繞床堪壯喝盧聲,似鐵容儀眾盡驚。 二十七人同舉義,幾人全得舊功名? </poem> ====王恭==== <poem> 春風濯濯柳容儀,鶴氅神情舉世推。 可惜教君仗旄鉞,枉將心地托牢之。 </poem> ====謝公賭墅==== <poem> 發遣將軍欲去時,略無情撓只貪棊。 自從乞與羊曇後,賭墅功成更有誰? </poem> ====苻堅投筆==== <poem> 投筆填江語未終,謝安乘此立殊功。 三台星爛乾坤在,且與張華死不同。 </poem> ====衛玠==== <poem> 叔寶羊車海內稀,山家女婿好風姿。 江東士女無端甚,看殺玉人渾不知。 </poem> ====郭璞脫襦==== <poem> 吟坐因思郭景純,每言窮達似通神。 到頭分命難移改,解脫青襦與別人。 </poem> ====庾樓==== <poem> 江州樓上月明中,從事同登眺遠空。 玉樹忽薶千載後,有誰重此繼清風? </poem> ====新亭==== <poem> 容易乘虛逼帝畿,滿江艛艦與旌旗。 盧循若解新亭上,勝負還應未可知。 </poem> ===宋=== ====大峴==== <poem> 大峴纔過喜可知,指空言已副心期。 公孫計策嗟無用,天與南朝作霸基。 </poem> ====放宮人==== <poem> 納諫廷臣免犯顏,自然恩可霸江山。 姚興侍女方承寵,放出宮闈若等閒。 </poem> ====借南苑==== <poem> 人主詞應不偶然,幾人曾說笑掀天。 不知南苑今何在,借與張公三百年。 </poem> ====謝澹雲霞友==== <poem> 仗氣淩人豈可親,只將范泰是知聞。 緣何喚作雲霞友,卻恐雲霞未似君。 </poem> ====烏衣巷==== <poem> 古迹荒基好歎嗟,滿川吟景只煙霞。 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 </poem> ====袁粲==== <poem> 負才尚氣滿朝知,高臥閒吟見客稀。 獨步何人識袁尹,白楊郊外醉方歸。 </poem> ====劉伯龍==== <poem> 位重何如不厭貧,伯龍孤子只修身。 固知生計還須有,窮鬼臨時也笑人。 </poem> ====王方平==== <poem> 拂衣耕釣已多時,江上山前樂可知。 著卻貂裘將採藥,任他人喚作漁師。 </poem> ====黃羅襦==== <poem> 戚屬羣臣盡見猜,預憂身後又堪哀。 到頭委付何曾是,虛把羅襦與彥回。 </poem> ====謝朏==== <poem> 謝家諸子盡蘭香,各震芳名滿帝鄉。 惟有千金更堪重,只將高臥向齊王。 </poem> ====羊玄保==== <poem> 運命將來各有期,好官才闕即思之。 就中堪愛羊玄保,偏受君王分外知。 </poem> ===齊=== ====謝朏==== <poem> 解璽傳呼詔侍中,卻來高臥豈疏慵。 此時忠節還稀有,堪羨君王特地容。 </poem> ====小兒執燭==== <poem> 謝公情量已難量,忠宋心誠豈暫忘。 執燭小兒渾放去,略無言語與君王。 </poem> ====王僧佑==== <poem> 肯與公卿作等倫,澹然名德只推君。 任他車騎來相訪,簫鼓盈庭似不聞。 </poem> ====王僧虔==== <poem> 位高名重不堪疑,懇讓儀同帝亦知。 不學常流爭進取,卻憂門有二台司。 </poem> ====明帝裹蒸==== <poem> 至尊尊貴異人間,御膳天廚豈等閒。 惜得裹蒸無用處,不如安霸取江山。 </poem> ====郁林王==== <poem> 強哀強慘亦從伊,歸到私庭喜可知。 喜字漫書三十六,到頭能得幾多時。 </poem> ====何氏小山==== <poem> 顯達何曾肯繫心,築居郊外好園林。 賺他謝朏出山去,贏得高名直至今。 </poem> ====王倫之==== <poem> 豫章太守重詞林,圖畫陳蕃與華歆。 更奠子將並孺子,為君千載作知音。 </poem> ====潘妃==== <poem> 曾步金蓮寵絕倫,豈甘今日委埃塵。 玉兒還有懷恩處,不肯將身嫁小臣。 </poem> ====王亮==== <poem> 後見梁王未免哀,奈何無計拯傾頹。 若教彼相顛扶得,爭遣明公到此來。 </poem> ===梁=== ====分宮女==== <poem> 滌蕩齊宮法令新,分張宮女二千人。 可憐無限如花貌,重見世間桃李春。 </poem> ====馬仙埤==== <poem> 齊朝太守不甘降,忠節當時動四方。 義士要教天下見,且留君住待袁昂。 </poem> ====勍敵==== <poem> 傳聞天子重儒才,特為皇華綺宴開。 今日方驚遇勍敵,此人元自北朝來。 </poem> ====蔡撙==== <poem> 紫茄白莧以為珍,守任清真轉更貧。 不飲吳興郡中水,古今能有幾多人? </poem> ====楚祠==== <poem> 曾與蕭侯醉玉杯,此時神影盡傾頹。 莫云千古無靈聖,也向西川助敵來。 </poem> ====謝朏小輿==== <poem> 小輿升殿掌鈞台,不免無憀卻憶回。 應恨被他何胤誤,悔先容易出山來。 </poem> ====八關齋==== <poem> 依憑金地甚虔誠,忍溺空王為聖明。 內殿設齋申禱祝,豈無功德及臺城。 </poem> ====庾信==== <poem> 苦心詞賦向誰談,淪落周朝志豈甘。 可惜多才庾開府,一生惆悵憶江南。 </poem> ==陳== ====王僧辨==== <poem> 彼此英雄各有名,石頭高臥擬爭衡。 當時堪笑王僧辨,待欲將心託聖明。 </poem> ====武帝蚌盤==== <poem> 金翠絲黃略不舒,蚌盤清宴意何如。 豈知三閣繁華日,解為君王妙破除。 </poem> ====虞居士==== <poem> 苦諫將軍總不知,幾隨煙焰作塵飛。 東山居士何人識,惟有君王卻許歸。 </poem> ====姚察==== <poem> 曾佐徐陵向北遊,剖陳疑事動名流。 卻歸掌選清何甚,一匹花綀不肯收。 </poem> ====宣帝傷將卒==== <poem> 前後兵師戰勝回,百餘城壘盡歸來。 當時將卒應知感,況得君王為舉哀。 </poem> ====臨春閣==== <poem> 臨春高閣上侵雲,風起香飄數里聞。 自是君王正沈醉,豈知消息報隋軍。 </poem> ====綺閣==== <poem> 結綺高宜眺海涯,上淩丹漢拂雲霞。 一千朱翠同居此,爭奈恩多屬麗華。 </poem> ====望僊閣==== <poem> 多少沈檀結築成,望仙為號倚青冥。 不知孔氏何形狀,醉得君王不解醒。 </poem> ====三閣==== <poem> 三閣相通綺宴開,數千朱翠繞周回。 只知斷送君王醉,不道韓擒已到來。 </poem> ====狎客==== <poem> 八宮妃盡賦篇章,風揭歌聲錦繡香。 選得十人為狎客,有誰能解諫君王? </poem> ====淮水==== <poem> 文物衣冠盡入秦,六朝繁盛忽埃塵。 自從淮水乾枯後,不見王家更有人。 </poem> ====江令宅==== <poem> 不向南朝立諫名,舊居基在事分明。 令人惆悵江中令,只作篇章過一生。 </poem> ====後庭舞==== <poem> 嬿婉回風態若飛,麗華翹袖玉為姿。 後庭一曲從教舞,舞破江山君未知。 </poem> -----------------------------------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66|卷七百六十六]]|next=[[../卷768|卷七百六十八]]}}{{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sm12y06be6suss8kj6toqvormt0htou 教育部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 0 1109929 2173465 2022-08-22T02:50:23Z Huangsijun17 60209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教育部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2022 | month = 08 | day = 22 | notes =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2_654438.html 原文链接] | edition =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2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教育部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 | author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translator =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2022 | month = 08 | day = 22 | notes =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2_654438.html 原文链接] | edition =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2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成立由党组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2位党组成员任副组长的调查处置工作组,通过约谈相关人员,调阅原始资料,听取数学、思政、美术等方面专家意见,征求一线数学和美术教师意见等方式,进行了认真调查核实。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经查,教材插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不美观向上,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存在差距。整体画风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部分插图人物形象比较丑陋,精神风貌不佳,没有恰当体现出我国少年儿童阳光向上的形象。二是不严肃规范,个别插图甚至存在错误。插图数量过多,部分插图制作专业水准不高,个别插图存在科学性、规范性问题。三是不细致准确,部分插图容易引人误读。部分插图绘制粗糙,一些线条绘制和元素选择不当,图片比例不协调。同时也发现网上传播的一些问题插图并非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有关部门已将其列入全面排查整改。   经查,人教社作为教材编制单位,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全面、不彻底,对教材插图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插图作者遴选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教材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严格,内部纠错制度不完善,对读者意见不重视,对插图存在的问题未认真排查、及时整改。教育部教材局在组织专家开展教材审查时,指导不足、监督不够,对教材问题排查整改工作督促不到位。   经查,没有发现人教社相关人员与插图作者吴勇、教材整体设计艺术总顾问吕敬人之间存在经济利益输送问题。   依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及27名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具体如下:   责令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给予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党内严重警告、记大过处分;给予总编辑、时任党委书记郭戈党内严重警告、记大过处分,免职处理;给予分管负责人党内严重警告、记大过处分,免职处理;给予小学数学编辑室主要负责人党内严重警告、记过处分,免职处理;给予其他17人相应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责令教育部教材局整改,并予以通报批评;给予局长田慧生党内警告、记过处分;给予分管负责人等5名相关人员相应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对插图作者、设计人员作出相应处理,不再聘请吴勇、封面设计吕旻、吕敬人及其工作室从事国家教材设计、插图绘制等相关工作。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教材工作的关心、批评与监督。教育部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教材编制、审查、使用、维护、监管各环节相关制度,确保教材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切实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署名|教育部|2022年8月22日}} {{PD-PRC-exempt}} bfhdlw6j5m0k6pecwmhsl171bbmzzju 全唐詩/卷768 0 1109930 2173472 2022-08-22T05:02:07Z S M Lee 1946 錄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六十八|noauthor=嚴識玄 何象 張震 丘光庭 武翊黄 李祜 韓嶼 李茂复 李曜 吳圓 陸弘休 安錡 油蔚 胡玢 盧注 胡幽貞 狄煥 韩溉 金昌緒 曾麻幾|previous=[[../卷767|卷七百六十七]]|next=[[../卷769|卷七百六十九]]|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七十三{{*|集部}}|edition=}} ==嚴識玄<ref>以下有爵里,無世次。</ref>== [[Author:嚴識玄|嚴識玄]],魏州剌史,後為兵部郎中。詩一首。 ===班婕妤=== <poem> 賤妾如桃李,君王若歲時。 秋風一已勁,搖落不勝悲。 寂寂蒼苔滿,沉沉綠草滋。 繁華非此日,指輦競何辭。 </poem> ==何象== [[Author:何象|何象]],遂寧令,詩一首。 ===賦得御製句「朔野陣雲飛」=== <poem> 塞日穿痕斷,邊鴻背影飛。 縹緲浮黃屋,陰沈護御衣。<ref>御製詩有「鑾輿臨紫塞,朔野陣雲飛」之句,象進《鑾輿臨紫塞賦「朔野陣雲飛」》詩,召對,嘉賞,授賛善大夫。</ref> </poem> ==張震== [[Author:張震|張震]],河間人,江西採訪使。詩一首。 ===宿金河戍=== <poem> 朝發鐵麟驛,夕宿金河戍。 奔波急王程,一日千里路。 但見容鬢改,不知歲華暮。 悠悠沙漠行,王事彌多故。 </poem> ==丘光庭== [[Author:丘光庭|丘光庭]],吳興人,國子博士。集三卷,今存詩七首。 ===補新宮{{*|并序。解}}=== : 新宮,成室也,宫室畢,乃祭而落之,又與羣臣賓客燕飲,謂之成也。 :《昭二十五年‧左傳》:叔孫昭子聘于宋,公享之,賦《新宮》,又《燕禮》:「升歌《鹿鳴》,下管《新宮》。」今《詩序》無此篇,蓋孔子返魯之後,其詩散逸,採之不得故也。《三百》之篇,孔子既已刪定,子夏從而序之,其序不冠諸篇,別為編簡,縱其辭尋逸,則厥義猶存。若《南陔》《白華》之類,故《束晳》得以補之,惟此《新宮》,則辭義俱失,茍非精考,難究根源。按新者,有舊之辭也。新作《南門》、新作《延廄》是也。宫者,居處、燕遊、宗廟之總稱也。士蒍城絳,以深其宫,梁伯溝其公宮,居處之宮也。楚之章華,晉之虒祁,燕遊之宫也。成三年「新宮災」,禰廟之宫也。然則正言新宮,居處之宫也。蓋文王作豐之時,新建宮室,宫室初成而祭之,因之以燕賓客,謂之為考。考,成也,若宣王斯干考成室之類是也。亦謂之落。落者,以酒澆落之也,若楚子成章華之臺,願與諸侯落之類是也。因此之時,時人歌詠其美,以成篇章,故周公採之,為燕享歌焉。必知此《新宫》為文王詩者,以《燕禮》云:「下管新宫。」「下管」者,堂下以笙奏詩也。《鄉飲酒禮》云:「工升而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歌訖,笙入,立于堂下,奏《南陔》《白華》《華黍》,笙之所奏,例皆《小雅》,皆是文王之詩。《新宫》既為下管所奏,正與《南陔》事同,故知為文王詩也。知非天子詩者,以天子之詩,非宋公所賦,下管所奏故也。知非諸侯詩者,以諸侯之詩,不得入雅,當在《國風》故也。知非禰廟詩者,以禰廟之詩不可享賔故也。知非《燕遊之宫》詩者,以《燕遊之宫》多不如禮,其詩必當規刺,規刺之作,是為變雅,享賓不用變雅故也。由此而論,則《新宮》為文王之詩,亦已眀矣。」或問曰:「文王既非天子,又非諸侯,為何事也?」答曰:「周室本為諸侯,文王身有聖徳,當殷紂之代,三分天下之衆,二分歸周,而文王猶服事紂。武王克殷之後,諡之曰『文』,追尊為王。其詩有《風》焉,周《召南》是也;有《小雅》焉,《鹿鳴》《南陔》之類是也;有《大雅》焉,《大明》《棫樸》之類是也;有《頌》焉,《清廟》《我將》之類是也。四始之中皆有詩者,以其國為諸侯,身行王道,薨後追尊故也。」《新宫》既為《小雅》,今依其體以補之云爾。 <poem> 奐奐新宮,禮樂其融。爾德惟賢,爾□維忠。 為忠以公,斯筵是同。人之醉我,與我延賓。<ref>第一句缺一字。</ref> 奐奐新宮,既奐而輪。其固如山,其儼如雲。 其寢斯安,□□□分。我既考落,以燕羣臣。<ref>第六句缺三字。</ref> 奐奐新宮,既祭既延。我□□鏞,於以醉賢。 有禮無愆,我有斯宮。斯宮以安,康後萬年。<ref>第三句缺二字。</ref> </poem> 《新宮》三章,章八句。 ===補茅鴟{{*|并序。解}}=== : 《茅鴟》,刺食祿而無禮也。在位之人,有重祿而無禮度,君子以為《茅鴟》之不若,作詩以刺之。 :《襄二十八年‧左傳》:齊,慶封奔魯,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氾祭,穆子不說,使工為之諷茅鴟。杜元凱曰:「《茅鴟》,逸《詩》,刺不敬也。凡《詩》,先儒所不見者,皆謂之逸,不分其舊亡與刪去也。臣以茅鴟非舊亡,蓋孔子刪去耳。」何以明之?按襄二十八年,孔子時年八嵗。《記》曰:「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學書。」《記》:「十有三年學樂,習詩舞。」《論語》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則慶封奔魯之日,與孔子就學之年,其間相去不逺,其詩未至流散。況《周禮》盡在魯國,孔子賢于叔孫,豈叔孫尚得見之,而孔子反不得見也?由此而論,《茅鴟》之作不合禮,又為依孔子刪去,亦已明矣。或曰:「安知《新宮》不為刪去耶?」答曰:「《新宫》為周公所收,《燕禮》所用,不與《茅鴟》同也。」曰:《茅鴟》為《風》乎?為雅乎?非雅也,風也。何以言之?以叔孫大夫所賦多是《國風》故也。今之所補,亦體風焉。 <poem> 茅鴟茅鴟,無集我岡。汝食汝飽,莫我為祥。 願彈去汝,來彼鳳凰。來彼鳳凰,其儀有章。 茅鴟茅鴟,無啄我雀。汝食汝飽,莫我肯略。 願彈去汝,來彼瑞鵲。來彼瑞鵲,其音可樂。 茅鴟茅鴟,無搏鷅鶹。汝食汝飽,莫我為休。 願彈去汝,來彼鳲鳩。來彼鳲鳩,食子其周。 茅鴟茅鴟,無㗲我陵。汝食汝飽,莫我好聲。 願彈去汝,來彼蒼鷹。來彼蒼鷹,祭鳥是征。 </poem> ==武翊黃== [[Author:武翊黃|武翊黃]],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勅頭,時號「武氏三頭。詩一首。 ===瑕瑜不相掩=== <poem> 抱璞應難辨,妍媸每自融。 貞姿偏特達,微玷遇磨礱。 涇渭流終異,瑕瑜自不同。 半曾光透石,未掩氣如虹。 縝密誠為智,包藏豈謂忠。 停看分美惡,今得值良工。 </poem> ==李祜== [[Author:李祜|李祜]],江南錄事參軍,[[Author:李纂|纂]]之子。詩一首。 ===袁江口懷王司勳王吏部=== <poem> 京華不啻三千里,客淚如今一萬雙。 若個最為相憶處,青楓黃竹入袁江。 </poem> ==韓嶼== [[Author:韓嶼|韓嶼]],祠部郎中。詩一首。 ===贈進士李守微=== <poem> 一定童顏老歲華,貧寒遊歷貴人家。 煉成正氣功應大,養得元神道不差。 舄曳鶴毛幹毾{{?|⿺毛及}},杖攜筇節瘦槎牙。 如何蓬閬不歸去,落盡蟠桃幾度花。 </poem> ==李茂復== [[Author:李茂復|李茂復]],泗州剌史。詩二首。 ===馬上有見=== <poem> 行盡疎林見小橋,綠楊深處有紅蕉。 無端眼界無分別,安置心頭不肯銷。 </poem> ===自歎=== <poem> 落日西山近一竿,世間恩愛極難{{?}}。 近來不作顛狂事,免被冤家惡眼看。 </poem> ==李曜== [[Author:李曜|李曜]],官尚書,嘗為歙州剌史。詩一首。 ===贈吳圓<ref>抒情詩。曜罷歙州,與吳圓交代,有酒錄事名媚川,明慧,曜頗留意,托圓令存䘏。有詩云。</ref>=== <poem> 經年理郡少歡娛,為習干戈間飲徒。 今日臨行盡交割,分明收取媚川珠。 </poem> ==吳圓== [[Author:吳圓|吳圓]],歙州剌史。詩一首。 ===荅李曜=== <poem> 曳履優容日日歡,須言達德倍汍瀾。 韶光今已輸先手,領得蠙珠掌上看。<ref>韶光,營籍妓名。</ref> </poem> ==陸弘休== [[Author:陸弘休|陸弘休]],桂府從事。詩一首。 ===和訾家洲宴游=== <poem> 新春蘂綻訾家洲,信是南方最勝遊。 酒滿百分殊不怕,人添一歲更堪愁。 鶯聲暗逐歌聲艷,花態還隨舞態羞。 莫惜今朝同酩酊,任他龜鶴與蜉蝣。 </poem> =={{另|安|鄭}}錡== [[Author:安錡|安錡]],普州從事。詩一首。 ===題賈島墓=== <poem> 倚恃才難繼,昂藏貌不恭。 騎驢衝大尹,奪卷忤宣宗。 馳譽超先輩,居官下我儂。 司倉舊曹署,一見一心忡。 </poem> ==油蔚== [[Author:油蔚|油蔚]],淮南幕職,奉使塞北。詩一首。 ===贈別營妓卿卿=== <poem> 憐君無那是多情,枕上相看直到明。 日照綠窗人去住,鴉啼紅粉淚縱橫。 愁腸只向金閨斷,白髮應從玉塞生。 為報花時少惆悵,此生終不負卿卿。 </poem> ==胡玢== [[Author:胡玢|胡玢]],隱居廬山,苦心五言。李騰廉問江西弓旌,不至,人惜之。詩三首。 ===巢燕=== <poem> 燕來巢我簷,我屋非高大。 所貴兒童善,保爾無殃禍。 莫巢孀婦家,孀婦怨孤坐。 妒爾長雙飛,打爾危巢破。 </poem> ===廬山桑落洲=== <poem>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 想應百年後,人世更悠悠。 </poem> ===石楠樹=== <poem> 本自清江石上生,移栽此{{另|處|地}}稱閒情。 青雲士盡識珍木,白屋人多喚俗名。 重布綠陰滋蘚色,深藏好鳥引雛聲。 余今一日千迴看,每度看來眼益明。 </poem> ===句=== 輪中別有物,光外更無空。{{*|《詠月》}} ==盧汪== [[Author:盧汪|盧汪]],家荊南,舉進士二十上,不第。詩二首。 ===酒鬍子=== <poem> 同心相遇思同歡,擎出酒胡當玉盤。 盤中臲卼不自定,四座清賓注意看。 可亦不在心,否亦不在面,徇客隨時自圓轉。 酒胡五藏屬他人,十分亦是無情勸。 爾不耕,亦不饑。爾不蠶,亦有衣。 有眼不能分黼黻,有口不能明是非。 鼻何尖,眼何碧,儀形本非天地力。 雕鐫匠意苦多端,翠帽朱衫巧妝飾。 長安斗酒十千酤,劉伶平生為酒徒。 劉伶虛向酒中死,不得酒池中拍浮。 酒胡一滴不入眼,空令酒胡名酒胡。 </poem> ===西施=== <poem> 惆悵興亡繫綺羅,世人猶自選青娥。 越王解破夫差國,一箇西施已是多。 </poem> ==胡幽貞== [[Author:胡幽貞|胡幽貞]],四明人,自號無生居士。詩二首。 ===題西施浣紗石=== <poem> 一朝入紫宮,萬古遺芳塵。 至今溪邊花,不敢嬌青春。 </poem> ===歸四明=== <poem> 海色連四明,仙舟去容易。 天籍豈輒問,不是卑朝士。 </poem> ==狄煥== [[Author:狄煥|狄煥]],字子炎,梁公[[Author:狄仁傑|仁傑]]之後,隱於南岳。詩三首。 ===送人游邵州=== <poem> 春江正渺渺,送別兩依依。 煙裏棹將遠,渡頭人未歸。 漁家侵疊浪,島樹挂殘暉。 況入湖湘路,那堪花亂飛。 </poem> ===題柳=== <poem> 天南與天北,此處影婆娑。 翠色折不盡,離情生更多。 雨餘籠灞岸,煙暝夾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繼得麼。 </poem> ===詠南嶽徑松=== <poem> 一陣雨聲歸嶽嶠,兩條寒色下瀟湘。 客吟晚景停孤櫂,僧踏清陰徹上方。 </poem> ===句=== 數點當秋霽,不知何處峰。{{*|《石樓曉望》}} 更無聲接續,空有影相隨。{{*|《孤鴈》,見《詩話拾遺》。}} ==韓溉== [[Author:韓溉|韓溉]],江南人。詩一卷,今存七首。 ===潯陽觀水<ref>一作[[Author:韓喜|韓喜]]詩。</ref>=== <poem> 朝宗漢水接陽臺,唅呀填坑吼作雷。 莫見九江平穩去,還從三峽嶮巇來。 南經夢澤寬浮日,西出岷山劣泛杯。 直至滄溟涵貯盡,沈深不動浸昭回。 </poem> ===水<ref>一作[[Author:韓喜|韓喜]]詩。</ref>=== <poem> 方圓不定性空{{另|求|柔}},東注滄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長耿耿,遠飛青嶂更悠悠。 瀟湘月浸千年色,夢澤煙含萬古愁。 別有嶺頭嗚咽處,為君分作斷腸流。 </poem> ===松=== <poem> 倚空高檻冷無塵,往事閑徵夢欲分。 翠色本宜霜後見,寒聲偏向月中聞。 啼猿想帶蒼山雨,歸鶴應和紫府雲。 莫向東園競桃李,春光還是不容君。 </poem> ===柳=== <poem> 雪盡青門弄影微,暖風遲日早鶯歸。 如憑細葉留春色,須把長條繫落暉。 彭澤有情還鬱鬱,隋堤無主自依依。 世間惹恨偏饒此,可是行人折贈稀。 </poem> ===竹=== <poem> 樹色連雲萬葉開,王{{另|孫|家}}不厭滿庭栽。 淩霜盡節無人見,終日虛心待鳳來。 誰許風流添興詠,自憐瀟灑出塵埃。 朱門處處多閒地,正好移陰{{另|覆|結}}翠苔。 </poem> ===鵲=== <poem> 纔見離巢羽翼開,盡能輕颺出塵埃。 人間樹好紛紛占,天上橋成草草回。 幾度送風臨玉戶,一時傳喜到妝臺。 若教顏色如霜雪,應與清平作瑞來。 </poem> ===燈<ref>一作[[Author:韓喜|韓喜]]詩。</ref>=== <poem> 分影由來恨不同,綠窗孤館兩何窮。 熒煌短焰長疑暗,零落殘花旋委空。 幾處隔簾愁夜雨,誰家當戶怯秋風。 莫言明滅無多重,曾比人生一世中。 </poem> ===句=== 門掩落花人別後,窗含殘月酒醒時。{{*|《愁詩》,見《吟窗雜錄》。}} ==金昌緒== [[Author:金昌緒|金昌緒]],餘杭人,詩一首。 ==={{另|春怨|伊州歌}}=== <poem> 打{{另|起|却}}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另|啼時|幾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poem> ==曾麻幾== [[Author:曾麻幾|曾麻幾]],吉州人,詩一首。 ===放猨=== <poem> 孤猿鎖檻歲年深,放出城南百丈林。 綠水任從聯臂飲,青山不用斷腸吟。 </poem>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67|卷七百六十七]]|next=[[../卷769|卷七百六十九]]}}{{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840va64ayr8wantkv6e6naw50zwlnfb 君憲救國論 0 1109931 2173474 2022-08-22T06:56:56Z 晞世道明 29661 创建页面,内容为“{{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author = 楊度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915 | notes = | edition = }} ==上==   客有問於虎公曰:「民國成立,迄今四年,賴大總統之力,削平內亂,捍禦外侮,國以安寧,民以蘇息,自茲以往,整理內政,十年或二十年,中國或可以謀富強,與列強並立於世界乎?」虎公曰:「唯唯否否,不然,由今之道,不思所以改絃…” wikitext text/x-wiki {{未完成}}{{header | title = | author = 楊度 | section = | previous = | next = | year = 1915 | notes = | edition = }} ==上==   客有問於虎公曰:「民國成立,迄今四年,賴大總統之力,削平內亂,捍禦外侮,國以安寧,民以蘇息,自茲以往,整理內政,十年或二十年,中國或可以謀富強,與列強並立於世界乎?」虎公曰:「唯唯否否,不然,由今之道,不思所以改絃而更張之,欲爲強國無望也,欲爲富國無望也,欲爲立憲國亦無望也,終歸於亡國而已矣。」客曰:「何以故?」虎公曰:「此共和之弊也。中國國民,好名而不務實,辛亥之役,必欲迫成共和,中國自此,無救亡之策矣。」   客曰:「何謂強國無望?」虎公曰:「共和國民,習於平等自由之說,影響於一切政治,而以軍事爲最重。軍事教育,絕對服從,極皇階級,德意志日本軍隊,節制謹嚴,故能稱雄於世,而法美等國則不然,能富而不能強,此無他,一爲君主,一爲共和故也。法美且然,他共和國更不必論,故共和必無強國,已成世界之通例。然法美有國民教育,尚有對於國家之義務心,可以維持而統一之,故對外雖不能強,對內猶不爲亂。若中國人民,程度甚低,當君主時代,當兵者之常語曰:『食皇家餉,爲皇家出力耳。』今忽去有形之皇室,代以無形之國家,彼不知國家爲何物,無可指實以維繫其心,其所恃爲維繫者,統馭者之感情與威力,有以羈制之而已。此其爲力,固已至弱,况又有自由平等之說,浸潤灌輸,以搖撼此羈制之力,時時防其渙散潰決,於是羈馭之術,愈益困苦。從前南方軍隊,大將聽命於偏裨,偏裨聽命于士卒,遇事有以會議公決行之者,議者目爲共和兵;北方軍隊,雖無此弊,然欲其聞令卽行,不辭艱遠,亦不能也。故民國之兵,求其不爲內亂足矣,不爲內亂而且能平內亂,蔑以加矣,尚何對外稱強之足言乎?彼俄日二國者,君主國也,強國也,我以一共和國處兩大之間,左右皆敵,兵力又復如此,一遇外交談判,絕無絲毫後援,欲國不亡,不可得也,故曰強國無望也。」   客曰:「何謂富國無望?」虎公曰:「法英皆富國,獨謂中國不能,人不信也。然法美所以致富者,其休養生息,數十百年,無外侮內亂以擾之耳。富國之機,全恃實業,實業所最懼者,莫如軍事之擾亂,金融稍一挫傷,卽非數年所能恢復。我國二年以來,各方面之秩序,略復舊觀,惟實業現象,求如前清末年十分之五而不可得,蓋無力者已遭損失,無術再興,有力者懼其復亂,不敢輕試。以二次革命之例推之,此後國中競爭大總統之戰亂,必致數年一次,戰亂愈多,工商愈困,實業不振,富從何來?墨西哥亦共和國也,變亂頻仍,未聞能富,蓋其程度與中國同,皆非法美可比,故曰富國無望也。」   客曰:「何謂欲爲立憲國無望?」虎公曰:「共和政治,必須多數人民有普通之常德常識,於是以人民爲主體,而所謂大總統、行政官者,乃人民所付託以治公共事業之機關耳,今日舉甲,明日舉乙,皆無不可,所變者,治國之政策耳,無所謂安危治亂問題也。中國程度,何能言此,多數人民不知共和爲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以及自由平等諸說爲何義, ==中== ==下== 6vjdmwf3wlhsyobr7pabhmwfzberouw 全唐詩/卷769 0 1109932 2173475 2022-08-22T08:07:55Z S M Lee 1946 錄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六十九|noauthor=鄭軌 楊齊哲 劉夷道 楊希道 王勣 郭恭 張烜 張修之 梁獻 符子珪 李何 鄭鏦 紇干著 李習 顏舒 朱絳 徐璧 徐安期 裴延 陳述 朱琳 謝陶 何讚 解彥融|previous=[[../卷768|卷七百六十八]]|next=[[../卷770|卷七百七十]]|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七十四{{*|集部}}|edition=}} ==鄭軌{{*|詩一首}}== ===觀兄弟同夜成婚=== <poem> 棠棣開雙萼,夭桃照兩花。 分庭含佩響,隔扇偶妝華。 迎風俱似雪,映綺共如霞。 今宵二神女,并在一仙家。 </poem> ==劉戩{{*|詩一首}}== ===夏彈琴<ref>一作[[Author:劉希戩|劉希戩]]詩,又作[[Author:劉希夷|劉希夷]]詩。</ref>=== <poem> 碧山本岑寂,素琴何清幽。 彈為風入松,崖谷颯已秋。 庭鶴舞白雪,泉魚躍洪流。 予欲娛世人,明月難暗投。 感歎未終曲,淚下不可收。 嗚呼鐘子期,零落歸荒丘。 死而若有知,魂兮從我遊。 </poem> ==楊齊哲{{*|詩一首}}== ===過函谷關=== <poem> 地險崤函北,途經分陝東。 逶迤眾山盡,荒涼古塞空。 河光流曉日,樹影散朝風。 聖德今無外,何處是關中。 </poem> ==劉夷道{{*|詩一首}}== ===傷死奴=== <poem> 丹籍生涯淺,黃泉歸路深。 不及江陵樹,千秋長作林。 </poem> ==楊希道{{*|詩五首}}== ===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二首=== <poem> 北林鵲夜飛,南軒月初進。 調弦發清徵,蕩心祛褊吝。 變作離鴻聲,還入思歸引。 長歎未終極,秋風飄素鬢。 絲傳園客意,曲奏楚妃情。 罕有知音者,空勞流水聲。 </poem> ===詠琴=== <poem> 久擅龍門質,孤竦嶧陽名。 齊娥初發弄,趙女正調聲。 嘉客勿遽反,繁弦曲未成。 </poem> ===詠笙=== <poem> 短長插鳳翼,洪細摹鸞音。 能令楚妃歎,復使荊王吟。 切切孤竹管,來應雲和琴。 </poem> ===詠舞=== <poem> 二八如同雪,三春類早花。 分行向燭轉,一種逐風斜。 </poem> ==王勣{{*|詩三首}}== ===詠妓<ref>此下詩俱見《王績集》。</ref>=== <poem> 妖姬飾靚妝,窈窕出蘭房。 日照當軒影,風吹滿路香。 早時歌扇薄,今日舞衫長。 不應令曲誤,持此試周郎。 </poem> ===益州城西張超亭觀妓=== <poem> 落日明歌席,行雲逐舞人。 江前飛暮雨,梁上下輕塵。 冶服看疑畫,妝台望似春。 高車勿遽返,長袖欲相親。 </poem> ===辛司法宅觀妓=== <poem> 南國佳人至,北堂羅薦開。 長裙隨鳳管,促柱送鸞杯。 雲光身後落,雪態掌中回。 到愁金谷晚,不怪玉山頹。 </poem> ==郭恭{{*|詩一首}}== ===秋池一枝蓮=== <poem> 秋至皆零落,淩波獨吐紅。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隨風。 </poem> ==張烜{{*|詩一首}}== ===婕妤怨=== <poem> 賤妾裁紈扇,初搖明月姿。 君王看舞席,坐起秋風時。 玉樹清御路,金陳翳垂絲。 昭陽無分理,愁寂任前期。 </poem> ==張修之{{*|詩一首}}== ===長門怨{{*|一作[[Author:張循之|張循之]]詩。}}=== <poem> 長門落景盡,洞房秋月明。 玉階草露積,金屋網塵生。 妾妒今應改,君恩昔未平。 寄語臨邛客,何時作賦成。 </poem> ==梁獻{{*|詩一首}}== ===王昭君=== <poem> 圖畫失天真,容華坐誤人。 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親。 淚點關山月,衣銷邊塞塵。 一聞陽鳥至,思絕漢宮春。 </poem> ==符子珪{{*|詩一首}}== ===芳樹=== <poem> 芳樹宜三月,曈曈豔綺年。 香交珠箔氣,陰占綠庭煙。 小葉風吹長,繁花露濯鮮。 遂令穠李兒,折取簪花鈿。 </poem> ==李何{{*|詩一首}}== ===觀妓=== <poem> 向晚小乘遊,朝來新上頭。 從來許長袖,未有客難留。 </poem> ==鄭鏦{{*|詩四首}}== ===邯鄲俠少年=== <poem> 夜渡濁河津,衣中劍滿身。 兵符劫晉鄙,匕首刺秦人。 執事非無膽,高堂念有親。 昨緣秦苦趙,來往大樑頻。 </poem> ===玉階怨=== <poem> 昔日同飛燕,今朝似伯勞。 情深爭擲果,寵罷怨殘桃。 別殿春心斷,長門夜樹高。 雖能不自悔,誰見舊衣褒。 </poem> ===婕妤怨=== <poem> 南國承歡日,東方候曉時。 那能妒褒姒,只愛笑唐兒。 寶葉隨雲髻,珠絲鍛履綦。 不知飛燕意,何事苦相疑。 </poem> ===入塞曲=== <poem> 留滯邊庭久,歸思歲月賒。 黃雲同入塞,白首獨還家。 宛馬隨秦草,胡人問漢花。 還傷李都尉,獨自沒黃沙。 </poem> ==紇干著{{*|詩四首}}== ===賞殘花=== <poem> 零落多依草,芳香散著人。 低簷一枝在,猶占滿堂春。 </poem> ===古仙詞=== <poem> 珠幡絳節曉霞中,漢武清齋待少翁。 不向人間戀春色,桃花自滿紫陽宮。 </poem> ===感春詞=== <poem> 未得鳴珂謁漢宮,江頭寂寞向春風。 悲歌一曲心應醉,萬葉千花淚眼中。 </poem> ===灞上=== <poem> 鳴鞭晚日禁城東,渭水晴煙灞岸風。 都傍柳陰回首望,春天樓閣五雲中。 </poem> ==李習{{*|詩一首}}== ===淩雲寺=== <poem> 古寺臨江間碧波,石梯深入白雲窠。 僧禪寂寂無人跡,滿地落花春又過。 </poem> ==顏舒{{*|詩一首}}== ===鳳棲怨=== <poem> 佳人名莫愁,珠箔上花鉤。 清鏡鴛鴦匣,新妝翡翠樓。 擣衣明月夜,吹管白雲秋。 惟恨金吾子,年年向隴頭。 </poem> ==朱絳{{*|詩一首}}== ===春女怨=== <poem> 獨坐紗窻刺繡遲,紫荊花下囀黃鸝。 欲知無限傷春意,盡在停針不語時。 </poem> ==徐璧{{*|詩一首}}== ===失題=== <poem> 雙燕今朝至,何時發海濱。 {{另|窺簷向人語|窺人向簷語}},如道故鄉春。 </poem> ==徐安期{{*|詩一首}}== ===催妝=== <poem> 傳聞{{另|燭|燈}}下調紅粉,明鏡臺前別作春。 不須{{另|面上|滿面}}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poem> ==裴延{{*|詩二首}}== ===隔壁聞奏伎{{*|一作[[Author:陳蕭琳|陳蕭琳]]詩。}}=== <poem> 徒聞管弦切,不見舞腰回。 賴有歌梁合,塵飛一半來。 </poem> ===詠剪花=== <poem> 花寒未聚蝶,色豔已驚人。 懸知陌上柳,應妒手中春。 </poem> ==陳述{{*|詩一首}}== ===歎美人照鏡=== <poem> 插花枝共動,含笑靨俱生。 衫分兩處{{另|色|彩}},釧響一邊聲。 就中還妒影,恐奪可憐名。 </poem> ==朱琳{{*|詩一首}}== ===開緘怨=== <poem> 夫婿邊庭久,幽閨恨幾重。 玉琴知別日,金鏡識愁容。 懶寄雲中服,慵開海上封。 年年得衣慣,且試莫裁縫。 </poem> ==謝陶{{*|詩一首}}== ===雜言=== <poem> 天不與人言,禍福能自至。 水火雖活人,暫不得即死。 蹈之焚斯須,憑之溺容易。 水火與禍福,豈有先言耳。 </poem> ==何贊{{*|詩一首}}== ===書事=== <poem> 果決生涯向路中,西投知己話從容。 雲遮劍閣三千里,水隔瞿塘十二峰。 闊步文翁坊裏月,閑尋杜老宅邊松。 到頭須卜林泉隱,自愧無能繼臥龍。 </poem> ==解彥融{{*|詩一首}}== ===雁塔<ref>{{YL|開元八年}},清河傅巖題此詩於鴈塔。</ref>=== <poem> 崢嶸徹倒景,刻峭俯無地。 勇進攀有緣,即嶮恐迷墜。 窅然喪五蘊,蠢爾懷萬類。 實際罔他尋,波羅必可致。 南山繚上苑,祇樹連巖翠。 北斗臨帝城,扶宮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 綠野冷風浹,紫微佳氣晶。 馴禽演法要,忍草藉經行。 本願從茲適,方知物世輕。 </poem>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68|卷七百六十八]]|next=[[../卷770|卷七百七十]]}}{{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q06pkwrbxuptmlbc2i78qds2w025yru 第11/2022號法律 0 1109933 2173479 2022-08-22T08:39:15Z 廣九直通車 41127 新文章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第11/2022號法律<br>修改《旅遊稅規章》 |section= |y=2022|m=8|d=22 |type=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第11/2022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22年8月11日通過本法律,行政長官賀一誠於2022年8月15日發佈本法律,並於2022年8月22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及(三)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條 修改《旅遊稅規章》== 八月十九日第19/96/M號法律通過的《旅遊稅規章》第一條至第五條、第七條、第九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五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的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直接或間接提供的財貨及服務: a)[[第8/2021號法律]]《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所規範的場所; b)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所規範的同類場所; c)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所規範的健康俱樂部、蒸氣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場所。 二、[……] a)由上款所指場所提供的通訊及洗衣服務; b)[……]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的財貨及服務; b)[……]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的可請求性)'''}} 一、提供財貨及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 二、[……] 三、[……]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場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獲豁免旅遊稅: a)二星級酒店; b)經濟型住宿場所; c)簡便餐飲場所; d)美食廣場食品攤檔; e)[原b項] f)[原c項] {{center|'''第五條<br />(計稅價格)'''}} 一、計稅價格以提供財貨及服務的價格為準。 二、為適用上款規定,如提供的財貨及服務免收全部或部分價格,則免收涉及的價格亦屬計稅價格。 {{center|'''第七條<br />(稅的結算)'''}} 一、[……] a)[……] b)財政局,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 二、上款a項所規定的自行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月份的翌月底前,向財政局申報。 三、[……]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政局局長對稅項作附加結算。 五、第二條a項所指納稅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的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財貨及服務的納稅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 六、[……] {{center|'''第九條<br />(結算權的除斥期間)'''}} 旅遊稅僅可在提供可課稅的財貨及服務所涉及年度完結起計五年內結算。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財貨及服務的證明文件)'''}} 一、[……] a)[……] b)提供財貨及服務的次數及其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的稅款。 二、[……] 三、[……]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的資料)'''}} 一、納稅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財貨及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 a)[……]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的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財貨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 二、得以每日提供財貨及服務所收的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的活動。 三、[……]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 二、[……] a)[……]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財貨及服務方面的虛假資料; c)欠缺與提供財貨及服務有關的文件或紀錄; d)拒絕出示就提供財貨及服務而應處理的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 三、[……] 四、[……]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規章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為累犯,罰款的金額下限提高四分之一,而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的職權及程序)'''}} 一、科處罰款屬財政局局長的職權。 二、[原第五款] 三、[廢止] 四、[廢止] 五、對本規章未有特別規定的行政違法事宜,補充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的規定。”}} ==第二條 修改表述== 一、修改《旅遊稅規章》的以下表述: (一)第八條第一款、第十條第一款及第三十四條第一款所表述的“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二)第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二十一條第一款所表述的“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二、修改《旅遊稅規章》中文文本的以下表述: (一)第二條、第七條第一款a項及第三款、第八條第一款a項、第二款及第三款、第十條第二款、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a項及第二十條第二款a項所表述的“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二)第十條第三款、第二十條第二款及第四款、第二十一條第一款a項及b項、第二款a項及b項,以及第二十二條所表述的“澳門幣”改為“澳門元”; (三)第十八條第一款c項及d項,以及第二十四條第二款所表述的“違例”改為“違法”。 三、修改《旅遊稅規章》葡文文本的以下表述: (一)第十八條第一款所表述的“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Finanças, adiante designada simplesmente por DSF”改為“DSF”; (二)第十八條第一款c項及第二十四條第二款所表述的“transgressão”改為“infracção”; (三)第十八條第一款d項所表述的“transgressões”改為“infracções”; (四)第二十七條第三款所表述的“mandante”改為“representado”。 ==第三條 廢止== 廢止《旅遊稅規章》第二十五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九條。 ==第四條 生效== 本法律自二零二三年一月一日起生效。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一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高開賢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五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賀一誠 {{澳門法律|年份=2022年}} 2annpb8ij9wwteuu5xyrzeejmkupfr4 2173481 2173479 2022-08-22T08:52:51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第一條 修改《旅遊稅規章》 */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第11/2022號法律<br>修改《旅遊稅規章》 |section= |y=2022|m=8|d=22 |type=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第11/2022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22年8月11日通過本法律,行政長官賀一誠於2022年8月15日發佈本法律,並於2022年8月22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及(三)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條 修改《旅遊稅規章》== 八月十九日[[第19/96/M號法律]]通過的《[[旅遊稅規章]]》第一條至第五條、第七條、第九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三條及第二十五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的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直接或間接提供的財貨及服務: a)[[第8/2021號法律]]《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所規範的場所; b)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所規範的同類場所; c)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所規範的健康俱樂部、蒸氣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場所。 二、[……] a)由上款所指場所提供的通訊及洗衣服務; b)[……]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的財貨及服務; b)[……]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的可請求性)'''}} 一、提供財貨及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 二、[……] 三、[……]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場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獲豁免旅遊稅: a)二星級酒店; b)經濟型住宿場所; c)簡便餐飲場所; d)美食廣場食品攤檔; e)[原b項] f)[原c項] {{center|'''第五條<br />(計稅價格)'''}} 一、計稅價格以提供財貨及服務的價格為準。 二、為適用上款規定,如提供的財貨及服務免收全部或部分價格,則免收涉及的價格亦屬計稅價格。 {{center|'''第七條<br />(稅的結算)'''}} 一、[……] a)[……] b)財政局,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 二、上款a項所規定的自行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月份的翌月底前,向財政局申報。 三、[……]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政局局長對稅項作附加結算。 五、第二條a項所指納稅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的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財貨及服務的納稅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 六、[……] {{center|'''第九條<br />(結算權的除斥期間)'''}} 旅遊稅僅可在提供可課稅的財貨及服務所涉及年度完結起計五年內結算。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財貨及服務的證明文件)'''}} 一、[……] a)[……] b)提供財貨及服務的次數及其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的稅款。 二、[……] 三、[……]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的資料)'''}} 一、納稅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財貨及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 a)[……]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的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財貨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 二、得以每日提供財貨及服務所收的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的活動。 三、[……]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 二、[……] a)[……]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財貨及服務方面的虛假資料; c)欠缺與提供財貨及服務有關的文件或紀錄; d)拒絕出示就提供財貨及服務而應處理的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 三、[……] 四、[……]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規章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為累犯,罰款的金額下限提高四分之一,而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的職權及程序)'''}} 一、科處罰款屬財政局局長的職權。 二、[原第五款] 三、[廢止] 四、[廢止] 五、對本規章未有特別規定的行政違法事宜,補充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的規定。”}} ==第二條 修改表述== 一、修改《旅遊稅規章》的以下表述: (一)第八條第一款、第十條第一款及第三十四條第一款所表述的“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二)第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二十一條第一款所表述的“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二、修改《旅遊稅規章》中文文本的以下表述: (一)第二條、第七條第一款a項及第三款、第八條第一款a項、第二款及第三款、第十條第二款、第十一條第一款、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a項及第二十條第二款a項所表述的“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二)第十條第三款、第二十條第二款及第四款、第二十一條第一款a項及b項、第二款a項及b項,以及第二十二條所表述的“澳門幣”改為“澳門元”; (三)第十八條第一款c項及d項,以及第二十四條第二款所表述的“違例”改為“違法”。 三、修改《旅遊稅規章》葡文文本的以下表述: (一)第十八條第一款所表述的“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e Finanças, adiante designada simplesmente por DSF”改為“DSF”; (二)第十八條第一款c項及第二十四條第二款所表述的“transgressão”改為“infracção”; (三)第十八條第一款d項所表述的“transgressões”改為“infracções”; (四)第二十七條第三款所表述的“mandante”改為“representado”。 ==第三條 廢止== 廢止《旅遊稅規章》第二十五條第三款及第四款、第二十九條及第三十九條。 ==第四條 生效== 本法律自二零二三年一月一日起生效。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一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高開賢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五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賀一誠 {{澳門法律|年份=2022年}} 2s6bohd6lb8l8e15gdyl4z3e7qan4mh Talk:第11/2022號法律 1 1109934 2173480 2022-08-22T08:39:58Z 廣九直通車 41127 source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 edition = | source = https://bo.io.gov.mo/bo/i/2022/34/lei11_cn.asp | contributors = | progress = | notes = 现行版 | proofreaders = }} c1u1zs9m0shik84xy7pldcfjzcen774 第12/2022號法律 0 1109935 2173482 2022-08-22T08:53:04Z 廣九直通車 41127 新文章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第12/2022號法律<br>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 |section= |y=2022|m=8|d=22 |type=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第12/2022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22年8月11日通過本法律,行政長官賀一誠於2022年8月15日發佈本法律,並於2022年8月22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本法律訂定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監管、監測及監察危險品和預防危險品在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時可能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一般制度,以保障人身及財產安全,以及防止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損害。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及補充法規的規定,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一)“危險品”:是指因其固有的化學、物理或生物特性,可能導致嚴重意外事故的物質或混合物質,包括其原料、產品、副產品、廢料或中間產品; (二)“不相容危險品”:是指相互接觸時,可能形成其他有毒或易燃物品,又或引起火災、重大爆炸或其他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品; (三)“廢料”:是指因應用任何企業程序或進行任何企業活動而產生的垃圾、廢物、廢鐵物料、排放物及厭惡性的副產品; (四)“嚴重意外事故”:是指因處理或操作一種或多種危險品的過程失控而發生如大規模排放、火災或爆炸事故,導致對人體健康或環境即時或延後的嚴重危險; (五)“危險品用戶”:是指不論是屬公共活動,或是為從事工商業活動、教育或研究活動,又或是為不具經濟性質的個人使用,而以任何名義並偶爾或慣常地作為危險品的所有人、受託人、運送人及持有人的所有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等同法人的公共或私人實體; (六)“危險品專門用戶”:是指任何經營或擁有場所的自然人或法人; (七)“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是指基於其經營的設施規模較大,危險品數量較多,在相關製造或運作過程中的固有危險較大,又或基於其他相關因素而須遵守監管及預防特別義務的危險品專門用戶; (八)“場所”:是指組成經濟財貨的集合體,其構成一個為從事涉及使用危險品活動且在運作上具組織性的單位,尤其包括工商業場所、教育及研究場所、實驗室或同類場所; (九)“儲存”:是指以存放、保管或儲藏為目的存有一定數量的危險品; (十)“受管制儲存區”:是指為危險品專門用戶提供用作安全和臨時儲存及存放危險品的區域的專門建築物或場地; (十一)“安全資料卡”:是指關於各種危險品的性質、成分及特定危險,以及消除危險品意外事件或對其作無害化處理的應急方案的說明文件,尤其載有急救、意外事故處理的措施,特別是意外洩漏或溢出的情況。 {{center|'''第三條<br />危險品的分類及規格'''}} 一、危險品按作為本法律組成部分的附件一所規定的一般種類劃分。 二、行政長官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國際上或國家對危險品所採用的科學標準及標準規則,訂定有關危險品子分類和編碼,並確定由本法律監管的物品。 {{center|'''第四條<br />特定要求及豁免'''}} 就本法律所涵蓋特定的危險品或物品,行政長官可: (一)訂定在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或物品時須符合的有關包裝、標記、標籤及文件的特定要求; (二)豁免適用本法律或其部分規定,只要該等物質或物品在任何情況下均符合特定要求,尤其是符合上項所指的要求以及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臨界值。 {{center|'''第五條<br />排除規定'''}} 本法律的適用範圍不包括: (一)軍事、澳門保安部隊及保安部門的場所、設施、儲存區或運輸工具; (二)以管道運輸危險品,包括泵站,但作為場所組成部分的管道除外; (三)在供最終消費者使用的物品上載有的危險品或其混合物的標籤; (四)農藥、植物藥劑及殺滅生物劑; (五)麻醉藥品、醫療廢料及特別是以抗生素形式呈現的藥物; (六)飲料及食品,但酒精度等於或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酒精飲料除外; (七)武器、除另有規定之外的機器,以及武器及機器內的危險品,但在製冷系統內的無水氨及氣溶膠除外; (八)橡膠氣胎及體育用球類內的氣體。 {{center|'''第六條<br />國際法文書所載的制度'''}} 本法律的規定不影響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協議、公約及其他國際法文書所載的危險品特別制度,尤其下列文書: (一)[[第67/2001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國際勞工組織第115號《輻射防護公約》; (二)[[第70/2001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 (三)[[第32/2002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四)[[第41/2004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五)[[第12/2005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 (六)[[第4/2008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 {{center|'''第七條<br />技術及行政的細則性規定'''}} 一、以專有法律及規章訂定有關建築、操作或行政條件的技術規則,旨在預防嚴重意外事故,以及確保涉及危險品的場所及運輸工具的運作更能兼顧人身和財產安全、人體健康和環境維護,尤其涉及下列內容: (一)燃料設施及加注站的修建及營運; (二)工業場所及相關工業單位; (三)處理和處置廢料的場所; (四)防火安全保障; (五)樓宇的燃氣設施。 二、具職權公共當局可借助國際上或國家所採用的建議及標準規則,作為向危險品用戶發出指引及填補危險品技術細則性規定漏洞的依據,尤其是: (一)由國際海事組織制定的《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固體散裝貨物安全作業守則》及《國際安全運輸船載包裝輻照核燃料、鈈和高水平放射性廢物規則》; (二)國際民航組織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分別採用的技術指引及《危險貨物規章》; (三)由聯合國危險貨物運輸和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籤制度專家委員會制定的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 (四)由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協調的《國際化學安全計劃》; (五)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的《國際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標準》及《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條例》。 三、行政長官透過補充法規具體指出為適用上款規定而可適用的建議及標準規則;具職權公共當局應在其互聯網網站上推廣有關的建議及標準規則,以及在適用的情況下,在公共行政當局的統一電子平台上進行有關推廣。 ==第二章 監管及預防== {{center|'''第八條<br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體系'''}}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體系旨在監督和監測相關庫存、種類、流轉、使用地點及用途,包括下列內容: (一)具職權公共當局預先知悉: (1)涉及危險品進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活動,又或不論是否須轉運但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危險品; (2)進行製造、加工、儲存、處置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的活動的地點、場所或設施; (3)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的上分項所指不同地點之間的流轉; (二)建立及運作一個資料庫,以便將按上項的規定收集的危險品重要資料,以及按其他與該類危險品有關的行政條件法律制度的規定收集的重要資料進行彙總和系統化處理。 {{center|'''第九條<br />預防嚴重意外事故損害體系'''}} 預防涉及危險品的嚴重意外事故損害的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一)向涉及該類危險品的行業發出適當的技術及操作性的細則性規定; (二)由具職權公共當局發出關於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時須遵守的適當安全條件的具體指引及建議; (三)所有危險品用戶須遵守的一般安全義務; (四)危險品專門用戶須遵守本法律規定的特別安全義務; (五)由具職權公共當局提出和組織的培訓活動及工作; (六)設立和管理危險品受管制儲存區; (七)監察及防範性干預工作。 {{center|'''第十條<br />具職權公共當局'''}}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及預防嚴重意外事故的體系由為此透過補充性行政法規指定的具職權公共當局執行。 {{center|'''第十一條<br />危險品諮詢委員會'''}} 一、危險品諮詢委員會為一諮詢機構,負責在危險品事宜上向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按上條規定所指定的具職權公共當局提供協助。 二、危險品諮詢委員會具下列職權: (一)為制定與危險品相關的政策提出建議; (二)就涉及使用危險品的活動的技術、操作及行政條件細則性規定提出建議; (三)就涉及危險品事宜的年度演習計劃、培訓、宣傳及教育工作提出意見及建議; (四)行使法律賦予的其他職權。 ==第三章 行為上的義務== {{center|'''第十二條<br />一般禁止'''}} 一、禁止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載於作為本法律組成部分的附件二的危險品。 二、如危險品的物主、占有人或持有人未按法律規定預先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又或不具備從事有關活動的行政准照或法律要求的等同憑證,則禁止作出有關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非禁用危險品的一切行為,但法律明確排除或豁免者除外。 三、禁止同時持有、同時運輸及同時儲存不相容危險品,但已遵守規章所定的隔離一般原則及其他隔離規定者除外。 {{center|'''第十三條<br />預防及通知當局的一般義務'''}} 一、危險品用戶應確保落實及持續採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發生嚴重意外事故,以及減輕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所引致的後果。 二、如被要求,危險品用戶應就所採取的上款規定的措施向具職權公共當局作出通知及證明。 {{center|'''第十四條<br />危險品專門用戶的義務'''}} 不論危險品的性質或規模為何,危險品專門用戶應履行下列特別義務: (一)透過包含危險識別編號及其含義,以及倘有的聯合國四位數編號的適當標誌及指示,確保危險品能隨時被正確識別,以便工作人員、操作員、緊急救援人員及第三人能知悉危險品的性質,並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採取最適當的護理和措施; (二)確保運輸及儲存危險品時須按相關細則性規定包裝及存放在容器內;有需要時,有關包裝及容器須在外部標示獲具職權公共當局接受或認可的實體事先認可的專有登記; (三)就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流轉,按相關危險品的類別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但屬下列情況除外: (1)已透過對外貿易的准照或申報單,又或其他等同文件通知當局; (2)基於危險品的數量或性質,又或其他適當理由,已按規章性規定獲豁免有關通知; (四)就發生涉及危險品專門用戶所占有或屬其責任範圍內的危險品的意外事件,立即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 (五)在法定期間內,保存危險品的接收及送交紀錄或相關單據。 {{center|'''第十五條<br />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的特定義務'''}} 一、除上條所指義務外,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尚須履行下列特定義務: (一)確立和制定預防嚴重意外事故的對策,尤其包括確保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高度保護、最高管理層的角色和責任,以及致力持續改善對可能造成嚴重意外事故因素的監管; (二)每年製作一份安全報告,並將之提交具職權公共當局,報告須顯示: (1)已實施的預防場所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對策,以及為落實有關對策的安全管理制度; (2)已識別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及其可能導致的情況,並有能力採取必要措施,以預防及減輕該等意外事故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所引致的後果; (3)針對場所內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已在設計、建造、經營和保養與場所運作有關的任何設施、儲存地點、設備和基建方面考慮其適當安全性和可靠性; (4)已訂定內部應急計劃; (三)從具備適當資格及專業經驗且以澳門特別行政區為常居地的人士中,指定一名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 (四)致力使具職權公共當局能隨時聯絡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以及使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獲內部授權在適當時候執行第九條(二)項所指的指引或具職權公共當局訂定的其他緊急程序。 二、在審查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的適當資格時,任何事實基於其嚴重性、多發性或其他應予重視的情節而對確保危險品設施的安全及對與危險品有關的程序構成重大疑慮者,均應予考慮。 三、如認為安全負責人或其替代人不符合有關要件,具職權公共當局可透過具說明理由的決定,就指定安全負責人或其替代人,又或就維持其職務提出反對。 {{center|'''第十六條<br />公務人員的通知義務'''}}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務人員應將其在執行職務時獲悉的存有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否則須為此而被提起紀律程序。 ==第四章 受管制儲存區及轉運公司== {{center|'''第十七條<br />專門性'''}} 設立、管理及經營受管制儲存區均屬公共利益,且僅可由下列實體從事: (一)根據專有法例規定獲發相關准照,或取得公共服務批給的私人實體; (二)有關的組織法例有所規定的公共實體。 {{center|'''第十八條<br />私人實體的義務'''}} 獲准設立、管理及經營受管制儲存區的私人實體須履行下列義務: (一)為妥善執行工作而運用所需的人力、技術及財政的資源投入營運; (二)為妥善維護設施及設備,尤其是為維護防火及防止侵入的設施及設備而進行必要的工作; (三)跟進從事業務所採用的經營方法的技術發展; (四)在業務範圍內,維持對經營業務屬必需且居住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員; (五)向監察實體提供為執行職務所需的資料和解釋,以及為其有效執行職權提供所需的工具; (六)履行第十二條第二款及第三款,以及第十三條至第十五條所規定的義務; (七)按情況履行適用的准照制度或批給合同所規定的其他義務。 {{center|'''第十九條<br />提供予私人用戶及相關成本'''}} 在受管制儲存區儲存危險品,無論是自願儲存,又或按行政或司法強制規定儲存,均須繳付適用的價金及費用,以及遵守安全規則及其他使用條件。 {{center|'''第二十條<br />受管制儲存的必要性'''}} 行政長官按某類危險品的性質、數量或特徵,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下稱“《公報》”)的批示,決定該等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生產後,又或進入澳門特別行政區後,須立即儲存於受管制儲存區內的設施,直至該等危險品被使用或出口至外地為止。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轉運公司的介入'''}} 行政長官按某類危險品的性質、數量或特徵,得以公佈於《公報》的批示,決定該等危險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僅可由合資格的轉運公司經營。 ==第五章 資料庫及個人資料==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資料庫'''}} 為達至下條所指目的,具職權公共當局應維持一資料庫,用於記錄澳門特別行政區危險品的種類、進出、儲存、使用及流轉的資料,以及將與該等活動有關的個人資料作儲存,包括互聯的處理及運用。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處理資料的目的'''}} 處理按本法律規定收集的資料的目的專為: (一)按區域位置,列明所申報的危險品最終儲存地點或使用地點; (二)按危險品種類和其儲存及使用地點所處的區域位置,總體列明危險品的名稱、特性及數量,並就每一儲存及使用地點提供相關安全資料卡; (三)基於在某一區域位置集中儲存或使用危險品,又或基於危險品的種類或其特殊使用方法,就該等危險品的儲存或使用設施編製意外事件專門應急計劃; (四)編製與危險品庫存及使用有關的危險區域紀錄表; (五)支援民防體系。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負責實體'''}} 一、為個人資料保護法例規定的一切效力,消防局為負責處理個人資料的實體。 二、公共實體受消防局的委託確保處理個人資料時,次合同關係按個案由行政長官以批示訂定。 ==第六章 監察及防範措施== ===第一節 當局的職權及權力===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職權'''}} 一、下列公共實體具職權確保及監察對本法律及相關補充法規的規定的遵守情況,以及促使採取防範性干預措施,但不影響下款規定的適用: (一)治安警察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1類危險品; (二)衛生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6類及第7類危險品; (三)藥物監督管理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6.1類危險品; (四)消防局,關於附件一所指但不屬以上三項所指的其他類別危險品。 二、不論危險品的類別為何,下列公共實體同樣具有監察及實施防範性干預措施的職權: (一)海事及水務局,關於以任何船舶運輸危險品; (二)民航局,關於以任何航空器運輸危險品; (三)海關,就[[第1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第五條規定的海事管理範圍; (四)消防局,關於受管制儲存區。 三、如防範性干預行動並非以聯合方式進行,具職權公共當局按情況的緊急性,向未參加行動的實體通報根據所涉及的物質或物品的性質而屬其職權範圍的不規則情況。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當局權力'''}} 一、為監察對危險品的法律規定及指引的遵守情況而獲認可的具職權公共當局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享有公共當局權力,尤其可要求涉嫌違法者提供其姓名、地址及出示身份證明文件。 二、經適當證明身份,上款所指監察人員執行職務時可: (一)依法進入可能發現危險品的運輸工具、場所及任何地點,以及作出檢查; (二)要求出示或提供能明確識別所發現的危險品、其原產地和目的地的文件和其他資料,以及為執行本法律規定所需的其他文件和資料; (三)要求提供樣本作檢測之用。 三、行使上款(一)項所指權力取決於: (一)屬具有居住用途使用准照或用作律師事務所或醫療診所的樓宇或其部分,又或有關的獨立單位的情況,須取得其所有人、占有人或持有人的同意,又或取得司法命令狀; (二)屬其他情況,仍須知會進入理由,即使在當時是以簡便方式作出。 四、在有理由相信延誤將構成嚴重的意外事故危險的情況下,則上款所載的要求不適用於進入任何樓宇、樓宇部分或場地的措施。 五、屬上款所指的情況,須立即將所實施的措施告知行政法院,以便使之有效,否則該措施無效。 六、有需要時,具職權公共當局的最高負責人須向行政法院提出具說明理由的聲請,以獲取司法命令狀,並適用《[[民事訴訟法典]]》有關普通保全程序的規定。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其他公共機關及部門的合作'''}} 具職權公共當局就本法律及相關補充法規的規定的遵守情況進行監察及防範性干預工作時,如遇下列情況,可要求任何公共部門及機構,特別是治安警察局提供其認為有需要的合作或協助: (一)執行職務時遇到反對或抗拒; (二)作出通知時遇到困難; (三)實施基於其性質而應立即執行的防範措施及針對違反法律規定及按第九條(二)項規定發出的指引的行為的補正措施。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實況筆錄'''}} 一、如發現不遵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規定的情況,應製作實況筆錄;筆錄內須載有行為人的身份資料、發現行為的地點、日期及時間、有關行為的簡述,並指出所違反的法律規定、適用的處罰和其他認為適當的資料。 二、實況筆錄得以影像作為補充,以記錄危險品及發現危險品的地點。 三、如實況筆錄由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治安警察局或消防局以外的其他公共實體的人員製作,則按相關職權範疇,將實況筆錄送交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治安警察局或消防局。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緊急通知'''}} 一、緊急通知可: (一)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房屋、場所、其他場地、設施或其他地點作出; (二)以電話方式作出。 二、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地點,通知可由兩名監察人員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將通知張貼於房屋、場所、場地或設施入口的顯眼處; (二)將一式兩份的通知文本交予被通知人,被通知人應在複本上簽署及註明日期,並將之交回監察人員作為收據。 三、如上款(二)項所指的被通知人不在場,則向下列有行為能力的人士作通知: (一)身處相關獨立居住單位內的人; (二)為被通知人執行管理或經營相關場所、場地、設施或其他相關地點的專業職務的人。 四、按上款規定接收通知的第三人,應按情況並在合理要求下,於最短時間內告知被通知人存在有關通知及可領取通知複本。 五、如被通知人或第三人拒絕接收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監察人員應就有關情況製作筆錄,並將通知文本張貼於現場,通知即視作完成。 六、當緊急通知所指的情況可能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完整性造成迫切危險時,在現場的監察人員須在通知書中包含此提醒。 七、在上款規定的情況下,因《[[行政程序法典]]》第三條第二款所指的緊急避險理由應立即採取措施,不取決於通知手續及後續程序。 八、如以電話方式作緊急通知,負責通知的具職權公共當局人員應: (一)在卷宗內註明有關情況; (二)表明其身份並指出其所擔任的職位,以及其執行職務所在實體; (三)提供具體資料,以便被通知人在需要時可求證該電話是否由官方致電及其內容是否屬實; (四)提醒被通知人致電等同於通知; (五)在致電後透過圖文傳真或任何遠距離資訊傳送方法,又或第二款(一)項及(二)項規定的方式加以確認,但通知仍視為在首次通知之日作出。 {{center|'''第三十條<br />非緊急通知'''}} 一、非緊急通知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如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地點發現被通知人,則向其本人作通知; (二)以單掛號信郵寄方式作通知。 二、郵寄通知按下列地址作出,並推定被通知人於信件掛號日後第三日接獲通知;如第三日並非工作日,則推定於緊接該日的首個工作日接獲通知: (一)按被通知人本人指定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二)如被通知人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按身份證明局的檔案所載的常居所; (三)如被通知人為法人且其住所或常設代表處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按身份證明局和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住所; (四)如被通知人為根據有關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的規定而獲准臨時居留者,按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的檔案所載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五)如被通知人為機動車輛的所有人,按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住所。 三、如被通知人的地址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的地方,上款所指期間於《行政程序法典》第七十五條規定的延期期間屆滿後開始計算。 四、第二款所指的推定應載入通知中,且僅在經證明因可歸咎於郵政服務的事由而令被通知人在推定接獲通知的日期後才接獲通知的情況下,被通知人方可推翻有關推定。 五、為適用以郵寄方式作出通知的規定,第二款(二)項至(五)項所指實體應在第二十五條所指當局要求時,向其提供關於居所、住所及地址的資料。 ===第二節 防範性干預措施和物質及物品的扣押===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防範性干預措施'''}} 一、如發現危險品不符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情況,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造成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不論有否就倘有的行政違法行為提起程序,具監察職權的公共當局應命令單獨或一併採取下列防範措施: (一)移離、隔離或無害化處理危險品; (二)改善地點、場所、設施、運輸工具、設備或工具的安全條件; (三)中止場所運作、中止轉運或運輸作業; (四)封閉設施、分隔設施、場所、包裝或容器; (五)保全性扣押; (六)作出其他為消除或減低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的特別處理; (七)銷毀,但以採取其他措施仍未能合理消除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者為限。 二、採取本條所定各項措施時,具職權公共當局應遵守必要、適度及與既定目標相符的原則。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解除防範性干預措施'''}} 按上條規定採取防範性干預措施後,如證實不再存有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命令採取措施的實體應立即解除有關措施;但屬扣押物質或物品的情況,且為了行政處罰程序本身的目的,應維持扣押。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如發現危險品不符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情況,具職權公共當局可扣押違法行為所涉及的危險品及物品,以便: (一)阻止因不遵守相關規定而引致的風險情況惡化,尤其是被針對人有不遵守相關規定的前科紀錄或基於有關危險品的特殊性質; (二)確保繳付罰款、稅項及其他可要求的費用,但如所有人提供與物質及物品價值等同的擔保或銀行擔保除外。 二、未就有關程序作確定性決定前,被扣押的物質及物品由作出扣押的當局保管於受管制儲存區,又或交由符合適當安全條件的保管人保管,而保管人的報酬由違法者承擔。 三、基於有關危險品的特殊性質或基於保管成本的不相稱而不宜繼續保管,具職權公共當局可視情況: (一)命令於適當地點及按適當安全程序將危險品銷毀,並編製相應筆錄; (二)如有合適的取得人,將有關危險品變賣,並在適用的情況下,為適用第一款(二)項的規定在變賣所得中扣繳。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歸還物質及物品'''}} 一、如行政決定或司法裁判確定性認定不存在行政違法行為,又或對有關物質或物品適用上條第一款(二)項的規定並非必要時,則須通知利害關係人在指定期間內領取被扣押的物質、物品或其變賣所得。 二、如在領取期間屆滿後六個月內,有關物質、物品或其變賣所得仍未被領取,具職權公共當局宣告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並作出上條第三款所指處置。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物質及物品的變賣'''}} 一、如不在法定期間內自願繳付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費用,具職權公共當局的最高負責人應命令將第三十三條第一款(二)項所指的物質及物品送交財政局變賣,並將全部或部分變賣收入抵繳有關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費用。 二、具職權公共當局應向財政局提供必要的技術及後勤支援,尤其是為進行變賣而須核實危險品取得人的適當資格,以及對危險品的處理情況。 ==第七章 處罰制度== ===第一節 刑法及刑事程序法規定===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持有、生產或使用禁用危險品罪'''}} 以任何名義持有、生產、配製、製造、出售、進出口、取得、轉讓、運輸、儲存、交易,又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附件二所列的禁用危險品者,處最高三年徒刑。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違令罪'''}} 一、下列行為構成普通違令罪: (一)拒絕讓具職權公共當局的監察人員在執行職務時進行監察; (二)儘管由監察人員明確警告有關情況很可能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完整性造成迫切危險,被通知人仍然拒絕接收相關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但有正當理由者除外。 二、不遵守或故意阻止按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命令採取的任何措施者,構成加重違令罪。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適用於法人或等同實體的主刑'''}} 一、如法人或等同實體觸犯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則科處下列主刑: (一)罰金; (二)由法院命令解散。 二、罰金以日數訂定,最高限度為三百日。 三、罰金的日額為澳門元二百五十元至一萬五千元。 四、當創立法人或等同實體的單一或主要意圖為利用該法人或實體實施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又或當該犯罪的重複實施顯示法人或等同實體的成員或負責行政管理的人單純或主要利用該法人或實體實施有關犯罪時,方科處由法院命令解散的刑罰。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附加刑'''}} 一、對因實施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而被判刑者,可單獨或一併科處下列附加刑: (一)禁止持有、生產、銷售、運輸或儲存危險品或從事與危險品有關的任何活動,為期一年至三年,但不影響第四條規定的適用; (二)暫時封閉場所,為期兩個月至兩年。 二、如違法者屬法人或等同實體,尚可科處下列附加刑: (一)剝奪獲公共部門、機關及實體發給任何津貼或優惠的權利; (二)剝奪參與直接磋商、限定對象諮詢或公開競投的權利; (三)受法院強制命令約束,尤其是命令違法者採取某些必要措施,以終止不法活動,又或避免或減輕其後果; (四)公開有罪裁判,為此應以摘錄方式,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內刊登該裁判,以及在從事活動的場所以公眾能清楚看到的方式張貼以中、葡文書寫的告示公開該裁判,張貼期不少於十五日;公開有罪裁判的費用由被判罪者承擔。 三、上款(一)項及(二)項規定的附加刑最長期間為兩年。 四、第一款及上款所指的期間,自相關裁判轉為確定之日起計。 {{center|'''第四十條<br />鑑定證據'''}} 一、在因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而提起的訴訟程序中,必須提出鑑定證據。 二、鑑定須在偵查期間進行;嫌犯、檢察院、輔助人及民事當事人均可指派一名其信任的技術顧問在場並協助進行鑑定。 三、如技術顧問在完成鑑定後方被指派,則僅可知悉鑑定報告的內容。 四、技術顧問的證人證言具有鑑定證據的效力。 五、不遵守第一款及第二款的規定構成訴訟上的無效;就有關無效應相應在審判聽證討論終結前,或完結偵查的批示作出通知後五日內提出爭辯。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對某些公共危險罪的適用'''}} 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條的規定適用於《[[刑法典]]》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二百六十四條及第二百六十五條所規定的犯罪,只要該等條文規定的行為涉及持有或使用作為本法律標的的危險品,又或基於處理該等危險品而作出。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扣押及其他措施'''}} 一、對第三十六條所指犯罪標的的危險品須進行保全性扣押;如為有罪判決,則宣告該等危險品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在有理由相信司法當局或刑事警察機關介入的延誤將對人的生命及身體完整性構成嚴重危險的情況下,第二十五條所指的任何當局可實施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一)項所指的防範措施。 三、根據上款規定採取的措施應立即通知司法當局或刑事警察機關,並遵循刑事程序的其他規定。 四、經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的禁用危險品,由法官命令於適當地點及按適當安全程序銷毀。 ===第二節 行政違法行為和相關程序=== ====第一分節 處罰====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行政違法行為'''}} 一、在不影響其他倘有責任的情況下,下列行為構成行政違法行為,如可歸責於自然人,科下列罰款: (一)不履行第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三款,以及第十五條第一款(一)項所定義務,科澳門元五萬元至五十萬元罰款; (二)被通知人拒絕接收相關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的行為,科澳門元二萬元至二十萬元罰款; (三)對下列行為科澳門元一萬五千元至十五萬元罰款: (1)不履行第十二條第二款、第十四條(三)項及(四)項,以及第十五條第一款(二)項至(四)項所定義務; (2)不遵守具職權公共當局按第九條(二)項的規定發出的指引; (3)違法者阻止採取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五)項所指防範措施,且如有關行為因過失而可歸責於違法者; (四)不遵守第十三條及第十四條(一)項、(二)項及(五)項的規定,科澳門元一萬元至五萬元罰款; (五)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至第五款所指第三人,如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以及未告知被通知人存在及可領取有關通知複本,科澳門元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二、如可歸責於法人或等同實體,上款(一)項、(三)項及(四)項所指罰款的上限分別提高至澳門元一百萬元、五十萬元及二十萬元。 三、對不履行第十八條(一)項至(五)項及(七)項規定的義務,適用批給合同或第十七條(一)項所指專有法例規定的處罰。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勸誡'''}} 一、如發現構成上條第一款(一)項、(三)項、(四)項及第三款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且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情況,具處罰職權的實體可在作出控訴前向涉嫌違法者作出勸誡,並指定一期間以便補正不合規範的情況: (一)不合規範的情況可予補正; (二)非屬可造成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的情況; (三)涉嫌違法者之前未曾實施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或雖曾實施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但上一次因作出勸誡而將程序歸檔已超過一年或處罰轉為不可申訴之日已超過一年。 二、如涉嫌違法者在指定期間內對不符合規範的情況作出補正,則具處罰職權的實體作出程序歸檔的決定。 三、如不合規範的情況在指定期間內未獲補正,則針對違法行為的處罰程序繼續進行。 四、處罰程序的時效於作出第一款所指勸誡時中斷。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附加處罰'''}} 一、按行政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及違法者的過錯程度,在科罰款的同時,尚可單獨或一併科處下列附加處罰: (一)剝奪第三十九條第二款(一)項及(二)項所指權利,但須遵守該條第三款所定的限制; (二)禁止從事相關活動及暫時封閉場所,為期一個月至一年,自開始執行有關附加處罰之日起計。 二、具處罰職權的實體應就針對在活動或場所中曾實施違法行為而科處上款(二)項所指附加處罰一事,通知具職權發出有關活動或場所的許可、准照及執照的實體。 ====第二分節 其他規定====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行政違法行為的合併'''}} 一、如行為同時構成本法律及其他法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則根據罰款上限較高的法例對違法者作出處罰。 二、上款規定不影響單獨或一併適用: (一)就各行政違法行為規定的附加處罰; (二)訂定廢止或中止准照或其等同憑證,又或其他非處罰性措施的規定。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在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超過五年,再次實施第四十三條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屬累犯的情況,罰款的下限提高四分之一,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履行尚未履行的義務'''}} 如因不履行義務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科處處罰和繳付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履行仍可履行的義務;屬受管制儲存區承批人的情況,不妨礙批給的接管或取消。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組成卷宗及處罰的職權'''}} 一、下列公共實體具職權提起科處本節所定罰款及附加處罰的程序並組成卷宗: (一)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所指公共實體,視乎有關危險品的種類而定; (二)海事及水務局或民航局,如僅因不遵守該等實體按第九條(二)項的規定發出的指引而構成違法行為; (三)消防局,關於獲發受管制儲存區經營准照的私人實體或受管制儲存區承批人所實施的違法行為。 二、如特定違法行為所涉及的相關危險品屬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所指不同公共實體的職權,則處罰職權屬首先製作實況筆錄的公共實體;如非屬此情況,則處罰職權屬首先收到按第十六條的規定作出的通知的公共實體,又或屬首先收到其他公共實體按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的規定送交的實況筆錄的公共實體。 三、上款規定不妨礙第二十五條所指任一實體採取必要的緊急防範措施。 四、非為按第二款的規定執行行政處罰程序的具職權公共實體,應提供必要協助,尤其是被要求提供技術意見或進行鑑定證據時。 五、相關實體最高負責人具職權決定提起程序、指定預審員及科處處罰。 {{center|'''第五十條<br />罰款的繳付和強制徵收'''}} 一、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繳付。 二、如未在上款規定的期間內自願繳付罰款,須根據稅務執行程序的規定,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罰款的歸屬'''}} 對觸犯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科處的罰款所得,如由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民航局科處,屬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民航局的收入;如由其他公共部門、機關及實體科處,則屬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收入。 ===第三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不予處罰的情況'''}} 凡在公共當局介入或他人作出檢舉且未對他人身體完整性造成傷害前,因己意同時作出下列行為者,不予處罰: (一)向任何公共當局申報不當持有任何危險品,以及其數量及所在地點; (二)對該等危險品進行隔離、存放及識別,以防止他人取得或使用。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法人或等同實體的責任'''}} 一、法人,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者,以及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及特別委員會,須對下列者以有關實體的名義及為其利益而實施本法律規定的違法行為承擔責任: (一)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 (二)聽命於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人的人,但僅以該等機關或代表人故意違反本身所負的監管義務或控制義務而使違法行為得以實施為限。 二、上款所指實體的責任: (一)不排除有關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二)如行為人違抗有權者的明示命令或指示,則予以排除。 {{center|'''第五十四條<br />繳付罰金或罰款的責任'''}} 一、繳付罰金或罰款屬違法者的責任,但不影響以下數款規定的適用。 二、違法者為法人或等同實體時,其行政管理機關成員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或等同實體的人,如被判定須對有關違法行為負責,須就罰金或罰款的繳付與該法人或等同實體負連帶責任。 三、法人或等同實體亦須對行為人個人被判繳付的罰金或罰款、賠償、訴訟費用及其他給付負連帶責任。 四、如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或特別委員會科處罰金或罰款,則該罰金或罰款以該社團或委員會的共同財產繳付;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由各社員或委員的財產以連帶責任方式繳付。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因對僱主科處處罰而終止勞動關係'''}} 如因一法人或等同實體按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二)項的規定被法院命令解散,又或因被科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附加刑或第四十五條規定的附加處罰而導致勞動關係終止,則為一切效力,該終止視為屬僱主責任的不以合理理由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第八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修改第7/2003號法律'''}} 經第3/2016號法律修改的第7/2003號法律《對外貿易法》第二十九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十九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 二、〔……〕 三、如扣押物屬可滅失或可變壞物,有權限當局可視情況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四、如涉及危險品,則扣押和其他續後程序遵循專有法例訂定的制度。”}}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增加第7/2003號法律的條文'''}} 在第7/2003號法律內增加第十-A條,內容如下: {{quote|“{{center|'''第十-A條<br />危險品制度'''}} 一、涉及根據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其補充法規的規定被歸類為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如該等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被列入第九條所指的進出口表,相關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准照,否則須具備申報單。 二、因財貨價值或數量、自用或其他目的,又或是否屬隨身行李而訂定的法定豁免,不影響上款規定的適用。”}}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修改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 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的第二條、第二十二條、第五十八條及第七十四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規,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a)〔……〕 b)〔……〕 c)〔……〕 d)〔……〕 e)〔……〕 f)〔……〕 g)危險品─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相關補充法規歸類為危險品的物質或混合物質。 h)〔廢止〕 i)〔廢止〕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特別活動—必需意見書)'''}} 在發出臨時准照前,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必須請求下列實體發出意見書: a)衛生局,如申請: i)涉及使用動物原料的農業食品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6類危險品─有毒物質及感染性物質”及“第7類危險品─放射性物質”; b)藥物監督管理局,如申請: i)涉及藥事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6.1類危險品─有毒物質”; c)消防局及治安警察局,如申請涉及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1類危險品─爆炸物質和物品"; d)消防局,如申請: i)旨在從事具嚴重火災風險的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以上三項所指以外的其他類別危險品,且數量超出為此訂定的安全限制。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組成)'''}} 一、〔……〕 a)〔……〕 b)〔……〕 c)〔……〕 d)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治安警察局在以下數款所指情況中參與委員會。 二、衛生局的代表在以下情況須參與工業場所或工業單位的檢查工作,但不影響其可被委員會主席召集參與其他檢查工作: a)〔……〕 b)第二十二條a項所指的情況。 三、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治安警察局的代表,在第二十二條b項及c項所指情況下,參與工業場所或工業單位的檢查工作。 {{center|'''第七十四條<br />(權限)'''}} 一、〔……〕 二、〔……〕 三、如在行使第一款所指的權限時發現不符合[[第15/2021號法律]]《樓宇及場地防火安全的法律制度》及第12/2022號法律的情況,應通知消防局及其他具權限公共當局,以便於適用時依法行使其監察、防範性干預及處罰的權限。”}} {{center|'''第五十九條<br />補充法律'''}} 凡本法律未有特別規定者,補充適用: (一)《[[刑法典]]》; (二)《[[刑事訴訟法典]]》; (三)《[[行政程序法典]]》; (四)五月十四日[[第3/90/M號法律]]《公共工程及公共服務批給制度的基礎》; (五)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 {{center|'''第六十條<br />補充規範'''}} 行政長官制定為執行本法律所需的補充法規,尤其是針對下列事宜: (一)識別本法律所涵蓋但獲豁免適用本法律或其部分規定的危險品或物品; (二)對執行第八條所指監管體系及第九條所指預防體系屬必要的程序、義務及其他事宜,包括第五章所指資料庫的操作; (三)危險品諮詢委員會的組成、組織及運作; (四)訂定不相容危險品的隔離一般原則及其他隔離規定; (五)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在提交第十五條第一款(二)項所指報告,以及指定該款(三)項及(四)項所指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時須遵守的程序。 {{center|'''第六十一條<br />廢止'''}} 廢止: (一)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第一條第二款e項及第三十七條,以及附於該法令的表II第9項和表III第7項中關於危險物品的規定; (二)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第二條h項及i項,以及附件表一、表二及表三。 {{center|'''第六十二條<br />生效'''}} 本法律自公佈後滿一年起生效。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一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高開賢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五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賀一誠 ==附件一 (第三條第一款所指者) 危險品的一般分類== {| class="wikitable" |- | colspan=2 | 第1類—爆炸物質和物品 |- | colspan=2 | 第2類—氣體 |- | colspan=2 | 第3類—易燃液體物質 |- | rowspan=3 | 第4類—易燃固體物質、易自燃物質及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 第4.1類—易燃固體物質、自反應物質和退敏爆炸物質 |- | 第4.2類—易自燃物質 |- | 第4.3類—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 | rowspan=2 | 第5類—氧化性物質及有機過氧化物 || 第5.1類—助燃物質(氧化劑) |- | 第5.2類—有機過氧化物 |- | rowspan=2 | 第6類—有毒物質及感染性物質 || 第6.1類—有毒物質 |- | 第6.2類—感染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7類—放射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8類—腐蝕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9類—雜類危險物質和物品 |} ==附件二 (第十二條第一款所指者) 禁用危險品清單== 1. 氯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2. 硝酸銨,易自燃足以進行分解 3. 高錳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高錳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4. 疊氮化鈣,但如是水溶液且以質量計疊氮化鈣不多於20%除外 5. 氯酸水溶液,濃度超過10% 6. 硝酸肼 7. 高氯酸肼 8. 氫氰酸,以質量計含酸多於20% 9. 氰化氫,含氰化氫多於45%的酒精溶液 10. 高氯酸,以質量計含酸多於72% 11. 氯乙烯單體(不包括具穩定性的UN 1086乙烯基氯) 12. 溴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溴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3. 亞氯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亞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4. 亞硝酸銨及無機亞硝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5. 次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澳門法律|年份=2022年}} bvr62auco3gwcedist9yyr1vizrxh9y 2173512 2173482 2022-08-22T09:32:41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第八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第12/2022號法律<br>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 |section= |y=2022|m=8|d=22 |type=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第12/2022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22年8月11日通過本法律,行政長官賀一誠於2022年8月15日發佈本法律,並於2022年8月22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本法律訂定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監管、監測及監察危險品和預防危險品在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時可能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一般制度,以保障人身及財產安全,以及防止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損害。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及補充法規的規定,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一)“危險品”:是指因其固有的化學、物理或生物特性,可能導致嚴重意外事故的物質或混合物質,包括其原料、產品、副產品、廢料或中間產品; (二)“不相容危險品”:是指相互接觸時,可能形成其他有毒或易燃物品,又或引起火災、重大爆炸或其他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品; (三)“廢料”:是指因應用任何企業程序或進行任何企業活動而產生的垃圾、廢物、廢鐵物料、排放物及厭惡性的副產品; (四)“嚴重意外事故”:是指因處理或操作一種或多種危險品的過程失控而發生如大規模排放、火災或爆炸事故,導致對人體健康或環境即時或延後的嚴重危險; (五)“危險品用戶”:是指不論是屬公共活動,或是為從事工商業活動、教育或研究活動,又或是為不具經濟性質的個人使用,而以任何名義並偶爾或慣常地作為危險品的所有人、受託人、運送人及持有人的所有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等同法人的公共或私人實體; (六)“危險品專門用戶”:是指任何經營或擁有場所的自然人或法人; (七)“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是指基於其經營的設施規模較大,危險品數量較多,在相關製造或運作過程中的固有危險較大,又或基於其他相關因素而須遵守監管及預防特別義務的危險品專門用戶; (八)“場所”:是指組成經濟財貨的集合體,其構成一個為從事涉及使用危險品活動且在運作上具組織性的單位,尤其包括工商業場所、教育及研究場所、實驗室或同類場所; (九)“儲存”:是指以存放、保管或儲藏為目的存有一定數量的危險品; (十)“受管制儲存區”:是指為危險品專門用戶提供用作安全和臨時儲存及存放危險品的區域的專門建築物或場地; (十一)“安全資料卡”:是指關於各種危險品的性質、成分及特定危險,以及消除危險品意外事件或對其作無害化處理的應急方案的說明文件,尤其載有急救、意外事故處理的措施,特別是意外洩漏或溢出的情況。 {{center|'''第三條<br />危險品的分類及規格'''}} 一、危險品按作為本法律組成部分的附件一所規定的一般種類劃分。 二、行政長官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國際上或國家對危險品所採用的科學標準及標準規則,訂定有關危險品子分類和編碼,並確定由本法律監管的物品。 {{center|'''第四條<br />特定要求及豁免'''}} 就本法律所涵蓋特定的危險品或物品,行政長官可: (一)訂定在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或物品時須符合的有關包裝、標記、標籤及文件的特定要求; (二)豁免適用本法律或其部分規定,只要該等物質或物品在任何情況下均符合特定要求,尤其是符合上項所指的要求以及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臨界值。 {{center|'''第五條<br />排除規定'''}} 本法律的適用範圍不包括: (一)軍事、澳門保安部隊及保安部門的場所、設施、儲存區或運輸工具; (二)以管道運輸危險品,包括泵站,但作為場所組成部分的管道除外; (三)在供最終消費者使用的物品上載有的危險品或其混合物的標籤; (四)農藥、植物藥劑及殺滅生物劑; (五)麻醉藥品、醫療廢料及特別是以抗生素形式呈現的藥物; (六)飲料及食品,但酒精度等於或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酒精飲料除外; (七)武器、除另有規定之外的機器,以及武器及機器內的危險品,但在製冷系統內的無水氨及氣溶膠除外; (八)橡膠氣胎及體育用球類內的氣體。 {{center|'''第六條<br />國際法文書所載的制度'''}} 本法律的規定不影響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協議、公約及其他國際法文書所載的危險品特別制度,尤其下列文書: (一)[[第67/2001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國際勞工組織第115號《輻射防護公約》; (二)[[第70/2001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 (三)[[第32/2002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四)[[第41/2004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五)[[第12/2005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 (六)[[第4/2008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 {{center|'''第七條<br />技術及行政的細則性規定'''}} 一、以專有法律及規章訂定有關建築、操作或行政條件的技術規則,旨在預防嚴重意外事故,以及確保涉及危險品的場所及運輸工具的運作更能兼顧人身和財產安全、人體健康和環境維護,尤其涉及下列內容: (一)燃料設施及加注站的修建及營運; (二)工業場所及相關工業單位; (三)處理和處置廢料的場所; (四)防火安全保障; (五)樓宇的燃氣設施。 二、具職權公共當局可借助國際上或國家所採用的建議及標準規則,作為向危險品用戶發出指引及填補危險品技術細則性規定漏洞的依據,尤其是: (一)由國際海事組織制定的《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固體散裝貨物安全作業守則》及《國際安全運輸船載包裝輻照核燃料、鈈和高水平放射性廢物規則》; (二)國際民航組織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分別採用的技術指引及《危險貨物規章》; (三)由聯合國危險貨物運輸和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籤制度專家委員會制定的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 (四)由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協調的《國際化學安全計劃》; (五)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的《國際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標準》及《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條例》。 三、行政長官透過補充法規具體指出為適用上款規定而可適用的建議及標準規則;具職權公共當局應在其互聯網網站上推廣有關的建議及標準規則,以及在適用的情況下,在公共行政當局的統一電子平台上進行有關推廣。 ==第二章 監管及預防== {{center|'''第八條<br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體系'''}}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體系旨在監督和監測相關庫存、種類、流轉、使用地點及用途,包括下列內容: (一)具職權公共當局預先知悉: (1)涉及危險品進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活動,又或不論是否須轉運但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危險品; (2)進行製造、加工、儲存、處置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的活動的地點、場所或設施; (3)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的上分項所指不同地點之間的流轉; (二)建立及運作一個資料庫,以便將按上項的規定收集的危險品重要資料,以及按其他與該類危險品有關的行政條件法律制度的規定收集的重要資料進行彙總和系統化處理。 {{center|'''第九條<br />預防嚴重意外事故損害體系'''}} 預防涉及危險品的嚴重意外事故損害的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一)向涉及該類危險品的行業發出適當的技術及操作性的細則性規定; (二)由具職權公共當局發出關於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時須遵守的適當安全條件的具體指引及建議; (三)所有危險品用戶須遵守的一般安全義務; (四)危險品專門用戶須遵守本法律規定的特別安全義務; (五)由具職權公共當局提出和組織的培訓活動及工作; (六)設立和管理危險品受管制儲存區; (七)監察及防範性干預工作。 {{center|'''第十條<br />具職權公共當局'''}}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及預防嚴重意外事故的體系由為此透過補充性行政法規指定的具職權公共當局執行。 {{center|'''第十一條<br />危險品諮詢委員會'''}} 一、危險品諮詢委員會為一諮詢機構,負責在危險品事宜上向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按上條規定所指定的具職權公共當局提供協助。 二、危險品諮詢委員會具下列職權: (一)為制定與危險品相關的政策提出建議; (二)就涉及使用危險品的活動的技術、操作及行政條件細則性規定提出建議; (三)就涉及危險品事宜的年度演習計劃、培訓、宣傳及教育工作提出意見及建議; (四)行使法律賦予的其他職權。 ==第三章 行為上的義務== {{center|'''第十二條<br />一般禁止'''}} 一、禁止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載於作為本法律組成部分的附件二的危險品。 二、如危險品的物主、占有人或持有人未按法律規定預先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又或不具備從事有關活動的行政准照或法律要求的等同憑證,則禁止作出有關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非禁用危險品的一切行為,但法律明確排除或豁免者除外。 三、禁止同時持有、同時運輸及同時儲存不相容危險品,但已遵守規章所定的隔離一般原則及其他隔離規定者除外。 {{center|'''第十三條<br />預防及通知當局的一般義務'''}} 一、危險品用戶應確保落實及持續採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發生嚴重意外事故,以及減輕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所引致的後果。 二、如被要求,危險品用戶應就所採取的上款規定的措施向具職權公共當局作出通知及證明。 {{center|'''第十四條<br />危險品專門用戶的義務'''}} 不論危險品的性質或規模為何,危險品專門用戶應履行下列特別義務: (一)透過包含危險識別編號及其含義,以及倘有的聯合國四位數編號的適當標誌及指示,確保危險品能隨時被正確識別,以便工作人員、操作員、緊急救援人員及第三人能知悉危險品的性質,並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採取最適當的護理和措施; (二)確保運輸及儲存危險品時須按相關細則性規定包裝及存放在容器內;有需要時,有關包裝及容器須在外部標示獲具職權公共當局接受或認可的實體事先認可的專有登記; (三)就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流轉,按相關危險品的類別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但屬下列情況除外: (1)已透過對外貿易的准照或申報單,又或其他等同文件通知當局; (2)基於危險品的數量或性質,又或其他適當理由,已按規章性規定獲豁免有關通知; (四)就發生涉及危險品專門用戶所占有或屬其責任範圍內的危險品的意外事件,立即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 (五)在法定期間內,保存危險品的接收及送交紀錄或相關單據。 {{center|'''第十五條<br />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的特定義務'''}} 一、除上條所指義務外,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尚須履行下列特定義務: (一)確立和制定預防嚴重意外事故的對策,尤其包括確保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高度保護、最高管理層的角色和責任,以及致力持續改善對可能造成嚴重意外事故因素的監管; (二)每年製作一份安全報告,並將之提交具職權公共當局,報告須顯示: (1)已實施的預防場所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對策,以及為落實有關對策的安全管理制度; (2)已識別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及其可能導致的情況,並有能力採取必要措施,以預防及減輕該等意外事故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所引致的後果; (3)針對場所內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已在設計、建造、經營和保養與場所運作有關的任何設施、儲存地點、設備和基建方面考慮其適當安全性和可靠性; (4)已訂定內部應急計劃; (三)從具備適當資格及專業經驗且以澳門特別行政區為常居地的人士中,指定一名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 (四)致力使具職權公共當局能隨時聯絡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以及使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獲內部授權在適當時候執行第九條(二)項所指的指引或具職權公共當局訂定的其他緊急程序。 二、在審查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的適當資格時,任何事實基於其嚴重性、多發性或其他應予重視的情節而對確保危險品設施的安全及對與危險品有關的程序構成重大疑慮者,均應予考慮。 三、如認為安全負責人或其替代人不符合有關要件,具職權公共當局可透過具說明理由的決定,就指定安全負責人或其替代人,又或就維持其職務提出反對。 {{center|'''第十六條<br />公務人員的通知義務'''}}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務人員應將其在執行職務時獲悉的存有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否則須為此而被提起紀律程序。 ==第四章 受管制儲存區及轉運公司== {{center|'''第十七條<br />專門性'''}} 設立、管理及經營受管制儲存區均屬公共利益,且僅可由下列實體從事: (一)根據專有法例規定獲發相關准照,或取得公共服務批給的私人實體; (二)有關的組織法例有所規定的公共實體。 {{center|'''第十八條<br />私人實體的義務'''}} 獲准設立、管理及經營受管制儲存區的私人實體須履行下列義務: (一)為妥善執行工作而運用所需的人力、技術及財政的資源投入營運; (二)為妥善維護設施及設備,尤其是為維護防火及防止侵入的設施及設備而進行必要的工作; (三)跟進從事業務所採用的經營方法的技術發展; (四)在業務範圍內,維持對經營業務屬必需且居住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員; (五)向監察實體提供為執行職務所需的資料和解釋,以及為其有效執行職權提供所需的工具; (六)履行第十二條第二款及第三款,以及第十三條至第十五條所規定的義務; (七)按情況履行適用的准照制度或批給合同所規定的其他義務。 {{center|'''第十九條<br />提供予私人用戶及相關成本'''}} 在受管制儲存區儲存危險品,無論是自願儲存,又或按行政或司法強制規定儲存,均須繳付適用的價金及費用,以及遵守安全規則及其他使用條件。 {{center|'''第二十條<br />受管制儲存的必要性'''}} 行政長官按某類危險品的性質、數量或特徵,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下稱“《公報》”)的批示,決定該等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生產後,又或進入澳門特別行政區後,須立即儲存於受管制儲存區內的設施,直至該等危險品被使用或出口至外地為止。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轉運公司的介入'''}} 行政長官按某類危險品的性質、數量或特徵,得以公佈於《公報》的批示,決定該等危險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僅可由合資格的轉運公司經營。 ==第五章 資料庫及個人資料==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資料庫'''}} 為達至下條所指目的,具職權公共當局應維持一資料庫,用於記錄澳門特別行政區危險品的種類、進出、儲存、使用及流轉的資料,以及將與該等活動有關的個人資料作儲存,包括互聯的處理及運用。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處理資料的目的'''}} 處理按本法律規定收集的資料的目的專為: (一)按區域位置,列明所申報的危險品最終儲存地點或使用地點; (二)按危險品種類和其儲存及使用地點所處的區域位置,總體列明危險品的名稱、特性及數量,並就每一儲存及使用地點提供相關安全資料卡; (三)基於在某一區域位置集中儲存或使用危險品,又或基於危險品的種類或其特殊使用方法,就該等危險品的儲存或使用設施編製意外事件專門應急計劃; (四)編製與危險品庫存及使用有關的危險區域紀錄表; (五)支援民防體系。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負責實體'''}} 一、為個人資料保護法例規定的一切效力,消防局為負責處理個人資料的實體。 二、公共實體受消防局的委託確保處理個人資料時,次合同關係按個案由行政長官以批示訂定。 ==第六章 監察及防範措施== ===第一節 當局的職權及權力===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職權'''}} 一、下列公共實體具職權確保及監察對本法律及相關補充法規的規定的遵守情況,以及促使採取防範性干預措施,但不影響下款規定的適用: (一)治安警察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1類危險品; (二)衛生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6類及第7類危險品; (三)藥物監督管理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6.1類危險品; (四)消防局,關於附件一所指但不屬以上三項所指的其他類別危險品。 二、不論危險品的類別為何,下列公共實體同樣具有監察及實施防範性干預措施的職權: (一)海事及水務局,關於以任何船舶運輸危險品; (二)民航局,關於以任何航空器運輸危險品; (三)海關,就[[第1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第五條規定的海事管理範圍; (四)消防局,關於受管制儲存區。 三、如防範性干預行動並非以聯合方式進行,具職權公共當局按情況的緊急性,向未參加行動的實體通報根據所涉及的物質或物品的性質而屬其職權範圍的不規則情況。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當局權力'''}} 一、為監察對危險品的法律規定及指引的遵守情況而獲認可的具職權公共當局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享有公共當局權力,尤其可要求涉嫌違法者提供其姓名、地址及出示身份證明文件。 二、經適當證明身份,上款所指監察人員執行職務時可: (一)依法進入可能發現危險品的運輸工具、場所及任何地點,以及作出檢查; (二)要求出示或提供能明確識別所發現的危險品、其原產地和目的地的文件和其他資料,以及為執行本法律規定所需的其他文件和資料; (三)要求提供樣本作檢測之用。 三、行使上款(一)項所指權力取決於: (一)屬具有居住用途使用准照或用作律師事務所或醫療診所的樓宇或其部分,又或有關的獨立單位的情況,須取得其所有人、占有人或持有人的同意,又或取得司法命令狀; (二)屬其他情況,仍須知會進入理由,即使在當時是以簡便方式作出。 四、在有理由相信延誤將構成嚴重的意外事故危險的情況下,則上款所載的要求不適用於進入任何樓宇、樓宇部分或場地的措施。 五、屬上款所指的情況,須立即將所實施的措施告知行政法院,以便使之有效,否則該措施無效。 六、有需要時,具職權公共當局的最高負責人須向行政法院提出具說明理由的聲請,以獲取司法命令狀,並適用《[[民事訴訟法典]]》有關普通保全程序的規定。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其他公共機關及部門的合作'''}} 具職權公共當局就本法律及相關補充法規的規定的遵守情況進行監察及防範性干預工作時,如遇下列情況,可要求任何公共部門及機構,特別是治安警察局提供其認為有需要的合作或協助: (一)執行職務時遇到反對或抗拒; (二)作出通知時遇到困難; (三)實施基於其性質而應立即執行的防範措施及針對違反法律規定及按第九條(二)項規定發出的指引的行為的補正措施。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實況筆錄'''}} 一、如發現不遵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規定的情況,應製作實況筆錄;筆錄內須載有行為人的身份資料、發現行為的地點、日期及時間、有關行為的簡述,並指出所違反的法律規定、適用的處罰和其他認為適當的資料。 二、實況筆錄得以影像作為補充,以記錄危險品及發現危險品的地點。 三、如實況筆錄由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治安警察局或消防局以外的其他公共實體的人員製作,則按相關職權範疇,將實況筆錄送交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治安警察局或消防局。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緊急通知'''}} 一、緊急通知可: (一)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房屋、場所、其他場地、設施或其他地點作出; (二)以電話方式作出。 二、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地點,通知可由兩名監察人員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將通知張貼於房屋、場所、場地或設施入口的顯眼處; (二)將一式兩份的通知文本交予被通知人,被通知人應在複本上簽署及註明日期,並將之交回監察人員作為收據。 三、如上款(二)項所指的被通知人不在場,則向下列有行為能力的人士作通知: (一)身處相關獨立居住單位內的人; (二)為被通知人執行管理或經營相關場所、場地、設施或其他相關地點的專業職務的人。 四、按上款規定接收通知的第三人,應按情況並在合理要求下,於最短時間內告知被通知人存在有關通知及可領取通知複本。 五、如被通知人或第三人拒絕接收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監察人員應就有關情況製作筆錄,並將通知文本張貼於現場,通知即視作完成。 六、當緊急通知所指的情況可能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完整性造成迫切危險時,在現場的監察人員須在通知書中包含此提醒。 七、在上款規定的情況下,因《[[行政程序法典]]》第三條第二款所指的緊急避險理由應立即採取措施,不取決於通知手續及後續程序。 八、如以電話方式作緊急通知,負責通知的具職權公共當局人員應: (一)在卷宗內註明有關情況; (二)表明其身份並指出其所擔任的職位,以及其執行職務所在實體; (三)提供具體資料,以便被通知人在需要時可求證該電話是否由官方致電及其內容是否屬實; (四)提醒被通知人致電等同於通知; (五)在致電後透過圖文傳真或任何遠距離資訊傳送方法,又或第二款(一)項及(二)項規定的方式加以確認,但通知仍視為在首次通知之日作出。 {{center|'''第三十條<br />非緊急通知'''}} 一、非緊急通知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如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地點發現被通知人,則向其本人作通知; (二)以單掛號信郵寄方式作通知。 二、郵寄通知按下列地址作出,並推定被通知人於信件掛號日後第三日接獲通知;如第三日並非工作日,則推定於緊接該日的首個工作日接獲通知: (一)按被通知人本人指定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二)如被通知人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按身份證明局的檔案所載的常居所; (三)如被通知人為法人且其住所或常設代表處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按身份證明局和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住所; (四)如被通知人為根據有關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的規定而獲准臨時居留者,按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的檔案所載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五)如被通知人為機動車輛的所有人,按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住所。 三、如被通知人的地址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的地方,上款所指期間於《行政程序法典》第七十五條規定的延期期間屆滿後開始計算。 四、第二款所指的推定應載入通知中,且僅在經證明因可歸咎於郵政服務的事由而令被通知人在推定接獲通知的日期後才接獲通知的情況下,被通知人方可推翻有關推定。 五、為適用以郵寄方式作出通知的規定,第二款(二)項至(五)項所指實體應在第二十五條所指當局要求時,向其提供關於居所、住所及地址的資料。 ===第二節 防範性干預措施和物質及物品的扣押===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防範性干預措施'''}} 一、如發現危險品不符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情況,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造成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不論有否就倘有的行政違法行為提起程序,具監察職權的公共當局應命令單獨或一併採取下列防範措施: (一)移離、隔離或無害化處理危險品; (二)改善地點、場所、設施、運輸工具、設備或工具的安全條件; (三)中止場所運作、中止轉運或運輸作業; (四)封閉設施、分隔設施、場所、包裝或容器; (五)保全性扣押; (六)作出其他為消除或減低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的特別處理; (七)銷毀,但以採取其他措施仍未能合理消除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者為限。 二、採取本條所定各項措施時,具職權公共當局應遵守必要、適度及與既定目標相符的原則。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解除防範性干預措施'''}} 按上條規定採取防範性干預措施後,如證實不再存有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命令採取措施的實體應立即解除有關措施;但屬扣押物質或物品的情況,且為了行政處罰程序本身的目的,應維持扣押。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如發現危險品不符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情況,具職權公共當局可扣押違法行為所涉及的危險品及物品,以便: (一)阻止因不遵守相關規定而引致的風險情況惡化,尤其是被針對人有不遵守相關規定的前科紀錄或基於有關危險品的特殊性質; (二)確保繳付罰款、稅項及其他可要求的費用,但如所有人提供與物質及物品價值等同的擔保或銀行擔保除外。 二、未就有關程序作確定性決定前,被扣押的物質及物品由作出扣押的當局保管於受管制儲存區,又或交由符合適當安全條件的保管人保管,而保管人的報酬由違法者承擔。 三、基於有關危險品的特殊性質或基於保管成本的不相稱而不宜繼續保管,具職權公共當局可視情況: (一)命令於適當地點及按適當安全程序將危險品銷毀,並編製相應筆錄; (二)如有合適的取得人,將有關危險品變賣,並在適用的情況下,為適用第一款(二)項的規定在變賣所得中扣繳。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歸還物質及物品'''}} 一、如行政決定或司法裁判確定性認定不存在行政違法行為,又或對有關物質或物品適用上條第一款(二)項的規定並非必要時,則須通知利害關係人在指定期間內領取被扣押的物質、物品或其變賣所得。 二、如在領取期間屆滿後六個月內,有關物質、物品或其變賣所得仍未被領取,具職權公共當局宣告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並作出上條第三款所指處置。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物質及物品的變賣'''}} 一、如不在法定期間內自願繳付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費用,具職權公共當局的最高負責人應命令將第三十三條第一款(二)項所指的物質及物品送交財政局變賣,並將全部或部分變賣收入抵繳有關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費用。 二、具職權公共當局應向財政局提供必要的技術及後勤支援,尤其是為進行變賣而須核實危險品取得人的適當資格,以及對危險品的處理情況。 ==第七章 處罰制度== ===第一節 刑法及刑事程序法規定===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持有、生產或使用禁用危險品罪'''}} 以任何名義持有、生產、配製、製造、出售、進出口、取得、轉讓、運輸、儲存、交易,又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附件二所列的禁用危險品者,處最高三年徒刑。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違令罪'''}} 一、下列行為構成普通違令罪: (一)拒絕讓具職權公共當局的監察人員在執行職務時進行監察; (二)儘管由監察人員明確警告有關情況很可能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完整性造成迫切危險,被通知人仍然拒絕接收相關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但有正當理由者除外。 二、不遵守或故意阻止按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命令採取的任何措施者,構成加重違令罪。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適用於法人或等同實體的主刑'''}} 一、如法人或等同實體觸犯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則科處下列主刑: (一)罰金; (二)由法院命令解散。 二、罰金以日數訂定,最高限度為三百日。 三、罰金的日額為澳門元二百五十元至一萬五千元。 四、當創立法人或等同實體的單一或主要意圖為利用該法人或實體實施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又或當該犯罪的重複實施顯示法人或等同實體的成員或負責行政管理的人單純或主要利用該法人或實體實施有關犯罪時,方科處由法院命令解散的刑罰。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附加刑'''}} 一、對因實施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而被判刑者,可單獨或一併科處下列附加刑: (一)禁止持有、生產、銷售、運輸或儲存危險品或從事與危險品有關的任何活動,為期一年至三年,但不影響第四條規定的適用; (二)暫時封閉場所,為期兩個月至兩年。 二、如違法者屬法人或等同實體,尚可科處下列附加刑: (一)剝奪獲公共部門、機關及實體發給任何津貼或優惠的權利; (二)剝奪參與直接磋商、限定對象諮詢或公開競投的權利; (三)受法院強制命令約束,尤其是命令違法者採取某些必要措施,以終止不法活動,又或避免或減輕其後果; (四)公開有罪裁判,為此應以摘錄方式,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內刊登該裁判,以及在從事活動的場所以公眾能清楚看到的方式張貼以中、葡文書寫的告示公開該裁判,張貼期不少於十五日;公開有罪裁判的費用由被判罪者承擔。 三、上款(一)項及(二)項規定的附加刑最長期間為兩年。 四、第一款及上款所指的期間,自相關裁判轉為確定之日起計。 {{center|'''第四十條<br />鑑定證據'''}} 一、在因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而提起的訴訟程序中,必須提出鑑定證據。 二、鑑定須在偵查期間進行;嫌犯、檢察院、輔助人及民事當事人均可指派一名其信任的技術顧問在場並協助進行鑑定。 三、如技術顧問在完成鑑定後方被指派,則僅可知悉鑑定報告的內容。 四、技術顧問的證人證言具有鑑定證據的效力。 五、不遵守第一款及第二款的規定構成訴訟上的無效;就有關無效應相應在審判聽證討論終結前,或完結偵查的批示作出通知後五日內提出爭辯。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對某些公共危險罪的適用'''}} 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條的規定適用於《[[刑法典]]》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二百六十四條及第二百六十五條所規定的犯罪,只要該等條文規定的行為涉及持有或使用作為本法律標的的危險品,又或基於處理該等危險品而作出。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扣押及其他措施'''}} 一、對第三十六條所指犯罪標的的危險品須進行保全性扣押;如為有罪判決,則宣告該等危險品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在有理由相信司法當局或刑事警察機關介入的延誤將對人的生命及身體完整性構成嚴重危險的情況下,第二十五條所指的任何當局可實施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一)項所指的防範措施。 三、根據上款規定採取的措施應立即通知司法當局或刑事警察機關,並遵循刑事程序的其他規定。 四、經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的禁用危險品,由法官命令於適當地點及按適當安全程序銷毀。 ===第二節 行政違法行為和相關程序=== ====第一分節 處罰====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行政違法行為'''}} 一、在不影響其他倘有責任的情況下,下列行為構成行政違法行為,如可歸責於自然人,科下列罰款: (一)不履行第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三款,以及第十五條第一款(一)項所定義務,科澳門元五萬元至五十萬元罰款; (二)被通知人拒絕接收相關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的行為,科澳門元二萬元至二十萬元罰款; (三)對下列行為科澳門元一萬五千元至十五萬元罰款: (1)不履行第十二條第二款、第十四條(三)項及(四)項,以及第十五條第一款(二)項至(四)項所定義務; (2)不遵守具職權公共當局按第九條(二)項的規定發出的指引; (3)違法者阻止採取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五)項所指防範措施,且如有關行為因過失而可歸責於違法者; (四)不遵守第十三條及第十四條(一)項、(二)項及(五)項的規定,科澳門元一萬元至五萬元罰款; (五)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至第五款所指第三人,如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以及未告知被通知人存在及可領取有關通知複本,科澳門元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二、如可歸責於法人或等同實體,上款(一)項、(三)項及(四)項所指罰款的上限分別提高至澳門元一百萬元、五十萬元及二十萬元。 三、對不履行第十八條(一)項至(五)項及(七)項規定的義務,適用批給合同或第十七條(一)項所指專有法例規定的處罰。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勸誡'''}} 一、如發現構成上條第一款(一)項、(三)項、(四)項及第三款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且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情況,具處罰職權的實體可在作出控訴前向涉嫌違法者作出勸誡,並指定一期間以便補正不合規範的情況: (一)不合規範的情況可予補正; (二)非屬可造成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的情況; (三)涉嫌違法者之前未曾實施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或雖曾實施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但上一次因作出勸誡而將程序歸檔已超過一年或處罰轉為不可申訴之日已超過一年。 二、如涉嫌違法者在指定期間內對不符合規範的情況作出補正,則具處罰職權的實體作出程序歸檔的決定。 三、如不合規範的情況在指定期間內未獲補正,則針對違法行為的處罰程序繼續進行。 四、處罰程序的時效於作出第一款所指勸誡時中斷。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附加處罰'''}} 一、按行政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及違法者的過錯程度,在科罰款的同時,尚可單獨或一併科處下列附加處罰: (一)剝奪第三十九條第二款(一)項及(二)項所指權利,但須遵守該條第三款所定的限制; (二)禁止從事相關活動及暫時封閉場所,為期一個月至一年,自開始執行有關附加處罰之日起計。 二、具處罰職權的實體應就針對在活動或場所中曾實施違法行為而科處上款(二)項所指附加處罰一事,通知具職權發出有關活動或場所的許可、准照及執照的實體。 ====第二分節 其他規定====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行政違法行為的合併'''}} 一、如行為同時構成本法律及其他法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則根據罰款上限較高的法例對違法者作出處罰。 二、上款規定不影響單獨或一併適用: (一)就各行政違法行為規定的附加處罰; (二)訂定廢止或中止准照或其等同憑證,又或其他非處罰性措施的規定。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在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超過五年,再次實施第四十三條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屬累犯的情況,罰款的下限提高四分之一,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履行尚未履行的義務'''}} 如因不履行義務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科處處罰和繳付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履行仍可履行的義務;屬受管制儲存區承批人的情況,不妨礙批給的接管或取消。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組成卷宗及處罰的職權'''}} 一、下列公共實體具職權提起科處本節所定罰款及附加處罰的程序並組成卷宗: (一)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所指公共實體,視乎有關危險品的種類而定; (二)海事及水務局或民航局,如僅因不遵守該等實體按第九條(二)項的規定發出的指引而構成違法行為; (三)消防局,關於獲發受管制儲存區經營准照的私人實體或受管制儲存區承批人所實施的違法行為。 二、如特定違法行為所涉及的相關危險品屬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所指不同公共實體的職權,則處罰職權屬首先製作實況筆錄的公共實體;如非屬此情況,則處罰職權屬首先收到按第十六條的規定作出的通知的公共實體,又或屬首先收到其他公共實體按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的規定送交的實況筆錄的公共實體。 三、上款規定不妨礙第二十五條所指任一實體採取必要的緊急防範措施。 四、非為按第二款的規定執行行政處罰程序的具職權公共實體,應提供必要協助,尤其是被要求提供技術意見或進行鑑定證據時。 五、相關實體最高負責人具職權決定提起程序、指定預審員及科處處罰。 {{center|'''第五十條<br />罰款的繳付和強制徵收'''}} 一、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繳付。 二、如未在上款規定的期間內自願繳付罰款,須根據稅務執行程序的規定,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罰款的歸屬'''}} 對觸犯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科處的罰款所得,如由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民航局科處,屬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民航局的收入;如由其他公共部門、機關及實體科處,則屬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收入。 ===第三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不予處罰的情況'''}} 凡在公共當局介入或他人作出檢舉且未對他人身體完整性造成傷害前,因己意同時作出下列行為者,不予處罰: (一)向任何公共當局申報不當持有任何危險品,以及其數量及所在地點; (二)對該等危險品進行隔離、存放及識別,以防止他人取得或使用。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法人或等同實體的責任'''}} 一、法人,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者,以及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及特別委員會,須對下列者以有關實體的名義及為其利益而實施本法律規定的違法行為承擔責任: (一)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 (二)聽命於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人的人,但僅以該等機關或代表人故意違反本身所負的監管義務或控制義務而使違法行為得以實施為限。 二、上款所指實體的責任: (一)不排除有關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二)如行為人違抗有權者的明示命令或指示,則予以排除。 {{center|'''第五十四條<br />繳付罰金或罰款的責任'''}} 一、繳付罰金或罰款屬違法者的責任,但不影響以下數款規定的適用。 二、違法者為法人或等同實體時,其行政管理機關成員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或等同實體的人,如被判定須對有關違法行為負責,須就罰金或罰款的繳付與該法人或等同實體負連帶責任。 三、法人或等同實體亦須對行為人個人被判繳付的罰金或罰款、賠償、訴訟費用及其他給付負連帶責任。 四、如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或特別委員會科處罰金或罰款,則該罰金或罰款以該社團或委員會的共同財產繳付;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由各社員或委員的財產以連帶責任方式繳付。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因對僱主科處處罰而終止勞動關係'''}} 如因一法人或等同實體按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二)項的規定被法院命令解散,又或因被科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附加刑或第四十五條規定的附加處罰而導致勞動關係終止,則為一切效力,該終止視為屬僱主責任的不以合理理由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第八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修改第7/2003號法律'''}} 經[[第3/2016號法律]]修改的[[第7/2003號法律]]《對外貿易法》第二十九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十九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 二、〔……〕 三、如扣押物屬可滅失或可變壞物,有權限當局可視情況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四、如涉及危險品,則扣押和其他續後程序遵循專有法例訂定的制度。”}}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增加第7/2003號法律的條文'''}} 在第7/2003號法律內增加第十-A條,內容如下: {{quote|“{{center|'''第十-A條<br />危險品制度'''}} 一、涉及根據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其補充法規的規定被歸類為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如該等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被列入第九條所指的進出口表,相關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准照,否則須具備申報單。 二、因財貨價值或數量、自用或其他目的,又或是否屬隨身行李而訂定的法定豁免,不影響上款規定的適用。”}}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修改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 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的第二條、第二十二條、第五十八條及第七十四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規,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a)〔……〕 b)〔……〕 c)〔……〕 d)〔……〕 e)〔……〕 f)〔……〕 g)危險品─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相關補充法規歸類為危險品的物質或混合物質。 h)〔廢止〕 i)〔廢止〕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特別活動—必需意見書)'''}} 在發出臨時准照前,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必須請求下列實體發出意見書: a)衛生局,如申請: i)涉及使用動物原料的農業食品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6類危險品─有毒物質及感染性物質”及“第7類危險品─放射性物質”; b)藥物監督管理局,如申請: i)涉及藥事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6.1類危險品─有毒物質”; c)消防局及治安警察局,如申請涉及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1類危險品─爆炸物質和物品"; d)消防局,如申請: i)旨在從事具嚴重火災風險的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以上三項所指以外的其他類別危險品,且數量超出為此訂定的安全限制。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組成)'''}} 一、〔……〕 a)〔……〕 b)〔……〕 c)〔……〕 d)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治安警察局在以下數款所指情況中參與委員會。 二、衛生局的代表在以下情況須參與工業場所或工業單位的檢查工作,但不影響其可被委員會主席召集參與其他檢查工作: a)〔……〕 b)第二十二條a項所指的情況。 三、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治安警察局的代表,在第二十二條b項及c項所指情況下,參與工業場所或工業單位的檢查工作。 {{center|'''第七十四條<br />(權限)'''}} 一、〔……〕 二、〔……〕 三、如在行使第一款所指的權限時發現不符合[[第15/2021號法律]]《樓宇及場地防火安全的法律制度》及第12/2022號法律的情況,應通知消防局及其他具權限公共當局,以便於適用時依法行使其監察、防範性干預及處罰的權限。”}} {{center|'''第五十九條<br />補充法律'''}} 凡本法律未有特別規定者,補充適用: (一)《[[刑法典]]》; (二)《[[刑事訴訟法典]]》; (三)《[[行政程序法典]]》; (四)五月十四日[[第3/90/M號法律]]《公共工程及公共服務批給制度的基礎》; (五)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 {{center|'''第六十條<br />補充規範'''}} 行政長官制定為執行本法律所需的補充法規,尤其是針對下列事宜: (一)識別本法律所涵蓋但獲豁免適用本法律或其部分規定的危險品或物品; (二)對執行第八條所指監管體系及第九條所指預防體系屬必要的程序、義務及其他事宜,包括第五章所指資料庫的操作; (三)危險品諮詢委員會的組成、組織及運作; (四)訂定不相容危險品的隔離一般原則及其他隔離規定; (五)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在提交第十五條第一款(二)項所指報告,以及指定該款(三)項及(四)項所指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時須遵守的程序。 {{center|'''第六十一條<br />廢止'''}} 廢止: (一)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第一條第二款e項及第三十七條,以及附於該法令的表II第9項和表III第7項中關於危險物品的規定; (二)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第二條h項及i項,以及附件表一、表二及表三。 {{center|'''第六十二條<br />生效'''}} 本法律自公佈後滿一年起生效。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一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高開賢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五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賀一誠 ==附件一 (第三條第一款所指者) 危險品的一般分類== {| class="wikitable" |- | colspan=2 | 第1類—爆炸物質和物品 |- | colspan=2 | 第2類—氣體 |- | colspan=2 | 第3類—易燃液體物質 |- | rowspan=3 | 第4類—易燃固體物質、易自燃物質及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 第4.1類—易燃固體物質、自反應物質和退敏爆炸物質 |- | 第4.2類—易自燃物質 |- | 第4.3類—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 | rowspan=2 | 第5類—氧化性物質及有機過氧化物 || 第5.1類—助燃物質(氧化劑) |- | 第5.2類—有機過氧化物 |- | rowspan=2 | 第6類—有毒物質及感染性物質 || 第6.1類—有毒物質 |- | 第6.2類—感染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7類—放射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8類—腐蝕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9類—雜類危險物質和物品 |} ==附件二 (第十二條第一款所指者) 禁用危險品清單== 1. 氯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2. 硝酸銨,易自燃足以進行分解 3. 高錳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高錳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4. 疊氮化鈣,但如是水溶液且以質量計疊氮化鈣不多於20%除外 5. 氯酸水溶液,濃度超過10% 6. 硝酸肼 7. 高氯酸肼 8. 氫氰酸,以質量計含酸多於20% 9. 氰化氫,含氰化氫多於45%的酒精溶液 10. 高氯酸,以質量計含酸多於72% 11. 氯乙烯單體(不包括具穩定性的UN 1086乙烯基氯) 12. 溴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溴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3. 亞氯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亞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4. 亞硝酸銨及無機亞硝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5. 次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澳門法律|年份=2022年}} 7iufwwwmusace1p4h7abekw0q4tklej 2173519 2173512 2022-08-22T09:41:09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第八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 link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第12/2022號法律<br>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 |section= |y=2022|m=8|d=22 |type=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next= |notes=《第12/2022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22年8月11日通過本法律,行政長官賀一誠於2022年8月15日發佈本法律,並於2022年8月22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本法律訂定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監管、監測及監察危險品和預防危險品在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時可能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一般制度,以保障人身及財產安全,以及防止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損害。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及補充法規的規定,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一)“危險品”:是指因其固有的化學、物理或生物特性,可能導致嚴重意外事故的物質或混合物質,包括其原料、產品、副產品、廢料或中間產品; (二)“不相容危險品”:是指相互接觸時,可能形成其他有毒或易燃物品,又或引起火災、重大爆炸或其他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品; (三)“廢料”:是指因應用任何企業程序或進行任何企業活動而產生的垃圾、廢物、廢鐵物料、排放物及厭惡性的副產品; (四)“嚴重意外事故”:是指因處理或操作一種或多種危險品的過程失控而發生如大規模排放、火災或爆炸事故,導致對人體健康或環境即時或延後的嚴重危險; (五)“危險品用戶”:是指不論是屬公共活動,或是為從事工商業活動、教育或研究活動,又或是為不具經濟性質的個人使用,而以任何名義並偶爾或慣常地作為危險品的所有人、受託人、運送人及持有人的所有自然人或法人及其他等同法人的公共或私人實體; (六)“危險品專門用戶”:是指任何經營或擁有場所的自然人或法人; (七)“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是指基於其經營的設施規模較大,危險品數量較多,在相關製造或運作過程中的固有危險較大,又或基於其他相關因素而須遵守監管及預防特別義務的危險品專門用戶; (八)“場所”:是指組成經濟財貨的集合體,其構成一個為從事涉及使用危險品活動且在運作上具組織性的單位,尤其包括工商業場所、教育及研究場所、實驗室或同類場所; (九)“儲存”:是指以存放、保管或儲藏為目的存有一定數量的危險品; (十)“受管制儲存區”:是指為危險品專門用戶提供用作安全和臨時儲存及存放危險品的區域的專門建築物或場地; (十一)“安全資料卡”:是指關於各種危險品的性質、成分及特定危險,以及消除危險品意外事件或對其作無害化處理的應急方案的說明文件,尤其載有急救、意外事故處理的措施,特別是意外洩漏或溢出的情況。 {{center|'''第三條<br />危險品的分類及規格'''}} 一、危險品按作為本法律組成部分的附件一所規定的一般種類劃分。 二、行政長官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國際上或國家對危險品所採用的科學標準及標準規則,訂定有關危險品子分類和編碼,並確定由本法律監管的物品。 {{center|'''第四條<br />特定要求及豁免'''}} 就本法律所涵蓋特定的危險品或物品,行政長官可: (一)訂定在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或物品時須符合的有關包裝、標記、標籤及文件的特定要求; (二)豁免適用本法律或其部分規定,只要該等物質或物品在任何情況下均符合特定要求,尤其是符合上項所指的要求以及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臨界值。 {{center|'''第五條<br />排除規定'''}} 本法律的適用範圍不包括: (一)軍事、澳門保安部隊及保安部門的場所、設施、儲存區或運輸工具; (二)以管道運輸危險品,包括泵站,但作為場所組成部分的管道除外; (三)在供最終消費者使用的物品上載有的危險品或其混合物的標籤; (四)農藥、植物藥劑及殺滅生物劑; (五)麻醉藥品、醫療廢料及特別是以抗生素形式呈現的藥物; (六)飲料及食品,但酒精度等於或超過百分之六十的酒精飲料除外; (七)武器、除另有規定之外的機器,以及武器及機器內的危險品,但在製冷系統內的無水氨及氣溶膠除外; (八)橡膠氣胎及體育用球類內的氣體。 {{center|'''第六條<br />國際法文書所載的制度'''}} 本法律的規定不影響適用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協議、公約及其他國際法文書所載的危險品特別制度,尤其下列文書: (一)[[第67/2001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國際勞工組織第115號《輻射防護公約》; (二)[[第70/2001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 (三)[[第32/2002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 (四)[[第41/2004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五)[[第12/2005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採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 (六)[[第4/2008號行政長官公告]]所指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 {{center|'''第七條<br />技術及行政的細則性規定'''}} 一、以專有法律及規章訂定有關建築、操作或行政條件的技術規則,旨在預防嚴重意外事故,以及確保涉及危險品的場所及運輸工具的運作更能兼顧人身和財產安全、人體健康和環境維護,尤其涉及下列內容: (一)燃料設施及加注站的修建及營運; (二)工業場所及相關工業單位; (三)處理和處置廢料的場所; (四)防火安全保障; (五)樓宇的燃氣設施。 二、具職權公共當局可借助國際上或國家所採用的建議及標準規則,作為向危險品用戶發出指引及填補危險品技術細則性規定漏洞的依據,尤其是: (一)由國際海事組織制定的《國際海運危險貨物規則》、《固體散裝貨物安全作業守則》及《國際安全運輸船載包裝輻照核燃料、鈈和高水平放射性廢物規則》; (二)國際民航組織及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分別採用的技術指引及《危險貨物規章》; (三)由聯合國危險貨物運輸和全球化學品統一分類和標籤制度專家委員會制定的關於危險貨物運輸的建議書; (四)由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國際勞工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協調的《國際化學安全計劃》; (五)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的《國際電離輻射防護和輻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標準》及《放射性物質安全運輸條例》。 三、行政長官透過補充法規具體指出為適用上款規定而可適用的建議及標準規則;具職權公共當局應在其互聯網網站上推廣有關的建議及標準規則,以及在適用的情況下,在公共行政當局的統一電子平台上進行有關推廣。 ==第二章 監管及預防== {{center|'''第八條<br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體系'''}}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體系旨在監督和監測相關庫存、種類、流轉、使用地點及用途,包括下列內容: (一)具職權公共當局預先知悉: (1)涉及危險品進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活動,又或不論是否須轉運但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危險品; (2)進行製造、加工、儲存、處置或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的活動的地點、場所或設施; (3)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內的上分項所指不同地點之間的流轉; (二)建立及運作一個資料庫,以便將按上項的規定收集的危險品重要資料,以及按其他與該類危險品有關的行政條件法律制度的規定收集的重要資料進行彙總和系統化處理。 {{center|'''第九條<br />預防嚴重意外事故損害體系'''}} 預防涉及危險品的嚴重意外事故損害的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一)向涉及該類危險品的行業發出適當的技術及操作性的細則性規定; (二)由具職權公共當局發出關於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危險品時須遵守的適當安全條件的具體指引及建議; (三)所有危險品用戶須遵守的一般安全義務; (四)危險品專門用戶須遵守本法律規定的特別安全義務; (五)由具職權公共當局提出和組織的培訓活動及工作; (六)設立和管理危險品受管制儲存區; (七)監察及防範性干預工作。 {{center|'''第十條<br />具職權公共當局'''}} 危險品的行政監管及預防嚴重意外事故的體系由為此透過補充性行政法規指定的具職權公共當局執行。 {{center|'''第十一條<br />危險品諮詢委員會'''}} 一、危險品諮詢委員會為一諮詢機構,負責在危險品事宜上向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及按上條規定所指定的具職權公共當局提供協助。 二、危險品諮詢委員會具下列職權: (一)為制定與危險品相關的政策提出建議; (二)就涉及使用危險品的活動的技術、操作及行政條件細則性規定提出建議; (三)就涉及危險品事宜的年度演習計劃、培訓、宣傳及教育工作提出意見及建議; (四)行使法律賦予的其他職權。 ==第三章 行為上的義務== {{center|'''第十二條<br />一般禁止'''}} 一、禁止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載於作為本法律組成部分的附件二的危險品。 二、如危險品的物主、占有人或持有人未按法律規定預先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又或不具備從事有關活動的行政准照或法律要求的等同憑證,則禁止作出有關持有、製造、銷售、運輸、儲存及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非禁用危險品的一切行為,但法律明確排除或豁免者除外。 三、禁止同時持有、同時運輸及同時儲存不相容危險品,但已遵守規章所定的隔離一般原則及其他隔離規定者除外。 {{center|'''第十三條<br />預防及通知當局的一般義務'''}} 一、危險品用戶應確保落實及持續採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發生嚴重意外事故,以及減輕其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所引致的後果。 二、如被要求,危險品用戶應就所採取的上款規定的措施向具職權公共當局作出通知及證明。 {{center|'''第十四條<br />危險品專門用戶的義務'''}} 不論危險品的性質或規模為何,危險品專門用戶應履行下列特別義務: (一)透過包含危險識別編號及其含義,以及倘有的聯合國四位數編號的適當標誌及指示,確保危險品能隨時被正確識別,以便工作人員、操作員、緊急救援人員及第三人能知悉危險品的性質,並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採取最適當的護理和措施; (二)確保運輸及儲存危險品時須按相關細則性規定包裝及存放在容器內;有需要時,有關包裝及容器須在外部標示獲具職權公共當局接受或認可的實體事先認可的專有登記; (三)就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流轉,按相關危險品的類別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但屬下列情況除外: (1)已透過對外貿易的准照或申報單,又或其他等同文件通知當局; (2)基於危險品的數量或性質,又或其他適當理由,已按規章性規定獲豁免有關通知; (四)就發生涉及危險品專門用戶所占有或屬其責任範圍內的危險品的意外事件,立即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 (五)在法定期間內,保存危險品的接收及送交紀錄或相關單據。 {{center|'''第十五條<br />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的特定義務'''}} 一、除上條所指義務外,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尚須履行下列特定義務: (一)確立和制定預防嚴重意外事故的對策,尤其包括確保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高度保護、最高管理層的角色和責任,以及致力持續改善對可能造成嚴重意外事故因素的監管; (二)每年製作一份安全報告,並將之提交具職權公共當局,報告須顯示: (1)已實施的預防場所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對策,以及為落實有關對策的安全管理制度; (2)已識別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及其可能導致的情況,並有能力採取必要措施,以預防及減輕該等意外事故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所引致的後果; (3)針對場所內發生嚴重意外事故的危險,已在設計、建造、經營和保養與場所運作有關的任何設施、儲存地點、設備和基建方面考慮其適當安全性和可靠性; (4)已訂定內部應急計劃; (三)從具備適當資格及專業經驗且以澳門特別行政區為常居地的人士中,指定一名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 (四)致力使具職權公共當局能隨時聯絡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以及使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獲內部授權在適當時候執行第九條(二)項所指的指引或具職權公共當局訂定的其他緊急程序。 二、在審查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的適當資格時,任何事實基於其嚴重性、多發性或其他應予重視的情節而對確保危險品設施的安全及對與危險品有關的程序構成重大疑慮者,均應予考慮。 三、如認為安全負責人或其替代人不符合有關要件,具職權公共當局可透過具說明理由的決定,就指定安全負責人或其替代人,又或就維持其職務提出反對。 {{center|'''第十六條<br />公務人員的通知義務'''}}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公務人員應將其在執行職務時獲悉的存有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通知具職權公共當局,否則須為此而被提起紀律程序。 ==第四章 受管制儲存區及轉運公司== {{center|'''第十七條<br />專門性'''}} 設立、管理及經營受管制儲存區均屬公共利益,且僅可由下列實體從事: (一)根據專有法例規定獲發相關准照,或取得公共服務批給的私人實體; (二)有關的組織法例有所規定的公共實體。 {{center|'''第十八條<br />私人實體的義務'''}} 獲准設立、管理及經營受管制儲存區的私人實體須履行下列義務: (一)為妥善執行工作而運用所需的人力、技術及財政的資源投入營運; (二)為妥善維護設施及設備,尤其是為維護防火及防止侵入的設施及設備而進行必要的工作; (三)跟進從事業務所採用的經營方法的技術發展; (四)在業務範圍內,維持對經營業務屬必需且居住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員; (五)向監察實體提供為執行職務所需的資料和解釋,以及為其有效執行職權提供所需的工具; (六)履行第十二條第二款及第三款,以及第十三條至第十五條所規定的義務; (七)按情況履行適用的准照制度或批給合同所規定的其他義務。 {{center|'''第十九條<br />提供予私人用戶及相關成本'''}} 在受管制儲存區儲存危險品,無論是自願儲存,又或按行政或司法強制規定儲存,均須繳付適用的價金及費用,以及遵守安全規則及其他使用條件。 {{center|'''第二十條<br />受管制儲存的必要性'''}} 行政長官按某類危險品的性質、數量或特徵,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下稱“《公報》”)的批示,決定該等危險品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生產後,又或進入澳門特別行政區後,須立即儲存於受管制儲存區內的設施,直至該等危險品被使用或出口至外地為止。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轉運公司的介入'''}} 行政長官按某類危險品的性質、數量或特徵,得以公佈於《公報》的批示,決定該等危險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僅可由合資格的轉運公司經營。 ==第五章 資料庫及個人資料==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資料庫'''}} 為達至下條所指目的,具職權公共當局應維持一資料庫,用於記錄澳門特別行政區危險品的種類、進出、儲存、使用及流轉的資料,以及將與該等活動有關的個人資料作儲存,包括互聯的處理及運用。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處理資料的目的'''}} 處理按本法律規定收集的資料的目的專為: (一)按區域位置,列明所申報的危險品最終儲存地點或使用地點; (二)按危險品種類和其儲存及使用地點所處的區域位置,總體列明危險品的名稱、特性及數量,並就每一儲存及使用地點提供相關安全資料卡; (三)基於在某一區域位置集中儲存或使用危險品,又或基於危險品的種類或其特殊使用方法,就該等危險品的儲存或使用設施編製意外事件專門應急計劃; (四)編製與危險品庫存及使用有關的危險區域紀錄表; (五)支援民防體系。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負責實體'''}} 一、為個人資料保護法例規定的一切效力,消防局為負責處理個人資料的實體。 二、公共實體受消防局的委託確保處理個人資料時,次合同關係按個案由行政長官以批示訂定。 ==第六章 監察及防範措施== ===第一節 當局的職權及權力===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職權'''}} 一、下列公共實體具職權確保及監察對本法律及相關補充法規的規定的遵守情況,以及促使採取防範性干預措施,但不影響下款規定的適用: (一)治安警察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1類危險品; (二)衛生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6類及第7類危險品; (三)藥物監督管理局,關於附件一所指的第6.1類危險品; (四)消防局,關於附件一所指但不屬以上三項所指的其他類別危險品。 二、不論危險品的類別為何,下列公共實體同樣具有監察及實施防範性干預措施的職權: (一)海事及水務局,關於以任何船舶運輸危險品; (二)民航局,關於以任何航空器運輸危險品; (三)海關,就[[第11/2001號法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第五條規定的海事管理範圍; (四)消防局,關於受管制儲存區。 三、如防範性干預行動並非以聯合方式進行,具職權公共當局按情況的緊急性,向未參加行動的實體通報根據所涉及的物質或物品的性質而屬其職權範圍的不規則情況。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當局權力'''}} 一、為監察對危險品的法律規定及指引的遵守情況而獲認可的具職權公共當局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享有公共當局權力,尤其可要求涉嫌違法者提供其姓名、地址及出示身份證明文件。 二、經適當證明身份,上款所指監察人員執行職務時可: (一)依法進入可能發現危險品的運輸工具、場所及任何地點,以及作出檢查; (二)要求出示或提供能明確識別所發現的危險品、其原產地和目的地的文件和其他資料,以及為執行本法律規定所需的其他文件和資料; (三)要求提供樣本作檢測之用。 三、行使上款(一)項所指權力取決於: (一)屬具有居住用途使用准照或用作律師事務所或醫療診所的樓宇或其部分,又或有關的獨立單位的情況,須取得其所有人、占有人或持有人的同意,又或取得司法命令狀; (二)屬其他情況,仍須知會進入理由,即使在當時是以簡便方式作出。 四、在有理由相信延誤將構成嚴重的意外事故危險的情況下,則上款所載的要求不適用於進入任何樓宇、樓宇部分或場地的措施。 五、屬上款所指的情況,須立即將所實施的措施告知行政法院,以便使之有效,否則該措施無效。 六、有需要時,具職權公共當局的最高負責人須向行政法院提出具說明理由的聲請,以獲取司法命令狀,並適用《[[民事訴訟法典]]》有關普通保全程序的規定。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其他公共機關及部門的合作'''}} 具職權公共當局就本法律及相關補充法規的規定的遵守情況進行監察及防範性干預工作時,如遇下列情況,可要求任何公共部門及機構,特別是治安警察局提供其認為有需要的合作或協助: (一)執行職務時遇到反對或抗拒; (二)作出通知時遇到困難; (三)實施基於其性質而應立即執行的防範措施及針對違反法律規定及按第九條(二)項規定發出的指引的行為的補正措施。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實況筆錄'''}} 一、如發現不遵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規定的情況,應製作實況筆錄;筆錄內須載有行為人的身份資料、發現行為的地點、日期及時間、有關行為的簡述,並指出所違反的法律規定、適用的處罰和其他認為適當的資料。 二、實況筆錄得以影像作為補充,以記錄危險品及發現危險品的地點。 三、如實況筆錄由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治安警察局或消防局以外的其他公共實體的人員製作,則按相關職權範疇,將實況筆錄送交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治安警察局或消防局。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緊急通知'''}} 一、緊急通知可: (一)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房屋、場所、其他場地、設施或其他地點作出; (二)以電話方式作出。 二、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地點,通知可由兩名監察人員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將通知張貼於房屋、場所、場地或設施入口的顯眼處; (二)將一式兩份的通知文本交予被通知人,被通知人應在複本上簽署及註明日期,並將之交回監察人員作為收據。 三、如上款(二)項所指的被通知人不在場,則向下列有行為能力的人士作通知: (一)身處相關獨立居住單位內的人; (二)為被通知人執行管理或經營相關場所、場地、設施或其他相關地點的專業職務的人。 四、按上款規定接收通知的第三人,應按情況並在合理要求下,於最短時間內告知被通知人存在有關通知及可領取通知複本。 五、如被通知人或第三人拒絕接收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監察人員應就有關情況製作筆錄,並將通知文本張貼於現場,通知即視作完成。 六、當緊急通知所指的情況可能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完整性造成迫切危險時,在現場的監察人員須在通知書中包含此提醒。 七、在上款規定的情況下,因《[[行政程序法典]]》第三條第二款所指的緊急避險理由應立即採取措施,不取決於通知手續及後續程序。 八、如以電話方式作緊急通知,負責通知的具職權公共當局人員應: (一)在卷宗內註明有關情況; (二)表明其身份並指出其所擔任的職位,以及其執行職務所在實體; (三)提供具體資料,以便被通知人在需要時可求證該電話是否由官方致電及其內容是否屬實; (四)提醒被通知人致電等同於通知; (五)在致電後透過圖文傳真或任何遠距離資訊傳送方法,又或第二款(一)項及(二)項規定的方式加以確認,但通知仍視為在首次通知之日作出。 {{center|'''第三十條<br />非緊急通知'''}} 一、非緊急通知以下列方式作出: (一)如在發現不符合規範的危險品的地點發現被通知人,則向其本人作通知; (二)以單掛號信郵寄方式作通知。 二、郵寄通知按下列地址作出,並推定被通知人於信件掛號日後第三日接獲通知;如第三日並非工作日,則推定於緊接該日的首個工作日接獲通知: (一)按被通知人本人指定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二)如被通知人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按身份證明局的檔案所載的常居所; (三)如被通知人為法人且其住所或常設代表處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按身份證明局和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住所; (四)如被通知人為根據有關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的規定而獲准臨時居留者,按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的檔案所載的通訊地址或住址; (五)如被通知人為機動車輛的所有人,按商業及動產登記局的檔案所載的住所。 三、如被通知人的地址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外的地方,上款所指期間於《行政程序法典》第七十五條規定的延期期間屆滿後開始計算。 四、第二款所指的推定應載入通知中,且僅在經證明因可歸咎於郵政服務的事由而令被通知人在推定接獲通知的日期後才接獲通知的情況下,被通知人方可推翻有關推定。 五、為適用以郵寄方式作出通知的規定,第二款(二)項至(五)項所指實體應在第二十五條所指當局要求時,向其提供關於居所、住所及地址的資料。 ===第二節 防範性干預措施和物質及物品的扣押===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防範性干預措施'''}} 一、如發現危險品不符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情況,可能對人體健康或環境造成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不論有否就倘有的行政違法行為提起程序,具監察職權的公共當局應命令單獨或一併採取下列防範措施: (一)移離、隔離或無害化處理危險品; (二)改善地點、場所、設施、運輸工具、設備或工具的安全條件; (三)中止場所運作、中止轉運或運輸作業; (四)封閉設施、分隔設施、場所、包裝或容器; (五)保全性扣押; (六)作出其他為消除或減低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的特別處理; (七)銷毀,但以採取其他措施仍未能合理消除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者為限。 二、採取本條所定各項措施時,具職權公共當局應遵守必要、適度及與既定目標相符的原則。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解除防範性干預措施'''}} 按上條規定採取防範性干預措施後,如證實不再存有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命令採取措施的實體應立即解除有關措施;但屬扣押物質或物品的情況,且為了行政處罰程序本身的目的,應維持扣押。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如發現危險品不符合本法律或其補充法規的情況,具職權公共當局可扣押違法行為所涉及的危險品及物品,以便: (一)阻止因不遵守相關規定而引致的風險情況惡化,尤其是被針對人有不遵守相關規定的前科紀錄或基於有關危險品的特殊性質; (二)確保繳付罰款、稅項及其他可要求的費用,但如所有人提供與物質及物品價值等同的擔保或銀行擔保除外。 二、未就有關程序作確定性決定前,被扣押的物質及物品由作出扣押的當局保管於受管制儲存區,又或交由符合適當安全條件的保管人保管,而保管人的報酬由違法者承擔。 三、基於有關危險品的特殊性質或基於保管成本的不相稱而不宜繼續保管,具職權公共當局可視情況: (一)命令於適當地點及按適當安全程序將危險品銷毀,並編製相應筆錄; (二)如有合適的取得人,將有關危險品變賣,並在適用的情況下,為適用第一款(二)項的規定在變賣所得中扣繳。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歸還物質及物品'''}} 一、如行政決定或司法裁判確定性認定不存在行政違法行為,又或對有關物質或物品適用上條第一款(二)項的規定並非必要時,則須通知利害關係人在指定期間內領取被扣押的物質、物品或其變賣所得。 二、如在領取期間屆滿後六個月內,有關物質、物品或其變賣所得仍未被領取,具職權公共當局宣告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並作出上條第三款所指處置。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物質及物品的變賣'''}} 一、如不在法定期間內自願繳付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費用,具職權公共當局的最高負責人應命令將第三十三條第一款(二)項所指的物質及物品送交財政局變賣,並將全部或部分變賣收入抵繳有關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費用。 二、具職權公共當局應向財政局提供必要的技術及後勤支援,尤其是為進行變賣而須核實危險品取得人的適當資格,以及對危險品的處理情況。 ==第七章 處罰制度== ===第一節 刑法及刑事程序法規定===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持有、生產或使用禁用危險品罪'''}} 以任何名義持有、生產、配製、製造、出售、進出口、取得、轉讓、運輸、儲存、交易,又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附件二所列的禁用危險品者,處最高三年徒刑。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違令罪'''}} 一、下列行為構成普通違令罪: (一)拒絕讓具職權公共當局的監察人員在執行職務時進行監察; (二)儘管由監察人員明確警告有關情況很可能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完整性造成迫切危險,被通知人仍然拒絕接收相關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但有正當理由者除外。 二、不遵守或故意阻止按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命令採取的任何措施者,構成加重違令罪。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適用於法人或等同實體的主刑'''}} 一、如法人或等同實體觸犯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則科處下列主刑: (一)罰金; (二)由法院命令解散。 二、罰金以日數訂定,最高限度為三百日。 三、罰金的日額為澳門元二百五十元至一萬五千元。 四、當創立法人或等同實體的單一或主要意圖為利用該法人或實體實施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又或當該犯罪的重複實施顯示法人或等同實體的成員或負責行政管理的人單純或主要利用該法人或實體實施有關犯罪時,方科處由法院命令解散的刑罰。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附加刑'''}} 一、對因實施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而被判刑者,可單獨或一併科處下列附加刑: (一)禁止持有、生產、銷售、運輸或儲存危險品或從事與危險品有關的任何活動,為期一年至三年,但不影響第四條規定的適用; (二)暫時封閉場所,為期兩個月至兩年。 二、如違法者屬法人或等同實體,尚可科處下列附加刑: (一)剝奪獲公共部門、機關及實體發給任何津貼或優惠的權利; (二)剝奪參與直接磋商、限定對象諮詢或公開競投的權利; (三)受法院強制命令約束,尤其是命令違法者採取某些必要措施,以終止不法活動,又或避免或減輕其後果; (四)公開有罪裁判,為此應以摘錄方式,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內刊登該裁判,以及在從事活動的場所以公眾能清楚看到的方式張貼以中、葡文書寫的告示公開該裁判,張貼期不少於十五日;公開有罪裁判的費用由被判罪者承擔。 三、上款(一)項及(二)項規定的附加刑最長期間為兩年。 四、第一款及上款所指的期間,自相關裁判轉為確定之日起計。 {{center|'''第四十條<br />鑑定證據'''}} 一、在因第三十六條所規定的犯罪而提起的訴訟程序中,必須提出鑑定證據。 二、鑑定須在偵查期間進行;嫌犯、檢察院、輔助人及民事當事人均可指派一名其信任的技術顧問在場並協助進行鑑定。 三、如技術顧問在完成鑑定後方被指派,則僅可知悉鑑定報告的內容。 四、技術顧問的證人證言具有鑑定證據的效力。 五、不遵守第一款及第二款的規定構成訴訟上的無效;就有關無效應相應在審判聽證討論終結前,或完結偵查的批示作出通知後五日內提出爭辯。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對某些公共危險罪的適用'''}} 第三十八條至第四十條的規定適用於《[[刑法典]]》第二百六十二條、第二百六十四條及第二百六十五條所規定的犯罪,只要該等條文規定的行為涉及持有或使用作為本法律標的的危險品,又或基於處理該等危險品而作出。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扣押及其他措施'''}} 一、對第三十六條所指犯罪標的的危險品須進行保全性扣押;如為有罪判決,則宣告該等危險品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在有理由相信司法當局或刑事警察機關介入的延誤將對人的生命及身體完整性構成嚴重危險的情況下,第二十五條所指的任何當局可實施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一)項所指的防範措施。 三、根據上款規定採取的措施應立即通知司法當局或刑事警察機關,並遵循刑事程序的其他規定。 四、經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的禁用危險品,由法官命令於適當地點及按適當安全程序銷毀。 ===第二節 行政違法行為和相關程序=== ====第一分節 處罰====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行政違法行為'''}} 一、在不影響其他倘有責任的情況下,下列行為構成行政違法行為,如可歸責於自然人,科下列罰款: (一)不履行第十二條第一款及第三款,以及第十五條第一款(一)項所定義務,科澳門元五萬元至五十萬元罰款; (二)被通知人拒絕接收相關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的行為,科澳門元二萬元至二十萬元罰款; (三)對下列行為科澳門元一萬五千元至十五萬元罰款: (1)不履行第十二條第二款、第十四條(三)項及(四)項,以及第十五條第一款(二)項至(四)項所定義務; (2)不遵守具職權公共當局按第九條(二)項的規定發出的指引; (3)違法者阻止採取第三十一條第一款(五)項所指防範措施,且如有關行為因過失而可歸責於違法者; (四)不遵守第十三條及第十四條(一)項、(二)項及(五)項的規定,科澳門元一萬元至五萬元罰款; (五)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至第五款所指第三人,如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緊急通知或拒絕交回已簽署及註明日期的複本,以及未告知被通知人存在及可領取有關通知複本,科澳門元二千元至二萬元罰款。 二、如可歸責於法人或等同實體,上款(一)項、(三)項及(四)項所指罰款的上限分別提高至澳門元一百萬元、五十萬元及二十萬元。 三、對不履行第十八條(一)項至(五)項及(七)項規定的義務,適用批給合同或第十七條(一)項所指專有法例規定的處罰。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勸誡'''}} 一、如發現構成上條第一款(一)項、(三)項、(四)項及第三款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且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情況,具處罰職權的實體可在作出控訴前向涉嫌違法者作出勸誡,並指定一期間以便補正不合規範的情況: (一)不合規範的情況可予補正; (二)非屬可造成嚴重意外事故的迫切風險的情況; (三)涉嫌違法者之前未曾實施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或雖曾實施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但上一次因作出勸誡而將程序歸檔已超過一年或處罰轉為不可申訴之日已超過一年。 二、如涉嫌違法者在指定期間內對不符合規範的情況作出補正,則具處罰職權的實體作出程序歸檔的決定。 三、如不合規範的情況在指定期間內未獲補正,則針對違法行為的處罰程序繼續進行。 四、處罰程序的時效於作出第一款所指勸誡時中斷。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附加處罰'''}} 一、按行政違法行為的嚴重性及違法者的過錯程度,在科罰款的同時,尚可單獨或一併科處下列附加處罰: (一)剝奪第三十九條第二款(一)項及(二)項所指權利,但須遵守該條第三款所定的限制; (二)禁止從事相關活動及暫時封閉場所,為期一個月至一年,自開始執行有關附加處罰之日起計。 二、具處罰職權的實體應就針對在活動或場所中曾實施違法行為而科處上款(二)項所指附加處罰一事,通知具職權發出有關活動或場所的許可、准照及執照的實體。 ====第二分節 其他規定====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行政違法行為的合併'''}} 一、如行為同時構成本法律及其他法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則根據罰款上限較高的法例對違法者作出處罰。 二、上款規定不影響單獨或一併適用: (一)就各行政違法行為規定的附加處罰; (二)訂定廢止或中止准照或其等同憑證,又或其他非處罰性措施的規定。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在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超過五年,再次實施第四十三條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屬累犯的情況,罰款的下限提高四分之一,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履行尚未履行的義務'''}} 如因不履行義務而構成行政違法行為,科處處罰和繳付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履行仍可履行的義務;屬受管制儲存區承批人的情況,不妨礙批給的接管或取消。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組成卷宗及處罰的職權'''}} 一、下列公共實體具職權提起科處本節所定罰款及附加處罰的程序並組成卷宗: (一)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所指公共實體,視乎有關危險品的種類而定; (二)海事及水務局或民航局,如僅因不遵守該等實體按第九條(二)項的規定發出的指引而構成違法行為; (三)消防局,關於獲發受管制儲存區經營准照的私人實體或受管制儲存區承批人所實施的違法行為。 二、如特定違法行為所涉及的相關危險品屬第二十五條第一款所指不同公共實體的職權,則處罰職權屬首先製作實況筆錄的公共實體;如非屬此情況,則處罰職權屬首先收到按第十六條的規定作出的通知的公共實體,又或屬首先收到其他公共實體按第二十八條第三款的規定送交的實況筆錄的公共實體。 三、上款規定不妨礙第二十五條所指任一實體採取必要的緊急防範措施。 四、非為按第二款的規定執行行政處罰程序的具職權公共實體,應提供必要協助,尤其是被要求提供技術意見或進行鑑定證據時。 五、相關實體最高負責人具職權決定提起程序、指定預審員及科處處罰。 {{center|'''第五十條<br />罰款的繳付和強制徵收'''}} 一、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繳付。 二、如未在上款規定的期間內自願繳付罰款,須根據稅務執行程序的規定,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罰款的歸屬'''}} 對觸犯本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行為科處的罰款所得,如由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民航局科處,屬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民航局的收入;如由其他公共部門、機關及實體科處,則屬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收入。 ===第三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不予處罰的情況'''}} 凡在公共當局介入或他人作出檢舉且未對他人身體完整性造成傷害前,因己意同時作出下列行為者,不予處罰: (一)向任何公共當局申報不當持有任何危險品,以及其數量及所在地點; (二)對該等危險品進行隔離、存放及識別,以防止他人取得或使用。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法人或等同實體的責任'''}} 一、法人,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者,以及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及特別委員會,須對下列者以有關實體的名義及為其利益而實施本法律規定的違法行為承擔責任: (一)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 (二)聽命於有關實體的機關或代表人的人,但僅以該等機關或代表人故意違反本身所負的監管義務或控制義務而使違法行為得以實施為限。 二、上款所指實體的責任: (一)不排除有關行為人的個人責任; (二)如行為人違抗有權者的明示命令或指示,則予以排除。 {{center|'''第五十四條<br />繳付罰金或罰款的責任'''}} 一、繳付罰金或罰款屬違法者的責任,但不影響以下數款規定的適用。 二、違法者為法人或等同實體時,其行政管理機關成員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或等同實體的人,如被判定須對有關違法行為負責,須就罰金或罰款的繳付與該法人或等同實體負連帶責任。 三、法人或等同實體亦須對行為人個人被判繳付的罰金或罰款、賠償、訴訟費用及其他給付負連帶責任。 四、如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或特別委員會科處罰金或罰款,則該罰金或罰款以該社團或委員會的共同財產繳付;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由各社員或委員的財產以連帶責任方式繳付。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因對僱主科處處罰而終止勞動關係'''}} 如因一法人或等同實體按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二)項的規定被法院命令解散,又或因被科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附加刑或第四十五條規定的附加處罰而導致勞動關係終止,則為一切效力,該終止視為屬僱主責任的不以合理理由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第八章 過渡及最後規定==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修改第7/2003號法律'''}} 經[[第3/2016號法律]]修改的[[第7/2003號法律]]《對外貿易法》第二十九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十九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 二、〔……〕 三、如扣押物屬可滅失或可變壞物,有權限當局可視情況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四、如涉及危險品,則扣押和其他續後程序遵循專有法例訂定的制度。”}}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增加第7/2003號法律的條文'''}} 在第7/2003號法律內增加第十-A條,內容如下: {{quote|“{{center|'''第十-A條<br />危險品制度'''}} 一、涉及根據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其補充法規的規定被歸類為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如該等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被列入第九條所指的進出口表,相關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准照,否則須具備申報單。 二、因財貨價值或數量、自用或其他目的,又或是否屬隨身行李而訂定的法定豁免,不影響上款規定的適用。”}}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修改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 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的第二條、第二十二條、第五十八條及第七十四條修改如下: {{quote|“{{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規,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a)〔……〕 b)〔……〕 c)〔……〕 d)〔……〕 e)〔……〕 f)〔……〕 g)危險品─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相關補充法規歸類為危險品的物質或混合物質。 h)〔廢止〕 i)〔廢止〕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特別活動—必需意見書)'''}} 在發出臨時准照前,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必須請求下列實體發出意見書: a)衛生局,如申請: i)涉及使用動物原料的農業食品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6類危險品─有毒物質及感染性物質”及“第7類危險品─放射性物質”; b)藥物監督管理局,如申請: i)涉及藥事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6.1類危險品─有毒物質”; c)消防局及治安警察局,如申請涉及使用及儲存第12/2022號法律附件一所指“第1類危險品─爆炸物質和物品"; d)消防局,如申請: i)旨在從事具嚴重火災風險的活動; ii)涉及在同一工業單位內使用及儲存以上三項所指以外的其他類別危險品,且數量超出為此訂定的安全限制。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組成)'''}} 一、〔……〕 a)〔……〕 b)〔……〕 c)〔……〕 d)衛生局、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治安警察局在以下數款所指情況中參與委員會。 二、衛生局的代表在以下情況須參與工業場所或工業單位的檢查工作,但不影響其可被委員會主席召集參與其他檢查工作: a)〔……〕 b)第二十二條a項所指的情況。 三、藥物監督管理局及治安警察局的代表,在第二十二條b項及c項所指情況下,參與工業場所或工業單位的檢查工作。 {{center|'''第七十四條<br />(權限)'''}} 一、〔……〕 二、〔……〕 三、如在行使第一款所指的權限時發現不符合[[第15/2021號法律]]《樓宇及場地防火安全的法律制度》及第12/2022號法律的情況,應通知消防局及其他具權限公共當局,以便於適用時依法行使其監察、防範性干預及處罰的權限。”}} {{center|'''第五十九條<br />補充法律'''}} 凡本法律未有特別規定者,補充適用: (一)《[[刑法典]]》; (二)《[[刑事訴訟法典]]》; (三)《[[行政程序法典]]》; (四)五月十四日[[第3/90/M號法律]]《公共工程及公共服務批給制度的基礎》; (五)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 {{center|'''第六十條<br />補充規範'''}} 行政長官制定為執行本法律所需的補充法規,尤其是針對下列事宜: (一)識別本法律所涵蓋但獲豁免適用本法律或其部分規定的危險品或物品; (二)對執行第八條所指監管體系及第九條所指預防體系屬必要的程序、義務及其他事宜,包括第五章所指資料庫的操作; (三)危險品諮詢委員會的組成、組織及運作; (四)訂定不相容危險品的隔離一般原則及其他隔離規定; (五)重大危險品專門用戶在提交第十五條第一款(二)項所指報告,以及指定該款(三)項及(四)項所指安全負責人及其替代人時須遵守的程序。 {{center|'''第六十一條<br />廢止'''}} 廢止: (一)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第一條第二款e項及第三十七條,以及附於該法令的表II第9項和表III第7項中關於危險物品的規定; (二)三月二十二日第11/99/M號法令第二條h項及i項,以及附件表一、表二及表三。 {{center|'''第六十二條<br />生效'''}} 本法律自公佈後滿一年起生效。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一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高開賢 二零二二年八月十五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賀一誠 ==附件一 (第三條第一款所指者) 危險品的一般分類== {| class="wikitable" |- | colspan=2 | 第1類—爆炸物質和物品 |- | colspan=2 | 第2類—氣體 |- | colspan=2 | 第3類—易燃液體物質 |- | rowspan=3 | 第4類—易燃固體物質、易自燃物質及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 第4.1類—易燃固體物質、自反應物質和退敏爆炸物質 |- | 第4.2類—易自燃物質 |- | 第4.3類—遇水放出易燃氣體的物質 |- | rowspan=2 | 第5類—氧化性物質及有機過氧化物 || 第5.1類—助燃物質(氧化劑) |- | 第5.2類—有機過氧化物 |- | rowspan=2 | 第6類—有毒物質及感染性物質 || 第6.1類—有毒物質 |- | 第6.2類—感染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7類—放射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8類—腐蝕性物質 |- | colspan=2 | 第9類—雜類危險物質和物品 |} ==附件二 (第十二條第一款所指者) 禁用危險品清單== 1. 氯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2. 硝酸銨,易自燃足以進行分解 3. 高錳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高錳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4. 疊氮化鈣,但如是水溶液且以質量計疊氮化鈣不多於20%除外 5. 氯酸水溶液,濃度超過10% 6. 硝酸肼 7. 高氯酸肼 8. 氫氰酸,以質量計含酸多於20% 9. 氰化氫,含氰化氫多於45%的酒精溶液 10. 高氯酸,以質量計含酸多於72% 11. 氯乙烯單體(不包括具穩定性的UN 1086乙烯基氯) 12. 溴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溴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3. 亞氯酸銨及其水溶液,以及亞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4. 亞硝酸銨及無機亞硝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15. 次氯酸鹽與銨鹽的混合物 {{澳門法律|年份=2022年}} b6pcau630nlhj5o41mhbre0m9l3eky1 Talk:第12/2022號法律 1 1109936 2173483 2022-08-22T08:53:21Z 廣九直通車 41127 source wikitext text/x-wiki {{textinfo | edition = | source = https://bo.io.gov.mo/bo/i/2022/34/lei12_cn.asp | contributors = | progress = | notes = 现行版 | proofreaders = }} j626t0cxqm062nbnjyfaa98j9i8lahc Category:2021年6月24日 14 1109937 2173484 2022-08-22T08:56:46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1年6月|24]] [[Category:6月24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1年6月|24]] [[Category:6月24日]] cc85x10ipn9satugsj5h02bd6sr37j6 第19/96/M號法律 (1996年) 0 1109938 2173485 2022-08-22T09:04:10Z 廣九直通車 41127 historical version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1996|m=10|d=1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 | next =[[第19/96/M號法律 (2023年)]]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鑑於總督建議: 經遵守澳門組織章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a項所規定程序;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h及n項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Center|'''第一條<br />(通過)'''}} 通過附於本法律並成為其組成部分之旅遊稅規章。 {{Center|'''第二條<br />(修改)'''}} 旅遊稅規章之修改,應在適當之位置透過必要之替換、刪除及附加為之。 {{Center|'''第三條<br />(廢止性規定)'''}} 廢止十一月二十二日[[第15/80/M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律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林綺濤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頒布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旅遊稅規章= ==第一章 課徵對象及豁免== {{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之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在其特定活動範圍內提供之服務: a)由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通過的酒店業及同類行業之規章所訂定之酒店場所及同類場所; b)健身室、桑拿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 二、下列者不計算在課徵對象之內: a)由上條所指場所在通訊及洗衣方面提供之輔助性服務之價格; b)直至百分之十的服務費。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下列情況的自然人或法人為納稅義務主體: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之服務; b)倘在發票或等同文件內不當地載有稅款的結算。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之可請求性)'''}} 一、提供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 二、上款之規定適用於上條b項所規定之情況。 三、屬持續性提供服務之情況,服務視為於支付服務費用所涉及之期間終結時提供。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者提供之服務,獲豁免旅遊稅: a)公寓; b)飲料場所; c)飲食場所。 ==第二章 課稅客體之確定與稅率== {{Center|'''第五條<br />(計稅價格)'''}} 計稅價格係以提供服務之價格為準。 {{Center|'''第六條<br />(稅率)'''}} 旅遊稅之稅率為百分之五。 ==第三章 結算== {{Center|'''第七條<br />(稅之結算)'''}} 一、稅之結算由下列者負責: a)納稅義務主體; b)財稅處,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 二、上款a項所規定之自負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向財稅處申報。 三、在由義務主體作出的申報表或結算內發現的錯誤,而錯誤是由於已結算或已繳交的稅款與應繳稅款有差別時,屬結算或繳交偏少之情況,義務主體必須在上款所指M/7格式申報表內作有關更正,並得於繳稅期間隨後之相應期間屆滿前作出更正而無須受任何處罰;屬結算或繳交稅款偏多之情況,則更正屬任意性,但義務主體僅得於一年內為之。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稅處處長對稅項作額外結算。 五、由第二條a項所指之義務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之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服務之義務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 六、對旅遊稅稅額不作任何稅收附加。 {{Center|'''第八條<br />(依職權結算)'''}} 一、財稅處處長在下列情況根據該部門所備有之資料,尤其是會計紀錄及其他文件、實際額容量、使用率、設施之座落地點及所實行之價格,依職權結算有關稅項: a)義務主體全部或部分沒有結算稅款、遺漏或錯誤而導致本地區損失; b)在有關法定期限內,沒有定期提交上條第二款所指申報表; c)沒有根據上條第四款規定作出更正。 二、經依職權作出稅款的結算後,以掛號郵件方式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義務主體在三十日期限內繳交所欠稅款及附加款項。 三、倘義務主體在上款所述期限內遞交所欠的申報表,或遞交已繳申報表的更正,第一款規定作出的結算變成無效。 {{Center|'''第九條<br />(失效)'''}} 旅遊稅僅得在提供可課稅服務後五年內結算。 {{Center|'''第十條<br />(錯誤及遺漏;最低限額)'''}} 一、如稅務結算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出現錯誤或遺漏,則財稅處處長應透過附加結算、更正或撤銷結算作出彌補。 二、以掛號郵件方式向義務主體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關於上款所述的更正。 三、任何徵收或償還,在款額低於澳門幣一百元之情況下不予以進行,即使附加或差額亦然。 {{Center|'''第十一條<br />(補償性利息)'''}} 一、如部分或全部應繳稅之延遲繳納可歸責於義務主體,則加收按法定利率計算之補償性利息。 二、利息係以日計算,且從應繳稅之期間屆滿之翌日開始直至未繳稅之情況得到彌補或改正之日為止。 ==第四章 繳納== {{Center|'''第十二條<br />(稅之繳納)'''}} 一、旅遊稅應在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連同M/7格式申報表一併交予財稅處之收納處。 二、稅款依第八條之規定作結算後,或於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所規定之情況下,應以郵寄方式向納稅人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其在十五日內繳納所欠之稅款及倘有之罰款及利息。 {{Center|'''第十三條<br />(不可能之結算)'''}} 當稅項因不可歸責於義務主體之事實而明顯不可能作結算時,則視為不能要求之稅項。 {{Center|'''第十四條<br />(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在所定期間內欠繳稅款,將導致在該期間屆滿後之六十日內徵收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Center|'''第十五條<br />(強制徵收)'''}} 如義務主體未在上條所指期間屆滿日起之六十日內繳交已結算之稅款、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則交由法院執行徵收,且不影響對具體情況可適用之罰則。 ==第五章 從屬義務==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服務之證明文件)'''}} 一、必須發出發票或等同文件,其內應載有: a)姓名、商業名稱或公司名稱,以及義務主體的稅務認別編號; b)提供服務之次數及服務之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之稅款。 二、發票或等同文件應註上日期、序號並於第三條所規定請求納稅之時刻起五個工作日內發出。 三、紀錄及所發出之文件之副本,應存檔五年並妥善保存。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之資料)'''}} 一、義務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 a)屬所得補充稅A組及屬所得補充稅而設有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收益帳之子目內;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 二、得以每日提供服務所收之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之活動。 三、已結算之旅遊稅應記錄於本身紀錄內。 ==第六章 監察== {{Center|'''第十八條<br />(監察機關)'''}} 一、監察本法律所規定義務之履行,屬為此獲適當證明之財政司工作人員之權限,而該等人員特別應: a)收集所需之資料以確定計稅價格及檢查須繳稅之自然人或法人之簿記; b)要求納稅人作出解釋,以及在有需要時要求出示納稅憑單、紀錄及其他文件副本; c)對發現之違法行為舉報或對之作違例筆錄; d)為向其他公共部門舉報之目的,將因執行職務而獲悉之與該等公共部門有關之違例情況通知上級。 二、財政司在適用本規章方面,得要求旅遊司協助。 {{Center|'''第十九條<br />(場所分類)'''}} 一、旅遊司應每月向財政司遞交一份指明獲發出或取消有關執照之場所,及處於暫時或永久封閉之場所之表。 二、上款所指之表,載有每一場所之名稱及座落地點、工業登記編號,所有人或企業之認別資料及有關納稅人之編號。 ==第七章 處罰==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違反本規章規定者將按本章之規定處罰,而在酌科罰款時,將考慮違法行為之不法程度、欠繳稅之款額、違法者之過錯及其經濟狀況。 二、對下列違法行為將科處澳門幣四千元至四萬元之罰款: a)義務主體未結算稅款;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服務方面之虛假資料; c)欠缺與提供服務有關之文件或紀錄; d)拒絕出示就提供服務而應處理之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 三、未向有權限之工作人員提供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或拒絕該等工作人員自由進出從事可課稅活動之地點,視為拒絕出示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 四、如發出之發票或等同文件不具備第十六條所規定之要件,科處澳門幣五千元至二萬五千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特別之違法行為:稅之欠繳)'''}} 一、在本規章所規定期間過後方向財稅處之收納處繳納旅遊稅者,科下列罰款的處罰: a)澳門幣一千元罰款,但僅以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月份之翌月內繳稅者為限; b)所欠稅款金額之不超過半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二千元之罰款,但僅以在上項所定期間後之十五日內繳稅者為限。 二、在上款所規定期間過後,方繳納全部或部分稅款者,受以下處罰: a)屬故意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金額之兩倍至四倍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一萬元之罰款; b)屬過失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之半數至全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三千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其他違法行為)'''}} 對作出本章未特別規定之任何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一千元至一萬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累犯)'''}} 一、屬累犯情況,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升至兩倍。 二、違例者在不足一年之期間內,實施兩次或多次相同違法行為,視為累犯。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罰款之非常減輕)'''}} 一、如自發繳納罰款,罰款將減半。 二、在違例筆錄、舉報或檢舉送達稅務當局之任何部門前,違法者將有關事實告知或要求使有關稅務狀況符合規範者,方視為自發繳納。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之權限及程序)'''}} 一、財政司稅捐廳廳長有權限科處罰款。 二、罰款之科處係根據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第922號立法法規之規定,透過違例程序進行。 三、科處罰款之程序時效,由實施違法行為日起之五年後成立。 四、如違例程序停止逾五年,則科處罰款之程序消滅。 五、應將說明理由之處罰批示於十五日內通知違法者。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罰款之繳納)'''}} 一、罰款應於處罰批示之通知日起之十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不解除違法者繳納稅額及其他應有負擔之義務。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繳納罰款之責任)'''}} 一、繳納罰款係違法者之責任。 二、如屬法人,則領導人、董事、經理、監事會成員或清算人須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違法行為係由受權人或無因管理人作出者,則授權人或無因管理本人須對有關罰款之繳納負連帶責任。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未繳納罰款)'''}} 如在罰款繳納期間內未繳納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則交由法院執行。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罰款之時效)'''}} 罰款之時效於五年後成立。 {{Center|'''第三十條<br />(罰款之歸屬)'''}} 罰款所得完全歸本地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刑事程序之保留)'''}} 本章之規定,不影響追究倘有之刑事責任。 ==第八章 保障== ===第一節 聲明異議及行政上訴===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私人可採取之方法)'''}} 一、私人恒有權要求中止、廢止或變更,根據本規章規定所作出之決定或所實施之行為。 二、上款所規定之權利,得藉下列方式行使: a)向作出行為者作聲明異議; b)按一般規定向財政司司長提起必要訴願; c)對就第三十四條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作出之決定,向總督提起任意訴願。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聲明異議)'''}} 所有聲明異議應: a)於十五日期限內遞交; b)於其遞交日起之三十日內對之作出決定。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對結算之聲明異議)'''}} 一、財稅處處長訂定已結算稅款金額之行為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而聲明異議應於第十二條第二款所指就結算作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二、如聲明異議之全部或部分理由成立,須對稅重新結算。 三、第一款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不具中止效力。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提起訴願之期限)'''}} 一、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三十日。 二、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c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兩個月。 ==第二節 司法上訴==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標的)'''}} 對下列事宜得提起司法上訴: a)就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及c項所規定之訴願作出之決定; b)設定或加重義務、負擔、責任或處罰之決定或行為; c)對私人受法律保護之權益造成損害之其他決定或行為。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提起之期限)'''}} 提起司法上訴之期限為四十五日;倘屬總督或政務司作出之決定或行為,則期限為兩個月。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效力)'''}} 司法上訴不具有中止效力。 ==第九章 最後規定==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收入之指定)'''}} 旅遊稅之稅額為旅遊基金之指定收入。 {{Center|'''第四十條<br />(印件)'''}} 一、財政司應將現行之印件格式配合本規章之規定,並製作認為必要之格式。 二、格式之更新或替換,由總督應財政司司長建議以批示決定。 {{澳門法律|年份=1996年}} 4srvqs4qw9rrvaqtu70efd4sd2g8prd 2173486 2173485 2022-08-22T09:04:37Z 廣九直通車 41127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1996|m=10|d=1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 | next =[[第19/96/M號法律 (2023年)]]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鑑於總督建議: 經遵守澳門組織章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a項所規定程序;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h及n項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Center|'''第一條<br />(通過)'''}} 通過附於本法律並成為其組成部分之旅遊稅規章。 {{Center|'''第二條<br />(修改)'''}} 旅遊稅規章之修改,應在適當之位置透過必要之替換、刪除及附加為之。 {{Center|'''第三條<br />(廢止性規定)'''}} 廢止十一月二十二日[[第15/80/M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律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林綺濤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頒布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旅遊稅規章= ==第一章 課徵對象及豁免== {{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之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在其特定活動範圍內提供之服務: a)由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通過的酒店業及同類行業之規章所訂定之酒店場所及同類場所; b)健身室、桑拿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 二、下列者不計算在課徵對象之內: a)由上條所指場所在通訊及洗衣方面提供之輔助性服務之價格; b)直至百分之十的服務費。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下列情況的自然人或法人為納稅義務主體: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之服務; b)倘在發票或等同文件內不當地載有稅款的結算。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之可請求性)'''}} 一、提供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 二、上款之規定適用於上條b項所規定之情況。 三、屬持續性提供服務之情況,服務視為於支付服務費用所涉及之期間終結時提供。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者提供之服務,獲豁免旅遊稅: a)公寓; b)飲料場所; c)飲食場所。 ==第二章 課稅客體之確定與稅率== {{Center|'''第五條<br />(計稅價格)'''}} 計稅價格係以提供服務之價格為準。 {{Center|'''第六條<br />(稅率)'''}} 旅遊稅之稅率為百分之五。 ==第三章 結算== {{Center|'''第七條<br />(稅之結算)'''}} 一、稅之結算由下列者負責: a)納稅義務主體; b)財稅處,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 二、上款a項所規定之自負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向財稅處申報。 三、在由義務主體作出的申報表或結算內發現的錯誤,而錯誤是由於已結算或已繳交的稅款與應繳稅款有差別時,屬結算或繳交偏少之情況,義務主體必須在上款所指M/7格式申報表內作有關更正,並得於繳稅期間隨後之相應期間屆滿前作出更正而無須受任何處罰;屬結算或繳交稅款偏多之情況,則更正屬任意性,但義務主體僅得於一年內為之。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稅處處長對稅項作額外結算。 五、由第二條a項所指之義務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之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服務之義務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 六、對旅遊稅稅額不作任何稅收附加。 {{Center|'''第八條<br />(依職權結算)'''}} 一、財稅處處長在下列情況根據該部門所備有之資料,尤其是會計紀錄及其他文件、實際額容量、使用率、設施之座落地點及所實行之價格,依職權結算有關稅項: a)義務主體全部或部分沒有結算稅款、遺漏或錯誤而導致本地區損失; b)在有關法定期限內,沒有定期提交上條第二款所指申報表; c)沒有根據上條第四款規定作出更正。 二、經依職權作出稅款的結算後,以掛號郵件方式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義務主體在三十日期限內繳交所欠稅款及附加款項。 三、倘義務主體在上款所述期限內遞交所欠的申報表,或遞交已繳申報表的更正,第一款規定作出的結算變成無效。 {{Center|'''第九條<br />(失效)'''}} 旅遊稅僅得在提供可課稅服務後五年內結算。 {{Center|'''第十條<br />(錯誤及遺漏;最低限額)'''}} 一、如稅務結算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出現錯誤或遺漏,則財稅處處長應透過附加結算、更正或撤銷結算作出彌補。 二、以掛號郵件方式向義務主體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關於上款所述的更正。 三、任何徵收或償還,在款額低於澳門幣一百元之情況下不予以進行,即使附加或差額亦然。 {{Center|'''第十一條<br />(補償性利息)'''}} 一、如部分或全部應繳稅之延遲繳納可歸責於義務主體,則加收按法定利率計算之補償性利息。 二、利息係以日計算,且從應繳稅之期間屆滿之翌日開始直至未繳稅之情況得到彌補或改正之日為止。 ==第四章 繳納== {{Center|'''第十二條<br />(稅之繳納)'''}} 一、旅遊稅應在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連同M/7格式申報表一併交予財稅處之收納處。 二、稅款依第八條之規定作結算後,或於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所規定之情況下,應以郵寄方式向納稅人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其在十五日內繳納所欠之稅款及倘有之罰款及利息。 {{Center|'''第十三條<br />(不可能之結算)'''}} 當稅項因不可歸責於義務主體之事實而明顯不可能作結算時,則視為不能要求之稅項。 {{Center|'''第十四條<br />(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在所定期間內欠繳稅款,將導致在該期間屆滿後之六十日內徵收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Center|'''第十五條<br />(強制徵收)'''}} 如義務主體未在上條所指期間屆滿日起之六十日內繳交已結算之稅款、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則交由法院執行徵收,且不影響對具體情況可適用之罰則。 ==第五章 從屬義務==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服務之證明文件)'''}} 一、必須發出發票或等同文件,其內應載有: a)姓名、商業名稱或公司名稱,以及義務主體的稅務認別編號; b)提供服務之次數及服務之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之稅款。 二、發票或等同文件應註上日期、序號並於第三條所規定請求納稅之時刻起五個工作日內發出。 三、紀錄及所發出之文件之副本,應存檔五年並妥善保存。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之資料)'''}} 一、義務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 a)屬所得補充稅A組及屬所得補充稅而設有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收益帳之子目內;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 二、得以每日提供服務所收之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之活動。 三、已結算之旅遊稅應記錄於本身紀錄內。 ==第六章 監察== {{Center|'''第十八條<br />(監察機關)'''}} 一、監察本法律所規定義務之履行,屬為此獲適當證明之財政司工作人員之權限,而該等人員特別應: a)收集所需之資料以確定計稅價格及檢查須繳稅之自然人或法人之簿記; b)要求納稅人作出解釋,以及在有需要時要求出示納稅憑單、紀錄及其他文件副本; c)對發現之違法行為舉報或對之作違例筆錄; d)為向其他公共部門舉報之目的,將因執行職務而獲悉之與該等公共部門有關之違例情況通知上級。 二、財政司在適用本規章方面,得要求旅遊司協助。 {{Center|'''第十九條<br />(場所分類)'''}} 一、旅遊司應每月向財政司遞交一份指明獲發出或取消有關執照之場所,及處於暫時或永久封閉之場所之表。 二、上款所指之表,載有每一場所之名稱及座落地點、工業登記編號,所有人或企業之認別資料及有關納稅人之編號。 ==第七章 處罰==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違反本規章規定者將按本章之規定處罰,而在酌科罰款時,將考慮違法行為之不法程度、欠繳稅之款額、違法者之過錯及其經濟狀況。 二、對下列違法行為將科處澳門幣四千元至四萬元之罰款: a)義務主體未結算稅款;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服務方面之虛假資料; c)欠缺與提供服務有關之文件或紀錄; d)拒絕出示就提供服務而應處理之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 三、未向有權限之工作人員提供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或拒絕該等工作人員自由進出從事可課稅活動之地點,視為拒絕出示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 四、如發出之發票或等同文件不具備第十六條所規定之要件,科處澳門幣五千元至二萬五千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特別之違法行為:稅之欠繳)'''}} 一、在本規章所規定期間過後方向財稅處之收納處繳納旅遊稅者,科下列罰款的處罰: a)澳門幣一千元罰款,但僅以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月份之翌月內繳稅者為限; b)所欠稅款金額之不超過半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二千元之罰款,但僅以在上項所定期間後之十五日內繳稅者為限。 二、在上款所規定期間過後,方繳納全部或部分稅款者,受以下處罰: a)屬故意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金額之兩倍至四倍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一萬元之罰款; b)屬過失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之半數至全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三千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其他違法行為)'''}} 對作出本章未特別規定之任何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一千元至一萬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累犯)'''}} 一、屬累犯情況,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升至兩倍。 二、違例者在不足一年之期間內,實施兩次或多次相同違法行為,視為累犯。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罰款之非常減輕)'''}} 一、如自發繳納罰款,罰款將減半。 二、在違例筆錄、舉報或檢舉送達稅務當局之任何部門前,違法者將有關事實告知或要求使有關稅務狀況符合規範者,方視為自發繳納。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之權限及程序)'''}} 一、財政司稅捐廳廳長有權限科處罰款。 二、罰款之科處係根據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七日第922號立法法規之規定,透過違例程序進行。 三、科處罰款之程序時效,由實施違法行為日起之五年後成立。 四、如違例程序停止逾五年,則科處罰款之程序消滅。 五、應將說明理由之處罰批示於十五日內通知違法者。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罰款之繳納)'''}} 一、罰款應於處罰批示之通知日起之十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不解除違法者繳納稅額及其他應有負擔之義務。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繳納罰款之責任)'''}} 一、繳納罰款係違法者之責任。 二、如屬法人,則領導人、董事、經理、監事會成員或清算人須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違法行為係由受權人或無因管理人作出者,則授權人或無因管理本人須對有關罰款之繳納負連帶責任。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未繳納罰款)'''}} 如在罰款繳納期間內未繳納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則交由法院執行。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罰款之時效)'''}} 罰款之時效於五年後成立。 {{Center|'''第三十條<br />(罰款之歸屬)'''}} 罰款所得完全歸本地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刑事程序之保留)'''}} 本章之規定,不影響追究倘有之刑事責任。 ==第八章 保障== ===第一節 聲明異議及行政上訴===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私人可採取之方法)'''}} 一、私人恒有權要求中止、廢止或變更,根據本規章規定所作出之決定或所實施之行為。 二、上款所規定之權利,得藉下列方式行使: a)向作出行為者作聲明異議; b)按一般規定向財政司司長提起必要訴願; c)對就第三十四條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作出之決定,向總督提起任意訴願。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聲明異議)'''}} 所有聲明異議應: a)於十五日期限內遞交; b)於其遞交日起之三十日內對之作出決定。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對結算之聲明異議)'''}} 一、財稅處處長訂定已結算稅款金額之行為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而聲明異議應於第十二條第二款所指就結算作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二、如聲明異議之全部或部分理由成立,須對稅重新結算。 三、第一款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不具中止效力。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提起訴願之期限)'''}} 一、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三十日。 二、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c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兩個月。 ==第二節 司法上訴==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標的)'''}} 對下列事宜得提起司法上訴: a)就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及c項所規定之訴願作出之決定; b)設定或加重義務、負擔、責任或處罰之決定或行為; c)對私人受法律保護之權益造成損害之其他決定或行為。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提起之期限)'''}} 提起司法上訴之期限為四十五日;倘屬總督或政務司作出之決定或行為,則期限為兩個月。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效力)'''}} 司法上訴不具有中止效力。 ==第九章 最後規定==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收入之指定)'''}} 旅遊稅之稅額為旅遊基金之指定收入。 {{Center|'''第四十條<br />(印件)'''}} 一、財政司應將現行之印件格式配合本規章之規定,並製作認為必要之格式。 二、格式之更新或替換,由總督應財政司司長建議以批示決定。 {{澳門法律|年份=1996年}} 2vucslt8cr3ko1l88qidj3c37thktc5 第19/96/M號法律 (2023年) 0 1109939 2173487 2022-08-22T09:05:11Z 廣九直通車 41127 ND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2023|m=1|d=1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第19/96/M號法律 (1996年)]] | next =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onlyinclude> 鑑於總督建議: 經遵守澳門組織章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a項所規定程序;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h及n項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Center|'''第一條<br />(通過)'''}} 通過附於本法律並成為其組成部分之旅遊稅規章。 {{Center|'''第二條<br />(修改)'''}} 旅遊稅規章之修改,應在適當之位置透過必要之替換、刪除及附加為之。 {{Center|'''第三條<br />(廢止性規定)'''}} 廢止十一月二十二日[[第15/80/M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律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林綺濤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頒布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旅遊稅規章= ==第一章 課徵對象及豁免== {{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的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直接或間接提供的財貨及服務:{{red|'''*'''}} a)[[第8/2021號法律]]《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所規範的場所;{{red|'''*'''}} b)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所規範的同類場所;{{red|'''*'''}} c)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所規範的健康俱樂部、蒸氣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場所。{{red|'''*'''}} 二、下列者不計算在課徵對象之內: a)由上款所指場所提供的通訊及洗衣服務;{{red|'''*'''}} b)直至百分之十的服務費。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下列情況的自然人或法人為納稅義務主體: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的財貨及服務;{{red|'''*'''}} b)倘在發票或等同文件內不當地載有稅款的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的可請求性)'''{{red|'''*'''}}}} 一、提供財貨及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red|'''*'''}} 二、上款之規定適用於上條b項所規定之情況。 三、屬持續性提供服務之情況,服務視為於支付服務費用所涉及之期間終結時提供。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場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獲豁免旅遊稅:{{red|'''*'''}} a)二星級酒店;{{red|'''*'''}} b)經濟型住宿場所;{{red|'''*'''}} c)簡便餐飲場所;{{red|'''*'''}} d)美食廣場食品攤檔;{{red|'''*'''}} e)飲料場所;{{red|'''*'''}} f)飲食場所。{{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二章 課稅客體之確定與稅率== {{Center|'''第五條'''{{red|'''*'''}}<br />'''(計稅價格)'''}} 一、計稅價格以提供財貨及服務的價格為準。 二、為適用上款規定,如提供的財貨及服務免收全部或部分價格,則免收涉及的價格亦屬計稅價格。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六條<br />(稅率)'''}} 旅遊稅之稅率為百分之五。 ==第三章 結算== {{Center|'''第七條<br />(稅的結算)'''{{red|'''*'''}}}} 一、稅之結算由下列者負責: a)納稅義務主體; b)財政局,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red|'''*'''}} 二、上款a項所規定的自行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月份的翌月底前,向財政局申報。{{red|'''*'''}} 三、在由義務主體作出的申報表或結算內發現的錯誤,而錯誤是由於已結算或已繳交的稅款與應繳稅款有差別時,屬結算或繳交偏少之情況,義務主體必須在上款所指M/7格式申報表內作有關更正,並得於繳稅期間隨後之相應期間屆滿前作出更正而無須受任何處罰;屬結算或繳交稅款偏多之情況,則更正屬任意性,但義務主體僅得於一年內為之。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政局局長對稅項作附加結算。{{red|'''*'''}} 五、第二條a項所指納稅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的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財貨及服務的納稅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red|'''*'''}} 六、對旅遊稅稅額不作任何稅收附加。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八條<br />(依職權結算)'''}} 一、財稅處處長在下列情況根據該部門所備有之資料,尤其是會計紀錄及其他文件、實際額容量、使用率、設施之座落地點及所實行之價格,依職權結算有關稅項: a)義務主體全部或部分沒有結算稅款、遺漏或錯誤而導致本地區損失; b)在有關法定期限內,沒有定期提交上條第二款所指申報表; c)沒有根據上條第四款規定作出更正。 二、經依職權作出稅款的結算後,以掛號郵件方式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義務主體在三十日期限內繳交所欠稅款及附加款項。 三、倘義務主體在上款所述期限內遞交所欠的申報表,或遞交已繳申報表的更正,第一款規定作出的結算變成無效。 {{Center|'''第九條<br />(結算權的除斥期間)'''{{red|'''*'''}}}} 旅遊稅僅可在提供可課稅的財貨及服務所涉及年度完結起計五年內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錯誤及遺漏;最低限額)'''}} 一、如稅務結算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出現錯誤或遺漏,則財稅處處長應透過附加結算、更正或撤銷結算作出彌補。 二、以掛號郵件方式向義務主體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關於上款所述的更正。 三、任何徵收或償還,在款額低於澳門幣一百元之情況下不予以進行,即使附加或差額亦然。 {{Center|'''第十一條<br />(補償性利息)'''}} 一、如部分或全部應繳稅之延遲繳納可歸責於義務主體,則加收按法定利率計算之補償性利息。 二、利息係以日計算,且從應繳稅之期間屆滿之翌日開始直至未繳稅之情況得到彌補或改正之日為止。 ==第四章 繳納== {{Center|'''第十二條<br />(稅之繳納)'''}} 一、旅遊稅應在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連同M/7格式申報表一併交予財稅處之收納處。 二、稅款依第八條之規定作結算後,或於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所規定之情況下,應以郵寄方式向納稅人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其在十五日內繳納所欠之稅款及倘有之罰款及利息。 {{Center|'''第十三條<br />(不可能之結算)'''}} 當稅項因不可歸責於義務主體之事實而明顯不可能作結算時,則視為不能要求之稅項。 {{Center|'''第十四條<br />(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在所定期間內欠繳稅款,將導致在該期間屆滿後之六十日內徵收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Center|'''第十五條<br />(強制徵收)'''}} 如義務主體未在上條所指期間屆滿日起之六十日內繳交已結算之稅款、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則交由法院執行徵收,且不影響對具體情況可適用之罰則。 ==第五章 從屬義務==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財貨及服務的證明文件)'''{{red|'''*'''}}}} 一、必須發出發票或等同文件,其內應載有: a)姓名、商業名稱或公司名稱,以及義務主體的稅務認別編號; b)提供財貨及服務的次數及其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的稅款。{{red|'''*'''}} 二、發票或等同文件應註上日期、序號並於第三條所規定請求納稅之時刻起五個工作日內發出。 三、紀錄及所發出之文件之副本,應存檔五年並妥善保存。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的資料)'''{{red|'''*'''}}}} 一、納稅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財貨及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red|'''*'''}} a)屬所得補充稅A組及屬所得補充稅而設有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收益帳之子目內;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的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財貨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red|'''*'''}} 二、得以每日提供財貨及服務所收的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的活動。{{red|'''*'''}} 三、已結算之旅遊稅應記錄於本身紀錄內。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六章 監察== {{Center|'''第十八條<br />(監察機關)'''}} 一、監察本法律所規定義務之履行,屬為此獲適當證明之財政司工作人員之權限,而該等人員特別應: a)收集所需之資料以確定計稅價格及檢查須繳稅之自然人或法人之簿記; b)要求納稅人作出解釋,以及在有需要時要求出示納稅憑單、紀錄及其他文件副本;{{red|'''*'''}} c)對發現之違法行為舉報或對之作違例筆錄;{{red|'''*'''}} d)為向其他公共部門舉報之目的,將因執行職務而獲悉之與該等公共部門有關之違例情況通知上級。{{red|'''*'''}} 二、財政司在適用本規章方面,得要求旅遊司協助。 {{Center|'''第十九條<br />(場所分類)'''}} 一、旅遊司應每月向財政司遞交一份指明獲發出或取消有關執照之場所,及處於暫時或永久封閉之場所之表。 二、上款所指之表,載有每一場所之名稱及座落地點、工業登記編號,所有人或企業之認別資料及有關納稅人之編號。 ==第七章 處罰==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違反本規章規定者將按本章之規定處罰,而在酌科罰款時,將考慮違法行為之不法程度、欠繳稅之款額、違法者之過錯及其經濟狀況。 二、對下列違法行為將科處澳門幣四千元至四萬元之罰款: a)義務主體未結算稅款;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財貨及服務方面的虛假資料;{{red|'''*'''}} c)欠缺與提供財貨及服務有關的文件或紀錄;{{red|'''*'''}} d)拒絕出示就提供財貨及服務而應處理的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red|'''*'''}} 三、未向有權限之工作人員提供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或拒絕該等工作人員自由進出從事可課稅活動之地點,視為拒絕出示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 四、如發出之發票或等同文件不具備第十六條所規定之要件,科處澳門幣五千元至二萬五千元之罰款。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特別之違法行為:稅之欠繳)'''}} 一、在本規章所規定期間過後方向財稅處之收納處繳納旅遊稅者,科下列罰款的處罰: a)澳門幣一千元罰款,但僅以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月份之翌月內繳稅者為限; b)所欠稅款金額之不超過半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二千元之罰款,但僅以在上項所定期間後之十五日內繳稅者為限。 二、在上款所規定期間過後,方繳納全部或部分稅款者,受以下處罰: a)屬故意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金額之兩倍至四倍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一萬元之罰款; b)屬過失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之半數至全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三千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其他違法行為)'''}} 對作出本章未特別規定之任何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一千元至一萬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三條'''{{red|'''*'''}}<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規章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為累犯,罰款的金額下限提高四分之一,而上限則維持不變。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罰款之非常減輕)'''}} 一、如自發繳納罰款,罰款將減半。 二、在違例筆錄、舉報或檢舉送達稅務當局之任何部門前,違法者將有關事實告知或要求使有關稅務狀況符合規範者,方視為自發繳納。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的職權及程序)'''{{red|'''*'''}}}} 一、科處罰款屬財政局局長的職權。{{red|'''*'''}} 二、應將說明理由之處罰批示於十五日內通知違法者。{{red|'''*'''}} 三、{{red|'''**'''}} 四、{{red|'''**'''}} 五、對本規章未有特別規定的行政違法事宜,補充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的規定。{{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罰款之繳納)'''}} 一、罰款應於處罰批示之通知日起之十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不解除違法者繳納稅額及其他應有負擔之義務。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繳納罰款之責任)'''}} 一、繳納罰款係違法者之責任。 二、如屬法人,則領導人、董事、經理、監事會成員或清算人須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違法行為係由受權人或無因管理人作出者,則授權人或無因管理本人須對有關罰款之繳納負連帶責任。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未繳納罰款)'''}} 如在罰款繳納期間內未繳納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則交由法院執行。 {{Center|'''第二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條<br />(罰款之歸屬)'''}} 罰款所得完全歸本地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刑事程序之保留)'''}} 本章之規定,不影響追究倘有之刑事責任。 ==第八章 保障== ===第一節 聲明異議及行政上訴===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私人可採取之方法)'''}} 一、私人恒有權要求中止、廢止或變更,根據本規章規定所作出之決定或所實施之行為。 二、上款所規定之權利,得藉下列方式行使: a)向作出行為者作聲明異議; b)按一般規定向財政司司長提起必要訴願; c)對就第三十四條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作出之決定,向總督提起任意訴願。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聲明異議)'''}} 所有聲明異議應: a)於十五日期限內遞交; b)於其遞交日起之三十日內對之作出決定。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對結算之聲明異議)'''}} 一、財稅處處長訂定已結算稅款金額之行為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而聲明異議應於第十二條第二款所指就結算作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二、如聲明異議之全部或部分理由成立,須對稅重新結算。 三、第一款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不具中止效力。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提起訴願之期限)'''}} 一、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三十日。 二、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c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兩個月。 ==第二節 司法上訴==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標的)'''}} 對下列事宜得提起司法上訴: a)就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及c項所規定之訴願作出之決定; b)設定或加重義務、負擔、責任或處罰之決定或行為; c)對私人受法律保護之權益造成損害之其他決定或行為。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提起之期限)'''}} 提起司法上訴之期限為四十五日;倘屬總督或政務司作出之決定或行為,則期限為兩個月。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效力)'''}} 司法上訴不具有中止效力。 ==第九章 最後規定== {{Center|'''第三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印件)'''}} 一、財政司應將現行之印件格式配合本規章之規定,並製作認為必要之格式。 二、格式之更新或替換,由總督應財政司司長建議以批示決定。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23年}} g6vhtdf7ocprn1qynf10ochoisn4ttd 2173509 2173487 2022-08-22T09:25:35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旅遊稅規章 */ ND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2023|m=1|d=1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第19/96/M號法律 (1996年)]] | next =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onlyinclude> 鑑於總督建議: 經遵守澳門組織章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a項所規定程序;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h及n項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Center|'''第一條<br />(通過)'''}} 通過附於本法律並成為其組成部分之旅遊稅規章。 {{Center|'''第二條<br />(修改)'''}} 旅遊稅規章之修改,應在適當之位置透過必要之替換、刪除及附加為之。 {{Center|'''第三條<br />(廢止性規定)'''}} 廢止十一月二十二日[[第15/80/M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律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林綺濤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頒布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旅遊稅規章= ==第一章 課徵對象及豁免== {{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的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直接或間接提供的財貨及服務:{{red|'''*'''}} a)[[第8/2021號法律]]《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所規範的場所;{{red|'''*'''}} b)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所規範的同類場所;{{red|'''*'''}} c)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所規範的健康俱樂部、蒸氣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場所。{{red|'''*'''}} 二、下列者不計算在課徵對象之內: a)由上款所指場所提供的通訊及洗衣服務;{{red|'''*'''}} b)直至百分之十的服務費。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下列情況的自然人或法人為納稅主體{{red|'''**'''}}: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的財貨及服務;{{red|'''*'''}} b)倘在發票或等同文件內不當地載有稅款的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的可請求性)'''{{red|'''*'''}}}} 一、提供財貨及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red|'''*'''}} 二、上款之規定適用於上條b項所規定之情況。 三、屬持續性提供服務之情況,服務視為於支付服務費用所涉及之期間終結時提供。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場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獲豁免旅遊稅:{{red|'''*'''}} a)二星級酒店;{{red|'''*'''}} b)經濟型住宿場所;{{red|'''*'''}} c)簡便餐飲場所;{{red|'''*'''}} d)美食廣場食品攤檔;{{red|'''*'''}} e)飲料場所;{{red|'''*'''}} f)飲食場所。{{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二章 課稅客體之確定與稅率== {{Center|'''第五條'''{{red|'''*'''}}<br />'''(計稅價格)'''}} 一、計稅價格以提供財貨及服務的價格為準。 二、為適用上款規定,如提供的財貨及服務免收全部或部分價格,則免收涉及的價格亦屬計稅價格。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六條<br />(稅率)'''}} 旅遊稅之稅率為百分之五。 ==第三章 結算== {{Center|'''第七條<br />(稅的結算)'''{{red|'''*'''}}}} 一、稅之結算由下列者負責: a)納稅主體{{red|'''**'''}}; b)財政局,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red|'''*'''}} 二、上款a項所規定的自行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月份的翌月底前,向財政局申報。{{red|'''*'''}} 三、在由納稅主體{{red|'''**'''}}作出的申報表或結算內發現的錯誤,而錯誤是由於已結算或已繳交的稅款與應繳稅款有差別時,屬結算或繳交偏少之情況,納稅主體{{red|'''**'''}}必須在上款所指M/7格式申報表內作有關更正,並得於繳稅期間隨後之相應期間屆滿前作出更正而無須受任何處罰;屬結算或繳交稅款偏多之情況,則更正屬任意性,但納稅主體{{red|'''**'''}}僅得於一年內為之。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政局局長對稅項作附加結算。{{red|'''*'''}} 五、第二條a項所指納稅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的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財貨及服務的納稅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red|'''*'''}} 六、對旅遊稅稅額不作任何稅收附加。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八條<br />(依職權結算)'''}} 一、財政局局長{{red|'''*'''}}在下列情況根據該部門所備有之資料,尤其是會計紀錄及其他文件、實際額容量、使用率、設施之座落地點及所實行之價格,依職權結算有關稅項: a)納稅主體{{red|'''**'''}}全部或部分沒有結算稅款、遺漏或錯誤而導致本地區損失; b)在有關法定期限內,沒有定期提交上條第二款所指申報表; c)沒有根據上條第四款規定作出更正。 二、經依職權作出稅款的結算後,以掛號郵件方式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納稅主體{{red|'''**'''}}在三十日期限內繳交所欠稅款及附加款項。 三、倘納稅主體{{red|'''**'''}}在上款所述期限內遞交所欠的申報表,或遞交已繳申報表的更正,第一款規定作出的結算變成無效。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九條<br />(結算權的除斥期間)'''{{red|'''*'''}}}} 旅遊稅僅可在提供可課稅的財貨及服務所涉及年度完結起計五年內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錯誤及遺漏;最低限額)'''}} 一、如稅務結算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出現錯誤或遺漏,則財政局局長{{red|'''*'''}}應透過附加結算、更正或撤銷結算作出彌補。 二、以掛號郵件方式向納稅主體{{red|'''**'''}}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關於上款所述的更正。 三、任何徵收或償還,在款額低於澳門幣一百元之情況下不予以進行,即使附加或差額亦然。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十一條<br />(補償性利息)'''}} 一、如部分或全部應繳稅之延遲繳納可歸責於納稅主體{{red|'''*'''}},則加收按法定利率計算之補償性利息。 二、利息係以日計算,且從應繳稅之期間屆滿之翌日開始直至未繳稅之情況得到彌補或改正之日為止。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第四章 繳納== {{Center|'''第十二條<br />(稅之繳納)'''}} 一、旅遊稅應在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連同M/7格式申報表一併交予財稅處{{red|'''*'''}}之收納處。 二、稅款依第八條之規定作結算後,或於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所規定之情況下,應以郵寄方式向納稅人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其在十五日內繳納所欠之稅款及倘有之罰款及利息。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Center|'''第十三條<br />(不可能之結算)'''}} 當稅項因不可歸責於納稅主體{{red|'''*'''}}之事實而明顯不可能作結算時,則視為不能要求之稅項。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十四條<br />(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在所定期間內欠繳稅款,將導致在該期間屆滿後之六十日內徵收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Center|'''第十五條<br />(強制徵收)'''}} 如納稅主體{{red|'''*'''}}未在上條所指期間屆滿日起之六十日內繳交已結算之稅款、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則交由法院執行徵收,且不影響對具體情況可適用之罰則。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第五章 從屬義務==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財貨及服務的證明文件)'''{{red|'''*'''}}}} 一、必須發出發票或等同文件,其內應載有: a)姓名、商業名稱或公司名稱,以及納稅主體{{red|'''**'''}}的稅務認別編號; b)提供財貨及服務的次數及其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的稅款。{{red|'''*'''}} 二、發票或等同文件應註上日期、序號並於第三條所規定請求納稅之時刻起五個工作日內發出。 三、紀錄及所發出之文件之副本,應存檔五年並妥善保存。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的資料)'''{{red|'''*'''}}}} 一、納稅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財貨及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red|'''*'''}} a)屬所得補充稅A組及屬所得補充稅而設有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收益帳之子目內;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的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財貨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red|'''*'''}} 二、得以每日提供財貨及服務所收的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的活動。{{red|'''*'''}} 三、已結算之旅遊稅應記錄於本身紀錄內。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六章 監察== {{Center|'''第十八條<br />(監察機關)'''}} 一、監察本法律所規定義務之履行,屬為此獲適當證明之財政司工作人員之權限,而該等人員特別應: a)收集所需之資料以確定計稅價格及檢查須繳稅之自然人或法人之簿記; b)要求納稅人作出解釋,以及在有需要時要求出示納稅憑單、紀錄及其他文件副本;{{red|'''*'''}} c)對發現之違法行為舉報或對之作違例筆錄;{{red|'''*'''}} d)為向其他公共部門舉報之目的,將因執行職務而獲悉之與該等公共部門有關之違例情況通知上級。{{red|'''*'''}} 二、財政司在適用本規章方面,得要求旅遊司協助。 {{Center|'''第十九條<br />(場所分類)'''}} 一、旅遊司應每月向財政司遞交一份指明獲發出或取消有關執照之場所,及處於暫時或永久封閉之場所之表。 二、上款所指之表,載有每一場所之名稱及座落地點、工業登記編號,所有人或企業之認別資料及有關納稅人之編號。 ==第七章 處罰==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違反本規章規定者將按本章之規定處罰,而在酌科罰款時,將考慮違法行為之不法程度、欠繳稅之款額、違法者之過錯及其經濟狀況。 二、對下列違法行為將科處澳門幣四千元至四萬元之罰款: a)納稅主體{{red|'''**'''}}未結算稅款;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財貨及服務方面的虛假資料;{{red|'''*'''}} c)欠缺與提供財貨及服務有關的文件或紀錄;{{red|'''*'''}} d)拒絕出示就提供財貨及服務而應處理的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red|'''*'''}} 三、未向有權限之工作人員提供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或拒絕該等工作人員自由進出從事可課稅活動之地點,視為拒絕出示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 四、如發出之發票或等同文件不具備第十六條所規定之要件,科處澳門幣五千元至二萬五千元之罰款。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特別之違法行為:稅之欠繳)'''}} 一、在本規章所規定期間過後方向財政局{{red|'''*'''}}之收納處繳納旅遊稅者,科下列罰款的處罰: a)澳門幣一千元罰款,但僅以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月份之翌月內繳稅者為限; b)所欠稅款金額之不超過半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二千元之罰款,但僅以在上項所定期間後之十五日內繳稅者為限。 二、在上款所規定期間過後,方繳納全部或部分稅款者,受以下處罰: a)屬故意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金額之兩倍至四倍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一萬元之罰款; b)屬過失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之半數至全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幣三千元之罰款。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其他違法行為)'''}} 對作出本章未特別規定之任何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一千元至一萬元之罰款。 {{Center|'''第二十三條'''{{red|'''*'''}}<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規章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為累犯,罰款的金額下限提高四分之一,而上限則維持不變。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罰款之非常減輕)'''}} 一、如自發繳納罰款,罰款將減半。 二、在違例筆錄、舉報或檢舉送達稅務當局之任何部門前,違法者將有關事實告知或要求使有關稅務狀況符合規範者,方視為自發繳納。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的職權及程序)'''{{red|'''*'''}}}} 一、科處罰款屬財政局局長的職權。{{red|'''*'''}} 二、應將說明理由之處罰批示於十五日內通知違法者。{{red|'''*'''}} 三、{{red|'''**'''}} 四、{{red|'''**'''}} 五、對本規章未有特別規定的行政違法事宜,補充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的規定。{{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罰款之繳納)'''}} 一、罰款應於處罰批示之通知日起之十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不解除違法者繳納稅額及其他應有負擔之義務。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繳納罰款之責任)'''}} 一、繳納罰款係違法者之責任。 二、如屬法人,則領導人、董事、經理、監事會成員或清算人須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違法行為係由受權人或無因管理人作出者,則授權人或無因管理本人須對有關罰款之繳納負連帶責任。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未繳納罰款)'''}} 如在罰款繳納期間內未繳納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則交由法院執行。 {{Center|'''第二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條<br />(罰款之歸屬)'''}} 罰款所得完全歸本地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刑事程序之保留)'''}} 本章之規定,不影響追究倘有之刑事責任。 ==第八章 保障== ===第一節 聲明異議及行政上訴===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私人可採取之方法)'''}} 一、私人恒有權要求中止、廢止或變更,根據本規章規定所作出之決定或所實施之行為。 二、上款所規定之權利,得藉下列方式行使: a)向作出行為者作聲明異議; b)按一般規定向財政司司長提起必要訴願; c)對就第三十四條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作出之決定,向總督提起任意訴願。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聲明異議)'''}} 所有聲明異議應: a)於十五日期限內遞交; b)於其遞交日起之三十日內對之作出決定。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對結算之聲明異議)'''}} 一、財政局局長{{red|'''*'''}}訂定已結算稅款金額之行為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而聲明異議應於第十二條第二款所指就結算作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二、如聲明異議之全部或部分理由成立,須對稅重新結算。 三、第一款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不具中止效力。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提起訴願之期限)'''}} 一、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三十日。 二、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c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兩個月。 ==第二節 司法上訴==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標的)'''}} 對下列事宜得提起司法上訴: a)就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及c項所規定之訴願作出之決定; b)設定或加重義務、負擔、責任或處罰之決定或行為; c)對私人受法律保護之權益造成損害之其他決定或行為。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提起之期限)'''}} 提起司法上訴之期限為四十五日;倘屬總督或政務司作出之決定或行為,則期限為兩個月。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效力)'''}} 司法上訴不具有中止效力。 ==第九章 最後規定== {{Center|'''第三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印件)'''}} 一、財政司應將現行之印件格式配合本規章之規定,並製作認為必要之格式。 二、格式之更新或替換,由總督應財政司司長建議以批示決定。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23年}} 7c1k02hj5b1245utrrj7oa2ziaszlao 2173510 2173509 2022-08-22T09:29:19Z 廣九直通車 41127 /* 旅遊稅規章 */ done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2023|m=1|d=1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第19/96/M號法律 (1996年)]] | next =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onlyinclude> 鑑於總督建議: 經遵守澳門組織章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a項所規定程序;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h及n項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Center|'''第一條<br />(通過)'''}} 通過附於本法律並成為其組成部分之旅遊稅規章。 {{Center|'''第二條<br />(修改)'''}} 旅遊稅規章之修改,應在適當之位置透過必要之替換、刪除及附加為之。 {{Center|'''第三條<br />(廢止性規定)'''}} 廢止十一月二十二日[[第15/80/M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律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林綺濤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頒布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旅遊稅規章= ==第一章 課徵對象及豁免== {{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的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直接或間接提供的財貨及服務:{{red|'''*'''}} a)[[第8/2021號法律]]《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所規範的場所;{{red|'''*'''}} b)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所規範的同類場所;{{red|'''*'''}} c)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所規範的健康俱樂部、蒸氣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場所。{{red|'''*'''}} 二、下列者不計算在課徵對象之內: a)由上款所指場所提供的通訊及洗衣服務;{{red|'''*'''}} b)直至百分之十的服務費。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下列情況的自然人或法人為納稅主體{{red|'''**'''}}: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的財貨及服務;{{red|'''*'''}} b)倘在發票或等同文件內不當地載有稅款的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的可請求性)'''{{red|'''*'''}}}} 一、提供財貨及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red|'''*'''}} 二、上款之規定適用於上條b項所規定之情況。 三、屬持續性提供服務之情況,服務視為於支付服務費用所涉及之期間終結時提供。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場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獲豁免旅遊稅:{{red|'''*'''}} a)二星級酒店;{{red|'''*'''}} b)經濟型住宿場所;{{red|'''*'''}} c)簡便餐飲場所;{{red|'''*'''}} d)美食廣場食品攤檔;{{red|'''*'''}} e)飲料場所;{{red|'''*'''}} f)飲食場所。{{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二章 課稅客體之確定與稅率== {{Center|'''第五條'''{{red|'''*'''}}<br />'''(計稅價格)'''}} 一、計稅價格以提供財貨及服務的價格為準。 二、為適用上款規定,如提供的財貨及服務免收全部或部分價格,則免收涉及的價格亦屬計稅價格。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六條<br />(稅率)'''}} 旅遊稅之稅率為百分之五。 ==第三章 結算== {{Center|'''第七條<br />(稅的結算)'''{{red|'''*'''}}}} 一、稅之結算由下列者負責: a)納稅主體{{red|'''**'''}}; b)財政局,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red|'''*'''}} 二、上款a項所規定的自行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月份的翌月底前,向財政局申報。{{red|'''*'''}} 三、在由納稅主體{{red|'''**'''}}作出的申報表或結算內發現的錯誤,而錯誤是由於已結算或已繳交的稅款與應繳稅款有差別時,屬結算或繳交偏少之情況,納稅主體{{red|'''**'''}}必須在上款所指M/7格式申報表內作有關更正,並得於繳稅期間隨後之相應期間屆滿前作出更正而無須受任何處罰;屬結算或繳交稅款偏多之情況,則更正屬任意性,但納稅主體{{red|'''**'''}}僅得於一年內為之。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政局局長對稅項作附加結算。{{red|'''*'''}} 五、第二條a項所指納稅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的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財貨及服務的納稅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red|'''*'''}} 六、對旅遊稅稅額不作任何稅收附加。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八條<br />(依職權結算)'''}} 一、財政局局長{{red|'''*'''}}在下列情況根據該部門所備有之資料,尤其是會計紀錄及其他文件、實際額容量、使用率、設施之座落地點及所實行之價格,依職權結算有關稅項: a)納稅主體{{red|'''**'''}}全部或部分沒有結算稅款、遺漏或錯誤而導致本地區損失; b)在有關法定期限內,沒有定期提交上條第二款所指申報表; c)沒有根據上條第四款規定作出更正。 二、經依職權作出稅款的結算後,以掛號郵件方式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納稅主體{{red|'''**'''}}在三十日期限內繳交所欠稅款及附加款項。 三、倘納稅主體{{red|'''**'''}}在上款所述期限內遞交所欠的申報表,或遞交已繳申報表的更正,第一款規定作出的結算變成無效。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九條<br />(結算權的除斥期間)'''{{red|'''*'''}}}} 旅遊稅僅可在提供可課稅的財貨及服務所涉及年度完結起計五年內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錯誤及遺漏;最低限額)'''}} 一、如稅務結算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出現錯誤或遺漏,則財政局局長{{red|'''*'''}}應透過附加結算、更正或撤銷結算作出彌補。 二、以掛號郵件方式向納稅主體{{red|'''**'''}}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關於上款所述的更正。 三、任何徵收或償還,在款額低於澳門元{{red|'''***'''}}一百元之情況下不予以進行,即使附加或差額亦然。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二項:“澳門幣”改為“澳門元”。'''}} {{Center|'''第十一條<br />(補償性利息)'''}} 一、如部分或全部應繳稅之延遲繳納可歸責於納稅主體{{red|'''*'''}},則加收按法定利率計算之補償性利息。 二、利息係以日計算,且從應繳稅之期間屆滿之翌日開始直至未繳稅之情況得到彌補或改正之日為止。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第四章 繳納== {{Center|'''第十二條<br />(稅之繳納)'''}} 一、旅遊稅應在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連同M/7格式申報表一併交予財稅處{{red|'''*'''}}之收納處。 二、稅款依第八條之規定作結算後,或於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所規定之情況下,應以郵寄方式向納稅人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其在十五日內繳納所欠之稅款及倘有之罰款及利息。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Center|'''第十三條<br />(不可能之結算)'''}} 當稅項因不可歸責於納稅主體{{red|'''*'''}}之事實而明顯不可能作結算時,則視為不能要求之稅項。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Center|'''第十四條<br />(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在所定期間內欠繳稅款,將導致在該期間屆滿後之六十日內徵收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Center|'''第十五條<br />(強制徵收)'''}} 如納稅主體{{red|'''*'''}}未在上條所指期間屆滿日起之六十日內繳交已結算之稅款、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則交由法院執行徵收,且不影響對具體情況可適用之罰則。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第五章 從屬義務==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財貨及服務的證明文件)'''{{red|'''*'''}}}} 一、必須發出發票或等同文件,其內應載有: a)姓名、商業名稱或公司名稱,以及納稅主體{{red|'''**'''}}的稅務認別編號; b)提供財貨及服務的次數及其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的稅款。{{red|'''*'''}} 二、發票或等同文件應註上日期、序號並於第三條所規定請求納稅之時刻起五個工作日內發出。 三、紀錄及所發出之文件之副本,應存檔五年並妥善保存。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的資料)'''{{red|'''*'''}}}} 一、納稅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財貨及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red|'''*'''}} a)屬所得補充稅A組及屬所得補充稅而設有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收益帳之子目內;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的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財貨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red|'''*'''}} 二、得以每日提供財貨及服務所收的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的活動。{{red|'''*'''}} 三、已結算之旅遊稅應記錄於本身紀錄內。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六章 監察== {{Center|'''第十八條<br />(監察機關)'''}} 一、監察本法律所規定義務之履行,屬為此獲適當證明之財政司工作人員之權限,而該等人員特別應: a)收集所需之資料以確定計稅價格及檢查須繳稅之自然人或法人之簿記; b)要求納稅人作出解釋,以及在有需要時要求出示納稅憑單、紀錄及其他文件副本;{{red|'''*'''}} c)對發現之違法行為舉報或對之作違法{{red|'''**'''}}筆錄;{{red|'''*'''}} d)為向其他公共部門舉報之目的,將因執行職務而獲悉之與該等公共部門有關之違法{{red|'''**'''}}情況通知上級。{{red|'''*'''}} 二、財政司在適用本規章方面,得要求旅遊司協助。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三項:“違例”改為“違法”。'''}} {{Center|'''第十九條<br />(場所分類)'''}} 一、旅遊司應每月向財政司遞交一份指明獲發出或取消有關執照之場所,及處於暫時或永久封閉之場所之表。 二、上款所指之表,載有每一場所之名稱及座落地點、工業登記編號,所有人或企業之認別資料及有關納稅人之編號。 ==第七章 處罰==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違反本規章規定者將按本章之規定處罰,而在酌科罰款時,將考慮違法行為之不法程度、欠繳稅之款額、違法者之過錯及其經濟狀況。 二、對下列違法行為將科處澳門元{{red|'''***'''}}四千元至四萬元之罰款: a)納稅主體{{red|'''**'''}}未結算稅款;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財貨及服務方面的虛假資料;{{red|'''*'''}} c)欠缺與提供財貨及服務有關的文件或紀錄;{{red|'''*'''}} d)拒絕出示就提供財貨及服務而應處理的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red|'''*'''}} 三、未向有權限之工作人員提供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或拒絕該等工作人員自由進出從事可課稅活動之地點,視為拒絕出示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 四、如發出之發票或等同文件不具備第十六條所規定之要件,科處澳門元{{red|'''***'''}}五千元至二萬五千元之罰款。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一項:“納稅義務主體”及“義務主體”均改為“納稅主體”。'''}}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二項:“澳門幣”改為“澳門元”。'''}}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特別之違法行為:稅之欠繳)'''}} 一、在本規章所規定期間過後方向財政局{{red|'''*'''}}之收納處繳納旅遊稅者,科下列罰款的處罰: a)澳門元{{red|'''**'''}}一千元罰款,但僅以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月份之翌月內繳稅者為限; b)所欠稅款金額之不超過半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元{{red|'''**'''}}二千元之罰款,但僅以在上項所定期間後之十五日內繳稅者為限。 二、在上款所規定期間過後,方繳納全部或部分稅款者,受以下處罰: a)屬故意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金額之兩倍至四倍且不得少於澳門元{{red|'''**'''}}一萬元之罰款; b)屬過失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之半數至全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元{{red|'''**'''}}三千元之罰款。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二項:“澳門幣”改為“澳門元”。'''}}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其他違法行為)'''}} 對作出本章未特別規定之任何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元{{red|'''*'''}}一千元至一萬元之罰款。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二項:“澳門幣”改為“澳門元”。'''}} {{Center|'''第二十三條'''{{red|'''*'''}}<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規章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為累犯,罰款的金額下限提高四分之一,而上限則維持不變。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罰款之非常減輕)'''}} 一、如自發繳納罰款,罰款將減半。 二、在違法{{red|'''*'''}}筆錄、舉報或檢舉送達稅務當局之任何部門前,違法者將有關事實告知或要求使有關稅務狀況符合規範者,方視為自發繳納。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二款第三項:“違例”改為“違法”。'''}}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的職權及程序)'''{{red|'''*'''}}}} 一、科處罰款屬財政局局長的職權。{{red|'''*'''}} 二、應將說明理由之處罰批示於十五日內通知違法者。{{red|'''*'''}} 三、{{red|'''**'''}} 四、{{red|'''**'''}} 五、對本規章未有特別規定的行政違法事宜,補充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的規定。{{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罰款之繳納)'''}} 一、罰款應於處罰批示之通知日起之十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不解除違法者繳納稅額及其他應有負擔之義務。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繳納罰款之責任)'''}} 一、繳納罰款係違法者之責任。 二、如屬法人,則領導人、董事、經理、監事會成員或清算人須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違法行為係由受權人或無因管理人作出者,則授權人或無因管理本人須對有關罰款之繳納負連帶責任。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未繳納罰款)'''}} 如在罰款繳納期間內未繳納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則交由法院執行。 {{Center|'''第二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條<br />(罰款之歸屬)'''}} 罰款所得完全歸本地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刑事程序之保留)'''}} 本章之規定,不影響追究倘有之刑事責任。 ==第八章 保障== ===第一節 聲明異議及行政上訴===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私人可採取之方法)'''}} 一、私人恒有權要求中止、廢止或變更,根據本規章規定所作出之決定或所實施之行為。 二、上款所規定之權利,得藉下列方式行使: a)向作出行為者作聲明異議; b)按一般規定向財政司司長提起必要訴願; c)對就第三十四條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作出之決定,向總督提起任意訴願。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聲明異議)'''}} 所有聲明異議應: a)於十五日期限內遞交; b)於其遞交日起之三十日內對之作出決定。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對結算之聲明異議)'''}} 一、財政局局長{{red|'''*'''}}訂定已結算稅款金額之行為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而聲明異議應於第十二條第二款所指就結算作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二、如聲明異議之全部或部分理由成立,須對稅重新結算。 三、第一款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不具中止效力。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提起訴願之期限)'''}} 一、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三十日。 二、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c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兩個月。 ==第二節 司法上訴==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標的)'''}} 對下列事宜得提起司法上訴: a)就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及c項所規定之訴願作出之決定; b)設定或加重義務、負擔、責任或處罰之決定或行為; c)對私人受法律保護之權益造成損害之其他決定或行為。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提起之期限)'''}} 提起司法上訴之期限為四十五日;倘屬總督或政務司作出之決定或行為,則期限為兩個月。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效力)'''}} 司法上訴不具有中止效力。 ==第九章 最後規定== {{Center|'''第三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印件)'''}} 一、財政司應將現行之印件格式配合本規章之規定,並製作認為必要之格式。 二、格式之更新或替換,由總督應財政司司長建議以批示決定。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23年}} qxr0kq9iouf1eyqeh6eu66fqxu2ds24 2173518 2173510 2022-08-22T09:40:31Z 廣九直通車 41127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第19/96/M號法律]]<br>八月十九日<br>通過旅遊稅規章 | section = |y=2023|m=1|d=1 |type= | author = | override_author = | noauthor = | previous =[[第19/96/M號法律 (1996年)]] | next = | notes = 《第6/98/M號法律》經立法會於1996年7月30日通過,總督韋奇立於1996年8月2日頒布,並於1996年8月19日刊登於《澳門政府公報》。 }} <onlyinclude> 鑑於總督建議: 經遵守澳門組織章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a項所規定程序;立法會根據《澳門組織章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h及n項之規定,命令制定在澳門地區具有法律效力之條文如下: {{Center|'''第一條<br />(通過)'''}} 通過附於本法律並成為其組成部分之旅遊稅規章。 {{Center|'''第二條<br />(修改)'''}} 旅遊稅規章之修改,應在適當之位置透過必要之替換、刪除及附加為之。 {{Center|'''第三條<br />(廢止性規定)'''}} 廢止十一月二十二日[[第15/80/M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開始生效)'''}} 本法律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一日開始生效。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林綺濤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頒布 命令公布 總督 韋奇立 =旅遊稅規章= ==第一章 課徵對象及豁免== {{Center|'''第一條<br />(以物為課徵對象)'''}} 一、旅遊稅的課徵對象為下列場所直接或間接提供的財貨及服務:{{red|'''*'''}} a)[[第8/2021號法律]]《酒店業場所業務法》所規範的場所;{{red|'''*'''}} b)四月一日[[第16/96/M號法令]]所規範的同類場所;{{red|'''*'''}} c)十月二十六日[[第47/98/M號法令]]所規範的健康俱樂部、蒸氣浴室、按摩院及卡拉OK場所。{{red|'''*'''}} 二、下列者不計算在課徵對象之內: a)由上款所指場所提供的通訊及洗衣服務;{{red|'''*'''}} b)直至百分之十的服務費。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條<br />(以人為課徵對象)'''}} 下列情況的自然人或法人為納稅主體{{red|'''*'''}}: a)倘提供上條第一款所規定的財貨及服務;{{red|'''*'''}} b)倘在發票或等同文件內不當地載有稅款的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條<br />(納稅的可請求性)'''{{red|'''*'''}}}} 一、提供財貨及服務時即可請求納稅。{{red|'''*'''}} 二、上款之規定適用於上條b項所規定之情況。 三、屬持續性提供服務之情況,服務視為於支付服務費用所涉及之期間終結時提供。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條<br />(豁免)'''}} 由下列場所提供的財貨及服務,獲豁免旅遊稅:{{red|'''*'''}} a)二星級酒店;{{red|'''*'''}} b)經濟型住宿場所;{{red|'''*'''}} c)簡便餐飲場所;{{red|'''*'''}} d)美食廣場食品攤檔;{{red|'''*'''}} e)飲料場所;{{red|'''*'''}} f)飲食場所。{{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二章 課稅客體之確定與稅率== {{Center|'''第五條'''{{red|'''*'''}}<br />'''(計稅價格)'''}} 一、計稅價格以提供財貨及服務的價格為準。 二、為適用上款規定,如提供的財貨及服務免收全部或部分價格,則免收涉及的價格亦屬計稅價格。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六條<br />(稅率)'''}} 旅遊稅之稅率為百分之五。 ==第三章 結算== {{Center|'''第七條<br />(稅的結算)'''{{red|'''*'''}}}} 一、稅之結算由下列者負責: a)納稅主體{{red|'''*'''}}; b)財政局,但僅以無結算或僅結算一部分又或未繳交或僅繳交一部分稅款者為限。{{red|'''*'''}} 二、上款a項所規定的自行結算,應以M/7格式申報表,於有關行為所涉及月份的翌月底前,向財政局申報。{{red|'''*'''}} 三、在由納稅主體{{red|'''*'''}}作出的申報表或結算內發現的錯誤,而錯誤是由於已結算或已繳交的稅款與應繳稅款有差別時,屬結算或繳交偏少之情況,納稅主體{{red|'''*'''}}必須在上款所指M/7格式申報表內作有關更正,並得於繳稅期間隨後之相應期間屆滿前作出更正而無須受任何處罰;屬結算或繳交稅款偏多之情況,則更正屬任意性,但納稅主體{{red|'''*'''}}僅得於一年內為之。 四、倘更正沒有按上款規定作出時,財政局局長對稅項作附加結算。{{red|'''*'''}} 五、第二條a項所指納稅主體遞交M/7格式申報表的義務,即使於相應期間內無應稅行為,亦應履行,但僅提供免稅財貨及服務的納稅主體,無須履行該義務。{{red|'''*'''}} 六、對旅遊稅稅額不作任何稅收附加。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八條<br />(依職權結算)'''}} 一、財政局局長{{red|'''*'''}}在下列情況根據該部門所備有之資料,尤其是會計紀錄及其他文件、實際額容量、使用率、設施之座落地點及所實行之價格,依職權結算有關稅項: a)納稅主體{{red|'''*'''}}全部或部分沒有結算稅款、遺漏或錯誤而導致本地區損失; b)在有關法定期限內,沒有定期提交上條第二款所指申報表; c)沒有根據上條第四款規定作出更正。 二、經依職權作出稅款的結算後,以掛號郵件方式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納稅主體{{red|'''**'''}}在三十日期限內繳交所欠稅款及附加款項。 三、倘納稅主體{{red|'''**'''}}在上款所述期限內遞交所欠的申報表,或遞交已繳申報表的更正,第一款規定作出的結算變成無效。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九條<br />(結算權的除斥期間)'''{{red|'''*'''}}}} 旅遊稅僅可在提供可課稅的財貨及服務所涉及年度完結起計五年內結算。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錯誤及遺漏;最低限額)'''}} 一、如稅務結算在事實上或法律上出現錯誤或遺漏,則財政局局長{{red|'''*'''}}應透過附加結算、更正或撤銷結算作出彌補。 二、以掛號郵件方式向納稅主體{{red|'''**'''}}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關於上款所述的更正。 三、任何徵收或償還,在款額低於澳門元{{red|'''**'''}}一百元之情況下不予以進行,即使附加或差額亦然。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一條<br />(補償性利息)'''}} 一、如部分或全部應繳稅之延遲繳納可歸責於納稅主體{{red|'''*'''}},則加收按法定利率計算之補償性利息。 二、利息係以日計算,且從應繳稅之期間屆滿之翌日開始直至未繳稅之情況得到彌補或改正之日為止。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四章 繳納== {{Center|'''第十二條<br />(稅之繳納)'''}} 一、旅遊稅應在所涉及之月份之翌月底前,連同M/7格式申報表一併交予財稅處{{red|'''*'''}}之收納處。 二、稅款依第八條之規定作結算後,或於第三十四條第二款所規定之情況下,應以郵寄方式向納稅人發出M/6格式印件,通知其在十五日內繳納所欠之稅款及倘有之罰款及利息。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Center|'''第十三條<br />(不可能之結算)'''}} 當稅項因不可歸責於納稅主體{{red|'''*'''}}之事實而明顯不可能作結算時,則視為不能要求之稅項。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四條<br />(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在所定期間內欠繳稅款,將導致在該期間屆滿後之六十日內徵收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 {{Center|'''第十五條<br />(強制徵收)'''}} 如納稅主體{{red|'''*'''}}未在上條所指期間屆滿日起之六十日內繳交已結算之稅款、遲延利息及欠繳稅款的百分之三,則交由法院執行徵收,且不影響對具體情況可適用之罰則。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五章 從屬義務== {{Center|'''第十六條<br />(提供財貨及服務的證明文件)'''{{red|'''*'''}}}} 一、必須發出發票或等同文件,其內應載有: a)姓名、商業名稱或公司名稱,以及納稅主體{{red|'''*'''}}的稅務認別編號; b)提供財貨及服務的次數及其常用名稱、有關價格及已結算的稅款。{{red|'''*'''}} 二、發票或等同文件應註上日期、序號並於第三條所規定請求納稅之時刻起五個工作日內發出。 三、紀錄及所發出之文件之副本,應存檔五年並妥善保存。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簿記的資料)'''{{red|'''*'''}}}} 一、納稅主體應以下列方式將應稅財貨及服務分別記錄於子目或帳簿頁內:{{red|'''*'''}} a)屬所得補充稅A組及屬所得補充稅而設有會計制度之B組納稅人,登錄於收益帳之子目內; b)屬所得補充稅而無按規則設立會計制度的B組納稅人,登錄於「出售財貨及提供服務」帳簿頁內。{{red|'''*'''}} 二、得以每日提供財貨及服務所收的款額總數,記錄每日所進行的活動。{{red|'''*'''}} 三、已結算之旅遊稅應記錄於本身紀錄內。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第六章 監察== {{Center|'''第十八條<br />(監察機關)'''}} 一、監察本法律所規定義務之履行,屬為此獲適當證明之財政司工作人員之權限,而該等人員特別應: a)收集所需之資料以確定計稅價格及檢查須繳稅之自然人或法人之簿記; b)要求納稅人作出解釋,以及在有需要時要求出示納稅憑單、紀錄及其他文件副本;{{red|'''*'''}} c)對發現之違法行為舉報或對之作違法{{red|'''*'''}}筆錄;{{red|'''*'''}} d)為向其他公共部門舉報之目的,將因執行職務而獲悉之與該等公共部門有關之違法{{red|'''*'''}}情況通知上級。{{red|'''*'''}} 二、財政司在適用本規章方面,得要求旅遊司協助。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九條<br />(場所分類)'''}} 一、旅遊司應每月向財政司遞交一份指明獲發出或取消有關執照之場所,及處於暫時或永久封閉之場所之表。 二、上款所指之表,載有每一場所之名稱及座落地點、工業登記編號,所有人或企業之認別資料及有關納稅人之編號。 ==第七章 處罰== {{Center|'''第二十條<br />(違法行為)'''}} 一、違反本規章規定者將按本章之規定處罰,而在酌科罰款時,將考慮違法行為之不法程度、欠繳稅之款額、違法者之過錯及其經濟狀況。 二、對下列違法行為將科處澳門元{{red|'''*'''}}四千元至四萬元之罰款: a)納稅主體{{red|'''*'''}}未結算稅款; b)在申報或簿記中有提供財貨及服務方面的虛假資料;{{red|'''*'''}} c)欠缺與提供財貨及服務有關的文件或紀錄;{{red|'''*'''}} d)拒絕出示就提供財貨及服務而應處理的紀錄、發票及其他文件,以及對之隱藏、毀滅,使之失去效用、偽造或更改。{{red|'''*'''}} 三、未向有權限之工作人員提供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或拒絕該等工作人員自由進出從事可課稅活動之地點,視為拒絕出示簿冊、發票及其他文件。 四、如發出之發票或等同文件不具備第十六條所規定之要件,科處澳門元{{red|'''*'''}}五千元至二萬五千元之罰款。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特別之違法行為:稅之欠繳)'''}} 一、在本規章所規定期間過後方向財政局{{red|'''*'''}}之收納處繳納旅遊稅者,科下列罰款的處罰: a)澳門元{{red|'''**'''}}一千元罰款,但僅以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規定月份之翌月內繳稅者為限; b)所欠稅款金額之不超過半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元{{red|'''**'''}}二千元之罰款,但僅以在上項所定期間後之十五日內繳稅者為限。 二、在上款所規定期間過後,方繳納全部或部分稅款者,受以下處罰: a)屬故意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金額之兩倍至四倍且不得少於澳門元{{red|'''**'''}}一萬元之罰款; b)屬過失作出違法行為者,科處相當於所欠稅款之半數至全數且不得少於澳門元{{red|'''**'''}}三千元之罰款。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財稅處”改為“財政局”。'''}}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其他違法行為)'''}} 對作出本章未特別規定之任何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元{{red|'''*'''}}一千元至一萬元之罰款。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三條'''{{red|'''*'''}}<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規章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轉為不可申訴之日起兩年內,且距上一次的行政違法行為實施日不足五年,再次實施相同的行政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如為累犯,罰款的金額下限提高四分之一,而上限則維持不變。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罰款之非常減輕)'''}} 一、如自發繳納罰款,罰款將減半。 二、在違法{{red|'''*'''}}筆錄、舉報或檢舉送達稅務當局之任何部門前,違法者將有關事實告知或要求使有關稅務狀況符合規範者,方視為自發繳納。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科處罰款的職權及程序)'''{{red|'''*'''}}}} 一、科處罰款屬財政局局長的職權。{{red|'''*'''}} 二、應將說明理由之處罰批示於十五日內通知違法者。{{red|'''*'''}} 三、{{red|'''**'''}} 四、{{red|'''**'''}} 五、對本規章未有特別規定的行政違法事宜,補充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行政上之違法行為之一般制度及程序》的規定。{{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罰款之繳納)'''}} 一、罰款應於處罰批示之通知日起之十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不解除違法者繳納稅額及其他應有負擔之義務。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繳納罰款之責任)'''}} 一、繳納罰款係違法者之責任。 二、如屬法人,則領導人、董事、經理、監事會成員或清算人須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如違法行為係由受權人或無因管理人作出者,則授權人或無因管理本人須對有關罰款之繳納負連帶責任。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未繳納罰款)'''}} 如在罰款繳納期間內未繳納本章所規定之罰款,則交由法院執行。 {{Center|'''第二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條<br />(罰款之歸屬)'''}} 罰款所得完全歸本地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刑事程序之保留)'''}} 本章之規定,不影響追究倘有之刑事責任。 ==第八章 保障== ===第一節 聲明異議及行政上訴===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私人可採取之方法)'''}} 一、私人恒有權要求中止、廢止或變更,根據本規章規定所作出之決定或所實施之行為。 二、上款所規定之權利,得藉下列方式行使: a)向作出行為者作聲明異議; b)按一般規定向財政司司長提起必要訴願; c)對就第三十四條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作出之決定,向總督提起任意訴願。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聲明異議)'''}} 所有聲明異議應: a)於十五日期限內遞交; b)於其遞交日起之三十日內對之作出決定。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對結算之聲明異議)'''}} 一、財政局局長{{red|'''*'''}}訂定已結算稅款金額之行為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而聲明異議應於第十二條第二款所指就結算作出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二、如聲明異議之全部或部分理由成立,須對稅重新結算。 三、第一款所規定之聲明異議不具中止效力。 {{red|'''* [[第11/2022號法律]]第二條第一款第一項:“財稅處處長”改為“財政局局長”。'''}}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提起訴願之期限)'''}} 一、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三十日。 二、提起第三十二條第二款c項所規定之訴願之期限為兩個月。 ==第二節 司法上訴== {{Center|'''第三十六條<br />(標的)'''}} 對下列事宜得提起司法上訴: a)就第三十二條第二款b項及c項所規定之訴願作出之決定; b)設定或加重義務、負擔、責任或處罰之決定或行為; c)對私人受法律保護之權益造成損害之其他決定或行為。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提起之期限)'''}} 提起司法上訴之期限為四十五日;倘屬總督或政務司作出之決定或行為,則期限為兩個月。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效力)'''}} 司法上訴不具有中止效力。 ==第九章 最後規定== {{Center|'''第三十九條'''{{red|'''*'''}}}} {{red|'''* 已廢止 - 請查閱:[[第11/2022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印件)'''}} 一、財政司應將現行之印件格式配合本規章之規定,並製作認為必要之格式。 二、格式之更新或替換,由總督應財政司司長建議以批示決定。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23年}} lnf4795q0mqlt82qha589cf7q9psrvf Category:2021年12月20日 14 1109940 2173488 2022-08-22T09:05:50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1年12月|20]] [[Category:12月20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1年12月|20]] [[Category:12月20日]] r06fnksc5qhhb0ixlb095dp6175sbaa Category:2022年6月6日 14 1109941 2173489 2022-08-22T09:07:30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6]] [[Category:6月6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6]] [[Category:6月6日]] 16l7dhf3csemc0reqgtsw96ub8pyon3 Category:2022年6月4日 14 1109942 2173490 2022-08-22T09:08:24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4]] [[Category:6月4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4]] [[Category:6月4日]] 2d9nkgletk4c8oz7le1npai2gw9nxf8 Category:2022年6月5日 14 1109943 2173491 2022-08-22T09:10:19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5]] [[Category:6月5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5]] [[Category:6月5日]] bo3eh57lpwclmhd7kt8nl0l6nk39ueq Category:2022年6月7日 14 1109944 2173492 2022-08-22T09:10:47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7]] [[Category:6月7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7]] [[Category:6月7日]] cp6mjs57zz3nlyc77c1exglsuiikxjb Category:2022年6月3日 14 1109945 2173493 2022-08-22T09:11:29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3]] [[Category:6月3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3]] [[Category:6月3日]] n135nd28oqet9cylt6b7r11zy6aha1w Category:2022年6月2日 14 1109946 2173494 2022-08-22T09:12:09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2]] [[Category:6月2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2]] [[Category:6月2日]] mq9konya0g946zwx2fqpia0nyonjqvp Category:2022年6月9日 14 1109947 2173495 2022-08-22T09:13:16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6月|09]] [[Category:6月9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6月|09]] [[Category:6月9日]] lu8tk91d6tkt7vjch5m0zsc8kxxvb4o 全唐詩/卷770 0 1109948 2173496 2022-08-22T09:13:24Z S M Lee 1946 錄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七十|noauthor=董初 賀朝清 楊衡 唐暄 李韶 韋鵬翼 安鴻漸 李延陵 秦尚運 張仲謀 馮少吉 殷陶 羅炯 韓雄 苗仲方 陳嶰 張起 陳政 李建業 羅維 殷益 李得 王邵 曾脩古 朱子真 嚴郭 張子明 李謹言 吳燭 張保嗣 潘圖 潘佐 李逸 深麟 安鳳 李倫 盧子發 王夢周 孫咸 李澣 錢戭 韋道遜 王揆 王言史|previous=[[../卷769|卷七百六十九]]|next=[[../卷771|卷七百七十一]]|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七十五{{*|集部}}|edition=}} ==董初{{*|詩一首}}== ===昭君怨=== <poem> 新年猶尚小,那堪遠聘秦。 裾衫沾馬汗,眉黛染胡塵。 舉眼無相識,路逢皆異人。 唯有梅將李,猶帶故鄉春。<ref>一作[[Author:董思恭|董思恭]]詩。</ref> </poem> ==賀朝清{{*|詩二首}}== ===南山<ref>一作[[Author:賀朝|賀朝]]詩。</ref>=== <poem> 湖北雨初晴,湖南山盡見。 喦喦石帆影,如得海風便。 仙穴茅山峰,彩雲時一見。 邀君共探此,異籙殘幾卷。 </poem> ===賦得遊人久不歸<ref>一作[[Author:劉孝孫|劉孝孫]]詩,又作[[Author:賀朝|賀朝]]詩。</ref>=== <poem> 鄉關眇天末,引領悵懷歸。 羈旅久淫滯,物色屢芳菲。 稍覺私意盡,行看鬔鬢稀。 如何千里外,佇立沾裳衣。 </poem> ==楊衡{{*|詩二首}}== ===白紵辭<ref>此二首又見貞元進士《楊衡集》中詩紀詩所俱編入初唐。</ref>=== <poem> 玉纓翠佩雜輕羅,香汗微漬朱顏酡。 為君起唱白紵歌,清聲嫋雲思繁多。 凝笳哀琴時相和,金壺半傾芳夜促。 梁塵霏霏暗紅燭,令君安坐聽終曲, 墜葉飄花難再復。 躡珠履,步瓊筵,輕身起舞紅燭前。 芳姿豔態妖且妍,回眸轉袖暗催弦。 涼風蕭蕭漏水急,月華泛溢紅蓮濕, 牽裙攬帶翻成泣。 </poem> ==唐暄{{*|詩三首}}== ===還渭南感舊二首=== <poem> 寢室悲長簟,妝樓泣鏡臺。 獨悲桃李節,不共{{另|一時|夜泉}}開。 魂兮若有感,髣髴夢中來。 常時華室靜,笑語度更籌。 恍惚人事改,冥漠委荒丘。 陽原歎薤露,陰壑悼藏舟。 清夜妝臺月,空想畫眉愁。 </poem> ===贈亡妻張氏=== <poem> 嶧陽桐半死,延津劍一沈。 如何宿昔內,空負百年心。 </poem> ==李韶{{*|詩一首}}== ===題司空山觀=== <poem> 梁代真人上紫微,水盤山腳五雲飛。 松杉老盡無消息,猶得千年一度歸。 </poem> ===戲題盱眙壁=== <poem> 豈肯閒尋竹徑行,卻嫌絲管好蛙聲。 自從煮鶴燒琴後,背卻青山臥月明。 </poem> ==安鴻漸{{*|詩一首}}== ===題楊少卿書後=== <poem> 端溪石硯宣城管,王屋松煙紫兔毫。 更得孤卿老書札,人間無此五般高。 </poem> ==李延陵{{*|詩一首}}== ===自紫陽觀至華陽洞,宿侯尊師草堂簡同遊=== <poem> 石林媚煙景,句曲盤江甸。 南向佳氣濃,峰峰遙隱見。 漸臨華陽口,微路入葱蒨。 七曜懸洞宮,五雲抱山殿。 銀函意誰發,金液徒堪薦。 千載{{另|桃花春|空桃花}},秦人深不見。 東溪喜相遇,貞白如會面。 青鳥來去閒,紅霞朝夕變。 一從化真骨,萬里乘飛電。 蘿月延步虛,松花醉閑宴。 幽人即長往,茂宰應交戰。 明發歸琴堂,知君嬾為縣。 </poem> ==秦尚運{{*|詩一首}}== ===題鐘雅青紗枕=== <poem> 陰香裝豔入青紗,還與欹眠好事家。 夢裏卻成山色雨,沈山不敢鬬青華。 </poem> ==張仲謀{{*|詩一首}}== ===題搔口=== <poem> 嘗聞燒尾便拏空,只過天門更一重。 大禹未生門未鑿,可能天下總無龍。 </poem> ==馮少吉{{*|詩一首}}== ===山寺見楊少卿書壁,因題其尾=== <poem> 少卿真跡滿僧居,只恐鐘王也不如。 為報遠公須愛惜,此書書後更無書。 </poem> ==殷陶{{*|詩一首}}== ===經杜甫舊宅=== <poem> 浣花溪裏花多處,為憶先生在蜀時。 萬古只應留舊宅,千金無復換新詩。 沙棚水檻鷗飛盡,樹壓村橋馬過時。 山月不知人事變,夜來江上與誰期。 </poem> ==羅炯{{*|詩一首}}== ===行縣至浮查寺<ref>一作[[Author:羅晌|羅晌]]詩</ref>=== <poem> 二十年前此布衣,鹿鳴西上虎符歸。 行時賓從光前事,到處松杉長舊圍。 野老競遮官道拜,沙鷗遙避隼旟飛。 春風一宿琉璃地,自有泉聲愜素機。 </poem> ==韓雄{{*|詩一首}}== ===敕和元相公家園即事寄王相公=== <poem> 共列中台貴,能齊物外心。 回車青閣晚,解帶碧芳深。 夜水隨畦入,晴花度竹尋。 題詩更相應,一字重千金。 </poem> ==苗仲方{{*|詩一首}}== ===仲秋太常寺觀公輅車拜陵=== <poem> 南宮初開律,金風已戒涼。 拜陵將展敬,車輅儼成行。 士庶觀祠禮,公卿習舊章。 郊原佳氣引,園寢瑞煙長。 鹵簿辭丹闕,威儀列太常。 聖心何所寄,惟德在無忘。 </poem> ==陳嶰{{*|詩一首}}== ===尋易尊師不遇=== <poem> 爛熳紅霞光照衣,苔封白石路微微。 華陽洞裏何人在,落盡松花不見歸。 </poem> ==張起{{*|詩二首}}== ===早過梨嶺,喜雪書情呈崔判官=== <poem> 度嶺逢朝雪,行看馬跡深。 輕標南國瑞,寒慰北人心。 皎潔停丹嶂,飄颻映綠林。 共君歌樂土,無作白頭吟。 </poem> ===春情=== <poem> 畫閣餘寒在,新年舊燕歸。 梅花猶帶雪,未得試春衣。 </poem> ==陳政{{*|詩一首}}== ===贈竇蔡二記室入蜀=== <poem> 崑山積良寶,大廈構眾材。 馬卿委官去,鄒子背淮來。 風流信多美,朝夕豫平臺。 逸翮獨不群,清才復遒上。 六輔昔推名,二江今振響。 英華雖外發,磨琢終內朗。 四海奮羽儀,清風久播馳。 沈郁林難廁,青山翻易阻。 迴首望煙霞,誰知慕儔侶。 飄然不繫舟,為情自可求。 若奉西園夜,浩想北園愁。 無因逐萍藻,從爾泛清流。 </poem> ==李建業{{*|詩一首}}== ===採菊=== <poem> 簇簇竟相鮮,一枝開幾番。 味甘資麹糵,香好勝蘭蓀。 古道風搖遠,荒籬露壓繁。 盈筐時採得,服餌近知門。 </poem> ==羅維{{*|詩一首}}== ===水精環=== <poem> 王室符長慶,環中得水精。 任圓循不極,見素質仍貞。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 無瑕勝玉美,至潔過冰清。 未肯齊瑉價,寧同雜佩聲。 能銜任黃雀,亦欲應時明。 </poem> ==殷益{{*|詩一首}}== ===看牡丹=== <poem>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豔色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poem> ==李得{{*|詩一首}}== ===賦得垣衣=== <poem> 漠漠復霏霏,為君垣上衣。 昭陽輦下草,應笑此生非。 掩藹青春去,蒼茫白露稀。 猶勝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poem> ==王邵{{*|詩一首}}== ===冬晚對雪憶胡處士=== <poem> 寒更傳唱晚,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簾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poem> ==曹脩古{{*|詩一首}}== ===池上=== <poem> 荷葉罩芙蓉,圓青映嫩紅。 佳人南陌上,翠蓋立春風。 </poem> ==朱子真{{*|詩一首}}== ===對趙穎歌=== <poem> 人間幾日變桑田,誰識神仙洞裏天。 短促雖知有殊異,且須歡{{另|醉|笑}}在生前。 </poem> ==嚴郭{{*|詩一首}}== ===賦百舌鳥=== <poem> 此禽輕巧少同倫,我聽長疑舌滿身。 星未沒河先報曉,柳猶粘雪便迎春。 頻嫌海燕巢難定,卻訝林鶯語不真。 莫倚清風更多事,玉樓還有晏眠人。 </poem> ==張子明{{*|詩一首}}== ===孤雁=== <poem> 隻影翩翩下碧湘,傍池鴛鷺宿銀塘。 雖逢夜雨迷深浦,終向晴天著舊行。 憶伴幾回思片月,蛻翎多為繫繁霜。 江南塞北俱關念,兩地飛歸是故鄉。 </poem> ==李謹言{{*|詩二首}}== ===水殿拋球曲二首=== <poem> 侍宴黃昬曉未休,玉階夜色月如流。 朝來自覺承恩最,笑倩傍人認繡毬。 堪恨隋家幾帝王,舞裀揉盡繡鴛鴦。 如今重到拋毬處,不是金爐舊日香。 </poem> ==吳燭{{*|詩一首}}== ===銅雀妓=== <poem> 秋色西陵滿綠蕪,繁弦急管強歡娛。 長舒羅袖不成舞,卻向風前承淚珠。 </poem> ==張保嗣{{*|詩一首}}== ===戲示諸妓=== <poem> 綠羅裙上標三棒,紅粉腮邊淚兩行。 抄手向前咨大使,這回不敢惱兒郎。 </poem> ==潘圖{{*|詩一首}}== ===末秋到家=== <poem> 歸來無所利,骨肉亦不喜。 黃犬卻有情,當門臥搖尾。 </poem> ==潘佐{{*|詩一首}}== ===送人往宣城=== <poem> 江畔送行人,千山生暮氛。 謝安團扇上,為畫敬亭雲。 </poem> ==李逸{{*|詩一首}}== ===洛陽河亭奉酬留守郡公追送<ref>一作[[Author:李益|李益]]詩。</ref>=== <poem> 離亭餞落暉,臘酒減征衣。 歲晚煙霞重,川寒雲樹微。 戎裝千里至,舊路十年歸。 還似汀洲雁,相逢又背飛。 </poem> ==沈麟{{*|詩一首}}== ===送道士曾昭瑩=== <poem> 南北東西事,人間會也無。 昔曾棲玉笥,今也返玄都。 雪片隨天闊,泉聲落石孤。 丹霄人有約,去採石菖蒲。 </poem> ==安鳳{{*|詩一首}}== ===贈別徐侃=== <poem> 一自離鄉國,十年在咸秦。 泣盡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舊友別,羞此漂泊身。 離情吟詩處,麻衣掩淚頻。 淚別各分袂,且及來年春。 </poem> ==李倫{{*|詩一首}}== ===顧城=== <poem> 世久荒墟在,白雲幾代耕。 市廛新草綠,里社故煙輕。 不謹罹天討,來蘇豈忿兵。 誰云殷鑒遠,今古在人程。 </poem> ==盧子發{{*|詩一首}}== ===金錢花=== <poem> 輪廓休誇四字書,紅窠寫出對庭除。 時時買得佳人笑,本色金錢卻不如。 </poem> ==王夢周{{*|詩一首}}== ===故白巖禪師院=== <poem> 能師還世名還在,空閉禪堂滿院苔。 花樹不隨人寂寞,數株猶自出牆來。 </poem> ==孫咸{{*|詩一首}}== ===題九天使者廟<ref>又見《讖記卷》。</ref>=== <poem> 獨入玄宮禮至真,焚香不為賤貧身。 秦淮兩岸沙埋骨,湓浦千家血染塵。 廬阜煙霞誰是主?虎溪風月屬何人? 九江太守勤王事,好放天兵渡要津。 </poem> ==李澣{{*|詩一首}}== ===房公舊竹亭聞琴=== <poem> 石室寒飆警,孫枝雅器裁。 坐來山水操,弦斷弔塵埃。 </poem> ==錢戭{{*|詩一首}}== ===清溪館作=== <poem> 指途清溪裏,左右唯深林。 雲蔽望鄉處,雨愁為客心。 遇人多物役,聽鳥時幽音。 何必滄浪水,庶茲浣塵襟。 </poem> ==韋道遜{{*|詩一首}}== ===晚春宴=== <poem> 日斜賓館晚,春輕麥候初。 簷暄巢幕燕,池躍戲蓮魚。 石聲隨流響,桐影傍巖疎。 誰能千里外,獨寄八行書。 </poem> ==王揆{{*|詩一首}}== ===長沙六快詩=== <poem> 湖外風物奇,長沙信難續。 衡峰排古青,湘水湛寒綠。 舟楫通大江,車輪會平陸。 昔賢官是邦,仁澤流豐沃。 今賢官是邦,刳啖人脂肉。 懷昔甘棠花,傷今猛虎毒。 然此一郡內,所樂人才六。 漕與二憲僚,守連兩通屬。 高堂日暮會,深夜繼以燭。 幃幕皆綺紈,器皿盡金玉。 歌喉若珠累,舞腰如素束。 千態與萬狀,六人歡不足。 因成快活詩,薦之堯舜目。 </poem> ==王言史{{*|詩一首}}== ===廣州王園寺伏日即事寄北中親友=== <poem> 南越逢初伏,東林度一朝。 曲池煎畏景,高閣絕微飆。 竹簟移先灑,蒲葵破復搖。 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饒。 裛汗絺如濯,親床枕並燒。 墮枝傷翠羽,萎葉惜紅蕉。 且困流金熾,難成獨酌謠。 望霖窺潤礎,思吹候纖條。 旅恨生烏滸,鄉心繫浴橋。 誰憐在炎客,一夕壯容銷。 </poem>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69|卷七百六十九]]|next=[[../卷771|卷七百七十一]]}}{{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5kex840ajltj8pyvigdzmk6mnfpvlwb Category:2022年8月10日 14 1109949 2173497 2022-08-22T09:14:13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10]] [[Category:8月10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10]] [[Category:8月10日]] lrfvmlz0gyqpvgyrnd2hmz4oea49993 Category:2022年8月4日 14 1109950 2173498 2022-08-22T09:15:18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4]] [[Category:8月4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4]] [[Category:8月4日]] 74zlxy8pceji00r5rc7ampb268yw4at Category:2022年8月2日 14 1109951 2173499 2022-08-22T09:15:52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2]] [[Category:8月2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2]] [[Category:8月2日]] 23wwkf4yssr10c4sxg5u9prl41crhkp Category:2022年8月5日 14 1109952 2173500 2022-08-22T09:17:10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5]] [[Category:8月5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5]] [[Category:8月5日]] mgh5q5uk11gj6p6oav3zo6qd7yx5o3y Category:2022年8月9日 14 1109953 2173501 2022-08-22T09:18:02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9]] [[Category:8月9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9]] [[Category:8月9日]] 5vhi4e2m14pnuchk285z16xa03kk7gl Category:2022年8月1日 14 1109954 2173502 2022-08-22T09:18:49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1]] [[Category:8月1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1]] [[Category:8月1日]] d1t1lwcx3l8tevnubexky5bjscvkebm Category:2022年8月11日 14 1109955 2173503 2022-08-22T09:19:05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11]] [[Category:8月11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11]] [[Category:8月11日]] b1dp8p80o98dyb4f6q1zgy6ek1bgl0h Category:2022年8月3日 14 1109956 2173504 2022-08-22T09:19:56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3]] [[Category:8月3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3]] [[Category:8月3日]] s6bq0a01ack493j5k1li1lg7knpof9v Category:2022年8月12日 14 1109957 2173505 2022-08-22T09:20:45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12]] [[Category:8月12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12]] [[Category:8月12日]] r69i3mk12kjpr4lnl20krx0mbxv069j Category:2022年8月16日 14 1109958 2173506 2022-08-22T09:21:39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16]] [[Category:8月16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16]] [[Category:8月16日]] aet04qx9b38a9nkyz4drru9epitocd8 Category:2022年8月8日 14 1109959 2173507 2022-08-22T09:22:31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8]] [[Category:8月8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8]] [[Category:8月8日]] fs20hbovzvdkh1u0hddwfvtesilwwsm Category:2022年8月7日 14 1109960 2173508 2022-08-22T09:22:52Z DutchOff 94700 创建页面,内容为“[[Category:2022年8月|07]] [[Category:8月7日]]” wikitext text/x-wiki [[Category:2022年8月|07]] [[Category:8月7日]] 213hvyvjc0oht7nnj3t7d8oxn0ldz7i 第7/2003號法律 (2023年) 0 1109961 2173514 2022-08-22T09:36:19Z 廣九直通車 41127 newer version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第7/2003號法律]]<br>對外貿易法 |section= |type= |y=2023|m=8|d=23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第7/2003號法律 (2003年)]] |next= [[第7/2003號法律 (2023年)]] |notes= 《第7/2003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03年6月5日通過,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3年6月12日簽署並發佈本法律,並於2003年6月23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onlyinclude>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本法律訂定對外貿易的一般原則,以及貨物及其他財貨或產品運入、運離和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制度的一般原則。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下列用詞的定義為: (一)出口:將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但屬以轉運方式運離者除外; (二)本地產品出口:將原產地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 (三)再出口:將任何先前進口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不經加工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雖經加工,但尚不足以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 (四)暫時出口:將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一段時間,目的是以原有狀態或在外地經加工、改良或維修後再進口; (五)進口:將任何來自外地的貨物運入澳門特別行政區,但屬以轉運方式運入者除外; (六)再進口:將任何先前從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口的貨物運回澳門特別行政區; (七)轉運:貨物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而到下一目的地; (八)以郵寄方式進行的活動:經郵政局或獲官方准許經營的其他實體進行的活動; (九)紡織品:任何天然或人造纖維,任何線、織造品及成衣等形式的天然及人造纖維合成品,又或以該等纖維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任何產品; (十)禁止:限制貿易自由的例外措施,以防止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或第三人造成損失的行為; (十一)免除:法律規定在特定情況下進出口貨物可無須繳納稅項,但須辦理為發出准照所規定的手續; (十二)產地來源證:指證明出口貨物的原產地為澳門特別 行政區的文件,用以向第三人證明該貨物曾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受足以令該貨物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加工程序。 (十三)A.T.A.報關單證冊(又稱“A.T.A.單證冊”或“貨物暫准進口單證冊”):《貨物憑A.T.A.報關單證冊暫時進口的海關公約》附件所載式樣的海關文件。{{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條<br />貨物流通自由'''}} 貨物及其他財貨或產品可自由運入、運離及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但不妨礙本法律規定的例外情況。 {{Center|'''第四條<br />權限'''}} 一、當法律及規章規定進口、出口及轉運需要給予許可時,許可的權限屬於行政長官。 二、上款所指權限,可授予或轉授予經濟局局長,或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當局其他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或服務人員。 {{Center|'''第五條<br />例外的禁止及許可'''}} 一、基於公眾利益,行政長官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例外地對某些貨物的進口、出口及轉運加以禁止、限制或設定條件,尤其是基於下列原因: (一)公共安全理由; (二)防止欺詐行為; (三)保護人的生命、健康或安全; (四)保護動物及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五)保護環境; (六)履行約束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法文書所產生的義務。 二、行政長官得許可就用於文化、藝術、體育及推廣活動的貨物進行暫時性對外貿易活動。 {{Center|'''第六條<br />保密義務'''}} 與對外貿易活動有關的文件所載的事實或資料,僅可由海關或經濟局按刑法及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或按明文限制保密義務的法律規定透露。 {{Center|'''第七條<br />合作義務'''}} 為履行本法律所授予的監察職能,海關及經濟局可要求任何公共或私人實體給予合作。 ==第二章 對外貿易活動== ===第一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八條<br />種類'''}} 一、貨物的出口、進口及轉運,均屬對外貿易活動。 二、本地產品出口、暫時出口及再出口為出口的特殊類別,出口制度補充適用於上指的各種出口的特殊類別。 三、再進口為進口的特殊類別,進口制度補充適用於再進口。 {{Center|'''第九條<br />准照制度'''}} 一、以下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下列准照: (一)出口准照── 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或因涉及出口表(表A)所載貨物,而須具備准照的出口活動; (二)進口准照── 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或因涉及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而須具備准照的進口活動; (三)轉運准照──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而須具備准照的轉運活動。{{Red|'''*'''}} 二、准照不可移轉或交易,但屬獲許可讓與的情況除外。 三、對於超出准照所載貨物數量的部分或非准照所載的貨物,不可使用准照進行有關活動。 四、第一款所指出口表(表A)及進口表(表B),由行政長官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核准。 五、行政長官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使某些貨物無須具備本法律及規章所指的對外貿易活動的准照,只要符合下列條件: (一)該等貨物是供自然人自用或消費; (二)使用行李進行有關活動,而不論該行李是否屬隨身行李; (三)該等貨物不超出有關批示所定的數量。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申報單制度'''}} 一、以下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下列申報單: (一)進出口申報單──用於處理不屬上條第一款(一)項及(二)項所規定的進出口活動,而該活動:{{Red|'''*'''}} (1)所涉價值超過澳門幣5,000.00元; (2)所涉價值雖不超過澳門幣5,000.00元,但其屬價值超過澳門幣5,000.00元的整體活動的一部分。 (二)轉運申報單──用於處理不屬上條第一款(三)項所規定的轉運活動。{{Red|'''*'''}} 二、屬憑A.T.A.報關單證冊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的情況,A.T.A.報關單證冊替代上款所指的申報單。{{Red|'''*'''}} 三、第一款(一)項的規定不適用於涉及裝入行李的下列貨物的進出口活動,而不論該行李是否屬隨身行李:{{Red|'''*'''}} (一)供自然人自用或消費的貨物;{{Red|'''*'''}} (二)《關於便利旅遊海關公約》及該公約的《關於進口旅游宣傳資料和材料附加議定書》中所列的貨物。{{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A條'''{{Red|'''*'''}}<br />'''危險品制度'''}} 一、涉及根據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其補充法規的規定被歸類為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如該等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被列入第九條所指的進出口表,相關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准照,否則須具備申報單。 二、因財貨價值或數量、自用或其他目的,又或是否屬隨身行李而訂定的法定豁免,不影響上款規定的適用。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一條<br />外貿經營人'''}} 一、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證明其已履行稅務義務,尤其是營業稅及消費稅等義務的自然人或法人,均可進行對外貿易活動。 二、上款的規定不適用於由自然人每六個月進行不超過一次的、涉及專供其個人使用或消費的貨物或產品的對外貿易活動,但仍須履行可能由此行為而產生的稅務責任。 三、轉運業務由專有法規規範。 {{Center|'''第十二條<br />海關的監察'''}} 一、貨物的運入及運離,是經由官方為此而指定的關口進行。 二、監察經由澳門特別行政區關口進行或以郵寄方式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屬海關的權限。 ===第二節 暫時出口、再進口及轉換=== {{Center|'''第十三條<br />暫時出口及再進口'''}} 一、暫時出口的貨物如再進口,須在六個月內為之;在例外情況下,則可將該期間延長六個月,但僅限延長一次。 二、如上款所指期限屆滿仍未將貨物再進口,暫時出口則視乎貨物的原產地而轉為本地產品出口或再出口。 三、第二款所指的轉換,不排除可能科處法律所規定的制裁。 {{Center|'''第十四條<br />自願轉換'''}} 利害關係人可在上條第一款所指的貨物暫時出口期限屆滿之前自願申請把暫時出口轉換為本地出口或再出口,但不妨礙上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三節 轉運=== {{Center|'''第十五條<br />轉運期間'''}} 一、須具備轉運申報單的貨物,其運入及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隔期間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該期間自貨物到岸之日起算。{{Red|'''*'''}} 二、在例外的情況下,海關可將上款所指的期間延長一百八十日,但僅限延長一次。 三、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其運入及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隔期間不得超過十日,該期間自貨物到岸之日起算。{{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六條<br />轉運程序'''}} 一、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內所載貨物,又或因特別制度而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僅可由獲發准照經營的轉運企業轉運。{{Red|'''*'''}} 二、以轉運方式運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應遵守以下其中一項規定: (一)由海關看管,海關得以外貿經營人自付費用的方式將貨物交予保管人看管; (二)由外貿經營人將有關貨物存倉,自付費用,並作為保管人。 三、轉運申報單或轉運准照內應清楚說明貨物處於何種狀況及貨物儲存地點,而該地點須受海關監察。{{Red|'''*'''}} 四、未經海關許可前,轉運的貨物不得打開或重新包裝。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轉換為進口的制度'''}} 一、在第十五條第一款及第二款所定的期間內,利害關係人可申請將須具備轉運申報單的貨物轉為進口。{{Red|'''*'''}} 二、在上述期間屆滿後仍未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轉運貨物,符合進口的必備條件者,視為已進口的貨物。 三、如屬進口表(表B)所載的貨物,僅在符合可容許進口的條件下方可轉換。 四、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不得轉換為進口。{{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第四節 產地來源證明=== {{Center|'''第十八條<br />原產地的確定'''}} 一、貨物的原產地是否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確定,是按照經濟局所定的標準或按照國際協定或貨物目的地國的規則所定的標準為之。 二、符合上款所指標準製造的貨物,將獲經濟局發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 三、外地貨物所屬的原產地的確定,是根據貨物原產國家或地區視為有權限的實體所發出的產地來源文件為之。 {{Center|'''第十九條<br />紀錄'''}} 一、對須具備產地來源證的出口貨物是否屬本地生產的證明,是根據對每一工業場所的生產程序、原料、輔料、存貨及產品出售等情況的適當紀錄作出。 二、已經申請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的貨物,須由生產該貨物的工業場所的所有人負責證明該等貨物是按可適用的產地來源規則製造的。 三、上款所指工業場所的所有人須: (一)設立一適當的登記系統,以便能清楚證明與本地生產的貨物相類似而一併置於場所內的來自外地的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 (二)在其工業場所、辦事處或法人住所內,須備有本條所指的紀錄,並經常予以更新和整理其資料,在經濟局要求時出示之。 {{Center|'''第二十條<br />制度'''}} 一、除非獲得具說明理由的許可,否則不得: (一)以標明其他產地來源的方式,出口已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貨物; (二)進口或再進口標明原產地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 二、進口或再進口工序外移程序所涉貨物的規定載於對外貿易活動規章內。 三、如不遵守相關產地來源規則,不得製造、儲存、受寄存而持有或出口貨物。 ==第三章 罰則== ===第一節 犯罪===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在許可的地點以外進行活動'''}} 一、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指專門地點以外地方,以任何方式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者,處最高一年徒刑,或科最高二百日罰金。 二、有關貨物及曾用於或預備用於作出第一款所指事實的物件亦須予以扣押,且在判刑的情況下,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三、犯罪未遂,處罰之。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法人及等同法人的刑事責任'''}} 一、上條第一款所指的犯罪,如由法人或無法律人格社團作出,科處最高澳門幣二十萬元罰金。 二、第一款所指的實體責任並不排除有關人士的個人責任。 ===第二節 行政違法行為=== ====第一分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適用的制度'''}} 對違反本法律規定的行為,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核准的行政違法行為的一般制度,但須遵守以下各條的特別規定。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行政處罰份量的確定'''}} 在確定行政處罰的份量時,須特別考慮: (一)違法行為的嚴重性、貨物的價值、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關係所造成的危害或損害,以及行為人的經濟能力及經濟狀況; (二)違法行為是否可帶來相當巨額的利益或是否因違法者有意獲得該利益而作出;巨額利益按《[[刑法典]]》的標準評定。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減輕或不科處罰款'''}} 當有關貨值屬小額且違法行為屬偶然性時,可減輕或不科處本法律所定的罰款。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自定出刑罰或處罰的司法裁判或行政決定確定之日起一年內再實施相同的行政上之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 如屬累犯的情況,對本節所指行政違法行為可科處的罰款的下限須提高四分之一,而其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處罰的併處'''}} 如行政違法行為競合,又或一事實同時構成違反本法律和規範消費稅的法例的行政違法行為,則各項處罰一併科處。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扣押的權限'''}} 對於違反本法律或特別制度的行為,如法律規定須宣告所涉及的貨物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則下列實體有權限作出保全性扣押: (一)海關; (二)經濟局,由經濟活動稽查廳行使; (三)負責衛生檢疫及植物檢疫的當局。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即使法律並無規定有關行政違法行為所涉及的貨物及其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上條所指當局亦可對該等貨物或物件作保全性扣押,以保證罰款、稅項及其他可要求的負擔獲繳納;但所有人能提供與貨物及物件價值等同的擔保或銀行擔保者除外。 二、在未就有關程序作確定性決定前,被扣押的貨物及物件由負責扣押的當局看管,但亦可設定保管人,其報酬由違法者承擔。 三、如扣押物屬可滅失或可變壞物,有權限當局可視情況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Red|'''*'''}} 四、如涉及危險品,則扣押和其他續後程序遵循專有法例訂定的制度。{{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條<br />損害扣押'''}} 違法者使貨物及物件未能被扣押時,如按其他法律規定不科處更重處罰,則罰款下限等同於貨物及物件價值,而罰款上限等同於貨物及物件的價值的兩倍,但所科處的罰款不得少於澳門幣5,000.00元。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決定'''}} 一、作出處罰的確定性行政決定或確定的有罪裁判中,應命令將所扣押貨物的所有權轉移予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根據海關關長或經濟局局長的建議,決定將該等貨物交予能確保將之用於有益社會用途的實體。 二、如行政決定或司法裁判確定性認定不存在行政違法行為,又或在保全性扣押中的貨物或物件對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之目的而言並非必要者,則須通知利害關係人領取該等貨物或物件,並為此定出期限。 三、如在為領取貨物或物件而定的期間屆滿後六個月內,該等貨物或物件仍未被領取,則有權限的行政當局可視情況而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出售'''}} 一、如屬下列任一情況,則海關關長或經濟局局長必須命令將第二十九條第一款所指貨物及物件送交財政局出售: (一)不在法定期限內自動繳納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的負擔;屬此情況,以出售的全部或部分所得抵付所欠繳的金額; (二)貨物因其性質致使容易變壞。 二、如被扣押的貨物或物件可對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構成危險,或屬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動植物品種,又或受法律規定或規章性規定所限而不容許出售或不接受提供擔保者,則不容許將該等貨物或物件出售,亦不接受提供第二十九條第一款所指的擔保或銀行擔保。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屬第三人的貨物及物件'''}} 如貨物或物件對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構成危險,或屬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動植物品種,則即使實施行政違法行為當日該等貨物或物件不屬任何違法者,或在宣告該等貨物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之時,其已不屬任何違法者,亦不妨礙將之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確定貨物價值的標準'''}}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貨物價值以商業發票上所載價值為準。 二、如無發票,或有權限實體認為發票上所載價值與所估計的貨物價值不符,則根據下列標準作估價: (一)最近進出口的、性質及數量相同或類似的、來源相同的貨物的平均價; (二)相同或類似的貨物在設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三間商業場所的本地平均出售價格,但須扣除毛商業利潤及所交付的消費稅;如無三間商業場所,兩間或一間亦可;屬零售的情況,所扣除毛商業利潤不得超過30%; (三)由鑑定人作估價。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貨幣的兌換'''}} 如須兌換貨幣,則使用澳門金融管理局所發佈的兌換率,且應以進行活動當日的兌換率為準;如當日無牌價,則以其後首個工作日的兌換率為準。 ====第二分節 不符合規範的活動==== {{Center|'''第三十六條'''{{Red|'''*'''}}<br />'''須具備准照的活動'''}} 一、在未具備所要求的准照的情況下,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在此轉運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使用准照進口、出口或轉運超過准照所載數量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且須將所超出的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三、使用准照進口、出口或轉運非准照所載貨物者,科處相當於該等貨物價值的15%至100%的罰款,但罰款金額不得少於澳門幣1,000.00元;如違法行為顯示行為人意圖欺詐者,則尚可宣告該等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須具備申報單的活動'''}} 一、在未具備所要求的申報單的情況下,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在此轉運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在進行有關活動時未有提交申報單,且在其後十個工作日內亦未將申報單以電子方式提交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元罰款。{{Red|'''*'''}} 三、使用申報單程序進行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對外貿易活動,且申報單所載貨物異於實際進口或出口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四、使用申報單程序進行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對外貿易活動,而申報單所載貨物與實際進口或出口的貨物相同者,應自提交申報單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取得所應具備的准照,否則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不再進口'''}} 不在第十三條所定期間內,將暫時出口的貨物再進口,或申請將暫時出口轉換為本地產品出口或再出口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元罰款。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轉運'''}} 一、不在第十五條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期間內使該條第一款所指的貨物運離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元罰款。{{Red|'''*'''}} 二、如在上款所指情況下不按第十七條的規定將轉運轉換為進口,則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如無法將貨物扣押,則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 三、不在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期間內使該款所指的貨物運離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Red|'''*'''}} 四、對根據第十六條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須作出以下行為但不作出的人,科處澳門幣10,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Red|'''*'''}} (一)將貨物交由海關看管,或作為貨物保管人將貨物存倉;{{Red|'''*'''}} (二)在轉運申報單或轉運准照上說明貨物處於上項所指的何種狀況及貨物存倉地點。{{Red|'''*'''}} 五、如屬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又或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的情況,則對上款所指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20,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Red|'''*'''}} 六、未經海關許可前打開或重新包裝轉運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元罰款。{{Red|'''*'''}} 七、如上款所指違法行為涉及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又或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則罰款金額為澳門幣50,000.00元至100,000.00元。{{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規避'''}} 在無准照下出口或試圖出口貨物或產品,但因嗣後改變目的地,而使最終目的地變為要求具備准照的國家或市場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出口活動的交易'''}} 一、貨物的出口活動僅可經獲許可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營的銀行交易。 二、不遵守上款規定者,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科處澳門幣50,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 ====第三分節 准照的讓與及產地來源證明====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准照的讓與'''}} 一、在未獲得第九條第二款所指的許可下以任何方式移轉、交易或讓與准照者,科處下列罰款: (一)如屬出口表(表A)所載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2,000.00元至30,000.00元罰款; (二)如屬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5,000.00元罰款; (三)如屬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30,000.00元罰款。{{Red|'''*'''}} 二、如屬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到受配額限制的市場的情況,除上款(一)項所規定的罰款外,尚向外貿經營人一併科處關於出口配額使用權的法例所定的處罰。 三、對外貿易活動的商業發票或訂貨合同並非以准照持有人的名義發出者,視為准照已讓與,但不排除有其他視准照為已讓與的情況。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產地來源證明'''}} 一、在未遵守相關產地來源規則下,製造、儲存、受寄存而持有或出口須具備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明的貨物者,科處下列罰款: (一)如違法行為涉及出口表(表A)所載或普遍優惠制內的貨物,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如違法行為涉及不屬上項所指貨物,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2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行為未遂,處罰之。 三、第一款所規定的罰款可與下列任何處罰一併科處: (一)關於出口配額使用權的法例所定的其他處罰,但僅限於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到受配額限制的市場的情況; (二)取消向違法者發出的產地來源證; (三)在經濟局訂定的為期最長六個月的期間內,中止發出出口准照。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原產地的註明'''}} 違反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 15,000.00元罰款,且須將可用作實施其他違法行為的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 一、在違反第十九條第三款(一)項的規定下,未證明有關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5,000.00元罰款,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處於不符合規範狀況的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不履行第十九條第三款(二)項規定的任一義務者,科處澳門幣10,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使文件內容變動'''}} 一、藉使用內容經變動或經塗改的文件,將貨物出口或試圖出口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但另有更嚴重處罰者除外。 二、在原產地與附同於貨物的文件所註明的原產地不符的情況下,將不論原產地為何的外地貨物再出口或試圖再出口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 ====第四分節 程序====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實況筆錄的製作'''}} 一、如當局或執法人員目睹任何違反本法律規定的行為,應製作或命令製作實況筆錄,並將之送交有權限實體。 二、如屬懷疑實施犯罪的情況,則須在最短時間內將實況筆錄僅送交檢察院。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聽證及辯護'''}} 一、調查完畢後,須將各項歸責的事實及有關時間、方式與地點等情節,禁止和處罰該等事實的法律,以及可科處的處罰通知違法者,並指明其可在所定期間內提交辯護書和提供相關證據方法。 二、上款所指期間按程序的複雜程度定為十至二十個工作日。 三、違法者就每一違法行為可在證人名單內提出最多三名證人。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通知'''}} 一、就行為及決定,應儘可能通知被通知者本人,且須繕立筆錄;筆錄經負責通知者及被通知者簽署後附存於卷宗,並將副本交予被通知者。 二、如以掛號信方式作出通知,而被通知者居住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則視該通知於發出掛號信後第三個工作日作出。 三、如無法以其他法定方式作出通知,則由有權限當局決定以較適合具體個案的下列任一方式為之: (一)張貼兩份告示,一份貼於有權限實體的總辦事處,另一份貼於倘知悉的被通知者的最後住所或職業住所; (二)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多讀者的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上刊登公告。 {{Center|'''第五十條<br />處罰權限'''}} 下列者有權限科處本法律所定的行政處罰;但另有規定者除外: (一)本章第二節第二分節所定者,由海關關長科處; (二)本章第二節第三分節所定者,由經濟局局長科處。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罰款的繳納'''}} 一、行政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的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應繳的消費稅及手續費。 三、如不在第一款所定期間內自動繳納罰款,則由有權限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但如以公共拍賣或法律容許的其他方式將扣押的貨物及物件出售,而用其所得能悉數繳納罰款者除外。 四、基於違法者的經濟狀況及所科處的罰款金額,行政長官可應利害關係人的申請,例外地許可將罰款及有關法定利息按月分期等額繳納,但最長不得超過十二期。 五、如有任何一期款項未能於約定之日繳納,除須支付已到期的利息外,尚導致其餘各期的款項立即到期,並即時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繳納罰款的責任'''}} 一、違法者,不論是否為法人或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的法人,均須負責繳納罰款。 二、如違法者為法人,則判定須對違法行為負責的行政管理機構成員或以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的人,亦須對繳納罰款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所科處的罰款,以該社團的共同財產繳納;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以每一社員的財產按連帶責任制度繳納。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罰款的歸屬'''}} 罰款所得,屬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收入。 ==第四章 最後及過渡規定== {{Center|'''第五十四條'''{{Red|'''*'''}}<br />'''上訴'''}} 就按本法律作出的行政行為,可直接提起司法上訴。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補充規定'''}} 本法律規定的關於准照、申報單及產地來源證明的制度的補充規定,由行政法規訂定。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補充法律'''}} 補充適用《[[行政程序法典]]》、《[[刑法典]]》及《[[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廢止'''}} 廢止一切與本法律的規定相抵觸的法例,尤其: (一)十二月十八日[[第66/95/M號法令]]; (二)十二月二十一日[[第59/98/M號法令]]; (三)二月十二日[[第28/96/M號訓令]]; (四)二月十二日[[第29/96/M號訓令]]; (五)六月二十五日[[第158/96/M號訓令]]。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生效'''}} 本法律於公佈後滿九十日生效。 二零零三年六月五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曹其真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二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何厚鏵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23年}} 7tw8no2bx6dyrlbe2tu9tjys2ooqhuu 2173515 2173514 2022-08-22T09:36:32Z 廣九直通車 41127 fix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title= [[第7/2003號法律]]<br>對外貿易法 |section= |type= |y=2023|m=8|d=23 |author= |override_author= |noauthor= |previous= [[第7/2003號法律 (2016年)]] |next= |notes= 《第7/2003號法律》經立法會於2003年6月5日通過,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3年6月12日簽署並發佈本法律,並於2003年6月23日刊登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 }} <onlyinclude> 立法會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七十一條(一)項,制定本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Center|'''第一條<br />標的'''}} 本法律訂定對外貿易的一般原則,以及貨物及其他財貨或產品運入、運離和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制度的一般原則。 {{Center|'''第二條<br />定義'''}} 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下列用詞的定義為: (一)出口:將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但屬以轉運方式運離者除外; (二)本地產品出口:將原產地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 (三)再出口:將任何先前進口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不經加工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雖經加工,但尚不足以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 (四)暫時出口:將任何貨物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一段時間,目的是以原有狀態或在外地經加工、改良或維修後再進口; (五)進口:將任何來自外地的貨物運入澳門特別行政區,但屬以轉運方式運入者除外; (六)再進口:將任何先前從澳門特別行政區出口的貨物運回澳門特別行政區; (七)轉運:貨物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而到下一目的地; (八)以郵寄方式進行的活動:經郵政局或獲官方准許經營的其他實體進行的活動; (九)紡織品:任何天然或人造纖維,任何線、織造品及成衣等形式的天然及人造纖維合成品,又或以該等纖維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任何產品; (十)禁止:限制貿易自由的例外措施,以防止對澳門特別行政區或第三人造成損失的行為; (十一)免除:法律規定在特定情況下進出口貨物可無須繳納稅項,但須辦理為發出准照所規定的手續; (十二)產地來源證:指證明出口貨物的原產地為澳門特別 行政區的文件,用以向第三人證明該貨物曾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受足以令該貨物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加工程序。 (十三)A.T.A.報關單證冊(又稱“A.T.A.單證冊”或“貨物暫准進口單證冊”):《貨物憑A.T.A.報關單證冊暫時進口的海關公約》附件所載式樣的海關文件。{{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條<br />貨物流通自由'''}} 貨物及其他財貨或產品可自由運入、運離及經過澳門特別行政區,但不妨礙本法律規定的例外情況。 {{Center|'''第四條<br />權限'''}} 一、當法律及規章規定進口、出口及轉運需要給予許可時,許可的權限屬於行政長官。 二、上款所指權限,可授予或轉授予經濟局局長,或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當局其他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的公務員或服務人員。 {{Center|'''第五條<br />例外的禁止及許可'''}} 一、基於公眾利益,行政長官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例外地對某些貨物的進口、出口及轉運加以禁止、限制或設定條件,尤其是基於下列原因: (一)公共安全理由; (二)防止欺詐行為; (三)保護人的生命、健康或安全; (四)保護動物及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五)保護環境; (六)履行約束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法文書所產生的義務。 二、行政長官得許可就用於文化、藝術、體育及推廣活動的貨物進行暫時性對外貿易活動。 {{Center|'''第六條<br />保密義務'''}} 與對外貿易活動有關的文件所載的事實或資料,僅可由海關或經濟局按刑法及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或按明文限制保密義務的法律規定透露。 {{Center|'''第七條<br />合作義務'''}} 為履行本法律所授予的監察職能,海關及經濟局可要求任何公共或私人實體給予合作。 ==第二章 對外貿易活動== ===第一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八條<br />種類'''}} 一、貨物的出口、進口及轉運,均屬對外貿易活動。 二、本地產品出口、暫時出口及再出口為出口的特殊類別,出口制度補充適用於上指的各種出口的特殊類別。 三、再進口為進口的特殊類別,進口制度補充適用於再進口。 {{Center|'''第九條<br />准照制度'''}} 一、以下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下列准照: (一)出口准照── 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或因涉及出口表(表A)所載貨物,而須具備准照的出口活動; (二)進口准照── 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或因涉及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而須具備准照的進口活動; (三)轉運准照──用於處理基於特別制度而須具備准照的轉運活動。{{Red|'''*'''}} 二、准照不可移轉或交易,但屬獲許可讓與的情況除外。 三、對於超出准照所載貨物數量的部分或非准照所載的貨物,不可使用准照進行有關活動。 四、第一款所指出口表(表A)及進口表(表B),由行政長官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核准。 五、行政長官得以公佈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的批示,使某些貨物無須具備本法律及規章所指的對外貿易活動的准照,只要符合下列條件: (一)該等貨物是供自然人自用或消費; (二)使用行李進行有關活動,而不論該行李是否屬隨身行李; (三)該等貨物不超出有關批示所定的數量。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條<br />申報單制度'''}} 一、以下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下列申報單: (一)進出口申報單──用於處理不屬上條第一款(一)項及(二)項所規定的進出口活動,而該活動:{{Red|'''*'''}} (1)所涉價值超過澳門幣5,000.00元; (2)所涉價值雖不超過澳門幣5,000.00元,但其屬價值超過澳門幣5,000.00元的整體活動的一部分。 (二)轉運申報單──用於處理不屬上條第一款(三)項所規定的轉運活動。{{Red|'''*'''}} 二、屬憑A.T.A.報關單證冊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的情況,A.T.A.報關單證冊替代上款所指的申報單。{{Red|'''*'''}} 三、第一款(一)項的規定不適用於涉及裝入行李的下列貨物的進出口活動,而不論該行李是否屬隨身行李:{{Red|'''*'''}} (一)供自然人自用或消費的貨物;{{Red|'''*'''}} (二)《關於便利旅遊海關公約》及該公約的《關於進口旅游宣傳資料和材料附加議定書》中所列的貨物。{{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A條'''{{Red|'''*'''}}<br />'''危險品制度'''}} 一、涉及根據第12/2022號法律《危險品監管法律制度》及其補充法規的規定被歸類為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的對外貿易活動,如該等危險物質或危險物品被列入第九條所指的進出口表,相關對外貿易活動須具備准照,否則須具備申報單。 二、因財貨價值或數量、自用或其他目的,又或是否屬隨身行李而訂定的法定豁免,不影響上款規定的適用。 {{Red|'''* 附加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十一條<br />外貿經營人'''}} 一、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證明其已履行稅務義務,尤其是營業稅及消費稅等義務的自然人或法人,均可進行對外貿易活動。 二、上款的規定不適用於由自然人每六個月進行不超過一次的、涉及專供其個人使用或消費的貨物或產品的對外貿易活動,但仍須履行可能由此行為而產生的稅務責任。 三、轉運業務由專有法規規範。 {{Center|'''第十二條<br />海關的監察'''}} 一、貨物的運入及運離,是經由官方為此而指定的關口進行。 二、監察經由澳門特別行政區關口進行或以郵寄方式進行的對外貿易活動,屬海關的權限。 ===第二節 暫時出口、再進口及轉換=== {{Center|'''第十三條<br />暫時出口及再進口'''}} 一、暫時出口的貨物如再進口,須在六個月內為之;在例外情況下,則可將該期間延長六個月,但僅限延長一次。 二、如上款所指期限屆滿仍未將貨物再進口,暫時出口則視乎貨物的原產地而轉為本地產品出口或再出口。 三、第二款所指的轉換,不排除可能科處法律所規定的制裁。 {{Center|'''第十四條<br />自願轉換'''}} 利害關係人可在上條第一款所指的貨物暫時出口期限屆滿之前自願申請把暫時出口轉換為本地出口或再出口,但不妨礙上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三節 轉運=== {{Center|'''第十五條<br />轉運期間'''}} 一、須具備轉運申報單的貨物,其運入及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隔期間不得超過一百八十日,該期間自貨物到岸之日起算。{{Red|'''*'''}} 二、在例外的情況下,海關可將上款所指的期間延長一百八十日,但僅限延長一次。 三、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其運入及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隔期間不得超過十日,該期間自貨物到岸之日起算。{{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六條<br />轉運程序'''}} 一、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內所載貨物,又或因特別制度而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僅可由獲發准照經營的轉運企業轉運。{{Red|'''*'''}} 二、以轉運方式運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應遵守以下其中一項規定: (一)由海關看管,海關得以外貿經營人自付費用的方式將貨物交予保管人看管; (二)由外貿經營人將有關貨物存倉,自付費用,並作為保管人。 三、轉運申報單或轉運准照內應清楚說明貨物處於何種狀況及貨物儲存地點,而該地點須受海關監察。{{Red|'''*'''}} 四、未經海關許可前,轉運的貨物不得打開或重新包裝。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十七條<br />轉換為進口的制度'''}} 一、在第十五條第一款及第二款所定的期間內,利害關係人可申請將須具備轉運申報單的貨物轉為進口。{{Red|'''*'''}} 二、在上述期間屆滿後仍未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轉運貨物,符合進口的必備條件者,視為已進口的貨物。 三、如屬進口表(表B)所載的貨物,僅在符合可容許進口的條件下方可轉換。 四、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不得轉換為進口。{{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第四節 產地來源證明=== {{Center|'''第十八條<br />原產地的確定'''}} 一、貨物的原產地是否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確定,是按照經濟局所定的標準或按照國際協定或貨物目的地國的規則所定的標準為之。 二、符合上款所指標準製造的貨物,將獲經濟局發出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 三、外地貨物所屬的原產地的確定,是根據貨物原產國家或地區視為有權限的實體所發出的產地來源文件為之。 {{Center|'''第十九條<br />紀錄'''}} 一、對須具備產地來源證的出口貨物是否屬本地生產的證明,是根據對每一工業場所的生產程序、原料、輔料、存貨及產品出售等情況的適當紀錄作出。 二、已經申請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的貨物,須由生產該貨物的工業場所的所有人負責證明該等貨物是按可適用的產地來源規則製造的。 三、上款所指工業場所的所有人須: (一)設立一適當的登記系統,以便能清楚證明與本地生產的貨物相類似而一併置於場所內的來自外地的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 (二)在其工業場所、辦事處或法人住所內,須備有本條所指的紀錄,並經常予以更新和整理其資料,在經濟局要求時出示之。 {{Center|'''第二十條<br />制度'''}} 一、除非獲得具說明理由的許可,否則不得: (一)以標明其他產地來源的方式,出口已取得以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原產地的資格的貨物; (二)進口或再進口標明原產地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貨物。 二、進口或再進口工序外移程序所涉貨物的規定載於對外貿易活動規章內。 三、如不遵守相關產地來源規則,不得製造、儲存、受寄存而持有或出口貨物。 ==第三章 罰則== ===第一節 犯罪=== {{Center|'''第二十一條<br />在許可的地點以外進行活動'''}} 一、在第十二條第一款所指專門地點以外地方,以任何方式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者,處最高一年徒刑,或科最高二百日罰金。 二、有關貨物及曾用於或預備用於作出第一款所指事實的物件亦須予以扣押,且在判刑的情況下,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三、犯罪未遂,處罰之。 {{Center|'''第二十二條<br />法人及等同法人的刑事責任'''}} 一、上條第一款所指的犯罪,如由法人或無法律人格社團作出,科處最高澳門幣二十萬元罰金。 二、第一款所指的實體責任並不排除有關人士的個人責任。 ===第二節 行政違法行為=== ====第一分節 共同規定==== {{Center|'''第二十三條<br />適用的制度'''}} 對違反本法律規定的行為,適用十月四日[[第52/99/M號法令]]核准的行政違法行為的一般制度,但須遵守以下各條的特別規定。 {{Center|'''第二十四條<br />行政處罰份量的確定'''}} 在確定行政處罰的份量時,須特別考慮: (一)違法行為的嚴重性、貨物的價值、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對外貿易關係所造成的危害或損害,以及行為人的經濟能力及經濟狀況; (二)違法行為是否可帶來相當巨額的利益或是否因違法者有意獲得該利益而作出;巨額利益按《[[刑法典]]》的標準評定。 {{Center|'''第二十五條<br />減輕或不科處罰款'''}} 當有關貨值屬小額且違法行為屬偶然性時,可減輕或不科處本法律所定的罰款。 {{Center|'''第二十六條<br />累犯'''}}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自定出刑罰或處罰的司法裁判或行政決定確定之日起一年內再實施相同的行政上之違法行為者,視為累犯。 二、 如屬累犯的情況,對本節所指行政違法行為可科處的罰款的下限須提高四分之一,而其上限則維持不變。 {{Center|'''第二十七條<br />處罰的併處'''}} 如行政違法行為競合,又或一事實同時構成違反本法律和規範消費稅的法例的行政違法行為,則各項處罰一併科處。 {{Center|'''第二十八條<br />扣押的權限'''}} 對於違反本法律或特別制度的行為,如法律規定須宣告所涉及的貨物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則下列實體有權限作出保全性扣押: (一)海關; (二)經濟局,由經濟活動稽查廳行使; (三)負責衛生檢疫及植物檢疫的當局。 {{Center|'''第二十九條<br />保全性扣押'''}} 一、即使法律並無規定有關行政違法行為所涉及的貨物及其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上條所指當局亦可對該等貨物或物件作保全性扣押,以保證罰款、稅項及其他可要求的負擔獲繳納;但所有人能提供與貨物及物件價值等同的擔保或銀行擔保者除外。 二、在未就有關程序作確定性決定前,被扣押的貨物及物件由負責扣押的當局看管,但亦可設定保管人,其報酬由違法者承擔。 三、如扣押物屬可滅失或可變壞物,有權限當局可視情況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Red|'''*'''}} 四、如涉及危險品,則扣押和其他續後程序遵循專有法例訂定的制度。{{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12/2022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條<br />損害扣押'''}} 違法者使貨物及物件未能被扣押時,如按其他法律規定不科處更重處罰,則罰款下限等同於貨物及物件價值,而罰款上限等同於貨物及物件的價值的兩倍,但所科處的罰款不得少於澳門幣5,000.00元。 {{Center|'''第三十一條<br />決定'''}} 一、作出處罰的確定性行政決定或確定的有罪裁判中,應命令將所扣押貨物的所有權轉移予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根據海關關長或經濟局局長的建議,決定將該等貨物交予能確保將之用於有益社會用途的實體。 二、如行政決定或司法裁判確定性認定不存在行政違法行為,又或在保全性扣押中的貨物或物件對第二十九條第一款之目的而言並非必要者,則須通知利害關係人領取該等貨物或物件,並為此定出期限。 三、如在為領取貨物或物件而定的期間屆滿後六個月內,該等貨物或物件仍未被領取,則有權限的行政當局可視情況而命令將之出售、銷毀或撥作有益社會的用途。 {{Center|'''第三十二條<br />出售'''}} 一、如屬下列任一情況,則海關關長或經濟局局長必須命令將第二十九條第一款所指貨物及物件送交財政局出售: (一)不在法定期限內自動繳納罰款、稅項及其他應繳的負擔;屬此情況,以出售的全部或部分所得抵付所欠繳的金額; (二)貨物因其性質致使容易變壞。 二、如被扣押的貨物或物件可對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構成危險,或屬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動植物品種,又或受法律規定或規章性規定所限而不容許出售或不接受提供擔保者,則不容許將該等貨物或物件出售,亦不接受提供第二十九條第一款所指的擔保或銀行擔保。 {{Center|'''第三十三條<br />屬第三人的貨物及物件'''}} 如貨物或物件對公共安全或公共衛生構成危險,或屬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動植物品種,則即使實施行政違法行為當日該等貨物或物件不屬任何違法者,或在宣告該等貨物或物件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之時,其已不屬任何違法者,亦不妨礙將之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Center|'''第三十四條<br />確定貨物價值的標準'''}} 一、為適用本法律的規定,貨物價值以商業發票上所載價值為準。 二、如無發票,或有權限實體認為發票上所載價值與所估計的貨物價值不符,則根據下列標準作估價: (一)最近進出口的、性質及數量相同或類似的、來源相同的貨物的平均價; (二)相同或類似的貨物在設於澳門特別行政區三間商業場所的本地平均出售價格,但須扣除毛商業利潤及所交付的消費稅;如無三間商業場所,兩間或一間亦可;屬零售的情況,所扣除毛商業利潤不得超過30%; (三)由鑑定人作估價。 {{Center|'''第三十五條<br />貨幣的兌換'''}} 如須兌換貨幣,則使用澳門金融管理局所發佈的兌換率,且應以進行活動當日的兌換率為準;如當日無牌價,則以其後首個工作日的兌換率為準。 ====第二分節 不符合規範的活動==== {{Center|'''第三十六條'''{{Red|'''*'''}}<br />'''須具備准照的活動'''}} 一、在未具備所要求的准照的情況下,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在此轉運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使用准照進口、出口或轉運超過准照所載數量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且須將所超出的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三、使用准照進口、出口或轉運非准照所載貨物者,科處相當於該等貨物價值的15%至100%的罰款,但罰款金額不得少於澳門幣1,000.00元;如違法行為顯示行為人意圖欺詐者,則尚可宣告該等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七條<br />須具備申報單的活動'''}} 一、在未具備所要求的申報單的情況下,使貨物運入或運離澳門特別行政區或在此轉運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在進行有關活動時未有提交申報單,且在其後十個工作日內亦未將申報單以電子方式提交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元罰款。{{Red|'''*'''}} 三、使用申報單程序進行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對外貿易活動,且申報單所載貨物異於實際進口或出口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四、使用申報單程序進行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對外貿易活動,而申報單所載貨物與實際進口或出口的貨物相同者,應自提交申報單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取得所應具備的准照,否則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三十八條<br />不再進口'''}} 不在第十三條所定期間內,將暫時出口的貨物再進口,或申請將暫時出口轉換為本地產品出口或再出口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5,000.00元罰款。 {{Center|'''第三十九條<br />轉運'''}} 一、不在第十五條第一款及第二款規定期間內使該條第一款所指的貨物運離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元罰款。{{Red|'''*'''}} 二、如在上款所指情況下不按第十七條的規定將轉運轉換為進口,則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如無法將貨物扣押,則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 三、不在第十五條第三款規定期間內使該款所指的貨物運離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Red|'''*'''}} 四、對根據第十六條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須作出以下行為但不作出的人,科處澳門幣10,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Red|'''*'''}} (一)將貨物交由海關看管,或作為貨物保管人將貨物存倉;{{Red|'''*'''}} (二)在轉運申報單或轉運准照上說明貨物處於上項所指的何種狀況及貨物存倉地點。{{Red|'''*'''}} 五、如屬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又或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的情況,則對上款所指違法行為科處澳門幣20,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Red|'''*'''}} 六、未經海關許可前打開或重新包裝轉運的貨物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元罰款。{{Red|'''*'''}} 七、如上款所指違法行為涉及出口表(表A)或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又或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則罰款金額為澳門幣50,000.00元至100,000.00元。{{Red|'''*'''}}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條<br />規避'''}} 在無准照下出口或試圖出口貨物或產品,但因嗣後改變目的地,而使最終目的地變為要求具備准照的國家或市場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 {{Center|'''第四十一條<br />出口活動的交易'''}} 一、貨物的出口活動僅可經獲許可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經營的銀行交易。 二、不遵守上款規定者,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科處澳門幣50,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 ====第三分節 准照的讓與及產地來源證明==== {{Center|'''第四十二條<br />准照的讓與'''}} 一、在未獲得第九條第二款所指的許可下以任何方式移轉、交易或讓與准照者,科處下列罰款: (一)如屬出口表(表A)所載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2,000.00元至30,000.00元罰款; (二)如屬進口表(表B)所載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5,000.00元罰款; (三)如屬須具備轉運准照的貨物的情況,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30,000.00元罰款。{{Red|'''*'''}} 二、如屬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到受配額限制的市場的情況,除上款(一)項所規定的罰款外,尚向外貿經營人一併科處關於出口配額使用權的法例所定的處罰。 三、對外貿易活動的商業發票或訂貨合同並非以准照持有人的名義發出者,視為准照已讓與,但不排除有其他視准照為已讓與的情況。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四十三條<br />產地來源證明'''}} 一、在未遵守相關產地來源規則下,製造、儲存、受寄存而持有或出口須具備澳門特別行政區產地來源證明的貨物者,科處下列罰款: (一)如違法行為涉及出口表(表A)所載或普遍優惠制內的貨物,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如違法行為涉及不屬上項所指貨物,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2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行為未遂,處罰之。 三、第一款所規定的罰款可與下列任何處罰一併科處: (一)關於出口配額使用權的法例所定的其他處罰,但僅限於將紡織品及成衣出口到受配額限制的市場的情況; (二)取消向違法者發出的產地來源證; (三)在經濟局訂定的為期最長六個月的期間內,中止發出出口准照。 {{Center|'''第四十四條<br />原產地的註明'''}} 違反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定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 15,000.00元罰款,且須將可用作實施其他違法行為的貨物扣押,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有關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Center|'''第四十五條<br />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 一、在違反第十九條第三款(一)項的規定下,未證明有關貨物的來源及目的地者,科處澳門幣1,000.00元至15,000.00元罰款,倘屬累犯或違法行為屬嚴重者,尚可宣告處於不符合規範狀況的貨物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 二、不履行第十九條第三款(二)項規定的任一義務者,科處澳門幣10,000.00元至50,000.00元罰款。 {{Center|'''第四十六條<br />使文件內容變動'''}} 一、藉使用內容經變動或經塗改的文件,將貨物出口或試圖出口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200,000.00元罰款,且須將貨物扣押,並宣告歸澳門特別行政區所有;但另有更嚴重處罰者除外。 二、在原產地與附同於貨物的文件所註明的原產地不符的情況下,將不論原產地為何的外地貨物再出口或試圖再出口者,科處澳門幣5,000.00元至100,000.00元罰款。 ====第四分節 程序==== {{Center|'''第四十七條<br />實況筆錄的製作'''}} 一、如當局或執法人員目睹任何違反本法律規定的行為,應製作或命令製作實況筆錄,並將之送交有權限實體。 二、如屬懷疑實施犯罪的情況,則須在最短時間內將實況筆錄僅送交檢察院。 {{Center|'''第四十八條<br />聽證及辯護'''}} 一、調查完畢後,須將各項歸責的事實及有關時間、方式與地點等情節,禁止和處罰該等事實的法律,以及可科處的處罰通知違法者,並指明其可在所定期間內提交辯護書和提供相關證據方法。 二、上款所指期間按程序的複雜程度定為十至二十個工作日。 三、違法者就每一違法行為可在證人名單內提出最多三名證人。 {{Center|'''第四十九條<br />通知'''}} 一、就行為及決定,應儘可能通知被通知者本人,且須繕立筆錄;筆錄經負責通知者及被通知者簽署後附存於卷宗,並將副本交予被通知者。 二、如以掛號信方式作出通知,而被通知者居住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則視該通知於發出掛號信後第三個工作日作出。 三、如無法以其他法定方式作出通知,則由有權限當局決定以較適合具體個案的下列任一方式為之: (一)張貼兩份告示,一份貼於有權限實體的總辦事處,另一份貼於倘知悉的被通知者的最後住所或職業住所; (二)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多讀者的一份中文報章及一份葡文報章上刊登公告。 {{Center|'''第五十條<br />處罰權限'''}} 下列者有權限科處本法律所定的行政處罰;但另有規定者除外: (一)本章第二節第二分節所定者,由海關關長科處; (二)本章第二節第三分節所定者,由經濟局局長科處。 {{Center|'''第五十一條<br />罰款的繳納'''}} 一、行政罰款應自接獲處罰決定的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繳納。 二、繳納罰款,並不免除違法者應繳的消費稅及手續費。 三、如不在第一款所定期間內自動繳納罰款,則由有權限實體按稅務執行程序,以處罰決定的證明作為執行名義,進行強制徵收;但如以公共拍賣或法律容許的其他方式將扣押的貨物及物件出售,而用其所得能悉數繳納罰款者除外。 四、基於違法者的經濟狀況及所科處的罰款金額,行政長官可應利害關係人的申請,例外地許可將罰款及有關法定利息按月分期等額繳納,但最長不得超過十二期。 五、如有任何一期款項未能於約定之日繳納,除須支付已到期的利息外,尚導致其餘各期的款項立即到期,並即時進行強制徵收。 {{Center|'''第五十二條<br />繳納罰款的責任'''}} 一、違法者,不論是否為法人或無法律人格的社團,即使屬不合規範設立的法人,均須負責繳納罰款。 二、如違法者為法人,則判定須對違法行為負責的行政管理機構成員或以其他方式代表該法人的人,亦須對繳納罰款與法人負連帶責任。 三、對無法律人格的社團所科處的罰款,以該社團的共同財產繳納;如無共同財產或共同財產不足,則以每一社員的財產按連帶責任制度繳納。 {{Center|'''第五十三條<br />罰款的歸屬'''}} 罰款所得,屬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收入。 ==第四章 最後及過渡規定== {{Center|'''第五十四條'''{{Red|'''*'''}}<br />'''上訴'''}} 就按本法律作出的行政行為,可直接提起司法上訴。 {{Red|'''* 已更改 - 請查閱:[[第3/2016號法律]]'''}} {{Center|'''第五十五條<br />補充規定'''}} 本法律規定的關於准照、申報單及產地來源證明的制度的補充規定,由行政法規訂定。 {{Center|'''第五十六條<br />補充法律'''}} 補充適用《[[行政程序法典]]》、《[[刑法典]]》及《[[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 {{Center|'''第五十七條<br />廢止'''}} 廢止一切與本法律的規定相抵觸的法例,尤其: (一)十二月十八日[[第66/95/M號法令]]; (二)十二月二十一日[[第59/98/M號法令]]; (三)二月十二日[[第28/96/M號訓令]]; (四)二月十二日[[第29/96/M號訓令]]; (五)六月二十五日[[第158/96/M號訓令]]。 {{Center|'''第五十八條<br />生效'''}} 本法律於公佈後滿九十日生效。 二零零三年六月五日通過。 立法會主席 曹其真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二日簽署。 命令公佈。 行政長官 何厚鏵 </onlyinclude> {{澳門法律|年份=2023年}} tph1f36aexzp0l7ewgkwd3sqojvp4pp Category:2023年澳門法律 14 1109962 2173517 2022-08-22T09:37:11Z 廣九直通車 41127 cat. wikitext text/x-wiki [[分类:澳門法律]] jkbazuz9x2tjqdfpehph6tdzdd4fbsa 全唐詩/卷771 0 1109963 2173521 2022-08-22T09:45:36Z S M Lee 1946 錄入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section=卷七百七十一|noauthor=宋雍 戴休珽 盧鉟 趙摶 張安石 蔣吉 周濆|previous=[[../卷770|卷七百七十]]|next=[[../卷772|卷七百七十二]]|notes=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卷一萬八千一百七十六{{*|集部}}|edition=}} ==宋雍{{*|一作邕,詩二首。以下爵里世次俱無考。}}== ===春日=== <poem> 輕花細葉滿林端,昨夜春風曉色寒。 黃鳥不堪愁裏聽,綠楊宜向雨中看。 </poem> ===失題=== <poem> 斜雨飛絲織晚風,疎簾半捲野亭空。 荷花開盡秋光晚,零落殘紅綠沼中。 </poem> ==戴休珽{{*|詩一首}}== ===古意=== <poem> 窮秋朔風起,滄海愁陰漲。 虜騎掠河南,漢兵屯灞上。 羽書驚沙漠,刁斗喧亭障。 關塞何蒼茫,遙烽遞相望。 弱齡負奇節,俠客多招訪。 投筆棄{{另|繻|書}}生,提戈逐飛將。 拔劍照霜白,怒髮衝冠壯。 會立萬里功,視君封侯相。 </poem> ==盧鉟{{*|詩一首}}== ===勖曹生=== <poem> 桑扈交飛百舌忙,祖亭聞樂倍思鄉。 尊前有恨慚卑宦,席上無憀愛豔妝。 莫為狂花迷眼界,須求真理定心王。 遊蜂採掇何時已,只恐多言議短長。 </poem> ==趙摶{{*|詩二首}}== ===琴歌=== <poem> 綠琴製自桐孫枝,十年窗下無人知。 清聲不與眾樂雜,所以屈受塵埃欺。 七弦脆斷蟲絲朽,辨別不曾逢好手。 琴聲若似琵琶聲,賣與時人應已久。 玉徽冷落無光彩,堪恨鍾期不相待。 鳳囀吟幽鶴舞時,撚弄錚摐聲亦在。 向曾守貧貧不徹,賤價與人人不別。 前回忍淚卻收來,泣向秋風兩條血。 乃知凡俗難可名,輕者卻重重者輕。 真龍不聖土龍聖,鳳凰啞舌鴟梟鳴。 何殊此琴哀怨苦,寂寞沈埋在幽戶。 萬重山水不肯聽,俗耳樂聞人打鼓。 知君立身待分義,驅喝風雷在平地。 一生從事不因人,健步窣雲皆自致。 不辭重拂弦上塵,市廛不買多讒人。 莫辭憔悴與買取,為君一曲號青春。 </poem> ===廢長行<ref>辨其惑於無益之戲,而不務恤民也。</ref>=== <poem> 紫牙鏤合方如斗,二十四星銜月口。 貴人迷此華筵中,運木手交如陣鬬。 不算勞神運枯木,且廢為官恤惸獨。 門前有吏嚇孤窮,欲訴門深抱冤哭。 耳厭人催坐衙早,纔聞此戲身先到。 理人似愛長行心,天下安平多草草。 何當化局為明鏡,掛在高堂辨邪正。 何當化子作筆鋒,常在手中行法令。 莫令終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負天子。 </poem> ==張安石{{*|有《涪江集》一卷,今存詩二首。}}== ===玉女詞=== <poem> 綺薦銀屏空積塵,柳眉桃臉暗銷春。 不須更學陽臺女,為雨為雲趁惱人。 </poem> ===苦別=== <poem> 向前不信別離苦,而今自到別離處。 兩行粉淚紅闌干,一朵芙蕖帶殘露。 </poem> =={{*|詩十五首}}== ===石城=== <poem> 繫纜石城下,恣吟懷暫開。 江人橈艇子,將謂莫愁來。 </poem> ===漢東道中=== <poem> 九十九岡遙,天寒雪未消。 羸童牽瘦馬,不敢過危橋。 </poem> ===高溪有懷=== <poem> 駐馬高溪側,旅人千里情。 雁山山下水,還作此泉聲。 </poem> ===寄進士賈希=== <poem> 恨苦淚不落,耿然東北心。 空囊與瘦馬,羈絏意應深。 </poem> ===出塞=== <poem> 瘦馬羸童行背秦,暮鴉撩亂入殘雲。 北風吹起寒營角,直至榆關人盡聞。 </poem> ===旅泊=== <poem> 霜月正高鸚鵡洲,美人清唱發紅樓。 鄉心暗逐秋江水,直到吳山腳下流。 </poem> ===次青雲驛=== <poem> 馬轉櫟林山鳥飛,商溪流水背殘暉。 行人幾在青雲路,底事風塵猶滿衣。 </poem> ===大庾驛有懷=== <poem> 一囊書重百餘斤,郵吏甯知去計貧。 莫訝偏吟望鄉句,明朝便見嶺南人。 </poem> ===題商山修路僧院=== <poem> 此地修行山幾枯,草堂生計只瓶盂。 支郎既解除艱險,試看人心平得無。 </poem> ===題長安僧院=== <poem> 出門爭走九衢塵,總是浮生不了身。 惟有水田衣下客,大家忙處作閒人。 </poem> ===次商於感舊寄盧中丞=== <poem> 昔年簪組隘丘門,今日旌幢一院存。 何事商於淚如雨,小儒偏受陸家恩。 </poem> ===樵翁=== <poem> 獨入深山信腳行,慣當貙虎不曾驚。 路傍花發無心看,惟見枯枝刮眼明。 </poem> ===四老廟=== <poem> 無端捨釣學干名,不得溪山養性情。 自省此身非達者,今朝羞拜四先生。 </poem> ===昭君塚=== <poem> 曾為漢帝眼中人,今作狂胡陌上塵。 身死不知多少載,冢花猶帶洛陽春。 </poem> ===聞歌竹枝=== <poem> 巡隄聽唱竹枝詞,正是月高風靜時。 獨向東南人不會,弟兄俱在楚江湄。 </poem> ==周濆{{*|詩四首}}== ===重門曲=== <poem> 憔悴容華怯對春,寂寥宮殿鎖閑門。 此身卻羨宮中樹,不失芳時雨露恩。 </poem> ===山下水=== <poem> 背雲沖石出深山,淺碧泠泠一帶寒。 不獨有聲流出此,會歸滄海助波瀾。 </poem> ===逢鄰女=== <poem> 日高鄰女笑相逢,慢束羅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 </poem> ===廢宅=== <poem> 牢落畫堂空鎖塵,荒涼庭樹暗消春。 豪家莫笑此中事,曾見此中人笑人。 </poem> ==註釋== <references/> {{footer|previous=[[../卷770|卷七百七十]]|next=[[../卷772|卷七百七十二]]}}{{唐朝作品}}[[Category:唐詩]] ec78jhb6sjug2i3bdy02rw6xxa0nt84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关于优化调整2022年2所州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 0 1109964 2173525 2022-08-22T10:47:57Z Kcx36 88351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关于优化调整2022年2所州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 | 发布者 =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 | 发布于 = | 发文字号 = 大教体字〔2022〕43号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 }} 各县市教育体育局,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 {{gap}}为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州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关于优化调整2022年2所州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 | 发布者 =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 | 发布于 = | 发文字号 = 大教体字〔2022〕43号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 }} 各县市教育体育局,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 {{gap}}为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州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切实推动全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州委、州政府要求,经大理州教育体育局党组会议研究,并报请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决定对2022年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2所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优化调整。具体调整如下: {{gap}}2022年起,州实验中学停止招生,将州实验中学和下关一中合并为一所学校,州实验中学招生计划纳入下关一中招生,同步扩招4个班200人。调整后共下达下关一中招生计划1400人。下关一中和州实验中学2022年招生计划以此件为准,请遵照执行。 {{gap}}附件:2022年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招生计划调整表 {{署名 |云南省人民政府 |{{印|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center=五角星}} |2022年7月1日 }} {{gap}}(联系人及电话:李高权 213**** 189******21) {{gap}}(此件不公开) {{PD-PRC-exempt}} lssdvnx1mim75jpoif23ufa5mzskp03 2173526 2173525 2022-08-22T10:49:11Z Kcx36 88351 // Edit via Wikiplus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关于优化调整2022年2所州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的通知 | 发布者 = 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 | 发布于 = | 发文字号 = 大教体字〔2022〕43号 | year = 2022 | month = 7 | day = 1 }} 各县市教育体育局,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 {{gap}}为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州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切实推动全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州委、州政府要求,经大理州教育体育局党组会议研究,并报请州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决定对2022年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2所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优化调整。具体调整如下: {{gap}}2022年起,州实验中学停止招生,将州实验中学和下关一中合并为一所学校,州实验中学招生计划纳入下关一中招生,同步扩招4个班200人。调整后共下达下关一中招生计划1400人。下关一中和州实验中学2022年招生计划以此件为准,请遵照执行。 {{gap}}附件:2022年下关一中、州实验中学招生计划调整表 {{署名 |{{印|大理白族自治州教育体育局|center=五角星}} |2022年7月1日 }} {{gap}}(联系人及电话:李高权 213**** 189******21) {{gap}}(此件不公开) {{PD-PRC-exempt}} ob8pxanq4l68id0k9mmuzy43u5sm3sf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正月 0 1109965 2173535 2022-08-22T11:16:40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 wikitext text/x-wiki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正朝□□罷後,大殿,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傳曰,以旬前推擇。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稟草記。傳曰,以旬前推擇事,命下矣。展謁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正月初七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五日,乃仁政門百官朝參日次□春享大祭齋戒相値。在前如此之時,有退行之例,而法典內,當月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皆是應行之日,此三日中,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十一日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典設司,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司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爲之矣。今始追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農者,國之大本,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故歲首每下勸農之敎,而視若文具。其不着意,豈飭礪之意哉?昨年勸農之旨,業已詳諭,今復何諭?噫,雖帝王之尊,自古有親耕之例,此示重農於民也。況荐歉之餘,昨農雖小登,民尙未蘇。其有三登之望,此時耕農,勤乎?怠乎?其令飭礪列邑,將昨年之旨,曉諭小民,勉哉勖哉。其所勤慢,重繩豈貸?其須體此之意,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而其他寬民務農之政,守令報于道臣,道臣報于備局,孜孜保民,俾有實效事,亦爲飭礪京外。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元朝慶賀,法殿親臨,卽典禮之大者。在庭群僚,孰敢不肅然敬謹,而方大臣以下整笏拱立之時,漢城判官李世聃,被酒昏伏,稱以腰病,涕唾叫呼,擧措荒亂。臣使憲吏據理諭之,則乃反高聲叱退,如此駭妄之人,不可置之。請漢城判官李世聃汰去。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不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諫官。請獻納金若魯出仕。{{*|避嫌措語在上}}新除授行司諫院大司諫朴文秀,以陳奏副使,時未復命。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下諭事,依啓。 ○以獻納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不肖無狀,福過災生,當初出海,本爲密邇君父,下與子孫兄弟叔姪相依,以畢餘生矣。不意來泊江郊,未及半年,奇疾纏身,竟至於此。自六月初吉以後,至于今日,症情百出,奇奇怪怪,不可摟指。入冬以後,刺痛之症,大勢雖退,數三餘症,肆力益毒,皆人所罕之症。今臣小築纔成,卽得必死之疾,誠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者,臣之謂也。近京以來,終不得一瞻天顔,厥後朝賀之禮,亦不計其數,而虛受朝家待朝賀之禮,臣心毁蹙,若負荊棘。今玆正朝,乃是三陽回泰,爲一年之始。聖主親臨受賀,百僚駿奔,事尤異於他日,而萬無轉身赴闕之道。顧念朝賀,無可脫之職,願依宋明諸朝勒停月俸及月致之例,使臣心得以安於入地,則實聖上體下之仁,臣不勝大願。御醫守在江村,爲日已多,臣心不安,尤莫知所喩。臣肖翹之命,大限有定,非腐草陳根,所能回生,徒以不安臣心而已。伏乞聖上,特命召還,以安臣心,則歸死而不忘結草之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聞承宣所達,深用念焉。觀書啓之所達,神明所相,勿藥有瘳,欣慰曷諭,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御醫,卿恙快愈,自當復命,卿其安心,其須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一日辰時,上御仁政殿。正朝親臨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二嚴後,政院、玉堂,入宣政門內外儀。上御宣政殿,政院、玉堂,具朝服行四拜禮。出詣仁化門外外儀。李春躋、柳萬重、韓師得、徐命臣、金啓白爲左班,立於左。李重協、鄭必寧、宋秀衡、柳綽、金兌和爲右班,立於右。三嚴啓請後,上御黑冕旒冠,黑衮龍袍,玉轎出仁化門,樂作,左右侍衛,鞠躬祗迎。藥房提調尹淳進前奏曰,霜朝殿坐,觸冷可慮,請御煖帽。上曰,豈至着煖帽乎?上殿坐于仁政殿。左班由東階而入。右班由西階而入,分左右入侍,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引儀讀致辭,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敎,百官跪,三叩頭山呼,百官軍校,齊聲千歲山呼,又齊呼千歲再山呼,又齊呼千千歲。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箋,百官跪奉箋,讀箋。百官俯伏興平身,禮物請付有司,禮畢,上還宮,左右班,祗送於仁化門外而退。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趙國彬。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啓請矣。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矣。間或因特敎擧哀,而係是不常有之禮,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磨鍊。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昨夜二更量,承奉朝賀崔奎瑞疏批往傳之命,而大臣家在江上,城門已閉,不得出去。留待罷漏後,卽爲馳往,則昨日三更時,大臣已卒逝。未及傳諭,宣讀喪所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噫,爾往讀,不過卽予未知其逝之批,將此備忘,復往宣讀,依唐故事,替予躬往。 ○備忘記,崔奉朝賀,以廉謹之操,先知之明,潔身處鄕,養德思谷。當辛壬奔競之際,不染不汚,氷玉其心。甲辰嗣服之初,因寡昧之淺誠,惟昔年之深恩,其雖上京,不改舊心,以奉朝應命,堅確之志,澄淸之心,師表他人。予之望倚若何哉?況身雖在於鄕谷,猶眷眷於宗國,先挫奸膽,樹不世之大功,力辭勳名,成恒日之雅操。始終高節,略文何形?且當初廉退,悶世道之囂薄,末梢上洛,考終命於王畿,其退其進,允叶處義,其考往牒,可謂罕聞,待其日暖,肩輿卽見矣。豈意箚答纔下,此單遽上?傷悼之極,無以形喩。其況史館書啓,尤切痛深。噫,黃耉其逝,其將倚何?喪葬諸需,依禮文擧行,柩材亦令擇送,而祿俸,依大臣例,限三年仍給。而噫,士之知友,其宜成其美。予之於元耉,知雖晩,已許知己。徒思寵耀之意,不思成美之道乎?其令該曹,以奉朝賀祿俸,限三年以給,四時,亦令該曹,稟旨題給,以表予意。頃年四字之褒,今者略諭之旨,忠淸大節,蓋擧其綱,亦令太常,不待諡狀,節惠之典,卽爲擧行。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敬奉備忘記,馳往龍山江奉朝賀崔奎瑞喪所,依聖旨,宣讀一通於殯次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bb鞫b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bb嚴b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昨日大殿受賀還宮之後,廷臣又有東朝及中宮殿陳賀節次,侍衛諸臣,亦當改服同參,而徑卽退出,不入賀班。卒乍之際,雖未及周旋,儀節之間,終有所欠缺,其在事體,殊涉疎忽,請昨日侍衛諸臣,竝命推考。頃者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請洪得厚憲職之改正也。聖批開可矣。雖使得厚,人地果合是選,而性孝之言爲過中,其在重臺言審銓注之道,稍歷歲月,更待公議而後,還擬臺望,容或可也。今乃汲汲收擬,視若無故之人,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請當該銓官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未肅拜,持平金錫一呈辭,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歲律已改,日寒愈嚴,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之事,今日不可不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處,今已快愈矣。勿爲入診,稟定事入侍,時達,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陳奏三使臣引見。 ○李春躋啓曰,卒奉朝賀崔奎瑞成服後,遣近侍致弔事,單子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傳于宋秀衡曰,再明日次對,齋戒相値,明日來會事,分付。 ○乙卯正月初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書狀官黃梓,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臣等旣承勿爲入診之敎,故諸醫則不入矣。日寒不減,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眩氣,何如?上曰,不復往來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何如?上曰,今則屈伸如常矣。興慶曰,運用亦如常乎?上曰,然矣。三使臣進來,可也。三使臣進伏,命均曰,臣等出疆之後,歲色已改,臣不勝瞻慕之忱。及到近畿,伏聞聖體受灸之報,其爲驚慮,如何盡達?入京後詳聞聖候差勝,又伏承藥院下敎,臣不勝歡喜之至。聖體五六朔間,連得平吉乎?上曰,自昨秋至于過冬,連得差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臣等之往返遲延,已過半年,回到瀋陽,逢着節使,渡江後,連承上候,不勝欣幸矣。臣之出疆時,已聞幾微,而還京後,聞已設産廳云。明明上天,必祚我東方,前頭必有國家莫大之慶矣。臣等不任歡抃之忱矣。上曰,詩不云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卿等去時夏節,而今已易年矣。萬里好還,心甚欣喜。命均曰,王靈所曁,臣等無事歸來,莫非國恩矣。上曰,先來之言是耶?副使之頰下瘡穴完合云,然耶?文秀曰,在北京時,果完合,中路或破或合,以此度之,則畢竟似完合矣。上曰,大臣之筋力頗健矣。燕行往返,而未見其憊敗,副使之偏母無恙云,可喜可喜。文秀曰,臣之老母,荷聖上軫念之恩,天高地厚,臣實不知死所矣。臣幼而孤露,收養於外三寸李台佐,至今視台佐如父,視宗城如同氣。臣母年踰七十,外三寸台佐及臣之伯母,俱是望八之人,三老人,皆朝夕難保之勢也。無恙好在,得以相見,此莫非國恩也。命均曰,在北京時,日氣頗熱,而無雨雪,中路見有積雪,入我境後,連日有雨,且有霧災,聖敎特下,飭勵修省之誠,倍切於聖慮,臣還京聞之,不勝仰慮之忱矣。上曰,諒由涼德,此外何言?彼人之事,未可期必,而使事順成,可幸矣。命均曰,當初彼人,使來則議結云。而立彼文書,遣官査覈,則彼人不爲,故不能完結,而彼人言曰,議處於大國,非前例也。使本國議律,乃待汝國之道云。禮部尙書執文書不上,故多用賂物彌縫,而罪人事則便是未了案耳。彼人曰,前後勿遣別使爲言矣。今何以別使來也云云。今番則議律後,只送齎咨官,勿送謝恩使爲宜矣。彼人曰,曾前如此事議律,則該國爲之云。臣等曰,我國則勅使出來,按同査治爲言矣。上曰,彼人之事可異矣。命均曰,當議廟堂,入送齎咨官矣。文秀曰,此事姑非時急事,廟堂咸聚,考例相議,歸一而處之好矣。上曰,然矣。命均曰,禮部尙書處,無緣通之道。皇帝在他,消息難通,執筆官等處,以善爲周旋事通之,則彼人曰,議律前如是請囑,未安爲言。如是之際,所用賂銀甚多,此乃事勢不得已,而此路一開,爲悶大矣。且郞中處行賂,亦是無前例之事也。其間委折,難以細細陳達。而大抵此後,則在我國之道,唯以得其善言不足喜,得其惡言不足怒,爲心似好。彼雖戎狄,大國也。爲大國之道,非異事也。勿怒則好矣。此等事,必欲成事,故賂門漸開矣。皇明時,洪舜彦gg洪純彦g,以宗契gg宗系g事入京,其時所帶譯官,有前日入京時,給三百金於女人之自賣其身者。其女人爲禮部尙書之妻,多備錦段,名爲報恩段,以待其譯官之重來,適會此時,宗契gg宗系g事,專賴其譯官而順成。至今傳爲美談。此事雖異於宗契gg宗系g事,而凡有要求於彼人,無賂則不得成,此路一開,後弊難堪矣。文秀bb曰b,此事誠無可奈何矣。此後防之則必生事,惟不多給則爲幸,而防之則決難。彼人甚貧,見使行則必得奇貨。若初不行賂則誠大善,而旣始行賂而後,反不爲則必生事矣。年年譯官八包中,例有所給之數,而今番則多入,此則譯官之罪也。命均曰,皇朝時則使行與大國人,以文字言語,相爲問答矣。今則無文字言語之問答,只以通官輩往復,故所費多矣。甚可痛惋矣。上曰,鄭明守、李爾瞻時,亦難云矣。文秀曰,臣等徒食而已。無功無罪,而事之成不成,皆付之於中間通事者。厥輩應爲面議事,則曰議決,應爲議決事,則曰完決,中間之用事,擧此可知,而蓋厥輩必欲得銀貨,故晝夜竭力矣。命均曰,事事難易間,譯官之通情,非他途也。用金而後,得聞庶伴輩之言而已。文秀曰,其通路處果有力,故一夜半日之間,飜而爲之。其人乃順治之所乳養,康熙之手足,使之者至于今日,故彼中大臣以下,皆趨附云。蓋其人多權矣。命均曰,非權也,乃寵也。上曰,其亦非權耶?文秀曰,常廷玉輩,爲其下風,一賤人而能如此,可異也。梓曰,此非無依據事也。彼之三台皆曰,交付議處,今番必決爲言,故回聽,非專由於其人之用力也。命均曰,史記改錄事,旣已啓聞矣。上曰,明春之說,未可準信矣。命均曰,掌史者往治陵所,故他無知者矣。唐報艱以得之,送于政院矣。梓曰,唐報無可見之言矣。命均曰,西征事,關外問之,則皆曰防守而已。無戰伐之事云。到北京後,所聞亦同。再昨年九月,劉額付者驍勇,皇帝給官兵一萬,大破蒙古兵三萬,蒙兵敗走,不復入寇,額付言,留兵則難可屯戍,皇帝執手慰送云云。文書雖不得見,無用兵之事云矣。雍正多苛刻之政,出五星御史,譏察朝臣過失,故人皆惴惴慄慄,人問皇帝,何如?則只曰,萬歲爺萬歲爺,讚揚而已。問渠輩生利,則以手指之而已。蓋卽今彼中所見,人繁而蕭條矣。文秀曰,雍正,明且寬仁,而自聖之癖有之,故人無心服者,年今五十七也。雍正若死,則天下必變生矣。上曰,少退閤外。諸臣退出,有頃復命,諸臣入侍。上曰,俄者所達,畢說可也。文秀曰,猝入彼國,其處事情,不能詳悉,則淸國之必亡於雍正之手,未可期必,而第雍正之初立時,事不明正,故人心不服。人心未服,故欲爲鎭壓,多行殺戮。康熙舊臣數三百,以貪贓殺之。諸王多以罪死,餘屬置之熱河爲兵。唯聚財爲事,雖諸王,有罪必罰金銀,銖兩之微必察,十三省中,有私捧者則屬公。廣東布政司,古有黃金火爐,輸入於闕中,各省置養年庫,以殖貨利。凡干收捧之事,一時急督,故民不堪命。康熙時則關市大處收稅,而今則雖小處,皆收稅云云。財物多積如山,而民間則赤立,人無所措手足。以此人繁而甚貧,怨聲在路,故出五星御史,以爲譏察云矣。上曰,腹非者察之,正如秦始皇矣。文秀曰,雍正信用漢人,故人心不平。淸人有怨言則必殺之,外國降兵,竝作八奇,常明爲摠云矣。上曰,八奇,軍制耶?命均曰,軍制也。文秀曰,雍正之年已多,有二子而無定儲,人心未服,一朝若死則必生事。瀋陽本無魚鹽,必得我平安道而後,可以有魚鹽,其勢然也。彼國有變,則平安道爲必爭之地。十餘年內,似必不免,我國之憂不少矣。命均曰,未知其十餘年內,必有變故,而勢則然矣。卽今天時人事,安保其無變耶?文秀曰,彼中童謠,有山東眞人出之語云矣。上曰,今行亦用賂物於常明處耶。文秀曰,常明有同郞廳,不能用手云。故若用賂物,而一日之間,飜而成之,渠則不捧云耳。譯官之言不足信,而常明之爲人,甚善云矣。上曰,今番常明,不見使行耶?命均曰,畏五星御史之譏察,故不得來見云矣。文秀曰,卽今朝廷無人,西北兩路,誰能擔當,而西北,乃卽今軫念處也。彼若有變,則我國必難堪。及此閑暇,多般設施,以爲備豫之道爲宜。脫有風塵之警,則將奈何,臣於丁卯事懲之矣。臣之此言,非泛然也。實有隱慮矣。平安一道,監司則雖富饒,而各官及民間則皆殘弊矣。上曰,比嶺南不如乎?文秀曰,不如嶺南矣。爲監司者,武士則試才施賞,有孝行者則馳啓褒奬,好身手者則爲軍官,多行勸奬之方而後,可以風動一道。而卽今關西,到處皆風流場而已,誠可慨矣。上曰,卿亦盤遊而來乎?文秀曰,臣旣有病,大臣亦不好樂故不爲,而臣特畏權{{!|𥛚|⿰礻啇}}而不能爲矣。上曰,卿言非矣。方帶諫官之職,見人之不是,而不爲論啓耶?文秀曰,臣過平壤時見之,則前後監司之生祠堂、善政碑,不知其數。大抵監司之治不治,姑舍之,惟以媚悅爲習,收斂軍民,其費其弊,罔有紀極。今之爲監司者,必沈其碑於大同江,且去其畫像然後,民習方正矣。命均曰,碑閣事,朴文秀已有所達矣。年前因玉堂尹得和疏論,自備局回啓,使之撤去,而尙不擧行。平安監、兵營碑閣及立石,如前仍置,國法不行至此,殊可駭矣。上曰,祥原郡守李墷生祠事,旣令罷之矣。語曰,上濁下不淨。監司如此,則豈能禁下官乎?監司從重推考,依前回啓施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淸北沿路列邑見之,無一可守之地矣。凋弊甚矣。上曰,然則義州亦不固矣。文秀曰,不但凋弊,亦無軍餉矣。平監雖富,白馬山城,無一石米,將何以守之耶?上曰,無穀而然耶?不爲而然耶?文秀曰,非無穀也,不爲也。淳曰,江邊七邑有穀,可以貿得於江邊矣。文秀bb曰b,戶曹所屬關西稅米甚多,勿爲持來,仍而置之,則可作軍餉。而戶曹每每減價發賣而來,守令則幸其歇價,而監司間或防塞不許,而戶曹不聽云矣。上曰,曾有飭勵之事,而弊猶未祛矣。淳曰,安州還上十五萬石,而其民善爲備納,故未收甚小。關西雖小邑,還上不下於三四萬石,此可以爲軍餉矣。命均曰,平安道爲通貨之路,而義州以下各邑,凋弊特甚,更無餘地,蓋詳定之後,有此弊云矣。上曰,何年爲詳定耶?命均曰,再昨年爲之云。而軍制亦不無弊矣。文秀曰,龍川、鐵山之民,皆流入江邊。平安道五營所屬之軍,皆是收布之數也。一邊收布,一邊操鍊,民何以堪之耶?此出於數爲變通之弊也。初有定制,而數數變通,故至於如此也。且近來八道守令之數遞,爲弊甚矣。或有三年內五六易守者,安得不生弊耶?上曰,今番龍川,以何事而遞耶?文秀曰,以殺獄事,見遞云矣。上曰,龍川新倅趙國彬,下去耶?春躋曰,昨已下直矣。文秀曰,金在魯、宋寅明、徐宗玉等,旣已黜補,則有何大事,而殿下卽召還耶?彼三人者,或爲方伯,或典州府,坐席煖然後,可以知其處事情利病,做得國事。而到任屬耳,旋卽召還,徒貽迎送之弊也。有何所益乎?慶尙監司一動,七十州皆動,豈非大段弊乎?上曰,三銓官之召還,不過飭勵故然矣。而其言則果是矣。文秀曰,監司、守令,日日遞易,國事何事可成乎?上曰,筵中近甚寂寥,更聞靈城之戇言,可喜可喜,遠役之餘,舊習不減矣。而其言則果是矣。命均曰,行中員譯,自前若有病故,則以落留事狀聞,而今番金是瑜有實病,故使之落後,其餘則使之追後上來矣。八人外,多未及上來,事極可駭,令攸司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柵門外遲留之事,可異也。大臣及靈城,決不爲行中譯官而留之矣。予心甚怪之,故問之矣。文秀曰,自前使行時,齎咨官或先出來,而彼此行,日字不甚相遠,則使齎咨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出柵,已成前例。意者,齎咨行,每年往來時,所謂卜物,無朝家搜驗拘檢之事,故與稅官和應。義、龍、鐵諸商賈,多以彼中帽子去核及他物,外上持來,故復來負債,終至於辱國之境。且使行時,毋論公私,銀貨幾十分之七八,出給關東胡商,約以出來時,盡備所求之物而待之。及其出柵時推來,已成規例,而齎咨官行若先出,而不令其卜物,留待使行,同出柵門,則齎咨官先出時,使行時員譯,曾與胡商給價,貿積柵門之物,義、龍、鐵三邑諸商,與胡商符同,先爲外上貸去。然則使行出來時,多有狼狽之事,故曾者使行,爲慮此兩弊,有此齎官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同出,已成前例矣。今者齎咨官卞熤入來時,明知有前例,而又知其渠之卜物同時出柵之事而出來,則渠只當遵奉使行,分付,可也。到京之後,必欲先出其卜物,以諸使臣,受囑於行中譯官,而有此卜物,欲爲同時出柵樣,囑於大臣及重臣,至達筵席。國家少有紀綱,渠安敢若是?臣等之行,上使大臣,副使宰臣,書狀三司,則此便一朝廷,以幺麽商胥之輩,少無嚴畏之心,能使大臣及重臣,出力陳達,事之輕重,姑舍無論,似此擧措,誠爲朝廷寒心。臣等設或無狀,曲循譯官輩請囑而爲之。稅官之馳通義州,欲先出齎咨官卜物,此必卞熤慫慂而爲之。如此奸習,若不痛戢,則前頭之憂,有不可勝言矣。命均曰,聞員譯白活而爲之云。卞熤治罪汰去而後,熤之同官,庶可畏戢矣。上曰,靈城所達,必是疑大臣陳達之言,而其實則不然矣。文秀曰,義州府尹狀啓,自廟堂嚴辭防塞,道理當然,而不此之爲,稟達於筵席,豈不慨然乎?以卞熤之言,疑三使臣曲從譯官之請囑,此極慨然矣。上曰,謂之請囑則非矣。文秀曰,書狀黃梓,爲人狷介,萬里往返,操縱譯輩,無一毫私意。若非前例,則豈肯與臣等,分付齎咨官乎?命均曰,朝廷之待臣等太薄,臣實慨然矣。以臣等聽譯官之請囑爲言,臣等雖疲劣,寧有聽從譯官之請乎?上曰,不然矣。靈城、書狀,非受人請囑之人也。前例非卿等之所知,故托以前例,瞞過卿等者,譯官也。至於受賂云則過矣。凡人易於見欺,子産聞圉圉洋洋之言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譯官以前例爲言,則其信聽,豈異事耶?不過卿等見欺於譯官也。豈請囑而然耶?令攸司推治卞熤,可也。文秀曰,熤之罪狀,不可泛然治之。命均曰,卞熤不可一時推治而止,汰去可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回還沿路,旣有目見之弊,故仰達矣。西關昨年分等稍實邑,有最久最多年條徵捧之令,故方爲徵捧。而關西則最多最久年條,乃是丙申、戊戌、己亥舊逋也。已近二十餘年之後,其間死亡者多,而餘存無幾,則徵於隣族之外,無他善策,民人到處擁馬呼訴,此則不可不變通矣。興慶曰,還穀之最多最久年徵捧,自是規例,故兩西東北,則以此定式分付矣。蓋西關無近年逋欠,故舊逋之年久者,殆至二十餘年,而生存者無多,勢難徵捧。且今已歲飜,則有不可仍爲督徵,停捧似宜矣。上曰,依右相所達,勿捧爲可耶?重臣所見,何如?淳曰,關西近無慘凶,民習異於三南,備納還上,必及期爲之。故無近年逋欠,至於二十年舊逋,則到今似難更捧矣。然江原監司,頃有停捧之請,而大臣陳達勿施矣。今獨停捧於關西,則江原、咸鏡兩道,似有不均之歎。但此兩道逋欠,未必如西路之年久難徵,則亦一體變通,不無混淆之弊,覈實處之,似好矣。上曰,依判府事所達,關西一道則停捧,可也。興慶曰,歲飜後,舊逋,不可督徵,故有此停捧之令,則三道亦當一體停捧矣。上曰,然則平安、咸鏡、江原三道,皆停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譯李樞,前後有切gg功g於使事,而方在罪中,故敢達矣。上曰,爲先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今行見之,則譯官可謂無人,李樞、金是瑜若死,則無人甚矣。其中金慶門頗伶俐,故彼人皆厭金慶門矣。上曰,人物勝於李樞輩乎?文秀曰,李樞爲人頗善,燕行時不持一分銀,眞可尙也。金是瑜則英物,而金慶門,則頗多氣愚濫,與彼人言詰則必勝矣。命均曰,誠如文秀所達,而第素是不協於同輩者矣。當此乏人之時,似不無別施勸奬之道矣。文秀曰,設或兩國有事,則無譯官,實非細慮矣。上曰,醫官則皆爲東班職,譯官則極不過知中樞,有事於彼國,則必責此輩,誠可歎也。淳曰,譯官之言,嫌不能擧論,故臣爲六七年司譯提擧見之,則譯官之有功者,不過加給八包而已。非勸奬之道也。今若裁減譯科之數,而許通仕路則好矣。文秀曰,故相臣李德馨,以譯官白以相之爲人可用,稟爲訓常之任。金是瑜前後有功勞譯院,似用白以相例矣。命均曰,蒙淸學譯官,尤不成樣。而淸譯玄文恒,曉解淸語,今番使行時,亦多有宣力之事。如此之人,宜施加資之典,以爲激勸敎誨之地,何如?文秀曰,玄文恒之通解淸語,大臣諸譯,到處酬酢。北人叢集聞之,莫不驚異,及夫留館時爲使事,多以淸書往復,而見而答之者,每有稱歎之言,其爲生光,誠不少。行中諸譯,皆不成淸、漢語,而文恒之淸語,則發說無礙,臣雖不知,聞亦洞快。當初狀啓時,欲以文恒有勞於使事仰陳。而書狀官以爲,文恒之淸語,不可無論賞之道,而近來使行時,請賞譯官,未必爲而爲之者多。文恒事,若同歸於此,則恐未免疑訝,狀啓中姑勿擧論,還朝登對時,仰達實狀,則此爲激勸他譯之道云。故上使之言如此矣。蓋聞上通事,則赴燕甚數,堂上官則赴燕甚遠,故皆不願堂上。且聞淸學上通事,雖陞堂上,亦帶本任云,依此爲之則似好矣。上曰,通事事,後日議處,加資事,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有車馬名色,蓋曾前本寺,造置車子,運輸移御時雜物,而今則廢棄。臣見燕中車制,極其輕捷於行用,故以平安監營不虞備銀貨,買來一車。而曾見備局文書,則申飭平安監司,使之多造車子,而尙不擧行,故姑留本營,取樣後上送,而所用銀貨,則蕩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驛馬及馬夫,每以不實者,苟充以送,實爲痼弊,頃年一番請罪申飭矣。今番驛馬及馬夫,尤甚不實,僅免顚仆之患,事極可駭。其中尤甚不實驛馬馬夫之當該察訪,使之現告,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出疆,今已半年,此日還朝,欣幸何極,而其間耿耿戀慕之忱,不可形容,竊願仰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命均乍爲瞻仰而陳曰,玉色如常,無他未寧之候,不勝喜幸矣。第元老之喪,年已八十有餘,雖非變事,而耆舊倚重之臣,若是喪逝,公私之不幸大矣。上曰,頃已下敎,而此人不染於時象,雖於致仕之後,而倚重於予心大矣,有益於世道多矣。不幸喪逝,悼惜曷喩?大抵老人事,未可知也。纔聞病患之少愈,而旋見卒逝之單,甚可異也。淳曰,口呼陳疏,出於御醫之留在,爲不安,書啓以少愈爲辭,亦出於大臣之以還收御醫看病爲計云矣。上曰,崔奉朝賀之始終,可謂有爲矣。文秀曰,臣自北京到瀋陽,則冬至使行,適當柵門外露處時,大雨雪極寒。義州刷馬雇人及各道驛馬夫,皆凍兩足,漸次腐傷,將至於落足之境,萬無隨往冬至使入去之勢,故二十一名,不得不率來於臣行中。而自冬至使行,雇給兩車,追到新遼東,故臣慮其盡死,親往見之,則二十一名內三名,萬無救活之理。兩足幾盡腐落,所見之慘痛,何可盡達?兩車容數十人,雖非病者,決難爲之。況病足者,伸足而臥,病重者,兩人僅臥車內,病輕者,三人僅臥車內,勢不可不加雇車然後,可以運來。且無糧饌裹來之事,欲自臣行辦給,則留館近八十日,凡需罄盡。故其加雇車糧饌房錢等物,無路推移,又二十一人中,三人之病極重,極力治療,而終歿異域。其慘痛尤當如何?此亦不可不斂尸而雇運。故管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九兩六錢,運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三兩一錢出用,運來義州後,三名病死外,十八名中刷馬驅人十二名,則運送渠家,使之調治。咸鏡道驛馬夫自順,江原道驛馬夫龍鐵,忠淸道驛馬夫崔雄,慶尙道驛馬夫世發,全羅道驛馬夫今同、順采,雖運來義州,臣若發行,則實無主張救護之道,且衣袴甚薄,添病必矣。故管餉、運餉、海西三庫,均出木疋及木花,欲造衣造袴造襪以給。且招前僉使白世傑、獨孤爀逢授,欲使救療之際,冬至使入柵時,最初傷足,落後出來,慶尙道驛馬夫今封、己興,咸鏡道驛馬夫命伯、萬俊,忠淸道驛馬夫得萬等五名,亦病重,落留義州。其衣薄,一如臣等率來自順等六人,故義州所在管餉、運餉、海bb西b等三庫,均出白木十九疋二十二尺五寸,唐去核四十四斤,造衣袴襪各十一件,分給十一人後,六名則逢授白世傑,五名則逢授獨孤爀,使持藥物,日洗病足。且使義州,得給糧饌,善爲救療,期於得活矣。所用銀子及白木、木花等物,分付該營,蕩滌,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臣行率來冬至使行落後驛馬夫病足而致斃者,黃海道金郊驛馬頭葛孫,平安道大同驛馬夫俊丁,則臣自義州發行時,定色吏,各邑次次運屍,傳送渠家。至於臣行時運來凍足病死,江原道祥雲驛馬夫命眞,當初冬至使到柵外,以凍足病死,慶尙道昌樂驛之元,各別申飭,義州府草殯而來矣。若不趁凍節,運送本驛渠家,而或到春夏,則腐朽可慮,此皆死於國家之役,不可不自朝家運送矣。自廟堂斯速發關各道,使其本驛,定勤幹驛人,送義州運去,而運屍馬一匹,使沿路各邑雇給,而無論刷馬、驅人、驛卒,皆死於國役,則溺水者,旣自朝家恤典擧行矣。此則與溺水者迥異,使各道斯速恤典擧行則好矣。上曰,依爲之。而屍身留置於義州耶?文秀曰,草殯於義州矣。上曰,依施。而死者雖微賤之人,以王事死者也。令各其本道,恤典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文秀曰,故兵使襄武公贈兵曹參判鄭鳳壽,少爲浦義兵將李立丁卯擊胡,事誠奇壯。蓋北虜於丁卯年,破義州直向龍川,則府使李希建與宜春君南以興,守安州死節,彌僉使張士俊降於虜,虜使之行龍川府使事,其時安州陷沒,賊鋒已及於平山,大駕播遷,國事蒼黃。當此之時,鄭鳳壽、李光立、李立,以眇然數三武夫,謀入龍骨山城,斬張士俊,以數千殘兵,擊殺數萬胡兵,仍大逐之,以此北虜敗歸,兩西奠安。仁祖大王特嘉鳳壽等功,賜金圈子羊裘及衣資。又聞鳳壽有病,製賜加減八味元,至今西關之人,感頌聖恩。其後鳳壽爲嶺、湖南兩兵使、副摠管之職,皇明亦嘉鄭鳳壽、李立等功績,特差皇朝官職矣。臣過去龍川時,推見其銀牌與票文,則蓋於肅廟朝,道臣封進,肅廟覽而嘉之。鳳壽則特賜諡,李立則特贈職。今其銀牌、票文尙在,故臣爲備睿覽齎來矣。上曰,所謂銀牌何在?文秀曰,在此矣。自袖中出二封進納。上覽之曰,大臣及大提學,進來見之。淳進伏見之曰,此所謂宋朝時銀信也。上曰,今觀副使朴文秀所獻李立、鄭鳳壽銀牌印文,乃皇朝督府之所印也。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者,政謂此也。皇朝文跡,若是分明,不覺愴感,旣知有功於皇朝,則不可泛然看過。先朝已行追贈之典,不可復爲,而其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以表予興感之意。南以興忠愍祠,亦爲一體賜祭。鄭鳳壽之後,則有官至營將者,而李立之孫,僅得權管云。誠爲可憐,其令兵曹,不待大政,各別錄用。擬望之際,懸注以入事,分付。而此銀牌印文,大提學模寫以入,宜矣。{{*|出擧條}}文秀曰,小臣曾以鄭德鳴之枉被貪贓事,有所陳達矣。其後平安監司朴師洙陳疏辨其不然,又斥臣甚力,而臣當奉命渡江之時,故未及疏辨,至今惶恐矣。上曰,德鳴則以兩班爲仕耶?文秀曰,德鳴之先,乃鄭鳳壽、麟壽也。鳳壽則爲兵使、摠管,麟壽則爲江西縣令。鳳壽事蹟,臣略已上達,而今聞其子孫甚衆。若當族會,則以族多之故,不得會於廳事,乃於原野廣闊處爲之云矣。上曰,鄭哥中,有頃日除營將者矣。文秀曰,以其家世論之,奚特爲營將之職耶?臣非敢有私於德鳴,而槪臣於常時,感慨激切於鄭鳳壽兄弟事,故爲德鳴,有所陳白矣。鳳壽兄弟,以一片龍骨山城,却胡兵數萬,雖古之名將,何以過之?西關將種,朝家亦當軫念矣。上曰,鄭德鳴之鄭哥,與咸興之韓哥等,而韓宗濟輩同耶?宋眞明亦曰,鄭德鳴實非貪贓云矣。文秀曰,臣於今行過關西,故詳探鄭德鳴之貪與不貪,則有一事足以明其不貪矣。蓋聞關西各邑,前監司宋眞明,勿論土地人民所出,盡爲括得,各邑所捧者,作爲詳定,分排各邑每年每朔公私需用,故爲守令者,雖欲爲貪,實無可貪之道矣。德鳴爲邑時,雖以略干田米,略干錢兩,或送父母,或給其親戚,揆以人情天理,固是當然之事。至於欲買獺馬,則以武弁爲關西守令者,孰不買戰馬一匹耶?守令固勿論,自古及今,許多平安兵使,亦必不得免矣。當初臣請令道臣更査,則道臣以嫌辭之。自朝家及收其行査之令,則旋又査之。此則道臣之事,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鄭德鳴事,當初以文秀入達之故,事至此矣。上曰,大臣之言是矣。文秀曰,臣行過安州時,往謁忠愍祠。且見宜春君忠壯公南以興等事蹟所記之冊,則其殉身報國,直與巡遠輩,千古同節。臣徊徨諸人死節之地,自不覺感涕,故招集其時死節人子孫七十餘人,略備酒饌,另加慰撫,其人等,或有感泣者矣。仁祖朝,皆贈職致祭。肅廟朝,建祠賜額,亦致祭。前後愍節褒忠之盛擧,至今聳動關西一方。故臣旣有所聞所見,敢此仰達矣。上曰,關西死節之人,令本道考出啓聞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於今行,多見關西武夫可用者甚多。而至於義州,則此是彼我相接之境,若有可用之才,則自朝家奬用,尤不可不爲也。前僉使獨孤爀,前僉使白世傑,皆是此土之傑。與之語邊事,則激昻慷慨,有蹴踏胡地之意,但恨無引拔者,至今虛老。而世傑尤老於爀,若不及今一用,則豈不可惜乎?臣在義州,見新差別軍職,其人雖可愛,而不及於此兩人矣。上曰,此乃八壯士之後孫,故爲之也。文秀曰,白世傑、獨孤爀,若爲字牧之任,必大治,或置宿衛之列,自上時問邊事則好矣。上曰,令兩銓調用擬望之際,懸注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太廟展謁,以初七日爲定,日寒如此,差觀日勢而退行,何如?上曰,予已料卿等之意矣。昨年秋展謁時,卿等以爲早矣。其日乃大臣出疆辭朝之日,而今已還歸之日,又復如此爲請耶?予意則七日亦云晩矣。何可退行乎?淳曰,慮或有相値之事,則展謁之速行似好,而今若退行,前頭産事,未可預知,其日期則或不無後悔之歎矣。第殿下於寒節動駕,不御煖帽,臣等之所慮者此也。上曰,出宮時刻,不早則何害耶?其日,予當着煖帽矣。淳曰,手腕痰滯處,今無可慮,而常時手冷之候,何如?上曰,冬節則每如老人手矣。昨冬則差勝矣。淳曰,停藥已十餘日矣。上曰,姑觀數日,當服丸劑矣。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今已還朝,備局堂上,更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有官秩者,年八十加資事,自有定式矣。前參判趙正萬,卽畿伯趙明翼之父也。今年以八十當加資,而本階是嘉善,則當爲嘉義矣。變品加資防塞事,固有新定式,而第頃年故領相洪致中,陳達於筵中,以爲正萬,曾在己巳年有所樹立,且屢典郡邑,入於八次褒啓,而力辭賞典,此亦人所難及云。則其時上敎,特加奬諭,而今以年八十宰臣,又是宰臣之父,則議者以爲,本體與他有別云,故玆敢稟裁矣。上曰,其所樹立旣如彼,身爲宰臣,年滿八十,又是宰臣之父,則一人兼二件事矣。特爲超資,可也。{{*|出擧條}}上曰,每欲下敎而忘之矣。王孫婦、王外孫婦給廩,已有前例。故臨陽君夫人,年愈七十,依舊例月廩題給,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稟,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之矢心自畫於臺閣言議之地,不但臣之前後質言於章疏之間,聖明亦嘗俯察,而不欲以臺閣言議之職,責臣而使臣也。銓曹之忽地注擬,已是怪事。臣豈有冒沒肅命之理?而萬里歸來,急於瞻天,雖不得不行呼唱而入闕庭,孤負初心,有靦於面,決不可以一時官銜之肅謝,因仍冒處於矢心自畫之地。臣旣矢心自畫,而猶此登筵傳啓,眞若臺官之爲,則是爲自欺又欺君也。臣雖不肖,豈忍爲此哉?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春躋曰,大司諫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上曰,知道。興慶曰,近來武臣中,可合將任者鮮少,事涉苟簡,令五軍門大將,無論文、南、武,各薦一二人,以爲儲養調用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淳曰,何獨使五軍門大將薦之耶?此乃大臣事也。上曰,似是大臣自達,故嫌不爲請矣。大臣及大將,竝皆薦之可也。{{*|出擧條}}上曰,彼地則無雨乎?命均曰,東八站逢大雨,艱渡三四處大水,其後遼東以後則無雨矣。上曰,沈霧雷動之患,亦無之乎?命均曰,竝無之。行到柵門見雪,鳳凰城逢大雪矣。淳曰,此銀牌,模出後當作帖乎?上曰,作帖如地圖狀爲之,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小臣以奉朝賀崔奎瑞家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啓曰,今日次對爲之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署經,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呈辭,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宋秀衡曰,頃者以御牒當宁中可書者書下之意,下敎于宗簿提調矣。今始書下,此不必出於朝報者,只爲傳給於宗簿提調,可也。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春享大祭薦俎官,初以行副司直柳萬重,禮曹參議兪彦通,實預差啓下。而柳萬重,移拜承宣,故以兪彦通,陞實改付標矣。兪彦通,以素患眼病之bb人b,近益添痼,無以將事,連呈辭疏,有難强令進參。不得已以行副司直李匡輔,更爲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三陽出地,萬品回泰,聖體日康,聖德日新,于以受天祿而膺華祝者,卽擧國臣民之所同願,區區微忱,益切祈頌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衰疾沈頓,轉動無路,禮廢覲見,情懸班聯,瞻天訟罪,伏地竢譴。顧臣老而不死,寄命床簀,徒以狗馬之賤疾,輒煩蓋帷之聖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一縷之尙今支延,莫無聖靈攸曁,生成之澤,河海莫量。而尸居餘氣,人事都盡,尙不能締成文字,以鳴其叩謝之忱,唯日夕隕感而已。且臣頃伏見診筵所下聖諭,過越之褒,謬降於豚犬之迷息,奬遇之隆,亦及於螻蟻之殘喘,恩光曠絶,觀聽代感,萬萬非不肖無狀所敢承當,拜稽擎讀,感淚橫集,神魂震越,歷日靡定,誠不知何爲而致此也。匪分之寵,必爲身災,此固臣命卒之秋。而臣何足恤,嚬笑之或欠愼惜,恩數之終歸屑越,誠恐貽累聖朝,重添臣罪,憂懼之切,略此披露,語無倫脊,尤增悚慄。仍伏念臣之所帶諸司提擧,屢煩辭乞,訖未鐫免,前冬殿最,又歸廢却,申飭命下之後,臣之惶懍窮蹙,當復如何?考績國之重政,何可緣臣一人,若是其曠墜也?伏乞亟命將臣本兼諸任,一竝遞改,仍治臣闕禮之罪,以幸公私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見卿,猶今欣慰。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其他提擧,本非過讓,往者飭勵,乃無故之司也。尤何嫌焉?噫,卿之爲國血心,自夫賓客,業已洞知,于今褒奬,亦云晩矣。款款忠赤,可質神明,齟齬嘉奬,何讓乎哉?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調養,待其日暖,量力登筵,慰予思想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尹淳,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平金錫一,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寒如此,夜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今已如常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乃停朝市,而特敎入侍,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今雖齋戒相値,次對久未爲之,歲飜後,別無新奇之事,而爲民之道,勝於簿書期會,故命卿等入侍矣。興慶曰,元朝下敎,眷眷於年事,而年事不在於勸農。昨年大歉之餘,民之尤甚飢餒者,何以勸之乎?唯在於守令之善處,無牛者給牛,無種者給種之意,自廟堂分付,何如?上曰,如此事,易以看作文具,各別飭勵,可也。興慶曰,此是守禦使,以軍需保事狀請者也。頃者軍額變通之時,守禦廳湖西牙兵一千名移定之代,以京畿所在摠戎、守禦兩廳二千名標下保劃給事,定奪矣。創設之初,若不嚴立科條,則無以收拾。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逃故雜頉,自官代定,請令廟堂稟旨定式矣。廷濟曰,此事甚難矣。守禦廳則旣失一千良軍,如是狀請,亦非異事。而畿邑軍丁之弊,罔有紀極,奴軍無異良軍,束伍牙兵,其數甚多,兩班單奴,不無充定,又加之守禦廳二千名奴軍,年年代定之令,則畿邑何以支堪乎?興慶曰,此是標下保移給者,則與新充定有異,雖有逃故,豈至二千名之多乎?廷濟曰,卽今所存,未知其幾何,勢將過半新充,而此後則年年代定,其搜括之難,付標之弊,決不可堪,終難許之矣。思喆曰,本廳良牙兵一千名汰定之後,本廳形勢,十分苟簡,而廟堂以奴軍二千名代給,則猶勝於全失。而第初頭,若無明白定式之事,則日後需收捧,勢將不實,故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自官代定事,狀聞啓下,姑未及覆奏矣。京畿主管堂上之如是持難,不是異事,而朝家所劃給二千名,散在列邑。雖未知逃故實數之果如何,而若無自官充給之事,則不出一二年,竝與見存者,而盡歸逃故。非但本廳事勢之無限狼狽,朝家變通代給之意,果安在哉?守禦、摠bb戎b廳,同一軍門,同一軍需保,而摠bb戎b廳則自官代定,獨於本廳,不許官代定,豈不爲斑駁之歸乎?參以事例形勢,許令官代定,斷不可已也。宗城曰,守禦廳良牙兵千名之代,以兩廳標下保二千名,定給軍需保矣。標保與軍需,保納米之多寡不同,前後之身役懸異,標保之散在各邑者,必將隱匿逃避之不暇,若不於換定之初,自本官現出,則守禦廳,徒有給代之名,而其實則無納米之軍矣。事勢固當如此,而至於自官代定之軍,年年歲抄,磨勘文書,則貽弊畿邑,誠如戶判之言,恐不可開路矣。上曰,吏議之言,何如?曾經守禦使之人,從所見陳達,可也。淳曰,牙兵本是作隊之卒,便是正軍。且牙兵身役,良役中稍歇,故易於募得。而今則以私賤換定,而私賤六斗米身役,倍重於束伍。如是而不爲官代定,使之募得,則孰肯願入乎?畢竟必至於闕額難補之境。況守禦廳軍米用餘,則皆歸於山城軍餉,因此而所收大縮,則平時修繕之費,臨急依歸之地,不免疎虞矣。宗城曰,小臣愚淺之見,終有所不然者矣。守禦廳湖西牙兵,亦無自官代定之規,牙兵之代軍需保,獨何可以自官代定耶?換定之初,則若非本官管束,標保擧將逃避,將無代給之實,故初頭之自各邑現出,勢所固然矣。若仍爲定制,以二千名奴軍,分定於畿邑,歲抄磨勘,一如束伍之爲,則當此軍額漸廣,貽弊外方之日,決不可開路矣。況牙兵與軍需保,名稱不同,必更變湖西牙兵,復前日軍需保之號然後,可無後弊。不然則湖西牙兵,漸增其額,畿內軍需保,又將日加,此不可不慮於始事之初矣。上曰,逃故雜頉,若不以自官充定定式,則守令豈爲守禦廳,而一一代定乎?依狀請施行,而旣以自官代定定式,則依束伍例,或依牙兵例擧行事,自備局參量指揮,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蔘契人等上言,啓下備局,以從長變通之意覆奏矣。與宰臣相議,則豐原君趙顯命,詳知其弊源,有可以陳達之事云。而今方入侍,下詢,何如?顯命曰,貢人稱冤,乃蔘料漸貴之故也。卽今蔘價,比十數年前三倍矣。京中上下諸人,雖有緊切之病,實無得用之路,事甚可悶。臣之亡兄,欲爲變通而未及,故臣招問貢人,且以他岐探知,私自酌量于心,則有二道焉。救貢人倒懸之急,塞蔘貴生弊之源而已矣。蓋當初蔘賤之時,貢價之上下少矣。卽今則次次加定,蔘一兩價,米至二石十斗,而蔘貴益甚,若過數年,則蔘將絶種矣。所謂救貢人倒懸之急者,有三策。加給蔘價一策也,姑減五上司所捧之數一策也,罷貢人而以其價分給五上司,使之各自貿用,一策也。然曾前加給,已至四次,而蔘貴日甚,隨貴隨加,難以支當,加給則決不可輕許,下二策中量宜行之,則貢人倒懸之急可救,而此不過凍足遺溺之術也。若夫拔本塞源之計,則打破京外奸利輩囮窟,而還給蔘稅於萊府,使之申嚴潛商之禁而已矣。蓋萊府,自前專掌蔘稅,故潛商之禁,不期嚴而自嚴。十數年前,自戶曹奪取蔘稅,則萊府自失蔘稅之後,潛商之禁,置之度外,一任奸利輩之所爲,而無所拘檢,此蓋理勢之所必然者也。邊門旣開,而京外駔儈之類,紛然作黨,遂專蔘利。松都富商數三人爲一牌,旅客主人爲一牌,京中閑雜藥契數三人爲一牌,倭學譯官數三人爲一牌。此輩皆有徒黨,採蔘時則粧送各處貿得之後,自其處直送萊府,私相買賣,而四牌之中,倭譯實爲大囮主,專一國之利,而致令蔘路杜絶。事之痛駭,孰有甚於此者乎?臣多般採探,所謂四牌中各人姓名居住,已皆詳知。所當一一摘發,核得奸狀,一依潛商律定罪,以絶其根源。而潛商自是一律,許多人之論以一律,旣涉重難。且有慢令致期之嫌,故今姑安徐,爲先以戶曹蔘稅,依前出給萊府,使之專管潛商之禁。且觀前頭京中蔘價高下,以驗萊倅邊禁之嚴不嚴。而若其奸利人等,亦爲核出,以爲依律定罪之地,何如?眞明曰,蔘路之絶貴,專由潛商之日盛。四五年前,自備局稟定,限七百斤,直許買賣於萊館,而戶曹給帖收稅,至於七十斤,且商賈托以漁採,倭人托以飄風,海中潛商,不無其弊云。故統水營,竝祕關嚴飭矣。大抵萊府不得收稅之故,未免泛忽,殊非邊臣奉法申禁之道,誠慨然。而禮單蔘,自萊府直給,亦是前例。無寧付之萊府,而戶曹則從最多年收稅以用,好矣。廷濟曰,萊府收稅時,則人蔘之下去萊府者,萊府別爲譏察,故潛商之弊,猶可禁止。一自戶曹收稅之後,蔘商輩,雖有潛自買賣之事,萊府全不禁戢,故自多奸濫之弊,而京外籠絡蔘利之輩寔繁,收稅漸少,顯命之言,誠然矣。蓋自前人蔘收稅,專付萊府,禮單所入,自萊府出給,有餘之數,上送戶曹。而萊府自多濫費,不但不爲上送禮單所入,時或乏絶,弊端滋甚,不得不變通,自戶曹收稅矣。淳曰,蔘弊極矣。我國無關門可譏之處,而只令萊府收稅,已極虛疎。況今萊稅之罷已久,所謂窩窟者,與倭人腸肚相關,奸竇百出。雖還給蔘稅於萊府,恐其收稅之數不如前,而地部則以倭人例給,專委萊府,萊府亦似難支矣。凡事不塞其源而塞其末,終有後弊,先自西北産蔘處,別加防禁,竝破其窩窟然後,萊府收稅,庶可得力矣。宗城曰,當初戶曹之收稅於京司,蓋慮萊府之從中花消。臣常以爲,朝家以關市之譏,委之封疆之臣,則還給萊府,誠爲得體,而但今日還給,非爲事面之如此,只欲防潛商而裕稅入,萊府收稅之些少,若無異於京司,則亦不無還罷萊稅之議。若然則還爲朝體顚倒之歸,更使未入侍諸臣,確處,何如?上曰,吏議之言,與予意同矣。無論蔘價之高下,用度之豐嗇,戶曹之收稅,非矣。封疆臣之所任,戶曹自爲之,朝廷處分,豈如此乎?吏議之更使諸臣確處云者,蓋慮或有朝夕變改之意也。此事豈有復改之理乎?依前使萊府收稅,而此後則萊府雖請使戶曹收稅,備局嚴飭勿改,可也。豐原之不告窩窟之名,有意存焉。予亦不問,而不破窩窟,何以防蔘弊乎?此後若有窩窟,隨現隨治,臺臣亦以風聞論啓,斷不饒貸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廷濟曰,旣承下敎,自本曹當別爲節目,行關萊府,而備局亦當嚴加條例,分付矣。上曰,然矣。廷濟曰,蔘商窩窟,在於松都、平壤、安州等處,姑難一一摘發,加以刑律。爲先自備局發關松都及平安監、兵營,嚴加申飭。如有不悛,則不可不一一究覈,依律處之矣。上曰,自備局先爲嚴飭,可也。興慶曰,蔘價變通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以達,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句管堂上尹渝,以冬至正使赴燕,其還歸間,以宋眞明,差下句管堂上,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曾爲慶尙道句管堂上,而奉命出疆之後,以豐原君趙顯命代之矣。文秀今已還朝,更以文秀,差下全羅道句管堂上。李瑜遞解湖藩,今至十年,其後本道事情之變嬗者,或有所未詳,而趙顯命纔自湖南上來,全羅道則使顯命句管,何如?上曰,朴文秀昨陳道臣數遞之弊,予甚歉然。凡句管,亦久任而後,可以詳知其道文書。李瑜之遞湖藩,雖已年久,豈不可爲句管之任乎?此後句管堂上有出外者,以他堂上權察,待其入來,還爲句管,以爲久任之地,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判所達陵官變通事,下詢諸臣,何如?上曰,聚議廟堂,可也,而此非時急事矣。興慶曰,都政前似當變通,故仰達矣。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進來,停朝市尙未畢,而次對勝於簿書期會,故爲之矣。以一年言之,乃一初也。欲問民事而問之,亦文具,故不問,而頃下勸農之敎,故今又下敎。卿等勿委之於道臣,列邑勤慢,亦自探察爲宜。卿等句管之任,方伯以下,當察之,勉之勉之。廉問之道,予亦思之。方伯、守令若有罪,則卿等不無不善句管之咎矣。廷濟曰,小臣句管京畿,亦已久矣。而畿邑弊端,有加而無減,甚可悶也。上曰,守令如有不勤者,何不摘發乎?各道中最可悶者,京畿、三南也。朴文秀,以獨鎭爲弊,吏議之意,何如?宗城曰,獨鎭之弊,甚矣。營將存罷,無大利害,而其處將校武士,則有營將而後,有差任之道,無營將則無此路,故必欲設獨鎭者此也。眞明曰,軍制冊,臣未及見之,當更議以達,而殿下以一初爲敎,臣等豈不惕念耶?殿下以坐不坐單子,爲飭勵之道,而堂上太多,則多言而已。苦無實效,入侍備員,亦是外面而已,實效則未必有也。上曰,備堂皆入則勝矣。眞明曰,備堂相議,今日坐必爲某事,明日坐必變某事,使無虛歸之弊,次對日則講定於在外之時,稟裁於入對之時爲好,不必備員矣。上曰,曾已飭勵,而未見其效,其亦爲文具矣。顯命曰,嶺南姑無時急之事,而旣承飭勵之敎,安敢怠忽耶?瑜曰,湖南沿海簽丁之役,姑未知今至何許地境,而發關問之,且以私書相問,而姑無回報,他無目前擧行之事矣。臣待罪喉院時,旣承飭勵之敎,豈敢一時弛放,而今日又承下敎,臣敢不惕念奉承乎?上曰,崔奉朝賀家,四時擧行事,戶判其知之耶?生時則春秋周急,而奉朝賀祿俸薄少,故欲依生時周急,而必令以四時,稟旨擧行者,亦有意焉。以歲時周急減數例,四時擧行,宜矣。廷濟曰,大臣喪三年內,以奉朝賀祿仍給者,聖意旣在於欲成其美,而又復軫念於祿俸之薄少,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乎?四時擧行,當以四孟朔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李奉朝賀不受春秋周急,而只受歲時食物矣。今當歲首,別爲周急,而以減數例輸送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先朝都尉,只有錦平一人,不可以凡例待之,歲時食物,別爲優給,可也。{{*|出擧條}}上曰,耆舊大臣、儒臣在鄕者,只有鄭領府事、鄭贊成,其令本道,歲饌外,歲首食物,別爲題給存問事,分付。{{*|出擧條}}眞明曰,安興防水之役,停罷與始役間,宜一番稟定處之,故敢達。臣在下邑時,因朝命往審,一從所見,論報備局矣。上曰,卿則以爲可成云,形址,何如?眞明曰,若遮截海水,而爲防則誠難矣。而此則兩山洞口低平,前後水潮漲時,迤入之處也,多入人力,則似無不防之理矣。上曰,卿則曰可成,李衡佐、朴文秀則曰不可成,未可知也。眞明曰,李衡佐、朴文秀,皆有所見之人,而或見或聞於未始役之前,臣亦飽聞毁言。初到泰國寺望見,則大水漲滿之中,只木末稀立,誠滉漾,決然以爲難成,及其遍審役處,始知毁言之非實矣。前頭水道變易圮毁之早晩,非所逆覩,而石築旣完,內築土堤,表裏堅固,則亦豈必速毁耶?況此事,關係三南漕運通塞,大臣陳達,自上又親命而送之。旣已始役,幾至半功,而無他見害之端,遽命寢罷,則不但前功盡棄,臣之所惜者,恐朝令顚倒耳。宗城曰,畢竟事若不成,則旣用之力,已不可言,而今之加用人力,豈不可惜乎?眞明曰,此是大事,以臣一人愚淺之見,不可決定。備堂中有心計者一人下送,更爲看審,不可爲則罷之,可爲則嚴飭督成,好矣。上曰,旣已決定始役之後,何可撓攘?李譔,告功則賞之,僨事則罪之而已。有何更見之事耶?顯命曰,此事,臣兄陳達,而臣在嶺南,亦以書札往復矣。今聞宋眞明之言,且見文書,則功已垂半,極幸。雖有參差之議,自朝家擇人而任之,成則賞之,敗則罪之而已。許多閑說話,無益而有害矣。以全州城事見之,臣非自爲也,稟裁廟堂而爲之。旣許之後,筵中亦多有毁之者,人之多言,甚可悶也。眞明,今之爲國事難矣。近來時風,斂滕gg斂膝g垂眼,雍容暇豫,自得美職爲能事。效力國事者,譏笑之,謗毁之。百事中一事不善,則但稱其不善,此實弊風,誠爲慨然。如李譔,外似虛浪,而於國事有血誠,然萬口噂{{!|𠴲|⿰口沓}},以渠氣力,決無蕫役之理矣。顯命曰,不見役處,而直曰不可成,隨衆譏毁者紛紜,何可取信乎?此事使宋眞明句管,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丁糧食,宋眞明已有論報之事,當依此給之矣。眞明曰,備堂不可下送,則發遣郞廳一人,使之蕫督始役而歸,何如?上曰,此事卿旣句管,從便爲之,可也。{{*|出擧條}}思喆曰,守禦廳南漢山城別破陣二千五百名,當初定額時,差出五哨官,各領率五百名矣。今番五百名別破陳汰減之後,哨官一員,事當減下。而第山城將校輩,若失此實料一窠,則必將抑鬱之甚矣。臣意,姑爲仍存勿汰,以二千名別破陣,分排於五哨官,各率四百名,則雖有違於一哨軍制之數,亦可爲慰悅將士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曾經守禦使之人,方入侍,此言,何如?陳所懷,可也。淳曰,緩急得力,全在於山城將校,而平時慰恤之道,每不如京廳,故山城將校輩,以此抑鬱,今若又減料窠,則必益失望矣。上曰,山城將校只此乎?思喆曰,此外亦有敎鍊官矣。上曰,此異於京將官,其在慰悅山城武士之道,似當勿減,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長陵水道,予甚慮矣。予非惑於風水,天作之地,以人力鑿破可惜,故其時特命防塞矣。今則水道,何如?大提學知之乎?淳曰,掘浦築防之役,浦民習知之,而其時難於動民,委之崔天若輩,自經理廳出米布,募京民役作,防水之役,俱是生疎,不先導其水道,直爲橫截壅遏,終至再防而再圮。卽今所見防斷處,不過十步許,似若易成,而散流之水,爭注隘口,浦泥沮洳,急流舂撞。當初揭厲之處,今爲數三丈深淵,非塡石沈舟,堅其根坻,而只以空石,盛土補塞,則隨補隨漂,終不可成,而但其新防,半截水道,水旣不入舊浦。又不得循案山下新道,衝噬越邊,橫走反流,終有別生他道之慮,半截之防,亦無看守,故漸至崩圮云。臣於看審時,詢諸土人,則皆以爲,必先疏鑿舊浦,分其水道,以殺其悍湍然後,方可築防截斷,而水凌則亦漸泥生云。此說最似有理,而伊時京司則恤於經費,本道則難於動民,信聽任使輩水勢自入舊道之說,更不留意於此事。今若募京民給料布,如前之爲,則役不可成,而徒費財力而已。臣意不如專委道臣,以有爵秩解事守令,定差員,召募江海邊習於防堰者,許以施賞,責其完役,使之量其容入,調用附近畿邑烟軍,則庶可就緖矣。上曰,曾前所入幾何?淳曰,布十同,米數百石矣。上曰,以天作而爲人鑿破,誠可惜。雖以風水論之,不出凡眼,卽今水道又變,反不如初不爲之,甚可悶矣。自備局與畿伯相議,必於農前,調民完役,而民力各別愛惜,可也。{{*|出擧條}}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歲已屢飜,此等之啓,收殺何妨?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旣無端緖,爭執已久,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亦涉支離,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支離,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啓曾已諭,其勿復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武臣之除摠管,必待其積履歷養聲望,而副摠管朴鐄,聲望素乏,履歷且淺,除拜之後,大有物議,故遂乃陳疏辭職。武臣辭疏,非將任則不敢,而今此朴鐄陳疏,事無前例,誠極猥濫。雖若微細,而實關朝體,請副摠管朴鐄罷職。上曰,以辭疏事,曾被儒臣所達而問備,其何復罰,遞差。又啓曰,副摠管朴鐄辭職之疏,旣甚猥濫,則政院所當直爲斥退,不令呼望。而今乃出其大槪,謄諸朝紙,傳示四方,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推考。上曰,不可以一事而再推,此非靳允者,依啓。又啓曰,臣聞昨日筵中,有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此雖出於引例優老之聖意,而至於變品,事未前聞。且關後弊,請還寢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上曰,旣以侍從宰臣之父,且是宰臣年八十,則昨者超資之命,豈曰濫矣。不允。上曰,京兆長席,不宜久曠,判尹朴乃貞,今姑許遞,其代,後日政差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而日寒如此,實不無聖體觸傷之慮,差退數日,以待日候稍暖,宜矣。上bb曰b,卿等勿慮,歲謁尙亦晩矣。淳曰,寒暖之節,聖上視若可笑,而雖朝臣輩,自愛其身,多有防護之道,殿下玉體,何乃簡易若是?保護之道,異於聖躬少壯之時矣。上曰,勿慮焉。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朴鐄遞差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臺推,引嫌呈辭,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陵上辛方引石右邊,連於幔石處缺落。以木尺尺量,則長一尺三寸,廣則向內處四寸,向外處三寸,厚則向內處二寸,向外處八寸。幔石又爲缺傷生釁,尺量則長二寸五分,下廣端尖,不得尺量。而爲左邊幔石相制,不爲墮落,艮方引石左邊,連於幔石處,又生新隙,亦以尺量。則長二寸五分廣五分,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堅硬成石,而引石下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其他小小生隙,塗灰處所塗之灰,庫庫剝落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廷潤啓曰,引嫌而退,强自引嫌,不爲傳啓。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行大司諫朴文秀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依啓。薇垣長避嫌,其無嫌難傳啓者,不過辭要職之意,則其所處置,宜置立科,末梢去就,在乎宰臣,而不爲傳啓之目,其若嫌難傳啓者,於宰臣,可謂倖免此職,於臺體,未曉其可。 ○持平金錫一啓曰,臣於昨日筵中,論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過當,而有奏語不審之失。蓋正萬之今歲年滿八十,臣未曾聞知,昨朝驟聞有是命,意謂聖上,曲念侍從宰臣之父,過加格外濫恩,及入筵席,有所論啓,而行語之間,未免差失,旋覺其誤,飜語啓達,此臣孤陋疎率之致也。臣卽欲引避,而第念其年,雖滿八十,變品雖有前例,中間防塞,已作摯令,則今此恩典,是乃格外濫施也。臣之本啓大體,自有所執,則不必以一轉語之差,屑屑引避,仍爲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爲,毋論本啓之如何,筵奏差錯,宜避不避云。然則臣初旣有奏語不審之失,後復有處事未盡之譏,以此以彼,俱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物bb論b矣。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於病伏綿綴之中,伏聞日昨筵中,以臣不參次對,聖敎截嚴。臣惶隕震悚,無以自容。噫,臣長時淹瘵,無復生人貌樣,身留京輦,迹阻丹陛,恒恐不得更瞻威顔,遂至溘滅,只自耿結悲泣。苟有一分自力之勢,豈敢一向退伏?顧臣自經再昨年大病之後,澌頓轉加,乍有蠢動,輒致增劇。至於昨歲,則一年之內,長委床席,其間出入死生者,亦數矣。多病故人疎,古有是語,人豈有來過者?以此右揆,以精力强健,至有誤達,其他又何可言?今番歲時問候,僅僅扶曳,只參正朝一班,而猶且渾身縮慄,不能自定,至今昏仆,少無起色。今日有命次對,望絶趨赴,益切危蹙,不知死所。仍念臣之情迹,本不敢自同平人,復廁朝列。年前燕行復命之日,伏蒙賜對,勉留諄諄,有曰,西樞有同軍銜,若仍留京裏,當勿許參聞廟務。厥後偕諸大臣入侍,聖上又指臣下敎曰,此臣予已放之矣。臣伏自思惟,聖上俯軫下情,開導委曲,俾得自安其微分,誠切乃若是。以臣子而不體此敎,誠非道理,遂敢勉强承命,以訖于玆矣。今反有此敎。夫次對者,廟算裁稟之名也。不參廟謨者,何可闌入於此地乎?伏聞筵敎,以臣不進,有兩件,一則引疾,一則自以爲無所知識,臣固無所知識矣。然前日在朝,蓋嘗屢入次對,到今何可猝稱無所知識,而强欲不參乎?蓋莫非疾病之爲祟,亦以在前聖諭丁寧,不敢踰越防限故耳。伏乞聖慈,哀而憐之,許臣放廢,得以安保其垂死之喘,誠不勝厚幸。如其不然,則假托素無之病,欺罔君父,其罪有不可赦,下之有司,加以重勘,亦一事也。謹此俯伏,以竢鈇鉞。且臣以兼帶闕殿最,前已引罪,申飭之下,又未得擧行。廢閣職事,冒據虛銜,益深不安,亦乞亟賜鐫削,以厲他人焉。瀝陳情實,自不覺語涉煩絮,尤不任戰越。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往年下敎,雖未記得,設有此敎,不過解相時敎,于今引此,不亦過乎?次對入侍,已是舊例。予雖不諭,卿豈無因此見予之心乎?此等處,予嘗心介于卿者,其他提擧,尤何過讓?卿須安心勿辭。昔日美制,自卿不墜,是予所望也。歲亦飜矣。其有見卿之心,須體此意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七年授吳王恪齊州都督,至王府官僚勿令過四考。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至與皇太子談論。上曰,承宣讀之。萬重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謂太子,至太宗嘉納其言。珽曰,此等篇文義,無可推演仰達者矣。健基曰,無非敎勅子弟之意也。言甚切實矣。上曰,然矣。珽曰,黃帝以後,帝王無不學,而臣之此言好矣。帝王之爲治,唯在於學,而經筵爲學問之要道,切願各別留念。上曰,當惕念矣。珽曰,中智之人無恒,從敎而變,此言亦好矣。上智之人尙矣,無以議爲,至如中智之人,亦未見不敎而爲中智者,唯在君上之導率矣。如使一世之人從善,唯在殿下導率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五板太宗敎太子之言,好矣。格物致知之方,唯在於觀省。而如此處,別加存警,或於殿壁,書而付之,亦好矣。上曰,以此觀之,太宗能致貞觀之治,果非虛矣。有誠心故,能有是言也。珽曰,太宗英毅,尊敬王珪,可謂至矣。而至於我久驅使云者,可見太宗病痛處。於此監戒,而必思禮使臣下之道,何如?上曰,所達然矣。珽曰,方當春元,此正王者代天理物之時也。治化若不能體天行道,則代天理物之義,果安在哉?新其德,新其民,使一代制作規模,歸于一新之極,則豈不有光乎?伏願殿下,必以新之一字留念,無少間斷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十八板從善則有譽云者,以名譽爲言,似欠矣。無乃必欲使之,易於從善而以爲言耶?健基曰,譽字乃令聞也。上曰,此言好矣。珽曰,玉堂番次苟簡,未有甚於近日,上番之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後日政,差出闕員,而在鄕儒臣,歲翻有日,而亦無一人上來者,殊爲未安矣。此令政院各別催促,俾卽上來,何如?上曰,曾經玉堂違牌坐罷人,一竝敍用,明日政,差出闕員。而日昨以崔奉朝賀諡號,不待太常諡狀擧行,爲敎矣。諡坐則必有應敎然後,方可爲之。應敎亦爲差出宜矣。珽曰,應敎則金尙星、吳瑗,方見帶矣。上曰,然則金尙星、吳瑗,竝卽催促上來,而在鄕儒臣,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其中吳瑗則受由屬耳,勿推催促,可也。{{*|出擧條}}珽曰,故奉朝賀崔奎瑞,以耆德舊臣,且有宗社大功,而意外喪逝,殄瘁之歎,庸有極哉?伏見日昨備忘,辭旨曲盡,臣等不勝感歎。而第念此喪,比諸他大臣之喪,有大段自別者矣。頃年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之喪,自上有禁橋哭臨之擧,今此奉朝之喪,宜無與海恩喪異同。而事係特典,在下者固不敢仰請,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予亦料諸臣之必有如是爲言者矣。故左相李㙫喪時,予適在靜攝中,今番則予上奉東朝,當此春元,喜懼之心,無所不用其極,故於禮曹草記,以勿爲磨鍊,判下矣。予於崔奉朝賀,豈以凡大臣待也?昔當大拜之初,見其屢辭,不爲敦迫,勉副其懇者,蓋欲遂其休退恬雅之節也。及至戊申,力辭勳名,故予亦不以勳臣待之。而只以一絲扶鼎四字,表予嘉奬之意者,蓋欲成其淸潔堅確之操也。奉朝之最初退歸,固已逆料,時象之至於難言也。眞所謂知幾君子也。予平日,自以謂知心矣。予於奉朝,知遇之感,有此三條。而卒逝之單遽上,予雖親駕往弔,豈憚勞也?明宗朝東朝誕彌之節,有率百官陳賀之例,予侍奉東朝,當此新正,昨今吉凶之判異,於心有所不安,必欲無迹而處之。故泛以勿爲磨鍊下敎,以外面看,以予爲未盡者,誠有之矣。生時旣不以元勳自處,而死後若以元勳待之,則是豈誠實底道理乎?寧使朝臣,謂予未盡,豈使淸德舊臣,不爲終成其美乎?儒臣之言則是矣。而予意則如此矣。珽曰,臣泛以外面看得,妄有區區之意,輒敢仰達矣。承此下敎,死者有知,九原之下,亦必感激矣。健基曰,殿下平日,不以德之一字,容易許之,今此隱卒備忘中,許以德之一字,亦可知聖意之所存矣。上曰,近來有文勝之弊,頃日筵中諸臣,陳沈判府事言時,有以重德爲目者,予以爲似過矣。於崔奉朝賀,眞可以德字許之矣。凡於節惠文字,若不足於褒崇,則其子孫,多有厭之者云。此非待其祖先之道也,反辱其祖先也。珽曰,崔奉朝賀,雖不以元勳自處,殿下亦不以元勳待之,而若論其處義,則實加人數等矣。上曰,雖以古之名臣論之,首末進退之完全,未有如崔奉朝賀者矣。頃聞大臣所達臨終時事,有若曾子之易簀,其亦異常矣。健基曰,當初崔奉朝賀之退休也,故相臣南九萬貽書,以進退間事,頗示不滿之意。蓋南九萬,公忠憂國,以鞠躬盡瘁爲期,以崔奉朝之遽然休退,爲不滿者,實非眞有不滿之意也。深惜賢臣之去朝,欲其留做國事也。上曰,南相之貽,乃其時太平之世,故如是矣。而崔奉朝之所見,則必有料度於戊申者矣。知幾而往,豈不美哉?健基曰,臣嘗聞崔奉朝之退休後,貽書親儕曰,時清則爲蔡君謨世亂則爲江萬里。崔奉朝之進退,本非苟然,蓋已辦得此兩事者也。其欲退也,必有所見。旣退也,亦有定算。故淸風雅度,足以警勵頹俗,末梢樹立,扶植倫常,功存社稷,完名全節,可爲當代一人。今此聖上隱卒之典,似或不及於海恩府院君,而臣以謂殿下,方侍東朝,又値元朝陳賀之時,聖意所存,知出於孝思不匱,盡歡長樂之聖孝。臣等固已仰揣欽頌,而但於悼念耆德之義,凡干崇終隱卒之典,特示優異之恩,誠爲得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邊府使趙錫命,慶興府使李玗,鐵山府使金夢煃。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慶興都護府使李玗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展謁,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陳疏入啓,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疏批已下,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柳萬重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以觀象監提調,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以兵曹言啓曰,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及各差備,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佐郞黃尙老,以身病猝重,累度呈狀,無意行公。南泰溫奉命在外,竝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命坤、金極齡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司僕寺正趙明澤呈狀內,落傷違骨,斷無供職之望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理山府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江原監司趙最壽瓜滿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員,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今亦依此,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東衡爲大司諫,徐命珩爲獻納,洪重一爲持平,南泰良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陽來爲判尹,林光弼爲理山府使,金始熺爲坡州牧使,金聖鐸爲丹城縣監,李命稷爲漢城判官,趙麟命爲濟用主簿,李顯弼爲歸厚別提,兪業基爲掌苑別提,黃晸爲忠淸監司,李玄輔爲江原監司,黃梓爲司僕寺正,洪重聖爲江華經歷,魚有和爲繕工假監役,鄭益河爲義州府尹,靈城君朴文秀,兼成均博士崔齊泰,兼承文博士蔡慶承,前守金弘權,年八十曾經四品,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前萬戶朴世純,前司果田時闢、朴信柱,哨官朴敏行,閑良李延紀、宋殷中,幼學金兌健等,或拯活人命,或獲利私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朴世純,雖已資窮,未經準職。田時闢、朴信柱、朴敏行,未資窮,未準職。李延紀、宋殷中、金兌健,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全羅兵使,不可不擇差,而可擬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副摠管,宋載恒爲宣傳官,韓配義爲五衛將,尹光莘爲全羅兵使,鄭守敬爲忠翊將,鄭壽松爲訓鍊都正,許繗爲北兵使,副司直朴乃貞,副司果趙銑、南泰溫,副司正許逅,司勇具善行。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方在罷職中,而未有敍命。理山府使林光弼,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鄭益河敍用,林光弼加資。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今日政,移拜忠淸監司,其代,不可不急速差出,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新爲兵曹參知,吳命新陞參議,徐宗玉降參知。 ○柳萬重,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與宗廟展謁擧動相値,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卽伏見新除授濟州防禦使金重熙諭書密符祗受狀啓,則以本州是讎鄕,人子情理,何忍入此地,今方出伏野次,恭竢處分等語,有所尾陳,事體極爲猥越。濟州牧使金重熙,從重推考,原狀啓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爲先從重推考,卽令越海,日字其令道臣狀聞。 ○又以戶曹言啓曰,年分,國家大事,事目頒降之後,設有可給之災,必陳稟朝廷,得其準請然後,方可施行。而迺者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李顯望,不復陳稟,出米太摠數,啓本中事目外,別出災名,初不付種全災畓五千九百三十五結八十一負八束,擅許給災。所謂初不付種者,自是懶農,如非大侵之歲,則元無許災之事。而況本道今年農形,旣無大段災害,給災一款,初不當擧論。而事目中例給川浦沙外,特許晩移秧全災一名,至比戊申實摠爲準者。蓋所以有益於公家,惠及於下民之意,而今此所報實結,比戊申所減,至於四千六十二結零之多,事目外擅自給災之數,又如是夥然,致令實結大縮,誠極不當,亦關後弊,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敬差官李顯望,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竝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嚴成格,今又上送,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李樞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倭學鄭東起,拿來事,傳旨啓下矣。鄭東起時在慶尙道固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方依例等第,而春夏等褒貶,因都提調有故,不得磨勘矣。到今已經年,有難追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則以舊還上難捧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當初所謂分等狀啓,全不擧舊逋停減等項,有違格例,故廟堂之認以爲具格狀聞,追當來到,至請催促者,蓋以此也。頃日道臣疏本,旣以當初啓聞,爲分等狀本,則當此舊還上通八路定數督捧之日,海西一路之獨無擧論。不但朝令之不一,海西穡事,最爲登稔,若不趁卽收捧,所謂舊還,終爲鬼錄而止耳。之次邑最久年,最豐稍實邑,最久年準捧,最多年折半收捧之請,蓋準關北定限之例,以最登之海西,準最歉之關北者,亦軫其歲除不遠,封倉迫近之意。而今乃更煩馳啓,至以朝令之未卽奉行爲辭,而屢次往復之際,自致歲翻,停捧一節,更無可論,而藩臣事體,終涉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二日,通政鄭世弼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江陵等官居驛人金萬益女息莫切等,爲虎囕死,海尺林、介不里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掌令金廷潤啓曰,臣之踪地,決難復冒於臺地,而屢逋嚴命,私心惶悚。日者出肅,蓋爲粗伸分義之計,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一當處置,致勤嚴敎,縷縷誨諭,辭旨非常,至以未曉其可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惶愧,而繼之以訝惑也。凡臺官避嫌之規,必有衆所共知難冒之端然後,方可引避。而今此諫長避辭,只以自劃言議之地爲言,而無他可據之嫌端,則其志雖或在於辭要職,臺閣處置,只觀其避辭之當否,而定其立落。何可以此,曲爲容恕,而置之立科乎?臣所謂不爲傳啓云者,非謂其用意規避也。身爲臺官,旣登筵席,强引無義之嫌,以致闕啓,則處置措語,不得不如是。而至若於宰臣,則可謂倖免,誠如聖敎。臣亦知其適中其願,而後弊所關,不可無警,置之落科,亦以此也。而今者下敎,出於意外,此莫非如臣無似,忝居臺端,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誰咎哉?臣旣承未安之敎,則宜卽自列,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以此以彼,俱難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掌令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府啓,則以臣日前掌令望之檢擬洪得厚,盛加論斥,語意深緊,臣誠不勝瞿然悚蹙之至。噫,臣於向來,旣嘗持難於得厚持憲之望,而到今忽復檢擧(檢擧))於掌憲之擬者,亦豈全無權衡於其間?伊時憲臣之疏請改正者,在於持憲望,則下此而檢擬掌憲於日月旣久之後,恐不至更煩陳稟。夫疾之已甚,卽臣之所嘗存戒,軟地揷木,亦臣之所不屑爲,以得厚而論持憲,固過矣。而從前出入於掌憲望者,或不無得厚等輩,則秤量人物,稍通一線路,亦自不害於陶甄之政,故曾以從臣初見,徐議掌通之議,屢形於僚席間酬酢,而未見以爲不可者,臣又妄以爲此便停當,深夜開政,望筒垂入之時,始聞有掌令窠。卒遽之間,未省其有可合備擬者,仍以得厚名,檢擧末擬。追聞物議,咎臣率爾,臣亦自覺其未及周詳,而今此臺言果發矣。臣於此,只自愧悚而已。尙何敢較挈長短於臺閣激揚之論哉?且於侍衛推考之啓,亦有所不安者。而此等體例間事,其得其失,姑未暇論也。然臣之愚不解事,觸處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何敢淟涊苟冒於銓衡之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銓職,以爲輕臺言誤銓法者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府啓,竊有所不敢晏然者。蓋洪得厚改正之論,已是意外,而不可因此,永枳其進塗,則長席之變通檢擬於掌憲之望者,實爲便宜,故當其簡問也,臣亦可之矣。臺斥深峻,至請問備。夫改正復通,非今斯今。況其見擬,又非前職則,持之不已,猶且齗齗,不亦已甚。而臣以前後與聞之人,其所難安,當復如何?仍念臣本無似,謬當匪據,充位尸職,一無所補,時因政注間事,徒煩控聒,自覺其疲勞矣。豈容因仍苟冒,不思自處,重誤聖明銓衡之寄哉?伏乞聖明,特垂照察,將臣見職,卽行鐫汰,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臣,行己無狀,事君不誠,志切憂愛而未蒙垂察,言出肝膈而不能見信。頃冬一疏,實出無隱之忱,而反觸天怒。昨春辭章,只伸難進之義,而遽忤宸聽,焚章削名,處分非常,而至於三字之敎,實是千古人臣所初聞者。思之至今,魂骨猶驚。臣雖冥頑,不卽死滅,而誠天地間一罪人也。區區私義,有不暇顧,從今以往,咋舌悔狂,不復以匹夫之守爲言,而其行其止,惟當一聽殿下之進退而已。凡有除拜,何敢更爲撕捱之計?而前冬及春,恩命聯翩,固非罪累賤臣所可叨冒。臺章果發,聲罪狼藉,此則雖已料得,而職參宰列,被彈改正,誠是前古所未有。苟有知識,決不可抗顔復進於朝著之上。而臣旣不敢以恒人自處,則身名之汚辱,廉恥之倣倒,亦不足恤。臣初無必辭之意,而適於其時,荐遭喪故,呈病縣道,幸蒙恩遞,私心悚蹙,久愈靡已。今此地部新除,又下於萬萬意外,聞命驚惶,莫省攸爲。臣旣無情勢之可論,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年老病痼,氣血衰竭,自量筋力,決難久處於斯世。而不幸命途畸窮,喪禍荐酷,一年纔周,四哭逆理之慼。鍾情之痛,不能自抑,心腸內消,肌肉外鑠,奄奄危喘,有如急景之下山。噉食日減,精神日耗,委頓床席,已有數月。雖庭戶間,斷無起動之勢,尙何望跨馬作行,致身於輦轂之下哉?玆暴難强之實狀,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鐫遞,俾得安意於未死之前,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牌招事,允下。而在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以兵曹參議吳命新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當御暖帽,百官着暖帽事,分付。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承命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賑恤廳言啓曰,本廳久任郞廳,未準限前,不得遷轉,曾有定式。而郞廳金始熺,昨日政,移拜坡州牧使矣。當此廳儲罄竭,專任責成之日,不可付之生手,郞廳金始熺,仍任,何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時在江原道春川府任所。新除授司憲府持平洪重一,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竝引嫌而退,飜語傳啓,未免苟且。追後引避,尤失臺體,處置請遞,未免曲循,揆以臺例,不可仍在。請持平金錫一,掌令金廷潤,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全州地,而諸兄弟居鄕之故,不得將來,相離屢朔,情事轉迫,卽逢新年,瞻戀倍切矣。昨日得聞鄕信,則老母宿病之外,重添寒感,飮食專却,眞元大削,委頓床席,已至多日云。臣情思飛越,方寸煎灼,不能自定。而適値太廟動駕,不敢言私,今始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許恩遞,俾卽歸覲病母,以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正月初七日巳時,太廟展謁擧動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從。上乘步輦,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春躋進曰,日寒如此,而輦捲三面,觸冷極可悶矣。上曰,不必爲慮矣。至敦化門外,百官乘馬,至太廟御路橋,百官下馬。至太廟門外,上降輦乘玉轎,入齋室,少頃,上由齋室西門出,入太廟殿庭。立板位上,行四拜禮,入殿內奉審。春躋、逅、兌和隨入奉審訖。上步向永寧殿。藥房提調尹淳進曰,此距後殿稍間,步向之際,汗孔若開,則易致觸冷受傷,不勝悶慮,過曲墻後,暫御步輦,何如?上曰,過曲墻則其間尤近,何可乘步輦耶?遂入永寧殿,立板位上,行四拜,入殿內奉審。奉審後,還向齋室,過太廟正門後。淳曰,正門已過,乘步輦,何如?上曰,初旣不乘,今何乘之耶?上至曲墻隅,乘步輦入齋室。午時,上由齋室出乘步輦。淳曰,西風甚緊,更進暖帽,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耳。至太廟門外乘輦。上曰,禮房承旨進來。太廟靑紅蓋色渝。春奉審時,改備事,分付。上還宮。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保寧縣監宋瓆。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柳萬重,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春帖子製述官,今方抄啓。大提學尹淳,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受由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許逅{{*|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政事過齋後爲之。 ○長陵奉審堂上,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辛方引石右邊缺落處,長一尺三寸,廣則內邊四寸,外邊三寸。酉方邊幔石缺傷生釁處,長二寸五分,上廣二寸,下端尖兩邊合縫處,塗灰則剝落生釁。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已爲堅硬,而引石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艮方引石底左邊壓連幔石處,又生新隙,長二寸五分,廣一寸許。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今此有頉處,多在於背陰之方,前後生頉,輒在於嚴冱之節。此似由於內外土石,當寒凝凍,互相排壓,致有此坼傷生釁之患。所當以油灰塡補,而當此凍節,有難始役,姑待和暖,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 ○傳于柳萬重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番春帖子製述,尤爲數少,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平安都事權基彦疏曰,伏以,一自淸債辱國之後,朝家申明延卜之禁,必使關西都事,親赴柵外,搜檢領回者,蓋所以防後弊而杜邊釁也。臣以無似,待罪浿幕,臘月初七日夕間,陳奏使先來,來到箕城。臣於翌日午後發行,罔夜馳赴。十六日晨朝,趁使行之未到,行至柵外。蓋以搜檢事重,申飭之下,不敢少緩,有所怠忽也。及其搜檢,則十分虛疎,便同兒戲。我國之事,雖多文具,而此則文具之文具也。至於史書獺馬等物,雖爲彼國之禁,於我國,實有資用之利。其他錦段之當禁者,旣出柵門之外,又復現發於彼人所見之處,則不無生事兩國之慮,俱不必窮搜極檢者,而若其卜物摠數,則不可不一番覈實,較準八包之數然後,可以知剩入之銀,而絶潛商之逕也。十七日陳奏使行發向灣府時,關東卜物,猶未出柵。臣卽使通事,傳言於柵內掌務譯官。八包所貿之物,使之書納成冊,以爲照數憑驗之地,日曛後若干卜物,始爲出柵。所謂掌務譯官者,袖其一件卜數成冊,來見臣曰,渠是行中掌務,多有擧行之事,使臣分付內,使之今日渡江。故今方冒夜馳往,而此中,留首譯與上通事數人,凡有相議之事,可以招問云。譯官旣去,卜物之出柵甚遲。臣欲問其故,使招首譯,則首譯不在,使招上通事,則上通事又不在,臣於是無可奈何。使各其卜主,連爲催督。十八日黃昏時,關東諸卜,皆已出柵云。臣親至卜物所儲之所,時雪月交輝,夜色如晝。以其譯官處所受成冊,計數相參,則無一相準。金是瑜之京卜爲二十二隻,而今爲二十七隻。鄭文郁之帽子爲三十隻,而今爲一百五隻。每每相左,箇箇不合。外面之大數,如是錯亂,其中之無奸,又何可信也?雖欲査治,所謂譯官無一人在者,將何所詰問乎?其眩亂變幻之計,誠極巧惡。此而置之,一不究問,則此等搜檢,不如不爲。臣謂其時任譯輩一次査問,在所不已。此後搜檢時,則卜物未檢之前,不許譯輩之先自渡江。若有奸僞現發之事,則重者梟示,輕者決棍然後,庶有一分搜檢之實,而朝家申飭之意,不全爲孟浪之歸也。且灣上商賈之類,全務譎詐,彼人每以朝鮮人多詐爲言。臣目見卜物出載之時,彼中所謂甲軍者,二三作隊,橫住路街,有若遮截之狀。臣問於小通事,則以爲,彼人每被我人之欺賣,每當卜物之出,自有例給之稅,一駄之稅,稍頭一疋,彼人所謂車牛錢是也。我人多不給之,縱馬逬出,彼之紛紜,爲是故也。臣聞極痛駭,使之傳語曰,我國專務信義,今番必無是事,仍傳令于刷馬軍人,率皆一一給稅,則卜物之出,更無喧鬨之弊。我人之以多詐見稱於彼人者,實是羞辱之甚者。臣則以爲,申飭邊使,有如羊叔子之在荊州,彼人相接之時,必以信義爲先,無視小利,而務存大體,此不可已之急務也。且臣於是役,有大段溺職者,何敢隱默而自掩乎?常時皇曆卜物,齎咨官之領來,乃其例也,元無都事搜檢之事。今番陳奏使行之還也,皇曆卜物,使之同時出柵,而以先後言之,皇曆卜物在前,而陳奏使行卜物居後。若使曆卜先出,而使行卜物後出,則臣旣以搜檢入去,同爲領回,事理固當,而今則不然。使行卜物,先爲駄行,而皇曆卜物,多般延拖,終不出柵。蓋其操縱在彼,而譯舌輩,又從而慫慂之。都事之令,實無所施。且灣尹狀啓,皇曆卜物,則主管無人,本府譯學,旣已因公入去,使之領來。則所謂譯學卽一齎咨也。旣無朝家指揮,俾臣領回,則臣何能逆探旨意,創爲無前之新規,而下行齎咨官之事乎?非但有越俎之嫌,且有損體之失。故陳奏使行之卜物旣出,不得已先自領回矣。及至安州,得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本,則臣之溺職之失著矣。內外檢束之語,非不縝密,而其間事勢,則實非一都事所能主張,誅罰之加,固所甘心。而臣謂此後燕卜之有同時出柵者,則必令廟堂先期指揮,使任事者,不迷於奉行之際,千萬幸甚。事雖微細,而俱係緊重,不可不一番變通,故昧死煩瀆,伏惟裁察焉。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譯官亦令有司査治。 ○乙卯正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觀象監提調申思喆,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金相玉,右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數三日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太廟展謁,無事過行,不任喜幸,而觸冒風寒,無他症患乎?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等昨緣日暮而未及來耶?陵上石物事,甚可悶也。興慶曰,道路險惡,昨昏僅僅入來,而闕門已下鑰,故未及復命矣。石物事,臣作圖袖來矣。以圖展之,以手指之曰,幔石、引石之間,鑿頷者,始不過四寸,而幔石之推力甚多,故每當石凍之時,有此石缺之患,臣意則非石軟之故也。今若加鑿數三分,使有相容,則幔石雖推,而似無更缺之患矣。上曰,釘跡始雖不知,釘琢時有罅文,而久後遂缺耶?石軟之說,不爲無據矣。寅明曰,苟是石不堅硬,釘琢有頉,則他處必皆然,而一處每然矣。上曰,立石見推而然乎?興慶曰,立石則不然,而引石每然矣。寅明曰,幔石合縫處有隙,而引石每剝落矣。相玉曰,幔石弱,引石重,故强弱不敵而然矣。寅明曰,合墓之有屛風石,此陵始有之。周回旣廣,豈無種種生頉之患乎?思喆曰,曾當移陵之日,下敎于臣曰,寧陵移奉時,何無屛風石耶?臣職是禮判,而不知文獻,故以不知仰達矣。到今思之,則其時蓋慮屛風石之有頉而不爲矣。上曰,健元陵屛風石則至今不傷,人工固有古今之異矣。當初不設屛風石宜矣。而予不能深思而然矣。相玉曰,向陽處則無頉,此則亦由於北邊陰氣之致也。寅明曰,外面雖悶,而內則無憂。陵下人輩以爲,日解則必合縫云,而似不近理矣。上曰,前日塗灰處則堅硬乎?興慶曰,卽今則雖堅,而若値雨水,則必剝落矣。上曰,何以爲之乎?興慶曰,俄已有達,而鑿頷稍裕然後,可無患。上曰,加鑿而石薄,則豈不悶乎?興慶曰,始鑿四寸,其劈連處,雖加鑿數三分,無石薄之慮矣。上曰,幔石漸推,則又將加鑿乎?興慶曰,寧有無限推去之理乎?此則不然矣。上曰,旣設鐵釘則何如是耶?興慶曰,其時煮鐵注之,而卽凝不成,故終不能爲鐵釘矣。上曰,有頉處塗灰時,大臣亦出去乎?興慶曰,此則只禮曹堂上出去,而石物每如是有頉,宜詢問而處之。上曰,雖詢問,其誰知之?思喆曰,尹淳乃其時主管臣也。宜有下問矣。上曰,內含處則似堅乎?興慶曰,引石、幔石雖如此,而內含則必堅,且有鐵絲縈紆之道矣。寅明曰,塗灰不過爲一時所見,元非久遠事,而此外姑無好道理矣。上曰,然矣。今番則石物有頉處,旣已奉審,禮官當下去,而此後則小小罅隙,依莎草例,令陵官這這塗以油灰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而卽今則所見不至蕭條耶?興慶曰,卽今則頗有樹木,故比前頓然生新矣。上曰,橡實所種者,何如耶?興慶曰,一年草茂盛,故皆入其中,姑未知其何如矣。上曰,新種之木,皆生乎?相玉曰,陵官以爲,所種之樹,大木則十生三四,而小木則幾乎盡生云矣。上曰,舊長陵摘奸,旣有節目,令備局時時摘奸,可也。寅明曰,長陵奉事金聖澤,旣已仕滿,都政當陞直長,而曾有本陵官員久任之敎。此亦依奉事例,仍以本陵直長,創設陞差耶?上曰,本陵奉事,仍爲本陵直長,使之限出六仍任,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澤,誰家人乎?興慶曰,金鎭商之姪也。上曰,兩陵官,皆勤於職事乎?思喆曰,暫時進去,何以知其勤慢乎?只以種木與養木見之,則其勤於居職,可知矣。上曰,鄕校基,卿等亦見之乎?此亦好矣。而旣是人家所入處,石片每令去之。奉審時則往見,可也。興慶曰,頗奇妙而形局甚少,合於國葬,未可知也。上曰,闊大何好,雖小無妨矣。興慶曰,國葬則與私家不同,此則且有不足處云矣。上曰,其不足處何如云耶?興慶曰,其後脈爲癸丑云矣。上曰,其時以爲非癸丑云矣。興慶曰,俗語以爲,癸丑山下無子孫,而古方則此語無之云矣。上曰,國葬每極擇,而卽今國勢何如是耶?地理終是難知者。而程子所謂孱風向陽爲宜云者,誠爲切當矣。興慶曰,臣之無用之實,聖明想必下燭,而獨當重任,已過半年,私心悶蹙,已不可言。而今番急於長陵奉審,見方待罪藥院,而不得陪從於太廟展謁,亦由於僚席無推移之故也。前後以枚卜之意累陳,而終不允從,實爲惶悶。方有兩窠,卽卜賢德,而斥退臣無似之身,是區區祈望者也。上曰,卿之獨賢,予豈不念?而時方則雖微官,數遞爲悶。況大臣何等重任,而一出一入,有若交遞者耶?獨勞爲悶云,則當許所請,而以斥退爲言,則終難枚卜矣。興慶曰,大臣重然後,朝廷可以鎭壓,而强其所不能而行之,則不過爲貪戀也。臣以實狀仰陳,故語自如此,非僚相出後,有引入之意也。上曰,鼎席不備,國事甚悶,且不當使卿,一向獨賢矣。早晩當有思量者,而雖枚卜之後,無以欲退之意,置之念頭,可也。若或一分歇後,則卿之待予,豈非文具乎?興慶曰,臣之才分雖不足,而若其爲國一心,則雖離鼎席,而何敢有間乎?上曰,兼春秋每入侍,事體不當矣。李宗白果有必遞之嫌耶?寅明曰,李宗白事,與回薦時敗薦有間,朝家宜督出,使之承命。若一任其小小引嫌,則自此將無翰林矣。興慶曰,古有別兼春秋七八人議薦之例,今亦以曾經翰林未陞堂上者,竝付別兼,則其中有故者,自當引嫌,無故者,可以出當矣。上曰,然則洪昌漢,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洪昌漢,則以朴文秀非斥單薦之說,引嫌。渠旣是單薦之人,則其所爲嫌,比他較重,不可出當矣。上曰,旣有古例,則曾經翰林,竝付別兼。而洪昌漢則置之,李宗白則敍用後,一體付別兼。曾經翰林中,如有罷散者,則亦爲敍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明日當爲次對乎?興慶曰,當爲之矣。上曰,祈穀,爲民也。予當躬行,而不得親禱,至於二年攝行命下之後,心甚缺然。國舅當盡心,而以至誠虔禱之意,遣入侍史官傳諭焉。上命師得,書傳旨曰,其令廟堂,繡衣可合者,抄擇以入。又命書傳旨曰,嶺伯雖已上京,尙未肅謝,飭勵之下,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今日內,使之肅謝。上曰,陪箋上來差員守令、邊將、察訪未下去者,使之來待。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正月初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陪箋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箋差員定平府使申光岳,蒜山僉使申慶流,碧沙道察訪許鐩入侍。上曰,當先問差員。以次進前。光岳進伏。上問職姓名,又問履歷。光岳曰,壬寅年庭試登科,初授宣傳官,歷訓鍊主簿,伐登萬戶,訓鍊判官,都摠都事,參上宣傳官,訓鍊僉正,都摠經歷,訓鍊副正,壬子出守本府,而甲寅四月,以善賑,道臣褒聞加資矣。上曰,告七事。光岳告焉。上曰,本府上年穡事,何如?光岳曰,慘凶而以尤甚,入於設賑矣。上曰,本府戶口幾何?光岳曰,戶則三千九百餘,口則二萬八十餘矣。上曰,還上幾何?光岳曰,元會穀一萬七千五百四十二石,會外監營、兵營穀,亦爲一萬石,而元會穀則折半留庫,會外穀則傾庫分給矣。上曰,所捧幾何?光岳曰,臣之上來時,有三百石未收,而其間兼官之畢捧與否,未可知也。上曰,穡事旣凶,則民間所納,亦多矣。何以致此耶?光岳曰,僅僅收捧,而未收三百石,有同强弩末勢,實爲難捧矣。上曰,設賑則救活幾何?而卽今餓殍耶?光岳曰,今二月當分賑,而時方極寒,故姑無道路餓殍矣。上曰,七事中有何事修擧者乎?光岳曰,何敢以某事修擧仰達乎?上曰,水旱不爲災之時,則農桑盛乎?不盛乎?光岳曰,農是根本也。竭誠勸課,欲其有秋,而癸丑則以風災爲慘凶。甲寅則以水災致大歉矣。上曰,爾以武臣出守,學校則不爲修擧乎?光岳曰,學校何敢不修?而北路無文士,故無興學之效矣。上曰,戶口比前增減,何如?光岳曰,戶口則比前有加矣。上曰,武臣宜務軍政,其無隣族侵徵之事乎?光岳曰,諸色軍丁一千五百名也。元數旣不多,而自本里尊位,隨闕隨代,故姑無隣族侵徵之事矣。上曰,玉堂上番,曾經北評事,北路軍政,果無隣族之弊乎?珽曰,北路男丁,則始生而卽爲置簿於成丁軍,所謂儒案,亦皆入之。元無一口落漏者。故比諸三南軍政,極爲便易矣。上曰,賦役,何如?光岳曰,賦役則別無不均之事矣。上曰,詞訟、姦猾二弊,何如?光岳曰,人心好訟,雖小小事,必入官爭辨,而別無大訟,姦猾則官吏中或有之矣。上曰,軍器,幾何?而赴任後修補者,亦幾何耶?光岳曰,黑角弓一百七十張,而十三張則去舊新備。二十張則改角改樺皮。三十張則間間改角,其餘則只改樺皮。交子弓二百三十八張,而三十七張則去舊新備,其餘則盡改樺皮。火藥五百九十一斤,而三百九十斤則改搗砧,鉛丸四千七百四十七介,正鐵鳥銃五百四十二柄,而五十餘柄則改家改莊飾,其餘則間間修補。長箭四百九部,片箭三百九十八部,其他小小之物,不能盡達矣。上曰,成丁軍旣着實,而軍器則何如是零星耶?必寧曰,其中有親騎衛等名色,而此則皆自持兵器矣。珽曰,南道兵器,元來疎虞。至於江邊則無砲,別星往來,例爲三穴砲,而不知其規。雖欲放砲,而火藥每絶心。此宜有大段變通之道矣。上曰,軍器別備,爲近來希功之道,予初不問之,而武臣四年在任,別無修補之事,爲先推考。瓜期尙遠,此後繡衣廉問時,如有不善之事,則不但推考而止,各別惕慮爲之,可也。雖以善賑陞資,人心每易於始勤終怠,無或放忽焉。慶流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慶流曰,丁酉式年及第,初授宣傳官,遷訓鍊主簿,歷都摠都事,經歷,參上宣傳官,出宰郭山郡瓜遞,而因本道帥臣狀褒,加資拜五衛將,方待罪本鎭,而今又報瓜矣。上問家世。慶流曰,故相臣高靈府院君叔舟,卽臣十代祖,領經筵高陽府院君浚,卽臣九代祖也。上曰,近來有顯官乎?慶流曰,九代祖以下,世爲蔭官,而四代祖景淇,以察訪早世,其弟承旨景洛,卽申處洙之高祖也。上曰,申處洙亦高靈府院君之後耶?若魯曰,然矣。上曰,本鎭處何邑耶?慶流曰,乃黃州界鳳山地也。往在壬戌年,故相臣金錫胄建議創設者。蓋丙子胡變,虜騎不由銅仙,直到蒜山故也。且銅仙一嶺,起自谷山,橫亘數百里,至蒜山棘城而止。嶺路關阨,列置七鎭,以爲緩急依守之所,而至於本鎭,十里平闊,無據險之勢,故別兼營將,俾管信川、載寧兩邑軍兵,當初設施之意則重矣。上曰,軍摠幾何?慶流曰,竝所管兩邑,爲二千二百四十六名矣。上曰,軍器幾何?慶流曰,火藥一千三百餘斤,鳥銃一百二十柄,長箭一百二十浮,片箭一百浮,黑角弓一百九十張,交子弓十張,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矣。上曰,軍餉幾何?慶流曰,一千二百餘石。上曰,留庫幾何?慶流曰,一半留庫,自是常典,故臣亦一半留庫矣。今日殿下引見臣等之意,蓋欲聞外方弊瘼也。臣有所懷敢達。䄙嬪房新筒所築處,乃棘城下潮水出入之地,而近成平陸,大有害於關防,至於大也。筒內管餉及諸宮畓,竝爲半千餘石地。自新筒成築之後,每當霖節,洪水汎濫,比年爲災,且有必破之勢,故前道臣,以此狀聞,請破新筒,而姑無擧行之事,臣意則宜速破新筒矣。上曰,道臣狀聞已來矣。爾到任後,軍器修補之數幾何?慶流曰,到任後連値凶年,艱辛料辦,僅僅設賑。至於軍器,則力不暇及,逮至昨年,年事稍登。故始爲若干修補,各樣大旗幟,依數新備,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亦爲新造矣。上曰,鎭力雖殘,軍器元數不多,而三年內修補,若是零星,爲先推考。慶流曰,本鎭名雖兼營將,而凋殘特甚,反不如殘鎭萬戶矣。若魯曰,蒜山極爲凋殘,全無貌樣,其名則大,而其實可矜矣。慶流曰,軍兵器械中軍幕、銅老古等物,俱係緊用,而巡點之時,太半借點。故略助厥價,使之逐隊新備矣。必寧曰,蒜山僉使申慶流奏達之語,極爲煩瑣,事體殊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鐩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鐩曰,辛卯武科,軍門哨官出六,遷軍器主簿,見方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鐩曰,上等馬十六匹,中等馬三十四匹,下等馬四十五匹矣。上曰,馬位畓幾何?鐩曰,上等馬則一匹所劃給,爲四石落矣。中等則三石落,下等則二石落矣。上曰,土豪輩無侵奪馬位之事乎?鐩曰,土豪則無侵奪之事,而驛卒輩預爲賣貰,實爲巨弊矣。纔因道臣發關嚴禁,近無此患矣。上曰,差員之召見,出於飭勵之意也。凡事各別爲之,可也。必寧曰,差員先爲退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岳、慶流、鐩退出。珽讀,自規諫太子篇貞觀五年李百藥,至深勉勞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四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下卷。若魯讀,自仁義篇貞觀元年太宗曰,至以勸勵事君者。珽曰,上篇別無文義之可達,峻宇雕墻,禽荒色荒等語,皆有條理矣。上曰,其文多綺麗矣。若魯曰,文體則卑,而其言則好矣。上曰,尙絶思於將迎,將迎何義耶?必寧曰,將迎字,有似牽制之義。儒家多用此文字於心性上,用於此者,欲其粉gg紛g華波蕩之中,罔有將迎之思者也。上曰,在承乾則如以水投石也。必寧曰,承乾不足責,而當初不爲限節者,實太宗之過也。若魯曰,太宗之不爲限節者,欲使權重,俾絶藩王覬覦之心。而不以仁義敎導,只以權勢使重者,已失訓子之本矣。上曰,太宗不能保其兄弟,其子聞見如此,則在承乾,而豈無如此事乎?根本已誤,無可論者矣。李百藥則多引古諷諭,而于志寧,張玄素則專是直諫矣。若魯曰,下篇第一板,帝王以仁義爲治者,國祚延長云者,誠如其言。太宗知其如此,故能成太平之治矣。上曰,以國祚延長爲言者,亦有計較之意,終是伯道也。若魯曰,太宗凡事,皆出於勉强,而猶能行之不已,至於太平,此猶難及處也。上曰,纔以戎備之疎虞,命推二差員,而今觀第二板百姓安樂,便是甲仗之語,予心不覺歉愧矣。民庶乂安,衆心成城,則雖無甲兵,其誰侮予?二差員推考,還收,可也。珽曰,北路事,俄者始言,而未及盡達矣。自城津至同小羅,人心强悍,無一可恃,官長之事,合於渠心,則死猶不避,而如見其不是處,則甚不服。此正撫我虐我,而如人如獸者也。上曰,不但北路,人心大抵然矣。爲官長而自行不是,則何以服人心乎?若魯曰,林深水廣之義好矣。而近來京外凡事,殆近於水淸無魚,誠悶矣。而若不得要道而行之,只以林深水廣爲心,則亦反有弊矣。上曰,魏徵論豫讓事,正是自道渠之本色,盡露於此矣。唐宗之出送李靖於畿內者,亦得體。靖雖功高,而任使之際則如此,治國當如是矣。珽曰,以奉朝賀崔奎瑞議諡事,催促在鄕儒臣,今聞金尙星,自鄕纔來,而方有實病云矣。上曰,旣知其實病,則應敎金尙星,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順陵參奉兪彦國呈狀內,素患痰喘之疾,每値寒節,輒加添重,卽今病勢,末由起動,陵寢重地,實無推移替直之勢,卽速入啓變通云。身病旣如此,則不可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坡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以孔道弊邑,不可不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春川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兼濟爲掌令,韓翼謩爲持平,金若魯爲應敎,李匡輔爲兵曹參議,南泰齊爲掌樂僉正,李壽海爲司僕主簿,趙榮祐爲宗廟令,李碩臣爲典籍,愼爾復爲監察,金若魯爲校書兼校理,李德彬爲繕工假監役,閔昌基爲春川府使,李重新爲會寧府使,申弼夏爲坡州牧使,沈星鎭爲副修撰,鄭彦燮爲承旨,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義州府尹鄭益河,理山府使林光弼,以上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行副護軍趙以健今加資憲,年九十曾經閫帥,安恩君權㝢今加嘉義,年八十三,侍從臣前輔德權扶父,前郡守成義錫今加通政,年七十,侍從臣前大司諫成德潤父,以上加資事承傳。會寧府使李重新,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未差,參知徐宗玉服制,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同知單,趙最壽,副護軍金弘權、金廷潤,副司直金尙星、金錫一,副司果金始熺。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浹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今日內調馬時,南行內乘具善行,騎芻五中,直赴殿試。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二十日後則似晩,先朝已行之例,明朝廣考以啓。 ○以慶尙監司狀啓,盈德等官居騎兵李命山等,燒死。砲手李重建等渰死事,及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府居海尺姜合孫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狗馬之齒,已迫九十,加以荐遭慘慼,精神凡百,日益耗損,大小公會,未能一一趨參。居常惶悚,若無所容,不意猥蒙優老之典,特有食物從優題給之命,驚惶感泣,罔知攸措。竊念臣以無似,猥參儀賓之列,前後受國厚恩,實踰涯分,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其萬一。今玆異恩,又出千萬夢寐之外,以首頓地,且惶且恐,不知所以名喩也。固宜奉箋稱謝,以少達區區頌戴之微忱,而衰耗精力,無以及此,敢以咫尺之疏,以替鳴謝之忱,臣無任霣越惶感之至。答曰,省卿謝章,而今者不腆之物,乃所以尊年,亦所以惟昔也。 ○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罷,少靖私義,纔經一旬,猥荷特敍,媿蹙之餘,惶感靡措,京兆新除,又下此際,半夜聞命,怳若夢寐,仍伏念臣之積違嚴召於臨殿蔽囚之日者,雖出於情地之萬不獲已,而論其辜犯,譴罷亦輕。不意恩私,曲加於滌蕩,自惟慙懼,益切於薰沐,分當縮伏,未敢就列。而適値太廟禮展之辰,抗顔趨走於屬車之後,臣自知愧,人謂斯何。且日昨宰臣筵白之說,尙有未勘之案,頃者將家宴集之事,亦有不安之端,前尤後愆,俱難盤礴於位著。況臣衰朽之質,又添寒感於昨曉趨肅之際,細瑣症形,雖不敢煩陳,而宛轉床席,無望起動,詞訟劇任,不可虛帶。玆敢引罪陳情,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存國法,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李森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疾病侵凌,所帶職名,有萬分必遞之義,無一毫可叨之理。略暴血懇,冀蒙睿裁,而喉司不諒,一向退却,相持彌月,只增抑塞,如使少有强起自力之望,何敢日事控籲,自速瀆擾之誅哉?頃當聖候受灸之日,犬馬微誠,不勝驚慮,爲參候班,扶曳出肅,少伸臣子之分義,而至於所叨之職,本非因仍盤礴之計也。念臣蹤跡之臲卼,愈往愈甚,不可自比於恒人,固宜永謝於朝籍,而若復恃恩貪榮,淟涊冒居,則不惟臣之廉義,隳壞無餘,抑亦人之嗤罵,將無所不至矣。此固臣決不敢應命者,而況臣素抱痼疾,積傷水土,源委已深。自經草土,一倍衰朽,筋骸痿枯,鬚髮蒼素,固知年紀漸邁,蒲柳易秋之致,撮其最苦難治者而言之。內而膈間頑痰痞塞,時或昏窒,常有頃刻難支之形,外則脚部濕瘡爛蝕,絶害屈伸,實無跬步轉動之勢。發作無常,劇歇相仍,迺者元朝陳賀之時,臣不計顚仆,力疾趨造,昵侍殿上。寒氣猝發,痰咳喘急,將失敬儀,不知所措,蒼黃下殿,僅得鎭定,此是諸臣之所目見,而亦想聖明有所俯燭矣。設令臣無情勢之可言者,卽此病狀,奔走供職,已無其路,雖銓曹以爲臣宿硏舊地,而循例檢擬,顧臣情則愈惕,病實難强,何可一任虛縻,以益瘝曠之罪哉?且於昨日動駕時,不敢言私,强詣守宮,又添寒疾,達夜苦痛,委席涔涔,殆不省事。今十一日朝參,萬無起動駿奔之望,玆敢冒萬死,疾聲懇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願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得優游卒世,千萬至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參贊李眞望 ○乙卯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校理任珽,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歲後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手腕痰處,其無痕跡乎?上曰,痰則無之,而癢症一樣矣。興慶曰,臂部運用不妨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復發作,而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是新歲後初爲次對者,而單子中懸頉甚多,飭勵之下,怠緩猶復若此,今日不進人員,竝從重推考,以視警責,可也。{{*|出擧條}}顯命曰,朴文秀不行臺官,欲與臣同爲處義,而至於備堂,亦欲不行,此甚無義,宜有別爲嚴責之道矣。上曰,旣入於重推中,何必別爲致責,而其備堂之不行,甚非矣。尹淳亦一番來參,而不復來耶?興慶曰,再次進參,而今後又當來參矣。興慶曰,開城留守鄭壽期,狀啓請停春操,而昨年秋操,旣以軍兵等行商遠出,頉啓停止。今又以未還集無物力,又請停操,松都事勢,似或然矣。而諸議皆以爲,莫重操練,不可一任廢閣,春操則使之設行,何如?上曰,物力之不足,無怪,而行商未還,每年必然,豈可以此,而不爲應行之事耶?開城留守鄭壽期推考,春操則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水、陸操,已行於昨年,又行春操,則民弊將無節。今春水、陸操及兵、水使營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連行兩操,必貽民弊,今春則依狀請竝許停止,未知,何如?上曰,營將巡點,亦可停止耶?眞明曰,春秋操竝停之時,則例行營將巡點,而雖曰官門聚點,動費四五日,此亦爲弊大矣。秋操旣行於至月,則其間不過爲數朔,春操則竝與營將巡點而停止,無妨矣。上曰,然則依狀請停止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趙顯命狀啓。請於今春,發巡行操,而軍兵試才時,施賞木綿箭竹,依例令廟堂題給矣。考諸謄錄,則自兵曹有劃給賞格木綿三同之規。而吏曹參議李宗城以爲,本廳財力,足可以辦備賞格,不必自兵曹給送云,未知何以爲之乎?宗城曰,當初摠戎廳新設立之時,物力無出處,故自兵曹,劃給施賞木綿。而卽今則本廳財力優足,何可每煩於不繼之經費耶?今後則定式不給宜矣。顯命曰,定式則當考見謄錄而處之矣。上曰,木綿之數旣不多,在摠戎廳,得不得,無所關緊,李宗城所達是矣。姑勿題給,而至於定式,則考見謄錄而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御史抄啓,古有十人八人之規,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雖經幄侍從之臣,知人則難矣。今番則各別精抄,而其中形勢切迫者則拔之,而以十人定數,可也。興慶曰,有老親者,則情勢難於遠出,宜拔之矣。上曰,李宗城有老親,其情如何,而南北,竝以御史往矣。自予嗣服後,觀其所抄啓之人,則其極精猶未可知,稱以御史,不能周察而來,則貽笑朝廷,當如何耶?眞明曰,苟非其人,則不但貽笑,其爲害亦不輕矣。興慶曰,春是一初也。以元亨利貞言之,則元也。以仁義禮智言之,則仁也。元者,善之長也。仁者,心之德也。今當春元發生之日,凡於發號施政之際,惟當仰體天時,一以行仁爲主。而蓋至誠惻怛之謂仁,我殿下卽祚以後,仁聲仁聞,浹于八方。而實惠猶未究於蔀屋之下,生民之困瘁,往而益甚,臣恐殿下至誠惻怛底意,有所未盡而然矣。枉己未有正人者,惟臣輔相之道,旣不能自盡,則固何敢仰勉,而責難於君臣道則然。故玆敢不避煩猥,而略陳微見,伏願聖明,益篤惻怛之誠,務行不忍人之政焉。上曰,日昨召對,已諭之,《貞觀政要》序,亦言之,而予自在東宮時,常非太宗矣。近觀《政要》,則雖曰假借仁義,而能做太平之治者,蓋有愛民之實心而然矣。誠之所到,金石亦透,而顧我元元,多有顚連,予若有爲民之誠,則民困豈至於此乎?反省于身,實愧唐宗,勉戒之言,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興慶曰,孟春,遒人以木鐸循于道路者,卽古聖王勸敎民生之政也。勸農之敎,自是歲首應行之事,而孝悌之道,實爲根本,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外方每於朔末年終,以無不孝不悌者,狀報于上司,果使八路列邑,罔有不孝不悌之人,則聖化之休明,當如何哉?孝悌不明而犯上之患生,其在化俗之道,固當敎誘凡民,務行孝悌,如或有頑悍之徒,不知孝悌,則亦宜各別懲治。以爲導齊之方,而年年狀報,殆近循例,當自朝家,申飭其勸懲之道,故敢達。上曰,每年分付,便作文具,今年則只頒勸農之敎,而與歲俱新之語,則不爲擧論矣。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敎民出治之道,豈外於此,而反求予心,尙不能自盡孝悌之道,責勵於下民,不亦有愧乎?大抵孝於家者忠於國,卽今朝臣,孰不在家而孝於其親耶?固無勸勉者,而時象以後,忠不忠,互相翻覆,朝廷,四方之表準。而猶如此,則凡民之孝不孝悌不悌,亦何以明知,而有所責勉乎?人之在家,未嘗以孝自居,而於國則每以忠自處,此無他,欲以他人,歸之於不忠而然矣。如此之故,忠字反輕。今後則愼無以忠臣自許,而無以不忠加人,此意惟當申勉於朝廷矣。顯命曰,大臣以勸孝悌仰達,根本之道也。各別體念,宜有處分,而外方之抄出,亦難矣。觀風察俗,彰善癉惡,藩臣之道,故雖欲詳察,而旣不目見,何以的知乎?試求卓異之行,則無非泣竹得鯉之孝,此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在朝家之道,則不可以虛實相蒙爲慮,而每使之薦聞宜矣。昨年,以孝廉薦,有所分付,而終無擧行者,此亦朝令不信之致。而道臣之不爲擧行者,合有致責之道,其中薦報者,則次第收用之意,分付銓曹宜矣。宗城曰,咸鏡監司所薦孝廉之人,卽臣御史時被罪者也。取人之道,不當以一眚掩大德,而銓曹只憑孝廉薦,而一例盡用,亦難矣。瑜曰,臣於年前罪補長淵時,爲檢田,周行境內,而無一處旌閭,臣招致邑中士子,謂以三南則以忠烈孝行,旌表立門者多,而獨此邑無之。方當聖主崇節義敦孝悌之辰,邑俗之貿貿至此,良可嘅然。如有古人行蹟泯沒無傳者,則自官當助物力而旌表。鄕里如有善事父母者,則亦當行賞而激勸云,則以爲,古有數三旌閭者,而今已泯滅,鄕里行誼,別無表表者云矣。及按江都,則丙子年節死贈職旌閭者多,而其子孫殘弱疲弊,或失其旌門之處,或失其官敎,憑考無地,將至泯沒,甚可愍惜。正月二十三日設祭事,別爲節目,使之年年遵行,而大凡朝家激勸之道,不必新求行誼,取古忠孝表著者而改旌其閭。且錄其後,則人心自有興勸之效矣。上曰,然矣。顯命曰,李瑜此言好矣。外方忠臣、烈女孝子旌門者,盡爲頹廢,故臣亦在外藩時,申飭更立矣。外方之以行誼狀聞者,雖不可一一許施,而卽今遠地人之爲其祖先事,而等待留連者甚多,此亦申飭該曹,使之斯速回啓宜矣。瑜曰,年八十則有加資之道,故無論京外,而爲子孫者呈上言,則該曹送京兆,考籍施行矣。臣意則八十加資,旣出於尊高年之好意,無寧國家每於歲首,直爲加資,而不待其子孫之陳請,則似好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則朝家直爲加資,而事體與此有異矣。近來增年冒籍之弊甚多,雖考籍施行,尙難盡知,今若限年八十,而一竝直爲加資,則其冒濫之弊必多矣。李瑜所達,大意雖好,似難施行矣。顯命曰,李瑜所達好矣,而大臣之言是矣。外方有兩班、中人、庶孽等輩,而一竝以八十直爲加資,則必有煩雜之弊矣。眞明曰,每年以年八十上言者,幾至數百張,朝家何以盡數考出,而直爲加資乎?宗城曰,朝家旣施恩典,則不待自訴,而直爲加資云者誠好,而大臣以冒濫爲慮者宜矣。上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如有百歲人,則當何以處之耶?興慶曰,如有百歲人,則宜有別樣施恩之道矣。上曰,以百歲爲限則似不濫矣。濟州多有百歲人云然乎?必寧曰,濟州享壽者多,而百歲人則絶少矣。珽曰,雖百歲人,精抄然後可不濫矣。宗城曰,俄者大臣所達,簡而要,臣當以大臣之意推演,而仍陳一二淺見焉。孝悌根本,而其義甚大矣。殿下有出天之孝,語及先朝,輒致疚懷,奉歡東朝,誠禮備至,而今承下敎,謙而不居,此則過矣。然而奉先與問寢之節,不過帝王之孝一端也。保先王之遺民,延先王之舊業,實爲繼述之大孝,而我國家三百年祖宗艱大之投,惟在殿下一身矣。顧今同胞之民,有顚連丘壑之歎,而拯濟無策,殆近於立視不救,則烏在其保先王之遺民也。民惟邦本,而困瘁若此,則臣恐危亡之禍,迫在朝夕,其將何舁而延先王之舊業耶?前後臨筵,輒降惻怛之敎,仁心仁聞,非不至矣。而終無實惠之下究,臣僚登對,每陳勉戒之辭,責難陳善,亦非不切。而終無一事之做成,逐日備坐,五日次對,不過簿書期會而止耳。今之議者,每以爲以卽今時勢,有不可大更張云,驟聞則其言是矣。聖意,亦以爲若下令而不能行,則事將顚倒,而朝臣亦無可以擔當之人,故因循悠汎,以至今日,而若能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今日一事,明日一事,吏議其亦有思否?宗城曰,某事某事,何可指的仰達乎?雖以孝悌言之,該曹不卽回啓,狀報積滯,以廟堂事言之,則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番布事仰達。自上有趁歲前爲之之敎,而已及正月,尙未擧行。凡事之稽緩,若此而事之不行,蓋有其端,朝臣雖知聖上振作之意。而一則或慮聖意之猶未堅定,一則不爲久任在官而人無固志也。一則未嘗爲人擇官,只欲爲官擇人,大小臣僚未能各得其人之致也。近來六部之長與學校之臣,互相循環,遞易無常,外而監司與守令,朝除夕改,不能久存,若此而何能各職其職,而有庶績其凝之效耶?然久任亦在乎得人,匪其人而久其任,則其害尤大。廟薦銓選,必須十分恰當,而殿下亦知必可用,然後委任而責成,則殿下雖拱手無爲,而治道自成矣。頃年豐陵入侍時,臣以晉悼公擇人事,有所仰請,亦嘗以一實字有仰勉者,殿下想必記有之矣。上曰,所達皆切實,久任無效,誠如所言矣。予雖不知人,而若曰六部之長,使之循環,則無乃過乎?宗城曰,語及重臣,臣雖惶悚,而以臣觀之,則吏、兵判幾乎循環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上曰,吏議畢其說焉。宗城曰,孝廟朝大臣則鄭太和一人,擔當國事,吏判則朴長遠,兵判則金佐明等若而人,常久於其職。故得人致治之美,至今稱之。蓋其愼惜名器,上無濫授,故在他人而無倖占之心,當其職而有自任之意然矣。朴文秀纔自中原還,以爲南中督撫官,至十二年而不得遞,願乞歸死云,此猶如此,則我朝事,寧不歉然乎?上曰,所達好矣。久任之道,果美矣。而卽今世道,可以行此道而予不行歟?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世道則難矣。而惟在在上者處之,如何?豈於今日而不可行久任之道耶?上曰,孝廟朝相臣,非獨鄭太和一人也。寅明曰,相臣則多,而首尾當國事之人,惟鄭太和一人也。大抵久任之法好矣。而古昔則儀文簡約,風流篤厚,只知某人可合某任,而一有畀付,未嘗遷動,除非大段過惡,則不過就事論事而已。近來則不然,初未能眞知其人之可合何任,而率多循例而用之。雖以聖鑑之至明,亦無以盡燭其臧否,朝廷之所擧用,殿下之所委任,莫不僥倖冀其無事而已。論人而有黨目之嫌,當事而有疑畏之心,銓地則乖亂已極。而無彌綸之望,軍門則蕩殘無餘,而無收拾之勢,只僥倖期其久任,豈不難乎?顯命曰,謂之如此而廢其久任乎?上曰,吏判凡事每如此,予實訝焉。寅明曰,臣意則知其然矣。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有激而發者,誠有警省處矣。殿下若牽架補漏,耐過時月,則當如宋寅明之言,而不然則豈可僥倖冀其無事而止耶?以作舍言之,得名基俱木石,一朝煥然新之固難矣。而屋漏方頹,不思修補,則幾何而盡爲毁滅耶?治國之道,固在於得人而任之,殿下於許多臣僚之中,如未能一一的知。而固已引接大臣,評問其人,而又以平日權衡之聖心,有所參看,以爲此人必可合於此任,然後用之不疑,則自可爲得人久任之道矣。殿下以至誠爲之,則大臣,亦豈無以人事君之道乎?寅明曰,臣亦非以李宗城之言爲非矣,俄者所達,實出於嘅然其事之意也。殿下誠能招致元老大臣與時任大臣,問其能否,而各當其任,則庶無時象乖亂之弊,而自有久任責成之效矣。上曰,李宗城,嘗以實字言之,今者所達固是矣。而實字不足矣。卿之所達,亦實字不足矣。以銓曹事言之,則三堂上一意,然後可爲之。卽今三堂,則必無背公死黨之心,而亦不見向者顚敗之事乎?李宗城請其久任,而渠則求遞,是果實耶?雖使李宗城而當卿之任,過二都目,則必求遞。凡言之者,先自踐言,而使其君踐言,然後可矣。宗城曰,聖敎至當,臣雖愚不肖,何敢懷背公死黨之心乎?久任,惟在國家,若制度分明,有久任之意,則如臣者,固不敢求遞,而宋寅明所處,至權要也。若久處不去,則未知畢竟將遭何事也。當之者豈不爲悶,而殿下若以爲今日受病處,在於不擇人不久任,而堅定聖志,罔或撓改,則宋寅明,亦何敢必爲求遞乎?寅明曰,此不可以一槪論也。有可遞之端,而苟合於廉隅道理,則朝家之許遞,亦宜矣。上曰,此亦他日欲遞之義也。在上者豈以其小小撕捱,每每許伸其廉隅耶?選六卿之道,予亦知其重矣。而旣是判書之窠,以判書用之,故雖不欲循環,自然有互遞互代之事矣,宗城曰,故相臣金壽恒,淸名雅望,何任不可,而終不入於戶判之望,先朝用人,則於此而足可見人器之相稱矣。顯命曰,試以殿下卽祚後,六部之長見之,則殿下猶無一定權度矣。上曰,此言則是矣。予不以某某言之,而更張後所晉用之人,豈皆果合於其任耶?顯命曰,初旣輕授,則久任無益,欲行久任之道,當先愼授之道矣。上曰,吏判予知之久矣,而近來則有不欲擔當之意,予於吏判而猶不知之,則在他人而何以盡知乎?吏判之意,則蓋在於以時象爲慮,而予豈以時象而疑吏判耶?雖以沈判府事事言之,南泰齊,有調用之命,方入於京職之擬,而沈判府事之置外許多年而後,予始召用者,予亦有意,予非不知老矣。其人亦別無大過人者,而若其鎭今日澆薄之世道,則其謹實無過於此人。故前後筵臣,雖間有不滿之意,而予知而不知矣。南泰齊直以老不能任事,斥之,世道豈不怪乎?寅明曰,沈壽賢之果有伊傅之德周召之才,臣亦不知,而聖心,旣知其如此,則豈可以一人之言,遽爲許解其相職乎?上曰,此言則是矣。宗城曰,南泰齊事,旣有言端故,敢達,向者憂災修省之時,諸臣以爲李壽海、南泰齊,言雖非矣。旣坐於論斥大臣,釋此兩人然後言路可開云,此言是矣。而李壽海之乘機構捏,固可駭,至於南泰齊,則尤無狀。若曰,某事非、某薦非,則豈乎不可。而此則直以數行文字,有若部官汰去之啓,寧有如許道理耶?趙顯命,鳳鳴朝陽之言,極爲不當,顯命本來好激,故其言如此,而大臣若眞有其罪,而臺臣論之,則可奬矣。此豈有一毫可奬之事耶?鳳鳴二字,甚不襯着矣。臣則有老父之故,不敢言人老病,而至於大臣之職,則本非可以筋力奔走責之矣。顯命曰,其時陳達之語,臣亦非以泰齊爲是也。大體以疎逖之臣,而能論柄用大臣,故有是言矣。寅明曰,其時沈壽賢,以朝講入來,而蒼黃出去之狀,臣實目見,臣亦以泰齊爲非矣。然以小官而論大臣,久被罪罰,則恐有妨於言路,故頃者臣,亦請其調用矣。顯命曰,臣嘗以言路之不廣爲憂,李善行曾論臣兄,臣以子弟之心,豈樂聞而其時入侍時,臣以善行以疎逖之臣,能論當局之臣,初牌罷職不可之意,有所仰達,聖上必記有之矣。臣之所見,本來如此矣。寅明曰,故相臣趙文命、李㙫,臣常知其爲賢輔。而李善行,論此兩人,臣實非之。而及臣掌銓時,以善行首通於納言之擬者,蓋亦有意也。珽曰,臣於南泰齊外補時,有疏救者,今不敢更言。而泰齊,以極疎遠之臣,能論柄用大臣,其言則誠有妄率者矣。趙顯命鳳鳴之說,雖過矣,而其時李宗城,改換頭面之言,極非矣。顯命曰,摠戎廳習操,廢閣久矣。新將之猝往行操似難,欲下送中軍點視,而民間事情,亦難盡知矣。巡歷後合操,則當以水原、長湍設行,而量其物力,觀其形勢而爲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摠戎廳財力,本來不足,而若干記付銀,盡歸債貸,京外士大夫,皆用其債,無意還償,本廳將不成貌樣矣。頃年宋寅明,爲經理廳堂上時,負債不納人家長論罪人gg事g,稟達定式,今亦依此例,定以期限,若又延拖不納,則擧名請罪,以爲懲勵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軍中耳目,專在於執事敎鍊官,而其中行伍拔薦者,尤爲曉達兵事,故若當親操,則能知頭尾而擧行凡節者,皆是行伍拔薦之人也。都監、御營廳,則本來有行伍拔薦之窠,而獨摠戎廳無之。故臣待罪本廳後,以行伍拔薦之意,有所申飭。及其試才考講,則果有可用之人,故陞爲敎鍊官,而不可不稟達定式,今後則本廳敎鍊官中,以行伍薦一窠元定,何如?上曰,軍門之有行伍遞兒,自是好規,依所達爲之。{{*|出擧條}}眞明曰,諸臣以擇人久任仰達,此是治國之要道,而是非刑賞,亦關治體矣。臣在水原時,李德載,以從事官下來,臣以今日事凡事皆付於開闢前,然後可以爲之云,而有所相與酬酢者矣。其時聖上,每以付之先天爲敎,誠爲至當,而其後則是非刑賞,猶不別白。群下以一時互對,爲矯揉之道,在下者之當務,固當無過於此,而第恐在上者,亦以互對爲心,則殊非是非刑賞,一出於公平之道也。殿下則鑑空衡平而臨之以日月之明,是非刑賞,皆當其理,然後可以做得太平之治矣。上曰,所達是矣。可以斟酌知之,而此非新件也。根本乃舊事也。銓曹則宜爲互對,而予自有弦韋之道矣。眞明曰,北兵使洪好人,以開市事狀啓,而北路弊瘼,無過於此矣。在前則此等事有如乞憐,而卽今事情,則似不然。或先罷慶源開市,或於豆滿江越邊開市,則北路之蒙惠,必大矣。珽曰,臣之待罪評事也,有所仰達矣。以開市之弊,北路將難保存矣,旣受禮段,則宜卽還歸,而昨年十疋之歲幣,今年則必徵其三四倍,其所刑罰,亦極怪駭。座首、別監之類,捉入房中,爇藁嗅煙,或高懸而以鐵鞭撾之,一經淸債,如逢亂離矣。上曰,儒臣見之乎?珽曰,雖不能潛行審察,而無異目覩矣。興慶曰,此在守令之得其人,而畀差員之任也。宗城曰,宋眞明與任珽之言,深軫北路之弊,而臣意,則有不然。今番狀啓,渠輩亦不欲出來云,而此言固難信矣。事變機會,亦不可知矣。奏聞請罷,則未知其何以爲答,而殿下試思之,若是順治、康熙初年,則事變當至何如耶?上曰,宰臣有達,故欲下敎,而吏議之言,正合予意,請罷云者,殊非謀國之道,儒臣之言未免迂闊矣。彼若有見逐之事,則北路受害,豈特開市耶?大臣所達守令得人云者爲宜,使彼人,知朝鮮有人則好矣。眞明曰,靈龜塔生理,不在於開市一節,而事情亦與前有異矣。宗城曰,臣之迂遠之慮,則北路開市,亦爲風聞彼中消息之一道矣。上曰,以大國稱之而何可請罷耶?雍正若直減則宜矣,而不可自此請罷矣。眞明曰平安道詳定一事,非可已而不已也。凡賦斂於民者,宜有恒式,而關西則其所徵斂,無時無節。有事則斂,乏用則斂,如新官私費,舊官治行,進封求請,各項情債,官中細瑣私用,多有別收斂之邑。又有一年三四次輪回錢,民生倒懸,且庫名猥多,每邑殆過十數,公庫私庫,未嘗分界。衣資、祭需、進封、私酬應及日用百物,私事刷價。亦皆爛熳取用於民庫,從以監色,幻弄多端,各邑無不枵然,浚剝生民膏血,歸之於無節之私用,寧不寒心?欲以田賦之制,大加變通,則如三和之邑,一結之役,幾十六斗米,如義州只八升米,多寡之相懸。如此,其他諸邑,不啻十層,改量田之前,決無均齊定役之路,因勢利導,去其太甚,不害爲治道之要。故各因其邑規制,稍加釐正,結戶之捧,定其恒式,力役之徵,均其苦歇,追設雜庫,各以類合,以勅需、大同、雇馬、三庫,爲民公庫,以官廳工房兩庫,爲官私庫,別無應捧減削之事,只分其公私用度而已。公庫則會勘營門,私庫則排朔需用事,旣已啓聞定式矣。各邑守令之不簡約者,恨其公庫錢穀之不得如前濫用,興訛飛謗,無所不至。旣無民害之可言,則直曰邑力難支,道內最殘邑官俸錢,過千兩,米至數三百石。比三南諸邑,殆至累倍,則豈有不贍之理也?臣旣爲國爲民,焦心竭慮,首尾十朔,始爲了當,而此法行之數年,少無其害。前監司權以鎭書曰,便民則極矣。時監司朴師洙亦曰,大抵便於小民,今何可因貪婪守令之浮言,有所撓改於一路稱便之政乎?只思肥己,不恤民瘠,誠極無據。今此詳定,多用大同節目,此後違越定式者,一一摘發,一依大同事目論罪事,添入於繡衣封書中,申飭,何如?上曰,依所達令政院,添入御史封書中,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與宰臣進前。寅明、眞明進伏。上曰,朴文秀還朝,以爲平安道好矣,只娛遊而無一事云,予謂卿亦遊乎?對曰,臣則畏權{{!|𥛚|⿰礻啇}}而不敢遊,其語癖固如此,而西路遊衍之風則可知矣。卿等,前按此道而不能矯革其習,時監司,亦不矯革之致,此非所望於恒日者也。朴文秀,又以爲善政碑沈水,生祠堂盡毁,然後可爲爲監司之道云。予欲以朴文秀,一任關西,以觀此等處何以爲之,而卿等,初不痛禁而然耶?雖禁止而猶有如此事耶?寅明曰,臣之莅任屬耳,遽遭子喪,未嘗以風樂一遊,而喪慼之前,適有科慶,故一二遊樂則有之矣。爲監司者,或逢故舊,或有宴集,則爲之張樂一遊,豈有日日恒遊之事乎?朴文秀,以過去別星,不能盡知而然矣。眞明曰,臣之新到西藩時,則國制未闋,無可論而其後,則豈無一再遊娛乎?關西風俗,蓋多浮華,故臣嘗以正風俗,然後可以行化之意,有所仰達矣。寅明曰,西關風物,自古有之,蓋當唐天使往來之時,爲之置妓樂,以爲供歡之地,而仍成風俗,至今未已矣。上曰,齊宣好樂,而孟子,以爲今樂,猶古樂,予豈欲盡祛其風流,而朴文秀所達,則蓋言其專事遊樂,而置民事於一邊也。至於生祠堂,則甚不可。監司若或要譽而有此,則豈不嘅然乎?寅明曰,平安監司,無非位高望重者,而入則居多爲兵吏判矣。遐方人心,必欲張大,以爲媚悅之計,故及其遞歸之後,或有如此之事,爲監司者,豈盡要譽而然乎?至於故相臣李元翼之生祠堂,必不由於要譽之政,固不可以一槪論之矣。上曰,非謂卿等要譽,而有此,若嚴禁,則人心雖欲媚悅,而必不爲之矣。眞明曰,未承朝令之前,先輩畫像,不敢輕毁矣。上曰,頃聞朴文秀所達,平安道生祠堂與碑閣,其數甚多云,雖非盡出於道臣要譽之致,而其有關後弊,則大矣。朴師洙,必知其所當痛禁,而猶不能革去,如前仍置。朴師洙,從重推考。自予嗣服後,關西道臣之有生祠堂碑閣者,竝爲撤去後,啓聞事,分付。{{*|出擧條}}必寧曰,以毁生祠撤碑閣,已出擧條矣。上曰,前擧條置之,以今日下敎擧行,可也。珽曰,爲平監者,吳命恒一人外,皆有善政碑,此豈盡爲善治而然乎?大抵風俗之由於媚悅而然矣。顯命曰,朴文秀言人則易矣,而慶尙道朴文秀之善政碑,亦多有之,故臣嘗承朝令打毁者多矣。上曰,予以魏徵,比於李宗城,而李宗城,則以御史往來而終不一達,若非朴文秀,何以聞此耶?李宗城則非所望者也。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興慶曰,御史抄啓事下敎,而少退時,有抄出者,數則十三,而其中數人,則雖有老病之親,不敢顧其私情而竝爲抄出矣。上曰,誰也?興慶曰,金尙星、金若魯、沈䥃三人矣。上曰,予亦知其有老親矣。不然則金若魯,予豈不一番出使耶?顯命曰,御史之任,極是苦役,以筋力則難於曲曲遍行,以精神則難於一一盡記,故以一人而專付一道,則其所廉察,終未免草草,或不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今雖廣抄多人,而不必一時盡送,或於守令引見之時,如有不可於聖意者,則試送御史而察之。或於不時抽牲一二邑,而以一二事,使之詳察以來,長置一御史,而無歲無御史,則道臣以下,必皆畏憚,而不敢懈怠矣。御史所受,文書極其浩多,蓋政院,依謄錄書給者也。此甚無益,亦宜刪略,取其中緊要者而書付,俾有擧行之效矣。上曰,豐原所陳御史事,誠是矣。當有留念而封書中則未嘗以多件書給矣,亦受政院文書而去乎?宗城曰,臣屢經御史,每受文書於政院,而政院文書,果爲浩繁矣。御史權力,能奪監司之權,而亦行監司所不行之事,若久留,則還有弊端,其精神筋力之不能周及,誠如趙顯命之言。曾在孝廟,臺臣論守令,則置之可否之間。而卽送御史廉察,臺論若爽實,則反罪言者。相臣李尙眞,受暇下往全州,則亦以封書付之,使周察守令臧否及民間疾苦,人君治國之道,固當如此。今如趙顯命所達,而間間出送,長置一御史則好矣。上曰,事係事目者,則政院書給,其他自前流來,而便如謄錄者,則自備局,刪略修整以出,可也。寅明曰,趙顯命,所達之言雖好,而卽今三南,大變通軍役,不可不周察民情,此則可以專付一人,而詳察矣。在常時則可矣,而今番則不可矣。上曰,吏議進前。久任一節,所達是矣,而初不擇人,實予之咎也。六部不可空虛其位,故不得已然矣。而今後則當各別猛省焉,向者批答,以楚莊事爲言,予年已過四十,而尙有少日心氣,決不作紙上之空談矣,吏議無以徒作文具爲言也。宗城曰,臣之前席承敎者數矣。頃日聖批,他人則或聽瑩,而臣則豈不知聖意耶?今日臣僚之期望殿下者,不在於楚莊偏伯之業,而皆願少須臾毋死,獲見至治矣。區區微忱,惟望亟恢奮發之圖焉。寅明曰,趙顯命力辭淸要,固已怪矣。而朴文秀之又欲與顯命,同去就者,尤爲無義,故臣嘗非斥,而昨日適會於一處,朴文秀、趙顯命,竝來。顯命攻斥文秀不當臺地,而相與酬酢,仍言君若出當,則我亦不避云。李宗城,亦在座參聞矣。微嫌初不當曲成,而今有欲當之意,則固宜任之以相當之職矣。上曰,豐陵事曾已屢言,而特授吏議,予意可知。當時象乖異之時,漸次陞用,益篤倚任,而不久遽至長逝,或慮豐原見用而又如此。且曾入筵席,惟願欲生,不得已許其志矣。卽今則盛滿之懼,與前有異,前後筵臣,亦多爲言,而予姑置之矣。今聞吏判之言,可知其意向矣。此後則無如前日,而各別檢擬焉。顯命曰,宋寅明,以私室之言,脅持故舊,極爲非矣。臣曾上六疏,而殿下以一膺命,則當成美爲敎,故勳名則膺命。而三司言議之地,則以不敢當之意,仰陳,而殿下許之,臣之去就,頭腦固在於此矣。臣於少日,以儒自處,而至於將任,則實是千萬夢寐之外也。旣辭淸要,又請解將任,分義惶悚,故不得已承命矣。朝家豈以五六年已許之事,一朝更爲驅策乎?向者朴文秀之避嫌,實涉無據,故臣果言之。而宋寅明之以臣欲當爲言者,誠可異也。寅明曰,趙顯命,言旣出口,今反自明於筵前,尤爲不可矣。渠若不言,則臣何敢仰陳於殿下乎?興慶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以私室酬酢之語,互相陳達,便同爭詰,殊涉猥屑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右相與吏曹堂上進前。昨夕召對時,見唐宗送李靖,按察畿甸事,貞觀之治,實爲開眼矣。近來道臣,予欲久任,而終未果焉。久任者,只南行監司李衡佐一人而已。李壽沆之以瓜滿遞,亦近來稀有,而八九朔之間,何能盡展其才耶?新監司,予亦知其爲人,而若不顯優於舊伯,欲仍任舊伯,卿等之意,何如?興慶曰,黃晸則臣未知之,而李壽沆則臣稔聞其治績,且觀其狀報,自是人才也。仍任之敎得當矣。寅明曰,黃晸,亦不下於李壽沆,而湖西軍政,猶未收殺,舊伯仍任,亦何妨乎?宗城曰,黃晸義州之治,淸白可尙矣。上曰,李壽沆,亦曾經灣尹,而善治矣。宗城曰,臣爲御史時,入灣府之境,聞李壽沆治績,則衆口一辭稱譽,臣慮其或要譽。而蓋其善治,則可知矣。兩人不相上下,而聖意欲久任,則臣等,惟當奉承矣。上曰,大臣,旣稱其才,諸臣亦言兩人,不相上下,而久任爲重,李壽沆則仍任,黃晸遞付京職。顯命曰,京各司久任之法,亦重。而近來所叨之司,若閑薄,則必圖移差,所移之處,若不足,則又圖仍任,此宜有申飭之道矣。上曰,金始熺之仍任,何如?無乃如豐原所達之辭耶?興慶曰,金始熺,則不然矣。以賑恤郞廳,勤幹解事,本廳之失此郞廳,實爲可惜,故草記請仍矣。寅明曰,金始熺,則非厭避畿邑之殘薄也,當初力求,故有所備擬,而本廳請仍,故大以爲悶云矣。上曰,予曾見其人,頗完備矣。上展覽望筒而下敎曰,申弼夏何如人耶?寅明曰,有治聲而臣未詳知矣。顯命曰,曾經臣管下,淸謹則有餘,剸煩則不足矣。上曰,李重新可合於會寧耶?顯命曰,威武不足矣。上曰,李相晟,何如?重新,此曾入於殺獄者耶?寅明曰,當初則以名武見稱,而近來,則聲名頗減矣。眞明曰,臣曾見其在邑十數日,用度太濫,臣以不可任江界爲言矣。顯命曰,古人,以武弁嘉善至四人,寒心云,而近來,則大將以下資高者甚多,此豈好道耶?武臣加資,宜愼惜矣。上曰,此言是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而卽今吏曹所薦望者,雖曰堂上,皆是久勤,以人論之,則不下於卽今嘉善之人矣。上曰,李廷彬,曾於茂山下直時,已有所敎,而其人頗似無能矣。寅明曰,臣以臺諫,曾劾其人,而物議皆稱其廉謹,故有所擧用矣。眞明曰,李廷彬,不過爲一縣令之材,至於會寧,則未知其合當矣。上曰,林光弼,何如人耶?寅明曰,文官而從前出入於兩司,而亦經亞長矣。宗城曰,臣俄以久任之道仰達,而至於經幄補外,則本不係於久任,如尹敬龍、申宅夏,則不宜久置於外,而待其報瓜也。申宅夏,則曾以風采可觀爲敎,故敢此仰達。上曰,尹敬龍,亦豈無一見之心耶?向來崇品宰臣之補外者,宜卽召還,而朴文秀猶以數遞爲言,予甚愧之。旣聞文秀之言,而有所歉然,則何可更議耶?姑待之,可也。寅明曰,李台徵之當初補外,以三銓官譴補時,啓請收還故也。及今三銓官,竝皆召還之後,李台徵之尙置外補,事涉倒植,故敢達。上曰,予適忘之矣。三銓官,旣已召還,則李台徵,何可仍置耶?備擬京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廷潤之處置,何如?寅明曰,此宜駁遞矣。顯命曰,臣則以其不峻非之矣。命珩,進前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歿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濟州牧使金重熙,自南邑移除,而旣有除朝辭赴任之命,則使重熙,設有情理之愍切者,祇受諭書密符之後,卽爲往赴,分義當然。而乃敢以讎地等說,肆然狀聞,一守令之馳啓辭職,實是前所未聞,關係紀綱,事極寒心。況邊地厭避,自有其律,請濟州牧使金重熙,依律勘罪。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邊倅之厭避,愈往愈甚,雖以尹光莘言之,除拜江界之後,恚其遠出,百計圖免,不有朝令,無意赴任,遲回屢朔,終移閫任。噫,光莘,別薦擢用,厚受國恩,燥濕夷險,渠何敢擇?平時之規避一邊邑,猶尙如此,脫有緩急,將安用哉?事之駭然,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不嚴加懲勵,請全羅兵使尹光莘,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又所啓,朋友間,私室酬酢詼諧之言,至達於榻前,以猥屑之說,互相陳白,筵席不嚴,事體未安。大臣雖已陳達推考,後弊所關,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原君趙顯命,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顯命曰,尹光莘事,臺言過矣。光莘爲江界府使後,以長湍殺獄事,就理過數十日,脫出爲覲親,仍往春川府,其間日字之遲延,以此故也。聞朝家催促之報,卽爲上來,將欲赴任之際,遽移全兵,臣則以爲可用之武弁,當置邊邑,備諳事情,不宜移授閫任之意,言于兵判,則兵判,以爲斯速擢用爲可云矣。光莘本意,實非厭避也。興慶曰,尹光莘,是可用之人也。今玆閫任之遞罷,不過以不赴邊邑爲罪,而旣遞閫任,則仍任前職,使之備諳邊方事情,似好矣。寅明曰,臺臣旣以厭避邊邑爲言,仍遞不送,適中其願。且其夫馬上來已久云,仍任催送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卽爲敍用,仍任江界府使,一兩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故判書權以鎭,以朝家倚任之重宰,方在革職之中,身歿之後,如弔祭恩例,亦不得卽行云,殊可傷愍,恐宜有敍復之命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本事旣已免議,則今無可論,故判書權以鎭,職牒還給,仍爲敍用,敍用後,則弔祭之典,自當擧行矣。朝家之待遇勳臣,與他自別,前完春君李遂良,亦爲一體給牒敍用,可也。上曰,今日次對,不爲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洪重一,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申兼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又以兵曹參議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憲府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將相,國之所倚,而耆舊大臣纔逝,將勳之臣遽逝,傷悼之極,曷諭?況咸恩,頃年解將任之時,業已書諭,經歷艱險,而尙有筋力,暫休其身,欲爲復用矣。闋服入侍之後,衰容頓覺,心頗爲悶,豈意調理之批纔下,長逝之單,遽上耶?噫,失吾良將,其切痛衋,却疑非眞,欲諭無語,喪葬諸需,依勳臣例,卽爲擧行,其待闋服,收用其後,以表予意。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乙卯正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孝友篇司空房玄齡,至不得不擧。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賜絹三百匹。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誠如聖旨。若魯曰,忠孝,本無二致,房玄齡事君之忠,實由於事親之孝也。唐宗之勸奬臣僚,亦有可觀處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史行昌不過夷狄,而尙能以孝感天子,太宗不可謂以孝爲治。而見人美行,有此褒奬而給肉,其所感發,亦爲長處矣。上曰,苟有感動於史行昌,則豈不有感於虞世南耶?以裵寂脅其父之跡,終無以自掩矣。若魯曰,秦府人未得官嗟怨之事,非宰相可言之事,若使太宗用之,則玄齡當諫之,而至於爲之言,則可異矣。上曰,太宗以秦府齊府有係着者,故玄齡,亦言之矣。若魯曰,漢文則用宋昌,唐宗則不用秦府,而苟可用,則雖代邸秦府之人,不可避,不可用,則雖他人,當不用,若有心於用舍,則不可矣。上曰,漢文夜拜,誠有意,而宋昌若不足,則漢文必不用矣。健基曰,宋昌可用,而可信者,故用之,果不足,則漢文,豈以私人而用之耶?以《史記》所載見之,則宋昌,自是名臣也。若魯曰,封德彝,本以佞臣在隋,而常導其君以刑法故,又有此論罪無忌事矣。戴胄之執法不撓,能使其君聽從者,可謂賢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二板,朕慕帝王之善,卿慕宰相之賢者,可謂交相勉戒矣。上曰,其下榮名云者,乃唐宗之心也。若魯曰,榮名高義,本非不可之事也。爲君爲臣,而慕古令名,則不爲不是之事,而可保太平之業矣。蓋隋之君臣,暴虐佞諛,故唐宗,目見而發此言也。上曰,然矣。而終欠渾厚也。若魯曰,以其規模見之宜矣,不可以三代之事責之矣。上曰,漢唐間明主,則蓋無過於太宗者矣。健基曰,多有後世取法之事,而得人納諫,最是長處也。若魯曰,二十六板,閹宦充外使,魏徵所謂今日必無此慮,爲子孫敎,不可不杜絶云者,實有遠慮矣。上曰,不然。此在繼體之君矣。若魯曰,下敎至當,而爲人君者,豈曰此在繼體之君,而不思嚴立制度,以爲垂統之道乎?上曰,我朝則本無閹豎之患,而予於承儲後,世道極怪異,至有辛丑之變,此乃我朝所無之事也。以景廟孝友之德,予若善爲,則寧有此事耶?思之及此,不覺嘅然矣。若魯曰,我朝,則不過借其官資,雖一品宦官,未能呼喝於道路,至於干政,則無可論,而辛丑之變,極爲妖惡矣。殿下,因文下敎,而不可以本無閹豎之患,或忽於裁抑之道矣。健基曰,祖宗朝立法嚴故,雖有妖惡之輩,旋卽斯得,立法苟嚴,自有後世之效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徵之論朋黨者,言甚切實矣。進君子退小人,固是治國之第一規,而朋黨二字不美,人君知其爲朋黨,則其誰用之耶?同德則不可無,而進退之際,此猶難分。上曰,漢之東京,若氷炭,然而猜克太甚,故陳蕃輩有以致之也。儒臣,以同德爲言,而德字則大矣。於國事而不爲非者,謂之善朋,在下者以同善相推,則豈不好耶?近來則無同善之可言,故此所以欲破朋黨也。若魯曰,同心同議,謂之朋黨,而人君若不監別,則豈不有誤乎?今之朋黨,各有規模,不可以朋黨而言之矣。上曰,今之朋黨,甚於胎敎,能食能言,而先知偏論,此固無可奈何,而若各守其論,不爲務勝,則其弊猶不深,而互相務勝,轉輾層激,世道之受病,良以此也。若魯曰,殿下以至誠,欲破朋黨,故入殿下之庭者,皆曰不爲黨論,而出閤外一步,則其心豈眞如此乎?上曰,予亦知其見欺,而予若有疑朋黨之心,則朝廷無可用之臣矣。若魯曰,殿下於黨論,不宜一扶一抑,而惟明其是非而已矣。健基曰,殿下正己以正朝廷,則咸囿於陶甄之中矣,此在殿下之導率矣。上曰,然矣。重協曰,今之黨論,有難一朝打破,而自上每以朋黨疑之,則群下不能盡其意矣同心而濟其私者,私也。同心而共國事者,公也。惟當察其公私之分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察其公私而取舍,則自可無朋黨之患矣。若魯曰,魏徵所謂鎭之以道德,弘之以仁義,擧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云者,極爲有味矣。健基曰,此等處,可見魏徵,識時務而超凡見矣。若魯曰,取舍,在於愛憎,輕重,由於喜怒云者,亦好,此等處,當加意而深看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貞觀政要》,魏徵論後世理獄之弊。而有曰,未訊罪人先爲之意,及其訊之,驅而致之意,此正按獄之人,所當惕然存戒處也。刑獄,實關人命,毫釐之差,死生立判,惟當鑑空衡平,務加審愼。苟於未訊之前,意思有所先着,則其何能得平允之道,而無冤濫之歎耶?古人之言,極爲切至,以此出擧條,使掌刑獄之臣,咸知警焉。{{*|出擧條}}若魯曰,魏徵以德禮陳戒者,好矣。然爲治之道,不能自誠正格致而始之,則雖欲資於德禮,終有欠於以實心行實政之道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四十三板,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云者,亦有識之言也。上曰,言則好矣,而猶有欠矣。以項氏無信爲言,項氏則全無五常,豈獨以無信言之耶?其無禮之事不一,而屠咸陽不仁矣,弑義帝不義也。都彭城不智也。封漢高於巴蜀不信也。健基曰,此則專以信歸重,而玄齡不能劈破條件而言者,蓋由學術之不足矣。重協曰,無信則仁義禮智皆不行,信固重矣。上曰,然矣。若使太宗,得濂、洛儒賢而用之,則可以成三代之治耶?若魯曰,英明有餘,而仁義不足,雖得濂、洛之賢,純然爲禮樂之治,未可知也。健基曰,能成貞觀之治者,以其信用魏徵、房杜也。得濂、洛之賢,其所信用,又如此,言言而用之,事事而從之,則豈不成三代之治乎?上曰,予詔以垂拱無爲,爲言,則頗有自滿之意,是雖可欠,蓋其所成就,則本來廣大,終是不易得之君也。若魯曰,其心自足,而不知其上有堯、舜之治,蓋其學問不足之致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殿下至誠求治,今已十一年矣。許久光陰,非不少也。而治效猶邈然矣。專攻上身,便同老生常談,而臣愚惶恐,善從之道,不如善始。向者,大誥與悶旱責躬之敎,若將有大警動大振作,而數月之後,輒至懈怠。此後則雖復降誥諭,人必不信矣。歲月如流,時勢甚悶,殿下以始發之心而堅持不已,無或間斷,則可以進於至治之域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各別加意耶?若魯曰,向者,李宗城疏批,以大鳥爲諭,殿下辭令,常不足於簡嚴矣。殿下汎然引用,則無妨而若有意而用之,則未知聖意所在也。上曰,諸臣之以爲,何如?予亦知之,而其日夜深感慨而發矣。曾有下敎於宗城者,宗城則必知其意矣。若魯曰,引用終未知爲如何也。無乃宗城有所達之語而然乎?上曰,其中自有無限意思矣。健基曰,楚莊斷懸,亦千古快活之事也。而不如周成訪落之詩矣。三年不爲者非矣,故臣亦曾有所達者矣。上曰,批答引用時,儒臣之言亦記得矣。若魯曰,臣愚迷,雖不知引用之聖意,而若自期則不可,勉群臣,亦不可絲綸之間,不當如是下敎矣。上曰,李宗城則必知此意矣,自勉與導率,俱在寡躬,而李宗城以爲如是而不爲,則欺群下云矣。若魯曰,臣庶幾揣得矣。當以堯、舜自期,何可以楚莊期之乎?健基曰,近來諸臣奏達之語,每以大振作爲言,而期望三代之治,此雖出於誠心,而卽今大振作之道,臣未知其爲何事也。若專主於大振作,而求治太速,則臣恐反有功利之心矣。夙夜憂勤,上下交勉,俾無怠忽之患爲宜,三代之治,何可求之於朝夕耶?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宋神宗之病,亦在於求治太急,朝臣雖以奮勵言之,予豈用如安石之徒耶?此則勿慮,可也。而但卽今時勢,專事姑息,故予嘗以爲朝鮮,若不開闢,則無以爲之云矣。若魯曰,今日之弊,委靡頹惰,甚矣。矯救之策,豈不在於奮勵振作耶?紀綱解弛,大小恬憘,而謂之奮勵有弊,其將無所猷爲耶?若一循此套,漸至危亡,則兪健基雍容暇豫之策,臣恐將無所施矣。健基曰,治效之出於朝夕,斷無是理,憂勤惕勵,固爲振作之道矣。臣意則今日之弊,在於文勝實之一字,庶爲救得一分,如欲務於振作,而隨事更張,則實恐反有其弊也。若魯曰,更張雖有弊,若不更張,何以救得耶?今日朝臣無遠慮,皆言祖宗法制,修明爲可云,而苟冀其目前無事而已矣。健基曰,更張無他道矣,臣意則百官庶僚,各得其職,則是爲大更張矣。上曰,此言極是矣。若魯曰,修撰南泰良,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今番則催促肅命,可也。若魯曰,新除授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崔奉朝賀議諡,斯速爲之,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二更,月暈。 ○下直,豐山萬戶姜尙渭。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姜尙渭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持平洪重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朝參二十日後似晩,先朝已行之例,廣考以啓事,命下矣。取考朝參謄錄,戊寅、乙酉年,則二十一日爲之,丙子、己卯年,則二十五日爲之,而二十日前,則初五日十一日外,無擧行前例矣,敢啓。傳曰,從當下敎矣。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以今二十一日定行,而付標擧行等事,臨時爲之事,分付。 ○李重協啓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守謙。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本院曰,日供魚鮮,非不欲竭誠封進。而卽今凍魚已盡,春氷未解,生物捉得,自非人力所及,莫重御供,將未免闕供之患,以雜魚及活鷄,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變通云。渠等之言,雖難盡信,在前如此之時,亦不無代封之規,而事係御供,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頃因江華留守金東弼筵中陳達,壬子年京運米五千石量縮,自廟堂取考石數後,以幾石計減之意,草記啓達事,命下矣。取考狀啓,則其所量縮,至於二百七十六石,零石數未免太多,而初以無加升之穀,庫藏三年。京運移納,則欠縮之至此,亦非異事,守臣旣已陳達蒙允,依此數計減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金泉前察訪洪廷命,召村察訪姜梡,獒樹察訪金礪采,安奇察訪李宅溥,利仁察訪李榗,靑巖察訪金垕重,昌樂察訪南至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廷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礪采,時在黃海道海州地本家,姜梡、李宅溥、李榗、金垕重、南至等,俱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啓本,刑曹粘目,前虞候高一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高一明,時在忠淸道陰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日本營褒貶時,闕內入直禁軍將及哨官,依前定奪,使之替代,來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入直承旨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入直玉堂,亦爲入侍事,分付。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深病痼,分甘屛散,杜門跧伏,世念都灰,乃於千萬匪意,忽伏承東藩新命,臣誠惶駴惝惑,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方面之任不輕而重,苟非其人,不宜苟授。關東雖曰務簡,若其旬宣之寄,澄淸之責,視諸路無間,況伏聞本道沿海各邑,今年被災特甚,民憂罔涯,賑事方張,此時此任,尤宜愼簡。而如臣者疲劣鈍滯,百不猶人,旣無威望可以彈壓一路,又無才猷可以規畫凡事。今若憑恃寵靈,晏然冒承,則非但私心之愧悚,末後僨誤,悔將何及?與其强顔輕進,徒取狼狽,不如引分早解,以便公私。徊徨屢日,玆不得不露章自列,伏乞聖明,察臣之才無可堪,諒臣之言非徒飾,將臣所授新命,亟許收還,以重藩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不愼樞機,自陷罪戾,特罷未幾,臺章峻發,削黜之罰,亦云末減。栖遑鄕郊,分甘廢棄,屢因筵臣之陳暴,濫蒙聖上之寬宥,歸對病母,感祝恩數。不意敍命未久,除旨繼降,天牌之下,未免坐違,雖緣情勢之難冒,益增惶蹙之微忱。只推之命,反下格外,宜卽入肅,少伸分義,而當初委折,有不得不略暴者,臺臣之論朴師順也。臣以代房,入參於診筵之末,而大臣有所陳白,則聖上仍爲俯詢於臣,故臣以實狀仰對而已。無他救解師順之言矣。臺臣避辭所論師順之語,又是初啓所無,而臣亦竝被其無限侵斥,則此便是當着臣身之事,旣不可不一番詳知,而此等之事預爲考出,以待筵席之或詢,亦是喉司之責。故臣果於同僚齊會之時,取見日記中罪人之招,而兩處所載,俱非干連之語,已了之案,且異方張之獄,臣未及深思,以爲不必祕諱,語次之間,偶爾言及於至親之來問臣所遭者矣。豈料此言,轉至登諸訟冤之供辭哉?臣旣有率口傳說之失,則今不敢以初不謄給,爲區區自明之端。而但《政院日記》,自是承宣尋常披閱者,而臺啓,至謂之雖修史史官,亦不得見云。彼臺臣,豈不知院中規例。而其言之謬爽如此,豈非慨然之甚者乎?雖然,臣之當初傳說,莫非臣思慮未周,駟不及舌之致,至今追訟,惶蹙未已。何敢以罪罰之已行,時月之稍久,有所自恕,而揚揚冒出於新除之下哉?玆敢略陳短疏,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亟遞臣難冒之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礪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申兼濟疏曰,伏以臣,疎逖之蹤,累忝耳目之任。凡於時議,有同聾瞽,冥行墒埴,畢竟顚敗,固已自料,而頃年忝叨是職也。適當逆昌之獄,採取公議,略陳數啓,其一則京兆禁堂罷職之啓,其一則符同羅卒鞫問之啓也。逆昌之飮毒徑斃,再檢之日,情跡綻露無餘,則臣之所論,實出於法例之當然也。京兆禁堂,則其所論罷,不過出於重獄體之意,而至於羅卒鞫問之啓,則所關不輕,其時朝議,皆以爲是,聖上亦以得體爲批,竝賜允從矣。及其罷退,旋以夏享大祭祭官,其夜進參於政府誓戒,則翌日之不得傳啓,乃公故也。實非臣一毫推托之事,而不自意大臣,未詳委折,遽陳一箚,責之以姑爲延拖,辭甚嚴峻。又以臣寸外疎族之凶賊,認爲近族,忽地驅臣於罔測之地。雖不能卽自刺心,以明其冤枉,而至今思之,肉掉骨顫,覓死無地。噫,臣之當初論啓,皆出於苦心討逆之義,而反被緩獄之目,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從玆以往,屛蟄窮鄕,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其後筵臣,備陳委折,聖上亦有所俯燭實狀,卽下敍命,而昨秋銓長之入侍也,因聖敎之偶及賤臣,更爲臣開陳,轉加昭晢,本事旣已落空,則臣雖今日滅死,寧有餘憾,而其於束帶赴朝,臣實自劃,便同鐵壁之在前,實無去就之可言。但以浮沈冗官,庶效職責爲圖報之計矣。千萬意想之外,忽膺柏府除命,滓穢賤臣,含恩畏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踪地卼臲,無一分抗顔周行之勢,不得不坐違召命,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情悃,自外徑歸,臣又死罪,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命鐫削,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二日三更,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引見時,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追後入侍。上曰,入直玉堂入侍事,上番春秋出去,分付。上曰,自內無前例,此與安嬪前例,何如?必寧曰,差異矣。上曰,所異者何事?必寧曰,與安嬪時,代數一節差異矣。倉卒急遽,未及考出可似之前例矣。上曰,其見《禮曹謄錄》,而有擧行之事乎?師得曰,先入卒逝單子,成服後,遣內侍致弔,擧行禮葬而已矣。必寧曰,安嬪時,依溫嬪例爲之,而溫嬪未知爲何朝嬪,若考見《璿源譜略》,則可知而未及考出矣,若魯、健基入伏。上曰,玉堂進前,使政院考例,而此與安嬪前例,何如?若魯曰,輕重等級,與安嬪喪無異,其中凡事,殿下如欲爲之,則惟當出於一時特恩而已矣。上曰,以代數,則一代稍間,此則無輕重耶?若魯曰,然矣。上曰,下番之意,亦同耶?健基曰,臣意亦然矣。上曰,溫嬪,知其爲某朝嬪耶?若魯曰,不能詳記矣。上曰,禮曹單子姑不入,薛里內官之知例呈禮曹,未可知也。師得曰,本宮雖不知,而禮曹必通於本宮矣。若魯曰,單子雖來,而承旨竝入侍,無擧行之人矣。上曰,上番春秋,出往問之。致弔一款,當先擧行,安嬪時亦有之矣。雖無喪主,只弔於服人耶?若魯曰,錦平尉翁主,安嬪喪前,已喪出,故只致弔於服人,此亦雖無喪人,必有主喪者矣。上曰,己亥年,予亦經之,服人之主喪者,迎接王人之禮,如喪人矣,此則金致謙當主喪矣。若魯曰,若無親戚,則里人主喪,亦禮也。上曰,士夫家,則庶母、庶祖母服何如,庶祖母則無之耶?若魯曰,士夫家庶母服緦麻,而庶祖母,則無之矣。上曰,帝王則似無之矣。若魯曰,帝王則有正朞,而傍朞則無之矣。必寧曰,私家庶母服,則有子無子異矣。上曰,然乎?健基曰,不但有子無子異矣,亦有貴賤之別矣。命季,還入進達曰,單子,無來到政院之事矣。上曰,薛里內官,必不知呈禮曹之道而然矣。必寧曰,禮曹必擧行,而言于堂上後擧行,故似遲滯矣。上曰,府院君、府夫人,則有服,此則非傍朞耶?向者,嘉林府夫人喪,予旣爲服,故言之耳。若魯曰,外祖父母服,則帝王家,本有之矣。上曰,王子戶籍,本宗則書國諱,外祖則書嬪之父,此與私家似異矣。師得曰,私家庶孽,亦書渠之外祖,承嫡之孽,則書嫡外祖矣。上曰,先朝後宮,時方在世者,惟寧嬪一人也。大王大妃,有相慰之道,而今遽至斯,傷悼曷已?曾與仁顯聖母同時,而甲戌復位時,亦復爵,此則諸臣所知也。私親入來後,待接無間,予自幼時,嘗稱其所在處,而呼之以母矣。今日只下備忘,而庀喪等事,使之循例擧行,心甚缺然,故承旨與儒臣,竝令入侍矣。服制則所達亦同予意,當依禮爲之矣。言其壽,則七十未滿三年,可謂無憾,而感舊之懷,何可勝也?仍命必寧書傳旨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又命書傳旨曰,寧嬪卒逝,醫官書啓,今已久矣。而該曹無入啓之事,其涉稽忽,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又命書傳旨曰,歸厚署棺板一部,卽爲各別擇送于內需司事,言于該曹。諸臣遂退出。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申兼濟,疏批已下,持平洪重一,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顯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昨旣違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去甲寅秋冬等褒貶磨勘以入,而丁未春夏等以後,至甲寅春夏等褒貶,前因本營有故,連未磨勘矣。郞廳將官,多有遞改,今不得磨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事,傳敎矣。禮葬等事,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弔祭依法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初則當該薛里內官,未卽報聞,致而備忘特推之下,其或,分付考例,促其牒呈,其或請推薛里,趁卽入啓,事體宜也。而夜分備忘,已命擧行之後,此單日高乃啓。今日凡事,雖曰懈滯,特推之下,豈容若是?當該堂上罷職。 ○以禮曹寧嬪喪,遣內侍致弔單子,傳于李重協曰,癸酉年單子先入,故啓下後,下備忘。而今番則備忘已下之後,此單始入,此單啓下,則與備忘事有掣肘,不爲啓下,此單還給。 ○傳于李重協曰,備忘中,以安嬪例擧行事下敎,而且有近例,今者擧行,宜無異同。況予之感昔傷悼之意,豈有輕重?凡諸進排,依䄙嬪例擧行事,卽爲分付該曹。 ○備忘記,飭勵之下,不勤擧行,柩材尙未擇捧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該署官員,爲先拿處,下人,令攸司各別科治。此都由於該曹自初慢忽之致,各別申飭,俾勿如前。 ○傳于李重協曰,凡事尙不擧行,將不及於明日,卽速擧行事,分付。 ○柳萬重啓曰,判尹尹陽來,陳疏承批之後,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牧使金重熙,未赴任,定配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忠淸前監司黃晸,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淳爲工曹判書,趙顯命爲副提學,李光溥爲軍資正,李山斗爲典籍,李彙晉爲鏡城判官,崔晟爲珍島郡守,李挺楫爲唐津縣監,金{{?|⿰亻政}}爲濟州牧使,韓配崙爲典牲主簿,金起慶爲繕工監役,南泰良爲兼東學敎授,忠淸監司李壽沆,江界府使尹光莘,已上,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入啓。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兪愼基,以老病之人,除拜本職之後,扶病肅謝,而病勢添重,萬無供職之望。僉知中樞府事吳守經,以在鄕之人,年老病重,無路上來供職云。老病如此,不能上來,則西樞,雖曰閑局,不宜一向虛帶職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小臣尙衣院褒貶,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燔造所用白土五百石,每年只送邊首匠人,掘取於楊口地,折半秋運,折半春運,以備一年燔造之用矣。卽接燔造郞廳牒報,則上年秋運之土,累次試燔,而土品柔軟,所燔之器,逐釜苦窳,無一完成者,以此土萬無燔造之勢云。大抵燔事之不順,未有甚於近年。曾於庚戌年,推問曲折於分院,則匠人等所告內,造器體土,專主於楊口土,而所掘處,乃是大嶺。陽地土,則品性堅强,燔器順成,陰地土,則品性柔軟,燔輒苦窳,而但陰陽地有掘取之難易。本官以例兼差使員,每聽役民之呼訴,徒念掘役之爲難,操切邊首,使不得掘取陽地,邊首輩,不敢抗拒,終不能任意擇掘之致云。其時卽爲行關本道,必以陽地土掘送事,嚴飭本官矣。今此所掘之土,如是柔軟,推問曲折於邊首,則以爲今番元無陰陽地分別掘之之事。仍掘於曾前所掘處,而作穴山頂中央,周回甚廣,山南山北,同作一穴。故陰陽兩土,相雜掘取云,掘穴雖廣,不從陽邊,混同陰地而掘取之狀,極爲痛駭。掘土邊首,爲先自本院各別科罪,差使員亦難免不善擧行之罪,從重推考。而改掘於陽地,然後庶可免燔事狼狽之患,解凍卽時,使之改掘,及期運納事,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三日,幼學蘇昱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省先墓,榮生松梓,感結幽明,顧以氷路阻滯,觸感旣重。鄕廬栖屑,調將失宜,浹旬委頓,症形冞劇,由限已盡。身猶留落,新正云過,跡阻朝謁,雖依近丘壟,少慰私情。而瞻望雲天,實勞微忱,目今床笫之軀,斷無起作之勢,許久偃伏,重犯稽逋,病雖使然,罪已難贖。又伏聞頃日諫臣有疏,以三司之含默,譏斥切峻,臣出入經幄,旣積歲月,曾無一言一策,有以裨益大猷,尺素之罪,實無所逃,抨彈之來,何辭自解?噫,國家制刑,莫嚴於不匡,人臣有辟,莫大於溺職。臣幸生聖明之世,而惟其頑懦無狀,徒以論思諷議之職,爲一身之榮,實不能絲髮自效於補拾獻替之責,邦有常憲,其敢倖逭。只宜縮伏自訟,恭竢譴何,豈容復以職事去就,輒有陳瀆。而顧今春煦方舒,講筵將開,一向泯默,虛縻官銜,亦有所萬萬惶蹙者。玆不得不冒死呼籲,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至懇,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俾館職無曠,臣工知警,不勝大願,臣治此疏,未及上澈,促召之命,復下此際,隍隕兢慄,益無所措。顧臣病形情勢,萬無趨朝供職之路,欲起還仆。坐積違慢,分義全虧,罪戾日埤,惟願孔昭天鑑,早賜臨照,遄卽重典,少安私分,臣無任瞻天望聖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累違召命。今又呈疏,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柩材尙今不納,將致過時,該署官員,不爲身自持納耶?各別,申飭。 ○又傳于李重協曰,以柩材事,昨已下敎。而今日卽其日,而尙無所捧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下人,爲先令攸司各別從重科治,分付該署官員,躬往擇納事,卽爲分付。 ○又傳于李重協曰,俄者該署官員,躬往持納事下敎矣,不爲分付耶?各別申飭。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望祭,大祝,以成均館典籍李碩臣,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重罪薄勘,日頌愆尤,恩罷未幾,混蒙例敍,除命忽降,召旨俯臨,惶懍怵惕,感淚橫逬。臣過蒙恩渥,屢忝近班,其於出納惟允之責,自知其萬萬不稱。而苟有所懷,則不敢不達,卽所自期,故嘗以此敢爲仰請。而聖明,亦嘗不以爲猥越,導之使言矣。其後出入邇列,非止一再,而稟性太拙,當事庸迷。守口之戒,反勝於矢心之誠,畏威之心,不及於愛君之衷,前後筵對,只是隨行而入,逐隊而出而已。昨冬帳殿一言,倉卒之間,出於無心所發,而聖心先已致疑於離逷軍情。僚臣發端之言,臣適退食,漠然不聞,而聖明遽疑其故爲和同,臣固鄕暗,未識舊例,率爾陳達,而乃若先輩碩輔,備諳故實,而有以是款款進規者,今可歷指矣。臣則言行有愧於古人,誠意未格於君上,徒使歡欣之軍心,緣臣而疑懼,慰悅之盛擧,緣臣而消沮,則臣之妄發,當置於何等案也。特聖度寬仁,末減其罪,至今回思,置身無地。噫,君父威怒之下,尠無震剝摧殞,而臣尤志氣低弱,忱誠淺薄,雖以伊時事言之。玉聲嚴厲,環聽震悸,而臣旣涉於己事,不敢出一言導達本情,少回震怒。益知古人,牽裾碎首,感動其君者,非容易辦得者也。臣實百不猶人矣。今以卽諸事而驗於心者觀之,則志節之消殘,又如是其厭厭,何所藉手以事聖明,亦何忍抗顔以玷近密乎?且臣宿病,遇寒添苦,痰逆氣喘,不能運動者,今已數朔,當此三元回始。百僚庭參之日,北望嵩祝之忱,曷有涯量,而以此沈淹之疾,將無以致身城闉,病伏畿郊,虛帶緊任,萬分惶悶。玆敢縣道遙籲,以竢誅譴,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跡之窮蹙,亟許鐫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禹洪迪爲事變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六曹長官,且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都事權基彦上疏刑曹啓目,譯官金是瑜,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是瑜,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所啓。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廩,可也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癸卯年,因大臣陳達故相臣鄭載嵩妻,月廩米貳拾斗,太拾斗,有題給之例,敢稟。傳曰。依爲之。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暈。 ○下直,江界府使尹光莘,驪州牧使李義豐,義城縣令柳鳳齡。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節已屆,寒威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湯劑停止,亦已經月,今日臣等,不可不率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下直守令留待。 ○又傳曰,下直守令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凡事飭勵,久則有解弛之弊,故今日特爲摘奸矣。不進者果多,不進官員,竝從重推考。京兆、秋曹,劇務無異,而判尹尹陽來,頃於秋曹,嘉其勤職,無乃勤於彼而怠於此乎?雖未知其故之若何,而此等之人,尤可飭勉,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徐宗伋,戶奴呈狀內,本道新監司,與矣上典,卽世所共知大段嫌避之間,雖欲赴任,有不可得,入啓變通云。旣有大段嫌避,則不可强令赴任,江陵府使徐宗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尹維績,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八十,衰病日深,運動無路,末由肅謝,曠日虛帶,分義未安。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吳光運爲禮曹參判,李瑜爲工曹參判,金廷潤爲掌令,金錫一爲持平,柳萬樞爲兵曹佐郞,鄭東說爲典籍,李瑜爲同義禁,鄭觀河爲工曹正郞,柳澂爲麟蹄縣監,李重華爲活人別提,朴弼賚爲繕工假監役,兪郁基爲順陵參奉。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虎臣爲都摠管,李必耉爲全羅兵使,韓配義爲曹司衛將,成義錫、金弘權爲僉知,申世洸、洪禹錫爲五衛將,張洵爲咸興監牧官,黃晸、宋秀衡付副司直,李端燮單付僉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愍懷墓守衛官所報,則自歲初大虎猝入本墓局內,夜夜作亂于齋室庭內,守直巡山軍人等,常常自覩,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云。墓內虎患,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本營哨官差出時,鄭再夏之夏字,誤以河字啓下矣。莫重入啓單子,矇不覺察,如是誤書,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尙衣院四山,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合二度,追後磨勘以入,而掌苑署,則因其提調在外,不得磨勘之竟,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御營軍黃萬興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安鵬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聞寧嬪喪家,歸厚署棺板擇送之敎,非不欲極擇以送。而近年以來,江原監司,一切禁斷,貢人不敢接足,累往空還。若欲貿得於京中,則其價殆近百金,惠廳上下價米,則不過二十石。以此內用板子,實無辦備之路,臣亦嘗陳箚,以冀變通。雖蒙聖上允許,而道臣一例防塞,渠輩勢窮力盡,深入北路,僅僅覓取。入冬之後,始爲運納,而長廣雖有餘,其厚稍薄,不合內用。方以此悶慮之際,猝當寧嬪喪事,本署郞官與內司官員,乘曉眼同,極擇本署東西庫留在板材。立立看品,僅擇一部,同往進排,則未免見退,故本署所置之板,更爲輸來。又爲遍求於私儲,陸續進排,積置於喪家,而護喪中使以下,議論多端,久未歸一,以致郞官、下吏嚴敎連降。臣於是,誠不勝惶懍之至,郞廳除拜,未滿十日,臣之忝叨提擧,積有年所,論其不職之罪,則臣實爲首。玆敢席藁私次,以竢嚴命。伏乞聖慈,亟罷臣歸厚提擧之任,以彰臣溺職之罪,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郞廳,不過事體,俄者因大臣所達,本署惠廳,有共議稟定之命矣。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 ○乙卯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下直守令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驪州牧使李義豐,江界府使尹光莘,義城縣令柳鳳齡,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曰,日氣之寒冷,歲後愈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及他諸症,近復,何如?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部痰滯處,卽今餘氣全無乎?上曰,微有磨木之症,觀日氣和暖,欲爲治療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淳曰,湯劑停止已踰月矣。聖心自度,中氣虛實,比前,何如?上曰,近來日寒,甚於嚴冬,而中氣,則別無他症矣。淳曰,熙政堂,若是廣闊,而屛風等物,不爲排設,疎冷甚矣。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關耶?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諸醫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脈度左右均適,略有滑氣,而平舒可幸矣。信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左三部調均,無不足之事,右寸脈,略帶滑氣,而度數則均矣。興慶曰,更令他醫,入診,何如?上曰,首醫旣已診察,他醫則勿爲,可也。淳曰,湯劑加進與否,問于諸醫,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淳顧謂首醫曰,湯劑加進與否,何如?聖徵曰,以脈候論之,豈無不足之事,而比頃日入診時,少有差勝之漸,似無沈弱之氣,春氣姑未發動,而日勢和暖,陽氣發生,則自然有漸次加勝之效矣。卽今若無緊急症候,則姑停湯劑爲宜,諸醫之意皆如此矣。仍上達曰,丸劑連進乎?上曰,連進矣。聖徵曰,手腕痰滯處,何如?興慶曰,手腕,令醫官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及信,診視退伏曰,乍有餘氣,而柔軟無堅硬之候,春和後,則似當自然消散矣。磨痺之症,常常有之乎?上曰,日氣寒冷故然耶?數數有之矣。自手大指有磨氣,前則睡後有之,今則晝亦有之矣。聖徵曰,手部有痰氣,有此症候,不是磨木也。上曰,左邊磨木矣。春躋曰,綿絮臂匣御乎?上曰,御矣。信曰,甲辰年間,有磨木之候爲敎矣,厥後連有此症乎?上曰,其後差勝矣,今又有之矣。淳曰,換節之際,必發內傷之症,近來最可懼也。湯劑雖停止,調攝之道,各別愼之爲望,當此冬春之交,必軫少愈之戒爲宜,不知不覺之間,安知出何樣症候乎?上曰,當留意矣。丸劑不無其效,予以陳根腐草爲可笑矣。果有顯效,予自量元氣比前大勝,自夏及冬,平穩以過矣。興慶曰,寒暄之交,脫着之際,易致觸傷,今則日氣甚寒,而來頭差暖之時,各別愼之爲宜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日猶極寒,而自上不着耳掩,恐有致傷之慮矣。上曰,予常時本不着耳掩矣。興慶曰,以寧嬪喪所柩材事,有官員拿處之命,而此事非官員之罪也。近來柩材極貴,貢人輩竭力求覓,而不能得可合之材云,事勢誠可悶也。上曰,近來柩材之貴,如近來人蔘之貴矣。不但今番,此後亦各別,申飭宜矣。興慶曰,臣聞貢人所受一部價,米二十石云,豐年則不過爲錢文四五十兩。當此板材極貴之日,以此價本,其何能貿得可用之材耶?貢人輩將不得支堪云矣。上曰,貢價加數上下,則好耶?興慶曰,貢價加給,亦不可輕易爲之。自歸厚署,詳究變通之策,以爲相議,稟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皆初牌不進,而遽下罷職之命,勉出之道,似爲緊急矣。上曰,欲爲禁推,而不爲耳。別兼異於翰林,而其時心擾故,泛然踏啓字矣。別兼春秋違牌坐罷人,竝敍用還付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閔亨洙,被謫蒙放,故不敢仰達,而今此敍用,同爲下敎,何如?上曰,亨洙之特放,乃念舊也。豈以別兼春秋事,苟然敍用耶?上曰,今日欲爲次對,而氣不平,故不爲矣。明日,則大臣、備局堂上,會賓廳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守令,以次進來。驪州牧使李義豐進伏。上曰,堂上則不問履歷,而所懷陳達,可也。義豐曰,驪州,乃畿內之廢邑也。近以荐飢之故,百弊俱生,以道臣狀聞見之,則民事之切悶可知,小臣略聞之。辛壬癸三年大同,尙未畢捧,該廳之囚吏催促甚嚴,而本邑萬無徵民之道云。當年條畢捧之後,翌年豐登而後,可以捧三年之未捧也。三年舊逋八九百石也。今年二千三百餘結作米二千五六百石也。禁御兩營所納亦多,統而計之,則四千餘石,而本邑戶數,只是六千戶,可捧無路。江都、南漢,移轉且多,如臣無似,實無可捧之策,誠爲切悶矣。卽今弊,蓋生於當初停捧也。今不敢更請停捧,而若隨納隨捧,餘者或待秋,未爲不可。道臣春巡時,相議狀聞爲計耳。上曰,驪州牧使李義豐之所達非矣。田稅大同,本無未收之規,近來法綱解弛,誠極寒心,惟正之供,寧有未收之事乎?若江都、南漢移轉,則隨納隨捧,容或可也。而竝與大同田稅而爲言,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三守令退去時,同爲之,可也。江界府使尹光莘進伏。上曰,光莘相貌,比少時異矣。七事爲之。光莘,達七事而落學校興一事。上曰,光莘以勸武出身,故落學校興耶?春躋曰,請推考。上曰,筵侍生疎,勿推,所懷陳達,可也。光莘曰,臣聞江邊諸邑之生事,皆由於拾橡云。近來三南流民,多入兩西,西路最多入作,不爲農事,而拾橡資生,故以致犯越之變云。此輩若不饒貸,則必不能安頓,到任後,觀勢議于道臣,以勸農爲主計矣。上曰,無恒産者,無恒心,故易致生事,所達,牢實且好。而但恐做時不如說時,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嶺內外無水田,而土甚沃,使之給種作農,則庶可禁入山生弊矣。上曰,土旣沃,民爲農則不亦好乎?近以犯越事,民間似必繹騷,必以安集爲意,可也。汝勸武之初一見,而今又見矣。吏治則善爲云,以近來所爲事見之,近於太猛矣。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以鎭安爲先,則邊禁似弛,禁弛,犯者必多,實爲難處矣。上曰,雖云犯越之人,若原其情,則似不無輕重之異矣。光莘曰,原其情之敎,誠爲至當矣。上曰,爲今之務,嚴其界限而已。若過爲爬櫛,則似近於察察,故予則謂不無弛張之道矣。光莘曰,小臣當武力爲之矣。上曰,諸皆稱汝膂力矣。予欲見面,起坐,可也。光莘起坐。上曰,比頃年所見大異矣。汝手有角指,曾於咸恩見之,今又見於光莘,予庸嘉之,年今幾何?光莘已退次。故春躋達曰,三十五矣。上曰,力過人云矣。興慶曰,非但力也,勇亦過人矣。淳曰,臣在長湍時,多聞勇力絶倫之事,吏治初頭,則無大段聲譽,末終民皆悅服云矣。上曰,其父儒雅之人,而其子多力,誠是料外矣。鳳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鳳齡曰,義城縣令柳鳳齡也。上曰,履歷。鳳齡曰,初入仕靖陵參奉,歷奉事、直長,仍爲出六,爲禁都,英陽縣監。又爲醴泉郡守,原州牧使,今又待罪是職矣。上曰,醴泉、原州,幾年爲之耶?鳳齡曰,皆過四年矣。上曰,七事。鳳齡達七事。上曰,今年幾何?鳳齡曰,五十八矣。上曰,所見甚老矣,年則不多矣,所懷陳達,可也。鳳齡曰,小臣姑未赴任,下人輩所傳之言,猥屑不敢仰達,赴任後,本邑弊事,議于道臣狀聞爲計矣。上曰,汝入來時見之,予心謂老矣,年果不多矣。招見面命以送之人,與不引見直下去有異,必惕念善爲,可也。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依爲之。三守令進伏,春躋宣諭。上曰,守令先爲退出,可也。三守令退出。上曰,鳳齡誰也?春躋曰,故相臣柳鳳輝之從弟也。春躋曰,六曹屬司殿最,或有故未及於本曹磨勘之時,則隨所到追勘,例也。兵曹,則典設司褒貶,纔已追勘,他曹亦將擧行。而獨戶曹,謂無前例屬司褒貶之追到者,終不磨勘,他曹例行之事,不宜異同,亦不可等待六月矣。上曰,不爲追勘,載在《大典》,則已,他曹亦皆行之,則戶曹豈獨不爲乎?此後則諸曹屬司褒貶,隨到磨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淳曰,頃於延祥詩製述官抄啓時,曾經玉堂作散人,皆啓請付職,故製進頗多矣。今番春帖子,則其時付職之人,皆以事過不製,故製進甚少,被抄尤鮮,事體極爲未安矣。春躋曰,延祥春帖,似無異同,而第因事而付軍職者,過其事則無仍存之例,故春帖子製述官,則該房以更煩啓請爲難,不得抄啓矣。上曰,此後如此之時,則侍從出入之人,政院知悉,付軍職抄啓,可也。{{*|出擧條}}淳曰,頃者以小臣之不堪於文衡事,仰達。聖上亦以非巧飾爲敎矣。今已易歲,不可因仍冒據也決矣。卽今可堪文衡之人已多,臣之行公亦久矣。今又久據,實無其效,而徒損廉隅,臣誠切悶,伏願特許辭免矣。上曰,文衡重任也。圈點屬耳,不可輕遞,事體不然,卿勿復辭。淳曰,臣以此事,陳疏仰請,誠爲不敢,故當此入對之時,冒死仰請矣。久蹲此職,豈不切迫乎?臣之行公,已二年也。今雖遞改,非數遞也。上曰,文衡之新除者,必致撕捱,舊文衡之久任,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儉約篇貞觀元年,至以遂其所尙。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請執燭而讀,讀自貞觀二年,至將士莫不感勵。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貞觀二年,至竝禁斷此戲。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二年,至虛懷以改。若魯曰,初章,戒營作也。人君取亡之患,不一其道,酒色、游畋、珠玉、禽獸,無非危亡之事,而土木之役,爲尤甚。蓋其役民而招怨,耗財而傷國之道,無過於此故也。唐宗,以大禹之治水,秦王之營作,爲言,而結之以與民共之,不與民共之者,誠至論也。凡事,每體認吾身,故其所存戒者,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事有公私,爲公則民不怨,爲私則民怨興,無益之役而勞不時之民,則民安得不怨乎?此等處,固宜反隅而存戒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第二板,以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欲,分而言之者好矣。帝王,縱心志之所欲,則未有不亡者,凡於興功作事之際,常思此是帝王之欲歟?百姓之欲歟云,則上無縱慾之譏,而下無招怨之患矣。蓋民,是至愚而至神也。故怨於無益之役,而不怨於應行之事。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四板,其時營葬之際,不無務奢之風,故有此一定之制,大抵禁抑奢侈之道,宜先嚴立科條,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弟於父兄之喪,殫心竭誠,欲其無憾者,此固當然之事,而近來奢侈之風,至於喪葬而尤甚。棺槨衣衾,務盡華美,貧者而欲行富人之事,賤者而欲行貴人之事,一經喪葬,輒至蕩敗。此誠痼弊,雖不可猝然禁斷,而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發靷時,燈燭,當用於貴人行喪之時,而閭巷匹庶,互相結契,發靷之時,燭籠狼藉於後前,此則在法當嚴禁矣。若魯曰,岑文本、戴胄,溫彦博、魏徵皆有尙儉之行,而太宗之褒奬至此,此爲聳勸風俗之道矣。第八板,太宗所謂出一言行一事,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云者,眞君人之言也。事天臨下,而常存謹畏謙恭之心,則出言行事,而寧有一毫放忽之意哉?此太宗所以能成貞觀之治者也。健基曰,上畏皇天,人主皆然,而下懼群臣者,非眞懼也。事若不善,則群心將以爲如何耶云,而常存敬畏之心,戒懼謹愼,則其效豈不大哉?懼群臣云者,實爲太宗之長處,宜有體念者矣。必寧曰,群臣,非獨臣僚也。此與書所謂顧畏民巖之畏字,同義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一板,婦人幽閉,情實可愍云者,善矣。歷代帝王,非不知此,而未有如唐宗之放出者三千人之一時命出,有關於行仁導和之政者,爲如何哉?是以先儒,多有稱其德意者,而貞觀之治,蓋根於此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宋太祖常有不足唐宗之意,而侍臣,微誦死囚四百來歸獄,宮女三千放出宮之句。宋祖聞此,而歎其不及,此蓋歷代帝王,始有之事,而後世人君,不可企及處也。健基曰,十三板,李思摩,爲流矢所中,而親爲吮血,此蓋全爲激勵而爲之者,豈以萬乘之主,而自行吳起吮卒之事乎?唐宗之祭曹操文曰,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智不足。先儒曰,正是自道也。以此等處觀之,則乃將帥之事,非帝王之事也。上曰,在常時則不可,而方當親征,故然矣。當觀誠心與否矣。健基曰,終爲駕馭激動而發者,非人君體度,亦非誠實底道理也。上曰,此與呑蝗之意似同,雖或過矣。而若無如此事,則唐宗自當爲聖人矣。必寧曰,爲李世勣翦鬚,亦與此同,儒臣所謂非誠實者宜矣。若魯曰,十四板,太宗以堯、舜之道,周、孔之敎,如鳥有翼,如魚依水云者。誠好,而試觀其所行,大違其所知。雖有攻異端之明,而未見行聖道之效,古人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正謂此也。上曰,言顧行,行顧言,自是君子之事,而如是知之者,亦不易矣。若魯曰,十七板,斥罷傀儡之戲,不但唐宗,雖中主,能爲之矣。健基曰,此等事,雖易而猶難矣。若魯曰,十九板,劉洎論聽言之道,而以縱天辯動神機戒之。太宗,以形神心氣,非此爲勞,爲答,此等處,當鑑戒矣。上曰,儒臣以此爲言,似有意,當自勉於寡躬矣。若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副校理金尙翼,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下直,鐵原府使徐命彬,滿浦僉使權興駿,高山察訪閔墡。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滿浦僉使權興駿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今日大臣備堂來會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告,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日來會事,特敎之下,懸病甚多,事體不當如是,此單出給,改書以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賓廳來待之人,先詣閤門。 ○李重協啓曰,賓廳進不進單子,還給改入之命,出於飭勵之意,而終無一人入來,特敎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魚有龜外,懸病人員,竝推考,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犯越罪人金昌溫事,陳疏批旨中,有令廟堂確處之敎矣。其疏有曰,以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云云。至據廉問民訴守令邊將之所言,反復論請,而昌溫之自初主謀犯越,情節難掩。秋曹按問時,渠又以越去細洞,殺掠彼人節次箇箇承款,則今不可以郡鎭之稱冤,輕議寬貸。且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之聖敎,誠爲至當,上疏內辭緣,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禮曹啓辭,愍懷墓齋室近處,自歲初大虎猝入,夜夜作亂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營善放砲手六十名,令敎鍊官金震柱、鄭致道率領,今日內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童蒙宋箕瑞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臣朴弼正,受由在外,不得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雖不肖無狀,具面目該心腸,亦齒人數,彝倫至重,豈無感發之誠?恩眷至隆,豈無圖報之念?特以賦命甚奇,涉世乖方。向來所遭人言,實是臣子所不容之罪名,縉紳所不堪之羞辱,以此杜門自靖,念絶當世久矣。不意儀曹新命,又下此際,未知聖上,何所取於糞土賤臣。而必欲拂拭於衆怒群敺之中,使備菅蒯一物之用耶?臣誠驚惶恧惕,不知所以措身也。臣於向來所遭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不可復廁於朝端者,伏聞前冬,銓曹檢擬臣名之際,爲執筆郞所枳云,臣之遂初斂跡久矣。臣之去就,豈待彼手之通枳。而因此永刊朝籍,無所事於撕捱逋慢之科,則亦臣之幸也。彼之爲臣地也多矣。臣之向叨秋曹,適在其後,理宜提及此事,以明應遞之端,而跡涉自訟,語極疲惱,故不疏而單,無跡而遞矣。今則屑越之君恩益隆,慢蹇之臣罪愈深,雖以日月容光之明,無以盡燭於區區踪地。而或謂臣無故占便,不識分義者,則臣罪到此,何以自贖?不得已略暴其委折,以冀聖明之俯諒焉耳。噫,人生於世,一遇知己,則於敵以下,猶爲之死,況於君父乎?以臣之至愚至迷,幸際休明,前後所蒙,莫非蚊山,而至於一片苦心,家人朋友之所未能盡知,而惟我君父知之,許臣以不染世臼,稱臣以本少宦情,奉此絲綸之日,卽臣肝腦塗地之秋,臣何苦而自廢於聖世,不思襪線涓埃之報也哉?誠以孤畸之蹤,受恩過誤,人安得不猜,世安得不嫉,而加以賦性愚戇,不顧時勢,愛君如父,有懷無隱。堯、舜之至治,則願見於吾君,百世之美名,則願歸於吾君,耿耿一心,消爍不得,威勢之所不能屈,利祿之所不能誘,則其不容於今之俗,明矣。故量己量時,自劃甚審,千載風雲,不敢顧戀,一壑歌詠,素計已定,親戚知之,通朝知之,聖上知之。而猶當路猶未之準信,擠臣不已,臣行已無狀,不能見信於人,而使人枉費力於拳踢,臣實自愧,而又何尤?且臣於爵祿,有所懲羹而驚心者,鄙夫生於是,變怪生於是,掩蔽傾陷,可駭可愕之擧,皆從此出。若能斷送此一事,則可以俯仰快活,無所係累,下可以全其身名,上可以不負恩遇,雖有媢嫉者,其如臣何哉?噫,臣之所未報者,君恩爾,詩不云乎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者,寫出臣心事,然此豈推擠不去,承命爲恭,而可報也哉?四維不可以放倒,尺守不可以變改,雖是冗官散職,尙不可抗顔苟冒,況此佐貳,秩宗之淸塗也哉?名器之不稱,才分之難堪,有不可論者矣。天地之於品物,曲成而遂其性,慈母之於癡子,恩庇而全其命。今殿下天地於臣,慈母於臣,不思所以遂其性而全其命乎?抑臣有情理之悲切懇迫者,玆敢冒萬死,籲號於孝理之下,惟聖明少加悶憐焉。臣涯分太溢,福過禍生,去秋哭壯子,臣父年迫八十,情弱氣短,不能節哀,日事號痛,以成奇疾。近又調將失宜,重添寒感,症情危惡,氣息凜綴,臣憂遑焦灼,晝夜扶護,設使臣無臲卼之蹤,有冒沒之意。顧此人子情理,不忍頃刻離捨,每攬昔人所謂報劉之日短,報陛下之日長者,不覺三復而流涕也。伏乞聖明,察臣踪地與情理,亟許鐫削臣新授職名,使官方無玷,私分粗安。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得扶將病父,避遠世網,守分田舍,擊壤康衢,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猶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四載典藩,疵釁百出,前後請譴之章,獨多於諸藩,猥越瀆擾之罪,臣實自知,至若特敎重推,前此雖非一二,而飭勵之旨,諒出匪怒,曾不敢爲引咎乞免之圖矣。卽伏見京關新被特推者兩事,一則洪檍,指捕賊人論賞事,修啓之際,只循考覆官取招之報,不及致察於京人指示之爲可疑,致勤嚴敎。臣之昏謬疎忽之失,誠無所逃罪,一則本道前後監司碑祠,不爲毁撤事。而聖諭,提臣請毁李墷生祠事,至有上濁下不淨,豈能禁下官之敎,臣之罷墷毁祠,蓋痛其在官立祠之爲可駭,則臣雖無狀,亦不病風喪性。自營碑祠於在官之時如墷之爲者,誠萬萬無此理,若乃前人之碑祠,皆出於土民之去思,而尹得和之陳疏,備局之回啓。蓋在於癸丑四月,臣在海西時,經年之後,臣始赴任,其間朝令之未卽奉行。亦非臣之所敢知,而聖敎之嚴截,顧乃至此,臣誠慙愕震悚,欲死無地,更有何顔可以一刻冒居於藩臬之任哉?且臣所按贓吏鄭崇、鄭德鳴等,供辭,凌厲豪健,一切歸臣於構虛捏無之科,而諸官屬承認之招,俱在啓案。渠安敢粧撰抵賴,若是無嚴?最可痛者,崇之所謂別錄五十石於重記云者。乃崇,濫執火結,猶以爲不足,棰楚之書員,勒捧自首者,而頃聞新郡守鄭鐩之言,此皆㤼於威虐,指無爲有,欲徵於書員,則書員,皆盡逃散,欲徵於民戶,則民戶無可指向。今將爲虛錄云,此可見其別錄一事之尤爲無狀,而崇則,反以此欲掩其火稅貪婪之失,其亦欲巧而反拙也。詳定定式,妻賻乃是二百五十兩,而崇供,則遠引詳定以前之例,而全沒新定式之數,已極可駭。況元戶三千餘戶,除出應頉外,實戶爲二千八百十二,每戶捧錢二錢,合爲五百六十餘兩,踰越定式者,三百餘兩,戶數、錢數,渠之所自磨鍊印押者。今方見在於臣所,而猶敢以收捧,只是三百餘兩爲辭,其果成說乎?況如蔘稅炭釜蜂筒等,種種徵斂,果皆一遵常式,則自有面任、里任,可以收納,何以縱寵任官奴六七輩,稱以摘奸,橫行誅討於閭里乎?崇於官奴摘奸一事,都無發明之言,此可見其橫斂虐徵,民不堪命之實狀矣。至於德鳴,許多供招,都不成說,而要其一篇歸趣,以假雄傑之取招,隱然歸之於事事皆虛,此尤可笑。臣於修啓之後,旋卽廉知雄傑,中路逃躱,替人納供之狀,譏捕眞雄傑於朔州。歲前拿致親問,則雄傑之招,所告德鳴所用官錢,視臣曾所上推案中査出數爻,殆至二倍,援引諸人,亦皆次第納招。於平問與雄傑之招,大抵少錯,臣方欲更爲具案馳啓。今聞宰臣,又復盛伸德鳴於還朝之日,大要以德鳴所用,皆排朔之米,不可深罪爲辭云。而一年排朔,只是八百餘石,德鳴在官,亦必有衣服飮食祭祀賓客之費。又有遞去時,重記所付新捧前排朔之米,則臣未知除出此數之外,果有可以辦出數千兩之錢於排朔之內者耶?然宰臣之於德鳴,一伸再伸,而猶不知止者,此必有深知,獨賞於廉白枉屈之實狀,而臣之按覈,不明則當罷,不行則當去,其不容厭然於按察之地,則決矣。伏願聖明,察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職秩,俾卽屛退自靖,不勝幸甚。且伏念碑祠毁撤之命,臣雖在請譴之中,所當擧行,而取考尹得和之疏,以爲碑閣生祠,十餘年此弊尤極,廟堂回啓,則汎稱朝令旣嚴,何不禁斷?前後道臣,難免其責,更飭道臣,一倂毁撤而已。今欲從邦禁以後建立者毁之,則臣不知禁令之的在何年,欲以尹得和疏十餘年爲準,則亦不知以何年爲始。況平壤之有生祠,實自故文忠公李元翼,有功績惠愛於西土。而創始,其後踵祠者,率多名公卿,有不可不分久近,率爾竝撤者,不得不裁稟於辭疏之末,乞令廟堂,取旨定限,分付焉。臣無任惶隕戰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不必過嫌,疏末爲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末端所稟,已有嗣服後爲之者,擧行之敎,其何煩稟乎? ○乙卯正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應敎金若魯,司憲府掌令金廷潤,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寒氣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無他症候而一向安寧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守禦使申思喆,以南漢春操事,狀請稟旨擧行,而此乃年例稟啓之事,今春合操,有不可設行停止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牙山等五邑,海溢災,以全不掛鎌,全災改修正上送。而牙、新兩邑,海溢面軍民等身米布,以尤甚例裁減之意,已爲發關,分付。今若還寢,則實爲罔民,裁減一款,稟旨許施事爲請矣。道臣若知其如此,則當初分等時,宜置於尤甚。而旣置於之次,不待朝令,徑先發關,而若是陳請,軍民之稱冤,誠爲可念。而向者嶺南面分等,朝家旣有不許,則今於湖西伯之啓,似不可獨爲許施,置之,何如?上曰,大臣所達是矣。旣置之次而强請面分等,不稟朝令,而又任自裁減,乃以罔民等語,有此啓聞,道臣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今春兩南合操設行事陳請矣。詰戎之政,有國所重,合操停廢,且至四十年之久,則固當依狀請施行。而辛壬慘凶之餘,民間尙未蘇殘,遠地舟師之一時聚會,實爲莫大之弊,姑觀前頭而設行,未爲不可。今春則姑爲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合操之不行,至於四十餘年,則戎政之疎虞,誠爲可念。而飢荒之餘,民生未蘇,今春則姑停,此後則各別擧行事,分付,可也。興慶曰,各其前洋習操,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些少弊端,有不可盡顧,戎政亦不可專廢,各其前洋習操,則卽令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鬱陵島搜討,今年當擧行。而道內農事,不免慘凶,往來時所入雜物,皆出民間,營將及倭學等,所率甚多,累朔候風,所費不些。當此荒年,必多騷擾,今年姑爲停止,待年豐擧行事陳請矣。今年關東年事,果爲凶歉,多人治送,累朔候風,不無弊端,而此是定式以三年一往者也。昨年旣不得擧行,今年又爲停止,則殊無當初定式之意,何以爲之?上曰,此事,何如?取魯曰,丁丑戊寅年間,朝家送張漢相,看審圖形以來,而聞鬱陵島廣潤土沃,曾有人居基址,或有船舶往來之痕。其西,又有于山島,而亦且廣潤云矣。其後仍有三年一搜討之定式,此與年例操鍊停止有異,事係海防,申飭,恐不當以本道歉荒,些少弊端,每年停廢矣。廷濟曰,往在丁丑年間,倭人請得鬱陵島,故朝家嚴辭不許,而使張漢相往見此島,三年一往,仍爲定式矣。本道凶歉,固爲可念,而此事之每每停廢,亦甚可悶矣。上曰,兩重臣所達是矣。候風雖有弊,而此蓋憚於越海,不欲往見之致也。此地若棄之則已,不然豈可不爲入送耶?今年則搜討事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取魯曰,今因鬱陵島往見事,有微見敢達,我國規模,本來狹少,疆域之外,則未嘗開睇,雖使臣年年往來之地,邈然不知有何事而來矣。專以文臣,差送使介,而臣意,則以年少武臣有才略有聲望者,間間差送副介,俾知他國物情及山川險阻,爲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彼國,則文武互來矣。若魯曰,彼國使臣,則武人常來矣。我國則以邊地擇送武倅,爲大段關重之事,而此猶厭避矣。上曰,事係新創,不可不商確大臣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水路朝貢時,則有武臣差送之事,而近來,則元無送武臣之事,此由於我國賤武尙文之致也。雖武臣,將來可爲將任者,特爲差送,似好矣。思喆曰,曾因辨誣,有事文字,故不送武臣,專送文价,以此遂成規例,而當此無事之時,間以武臣差送,使之周察形勢,似宜矣。宅賢曰,朝家用人,文武何間?以秩高望重之武弁,有時差送,未爲不可。而旣送之後,只隨譯官之言,而無所猷爲,則亦有何益乎?取魯曰,副使每以嘉善假銜,雖嘉善武弁,可以送之矣。廷濟曰,皇明尙文,而以我國謂小中華,故專送文官,武臣之差送,則未知在於何時,而鄭忠臣,亦嘗一往矣。近來,則雖無送武臣之例,而以有聲望武弁,差送副价,無妨矣。尙絅曰,臣亦嘗爲此論矣。差送武臣,俾知外國形勢則好矣。若魯曰,我國使臣,未嘗不計文南武,而有所擇送也。皇華時則尙文,故專送文臣,水路朝天時,則人皆厭避,故亦送武臣。至於燕京專對,則始則果難其人,而今則無大段難處者,旣非厭避之地,則豈無願往之人哉?副使一窠,間間以武弁差送,而不拘嘉善、堂上,而各別擇送宜矣。廷潤曰,不知何時,有專送文官之事,而諸臣所達,皆有意見,可合將任之人,則使知異國山川道里,似好矣。命珩曰,文學之臣,則旣有上使。書狀。副价,則別擇武臣而送之,未爲不可矣。若魯曰,若其周察山川軍制等事,則武臣似有勝於文官矣。上曰,所達皆有意見,而此不必出於擧條者,後日銓官入侍時,當思量處之矣。興慶曰,臣以枚卜事仰達,前後非一矣。臣之勞悴則不敢言,而以國事言之,獨當重任,豈不悶乎?從速卜相,誠爲宜,故復此仰達。上曰,頃已有敎,當思量下敎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達,頃者權{{!|𢢜|⿰忄業}},不赴嶺伯,故有尙州定配之命矣。當初嚴敎之下,不爲變動,固過矣。而蓋其眼病,有難堪當於嶺藩煩劇之地,此固實狀也。若使無實病,而可能堪任,則必不如是撕捱。蓋聖上,未盡照察而然矣。經年在謫,罰已行矣。今當歲新,允合蕩滌矣。上曰,大臣有所達,允從固宜,而若言權{{!|𢢜|⿰忄業}}之罪,則當初處分,可謂輕矣。其時下敎,過則過矣。而旣無可引之嫌,則爲臣子者,何可聞此敎,而不爲應命乎?近來紀綱解弛,而人不畏之者,蓋由於有處分而旋解故也。今若放送權{{!|𢢜|⿰忄業}},則予之當日下敎,將何爲之耶?前後處分,決不可顚倒,故不得允從焉。興慶曰,其時下敎,聖上,亦自知其過矣,則臣不必更有所仰達,而蓋權{{!|𢢜|⿰忄業}}之罪,不過爲不赴藩任也。權{{!|𢢜|⿰忄業}},年過六十,秩是正卿,以此而久置嶺海之外者,亦恐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李秉常,甚執滯,尙今不來,是欺予也。權{{!|𢢜|⿰忄業}},則自是通智之人也。卽今規模,與前有異,則何敢公然不仕乎?此實負予,予何顧藉?興慶曰,李秉常,則方在喪矣。上曰,然乎?興慶曰,下敎如此,臣更不敢今日請放,而權{{!|𢢜|⿰忄業}}之才智,迥出流輩,眼病雖妨於任事,而自是可用之臣也。固宜軫其年老,念其可用,無使久滯於嶺海竄謫,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亦知其爲可用,故當初欲付以嶺藩也。亦知其才智,故施此竄謫之罰,而使之自省也。今聞卿言,其年則可謂衰矣。上曰,靈城,尙不肅拜耶?豐原則以本職而亦不入來乎?興慶曰,趙顯命,必欲辭遞副學,此則雖有所執,而備局公事,亦退却不見云。人之處義,雖非他人所知,而終涉過當,朴文秀之尙不出肅,趙遠命,亦不行公,俱極非矣。上曰,今日次對,備局懸病者多,還給單子,使之改入,而特敎之下,猶不入來,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靈城君朴文秀,副司直趙遠命之不欲以備堂行公者,俱涉無義,此則從重推考,自廟堂,各別申飭,使卽行公,可也。{{*|出擧條}}上曰,知敦寧宋成明之不欲從宦,殊甚無義,其所執言,不過曰才不逮,而朴奎文之疏,適遂其欲退之計矣。頃日面諭其子,使之往傳,則其在分義,宜卽一番入來,而終不變動,只煩疏控,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自備局,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參判申昉,今日則以本曹貶坐,不得入來,而備堂差下之後,一不行公,事甚未安。後日坐牌招,以爲出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齎咨官事,及今變通,然後可於二月內入送,而尹淳之議,與徐命均、朴文秀不同,三人必同會相議爲之,而自然不易矣。上曰,旣已完結,則似當送謝恩使,從速相議爲之,可也。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承文提調差下,判尹尹陽來,履歷雖不足,其文則可堪承文提調,其才則亦合備局堂上,竝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臣於趙顯命事,有意見敢達。朴文秀與趙顯命,俱以勳臣自處,不欲當淸要,乃敢質言於筵席固非矣。而至於宋寅明之日昨以私室酬酢之語,仰達者,亦甚不可矣。古有職掌兼行之人,以崇品,帶本兵兼館閣堂上者,則有之,以堂上嘉善,而兼行軍門與經幄,事體不當。以顯命可合於將任,則不當以經幄處之,以顯命可合於經幄,則不當以將任責之。此終非兼行之事,而若以趙顯命本色言之,宜處經幄,而不宜授以將任矣。上曰,儒臣所達則是矣。而大臣俄有所陳,當之者尤必不行矣。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取魯曰,趙顯命,則終是經幄之士也。上曰,此與他文臣有異,授以將任者,蓋其有經歷而然矣。興慶曰,頃於觀武才時,亦可見其精通武藝矣。若魯曰,臣則欲以本館長官行公,而有所陳達矣,許遞經幄,實是意外矣。上曰,思其可用之道,故有此許遞矣。若魯曰,備局堂上與承文提調,猶見地望履歷,而尹陽來之一時啓下。終涉太過,頃年尹憲柱之啓下備堂也,李秉泰有所論啓,公議本自如此矣。上曰,儒臣所達,事體則然,而以尹憲柱事陳達,未免過矣。尹陽來才局,予亦知其可合於備堂,而我國每以文翰爲重,承文提調,則何如耶?興慶曰,尹陽來,少以文翰見稱,而出身後,以未經弘錄之故,朝家亦不知矣。履歷不足,臣已有達,而言其才局,則實爲可用,儒臣之竝與備堂而斥之者,未見其可也。上曰,承文提調則置之,備堂則差下,可也,宅賢曰,臣有職掌事敢達,臣方待罪平市提調,而各廛,無不疲弊,其中最難支堪者,牛廛也。內農圃農牛及瓦署踏泥牛,內醫院、耆老所,駝酪牛,皆擔當責立。而各軍門犒饋時,許多牛隻,專責廛人,此爲難支之端也。頃年廛人上言,備局以各軍門自當,勿復責立於廛人事回啓,其時少有其效矣。其後如復如前,故金東弼爲本署提調時,陳達於筵中,依前廟堂,分付,自各軍門直爲貿用,切勿侵責市民事,奉承傳施行矣。壬子年金在魯,爲兵判時,又爲陳達,使廛人覓納事定奪,而廛人進排之際,自不無點退之弊,過一犒饋,則廛人之落本,殆至千有餘兩。以此,本廛不能支堪,每以罷廛,紛紜呈訴,罷廛之後,則御供進排之物,他無變通之道。此後則,分付各軍門,使之直爲給價貿得,而無或侵責本廛事,定式施行,似宜矣。取魯曰,近來廛人、貢人,少有不愜於意者,則輒以革罷爲言,此固弊習也。臣曾經軍門,故略知委折,犒饋命下之後,軍門之奉承傳敎,卽爲擧行,例也。此與軍門之私自責應有異,事體所在,何可使軍門校卒,買取於村閭耶?此所以朝家更令廛人進排,而必爲準給價本者也。廛人納牛,則使其廛人,折價買用,自是軍門通行之規,似無低價勒買之弊,而若或有中間操縱,減價侵責,以貽廛民之稱冤者,固宜另加嚴飭矣。興慶曰,軍門犒饋之時,將校輩,決不當持價自買,不得不取用廛牛,而例有使監考折價之事,則雖未知其價多少之如何,而或不無廉價勒用之弊耶?蓋軍門賣買之際,自多貽害於廛人,故平市提調之若是陳達,固其宜矣。而事勢無他變通之道,今後,則自軍門,必爲準價上下,俾無稱冤之意,各別申飭,似好矣。上曰,本署提調,爲市民陳達者是矣。而若使軍門自當,則事體不可,依大臣所達,準價上下,俾無市民呼冤之弊事,自備局申飭軍門,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外方之不遵朝令,比來尤甚。稅大同之外,可以應爲上送之物,專不擧行,蓋由於年凶不納,仍爲成習而然矣。鹽船稅專屬地部事,曾有定奪,則事體嚴重,在外方,旣無各宮家各差人下去之弊,實爲便好之道,而外方不爲收送,雖或收送,而其數年年倍減。今若不得已復送差人,則不但貽弊民間,朝令,亦涉顚倒。故全羅監司處,以此意,屢度發關,使之各別,申飭於各邑,依前數爻,都成冊上送,而今至五六朔,終不修送。此雖與賦稅有間,而道臣事,亦不當如是稽緩矣。全羅道坡市坪,所捧,比他最多,法聖僉使,例爲主管收稅,而其所上納,則逐年大減,眞是難捧,則固無奈何。而詳聞其處物情,則年年準捧,中間幻弄,公然花消之致云,今若一任其減數收送,而不爲致責,則不過數年,必將專無收稅之事矣。誠極駭然,當該僉使,不可不嚴責,拿處,何如?上曰,古有鹽鐵使,鹽稅之屬於地部,事理當然,自湖南始已有定奪,則此與賦稅何異也?逐年減數,必有所由,從中弄奸,極爲寒心。當該法聖僉使,拿問嚴處,道臣,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捕盜軍官之作弊外方,爲今日痼弊,臣昨年冬初,適往湖中,行到陽城縣,則右邊部將。稱以牛馬賊援引,來到邑底稍有富名者,多般侵責,受賂狼藉。本官據理責之,則對面叱辱,無所不至。渠則不過一常漢,縣監則乃是朝家命吏,則何敢若是凌藉乎?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請當該部將,令攸司摘發科罪,其時大將申光夏,亦難免不能檢下之責,從重推考。上曰,軍官旣佩通符,以抗衡守令科治,則設有緩急,何以譏捕?至於貽弊外方,則極爲無據,推治及推考事,依啓。又所啓,銀溪一驛,處在孔途,北關往來,皆由此路,驛役之煩重,比他郵尤甚。爲郵官者,另加撫恤,然後可以保存。而時任察訪李載春,到任以後,專事貪虐,家在隔嶺之地,駄載絡繹,出入之際,冒法乘轎,行役頻數,人馬俱困,貧賤郵卒,固已難堪。而且高原妓吳禮爲名者,率蓄郵館,所言皆從,凡干差役之時,必受賂物,有罪當治者,亦以賂免。各站嗷嗷流散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有絶站之患,北來之人,無不傳說。如此之類,決不可置諸路傍殘驛,以貽郵卒之害。請銀溪察訪李載春,罷職不敍,妓生吳禮,令本道刻期刷還,嚴刑懲礪。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韓翼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在該司奉行之道,不敢少忽。而一部柩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事體有損,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所在,誠極寒心。請該署提調罷職,當該郞廳,令金吾從重科罪。上曰,事體則雖寒心,而該署官員,業已處分,此非提調之過,罷職之請,未免太過,不允。又所啓,向者權厚、權孚之構成家變,事係倫常,聖上痛惡其情狀,旣命遠投,而及定配所,則乃渠輩本鄕之地。雖曰定配,無異在家,安有嚴懲其罪之意哉?物議譁然,久而未已,當該禁堂,亦難免曲循其願,事雖已往,不可置而不論。請當該禁堂,從重推考,權厚、權孚,竝命移配他道。上曰,依啓。又所啓,金吾郞別擇之敎,非不申嚴,而都事鄭得天,雜技拔身,濫叨本職,同列羞與爲伍,物議久而未已。請禁府都事鄭得天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三曹郞官,自是蔭路淸選,而工曹佐郞趙階,由部官陞六,卽授本職,官方之輕褻,莫此爲甚,請工曹佐郞趙階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釜山,處於南徼,備禦之政,接應之節,與他鎭自別。而僉使崔炯,年紀衰頹,固欠剛明,性且昏庸,全失檢攝,邊上重任,決不可久畀於如此之人,請釜山僉使崔炯罷職。上曰,依啓。上曰,頃於下直時,予見其爲人,固有不足之慮,而置之矣。今允臺啓,予心反愧。又所啓,新除授珍島郡守崔晟,爲人孱劣,固不合於字牧之任。況其出身後踐歷,只是衛將,而遽除郡邑,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珍島郡守崔晟改差。上曰,履歷固不足問,而其爲人可合,則遞改可惜。入侍人有知者乎?興慶曰,其人,不知如何,而似無可惜矣。若魯曰,所歷只是衛將,則政格,終爲不當矣。上曰,依啓。上曰,今日所論,不過白首都尉與微末郞屬,而猶不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乙卯正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杜讒邪篇貞觀初,至終不轉也。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二年,至此語爲鑑戒。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五卷還入。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太宗初踐祚,至謂之懿德。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雅合至公之道。若魯曰,太宗,論堲讒之道,其所引據,雖不盡合於聖人之道,多有可觀處矣。賢邪分別至難,以小人認爲君子,而不用眞箇君子,則其弊當如何?人君,孰不欲任賢去讒,而每由於分別之不明,輒至於用舍之有乖。人君權度至明,然後讒說不得行而賢人將進用,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矣。上曰,古人曰善惡皆吾師,予講《貞觀政要》,多有可觀者,至此篇而諸臣亦多有可勉處矣。以杜讒邪名篇,而末乃流陳師合,斥趙元楷,此太宗所以做得貞觀之治者也。儒臣所謂賢邪分別至難云者是矣,而人苟有傾軋之行,則雖曰非小人,而是亦小人也。儒臣每欲以此等人,有所容貸,而見此章,則可知其不可容貸矣。若魯曰,臣何敢以讒言欲其容貸耶?當初宜分別是非而已。是非若不明,則認爲讒人者,未必盡是讒人。上曰,房、杜雖其時名相,而豈可謂眞君子乎?惟有爲國之誠心矣。若魯曰,魏徵、房、杜,若以古君子責之,則雖有不足者,而自是一代名人也。珽曰,房、杜、魏徵之引,古陳戒,多有可觀。上曰,雖小人,亦能引經據義,而有可觀之語矣。珽曰,如此之故,賢邪分別極難,在上者,鑑空衡平,而兼聽竝觀,則其淑慝姸媸,自可辨矣。上曰,上番,如李亮臣之言,每爲之救解,故俄有所敎矣。訐人小惡者,當以讒人之罪,罪之,唐宗之處陳師合者,實爲明快矣。若魯曰,上敎至此,不勝惶恐,而訐人小惡,以讒人之罪,罪之者,亦有其弊。或是直截之言,而疑之以訐惡而罪之,則不但當之者之爲冤,政刑之顚倒,又將如何耶?唐宗,雖委任房、杜,而流師合於嶺外者,終爲過當矣。上曰,儒臣尙有惜彼之心,故以此猶謂之過矣。唐宗事,豈過乎哉?若魯曰,唐宗,適信任房、杜,故此等事,雖過當,而猶無害,若信任封德彝之類,而罪其指斥之人,則其害,當如何?上曰,儒臣此言,不免抑揚矣。若魯曰,末世傾軋排擯之習,比諸唐時,固有甚焉。而人君每以訐惡爲慮,則必有言路壅閼之患矣。第二十六板,太宗,所謂朕今勤行三事云者,亦有可觀者矣。上曰,其言切至矣。珽曰,亦望史官不書吾惡云者,尤好矣。上曰,此言則近於求名,而不無甚麽意思矣。珽曰,聖敎看得儘好矣。若魯曰,二十九板,人臣之對帝王,固多承意順志,甘言取容者,太宗能先覺得於此,故信任房、杜,而小人輩,不能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下馬周疏,足可謂責難於其君矣。太宗之崇儉,非不至矣。而其後猶不無奢侈之漸,故魏徵十漸疏,亦已言之,而大抵貞觀之末,不如貞觀之初。故曰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人君之愼終如始,實不易矣。此等處,宜加意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三十一板,貞觀之初,匹絹斗粟,而天下怡然,近來則比歲豐稔,而咸有怨言云,人主愛民之道,顧何間於豐歉,而但其恤民之誠,自不同於豐歉矣。向者荐飢,而民得保存者,實賴我聖上至誠拯救之德,而今當小豐,民益困悴,疇咨雖勤於廈氊。而實惠不究於蔀屋,咨嗟怨號之聲,殆有甚於流離顚連之時,惟願別爲講究,俾有實效焉。上曰,所達是矣。實惠之不及,良由實心之不足也。予則自以爲能有實心,而民困如此,豈曰有實心乎?日前次對,稍勝於前日之草草,今日則無別件事,臺臣所論,雖不過白首都尉微末郞官。而亦猶勝於故紙之傳謄,頗覺傾聽,而若其民事之講究,予惟不克,何咎諸臣?今聞儒臣之言,予實有愧,惟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下敎至此,實仰開張言路之聖意,向者趙顯命,以南泰齊、李壽海事,仰達。旣有調用之命,則在銓官之道,固當更以臺官備擬,而掌樂僉正司僕主簿,豈不怪乎?吏判,猶有牽拘於兩臣所論大臣而然矣。上曰,趙漢緯疏,所論將相事,不無可觀,而銓郞之一通五人云者,有些査滓,批答,只示嘉奬之意足矣。至於南泰齊、李壽海,可比於烏鳶之卵,而儒臣之言則過矣。若舊踐,則予不落點時職,故予亦落點矣,內遷,於渠爲容恕之道者極矣。若魯曰,判府事徐命均,卽臣從妹壻也。李壽海事,臣固有嫌,不敢言是非,而在銓曹之道,則以臺望通之可矣。故臣,亦言及於宋寅明矣。三十四板,太宗之言好矣。而每以作善則崇用,不然則削奪爲言,未免太露,此爲唐宗不足處也。終亦有欠於勸善懲惡之道矣。珽曰,以蜀王爲元龜,延年爲覆轍云者,可矣。上曰,如上番言,而每事如是論之,則太宗事,豈有完全處耶?若魯曰,臣不以唐宗望殿下,而以渾然望殿下矣。第伏念平日懲貪之道,猶不如唐宗,如是而何能禁戢貪吏乎?上曰,予雖不如齊王之烹貪,予亦不緩於貪吏矣。珽曰,貪官,一經原情,終歸淸脫,我國懲貪之道,每如是不嚴矣。上曰,王者豈下行刻吏之所爲耶?若魯曰,去其尤甚者,則自然爲徵戢之道矣。上曰,尹植、沈世俊事,予嘗嚴處,而已過十年,故敍用矣。若魯曰,下卷唐朝之弘文館,可見勤學之誠矣。上曰,此亦予不及太宗者也。試觀今時,則大興文學,豈如貞觀之世耶?珽曰,所尙者不過詞藻,而實地不足,是可欠也。上曰,若是濂、洛之世,則其效,豈止於此耶?以今日言之,則雖申飭太學,而京華子弟,不肯入齋。至於玉署,則猶不能備三學士,視諸十八士之登瀛,果何如耶?此莫非予不及太宗處,予心不覺赧然矣。若魯曰,館僚之不能濟濟,亦臣等之過也。古人,以君德成就,責於經筵,而臣等,魯莽特甚,不及於褚遂良、虞世南之屬,如是而豈有輔益成就之效?然殿下勿以臣等而忽之,常存勤學之念,當此日寒,不必出臨外殿,間或引入內殿,而與之講討,則好矣。上曰,儒臣之以不及褚、虞爲言者,固非自謙之辭,而十八學士,則未聞每每引入,如今日玉署之臣也。金尙星之以微事,至今不出,固已怪矣,而吳瑗之不來,亦何事耶?若魯曰,啓沃之責,姑舍勿論,番次,欲不空而此猶難矣。上曰,吳瑗則催促上來,兪健基則無過由限,卽爲上來事,申飭,可也。上曰,唐宗之見史非矣,而至於自比周公,則過矣。房玄齡之編納,亦不免失體矣。若魯曰,劉洎之言好矣,雖無左右史,野史記之矣。上曰,以寧社稷利萬民爲言者,尤非矣。若魯曰,終是自矜自伐之辭,而直書六月事,先儒亦許之矣。上曰,此豈可許之事耶?自家則以六月事,自以爲是,故然矣。諸臣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金錫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諸道殿最啓本,則礪山府使申光宅,以疎緩可警,數遞宜念爲目,宜置中考,而爲慮數遞,置之上考,考績至嚴,不可爲此苟簡之政。靈巖郡守吳命厚,以頗欠簡靖爲目,爲政不簡,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靈山縣監尹天復,以檢下不嚴爲目,加平郡守黃泰河,以束濕不嚴爲目,玄風縣監兪宇基,以事多招怨爲目,檢束之政,旣稱不嚴,則弊必及民。事爲之間,多招民怨,則不治可知,上項五邑守令,竝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御史發送時,例自政院,有前後承傳文書,謄出授送之規。而本司啓下粘目擧條中,亦有日後繡衣暗行時,添入節目之事,而條項繁亂,旣不簡便,亦不無古今異宜。一事重出者,謹依筵席定奪,刪繁撮要,節略文字,別單啓下後,使政院,以此謄給於御史發送之時,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頃日筵中,人蔘價,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事,命下矣。價米,則有難續續加給,姑減諸處進排數外,無他變通之道,取兩醫司,一年元貢人蔘四十八斤零內,以六分一,姑爲分數計減。價米則依前上下,以解貢人一分之急,前頭觀勢,復舊宜當,以此進排衙門及惠廳,一體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道醴泉縣,亟投遠地罪人權孚,安東府亟投遠地罪人權厚等,因臺啓,竝命移配他道事擧條啓下矣。權孚,咸鏡道洪原縣,權厚,平安道郭山郡,竝移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永嘉府院君權慄,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信川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二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平市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䆃寺,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依今番定奪,追bb後b磨勘,以入,軍資監、司圃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宰監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因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終不得磨勘,而司䆃寺,去甲寅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俱已遷轉,有難考績云,此則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八日,唱準申泰渭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柳圓春,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親臨試射時,南行宣傳官李漢範,以忠武公李舜臣之孫,忠愍公李鳳祥之侄,六兩二矢入格,特爲直赴殿試。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朝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廣州地,縣道陳疏,承批之後,身病添重,姑無上來之勢云,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兩司闕啓,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獻納徐命珩,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其在分義,豈敢若是撕捱?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期日已迫,而子孫錄單子未到者,猶有五六處,累次行關於遠道各邑,而終不來呈。此由於指問無處,不得捧單之致,如此之類,決不可等待,不得不從舊譜,修整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朝參,初定於十一日,故別雲劍以下各差備,以初七日宗廟擧動時,落點人員,仍爲使用事,節目啓下矣。朝參退行於二十一日,則其間日字頗遠,揆以事例,不宜仍用,改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掌令金廷潤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而一部棺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事體終不可無警飭之道,請歸厚提調罷職,當該郞廳,從重科罪。答曰,勿煩。 ○長溪君棅疏曰,伏以臣,本生父墳山,在於京畿永平地,而臣之不得省掃者,已至三數年矣。見今歲律又改,霜露之感,逢新益切,竊欲一往展省,而身係公朝,不敢自由,呈單請告,又拘格例。玆不得不略具短疏,冒昧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之忱,特給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千萬幸甚。且臣,見待校正廳句管之任,而臣於凡百事爲,無所省識。至於譜學規模,尤所昧昧,則句管之命,實非臣所堪當者,黽勉赴往,已多憒憒之憂矣。況臣今方冒陳私懇,若得幸蒙恩許,則省掃往返之際,自當費了多少日字,目今印役方張,凡事緊束,緣臣私故,一向曠職,亦有所惶悚不安者,敢將微悃,附陳於請由之章,更乞特遞臣句管之任,俾便往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句管之任,許遞焉。卿其依疏,請往省焉。 ○行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臣,忝據氷庫提調者,已積年所,而老廢在鄕,望絶供世,每當殿最,徒煩頉啓。國體壞虧,私心悚惕,累祈解免,輒靳肯許,居恒悶蹙,若無所容。客歲冬,又瀝肝血,悉暴其在外虛縻,職事曠廢之狀。及承聖批,辭旨隆摯,至以所帶,不過軍銜,勿辭上來爲敎。臣感泣之餘,惶恧冞增,第臣篤老癃病,旣無承膺之望,而所兼之任,有郞僚焉,有職務焉。雖曰閑司,夫豈若軍銜散職之比哉?況考績之法,有國所重,秋冬等第,又當其前,尤不宜仍因蹲冒。廢閣應行之典,亟欲更籲,以遞爲期,而縣道連章,亦涉猥越,淟涊至今,自愧無恥矣。乃者承宣,以京各司殿最頉稟之夥然,請加申飭,自上至有問備之命,而命下之後,諸司,又不卽擧行,至歲除而猶有未封進,以致前後嚴敎至再至三,一望之內,責罰荐降。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聞命驚慄,不知死所,所當竭蹶趨詣,恭竢處分,而顧臣一縷賤息,實無毫分蠢動之勢,遵承朝令,終無其日。請譴司敗,亦無其路,推緘未勘之前,義不當徑先自劾,而一日二日,罪戾增積。玆敢席藁私次,冒陳短疏,仰請鈇鉞之誅,伏願聖慈,俯察危忱,先遞臣提擧之任。仍治臣廢職之罪,一以速完常典,一以振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伏地竢譴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恙若此,提擧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跡本孤寒,姿實顓迷,而爰自折號之初,過蒙包荒之德,四三年間,誤恩荐加,置諸記注之列,委以郞署之任,臣仰戴殊私,祗以奔走奉職,爲一分自效之圖。日者柏府之除,豈是薄劣小臣,所可承當?而含恩怵義,黽勉就命,惟其孤陋而寡見聞,朴愚而昧時勢,寂寥數啓,甚慙拙劣,而被駁於諫啓,見詆於銓疏,章皇恧縮,自分永謝於臺垣矣。不意聖度天大,曲垂抆拭,遞免未幾,牽復如舊,臣雖至愚,寧不知感?而第念因避駁遞,卽是臺閣之羞,勿論其得失是非之如何。廉隅所係,已難冒進,而又況銓部兩堂之疏,譏嘲非斥,俱極甚緊。臣於洪得厚,本無私好惡,則寧有持之不已,欲加枳塞之意哉?不過採取輿論,草草陳啓,爲一時體例上相規,猶且委曲遣辭,稱停太過,而乃反斥之以斷斷已甚,則大非平心觀事之道,而臣之不可復進決矣。再昨恩召之下,坐犯違慢之罪,席藁私次,恭竢誅譴,而例勘猶靳,庚牌荐降,臣惶愪震惕,罔知容措。玆不得不隨詣闕外,而反復思量,萬無進身之路,遂敢疾聲仰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禮樂篇太宗初卽位,至親幸觀焉。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十三年,至太宗然之。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七年,至非臣思慮所及。若魯曰,初板諱名之義,無可達之辭,而後世諱名,太過,唐宗之語,合於禮經矣。重協曰,古人生則不諱,而死則諱之,故曰諱矣,諱字蓋死後之稱也。若魯曰,第十五板,不禁異道,則必有傷風敗俗之患矣。勝國崇佛,而我朝則文明爲治,故無此患矣。上曰,此豈設禁之事耶?只當以禮樂治之而已。若魯曰,城內古有尼房,而惟我顯宗大王,聖德卓越千古,竝命毁撤,而以其材瓦,遂作闢入齋、一兩齋,闢入者,闢異端入吾道之義也。一兩者,一擧兩得之義也。卽今東門外有尼房,不可置之於都城咫尺之地,宜令撤毁矣。若魯曰,十八板,公主下降時,謁見舅姑之禮,王珪之言是矣。十九板,爲考使造邸舍,待外人之道至矣,而若其親幸則未知其可矣。二十一板,服制之議,今人多用此禮,曾祖父母齊衰五月,嫂叔小功,皆出於此矣。第二十五板,樂不能使人悲悅,惟在聽之者之悲悅云者,果爲有理,而但其所論,只在於玉樹伴侶,而不及於樂之全體,魏徵所對,亦不知禮樂之本矣。重協曰,以《禮記樂記》篇見之,則和神人而上下同流,固雅樂之效,而唐宗所論,不過鄭衛之音也。然而聲音之道,與政通故,治世之音,安而樂,亂世之音,怨而怒,隨時而亦自有不同者矣。若魯曰,《綱目》,非久當繼講矣。當初進講時,自至不過三四張四五張,今番則何以爲定乎?上曰,其後又有進講自至矣。若魯曰,其後則爲二十餘張矣。召對,雖與法講有異,而例有新受音,近來則廢却矣。臣意則小小爲之,而熟看宜矣。珽曰,《綱目》有吐,而帝王則皆尊之矣。上曰,非亂亡之主,則尊之宜矣。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未肅拜}}。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參。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賓廳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趙命臣、尹容爲承旨,趙遠命爲副提學,黃晸爲禮曹參議,趙翼命爲兵曹參知,尹淳爲氷庫提調,金弘權爲敦寧都正,朴弼彦爲工曹正郞,韓配崙爲工曹佐郞,李{{!|𪻶|⿰王厚}}爲永禧殿令,朴弼幹爲司僕主簿,尹光柱爲禁府都事,權熻爲典籍,魚有和爲繕工監役,李聖龍爲江陵府使,趙由恒爲珍島郡守,朴昌徵爲銀溪察訪,李埴爲穆陵參奉,完春君李遂良,豐原君趙顯命,承文提調單朴文秀,承文正字單禹洪迪,學正單洪聖源,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行副護軍趙正萬今超資憲加資事承傳,兵曹參議趙翼命,參知李匡輔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金國礪呈狀內,猝得風病,四肢不仁,轉側須人,咫尺之地,不能運動,以此病勢,實無赴任之路云。病狀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韓師得、鄭彦燮、徐宗玉,付副司直。 ○以同副承旨尹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李重協啓曰,禮曹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吳光運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本曹時無行公堂上,參判吳光運,新除授參議黃晸,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西部居士人尹廷泰等六十餘人呈文內,以爲贈高坪君澈,稟性純愨,濡染家庭,平生操守,實有儒士風焉。凡於事親敬長之節,自然中禮,其在七八歲時,及其母病之危重,閱月沈綿,出入死生,澈日夜扶護,衣不解帶,不曾暫離膝下必執藥物粥飮而勸進,若老成人。及長順旨致養,殫盡誠敬,怡愉親側,且於戊寅年時患,遭其母艱。凡百送終諸具,親執看檢,克效自盡之心,略無遺憾之事,朝夕祭奠,不以時忌廢,哀號哭擗,不離殯几之側,卒之染病,症涉難救。其父,手執肉汁而强之,涕泣陳情,終不近口,雖以其止慈之情,亦不忍更勸,三年啜粥,悉遵禮制。其父末年,以痢疾累朔沈淹,而藥餌食飮之節,一如母病時,嘗糞祝天,竟遭終天之痛,則居喪執禮,一如前喪,不以年衰而少解,不脫衰絰,不食菜果,終三年如一日,每當親忌,必自朔初,沐浴齋居,不食肉醬,以終其月。母病時,思嘗石花而時當冬節,以不及得進,爲終身恨,生時不忍近口。其父遺命葬母墳下,而見拘山家,不克遵行,以此自處以罪人,不欲自同恒人,以麤布白帽,以終其身。每逢士友,語及奉親致養事,則輒泫然流涕,宗黨親知,莫不感其誠孝。兄弟子姪之以公族受祿,殆十數人,而有醇謹之譽者,皆澈之敎導有素也。其他居家善行,處身懿德,塗人耳目者,不可一一歷擧,而只緣朝家之未燭。尙今掩翳,若使此人此德,湮沒不傳,則不但鄕黨之所恥,實有歉於孝理之政云云。自前宗臣中孝行卓異之人,朝家所以旌褒者,比他有別。今此贈高坪君澈,至孝純行,所居洞隣多士,列錄成文,齊聲來呈,願其啓請旌表,而本寺以愼重之意,初示持難,多士今又再三來呈,而不但一洞士論之如此,澈之孝行,實是宗中公論之所共欽歎者。今若難於啓達,而終歸湮沒,則亦極可惜。故玆敢依戊申年傳敎,枚擧多士呈文以啓,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李重昌等十餘人來呈單子卽中廟朝王子海安君㟓奉祀事,而其狀有曰,海安本無嫡子,只有妾子六人。而西陵君銛爲長,西興君鶴貞、烏川君鍧、烏山君鉉、西川君錦、烏江君鍵等,五人居其次,兄弟之次序,炳炳若觀火。王子傍題,亦以西陵書塡,則當初奉祀之迹,章章昭著,而不幸西陵,謫去遐方,終於鄕第,喪變連仍,子孫零替。權奉祠宇於烏川家,烏川身死之後,遞遷於靈昌君翼哲家,靈昌身死之後,又爲遞遷於樂安君敬成家,此數家皆是支孫,而翼哲,烏川之支孫,敬成,西興之支孫也。烏川之孫松齡,遽生奪宗之計,創出良賤之說,稱以宗孫誣呈禮曹。禮曹,以其和會文記中,書以副正之故,決給松齡,竟使不遷神位,不得奉安於長統,而傳於不當祀之傍孫,取考海安同婿,故相臣洪暹所撰海安神道碑銘,則可以立辨云云。故取覽其碑銘,海安六子,皆以守書之,其非良産可知,而至於《璿源本錄》中,烏川同母所生,皆以副正書之。洪暹之爲其同婿所撰碑銘,足爲傳信之文,而碑文中,旣以賤妾子守書之,則《璿錄》之書以副正明是中間冒錄之致。到今稱以良妾所生,敢爲奪嫡之計者,萬萬無據。重昌等,縷縷稱冤,明有所據,依洪暹所撰碑銘,定其兄弟之次序,《璿源錄》及譜略中,一體釐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不可不備員,而參判臣李眞淳,連呈辭單,不爲行公,新除授參議臣趙翼命,方在外,佐郞柳萬樞被論見遞,堂郞,將不得備員。參判臣李眞淳,待明朝牌招,參議,令政院稟旨變通,佐郞有闕之代,亦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任述爲兵曹佐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李顯弼,重得傷寒,頭疼如碎,寒戰大作,熱勢甚盛,嘔吐泄瀉,晝夜不止,食飮專廢,精神昏昏,病勢十分危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因禮曹啓辭,愍懷墓局內近處捉虎次,本營將校,領率砲手六十名,今正月十七日出往矣。卽接敎鍊官手本,則墓所局內外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至累日,而竟無蹤跡可尋云。蓋本墓處於野邑,四面又爲濯濯,今此虎患,似不過一時往來。元非常留墓內者,當此日寒,許多軍卒之一向出外,爲弊不貲。本郡逐虎軍之逐日調發,俱有弊端,今姑撤還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卽今護産廳,方待令多有分付之事,持通符往來者,勿爲執捉事,分付于左右巡廳及捕廳各軍門。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於昨秋,適忝近班,言有妄發,罰止重推,論其辜犯,宜被大何,而畢竟末勘,莫非聖恩。病伏郊坰,自分永棄於明時,頂踵天地,只期少酬於殞結,不料此際,喉院除旨,復及於負釁之臣,始覺霜雪雨露,盡是至敎,從前受恩偏多。到今曲造彌隆,瞻望象魏,感淚自零,怵分畏義,豈不欲進身天陛,以伸扣謝之忱?而第臣於見職,實有私義之不可冒進者。蓋向來筵敎之不出朝紙者,儘有委折,當初筵奏,旣出臣口,則若其擧條之出與不出,是豈臣所敢容議?而只緣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終不免名入現告,至蒙譴罷。今於事過之後,雖不欲費辭自暴,以犯古人無辨之戒,而若臣蹤跡之臲卼,則極矣。其在臣廉隅,何可只憑寵靈,復進於顚敗之地乎?噫,臣雖萬萬無似,出入近密,十年于玆矣。顧惟庸蠢,靡所裨補,而謹拙之性,不敢放過,當事兢兢,可幸無罪。今者因一微事,必歸於欲掩己失,跡涉縱恣之科,撫躬循省,竊自慙恧,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此情勢,決無復冒之路,不得不略暴危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察臣情跡之難安,特命鐫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守愚分而養宿痾,則實終始生成之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左參贊金取魯,刑曹判書張鵬翼,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應敎金若魯,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追後入侍。必寧進伏曰,吏曹參判申昉,座目則懸病,而承牌入來,故同爲入侍矣。興慶曰,昨今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手腕上似高爲敎矣,近來則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運用不妨乎?上曰,不妨矣。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以爲本道旣是邊上重地,則每因年凶,詰戎之政,不當一向停廢。今春兵使營習操,與各營將巡點等事,令廟堂稟旨云,而監司李箕鎭狀啓,則以爲南關年事,失稔孔慘,今方設賑,習操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兵使之以兵事稟請,固其宜矣,而一邊設賑,一邊習操,實非事宜云者,誠如道臣狀辭矣。依監司狀請,兵使習操及營將巡點,竝令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判書宋寅明,政事已畢,使之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令史官傳言乎?上曰,然矣。洪迪出去,與寅明同入。興慶曰,明日是朝參定日,而尙有二十五日前例,今日日寒若此,姑爲退行,何如?上曰,歲後當卽爲之,而尙未果矣,初旣退定,今何更退?興慶曰,明日則進御煖帽爲宜矣。上曰,自然久坐,頭重不堪矣。淳曰,常習熟則自無頭重之事,而旣着更脫,亦何妨乎?上曰,殿坐時脫着,不當矣。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事,諸臣中有奏達事,則使之奏達,何如?上曰,然矣。鵬翼曰,罪人李仁福,當初自金吾,無郞廳發捕之事,而行關於湖營,使之譏察捉送者也。頃有金吾文案考出以稟之敎,故敢達。上曰,本事旣不大段,參酌無妨乎?鵬翼曰,聚會書院書都目云,而都目旣未捉得,若只用亡命律,則太輕,正合於本罪加二等之律,而本罪,亦不分明,未知何以處之也。興慶曰,本罪雖不明,而關係則甚重,今雖酌處,似難從輕矣。上曰,減死極邊定配,可也。鵬翼曰,自金吾照律乎?上曰,方囚秋曹,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擧條}}鵬翼曰,二賊,當刑推究問,而有除刑議處之敎矣。不但明火作賊,且有殺越人命之罪,而其家資不貧,故渠自養獄,而使其同黨,拔渠名,其爲情狀,極可痛惡矣。上曰,此則無文跡矣。鵬翼曰,雖無文跡,平問取服,更無可疑之端矣。上曰,例有首從之別,而渠之同黨旣拔,則何可强置之法耶?鵬翼曰,作三牌和應之跡狼藉,非一時作賊之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則不知其本事矣。上曰,其同黨拔之矣。雖欲更問於同黨,而同黨已盡正法,今於此漢,而不宜必置於法矣。興慶曰,同黨雖拔,而猶不可信,且有關於後弊,更爲嚴問處之宜矣。上曰,經數次坐而更稟,可也。鵬翼曰,咸恩君李森生時,上年冬間入侍也,自上下敎曰,別軍職尹弼殷,改造戰船體樣事,上疏入啓,而多有不便之處,故已下廟堂,卿與訓將,相議從便改造,宜當爲敎。李森以傳敎言于小臣,故臣與李森,相議改造,而京畿水營將校,熟諳造船者及船匠一名,竝爲捉來。改造戰船與龜船,而戰船之二層上粧甚重,若或遇風,則難以制船。故上層防牌,則以或臥或立,別作制度,若遇風浪則臥之,臨敵對陣則立之,而船體則一依舊樣爲之。船頭,加付曲木,狀如鴨頸,而稍尖,雖遇風浪,而穿波甚疾,雖觸巖石,而曲木先破,故依此造成,而其制樣,待於閤門外矣。上曰,內入見後,當下備局矣。上曰,吏曹堂上方入侍,使臣,以武臣間間差送事,其聞之乎?寅明曰,初無武弁不送之規,而到今,則爲不常有之事矣。昉曰,最初雖送武弁,而事大之後,則專送文使矣。宗城曰,未及事大而交隣之時則差送武臣矣。上曰,此與承旨望同,豈可頻頻差送耶?淳曰,臣意則可合將帥之人,不可出送外國,雖見憚,非好道,若見輕則可悶矣。寅明曰,此議常有之,而臣意則不必以使臣送之。宣傳官都摠府中,年少有名望武弁,別爲抄選,每於使行時,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則凡干周察之道,與送使臣無異矣。近來軍官,或多厭避,以此爲履歷,而作一榮塗,則亦皆樂往矣。宗城曰,重臣所達,意思好矣。卽今彼中,雖事事不咎,而事有不可知者,以武送使,旣非前規,若以覘察形勢爲疑,而有嘖言,則豈非可慮乎?武臣中,如有大可用之人,則以特敎,或可有時命送乎?淳曰,臣旣奉使往來,故有所知矣,使臣有體貌乘轎而往,入館而處,元無出入周察之事。彼中凡事,軍官輩,見而來傳而已,使臣則初未目見矣。今如宋寅明所達,而抄擇名武,率往軍官,則好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彼中,或以覘國,疑之則可慮矣,特敎則不當,只軍官自備局,預爲另擇,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可也。寅明曰,濟州之無官長,久矣,而新牧使金{{?|⿰亻政}},時在慶尙道,除朝辭則不可,亦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改差之外,無他道矣。寅明曰,無端遞差,似不當矣。昉曰,若知其不合,則當遞,而旣除之後,何可無端改差乎?宗城曰,臣意亦如此矣。上曰,然則自政院,各別催促。必寧曰,當於何處催促乎?上曰,道臣處,下諭,使之斯速起送爲宜耶?若魯曰,宜自備局催促矣。上曰,然矣。寅明曰,金重熙事,因小臣所達,而轉至於此矣。特推之後,若又馳啓不往,則罪之可矣,而旣是初狀啓,則不過猥越而非厭避也。嚴敎旣下之後,姑未知其渡海與否,則卽其地定配,未免過中,故外議皆如此矣。淳曰,卽其地定配過矣,父兄死於任所,則此與城中家內,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有異,士大夫之視爲讎地者,自古而然矣。若使重熙,新除之後,無一言往赴,則此宜有臺論處也。狀啓辭職,大失體例,以此罪之,則渠固無辭,而今若以厭避之律,仍配其地,則朝家用罰,未知其得當也。若魯曰,近來紀綱解弛,以厭避君命爲事,固已寒心,而近來政令中,處重熙以其地定配者,可爲立紀綱之道,今若撓改,則處分將未免顚倒矣。上曰,此路若不嚴,則東萊、江界府使,必皆狀啓辭職,濟州牧使,亦將狀啓請來矣。在重熙之道,密符祗受後,當呈備局,以狀啓辭職,則極爲猥越矣。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甚多,擬望苟簡,故敢達。上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可也。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臣卽伏見備忘,則日昨內試射時,六兩二矢入格者,特爲賜第,此雖出於奬勸之聖意,而何可以忠臣孫與姪,而濫施格外之恩典乎?後弊所關,不可置之,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上曰,惟忠恤孫,王政所先,二矢賜第,亦有前例,不允。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聖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騎郞直除,地望自別,而新除授兵曹佐郞柳萬樞,自國子,直移本職,踐歷甚淺,未免太驟,除目之下,物情未允,請兵曹佐郞柳萬樞,改差。上曰,鄕人乎?必寧曰,卽今承旨柳萬重之四寸也。命珩曰,官方不當如是矣。上曰,其無前例乎?寅明曰,直正郞,謂之極選,而柳萬樞,則在典籍已久,兵郞擬望,亦非一二次矣。上曰,依啓。又所啓,臣於日昨,論濟州牧使金重熙,直狀厭避邊邑之罪,得蒙允許矣。今日筵中,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爲一重熙,互相陳白,必欲反汗成命,事體之未安,莫此爲甚。請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竝命從重推考。上曰,其所陳達,不過王章之過中,而請推之啓,可謂得體,依啓。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柳萬重啓曰,新除授別兼春秋韓顯謩,時在京畿衿川地,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諸宰,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玉堂諸臣,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子,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告宗廟社稷吉日,今正月二十四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陳賀頒敎,則以二十五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自前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例有方物物膳封進之規矣。今此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方物物膳,一依冬至物目數,當爲封進,而陳賀之日,勢所未及,依前例隨後封進之意,分付各道及開城府,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取考己巳年謄錄,則頒敎過後,有元子宮供上進排之擧。今此元子宮供上,依此例,卽爲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容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乃擇日爲之之事,則不必相値行之,且比前例稍近,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分付。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砥平縣監金應三,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取魯爲禮曹判書,金尙星爲副校理,南泰良爲修撰。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在外未肅拜,參知李匡輔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金應三爲知事,朴泰道爲釜山僉使,魚有龍爲僉知,崔晟付副護軍,金在魯付副司直。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之無狀,罪積如山,淸塗近班,自畫已久,昨年憲職之除,敢陳難冒之情,終至違罷而後已。伏惟聖明,倘或記有之矣。不但臣釁累之蹤,不敢自進於邇列,揆以朝體,亦不當復授舊踐,而不意頃者,以議史薦,差出別兼之任,而臣名亦在其中,是猶待臣以簪筆之舊,而責之以新薦之重也。臣雖夤緣倖會,曾玷是選,而一自付籤侍從案之後,從前所叨淸顯之職,竝歸刊汰,實爲朝紳難洗之羞。且念頃年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可忍聞,追思凜慄,心肝欲墜,今何敢諉以譴罰之已解,而抗顔復進於近密之班哉?況史官之職,將畀萬世公論之柄,比諸他選,不啻較重,而使負釁如臣者,冒沒出頭,預聞其薦,則必將貽累於被薦之人,豈獨傷臣一身廉隅而已哉?此臣所以必欲辭遞,而不暇他計者也。且臣自前冬,重感寒疾,醫治失宜,經月彌留,寒熱交作,頭疼如碎,膈痰壅逆,食不近口,咳嗽達夜,目不交睫,神氣虛憊,若將頃刻垂盡。假使臣,無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實無趨承之望,牌召之下,未免坐違慢蹇之誅,實所難逭,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心惶惕,已不可言,而曾未幾何,恩敍復降,差任如舊,臣於是,一倍悚懍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如使臣情勢有一分可强之路,則分義至嚴,豈敢每每違命?而顧此十重鐵限,終不可踰鑾坡一步,無計進身,臣之蹤地,可謂窮且蹙矣。天牌下辱,不敢坐違,謹此擔舁病軀,進伏闕外,陳章自列,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遞臣所叨之職,仍治臣慢不奉命之罪,以安私分,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病伏呻吟之中,又承史局別兼之命,臣誠驚惶,莫知所以。臣之不可復進於史局,往年一疏,略已陳暴,伏想聖明,亦或記有。蓋臣於庚戌夏,猥叨兼史之命,與今別兼春秋臣韓顯謩,府尹臣鄭益河諸人,相議單薦前持平洪昌漢,而向來靈城君朴文秀,疏斥前後單薦,至謂之非國家之史臣。乃時象之史臣,其餘詆訾非斥之言,脅持噴薄之說,直驅臣於行私蔑公之科,至今追思,尙有餘怖。而貽羞史局,殆無餘地,則其不可復與於史薦可否之論臣與洪昌漢,少無異同。而今昌漢,旣以單薦被論,得蒙區別,已遞兼任,則如臣之類,亦宜不復擧論,而今只以曾經之故,混同見差,不亦苟簡之甚乎?考之事例,揆以廉隅,斷不可抗顔復進。且臣於歲前,落傷,左臂甚重,手節違骨,皮膚浮撑,晝夜刺痛,不得運用,着衣轉身,亦且須人者,今已閱月,而雜試鍼藥,少無顯效,醫者皆言數三月之內,決難差完。惟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而向者太僕閑職,亦旣以此呈遞,則今於見任,又豈有束帶行公之望乎?以情以病,實無一分可强之勢,頃於召牌之下,不得祗承,竟至坐罷,惶悚之餘,私分粗安,不意除旨又下,天牌狎臨,情病如右,轉動無路,而一息未泯之前,又復坐違,有所不敢,忍死擔曳,僅到闕下,略具短疏,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罷朝參,還宮後,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諸宰臣、玉堂,請對引見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行判府事李宜顯、沈壽賢、李台佐、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金始煥,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漢城判尹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工曹參判李瑜,刑曹參判金始炯,都承旨李春躋,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光佐曰,八域臣民,日夜喁望之事,今日快覩,宗社神人,自此有托,慶幸之忱,不可盡達。上曰,今日見卿等,有顔矣。興慶曰,伏想夜來,自然有勞動之節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八方臣民,幾年喁祝,而今日得副所望,神人之慶,莫大於此矣。宜顯曰,今日獲覩莫大之慶,臣民欣喜,當復何如?壽賢曰,老臣幸而不死,獲見宗社莫大之慶,歡欣喜悅之誠,有不可勝達。光佐曰,皇天祖宗,默佑陰騭,至仁厚德,宜受景福,早晩必有是慶,臣民孰不知之?而春秋漸晩,儲位久虛,群心憂鬱,日深一日,至今日而伏奉喜報,豈有如此莫大之慶乎?雖瘖聾跛躄,必皆歡欣而鼓舞矣。命均曰,喁祝之餘,見此莫大之慶,欣喜不可盡達。台佐曰,殿下仁孝好生之德,宜膺天神之降福,今日邦慶,事理當然。故閭巷無知之下賤,數日前已傳言必有今日之慶矣。上曰,夜間,分付護産廳,而每不副所望,故予則初不懸企,而只慮明日朝參,又無見群臣之面矣。今日則雖臨朝參,其將有顔矣。鎭遠曰,小兒保養之節,甚難,而醫官等,固當極盡爲之,至於惜福之道,惟在殿下,惟當各別加意矣。上曰,三宗血脈將絶,以是每用憂悶,今則庶有歸拜列祖之顔,喜悅之中,不能無感懷,而此心如醉矣。保養之節,固不可忽,而惜福之道,所達好矣,可不留意焉?命均曰,謹避風寒,爲保養之節,而惜福之道,則惟在於凡事之務從儉約矣。上曰,予亦知之矣。台佐曰,惜福一款,固宜各別留念,而保養之節,則不但謹避風寒,亦令無至過暖而適中爲宜,皇天降生之人,雖無憂,而保養亦係乎人爲矣。興慶曰,今日誕生,而已開眼視之云,稟賦自與常人有殊,而其岐嶷,於此可知,慶幸尤當,何如?台佐曰,乳養之道,亦宜撙節,無或過飽矣。上曰,乳積,甚可慮,所達是矣。鎭遠曰,如景廟事,而中宮殿取以爲子,則事理當明正,故諸大臣有所相議,而敢以古事,仰達矣。興慶曰,諸大臣之意皆然,而當先定元子位號,位號定,然後告廟頒赦,可以次第擧行矣。上曰,卿等求對之意,予已知之矣。中宮之取以子之,元子之定其位號,此是應爲之事也。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養,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上曰,下敎中,內殿取養,其文字何如耶?光佐曰,臣意則養字,不如子字,宜以子字改之矣。上曰然矣。仍命春躋,取養之養字,改書以子字。興慶曰,禮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未及上來,如此重事,不當以次官替行,判書金在魯,今姑改差,其代,今日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禮曹參判吳光運,尙不出肅,亦一體牌招,何如?上曰,豈於此時而有撕捱之事乎?亦爲牌招,可也。興慶曰,今日朝參,諸議皆以爲當停,以二十五日退行,何如?上曰,旣定之事,何可退行?時刻,則退以午正三刻,可也。興慶曰,醫官中金應三,乃小兒醫,而時在砥平任所,距京道里稍遠,換差近邑,使之續續往來,何如?上曰,依爲之。砥平爲幾日程耶?淳曰,爲二日程,而路甚險惡,若如衿川等地,則往來似便近矣。取魯曰,雖衿川猶隔江,豈以渠之遞解爲念,而置之外邑耶?宜令直爲遞差,而入留藥房,而使之種種入候矣。上曰,所達得體矣。金應三遞付京職,使之卽爲上來事,分付。春躋曰,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尹容,罷職傳旨未下,左承旨趙命臣,以情勢亦不入來,何以爲之?上曰,左承旨趙命臣牌招,尹容只推,亦爲一體牌招。上曰,元子定號之後,則例有輔養官矣。寅明曰,例爲二員,而此則次第爲之者矣。興慶曰,此則似非時急之事,當考例以稟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保護之節,諸臣已有所達,而保母乳母之屬,別擇有行實謹愼者而爲之宜矣。上曰,常談不云乎?哺此乳而長,則有相類之道,固宜別擇而擇之難矣。寅明曰,擇之之道,殿下照管宜矣。上曰,勢將親自照管矣。淳曰,乳母或有隱病,乳道或至過熱,則俱可慮矣。廷濟曰,乳亦有淸濁,俱宜詳察,而擇之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小兒之於乳母,安知其性行之必相類?而古人以必擇謹厚者爲言,則固當各別愼擇,其來歷,亦不可不察也。上曰,然矣。光佐曰,稍長之後,則雖使善人敎之,其效猶少,自在襁褓時,有所習慣,則其效遠矣。忠厚純正者,固不易,而凡從事於元子者,無論官人與內官,而必擇謹厚者,爲之左右,則及其漸有知覺,自然有習與成性之效矣。上曰,忠厚則不易,若得謹愼者則好矣,所達切至,當留意焉。瑗曰,保母乳母,愼擇之言,諸臣已有達,而乳母,令醫官詳察則乳汁之淸濁,疾病之有無,可以知之。至於見其來歷之言,判府事徐命均,所達極是矣。上曰,乳母姑未定,而今方笮乳食之矣。淳曰,漬乳以進,則脾腸易傷,直令吮之爲宜矣。上曰,直令吮之,則有過飮之慮矣。文秀曰,臣於赴燕時,以宮闈間事,有所仰達。殿下,其記有之乎?上曰,記之矣。文秀曰,宗社無疆之福,在於今日,內殿取子,事體與前尤異,宜使和樂之氣,藹然於宮闕之內矣。今不敢長言,而臣之以此痛陳,雖前後非一,尙無其效,臣之精誠,未孚而然耶?殿下之德,不足而然耶?臣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上笑曰,有效與否,卿何知之?文秀曰,雖朋友之間,眞有誠信,則人皆知之,殿下以爲宮中之事,人誰知之?而眞有和樂之美,則二南之化,自然覃及於遠邇,在廷之臣,寧有不知之理乎?臣愚死罪,殿下之德,終爲不足矣。和樂之道,本不在於笑貌聲色之間,而取子之敎,已發則此尤非細事也。殿下何不念及於此耶?雖以翁主言之,父母和樂,然後其心乃安,不然則雖不敢言,而亦必有悶蹙不安之端矣。上曰,卿之精誠,予豈不知耶?當加意矣。文秀曰,所謂偏論,實爲亡國之道,諸大臣方入侍,未知皆已擺脫舊習,而今有一歲元子,諸臣,苟以偏論二字,更着心頭,則是豈爲體國之道耶?殿下雖曰,能行蕩平之政,而李光佐、閔鎭遠,終不能使之合頭,則從前蕩平,皆是假蕩平,殿下在今日而益加責勉,俾至和同宜矣。春躋曰,靈城君朴文秀,直呼大臣之名,而不稱其爵,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所達,一段血誠,措語間未及稱爵,何妨也?勿推。上曰,三宗血脈,今幸有托,扶而安之,在卿等,安之之道在於寅協矣。取子取養,禮也而屬托則在卿等,卿等有此新生元子,而又欲以事予時偏論,留置心中耶?靈城所達是矣,卿等宜各自勉。顯命曰,朴文秀已有所達,別無可陳之辭,而旣下內殿取子之敎,則事體與前日有異,自內照管之道,有主柄然後,萬機之暇,可以忘憂矣。瑜曰,取養二字,改以取子,聖慮至矣。無容更議,而趙顯命所達,照管有主柄之言,極是,當各別留意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見莫大之慶,此後每存和悅之氣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見錦原之入來,可知此慶之莫大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仁政門朝參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記事官宋守謙,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先御宣政殿,近侍諸臣,行四拜,退出後,上乘玉轎,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降輿陞御座,諸護衛官,分列於御座後,階下左右,東西班,列於庭,行四拜訖。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朝參盛禮也,而今日請對,已有所達,別無陳稟之事,諸臣中,有所懷,則使之至前陳達,何如?上曰,卿等則入侍數矣,諸臣中有所懷,則入來陳達事,分付。奉朝賀閔鎭遠,進伏曰,逢此大慶之日,當有人心慰悅之道矣。朱子南康畢賑後奏狀,以爲今年雖小豐,有若大病餘未蘇復者,舊年積逋,勿爲侵督,而次次從後捧之,不然則當失民心云,此言誠切至,而今年亦如此矣。荐遭凶歉,雖得小豐,累年積逋,一時竝督,今雖歲翻,而一向催捧,故民怨頗多云,卽今下令,凡係軍餉還上督徵者,皆爲停止,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而還上,則必已封倉矣。興慶曰,還上則歲後例不捧,而軍餉則或捧於歲後,故經理廳還上,亦至今捧之云矣。上曰,北漢有還上耶?禮曹判書金取魯曰,北漢有僧屬焉,有民人焉,有還上分給之事,而其中四五百石,年年存本取耗,以爲所屬軍卒放料之資,則初非朝家所次知也。畿內近邑,亦以移轉受去,而絶不來納,只催促於本邑,而未嘗侵撓於民間矣。上曰,北漢移轉,只在於畿邑乎?取魯曰,不過坡州、交河、楊州等,數三邑,而交河則所受去者,三百餘石,而尙未捧一石矣。辛壬以後,以凶年不捧,而今又自朝家停捧,則北漢還穀,將無餘矣。鎭遠曰,臣聞楊州等地,民人輩,以北漢還上,將至流散之境云,聞甚慘矜,故有所達矣。上曰,軍餉停捧,何如耶?吏曹判書宋寅明曰,當此大慶,其在咸與同春之意,姑爲寬限,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予有一二事,欲下敎者矣。閔奉朝所達如此,當別爲下敎矣。鎭遠曰,臣有所聞敢達,戊申逆變時,鄕居兩班等,爲國慷慨,多有聚義兵而效功勞者,朝家謂之有功而旣錄原從。以其子弟,竝充於忠翊衛,兩班子弟,猝然爲一疋之役,故大有怨言。渠輩立功之計,反受其害,朝家待功之意,亦取其怨,此宜有各別變通之道。戊申以後入於忠翊衛者,使之成冊上送,卽爲釐正,何如?上曰,勳臣進來。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曰,頃以忠翊衛事,有下敎使之釐正矣,其已詳細爲之否?文秀曰,京畿、忠淸、全羅、慶尙諸道,當初所抄忠翊衛案,使之修送,而方欲釐正矣。上曰,此旣付卿,各別爲之,可也。文秀曰,臣曾有所達而出擧條矣。臣旣詳知其弊,何敢緩忽爲之乎?興慶曰,閔鎭遠所達忠翊衛事,聖上,旣令勳府堂上朴文秀,査正當爲擧行,而至於兵曹忠順衛、忠贊衛之弊,亦甚,此亦宜有句管査正之道矣。文秀曰,忠順、忠贊,極有弊端,西關、海西,將不得支堪,若見前海伯朴師洙狀啓,則可知矣。廟堂之臣,皆知其弊,而有同官豬腹痛,無一人擔當爲之者,今若專付一人而責之,則必有效矣。上曰,忠順、忠贊,旣屬兵曹,則兵判盡心爲之,俾無弊端可矣。文秀曰,兵判,晝夜延見武士,實無暇隙,當付他人矣。兵曹判書趙尙絅曰,小臣不必獨當,當別擇郞官,與之相議爲之矣。興慶曰,判書則自然多事,此等査正之事,恐難句管矣。上曰,次堂李眞淳,足可爲之,付之次堂擧行,而畢竟了當時,則長官不可不預知也。{{*|出擧條}}奉朝賀李光佐,進伏曰,元子位號已定,太平萬世之基,自今日伊始,殿下當思貽燕之謨,而貽燕之謨,非以一二事,講得於一時者也。殿下,務修實德,推及凡事,外而鞏國勢,內而作家法,則繼世之人,自當觀則而有所遵守矣。群臣之勉以修德,殿下之敎以體念,前後非一,而悠汎爲事,實工未着,荏苒歲月,已至十餘年之久,而一向委靡,振作無期,若此而何以貽後日之謨,而爲億萬年無疆之道哉?今日,卽殿下,一初之政也。殿下宜深思前日悠汎之病,而務爲日新又新,以爲垂後之謨,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陳戒之言好矣。當各別體念焉。原任大臣入侍事,史官出往傳諭。命臣,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竝進伏。上曰,閔奉朝賀、李奉朝賀,所達之言,俱爲切實,而一初之政云者,聞來不覺歉然矣。今月內聞一初者,至於再次,一初則累經,而民困猶如前,豈不歉然乎?邦慶雖如此,而國勢方無所恃,雖欲寬心,亦何得乎?一轉移之道,固不難,惟在卿等同寅協恭,聚精會神而已。方寸間,若祛其芥滯者,則彼此自當豁然,予之望於卿等者,實無間於卿等之望,今日有若昧爽以前,而自今日午後,卿等亦當思一初之道矣,李判府事事實爲過矣。筋力則尙强,而使入次對,終不一參,今日始見於便殿矣。曾以相職行公,而原任後,則以不知國事爲言,在原任,則豈有不可預知國事之道耶?予實慨然也。宜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臣之狗馬之齒,已迫七旬,疾病沈淹之狀,則朝臣之來見者,無不知之。臣若無病,則候班與朝班,豈不每每進參?而區區戀君之誠,亦豈不出入於筵席乎?聖上,猶未下燭而有此敎矣。曾在先朝,臣僚中老病者,則輒加寬恕之典,而不施慢蹇之誅,此亦聖德事也。今殿下,等棄微臣,而不復記念,使得宛轉床褥,保全餘喘,實爲天地生成之德矣。上曰,已知無益而下敎矣。一年三百六十日,豈無一登次對之日乎?徐判府事,則遠行纔返,勞悴可想,而頃諭以次對進參矣。其後累經次對,一不來參,卿亦欲效如此事耶?命均曰,臣頃赴禁營貶坐,而觸冷生病,有欲稟定者,而尙今未果,病雖使然,而惶悶則深矣。殿下之勉戒臣隣,實爲切至,而自上亦務祛私意,增修聖德,以爲導率之道,則在下者,自當飭勵矣。上曰,卿言好矣,當加意焉。予豈曰予無私意?而至於時象,則實無一分私意。但朝臣不能奉承予意,此則非予不善導率之過也。命均曰,聖上處分或有過中者,諸臣亦不能盡祛私意,故時象猶不能妥帖矣。上曰,朝參罷後,卿等若還家,則必生舊心,務爲割斷,而無少係着,是予望于卿等者也。大官若妥帖,則小官自在其中,而庶有益於國事矣。光佐曰,今日則行路之人,無不忙急趨走,蓋其心知其爲大慶而然矣。喜報所及,八方含生之類,必以爲國家有此大慶,將有奮發振作之道,而皆願須臾無死,得見德化之盛矣。今殿下凡於恤民制治之道,至誠憂勤,罔或怠忽,而國勢無漸勝之效,民生有益瘁之嘆,若何而副今日億兆之所望耶?臣以未死殘喘,每伏以思之有君如此,而終不能做至治,則將爲千古後人之恨,以是而居常憂嘆,中夜耿耿,便是歇後語也。今承勉戒群臣之敎,臣之微忱,不覺感發,殿下雖欲振作而委靡如此,以至於臣下之不能奉承,則此必有受病之源。宜殿下詳細區別,對症投藥,以自勉勵,以勅臣工,而如或復踵前日之習,則責之罰之,固無不可矣。上曰,對症甚難,緩治則不可,而峻補,反有害,不必以對症而言之,彼此忘之,則好矣。鎭遠曰,臣於乙巳以後,每以忘之一字,仰勉矣。上曰,予則忘之而卿則不忘矣。鎭遠曰,黨字當忘,而是非則明正爲之宜矣。上曰,明正是非云者,外面則好,而其心則不然,於此而可知卿猶忘忘之一字矣,不必更爲提說矣。光佐曰,喜慶中,易失節宣之道,而日候亦甚寒,帳殿久臨,恐致傷損,下情亦切憂悶矣。上曰,在先朝,則庶官,多有陳達所懷於朝參之時,而今日則無之矣。寅明曰,今日則其在事體,不當以微瑣者,仰達矣。臣則以赦典事,有稟定者,今逢如此大慶,凡事當大蕩滌,而頒赦後,外方狀聞,放、未放秩,自禁府回啓,則動延時月,未卽蒙宥矣。曾在己卯年,景宗痘患平復後,不待諸道狀啓,而自禁府、刑曹,直爲擧行而分付外方,今亦依此,而直自禁府、刑曹,抄出徒流案,擧行於陳賀後,似爲得宜,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以還上軍餉事,當有下敎,下敎時,亦當竝論矣。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三陽回泰,萬品向蘇,而惟我生民,尙在倒懸,言念及此,玉食奚安?昨年農事,雖曰稍登,屢歲荐飢之餘,新舊逋欠,竝皆督徵,吁嗟吾民,何以支保?此正民不願豐歲者也。況今國有大慶,上下咸欣,與歲同春,與民同慶,實合今日,還上停捧,已有朝令,而諸道軍餉,戒乎不虞,尙在督徵之中,其令廟堂卽爲分付諸道,令到日,其竝停捧,告廟陳賀,旣已擇日。其他擧行,乃是次第事,而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分付。上顧謂取魯曰,軍餉旣停捧,則北漢事,亦在其中,而卿旣親承下敎,此後則停捧,可也。又命春躋書傳旨曰,人生七十,古猶希有,況百歲乎?凡侍從臣、閫帥之父,每於歲首,別單擧行,而惟於士庶,年雖百歲,非上言,則未蒙其加。人子愛日,貴賤奚殊?九十以下,流來舊規,難以遽更,年過百歲者,則無論士庶,每於歲首,京則京兆,外則道臣,訪問以啓,吏曹定式覆稟加資,以示予尊年之意。又命春躋書傳旨曰,堯、舜之道,堯悌gg孝悌g而已。有子曰,孝悌也者,爲仁之本歟,孝悌之道,不明,能爲國乎?世道日壞,人心日下,孝悌之道,其將泯焉,可勝痛哉?此俱由於寡昧涼德,未能以孝爲治之致,而亦豈無加勉之道乎?分付該道道臣,申之以孝悌之道,雖或一事而爲孝爲悌者,勸之勉之。其中卓異者,聞于朝廷,其不能者,誨之戒之,而終不聽誨者,亦聞朝廷,繩以不孝不悌之律。噫,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夫爲妻綱,三綱紊則九法斁矣。自我祖宗朝,刊布三綱行實,圖之以象形,書之以眞諺,使愚夫愚婦,咸使曉知,猗歟盛哉,而續錄刊行,今過幾歲,而迄未聞追錄,古人訓誡,每曰殷鑑,中人性品,俱尙最近。其令弘文館及芸閣,續錄以後,三綱中名稱表表者,各別精抄,刊印添錄。寅明曰,今於百歲人加資之敎,臣有所懷敢達,卽今朝家倚任之重臣宰臣中,或有年過八九十偏親侍奉之人,此亦自朝家,宜有別爲存問之擧矣。上曰,誰也?寅明曰,未能盡知,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之偏親,年已九十云矣。上曰,當爲食物乎?寅明曰,重臣宰臣之親,則事體與士庶自別矣。上曰,卿宰親年九十以上,自該曹,各別存問,可也。{{*|出擧條}}重協曰,政院,有疎漏者敢達,頃者外各司內摘奸時闕點者,史官單子,以政院,察處下敎,而該房承旨宋秀衡,直以罷職捧傳旨矣。追聞長興庫直長趙鳳周,以年終文書磨勘事,進往戶曹云,此則公故也。以公故闕點者,則例有分揀之道,而今此鳳周之罷職,旣非其罪,本院且失察處之道,故惶恐敢達,而本司提調趙尙絅,方入侍,下詢則可知其本事矣。上曰,內各司摘奸時,承文院官員,以回公闕點者,亦無分揀之道矣。闕點官員,雖已罷職,歲抄不遠,自當敍用,而今日朝參,左副承旨李重協,以該司一官員之闕點罷職,縷縷陳達者,事體不免煩細,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金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時,此等之啓,傳啓之中,宜乎曠蕩,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亦若上款傳啓,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支離,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曾已有諭此等之事,其何强執於今日?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此啓過中,曾已下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若上款之傳啓,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收殺何難?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措語在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殁gg籍沒g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等之啓,已諭府啓,其何强煩?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此等之啓,其亦支離,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亦曾諭,其勿更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此等之啓,其何若是相持?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巡將金遇兌,進伏階下,上問職姓名,遇兌以職姓名仰對。上曰,所懷何事?遇兌曰,臣於戊申逆變淸安爲賊藪時,臣聚義兵,以張、金兩姓人,爲先鋒矣。其後一則身死旌閭,一則未蒙恩賞,惶恐敢達。命臣曰,當呈于道臣,或上言,可也,而咫尺天陛,渠以微末之人,敢陳干恩之請,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猥屑則猥屑,而若推考,則百官,必無陳達所懷之事,勿推,可也。通禮,進前告禮畢,上遂還宮。 ==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金錫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儀節有可問事,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吏曹判書,午後來待。 ○柳萬重啓曰,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依下敎來待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則今月十九日夜,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囕,自腰以下,盡噉於兩陵外山火巢內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統制使薦望,具樹勳、元弼揆、李潚。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內,今月十九日夜,兩陵外山火巢內,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噉,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明日趁卽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副校理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今則國有大慶,快解方寸,益加留意,宜自勉勵,上款引嫌,其涉太過,爾何復辭?其速察職。 ○傳于尹容曰,副校理金尙星,原疏留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卽伏見邸報,今月初十日次對,以臣忠淸監司仍任事,榻前下敎,臣於是,驚惶訝惑,繼之以悶急也。臣夙嬰喪慼,悲哀成疾,痰火交薄,形神凜凜。此則同朝之所共憐者,抑或聖明,亦有所下燭矣。重以八年州鎭,奔走簿牒,若干精神,些少氣力,今則殆無餘地,至於藩臬之任,本非如臣者,所可僥冒,而完營僨敗,猶不知止,湖西藩務,靦然重叨,鵜梁之誚,臣實自知,周年遲回,已極慙悚,而矧且湖西之難治,有優於兩南。頃日宰臣,請送貴强臣者,明是的當之言,貴則人必畏憚,强則事必猛做,自當優優於立規模變風俗之道矣。臣,自聞筵中之有此說話,意以謂摧劣不能之人,固當及瓜而歸矣。當朝竣望之人,必將受命而來矣,末梢處分,徒使臣,居職如故,聖世難愼之方,決不當如是,委任責成之道,亦不免失着,論其地望,則臣不過常調一文官,言其稟性,則臣不過疲薾一孱漢。支耐於一年之內,牽架於事爲之間,得免大何亦云幸矣。五十四州諸守令,何以彈壓?道內許多士大夫,何以糾制?臣與宰臣少小親厚,且與之周旋於一路者,亦有月日,筵白旨意,亦足想像於言外。且伏念湖藩眷率,亦是許多年未了之案,蓋其事勢,則有掣肘之端,制置,則無順便之道故耳。雖使智者當之,酌定節目,營立制度,固不可率爾爲之,況臣本色拙澁,才識淺短,前後居官,一味袖手,僅遵前人之餘套,未有一事之料理,今雖累年在此,百慮區畫,徒爲一身回翔之榮,決無敗局改着之效。伏乞聖明,俯燭病勢之十分難强,特軫藩事之大段狼狽,亟收仍任之命,回授可堪之人,千萬幸甚,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禮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愚迷執滯,自陷大戾,而聖度涵覆,姑從末減,藩臬之際,匪罰伊榮,登對之夜,一邊施以譴黜,而一邊眷戀顧惜之意,溢於辭敎。辭退之日,又特賜引接,戒勿傷損,且伏聞舊伯之還,下問賤疾曲垂矜念,此實千古人臣之所未曾蒙。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含恩訟愆,殞結是期,第臣自在京時,得疾殊重,幾死道路,仍以輾轉沈痼,長時澌痛,一味尸素,孤負委寄,冞切兢惶,惟有犬馬之誠,長結軒墀之戀,千萬意想之外,特旨還臣於八座之列,令臣乘馹上來,臣手奉除書,且驚且惶,惝怳感激,莫省所喩。噫,聖上不知臣不肖,授臣以銓衡之長,假臣以不世之恩數,必令臣出而膺命者,蓋以臣謂可任調劑彌綸之責,而緣臣誠信未孚,器望素輕,下而起鬧於同席,上而致煩於聖慮,論臣之罪,死不足償,伊時下敎,至爲嚴截,有曰,非予負卿,卿實負予,臣自承此敎,悚懍慙悸,如針箚身,誠無顔面,復覲耿光,尙可以事過自誘,而揚揚復進,便同無故之人哉?況譴補未幾,恩召太遄,固知風雨霜露,罔非天地之至敎,而四方聽聞,其必有駭惑不平者,亦何以爲日後辜恩僨職者之戒乎?見今交印有期,還朝不遠,而抱玆危蹙之情,斷無唐突朝行之望,玆敢力疾治疏,遠籲宸極。伏願聖明,察臣愚鈍已試罔效,念臣負犯不可輕貰,亟許鐫削臣職名,屛退田里,俾得以息補黥劓,歌詠渥恩,不勝萬幸。抑臣有一二不安之端,輒忘煩猥,附陳疏末焉。向伏聞大臣以前判書尹陽來,與臣有相避,陳達於筵中,而論思之臣,以率蓄妓妾,請推而蒙允。臣於此不勝慙赧,繼之以悚蹙也。蓋臣年少時,不愼在色之戒,果有蓄妾之事,而以璿璜餘派,代口從良,幼離賤籍,則如此之類,曾不入於禁令刷還之中,而前春臺啓之發也。臣自以位在崇顯,人所指準,且係北産,不敢以非官物而晏然仍置,遂卽先他人下送,向聞其還到洛下,而亦未嘗隨來臣所矣。噫,臣以謹拙畏法之人,卒陷於豪縱違禁之科,其亦困苦不幸甚矣,而揆以國體,則亦何可憖無重責於事發之後乎?且臣伏聞前月啓覆時,上敎,以罪人張貴才文案之牴牾,特命本道,更査啓聞。又以臣狀題中,殊可快幸之語,有欠不得已之意,乃有從重推考之命。我殿下,審愼重獄,或慮有失入之患,警責愚臣,曲示其玉成之道,意甚盛也。臣雖不佞,敢不仰體,而加勉焉?第臣素知殺獄之至重,前後忝叨藩任,雖當簿書繁氄之中,其於殺獄推案,必親自取覽,反覆考閱而後,乃題未嘗一毫放過,而今此貴才之戕殺承得,情跡綻露,有若泥獸,强爲抵賴,都不成說。故臣悉拈其應問之節,可證之人,題送推官,累次盤問,則語窮理窘,始乃輸情,臣以尋常痛惋之心,信筆論題之際,自不覺辭氣之太露矣。雖然古人所謂如得其情,哀矜勿喜者,乃指其窮迫爲盜,或邂逅殺人者而言耳。如貴才之設計戕殺,極其凶慘,使無辜承得,飮恨泉壤者,取服正法,誠爲快幸,哀矜二字,終恐着不得也。且聖敎,以跡似鬪敺,案成故殺爲疑,而勸酒醉倒,恣意行凶,不翅明白,且以不犯要害爲疑,而刃刺耳孔,至澈腦後,則當不得出一聲而死,豈可謂非要害?且與人角立相鬪,則設或刃刺,應在胸脅肩背,何能高刺耳孔?以此觀之,其爲醉倒後戕殺,尤爲較然,更何疑乎?貴才素行獰凶,非但隣里之人公言,而畏懼其叔之手記,亦證其可殺。一日容息,已爲失刑,而因此更査,將延一朞之命,臣竊惜之,苟使臣,全無欽恤之念,而徒以成案爲快,則此其罪非但不容於王法,亦必難逭於陰誅,何敢以薄罰自幸,而晏然而已乎?且伏見備局關文,因吏曹判書宋寅明所達,以本道鹽貿麰,不卽輸致安興,請推兩道道臣而蒙允。此事實狀,大有不然,去八月,忠淸監司李壽沆,因朝令以本道鹽貿麰一萬餘石輸去事,移文來到,觀其措辭,以爲弊道沿邊各邑地土船,今當發送貴道,各邑所在貿麰,嚴飭整待云云。臣卽以貿麰所在邑名石數,回移該道,仍又發關該各邑,使之預爲整置,待來船卽爲裝載矣。九月末,湖營,又以節屆風高,開春卽爲運來計料之意,移文來到,而元無一言半辭請船於本道者,及至十一月之初,備局關文下來,始以本道船隻,參酌劃給,同力載運爲辭,而時則冬深風高,自湖營定以不爲輸去。臣雖欲覓給船隻,有不可得。且本道船隻,元來至少,京司上納及倭館下納穀物,每以無船愆期,而春後,則將有咸鏡、江原兩道移轉,與江都所納,合三萬累千石船運之役,勢難竝及於湖西,故以自湖西開春輸去之狀及春後船隻難於推移之由,回報備局而已。此麰之不卽移運,夫豈本道不善擧行之致乎?今者重臣,略不審察,懸斷以不欲下手,混請推考,近來藩臣之寢閣朝令,臣常病之,故凡於備局關文之下,雖或意所不愜,無不黽默奉行,今乃以朝令不行,罪臣則亦冤矣。臣以私以公,罪衊叢萃,三度推緘,荐降於兩旬之內,惟有早被譴何。方可以安微分而伸國法,竝乞亟命有司,明賜勘處焉。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頃者飭勵,不過其體,卿其勿辭上來焉。 ○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任大臣及吏曹判書、禮曹判書,來待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昨日朝參,帳殿臨御,亦移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慶喜之心,經夜愈深矣。元子氣候,夜來,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乳母當愼擇,其已定之乎?上曰,已定矣。興慶曰,以儀節間事,有來待之命,故今方入侍,請承下敎。上曰,頃以嬪宮爵號,有下敎者矣。世子、元子,冊封定號,其名雖異,而軍士守直單子,亦有可拔處矣。卽今則以嬪宮,不可循例稱之,一字加號,當趁速爲之矣。取魯曰,頃日下敎,雖未詳聞,伏見《璿源錄》,則國朝,多有嬪宮爵號矣。寅明曰,實錄考出事,曾有下敎,而因翰林不備,尙未考出矣。上曰,今則無可考之事,時原任大臣及吏禮判,會于賓廳議定爲宜,大提學,則當不參耶?興慶曰,此與徽號有異矣。上曰,雖與徽號異,而自吏曹,擬望以入則不可矣。嬪宮冊封時,例有大臣會議之事,今亦依此爲之似宜矣。取魯曰,雖臣下易名之典,尙議政府,則況此何等重事,而豈可草草爲之乎?我國事,每用前例,而旣未知前例,惟當廣考可據之例而爲之矣。上曰,前例則有德嬪,亦有粹嬪,而德嬪則冊封時定號者,今無別爲可考之事矣。寅明曰,亦有恭、懷嬪,而百歲後追上與冊封時所定,有未可知矣。至於德嬪而爲冊封時定號,與世子下世後所上之號,亦未可知,莫如考見實錄而定之矣。上曰,然則宜考出,而有考出之人乎?寅明曰,宋敎明,方帶別兼春秋而無故矣。上曰,卽爲下送,考出德嬪封爵時實錄以來後,稟定,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封爵則當使嬪宮,知其封之之意,竹冊與敎命文,當有之耶?玉印,亦當有之矣。取魯曰,封嬪時,亦有敎命文,則況於封爵之時乎?興慶曰,此宜有敎命文,旣有敎命文,則當有竹冊矣。上曰,然則當有都監矣。興慶曰,考來實錄而定上爵號,則節目,當更有稟定之事矣。寅明曰,或慮以輔養官事而有下敎,故考見謄錄,則己巳正月,元子冊封,而輔養官差出,在於八月矣。上曰,其間自當如此矣。寅明曰,輔養官差出後,則一朔,有三次入候之禮矣。取魯曰,肅廟朝前例,過五歲後爲之矣。興慶曰,節目先爲啓下,而過五歲後爲之乎?上曰,輔養官節目,則預爲講定,以待下敎,可也。取魯曰,以科事,有所仰達者矣。肅廟誕降時,則合慶爲大增廣,己巳年,則只爲增廣,而其時,大臣收議,以爲莫大之慶,不可合慶云矣。今番亦當直以增廣稟定,而辛丑年,則歲前設行初試,翌年春爲會試,己巳年,則正月定號,而其春卽爲設科矣。卽今,則式年會試,已有定日,而外議,皆以爲前例如此,式年會試,則退行秋間,慶科,以春夏間當先設行。又以爲前頭年事,有未可知,式年則次次退行無妨,慶科則決不可踰年,待秋甚不當云矣。慶科事體,與式年有異,臣民之情,又皆如此,故敢達。寅明曰,慶科,當先行,式年,則退行爲宜矣。興慶曰,慶科旣重,式年退行何妨也?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竝已爲之,而會試,非退定者耶?興慶曰,此是乙卯式年,初非退定者,而初試則前秋已設行矣。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者,亦赴於增廣耶?容曰,然矣。上曰,慶不踰年,旣有前例,其在同慶之意,不可遲緩,慶科則先爲設行,式年會試,則以七月退行,可也。取魯曰,以增廣判下乎?上曰,然矣。取魯曰,寧嬪致祭,以今月爲之事,命下,而此非時急事也。趁葬前爲之爲宜,以來月擇日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習砲,而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姑爲停止,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二十五日頒敎時,敎書,明朝大提學尹淳命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元子定號慶科,以增廣設行事,命下矣。增廣,例有圓點及講經,而近來以糜費甚多,久不設行,今亦依近例,除圓點講經,不設館試,只設兩所,而館試試取之數,分屬兩所,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奮武功臣咸恩君李森,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全州數外官屯田壹結,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取考慶尙道都事趙侹,右道各邑出米太啓本,則事目外,別出災名,稱以初不付種,擅許給災之數,至於畓五千七百五十結六十壹負七束之多,今年本道農形,旣無大段被災之事。況且初不付種,自是懶農,若非大無之歲,元無給災之規,而頃者本道左道敬差官李顯望,擅許初不付種之災,故當該敬差官推考,還實事草記,蒙允,行回本道矣。今者趙侹,又有此不稟朝廷,擅許給災之事,極爲未安,不可無懲礪之道,當該都事,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體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答曰,勿煩。 ○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慶溢八域,歡洽萬姓,無疆之洪休,實基於此矣。如臣微物,幸得須臾之毋死,覩此重暉之祥慶,鄕村奉聞,不覺舞蹈而喜,顚倒入城,擬參呼嵩之末,而顧臣見叨,以史官爲名,念臣危辱,以是任爲階,今欲進身,則不當散廁於庭班,自應簪筆於邇列,縱是造次之頃,冒其辱而處其任,實非義理之所安,左思右度,前礙後掣,反顧廉隅,逡巡徊徨,區區抃祝之誠,無地自效,瞻望雲闕,寸丹如結而已。臣之向日危怖,諒由窮隘,而恩罷未幾,敍復如舊,臣誠驚惶抑塞,莫省其所以也。蓋臣於是任,間嘗一膺,與聞史剡之末議,被薦者,卽洪昌漢,而其後靈城君朴文秀之疏,追詆前後單薦,一筆驅之於私意,直謂之非國家之史臣,其言之怕,今猶悸心,向日洪昌漢之引嫌此也。今朝家,處昌漢於應嫌之地,則於臣不可差殊觀也,而混責以薦事,豈不舛歟?臣未知昌漢之嫌,以其主單薦耶?抑以被單薦耶?由前則臣與昌漢,嫌無異同,由後則被薦者,尙以爲嫌,主薦者尤有甚焉。以此以彼,臣之不可冒當,較然明矣。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也?臣何容費辭自列?惟竢處分之明降,而玆敢歸伏私次,略控短章,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使史薦無滯,私義獲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容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旣有行公之員,則上番之不得姑降入直,例也,而下番修撰南泰良肅謝之後,不爲入直,還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該司。 ○尹容,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初試,以三月十五日推擇,啓下,而其日,乃月蝕齋戒云。當初日官之不善審察,誠爲駭然,令攸司推治,而原粘目中,以十六日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承牌入闕之後,不爲入直,又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日勢已暮,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弘文館,因上番姑降,修撰南泰良至請再牌,而泰良承牌入闕,又復出去,不爲入直,非但去就無所據,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南泰良,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前砥平縣監金應三,旣已遞付京職,還屬本院,使之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兵點考,及下番軍兵賞中日,今二十五日當爲依例設行,而親臨陳賀,相値,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歲元當春,聖化方新,臣縷息淹淹,朝暮丘壑,獨自憐悼,無復仰覩天日之光矣。本月十八日,伏蒙江都府臣,以戶曹關文奉行初四日上命,以臣猥從耆舊諸臣之後,有歲初食物題給之敎下,宣乃用米豆魚束其數十計,以恩命將之。臣聞命驚惶,下拜祇受,不勝惶懼隕越之至,念此實惟聖朝禮遇元老,貴重諸臣之例也。豈臣微陋,所敢承者?臣誠徊徨蹙踖,不知所措,雖然此亦出古昔聖王,優老惠養之意,王政所重,殿下於此,推仁施化,有是大澤,實爲聖世之盛典,非係臣一身私義耳。臣欽仰感激,拜承德意,無所敢辭,則固當叩首天門,仰謝至恩,而垂死之喘,無望自效,敢以文字,略暴一二,此尤臣之罪也。且伏念今此謬恩,顧莫非以臣忝叨非分之職,名在卿班,久未遞改,因循時日,又至經歲矣。臣若未得釋此重命終以沒地,則所以獲罪神明,貽累聖朝,爲如何哉?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所被職秩,得以素分就盡,則是實爲終始之恩,臣死且不朽,臣無任含恩感祝瞻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特敎,實由尊年,卿何過讓?卿年雖高,筋力尙强,業已知之,日且漸暖,卿其安心勿辭,幡然登途,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陳賀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百官加下批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傳于尹容曰,頒赦、百官加爲之。 ○柳萬重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大提學尹淳,卽爲牌招,敎文中赦句添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容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某罪以下宥之乎?敢稟。傳曰,雜犯死罪以下竝宥。 ○又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未承受推考傳旨,三百八十七張,自本院爻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此邦慶,宜示志喜之典,歲饌,雖已擧行,京外朝官年九十以上,士庶年百歲者,令該曹食物上下,以示尊年之意。 ○備忘記,長番內官徐景達,承傳色差下,政院知悉。 ○備忘記,洛川君縕,月城尉金漢藎,竝百官加親授。 ○備忘記,長番內官李仁栽,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竝百官加親授。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權爀爲吏曹佐郞,宋成明爲右參贊,趙顯命爲同經筵,權定性爲司議,崔周慶爲典牲主簿,文德謙爲直講,朴守謹爲禮曹正郞,申埜爲長興直長,李彦煥爲英陵參奉,閔禕爲繕工假監役,黃旻爲山陰縣監,李益焌爲砥平縣監,李碩臣爲忠淸都事,金極齡爲黃海都事,洛川君縕,今加崇憲,月城尉金漢藎,今加資義,長番內官李仁栽,今加崇祿,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正萬付副護軍。 ○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出使,代以金尙迪爲之。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在外頒赦時,例有別歲抄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依例擧行。 ○又以吏曹言啓曰,別歲抄書入事,命下矣。准期不敍、災傷罷黜、褒貶居中、居下,竝書入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尹容,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而今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下番將未免闕直,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傳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各該司事,命下矣。依世子宮供上例,各樣物種封進事,分付各該司,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旣已出肅,參賀之後,謂以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原疏纔已捧入矣。此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弘文館草記,則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此與在直而徑出者,有間,禁推傳旨,雖不得捧入,而下番,將未免闕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金䆃,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尹東衡在外,正言臣鄭亨復奉命在外,只有司諫臣趙漢緯,獻納臣徐命珩,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中外大小臣僚耆老軍民閑良人等書,王若曰,震維久虛,方切含生之望,离景重曜,載欣錫羡之休。旣先正名,詎緩敷誥,念予寡德,履運多艱。以眇爾一身,獨奉宗祧之重,每怵焉四顧,深懷繼嗣之憂。家國孤危,凜群情之靡繫,春秋晼晩,懼先統之無傳。迨十年閉銅龍之餘,幸一日叶禖燕之吉。蓋存亡興衰之判,迫於斯須,賴天地社稷之靈,錫此祚胤。三宗之血脈復續,予有拜廟之顔,八域之癃跛皆興,邦回綴旒之勢。玆循盈庭之懽籲,卽擧主器之嘉儀。接以大牢,戴經之彝章可稽,育于中壼,明德之故事是遵。遂名加於元良,寔奮若屠維之嗣慶,又文告於太寢,繄祖功宗德之延庥。宜飾以貞之祥符,庸均作解之霈澤。自本月二十五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敺罵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魘魅蠱毒,關係國家綱常,贓汚强竊盜外,雜犯死罪以下徒流付處安置充軍。已至配所,未至配所,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在官者,各加一資,資窮者,代加。於戲,式至今而根基永固,尙撫往而感喜交竝。燕翼之謨冞深,思盡道於蒙養,鵬飛之諭非偶,庶圖新於泰來。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大提學尹淳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仁政殿。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別兼春秋李宗白,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別兼春秋宋敎明,伏於右。上御宣政殿,侍臣先四拜,上,具遠游冠絳紗袍,由仁化門,出御仁政殿。侍衛儀仗如常儀,百官四拜,引儀至前,告右議政金興慶等陳賀文後,引儀退出。百官四拜,右承旨柳萬重,至前請宣敎,應敎金若魯立東階上,讀頒敎文訖,百官四拜,三次山呼。又四拜,引儀奉箋文函至前,告禮曹所上各箋文,校理金尙星至前讀,右議政金興慶等上箋文訖,通禮告禮畢,上還宮。 ==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二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亦已蒙放,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京畿水使韓範錫引見。 ○下直,京畿水使韓範錫。 ○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極爲不安,只推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吏兵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居中、居下者,亦爲蕩滌,而有刀擦三處,知悉,京外放未放中,京放者,卽爲擧行,外放者,卽爲分付于各其配所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今此兩銓別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事,命下矣。罷職及準期不敍,職牒還授之類,當爲敍用,削奪官爵,削去仕版,削職,永勿除職,收職牒,被謫蒙放,禁錮之類,則皆當以職牒還給捧傳旨,而旣有竝命蕩滌之敎,亦以敍用,一體捧傳旨乎?敢稟。傳曰,依此擧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咸鏡北道科場,評事例爲主試,而北評事今方有闕,今此慶科,設場期迫,若不卽爲差送,則實有不及之慮。北評事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不多日內,催促發送,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權爀爲北評事。 ○柳萬重,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親臨受賀,實是宗社莫大之慶禮。雖跛躄癃殘之人,莫不奔走蹈舞,以伸抃歡之忱,身在宗戚之列者,其所欣躍攢祝之誠,宜先他人,而尙多有不參者,誠極駭然,不可無規責之道。除衆所共知篤老實病,初授職外,不參人員,令宗親府,一一査査,以爲入啓罷職之地,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一日朝參入侍時,傳曰,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命下矣。京囚,則觀其情犯,放未放秩稟秩,區別書入,而諸道編配罪人,則其數至於一千一百四十餘名之多,文書極其浩繁,一二日內,勢難修整,待其修正,追後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卽爲擧行。 ○又啓曰,卽伏見慶尙監司金在魯,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餉穀擅分査覈啓本,則旣已着署連幅處,亦皆踏印,而末端年月上,獨不踏印,此雖出於偶未照察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新生元子阿只氏,藏胎事,依前擧行,而取考本監所上胎峯謄錄,則去萬曆甲辰,天啓甲子等年,各道各邑,看審擇定矣。百餘年之內,幾盡擇用,其或餘存處,則年久之後,未知其無故與否,康熙庚午年分,更爲看審,則曾前所定處,或爲沙汰衝破,巒頭破碎,形體變換。故更爲擇占可合九處,而厥後亦已擇用,只有二處,而忠淸道德山地子坐午向之原,元體極甚殘微,江原道春川地子坐午向之原,穴有古塚痕跡。故以此懸載於謄錄中,而他無備三望擬入處,斯速發遣本監相地官,一邊餘存兩處改看審。且於兩道各邑,可合處,廣求擇定,以爲及期定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永興府使李潚,資本庸鄙,年且衰耗,到任以後,漫不省事,大小政令,一委下吏,至有偸踏印信,僞造文書,作弊於隣邑者,重以侵漁肥己,駄載交路,田賦多隱,敬差督過,北來之人,無不嗤罵。請永興府使李潚,罷職不敍。綾州牧使尹東卨,本以鄙瑣之流,逐勢換面,諂事求容,前後踐歷,罔非濫越,及授本任,專事貪饕,政委下吏,民受其害。請綾州牧使尹東卨,罷職。刑曹佐郞尹大柱,性本愚悖,全沒行檢,曾爲齋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村舍,曠直潛往,盤盂零瑣之物,無不裹送,人多傳說,爲之駭憤,如此之人,不可置之於蔭路淸選。請刑曹佐郞尹大柱,汰去。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忠原一事,遠近傳播,辭說狼藉,雖經査按,尙有餘謗,頃者臺職之檢擧,已駭物情,今玆廟薦之陞擢,尤咈公議。請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改差,會寧,以北路要鎭,爲任最重。新除授府使李重新,本無才能,善事發身,荐經南閫,販貿於耽羅,載輸於當路,節次陞遷,至授見職。況且年衰憒眊,尤不堪任,使邊上牧禦之責,不可付之此人。請新除授會寧府使李重新改差。永興府使李潚,昏不省事,吏緣爲奸,偸印僞牌,徵賂作弊者,見捉於隣邑,至有定査官推覈之擧,而道臣曲加庇護,只將僞造人,決配而已。李潚昏眊不察之失,置而不論,且以田政之差錯,都事欲爲狀聞,則游辭救解,惟恐其或傷,嚴明黜陟,澄淸方岳之道,決不當若是。請咸鏡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四件事,依啓。尹大柱事,往者齋郞,雖有微事,蕩滌之時,其何括駁?不允。鄭益河事,旣已白脫,其涉太過,而旣斥之後,灣府豈曠?依啓。 ○金錫一,又啓曰,臣以草草數啓,苟塞一日之責,伏承聖批,或允而或否。尹大柱事,則斥之以括駁,鄭益河事,則諭之以太過,臣誠瞿然慙惑,不知所以自措也。夫士夫持身,莫大於行檢,於此而或有不謹,則輒爲淸議之所疵點,尹大柱之身爲寢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是果無害於檢身之道乎?三曹是蔭路淸選,不比庶司冗職,則臣之請其汰改,是果强爲括索,故欲駁論乎?國家典憲,最嚴於贓汚,鄭益河許多不韙之目,雖未知盡如言者之說,而苟使益河,淸苦律身,廉約居官,無一毫可以指摘者,則誰敢以此等垢膩,白地加衊哉?向來査狀之多不足憑信,人皆言之。又況昨年李裕身疏更出之後,諫臣至以覆査發啓,蒙允,而筵臣,奏達還寢,則浮議之漫漫,固自若也。殿下雖謂之白脫,益河一身,尙在疑似黯昧之中矣。牽復舊踐,猶致物情之不平,況廟堂剡擧,超資越序,待之如有功能無謗毁之人,朝家用舍,豈不倒置之甚乎?殿下不鄙臣之不肖,置之耳目之列,臣有見聞,不敢不悉陳,而反降太過之敎,顯示未安之意,雖賜勉從,不以爲可,至於一蔭官之澄汰,本非可以靳固者,而多費辭敎,不爲開納,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天佑吾東,聖嗣誕降,慶溢宗社,歡洽神人,仍念臣頃蒙例罷之恩,遂作省覲之行,路中伏聞賀儀涓吉,欣抃之極,不敢淹滯,竭蹶登程昨纔入城,而兼史新有除命,馹召又復虛枉矣。驚惶震惕,莫省攸措,臣之情勢,固不當一日自居於見職,而邦慶無前,庭賀在卽,親臨寶座,百僚駿奔,區區廉義,有不暇顧,遂敢冒沒出肅,獲近日月之光,少伸頌蹈之悃,而夤緣事會,淟涊蹲據,決無是理,夫朝家之差出別兼,蓋所以爲薦事也。曾前敗薦者之不敢復當焚香,亦所以嚴館規也。臣之年前僨事,不但通朝之所共知,抑亦聖明之所俯燭,則固不宜檢擬於是任,而今乃不問情勢之如何,屢煩付職,視若無故者,實莫曉其所以也。且臣伏聞頃日診筵,重臣,以臣情勢,蓋與李鼎輔等,無甚異同仰達云。李鼎輔諸人,方在削職之科,情地之難安,彼此惟同,而一則歸之於敗薦,一則責之以完剡,臣雖無恥,豈敢晏然冒當,自喪一己之素守,重壞流來之館例乎?玆敢悉暴肝膈之懇,仰請鞶帶之恩,退出禁門,以竢嚴命,進退郞當擧措顚倒,循省悚恧,尤無所容,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別兼春秋之任,仍治臣任情行止之罪,以存館規,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參議趙翼命疏曰,伏以天祐我東,元良誕降,實慰臣庶積歲顒望之心,實基宗社萬祀靈長之業,朝野歡聳,跛躄蹈舞,臣於此際,伏奉騎省除旨,不敢以積久屛蟄之蹤,自阻於嵩呼之列,擔曳病軀,自鄕上來,出肅恩命,入參侍衛,以少伸犬馬之誠,而第臣私義,竊有所萬萬難安者,臣於向年,嶺邑瓜遞後,三載拘由,與世相忘,臣名之不掛政眼,蓋亦六七年所矣。退守丘壑,分甘廢棄,頃者承宣之望出也。臣自視若前生事,無怪乎有礙於政官之目,而其所目之,以久廢者,有若曾有所坐枳者然,言之者,雖或出於不審,當之者,豈不怵惕而困阸乎?臣之難安之端,不特此也。前冬東堂考官望備擬之際,臣名亦入於多人枳塞之中,伊時見枳之人,亦因此而遞職,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乎?且念臣夙嬰奇疾,已成癃廢,通籍三十餘年,在朝從宦,未滿數載,此實通朝之所知。噫,病已深矣,身宜退矣。通塞與奪,都是臣身外事,臣以此情病,豈堪廁跡於班行?而只緣賀日隔宵,疏籲無路,一日冒居,沒身羞愧。噫,臣久違京輦,復近耿光,斯豈非此生之至願?而情危病痼,望絶蹲據,玆敢略將危懇,仰塵於黈纊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垂矜察,卽許遞免,俾臣得以優遊田野,以卒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䆃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陰騭我東方,聖嗣誕降,縟儀已擧,此實億萬年無疆之休,臣猥隨侍從之列,獲參抃賀之禮,懽欣頌祝之忱,殆不可以形言。第臣情勢之悶蹙,蹤跡之卼臲,有不敢夤緣倖會,因仍蹲冒者,夫臺閣之職,何等淸選,言責之地,何等重任,苟非見識通透,言議直諒者,莫宜居之,如臣駑鈍巽軟,雖冗官散職,尙懼其不稱,則況官以諫爲名,而恬然冒據,以玷淸朝之妙選哉?且臣年前待罪騎郞也。慘被兪最基醜詆,一疏再疏,僇辱備至,論貶爲人,至請澄汰,則士夫之羞辱,孰甚於此?今不欲追提於時月旣久之後,有若與彼呶辨者,而自念臣,無事而得謗如此,況於有事乎?微官而見忤如此,則況於顯職乎?推此一事,而頭腦可知,則行身處世,固已至難,而至若淸塗華貫,尤非夢寐之所敢到者也。故自承除命以來,驚惶震惕,莫知自處者,豈但以人器之萬不稱似而已?噫,省署之宜施澄汰者,置諸臺閣,則其濫叨尤甚矣。郞僚之亦被猜疑者,任之言責,則其顚敗必倍矣。今若貪冒榮寵,不顧前後,只以趨承爲職分,則是特忘廉喪恥之一鄙夫耳。堂堂聖明之朝,將安用如此人哉?未署之臺,路絶陳籲,累朔虛帶,一味惶蹙,今始露章自列,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以重臺選,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卿賀章,深嘉老臣之心,拜獻之誠,受與元嗣,而附陳勉戒,予意若此,當益加留意矣。 ○傳于柳萬重曰,朴泰恒原疏留中。 ○敎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韓範錫書,王若曰,作關防於一隅,爲任最重,專統禦於三路,得人尤難。玆審選掄,用加寵簡。顧玆喬桐之重鎭,實是海防之要衝。地近京室,河山壯襟帶之形,潮通沁都,表裏作唇齒之勢。若統營之節制,摠兩道湖西、南之師,以永鎭之規模,兼京畿兵水使之任。故選帥每重於他閫,苟非其人,曷副於軍情。惟比年穡事之荐凶,島民殆盡。況今日督帥之數,易邑弊莫蘇。予甚憂之,誰可任者。惟卿,竹箭令譽,笠轂奇才。北探燕情,獨乘遼塞之傳,南通漢信,曾隨博望之槎。肆內外職任之遍經,而前後績庸之俱著。侈褒賞於按島之日,貳秩超資,著誠節於授郡之時,單騎赴賊。惟其籌略之屢試,所以倚任之益專。玆授卿以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卿其撫恤兵民,俾適寬猛之道,整理器械,毋忽綢繆之方。三邊刁斗息百年,莫云昇平無事,一日颿風踔千里,須戒倉卒有虞。益勤峙糧鍊卒之規,常若臨陣對敵之日。於戲,御荊門之戰艦,實藉岑彭之才猷。蠲晉陽之繭絲,宜追尹鐸之寬恤。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健基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京畿水使引見時,京畿水使韓範錫,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範錫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此則畿輔重任也。下去後,凡事着意爲之,可也。範錫曰,聖敎丁寧,臣雖駑鈍,心力所及處,則敢不限死爲之乎?上問所懷,範錫曰,臣於本營事,雖有所聞,而百聞不如一見,旣無的知者,則何敢以某事仰達乎?但朝家之恃舟師者,惟此一處,而槪聞船具什物,極爲疎闊。且生聚敎訓,爲軍務第一,而十二諸島,皆屬江華,而水營則本島外,無他一島之見屬者矣。擇其有勇力者,充定射砲手及能櫓軍,而本島民戶,不過爲一千七百餘,男丁亦不過三千餘,而舟師爲二千餘名,陸卒爲七百餘名,閑丁搜括無路,稚兒編於軍伍,而一家三四丁,皆入其中,將來實無保存之勢,以此而何以生聚,何以敎訓乎?工曹參判李瑜,曾按沁都,臣於歷辭時,與之酬酢,則其言,誠有所見矣。望日島,於喬桐爲數三十里,而在於西邊,瞭望海洋之道,此島甚緊,置一鎭將,而敎養居民,屬於喬桐,則着實於軍務機宜,故欲狀聞變通,而遭臺彈未果云矣。水營處於漢陽水口,互作唇齒之形,此處凡事完備,然後可爲他日得力之道,若得數島而有所管屬,則實合於養兵機務矣。臣於下去後,周見海防便否,詳察民情去就,而狀聞爲計矣。上曰,若狀聞,則當令廟堂,稟處矣。命臣曰,喬桐,與江華對處,其爲海防甚緊重,而舟師與所率軍兵,比他沿海營門,極爲疲弊,韓範錫所達是矣。往見形便而狀聞,則自朝家,宜有各別採施之道矣。上曰,然矣。喬桐地方甚少耶?命臣曰,地方東西爲二十餘里,甚是小島也。範錫曰,竝田畓而爲一千二百餘結,地方之狹少,據此可知矣。命臣請宣別諭,仍宣諭,範錫,起伏退坐,中官以弓矢賜物傳與,範錫起受先退,上命命臣,書傳旨曰,赦者,小人之幸也。每於歲抄,靳惜付標,方當大赦,宜示曠蕩之典,歲抄放未放,脫其常規,快示蕩滌之意,而其況時象尤皆混滌,以放未放中,朴長潤、申處洙,歲抄中,李亮臣、李大源之類,觀之,庶可知之乎予意矣。其中亦且有深意,垂裕後昆,帝王大法,豈可時象相互可否者,留諸歲抄,遺乎後昆?今者國有大慶,閱歲抑菀之方寸,雖已快解,其於日夕,猶有惓惓者,乃乎時象,予旣不以此欲爲遺後,則諸臣豈可以留此心待後日乎?曾於前席與朝參,略諭諸大臣,而其猶弸中,更示勉戒之意,咨爾大小群工,謂今日乎一初,革舊習而勵新,精白一心,同寅協恭,固我邦本,福我元嗣,予旣有他日拜列祖之顔,諸臣,亦有他日見祖先之面,則上下豈不美乎?今者此諭,乃實由中,咸須知悉,欽體此意。又命書傳旨曰,歲抄中,尹鳳朝雖已點下,今旣特諭,欺我諸臣,尹鳳朝頃年之事,頗欠謹愼,甘心時象,授其職牒,其何靳乎?其令該曹,給其職牒,放未放稟單中,李光績,遺漏付標,亦爲放送事分付該府。又命書傳旨曰,旣下特諭,今不提諭戊申逆亂由何而起,自古此等事,玉石難分,尤況戊申,予雖自曰深察,一人之明未廣,衆人之疑迭攻,可放者,猶在酌處,酌處者,猶在囹圄,其他似忠似逆,居中黑白者,難以悉記,爲朝鮮之臣子,其在乎忠逆之間,而其心鬱乎?否乎?顧此靑丘,抑鬱居半,觀此氣象,疑阻爲事,此等群心,此等氣象,得保今日,亦云幸矣。今若欲祚我邦家,先脫此習,而頃於朝參,略示微意,而謄傳故紙,相難擔當,此等風習,往牒亦有乎?咨爾耳目之臣,尤體耳目之義,耳聞欲聰,目視欲明,與世混淆,各相退縮,聰乎?明乎?體我曠蕩之意,宜革循套之習。諸臣以次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申弼夏,昌寧縣監洪允輔。 ○元子誕生七日,大殿、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雪霏微,寒意稍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柳萬重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陳疏入啓,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不進,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任珽以親病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而修撰南泰良,疏批未下,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傳旨未下,應敎金若魯陳疏,入啓。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錫一,昨日引避退待,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陳疏入啓及在外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韓翼謩,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金廷潤,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七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親行矣。 ○備忘記,元子宮捲草前,待令醫官許信、崔周慶。次知內官高鳳獻,竝加資,元子宮次知內官李仁栽,待令醫官權聖徵,各熟馬一匹面給,奏時官玄一億、趙裕徵,竝相當職除授,擇日官池道溟、朴泰崇,各兒馬一匹賜給。 ○備忘記,差備內官朴思文,半熟馬一匹賜給,醫女仙玉、燕珍,竝從願免賤,別監內醫院下人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平安監司狀啓,則所謂柳監司,卽全羅監司柳復明云,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各道定配罪人赦單子中,長淵府白翎鎭、羅煣,南海縣權世長,珍島郡黃再徵,巨濟府崔鳳禧,竝出陸。長興縣睦聖履,泗川縣黃澤,德原府再曅,陽德縣再暹,竝量移。平昌郡宋楷,信川郡宋重弘,鐵山府李聖至,恩津縣朴師孟,大興郡沈得行,河東府李亮濟,咸從府甘德,靈光郡法聖鎭,鄭暘賓等,竝減等事,付標,啓下矣。羅煣慶尙道尙州牧,權世長慶尙道咸昌縣,黃再徵全羅道礪山府,崔鳳禧慶尙道知禮縣,竝出陸。睦聖履忠淸道忠原縣,黃澤忠淸道恩津縣,再曅忠淸道德山縣,再暹忠淸道大興郡,竝量移,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而宋楷、宋重弘、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李亮濟、甘德、鄭暘賓等,因其邑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天祚我東,元嗣誕生,神人有托,宗社無憂,婦孺跛躄,亦莫不奔走相慶。日昨賀班,猥隨百僚之後,仰瞻八彩敷腴,俯聆群誦沸騰,欣欣愉快,非復曩日氣象,區區蹈舞之私,容有其極?念臣旣肅恩命,非久將辭陛,而父母墳山,在於京畿南陽地,今當遠出,勢將曠廢省掃,衷私所迫,不得不冒控短籲。伏乞聖明,俯垂矜諒,特許往返,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皇穹眷佑,元子誕降,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喑聾跛躄,亦莫不歡欣鼓舞,而臣幸少須臾無死,獲覩斯慶,頌禱之忱,曷勝云諭?臣待罪歸厚署提擧,已有年所,衰耄昏瞶,凡事不能照管,此固臣當遞之義,而至於柩材之絶貴,蓋由於監司之嚴禁,貢價之太廉,臣於前疏,固已備陳,今不必更煩,而臺啓重發,至請譴罷,臣於是,只自悚恧而已。寧嬪喪出後,庫儲私儲,陸續進排,不啻十餘部,而輒皆見退,自至於日期差過,此豈獨該署不善輸送之致?而臺論崢嶸,呵責不已,臣雖無似,豈可呶呶辨爭爲哉?只以墓木已拱之後,貪戀官秩,遲徊淟涊,終遭此狼狽,此爲可媿,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罷臣提擧之任,以伸臺議,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國本有托,欣喜曷諭?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焉。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皇天祖宗,格感我聖上對越之誠,仁孝之德,誕錫聖嗣,啓我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惟今日此慶,蓋千古往牒,所罕有者,斯誠再造之期,一初之會也。歡忭舞蹈,特歇後語耳,何足諭八域群生之至喜也哉?疲癃如臣,幸自下邑,猥蒙恩召,獲參於大庭嵩呼之列,私心快愉,實切少須臾無死之願。第臣所叨,卽世所稱都御史之職也。何等地望,何等重任,而緣臣衰劣疲軟,言議不能見孚於諸僚,終不免依違苟且之歸,愧忸靡容,方切內訟。昨又伏讀聖敎,尤不覺惶汗之被面也。噫,臣撫躬環顧,百無一能,誤蒙拂拭之恩,寵之以宰秩,托之以耳目,而臣實無狀,孤負至此,臣罪自知,萬殞猶輕。且臣有見輕同僚之失,不得不首實自劾,蓋兩司長官,旣與下僚,行相會禮,則僚員之有欲論事者,必就長官,商確構草而後,乃敢詣臺,自是古規,而近或有簡通之謬例,亦未嘗有不待可否,徑自傳啓者矣。再昨,臣與兩僚,相會於朝房,仍議舊啓停否,未及歸一,而陳賀時刻已迫,故罷坐而入,各就班次矣。昨朝持平臣金錫一,詣臺之路,歷過臣,復提舊啓事,雖與臣初意緯繣,拘於事勢,不得不勉從,至於許多新啓,了不見於辭色,及其詣臺,汲汲起草,旋卽傳啓,晩後簡通,聊以塞責,臣未知同僚,緣何故而不顧體例,忙迫若是,朝旣相對而不言,晩又發簡而姑遲,有若迷藏戲劇者,何也?緣臣孱劣,自取輕侮,遂令三百年舊規,一朝壞虧,良可慨惋,念臣白首殘年,濫據風憲之長,適値邦有大慶之日,不能進一嘉言善猷,以贊我聖上裕後昆迓景命之謨,乃反與年少同僚,較絜區區體例,有臣如此,將焉用哉?臣本當就臺自列,而新啓中,有一親嫌,不敢循例引避,乃以短章,仰溷天聽,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以爲疲劣不職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天佑我邦家,元良誕生,縟儀載擧,臣民慶抃,曷有其極?臣之蹤地,雖極臲卼,出參賀班,少伸欣躍之悃,誠非不切,而職當秉筆入侍,則與只參庭班者有異,揆以去就之義,終有所不可,不免坐違召命,以致幽縶圜土,臣之罪戾,轉益深重,誅罰之加,泥首以竢,不意大霈之下,混被恩宥,職名如舊,嚴召復降,臣誠惝怳震惕,罔知攸措也。臣之情地,如有一分可强者,則何可每每撕捱,故犯慢蹇之誅哉?誠以罪釁至大,不敢以近臣自處,重貽朝廷之羞辱故也。臣之前疏,備陳此情實,旣經睿覽,則今不必架疊,而若其難進之義則終始如一,豈於數日之間,忽變其所守哉?抑臣於情勢之外,且有不可冒進者,翰苑舊規,右位未嘗替當下位之職,故下位,雖實有情病,陳疏徑出,爲右位者,以獲罪爲期而不肯入直,今者別兼春秋臣李宗白,以年前薦事引嫌,乍入旋出,而此與回薦見沮者有異,故李周鎭,以同事之人,其後復當薦剡,何獨於宗白,有可引之嫌乎?臣之位次,最居諸僚之右,今若迫於嚴命,替當其職,則是三百年流來館規,至臣而隳廢無餘矣。臣雖疲劣,其肯爲此乎?言其情勢,旣如彼,論以館規又如此,此臣所以終始辭避,不以累瀆爲嫌者也。謹隨天牌,來詣禁扃之外,陳章自列,仍卽退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治臣之罪,以安賤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翰薦。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天佑宗祊,元良誕降,縟儀已擧,擧國同慶,臣以從班舊物,其所欣忭,曷有旣哉?臣於史職,以單薦被斥,與洪昌漢,少無異同,其不可抗顔復冒之狀,前疏已悉。而國有大慶,賀禮隔日,則一謝恩命,隨參賀班,少伸區區之忱,分義當然,而不幸落傷之臂,尙今刺痛,不得運用。明廷拜跪之禮,萬無成樣之望,竟犯違慢之科,自速置對之擧,泥首犴狴,恭竢嚴誅,大霈之下,混蒙恩宥,職名依舊,天牌又降,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益切惶悚,無地自容,臣不能謹身,自取殘疾。上而不能與邦家之盛禮,下而不能全父母之遺體,其不忠不孝之罪,固無所逃,撫躬自悼,寧欲無生,顧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喉司諸臣,孰不聞知?而只以事係煩瑣,不敢煩稟,循例請牌,臣於此,益不勝迫隘悶蹙,螻蟻微悃,末由陳暴,又復擔舁病軀,忍死隨牌,冒陳私懇,徑歸私次。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俾尋生路,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批答上同}}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天佑東方,國有大慶,八域含生,擧切歡忭,殿下特推咸休之意,肆庸大霈之典,昨下備忘,辭敎丁寧,凡在臣隣,孰不莊誦欣踊?而若其罪關惡逆,負犯甚重之類,斷不可因赦而輕議容貸,此古人所謂以啓小人之幸者也。況臺啓之體,尤嚴,有積歲爭執而不可停者,有稍費日月而可停者,酌其輕重,間或收殺,不害爲一道。而至於尹邃之啓,則初旣緊出於賊招,與賊河有翼,聚會之跡,渠亦不能掩諱,而徑先酌處,王章未施,兪音久靳,輿情益鬱,此啓之可爭不可停,人孰不知?只以殿下於尹㝚,强施寬典,遽弛堤坊,故顧惜之心漸生,容護之議益肆,及至今日,乘時擅停,略無忌憚,若此不已,亂臣賊子,將何所懲畏哉?世道至此,良可寒心,停論臺官,宜加譴罪,伏願聖明,亟賜處分焉,臣無任惶恐之地。答曰,省疏具悉。特諭纔下,其猶若此,群僚之心,可見此等處,頃日奬爾,自知過矣。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直中,得接家信,老母痰病,自夜挾感復發,咳喘陡劇,有進輒吐,氣息綿綴,半日之內,至於數次昏窒。臣自聞此報,心神驚擾,不能自定,急於歸省,徑出禁扃。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擅離職次之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上天眷佑,聖嗣誕降,定號元良,頒慶八路,此實宗廟社稷億萬年無疆之福,一國生靈,顒望祈祝之餘,其歡欣鼓舞,當復如何?臣幸於斯時,身在近班,獲覩稱慶之禮,嵩呼大庭,神人悅豫,退出歸家,心意充滿,從今以後,雖廢伏田野,亦無所恨矣。仍竊惟念臣,以罪累之餘,分甘終廢,而日昨冒出,只爲一參賀禮,少伸歡忭之忱,賀禮旣過,卽臣退守本分之日,玆敢祇隨再牌,仰瀝微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警具僚焉。且臣於日昨,本館草記喉院請推之啓,竊有所駭惑不自曉者,今於辭疏之末,不得不略陳委折焉。念臣本意,只欲出參賀班,則一日在職陳賀,後自處,固知於義無害,而所以不敢者,抑有由焉。臣之前冬,倉卒一出,徒知分義之可畏,罔恤廉隅之至重,其時推移,無路冒沒,仍直慙惶忸蹙,達夜不得眠,至今追思,愧悔積中,自玆以來,意思忽忽,常有去就一錯。慙見古人之意,誠不自揆,竊自期決不重入於金華一步地,方當國有大慶之日,歡欣在心,自不覺身赴闕庭,而若欲復直館中,則反顧初心,有靦顔面。且本館故事,上番姑降之時,下番雖有承牌肅命者,而或以疾病,或以情勢,不入直而還歸者,前例俱在,故臣敢據已行之例,還爲退出矣。在直儒臣,不相諒恕,猝呈草記,更請牌召,夫館直完備,一日再牌,實是前所未有之事,臣若初牌入直則已,再請牌而竭蹶趨直,則是正受其驅迫,臣雖庸駑,肯爲是哉?噫,同官爲僚,有兄弟之義,有志則成就之,有過則掩覆之,古道正自如此,夫豈有尋事廝抄之理?而緣臣無狀,便不以僚寀相處,內自慙愧,何可尤人?至於昨日諸僚之空堂盡出,强稱闕直,則此又是何等館規,而無前之擧,恐不可乘快創造,以啓日後之紛紛也。雖然此皆要是一館往復,所爭者館規,臣固無深辨之意,而若乃喉院之啓,則實是萬萬意外,臣於伊日,雖承牌退歸,旣不入省記,便不是徑出,則本館番次,於政院,有何干涉?而替當請推,擧措可笑。且所謂去就無所據之說,正是一句好彈駁,臣之去就,果無據則,承宣之筵奏疏劾,夫孰曰不可?而至於登諸啓辭,則自古喉院,請推之啓,曷嘗見有如此句語耶?其被人牽動,無所主張,固足深憫,而又其所遇者,臣故敢如此開口,世道至此,可謂太息,臣豈可與之較絜,以益傍人之嗤笑也哉?雖然喉院論劾,至擧去就,則一時淸議,凜然可見,使臣雖無本來情勢,決不可晏然仍冒,以傷一身之廉隅,玆敢復此自列,亦願殿下亟賜處分,使臣得以退靖私義,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所爲嫌,已涉太過,則今又撕捱,尤無義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韓翼謩疏曰,伏以神天陰騭,廟社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於七八載臣民顒望之餘,自此三百年宗器,永有所主,千萬姓民心,大有所係,恭惟殿下,臨御寶位,一紀于玆,始有此莫盛莫大之吉慶,上而承東朝之歡色,下以慰八域之厚望,聖心之嘉豫欣怳,固當如何?一邦含生,罔不鼓舞抃躍,黃童白叟,擧皆失喜噎嘔,咸曰吾君有子,宗社無疆,猗歟休哉。如臣微末,亦於是時,跡忝臺憲,身廁呼嵩之賀列,目覩無前之盛擧,區區慶抃之忱,寧有涯量?凡歡慶之極,自有戒懼之心,旣有戒懼之心,自切規祝之悃,固人情也。今當莫大之慶,敢效仰勉之語,惟殿下留察焉。嗚呼,七八年以來,上自大僚,下至庶官,臨食發嘆,當寢忘寐,雖愚夫愚婦,至無識者,一辭咨嗟者,顧爲何事耶?所恃者,惟是仁厚有如殿下,明睿有如殿下,而惟天惟祖宗,決無有恝然之理,故每以是不但自慰於私心,蓋將取必於天矣。何幸此理靡忒,元良誕降,惟天惟祖宗,果然降監,而垂佑,萬億年無疆之業,實基於此矣。殿下其可不益懋聖德,敬迓天休乎?卽今新正,三陽回泰,而矧玆大慶,適當是時,今日卽我殿下一新之政也。臣之所願於殿下者,繼自今凡於治心修己之工,發政施令之際,必也新而又新,誠之又誠。懋聖學,則必思體念而服行,毋徒應文而備數。做蕩平,則必思建極而明好惡,以通一世之是非,無徒兩邊之對互。開言路,則必思培養之道,無爲摧折之擧。愼賞罰,則必思褒忠而伸枉,無爲保奸而容慝。恤民隱,則必思約損振刷之道,無爲煦呴牽架之政,無論細大,一切言動事爲之間,必祛姑息苟且之意,務爲宏遠久大之規,克體維新之天道,承藉滋至之休慶,誠如是,則豈但一時臣民之幸?將爲燕翼萬代之式,惟殿下念之哉。嗚呼,天下萬事,孰有大於保養元良者乎?《書》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先儒釋之曰,人自初生保養,乃可全其善。今我元良,方在襁褓中,敎養之道,宜若無所施,而古人有胎敎者,子之在胎,猶可施敎,則矧已載生而載育乎?然則古者,太子生,敎以禮者,必有其道而書之垂訓,非偶然矣。蓋人之初生,固蒙蒙然耳。然旣有耳目之官而外開,自然心志之靈內感,知覺日而漸慧,運動日以漸勝,雖以醫家日限言之,三日七日之間,亦有迥異而不同者矣。旣有感發長進之理,則其所感之事,不可不愼,臣謂椎#148316;去濕之間,進乳約襁之事,無非有正道,不可忽慢,而至若阿保之人,尤宜愼簡。《記》曰,必求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爲子師,子師者,卽乳母也。夫乳母之於子,有肖似之理,以其乳哺之所養,性氣之相習故也。其不可不愼簡,有如此者矣。臣愚衷所發,輒此煩絮,其事雖細,所關則大,惟殿下察納焉。昨日本府五啓之俱停,不識其何謂也。邦有大慶,霈澤旁流,小小罪犯關係未甚之類,不害其咸囿於曠蕩之典,而古人猶謂之小人之幸,其慮之也亦深矣。矧夫鞫囚之所犯,勿論其淺深,均是緊出逆招,閱歲爭執者,則國論之嚴,此焉可知。雖殿下,欲有酌處,亦宜詢之廟堂三司,覆難可否而後方可出入之矣,是豈一臺官,率意徑停者哉?隄防之漸弛,未必不由於此,臣竊駭歎也。停啓臺臣,不可無責罰也。念臣至愚極陋,百無肖似,初無有片善寸長,可以需時用而應世務者,語其見識,則自少荒嬉,都無省解,以其言議,則賦性昏愚,全不別白,特流俗之一措大耳。重以卄年貞疾,自分病廢,望絶當世,而前歲科名,蓋云僥倖,只緣國家用人,專責之科目,故雖以如臣者,猥在收檢之中,向者姓名,誤登翰剡,幸賴世有公議,得免玷誤名器,因此輾轉,坐邀誤恩,特命陞下士之列,臣心之感惶愧懼,迄玆冞深。前冬郞署之命,適奉於在鄕之日,雖卽變通,繼而有柏府之恩除,千思萬量,冒出無望,兩日再違,幸蒙薄罷,至今追惟,尙且震懍,不自意恩罷未數月,遽勤收敍之命,收敍纔數十日,復奉牽復之命,除書馹召,聯翩遠辱於鄕廬病伏之中,臣聞命震惶,不敢久淹,歸伏私次,亦有日焉。病思迷錯,未暇爲控章乞免之計,泯泯縮伏矣。際此邦慶無前,縟儀將擧,驚喜顚倒,不暇他顧,冒沒入肅,隨參賀班,旣伸微忱,自劾而去,固臣之素計,夤緣倖會,淟涊盤礴,非臣之所敢出也。噫,今之辭遜官職者,孰不曰疾病情勢?而就中飭讓者多,若臣之自畫於見識者,諒由肝膈之忱,其情其病,皆是實狀,以學識苟可以一分可堪,以疾病苟可以一分可强,則夫豈敢飭辭巧避,以欺君父哉?臣雖無狀,決不爲是矣。今日起居之班,自與常時有異,獨臣拘於情病,不克趨參,偃便退處,義分都虧,瞻望悚觖,辜負滋大。伏乞聖慈,留心於椶覈之政,亟賜鐫削,無曠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安私分焉。臣初不以言官自居,則不當妄有論列,而旣切由中之憂愛,適有目下之慨惋,敢以草草數語,輒此云云。循省初心,尤切歉愧,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左右揣量,末由進身,拜疏徑歸,臣罪尤萬萬矣。亦乞速降譴罰,以彰逋慢,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件條陳,予固嘉之,可不留意?其於侵斥憲臣事,特諭纔下,初入臺地,猶尙如此,其他可知。勿辭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醫官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柳徵瑞,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日氣陰濕,聖體未知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向來諸症候,俱不復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今日乃元子誕生後初七也。大小臣僚,顒望之餘,今聞醫官瞻望後來傳之言,則以爲形體壯大,氣度岐嶷,耳目口鼻,亦皆雄偉而緊固,殆同三四朔嬰兒云,此實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也。誕生後氣質凡百,未能詳知,猶以爲鬱泄矣。今聞醫官之言,此非泛然天生之人,眞聖人出矣。其爲歡欣慶抃之心,殆與二十一日無異矣。上曰,啓辭入來後,事當卽命入侍,而今日啓請入診,意固有在,故使醫官先見元子,後使之入侍矣。醫官之言亦如是,故予亦問之曰,汝或有意而見,故然乎?爲敎而元子充實,則果充實矣。興慶曰,今日啓辭,當有元子問候之語,而此等事,當遵前例,考諸前例而無之,故不得問候矣。聖候診察,久未爲之,令醫官入診,何如?淳曰,聖心方在欣悅之中,故似然而湯藥停止,今已久矣,無他症候,此尤多幸矣。上曰,只使首醫診察,可也。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雖重按中氣,頗實而平和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服矣。興慶曰,湯藥停止已久,更爲議進乎?上曰,氣姑如常,停止,可也。興慶曰,向日諸大臣請對時,俱以惜福之意,有所陳達矣。以私家言之,若是貴重之兒,則必賤以養之矣。每事必須務存損約,以盡惜福之道,何如?上曰,今日醫官,亦見之矣。襁衣等物,不用新件,亦以綿布爲之矣。淳曰,聞醫官所傳之言,不勝欽歎之至,新生元子,以綿布爲襁衣者,古必無是事矣。闕內房堗,調適極難,以是爲悶矣。興慶曰,寒煖之節,必使適中,毋或過溫事,申飭保母等處,宜矣。上曰,唯。今所居之室,極爲淺狹,三四朔後,當有遷移之道矣。淳曰,醫書,百日之內,不可移動云,故古則百日之內,不解襁屬,今世人則未久卽解之,此非矣。所居雖狹,勿爲輕移,似好矣。興慶曰,聞所居之室,非但狹窄,極爲淺露云,房堗則雖不可溫,門戶必爲固閉,以防外風,似好矣。上曰,唯。淳曰,古則新生兒,以綿爲帽而着之,今世則只以勒子覆顖門而已,此甚好矣。頭部當使毋溫爲宜,今亦用勒子之屬,或於寢時,以薄衣覆之,未知何如。上曰,古則必着綿帽,今則無此規矣。綿帽必過溫,何可着之乎?興慶曰,極知惶恐而累歲企待,幾乎望斷之餘,惟皇天與祖宗,眷祐我東方,乃有此莫大之慶,以啓我億萬年無疆之業,凡我八域臣民,孰不鼓舞而歡悅乎?必有各別曠蕩之恩,以副其心,使之咸囿於春風和氣之中,然後可以迓續景命,而今此赦典中,或有未入之類云,使之更爲抄啓事,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興慶曰,自古以來,元子誕生,何代無之,而豈有如今日之慶乎?己卯年景廟痘患平復後,先朝親臨疏決時,只一希載外,盡皆放釋,雖曰赦者,小人之幸,而如許大慶,前古所無,比諸己卯,尤似較重,赦典亦不可尋常爲之,宜有大段曠蕩之道矣。上曰,予年已至四十有二矣,屢次失望之故,今番則初不企待,意以爲不過如前矣。亦無踰月之事,而聞誕生之報,猶爲未信,親見之後,始爲快幸,而今日亦使醫官,詳視之矣。此實祖宗朝德澤未泯,而有此大慶也。頃者李判府事,謂之泰運者是矣。當此泰運,尤宜日日孜孜於民憂國計,使八域含生,常在於和氣之中,亦迓續景命之一道也。頃者以福我元良爲敎者,有意而言矣。興慶曰,以今日民事言之,則荐飢之餘,下戶殘氓,困悴於徵斂之政久矣。田稅大同凡係惟正之供,固不可議其除減,而至如還上,最久一年條,雖或蕩減,未必爲實惠矣。惟是各樣軍米布及身米布,辛亥壬子兩年條,未收頗多,此則竝皆特爲蕩減,而癸丑年七月以前,騎步布各當未收,亦爲一體蕩減,則似合於慰悅之道,廟堂諸議,皆以爲然矣。上曰,此則爲實惠乎?廟議亦同然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依此爲之,可也。{{*|抄出擧條}}淳曰,今番疏決,如己卯年親臨疏決,則似好矣。春躋曰,還上虛錄禁錮諸人,皆不入於歲抄中云矣。淳曰,其時諸罪人,罪名讀而白之,則自上處分矣。上曰,明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持今番仍秩文書,吏兵判,持歲抄文書,入侍,可也。{{*|出榻敎}}淳曰,古有王子,正月誕生,古人以爲國家之福,蓋正月爲一年之首,而乃三陽開泰之時故也。必有別樣蕩滌之典,然後可以迓續景命矣。上曰,如此好機會,金吾諸囚,收殺爲宜,定配者猶可謂安矣,在囚者,豈不可憫乎?春躋曰,臺臣之意,亦如此,昨日有若干停啓,而果有疏斥者矣。興慶曰,朝家曠蕩之典,宜無間於生死矣。辛丑兩臣事,殿下尙今靳固,臣亦嘗數次陳白,而未蒙允許,誠甚抑菀矣。彼兩臣,斷斷血忱,惟在於爲宗社也,爲國家也。其間小小曲折,姑捨勿論,旣是爲國而死,則豈非冤枉之甚乎?半朝廷之人,擧皆稱冤,而名在《丹書》,尙未伸白,群情莫不抑鬱矣。當此大慶之日,死者有知,則彼兩臣,亦當鼓舞於泉臺之中而大霈之下,獨未蒙恩宥,則寧不愍惻乎?請加三思,特垂惠澤,使生死之類,咸被聖恩,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明日入侍時,當有下敎矣。戊申小醜時,干犯之類,不入於歲抄中乎?右牒呈大元帥之類,無可言者,而愚昧恇㤼如韓日運等輩,豈有深責之理乎?春躋曰,還上虛錄,不入於歲抄中之類,竝皆書入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殿下卽位以後,勤學勤政,迥出百王,而治效未著,此不過如臣等輩,忝居重任,無所裨補之致,而亦豈無仰勉之道乎?極知惶恐,而敢此仰達,殿下於平日實地工夫,或有所未盡處,況今日正是貽謨燕翼,啓祐後人之時也。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至誠於事天,至誠於愛民,至於接下之際,亦必以誠心,可罪者罪之,可用者用之,政令施措之間,無不出於一誠字,則誠信,猶可及於豚魚,況彼人心,豈無感動之道乎?臣敢以責難之義,如是仰達矣。上曰,頃者以誠字陳達之言,予不忘矣。今玆所達之言,尤好矣。淳曰,臣方帶經筵,竊有愚見,敢此仰達,頃日大鵬之敎,非一時偶然下敎也。殿下有大有爲之志,臣下熟不知之學問工夫,立志爲第一,而必有規模先定,然後可副聖志,此則大有爲之道也。只在聖德之加勉,不在他道,而如文爲節目中小小,申飭,非所謂大有爲之道也。上曰,頃者果有此敎,而此非小小節目所可副志,予豈不知乎?一副當所定則有之,徒言而不行,則亦非誠矣,此時庶可爲矣。嘵嘵之世道,或可挽回而果如予志,未可知也。淳曰,此實萬世所無之慶,考之前牒,亦稀罕矣。自二十一日以後,萬物皆有回蘇之望,殿下乘此機會,益加奮勵,以破朋黨,則此時群下,豈不奉承乎?上曰,所達好矣。予所謂好機會者此也。春躋曰,大臣不爲命招乎?上曰,然矣。春躋曰,奉朝賀,何以爲之乎?上曰,必不入來矣。春躋曰,頃日賀班,無不進參,如宋成明、李眞望,亦爲入來矣。聞成明將欲出去云,屢次,申飭之後,今始入來,或可使之入侍乎?上曰,有官職乎?淳曰,眞望、成明,俱爲參贊矣。上曰,眞望方帶經筵,而成明非備局堂上乎?淳曰,然矣。上曰,以閭閻間事言之,凡人有慶,必有相問之道矣。成明知予欲見之心,則何必出去耶?備局堂上,差下,使之入侍於後日次對,而此非羈縻仍留之意,亦爲使聞,可也。淳曰,以實錄考出事,今日將出去矣。元子宮臘劑,方劑進,而臣當監劑,四五日後,似當畢矣。監劑畢後,出去之意,敢達。上曰,知春秋,更有何人乎?興慶曰,申思喆、李廷濟,皆有老母,趙尙絅方爲本兵之長,可去之人,只有尹淳,而考出非時急之事,監劑畢後,出去似無妨,故在外時,已有相議者矣。上曰,雖考來之後,擧措必不少矣。淳曰,當設都監矣。興慶曰,元子未及冊封之前,何至緊急乎?上曰,次序將何以爲之乎?興慶曰,冊封之前,次序如前,而冊封之後,事體自別,當有變改之道矣。上曰,冊封後則稱號,當陞乎?興慶曰,雖以義起爲言,而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國家以統序爲重,大殿問安,每先於大王大妃殿,以此見之,嬪宮之無號,尤爲掣肘之端矣。淳曰,以弟及之義言之,必有變改之道矣。都監雖設,何至曠久乎?一玉印造成之役,似不重難矣。興慶曰,戶曹,元有所儲之玉矣。上曰,然則監劑畢後,出去,可也。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有仰稟事矣。今此元子宮供上進排等事,以世子宮一例爲之事,下敎矣。考見謄錄,則辛丑年,則有書筵炭等物進排之規,而己巳年無之,蓋無開筵之事故也。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書筵炭,必在於冊封後矣。淳曰,然則姑以己巳年例磨鍊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明日三司當同爲入侍,而兩司則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陳疏}}。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秋曹堂上,當依下敎竝爲入侍。而判書張鵬翼,謂有身病,不爲入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纔已承牌入來,而足踝上疔瘡甚毒,實無入侍之勢,莫重疏決,長官將不得入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入侍。令次官入侍。 ○又啓曰,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吏、兵曹判書,三司,依昨日下敎,竝爲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前會寧府使李重新,前義州府尹鄭益河,未赴任改差,所授加資,竝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繕工假監役朴弼賚,呈狀內,矣身旣老且病,實無供仕之望,卽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會寧府使,金浹爲永興府使,韓德弼爲綾州牧使,成範錫爲龍岡縣令,趙正萬爲知敦寧,權熻爲兵曹佐郞,金廷鳳爲禮曹佐郞,金琂爲校檢,李顯弼爲社稷令,朴師休爲司䆃主簿,金枋爲典牲主簿,李蓍徹爲典牲奉事,趙明履爲平安南道京試官,趙榮國爲慶尙左道京試官,李錫杓爲全羅左道京試官,任{{!|𪼛|⿰王集}}爲忠淸左道京試官,成均博士單安正仁,光興君橏,月善君{{!|𪺅|⿰火憲}},行坡平副正彬,以上敍用。醫官許信,今加嘉義,崔周慶,今加通政,內官高鳳獻,今加正憲,以上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入直,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景淑呈狀內,所帶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緊任,每於擧動時及輪直之際,多有掣肘之端,斯速入啓處置云,兩任之難便,誠如所訴,不可强令兼察,李景淑禁軍將之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副護軍金爾樟、洪敍一、閔思淵、洪致榮、李天駿、沈若晦、鄭恒賓、洪好人、崔炯、許樹、朴弼乾、李東昌、李信侃、韓晉起、申命徵、金夢魯、李興祥、崔震一、金相玉、李廷熽、徐行進、鄭纘述、李漢弼、金相璧、李浤、朴守慶、李重泰、李榏、李潝、崔齊白、魚必遠、金鑮、成胤赫、韓配奎、姜一珪、吳盛載、梁彬、朴昌徵、洪禹平、韓師昌、申思周、崔宗周、柳東茂、柳世復、安湜、李熙齡、張友軫、張斗紹、朴俊慶、李景勳、李倚天、韓師善、許信、沈棆、趙尙綏、金鳳章、韓命斗、卞重傑、柳萬增、權儆、李東芳、金天柱、李聃錫、趙榮祿、盧恰、宋堯卿,副司直趙觀彬、徐宗伋、金應福、金浩、李濟、吳命新、成德潤,僉知三單金萬泓、韓萬慶、李馨遠,統制使落點,具樹勳。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柳萬重,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元子宮供上,各種臈藥,今當劑入矣。所入牛黃,其數當爲十部,而元貢遺在無多,取考前例,則有別貿進排之事,以此分付戶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點考及下番軍賞試才,因陳賀退行事,頃已啓下矣。本月晦前,餘日無多,內中日未及稟行之前,軍門賞試才之設行,事涉未安,而在前有故時,有回糧給送之例,今亦依前例,本錢間磨鍊分給,而別破陣,則退朔追試,新番軍兵點考,則今二十九日,南小營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朝前郞廳,奉審兩殿,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大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淸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至於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狼藉,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甚多,無數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大段沾濕,至於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云,依例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黃海監司狀啓,則道內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卽遭母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吏、兵判,三司,同爲引見時,行判府事李宜顯,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申昉,同義禁李德壽,同義禁李瑜,刑曹判書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副應敎吳瑗,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達夜雨下,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安寧乎?上曰,然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夜來亦何如?上曰,好過矣。命均曰,昨參七日問安,喜悅之心,難以盡達。且聞入侍醫官所傳之言,岐嶷非常云,天降之人,固異凡人,而聞來下情尤不勝欣喜之至。宜顯曰,調養之節,必極盡爲之,而連得平安云,欣幸欣幸。命均曰,日氣甚不好,保護之道,節適甚難,各別申飭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別擇乳母事,諸臣已有所達,而卽今所定之人,無不足之歎乎?上曰,其後更爲擇定,而來歷與爲人,竝爲詳審矣。興慶曰,備局有定奪事,先爲稟達乎?上曰,先稟,可也。興慶曰,昨以民情慰悅事仰達,辛、壬兩年,身軍米布未捧者,旣皆蕩減,則公私債徵捧,亦係民情愁怨之一端,姑令停止,限秋成勿徵事,分付京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今方差出,催促新薦,而前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李德重等,因赦敍用矣。翰林,今若付職,則別兼,自當減去,而翰林,必不當薦事,然則新薦無期,李鼎輔等三人,還爲削職,似宜矣。曾於甲辰年,別兼春秋趙趾彬、呂善長,方帶別兼,而削職,翰林曺命敎gg曺命敬g,因赦給牒,故其時陳達,更爲削職云,前例如此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今春水陸操巡點等事,一倂停止爲請,而兵使金洸狀啓,習操巡歷及營將巡點,何以爲之,爲請矣。水陸操,去秋旣已設行,今當停止,而營將巡點,則亦不可全廢,抽牲gg抽栍g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兵使李重新狀啓,今春兵使陸操,營將、城將巡點,何以爲之事,取稟矣。本道上年秋操,旣已設行,依湖西例,只令營將、城將,抽牲gg抽栍g巡點,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我國漂海人白貴得六名,淸人,持咨文領來,故自義州府,各人等問情後,定將校押送,緣由馳啓矣。此則皆是平壤之人,與三南漂海者有異,而旣自灣府,問情馳啓,別無上京更問之端,使之仍送本土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齎咨官事,至今未及稟定,宜速定奪,趁來晦可以入送矣。興慶曰,判府事徐命均則以爲,當送齎咨官云,朴文秀則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入去則當順成云,大提學尹淳則以爲,今當勘律以往,則事體當送陳奏使,使臣之新還者,雖言其必爲順成,而萬里外異國之事,有不可料度,其所主掌而與之相約者,若身故或遞職,則似不無狼狽之慮,使臣當依例入去,而齎咨官不可入送云,議論若是不一矣。上曰,齎咨齎奏,亦異耶?興慶曰,送咨文則爲齎咨,送奏文則爲齎奏,而所謂齎奏官,例以堂下武臣,極擇差出,與譯官同爲入送,則事體,稍重於齎咨矣。今番當勘律奏聞,則別使雖難更爲入去,而有不可只送齎咨,當送齎奏官矣。命均曰,以事體言之,當送使臣,故尹淳之言如此,而亦非必欲送使臣也。彼中,曾有勿送別使之咨,今番則旣聞其言,不必更送別使。且謝恩,每在於罪人擬結之後,先送齎咨,得其完結,然後謝恩則當兼於節使矣。齎咨齎奏,無甚關緊,而擬律則自前爲奏文,今亦爲奏文,而名以齎奏官無妨矣。上曰,他大臣及備堂諸臣之意,何如?宜顯曰,臣則不敢參涉於廟謀,而纔經奉使之臣意見如此,不必送使。且年前彼中,有今後勿送別使之言,而再昨年,小臣奉命以往,蓋以重其事之意,破例以送,以此言之,亦不必送別使矣。寅明曰,臣則與尹淳之意同,在我之道,當謹守常法,且照律,事體至重故也。尙絅曰,今若又送別使,則還來之期,必未及於節使未發之前,若然則節使後,又將送謝恩使矣。大抵使行,大有弊端於彼中,彼人之不送別使云者,似有其意,雖送齎咨官,足以順成,則何必送別使乎?昉曰,尹淳之議有深意,而以事情推度,則雖送齎咨官,似不至於執頉生事之境,今以此事而送別使,亦重難矣。瑜曰,臣始聞尹淳之言,以爲道理當然矣。然回還使臣之言,旣以不送使爲宜,在外諸議亦然,何必(必))送使臣乎?事之次序雖倒,此則勢固然也。今從使臣言,宜無妨也。上曰,若送使臣,則當兼謝恩,而謝恩則當在完結之後,今番則只送齎奏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犯越罪人所掠物件,自前列錄移咨,而勘律時,竝爲入送矣。辛卯年,則只是人蔘,自此以渠輩盡爲出賣,不得入送爲語,而彼中猶不致責矣。今番使行時,彼人以爲所掠人蔘,當送而不送云,故譯舌輩,以罪人時未勘律,勘律後當爲入送事,引前例爲答矣。辛卯年,則雖不入送,而今旣執言,則宜以當初所報掠取之數,盡爲入送矣。興慶曰,其數不過一斤餘,而彼旣執言,則今何不送耶?旣不可徵出於渠輩,當自戶曹磨鍊送之矣。上曰,然矣。瑜曰,自戶曹送之,殆同自備,終不成體段,必分付關西道臣,分定於江界、渭源等邑,使之如數入送事,自備局行關,而關文,則以偸採罪人等人蔘某數,準量入送於齎奏官行中,爲宜云,則外面亦似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先納禁府文書乎?上曰,先告歲抄文書,而點下者亦一體告焉。寅明告前縣監全近思、金泰壽、李文標、韓日運事。上曰,竝敍用。寅明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上曰,李鳳徵、李玄逸、睦來善、鄭楷,竝置之。尹鳳朝事。宜顯曰,被謫之罪已脫,而未及敍用矣。上曰,已有下敎矣。內官任庭甲事。上曰,此事誰有知之者乎?寅明曰,罪則不知如何,而不可復置掃灑之列,置之無妨矣。上曰,然矣。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權卨事。上曰,置之。前直長金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告罪目。上曰,以人燁之三寸姑母夫被罪,今若置之,則在渠爲身累矣。職牒還給,何妨也?仍命職牒還給。前主簿李公胤事。上曰,所重存焉。今不可擧論耶?宜顯曰,自前國家病患,以議藥不謹,雖被一罪,而猶有放送之事。況公胤已死,何至不爲擧論乎?上曰,其時見之,則狂妄之狀,不可盡言矣。今已身故云,職牒還給,可也。前府使呂渭良事。上曰,朴致遠,予欲減等,而金吾請放,故放送矣。此事則何如耶?寅明曰,此亦身死,死後不給職牒,則似過矣。命均曰,身死後,不給職牒之罪,不如此等罪矣。上曰,職牒還給,可也。寅明告朝臣永刊仕籍秩,前持平李挺樸事曰,此亦已死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不敍秩,前掌令崔致重事。上曰,致重事無狀矣。寅明曰,他重罪皆敍用,則豈於致重而不爲敍用乎?上曰,如此心術,雖十世當不宥,而初旣點下,已示弦韋,邦慶無前,竝施蕩滌,此亦敍用,可也。寅明告朝官刊去仕籍秩,前典籍方聖規事。上曰,古有柳下惠、盜蹠,似不必深罪,而全釋猶如何故,點下矣。命均曰,萬規之同生,何可在仕籍耶?尙絅曰,以參下積仕,仕滿陞六,故臣在東銓時,爲典籍矣。上曰,渠之當初行仕怪矣。然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朝官收職牒秩,前監察柳鼎茂事。上曰,此是他日經筵,更竭餘蘊云者耶?敍用可也。寅明告堂上宗室被謫蒙放,㮒事、河事。上曰,竝置之。命均曰,夜雨太過,宗廟前後殿,皆有雨漏處,今當奉審,而提調臣趙尙絅,以歲抄文書,不敢出去,臣則先爲退去,奉審之意,敢達。上曰,先退可也。命均退出。寅明告堂上官削職秩,前牧使李守身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濟州牧使之持來一匹馬,似非重罪矣。寅明曰,濟牧之私自取馬出來者,雖犯禁令,而當此大赦,似有蕩滌之道矣。上曰,濟牧取馬,若不嚴處,何以禁戢貪吏乎?此則限其身禁錮可耶?寅明曰,此非終身禁錮之事也。上曰,給牒則爲敍用之階,勿論雖可,而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堂上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柳淀事。曰,此則儲置米十六石未捧之罪也。上曰,此罪何如是重耶?尙絅曰,若限滿,則罪名自解矣。上曰,旣有年限,則何謂之永勿除職耶?尙絅曰,《明律》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前郡守趙儼事。上曰,敍用。寅明告堂上官收職牒秩,前府使金鼎夏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官罷職秩,前縣監李弘邁事。曰,今番赦已放謫矣。上曰,置之。前府使蔡橚事。上曰,職牒還給。前獻納鄭宅河事。上曰,敍用。寅明告朝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鄭舜命,前郡守梁有成,前縣令洪致厚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秩,前郡守李蓍明,前縣監金道彦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縣監金天器事。始炯曰,此則臣爲慶州府尹時,以査官推覈者也。其卜馱見捉於巡卒,則大口、甘藿爲卜,而中藏錢文,似爲六十餘兩云,故臣未見其錢,而以巡卒之言報使矣。上曰,此與金道彦事,何如耶?寅明曰,罪實無間矣。興慶曰,濟牧之取馬,旣已蕩滌,以六十兩錢而何至永廢乎?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削去仕版秩,前正郞安允中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此則渠之持身不謹之過也。寅明曰,官物私用,亦皆蕩滌,則此猶有間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前縣監兪斗基、孫景翼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被謫蒙放秩,前牧使鄭宅河事。興慶曰,在官未久,卽爲遞來,故多有引用者而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臣嘗見其人,似非貪濁者也。上曰,外貌則難知矣。如安鍊石者,外貌亦殊常,而朴致遠,以外貌見之,則不是貪濁者,而貪吏,則無過於致遠矣。前府使李悟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今因贓汚事,有所懷敢達,守令贓汚,自有當律,而況身居當路,受人賂物者,亦一贓汚也。朝家不可不嚴査明覈,與受一體定罪,以爲懲礪之地,臺閣固以風聞論事,而如有某人受賂之跡,則雖大臣、重臣,必皆指名論劾,或行査得脫,或終不得脫而抵罪,處分明白矣。近來,則臺臣雖有所聞,不欲單擧結怨,必混同爲說,夫群下稟性,人各不同,或有律己不甚嚴者,亦或有律己極嚴者,雖其不欲沾沾自喜結黨延譽,而其所自處,或有不下古人者,今若汎以當路受賂爲言,則其貪濁者之得免,固幸矣。而淸愼者之混被黯黮,豈不切迫耶?向來韓師善之論兩武倅,其言如此。而日昨金錫一,論李重新之啓,又以販貿耽羅,載輸當路,爲言,旣曰當路,則大臣、重臣,豈皆不難安耶?且人主,居億兆上,可畏惟天與民,可憚者,惟朝廷士君子。而今若混歸之於恣行貪濁,厚受賂遺之科,則自上視群下尤何如?而君道之日亢,臣道之日卑,未必不由於此,非細慮也。旣云販貿耽羅,則必有的聞,而又聞非如魚果之微云,如此而置之,則此其辱朝廷羞搢紳甚矣。臣意則李重新,不可不拿問嚴覈,以爲各別査出定罪之地,斷不可已矣。興慶曰,在外時,已有所相議者,宋寅明之所達,是矣,此事,不可不明査處之,豈使搢紳諸宰,皆在於黯黮之科乎?上曰,當先緘問於臺臣耶?寅明曰,徑先緘問臺臣,事體不當,李重新,爲先査問,前頭更議覈出之道,爲宜矣。興慶曰,其在事體,不可徑先緘問於臺臣,李重臣,先爲拿覈宜矣。上曰,李重新,拿問明査,可也。{{*|出擧條}}寅明告稟秩,羅煣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臣於戊申年,已有陳達者,此則宜放矣。宜顯、興慶曰,放之宜矣。瑜曰,湖中人,皆言其倒置矣。上曰,放。宋楷、宋重弘事。上曰,此則何如?寅明曰,宋楷則初非以其名出於賊招,宋重弘,則成衍之招以爲,宋國休父子云,故竝拿,而成衍招,初不實矣。上曰,宋國休,若減等,則楷、重弘之置於減等倒置,放。興慶曰,成衍之招,元不分明矣。宜顯曰,宋哥在竹山,而自是惡類也。李聖至事。上曰,何如?寅明曰,初不出於逆招,而以當初不納禁府都事之故,希亮之事,得成云,而亦似冤矣。上曰,諸臣竝陳所見。宜顯曰,以其査頓,見之不好矣。上曰,當以其罪論之而已。何論其査頓也?昉曰,旣以減等,則計年當放,置之無妨矣。瑜曰,旣不出於賊招,而臺臣,以風聞論啓矣。卽今則與前有異,別無可罪之端,蕩滌爲宜,而若有可疑者,則從後罪之,未爲不可矣。上曰,苟有疑,則從後罪之云者,不當矣。放送可也。朴師孟事。上曰,此則最歇矣。寅明曰,崔宗華、李萬春,竝皆見放,則最輕者之尙在罪籍,可訝矣。上曰,放。沈得行事。上曰,放。權世章事。上曰,旣已出陸,置之。睦聖履事。上曰,減等。鄭暘賓事。興慶曰,當初文簿雖不善,而其後亦不無其功矣。上曰,放。炤事。上曰,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事。上曰,其心術則可痛,而此時當擧論矣。出陸。李興仁事。宜顯曰,此罪人,不可擧論矣。上曰,置之。李璛事。上曰,放。安鑮事。上曰,此事何如?若非安鑮,當初何以知其事耶?寅明曰,當初臣,以不可殺之意,有所仰達矣。瑗曰,渠旣入於賊黨,其不死幸矣。今何擧論乎?興慶曰,來言於崔奉朝賀,使之遠避,而不爲告變於國,則朝家之初傅生議,在渠,實爲大幸矣。瑜曰,古則有罪者,逬諸四裔,不與同中國,而我國之竄配無識之類於絶島之中,還可憂悶矣。上曰,島中置此等之類果悶矣。瑗曰,島中置此可悶之敎,似欠包荒,只當觀其罪狀而處之。上曰,所達是矣。安鑮則出陸。崔必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趙顯命則以爲,鄭暘賓、崔必蕃,無異同云,人之所見,蓋不同矣。上曰,全近思輩,皆敍用,則崔必蕃,豈不可置不論耶?瑗曰,必蕃事,關係軍律,則不可容議矣。上曰,臺臣方入侍,如李時蕃事。若收殺,則崔必蕃,宜減等矣。寅明曰,竹山,乃是討捕營,而聞賊報逃走,罪則重矣。上曰,無用之武弁也。寅明曰,大體以其罪論於赦典矣。上曰,量移。洪益龜事。上曰,勿論。瑜曰,海島不可仍置,移於他處宜矣。上曰,豈以疑心而移之耶?黃沈、吳鵬萬事。上曰,量移。其時入之云者,可悶,而亦入之云者,尤可異矣。吳彦賓事。上曰,放。吳命尹之改名命始者,其心術無狀矣。禹如天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渠則非自主張者也。興慶曰,只承順官長之令也。參酌似不妨矣,宜顯曰,官長之令,固有承順者,而豈可承順謀逆之事乎,臣意則置之宜矣。上曰,出陸。姜必齊事。上曰,量移。黃玉鉉事。上曰,其時則不忍言之事,而猶不無爲國之心,當用曠蕩之典矣,放送。鄭璉,陳漢相事。上曰,此事本來輕歇,竝減等。韓聖欽事。瑗曰,自北來者,多言其綢繆之跡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旣無身犯之罪,則出陸似無妨矣。宜顯曰,雖出陸,猶爲謫居,若出陸則似無不可矣。上曰,儒臣、臺臣之意,何如?瑗曰,臣則俄有陳達者矣。其情跡陰秘,不敢以出陸仰達矣。廷潤曰,其姪三人,逆節狼藉,而渠則初無出於逆招之事矣。然有不可輕議矣。命珩曰,此罪人終難輕議。上曰,出陸。李鳳祥事。上曰,量移,可也。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他罪人,猶量移,則鳳祥之亦許量移,未知其合當,直放宜矣。寅明曰,其時事,臣未詳知,而鳳祥旣坐亡命,臣方爲法官,不敢以彼此可否之議徑陳矣。尙絅曰,初旣量移,則當此大赦之日,又爲量移,未知其可也。宜顯曰,不於此時而見放,則殊無曠蕩之本意矣。昉曰,有停論者,有發論者,此事有難歸一,而以根本思之,雖與他罪似異,亦無深罪之端矣。瑜曰,方用曠蕩之典,則何獨於此事而不爲許放乎?瑗曰,本律旣是流三千里,則當此大赦,豈可量移乎?直放宜矣。廷潤曰,當初事,臣未詳知,而卽今每事蕩滌,則參酌爲之何妨乎?命珩曰,臣與儒臣之意同,直放宜矣。始炯曰,亡命本律之爲流三千里,臣雖未知其必然,而渠旣亡命,三年圖生,以法論之,罪在罔赦,此等干係至重之類,則雖當無前之大赦,豈可輕議酌處乎?羽良曰,當此大蕩滌之日,他罪皆宥,則此亦宥之,固無妨,然如此之類,不可輕議矣。興慶曰,初無亡命之事,朝家亦無捕捉之令矣。寅明曰,必明白其當初亡命與不亡命之由,然後可議其酌處矣。始炯曰,此事旣係久遠,臣雖未能一一記得,而當鳳祥緣坐擬律之時,稱以已死,以他屍檢驗,雖未知何臺官,而其時以此事發啓,只此一事,在渠亦足爲斷案矣。上曰,然乎然乎。昉曰,此事雖下問,終難歸一,惟在參量處分矣。上曰,此等處,予當自斷,而今玆下問,亦涉率爾矣,吏判事則極爲非矣。非以時象惡鳳祥,則明言之,可也。而猶以槽隅之說言之,入侍諸臣,猶如此,他尙何說?至於秋曹參判,非病於黨議者,而其所陳白如此,向者金尙星之疏,有驚倒欲狂之語,意謂自見慶事之後,諸臣皆有欲狂之意,於此等處,必不務勝,而今觀諸臣之色態,猶有舊套矣。予則謂當此好機會,足爲蕩平,然尹鳳朝,則當有弦韋,伊後別諭,意有在,非安排措置而爲之也。卽今諸臣,如以舊套,存諸心,則豈曰喜悅云乎?儒臣疏批,予以此等處言之者,蓋示予意爲然也。其時鏡黨事,極爲凶惡,則鳳祥事,亦無足怪也。而且十九下敎之後,如此事不必固執,反恐貽累於景廟聖德矣。鳳祥之亡命,非國家之亡命,乃時象之亡命,而此事朝臣看作重事。故予則折衷量移,如此之時,尤不宜以此事,更惹鬧端矣。然今聞秋曹參判之言,始知其以他屍檢驗之事,此則尤極無狀矣。姑先量移,卽令金吾,更考文案以稟。寅明曰,小臣所達,以未瀅下敎,極爲惶恐,而亡命之罪,旣已照律,則守法之外,無他道矣。申正模事。上曰,出陸。㗡梅事。上曰,小兒何知也?放送。朴來章、李世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科擧外場,極爲巧惡,當守法而已。鞫獄則得情者死,有疑者酌處,而此等事,則直招蒙準,不可輕議矣。尙絅曰,此事絶痛矣。其前安知無如此之弊耶?決非輕易處分者,而但李世瑃,則配於南中,朴來章,則配於三水別害鎭,其聊生必難,此爲可憐矣。瑜曰,此則不然,初不擧論則已。豈以渠之生理之難而有所容恕乎?然此罪終爲雜犯,亦不可以私心之絶痛,不爲擧論於朝家參酌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竝量移。寅明告身死未蒙放罪人秩。上曰,此類則無可論者,竝置之。刑曹堂上,進告刑曹文案。始炯曰,一千二百餘人文案浩多,未及徧考,而有入侍之命,故入來矣。羽良曰,放秩、稟秩、仍秩,其數甚多,先入何文案乎?上曰,先告輕囚案。興慶曰,此非自上親決者也。寅明曰,秋曹文案,則事體不當親臨論斷,殺獄與綱常强竊盜類,則刑官,當單抄入稟。而其餘輕罪,則盡放無妨矣。上曰,然矣。始炯告白殷昌事。上曰,此事何如?始炯曰,烽臺擧火,所犯雖重,而用刑至於二十七次矣。興慶曰,酌處何妨乎?上曰,參酌島配。始炯曰,私婢二德事,詳見文案,則崔致重發狀以爲,渠之四寸致敬,作變於其父墳,而使二德爲之云,二德,始入捕廳,已承款而移囚秋曹後,變辭八次,刑訊而不服,此是理無之事,亦無明證矣。趙尙絅始當此獄,尹陽來,亦連爲推覈,而終未得情,關係咀呪,故雖不敢擧論,而此獄甚虛疎,致重事,則萬萬無狀矣。尙絅曰,二德變辭,故訊問而渠以爲當初捕廳,則亂杖周牢可畏,故不得已誣招,及移秋曹,則不忍以無罪之人誣引,故變辭云矣。上曰,致重,俄有處分,而於國於家,極其無據矣。二德則放送。莫禮事。上曰,遠配。沙工金分伊事。上曰,放。順男事。上曰,參配gg參酌g遠配。上曰,全羅道罪人二名,迫於飢餒,殺食國馬一匹,此等事,何可不爲蕩滌於今日耶?竝放送事,分付。徒年案未及狀聞,而罪在赦前者,令到日,竝放送。形止狀聞事,分付八道,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徒年以上,雖逃亡者,竝爲蕩滌,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閔、李、尹三族編配者,定其寸數何如耶?寅明曰,雖四寸,猶爲法外,定其寸數,似不當矣。興慶曰,終是法外之事也。國家不必定其寸數矣。尙絅曰,其時閔哥、李哥,多出賊招,故遂至於擧族盡配,而幼稚者皆入於編配之中,幼稚之同參凶謀,似無是理矣。宜顯曰,緣坐,本有寸數,而至於閔、李、尹之擧族盡配,乃法外也。有關後弊。且比於他逆家,則有不均之歎矣。寅明曰,弼夢、弼顯,爲逆魁,而朴家則無如此事矣。瑗曰,當初處分,出於法外,當此大霈之日,豈不施曠蕩之典耶?廷潤曰,外議皆言其已甚矣。命珩曰,諸臣所達是矣。上命必寧書傳旨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尙絅進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前僉使張{{!|𭳞|⿰氵奭}}、崔萬夏事,前討捕使申益欽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僉使金祈應、李泰祥,前別將李文錫,前萬戶吳萬俊事。上曰,竝敍用。尙絅曰,未入歲抄之人,竝書入事下敎,故書入矣。仍告南德夏事。上曰,蕩滌。尙絅曰,浦項倉穀二萬石,入送北道事,曾有所定奪,而北道舡隻則狹少,難以載穀,聞前日浦項倉穀物,入送北道時,自嶺南,以兵舡載送,而今已歲翻,賑事萬分迫急,分付嶺南,毋論兵舡與地土舡,卽速載運發送,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自備局,各別申飭,催促運送事,分付嶺南,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權爀,時在龍岡縣,而科期已迫,必難及期進去,合有變通,而擬望之人乏少,曾有三司通擬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何如?上曰,北評事權爀改差。其代,三司中通擬以入,可也。寅明曰,都事,無再掌試之規云,而科期已迫,當有變通之道,居中都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居中都事,竝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寅明曰,江原都事朴亨潤,以科事,士子輩至於呈疏云,其勢將不得行公,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昨日入診時,有明日當下敎之敎矣,惶恐敢達。上曰,日已昏矣,後當下敎焉。尙絅曰,全羅前兵使李重新拿問事,纔因吏判陳達,允下矣。新除兵使李必耉,所當催促下送,而必耉,以其父尙KC04585,尙在追奪之中,故不敢赴任,連呈所志請遞,蓋死後追奪,自是極律,其子之不欲從宦,事理亦似然矣。興慶曰,李必耉,曾除外任而不赴,故故左相李㙫,以此陳達,卽許遞改。今亦如前處分,似乎得宜。而蓋李尙KC04585事,固無明白可罪之端,聞其時判金吾沈檀,以其自明之招,亦謂之有據云,而尙在罪籍,不得伸理,殊可矜愍,當此大霈之日,似宜有曠蕩之典,一番考見文案而處之,未爲不可矣。上曰,曾前許遞者,未知處分之得當矣。今若因渠不赴,考文案而有所處分,則事體不免苟簡矣。分義所在,不宜一向如是,各別嚴飭,使之斯速赴任,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李益命,以喜之緣坐,久在謫中,而喜之旣不承款結案,則其所緣坐,終是法外。而丁未年還置逆案後,更爲赴謫,至今不得放還矣。曾在戊申,有非承服結案罪人,則勿施緣坐之敎云,當此大霈之日,宜有參酌之道,故敢達。寅明曰,喜之逆則逆矣。而以其不承服而緣坐,謂之法外也。凶逆甚多,神人齊憤,故或不無法外坐謫者,而此終有關後弊,此類宜皆一番抄出啓稟,以爲通同査正之地,恐不當續續處分矣。上曰,法外緣坐之類,考見文案,書出一通,入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洪致祥事,其孫洪益三,頃有上言請伸之事矣。當此大霈之日,或可令金吾,考見文案而特賜處分乎?上曰,予曾見先朝下敎,此何可輕議耶?興慶曰,先朝甲戌年,復官之命,出於特敎,而其後辛巳年,還又削奪,或恐聖上,未覽伸冤時下敎,而只覽當初下敎而然矣。伊時小紙中列書姓字者,皆是僻姓,而元無書名之事,又有渠姓洪字云,此亦似不可爲大段可疑之端矣。上曰,當詳知先朝下敎,然後可以處之,前後日記,考出以稟,可也。{{*|出擧條}}上曰,臺啓中緣坐、籍沒之啓,若允從,則其同生輩當爲何律乎?寅明曰,其同生則爲奴矣。上曰,王室至親,不當爲奴,似爲偏配矣。廷潤所啓,臣之蹤地,決不可復冒於臺端,而向者一出,只爲新歲之一瞻耿光,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繼而國有大慶,不敢以情勢爲言,入參賀班,獲覩盛儀,臣之志願已畢,義在必退,故尋單縮伏,一味惶悚矣。昨伏見備忘,則以前啓之不卽收殺,辭旨至嚴,臣於此,已極惶蹙,而今者儒臣僚臺,相繼陳疏,詆斥停啓臺官,不遺餘力,則臣亦以參論之人,何可獨爲晏然乎?夫本府前啓,殆成卷軸,而俱是關係鞫獄,罪名至重,則不敢以一二臺官之意見,擅自停止。而適當無前大霈之日,亦宜有曠蕩之道,故陳賀之日,臣與長僚及持憲,合席相議,其中四五件事,消詳停之。此實出於十分斟量之意,而侵詆之言,左右迭發,臣益不勝瞿然之至,昨以僚臺處置,天牌降臨,而兩疏旣入,物論方張,不敢唐突冒進,終未免坐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今又召牌狎至,分義是懼,黽勉趨承,入侍前席,而顧臣情勢,實難一日冒居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疏斥,已知過中,旣不參啓,則今者爲嫌,亦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尤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相持,尤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亦若前啓,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邃已停啓,其於泰績,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俱涉太過,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持平金錫一出仕。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不施軍律於其時,則猶今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啓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特諭之下,此等之啓,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泰績之兩司俱發,初已太過,則猶今爭執,其涉支離,其勿强煩。又所啓,直講,係是師儒之任,而文德謙,處地卑微,遽爾冒授,新除之下,物情莫不爲駭,請直講文德謙改差。上曰,依啓。又所啓,凡臺閣論人,貴在公平,苟或挾雜,則不可以服人心矣。再昨憲府六啓,實有許多機關,欲論李潚之統帥薦望,而指東言西,欲斥尹東卨之戊申樹立,而語多粧撰,欲遏鄭益河進用之路,則按査白脫之事,謂有餘謗,引例方遞之職。又請遞改,其循私逞憾之狀,已不可掩,而至於李箕鎭事,則本道都事,自言昨秋,不爲覆審永興之田政差錯,初無可言。而白地做出,構成箕鎭之罪,李重新事,則向日筵臣,皆稱善治,今此所列,亦不近理,當此國有大慶,聖敎勅勉之日,在廷群僚,孰不欲精白其心,奉承休命。而惟彼憲臣,新入臺地,汲汲自效者,都是用意排軋之言,此等之習,誠甚不美。而況其不問長僚,暗地發啓,非出公議,此尤可見。其在責勵之道,不可置之。請持平金錫一,罷職不敍。上曰,金錫一所陳,雖有機關,今者譏斥,亦不爲機關乎?此正責人則明,責己則暗者也。不允。又所啓,當此大慶,親臨慮囚之日,秋曹長官,不爲入侍,致令次官擧行,雖未知其病故之,如何?而事體苟簡,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臣以金錫一罷職不敍事,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兪,乃反以責人則明,責己則暗,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錫一之啓,都出於用意傾軋,而以廟薦等語觀之,其意不專在於此,而暗地機關,顯有侵逼大臣之意,其心所在,誠極不正,故有所論劾,而聖敎反以機關責之,此莫非如臣無似,久據言地,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何顔面,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憲臣所啓,雖曰過中,而在於特諭之前矣,嘉奬之儒臣,初入之憲臣,亦有循套之心,則今者相勉,豈惟在於金錫一?俄者下敎,良由於此,飭勵之言,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瑗曰,臺閣論事,惟當觀其是非,以爲可否,鄭益河,旣已白脫,且以親年七十,呈狀當遞,而金錫一,至請改差,誠極非矣。而諫臣避辭中,汎以錫一諸啓,專論廟薦,侵及大臣爲非,此則未免失言,臺閣,與大臣抗職也。言不宜若是,惟當斥其所論之非耳。第諫啓之批,乃以機關爲敎,此甚未安,諫臣之論金錫一,有何機關乎?至於金若魯、韓翼謩,則以循套爲敎,而此則不然矣,鞫逆之論,豈有套乎?上曰,金若魯於諸啓中,只論尹邃而仍竝及尹㝚,是有査滓而然矣,予甚非之。瑗曰,尹㝚事,臣亦嘗論之矣。臣等之尤嚴於此論,豈有一毫私惡於㝚、邃而然哉?邃於賊招,最爲緊出,情跡狼藉,而金錫一,急於容護,汲汲停啓,則三司之臣,惡可無言乎?上曰,尹邃,雖曰緊出,而韓翼謩之以竝停五啓爲言者,其意實在尹邃,而如是爲言,豈不尤非乎?瑗曰,金若魯,雖以停尹邃啓爲非,而韓翼謩之意,豈必與金若魯同乎?人之所見,固自不同,韓翼謩之言,實得臺體,而聖上,以意在尹邃,而汎論五啓,爲韓翼謩之罪,臣誠惶恐,此乃聖上,求過於臺閣也。豈不慨然乎?上曰,凡人有慶喜之心,則凡事都忘之。而今此大慶,爲日非久,而諸臣氣色,猶尙如此,誠爲慨然。瑗曰,諸臣,幸覩宗社莫大之慶,孰無歡欣鼓舞之心,而其在近列者,抃喜之忱,尤當何如?而大道理之所當爲者,豈可因喜而廢之乎?上曰,此則然矣。瑗曰,金若魯疏批,以頃日奬諭,自知過矣,爲敎。此亦殿下失言也。頃日金若魯所論,不過草草數啓,引見獎諭,似乎太過,而固出於來諫之意也。曾未幾何,因論一鞫囚,而又有自知過矣之敎,大聖人辭令,豈宜若此乎?上曰,此言誠是,當留意矣。瑗曰,今番赦典,雖務主曠蕩,而干係惡逆者,則豈可蕩然無防乎?如權益寬者,亦入於蕩滌中,此則亟宜收還矣。上曰,權益寬爲敍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權益寬敍用時,予意謂必有如此之言矣。今此莫大之慶,謂諸臣宜忘時象,而猶不忘之,誠嘅然矣。瑗曰,臣之論益寬,若由於黨論,則前後聖敎,誨諭勤勤,豈不忘之耶?臣之愚忱,實出於懲討,雖欲忘之得乎?上曰,予決知權益寬之非逆,而豈可强從乎?瑗曰,益寬,與昌悌、黃溥,貫通謀計,情節昭著,少無可疑,殿下雖敎以非逆,而臣則決知其爲逆矣。上曰,儒臣之所知如此者,皆出於疑阻矣,予豈可從時象乎?命珩所啓。臣旣承勿退待之命,故惶悚退伏矣。儒臣,以臣辭不達意之言,謂之失言,非斥備至,此臣意慮之所不到,臣雖無似,職忝臺閣,豈爲大臣而發此言哉?臣本言辭拙訥,未及明言痛斥。而蓋錫一之意,專出於敲撼之計,用意不美,故遣辭之際,致有語及大臣之事,而儒臣失言之責如此,則更何顔面,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所達,不過因下敎,一事再避,其亦無例,勿辭。亦勿退待。瑗曰,掌令金廷潤,雖有勿退待之命,傳啓處置,大乖臺體,請掌令金廷潤,遞差。上曰,此事,何如?瑗曰,金若魯、韓翼謩之疏,旣論罪停啓臺官,則渠以同議之人,雖至再避,何可參涉其處置耶?興慶曰,旣參其論,則處置未安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予有勿退待之命,故窮蹙不得已傳啓。非渠之過,何至遞差乎?瑗曰,伏聞昨日入侍都承旨,乃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有所陳白云,三司言事疏,自上未賜批之前,承宣何敢先有論列乎?事體所在,不可置之,都承旨李春躋,宜有譴責矣。上曰,因停啓一事,何至生出葛藤耶?瑗曰,臣非欲生葛藤也。三司疏章,事體甚重,譴責之請,欲存事體矣。上曰,予以臺啓之不爲竝停爲難,則李春躋以爲雖停啓,而有金若魯之疏云,此由於敏銳而然矣,何傷也?瑜曰,俄者以諸臣色態,有所下敎,莫非臣等之罪也。李鳳祥事,有何關緊,而人之所見,各自不同,故然矣。今日群臣,孰不欲精白其心,務爲寅協乎?設有或未脫於俗套者,惟當明示飭勵,導之以正,俾令偕至大道矣。淵衷,若以此而憂嘆,則臣恐有損於和悅之氣矣。上曰,予謂卽今則當精白一心,與民同樂矣。見其氣象,則與予所料異矣,豈不嘅然乎?然所達是矣,當留意焉,卿亦相勉於諸僚,可也。上曰,今已向夜,秋曹文案,則後日登對,更爲稟處,可也。瑜曰,臣於秋曹文案,更爲稟處事,有所懷矣。洞開獄門,竝令出去,亦一好道,而但其中不無可入於蒙宥,不可入於赦典者,各別詳審處之宜矣。上曰,徒年以下,竝直放,可也。瑜曰,緣坐罪人,多配江邊矣。三南雖未知其必勝於江邊,而如此之類,亦有次次可移之道,則及此時而量移,亦好矣。興慶曰,江邊量移之議,自有不然者矣。寅明曰,今當大蕩滌之時,若或有一毫私意,涉於其間,則難免於乘時行私之罪,故臣於分等時,不敢廣抄矣。群下所見,是非不同,殿下固難於一一指敎,惟當明察事之是非,可罪者罪之,可赦者赦之,則一放二放百放千放,無非曠蕩之典。而如或不計是非,只以蕩滌爲主,終歸於啓小人之幸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將待交龜拿來,而以宥旨前事,當在勿論之中,在外相議,則諸臣有言,其本事之無實者,皆以爲藩任之數遞有弊,與其拿來卽放,不如仍任之爲便云矣。上曰,本事決非士夫所可爲之事,果何如云耶?寅明曰柳復明之外孽四寸李姓者,藉復明有此事云,而其本家,捉其李姓者,呈于禁府,故前頭査覈時,憑問次,姑令秋曹拘留矣。在復明之道,一番徑査好矣。而在朝家之道,旣知其拿問後,當以宥旨前事分揀,則蕃任體重,拿來重難矣。瑜曰,柳復明家,搜得李姓者,呈秋曹,捉囚以待査,而秋曹退却云矣。始炯曰,臣於頃日赴衙時,柳參奉家奴子,呈狀請囚李姓人,而此非本曹所可知,故只以保受勿失論題矣。上曰,以此事觀之,則可知其無實矣。不可以此,輕遞藩任,柳復明放後仍任,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已過門限,請出標信。上曰,當下標信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陳疏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韓翼謩,牌不進,傳旨未下,金錫一被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錫一,避嫌處置出仕,所當出牌,而臺諫,方以罷職不敍論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習砲事,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啓請姑停矣。七日已過,軍兵等中日習射,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旣有只推之命,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知?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禁推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副應敎吳瑗,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應敎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弘文館副提學趙遠命,再招不進,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金尙星,陳疏入啓,上下番將未免闕直,事甚未安。副應敎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速完翰薦,旣有成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親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李錫祿。 ○傳于鄭必寧曰,配處傳旨,旣已啓下,配所單子,速爲書入。分付各道事,分付于金吾、秋曹。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臣取魯,進詣太廟,與本署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眼同奉審,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漬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猶多,頻頻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頗爲沾濕,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等處,果如本署官員所報,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二月初八日卯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司成金尙奎,方在呈告中,今月已盡,更無餘日,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自曆象考成出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舊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鄕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法》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壁,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慶尙右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十二番後部中司屬右道五哨,則四月一朔立番,後部右司右道三哨左道二哨合五哨,則閏四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三番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後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一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備邊司覆啓內,土豪,廣占農所,自專其稅,誠他道所無之猾習,不可不嚴法痛懲,前僉使李信侃,爲先絶島定配,以礪他人爲宜,以此,分付事,允下矣。今此啓下,追在於頒赦之後,而狀聞論罪,在於宥旨前,則所當一例疏釋,以此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傳曰,羅煣、宋重弘、宋楷、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鄭暘賓、吳彦賓、黃玉鉉、㗡梅、李璛,竝放,炤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安鑮、禹如天、韓聖欽、申正模,竝出陸,黃沈、崔必蕃、吳鵬萬、姜必齊、李鳳祥、李世瑃、朴來章,竝量移。睦聖履、鄭璉、陳漢相等,減等事,命下矣。北靑府移配罪人尹相鼎、尹載輝、尹大輝,寧邊縣移配罪人尹相恒、尹昌輝、尹發輝,陽德縣移配罪人尹相昇、尹山輝,龜城府移配罪人尹國輝、尹庭輝,巨濟府島配罪人尹昌賫,南海縣絶島移置罪人李慶佐、李禎佐,珍島郡絶島移置罪人李命佐、李千祿,康津縣薪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國佐,巨濟府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潤、李憲佐,羅州牧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淑、李德佐、李慶甲、李彭佐、李又彭、李甲運,大靜縣移配罪人閔庭鯉、閔庭鱣,羅州牧智島安置罪人閔命孝、閔庭來,濟州牧移配罪人閔元崇、閔堂孝,長淵府白翎鎭絶島安置罪人閔齊孝,蔚珍縣移配罪人閔彦胄、閔天孝、閔庭萊,蔚山府移配罪人閔重孝、閔庭熽、閔庭燁,濟州牧移配罪人閔源孝、閔庭百,長鬐縣移配罪人閔彦麟、閔載孝、閔庭鳳,旌義縣移配罪人閔庭詩、閔庭禮,韓山郡移配罪人閔成道、閔彦升、閔彦恒,長淵府白翎鎭減死島配罪人羅煣。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平昌郡定配罪人宋楷。鐵山府邊遠定配罪人李聖至,恩津縣定配罪人朴師孟。大興郡量移罪人沈得行,靈光郡法聖鎭邊遠充軍罪人鄭暘賓,臨坡縣定配罪人吳彦賓,錦城縣智島島配罪人黃玉鉉,南海縣減死島配罪人㗡梅,雲山郡定配罪人李璛等,依傳敎,竝放送。珍島郡島配罪人炤,依前放歸田里。南海縣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孫荊佐,開寧縣、康津縣薪智島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安鑮,金溝縣巨濟府減死島配罪人禹如天,金山郡南海縣絶島定配罪人韓聖欽,礪山府興陽縣驪島島配罪人申正模,錦山郡竝依前罪目出陸。而義州府所串鎭減死極邊充軍罪人崔必蕃,黃海道瑞興縣明川府極邊定配罪人黃沈,忠淸道延豐縣、富寧府極邊定配罪人吳鵬萬,堤川縣雲山郡定配罪人姜必齊,江原道平昌郡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林川郡康津縣加里浦鎭邊遠充軍罪人李世瑃,陰城縣三水府別害鎭邊遠充軍罪人朴來章,禮山縣竝仍前罪目量移。而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狎送于各其配所。長興縣遠地定配罪人睦聖履,龍川府遠地定配罪人鄭璉,鐵山府遠地定配罪人陳漢相,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吏兵判、三司引見入侍時,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事,榻前下敎矣。曾前疏決時,非但爲奴罪人擧論而已。全家徙邊之類,亦有區別書入之例,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書入。 ○又以刑曹言啓曰,諸道徒年罪人一倂放送事,臣等親承聖敎矣,京畿徒年罪人十九名,江原道徒年罪人二十三名,忠淸道徒年罪人三十七名,全羅道徒年罪人二十二名,慶尙道徒年罪人三十一名,黃海道徒年罪人三十六名,平安道徒年罪人四十名,咸鏡道徒年罪人二十一名,合二百二十九名,依聖敎一倂放送事,爲先知委於各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北兵使洪好人,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徵稅稍濫,謗言頗騰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下考施行,北兵使洪好人,推考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全羅監司柳復明,冒法圖利,犯耕禁地之狀,以平監査狀見之,昭然難掩,則金吾拿覈之請,國法之所當然。而昨日筵中,柳復明全監仍任之命,誠出意外,彼復明所犯,旣係不法,則勿論事之虛實,不可苟且彌縫,置之黯黮之中,而强責以方岳之任。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頃日持平金錫一,所論數件事,俱得臺體,而昨日諫啓,粧撰題外之言,至請以罷職不敍者,誠可駭嘆。夫臺閣之論,以激濁揚淸爲貴,則今其張皇論列者,無非爲武倅貪吏分疎之語,如許臺風,令人代羞。請獻納徐命珩罷職。統制使具樹勳,爲人儱侗,專無知識,曾任會寧北閫時,又乏廉聲,三道統禦之任,不可卑之如此之人。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國有新慶,大霈方行,京外重囚,幾盡疎釋,而獨各道殺獄之積年久囚者,未得蒙恩,此足爲感傷和氣之一端,而其在王者一視之仁,亦不可不軫念,請分付諸道道臣,別擇公明官,聚會營下,刻期處決。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以此時,適叨近密之班,保護之地,其所歡抃蹈舞,當復如何?臣於今曉,將欲仕進之際,伏聞昨日筵中儒臣,深斥臣有所陳白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而至曰宜有譴責,特荷聖明,曲加庇護,開釋備至,諭以何傷云,臣不勝瞿然,繼之以感惶也。蓋於再昨,大僚請加曠蕩之典,而自上旣可之,又敎以外方罪謫,尙可說也。金吾積滯尤爲可悶,臺啓收殺,此是好機會。臣輒率爾而對曰,憲府前啓,則略有停論,而今日玉堂之疏出矣。祗以臣意嘗謂,臺閣重發之論,則雖人主,不宜勸停,人主雖欲停,臺閣亦不宜遽停,設或有停論者,三司亦必議其後故耳。批旨之下不下,初不暇料量,亦未有片言半辭之論列堂疏者,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豈或驟聞傳說,不得其詳而然耶?一時相規,臣固受以爲過,而若臣情勢,則斷不容仍據,玆控短籲,仰干宸嚴,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肅朝體,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同副承旨尹容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肅命就直者,夫豈以危苦之情跡,可以復玷近密之邇列而然哉?再違召命,未蒙譴罷,隍隕抑塞,竟夜不寐,而曉鍾已報矣。忽伏聞天祐吾東,聖嗣誕降,宗社億萬年無疆之福,實基于玆,擧國喁望之餘,蹈舞歡抃,跛躄皆起。顧臣,以從班舊物,須臾無死,獲覩此莫大之邦慶,區區忱誠,豈獨無躬詣班行,以獻頌祝之心哉?自不覺蹶然起身,趨入禁門,祗謝天陛,得廁呼嵩之列,少伸傾葵之願,今雖溘然就盡,更無餘憾矣。當其趨命之時,心主於喜而無二用,殊不知冒沒之爲愧蹙。而今焉靜而思之,廉義大防,已自壞盡無餘矣,俯仰慙恧,實無抗顔復進之理,念臣自遭罔極之人言,憂畏屛縮,不敢自同無故者,至今四五年所,而如一日矣。雖君臣之義,不忍便訣於明時,妻孥之計爲累,時或冒進於外邑,而每念處義之苟簡,尙愧貽譏於傍觀,淸塗顯班,尤非臣所可擬足之地,則及今賀禮旣畢,候班已過之後,卽臣退守本分之日也。抑臣浹旬淹直之餘,宿患虛損之症,乘勞重發,汗多而陽亡,便數而氣乏,欲眠則心悸而不穩,欲起則脚痿而難動。氣息厭厭,如入重泉之下,似此症形,雖謂之行尸,非過語也。伏想聖明,亦必俯察其癃殘衰朽之狀,而有以矜憐之矣。以此情勢,以此病狀,其不可因仍供職也,決矣。固無待於外至之人言,而儒臣之疏,又復發怒於請推,盛氣張皇,嘲侮備至。臣性本疲劣,跡同死灰,雖不欲與人較爭,儒臣之伊日去就,終未見其有所據,而欲人之不敢言,甚矣。其務角勝而不自反,乃至是耶?雖然毋論其言之如何,譏斥不比尋常,則此亦臣難安之一端也。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略具短章,悉暴危懇,退伏私次,恭竢嚴命。伏乞聖慈,曲加矜察於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辜恩慢命之罪,俾靖私義,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悸恐戰慄懇祈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前,伏見憲府啓辭,以灣尹鄭益河陞擢事,謂之尤拂公議,臣誠不勝駭悚之至。益河忠原時事,當初所論,旣出於自謂血讎者之口,而及其按査,竟至白脫,則不可以一時仇人之言,有所枳礙於晉塗也,明矣。況益河之剛果明敏,見稱流輩,而才具練達,實合奬用,故適當邊倅之有窠,置諸薦剡之副矣。恩點之下,時議遽激,復提已伸之誣謗,作爲永錮之資斧,人之爲言,吁亦甚矣。臣以無似,獨當重任,轉喉捩手,輒致猜訝,受人拳踢,前後非一。而又因邊薦,被斥至此,臣之踪地,豈不困哉?在臣廉義,宜卽露章自列,而連日入侍之班,不得不冒昧進參,今始略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不必過嫌,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入侍,敢陳權益寬,敍用還收之請,屢勤未安之敎,諄諄警誨,若父詔子,戒臣以疑阻,責臣以時象,臣惶悚感愧,莫省所措。念臣不肖,誠意至薄,樹立無素,固不足以上孚天心。而若其義係懲討,人得而言者,自是臣子之恒分,寧有毫髮出於疑阻,而涉於時象乎?於戲,今玆大慶,往牒所罕,湛恩霈澤,洋溢區域,臣叨侍近例gg近列g,豈獨不思將順哉?雖以昨日赦典言之,雜犯重律,宜難容貰者,臣所論執,未嘗必期反汗,而至於事干鞫獄之類,固亦仰體罪疑惟輕之聖意。然其株連稍重,不在擧論者,亦自不少,豈不以天討至嚴,赦令有格,雖以聖心之至仁,亦不得以貰之耶?況玆益寬,情節之狼藉,毫無可疑,王章未擧,輿憤猶切,今若混被蕩滌,便同平人,則其可謂國有典刑乎?臣之區區論執,只欲少效一日之責,而微忱未格,承此情外之敎,臣職叨論思,昵侍前席,而如果內懷疑阻之心,外托懲討之論,甘心時象,驅人惡逆,此其爲罪,宜如何哉?臣抱此愚衷,無由自白,反復省念,悚愧交中,誠不宜一刻晏然於職次。而夜漏已下,疏籲路阻,待朝陳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以戒臣工,以嚴法綱,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臣,昨以微事,瀆擾天聽,惶悚愧恧,席藁竢譴,及承聖批,過垂勤摯,臣誠感激,措躬無地,朝因下敎,召牌狎臨,揆以分義,宜卽竭蹶。而第於儒臣、憲臣之疏,情勢有萬分窮蹙者,終不免坐犯違慢,臣罪至此,合被重戮,蓋五啓之停,非同僚之罪也。當初發論,臣實主之,責罰之加,宜先於臣,玆敢冒死首實,冀蒙處分焉。噫,兩司連啓,俱係干犯鞫案,故紙謄傳,今已七八年矣。臣竊嘗慨然以爲,臺閣之責,莫嚴於懲討,苟其情犯甚重,斷不可容貸者,則論以沐浴之義,所當苦口力爭,期於得情。而此則不然,一啓二啓,不生不滅,淹延歲月,便同應文備數者然,此豈至誠事君之道哉?及今國有無前之大慶,大霈旁流,八域均被,虺蠆荊棘,咸霑雨露,則臺啓中諸罪人,雖有律名之輕重,亦難强加區別。無寧一竝停論,以體天地生物之仁,此其意專以蕩滌垢穢,導迎和氣,爲今日第一事故耳。非獨臣見爲然,在廷卿宰,亦多爲此論者,夫豈有一毫挾雜之意而然哉?畢竟五啓之停,儘出斟酌,故臣果與聞而可否之矣。然而積年重發之論,一朝遽然停之,未免有礙於耳目,則三司上執法之論,烏得無之?爲法受罪,固無可辭,而第兩臣疏語,俱有病痛,或曰顧惜容護,或曰隄防漸弛。有若臣等,痼蔽於時象,用意擅停者然,臺省言議,所貴者就事論事,何必如是而後爲快耶?臣竊爲兩臣惜之也。停論之僚臺,旣被重斥,則臣以首發之人,負犯尤深。伏乞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謝公議,千萬幸甚,抑臣有區區微見,敢附陳於請譴之章。噫,臣伏讀再昨所下備忘,誨諭臣隣,至誠懇惻,非特唐宗祛河北賊易之嘆而已。爲殿下臣子者,孰不欲滌心洗腸,痛祛舊習?殿下亦宜先盡建中之道,勿設畦畛,務使陶匀融化,然後方可以做到坦蕩地位矣。諸臣章奏,有可從者從之,或有不槪者,則惟當以事理曉諭之,使其感服而已。若不明眎以是非,而直以時象疑之,則是殿下先以時象二字,粘着於聖念也。臣恐群下竊有不服於其中者矣。雖以昨者兩臣疏批見之,不賜可否,但示未安之色,殊欠物來順應底氣象也。臣方被其斥,不宜拖論,而或慮殿下導率之方,猶未能造乎極致,輒敢妄言。伏願繼自今,勿復以務祛時象爲事,克恢公平,痛辨曲直,則時象二字,不期祛而自祛矣。豈不休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末端所陳,大意是矣。可不留意,過中之斥,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任。 ==1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齋戒。 ○申時,日有左珥。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校理任珽,由限已過,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疏批已下,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副校理尹心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校理任珽,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尹容,副應敎吳瑗,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尹心衡,有何撕捱之端,而每違召命,不顧分義,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吳瑗之以不過飭勵之敎,强爲撕捱,若是違牌,其在事體,亦極寒心。尹容,則往事不必復嫌,而若是撕捱,尤涉太過,竝只推。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喆爲北評事。 ○備忘記,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批答,誤聽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前部右司屬,慶尙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同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兩朔,應立前部後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當,海西八番、九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道監役官牒報,則肅靖門西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三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限修築間,嚴加把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罪犯坐逋,猶靳例勘,至煩嚴召,而顧臣情私,有不敢自隱者,臣父自候班退歸之後,患感非細,床席委頓,諸症俱苦。而家有切急病憂,不愼將攝,達夜處冷,重觸風寒,精神氣力,一倍澌薾。而最是咳嗽苦劇,寢啖失宜,胸膈煩懣之症,尤係切悶,方此醫餌扶護之中,豈有去就之可論,則從前所劃之義,猶係餘事,情窮勢迫,不得不隨牌呼籲。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俾得以便意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此正宗社億萬年無疆之休,八域臣民,歡欣抃蹈,曷有其極。臣於伊時,受暇省墓,由限未滿,得聞此莫大之邦慶,驚喜欲狂,疾馳還朝,仍就館職,獲覩稱慶之盛儀,倖忝邇列,嵩呼大庭,便覺此身,與有榮耀。且於數昨,爲參七日問候之班,入於闕中,得伏聞修撰南泰良之疏,侵詆政院,有被人牽動,固是深悶等語,臣於是,實有訝惑慙忸,而不自安者,惜乎。僚臣之不爲深諒,疑人太甚也。臣於僚臣之肅謝後,因爲出去也。以入直請牌事,呈草記到喉院,果與承宣,有所酬酢。而臣之本意,不過僚臣,旣已肅命於館番姑降之時,則事當入直,而還爲出去,大違館規,不得已依例請牌而已。其日承宣之啓,非臣之所知,而今者僚臣,過疑於不當疑之地,爲人牽動等語,其精神所注,專在臣身,不意同僚相好之間,有此千萬意外之疑阻也。惟彼承宣,凡於出納惟允之際,自有主見,豈爲人牽動者哉?今者僚臣,疑怒太深,侵逼之言,至及於承宣,其在臣踪地之不安,較之於喉院諸尤,加一層矣。此莫非臣誠信言行,不能見孚於同僚之致,自訟慙忸,更復何言,仍呈辭疏,略暴情實矣。適緣請牌草記之先入,未及登徹,而坐違嚴召,分義惶悚,益無所措。今始得見其原疏,則其所顯言訶責,不比尋常,滿紙張皇,專不顧藉,有若臣創出無前之館規,迫脅同僚者然,此豈非萬萬意慮之外者哉?噫,僚席之間,遭此不好之光景,如臣今日者,亦未前聞,其在臣自處之道,固當無默爾無辨,而抗顔就列,斷無是理,金華一步,鐵壁在前矣。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徑歸。伏乞聖明,特垂諒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俾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略貢愚見,冒瀆宸嚴,及奉聖批,辭敎截峻,臣惶霣震恐之餘,竊自恨誠意菲薄,論一事而不能孚格於天聽也。臣昨在候班,伏讀備忘,其所以策勵群工,期勉寅協者,丁寧懇摯,有足感動。臣雖無狀,叨侍講帷,已有日月,顧何至於不體聖意。强進偏說,上而欺明主,下而負賤心哉?惟是亂逆,在法必討,有不得不言者,蓋先王典章,至嚴至重,一有放忽,倫常斁敗,雖於大霈之時,罪干大辟者,不得竝宥,著在赦文,則今日之議,乃以曠蕩之典,首及於鞫囚,誠莫曉其何故也。殿下,於治逆之政,不能嚴截,前後處分,率多假借,隄防之解弛,視戊申已不啻七八層落下,故當時,雖自許以忘身討賊者,亦且危慮却顧,伈伈焉爲一身計,此豈國家之福哉?以此規模,循玆塗轍,則一轉而當死者,出獄,再轉而在配者,全釋,幾何而不復進於朝著之間也。臣若囁嚅畏縮,不能爭之於始,而及其滋蔓,縱欲盡聲氣竭死力,復開口於殿下之前,恐不可得也。儻殿下,於淸燕之暇,深留意於臣言,則亦可以察臣之愚忠,非有私好惡於此輩矣。臣誠死罪死罪,殿下聽言之道未廣,惡黨之心先着,凡於群下章奏,不辨事之是非,理之當否,惟以言者之色目,先事而疑□難以臣前後□□□許之以公心雖其□□□義若涉□□□疑之以私意,是殿下,以色目別可否,而不以義理裁是非也。臣竊慨焉。臣旣職忝論思,厚荷隆恩,而不能將順殿下寬大之意,妄有爭論,自歸偏私,厥罪大矣。伏願遄降威譴,以彰其罪,殿下,亦宜恢弘聖量,公聽竝觀,無使三司之臣,因臣而戒言也。且臣於館僚之疏,亦有所訝惑者,向臣與校理兪健基伴直也。僚臣,承牌入肅,不肯就職,而本館番次,自有定限,下番有故,則上番姑降,上番有故,則姑陞亦如之,其陞其降,輒經稟旨,不敢擅行,館規然也。僚臣旣已出仕,則下番自有人矣。臣等雖欲任自姑降,得乎?及其徑歸,草記請牌,不得已也。及其再入而再出,始稟姑降,亦不得已也。初不能承奉旨意之失,臣固有之,廝炒驅迫之云,何爲而至也?空堂盡出之非,日後紛紜之慮,政合臣等爲僚臣誦之,而至於所引前例,臣於其時,問諸諸僚,則不知,問諸館吏,則不知,考之古事,則無之,無乃僚臣獨知之,而臣等不閑古規而然歟。然彼此所爭,特館規耳。是胡大事,而過生疑怒,不愼辭令至此,竊爲僚臣惜之也。緣臣之徒守館規,不善周旋,致使同僚,把作難進之嫌,此亦臣當去之一端也。玆隨召牌,拜章而退,以竢明命焉,臣無任悚悸戰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j9jmltjksr6qojbpth5jx04iej2t7jm 2173536 2173535 2022-08-22T11:17:29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正朝□□罷後,大殿,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傳曰,以旬前推擇。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稟草記。傳曰,以旬前推擇事,命下矣。展謁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正月初七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五日,乃仁政門百官朝參日次□春享大祭齋戒相値。在前如此之時,有退行之例,而法典內,當月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皆是應行之日,此三日中,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十一日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典設司,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司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爲之矣。今始追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農者,國之大本,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故歲首每下勸農之敎,而視若文具。其不着意,豈飭礪之意哉?昨年勸農之旨,業已詳諭,今復何諭?噫,雖帝王之尊,自古有親耕之例,此示重農於民也。況荐歉之餘,昨農雖小登,民尙未蘇。其有三登之望,此時耕農,勤乎?怠乎?其令飭礪列邑,將昨年之旨,曉諭小民,勉哉勖哉。其所勤慢,重繩豈貸?其須體此之意,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而其他寬民務農之政,守令報于道臣,道臣報于備局,孜孜保民,俾有實效事,亦爲飭礪京外。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元朝慶賀,法殿親臨,卽典禮之大者。在庭群僚,孰敢不肅然敬謹,而方大臣以下整笏拱立之時,漢城判官李世聃,被酒昏伏,稱以腰病,涕唾叫呼,擧措荒亂。臣使憲吏據理諭之,則乃反高聲叱退,如此駭妄之人,不可置之。請漢城判官李世聃汰去。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不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諫官。請獻納金若魯出仕。{{*|避嫌措語在上}}新除授行司諫院大司諫朴文秀,以陳奏副使,時未復命。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下諭事,依啓。 ○以獻納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不肖無狀,福過災生,當初出海,本爲密邇君父,下與子孫兄弟叔姪相依,以畢餘生矣。不意來泊江郊,未及半年,奇疾纏身,竟至於此。自六月初吉以後,至于今日,症情百出,奇奇怪怪,不可摟指。入冬以後,刺痛之症,大勢雖退,數三餘症,肆力益毒,皆人所罕之症。今臣小築纔成,卽得必死之疾,誠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者,臣之謂也。近京以來,終不得一瞻天顔,厥後朝賀之禮,亦不計其數,而虛受朝家待朝賀之禮,臣心毁蹙,若負荊棘。今玆正朝,乃是三陽回泰,爲一年之始。聖主親臨受賀,百僚駿奔,事尤異於他日,而萬無轉身赴闕之道。顧念朝賀,無可脫之職,願依宋明諸朝勒停月俸及月致之例,使臣心得以安於入地,則實聖上體下之仁,臣不勝大願。御醫守在江村,爲日已多,臣心不安,尤莫知所喩。臣肖翹之命,大限有定,非腐草陳根,所能回生,徒以不安臣心而已。伏乞聖上,特命召還,以安臣心,則歸死而不忘結草之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聞承宣所達,深用念焉。觀書啓之所達,神明所相,勿藥有瘳,欣慰曷諭,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御醫,卿恙快愈,自當復命,卿其安心,其須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一日辰時,上御仁政殿。正朝親臨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二嚴後,政院、玉堂,入宣政門內外儀。上御宣政殿,政院、玉堂,具朝服行四拜禮。出詣仁化門外外儀。李春躋、柳萬重、韓師得、徐命臣、金啓白爲左班,立於左。李重協、鄭必寧、宋秀衡、柳綽、金兌和爲右班,立於右。三嚴啓請後,上御黑冕旒冠,黑衮龍袍,玉轎出仁化門,樂作,左右侍衛,鞠躬祗迎。藥房提調尹淳進前奏曰,霜朝殿坐,觸冷可慮,請御煖帽。上曰,豈至着煖帽乎?上殿坐于仁政殿。左班由東階而入。右班由西階而入,分左右入侍,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引儀讀致辭,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敎,百官跪,三叩頭山呼,百官軍校,齊聲千歲山呼,又齊呼千歲再山呼,又齊呼千千歲。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箋,百官跪奉箋,讀箋。百官俯伏興平身,禮物請付有司,禮畢,上還宮,左右班,祗送於仁化門外而退。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趙國彬。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啓請矣。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矣。間或因特敎擧哀,而係是不常有之禮,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磨鍊。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昨夜二更量,承奉朝賀崔奎瑞疏批往傳之命,而大臣家在江上,城門已閉,不得出去。留待罷漏後,卽爲馳往,則昨日三更時,大臣已卒逝。未及傳諭,宣讀喪所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噫,爾往讀,不過卽予未知其逝之批,將此備忘,復往宣讀,依唐故事,替予躬往。 ○備忘記,崔奉朝賀,以廉謹之操,先知之明,潔身處鄕,養德思谷。當辛壬奔競之際,不染不汚,氷玉其心。甲辰嗣服之初,因寡昧之淺誠,惟昔年之深恩,其雖上京,不改舊心,以奉朝應命,堅確之志,澄淸之心,師表他人。予之望倚若何哉?況身雖在於鄕谷,猶眷眷於宗國,先挫奸膽,樹不世之大功,力辭勳名,成恒日之雅操。始終高節,略文何形?且當初廉退,悶世道之囂薄,末梢上洛,考終命於王畿,其退其進,允叶處義,其考往牒,可謂罕聞,待其日暖,肩輿卽見矣。豈意箚答纔下,此單遽上?傷悼之極,無以形喩。其況史館書啓,尤切痛深。噫,黃耉其逝,其將倚何?喪葬諸需,依禮文擧行,柩材亦令擇送,而祿俸,依大臣例,限三年仍給。而噫,士之知友,其宜成其美。予之於元耉,知雖晩,已許知己。徒思寵耀之意,不思成美之道乎?其令該曹,以奉朝賀祿俸,限三年以給,四時,亦令該曹,稟旨題給,以表予意。頃年四字之褒,今者略諭之旨,忠淸大節,蓋擧其綱,亦令太常,不待諡狀,節惠之典,卽爲擧行。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敬奉備忘記,馳往龍山江奉朝賀崔奎瑞喪所,依聖旨,宣讀一通於殯次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bb鞫b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bb嚴b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昨日大殿受賀還宮之後,廷臣又有東朝及中宮殿陳賀節次,侍衛諸臣,亦當改服同參,而徑卽退出,不入賀班。卒乍之際,雖未及周旋,儀節之間,終有所欠缺,其在事體,殊涉疎忽,請昨日侍衛諸臣,竝命推考。頃者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請洪得厚憲職之改正也。聖批開可矣。雖使得厚,人地果合是選,而性孝之言爲過中,其在重臺言審銓注之道,稍歷歲月,更待公議而後,還擬臺望,容或可也。今乃汲汲收擬,視若無故之人,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請當該銓官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未肅拜,持平金錫一呈辭,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歲律已改,日寒愈嚴,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之事,今日不可不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處,今已快愈矣。勿爲入診,稟定事入侍,時達,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陳奏三使臣引見。 ○李春躋啓曰,卒奉朝賀崔奎瑞成服後,遣近侍致弔事,單子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傳于宋秀衡曰,再明日次對,齋戒相値,明日來會事,分付。 ○乙卯正月初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書狀官黃梓,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臣等旣承勿爲入診之敎,故諸醫則不入矣。日寒不減,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眩氣,何如?上曰,不復往來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何如?上曰,今則屈伸如常矣。興慶曰,運用亦如常乎?上曰,然矣。三使臣進來,可也。三使臣進伏,命均曰,臣等出疆之後,歲色已改,臣不勝瞻慕之忱。及到近畿,伏聞聖體受灸之報,其爲驚慮,如何盡達?入京後詳聞聖候差勝,又伏承藥院下敎,臣不勝歡喜之至。聖體五六朔間,連得平吉乎?上曰,自昨秋至于過冬,連得差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臣等之往返遲延,已過半年,回到瀋陽,逢着節使,渡江後,連承上候,不勝欣幸矣。臣之出疆時,已聞幾微,而還京後,聞已設産廳云。明明上天,必祚我東方,前頭必有國家莫大之慶矣。臣等不任歡抃之忱矣。上曰,詩不云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卿等去時夏節,而今已易年矣。萬里好還,心甚欣喜。命均曰,王靈所曁,臣等無事歸來,莫非國恩矣。上曰,先來之言是耶?副使之頰下瘡穴完合云,然耶?文秀曰,在北京時,果完合,中路或破或合,以此度之,則畢竟似完合矣。上曰,大臣之筋力頗健矣。燕行往返,而未見其憊敗,副使之偏母無恙云,可喜可喜。文秀曰,臣之老母,荷聖上軫念之恩,天高地厚,臣實不知死所矣。臣幼而孤露,收養於外三寸李台佐,至今視台佐如父,視宗城如同氣。臣母年踰七十,外三寸台佐及臣之伯母,俱是望八之人,三老人,皆朝夕難保之勢也。無恙好在,得以相見,此莫非國恩也。命均曰,在北京時,日氣頗熱,而無雨雪,中路見有積雪,入我境後,連日有雨,且有霧災,聖敎特下,飭勵修省之誠,倍切於聖慮,臣還京聞之,不勝仰慮之忱矣。上曰,諒由涼德,此外何言?彼人之事,未可期必,而使事順成,可幸矣。命均曰,當初彼人,使來則議結云。而立彼文書,遣官査覈,則彼人不爲,故不能完結,而彼人言曰,議處於大國,非前例也。使本國議律,乃待汝國之道云。禮部尙書執文書不上,故多用賂物彌縫,而罪人事則便是未了案耳。彼人曰,前後勿遣別使爲言矣。今何以別使來也云云。今番則議律後,只送齎咨官,勿送謝恩使爲宜矣。彼人曰,曾前如此事議律,則該國爲之云。臣等曰,我國則勅使出來,按同査治爲言矣。上曰,彼人之事可異矣。命均曰,當議廟堂,入送齎咨官矣。文秀曰,此事姑非時急事,廟堂咸聚,考例相議,歸一而處之好矣。上曰,然矣。命均曰,禮部尙書處,無緣通之道。皇帝在他,消息難通,執筆官等處,以善爲周旋事通之,則彼人曰,議律前如是請囑,未安爲言。如是之際,所用賂銀甚多,此乃事勢不得已,而此路一開,爲悶大矣。且郞中處行賂,亦是無前例之事也。其間委折,難以細細陳達。而大抵此後,則在我國之道,唯以得其善言不足喜,得其惡言不足怒,爲心似好。彼雖戎狄,大國也。爲大國之道,非異事也。勿怒則好矣。此等事,必欲成事,故賂門漸開矣。皇明時,洪舜彦gg洪純彦g,以宗契gg宗系g事入京,其時所帶譯官,有前日入京時,給三百金於女人之自賣其身者。其女人爲禮部尙書之妻,多備錦段,名爲報恩段,以待其譯官之重來,適會此時,宗契gg宗系g事,專賴其譯官而順成。至今傳爲美談。此事雖異於宗契gg宗系g事,而凡有要求於彼人,無賂則不得成,此路一開,後弊難堪矣。文秀bb曰b,此事誠無可奈何矣。此後防之則必生事,惟不多給則爲幸,而防之則決難。彼人甚貧,見使行則必得奇貨。若初不行賂則誠大善,而旣始行賂而後,反不爲則必生事矣。年年譯官八包中,例有所給之數,而今番則多入,此則譯官之罪也。命均曰,皇朝時則使行與大國人,以文字言語,相爲問答矣。今則無文字言語之問答,只以通官輩往復,故所費多矣。甚可痛惋矣。上曰,鄭明守、李爾瞻時,亦難云矣。文秀曰,臣等徒食而已。無功無罪,而事之成不成,皆付之於中間通事者。厥輩應爲面議事,則曰議決,應爲議決事,則曰完決,中間之用事,擧此可知,而蓋厥輩必欲得銀貨,故晝夜竭力矣。命均曰,事事難易間,譯官之通情,非他途也。用金而後,得聞庶伴輩之言而已。文秀曰,其通路處果有力,故一夜半日之間,飜而爲之。其人乃順治之所乳養,康熙之手足,使之者至于今日,故彼中大臣以下,皆趨附云。蓋其人多權矣。命均曰,非權也,乃寵也。上曰,其亦非權耶?文秀曰,常廷玉輩,爲其下風,一賤人而能如此,可異也。梓曰,此非無依據事也。彼之三台皆曰,交付議處,今番必決爲言,故回聽,非專由於其人之用力也。命均曰,史記改錄事,旣已啓聞矣。上曰,明春之說,未可準信矣。命均曰,掌史者往治陵所,故他無知者矣。唐報艱以得之,送于政院矣。梓曰,唐報無可見之言矣。命均曰,西征事,關外問之,則皆曰防守而已。無戰伐之事云。到北京後,所聞亦同。再昨年九月,劉額付者驍勇,皇帝給官兵一萬,大破蒙古兵三萬,蒙兵敗走,不復入寇,額付言,留兵則難可屯戍,皇帝執手慰送云云。文書雖不得見,無用兵之事云矣。雍正多苛刻之政,出五星御史,譏察朝臣過失,故人皆惴惴慄慄,人問皇帝,何如?則只曰,萬歲爺萬歲爺,讚揚而已。問渠輩生利,則以手指之而已。蓋卽今彼中所見,人繁而蕭條矣。文秀曰,雍正,明且寬仁,而自聖之癖有之,故人無心服者,年今五十七也。雍正若死,則天下必變生矣。上曰,少退閤外。諸臣退出,有頃復命,諸臣入侍。上曰,俄者所達,畢說可也。文秀曰,猝入彼國,其處事情,不能詳悉,則淸國之必亡於雍正之手,未可期必,而第雍正之初立時,事不明正,故人心不服。人心未服,故欲爲鎭壓,多行殺戮。康熙舊臣數三百,以貪贓殺之。諸王多以罪死,餘屬置之熱河爲兵。唯聚財爲事,雖諸王,有罪必罰金銀,銖兩之微必察,十三省中,有私捧者則屬公。廣東布政司,古有黃金火爐,輸入於闕中,各省置養年庫,以殖貨利。凡干收捧之事,一時急督,故民不堪命。康熙時則關市大處收稅,而今則雖小處,皆收稅云云。財物多積如山,而民間則赤立,人無所措手足。以此人繁而甚貧,怨聲在路,故出五星御史,以爲譏察云矣。上曰,腹非者察之,正如秦始皇矣。文秀曰,雍正信用漢人,故人心不平。淸人有怨言則必殺之,外國降兵,竝作八奇,常明爲摠云矣。上曰,八奇,軍制耶?命均曰,軍制也。文秀曰,雍正之年已多,有二子而無定儲,人心未服,一朝若死則必生事。瀋陽本無魚鹽,必得我平安道而後,可以有魚鹽,其勢然也。彼國有變,則平安道爲必爭之地。十餘年內,似必不免,我國之憂不少矣。命均曰,未知其十餘年內,必有變故,而勢則然矣。卽今天時人事,安保其無變耶?文秀曰,彼中童謠,有山東眞人出之語云矣。上曰,今行亦用賂物於常明處耶。文秀曰,常明有同郞廳,不能用手云。故若用賂物,而一日之間,飜而成之,渠則不捧云耳。譯官之言不足信,而常明之爲人,甚善云矣。上曰,今番常明,不見使行耶?命均曰,畏五星御史之譏察,故不得來見云矣。文秀曰,卽今朝廷無人,西北兩路,誰能擔當,而西北,乃卽今軫念處也。彼若有變,則我國必難堪。及此閑暇,多般設施,以爲備豫之道爲宜。脫有風塵之警,則將奈何,臣於丁卯事懲之矣。臣之此言,非泛然也。實有隱慮矣。平安一道,監司則雖富饒,而各官及民間則皆殘弊矣。上曰,比嶺南不如乎?文秀曰,不如嶺南矣。爲監司者,武士則試才施賞,有孝行者則馳啓褒奬,好身手者則爲軍官,多行勸奬之方而後,可以風動一道。而卽今關西,到處皆風流場而已,誠可慨矣。上曰,卿亦盤遊而來乎?文秀曰,臣旣有病,大臣亦不好樂故不爲,而臣特畏權{{!|𥛚|⿰礻啇}}而不能爲矣。上曰,卿言非矣。方帶諫官之職,見人之不是,而不爲論啓耶?文秀曰,臣過平壤時見之,則前後監司之生祠堂、善政碑,不知其數。大抵監司之治不治,姑舍之,惟以媚悅爲習,收斂軍民,其費其弊,罔有紀極。今之爲監司者,必沈其碑於大同江,且去其畫像然後,民習方正矣。命均曰,碑閣事,朴文秀已有所達矣。年前因玉堂尹得和疏論,自備局回啓,使之撤去,而尙不擧行。平安監、兵營碑閣及立石,如前仍置,國法不行至此,殊可駭矣。上曰,祥原郡守李墷生祠事,旣令罷之矣。語曰,上濁下不淨。監司如此,則豈能禁下官乎?監司從重推考,依前回啓施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淸北沿路列邑見之,無一可守之地矣。凋弊甚矣。上曰,然則義州亦不固矣。文秀曰,不但凋弊,亦無軍餉矣。平監雖富,白馬山城,無一石米,將何以守之耶?上曰,無穀而然耶?不爲而然耶?文秀曰,非無穀也,不爲也。淳曰,江邊七邑有穀,可以貿得於江邊矣。文秀bb曰b,戶曹所屬關西稅米甚多,勿爲持來,仍而置之,則可作軍餉。而戶曹每每減價發賣而來,守令則幸其歇價,而監司間或防塞不許,而戶曹不聽云矣。上曰,曾有飭勵之事,而弊猶未祛矣。淳曰,安州還上十五萬石,而其民善爲備納,故未收甚小。關西雖小邑,還上不下於三四萬石,此可以爲軍餉矣。命均曰,平安道爲通貨之路,而義州以下各邑,凋弊特甚,更無餘地,蓋詳定之後,有此弊云矣。上曰,何年爲詳定耶?命均曰,再昨年爲之云。而軍制亦不無弊矣。文秀曰,龍川、鐵山之民,皆流入江邊。平安道五營所屬之軍,皆是收布之數也。一邊收布,一邊操鍊,民何以堪之耶?此出於數爲變通之弊也。初有定制,而數數變通,故至於如此也。且近來八道守令之數遞,爲弊甚矣。或有三年內五六易守者,安得不生弊耶?上曰,今番龍川,以何事而遞耶?文秀曰,以殺獄事,見遞云矣。上曰,龍川新倅趙國彬,下去耶?春躋曰,昨已下直矣。文秀曰,金在魯、宋寅明、徐宗玉等,旣已黜補,則有何大事,而殿下卽召還耶?彼三人者,或爲方伯,或典州府,坐席煖然後,可以知其處事情利病,做得國事。而到任屬耳,旋卽召還,徒貽迎送之弊也。有何所益乎?慶尙監司一動,七十州皆動,豈非大段弊乎?上曰,三銓官之召還,不過飭勵故然矣。而其言則果是矣。文秀曰,監司、守令,日日遞易,國事何事可成乎?上曰,筵中近甚寂寥,更聞靈城之戇言,可喜可喜,遠役之餘,舊習不減矣。而其言則果是矣。命均曰,行中員譯,自前若有病故,則以落留事狀聞,而今番金是瑜有實病,故使之落後,其餘則使之追後上來矣。八人外,多未及上來,事極可駭,令攸司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柵門外遲留之事,可異也。大臣及靈城,決不爲行中譯官而留之矣。予心甚怪之,故問之矣。文秀曰,自前使行時,齎咨官或先出來,而彼此行,日字不甚相遠,則使齎咨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出柵,已成前例。意者,齎咨行,每年往來時,所謂卜物,無朝家搜驗拘檢之事,故與稅官和應。義、龍、鐵諸商賈,多以彼中帽子去核及他物,外上持來,故復來負債,終至於辱國之境。且使行時,毋論公私,銀貨幾十分之七八,出給關東胡商,約以出來時,盡備所求之物而待之。及其出柵時推來,已成規例,而齎咨官行若先出,而不令其卜物,留待使行,同出柵門,則齎咨官先出時,使行時員譯,曾與胡商給價,貿積柵門之物,義、龍、鐵三邑諸商,與胡商符同,先爲外上貸去。然則使行出來時,多有狼狽之事,故曾者使行,爲慮此兩弊,有此齎官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同出,已成前例矣。今者齎咨官卞熤入來時,明知有前例,而又知其渠之卜物同時出柵之事而出來,則渠只當遵奉使行,分付,可也。到京之後,必欲先出其卜物,以諸使臣,受囑於行中譯官,而有此卜物,欲爲同時出柵樣,囑於大臣及重臣,至達筵席。國家少有紀綱,渠安敢若是?臣等之行,上使大臣,副使宰臣,書狀三司,則此便一朝廷,以幺麽商胥之輩,少無嚴畏之心,能使大臣及重臣,出力陳達,事之輕重,姑舍無論,似此擧措,誠爲朝廷寒心。臣等設或無狀,曲循譯官輩請囑而爲之。稅官之馳通義州,欲先出齎咨官卜物,此必卞熤慫慂而爲之。如此奸習,若不痛戢,則前頭之憂,有不可勝言矣。命均曰,聞員譯白活而爲之云。卞熤治罪汰去而後,熤之同官,庶可畏戢矣。上曰,靈城所達,必是疑大臣陳達之言,而其實則不然矣。文秀曰,義州府尹狀啓,自廟堂嚴辭防塞,道理當然,而不此之爲,稟達於筵席,豈不慨然乎?以卞熤之言,疑三使臣曲從譯官之請囑,此極慨然矣。上曰,謂之請囑則非矣。文秀曰,書狀黃梓,爲人狷介,萬里往返,操縱譯輩,無一毫私意。若非前例,則豈肯與臣等,分付齎咨官乎?命均曰,朝廷之待臣等太薄,臣實慨然矣。以臣等聽譯官之請囑爲言,臣等雖疲劣,寧有聽從譯官之請乎?上曰,不然矣。靈城、書狀,非受人請囑之人也。前例非卿等之所知,故托以前例,瞞過卿等者,譯官也。至於受賂云則過矣。凡人易於見欺,子産聞圉圉洋洋之言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譯官以前例爲言,則其信聽,豈異事耶?不過卿等見欺於譯官也。豈請囑而然耶?令攸司推治卞熤,可也。文秀曰,熤之罪狀,不可泛然治之。命均曰,卞熤不可一時推治而止,汰去可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回還沿路,旣有目見之弊,故仰達矣。西關昨年分等稍實邑,有最久最多年條徵捧之令,故方爲徵捧。而關西則最多最久年條,乃是丙申、戊戌、己亥舊逋也。已近二十餘年之後,其間死亡者多,而餘存無幾,則徵於隣族之外,無他善策,民人到處擁馬呼訴,此則不可不變通矣。興慶曰,還穀之最多最久年徵捧,自是規例,故兩西東北,則以此定式分付矣。蓋西關無近年逋欠,故舊逋之年久者,殆至二十餘年,而生存者無多,勢難徵捧。且今已歲飜,則有不可仍爲督徵,停捧似宜矣。上曰,依右相所達,勿捧爲可耶?重臣所見,何如?淳曰,關西近無慘凶,民習異於三南,備納還上,必及期爲之。故無近年逋欠,至於二十年舊逋,則到今似難更捧矣。然江原監司,頃有停捧之請,而大臣陳達勿施矣。今獨停捧於關西,則江原、咸鏡兩道,似有不均之歎。但此兩道逋欠,未必如西路之年久難徵,則亦一體變通,不無混淆之弊,覈實處之,似好矣。上曰,依判府事所達,關西一道則停捧,可也。興慶曰,歲飜後,舊逋,不可督徵,故有此停捧之令,則三道亦當一體停捧矣。上曰,然則平安、咸鏡、江原三道,皆停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譯李樞,前後有切gg功g於使事,而方在罪中,故敢達矣。上曰,爲先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今行見之,則譯官可謂無人,李樞、金是瑜若死,則無人甚矣。其中金慶門頗伶俐,故彼人皆厭金慶門矣。上曰,人物勝於李樞輩乎?文秀曰,李樞爲人頗善,燕行時不持一分銀,眞可尙也。金是瑜則英物,而金慶門,則頗多氣愚濫,與彼人言詰則必勝矣。命均曰,誠如文秀所達,而第素是不協於同輩者矣。當此乏人之時,似不無別施勸奬之道矣。文秀曰,設或兩國有事,則無譯官,實非細慮矣。上曰,醫官則皆爲東班職,譯官則極不過知中樞,有事於彼國,則必責此輩,誠可歎也。淳曰,譯官之言,嫌不能擧論,故臣爲六七年司譯提擧見之,則譯官之有功者,不過加給八包而已。非勸奬之道也。今若裁減譯科之數,而許通仕路則好矣。文秀曰,故相臣李德馨,以譯官白以相之爲人可用,稟爲訓常之任。金是瑜前後有功勞譯院,似用白以相例矣。命均曰,蒙淸學譯官,尤不成樣。而淸譯玄文恒,曉解淸語,今番使行時,亦多有宣力之事。如此之人,宜施加資之典,以爲激勸敎誨之地,何如?文秀曰,玄文恒之通解淸語,大臣諸譯,到處酬酢。北人叢集聞之,莫不驚異,及夫留館時爲使事,多以淸書往復,而見而答之者,每有稱歎之言,其爲生光,誠不少。行中諸譯,皆不成淸、漢語,而文恒之淸語,則發說無礙,臣雖不知,聞亦洞快。當初狀啓時,欲以文恒有勞於使事仰陳。而書狀官以爲,文恒之淸語,不可無論賞之道,而近來使行時,請賞譯官,未必爲而爲之者多。文恒事,若同歸於此,則恐未免疑訝,狀啓中姑勿擧論,還朝登對時,仰達實狀,則此爲激勸他譯之道云。故上使之言如此矣。蓋聞上通事,則赴燕甚數,堂上官則赴燕甚遠,故皆不願堂上。且聞淸學上通事,雖陞堂上,亦帶本任云,依此爲之則似好矣。上曰,通事事,後日議處,加資事,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有車馬名色,蓋曾前本寺,造置車子,運輸移御時雜物,而今則廢棄。臣見燕中車制,極其輕捷於行用,故以平安監營不虞備銀貨,買來一車。而曾見備局文書,則申飭平安監司,使之多造車子,而尙不擧行,故姑留本營,取樣後上送,而所用銀貨,則蕩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驛馬及馬夫,每以不實者,苟充以送,實爲痼弊,頃年一番請罪申飭矣。今番驛馬及馬夫,尤甚不實,僅免顚仆之患,事極可駭。其中尤甚不實驛馬馬夫之當該察訪,使之現告,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出疆,今已半年,此日還朝,欣幸何極,而其間耿耿戀慕之忱,不可形容,竊願仰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命均乍爲瞻仰而陳曰,玉色如常,無他未寧之候,不勝喜幸矣。第元老之喪,年已八十有餘,雖非變事,而耆舊倚重之臣,若是喪逝,公私之不幸大矣。上曰,頃已下敎,而此人不染於時象,雖於致仕之後,而倚重於予心大矣,有益於世道多矣。不幸喪逝,悼惜曷喩?大抵老人事,未可知也。纔聞病患之少愈,而旋見卒逝之單,甚可異也。淳曰,口呼陳疏,出於御醫之留在,爲不安,書啓以少愈爲辭,亦出於大臣之以還收御醫看病爲計云矣。上曰,崔奉朝賀之始終,可謂有爲矣。文秀曰,臣自北京到瀋陽,則冬至使行,適當柵門外露處時,大雨雪極寒。義州刷馬雇人及各道驛馬夫,皆凍兩足,漸次腐傷,將至於落足之境,萬無隨往冬至使入去之勢,故二十一名,不得不率來於臣行中。而自冬至使行,雇給兩車,追到新遼東,故臣慮其盡死,親往見之,則二十一名內三名,萬無救活之理。兩足幾盡腐落,所見之慘痛,何可盡達?兩車容數十人,雖非病者,決難爲之。況病足者,伸足而臥,病重者,兩人僅臥車內,病輕者,三人僅臥車內,勢不可不加雇車然後,可以運來。且無糧饌裹來之事,欲自臣行辦給,則留館近八十日,凡需罄盡。故其加雇車糧饌房錢等物,無路推移,又二十一人中,三人之病極重,極力治療,而終歿異域。其慘痛尤當如何?此亦不可不斂尸而雇運。故管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九兩六錢,運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三兩一錢出用,運來義州後,三名病死外,十八名中刷馬驅人十二名,則運送渠家,使之調治。咸鏡道驛馬夫自順,江原道驛馬夫龍鐵,忠淸道驛馬夫崔雄,慶尙道驛馬夫世發,全羅道驛馬夫今同、順采,雖運來義州,臣若發行,則實無主張救護之道,且衣袴甚薄,添病必矣。故管餉、運餉、海西三庫,均出木疋及木花,欲造衣造袴造襪以給。且招前僉使白世傑、獨孤爀逢授,欲使救療之際,冬至使入柵時,最初傷足,落後出來,慶尙道驛馬夫今封、己興,咸鏡道驛馬夫命伯、萬俊,忠淸道驛馬夫得萬等五名,亦病重,落留義州。其衣薄,一如臣等率來自順等六人,故義州所在管餉、運餉、海bb西b等三庫,均出白木十九疋二十二尺五寸,唐去核四十四斤,造衣袴襪各十一件,分給十一人後,六名則逢授白世傑,五名則逢授獨孤爀,使持藥物,日洗病足。且使義州,得給糧饌,善爲救療,期於得活矣。所用銀子及白木、木花等物,分付該營,蕩滌,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臣行率來冬至使行落後驛馬夫病足而致斃者,黃海道金郊驛馬頭葛孫,平安道大同驛馬夫俊丁,則臣自義州發行時,定色吏,各邑次次運屍,傳送渠家。至於臣行時運來凍足病死,江原道祥雲驛馬夫命眞,當初冬至使到柵外,以凍足病死,慶尙道昌樂驛之元,各別申飭,義州府草殯而來矣。若不趁凍節,運送本驛渠家,而或到春夏,則腐朽可慮,此皆死於國家之役,不可不自朝家運送矣。自廟堂斯速發關各道,使其本驛,定勤幹驛人,送義州運去,而運屍馬一匹,使沿路各邑雇給,而無論刷馬、驅人、驛卒,皆死於國役,則溺水者,旣自朝家恤典擧行矣。此則與溺水者迥異,使各道斯速恤典擧行則好矣。上曰,依爲之。而屍身留置於義州耶?文秀曰,草殯於義州矣。上曰,依施。而死者雖微賤之人,以王事死者也。令各其本道,恤典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文秀曰,故兵使襄武公贈兵曹參判鄭鳳壽,少爲浦義兵將李立丁卯擊胡,事誠奇壯。蓋北虜於丁卯年,破義州直向龍川,則府使李希建與宜春君南以興,守安州死節,彌僉使張士俊降於虜,虜使之行龍川府使事,其時安州陷沒,賊鋒已及於平山,大駕播遷,國事蒼黃。當此之時,鄭鳳壽、李光立、李立,以眇然數三武夫,謀入龍骨山城,斬張士俊,以數千殘兵,擊殺數萬胡兵,仍大逐之,以此北虜敗歸,兩西奠安。仁祖大王特嘉鳳壽等功,賜金圈子羊裘及衣資。又聞鳳壽有病,製賜加減八味元,至今西關之人,感頌聖恩。其後鳳壽爲嶺、湖南兩兵使、副摠管之職,皇明亦嘉鄭鳳壽、李立等功績,特差皇朝官職矣。臣過去龍川時,推見其銀牌與票文,則蓋於肅廟朝,道臣封進,肅廟覽而嘉之。鳳壽則特賜諡,李立則特贈職。今其銀牌、票文尙在,故臣爲備睿覽齎來矣。上曰,所謂銀牌何在?文秀曰,在此矣。自袖中出二封進納。上覽之曰,大臣及大提學,進來見之。淳進伏見之曰,此所謂宋朝時銀信也。上曰,今觀副使朴文秀所獻李立、鄭鳳壽銀牌印文,乃皇朝督府之所印也。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者,政謂此也。皇朝文跡,若是分明,不覺愴感,旣知有功於皇朝,則不可泛然看過。先朝已行追贈之典,不可復爲,而其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以表予興感之意。南以興忠愍祠,亦爲一體賜祭。鄭鳳壽之後,則有官至營將者,而李立之孫,僅得權管云。誠爲可憐,其令兵曹,不待大政,各別錄用。擬望之際,懸注以入事,分付。而此銀牌印文,大提學模寫以入,宜矣。{{*|出擧條}}文秀曰,小臣曾以鄭德鳴之枉被貪贓事,有所陳達矣。其後平安監司朴師洙陳疏辨其不然,又斥臣甚力,而臣當奉命渡江之時,故未及疏辨,至今惶恐矣。上曰,德鳴則以兩班爲仕耶?文秀曰,德鳴之先,乃鄭鳳壽、麟壽也。鳳壽則爲兵使、摠管,麟壽則爲江西縣令。鳳壽事蹟,臣略已上達,而今聞其子孫甚衆。若當族會,則以族多之故,不得會於廳事,乃於原野廣闊處爲之云矣。上曰,鄭哥中,有頃日除營將者矣。文秀曰,以其家世論之,奚特爲營將之職耶?臣非敢有私於德鳴,而槪臣於常時,感慨激切於鄭鳳壽兄弟事,故爲德鳴,有所陳白矣。鳳壽兄弟,以一片龍骨山城,却胡兵數萬,雖古之名將,何以過之?西關將種,朝家亦當軫念矣。上曰,鄭德鳴之鄭哥,與咸興之韓哥等,而韓宗濟輩同耶?宋眞明亦曰,鄭德鳴實非貪贓云矣。文秀曰,臣於今行過關西,故詳探鄭德鳴之貪與不貪,則有一事足以明其不貪矣。蓋聞關西各邑,前監司宋眞明,勿論土地人民所出,盡爲括得,各邑所捧者,作爲詳定,分排各邑每年每朔公私需用,故爲守令者,雖欲爲貪,實無可貪之道矣。德鳴爲邑時,雖以略干田米,略干錢兩,或送父母,或給其親戚,揆以人情天理,固是當然之事。至於欲買獺馬,則以武弁爲關西守令者,孰不買戰馬一匹耶?守令固勿論,自古及今,許多平安兵使,亦必不得免矣。當初臣請令道臣更査,則道臣以嫌辭之。自朝家及收其行査之令,則旋又査之。此則道臣之事,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鄭德鳴事,當初以文秀入達之故,事至此矣。上曰,大臣之言是矣。文秀曰,臣行過安州時,往謁忠愍祠。且見宜春君忠壯公南以興等事蹟所記之冊,則其殉身報國,直與巡遠輩,千古同節。臣徊徨諸人死節之地,自不覺感涕,故招集其時死節人子孫七十餘人,略備酒饌,另加慰撫,其人等,或有感泣者矣。仁祖朝,皆贈職致祭。肅廟朝,建祠賜額,亦致祭。前後愍節褒忠之盛擧,至今聳動關西一方。故臣旣有所聞所見,敢此仰達矣。上曰,關西死節之人,令本道考出啓聞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於今行,多見關西武夫可用者甚多。而至於義州,則此是彼我相接之境,若有可用之才,則自朝家奬用,尤不可不爲也。前僉使獨孤爀,前僉使白世傑,皆是此土之傑。與之語邊事,則激昻慷慨,有蹴踏胡地之意,但恨無引拔者,至今虛老。而世傑尤老於爀,若不及今一用,則豈不可惜乎?臣在義州,見新差別軍職,其人雖可愛,而不及於此兩人矣。上曰,此乃八壯士之後孫,故爲之也。文秀曰,白世傑、獨孤爀,若爲字牧之任,必大治,或置宿衛之列,自上時問邊事則好矣。上曰,令兩銓調用擬望之際,懸注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太廟展謁,以初七日爲定,日寒如此,差觀日勢而退行,何如?上曰,予已料卿等之意矣。昨年秋展謁時,卿等以爲早矣。其日乃大臣出疆辭朝之日,而今已還歸之日,又復如此爲請耶?予意則七日亦云晩矣。何可退行乎?淳曰,慮或有相値之事,則展謁之速行似好,而今若退行,前頭産事,未可預知,其日期則或不無後悔之歎矣。第殿下於寒節動駕,不御煖帽,臣等之所慮者此也。上曰,出宮時刻,不早則何害耶?其日,予當着煖帽矣。淳曰,手腕痰滯處,今無可慮,而常時手冷之候,何如?上曰,冬節則每如老人手矣。昨冬則差勝矣。淳曰,停藥已十餘日矣。上曰,姑觀數日,當服丸劑矣。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今已還朝,備局堂上,更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有官秩者,年八十加資事,自有定式矣。前參判趙正萬,卽畿伯趙明翼之父也。今年以八十當加資,而本階是嘉善,則當爲嘉義矣。變品加資防塞事,固有新定式,而第頃年故領相洪致中,陳達於筵中,以爲正萬,曾在己巳年有所樹立,且屢典郡邑,入於八次褒啓,而力辭賞典,此亦人所難及云。則其時上敎,特加奬諭,而今以年八十宰臣,又是宰臣之父,則議者以爲,本體與他有別云,故玆敢稟裁矣。上曰,其所樹立旣如彼,身爲宰臣,年滿八十,又是宰臣之父,則一人兼二件事矣。特爲超資,可也。{{*|出擧條}}上曰,每欲下敎而忘之矣。王孫婦、王外孫婦給廩,已有前例。故臨陽君夫人,年愈七十,依舊例月廩題給,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稟,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之矢心自畫於臺閣言議之地,不但臣之前後質言於章疏之間,聖明亦嘗俯察,而不欲以臺閣言議之職,責臣而使臣也。銓曹之忽地注擬,已是怪事。臣豈有冒沒肅命之理?而萬里歸來,急於瞻天,雖不得不行呼唱而入闕庭,孤負初心,有靦於面,決不可以一時官銜之肅謝,因仍冒處於矢心自畫之地。臣旣矢心自畫,而猶此登筵傳啓,眞若臺官之爲,則是爲自欺又欺君也。臣雖不肖,豈忍爲此哉?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春躋曰,大司諫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上曰,知道。興慶曰,近來武臣中,可合將任者鮮少,事涉苟簡,令五軍門大將,無論文、南、武,各薦一二人,以爲儲養調用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淳曰,何獨使五軍門大將薦之耶?此乃大臣事也。上曰,似是大臣自達,故嫌不爲請矣。大臣及大將,竝皆薦之可也。{{*|出擧條}}上曰,彼地則無雨乎?命均曰,東八站逢大雨,艱渡三四處大水,其後遼東以後則無雨矣。上曰,沈霧雷動之患,亦無之乎?命均曰,竝無之。行到柵門見雪,鳳凰城逢大雪矣。淳曰,此銀牌,模出後當作帖乎?上曰,作帖如地圖狀爲之,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小臣以奉朝賀崔奎瑞家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啓曰,今日次對爲之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署經,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呈辭,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宋秀衡曰,頃者以御牒當宁中可書者書下之意,下敎于宗簿提調矣。今始書下,此不必出於朝報者,只爲傳給於宗簿提調,可也。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春享大祭薦俎官,初以行副司直柳萬重,禮曹參議兪彦通,實預差啓下。而柳萬重,移拜承宣,故以兪彦通,陞實改付標矣。兪彦通,以素患眼病之bb人b,近益添痼,無以將事,連呈辭疏,有難强令進參。不得已以行副司直李匡輔,更爲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三陽出地,萬品回泰,聖體日康,聖德日新,于以受天祿而膺華祝者,卽擧國臣民之所同願,區區微忱,益切祈頌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衰疾沈頓,轉動無路,禮廢覲見,情懸班聯,瞻天訟罪,伏地竢譴。顧臣老而不死,寄命床簀,徒以狗馬之賤疾,輒煩蓋帷之聖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一縷之尙今支延,莫無聖靈攸曁,生成之澤,河海莫量。而尸居餘氣,人事都盡,尙不能締成文字,以鳴其叩謝之忱,唯日夕隕感而已。且臣頃伏見診筵所下聖諭,過越之褒,謬降於豚犬之迷息,奬遇之隆,亦及於螻蟻之殘喘,恩光曠絶,觀聽代感,萬萬非不肖無狀所敢承當,拜稽擎讀,感淚橫集,神魂震越,歷日靡定,誠不知何爲而致此也。匪分之寵,必爲身災,此固臣命卒之秋。而臣何足恤,嚬笑之或欠愼惜,恩數之終歸屑越,誠恐貽累聖朝,重添臣罪,憂懼之切,略此披露,語無倫脊,尤增悚慄。仍伏念臣之所帶諸司提擧,屢煩辭乞,訖未鐫免,前冬殿最,又歸廢却,申飭命下之後,臣之惶懍窮蹙,當復如何?考績國之重政,何可緣臣一人,若是其曠墜也?伏乞亟命將臣本兼諸任,一竝遞改,仍治臣闕禮之罪,以幸公私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見卿,猶今欣慰。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其他提擧,本非過讓,往者飭勵,乃無故之司也。尤何嫌焉?噫,卿之爲國血心,自夫賓客,業已洞知,于今褒奬,亦云晩矣。款款忠赤,可質神明,齟齬嘉奬,何讓乎哉?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調養,待其日暖,量力登筵,慰予思想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尹淳,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平金錫一,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寒如此,夜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今已如常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乃停朝市,而特敎入侍,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今雖齋戒相値,次對久未爲之,歲飜後,別無新奇之事,而爲民之道,勝於簿書期會,故命卿等入侍矣。興慶曰,元朝下敎,眷眷於年事,而年事不在於勸農。昨年大歉之餘,民之尤甚飢餒者,何以勸之乎?唯在於守令之善處,無牛者給牛,無種者給種之意,自廟堂分付,何如?上曰,如此事,易以看作文具,各別飭勵,可也。興慶曰,此是守禦使,以軍需保事狀請者也。頃者軍額變通之時,守禦廳湖西牙兵一千名移定之代,以京畿所在摠戎、守禦兩廳二千名標下保劃給事,定奪矣。創設之初,若不嚴立科條,則無以收拾。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逃故雜頉,自官代定,請令廟堂稟旨定式矣。廷濟曰,此事甚難矣。守禦廳則旣失一千良軍,如是狀請,亦非異事。而畿邑軍丁之弊,罔有紀極,奴軍無異良軍,束伍牙兵,其數甚多,兩班單奴,不無充定,又加之守禦廳二千名奴軍,年年代定之令,則畿邑何以支堪乎?興慶曰,此是標下保移給者,則與新充定有異,雖有逃故,豈至二千名之多乎?廷濟曰,卽今所存,未知其幾何,勢將過半新充,而此後則年年代定,其搜括之難,付標之弊,決不可堪,終難許之矣。思喆曰,本廳良牙兵一千名汰定之後,本廳形勢,十分苟簡,而廟堂以奴軍二千名代給,則猶勝於全失。而第初頭,若無明白定式之事,則日後需收捧,勢將不實,故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自官代定事,狀聞啓下,姑未及覆奏矣。京畿主管堂上之如是持難,不是異事,而朝家所劃給二千名,散在列邑。雖未知逃故實數之果如何,而若無自官充給之事,則不出一二年,竝與見存者,而盡歸逃故。非但本廳事勢之無限狼狽,朝家變通代給之意,果安在哉?守禦、摠bb戎b廳,同一軍門,同一軍需保,而摠bb戎b廳則自官代定,獨於本廳,不許官代定,豈不爲斑駁之歸乎?參以事例形勢,許令官代定,斷不可已也。宗城曰,守禦廳良牙兵千名之代,以兩廳標下保二千名,定給軍需保矣。標保與軍需,保納米之多寡不同,前後之身役懸異,標保之散在各邑者,必將隱匿逃避之不暇,若不於換定之初,自本官現出,則守禦廳,徒有給代之名,而其實則無納米之軍矣。事勢固當如此,而至於自官代定之軍,年年歲抄,磨勘文書,則貽弊畿邑,誠如戶判之言,恐不可開路矣。上曰,吏議之言,何如?曾經守禦使之人,從所見陳達,可也。淳曰,牙兵本是作隊之卒,便是正軍。且牙兵身役,良役中稍歇,故易於募得。而今則以私賤換定,而私賤六斗米身役,倍重於束伍。如是而不爲官代定,使之募得,則孰肯願入乎?畢竟必至於闕額難補之境。況守禦廳軍米用餘,則皆歸於山城軍餉,因此而所收大縮,則平時修繕之費,臨急依歸之地,不免疎虞矣。宗城曰,小臣愚淺之見,終有所不然者矣。守禦廳湖西牙兵,亦無自官代定之規,牙兵之代軍需保,獨何可以自官代定耶?換定之初,則若非本官管束,標保擧將逃避,將無代給之實,故初頭之自各邑現出,勢所固然矣。若仍爲定制,以二千名奴軍,分定於畿邑,歲抄磨勘,一如束伍之爲,則當此軍額漸廣,貽弊外方之日,決不可開路矣。況牙兵與軍需保,名稱不同,必更變湖西牙兵,復前日軍需保之號然後,可無後弊。不然則湖西牙兵,漸增其額,畿內軍需保,又將日加,此不可不慮於始事之初矣。上曰,逃故雜頉,若不以自官充定定式,則守令豈爲守禦廳,而一一代定乎?依狀請施行,而旣以自官代定定式,則依束伍例,或依牙兵例擧行事,自備局參量指揮,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蔘契人等上言,啓下備局,以從長變通之意覆奏矣。與宰臣相議,則豐原君趙顯命,詳知其弊源,有可以陳達之事云。而今方入侍,下詢,何如?顯命曰,貢人稱冤,乃蔘料漸貴之故也。卽今蔘價,比十數年前三倍矣。京中上下諸人,雖有緊切之病,實無得用之路,事甚可悶。臣之亡兄,欲爲變通而未及,故臣招問貢人,且以他岐探知,私自酌量于心,則有二道焉。救貢人倒懸之急,塞蔘貴生弊之源而已矣。蓋當初蔘賤之時,貢價之上下少矣。卽今則次次加定,蔘一兩價,米至二石十斗,而蔘貴益甚,若過數年,則蔘將絶種矣。所謂救貢人倒懸之急者,有三策。加給蔘價一策也,姑減五上司所捧之數一策也,罷貢人而以其價分給五上司,使之各自貿用,一策也。然曾前加給,已至四次,而蔘貴日甚,隨貴隨加,難以支當,加給則決不可輕許,下二策中量宜行之,則貢人倒懸之急可救,而此不過凍足遺溺之術也。若夫拔本塞源之計,則打破京外奸利輩囮窟,而還給蔘稅於萊府,使之申嚴潛商之禁而已矣。蓋萊府,自前專掌蔘稅,故潛商之禁,不期嚴而自嚴。十數年前,自戶曹奪取蔘稅,則萊府自失蔘稅之後,潛商之禁,置之度外,一任奸利輩之所爲,而無所拘檢,此蓋理勢之所必然者也。邊門旣開,而京外駔儈之類,紛然作黨,遂專蔘利。松都富商數三人爲一牌,旅客主人爲一牌,京中閑雜藥契數三人爲一牌,倭學譯官數三人爲一牌。此輩皆有徒黨,採蔘時則粧送各處貿得之後,自其處直送萊府,私相買賣,而四牌之中,倭譯實爲大囮主,專一國之利,而致令蔘路杜絶。事之痛駭,孰有甚於此者乎?臣多般採探,所謂四牌中各人姓名居住,已皆詳知。所當一一摘發,核得奸狀,一依潛商律定罪,以絶其根源。而潛商自是一律,許多人之論以一律,旣涉重難。且有慢令致期之嫌,故今姑安徐,爲先以戶曹蔘稅,依前出給萊府,使之專管潛商之禁。且觀前頭京中蔘價高下,以驗萊倅邊禁之嚴不嚴。而若其奸利人等,亦爲核出,以爲依律定罪之地,何如?眞明曰,蔘路之絶貴,專由潛商之日盛。四五年前,自備局稟定,限七百斤,直許買賣於萊館,而戶曹給帖收稅,至於七十斤,且商賈托以漁採,倭人托以飄風,海中潛商,不無其弊云。故統水營,竝祕關嚴飭矣。大抵萊府不得收稅之故,未免泛忽,殊非邊臣奉法申禁之道,誠慨然。而禮單蔘,自萊府直給,亦是前例。無寧付之萊府,而戶曹則從最多年收稅以用,好矣。廷濟曰,萊府收稅時,則人蔘之下去萊府者,萊府別爲譏察,故潛商之弊,猶可禁止。一自戶曹收稅之後,蔘商輩,雖有潛自買賣之事,萊府全不禁戢,故自多奸濫之弊,而京外籠絡蔘利之輩寔繁,收稅漸少,顯命之言,誠然矣。蓋自前人蔘收稅,專付萊府,禮單所入,自萊府出給,有餘之數,上送戶曹。而萊府自多濫費,不但不爲上送禮單所入,時或乏絶,弊端滋甚,不得不變通,自戶曹收稅矣。淳曰,蔘弊極矣。我國無關門可譏之處,而只令萊府收稅,已極虛疎。況今萊稅之罷已久,所謂窩窟者,與倭人腸肚相關,奸竇百出。雖還給蔘稅於萊府,恐其收稅之數不如前,而地部則以倭人例給,專委萊府,萊府亦似難支矣。凡事不塞其源而塞其末,終有後弊,先自西北産蔘處,別加防禁,竝破其窩窟然後,萊府收稅,庶可得力矣。宗城曰,當初戶曹之收稅於京司,蓋慮萊府之從中花消。臣常以爲,朝家以關市之譏,委之封疆之臣,則還給萊府,誠爲得體,而但今日還給,非爲事面之如此,只欲防潛商而裕稅入,萊府收稅之些少,若無異於京司,則亦不無還罷萊稅之議。若然則還爲朝體顚倒之歸,更使未入侍諸臣,確處,何如?上曰,吏議之言,與予意同矣。無論蔘價之高下,用度之豐嗇,戶曹之收稅,非矣。封疆臣之所任,戶曹自爲之,朝廷處分,豈如此乎?吏議之更使諸臣確處云者,蓋慮或有朝夕變改之意也。此事豈有復改之理乎?依前使萊府收稅,而此後則萊府雖請使戶曹收稅,備局嚴飭勿改,可也。豐原之不告窩窟之名,有意存焉。予亦不問,而不破窩窟,何以防蔘弊乎?此後若有窩窟,隨現隨治,臺臣亦以風聞論啓,斷不饒貸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廷濟曰,旣承下敎,自本曹當別爲節目,行關萊府,而備局亦當嚴加條例,分付矣。上曰,然矣。廷濟曰,蔘商窩窟,在於松都、平壤、安州等處,姑難一一摘發,加以刑律。爲先自備局發關松都及平安監、兵營,嚴加申飭。如有不悛,則不可不一一究覈,依律處之矣。上曰,自備局先爲嚴飭,可也。興慶曰,蔘價變通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以達,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句管堂上尹渝,以冬至正使赴燕,其還歸間,以宋眞明,差下句管堂上,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曾爲慶尙道句管堂上,而奉命出疆之後,以豐原君趙顯命代之矣。文秀今已還朝,更以文秀,差下全羅道句管堂上。李瑜遞解湖藩,今至十年,其後本道事情之變嬗者,或有所未詳,而趙顯命纔自湖南上來,全羅道則使顯命句管,何如?上曰,朴文秀昨陳道臣數遞之弊,予甚歉然。凡句管,亦久任而後,可以詳知其道文書。李瑜之遞湖藩,雖已年久,豈不可爲句管之任乎?此後句管堂上有出外者,以他堂上權察,待其入來,還爲句管,以爲久任之地,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判所達陵官變通事,下詢諸臣,何如?上曰,聚議廟堂,可也,而此非時急事矣。興慶曰,都政前似當變通,故仰達矣。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進來,停朝市尙未畢,而次對勝於簿書期會,故爲之矣。以一年言之,乃一初也。欲問民事而問之,亦文具,故不問,而頃下勸農之敎,故今又下敎。卿等勿委之於道臣,列邑勤慢,亦自探察爲宜。卿等句管之任,方伯以下,當察之,勉之勉之。廉問之道,予亦思之。方伯、守令若有罪,則卿等不無不善句管之咎矣。廷濟曰,小臣句管京畿,亦已久矣。而畿邑弊端,有加而無減,甚可悶也。上曰,守令如有不勤者,何不摘發乎?各道中最可悶者,京畿、三南也。朴文秀,以獨鎭爲弊,吏議之意,何如?宗城曰,獨鎭之弊,甚矣。營將存罷,無大利害,而其處將校武士,則有營將而後,有差任之道,無營將則無此路,故必欲設獨鎭者此也。眞明曰,軍制冊,臣未及見之,當更議以達,而殿下以一初爲敎,臣等豈不惕念耶?殿下以坐不坐單子,爲飭勵之道,而堂上太多,則多言而已。苦無實效,入侍備員,亦是外面而已,實效則未必有也。上曰,備堂皆入則勝矣。眞明曰,備堂相議,今日坐必爲某事,明日坐必變某事,使無虛歸之弊,次對日則講定於在外之時,稟裁於入對之時爲好,不必備員矣。上曰,曾已飭勵,而未見其效,其亦爲文具矣。顯命曰,嶺南姑無時急之事,而旣承飭勵之敎,安敢怠忽耶?瑜曰,湖南沿海簽丁之役,姑未知今至何許地境,而發關問之,且以私書相問,而姑無回報,他無目前擧行之事矣。臣待罪喉院時,旣承飭勵之敎,豈敢一時弛放,而今日又承下敎,臣敢不惕念奉承乎?上曰,崔奉朝賀家,四時擧行事,戶判其知之耶?生時則春秋周急,而奉朝賀祿俸薄少,故欲依生時周急,而必令以四時,稟旨擧行者,亦有意焉。以歲時周急減數例,四時擧行,宜矣。廷濟曰,大臣喪三年內,以奉朝賀祿仍給者,聖意旣在於欲成其美,而又復軫念於祿俸之薄少,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乎?四時擧行,當以四孟朔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李奉朝賀不受春秋周急,而只受歲時食物矣。今當歲首,別爲周急,而以減數例輸送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先朝都尉,只有錦平一人,不可以凡例待之,歲時食物,別爲優給,可也。{{*|出擧條}}上曰,耆舊大臣、儒臣在鄕者,只有鄭領府事、鄭贊成,其令本道,歲饌外,歲首食物,別爲題給存問事,分付。{{*|出擧條}}眞明曰,安興防水之役,停罷與始役間,宜一番稟定處之,故敢達。臣在下邑時,因朝命往審,一從所見,論報備局矣。上曰,卿則以爲可成云,形址,何如?眞明曰,若遮截海水,而爲防則誠難矣。而此則兩山洞口低平,前後水潮漲時,迤入之處也,多入人力,則似無不防之理矣。上曰,卿則曰可成,李衡佐、朴文秀則曰不可成,未可知也。眞明曰,李衡佐、朴文秀,皆有所見之人,而或見或聞於未始役之前,臣亦飽聞毁言。初到泰國寺望見,則大水漲滿之中,只木末稀立,誠滉漾,決然以爲難成,及其遍審役處,始知毁言之非實矣。前頭水道變易圮毁之早晩,非所逆覩,而石築旣完,內築土堤,表裏堅固,則亦豈必速毁耶?況此事,關係三南漕運通塞,大臣陳達,自上又親命而送之。旣已始役,幾至半功,而無他見害之端,遽命寢罷,則不但前功盡棄,臣之所惜者,恐朝令顚倒耳。宗城曰,畢竟事若不成,則旣用之力,已不可言,而今之加用人力,豈不可惜乎?眞明曰,此是大事,以臣一人愚淺之見,不可決定。備堂中有心計者一人下送,更爲看審,不可爲則罷之,可爲則嚴飭督成,好矣。上曰,旣已決定始役之後,何可撓攘?李譔,告功則賞之,僨事則罪之而已。有何更見之事耶?顯命曰,此事,臣兄陳達,而臣在嶺南,亦以書札往復矣。今聞宋眞明之言,且見文書,則功已垂半,極幸。雖有參差之議,自朝家擇人而任之,成則賞之,敗則罪之而已。許多閑說話,無益而有害矣。以全州城事見之,臣非自爲也,稟裁廟堂而爲之。旣許之後,筵中亦多有毁之者,人之多言,甚可悶也。眞明,今之爲國事難矣。近來時風,斂滕gg斂膝g垂眼,雍容暇豫,自得美職爲能事。效力國事者,譏笑之,謗毁之。百事中一事不善,則但稱其不善,此實弊風,誠爲慨然。如李譔,外似虛浪,而於國事有血誠,然萬口噂{{!|𠴲|⿰口沓}},以渠氣力,決無蕫役之理矣。顯命曰,不見役處,而直曰不可成,隨衆譏毁者紛紜,何可取信乎?此事使宋眞明句管,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丁糧食,宋眞明已有論報之事,當依此給之矣。眞明曰,備堂不可下送,則發遣郞廳一人,使之蕫督始役而歸,何如?上曰,此事卿旣句管,從便爲之,可也。{{*|出擧條}}思喆曰,守禦廳南漢山城別破陣二千五百名,當初定額時,差出五哨官,各領率五百名矣。今番五百名別破陳汰減之後,哨官一員,事當減下。而第山城將校輩,若失此實料一窠,則必將抑鬱之甚矣。臣意,姑爲仍存勿汰,以二千名別破陣,分排於五哨官,各率四百名,則雖有違於一哨軍制之數,亦可爲慰悅將士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曾經守禦使之人,方入侍,此言,何如?陳所懷,可也。淳曰,緩急得力,全在於山城將校,而平時慰恤之道,每不如京廳,故山城將校輩,以此抑鬱,今若又減料窠,則必益失望矣。上曰,山城將校只此乎?思喆曰,此外亦有敎鍊官矣。上曰,此異於京將官,其在慰悅山城武士之道,似當勿減,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長陵水道,予甚慮矣。予非惑於風水,天作之地,以人力鑿破可惜,故其時特命防塞矣。今則水道,何如?大提學知之乎?淳曰,掘浦築防之役,浦民習知之,而其時難於動民,委之崔天若輩,自經理廳出米布,募京民役作,防水之役,俱是生疎,不先導其水道,直爲橫截壅遏,終至再防而再圮。卽今所見防斷處,不過十步許,似若易成,而散流之水,爭注隘口,浦泥沮洳,急流舂撞。當初揭厲之處,今爲數三丈深淵,非塡石沈舟,堅其根坻,而只以空石,盛土補塞,則隨補隨漂,終不可成,而但其新防,半截水道,水旣不入舊浦。又不得循案山下新道,衝噬越邊,橫走反流,終有別生他道之慮,半截之防,亦無看守,故漸至崩圮云。臣於看審時,詢諸土人,則皆以爲,必先疏鑿舊浦,分其水道,以殺其悍湍然後,方可築防截斷,而水凌則亦漸泥生云。此說最似有理,而伊時京司則恤於經費,本道則難於動民,信聽任使輩水勢自入舊道之說,更不留意於此事。今若募京民給料布,如前之爲,則役不可成,而徒費財力而已。臣意不如專委道臣,以有爵秩解事守令,定差員,召募江海邊習於防堰者,許以施賞,責其完役,使之量其容入,調用附近畿邑烟軍,則庶可就緖矣。上曰,曾前所入幾何?淳曰,布十同,米數百石矣。上曰,以天作而爲人鑿破,誠可惜。雖以風水論之,不出凡眼,卽今水道又變,反不如初不爲之,甚可悶矣。自備局與畿伯相議,必於農前,調民完役,而民力各別愛惜,可也。{{*|出擧條}}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歲已屢飜,此等之啓,收殺何妨?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旣無端緖,爭執已久,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亦涉支離,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支離,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啓曾已諭,其勿復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武臣之除摠管,必待其積履歷養聲望,而副摠管朴鐄,聲望素乏,履歷且淺,除拜之後,大有物議,故遂乃陳疏辭職。武臣辭疏,非將任則不敢,而今此朴鐄陳疏,事無前例,誠極猥濫。雖若微細,而實關朝體,請副摠管朴鐄罷職。上曰,以辭疏事,曾被儒臣所達而問備,其何復罰,遞差。又啓曰,副摠管朴鐄辭職之疏,旣甚猥濫,則政院所當直爲斥退,不令呼望。而今乃出其大槪,謄諸朝紙,傳示四方,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推考。上曰,不可以一事而再推,此非靳允者,依啓。又啓曰,臣聞昨日筵中,有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此雖出於引例優老之聖意,而至於變品,事未前聞。且關後弊,請還寢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上曰,旣以侍從宰臣之父,且是宰臣年八十,則昨者超資之命,豈曰濫矣。不允。上曰,京兆長席,不宜久曠,判尹朴乃貞,今姑許遞,其代,後日政差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而日寒如此,實不無聖體觸傷之慮,差退數日,以待日候稍暖,宜矣。上bb曰b,卿等勿慮,歲謁尙亦晩矣。淳曰,寒暖之節,聖上視若可笑,而雖朝臣輩,自愛其身,多有防護之道,殿下玉體,何乃簡易若是?保護之道,異於聖躬少壯之時矣。上曰,勿慮焉。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朴鐄遞差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臺推,引嫌呈辭,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陵上辛方引石右邊,連於幔石處缺落。以木尺尺量,則長一尺三寸,廣則向內處四寸,向外處三寸,厚則向內處二寸,向外處八寸。幔石又爲缺傷生釁,尺量則長二寸五分,下廣端尖,不得尺量。而爲左邊幔石相制,不爲墮落,艮方引石左邊,連於幔石處,又生新隙,亦以尺量。則長二寸五分廣五分,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堅硬成石,而引石下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其他小小生隙,塗灰處所塗之灰,庫庫剝落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廷潤啓曰,引嫌而退,强自引嫌,不爲傳啓。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行大司諫朴文秀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依啓。薇垣長避嫌,其無嫌難傳啓者,不過辭要職之意,則其所處置,宜置立科,末梢去就,在乎宰臣,而不爲傳啓之目,其若嫌難傳啓者,於宰臣,可謂倖免此職,於臺體,未曉其可。 ○持平金錫一啓曰,臣於昨日筵中,論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過當,而有奏語不審之失。蓋正萬之今歲年滿八十,臣未曾聞知,昨朝驟聞有是命,意謂聖上,曲念侍從宰臣之父,過加格外濫恩,及入筵席,有所論啓,而行語之間,未免差失,旋覺其誤,飜語啓達,此臣孤陋疎率之致也。臣卽欲引避,而第念其年,雖滿八十,變品雖有前例,中間防塞,已作摯令,則今此恩典,是乃格外濫施也。臣之本啓大體,自有所執,則不必以一轉語之差,屑屑引避,仍爲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爲,毋論本啓之如何,筵奏差錯,宜避不避云。然則臣初旣有奏語不審之失,後復有處事未盡之譏,以此以彼,俱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物bb論b矣。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於病伏綿綴之中,伏聞日昨筵中,以臣不參次對,聖敎截嚴。臣惶隕震悚,無以自容。噫,臣長時淹瘵,無復生人貌樣,身留京輦,迹阻丹陛,恒恐不得更瞻威顔,遂至溘滅,只自耿結悲泣。苟有一分自力之勢,豈敢一向退伏?顧臣自經再昨年大病之後,澌頓轉加,乍有蠢動,輒致增劇。至於昨歲,則一年之內,長委床席,其間出入死生者,亦數矣。多病故人疎,古有是語,人豈有來過者?以此右揆,以精力强健,至有誤達,其他又何可言?今番歲時問候,僅僅扶曳,只參正朝一班,而猶且渾身縮慄,不能自定,至今昏仆,少無起色。今日有命次對,望絶趨赴,益切危蹙,不知死所。仍念臣之情迹,本不敢自同平人,復廁朝列。年前燕行復命之日,伏蒙賜對,勉留諄諄,有曰,西樞有同軍銜,若仍留京裏,當勿許參聞廟務。厥後偕諸大臣入侍,聖上又指臣下敎曰,此臣予已放之矣。臣伏自思惟,聖上俯軫下情,開導委曲,俾得自安其微分,誠切乃若是。以臣子而不體此敎,誠非道理,遂敢勉强承命,以訖于玆矣。今反有此敎。夫次對者,廟算裁稟之名也。不參廟謨者,何可闌入於此地乎?伏聞筵敎,以臣不進,有兩件,一則引疾,一則自以爲無所知識,臣固無所知識矣。然前日在朝,蓋嘗屢入次對,到今何可猝稱無所知識,而强欲不參乎?蓋莫非疾病之爲祟,亦以在前聖諭丁寧,不敢踰越防限故耳。伏乞聖慈,哀而憐之,許臣放廢,得以安保其垂死之喘,誠不勝厚幸。如其不然,則假托素無之病,欺罔君父,其罪有不可赦,下之有司,加以重勘,亦一事也。謹此俯伏,以竢鈇鉞。且臣以兼帶闕殿最,前已引罪,申飭之下,又未得擧行。廢閣職事,冒據虛銜,益深不安,亦乞亟賜鐫削,以厲他人焉。瀝陳情實,自不覺語涉煩絮,尤不任戰越。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往年下敎,雖未記得,設有此敎,不過解相時敎,于今引此,不亦過乎?次對入侍,已是舊例。予雖不諭,卿豈無因此見予之心乎?此等處,予嘗心介于卿者,其他提擧,尤何過讓?卿須安心勿辭。昔日美制,自卿不墜,是予所望也。歲亦飜矣。其有見卿之心,須體此意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七年授吳王恪齊州都督,至王府官僚勿令過四考。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至與皇太子談論。上曰,承宣讀之。萬重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謂太子,至太宗嘉納其言。珽曰,此等篇文義,無可推演仰達者矣。健基曰,無非敎勅子弟之意也。言甚切實矣。上曰,然矣。珽曰,黃帝以後,帝王無不學,而臣之此言好矣。帝王之爲治,唯在於學,而經筵爲學問之要道,切願各別留念。上曰,當惕念矣。珽曰,中智之人無恒,從敎而變,此言亦好矣。上智之人尙矣,無以議爲,至如中智之人,亦未見不敎而爲中智者,唯在君上之導率矣。如使一世之人從善,唯在殿下導率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五板太宗敎太子之言,好矣。格物致知之方,唯在於觀省。而如此處,別加存警,或於殿壁,書而付之,亦好矣。上曰,以此觀之,太宗能致貞觀之治,果非虛矣。有誠心故,能有是言也。珽曰,太宗英毅,尊敬王珪,可謂至矣。而至於我久驅使云者,可見太宗病痛處。於此監戒,而必思禮使臣下之道,何如?上曰,所達然矣。珽曰,方當春元,此正王者代天理物之時也。治化若不能體天行道,則代天理物之義,果安在哉?新其德,新其民,使一代制作規模,歸于一新之極,則豈不有光乎?伏願殿下,必以新之一字留念,無少間斷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十八板從善則有譽云者,以名譽爲言,似欠矣。無乃必欲使之,易於從善而以爲言耶?健基曰,譽字乃令聞也。上曰,此言好矣。珽曰,玉堂番次苟簡,未有甚於近日,上番之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後日政,差出闕員,而在鄕儒臣,歲翻有日,而亦無一人上來者,殊爲未安矣。此令政院各別催促,俾卽上來,何如?上曰,曾經玉堂違牌坐罷人,一竝敍用,明日政,差出闕員。而日昨以崔奉朝賀諡號,不待太常諡狀擧行,爲敎矣。諡坐則必有應敎然後,方可爲之。應敎亦爲差出宜矣。珽曰,應敎則金尙星、吳瑗,方見帶矣。上曰,然則金尙星、吳瑗,竝卽催促上來,而在鄕儒臣,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其中吳瑗則受由屬耳,勿推催促,可也。{{*|出擧條}}珽曰,故奉朝賀崔奎瑞,以耆德舊臣,且有宗社大功,而意外喪逝,殄瘁之歎,庸有極哉?伏見日昨備忘,辭旨曲盡,臣等不勝感歎。而第念此喪,比諸他大臣之喪,有大段自別者矣。頃年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之喪,自上有禁橋哭臨之擧,今此奉朝之喪,宜無與海恩喪異同。而事係特典,在下者固不敢仰請,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予亦料諸臣之必有如是爲言者矣。故左相李㙫喪時,予適在靜攝中,今番則予上奉東朝,當此春元,喜懼之心,無所不用其極,故於禮曹草記,以勿爲磨鍊,判下矣。予於崔奉朝賀,豈以凡大臣待也?昔當大拜之初,見其屢辭,不爲敦迫,勉副其懇者,蓋欲遂其休退恬雅之節也。及至戊申,力辭勳名,故予亦不以勳臣待之。而只以一絲扶鼎四字,表予嘉奬之意者,蓋欲成其淸潔堅確之操也。奉朝之最初退歸,固已逆料,時象之至於難言也。眞所謂知幾君子也。予平日,自以謂知心矣。予於奉朝,知遇之感,有此三條。而卒逝之單遽上,予雖親駕往弔,豈憚勞也?明宗朝東朝誕彌之節,有率百官陳賀之例,予侍奉東朝,當此新正,昨今吉凶之判異,於心有所不安,必欲無迹而處之。故泛以勿爲磨鍊下敎,以外面看,以予爲未盡者,誠有之矣。生時旣不以元勳自處,而死後若以元勳待之,則是豈誠實底道理乎?寧使朝臣,謂予未盡,豈使淸德舊臣,不爲終成其美乎?儒臣之言則是矣。而予意則如此矣。珽曰,臣泛以外面看得,妄有區區之意,輒敢仰達矣。承此下敎,死者有知,九原之下,亦必感激矣。健基曰,殿下平日,不以德之一字,容易許之,今此隱卒備忘中,許以德之一字,亦可知聖意之所存矣。上曰,近來有文勝之弊,頃日筵中諸臣,陳沈判府事言時,有以重德爲目者,予以爲似過矣。於崔奉朝賀,眞可以德字許之矣。凡於節惠文字,若不足於褒崇,則其子孫,多有厭之者云。此非待其祖先之道也,反辱其祖先也。珽曰,崔奉朝賀,雖不以元勳自處,殿下亦不以元勳待之,而若論其處義,則實加人數等矣。上曰,雖以古之名臣論之,首末進退之完全,未有如崔奉朝賀者矣。頃聞大臣所達臨終時事,有若曾子之易簀,其亦異常矣。健基曰,當初崔奉朝賀之退休也,故相臣南九萬貽書,以進退間事,頗示不滿之意。蓋南九萬,公忠憂國,以鞠躬盡瘁爲期,以崔奉朝之遽然休退,爲不滿者,實非眞有不滿之意也。深惜賢臣之去朝,欲其留做國事也。上曰,南相之貽,乃其時太平之世,故如是矣。而崔奉朝之所見,則必有料度於戊申者矣。知幾而往,豈不美哉?健基曰,臣嘗聞崔奉朝之退休後,貽書親儕曰,時清則爲蔡君謨世亂則爲江萬里。崔奉朝之進退,本非苟然,蓋已辦得此兩事者也。其欲退也,必有所見。旣退也,亦有定算。故淸風雅度,足以警勵頹俗,末梢樹立,扶植倫常,功存社稷,完名全節,可爲當代一人。今此聖上隱卒之典,似或不及於海恩府院君,而臣以謂殿下,方侍東朝,又値元朝陳賀之時,聖意所存,知出於孝思不匱,盡歡長樂之聖孝。臣等固已仰揣欽頌,而但於悼念耆德之義,凡干崇終隱卒之典,特示優異之恩,誠爲得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邊府使趙錫命,慶興府使李玗,鐵山府使金夢煃。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慶興都護府使李玗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展謁,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陳疏入啓,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疏批已下,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柳萬重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以觀象監提調,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以兵曹言啓曰,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及各差備,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佐郞黃尙老,以身病猝重,累度呈狀,無意行公。南泰溫奉命在外,竝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命坤、金極齡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司僕寺正趙明澤呈狀內,落傷違骨,斷無供職之望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理山府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江原監司趙最壽瓜滿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員,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今亦依此,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東衡爲大司諫,徐命珩爲獻納,洪重一爲持平,南泰良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陽來爲判尹,林光弼爲理山府使,金始熺爲坡州牧使,金聖鐸爲丹城縣監,李命稷爲漢城判官,趙麟命爲濟用主簿,李顯弼爲歸厚別提,兪業基爲掌苑別提,黃晸爲忠淸監司,李玄輔爲江原監司,黃梓爲司僕寺正,洪重聖爲江華經歷,魚有和爲繕工假監役,鄭益河爲義州府尹,靈城君朴文秀,兼成均博士崔齊泰,兼承文博士蔡慶承,前守金弘權,年八十曾經四品,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前萬戶朴世純,前司果田時闢、朴信柱,哨官朴敏行,閑良李延紀、宋殷中,幼學金兌健等,或拯活人命,或獲利私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朴世純,雖已資窮,未經準職。田時闢、朴信柱、朴敏行,未資窮,未準職。李延紀、宋殷中、金兌健,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全羅兵使,不可不擇差,而可擬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副摠管,宋載恒爲宣傳官,韓配義爲五衛將,尹光莘爲全羅兵使,鄭守敬爲忠翊將,鄭壽松爲訓鍊都正,許繗爲北兵使,副司直朴乃貞,副司果趙銑、南泰溫,副司正許逅,司勇具善行。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方在罷職中,而未有敍命。理山府使林光弼,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鄭益河敍用,林光弼加資。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今日政,移拜忠淸監司,其代,不可不急速差出,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新爲兵曹參知,吳命新陞參議,徐宗玉降參知。 ○柳萬重,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與宗廟展謁擧動相値,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卽伏見新除授濟州防禦使金重熙諭書密符祗受狀啓,則以本州是讎鄕,人子情理,何忍入此地,今方出伏野次,恭竢處分等語,有所尾陳,事體極爲猥越。濟州牧使金重熙,從重推考,原狀啓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爲先從重推考,卽令越海,日字其令道臣狀聞。 ○又以戶曹言啓曰,年分,國家大事,事目頒降之後,設有可給之災,必陳稟朝廷,得其準請然後,方可施行。而迺者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李顯望,不復陳稟,出米太摠數,啓本中事目外,別出災名,初不付種全災畓五千九百三十五結八十一負八束,擅許給災。所謂初不付種者,自是懶農,如非大侵之歲,則元無許災之事。而況本道今年農形,旣無大段災害,給災一款,初不當擧論。而事目中例給川浦沙外,特許晩移秧全災一名,至比戊申實摠爲準者。蓋所以有益於公家,惠及於下民之意,而今此所報實結,比戊申所減,至於四千六十二結零之多,事目外擅自給災之數,又如是夥然,致令實結大縮,誠極不當,亦關後弊,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敬差官李顯望,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竝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嚴成格,今又上送,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李樞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倭學鄭東起,拿來事,傳旨啓下矣。鄭東起時在慶尙道固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方依例等第,而春夏等褒貶,因都提調有故,不得磨勘矣。到今已經年,有難追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則以舊還上難捧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當初所謂分等狀啓,全不擧舊逋停減等項,有違格例,故廟堂之認以爲具格狀聞,追當來到,至請催促者,蓋以此也。頃日道臣疏本,旣以當初啓聞,爲分等狀本,則當此舊還上通八路定數督捧之日,海西一路之獨無擧論。不但朝令之不一,海西穡事,最爲登稔,若不趁卽收捧,所謂舊還,終爲鬼錄而止耳。之次邑最久年,最豐稍實邑,最久年準捧,最多年折半收捧之請,蓋準關北定限之例,以最登之海西,準最歉之關北者,亦軫其歲除不遠,封倉迫近之意。而今乃更煩馳啓,至以朝令之未卽奉行爲辭,而屢次往復之際,自致歲翻,停捧一節,更無可論,而藩臣事體,終涉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二日,通政鄭世弼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江陵等官居驛人金萬益女息莫切等,爲虎囕死,海尺林、介不里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掌令金廷潤啓曰,臣之踪地,決難復冒於臺地,而屢逋嚴命,私心惶悚。日者出肅,蓋爲粗伸分義之計,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一當處置,致勤嚴敎,縷縷誨諭,辭旨非常,至以未曉其可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惶愧,而繼之以訝惑也。凡臺官避嫌之規,必有衆所共知難冒之端然後,方可引避。而今此諫長避辭,只以自劃言議之地爲言,而無他可據之嫌端,則其志雖或在於辭要職,臺閣處置,只觀其避辭之當否,而定其立落。何可以此,曲爲容恕,而置之立科乎?臣所謂不爲傳啓云者,非謂其用意規避也。身爲臺官,旣登筵席,强引無義之嫌,以致闕啓,則處置措語,不得不如是。而至若於宰臣,則可謂倖免,誠如聖敎。臣亦知其適中其願,而後弊所關,不可無警,置之落科,亦以此也。而今者下敎,出於意外,此莫非如臣無似,忝居臺端,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誰咎哉?臣旣承未安之敎,則宜卽自列,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以此以彼,俱難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掌令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府啓,則以臣日前掌令望之檢擬洪得厚,盛加論斥,語意深緊,臣誠不勝瞿然悚蹙之至。噫,臣於向來,旣嘗持難於得厚持憲之望,而到今忽復檢擧(檢擧))於掌憲之擬者,亦豈全無權衡於其間?伊時憲臣之疏請改正者,在於持憲望,則下此而檢擬掌憲於日月旣久之後,恐不至更煩陳稟。夫疾之已甚,卽臣之所嘗存戒,軟地揷木,亦臣之所不屑爲,以得厚而論持憲,固過矣。而從前出入於掌憲望者,或不無得厚等輩,則秤量人物,稍通一線路,亦自不害於陶甄之政,故曾以從臣初見,徐議掌通之議,屢形於僚席間酬酢,而未見以爲不可者,臣又妄以爲此便停當,深夜開政,望筒垂入之時,始聞有掌令窠。卒遽之間,未省其有可合備擬者,仍以得厚名,檢擧末擬。追聞物議,咎臣率爾,臣亦自覺其未及周詳,而今此臺言果發矣。臣於此,只自愧悚而已。尙何敢較挈長短於臺閣激揚之論哉?且於侍衛推考之啓,亦有所不安者。而此等體例間事,其得其失,姑未暇論也。然臣之愚不解事,觸處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何敢淟涊苟冒於銓衡之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銓職,以爲輕臺言誤銓法者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府啓,竊有所不敢晏然者。蓋洪得厚改正之論,已是意外,而不可因此,永枳其進塗,則長席之變通檢擬於掌憲之望者,實爲便宜,故當其簡問也,臣亦可之矣。臺斥深峻,至請問備。夫改正復通,非今斯今。況其見擬,又非前職則,持之不已,猶且齗齗,不亦已甚。而臣以前後與聞之人,其所難安,當復如何?仍念臣本無似,謬當匪據,充位尸職,一無所補,時因政注間事,徒煩控聒,自覺其疲勞矣。豈容因仍苟冒,不思自處,重誤聖明銓衡之寄哉?伏乞聖明,特垂照察,將臣見職,卽行鐫汰,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臣,行己無狀,事君不誠,志切憂愛而未蒙垂察,言出肝膈而不能見信。頃冬一疏,實出無隱之忱,而反觸天怒。昨春辭章,只伸難進之義,而遽忤宸聽,焚章削名,處分非常,而至於三字之敎,實是千古人臣所初聞者。思之至今,魂骨猶驚。臣雖冥頑,不卽死滅,而誠天地間一罪人也。區區私義,有不暇顧,從今以往,咋舌悔狂,不復以匹夫之守爲言,而其行其止,惟當一聽殿下之進退而已。凡有除拜,何敢更爲撕捱之計?而前冬及春,恩命聯翩,固非罪累賤臣所可叨冒。臺章果發,聲罪狼藉,此則雖已料得,而職參宰列,被彈改正,誠是前古所未有。苟有知識,決不可抗顔復進於朝著之上。而臣旣不敢以恒人自處,則身名之汚辱,廉恥之倣倒,亦不足恤。臣初無必辭之意,而適於其時,荐遭喪故,呈病縣道,幸蒙恩遞,私心悚蹙,久愈靡已。今此地部新除,又下於萬萬意外,聞命驚惶,莫省攸爲。臣旣無情勢之可論,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年老病痼,氣血衰竭,自量筋力,決難久處於斯世。而不幸命途畸窮,喪禍荐酷,一年纔周,四哭逆理之慼。鍾情之痛,不能自抑,心腸內消,肌肉外鑠,奄奄危喘,有如急景之下山。噉食日減,精神日耗,委頓床席,已有數月。雖庭戶間,斷無起動之勢,尙何望跨馬作行,致身於輦轂之下哉?玆暴難强之實狀,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鐫遞,俾得安意於未死之前,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牌招事,允下。而在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以兵曹參議吳命新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當御暖帽,百官着暖帽事,分付。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承命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賑恤廳言啓曰,本廳久任郞廳,未準限前,不得遷轉,曾有定式。而郞廳金始熺,昨日政,移拜坡州牧使矣。當此廳儲罄竭,專任責成之日,不可付之生手,郞廳金始熺,仍任,何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時在江原道春川府任所。新除授司憲府持平洪重一,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竝引嫌而退,飜語傳啓,未免苟且。追後引避,尤失臺體,處置請遞,未免曲循,揆以臺例,不可仍在。請持平金錫一,掌令金廷潤,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全州地,而諸兄弟居鄕之故,不得將來,相離屢朔,情事轉迫,卽逢新年,瞻戀倍切矣。昨日得聞鄕信,則老母宿病之外,重添寒感,飮食專却,眞元大削,委頓床席,已至多日云。臣情思飛越,方寸煎灼,不能自定。而適値太廟動駕,不敢言私,今始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許恩遞,俾卽歸覲病母,以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正月初七日巳時,太廟展謁擧動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從。上乘步輦,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春躋進曰,日寒如此,而輦捲三面,觸冷極可悶矣。上曰,不必爲慮矣。至敦化門外,百官乘馬,至太廟御路橋,百官下馬。至太廟門外,上降輦乘玉轎,入齋室,少頃,上由齋室西門出,入太廟殿庭。立板位上,行四拜禮,入殿內奉審。春躋、逅、兌和隨入奉審訖。上步向永寧殿。藥房提調尹淳進曰,此距後殿稍間,步向之際,汗孔若開,則易致觸冷受傷,不勝悶慮,過曲墻後,暫御步輦,何如?上曰,過曲墻則其間尤近,何可乘步輦耶?遂入永寧殿,立板位上,行四拜,入殿內奉審。奉審後,還向齋室,過太廟正門後。淳曰,正門已過,乘步輦,何如?上曰,初旣不乘,今何乘之耶?上至曲墻隅,乘步輦入齋室。午時,上由齋室出乘步輦。淳曰,西風甚緊,更進暖帽,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耳。至太廟門外乘輦。上曰,禮房承旨進來。太廟靑紅蓋色渝。春奉審時,改備事,分付。上還宮。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保寧縣監宋瓆。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柳萬重,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春帖子製述官,今方抄啓。大提學尹淳,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受由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許逅{{*|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政事過齋後爲之。 ○長陵奉審堂上,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辛方引石右邊缺落處,長一尺三寸,廣則內邊四寸,外邊三寸。酉方邊幔石缺傷生釁處,長二寸五分,上廣二寸,下端尖兩邊合縫處,塗灰則剝落生釁。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已爲堅硬,而引石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艮方引石底左邊壓連幔石處,又生新隙,長二寸五分,廣一寸許。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今此有頉處,多在於背陰之方,前後生頉,輒在於嚴冱之節。此似由於內外土石,當寒凝凍,互相排壓,致有此坼傷生釁之患。所當以油灰塡補,而當此凍節,有難始役,姑待和暖,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 ○傳于柳萬重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番春帖子製述,尤爲數少,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平安都事權基彦疏曰,伏以,一自淸債辱國之後,朝家申明延卜之禁,必使關西都事,親赴柵外,搜檢領回者,蓋所以防後弊而杜邊釁也。臣以無似,待罪浿幕,臘月初七日夕間,陳奏使先來,來到箕城。臣於翌日午後發行,罔夜馳赴。十六日晨朝,趁使行之未到,行至柵外。蓋以搜檢事重,申飭之下,不敢少緩,有所怠忽也。及其搜檢,則十分虛疎,便同兒戲。我國之事,雖多文具,而此則文具之文具也。至於史書獺馬等物,雖爲彼國之禁,於我國,實有資用之利。其他錦段之當禁者,旣出柵門之外,又復現發於彼人所見之處,則不無生事兩國之慮,俱不必窮搜極檢者,而若其卜物摠數,則不可不一番覈實,較準八包之數然後,可以知剩入之銀,而絶潛商之逕也。十七日陳奏使行發向灣府時,關東卜物,猶未出柵。臣卽使通事,傳言於柵內掌務譯官。八包所貿之物,使之書納成冊,以爲照數憑驗之地,日曛後若干卜物,始爲出柵。所謂掌務譯官者,袖其一件卜數成冊,來見臣曰,渠是行中掌務,多有擧行之事,使臣分付內,使之今日渡江。故今方冒夜馳往,而此中,留首譯與上通事數人,凡有相議之事,可以招問云。譯官旣去,卜物之出柵甚遲。臣欲問其故,使招首譯,則首譯不在,使招上通事,則上通事又不在,臣於是無可奈何。使各其卜主,連爲催督。十八日黃昏時,關東諸卜,皆已出柵云。臣親至卜物所儲之所,時雪月交輝,夜色如晝。以其譯官處所受成冊,計數相參,則無一相準。金是瑜之京卜爲二十二隻,而今爲二十七隻。鄭文郁之帽子爲三十隻,而今爲一百五隻。每每相左,箇箇不合。外面之大數,如是錯亂,其中之無奸,又何可信也?雖欲査治,所謂譯官無一人在者,將何所詰問乎?其眩亂變幻之計,誠極巧惡。此而置之,一不究問,則此等搜檢,不如不爲。臣謂其時任譯輩一次査問,在所不已。此後搜檢時,則卜物未檢之前,不許譯輩之先自渡江。若有奸僞現發之事,則重者梟示,輕者決棍然後,庶有一分搜檢之實,而朝家申飭之意,不全爲孟浪之歸也。且灣上商賈之類,全務譎詐,彼人每以朝鮮人多詐爲言。臣目見卜物出載之時,彼中所謂甲軍者,二三作隊,橫住路街,有若遮截之狀。臣問於小通事,則以爲,彼人每被我人之欺賣,每當卜物之出,自有例給之稅,一駄之稅,稍頭一疋,彼人所謂車牛錢是也。我人多不給之,縱馬逬出,彼之紛紜,爲是故也。臣聞極痛駭,使之傳語曰,我國專務信義,今番必無是事,仍傳令于刷馬軍人,率皆一一給稅,則卜物之出,更無喧鬨之弊。我人之以多詐見稱於彼人者,實是羞辱之甚者。臣則以爲,申飭邊使,有如羊叔子之在荊州,彼人相接之時,必以信義爲先,無視小利,而務存大體,此不可已之急務也。且臣於是役,有大段溺職者,何敢隱默而自掩乎?常時皇曆卜物,齎咨官之領來,乃其例也,元無都事搜檢之事。今番陳奏使行之還也,皇曆卜物,使之同時出柵,而以先後言之,皇曆卜物在前,而陳奏使行卜物居後。若使曆卜先出,而使行卜物後出,則臣旣以搜檢入去,同爲領回,事理固當,而今則不然。使行卜物,先爲駄行,而皇曆卜物,多般延拖,終不出柵。蓋其操縱在彼,而譯舌輩,又從而慫慂之。都事之令,實無所施。且灣尹狀啓,皇曆卜物,則主管無人,本府譯學,旣已因公入去,使之領來。則所謂譯學卽一齎咨也。旣無朝家指揮,俾臣領回,則臣何能逆探旨意,創爲無前之新規,而下行齎咨官之事乎?非但有越俎之嫌,且有損體之失。故陳奏使行之卜物旣出,不得已先自領回矣。及至安州,得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本,則臣之溺職之失著矣。內外檢束之語,非不縝密,而其間事勢,則實非一都事所能主張,誅罰之加,固所甘心。而臣謂此後燕卜之有同時出柵者,則必令廟堂先期指揮,使任事者,不迷於奉行之際,千萬幸甚。事雖微細,而俱係緊重,不可不一番變通,故昧死煩瀆,伏惟裁察焉。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譯官亦令有司査治。 ○乙卯正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觀象監提調申思喆,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金相玉,右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數三日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太廟展謁,無事過行,不任喜幸,而觸冒風寒,無他症患乎?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等昨緣日暮而未及來耶?陵上石物事,甚可悶也。興慶曰,道路險惡,昨昏僅僅入來,而闕門已下鑰,故未及復命矣。石物事,臣作圖袖來矣。以圖展之,以手指之曰,幔石、引石之間,鑿頷者,始不過四寸,而幔石之推力甚多,故每當石凍之時,有此石缺之患,臣意則非石軟之故也。今若加鑿數三分,使有相容,則幔石雖推,而似無更缺之患矣。上曰,釘跡始雖不知,釘琢時有罅文,而久後遂缺耶?石軟之說,不爲無據矣。寅明曰,苟是石不堅硬,釘琢有頉,則他處必皆然,而一處每然矣。上曰,立石見推而然乎?興慶曰,立石則不然,而引石每然矣。寅明曰,幔石合縫處有隙,而引石每剝落矣。相玉曰,幔石弱,引石重,故强弱不敵而然矣。寅明曰,合墓之有屛風石,此陵始有之。周回旣廣,豈無種種生頉之患乎?思喆曰,曾當移陵之日,下敎于臣曰,寧陵移奉時,何無屛風石耶?臣職是禮判,而不知文獻,故以不知仰達矣。到今思之,則其時蓋慮屛風石之有頉而不爲矣。上曰,健元陵屛風石則至今不傷,人工固有古今之異矣。當初不設屛風石宜矣。而予不能深思而然矣。相玉曰,向陽處則無頉,此則亦由於北邊陰氣之致也。寅明曰,外面雖悶,而內則無憂。陵下人輩以爲,日解則必合縫云,而似不近理矣。上曰,前日塗灰處則堅硬乎?興慶曰,卽今則雖堅,而若値雨水,則必剝落矣。上曰,何以爲之乎?興慶曰,俄已有達,而鑿頷稍裕然後,可無患。上曰,加鑿而石薄,則豈不悶乎?興慶曰,始鑿四寸,其劈連處,雖加鑿數三分,無石薄之慮矣。上曰,幔石漸推,則又將加鑿乎?興慶曰,寧有無限推去之理乎?此則不然矣。上曰,旣設鐵釘則何如是耶?興慶曰,其時煮鐵注之,而卽凝不成,故終不能爲鐵釘矣。上曰,有頉處塗灰時,大臣亦出去乎?興慶曰,此則只禮曹堂上出去,而石物每如是有頉,宜詢問而處之。上曰,雖詢問,其誰知之?思喆曰,尹淳乃其時主管臣也。宜有下問矣。上曰,內含處則似堅乎?興慶曰,引石、幔石雖如此,而內含則必堅,且有鐵絲縈紆之道矣。寅明曰,塗灰不過爲一時所見,元非久遠事,而此外姑無好道理矣。上曰,然矣。今番則石物有頉處,旣已奉審,禮官當下去,而此後則小小罅隙,依莎草例,令陵官這這塗以油灰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而卽今則所見不至蕭條耶?興慶曰,卽今則頗有樹木,故比前頓然生新矣。上曰,橡實所種者,何如耶?興慶曰,一年草茂盛,故皆入其中,姑未知其何如矣。上曰,新種之木,皆生乎?相玉曰,陵官以爲,所種之樹,大木則十生三四,而小木則幾乎盡生云矣。上曰,舊長陵摘奸,旣有節目,令備局時時摘奸,可也。寅明曰,長陵奉事金聖澤,旣已仕滿,都政當陞直長,而曾有本陵官員久任之敎。此亦依奉事例,仍以本陵直長,創設陞差耶?上曰,本陵奉事,仍爲本陵直長,使之限出六仍任,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澤,誰家人乎?興慶曰,金鎭商之姪也。上曰,兩陵官,皆勤於職事乎?思喆曰,暫時進去,何以知其勤慢乎?只以種木與養木見之,則其勤於居職,可知矣。上曰,鄕校基,卿等亦見之乎?此亦好矣。而旣是人家所入處,石片每令去之。奉審時則往見,可也。興慶曰,頗奇妙而形局甚少,合於國葬,未可知也。上曰,闊大何好,雖小無妨矣。興慶曰,國葬則與私家不同,此則且有不足處云矣。上曰,其不足處何如云耶?興慶曰,其後脈爲癸丑云矣。上曰,其時以爲非癸丑云矣。興慶曰,俗語以爲,癸丑山下無子孫,而古方則此語無之云矣。上曰,國葬每極擇,而卽今國勢何如是耶?地理終是難知者。而程子所謂孱風向陽爲宜云者,誠爲切當矣。興慶曰,臣之無用之實,聖明想必下燭,而獨當重任,已過半年,私心悶蹙,已不可言。而今番急於長陵奉審,見方待罪藥院,而不得陪從於太廟展謁,亦由於僚席無推移之故也。前後以枚卜之意累陳,而終不允從,實爲惶悶。方有兩窠,卽卜賢德,而斥退臣無似之身,是區區祈望者也。上曰,卿之獨賢,予豈不念?而時方則雖微官,數遞爲悶。況大臣何等重任,而一出一入,有若交遞者耶?獨勞爲悶云,則當許所請,而以斥退爲言,則終難枚卜矣。興慶曰,大臣重然後,朝廷可以鎭壓,而强其所不能而行之,則不過爲貪戀也。臣以實狀仰陳,故語自如此,非僚相出後,有引入之意也。上曰,鼎席不備,國事甚悶,且不當使卿,一向獨賢矣。早晩當有思量者,而雖枚卜之後,無以欲退之意,置之念頭,可也。若或一分歇後,則卿之待予,豈非文具乎?興慶曰,臣之才分雖不足,而若其爲國一心,則雖離鼎席,而何敢有間乎?上曰,兼春秋每入侍,事體不當矣。李宗白果有必遞之嫌耶?寅明曰,李宗白事,與回薦時敗薦有間,朝家宜督出,使之承命。若一任其小小引嫌,則自此將無翰林矣。興慶曰,古有別兼春秋七八人議薦之例,今亦以曾經翰林未陞堂上者,竝付別兼,則其中有故者,自當引嫌,無故者,可以出當矣。上曰,然則洪昌漢,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洪昌漢,則以朴文秀非斥單薦之說,引嫌。渠旣是單薦之人,則其所爲嫌,比他較重,不可出當矣。上曰,旣有古例,則曾經翰林,竝付別兼。而洪昌漢則置之,李宗白則敍用後,一體付別兼。曾經翰林中,如有罷散者,則亦爲敍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明日當爲次對乎?興慶曰,當爲之矣。上曰,祈穀,爲民也。予當躬行,而不得親禱,至於二年攝行命下之後,心甚缺然。國舅當盡心,而以至誠虔禱之意,遣入侍史官傳諭焉。上命師得,書傳旨曰,其令廟堂,繡衣可合者,抄擇以入。又命書傳旨曰,嶺伯雖已上京,尙未肅謝,飭勵之下,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今日內,使之肅謝。上曰,陪箋上來差員守令、邊將、察訪未下去者,使之來待。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正月初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陪箋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箋差員定平府使申光岳,蒜山僉使申慶流,碧沙道察訪許鐩入侍。上曰,當先問差員。以次進前。光岳進伏。上問職姓名,又問履歷。光岳曰,壬寅年庭試登科,初授宣傳官,歷訓鍊主簿,伐登萬戶,訓鍊判官,都摠都事,參上宣傳官,訓鍊僉正,都摠經歷,訓鍊副正,壬子出守本府,而甲寅四月,以善賑,道臣褒聞加資矣。上曰,告七事。光岳告焉。上曰,本府上年穡事,何如?光岳曰,慘凶而以尤甚,入於設賑矣。上曰,本府戶口幾何?光岳曰,戶則三千九百餘,口則二萬八十餘矣。上曰,還上幾何?光岳曰,元會穀一萬七千五百四十二石,會外監營、兵營穀,亦爲一萬石,而元會穀則折半留庫,會外穀則傾庫分給矣。上曰,所捧幾何?光岳曰,臣之上來時,有三百石未收,而其間兼官之畢捧與否,未可知也。上曰,穡事旣凶,則民間所納,亦多矣。何以致此耶?光岳曰,僅僅收捧,而未收三百石,有同强弩末勢,實爲難捧矣。上曰,設賑則救活幾何?而卽今餓殍耶?光岳曰,今二月當分賑,而時方極寒,故姑無道路餓殍矣。上曰,七事中有何事修擧者乎?光岳曰,何敢以某事修擧仰達乎?上曰,水旱不爲災之時,則農桑盛乎?不盛乎?光岳曰,農是根本也。竭誠勸課,欲其有秋,而癸丑則以風災爲慘凶。甲寅則以水災致大歉矣。上曰,爾以武臣出守,學校則不爲修擧乎?光岳曰,學校何敢不修?而北路無文士,故無興學之效矣。上曰,戶口比前增減,何如?光岳曰,戶口則比前有加矣。上曰,武臣宜務軍政,其無隣族侵徵之事乎?光岳曰,諸色軍丁一千五百名也。元數旣不多,而自本里尊位,隨闕隨代,故姑無隣族侵徵之事矣。上曰,玉堂上番,曾經北評事,北路軍政,果無隣族之弊乎?珽曰,北路男丁,則始生而卽爲置簿於成丁軍,所謂儒案,亦皆入之。元無一口落漏者。故比諸三南軍政,極爲便易矣。上曰,賦役,何如?光岳曰,賦役則別無不均之事矣。上曰,詞訟、姦猾二弊,何如?光岳曰,人心好訟,雖小小事,必入官爭辨,而別無大訟,姦猾則官吏中或有之矣。上曰,軍器,幾何?而赴任後修補者,亦幾何耶?光岳曰,黑角弓一百七十張,而十三張則去舊新備。二十張則改角改樺皮。三十張則間間改角,其餘則只改樺皮。交子弓二百三十八張,而三十七張則去舊新備,其餘則盡改樺皮。火藥五百九十一斤,而三百九十斤則改搗砧,鉛丸四千七百四十七介,正鐵鳥銃五百四十二柄,而五十餘柄則改家改莊飾,其餘則間間修補。長箭四百九部,片箭三百九十八部,其他小小之物,不能盡達矣。上曰,成丁軍旣着實,而軍器則何如是零星耶?必寧曰,其中有親騎衛等名色,而此則皆自持兵器矣。珽曰,南道兵器,元來疎虞。至於江邊則無砲,別星往來,例爲三穴砲,而不知其規。雖欲放砲,而火藥每絶心。此宜有大段變通之道矣。上曰,軍器別備,爲近來希功之道,予初不問之,而武臣四年在任,別無修補之事,爲先推考。瓜期尙遠,此後繡衣廉問時,如有不善之事,則不但推考而止,各別惕慮爲之,可也。雖以善賑陞資,人心每易於始勤終怠,無或放忽焉。慶流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慶流曰,丁酉式年及第,初授宣傳官,遷訓鍊主簿,歷都摠都事,經歷,參上宣傳官,出宰郭山郡瓜遞,而因本道帥臣狀褒,加資拜五衛將,方待罪本鎭,而今又報瓜矣。上問家世。慶流曰,故相臣高靈府院君叔舟,卽臣十代祖,領經筵高陽府院君浚,卽臣九代祖也。上曰,近來有顯官乎?慶流曰,九代祖以下,世爲蔭官,而四代祖景淇,以察訪早世,其弟承旨景洛,卽申處洙之高祖也。上曰,申處洙亦高靈府院君之後耶?若魯曰,然矣。上曰,本鎭處何邑耶?慶流曰,乃黃州界鳳山地也。往在壬戌年,故相臣金錫胄建議創設者。蓋丙子胡變,虜騎不由銅仙,直到蒜山故也。且銅仙一嶺,起自谷山,橫亘數百里,至蒜山棘城而止。嶺路關阨,列置七鎭,以爲緩急依守之所,而至於本鎭,十里平闊,無據險之勢,故別兼營將,俾管信川、載寧兩邑軍兵,當初設施之意則重矣。上曰,軍摠幾何?慶流曰,竝所管兩邑,爲二千二百四十六名矣。上曰,軍器幾何?慶流曰,火藥一千三百餘斤,鳥銃一百二十柄,長箭一百二十浮,片箭一百浮,黑角弓一百九十張,交子弓十張,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矣。上曰,軍餉幾何?慶流曰,一千二百餘石。上曰,留庫幾何?慶流曰,一半留庫,自是常典,故臣亦一半留庫矣。今日殿下引見臣等之意,蓋欲聞外方弊瘼也。臣有所懷敢達。䄙嬪房新筒所築處,乃棘城下潮水出入之地,而近成平陸,大有害於關防,至於大也。筒內管餉及諸宮畓,竝爲半千餘石地。自新筒成築之後,每當霖節,洪水汎濫,比年爲災,且有必破之勢,故前道臣,以此狀聞,請破新筒,而姑無擧行之事,臣意則宜速破新筒矣。上曰,道臣狀聞已來矣。爾到任後,軍器修補之數幾何?慶流曰,到任後連値凶年,艱辛料辦,僅僅設賑。至於軍器,則力不暇及,逮至昨年,年事稍登。故始爲若干修補,各樣大旗幟,依數新備,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亦爲新造矣。上曰,鎭力雖殘,軍器元數不多,而三年內修補,若是零星,爲先推考。慶流曰,本鎭名雖兼營將,而凋殘特甚,反不如殘鎭萬戶矣。若魯曰,蒜山極爲凋殘,全無貌樣,其名則大,而其實可矜矣。慶流曰,軍兵器械中軍幕、銅老古等物,俱係緊用,而巡點之時,太半借點。故略助厥價,使之逐隊新備矣。必寧曰,蒜山僉使申慶流奏達之語,極爲煩瑣,事體殊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鐩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鐩曰,辛卯武科,軍門哨官出六,遷軍器主簿,見方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鐩曰,上等馬十六匹,中等馬三十四匹,下等馬四十五匹矣。上曰,馬位畓幾何?鐩曰,上等馬則一匹所劃給,爲四石落矣。中等則三石落,下等則二石落矣。上曰,土豪輩無侵奪馬位之事乎?鐩曰,土豪則無侵奪之事,而驛卒輩預爲賣貰,實爲巨弊矣。纔因道臣發關嚴禁,近無此患矣。上曰,差員之召見,出於飭勵之意也。凡事各別爲之,可也。必寧曰,差員先爲退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岳、慶流、鐩退出。珽讀,自規諫太子篇貞觀五年李百藥,至深勉勞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四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下卷。若魯讀,自仁義篇貞觀元年太宗曰,至以勸勵事君者。珽曰,上篇別無文義之可達,峻宇雕墻,禽荒色荒等語,皆有條理矣。上曰,其文多綺麗矣。若魯曰,文體則卑,而其言則好矣。上曰,尙絶思於將迎,將迎何義耶?必寧曰,將迎字,有似牽制之義。儒家多用此文字於心性上,用於此者,欲其粉gg紛g華波蕩之中,罔有將迎之思者也。上曰,在承乾則如以水投石也。必寧曰,承乾不足責,而當初不爲限節者,實太宗之過也。若魯曰,太宗之不爲限節者,欲使權重,俾絶藩王覬覦之心。而不以仁義敎導,只以權勢使重者,已失訓子之本矣。上曰,太宗不能保其兄弟,其子聞見如此,則在承乾,而豈無如此事乎?根本已誤,無可論者矣。李百藥則多引古諷諭,而于志寧,張玄素則專是直諫矣。若魯曰,下篇第一板,帝王以仁義爲治者,國祚延長云者,誠如其言。太宗知其如此,故能成太平之治矣。上曰,以國祚延長爲言者,亦有計較之意,終是伯道也。若魯曰,太宗凡事,皆出於勉强,而猶能行之不已,至於太平,此猶難及處也。上曰,纔以戎備之疎虞,命推二差員,而今觀第二板百姓安樂,便是甲仗之語,予心不覺歉愧矣。民庶乂安,衆心成城,則雖無甲兵,其誰侮予?二差員推考,還收,可也。珽曰,北路事,俄者始言,而未及盡達矣。自城津至同小羅,人心强悍,無一可恃,官長之事,合於渠心,則死猶不避,而如見其不是處,則甚不服。此正撫我虐我,而如人如獸者也。上曰,不但北路,人心大抵然矣。爲官長而自行不是,則何以服人心乎?若魯曰,林深水廣之義好矣。而近來京外凡事,殆近於水淸無魚,誠悶矣。而若不得要道而行之,只以林深水廣爲心,則亦反有弊矣。上曰,魏徵論豫讓事,正是自道渠之本色,盡露於此矣。唐宗之出送李靖於畿內者,亦得體。靖雖功高,而任使之際則如此,治國當如是矣。珽曰,以奉朝賀崔奎瑞議諡事,催促在鄕儒臣,今聞金尙星,自鄕纔來,而方有實病云矣。上曰,旣知其實病,則應敎金尙星,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順陵參奉兪彦國呈狀內,素患痰喘之疾,每値寒節,輒加添重,卽今病勢,末由起動,陵寢重地,實無推移替直之勢,卽速入啓變通云。身病旣如此,則不可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坡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以孔道弊邑,不可不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春川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兼濟爲掌令,韓翼謩爲持平,金若魯爲應敎,李匡輔爲兵曹參議,南泰齊爲掌樂僉正,李壽海爲司僕主簿,趙榮祐爲宗廟令,李碩臣爲典籍,愼爾復爲監察,金若魯爲校書兼校理,李德彬爲繕工假監役,閔昌基爲春川府使,李重新爲會寧府使,申弼夏爲坡州牧使,沈星鎭爲副修撰,鄭彦燮爲承旨,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義州府尹鄭益河,理山府使林光弼,以上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行副護軍趙以健今加資憲,年九十曾經閫帥,安恩君權㝢今加嘉義,年八十三,侍從臣前輔德權扶父,前郡守成義錫今加通政,年七十,侍從臣前大司諫成德潤父,以上加資事承傳。會寧府使李重新,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未差,參知徐宗玉服制,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同知單,趙最壽,副護軍金弘權、金廷潤,副司直金尙星、金錫一,副司果金始熺。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浹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今日內調馬時,南行內乘具善行,騎芻五中,直赴殿試。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二十日後則似晩,先朝已行之例,明朝廣考以啓。 ○以慶尙監司狀啓,盈德等官居騎兵李命山等,燒死。砲手李重建等渰死事,及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府居海尺姜合孫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狗馬之齒,已迫九十,加以荐遭慘慼,精神凡百,日益耗損,大小公會,未能一一趨參。居常惶悚,若無所容,不意猥蒙優老之典,特有食物從優題給之命,驚惶感泣,罔知攸措。竊念臣以無似,猥參儀賓之列,前後受國厚恩,實踰涯分,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其萬一。今玆異恩,又出千萬夢寐之外,以首頓地,且惶且恐,不知所以名喩也。固宜奉箋稱謝,以少達區區頌戴之微忱,而衰耗精力,無以及此,敢以咫尺之疏,以替鳴謝之忱,臣無任霣越惶感之至。答曰,省卿謝章,而今者不腆之物,乃所以尊年,亦所以惟昔也。 ○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罷,少靖私義,纔經一旬,猥荷特敍,媿蹙之餘,惶感靡措,京兆新除,又下此際,半夜聞命,怳若夢寐,仍伏念臣之積違嚴召於臨殿蔽囚之日者,雖出於情地之萬不獲已,而論其辜犯,譴罷亦輕。不意恩私,曲加於滌蕩,自惟慙懼,益切於薰沐,分當縮伏,未敢就列。而適値太廟禮展之辰,抗顔趨走於屬車之後,臣自知愧,人謂斯何。且日昨宰臣筵白之說,尙有未勘之案,頃者將家宴集之事,亦有不安之端,前尤後愆,俱難盤礴於位著。況臣衰朽之質,又添寒感於昨曉趨肅之際,細瑣症形,雖不敢煩陳,而宛轉床席,無望起動,詞訟劇任,不可虛帶。玆敢引罪陳情,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存國法,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李森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疾病侵凌,所帶職名,有萬分必遞之義,無一毫可叨之理。略暴血懇,冀蒙睿裁,而喉司不諒,一向退却,相持彌月,只增抑塞,如使少有强起自力之望,何敢日事控籲,自速瀆擾之誅哉?頃當聖候受灸之日,犬馬微誠,不勝驚慮,爲參候班,扶曳出肅,少伸臣子之分義,而至於所叨之職,本非因仍盤礴之計也。念臣蹤跡之臲卼,愈往愈甚,不可自比於恒人,固宜永謝於朝籍,而若復恃恩貪榮,淟涊冒居,則不惟臣之廉義,隳壞無餘,抑亦人之嗤罵,將無所不至矣。此固臣決不敢應命者,而況臣素抱痼疾,積傷水土,源委已深。自經草土,一倍衰朽,筋骸痿枯,鬚髮蒼素,固知年紀漸邁,蒲柳易秋之致,撮其最苦難治者而言之。內而膈間頑痰痞塞,時或昏窒,常有頃刻難支之形,外則脚部濕瘡爛蝕,絶害屈伸,實無跬步轉動之勢。發作無常,劇歇相仍,迺者元朝陳賀之時,臣不計顚仆,力疾趨造,昵侍殿上。寒氣猝發,痰咳喘急,將失敬儀,不知所措,蒼黃下殿,僅得鎭定,此是諸臣之所目見,而亦想聖明有所俯燭矣。設令臣無情勢之可言者,卽此病狀,奔走供職,已無其路,雖銓曹以爲臣宿硏舊地,而循例檢擬,顧臣情則愈惕,病實難强,何可一任虛縻,以益瘝曠之罪哉?且於昨日動駕時,不敢言私,强詣守宮,又添寒疾,達夜苦痛,委席涔涔,殆不省事。今十一日朝參,萬無起動駿奔之望,玆敢冒萬死,疾聲懇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願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得優游卒世,千萬至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參贊李眞望 ○乙卯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校理任珽,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歲後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手腕痰處,其無痕跡乎?上曰,痰則無之,而癢症一樣矣。興慶曰,臂部運用不妨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復發作,而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是新歲後初爲次對者,而單子中懸頉甚多,飭勵之下,怠緩猶復若此,今日不進人員,竝從重推考,以視警責,可也。{{*|出擧條}}顯命曰,朴文秀不行臺官,欲與臣同爲處義,而至於備堂,亦欲不行,此甚無義,宜有別爲嚴責之道矣。上曰,旣入於重推中,何必別爲致責,而其備堂之不行,甚非矣。尹淳亦一番來參,而不復來耶?興慶曰,再次進參,而今後又當來參矣。興慶曰,開城留守鄭壽期,狀啓請停春操,而昨年秋操,旣以軍兵等行商遠出,頉啓停止。今又以未還集無物力,又請停操,松都事勢,似或然矣。而諸議皆以爲,莫重操練,不可一任廢閣,春操則使之設行,何如?上曰,物力之不足,無怪,而行商未還,每年必然,豈可以此,而不爲應行之事耶?開城留守鄭壽期推考,春操則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水、陸操,已行於昨年,又行春操,則民弊將無節。今春水、陸操及兵、水使營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連行兩操,必貽民弊,今春則依狀請竝許停止,未知,何如?上曰,營將巡點,亦可停止耶?眞明曰,春秋操竝停之時,則例行營將巡點,而雖曰官門聚點,動費四五日,此亦爲弊大矣。秋操旣行於至月,則其間不過爲數朔,春操則竝與營將巡點而停止,無妨矣。上曰,然則依狀請停止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趙顯命狀啓。請於今春,發巡行操,而軍兵試才時,施賞木綿箭竹,依例令廟堂題給矣。考諸謄錄,則自兵曹有劃給賞格木綿三同之規。而吏曹參議李宗城以爲,本廳財力,足可以辦備賞格,不必自兵曹給送云,未知何以爲之乎?宗城曰,當初摠戎廳新設立之時,物力無出處,故自兵曹,劃給施賞木綿。而卽今則本廳財力優足,何可每煩於不繼之經費耶?今後則定式不給宜矣。顯命曰,定式則當考見謄錄而處之矣。上曰,木綿之數旣不多,在摠戎廳,得不得,無所關緊,李宗城所達是矣。姑勿題給,而至於定式,則考見謄錄而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御史抄啓,古有十人八人之規,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雖經幄侍從之臣,知人則難矣。今番則各別精抄,而其中形勢切迫者則拔之,而以十人定數,可也。興慶曰,有老親者,則情勢難於遠出,宜拔之矣。上曰,李宗城有老親,其情如何,而南北,竝以御史往矣。自予嗣服後,觀其所抄啓之人,則其極精猶未可知,稱以御史,不能周察而來,則貽笑朝廷,當如何耶?眞明曰,苟非其人,則不但貽笑,其爲害亦不輕矣。興慶曰,春是一初也。以元亨利貞言之,則元也。以仁義禮智言之,則仁也。元者,善之長也。仁者,心之德也。今當春元發生之日,凡於發號施政之際,惟當仰體天時,一以行仁爲主。而蓋至誠惻怛之謂仁,我殿下卽祚以後,仁聲仁聞,浹于八方。而實惠猶未究於蔀屋之下,生民之困瘁,往而益甚,臣恐殿下至誠惻怛底意,有所未盡而然矣。枉己未有正人者,惟臣輔相之道,旣不能自盡,則固何敢仰勉,而責難於君臣道則然。故玆敢不避煩猥,而略陳微見,伏願聖明,益篤惻怛之誠,務行不忍人之政焉。上曰,日昨召對,已諭之,《貞觀政要》序,亦言之,而予自在東宮時,常非太宗矣。近觀《政要》,則雖曰假借仁義,而能做太平之治者,蓋有愛民之實心而然矣。誠之所到,金石亦透,而顧我元元,多有顚連,予若有爲民之誠,則民困豈至於此乎?反省于身,實愧唐宗,勉戒之言,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興慶曰,孟春,遒人以木鐸循于道路者,卽古聖王勸敎民生之政也。勸農之敎,自是歲首應行之事,而孝悌之道,實爲根本,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外方每於朔末年終,以無不孝不悌者,狀報于上司,果使八路列邑,罔有不孝不悌之人,則聖化之休明,當如何哉?孝悌不明而犯上之患生,其在化俗之道,固當敎誘凡民,務行孝悌,如或有頑悍之徒,不知孝悌,則亦宜各別懲治。以爲導齊之方,而年年狀報,殆近循例,當自朝家,申飭其勸懲之道,故敢達。上曰,每年分付,便作文具,今年則只頒勸農之敎,而與歲俱新之語,則不爲擧論矣。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敎民出治之道,豈外於此,而反求予心,尙不能自盡孝悌之道,責勵於下民,不亦有愧乎?大抵孝於家者忠於國,卽今朝臣,孰不在家而孝於其親耶?固無勸勉者,而時象以後,忠不忠,互相翻覆,朝廷,四方之表準。而猶如此,則凡民之孝不孝悌不悌,亦何以明知,而有所責勉乎?人之在家,未嘗以孝自居,而於國則每以忠自處,此無他,欲以他人,歸之於不忠而然矣。如此之故,忠字反輕。今後則愼無以忠臣自許,而無以不忠加人,此意惟當申勉於朝廷矣。顯命曰,大臣以勸孝悌仰達,根本之道也。各別體念,宜有處分,而外方之抄出,亦難矣。觀風察俗,彰善癉惡,藩臣之道,故雖欲詳察,而旣不目見,何以的知乎?試求卓異之行,則無非泣竹得鯉之孝,此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在朝家之道,則不可以虛實相蒙爲慮,而每使之薦聞宜矣。昨年,以孝廉薦,有所分付,而終無擧行者,此亦朝令不信之致。而道臣之不爲擧行者,合有致責之道,其中薦報者,則次第收用之意,分付銓曹宜矣。宗城曰,咸鏡監司所薦孝廉之人,卽臣御史時被罪者也。取人之道,不當以一眚掩大德,而銓曹只憑孝廉薦,而一例盡用,亦難矣。瑜曰,臣於年前罪補長淵時,爲檢田,周行境內,而無一處旌閭,臣招致邑中士子,謂以三南則以忠烈孝行,旌表立門者多,而獨此邑無之。方當聖主崇節義敦孝悌之辰,邑俗之貿貿至此,良可嘅然。如有古人行蹟泯沒無傳者,則自官當助物力而旌表。鄕里如有善事父母者,則亦當行賞而激勸云,則以爲,古有數三旌閭者,而今已泯滅,鄕里行誼,別無表表者云矣。及按江都,則丙子年節死贈職旌閭者多,而其子孫殘弱疲弊,或失其旌門之處,或失其官敎,憑考無地,將至泯沒,甚可愍惜。正月二十三日設祭事,別爲節目,使之年年遵行,而大凡朝家激勸之道,不必新求行誼,取古忠孝表著者而改旌其閭。且錄其後,則人心自有興勸之效矣。上曰,然矣。顯命曰,李瑜此言好矣。外方忠臣、烈女孝子旌門者,盡爲頹廢,故臣亦在外藩時,申飭更立矣。外方之以行誼狀聞者,雖不可一一許施,而卽今遠地人之爲其祖先事,而等待留連者甚多,此亦申飭該曹,使之斯速回啓宜矣。瑜曰,年八十則有加資之道,故無論京外,而爲子孫者呈上言,則該曹送京兆,考籍施行矣。臣意則八十加資,旣出於尊高年之好意,無寧國家每於歲首,直爲加資,而不待其子孫之陳請,則似好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則朝家直爲加資,而事體與此有異矣。近來增年冒籍之弊甚多,雖考籍施行,尙難盡知,今若限年八十,而一竝直爲加資,則其冒濫之弊必多矣。李瑜所達,大意雖好,似難施行矣。顯命曰,李瑜所達好矣,而大臣之言是矣。外方有兩班、中人、庶孽等輩,而一竝以八十直爲加資,則必有煩雜之弊矣。眞明曰,每年以年八十上言者,幾至數百張,朝家何以盡數考出,而直爲加資乎?宗城曰,朝家旣施恩典,則不待自訴,而直爲加資云者誠好,而大臣以冒濫爲慮者宜矣。上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如有百歲人,則當何以處之耶?興慶曰,如有百歲人,則宜有別樣施恩之道矣。上曰,以百歲爲限則似不濫矣。濟州多有百歲人云然乎?必寧曰,濟州享壽者多,而百歲人則絶少矣。珽曰,雖百歲人,精抄然後可不濫矣。宗城曰,俄者大臣所達,簡而要,臣當以大臣之意推演,而仍陳一二淺見焉。孝悌根本,而其義甚大矣。殿下有出天之孝,語及先朝,輒致疚懷,奉歡東朝,誠禮備至,而今承下敎,謙而不居,此則過矣。然而奉先與問寢之節,不過帝王之孝一端也。保先王之遺民,延先王之舊業,實爲繼述之大孝,而我國家三百年祖宗艱大之投,惟在殿下一身矣。顧今同胞之民,有顚連丘壑之歎,而拯濟無策,殆近於立視不救,則烏在其保先王之遺民也。民惟邦本,而困瘁若此,則臣恐危亡之禍,迫在朝夕,其將何舁而延先王之舊業耶?前後臨筵,輒降惻怛之敎,仁心仁聞,非不至矣。而終無實惠之下究,臣僚登對,每陳勉戒之辭,責難陳善,亦非不切。而終無一事之做成,逐日備坐,五日次對,不過簿書期會而止耳。今之議者,每以爲以卽今時勢,有不可大更張云,驟聞則其言是矣。聖意,亦以爲若下令而不能行,則事將顚倒,而朝臣亦無可以擔當之人,故因循悠汎,以至今日,而若能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今日一事,明日一事,吏議其亦有思否?宗城曰,某事某事,何可指的仰達乎?雖以孝悌言之,該曹不卽回啓,狀報積滯,以廟堂事言之,則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番布事仰達。自上有趁歲前爲之之敎,而已及正月,尙未擧行。凡事之稽緩,若此而事之不行,蓋有其端,朝臣雖知聖上振作之意。而一則或慮聖意之猶未堅定,一則不爲久任在官而人無固志也。一則未嘗爲人擇官,只欲爲官擇人,大小臣僚未能各得其人之致也。近來六部之長與學校之臣,互相循環,遞易無常,外而監司與守令,朝除夕改,不能久存,若此而何能各職其職,而有庶績其凝之效耶?然久任亦在乎得人,匪其人而久其任,則其害尤大。廟薦銓選,必須十分恰當,而殿下亦知必可用,然後委任而責成,則殿下雖拱手無爲,而治道自成矣。頃年豐陵入侍時,臣以晉悼公擇人事,有所仰請,亦嘗以一實字有仰勉者,殿下想必記有之矣。上曰,所達皆切實,久任無效,誠如所言矣。予雖不知人,而若曰六部之長,使之循環,則無乃過乎?宗城曰,語及重臣,臣雖惶悚,而以臣觀之,則吏、兵判幾乎循環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上曰,吏議畢其說焉。宗城曰,孝廟朝大臣則鄭太和一人,擔當國事,吏判則朴長遠,兵判則金佐明等若而人,常久於其職。故得人致治之美,至今稱之。蓋其愼惜名器,上無濫授,故在他人而無倖占之心,當其職而有自任之意然矣。朴文秀纔自中原還,以爲南中督撫官,至十二年而不得遞,願乞歸死云,此猶如此,則我朝事,寧不歉然乎?上曰,所達好矣。久任之道,果美矣。而卽今世道,可以行此道而予不行歟?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世道則難矣。而惟在在上者處之,如何?豈於今日而不可行久任之道耶?上曰,孝廟朝相臣,非獨鄭太和一人也。寅明曰,相臣則多,而首尾當國事之人,惟鄭太和一人也。大抵久任之法好矣。而古昔則儀文簡約,風流篤厚,只知某人可合某任,而一有畀付,未嘗遷動,除非大段過惡,則不過就事論事而已。近來則不然,初未能眞知其人之可合何任,而率多循例而用之。雖以聖鑑之至明,亦無以盡燭其臧否,朝廷之所擧用,殿下之所委任,莫不僥倖冀其無事而已。論人而有黨目之嫌,當事而有疑畏之心,銓地則乖亂已極。而無彌綸之望,軍門則蕩殘無餘,而無收拾之勢,只僥倖期其久任,豈不難乎?顯命曰,謂之如此而廢其久任乎?上曰,吏判凡事每如此,予實訝焉。寅明曰,臣意則知其然矣。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有激而發者,誠有警省處矣。殿下若牽架補漏,耐過時月,則當如宋寅明之言,而不然則豈可僥倖冀其無事而止耶?以作舍言之,得名基俱木石,一朝煥然新之固難矣。而屋漏方頹,不思修補,則幾何而盡爲毁滅耶?治國之道,固在於得人而任之,殿下於許多臣僚之中,如未能一一的知。而固已引接大臣,評問其人,而又以平日權衡之聖心,有所參看,以爲此人必可合於此任,然後用之不疑,則自可爲得人久任之道矣。殿下以至誠爲之,則大臣,亦豈無以人事君之道乎?寅明曰,臣亦非以李宗城之言爲非矣,俄者所達,實出於嘅然其事之意也。殿下誠能招致元老大臣與時任大臣,問其能否,而各當其任,則庶無時象乖亂之弊,而自有久任責成之效矣。上曰,李宗城,嘗以實字言之,今者所達固是矣。而實字不足矣。卿之所達,亦實字不足矣。以銓曹事言之,則三堂上一意,然後可爲之。卽今三堂,則必無背公死黨之心,而亦不見向者顚敗之事乎?李宗城請其久任,而渠則求遞,是果實耶?雖使李宗城而當卿之任,過二都目,則必求遞。凡言之者,先自踐言,而使其君踐言,然後可矣。宗城曰,聖敎至當,臣雖愚不肖,何敢懷背公死黨之心乎?久任,惟在國家,若制度分明,有久任之意,則如臣者,固不敢求遞,而宋寅明所處,至權要也。若久處不去,則未知畢竟將遭何事也。當之者豈不爲悶,而殿下若以爲今日受病處,在於不擇人不久任,而堅定聖志,罔或撓改,則宋寅明,亦何敢必爲求遞乎?寅明曰,此不可以一槪論也。有可遞之端,而苟合於廉隅道理,則朝家之許遞,亦宜矣。上曰,此亦他日欲遞之義也。在上者豈以其小小撕捱,每每許伸其廉隅耶?選六卿之道,予亦知其重矣。而旣是判書之窠,以判書用之,故雖不欲循環,自然有互遞互代之事矣,宗城曰,故相臣金壽恒,淸名雅望,何任不可,而終不入於戶判之望,先朝用人,則於此而足可見人器之相稱矣。顯命曰,試以殿下卽祚後,六部之長見之,則殿下猶無一定權度矣。上曰,此言則是矣。予不以某某言之,而更張後所晉用之人,豈皆果合於其任耶?顯命曰,初旣輕授,則久任無益,欲行久任之道,當先愼授之道矣。上曰,吏判予知之久矣,而近來則有不欲擔當之意,予於吏判而猶不知之,則在他人而何以盡知乎?吏判之意,則蓋在於以時象爲慮,而予豈以時象而疑吏判耶?雖以沈判府事事言之,南泰齊,有調用之命,方入於京職之擬,而沈判府事之置外許多年而後,予始召用者,予亦有意,予非不知老矣。其人亦別無大過人者,而若其鎭今日澆薄之世道,則其謹實無過於此人。故前後筵臣,雖間有不滿之意,而予知而不知矣。南泰齊直以老不能任事,斥之,世道豈不怪乎?寅明曰,沈壽賢之果有伊傅之德周召之才,臣亦不知,而聖心,旣知其如此,則豈可以一人之言,遽爲許解其相職乎?上曰,此言則是矣。宗城曰,南泰齊事,旣有言端故,敢達,向者憂災修省之時,諸臣以爲李壽海、南泰齊,言雖非矣。旣坐於論斥大臣,釋此兩人然後言路可開云,此言是矣。而李壽海之乘機構捏,固可駭,至於南泰齊,則尤無狀。若曰,某事非、某薦非,則豈乎不可。而此則直以數行文字,有若部官汰去之啓,寧有如許道理耶?趙顯命,鳳鳴朝陽之言,極爲不當,顯命本來好激,故其言如此,而大臣若眞有其罪,而臺臣論之,則可奬矣。此豈有一毫可奬之事耶?鳳鳴二字,甚不襯着矣。臣則有老父之故,不敢言人老病,而至於大臣之職,則本非可以筋力奔走責之矣。顯命曰,其時陳達之語,臣亦非以泰齊爲是也。大體以疎逖之臣,而能論柄用大臣,故有是言矣。寅明曰,其時沈壽賢,以朝講入來,而蒼黃出去之狀,臣實目見,臣亦以泰齊爲非矣。然以小官而論大臣,久被罪罰,則恐有妨於言路,故頃者臣,亦請其調用矣。顯命曰,臣嘗以言路之不廣爲憂,李善行曾論臣兄,臣以子弟之心,豈樂聞而其時入侍時,臣以善行以疎逖之臣,能論當局之臣,初牌罷職不可之意,有所仰達,聖上必記有之矣。臣之所見,本來如此矣。寅明曰,故相臣趙文命、李㙫,臣常知其爲賢輔。而李善行,論此兩人,臣實非之。而及臣掌銓時,以善行首通於納言之擬者,蓋亦有意也。珽曰,臣於南泰齊外補時,有疏救者,今不敢更言。而泰齊,以極疎遠之臣,能論柄用大臣,其言則誠有妄率者矣。趙顯命鳳鳴之說,雖過矣,而其時李宗城,改換頭面之言,極非矣。顯命曰,摠戎廳習操,廢閣久矣。新將之猝往行操似難,欲下送中軍點視,而民間事情,亦難盡知矣。巡歷後合操,則當以水原、長湍設行,而量其物力,觀其形勢而爲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摠戎廳財力,本來不足,而若干記付銀,盡歸債貸,京外士大夫,皆用其債,無意還償,本廳將不成貌樣矣。頃年宋寅明,爲經理廳堂上時,負債不納人家長論罪人gg事g,稟達定式,今亦依此例,定以期限,若又延拖不納,則擧名請罪,以爲懲勵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軍中耳目,專在於執事敎鍊官,而其中行伍拔薦者,尤爲曉達兵事,故若當親操,則能知頭尾而擧行凡節者,皆是行伍拔薦之人也。都監、御營廳,則本來有行伍拔薦之窠,而獨摠戎廳無之。故臣待罪本廳後,以行伍拔薦之意,有所申飭。及其試才考講,則果有可用之人,故陞爲敎鍊官,而不可不稟達定式,今後則本廳敎鍊官中,以行伍薦一窠元定,何如?上曰,軍門之有行伍遞兒,自是好規,依所達爲之。{{*|出擧條}}眞明曰,諸臣以擇人久任仰達,此是治國之要道,而是非刑賞,亦關治體矣。臣在水原時,李德載,以從事官下來,臣以今日事凡事皆付於開闢前,然後可以爲之云,而有所相與酬酢者矣。其時聖上,每以付之先天爲敎,誠爲至當,而其後則是非刑賞,猶不別白。群下以一時互對,爲矯揉之道,在下者之當務,固當無過於此,而第恐在上者,亦以互對爲心,則殊非是非刑賞,一出於公平之道也。殿下則鑑空衡平而臨之以日月之明,是非刑賞,皆當其理,然後可以做得太平之治矣。上曰,所達是矣。可以斟酌知之,而此非新件也。根本乃舊事也。銓曹則宜爲互對,而予自有弦韋之道矣。眞明曰,北兵使洪好人,以開市事狀啓,而北路弊瘼,無過於此矣。在前則此等事有如乞憐,而卽今事情,則似不然。或先罷慶源開市,或於豆滿江越邊開市,則北路之蒙惠,必大矣。珽曰,臣之待罪評事也,有所仰達矣。以開市之弊,北路將難保存矣,旣受禮段,則宜卽還歸,而昨年十疋之歲幣,今年則必徵其三四倍,其所刑罰,亦極怪駭。座首、別監之類,捉入房中,爇藁嗅煙,或高懸而以鐵鞭撾之,一經淸債,如逢亂離矣。上曰,儒臣見之乎?珽曰,雖不能潛行審察,而無異目覩矣。興慶曰,此在守令之得其人,而畀差員之任也。宗城曰,宋眞明與任珽之言,深軫北路之弊,而臣意,則有不然。今番狀啓,渠輩亦不欲出來云,而此言固難信矣。事變機會,亦不可知矣。奏聞請罷,則未知其何以爲答,而殿下試思之,若是順治、康熙初年,則事變當至何如耶?上曰,宰臣有達,故欲下敎,而吏議之言,正合予意,請罷云者,殊非謀國之道,儒臣之言未免迂闊矣。彼若有見逐之事,則北路受害,豈特開市耶?大臣所達守令得人云者爲宜,使彼人,知朝鮮有人則好矣。眞明曰,靈龜塔生理,不在於開市一節,而事情亦與前有異矣。宗城曰,臣之迂遠之慮,則北路開市,亦爲風聞彼中消息之一道矣。上曰,以大國稱之而何可請罷耶?雍正若直減則宜矣,而不可自此請罷矣。眞明曰平安道詳定一事,非可已而不已也。凡賦斂於民者,宜有恒式,而關西則其所徵斂,無時無節。有事則斂,乏用則斂,如新官私費,舊官治行,進封求請,各項情債,官中細瑣私用,多有別收斂之邑。又有一年三四次輪回錢,民生倒懸,且庫名猥多,每邑殆過十數,公庫私庫,未嘗分界。衣資、祭需、進封、私酬應及日用百物,私事刷價。亦皆爛熳取用於民庫,從以監色,幻弄多端,各邑無不枵然,浚剝生民膏血,歸之於無節之私用,寧不寒心?欲以田賦之制,大加變通,則如三和之邑,一結之役,幾十六斗米,如義州只八升米,多寡之相懸。如此,其他諸邑,不啻十層,改量田之前,決無均齊定役之路,因勢利導,去其太甚,不害爲治道之要。故各因其邑規制,稍加釐正,結戶之捧,定其恒式,力役之徵,均其苦歇,追設雜庫,各以類合,以勅需、大同、雇馬、三庫,爲民公庫,以官廳工房兩庫,爲官私庫,別無應捧減削之事,只分其公私用度而已。公庫則會勘營門,私庫則排朔需用事,旣已啓聞定式矣。各邑守令之不簡約者,恨其公庫錢穀之不得如前濫用,興訛飛謗,無所不至。旣無民害之可言,則直曰邑力難支,道內最殘邑官俸錢,過千兩,米至數三百石。比三南諸邑,殆至累倍,則豈有不贍之理也?臣旣爲國爲民,焦心竭慮,首尾十朔,始爲了當,而此法行之數年,少無其害。前監司權以鎭書曰,便民則極矣。時監司朴師洙亦曰,大抵便於小民,今何可因貪婪守令之浮言,有所撓改於一路稱便之政乎?只思肥己,不恤民瘠,誠極無據。今此詳定,多用大同節目,此後違越定式者,一一摘發,一依大同事目論罪事,添入於繡衣封書中,申飭,何如?上曰,依所達令政院,添入御史封書中,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與宰臣進前。寅明、眞明進伏。上曰,朴文秀還朝,以爲平安道好矣,只娛遊而無一事云,予謂卿亦遊乎?對曰,臣則畏權{{!|𥛚|⿰礻啇}}而不敢遊,其語癖固如此,而西路遊衍之風則可知矣。卿等,前按此道而不能矯革其習,時監司,亦不矯革之致,此非所望於恒日者也。朴文秀,又以爲善政碑沈水,生祠堂盡毁,然後可爲爲監司之道云。予欲以朴文秀,一任關西,以觀此等處何以爲之,而卿等,初不痛禁而然耶?雖禁止而猶有如此事耶?寅明曰,臣之莅任屬耳,遽遭子喪,未嘗以風樂一遊,而喪慼之前,適有科慶,故一二遊樂則有之矣。爲監司者,或逢故舊,或有宴集,則爲之張樂一遊,豈有日日恒遊之事乎?朴文秀,以過去別星,不能盡知而然矣。眞明曰,臣之新到西藩時,則國制未闋,無可論而其後,則豈無一再遊娛乎?關西風俗,蓋多浮華,故臣嘗以正風俗,然後可以行化之意,有所仰達矣。寅明曰,西關風物,自古有之,蓋當唐天使往來之時,爲之置妓樂,以爲供歡之地,而仍成風俗,至今未已矣。上曰,齊宣好樂,而孟子,以爲今樂,猶古樂,予豈欲盡祛其風流,而朴文秀所達,則蓋言其專事遊樂,而置民事於一邊也。至於生祠堂,則甚不可。監司若或要譽而有此,則豈不嘅然乎?寅明曰,平安監司,無非位高望重者,而入則居多爲兵吏判矣。遐方人心,必欲張大,以爲媚悅之計,故及其遞歸之後,或有如此之事,爲監司者,豈盡要譽而然乎?至於故相臣李元翼之生祠堂,必不由於要譽之政,固不可以一槪論之矣。上曰,非謂卿等要譽,而有此,若嚴禁,則人心雖欲媚悅,而必不爲之矣。眞明曰,未承朝令之前,先輩畫像,不敢輕毁矣。上曰,頃聞朴文秀所達,平安道生祠堂與碑閣,其數甚多云,雖非盡出於道臣要譽之致,而其有關後弊,則大矣。朴師洙,必知其所當痛禁,而猶不能革去,如前仍置。朴師洙,從重推考。自予嗣服後,關西道臣之有生祠堂碑閣者,竝爲撤去後,啓聞事,分付。{{*|出擧條}}必寧曰,以毁生祠撤碑閣,已出擧條矣。上曰,前擧條置之,以今日下敎擧行,可也。珽曰,爲平監者,吳命恒一人外,皆有善政碑,此豈盡爲善治而然乎?大抵風俗之由於媚悅而然矣。顯命曰,朴文秀言人則易矣,而慶尙道朴文秀之善政碑,亦多有之,故臣嘗承朝令打毁者多矣。上曰,予以魏徵,比於李宗城,而李宗城,則以御史往來而終不一達,若非朴文秀,何以聞此耶?李宗城則非所望者也。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興慶曰,御史抄啓事下敎,而少退時,有抄出者,數則十三,而其中數人,則雖有老病之親,不敢顧其私情而竝爲抄出矣。上曰,誰也?興慶曰,金尙星、金若魯、沈䥃三人矣。上曰,予亦知其有老親矣。不然則金若魯,予豈不一番出使耶?顯命曰,御史之任,極是苦役,以筋力則難於曲曲遍行,以精神則難於一一盡記,故以一人而專付一道,則其所廉察,終未免草草,或不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今雖廣抄多人,而不必一時盡送,或於守令引見之時,如有不可於聖意者,則試送御史而察之。或於不時抽牲一二邑,而以一二事,使之詳察以來,長置一御史,而無歲無御史,則道臣以下,必皆畏憚,而不敢懈怠矣。御史所受,文書極其浩多,蓋政院,依謄錄書給者也。此甚無益,亦宜刪略,取其中緊要者而書付,俾有擧行之效矣。上曰,豐原所陳御史事,誠是矣。當有留念而封書中則未嘗以多件書給矣,亦受政院文書而去乎?宗城曰,臣屢經御史,每受文書於政院,而政院文書,果爲浩繁矣。御史權力,能奪監司之權,而亦行監司所不行之事,若久留,則還有弊端,其精神筋力之不能周及,誠如趙顯命之言。曾在孝廟,臺臣論守令,則置之可否之間。而卽送御史廉察,臺論若爽實,則反罪言者。相臣李尙眞,受暇下往全州,則亦以封書付之,使周察守令臧否及民間疾苦,人君治國之道,固當如此。今如趙顯命所達,而間間出送,長置一御史則好矣。上曰,事係事目者,則政院書給,其他自前流來,而便如謄錄者,則自備局,刪略修整以出,可也。寅明曰,趙顯命,所達之言雖好,而卽今三南,大變通軍役,不可不周察民情,此則可以專付一人,而詳察矣。在常時則可矣,而今番則不可矣。上曰,吏議進前。久任一節,所達是矣,而初不擇人,實予之咎也。六部不可空虛其位,故不得已然矣。而今後則當各別猛省焉,向者批答,以楚莊事爲言,予年已過四十,而尙有少日心氣,決不作紙上之空談矣,吏議無以徒作文具爲言也。宗城曰,臣之前席承敎者數矣。頃日聖批,他人則或聽瑩,而臣則豈不知聖意耶?今日臣僚之期望殿下者,不在於楚莊偏伯之業,而皆願少須臾毋死,獲見至治矣。區區微忱,惟望亟恢奮發之圖焉。寅明曰,趙顯命力辭淸要,固已怪矣。而朴文秀之又欲與顯命,同去就者,尤爲無義,故臣嘗非斥,而昨日適會於一處,朴文秀、趙顯命,竝來。顯命攻斥文秀不當臺地,而相與酬酢,仍言君若出當,則我亦不避云。李宗城,亦在座參聞矣。微嫌初不當曲成,而今有欲當之意,則固宜任之以相當之職矣。上曰,豐陵事曾已屢言,而特授吏議,予意可知。當時象乖異之時,漸次陞用,益篤倚任,而不久遽至長逝,或慮豐原見用而又如此。且曾入筵席,惟願欲生,不得已許其志矣。卽今則盛滿之懼,與前有異,前後筵臣,亦多爲言,而予姑置之矣。今聞吏判之言,可知其意向矣。此後則無如前日,而各別檢擬焉。顯命曰,宋寅明,以私室之言,脅持故舊,極爲非矣。臣曾上六疏,而殿下以一膺命,則當成美爲敎,故勳名則膺命。而三司言議之地,則以不敢當之意,仰陳,而殿下許之,臣之去就,頭腦固在於此矣。臣於少日,以儒自處,而至於將任,則實是千萬夢寐之外也。旣辭淸要,又請解將任,分義惶悚,故不得已承命矣。朝家豈以五六年已許之事,一朝更爲驅策乎?向者朴文秀之避嫌,實涉無據,故臣果言之。而宋寅明之以臣欲當爲言者,誠可異也。寅明曰,趙顯命,言旣出口,今反自明於筵前,尤爲不可矣。渠若不言,則臣何敢仰陳於殿下乎?興慶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以私室酬酢之語,互相陳達,便同爭詰,殊涉猥屑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右相與吏曹堂上進前。昨夕召對時,見唐宗送李靖,按察畿甸事,貞觀之治,實爲開眼矣。近來道臣,予欲久任,而終未果焉。久任者,只南行監司李衡佐一人而已。李壽沆之以瓜滿遞,亦近來稀有,而八九朔之間,何能盡展其才耶?新監司,予亦知其爲人,而若不顯優於舊伯,欲仍任舊伯,卿等之意,何如?興慶曰,黃晸則臣未知之,而李壽沆則臣稔聞其治績,且觀其狀報,自是人才也。仍任之敎得當矣。寅明曰,黃晸,亦不下於李壽沆,而湖西軍政,猶未收殺,舊伯仍任,亦何妨乎?宗城曰,黃晸義州之治,淸白可尙矣。上曰,李壽沆,亦曾經灣尹,而善治矣。宗城曰,臣爲御史時,入灣府之境,聞李壽沆治績,則衆口一辭稱譽,臣慮其或要譽。而蓋其善治,則可知矣。兩人不相上下,而聖意欲久任,則臣等,惟當奉承矣。上曰,大臣,旣稱其才,諸臣亦言兩人,不相上下,而久任爲重,李壽沆則仍任,黃晸遞付京職。顯命曰,京各司久任之法,亦重。而近來所叨之司,若閑薄,則必圖移差,所移之處,若不足,則又圖仍任,此宜有申飭之道矣。上曰,金始熺之仍任,何如?無乃如豐原所達之辭耶?興慶曰,金始熺,則不然矣。以賑恤郞廳,勤幹解事,本廳之失此郞廳,實爲可惜,故草記請仍矣。寅明曰,金始熺,則非厭避畿邑之殘薄也,當初力求,故有所備擬,而本廳請仍,故大以爲悶云矣。上曰,予曾見其人,頗完備矣。上展覽望筒而下敎曰,申弼夏何如人耶?寅明曰,有治聲而臣未詳知矣。顯命曰,曾經臣管下,淸謹則有餘,剸煩則不足矣。上曰,李重新可合於會寧耶?顯命曰,威武不足矣。上曰,李相晟,何如?重新,此曾入於殺獄者耶?寅明曰,當初則以名武見稱,而近來,則聲名頗減矣。眞明曰,臣曾見其在邑十數日,用度太濫,臣以不可任江界爲言矣。顯命曰,古人,以武弁嘉善至四人,寒心云,而近來,則大將以下資高者甚多,此豈好道耶?武臣加資,宜愼惜矣。上曰,此言是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而卽今吏曹所薦望者,雖曰堂上,皆是久勤,以人論之,則不下於卽今嘉善之人矣。上曰,李廷彬,曾於茂山下直時,已有所敎,而其人頗似無能矣。寅明曰,臣以臺諫,曾劾其人,而物議皆稱其廉謹,故有所擧用矣。眞明曰,李廷彬,不過爲一縣令之材,至於會寧,則未知其合當矣。上曰,林光弼,何如人耶?寅明曰,文官而從前出入於兩司,而亦經亞長矣。宗城曰,臣俄以久任之道仰達,而至於經幄補外,則本不係於久任,如尹敬龍、申宅夏,則不宜久置於外,而待其報瓜也。申宅夏,則曾以風采可觀爲敎,故敢此仰達。上曰,尹敬龍,亦豈無一見之心耶?向來崇品宰臣之補外者,宜卽召還,而朴文秀猶以數遞爲言,予甚愧之。旣聞文秀之言,而有所歉然,則何可更議耶?姑待之,可也。寅明曰,李台徵之當初補外,以三銓官譴補時,啓請收還故也。及今三銓官,竝皆召還之後,李台徵之尙置外補,事涉倒植,故敢達。上曰,予適忘之矣。三銓官,旣已召還,則李台徵,何可仍置耶?備擬京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廷潤之處置,何如?寅明曰,此宜駁遞矣。顯命曰,臣則以其不峻非之矣。命珩,進前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歿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濟州牧使金重熙,自南邑移除,而旣有除朝辭赴任之命,則使重熙,設有情理之愍切者,祇受諭書密符之後,卽爲往赴,分義當然。而乃敢以讎地等說,肆然狀聞,一守令之馳啓辭職,實是前所未聞,關係紀綱,事極寒心。況邊地厭避,自有其律,請濟州牧使金重熙,依律勘罪。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邊倅之厭避,愈往愈甚,雖以尹光莘言之,除拜江界之後,恚其遠出,百計圖免,不有朝令,無意赴任,遲回屢朔,終移閫任。噫,光莘,別薦擢用,厚受國恩,燥濕夷險,渠何敢擇?平時之規避一邊邑,猶尙如此,脫有緩急,將安用哉?事之駭然,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不嚴加懲勵,請全羅兵使尹光莘,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又所啓,朋友間,私室酬酢詼諧之言,至達於榻前,以猥屑之說,互相陳白,筵席不嚴,事體未安。大臣雖已陳達推考,後弊所關,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原君趙顯命,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顯命曰,尹光莘事,臺言過矣。光莘爲江界府使後,以長湍殺獄事,就理過數十日,脫出爲覲親,仍往春川府,其間日字之遲延,以此故也。聞朝家催促之報,卽爲上來,將欲赴任之際,遽移全兵,臣則以爲可用之武弁,當置邊邑,備諳事情,不宜移授閫任之意,言于兵判,則兵判,以爲斯速擢用爲可云矣。光莘本意,實非厭避也。興慶曰,尹光莘,是可用之人也。今玆閫任之遞罷,不過以不赴邊邑爲罪,而旣遞閫任,則仍任前職,使之備諳邊方事情,似好矣。寅明曰,臺臣旣以厭避邊邑爲言,仍遞不送,適中其願。且其夫馬上來已久云,仍任催送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卽爲敍用,仍任江界府使,一兩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故判書權以鎭,以朝家倚任之重宰,方在革職之中,身歿之後,如弔祭恩例,亦不得卽行云,殊可傷愍,恐宜有敍復之命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本事旣已免議,則今無可論,故判書權以鎭,職牒還給,仍爲敍用,敍用後,則弔祭之典,自當擧行矣。朝家之待遇勳臣,與他自別,前完春君李遂良,亦爲一體給牒敍用,可也。上曰,今日次對,不爲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洪重一,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申兼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又以兵曹參議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憲府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將相,國之所倚,而耆舊大臣纔逝,將勳之臣遽逝,傷悼之極,曷諭?況咸恩,頃年解將任之時,業已書諭,經歷艱險,而尙有筋力,暫休其身,欲爲復用矣。闋服入侍之後,衰容頓覺,心頗爲悶,豈意調理之批纔下,長逝之單,遽上耶?噫,失吾良將,其切痛衋,却疑非眞,欲諭無語,喪葬諸需,依勳臣例,卽爲擧行,其待闋服,收用其後,以表予意。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乙卯正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孝友篇司空房玄齡,至不得不擧。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賜絹三百匹。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誠如聖旨。若魯曰,忠孝,本無二致,房玄齡事君之忠,實由於事親之孝也。唐宗之勸奬臣僚,亦有可觀處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史行昌不過夷狄,而尙能以孝感天子,太宗不可謂以孝爲治。而見人美行,有此褒奬而給肉,其所感發,亦爲長處矣。上曰,苟有感動於史行昌,則豈不有感於虞世南耶?以裵寂脅其父之跡,終無以自掩矣。若魯曰,秦府人未得官嗟怨之事,非宰相可言之事,若使太宗用之,則玄齡當諫之,而至於爲之言,則可異矣。上曰,太宗以秦府齊府有係着者,故玄齡,亦言之矣。若魯曰,漢文則用宋昌,唐宗則不用秦府,而苟可用,則雖代邸秦府之人,不可避,不可用,則雖他人,當不用,若有心於用舍,則不可矣。上曰,漢文夜拜,誠有意,而宋昌若不足,則漢文必不用矣。健基曰,宋昌可用,而可信者,故用之,果不足,則漢文,豈以私人而用之耶?以《史記》所載見之,則宋昌,自是名臣也。若魯曰,封德彝,本以佞臣在隋,而常導其君以刑法故,又有此論罪無忌事矣。戴胄之執法不撓,能使其君聽從者,可謂賢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二板,朕慕帝王之善,卿慕宰相之賢者,可謂交相勉戒矣。上曰,其下榮名云者,乃唐宗之心也。若魯曰,榮名高義,本非不可之事也。爲君爲臣,而慕古令名,則不爲不是之事,而可保太平之業矣。蓋隋之君臣,暴虐佞諛,故唐宗,目見而發此言也。上曰,然矣。而終欠渾厚也。若魯曰,以其規模見之宜矣,不可以三代之事責之矣。上曰,漢唐間明主,則蓋無過於太宗者矣。健基曰,多有後世取法之事,而得人納諫,最是長處也。若魯曰,二十六板,閹宦充外使,魏徵所謂今日必無此慮,爲子孫敎,不可不杜絶云者,實有遠慮矣。上曰,不然。此在繼體之君矣。若魯曰,下敎至當,而爲人君者,豈曰此在繼體之君,而不思嚴立制度,以爲垂統之道乎?上曰,我朝則本無閹豎之患,而予於承儲後,世道極怪異,至有辛丑之變,此乃我朝所無之事也。以景廟孝友之德,予若善爲,則寧有此事耶?思之及此,不覺嘅然矣。若魯曰,我朝,則不過借其官資,雖一品宦官,未能呼喝於道路,至於干政,則無可論,而辛丑之變,極爲妖惡矣。殿下,因文下敎,而不可以本無閹豎之患,或忽於裁抑之道矣。健基曰,祖宗朝立法嚴故,雖有妖惡之輩,旋卽斯得,立法苟嚴,自有後世之效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徵之論朋黨者,言甚切實矣。進君子退小人,固是治國之第一規,而朋黨二字不美,人君知其爲朋黨,則其誰用之耶?同德則不可無,而進退之際,此猶難分。上曰,漢之東京,若氷炭,然而猜克太甚,故陳蕃輩有以致之也。儒臣,以同德爲言,而德字則大矣。於國事而不爲非者,謂之善朋,在下者以同善相推,則豈不好耶?近來則無同善之可言,故此所以欲破朋黨也。若魯曰,同心同議,謂之朋黨,而人君若不監別,則豈不有誤乎?今之朋黨,各有規模,不可以朋黨而言之矣。上曰,今之朋黨,甚於胎敎,能食能言,而先知偏論,此固無可奈何,而若各守其論,不爲務勝,則其弊猶不深,而互相務勝,轉輾層激,世道之受病,良以此也。若魯曰,殿下以至誠,欲破朋黨,故入殿下之庭者,皆曰不爲黨論,而出閤外一步,則其心豈眞如此乎?上曰,予亦知其見欺,而予若有疑朋黨之心,則朝廷無可用之臣矣。若魯曰,殿下於黨論,不宜一扶一抑,而惟明其是非而已矣。健基曰,殿下正己以正朝廷,則咸囿於陶甄之中矣,此在殿下之導率矣。上曰,然矣。重協曰,今之黨論,有難一朝打破,而自上每以朋黨疑之,則群下不能盡其意矣同心而濟其私者,私也。同心而共國事者,公也。惟當察其公私之分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察其公私而取舍,則自可無朋黨之患矣。若魯曰,魏徵所謂鎭之以道德,弘之以仁義,擧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云者,極爲有味矣。健基曰,此等處,可見魏徵,識時務而超凡見矣。若魯曰,取舍,在於愛憎,輕重,由於喜怒云者,亦好,此等處,當加意而深看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貞觀政要》,魏徵論後世理獄之弊。而有曰,未訊罪人先爲之意,及其訊之,驅而致之意,此正按獄之人,所當惕然存戒處也。刑獄,實關人命,毫釐之差,死生立判,惟當鑑空衡平,務加審愼。苟於未訊之前,意思有所先着,則其何能得平允之道,而無冤濫之歎耶?古人之言,極爲切至,以此出擧條,使掌刑獄之臣,咸知警焉。{{*|出擧條}}若魯曰,魏徵以德禮陳戒者,好矣。然爲治之道,不能自誠正格致而始之,則雖欲資於德禮,終有欠於以實心行實政之道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四十三板,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云者,亦有識之言也。上曰,言則好矣,而猶有欠矣。以項氏無信爲言,項氏則全無五常,豈獨以無信言之耶?其無禮之事不一,而屠咸陽不仁矣,弑義帝不義也。都彭城不智也。封漢高於巴蜀不信也。健基曰,此則專以信歸重,而玄齡不能劈破條件而言者,蓋由學術之不足矣。重協曰,無信則仁義禮智皆不行,信固重矣。上曰,然矣。若使太宗,得濂、洛儒賢而用之,則可以成三代之治耶?若魯曰,英明有餘,而仁義不足,雖得濂、洛之賢,純然爲禮樂之治,未可知也。健基曰,能成貞觀之治者,以其信用魏徵、房杜也。得濂、洛之賢,其所信用,又如此,言言而用之,事事而從之,則豈不成三代之治乎?上曰,予詔以垂拱無爲,爲言,則頗有自滿之意,是雖可欠,蓋其所成就,則本來廣大,終是不易得之君也。若魯曰,其心自足,而不知其上有堯、舜之治,蓋其學問不足之致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殿下至誠求治,今已十一年矣。許久光陰,非不少也。而治效猶邈然矣。專攻上身,便同老生常談,而臣愚惶恐,善從之道,不如善始。向者,大誥與悶旱責躬之敎,若將有大警動大振作,而數月之後,輒至懈怠。此後則雖復降誥諭,人必不信矣。歲月如流,時勢甚悶,殿下以始發之心而堅持不已,無或間斷,則可以進於至治之域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各別加意耶?若魯曰,向者,李宗城疏批,以大鳥爲諭,殿下辭令,常不足於簡嚴矣。殿下汎然引用,則無妨而若有意而用之,則未知聖意所在也。上曰,諸臣之以爲,何如?予亦知之,而其日夜深感慨而發矣。曾有下敎於宗城者,宗城則必知其意矣。若魯曰,引用終未知爲如何也。無乃宗城有所達之語而然乎?上曰,其中自有無限意思矣。健基曰,楚莊斷懸,亦千古快活之事也。而不如周成訪落之詩矣。三年不爲者非矣,故臣亦曾有所達者矣。上曰,批答引用時,儒臣之言亦記得矣。若魯曰,臣愚迷,雖不知引用之聖意,而若自期則不可,勉群臣,亦不可絲綸之間,不當如是下敎矣。上曰,李宗城則必知此意矣,自勉與導率,俱在寡躬,而李宗城以爲如是而不爲,則欺群下云矣。若魯曰,臣庶幾揣得矣。當以堯、舜自期,何可以楚莊期之乎?健基曰,近來諸臣奏達之語,每以大振作爲言,而期望三代之治,此雖出於誠心,而卽今大振作之道,臣未知其爲何事也。若專主於大振作,而求治太速,則臣恐反有功利之心矣。夙夜憂勤,上下交勉,俾無怠忽之患爲宜,三代之治,何可求之於朝夕耶?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宋神宗之病,亦在於求治太急,朝臣雖以奮勵言之,予豈用如安石之徒耶?此則勿慮,可也。而但卽今時勢,專事姑息,故予嘗以爲朝鮮,若不開闢,則無以爲之云矣。若魯曰,今日之弊,委靡頹惰,甚矣。矯救之策,豈不在於奮勵振作耶?紀綱解弛,大小恬憘,而謂之奮勵有弊,其將無所猷爲耶?若一循此套,漸至危亡,則兪健基雍容暇豫之策,臣恐將無所施矣。健基曰,治效之出於朝夕,斷無是理,憂勤惕勵,固爲振作之道矣。臣意則今日之弊,在於文勝實之一字,庶爲救得一分,如欲務於振作,而隨事更張,則實恐反有其弊也。若魯曰,更張雖有弊,若不更張,何以救得耶?今日朝臣無遠慮,皆言祖宗法制,修明爲可云,而苟冀其目前無事而已矣。健基曰,更張無他道矣,臣意則百官庶僚,各得其職,則是爲大更張矣。上曰,此言極是矣。若魯曰,修撰南泰良,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今番則催促肅命,可也。若魯曰,新除授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崔奉朝賀議諡,斯速爲之,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二更,月暈。 ○下直,豐山萬戶姜尙渭。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姜尙渭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持平洪重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朝參二十日後似晩,先朝已行之例,廣考以啓事,命下矣。取考朝參謄錄,戊寅、乙酉年,則二十一日爲之,丙子、己卯年,則二十五日爲之,而二十日前,則初五日十一日外,無擧行前例矣,敢啓。傳曰,從當下敎矣。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以今二十一日定行,而付標擧行等事,臨時爲之事,分付。 ○李重協啓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守謙。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本院曰,日供魚鮮,非不欲竭誠封進。而卽今凍魚已盡,春氷未解,生物捉得,自非人力所及,莫重御供,將未免闕供之患,以雜魚及活鷄,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變通云。渠等之言,雖難盡信,在前如此之時,亦不無代封之規,而事係御供,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頃因江華留守金東弼筵中陳達,壬子年京運米五千石量縮,自廟堂取考石數後,以幾石計減之意,草記啓達事,命下矣。取考狀啓,則其所量縮,至於二百七十六石,零石數未免太多,而初以無加升之穀,庫藏三年。京運移納,則欠縮之至此,亦非異事,守臣旣已陳達蒙允,依此數計減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金泉前察訪洪廷命,召村察訪姜梡,獒樹察訪金礪采,安奇察訪李宅溥,利仁察訪李榗,靑巖察訪金垕重,昌樂察訪南至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廷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礪采,時在黃海道海州地本家,姜梡、李宅溥、李榗、金垕重、南至等,俱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啓本,刑曹粘目,前虞候高一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高一明,時在忠淸道陰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日本營褒貶時,闕內入直禁軍將及哨官,依前定奪,使之替代,來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入直承旨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入直玉堂,亦爲入侍事,分付。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深病痼,分甘屛散,杜門跧伏,世念都灰,乃於千萬匪意,忽伏承東藩新命,臣誠惶駴惝惑,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方面之任不輕而重,苟非其人,不宜苟授。關東雖曰務簡,若其旬宣之寄,澄淸之責,視諸路無間,況伏聞本道沿海各邑,今年被災特甚,民憂罔涯,賑事方張,此時此任,尤宜愼簡。而如臣者疲劣鈍滯,百不猶人,旣無威望可以彈壓一路,又無才猷可以規畫凡事。今若憑恃寵靈,晏然冒承,則非但私心之愧悚,末後僨誤,悔將何及?與其强顔輕進,徒取狼狽,不如引分早解,以便公私。徊徨屢日,玆不得不露章自列,伏乞聖明,察臣之才無可堪,諒臣之言非徒飾,將臣所授新命,亟許收還,以重藩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不愼樞機,自陷罪戾,特罷未幾,臺章峻發,削黜之罰,亦云末減。栖遑鄕郊,分甘廢棄,屢因筵臣之陳暴,濫蒙聖上之寬宥,歸對病母,感祝恩數。不意敍命未久,除旨繼降,天牌之下,未免坐違,雖緣情勢之難冒,益增惶蹙之微忱。只推之命,反下格外,宜卽入肅,少伸分義,而當初委折,有不得不略暴者,臺臣之論朴師順也。臣以代房,入參於診筵之末,而大臣有所陳白,則聖上仍爲俯詢於臣,故臣以實狀仰對而已。無他救解師順之言矣。臺臣避辭所論師順之語,又是初啓所無,而臣亦竝被其無限侵斥,則此便是當着臣身之事,旣不可不一番詳知,而此等之事預爲考出,以待筵席之或詢,亦是喉司之責。故臣果於同僚齊會之時,取見日記中罪人之招,而兩處所載,俱非干連之語,已了之案,且異方張之獄,臣未及深思,以爲不必祕諱,語次之間,偶爾言及於至親之來問臣所遭者矣。豈料此言,轉至登諸訟冤之供辭哉?臣旣有率口傳說之失,則今不敢以初不謄給,爲區區自明之端。而但《政院日記》,自是承宣尋常披閱者,而臺啓,至謂之雖修史史官,亦不得見云。彼臺臣,豈不知院中規例。而其言之謬爽如此,豈非慨然之甚者乎?雖然,臣之當初傳說,莫非臣思慮未周,駟不及舌之致,至今追訟,惶蹙未已。何敢以罪罰之已行,時月之稍久,有所自恕,而揚揚冒出於新除之下哉?玆敢略陳短疏,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亟遞臣難冒之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礪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申兼濟疏曰,伏以臣,疎逖之蹤,累忝耳目之任。凡於時議,有同聾瞽,冥行墒埴,畢竟顚敗,固已自料,而頃年忝叨是職也。適當逆昌之獄,採取公議,略陳數啓,其一則京兆禁堂罷職之啓,其一則符同羅卒鞫問之啓也。逆昌之飮毒徑斃,再檢之日,情跡綻露無餘,則臣之所論,實出於法例之當然也。京兆禁堂,則其所論罷,不過出於重獄體之意,而至於羅卒鞫問之啓,則所關不輕,其時朝議,皆以爲是,聖上亦以得體爲批,竝賜允從矣。及其罷退,旋以夏享大祭祭官,其夜進參於政府誓戒,則翌日之不得傳啓,乃公故也。實非臣一毫推托之事,而不自意大臣,未詳委折,遽陳一箚,責之以姑爲延拖,辭甚嚴峻。又以臣寸外疎族之凶賊,認爲近族,忽地驅臣於罔測之地。雖不能卽自刺心,以明其冤枉,而至今思之,肉掉骨顫,覓死無地。噫,臣之當初論啓,皆出於苦心討逆之義,而反被緩獄之目,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從玆以往,屛蟄窮鄕,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其後筵臣,備陳委折,聖上亦有所俯燭實狀,卽下敍命,而昨秋銓長之入侍也,因聖敎之偶及賤臣,更爲臣開陳,轉加昭晢,本事旣已落空,則臣雖今日滅死,寧有餘憾,而其於束帶赴朝,臣實自劃,便同鐵壁之在前,實無去就之可言。但以浮沈冗官,庶效職責爲圖報之計矣。千萬意想之外,忽膺柏府除命,滓穢賤臣,含恩畏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踪地卼臲,無一分抗顔周行之勢,不得不坐違召命,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情悃,自外徑歸,臣又死罪,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命鐫削,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二日三更,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引見時,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追後入侍。上曰,入直玉堂入侍事,上番春秋出去,分付。上曰,自內無前例,此與安嬪前例,何如?必寧曰,差異矣。上曰,所異者何事?必寧曰,與安嬪時,代數一節差異矣。倉卒急遽,未及考出可似之前例矣。上曰,其見《禮曹謄錄》,而有擧行之事乎?師得曰,先入卒逝單子,成服後,遣內侍致弔,擧行禮葬而已矣。必寧曰,安嬪時,依溫嬪例爲之,而溫嬪未知爲何朝嬪,若考見《璿源譜略》,則可知而未及考出矣,若魯、健基入伏。上曰,玉堂進前,使政院考例,而此與安嬪前例,何如?若魯曰,輕重等級,與安嬪喪無異,其中凡事,殿下如欲爲之,則惟當出於一時特恩而已矣。上曰,以代數,則一代稍間,此則無輕重耶?若魯曰,然矣。上曰,下番之意,亦同耶?健基曰,臣意亦然矣。上曰,溫嬪,知其爲某朝嬪耶?若魯曰,不能詳記矣。上曰,禮曹單子姑不入,薛里內官之知例呈禮曹,未可知也。師得曰,本宮雖不知,而禮曹必通於本宮矣。若魯曰,單子雖來,而承旨竝入侍,無擧行之人矣。上曰,上番春秋,出往問之。致弔一款,當先擧行,安嬪時亦有之矣。雖無喪主,只弔於服人耶?若魯曰,錦平尉翁主,安嬪喪前,已喪出,故只致弔於服人,此亦雖無喪人,必有主喪者矣。上曰,己亥年,予亦經之,服人之主喪者,迎接王人之禮,如喪人矣,此則金致謙當主喪矣。若魯曰,若無親戚,則里人主喪,亦禮也。上曰,士夫家,則庶母、庶祖母服何如,庶祖母則無之耶?若魯曰,士夫家庶母服緦麻,而庶祖母,則無之矣。上曰,帝王則似無之矣。若魯曰,帝王則有正朞,而傍朞則無之矣。必寧曰,私家庶母服,則有子無子異矣。上曰,然乎?健基曰,不但有子無子異矣,亦有貴賤之別矣。命季,還入進達曰,單子,無來到政院之事矣。上曰,薛里內官,必不知呈禮曹之道而然矣。必寧曰,禮曹必擧行,而言于堂上後擧行,故似遲滯矣。上曰,府院君、府夫人,則有服,此則非傍朞耶?向者,嘉林府夫人喪,予旣爲服,故言之耳。若魯曰,外祖父母服,則帝王家,本有之矣。上曰,王子戶籍,本宗則書國諱,外祖則書嬪之父,此與私家似異矣。師得曰,私家庶孽,亦書渠之外祖,承嫡之孽,則書嫡外祖矣。上曰,先朝後宮,時方在世者,惟寧嬪一人也。大王大妃,有相慰之道,而今遽至斯,傷悼曷已?曾與仁顯聖母同時,而甲戌復位時,亦復爵,此則諸臣所知也。私親入來後,待接無間,予自幼時,嘗稱其所在處,而呼之以母矣。今日只下備忘,而庀喪等事,使之循例擧行,心甚缺然,故承旨與儒臣,竝令入侍矣。服制則所達亦同予意,當依禮爲之矣。言其壽,則七十未滿三年,可謂無憾,而感舊之懷,何可勝也?仍命必寧書傳旨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又命書傳旨曰,寧嬪卒逝,醫官書啓,今已久矣。而該曹無入啓之事,其涉稽忽,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又命書傳旨曰,歸厚署棺板一部,卽爲各別擇送于內需司事,言于該曹。諸臣遂退出。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申兼濟,疏批已下,持平洪重一,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顯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昨旣違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去甲寅秋冬等褒貶磨勘以入,而丁未春夏等以後,至甲寅春夏等褒貶,前因本營有故,連未磨勘矣。郞廳將官,多有遞改,今不得磨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事,傳敎矣。禮葬等事,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弔祭依法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初則當該薛里內官,未卽報聞,致而備忘特推之下,其或,分付考例,促其牒呈,其或請推薛里,趁卽入啓,事體宜也。而夜分備忘,已命擧行之後,此單日高乃啓。今日凡事,雖曰懈滯,特推之下,豈容若是?當該堂上罷職。 ○以禮曹寧嬪喪,遣內侍致弔單子,傳于李重協曰,癸酉年單子先入,故啓下後,下備忘。而今番則備忘已下之後,此單始入,此單啓下,則與備忘事有掣肘,不爲啓下,此單還給。 ○傳于李重協曰,備忘中,以安嬪例擧行事下敎,而且有近例,今者擧行,宜無異同。況予之感昔傷悼之意,豈有輕重?凡諸進排,依䄙嬪例擧行事,卽爲分付該曹。 ○備忘記,飭勵之下,不勤擧行,柩材尙未擇捧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該署官員,爲先拿處,下人,令攸司各別科治。此都由於該曹自初慢忽之致,各別申飭,俾勿如前。 ○傳于李重協曰,凡事尙不擧行,將不及於明日,卽速擧行事,分付。 ○柳萬重啓曰,判尹尹陽來,陳疏承批之後,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牧使金重熙,未赴任,定配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忠淸前監司黃晸,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淳爲工曹判書,趙顯命爲副提學,李光溥爲軍資正,李山斗爲典籍,李彙晉爲鏡城判官,崔晟爲珍島郡守,李挺楫爲唐津縣監,金{{?|⿰亻政}}爲濟州牧使,韓配崙爲典牲主簿,金起慶爲繕工監役,南泰良爲兼東學敎授,忠淸監司李壽沆,江界府使尹光莘,已上,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入啓。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兪愼基,以老病之人,除拜本職之後,扶病肅謝,而病勢添重,萬無供職之望。僉知中樞府事吳守經,以在鄕之人,年老病重,無路上來供職云。老病如此,不能上來,則西樞,雖曰閑局,不宜一向虛帶職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小臣尙衣院褒貶,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燔造所用白土五百石,每年只送邊首匠人,掘取於楊口地,折半秋運,折半春運,以備一年燔造之用矣。卽接燔造郞廳牒報,則上年秋運之土,累次試燔,而土品柔軟,所燔之器,逐釜苦窳,無一完成者,以此土萬無燔造之勢云。大抵燔事之不順,未有甚於近年。曾於庚戌年,推問曲折於分院,則匠人等所告內,造器體土,專主於楊口土,而所掘處,乃是大嶺。陽地土,則品性堅强,燔器順成,陰地土,則品性柔軟,燔輒苦窳,而但陰陽地有掘取之難易。本官以例兼差使員,每聽役民之呼訴,徒念掘役之爲難,操切邊首,使不得掘取陽地,邊首輩,不敢抗拒,終不能任意擇掘之致云。其時卽爲行關本道,必以陽地土掘送事,嚴飭本官矣。今此所掘之土,如是柔軟,推問曲折於邊首,則以爲今番元無陰陽地分別掘之之事。仍掘於曾前所掘處,而作穴山頂中央,周回甚廣,山南山北,同作一穴。故陰陽兩土,相雜掘取云,掘穴雖廣,不從陽邊,混同陰地而掘取之狀,極爲痛駭。掘土邊首,爲先自本院各別科罪,差使員亦難免不善擧行之罪,從重推考。而改掘於陽地,然後庶可免燔事狼狽之患,解凍卽時,使之改掘,及期運納事,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三日,幼學蘇昱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省先墓,榮生松梓,感結幽明,顧以氷路阻滯,觸感旣重。鄕廬栖屑,調將失宜,浹旬委頓,症形冞劇,由限已盡。身猶留落,新正云過,跡阻朝謁,雖依近丘壟,少慰私情。而瞻望雲天,實勞微忱,目今床笫之軀,斷無起作之勢,許久偃伏,重犯稽逋,病雖使然,罪已難贖。又伏聞頃日諫臣有疏,以三司之含默,譏斥切峻,臣出入經幄,旣積歲月,曾無一言一策,有以裨益大猷,尺素之罪,實無所逃,抨彈之來,何辭自解?噫,國家制刑,莫嚴於不匡,人臣有辟,莫大於溺職。臣幸生聖明之世,而惟其頑懦無狀,徒以論思諷議之職,爲一身之榮,實不能絲髮自效於補拾獻替之責,邦有常憲,其敢倖逭。只宜縮伏自訟,恭竢譴何,豈容復以職事去就,輒有陳瀆。而顧今春煦方舒,講筵將開,一向泯默,虛縻官銜,亦有所萬萬惶蹙者。玆不得不冒死呼籲,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至懇,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俾館職無曠,臣工知警,不勝大願,臣治此疏,未及上澈,促召之命,復下此際,隍隕兢慄,益無所措。顧臣病形情勢,萬無趨朝供職之路,欲起還仆。坐積違慢,分義全虧,罪戾日埤,惟願孔昭天鑑,早賜臨照,遄卽重典,少安私分,臣無任瞻天望聖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累違召命。今又呈疏,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柩材尙今不納,將致過時,該署官員,不爲身自持納耶?各別,申飭。 ○又傳于李重協曰,以柩材事,昨已下敎。而今日卽其日,而尙無所捧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下人,爲先令攸司各別從重科治,分付該署官員,躬往擇納事,卽爲分付。 ○又傳于李重協曰,俄者該署官員,躬往持納事下敎矣,不爲分付耶?各別申飭。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望祭,大祝,以成均館典籍李碩臣,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重罪薄勘,日頌愆尤,恩罷未幾,混蒙例敍,除命忽降,召旨俯臨,惶懍怵惕,感淚橫逬。臣過蒙恩渥,屢忝近班,其於出納惟允之責,自知其萬萬不稱。而苟有所懷,則不敢不達,卽所自期,故嘗以此敢爲仰請。而聖明,亦嘗不以爲猥越,導之使言矣。其後出入邇列,非止一再,而稟性太拙,當事庸迷。守口之戒,反勝於矢心之誠,畏威之心,不及於愛君之衷,前後筵對,只是隨行而入,逐隊而出而已。昨冬帳殿一言,倉卒之間,出於無心所發,而聖心先已致疑於離逷軍情。僚臣發端之言,臣適退食,漠然不聞,而聖明遽疑其故爲和同,臣固鄕暗,未識舊例,率爾陳達,而乃若先輩碩輔,備諳故實,而有以是款款進規者,今可歷指矣。臣則言行有愧於古人,誠意未格於君上,徒使歡欣之軍心,緣臣而疑懼,慰悅之盛擧,緣臣而消沮,則臣之妄發,當置於何等案也。特聖度寬仁,末減其罪,至今回思,置身無地。噫,君父威怒之下,尠無震剝摧殞,而臣尤志氣低弱,忱誠淺薄,雖以伊時事言之。玉聲嚴厲,環聽震悸,而臣旣涉於己事,不敢出一言導達本情,少回震怒。益知古人,牽裾碎首,感動其君者,非容易辦得者也。臣實百不猶人矣。今以卽諸事而驗於心者觀之,則志節之消殘,又如是其厭厭,何所藉手以事聖明,亦何忍抗顔以玷近密乎?且臣宿病,遇寒添苦,痰逆氣喘,不能運動者,今已數朔,當此三元回始。百僚庭參之日,北望嵩祝之忱,曷有涯量,而以此沈淹之疾,將無以致身城闉,病伏畿郊,虛帶緊任,萬分惶悶。玆敢縣道遙籲,以竢誅譴,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跡之窮蹙,亟許鐫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禹洪迪爲事變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六曹長官,且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都事權基彦上疏刑曹啓目,譯官金是瑜,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是瑜,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所啓。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廩,可也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癸卯年,因大臣陳達故相臣鄭載嵩妻,月廩米貳拾斗,太拾斗,有題給之例,敢稟。傳曰。依爲之。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暈。 ○下直,江界府使尹光莘,驪州牧使李義豐,義城縣令柳鳳齡。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節已屆,寒威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湯劑停止,亦已經月,今日臣等,不可不率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下直守令留待。 ○又傳曰,下直守令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凡事飭勵,久則有解弛之弊,故今日特爲摘奸矣。不進者果多,不進官員,竝從重推考。京兆、秋曹,劇務無異,而判尹尹陽來,頃於秋曹,嘉其勤職,無乃勤於彼而怠於此乎?雖未知其故之若何,而此等之人,尤可飭勉,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徐宗伋,戶奴呈狀內,本道新監司,與矣上典,卽世所共知大段嫌避之間,雖欲赴任,有不可得,入啓變通云。旣有大段嫌避,則不可强令赴任,江陵府使徐宗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尹維績,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八十,衰病日深,運動無路,末由肅謝,曠日虛帶,分義未安。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吳光運爲禮曹參判,李瑜爲工曹參判,金廷潤爲掌令,金錫一爲持平,柳萬樞爲兵曹佐郞,鄭東說爲典籍,李瑜爲同義禁,鄭觀河爲工曹正郞,柳澂爲麟蹄縣監,李重華爲活人別提,朴弼賚爲繕工假監役,兪郁基爲順陵參奉。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虎臣爲都摠管,李必耉爲全羅兵使,韓配義爲曹司衛將,成義錫、金弘權爲僉知,申世洸、洪禹錫爲五衛將,張洵爲咸興監牧官,黃晸、宋秀衡付副司直,李端燮單付僉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愍懷墓守衛官所報,則自歲初大虎猝入本墓局內,夜夜作亂于齋室庭內,守直巡山軍人等,常常自覩,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云。墓內虎患,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本營哨官差出時,鄭再夏之夏字,誤以河字啓下矣。莫重入啓單子,矇不覺察,如是誤書,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尙衣院四山,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合二度,追後磨勘以入,而掌苑署,則因其提調在外,不得磨勘之竟,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御營軍黃萬興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安鵬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聞寧嬪喪家,歸厚署棺板擇送之敎,非不欲極擇以送。而近年以來,江原監司,一切禁斷,貢人不敢接足,累往空還。若欲貿得於京中,則其價殆近百金,惠廳上下價米,則不過二十石。以此內用板子,實無辦備之路,臣亦嘗陳箚,以冀變通。雖蒙聖上允許,而道臣一例防塞,渠輩勢窮力盡,深入北路,僅僅覓取。入冬之後,始爲運納,而長廣雖有餘,其厚稍薄,不合內用。方以此悶慮之際,猝當寧嬪喪事,本署郞官與內司官員,乘曉眼同,極擇本署東西庫留在板材。立立看品,僅擇一部,同往進排,則未免見退,故本署所置之板,更爲輸來。又爲遍求於私儲,陸續進排,積置於喪家,而護喪中使以下,議論多端,久未歸一,以致郞官、下吏嚴敎連降。臣於是,誠不勝惶懍之至,郞廳除拜,未滿十日,臣之忝叨提擧,積有年所,論其不職之罪,則臣實爲首。玆敢席藁私次,以竢嚴命。伏乞聖慈,亟罷臣歸厚提擧之任,以彰臣溺職之罪,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郞廳,不過事體,俄者因大臣所達,本署惠廳,有共議稟定之命矣。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 ○乙卯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下直守令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驪州牧使李義豐,江界府使尹光莘,義城縣令柳鳳齡,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曰,日氣之寒冷,歲後愈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及他諸症,近復,何如?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部痰滯處,卽今餘氣全無乎?上曰,微有磨木之症,觀日氣和暖,欲爲治療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淳曰,湯劑停止已踰月矣。聖心自度,中氣虛實,比前,何如?上曰,近來日寒,甚於嚴冬,而中氣,則別無他症矣。淳曰,熙政堂,若是廣闊,而屛風等物,不爲排設,疎冷甚矣。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關耶?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諸醫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脈度左右均適,略有滑氣,而平舒可幸矣。信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左三部調均,無不足之事,右寸脈,略帶滑氣,而度數則均矣。興慶曰,更令他醫,入診,何如?上曰,首醫旣已診察,他醫則勿爲,可也。淳曰,湯劑加進與否,問于諸醫,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淳顧謂首醫曰,湯劑加進與否,何如?聖徵曰,以脈候論之,豈無不足之事,而比頃日入診時,少有差勝之漸,似無沈弱之氣,春氣姑未發動,而日勢和暖,陽氣發生,則自然有漸次加勝之效矣。卽今若無緊急症候,則姑停湯劑爲宜,諸醫之意皆如此矣。仍上達曰,丸劑連進乎?上曰,連進矣。聖徵曰,手腕痰滯處,何如?興慶曰,手腕,令醫官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及信,診視退伏曰,乍有餘氣,而柔軟無堅硬之候,春和後,則似當自然消散矣。磨痺之症,常常有之乎?上曰,日氣寒冷故然耶?數數有之矣。自手大指有磨氣,前則睡後有之,今則晝亦有之矣。聖徵曰,手部有痰氣,有此症候,不是磨木也。上曰,左邊磨木矣。春躋曰,綿絮臂匣御乎?上曰,御矣。信曰,甲辰年間,有磨木之候爲敎矣,厥後連有此症乎?上曰,其後差勝矣,今又有之矣。淳曰,換節之際,必發內傷之症,近來最可懼也。湯劑雖停止,調攝之道,各別愼之爲望,當此冬春之交,必軫少愈之戒爲宜,不知不覺之間,安知出何樣症候乎?上曰,當留意矣。丸劑不無其效,予以陳根腐草爲可笑矣。果有顯效,予自量元氣比前大勝,自夏及冬,平穩以過矣。興慶曰,寒暄之交,脫着之際,易致觸傷,今則日氣甚寒,而來頭差暖之時,各別愼之爲宜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日猶極寒,而自上不着耳掩,恐有致傷之慮矣。上曰,予常時本不着耳掩矣。興慶曰,以寧嬪喪所柩材事,有官員拿處之命,而此事非官員之罪也。近來柩材極貴,貢人輩竭力求覓,而不能得可合之材云,事勢誠可悶也。上曰,近來柩材之貴,如近來人蔘之貴矣。不但今番,此後亦各別,申飭宜矣。興慶曰,臣聞貢人所受一部價,米二十石云,豐年則不過爲錢文四五十兩。當此板材極貴之日,以此價本,其何能貿得可用之材耶?貢人輩將不得支堪云矣。上曰,貢價加數上下,則好耶?興慶曰,貢價加給,亦不可輕易爲之。自歸厚署,詳究變通之策,以爲相議,稟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皆初牌不進,而遽下罷職之命,勉出之道,似爲緊急矣。上曰,欲爲禁推,而不爲耳。別兼異於翰林,而其時心擾故,泛然踏啓字矣。別兼春秋違牌坐罷人,竝敍用還付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閔亨洙,被謫蒙放,故不敢仰達,而今此敍用,同爲下敎,何如?上曰,亨洙之特放,乃念舊也。豈以別兼春秋事,苟然敍用耶?上曰,今日欲爲次對,而氣不平,故不爲矣。明日,則大臣、備局堂上,會賓廳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守令,以次進來。驪州牧使李義豐進伏。上曰,堂上則不問履歷,而所懷陳達,可也。義豐曰,驪州,乃畿內之廢邑也。近以荐飢之故,百弊俱生,以道臣狀聞見之,則民事之切悶可知,小臣略聞之。辛壬癸三年大同,尙未畢捧,該廳之囚吏催促甚嚴,而本邑萬無徵民之道云。當年條畢捧之後,翌年豐登而後,可以捧三年之未捧也。三年舊逋八九百石也。今年二千三百餘結作米二千五六百石也。禁御兩營所納亦多,統而計之,則四千餘石,而本邑戶數,只是六千戶,可捧無路。江都、南漢,移轉且多,如臣無似,實無可捧之策,誠爲切悶矣。卽今弊,蓋生於當初停捧也。今不敢更請停捧,而若隨納隨捧,餘者或待秋,未爲不可。道臣春巡時,相議狀聞爲計耳。上曰,驪州牧使李義豐之所達非矣。田稅大同,本無未收之規,近來法綱解弛,誠極寒心,惟正之供,寧有未收之事乎?若江都、南漢移轉,則隨納隨捧,容或可也。而竝與大同田稅而爲言,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三守令退去時,同爲之,可也。江界府使尹光莘進伏。上曰,光莘相貌,比少時異矣。七事爲之。光莘,達七事而落學校興一事。上曰,光莘以勸武出身,故落學校興耶?春躋曰,請推考。上曰,筵侍生疎,勿推,所懷陳達,可也。光莘曰,臣聞江邊諸邑之生事,皆由於拾橡云。近來三南流民,多入兩西,西路最多入作,不爲農事,而拾橡資生,故以致犯越之變云。此輩若不饒貸,則必不能安頓,到任後,觀勢議于道臣,以勸農爲主計矣。上曰,無恒産者,無恒心,故易致生事,所達,牢實且好。而但恐做時不如說時,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嶺內外無水田,而土甚沃,使之給種作農,則庶可禁入山生弊矣。上曰,土旣沃,民爲農則不亦好乎?近以犯越事,民間似必繹騷,必以安集爲意,可也。汝勸武之初一見,而今又見矣。吏治則善爲云,以近來所爲事見之,近於太猛矣。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以鎭安爲先,則邊禁似弛,禁弛,犯者必多,實爲難處矣。上曰,雖云犯越之人,若原其情,則似不無輕重之異矣。光莘曰,原其情之敎,誠爲至當矣。上曰,爲今之務,嚴其界限而已。若過爲爬櫛,則似近於察察,故予則謂不無弛張之道矣。光莘曰,小臣當武力爲之矣。上曰,諸皆稱汝膂力矣。予欲見面,起坐,可也。光莘起坐。上曰,比頃年所見大異矣。汝手有角指,曾於咸恩見之,今又見於光莘,予庸嘉之,年今幾何?光莘已退次。故春躋達曰,三十五矣。上曰,力過人云矣。興慶曰,非但力也,勇亦過人矣。淳曰,臣在長湍時,多聞勇力絶倫之事,吏治初頭,則無大段聲譽,末終民皆悅服云矣。上曰,其父儒雅之人,而其子多力,誠是料外矣。鳳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鳳齡曰,義城縣令柳鳳齡也。上曰,履歷。鳳齡曰,初入仕靖陵參奉,歷奉事、直長,仍爲出六,爲禁都,英陽縣監。又爲醴泉郡守,原州牧使,今又待罪是職矣。上曰,醴泉、原州,幾年爲之耶?鳳齡曰,皆過四年矣。上曰,七事。鳳齡達七事。上曰,今年幾何?鳳齡曰,五十八矣。上曰,所見甚老矣,年則不多矣,所懷陳達,可也。鳳齡曰,小臣姑未赴任,下人輩所傳之言,猥屑不敢仰達,赴任後,本邑弊事,議于道臣狀聞爲計矣。上曰,汝入來時見之,予心謂老矣,年果不多矣。招見面命以送之人,與不引見直下去有異,必惕念善爲,可也。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依爲之。三守令進伏,春躋宣諭。上曰,守令先爲退出,可也。三守令退出。上曰,鳳齡誰也?春躋曰,故相臣柳鳳輝之從弟也。春躋曰,六曹屬司殿最,或有故未及於本曹磨勘之時,則隨所到追勘,例也。兵曹,則典設司褒貶,纔已追勘,他曹亦將擧行。而獨戶曹,謂無前例屬司褒貶之追到者,終不磨勘,他曹例行之事,不宜異同,亦不可等待六月矣。上曰,不爲追勘,載在《大典》,則已,他曹亦皆行之,則戶曹豈獨不爲乎?此後則諸曹屬司褒貶,隨到磨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淳曰,頃於延祥詩製述官抄啓時,曾經玉堂作散人,皆啓請付職,故製進頗多矣。今番春帖子,則其時付職之人,皆以事過不製,故製進甚少,被抄尤鮮,事體極爲未安矣。春躋曰,延祥春帖,似無異同,而第因事而付軍職者,過其事則無仍存之例,故春帖子製述官,則該房以更煩啓請爲難,不得抄啓矣。上曰,此後如此之時,則侍從出入之人,政院知悉,付軍職抄啓,可也。{{*|出擧條}}淳曰,頃者以小臣之不堪於文衡事,仰達。聖上亦以非巧飾爲敎矣。今已易歲,不可因仍冒據也決矣。卽今可堪文衡之人已多,臣之行公亦久矣。今又久據,實無其效,而徒損廉隅,臣誠切悶,伏願特許辭免矣。上曰,文衡重任也。圈點屬耳,不可輕遞,事體不然,卿勿復辭。淳曰,臣以此事,陳疏仰請,誠爲不敢,故當此入對之時,冒死仰請矣。久蹲此職,豈不切迫乎?臣之行公,已二年也。今雖遞改,非數遞也。上曰,文衡之新除者,必致撕捱,舊文衡之久任,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儉約篇貞觀元年,至以遂其所尙。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請執燭而讀,讀自貞觀二年,至將士莫不感勵。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貞觀二年,至竝禁斷此戲。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二年,至虛懷以改。若魯曰,初章,戒營作也。人君取亡之患,不一其道,酒色、游畋、珠玉、禽獸,無非危亡之事,而土木之役,爲尤甚。蓋其役民而招怨,耗財而傷國之道,無過於此故也。唐宗,以大禹之治水,秦王之營作,爲言,而結之以與民共之,不與民共之者,誠至論也。凡事,每體認吾身,故其所存戒者,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事有公私,爲公則民不怨,爲私則民怨興,無益之役而勞不時之民,則民安得不怨乎?此等處,固宜反隅而存戒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第二板,以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欲,分而言之者好矣。帝王,縱心志之所欲,則未有不亡者,凡於興功作事之際,常思此是帝王之欲歟?百姓之欲歟云,則上無縱慾之譏,而下無招怨之患矣。蓋民,是至愚而至神也。故怨於無益之役,而不怨於應行之事。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四板,其時營葬之際,不無務奢之風,故有此一定之制,大抵禁抑奢侈之道,宜先嚴立科條,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弟於父兄之喪,殫心竭誠,欲其無憾者,此固當然之事,而近來奢侈之風,至於喪葬而尤甚。棺槨衣衾,務盡華美,貧者而欲行富人之事,賤者而欲行貴人之事,一經喪葬,輒至蕩敗。此誠痼弊,雖不可猝然禁斷,而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發靷時,燈燭,當用於貴人行喪之時,而閭巷匹庶,互相結契,發靷之時,燭籠狼藉於後前,此則在法當嚴禁矣。若魯曰,岑文本、戴胄,溫彦博、魏徵皆有尙儉之行,而太宗之褒奬至此,此爲聳勸風俗之道矣。第八板,太宗所謂出一言行一事,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云者,眞君人之言也。事天臨下,而常存謹畏謙恭之心,則出言行事,而寧有一毫放忽之意哉?此太宗所以能成貞觀之治者也。健基曰,上畏皇天,人主皆然,而下懼群臣者,非眞懼也。事若不善,則群心將以爲如何耶云,而常存敬畏之心,戒懼謹愼,則其效豈不大哉?懼群臣云者,實爲太宗之長處,宜有體念者矣。必寧曰,群臣,非獨臣僚也。此與書所謂顧畏民巖之畏字,同義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一板,婦人幽閉,情實可愍云者,善矣。歷代帝王,非不知此,而未有如唐宗之放出者三千人之一時命出,有關於行仁導和之政者,爲如何哉?是以先儒,多有稱其德意者,而貞觀之治,蓋根於此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宋太祖常有不足唐宗之意,而侍臣,微誦死囚四百來歸獄,宮女三千放出宮之句。宋祖聞此,而歎其不及,此蓋歷代帝王,始有之事,而後世人君,不可企及處也。健基曰,十三板,李思摩,爲流矢所中,而親爲吮血,此蓋全爲激勵而爲之者,豈以萬乘之主,而自行吳起吮卒之事乎?唐宗之祭曹操文曰,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智不足。先儒曰,正是自道也。以此等處觀之,則乃將帥之事,非帝王之事也。上曰,在常時則不可,而方當親征,故然矣。當觀誠心與否矣。健基曰,終爲駕馭激動而發者,非人君體度,亦非誠實底道理也。上曰,此與呑蝗之意似同,雖或過矣。而若無如此事,則唐宗自當爲聖人矣。必寧曰,爲李世勣翦鬚,亦與此同,儒臣所謂非誠實者宜矣。若魯曰,十四板,太宗以堯、舜之道,周、孔之敎,如鳥有翼,如魚依水云者。誠好,而試觀其所行,大違其所知。雖有攻異端之明,而未見行聖道之效,古人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正謂此也。上曰,言顧行,行顧言,自是君子之事,而如是知之者,亦不易矣。若魯曰,十七板,斥罷傀儡之戲,不但唐宗,雖中主,能爲之矣。健基曰,此等事,雖易而猶難矣。若魯曰,十九板,劉洎論聽言之道,而以縱天辯動神機戒之。太宗,以形神心氣,非此爲勞,爲答,此等處,當鑑戒矣。上曰,儒臣以此爲言,似有意,當自勉於寡躬矣。若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副校理金尙翼,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下直,鐵原府使徐命彬,滿浦僉使權興駿,高山察訪閔墡。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滿浦僉使權興駿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今日大臣備堂來會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告,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日來會事,特敎之下,懸病甚多,事體不當如是,此單出給,改書以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賓廳來待之人,先詣閤門。 ○李重協啓曰,賓廳進不進單子,還給改入之命,出於飭勵之意,而終無一人入來,特敎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魚有龜外,懸病人員,竝推考,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犯越罪人金昌溫事,陳疏批旨中,有令廟堂確處之敎矣。其疏有曰,以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云云。至據廉問民訴守令邊將之所言,反復論請,而昌溫之自初主謀犯越,情節難掩。秋曹按問時,渠又以越去細洞,殺掠彼人節次箇箇承款,則今不可以郡鎭之稱冤,輕議寬貸。且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之聖敎,誠爲至當,上疏內辭緣,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禮曹啓辭,愍懷墓齋室近處,自歲初大虎猝入,夜夜作亂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營善放砲手六十名,令敎鍊官金震柱、鄭致道率領,今日內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童蒙宋箕瑞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臣朴弼正,受由在外,不得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雖不肖無狀,具面目該心腸,亦齒人數,彝倫至重,豈無感發之誠?恩眷至隆,豈無圖報之念?特以賦命甚奇,涉世乖方。向來所遭人言,實是臣子所不容之罪名,縉紳所不堪之羞辱,以此杜門自靖,念絶當世久矣。不意儀曹新命,又下此際,未知聖上,何所取於糞土賤臣。而必欲拂拭於衆怒群敺之中,使備菅蒯一物之用耶?臣誠驚惶恧惕,不知所以措身也。臣於向來所遭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不可復廁於朝端者,伏聞前冬,銓曹檢擬臣名之際,爲執筆郞所枳云,臣之遂初斂跡久矣。臣之去就,豈待彼手之通枳。而因此永刊朝籍,無所事於撕捱逋慢之科,則亦臣之幸也。彼之爲臣地也多矣。臣之向叨秋曹,適在其後,理宜提及此事,以明應遞之端,而跡涉自訟,語極疲惱,故不疏而單,無跡而遞矣。今則屑越之君恩益隆,慢蹇之臣罪愈深,雖以日月容光之明,無以盡燭於區區踪地。而或謂臣無故占便,不識分義者,則臣罪到此,何以自贖?不得已略暴其委折,以冀聖明之俯諒焉耳。噫,人生於世,一遇知己,則於敵以下,猶爲之死,況於君父乎?以臣之至愚至迷,幸際休明,前後所蒙,莫非蚊山,而至於一片苦心,家人朋友之所未能盡知,而惟我君父知之,許臣以不染世臼,稱臣以本少宦情,奉此絲綸之日,卽臣肝腦塗地之秋,臣何苦而自廢於聖世,不思襪線涓埃之報也哉?誠以孤畸之蹤,受恩過誤,人安得不猜,世安得不嫉,而加以賦性愚戇,不顧時勢,愛君如父,有懷無隱。堯、舜之至治,則願見於吾君,百世之美名,則願歸於吾君,耿耿一心,消爍不得,威勢之所不能屈,利祿之所不能誘,則其不容於今之俗,明矣。故量己量時,自劃甚審,千載風雲,不敢顧戀,一壑歌詠,素計已定,親戚知之,通朝知之,聖上知之。而猶當路猶未之準信,擠臣不已,臣行已無狀,不能見信於人,而使人枉費力於拳踢,臣實自愧,而又何尤?且臣於爵祿,有所懲羹而驚心者,鄙夫生於是,變怪生於是,掩蔽傾陷,可駭可愕之擧,皆從此出。若能斷送此一事,則可以俯仰快活,無所係累,下可以全其身名,上可以不負恩遇,雖有媢嫉者,其如臣何哉?噫,臣之所未報者,君恩爾,詩不云乎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者,寫出臣心事,然此豈推擠不去,承命爲恭,而可報也哉?四維不可以放倒,尺守不可以變改,雖是冗官散職,尙不可抗顔苟冒,況此佐貳,秩宗之淸塗也哉?名器之不稱,才分之難堪,有不可論者矣。天地之於品物,曲成而遂其性,慈母之於癡子,恩庇而全其命。今殿下天地於臣,慈母於臣,不思所以遂其性而全其命乎?抑臣有情理之悲切懇迫者,玆敢冒萬死,籲號於孝理之下,惟聖明少加悶憐焉。臣涯分太溢,福過禍生,去秋哭壯子,臣父年迫八十,情弱氣短,不能節哀,日事號痛,以成奇疾。近又調將失宜,重添寒感,症情危惡,氣息凜綴,臣憂遑焦灼,晝夜扶護,設使臣無臲卼之蹤,有冒沒之意。顧此人子情理,不忍頃刻離捨,每攬昔人所謂報劉之日短,報陛下之日長者,不覺三復而流涕也。伏乞聖明,察臣踪地與情理,亟許鐫削臣新授職名,使官方無玷,私分粗安。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得扶將病父,避遠世網,守分田舍,擊壤康衢,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猶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四載典藩,疵釁百出,前後請譴之章,獨多於諸藩,猥越瀆擾之罪,臣實自知,至若特敎重推,前此雖非一二,而飭勵之旨,諒出匪怒,曾不敢爲引咎乞免之圖矣。卽伏見京關新被特推者兩事,一則洪檍,指捕賊人論賞事,修啓之際,只循考覆官取招之報,不及致察於京人指示之爲可疑,致勤嚴敎。臣之昏謬疎忽之失,誠無所逃罪,一則本道前後監司碑祠,不爲毁撤事。而聖諭,提臣請毁李墷生祠事,至有上濁下不淨,豈能禁下官之敎,臣之罷墷毁祠,蓋痛其在官立祠之爲可駭,則臣雖無狀,亦不病風喪性。自營碑祠於在官之時如墷之爲者,誠萬萬無此理,若乃前人之碑祠,皆出於土民之去思,而尹得和之陳疏,備局之回啓。蓋在於癸丑四月,臣在海西時,經年之後,臣始赴任,其間朝令之未卽奉行。亦非臣之所敢知,而聖敎之嚴截,顧乃至此,臣誠慙愕震悚,欲死無地,更有何顔可以一刻冒居於藩臬之任哉?且臣所按贓吏鄭崇、鄭德鳴等,供辭,凌厲豪健,一切歸臣於構虛捏無之科,而諸官屬承認之招,俱在啓案。渠安敢粧撰抵賴,若是無嚴?最可痛者,崇之所謂別錄五十石於重記云者。乃崇,濫執火結,猶以爲不足,棰楚之書員,勒捧自首者,而頃聞新郡守鄭鐩之言,此皆㤼於威虐,指無爲有,欲徵於書員,則書員,皆盡逃散,欲徵於民戶,則民戶無可指向。今將爲虛錄云,此可見其別錄一事之尤爲無狀,而崇則,反以此欲掩其火稅貪婪之失,其亦欲巧而反拙也。詳定定式,妻賻乃是二百五十兩,而崇供,則遠引詳定以前之例,而全沒新定式之數,已極可駭。況元戶三千餘戶,除出應頉外,實戶爲二千八百十二,每戶捧錢二錢,合爲五百六十餘兩,踰越定式者,三百餘兩,戶數、錢數,渠之所自磨鍊印押者。今方見在於臣所,而猶敢以收捧,只是三百餘兩爲辭,其果成說乎?況如蔘稅炭釜蜂筒等,種種徵斂,果皆一遵常式,則自有面任、里任,可以收納,何以縱寵任官奴六七輩,稱以摘奸,橫行誅討於閭里乎?崇於官奴摘奸一事,都無發明之言,此可見其橫斂虐徵,民不堪命之實狀矣。至於德鳴,許多供招,都不成說,而要其一篇歸趣,以假雄傑之取招,隱然歸之於事事皆虛,此尤可笑。臣於修啓之後,旋卽廉知雄傑,中路逃躱,替人納供之狀,譏捕眞雄傑於朔州。歲前拿致親問,則雄傑之招,所告德鳴所用官錢,視臣曾所上推案中査出數爻,殆至二倍,援引諸人,亦皆次第納招。於平問與雄傑之招,大抵少錯,臣方欲更爲具案馳啓。今聞宰臣,又復盛伸德鳴於還朝之日,大要以德鳴所用,皆排朔之米,不可深罪爲辭云。而一年排朔,只是八百餘石,德鳴在官,亦必有衣服飮食祭祀賓客之費。又有遞去時,重記所付新捧前排朔之米,則臣未知除出此數之外,果有可以辦出數千兩之錢於排朔之內者耶?然宰臣之於德鳴,一伸再伸,而猶不知止者,此必有深知,獨賞於廉白枉屈之實狀,而臣之按覈,不明則當罷,不行則當去,其不容厭然於按察之地,則決矣。伏願聖明,察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職秩,俾卽屛退自靖,不勝幸甚。且伏念碑祠毁撤之命,臣雖在請譴之中,所當擧行,而取考尹得和之疏,以爲碑閣生祠,十餘年此弊尤極,廟堂回啓,則汎稱朝令旣嚴,何不禁斷?前後道臣,難免其責,更飭道臣,一倂毁撤而已。今欲從邦禁以後建立者毁之,則臣不知禁令之的在何年,欲以尹得和疏十餘年爲準,則亦不知以何年爲始。況平壤之有生祠,實自故文忠公李元翼,有功績惠愛於西土。而創始,其後踵祠者,率多名公卿,有不可不分久近,率爾竝撤者,不得不裁稟於辭疏之末,乞令廟堂,取旨定限,分付焉。臣無任惶隕戰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不必過嫌,疏末爲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末端所稟,已有嗣服後爲之者,擧行之敎,其何煩稟乎? ○乙卯正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應敎金若魯,司憲府掌令金廷潤,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寒氣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無他症候而一向安寧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守禦使申思喆,以南漢春操事,狀請稟旨擧行,而此乃年例稟啓之事,今春合操,有不可設行停止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牙山等五邑,海溢災,以全不掛鎌,全災改修正上送。而牙、新兩邑,海溢面軍民等身米布,以尤甚例裁減之意,已爲發關,分付。今若還寢,則實爲罔民,裁減一款,稟旨許施事爲請矣。道臣若知其如此,則當初分等時,宜置於尤甚。而旣置於之次,不待朝令,徑先發關,而若是陳請,軍民之稱冤,誠爲可念。而向者嶺南面分等,朝家旣有不許,則今於湖西伯之啓,似不可獨爲許施,置之,何如?上曰,大臣所達是矣。旣置之次而强請面分等,不稟朝令,而又任自裁減,乃以罔民等語,有此啓聞,道臣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今春兩南合操設行事陳請矣。詰戎之政,有國所重,合操停廢,且至四十年之久,則固當依狀請施行。而辛壬慘凶之餘,民間尙未蘇殘,遠地舟師之一時聚會,實爲莫大之弊,姑觀前頭而設行,未爲不可。今春則姑爲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合操之不行,至於四十餘年,則戎政之疎虞,誠爲可念。而飢荒之餘,民生未蘇,今春則姑停,此後則各別擧行事,分付,可也。興慶曰,各其前洋習操,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些少弊端,有不可盡顧,戎政亦不可專廢,各其前洋習操,則卽令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鬱陵島搜討,今年當擧行。而道內農事,不免慘凶,往來時所入雜物,皆出民間,營將及倭學等,所率甚多,累朔候風,所費不些。當此荒年,必多騷擾,今年姑爲停止,待年豐擧行事陳請矣。今年關東年事,果爲凶歉,多人治送,累朔候風,不無弊端,而此是定式以三年一往者也。昨年旣不得擧行,今年又爲停止,則殊無當初定式之意,何以爲之?上曰,此事,何如?取魯曰,丁丑戊寅年間,朝家送張漢相,看審圖形以來,而聞鬱陵島廣潤土沃,曾有人居基址,或有船舶往來之痕。其西,又有于山島,而亦且廣潤云矣。其後仍有三年一搜討之定式,此與年例操鍊停止有異,事係海防,申飭,恐不當以本道歉荒,些少弊端,每年停廢矣。廷濟曰,往在丁丑年間,倭人請得鬱陵島,故朝家嚴辭不許,而使張漢相往見此島,三年一往,仍爲定式矣。本道凶歉,固爲可念,而此事之每每停廢,亦甚可悶矣。上曰,兩重臣所達是矣。候風雖有弊,而此蓋憚於越海,不欲往見之致也。此地若棄之則已,不然豈可不爲入送耶?今年則搜討事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取魯曰,今因鬱陵島往見事,有微見敢達,我國規模,本來狹少,疆域之外,則未嘗開睇,雖使臣年年往來之地,邈然不知有何事而來矣。專以文臣,差送使介,而臣意,則以年少武臣有才略有聲望者,間間差送副介,俾知他國物情及山川險阻,爲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彼國,則文武互來矣。若魯曰,彼國使臣,則武人常來矣。我國則以邊地擇送武倅,爲大段關重之事,而此猶厭避矣。上曰,事係新創,不可不商確大臣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水路朝貢時,則有武臣差送之事,而近來,則元無送武臣之事,此由於我國賤武尙文之致也。雖武臣,將來可爲將任者,特爲差送,似好矣。思喆曰,曾因辨誣,有事文字,故不送武臣,專送文价,以此遂成規例,而當此無事之時,間以武臣差送,使之周察形勢,似宜矣。宅賢曰,朝家用人,文武何間?以秩高望重之武弁,有時差送,未爲不可。而旣送之後,只隨譯官之言,而無所猷爲,則亦有何益乎?取魯曰,副使每以嘉善假銜,雖嘉善武弁,可以送之矣。廷濟曰,皇明尙文,而以我國謂小中華,故專送文官,武臣之差送,則未知在於何時,而鄭忠臣,亦嘗一往矣。近來,則雖無送武臣之例,而以有聲望武弁,差送副价,無妨矣。尙絅曰,臣亦嘗爲此論矣。差送武臣,俾知外國形勢則好矣。若魯曰,我國使臣,未嘗不計文南武,而有所擇送也。皇華時則尙文,故專送文臣,水路朝天時,則人皆厭避,故亦送武臣。至於燕京專對,則始則果難其人,而今則無大段難處者,旣非厭避之地,則豈無願往之人哉?副使一窠,間間以武弁差送,而不拘嘉善、堂上,而各別擇送宜矣。廷潤曰,不知何時,有專送文官之事,而諸臣所達,皆有意見,可合將任之人,則使知異國山川道里,似好矣。命珩曰,文學之臣,則旣有上使。書狀。副价,則別擇武臣而送之,未爲不可矣。若魯曰,若其周察山川軍制等事,則武臣似有勝於文官矣。上曰,所達皆有意見,而此不必出於擧條者,後日銓官入侍時,當思量處之矣。興慶曰,臣以枚卜事仰達,前後非一矣。臣之勞悴則不敢言,而以國事言之,獨當重任,豈不悶乎?從速卜相,誠爲宜,故復此仰達。上曰,頃已有敎,當思量下敎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達,頃者權{{!|𢢜|⿰忄業}},不赴嶺伯,故有尙州定配之命矣。當初嚴敎之下,不爲變動,固過矣。而蓋其眼病,有難堪當於嶺藩煩劇之地,此固實狀也。若使無實病,而可能堪任,則必不如是撕捱。蓋聖上,未盡照察而然矣。經年在謫,罰已行矣。今當歲新,允合蕩滌矣。上曰,大臣有所達,允從固宜,而若言權{{!|𢢜|⿰忄業}}之罪,則當初處分,可謂輕矣。其時下敎,過則過矣。而旣無可引之嫌,則爲臣子者,何可聞此敎,而不爲應命乎?近來紀綱解弛,而人不畏之者,蓋由於有處分而旋解故也。今若放送權{{!|𢢜|⿰忄業}},則予之當日下敎,將何爲之耶?前後處分,決不可顚倒,故不得允從焉。興慶曰,其時下敎,聖上,亦自知其過矣,則臣不必更有所仰達,而蓋權{{!|𢢜|⿰忄業}}之罪,不過爲不赴藩任也。權{{!|𢢜|⿰忄業}},年過六十,秩是正卿,以此而久置嶺海之外者,亦恐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李秉常,甚執滯,尙今不來,是欺予也。權{{!|𢢜|⿰忄業}},則自是通智之人也。卽今規模,與前有異,則何敢公然不仕乎?此實負予,予何顧藉?興慶曰,李秉常,則方在喪矣。上曰,然乎?興慶曰,下敎如此,臣更不敢今日請放,而權{{!|𢢜|⿰忄業}}之才智,迥出流輩,眼病雖妨於任事,而自是可用之臣也。固宜軫其年老,念其可用,無使久滯於嶺海竄謫,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亦知其爲可用,故當初欲付以嶺藩也。亦知其才智,故施此竄謫之罰,而使之自省也。今聞卿言,其年則可謂衰矣。上曰,靈城,尙不肅拜耶?豐原則以本職而亦不入來乎?興慶曰,趙顯命,必欲辭遞副學,此則雖有所執,而備局公事,亦退却不見云。人之處義,雖非他人所知,而終涉過當,朴文秀之尙不出肅,趙遠命,亦不行公,俱極非矣。上曰,今日次對,備局懸病者多,還給單子,使之改入,而特敎之下,猶不入來,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靈城君朴文秀,副司直趙遠命之不欲以備堂行公者,俱涉無義,此則從重推考,自廟堂,各別申飭,使卽行公,可也。{{*|出擧條}}上曰,知敦寧宋成明之不欲從宦,殊甚無義,其所執言,不過曰才不逮,而朴奎文之疏,適遂其欲退之計矣。頃日面諭其子,使之往傳,則其在分義,宜卽一番入來,而終不變動,只煩疏控,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自備局,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參判申昉,今日則以本曹貶坐,不得入來,而備堂差下之後,一不行公,事甚未安。後日坐牌招,以爲出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齎咨官事,及今變通,然後可於二月內入送,而尹淳之議,與徐命均、朴文秀不同,三人必同會相議爲之,而自然不易矣。上曰,旣已完結,則似當送謝恩使,從速相議爲之,可也。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承文提調差下,判尹尹陽來,履歷雖不足,其文則可堪承文提調,其才則亦合備局堂上,竝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臣於趙顯命事,有意見敢達。朴文秀與趙顯命,俱以勳臣自處,不欲當淸要,乃敢質言於筵席固非矣。而至於宋寅明之日昨以私室酬酢之語,仰達者,亦甚不可矣。古有職掌兼行之人,以崇品,帶本兵兼館閣堂上者,則有之,以堂上嘉善,而兼行軍門與經幄,事體不當。以顯命可合於將任,則不當以經幄處之,以顯命可合於經幄,則不當以將任責之。此終非兼行之事,而若以趙顯命本色言之,宜處經幄,而不宜授以將任矣。上曰,儒臣所達則是矣。而大臣俄有所陳,當之者尤必不行矣。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取魯曰,趙顯命,則終是經幄之士也。上曰,此與他文臣有異,授以將任者,蓋其有經歷而然矣。興慶曰,頃於觀武才時,亦可見其精通武藝矣。若魯曰,臣則欲以本館長官行公,而有所陳達矣,許遞經幄,實是意外矣。上曰,思其可用之道,故有此許遞矣。若魯曰,備局堂上與承文提調,猶見地望履歷,而尹陽來之一時啓下。終涉太過,頃年尹憲柱之啓下備堂也,李秉泰有所論啓,公議本自如此矣。上曰,儒臣所達,事體則然,而以尹憲柱事陳達,未免過矣。尹陽來才局,予亦知其可合於備堂,而我國每以文翰爲重,承文提調,則何如耶?興慶曰,尹陽來,少以文翰見稱,而出身後,以未經弘錄之故,朝家亦不知矣。履歷不足,臣已有達,而言其才局,則實爲可用,儒臣之竝與備堂而斥之者,未見其可也。上曰,承文提調則置之,備堂則差下,可也,宅賢曰,臣有職掌事敢達,臣方待罪平市提調,而各廛,無不疲弊,其中最難支堪者,牛廛也。內農圃農牛及瓦署踏泥牛,內醫院、耆老所,駝酪牛,皆擔當責立。而各軍門犒饋時,許多牛隻,專責廛人,此爲難支之端也。頃年廛人上言,備局以各軍門自當,勿復責立於廛人事回啓,其時少有其效矣。其後如復如前,故金東弼爲本署提調時,陳達於筵中,依前廟堂,分付,自各軍門直爲貿用,切勿侵責市民事,奉承傳施行矣。壬子年金在魯,爲兵判時,又爲陳達,使廛人覓納事定奪,而廛人進排之際,自不無點退之弊,過一犒饋,則廛人之落本,殆至千有餘兩。以此,本廛不能支堪,每以罷廛,紛紜呈訴,罷廛之後,則御供進排之物,他無變通之道。此後則,分付各軍門,使之直爲給價貿得,而無或侵責本廛事,定式施行,似宜矣。取魯曰,近來廛人、貢人,少有不愜於意者,則輒以革罷爲言,此固弊習也。臣曾經軍門,故略知委折,犒饋命下之後,軍門之奉承傳敎,卽爲擧行,例也。此與軍門之私自責應有異,事體所在,何可使軍門校卒,買取於村閭耶?此所以朝家更令廛人進排,而必爲準給價本者也。廛人納牛,則使其廛人,折價買用,自是軍門通行之規,似無低價勒買之弊,而若或有中間操縱,減價侵責,以貽廛民之稱冤者,固宜另加嚴飭矣。興慶曰,軍門犒饋之時,將校輩,決不當持價自買,不得不取用廛牛,而例有使監考折價之事,則雖未知其價多少之如何,而或不無廉價勒用之弊耶?蓋軍門賣買之際,自多貽害於廛人,故平市提調之若是陳達,固其宜矣。而事勢無他變通之道,今後,則自軍門,必爲準價上下,俾無稱冤之意,各別申飭,似好矣。上曰,本署提調,爲市民陳達者是矣。而若使軍門自當,則事體不可,依大臣所達,準價上下,俾無市民呼冤之弊事,自備局申飭軍門,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外方之不遵朝令,比來尤甚。稅大同之外,可以應爲上送之物,專不擧行,蓋由於年凶不納,仍爲成習而然矣。鹽船稅專屬地部事,曾有定奪,則事體嚴重,在外方,旣無各宮家各差人下去之弊,實爲便好之道,而外方不爲收送,雖或收送,而其數年年倍減。今若不得已復送差人,則不但貽弊民間,朝令,亦涉顚倒。故全羅監司處,以此意,屢度發關,使之各別,申飭於各邑,依前數爻,都成冊上送,而今至五六朔,終不修送。此雖與賦稅有間,而道臣事,亦不當如是稽緩矣。全羅道坡市坪,所捧,比他最多,法聖僉使,例爲主管收稅,而其所上納,則逐年大減,眞是難捧,則固無奈何。而詳聞其處物情,則年年準捧,中間幻弄,公然花消之致云,今若一任其減數收送,而不爲致責,則不過數年,必將專無收稅之事矣。誠極駭然,當該僉使,不可不嚴責,拿處,何如?上曰,古有鹽鐵使,鹽稅之屬於地部,事理當然,自湖南始已有定奪,則此與賦稅何異也?逐年減數,必有所由,從中弄奸,極爲寒心。當該法聖僉使,拿問嚴處,道臣,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捕盜軍官之作弊外方,爲今日痼弊,臣昨年冬初,適往湖中,行到陽城縣,則右邊部將。稱以牛馬賊援引,來到邑底稍有富名者,多般侵責,受賂狼藉。本官據理責之,則對面叱辱,無所不至。渠則不過一常漢,縣監則乃是朝家命吏,則何敢若是凌藉乎?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請當該部將,令攸司摘發科罪,其時大將申光夏,亦難免不能檢下之責,從重推考。上曰,軍官旣佩通符,以抗衡守令科治,則設有緩急,何以譏捕?至於貽弊外方,則極爲無據,推治及推考事,依啓。又所啓,銀溪一驛,處在孔途,北關往來,皆由此路,驛役之煩重,比他郵尤甚。爲郵官者,另加撫恤,然後可以保存。而時任察訪李載春,到任以後,專事貪虐,家在隔嶺之地,駄載絡繹,出入之際,冒法乘轎,行役頻數,人馬俱困,貧賤郵卒,固已難堪。而且高原妓吳禮爲名者,率蓄郵館,所言皆從,凡干差役之時,必受賂物,有罪當治者,亦以賂免。各站嗷嗷流散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有絶站之患,北來之人,無不傳說。如此之類,決不可置諸路傍殘驛,以貽郵卒之害。請銀溪察訪李載春,罷職不敍,妓生吳禮,令本道刻期刷還,嚴刑懲礪。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韓翼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在該司奉行之道,不敢少忽。而一部柩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事體有損,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所在,誠極寒心。請該署提調罷職,當該郞廳,令金吾從重科罪。上曰,事體則雖寒心,而該署官員,業已處分,此非提調之過,罷職之請,未免太過,不允。又所啓,向者權厚、權孚之構成家變,事係倫常,聖上痛惡其情狀,旣命遠投,而及定配所,則乃渠輩本鄕之地。雖曰定配,無異在家,安有嚴懲其罪之意哉?物議譁然,久而未已,當該禁堂,亦難免曲循其願,事雖已往,不可置而不論。請當該禁堂,從重推考,權厚、權孚,竝命移配他道。上曰,依啓。又所啓,金吾郞別擇之敎,非不申嚴,而都事鄭得天,雜技拔身,濫叨本職,同列羞與爲伍,物議久而未已。請禁府都事鄭得天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三曹郞官,自是蔭路淸選,而工曹佐郞趙階,由部官陞六,卽授本職,官方之輕褻,莫此爲甚,請工曹佐郞趙階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釜山,處於南徼,備禦之政,接應之節,與他鎭自別。而僉使崔炯,年紀衰頹,固欠剛明,性且昏庸,全失檢攝,邊上重任,決不可久畀於如此之人,請釜山僉使崔炯罷職。上曰,依啓。上曰,頃於下直時,予見其爲人,固有不足之慮,而置之矣。今允臺啓,予心反愧。又所啓,新除授珍島郡守崔晟,爲人孱劣,固不合於字牧之任。況其出身後踐歷,只是衛將,而遽除郡邑,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珍島郡守崔晟改差。上曰,履歷固不足問,而其爲人可合,則遞改可惜。入侍人有知者乎?興慶曰,其人,不知如何,而似無可惜矣。若魯曰,所歷只是衛將,則政格,終爲不當矣。上曰,依啓。上曰,今日所論,不過白首都尉與微末郞屬,而猶不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乙卯正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杜讒邪篇貞觀初,至終不轉也。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二年,至此語爲鑑戒。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五卷還入。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太宗初踐祚,至謂之懿德。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雅合至公之道。若魯曰,太宗,論堲讒之道,其所引據,雖不盡合於聖人之道,多有可觀處矣。賢邪分別至難,以小人認爲君子,而不用眞箇君子,則其弊當如何?人君,孰不欲任賢去讒,而每由於分別之不明,輒至於用舍之有乖。人君權度至明,然後讒說不得行而賢人將進用,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矣。上曰,古人曰善惡皆吾師,予講《貞觀政要》,多有可觀者,至此篇而諸臣亦多有可勉處矣。以杜讒邪名篇,而末乃流陳師合,斥趙元楷,此太宗所以做得貞觀之治者也。儒臣所謂賢邪分別至難云者是矣,而人苟有傾軋之行,則雖曰非小人,而是亦小人也。儒臣每欲以此等人,有所容貸,而見此章,則可知其不可容貸矣。若魯曰,臣何敢以讒言欲其容貸耶?當初宜分別是非而已。是非若不明,則認爲讒人者,未必盡是讒人。上曰,房、杜雖其時名相,而豈可謂眞君子乎?惟有爲國之誠心矣。若魯曰,魏徵、房、杜,若以古君子責之,則雖有不足者,而自是一代名人也。珽曰,房、杜、魏徵之引,古陳戒,多有可觀。上曰,雖小人,亦能引經據義,而有可觀之語矣。珽曰,如此之故,賢邪分別極難,在上者,鑑空衡平,而兼聽竝觀,則其淑慝姸媸,自可辨矣。上曰,上番,如李亮臣之言,每爲之救解,故俄有所敎矣。訐人小惡者,當以讒人之罪,罪之,唐宗之處陳師合者,實爲明快矣。若魯曰,上敎至此,不勝惶恐,而訐人小惡,以讒人之罪,罪之者,亦有其弊。或是直截之言,而疑之以訐惡而罪之,則不但當之者之爲冤,政刑之顚倒,又將如何耶?唐宗,雖委任房、杜,而流師合於嶺外者,終爲過當矣。上曰,儒臣尙有惜彼之心,故以此猶謂之過矣。唐宗事,豈過乎哉?若魯曰,唐宗,適信任房、杜,故此等事,雖過當,而猶無害,若信任封德彝之類,而罪其指斥之人,則其害,當如何?上曰,儒臣此言,不免抑揚矣。若魯曰,末世傾軋排擯之習,比諸唐時,固有甚焉。而人君每以訐惡爲慮,則必有言路壅閼之患矣。第二十六板,太宗,所謂朕今勤行三事云者,亦有可觀者矣。上曰,其言切至矣。珽曰,亦望史官不書吾惡云者,尤好矣。上曰,此言則近於求名,而不無甚麽意思矣。珽曰,聖敎看得儘好矣。若魯曰,二十九板,人臣之對帝王,固多承意順志,甘言取容者,太宗能先覺得於此,故信任房、杜,而小人輩,不能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下馬周疏,足可謂責難於其君矣。太宗之崇儉,非不至矣。而其後猶不無奢侈之漸,故魏徵十漸疏,亦已言之,而大抵貞觀之末,不如貞觀之初。故曰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人君之愼終如始,實不易矣。此等處,宜加意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三十一板,貞觀之初,匹絹斗粟,而天下怡然,近來則比歲豐稔,而咸有怨言云,人主愛民之道,顧何間於豐歉,而但其恤民之誠,自不同於豐歉矣。向者荐飢,而民得保存者,實賴我聖上至誠拯救之德,而今當小豐,民益困悴,疇咨雖勤於廈氊。而實惠不究於蔀屋,咨嗟怨號之聲,殆有甚於流離顚連之時,惟願別爲講究,俾有實效焉。上曰,所達是矣。實惠之不及,良由實心之不足也。予則自以爲能有實心,而民困如此,豈曰有實心乎?日前次對,稍勝於前日之草草,今日則無別件事,臺臣所論,雖不過白首都尉微末郞官。而亦猶勝於故紙之傳謄,頗覺傾聽,而若其民事之講究,予惟不克,何咎諸臣?今聞儒臣之言,予實有愧,惟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下敎至此,實仰開張言路之聖意,向者趙顯命,以南泰齊、李壽海事,仰達。旣有調用之命,則在銓官之道,固當更以臺官備擬,而掌樂僉正司僕主簿,豈不怪乎?吏判,猶有牽拘於兩臣所論大臣而然矣。上曰,趙漢緯疏,所論將相事,不無可觀,而銓郞之一通五人云者,有些査滓,批答,只示嘉奬之意足矣。至於南泰齊、李壽海,可比於烏鳶之卵,而儒臣之言則過矣。若舊踐,則予不落點時職,故予亦落點矣,內遷,於渠爲容恕之道者極矣。若魯曰,判府事徐命均,卽臣從妹壻也。李壽海事,臣固有嫌,不敢言是非,而在銓曹之道,則以臺望通之可矣。故臣,亦言及於宋寅明矣。三十四板,太宗之言好矣。而每以作善則崇用,不然則削奪爲言,未免太露,此爲唐宗不足處也。終亦有欠於勸善懲惡之道矣。珽曰,以蜀王爲元龜,延年爲覆轍云者,可矣。上曰,如上番言,而每事如是論之,則太宗事,豈有完全處耶?若魯曰,臣不以唐宗望殿下,而以渾然望殿下矣。第伏念平日懲貪之道,猶不如唐宗,如是而何能禁戢貪吏乎?上曰,予雖不如齊王之烹貪,予亦不緩於貪吏矣。珽曰,貪官,一經原情,終歸淸脫,我國懲貪之道,每如是不嚴矣。上曰,王者豈下行刻吏之所爲耶?若魯曰,去其尤甚者,則自然爲徵戢之道矣。上曰,尹植、沈世俊事,予嘗嚴處,而已過十年,故敍用矣。若魯曰,下卷唐朝之弘文館,可見勤學之誠矣。上曰,此亦予不及太宗者也。試觀今時,則大興文學,豈如貞觀之世耶?珽曰,所尙者不過詞藻,而實地不足,是可欠也。上曰,若是濂、洛之世,則其效,豈止於此耶?以今日言之,則雖申飭太學,而京華子弟,不肯入齋。至於玉署,則猶不能備三學士,視諸十八士之登瀛,果何如耶?此莫非予不及太宗處,予心不覺赧然矣。若魯曰,館僚之不能濟濟,亦臣等之過也。古人,以君德成就,責於經筵,而臣等,魯莽特甚,不及於褚遂良、虞世南之屬,如是而豈有輔益成就之效?然殿下勿以臣等而忽之,常存勤學之念,當此日寒,不必出臨外殿,間或引入內殿,而與之講討,則好矣。上曰,儒臣之以不及褚、虞爲言者,固非自謙之辭,而十八學士,則未聞每每引入,如今日玉署之臣也。金尙星之以微事,至今不出,固已怪矣,而吳瑗之不來,亦何事耶?若魯曰,啓沃之責,姑舍勿論,番次,欲不空而此猶難矣。上曰,吳瑗則催促上來,兪健基則無過由限,卽爲上來事,申飭,可也。上曰,唐宗之見史非矣,而至於自比周公,則過矣。房玄齡之編納,亦不免失體矣。若魯曰,劉洎之言好矣,雖無左右史,野史記之矣。上曰,以寧社稷利萬民爲言者,尤非矣。若魯曰,終是自矜自伐之辭,而直書六月事,先儒亦許之矣。上曰,此豈可許之事耶?自家則以六月事,自以爲是,故然矣。諸臣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金錫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諸道殿最啓本,則礪山府使申光宅,以疎緩可警,數遞宜念爲目,宜置中考,而爲慮數遞,置之上考,考績至嚴,不可爲此苟簡之政。靈巖郡守吳命厚,以頗欠簡靖爲目,爲政不簡,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靈山縣監尹天復,以檢下不嚴爲目,加平郡守黃泰河,以束濕不嚴爲目,玄風縣監兪宇基,以事多招怨爲目,檢束之政,旣稱不嚴,則弊必及民。事爲之間,多招民怨,則不治可知,上項五邑守令,竝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御史發送時,例自政院,有前後承傳文書,謄出授送之規。而本司啓下粘目擧條中,亦有日後繡衣暗行時,添入節目之事,而條項繁亂,旣不簡便,亦不無古今異宜。一事重出者,謹依筵席定奪,刪繁撮要,節略文字,別單啓下後,使政院,以此謄給於御史發送之時,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頃日筵中,人蔘價,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事,命下矣。價米,則有難續續加給,姑減諸處進排數外,無他變通之道,取兩醫司,一年元貢人蔘四十八斤零內,以六分一,姑爲分數計減。價米則依前上下,以解貢人一分之急,前頭觀勢,復舊宜當,以此進排衙門及惠廳,一體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道醴泉縣,亟投遠地罪人權孚,安東府亟投遠地罪人權厚等,因臺啓,竝命移配他道事擧條啓下矣。權孚,咸鏡道洪原縣,權厚,平安道郭山郡,竝移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永嘉府院君權慄,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信川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二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平市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䆃寺,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依今番定奪,追bb後b磨勘,以入,軍資監、司圃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宰監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因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終不得磨勘,而司䆃寺,去甲寅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俱已遷轉,有難考績云,此則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八日,唱準申泰渭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柳圓春,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親臨試射時,南行宣傳官李漢範,以忠武公李舜臣之孫,忠愍公李鳳祥之侄,六兩二矢入格,特爲直赴殿試。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朝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廣州地,縣道陳疏,承批之後,身病添重,姑無上來之勢云,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兩司闕啓,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獻納徐命珩,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其在分義,豈敢若是撕捱?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期日已迫,而子孫錄單子未到者,猶有五六處,累次行關於遠道各邑,而終不來呈。此由於指問無處,不得捧單之致,如此之類,決不可等待,不得不從舊譜,修整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朝參,初定於十一日,故別雲劍以下各差備,以初七日宗廟擧動時,落點人員,仍爲使用事,節目啓下矣。朝參退行於二十一日,則其間日字頗遠,揆以事例,不宜仍用,改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掌令金廷潤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而一部棺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事體終不可無警飭之道,請歸厚提調罷職,當該郞廳,從重科罪。答曰,勿煩。 ○長溪君棅疏曰,伏以臣,本生父墳山,在於京畿永平地,而臣之不得省掃者,已至三數年矣。見今歲律又改,霜露之感,逢新益切,竊欲一往展省,而身係公朝,不敢自由,呈單請告,又拘格例。玆不得不略具短疏,冒昧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之忱,特給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千萬幸甚。且臣,見待校正廳句管之任,而臣於凡百事爲,無所省識。至於譜學規模,尤所昧昧,則句管之命,實非臣所堪當者,黽勉赴往,已多憒憒之憂矣。況臣今方冒陳私懇,若得幸蒙恩許,則省掃往返之際,自當費了多少日字,目今印役方張,凡事緊束,緣臣私故,一向曠職,亦有所惶悚不安者,敢將微悃,附陳於請由之章,更乞特遞臣句管之任,俾便往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句管之任,許遞焉。卿其依疏,請往省焉。 ○行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臣,忝據氷庫提調者,已積年所,而老廢在鄕,望絶供世,每當殿最,徒煩頉啓。國體壞虧,私心悚惕,累祈解免,輒靳肯許,居恒悶蹙,若無所容。客歲冬,又瀝肝血,悉暴其在外虛縻,職事曠廢之狀。及承聖批,辭旨隆摯,至以所帶,不過軍銜,勿辭上來爲敎。臣感泣之餘,惶恧冞增,第臣篤老癃病,旣無承膺之望,而所兼之任,有郞僚焉,有職務焉。雖曰閑司,夫豈若軍銜散職之比哉?況考績之法,有國所重,秋冬等第,又當其前,尤不宜仍因蹲冒。廢閣應行之典,亟欲更籲,以遞爲期,而縣道連章,亦涉猥越,淟涊至今,自愧無恥矣。乃者承宣,以京各司殿最頉稟之夥然,請加申飭,自上至有問備之命,而命下之後,諸司,又不卽擧行,至歲除而猶有未封進,以致前後嚴敎至再至三,一望之內,責罰荐降。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聞命驚慄,不知死所,所當竭蹶趨詣,恭竢處分,而顧臣一縷賤息,實無毫分蠢動之勢,遵承朝令,終無其日。請譴司敗,亦無其路,推緘未勘之前,義不當徑先自劾,而一日二日,罪戾增積。玆敢席藁私次,冒陳短疏,仰請鈇鉞之誅,伏願聖慈,俯察危忱,先遞臣提擧之任。仍治臣廢職之罪,一以速完常典,一以振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伏地竢譴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恙若此,提擧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跡本孤寒,姿實顓迷,而爰自折號之初,過蒙包荒之德,四三年間,誤恩荐加,置諸記注之列,委以郞署之任,臣仰戴殊私,祗以奔走奉職,爲一分自效之圖。日者柏府之除,豈是薄劣小臣,所可承當?而含恩怵義,黽勉就命,惟其孤陋而寡見聞,朴愚而昧時勢,寂寥數啓,甚慙拙劣,而被駁於諫啓,見詆於銓疏,章皇恧縮,自分永謝於臺垣矣。不意聖度天大,曲垂抆拭,遞免未幾,牽復如舊,臣雖至愚,寧不知感?而第念因避駁遞,卽是臺閣之羞,勿論其得失是非之如何。廉隅所係,已難冒進,而又況銓部兩堂之疏,譏嘲非斥,俱極甚緊。臣於洪得厚,本無私好惡,則寧有持之不已,欲加枳塞之意哉?不過採取輿論,草草陳啓,爲一時體例上相規,猶且委曲遣辭,稱停太過,而乃反斥之以斷斷已甚,則大非平心觀事之道,而臣之不可復進決矣。再昨恩召之下,坐犯違慢之罪,席藁私次,恭竢誅譴,而例勘猶靳,庚牌荐降,臣惶愪震惕,罔知容措。玆不得不隨詣闕外,而反復思量,萬無進身之路,遂敢疾聲仰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禮樂篇太宗初卽位,至親幸觀焉。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十三年,至太宗然之。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七年,至非臣思慮所及。若魯曰,初板諱名之義,無可達之辭,而後世諱名,太過,唐宗之語,合於禮經矣。重協曰,古人生則不諱,而死則諱之,故曰諱矣,諱字蓋死後之稱也。若魯曰,第十五板,不禁異道,則必有傷風敗俗之患矣。勝國崇佛,而我朝則文明爲治,故無此患矣。上曰,此豈設禁之事耶?只當以禮樂治之而已。若魯曰,城內古有尼房,而惟我顯宗大王,聖德卓越千古,竝命毁撤,而以其材瓦,遂作闢入齋、一兩齋,闢入者,闢異端入吾道之義也。一兩者,一擧兩得之義也。卽今東門外有尼房,不可置之於都城咫尺之地,宜令撤毁矣。若魯曰,十八板,公主下降時,謁見舅姑之禮,王珪之言是矣。十九板,爲考使造邸舍,待外人之道至矣,而若其親幸則未知其可矣。二十一板,服制之議,今人多用此禮,曾祖父母齊衰五月,嫂叔小功,皆出於此矣。第二十五板,樂不能使人悲悅,惟在聽之者之悲悅云者,果爲有理,而但其所論,只在於玉樹伴侶,而不及於樂之全體,魏徵所對,亦不知禮樂之本矣。重協曰,以《禮記樂記》篇見之,則和神人而上下同流,固雅樂之效,而唐宗所論,不過鄭衛之音也。然而聲音之道,與政通故,治世之音,安而樂,亂世之音,怨而怒,隨時而亦自有不同者矣。若魯曰,《綱目》,非久當繼講矣。當初進講時,自至不過三四張四五張,今番則何以爲定乎?上曰,其後又有進講自至矣。若魯曰,其後則爲二十餘張矣。召對,雖與法講有異,而例有新受音,近來則廢却矣。臣意則小小爲之,而熟看宜矣。珽曰,《綱目》有吐,而帝王則皆尊之矣。上曰,非亂亡之主,則尊之宜矣。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未肅拜}}。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參。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賓廳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趙命臣、尹容爲承旨,趙遠命爲副提學,黃晸爲禮曹參議,趙翼命爲兵曹參知,尹淳爲氷庫提調,金弘權爲敦寧都正,朴弼彦爲工曹正郞,韓配崙爲工曹佐郞,李{{!|𪻶|⿰王厚}}爲永禧殿令,朴弼幹爲司僕主簿,尹光柱爲禁府都事,權熻爲典籍,魚有和爲繕工監役,李聖龍爲江陵府使,趙由恒爲珍島郡守,朴昌徵爲銀溪察訪,李埴爲穆陵參奉,完春君李遂良,豐原君趙顯命,承文提調單朴文秀,承文正字單禹洪迪,學正單洪聖源,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行副護軍趙正萬今超資憲加資事承傳,兵曹參議趙翼命,參知李匡輔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金國礪呈狀內,猝得風病,四肢不仁,轉側須人,咫尺之地,不能運動,以此病勢,實無赴任之路云。病狀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韓師得、鄭彦燮、徐宗玉,付副司直。 ○以同副承旨尹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李重協啓曰,禮曹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吳光運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本曹時無行公堂上,參判吳光運,新除授參議黃晸,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西部居士人尹廷泰等六十餘人呈文內,以爲贈高坪君澈,稟性純愨,濡染家庭,平生操守,實有儒士風焉。凡於事親敬長之節,自然中禮,其在七八歲時,及其母病之危重,閱月沈綿,出入死生,澈日夜扶護,衣不解帶,不曾暫離膝下必執藥物粥飮而勸進,若老成人。及長順旨致養,殫盡誠敬,怡愉親側,且於戊寅年時患,遭其母艱。凡百送終諸具,親執看檢,克效自盡之心,略無遺憾之事,朝夕祭奠,不以時忌廢,哀號哭擗,不離殯几之側,卒之染病,症涉難救。其父,手執肉汁而强之,涕泣陳情,終不近口,雖以其止慈之情,亦不忍更勸,三年啜粥,悉遵禮制。其父末年,以痢疾累朔沈淹,而藥餌食飮之節,一如母病時,嘗糞祝天,竟遭終天之痛,則居喪執禮,一如前喪,不以年衰而少解,不脫衰絰,不食菜果,終三年如一日,每當親忌,必自朔初,沐浴齋居,不食肉醬,以終其月。母病時,思嘗石花而時當冬節,以不及得進,爲終身恨,生時不忍近口。其父遺命葬母墳下,而見拘山家,不克遵行,以此自處以罪人,不欲自同恒人,以麤布白帽,以終其身。每逢士友,語及奉親致養事,則輒泫然流涕,宗黨親知,莫不感其誠孝。兄弟子姪之以公族受祿,殆十數人,而有醇謹之譽者,皆澈之敎導有素也。其他居家善行,處身懿德,塗人耳目者,不可一一歷擧,而只緣朝家之未燭。尙今掩翳,若使此人此德,湮沒不傳,則不但鄕黨之所恥,實有歉於孝理之政云云。自前宗臣中孝行卓異之人,朝家所以旌褒者,比他有別。今此贈高坪君澈,至孝純行,所居洞隣多士,列錄成文,齊聲來呈,願其啓請旌表,而本寺以愼重之意,初示持難,多士今又再三來呈,而不但一洞士論之如此,澈之孝行,實是宗中公論之所共欽歎者。今若難於啓達,而終歸湮沒,則亦極可惜。故玆敢依戊申年傳敎,枚擧多士呈文以啓,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李重昌等十餘人來呈單子卽中廟朝王子海安君㟓奉祀事,而其狀有曰,海安本無嫡子,只有妾子六人。而西陵君銛爲長,西興君鶴貞、烏川君鍧、烏山君鉉、西川君錦、烏江君鍵等,五人居其次,兄弟之次序,炳炳若觀火。王子傍題,亦以西陵書塡,則當初奉祀之迹,章章昭著,而不幸西陵,謫去遐方,終於鄕第,喪變連仍,子孫零替。權奉祠宇於烏川家,烏川身死之後,遞遷於靈昌君翼哲家,靈昌身死之後,又爲遞遷於樂安君敬成家,此數家皆是支孫,而翼哲,烏川之支孫,敬成,西興之支孫也。烏川之孫松齡,遽生奪宗之計,創出良賤之說,稱以宗孫誣呈禮曹。禮曹,以其和會文記中,書以副正之故,決給松齡,竟使不遷神位,不得奉安於長統,而傳於不當祀之傍孫,取考海安同婿,故相臣洪暹所撰海安神道碑銘,則可以立辨云云。故取覽其碑銘,海安六子,皆以守書之,其非良産可知,而至於《璿源本錄》中,烏川同母所生,皆以副正書之。洪暹之爲其同婿所撰碑銘,足爲傳信之文,而碑文中,旣以賤妾子守書之,則《璿錄》之書以副正明是中間冒錄之致。到今稱以良妾所生,敢爲奪嫡之計者,萬萬無據。重昌等,縷縷稱冤,明有所據,依洪暹所撰碑銘,定其兄弟之次序,《璿源錄》及譜略中,一體釐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不可不備員,而參判臣李眞淳,連呈辭單,不爲行公,新除授參議臣趙翼命,方在外,佐郞柳萬樞被論見遞,堂郞,將不得備員。參判臣李眞淳,待明朝牌招,參議,令政院稟旨變通,佐郞有闕之代,亦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任述爲兵曹佐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李顯弼,重得傷寒,頭疼如碎,寒戰大作,熱勢甚盛,嘔吐泄瀉,晝夜不止,食飮專廢,精神昏昏,病勢十分危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因禮曹啓辭,愍懷墓局內近處捉虎次,本營將校,領率砲手六十名,今正月十七日出往矣。卽接敎鍊官手本,則墓所局內外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至累日,而竟無蹤跡可尋云。蓋本墓處於野邑,四面又爲濯濯,今此虎患,似不過一時往來。元非常留墓內者,當此日寒,許多軍卒之一向出外,爲弊不貲。本郡逐虎軍之逐日調發,俱有弊端,今姑撤還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卽今護産廳,方待令多有分付之事,持通符往來者,勿爲執捉事,分付于左右巡廳及捕廳各軍門。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於昨秋,適忝近班,言有妄發,罰止重推,論其辜犯,宜被大何,而畢竟末勘,莫非聖恩。病伏郊坰,自分永棄於明時,頂踵天地,只期少酬於殞結,不料此際,喉院除旨,復及於負釁之臣,始覺霜雪雨露,盡是至敎,從前受恩偏多。到今曲造彌隆,瞻望象魏,感淚自零,怵分畏義,豈不欲進身天陛,以伸扣謝之忱?而第臣於見職,實有私義之不可冒進者。蓋向來筵敎之不出朝紙者,儘有委折,當初筵奏,旣出臣口,則若其擧條之出與不出,是豈臣所敢容議?而只緣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終不免名入現告,至蒙譴罷。今於事過之後,雖不欲費辭自暴,以犯古人無辨之戒,而若臣蹤跡之臲卼,則極矣。其在臣廉隅,何可只憑寵靈,復進於顚敗之地乎?噫,臣雖萬萬無似,出入近密,十年于玆矣。顧惟庸蠢,靡所裨補,而謹拙之性,不敢放過,當事兢兢,可幸無罪。今者因一微事,必歸於欲掩己失,跡涉縱恣之科,撫躬循省,竊自慙恧,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此情勢,決無復冒之路,不得不略暴危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察臣情跡之難安,特命鐫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守愚分而養宿痾,則實終始生成之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左參贊金取魯,刑曹判書張鵬翼,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應敎金若魯,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追後入侍。必寧進伏曰,吏曹參判申昉,座目則懸病,而承牌入來,故同爲入侍矣。興慶曰,昨今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手腕上似高爲敎矣,近來則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運用不妨乎?上曰,不妨矣。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以爲本道旣是邊上重地,則每因年凶,詰戎之政,不當一向停廢。今春兵使營習操,與各營將巡點等事,令廟堂稟旨云,而監司李箕鎭狀啓,則以爲南關年事,失稔孔慘,今方設賑,習操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兵使之以兵事稟請,固其宜矣,而一邊設賑,一邊習操,實非事宜云者,誠如道臣狀辭矣。依監司狀請,兵使習操及營將巡點,竝令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判書宋寅明,政事已畢,使之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令史官傳言乎?上曰,然矣。洪迪出去,與寅明同入。興慶曰,明日是朝參定日,而尙有二十五日前例,今日日寒若此,姑爲退行,何如?上曰,歲後當卽爲之,而尙未果矣,初旣退定,今何更退?興慶曰,明日則進御煖帽爲宜矣。上曰,自然久坐,頭重不堪矣。淳曰,常習熟則自無頭重之事,而旣着更脫,亦何妨乎?上曰,殿坐時脫着,不當矣。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事,諸臣中有奏達事,則使之奏達,何如?上曰,然矣。鵬翼曰,罪人李仁福,當初自金吾,無郞廳發捕之事,而行關於湖營,使之譏察捉送者也。頃有金吾文案考出以稟之敎,故敢達。上曰,本事旣不大段,參酌無妨乎?鵬翼曰,聚會書院書都目云,而都目旣未捉得,若只用亡命律,則太輕,正合於本罪加二等之律,而本罪,亦不分明,未知何以處之也。興慶曰,本罪雖不明,而關係則甚重,今雖酌處,似難從輕矣。上曰,減死極邊定配,可也。鵬翼曰,自金吾照律乎?上曰,方囚秋曹,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擧條}}鵬翼曰,二賊,當刑推究問,而有除刑議處之敎矣。不但明火作賊,且有殺越人命之罪,而其家資不貧,故渠自養獄,而使其同黨,拔渠名,其爲情狀,極可痛惡矣。上曰,此則無文跡矣。鵬翼曰,雖無文跡,平問取服,更無可疑之端矣。上曰,例有首從之別,而渠之同黨旣拔,則何可强置之法耶?鵬翼曰,作三牌和應之跡狼藉,非一時作賊之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則不知其本事矣。上曰,其同黨拔之矣。雖欲更問於同黨,而同黨已盡正法,今於此漢,而不宜必置於法矣。興慶曰,同黨雖拔,而猶不可信,且有關於後弊,更爲嚴問處之宜矣。上曰,經數次坐而更稟,可也。鵬翼曰,咸恩君李森生時,上年冬間入侍也,自上下敎曰,別軍職尹弼殷,改造戰船體樣事,上疏入啓,而多有不便之處,故已下廟堂,卿與訓將,相議從便改造,宜當爲敎。李森以傳敎言于小臣,故臣與李森,相議改造,而京畿水營將校,熟諳造船者及船匠一名,竝爲捉來。改造戰船與龜船,而戰船之二層上粧甚重,若或遇風,則難以制船。故上層防牌,則以或臥或立,別作制度,若遇風浪則臥之,臨敵對陣則立之,而船體則一依舊樣爲之。船頭,加付曲木,狀如鴨頸,而稍尖,雖遇風浪,而穿波甚疾,雖觸巖石,而曲木先破,故依此造成,而其制樣,待於閤門外矣。上曰,內入見後,當下備局矣。上曰,吏曹堂上方入侍,使臣,以武臣間間差送事,其聞之乎?寅明曰,初無武弁不送之規,而到今,則爲不常有之事矣。昉曰,最初雖送武弁,而事大之後,則專送文使矣。宗城曰,未及事大而交隣之時則差送武臣矣。上曰,此與承旨望同,豈可頻頻差送耶?淳曰,臣意則可合將帥之人,不可出送外國,雖見憚,非好道,若見輕則可悶矣。寅明曰,此議常有之,而臣意則不必以使臣送之。宣傳官都摠府中,年少有名望武弁,別爲抄選,每於使行時,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則凡干周察之道,與送使臣無異矣。近來軍官,或多厭避,以此爲履歷,而作一榮塗,則亦皆樂往矣。宗城曰,重臣所達,意思好矣。卽今彼中,雖事事不咎,而事有不可知者,以武送使,旣非前規,若以覘察形勢爲疑,而有嘖言,則豈非可慮乎?武臣中,如有大可用之人,則以特敎,或可有時命送乎?淳曰,臣旣奉使往來,故有所知矣,使臣有體貌乘轎而往,入館而處,元無出入周察之事。彼中凡事,軍官輩,見而來傳而已,使臣則初未目見矣。今如宋寅明所達,而抄擇名武,率往軍官,則好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彼中,或以覘國,疑之則可慮矣,特敎則不當,只軍官自備局,預爲另擇,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可也。寅明曰,濟州之無官長,久矣,而新牧使金{{?|⿰亻政}},時在慶尙道,除朝辭則不可,亦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改差之外,無他道矣。寅明曰,無端遞差,似不當矣。昉曰,若知其不合,則當遞,而旣除之後,何可無端改差乎?宗城曰,臣意亦如此矣。上曰,然則自政院,各別催促。必寧曰,當於何處催促乎?上曰,道臣處,下諭,使之斯速起送爲宜耶?若魯曰,宜自備局催促矣。上曰,然矣。寅明曰,金重熙事,因小臣所達,而轉至於此矣。特推之後,若又馳啓不往,則罪之可矣,而旣是初狀啓,則不過猥越而非厭避也。嚴敎旣下之後,姑未知其渡海與否,則卽其地定配,未免過中,故外議皆如此矣。淳曰,卽其地定配過矣,父兄死於任所,則此與城中家內,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有異,士大夫之視爲讎地者,自古而然矣。若使重熙,新除之後,無一言往赴,則此宜有臺論處也。狀啓辭職,大失體例,以此罪之,則渠固無辭,而今若以厭避之律,仍配其地,則朝家用罰,未知其得當也。若魯曰,近來紀綱解弛,以厭避君命爲事,固已寒心,而近來政令中,處重熙以其地定配者,可爲立紀綱之道,今若撓改,則處分將未免顚倒矣。上曰,此路若不嚴,則東萊、江界府使,必皆狀啓辭職,濟州牧使,亦將狀啓請來矣。在重熙之道,密符祗受後,當呈備局,以狀啓辭職,則極爲猥越矣。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甚多,擬望苟簡,故敢達。上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可也。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臣卽伏見備忘,則日昨內試射時,六兩二矢入格者,特爲賜第,此雖出於奬勸之聖意,而何可以忠臣孫與姪,而濫施格外之恩典乎?後弊所關,不可置之,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上曰,惟忠恤孫,王政所先,二矢賜第,亦有前例,不允。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聖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騎郞直除,地望自別,而新除授兵曹佐郞柳萬樞,自國子,直移本職,踐歷甚淺,未免太驟,除目之下,物情未允,請兵曹佐郞柳萬樞,改差。上曰,鄕人乎?必寧曰,卽今承旨柳萬重之四寸也。命珩曰,官方不當如是矣。上曰,其無前例乎?寅明曰,直正郞,謂之極選,而柳萬樞,則在典籍已久,兵郞擬望,亦非一二次矣。上曰,依啓。又所啓,臣於日昨,論濟州牧使金重熙,直狀厭避邊邑之罪,得蒙允許矣。今日筵中,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爲一重熙,互相陳白,必欲反汗成命,事體之未安,莫此爲甚。請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竝命從重推考。上曰,其所陳達,不過王章之過中,而請推之啓,可謂得體,依啓。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柳萬重啓曰,新除授別兼春秋韓顯謩,時在京畿衿川地,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諸宰,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玉堂諸臣,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子,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告宗廟社稷吉日,今正月二十四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陳賀頒敎,則以二十五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自前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例有方物物膳封進之規矣。今此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方物物膳,一依冬至物目數,當爲封進,而陳賀之日,勢所未及,依前例隨後封進之意,分付各道及開城府,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取考己巳年謄錄,則頒敎過後,有元子宮供上進排之擧。今此元子宮供上,依此例,卽爲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容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乃擇日爲之之事,則不必相値行之,且比前例稍近,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分付。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砥平縣監金應三,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取魯爲禮曹判書,金尙星爲副校理,南泰良爲修撰。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在外未肅拜,參知李匡輔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金應三爲知事,朴泰道爲釜山僉使,魚有龍爲僉知,崔晟付副護軍,金在魯付副司直。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之無狀,罪積如山,淸塗近班,自畫已久,昨年憲職之除,敢陳難冒之情,終至違罷而後已。伏惟聖明,倘或記有之矣。不但臣釁累之蹤,不敢自進於邇列,揆以朝體,亦不當復授舊踐,而不意頃者,以議史薦,差出別兼之任,而臣名亦在其中,是猶待臣以簪筆之舊,而責之以新薦之重也。臣雖夤緣倖會,曾玷是選,而一自付籤侍從案之後,從前所叨淸顯之職,竝歸刊汰,實爲朝紳難洗之羞。且念頃年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可忍聞,追思凜慄,心肝欲墜,今何敢諉以譴罰之已解,而抗顔復進於近密之班哉?況史官之職,將畀萬世公論之柄,比諸他選,不啻較重,而使負釁如臣者,冒沒出頭,預聞其薦,則必將貽累於被薦之人,豈獨傷臣一身廉隅而已哉?此臣所以必欲辭遞,而不暇他計者也。且臣自前冬,重感寒疾,醫治失宜,經月彌留,寒熱交作,頭疼如碎,膈痰壅逆,食不近口,咳嗽達夜,目不交睫,神氣虛憊,若將頃刻垂盡。假使臣,無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實無趨承之望,牌召之下,未免坐違慢蹇之誅,實所難逭,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心惶惕,已不可言,而曾未幾何,恩敍復降,差任如舊,臣於是,一倍悚懍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如使臣情勢有一分可强之路,則分義至嚴,豈敢每每違命?而顧此十重鐵限,終不可踰鑾坡一步,無計進身,臣之蹤地,可謂窮且蹙矣。天牌下辱,不敢坐違,謹此擔舁病軀,進伏闕外,陳章自列,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遞臣所叨之職,仍治臣慢不奉命之罪,以安私分,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病伏呻吟之中,又承史局別兼之命,臣誠驚惶,莫知所以。臣之不可復進於史局,往年一疏,略已陳暴,伏想聖明,亦或記有。蓋臣於庚戌夏,猥叨兼史之命,與今別兼春秋臣韓顯謩,府尹臣鄭益河諸人,相議單薦前持平洪昌漢,而向來靈城君朴文秀,疏斥前後單薦,至謂之非國家之史臣。乃時象之史臣,其餘詆訾非斥之言,脅持噴薄之說,直驅臣於行私蔑公之科,至今追思,尙有餘怖。而貽羞史局,殆無餘地,則其不可復與於史薦可否之論臣與洪昌漢,少無異同。而今昌漢,旣以單薦被論,得蒙區別,已遞兼任,則如臣之類,亦宜不復擧論,而今只以曾經之故,混同見差,不亦苟簡之甚乎?考之事例,揆以廉隅,斷不可抗顔復進。且臣於歲前,落傷,左臂甚重,手節違骨,皮膚浮撑,晝夜刺痛,不得運用,着衣轉身,亦且須人者,今已閱月,而雜試鍼藥,少無顯效,醫者皆言數三月之內,決難差完。惟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而向者太僕閑職,亦旣以此呈遞,則今於見任,又豈有束帶行公之望乎?以情以病,實無一分可强之勢,頃於召牌之下,不得祗承,竟至坐罷,惶悚之餘,私分粗安,不意除旨又下,天牌狎臨,情病如右,轉動無路,而一息未泯之前,又復坐違,有所不敢,忍死擔曳,僅到闕下,略具短疏,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罷朝參,還宮後,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諸宰臣、玉堂,請對引見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行判府事李宜顯、沈壽賢、李台佐、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金始煥,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漢城判尹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工曹參判李瑜,刑曹參判金始炯,都承旨李春躋,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光佐曰,八域臣民,日夜喁望之事,今日快覩,宗社神人,自此有托,慶幸之忱,不可盡達。上曰,今日見卿等,有顔矣。興慶曰,伏想夜來,自然有勞動之節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八方臣民,幾年喁祝,而今日得副所望,神人之慶,莫大於此矣。宜顯曰,今日獲覩莫大之慶,臣民欣喜,當復何如?壽賢曰,老臣幸而不死,獲見宗社莫大之慶,歡欣喜悅之誠,有不可勝達。光佐曰,皇天祖宗,默佑陰騭,至仁厚德,宜受景福,早晩必有是慶,臣民孰不知之?而春秋漸晩,儲位久虛,群心憂鬱,日深一日,至今日而伏奉喜報,豈有如此莫大之慶乎?雖瘖聾跛躄,必皆歡欣而鼓舞矣。命均曰,喁祝之餘,見此莫大之慶,欣喜不可盡達。台佐曰,殿下仁孝好生之德,宜膺天神之降福,今日邦慶,事理當然。故閭巷無知之下賤,數日前已傳言必有今日之慶矣。上曰,夜間,分付護産廳,而每不副所望,故予則初不懸企,而只慮明日朝參,又無見群臣之面矣。今日則雖臨朝參,其將有顔矣。鎭遠曰,小兒保養之節,甚難,而醫官等,固當極盡爲之,至於惜福之道,惟在殿下,惟當各別加意矣。上曰,三宗血脈將絶,以是每用憂悶,今則庶有歸拜列祖之顔,喜悅之中,不能無感懷,而此心如醉矣。保養之節,固不可忽,而惜福之道,所達好矣,可不留意焉?命均曰,謹避風寒,爲保養之節,而惜福之道,則惟在於凡事之務從儉約矣。上曰,予亦知之矣。台佐曰,惜福一款,固宜各別留念,而保養之節,則不但謹避風寒,亦令無至過暖而適中爲宜,皇天降生之人,雖無憂,而保養亦係乎人爲矣。興慶曰,今日誕生,而已開眼視之云,稟賦自與常人有殊,而其岐嶷,於此可知,慶幸尤當,何如?台佐曰,乳養之道,亦宜撙節,無或過飽矣。上曰,乳積,甚可慮,所達是矣。鎭遠曰,如景廟事,而中宮殿取以爲子,則事理當明正,故諸大臣有所相議,而敢以古事,仰達矣。興慶曰,諸大臣之意皆然,而當先定元子位號,位號定,然後告廟頒赦,可以次第擧行矣。上曰,卿等求對之意,予已知之矣。中宮之取以子之,元子之定其位號,此是應爲之事也。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養,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上曰,下敎中,內殿取養,其文字何如耶?光佐曰,臣意則養字,不如子字,宜以子字改之矣。上曰然矣。仍命春躋,取養之養字,改書以子字。興慶曰,禮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未及上來,如此重事,不當以次官替行,判書金在魯,今姑改差,其代,今日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禮曹參判吳光運,尙不出肅,亦一體牌招,何如?上曰,豈於此時而有撕捱之事乎?亦爲牌招,可也。興慶曰,今日朝參,諸議皆以爲當停,以二十五日退行,何如?上曰,旣定之事,何可退行?時刻,則退以午正三刻,可也。興慶曰,醫官中金應三,乃小兒醫,而時在砥平任所,距京道里稍遠,換差近邑,使之續續往來,何如?上曰,依爲之。砥平爲幾日程耶?淳曰,爲二日程,而路甚險惡,若如衿川等地,則往來似便近矣。取魯曰,雖衿川猶隔江,豈以渠之遞解爲念,而置之外邑耶?宜令直爲遞差,而入留藥房,而使之種種入候矣。上曰,所達得體矣。金應三遞付京職,使之卽爲上來事,分付。春躋曰,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尹容,罷職傳旨未下,左承旨趙命臣,以情勢亦不入來,何以爲之?上曰,左承旨趙命臣牌招,尹容只推,亦爲一體牌招。上曰,元子定號之後,則例有輔養官矣。寅明曰,例爲二員,而此則次第爲之者矣。興慶曰,此則似非時急之事,當考例以稟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保護之節,諸臣已有所達,而保母乳母之屬,別擇有行實謹愼者而爲之宜矣。上曰,常談不云乎?哺此乳而長,則有相類之道,固宜別擇而擇之難矣。寅明曰,擇之之道,殿下照管宜矣。上曰,勢將親自照管矣。淳曰,乳母或有隱病,乳道或至過熱,則俱可慮矣。廷濟曰,乳亦有淸濁,俱宜詳察,而擇之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小兒之於乳母,安知其性行之必相類?而古人以必擇謹厚者爲言,則固當各別愼擇,其來歷,亦不可不察也。上曰,然矣。光佐曰,稍長之後,則雖使善人敎之,其效猶少,自在襁褓時,有所習慣,則其效遠矣。忠厚純正者,固不易,而凡從事於元子者,無論官人與內官,而必擇謹厚者,爲之左右,則及其漸有知覺,自然有習與成性之效矣。上曰,忠厚則不易,若得謹愼者則好矣,所達切至,當留意焉。瑗曰,保母乳母,愼擇之言,諸臣已有達,而乳母,令醫官詳察則乳汁之淸濁,疾病之有無,可以知之。至於見其來歷之言,判府事徐命均,所達極是矣。上曰,乳母姑未定,而今方笮乳食之矣。淳曰,漬乳以進,則脾腸易傷,直令吮之爲宜矣。上曰,直令吮之,則有過飮之慮矣。文秀曰,臣於赴燕時,以宮闈間事,有所仰達。殿下,其記有之乎?上曰,記之矣。文秀曰,宗社無疆之福,在於今日,內殿取子,事體與前尤異,宜使和樂之氣,藹然於宮闕之內矣。今不敢長言,而臣之以此痛陳,雖前後非一,尙無其效,臣之精誠,未孚而然耶?殿下之德,不足而然耶?臣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上笑曰,有效與否,卿何知之?文秀曰,雖朋友之間,眞有誠信,則人皆知之,殿下以爲宮中之事,人誰知之?而眞有和樂之美,則二南之化,自然覃及於遠邇,在廷之臣,寧有不知之理乎?臣愚死罪,殿下之德,終爲不足矣。和樂之道,本不在於笑貌聲色之間,而取子之敎,已發則此尤非細事也。殿下何不念及於此耶?雖以翁主言之,父母和樂,然後其心乃安,不然則雖不敢言,而亦必有悶蹙不安之端矣。上曰,卿之精誠,予豈不知耶?當加意矣。文秀曰,所謂偏論,實爲亡國之道,諸大臣方入侍,未知皆已擺脫舊習,而今有一歲元子,諸臣,苟以偏論二字,更着心頭,則是豈爲體國之道耶?殿下雖曰,能行蕩平之政,而李光佐、閔鎭遠,終不能使之合頭,則從前蕩平,皆是假蕩平,殿下在今日而益加責勉,俾至和同宜矣。春躋曰,靈城君朴文秀,直呼大臣之名,而不稱其爵,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所達,一段血誠,措語間未及稱爵,何妨也?勿推。上曰,三宗血脈,今幸有托,扶而安之,在卿等,安之之道在於寅協矣。取子取養,禮也而屬托則在卿等,卿等有此新生元子,而又欲以事予時偏論,留置心中耶?靈城所達是矣,卿等宜各自勉。顯命曰,朴文秀已有所達,別無可陳之辭,而旣下內殿取子之敎,則事體與前日有異,自內照管之道,有主柄然後,萬機之暇,可以忘憂矣。瑜曰,取養二字,改以取子,聖慮至矣。無容更議,而趙顯命所達,照管有主柄之言,極是,當各別留意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見莫大之慶,此後每存和悅之氣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見錦原之入來,可知此慶之莫大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仁政門朝參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記事官宋守謙,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先御宣政殿,近侍諸臣,行四拜,退出後,上乘玉轎,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降輿陞御座,諸護衛官,分列於御座後,階下左右,東西班,列於庭,行四拜訖。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朝參盛禮也,而今日請對,已有所達,別無陳稟之事,諸臣中,有所懷,則使之至前陳達,何如?上曰,卿等則入侍數矣,諸臣中有所懷,則入來陳達事,分付。奉朝賀閔鎭遠,進伏曰,逢此大慶之日,當有人心慰悅之道矣。朱子南康畢賑後奏狀,以爲今年雖小豐,有若大病餘未蘇復者,舊年積逋,勿爲侵督,而次次從後捧之,不然則當失民心云,此言誠切至,而今年亦如此矣。荐遭凶歉,雖得小豐,累年積逋,一時竝督,今雖歲翻,而一向催捧,故民怨頗多云,卽今下令,凡係軍餉還上督徵者,皆爲停止,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而還上,則必已封倉矣。興慶曰,還上則歲後例不捧,而軍餉則或捧於歲後,故經理廳還上,亦至今捧之云矣。上曰,北漢有還上耶?禮曹判書金取魯曰,北漢有僧屬焉,有民人焉,有還上分給之事,而其中四五百石,年年存本取耗,以爲所屬軍卒放料之資,則初非朝家所次知也。畿內近邑,亦以移轉受去,而絶不來納,只催促於本邑,而未嘗侵撓於民間矣。上曰,北漢移轉,只在於畿邑乎?取魯曰,不過坡州、交河、楊州等,數三邑,而交河則所受去者,三百餘石,而尙未捧一石矣。辛壬以後,以凶年不捧,而今又自朝家停捧,則北漢還穀,將無餘矣。鎭遠曰,臣聞楊州等地,民人輩,以北漢還上,將至流散之境云,聞甚慘矜,故有所達矣。上曰,軍餉停捧,何如耶?吏曹判書宋寅明曰,當此大慶,其在咸與同春之意,姑爲寬限,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予有一二事,欲下敎者矣。閔奉朝所達如此,當別爲下敎矣。鎭遠曰,臣有所聞敢達,戊申逆變時,鄕居兩班等,爲國慷慨,多有聚義兵而效功勞者,朝家謂之有功而旣錄原從。以其子弟,竝充於忠翊衛,兩班子弟,猝然爲一疋之役,故大有怨言。渠輩立功之計,反受其害,朝家待功之意,亦取其怨,此宜有各別變通之道。戊申以後入於忠翊衛者,使之成冊上送,卽爲釐正,何如?上曰,勳臣進來。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曰,頃以忠翊衛事,有下敎使之釐正矣,其已詳細爲之否?文秀曰,京畿、忠淸、全羅、慶尙諸道,當初所抄忠翊衛案,使之修送,而方欲釐正矣。上曰,此旣付卿,各別爲之,可也。文秀曰,臣曾有所達而出擧條矣。臣旣詳知其弊,何敢緩忽爲之乎?興慶曰,閔鎭遠所達忠翊衛事,聖上,旣令勳府堂上朴文秀,査正當爲擧行,而至於兵曹忠順衛、忠贊衛之弊,亦甚,此亦宜有句管査正之道矣。文秀曰,忠順、忠贊,極有弊端,西關、海西,將不得支堪,若見前海伯朴師洙狀啓,則可知矣。廟堂之臣,皆知其弊,而有同官豬腹痛,無一人擔當爲之者,今若專付一人而責之,則必有效矣。上曰,忠順、忠贊,旣屬兵曹,則兵判盡心爲之,俾無弊端可矣。文秀曰,兵判,晝夜延見武士,實無暇隙,當付他人矣。兵曹判書趙尙絅曰,小臣不必獨當,當別擇郞官,與之相議爲之矣。興慶曰,判書則自然多事,此等査正之事,恐難句管矣。上曰,次堂李眞淳,足可爲之,付之次堂擧行,而畢竟了當時,則長官不可不預知也。{{*|出擧條}}奉朝賀李光佐,進伏曰,元子位號已定,太平萬世之基,自今日伊始,殿下當思貽燕之謨,而貽燕之謨,非以一二事,講得於一時者也。殿下,務修實德,推及凡事,外而鞏國勢,內而作家法,則繼世之人,自當觀則而有所遵守矣。群臣之勉以修德,殿下之敎以體念,前後非一,而悠汎爲事,實工未着,荏苒歲月,已至十餘年之久,而一向委靡,振作無期,若此而何以貽後日之謨,而爲億萬年無疆之道哉?今日,卽殿下,一初之政也。殿下宜深思前日悠汎之病,而務爲日新又新,以爲垂後之謨,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陳戒之言好矣。當各別體念焉。原任大臣入侍事,史官出往傳諭。命臣,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竝進伏。上曰,閔奉朝賀、李奉朝賀,所達之言,俱爲切實,而一初之政云者,聞來不覺歉然矣。今月內聞一初者,至於再次,一初則累經,而民困猶如前,豈不歉然乎?邦慶雖如此,而國勢方無所恃,雖欲寬心,亦何得乎?一轉移之道,固不難,惟在卿等同寅協恭,聚精會神而已。方寸間,若祛其芥滯者,則彼此自當豁然,予之望於卿等者,實無間於卿等之望,今日有若昧爽以前,而自今日午後,卿等亦當思一初之道矣,李判府事事實爲過矣。筋力則尙强,而使入次對,終不一參,今日始見於便殿矣。曾以相職行公,而原任後,則以不知國事爲言,在原任,則豈有不可預知國事之道耶?予實慨然也。宜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臣之狗馬之齒,已迫七旬,疾病沈淹之狀,則朝臣之來見者,無不知之。臣若無病,則候班與朝班,豈不每每進參?而區區戀君之誠,亦豈不出入於筵席乎?聖上,猶未下燭而有此敎矣。曾在先朝,臣僚中老病者,則輒加寬恕之典,而不施慢蹇之誅,此亦聖德事也。今殿下,等棄微臣,而不復記念,使得宛轉床褥,保全餘喘,實爲天地生成之德矣。上曰,已知無益而下敎矣。一年三百六十日,豈無一登次對之日乎?徐判府事,則遠行纔返,勞悴可想,而頃諭以次對進參矣。其後累經次對,一不來參,卿亦欲效如此事耶?命均曰,臣頃赴禁營貶坐,而觸冷生病,有欲稟定者,而尙今未果,病雖使然,而惶悶則深矣。殿下之勉戒臣隣,實爲切至,而自上亦務祛私意,增修聖德,以爲導率之道,則在下者,自當飭勵矣。上曰,卿言好矣,當加意焉。予豈曰予無私意?而至於時象,則實無一分私意。但朝臣不能奉承予意,此則非予不善導率之過也。命均曰,聖上處分或有過中者,諸臣亦不能盡祛私意,故時象猶不能妥帖矣。上曰,朝參罷後,卿等若還家,則必生舊心,務爲割斷,而無少係着,是予望于卿等者也。大官若妥帖,則小官自在其中,而庶有益於國事矣。光佐曰,今日則行路之人,無不忙急趨走,蓋其心知其爲大慶而然矣。喜報所及,八方含生之類,必以爲國家有此大慶,將有奮發振作之道,而皆願須臾無死,得見德化之盛矣。今殿下凡於恤民制治之道,至誠憂勤,罔或怠忽,而國勢無漸勝之效,民生有益瘁之嘆,若何而副今日億兆之所望耶?臣以未死殘喘,每伏以思之有君如此,而終不能做至治,則將爲千古後人之恨,以是而居常憂嘆,中夜耿耿,便是歇後語也。今承勉戒群臣之敎,臣之微忱,不覺感發,殿下雖欲振作而委靡如此,以至於臣下之不能奉承,則此必有受病之源。宜殿下詳細區別,對症投藥,以自勉勵,以勅臣工,而如或復踵前日之習,則責之罰之,固無不可矣。上曰,對症甚難,緩治則不可,而峻補,反有害,不必以對症而言之,彼此忘之,則好矣。鎭遠曰,臣於乙巳以後,每以忘之一字,仰勉矣。上曰,予則忘之而卿則不忘矣。鎭遠曰,黨字當忘,而是非則明正爲之宜矣。上曰,明正是非云者,外面則好,而其心則不然,於此而可知卿猶忘忘之一字矣,不必更爲提說矣。光佐曰,喜慶中,易失節宣之道,而日候亦甚寒,帳殿久臨,恐致傷損,下情亦切憂悶矣。上曰,在先朝,則庶官,多有陳達所懷於朝參之時,而今日則無之矣。寅明曰,今日則其在事體,不當以微瑣者,仰達矣。臣則以赦典事,有稟定者,今逢如此大慶,凡事當大蕩滌,而頒赦後,外方狀聞,放、未放秩,自禁府回啓,則動延時月,未卽蒙宥矣。曾在己卯年,景宗痘患平復後,不待諸道狀啓,而自禁府、刑曹,直爲擧行而分付外方,今亦依此,而直自禁府、刑曹,抄出徒流案,擧行於陳賀後,似爲得宜,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以還上軍餉事,當有下敎,下敎時,亦當竝論矣。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三陽回泰,萬品向蘇,而惟我生民,尙在倒懸,言念及此,玉食奚安?昨年農事,雖曰稍登,屢歲荐飢之餘,新舊逋欠,竝皆督徵,吁嗟吾民,何以支保?此正民不願豐歲者也。況今國有大慶,上下咸欣,與歲同春,與民同慶,實合今日,還上停捧,已有朝令,而諸道軍餉,戒乎不虞,尙在督徵之中,其令廟堂卽爲分付諸道,令到日,其竝停捧,告廟陳賀,旣已擇日。其他擧行,乃是次第事,而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分付。上顧謂取魯曰,軍餉旣停捧,則北漢事,亦在其中,而卿旣親承下敎,此後則停捧,可也。又命春躋書傳旨曰,人生七十,古猶希有,況百歲乎?凡侍從臣、閫帥之父,每於歲首,別單擧行,而惟於士庶,年雖百歲,非上言,則未蒙其加。人子愛日,貴賤奚殊?九十以下,流來舊規,難以遽更,年過百歲者,則無論士庶,每於歲首,京則京兆,外則道臣,訪問以啓,吏曹定式覆稟加資,以示予尊年之意。又命春躋書傳旨曰,堯、舜之道,堯悌gg孝悌g而已。有子曰,孝悌也者,爲仁之本歟,孝悌之道,不明,能爲國乎?世道日壞,人心日下,孝悌之道,其將泯焉,可勝痛哉?此俱由於寡昧涼德,未能以孝爲治之致,而亦豈無加勉之道乎?分付該道道臣,申之以孝悌之道,雖或一事而爲孝爲悌者,勸之勉之。其中卓異者,聞于朝廷,其不能者,誨之戒之,而終不聽誨者,亦聞朝廷,繩以不孝不悌之律。噫,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夫爲妻綱,三綱紊則九法斁矣。自我祖宗朝,刊布三綱行實,圖之以象形,書之以眞諺,使愚夫愚婦,咸使曉知,猗歟盛哉,而續錄刊行,今過幾歲,而迄未聞追錄,古人訓誡,每曰殷鑑,中人性品,俱尙最近。其令弘文館及芸閣,續錄以後,三綱中名稱表表者,各別精抄,刊印添錄。寅明曰,今於百歲人加資之敎,臣有所懷敢達,卽今朝家倚任之重臣宰臣中,或有年過八九十偏親侍奉之人,此亦自朝家,宜有別爲存問之擧矣。上曰,誰也?寅明曰,未能盡知,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之偏親,年已九十云矣。上曰,當爲食物乎?寅明曰,重臣宰臣之親,則事體與士庶自別矣。上曰,卿宰親年九十以上,自該曹,各別存問,可也。{{*|出擧條}}重協曰,政院,有疎漏者敢達,頃者外各司內摘奸時闕點者,史官單子,以政院,察處下敎,而該房承旨宋秀衡,直以罷職捧傳旨矣。追聞長興庫直長趙鳳周,以年終文書磨勘事,進往戶曹云,此則公故也。以公故闕點者,則例有分揀之道,而今此鳳周之罷職,旣非其罪,本院且失察處之道,故惶恐敢達,而本司提調趙尙絅,方入侍,下詢則可知其本事矣。上曰,內各司摘奸時,承文院官員,以回公闕點者,亦無分揀之道矣。闕點官員,雖已罷職,歲抄不遠,自當敍用,而今日朝參,左副承旨李重協,以該司一官員之闕點罷職,縷縷陳達者,事體不免煩細,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金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時,此等之啓,傳啓之中,宜乎曠蕩,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亦若上款傳啓,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支離,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曾已有諭此等之事,其何强執於今日?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此啓過中,曾已下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若上款之傳啓,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收殺何難?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措語在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殁gg籍沒g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等之啓,已諭府啓,其何强煩?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此等之啓,其亦支離,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亦曾諭,其勿更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此等之啓,其何若是相持?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巡將金遇兌,進伏階下,上問職姓名,遇兌以職姓名仰對。上曰,所懷何事?遇兌曰,臣於戊申逆變淸安爲賊藪時,臣聚義兵,以張、金兩姓人,爲先鋒矣。其後一則身死旌閭,一則未蒙恩賞,惶恐敢達。命臣曰,當呈于道臣,或上言,可也,而咫尺天陛,渠以微末之人,敢陳干恩之請,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猥屑則猥屑,而若推考,則百官,必無陳達所懷之事,勿推,可也。通禮,進前告禮畢,上遂還宮。 ==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金錫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儀節有可問事,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吏曹判書,午後來待。 ○柳萬重啓曰,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依下敎來待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則今月十九日夜,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囕,自腰以下,盡噉於兩陵外山火巢內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統制使薦望,具樹勳、元弼揆、李潚。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內,今月十九日夜,兩陵外山火巢內,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噉,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明日趁卽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副校理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今則國有大慶,快解方寸,益加留意,宜自勉勵,上款引嫌,其涉太過,爾何復辭?其速察職。 ○傳于尹容曰,副校理金尙星,原疏留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卽伏見邸報,今月初十日次對,以臣忠淸監司仍任事,榻前下敎,臣於是,驚惶訝惑,繼之以悶急也。臣夙嬰喪慼,悲哀成疾,痰火交薄,形神凜凜。此則同朝之所共憐者,抑或聖明,亦有所下燭矣。重以八年州鎭,奔走簿牒,若干精神,些少氣力,今則殆無餘地,至於藩臬之任,本非如臣者,所可僥冒,而完營僨敗,猶不知止,湖西藩務,靦然重叨,鵜梁之誚,臣實自知,周年遲回,已極慙悚,而矧且湖西之難治,有優於兩南。頃日宰臣,請送貴强臣者,明是的當之言,貴則人必畏憚,强則事必猛做,自當優優於立規模變風俗之道矣。臣,自聞筵中之有此說話,意以謂摧劣不能之人,固當及瓜而歸矣。當朝竣望之人,必將受命而來矣,末梢處分,徒使臣,居職如故,聖世難愼之方,決不當如是,委任責成之道,亦不免失着,論其地望,則臣不過常調一文官,言其稟性,則臣不過疲薾一孱漢。支耐於一年之內,牽架於事爲之間,得免大何亦云幸矣。五十四州諸守令,何以彈壓?道內許多士大夫,何以糾制?臣與宰臣少小親厚,且與之周旋於一路者,亦有月日,筵白旨意,亦足想像於言外。且伏念湖藩眷率,亦是許多年未了之案,蓋其事勢,則有掣肘之端,制置,則無順便之道故耳。雖使智者當之,酌定節目,營立制度,固不可率爾爲之,況臣本色拙澁,才識淺短,前後居官,一味袖手,僅遵前人之餘套,未有一事之料理,今雖累年在此,百慮區畫,徒爲一身回翔之榮,決無敗局改着之效。伏乞聖明,俯燭病勢之十分難强,特軫藩事之大段狼狽,亟收仍任之命,回授可堪之人,千萬幸甚,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禮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愚迷執滯,自陷大戾,而聖度涵覆,姑從末減,藩臬之際,匪罰伊榮,登對之夜,一邊施以譴黜,而一邊眷戀顧惜之意,溢於辭敎。辭退之日,又特賜引接,戒勿傷損,且伏聞舊伯之還,下問賤疾曲垂矜念,此實千古人臣之所未曾蒙。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含恩訟愆,殞結是期,第臣自在京時,得疾殊重,幾死道路,仍以輾轉沈痼,長時澌痛,一味尸素,孤負委寄,冞切兢惶,惟有犬馬之誠,長結軒墀之戀,千萬意想之外,特旨還臣於八座之列,令臣乘馹上來,臣手奉除書,且驚且惶,惝怳感激,莫省所喩。噫,聖上不知臣不肖,授臣以銓衡之長,假臣以不世之恩數,必令臣出而膺命者,蓋以臣謂可任調劑彌綸之責,而緣臣誠信未孚,器望素輕,下而起鬧於同席,上而致煩於聖慮,論臣之罪,死不足償,伊時下敎,至爲嚴截,有曰,非予負卿,卿實負予,臣自承此敎,悚懍慙悸,如針箚身,誠無顔面,復覲耿光,尙可以事過自誘,而揚揚復進,便同無故之人哉?況譴補未幾,恩召太遄,固知風雨霜露,罔非天地之至敎,而四方聽聞,其必有駭惑不平者,亦何以爲日後辜恩僨職者之戒乎?見今交印有期,還朝不遠,而抱玆危蹙之情,斷無唐突朝行之望,玆敢力疾治疏,遠籲宸極。伏願聖明,察臣愚鈍已試罔效,念臣負犯不可輕貰,亟許鐫削臣職名,屛退田里,俾得以息補黥劓,歌詠渥恩,不勝萬幸。抑臣有一二不安之端,輒忘煩猥,附陳疏末焉。向伏聞大臣以前判書尹陽來,與臣有相避,陳達於筵中,而論思之臣,以率蓄妓妾,請推而蒙允。臣於此不勝慙赧,繼之以悚蹙也。蓋臣年少時,不愼在色之戒,果有蓄妾之事,而以璿璜餘派,代口從良,幼離賤籍,則如此之類,曾不入於禁令刷還之中,而前春臺啓之發也。臣自以位在崇顯,人所指準,且係北産,不敢以非官物而晏然仍置,遂卽先他人下送,向聞其還到洛下,而亦未嘗隨來臣所矣。噫,臣以謹拙畏法之人,卒陷於豪縱違禁之科,其亦困苦不幸甚矣,而揆以國體,則亦何可憖無重責於事發之後乎?且臣伏聞前月啓覆時,上敎,以罪人張貴才文案之牴牾,特命本道,更査啓聞。又以臣狀題中,殊可快幸之語,有欠不得已之意,乃有從重推考之命。我殿下,審愼重獄,或慮有失入之患,警責愚臣,曲示其玉成之道,意甚盛也。臣雖不佞,敢不仰體,而加勉焉?第臣素知殺獄之至重,前後忝叨藩任,雖當簿書繁氄之中,其於殺獄推案,必親自取覽,反覆考閱而後,乃題未嘗一毫放過,而今此貴才之戕殺承得,情跡綻露,有若泥獸,强爲抵賴,都不成說。故臣悉拈其應問之節,可證之人,題送推官,累次盤問,則語窮理窘,始乃輸情,臣以尋常痛惋之心,信筆論題之際,自不覺辭氣之太露矣。雖然古人所謂如得其情,哀矜勿喜者,乃指其窮迫爲盜,或邂逅殺人者而言耳。如貴才之設計戕殺,極其凶慘,使無辜承得,飮恨泉壤者,取服正法,誠爲快幸,哀矜二字,終恐着不得也。且聖敎,以跡似鬪敺,案成故殺爲疑,而勸酒醉倒,恣意行凶,不翅明白,且以不犯要害爲疑,而刃刺耳孔,至澈腦後,則當不得出一聲而死,豈可謂非要害?且與人角立相鬪,則設或刃刺,應在胸脅肩背,何能高刺耳孔?以此觀之,其爲醉倒後戕殺,尤爲較然,更何疑乎?貴才素行獰凶,非但隣里之人公言,而畏懼其叔之手記,亦證其可殺。一日容息,已爲失刑,而因此更査,將延一朞之命,臣竊惜之,苟使臣,全無欽恤之念,而徒以成案爲快,則此其罪非但不容於王法,亦必難逭於陰誅,何敢以薄罰自幸,而晏然而已乎?且伏見備局關文,因吏曹判書宋寅明所達,以本道鹽貿麰,不卽輸致安興,請推兩道道臣而蒙允。此事實狀,大有不然,去八月,忠淸監司李壽沆,因朝令以本道鹽貿麰一萬餘石輸去事,移文來到,觀其措辭,以爲弊道沿邊各邑地土船,今當發送貴道,各邑所在貿麰,嚴飭整待云云。臣卽以貿麰所在邑名石數,回移該道,仍又發關該各邑,使之預爲整置,待來船卽爲裝載矣。九月末,湖營,又以節屆風高,開春卽爲運來計料之意,移文來到,而元無一言半辭請船於本道者,及至十一月之初,備局關文下來,始以本道船隻,參酌劃給,同力載運爲辭,而時則冬深風高,自湖營定以不爲輸去。臣雖欲覓給船隻,有不可得。且本道船隻,元來至少,京司上納及倭館下納穀物,每以無船愆期,而春後,則將有咸鏡、江原兩道移轉,與江都所納,合三萬累千石船運之役,勢難竝及於湖西,故以自湖西開春輸去之狀及春後船隻難於推移之由,回報備局而已。此麰之不卽移運,夫豈本道不善擧行之致乎?今者重臣,略不審察,懸斷以不欲下手,混請推考,近來藩臣之寢閣朝令,臣常病之,故凡於備局關文之下,雖或意所不愜,無不黽默奉行,今乃以朝令不行,罪臣則亦冤矣。臣以私以公,罪衊叢萃,三度推緘,荐降於兩旬之內,惟有早被譴何。方可以安微分而伸國法,竝乞亟命有司,明賜勘處焉。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頃者飭勵,不過其體,卿其勿辭上來焉。 ○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任大臣及吏曹判書、禮曹判書,來待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昨日朝參,帳殿臨御,亦移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慶喜之心,經夜愈深矣。元子氣候,夜來,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乳母當愼擇,其已定之乎?上曰,已定矣。興慶曰,以儀節間事,有來待之命,故今方入侍,請承下敎。上曰,頃以嬪宮爵號,有下敎者矣。世子、元子,冊封定號,其名雖異,而軍士守直單子,亦有可拔處矣。卽今則以嬪宮,不可循例稱之,一字加號,當趁速爲之矣。取魯曰,頃日下敎,雖未詳聞,伏見《璿源錄》,則國朝,多有嬪宮爵號矣。寅明曰,實錄考出事,曾有下敎,而因翰林不備,尙未考出矣。上曰,今則無可考之事,時原任大臣及吏禮判,會于賓廳議定爲宜,大提學,則當不參耶?興慶曰,此與徽號有異矣。上曰,雖與徽號異,而自吏曹,擬望以入則不可矣。嬪宮冊封時,例有大臣會議之事,今亦依此爲之似宜矣。取魯曰,雖臣下易名之典,尙議政府,則況此何等重事,而豈可草草爲之乎?我國事,每用前例,而旣未知前例,惟當廣考可據之例而爲之矣。上曰,前例則有德嬪,亦有粹嬪,而德嬪則冊封時定號者,今無別爲可考之事矣。寅明曰,亦有恭、懷嬪,而百歲後追上與冊封時所定,有未可知矣。至於德嬪而爲冊封時定號,與世子下世後所上之號,亦未可知,莫如考見實錄而定之矣。上曰,然則宜考出,而有考出之人乎?寅明曰,宋敎明,方帶別兼春秋而無故矣。上曰,卽爲下送,考出德嬪封爵時實錄以來後,稟定,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封爵則當使嬪宮,知其封之之意,竹冊與敎命文,當有之耶?玉印,亦當有之矣。取魯曰,封嬪時,亦有敎命文,則況於封爵之時乎?興慶曰,此宜有敎命文,旣有敎命文,則當有竹冊矣。上曰,然則當有都監矣。興慶曰,考來實錄而定上爵號,則節目,當更有稟定之事矣。寅明曰,或慮以輔養官事而有下敎,故考見謄錄,則己巳正月,元子冊封,而輔養官差出,在於八月矣。上曰,其間自當如此矣。寅明曰,輔養官差出後,則一朔,有三次入候之禮矣。取魯曰,肅廟朝前例,過五歲後爲之矣。興慶曰,節目先爲啓下,而過五歲後爲之乎?上曰,輔養官節目,則預爲講定,以待下敎,可也。取魯曰,以科事,有所仰達者矣。肅廟誕降時,則合慶爲大增廣,己巳年,則只爲增廣,而其時,大臣收議,以爲莫大之慶,不可合慶云矣。今番亦當直以增廣稟定,而辛丑年,則歲前設行初試,翌年春爲會試,己巳年,則正月定號,而其春卽爲設科矣。卽今,則式年會試,已有定日,而外議,皆以爲前例如此,式年會試,則退行秋間,慶科,以春夏間當先設行。又以爲前頭年事,有未可知,式年則次次退行無妨,慶科則決不可踰年,待秋甚不當云矣。慶科事體,與式年有異,臣民之情,又皆如此,故敢達。寅明曰,慶科,當先行,式年,則退行爲宜矣。興慶曰,慶科旣重,式年退行何妨也?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竝已爲之,而會試,非退定者耶?興慶曰,此是乙卯式年,初非退定者,而初試則前秋已設行矣。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者,亦赴於增廣耶?容曰,然矣。上曰,慶不踰年,旣有前例,其在同慶之意,不可遲緩,慶科則先爲設行,式年會試,則以七月退行,可也。取魯曰,以增廣判下乎?上曰,然矣。取魯曰,寧嬪致祭,以今月爲之事,命下,而此非時急事也。趁葬前爲之爲宜,以來月擇日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習砲,而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姑爲停止,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二十五日頒敎時,敎書,明朝大提學尹淳命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元子定號慶科,以增廣設行事,命下矣。增廣,例有圓點及講經,而近來以糜費甚多,久不設行,今亦依近例,除圓點講經,不設館試,只設兩所,而館試試取之數,分屬兩所,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奮武功臣咸恩君李森,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全州數外官屯田壹結,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取考慶尙道都事趙侹,右道各邑出米太啓本,則事目外,別出災名,稱以初不付種,擅許給災之數,至於畓五千七百五十結六十壹負七束之多,今年本道農形,旣無大段被災之事。況且初不付種,自是懶農,若非大無之歲,元無給災之規,而頃者本道左道敬差官李顯望,擅許初不付種之災,故當該敬差官推考,還實事草記,蒙允,行回本道矣。今者趙侹,又有此不稟朝廷,擅許給災之事,極爲未安,不可無懲礪之道,當該都事,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體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答曰,勿煩。 ○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慶溢八域,歡洽萬姓,無疆之洪休,實基於此矣。如臣微物,幸得須臾之毋死,覩此重暉之祥慶,鄕村奉聞,不覺舞蹈而喜,顚倒入城,擬參呼嵩之末,而顧臣見叨,以史官爲名,念臣危辱,以是任爲階,今欲進身,則不當散廁於庭班,自應簪筆於邇列,縱是造次之頃,冒其辱而處其任,實非義理之所安,左思右度,前礙後掣,反顧廉隅,逡巡徊徨,區區抃祝之誠,無地自效,瞻望雲闕,寸丹如結而已。臣之向日危怖,諒由窮隘,而恩罷未幾,敍復如舊,臣誠驚惶抑塞,莫省其所以也。蓋臣於是任,間嘗一膺,與聞史剡之末議,被薦者,卽洪昌漢,而其後靈城君朴文秀之疏,追詆前後單薦,一筆驅之於私意,直謂之非國家之史臣,其言之怕,今猶悸心,向日洪昌漢之引嫌此也。今朝家,處昌漢於應嫌之地,則於臣不可差殊觀也,而混責以薦事,豈不舛歟?臣未知昌漢之嫌,以其主單薦耶?抑以被單薦耶?由前則臣與昌漢,嫌無異同,由後則被薦者,尙以爲嫌,主薦者尤有甚焉。以此以彼,臣之不可冒當,較然明矣。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也?臣何容費辭自列?惟竢處分之明降,而玆敢歸伏私次,略控短章,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使史薦無滯,私義獲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容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旣有行公之員,則上番之不得姑降入直,例也,而下番修撰南泰良肅謝之後,不爲入直,還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該司。 ○尹容,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初試,以三月十五日推擇,啓下,而其日,乃月蝕齋戒云。當初日官之不善審察,誠爲駭然,令攸司推治,而原粘目中,以十六日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承牌入闕之後,不爲入直,又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日勢已暮,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弘文館,因上番姑降,修撰南泰良至請再牌,而泰良承牌入闕,又復出去,不爲入直,非但去就無所據,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南泰良,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前砥平縣監金應三,旣已遞付京職,還屬本院,使之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兵點考,及下番軍兵賞中日,今二十五日當爲依例設行,而親臨陳賀,相値,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歲元當春,聖化方新,臣縷息淹淹,朝暮丘壑,獨自憐悼,無復仰覩天日之光矣。本月十八日,伏蒙江都府臣,以戶曹關文奉行初四日上命,以臣猥從耆舊諸臣之後,有歲初食物題給之敎下,宣乃用米豆魚束其數十計,以恩命將之。臣聞命驚惶,下拜祇受,不勝惶懼隕越之至,念此實惟聖朝禮遇元老,貴重諸臣之例也。豈臣微陋,所敢承者?臣誠徊徨蹙踖,不知所措,雖然此亦出古昔聖王,優老惠養之意,王政所重,殿下於此,推仁施化,有是大澤,實爲聖世之盛典,非係臣一身私義耳。臣欽仰感激,拜承德意,無所敢辭,則固當叩首天門,仰謝至恩,而垂死之喘,無望自效,敢以文字,略暴一二,此尤臣之罪也。且伏念今此謬恩,顧莫非以臣忝叨非分之職,名在卿班,久未遞改,因循時日,又至經歲矣。臣若未得釋此重命終以沒地,則所以獲罪神明,貽累聖朝,爲如何哉?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所被職秩,得以素分就盡,則是實爲終始之恩,臣死且不朽,臣無任含恩感祝瞻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特敎,實由尊年,卿何過讓?卿年雖高,筋力尙强,業已知之,日且漸暖,卿其安心勿辭,幡然登途,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陳賀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百官加下批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傳于尹容曰,頒赦、百官加爲之。 ○柳萬重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大提學尹淳,卽爲牌招,敎文中赦句添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容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某罪以下宥之乎?敢稟。傳曰,雜犯死罪以下竝宥。 ○又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未承受推考傳旨,三百八十七張,自本院爻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此邦慶,宜示志喜之典,歲饌,雖已擧行,京外朝官年九十以上,士庶年百歲者,令該曹食物上下,以示尊年之意。 ○備忘記,長番內官徐景達,承傳色差下,政院知悉。 ○備忘記,洛川君縕,月城尉金漢藎,竝百官加親授。 ○備忘記,長番內官李仁栽,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竝百官加親授。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權爀爲吏曹佐郞,宋成明爲右參贊,趙顯命爲同經筵,權定性爲司議,崔周慶爲典牲主簿,文德謙爲直講,朴守謹爲禮曹正郞,申埜爲長興直長,李彦煥爲英陵參奉,閔禕爲繕工假監役,黃旻爲山陰縣監,李益焌爲砥平縣監,李碩臣爲忠淸都事,金極齡爲黃海都事,洛川君縕,今加崇憲,月城尉金漢藎,今加資義,長番內官李仁栽,今加崇祿,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正萬付副護軍。 ○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出使,代以金尙迪爲之。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在外頒赦時,例有別歲抄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依例擧行。 ○又以吏曹言啓曰,別歲抄書入事,命下矣。准期不敍、災傷罷黜、褒貶居中、居下,竝書入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尹容,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而今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下番將未免闕直,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傳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各該司事,命下矣。依世子宮供上例,各樣物種封進事,分付各該司,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旣已出肅,參賀之後,謂以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原疏纔已捧入矣。此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弘文館草記,則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此與在直而徑出者,有間,禁推傳旨,雖不得捧入,而下番,將未免闕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金䆃,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尹東衡在外,正言臣鄭亨復奉命在外,只有司諫臣趙漢緯,獻納臣徐命珩,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中外大小臣僚耆老軍民閑良人等書,王若曰,震維久虛,方切含生之望,离景重曜,載欣錫羡之休。旣先正名,詎緩敷誥,念予寡德,履運多艱。以眇爾一身,獨奉宗祧之重,每怵焉四顧,深懷繼嗣之憂。家國孤危,凜群情之靡繫,春秋晼晩,懼先統之無傳。迨十年閉銅龍之餘,幸一日叶禖燕之吉。蓋存亡興衰之判,迫於斯須,賴天地社稷之靈,錫此祚胤。三宗之血脈復續,予有拜廟之顔,八域之癃跛皆興,邦回綴旒之勢。玆循盈庭之懽籲,卽擧主器之嘉儀。接以大牢,戴經之彝章可稽,育于中壼,明德之故事是遵。遂名加於元良,寔奮若屠維之嗣慶,又文告於太寢,繄祖功宗德之延庥。宜飾以貞之祥符,庸均作解之霈澤。自本月二十五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敺罵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魘魅蠱毒,關係國家綱常,贓汚强竊盜外,雜犯死罪以下徒流付處安置充軍。已至配所,未至配所,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在官者,各加一資,資窮者,代加。於戲,式至今而根基永固,尙撫往而感喜交竝。燕翼之謨冞深,思盡道於蒙養,鵬飛之諭非偶,庶圖新於泰來。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大提學尹淳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仁政殿。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別兼春秋李宗白,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別兼春秋宋敎明,伏於右。上御宣政殿,侍臣先四拜,上,具遠游冠絳紗袍,由仁化門,出御仁政殿。侍衛儀仗如常儀,百官四拜,引儀至前,告右議政金興慶等陳賀文後,引儀退出。百官四拜,右承旨柳萬重,至前請宣敎,應敎金若魯立東階上,讀頒敎文訖,百官四拜,三次山呼。又四拜,引儀奉箋文函至前,告禮曹所上各箋文,校理金尙星至前讀,右議政金興慶等上箋文訖,通禮告禮畢,上還宮。 ==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二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亦已蒙放,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京畿水使韓範錫引見。 ○下直,京畿水使韓範錫。 ○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極爲不安,只推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吏兵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居中、居下者,亦爲蕩滌,而有刀擦三處,知悉,京外放未放中,京放者,卽爲擧行,外放者,卽爲分付于各其配所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今此兩銓別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事,命下矣。罷職及準期不敍,職牒還授之類,當爲敍用,削奪官爵,削去仕版,削職,永勿除職,收職牒,被謫蒙放,禁錮之類,則皆當以職牒還給捧傳旨,而旣有竝命蕩滌之敎,亦以敍用,一體捧傳旨乎?敢稟。傳曰,依此擧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咸鏡北道科場,評事例爲主試,而北評事今方有闕,今此慶科,設場期迫,若不卽爲差送,則實有不及之慮。北評事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不多日內,催促發送,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權爀爲北評事。 ○柳萬重,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親臨受賀,實是宗社莫大之慶禮。雖跛躄癃殘之人,莫不奔走蹈舞,以伸抃歡之忱,身在宗戚之列者,其所欣躍攢祝之誠,宜先他人,而尙多有不參者,誠極駭然,不可無規責之道。除衆所共知篤老實病,初授職外,不參人員,令宗親府,一一査査,以爲入啓罷職之地,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一日朝參入侍時,傳曰,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命下矣。京囚,則觀其情犯,放未放秩稟秩,區別書入,而諸道編配罪人,則其數至於一千一百四十餘名之多,文書極其浩繁,一二日內,勢難修整,待其修正,追後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卽爲擧行。 ○又啓曰,卽伏見慶尙監司金在魯,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餉穀擅分査覈啓本,則旣已着署連幅處,亦皆踏印,而末端年月上,獨不踏印,此雖出於偶未照察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新生元子阿只氏,藏胎事,依前擧行,而取考本監所上胎峯謄錄,則去萬曆甲辰,天啓甲子等年,各道各邑,看審擇定矣。百餘年之內,幾盡擇用,其或餘存處,則年久之後,未知其無故與否,康熙庚午年分,更爲看審,則曾前所定處,或爲沙汰衝破,巒頭破碎,形體變換。故更爲擇占可合九處,而厥後亦已擇用,只有二處,而忠淸道德山地子坐午向之原,元體極甚殘微,江原道春川地子坐午向之原,穴有古塚痕跡。故以此懸載於謄錄中,而他無備三望擬入處,斯速發遣本監相地官,一邊餘存兩處改看審。且於兩道各邑,可合處,廣求擇定,以爲及期定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永興府使李潚,資本庸鄙,年且衰耗,到任以後,漫不省事,大小政令,一委下吏,至有偸踏印信,僞造文書,作弊於隣邑者,重以侵漁肥己,駄載交路,田賦多隱,敬差督過,北來之人,無不嗤罵。請永興府使李潚,罷職不敍。綾州牧使尹東卨,本以鄙瑣之流,逐勢換面,諂事求容,前後踐歷,罔非濫越,及授本任,專事貪饕,政委下吏,民受其害。請綾州牧使尹東卨,罷職。刑曹佐郞尹大柱,性本愚悖,全沒行檢,曾爲齋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村舍,曠直潛往,盤盂零瑣之物,無不裹送,人多傳說,爲之駭憤,如此之人,不可置之於蔭路淸選。請刑曹佐郞尹大柱,汰去。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忠原一事,遠近傳播,辭說狼藉,雖經査按,尙有餘謗,頃者臺職之檢擧,已駭物情,今玆廟薦之陞擢,尤咈公議。請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改差,會寧,以北路要鎭,爲任最重。新除授府使李重新,本無才能,善事發身,荐經南閫,販貿於耽羅,載輸於當路,節次陞遷,至授見職。況且年衰憒眊,尤不堪任,使邊上牧禦之責,不可付之此人。請新除授會寧府使李重新改差。永興府使李潚,昏不省事,吏緣爲奸,偸印僞牌,徵賂作弊者,見捉於隣邑,至有定査官推覈之擧,而道臣曲加庇護,只將僞造人,決配而已。李潚昏眊不察之失,置而不論,且以田政之差錯,都事欲爲狀聞,則游辭救解,惟恐其或傷,嚴明黜陟,澄淸方岳之道,決不當若是。請咸鏡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四件事,依啓。尹大柱事,往者齋郞,雖有微事,蕩滌之時,其何括駁?不允。鄭益河事,旣已白脫,其涉太過,而旣斥之後,灣府豈曠?依啓。 ○金錫一,又啓曰,臣以草草數啓,苟塞一日之責,伏承聖批,或允而或否。尹大柱事,則斥之以括駁,鄭益河事,則諭之以太過,臣誠瞿然慙惑,不知所以自措也。夫士夫持身,莫大於行檢,於此而或有不謹,則輒爲淸議之所疵點,尹大柱之身爲寢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是果無害於檢身之道乎?三曹是蔭路淸選,不比庶司冗職,則臣之請其汰改,是果强爲括索,故欲駁論乎?國家典憲,最嚴於贓汚,鄭益河許多不韙之目,雖未知盡如言者之說,而苟使益河,淸苦律身,廉約居官,無一毫可以指摘者,則誰敢以此等垢膩,白地加衊哉?向來査狀之多不足憑信,人皆言之。又況昨年李裕身疏更出之後,諫臣至以覆査發啓,蒙允,而筵臣,奏達還寢,則浮議之漫漫,固自若也。殿下雖謂之白脫,益河一身,尙在疑似黯昧之中矣。牽復舊踐,猶致物情之不平,況廟堂剡擧,超資越序,待之如有功能無謗毁之人,朝家用舍,豈不倒置之甚乎?殿下不鄙臣之不肖,置之耳目之列,臣有見聞,不敢不悉陳,而反降太過之敎,顯示未安之意,雖賜勉從,不以爲可,至於一蔭官之澄汰,本非可以靳固者,而多費辭敎,不爲開納,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天佑吾東,聖嗣誕降,慶溢宗社,歡洽神人,仍念臣頃蒙例罷之恩,遂作省覲之行,路中伏聞賀儀涓吉,欣抃之極,不敢淹滯,竭蹶登程昨纔入城,而兼史新有除命,馹召又復虛枉矣。驚惶震惕,莫省攸措,臣之情勢,固不當一日自居於見職,而邦慶無前,庭賀在卽,親臨寶座,百僚駿奔,區區廉義,有不暇顧,遂敢冒沒出肅,獲近日月之光,少伸頌蹈之悃,而夤緣事會,淟涊蹲據,決無是理,夫朝家之差出別兼,蓋所以爲薦事也。曾前敗薦者之不敢復當焚香,亦所以嚴館規也。臣之年前僨事,不但通朝之所共知,抑亦聖明之所俯燭,則固不宜檢擬於是任,而今乃不問情勢之如何,屢煩付職,視若無故者,實莫曉其所以也。且臣伏聞頃日診筵,重臣,以臣情勢,蓋與李鼎輔等,無甚異同仰達云。李鼎輔諸人,方在削職之科,情地之難安,彼此惟同,而一則歸之於敗薦,一則責之以完剡,臣雖無恥,豈敢晏然冒當,自喪一己之素守,重壞流來之館例乎?玆敢悉暴肝膈之懇,仰請鞶帶之恩,退出禁門,以竢嚴命,進退郞當擧措顚倒,循省悚恧,尤無所容,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別兼春秋之任,仍治臣任情行止之罪,以存館規,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參議趙翼命疏曰,伏以天祐我東,元良誕降,實慰臣庶積歲顒望之心,實基宗社萬祀靈長之業,朝野歡聳,跛躄蹈舞,臣於此際,伏奉騎省除旨,不敢以積久屛蟄之蹤,自阻於嵩呼之列,擔曳病軀,自鄕上來,出肅恩命,入參侍衛,以少伸犬馬之誠,而第臣私義,竊有所萬萬難安者,臣於向年,嶺邑瓜遞後,三載拘由,與世相忘,臣名之不掛政眼,蓋亦六七年所矣。退守丘壑,分甘廢棄,頃者承宣之望出也。臣自視若前生事,無怪乎有礙於政官之目,而其所目之,以久廢者,有若曾有所坐枳者然,言之者,雖或出於不審,當之者,豈不怵惕而困阸乎?臣之難安之端,不特此也。前冬東堂考官望備擬之際,臣名亦入於多人枳塞之中,伊時見枳之人,亦因此而遞職,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乎?且念臣夙嬰奇疾,已成癃廢,通籍三十餘年,在朝從宦,未滿數載,此實通朝之所知。噫,病已深矣,身宜退矣。通塞與奪,都是臣身外事,臣以此情病,豈堪廁跡於班行?而只緣賀日隔宵,疏籲無路,一日冒居,沒身羞愧。噫,臣久違京輦,復近耿光,斯豈非此生之至願?而情危病痼,望絶蹲據,玆敢略將危懇,仰塵於黈纊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垂矜察,卽許遞免,俾臣得以優遊田野,以卒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䆃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陰騭我東方,聖嗣誕降,縟儀已擧,此實億萬年無疆之休,臣猥隨侍從之列,獲參抃賀之禮,懽欣頌祝之忱,殆不可以形言。第臣情勢之悶蹙,蹤跡之卼臲,有不敢夤緣倖會,因仍蹲冒者,夫臺閣之職,何等淸選,言責之地,何等重任,苟非見識通透,言議直諒者,莫宜居之,如臣駑鈍巽軟,雖冗官散職,尙懼其不稱,則況官以諫爲名,而恬然冒據,以玷淸朝之妙選哉?且臣年前待罪騎郞也。慘被兪最基醜詆,一疏再疏,僇辱備至,論貶爲人,至請澄汰,則士夫之羞辱,孰甚於此?今不欲追提於時月旣久之後,有若與彼呶辨者,而自念臣,無事而得謗如此,況於有事乎?微官而見忤如此,則況於顯職乎?推此一事,而頭腦可知,則行身處世,固已至難,而至若淸塗華貫,尤非夢寐之所敢到者也。故自承除命以來,驚惶震惕,莫知自處者,豈但以人器之萬不稱似而已?噫,省署之宜施澄汰者,置諸臺閣,則其濫叨尤甚矣。郞僚之亦被猜疑者,任之言責,則其顚敗必倍矣。今若貪冒榮寵,不顧前後,只以趨承爲職分,則是特忘廉喪恥之一鄙夫耳。堂堂聖明之朝,將安用如此人哉?未署之臺,路絶陳籲,累朔虛帶,一味惶蹙,今始露章自列,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以重臺選,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卿賀章,深嘉老臣之心,拜獻之誠,受與元嗣,而附陳勉戒,予意若此,當益加留意矣。 ○傳于柳萬重曰,朴泰恒原疏留中。 ○敎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韓範錫書,王若曰,作關防於一隅,爲任最重,專統禦於三路,得人尤難。玆審選掄,用加寵簡。顧玆喬桐之重鎭,實是海防之要衝。地近京室,河山壯襟帶之形,潮通沁都,表裏作唇齒之勢。若統營之節制,摠兩道湖西、南之師,以永鎭之規模,兼京畿兵水使之任。故選帥每重於他閫,苟非其人,曷副於軍情。惟比年穡事之荐凶,島民殆盡。況今日督帥之數,易邑弊莫蘇。予甚憂之,誰可任者。惟卿,竹箭令譽,笠轂奇才。北探燕情,獨乘遼塞之傳,南通漢信,曾隨博望之槎。肆內外職任之遍經,而前後績庸之俱著。侈褒賞於按島之日,貳秩超資,著誠節於授郡之時,單騎赴賊。惟其籌略之屢試,所以倚任之益專。玆授卿以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卿其撫恤兵民,俾適寬猛之道,整理器械,毋忽綢繆之方。三邊刁斗息百年,莫云昇平無事,一日颿風踔千里,須戒倉卒有虞。益勤峙糧鍊卒之規,常若臨陣對敵之日。於戲,御荊門之戰艦,實藉岑彭之才猷。蠲晉陽之繭絲,宜追尹鐸之寬恤。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健基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京畿水使引見時,京畿水使韓範錫,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範錫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此則畿輔重任也。下去後,凡事着意爲之,可也。範錫曰,聖敎丁寧,臣雖駑鈍,心力所及處,則敢不限死爲之乎?上問所懷,範錫曰,臣於本營事,雖有所聞,而百聞不如一見,旣無的知者,則何敢以某事仰達乎?但朝家之恃舟師者,惟此一處,而槪聞船具什物,極爲疎闊。且生聚敎訓,爲軍務第一,而十二諸島,皆屬江華,而水營則本島外,無他一島之見屬者矣。擇其有勇力者,充定射砲手及能櫓軍,而本島民戶,不過爲一千七百餘,男丁亦不過三千餘,而舟師爲二千餘名,陸卒爲七百餘名,閑丁搜括無路,稚兒編於軍伍,而一家三四丁,皆入其中,將來實無保存之勢,以此而何以生聚,何以敎訓乎?工曹參判李瑜,曾按沁都,臣於歷辭時,與之酬酢,則其言,誠有所見矣。望日島,於喬桐爲數三十里,而在於西邊,瞭望海洋之道,此島甚緊,置一鎭將,而敎養居民,屬於喬桐,則着實於軍務機宜,故欲狀聞變通,而遭臺彈未果云矣。水營處於漢陽水口,互作唇齒之形,此處凡事完備,然後可爲他日得力之道,若得數島而有所管屬,則實合於養兵機務矣。臣於下去後,周見海防便否,詳察民情去就,而狀聞爲計矣。上曰,若狀聞,則當令廟堂,稟處矣。命臣曰,喬桐,與江華對處,其爲海防甚緊重,而舟師與所率軍兵,比他沿海營門,極爲疲弊,韓範錫所達是矣。往見形便而狀聞,則自朝家,宜有各別採施之道矣。上曰,然矣。喬桐地方甚少耶?命臣曰,地方東西爲二十餘里,甚是小島也。範錫曰,竝田畓而爲一千二百餘結,地方之狹少,據此可知矣。命臣請宣別諭,仍宣諭,範錫,起伏退坐,中官以弓矢賜物傳與,範錫起受先退,上命命臣,書傳旨曰,赦者,小人之幸也。每於歲抄,靳惜付標,方當大赦,宜示曠蕩之典,歲抄放未放,脫其常規,快示蕩滌之意,而其況時象尤皆混滌,以放未放中,朴長潤、申處洙,歲抄中,李亮臣、李大源之類,觀之,庶可知之乎予意矣。其中亦且有深意,垂裕後昆,帝王大法,豈可時象相互可否者,留諸歲抄,遺乎後昆?今者國有大慶,閱歲抑菀之方寸,雖已快解,其於日夕,猶有惓惓者,乃乎時象,予旣不以此欲爲遺後,則諸臣豈可以留此心待後日乎?曾於前席與朝參,略諭諸大臣,而其猶弸中,更示勉戒之意,咨爾大小群工,謂今日乎一初,革舊習而勵新,精白一心,同寅協恭,固我邦本,福我元嗣,予旣有他日拜列祖之顔,諸臣,亦有他日見祖先之面,則上下豈不美乎?今者此諭,乃實由中,咸須知悉,欽體此意。又命書傳旨曰,歲抄中,尹鳳朝雖已點下,今旣特諭,欺我諸臣,尹鳳朝頃年之事,頗欠謹愼,甘心時象,授其職牒,其何靳乎?其令該曹,給其職牒,放未放稟單中,李光績,遺漏付標,亦爲放送事分付該府。又命書傳旨曰,旣下特諭,今不提諭戊申逆亂由何而起,自古此等事,玉石難分,尤況戊申,予雖自曰深察,一人之明未廣,衆人之疑迭攻,可放者,猶在酌處,酌處者,猶在囹圄,其他似忠似逆,居中黑白者,難以悉記,爲朝鮮之臣子,其在乎忠逆之間,而其心鬱乎?否乎?顧此靑丘,抑鬱居半,觀此氣象,疑阻爲事,此等群心,此等氣象,得保今日,亦云幸矣。今若欲祚我邦家,先脫此習,而頃於朝參,略示微意,而謄傳故紙,相難擔當,此等風習,往牒亦有乎?咨爾耳目之臣,尤體耳目之義,耳聞欲聰,目視欲明,與世混淆,各相退縮,聰乎?明乎?體我曠蕩之意,宜革循套之習。諸臣以次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申弼夏,昌寧縣監洪允輔。 ○元子誕生七日,大殿、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雪霏微,寒意稍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柳萬重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陳疏入啓,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不進,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任珽以親病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而修撰南泰良,疏批未下,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傳旨未下,應敎金若魯陳疏,入啓。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錫一,昨日引避退待,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陳疏入啓及在外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韓翼謩,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金廷潤,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七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親行矣。 ○備忘記,元子宮捲草前,待令醫官許信、崔周慶。次知內官高鳳獻,竝加資,元子宮次知內官李仁栽,待令醫官權聖徵,各熟馬一匹面給,奏時官玄一億、趙裕徵,竝相當職除授,擇日官池道溟、朴泰崇,各兒馬一匹賜給。 ○備忘記,差備內官朴思文,半熟馬一匹賜給,醫女仙玉、燕珍,竝從願免賤,別監內醫院下人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平安監司狀啓,則所謂柳監司,卽全羅監司柳復明云,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各道定配罪人赦單子中,長淵府白翎鎭、羅煣,南海縣權世長,珍島郡黃再徵,巨濟府崔鳳禧,竝出陸。長興縣睦聖履,泗川縣黃澤,德原府再曅,陽德縣再暹,竝量移。平昌郡宋楷,信川郡宋重弘,鐵山府李聖至,恩津縣朴師孟,大興郡沈得行,河東府李亮濟,咸從府甘德,靈光郡法聖鎭,鄭暘賓等,竝減等事,付標,啓下矣。羅煣慶尙道尙州牧,權世長慶尙道咸昌縣,黃再徵全羅道礪山府,崔鳳禧慶尙道知禮縣,竝出陸。睦聖履忠淸道忠原縣,黃澤忠淸道恩津縣,再曅忠淸道德山縣,再暹忠淸道大興郡,竝量移,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而宋楷、宋重弘、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李亮濟、甘德、鄭暘賓等,因其邑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天祚我東,元嗣誕生,神人有托,宗社無憂,婦孺跛躄,亦莫不奔走相慶。日昨賀班,猥隨百僚之後,仰瞻八彩敷腴,俯聆群誦沸騰,欣欣愉快,非復曩日氣象,區區蹈舞之私,容有其極?念臣旣肅恩命,非久將辭陛,而父母墳山,在於京畿南陽地,今當遠出,勢將曠廢省掃,衷私所迫,不得不冒控短籲。伏乞聖明,俯垂矜諒,特許往返,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皇穹眷佑,元子誕降,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喑聾跛躄,亦莫不歡欣鼓舞,而臣幸少須臾無死,獲覩斯慶,頌禱之忱,曷勝云諭?臣待罪歸厚署提擧,已有年所,衰耄昏瞶,凡事不能照管,此固臣當遞之義,而至於柩材之絶貴,蓋由於監司之嚴禁,貢價之太廉,臣於前疏,固已備陳,今不必更煩,而臺啓重發,至請譴罷,臣於是,只自悚恧而已。寧嬪喪出後,庫儲私儲,陸續進排,不啻十餘部,而輒皆見退,自至於日期差過,此豈獨該署不善輸送之致?而臺論崢嶸,呵責不已,臣雖無似,豈可呶呶辨爭爲哉?只以墓木已拱之後,貪戀官秩,遲徊淟涊,終遭此狼狽,此爲可媿,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罷臣提擧之任,以伸臺議,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國本有托,欣喜曷諭?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焉。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皇天祖宗,格感我聖上對越之誠,仁孝之德,誕錫聖嗣,啓我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惟今日此慶,蓋千古往牒,所罕有者,斯誠再造之期,一初之會也。歡忭舞蹈,特歇後語耳,何足諭八域群生之至喜也哉?疲癃如臣,幸自下邑,猥蒙恩召,獲參於大庭嵩呼之列,私心快愉,實切少須臾無死之願。第臣所叨,卽世所稱都御史之職也。何等地望,何等重任,而緣臣衰劣疲軟,言議不能見孚於諸僚,終不免依違苟且之歸,愧忸靡容,方切內訟。昨又伏讀聖敎,尤不覺惶汗之被面也。噫,臣撫躬環顧,百無一能,誤蒙拂拭之恩,寵之以宰秩,托之以耳目,而臣實無狀,孤負至此,臣罪自知,萬殞猶輕。且臣有見輕同僚之失,不得不首實自劾,蓋兩司長官,旣與下僚,行相會禮,則僚員之有欲論事者,必就長官,商確構草而後,乃敢詣臺,自是古規,而近或有簡通之謬例,亦未嘗有不待可否,徑自傳啓者矣。再昨,臣與兩僚,相會於朝房,仍議舊啓停否,未及歸一,而陳賀時刻已迫,故罷坐而入,各就班次矣。昨朝持平臣金錫一,詣臺之路,歷過臣,復提舊啓事,雖與臣初意緯繣,拘於事勢,不得不勉從,至於許多新啓,了不見於辭色,及其詣臺,汲汲起草,旋卽傳啓,晩後簡通,聊以塞責,臣未知同僚,緣何故而不顧體例,忙迫若是,朝旣相對而不言,晩又發簡而姑遲,有若迷藏戲劇者,何也?緣臣孱劣,自取輕侮,遂令三百年舊規,一朝壞虧,良可慨惋,念臣白首殘年,濫據風憲之長,適値邦有大慶之日,不能進一嘉言善猷,以贊我聖上裕後昆迓景命之謨,乃反與年少同僚,較絜區區體例,有臣如此,將焉用哉?臣本當就臺自列,而新啓中,有一親嫌,不敢循例引避,乃以短章,仰溷天聽,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以爲疲劣不職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天佑我邦家,元良誕生,縟儀載擧,臣民慶抃,曷有其極?臣之蹤地,雖極臲卼,出參賀班,少伸欣躍之悃,誠非不切,而職當秉筆入侍,則與只參庭班者有異,揆以去就之義,終有所不可,不免坐違召命,以致幽縶圜土,臣之罪戾,轉益深重,誅罰之加,泥首以竢,不意大霈之下,混被恩宥,職名如舊,嚴召復降,臣誠惝怳震惕,罔知攸措也。臣之情地,如有一分可强者,則何可每每撕捱,故犯慢蹇之誅哉?誠以罪釁至大,不敢以近臣自處,重貽朝廷之羞辱故也。臣之前疏,備陳此情實,旣經睿覽,則今不必架疊,而若其難進之義則終始如一,豈於數日之間,忽變其所守哉?抑臣於情勢之外,且有不可冒進者,翰苑舊規,右位未嘗替當下位之職,故下位,雖實有情病,陳疏徑出,爲右位者,以獲罪爲期而不肯入直,今者別兼春秋臣李宗白,以年前薦事引嫌,乍入旋出,而此與回薦見沮者有異,故李周鎭,以同事之人,其後復當薦剡,何獨於宗白,有可引之嫌乎?臣之位次,最居諸僚之右,今若迫於嚴命,替當其職,則是三百年流來館規,至臣而隳廢無餘矣。臣雖疲劣,其肯爲此乎?言其情勢,旣如彼,論以館規又如此,此臣所以終始辭避,不以累瀆爲嫌者也。謹隨天牌,來詣禁扃之外,陳章自列,仍卽退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治臣之罪,以安賤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翰薦。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天佑宗祊,元良誕降,縟儀已擧,擧國同慶,臣以從班舊物,其所欣忭,曷有旣哉?臣於史職,以單薦被斥,與洪昌漢,少無異同,其不可抗顔復冒之狀,前疏已悉。而國有大慶,賀禮隔日,則一謝恩命,隨參賀班,少伸區區之忱,分義當然,而不幸落傷之臂,尙今刺痛,不得運用。明廷拜跪之禮,萬無成樣之望,竟犯違慢之科,自速置對之擧,泥首犴狴,恭竢嚴誅,大霈之下,混蒙恩宥,職名依舊,天牌又降,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益切惶悚,無地自容,臣不能謹身,自取殘疾。上而不能與邦家之盛禮,下而不能全父母之遺體,其不忠不孝之罪,固無所逃,撫躬自悼,寧欲無生,顧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喉司諸臣,孰不聞知?而只以事係煩瑣,不敢煩稟,循例請牌,臣於此,益不勝迫隘悶蹙,螻蟻微悃,末由陳暴,又復擔舁病軀,忍死隨牌,冒陳私懇,徑歸私次。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俾尋生路,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批答上同}}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天佑東方,國有大慶,八域含生,擧切歡忭,殿下特推咸休之意,肆庸大霈之典,昨下備忘,辭敎丁寧,凡在臣隣,孰不莊誦欣踊?而若其罪關惡逆,負犯甚重之類,斷不可因赦而輕議容貸,此古人所謂以啓小人之幸者也。況臺啓之體,尤嚴,有積歲爭執而不可停者,有稍費日月而可停者,酌其輕重,間或收殺,不害爲一道。而至於尹邃之啓,則初旣緊出於賊招,與賊河有翼,聚會之跡,渠亦不能掩諱,而徑先酌處,王章未施,兪音久靳,輿情益鬱,此啓之可爭不可停,人孰不知?只以殿下於尹㝚,强施寬典,遽弛堤坊,故顧惜之心漸生,容護之議益肆,及至今日,乘時擅停,略無忌憚,若此不已,亂臣賊子,將何所懲畏哉?世道至此,良可寒心,停論臺官,宜加譴罪,伏願聖明,亟賜處分焉,臣無任惶恐之地。答曰,省疏具悉。特諭纔下,其猶若此,群僚之心,可見此等處,頃日奬爾,自知過矣。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直中,得接家信,老母痰病,自夜挾感復發,咳喘陡劇,有進輒吐,氣息綿綴,半日之內,至於數次昏窒。臣自聞此報,心神驚擾,不能自定,急於歸省,徑出禁扃。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擅離職次之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上天眷佑,聖嗣誕降,定號元良,頒慶八路,此實宗廟社稷億萬年無疆之福,一國生靈,顒望祈祝之餘,其歡欣鼓舞,當復如何?臣幸於斯時,身在近班,獲覩稱慶之禮,嵩呼大庭,神人悅豫,退出歸家,心意充滿,從今以後,雖廢伏田野,亦無所恨矣。仍竊惟念臣,以罪累之餘,分甘終廢,而日昨冒出,只爲一參賀禮,少伸歡忭之忱,賀禮旣過,卽臣退守本分之日,玆敢祇隨再牌,仰瀝微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警具僚焉。且臣於日昨,本館草記喉院請推之啓,竊有所駭惑不自曉者,今於辭疏之末,不得不略陳委折焉。念臣本意,只欲出參賀班,則一日在職陳賀,後自處,固知於義無害,而所以不敢者,抑有由焉。臣之前冬,倉卒一出,徒知分義之可畏,罔恤廉隅之至重,其時推移,無路冒沒,仍直慙惶忸蹙,達夜不得眠,至今追思,愧悔積中,自玆以來,意思忽忽,常有去就一錯。慙見古人之意,誠不自揆,竊自期決不重入於金華一步地,方當國有大慶之日,歡欣在心,自不覺身赴闕庭,而若欲復直館中,則反顧初心,有靦顔面。且本館故事,上番姑降之時,下番雖有承牌肅命者,而或以疾病,或以情勢,不入直而還歸者,前例俱在,故臣敢據已行之例,還爲退出矣。在直儒臣,不相諒恕,猝呈草記,更請牌召,夫館直完備,一日再牌,實是前所未有之事,臣若初牌入直則已,再請牌而竭蹶趨直,則是正受其驅迫,臣雖庸駑,肯爲是哉?噫,同官爲僚,有兄弟之義,有志則成就之,有過則掩覆之,古道正自如此,夫豈有尋事廝抄之理?而緣臣無狀,便不以僚寀相處,內自慙愧,何可尤人?至於昨日諸僚之空堂盡出,强稱闕直,則此又是何等館規,而無前之擧,恐不可乘快創造,以啓日後之紛紛也。雖然此皆要是一館往復,所爭者館規,臣固無深辨之意,而若乃喉院之啓,則實是萬萬意外,臣於伊日,雖承牌退歸,旣不入省記,便不是徑出,則本館番次,於政院,有何干涉?而替當請推,擧措可笑。且所謂去就無所據之說,正是一句好彈駁,臣之去就,果無據則,承宣之筵奏疏劾,夫孰曰不可?而至於登諸啓辭,則自古喉院,請推之啓,曷嘗見有如此句語耶?其被人牽動,無所主張,固足深憫,而又其所遇者,臣故敢如此開口,世道至此,可謂太息,臣豈可與之較絜,以益傍人之嗤笑也哉?雖然喉院論劾,至擧去就,則一時淸議,凜然可見,使臣雖無本來情勢,決不可晏然仍冒,以傷一身之廉隅,玆敢復此自列,亦願殿下亟賜處分,使臣得以退靖私義,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所爲嫌,已涉太過,則今又撕捱,尤無義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韓翼謩疏曰,伏以神天陰騭,廟社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於七八載臣民顒望之餘,自此三百年宗器,永有所主,千萬姓民心,大有所係,恭惟殿下,臨御寶位,一紀于玆,始有此莫盛莫大之吉慶,上而承東朝之歡色,下以慰八域之厚望,聖心之嘉豫欣怳,固當如何?一邦含生,罔不鼓舞抃躍,黃童白叟,擧皆失喜噎嘔,咸曰吾君有子,宗社無疆,猗歟休哉。如臣微末,亦於是時,跡忝臺憲,身廁呼嵩之賀列,目覩無前之盛擧,區區慶抃之忱,寧有涯量?凡歡慶之極,自有戒懼之心,旣有戒懼之心,自切規祝之悃,固人情也。今當莫大之慶,敢效仰勉之語,惟殿下留察焉。嗚呼,七八年以來,上自大僚,下至庶官,臨食發嘆,當寢忘寐,雖愚夫愚婦,至無識者,一辭咨嗟者,顧爲何事耶?所恃者,惟是仁厚有如殿下,明睿有如殿下,而惟天惟祖宗,決無有恝然之理,故每以是不但自慰於私心,蓋將取必於天矣。何幸此理靡忒,元良誕降,惟天惟祖宗,果然降監,而垂佑,萬億年無疆之業,實基於此矣。殿下其可不益懋聖德,敬迓天休乎?卽今新正,三陽回泰,而矧玆大慶,適當是時,今日卽我殿下一新之政也。臣之所願於殿下者,繼自今凡於治心修己之工,發政施令之際,必也新而又新,誠之又誠。懋聖學,則必思體念而服行,毋徒應文而備數。做蕩平,則必思建極而明好惡,以通一世之是非,無徒兩邊之對互。開言路,則必思培養之道,無爲摧折之擧。愼賞罰,則必思褒忠而伸枉,無爲保奸而容慝。恤民隱,則必思約損振刷之道,無爲煦呴牽架之政,無論細大,一切言動事爲之間,必祛姑息苟且之意,務爲宏遠久大之規,克體維新之天道,承藉滋至之休慶,誠如是,則豈但一時臣民之幸?將爲燕翼萬代之式,惟殿下念之哉。嗚呼,天下萬事,孰有大於保養元良者乎?《書》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先儒釋之曰,人自初生保養,乃可全其善。今我元良,方在襁褓中,敎養之道,宜若無所施,而古人有胎敎者,子之在胎,猶可施敎,則矧已載生而載育乎?然則古者,太子生,敎以禮者,必有其道而書之垂訓,非偶然矣。蓋人之初生,固蒙蒙然耳。然旣有耳目之官而外開,自然心志之靈內感,知覺日而漸慧,運動日以漸勝,雖以醫家日限言之,三日七日之間,亦有迥異而不同者矣。旣有感發長進之理,則其所感之事,不可不愼,臣謂椎{{!|𤍜|⿰火參}}去濕之間,進乳約襁之事,無非有正道,不可忽慢,而至若阿保之人,尤宜愼簡。《記》曰,必求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爲子師,子師者,卽乳母也。夫乳母之於子,有肖似之理,以其乳哺之所養,性氣之相習故也。其不可不愼簡,有如此者矣。臣愚衷所發,輒此煩絮,其事雖細,所關則大,惟殿下察納焉。昨日本府五啓之俱停,不識其何謂也。邦有大慶,霈澤旁流,小小罪犯關係未甚之類,不害其咸囿於曠蕩之典,而古人猶謂之小人之幸,其慮之也亦深矣。矧夫鞫囚之所犯,勿論其淺深,均是緊出逆招,閱歲爭執者,則國論之嚴,此焉可知。雖殿下,欲有酌處,亦宜詢之廟堂三司,覆難可否而後方可出入之矣,是豈一臺官,率意徑停者哉?隄防之漸弛,未必不由於此,臣竊駭歎也。停啓臺臣,不可無責罰也。念臣至愚極陋,百無肖似,初無有片善寸長,可以需時用而應世務者,語其見識,則自少荒嬉,都無省解,以其言議,則賦性昏愚,全不別白,特流俗之一措大耳。重以卄年貞疾,自分病廢,望絶當世,而前歲科名,蓋云僥倖,只緣國家用人,專責之科目,故雖以如臣者,猥在收檢之中,向者姓名,誤登翰剡,幸賴世有公議,得免玷誤名器,因此輾轉,坐邀誤恩,特命陞下士之列,臣心之感惶愧懼,迄玆冞深。前冬郞署之命,適奉於在鄕之日,雖卽變通,繼而有柏府之恩除,千思萬量,冒出無望,兩日再違,幸蒙薄罷,至今追惟,尙且震懍,不自意恩罷未數月,遽勤收敍之命,收敍纔數十日,復奉牽復之命,除書馹召,聯翩遠辱於鄕廬病伏之中,臣聞命震惶,不敢久淹,歸伏私次,亦有日焉。病思迷錯,未暇爲控章乞免之計,泯泯縮伏矣。際此邦慶無前,縟儀將擧,驚喜顚倒,不暇他顧,冒沒入肅,隨參賀班,旣伸微忱,自劾而去,固臣之素計,夤緣倖會,淟涊盤礴,非臣之所敢出也。噫,今之辭遜官職者,孰不曰疾病情勢?而就中飭讓者多,若臣之自畫於見識者,諒由肝膈之忱,其情其病,皆是實狀,以學識苟可以一分可堪,以疾病苟可以一分可强,則夫豈敢飭辭巧避,以欺君父哉?臣雖無狀,決不爲是矣。今日起居之班,自與常時有異,獨臣拘於情病,不克趨參,偃便退處,義分都虧,瞻望悚觖,辜負滋大。伏乞聖慈,留心於椶覈之政,亟賜鐫削,無曠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安私分焉。臣初不以言官自居,則不當妄有論列,而旣切由中之憂愛,適有目下之慨惋,敢以草草數語,輒此云云。循省初心,尤切歉愧,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左右揣量,末由進身,拜疏徑歸,臣罪尤萬萬矣。亦乞速降譴罰,以彰逋慢,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件條陳,予固嘉之,可不留意?其於侵斥憲臣事,特諭纔下,初入臺地,猶尙如此,其他可知。勿辭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醫官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柳徵瑞,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日氣陰濕,聖體未知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向來諸症候,俱不復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今日乃元子誕生後初七也。大小臣僚,顒望之餘,今聞醫官瞻望後來傳之言,則以爲形體壯大,氣度岐嶷,耳目口鼻,亦皆雄偉而緊固,殆同三四朔嬰兒云,此實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也。誕生後氣質凡百,未能詳知,猶以爲鬱泄矣。今聞醫官之言,此非泛然天生之人,眞聖人出矣。其爲歡欣慶抃之心,殆與二十一日無異矣。上曰,啓辭入來後,事當卽命入侍,而今日啓請入診,意固有在,故使醫官先見元子,後使之入侍矣。醫官之言亦如是,故予亦問之曰,汝或有意而見,故然乎?爲敎而元子充實,則果充實矣。興慶曰,今日啓辭,當有元子問候之語,而此等事,當遵前例,考諸前例而無之,故不得問候矣。聖候診察,久未爲之,令醫官入診,何如?淳曰,聖心方在欣悅之中,故似然而湯藥停止,今已久矣,無他症候,此尤多幸矣。上曰,只使首醫診察,可也。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雖重按中氣,頗實而平和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服矣。興慶曰,湯藥停止已久,更爲議進乎?上曰,氣姑如常,停止,可也。興慶曰,向日諸大臣請對時,俱以惜福之意,有所陳達矣。以私家言之,若是貴重之兒,則必賤以養之矣。每事必須務存損約,以盡惜福之道,何如?上曰,今日醫官,亦見之矣。襁衣等物,不用新件,亦以綿布爲之矣。淳曰,聞醫官所傳之言,不勝欽歎之至,新生元子,以綿布爲襁衣者,古必無是事矣。闕內房堗,調適極難,以是爲悶矣。興慶曰,寒煖之節,必使適中,毋或過溫事,申飭保母等處,宜矣。上曰,唯。今所居之室,極爲淺狹,三四朔後,當有遷移之道矣。淳曰,醫書,百日之內,不可移動云,故古則百日之內,不解襁屬,今世人則未久卽解之,此非矣。所居雖狹,勿爲輕移,似好矣。興慶曰,聞所居之室,非但狹窄,極爲淺露云,房堗則雖不可溫,門戶必爲固閉,以防外風,似好矣。上曰,唯。淳曰,古則新生兒,以綿爲帽而着之,今世則只以勒子覆顖門而已,此甚好矣。頭部當使毋溫爲宜,今亦用勒子之屬,或於寢時,以薄衣覆之,未知何如。上曰,古則必着綿帽,今則無此規矣。綿帽必過溫,何可着之乎?興慶曰,極知惶恐而累歲企待,幾乎望斷之餘,惟皇天與祖宗,眷祐我東方,乃有此莫大之慶,以啓我億萬年無疆之業,凡我八域臣民,孰不鼓舞而歡悅乎?必有各別曠蕩之恩,以副其心,使之咸囿於春風和氣之中,然後可以迓續景命,而今此赦典中,或有未入之類云,使之更爲抄啓事,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興慶曰,自古以來,元子誕生,何代無之,而豈有如今日之慶乎?己卯年景廟痘患平復後,先朝親臨疏決時,只一希載外,盡皆放釋,雖曰赦者,小人之幸,而如許大慶,前古所無,比諸己卯,尤似較重,赦典亦不可尋常爲之,宜有大段曠蕩之道矣。上曰,予年已至四十有二矣,屢次失望之故,今番則初不企待,意以爲不過如前矣。亦無踰月之事,而聞誕生之報,猶爲未信,親見之後,始爲快幸,而今日亦使醫官,詳視之矣。此實祖宗朝德澤未泯,而有此大慶也。頃者李判府事,謂之泰運者是矣。當此泰運,尤宜日日孜孜於民憂國計,使八域含生,常在於和氣之中,亦迓續景命之一道也。頃者以福我元良爲敎者,有意而言矣。興慶曰,以今日民事言之,則荐飢之餘,下戶殘氓,困悴於徵斂之政久矣。田稅大同凡係惟正之供,固不可議其除減,而至如還上,最久一年條,雖或蕩減,未必爲實惠矣。惟是各樣軍米布及身米布,辛亥壬子兩年條,未收頗多,此則竝皆特爲蕩減,而癸丑年七月以前,騎步布各當未收,亦爲一體蕩減,則似合於慰悅之道,廟堂諸議,皆以爲然矣。上曰,此則爲實惠乎?廟議亦同然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依此爲之,可也。{{*|抄出擧條}}淳曰,今番疏決,如己卯年親臨疏決,則似好矣。春躋曰,還上虛錄禁錮諸人,皆不入於歲抄中云矣。淳曰,其時諸罪人,罪名讀而白之,則自上處分矣。上曰,明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持今番仍秩文書,吏兵判,持歲抄文書,入侍,可也。{{*|出榻敎}}淳曰,古有王子,正月誕生,古人以爲國家之福,蓋正月爲一年之首,而乃三陽開泰之時故也。必有別樣蕩滌之典,然後可以迓續景命矣。上曰,如此好機會,金吾諸囚,收殺爲宜,定配者猶可謂安矣,在囚者,豈不可憫乎?春躋曰,臺臣之意,亦如此,昨日有若干停啓,而果有疏斥者矣。興慶曰,朝家曠蕩之典,宜無間於生死矣。辛丑兩臣事,殿下尙今靳固,臣亦嘗數次陳白,而未蒙允許,誠甚抑菀矣。彼兩臣,斷斷血忱,惟在於爲宗社也,爲國家也。其間小小曲折,姑捨勿論,旣是爲國而死,則豈非冤枉之甚乎?半朝廷之人,擧皆稱冤,而名在《丹書》,尙未伸白,群情莫不抑鬱矣。當此大慶之日,死者有知,則彼兩臣,亦當鼓舞於泉臺之中而大霈之下,獨未蒙恩宥,則寧不愍惻乎?請加三思,特垂惠澤,使生死之類,咸被聖恩,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明日入侍時,當有下敎矣。戊申小醜時,干犯之類,不入於歲抄中乎?右牒呈大元帥之類,無可言者,而愚昧恇㤼如韓日運等輩,豈有深責之理乎?春躋曰,還上虛錄,不入於歲抄中之類,竝皆書入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殿下卽位以後,勤學勤政,迥出百王,而治效未著,此不過如臣等輩,忝居重任,無所裨補之致,而亦豈無仰勉之道乎?極知惶恐,而敢此仰達,殿下於平日實地工夫,或有所未盡處,況今日正是貽謨燕翼,啓祐後人之時也。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至誠於事天,至誠於愛民,至於接下之際,亦必以誠心,可罪者罪之,可用者用之,政令施措之間,無不出於一誠字,則誠信,猶可及於豚魚,況彼人心,豈無感動之道乎?臣敢以責難之義,如是仰達矣。上曰,頃者以誠字陳達之言,予不忘矣。今玆所達之言,尤好矣。淳曰,臣方帶經筵,竊有愚見,敢此仰達,頃日大鵬之敎,非一時偶然下敎也。殿下有大有爲之志,臣下熟不知之學問工夫,立志爲第一,而必有規模先定,然後可副聖志,此則大有爲之道也。只在聖德之加勉,不在他道,而如文爲節目中小小,申飭,非所謂大有爲之道也。上曰,頃者果有此敎,而此非小小節目所可副志,予豈不知乎?一副當所定則有之,徒言而不行,則亦非誠矣,此時庶可爲矣。嘵嘵之世道,或可挽回而果如予志,未可知也。淳曰,此實萬世所無之慶,考之前牒,亦稀罕矣。自二十一日以後,萬物皆有回蘇之望,殿下乘此機會,益加奮勵,以破朋黨,則此時群下,豈不奉承乎?上曰,所達好矣。予所謂好機會者此也。春躋曰,大臣不爲命招乎?上曰,然矣。春躋曰,奉朝賀,何以爲之乎?上曰,必不入來矣。春躋曰,頃日賀班,無不進參,如宋成明、李眞望,亦爲入來矣。聞成明將欲出去云,屢次,申飭之後,今始入來,或可使之入侍乎?上曰,有官職乎?淳曰,眞望、成明,俱爲參贊矣。上曰,眞望方帶經筵,而成明非備局堂上乎?淳曰,然矣。上曰,以閭閻間事言之,凡人有慶,必有相問之道矣。成明知予欲見之心,則何必出去耶?備局堂上,差下,使之入侍於後日次對,而此非羈縻仍留之意,亦爲使聞,可也。淳曰,以實錄考出事,今日將出去矣。元子宮臘劑,方劑進,而臣當監劑,四五日後,似當畢矣。監劑畢後,出去之意,敢達。上曰,知春秋,更有何人乎?興慶曰,申思喆、李廷濟,皆有老母,趙尙絅方爲本兵之長,可去之人,只有尹淳,而考出非時急之事,監劑畢後,出去似無妨,故在外時,已有相議者矣。上曰,雖考來之後,擧措必不少矣。淳曰,當設都監矣。興慶曰,元子未及冊封之前,何至緊急乎?上曰,次序將何以爲之乎?興慶曰,冊封之前,次序如前,而冊封之後,事體自別,當有變改之道矣。上曰,冊封後則稱號,當陞乎?興慶曰,雖以義起爲言,而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國家以統序爲重,大殿問安,每先於大王大妃殿,以此見之,嬪宮之無號,尤爲掣肘之端矣。淳曰,以弟及之義言之,必有變改之道矣。都監雖設,何至曠久乎?一玉印造成之役,似不重難矣。興慶曰,戶曹,元有所儲之玉矣。上曰,然則監劑畢後,出去,可也。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有仰稟事矣。今此元子宮供上進排等事,以世子宮一例爲之事,下敎矣。考見謄錄,則辛丑年,則有書筵炭等物進排之規,而己巳年無之,蓋無開筵之事故也。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書筵炭,必在於冊封後矣。淳曰,然則姑以己巳年例磨鍊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明日三司當同爲入侍,而兩司則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陳疏}}。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秋曹堂上,當依下敎竝爲入侍。而判書張鵬翼,謂有身病,不爲入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纔已承牌入來,而足踝上疔瘡甚毒,實無入侍之勢,莫重疏決,長官將不得入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入侍。令次官入侍。 ○又啓曰,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吏、兵曹判書,三司,依昨日下敎,竝爲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前會寧府使李重新,前義州府尹鄭益河,未赴任改差,所授加資,竝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繕工假監役朴弼賚,呈狀內,矣身旣老且病,實無供仕之望,卽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會寧府使,金浹爲永興府使,韓德弼爲綾州牧使,成範錫爲龍岡縣令,趙正萬爲知敦寧,權熻爲兵曹佐郞,金廷鳳爲禮曹佐郞,金琂爲校檢,李顯弼爲社稷令,朴師休爲司䆃主簿,金枋爲典牲主簿,李蓍徹爲典牲奉事,趙明履爲平安南道京試官,趙榮國爲慶尙左道京試官,李錫杓爲全羅左道京試官,任{{!|𪼛|⿰王集}}爲忠淸左道京試官,成均博士單安正仁,光興君橏,月善君{{!|𪺅|⿰火憲}},行坡平副正彬,以上敍用。醫官許信,今加嘉義,崔周慶,今加通政,內官高鳳獻,今加正憲,以上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入直,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景淑呈狀內,所帶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緊任,每於擧動時及輪直之際,多有掣肘之端,斯速入啓處置云,兩任之難便,誠如所訴,不可强令兼察,李景淑禁軍將之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副護軍金爾樟、洪敍一、閔思淵、洪致榮、李天駿、沈若晦、鄭恒賓、洪好人、崔炯、許樹、朴弼乾、李東昌、李信侃、韓晉起、申命徵、金夢魯、李興祥、崔震一、金相玉、李廷熽、徐行進、鄭纘述、李漢弼、金相璧、李浤、朴守慶、李重泰、李榏、李潝、崔齊白、魚必遠、金鑮、成胤赫、韓配奎、姜一珪、吳盛載、梁彬、朴昌徵、洪禹平、韓師昌、申思周、崔宗周、柳東茂、柳世復、安湜、李熙齡、張友軫、張斗紹、朴俊慶、李景勳、李倚天、韓師善、許信、沈棆、趙尙綏、金鳳章、韓命斗、卞重傑、柳萬增、權儆、李東芳、金天柱、李聃錫、趙榮祿、盧恰、宋堯卿,副司直趙觀彬、徐宗伋、金應福、金浩、李濟、吳命新、成德潤,僉知三單金萬泓、韓萬慶、李馨遠,統制使落點,具樹勳。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柳萬重,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元子宮供上,各種臈藥,今當劑入矣。所入牛黃,其數當爲十部,而元貢遺在無多,取考前例,則有別貿進排之事,以此分付戶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點考及下番軍賞試才,因陳賀退行事,頃已啓下矣。本月晦前,餘日無多,內中日未及稟行之前,軍門賞試才之設行,事涉未安,而在前有故時,有回糧給送之例,今亦依前例,本錢間磨鍊分給,而別破陣,則退朔追試,新番軍兵點考,則今二十九日,南小營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朝前郞廳,奉審兩殿,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大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淸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至於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狼藉,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甚多,無數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大段沾濕,至於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云,依例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黃海監司狀啓,則道內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卽遭母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吏、兵判,三司,同爲引見時,行判府事李宜顯,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申昉,同義禁李德壽,同義禁李瑜,刑曹判書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副應敎吳瑗,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達夜雨下,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安寧乎?上曰,然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夜來亦何如?上曰,好過矣。命均曰,昨參七日問安,喜悅之心,難以盡達。且聞入侍醫官所傳之言,岐嶷非常云,天降之人,固異凡人,而聞來下情尤不勝欣喜之至。宜顯曰,調養之節,必極盡爲之,而連得平安云,欣幸欣幸。命均曰,日氣甚不好,保護之道,節適甚難,各別申飭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別擇乳母事,諸臣已有所達,而卽今所定之人,無不足之歎乎?上曰,其後更爲擇定,而來歷與爲人,竝爲詳審矣。興慶曰,備局有定奪事,先爲稟達乎?上曰,先稟,可也。興慶曰,昨以民情慰悅事仰達,辛、壬兩年,身軍米布未捧者,旣皆蕩減,則公私債徵捧,亦係民情愁怨之一端,姑令停止,限秋成勿徵事,分付京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今方差出,催促新薦,而前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李德重等,因赦敍用矣。翰林,今若付職,則別兼,自當減去,而翰林,必不當薦事,然則新薦無期,李鼎輔等三人,還爲削職,似宜矣。曾於甲辰年,別兼春秋趙趾彬、呂善長,方帶別兼,而削職,翰林曺命敎gg曺命敬g,因赦給牒,故其時陳達,更爲削職云,前例如此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今春水陸操巡點等事,一倂停止爲請,而兵使金洸狀啓,習操巡歷及營將巡點,何以爲之,爲請矣。水陸操,去秋旣已設行,今當停止,而營將巡點,則亦不可全廢,抽牲gg抽栍g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兵使李重新狀啓,今春兵使陸操,營將、城將巡點,何以爲之事,取稟矣。本道上年秋操,旣已設行,依湖西例,只令營將、城將,抽牲gg抽栍g巡點,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我國漂海人白貴得六名,淸人,持咨文領來,故自義州府,各人等問情後,定將校押送,緣由馳啓矣。此則皆是平壤之人,與三南漂海者有異,而旣自灣府,問情馳啓,別無上京更問之端,使之仍送本土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齎咨官事,至今未及稟定,宜速定奪,趁來晦可以入送矣。興慶曰,判府事徐命均則以爲,當送齎咨官云,朴文秀則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入去則當順成云,大提學尹淳則以爲,今當勘律以往,則事體當送陳奏使,使臣之新還者,雖言其必爲順成,而萬里外異國之事,有不可料度,其所主掌而與之相約者,若身故或遞職,則似不無狼狽之慮,使臣當依例入去,而齎咨官不可入送云,議論若是不一矣。上曰,齎咨齎奏,亦異耶?興慶曰,送咨文則爲齎咨,送奏文則爲齎奏,而所謂齎奏官,例以堂下武臣,極擇差出,與譯官同爲入送,則事體,稍重於齎咨矣。今番當勘律奏聞,則別使雖難更爲入去,而有不可只送齎咨,當送齎奏官矣。命均曰,以事體言之,當送使臣,故尹淳之言如此,而亦非必欲送使臣也。彼中,曾有勿送別使之咨,今番則旣聞其言,不必更送別使。且謝恩,每在於罪人擬結之後,先送齎咨,得其完結,然後謝恩則當兼於節使矣。齎咨齎奏,無甚關緊,而擬律則自前爲奏文,今亦爲奏文,而名以齎奏官無妨矣。上曰,他大臣及備堂諸臣之意,何如?宜顯曰,臣則不敢參涉於廟謀,而纔經奉使之臣意見如此,不必送使。且年前彼中,有今後勿送別使之言,而再昨年,小臣奉命以往,蓋以重其事之意,破例以送,以此言之,亦不必送別使矣。寅明曰,臣則與尹淳之意同,在我之道,當謹守常法,且照律,事體至重故也。尙絅曰,今若又送別使,則還來之期,必未及於節使未發之前,若然則節使後,又將送謝恩使矣。大抵使行,大有弊端於彼中,彼人之不送別使云者,似有其意,雖送齎咨官,足以順成,則何必送別使乎?昉曰,尹淳之議有深意,而以事情推度,則雖送齎咨官,似不至於執頉生事之境,今以此事而送別使,亦重難矣。瑜曰,臣始聞尹淳之言,以爲道理當然矣。然回還使臣之言,旣以不送使爲宜,在外諸議亦然,何必(必))送使臣乎?事之次序雖倒,此則勢固然也。今從使臣言,宜無妨也。上曰,若送使臣,則當兼謝恩,而謝恩則當在完結之後,今番則只送齎奏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犯越罪人所掠物件,自前列錄移咨,而勘律時,竝爲入送矣。辛卯年,則只是人蔘,自此以渠輩盡爲出賣,不得入送爲語,而彼中猶不致責矣。今番使行時,彼人以爲所掠人蔘,當送而不送云,故譯舌輩,以罪人時未勘律,勘律後當爲入送事,引前例爲答矣。辛卯年,則雖不入送,而今旣執言,則宜以當初所報掠取之數,盡爲入送矣。興慶曰,其數不過一斤餘,而彼旣執言,則今何不送耶?旣不可徵出於渠輩,當自戶曹磨鍊送之矣。上曰,然矣。瑜曰,自戶曹送之,殆同自備,終不成體段,必分付關西道臣,分定於江界、渭源等邑,使之如數入送事,自備局行關,而關文,則以偸採罪人等人蔘某數,準量入送於齎奏官行中,爲宜云,則外面亦似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先納禁府文書乎?上曰,先告歲抄文書,而點下者亦一體告焉。寅明告前縣監全近思、金泰壽、李文標、韓日運事。上曰,竝敍用。寅明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上曰,李鳳徵、李玄逸、睦來善、鄭楷,竝置之。尹鳳朝事。宜顯曰,被謫之罪已脫,而未及敍用矣。上曰,已有下敎矣。內官任庭甲事。上曰,此事誰有知之者乎?寅明曰,罪則不知如何,而不可復置掃灑之列,置之無妨矣。上曰,然矣。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權卨事。上曰,置之。前直長金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告罪目。上曰,以人燁之三寸姑母夫被罪,今若置之,則在渠爲身累矣。職牒還給,何妨也?仍命職牒還給。前主簿李公胤事。上曰,所重存焉。今不可擧論耶?宜顯曰,自前國家病患,以議藥不謹,雖被一罪,而猶有放送之事。況公胤已死,何至不爲擧論乎?上曰,其時見之,則狂妄之狀,不可盡言矣。今已身故云,職牒還給,可也。前府使呂渭良事。上曰,朴致遠,予欲減等,而金吾請放,故放送矣。此事則何如耶?寅明曰,此亦身死,死後不給職牒,則似過矣。命均曰,身死後,不給職牒之罪,不如此等罪矣。上曰,職牒還給,可也。寅明告朝臣永刊仕籍秩,前持平李挺樸事曰,此亦已死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不敍秩,前掌令崔致重事。上曰,致重事無狀矣。寅明曰,他重罪皆敍用,則豈於致重而不爲敍用乎?上曰,如此心術,雖十世當不宥,而初旣點下,已示弦韋,邦慶無前,竝施蕩滌,此亦敍用,可也。寅明告朝官刊去仕籍秩,前典籍方聖規事。上曰,古有柳下惠、盜蹠,似不必深罪,而全釋猶如何故,點下矣。命均曰,萬規之同生,何可在仕籍耶?尙絅曰,以參下積仕,仕滿陞六,故臣在東銓時,爲典籍矣。上曰,渠之當初行仕怪矣。然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朝官收職牒秩,前監察柳鼎茂事。上曰,此是他日經筵,更竭餘蘊云者耶?敍用可也。寅明告堂上宗室被謫蒙放,㮒事、河事。上曰,竝置之。命均曰,夜雨太過,宗廟前後殿,皆有雨漏處,今當奉審,而提調臣趙尙絅,以歲抄文書,不敢出去,臣則先爲退去,奉審之意,敢達。上曰,先退可也。命均退出。寅明告堂上官削職秩,前牧使李守身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濟州牧使之持來一匹馬,似非重罪矣。寅明曰,濟牧之私自取馬出來者,雖犯禁令,而當此大赦,似有蕩滌之道矣。上曰,濟牧取馬,若不嚴處,何以禁戢貪吏乎?此則限其身禁錮可耶?寅明曰,此非終身禁錮之事也。上曰,給牒則爲敍用之階,勿論雖可,而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堂上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柳淀事。曰,此則儲置米十六石未捧之罪也。上曰,此罪何如是重耶?尙絅曰,若限滿,則罪名自解矣。上曰,旣有年限,則何謂之永勿除職耶?尙絅曰,《明律》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前郡守趙儼事。上曰,敍用。寅明告堂上官收職牒秩,前府使金鼎夏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官罷職秩,前縣監李弘邁事。曰,今番赦已放謫矣。上曰,置之。前府使蔡橚事。上曰,職牒還給。前獻納鄭宅河事。上曰,敍用。寅明告朝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鄭舜命,前郡守梁有成,前縣令洪致厚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秩,前郡守李蓍明,前縣監金道彦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縣監金天器事。始炯曰,此則臣爲慶州府尹時,以査官推覈者也。其卜馱見捉於巡卒,則大口、甘藿爲卜,而中藏錢文,似爲六十餘兩云,故臣未見其錢,而以巡卒之言報使矣。上曰,此與金道彦事,何如耶?寅明曰,罪實無間矣。興慶曰,濟牧之取馬,旣已蕩滌,以六十兩錢而何至永廢乎?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削去仕版秩,前正郞安允中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此則渠之持身不謹之過也。寅明曰,官物私用,亦皆蕩滌,則此猶有間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前縣監兪斗基、孫景翼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被謫蒙放秩,前牧使鄭宅河事。興慶曰,在官未久,卽爲遞來,故多有引用者而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臣嘗見其人,似非貪濁者也。上曰,外貌則難知矣。如安鍊石者,外貌亦殊常,而朴致遠,以外貌見之,則不是貪濁者,而貪吏,則無過於致遠矣。前府使李悟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今因贓汚事,有所懷敢達,守令贓汚,自有當律,而況身居當路,受人賂物者,亦一贓汚也。朝家不可不嚴査明覈,與受一體定罪,以爲懲礪之地,臺閣固以風聞論事,而如有某人受賂之跡,則雖大臣、重臣,必皆指名論劾,或行査得脫,或終不得脫而抵罪,處分明白矣。近來,則臺臣雖有所聞,不欲單擧結怨,必混同爲說,夫群下稟性,人各不同,或有律己不甚嚴者,亦或有律己極嚴者,雖其不欲沾沾自喜結黨延譽,而其所自處,或有不下古人者,今若汎以當路受賂爲言,則其貪濁者之得免,固幸矣。而淸愼者之混被黯黮,豈不切迫耶?向來韓師善之論兩武倅,其言如此。而日昨金錫一,論李重新之啓,又以販貿耽羅,載輸當路,爲言,旣曰當路,則大臣、重臣,豈皆不難安耶?且人主,居億兆上,可畏惟天與民,可憚者,惟朝廷士君子。而今若混歸之於恣行貪濁,厚受賂遺之科,則自上視群下尤何如?而君道之日亢,臣道之日卑,未必不由於此,非細慮也。旣云販貿耽羅,則必有的聞,而又聞非如魚果之微云,如此而置之,則此其辱朝廷羞搢紳甚矣。臣意則李重新,不可不拿問嚴覈,以爲各別査出定罪之地,斷不可已矣。興慶曰,在外時,已有所相議者,宋寅明之所達,是矣,此事,不可不明査處之,豈使搢紳諸宰,皆在於黯黮之科乎?上曰,當先緘問於臺臣耶?寅明曰,徑先緘問臺臣,事體不當,李重新,爲先査問,前頭更議覈出之道,爲宜矣。興慶曰,其在事體,不可徑先緘問於臺臣,李重臣,先爲拿覈宜矣。上曰,李重新,拿問明査,可也。{{*|出擧條}}寅明告稟秩,羅煣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臣於戊申年,已有陳達者,此則宜放矣。宜顯、興慶曰,放之宜矣。瑜曰,湖中人,皆言其倒置矣。上曰,放。宋楷、宋重弘事。上曰,此則何如?寅明曰,宋楷則初非以其名出於賊招,宋重弘,則成衍之招以爲,宋國休父子云,故竝拿,而成衍招,初不實矣。上曰,宋國休,若減等,則楷、重弘之置於減等倒置,放。興慶曰,成衍之招,元不分明矣。宜顯曰,宋哥在竹山,而自是惡類也。李聖至事。上曰,何如?寅明曰,初不出於逆招,而以當初不納禁府都事之故,希亮之事,得成云,而亦似冤矣。上曰,諸臣竝陳所見。宜顯曰,以其査頓,見之不好矣。上曰,當以其罪論之而已。何論其査頓也?昉曰,旣以減等,則計年當放,置之無妨矣。瑜曰,旣不出於賊招,而臺臣,以風聞論啓矣。卽今則與前有異,別無可罪之端,蕩滌爲宜,而若有可疑者,則從後罪之,未爲不可矣。上曰,苟有疑,則從後罪之云者,不當矣。放送可也。朴師孟事。上曰,此則最歇矣。寅明曰,崔宗華、李萬春,竝皆見放,則最輕者之尙在罪籍,可訝矣。上曰,放。沈得行事。上曰,放。權世章事。上曰,旣已出陸,置之。睦聖履事。上曰,減等。鄭暘賓事。興慶曰,當初文簿雖不善,而其後亦不無其功矣。上曰,放。炤事。上曰,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事。上曰,其心術則可痛,而此時當擧論矣。出陸。李興仁事。宜顯曰,此罪人,不可擧論矣。上曰,置之。李璛事。上曰,放。安鑮事。上曰,此事何如?若非安鑮,當初何以知其事耶?寅明曰,當初臣,以不可殺之意,有所仰達矣。瑗曰,渠旣入於賊黨,其不死幸矣。今何擧論乎?興慶曰,來言於崔奉朝賀,使之遠避,而不爲告變於國,則朝家之初傅生議,在渠,實爲大幸矣。瑜曰,古則有罪者,逬諸四裔,不與同中國,而我國之竄配無識之類於絶島之中,還可憂悶矣。上曰,島中置此等之類果悶矣。瑗曰,島中置此可悶之敎,似欠包荒,只當觀其罪狀而處之。上曰,所達是矣。安鑮則出陸。崔必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趙顯命則以爲,鄭暘賓、崔必蕃,無異同云,人之所見,蓋不同矣。上曰,全近思輩,皆敍用,則崔必蕃,豈不可置不論耶?瑗曰,必蕃事,關係軍律,則不可容議矣。上曰,臺臣方入侍,如李時蕃事。若收殺,則崔必蕃,宜減等矣。寅明曰,竹山,乃是討捕營,而聞賊報逃走,罪則重矣。上曰,無用之武弁也。寅明曰,大體以其罪論於赦典矣。上曰,量移。洪益龜事。上曰,勿論。瑜曰,海島不可仍置,移於他處宜矣。上曰,豈以疑心而移之耶?黃沈、吳鵬萬事。上曰,量移。其時入之云者,可悶,而亦入之云者,尤可異矣。吳彦賓事。上曰,放。吳命尹之改名命始者,其心術無狀矣。禹如天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渠則非自主張者也。興慶曰,只承順官長之令也。參酌似不妨矣,宜顯曰,官長之令,固有承順者,而豈可承順謀逆之事乎,臣意則置之宜矣。上曰,出陸。姜必齊事。上曰,量移。黃玉鉉事。上曰,其時則不忍言之事,而猶不無爲國之心,當用曠蕩之典矣,放送。鄭璉,陳漢相事。上曰,此事本來輕歇,竝減等。韓聖欽事。瑗曰,自北來者,多言其綢繆之跡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旣無身犯之罪,則出陸似無妨矣。宜顯曰,雖出陸,猶爲謫居,若出陸則似無不可矣。上曰,儒臣、臺臣之意,何如?瑗曰,臣則俄有陳達者矣。其情跡陰秘,不敢以出陸仰達矣。廷潤曰,其姪三人,逆節狼藉,而渠則初無出於逆招之事矣。然有不可輕議矣。命珩曰,此罪人終難輕議。上曰,出陸。李鳳祥事。上曰,量移,可也。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他罪人,猶量移,則鳳祥之亦許量移,未知其合當,直放宜矣。寅明曰,其時事,臣未詳知,而鳳祥旣坐亡命,臣方爲法官,不敢以彼此可否之議徑陳矣。尙絅曰,初旣量移,則當此大赦之日,又爲量移,未知其可也。宜顯曰,不於此時而見放,則殊無曠蕩之本意矣。昉曰,有停論者,有發論者,此事有難歸一,而以根本思之,雖與他罪似異,亦無深罪之端矣。瑜曰,方用曠蕩之典,則何獨於此事而不爲許放乎?瑗曰,本律旣是流三千里,則當此大赦,豈可量移乎?直放宜矣。廷潤曰,當初事,臣未詳知,而卽今每事蕩滌,則參酌爲之何妨乎?命珩曰,臣與儒臣之意同,直放宜矣。始炯曰,亡命本律之爲流三千里,臣雖未知其必然,而渠旣亡命,三年圖生,以法論之,罪在罔赦,此等干係至重之類,則雖當無前之大赦,豈可輕議酌處乎?羽良曰,當此大蕩滌之日,他罪皆宥,則此亦宥之,固無妨,然如此之類,不可輕議矣。興慶曰,初無亡命之事,朝家亦無捕捉之令矣。寅明曰,必明白其當初亡命與不亡命之由,然後可議其酌處矣。始炯曰,此事旣係久遠,臣雖未能一一記得,而當鳳祥緣坐擬律之時,稱以已死,以他屍檢驗,雖未知何臺官,而其時以此事發啓,只此一事,在渠亦足爲斷案矣。上曰,然乎然乎。昉曰,此事雖下問,終難歸一,惟在參量處分矣。上曰,此等處,予當自斷,而今玆下問,亦涉率爾矣,吏判事則極爲非矣。非以時象惡鳳祥,則明言之,可也。而猶以槽隅之說言之,入侍諸臣,猶如此,他尙何說?至於秋曹參判,非病於黨議者,而其所陳白如此,向者金尙星之疏,有驚倒欲狂之語,意謂自見慶事之後,諸臣皆有欲狂之意,於此等處,必不務勝,而今觀諸臣之色態,猶有舊套矣。予則謂當此好機會,足爲蕩平,然尹鳳朝,則當有弦韋,伊後別諭,意有在,非安排措置而爲之也。卽今諸臣,如以舊套,存諸心,則豈曰喜悅云乎?儒臣疏批,予以此等處言之者,蓋示予意爲然也。其時鏡黨事,極爲凶惡,則鳳祥事,亦無足怪也。而且十九下敎之後,如此事不必固執,反恐貽累於景廟聖德矣。鳳祥之亡命,非國家之亡命,乃時象之亡命,而此事朝臣看作重事。故予則折衷量移,如此之時,尤不宜以此事,更惹鬧端矣。然今聞秋曹參判之言,始知其以他屍檢驗之事,此則尤極無狀矣。姑先量移,卽令金吾,更考文案以稟。寅明曰,小臣所達,以未瀅下敎,極爲惶恐,而亡命之罪,旣已照律,則守法之外,無他道矣。申正模事。上曰,出陸。㗡梅事。上曰,小兒何知也?放送。朴來章、李世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科擧外場,極爲巧惡,當守法而已。鞫獄則得情者死,有疑者酌處,而此等事,則直招蒙準,不可輕議矣。尙絅曰,此事絶痛矣。其前安知無如此之弊耶?決非輕易處分者,而但李世瑃,則配於南中,朴來章,則配於三水別害鎭,其聊生必難,此爲可憐矣。瑜曰,此則不然,初不擧論則已。豈以渠之生理之難而有所容恕乎?然此罪終爲雜犯,亦不可以私心之絶痛,不爲擧論於朝家參酌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竝量移。寅明告身死未蒙放罪人秩。上曰,此類則無可論者,竝置之。刑曹堂上,進告刑曹文案。始炯曰,一千二百餘人文案浩多,未及徧考,而有入侍之命,故入來矣。羽良曰,放秩、稟秩、仍秩,其數甚多,先入何文案乎?上曰,先告輕囚案。興慶曰,此非自上親決者也。寅明曰,秋曹文案,則事體不當親臨論斷,殺獄與綱常强竊盜類,則刑官,當單抄入稟。而其餘輕罪,則盡放無妨矣。上曰,然矣。始炯告白殷昌事。上曰,此事何如?始炯曰,烽臺擧火,所犯雖重,而用刑至於二十七次矣。興慶曰,酌處何妨乎?上曰,參酌島配。始炯曰,私婢二德事,詳見文案,則崔致重發狀以爲,渠之四寸致敬,作變於其父墳,而使二德爲之云,二德,始入捕廳,已承款而移囚秋曹後,變辭八次,刑訊而不服,此是理無之事,亦無明證矣。趙尙絅始當此獄,尹陽來,亦連爲推覈,而終未得情,關係咀呪,故雖不敢擧論,而此獄甚虛疎,致重事,則萬萬無狀矣。尙絅曰,二德變辭,故訊問而渠以爲當初捕廳,則亂杖周牢可畏,故不得已誣招,及移秋曹,則不忍以無罪之人誣引,故變辭云矣。上曰,致重,俄有處分,而於國於家,極其無據矣。二德則放送。莫禮事。上曰,遠配。沙工金分伊事。上曰,放。順男事。上曰,參配gg參酌g遠配。上曰,全羅道罪人二名,迫於飢餒,殺食國馬一匹,此等事,何可不爲蕩滌於今日耶?竝放送事,分付。徒年案未及狀聞,而罪在赦前者,令到日,竝放送。形止狀聞事,分付八道,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徒年以上,雖逃亡者,竝爲蕩滌,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閔、李、尹三族編配者,定其寸數何如耶?寅明曰,雖四寸,猶爲法外,定其寸數,似不當矣。興慶曰,終是法外之事也。國家不必定其寸數矣。尙絅曰,其時閔哥、李哥,多出賊招,故遂至於擧族盡配,而幼稚者皆入於編配之中,幼稚之同參凶謀,似無是理矣。宜顯曰,緣坐,本有寸數,而至於閔、李、尹之擧族盡配,乃法外也。有關後弊。且比於他逆家,則有不均之歎矣。寅明曰,弼夢、弼顯,爲逆魁,而朴家則無如此事矣。瑗曰,當初處分,出於法外,當此大霈之日,豈不施曠蕩之典耶?廷潤曰,外議皆言其已甚矣。命珩曰,諸臣所達是矣。上命必寧書傳旨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尙絅進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前僉使張{{!|𭳞|⿰氵奭}}、崔萬夏事,前討捕使申益欽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僉使金祈應、李泰祥,前別將李文錫,前萬戶吳萬俊事。上曰,竝敍用。尙絅曰,未入歲抄之人,竝書入事下敎,故書入矣。仍告南德夏事。上曰,蕩滌。尙絅曰,浦項倉穀二萬石,入送北道事,曾有所定奪,而北道舡隻則狹少,難以載穀,聞前日浦項倉穀物,入送北道時,自嶺南,以兵舡載送,而今已歲翻,賑事萬分迫急,分付嶺南,毋論兵舡與地土舡,卽速載運發送,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自備局,各別申飭,催促運送事,分付嶺南,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權爀,時在龍岡縣,而科期已迫,必難及期進去,合有變通,而擬望之人乏少,曾有三司通擬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何如?上曰,北評事權爀改差。其代,三司中通擬以入,可也。寅明曰,都事,無再掌試之規云,而科期已迫,當有變通之道,居中都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居中都事,竝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寅明曰,江原都事朴亨潤,以科事,士子輩至於呈疏云,其勢將不得行公,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昨日入診時,有明日當下敎之敎矣,惶恐敢達。上曰,日已昏矣,後當下敎焉。尙絅曰,全羅前兵使李重新拿問事,纔因吏判陳達,允下矣。新除兵使李必耉,所當催促下送,而必耉,以其父尙KC04585,尙在追奪之中,故不敢赴任,連呈所志請遞,蓋死後追奪,自是極律,其子之不欲從宦,事理亦似然矣。興慶曰,李必耉,曾除外任而不赴,故故左相李㙫,以此陳達,卽許遞改。今亦如前處分,似乎得宜。而蓋李尙KC04585事,固無明白可罪之端,聞其時判金吾沈檀,以其自明之招,亦謂之有據云,而尙在罪籍,不得伸理,殊可矜愍,當此大霈之日,似宜有曠蕩之典,一番考見文案而處之,未爲不可矣。上曰,曾前許遞者,未知處分之得當矣。今若因渠不赴,考文案而有所處分,則事體不免苟簡矣。分義所在,不宜一向如是,各別嚴飭,使之斯速赴任,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李益命,以喜之緣坐,久在謫中,而喜之旣不承款結案,則其所緣坐,終是法外。而丁未年還置逆案後,更爲赴謫,至今不得放還矣。曾在戊申,有非承服結案罪人,則勿施緣坐之敎云,當此大霈之日,宜有參酌之道,故敢達。寅明曰,喜之逆則逆矣。而以其不承服而緣坐,謂之法外也。凶逆甚多,神人齊憤,故或不無法外坐謫者,而此終有關後弊,此類宜皆一番抄出啓稟,以爲通同査正之地,恐不當續續處分矣。上曰,法外緣坐之類,考見文案,書出一通,入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洪致祥事,其孫洪益三,頃有上言請伸之事矣。當此大霈之日,或可令金吾,考見文案而特賜處分乎?上曰,予曾見先朝下敎,此何可輕議耶?興慶曰,先朝甲戌年,復官之命,出於特敎,而其後辛巳年,還又削奪,或恐聖上,未覽伸冤時下敎,而只覽當初下敎而然矣。伊時小紙中列書姓字者,皆是僻姓,而元無書名之事,又有渠姓洪字云,此亦似不可爲大段可疑之端矣。上曰,當詳知先朝下敎,然後可以處之,前後日記,考出以稟,可也。{{*|出擧條}}上曰,臺啓中緣坐、籍沒之啓,若允從,則其同生輩當爲何律乎?寅明曰,其同生則爲奴矣。上曰,王室至親,不當爲奴,似爲偏配矣。廷潤所啓,臣之蹤地,決不可復冒於臺端,而向者一出,只爲新歲之一瞻耿光,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繼而國有大慶,不敢以情勢爲言,入參賀班,獲覩盛儀,臣之志願已畢,義在必退,故尋單縮伏,一味惶悚矣。昨伏見備忘,則以前啓之不卽收殺,辭旨至嚴,臣於此,已極惶蹙,而今者儒臣僚臺,相繼陳疏,詆斥停啓臺官,不遺餘力,則臣亦以參論之人,何可獨爲晏然乎?夫本府前啓,殆成卷軸,而俱是關係鞫獄,罪名至重,則不敢以一二臺官之意見,擅自停止。而適當無前大霈之日,亦宜有曠蕩之道,故陳賀之日,臣與長僚及持憲,合席相議,其中四五件事,消詳停之。此實出於十分斟量之意,而侵詆之言,左右迭發,臣益不勝瞿然之至,昨以僚臺處置,天牌降臨,而兩疏旣入,物論方張,不敢唐突冒進,終未免坐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今又召牌狎至,分義是懼,黽勉趨承,入侍前席,而顧臣情勢,實難一日冒居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疏斥,已知過中,旣不參啓,則今者爲嫌,亦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尤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相持,尤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亦若前啓,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邃已停啓,其於泰績,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俱涉太過,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持平金錫一出仕。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不施軍律於其時,則猶今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啓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特諭之下,此等之啓,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泰績之兩司俱發,初已太過,則猶今爭執,其涉支離,其勿强煩。又所啓,直講,係是師儒之任,而文德謙,處地卑微,遽爾冒授,新除之下,物情莫不爲駭,請直講文德謙改差。上曰,依啓。又所啓,凡臺閣論人,貴在公平,苟或挾雜,則不可以服人心矣。再昨憲府六啓,實有許多機關,欲論李潚之統帥薦望,而指東言西,欲斥尹東卨之戊申樹立,而語多粧撰,欲遏鄭益河進用之路,則按査白脫之事,謂有餘謗,引例方遞之職。又請遞改,其循私逞憾之狀,已不可掩,而至於李箕鎭事,則本道都事,自言昨秋,不爲覆審永興之田政差錯,初無可言。而白地做出,構成箕鎭之罪,李重新事,則向日筵臣,皆稱善治,今此所列,亦不近理,當此國有大慶,聖敎勅勉之日,在廷群僚,孰不欲精白其心,奉承休命。而惟彼憲臣,新入臺地,汲汲自效者,都是用意排軋之言,此等之習,誠甚不美。而況其不問長僚,暗地發啓,非出公議,此尤可見。其在責勵之道,不可置之。請持平金錫一,罷職不敍。上曰,金錫一所陳,雖有機關,今者譏斥,亦不爲機關乎?此正責人則明,責己則暗者也。不允。又所啓,當此大慶,親臨慮囚之日,秋曹長官,不爲入侍,致令次官擧行,雖未知其病故之,如何?而事體苟簡,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臣以金錫一罷職不敍事,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兪,乃反以責人則明,責己則暗,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錫一之啓,都出於用意傾軋,而以廟薦等語觀之,其意不專在於此,而暗地機關,顯有侵逼大臣之意,其心所在,誠極不正,故有所論劾,而聖敎反以機關責之,此莫非如臣無似,久據言地,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何顔面,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憲臣所啓,雖曰過中,而在於特諭之前矣,嘉奬之儒臣,初入之憲臣,亦有循套之心,則今者相勉,豈惟在於金錫一?俄者下敎,良由於此,飭勵之言,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瑗曰,臺閣論事,惟當觀其是非,以爲可否,鄭益河,旣已白脫,且以親年七十,呈狀當遞,而金錫一,至請改差,誠極非矣。而諫臣避辭中,汎以錫一諸啓,專論廟薦,侵及大臣爲非,此則未免失言,臺閣,與大臣抗職也。言不宜若是,惟當斥其所論之非耳。第諫啓之批,乃以機關爲敎,此甚未安,諫臣之論金錫一,有何機關乎?至於金若魯、韓翼謩,則以循套爲敎,而此則不然矣,鞫逆之論,豈有套乎?上曰,金若魯於諸啓中,只論尹邃而仍竝及尹㝚,是有査滓而然矣,予甚非之。瑗曰,尹㝚事,臣亦嘗論之矣。臣等之尤嚴於此論,豈有一毫私惡於㝚、邃而然哉?邃於賊招,最爲緊出,情跡狼藉,而金錫一,急於容護,汲汲停啓,則三司之臣,惡可無言乎?上曰,尹邃,雖曰緊出,而韓翼謩之以竝停五啓爲言者,其意實在尹邃,而如是爲言,豈不尤非乎?瑗曰,金若魯,雖以停尹邃啓爲非,而韓翼謩之意,豈必與金若魯同乎?人之所見,固自不同,韓翼謩之言,實得臺體,而聖上,以意在尹邃,而汎論五啓,爲韓翼謩之罪,臣誠惶恐,此乃聖上,求過於臺閣也。豈不慨然乎?上曰,凡人有慶喜之心,則凡事都忘之。而今此大慶,爲日非久,而諸臣氣色,猶尙如此,誠爲慨然。瑗曰,諸臣,幸覩宗社莫大之慶,孰無歡欣鼓舞之心,而其在近列者,抃喜之忱,尤當何如?而大道理之所當爲者,豈可因喜而廢之乎?上曰,此則然矣。瑗曰,金若魯疏批,以頃日奬諭,自知過矣,爲敎。此亦殿下失言也。頃日金若魯所論,不過草草數啓,引見獎諭,似乎太過,而固出於來諫之意也。曾未幾何,因論一鞫囚,而又有自知過矣之敎,大聖人辭令,豈宜若此乎?上曰,此言誠是,當留意矣。瑗曰,今番赦典,雖務主曠蕩,而干係惡逆者,則豈可蕩然無防乎?如權益寬者,亦入於蕩滌中,此則亟宜收還矣。上曰,權益寬爲敍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權益寬敍用時,予意謂必有如此之言矣。今此莫大之慶,謂諸臣宜忘時象,而猶不忘之,誠嘅然矣。瑗曰,臣之論益寬,若由於黨論,則前後聖敎,誨諭勤勤,豈不忘之耶?臣之愚忱,實出於懲討,雖欲忘之得乎?上曰,予決知權益寬之非逆,而豈可强從乎?瑗曰,益寬,與昌悌、黃溥,貫通謀計,情節昭著,少無可疑,殿下雖敎以非逆,而臣則決知其爲逆矣。上曰,儒臣之所知如此者,皆出於疑阻矣,予豈可從時象乎?命珩所啓。臣旣承勿退待之命,故惶悚退伏矣。儒臣,以臣辭不達意之言,謂之失言,非斥備至,此臣意慮之所不到,臣雖無似,職忝臺閣,豈爲大臣而發此言哉?臣本言辭拙訥,未及明言痛斥。而蓋錫一之意,專出於敲撼之計,用意不美,故遣辭之際,致有語及大臣之事,而儒臣失言之責如此,則更何顔面,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所達,不過因下敎,一事再避,其亦無例,勿辭。亦勿退待。瑗曰,掌令金廷潤,雖有勿退待之命,傳啓處置,大乖臺體,請掌令金廷潤,遞差。上曰,此事,何如?瑗曰,金若魯、韓翼謩之疏,旣論罪停啓臺官,則渠以同議之人,雖至再避,何可參涉其處置耶?興慶曰,旣參其論,則處置未安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予有勿退待之命,故窮蹙不得已傳啓。非渠之過,何至遞差乎?瑗曰,伏聞昨日入侍都承旨,乃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有所陳白云,三司言事疏,自上未賜批之前,承宣何敢先有論列乎?事體所在,不可置之,都承旨李春躋,宜有譴責矣。上曰,因停啓一事,何至生出葛藤耶?瑗曰,臣非欲生葛藤也。三司疏章,事體甚重,譴責之請,欲存事體矣。上曰,予以臺啓之不爲竝停爲難,則李春躋以爲雖停啓,而有金若魯之疏云,此由於敏銳而然矣,何傷也?瑜曰,俄者以諸臣色態,有所下敎,莫非臣等之罪也。李鳳祥事,有何關緊,而人之所見,各自不同,故然矣。今日群臣,孰不欲精白其心,務爲寅協乎?設有或未脫於俗套者,惟當明示飭勵,導之以正,俾令偕至大道矣。淵衷,若以此而憂嘆,則臣恐有損於和悅之氣矣。上曰,予謂卽今則當精白一心,與民同樂矣。見其氣象,則與予所料異矣,豈不嘅然乎?然所達是矣,當留意焉,卿亦相勉於諸僚,可也。上曰,今已向夜,秋曹文案,則後日登對,更爲稟處,可也。瑜曰,臣於秋曹文案,更爲稟處事,有所懷矣。洞開獄門,竝令出去,亦一好道,而但其中不無可入於蒙宥,不可入於赦典者,各別詳審處之宜矣。上曰,徒年以下,竝直放,可也。瑜曰,緣坐罪人,多配江邊矣。三南雖未知其必勝於江邊,而如此之類,亦有次次可移之道,則及此時而量移,亦好矣。興慶曰,江邊量移之議,自有不然者矣。寅明曰,今當大蕩滌之時,若或有一毫私意,涉於其間,則難免於乘時行私之罪,故臣於分等時,不敢廣抄矣。群下所見,是非不同,殿下固難於一一指敎,惟當明察事之是非,可罪者罪之,可赦者赦之,則一放二放百放千放,無非曠蕩之典。而如或不計是非,只以蕩滌爲主,終歸於啓小人之幸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將待交龜拿來,而以宥旨前事,當在勿論之中,在外相議,則諸臣有言,其本事之無實者,皆以爲藩任之數遞有弊,與其拿來卽放,不如仍任之爲便云矣。上曰,本事決非士夫所可爲之事,果何如云耶?寅明曰柳復明之外孽四寸李姓者,藉復明有此事云,而其本家,捉其李姓者,呈于禁府,故前頭査覈時,憑問次,姑令秋曹拘留矣。在復明之道,一番徑査好矣。而在朝家之道,旣知其拿問後,當以宥旨前事分揀,則蕃任體重,拿來重難矣。瑜曰,柳復明家,搜得李姓者,呈秋曹,捉囚以待査,而秋曹退却云矣。始炯曰,臣於頃日赴衙時,柳參奉家奴子,呈狀請囚李姓人,而此非本曹所可知,故只以保受勿失論題矣。上曰,以此事觀之,則可知其無實矣。不可以此,輕遞藩任,柳復明放後仍任,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已過門限,請出標信。上曰,當下標信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陳疏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韓翼謩,牌不進,傳旨未下,金錫一被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錫一,避嫌處置出仕,所當出牌,而臺諫,方以罷職不敍論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習砲事,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啓請姑停矣。七日已過,軍兵等中日習射,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旣有只推之命,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知?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禁推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副應敎吳瑗,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應敎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弘文館副提學趙遠命,再招不進,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金尙星,陳疏入啓,上下番將未免闕直,事甚未安。副應敎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速完翰薦,旣有成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親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李錫祿。 ○傳于鄭必寧曰,配處傳旨,旣已啓下,配所單子,速爲書入。分付各道事,分付于金吾、秋曹。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臣取魯,進詣太廟,與本署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眼同奉審,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漬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猶多,頻頻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頗爲沾濕,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等處,果如本署官員所報,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二月初八日卯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司成金尙奎,方在呈告中,今月已盡,更無餘日,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自曆象考成出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舊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鄕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法》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壁,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慶尙右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十二番後部中司屬右道五哨,則四月一朔立番,後部右司右道三哨左道二哨合五哨,則閏四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三番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後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一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備邊司覆啓內,土豪,廣占農所,自專其稅,誠他道所無之猾習,不可不嚴法痛懲,前僉使李信侃,爲先絶島定配,以礪他人爲宜,以此,分付事,允下矣。今此啓下,追在於頒赦之後,而狀聞論罪,在於宥旨前,則所當一例疏釋,以此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傳曰,羅煣、宋重弘、宋楷、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鄭暘賓、吳彦賓、黃玉鉉、㗡梅、李璛,竝放,炤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安鑮、禹如天、韓聖欽、申正模,竝出陸,黃沈、崔必蕃、吳鵬萬、姜必齊、李鳳祥、李世瑃、朴來章,竝量移。睦聖履、鄭璉、陳漢相等,減等事,命下矣。北靑府移配罪人尹相鼎、尹載輝、尹大輝,寧邊縣移配罪人尹相恒、尹昌輝、尹發輝,陽德縣移配罪人尹相昇、尹山輝,龜城府移配罪人尹國輝、尹庭輝,巨濟府島配罪人尹昌賫,南海縣絶島移置罪人李慶佐、李禎佐,珍島郡絶島移置罪人李命佐、李千祿,康津縣薪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國佐,巨濟府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潤、李憲佐,羅州牧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淑、李德佐、李慶甲、李彭佐、李又彭、李甲運,大靜縣移配罪人閔庭鯉、閔庭鱣,羅州牧智島安置罪人閔命孝、閔庭來,濟州牧移配罪人閔元崇、閔堂孝,長淵府白翎鎭絶島安置罪人閔齊孝,蔚珍縣移配罪人閔彦胄、閔天孝、閔庭萊,蔚山府移配罪人閔重孝、閔庭熽、閔庭燁,濟州牧移配罪人閔源孝、閔庭百,長鬐縣移配罪人閔彦麟、閔載孝、閔庭鳳,旌義縣移配罪人閔庭詩、閔庭禮,韓山郡移配罪人閔成道、閔彦升、閔彦恒,長淵府白翎鎭減死島配罪人羅煣。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平昌郡定配罪人宋楷。鐵山府邊遠定配罪人李聖至,恩津縣定配罪人朴師孟。大興郡量移罪人沈得行,靈光郡法聖鎭邊遠充軍罪人鄭暘賓,臨坡縣定配罪人吳彦賓,錦城縣智島島配罪人黃玉鉉,南海縣減死島配罪人㗡梅,雲山郡定配罪人李璛等,依傳敎,竝放送。珍島郡島配罪人炤,依前放歸田里。南海縣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孫荊佐,開寧縣、康津縣薪智島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安鑮,金溝縣巨濟府減死島配罪人禹如天,金山郡南海縣絶島定配罪人韓聖欽,礪山府興陽縣驪島島配罪人申正模,錦山郡竝依前罪目出陸。而義州府所串鎭減死極邊充軍罪人崔必蕃,黃海道瑞興縣明川府極邊定配罪人黃沈,忠淸道延豐縣、富寧府極邊定配罪人吳鵬萬,堤川縣雲山郡定配罪人姜必齊,江原道平昌郡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林川郡康津縣加里浦鎭邊遠充軍罪人李世瑃,陰城縣三水府別害鎭邊遠充軍罪人朴來章,禮山縣竝仍前罪目量移。而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狎送于各其配所。長興縣遠地定配罪人睦聖履,龍川府遠地定配罪人鄭璉,鐵山府遠地定配罪人陳漢相,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吏兵判、三司引見入侍時,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事,榻前下敎矣。曾前疏決時,非但爲奴罪人擧論而已。全家徙邊之類,亦有區別書入之例,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書入。 ○又以刑曹言啓曰,諸道徒年罪人一倂放送事,臣等親承聖敎矣,京畿徒年罪人十九名,江原道徒年罪人二十三名,忠淸道徒年罪人三十七名,全羅道徒年罪人二十二名,慶尙道徒年罪人三十一名,黃海道徒年罪人三十六名,平安道徒年罪人四十名,咸鏡道徒年罪人二十一名,合二百二十九名,依聖敎一倂放送事,爲先知委於各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北兵使洪好人,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徵稅稍濫,謗言頗騰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下考施行,北兵使洪好人,推考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全羅監司柳復明,冒法圖利,犯耕禁地之狀,以平監査狀見之,昭然難掩,則金吾拿覈之請,國法之所當然。而昨日筵中,柳復明全監仍任之命,誠出意外,彼復明所犯,旣係不法,則勿論事之虛實,不可苟且彌縫,置之黯黮之中,而强責以方岳之任。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頃日持平金錫一,所論數件事,俱得臺體,而昨日諫啓,粧撰題外之言,至請以罷職不敍者,誠可駭嘆。夫臺閣之論,以激濁揚淸爲貴,則今其張皇論列者,無非爲武倅貪吏分疎之語,如許臺風,令人代羞。請獻納徐命珩罷職。統制使具樹勳,爲人儱侗,專無知識,曾任會寧北閫時,又乏廉聲,三道統禦之任,不可卑之如此之人。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國有新慶,大霈方行,京外重囚,幾盡疎釋,而獨各道殺獄之積年久囚者,未得蒙恩,此足爲感傷和氣之一端,而其在王者一視之仁,亦不可不軫念,請分付諸道道臣,別擇公明官,聚會營下,刻期處決。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以此時,適叨近密之班,保護之地,其所歡抃蹈舞,當復如何?臣於今曉,將欲仕進之際,伏聞昨日筵中儒臣,深斥臣有所陳白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而至曰宜有譴責,特荷聖明,曲加庇護,開釋備至,諭以何傷云,臣不勝瞿然,繼之以感惶也。蓋於再昨,大僚請加曠蕩之典,而自上旣可之,又敎以外方罪謫,尙可說也。金吾積滯尤爲可悶,臺啓收殺,此是好機會。臣輒率爾而對曰,憲府前啓,則略有停論,而今日玉堂之疏出矣。祗以臣意嘗謂,臺閣重發之論,則雖人主,不宜勸停,人主雖欲停,臺閣亦不宜遽停,設或有停論者,三司亦必議其後故耳。批旨之下不下,初不暇料量,亦未有片言半辭之論列堂疏者,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豈或驟聞傳說,不得其詳而然耶?一時相規,臣固受以爲過,而若臣情勢,則斷不容仍據,玆控短籲,仰干宸嚴,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肅朝體,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同副承旨尹容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肅命就直者,夫豈以危苦之情跡,可以復玷近密之邇列而然哉?再違召命,未蒙譴罷,隍隕抑塞,竟夜不寐,而曉鍾已報矣。忽伏聞天祐吾東,聖嗣誕降,宗社億萬年無疆之福,實基于玆,擧國喁望之餘,蹈舞歡抃,跛躄皆起。顧臣,以從班舊物,須臾無死,獲覩此莫大之邦慶,區區忱誠,豈獨無躬詣班行,以獻頌祝之心哉?自不覺蹶然起身,趨入禁門,祗謝天陛,得廁呼嵩之列,少伸傾葵之願,今雖溘然就盡,更無餘憾矣。當其趨命之時,心主於喜而無二用,殊不知冒沒之爲愧蹙。而今焉靜而思之,廉義大防,已自壞盡無餘矣,俯仰慙恧,實無抗顔復進之理,念臣自遭罔極之人言,憂畏屛縮,不敢自同無故者,至今四五年所,而如一日矣。雖君臣之義,不忍便訣於明時,妻孥之計爲累,時或冒進於外邑,而每念處義之苟簡,尙愧貽譏於傍觀,淸塗顯班,尤非臣所可擬足之地,則及今賀禮旣畢,候班已過之後,卽臣退守本分之日也。抑臣浹旬淹直之餘,宿患虛損之症,乘勞重發,汗多而陽亡,便數而氣乏,欲眠則心悸而不穩,欲起則脚痿而難動。氣息厭厭,如入重泉之下,似此症形,雖謂之行尸,非過語也。伏想聖明,亦必俯察其癃殘衰朽之狀,而有以矜憐之矣。以此情勢,以此病狀,其不可因仍供職也,決矣。固無待於外至之人言,而儒臣之疏,又復發怒於請推,盛氣張皇,嘲侮備至。臣性本疲劣,跡同死灰,雖不欲與人較爭,儒臣之伊日去就,終未見其有所據,而欲人之不敢言,甚矣。其務角勝而不自反,乃至是耶?雖然毋論其言之如何,譏斥不比尋常,則此亦臣難安之一端也。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略具短章,悉暴危懇,退伏私次,恭竢嚴命。伏乞聖慈,曲加矜察於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辜恩慢命之罪,俾靖私義,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悸恐戰慄懇祈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前,伏見憲府啓辭,以灣尹鄭益河陞擢事,謂之尤拂公議,臣誠不勝駭悚之至。益河忠原時事,當初所論,旣出於自謂血讎者之口,而及其按査,竟至白脫,則不可以一時仇人之言,有所枳礙於晉塗也,明矣。況益河之剛果明敏,見稱流輩,而才具練達,實合奬用,故適當邊倅之有窠,置諸薦剡之副矣。恩點之下,時議遽激,復提已伸之誣謗,作爲永錮之資斧,人之爲言,吁亦甚矣。臣以無似,獨當重任,轉喉捩手,輒致猜訝,受人拳踢,前後非一。而又因邊薦,被斥至此,臣之踪地,豈不困哉?在臣廉義,宜卽露章自列,而連日入侍之班,不得不冒昧進參,今始略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不必過嫌,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入侍,敢陳權益寬,敍用還收之請,屢勤未安之敎,諄諄警誨,若父詔子,戒臣以疑阻,責臣以時象,臣惶悚感愧,莫省所措。念臣不肖,誠意至薄,樹立無素,固不足以上孚天心。而若其義係懲討,人得而言者,自是臣子之恒分,寧有毫髮出於疑阻,而涉於時象乎?於戲,今玆大慶,往牒所罕,湛恩霈澤,洋溢區域,臣叨侍近例gg近列g,豈獨不思將順哉?雖以昨日赦典言之,雜犯重律,宜難容貰者,臣所論執,未嘗必期反汗,而至於事干鞫獄之類,固亦仰體罪疑惟輕之聖意。然其株連稍重,不在擧論者,亦自不少,豈不以天討至嚴,赦令有格,雖以聖心之至仁,亦不得以貰之耶?況玆益寬,情節之狼藉,毫無可疑,王章未擧,輿憤猶切,今若混被蕩滌,便同平人,則其可謂國有典刑乎?臣之區區論執,只欲少效一日之責,而微忱未格,承此情外之敎,臣職叨論思,昵侍前席,而如果內懷疑阻之心,外托懲討之論,甘心時象,驅人惡逆,此其爲罪,宜如何哉?臣抱此愚衷,無由自白,反復省念,悚愧交中,誠不宜一刻晏然於職次。而夜漏已下,疏籲路阻,待朝陳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以戒臣工,以嚴法綱,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臣,昨以微事,瀆擾天聽,惶悚愧恧,席藁竢譴,及承聖批,過垂勤摯,臣誠感激,措躬無地,朝因下敎,召牌狎臨,揆以分義,宜卽竭蹶。而第於儒臣、憲臣之疏,情勢有萬分窮蹙者,終不免坐犯違慢,臣罪至此,合被重戮,蓋五啓之停,非同僚之罪也。當初發論,臣實主之,責罰之加,宜先於臣,玆敢冒死首實,冀蒙處分焉。噫,兩司連啓,俱係干犯鞫案,故紙謄傳,今已七八年矣。臣竊嘗慨然以爲,臺閣之責,莫嚴於懲討,苟其情犯甚重,斷不可容貸者,則論以沐浴之義,所當苦口力爭,期於得情。而此則不然,一啓二啓,不生不滅,淹延歲月,便同應文備數者然,此豈至誠事君之道哉?及今國有無前之大慶,大霈旁流,八域均被,虺蠆荊棘,咸霑雨露,則臺啓中諸罪人,雖有律名之輕重,亦難强加區別。無寧一竝停論,以體天地生物之仁,此其意專以蕩滌垢穢,導迎和氣,爲今日第一事故耳。非獨臣見爲然,在廷卿宰,亦多爲此論者,夫豈有一毫挾雜之意而然哉?畢竟五啓之停,儘出斟酌,故臣果與聞而可否之矣。然而積年重發之論,一朝遽然停之,未免有礙於耳目,則三司上執法之論,烏得無之?爲法受罪,固無可辭,而第兩臣疏語,俱有病痛,或曰顧惜容護,或曰隄防漸弛。有若臣等,痼蔽於時象,用意擅停者然,臺省言議,所貴者就事論事,何必如是而後爲快耶?臣竊爲兩臣惜之也。停論之僚臺,旣被重斥,則臣以首發之人,負犯尤深。伏乞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謝公議,千萬幸甚,抑臣有區區微見,敢附陳於請譴之章。噫,臣伏讀再昨所下備忘,誨諭臣隣,至誠懇惻,非特唐宗祛河北賊易之嘆而已。爲殿下臣子者,孰不欲滌心洗腸,痛祛舊習?殿下亦宜先盡建中之道,勿設畦畛,務使陶匀融化,然後方可以做到坦蕩地位矣。諸臣章奏,有可從者從之,或有不槪者,則惟當以事理曉諭之,使其感服而已。若不明眎以是非,而直以時象疑之,則是殿下先以時象二字,粘着於聖念也。臣恐群下竊有不服於其中者矣。雖以昨者兩臣疏批見之,不賜可否,但示未安之色,殊欠物來順應底氣象也。臣方被其斥,不宜拖論,而或慮殿下導率之方,猶未能造乎極致,輒敢妄言。伏願繼自今,勿復以務祛時象爲事,克恢公平,痛辨曲直,則時象二字,不期祛而自祛矣。豈不休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末端所陳,大意是矣。可不留意,過中之斥,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任。 ==1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齋戒。 ○申時,日有左珥。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校理任珽,由限已過,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疏批已下,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副校理尹心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校理任珽,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尹容,副應敎吳瑗,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尹心衡,有何撕捱之端,而每違召命,不顧分義,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吳瑗之以不過飭勵之敎,强爲撕捱,若是違牌,其在事體,亦極寒心。尹容,則往事不必復嫌,而若是撕捱,尤涉太過,竝只推。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喆爲北評事。 ○備忘記,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批答,誤聽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前部右司屬,慶尙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同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兩朔,應立前部後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當,海西八番、九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道監役官牒報,則肅靖門西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三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限修築間,嚴加把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罪犯坐逋,猶靳例勘,至煩嚴召,而顧臣情私,有不敢自隱者,臣父自候班退歸之後,患感非細,床席委頓,諸症俱苦。而家有切急病憂,不愼將攝,達夜處冷,重觸風寒,精神氣力,一倍澌薾。而最是咳嗽苦劇,寢啖失宜,胸膈煩懣之症,尤係切悶,方此醫餌扶護之中,豈有去就之可論,則從前所劃之義,猶係餘事,情窮勢迫,不得不隨牌呼籲。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俾得以便意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此正宗社億萬年無疆之休,八域臣民,歡欣抃蹈,曷有其極。臣於伊時,受暇省墓,由限未滿,得聞此莫大之邦慶,驚喜欲狂,疾馳還朝,仍就館職,獲覩稱慶之盛儀,倖忝邇列,嵩呼大庭,便覺此身,與有榮耀。且於數昨,爲參七日問候之班,入於闕中,得伏聞修撰南泰良之疏,侵詆政院,有被人牽動,固是深悶等語,臣於是,實有訝惑慙忸,而不自安者,惜乎。僚臣之不爲深諒,疑人太甚也。臣於僚臣之肅謝後,因爲出去也。以入直請牌事,呈草記到喉院,果與承宣,有所酬酢。而臣之本意,不過僚臣,旣已肅命於館番姑降之時,則事當入直,而還爲出去,大違館規,不得已依例請牌而已。其日承宣之啓,非臣之所知,而今者僚臣,過疑於不當疑之地,爲人牽動等語,其精神所注,專在臣身,不意同僚相好之間,有此千萬意外之疑阻也。惟彼承宣,凡於出納惟允之際,自有主見,豈爲人牽動者哉?今者僚臣,疑怒太深,侵逼之言,至及於承宣,其在臣踪地之不安,較之於喉院諸尤,加一層矣。此莫非臣誠信言行,不能見孚於同僚之致,自訟慙忸,更復何言,仍呈辭疏,略暴情實矣。適緣請牌草記之先入,未及登徹,而坐違嚴召,分義惶悚,益無所措。今始得見其原疏,則其所顯言訶責,不比尋常,滿紙張皇,專不顧藉,有若臣創出無前之館規,迫脅同僚者然,此豈非萬萬意慮之外者哉?噫,僚席之間,遭此不好之光景,如臣今日者,亦未前聞,其在臣自處之道,固當無默爾無辨,而抗顔就列,斷無是理,金華一步,鐵壁在前矣。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徑歸。伏乞聖明,特垂諒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俾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略貢愚見,冒瀆宸嚴,及奉聖批,辭敎截峻,臣惶霣震恐之餘,竊自恨誠意菲薄,論一事而不能孚格於天聽也。臣昨在候班,伏讀備忘,其所以策勵群工,期勉寅協者,丁寧懇摯,有足感動。臣雖無狀,叨侍講帷,已有日月,顧何至於不體聖意。强進偏說,上而欺明主,下而負賤心哉?惟是亂逆,在法必討,有不得不言者,蓋先王典章,至嚴至重,一有放忽,倫常斁敗,雖於大霈之時,罪干大辟者,不得竝宥,著在赦文,則今日之議,乃以曠蕩之典,首及於鞫囚,誠莫曉其何故也。殿下,於治逆之政,不能嚴截,前後處分,率多假借,隄防之解弛,視戊申已不啻七八層落下,故當時,雖自許以忘身討賊者,亦且危慮却顧,伈伈焉爲一身計,此豈國家之福哉?以此規模,循玆塗轍,則一轉而當死者,出獄,再轉而在配者,全釋,幾何而不復進於朝著之間也。臣若囁嚅畏縮,不能爭之於始,而及其滋蔓,縱欲盡聲氣竭死力,復開口於殿下之前,恐不可得也。儻殿下,於淸燕之暇,深留意於臣言,則亦可以察臣之愚忠,非有私好惡於此輩矣。臣誠死罪死罪,殿下聽言之道未廣,惡黨之心先着,凡於群下章奏,不辨事之是非,理之當否,惟以言者之色目,先事而疑□難以臣前後□□□許之以公心雖其□□□義若涉□□□疑之以私意,是殿下,以色目別可否,而不以義理裁是非也。臣竊慨焉。臣旣職忝論思,厚荷隆恩,而不能將順殿下寬大之意,妄有爭論,自歸偏私,厥罪大矣。伏願遄降威譴,以彰其罪,殿下,亦宜恢弘聖量,公聽竝觀,無使三司之臣,因臣而戒言也。且臣於館僚之疏,亦有所訝惑者,向臣與校理兪健基伴直也。僚臣,承牌入肅,不肯就職,而本館番次,自有定限,下番有故,則上番姑降,上番有故,則姑陞亦如之,其陞其降,輒經稟旨,不敢擅行,館規然也。僚臣旣已出仕,則下番自有人矣。臣等雖欲任自姑降,得乎?及其徑歸,草記請牌,不得已也。及其再入而再出,始稟姑降,亦不得已也。初不能承奉旨意之失,臣固有之,廝炒驅迫之云,何爲而至也?空堂盡出之非,日後紛紜之慮,政合臣等爲僚臣誦之,而至於所引前例,臣於其時,問諸諸僚,則不知,問諸館吏,則不知,考之古事,則無之,無乃僚臣獨知之,而臣等不閑古規而然歟。然彼此所爭,特館規耳。是胡大事,而過生疑怒,不愼辭令至此,竊爲僚臣惜之也。緣臣之徒守館規,不善周旋,致使同僚,把作難進之嫌,此亦臣當去之一端也。玆隨召牌,拜章而退,以竢明命焉,臣無任悚悸戰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bt42jxwgabx3a147ghb6ctoxd9idhm1 2173537 2173536 2022-08-22T11:18:4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正朝□□罷後,大殿,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傳曰,以旬前推擇。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稟草記。傳曰,以旬前推擇事,命下矣。展謁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正月初七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五日,乃仁政門百官朝參日次□春享大祭齋戒相値。在前如此之時,有退行之例,而法典內,當月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皆是應行之日,此三日中,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十一日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典設司,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司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爲之矣。今始追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農者,國之大本,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故歲首每下勸農之敎,而視若文具。其不着意,豈飭礪之意哉?昨年勸農之旨,業已詳諭,今復何諭?噫,雖帝王之尊,自古有親耕之例,此示重農於民也。況荐歉之餘,昨農雖小登,民尙未蘇。其有三登之望,此時耕農,勤乎?怠乎?其令飭礪列邑,將昨年之旨,曉諭小民,勉哉勖哉。其所勤慢,重繩豈貸?其須體此之意,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而其他寬民務農之政,守令報于道臣,道臣報于備局,孜孜保民,俾有實效事,亦爲飭礪京外。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元朝慶賀,法殿親臨,卽典禮之大者。在庭群僚,孰敢不肅然敬謹,而方大臣以下整笏拱立之時,漢城判官李世聃,被酒昏伏,稱以腰病,涕唾叫呼,擧措荒亂。臣使憲吏據理諭之,則乃反高聲叱退,如此駭妄之人,不可置之。請漢城判官李世聃汰去。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不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諫官。請獻納金若魯出仕。{{*|避嫌措語在上}}新除授行司諫院大司諫朴文秀,以陳奏副使,時未復命。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下諭事,依啓。 ○以獻納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不肖無狀,福過災生,當初出海,本爲密邇君父,下與子孫兄弟叔姪相依,以畢餘生矣。不意來泊江郊,未及半年,奇疾纏身,竟至於此。自六月初吉以後,至于今日,症情百出,奇奇怪怪,不可摟指。入冬以後,刺痛之症,大勢雖退,數三餘症,肆力益毒,皆人所罕之症。今臣小築纔成,卽得必死之疾,誠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者,臣之謂也。近京以來,終不得一瞻天顔,厥後朝賀之禮,亦不計其數,而虛受朝家待朝賀之禮,臣心毁蹙,若負荊棘。今玆正朝,乃是三陽回泰,爲一年之始。聖主親臨受賀,百僚駿奔,事尤異於他日,而萬無轉身赴闕之道。顧念朝賀,無可脫之職,願依宋明諸朝勒停月俸及月致之例,使臣心得以安於入地,則實聖上體下之仁,臣不勝大願。御醫守在江村,爲日已多,臣心不安,尤莫知所喩。臣肖翹之命,大限有定,非腐草陳根,所能回生,徒以不安臣心而已。伏乞聖上,特命召還,以安臣心,則歸死而不忘結草之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聞承宣所達,深用念焉。觀書啓之所達,神明所相,勿藥有瘳,欣慰曷諭,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御醫,卿恙快愈,自當復命,卿其安心,其須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一日辰時,上御仁政殿。正朝親臨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二嚴後,政院、玉堂,入宣政門內外儀。上御宣政殿,政院、玉堂,具朝服行四拜禮。出詣仁化門外外儀。李春躋、柳萬重、韓師得、徐命臣、金啓白爲左班,立於左。李重協、鄭必寧、宋秀衡、柳綽、金兌和爲右班,立於右。三嚴啓請後,上御黑冕旒冠,黑衮龍袍,玉轎出仁化門,樂作,左右侍衛,鞠躬祗迎。藥房提調尹淳進前奏曰,霜朝殿坐,觸冷可慮,請御煖帽。上曰,豈至着煖帽乎?上殿坐于仁政殿。左班由東階而入。右班由西階而入,分左右入侍,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引儀讀致辭,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敎,百官跪,三叩頭山呼,百官軍校,齊聲千歲山呼,又齊呼千歲再山呼,又齊呼千千歲。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箋,百官跪奉箋,讀箋。百官俯伏興平身,禮物請付有司,禮畢,上還宮,左右班,祗送於仁化門外而退。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趙國彬。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啓請矣。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矣。間或因特敎擧哀,而係是不常有之禮,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磨鍊。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昨夜二更量,承奉朝賀崔奎瑞疏批往傳之命,而大臣家在江上,城門已閉,不得出去。留待罷漏後,卽爲馳往,則昨日三更時,大臣已卒逝。未及傳諭,宣讀喪所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噫,爾往讀,不過卽予未知其逝之批,將此備忘,復往宣讀,依唐故事,替予躬往。 ○備忘記,崔奉朝賀,以廉謹之操,先知之明,潔身處鄕,養德思谷。當辛壬奔競之際,不染不汚,氷玉其心。甲辰嗣服之初,因寡昧之淺誠,惟昔年之深恩,其雖上京,不改舊心,以奉朝應命,堅確之志,澄淸之心,師表他人。予之望倚若何哉?況身雖在於鄕谷,猶眷眷於宗國,先挫奸膽,樹不世之大功,力辭勳名,成恒日之雅操。始終高節,略文何形?且當初廉退,悶世道之囂薄,末梢上洛,考終命於王畿,其退其進,允叶處義,其考往牒,可謂罕聞,待其日暖,肩輿卽見矣。豈意箚答纔下,此單遽上?傷悼之極,無以形喩。其況史館書啓,尤切痛深。噫,黃耉其逝,其將倚何?喪葬諸需,依禮文擧行,柩材亦令擇送,而祿俸,依大臣例,限三年仍給。而噫,士之知友,其宜成其美。予之於元耉,知雖晩,已許知己。徒思寵耀之意,不思成美之道乎?其令該曹,以奉朝賀祿俸,限三年以給,四時,亦令該曹,稟旨題給,以表予意。頃年四字之褒,今者略諭之旨,忠淸大節,蓋擧其綱,亦令太常,不待諡狀,節惠之典,卽爲擧行。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敬奉備忘記,馳往龍山江奉朝賀崔奎瑞喪所,依聖旨,宣讀一通於殯次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bb鞫b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bb嚴b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昨日大殿受賀還宮之後,廷臣又有東朝及中宮殿陳賀節次,侍衛諸臣,亦當改服同參,而徑卽退出,不入賀班。卒乍之際,雖未及周旋,儀節之間,終有所欠缺,其在事體,殊涉疎忽,請昨日侍衛諸臣,竝命推考。頃者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請洪得厚憲職之改正也。聖批開可矣。雖使得厚,人地果合是選,而性孝之言爲過中,其在重臺言審銓注之道,稍歷歲月,更待公議而後,還擬臺望,容或可也。今乃汲汲收擬,視若無故之人,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請當該銓官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未肅拜,持平金錫一呈辭,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歲律已改,日寒愈嚴,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之事,今日不可不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處,今已快愈矣。勿爲入診,稟定事入侍,時達,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陳奏三使臣引見。 ○李春躋啓曰,卒奉朝賀崔奎瑞成服後,遣近侍致弔事,單子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傳于宋秀衡曰,再明日次對,齋戒相値,明日來會事,分付。 ○乙卯正月初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書狀官黃梓,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臣等旣承勿爲入診之敎,故諸醫則不入矣。日寒不減,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眩氣,何如?上曰,不復往來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何如?上曰,今則屈伸如常矣。興慶曰,運用亦如常乎?上曰,然矣。三使臣進來,可也。三使臣進伏,命均曰,臣等出疆之後,歲色已改,臣不勝瞻慕之忱。及到近畿,伏聞聖體受灸之報,其爲驚慮,如何盡達?入京後詳聞聖候差勝,又伏承藥院下敎,臣不勝歡喜之至。聖體五六朔間,連得平吉乎?上曰,自昨秋至于過冬,連得差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臣等之往返遲延,已過半年,回到瀋陽,逢着節使,渡江後,連承上候,不勝欣幸矣。臣之出疆時,已聞幾微,而還京後,聞已設産廳云。明明上天,必祚我東方,前頭必有國家莫大之慶矣。臣等不任歡抃之忱矣。上曰,詩不云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卿等去時夏節,而今已易年矣。萬里好還,心甚欣喜。命均曰,王靈所曁,臣等無事歸來,莫非國恩矣。上曰,先來之言是耶?副使之頰下瘡穴完合云,然耶?文秀曰,在北京時,果完合,中路或破或合,以此度之,則畢竟似完合矣。上曰,大臣之筋力頗健矣。燕行往返,而未見其憊敗,副使之偏母無恙云,可喜可喜。文秀曰,臣之老母,荷聖上軫念之恩,天高地厚,臣實不知死所矣。臣幼而孤露,收養於外三寸李台佐,至今視台佐如父,視宗城如同氣。臣母年踰七十,外三寸台佐及臣之伯母,俱是望八之人,三老人,皆朝夕難保之勢也。無恙好在,得以相見,此莫非國恩也。命均曰,在北京時,日氣頗熱,而無雨雪,中路見有積雪,入我境後,連日有雨,且有霧災,聖敎特下,飭勵修省之誠,倍切於聖慮,臣還京聞之,不勝仰慮之忱矣。上曰,諒由涼德,此外何言?彼人之事,未可期必,而使事順成,可幸矣。命均曰,當初彼人,使來則議結云。而立彼文書,遣官査覈,則彼人不爲,故不能完結,而彼人言曰,議處於大國,非前例也。使本國議律,乃待汝國之道云。禮部尙書執文書不上,故多用賂物彌縫,而罪人事則便是未了案耳。彼人曰,前後勿遣別使爲言矣。今何以別使來也云云。今番則議律後,只送齎咨官,勿送謝恩使爲宜矣。彼人曰,曾前如此事議律,則該國爲之云。臣等曰,我國則勅使出來,按同査治爲言矣。上曰,彼人之事可異矣。命均曰,當議廟堂,入送齎咨官矣。文秀曰,此事姑非時急事,廟堂咸聚,考例相議,歸一而處之好矣。上曰,然矣。命均曰,禮部尙書處,無緣通之道。皇帝在他,消息難通,執筆官等處,以善爲周旋事通之,則彼人曰,議律前如是請囑,未安爲言。如是之際,所用賂銀甚多,此乃事勢不得已,而此路一開,爲悶大矣。且郞中處行賂,亦是無前例之事也。其間委折,難以細細陳達。而大抵此後,則在我國之道,唯以得其善言不足喜,得其惡言不足怒,爲心似好。彼雖戎狄,大國也。爲大國之道,非異事也。勿怒則好矣。此等事,必欲成事,故賂門漸開矣。皇明時,洪舜彦gg洪純彦g,以宗契gg宗系g事入京,其時所帶譯官,有前日入京時,給三百金於女人之自賣其身者。其女人爲禮部尙書之妻,多備錦段,名爲報恩段,以待其譯官之重來,適會此時,宗契gg宗系g事,專賴其譯官而順成。至今傳爲美談。此事雖異於宗契gg宗系g事,而凡有要求於彼人,無賂則不得成,此路一開,後弊難堪矣。文秀bb曰b,此事誠無可奈何矣。此後防之則必生事,惟不多給則爲幸,而防之則決難。彼人甚貧,見使行則必得奇貨。若初不行賂則誠大善,而旣始行賂而後,反不爲則必生事矣。年年譯官八包中,例有所給之數,而今番則多入,此則譯官之罪也。命均曰,皇朝時則使行與大國人,以文字言語,相爲問答矣。今則無文字言語之問答,只以通官輩往復,故所費多矣。甚可痛惋矣。上曰,鄭明守、李爾瞻時,亦難云矣。文秀曰,臣等徒食而已。無功無罪,而事之成不成,皆付之於中間通事者。厥輩應爲面議事,則曰議決,應爲議決事,則曰完決,中間之用事,擧此可知,而蓋厥輩必欲得銀貨,故晝夜竭力矣。命均曰,事事難易間,譯官之通情,非他途也。用金而後,得聞庶伴輩之言而已。文秀曰,其通路處果有力,故一夜半日之間,飜而爲之。其人乃順治之所乳養,康熙之手足,使之者至于今日,故彼中大臣以下,皆趨附云。蓋其人多權矣。命均曰,非權也,乃寵也。上曰,其亦非權耶?文秀曰,常廷玉輩,爲其下風,一賤人而能如此,可異也。梓曰,此非無依據事也。彼之三台皆曰,交付議處,今番必決爲言,故回聽,非專由於其人之用力也。命均曰,史記改錄事,旣已啓聞矣。上曰,明春之說,未可準信矣。命均曰,掌史者往治陵所,故他無知者矣。唐報艱以得之,送于政院矣。梓曰,唐報無可見之言矣。命均曰,西征事,關外問之,則皆曰防守而已。無戰伐之事云。到北京後,所聞亦同。再昨年九月,劉額付者驍勇,皇帝給官兵一萬,大破蒙古兵三萬,蒙兵敗走,不復入寇,額付言,留兵則難可屯戍,皇帝執手慰送云云。文書雖不得見,無用兵之事云矣。雍正多苛刻之政,出五星御史,譏察朝臣過失,故人皆惴惴慄慄,人問皇帝,何如?則只曰,萬歲爺萬歲爺,讚揚而已。問渠輩生利,則以手指之而已。蓋卽今彼中所見,人繁而蕭條矣。文秀曰,雍正,明且寬仁,而自聖之癖有之,故人無心服者,年今五十七也。雍正若死,則天下必變生矣。上曰,少退閤外。諸臣退出,有頃復命,諸臣入侍。上曰,俄者所達,畢說可也。文秀曰,猝入彼國,其處事情,不能詳悉,則淸國之必亡於雍正之手,未可期必,而第雍正之初立時,事不明正,故人心不服。人心未服,故欲爲鎭壓,多行殺戮。康熙舊臣數三百,以貪贓殺之。諸王多以罪死,餘屬置之熱河爲兵。唯聚財爲事,雖諸王,有罪必罰金銀,銖兩之微必察,十三省中,有私捧者則屬公。廣東布政司,古有黃金火爐,輸入於闕中,各省置養年庫,以殖貨利。凡干收捧之事,一時急督,故民不堪命。康熙時則關市大處收稅,而今則雖小處,皆收稅云云。財物多積如山,而民間則赤立,人無所措手足。以此人繁而甚貧,怨聲在路,故出五星御史,以爲譏察云矣。上曰,腹非者察之,正如秦始皇矣。文秀曰,雍正信用漢人,故人心不平。淸人有怨言則必殺之,外國降兵,竝作八奇,常明爲摠云矣。上曰,八奇,軍制耶?命均曰,軍制也。文秀曰,雍正之年已多,有二子而無定儲,人心未服,一朝若死則必生事。瀋陽本無魚鹽,必得我平安道而後,可以有魚鹽,其勢然也。彼國有變,則平安道爲必爭之地。十餘年內,似必不免,我國之憂不少矣。命均曰,未知其十餘年內,必有變故,而勢則然矣。卽今天時人事,安保其無變耶?文秀曰,彼中童謠,有山東眞人出之語云矣。上曰,今行亦用賂物於常明處耶。文秀曰,常明有同郞廳,不能用手云。故若用賂物,而一日之間,飜而成之,渠則不捧云耳。譯官之言不足信,而常明之爲人,甚善云矣。上曰,今番常明,不見使行耶?命均曰,畏五星御史之譏察,故不得來見云矣。文秀曰,卽今朝廷無人,西北兩路,誰能擔當,而西北,乃卽今軫念處也。彼若有變,則我國必難堪。及此閑暇,多般設施,以爲備豫之道爲宜。脫有風塵之警,則將奈何,臣於丁卯事懲之矣。臣之此言,非泛然也。實有隱慮矣。平安一道,監司則雖富饒,而各官及民間則皆殘弊矣。上曰,比嶺南不如乎?文秀曰,不如嶺南矣。爲監司者,武士則試才施賞,有孝行者則馳啓褒奬,好身手者則爲軍官,多行勸奬之方而後,可以風動一道。而卽今關西,到處皆風流場而已,誠可慨矣。上曰,卿亦盤遊而來乎?文秀曰,臣旣有病,大臣亦不好樂故不爲,而臣特畏權{{!|𥛚|⿰礻啇}}而不能爲矣。上曰,卿言非矣。方帶諫官之職,見人之不是,而不爲論啓耶?文秀曰,臣過平壤時見之,則前後監司之生祠堂、善政碑,不知其數。大抵監司之治不治,姑舍之,惟以媚悅爲習,收斂軍民,其費其弊,罔有紀極。今之爲監司者,必沈其碑於大同江,且去其畫像然後,民習方正矣。命均曰,碑閣事,朴文秀已有所達矣。年前因玉堂尹得和疏論,自備局回啓,使之撤去,而尙不擧行。平安監、兵營碑閣及立石,如前仍置,國法不行至此,殊可駭矣。上曰,祥原郡守李墷生祠事,旣令罷之矣。語曰,上濁下不淨。監司如此,則豈能禁下官乎?監司從重推考,依前回啓施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淸北沿路列邑見之,無一可守之地矣。凋弊甚矣。上曰,然則義州亦不固矣。文秀曰,不但凋弊,亦無軍餉矣。平監雖富,白馬山城,無一石米,將何以守之耶?上曰,無穀而然耶?不爲而然耶?文秀曰,非無穀也,不爲也。淳曰,江邊七邑有穀,可以貿得於江邊矣。文秀bb曰b,戶曹所屬關西稅米甚多,勿爲持來,仍而置之,則可作軍餉。而戶曹每每減價發賣而來,守令則幸其歇價,而監司間或防塞不許,而戶曹不聽云矣。上曰,曾有飭勵之事,而弊猶未祛矣。淳曰,安州還上十五萬石,而其民善爲備納,故未收甚小。關西雖小邑,還上不下於三四萬石,此可以爲軍餉矣。命均曰,平安道爲通貨之路,而義州以下各邑,凋弊特甚,更無餘地,蓋詳定之後,有此弊云矣。上曰,何年爲詳定耶?命均曰,再昨年爲之云。而軍制亦不無弊矣。文秀曰,龍川、鐵山之民,皆流入江邊。平安道五營所屬之軍,皆是收布之數也。一邊收布,一邊操鍊,民何以堪之耶?此出於數爲變通之弊也。初有定制,而數數變通,故至於如此也。且近來八道守令之數遞,爲弊甚矣。或有三年內五六易守者,安得不生弊耶?上曰,今番龍川,以何事而遞耶?文秀曰,以殺獄事,見遞云矣。上曰,龍川新倅趙國彬,下去耶?春躋曰,昨已下直矣。文秀曰,金在魯、宋寅明、徐宗玉等,旣已黜補,則有何大事,而殿下卽召還耶?彼三人者,或爲方伯,或典州府,坐席煖然後,可以知其處事情利病,做得國事。而到任屬耳,旋卽召還,徒貽迎送之弊也。有何所益乎?慶尙監司一動,七十州皆動,豈非大段弊乎?上曰,三銓官之召還,不過飭勵故然矣。而其言則果是矣。文秀曰,監司、守令,日日遞易,國事何事可成乎?上曰,筵中近甚寂寥,更聞靈城之戇言,可喜可喜,遠役之餘,舊習不減矣。而其言則果是矣。命均曰,行中員譯,自前若有病故,則以落留事狀聞,而今番金是瑜有實病,故使之落後,其餘則使之追後上來矣。八人外,多未及上來,事極可駭,令攸司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柵門外遲留之事,可異也。大臣及靈城,決不爲行中譯官而留之矣。予心甚怪之,故問之矣。文秀曰,自前使行時,齎咨官或先出來,而彼此行,日字不甚相遠,則使齎咨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出柵,已成前例。意者,齎咨行,每年往來時,所謂卜物,無朝家搜驗拘檢之事,故與稅官和應。義、龍、鐵諸商賈,多以彼中帽子去核及他物,外上持來,故復來負債,終至於辱國之境。且使行時,毋論公私,銀貨幾十分之七八,出給關東胡商,約以出來時,盡備所求之物而待之。及其出柵時推來,已成規例,而齎咨官行若先出,而不令其卜物,留待使行,同出柵門,則齎咨官先出時,使行時員譯,曾與胡商給價,貿積柵門之物,義、龍、鐵三邑諸商,與胡商符同,先爲外上貸去。然則使行出來時,多有狼狽之事,故曾者使行,爲慮此兩弊,有此齎官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同出,已成前例矣。今者齎咨官卞熤入來時,明知有前例,而又知其渠之卜物同時出柵之事而出來,則渠只當遵奉使行,分付,可也。到京之後,必欲先出其卜物,以諸使臣,受囑於行中譯官,而有此卜物,欲爲同時出柵樣,囑於大臣及重臣,至達筵席。國家少有紀綱,渠安敢若是?臣等之行,上使大臣,副使宰臣,書狀三司,則此便一朝廷,以幺麽商胥之輩,少無嚴畏之心,能使大臣及重臣,出力陳達,事之輕重,姑舍無論,似此擧措,誠爲朝廷寒心。臣等設或無狀,曲循譯官輩請囑而爲之。稅官之馳通義州,欲先出齎咨官卜物,此必卞熤慫慂而爲之。如此奸習,若不痛戢,則前頭之憂,有不可勝言矣。命均曰,聞員譯白活而爲之云。卞熤治罪汰去而後,熤之同官,庶可畏戢矣。上曰,靈城所達,必是疑大臣陳達之言,而其實則不然矣。文秀曰,義州府尹狀啓,自廟堂嚴辭防塞,道理當然,而不此之爲,稟達於筵席,豈不慨然乎?以卞熤之言,疑三使臣曲從譯官之請囑,此極慨然矣。上曰,謂之請囑則非矣。文秀曰,書狀黃梓,爲人狷介,萬里往返,操縱譯輩,無一毫私意。若非前例,則豈肯與臣等,分付齎咨官乎?命均曰,朝廷之待臣等太薄,臣實慨然矣。以臣等聽譯官之請囑爲言,臣等雖疲劣,寧有聽從譯官之請乎?上曰,不然矣。靈城、書狀,非受人請囑之人也。前例非卿等之所知,故托以前例,瞞過卿等者,譯官也。至於受賂云則過矣。凡人易於見欺,子産聞圉圉洋洋之言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譯官以前例爲言,則其信聽,豈異事耶?不過卿等見欺於譯官也。豈請囑而然耶?令攸司推治卞熤,可也。文秀曰,熤之罪狀,不可泛然治之。命均曰,卞熤不可一時推治而止,汰去可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回還沿路,旣有目見之弊,故仰達矣。西關昨年分等稍實邑,有最久最多年條徵捧之令,故方爲徵捧。而關西則最多最久年條,乃是丙申、戊戌、己亥舊逋也。已近二十餘年之後,其間死亡者多,而餘存無幾,則徵於隣族之外,無他善策,民人到處擁馬呼訴,此則不可不變通矣。興慶曰,還穀之最多最久年徵捧,自是規例,故兩西東北,則以此定式分付矣。蓋西關無近年逋欠,故舊逋之年久者,殆至二十餘年,而生存者無多,勢難徵捧。且今已歲飜,則有不可仍爲督徵,停捧似宜矣。上曰,依右相所達,勿捧爲可耶?重臣所見,何如?淳曰,關西近無慘凶,民習異於三南,備納還上,必及期爲之。故無近年逋欠,至於二十年舊逋,則到今似難更捧矣。然江原監司,頃有停捧之請,而大臣陳達勿施矣。今獨停捧於關西,則江原、咸鏡兩道,似有不均之歎。但此兩道逋欠,未必如西路之年久難徵,則亦一體變通,不無混淆之弊,覈實處之,似好矣。上曰,依判府事所達,關西一道則停捧,可也。興慶曰,歲飜後,舊逋,不可督徵,故有此停捧之令,則三道亦當一體停捧矣。上曰,然則平安、咸鏡、江原三道,皆停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譯李樞,前後有切gg功g於使事,而方在罪中,故敢達矣。上曰,爲先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今行見之,則譯官可謂無人,李樞、金是瑜若死,則無人甚矣。其中金慶門頗伶俐,故彼人皆厭金慶門矣。上曰,人物勝於李樞輩乎?文秀曰,李樞爲人頗善,燕行時不持一分銀,眞可尙也。金是瑜則英物,而金慶門,則頗多氣愚濫,與彼人言詰則必勝矣。命均曰,誠如文秀所達,而第素是不協於同輩者矣。當此乏人之時,似不無別施勸奬之道矣。文秀曰,設或兩國有事,則無譯官,實非細慮矣。上曰,醫官則皆爲東班職,譯官則極不過知中樞,有事於彼國,則必責此輩,誠可歎也。淳曰,譯官之言,嫌不能擧論,故臣爲六七年司譯提擧見之,則譯官之有功者,不過加給八包而已。非勸奬之道也。今若裁減譯科之數,而許通仕路則好矣。文秀曰,故相臣李德馨,以譯官白以相之爲人可用,稟爲訓常之任。金是瑜前後有功勞譯院,似用白以相例矣。命均曰,蒙淸學譯官,尤不成樣。而淸譯玄文恒,曉解淸語,今番使行時,亦多有宣力之事。如此之人,宜施加資之典,以爲激勸敎誨之地,何如?文秀曰,玄文恒之通解淸語,大臣諸譯,到處酬酢。北人叢集聞之,莫不驚異,及夫留館時爲使事,多以淸書往復,而見而答之者,每有稱歎之言,其爲生光,誠不少。行中諸譯,皆不成淸、漢語,而文恒之淸語,則發說無礙,臣雖不知,聞亦洞快。當初狀啓時,欲以文恒有勞於使事仰陳。而書狀官以爲,文恒之淸語,不可無論賞之道,而近來使行時,請賞譯官,未必爲而爲之者多。文恒事,若同歸於此,則恐未免疑訝,狀啓中姑勿擧論,還朝登對時,仰達實狀,則此爲激勸他譯之道云。故上使之言如此矣。蓋聞上通事,則赴燕甚數,堂上官則赴燕甚遠,故皆不願堂上。且聞淸學上通事,雖陞堂上,亦帶本任云,依此爲之則似好矣。上曰,通事事,後日議處,加資事,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有車馬名色,蓋曾前本寺,造置車子,運輸移御時雜物,而今則廢棄。臣見燕中車制,極其輕捷於行用,故以平安監營不虞備銀貨,買來一車。而曾見備局文書,則申飭平安監司,使之多造車子,而尙不擧行,故姑留本營,取樣後上送,而所用銀貨,則蕩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驛馬及馬夫,每以不實者,苟充以送,實爲痼弊,頃年一番請罪申飭矣。今番驛馬及馬夫,尤甚不實,僅免顚仆之患,事極可駭。其中尤甚不實驛馬馬夫之當該察訪,使之現告,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出疆,今已半年,此日還朝,欣幸何極,而其間耿耿戀慕之忱,不可形容,竊願仰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命均乍爲瞻仰而陳曰,玉色如常,無他未寧之候,不勝喜幸矣。第元老之喪,年已八十有餘,雖非變事,而耆舊倚重之臣,若是喪逝,公私之不幸大矣。上曰,頃已下敎,而此人不染於時象,雖於致仕之後,而倚重於予心大矣,有益於世道多矣。不幸喪逝,悼惜曷喩?大抵老人事,未可知也。纔聞病患之少愈,而旋見卒逝之單,甚可異也。淳曰,口呼陳疏,出於御醫之留在,爲不安,書啓以少愈爲辭,亦出於大臣之以還收御醫看病爲計云矣。上曰,崔奉朝賀之始終,可謂有爲矣。文秀曰,臣自北京到瀋陽,則冬至使行,適當柵門外露處時,大雨雪極寒。義州刷馬雇人及各道驛馬夫,皆凍兩足,漸次腐傷,將至於落足之境,萬無隨往冬至使入去之勢,故二十一名,不得不率來於臣行中。而自冬至使行,雇給兩車,追到新遼東,故臣慮其盡死,親往見之,則二十一名內三名,萬無救活之理。兩足幾盡腐落,所見之慘痛,何可盡達?兩車容數十人,雖非病者,決難爲之。況病足者,伸足而臥,病重者,兩人僅臥車內,病輕者,三人僅臥車內,勢不可不加雇車然後,可以運來。且無糧饌裹來之事,欲自臣行辦給,則留館近八十日,凡需罄盡。故其加雇車糧饌房錢等物,無路推移,又二十一人中,三人之病極重,極力治療,而終歿異域。其慘痛尤當如何?此亦不可不斂尸而雇運。故管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九兩六錢,運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三兩一錢出用,運來義州後,三名病死外,十八名中刷馬驅人十二名,則運送渠家,使之調治。咸鏡道驛馬夫自順,江原道驛馬夫龍鐵,忠淸道驛馬夫崔雄,慶尙道驛馬夫世發,全羅道驛馬夫今同、順采,雖運來義州,臣若發行,則實無主張救護之道,且衣袴甚薄,添病必矣。故管餉、運餉、海西三庫,均出木疋及木花,欲造衣造袴造襪以給。且招前僉使白世傑、獨孤爀逢授,欲使救療之際,冬至使入柵時,最初傷足,落後出來,慶尙道驛馬夫今封、己興,咸鏡道驛馬夫命伯、萬俊,忠淸道驛馬夫得萬等五名,亦病重,落留義州。其衣薄,一如臣等率來自順等六人,故義州所在管餉、運餉、海bb西b等三庫,均出白木十九疋二十二尺五寸,唐去核四十四斤,造衣袴襪各十一件,分給十一人後,六名則逢授白世傑,五名則逢授獨孤爀,使持藥物,日洗病足。且使義州,得給糧饌,善爲救療,期於得活矣。所用銀子及白木、木花等物,分付該營,蕩滌,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臣行率來冬至使行落後驛馬夫病足而致斃者,黃海道金郊驛馬頭葛孫,平安道大同驛馬夫俊丁,則臣自義州發行時,定色吏,各邑次次運屍,傳送渠家。至於臣行時運來凍足病死,江原道祥雲驛馬夫命眞,當初冬至使到柵外,以凍足病死,慶尙道昌樂驛之元,各別申飭,義州府草殯而來矣。若不趁凍節,運送本驛渠家,而或到春夏,則腐朽可慮,此皆死於國家之役,不可不自朝家運送矣。自廟堂斯速發關各道,使其本驛,定勤幹驛人,送義州運去,而運屍馬一匹,使沿路各邑雇給,而無論刷馬、驅人、驛卒,皆死於國役,則溺水者,旣自朝家恤典擧行矣。此則與溺水者迥異,使各道斯速恤典擧行則好矣。上曰,依爲之。而屍身留置於義州耶?文秀曰,草殯於義州矣。上曰,依施。而死者雖微賤之人,以王事死者也。令各其本道,恤典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文秀曰,故兵使襄武公贈兵曹參判鄭鳳壽,少爲浦義兵將李立丁卯擊胡,事誠奇壯。蓋北虜於丁卯年,破義州直向龍川,則府使李希建與宜春君南以興,守安州死節,彌僉使張士俊降於虜,虜使之行龍川府使事,其時安州陷沒,賊鋒已及於平山,大駕播遷,國事蒼黃。當此之時,鄭鳳壽、李光立、李立,以眇然數三武夫,謀入龍骨山城,斬張士俊,以數千殘兵,擊殺數萬胡兵,仍大逐之,以此北虜敗歸,兩西奠安。仁祖大王特嘉鳳壽等功,賜金圈子羊裘及衣資。又聞鳳壽有病,製賜加減八味元,至今西關之人,感頌聖恩。其後鳳壽爲嶺、湖南兩兵使、副摠管之職,皇明亦嘉鄭鳳壽、李立等功績,特差皇朝官職矣。臣過去龍川時,推見其銀牌與票文,則蓋於肅廟朝,道臣封進,肅廟覽而嘉之。鳳壽則特賜諡,李立則特贈職。今其銀牌、票文尙在,故臣爲備睿覽齎來矣。上曰,所謂銀牌何在?文秀曰,在此矣。自袖中出二封進納。上覽之曰,大臣及大提學,進來見之。淳進伏見之曰,此所謂宋朝時銀信也。上曰,今觀副使朴文秀所獻李立、鄭鳳壽銀牌印文,乃皇朝督府之所印也。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者,政謂此也。皇朝文跡,若是分明,不覺愴感,旣知有功於皇朝,則不可泛然看過。先朝已行追贈之典,不可復爲,而其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以表予興感之意。南以興忠愍祠,亦爲一體賜祭。鄭鳳壽之後,則有官至營將者,而李立之孫,僅得權管云。誠爲可憐,其令兵曹,不待大政,各別錄用。擬望之際,懸注以入事,分付。而此銀牌印文,大提學模寫以入,宜矣。{{*|出擧條}}文秀曰,小臣曾以鄭德鳴之枉被貪贓事,有所陳達矣。其後平安監司朴師洙陳疏辨其不然,又斥臣甚力,而臣當奉命渡江之時,故未及疏辨,至今惶恐矣。上曰,德鳴則以兩班爲仕耶?文秀曰,德鳴之先,乃鄭鳳壽、麟壽也。鳳壽則爲兵使、摠管,麟壽則爲江西縣令。鳳壽事蹟,臣略已上達,而今聞其子孫甚衆。若當族會,則以族多之故,不得會於廳事,乃於原野廣闊處爲之云矣。上曰,鄭哥中,有頃日除營將者矣。文秀曰,以其家世論之,奚特爲營將之職耶?臣非敢有私於德鳴,而槪臣於常時,感慨激切於鄭鳳壽兄弟事,故爲德鳴,有所陳白矣。鳳壽兄弟,以一片龍骨山城,却胡兵數萬,雖古之名將,何以過之?西關將種,朝家亦當軫念矣。上曰,鄭德鳴之鄭哥,與咸興之韓哥等,而韓宗濟輩同耶?宋眞明亦曰,鄭德鳴實非貪贓云矣。文秀曰,臣於今行過關西,故詳探鄭德鳴之貪與不貪,則有一事足以明其不貪矣。蓋聞關西各邑,前監司宋眞明,勿論土地人民所出,盡爲括得,各邑所捧者,作爲詳定,分排各邑每年每朔公私需用,故爲守令者,雖欲爲貪,實無可貪之道矣。德鳴爲邑時,雖以略干田米,略干錢兩,或送父母,或給其親戚,揆以人情天理,固是當然之事。至於欲買獺馬,則以武弁爲關西守令者,孰不買戰馬一匹耶?守令固勿論,自古及今,許多平安兵使,亦必不得免矣。當初臣請令道臣更査,則道臣以嫌辭之。自朝家及收其行査之令,則旋又査之。此則道臣之事,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鄭德鳴事,當初以文秀入達之故,事至此矣。上曰,大臣之言是矣。文秀曰,臣行過安州時,往謁忠愍祠。且見宜春君忠壯公南以興等事蹟所記之冊,則其殉身報國,直與巡遠輩,千古同節。臣徊徨諸人死節之地,自不覺感涕,故招集其時死節人子孫七十餘人,略備酒饌,另加慰撫,其人等,或有感泣者矣。仁祖朝,皆贈職致祭。肅廟朝,建祠賜額,亦致祭。前後愍節褒忠之盛擧,至今聳動關西一方。故臣旣有所聞所見,敢此仰達矣。上曰,關西死節之人,令本道考出啓聞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於今行,多見關西武夫可用者甚多。而至於義州,則此是彼我相接之境,若有可用之才,則自朝家奬用,尤不可不爲也。前僉使獨孤爀,前僉使白世傑,皆是此土之傑。與之語邊事,則激昻慷慨,有蹴踏胡地之意,但恨無引拔者,至今虛老。而世傑尤老於爀,若不及今一用,則豈不可惜乎?臣在義州,見新差別軍職,其人雖可愛,而不及於此兩人矣。上曰,此乃八壯士之後孫,故爲之也。文秀曰,白世傑、獨孤爀,若爲字牧之任,必大治,或置宿衛之列,自上時問邊事則好矣。上曰,令兩銓調用擬望之際,懸注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太廟展謁,以初七日爲定,日寒如此,差觀日勢而退行,何如?上曰,予已料卿等之意矣。昨年秋展謁時,卿等以爲早矣。其日乃大臣出疆辭朝之日,而今已還歸之日,又復如此爲請耶?予意則七日亦云晩矣。何可退行乎?淳曰,慮或有相値之事,則展謁之速行似好,而今若退行,前頭産事,未可預知,其日期則或不無後悔之歎矣。第殿下於寒節動駕,不御煖帽,臣等之所慮者此也。上曰,出宮時刻,不早則何害耶?其日,予當着煖帽矣。淳曰,手腕痰滯處,今無可慮,而常時手冷之候,何如?上曰,冬節則每如老人手矣。昨冬則差勝矣。淳曰,停藥已十餘日矣。上曰,姑觀數日,當服丸劑矣。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今已還朝,備局堂上,更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有官秩者,年八十加資事,自有定式矣。前參判趙正萬,卽畿伯趙明翼之父也。今年以八十當加資,而本階是嘉善,則當爲嘉義矣。變品加資防塞事,固有新定式,而第頃年故領相洪致中,陳達於筵中,以爲正萬,曾在己巳年有所樹立,且屢典郡邑,入於八次褒啓,而力辭賞典,此亦人所難及云。則其時上敎,特加奬諭,而今以年八十宰臣,又是宰臣之父,則議者以爲,本體與他有別云,故玆敢稟裁矣。上曰,其所樹立旣如彼,身爲宰臣,年滿八十,又是宰臣之父,則一人兼二件事矣。特爲超資,可也。{{*|出擧條}}上曰,每欲下敎而忘之矣。王孫婦、王外孫婦給廩,已有前例。故臨陽君夫人,年愈七十,依舊例月廩題給,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稟,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之矢心自畫於臺閣言議之地,不但臣之前後質言於章疏之間,聖明亦嘗俯察,而不欲以臺閣言議之職,責臣而使臣也。銓曹之忽地注擬,已是怪事。臣豈有冒沒肅命之理?而萬里歸來,急於瞻天,雖不得不行呼唱而入闕庭,孤負初心,有靦於面,決不可以一時官銜之肅謝,因仍冒處於矢心自畫之地。臣旣矢心自畫,而猶此登筵傳啓,眞若臺官之爲,則是爲自欺又欺君也。臣雖不肖,豈忍爲此哉?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春躋曰,大司諫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上曰,知道。興慶曰,近來武臣中,可合將任者鮮少,事涉苟簡,令五軍門大將,無論文、南、武,各薦一二人,以爲儲養調用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淳曰,何獨使五軍門大將薦之耶?此乃大臣事也。上曰,似是大臣自達,故嫌不爲請矣。大臣及大將,竝皆薦之可也。{{*|出擧條}}上曰,彼地則無雨乎?命均曰,東八站逢大雨,艱渡三四處大水,其後遼東以後則無雨矣。上曰,沈霧雷動之患,亦無之乎?命均曰,竝無之。行到柵門見雪,鳳凰城逢大雪矣。淳曰,此銀牌,模出後當作帖乎?上曰,作帖如地圖狀爲之,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小臣以奉朝賀崔奎瑞家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啓曰,今日次對爲之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署經,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呈辭,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宋秀衡曰,頃者以御牒當宁中可書者書下之意,下敎于宗簿提調矣。今始書下,此不必出於朝報者,只爲傳給於宗簿提調,可也。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春享大祭薦俎官,初以行副司直柳萬重,禮曹參議兪彦通,實預差啓下。而柳萬重,移拜承宣,故以兪彦通,陞實改付標矣。兪彦通,以素患眼病之bb人b,近益添痼,無以將事,連呈辭疏,有難强令進參。不得已以行副司直李匡輔,更爲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三陽出地,萬品回泰,聖體日康,聖德日新,于以受天祿而膺華祝者,卽擧國臣民之所同願,區區微忱,益切祈頌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衰疾沈頓,轉動無路,禮廢覲見,情懸班聯,瞻天訟罪,伏地竢譴。顧臣老而不死,寄命床簀,徒以狗馬之賤疾,輒煩蓋帷之聖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一縷之尙今支延,莫無聖靈攸曁,生成之澤,河海莫量。而尸居餘氣,人事都盡,尙不能締成文字,以鳴其叩謝之忱,唯日夕隕感而已。且臣頃伏見診筵所下聖諭,過越之褒,謬降於豚犬之迷息,奬遇之隆,亦及於螻蟻之殘喘,恩光曠絶,觀聽代感,萬萬非不肖無狀所敢承當,拜稽擎讀,感淚橫集,神魂震越,歷日靡定,誠不知何爲而致此也。匪分之寵,必爲身災,此固臣命卒之秋。而臣何足恤,嚬笑之或欠愼惜,恩數之終歸屑越,誠恐貽累聖朝,重添臣罪,憂懼之切,略此披露,語無倫脊,尤增悚慄。仍伏念臣之所帶諸司提擧,屢煩辭乞,訖未鐫免,前冬殿最,又歸廢却,申飭命下之後,臣之惶懍窮蹙,當復如何?考績國之重政,何可緣臣一人,若是其曠墜也?伏乞亟命將臣本兼諸任,一竝遞改,仍治臣闕禮之罪,以幸公私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見卿,猶今欣慰。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其他提擧,本非過讓,往者飭勵,乃無故之司也。尤何嫌焉?噫,卿之爲國血心,自夫賓客,業已洞知,于今褒奬,亦云晩矣。款款忠赤,可質神明,齟齬嘉奬,何讓乎哉?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調養,待其日暖,量力登筵,慰予思想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尹淳,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平金錫一,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寒如此,夜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今已如常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乃停朝市,而特敎入侍,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今雖齋戒相値,次對久未爲之,歲飜後,別無新奇之事,而爲民之道,勝於簿書期會,故命卿等入侍矣。興慶曰,元朝下敎,眷眷於年事,而年事不在於勸農。昨年大歉之餘,民之尤甚飢餒者,何以勸之乎?唯在於守令之善處,無牛者給牛,無種者給種之意,自廟堂分付,何如?上曰,如此事,易以看作文具,各別飭勵,可也。興慶曰,此是守禦使,以軍需保事狀請者也。頃者軍額變通之時,守禦廳湖西牙兵一千名移定之代,以京畿所在摠戎、守禦兩廳二千名標下保劃給事,定奪矣。創設之初,若不嚴立科條,則無以收拾。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逃故雜頉,自官代定,請令廟堂稟旨定式矣。廷濟曰,此事甚難矣。守禦廳則旣失一千良軍,如是狀請,亦非異事。而畿邑軍丁之弊,罔有紀極,奴軍無異良軍,束伍牙兵,其數甚多,兩班單奴,不無充定,又加之守禦廳二千名奴軍,年年代定之令,則畿邑何以支堪乎?興慶曰,此是標下保移給者,則與新充定有異,雖有逃故,豈至二千名之多乎?廷濟曰,卽今所存,未知其幾何,勢將過半新充,而此後則年年代定,其搜括之難,付標之弊,決不可堪,終難許之矣。思喆曰,本廳良牙兵一千名汰定之後,本廳形勢,十分苟簡,而廟堂以奴軍二千名代給,則猶勝於全失。而第初頭,若無明白定式之事,則日後需收捧,勢將不實,故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自官代定事,狀聞啓下,姑未及覆奏矣。京畿主管堂上之如是持難,不是異事,而朝家所劃給二千名,散在列邑。雖未知逃故實數之果如何,而若無自官充給之事,則不出一二年,竝與見存者,而盡歸逃故。非但本廳事勢之無限狼狽,朝家變通代給之意,果安在哉?守禦、摠bb戎b廳,同一軍門,同一軍需保,而摠bb戎b廳則自官代定,獨於本廳,不許官代定,豈不爲斑駁之歸乎?參以事例形勢,許令官代定,斷不可已也。宗城曰,守禦廳良牙兵千名之代,以兩廳標下保二千名,定給軍需保矣。標保與軍需,保納米之多寡不同,前後之身役懸異,標保之散在各邑者,必將隱匿逃避之不暇,若不於換定之初,自本官現出,則守禦廳,徒有給代之名,而其實則無納米之軍矣。事勢固當如此,而至於自官代定之軍,年年歲抄,磨勘文書,則貽弊畿邑,誠如戶判之言,恐不可開路矣。上曰,吏議之言,何如?曾經守禦使之人,從所見陳達,可也。淳曰,牙兵本是作隊之卒,便是正軍。且牙兵身役,良役中稍歇,故易於募得。而今則以私賤換定,而私賤六斗米身役,倍重於束伍。如是而不爲官代定,使之募得,則孰肯願入乎?畢竟必至於闕額難補之境。況守禦廳軍米用餘,則皆歸於山城軍餉,因此而所收大縮,則平時修繕之費,臨急依歸之地,不免疎虞矣。宗城曰,小臣愚淺之見,終有所不然者矣。守禦廳湖西牙兵,亦無自官代定之規,牙兵之代軍需保,獨何可以自官代定耶?換定之初,則若非本官管束,標保擧將逃避,將無代給之實,故初頭之自各邑現出,勢所固然矣。若仍爲定制,以二千名奴軍,分定於畿邑,歲抄磨勘,一如束伍之爲,則當此軍額漸廣,貽弊外方之日,決不可開路矣。況牙兵與軍需保,名稱不同,必更變湖西牙兵,復前日軍需保之號然後,可無後弊。不然則湖西牙兵,漸增其額,畿內軍需保,又將日加,此不可不慮於始事之初矣。上曰,逃故雜頉,若不以自官充定定式,則守令豈爲守禦廳,而一一代定乎?依狀請施行,而旣以自官代定定式,則依束伍例,或依牙兵例擧行事,自備局參量指揮,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蔘契人等上言,啓下備局,以從長變通之意覆奏矣。與宰臣相議,則豐原君趙顯命,詳知其弊源,有可以陳達之事云。而今方入侍,下詢,何如?顯命曰,貢人稱冤,乃蔘料漸貴之故也。卽今蔘價,比十數年前三倍矣。京中上下諸人,雖有緊切之病,實無得用之路,事甚可悶。臣之亡兄,欲爲變通而未及,故臣招問貢人,且以他岐探知,私自酌量于心,則有二道焉。救貢人倒懸之急,塞蔘貴生弊之源而已矣。蓋當初蔘賤之時,貢價之上下少矣。卽今則次次加定,蔘一兩價,米至二石十斗,而蔘貴益甚,若過數年,則蔘將絶種矣。所謂救貢人倒懸之急者,有三策。加給蔘價一策也,姑減五上司所捧之數一策也,罷貢人而以其價分給五上司,使之各自貿用,一策也。然曾前加給,已至四次,而蔘貴日甚,隨貴隨加,難以支當,加給則決不可輕許,下二策中量宜行之,則貢人倒懸之急可救,而此不過凍足遺溺之術也。若夫拔本塞源之計,則打破京外奸利輩囮窟,而還給蔘稅於萊府,使之申嚴潛商之禁而已矣。蓋萊府,自前專掌蔘稅,故潛商之禁,不期嚴而自嚴。十數年前,自戶曹奪取蔘稅,則萊府自失蔘稅之後,潛商之禁,置之度外,一任奸利輩之所爲,而無所拘檢,此蓋理勢之所必然者也。邊門旣開,而京外駔儈之類,紛然作黨,遂專蔘利。松都富商數三人爲一牌,旅客主人爲一牌,京中閑雜藥契數三人爲一牌,倭學譯官數三人爲一牌。此輩皆有徒黨,採蔘時則粧送各處貿得之後,自其處直送萊府,私相買賣,而四牌之中,倭譯實爲大囮主,專一國之利,而致令蔘路杜絶。事之痛駭,孰有甚於此者乎?臣多般採探,所謂四牌中各人姓名居住,已皆詳知。所當一一摘發,核得奸狀,一依潛商律定罪,以絶其根源。而潛商自是一律,許多人之論以一律,旣涉重難。且有慢令致期之嫌,故今姑安徐,爲先以戶曹蔘稅,依前出給萊府,使之專管潛商之禁。且觀前頭京中蔘價高下,以驗萊倅邊禁之嚴不嚴。而若其奸利人等,亦爲核出,以爲依律定罪之地,何如?眞明曰,蔘路之絶貴,專由潛商之日盛。四五年前,自備局稟定,限七百斤,直許買賣於萊館,而戶曹給帖收稅,至於七十斤,且商賈托以漁採,倭人托以飄風,海中潛商,不無其弊云。故統水營,竝祕關嚴飭矣。大抵萊府不得收稅之故,未免泛忽,殊非邊臣奉法申禁之道,誠慨然。而禮單蔘,自萊府直給,亦是前例。無寧付之萊府,而戶曹則從最多年收稅以用,好矣。廷濟曰,萊府收稅時,則人蔘之下去萊府者,萊府別爲譏察,故潛商之弊,猶可禁止。一自戶曹收稅之後,蔘商輩,雖有潛自買賣之事,萊府全不禁戢,故自多奸濫之弊,而京外籠絡蔘利之輩寔繁,收稅漸少,顯命之言,誠然矣。蓋自前人蔘收稅,專付萊府,禮單所入,自萊府出給,有餘之數,上送戶曹。而萊府自多濫費,不但不爲上送禮單所入,時或乏絶,弊端滋甚,不得不變通,自戶曹收稅矣。淳曰,蔘弊極矣。我國無關門可譏之處,而只令萊府收稅,已極虛疎。況今萊稅之罷已久,所謂窩窟者,與倭人腸肚相關,奸竇百出。雖還給蔘稅於萊府,恐其收稅之數不如前,而地部則以倭人例給,專委萊府,萊府亦似難支矣。凡事不塞其源而塞其末,終有後弊,先自西北産蔘處,別加防禁,竝破其窩窟然後,萊府收稅,庶可得力矣。宗城曰,當初戶曹之收稅於京司,蓋慮萊府之從中花消。臣常以爲,朝家以關市之譏,委之封疆之臣,則還給萊府,誠爲得體,而但今日還給,非爲事面之如此,只欲防潛商而裕稅入,萊府收稅之些少,若無異於京司,則亦不無還罷萊稅之議。若然則還爲朝體顚倒之歸,更使未入侍諸臣,確處,何如?上曰,吏議之言,與予意同矣。無論蔘價之高下,用度之豐嗇,戶曹之收稅,非矣。封疆臣之所任,戶曹自爲之,朝廷處分,豈如此乎?吏議之更使諸臣確處云者,蓋慮或有朝夕變改之意也。此事豈有復改之理乎?依前使萊府收稅,而此後則萊府雖請使戶曹收稅,備局嚴飭勿改,可也。豐原之不告窩窟之名,有意存焉。予亦不問,而不破窩窟,何以防蔘弊乎?此後若有窩窟,隨現隨治,臺臣亦以風聞論啓,斷不饒貸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廷濟曰,旣承下敎,自本曹當別爲節目,行關萊府,而備局亦當嚴加條例,分付矣。上曰,然矣。廷濟曰,蔘商窩窟,在於松都、平壤、安州等處,姑難一一摘發,加以刑律。爲先自備局發關松都及平安監、兵營,嚴加申飭。如有不悛,則不可不一一究覈,依律處之矣。上曰,自備局先爲嚴飭,可也。興慶曰,蔘價變通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以達,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句管堂上尹渝,以冬至正使赴燕,其還歸間,以宋眞明,差下句管堂上,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曾爲慶尙道句管堂上,而奉命出疆之後,以豐原君趙顯命代之矣。文秀今已還朝,更以文秀,差下全羅道句管堂上。李瑜遞解湖藩,今至十年,其後本道事情之變嬗者,或有所未詳,而趙顯命纔自湖南上來,全羅道則使顯命句管,何如?上曰,朴文秀昨陳道臣數遞之弊,予甚歉然。凡句管,亦久任而後,可以詳知其道文書。李瑜之遞湖藩,雖已年久,豈不可爲句管之任乎?此後句管堂上有出外者,以他堂上權察,待其入來,還爲句管,以爲久任之地,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判所達陵官變通事,下詢諸臣,何如?上曰,聚議廟堂,可也,而此非時急事矣。興慶曰,都政前似當變通,故仰達矣。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進來,停朝市尙未畢,而次對勝於簿書期會,故爲之矣。以一年言之,乃一初也。欲問民事而問之,亦文具,故不問,而頃下勸農之敎,故今又下敎。卿等勿委之於道臣,列邑勤慢,亦自探察爲宜。卿等句管之任,方伯以下,當察之,勉之勉之。廉問之道,予亦思之。方伯、守令若有罪,則卿等不無不善句管之咎矣。廷濟曰,小臣句管京畿,亦已久矣。而畿邑弊端,有加而無減,甚可悶也。上曰,守令如有不勤者,何不摘發乎?各道中最可悶者,京畿、三南也。朴文秀,以獨鎭爲弊,吏議之意,何如?宗城曰,獨鎭之弊,甚矣。營將存罷,無大利害,而其處將校武士,則有營將而後,有差任之道,無營將則無此路,故必欲設獨鎭者此也。眞明曰,軍制冊,臣未及見之,當更議以達,而殿下以一初爲敎,臣等豈不惕念耶?殿下以坐不坐單子,爲飭勵之道,而堂上太多,則多言而已。苦無實效,入侍備員,亦是外面而已,實效則未必有也。上曰,備堂皆入則勝矣。眞明曰,備堂相議,今日坐必爲某事,明日坐必變某事,使無虛歸之弊,次對日則講定於在外之時,稟裁於入對之時爲好,不必備員矣。上曰,曾已飭勵,而未見其效,其亦爲文具矣。顯命曰,嶺南姑無時急之事,而旣承飭勵之敎,安敢怠忽耶?瑜曰,湖南沿海簽丁之役,姑未知今至何許地境,而發關問之,且以私書相問,而姑無回報,他無目前擧行之事矣。臣待罪喉院時,旣承飭勵之敎,豈敢一時弛放,而今日又承下敎,臣敢不惕念奉承乎?上曰,崔奉朝賀家,四時擧行事,戶判其知之耶?生時則春秋周急,而奉朝賀祿俸薄少,故欲依生時周急,而必令以四時,稟旨擧行者,亦有意焉。以歲時周急減數例,四時擧行,宜矣。廷濟曰,大臣喪三年內,以奉朝賀祿仍給者,聖意旣在於欲成其美,而又復軫念於祿俸之薄少,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乎?四時擧行,當以四孟朔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李奉朝賀不受春秋周急,而只受歲時食物矣。今當歲首,別爲周急,而以減數例輸送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先朝都尉,只有錦平一人,不可以凡例待之,歲時食物,別爲優給,可也。{{*|出擧條}}上曰,耆舊大臣、儒臣在鄕者,只有鄭領府事、鄭贊成,其令本道,歲饌外,歲首食物,別爲題給存問事,分付。{{*|出擧條}}眞明曰,安興防水之役,停罷與始役間,宜一番稟定處之,故敢達。臣在下邑時,因朝命往審,一從所見,論報備局矣。上曰,卿則以爲可成云,形址,何如?眞明曰,若遮截海水,而爲防則誠難矣。而此則兩山洞口低平,前後水潮漲時,迤入之處也,多入人力,則似無不防之理矣。上曰,卿則曰可成,李衡佐、朴文秀則曰不可成,未可知也。眞明曰,李衡佐、朴文秀,皆有所見之人,而或見或聞於未始役之前,臣亦飽聞毁言。初到泰國寺望見,則大水漲滿之中,只木末稀立,誠滉漾,決然以爲難成,及其遍審役處,始知毁言之非實矣。前頭水道變易圮毁之早晩,非所逆覩,而石築旣完,內築土堤,表裏堅固,則亦豈必速毁耶?況此事,關係三南漕運通塞,大臣陳達,自上又親命而送之。旣已始役,幾至半功,而無他見害之端,遽命寢罷,則不但前功盡棄,臣之所惜者,恐朝令顚倒耳。宗城曰,畢竟事若不成,則旣用之力,已不可言,而今之加用人力,豈不可惜乎?眞明曰,此是大事,以臣一人愚淺之見,不可決定。備堂中有心計者一人下送,更爲看審,不可爲則罷之,可爲則嚴飭督成,好矣。上曰,旣已決定始役之後,何可撓攘?李譔,告功則賞之,僨事則罪之而已。有何更見之事耶?顯命曰,此事,臣兄陳達,而臣在嶺南,亦以書札往復矣。今聞宋眞明之言,且見文書,則功已垂半,極幸。雖有參差之議,自朝家擇人而任之,成則賞之,敗則罪之而已。許多閑說話,無益而有害矣。以全州城事見之,臣非自爲也,稟裁廟堂而爲之。旣許之後,筵中亦多有毁之者,人之多言,甚可悶也。眞明,今之爲國事難矣。近來時風,斂滕gg斂膝g垂眼,雍容暇豫,自得美職爲能事。效力國事者,譏笑之,謗毁之。百事中一事不善,則但稱其不善,此實弊風,誠爲慨然。如李譔,外似虛浪,而於國事有血誠,然萬口噂{{!|𠴲|⿰口沓}},以渠氣力,決無蕫役之理矣。顯命曰,不見役處,而直曰不可成,隨衆譏毁者紛紜,何可取信乎?此事使宋眞明句管,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丁糧食,宋眞明已有論報之事,當依此給之矣。眞明曰,備堂不可下送,則發遣郞廳一人,使之蕫督始役而歸,何如?上曰,此事卿旣句管,從便爲之,可也。{{*|出擧條}}思喆曰,守禦廳南漢山城別破陣二千五百名,當初定額時,差出五哨官,各領率五百名矣。今番五百名別破陳汰減之後,哨官一員,事當減下。而第山城將校輩,若失此實料一窠,則必將抑鬱之甚矣。臣意,姑爲仍存勿汰,以二千名別破陣,分排於五哨官,各率四百名,則雖有違於一哨軍制之數,亦可爲慰悅將士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曾經守禦使之人,方入侍,此言,何如?陳所懷,可也。淳曰,緩急得力,全在於山城將校,而平時慰恤之道,每不如京廳,故山城將校輩,以此抑鬱,今若又減料窠,則必益失望矣。上曰,山城將校只此乎?思喆曰,此外亦有敎鍊官矣。上曰,此異於京將官,其在慰悅山城武士之道,似當勿減,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長陵水道,予甚慮矣。予非惑於風水,天作之地,以人力鑿破可惜,故其時特命防塞矣。今則水道,何如?大提學知之乎?淳曰,掘浦築防之役,浦民習知之,而其時難於動民,委之崔天若輩,自經理廳出米布,募京民役作,防水之役,俱是生疎,不先導其水道,直爲橫截壅遏,終至再防而再圮。卽今所見防斷處,不過十步許,似若易成,而散流之水,爭注隘口,浦泥沮洳,急流舂撞。當初揭厲之處,今爲數三丈深淵,非塡石沈舟,堅其根坻,而只以空石,盛土補塞,則隨補隨漂,終不可成,而但其新防,半截水道,水旣不入舊浦。又不得循案山下新道,衝噬越邊,橫走反流,終有別生他道之慮,半截之防,亦無看守,故漸至崩圮云。臣於看審時,詢諸土人,則皆以爲,必先疏鑿舊浦,分其水道,以殺其悍湍然後,方可築防截斷,而水凌則亦漸泥生云。此說最似有理,而伊時京司則恤於經費,本道則難於動民,信聽任使輩水勢自入舊道之說,更不留意於此事。今若募京民給料布,如前之爲,則役不可成,而徒費財力而已。臣意不如專委道臣,以有爵秩解事守令,定差員,召募江海邊習於防堰者,許以施賞,責其完役,使之量其容入,調用附近畿邑烟軍,則庶可就緖矣。上曰,曾前所入幾何?淳曰,布十同,米數百石矣。上曰,以天作而爲人鑿破,誠可惜。雖以風水論之,不出凡眼,卽今水道又變,反不如初不爲之,甚可悶矣。自備局與畿伯相議,必於農前,調民完役,而民力各別愛惜,可也。{{*|出擧條}}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歲已屢飜,此等之啓,收殺何妨?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旣無端緖,爭執已久,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亦涉支離,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支離,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啓曾已諭,其勿復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武臣之除摠管,必待其積履歷養聲望,而副摠管朴鐄,聲望素乏,履歷且淺,除拜之後,大有物議,故遂乃陳疏辭職。武臣辭疏,非將任則不敢,而今此朴鐄陳疏,事無前例,誠極猥濫。雖若微細,而實關朝體,請副摠管朴鐄罷職。上曰,以辭疏事,曾被儒臣所達而問備,其何復罰,遞差。又啓曰,副摠管朴鐄辭職之疏,旣甚猥濫,則政院所當直爲斥退,不令呼望。而今乃出其大槪,謄諸朝紙,傳示四方,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推考。上曰,不可以一事而再推,此非靳允者,依啓。又啓曰,臣聞昨日筵中,有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此雖出於引例優老之聖意,而至於變品,事未前聞。且關後弊,請還寢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上曰,旣以侍從宰臣之父,且是宰臣年八十,則昨者超資之命,豈曰濫矣。不允。上曰,京兆長席,不宜久曠,判尹朴乃貞,今姑許遞,其代,後日政差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而日寒如此,實不無聖體觸傷之慮,差退數日,以待日候稍暖,宜矣。上bb曰b,卿等勿慮,歲謁尙亦晩矣。淳曰,寒暖之節,聖上視若可笑,而雖朝臣輩,自愛其身,多有防護之道,殿下玉體,何乃簡易若是?保護之道,異於聖躬少壯之時矣。上曰,勿慮焉。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朴鐄遞差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臺推,引嫌呈辭,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陵上辛方引石右邊,連於幔石處缺落。以木尺尺量,則長一尺三寸,廣則向內處四寸,向外處三寸,厚則向內處二寸,向外處八寸。幔石又爲缺傷生釁,尺量則長二寸五分,下廣端尖,不得尺量。而爲左邊幔石相制,不爲墮落,艮方引石左邊,連於幔石處,又生新隙,亦以尺量。則長二寸五分廣五分,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堅硬成石,而引石下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其他小小生隙,塗灰處所塗之灰,庫庫剝落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廷潤啓曰,引嫌而退,强自引嫌,不爲傳啓。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行大司諫朴文秀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依啓。薇垣長避嫌,其無嫌難傳啓者,不過辭要職之意,則其所處置,宜置立科,末梢去就,在乎宰臣,而不爲傳啓之目,其若嫌難傳啓者,於宰臣,可謂倖免此職,於臺體,未曉其可。 ○持平金錫一啓曰,臣於昨日筵中,論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過當,而有奏語不審之失。蓋正萬之今歲年滿八十,臣未曾聞知,昨朝驟聞有是命,意謂聖上,曲念侍從宰臣之父,過加格外濫恩,及入筵席,有所論啓,而行語之間,未免差失,旋覺其誤,飜語啓達,此臣孤陋疎率之致也。臣卽欲引避,而第念其年,雖滿八十,變品雖有前例,中間防塞,已作摯令,則今此恩典,是乃格外濫施也。臣之本啓大體,自有所執,則不必以一轉語之差,屑屑引避,仍爲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爲,毋論本啓之如何,筵奏差錯,宜避不避云。然則臣初旣有奏語不審之失,後復有處事未盡之譏,以此以彼,俱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物bb論b矣。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於病伏綿綴之中,伏聞日昨筵中,以臣不參次對,聖敎截嚴。臣惶隕震悚,無以自容。噫,臣長時淹瘵,無復生人貌樣,身留京輦,迹阻丹陛,恒恐不得更瞻威顔,遂至溘滅,只自耿結悲泣。苟有一分自力之勢,豈敢一向退伏?顧臣自經再昨年大病之後,澌頓轉加,乍有蠢動,輒致增劇。至於昨歲,則一年之內,長委床席,其間出入死生者,亦數矣。多病故人疎,古有是語,人豈有來過者?以此右揆,以精力强健,至有誤達,其他又何可言?今番歲時問候,僅僅扶曳,只參正朝一班,而猶且渾身縮慄,不能自定,至今昏仆,少無起色。今日有命次對,望絶趨赴,益切危蹙,不知死所。仍念臣之情迹,本不敢自同平人,復廁朝列。年前燕行復命之日,伏蒙賜對,勉留諄諄,有曰,西樞有同軍銜,若仍留京裏,當勿許參聞廟務。厥後偕諸大臣入侍,聖上又指臣下敎曰,此臣予已放之矣。臣伏自思惟,聖上俯軫下情,開導委曲,俾得自安其微分,誠切乃若是。以臣子而不體此敎,誠非道理,遂敢勉强承命,以訖于玆矣。今反有此敎。夫次對者,廟算裁稟之名也。不參廟謨者,何可闌入於此地乎?伏聞筵敎,以臣不進,有兩件,一則引疾,一則自以爲無所知識,臣固無所知識矣。然前日在朝,蓋嘗屢入次對,到今何可猝稱無所知識,而强欲不參乎?蓋莫非疾病之爲祟,亦以在前聖諭丁寧,不敢踰越防限故耳。伏乞聖慈,哀而憐之,許臣放廢,得以安保其垂死之喘,誠不勝厚幸。如其不然,則假托素無之病,欺罔君父,其罪有不可赦,下之有司,加以重勘,亦一事也。謹此俯伏,以竢鈇鉞。且臣以兼帶闕殿最,前已引罪,申飭之下,又未得擧行。廢閣職事,冒據虛銜,益深不安,亦乞亟賜鐫削,以厲他人焉。瀝陳情實,自不覺語涉煩絮,尤不任戰越。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往年下敎,雖未記得,設有此敎,不過解相時敎,于今引此,不亦過乎?次對入侍,已是舊例。予雖不諭,卿豈無因此見予之心乎?此等處,予嘗心介于卿者,其他提擧,尤何過讓?卿須安心勿辭。昔日美制,自卿不墜,是予所望也。歲亦飜矣。其有見卿之心,須體此意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七年授吳王恪齊州都督,至王府官僚勿令過四考。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至與皇太子談論。上曰,承宣讀之。萬重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謂太子,至太宗嘉納其言。珽曰,此等篇文義,無可推演仰達者矣。健基曰,無非敎勅子弟之意也。言甚切實矣。上曰,然矣。珽曰,黃帝以後,帝王無不學,而臣之此言好矣。帝王之爲治,唯在於學,而經筵爲學問之要道,切願各別留念。上曰,當惕念矣。珽曰,中智之人無恒,從敎而變,此言亦好矣。上智之人尙矣,無以議爲,至如中智之人,亦未見不敎而爲中智者,唯在君上之導率矣。如使一世之人從善,唯在殿下導率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五板太宗敎太子之言,好矣。格物致知之方,唯在於觀省。而如此處,別加存警,或於殿壁,書而付之,亦好矣。上曰,以此觀之,太宗能致貞觀之治,果非虛矣。有誠心故,能有是言也。珽曰,太宗英毅,尊敬王珪,可謂至矣。而至於我久驅使云者,可見太宗病痛處。於此監戒,而必思禮使臣下之道,何如?上曰,所達然矣。珽曰,方當春元,此正王者代天理物之時也。治化若不能體天行道,則代天理物之義,果安在哉?新其德,新其民,使一代制作規模,歸于一新之極,則豈不有光乎?伏願殿下,必以新之一字留念,無少間斷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十八板從善則有譽云者,以名譽爲言,似欠矣。無乃必欲使之,易於從善而以爲言耶?健基曰,譽字乃令聞也。上曰,此言好矣。珽曰,玉堂番次苟簡,未有甚於近日,上番之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後日政,差出闕員,而在鄕儒臣,歲翻有日,而亦無一人上來者,殊爲未安矣。此令政院各別催促,俾卽上來,何如?上曰,曾經玉堂違牌坐罷人,一竝敍用,明日政,差出闕員。而日昨以崔奉朝賀諡號,不待太常諡狀擧行,爲敎矣。諡坐則必有應敎然後,方可爲之。應敎亦爲差出宜矣。珽曰,應敎則金尙星、吳瑗,方見帶矣。上曰,然則金尙星、吳瑗,竝卽催促上來,而在鄕儒臣,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其中吳瑗則受由屬耳,勿推催促,可也。{{*|出擧條}}珽曰,故奉朝賀崔奎瑞,以耆德舊臣,且有宗社大功,而意外喪逝,殄瘁之歎,庸有極哉?伏見日昨備忘,辭旨曲盡,臣等不勝感歎。而第念此喪,比諸他大臣之喪,有大段自別者矣。頃年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之喪,自上有禁橋哭臨之擧,今此奉朝之喪,宜無與海恩喪異同。而事係特典,在下者固不敢仰請,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予亦料諸臣之必有如是爲言者矣。故左相李㙫喪時,予適在靜攝中,今番則予上奉東朝,當此春元,喜懼之心,無所不用其極,故於禮曹草記,以勿爲磨鍊,判下矣。予於崔奉朝賀,豈以凡大臣待也?昔當大拜之初,見其屢辭,不爲敦迫,勉副其懇者,蓋欲遂其休退恬雅之節也。及至戊申,力辭勳名,故予亦不以勳臣待之。而只以一絲扶鼎四字,表予嘉奬之意者,蓋欲成其淸潔堅確之操也。奉朝之最初退歸,固已逆料,時象之至於難言也。眞所謂知幾君子也。予平日,自以謂知心矣。予於奉朝,知遇之感,有此三條。而卒逝之單遽上,予雖親駕往弔,豈憚勞也?明宗朝東朝誕彌之節,有率百官陳賀之例,予侍奉東朝,當此新正,昨今吉凶之判異,於心有所不安,必欲無迹而處之。故泛以勿爲磨鍊下敎,以外面看,以予爲未盡者,誠有之矣。生時旣不以元勳自處,而死後若以元勳待之,則是豈誠實底道理乎?寧使朝臣,謂予未盡,豈使淸德舊臣,不爲終成其美乎?儒臣之言則是矣。而予意則如此矣。珽曰,臣泛以外面看得,妄有區區之意,輒敢仰達矣。承此下敎,死者有知,九原之下,亦必感激矣。健基曰,殿下平日,不以德之一字,容易許之,今此隱卒備忘中,許以德之一字,亦可知聖意之所存矣。上曰,近來有文勝之弊,頃日筵中諸臣,陳沈判府事言時,有以重德爲目者,予以爲似過矣。於崔奉朝賀,眞可以德字許之矣。凡於節惠文字,若不足於褒崇,則其子孫,多有厭之者云。此非待其祖先之道也,反辱其祖先也。珽曰,崔奉朝賀,雖不以元勳自處,殿下亦不以元勳待之,而若論其處義,則實加人數等矣。上曰,雖以古之名臣論之,首末進退之完全,未有如崔奉朝賀者矣。頃聞大臣所達臨終時事,有若曾子之易簀,其亦異常矣。健基曰,當初崔奉朝賀之退休也,故相臣南九萬貽書,以進退間事,頗示不滿之意。蓋南九萬,公忠憂國,以鞠躬盡瘁爲期,以崔奉朝之遽然休退,爲不滿者,實非眞有不滿之意也。深惜賢臣之去朝,欲其留做國事也。上曰,南相之貽,乃其時太平之世,故如是矣。而崔奉朝之所見,則必有料度於戊申者矣。知幾而往,豈不美哉?健基曰,臣嘗聞崔奉朝之退休後,貽書親儕曰,時清則爲蔡君謨世亂則爲江萬里。崔奉朝之進退,本非苟然,蓋已辦得此兩事者也。其欲退也,必有所見。旣退也,亦有定算。故淸風雅度,足以警勵頹俗,末梢樹立,扶植倫常,功存社稷,完名全節,可爲當代一人。今此聖上隱卒之典,似或不及於海恩府院君,而臣以謂殿下,方侍東朝,又値元朝陳賀之時,聖意所存,知出於孝思不匱,盡歡長樂之聖孝。臣等固已仰揣欽頌,而但於悼念耆德之義,凡干崇終隱卒之典,特示優異之恩,誠爲得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邊府使趙錫命,慶興府使李玗,鐵山府使金夢煃。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慶興都護府使李玗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展謁,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陳疏入啓,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疏批已下,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柳萬重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以觀象監提調,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以兵曹言啓曰,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及各差備,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佐郞黃尙老,以身病猝重,累度呈狀,無意行公。南泰溫奉命在外,竝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命坤、金極齡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司僕寺正趙明澤呈狀內,落傷違骨,斷無供職之望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理山府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江原監司趙最壽瓜滿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員,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今亦依此,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東衡爲大司諫,徐命珩爲獻納,洪重一爲持平,南泰良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陽來爲判尹,林光弼爲理山府使,金始熺爲坡州牧使,金聖鐸爲丹城縣監,李命稷爲漢城判官,趙麟命爲濟用主簿,李顯弼爲歸厚別提,兪業基爲掌苑別提,黃晸爲忠淸監司,李玄輔爲江原監司,黃梓爲司僕寺正,洪重聖爲江華經歷,魚有和爲繕工假監役,鄭益河爲義州府尹,靈城君朴文秀,兼成均博士崔齊泰,兼承文博士蔡慶承,前守金弘權,年八十曾經四品,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前萬戶朴世純,前司果田時闢、朴信柱,哨官朴敏行,閑良李延紀、宋殷中,幼學金兌健等,或拯活人命,或獲利私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朴世純,雖已資窮,未經準職。田時闢、朴信柱、朴敏行,未資窮,未準職。李延紀、宋殷中、金兌健,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全羅兵使,不可不擇差,而可擬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副摠管,宋載恒爲宣傳官,韓配義爲五衛將,尹光莘爲全羅兵使,鄭守敬爲忠翊將,鄭壽松爲訓鍊都正,許繗爲北兵使,副司直朴乃貞,副司果趙銑、南泰溫,副司正許逅,司勇具善行。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方在罷職中,而未有敍命。理山府使林光弼,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鄭益河敍用,林光弼加資。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今日政,移拜忠淸監司,其代,不可不急速差出,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新爲兵曹參知,吳命新陞參議,徐宗玉降參知。 ○柳萬重,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與宗廟展謁擧動相値,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卽伏見新除授濟州防禦使金重熙諭書密符祗受狀啓,則以本州是讎鄕,人子情理,何忍入此地,今方出伏野次,恭竢處分等語,有所尾陳,事體極爲猥越。濟州牧使金重熙,從重推考,原狀啓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爲先從重推考,卽令越海,日字其令道臣狀聞。 ○又以戶曹言啓曰,年分,國家大事,事目頒降之後,設有可給之災,必陳稟朝廷,得其準請然後,方可施行。而迺者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李顯望,不復陳稟,出米太摠數,啓本中事目外,別出災名,初不付種全災畓五千九百三十五結八十一負八束,擅許給災。所謂初不付種者,自是懶農,如非大侵之歲,則元無許災之事。而況本道今年農形,旣無大段災害,給災一款,初不當擧論。而事目中例給川浦沙外,特許晩移秧全災一名,至比戊申實摠爲準者。蓋所以有益於公家,惠及於下民之意,而今此所報實結,比戊申所減,至於四千六十二結零之多,事目外擅自給災之數,又如是夥然,致令實結大縮,誠極不當,亦關後弊,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敬差官李顯望,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竝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嚴成格,今又上送,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李樞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倭學鄭東起,拿來事,傳旨啓下矣。鄭東起時在慶尙道固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方依例等第,而春夏等褒貶,因都提調有故,不得磨勘矣。到今已經年,有難追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則以舊還上難捧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當初所謂分等狀啓,全不擧舊逋停減等項,有違格例,故廟堂之認以爲具格狀聞,追當來到,至請催促者,蓋以此也。頃日道臣疏本,旣以當初啓聞,爲分等狀本,則當此舊還上通八路定數督捧之日,海西一路之獨無擧論。不但朝令之不一,海西穡事,最爲登稔,若不趁卽收捧,所謂舊還,終爲鬼錄而止耳。之次邑最久年,最豐稍實邑,最久年準捧,最多年折半收捧之請,蓋準關北定限之例,以最登之海西,準最歉之關北者,亦軫其歲除不遠,封倉迫近之意。而今乃更煩馳啓,至以朝令之未卽奉行爲辭,而屢次往復之際,自致歲翻,停捧一節,更無可論,而藩臣事體,終涉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二日,通政鄭世弼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江陵等官居驛人金萬益女息莫切等,爲虎囕死,海尺林、介不里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掌令金廷潤啓曰,臣之踪地,決難復冒於臺地,而屢逋嚴命,私心惶悚。日者出肅,蓋爲粗伸分義之計,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一當處置,致勤嚴敎,縷縷誨諭,辭旨非常,至以未曉其可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惶愧,而繼之以訝惑也。凡臺官避嫌之規,必有衆所共知難冒之端然後,方可引避。而今此諫長避辭,只以自劃言議之地爲言,而無他可據之嫌端,則其志雖或在於辭要職,臺閣處置,只觀其避辭之當否,而定其立落。何可以此,曲爲容恕,而置之立科乎?臣所謂不爲傳啓云者,非謂其用意規避也。身爲臺官,旣登筵席,强引無義之嫌,以致闕啓,則處置措語,不得不如是。而至若於宰臣,則可謂倖免,誠如聖敎。臣亦知其適中其願,而後弊所關,不可無警,置之落科,亦以此也。而今者下敎,出於意外,此莫非如臣無似,忝居臺端,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誰咎哉?臣旣承未安之敎,則宜卽自列,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以此以彼,俱難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掌令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府啓,則以臣日前掌令望之檢擬洪得厚,盛加論斥,語意深緊,臣誠不勝瞿然悚蹙之至。噫,臣於向來,旣嘗持難於得厚持憲之望,而到今忽復檢擧(檢擧))於掌憲之擬者,亦豈全無權衡於其間?伊時憲臣之疏請改正者,在於持憲望,則下此而檢擬掌憲於日月旣久之後,恐不至更煩陳稟。夫疾之已甚,卽臣之所嘗存戒,軟地揷木,亦臣之所不屑爲,以得厚而論持憲,固過矣。而從前出入於掌憲望者,或不無得厚等輩,則秤量人物,稍通一線路,亦自不害於陶甄之政,故曾以從臣初見,徐議掌通之議,屢形於僚席間酬酢,而未見以爲不可者,臣又妄以爲此便停當,深夜開政,望筒垂入之時,始聞有掌令窠。卒遽之間,未省其有可合備擬者,仍以得厚名,檢擧末擬。追聞物議,咎臣率爾,臣亦自覺其未及周詳,而今此臺言果發矣。臣於此,只自愧悚而已。尙何敢較挈長短於臺閣激揚之論哉?且於侍衛推考之啓,亦有所不安者。而此等體例間事,其得其失,姑未暇論也。然臣之愚不解事,觸處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何敢淟涊苟冒於銓衡之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銓職,以爲輕臺言誤銓法者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府啓,竊有所不敢晏然者。蓋洪得厚改正之論,已是意外,而不可因此,永枳其進塗,則長席之變通檢擬於掌憲之望者,實爲便宜,故當其簡問也,臣亦可之矣。臺斥深峻,至請問備。夫改正復通,非今斯今。況其見擬,又非前職則,持之不已,猶且齗齗,不亦已甚。而臣以前後與聞之人,其所難安,當復如何?仍念臣本無似,謬當匪據,充位尸職,一無所補,時因政注間事,徒煩控聒,自覺其疲勞矣。豈容因仍苟冒,不思自處,重誤聖明銓衡之寄哉?伏乞聖明,特垂照察,將臣見職,卽行鐫汰,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臣,行己無狀,事君不誠,志切憂愛而未蒙垂察,言出肝膈而不能見信。頃冬一疏,實出無隱之忱,而反觸天怒。昨春辭章,只伸難進之義,而遽忤宸聽,焚章削名,處分非常,而至於三字之敎,實是千古人臣所初聞者。思之至今,魂骨猶驚。臣雖冥頑,不卽死滅,而誠天地間一罪人也。區區私義,有不暇顧,從今以往,咋舌悔狂,不復以匹夫之守爲言,而其行其止,惟當一聽殿下之進退而已。凡有除拜,何敢更爲撕捱之計?而前冬及春,恩命聯翩,固非罪累賤臣所可叨冒。臺章果發,聲罪狼藉,此則雖已料得,而職參宰列,被彈改正,誠是前古所未有。苟有知識,決不可抗顔復進於朝著之上。而臣旣不敢以恒人自處,則身名之汚辱,廉恥之倣倒,亦不足恤。臣初無必辭之意,而適於其時,荐遭喪故,呈病縣道,幸蒙恩遞,私心悚蹙,久愈靡已。今此地部新除,又下於萬萬意外,聞命驚惶,莫省攸爲。臣旣無情勢之可論,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年老病痼,氣血衰竭,自量筋力,決難久處於斯世。而不幸命途畸窮,喪禍荐酷,一年纔周,四哭逆理之慼。鍾情之痛,不能自抑,心腸內消,肌肉外鑠,奄奄危喘,有如急景之下山。噉食日減,精神日耗,委頓床席,已有數月。雖庭戶間,斷無起動之勢,尙何望跨馬作行,致身於輦轂之下哉?玆暴難强之實狀,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鐫遞,俾得安意於未死之前,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牌招事,允下。而在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以兵曹參議吳命新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當御暖帽,百官着暖帽事,分付。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承命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賑恤廳言啓曰,本廳久任郞廳,未準限前,不得遷轉,曾有定式。而郞廳金始熺,昨日政,移拜坡州牧使矣。當此廳儲罄竭,專任責成之日,不可付之生手,郞廳金始熺,仍任,何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時在江原道春川府任所。新除授司憲府持平洪重一,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竝引嫌而退,飜語傳啓,未免苟且。追後引避,尤失臺體,處置請遞,未免曲循,揆以臺例,不可仍在。請持平金錫一,掌令金廷潤,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全州地,而諸兄弟居鄕之故,不得將來,相離屢朔,情事轉迫,卽逢新年,瞻戀倍切矣。昨日得聞鄕信,則老母宿病之外,重添寒感,飮食專却,眞元大削,委頓床席,已至多日云。臣情思飛越,方寸煎灼,不能自定。而適値太廟動駕,不敢言私,今始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許恩遞,俾卽歸覲病母,以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正月初七日巳時,太廟展謁擧動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從。上乘步輦,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春躋進曰,日寒如此,而輦捲三面,觸冷極可悶矣。上曰,不必爲慮矣。至敦化門外,百官乘馬,至太廟御路橋,百官下馬。至太廟門外,上降輦乘玉轎,入齋室,少頃,上由齋室西門出,入太廟殿庭。立板位上,行四拜禮,入殿內奉審。春躋、逅、兌和隨入奉審訖。上步向永寧殿。藥房提調尹淳進曰,此距後殿稍間,步向之際,汗孔若開,則易致觸冷受傷,不勝悶慮,過曲墻後,暫御步輦,何如?上曰,過曲墻則其間尤近,何可乘步輦耶?遂入永寧殿,立板位上,行四拜,入殿內奉審。奉審後,還向齋室,過太廟正門後。淳曰,正門已過,乘步輦,何如?上曰,初旣不乘,今何乘之耶?上至曲墻隅,乘步輦入齋室。午時,上由齋室出乘步輦。淳曰,西風甚緊,更進暖帽,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耳。至太廟門外乘輦。上曰,禮房承旨進來。太廟靑紅蓋色渝。春奉審時,改備事,分付。上還宮。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保寧縣監宋瓆。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柳萬重,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春帖子製述官,今方抄啓。大提學尹淳,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受由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許逅{{*|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政事過齋後爲之。 ○長陵奉審堂上,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辛方引石右邊缺落處,長一尺三寸,廣則內邊四寸,外邊三寸。酉方邊幔石缺傷生釁處,長二寸五分,上廣二寸,下端尖兩邊合縫處,塗灰則剝落生釁。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已爲堅硬,而引石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艮方引石底左邊壓連幔石處,又生新隙,長二寸五分,廣一寸許。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今此有頉處,多在於背陰之方,前後生頉,輒在於嚴冱之節。此似由於內外土石,當寒凝凍,互相排壓,致有此坼傷生釁之患。所當以油灰塡補,而當此凍節,有難始役,姑待和暖,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 ○傳于柳萬重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番春帖子製述,尤爲數少,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平安都事權基彦疏曰,伏以,一自淸債辱國之後,朝家申明延卜之禁,必使關西都事,親赴柵外,搜檢領回者,蓋所以防後弊而杜邊釁也。臣以無似,待罪浿幕,臘月初七日夕間,陳奏使先來,來到箕城。臣於翌日午後發行,罔夜馳赴。十六日晨朝,趁使行之未到,行至柵外。蓋以搜檢事重,申飭之下,不敢少緩,有所怠忽也。及其搜檢,則十分虛疎,便同兒戲。我國之事,雖多文具,而此則文具之文具也。至於史書獺馬等物,雖爲彼國之禁,於我國,實有資用之利。其他錦段之當禁者,旣出柵門之外,又復現發於彼人所見之處,則不無生事兩國之慮,俱不必窮搜極檢者,而若其卜物摠數,則不可不一番覈實,較準八包之數然後,可以知剩入之銀,而絶潛商之逕也。十七日陳奏使行發向灣府時,關東卜物,猶未出柵。臣卽使通事,傳言於柵內掌務譯官。八包所貿之物,使之書納成冊,以爲照數憑驗之地,日曛後若干卜物,始爲出柵。所謂掌務譯官者,袖其一件卜數成冊,來見臣曰,渠是行中掌務,多有擧行之事,使臣分付內,使之今日渡江。故今方冒夜馳往,而此中,留首譯與上通事數人,凡有相議之事,可以招問云。譯官旣去,卜物之出柵甚遲。臣欲問其故,使招首譯,則首譯不在,使招上通事,則上通事又不在,臣於是無可奈何。使各其卜主,連爲催督。十八日黃昏時,關東諸卜,皆已出柵云。臣親至卜物所儲之所,時雪月交輝,夜色如晝。以其譯官處所受成冊,計數相參,則無一相準。金是瑜之京卜爲二十二隻,而今爲二十七隻。鄭文郁之帽子爲三十隻,而今爲一百五隻。每每相左,箇箇不合。外面之大數,如是錯亂,其中之無奸,又何可信也?雖欲査治,所謂譯官無一人在者,將何所詰問乎?其眩亂變幻之計,誠極巧惡。此而置之,一不究問,則此等搜檢,不如不爲。臣謂其時任譯輩一次査問,在所不已。此後搜檢時,則卜物未檢之前,不許譯輩之先自渡江。若有奸僞現發之事,則重者梟示,輕者決棍然後,庶有一分搜檢之實,而朝家申飭之意,不全爲孟浪之歸也。且灣上商賈之類,全務譎詐,彼人每以朝鮮人多詐爲言。臣目見卜物出載之時,彼中所謂甲軍者,二三作隊,橫住路街,有若遮截之狀。臣問於小通事,則以爲,彼人每被我人之欺賣,每當卜物之出,自有例給之稅,一駄之稅,稍頭一疋,彼人所謂車牛錢是也。我人多不給之,縱馬逬出,彼之紛紜,爲是故也。臣聞極痛駭,使之傳語曰,我國專務信義,今番必無是事,仍傳令于刷馬軍人,率皆一一給稅,則卜物之出,更無喧鬨之弊。我人之以多詐見稱於彼人者,實是羞辱之甚者。臣則以爲,申飭邊使,有如羊叔子之在荊州,彼人相接之時,必以信義爲先,無視小利,而務存大體,此不可已之急務也。且臣於是役,有大段溺職者,何敢隱默而自掩乎?常時皇曆卜物,齎咨官之領來,乃其例也,元無都事搜檢之事。今番陳奏使行之還也,皇曆卜物,使之同時出柵,而以先後言之,皇曆卜物在前,而陳奏使行卜物居後。若使曆卜先出,而使行卜物後出,則臣旣以搜檢入去,同爲領回,事理固當,而今則不然。使行卜物,先爲駄行,而皇曆卜物,多般延拖,終不出柵。蓋其操縱在彼,而譯舌輩,又從而慫慂之。都事之令,實無所施。且灣尹狀啓,皇曆卜物,則主管無人,本府譯學,旣已因公入去,使之領來。則所謂譯學卽一齎咨也。旣無朝家指揮,俾臣領回,則臣何能逆探旨意,創爲無前之新規,而下行齎咨官之事乎?非但有越俎之嫌,且有損體之失。故陳奏使行之卜物旣出,不得已先自領回矣。及至安州,得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本,則臣之溺職之失著矣。內外檢束之語,非不縝密,而其間事勢,則實非一都事所能主張,誅罰之加,固所甘心。而臣謂此後燕卜之有同時出柵者,則必令廟堂先期指揮,使任事者,不迷於奉行之際,千萬幸甚。事雖微細,而俱係緊重,不可不一番變通,故昧死煩瀆,伏惟裁察焉。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譯官亦令有司査治。 ○乙卯正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觀象監提調申思喆,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金相玉,右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數三日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太廟展謁,無事過行,不任喜幸,而觸冒風寒,無他症患乎?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等昨緣日暮而未及來耶?陵上石物事,甚可悶也。興慶曰,道路險惡,昨昏僅僅入來,而闕門已下鑰,故未及復命矣。石物事,臣作圖袖來矣。以圖展之,以手指之曰,幔石、引石之間,鑿頷者,始不過四寸,而幔石之推力甚多,故每當石凍之時,有此石缺之患,臣意則非石軟之故也。今若加鑿數三分,使有相容,則幔石雖推,而似無更缺之患矣。上曰,釘跡始雖不知,釘琢時有罅文,而久後遂缺耶?石軟之說,不爲無據矣。寅明曰,苟是石不堅硬,釘琢有頉,則他處必皆然,而一處每然矣。上曰,立石見推而然乎?興慶曰,立石則不然,而引石每然矣。寅明曰,幔石合縫處有隙,而引石每剝落矣。相玉曰,幔石弱,引石重,故强弱不敵而然矣。寅明曰,合墓之有屛風石,此陵始有之。周回旣廣,豈無種種生頉之患乎?思喆曰,曾當移陵之日,下敎于臣曰,寧陵移奉時,何無屛風石耶?臣職是禮判,而不知文獻,故以不知仰達矣。到今思之,則其時蓋慮屛風石之有頉而不爲矣。上曰,健元陵屛風石則至今不傷,人工固有古今之異矣。當初不設屛風石宜矣。而予不能深思而然矣。相玉曰,向陽處則無頉,此則亦由於北邊陰氣之致也。寅明曰,外面雖悶,而內則無憂。陵下人輩以爲,日解則必合縫云,而似不近理矣。上曰,前日塗灰處則堅硬乎?興慶曰,卽今則雖堅,而若値雨水,則必剝落矣。上曰,何以爲之乎?興慶曰,俄已有達,而鑿頷稍裕然後,可無患。上曰,加鑿而石薄,則豈不悶乎?興慶曰,始鑿四寸,其劈連處,雖加鑿數三分,無石薄之慮矣。上曰,幔石漸推,則又將加鑿乎?興慶曰,寧有無限推去之理乎?此則不然矣。上曰,旣設鐵釘則何如是耶?興慶曰,其時煮鐵注之,而卽凝不成,故終不能爲鐵釘矣。上曰,有頉處塗灰時,大臣亦出去乎?興慶曰,此則只禮曹堂上出去,而石物每如是有頉,宜詢問而處之。上曰,雖詢問,其誰知之?思喆曰,尹淳乃其時主管臣也。宜有下問矣。上曰,內含處則似堅乎?興慶曰,引石、幔石雖如此,而內含則必堅,且有鐵絲縈紆之道矣。寅明曰,塗灰不過爲一時所見,元非久遠事,而此外姑無好道理矣。上曰,然矣。今番則石物有頉處,旣已奉審,禮官當下去,而此後則小小罅隙,依莎草例,令陵官這這塗以油灰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而卽今則所見不至蕭條耶?興慶曰,卽今則頗有樹木,故比前頓然生新矣。上曰,橡實所種者,何如耶?興慶曰,一年草茂盛,故皆入其中,姑未知其何如矣。上曰,新種之木,皆生乎?相玉曰,陵官以爲,所種之樹,大木則十生三四,而小木則幾乎盡生云矣。上曰,舊長陵摘奸,旣有節目,令備局時時摘奸,可也。寅明曰,長陵奉事金聖澤,旣已仕滿,都政當陞直長,而曾有本陵官員久任之敎。此亦依奉事例,仍以本陵直長,創設陞差耶?上曰,本陵奉事,仍爲本陵直長,使之限出六仍任,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澤,誰家人乎?興慶曰,金鎭商之姪也。上曰,兩陵官,皆勤於職事乎?思喆曰,暫時進去,何以知其勤慢乎?只以種木與養木見之,則其勤於居職,可知矣。上曰,鄕校基,卿等亦見之乎?此亦好矣。而旣是人家所入處,石片每令去之。奉審時則往見,可也。興慶曰,頗奇妙而形局甚少,合於國葬,未可知也。上曰,闊大何好,雖小無妨矣。興慶曰,國葬則與私家不同,此則且有不足處云矣。上曰,其不足處何如云耶?興慶曰,其後脈爲癸丑云矣。上曰,其時以爲非癸丑云矣。興慶曰,俗語以爲,癸丑山下無子孫,而古方則此語無之云矣。上曰,國葬每極擇,而卽今國勢何如是耶?地理終是難知者。而程子所謂孱風向陽爲宜云者,誠爲切當矣。興慶曰,臣之無用之實,聖明想必下燭,而獨當重任,已過半年,私心悶蹙,已不可言。而今番急於長陵奉審,見方待罪藥院,而不得陪從於太廟展謁,亦由於僚席無推移之故也。前後以枚卜之意累陳,而終不允從,實爲惶悶。方有兩窠,卽卜賢德,而斥退臣無似之身,是區區祈望者也。上曰,卿之獨賢,予豈不念?而時方則雖微官,數遞爲悶。況大臣何等重任,而一出一入,有若交遞者耶?獨勞爲悶云,則當許所請,而以斥退爲言,則終難枚卜矣。興慶曰,大臣重然後,朝廷可以鎭壓,而强其所不能而行之,則不過爲貪戀也。臣以實狀仰陳,故語自如此,非僚相出後,有引入之意也。上曰,鼎席不備,國事甚悶,且不當使卿,一向獨賢矣。早晩當有思量者,而雖枚卜之後,無以欲退之意,置之念頭,可也。若或一分歇後,則卿之待予,豈非文具乎?興慶曰,臣之才分雖不足,而若其爲國一心,則雖離鼎席,而何敢有間乎?上曰,兼春秋每入侍,事體不當矣。李宗白果有必遞之嫌耶?寅明曰,李宗白事,與回薦時敗薦有間,朝家宜督出,使之承命。若一任其小小引嫌,則自此將無翰林矣。興慶曰,古有別兼春秋七八人議薦之例,今亦以曾經翰林未陞堂上者,竝付別兼,則其中有故者,自當引嫌,無故者,可以出當矣。上曰,然則洪昌漢,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洪昌漢,則以朴文秀非斥單薦之說,引嫌。渠旣是單薦之人,則其所爲嫌,比他較重,不可出當矣。上曰,旣有古例,則曾經翰林,竝付別兼。而洪昌漢則置之,李宗白則敍用後,一體付別兼。曾經翰林中,如有罷散者,則亦爲敍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明日當爲次對乎?興慶曰,當爲之矣。上曰,祈穀,爲民也。予當躬行,而不得親禱,至於二年攝行命下之後,心甚缺然。國舅當盡心,而以至誠虔禱之意,遣入侍史官傳諭焉。上命師得,書傳旨曰,其令廟堂,繡衣可合者,抄擇以入。又命書傳旨曰,嶺伯雖已上京,尙未肅謝,飭勵之下,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今日內,使之肅謝。上曰,陪箋上來差員守令、邊將、察訪未下去者,使之來待。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正月初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陪箋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箋差員定平府使申光岳,蒜山僉使申慶流,碧沙道察訪許鐩入侍。上曰,當先問差員。以次進前。光岳進伏。上問職姓名,又問履歷。光岳曰,壬寅年庭試登科,初授宣傳官,歷訓鍊主簿,伐登萬戶,訓鍊判官,都摠都事,參上宣傳官,訓鍊僉正,都摠經歷,訓鍊副正,壬子出守本府,而甲寅四月,以善賑,道臣褒聞加資矣。上曰,告七事。光岳告焉。上曰,本府上年穡事,何如?光岳曰,慘凶而以尤甚,入於設賑矣。上曰,本府戶口幾何?光岳曰,戶則三千九百餘,口則二萬八十餘矣。上曰,還上幾何?光岳曰,元會穀一萬七千五百四十二石,會外監營、兵營穀,亦爲一萬石,而元會穀則折半留庫,會外穀則傾庫分給矣。上曰,所捧幾何?光岳曰,臣之上來時,有三百石未收,而其間兼官之畢捧與否,未可知也。上曰,穡事旣凶,則民間所納,亦多矣。何以致此耶?光岳曰,僅僅收捧,而未收三百石,有同强弩末勢,實爲難捧矣。上曰,設賑則救活幾何?而卽今餓殍耶?光岳曰,今二月當分賑,而時方極寒,故姑無道路餓殍矣。上曰,七事中有何事修擧者乎?光岳曰,何敢以某事修擧仰達乎?上曰,水旱不爲災之時,則農桑盛乎?不盛乎?光岳曰,農是根本也。竭誠勸課,欲其有秋,而癸丑則以風災爲慘凶。甲寅則以水災致大歉矣。上曰,爾以武臣出守,學校則不爲修擧乎?光岳曰,學校何敢不修?而北路無文士,故無興學之效矣。上曰,戶口比前增減,何如?光岳曰,戶口則比前有加矣。上曰,武臣宜務軍政,其無隣族侵徵之事乎?光岳曰,諸色軍丁一千五百名也。元數旣不多,而自本里尊位,隨闕隨代,故姑無隣族侵徵之事矣。上曰,玉堂上番,曾經北評事,北路軍政,果無隣族之弊乎?珽曰,北路男丁,則始生而卽爲置簿於成丁軍,所謂儒案,亦皆入之。元無一口落漏者。故比諸三南軍政,極爲便易矣。上曰,賦役,何如?光岳曰,賦役則別無不均之事矣。上曰,詞訟、姦猾二弊,何如?光岳曰,人心好訟,雖小小事,必入官爭辨,而別無大訟,姦猾則官吏中或有之矣。上曰,軍器,幾何?而赴任後修補者,亦幾何耶?光岳曰,黑角弓一百七十張,而十三張則去舊新備。二十張則改角改樺皮。三十張則間間改角,其餘則只改樺皮。交子弓二百三十八張,而三十七張則去舊新備,其餘則盡改樺皮。火藥五百九十一斤,而三百九十斤則改搗砧,鉛丸四千七百四十七介,正鐵鳥銃五百四十二柄,而五十餘柄則改家改莊飾,其餘則間間修補。長箭四百九部,片箭三百九十八部,其他小小之物,不能盡達矣。上曰,成丁軍旣着實,而軍器則何如是零星耶?必寧曰,其中有親騎衛等名色,而此則皆自持兵器矣。珽曰,南道兵器,元來疎虞。至於江邊則無砲,別星往來,例爲三穴砲,而不知其規。雖欲放砲,而火藥每絶心。此宜有大段變通之道矣。上曰,軍器別備,爲近來希功之道,予初不問之,而武臣四年在任,別無修補之事,爲先推考。瓜期尙遠,此後繡衣廉問時,如有不善之事,則不但推考而止,各別惕慮爲之,可也。雖以善賑陞資,人心每易於始勤終怠,無或放忽焉。慶流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慶流曰,丁酉式年及第,初授宣傳官,遷訓鍊主簿,歷都摠都事,經歷,參上宣傳官,出宰郭山郡瓜遞,而因本道帥臣狀褒,加資拜五衛將,方待罪本鎭,而今又報瓜矣。上問家世。慶流曰,故相臣高靈府院君叔舟,卽臣十代祖,領經筵高陽府院君浚,卽臣九代祖也。上曰,近來有顯官乎?慶流曰,九代祖以下,世爲蔭官,而四代祖景淇,以察訪早世,其弟承旨景洛,卽申處洙之高祖也。上曰,申處洙亦高靈府院君之後耶?若魯曰,然矣。上曰,本鎭處何邑耶?慶流曰,乃黃州界鳳山地也。往在壬戌年,故相臣金錫胄建議創設者。蓋丙子胡變,虜騎不由銅仙,直到蒜山故也。且銅仙一嶺,起自谷山,橫亘數百里,至蒜山棘城而止。嶺路關阨,列置七鎭,以爲緩急依守之所,而至於本鎭,十里平闊,無據險之勢,故別兼營將,俾管信川、載寧兩邑軍兵,當初設施之意則重矣。上曰,軍摠幾何?慶流曰,竝所管兩邑,爲二千二百四十六名矣。上曰,軍器幾何?慶流曰,火藥一千三百餘斤,鳥銃一百二十柄,長箭一百二十浮,片箭一百浮,黑角弓一百九十張,交子弓十張,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矣。上曰,軍餉幾何?慶流曰,一千二百餘石。上曰,留庫幾何?慶流曰,一半留庫,自是常典,故臣亦一半留庫矣。今日殿下引見臣等之意,蓋欲聞外方弊瘼也。臣有所懷敢達。䄙嬪房新筒所築處,乃棘城下潮水出入之地,而近成平陸,大有害於關防,至於大也。筒內管餉及諸宮畓,竝爲半千餘石地。自新筒成築之後,每當霖節,洪水汎濫,比年爲災,且有必破之勢,故前道臣,以此狀聞,請破新筒,而姑無擧行之事,臣意則宜速破新筒矣。上曰,道臣狀聞已來矣。爾到任後,軍器修補之數幾何?慶流曰,到任後連値凶年,艱辛料辦,僅僅設賑。至於軍器,則力不暇及,逮至昨年,年事稍登。故始爲若干修補,各樣大旗幟,依數新備,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亦爲新造矣。上曰,鎭力雖殘,軍器元數不多,而三年內修補,若是零星,爲先推考。慶流曰,本鎭名雖兼營將,而凋殘特甚,反不如殘鎭萬戶矣。若魯曰,蒜山極爲凋殘,全無貌樣,其名則大,而其實可矜矣。慶流曰,軍兵器械中軍幕、銅老古等物,俱係緊用,而巡點之時,太半借點。故略助厥價,使之逐隊新備矣。必寧曰,蒜山僉使申慶流奏達之語,極爲煩瑣,事體殊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鐩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鐩曰,辛卯武科,軍門哨官出六,遷軍器主簿,見方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鐩曰,上等馬十六匹,中等馬三十四匹,下等馬四十五匹矣。上曰,馬位畓幾何?鐩曰,上等馬則一匹所劃給,爲四石落矣。中等則三石落,下等則二石落矣。上曰,土豪輩無侵奪馬位之事乎?鐩曰,土豪則無侵奪之事,而驛卒輩預爲賣貰,實爲巨弊矣。纔因道臣發關嚴禁,近無此患矣。上曰,差員之召見,出於飭勵之意也。凡事各別爲之,可也。必寧曰,差員先爲退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岳、慶流、鐩退出。珽讀,自規諫太子篇貞觀五年李百藥,至深勉勞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四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下卷。若魯讀,自仁義篇貞觀元年太宗曰,至以勸勵事君者。珽曰,上篇別無文義之可達,峻宇雕墻,禽荒色荒等語,皆有條理矣。上曰,其文多綺麗矣。若魯曰,文體則卑,而其言則好矣。上曰,尙絶思於將迎,將迎何義耶?必寧曰,將迎字,有似牽制之義。儒家多用此文字於心性上,用於此者,欲其粉gg紛g華波蕩之中,罔有將迎之思者也。上曰,在承乾則如以水投石也。必寧曰,承乾不足責,而當初不爲限節者,實太宗之過也。若魯曰,太宗之不爲限節者,欲使權重,俾絶藩王覬覦之心。而不以仁義敎導,只以權勢使重者,已失訓子之本矣。上曰,太宗不能保其兄弟,其子聞見如此,則在承乾,而豈無如此事乎?根本已誤,無可論者矣。李百藥則多引古諷諭,而于志寧,張玄素則專是直諫矣。若魯曰,下篇第一板,帝王以仁義爲治者,國祚延長云者,誠如其言。太宗知其如此,故能成太平之治矣。上曰,以國祚延長爲言者,亦有計較之意,終是伯道也。若魯曰,太宗凡事,皆出於勉强,而猶能行之不已,至於太平,此猶難及處也。上曰,纔以戎備之疎虞,命推二差員,而今觀第二板百姓安樂,便是甲仗之語,予心不覺歉愧矣。民庶乂安,衆心成城,則雖無甲兵,其誰侮予?二差員推考,還收,可也。珽曰,北路事,俄者始言,而未及盡達矣。自城津至同小羅,人心强悍,無一可恃,官長之事,合於渠心,則死猶不避,而如見其不是處,則甚不服。此正撫我虐我,而如人如獸者也。上曰,不但北路,人心大抵然矣。爲官長而自行不是,則何以服人心乎?若魯曰,林深水廣之義好矣。而近來京外凡事,殆近於水淸無魚,誠悶矣。而若不得要道而行之,只以林深水廣爲心,則亦反有弊矣。上曰,魏徵論豫讓事,正是自道渠之本色,盡露於此矣。唐宗之出送李靖於畿內者,亦得體。靖雖功高,而任使之際則如此,治國當如是矣。珽曰,以奉朝賀崔奎瑞議諡事,催促在鄕儒臣,今聞金尙星,自鄕纔來,而方有實病云矣。上曰,旣知其實病,則應敎金尙星,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順陵參奉兪彦國呈狀內,素患痰喘之疾,每値寒節,輒加添重,卽今病勢,末由起動,陵寢重地,實無推移替直之勢,卽速入啓變通云。身病旣如此,則不可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坡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以孔道弊邑,不可不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春川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兼濟爲掌令,韓翼謩爲持平,金若魯爲應敎,李匡輔爲兵曹參議,南泰齊爲掌樂僉正,李壽海爲司僕主簿,趙榮祐爲宗廟令,李碩臣爲典籍,愼爾復爲監察,金若魯爲校書兼校理,李德彬爲繕工假監役,閔昌基爲春川府使,李重新爲會寧府使,申弼夏爲坡州牧使,沈星鎭爲副修撰,鄭彦燮爲承旨,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義州府尹鄭益河,理山府使林光弼,以上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行副護軍趙以健今加資憲,年九十曾經閫帥,安恩君權㝢今加嘉義,年八十三,侍從臣前輔德權扶父,前郡守成義錫今加通政,年七十,侍從臣前大司諫成德潤父,以上加資事承傳。會寧府使李重新,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未差,參知徐宗玉服制,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同知單,趙最壽,副護軍金弘權、金廷潤,副司直金尙星、金錫一,副司果金始熺。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浹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今日內調馬時,南行內乘具善行,騎芻五中,直赴殿試。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二十日後則似晩,先朝已行之例,明朝廣考以啓。 ○以慶尙監司狀啓,盈德等官居騎兵李命山等,燒死。砲手李重建等渰死事,及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府居海尺姜合孫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狗馬之齒,已迫九十,加以荐遭慘慼,精神凡百,日益耗損,大小公會,未能一一趨參。居常惶悚,若無所容,不意猥蒙優老之典,特有食物從優題給之命,驚惶感泣,罔知攸措。竊念臣以無似,猥參儀賓之列,前後受國厚恩,實踰涯分,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其萬一。今玆異恩,又出千萬夢寐之外,以首頓地,且惶且恐,不知所以名喩也。固宜奉箋稱謝,以少達區區頌戴之微忱,而衰耗精力,無以及此,敢以咫尺之疏,以替鳴謝之忱,臣無任霣越惶感之至。答曰,省卿謝章,而今者不腆之物,乃所以尊年,亦所以惟昔也。 ○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罷,少靖私義,纔經一旬,猥荷特敍,媿蹙之餘,惶感靡措,京兆新除,又下此際,半夜聞命,怳若夢寐,仍伏念臣之積違嚴召於臨殿蔽囚之日者,雖出於情地之萬不獲已,而論其辜犯,譴罷亦輕。不意恩私,曲加於滌蕩,自惟慙懼,益切於薰沐,分當縮伏,未敢就列。而適値太廟禮展之辰,抗顔趨走於屬車之後,臣自知愧,人謂斯何。且日昨宰臣筵白之說,尙有未勘之案,頃者將家宴集之事,亦有不安之端,前尤後愆,俱難盤礴於位著。況臣衰朽之質,又添寒感於昨曉趨肅之際,細瑣症形,雖不敢煩陳,而宛轉床席,無望起動,詞訟劇任,不可虛帶。玆敢引罪陳情,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存國法,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李森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疾病侵凌,所帶職名,有萬分必遞之義,無一毫可叨之理。略暴血懇,冀蒙睿裁,而喉司不諒,一向退却,相持彌月,只增抑塞,如使少有强起自力之望,何敢日事控籲,自速瀆擾之誅哉?頃當聖候受灸之日,犬馬微誠,不勝驚慮,爲參候班,扶曳出肅,少伸臣子之分義,而至於所叨之職,本非因仍盤礴之計也。念臣蹤跡之臲卼,愈往愈甚,不可自比於恒人,固宜永謝於朝籍,而若復恃恩貪榮,淟涊冒居,則不惟臣之廉義,隳壞無餘,抑亦人之嗤罵,將無所不至矣。此固臣決不敢應命者,而況臣素抱痼疾,積傷水土,源委已深。自經草土,一倍衰朽,筋骸痿枯,鬚髮蒼素,固知年紀漸邁,蒲柳易秋之致,撮其最苦難治者而言之。內而膈間頑痰痞塞,時或昏窒,常有頃刻難支之形,外則脚部濕瘡爛蝕,絶害屈伸,實無跬步轉動之勢。發作無常,劇歇相仍,迺者元朝陳賀之時,臣不計顚仆,力疾趨造,昵侍殿上。寒氣猝發,痰咳喘急,將失敬儀,不知所措,蒼黃下殿,僅得鎭定,此是諸臣之所目見,而亦想聖明有所俯燭矣。設令臣無情勢之可言者,卽此病狀,奔走供職,已無其路,雖銓曹以爲臣宿硏舊地,而循例檢擬,顧臣情則愈惕,病實難强,何可一任虛縻,以益瘝曠之罪哉?且於昨日動駕時,不敢言私,强詣守宮,又添寒疾,達夜苦痛,委席涔涔,殆不省事。今十一日朝參,萬無起動駿奔之望,玆敢冒萬死,疾聲懇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願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得優游卒世,千萬至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參贊李眞望 ○乙卯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校理任珽,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歲後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手腕痰處,其無痕跡乎?上曰,痰則無之,而癢症一樣矣。興慶曰,臂部運用不妨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復發作,而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是新歲後初爲次對者,而單子中懸頉甚多,飭勵之下,怠緩猶復若此,今日不進人員,竝從重推考,以視警責,可也。{{*|出擧條}}顯命曰,朴文秀不行臺官,欲與臣同爲處義,而至於備堂,亦欲不行,此甚無義,宜有別爲嚴責之道矣。上曰,旣入於重推中,何必別爲致責,而其備堂之不行,甚非矣。尹淳亦一番來參,而不復來耶?興慶曰,再次進參,而今後又當來參矣。興慶曰,開城留守鄭壽期,狀啓請停春操,而昨年秋操,旣以軍兵等行商遠出,頉啓停止。今又以未還集無物力,又請停操,松都事勢,似或然矣。而諸議皆以爲,莫重操練,不可一任廢閣,春操則使之設行,何如?上曰,物力之不足,無怪,而行商未還,每年必然,豈可以此,而不爲應行之事耶?開城留守鄭壽期推考,春操則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水、陸操,已行於昨年,又行春操,則民弊將無節。今春水、陸操及兵、水使營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連行兩操,必貽民弊,今春則依狀請竝許停止,未知,何如?上曰,營將巡點,亦可停止耶?眞明曰,春秋操竝停之時,則例行營將巡點,而雖曰官門聚點,動費四五日,此亦爲弊大矣。秋操旣行於至月,則其間不過爲數朔,春操則竝與營將巡點而停止,無妨矣。上曰,然則依狀請停止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趙顯命狀啓。請於今春,發巡行操,而軍兵試才時,施賞木綿箭竹,依例令廟堂題給矣。考諸謄錄,則自兵曹有劃給賞格木綿三同之規。而吏曹參議李宗城以爲,本廳財力,足可以辦備賞格,不必自兵曹給送云,未知何以爲之乎?宗城曰,當初摠戎廳新設立之時,物力無出處,故自兵曹,劃給施賞木綿。而卽今則本廳財力優足,何可每煩於不繼之經費耶?今後則定式不給宜矣。顯命曰,定式則當考見謄錄而處之矣。上曰,木綿之數旣不多,在摠戎廳,得不得,無所關緊,李宗城所達是矣。姑勿題給,而至於定式,則考見謄錄而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御史抄啓,古有十人八人之規,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雖經幄侍從之臣,知人則難矣。今番則各別精抄,而其中形勢切迫者則拔之,而以十人定數,可也。興慶曰,有老親者,則情勢難於遠出,宜拔之矣。上曰,李宗城有老親,其情如何,而南北,竝以御史往矣。自予嗣服後,觀其所抄啓之人,則其極精猶未可知,稱以御史,不能周察而來,則貽笑朝廷,當如何耶?眞明曰,苟非其人,則不但貽笑,其爲害亦不輕矣。興慶曰,春是一初也。以元亨利貞言之,則元也。以仁義禮智言之,則仁也。元者,善之長也。仁者,心之德也。今當春元發生之日,凡於發號施政之際,惟當仰體天時,一以行仁爲主。而蓋至誠惻怛之謂仁,我殿下卽祚以後,仁聲仁聞,浹于八方。而實惠猶未究於蔀屋之下,生民之困瘁,往而益甚,臣恐殿下至誠惻怛底意,有所未盡而然矣。枉己未有正人者,惟臣輔相之道,旣不能自盡,則固何敢仰勉,而責難於君臣道則然。故玆敢不避煩猥,而略陳微見,伏願聖明,益篤惻怛之誠,務行不忍人之政焉。上曰,日昨召對,已諭之,《貞觀政要》序,亦言之,而予自在東宮時,常非太宗矣。近觀《政要》,則雖曰假借仁義,而能做太平之治者,蓋有愛民之實心而然矣。誠之所到,金石亦透,而顧我元元,多有顚連,予若有爲民之誠,則民困豈至於此乎?反省于身,實愧唐宗,勉戒之言,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興慶曰,孟春,遒人以木鐸循于道路者,卽古聖王勸敎民生之政也。勸農之敎,自是歲首應行之事,而孝悌之道,實爲根本,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外方每於朔末年終,以無不孝不悌者,狀報于上司,果使八路列邑,罔有不孝不悌之人,則聖化之休明,當如何哉?孝悌不明而犯上之患生,其在化俗之道,固當敎誘凡民,務行孝悌,如或有頑悍之徒,不知孝悌,則亦宜各別懲治。以爲導齊之方,而年年狀報,殆近循例,當自朝家,申飭其勸懲之道,故敢達。上曰,每年分付,便作文具,今年則只頒勸農之敎,而與歲俱新之語,則不爲擧論矣。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敎民出治之道,豈外於此,而反求予心,尙不能自盡孝悌之道,責勵於下民,不亦有愧乎?大抵孝於家者忠於國,卽今朝臣,孰不在家而孝於其親耶?固無勸勉者,而時象以後,忠不忠,互相翻覆,朝廷,四方之表準。而猶如此,則凡民之孝不孝悌不悌,亦何以明知,而有所責勉乎?人之在家,未嘗以孝自居,而於國則每以忠自處,此無他,欲以他人,歸之於不忠而然矣。如此之故,忠字反輕。今後則愼無以忠臣自許,而無以不忠加人,此意惟當申勉於朝廷矣。顯命曰,大臣以勸孝悌仰達,根本之道也。各別體念,宜有處分,而外方之抄出,亦難矣。觀風察俗,彰善癉惡,藩臣之道,故雖欲詳察,而旣不目見,何以的知乎?試求卓異之行,則無非泣竹得鯉之孝,此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在朝家之道,則不可以虛實相蒙爲慮,而每使之薦聞宜矣。昨年,以孝廉薦,有所分付,而終無擧行者,此亦朝令不信之致。而道臣之不爲擧行者,合有致責之道,其中薦報者,則次第收用之意,分付銓曹宜矣。宗城曰,咸鏡監司所薦孝廉之人,卽臣御史時被罪者也。取人之道,不當以一眚掩大德,而銓曹只憑孝廉薦,而一例盡用,亦難矣。瑜曰,臣於年前罪補長淵時,爲檢田,周行境內,而無一處旌閭,臣招致邑中士子,謂以三南則以忠烈孝行,旌表立門者多,而獨此邑無之。方當聖主崇節義敦孝悌之辰,邑俗之貿貿至此,良可嘅然。如有古人行蹟泯沒無傳者,則自官當助物力而旌表。鄕里如有善事父母者,則亦當行賞而激勸云,則以爲,古有數三旌閭者,而今已泯滅,鄕里行誼,別無表表者云矣。及按江都,則丙子年節死贈職旌閭者多,而其子孫殘弱疲弊,或失其旌門之處,或失其官敎,憑考無地,將至泯沒,甚可愍惜。正月二十三日設祭事,別爲節目,使之年年遵行,而大凡朝家激勸之道,不必新求行誼,取古忠孝表著者而改旌其閭。且錄其後,則人心自有興勸之效矣。上曰,然矣。顯命曰,李瑜此言好矣。外方忠臣、烈女孝子旌門者,盡爲頹廢,故臣亦在外藩時,申飭更立矣。外方之以行誼狀聞者,雖不可一一許施,而卽今遠地人之爲其祖先事,而等待留連者甚多,此亦申飭該曹,使之斯速回啓宜矣。瑜曰,年八十則有加資之道,故無論京外,而爲子孫者呈上言,則該曹送京兆,考籍施行矣。臣意則八十加資,旣出於尊高年之好意,無寧國家每於歲首,直爲加資,而不待其子孫之陳請,則似好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則朝家直爲加資,而事體與此有異矣。近來增年冒籍之弊甚多,雖考籍施行,尙難盡知,今若限年八十,而一竝直爲加資,則其冒濫之弊必多矣。李瑜所達,大意雖好,似難施行矣。顯命曰,李瑜所達好矣,而大臣之言是矣。外方有兩班、中人、庶孽等輩,而一竝以八十直爲加資,則必有煩雜之弊矣。眞明曰,每年以年八十上言者,幾至數百張,朝家何以盡數考出,而直爲加資乎?宗城曰,朝家旣施恩典,則不待自訴,而直爲加資云者誠好,而大臣以冒濫爲慮者宜矣。上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如有百歲人,則當何以處之耶?興慶曰,如有百歲人,則宜有別樣施恩之道矣。上曰,以百歲爲限則似不濫矣。濟州多有百歲人云然乎?必寧曰,濟州享壽者多,而百歲人則絶少矣。珽曰,雖百歲人,精抄然後可不濫矣。宗城曰,俄者大臣所達,簡而要,臣當以大臣之意推演,而仍陳一二淺見焉。孝悌根本,而其義甚大矣。殿下有出天之孝,語及先朝,輒致疚懷,奉歡東朝,誠禮備至,而今承下敎,謙而不居,此則過矣。然而奉先與問寢之節,不過帝王之孝一端也。保先王之遺民,延先王之舊業,實爲繼述之大孝,而我國家三百年祖宗艱大之投,惟在殿下一身矣。顧今同胞之民,有顚連丘壑之歎,而拯濟無策,殆近於立視不救,則烏在其保先王之遺民也。民惟邦本,而困瘁若此,則臣恐危亡之禍,迫在朝夕,其將何舁而延先王之舊業耶?前後臨筵,輒降惻怛之敎,仁心仁聞,非不至矣。而終無實惠之下究,臣僚登對,每陳勉戒之辭,責難陳善,亦非不切。而終無一事之做成,逐日備坐,五日次對,不過簿書期會而止耳。今之議者,每以爲以卽今時勢,有不可大更張云,驟聞則其言是矣。聖意,亦以爲若下令而不能行,則事將顚倒,而朝臣亦無可以擔當之人,故因循悠汎,以至今日,而若能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今日一事,明日一事,吏議其亦有思否?宗城曰,某事某事,何可指的仰達乎?雖以孝悌言之,該曹不卽回啓,狀報積滯,以廟堂事言之,則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番布事仰達。自上有趁歲前爲之之敎,而已及正月,尙未擧行。凡事之稽緩,若此而事之不行,蓋有其端,朝臣雖知聖上振作之意。而一則或慮聖意之猶未堅定,一則不爲久任在官而人無固志也。一則未嘗爲人擇官,只欲爲官擇人,大小臣僚未能各得其人之致也。近來六部之長與學校之臣,互相循環,遞易無常,外而監司與守令,朝除夕改,不能久存,若此而何能各職其職,而有庶績其凝之效耶?然久任亦在乎得人,匪其人而久其任,則其害尤大。廟薦銓選,必須十分恰當,而殿下亦知必可用,然後委任而責成,則殿下雖拱手無爲,而治道自成矣。頃年豐陵入侍時,臣以晉悼公擇人事,有所仰請,亦嘗以一實字有仰勉者,殿下想必記有之矣。上曰,所達皆切實,久任無效,誠如所言矣。予雖不知人,而若曰六部之長,使之循環,則無乃過乎?宗城曰,語及重臣,臣雖惶悚,而以臣觀之,則吏、兵判幾乎循環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上曰,吏議畢其說焉。宗城曰,孝廟朝大臣則鄭太和一人,擔當國事,吏判則朴長遠,兵判則金佐明等若而人,常久於其職。故得人致治之美,至今稱之。蓋其愼惜名器,上無濫授,故在他人而無倖占之心,當其職而有自任之意然矣。朴文秀纔自中原還,以爲南中督撫官,至十二年而不得遞,願乞歸死云,此猶如此,則我朝事,寧不歉然乎?上曰,所達好矣。久任之道,果美矣。而卽今世道,可以行此道而予不行歟?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世道則難矣。而惟在在上者處之,如何?豈於今日而不可行久任之道耶?上曰,孝廟朝相臣,非獨鄭太和一人也。寅明曰,相臣則多,而首尾當國事之人,惟鄭太和一人也。大抵久任之法好矣。而古昔則儀文簡約,風流篤厚,只知某人可合某任,而一有畀付,未嘗遷動,除非大段過惡,則不過就事論事而已。近來則不然,初未能眞知其人之可合何任,而率多循例而用之。雖以聖鑑之至明,亦無以盡燭其臧否,朝廷之所擧用,殿下之所委任,莫不僥倖冀其無事而已。論人而有黨目之嫌,當事而有疑畏之心,銓地則乖亂已極。而無彌綸之望,軍門則蕩殘無餘,而無收拾之勢,只僥倖期其久任,豈不難乎?顯命曰,謂之如此而廢其久任乎?上曰,吏判凡事每如此,予實訝焉。寅明曰,臣意則知其然矣。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有激而發者,誠有警省處矣。殿下若牽架補漏,耐過時月,則當如宋寅明之言,而不然則豈可僥倖冀其無事而止耶?以作舍言之,得名基俱木石,一朝煥然新之固難矣。而屋漏方頹,不思修補,則幾何而盡爲毁滅耶?治國之道,固在於得人而任之,殿下於許多臣僚之中,如未能一一的知。而固已引接大臣,評問其人,而又以平日權衡之聖心,有所參看,以爲此人必可合於此任,然後用之不疑,則自可爲得人久任之道矣。殿下以至誠爲之,則大臣,亦豈無以人事君之道乎?寅明曰,臣亦非以李宗城之言爲非矣,俄者所達,實出於嘅然其事之意也。殿下誠能招致元老大臣與時任大臣,問其能否,而各當其任,則庶無時象乖亂之弊,而自有久任責成之效矣。上曰,李宗城,嘗以實字言之,今者所達固是矣。而實字不足矣。卿之所達,亦實字不足矣。以銓曹事言之,則三堂上一意,然後可爲之。卽今三堂,則必無背公死黨之心,而亦不見向者顚敗之事乎?李宗城請其久任,而渠則求遞,是果實耶?雖使李宗城而當卿之任,過二都目,則必求遞。凡言之者,先自踐言,而使其君踐言,然後可矣。宗城曰,聖敎至當,臣雖愚不肖,何敢懷背公死黨之心乎?久任,惟在國家,若制度分明,有久任之意,則如臣者,固不敢求遞,而宋寅明所處,至權要也。若久處不去,則未知畢竟將遭何事也。當之者豈不爲悶,而殿下若以爲今日受病處,在於不擇人不久任,而堅定聖志,罔或撓改,則宋寅明,亦何敢必爲求遞乎?寅明曰,此不可以一槪論也。有可遞之端,而苟合於廉隅道理,則朝家之許遞,亦宜矣。上曰,此亦他日欲遞之義也。在上者豈以其小小撕捱,每每許伸其廉隅耶?選六卿之道,予亦知其重矣。而旣是判書之窠,以判書用之,故雖不欲循環,自然有互遞互代之事矣,宗城曰,故相臣金壽恒,淸名雅望,何任不可,而終不入於戶判之望,先朝用人,則於此而足可見人器之相稱矣。顯命曰,試以殿下卽祚後,六部之長見之,則殿下猶無一定權度矣。上曰,此言則是矣。予不以某某言之,而更張後所晉用之人,豈皆果合於其任耶?顯命曰,初旣輕授,則久任無益,欲行久任之道,當先愼授之道矣。上曰,吏判予知之久矣,而近來則有不欲擔當之意,予於吏判而猶不知之,則在他人而何以盡知乎?吏判之意,則蓋在於以時象爲慮,而予豈以時象而疑吏判耶?雖以沈判府事事言之,南泰齊,有調用之命,方入於京職之擬,而沈判府事之置外許多年而後,予始召用者,予亦有意,予非不知老矣。其人亦別無大過人者,而若其鎭今日澆薄之世道,則其謹實無過於此人。故前後筵臣,雖間有不滿之意,而予知而不知矣。南泰齊直以老不能任事,斥之,世道豈不怪乎?寅明曰,沈壽賢之果有伊傅之德周召之才,臣亦不知,而聖心,旣知其如此,則豈可以一人之言,遽爲許解其相職乎?上曰,此言則是矣。宗城曰,南泰齊事,旣有言端故,敢達,向者憂災修省之時,諸臣以爲李壽海、南泰齊,言雖非矣。旣坐於論斥大臣,釋此兩人然後言路可開云,此言是矣。而李壽海之乘機構捏,固可駭,至於南泰齊,則尤無狀。若曰,某事非、某薦非,則豈乎不可。而此則直以數行文字,有若部官汰去之啓,寧有如許道理耶?趙顯命,鳳鳴朝陽之言,極爲不當,顯命本來好激,故其言如此,而大臣若眞有其罪,而臺臣論之,則可奬矣。此豈有一毫可奬之事耶?鳳鳴二字,甚不襯着矣。臣則有老父之故,不敢言人老病,而至於大臣之職,則本非可以筋力奔走責之矣。顯命曰,其時陳達之語,臣亦非以泰齊爲是也。大體以疎逖之臣,而能論柄用大臣,故有是言矣。寅明曰,其時沈壽賢,以朝講入來,而蒼黃出去之狀,臣實目見,臣亦以泰齊爲非矣。然以小官而論大臣,久被罪罰,則恐有妨於言路,故頃者臣,亦請其調用矣。顯命曰,臣嘗以言路之不廣爲憂,李善行曾論臣兄,臣以子弟之心,豈樂聞而其時入侍時,臣以善行以疎逖之臣,能論當局之臣,初牌罷職不可之意,有所仰達,聖上必記有之矣。臣之所見,本來如此矣。寅明曰,故相臣趙文命、李㙫,臣常知其爲賢輔。而李善行,論此兩人,臣實非之。而及臣掌銓時,以善行首通於納言之擬者,蓋亦有意也。珽曰,臣於南泰齊外補時,有疏救者,今不敢更言。而泰齊,以極疎遠之臣,能論柄用大臣,其言則誠有妄率者矣。趙顯命鳳鳴之說,雖過矣,而其時李宗城,改換頭面之言,極非矣。顯命曰,摠戎廳習操,廢閣久矣。新將之猝往行操似難,欲下送中軍點視,而民間事情,亦難盡知矣。巡歷後合操,則當以水原、長湍設行,而量其物力,觀其形勢而爲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摠戎廳財力,本來不足,而若干記付銀,盡歸債貸,京外士大夫,皆用其債,無意還償,本廳將不成貌樣矣。頃年宋寅明,爲經理廳堂上時,負債不納人家長論罪人gg事g,稟達定式,今亦依此例,定以期限,若又延拖不納,則擧名請罪,以爲懲勵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軍中耳目,專在於執事敎鍊官,而其中行伍拔薦者,尤爲曉達兵事,故若當親操,則能知頭尾而擧行凡節者,皆是行伍拔薦之人也。都監、御營廳,則本來有行伍拔薦之窠,而獨摠戎廳無之。故臣待罪本廳後,以行伍拔薦之意,有所申飭。及其試才考講,則果有可用之人,故陞爲敎鍊官,而不可不稟達定式,今後則本廳敎鍊官中,以行伍薦一窠元定,何如?上曰,軍門之有行伍遞兒,自是好規,依所達爲之。{{*|出擧條}}眞明曰,諸臣以擇人久任仰達,此是治國之要道,而是非刑賞,亦關治體矣。臣在水原時,李德載,以從事官下來,臣以今日事凡事皆付於開闢前,然後可以爲之云,而有所相與酬酢者矣。其時聖上,每以付之先天爲敎,誠爲至當,而其後則是非刑賞,猶不別白。群下以一時互對,爲矯揉之道,在下者之當務,固當無過於此,而第恐在上者,亦以互對爲心,則殊非是非刑賞,一出於公平之道也。殿下則鑑空衡平而臨之以日月之明,是非刑賞,皆當其理,然後可以做得太平之治矣。上曰,所達是矣。可以斟酌知之,而此非新件也。根本乃舊事也。銓曹則宜爲互對,而予自有弦韋之道矣。眞明曰,北兵使洪好人,以開市事狀啓,而北路弊瘼,無過於此矣。在前則此等事有如乞憐,而卽今事情,則似不然。或先罷慶源開市,或於豆滿江越邊開市,則北路之蒙惠,必大矣。珽曰,臣之待罪評事也,有所仰達矣。以開市之弊,北路將難保存矣,旣受禮段,則宜卽還歸,而昨年十疋之歲幣,今年則必徵其三四倍,其所刑罰,亦極怪駭。座首、別監之類,捉入房中,爇藁嗅煙,或高懸而以鐵鞭撾之,一經淸債,如逢亂離矣。上曰,儒臣見之乎?珽曰,雖不能潛行審察,而無異目覩矣。興慶曰,此在守令之得其人,而畀差員之任也。宗城曰,宋眞明與任珽之言,深軫北路之弊,而臣意,則有不然。今番狀啓,渠輩亦不欲出來云,而此言固難信矣。事變機會,亦不可知矣。奏聞請罷,則未知其何以爲答,而殿下試思之,若是順治、康熙初年,則事變當至何如耶?上曰,宰臣有達,故欲下敎,而吏議之言,正合予意,請罷云者,殊非謀國之道,儒臣之言未免迂闊矣。彼若有見逐之事,則北路受害,豈特開市耶?大臣所達守令得人云者爲宜,使彼人,知朝鮮有人則好矣。眞明曰,靈龜塔生理,不在於開市一節,而事情亦與前有異矣。宗城曰,臣之迂遠之慮,則北路開市,亦爲風聞彼中消息之一道矣。上曰,以大國稱之而何可請罷耶?雍正若直減則宜矣,而不可自此請罷矣。眞明曰平安道詳定一事,非可已而不已也。凡賦斂於民者,宜有恒式,而關西則其所徵斂,無時無節。有事則斂,乏用則斂,如新官私費,舊官治行,進封求請,各項情債,官中細瑣私用,多有別收斂之邑。又有一年三四次輪回錢,民生倒懸,且庫名猥多,每邑殆過十數,公庫私庫,未嘗分界。衣資、祭需、進封、私酬應及日用百物,私事刷價。亦皆爛熳取用於民庫,從以監色,幻弄多端,各邑無不枵然,浚剝生民膏血,歸之於無節之私用,寧不寒心?欲以田賦之制,大加變通,則如三和之邑,一結之役,幾十六斗米,如義州只八升米,多寡之相懸。如此,其他諸邑,不啻十層,改量田之前,決無均齊定役之路,因勢利導,去其太甚,不害爲治道之要。故各因其邑規制,稍加釐正,結戶之捧,定其恒式,力役之徵,均其苦歇,追設雜庫,各以類合,以勅需、大同、雇馬、三庫,爲民公庫,以官廳工房兩庫,爲官私庫,別無應捧減削之事,只分其公私用度而已。公庫則會勘營門,私庫則排朔需用事,旣已啓聞定式矣。各邑守令之不簡約者,恨其公庫錢穀之不得如前濫用,興訛飛謗,無所不至。旣無民害之可言,則直曰邑力難支,道內最殘邑官俸錢,過千兩,米至數三百石。比三南諸邑,殆至累倍,則豈有不贍之理也?臣旣爲國爲民,焦心竭慮,首尾十朔,始爲了當,而此法行之數年,少無其害。前監司權以鎭書曰,便民則極矣。時監司朴師洙亦曰,大抵便於小民,今何可因貪婪守令之浮言,有所撓改於一路稱便之政乎?只思肥己,不恤民瘠,誠極無據。今此詳定,多用大同節目,此後違越定式者,一一摘發,一依大同事目論罪事,添入於繡衣封書中,申飭,何如?上曰,依所達令政院,添入御史封書中,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與宰臣進前。寅明、眞明進伏。上曰,朴文秀還朝,以爲平安道好矣,只娛遊而無一事云,予謂卿亦遊乎?對曰,臣則畏權{{!|𥛚|⿰礻啇}}而不敢遊,其語癖固如此,而西路遊衍之風則可知矣。卿等,前按此道而不能矯革其習,時監司,亦不矯革之致,此非所望於恒日者也。朴文秀,又以爲善政碑沈水,生祠堂盡毁,然後可爲爲監司之道云。予欲以朴文秀,一任關西,以觀此等處何以爲之,而卿等,初不痛禁而然耶?雖禁止而猶有如此事耶?寅明曰,臣之莅任屬耳,遽遭子喪,未嘗以風樂一遊,而喪慼之前,適有科慶,故一二遊樂則有之矣。爲監司者,或逢故舊,或有宴集,則爲之張樂一遊,豈有日日恒遊之事乎?朴文秀,以過去別星,不能盡知而然矣。眞明曰,臣之新到西藩時,則國制未闋,無可論而其後,則豈無一再遊娛乎?關西風俗,蓋多浮華,故臣嘗以正風俗,然後可以行化之意,有所仰達矣。寅明曰,西關風物,自古有之,蓋當唐天使往來之時,爲之置妓樂,以爲供歡之地,而仍成風俗,至今未已矣。上曰,齊宣好樂,而孟子,以爲今樂,猶古樂,予豈欲盡祛其風流,而朴文秀所達,則蓋言其專事遊樂,而置民事於一邊也。至於生祠堂,則甚不可。監司若或要譽而有此,則豈不嘅然乎?寅明曰,平安監司,無非位高望重者,而入則居多爲兵吏判矣。遐方人心,必欲張大,以爲媚悅之計,故及其遞歸之後,或有如此之事,爲監司者,豈盡要譽而然乎?至於故相臣李元翼之生祠堂,必不由於要譽之政,固不可以一槪論之矣。上曰,非謂卿等要譽,而有此,若嚴禁,則人心雖欲媚悅,而必不爲之矣。眞明曰,未承朝令之前,先輩畫像,不敢輕毁矣。上曰,頃聞朴文秀所達,平安道生祠堂與碑閣,其數甚多云,雖非盡出於道臣要譽之致,而其有關後弊,則大矣。朴師洙,必知其所當痛禁,而猶不能革去,如前仍置。朴師洙,從重推考。自予嗣服後,關西道臣之有生祠堂碑閣者,竝爲撤去後,啓聞事,分付。{{*|出擧條}}必寧曰,以毁生祠撤碑閣,已出擧條矣。上曰,前擧條置之,以今日下敎擧行,可也。珽曰,爲平監者,吳命恒一人外,皆有善政碑,此豈盡爲善治而然乎?大抵風俗之由於媚悅而然矣。顯命曰,朴文秀言人則易矣,而慶尙道朴文秀之善政碑,亦多有之,故臣嘗承朝令打毁者多矣。上曰,予以魏徵,比於李宗城,而李宗城,則以御史往來而終不一達,若非朴文秀,何以聞此耶?李宗城則非所望者也。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興慶曰,御史抄啓事下敎,而少退時,有抄出者,數則十三,而其中數人,則雖有老病之親,不敢顧其私情而竝爲抄出矣。上曰,誰也?興慶曰,金尙星、金若魯、沈䥃三人矣。上曰,予亦知其有老親矣。不然則金若魯,予豈不一番出使耶?顯命曰,御史之任,極是苦役,以筋力則難於曲曲遍行,以精神則難於一一盡記,故以一人而專付一道,則其所廉察,終未免草草,或不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今雖廣抄多人,而不必一時盡送,或於守令引見之時,如有不可於聖意者,則試送御史而察之。或於不時抽牲一二邑,而以一二事,使之詳察以來,長置一御史,而無歲無御史,則道臣以下,必皆畏憚,而不敢懈怠矣。御史所受,文書極其浩多,蓋政院,依謄錄書給者也。此甚無益,亦宜刪略,取其中緊要者而書付,俾有擧行之效矣。上曰,豐原所陳御史事,誠是矣。當有留念而封書中則未嘗以多件書給矣,亦受政院文書而去乎?宗城曰,臣屢經御史,每受文書於政院,而政院文書,果爲浩繁矣。御史權力,能奪監司之權,而亦行監司所不行之事,若久留,則還有弊端,其精神筋力之不能周及,誠如趙顯命之言。曾在孝廟,臺臣論守令,則置之可否之間。而卽送御史廉察,臺論若爽實,則反罪言者。相臣李尙眞,受暇下往全州,則亦以封書付之,使周察守令臧否及民間疾苦,人君治國之道,固當如此。今如趙顯命所達,而間間出送,長置一御史則好矣。上曰,事係事目者,則政院書給,其他自前流來,而便如謄錄者,則自備局,刪略修整以出,可也。寅明曰,趙顯命,所達之言雖好,而卽今三南,大變通軍役,不可不周察民情,此則可以專付一人,而詳察矣。在常時則可矣,而今番則不可矣。上曰,吏議進前。久任一節,所達是矣,而初不擇人,實予之咎也。六部不可空虛其位,故不得已然矣。而今後則當各別猛省焉,向者批答,以楚莊事爲言,予年已過四十,而尙有少日心氣,決不作紙上之空談矣,吏議無以徒作文具爲言也。宗城曰,臣之前席承敎者數矣。頃日聖批,他人則或聽瑩,而臣則豈不知聖意耶?今日臣僚之期望殿下者,不在於楚莊偏伯之業,而皆願少須臾毋死,獲見至治矣。區區微忱,惟望亟恢奮發之圖焉。寅明曰,趙顯命力辭淸要,固已怪矣。而朴文秀之又欲與顯命,同去就者,尤爲無義,故臣嘗非斥,而昨日適會於一處,朴文秀、趙顯命,竝來。顯命攻斥文秀不當臺地,而相與酬酢,仍言君若出當,則我亦不避云。李宗城,亦在座參聞矣。微嫌初不當曲成,而今有欲當之意,則固宜任之以相當之職矣。上曰,豐陵事曾已屢言,而特授吏議,予意可知。當時象乖異之時,漸次陞用,益篤倚任,而不久遽至長逝,或慮豐原見用而又如此。且曾入筵席,惟願欲生,不得已許其志矣。卽今則盛滿之懼,與前有異,前後筵臣,亦多爲言,而予姑置之矣。今聞吏判之言,可知其意向矣。此後則無如前日,而各別檢擬焉。顯命曰,宋寅明,以私室之言,脅持故舊,極爲非矣。臣曾上六疏,而殿下以一膺命,則當成美爲敎,故勳名則膺命。而三司言議之地,則以不敢當之意,仰陳,而殿下許之,臣之去就,頭腦固在於此矣。臣於少日,以儒自處,而至於將任,則實是千萬夢寐之外也。旣辭淸要,又請解將任,分義惶悚,故不得已承命矣。朝家豈以五六年已許之事,一朝更爲驅策乎?向者朴文秀之避嫌,實涉無據,故臣果言之。而宋寅明之以臣欲當爲言者,誠可異也。寅明曰,趙顯命,言旣出口,今反自明於筵前,尤爲不可矣。渠若不言,則臣何敢仰陳於殿下乎?興慶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以私室酬酢之語,互相陳達,便同爭詰,殊涉猥屑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右相與吏曹堂上進前。昨夕召對時,見唐宗送李靖,按察畿甸事,貞觀之治,實爲開眼矣。近來道臣,予欲久任,而終未果焉。久任者,只南行監司李衡佐一人而已。李壽沆之以瓜滿遞,亦近來稀有,而八九朔之間,何能盡展其才耶?新監司,予亦知其爲人,而若不顯優於舊伯,欲仍任舊伯,卿等之意,何如?興慶曰,黃晸則臣未知之,而李壽沆則臣稔聞其治績,且觀其狀報,自是人才也。仍任之敎得當矣。寅明曰,黃晸,亦不下於李壽沆,而湖西軍政,猶未收殺,舊伯仍任,亦何妨乎?宗城曰,黃晸義州之治,淸白可尙矣。上曰,李壽沆,亦曾經灣尹,而善治矣。宗城曰,臣爲御史時,入灣府之境,聞李壽沆治績,則衆口一辭稱譽,臣慮其或要譽。而蓋其善治,則可知矣。兩人不相上下,而聖意欲久任,則臣等,惟當奉承矣。上曰,大臣,旣稱其才,諸臣亦言兩人,不相上下,而久任爲重,李壽沆則仍任,黃晸遞付京職。顯命曰,京各司久任之法,亦重。而近來所叨之司,若閑薄,則必圖移差,所移之處,若不足,則又圖仍任,此宜有申飭之道矣。上曰,金始熺之仍任,何如?無乃如豐原所達之辭耶?興慶曰,金始熺,則不然矣。以賑恤郞廳,勤幹解事,本廳之失此郞廳,實爲可惜,故草記請仍矣。寅明曰,金始熺,則非厭避畿邑之殘薄也,當初力求,故有所備擬,而本廳請仍,故大以爲悶云矣。上曰,予曾見其人,頗完備矣。上展覽望筒而下敎曰,申弼夏何如人耶?寅明曰,有治聲而臣未詳知矣。顯命曰,曾經臣管下,淸謹則有餘,剸煩則不足矣。上曰,李重新可合於會寧耶?顯命曰,威武不足矣。上曰,李相晟,何如?重新,此曾入於殺獄者耶?寅明曰,當初則以名武見稱,而近來,則聲名頗減矣。眞明曰,臣曾見其在邑十數日,用度太濫,臣以不可任江界爲言矣。顯命曰,古人,以武弁嘉善至四人,寒心云,而近來,則大將以下資高者甚多,此豈好道耶?武臣加資,宜愼惜矣。上曰,此言是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而卽今吏曹所薦望者,雖曰堂上,皆是久勤,以人論之,則不下於卽今嘉善之人矣。上曰,李廷彬,曾於茂山下直時,已有所敎,而其人頗似無能矣。寅明曰,臣以臺諫,曾劾其人,而物議皆稱其廉謹,故有所擧用矣。眞明曰,李廷彬,不過爲一縣令之材,至於會寧,則未知其合當矣。上曰,林光弼,何如人耶?寅明曰,文官而從前出入於兩司,而亦經亞長矣。宗城曰,臣俄以久任之道仰達,而至於經幄補外,則本不係於久任,如尹敬龍、申宅夏,則不宜久置於外,而待其報瓜也。申宅夏,則曾以風采可觀爲敎,故敢此仰達。上曰,尹敬龍,亦豈無一見之心耶?向來崇品宰臣之補外者,宜卽召還,而朴文秀猶以數遞爲言,予甚愧之。旣聞文秀之言,而有所歉然,則何可更議耶?姑待之,可也。寅明曰,李台徵之當初補外,以三銓官譴補時,啓請收還故也。及今三銓官,竝皆召還之後,李台徵之尙置外補,事涉倒植,故敢達。上曰,予適忘之矣。三銓官,旣已召還,則李台徵,何可仍置耶?備擬京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廷潤之處置,何如?寅明曰,此宜駁遞矣。顯命曰,臣則以其不峻非之矣。命珩,進前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歿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濟州牧使金重熙,自南邑移除,而旣有除朝辭赴任之命,則使重熙,設有情理之愍切者,祇受諭書密符之後,卽爲往赴,分義當然。而乃敢以讎地等說,肆然狀聞,一守令之馳啓辭職,實是前所未聞,關係紀綱,事極寒心。況邊地厭避,自有其律,請濟州牧使金重熙,依律勘罪。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邊倅之厭避,愈往愈甚,雖以尹光莘言之,除拜江界之後,恚其遠出,百計圖免,不有朝令,無意赴任,遲回屢朔,終移閫任。噫,光莘,別薦擢用,厚受國恩,燥濕夷險,渠何敢擇?平時之規避一邊邑,猶尙如此,脫有緩急,將安用哉?事之駭然,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不嚴加懲勵,請全羅兵使尹光莘,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又所啓,朋友間,私室酬酢詼諧之言,至達於榻前,以猥屑之說,互相陳白,筵席不嚴,事體未安。大臣雖已陳達推考,後弊所關,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原君趙顯命,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顯命曰,尹光莘事,臺言過矣。光莘爲江界府使後,以長湍殺獄事,就理過數十日,脫出爲覲親,仍往春川府,其間日字之遲延,以此故也。聞朝家催促之報,卽爲上來,將欲赴任之際,遽移全兵,臣則以爲可用之武弁,當置邊邑,備諳事情,不宜移授閫任之意,言于兵判,則兵判,以爲斯速擢用爲可云矣。光莘本意,實非厭避也。興慶曰,尹光莘,是可用之人也。今玆閫任之遞罷,不過以不赴邊邑爲罪,而旣遞閫任,則仍任前職,使之備諳邊方事情,似好矣。寅明曰,臺臣旣以厭避邊邑爲言,仍遞不送,適中其願。且其夫馬上來已久云,仍任催送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卽爲敍用,仍任江界府使,一兩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故判書權以鎭,以朝家倚任之重宰,方在革職之中,身歿之後,如弔祭恩例,亦不得卽行云,殊可傷愍,恐宜有敍復之命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本事旣已免議,則今無可論,故判書權以鎭,職牒還給,仍爲敍用,敍用後,則弔祭之典,自當擧行矣。朝家之待遇勳臣,與他自別,前完春君李遂良,亦爲一體給牒敍用,可也。上曰,今日次對,不爲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洪重一,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申兼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又以兵曹參議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憲府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將相,國之所倚,而耆舊大臣纔逝,將勳之臣遽逝,傷悼之極,曷諭?況咸恩,頃年解將任之時,業已書諭,經歷艱險,而尙有筋力,暫休其身,欲爲復用矣。闋服入侍之後,衰容頓覺,心頗爲悶,豈意調理之批纔下,長逝之單,遽上耶?噫,失吾良將,其切痛衋,却疑非眞,欲諭無語,喪葬諸需,依勳臣例,卽爲擧行,其待闋服,收用其後,以表予意。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乙卯正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孝友篇司空房玄齡,至不得不擧。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賜絹三百匹。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誠如聖旨。若魯曰,忠孝,本無二致,房玄齡事君之忠,實由於事親之孝也。唐宗之勸奬臣僚,亦有可觀處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史行昌不過夷狄,而尙能以孝感天子,太宗不可謂以孝爲治。而見人美行,有此褒奬而給肉,其所感發,亦爲長處矣。上曰,苟有感動於史行昌,則豈不有感於虞世南耶?以裵寂脅其父之跡,終無以自掩矣。若魯曰,秦府人未得官嗟怨之事,非宰相可言之事,若使太宗用之,則玄齡當諫之,而至於爲之言,則可異矣。上曰,太宗以秦府齊府有係着者,故玄齡,亦言之矣。若魯曰,漢文則用宋昌,唐宗則不用秦府,而苟可用,則雖代邸秦府之人,不可避,不可用,則雖他人,當不用,若有心於用舍,則不可矣。上曰,漢文夜拜,誠有意,而宋昌若不足,則漢文必不用矣。健基曰,宋昌可用,而可信者,故用之,果不足,則漢文,豈以私人而用之耶?以《史記》所載見之,則宋昌,自是名臣也。若魯曰,封德彝,本以佞臣在隋,而常導其君以刑法故,又有此論罪無忌事矣。戴胄之執法不撓,能使其君聽從者,可謂賢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二板,朕慕帝王之善,卿慕宰相之賢者,可謂交相勉戒矣。上曰,其下榮名云者,乃唐宗之心也。若魯曰,榮名高義,本非不可之事也。爲君爲臣,而慕古令名,則不爲不是之事,而可保太平之業矣。蓋隋之君臣,暴虐佞諛,故唐宗,目見而發此言也。上曰,然矣。而終欠渾厚也。若魯曰,以其規模見之宜矣,不可以三代之事責之矣。上曰,漢唐間明主,則蓋無過於太宗者矣。健基曰,多有後世取法之事,而得人納諫,最是長處也。若魯曰,二十六板,閹宦充外使,魏徵所謂今日必無此慮,爲子孫敎,不可不杜絶云者,實有遠慮矣。上曰,不然。此在繼體之君矣。若魯曰,下敎至當,而爲人君者,豈曰此在繼體之君,而不思嚴立制度,以爲垂統之道乎?上曰,我朝則本無閹豎之患,而予於承儲後,世道極怪異,至有辛丑之變,此乃我朝所無之事也。以景廟孝友之德,予若善爲,則寧有此事耶?思之及此,不覺嘅然矣。若魯曰,我朝,則不過借其官資,雖一品宦官,未能呼喝於道路,至於干政,則無可論,而辛丑之變,極爲妖惡矣。殿下,因文下敎,而不可以本無閹豎之患,或忽於裁抑之道矣。健基曰,祖宗朝立法嚴故,雖有妖惡之輩,旋卽斯得,立法苟嚴,自有後世之效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徵之論朋黨者,言甚切實矣。進君子退小人,固是治國之第一規,而朋黨二字不美,人君知其爲朋黨,則其誰用之耶?同德則不可無,而進退之際,此猶難分。上曰,漢之東京,若氷炭,然而猜克太甚,故陳蕃輩有以致之也。儒臣,以同德爲言,而德字則大矣。於國事而不爲非者,謂之善朋,在下者以同善相推,則豈不好耶?近來則無同善之可言,故此所以欲破朋黨也。若魯曰,同心同議,謂之朋黨,而人君若不監別,則豈不有誤乎?今之朋黨,各有規模,不可以朋黨而言之矣。上曰,今之朋黨,甚於胎敎,能食能言,而先知偏論,此固無可奈何,而若各守其論,不爲務勝,則其弊猶不深,而互相務勝,轉輾層激,世道之受病,良以此也。若魯曰,殿下以至誠,欲破朋黨,故入殿下之庭者,皆曰不爲黨論,而出閤外一步,則其心豈眞如此乎?上曰,予亦知其見欺,而予若有疑朋黨之心,則朝廷無可用之臣矣。若魯曰,殿下於黨論,不宜一扶一抑,而惟明其是非而已矣。健基曰,殿下正己以正朝廷,則咸囿於陶甄之中矣,此在殿下之導率矣。上曰,然矣。重協曰,今之黨論,有難一朝打破,而自上每以朋黨疑之,則群下不能盡其意矣同心而濟其私者,私也。同心而共國事者,公也。惟當察其公私之分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察其公私而取舍,則自可無朋黨之患矣。若魯曰,魏徵所謂鎭之以道德,弘之以仁義,擧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云者,極爲有味矣。健基曰,此等處,可見魏徵,識時務而超凡見矣。若魯曰,取舍,在於愛憎,輕重,由於喜怒云者,亦好,此等處,當加意而深看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貞觀政要》,魏徵論後世理獄之弊。而有曰,未訊罪人先爲之意,及其訊之,驅而致之意,此正按獄之人,所當惕然存戒處也。刑獄,實關人命,毫釐之差,死生立判,惟當鑑空衡平,務加審愼。苟於未訊之前,意思有所先着,則其何能得平允之道,而無冤濫之歎耶?古人之言,極爲切至,以此出擧條,使掌刑獄之臣,咸知警焉。{{*|出擧條}}若魯曰,魏徵以德禮陳戒者,好矣。然爲治之道,不能自誠正格致而始之,則雖欲資於德禮,終有欠於以實心行實政之道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四十三板,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云者,亦有識之言也。上曰,言則好矣,而猶有欠矣。以項氏無信爲言,項氏則全無五常,豈獨以無信言之耶?其無禮之事不一,而屠咸陽不仁矣,弑義帝不義也。都彭城不智也。封漢高於巴蜀不信也。健基曰,此則專以信歸重,而玄齡不能劈破條件而言者,蓋由學術之不足矣。重協曰,無信則仁義禮智皆不行,信固重矣。上曰,然矣。若使太宗,得濂、洛儒賢而用之,則可以成三代之治耶?若魯曰,英明有餘,而仁義不足,雖得濂、洛之賢,純然爲禮樂之治,未可知也。健基曰,能成貞觀之治者,以其信用魏徵、房杜也。得濂、洛之賢,其所信用,又如此,言言而用之,事事而從之,則豈不成三代之治乎?上曰,予詔以垂拱無爲,爲言,則頗有自滿之意,是雖可欠,蓋其所成就,則本來廣大,終是不易得之君也。若魯曰,其心自足,而不知其上有堯、舜之治,蓋其學問不足之致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殿下至誠求治,今已十一年矣。許久光陰,非不少也。而治效猶邈然矣。專攻上身,便同老生常談,而臣愚惶恐,善從之道,不如善始。向者,大誥與悶旱責躬之敎,若將有大警動大振作,而數月之後,輒至懈怠。此後則雖復降誥諭,人必不信矣。歲月如流,時勢甚悶,殿下以始發之心而堅持不已,無或間斷,則可以進於至治之域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各別加意耶?若魯曰,向者,李宗城疏批,以大鳥爲諭,殿下辭令,常不足於簡嚴矣。殿下汎然引用,則無妨而若有意而用之,則未知聖意所在也。上曰,諸臣之以爲,何如?予亦知之,而其日夜深感慨而發矣。曾有下敎於宗城者,宗城則必知其意矣。若魯曰,引用終未知爲如何也。無乃宗城有所達之語而然乎?上曰,其中自有無限意思矣。健基曰,楚莊斷懸,亦千古快活之事也。而不如周成訪落之詩矣。三年不爲者非矣,故臣亦曾有所達者矣。上曰,批答引用時,儒臣之言亦記得矣。若魯曰,臣愚迷,雖不知引用之聖意,而若自期則不可,勉群臣,亦不可絲綸之間,不當如是下敎矣。上曰,李宗城則必知此意矣,自勉與導率,俱在寡躬,而李宗城以爲如是而不爲,則欺群下云矣。若魯曰,臣庶幾揣得矣。當以堯、舜自期,何可以楚莊期之乎?健基曰,近來諸臣奏達之語,每以大振作爲言,而期望三代之治,此雖出於誠心,而卽今大振作之道,臣未知其爲何事也。若專主於大振作,而求治太速,則臣恐反有功利之心矣。夙夜憂勤,上下交勉,俾無怠忽之患爲宜,三代之治,何可求之於朝夕耶?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宋神宗之病,亦在於求治太急,朝臣雖以奮勵言之,予豈用如安石之徒耶?此則勿慮,可也。而但卽今時勢,專事姑息,故予嘗以爲朝鮮,若不開闢,則無以爲之云矣。若魯曰,今日之弊,委靡頹惰,甚矣。矯救之策,豈不在於奮勵振作耶?紀綱解弛,大小恬憘,而謂之奮勵有弊,其將無所猷爲耶?若一循此套,漸至危亡,則兪健基雍容暇豫之策,臣恐將無所施矣。健基曰,治效之出於朝夕,斷無是理,憂勤惕勵,固爲振作之道矣。臣意則今日之弊,在於文勝實之一字,庶爲救得一分,如欲務於振作,而隨事更張,則實恐反有其弊也。若魯曰,更張雖有弊,若不更張,何以救得耶?今日朝臣無遠慮,皆言祖宗法制,修明爲可云,而苟冀其目前無事而已矣。健基曰,更張無他道矣,臣意則百官庶僚,各得其職,則是爲大更張矣。上曰,此言極是矣。若魯曰,修撰南泰良,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今番則催促肅命,可也。若魯曰,新除授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崔奉朝賀議諡,斯速爲之,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二更,月暈。 ○下直,豐山萬戶姜尙渭。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姜尙渭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持平洪重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朝參二十日後似晩,先朝已行之例,廣考以啓事,命下矣。取考朝參謄錄,戊寅、乙酉年,則二十一日爲之,丙子、己卯年,則二十五日爲之,而二十日前,則初五日十一日外,無擧行前例矣,敢啓。傳曰,從當下敎矣。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以今二十一日定行,而付標擧行等事,臨時爲之事,分付。 ○李重協啓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守謙。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本院曰,日供魚鮮,非不欲竭誠封進。而卽今凍魚已盡,春氷未解,生物捉得,自非人力所及,莫重御供,將未免闕供之患,以雜魚及活鷄,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變通云。渠等之言,雖難盡信,在前如此之時,亦不無代封之規,而事係御供,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頃因江華留守金東弼筵中陳達,壬子年京運米五千石量縮,自廟堂取考石數後,以幾石計減之意,草記啓達事,命下矣。取考狀啓,則其所量縮,至於二百七十六石,零石數未免太多,而初以無加升之穀,庫藏三年。京運移納,則欠縮之至此,亦非異事,守臣旣已陳達蒙允,依此數計減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金泉前察訪洪廷命,召村察訪姜梡,獒樹察訪金礪采,安奇察訪李宅溥,利仁察訪李榗,靑巖察訪金垕重,昌樂察訪南至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廷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礪采,時在黃海道海州地本家,姜梡、李宅溥、李榗、金垕重、南至等,俱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啓本,刑曹粘目,前虞候高一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高一明,時在忠淸道陰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日本營褒貶時,闕內入直禁軍將及哨官,依前定奪,使之替代,來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入直承旨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入直玉堂,亦爲入侍事,分付。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深病痼,分甘屛散,杜門跧伏,世念都灰,乃於千萬匪意,忽伏承東藩新命,臣誠惶駴惝惑,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方面之任不輕而重,苟非其人,不宜苟授。關東雖曰務簡,若其旬宣之寄,澄淸之責,視諸路無間,況伏聞本道沿海各邑,今年被災特甚,民憂罔涯,賑事方張,此時此任,尤宜愼簡。而如臣者疲劣鈍滯,百不猶人,旣無威望可以彈壓一路,又無才猷可以規畫凡事。今若憑恃寵靈,晏然冒承,則非但私心之愧悚,末後僨誤,悔將何及?與其强顔輕進,徒取狼狽,不如引分早解,以便公私。徊徨屢日,玆不得不露章自列,伏乞聖明,察臣之才無可堪,諒臣之言非徒飾,將臣所授新命,亟許收還,以重藩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不愼樞機,自陷罪戾,特罷未幾,臺章峻發,削黜之罰,亦云末減。栖遑鄕郊,分甘廢棄,屢因筵臣之陳暴,濫蒙聖上之寬宥,歸對病母,感祝恩數。不意敍命未久,除旨繼降,天牌之下,未免坐違,雖緣情勢之難冒,益增惶蹙之微忱。只推之命,反下格外,宜卽入肅,少伸分義,而當初委折,有不得不略暴者,臺臣之論朴師順也。臣以代房,入參於診筵之末,而大臣有所陳白,則聖上仍爲俯詢於臣,故臣以實狀仰對而已。無他救解師順之言矣。臺臣避辭所論師順之語,又是初啓所無,而臣亦竝被其無限侵斥,則此便是當着臣身之事,旣不可不一番詳知,而此等之事預爲考出,以待筵席之或詢,亦是喉司之責。故臣果於同僚齊會之時,取見日記中罪人之招,而兩處所載,俱非干連之語,已了之案,且異方張之獄,臣未及深思,以爲不必祕諱,語次之間,偶爾言及於至親之來問臣所遭者矣。豈料此言,轉至登諸訟冤之供辭哉?臣旣有率口傳說之失,則今不敢以初不謄給,爲區區自明之端。而但《政院日記》,自是承宣尋常披閱者,而臺啓,至謂之雖修史史官,亦不得見云。彼臺臣,豈不知院中規例。而其言之謬爽如此,豈非慨然之甚者乎?雖然,臣之當初傳說,莫非臣思慮未周,駟不及舌之致,至今追訟,惶蹙未已。何敢以罪罰之已行,時月之稍久,有所自恕,而揚揚冒出於新除之下哉?玆敢略陳短疏,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亟遞臣難冒之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礪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申兼濟疏曰,伏以臣,疎逖之蹤,累忝耳目之任。凡於時議,有同聾瞽,冥行墒埴,畢竟顚敗,固已自料,而頃年忝叨是職也。適當逆昌之獄,採取公議,略陳數啓,其一則京兆禁堂罷職之啓,其一則符同羅卒鞫問之啓也。逆昌之飮毒徑斃,再檢之日,情跡綻露無餘,則臣之所論,實出於法例之當然也。京兆禁堂,則其所論罷,不過出於重獄體之意,而至於羅卒鞫問之啓,則所關不輕,其時朝議,皆以爲是,聖上亦以得體爲批,竝賜允從矣。及其罷退,旋以夏享大祭祭官,其夜進參於政府誓戒,則翌日之不得傳啓,乃公故也。實非臣一毫推托之事,而不自意大臣,未詳委折,遽陳一箚,責之以姑爲延拖,辭甚嚴峻。又以臣寸外疎族之凶賊,認爲近族,忽地驅臣於罔測之地。雖不能卽自刺心,以明其冤枉,而至今思之,肉掉骨顫,覓死無地。噫,臣之當初論啓,皆出於苦心討逆之義,而反被緩獄之目,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從玆以往,屛蟄窮鄕,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其後筵臣,備陳委折,聖上亦有所俯燭實狀,卽下敍命,而昨秋銓長之入侍也,因聖敎之偶及賤臣,更爲臣開陳,轉加昭晢,本事旣已落空,則臣雖今日滅死,寧有餘憾,而其於束帶赴朝,臣實自劃,便同鐵壁之在前,實無去就之可言。但以浮沈冗官,庶效職責爲圖報之計矣。千萬意想之外,忽膺柏府除命,滓穢賤臣,含恩畏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踪地卼臲,無一分抗顔周行之勢,不得不坐違召命,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情悃,自外徑歸,臣又死罪,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命鐫削,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二日三更,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引見時,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追後入侍。上曰,入直玉堂入侍事,上番春秋出去,分付。上曰,自內無前例,此與安嬪前例,何如?必寧曰,差異矣。上曰,所異者何事?必寧曰,與安嬪時,代數一節差異矣。倉卒急遽,未及考出可似之前例矣。上曰,其見《禮曹謄錄》,而有擧行之事乎?師得曰,先入卒逝單子,成服後,遣內侍致弔,擧行禮葬而已矣。必寧曰,安嬪時,依溫嬪例爲之,而溫嬪未知爲何朝嬪,若考見《璿源譜略》,則可知而未及考出矣,若魯、健基入伏。上曰,玉堂進前,使政院考例,而此與安嬪前例,何如?若魯曰,輕重等級,與安嬪喪無異,其中凡事,殿下如欲爲之,則惟當出於一時特恩而已矣。上曰,以代數,則一代稍間,此則無輕重耶?若魯曰,然矣。上曰,下番之意,亦同耶?健基曰,臣意亦然矣。上曰,溫嬪,知其爲某朝嬪耶?若魯曰,不能詳記矣。上曰,禮曹單子姑不入,薛里內官之知例呈禮曹,未可知也。師得曰,本宮雖不知,而禮曹必通於本宮矣。若魯曰,單子雖來,而承旨竝入侍,無擧行之人矣。上曰,上番春秋,出往問之。致弔一款,當先擧行,安嬪時亦有之矣。雖無喪主,只弔於服人耶?若魯曰,錦平尉翁主,安嬪喪前,已喪出,故只致弔於服人,此亦雖無喪人,必有主喪者矣。上曰,己亥年,予亦經之,服人之主喪者,迎接王人之禮,如喪人矣,此則金致謙當主喪矣。若魯曰,若無親戚,則里人主喪,亦禮也。上曰,士夫家,則庶母、庶祖母服何如,庶祖母則無之耶?若魯曰,士夫家庶母服緦麻,而庶祖母,則無之矣。上曰,帝王則似無之矣。若魯曰,帝王則有正朞,而傍朞則無之矣。必寧曰,私家庶母服,則有子無子異矣。上曰,然乎?健基曰,不但有子無子異矣,亦有貴賤之別矣。命季,還入進達曰,單子,無來到政院之事矣。上曰,薛里內官,必不知呈禮曹之道而然矣。必寧曰,禮曹必擧行,而言于堂上後擧行,故似遲滯矣。上曰,府院君、府夫人,則有服,此則非傍朞耶?向者,嘉林府夫人喪,予旣爲服,故言之耳。若魯曰,外祖父母服,則帝王家,本有之矣。上曰,王子戶籍,本宗則書國諱,外祖則書嬪之父,此與私家似異矣。師得曰,私家庶孽,亦書渠之外祖,承嫡之孽,則書嫡外祖矣。上曰,先朝後宮,時方在世者,惟寧嬪一人也。大王大妃,有相慰之道,而今遽至斯,傷悼曷已?曾與仁顯聖母同時,而甲戌復位時,亦復爵,此則諸臣所知也。私親入來後,待接無間,予自幼時,嘗稱其所在處,而呼之以母矣。今日只下備忘,而庀喪等事,使之循例擧行,心甚缺然,故承旨與儒臣,竝令入侍矣。服制則所達亦同予意,當依禮爲之矣。言其壽,則七十未滿三年,可謂無憾,而感舊之懷,何可勝也?仍命必寧書傳旨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又命書傳旨曰,寧嬪卒逝,醫官書啓,今已久矣。而該曹無入啓之事,其涉稽忽,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又命書傳旨曰,歸厚署棺板一部,卽爲各別擇送于內需司事,言于該曹。諸臣遂退出。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申兼濟,疏批已下,持平洪重一,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顯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昨旣違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去甲寅秋冬等褒貶磨勘以入,而丁未春夏等以後,至甲寅春夏等褒貶,前因本營有故,連未磨勘矣。郞廳將官,多有遞改,今不得磨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事,傳敎矣。禮葬等事,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弔祭依法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初則當該薛里內官,未卽報聞,致而備忘特推之下,其或,分付考例,促其牒呈,其或請推薛里,趁卽入啓,事體宜也。而夜分備忘,已命擧行之後,此單日高乃啓。今日凡事,雖曰懈滯,特推之下,豈容若是?當該堂上罷職。 ○以禮曹寧嬪喪,遣內侍致弔單子,傳于李重協曰,癸酉年單子先入,故啓下後,下備忘。而今番則備忘已下之後,此單始入,此單啓下,則與備忘事有掣肘,不爲啓下,此單還給。 ○傳于李重協曰,備忘中,以安嬪例擧行事下敎,而且有近例,今者擧行,宜無異同。況予之感昔傷悼之意,豈有輕重?凡諸進排,依䄙嬪例擧行事,卽爲分付該曹。 ○備忘記,飭勵之下,不勤擧行,柩材尙未擇捧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該署官員,爲先拿處,下人,令攸司各別科治。此都由於該曹自初慢忽之致,各別申飭,俾勿如前。 ○傳于李重協曰,凡事尙不擧行,將不及於明日,卽速擧行事,分付。 ○柳萬重啓曰,判尹尹陽來,陳疏承批之後,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牧使金重熙,未赴任,定配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忠淸前監司黃晸,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淳爲工曹判書,趙顯命爲副提學,李光溥爲軍資正,李山斗爲典籍,李彙晉爲鏡城判官,崔晟爲珍島郡守,李挺楫爲唐津縣監,金{{?|⿰亻政}}爲濟州牧使,韓配崙爲典牲主簿,金起慶爲繕工監役,南泰良爲兼東學敎授,忠淸監司李壽沆,江界府使尹光莘,已上,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入啓。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兪愼基,以老病之人,除拜本職之後,扶病肅謝,而病勢添重,萬無供職之望。僉知中樞府事吳守經,以在鄕之人,年老病重,無路上來供職云。老病如此,不能上來,則西樞,雖曰閑局,不宜一向虛帶職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小臣尙衣院褒貶,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燔造所用白土五百石,每年只送邊首匠人,掘取於楊口地,折半秋運,折半春運,以備一年燔造之用矣。卽接燔造郞廳牒報,則上年秋運之土,累次試燔,而土品柔軟,所燔之器,逐釜苦窳,無一完成者,以此土萬無燔造之勢云。大抵燔事之不順,未有甚於近年。曾於庚戌年,推問曲折於分院,則匠人等所告內,造器體土,專主於楊口土,而所掘處,乃是大嶺。陽地土,則品性堅强,燔器順成,陰地土,則品性柔軟,燔輒苦窳,而但陰陽地有掘取之難易。本官以例兼差使員,每聽役民之呼訴,徒念掘役之爲難,操切邊首,使不得掘取陽地,邊首輩,不敢抗拒,終不能任意擇掘之致云。其時卽爲行關本道,必以陽地土掘送事,嚴飭本官矣。今此所掘之土,如是柔軟,推問曲折於邊首,則以爲今番元無陰陽地分別掘之之事。仍掘於曾前所掘處,而作穴山頂中央,周回甚廣,山南山北,同作一穴。故陰陽兩土,相雜掘取云,掘穴雖廣,不從陽邊,混同陰地而掘取之狀,極爲痛駭。掘土邊首,爲先自本院各別科罪,差使員亦難免不善擧行之罪,從重推考。而改掘於陽地,然後庶可免燔事狼狽之患,解凍卽時,使之改掘,及期運納事,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三日,幼學蘇昱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省先墓,榮生松梓,感結幽明,顧以氷路阻滯,觸感旣重。鄕廬栖屑,調將失宜,浹旬委頓,症形冞劇,由限已盡。身猶留落,新正云過,跡阻朝謁,雖依近丘壟,少慰私情。而瞻望雲天,實勞微忱,目今床笫之軀,斷無起作之勢,許久偃伏,重犯稽逋,病雖使然,罪已難贖。又伏聞頃日諫臣有疏,以三司之含默,譏斥切峻,臣出入經幄,旣積歲月,曾無一言一策,有以裨益大猷,尺素之罪,實無所逃,抨彈之來,何辭自解?噫,國家制刑,莫嚴於不匡,人臣有辟,莫大於溺職。臣幸生聖明之世,而惟其頑懦無狀,徒以論思諷議之職,爲一身之榮,實不能絲髮自效於補拾獻替之責,邦有常憲,其敢倖逭。只宜縮伏自訟,恭竢譴何,豈容復以職事去就,輒有陳瀆。而顧今春煦方舒,講筵將開,一向泯默,虛縻官銜,亦有所萬萬惶蹙者。玆不得不冒死呼籲,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至懇,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俾館職無曠,臣工知警,不勝大願,臣治此疏,未及上澈,促召之命,復下此際,隍隕兢慄,益無所措。顧臣病形情勢,萬無趨朝供職之路,欲起還仆。坐積違慢,分義全虧,罪戾日埤,惟願孔昭天鑑,早賜臨照,遄卽重典,少安私分,臣無任瞻天望聖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累違召命。今又呈疏,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柩材尙今不納,將致過時,該署官員,不爲身自持納耶?各別,申飭。 ○又傳于李重協曰,以柩材事,昨已下敎。而今日卽其日,而尙無所捧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下人,爲先令攸司各別從重科治,分付該署官員,躬往擇納事,卽爲分付。 ○又傳于李重協曰,俄者該署官員,躬往持納事下敎矣,不爲分付耶?各別申飭。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望祭,大祝,以成均館典籍李碩臣,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重罪薄勘,日頌愆尤,恩罷未幾,混蒙例敍,除命忽降,召旨俯臨,惶懍怵惕,感淚橫逬。臣過蒙恩渥,屢忝近班,其於出納惟允之責,自知其萬萬不稱。而苟有所懷,則不敢不達,卽所自期,故嘗以此敢爲仰請。而聖明,亦嘗不以爲猥越,導之使言矣。其後出入邇列,非止一再,而稟性太拙,當事庸迷。守口之戒,反勝於矢心之誠,畏威之心,不及於愛君之衷,前後筵對,只是隨行而入,逐隊而出而已。昨冬帳殿一言,倉卒之間,出於無心所發,而聖心先已致疑於離逷軍情。僚臣發端之言,臣適退食,漠然不聞,而聖明遽疑其故爲和同,臣固鄕暗,未識舊例,率爾陳達,而乃若先輩碩輔,備諳故實,而有以是款款進規者,今可歷指矣。臣則言行有愧於古人,誠意未格於君上,徒使歡欣之軍心,緣臣而疑懼,慰悅之盛擧,緣臣而消沮,則臣之妄發,當置於何等案也。特聖度寬仁,末減其罪,至今回思,置身無地。噫,君父威怒之下,尠無震剝摧殞,而臣尤志氣低弱,忱誠淺薄,雖以伊時事言之。玉聲嚴厲,環聽震悸,而臣旣涉於己事,不敢出一言導達本情,少回震怒。益知古人,牽裾碎首,感動其君者,非容易辦得者也。臣實百不猶人矣。今以卽諸事而驗於心者觀之,則志節之消殘,又如是其厭厭,何所藉手以事聖明,亦何忍抗顔以玷近密乎?且臣宿病,遇寒添苦,痰逆氣喘,不能運動者,今已數朔,當此三元回始。百僚庭參之日,北望嵩祝之忱,曷有涯量,而以此沈淹之疾,將無以致身城闉,病伏畿郊,虛帶緊任,萬分惶悶。玆敢縣道遙籲,以竢誅譴,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跡之窮蹙,亟許鐫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禹洪迪爲事變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六曹長官,且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都事權基彦上疏刑曹啓目,譯官金是瑜,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是瑜,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所啓。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廩,可也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癸卯年,因大臣陳達故相臣鄭載嵩妻,月廩米貳拾斗,太拾斗,有題給之例,敢稟。傳曰。依爲之。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暈。 ○下直,江界府使尹光莘,驪州牧使李義豐,義城縣令柳鳳齡。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節已屆,寒威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湯劑停止,亦已經月,今日臣等,不可不率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下直守令留待。 ○又傳曰,下直守令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凡事飭勵,久則有解弛之弊,故今日特爲摘奸矣。不進者果多,不進官員,竝從重推考。京兆、秋曹,劇務無異,而判尹尹陽來,頃於秋曹,嘉其勤職,無乃勤於彼而怠於此乎?雖未知其故之若何,而此等之人,尤可飭勉,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徐宗伋,戶奴呈狀內,本道新監司,與矣上典,卽世所共知大段嫌避之間,雖欲赴任,有不可得,入啓變通云。旣有大段嫌避,則不可强令赴任,江陵府使徐宗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尹維績,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八十,衰病日深,運動無路,末由肅謝,曠日虛帶,分義未安。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吳光運爲禮曹參判,李瑜爲工曹參判,金廷潤爲掌令,金錫一爲持平,柳萬樞爲兵曹佐郞,鄭東說爲典籍,李瑜爲同義禁,鄭觀河爲工曹正郞,柳澂爲麟蹄縣監,李重華爲活人別提,朴弼賚爲繕工假監役,兪郁基爲順陵參奉。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虎臣爲都摠管,李必耉爲全羅兵使,韓配義爲曹司衛將,成義錫、金弘權爲僉知,申世洸、洪禹錫爲五衛將,張洵爲咸興監牧官,黃晸、宋秀衡付副司直,李端燮單付僉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愍懷墓守衛官所報,則自歲初大虎猝入本墓局內,夜夜作亂于齋室庭內,守直巡山軍人等,常常自覩,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云。墓內虎患,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本營哨官差出時,鄭再夏之夏字,誤以河字啓下矣。莫重入啓單子,矇不覺察,如是誤書,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尙衣院四山,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合二度,追後磨勘以入,而掌苑署,則因其提調在外,不得磨勘之竟,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御營軍黃萬興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安鵬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聞寧嬪喪家,歸厚署棺板擇送之敎,非不欲極擇以送。而近年以來,江原監司,一切禁斷,貢人不敢接足,累往空還。若欲貿得於京中,則其價殆近百金,惠廳上下價米,則不過二十石。以此內用板子,實無辦備之路,臣亦嘗陳箚,以冀變通。雖蒙聖上允許,而道臣一例防塞,渠輩勢窮力盡,深入北路,僅僅覓取。入冬之後,始爲運納,而長廣雖有餘,其厚稍薄,不合內用。方以此悶慮之際,猝當寧嬪喪事,本署郞官與內司官員,乘曉眼同,極擇本署東西庫留在板材。立立看品,僅擇一部,同往進排,則未免見退,故本署所置之板,更爲輸來。又爲遍求於私儲,陸續進排,積置於喪家,而護喪中使以下,議論多端,久未歸一,以致郞官、下吏嚴敎連降。臣於是,誠不勝惶懍之至,郞廳除拜,未滿十日,臣之忝叨提擧,積有年所,論其不職之罪,則臣實爲首。玆敢席藁私次,以竢嚴命。伏乞聖慈,亟罷臣歸厚提擧之任,以彰臣溺職之罪,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郞廳,不過事體,俄者因大臣所達,本署惠廳,有共議稟定之命矣。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 ○乙卯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下直守令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驪州牧使李義豐,江界府使尹光莘,義城縣令柳鳳齡,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曰,日氣之寒冷,歲後愈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及他諸症,近復,何如?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部痰滯處,卽今餘氣全無乎?上曰,微有磨木之症,觀日氣和暖,欲爲治療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淳曰,湯劑停止已踰月矣。聖心自度,中氣虛實,比前,何如?上曰,近來日寒,甚於嚴冬,而中氣,則別無他症矣。淳曰,熙政堂,若是廣闊,而屛風等物,不爲排設,疎冷甚矣。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關耶?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諸醫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脈度左右均適,略有滑氣,而平舒可幸矣。信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左三部調均,無不足之事,右寸脈,略帶滑氣,而度數則均矣。興慶曰,更令他醫,入診,何如?上曰,首醫旣已診察,他醫則勿爲,可也。淳曰,湯劑加進與否,問于諸醫,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淳顧謂首醫曰,湯劑加進與否,何如?聖徵曰,以脈候論之,豈無不足之事,而比頃日入診時,少有差勝之漸,似無沈弱之氣,春氣姑未發動,而日勢和暖,陽氣發生,則自然有漸次加勝之效矣。卽今若無緊急症候,則姑停湯劑爲宜,諸醫之意皆如此矣。仍上達曰,丸劑連進乎?上曰,連進矣。聖徵曰,手腕痰滯處,何如?興慶曰,手腕,令醫官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及信,診視退伏曰,乍有餘氣,而柔軟無堅硬之候,春和後,則似當自然消散矣。磨痺之症,常常有之乎?上曰,日氣寒冷故然耶?數數有之矣。自手大指有磨氣,前則睡後有之,今則晝亦有之矣。聖徵曰,手部有痰氣,有此症候,不是磨木也。上曰,左邊磨木矣。春躋曰,綿絮臂匣御乎?上曰,御矣。信曰,甲辰年間,有磨木之候爲敎矣,厥後連有此症乎?上曰,其後差勝矣,今又有之矣。淳曰,換節之際,必發內傷之症,近來最可懼也。湯劑雖停止,調攝之道,各別愼之爲望,當此冬春之交,必軫少愈之戒爲宜,不知不覺之間,安知出何樣症候乎?上曰,當留意矣。丸劑不無其效,予以陳根腐草爲可笑矣。果有顯效,予自量元氣比前大勝,自夏及冬,平穩以過矣。興慶曰,寒暄之交,脫着之際,易致觸傷,今則日氣甚寒,而來頭差暖之時,各別愼之爲宜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日猶極寒,而自上不着耳掩,恐有致傷之慮矣。上曰,予常時本不着耳掩矣。興慶曰,以寧嬪喪所柩材事,有官員拿處之命,而此事非官員之罪也。近來柩材極貴,貢人輩竭力求覓,而不能得可合之材云,事勢誠可悶也。上曰,近來柩材之貴,如近來人蔘之貴矣。不但今番,此後亦各別,申飭宜矣。興慶曰,臣聞貢人所受一部價,米二十石云,豐年則不過爲錢文四五十兩。當此板材極貴之日,以此價本,其何能貿得可用之材耶?貢人輩將不得支堪云矣。上曰,貢價加數上下,則好耶?興慶曰,貢價加給,亦不可輕易爲之。自歸厚署,詳究變通之策,以爲相議,稟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皆初牌不進,而遽下罷職之命,勉出之道,似爲緊急矣。上曰,欲爲禁推,而不爲耳。別兼異於翰林,而其時心擾故,泛然踏啓字矣。別兼春秋違牌坐罷人,竝敍用還付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閔亨洙,被謫蒙放,故不敢仰達,而今此敍用,同爲下敎,何如?上曰,亨洙之特放,乃念舊也。豈以別兼春秋事,苟然敍用耶?上曰,今日欲爲次對,而氣不平,故不爲矣。明日,則大臣、備局堂上,會賓廳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守令,以次進來。驪州牧使李義豐進伏。上曰,堂上則不問履歷,而所懷陳達,可也。義豐曰,驪州,乃畿內之廢邑也。近以荐飢之故,百弊俱生,以道臣狀聞見之,則民事之切悶可知,小臣略聞之。辛壬癸三年大同,尙未畢捧,該廳之囚吏催促甚嚴,而本邑萬無徵民之道云。當年條畢捧之後,翌年豐登而後,可以捧三年之未捧也。三年舊逋八九百石也。今年二千三百餘結作米二千五六百石也。禁御兩營所納亦多,統而計之,則四千餘石,而本邑戶數,只是六千戶,可捧無路。江都、南漢,移轉且多,如臣無似,實無可捧之策,誠爲切悶矣。卽今弊,蓋生於當初停捧也。今不敢更請停捧,而若隨納隨捧,餘者或待秋,未爲不可。道臣春巡時,相議狀聞爲計耳。上曰,驪州牧使李義豐之所達非矣。田稅大同,本無未收之規,近來法綱解弛,誠極寒心,惟正之供,寧有未收之事乎?若江都、南漢移轉,則隨納隨捧,容或可也。而竝與大同田稅而爲言,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三守令退去時,同爲之,可也。江界府使尹光莘進伏。上曰,光莘相貌,比少時異矣。七事爲之。光莘,達七事而落學校興一事。上曰,光莘以勸武出身,故落學校興耶?春躋曰,請推考。上曰,筵侍生疎,勿推,所懷陳達,可也。光莘曰,臣聞江邊諸邑之生事,皆由於拾橡云。近來三南流民,多入兩西,西路最多入作,不爲農事,而拾橡資生,故以致犯越之變云。此輩若不饒貸,則必不能安頓,到任後,觀勢議于道臣,以勸農爲主計矣。上曰,無恒産者,無恒心,故易致生事,所達,牢實且好。而但恐做時不如說時,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嶺內外無水田,而土甚沃,使之給種作農,則庶可禁入山生弊矣。上曰,土旣沃,民爲農則不亦好乎?近以犯越事,民間似必繹騷,必以安集爲意,可也。汝勸武之初一見,而今又見矣。吏治則善爲云,以近來所爲事見之,近於太猛矣。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以鎭安爲先,則邊禁似弛,禁弛,犯者必多,實爲難處矣。上曰,雖云犯越之人,若原其情,則似不無輕重之異矣。光莘曰,原其情之敎,誠爲至當矣。上曰,爲今之務,嚴其界限而已。若過爲爬櫛,則似近於察察,故予則謂不無弛張之道矣。光莘曰,小臣當武力爲之矣。上曰,諸皆稱汝膂力矣。予欲見面,起坐,可也。光莘起坐。上曰,比頃年所見大異矣。汝手有角指,曾於咸恩見之,今又見於光莘,予庸嘉之,年今幾何?光莘已退次。故春躋達曰,三十五矣。上曰,力過人云矣。興慶曰,非但力也,勇亦過人矣。淳曰,臣在長湍時,多聞勇力絶倫之事,吏治初頭,則無大段聲譽,末終民皆悅服云矣。上曰,其父儒雅之人,而其子多力,誠是料外矣。鳳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鳳齡曰,義城縣令柳鳳齡也。上曰,履歷。鳳齡曰,初入仕靖陵參奉,歷奉事、直長,仍爲出六,爲禁都,英陽縣監。又爲醴泉郡守,原州牧使,今又待罪是職矣。上曰,醴泉、原州,幾年爲之耶?鳳齡曰,皆過四年矣。上曰,七事。鳳齡達七事。上曰,今年幾何?鳳齡曰,五十八矣。上曰,所見甚老矣,年則不多矣,所懷陳達,可也。鳳齡曰,小臣姑未赴任,下人輩所傳之言,猥屑不敢仰達,赴任後,本邑弊事,議于道臣狀聞爲計矣。上曰,汝入來時見之,予心謂老矣,年果不多矣。招見面命以送之人,與不引見直下去有異,必惕念善爲,可也。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依爲之。三守令進伏,春躋宣諭。上曰,守令先爲退出,可也。三守令退出。上曰,鳳齡誰也?春躋曰,故相臣柳鳳輝之從弟也。春躋曰,六曹屬司殿最,或有故未及於本曹磨勘之時,則隨所到追勘,例也。兵曹,則典設司褒貶,纔已追勘,他曹亦將擧行。而獨戶曹,謂無前例屬司褒貶之追到者,終不磨勘,他曹例行之事,不宜異同,亦不可等待六月矣。上曰,不爲追勘,載在《大典》,則已,他曹亦皆行之,則戶曹豈獨不爲乎?此後則諸曹屬司褒貶,隨到磨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淳曰,頃於延祥詩製述官抄啓時,曾經玉堂作散人,皆啓請付職,故製進頗多矣。今番春帖子,則其時付職之人,皆以事過不製,故製進甚少,被抄尤鮮,事體極爲未安矣。春躋曰,延祥春帖,似無異同,而第因事而付軍職者,過其事則無仍存之例,故春帖子製述官,則該房以更煩啓請爲難,不得抄啓矣。上曰,此後如此之時,則侍從出入之人,政院知悉,付軍職抄啓,可也。{{*|出擧條}}淳曰,頃者以小臣之不堪於文衡事,仰達。聖上亦以非巧飾爲敎矣。今已易歲,不可因仍冒據也決矣。卽今可堪文衡之人已多,臣之行公亦久矣。今又久據,實無其效,而徒損廉隅,臣誠切悶,伏願特許辭免矣。上曰,文衡重任也。圈點屬耳,不可輕遞,事體不然,卿勿復辭。淳曰,臣以此事,陳疏仰請,誠爲不敢,故當此入對之時,冒死仰請矣。久蹲此職,豈不切迫乎?臣之行公,已二年也。今雖遞改,非數遞也。上曰,文衡之新除者,必致撕捱,舊文衡之久任,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儉約篇貞觀元年,至以遂其所尙。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請執燭而讀,讀自貞觀二年,至將士莫不感勵。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貞觀二年,至竝禁斷此戲。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二年,至虛懷以改。若魯曰,初章,戒營作也。人君取亡之患,不一其道,酒色、游畋、珠玉、禽獸,無非危亡之事,而土木之役,爲尤甚。蓋其役民而招怨,耗財而傷國之道,無過於此故也。唐宗,以大禹之治水,秦王之營作,爲言,而結之以與民共之,不與民共之者,誠至論也。凡事,每體認吾身,故其所存戒者,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事有公私,爲公則民不怨,爲私則民怨興,無益之役而勞不時之民,則民安得不怨乎?此等處,固宜反隅而存戒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第二板,以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欲,分而言之者好矣。帝王,縱心志之所欲,則未有不亡者,凡於興功作事之際,常思此是帝王之欲歟?百姓之欲歟云,則上無縱慾之譏,而下無招怨之患矣。蓋民,是至愚而至神也。故怨於無益之役,而不怨於應行之事。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四板,其時營葬之際,不無務奢之風,故有此一定之制,大抵禁抑奢侈之道,宜先嚴立科條,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弟於父兄之喪,殫心竭誠,欲其無憾者,此固當然之事,而近來奢侈之風,至於喪葬而尤甚。棺槨衣衾,務盡華美,貧者而欲行富人之事,賤者而欲行貴人之事,一經喪葬,輒至蕩敗。此誠痼弊,雖不可猝然禁斷,而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發靷時,燈燭,當用於貴人行喪之時,而閭巷匹庶,互相結契,發靷之時,燭籠狼藉於後前,此則在法當嚴禁矣。若魯曰,岑文本、戴胄,溫彦博、魏徵皆有尙儉之行,而太宗之褒奬至此,此爲聳勸風俗之道矣。第八板,太宗所謂出一言行一事,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云者,眞君人之言也。事天臨下,而常存謹畏謙恭之心,則出言行事,而寧有一毫放忽之意哉?此太宗所以能成貞觀之治者也。健基曰,上畏皇天,人主皆然,而下懼群臣者,非眞懼也。事若不善,則群心將以爲如何耶云,而常存敬畏之心,戒懼謹愼,則其效豈不大哉?懼群臣云者,實爲太宗之長處,宜有體念者矣。必寧曰,群臣,非獨臣僚也。此與書所謂顧畏民巖之畏字,同義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一板,婦人幽閉,情實可愍云者,善矣。歷代帝王,非不知此,而未有如唐宗之放出者三千人之一時命出,有關於行仁導和之政者,爲如何哉?是以先儒,多有稱其德意者,而貞觀之治,蓋根於此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宋太祖常有不足唐宗之意,而侍臣,微誦死囚四百來歸獄,宮女三千放出宮之句。宋祖聞此,而歎其不及,此蓋歷代帝王,始有之事,而後世人君,不可企及處也。健基曰,十三板,李思摩,爲流矢所中,而親爲吮血,此蓋全爲激勵而爲之者,豈以萬乘之主,而自行吳起吮卒之事乎?唐宗之祭曹操文曰,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智不足。先儒曰,正是自道也。以此等處觀之,則乃將帥之事,非帝王之事也。上曰,在常時則不可,而方當親征,故然矣。當觀誠心與否矣。健基曰,終爲駕馭激動而發者,非人君體度,亦非誠實底道理也。上曰,此與呑蝗之意似同,雖或過矣。而若無如此事,則唐宗自當爲聖人矣。必寧曰,爲李世勣翦鬚,亦與此同,儒臣所謂非誠實者宜矣。若魯曰,十四板,太宗以堯、舜之道,周、孔之敎,如鳥有翼,如魚依水云者。誠好,而試觀其所行,大違其所知。雖有攻異端之明,而未見行聖道之效,古人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正謂此也。上曰,言顧行,行顧言,自是君子之事,而如是知之者,亦不易矣。若魯曰,十七板,斥罷傀儡之戲,不但唐宗,雖中主,能爲之矣。健基曰,此等事,雖易而猶難矣。若魯曰,十九板,劉洎論聽言之道,而以縱天辯動神機戒之。太宗,以形神心氣,非此爲勞,爲答,此等處,當鑑戒矣。上曰,儒臣以此爲言,似有意,當自勉於寡躬矣。若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副校理金尙翼,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下直,鐵原府使徐命彬,滿浦僉使權興駿,高山察訪閔墡。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滿浦僉使權興駿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今日大臣備堂來會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告,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日來會事,特敎之下,懸病甚多,事體不當如是,此單出給,改書以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賓廳來待之人,先詣閤門。 ○李重協啓曰,賓廳進不進單子,還給改入之命,出於飭勵之意,而終無一人入來,特敎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魚有龜外,懸病人員,竝推考,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犯越罪人金昌溫事,陳疏批旨中,有令廟堂確處之敎矣。其疏有曰,以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云云。至據廉問民訴守令邊將之所言,反復論請,而昌溫之自初主謀犯越,情節難掩。秋曹按問時,渠又以越去細洞,殺掠彼人節次箇箇承款,則今不可以郡鎭之稱冤,輕議寬貸。且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之聖敎,誠爲至當,上疏內辭緣,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禮曹啓辭,愍懷墓齋室近處,自歲初大虎猝入,夜夜作亂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營善放砲手六十名,令敎鍊官金震柱、鄭致道率領,今日內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童蒙宋箕瑞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臣朴弼正,受由在外,不得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雖不肖無狀,具面目該心腸,亦齒人數,彝倫至重,豈無感發之誠?恩眷至隆,豈無圖報之念?特以賦命甚奇,涉世乖方。向來所遭人言,實是臣子所不容之罪名,縉紳所不堪之羞辱,以此杜門自靖,念絶當世久矣。不意儀曹新命,又下此際,未知聖上,何所取於糞土賤臣。而必欲拂拭於衆怒群敺之中,使備菅蒯一物之用耶?臣誠驚惶恧惕,不知所以措身也。臣於向來所遭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不可復廁於朝端者,伏聞前冬,銓曹檢擬臣名之際,爲執筆郞所枳云,臣之遂初斂跡久矣。臣之去就,豈待彼手之通枳。而因此永刊朝籍,無所事於撕捱逋慢之科,則亦臣之幸也。彼之爲臣地也多矣。臣之向叨秋曹,適在其後,理宜提及此事,以明應遞之端,而跡涉自訟,語極疲惱,故不疏而單,無跡而遞矣。今則屑越之君恩益隆,慢蹇之臣罪愈深,雖以日月容光之明,無以盡燭於區區踪地。而或謂臣無故占便,不識分義者,則臣罪到此,何以自贖?不得已略暴其委折,以冀聖明之俯諒焉耳。噫,人生於世,一遇知己,則於敵以下,猶爲之死,況於君父乎?以臣之至愚至迷,幸際休明,前後所蒙,莫非蚊山,而至於一片苦心,家人朋友之所未能盡知,而惟我君父知之,許臣以不染世臼,稱臣以本少宦情,奉此絲綸之日,卽臣肝腦塗地之秋,臣何苦而自廢於聖世,不思襪線涓埃之報也哉?誠以孤畸之蹤,受恩過誤,人安得不猜,世安得不嫉,而加以賦性愚戇,不顧時勢,愛君如父,有懷無隱。堯、舜之至治,則願見於吾君,百世之美名,則願歸於吾君,耿耿一心,消爍不得,威勢之所不能屈,利祿之所不能誘,則其不容於今之俗,明矣。故量己量時,自劃甚審,千載風雲,不敢顧戀,一壑歌詠,素計已定,親戚知之,通朝知之,聖上知之。而猶當路猶未之準信,擠臣不已,臣行已無狀,不能見信於人,而使人枉費力於拳踢,臣實自愧,而又何尤?且臣於爵祿,有所懲羹而驚心者,鄙夫生於是,變怪生於是,掩蔽傾陷,可駭可愕之擧,皆從此出。若能斷送此一事,則可以俯仰快活,無所係累,下可以全其身名,上可以不負恩遇,雖有媢嫉者,其如臣何哉?噫,臣之所未報者,君恩爾,詩不云乎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者,寫出臣心事,然此豈推擠不去,承命爲恭,而可報也哉?四維不可以放倒,尺守不可以變改,雖是冗官散職,尙不可抗顔苟冒,況此佐貳,秩宗之淸塗也哉?名器之不稱,才分之難堪,有不可論者矣。天地之於品物,曲成而遂其性,慈母之於癡子,恩庇而全其命。今殿下天地於臣,慈母於臣,不思所以遂其性而全其命乎?抑臣有情理之悲切懇迫者,玆敢冒萬死,籲號於孝理之下,惟聖明少加悶憐焉。臣涯分太溢,福過禍生,去秋哭壯子,臣父年迫八十,情弱氣短,不能節哀,日事號痛,以成奇疾。近又調將失宜,重添寒感,症情危惡,氣息凜綴,臣憂遑焦灼,晝夜扶護,設使臣無臲卼之蹤,有冒沒之意。顧此人子情理,不忍頃刻離捨,每攬昔人所謂報劉之日短,報陛下之日長者,不覺三復而流涕也。伏乞聖明,察臣踪地與情理,亟許鐫削臣新授職名,使官方無玷,私分粗安。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得扶將病父,避遠世網,守分田舍,擊壤康衢,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猶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四載典藩,疵釁百出,前後請譴之章,獨多於諸藩,猥越瀆擾之罪,臣實自知,至若特敎重推,前此雖非一二,而飭勵之旨,諒出匪怒,曾不敢爲引咎乞免之圖矣。卽伏見京關新被特推者兩事,一則洪檍,指捕賊人論賞事,修啓之際,只循考覆官取招之報,不及致察於京人指示之爲可疑,致勤嚴敎。臣之昏謬疎忽之失,誠無所逃罪,一則本道前後監司碑祠,不爲毁撤事。而聖諭,提臣請毁李墷生祠事,至有上濁下不淨,豈能禁下官之敎,臣之罷墷毁祠,蓋痛其在官立祠之爲可駭,則臣雖無狀,亦不病風喪性。自營碑祠於在官之時如墷之爲者,誠萬萬無此理,若乃前人之碑祠,皆出於土民之去思,而尹得和之陳疏,備局之回啓。蓋在於癸丑四月,臣在海西時,經年之後,臣始赴任,其間朝令之未卽奉行。亦非臣之所敢知,而聖敎之嚴截,顧乃至此,臣誠慙愕震悚,欲死無地,更有何顔可以一刻冒居於藩臬之任哉?且臣所按贓吏鄭崇、鄭德鳴等,供辭,凌厲豪健,一切歸臣於構虛捏無之科,而諸官屬承認之招,俱在啓案。渠安敢粧撰抵賴,若是無嚴?最可痛者,崇之所謂別錄五十石於重記云者。乃崇,濫執火結,猶以爲不足,棰楚之書員,勒捧自首者,而頃聞新郡守鄭鐩之言,此皆㤼於威虐,指無爲有,欲徵於書員,則書員,皆盡逃散,欲徵於民戶,則民戶無可指向。今將爲虛錄云,此可見其別錄一事之尤爲無狀,而崇則,反以此欲掩其火稅貪婪之失,其亦欲巧而反拙也。詳定定式,妻賻乃是二百五十兩,而崇供,則遠引詳定以前之例,而全沒新定式之數,已極可駭。況元戶三千餘戶,除出應頉外,實戶爲二千八百十二,每戶捧錢二錢,合爲五百六十餘兩,踰越定式者,三百餘兩,戶數、錢數,渠之所自磨鍊印押者。今方見在於臣所,而猶敢以收捧,只是三百餘兩爲辭,其果成說乎?況如蔘稅炭釜蜂筒等,種種徵斂,果皆一遵常式,則自有面任、里任,可以收納,何以縱寵任官奴六七輩,稱以摘奸,橫行誅討於閭里乎?崇於官奴摘奸一事,都無發明之言,此可見其橫斂虐徵,民不堪命之實狀矣。至於德鳴,許多供招,都不成說,而要其一篇歸趣,以假雄傑之取招,隱然歸之於事事皆虛,此尤可笑。臣於修啓之後,旋卽廉知雄傑,中路逃躱,替人納供之狀,譏捕眞雄傑於朔州。歲前拿致親問,則雄傑之招,所告德鳴所用官錢,視臣曾所上推案中査出數爻,殆至二倍,援引諸人,亦皆次第納招。於平問與雄傑之招,大抵少錯,臣方欲更爲具案馳啓。今聞宰臣,又復盛伸德鳴於還朝之日,大要以德鳴所用,皆排朔之米,不可深罪爲辭云。而一年排朔,只是八百餘石,德鳴在官,亦必有衣服飮食祭祀賓客之費。又有遞去時,重記所付新捧前排朔之米,則臣未知除出此數之外,果有可以辦出數千兩之錢於排朔之內者耶?然宰臣之於德鳴,一伸再伸,而猶不知止者,此必有深知,獨賞於廉白枉屈之實狀,而臣之按覈,不明則當罷,不行則當去,其不容厭然於按察之地,則決矣。伏願聖明,察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職秩,俾卽屛退自靖,不勝幸甚。且伏念碑祠毁撤之命,臣雖在請譴之中,所當擧行,而取考尹得和之疏,以爲碑閣生祠,十餘年此弊尤極,廟堂回啓,則汎稱朝令旣嚴,何不禁斷?前後道臣,難免其責,更飭道臣,一倂毁撤而已。今欲從邦禁以後建立者毁之,則臣不知禁令之的在何年,欲以尹得和疏十餘年爲準,則亦不知以何年爲始。況平壤之有生祠,實自故文忠公李元翼,有功績惠愛於西土。而創始,其後踵祠者,率多名公卿,有不可不分久近,率爾竝撤者,不得不裁稟於辭疏之末,乞令廟堂,取旨定限,分付焉。臣無任惶隕戰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不必過嫌,疏末爲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末端所稟,已有嗣服後爲之者,擧行之敎,其何煩稟乎? ○乙卯正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應敎金若魯,司憲府掌令金廷潤,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寒氣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無他症候而一向安寧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守禦使申思喆,以南漢春操事,狀請稟旨擧行,而此乃年例稟啓之事,今春合操,有不可設行停止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牙山等五邑,海溢災,以全不掛鎌,全災改修正上送。而牙、新兩邑,海溢面軍民等身米布,以尤甚例裁減之意,已爲發關,分付。今若還寢,則實爲罔民,裁減一款,稟旨許施事爲請矣。道臣若知其如此,則當初分等時,宜置於尤甚。而旣置於之次,不待朝令,徑先發關,而若是陳請,軍民之稱冤,誠爲可念。而向者嶺南面分等,朝家旣有不許,則今於湖西伯之啓,似不可獨爲許施,置之,何如?上曰,大臣所達是矣。旣置之次而强請面分等,不稟朝令,而又任自裁減,乃以罔民等語,有此啓聞,道臣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今春兩南合操設行事陳請矣。詰戎之政,有國所重,合操停廢,且至四十年之久,則固當依狀請施行。而辛壬慘凶之餘,民間尙未蘇殘,遠地舟師之一時聚會,實爲莫大之弊,姑觀前頭而設行,未爲不可。今春則姑爲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合操之不行,至於四十餘年,則戎政之疎虞,誠爲可念。而飢荒之餘,民生未蘇,今春則姑停,此後則各別擧行事,分付,可也。興慶曰,各其前洋習操,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些少弊端,有不可盡顧,戎政亦不可專廢,各其前洋習操,則卽令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鬱陵島搜討,今年當擧行。而道內農事,不免慘凶,往來時所入雜物,皆出民間,營將及倭學等,所率甚多,累朔候風,所費不些。當此荒年,必多騷擾,今年姑爲停止,待年豐擧行事陳請矣。今年關東年事,果爲凶歉,多人治送,累朔候風,不無弊端,而此是定式以三年一往者也。昨年旣不得擧行,今年又爲停止,則殊無當初定式之意,何以爲之?上曰,此事,何如?取魯曰,丁丑戊寅年間,朝家送張漢相,看審圖形以來,而聞鬱陵島廣潤土沃,曾有人居基址,或有船舶往來之痕。其西,又有于山島,而亦且廣潤云矣。其後仍有三年一搜討之定式,此與年例操鍊停止有異,事係海防,申飭,恐不當以本道歉荒,些少弊端,每年停廢矣。廷濟曰,往在丁丑年間,倭人請得鬱陵島,故朝家嚴辭不許,而使張漢相往見此島,三年一往,仍爲定式矣。本道凶歉,固爲可念,而此事之每每停廢,亦甚可悶矣。上曰,兩重臣所達是矣。候風雖有弊,而此蓋憚於越海,不欲往見之致也。此地若棄之則已,不然豈可不爲入送耶?今年則搜討事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取魯曰,今因鬱陵島往見事,有微見敢達,我國規模,本來狹少,疆域之外,則未嘗開睇,雖使臣年年往來之地,邈然不知有何事而來矣。專以文臣,差送使介,而臣意,則以年少武臣有才略有聲望者,間間差送副介,俾知他國物情及山川險阻,爲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彼國,則文武互來矣。若魯曰,彼國使臣,則武人常來矣。我國則以邊地擇送武倅,爲大段關重之事,而此猶厭避矣。上曰,事係新創,不可不商確大臣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水路朝貢時,則有武臣差送之事,而近來,則元無送武臣之事,此由於我國賤武尙文之致也。雖武臣,將來可爲將任者,特爲差送,似好矣。思喆曰,曾因辨誣,有事文字,故不送武臣,專送文价,以此遂成規例,而當此無事之時,間以武臣差送,使之周察形勢,似宜矣。宅賢曰,朝家用人,文武何間?以秩高望重之武弁,有時差送,未爲不可。而旣送之後,只隨譯官之言,而無所猷爲,則亦有何益乎?取魯曰,副使每以嘉善假銜,雖嘉善武弁,可以送之矣。廷濟曰,皇明尙文,而以我國謂小中華,故專送文官,武臣之差送,則未知在於何時,而鄭忠臣,亦嘗一往矣。近來,則雖無送武臣之例,而以有聲望武弁,差送副价,無妨矣。尙絅曰,臣亦嘗爲此論矣。差送武臣,俾知外國形勢則好矣。若魯曰,我國使臣,未嘗不計文南武,而有所擇送也。皇華時則尙文,故專送文臣,水路朝天時,則人皆厭避,故亦送武臣。至於燕京專對,則始則果難其人,而今則無大段難處者,旣非厭避之地,則豈無願往之人哉?副使一窠,間間以武弁差送,而不拘嘉善、堂上,而各別擇送宜矣。廷潤曰,不知何時,有專送文官之事,而諸臣所達,皆有意見,可合將任之人,則使知異國山川道里,似好矣。命珩曰,文學之臣,則旣有上使。書狀。副价,則別擇武臣而送之,未爲不可矣。若魯曰,若其周察山川軍制等事,則武臣似有勝於文官矣。上曰,所達皆有意見,而此不必出於擧條者,後日銓官入侍時,當思量處之矣。興慶曰,臣以枚卜事仰達,前後非一矣。臣之勞悴則不敢言,而以國事言之,獨當重任,豈不悶乎?從速卜相,誠爲宜,故復此仰達。上曰,頃已有敎,當思量下敎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達,頃者權{{!|𢢜|⿰忄業}},不赴嶺伯,故有尙州定配之命矣。當初嚴敎之下,不爲變動,固過矣。而蓋其眼病,有難堪當於嶺藩煩劇之地,此固實狀也。若使無實病,而可能堪任,則必不如是撕捱。蓋聖上,未盡照察而然矣。經年在謫,罰已行矣。今當歲新,允合蕩滌矣。上曰,大臣有所達,允從固宜,而若言權{{!|𢢜|⿰忄業}}之罪,則當初處分,可謂輕矣。其時下敎,過則過矣。而旣無可引之嫌,則爲臣子者,何可聞此敎,而不爲應命乎?近來紀綱解弛,而人不畏之者,蓋由於有處分而旋解故也。今若放送權{{!|𢢜|⿰忄業}},則予之當日下敎,將何爲之耶?前後處分,決不可顚倒,故不得允從焉。興慶曰,其時下敎,聖上,亦自知其過矣,則臣不必更有所仰達,而蓋權{{!|𢢜|⿰忄業}}之罪,不過爲不赴藩任也。權{{!|𢢜|⿰忄業}},年過六十,秩是正卿,以此而久置嶺海之外者,亦恐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李秉常,甚執滯,尙今不來,是欺予也。權{{!|𢢜|⿰忄業}},則自是通智之人也。卽今規模,與前有異,則何敢公然不仕乎?此實負予,予何顧藉?興慶曰,李秉常,則方在喪矣。上曰,然乎?興慶曰,下敎如此,臣更不敢今日請放,而權{{!|𢢜|⿰忄業}}之才智,迥出流輩,眼病雖妨於任事,而自是可用之臣也。固宜軫其年老,念其可用,無使久滯於嶺海竄謫,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亦知其爲可用,故當初欲付以嶺藩也。亦知其才智,故施此竄謫之罰,而使之自省也。今聞卿言,其年則可謂衰矣。上曰,靈城,尙不肅拜耶?豐原則以本職而亦不入來乎?興慶曰,趙顯命,必欲辭遞副學,此則雖有所執,而備局公事,亦退却不見云。人之處義,雖非他人所知,而終涉過當,朴文秀之尙不出肅,趙遠命,亦不行公,俱極非矣。上曰,今日次對,備局懸病者多,還給單子,使之改入,而特敎之下,猶不入來,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靈城君朴文秀,副司直趙遠命之不欲以備堂行公者,俱涉無義,此則從重推考,自廟堂,各別申飭,使卽行公,可也。{{*|出擧條}}上曰,知敦寧宋成明之不欲從宦,殊甚無義,其所執言,不過曰才不逮,而朴奎文之疏,適遂其欲退之計矣。頃日面諭其子,使之往傳,則其在分義,宜卽一番入來,而終不變動,只煩疏控,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自備局,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參判申昉,今日則以本曹貶坐,不得入來,而備堂差下之後,一不行公,事甚未安。後日坐牌招,以爲出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齎咨官事,及今變通,然後可於二月內入送,而尹淳之議,與徐命均、朴文秀不同,三人必同會相議爲之,而自然不易矣。上曰,旣已完結,則似當送謝恩使,從速相議爲之,可也。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承文提調差下,判尹尹陽來,履歷雖不足,其文則可堪承文提調,其才則亦合備局堂上,竝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臣於趙顯命事,有意見敢達。朴文秀與趙顯命,俱以勳臣自處,不欲當淸要,乃敢質言於筵席固非矣。而至於宋寅明之日昨以私室酬酢之語,仰達者,亦甚不可矣。古有職掌兼行之人,以崇品,帶本兵兼館閣堂上者,則有之,以堂上嘉善,而兼行軍門與經幄,事體不當。以顯命可合於將任,則不當以經幄處之,以顯命可合於經幄,則不當以將任責之。此終非兼行之事,而若以趙顯命本色言之,宜處經幄,而不宜授以將任矣。上曰,儒臣所達則是矣。而大臣俄有所陳,當之者尤必不行矣。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取魯曰,趙顯命,則終是經幄之士也。上曰,此與他文臣有異,授以將任者,蓋其有經歷而然矣。興慶曰,頃於觀武才時,亦可見其精通武藝矣。若魯曰,臣則欲以本館長官行公,而有所陳達矣,許遞經幄,實是意外矣。上曰,思其可用之道,故有此許遞矣。若魯曰,備局堂上與承文提調,猶見地望履歷,而尹陽來之一時啓下。終涉太過,頃年尹憲柱之啓下備堂也,李秉泰有所論啓,公議本自如此矣。上曰,儒臣所達,事體則然,而以尹憲柱事陳達,未免過矣。尹陽來才局,予亦知其可合於備堂,而我國每以文翰爲重,承文提調,則何如耶?興慶曰,尹陽來,少以文翰見稱,而出身後,以未經弘錄之故,朝家亦不知矣。履歷不足,臣已有達,而言其才局,則實爲可用,儒臣之竝與備堂而斥之者,未見其可也。上曰,承文提調則置之,備堂則差下,可也,宅賢曰,臣有職掌事敢達,臣方待罪平市提調,而各廛,無不疲弊,其中最難支堪者,牛廛也。內農圃農牛及瓦署踏泥牛,內醫院、耆老所,駝酪牛,皆擔當責立。而各軍門犒饋時,許多牛隻,專責廛人,此爲難支之端也。頃年廛人上言,備局以各軍門自當,勿復責立於廛人事回啓,其時少有其效矣。其後如復如前,故金東弼爲本署提調時,陳達於筵中,依前廟堂,分付,自各軍門直爲貿用,切勿侵責市民事,奉承傳施行矣。壬子年金在魯,爲兵判時,又爲陳達,使廛人覓納事定奪,而廛人進排之際,自不無點退之弊,過一犒饋,則廛人之落本,殆至千有餘兩。以此,本廛不能支堪,每以罷廛,紛紜呈訴,罷廛之後,則御供進排之物,他無變通之道。此後則,分付各軍門,使之直爲給價貿得,而無或侵責本廛事,定式施行,似宜矣。取魯曰,近來廛人、貢人,少有不愜於意者,則輒以革罷爲言,此固弊習也。臣曾經軍門,故略知委折,犒饋命下之後,軍門之奉承傳敎,卽爲擧行,例也。此與軍門之私自責應有異,事體所在,何可使軍門校卒,買取於村閭耶?此所以朝家更令廛人進排,而必爲準給價本者也。廛人納牛,則使其廛人,折價買用,自是軍門通行之規,似無低價勒買之弊,而若或有中間操縱,減價侵責,以貽廛民之稱冤者,固宜另加嚴飭矣。興慶曰,軍門犒饋之時,將校輩,決不當持價自買,不得不取用廛牛,而例有使監考折價之事,則雖未知其價多少之如何,而或不無廉價勒用之弊耶?蓋軍門賣買之際,自多貽害於廛人,故平市提調之若是陳達,固其宜矣。而事勢無他變通之道,今後,則自軍門,必爲準價上下,俾無稱冤之意,各別申飭,似好矣。上曰,本署提調,爲市民陳達者是矣。而若使軍門自當,則事體不可,依大臣所達,準價上下,俾無市民呼冤之弊事,自備局申飭軍門,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外方之不遵朝令,比來尤甚。稅大同之外,可以應爲上送之物,專不擧行,蓋由於年凶不納,仍爲成習而然矣。鹽船稅專屬地部事,曾有定奪,則事體嚴重,在外方,旣無各宮家各差人下去之弊,實爲便好之道,而外方不爲收送,雖或收送,而其數年年倍減。今若不得已復送差人,則不但貽弊民間,朝令,亦涉顚倒。故全羅監司處,以此意,屢度發關,使之各別,申飭於各邑,依前數爻,都成冊上送,而今至五六朔,終不修送。此雖與賦稅有間,而道臣事,亦不當如是稽緩矣。全羅道坡市坪,所捧,比他最多,法聖僉使,例爲主管收稅,而其所上納,則逐年大減,眞是難捧,則固無奈何。而詳聞其處物情,則年年準捧,中間幻弄,公然花消之致云,今若一任其減數收送,而不爲致責,則不過數年,必將專無收稅之事矣。誠極駭然,當該僉使,不可不嚴責,拿處,何如?上曰,古有鹽鐵使,鹽稅之屬於地部,事理當然,自湖南始已有定奪,則此與賦稅何異也?逐年減數,必有所由,從中弄奸,極爲寒心。當該法聖僉使,拿問嚴處,道臣,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捕盜軍官之作弊外方,爲今日痼弊,臣昨年冬初,適往湖中,行到陽城縣,則右邊部將。稱以牛馬賊援引,來到邑底稍有富名者,多般侵責,受賂狼藉。本官據理責之,則對面叱辱,無所不至。渠則不過一常漢,縣監則乃是朝家命吏,則何敢若是凌藉乎?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請當該部將,令攸司摘發科罪,其時大將申光夏,亦難免不能檢下之責,從重推考。上曰,軍官旣佩通符,以抗衡守令科治,則設有緩急,何以譏捕?至於貽弊外方,則極爲無據,推治及推考事,依啓。又所啓,銀溪一驛,處在孔途,北關往來,皆由此路,驛役之煩重,比他郵尤甚。爲郵官者,另加撫恤,然後可以保存。而時任察訪李載春,到任以後,專事貪虐,家在隔嶺之地,駄載絡繹,出入之際,冒法乘轎,行役頻數,人馬俱困,貧賤郵卒,固已難堪。而且高原妓吳禮爲名者,率蓄郵館,所言皆從,凡干差役之時,必受賂物,有罪當治者,亦以賂免。各站嗷嗷流散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有絶站之患,北來之人,無不傳說。如此之類,決不可置諸路傍殘驛,以貽郵卒之害。請銀溪察訪李載春,罷職不敍,妓生吳禮,令本道刻期刷還,嚴刑懲礪。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韓翼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在該司奉行之道,不敢少忽。而一部柩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事體有損,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所在,誠極寒心。請該署提調罷職,當該郞廳,令金吾從重科罪。上曰,事體則雖寒心,而該署官員,業已處分,此非提調之過,罷職之請,未免太過,不允。又所啓,向者權厚、權孚之構成家變,事係倫常,聖上痛惡其情狀,旣命遠投,而及定配所,則乃渠輩本鄕之地。雖曰定配,無異在家,安有嚴懲其罪之意哉?物議譁然,久而未已,當該禁堂,亦難免曲循其願,事雖已往,不可置而不論。請當該禁堂,從重推考,權厚、權孚,竝命移配他道。上曰,依啓。又所啓,金吾郞別擇之敎,非不申嚴,而都事鄭得天,雜技拔身,濫叨本職,同列羞與爲伍,物議久而未已。請禁府都事鄭得天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三曹郞官,自是蔭路淸選,而工曹佐郞趙階,由部官陞六,卽授本職,官方之輕褻,莫此爲甚,請工曹佐郞趙階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釜山,處於南徼,備禦之政,接應之節,與他鎭自別。而僉使崔炯,年紀衰頹,固欠剛明,性且昏庸,全失檢攝,邊上重任,決不可久畀於如此之人,請釜山僉使崔炯罷職。上曰,依啓。上曰,頃於下直時,予見其爲人,固有不足之慮,而置之矣。今允臺啓,予心反愧。又所啓,新除授珍島郡守崔晟,爲人孱劣,固不合於字牧之任。況其出身後踐歷,只是衛將,而遽除郡邑,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珍島郡守崔晟改差。上曰,履歷固不足問,而其爲人可合,則遞改可惜。入侍人有知者乎?興慶曰,其人,不知如何,而似無可惜矣。若魯曰,所歷只是衛將,則政格,終爲不當矣。上曰,依啓。上曰,今日所論,不過白首都尉與微末郞屬,而猶不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乙卯正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杜讒邪篇貞觀初,至終不轉也。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二年,至此語爲鑑戒。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五卷還入。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太宗初踐祚,至謂之懿德。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雅合至公之道。若魯曰,太宗,論堲讒之道,其所引據,雖不盡合於聖人之道,多有可觀處矣。賢邪分別至難,以小人認爲君子,而不用眞箇君子,則其弊當如何?人君,孰不欲任賢去讒,而每由於分別之不明,輒至於用舍之有乖。人君權度至明,然後讒說不得行而賢人將進用,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矣。上曰,古人曰善惡皆吾師,予講《貞觀政要》,多有可觀者,至此篇而諸臣亦多有可勉處矣。以杜讒邪名篇,而末乃流陳師合,斥趙元楷,此太宗所以做得貞觀之治者也。儒臣所謂賢邪分別至難云者是矣,而人苟有傾軋之行,則雖曰非小人,而是亦小人也。儒臣每欲以此等人,有所容貸,而見此章,則可知其不可容貸矣。若魯曰,臣何敢以讒言欲其容貸耶?當初宜分別是非而已。是非若不明,則認爲讒人者,未必盡是讒人。上曰,房、杜雖其時名相,而豈可謂眞君子乎?惟有爲國之誠心矣。若魯曰,魏徵、房、杜,若以古君子責之,則雖有不足者,而自是一代名人也。珽曰,房、杜、魏徵之引,古陳戒,多有可觀。上曰,雖小人,亦能引經據義,而有可觀之語矣。珽曰,如此之故,賢邪分別極難,在上者,鑑空衡平,而兼聽竝觀,則其淑慝姸媸,自可辨矣。上曰,上番,如李亮臣之言,每爲之救解,故俄有所敎矣。訐人小惡者,當以讒人之罪,罪之,唐宗之處陳師合者,實爲明快矣。若魯曰,上敎至此,不勝惶恐,而訐人小惡,以讒人之罪,罪之者,亦有其弊。或是直截之言,而疑之以訐惡而罪之,則不但當之者之爲冤,政刑之顚倒,又將如何耶?唐宗,雖委任房、杜,而流師合於嶺外者,終爲過當矣。上曰,儒臣尙有惜彼之心,故以此猶謂之過矣。唐宗事,豈過乎哉?若魯曰,唐宗,適信任房、杜,故此等事,雖過當,而猶無害,若信任封德彝之類,而罪其指斥之人,則其害,當如何?上曰,儒臣此言,不免抑揚矣。若魯曰,末世傾軋排擯之習,比諸唐時,固有甚焉。而人君每以訐惡爲慮,則必有言路壅閼之患矣。第二十六板,太宗,所謂朕今勤行三事云者,亦有可觀者矣。上曰,其言切至矣。珽曰,亦望史官不書吾惡云者,尤好矣。上曰,此言則近於求名,而不無甚麽意思矣。珽曰,聖敎看得儘好矣。若魯曰,二十九板,人臣之對帝王,固多承意順志,甘言取容者,太宗能先覺得於此,故信任房、杜,而小人輩,不能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下馬周疏,足可謂責難於其君矣。太宗之崇儉,非不至矣。而其後猶不無奢侈之漸,故魏徵十漸疏,亦已言之,而大抵貞觀之末,不如貞觀之初。故曰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人君之愼終如始,實不易矣。此等處,宜加意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三十一板,貞觀之初,匹絹斗粟,而天下怡然,近來則比歲豐稔,而咸有怨言云,人主愛民之道,顧何間於豐歉,而但其恤民之誠,自不同於豐歉矣。向者荐飢,而民得保存者,實賴我聖上至誠拯救之德,而今當小豐,民益困悴,疇咨雖勤於廈氊。而實惠不究於蔀屋,咨嗟怨號之聲,殆有甚於流離顚連之時,惟願別爲講究,俾有實效焉。上曰,所達是矣。實惠之不及,良由實心之不足也。予則自以爲能有實心,而民困如此,豈曰有實心乎?日前次對,稍勝於前日之草草,今日則無別件事,臺臣所論,雖不過白首都尉微末郞官。而亦猶勝於故紙之傳謄,頗覺傾聽,而若其民事之講究,予惟不克,何咎諸臣?今聞儒臣之言,予實有愧,惟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下敎至此,實仰開張言路之聖意,向者趙顯命,以南泰齊、李壽海事,仰達。旣有調用之命,則在銓官之道,固當更以臺官備擬,而掌樂僉正司僕主簿,豈不怪乎?吏判,猶有牽拘於兩臣所論大臣而然矣。上曰,趙漢緯疏,所論將相事,不無可觀,而銓郞之一通五人云者,有些査滓,批答,只示嘉奬之意足矣。至於南泰齊、李壽海,可比於烏鳶之卵,而儒臣之言則過矣。若舊踐,則予不落點時職,故予亦落點矣,內遷,於渠爲容恕之道者極矣。若魯曰,判府事徐命均,卽臣從妹壻也。李壽海事,臣固有嫌,不敢言是非,而在銓曹之道,則以臺望通之可矣。故臣,亦言及於宋寅明矣。三十四板,太宗之言好矣。而每以作善則崇用,不然則削奪爲言,未免太露,此爲唐宗不足處也。終亦有欠於勸善懲惡之道矣。珽曰,以蜀王爲元龜,延年爲覆轍云者,可矣。上曰,如上番言,而每事如是論之,則太宗事,豈有完全處耶?若魯曰,臣不以唐宗望殿下,而以渾然望殿下矣。第伏念平日懲貪之道,猶不如唐宗,如是而何能禁戢貪吏乎?上曰,予雖不如齊王之烹貪,予亦不緩於貪吏矣。珽曰,貪官,一經原情,終歸淸脫,我國懲貪之道,每如是不嚴矣。上曰,王者豈下行刻吏之所爲耶?若魯曰,去其尤甚者,則自然爲徵戢之道矣。上曰,尹植、沈世俊事,予嘗嚴處,而已過十年,故敍用矣。若魯曰,下卷唐朝之弘文館,可見勤學之誠矣。上曰,此亦予不及太宗者也。試觀今時,則大興文學,豈如貞觀之世耶?珽曰,所尙者不過詞藻,而實地不足,是可欠也。上曰,若是濂、洛之世,則其效,豈止於此耶?以今日言之,則雖申飭太學,而京華子弟,不肯入齋。至於玉署,則猶不能備三學士,視諸十八士之登瀛,果何如耶?此莫非予不及太宗處,予心不覺赧然矣。若魯曰,館僚之不能濟濟,亦臣等之過也。古人,以君德成就,責於經筵,而臣等,魯莽特甚,不及於褚遂良、虞世南之屬,如是而豈有輔益成就之效?然殿下勿以臣等而忽之,常存勤學之念,當此日寒,不必出臨外殿,間或引入內殿,而與之講討,則好矣。上曰,儒臣之以不及褚、虞爲言者,固非自謙之辭,而十八學士,則未聞每每引入,如今日玉署之臣也。金尙星之以微事,至今不出,固已怪矣,而吳瑗之不來,亦何事耶?若魯曰,啓沃之責,姑舍勿論,番次,欲不空而此猶難矣。上曰,吳瑗則催促上來,兪健基則無過由限,卽爲上來事,申飭,可也。上曰,唐宗之見史非矣,而至於自比周公,則過矣。房玄齡之編納,亦不免失體矣。若魯曰,劉洎之言好矣,雖無左右史,野史記之矣。上曰,以寧社稷利萬民爲言者,尤非矣。若魯曰,終是自矜自伐之辭,而直書六月事,先儒亦許之矣。上曰,此豈可許之事耶?自家則以六月事,自以爲是,故然矣。諸臣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金錫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諸道殿最啓本,則礪山府使申光宅,以疎緩可警,數遞宜念爲目,宜置中考,而爲慮數遞,置之上考,考績至嚴,不可爲此苟簡之政。靈巖郡守吳命厚,以頗欠簡靖爲目,爲政不簡,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靈山縣監尹天復,以檢下不嚴爲目,加平郡守黃泰河,以束濕不嚴爲目,玄風縣監兪宇基,以事多招怨爲目,檢束之政,旣稱不嚴,則弊必及民。事爲之間,多招民怨,則不治可知,上項五邑守令,竝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御史發送時,例自政院,有前後承傳文書,謄出授送之規。而本司啓下粘目擧條中,亦有日後繡衣暗行時,添入節目之事,而條項繁亂,旣不簡便,亦不無古今異宜。一事重出者,謹依筵席定奪,刪繁撮要,節略文字,別單啓下後,使政院,以此謄給於御史發送之時,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頃日筵中,人蔘價,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事,命下矣。價米,則有難續續加給,姑減諸處進排數外,無他變通之道,取兩醫司,一年元貢人蔘四十八斤零內,以六分一,姑爲分數計減。價米則依前上下,以解貢人一分之急,前頭觀勢,復舊宜當,以此進排衙門及惠廳,一體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道醴泉縣,亟投遠地罪人權孚,安東府亟投遠地罪人權厚等,因臺啓,竝命移配他道事擧條啓下矣。權孚,咸鏡道洪原縣,權厚,平安道郭山郡,竝移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永嘉府院君權慄,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信川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二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平市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䆃寺,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依今番定奪,追bb後b磨勘,以入,軍資監、司圃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宰監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因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終不得磨勘,而司䆃寺,去甲寅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俱已遷轉,有難考績云,此則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八日,唱準申泰渭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柳圓春,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親臨試射時,南行宣傳官李漢範,以忠武公李舜臣之孫,忠愍公李鳳祥之侄,六兩二矢入格,特爲直赴殿試。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朝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廣州地,縣道陳疏,承批之後,身病添重,姑無上來之勢云,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兩司闕啓,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獻納徐命珩,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其在分義,豈敢若是撕捱?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期日已迫,而子孫錄單子未到者,猶有五六處,累次行關於遠道各邑,而終不來呈。此由於指問無處,不得捧單之致,如此之類,決不可等待,不得不從舊譜,修整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朝參,初定於十一日,故別雲劍以下各差備,以初七日宗廟擧動時,落點人員,仍爲使用事,節目啓下矣。朝參退行於二十一日,則其間日字頗遠,揆以事例,不宜仍用,改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掌令金廷潤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而一部棺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事體終不可無警飭之道,請歸厚提調罷職,當該郞廳,從重科罪。答曰,勿煩。 ○長溪君棅疏曰,伏以臣,本生父墳山,在於京畿永平地,而臣之不得省掃者,已至三數年矣。見今歲律又改,霜露之感,逢新益切,竊欲一往展省,而身係公朝,不敢自由,呈單請告,又拘格例。玆不得不略具短疏,冒昧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之忱,特給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千萬幸甚。且臣,見待校正廳句管之任,而臣於凡百事爲,無所省識。至於譜學規模,尤所昧昧,則句管之命,實非臣所堪當者,黽勉赴往,已多憒憒之憂矣。況臣今方冒陳私懇,若得幸蒙恩許,則省掃往返之際,自當費了多少日字,目今印役方張,凡事緊束,緣臣私故,一向曠職,亦有所惶悚不安者,敢將微悃,附陳於請由之章,更乞特遞臣句管之任,俾便往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句管之任,許遞焉。卿其依疏,請往省焉。 ○行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臣,忝據氷庫提調者,已積年所,而老廢在鄕,望絶供世,每當殿最,徒煩頉啓。國體壞虧,私心悚惕,累祈解免,輒靳肯許,居恒悶蹙,若無所容。客歲冬,又瀝肝血,悉暴其在外虛縻,職事曠廢之狀。及承聖批,辭旨隆摯,至以所帶,不過軍銜,勿辭上來爲敎。臣感泣之餘,惶恧冞增,第臣篤老癃病,旣無承膺之望,而所兼之任,有郞僚焉,有職務焉。雖曰閑司,夫豈若軍銜散職之比哉?況考績之法,有國所重,秋冬等第,又當其前,尤不宜仍因蹲冒。廢閣應行之典,亟欲更籲,以遞爲期,而縣道連章,亦涉猥越,淟涊至今,自愧無恥矣。乃者承宣,以京各司殿最頉稟之夥然,請加申飭,自上至有問備之命,而命下之後,諸司,又不卽擧行,至歲除而猶有未封進,以致前後嚴敎至再至三,一望之內,責罰荐降。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聞命驚慄,不知死所,所當竭蹶趨詣,恭竢處分,而顧臣一縷賤息,實無毫分蠢動之勢,遵承朝令,終無其日。請譴司敗,亦無其路,推緘未勘之前,義不當徑先自劾,而一日二日,罪戾增積。玆敢席藁私次,冒陳短疏,仰請鈇鉞之誅,伏願聖慈,俯察危忱,先遞臣提擧之任。仍治臣廢職之罪,一以速完常典,一以振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伏地竢譴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恙若此,提擧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跡本孤寒,姿實顓迷,而爰自折號之初,過蒙包荒之德,四三年間,誤恩荐加,置諸記注之列,委以郞署之任,臣仰戴殊私,祗以奔走奉職,爲一分自效之圖。日者柏府之除,豈是薄劣小臣,所可承當?而含恩怵義,黽勉就命,惟其孤陋而寡見聞,朴愚而昧時勢,寂寥數啓,甚慙拙劣,而被駁於諫啓,見詆於銓疏,章皇恧縮,自分永謝於臺垣矣。不意聖度天大,曲垂抆拭,遞免未幾,牽復如舊,臣雖至愚,寧不知感?而第念因避駁遞,卽是臺閣之羞,勿論其得失是非之如何。廉隅所係,已難冒進,而又況銓部兩堂之疏,譏嘲非斥,俱極甚緊。臣於洪得厚,本無私好惡,則寧有持之不已,欲加枳塞之意哉?不過採取輿論,草草陳啓,爲一時體例上相規,猶且委曲遣辭,稱停太過,而乃反斥之以斷斷已甚,則大非平心觀事之道,而臣之不可復進決矣。再昨恩召之下,坐犯違慢之罪,席藁私次,恭竢誅譴,而例勘猶靳,庚牌荐降,臣惶愪震惕,罔知容措。玆不得不隨詣闕外,而反復思量,萬無進身之路,遂敢疾聲仰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禮樂篇太宗初卽位,至親幸觀焉。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十三年,至太宗然之。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七年,至非臣思慮所及。若魯曰,初板諱名之義,無可達之辭,而後世諱名,太過,唐宗之語,合於禮經矣。重協曰,古人生則不諱,而死則諱之,故曰諱矣,諱字蓋死後之稱也。若魯曰,第十五板,不禁異道,則必有傷風敗俗之患矣。勝國崇佛,而我朝則文明爲治,故無此患矣。上曰,此豈設禁之事耶?只當以禮樂治之而已。若魯曰,城內古有尼房,而惟我顯宗大王,聖德卓越千古,竝命毁撤,而以其材瓦,遂作闢入齋、一兩齋,闢入者,闢異端入吾道之義也。一兩者,一擧兩得之義也。卽今東門外有尼房,不可置之於都城咫尺之地,宜令撤毁矣。若魯曰,十八板,公主下降時,謁見舅姑之禮,王珪之言是矣。十九板,爲考使造邸舍,待外人之道至矣,而若其親幸則未知其可矣。二十一板,服制之議,今人多用此禮,曾祖父母齊衰五月,嫂叔小功,皆出於此矣。第二十五板,樂不能使人悲悅,惟在聽之者之悲悅云者,果爲有理,而但其所論,只在於玉樹伴侶,而不及於樂之全體,魏徵所對,亦不知禮樂之本矣。重協曰,以《禮記樂記》篇見之,則和神人而上下同流,固雅樂之效,而唐宗所論,不過鄭衛之音也。然而聲音之道,與政通故,治世之音,安而樂,亂世之音,怨而怒,隨時而亦自有不同者矣。若魯曰,《綱目》,非久當繼講矣。當初進講時,自至不過三四張四五張,今番則何以爲定乎?上曰,其後又有進講自至矣。若魯曰,其後則爲二十餘張矣。召對,雖與法講有異,而例有新受音,近來則廢却矣。臣意則小小爲之,而熟看宜矣。珽曰,《綱目》有吐,而帝王則皆尊之矣。上曰,非亂亡之主,則尊之宜矣。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未肅拜}}。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參。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賓廳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趙命臣、尹容爲承旨,趙遠命爲副提學,黃晸爲禮曹參議,趙翼命爲兵曹參知,尹淳爲氷庫提調,金弘權爲敦寧都正,朴弼彦爲工曹正郞,韓配崙爲工曹佐郞,李{{!|𪻶|⿰王厚}}爲永禧殿令,朴弼幹爲司僕主簿,尹光柱爲禁府都事,權熻爲典籍,魚有和爲繕工監役,李聖龍爲江陵府使,趙由恒爲珍島郡守,朴昌徵爲銀溪察訪,李埴爲穆陵參奉,完春君李遂良,豐原君趙顯命,承文提調單朴文秀,承文正字單禹洪迪,學正單洪聖源,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行副護軍趙正萬今超資憲加資事承傳,兵曹參議趙翼命,參知李匡輔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金國礪呈狀內,猝得風病,四肢不仁,轉側須人,咫尺之地,不能運動,以此病勢,實無赴任之路云。病狀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韓師得、鄭彦燮、徐宗玉,付副司直。 ○以同副承旨尹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李重協啓曰,禮曹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吳光運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本曹時無行公堂上,參判吳光運,新除授參議黃晸,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西部居士人尹廷泰等六十餘人呈文內,以爲贈高坪君澈,稟性純愨,濡染家庭,平生操守,實有儒士風焉。凡於事親敬長之節,自然中禮,其在七八歲時,及其母病之危重,閱月沈綿,出入死生,澈日夜扶護,衣不解帶,不曾暫離膝下必執藥物粥飮而勸進,若老成人。及長順旨致養,殫盡誠敬,怡愉親側,且於戊寅年時患,遭其母艱。凡百送終諸具,親執看檢,克效自盡之心,略無遺憾之事,朝夕祭奠,不以時忌廢,哀號哭擗,不離殯几之側,卒之染病,症涉難救。其父,手執肉汁而强之,涕泣陳情,終不近口,雖以其止慈之情,亦不忍更勸,三年啜粥,悉遵禮制。其父末年,以痢疾累朔沈淹,而藥餌食飮之節,一如母病時,嘗糞祝天,竟遭終天之痛,則居喪執禮,一如前喪,不以年衰而少解,不脫衰絰,不食菜果,終三年如一日,每當親忌,必自朔初,沐浴齋居,不食肉醬,以終其月。母病時,思嘗石花而時當冬節,以不及得進,爲終身恨,生時不忍近口。其父遺命葬母墳下,而見拘山家,不克遵行,以此自處以罪人,不欲自同恒人,以麤布白帽,以終其身。每逢士友,語及奉親致養事,則輒泫然流涕,宗黨親知,莫不感其誠孝。兄弟子姪之以公族受祿,殆十數人,而有醇謹之譽者,皆澈之敎導有素也。其他居家善行,處身懿德,塗人耳目者,不可一一歷擧,而只緣朝家之未燭。尙今掩翳,若使此人此德,湮沒不傳,則不但鄕黨之所恥,實有歉於孝理之政云云。自前宗臣中孝行卓異之人,朝家所以旌褒者,比他有別。今此贈高坪君澈,至孝純行,所居洞隣多士,列錄成文,齊聲來呈,願其啓請旌表,而本寺以愼重之意,初示持難,多士今又再三來呈,而不但一洞士論之如此,澈之孝行,實是宗中公論之所共欽歎者。今若難於啓達,而終歸湮沒,則亦極可惜。故玆敢依戊申年傳敎,枚擧多士呈文以啓,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李重昌等十餘人來呈單子卽中廟朝王子海安君㟓奉祀事,而其狀有曰,海安本無嫡子,只有妾子六人。而西陵君銛爲長,西興君鶴貞、烏川君鍧、烏山君鉉、西川君錦、烏江君鍵等,五人居其次,兄弟之次序,炳炳若觀火。王子傍題,亦以西陵書塡,則當初奉祀之迹,章章昭著,而不幸西陵,謫去遐方,終於鄕第,喪變連仍,子孫零替。權奉祠宇於烏川家,烏川身死之後,遞遷於靈昌君翼哲家,靈昌身死之後,又爲遞遷於樂安君敬成家,此數家皆是支孫,而翼哲,烏川之支孫,敬成,西興之支孫也。烏川之孫松齡,遽生奪宗之計,創出良賤之說,稱以宗孫誣呈禮曹。禮曹,以其和會文記中,書以副正之故,決給松齡,竟使不遷神位,不得奉安於長統,而傳於不當祀之傍孫,取考海安同婿,故相臣洪暹所撰海安神道碑銘,則可以立辨云云。故取覽其碑銘,海安六子,皆以守書之,其非良産可知,而至於《璿源本錄》中,烏川同母所生,皆以副正書之。洪暹之爲其同婿所撰碑銘,足爲傳信之文,而碑文中,旣以賤妾子守書之,則《璿錄》之書以副正明是中間冒錄之致。到今稱以良妾所生,敢爲奪嫡之計者,萬萬無據。重昌等,縷縷稱冤,明有所據,依洪暹所撰碑銘,定其兄弟之次序,《璿源錄》及譜略中,一體釐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不可不備員,而參判臣李眞淳,連呈辭單,不爲行公,新除授參議臣趙翼命,方在外,佐郞柳萬樞被論見遞,堂郞,將不得備員。參判臣李眞淳,待明朝牌招,參議,令政院稟旨變通,佐郞有闕之代,亦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任述爲兵曹佐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李顯弼,重得傷寒,頭疼如碎,寒戰大作,熱勢甚盛,嘔吐泄瀉,晝夜不止,食飮專廢,精神昏昏,病勢十分危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因禮曹啓辭,愍懷墓局內近處捉虎次,本營將校,領率砲手六十名,今正月十七日出往矣。卽接敎鍊官手本,則墓所局內外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至累日,而竟無蹤跡可尋云。蓋本墓處於野邑,四面又爲濯濯,今此虎患,似不過一時往來。元非常留墓內者,當此日寒,許多軍卒之一向出外,爲弊不貲。本郡逐虎軍之逐日調發,俱有弊端,今姑撤還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卽今護産廳,方待令多有分付之事,持通符往來者,勿爲執捉事,分付于左右巡廳及捕廳各軍門。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於昨秋,適忝近班,言有妄發,罰止重推,論其辜犯,宜被大何,而畢竟末勘,莫非聖恩。病伏郊坰,自分永棄於明時,頂踵天地,只期少酬於殞結,不料此際,喉院除旨,復及於負釁之臣,始覺霜雪雨露,盡是至敎,從前受恩偏多。到今曲造彌隆,瞻望象魏,感淚自零,怵分畏義,豈不欲進身天陛,以伸扣謝之忱?而第臣於見職,實有私義之不可冒進者。蓋向來筵敎之不出朝紙者,儘有委折,當初筵奏,旣出臣口,則若其擧條之出與不出,是豈臣所敢容議?而只緣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終不免名入現告,至蒙譴罷。今於事過之後,雖不欲費辭自暴,以犯古人無辨之戒,而若臣蹤跡之臲卼,則極矣。其在臣廉隅,何可只憑寵靈,復進於顚敗之地乎?噫,臣雖萬萬無似,出入近密,十年于玆矣。顧惟庸蠢,靡所裨補,而謹拙之性,不敢放過,當事兢兢,可幸無罪。今者因一微事,必歸於欲掩己失,跡涉縱恣之科,撫躬循省,竊自慙恧,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此情勢,決無復冒之路,不得不略暴危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察臣情跡之難安,特命鐫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守愚分而養宿痾,則實終始生成之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左參贊金取魯,刑曹判書張鵬翼,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應敎金若魯,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追後入侍。必寧進伏曰,吏曹參判申昉,座目則懸病,而承牌入來,故同爲入侍矣。興慶曰,昨今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手腕上似高爲敎矣,近來則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運用不妨乎?上曰,不妨矣。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以爲本道旣是邊上重地,則每因年凶,詰戎之政,不當一向停廢。今春兵使營習操,與各營將巡點等事,令廟堂稟旨云,而監司李箕鎭狀啓,則以爲南關年事,失稔孔慘,今方設賑,習操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兵使之以兵事稟請,固其宜矣,而一邊設賑,一邊習操,實非事宜云者,誠如道臣狀辭矣。依監司狀請,兵使習操及營將巡點,竝令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判書宋寅明,政事已畢,使之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令史官傳言乎?上曰,然矣。洪迪出去,與寅明同入。興慶曰,明日是朝參定日,而尙有二十五日前例,今日日寒若此,姑爲退行,何如?上曰,歲後當卽爲之,而尙未果矣,初旣退定,今何更退?興慶曰,明日則進御煖帽爲宜矣。上曰,自然久坐,頭重不堪矣。淳曰,常習熟則自無頭重之事,而旣着更脫,亦何妨乎?上曰,殿坐時脫着,不當矣。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事,諸臣中有奏達事,則使之奏達,何如?上曰,然矣。鵬翼曰,罪人李仁福,當初自金吾,無郞廳發捕之事,而行關於湖營,使之譏察捉送者也。頃有金吾文案考出以稟之敎,故敢達。上曰,本事旣不大段,參酌無妨乎?鵬翼曰,聚會書院書都目云,而都目旣未捉得,若只用亡命律,則太輕,正合於本罪加二等之律,而本罪,亦不分明,未知何以處之也。興慶曰,本罪雖不明,而關係則甚重,今雖酌處,似難從輕矣。上曰,減死極邊定配,可也。鵬翼曰,自金吾照律乎?上曰,方囚秋曹,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擧條}}鵬翼曰,二賊,當刑推究問,而有除刑議處之敎矣。不但明火作賊,且有殺越人命之罪,而其家資不貧,故渠自養獄,而使其同黨,拔渠名,其爲情狀,極可痛惡矣。上曰,此則無文跡矣。鵬翼曰,雖無文跡,平問取服,更無可疑之端矣。上曰,例有首從之別,而渠之同黨旣拔,則何可强置之法耶?鵬翼曰,作三牌和應之跡狼藉,非一時作賊之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則不知其本事矣。上曰,其同黨拔之矣。雖欲更問於同黨,而同黨已盡正法,今於此漢,而不宜必置於法矣。興慶曰,同黨雖拔,而猶不可信,且有關於後弊,更爲嚴問處之宜矣。上曰,經數次坐而更稟,可也。鵬翼曰,咸恩君李森生時,上年冬間入侍也,自上下敎曰,別軍職尹弼殷,改造戰船體樣事,上疏入啓,而多有不便之處,故已下廟堂,卿與訓將,相議從便改造,宜當爲敎。李森以傳敎言于小臣,故臣與李森,相議改造,而京畿水營將校,熟諳造船者及船匠一名,竝爲捉來。改造戰船與龜船,而戰船之二層上粧甚重,若或遇風,則難以制船。故上層防牌,則以或臥或立,別作制度,若遇風浪則臥之,臨敵對陣則立之,而船體則一依舊樣爲之。船頭,加付曲木,狀如鴨頸,而稍尖,雖遇風浪,而穿波甚疾,雖觸巖石,而曲木先破,故依此造成,而其制樣,待於閤門外矣。上曰,內入見後,當下備局矣。上曰,吏曹堂上方入侍,使臣,以武臣間間差送事,其聞之乎?寅明曰,初無武弁不送之規,而到今,則爲不常有之事矣。昉曰,最初雖送武弁,而事大之後,則專送文使矣。宗城曰,未及事大而交隣之時則差送武臣矣。上曰,此與承旨望同,豈可頻頻差送耶?淳曰,臣意則可合將帥之人,不可出送外國,雖見憚,非好道,若見輕則可悶矣。寅明曰,此議常有之,而臣意則不必以使臣送之。宣傳官都摠府中,年少有名望武弁,別爲抄選,每於使行時,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則凡干周察之道,與送使臣無異矣。近來軍官,或多厭避,以此爲履歷,而作一榮塗,則亦皆樂往矣。宗城曰,重臣所達,意思好矣。卽今彼中,雖事事不咎,而事有不可知者,以武送使,旣非前規,若以覘察形勢爲疑,而有嘖言,則豈非可慮乎?武臣中,如有大可用之人,則以特敎,或可有時命送乎?淳曰,臣旣奉使往來,故有所知矣,使臣有體貌乘轎而往,入館而處,元無出入周察之事。彼中凡事,軍官輩,見而來傳而已,使臣則初未目見矣。今如宋寅明所達,而抄擇名武,率往軍官,則好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彼中,或以覘國,疑之則可慮矣,特敎則不當,只軍官自備局,預爲另擇,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可也。寅明曰,濟州之無官長,久矣,而新牧使金{{?|⿰亻政}},時在慶尙道,除朝辭則不可,亦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改差之外,無他道矣。寅明曰,無端遞差,似不當矣。昉曰,若知其不合,則當遞,而旣除之後,何可無端改差乎?宗城曰,臣意亦如此矣。上曰,然則自政院,各別催促。必寧曰,當於何處催促乎?上曰,道臣處,下諭,使之斯速起送爲宜耶?若魯曰,宜自備局催促矣。上曰,然矣。寅明曰,金重熙事,因小臣所達,而轉至於此矣。特推之後,若又馳啓不往,則罪之可矣,而旣是初狀啓,則不過猥越而非厭避也。嚴敎旣下之後,姑未知其渡海與否,則卽其地定配,未免過中,故外議皆如此矣。淳曰,卽其地定配過矣,父兄死於任所,則此與城中家內,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有異,士大夫之視爲讎地者,自古而然矣。若使重熙,新除之後,無一言往赴,則此宜有臺論處也。狀啓辭職,大失體例,以此罪之,則渠固無辭,而今若以厭避之律,仍配其地,則朝家用罰,未知其得當也。若魯曰,近來紀綱解弛,以厭避君命爲事,固已寒心,而近來政令中,處重熙以其地定配者,可爲立紀綱之道,今若撓改,則處分將未免顚倒矣。上曰,此路若不嚴,則東萊、江界府使,必皆狀啓辭職,濟州牧使,亦將狀啓請來矣。在重熙之道,密符祗受後,當呈備局,以狀啓辭職,則極爲猥越矣。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甚多,擬望苟簡,故敢達。上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可也。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臣卽伏見備忘,則日昨內試射時,六兩二矢入格者,特爲賜第,此雖出於奬勸之聖意,而何可以忠臣孫與姪,而濫施格外之恩典乎?後弊所關,不可置之,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上曰,惟忠恤孫,王政所先,二矢賜第,亦有前例,不允。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聖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騎郞直除,地望自別,而新除授兵曹佐郞柳萬樞,自國子,直移本職,踐歷甚淺,未免太驟,除目之下,物情未允,請兵曹佐郞柳萬樞,改差。上曰,鄕人乎?必寧曰,卽今承旨柳萬重之四寸也。命珩曰,官方不當如是矣。上曰,其無前例乎?寅明曰,直正郞,謂之極選,而柳萬樞,則在典籍已久,兵郞擬望,亦非一二次矣。上曰,依啓。又所啓,臣於日昨,論濟州牧使金重熙,直狀厭避邊邑之罪,得蒙允許矣。今日筵中,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爲一重熙,互相陳白,必欲反汗成命,事體之未安,莫此爲甚。請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竝命從重推考。上曰,其所陳達,不過王章之過中,而請推之啓,可謂得體,依啓。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柳萬重啓曰,新除授別兼春秋韓顯謩,時在京畿衿川地,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諸宰,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玉堂諸臣,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子,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告宗廟社稷吉日,今正月二十四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陳賀頒敎,則以二十五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自前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例有方物物膳封進之規矣。今此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方物物膳,一依冬至物目數,當爲封進,而陳賀之日,勢所未及,依前例隨後封進之意,分付各道及開城府,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取考己巳年謄錄,則頒敎過後,有元子宮供上進排之擧。今此元子宮供上,依此例,卽爲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容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乃擇日爲之之事,則不必相値行之,且比前例稍近,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分付。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砥平縣監金應三,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取魯爲禮曹判書,金尙星爲副校理,南泰良爲修撰。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在外未肅拜,參知李匡輔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金應三爲知事,朴泰道爲釜山僉使,魚有龍爲僉知,崔晟付副護軍,金在魯付副司直。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之無狀,罪積如山,淸塗近班,自畫已久,昨年憲職之除,敢陳難冒之情,終至違罷而後已。伏惟聖明,倘或記有之矣。不但臣釁累之蹤,不敢自進於邇列,揆以朝體,亦不當復授舊踐,而不意頃者,以議史薦,差出別兼之任,而臣名亦在其中,是猶待臣以簪筆之舊,而責之以新薦之重也。臣雖夤緣倖會,曾玷是選,而一自付籤侍從案之後,從前所叨淸顯之職,竝歸刊汰,實爲朝紳難洗之羞。且念頃年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可忍聞,追思凜慄,心肝欲墜,今何敢諉以譴罰之已解,而抗顔復進於近密之班哉?況史官之職,將畀萬世公論之柄,比諸他選,不啻較重,而使負釁如臣者,冒沒出頭,預聞其薦,則必將貽累於被薦之人,豈獨傷臣一身廉隅而已哉?此臣所以必欲辭遞,而不暇他計者也。且臣自前冬,重感寒疾,醫治失宜,經月彌留,寒熱交作,頭疼如碎,膈痰壅逆,食不近口,咳嗽達夜,目不交睫,神氣虛憊,若將頃刻垂盡。假使臣,無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實無趨承之望,牌召之下,未免坐違慢蹇之誅,實所難逭,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心惶惕,已不可言,而曾未幾何,恩敍復降,差任如舊,臣於是,一倍悚懍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如使臣情勢有一分可强之路,則分義至嚴,豈敢每每違命?而顧此十重鐵限,終不可踰鑾坡一步,無計進身,臣之蹤地,可謂窮且蹙矣。天牌下辱,不敢坐違,謹此擔舁病軀,進伏闕外,陳章自列,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遞臣所叨之職,仍治臣慢不奉命之罪,以安私分,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病伏呻吟之中,又承史局別兼之命,臣誠驚惶,莫知所以。臣之不可復進於史局,往年一疏,略已陳暴,伏想聖明,亦或記有。蓋臣於庚戌夏,猥叨兼史之命,與今別兼春秋臣韓顯謩,府尹臣鄭益河諸人,相議單薦前持平洪昌漢,而向來靈城君朴文秀,疏斥前後單薦,至謂之非國家之史臣。乃時象之史臣,其餘詆訾非斥之言,脅持噴薄之說,直驅臣於行私蔑公之科,至今追思,尙有餘怖。而貽羞史局,殆無餘地,則其不可復與於史薦可否之論臣與洪昌漢,少無異同。而今昌漢,旣以單薦被論,得蒙區別,已遞兼任,則如臣之類,亦宜不復擧論,而今只以曾經之故,混同見差,不亦苟簡之甚乎?考之事例,揆以廉隅,斷不可抗顔復進。且臣於歲前,落傷,左臂甚重,手節違骨,皮膚浮撑,晝夜刺痛,不得運用,着衣轉身,亦且須人者,今已閱月,而雜試鍼藥,少無顯效,醫者皆言數三月之內,決難差完。惟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而向者太僕閑職,亦旣以此呈遞,則今於見任,又豈有束帶行公之望乎?以情以病,實無一分可强之勢,頃於召牌之下,不得祗承,竟至坐罷,惶悚之餘,私分粗安,不意除旨又下,天牌狎臨,情病如右,轉動無路,而一息未泯之前,又復坐違,有所不敢,忍死擔曳,僅到闕下,略具短疏,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罷朝參,還宮後,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諸宰臣、玉堂,請對引見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行判府事李宜顯、沈壽賢、李台佐、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金始煥,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漢城判尹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工曹參判李瑜,刑曹參判金始炯,都承旨李春躋,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光佐曰,八域臣民,日夜喁望之事,今日快覩,宗社神人,自此有托,慶幸之忱,不可盡達。上曰,今日見卿等,有顔矣。興慶曰,伏想夜來,自然有勞動之節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八方臣民,幾年喁祝,而今日得副所望,神人之慶,莫大於此矣。宜顯曰,今日獲覩莫大之慶,臣民欣喜,當復何如?壽賢曰,老臣幸而不死,獲見宗社莫大之慶,歡欣喜悅之誠,有不可勝達。光佐曰,皇天祖宗,默佑陰騭,至仁厚德,宜受景福,早晩必有是慶,臣民孰不知之?而春秋漸晩,儲位久虛,群心憂鬱,日深一日,至今日而伏奉喜報,豈有如此莫大之慶乎?雖瘖聾跛躄,必皆歡欣而鼓舞矣。命均曰,喁祝之餘,見此莫大之慶,欣喜不可盡達。台佐曰,殿下仁孝好生之德,宜膺天神之降福,今日邦慶,事理當然。故閭巷無知之下賤,數日前已傳言必有今日之慶矣。上曰,夜間,分付護産廳,而每不副所望,故予則初不懸企,而只慮明日朝參,又無見群臣之面矣。今日則雖臨朝參,其將有顔矣。鎭遠曰,小兒保養之節,甚難,而醫官等,固當極盡爲之,至於惜福之道,惟在殿下,惟當各別加意矣。上曰,三宗血脈將絶,以是每用憂悶,今則庶有歸拜列祖之顔,喜悅之中,不能無感懷,而此心如醉矣。保養之節,固不可忽,而惜福之道,所達好矣,可不留意焉?命均曰,謹避風寒,爲保養之節,而惜福之道,則惟在於凡事之務從儉約矣。上曰,予亦知之矣。台佐曰,惜福一款,固宜各別留念,而保養之節,則不但謹避風寒,亦令無至過暖而適中爲宜,皇天降生之人,雖無憂,而保養亦係乎人爲矣。興慶曰,今日誕生,而已開眼視之云,稟賦自與常人有殊,而其岐嶷,於此可知,慶幸尤當,何如?台佐曰,乳養之道,亦宜撙節,無或過飽矣。上曰,乳積,甚可慮,所達是矣。鎭遠曰,如景廟事,而中宮殿取以爲子,則事理當明正,故諸大臣有所相議,而敢以古事,仰達矣。興慶曰,諸大臣之意皆然,而當先定元子位號,位號定,然後告廟頒赦,可以次第擧行矣。上曰,卿等求對之意,予已知之矣。中宮之取以子之,元子之定其位號,此是應爲之事也。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養,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上曰,下敎中,內殿取養,其文字何如耶?光佐曰,臣意則養字,不如子字,宜以子字改之矣。上曰然矣。仍命春躋,取養之養字,改書以子字。興慶曰,禮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未及上來,如此重事,不當以次官替行,判書金在魯,今姑改差,其代,今日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禮曹參判吳光運,尙不出肅,亦一體牌招,何如?上曰,豈於此時而有撕捱之事乎?亦爲牌招,可也。興慶曰,今日朝參,諸議皆以爲當停,以二十五日退行,何如?上曰,旣定之事,何可退行?時刻,則退以午正三刻,可也。興慶曰,醫官中金應三,乃小兒醫,而時在砥平任所,距京道里稍遠,換差近邑,使之續續往來,何如?上曰,依爲之。砥平爲幾日程耶?淳曰,爲二日程,而路甚險惡,若如衿川等地,則往來似便近矣。取魯曰,雖衿川猶隔江,豈以渠之遞解爲念,而置之外邑耶?宜令直爲遞差,而入留藥房,而使之種種入候矣。上曰,所達得體矣。金應三遞付京職,使之卽爲上來事,分付。春躋曰,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尹容,罷職傳旨未下,左承旨趙命臣,以情勢亦不入來,何以爲之?上曰,左承旨趙命臣牌招,尹容只推,亦爲一體牌招。上曰,元子定號之後,則例有輔養官矣。寅明曰,例爲二員,而此則次第爲之者矣。興慶曰,此則似非時急之事,當考例以稟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保護之節,諸臣已有所達,而保母乳母之屬,別擇有行實謹愼者而爲之宜矣。上曰,常談不云乎?哺此乳而長,則有相類之道,固宜別擇而擇之難矣。寅明曰,擇之之道,殿下照管宜矣。上曰,勢將親自照管矣。淳曰,乳母或有隱病,乳道或至過熱,則俱可慮矣。廷濟曰,乳亦有淸濁,俱宜詳察,而擇之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小兒之於乳母,安知其性行之必相類?而古人以必擇謹厚者爲言,則固當各別愼擇,其來歷,亦不可不察也。上曰,然矣。光佐曰,稍長之後,則雖使善人敎之,其效猶少,自在襁褓時,有所習慣,則其效遠矣。忠厚純正者,固不易,而凡從事於元子者,無論官人與內官,而必擇謹厚者,爲之左右,則及其漸有知覺,自然有習與成性之效矣。上曰,忠厚則不易,若得謹愼者則好矣,所達切至,當留意焉。瑗曰,保母乳母,愼擇之言,諸臣已有達,而乳母,令醫官詳察則乳汁之淸濁,疾病之有無,可以知之。至於見其來歷之言,判府事徐命均,所達極是矣。上曰,乳母姑未定,而今方笮乳食之矣。淳曰,漬乳以進,則脾腸易傷,直令吮之爲宜矣。上曰,直令吮之,則有過飮之慮矣。文秀曰,臣於赴燕時,以宮闈間事,有所仰達。殿下,其記有之乎?上曰,記之矣。文秀曰,宗社無疆之福,在於今日,內殿取子,事體與前尤異,宜使和樂之氣,藹然於宮闕之內矣。今不敢長言,而臣之以此痛陳,雖前後非一,尙無其效,臣之精誠,未孚而然耶?殿下之德,不足而然耶?臣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上笑曰,有效與否,卿何知之?文秀曰,雖朋友之間,眞有誠信,則人皆知之,殿下以爲宮中之事,人誰知之?而眞有和樂之美,則二南之化,自然覃及於遠邇,在廷之臣,寧有不知之理乎?臣愚死罪,殿下之德,終爲不足矣。和樂之道,本不在於笑貌聲色之間,而取子之敎,已發則此尤非細事也。殿下何不念及於此耶?雖以翁主言之,父母和樂,然後其心乃安,不然則雖不敢言,而亦必有悶蹙不安之端矣。上曰,卿之精誠,予豈不知耶?當加意矣。文秀曰,所謂偏論,實爲亡國之道,諸大臣方入侍,未知皆已擺脫舊習,而今有一歲元子,諸臣,苟以偏論二字,更着心頭,則是豈爲體國之道耶?殿下雖曰,能行蕩平之政,而李光佐、閔鎭遠,終不能使之合頭,則從前蕩平,皆是假蕩平,殿下在今日而益加責勉,俾至和同宜矣。春躋曰,靈城君朴文秀,直呼大臣之名,而不稱其爵,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所達,一段血誠,措語間未及稱爵,何妨也?勿推。上曰,三宗血脈,今幸有托,扶而安之,在卿等,安之之道在於寅協矣。取子取養,禮也而屬托則在卿等,卿等有此新生元子,而又欲以事予時偏論,留置心中耶?靈城所達是矣,卿等宜各自勉。顯命曰,朴文秀已有所達,別無可陳之辭,而旣下內殿取子之敎,則事體與前日有異,自內照管之道,有主柄然後,萬機之暇,可以忘憂矣。瑜曰,取養二字,改以取子,聖慮至矣。無容更議,而趙顯命所達,照管有主柄之言,極是,當各別留意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見莫大之慶,此後每存和悅之氣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見錦原之入來,可知此慶之莫大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仁政門朝參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記事官宋守謙,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先御宣政殿,近侍諸臣,行四拜,退出後,上乘玉轎,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降輿陞御座,諸護衛官,分列於御座後,階下左右,東西班,列於庭,行四拜訖。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朝參盛禮也,而今日請對,已有所達,別無陳稟之事,諸臣中,有所懷,則使之至前陳達,何如?上曰,卿等則入侍數矣,諸臣中有所懷,則入來陳達事,分付。奉朝賀閔鎭遠,進伏曰,逢此大慶之日,當有人心慰悅之道矣。朱子南康畢賑後奏狀,以爲今年雖小豐,有若大病餘未蘇復者,舊年積逋,勿爲侵督,而次次從後捧之,不然則當失民心云,此言誠切至,而今年亦如此矣。荐遭凶歉,雖得小豐,累年積逋,一時竝督,今雖歲翻,而一向催捧,故民怨頗多云,卽今下令,凡係軍餉還上督徵者,皆爲停止,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而還上,則必已封倉矣。興慶曰,還上則歲後例不捧,而軍餉則或捧於歲後,故經理廳還上,亦至今捧之云矣。上曰,北漢有還上耶?禮曹判書金取魯曰,北漢有僧屬焉,有民人焉,有還上分給之事,而其中四五百石,年年存本取耗,以爲所屬軍卒放料之資,則初非朝家所次知也。畿內近邑,亦以移轉受去,而絶不來納,只催促於本邑,而未嘗侵撓於民間矣。上曰,北漢移轉,只在於畿邑乎?取魯曰,不過坡州、交河、楊州等,數三邑,而交河則所受去者,三百餘石,而尙未捧一石矣。辛壬以後,以凶年不捧,而今又自朝家停捧,則北漢還穀,將無餘矣。鎭遠曰,臣聞楊州等地,民人輩,以北漢還上,將至流散之境云,聞甚慘矜,故有所達矣。上曰,軍餉停捧,何如耶?吏曹判書宋寅明曰,當此大慶,其在咸與同春之意,姑爲寬限,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予有一二事,欲下敎者矣。閔奉朝所達如此,當別爲下敎矣。鎭遠曰,臣有所聞敢達,戊申逆變時,鄕居兩班等,爲國慷慨,多有聚義兵而效功勞者,朝家謂之有功而旣錄原從。以其子弟,竝充於忠翊衛,兩班子弟,猝然爲一疋之役,故大有怨言。渠輩立功之計,反受其害,朝家待功之意,亦取其怨,此宜有各別變通之道。戊申以後入於忠翊衛者,使之成冊上送,卽爲釐正,何如?上曰,勳臣進來。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曰,頃以忠翊衛事,有下敎使之釐正矣,其已詳細爲之否?文秀曰,京畿、忠淸、全羅、慶尙諸道,當初所抄忠翊衛案,使之修送,而方欲釐正矣。上曰,此旣付卿,各別爲之,可也。文秀曰,臣曾有所達而出擧條矣。臣旣詳知其弊,何敢緩忽爲之乎?興慶曰,閔鎭遠所達忠翊衛事,聖上,旣令勳府堂上朴文秀,査正當爲擧行,而至於兵曹忠順衛、忠贊衛之弊,亦甚,此亦宜有句管査正之道矣。文秀曰,忠順、忠贊,極有弊端,西關、海西,將不得支堪,若見前海伯朴師洙狀啓,則可知矣。廟堂之臣,皆知其弊,而有同官豬腹痛,無一人擔當爲之者,今若專付一人而責之,則必有效矣。上曰,忠順、忠贊,旣屬兵曹,則兵判盡心爲之,俾無弊端可矣。文秀曰,兵判,晝夜延見武士,實無暇隙,當付他人矣。兵曹判書趙尙絅曰,小臣不必獨當,當別擇郞官,與之相議爲之矣。興慶曰,判書則自然多事,此等査正之事,恐難句管矣。上曰,次堂李眞淳,足可爲之,付之次堂擧行,而畢竟了當時,則長官不可不預知也。{{*|出擧條}}奉朝賀李光佐,進伏曰,元子位號已定,太平萬世之基,自今日伊始,殿下當思貽燕之謨,而貽燕之謨,非以一二事,講得於一時者也。殿下,務修實德,推及凡事,外而鞏國勢,內而作家法,則繼世之人,自當觀則而有所遵守矣。群臣之勉以修德,殿下之敎以體念,前後非一,而悠汎爲事,實工未着,荏苒歲月,已至十餘年之久,而一向委靡,振作無期,若此而何以貽後日之謨,而爲億萬年無疆之道哉?今日,卽殿下,一初之政也。殿下宜深思前日悠汎之病,而務爲日新又新,以爲垂後之謨,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陳戒之言好矣。當各別體念焉。原任大臣入侍事,史官出往傳諭。命臣,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竝進伏。上曰,閔奉朝賀、李奉朝賀,所達之言,俱爲切實,而一初之政云者,聞來不覺歉然矣。今月內聞一初者,至於再次,一初則累經,而民困猶如前,豈不歉然乎?邦慶雖如此,而國勢方無所恃,雖欲寬心,亦何得乎?一轉移之道,固不難,惟在卿等同寅協恭,聚精會神而已。方寸間,若祛其芥滯者,則彼此自當豁然,予之望於卿等者,實無間於卿等之望,今日有若昧爽以前,而自今日午後,卿等亦當思一初之道矣,李判府事事實爲過矣。筋力則尙强,而使入次對,終不一參,今日始見於便殿矣。曾以相職行公,而原任後,則以不知國事爲言,在原任,則豈有不可預知國事之道耶?予實慨然也。宜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臣之狗馬之齒,已迫七旬,疾病沈淹之狀,則朝臣之來見者,無不知之。臣若無病,則候班與朝班,豈不每每進參?而區區戀君之誠,亦豈不出入於筵席乎?聖上,猶未下燭而有此敎矣。曾在先朝,臣僚中老病者,則輒加寬恕之典,而不施慢蹇之誅,此亦聖德事也。今殿下,等棄微臣,而不復記念,使得宛轉床褥,保全餘喘,實爲天地生成之德矣。上曰,已知無益而下敎矣。一年三百六十日,豈無一登次對之日乎?徐判府事,則遠行纔返,勞悴可想,而頃諭以次對進參矣。其後累經次對,一不來參,卿亦欲效如此事耶?命均曰,臣頃赴禁營貶坐,而觸冷生病,有欲稟定者,而尙今未果,病雖使然,而惶悶則深矣。殿下之勉戒臣隣,實爲切至,而自上亦務祛私意,增修聖德,以爲導率之道,則在下者,自當飭勵矣。上曰,卿言好矣,當加意焉。予豈曰予無私意?而至於時象,則實無一分私意。但朝臣不能奉承予意,此則非予不善導率之過也。命均曰,聖上處分或有過中者,諸臣亦不能盡祛私意,故時象猶不能妥帖矣。上曰,朝參罷後,卿等若還家,則必生舊心,務爲割斷,而無少係着,是予望于卿等者也。大官若妥帖,則小官自在其中,而庶有益於國事矣。光佐曰,今日則行路之人,無不忙急趨走,蓋其心知其爲大慶而然矣。喜報所及,八方含生之類,必以爲國家有此大慶,將有奮發振作之道,而皆願須臾無死,得見德化之盛矣。今殿下凡於恤民制治之道,至誠憂勤,罔或怠忽,而國勢無漸勝之效,民生有益瘁之嘆,若何而副今日億兆之所望耶?臣以未死殘喘,每伏以思之有君如此,而終不能做至治,則將爲千古後人之恨,以是而居常憂嘆,中夜耿耿,便是歇後語也。今承勉戒群臣之敎,臣之微忱,不覺感發,殿下雖欲振作而委靡如此,以至於臣下之不能奉承,則此必有受病之源。宜殿下詳細區別,對症投藥,以自勉勵,以勅臣工,而如或復踵前日之習,則責之罰之,固無不可矣。上曰,對症甚難,緩治則不可,而峻補,反有害,不必以對症而言之,彼此忘之,則好矣。鎭遠曰,臣於乙巳以後,每以忘之一字,仰勉矣。上曰,予則忘之而卿則不忘矣。鎭遠曰,黨字當忘,而是非則明正爲之宜矣。上曰,明正是非云者,外面則好,而其心則不然,於此而可知卿猶忘忘之一字矣,不必更爲提說矣。光佐曰,喜慶中,易失節宣之道,而日候亦甚寒,帳殿久臨,恐致傷損,下情亦切憂悶矣。上曰,在先朝,則庶官,多有陳達所懷於朝參之時,而今日則無之矣。寅明曰,今日則其在事體,不當以微瑣者,仰達矣。臣則以赦典事,有稟定者,今逢如此大慶,凡事當大蕩滌,而頒赦後,外方狀聞,放、未放秩,自禁府回啓,則動延時月,未卽蒙宥矣。曾在己卯年,景宗痘患平復後,不待諸道狀啓,而自禁府、刑曹,直爲擧行而分付外方,今亦依此,而直自禁府、刑曹,抄出徒流案,擧行於陳賀後,似爲得宜,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以還上軍餉事,當有下敎,下敎時,亦當竝論矣。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三陽回泰,萬品向蘇,而惟我生民,尙在倒懸,言念及此,玉食奚安?昨年農事,雖曰稍登,屢歲荐飢之餘,新舊逋欠,竝皆督徵,吁嗟吾民,何以支保?此正民不願豐歲者也。況今國有大慶,上下咸欣,與歲同春,與民同慶,實合今日,還上停捧,已有朝令,而諸道軍餉,戒乎不虞,尙在督徵之中,其令廟堂卽爲分付諸道,令到日,其竝停捧,告廟陳賀,旣已擇日。其他擧行,乃是次第事,而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分付。上顧謂取魯曰,軍餉旣停捧,則北漢事,亦在其中,而卿旣親承下敎,此後則停捧,可也。又命春躋書傳旨曰,人生七十,古猶希有,況百歲乎?凡侍從臣、閫帥之父,每於歲首,別單擧行,而惟於士庶,年雖百歲,非上言,則未蒙其加。人子愛日,貴賤奚殊?九十以下,流來舊規,難以遽更,年過百歲者,則無論士庶,每於歲首,京則京兆,外則道臣,訪問以啓,吏曹定式覆稟加資,以示予尊年之意。又命春躋書傳旨曰,堯、舜之道,堯悌gg孝悌g而已。有子曰,孝悌也者,爲仁之本歟,孝悌之道,不明,能爲國乎?世道日壞,人心日下,孝悌之道,其將泯焉,可勝痛哉?此俱由於寡昧涼德,未能以孝爲治之致,而亦豈無加勉之道乎?分付該道道臣,申之以孝悌之道,雖或一事而爲孝爲悌者,勸之勉之。其中卓異者,聞于朝廷,其不能者,誨之戒之,而終不聽誨者,亦聞朝廷,繩以不孝不悌之律。噫,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夫爲妻綱,三綱紊則九法斁矣。自我祖宗朝,刊布三綱行實,圖之以象形,書之以眞諺,使愚夫愚婦,咸使曉知,猗歟盛哉,而續錄刊行,今過幾歲,而迄未聞追錄,古人訓誡,每曰殷鑑,中人性品,俱尙最近。其令弘文館及芸閣,續錄以後,三綱中名稱表表者,各別精抄,刊印添錄。寅明曰,今於百歲人加資之敎,臣有所懷敢達,卽今朝家倚任之重臣宰臣中,或有年過八九十偏親侍奉之人,此亦自朝家,宜有別爲存問之擧矣。上曰,誰也?寅明曰,未能盡知,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之偏親,年已九十云矣。上曰,當爲食物乎?寅明曰,重臣宰臣之親,則事體與士庶自別矣。上曰,卿宰親年九十以上,自該曹,各別存問,可也。{{*|出擧條}}重協曰,政院,有疎漏者敢達,頃者外各司內摘奸時闕點者,史官單子,以政院,察處下敎,而該房承旨宋秀衡,直以罷職捧傳旨矣。追聞長興庫直長趙鳳周,以年終文書磨勘事,進往戶曹云,此則公故也。以公故闕點者,則例有分揀之道,而今此鳳周之罷職,旣非其罪,本院且失察處之道,故惶恐敢達,而本司提調趙尙絅,方入侍,下詢則可知其本事矣。上曰,內各司摘奸時,承文院官員,以回公闕點者,亦無分揀之道矣。闕點官員,雖已罷職,歲抄不遠,自當敍用,而今日朝參,左副承旨李重協,以該司一官員之闕點罷職,縷縷陳達者,事體不免煩細,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金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時,此等之啓,傳啓之中,宜乎曠蕩,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亦若上款傳啓,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支離,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曾已有諭此等之事,其何强執於今日?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此啓過中,曾已下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若上款之傳啓,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收殺何難?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措語在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殁gg籍沒g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等之啓,已諭府啓,其何强煩?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此等之啓,其亦支離,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亦曾諭,其勿更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此等之啓,其何若是相持?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巡將金遇兌,進伏階下,上問職姓名,遇兌以職姓名仰對。上曰,所懷何事?遇兌曰,臣於戊申逆變淸安爲賊藪時,臣聚義兵,以張、金兩姓人,爲先鋒矣。其後一則身死旌閭,一則未蒙恩賞,惶恐敢達。命臣曰,當呈于道臣,或上言,可也,而咫尺天陛,渠以微末之人,敢陳干恩之請,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猥屑則猥屑,而若推考,則百官,必無陳達所懷之事,勿推,可也。通禮,進前告禮畢,上遂還宮。 ==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金錫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儀節有可問事,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吏曹判書,午後來待。 ○柳萬重啓曰,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依下敎來待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則今月十九日夜,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囕,自腰以下,盡噉於兩陵外山火巢內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統制使薦望,具樹勳、元弼揆、李潚。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內,今月十九日夜,兩陵外山火巢內,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噉,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明日趁卽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副校理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今則國有大慶,快解方寸,益加留意,宜自勉勵,上款引嫌,其涉太過,爾何復辭?其速察職。 ○傳于尹容曰,副校理金尙星,原疏留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卽伏見邸報,今月初十日次對,以臣忠淸監司仍任事,榻前下敎,臣於是,驚惶訝惑,繼之以悶急也。臣夙嬰喪慼,悲哀成疾,痰火交薄,形神凜凜。此則同朝之所共憐者,抑或聖明,亦有所下燭矣。重以八年州鎭,奔走簿牒,若干精神,些少氣力,今則殆無餘地,至於藩臬之任,本非如臣者,所可僥冒,而完營僨敗,猶不知止,湖西藩務,靦然重叨,鵜梁之誚,臣實自知,周年遲回,已極慙悚,而矧且湖西之難治,有優於兩南。頃日宰臣,請送貴强臣者,明是的當之言,貴則人必畏憚,强則事必猛做,自當優優於立規模變風俗之道矣。臣,自聞筵中之有此說話,意以謂摧劣不能之人,固當及瓜而歸矣。當朝竣望之人,必將受命而來矣,末梢處分,徒使臣,居職如故,聖世難愼之方,決不當如是,委任責成之道,亦不免失着,論其地望,則臣不過常調一文官,言其稟性,則臣不過疲薾一孱漢。支耐於一年之內,牽架於事爲之間,得免大何亦云幸矣。五十四州諸守令,何以彈壓?道內許多士大夫,何以糾制?臣與宰臣少小親厚,且與之周旋於一路者,亦有月日,筵白旨意,亦足想像於言外。且伏念湖藩眷率,亦是許多年未了之案,蓋其事勢,則有掣肘之端,制置,則無順便之道故耳。雖使智者當之,酌定節目,營立制度,固不可率爾爲之,況臣本色拙澁,才識淺短,前後居官,一味袖手,僅遵前人之餘套,未有一事之料理,今雖累年在此,百慮區畫,徒爲一身回翔之榮,決無敗局改着之效。伏乞聖明,俯燭病勢之十分難强,特軫藩事之大段狼狽,亟收仍任之命,回授可堪之人,千萬幸甚,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禮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愚迷執滯,自陷大戾,而聖度涵覆,姑從末減,藩臬之際,匪罰伊榮,登對之夜,一邊施以譴黜,而一邊眷戀顧惜之意,溢於辭敎。辭退之日,又特賜引接,戒勿傷損,且伏聞舊伯之還,下問賤疾曲垂矜念,此實千古人臣之所未曾蒙。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含恩訟愆,殞結是期,第臣自在京時,得疾殊重,幾死道路,仍以輾轉沈痼,長時澌痛,一味尸素,孤負委寄,冞切兢惶,惟有犬馬之誠,長結軒墀之戀,千萬意想之外,特旨還臣於八座之列,令臣乘馹上來,臣手奉除書,且驚且惶,惝怳感激,莫省所喩。噫,聖上不知臣不肖,授臣以銓衡之長,假臣以不世之恩數,必令臣出而膺命者,蓋以臣謂可任調劑彌綸之責,而緣臣誠信未孚,器望素輕,下而起鬧於同席,上而致煩於聖慮,論臣之罪,死不足償,伊時下敎,至爲嚴截,有曰,非予負卿,卿實負予,臣自承此敎,悚懍慙悸,如針箚身,誠無顔面,復覲耿光,尙可以事過自誘,而揚揚復進,便同無故之人哉?況譴補未幾,恩召太遄,固知風雨霜露,罔非天地之至敎,而四方聽聞,其必有駭惑不平者,亦何以爲日後辜恩僨職者之戒乎?見今交印有期,還朝不遠,而抱玆危蹙之情,斷無唐突朝行之望,玆敢力疾治疏,遠籲宸極。伏願聖明,察臣愚鈍已試罔效,念臣負犯不可輕貰,亟許鐫削臣職名,屛退田里,俾得以息補黥劓,歌詠渥恩,不勝萬幸。抑臣有一二不安之端,輒忘煩猥,附陳疏末焉。向伏聞大臣以前判書尹陽來,與臣有相避,陳達於筵中,而論思之臣,以率蓄妓妾,請推而蒙允。臣於此不勝慙赧,繼之以悚蹙也。蓋臣年少時,不愼在色之戒,果有蓄妾之事,而以璿璜餘派,代口從良,幼離賤籍,則如此之類,曾不入於禁令刷還之中,而前春臺啓之發也。臣自以位在崇顯,人所指準,且係北産,不敢以非官物而晏然仍置,遂卽先他人下送,向聞其還到洛下,而亦未嘗隨來臣所矣。噫,臣以謹拙畏法之人,卒陷於豪縱違禁之科,其亦困苦不幸甚矣,而揆以國體,則亦何可憖無重責於事發之後乎?且臣伏聞前月啓覆時,上敎,以罪人張貴才文案之牴牾,特命本道,更査啓聞。又以臣狀題中,殊可快幸之語,有欠不得已之意,乃有從重推考之命。我殿下,審愼重獄,或慮有失入之患,警責愚臣,曲示其玉成之道,意甚盛也。臣雖不佞,敢不仰體,而加勉焉?第臣素知殺獄之至重,前後忝叨藩任,雖當簿書繁氄之中,其於殺獄推案,必親自取覽,反覆考閱而後,乃題未嘗一毫放過,而今此貴才之戕殺承得,情跡綻露,有若泥獸,强爲抵賴,都不成說。故臣悉拈其應問之節,可證之人,題送推官,累次盤問,則語窮理窘,始乃輸情,臣以尋常痛惋之心,信筆論題之際,自不覺辭氣之太露矣。雖然古人所謂如得其情,哀矜勿喜者,乃指其窮迫爲盜,或邂逅殺人者而言耳。如貴才之設計戕殺,極其凶慘,使無辜承得,飮恨泉壤者,取服正法,誠爲快幸,哀矜二字,終恐着不得也。且聖敎,以跡似鬪敺,案成故殺爲疑,而勸酒醉倒,恣意行凶,不翅明白,且以不犯要害爲疑,而刃刺耳孔,至澈腦後,則當不得出一聲而死,豈可謂非要害?且與人角立相鬪,則設或刃刺,應在胸脅肩背,何能高刺耳孔?以此觀之,其爲醉倒後戕殺,尤爲較然,更何疑乎?貴才素行獰凶,非但隣里之人公言,而畏懼其叔之手記,亦證其可殺。一日容息,已爲失刑,而因此更査,將延一朞之命,臣竊惜之,苟使臣,全無欽恤之念,而徒以成案爲快,則此其罪非但不容於王法,亦必難逭於陰誅,何敢以薄罰自幸,而晏然而已乎?且伏見備局關文,因吏曹判書宋寅明所達,以本道鹽貿麰,不卽輸致安興,請推兩道道臣而蒙允。此事實狀,大有不然,去八月,忠淸監司李壽沆,因朝令以本道鹽貿麰一萬餘石輸去事,移文來到,觀其措辭,以爲弊道沿邊各邑地土船,今當發送貴道,各邑所在貿麰,嚴飭整待云云。臣卽以貿麰所在邑名石數,回移該道,仍又發關該各邑,使之預爲整置,待來船卽爲裝載矣。九月末,湖營,又以節屆風高,開春卽爲運來計料之意,移文來到,而元無一言半辭請船於本道者,及至十一月之初,備局關文下來,始以本道船隻,參酌劃給,同力載運爲辭,而時則冬深風高,自湖營定以不爲輸去。臣雖欲覓給船隻,有不可得。且本道船隻,元來至少,京司上納及倭館下納穀物,每以無船愆期,而春後,則將有咸鏡、江原兩道移轉,與江都所納,合三萬累千石船運之役,勢難竝及於湖西,故以自湖西開春輸去之狀及春後船隻難於推移之由,回報備局而已。此麰之不卽移運,夫豈本道不善擧行之致乎?今者重臣,略不審察,懸斷以不欲下手,混請推考,近來藩臣之寢閣朝令,臣常病之,故凡於備局關文之下,雖或意所不愜,無不黽默奉行,今乃以朝令不行,罪臣則亦冤矣。臣以私以公,罪衊叢萃,三度推緘,荐降於兩旬之內,惟有早被譴何。方可以安微分而伸國法,竝乞亟命有司,明賜勘處焉。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頃者飭勵,不過其體,卿其勿辭上來焉。 ○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任大臣及吏曹判書、禮曹判書,來待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昨日朝參,帳殿臨御,亦移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慶喜之心,經夜愈深矣。元子氣候,夜來,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乳母當愼擇,其已定之乎?上曰,已定矣。興慶曰,以儀節間事,有來待之命,故今方入侍,請承下敎。上曰,頃以嬪宮爵號,有下敎者矣。世子、元子,冊封定號,其名雖異,而軍士守直單子,亦有可拔處矣。卽今則以嬪宮,不可循例稱之,一字加號,當趁速爲之矣。取魯曰,頃日下敎,雖未詳聞,伏見《璿源錄》,則國朝,多有嬪宮爵號矣。寅明曰,實錄考出事,曾有下敎,而因翰林不備,尙未考出矣。上曰,今則無可考之事,時原任大臣及吏禮判,會于賓廳議定爲宜,大提學,則當不參耶?興慶曰,此與徽號有異矣。上曰,雖與徽號異,而自吏曹,擬望以入則不可矣。嬪宮冊封時,例有大臣會議之事,今亦依此爲之似宜矣。取魯曰,雖臣下易名之典,尙議政府,則況此何等重事,而豈可草草爲之乎?我國事,每用前例,而旣未知前例,惟當廣考可據之例而爲之矣。上曰,前例則有德嬪,亦有粹嬪,而德嬪則冊封時定號者,今無別爲可考之事矣。寅明曰,亦有恭、懷嬪,而百歲後追上與冊封時所定,有未可知矣。至於德嬪而爲冊封時定號,與世子下世後所上之號,亦未可知,莫如考見實錄而定之矣。上曰,然則宜考出,而有考出之人乎?寅明曰,宋敎明,方帶別兼春秋而無故矣。上曰,卽爲下送,考出德嬪封爵時實錄以來後,稟定,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封爵則當使嬪宮,知其封之之意,竹冊與敎命文,當有之耶?玉印,亦當有之矣。取魯曰,封嬪時,亦有敎命文,則況於封爵之時乎?興慶曰,此宜有敎命文,旣有敎命文,則當有竹冊矣。上曰,然則當有都監矣。興慶曰,考來實錄而定上爵號,則節目,當更有稟定之事矣。寅明曰,或慮以輔養官事而有下敎,故考見謄錄,則己巳正月,元子冊封,而輔養官差出,在於八月矣。上曰,其間自當如此矣。寅明曰,輔養官差出後,則一朔,有三次入候之禮矣。取魯曰,肅廟朝前例,過五歲後爲之矣。興慶曰,節目先爲啓下,而過五歲後爲之乎?上曰,輔養官節目,則預爲講定,以待下敎,可也。取魯曰,以科事,有所仰達者矣。肅廟誕降時,則合慶爲大增廣,己巳年,則只爲增廣,而其時,大臣收議,以爲莫大之慶,不可合慶云矣。今番亦當直以增廣稟定,而辛丑年,則歲前設行初試,翌年春爲會試,己巳年,則正月定號,而其春卽爲設科矣。卽今,則式年會試,已有定日,而外議,皆以爲前例如此,式年會試,則退行秋間,慶科,以春夏間當先設行。又以爲前頭年事,有未可知,式年則次次退行無妨,慶科則決不可踰年,待秋甚不當云矣。慶科事體,與式年有異,臣民之情,又皆如此,故敢達。寅明曰,慶科,當先行,式年,則退行爲宜矣。興慶曰,慶科旣重,式年退行何妨也?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竝已爲之,而會試,非退定者耶?興慶曰,此是乙卯式年,初非退定者,而初試則前秋已設行矣。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者,亦赴於增廣耶?容曰,然矣。上曰,慶不踰年,旣有前例,其在同慶之意,不可遲緩,慶科則先爲設行,式年會試,則以七月退行,可也。取魯曰,以增廣判下乎?上曰,然矣。取魯曰,寧嬪致祭,以今月爲之事,命下,而此非時急事也。趁葬前爲之爲宜,以來月擇日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習砲,而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姑爲停止,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二十五日頒敎時,敎書,明朝大提學尹淳命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元子定號慶科,以增廣設行事,命下矣。增廣,例有圓點及講經,而近來以糜費甚多,久不設行,今亦依近例,除圓點講經,不設館試,只設兩所,而館試試取之數,分屬兩所,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奮武功臣咸恩君李森,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全州數外官屯田壹結,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取考慶尙道都事趙侹,右道各邑出米太啓本,則事目外,別出災名,稱以初不付種,擅許給災之數,至於畓五千七百五十結六十壹負七束之多,今年本道農形,旣無大段被災之事。況且初不付種,自是懶農,若非大無之歲,元無給災之規,而頃者本道左道敬差官李顯望,擅許初不付種之災,故當該敬差官推考,還實事草記,蒙允,行回本道矣。今者趙侹,又有此不稟朝廷,擅許給災之事,極爲未安,不可無懲礪之道,當該都事,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體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答曰,勿煩。 ○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慶溢八域,歡洽萬姓,無疆之洪休,實基於此矣。如臣微物,幸得須臾之毋死,覩此重暉之祥慶,鄕村奉聞,不覺舞蹈而喜,顚倒入城,擬參呼嵩之末,而顧臣見叨,以史官爲名,念臣危辱,以是任爲階,今欲進身,則不當散廁於庭班,自應簪筆於邇列,縱是造次之頃,冒其辱而處其任,實非義理之所安,左思右度,前礙後掣,反顧廉隅,逡巡徊徨,區區抃祝之誠,無地自效,瞻望雲闕,寸丹如結而已。臣之向日危怖,諒由窮隘,而恩罷未幾,敍復如舊,臣誠驚惶抑塞,莫省其所以也。蓋臣於是任,間嘗一膺,與聞史剡之末議,被薦者,卽洪昌漢,而其後靈城君朴文秀之疏,追詆前後單薦,一筆驅之於私意,直謂之非國家之史臣,其言之怕,今猶悸心,向日洪昌漢之引嫌此也。今朝家,處昌漢於應嫌之地,則於臣不可差殊觀也,而混責以薦事,豈不舛歟?臣未知昌漢之嫌,以其主單薦耶?抑以被單薦耶?由前則臣與昌漢,嫌無異同,由後則被薦者,尙以爲嫌,主薦者尤有甚焉。以此以彼,臣之不可冒當,較然明矣。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也?臣何容費辭自列?惟竢處分之明降,而玆敢歸伏私次,略控短章,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使史薦無滯,私義獲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容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旣有行公之員,則上番之不得姑降入直,例也,而下番修撰南泰良肅謝之後,不爲入直,還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該司。 ○尹容,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初試,以三月十五日推擇,啓下,而其日,乃月蝕齋戒云。當初日官之不善審察,誠爲駭然,令攸司推治,而原粘目中,以十六日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承牌入闕之後,不爲入直,又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日勢已暮,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弘文館,因上番姑降,修撰南泰良至請再牌,而泰良承牌入闕,又復出去,不爲入直,非但去就無所據,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南泰良,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前砥平縣監金應三,旣已遞付京職,還屬本院,使之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兵點考,及下番軍兵賞中日,今二十五日當爲依例設行,而親臨陳賀,相値,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歲元當春,聖化方新,臣縷息淹淹,朝暮丘壑,獨自憐悼,無復仰覩天日之光矣。本月十八日,伏蒙江都府臣,以戶曹關文奉行初四日上命,以臣猥從耆舊諸臣之後,有歲初食物題給之敎下,宣乃用米豆魚束其數十計,以恩命將之。臣聞命驚惶,下拜祇受,不勝惶懼隕越之至,念此實惟聖朝禮遇元老,貴重諸臣之例也。豈臣微陋,所敢承者?臣誠徊徨蹙踖,不知所措,雖然此亦出古昔聖王,優老惠養之意,王政所重,殿下於此,推仁施化,有是大澤,實爲聖世之盛典,非係臣一身私義耳。臣欽仰感激,拜承德意,無所敢辭,則固當叩首天門,仰謝至恩,而垂死之喘,無望自效,敢以文字,略暴一二,此尤臣之罪也。且伏念今此謬恩,顧莫非以臣忝叨非分之職,名在卿班,久未遞改,因循時日,又至經歲矣。臣若未得釋此重命終以沒地,則所以獲罪神明,貽累聖朝,爲如何哉?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所被職秩,得以素分就盡,則是實爲終始之恩,臣死且不朽,臣無任含恩感祝瞻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特敎,實由尊年,卿何過讓?卿年雖高,筋力尙强,業已知之,日且漸暖,卿其安心勿辭,幡然登途,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陳賀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百官加下批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傳于尹容曰,頒赦、百官加爲之。 ○柳萬重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大提學尹淳,卽爲牌招,敎文中赦句添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容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某罪以下宥之乎?敢稟。傳曰,雜犯死罪以下竝宥。 ○又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未承受推考傳旨,三百八十七張,自本院爻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此邦慶,宜示志喜之典,歲饌,雖已擧行,京外朝官年九十以上,士庶年百歲者,令該曹食物上下,以示尊年之意。 ○備忘記,長番內官徐景達,承傳色差下,政院知悉。 ○備忘記,洛川君縕,月城尉金漢藎,竝百官加親授。 ○備忘記,長番內官李仁栽,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竝百官加親授。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權爀爲吏曹佐郞,宋成明爲右參贊,趙顯命爲同經筵,權定性爲司議,崔周慶爲典牲主簿,文德謙爲直講,朴守謹爲禮曹正郞,申埜爲長興直長,李彦煥爲英陵參奉,閔禕爲繕工假監役,黃旻爲山陰縣監,李益焌爲砥平縣監,李碩臣爲忠淸都事,金極齡爲黃海都事,洛川君縕,今加崇憲,月城尉金漢藎,今加資義,長番內官李仁栽,今加崇祿,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正萬付副護軍。 ○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出使,代以金尙迪爲之。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在外頒赦時,例有別歲抄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依例擧行。 ○又以吏曹言啓曰,別歲抄書入事,命下矣。准期不敍、災傷罷黜、褒貶居中、居下,竝書入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尹容,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而今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下番將未免闕直,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傳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各該司事,命下矣。依世子宮供上例,各樣物種封進事,分付各該司,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旣已出肅,參賀之後,謂以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原疏纔已捧入矣。此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弘文館草記,則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此與在直而徑出者,有間,禁推傳旨,雖不得捧入,而下番,將未免闕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金䆃,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尹東衡在外,正言臣鄭亨復奉命在外,只有司諫臣趙漢緯,獻納臣徐命珩,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中外大小臣僚耆老軍民閑良人等書,王若曰,震維久虛,方切含生之望,离景重曜,載欣錫羡之休。旣先正名,詎緩敷誥,念予寡德,履運多艱。以眇爾一身,獨奉宗祧之重,每怵焉四顧,深懷繼嗣之憂。家國孤危,凜群情之靡繫,春秋晼晩,懼先統之無傳。迨十年閉銅龍之餘,幸一日叶禖燕之吉。蓋存亡興衰之判,迫於斯須,賴天地社稷之靈,錫此祚胤。三宗之血脈復續,予有拜廟之顔,八域之癃跛皆興,邦回綴旒之勢。玆循盈庭之懽籲,卽擧主器之嘉儀。接以大牢,戴經之彝章可稽,育于中壼,明德之故事是遵。遂名加於元良,寔奮若屠維之嗣慶,又文告於太寢,繄祖功宗德之延庥。宜飾以貞之祥符,庸均作解之霈澤。自本月二十五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敺罵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魘魅蠱毒,關係國家綱常,贓汚强竊盜外,雜犯死罪以下徒流付處安置充軍。已至配所,未至配所,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在官者,各加一資,資窮者,代加。於戲,式至今而根基永固,尙撫往而感喜交竝。燕翼之謨冞深,思盡道於蒙養,鵬飛之諭非偶,庶圖新於泰來。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大提學尹淳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仁政殿。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別兼春秋李宗白,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別兼春秋宋敎明,伏於右。上御宣政殿,侍臣先四拜,上,具遠游冠絳紗袍,由仁化門,出御仁政殿。侍衛儀仗如常儀,百官四拜,引儀至前,告右議政金興慶等陳賀文後,引儀退出。百官四拜,右承旨柳萬重,至前請宣敎,應敎金若魯立東階上,讀頒敎文訖,百官四拜,三次山呼。又四拜,引儀奉箋文函至前,告禮曹所上各箋文,校理金尙星至前讀,右議政金興慶等上箋文訖,通禮告禮畢,上還宮。 ==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二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亦已蒙放,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京畿水使韓範錫引見。 ○下直,京畿水使韓範錫。 ○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極爲不安,只推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吏兵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居中、居下者,亦爲蕩滌,而有刀擦三處,知悉,京外放未放中,京放者,卽爲擧行,外放者,卽爲分付于各其配所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今此兩銓別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事,命下矣。罷職及準期不敍,職牒還授之類,當爲敍用,削奪官爵,削去仕版,削職,永勿除職,收職牒,被謫蒙放,禁錮之類,則皆當以職牒還給捧傳旨,而旣有竝命蕩滌之敎,亦以敍用,一體捧傳旨乎?敢稟。傳曰,依此擧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咸鏡北道科場,評事例爲主試,而北評事今方有闕,今此慶科,設場期迫,若不卽爲差送,則實有不及之慮。北評事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不多日內,催促發送,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權爀爲北評事。 ○柳萬重,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親臨受賀,實是宗社莫大之慶禮。雖跛躄癃殘之人,莫不奔走蹈舞,以伸抃歡之忱,身在宗戚之列者,其所欣躍攢祝之誠,宜先他人,而尙多有不參者,誠極駭然,不可無規責之道。除衆所共知篤老實病,初授職外,不參人員,令宗親府,一一査査,以爲入啓罷職之地,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一日朝參入侍時,傳曰,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命下矣。京囚,則觀其情犯,放未放秩稟秩,區別書入,而諸道編配罪人,則其數至於一千一百四十餘名之多,文書極其浩繁,一二日內,勢難修整,待其修正,追後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卽爲擧行。 ○又啓曰,卽伏見慶尙監司金在魯,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餉穀擅分査覈啓本,則旣已着署連幅處,亦皆踏印,而末端年月上,獨不踏印,此雖出於偶未照察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新生元子阿只氏,藏胎事,依前擧行,而取考本監所上胎峯謄錄,則去萬曆甲辰,天啓甲子等年,各道各邑,看審擇定矣。百餘年之內,幾盡擇用,其或餘存處,則年久之後,未知其無故與否,康熙庚午年分,更爲看審,則曾前所定處,或爲沙汰衝破,巒頭破碎,形體變換。故更爲擇占可合九處,而厥後亦已擇用,只有二處,而忠淸道德山地子坐午向之原,元體極甚殘微,江原道春川地子坐午向之原,穴有古塚痕跡。故以此懸載於謄錄中,而他無備三望擬入處,斯速發遣本監相地官,一邊餘存兩處改看審。且於兩道各邑,可合處,廣求擇定,以爲及期定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永興府使李潚,資本庸鄙,年且衰耗,到任以後,漫不省事,大小政令,一委下吏,至有偸踏印信,僞造文書,作弊於隣邑者,重以侵漁肥己,駄載交路,田賦多隱,敬差督過,北來之人,無不嗤罵。請永興府使李潚,罷職不敍。綾州牧使尹東卨,本以鄙瑣之流,逐勢換面,諂事求容,前後踐歷,罔非濫越,及授本任,專事貪饕,政委下吏,民受其害。請綾州牧使尹東卨,罷職。刑曹佐郞尹大柱,性本愚悖,全沒行檢,曾爲齋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村舍,曠直潛往,盤盂零瑣之物,無不裹送,人多傳說,爲之駭憤,如此之人,不可置之於蔭路淸選。請刑曹佐郞尹大柱,汰去。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忠原一事,遠近傳播,辭說狼藉,雖經査按,尙有餘謗,頃者臺職之檢擧,已駭物情,今玆廟薦之陞擢,尤咈公議。請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改差,會寧,以北路要鎭,爲任最重。新除授府使李重新,本無才能,善事發身,荐經南閫,販貿於耽羅,載輸於當路,節次陞遷,至授見職。況且年衰憒眊,尤不堪任,使邊上牧禦之責,不可付之此人。請新除授會寧府使李重新改差。永興府使李潚,昏不省事,吏緣爲奸,偸印僞牌,徵賂作弊者,見捉於隣邑,至有定査官推覈之擧,而道臣曲加庇護,只將僞造人,決配而已。李潚昏眊不察之失,置而不論,且以田政之差錯,都事欲爲狀聞,則游辭救解,惟恐其或傷,嚴明黜陟,澄淸方岳之道,決不當若是。請咸鏡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四件事,依啓。尹大柱事,往者齋郞,雖有微事,蕩滌之時,其何括駁?不允。鄭益河事,旣已白脫,其涉太過,而旣斥之後,灣府豈曠?依啓。 ○金錫一,又啓曰,臣以草草數啓,苟塞一日之責,伏承聖批,或允而或否。尹大柱事,則斥之以括駁,鄭益河事,則諭之以太過,臣誠瞿然慙惑,不知所以自措也。夫士夫持身,莫大於行檢,於此而或有不謹,則輒爲淸議之所疵點,尹大柱之身爲寢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是果無害於檢身之道乎?三曹是蔭路淸選,不比庶司冗職,則臣之請其汰改,是果强爲括索,故欲駁論乎?國家典憲,最嚴於贓汚,鄭益河許多不韙之目,雖未知盡如言者之說,而苟使益河,淸苦律身,廉約居官,無一毫可以指摘者,則誰敢以此等垢膩,白地加衊哉?向來査狀之多不足憑信,人皆言之。又況昨年李裕身疏更出之後,諫臣至以覆査發啓,蒙允,而筵臣,奏達還寢,則浮議之漫漫,固自若也。殿下雖謂之白脫,益河一身,尙在疑似黯昧之中矣。牽復舊踐,猶致物情之不平,況廟堂剡擧,超資越序,待之如有功能無謗毁之人,朝家用舍,豈不倒置之甚乎?殿下不鄙臣之不肖,置之耳目之列,臣有見聞,不敢不悉陳,而反降太過之敎,顯示未安之意,雖賜勉從,不以爲可,至於一蔭官之澄汰,本非可以靳固者,而多費辭敎,不爲開納,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天佑吾東,聖嗣誕降,慶溢宗社,歡洽神人,仍念臣頃蒙例罷之恩,遂作省覲之行,路中伏聞賀儀涓吉,欣抃之極,不敢淹滯,竭蹶登程昨纔入城,而兼史新有除命,馹召又復虛枉矣。驚惶震惕,莫省攸措,臣之情勢,固不當一日自居於見職,而邦慶無前,庭賀在卽,親臨寶座,百僚駿奔,區區廉義,有不暇顧,遂敢冒沒出肅,獲近日月之光,少伸頌蹈之悃,而夤緣事會,淟涊蹲據,決無是理,夫朝家之差出別兼,蓋所以爲薦事也。曾前敗薦者之不敢復當焚香,亦所以嚴館規也。臣之年前僨事,不但通朝之所共知,抑亦聖明之所俯燭,則固不宜檢擬於是任,而今乃不問情勢之如何,屢煩付職,視若無故者,實莫曉其所以也。且臣伏聞頃日診筵,重臣,以臣情勢,蓋與李鼎輔等,無甚異同仰達云。李鼎輔諸人,方在削職之科,情地之難安,彼此惟同,而一則歸之於敗薦,一則責之以完剡,臣雖無恥,豈敢晏然冒當,自喪一己之素守,重壞流來之館例乎?玆敢悉暴肝膈之懇,仰請鞶帶之恩,退出禁門,以竢嚴命,進退郞當擧措顚倒,循省悚恧,尤無所容,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別兼春秋之任,仍治臣任情行止之罪,以存館規,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參議趙翼命疏曰,伏以天祐我東,元良誕降,實慰臣庶積歲顒望之心,實基宗社萬祀靈長之業,朝野歡聳,跛躄蹈舞,臣於此際,伏奉騎省除旨,不敢以積久屛蟄之蹤,自阻於嵩呼之列,擔曳病軀,自鄕上來,出肅恩命,入參侍衛,以少伸犬馬之誠,而第臣私義,竊有所萬萬難安者,臣於向年,嶺邑瓜遞後,三載拘由,與世相忘,臣名之不掛政眼,蓋亦六七年所矣。退守丘壑,分甘廢棄,頃者承宣之望出也。臣自視若前生事,無怪乎有礙於政官之目,而其所目之,以久廢者,有若曾有所坐枳者然,言之者,雖或出於不審,當之者,豈不怵惕而困阸乎?臣之難安之端,不特此也。前冬東堂考官望備擬之際,臣名亦入於多人枳塞之中,伊時見枳之人,亦因此而遞職,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乎?且念臣夙嬰奇疾,已成癃廢,通籍三十餘年,在朝從宦,未滿數載,此實通朝之所知。噫,病已深矣,身宜退矣。通塞與奪,都是臣身外事,臣以此情病,豈堪廁跡於班行?而只緣賀日隔宵,疏籲無路,一日冒居,沒身羞愧。噫,臣久違京輦,復近耿光,斯豈非此生之至願?而情危病痼,望絶蹲據,玆敢略將危懇,仰塵於黈纊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垂矜察,卽許遞免,俾臣得以優遊田野,以卒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䆃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陰騭我東方,聖嗣誕降,縟儀已擧,此實億萬年無疆之休,臣猥隨侍從之列,獲參抃賀之禮,懽欣頌祝之忱,殆不可以形言。第臣情勢之悶蹙,蹤跡之卼臲,有不敢夤緣倖會,因仍蹲冒者,夫臺閣之職,何等淸選,言責之地,何等重任,苟非見識通透,言議直諒者,莫宜居之,如臣駑鈍巽軟,雖冗官散職,尙懼其不稱,則況官以諫爲名,而恬然冒據,以玷淸朝之妙選哉?且臣年前待罪騎郞也。慘被兪最基醜詆,一疏再疏,僇辱備至,論貶爲人,至請澄汰,則士夫之羞辱,孰甚於此?今不欲追提於時月旣久之後,有若與彼呶辨者,而自念臣,無事而得謗如此,況於有事乎?微官而見忤如此,則況於顯職乎?推此一事,而頭腦可知,則行身處世,固已至難,而至若淸塗華貫,尤非夢寐之所敢到者也。故自承除命以來,驚惶震惕,莫知自處者,豈但以人器之萬不稱似而已?噫,省署之宜施澄汰者,置諸臺閣,則其濫叨尤甚矣。郞僚之亦被猜疑者,任之言責,則其顚敗必倍矣。今若貪冒榮寵,不顧前後,只以趨承爲職分,則是特忘廉喪恥之一鄙夫耳。堂堂聖明之朝,將安用如此人哉?未署之臺,路絶陳籲,累朔虛帶,一味惶蹙,今始露章自列,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以重臺選,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卿賀章,深嘉老臣之心,拜獻之誠,受與元嗣,而附陳勉戒,予意若此,當益加留意矣。 ○傳于柳萬重曰,朴泰恒原疏留中。 ○敎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韓範錫書,王若曰,作關防於一隅,爲任最重,專統禦於三路,得人尤難。玆審選掄,用加寵簡。顧玆喬桐之重鎭,實是海防之要衝。地近京室,河山壯襟帶之形,潮通沁都,表裏作唇齒之勢。若統營之節制,摠兩道湖西、南之師,以永鎭之規模,兼京畿兵水使之任。故選帥每重於他閫,苟非其人,曷副於軍情。惟比年穡事之荐凶,島民殆盡。況今日督帥之數,易邑弊莫蘇。予甚憂之,誰可任者。惟卿,竹箭令譽,笠轂奇才。北探燕情,獨乘遼塞之傳,南通漢信,曾隨博望之槎。肆內外職任之遍經,而前後績庸之俱著。侈褒賞於按島之日,貳秩超資,著誠節於授郡之時,單騎赴賊。惟其籌略之屢試,所以倚任之益專。玆授卿以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卿其撫恤兵民,俾適寬猛之道,整理器械,毋忽綢繆之方。三邊刁斗息百年,莫云昇平無事,一日颿風踔千里,須戒倉卒有虞。益勤峙糧鍊卒之規,常若臨陣對敵之日。於戲,御荊門之戰艦,實藉岑彭之才猷。蠲晉陽之繭絲,宜追尹鐸之寬恤。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健基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京畿水使引見時,京畿水使韓範錫,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範錫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此則畿輔重任也。下去後,凡事着意爲之,可也。範錫曰,聖敎丁寧,臣雖駑鈍,心力所及處,則敢不限死爲之乎?上問所懷,範錫曰,臣於本營事,雖有所聞,而百聞不如一見,旣無的知者,則何敢以某事仰達乎?但朝家之恃舟師者,惟此一處,而槪聞船具什物,極爲疎闊。且生聚敎訓,爲軍務第一,而十二諸島,皆屬江華,而水營則本島外,無他一島之見屬者矣。擇其有勇力者,充定射砲手及能櫓軍,而本島民戶,不過爲一千七百餘,男丁亦不過三千餘,而舟師爲二千餘名,陸卒爲七百餘名,閑丁搜括無路,稚兒編於軍伍,而一家三四丁,皆入其中,將來實無保存之勢,以此而何以生聚,何以敎訓乎?工曹參判李瑜,曾按沁都,臣於歷辭時,與之酬酢,則其言,誠有所見矣。望日島,於喬桐爲數三十里,而在於西邊,瞭望海洋之道,此島甚緊,置一鎭將,而敎養居民,屬於喬桐,則着實於軍務機宜,故欲狀聞變通,而遭臺彈未果云矣。水營處於漢陽水口,互作唇齒之形,此處凡事完備,然後可爲他日得力之道,若得數島而有所管屬,則實合於養兵機務矣。臣於下去後,周見海防便否,詳察民情去就,而狀聞爲計矣。上曰,若狀聞,則當令廟堂,稟處矣。命臣曰,喬桐,與江華對處,其爲海防甚緊重,而舟師與所率軍兵,比他沿海營門,極爲疲弊,韓範錫所達是矣。往見形便而狀聞,則自朝家,宜有各別採施之道矣。上曰,然矣。喬桐地方甚少耶?命臣曰,地方東西爲二十餘里,甚是小島也。範錫曰,竝田畓而爲一千二百餘結,地方之狹少,據此可知矣。命臣請宣別諭,仍宣諭,範錫,起伏退坐,中官以弓矢賜物傳與,範錫起受先退,上命命臣,書傳旨曰,赦者,小人之幸也。每於歲抄,靳惜付標,方當大赦,宜示曠蕩之典,歲抄放未放,脫其常規,快示蕩滌之意,而其況時象尤皆混滌,以放未放中,朴長潤、申處洙,歲抄中,李亮臣、李大源之類,觀之,庶可知之乎予意矣。其中亦且有深意,垂裕後昆,帝王大法,豈可時象相互可否者,留諸歲抄,遺乎後昆?今者國有大慶,閱歲抑菀之方寸,雖已快解,其於日夕,猶有惓惓者,乃乎時象,予旣不以此欲爲遺後,則諸臣豈可以留此心待後日乎?曾於前席與朝參,略諭諸大臣,而其猶弸中,更示勉戒之意,咨爾大小群工,謂今日乎一初,革舊習而勵新,精白一心,同寅協恭,固我邦本,福我元嗣,予旣有他日拜列祖之顔,諸臣,亦有他日見祖先之面,則上下豈不美乎?今者此諭,乃實由中,咸須知悉,欽體此意。又命書傳旨曰,歲抄中,尹鳳朝雖已點下,今旣特諭,欺我諸臣,尹鳳朝頃年之事,頗欠謹愼,甘心時象,授其職牒,其何靳乎?其令該曹,給其職牒,放未放稟單中,李光績,遺漏付標,亦爲放送事分付該府。又命書傳旨曰,旣下特諭,今不提諭戊申逆亂由何而起,自古此等事,玉石難分,尤況戊申,予雖自曰深察,一人之明未廣,衆人之疑迭攻,可放者,猶在酌處,酌處者,猶在囹圄,其他似忠似逆,居中黑白者,難以悉記,爲朝鮮之臣子,其在乎忠逆之間,而其心鬱乎?否乎?顧此靑丘,抑鬱居半,觀此氣象,疑阻爲事,此等群心,此等氣象,得保今日,亦云幸矣。今若欲祚我邦家,先脫此習,而頃於朝參,略示微意,而謄傳故紙,相難擔當,此等風習,往牒亦有乎?咨爾耳目之臣,尤體耳目之義,耳聞欲聰,目視欲明,與世混淆,各相退縮,聰乎?明乎?體我曠蕩之意,宜革循套之習。諸臣以次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申弼夏,昌寧縣監洪允輔。 ○元子誕生七日,大殿、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雪霏微,寒意稍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柳萬重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陳疏入啓,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不進,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任珽以親病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而修撰南泰良,疏批未下,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傳旨未下,應敎金若魯陳疏,入啓。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錫一,昨日引避退待,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陳疏入啓及在外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韓翼謩,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金廷潤,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七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親行矣。 ○備忘記,元子宮捲草前,待令醫官許信、崔周慶。次知內官高鳳獻,竝加資,元子宮次知內官李仁栽,待令醫官權聖徵,各熟馬一匹面給,奏時官玄一億、趙裕徵,竝相當職除授,擇日官池道溟、朴泰崇,各兒馬一匹賜給。 ○備忘記,差備內官朴思文,半熟馬一匹賜給,醫女仙玉、燕珍,竝從願免賤,別監內醫院下人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平安監司狀啓,則所謂柳監司,卽全羅監司柳復明云,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各道定配罪人赦單子中,長淵府白翎鎭、羅煣,南海縣權世長,珍島郡黃再徵,巨濟府崔鳳禧,竝出陸。長興縣睦聖履,泗川縣黃澤,德原府再曅,陽德縣再暹,竝量移。平昌郡宋楷,信川郡宋重弘,鐵山府李聖至,恩津縣朴師孟,大興郡沈得行,河東府李亮濟,咸從府甘德,靈光郡法聖鎭,鄭暘賓等,竝減等事,付標,啓下矣。羅煣慶尙道尙州牧,權世長慶尙道咸昌縣,黃再徵全羅道礪山府,崔鳳禧慶尙道知禮縣,竝出陸。睦聖履忠淸道忠原縣,黃澤忠淸道恩津縣,再曅忠淸道德山縣,再暹忠淸道大興郡,竝量移,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而宋楷、宋重弘、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李亮濟、甘德、鄭暘賓等,因其邑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天祚我東,元嗣誕生,神人有托,宗社無憂,婦孺跛躄,亦莫不奔走相慶。日昨賀班,猥隨百僚之後,仰瞻八彩敷腴,俯聆群誦沸騰,欣欣愉快,非復曩日氣象,區區蹈舞之私,容有其極?念臣旣肅恩命,非久將辭陛,而父母墳山,在於京畿南陽地,今當遠出,勢將曠廢省掃,衷私所迫,不得不冒控短籲。伏乞聖明,俯垂矜諒,特許往返,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皇穹眷佑,元子誕降,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喑聾跛躄,亦莫不歡欣鼓舞,而臣幸少須臾無死,獲覩斯慶,頌禱之忱,曷勝云諭?臣待罪歸厚署提擧,已有年所,衰耄昏瞶,凡事不能照管,此固臣當遞之義,而至於柩材之絶貴,蓋由於監司之嚴禁,貢價之太廉,臣於前疏,固已備陳,今不必更煩,而臺啓重發,至請譴罷,臣於是,只自悚恧而已。寧嬪喪出後,庫儲私儲,陸續進排,不啻十餘部,而輒皆見退,自至於日期差過,此豈獨該署不善輸送之致?而臺論崢嶸,呵責不已,臣雖無似,豈可呶呶辨爭爲哉?只以墓木已拱之後,貪戀官秩,遲徊淟涊,終遭此狼狽,此爲可媿,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罷臣提擧之任,以伸臺議,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國本有托,欣喜曷諭?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焉。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皇天祖宗,格感我聖上對越之誠,仁孝之德,誕錫聖嗣,啓我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惟今日此慶,蓋千古往牒,所罕有者,斯誠再造之期,一初之會也。歡忭舞蹈,特歇後語耳,何足諭八域群生之至喜也哉?疲癃如臣,幸自下邑,猥蒙恩召,獲參於大庭嵩呼之列,私心快愉,實切少須臾無死之願。第臣所叨,卽世所稱都御史之職也。何等地望,何等重任,而緣臣衰劣疲軟,言議不能見孚於諸僚,終不免依違苟且之歸,愧忸靡容,方切內訟。昨又伏讀聖敎,尤不覺惶汗之被面也。噫,臣撫躬環顧,百無一能,誤蒙拂拭之恩,寵之以宰秩,托之以耳目,而臣實無狀,孤負至此,臣罪自知,萬殞猶輕。且臣有見輕同僚之失,不得不首實自劾,蓋兩司長官,旣與下僚,行相會禮,則僚員之有欲論事者,必就長官,商確構草而後,乃敢詣臺,自是古規,而近或有簡通之謬例,亦未嘗有不待可否,徑自傳啓者矣。再昨,臣與兩僚,相會於朝房,仍議舊啓停否,未及歸一,而陳賀時刻已迫,故罷坐而入,各就班次矣。昨朝持平臣金錫一,詣臺之路,歷過臣,復提舊啓事,雖與臣初意緯繣,拘於事勢,不得不勉從,至於許多新啓,了不見於辭色,及其詣臺,汲汲起草,旋卽傳啓,晩後簡通,聊以塞責,臣未知同僚,緣何故而不顧體例,忙迫若是,朝旣相對而不言,晩又發簡而姑遲,有若迷藏戲劇者,何也?緣臣孱劣,自取輕侮,遂令三百年舊規,一朝壞虧,良可慨惋,念臣白首殘年,濫據風憲之長,適値邦有大慶之日,不能進一嘉言善猷,以贊我聖上裕後昆迓景命之謨,乃反與年少同僚,較絜區區體例,有臣如此,將焉用哉?臣本當就臺自列,而新啓中,有一親嫌,不敢循例引避,乃以短章,仰溷天聽,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以爲疲劣不職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天佑我邦家,元良誕生,縟儀載擧,臣民慶抃,曷有其極?臣之蹤地,雖極臲卼,出參賀班,少伸欣躍之悃,誠非不切,而職當秉筆入侍,則與只參庭班者有異,揆以去就之義,終有所不可,不免坐違召命,以致幽縶圜土,臣之罪戾,轉益深重,誅罰之加,泥首以竢,不意大霈之下,混被恩宥,職名如舊,嚴召復降,臣誠惝怳震惕,罔知攸措也。臣之情地,如有一分可强者,則何可每每撕捱,故犯慢蹇之誅哉?誠以罪釁至大,不敢以近臣自處,重貽朝廷之羞辱故也。臣之前疏,備陳此情實,旣經睿覽,則今不必架疊,而若其難進之義則終始如一,豈於數日之間,忽變其所守哉?抑臣於情勢之外,且有不可冒進者,翰苑舊規,右位未嘗替當下位之職,故下位,雖實有情病,陳疏徑出,爲右位者,以獲罪爲期而不肯入直,今者別兼春秋臣李宗白,以年前薦事引嫌,乍入旋出,而此與回薦見沮者有異,故李周鎭,以同事之人,其後復當薦剡,何獨於宗白,有可引之嫌乎?臣之位次,最居諸僚之右,今若迫於嚴命,替當其職,則是三百年流來館規,至臣而隳廢無餘矣。臣雖疲劣,其肯爲此乎?言其情勢,旣如彼,論以館規又如此,此臣所以終始辭避,不以累瀆爲嫌者也。謹隨天牌,來詣禁扃之外,陳章自列,仍卽退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治臣之罪,以安賤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翰薦。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天佑宗祊,元良誕降,縟儀已擧,擧國同慶,臣以從班舊物,其所欣忭,曷有旣哉?臣於史職,以單薦被斥,與洪昌漢,少無異同,其不可抗顔復冒之狀,前疏已悉。而國有大慶,賀禮隔日,則一謝恩命,隨參賀班,少伸區區之忱,分義當然,而不幸落傷之臂,尙今刺痛,不得運用。明廷拜跪之禮,萬無成樣之望,竟犯違慢之科,自速置對之擧,泥首犴狴,恭竢嚴誅,大霈之下,混蒙恩宥,職名依舊,天牌又降,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益切惶悚,無地自容,臣不能謹身,自取殘疾。上而不能與邦家之盛禮,下而不能全父母之遺體,其不忠不孝之罪,固無所逃,撫躬自悼,寧欲無生,顧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喉司諸臣,孰不聞知?而只以事係煩瑣,不敢煩稟,循例請牌,臣於此,益不勝迫隘悶蹙,螻蟻微悃,末由陳暴,又復擔舁病軀,忍死隨牌,冒陳私懇,徑歸私次。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俾尋生路,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批答上同}}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天佑東方,國有大慶,八域含生,擧切歡忭,殿下特推咸休之意,肆庸大霈之典,昨下備忘,辭敎丁寧,凡在臣隣,孰不莊誦欣踊?而若其罪關惡逆,負犯甚重之類,斷不可因赦而輕議容貸,此古人所謂以啓小人之幸者也。況臺啓之體,尤嚴,有積歲爭執而不可停者,有稍費日月而可停者,酌其輕重,間或收殺,不害爲一道。而至於尹邃之啓,則初旣緊出於賊招,與賊河有翼,聚會之跡,渠亦不能掩諱,而徑先酌處,王章未施,兪音久靳,輿情益鬱,此啓之可爭不可停,人孰不知?只以殿下於尹㝚,强施寬典,遽弛堤坊,故顧惜之心漸生,容護之議益肆,及至今日,乘時擅停,略無忌憚,若此不已,亂臣賊子,將何所懲畏哉?世道至此,良可寒心,停論臺官,宜加譴罪,伏願聖明,亟賜處分焉,臣無任惶恐之地。答曰,省疏具悉。特諭纔下,其猶若此,群僚之心,可見此等處,頃日奬爾,自知過矣。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直中,得接家信,老母痰病,自夜挾感復發,咳喘陡劇,有進輒吐,氣息綿綴,半日之內,至於數次昏窒。臣自聞此報,心神驚擾,不能自定,急於歸省,徑出禁扃。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擅離職次之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上天眷佑,聖嗣誕降,定號元良,頒慶八路,此實宗廟社稷億萬年無疆之福,一國生靈,顒望祈祝之餘,其歡欣鼓舞,當復如何?臣幸於斯時,身在近班,獲覩稱慶之禮,嵩呼大庭,神人悅豫,退出歸家,心意充滿,從今以後,雖廢伏田野,亦無所恨矣。仍竊惟念臣,以罪累之餘,分甘終廢,而日昨冒出,只爲一參賀禮,少伸歡忭之忱,賀禮旣過,卽臣退守本分之日,玆敢祇隨再牌,仰瀝微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警具僚焉。且臣於日昨,本館草記喉院請推之啓,竊有所駭惑不自曉者,今於辭疏之末,不得不略陳委折焉。念臣本意,只欲出參賀班,則一日在職陳賀,後自處,固知於義無害,而所以不敢者,抑有由焉。臣之前冬,倉卒一出,徒知分義之可畏,罔恤廉隅之至重,其時推移,無路冒沒,仍直慙惶忸蹙,達夜不得眠,至今追思,愧悔積中,自玆以來,意思忽忽,常有去就一錯。慙見古人之意,誠不自揆,竊自期決不重入於金華一步地,方當國有大慶之日,歡欣在心,自不覺身赴闕庭,而若欲復直館中,則反顧初心,有靦顔面。且本館故事,上番姑降之時,下番雖有承牌肅命者,而或以疾病,或以情勢,不入直而還歸者,前例俱在,故臣敢據已行之例,還爲退出矣。在直儒臣,不相諒恕,猝呈草記,更請牌召,夫館直完備,一日再牌,實是前所未有之事,臣若初牌入直則已,再請牌而竭蹶趨直,則是正受其驅迫,臣雖庸駑,肯爲是哉?噫,同官爲僚,有兄弟之義,有志則成就之,有過則掩覆之,古道正自如此,夫豈有尋事廝抄之理?而緣臣無狀,便不以僚寀相處,內自慙愧,何可尤人?至於昨日諸僚之空堂盡出,强稱闕直,則此又是何等館規,而無前之擧,恐不可乘快創造,以啓日後之紛紛也。雖然此皆要是一館往復,所爭者館規,臣固無深辨之意,而若乃喉院之啓,則實是萬萬意外,臣於伊日,雖承牌退歸,旣不入省記,便不是徑出,則本館番次,於政院,有何干涉?而替當請推,擧措可笑。且所謂去就無所據之說,正是一句好彈駁,臣之去就,果無據則,承宣之筵奏疏劾,夫孰曰不可?而至於登諸啓辭,則自古喉院,請推之啓,曷嘗見有如此句語耶?其被人牽動,無所主張,固足深憫,而又其所遇者,臣故敢如此開口,世道至此,可謂太息,臣豈可與之較絜,以益傍人之嗤笑也哉?雖然喉院論劾,至擧去就,則一時淸議,凜然可見,使臣雖無本來情勢,決不可晏然仍冒,以傷一身之廉隅,玆敢復此自列,亦願殿下亟賜處分,使臣得以退靖私義,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所爲嫌,已涉太過,則今又撕捱,尤無義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韓翼謩疏曰,伏以神天陰騭,廟社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於七八載臣民顒望之餘,自此三百年宗器,永有所主,千萬姓民心,大有所係,恭惟殿下,臨御寶位,一紀于玆,始有此莫盛莫大之吉慶,上而承東朝之歡色,下以慰八域之厚望,聖心之嘉豫欣怳,固當如何?一邦含生,罔不鼓舞抃躍,黃童白叟,擧皆失喜噎嘔,咸曰吾君有子,宗社無疆,猗歟休哉。如臣微末,亦於是時,跡忝臺憲,身廁呼嵩之賀列,目覩無前之盛擧,區區慶抃之忱,寧有涯量?凡歡慶之極,自有戒懼之心,旣有戒懼之心,自切規祝之悃,固人情也。今當莫大之慶,敢效仰勉之語,惟殿下留察焉。嗚呼,七八年以來,上自大僚,下至庶官,臨食發嘆,當寢忘寐,雖愚夫愚婦,至無識者,一辭咨嗟者,顧爲何事耶?所恃者,惟是仁厚有如殿下,明睿有如殿下,而惟天惟祖宗,決無有恝然之理,故每以是不但自慰於私心,蓋將取必於天矣。何幸此理靡忒,元良誕降,惟天惟祖宗,果然降監,而垂佑,萬億年無疆之業,實基於此矣。殿下其可不益懋聖德,敬迓天休乎?卽今新正,三陽回泰,而矧玆大慶,適當是時,今日卽我殿下一新之政也。臣之所願於殿下者,繼自今凡於治心修己之工,發政施令之際,必也新而又新,誠之又誠。懋聖學,則必思體念而服行,毋徒應文而備數。做蕩平,則必思建極而明好惡,以通一世之是非,無徒兩邊之對互。開言路,則必思培養之道,無爲摧折之擧。愼賞罰,則必思褒忠而伸枉,無爲保奸而容慝。恤民隱,則必思約損振刷之道,無爲煦呴牽架之政,無論細大,一切言動事爲之間,必祛姑息苟且之意,務爲宏遠久大之規,克體維新之天道,承藉滋至之休慶,誠如是,則豈但一時臣民之幸?將爲燕翼萬代之式,惟殿下念之哉。嗚呼,天下萬事,孰有大於保養元良者乎?《書》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先儒釋之曰,人自初生保養,乃可全其善。今我元良,方在襁褓中,敎養之道,宜若無所施,而古人有胎敎者,子之在胎,猶可施敎,則矧已載生而載育乎?然則古者,太子生,敎以禮者,必有其道而書之垂訓,非偶然矣。蓋人之初生,固蒙蒙然耳。然旣有耳目之官而外開,自然心志之靈內感,知覺日而漸慧,運動日以漸勝,雖以醫家日限言之,三日七日之間,亦有迥異而不同者矣。旣有感發長進之理,則其所感之事,不可不愼,臣謂椎{{!|𤍜|⿰火參}}去濕之間,進乳約襁之事,無非有正道,不可忽慢,而至若阿保之人,尤宜愼簡。《記》曰,必求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爲子師,子師者,卽乳母也。夫乳母之於子,有肖似之理,以其乳哺之所養,性氣之相習故也。其不可不愼簡,有如此者矣。臣愚衷所發,輒此煩絮,其事雖細,所關則大,惟殿下察納焉。昨日本府五啓之俱停,不識其何謂也。邦有大慶,霈澤旁流,小小罪犯關係未甚之類,不害其咸囿於曠蕩之典,而古人猶謂之小人之幸,其慮之也亦深矣。矧夫鞫囚之所犯,勿論其淺深,均是緊出逆招,閱歲爭執者,則國論之嚴,此焉可知。雖殿下,欲有酌處,亦宜詢之廟堂三司,覆難可否而後方可出入之矣,是豈一臺官,率意徑停者哉?隄防之漸弛,未必不由於此,臣竊駭歎也。停啓臺臣,不可無責罰也。念臣至愚極陋,百無肖似,初無有片善寸長,可以需時用而應世務者,語其見識,則自少荒嬉,都無省解,以其言議,則賦性昏愚,全不別白,特流俗之一措大耳。重以卄年貞疾,自分病廢,望絶當世,而前歲科名,蓋云僥倖,只緣國家用人,專責之科目,故雖以如臣者,猥在收檢之中,向者姓名,誤登翰剡,幸賴世有公議,得免玷誤名器,因此輾轉,坐邀誤恩,特命陞下士之列,臣心之感惶愧懼,迄玆冞深。前冬郞署之命,適奉於在鄕之日,雖卽變通,繼而有柏府之恩除,千思萬量,冒出無望,兩日再違,幸蒙薄罷,至今追惟,尙且震懍,不自意恩罷未數月,遽勤收敍之命,收敍纔數十日,復奉牽復之命,除書馹召,聯翩遠辱於鄕廬病伏之中,臣聞命震惶,不敢久淹,歸伏私次,亦有日焉。病思迷錯,未暇爲控章乞免之計,泯泯縮伏矣。際此邦慶無前,縟儀將擧,驚喜顚倒,不暇他顧,冒沒入肅,隨參賀班,旣伸微忱,自劾而去,固臣之素計,夤緣倖會,淟涊盤礴,非臣之所敢出也。噫,今之辭遜官職者,孰不曰疾病情勢?而就中飭讓者多,若臣之自畫於見識者,諒由肝膈之忱,其情其病,皆是實狀,以學識苟可以一分可堪,以疾病苟可以一分可强,則夫豈敢飭辭巧避,以欺君父哉?臣雖無狀,決不爲是矣。今日起居之班,自與常時有異,獨臣拘於情病,不克趨參,偃便退處,義分都虧,瞻望悚觖,辜負滋大。伏乞聖慈,留心於椶覈之政,亟賜鐫削,無曠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安私分焉。臣初不以言官自居,則不當妄有論列,而旣切由中之憂愛,適有目下之慨惋,敢以草草數語,輒此云云。循省初心,尤切歉愧,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左右揣量,末由進身,拜疏徑歸,臣罪尤萬萬矣。亦乞速降譴罰,以彰逋慢,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件條陳,予固嘉之,可不留意?其於侵斥憲臣事,特諭纔下,初入臺地,猶尙如此,其他可知。勿辭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醫官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柳徵瑞,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日氣陰濕,聖體未知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向來諸症候,俱不復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今日乃元子誕生後初七也。大小臣僚,顒望之餘,今聞醫官瞻望後來傳之言,則以爲形體壯大,氣度岐嶷,耳目口鼻,亦皆雄偉而緊固,殆同三四朔嬰兒云,此實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也。誕生後氣質凡百,未能詳知,猶以爲鬱泄矣。今聞醫官之言,此非泛然天生之人,眞聖人出矣。其爲歡欣慶抃之心,殆與二十一日無異矣。上曰,啓辭入來後,事當卽命入侍,而今日啓請入診,意固有在,故使醫官先見元子,後使之入侍矣。醫官之言亦如是,故予亦問之曰,汝或有意而見,故然乎?爲敎而元子充實,則果充實矣。興慶曰,今日啓辭,當有元子問候之語,而此等事,當遵前例,考諸前例而無之,故不得問候矣。聖候診察,久未爲之,令醫官入診,何如?淳曰,聖心方在欣悅之中,故似然而湯藥停止,今已久矣,無他症候,此尤多幸矣。上曰,只使首醫診察,可也。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雖重按中氣,頗實而平和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服矣。興慶曰,湯藥停止已久,更爲議進乎?上曰,氣姑如常,停止,可也。興慶曰,向日諸大臣請對時,俱以惜福之意,有所陳達矣。以私家言之,若是貴重之兒,則必賤以養之矣。每事必須務存損約,以盡惜福之道,何如?上曰,今日醫官,亦見之矣。襁衣等物,不用新件,亦以綿布爲之矣。淳曰,聞醫官所傳之言,不勝欽歎之至,新生元子,以綿布爲襁衣者,古必無是事矣。闕內房堗,調適極難,以是爲悶矣。興慶曰,寒煖之節,必使適中,毋或過溫事,申飭保母等處,宜矣。上曰,唯。今所居之室,極爲淺狹,三四朔後,當有遷移之道矣。淳曰,醫書,百日之內,不可移動云,故古則百日之內,不解襁屬,今世人則未久卽解之,此非矣。所居雖狹,勿爲輕移,似好矣。興慶曰,聞所居之室,非但狹窄,極爲淺露云,房堗則雖不可溫,門戶必爲固閉,以防外風,似好矣。上曰,唯。淳曰,古則新生兒,以綿爲帽而着之,今世則只以勒子覆顖門而已,此甚好矣。頭部當使毋溫爲宜,今亦用勒子之屬,或於寢時,以薄衣覆之,未知何如。上曰,古則必着綿帽,今則無此規矣。綿帽必過溫,何可着之乎?興慶曰,極知惶恐而累歲企待,幾乎望斷之餘,惟皇天與祖宗,眷祐我東方,乃有此莫大之慶,以啓我億萬年無疆之業,凡我八域臣民,孰不鼓舞而歡悅乎?必有各別曠蕩之恩,以副其心,使之咸囿於春風和氣之中,然後可以迓續景命,而今此赦典中,或有未入之類云,使之更爲抄啓事,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興慶曰,自古以來,元子誕生,何代無之,而豈有如今日之慶乎?己卯年景廟痘患平復後,先朝親臨疏決時,只一希載外,盡皆放釋,雖曰赦者,小人之幸,而如許大慶,前古所無,比諸己卯,尤似較重,赦典亦不可尋常爲之,宜有大段曠蕩之道矣。上曰,予年已至四十有二矣,屢次失望之故,今番則初不企待,意以爲不過如前矣。亦無踰月之事,而聞誕生之報,猶爲未信,親見之後,始爲快幸,而今日亦使醫官,詳視之矣。此實祖宗朝德澤未泯,而有此大慶也。頃者李判府事,謂之泰運者是矣。當此泰運,尤宜日日孜孜於民憂國計,使八域含生,常在於和氣之中,亦迓續景命之一道也。頃者以福我元良爲敎者,有意而言矣。興慶曰,以今日民事言之,則荐飢之餘,下戶殘氓,困悴於徵斂之政久矣。田稅大同凡係惟正之供,固不可議其除減,而至如還上,最久一年條,雖或蕩減,未必爲實惠矣。惟是各樣軍米布及身米布,辛亥壬子兩年條,未收頗多,此則竝皆特爲蕩減,而癸丑年七月以前,騎步布各當未收,亦爲一體蕩減,則似合於慰悅之道,廟堂諸議,皆以爲然矣。上曰,此則爲實惠乎?廟議亦同然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依此爲之,可也。{{*|抄出擧條}}淳曰,今番疏決,如己卯年親臨疏決,則似好矣。春躋曰,還上虛錄禁錮諸人,皆不入於歲抄中云矣。淳曰,其時諸罪人,罪名讀而白之,則自上處分矣。上曰,明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持今番仍秩文書,吏兵判,持歲抄文書,入侍,可也。{{*|出榻敎}}淳曰,古有王子,正月誕生,古人以爲國家之福,蓋正月爲一年之首,而乃三陽開泰之時故也。必有別樣蕩滌之典,然後可以迓續景命矣。上曰,如此好機會,金吾諸囚,收殺爲宜,定配者猶可謂安矣,在囚者,豈不可憫乎?春躋曰,臺臣之意,亦如此,昨日有若干停啓,而果有疏斥者矣。興慶曰,朝家曠蕩之典,宜無間於生死矣。辛丑兩臣事,殿下尙今靳固,臣亦嘗數次陳白,而未蒙允許,誠甚抑菀矣。彼兩臣,斷斷血忱,惟在於爲宗社也,爲國家也。其間小小曲折,姑捨勿論,旣是爲國而死,則豈非冤枉之甚乎?半朝廷之人,擧皆稱冤,而名在《丹書》,尙未伸白,群情莫不抑鬱矣。當此大慶之日,死者有知,則彼兩臣,亦當鼓舞於泉臺之中而大霈之下,獨未蒙恩宥,則寧不愍惻乎?請加三思,特垂惠澤,使生死之類,咸被聖恩,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明日入侍時,當有下敎矣。戊申小醜時,干犯之類,不入於歲抄中乎?右牒呈大元帥之類,無可言者,而愚昧恇㤼如韓日運等輩,豈有深責之理乎?春躋曰,還上虛錄,不入於歲抄中之類,竝皆書入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殿下卽位以後,勤學勤政,迥出百王,而治效未著,此不過如臣等輩,忝居重任,無所裨補之致,而亦豈無仰勉之道乎?極知惶恐,而敢此仰達,殿下於平日實地工夫,或有所未盡處,況今日正是貽謨燕翼,啓祐後人之時也。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至誠於事天,至誠於愛民,至於接下之際,亦必以誠心,可罪者罪之,可用者用之,政令施措之間,無不出於一誠字,則誠信,猶可及於豚魚,況彼人心,豈無感動之道乎?臣敢以責難之義,如是仰達矣。上曰,頃者以誠字陳達之言,予不忘矣。今玆所達之言,尤好矣。淳曰,臣方帶經筵,竊有愚見,敢此仰達,頃日大鵬之敎,非一時偶然下敎也。殿下有大有爲之志,臣下熟不知之學問工夫,立志爲第一,而必有規模先定,然後可副聖志,此則大有爲之道也。只在聖德之加勉,不在他道,而如文爲節目中小小,申飭,非所謂大有爲之道也。上曰,頃者果有此敎,而此非小小節目所可副志,予豈不知乎?一副當所定則有之,徒言而不行,則亦非誠矣,此時庶可爲矣。嘵嘵之世道,或可挽回而果如予志,未可知也。淳曰,此實萬世所無之慶,考之前牒,亦稀罕矣。自二十一日以後,萬物皆有回蘇之望,殿下乘此機會,益加奮勵,以破朋黨,則此時群下,豈不奉承乎?上曰,所達好矣。予所謂好機會者此也。春躋曰,大臣不爲命招乎?上曰,然矣。春躋曰,奉朝賀,何以爲之乎?上曰,必不入來矣。春躋曰,頃日賀班,無不進參,如宋成明、李眞望,亦爲入來矣。聞成明將欲出去云,屢次,申飭之後,今始入來,或可使之入侍乎?上曰,有官職乎?淳曰,眞望、成明,俱爲參贊矣。上曰,眞望方帶經筵,而成明非備局堂上乎?淳曰,然矣。上曰,以閭閻間事言之,凡人有慶,必有相問之道矣。成明知予欲見之心,則何必出去耶?備局堂上,差下,使之入侍於後日次對,而此非羈縻仍留之意,亦爲使聞,可也。淳曰,以實錄考出事,今日將出去矣。元子宮臘劑,方劑進,而臣當監劑,四五日後,似當畢矣。監劑畢後,出去之意,敢達。上曰,知春秋,更有何人乎?興慶曰,申思喆、李廷濟,皆有老母,趙尙絅方爲本兵之長,可去之人,只有尹淳,而考出非時急之事,監劑畢後,出去似無妨,故在外時,已有相議者矣。上曰,雖考來之後,擧措必不少矣。淳曰,當設都監矣。興慶曰,元子未及冊封之前,何至緊急乎?上曰,次序將何以爲之乎?興慶曰,冊封之前,次序如前,而冊封之後,事體自別,當有變改之道矣。上曰,冊封後則稱號,當陞乎?興慶曰,雖以義起爲言,而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國家以統序爲重,大殿問安,每先於大王大妃殿,以此見之,嬪宮之無號,尤爲掣肘之端矣。淳曰,以弟及之義言之,必有變改之道矣。都監雖設,何至曠久乎?一玉印造成之役,似不重難矣。興慶曰,戶曹,元有所儲之玉矣。上曰,然則監劑畢後,出去,可也。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有仰稟事矣。今此元子宮供上進排等事,以世子宮一例爲之事,下敎矣。考見謄錄,則辛丑年,則有書筵炭等物進排之規,而己巳年無之,蓋無開筵之事故也。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書筵炭,必在於冊封後矣。淳曰,然則姑以己巳年例磨鍊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明日三司當同爲入侍,而兩司則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陳疏}}。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秋曹堂上,當依下敎竝爲入侍。而判書張鵬翼,謂有身病,不爲入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纔已承牌入來,而足踝上疔瘡甚毒,實無入侍之勢,莫重疏決,長官將不得入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入侍。令次官入侍。 ○又啓曰,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吏、兵曹判書,三司,依昨日下敎,竝爲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前會寧府使李重新,前義州府尹鄭益河,未赴任改差,所授加資,竝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繕工假監役朴弼賚,呈狀內,矣身旣老且病,實無供仕之望,卽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會寧府使,金浹爲永興府使,韓德弼爲綾州牧使,成範錫爲龍岡縣令,趙正萬爲知敦寧,權熻爲兵曹佐郞,金廷鳳爲禮曹佐郞,金琂爲校檢,李顯弼爲社稷令,朴師休爲司䆃主簿,金枋爲典牲主簿,李蓍徹爲典牲奉事,趙明履爲平安南道京試官,趙榮國爲慶尙左道京試官,李錫杓爲全羅左道京試官,任{{!|𪼛|⿰王集}}爲忠淸左道京試官,成均博士單安正仁,光興君橏,月善君{{!|𪺅|⿰火憲}},行坡平副正彬,以上敍用。醫官許信,今加嘉義,崔周慶,今加通政,內官高鳳獻,今加正憲,以上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入直,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景淑呈狀內,所帶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緊任,每於擧動時及輪直之際,多有掣肘之端,斯速入啓處置云,兩任之難便,誠如所訴,不可强令兼察,李景淑禁軍將之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副護軍金爾樟、洪敍一、閔思淵、洪致榮、李天駿、沈若晦、鄭恒賓、洪好人、崔炯、許樹、朴弼乾、李東昌、李信侃、韓晉起、申命徵、金夢魯、李興祥、崔震一、金相玉、李廷熽、徐行進、鄭纘述、李漢弼、金相璧、李浤、朴守慶、李重泰、李榏、李潝、崔齊白、魚必遠、金鑮、成胤赫、韓配奎、姜一珪、吳盛載、梁彬、朴昌徵、洪禹平、韓師昌、申思周、崔宗周、柳東茂、柳世復、安湜、李熙齡、張友軫、張斗紹、朴俊慶、李景勳、李倚天、韓師善、許信、沈棆、趙尙綏、金鳳章、韓命斗、卞重傑、柳萬增、權儆、李東芳、金天柱、李聃錫、趙榮祿、盧恰、宋堯卿,副司直趙觀彬、徐宗伋、金應福、金浩、李濟、吳命新、成德潤,僉知三單金萬泓、韓萬慶、李馨遠,統制使落點,具樹勳。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柳萬重,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元子宮供上,各種臈藥,今當劑入矣。所入牛黃,其數當爲十部,而元貢遺在無多,取考前例,則有別貿進排之事,以此分付戶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點考及下番軍賞試才,因陳賀退行事,頃已啓下矣。本月晦前,餘日無多,內中日未及稟行之前,軍門賞試才之設行,事涉未安,而在前有故時,有回糧給送之例,今亦依前例,本錢間磨鍊分給,而別破陣,則退朔追試,新番軍兵點考,則今二十九日,南小營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朝前郞廳,奉審兩殿,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大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淸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至於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狼藉,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甚多,無數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大段沾濕,至於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云,依例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黃海監司狀啓,則道內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卽遭母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吏、兵判,三司,同爲引見時,行判府事李宜顯,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申昉,同義禁李德壽,同義禁李瑜,刑曹判書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副應敎吳瑗,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達夜雨下,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安寧乎?上曰,然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夜來亦何如?上曰,好過矣。命均曰,昨參七日問安,喜悅之心,難以盡達。且聞入侍醫官所傳之言,岐嶷非常云,天降之人,固異凡人,而聞來下情尤不勝欣喜之至。宜顯曰,調養之節,必極盡爲之,而連得平安云,欣幸欣幸。命均曰,日氣甚不好,保護之道,節適甚難,各別申飭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別擇乳母事,諸臣已有所達,而卽今所定之人,無不足之歎乎?上曰,其後更爲擇定,而來歷與爲人,竝爲詳審矣。興慶曰,備局有定奪事,先爲稟達乎?上曰,先稟,可也。興慶曰,昨以民情慰悅事仰達,辛、壬兩年,身軍米布未捧者,旣皆蕩減,則公私債徵捧,亦係民情愁怨之一端,姑令停止,限秋成勿徵事,分付京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今方差出,催促新薦,而前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李德重等,因赦敍用矣。翰林,今若付職,則別兼,自當減去,而翰林,必不當薦事,然則新薦無期,李鼎輔等三人,還爲削職,似宜矣。曾於甲辰年,別兼春秋趙趾彬、呂善長,方帶別兼,而削職,翰林曺命敎gg曺命敬g,因赦給牒,故其時陳達,更爲削職云,前例如此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今春水陸操巡點等事,一倂停止爲請,而兵使金洸狀啓,習操巡歷及營將巡點,何以爲之,爲請矣。水陸操,去秋旣已設行,今當停止,而營將巡點,則亦不可全廢,抽牲gg抽栍g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兵使李重新狀啓,今春兵使陸操,營將、城將巡點,何以爲之事,取稟矣。本道上年秋操,旣已設行,依湖西例,只令營將、城將,抽牲gg抽栍g巡點,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我國漂海人白貴得六名,淸人,持咨文領來,故自義州府,各人等問情後,定將校押送,緣由馳啓矣。此則皆是平壤之人,與三南漂海者有異,而旣自灣府,問情馳啓,別無上京更問之端,使之仍送本土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齎咨官事,至今未及稟定,宜速定奪,趁來晦可以入送矣。興慶曰,判府事徐命均則以爲,當送齎咨官云,朴文秀則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入去則當順成云,大提學尹淳則以爲,今當勘律以往,則事體當送陳奏使,使臣之新還者,雖言其必爲順成,而萬里外異國之事,有不可料度,其所主掌而與之相約者,若身故或遞職,則似不無狼狽之慮,使臣當依例入去,而齎咨官不可入送云,議論若是不一矣。上曰,齎咨齎奏,亦異耶?興慶曰,送咨文則爲齎咨,送奏文則爲齎奏,而所謂齎奏官,例以堂下武臣,極擇差出,與譯官同爲入送,則事體,稍重於齎咨矣。今番當勘律奏聞,則別使雖難更爲入去,而有不可只送齎咨,當送齎奏官矣。命均曰,以事體言之,當送使臣,故尹淳之言如此,而亦非必欲送使臣也。彼中,曾有勿送別使之咨,今番則旣聞其言,不必更送別使。且謝恩,每在於罪人擬結之後,先送齎咨,得其完結,然後謝恩則當兼於節使矣。齎咨齎奏,無甚關緊,而擬律則自前爲奏文,今亦爲奏文,而名以齎奏官無妨矣。上曰,他大臣及備堂諸臣之意,何如?宜顯曰,臣則不敢參涉於廟謀,而纔經奉使之臣意見如此,不必送使。且年前彼中,有今後勿送別使之言,而再昨年,小臣奉命以往,蓋以重其事之意,破例以送,以此言之,亦不必送別使矣。寅明曰,臣則與尹淳之意同,在我之道,當謹守常法,且照律,事體至重故也。尙絅曰,今若又送別使,則還來之期,必未及於節使未發之前,若然則節使後,又將送謝恩使矣。大抵使行,大有弊端於彼中,彼人之不送別使云者,似有其意,雖送齎咨官,足以順成,則何必送別使乎?昉曰,尹淳之議有深意,而以事情推度,則雖送齎咨官,似不至於執頉生事之境,今以此事而送別使,亦重難矣。瑜曰,臣始聞尹淳之言,以爲道理當然矣。然回還使臣之言,旣以不送使爲宜,在外諸議亦然,何必(必))送使臣乎?事之次序雖倒,此則勢固然也。今從使臣言,宜無妨也。上曰,若送使臣,則當兼謝恩,而謝恩則當在完結之後,今番則只送齎奏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犯越罪人所掠物件,自前列錄移咨,而勘律時,竝爲入送矣。辛卯年,則只是人蔘,自此以渠輩盡爲出賣,不得入送爲語,而彼中猶不致責矣。今番使行時,彼人以爲所掠人蔘,當送而不送云,故譯舌輩,以罪人時未勘律,勘律後當爲入送事,引前例爲答矣。辛卯年,則雖不入送,而今旣執言,則宜以當初所報掠取之數,盡爲入送矣。興慶曰,其數不過一斤餘,而彼旣執言,則今何不送耶?旣不可徵出於渠輩,當自戶曹磨鍊送之矣。上曰,然矣。瑜曰,自戶曹送之,殆同自備,終不成體段,必分付關西道臣,分定於江界、渭源等邑,使之如數入送事,自備局行關,而關文,則以偸採罪人等人蔘某數,準量入送於齎奏官行中,爲宜云,則外面亦似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先納禁府文書乎?上曰,先告歲抄文書,而點下者亦一體告焉。寅明告前縣監全近思、金泰壽、李文標、韓日運事。上曰,竝敍用。寅明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上曰,李鳳徵、李玄逸、睦來善、鄭楷,竝置之。尹鳳朝事。宜顯曰,被謫之罪已脫,而未及敍用矣。上曰,已有下敎矣。內官任庭甲事。上曰,此事誰有知之者乎?寅明曰,罪則不知如何,而不可復置掃灑之列,置之無妨矣。上曰,然矣。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權卨事。上曰,置之。前直長金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告罪目。上曰,以人燁之三寸姑母夫被罪,今若置之,則在渠爲身累矣。職牒還給,何妨也?仍命職牒還給。前主簿李公胤事。上曰,所重存焉。今不可擧論耶?宜顯曰,自前國家病患,以議藥不謹,雖被一罪,而猶有放送之事。況公胤已死,何至不爲擧論乎?上曰,其時見之,則狂妄之狀,不可盡言矣。今已身故云,職牒還給,可也。前府使呂渭良事。上曰,朴致遠,予欲減等,而金吾請放,故放送矣。此事則何如耶?寅明曰,此亦身死,死後不給職牒,則似過矣。命均曰,身死後,不給職牒之罪,不如此等罪矣。上曰,職牒還給,可也。寅明告朝臣永刊仕籍秩,前持平李挺樸事曰,此亦已死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不敍秩,前掌令崔致重事。上曰,致重事無狀矣。寅明曰,他重罪皆敍用,則豈於致重而不爲敍用乎?上曰,如此心術,雖十世當不宥,而初旣點下,已示弦韋,邦慶無前,竝施蕩滌,此亦敍用,可也。寅明告朝官刊去仕籍秩,前典籍方聖規事。上曰,古有柳下惠、盜蹠,似不必深罪,而全釋猶如何故,點下矣。命均曰,萬規之同生,何可在仕籍耶?尙絅曰,以參下積仕,仕滿陞六,故臣在東銓時,爲典籍矣。上曰,渠之當初行仕怪矣。然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朝官收職牒秩,前監察柳鼎茂事。上曰,此是他日經筵,更竭餘蘊云者耶?敍用可也。寅明告堂上宗室被謫蒙放,㮒事、河事。上曰,竝置之。命均曰,夜雨太過,宗廟前後殿,皆有雨漏處,今當奉審,而提調臣趙尙絅,以歲抄文書,不敢出去,臣則先爲退去,奉審之意,敢達。上曰,先退可也。命均退出。寅明告堂上官削職秩,前牧使李守身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濟州牧使之持來一匹馬,似非重罪矣。寅明曰,濟牧之私自取馬出來者,雖犯禁令,而當此大赦,似有蕩滌之道矣。上曰,濟牧取馬,若不嚴處,何以禁戢貪吏乎?此則限其身禁錮可耶?寅明曰,此非終身禁錮之事也。上曰,給牒則爲敍用之階,勿論雖可,而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堂上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柳淀事。曰,此則儲置米十六石未捧之罪也。上曰,此罪何如是重耶?尙絅曰,若限滿,則罪名自解矣。上曰,旣有年限,則何謂之永勿除職耶?尙絅曰,《明律》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前郡守趙儼事。上曰,敍用。寅明告堂上官收職牒秩,前府使金鼎夏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官罷職秩,前縣監李弘邁事。曰,今番赦已放謫矣。上曰,置之。前府使蔡橚事。上曰,職牒還給。前獻納鄭宅河事。上曰,敍用。寅明告朝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鄭舜命,前郡守梁有成,前縣令洪致厚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秩,前郡守李蓍明,前縣監金道彦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縣監金天器事。始炯曰,此則臣爲慶州府尹時,以査官推覈者也。其卜馱見捉於巡卒,則大口、甘藿爲卜,而中藏錢文,似爲六十餘兩云,故臣未見其錢,而以巡卒之言報使矣。上曰,此與金道彦事,何如耶?寅明曰,罪實無間矣。興慶曰,濟牧之取馬,旣已蕩滌,以六十兩錢而何至永廢乎?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削去仕版秩,前正郞安允中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此則渠之持身不謹之過也。寅明曰,官物私用,亦皆蕩滌,則此猶有間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前縣監兪斗基、孫景翼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被謫蒙放秩,前牧使鄭宅河事。興慶曰,在官未久,卽爲遞來,故多有引用者而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臣嘗見其人,似非貪濁者也。上曰,外貌則難知矣。如安鍊石者,外貌亦殊常,而朴致遠,以外貌見之,則不是貪濁者,而貪吏,則無過於致遠矣。前府使李悟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今因贓汚事,有所懷敢達,守令贓汚,自有當律,而況身居當路,受人賂物者,亦一贓汚也。朝家不可不嚴査明覈,與受一體定罪,以爲懲礪之地,臺閣固以風聞論事,而如有某人受賂之跡,則雖大臣、重臣,必皆指名論劾,或行査得脫,或終不得脫而抵罪,處分明白矣。近來,則臺臣雖有所聞,不欲單擧結怨,必混同爲說,夫群下稟性,人各不同,或有律己不甚嚴者,亦或有律己極嚴者,雖其不欲沾沾自喜結黨延譽,而其所自處,或有不下古人者,今若汎以當路受賂爲言,則其貪濁者之得免,固幸矣。而淸愼者之混被黯黮,豈不切迫耶?向來韓師善之論兩武倅,其言如此。而日昨金錫一,論李重新之啓,又以販貿耽羅,載輸當路,爲言,旣曰當路,則大臣、重臣,豈皆不難安耶?且人主,居億兆上,可畏惟天與民,可憚者,惟朝廷士君子。而今若混歸之於恣行貪濁,厚受賂遺之科,則自上視群下尤何如?而君道之日亢,臣道之日卑,未必不由於此,非細慮也。旣云販貿耽羅,則必有的聞,而又聞非如魚果之微云,如此而置之,則此其辱朝廷羞搢紳甚矣。臣意則李重新,不可不拿問嚴覈,以爲各別査出定罪之地,斷不可已矣。興慶曰,在外時,已有所相議者,宋寅明之所達,是矣,此事,不可不明査處之,豈使搢紳諸宰,皆在於黯黮之科乎?上曰,當先緘問於臺臣耶?寅明曰,徑先緘問臺臣,事體不當,李重新,爲先査問,前頭更議覈出之道,爲宜矣。興慶曰,其在事體,不可徑先緘問於臺臣,李重臣,先爲拿覈宜矣。上曰,李重新,拿問明査,可也。{{*|出擧條}}寅明告稟秩,羅煣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臣於戊申年,已有陳達者,此則宜放矣。宜顯、興慶曰,放之宜矣。瑜曰,湖中人,皆言其倒置矣。上曰,放。宋楷、宋重弘事。上曰,此則何如?寅明曰,宋楷則初非以其名出於賊招,宋重弘,則成衍之招以爲,宋國休父子云,故竝拿,而成衍招,初不實矣。上曰,宋國休,若減等,則楷、重弘之置於減等倒置,放。興慶曰,成衍之招,元不分明矣。宜顯曰,宋哥在竹山,而自是惡類也。李聖至事。上曰,何如?寅明曰,初不出於逆招,而以當初不納禁府都事之故,希亮之事,得成云,而亦似冤矣。上曰,諸臣竝陳所見。宜顯曰,以其査頓,見之不好矣。上曰,當以其罪論之而已。何論其査頓也?昉曰,旣以減等,則計年當放,置之無妨矣。瑜曰,旣不出於賊招,而臺臣,以風聞論啓矣。卽今則與前有異,別無可罪之端,蕩滌爲宜,而若有可疑者,則從後罪之,未爲不可矣。上曰,苟有疑,則從後罪之云者,不當矣。放送可也。朴師孟事。上曰,此則最歇矣。寅明曰,崔宗華、李萬春,竝皆見放,則最輕者之尙在罪籍,可訝矣。上曰,放。沈得行事。上曰,放。權世章事。上曰,旣已出陸,置之。睦聖履事。上曰,減等。鄭暘賓事。興慶曰,當初文簿雖不善,而其後亦不無其功矣。上曰,放。炤事。上曰,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事。上曰,其心術則可痛,而此時當擧論矣。出陸。李興仁事。宜顯曰,此罪人,不可擧論矣。上曰,置之。李璛事。上曰,放。安鑮事。上曰,此事何如?若非安鑮,當初何以知其事耶?寅明曰,當初臣,以不可殺之意,有所仰達矣。瑗曰,渠旣入於賊黨,其不死幸矣。今何擧論乎?興慶曰,來言於崔奉朝賀,使之遠避,而不爲告變於國,則朝家之初傅生議,在渠,實爲大幸矣。瑜曰,古則有罪者,逬諸四裔,不與同中國,而我國之竄配無識之類於絶島之中,還可憂悶矣。上曰,島中置此等之類果悶矣。瑗曰,島中置此可悶之敎,似欠包荒,只當觀其罪狀而處之。上曰,所達是矣。安鑮則出陸。崔必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趙顯命則以爲,鄭暘賓、崔必蕃,無異同云,人之所見,蓋不同矣。上曰,全近思輩,皆敍用,則崔必蕃,豈不可置不論耶?瑗曰,必蕃事,關係軍律,則不可容議矣。上曰,臺臣方入侍,如李時蕃事。若收殺,則崔必蕃,宜減等矣。寅明曰,竹山,乃是討捕營,而聞賊報逃走,罪則重矣。上曰,無用之武弁也。寅明曰,大體以其罪論於赦典矣。上曰,量移。洪益龜事。上曰,勿論。瑜曰,海島不可仍置,移於他處宜矣。上曰,豈以疑心而移之耶?黃沈、吳鵬萬事。上曰,量移。其時入之云者,可悶,而亦入之云者,尤可異矣。吳彦賓事。上曰,放。吳命尹之改名命始者,其心術無狀矣。禹如天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渠則非自主張者也。興慶曰,只承順官長之令也。參酌似不妨矣,宜顯曰,官長之令,固有承順者,而豈可承順謀逆之事乎,臣意則置之宜矣。上曰,出陸。姜必齊事。上曰,量移。黃玉鉉事。上曰,其時則不忍言之事,而猶不無爲國之心,當用曠蕩之典矣,放送。鄭璉,陳漢相事。上曰,此事本來輕歇,竝減等。韓聖欽事。瑗曰,自北來者,多言其綢繆之跡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旣無身犯之罪,則出陸似無妨矣。宜顯曰,雖出陸,猶爲謫居,若出陸則似無不可矣。上曰,儒臣、臺臣之意,何如?瑗曰,臣則俄有陳達者矣。其情跡陰秘,不敢以出陸仰達矣。廷潤曰,其姪三人,逆節狼藉,而渠則初無出於逆招之事矣。然有不可輕議矣。命珩曰,此罪人終難輕議。上曰,出陸。李鳳祥事。上曰,量移,可也。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他罪人,猶量移,則鳳祥之亦許量移,未知其合當,直放宜矣。寅明曰,其時事,臣未詳知,而鳳祥旣坐亡命,臣方爲法官,不敢以彼此可否之議徑陳矣。尙絅曰,初旣量移,則當此大赦之日,又爲量移,未知其可也。宜顯曰,不於此時而見放,則殊無曠蕩之本意矣。昉曰,有停論者,有發論者,此事有難歸一,而以根本思之,雖與他罪似異,亦無深罪之端矣。瑜曰,方用曠蕩之典,則何獨於此事而不爲許放乎?瑗曰,本律旣是流三千里,則當此大赦,豈可量移乎?直放宜矣。廷潤曰,當初事,臣未詳知,而卽今每事蕩滌,則參酌爲之何妨乎?命珩曰,臣與儒臣之意同,直放宜矣。始炯曰,亡命本律之爲流三千里,臣雖未知其必然,而渠旣亡命,三年圖生,以法論之,罪在罔赦,此等干係至重之類,則雖當無前之大赦,豈可輕議酌處乎?羽良曰,當此大蕩滌之日,他罪皆宥,則此亦宥之,固無妨,然如此之類,不可輕議矣。興慶曰,初無亡命之事,朝家亦無捕捉之令矣。寅明曰,必明白其當初亡命與不亡命之由,然後可議其酌處矣。始炯曰,此事旣係久遠,臣雖未能一一記得,而當鳳祥緣坐擬律之時,稱以已死,以他屍檢驗,雖未知何臺官,而其時以此事發啓,只此一事,在渠亦足爲斷案矣。上曰,然乎然乎。昉曰,此事雖下問,終難歸一,惟在參量處分矣。上曰,此等處,予當自斷,而今玆下問,亦涉率爾矣,吏判事則極爲非矣。非以時象惡鳳祥,則明言之,可也。而猶以槽隅之說言之,入侍諸臣,猶如此,他尙何說?至於秋曹參判,非病於黨議者,而其所陳白如此,向者金尙星之疏,有驚倒欲狂之語,意謂自見慶事之後,諸臣皆有欲狂之意,於此等處,必不務勝,而今觀諸臣之色態,猶有舊套矣。予則謂當此好機會,足爲蕩平,然尹鳳朝,則當有弦韋,伊後別諭,意有在,非安排措置而爲之也。卽今諸臣,如以舊套,存諸心,則豈曰喜悅云乎?儒臣疏批,予以此等處言之者,蓋示予意爲然也。其時鏡黨事,極爲凶惡,則鳳祥事,亦無足怪也。而且十九下敎之後,如此事不必固執,反恐貽累於景廟聖德矣。鳳祥之亡命,非國家之亡命,乃時象之亡命,而此事朝臣看作重事。故予則折衷量移,如此之時,尤不宜以此事,更惹鬧端矣。然今聞秋曹參判之言,始知其以他屍檢驗之事,此則尤極無狀矣。姑先量移,卽令金吾,更考文案以稟。寅明曰,小臣所達,以未瀅下敎,極爲惶恐,而亡命之罪,旣已照律,則守法之外,無他道矣。申正模事。上曰,出陸。㗡梅事。上曰,小兒何知也?放送。朴來章、李世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科擧外場,極爲巧惡,當守法而已。鞫獄則得情者死,有疑者酌處,而此等事,則直招蒙準,不可輕議矣。尙絅曰,此事絶痛矣。其前安知無如此之弊耶?決非輕易處分者,而但李世瑃,則配於南中,朴來章,則配於三水別害鎭,其聊生必難,此爲可憐矣。瑜曰,此則不然,初不擧論則已。豈以渠之生理之難而有所容恕乎?然此罪終爲雜犯,亦不可以私心之絶痛,不爲擧論於朝家參酌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竝量移。寅明告身死未蒙放罪人秩。上曰,此類則無可論者,竝置之。刑曹堂上,進告刑曹文案。始炯曰,一千二百餘人文案浩多,未及徧考,而有入侍之命,故入來矣。羽良曰,放秩、稟秩、仍秩,其數甚多,先入何文案乎?上曰,先告輕囚案。興慶曰,此非自上親決者也。寅明曰,秋曹文案,則事體不當親臨論斷,殺獄與綱常强竊盜類,則刑官,當單抄入稟。而其餘輕罪,則盡放無妨矣。上曰,然矣。始炯告白殷昌事。上曰,此事何如?始炯曰,烽臺擧火,所犯雖重,而用刑至於二十七次矣。興慶曰,酌處何妨乎?上曰,參酌島配。始炯曰,私婢二德事,詳見文案,則崔致重發狀以爲,渠之四寸致敬,作變於其父墳,而使二德爲之云,二德,始入捕廳,已承款而移囚秋曹後,變辭八次,刑訊而不服,此是理無之事,亦無明證矣。趙尙絅始當此獄,尹陽來,亦連爲推覈,而終未得情,關係咀呪,故雖不敢擧論,而此獄甚虛疎,致重事,則萬萬無狀矣。尙絅曰,二德變辭,故訊問而渠以爲當初捕廳,則亂杖周牢可畏,故不得已誣招,及移秋曹,則不忍以無罪之人誣引,故變辭云矣。上曰,致重,俄有處分,而於國於家,極其無據矣。二德則放送。莫禮事。上曰,遠配。沙工金分伊事。上曰,放。順男事。上曰,參配gg參酌g遠配。上曰,全羅道罪人二名,迫於飢餒,殺食國馬一匹,此等事,何可不爲蕩滌於今日耶?竝放送事,分付。徒年案未及狀聞,而罪在赦前者,令到日,竝放送。形止狀聞事,分付八道,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徒年以上,雖逃亡者,竝爲蕩滌,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閔、李、尹三族編配者,定其寸數何如耶?寅明曰,雖四寸,猶爲法外,定其寸數,似不當矣。興慶曰,終是法外之事也。國家不必定其寸數矣。尙絅曰,其時閔哥、李哥,多出賊招,故遂至於擧族盡配,而幼稚者皆入於編配之中,幼稚之同參凶謀,似無是理矣。宜顯曰,緣坐,本有寸數,而至於閔、李、尹之擧族盡配,乃法外也。有關後弊。且比於他逆家,則有不均之歎矣。寅明曰,弼夢、弼顯,爲逆魁,而朴家則無如此事矣。瑗曰,當初處分,出於法外,當此大霈之日,豈不施曠蕩之典耶?廷潤曰,外議皆言其已甚矣。命珩曰,諸臣所達是矣。上命必寧書傳旨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尙絅進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前僉使張{{!|𭳞|⿰氵奭}}、崔萬夏事,前討捕使申益欽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僉使金祈應、李泰祥,前別將李文錫,前萬戶吳萬俊事。上曰,竝敍用。尙絅曰,未入歲抄之人,竝書入事下敎,故書入矣。仍告南德夏事。上曰,蕩滌。尙絅曰,浦項倉穀二萬石,入送北道事,曾有所定奪,而北道舡隻則狹少,難以載穀,聞前日浦項倉穀物,入送北道時,自嶺南,以兵舡載送,而今已歲翻,賑事萬分迫急,分付嶺南,毋論兵舡與地土舡,卽速載運發送,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自備局,各別申飭,催促運送事,分付嶺南,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權爀,時在龍岡縣,而科期已迫,必難及期進去,合有變通,而擬望之人乏少,曾有三司通擬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何如?上曰,北評事權爀改差。其代,三司中通擬以入,可也。寅明曰,都事,無再掌試之規云,而科期已迫,當有變通之道,居中都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居中都事,竝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寅明曰,江原都事朴亨潤,以科事,士子輩至於呈疏云,其勢將不得行公,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昨日入診時,有明日當下敎之敎矣,惶恐敢達。上曰,日已昏矣,後當下敎焉。尙絅曰,全羅前兵使李重新拿問事,纔因吏判陳達,允下矣。新除兵使李必耉,所當催促下送,而必耉,以其父尙{{!|𫘂|⿰香集}},尙在追奪之中,故不敢赴任,連呈所志請遞,蓋死後追奪,自是極律,其子之不欲從宦,事理亦似然矣。興慶曰,李必耉,曾除外任而不赴,故故左相李㙫,以此陳達,卽許遞改。今亦如前處分,似乎得宜。而蓋李尙{{!|𫘂|⿰香集}}事,固無明白可罪之端,聞其時判金吾沈檀,以其自明之招,亦謂之有據云,而尙在罪籍,不得伸理,殊可矜愍,當此大霈之日,似宜有曠蕩之典,一番考見文案而處之,未爲不可矣。上曰,曾前許遞者,未知處分之得當矣。今若因渠不赴,考文案而有所處分,則事體不免苟簡矣。分義所在,不宜一向如是,各別嚴飭,使之斯速赴任,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李益命,以喜之緣坐,久在謫中,而喜之旣不承款結案,則其所緣坐,終是法外。而丁未年還置逆案後,更爲赴謫,至今不得放還矣。曾在戊申,有非承服結案罪人,則勿施緣坐之敎云,當此大霈之日,宜有參酌之道,故敢達。寅明曰,喜之逆則逆矣。而以其不承服而緣坐,謂之法外也。凶逆甚多,神人齊憤,故或不無法外坐謫者,而此終有關後弊,此類宜皆一番抄出啓稟,以爲通同査正之地,恐不當續續處分矣。上曰,法外緣坐之類,考見文案,書出一通,入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洪致祥事,其孫洪益三,頃有上言請伸之事矣。當此大霈之日,或可令金吾,考見文案而特賜處分乎?上曰,予曾見先朝下敎,此何可輕議耶?興慶曰,先朝甲戌年,復官之命,出於特敎,而其後辛巳年,還又削奪,或恐聖上,未覽伸冤時下敎,而只覽當初下敎而然矣。伊時小紙中列書姓字者,皆是僻姓,而元無書名之事,又有渠姓洪字云,此亦似不可爲大段可疑之端矣。上曰,當詳知先朝下敎,然後可以處之,前後日記,考出以稟,可也。{{*|出擧條}}上曰,臺啓中緣坐、籍沒之啓,若允從,則其同生輩當爲何律乎?寅明曰,其同生則爲奴矣。上曰,王室至親,不當爲奴,似爲偏配矣。廷潤所啓,臣之蹤地,決不可復冒於臺端,而向者一出,只爲新歲之一瞻耿光,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繼而國有大慶,不敢以情勢爲言,入參賀班,獲覩盛儀,臣之志願已畢,義在必退,故尋單縮伏,一味惶悚矣。昨伏見備忘,則以前啓之不卽收殺,辭旨至嚴,臣於此,已極惶蹙,而今者儒臣僚臺,相繼陳疏,詆斥停啓臺官,不遺餘力,則臣亦以參論之人,何可獨爲晏然乎?夫本府前啓,殆成卷軸,而俱是關係鞫獄,罪名至重,則不敢以一二臺官之意見,擅自停止。而適當無前大霈之日,亦宜有曠蕩之道,故陳賀之日,臣與長僚及持憲,合席相議,其中四五件事,消詳停之。此實出於十分斟量之意,而侵詆之言,左右迭發,臣益不勝瞿然之至,昨以僚臺處置,天牌降臨,而兩疏旣入,物論方張,不敢唐突冒進,終未免坐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今又召牌狎至,分義是懼,黽勉趨承,入侍前席,而顧臣情勢,實難一日冒居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疏斥,已知過中,旣不參啓,則今者爲嫌,亦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尤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相持,尤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亦若前啓,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邃已停啓,其於泰績,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俱涉太過,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持平金錫一出仕。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不施軍律於其時,則猶今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啓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特諭之下,此等之啓,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泰績之兩司俱發,初已太過,則猶今爭執,其涉支離,其勿强煩。又所啓,直講,係是師儒之任,而文德謙,處地卑微,遽爾冒授,新除之下,物情莫不爲駭,請直講文德謙改差。上曰,依啓。又所啓,凡臺閣論人,貴在公平,苟或挾雜,則不可以服人心矣。再昨憲府六啓,實有許多機關,欲論李潚之統帥薦望,而指東言西,欲斥尹東卨之戊申樹立,而語多粧撰,欲遏鄭益河進用之路,則按査白脫之事,謂有餘謗,引例方遞之職。又請遞改,其循私逞憾之狀,已不可掩,而至於李箕鎭事,則本道都事,自言昨秋,不爲覆審永興之田政差錯,初無可言。而白地做出,構成箕鎭之罪,李重新事,則向日筵臣,皆稱善治,今此所列,亦不近理,當此國有大慶,聖敎勅勉之日,在廷群僚,孰不欲精白其心,奉承休命。而惟彼憲臣,新入臺地,汲汲自效者,都是用意排軋之言,此等之習,誠甚不美。而況其不問長僚,暗地發啓,非出公議,此尤可見。其在責勵之道,不可置之。請持平金錫一,罷職不敍。上曰,金錫一所陳,雖有機關,今者譏斥,亦不爲機關乎?此正責人則明,責己則暗者也。不允。又所啓,當此大慶,親臨慮囚之日,秋曹長官,不爲入侍,致令次官擧行,雖未知其病故之,如何?而事體苟簡,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臣以金錫一罷職不敍事,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兪,乃反以責人則明,責己則暗,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錫一之啓,都出於用意傾軋,而以廟薦等語觀之,其意不專在於此,而暗地機關,顯有侵逼大臣之意,其心所在,誠極不正,故有所論劾,而聖敎反以機關責之,此莫非如臣無似,久據言地,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何顔面,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憲臣所啓,雖曰過中,而在於特諭之前矣,嘉奬之儒臣,初入之憲臣,亦有循套之心,則今者相勉,豈惟在於金錫一?俄者下敎,良由於此,飭勵之言,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瑗曰,臺閣論事,惟當觀其是非,以爲可否,鄭益河,旣已白脫,且以親年七十,呈狀當遞,而金錫一,至請改差,誠極非矣。而諫臣避辭中,汎以錫一諸啓,專論廟薦,侵及大臣爲非,此則未免失言,臺閣,與大臣抗職也。言不宜若是,惟當斥其所論之非耳。第諫啓之批,乃以機關爲敎,此甚未安,諫臣之論金錫一,有何機關乎?至於金若魯、韓翼謩,則以循套爲敎,而此則不然矣,鞫逆之論,豈有套乎?上曰,金若魯於諸啓中,只論尹邃而仍竝及尹㝚,是有査滓而然矣,予甚非之。瑗曰,尹㝚事,臣亦嘗論之矣。臣等之尤嚴於此論,豈有一毫私惡於㝚、邃而然哉?邃於賊招,最爲緊出,情跡狼藉,而金錫一,急於容護,汲汲停啓,則三司之臣,惡可無言乎?上曰,尹邃,雖曰緊出,而韓翼謩之以竝停五啓爲言者,其意實在尹邃,而如是爲言,豈不尤非乎?瑗曰,金若魯,雖以停尹邃啓爲非,而韓翼謩之意,豈必與金若魯同乎?人之所見,固自不同,韓翼謩之言,實得臺體,而聖上,以意在尹邃,而汎論五啓,爲韓翼謩之罪,臣誠惶恐,此乃聖上,求過於臺閣也。豈不慨然乎?上曰,凡人有慶喜之心,則凡事都忘之。而今此大慶,爲日非久,而諸臣氣色,猶尙如此,誠爲慨然。瑗曰,諸臣,幸覩宗社莫大之慶,孰無歡欣鼓舞之心,而其在近列者,抃喜之忱,尤當何如?而大道理之所當爲者,豈可因喜而廢之乎?上曰,此則然矣。瑗曰,金若魯疏批,以頃日奬諭,自知過矣,爲敎。此亦殿下失言也。頃日金若魯所論,不過草草數啓,引見獎諭,似乎太過,而固出於來諫之意也。曾未幾何,因論一鞫囚,而又有自知過矣之敎,大聖人辭令,豈宜若此乎?上曰,此言誠是,當留意矣。瑗曰,今番赦典,雖務主曠蕩,而干係惡逆者,則豈可蕩然無防乎?如權益寬者,亦入於蕩滌中,此則亟宜收還矣。上曰,權益寬爲敍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權益寬敍用時,予意謂必有如此之言矣。今此莫大之慶,謂諸臣宜忘時象,而猶不忘之,誠嘅然矣。瑗曰,臣之論益寬,若由於黨論,則前後聖敎,誨諭勤勤,豈不忘之耶?臣之愚忱,實出於懲討,雖欲忘之得乎?上曰,予決知權益寬之非逆,而豈可强從乎?瑗曰,益寬,與昌悌、黃溥,貫通謀計,情節昭著,少無可疑,殿下雖敎以非逆,而臣則決知其爲逆矣。上曰,儒臣之所知如此者,皆出於疑阻矣,予豈可從時象乎?命珩所啓。臣旣承勿退待之命,故惶悚退伏矣。儒臣,以臣辭不達意之言,謂之失言,非斥備至,此臣意慮之所不到,臣雖無似,職忝臺閣,豈爲大臣而發此言哉?臣本言辭拙訥,未及明言痛斥。而蓋錫一之意,專出於敲撼之計,用意不美,故遣辭之際,致有語及大臣之事,而儒臣失言之責如此,則更何顔面,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所達,不過因下敎,一事再避,其亦無例,勿辭。亦勿退待。瑗曰,掌令金廷潤,雖有勿退待之命,傳啓處置,大乖臺體,請掌令金廷潤,遞差。上曰,此事,何如?瑗曰,金若魯、韓翼謩之疏,旣論罪停啓臺官,則渠以同議之人,雖至再避,何可參涉其處置耶?興慶曰,旣參其論,則處置未安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予有勿退待之命,故窮蹙不得已傳啓。非渠之過,何至遞差乎?瑗曰,伏聞昨日入侍都承旨,乃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有所陳白云,三司言事疏,自上未賜批之前,承宣何敢先有論列乎?事體所在,不可置之,都承旨李春躋,宜有譴責矣。上曰,因停啓一事,何至生出葛藤耶?瑗曰,臣非欲生葛藤也。三司疏章,事體甚重,譴責之請,欲存事體矣。上曰,予以臺啓之不爲竝停爲難,則李春躋以爲雖停啓,而有金若魯之疏云,此由於敏銳而然矣,何傷也?瑜曰,俄者以諸臣色態,有所下敎,莫非臣等之罪也。李鳳祥事,有何關緊,而人之所見,各自不同,故然矣。今日群臣,孰不欲精白其心,務爲寅協乎?設有或未脫於俗套者,惟當明示飭勵,導之以正,俾令偕至大道矣。淵衷,若以此而憂嘆,則臣恐有損於和悅之氣矣。上曰,予謂卽今則當精白一心,與民同樂矣。見其氣象,則與予所料異矣,豈不嘅然乎?然所達是矣,當留意焉,卿亦相勉於諸僚,可也。上曰,今已向夜,秋曹文案,則後日登對,更爲稟處,可也。瑜曰,臣於秋曹文案,更爲稟處事,有所懷矣。洞開獄門,竝令出去,亦一好道,而但其中不無可入於蒙宥,不可入於赦典者,各別詳審處之宜矣。上曰,徒年以下,竝直放,可也。瑜曰,緣坐罪人,多配江邊矣。三南雖未知其必勝於江邊,而如此之類,亦有次次可移之道,則及此時而量移,亦好矣。興慶曰,江邊量移之議,自有不然者矣。寅明曰,今當大蕩滌之時,若或有一毫私意,涉於其間,則難免於乘時行私之罪,故臣於分等時,不敢廣抄矣。群下所見,是非不同,殿下固難於一一指敎,惟當明察事之是非,可罪者罪之,可赦者赦之,則一放二放百放千放,無非曠蕩之典。而如或不計是非,只以蕩滌爲主,終歸於啓小人之幸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將待交龜拿來,而以宥旨前事,當在勿論之中,在外相議,則諸臣有言,其本事之無實者,皆以爲藩任之數遞有弊,與其拿來卽放,不如仍任之爲便云矣。上曰,本事決非士夫所可爲之事,果何如云耶?寅明曰柳復明之外孽四寸李姓者,藉復明有此事云,而其本家,捉其李姓者,呈于禁府,故前頭査覈時,憑問次,姑令秋曹拘留矣。在復明之道,一番徑査好矣。而在朝家之道,旣知其拿問後,當以宥旨前事分揀,則蕃任體重,拿來重難矣。瑜曰,柳復明家,搜得李姓者,呈秋曹,捉囚以待査,而秋曹退却云矣。始炯曰,臣於頃日赴衙時,柳參奉家奴子,呈狀請囚李姓人,而此非本曹所可知,故只以保受勿失論題矣。上曰,以此事觀之,則可知其無實矣。不可以此,輕遞藩任,柳復明放後仍任,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已過門限,請出標信。上曰,當下標信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陳疏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韓翼謩,牌不進,傳旨未下,金錫一被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錫一,避嫌處置出仕,所當出牌,而臺諫,方以罷職不敍論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習砲事,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啓請姑停矣。七日已過,軍兵等中日習射,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旣有只推之命,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知?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禁推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副應敎吳瑗,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應敎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弘文館副提學趙遠命,再招不進,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金尙星,陳疏入啓,上下番將未免闕直,事甚未安。副應敎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速完翰薦,旣有成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親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李錫祿。 ○傳于鄭必寧曰,配處傳旨,旣已啓下,配所單子,速爲書入。分付各道事,分付于金吾、秋曹。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臣取魯,進詣太廟,與本署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眼同奉審,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漬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猶多,頻頻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頗爲沾濕,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等處,果如本署官員所報,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二月初八日卯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司成金尙奎,方在呈告中,今月已盡,更無餘日,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自曆象考成出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舊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鄕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法》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壁,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慶尙右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十二番後部中司屬右道五哨,則四月一朔立番,後部右司右道三哨左道二哨合五哨,則閏四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三番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後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一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備邊司覆啓內,土豪,廣占農所,自專其稅,誠他道所無之猾習,不可不嚴法痛懲,前僉使李信侃,爲先絶島定配,以礪他人爲宜,以此,分付事,允下矣。今此啓下,追在於頒赦之後,而狀聞論罪,在於宥旨前,則所當一例疏釋,以此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傳曰,羅煣、宋重弘、宋楷、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鄭暘賓、吳彦賓、黃玉鉉、㗡梅、李璛,竝放,炤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安鑮、禹如天、韓聖欽、申正模,竝出陸,黃沈、崔必蕃、吳鵬萬、姜必齊、李鳳祥、李世瑃、朴來章,竝量移。睦聖履、鄭璉、陳漢相等,減等事,命下矣。北靑府移配罪人尹相鼎、尹載輝、尹大輝,寧邊縣移配罪人尹相恒、尹昌輝、尹發輝,陽德縣移配罪人尹相昇、尹山輝,龜城府移配罪人尹國輝、尹庭輝,巨濟府島配罪人尹昌賫,南海縣絶島移置罪人李慶佐、李禎佐,珍島郡絶島移置罪人李命佐、李千祿,康津縣薪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國佐,巨濟府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潤、李憲佐,羅州牧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淑、李德佐、李慶甲、李彭佐、李又彭、李甲運,大靜縣移配罪人閔庭鯉、閔庭鱣,羅州牧智島安置罪人閔命孝、閔庭來,濟州牧移配罪人閔元崇、閔堂孝,長淵府白翎鎭絶島安置罪人閔齊孝,蔚珍縣移配罪人閔彦胄、閔天孝、閔庭萊,蔚山府移配罪人閔重孝、閔庭熽、閔庭燁,濟州牧移配罪人閔源孝、閔庭百,長鬐縣移配罪人閔彦麟、閔載孝、閔庭鳳,旌義縣移配罪人閔庭詩、閔庭禮,韓山郡移配罪人閔成道、閔彦升、閔彦恒,長淵府白翎鎭減死島配罪人羅煣。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平昌郡定配罪人宋楷。鐵山府邊遠定配罪人李聖至,恩津縣定配罪人朴師孟。大興郡量移罪人沈得行,靈光郡法聖鎭邊遠充軍罪人鄭暘賓,臨坡縣定配罪人吳彦賓,錦城縣智島島配罪人黃玉鉉,南海縣減死島配罪人㗡梅,雲山郡定配罪人李璛等,依傳敎,竝放送。珍島郡島配罪人炤,依前放歸田里。南海縣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孫荊佐,開寧縣、康津縣薪智島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安鑮,金溝縣巨濟府減死島配罪人禹如天,金山郡南海縣絶島定配罪人韓聖欽,礪山府興陽縣驪島島配罪人申正模,錦山郡竝依前罪目出陸。而義州府所串鎭減死極邊充軍罪人崔必蕃,黃海道瑞興縣明川府極邊定配罪人黃沈,忠淸道延豐縣、富寧府極邊定配罪人吳鵬萬,堤川縣雲山郡定配罪人姜必齊,江原道平昌郡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林川郡康津縣加里浦鎭邊遠充軍罪人李世瑃,陰城縣三水府別害鎭邊遠充軍罪人朴來章,禮山縣竝仍前罪目量移。而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狎送于各其配所。長興縣遠地定配罪人睦聖履,龍川府遠地定配罪人鄭璉,鐵山府遠地定配罪人陳漢相,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吏兵判、三司引見入侍時,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事,榻前下敎矣。曾前疏決時,非但爲奴罪人擧論而已。全家徙邊之類,亦有區別書入之例,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書入。 ○又以刑曹言啓曰,諸道徒年罪人一倂放送事,臣等親承聖敎矣,京畿徒年罪人十九名,江原道徒年罪人二十三名,忠淸道徒年罪人三十七名,全羅道徒年罪人二十二名,慶尙道徒年罪人三十一名,黃海道徒年罪人三十六名,平安道徒年罪人四十名,咸鏡道徒年罪人二十一名,合二百二十九名,依聖敎一倂放送事,爲先知委於各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北兵使洪好人,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徵稅稍濫,謗言頗騰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下考施行,北兵使洪好人,推考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全羅監司柳復明,冒法圖利,犯耕禁地之狀,以平監査狀見之,昭然難掩,則金吾拿覈之請,國法之所當然。而昨日筵中,柳復明全監仍任之命,誠出意外,彼復明所犯,旣係不法,則勿論事之虛實,不可苟且彌縫,置之黯黮之中,而强責以方岳之任。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頃日持平金錫一,所論數件事,俱得臺體,而昨日諫啓,粧撰題外之言,至請以罷職不敍者,誠可駭嘆。夫臺閣之論,以激濁揚淸爲貴,則今其張皇論列者,無非爲武倅貪吏分疎之語,如許臺風,令人代羞。請獻納徐命珩罷職。統制使具樹勳,爲人儱侗,專無知識,曾任會寧北閫時,又乏廉聲,三道統禦之任,不可卑之如此之人。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國有新慶,大霈方行,京外重囚,幾盡疎釋,而獨各道殺獄之積年久囚者,未得蒙恩,此足爲感傷和氣之一端,而其在王者一視之仁,亦不可不軫念,請分付諸道道臣,別擇公明官,聚會營下,刻期處決。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以此時,適叨近密之班,保護之地,其所歡抃蹈舞,當復如何?臣於今曉,將欲仕進之際,伏聞昨日筵中儒臣,深斥臣有所陳白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而至曰宜有譴責,特荷聖明,曲加庇護,開釋備至,諭以何傷云,臣不勝瞿然,繼之以感惶也。蓋於再昨,大僚請加曠蕩之典,而自上旣可之,又敎以外方罪謫,尙可說也。金吾積滯尤爲可悶,臺啓收殺,此是好機會。臣輒率爾而對曰,憲府前啓,則略有停論,而今日玉堂之疏出矣。祗以臣意嘗謂,臺閣重發之論,則雖人主,不宜勸停,人主雖欲停,臺閣亦不宜遽停,設或有停論者,三司亦必議其後故耳。批旨之下不下,初不暇料量,亦未有片言半辭之論列堂疏者,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豈或驟聞傳說,不得其詳而然耶?一時相規,臣固受以爲過,而若臣情勢,則斷不容仍據,玆控短籲,仰干宸嚴,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肅朝體,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同副承旨尹容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肅命就直者,夫豈以危苦之情跡,可以復玷近密之邇列而然哉?再違召命,未蒙譴罷,隍隕抑塞,竟夜不寐,而曉鍾已報矣。忽伏聞天祐吾東,聖嗣誕降,宗社億萬年無疆之福,實基于玆,擧國喁望之餘,蹈舞歡抃,跛躄皆起。顧臣,以從班舊物,須臾無死,獲覩此莫大之邦慶,區區忱誠,豈獨無躬詣班行,以獻頌祝之心哉?自不覺蹶然起身,趨入禁門,祗謝天陛,得廁呼嵩之列,少伸傾葵之願,今雖溘然就盡,更無餘憾矣。當其趨命之時,心主於喜而無二用,殊不知冒沒之爲愧蹙。而今焉靜而思之,廉義大防,已自壞盡無餘矣,俯仰慙恧,實無抗顔復進之理,念臣自遭罔極之人言,憂畏屛縮,不敢自同無故者,至今四五年所,而如一日矣。雖君臣之義,不忍便訣於明時,妻孥之計爲累,時或冒進於外邑,而每念處義之苟簡,尙愧貽譏於傍觀,淸塗顯班,尤非臣所可擬足之地,則及今賀禮旣畢,候班已過之後,卽臣退守本分之日也。抑臣浹旬淹直之餘,宿患虛損之症,乘勞重發,汗多而陽亡,便數而氣乏,欲眠則心悸而不穩,欲起則脚痿而難動。氣息厭厭,如入重泉之下,似此症形,雖謂之行尸,非過語也。伏想聖明,亦必俯察其癃殘衰朽之狀,而有以矜憐之矣。以此情勢,以此病狀,其不可因仍供職也,決矣。固無待於外至之人言,而儒臣之疏,又復發怒於請推,盛氣張皇,嘲侮備至。臣性本疲劣,跡同死灰,雖不欲與人較爭,儒臣之伊日去就,終未見其有所據,而欲人之不敢言,甚矣。其務角勝而不自反,乃至是耶?雖然毋論其言之如何,譏斥不比尋常,則此亦臣難安之一端也。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略具短章,悉暴危懇,退伏私次,恭竢嚴命。伏乞聖慈,曲加矜察於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辜恩慢命之罪,俾靖私義,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悸恐戰慄懇祈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前,伏見憲府啓辭,以灣尹鄭益河陞擢事,謂之尤拂公議,臣誠不勝駭悚之至。益河忠原時事,當初所論,旣出於自謂血讎者之口,而及其按査,竟至白脫,則不可以一時仇人之言,有所枳礙於晉塗也,明矣。況益河之剛果明敏,見稱流輩,而才具練達,實合奬用,故適當邊倅之有窠,置諸薦剡之副矣。恩點之下,時議遽激,復提已伸之誣謗,作爲永錮之資斧,人之爲言,吁亦甚矣。臣以無似,獨當重任,轉喉捩手,輒致猜訝,受人拳踢,前後非一。而又因邊薦,被斥至此,臣之踪地,豈不困哉?在臣廉義,宜卽露章自列,而連日入侍之班,不得不冒昧進參,今始略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不必過嫌,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入侍,敢陳權益寬,敍用還收之請,屢勤未安之敎,諄諄警誨,若父詔子,戒臣以疑阻,責臣以時象,臣惶悚感愧,莫省所措。念臣不肖,誠意至薄,樹立無素,固不足以上孚天心。而若其義係懲討,人得而言者,自是臣子之恒分,寧有毫髮出於疑阻,而涉於時象乎?於戲,今玆大慶,往牒所罕,湛恩霈澤,洋溢區域,臣叨侍近例gg近列g,豈獨不思將順哉?雖以昨日赦典言之,雜犯重律,宜難容貰者,臣所論執,未嘗必期反汗,而至於事干鞫獄之類,固亦仰體罪疑惟輕之聖意。然其株連稍重,不在擧論者,亦自不少,豈不以天討至嚴,赦令有格,雖以聖心之至仁,亦不得以貰之耶?況玆益寬,情節之狼藉,毫無可疑,王章未擧,輿憤猶切,今若混被蕩滌,便同平人,則其可謂國有典刑乎?臣之區區論執,只欲少效一日之責,而微忱未格,承此情外之敎,臣職叨論思,昵侍前席,而如果內懷疑阻之心,外托懲討之論,甘心時象,驅人惡逆,此其爲罪,宜如何哉?臣抱此愚衷,無由自白,反復省念,悚愧交中,誠不宜一刻晏然於職次。而夜漏已下,疏籲路阻,待朝陳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以戒臣工,以嚴法綱,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臣,昨以微事,瀆擾天聽,惶悚愧恧,席藁竢譴,及承聖批,過垂勤摯,臣誠感激,措躬無地,朝因下敎,召牌狎臨,揆以分義,宜卽竭蹶。而第於儒臣、憲臣之疏,情勢有萬分窮蹙者,終不免坐犯違慢,臣罪至此,合被重戮,蓋五啓之停,非同僚之罪也。當初發論,臣實主之,責罰之加,宜先於臣,玆敢冒死首實,冀蒙處分焉。噫,兩司連啓,俱係干犯鞫案,故紙謄傳,今已七八年矣。臣竊嘗慨然以爲,臺閣之責,莫嚴於懲討,苟其情犯甚重,斷不可容貸者,則論以沐浴之義,所當苦口力爭,期於得情。而此則不然,一啓二啓,不生不滅,淹延歲月,便同應文備數者然,此豈至誠事君之道哉?及今國有無前之大慶,大霈旁流,八域均被,虺蠆荊棘,咸霑雨露,則臺啓中諸罪人,雖有律名之輕重,亦難强加區別。無寧一竝停論,以體天地生物之仁,此其意專以蕩滌垢穢,導迎和氣,爲今日第一事故耳。非獨臣見爲然,在廷卿宰,亦多爲此論者,夫豈有一毫挾雜之意而然哉?畢竟五啓之停,儘出斟酌,故臣果與聞而可否之矣。然而積年重發之論,一朝遽然停之,未免有礙於耳目,則三司上執法之論,烏得無之?爲法受罪,固無可辭,而第兩臣疏語,俱有病痛,或曰顧惜容護,或曰隄防漸弛。有若臣等,痼蔽於時象,用意擅停者然,臺省言議,所貴者就事論事,何必如是而後爲快耶?臣竊爲兩臣惜之也。停論之僚臺,旣被重斥,則臣以首發之人,負犯尤深。伏乞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謝公議,千萬幸甚,抑臣有區區微見,敢附陳於請譴之章。噫,臣伏讀再昨所下備忘,誨諭臣隣,至誠懇惻,非特唐宗祛河北賊易之嘆而已。爲殿下臣子者,孰不欲滌心洗腸,痛祛舊習?殿下亦宜先盡建中之道,勿設畦畛,務使陶匀融化,然後方可以做到坦蕩地位矣。諸臣章奏,有可從者從之,或有不槪者,則惟當以事理曉諭之,使其感服而已。若不明眎以是非,而直以時象疑之,則是殿下先以時象二字,粘着於聖念也。臣恐群下竊有不服於其中者矣。雖以昨者兩臣疏批見之,不賜可否,但示未安之色,殊欠物來順應底氣象也。臣方被其斥,不宜拖論,而或慮殿下導率之方,猶未能造乎極致,輒敢妄言。伏願繼自今,勿復以務祛時象爲事,克恢公平,痛辨曲直,則時象二字,不期祛而自祛矣。豈不休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末端所陳,大意是矣。可不留意,過中之斥,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任。 ==1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齋戒。 ○申時,日有左珥。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校理任珽,由限已過,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疏批已下,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副校理尹心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校理任珽,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尹容,副應敎吳瑗,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尹心衡,有何撕捱之端,而每違召命,不顧分義,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吳瑗之以不過飭勵之敎,强爲撕捱,若是違牌,其在事體,亦極寒心。尹容,則往事不必復嫌,而若是撕捱,尤涉太過,竝只推。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喆爲北評事。 ○備忘記,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批答,誤聽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前部右司屬,慶尙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同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兩朔,應立前部後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當,海西八番、九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道監役官牒報,則肅靖門西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三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限修築間,嚴加把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罪犯坐逋,猶靳例勘,至煩嚴召,而顧臣情私,有不敢自隱者,臣父自候班退歸之後,患感非細,床席委頓,諸症俱苦。而家有切急病憂,不愼將攝,達夜處冷,重觸風寒,精神氣力,一倍澌薾。而最是咳嗽苦劇,寢啖失宜,胸膈煩懣之症,尤係切悶,方此醫餌扶護之中,豈有去就之可論,則從前所劃之義,猶係餘事,情窮勢迫,不得不隨牌呼籲。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俾得以便意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此正宗社億萬年無疆之休,八域臣民,歡欣抃蹈,曷有其極。臣於伊時,受暇省墓,由限未滿,得聞此莫大之邦慶,驚喜欲狂,疾馳還朝,仍就館職,獲覩稱慶之盛儀,倖忝邇列,嵩呼大庭,便覺此身,與有榮耀。且於數昨,爲參七日問候之班,入於闕中,得伏聞修撰南泰良之疏,侵詆政院,有被人牽動,固是深悶等語,臣於是,實有訝惑慙忸,而不自安者,惜乎。僚臣之不爲深諒,疑人太甚也。臣於僚臣之肅謝後,因爲出去也。以入直請牌事,呈草記到喉院,果與承宣,有所酬酢。而臣之本意,不過僚臣,旣已肅命於館番姑降之時,則事當入直,而還爲出去,大違館規,不得已依例請牌而已。其日承宣之啓,非臣之所知,而今者僚臣,過疑於不當疑之地,爲人牽動等語,其精神所注,專在臣身,不意同僚相好之間,有此千萬意外之疑阻也。惟彼承宣,凡於出納惟允之際,自有主見,豈爲人牽動者哉?今者僚臣,疑怒太深,侵逼之言,至及於承宣,其在臣踪地之不安,較之於喉院諸尤,加一層矣。此莫非臣誠信言行,不能見孚於同僚之致,自訟慙忸,更復何言,仍呈辭疏,略暴情實矣。適緣請牌草記之先入,未及登徹,而坐違嚴召,分義惶悚,益無所措。今始得見其原疏,則其所顯言訶責,不比尋常,滿紙張皇,專不顧藉,有若臣創出無前之館規,迫脅同僚者然,此豈非萬萬意慮之外者哉?噫,僚席之間,遭此不好之光景,如臣今日者,亦未前聞,其在臣自處之道,固當無默爾無辨,而抗顔就列,斷無是理,金華一步,鐵壁在前矣。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徑歸。伏乞聖明,特垂諒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俾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略貢愚見,冒瀆宸嚴,及奉聖批,辭敎截峻,臣惶霣震恐之餘,竊自恨誠意菲薄,論一事而不能孚格於天聽也。臣昨在候班,伏讀備忘,其所以策勵群工,期勉寅協者,丁寧懇摯,有足感動。臣雖無狀,叨侍講帷,已有日月,顧何至於不體聖意。强進偏說,上而欺明主,下而負賤心哉?惟是亂逆,在法必討,有不得不言者,蓋先王典章,至嚴至重,一有放忽,倫常斁敗,雖於大霈之時,罪干大辟者,不得竝宥,著在赦文,則今日之議,乃以曠蕩之典,首及於鞫囚,誠莫曉其何故也。殿下,於治逆之政,不能嚴截,前後處分,率多假借,隄防之解弛,視戊申已不啻七八層落下,故當時,雖自許以忘身討賊者,亦且危慮却顧,伈伈焉爲一身計,此豈國家之福哉?以此規模,循玆塗轍,則一轉而當死者,出獄,再轉而在配者,全釋,幾何而不復進於朝著之間也。臣若囁嚅畏縮,不能爭之於始,而及其滋蔓,縱欲盡聲氣竭死力,復開口於殿下之前,恐不可得也。儻殿下,於淸燕之暇,深留意於臣言,則亦可以察臣之愚忠,非有私好惡於此輩矣。臣誠死罪死罪,殿下聽言之道未廣,惡黨之心先着,凡於群下章奏,不辨事之是非,理之當否,惟以言者之色目,先事而疑□難以臣前後□□□許之以公心雖其□□□義若涉□□□疑之以私意,是殿下,以色目別可否,而不以義理裁是非也。臣竊慨焉。臣旣職忝論思,厚荷隆恩,而不能將順殿下寬大之意,妄有爭論,自歸偏私,厥罪大矣。伏願遄降威譴,以彰其罪,殿下,亦宜恢弘聖量,公聽竝觀,無使三司之臣,因臣而戒言也。且臣於館僚之疏,亦有所訝惑者,向臣與校理兪健基伴直也。僚臣,承牌入肅,不肯就職,而本館番次,自有定限,下番有故,則上番姑降,上番有故,則姑陞亦如之,其陞其降,輒經稟旨,不敢擅行,館規然也。僚臣旣已出仕,則下番自有人矣。臣等雖欲任自姑降,得乎?及其徑歸,草記請牌,不得已也。及其再入而再出,始稟姑降,亦不得已也。初不能承奉旨意之失,臣固有之,廝炒驅迫之云,何爲而至也?空堂盡出之非,日後紛紜之慮,政合臣等爲僚臣誦之,而至於所引前例,臣於其時,問諸諸僚,則不知,問諸館吏,則不知,考之古事,則無之,無乃僚臣獨知之,而臣等不閑古規而然歟。然彼此所爭,特館規耳。是胡大事,而過生疑怒,不愼辭令至此,竊爲僚臣惜之也。緣臣之徒守館規,不善周旋,致使同僚,把作難進之嫌,此亦臣當去之一端也。玆隨召牌,拜章而退,以竢明命焉,臣無任悚悸戰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gnd84ln7976m4tsvkl769ls5r6d08ar 2173543 2173537 2022-08-22T11:24:34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正月|author=|section=|times=|y=|m=|d=|next=[[../二月|二月]]}} ==1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正朝□□罷後,大殿,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太廟歲首展謁吉日,以何間推擇乎?□□傳曰,以旬前推擇。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太廟□□稟草記。傳曰,以旬前推擇事,命下矣。展謁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今正月初七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五日,乃仁政門百官朝參日次□春享大祭齋戒相値。在前如此之時,有退行之例,而法典內,當月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皆是應行之日,此三日中,以何日定行乎?敢稟。傳曰,十一日爲之。 ○又以兵曹言啓曰,曹所屬典設司,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因本司提調有故,限內不得爲之矣。今始追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農者,國之大本,國依於民,民依於食,可不重歟?故歲首每下勸農之敎,而視若文具。其不着意,豈飭礪之意哉?昨年勸農之旨,業已詳諭,今復何諭?噫,雖帝王之尊,自古有親耕之例,此示重農於民也。況荐歉之餘,昨農雖小登,民尙未蘇。其有三登之望,此時耕農,勤乎?怠乎?其令飭礪列邑,將昨年之旨,曉諭小民,勉哉勖哉。其所勤慢,重繩豈貸?其須體此之意,下諭于八道監司、兩都留守。而其他寬民務農之政,守令報于道臣,道臣報于備局,孜孜保民,俾有實效事,亦爲飭礪京外。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元朝慶賀,法殿親臨,卽典禮之大者。在庭群僚,孰敢不肅然敬謹,而方大臣以下整笏拱立之時,漢城判官李世聃,被酒昏伏,稱以腰病,涕唾叫呼,擧措荒亂。臣使憲吏據理諭之,則乃反高聲叱退,如此駭妄之人,不可置之。請漢城判官李世聃汰去。引嫌而退,兩款引嫌,俱不大段,不可以此,輕遞諫官。請獻納金若魯出仕。{{*|避嫌措語在上}}新除授行司諫院大司諫朴文秀,以陳奏副使,時未復命。掌令金廷潤,時在京畿陽川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末端事及處置,下諭事,依啓。 ○以獻納金若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奉朝賀崔奎瑞疏曰,伏以臣不肖無狀,福過災生,當初出海,本爲密邇君父,下與子孫兄弟叔姪相依,以畢餘生矣。不意來泊江郊,未及半年,奇疾纏身,竟至於此。自六月初吉以後,至于今日,症情百出,奇奇怪怪,不可摟指。入冬以後,刺痛之症,大勢雖退,數三餘症,肆力益毒,皆人所罕之症。今臣小築纔成,卽得必死之疾,誠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者,臣之謂也。近京以來,終不得一瞻天顔,厥後朝賀之禮,亦不計其數,而虛受朝家待朝賀之禮,臣心毁蹙,若負荊棘。今玆正朝,乃是三陽回泰,爲一年之始。聖主親臨受賀,百僚駿奔,事尤異於他日,而萬無轉身赴闕之道。顧念朝賀,無可脫之職,願依宋明諸朝勒停月俸及月致之例,使臣心得以安於入地,則實聖上體下之仁,臣不勝大願。御醫守在江村,爲日已多,臣心不安,尤莫知所喩。臣肖翹之命,大限有定,非腐草陳根,所能回生,徒以不安臣心而已。伏乞聖上,特命召還,以安臣心,則歸死而不忘結草之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聞承宣所達,深用念焉。觀書啓之所達,神明所相,勿藥有瘳,欣慰曷諭,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御醫,卿恙快愈,自當復命,卿其安心,其須善養。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一日辰時,上御仁政殿。正朝親臨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記事官徐命臣,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二嚴後,政院、玉堂,入宣政門內外儀。上御宣政殿,政院、玉堂,具朝服行四拜禮。出詣仁化門外外儀。李春躋、柳萬重、韓師得、徐命臣、金啓白爲左班,立於左。李重協、鄭必寧、宋秀衡、柳綽、金兌和爲右班,立於右。三嚴啓請後,上御黑冕旒冠,黑衮龍袍,玉轎出仁化門,樂作,左右侍衛,鞠躬祗迎。藥房提調尹淳進前奏曰,霜朝殿坐,觸冷可慮,請御煖帽。上曰,豈至着煖帽乎?上殿坐于仁政殿。左班由東階而入。右班由西階而入,分左右入侍,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引儀讀致辭,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敎,百官跪,三叩頭山呼,百官軍校,齊聲千歲山呼,又齊呼千歲再山呼,又齊呼千千歲。樂作,百官四拜,樂止,宣箋,百官跪奉箋,讀箋。百官俯伏興平身,禮物請付有司,禮畢,上還宮,左右班,祗送於仁化門外而退。 ==1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龍川府使趙國彬。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事,標信啓請矣。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五禮儀》,大臣之喪,自上有擧哀之節矣。間或因特敎擧哀,而係是不常有之禮,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爲磨鍊。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昨夜二更量,承奉朝賀崔奎瑞疏批往傳之命,而大臣家在江上,城門已閉,不得出去。留待罷漏後,卽爲馳往,則昨日三更時,大臣已卒逝。未及傳諭,宣讀喪所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噫,爾往讀,不過卽予未知其逝之批,將此備忘,復往宣讀,依唐故事,替予躬往。 ○備忘記,崔奉朝賀,以廉謹之操,先知之明,潔身處鄕,養德思谷。當辛壬奔競之際,不染不汚,氷玉其心。甲辰嗣服之初,因寡昧之淺誠,惟昔年之深恩,其雖上京,不改舊心,以奉朝應命,堅確之志,澄淸之心,師表他人。予之望倚若何哉?況身雖在於鄕谷,猶眷眷於宗國,先挫奸膽,樹不世之大功,力辭勳名,成恒日之雅操。始終高節,略文何形?且當初廉退,悶世道之囂薄,末梢上洛,考終命於王畿,其退其進,允叶處義,其考往牒,可謂罕聞,待其日暖,肩輿卽見矣。豈意箚答纔下,此單遽上?傷悼之極,無以形喩。其況史館書啓,尤切痛深。噫,黃耉其逝,其將倚何?喪葬諸需,依禮文擧行,柩材亦令擇送,而祿俸,依大臣例,限三年仍給。而噫,士之知友,其宜成其美。予之於元耉,知雖晩,已許知己。徒思寵耀之意,不思成美之道乎?其令該曹,以奉朝賀祿俸,限三年以給,四時,亦令該曹,稟旨題給,以表予意。頃年四字之褒,今者略諭之旨,忠淸大節,蓋擧其綱,亦令太常,不待諡狀,節惠之典,卽爲擧行。 ○假注書宋翼輝書啓,臣敬奉備忘記,馳往龍山江奉朝賀崔奎瑞喪所,依聖旨,宣讀一通於殯次後,入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bb鞫b廳,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bb嚴b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快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見上}}昨日大殿受賀還宮之後,廷臣又有東朝及中宮殿陳賀節次,侍衛諸臣,亦當改服同參,而徑卽退出,不入賀班。卒乍之際,雖未及周旋,儀節之間,終有所欠缺,其在事體,殊涉疎忽,請昨日侍衛諸臣,竝命推考。頃者前持平李性孝之疏,請洪得厚憲職之改正也。聖批開可矣。雖使得厚,人地果合是選,而性孝之言爲過中,其在重臺言審銓注之道,稍歷歲月,更待公議而後,還擬臺望,容或可也。今乃汲汲收擬,視若無故之人,其在事體,不可無警責,請當該銓官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兩件事,依啓。 ==1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未肅拜,持平金錫一呈辭,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判府事李台佐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啓曰,歲律已改,日寒愈嚴,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手腕痰滯之候,更復何如?臣等久未入侍,且有稟定之事,今日不可不與諸御醫、鍼醫,入診詳察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手腕痰處,今已快愈矣。勿爲入診,稟定事入侍,時達,宜矣。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陳奏三使臣引見。 ○李春躋啓曰,卒奉朝賀崔奎瑞成服後,遣近侍致弔事,單子啓下矣。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右承旨進去。 ○傳于宋秀衡曰,再明日次對,齋戒相値,明日來會事,分付。 ○乙卯正月初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副使朴文秀,書狀官黃梓,藥房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臣等旣承勿爲入診之敎,故諸醫則不入矣。日寒不減,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差勝矣。興慶曰,眩氣,何如?上曰,不復往來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何如?上曰,今則屈伸如常矣。興慶曰,運用亦如常乎?上曰,然矣。三使臣進來,可也。三使臣進伏,命均曰,臣等出疆之後,歲色已改,臣不勝瞻慕之忱。及到近畿,伏聞聖體受灸之報,其爲驚慮,如何盡達?入京後詳聞聖候差勝,又伏承藥院下敎,臣不勝歡喜之至。聖體五六朔間,連得平吉乎?上曰,自昨秋至于過冬,連得差勝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命均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臣等之往返遲延,已過半年,回到瀋陽,逢着節使,渡江後,連承上候,不勝欣幸矣。臣之出疆時,已聞幾微,而還京後,聞已設産廳云。明明上天,必祚我東方,前頭必有國家莫大之慶矣。臣等不任歡抃之忱矣。上曰,詩不云乎?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卿等去時夏節,而今已易年矣。萬里好還,心甚欣喜。命均曰,王靈所曁,臣等無事歸來,莫非國恩矣。上曰,先來之言是耶?副使之頰下瘡穴完合云,然耶?文秀曰,在北京時,果完合,中路或破或合,以此度之,則畢竟似完合矣。上曰,大臣之筋力頗健矣。燕行往返,而未見其憊敗,副使之偏母無恙云,可喜可喜。文秀曰,臣之老母,荷聖上軫念之恩,天高地厚,臣實不知死所矣。臣幼而孤露,收養於外三寸李台佐,至今視台佐如父,視宗城如同氣。臣母年踰七十,外三寸台佐及臣之伯母,俱是望八之人,三老人,皆朝夕難保之勢也。無恙好在,得以相見,此莫非國恩也。命均曰,在北京時,日氣頗熱,而無雨雪,中路見有積雪,入我境後,連日有雨,且有霧災,聖敎特下,飭勵修省之誠,倍切於聖慮,臣還京聞之,不勝仰慮之忱矣。上曰,諒由涼德,此外何言?彼人之事,未可期必,而使事順成,可幸矣。命均曰,當初彼人,使來則議結云。而立彼文書,遣官査覈,則彼人不爲,故不能完結,而彼人言曰,議處於大國,非前例也。使本國議律,乃待汝國之道云。禮部尙書執文書不上,故多用賂物彌縫,而罪人事則便是未了案耳。彼人曰,前後勿遣別使爲言矣。今何以別使來也云云。今番則議律後,只送齎咨官,勿送謝恩使爲宜矣。彼人曰,曾前如此事議律,則該國爲之云。臣等曰,我國則勅使出來,按同査治爲言矣。上曰,彼人之事可異矣。命均曰,當議廟堂,入送齎咨官矣。文秀曰,此事姑非時急事,廟堂咸聚,考例相議,歸一而處之好矣。上曰,然矣。命均曰,禮部尙書處,無緣通之道。皇帝在他,消息難通,執筆官等處,以善爲周旋事通之,則彼人曰,議律前如是請囑,未安爲言。如是之際,所用賂銀甚多,此乃事勢不得已,而此路一開,爲悶大矣。且郞中處行賂,亦是無前例之事也。其間委折,難以細細陳達。而大抵此後,則在我國之道,唯以得其善言不足喜,得其惡言不足怒,爲心似好。彼雖戎狄,大國也。爲大國之道,非異事也。勿怒則好矣。此等事,必欲成事,故賂門漸開矣。皇明時,洪舜彦gg洪純彦g,以宗契gg宗系g事入京,其時所帶譯官,有前日入京時,給三百金於女人之自賣其身者。其女人爲禮部尙書之妻,多備錦段,名爲報恩段,以待其譯官之重來,適會此時,宗契gg宗系g事,專賴其譯官而順成。至今傳爲美談。此事雖異於宗契gg宗系g事,而凡有要求於彼人,無賂則不得成,此路一開,後弊難堪矣。文秀bb曰b,此事誠無可奈何矣。此後防之則必生事,惟不多給則爲幸,而防之則決難。彼人甚貧,見使行則必得奇貨。若初不行賂則誠大善,而旣始行賂而後,反不爲則必生事矣。年年譯官八包中,例有所給之數,而今番則多入,此則譯官之罪也。命均曰,皇朝時則使行與大國人,以文字言語,相爲問答矣。今則無文字言語之問答,只以通官輩往復,故所費多矣。甚可痛惋矣。上曰,鄭明守、李爾瞻時,亦難云矣。文秀曰,臣等徒食而已。無功無罪,而事之成不成,皆付之於中間通事者。厥輩應爲面議事,則曰議決,應爲議決事,則曰完決,中間之用事,擧此可知,而蓋厥輩必欲得銀貨,故晝夜竭力矣。命均曰,事事難易間,譯官之通情,非他途也。用金而後,得聞庶伴輩之言而已。文秀曰,其通路處果有力,故一夜半日之間,飜而爲之。其人乃順治之所乳養,康熙之手足,使之者至于今日,故彼中大臣以下,皆趨附云。蓋其人多權矣。命均曰,非權也,乃寵也。上曰,其亦非權耶?文秀曰,常廷玉輩,爲其下風,一賤人而能如此,可異也。梓曰,此非無依據事也。彼之三台皆曰,交付議處,今番必決爲言,故回聽,非專由於其人之用力也。命均曰,史記改錄事,旣已啓聞矣。上曰,明春之說,未可準信矣。命均曰,掌史者往治陵所,故他無知者矣。唐報艱以得之,送于政院矣。梓曰,唐報無可見之言矣。命均曰,西征事,關外問之,則皆曰防守而已。無戰伐之事云。到北京後,所聞亦同。再昨年九月,劉額付者驍勇,皇帝給官兵一萬,大破蒙古兵三萬,蒙兵敗走,不復入寇,額付言,留兵則難可屯戍,皇帝執手慰送云云。文書雖不得見,無用兵之事云矣。雍正多苛刻之政,出五星御史,譏察朝臣過失,故人皆惴惴慄慄,人問皇帝,何如?則只曰,萬歲爺萬歲爺,讚揚而已。問渠輩生利,則以手指之而已。蓋卽今彼中所見,人繁而蕭條矣。文秀曰,雍正,明且寬仁,而自聖之癖有之,故人無心服者,年今五十七也。雍正若死,則天下必變生矣。上曰,少退閤外。諸臣退出,有頃復命,諸臣入侍。上曰,俄者所達,畢說可也。文秀曰,猝入彼國,其處事情,不能詳悉,則淸國之必亡於雍正之手,未可期必,而第雍正之初立時,事不明正,故人心不服。人心未服,故欲爲鎭壓,多行殺戮。康熙舊臣數三百,以貪贓殺之。諸王多以罪死,餘屬置之熱河爲兵。唯聚財爲事,雖諸王,有罪必罰金銀,銖兩之微必察,十三省中,有私捧者則屬公。廣東布政司,古有黃金火爐,輸入於闕中,各省置養年庫,以殖貨利。凡干收捧之事,一時急督,故民不堪命。康熙時則關市大處收稅,而今則雖小處,皆收稅云云。財物多積如山,而民間則赤立,人無所措手足。以此人繁而甚貧,怨聲在路,故出五星御史,以爲譏察云矣。上曰,腹非者察之,正如秦始皇矣。文秀曰,雍正信用漢人,故人心不平。淸人有怨言則必殺之,外國降兵,竝作八奇,常明爲摠云矣。上曰,八奇,軍制耶?命均曰,軍制也。文秀曰,雍正之年已多,有二子而無定儲,人心未服,一朝若死則必生事。瀋陽本無魚鹽,必得我平安道而後,可以有魚鹽,其勢然也。彼國有變,則平安道爲必爭之地。十餘年內,似必不免,我國之憂不少矣。命均曰,未知其十餘年內,必有變故,而勢則然矣。卽今天時人事,安保其無變耶?文秀曰,彼中童謠,有山東眞人出之語云矣。上曰,今行亦用賂物於常明處耶。文秀曰,常明有同郞廳,不能用手云。故若用賂物,而一日之間,飜而成之,渠則不捧云耳。譯官之言不足信,而常明之爲人,甚善云矣。上曰,今番常明,不見使行耶?命均曰,畏五星御史之譏察,故不得來見云矣。文秀曰,卽今朝廷無人,西北兩路,誰能擔當,而西北,乃卽今軫念處也。彼若有變,則我國必難堪。及此閑暇,多般設施,以爲備豫之道爲宜。脫有風塵之警,則將奈何,臣於丁卯事懲之矣。臣之此言,非泛然也。實有隱慮矣。平安一道,監司則雖富饒,而各官及民間則皆殘弊矣。上曰,比嶺南不如乎?文秀曰,不如嶺南矣。爲監司者,武士則試才施賞,有孝行者則馳啓褒奬,好身手者則爲軍官,多行勸奬之方而後,可以風動一道。而卽今關西,到處皆風流場而已,誠可慨矣。上曰,卿亦盤遊而來乎?文秀曰,臣旣有病,大臣亦不好樂故不爲,而臣特畏權{{!|𥛚|⿰礻啇}}而不能爲矣。上曰,卿言非矣。方帶諫官之職,見人之不是,而不爲論啓耶?文秀曰,臣過平壤時見之,則前後監司之生祠堂、善政碑,不知其數。大抵監司之治不治,姑舍之,惟以媚悅爲習,收斂軍民,其費其弊,罔有紀極。今之爲監司者,必沈其碑於大同江,且去其畫像然後,民習方正矣。命均曰,碑閣事,朴文秀已有所達矣。年前因玉堂尹得和疏論,自備局回啓,使之撤去,而尙不擧行。平安監、兵營碑閣及立石,如前仍置,國法不行至此,殊可駭矣。上曰,祥原郡守李墷生祠事,旣令罷之矣。語曰,上濁下不淨。監司如此,則豈能禁下官乎?監司從重推考,依前回啓施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以淸北沿路列邑見之,無一可守之地矣。凋弊甚矣。上曰,然則義州亦不固矣。文秀曰,不但凋弊,亦無軍餉矣。平監雖富,白馬山城,無一石米,將何以守之耶?上曰,無穀而然耶?不爲而然耶?文秀曰,非無穀也,不爲也。淳曰,江邊七邑有穀,可以貿得於江邊矣。文秀bb曰b,戶曹所屬關西稅米甚多,勿爲持來,仍而置之,則可作軍餉。而戶曹每每減價發賣而來,守令則幸其歇價,而監司間或防塞不許,而戶曹不聽云矣。上曰,曾有飭勵之事,而弊猶未祛矣。淳曰,安州還上十五萬石,而其民善爲備納,故未收甚小。關西雖小邑,還上不下於三四萬石,此可以爲軍餉矣。命均曰,平安道爲通貨之路,而義州以下各邑,凋弊特甚,更無餘地,蓋詳定之後,有此弊云矣。上曰,何年爲詳定耶?命均曰,再昨年爲之云。而軍制亦不無弊矣。文秀曰,龍川、鐵山之民,皆流入江邊。平安道五營所屬之軍,皆是收布之數也。一邊收布,一邊操鍊,民何以堪之耶?此出於數爲變通之弊也。初有定制,而數數變通,故至於如此也。且近來八道守令之數遞,爲弊甚矣。或有三年內五六易守者,安得不生弊耶?上曰,今番龍川,以何事而遞耶?文秀曰,以殺獄事,見遞云矣。上曰,龍川新倅趙國彬,下去耶?春躋曰,昨已下直矣。文秀曰,金在魯、宋寅明、徐宗玉等,旣已黜補,則有何大事,而殿下卽召還耶?彼三人者,或爲方伯,或典州府,坐席煖然後,可以知其處事情利病,做得國事。而到任屬耳,旋卽召還,徒貽迎送之弊也。有何所益乎?慶尙監司一動,七十州皆動,豈非大段弊乎?上曰,三銓官之召還,不過飭勵故然矣。而其言則果是矣。文秀曰,監司、守令,日日遞易,國事何事可成乎?上曰,筵中近甚寂寥,更聞靈城之戇言,可喜可喜,遠役之餘,舊習不減矣。而其言則果是矣。命均曰,行中員譯,自前若有病故,則以落留事狀聞,而今番金是瑜有實病,故使之落後,其餘則使之追後上來矣。八人外,多未及上來,事極可駭,令攸司科治,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柵門外遲留之事,可異也。大臣及靈城,決不爲行中譯官而留之矣。予心甚怪之,故問之矣。文秀曰,自前使行時,齎咨官或先出來,而彼此行,日字不甚相遠,則使齎咨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出柵,已成前例。意者,齎咨行,每年往來時,所謂卜物,無朝家搜驗拘檢之事,故與稅官和應。義、龍、鐵諸商賈,多以彼中帽子去核及他物,外上持來,故復來負債,終至於辱國之境。且使行時,毋論公私,銀貨幾十分之七八,出給關東胡商,約以出來時,盡備所求之物而待之。及其出柵時推來,已成規例,而齎咨官行若先出,而不令其卜物,留待使行,同出柵門,則齎咨官先出時,使行時員譯,曾與胡商給價,貿積柵門之物,義、龍、鐵三邑諸商,與胡商符同,先爲外上貸去。然則使行出來時,多有狼狽之事,故曾者使行,爲慮此兩弊,有此齎官卜物,留待使行,一時同出,已成前例矣。今者齎咨官卞熤入來時,明知有前例,而又知其渠之卜物同時出柵之事而出來,則渠只當遵奉使行,分付,可也。到京之後,必欲先出其卜物,以諸使臣,受囑於行中譯官,而有此卜物,欲爲同時出柵樣,囑於大臣及重臣,至達筵席。國家少有紀綱,渠安敢若是?臣等之行,上使大臣,副使宰臣,書狀三司,則此便一朝廷,以幺麽商胥之輩,少無嚴畏之心,能使大臣及重臣,出力陳達,事之輕重,姑舍無論,似此擧措,誠爲朝廷寒心。臣等設或無狀,曲循譯官輩請囑而爲之。稅官之馳通義州,欲先出齎咨官卜物,此必卞熤慫慂而爲之。如此奸習,若不痛戢,則前頭之憂,有不可勝言矣。命均曰,聞員譯白活而爲之云。卞熤治罪汰去而後,熤之同官,庶可畏戢矣。上曰,靈城所達,必是疑大臣陳達之言,而其實則不然矣。文秀曰,義州府尹狀啓,自廟堂嚴辭防塞,道理當然,而不此之爲,稟達於筵席,豈不慨然乎?以卞熤之言,疑三使臣曲從譯官之請囑,此極慨然矣。上曰,謂之請囑則非矣。文秀曰,書狀黃梓,爲人狷介,萬里往返,操縱譯輩,無一毫私意。若非前例,則豈肯與臣等,分付齎咨官乎?命均曰,朝廷之待臣等太薄,臣實慨然矣。以臣等聽譯官之請囑爲言,臣等雖疲劣,寧有聽從譯官之請乎?上曰,不然矣。靈城、書狀,非受人請囑之人也。前例非卿等之所知,故托以前例,瞞過卿等者,譯官也。至於受賂云則過矣。凡人易於見欺,子産聞圉圉洋洋之言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譯官以前例爲言,則其信聽,豈異事耶?不過卿等見欺於譯官也。豈請囑而然耶?令攸司推治卞熤,可也。文秀曰,熤之罪狀,不可泛然治之。命均曰,卞熤不可一時推治而止,汰去可矣。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回還沿路,旣有目見之弊,故仰達矣。西關昨年分等稍實邑,有最久最多年條徵捧之令,故方爲徵捧。而關西則最多最久年條,乃是丙申、戊戌、己亥舊逋也。已近二十餘年之後,其間死亡者多,而餘存無幾,則徵於隣族之外,無他善策,民人到處擁馬呼訴,此則不可不變通矣。興慶曰,還穀之最多最久年徵捧,自是規例,故兩西東北,則以此定式分付矣。蓋西關無近年逋欠,故舊逋之年久者,殆至二十餘年,而生存者無多,勢難徵捧。且今已歲飜,則有不可仍爲督徵,停捧似宜矣。上曰,依右相所達,勿捧爲可耶?重臣所見,何如?淳曰,關西近無慘凶,民習異於三南,備納還上,必及期爲之。故無近年逋欠,至於二十年舊逋,則到今似難更捧矣。然江原監司,頃有停捧之請,而大臣陳達勿施矣。今獨停捧於關西,則江原、咸鏡兩道,似有不均之歎。但此兩道逋欠,未必如西路之年久難徵,則亦一體變通,不無混淆之弊,覈實處之,似好矣。上曰,依判府事所達,關西一道則停捧,可也。興慶曰,歲飜後,舊逋,不可督徵,故有此停捧之令,則三道亦當一體停捧矣。上曰,然則平安、咸鏡、江原三道,皆停捧事,分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譯李樞,前後有切gg功g於使事,而方在罪中,故敢達矣。上曰,爲先放送,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臣於今行見之,則譯官可謂無人,李樞、金是瑜若死,則無人甚矣。其中金慶門頗伶俐,故彼人皆厭金慶門矣。上曰,人物勝於李樞輩乎?文秀曰,李樞爲人頗善,燕行時不持一分銀,眞可尙也。金是瑜則英物,而金慶門,則頗多氣愚濫,與彼人言詰則必勝矣。命均曰,誠如文秀所達,而第素是不協於同輩者矣。當此乏人之時,似不無別施勸奬之道矣。文秀曰,設或兩國有事,則無譯官,實非細慮矣。上曰,醫官則皆爲東班職,譯官則極不過知中樞,有事於彼國,則必責此輩,誠可歎也。淳曰,譯官之言,嫌不能擧論,故臣爲六七年司譯提擧見之,則譯官之有功者,不過加給八包而已。非勸奬之道也。今若裁減譯科之數,而許通仕路則好矣。文秀曰,故相臣李德馨,以譯官白以相之爲人可用,稟爲訓常之任。金是瑜前後有功勞譯院,似用白以相例矣。命均曰,蒙淸學譯官,尤不成樣。而淸譯玄文恒,曉解淸語,今番使行時,亦多有宣力之事。如此之人,宜施加資之典,以爲激勸敎誨之地,何如?文秀曰,玄文恒之通解淸語,大臣諸譯,到處酬酢。北人叢集聞之,莫不驚異,及夫留館時爲使事,多以淸書往復,而見而答之者,每有稱歎之言,其爲生光,誠不少。行中諸譯,皆不成淸、漢語,而文恒之淸語,則發說無礙,臣雖不知,聞亦洞快。當初狀啓時,欲以文恒有勞於使事仰陳。而書狀官以爲,文恒之淸語,不可無論賞之道,而近來使行時,請賞譯官,未必爲而爲之者多。文恒事,若同歸於此,則恐未免疑訝,狀啓中姑勿擧論,還朝登對時,仰達實狀,則此爲激勸他譯之道云。故上使之言如此矣。蓋聞上通事,則赴燕甚數,堂上官則赴燕甚遠,故皆不願堂上。且聞淸學上通事,雖陞堂上,亦帶本任云,依此爲之則似好矣。上曰,通事事,後日議處,加資事,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司僕寺,有車馬名色,蓋曾前本寺,造置車子,運輸移御時雜物,而今則廢棄。臣見燕中車制,極其輕捷於行用,故以平安監營不虞備銀貨,買來一車。而曾見備局文書,則申飭平安監司,使之多造車子,而尙不擧行,故姑留本營,取樣後上送,而所用銀貨,則蕩減事,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使行時驛馬及馬夫,每以不實者,苟充以送,實爲痼弊,頃年一番請罪申飭矣。今番驛馬及馬夫,尤甚不實,僅免顚仆之患,事極可駭。其中尤甚不實驛馬馬夫之當該察訪,使之現告,拿處,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臣之出疆,今已半年,此日還朝,欣幸何極,而其間耿耿戀慕之忱,不可形容,竊願仰瞻天顔。上曰,依爲之。命均乍爲瞻仰而陳曰,玉色如常,無他未寧之候,不勝喜幸矣。第元老之喪,年已八十有餘,雖非變事,而耆舊倚重之臣,若是喪逝,公私之不幸大矣。上曰,頃已下敎,而此人不染於時象,雖於致仕之後,而倚重於予心大矣,有益於世道多矣。不幸喪逝,悼惜曷喩?大抵老人事,未可知也。纔聞病患之少愈,而旋見卒逝之單,甚可異也。淳曰,口呼陳疏,出於御醫之留在,爲不安,書啓以少愈爲辭,亦出於大臣之以還收御醫看病爲計云矣。上曰,崔奉朝賀之始終,可謂有爲矣。文秀曰,臣自北京到瀋陽,則冬至使行,適當柵門外露處時,大雨雪極寒。義州刷馬雇人及各道驛馬夫,皆凍兩足,漸次腐傷,將至於落足之境,萬無隨往冬至使入去之勢,故二十一名,不得不率來於臣行中。而自冬至使行,雇給兩車,追到新遼東,故臣慮其盡死,親往見之,則二十一名內三名,萬無救活之理。兩足幾盡腐落,所見之慘痛,何可盡達?兩車容數十人,雖非病者,決難爲之。況病足者,伸足而臥,病重者,兩人僅臥車內,病輕者,三人僅臥車內,勢不可不加雇車然後,可以運來。且無糧饌裹來之事,欲自臣行辦給,則留館近八十日,凡需罄盡。故其加雇車糧饌房錢等物,無路推移,又二十一人中,三人之病極重,極力治療,而終歿異域。其慘痛尤當如何?此亦不可不斂尸而雇運。故管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九兩六錢,運餉庫不虞備銀三十三兩一錢出用,運來義州後,三名病死外,十八名中刷馬驅人十二名,則運送渠家,使之調治。咸鏡道驛馬夫自順,江原道驛馬夫龍鐵,忠淸道驛馬夫崔雄,慶尙道驛馬夫世發,全羅道驛馬夫今同、順采,雖運來義州,臣若發行,則實無主張救護之道,且衣袴甚薄,添病必矣。故管餉、運餉、海西三庫,均出木疋及木花,欲造衣造袴造襪以給。且招前僉使白世傑、獨孤爀逢授,欲使救療之際,冬至使入柵時,最初傷足,落後出來,慶尙道驛馬夫今封、己興,咸鏡道驛馬夫命伯、萬俊,忠淸道驛馬夫得萬等五名,亦病重,落留義州。其衣薄,一如臣等率來自順等六人,故義州所在管餉、運餉、海bb西b等三庫,均出白木十九疋二十二尺五寸,唐去核四十四斤,造衣袴襪各十一件,分給十一人後,六名則逢授白世傑,五名則逢授獨孤爀,使持藥物,日洗病足。且使義州,得給糧饌,善爲救療,期於得活矣。所用銀子及白木、木花等物,分付該營,蕩滌,何如?上曰,依爲之。文秀曰,臣行率來冬至使行落後驛馬夫病足而致斃者,黃海道金郊驛馬頭葛孫,平安道大同驛馬夫俊丁,則臣自義州發行時,定色吏,各邑次次運屍,傳送渠家。至於臣行時運來凍足病死,江原道祥雲驛馬夫命眞,當初冬至使到柵外,以凍足病死,慶尙道昌樂驛之元,各別申飭,義州府草殯而來矣。若不趁凍節,運送本驛渠家,而或到春夏,則腐朽可慮,此皆死於國家之役,不可不自朝家運送矣。自廟堂斯速發關各道,使其本驛,定勤幹驛人,送義州運去,而運屍馬一匹,使沿路各邑雇給,而無論刷馬、驅人、驛卒,皆死於國役,則溺水者,旣自朝家恤典擧行矣。此則與溺水者迥異,使各道斯速恤典擧行則好矣。上曰,依爲之。而屍身留置於義州耶?文秀曰,草殯於義州矣。上曰,依施。而死者雖微賤之人,以王事死者也。令各其本道,恤典各別擧行,可也。{{*|出擧條}}文秀曰,故兵使襄武公贈兵曹參判鄭鳳壽,少爲浦義兵將李立丁卯擊胡,事誠奇壯。蓋北虜於丁卯年,破義州直向龍川,則府使李希建與宜春君南以興,守安州死節,彌僉使張士俊降於虜,虜使之行龍川府使事,其時安州陷沒,賊鋒已及於平山,大駕播遷,國事蒼黃。當此之時,鄭鳳壽、李光立、李立,以眇然數三武夫,謀入龍骨山城,斬張士俊,以數千殘兵,擊殺數萬胡兵,仍大逐之,以此北虜敗歸,兩西奠安。仁祖大王特嘉鳳壽等功,賜金圈子羊裘及衣資。又聞鳳壽有病,製賜加減八味元,至今西關之人,感頌聖恩。其後鳳壽爲嶺、湖南兩兵使、副摠管之職,皇明亦嘉鄭鳳壽、李立等功績,特差皇朝官職矣。臣過去龍川時,推見其銀牌與票文,則蓋於肅廟朝,道臣封進,肅廟覽而嘉之。鳳壽則特賜諡,李立則特贈職。今其銀牌、票文尙在,故臣爲備睿覽齎來矣。上曰,所謂銀牌何在?文秀曰,在此矣。自袖中出二封進納。上覽之曰,大臣及大提學,進來見之。淳進伏見之曰,此所謂宋朝時銀信也。上曰,今觀副使朴文秀所獻李立、鄭鳳壽銀牌印文,乃皇朝督府之所印也。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者,政謂此也。皇朝文跡,若是分明,不覺愴感,旣知有功於皇朝,則不可泛然看過。先朝已行追贈之典,不可復爲,而其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以表予興感之意。南以興忠愍祠,亦爲一體賜祭。鄭鳳壽之後,則有官至營將者,而李立之孫,僅得權管云。誠爲可憐,其令兵曹,不待大政,各別錄用。擬望之際,懸注以入事,分付。而此銀牌印文,大提學模寫以入,宜矣。{{*|出擧條}}文秀曰,小臣曾以鄭德鳴之枉被貪贓事,有所陳達矣。其後平安監司朴師洙陳疏辨其不然,又斥臣甚力,而臣當奉命渡江之時,故未及疏辨,至今惶恐矣。上曰,德鳴則以兩班爲仕耶?文秀曰,德鳴之先,乃鄭鳳壽、麟壽也。鳳壽則爲兵使、摠管,麟壽則爲江西縣令。鳳壽事蹟,臣略已上達,而今聞其子孫甚衆。若當族會,則以族多之故,不得會於廳事,乃於原野廣闊處爲之云矣。上曰,鄭哥中,有頃日除營將者矣。文秀曰,以其家世論之,奚特爲營將之職耶?臣非敢有私於德鳴,而槪臣於常時,感慨激切於鄭鳳壽兄弟事,故爲德鳴,有所陳白矣。鳳壽兄弟,以一片龍骨山城,却胡兵數萬,雖古之名將,何以過之?西關將種,朝家亦當軫念矣。上曰,鄭德鳴之鄭哥,與咸興之韓哥等,而韓宗濟輩同耶?宋眞明亦曰,鄭德鳴實非貪贓云矣。文秀曰,臣於今行過關西,故詳探鄭德鳴之貪與不貪,則有一事足以明其不貪矣。蓋聞關西各邑,前監司宋眞明,勿論土地人民所出,盡爲括得,各邑所捧者,作爲詳定,分排各邑每年每朔公私需用,故爲守令者,雖欲爲貪,實無可貪之道矣。德鳴爲邑時,雖以略干田米,略干錢兩,或送父母,或給其親戚,揆以人情天理,固是當然之事。至於欲買獺馬,則以武弁爲關西守令者,孰不買戰馬一匹耶?守令固勿論,自古及今,許多平安兵使,亦必不得免矣。當初臣請令道臣更査,則道臣以嫌辭之。自朝家及收其行査之令,則旋又査之。此則道臣之事,未知如何也。命均曰,鄭德鳴事,當初以文秀入達之故,事至此矣。上曰,大臣之言是矣。文秀曰,臣行過安州時,往謁忠愍祠。且見宜春君忠壯公南以興等事蹟所記之冊,則其殉身報國,直與巡遠輩,千古同節。臣徊徨諸人死節之地,自不覺感涕,故招集其時死節人子孫七十餘人,略備酒饌,另加慰撫,其人等,或有感泣者矣。仁祖朝,皆贈職致祭。肅廟朝,建祠賜額,亦致祭。前後愍節褒忠之盛擧,至今聳動關西一方。故臣旣有所聞所見,敢此仰達矣。上曰,關西死節之人,令本道考出啓聞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於今行,多見關西武夫可用者甚多。而至於義州,則此是彼我相接之境,若有可用之才,則自朝家奬用,尤不可不爲也。前僉使獨孤爀,前僉使白世傑,皆是此土之傑。與之語邊事,則激昻慷慨,有蹴踏胡地之意,但恨無引拔者,至今虛老。而世傑尤老於爀,若不及今一用,則豈不可惜乎?臣在義州,見新差別軍職,其人雖可愛,而不及於此兩人矣。上曰,此乃八壯士之後孫,故爲之也。文秀曰,白世傑、獨孤爀,若爲字牧之任,必大治,或置宿衛之列,自上時問邊事則好矣。上曰,令兩銓調用擬望之際,懸注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太廟展謁,以初七日爲定,日寒如此,差觀日勢而退行,何如?上曰,予已料卿等之意矣。昨年秋展謁時,卿等以爲早矣。其日乃大臣出疆辭朝之日,而今已還歸之日,又復如此爲請耶?予意則七日亦云晩矣。何可退行乎?淳曰,慮或有相値之事,則展謁之速行似好,而今若退行,前頭産事,未可預知,其日期則或不無後悔之歎矣。第殿下於寒節動駕,不御煖帽,臣等之所慮者此也。上曰,出宮時刻,不早則何害耶?其日,予當着煖帽矣。淳曰,手腕痰滯處,今無可慮,而常時手冷之候,何如?上曰,冬節則每如老人手矣。昨冬則差勝矣。淳曰,停藥已十餘日矣。上曰,姑觀數日,當服丸劑矣。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今已還朝,備局堂上,更爲差下,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榻前下敎}}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有官秩者,年八十加資事,自有定式矣。前參判趙正萬,卽畿伯趙明翼之父也。今年以八十當加資,而本階是嘉善,則當爲嘉義矣。變品加資防塞事,固有新定式,而第頃年故領相洪致中,陳達於筵中,以爲正萬,曾在己巳年有所樹立,且屢典郡邑,入於八次褒啓,而力辭賞典,此亦人所難及云。則其時上敎,特加奬諭,而今以年八十宰臣,又是宰臣之父,則議者以爲,本體與他有別云,故玆敢稟裁矣。上曰,其所樹立旣如彼,身爲宰臣,年滿八十,又是宰臣之父,則一人兼二件事矣。特爲超資,可也。{{*|出擧條}}上曰,每欲下敎而忘之矣。王孫婦、王外孫婦給廩,已有前例。故臨陽君夫人,年愈七十,依舊例月廩題給,可也。{{*|出榻前下敎}}命均曰,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稟,可也。{{*|出擧條}}文秀曰,臣之矢心自畫於臺閣言議之地,不但臣之前後質言於章疏之間,聖明亦嘗俯察,而不欲以臺閣言議之職,責臣而使臣也。銓曹之忽地注擬,已是怪事。臣豈有冒沒肅命之理?而萬里歸來,急於瞻天,雖不得不行呼唱而入闕庭,孤負初心,有靦於面,決不可以一時官銜之肅謝,因仍冒處於矢心自畫之地。臣旣矢心自畫,而猶此登筵傳啓,眞若臺官之爲,則是爲自欺又欺君也。臣雖不肖,豈忍爲此哉?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春躋曰,大司諫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上曰,知道。興慶曰,近來武臣中,可合將任者鮮少,事涉苟簡,令五軍門大將,無論文、南、武,各薦一二人,以爲儲養調用之地,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淳曰,何獨使五軍門大將薦之耶?此乃大臣事也。上曰,似是大臣自達,故嫌不爲請矣。大臣及大將,竝皆薦之可也。{{*|出擧條}}上曰,彼地則無雨乎?命均曰,東八站逢大雨,艱渡三四處大水,其後遼東以後則無雨矣。上曰,沈霧雷動之患,亦無之乎?命均曰,竝無之。行到柵門見雪,鳳凰城逢大雪矣。淳曰,此銀牌,模出後當作帖乎?上曰,作帖如地圖狀爲之,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式暇}}。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小臣以奉朝賀崔奎瑞家致弔事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判府事李宜顯箚子到院,而以停朝市,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鄭必寧啓曰,今日次對爲之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署經,或引避退待,或未肅拜呈辭,無推移進參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引避退待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傳于宋秀衡曰,頃者以御牒當宁中可書者書下之意,下敎于宗簿提調矣。今始書下,此不必出於朝報者,只爲傳給於宗簿提調,可也。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春享大祭薦俎官,初以行副司直柳萬重,禮曹參議兪彦通,實預差啓下。而柳萬重,移拜承宣,故以兪彦通,陞實改付標矣。兪彦通,以素患眼病之bb人b,近益添痼,無以將事,連呈辭疏,有難强令進參。不得已以行副司直李匡輔,更爲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宗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無以推移。依前例,京畿驛馬,限十三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判府事李台佐箚曰,伏以三陽出地,萬品回泰,聖體日康,聖德日新,于以受天祿而膺華祝者,卽擧國臣民之所同願,區區微忱,益切祈頌之至。日昨天臨寶座,百僚庭參,而衰疾沈頓,轉動無路,禮廢覲見,情懸班聯,瞻天訟罪,伏地竢譴。顧臣老而不死,寄命床簀,徒以狗馬之賤疾,輒煩蓋帷之聖念,太醫臨視,珍劑繼頒,一縷之尙今支延,莫無聖靈攸曁,生成之澤,河海莫量。而尸居餘氣,人事都盡,尙不能締成文字,以鳴其叩謝之忱,唯日夕隕感而已。且臣頃伏見診筵所下聖諭,過越之褒,謬降於豚犬之迷息,奬遇之隆,亦及於螻蟻之殘喘,恩光曠絶,觀聽代感,萬萬非不肖無狀所敢承當,拜稽擎讀,感淚橫集,神魂震越,歷日靡定,誠不知何爲而致此也。匪分之寵,必爲身災,此固臣命卒之秋。而臣何足恤,嚬笑之或欠愼惜,恩數之終歸屑越,誠恐貽累聖朝,重添臣罪,憂懼之切,略此披露,語無倫脊,尤增悚慄。仍伏念臣之所帶諸司提擧,屢煩辭乞,訖未鐫免,前冬殿最,又歸廢却,申飭命下之後,臣之惶懍窮蹙,當復如何?考績國之重政,何可緣臣一人,若是其曠墜也?伏乞亟命將臣本兼諸任,一竝遞改,仍治臣闕禮之罪,以幸公私焉。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頃者見卿,猶今欣慰。以疾未參,其何所傷?其他提擧,本非過讓,往者飭勵,乃無故之司也。尤何嫌焉?噫,卿之爲國血心,自夫賓客,業已洞知,于今褒奬,亦云晩矣。款款忠赤,可質神明,齟齬嘉奬,何讓乎哉?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其須益加調養,待其日暖,量力登筵,慰予思想之心。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尹淳,戶曹判書李廷濟,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持平金錫一,校理任珽,假注書柳綽,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日寒如此,夜間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腕痰滯處,今已如常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今日乃停朝市,而特敎入侍,故臣等入來矣。上曰,今雖齋戒相値,次對久未爲之,歲飜後,別無新奇之事,而爲民之道,勝於簿書期會,故命卿等入侍矣。興慶曰,元朝下敎,眷眷於年事,而年事不在於勸農。昨年大歉之餘,民之尤甚飢餒者,何以勸之乎?唯在於守令之善處,無牛者給牛,無種者給種之意,自廟堂分付,何如?上曰,如此事,易以看作文具,各別飭勵,可也。興慶曰,此是守禦使,以軍需保事狀請者也。頃者軍額變通之時,守禦廳湖西牙兵一千名移定之代,以京畿所在摠戎、守禦兩廳二千名標下保劃給事,定奪矣。創設之初,若不嚴立科條,則無以收拾。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逃故雜頉,自官代定,請令廟堂稟旨定式矣。廷濟曰,此事甚難矣。守禦廳則旣失一千良軍,如是狀請,亦非異事。而畿邑軍丁之弊,罔有紀極,奴軍無異良軍,束伍牙兵,其數甚多,兩班單奴,不無充定,又加之守禦廳二千名奴軍,年年代定之令,則畿邑何以支堪乎?興慶曰,此是標下保移給者,則與新充定有異,雖有逃故,豈至二千名之多乎?廷濟曰,卽今所存,未知其幾何,勢將過半新充,而此後則年年代定,其搜括之難,付標之弊,決不可堪,終難許之矣。思喆曰,本廳良牙兵一千名汰定之後,本廳形勢,十分苟簡,而廟堂以奴軍二千名代給,則猶勝於全失。而第初頭,若無明白定式之事,則日後需收捧,勢將不實,故一依摠戎廳軍需保例,自官代定事,狀聞啓下,姑未及覆奏矣。京畿主管堂上之如是持難,不是異事,而朝家所劃給二千名,散在列邑。雖未知逃故實數之果如何,而若無自官充給之事,則不出一二年,竝與見存者,而盡歸逃故。非但本廳事勢之無限狼狽,朝家變通代給之意,果安在哉?守禦、摠bb戎b廳,同一軍門,同一軍需保,而摠bb戎b廳則自官代定,獨於本廳,不許官代定,豈不爲斑駁之歸乎?參以事例形勢,許令官代定,斷不可已也。宗城曰,守禦廳良牙兵千名之代,以兩廳標下保二千名,定給軍需保矣。標保與軍需,保納米之多寡不同,前後之身役懸異,標保之散在各邑者,必將隱匿逃避之不暇,若不於換定之初,自本官現出,則守禦廳,徒有給代之名,而其實則無納米之軍矣。事勢固當如此,而至於自官代定之軍,年年歲抄,磨勘文書,則貽弊畿邑,誠如戶判之言,恐不可開路矣。上曰,吏議之言,何如?曾經守禦使之人,從所見陳達,可也。淳曰,牙兵本是作隊之卒,便是正軍。且牙兵身役,良役中稍歇,故易於募得。而今則以私賤換定,而私賤六斗米身役,倍重於束伍。如是而不爲官代定,使之募得,則孰肯願入乎?畢竟必至於闕額難補之境。況守禦廳軍米用餘,則皆歸於山城軍餉,因此而所收大縮,則平時修繕之費,臨急依歸之地,不免疎虞矣。宗城曰,小臣愚淺之見,終有所不然者矣。守禦廳湖西牙兵,亦無自官代定之規,牙兵之代軍需保,獨何可以自官代定耶?換定之初,則若非本官管束,標保擧將逃避,將無代給之實,故初頭之自各邑現出,勢所固然矣。若仍爲定制,以二千名奴軍,分定於畿邑,歲抄磨勘,一如束伍之爲,則當此軍額漸廣,貽弊外方之日,決不可開路矣。況牙兵與軍需保,名稱不同,必更變湖西牙兵,復前日軍需保之號然後,可無後弊。不然則湖西牙兵,漸增其額,畿內軍需保,又將日加,此不可不慮於始事之初矣。上曰,逃故雜頉,若不以自官充定定式,則守令豈爲守禦廳,而一一代定乎?依狀請施行,而旣以自官代定定式,則依束伍例,或依牙兵例擧行事,自備局參量指揮,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頃者蔘契人等上言,啓下備局,以從長變通之意覆奏矣。與宰臣相議,則豐原君趙顯命,詳知其弊源,有可以陳達之事云。而今方入侍,下詢,何如?顯命曰,貢人稱冤,乃蔘料漸貴之故也。卽今蔘價,比十數年前三倍矣。京中上下諸人,雖有緊切之病,實無得用之路,事甚可悶。臣之亡兄,欲爲變通而未及,故臣招問貢人,且以他岐探知,私自酌量于心,則有二道焉。救貢人倒懸之急,塞蔘貴生弊之源而已矣。蓋當初蔘賤之時,貢價之上下少矣。卽今則次次加定,蔘一兩價,米至二石十斗,而蔘貴益甚,若過數年,則蔘將絶種矣。所謂救貢人倒懸之急者,有三策。加給蔘價一策也,姑減五上司所捧之數一策也,罷貢人而以其價分給五上司,使之各自貿用,一策也。然曾前加給,已至四次,而蔘貴日甚,隨貴隨加,難以支當,加給則決不可輕許,下二策中量宜行之,則貢人倒懸之急可救,而此不過凍足遺溺之術也。若夫拔本塞源之計,則打破京外奸利輩囮窟,而還給蔘稅於萊府,使之申嚴潛商之禁而已矣。蓋萊府,自前專掌蔘稅,故潛商之禁,不期嚴而自嚴。十數年前,自戶曹奪取蔘稅,則萊府自失蔘稅之後,潛商之禁,置之度外,一任奸利輩之所爲,而無所拘檢,此蓋理勢之所必然者也。邊門旣開,而京外駔儈之類,紛然作黨,遂專蔘利。松都富商數三人爲一牌,旅客主人爲一牌,京中閑雜藥契數三人爲一牌,倭學譯官數三人爲一牌。此輩皆有徒黨,採蔘時則粧送各處貿得之後,自其處直送萊府,私相買賣,而四牌之中,倭譯實爲大囮主,專一國之利,而致令蔘路杜絶。事之痛駭,孰有甚於此者乎?臣多般採探,所謂四牌中各人姓名居住,已皆詳知。所當一一摘發,核得奸狀,一依潛商律定罪,以絶其根源。而潛商自是一律,許多人之論以一律,旣涉重難。且有慢令致期之嫌,故今姑安徐,爲先以戶曹蔘稅,依前出給萊府,使之專管潛商之禁。且觀前頭京中蔘價高下,以驗萊倅邊禁之嚴不嚴。而若其奸利人等,亦爲核出,以爲依律定罪之地,何如?眞明曰,蔘路之絶貴,專由潛商之日盛。四五年前,自備局稟定,限七百斤,直許買賣於萊館,而戶曹給帖收稅,至於七十斤,且商賈托以漁採,倭人托以飄風,海中潛商,不無其弊云。故統水營,竝祕關嚴飭矣。大抵萊府不得收稅之故,未免泛忽,殊非邊臣奉法申禁之道,誠慨然。而禮單蔘,自萊府直給,亦是前例。無寧付之萊府,而戶曹則從最多年收稅以用,好矣。廷濟曰,萊府收稅時,則人蔘之下去萊府者,萊府別爲譏察,故潛商之弊,猶可禁止。一自戶曹收稅之後,蔘商輩,雖有潛自買賣之事,萊府全不禁戢,故自多奸濫之弊,而京外籠絡蔘利之輩寔繁,收稅漸少,顯命之言,誠然矣。蓋自前人蔘收稅,專付萊府,禮單所入,自萊府出給,有餘之數,上送戶曹。而萊府自多濫費,不但不爲上送禮單所入,時或乏絶,弊端滋甚,不得不變通,自戶曹收稅矣。淳曰,蔘弊極矣。我國無關門可譏之處,而只令萊府收稅,已極虛疎。況今萊稅之罷已久,所謂窩窟者,與倭人腸肚相關,奸竇百出。雖還給蔘稅於萊府,恐其收稅之數不如前,而地部則以倭人例給,專委萊府,萊府亦似難支矣。凡事不塞其源而塞其末,終有後弊,先自西北産蔘處,別加防禁,竝破其窩窟然後,萊府收稅,庶可得力矣。宗城曰,當初戶曹之收稅於京司,蓋慮萊府之從中花消。臣常以爲,朝家以關市之譏,委之封疆之臣,則還給萊府,誠爲得體,而但今日還給,非爲事面之如此,只欲防潛商而裕稅入,萊府收稅之些少,若無異於京司,則亦不無還罷萊稅之議。若然則還爲朝體顚倒之歸,更使未入侍諸臣,確處,何如?上曰,吏議之言,與予意同矣。無論蔘價之高下,用度之豐嗇,戶曹之收稅,非矣。封疆臣之所任,戶曹自爲之,朝廷處分,豈如此乎?吏議之更使諸臣確處云者,蓋慮或有朝夕變改之意也。此事豈有復改之理乎?依前使萊府收稅,而此後則萊府雖請使戶曹收稅,備局嚴飭勿改,可也。豐原之不告窩窟之名,有意存焉。予亦不問,而不破窩窟,何以防蔘弊乎?此後若有窩窟,隨現隨治,臺臣亦以風聞論啓,斷不饒貸事,出擧條,分付,可也。廷濟曰,旣承下敎,自本曹當別爲節目,行關萊府,而備局亦當嚴加條例,分付矣。上曰,然矣。廷濟曰,蔘商窩窟,在於松都、平壤、安州等處,姑難一一摘發,加以刑律。爲先自備局發關松都及平安監、兵營,嚴加申飭。如有不悛,則不可不一一究覈,依律處之矣。上曰,自備局先爲嚴飭,可也。興慶曰,蔘價變通事,何以爲之耶?上曰,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以達,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平安道句管堂上尹渝,以冬至正使赴燕,其還歸間,以宋眞明,差下句管堂上,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曾爲慶尙道句管堂上,而奉命出疆之後,以豐原君趙顯命代之矣。文秀今已還朝,更以文秀,差下全羅道句管堂上。李瑜遞解湖藩,今至十年,其後本道事情之變嬗者,或有所未詳,而趙顯命纔自湖南上來,全羅道則使顯命句管,何如?上曰,朴文秀昨陳道臣數遞之弊,予甚歉然。凡句管,亦久任而後,可以詳知其道文書。李瑜之遞湖藩,雖已年久,豈不可爲句管之任乎?此後句管堂上有出外者,以他堂上權察,待其入來,還爲句管,以爲久任之地,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判所達陵官變通事,下詢諸臣,何如?上曰,聚議廟堂,可也,而此非時急事矣。興慶曰,都政前似當變通,故仰達矣。上曰,各道句管堂上進來,停朝市尙未畢,而次對勝於簿書期會,故爲之矣。以一年言之,乃一初也。欲問民事而問之,亦文具,故不問,而頃下勸農之敎,故今又下敎。卿等勿委之於道臣,列邑勤慢,亦自探察爲宜。卿等句管之任,方伯以下,當察之,勉之勉之。廉問之道,予亦思之。方伯、守令若有罪,則卿等不無不善句管之咎矣。廷濟曰,小臣句管京畿,亦已久矣。而畿邑弊端,有加而無減,甚可悶也。上曰,守令如有不勤者,何不摘發乎?各道中最可悶者,京畿、三南也。朴文秀,以獨鎭爲弊,吏議之意,何如?宗城曰,獨鎭之弊,甚矣。營將存罷,無大利害,而其處將校武士,則有營將而後,有差任之道,無營將則無此路,故必欲設獨鎭者此也。眞明曰,軍制冊,臣未及見之,當更議以達,而殿下以一初爲敎,臣等豈不惕念耶?殿下以坐不坐單子,爲飭勵之道,而堂上太多,則多言而已。苦無實效,入侍備員,亦是外面而已,實效則未必有也。上曰,備堂皆入則勝矣。眞明曰,備堂相議,今日坐必爲某事,明日坐必變某事,使無虛歸之弊,次對日則講定於在外之時,稟裁於入對之時爲好,不必備員矣。上曰,曾已飭勵,而未見其效,其亦爲文具矣。顯命曰,嶺南姑無時急之事,而旣承飭勵之敎,安敢怠忽耶?瑜曰,湖南沿海簽丁之役,姑未知今至何許地境,而發關問之,且以私書相問,而姑無回報,他無目前擧行之事矣。臣待罪喉院時,旣承飭勵之敎,豈敢一時弛放,而今日又承下敎,臣敢不惕念奉承乎?上曰,崔奉朝賀家,四時擧行事,戶判其知之耶?生時則春秋周急,而奉朝賀祿俸薄少,故欲依生時周急,而必令以四時,稟旨擧行者,亦有意焉。以歲時周急減數例,四時擧行,宜矣。廷濟曰,大臣喪三年內,以奉朝賀祿仍給者,聖意旣在於欲成其美,而又復軫念於祿俸之薄少,有此下敎。群下孰不感歎乎?四時擧行,當以四孟朔輸送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李奉朝賀不受春秋周急,而只受歲時食物矣。今當歲首,別爲周急,而以減數例輸送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先朝都尉,只有錦平一人,不可以凡例待之,歲時食物,別爲優給,可也。{{*|出擧條}}上曰,耆舊大臣、儒臣在鄕者,只有鄭領府事、鄭贊成,其令本道,歲饌外,歲首食物,別爲題給存問事,分付。{{*|出擧條}}眞明曰,安興防水之役,停罷與始役間,宜一番稟定處之,故敢達。臣在下邑時,因朝命往審,一從所見,論報備局矣。上曰,卿則以爲可成云,形址,何如?眞明曰,若遮截海水,而爲防則誠難矣。而此則兩山洞口低平,前後水潮漲時,迤入之處也,多入人力,則似無不防之理矣。上曰,卿則曰可成,李衡佐、朴文秀則曰不可成,未可知也。眞明曰,李衡佐、朴文秀,皆有所見之人,而或見或聞於未始役之前,臣亦飽聞毁言。初到泰國寺望見,則大水漲滿之中,只木末稀立,誠滉漾,決然以爲難成,及其遍審役處,始知毁言之非實矣。前頭水道變易圮毁之早晩,非所逆覩,而石築旣完,內築土堤,表裏堅固,則亦豈必速毁耶?況此事,關係三南漕運通塞,大臣陳達,自上又親命而送之。旣已始役,幾至半功,而無他見害之端,遽命寢罷,則不但前功盡棄,臣之所惜者,恐朝令顚倒耳。宗城曰,畢竟事若不成,則旣用之力,已不可言,而今之加用人力,豈不可惜乎?眞明曰,此是大事,以臣一人愚淺之見,不可決定。備堂中有心計者一人下送,更爲看審,不可爲則罷之,可爲則嚴飭督成,好矣。上曰,旣已決定始役之後,何可撓攘?李譔,告功則賞之,僨事則罪之而已。有何更見之事耶?顯命曰,此事,臣兄陳達,而臣在嶺南,亦以書札往復矣。今聞宋眞明之言,且見文書,則功已垂半,極幸。雖有參差之議,自朝家擇人而任之,成則賞之,敗則罪之而已。許多閑說話,無益而有害矣。以全州城事見之,臣非自爲也,稟裁廟堂而爲之。旣許之後,筵中亦多有毁之者,人之多言,甚可悶也。眞明,今之爲國事難矣。近來時風,斂滕gg斂膝g垂眼,雍容暇豫,自得美職爲能事。效力國事者,譏笑之,謗毁之。百事中一事不善,則但稱其不善,此實弊風,誠爲慨然。如李譔,外似虛浪,而於國事有血誠,然萬口噂{{!|𠴲|⿰口沓}},以渠氣力,決無蕫役之理矣。顯命曰,不見役處,而直曰不可成,隨衆譏毁者紛紜,何可取信乎?此事使宋眞明句管,宜矣。上曰,依爲之。興慶曰,軍丁糧食,宋眞明已有論報之事,當依此給之矣。眞明曰,備堂不可下送,則發遣郞廳一人,使之蕫督始役而歸,何如?上曰,此事卿旣句管,從便爲之,可也。{{*|出擧條}}思喆曰,守禦廳南漢山城別破陣二千五百名,當初定額時,差出五哨官,各領率五百名矣。今番五百名別破陳汰減之後,哨官一員,事當減下。而第山城將校輩,若失此實料一窠,則必將抑鬱之甚矣。臣意,姑爲仍存勿汰,以二千名別破陣,分排於五哨官,各率四百名,則雖有違於一哨軍制之數,亦可爲慰悅將士之道,故敢此仰達。上曰,曾經守禦使之人,方入侍,此言,何如?陳所懷,可也。淳曰,緩急得力,全在於山城將校,而平時慰恤之道,每不如京廳,故山城將校輩,以此抑鬱,今若又減料窠,則必益失望矣。上曰,山城將校只此乎?思喆曰,此外亦有敎鍊官矣。上曰,此異於京將官,其在慰悅山城武士之道,似當勿減,依爲之。{{*|出擧條}}上曰,長陵水道,予甚慮矣。予非惑於風水,天作之地,以人力鑿破可惜,故其時特命防塞矣。今則水道,何如?大提學知之乎?淳曰,掘浦築防之役,浦民習知之,而其時難於動民,委之崔天若輩,自經理廳出米布,募京民役作,防水之役,俱是生疎,不先導其水道,直爲橫截壅遏,終至再防而再圮。卽今所見防斷處,不過十步許,似若易成,而散流之水,爭注隘口,浦泥沮洳,急流舂撞。當初揭厲之處,今爲數三丈深淵,非塡石沈舟,堅其根坻,而只以空石,盛土補塞,則隨補隨漂,終不可成,而但其新防,半截水道,水旣不入舊浦。又不得循案山下新道,衝噬越邊,橫走反流,終有別生他道之慮,半截之防,亦無看守,故漸至崩圮云。臣於看審時,詢諸土人,則皆以爲,必先疏鑿舊浦,分其水道,以殺其悍湍然後,方可築防截斷,而水凌則亦漸泥生云。此說最似有理,而伊時京司則恤於經費,本道則難於動民,信聽任使輩水勢自入舊道之說,更不留意於此事。今若募京民給料布,如前之爲,則役不可成,而徒費財力而已。臣意不如專委道臣,以有爵秩解事守令,定差員,召募江海邊習於防堰者,許以施賞,責其完役,使之量其容入,調用附近畿邑烟軍,則庶可就緖矣。上曰,曾前所入幾何?淳曰,布十同,米數百石矣。上曰,以天作而爲人鑿破,誠可惜。雖以風水論之,不出凡眼,卽今水道又變,反不如初不爲之,甚可悶矣。自備局與畿伯相議,必於農前,調民完役,而民力各別愛惜,可也。{{*|出擧條}}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𮟏|⿺辶⿱宀㒸}}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歲已屢飜,此等之啓,收殺何妨?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旣無端緖,爭執已久,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啓,亦涉支離,勿煩。又啓曰,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啓曰,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支離,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啓曾已諭,其勿復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啓曰,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啓曰,武臣之除摠管,必待其積履歷養聲望,而副摠管朴鐄,聲望素乏,履歷且淺,除拜之後,大有物議,故遂乃陳疏辭職。武臣辭疏,非將任則不敢,而今此朴鐄陳疏,事無前例,誠極猥濫。雖若微細,而實關朝體,請副摠管朴鐄罷職。上曰,以辭疏事,曾被儒臣所達而問備,其何復罰,遞差。又啓曰,副摠管朴鐄辭職之疏,旣甚猥濫,則政院所當直爲斥退,不令呼望。而今乃出其大槪,謄諸朝紙,傳示四方,其在事體,極爲未安,請當該承旨推考。上曰,不可以一事而再推,此非靳允者,依啓。又啓曰,臣聞昨日筵中,有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此雖出於引例優老之聖意,而至於變品,事未前聞。且關後弊,請還寢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命。上曰,旣以侍從宰臣之父,且是宰臣年八十,則昨者超資之命,豈曰濫矣。不允。上曰,京兆長席,不宜久曠,判尹朴乃貞,今姑許遞,其代,後日政差出。{{*|榻前下敎}}興慶曰,太廟展謁,只隔數日,而日寒如此,實不無聖體觸傷之慮,差退數日,以待日候稍暖,宜矣。上bb曰b,卿等勿慮,歲謁尙亦晩矣。淳曰,寒暖之節,聖上視若可笑,而雖朝臣輩,自愛其身,多有防護之道,殿下玉體,何乃簡易若是?保護之道,異於聖躬少壯之時矣。上曰,勿慮焉。諸臣以次退出。 ==1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廳假注書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摠管朴鐄遞差傳旨,所當捧入。而臺諫方以罷職論啓,不得捧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春享大祭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宋秀衡,以臺推,引嫌呈辭,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二員待命,騎馬六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宋秀衡,以禮曹言啓曰,卽接長陵奉事所報,則陵上辛方引石右邊,連於幔石處缺落。以木尺尺量,則長一尺三寸,廣則向內處四寸,向外處三寸,厚則向內處二寸,向外處八寸。幔石又爲缺傷生釁,尺量則長二寸五分,下廣端尖,不得尺量。而爲左邊幔石相制,不爲墮落,艮方引石左邊,連於幔石處,又生新隙,亦以尺量。則長二寸五分廣五分,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堅硬成石,而引石下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其他小小生隙,塗灰處所塗之灰,庫庫剝落云。陵上石物有頉,至於如此,依例政府以下進去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掌令金廷潤啓曰,引嫌而退,强自引嫌,不爲傳啓。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行大司諫朴文秀遞差。{{*|避嫌措語在上}}答曰,依啓。薇垣長避嫌,其無嫌難傳啓者,不過辭要職之意,則其所處置,宜置立科,末梢去就,在乎宰臣,而不爲傳啓之目,其若嫌難傳啓者,於宰臣,可謂倖免此職,於臺體,未曉其可。 ○持平金錫一啓曰,臣於昨日筵中,論前參判趙正萬變品加資之過當,而有奏語不審之失。蓋正萬之今歲年滿八十,臣未曾聞知,昨朝驟聞有是命,意謂聖上,曲念侍從宰臣之父,過加格外濫恩,及入筵席,有所論啓,而行語之間,未免差失,旋覺其誤,飜語啓達,此臣孤陋疎率之致也。臣卽欲引避,而第念其年,雖滿八十,變品雖有前例,中間防塞,已作摯令,則今此恩典,是乃格外濫施也。臣之本啓大體,自有所執,則不必以一轉語之差,屑屑引避,仍爲退出矣。追聞物議,則以爲,毋論本啓之如何,筵奏差錯,宜避不避云。然則臣初旣有奏語不審之失,後復有處事未盡之譏,以此以彼,俱不可晏然,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宋秀衡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物bb論b矣。傳曰,知道。 ○判府事李宜顯箚曰,伏以臣於病伏綿綴之中,伏聞日昨筵中,以臣不參次對,聖敎截嚴。臣惶隕震悚,無以自容。噫,臣長時淹瘵,無復生人貌樣,身留京輦,迹阻丹陛,恒恐不得更瞻威顔,遂至溘滅,只自耿結悲泣。苟有一分自力之勢,豈敢一向退伏?顧臣自經再昨年大病之後,澌頓轉加,乍有蠢動,輒致增劇。至於昨歲,則一年之內,長委床席,其間出入死生者,亦數矣。多病故人疎,古有是語,人豈有來過者?以此右揆,以精力强健,至有誤達,其他又何可言?今番歲時問候,僅僅扶曳,只參正朝一班,而猶且渾身縮慄,不能自定,至今昏仆,少無起色。今日有命次對,望絶趨赴,益切危蹙,不知死所。仍念臣之情迹,本不敢自同平人,復廁朝列。年前燕行復命之日,伏蒙賜對,勉留諄諄,有曰,西樞有同軍銜,若仍留京裏,當勿許參聞廟務。厥後偕諸大臣入侍,聖上又指臣下敎曰,此臣予已放之矣。臣伏自思惟,聖上俯軫下情,開導委曲,俾得自安其微分,誠切乃若是。以臣子而不體此敎,誠非道理,遂敢勉强承命,以訖于玆矣。今反有此敎。夫次對者,廟算裁稟之名也。不參廟謨者,何可闌入於此地乎?伏聞筵敎,以臣不進,有兩件,一則引疾,一則自以爲無所知識,臣固無所知識矣。然前日在朝,蓋嘗屢入次對,到今何可猝稱無所知識,而强欲不參乎?蓋莫非疾病之爲祟,亦以在前聖諭丁寧,不敢踰越防限故耳。伏乞聖慈,哀而憐之,許臣放廢,得以安保其垂死之喘,誠不勝厚幸。如其不然,則假托素無之病,欺罔君父,其罪有不可赦,下之有司,加以重勘,亦一事也。謹此俯伏,以竢鈇鉞。且臣以兼帶闕殿最,前已引罪,申飭之下,又未得擧行。廢閣職事,冒據虛銜,益深不安,亦乞亟賜鐫削,以厲他人焉。瀝陳情實,自不覺語涉煩絮,尤不任戰越。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往年下敎,雖未記得,設有此敎,不過解相時敎,于今引此,不亦過乎?次對入侍,已是舊例。予雖不諭,卿豈無因此見予之心乎?此等處,予嘗心介于卿者,其他提擧,尤何過讓?卿須安心勿辭。昔日美制,自卿不墜,是予所望也。歲亦飜矣。其有見卿之心,須體此意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正月初五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入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讀官任珽、兪健基,假注書柳綽,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上曰,儒臣讀之。珽讀,自貞觀七年授吳王恪齊州都督,至王府官僚勿令過四考。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三年太子少師李綱,至與皇太子談論。上曰,承宣讀之。萬重讀,自貞觀七年太宗謂太子,至太宗嘉納其言。珽曰,此等篇文義,無可推演仰達者矣。健基曰,無非敎勅子弟之意也。言甚切實矣。上曰,然矣。珽曰,黃帝以後,帝王無不學,而臣之此言好矣。帝王之爲治,唯在於學,而經筵爲學問之要道,切願各別留念。上曰,當惕念矣。珽曰,中智之人無恒,從敎而變,此言亦好矣。上智之人尙矣,無以議爲,至如中智之人,亦未見不敎而爲中智者,唯在君上之導率矣。如使一世之人從善,唯在殿下導率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十五板太宗敎太子之言,好矣。格物致知之方,唯在於觀省。而如此處,別加存警,或於殿壁,書而付之,亦好矣。上曰,以此觀之,太宗能致貞觀之治,果非虛矣。有誠心故,能有是言也。珽曰,太宗英毅,尊敬王珪,可謂至矣。而至於我久驅使云者,可見太宗病痛處。於此監戒,而必思禮使臣下之道,何如?上曰,所達然矣。珽曰,方當春元,此正王者代天理物之時也。治化若不能體天行道,則代天理物之義,果安在哉?新其德,新其民,使一代制作規模,歸于一新之極,則豈不有光乎?伏願殿下,必以新之一字留念,無少間斷焉。上曰,當各別留念矣。上曰,十八板從善則有譽云者,以名譽爲言,似欠矣。無乃必欲使之,易於從善而以爲言耶?健基曰,譽字乃令聞也。上曰,此言好矣。珽曰,玉堂番次苟簡,未有甚於近日,上番之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後日政,差出闕員,而在鄕儒臣,歲翻有日,而亦無一人上來者,殊爲未安矣。此令政院各別催促,俾卽上來,何如?上曰,曾經玉堂違牌坐罷人,一竝敍用,明日政,差出闕員。而日昨以崔奉朝賀諡號,不待太常諡狀擧行,爲敎矣。諡坐則必有應敎然後,方可爲之。應敎亦爲差出宜矣。珽曰,應敎則金尙星、吳瑗,方見帶矣。上曰,然則金尙星、吳瑗,竝卽催促上來,而在鄕儒臣,竝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其中吳瑗則受由屬耳,勿推催促,可也。{{*|出擧條}}珽曰,故奉朝賀崔奎瑞,以耆德舊臣,且有宗社大功,而意外喪逝,殄瘁之歎,庸有極哉?伏見日昨備忘,辭旨曲盡,臣等不勝感歎。而第念此喪,比諸他大臣之喪,有大段自別者矣。頃年海恩府院君吳命恒之喪,自上有禁橋哭臨之擧,今此奉朝之喪,宜無與海恩喪異同。而事係特典,在下者固不敢仰請,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予亦料諸臣之必有如是爲言者矣。故左相李㙫喪時,予適在靜攝中,今番則予上奉東朝,當此春元,喜懼之心,無所不用其極,故於禮曹草記,以勿爲磨鍊,判下矣。予於崔奉朝賀,豈以凡大臣待也?昔當大拜之初,見其屢辭,不爲敦迫,勉副其懇者,蓋欲遂其休退恬雅之節也。及至戊申,力辭勳名,故予亦不以勳臣待之。而只以一絲扶鼎四字,表予嘉奬之意者,蓋欲成其淸潔堅確之操也。奉朝之最初退歸,固已逆料,時象之至於難言也。眞所謂知幾君子也。予平日,自以謂知心矣。予於奉朝,知遇之感,有此三條。而卒逝之單遽上,予雖親駕往弔,豈憚勞也?明宗朝東朝誕彌之節,有率百官陳賀之例,予侍奉東朝,當此新正,昨今吉凶之判異,於心有所不安,必欲無迹而處之。故泛以勿爲磨鍊下敎,以外面看,以予爲未盡者,誠有之矣。生時旣不以元勳自處,而死後若以元勳待之,則是豈誠實底道理乎?寧使朝臣,謂予未盡,豈使淸德舊臣,不爲終成其美乎?儒臣之言則是矣。而予意則如此矣。珽曰,臣泛以外面看得,妄有區區之意,輒敢仰達矣。承此下敎,死者有知,九原之下,亦必感激矣。健基曰,殿下平日,不以德之一字,容易許之,今此隱卒備忘中,許以德之一字,亦可知聖意之所存矣。上曰,近來有文勝之弊,頃日筵中諸臣,陳沈判府事言時,有以重德爲目者,予以爲似過矣。於崔奉朝賀,眞可以德字許之矣。凡於節惠文字,若不足於褒崇,則其子孫,多有厭之者云。此非待其祖先之道也,反辱其祖先也。珽曰,崔奉朝賀,雖不以元勳自處,殿下亦不以元勳待之,而若論其處義,則實加人數等矣。上曰,雖以古之名臣論之,首末進退之完全,未有如崔奉朝賀者矣。頃聞大臣所達臨終時事,有若曾子之易簀,其亦異常矣。健基曰,當初崔奉朝賀之退休也,故相臣南九萬貽書,以進退間事,頗示不滿之意。蓋南九萬,公忠憂國,以鞠躬盡瘁爲期,以崔奉朝之遽然休退,爲不滿者,實非眞有不滿之意也。深惜賢臣之去朝,欲其留做國事也。上曰,南相之貽,乃其時太平之世,故如是矣。而崔奉朝之所見,則必有料度於戊申者矣。知幾而往,豈不美哉?健基曰,臣嘗聞崔奉朝之退休後,貽書親儕曰,時清則爲蔡君謨世亂則爲江萬里。崔奉朝之進退,本非苟然,蓋已辦得此兩事者也。其欲退也,必有所見。旣退也,亦有定算。故淸風雅度,足以警勵頹俗,末梢樹立,扶植倫常,功存社稷,完名全節,可爲當代一人。今此聖上隱卒之典,似或不及於海恩府院君,而臣以謂殿下,方侍東朝,又値元朝陳賀之時,聖意所存,知出於孝思不匱,盡歡長樂之聖孝。臣等固已仰揣欽頌,而但於悼念耆德之義,凡干崇終隱卒之典,特示優異之恩,誠爲得宜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安邊府使趙錫命,慶興府使李玗,鐵山府使金夢煃。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慶興都護府使李玗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明日太廟展謁,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陳疏入啓,參議李宗城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參議李宗城,卽爲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吏曹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疏批已下,竝卽牌招開政,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參議李宗城,旣有只推之命,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許逅爲假注書。 ○柳萬重啓曰,假注書許逅,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以觀象監提調,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事,今方出去。而勢將經宿,所受守禦使密符,來請還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仍佩往來。 ○又以兵曹言啓曰,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侍衛及各差備,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連呈辭單,不爲行公,卽爲牌招察任。佐郞黃尙老,以身病猝重,累度呈狀,無意行公。南泰溫奉命在外,竝今姑改差,其代,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命坤、金極齡爲兵曹佐郞。 ○以兵曹參知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司僕寺正趙明澤呈狀內,落傷違骨,斷無供職之望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吏批啓曰,理山府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及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忠淸監司李壽沆,江原監司趙最壽瓜滿之代,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員,每於歲初,該曹抄啓事,曾有定奪矣。今亦依此,曾經閫帥年九十,侍從臣父年七十、八十人,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東衡爲大司諫,徐命珩爲獻納,洪重一爲持平,南泰良爲修撰,金若魯爲副修撰,尹陽來爲判尹,林光弼爲理山府使,金始熺爲坡州牧使,金聖鐸爲丹城縣監,李命稷爲漢城判官,趙麟命爲濟用主簿,李顯弼爲歸厚別提,兪業基爲掌苑別提,黃晸爲忠淸監司,李玄輔爲江原監司,黃梓爲司僕寺正,洪重聖爲江華經歷,魚有和爲繕工假監役,鄭益河爲義州府尹,靈城君朴文秀,兼成均博士崔齊泰,兼承文博士蔡慶承,前守金弘權,年八十曾經四品,依法典陞堂上。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徐宗玉服制,參知黃晸病,同副承旨宋秀衡進。 ○兵批啓曰,前萬戶朴世純,前司果田時闢、朴信柱,哨官朴敏行,閑良李延紀、宋殷中,幼學金兌健等,或拯活人命,或獲利私賑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朴世純,雖已資窮,未經準職。田時闢、朴信柱、朴敏行,未資窮,未準職。李延紀、宋殷中、金兌健,係是儒品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又啓曰,全羅兵使,不可不擇差,而可擬之人乏少,未赴任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副摠管,宋載恒爲宣傳官,韓配義爲五衛將,尹光莘爲全羅兵使,鄭守敬爲忠翊將,鄭壽松爲訓鍊都正,許繗爲北兵使,副司直朴乃貞,副司果趙銑、南泰溫,副司正許逅,司勇具善行。 ○鄭必寧啓曰,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方在罷職中,而未有敍命。理山府使林光弼,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鄭益河敍用,林光弼加資。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太廟展謁擧動時,本曹堂上、侍衛,當爲備員。而參知臣黃晸,今日政,移拜忠淸監司,其代,不可不急速差出,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太廟擧動時,侍臣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新除授臺諫,明日待開門牌招,以爲推移備員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吳命新爲兵曹參知,吳命新陞參議,徐宗玉降參知。 ○柳萬重,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大司成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當爲設行。而與宗廟展謁擧動相値,限內不得爲之。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宋秀衡啓曰,卽伏見新除授濟州防禦使金重熙諭書密符祗受狀啓,則以本州是讎鄕,人子情理,何忍入此地,今方出伏野次,恭竢處分等語,有所尾陳,事體極爲猥越。濟州牧使金重熙,從重推考,原狀啓還爲下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其在事體,極爲寒心,少有紀綱,焉敢若是?爲先從重推考,卽令越海,日字其令道臣狀聞。 ○又以戶曹言啓曰,年分,國家大事,事目頒降之後,設有可給之災,必陳稟朝廷,得其準請然後,方可施行。而迺者慶尙左道災傷敬差官李顯望,不復陳稟,出米太摠數,啓本中事目外,別出災名,初不付種全災畓五千九百三十五結八十一負八束,擅許給災。所謂初不付種者,自是懶農,如非大侵之歲,則元無許災之事。而況本道今年農形,旣無大段災害,給災一款,初不當擧論。而事目中例給川浦沙外,特許晩移秧全災一名,至比戊申實摠爲準者。蓋所以有益於公家,惠及於下民之意,而今此所報實結,比戊申所減,至於四千六十二結零之多,事目外擅自給災之數,又如是夥然,致令實結大縮,誠極不當,亦關後弊,不可無懲勵之道。當該敬差官李顯望,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竝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牒報,則茂山府犯越罪人嚴成格,今又上送,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京畿楊州牧雙樹驛徒配罪人李樞放送事,承傳啓下矣。李樞放送事,分付本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倭學鄭東起,拿來事,傳旨啓下矣。鄭東起時在慶尙道固城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譯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本院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方依例等第,而春夏等褒貶,因都提調有故,不得磨勘矣。到今已經年,有難追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卽見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則以舊還上難捧之意,請令廟堂稟處矣。當初所謂分等狀啓,全不擧舊逋停減等項,有違格例,故廟堂之認以爲具格狀聞,追當來到,至請催促者,蓋以此也。頃日道臣疏本,旣以當初啓聞,爲分等狀本,則當此舊還上通八路定數督捧之日,海西一路之獨無擧論。不但朝令之不一,海西穡事,最爲登稔,若不趁卽收捧,所謂舊還,終爲鬼錄而止耳。之次邑最久年,最豐稍實邑,最久年準捧,最多年折半收捧之請,蓋準關北定限之例,以最登之海西,準最歉之關北者,亦軫其歲除不遠,封倉迫近之意。而今乃更煩馳啓,至以朝令之未卽奉行爲辭,而屢次往復之際,自致歲翻,停捧一節,更無可論,而藩臣事體,終涉未安。黃海監司兪拓基,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二日,通政鄭世弼稱名人,自金虎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江原監司狀啓,江陵等官居驛人金萬益女息莫切等,爲虎囕死,海尺林、介不里等渰死事。傳于宋秀衡曰,囕死、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掌令金廷潤啓曰,臣之踪地,決難復冒於臺地,而屢逋嚴命,私心惶悚。日者出肅,蓋爲粗伸分義之計,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一當處置,致勤嚴敎,縷縷誨諭,辭旨非常,至以未曉其可爲敎。臣於此,竊不勝惶愧,而繼之以訝惑也。凡臺官避嫌之規,必有衆所共知難冒之端然後,方可引避。而今此諫長避辭,只以自劃言議之地爲言,而無他可據之嫌端,則其志雖或在於辭要職,臺閣處置,只觀其避辭之當否,而定其立落。何可以此,曲爲容恕,而置之立科乎?臣所謂不爲傳啓云者,非謂其用意規避也。身爲臺官,旣登筵席,强引無義之嫌,以致闕啓,則處置措語,不得不如是。而至若於宰臣,則可謂倖免,誠如聖敎。臣亦知其適中其願,而後弊所關,不可無警,置之落科,亦以此也。而今者下敎,出於意外,此莫非如臣無似,忝居臺端,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誰咎哉?臣旣承未安之敎,則宜卽自列,而昨緣日暮,今始來避,所失尤大,以此以彼,俱難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鄭必寧啓曰,掌令金廷潤,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行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昨伏見府啓,則以臣日前掌令望之檢擬洪得厚,盛加論斥,語意深緊,臣誠不勝瞿然悚蹙之至。噫,臣於向來,旣嘗持難於得厚持憲之望,而到今忽復檢擧(檢擧))於掌憲之擬者,亦豈全無權衡於其間?伊時憲臣之疏請改正者,在於持憲望,則下此而檢擬掌憲於日月旣久之後,恐不至更煩陳稟。夫疾之已甚,卽臣之所嘗存戒,軟地揷木,亦臣之所不屑爲,以得厚而論持憲,固過矣。而從前出入於掌憲望者,或不無得厚等輩,則秤量人物,稍通一線路,亦自不害於陶甄之政,故曾以從臣初見,徐議掌通之議,屢形於僚席間酬酢,而未見以爲不可者,臣又妄以爲此便停當,深夜開政,望筒垂入之時,始聞有掌令窠。卒遽之間,未省其有可合備擬者,仍以得厚名,檢擧末擬。追聞物議,咎臣率爾,臣亦自覺其未及周詳,而今此臺言果發矣。臣於此,只自愧悚而已。尙何敢較挈長短於臺閣激揚之論哉?且於侍衛推考之啓,亦有所不安者。而此等體例間事,其得其失,姑未暇論也。然臣之愚不解事,觸處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何敢淟涊苟冒於銓衡之地?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銓職,以爲輕臺言誤銓法者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行公。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府啓,竊有所不敢晏然者。蓋洪得厚改正之論,已是意外,而不可因此,永枳其進塗,則長席之變通檢擬於掌憲之望者,實爲便宜,故當其簡問也,臣亦可之矣。臺斥深峻,至請問備。夫改正復通,非今斯今。況其見擬,又非前職則,持之不已,猶且齗齗,不亦已甚。而臣以前後與聞之人,其所難安,當復如何?仍念臣本無似,謬當匪據,充位尸職,一無所補,時因政注間事,徒煩控聒,自覺其疲勞矣。豈容因仍苟冒,不思自處,重誤聖明銓衡之寄哉?伏乞聖明,特垂照察,將臣見職,卽行鐫汰,以謝臺議,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察職。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臣,行己無狀,事君不誠,志切憂愛而未蒙垂察,言出肝膈而不能見信。頃冬一疏,實出無隱之忱,而反觸天怒。昨春辭章,只伸難進之義,而遽忤宸聽,焚章削名,處分非常,而至於三字之敎,實是千古人臣所初聞者。思之至今,魂骨猶驚。臣雖冥頑,不卽死滅,而誠天地間一罪人也。區區私義,有不暇顧,從今以往,咋舌悔狂,不復以匹夫之守爲言,而其行其止,惟當一聽殿下之進退而已。凡有除拜,何敢更爲撕捱之計?而前冬及春,恩命聯翩,固非罪累賤臣所可叨冒。臺章果發,聲罪狼藉,此則雖已料得,而職參宰列,被彈改正,誠是前古所未有。苟有知識,決不可抗顔復進於朝著之上。而臣旣不敢以恒人自處,則身名之汚辱,廉恥之倣倒,亦不足恤。臣初無必辭之意,而適於其時,荐遭喪故,呈病縣道,幸蒙恩遞,私心悚蹙,久愈靡已。今此地部新除,又下於萬萬意外,聞命驚惶,莫省攸爲。臣旣無情勢之可論,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年老病痼,氣血衰竭,自量筋力,決難久處於斯世。而不幸命途畸窮,喪禍荐酷,一年纔周,四哭逆理之慼。鍾情之痛,不能自抑,心腸內消,肌肉外鑠,奄奄危喘,有如急景之下山。噉食日減,精神日耗,委頓床席,已有數月。雖庭戶間,斷無起動之勢,尙何望跨馬作行,致身於輦轂之下哉?玆暴難强之實狀,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諒察,亟許鐫遞,俾得安意於未死之前,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卿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避嫌退待。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牌招事,允下。而在外,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來十一日,文臣殿講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司僕內乘來言,捲簾,取稟。傳曰,捲三面。 ○又以兵曹參議吳命新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只推,更爲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今日當御暖帽,百官着暖帽事,分付。 ○大駕詣宗廟入齋室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宗廟奉審後,政院、玉堂、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小臣,大王大妃殿問安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又啓曰,小臣,承命馳往大王大妃殿問安入啓,則答以知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賑恤廳言啓曰,本廳久任郞廳,未準限前,不得遷轉,曾有定式。而郞廳金始熺,昨日政,移拜坡州牧使矣。當此廳儲罄竭,專任責成之日,不可付之生手,郞廳金始熺,仍任,何如。傳曰,允。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新除授大司諫尹東衡,時在江原道春川府任所。新除授司憲府持平洪重一,時在京畿楊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竝引嫌而退,飜語傳啓,未免苟且。追後引避,尤失臺體,處置請遞,未免曲循,揆以臺例,不可仍在。請持平金錫一,掌令金廷潤,竝命遞差。答曰,不允。下諭事及處置事,依啓。 ○同副承旨宋秀衡疏曰,伏以臣之老母,方在全州地,而諸兄弟居鄕之故,不得將來,相離屢朔,情事轉迫,卽逢新年,瞻戀倍切矣。昨日得聞鄕信,則老母宿病之外,重添寒感,飮食專却,眞元大削,委頓床席,已至多日云。臣情思飛越,方寸煎灼,不能自定。而適値太廟動駕,不敢言私,今始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許恩遞,俾卽歸覲病母,以伸人子至情,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正月初七日巳時,太廟展謁擧動時,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柳萬重,右承旨韓師得,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宋秀衡,假注書柳綽、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從。上乘步輦,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外乘輦。春躋進曰,日寒如此,而輦捲三面,觸冷極可悶矣。上曰,不必爲慮矣。至敦化門外,百官乘馬,至太廟御路橋,百官下馬。至太廟門外,上降輦乘玉轎,入齋室,少頃,上由齋室西門出,入太廟殿庭。立板位上,行四拜禮,入殿內奉審。春躋、逅、兌和隨入奉審訖。上步向永寧殿。藥房提調尹淳進曰,此距後殿稍間,步向之際,汗孔若開,則易致觸冷受傷,不勝悶慮,過曲墻後,暫御步輦,何如?上曰,過曲墻則其間尤近,何可乘步輦耶?遂入永寧殿,立板位上,行四拜,入殿內奉審。奉審後,還向齋室,過太廟正門後。淳曰,正門已過,乘步輦,何如?上曰,初旣不乘,今何乘之耶?上至曲墻隅,乘步輦入齋室。午時,上由齋室出乘步輦。淳曰,西風甚緊,更進暖帽,何如?上曰,當觀勢爲之耳。至太廟門外乘輦。上曰,禮房承旨進來。太廟靑紅蓋色渝。春奉審時,改備事,分付。上還宮。 ==1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宋秀衡{{*|坐}}。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保寧縣監宋瓆。 ○宋秀衡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柳萬重,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春帖子製述官,今方抄啓。大提學尹淳,待明朝牌招,以爲出韻科次之地,何如?傳曰,允。 ==1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宋秀衡{{*|受由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直}}許逅{{*|仕}}。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政事過齋後爲之。 ○長陵奉審堂上,書啓,臣等進詣長陵陵上,石物有頉處奉審。則辛方引石右邊缺落處,長一尺三寸,廣則內邊四寸,外邊三寸。酉方邊幔石缺傷生釁處,長二寸五分,上廣二寸,下端尖兩邊合縫處,塗灰則剝落生釁。癸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已爲堅硬,而引石左邊生隙處,比上年春塗灰時稍大。艮方引石底左邊壓連幔石處,又生新隙,長二寸五分,廣一寸許。甲方引石缺落處所塗油灰,不能牢合於石面,微生釁隙。今此有頉處,多在於背陰之方,前後生頉,輒在於嚴冱之節。此似由於內外土石,當寒凝凍,互相排壓,致有此坼傷生釁之患。所當以油灰塡補,而當此凍節,有難始役,姑待和暖,令該曹擇日擧行,何如?傳曰,依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 ○傳于柳萬重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差使員同爲入侍。 ○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番春帖子製述,尤爲數少,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平安都事權基彦疏曰,伏以,一自淸債辱國之後,朝家申明延卜之禁,必使關西都事,親赴柵外,搜檢領回者,蓋所以防後弊而杜邊釁也。臣以無似,待罪浿幕,臘月初七日夕間,陳奏使先來,來到箕城。臣於翌日午後發行,罔夜馳赴。十六日晨朝,趁使行之未到,行至柵外。蓋以搜檢事重,申飭之下,不敢少緩,有所怠忽也。及其搜檢,則十分虛疎,便同兒戲。我國之事,雖多文具,而此則文具之文具也。至於史書獺馬等物,雖爲彼國之禁,於我國,實有資用之利。其他錦段之當禁者,旣出柵門之外,又復現發於彼人所見之處,則不無生事兩國之慮,俱不必窮搜極檢者,而若其卜物摠數,則不可不一番覈實,較準八包之數然後,可以知剩入之銀,而絶潛商之逕也。十七日陳奏使行發向灣府時,關東卜物,猶未出柵。臣卽使通事,傳言於柵內掌務譯官。八包所貿之物,使之書納成冊,以爲照數憑驗之地,日曛後若干卜物,始爲出柵。所謂掌務譯官者,袖其一件卜數成冊,來見臣曰,渠是行中掌務,多有擧行之事,使臣分付內,使之今日渡江。故今方冒夜馳往,而此中,留首譯與上通事數人,凡有相議之事,可以招問云。譯官旣去,卜物之出柵甚遲。臣欲問其故,使招首譯,則首譯不在,使招上通事,則上通事又不在,臣於是無可奈何。使各其卜主,連爲催督。十八日黃昏時,關東諸卜,皆已出柵云。臣親至卜物所儲之所,時雪月交輝,夜色如晝。以其譯官處所受成冊,計數相參,則無一相準。金是瑜之京卜爲二十二隻,而今爲二十七隻。鄭文郁之帽子爲三十隻,而今爲一百五隻。每每相左,箇箇不合。外面之大數,如是錯亂,其中之無奸,又何可信也?雖欲査治,所謂譯官無一人在者,將何所詰問乎?其眩亂變幻之計,誠極巧惡。此而置之,一不究問,則此等搜檢,不如不爲。臣謂其時任譯輩一次査問,在所不已。此後搜檢時,則卜物未檢之前,不許譯輩之先自渡江。若有奸僞現發之事,則重者梟示,輕者決棍然後,庶有一分搜檢之實,而朝家申飭之意,不全爲孟浪之歸也。且灣上商賈之類,全務譎詐,彼人每以朝鮮人多詐爲言。臣目見卜物出載之時,彼中所謂甲軍者,二三作隊,橫住路街,有若遮截之狀。臣問於小通事,則以爲,彼人每被我人之欺賣,每當卜物之出,自有例給之稅,一駄之稅,稍頭一疋,彼人所謂車牛錢是也。我人多不給之,縱馬逬出,彼之紛紜,爲是故也。臣聞極痛駭,使之傳語曰,我國專務信義,今番必無是事,仍傳令于刷馬軍人,率皆一一給稅,則卜物之出,更無喧鬨之弊。我人之以多詐見稱於彼人者,實是羞辱之甚者。臣則以爲,申飭邊使,有如羊叔子之在荊州,彼人相接之時,必以信義爲先,無視小利,而務存大體,此不可已之急務也。且臣於是役,有大段溺職者,何敢隱默而自掩乎?常時皇曆卜物,齎咨官之領來,乃其例也,元無都事搜檢之事。今番陳奏使行之還也,皇曆卜物,使之同時出柵,而以先後言之,皇曆卜物在前,而陳奏使行卜物居後。若使曆卜先出,而使行卜物後出,則臣旣以搜檢入去,同爲領回,事理固當,而今則不然。使行卜物,先爲駄行,而皇曆卜物,多般延拖,終不出柵。蓋其操縱在彼,而譯舌輩,又從而慫慂之。都事之令,實無所施。且灣尹狀啓,皇曆卜物,則主管無人,本府譯學,旣已因公入去,使之領來。則所謂譯學卽一齎咨也。旣無朝家指揮,俾臣領回,則臣何能逆探旨意,創爲無前之新規,而下行齎咨官之事乎?非但有越俎之嫌,且有損體之失。故陳奏使行之卜物旣出,不得已先自領回矣。及至安州,得伏見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本,則臣之溺職之失著矣。內外檢束之語,非不縝密,而其間事勢,則實非一都事所能主張,誅罰之加,固所甘心。而臣謂此後燕卜之有同時出柵者,則必令廟堂先期指揮,使任事者,不迷於奉行之際,千萬幸甚。事雖微細,而俱係緊重,不可不一番變通,故昧死煩瀆,伏惟裁察焉。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備局稟處,譯官亦令有司査治。 ○乙卯正月初九日辰時,上御熙政堂。長陵奉審堂上以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觀象監提調申思喆,繕工監提調宋寅明,禮曹參判金相玉,右承旨韓師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數三日日候甚寒,聖體,若何?上曰,與前一樣矣。興慶曰,太廟展謁,無事過行,不任喜幸,而觸冒風寒,無他症患乎?上曰,無事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爲進服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卿等昨緣日暮而未及來耶?陵上石物事,甚可悶也。興慶曰,道路險惡,昨昏僅僅入來,而闕門已下鑰,故未及復命矣。石物事,臣作圖袖來矣。以圖展之,以手指之曰,幔石、引石之間,鑿頷者,始不過四寸,而幔石之推力甚多,故每當石凍之時,有此石缺之患,臣意則非石軟之故也。今若加鑿數三分,使有相容,則幔石雖推,而似無更缺之患矣。上曰,釘跡始雖不知,釘琢時有罅文,而久後遂缺耶?石軟之說,不爲無據矣。寅明曰,苟是石不堅硬,釘琢有頉,則他處必皆然,而一處每然矣。上曰,立石見推而然乎?興慶曰,立石則不然,而引石每然矣。寅明曰,幔石合縫處有隙,而引石每剝落矣。相玉曰,幔石弱,引石重,故强弱不敵而然矣。寅明曰,合墓之有屛風石,此陵始有之。周回旣廣,豈無種種生頉之患乎?思喆曰,曾當移陵之日,下敎于臣曰,寧陵移奉時,何無屛風石耶?臣職是禮判,而不知文獻,故以不知仰達矣。到今思之,則其時蓋慮屛風石之有頉而不爲矣。上曰,健元陵屛風石則至今不傷,人工固有古今之異矣。當初不設屛風石宜矣。而予不能深思而然矣。相玉曰,向陽處則無頉,此則亦由於北邊陰氣之致也。寅明曰,外面雖悶,而內則無憂。陵下人輩以爲,日解則必合縫云,而似不近理矣。上曰,前日塗灰處則堅硬乎?興慶曰,卽今則雖堅,而若値雨水,則必剝落矣。上曰,何以爲之乎?興慶曰,俄已有達,而鑿頷稍裕然後,可無患。上曰,加鑿而石薄,則豈不悶乎?興慶曰,始鑿四寸,其劈連處,雖加鑿數三分,無石薄之慮矣。上曰,幔石漸推,則又將加鑿乎?興慶曰,寧有無限推去之理乎?此則不然矣。上曰,旣設鐵釘則何如是耶?興慶曰,其時煮鐵注之,而卽凝不成,故終不能爲鐵釘矣。上曰,有頉處塗灰時,大臣亦出去乎?興慶曰,此則只禮曹堂上出去,而石物每如是有頉,宜詢問而處之。上曰,雖詢問,其誰知之?思喆曰,尹淳乃其時主管臣也。宜有下問矣。上曰,內含處則似堅乎?興慶曰,引石、幔石雖如此,而內含則必堅,且有鐵絲縈紆之道矣。寅明曰,塗灰不過爲一時所見,元非久遠事,而此外姑無好道理矣。上曰,然矣。今番則石物有頉處,旣已奉審,禮官當下去,而此後則小小罅隙,依莎草例,令陵官這這塗以油灰事,分付,可也。{{*|出擧條}}上曰,陵內樹木,何如?而卽今則所見不至蕭條耶?興慶曰,卽今則頗有樹木,故比前頓然生新矣。上曰,橡實所種者,何如耶?興慶曰,一年草茂盛,故皆入其中,姑未知其何如矣。上曰,新種之木,皆生乎?相玉曰,陵官以爲,所種之樹,大木則十生三四,而小木則幾乎盡生云矣。上曰,舊長陵摘奸,旣有節目,令備局時時摘奸,可也。寅明曰,長陵奉事金聖澤,旣已仕滿,都政當陞直長,而曾有本陵官員久任之敎。此亦依奉事例,仍以本陵直長,創設陞差耶?上曰,本陵奉事,仍爲本陵直長,使之限出六仍任,可也。{{*|出擧條}}上曰,聖澤,誰家人乎?興慶曰,金鎭商之姪也。上曰,兩陵官,皆勤於職事乎?思喆曰,暫時進去,何以知其勤慢乎?只以種木與養木見之,則其勤於居職,可知矣。上曰,鄕校基,卿等亦見之乎?此亦好矣。而旣是人家所入處,石片每令去之。奉審時則往見,可也。興慶曰,頗奇妙而形局甚少,合於國葬,未可知也。上曰,闊大何好,雖小無妨矣。興慶曰,國葬則與私家不同,此則且有不足處云矣。上曰,其不足處何如云耶?興慶曰,其後脈爲癸丑云矣。上曰,其時以爲非癸丑云矣。興慶曰,俗語以爲,癸丑山下無子孫,而古方則此語無之云矣。上曰,國葬每極擇,而卽今國勢何如是耶?地理終是難知者。而程子所謂孱風向陽爲宜云者,誠爲切當矣。興慶曰,臣之無用之實,聖明想必下燭,而獨當重任,已過半年,私心悶蹙,已不可言。而今番急於長陵奉審,見方待罪藥院,而不得陪從於太廟展謁,亦由於僚席無推移之故也。前後以枚卜之意累陳,而終不允從,實爲惶悶。方有兩窠,卽卜賢德,而斥退臣無似之身,是區區祈望者也。上曰,卿之獨賢,予豈不念?而時方則雖微官,數遞爲悶。況大臣何等重任,而一出一入,有若交遞者耶?獨勞爲悶云,則當許所請,而以斥退爲言,則終難枚卜矣。興慶曰,大臣重然後,朝廷可以鎭壓,而强其所不能而行之,則不過爲貪戀也。臣以實狀仰陳,故語自如此,非僚相出後,有引入之意也。上曰,鼎席不備,國事甚悶,且不當使卿,一向獨賢矣。早晩當有思量者,而雖枚卜之後,無以欲退之意,置之念頭,可也。若或一分歇後,則卿之待予,豈非文具乎?興慶曰,臣之才分雖不足,而若其爲國一心,則雖離鼎席,而何敢有間乎?上曰,兼春秋每入侍,事體不當矣。李宗白果有必遞之嫌耶?寅明曰,李宗白事,與回薦時敗薦有間,朝家宜督出,使之承命。若一任其小小引嫌,則自此將無翰林矣。興慶曰,古有別兼春秋七八人議薦之例,今亦以曾經翰林未陞堂上者,竝付別兼,則其中有故者,自當引嫌,無故者,可以出當矣。上曰,然則洪昌漢,何以爲之耶?興慶曰,洪昌漢,則以朴文秀非斥單薦之說,引嫌。渠旣是單薦之人,則其所爲嫌,比他較重,不可出當矣。上曰,旣有古例,則曾經翰林,竝付別兼。而洪昌漢則置之,李宗白則敍用後,一體付別兼。曾經翰林中,如有罷散者,則亦爲敍用,可也。{{*|出擧條。}}上曰,明日當爲次對乎?興慶曰,當爲之矣。上曰,祈穀,爲民也。予當躬行,而不得親禱,至於二年攝行命下之後,心甚缺然。國舅當盡心,而以至誠虔禱之意,遣入侍史官傳諭焉。上命師得,書傳旨曰,其令廟堂,繡衣可合者,抄擇以入。又命書傳旨曰,嶺伯雖已上京,尙未肅謝,飭勵之下,分義事體,決不若是,從重推考,今日內,使之肅謝。上曰,陪箋上來差員守令、邊將、察訪未下去者,使之來待。諸臣以次退出。 ○甲寅正月初九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陪箋差使員同爲入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讀官任珽,檢討官金若魯,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陪箋差員定平府使申光岳,蒜山僉使申慶流,碧沙道察訪許鐩入侍。上曰,當先問差員。以次進前。光岳進伏。上問職姓名,又問履歷。光岳曰,壬寅年庭試登科,初授宣傳官,歷訓鍊主簿,伐登萬戶,訓鍊判官,都摠都事,參上宣傳官,訓鍊僉正,都摠經歷,訓鍊副正,壬子出守本府,而甲寅四月,以善賑,道臣褒聞加資矣。上曰,告七事。光岳告焉。上曰,本府上年穡事,何如?光岳曰,慘凶而以尤甚,入於設賑矣。上曰,本府戶口幾何?光岳曰,戶則三千九百餘,口則二萬八十餘矣。上曰,還上幾何?光岳曰,元會穀一萬七千五百四十二石,會外監營、兵營穀,亦爲一萬石,而元會穀則折半留庫,會外穀則傾庫分給矣。上曰,所捧幾何?光岳曰,臣之上來時,有三百石未收,而其間兼官之畢捧與否,未可知也。上曰,穡事旣凶,則民間所納,亦多矣。何以致此耶?光岳曰,僅僅收捧,而未收三百石,有同强弩末勢,實爲難捧矣。上曰,設賑則救活幾何?而卽今餓殍耶?光岳曰,今二月當分賑,而時方極寒,故姑無道路餓殍矣。上曰,七事中有何事修擧者乎?光岳曰,何敢以某事修擧仰達乎?上曰,水旱不爲災之時,則農桑盛乎?不盛乎?光岳曰,農是根本也。竭誠勸課,欲其有秋,而癸丑則以風災爲慘凶。甲寅則以水災致大歉矣。上曰,爾以武臣出守,學校則不爲修擧乎?光岳曰,學校何敢不修?而北路無文士,故無興學之效矣。上曰,戶口比前增減,何如?光岳曰,戶口則比前有加矣。上曰,武臣宜務軍政,其無隣族侵徵之事乎?光岳曰,諸色軍丁一千五百名也。元數旣不多,而自本里尊位,隨闕隨代,故姑無隣族侵徵之事矣。上曰,玉堂上番,曾經北評事,北路軍政,果無隣族之弊乎?珽曰,北路男丁,則始生而卽爲置簿於成丁軍,所謂儒案,亦皆入之。元無一口落漏者。故比諸三南軍政,極爲便易矣。上曰,賦役,何如?光岳曰,賦役則別無不均之事矣。上曰,詞訟、姦猾二弊,何如?光岳曰,人心好訟,雖小小事,必入官爭辨,而別無大訟,姦猾則官吏中或有之矣。上曰,軍器,幾何?而赴任後修補者,亦幾何耶?光岳曰,黑角弓一百七十張,而十三張則去舊新備。二十張則改角改樺皮。三十張則間間改角,其餘則只改樺皮。交子弓二百三十八張,而三十七張則去舊新備,其餘則盡改樺皮。火藥五百九十一斤,而三百九十斤則改搗砧,鉛丸四千七百四十七介,正鐵鳥銃五百四十二柄,而五十餘柄則改家改莊飾,其餘則間間修補。長箭四百九部,片箭三百九十八部,其他小小之物,不能盡達矣。上曰,成丁軍旣着實,而軍器則何如是零星耶?必寧曰,其中有親騎衛等名色,而此則皆自持兵器矣。珽曰,南道兵器,元來疎虞。至於江邊則無砲,別星往來,例爲三穴砲,而不知其規。雖欲放砲,而火藥每絶心。此宜有大段變通之道矣。上曰,軍器別備,爲近來希功之道,予初不問之,而武臣四年在任,別無修補之事,爲先推考。瓜期尙遠,此後繡衣廉問時,如有不善之事,則不但推考而止,各別惕慮爲之,可也。雖以善賑陞資,人心每易於始勤終怠,無或放忽焉。慶流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慶流曰,丁酉式年及第,初授宣傳官,遷訓鍊主簿,歷都摠都事,經歷,參上宣傳官,出宰郭山郡瓜遞,而因本道帥臣狀褒,加資拜五衛將,方待罪本鎭,而今又報瓜矣。上問家世。慶流曰,故相臣高靈府院君叔舟,卽臣十代祖,領經筵高陽府院君浚,卽臣九代祖也。上曰,近來有顯官乎?慶流曰,九代祖以下,世爲蔭官,而四代祖景淇,以察訪早世,其弟承旨景洛,卽申處洙之高祖也。上曰,申處洙亦高靈府院君之後耶?若魯曰,然矣。上曰,本鎭處何邑耶?慶流曰,乃黃州界鳳山地也。往在壬戌年,故相臣金錫胄建議創設者。蓋丙子胡變,虜騎不由銅仙,直到蒜山故也。且銅仙一嶺,起自谷山,橫亘數百里,至蒜山棘城而止。嶺路關阨,列置七鎭,以爲緩急依守之所,而至於本鎭,十里平闊,無據險之勢,故別兼營將,俾管信川、載寧兩邑軍兵,當初設施之意則重矣。上曰,軍摠幾何?慶流曰,竝所管兩邑,爲二千二百四十六名矣。上曰,軍器幾何?慶流曰,火藥一千三百餘斤,鳥銃一百二十柄,長箭一百二十浮,片箭一百浮,黑角弓一百九十張,交子弓十張,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矣。上曰,軍餉幾何?慶流曰,一千二百餘石。上曰,留庫幾何?慶流曰,一半留庫,自是常典,故臣亦一半留庫矣。今日殿下引見臣等之意,蓋欲聞外方弊瘼也。臣有所懷敢達。䄙嬪房新筒所築處,乃棘城下潮水出入之地,而近成平陸,大有害於關防,至於大也。筒內管餉及諸宮畓,竝爲半千餘石地。自新筒成築之後,每當霖節,洪水汎濫,比年爲災,且有必破之勢,故前道臣,以此狀聞,請破新筒,而姑無擧行之事,臣意則宜速破新筒矣。上曰,道臣狀聞已來矣。爾到任後,軍器修補之數幾何?慶流曰,到任後連値凶年,艱辛料辦,僅僅設賑。至於軍器,則力不暇及,逮至昨年,年事稍登。故始爲若干修補,各樣大旗幟,依數新備,拒馬槍九十三,燈籠七十六,亦爲新造矣。上曰,鎭力雖殘,軍器元數不多,而三年內修補,若是零星,爲先推考。慶流曰,本鎭名雖兼營將,而凋殘特甚,反不如殘鎭萬戶矣。若魯曰,蒜山極爲凋殘,全無貌樣,其名則大,而其實可矜矣。慶流曰,軍兵器械中軍幕、銅老古等物,俱係緊用,而巡點之時,太半借點。故略助厥價,使之逐隊新備矣。必寧曰,蒜山僉使申慶流奏達之語,極爲煩瑣,事體殊涉猥越,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鐩進伏。上問職姓名,仍問履歷。鐩曰,辛卯武科,軍門哨官出六,遷軍器主簿,見方待罪本職矣。上曰,馬數幾何?鐩曰,上等馬十六匹,中等馬三十四匹,下等馬四十五匹矣。上曰,馬位畓幾何?鐩曰,上等馬則一匹所劃給,爲四石落矣。中等則三石落,下等則二石落矣。上曰,土豪輩無侵奪馬位之事乎?鐩曰,土豪則無侵奪之事,而驛卒輩預爲賣貰,實爲巨弊矣。纔因道臣發關嚴禁,近無此患矣。上曰,差員之召見,出於飭勵之意也。凡事各別爲之,可也。必寧曰,差員先爲退去,何如?上曰,依爲之。光岳、慶流、鐩退出。珽讀,自規諫太子篇貞觀五年李百藥,至深勉勞之。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四卷還入。上曰,下番讀下卷。若魯讀,自仁義篇貞觀元年太宗曰,至以勸勵事君者。珽曰,上篇別無文義之可達,峻宇雕墻,禽荒色荒等語,皆有條理矣。上曰,其文多綺麗矣。若魯曰,文體則卑,而其言則好矣。上曰,尙絶思於將迎,將迎何義耶?必寧曰,將迎字,有似牽制之義。儒家多用此文字於心性上,用於此者,欲其粉gg紛g華波蕩之中,罔有將迎之思者也。上曰,在承乾則如以水投石也。必寧曰,承乾不足責,而當初不爲限節者,實太宗之過也。若魯曰,太宗之不爲限節者,欲使權重,俾絶藩王覬覦之心。而不以仁義敎導,只以權勢使重者,已失訓子之本矣。上曰,太宗不能保其兄弟,其子聞見如此,則在承乾,而豈無如此事乎?根本已誤,無可論者矣。李百藥則多引古諷諭,而于志寧,張玄素則專是直諫矣。若魯曰,下篇第一板,帝王以仁義爲治者,國祚延長云者,誠如其言。太宗知其如此,故能成太平之治矣。上曰,以國祚延長爲言者,亦有計較之意,終是伯道也。若魯曰,太宗凡事,皆出於勉强,而猶能行之不已,至於太平,此猶難及處也。上曰,纔以戎備之疎虞,命推二差員,而今觀第二板百姓安樂,便是甲仗之語,予心不覺歉愧矣。民庶乂安,衆心成城,則雖無甲兵,其誰侮予?二差員推考,還收,可也。珽曰,北路事,俄者始言,而未及盡達矣。自城津至同小羅,人心强悍,無一可恃,官長之事,合於渠心,則死猶不避,而如見其不是處,則甚不服。此正撫我虐我,而如人如獸者也。上曰,不但北路,人心大抵然矣。爲官長而自行不是,則何以服人心乎?若魯曰,林深水廣之義好矣。而近來京外凡事,殆近於水淸無魚,誠悶矣。而若不得要道而行之,只以林深水廣爲心,則亦反有弊矣。上曰,魏徵論豫讓事,正是自道渠之本色,盡露於此矣。唐宗之出送李靖於畿內者,亦得體。靖雖功高,而任使之際則如此,治國當如是矣。珽曰,以奉朝賀崔奎瑞議諡事,催促在鄕儒臣,今聞金尙星,自鄕纔來,而方有實病云矣。上曰,旣知其實病,則應敎金尙星,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仍卽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洪重一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時,本曹堂上,不可不備員,參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韓師得進。 ○吏批啓曰,順陵參奉兪彦國呈狀內,素患痰喘之疾,每値寒節,輒加添重,卽今病勢,末由起動,陵寢重地,實無推移替直之勢,卽速入啓變通云。身病旣如此,則不可强令察任,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坡州牧使,今當差出,而本州以孔道弊邑,不可不擇差,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江界、春川防禦使,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有聲績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曾經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申兼濟爲掌令,韓翼謩爲持平,金若魯爲應敎,李匡輔爲兵曹參議,南泰齊爲掌樂僉正,李壽海爲司僕主簿,趙榮祐爲宗廟令,李碩臣爲典籍,愼爾復爲監察,金若魯爲校書兼校理,李德彬爲繕工假監役,閔昌基爲春川府使,李重新爲會寧府使,申弼夏爲坡州牧使,沈星鎭爲副修撰,鄭彦燮爲承旨,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義州府尹鄭益河,理山府使林光弼,以上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行副護軍趙以健今加資憲,年九十曾經閫帥,安恩君權㝢今加嘉義,年八十三,侍從臣前輔德權扶父,前郡守成義錫今加通政,年七十,侍從臣前大司諫成德潤父,以上加資事承傳。會寧府使李重新,今加嘉善。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未差,參知徐宗玉服制,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同知單,趙最壽,副護軍金弘權、金廷潤,副司直金尙星、金錫一,副司果金始熺。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浹爲禁軍別將。 ○備忘記,今日內調馬時,南行內乘具善行,騎芻五中,直赴殿試。 ○鄭必寧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二十日後則似晩,先朝已行之例,明朝廣考以啓。 ○以慶尙監司狀啓,盈德等官居騎兵李命山等,燒死。砲手李重建等渰死事,及咸鏡監司狀啓,咸興府居海尺姜合孫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燒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一日,武臣賓廳《武經七書》講書日次,而朝參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狗馬之齒,已迫九十,加以荐遭慘慼,精神凡百,日益耗損,大小公會,未能一一趨參。居常惶悚,若無所容,不意猥蒙優老之典,特有食物從優題給之命,驚惶感泣,罔知攸措。竊念臣以無似,猥參儀賓之列,前後受國厚恩,實踰涯分,非臣糜粉,所可仰報其萬一。今玆異恩,又出千萬夢寐之外,以首頓地,且惶且恐,不知所以名喩也。固宜奉箋稱謝,以少達區區頌戴之微忱,而衰耗精力,無以及此,敢以咫尺之疏,以替鳴謝之忱,臣無任霣越惶感之至。答曰,省卿謝章,而今者不腆之物,乃所以尊年,亦所以惟昔也。 ○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疏曰,伏以臣,頃蒙恩罷,少靖私義,纔經一旬,猥荷特敍,媿蹙之餘,惶感靡措,京兆新除,又下此際,半夜聞命,怳若夢寐,仍伏念臣之積違嚴召於臨殿蔽囚之日者,雖出於情地之萬不獲已,而論其辜犯,譴罷亦輕。不意恩私,曲加於滌蕩,自惟慙懼,益切於薰沐,分當縮伏,未敢就列。而適値太廟禮展之辰,抗顔趨走於屬車之後,臣自知愧,人謂斯何。且日昨宰臣筵白之說,尙有未勘之案,頃者將家宴集之事,亦有不安之端,前尤後愆,俱難盤礴於位著。況臣衰朽之質,又添寒感於昨曉趨肅之際,細瑣症形,雖不敢煩陳,而宛轉床席,無望起動,詞訟劇任,不可虛帶。玆敢引罪陳情,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慈,亟遞臣職,仍勘臣罪,以存國法,以安私心,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行公。 ○工曹判書李森疏曰,伏以臣,情地危蹙,疾病侵凌,所帶職名,有萬分必遞之義,無一毫可叨之理。略暴血懇,冀蒙睿裁,而喉司不諒,一向退却,相持彌月,只增抑塞,如使少有强起自力之望,何敢日事控籲,自速瀆擾之誅哉?頃當聖候受灸之日,犬馬微誠,不勝驚慮,爲參候班,扶曳出肅,少伸臣子之分義,而至於所叨之職,本非因仍盤礴之計也。念臣蹤跡之臲卼,愈往愈甚,不可自比於恒人,固宜永謝於朝籍,而若復恃恩貪榮,淟涊冒居,則不惟臣之廉義,隳壞無餘,抑亦人之嗤罵,將無所不至矣。此固臣決不敢應命者,而況臣素抱痼疾,積傷水土,源委已深。自經草土,一倍衰朽,筋骸痿枯,鬚髮蒼素,固知年紀漸邁,蒲柳易秋之致,撮其最苦難治者而言之。內而膈間頑痰痞塞,時或昏窒,常有頃刻難支之形,外則脚部濕瘡爛蝕,絶害屈伸,實無跬步轉動之勢。發作無常,劇歇相仍,迺者元朝陳賀之時,臣不計顚仆,力疾趨造,昵侍殿上。寒氣猝發,痰咳喘急,將失敬儀,不知所措,蒼黃下殿,僅得鎭定,此是諸臣之所目見,而亦想聖明有所俯燭矣。設令臣無情勢之可言者,卽此病狀,奔走供職,已無其路,雖銓曹以爲臣宿硏舊地,而循例檢擬,顧臣情則愈惕,病實難强,何可一任虛縻,以益瘝曠之罪哉?且於昨日動駕時,不敢言私,强詣守宮,又添寒疾,達夜苦痛,委席涔涔,殆不省事。今十一日朝參,萬無起動駿奔之望,玆敢冒萬死,疾聲懇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願亟遞臣本兼諸任,仍命選部,勿復檢擧,俾得優游卒世,千萬至禱,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參贊李眞望 ○乙卯正月初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行副司直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校理任珽,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歲後日氣甚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手腕痰處,其無痕跡乎?上曰,痰則無之,而癢症一樣矣。興慶曰,臂部運用不妨乎?上曰,然矣。興慶曰,眩氣不復發作,而水剌寢睡之節,一向差勝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上曰,今日是新歲後初爲次對者,而單子中懸頉甚多,飭勵之下,怠緩猶復若此,今日不進人員,竝從重推考,以視警責,可也。{{*|出擧條}}顯命曰,朴文秀不行臺官,欲與臣同爲處義,而至於備堂,亦欲不行,此甚無義,宜有別爲嚴責之道矣。上曰,旣入於重推中,何必別爲致責,而其備堂之不行,甚非矣。尹淳亦一番來參,而不復來耶?興慶曰,再次進參,而今後又當來參矣。興慶曰,開城留守鄭壽期,狀啓請停春操,而昨年秋操,旣以軍兵等行商遠出,頉啓停止。今又以未還集無物力,又請停操,松都事勢,似或然矣。而諸議皆以爲,莫重操練,不可一任廢閣,春操則使之設行,何如?上曰,物力之不足,無怪,而行商未還,每年必然,豈可以此,而不爲應行之事耶?開城留守鄭壽期推考,春操則設行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爲,本道水、陸操,已行於昨年,又行春操,則民弊將無節。今春水、陸操及兵、水使營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連行兩操,必貽民弊,今春則依狀請竝許停止,未知,何如?上曰,營將巡點,亦可停止耶?眞明曰,春秋操竝停之時,則例行營將巡點,而雖曰官門聚點,動費四五日,此亦爲弊大矣。秋操旣行於至月,則其間不過爲數朔,春操則竝與營將巡點而停止,無妨矣。上曰,然則依狀請停止事,分付,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摠戎使趙顯命狀啓。請於今春,發巡行操,而軍兵試才時,施賞木綿箭竹,依例令廟堂題給矣。考諸謄錄,則自兵曹有劃給賞格木綿三同之規。而吏曹參議李宗城以爲,本廳財力,足可以辦備賞格,不必自兵曹給送云,未知何以爲之乎?宗城曰,當初摠戎廳新設立之時,物力無出處,故自兵曹,劃給施賞木綿。而卽今則本廳財力優足,何可每煩於不繼之經費耶?今後則定式不給宜矣。顯命曰,定式則當考見謄錄而處之矣。上曰,木綿之數旣不多,在摠戎廳,得不得,無所關緊,李宗城所達是矣。姑勿題給,而至於定式,則考見謄錄而爲之,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御史抄啓,古有十人八人之規,今番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雖經幄侍從之臣,知人則難矣。今番則各別精抄,而其中形勢切迫者則拔之,而以十人定數,可也。興慶曰,有老親者,則情勢難於遠出,宜拔之矣。上曰,李宗城有老親,其情如何,而南北,竝以御史往矣。自予嗣服後,觀其所抄啓之人,則其極精猶未可知,稱以御史,不能周察而來,則貽笑朝廷,當如何耶?眞明曰,苟非其人,則不但貽笑,其爲害亦不輕矣。興慶曰,春是一初也。以元亨利貞言之,則元也。以仁義禮智言之,則仁也。元者,善之長也。仁者,心之德也。今當春元發生之日,凡於發號施政之際,惟當仰體天時,一以行仁爲主。而蓋至誠惻怛之謂仁,我殿下卽祚以後,仁聲仁聞,浹于八方。而實惠猶未究於蔀屋之下,生民之困瘁,往而益甚,臣恐殿下至誠惻怛底意,有所未盡而然矣。枉己未有正人者,惟臣輔相之道,旣不能自盡,則固何敢仰勉,而責難於君臣道則然。故玆敢不避煩猥,而略陳微見,伏願聖明,益篤惻怛之誠,務行不忍人之政焉。上曰,日昨召對,已諭之,《貞觀政要》序,亦言之,而予自在東宮時,常非太宗矣。近觀《政要》,則雖曰假借仁義,而能做太平之治者,蓋有愛民之實心而然矣。誠之所到,金石亦透,而顧我元元,多有顚連,予若有爲民之誠,則民困豈至於此乎?反省于身,實愧唐宗,勉戒之言,極爲切實,當各別留意焉。興慶曰,孟春,遒人以木鐸循于道路者,卽古聖王勸敎民生之政也。勸農之敎,自是歲首應行之事,而孝悌之道,實爲根本,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外方每於朔末年終,以無不孝不悌者,狀報于上司,果使八路列邑,罔有不孝不悌之人,則聖化之休明,當如何哉?孝悌不明而犯上之患生,其在化俗之道,固當敎誘凡民,務行孝悌,如或有頑悍之徒,不知孝悌,則亦宜各別懲治。以爲導齊之方,而年年狀報,殆近循例,當自朝家,申飭其勸懲之道,故敢達。上曰,每年分付,便作文具,今年則只頒勸農之敎,而與歲俱新之語,則不爲擧論矣。堯、舜之道,孝悌而已。敎民出治之道,豈外於此,而反求予心,尙不能自盡孝悌之道,責勵於下民,不亦有愧乎?大抵孝於家者忠於國,卽今朝臣,孰不在家而孝於其親耶?固無勸勉者,而時象以後,忠不忠,互相翻覆,朝廷,四方之表準。而猶如此,則凡民之孝不孝悌不悌,亦何以明知,而有所責勉乎?人之在家,未嘗以孝自居,而於國則每以忠自處,此無他,欲以他人,歸之於不忠而然矣。如此之故,忠字反輕。今後則愼無以忠臣自許,而無以不忠加人,此意惟當申勉於朝廷矣。顯命曰,大臣以勸孝悌仰達,根本之道也。各別體念,宜有處分,而外方之抄出,亦難矣。觀風察俗,彰善癉惡,藩臣之道,故雖欲詳察,而旣不目見,何以的知乎?試求卓異之行,則無非泣竹得鯉之孝,此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在朝家之道,則不可以虛實相蒙爲慮,而每使之薦聞宜矣。昨年,以孝廉薦,有所分付,而終無擧行者,此亦朝令不信之致。而道臣之不爲擧行者,合有致責之道,其中薦報者,則次第收用之意,分付銓曹宜矣。宗城曰,咸鏡監司所薦孝廉之人,卽臣御史時被罪者也。取人之道,不當以一眚掩大德,而銓曹只憑孝廉薦,而一例盡用,亦難矣。瑜曰,臣於年前罪補長淵時,爲檢田,周行境內,而無一處旌閭,臣招致邑中士子,謂以三南則以忠烈孝行,旌表立門者多,而獨此邑無之。方當聖主崇節義敦孝悌之辰,邑俗之貿貿至此,良可嘅然。如有古人行蹟泯沒無傳者,則自官當助物力而旌表。鄕里如有善事父母者,則亦當行賞而激勸云,則以爲,古有數三旌閭者,而今已泯滅,鄕里行誼,別無表表者云矣。及按江都,則丙子年節死贈職旌閭者多,而其子孫殘弱疲弊,或失其旌門之處,或失其官敎,憑考無地,將至泯沒,甚可愍惜。正月二十三日設祭事,別爲節目,使之年年遵行,而大凡朝家激勸之道,不必新求行誼,取古忠孝表著者而改旌其閭。且錄其後,則人心自有興勸之效矣。上曰,然矣。顯命曰,李瑜此言好矣。外方忠臣、烈女孝子旌門者,盡爲頹廢,故臣亦在外藩時,申飭更立矣。外方之以行誼狀聞者,雖不可一一許施,而卽今遠地人之爲其祖先事,而等待留連者甚多,此亦申飭該曹,使之斯速回啓宜矣。瑜曰,年八十則有加資之道,故無論京外,而爲子孫者呈上言,則該曹送京兆,考籍施行矣。臣意則八十加資,旣出於尊高年之好意,無寧國家每於歲首,直爲加資,而不待其子孫之陳請,則似好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侍從臣父年七十,則朝家直爲加資,而事體與此有異矣。近來增年冒籍之弊甚多,雖考籍施行,尙難盡知,今若限年八十,而一竝直爲加資,則其冒濫之弊必多矣。李瑜所達,大意雖好,似難施行矣。顯命曰,李瑜所達好矣,而大臣之言是矣。外方有兩班、中人、庶孽等輩,而一竝以八十直爲加資,則必有煩雜之弊矣。眞明曰,每年以年八十上言者,幾至數百張,朝家何以盡數考出,而直爲加資乎?宗城曰,朝家旣施恩典,則不待自訴,而直爲加資云者誠好,而大臣以冒濫爲慮者宜矣。上曰,人生七十古來稀,如有百歲人,則當何以處之耶?興慶曰,如有百歲人,則宜有別樣施恩之道矣。上曰,以百歲爲限則似不濫矣。濟州多有百歲人云然乎?必寧曰,濟州享壽者多,而百歲人則絶少矣。珽曰,雖百歲人,精抄然後可不濫矣。宗城曰,俄者大臣所達,簡而要,臣當以大臣之意推演,而仍陳一二淺見焉。孝悌根本,而其義甚大矣。殿下有出天之孝,語及先朝,輒致疚懷,奉歡東朝,誠禮備至,而今承下敎,謙而不居,此則過矣。然而奉先與問寢之節,不過帝王之孝一端也。保先王之遺民,延先王之舊業,實爲繼述之大孝,而我國家三百年祖宗艱大之投,惟在殿下一身矣。顧今同胞之民,有顚連丘壑之歎,而拯濟無策,殆近於立視不救,則烏在其保先王之遺民也。民惟邦本,而困瘁若此,則臣恐危亡之禍,迫在朝夕,其將何舁而延先王之舊業耶?前後臨筵,輒降惻怛之敎,仁心仁聞,非不至矣。而終無實惠之下究,臣僚登對,每陳勉戒之辭,責難陳善,亦非不切。而終無一事之做成,逐日備坐,五日次對,不過簿書期會而止耳。今之議者,每以爲以卽今時勢,有不可大更張云,驟聞則其言是矣。聖意,亦以爲若下令而不能行,則事將顚倒,而朝臣亦無可以擔當之人,故因循悠汎,以至今日,而若能今日行一事,明日行一事,則豈無其效乎?上曰,今日一事,明日一事,吏議其亦有思否?宗城曰,某事某事,何可指的仰達乎?雖以孝悌言之,該曹不卽回啓,狀報積滯,以廟堂事言之,則判府事徐命均,以騎步兵番布事仰達。自上有趁歲前爲之之敎,而已及正月,尙未擧行。凡事之稽緩,若此而事之不行,蓋有其端,朝臣雖知聖上振作之意。而一則或慮聖意之猶未堅定,一則不爲久任在官而人無固志也。一則未嘗爲人擇官,只欲爲官擇人,大小臣僚未能各得其人之致也。近來六部之長與學校之臣,互相循環,遞易無常,外而監司與守令,朝除夕改,不能久存,若此而何能各職其職,而有庶績其凝之效耶?然久任亦在乎得人,匪其人而久其任,則其害尤大。廟薦銓選,必須十分恰當,而殿下亦知必可用,然後委任而責成,則殿下雖拱手無爲,而治道自成矣。頃年豐陵入侍時,臣以晉悼公擇人事,有所仰請,亦嘗以一實字有仰勉者,殿下想必記有之矣。上曰,所達皆切實,久任無效,誠如所言矣。予雖不知人,而若曰六部之長,使之循環,則無乃過乎?宗城曰,語及重臣,臣雖惶悚,而以臣觀之,則吏、兵判幾乎循環矣。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上曰,吏議畢其說焉。宗城曰,孝廟朝大臣則鄭太和一人,擔當國事,吏判則朴長遠,兵判則金佐明等若而人,常久於其職。故得人致治之美,至今稱之。蓋其愼惜名器,上無濫授,故在他人而無倖占之心,當其職而有自任之意然矣。朴文秀纔自中原還,以爲南中督撫官,至十二年而不得遞,願乞歸死云,此猶如此,則我朝事,寧不歉然乎?上曰,所達好矣。久任之道,果美矣。而卽今世道,可以行此道而予不行歟?更陳所見,可也。宗城曰,世道則難矣。而惟在在上者處之,如何?豈於今日而不可行久任之道耶?上曰,孝廟朝相臣,非獨鄭太和一人也。寅明曰,相臣則多,而首尾當國事之人,惟鄭太和一人也。大抵久任之法好矣。而古昔則儀文簡約,風流篤厚,只知某人可合某任,而一有畀付,未嘗遷動,除非大段過惡,則不過就事論事而已。近來則不然,初未能眞知其人之可合何任,而率多循例而用之。雖以聖鑑之至明,亦無以盡燭其臧否,朝廷之所擧用,殿下之所委任,莫不僥倖冀其無事而已。論人而有黨目之嫌,當事而有疑畏之心,銓地則乖亂已極。而無彌綸之望,軍門則蕩殘無餘,而無收拾之勢,只僥倖期其久任,豈不難乎?顯命曰,謂之如此而廢其久任乎?上曰,吏判凡事每如此,予實訝焉。寅明曰,臣意則知其然矣。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有激而發者,誠有警省處矣。殿下若牽架補漏,耐過時月,則當如宋寅明之言,而不然則豈可僥倖冀其無事而止耶?以作舍言之,得名基俱木石,一朝煥然新之固難矣。而屋漏方頹,不思修補,則幾何而盡爲毁滅耶?治國之道,固在於得人而任之,殿下於許多臣僚之中,如未能一一的知。而固已引接大臣,評問其人,而又以平日權衡之聖心,有所參看,以爲此人必可合於此任,然後用之不疑,則自可爲得人久任之道矣。殿下以至誠爲之,則大臣,亦豈無以人事君之道乎?寅明曰,臣亦非以李宗城之言爲非矣,俄者所達,實出於嘅然其事之意也。殿下誠能招致元老大臣與時任大臣,問其能否,而各當其任,則庶無時象乖亂之弊,而自有久任責成之效矣。上曰,李宗城,嘗以實字言之,今者所達固是矣。而實字不足矣。卿之所達,亦實字不足矣。以銓曹事言之,則三堂上一意,然後可爲之。卽今三堂,則必無背公死黨之心,而亦不見向者顚敗之事乎?李宗城請其久任,而渠則求遞,是果實耶?雖使李宗城而當卿之任,過二都目,則必求遞。凡言之者,先自踐言,而使其君踐言,然後可矣。宗城曰,聖敎至當,臣雖愚不肖,何敢懷背公死黨之心乎?久任,惟在國家,若制度分明,有久任之意,則如臣者,固不敢求遞,而宋寅明所處,至權要也。若久處不去,則未知畢竟將遭何事也。當之者豈不爲悶,而殿下若以爲今日受病處,在於不擇人不久任,而堅定聖志,罔或撓改,則宋寅明,亦何敢必爲求遞乎?寅明曰,此不可以一槪論也。有可遞之端,而苟合於廉隅道理,則朝家之許遞,亦宜矣。上曰,此亦他日欲遞之義也。在上者豈以其小小撕捱,每每許伸其廉隅耶?選六卿之道,予亦知其重矣。而旣是判書之窠,以判書用之,故雖不欲循環,自然有互遞互代之事矣,宗城曰,故相臣金壽恒,淸名雅望,何任不可,而終不入於戶判之望,先朝用人,則於此而足可見人器之相稱矣。顯命曰,試以殿下卽祚後,六部之長見之,則殿下猶無一定權度矣。上曰,此言則是矣。予不以某某言之,而更張後所晉用之人,豈皆果合於其任耶?顯命曰,初旣輕授,則久任無益,欲行久任之道,當先愼授之道矣。上曰,吏判予知之久矣,而近來則有不欲擔當之意,予於吏判而猶不知之,則在他人而何以盡知乎?吏判之意,則蓋在於以時象爲慮,而予豈以時象而疑吏判耶?雖以沈判府事事言之,南泰齊,有調用之命,方入於京職之擬,而沈判府事之置外許多年而後,予始召用者,予亦有意,予非不知老矣。其人亦別無大過人者,而若其鎭今日澆薄之世道,則其謹實無過於此人。故前後筵臣,雖間有不滿之意,而予知而不知矣。南泰齊直以老不能任事,斥之,世道豈不怪乎?寅明曰,沈壽賢之果有伊傅之德周召之才,臣亦不知,而聖心,旣知其如此,則豈可以一人之言,遽爲許解其相職乎?上曰,此言則是矣。宗城曰,南泰齊事,旣有言端故,敢達,向者憂災修省之時,諸臣以爲李壽海、南泰齊,言雖非矣。旣坐於論斥大臣,釋此兩人然後言路可開云,此言是矣。而李壽海之乘機構捏,固可駭,至於南泰齊,則尤無狀。若曰,某事非、某薦非,則豈乎不可。而此則直以數行文字,有若部官汰去之啓,寧有如許道理耶?趙顯命,鳳鳴朝陽之言,極爲不當,顯命本來好激,故其言如此,而大臣若眞有其罪,而臺臣論之,則可奬矣。此豈有一毫可奬之事耶?鳳鳴二字,甚不襯着矣。臣則有老父之故,不敢言人老病,而至於大臣之職,則本非可以筋力奔走責之矣。顯命曰,其時陳達之語,臣亦非以泰齊爲是也。大體以疎逖之臣,而能論柄用大臣,故有是言矣。寅明曰,其時沈壽賢,以朝講入來,而蒼黃出去之狀,臣實目見,臣亦以泰齊爲非矣。然以小官而論大臣,久被罪罰,則恐有妨於言路,故頃者臣,亦請其調用矣。顯命曰,臣嘗以言路之不廣爲憂,李善行曾論臣兄,臣以子弟之心,豈樂聞而其時入侍時,臣以善行以疎逖之臣,能論當局之臣,初牌罷職不可之意,有所仰達,聖上必記有之矣。臣之所見,本來如此矣。寅明曰,故相臣趙文命、李㙫,臣常知其爲賢輔。而李善行,論此兩人,臣實非之。而及臣掌銓時,以善行首通於納言之擬者,蓋亦有意也。珽曰,臣於南泰齊外補時,有疏救者,今不敢更言。而泰齊,以極疎遠之臣,能論柄用大臣,其言則誠有妄率者矣。趙顯命鳳鳴之說,雖過矣,而其時李宗城,改換頭面之言,極非矣。顯命曰,摠戎廳習操,廢閣久矣。新將之猝往行操似難,欲下送中軍點視,而民間事情,亦難盡知矣。巡歷後合操,則當以水原、長湍設行,而量其物力,觀其形勢而爲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顯命曰,摠戎廳財力,本來不足,而若干記付銀,盡歸債貸,京外士大夫,皆用其債,無意還償,本廳將不成貌樣矣。頃年宋寅明,爲經理廳堂上時,負債不納人家長論罪人gg事g,稟達定式,今亦依此例,定以期限,若又延拖不納,則擧名請罪,以爲懲勵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顯命曰,軍中耳目,專在於執事敎鍊官,而其中行伍拔薦者,尤爲曉達兵事,故若當親操,則能知頭尾而擧行凡節者,皆是行伍拔薦之人也。都監、御營廳,則本來有行伍拔薦之窠,而獨摠戎廳無之。故臣待罪本廳後,以行伍拔薦之意,有所申飭。及其試才考講,則果有可用之人,故陞爲敎鍊官,而不可不稟達定式,今後則本廳敎鍊官中,以行伍薦一窠元定,何如?上曰,軍門之有行伍遞兒,自是好規,依所達爲之。{{*|出擧條}}眞明曰,諸臣以擇人久任仰達,此是治國之要道,而是非刑賞,亦關治體矣。臣在水原時,李德載,以從事官下來,臣以今日事凡事皆付於開闢前,然後可以爲之云,而有所相與酬酢者矣。其時聖上,每以付之先天爲敎,誠爲至當,而其後則是非刑賞,猶不別白。群下以一時互對,爲矯揉之道,在下者之當務,固當無過於此,而第恐在上者,亦以互對爲心,則殊非是非刑賞,一出於公平之道也。殿下則鑑空衡平而臨之以日月之明,是非刑賞,皆當其理,然後可以做得太平之治矣。上曰,所達是矣。可以斟酌知之,而此非新件也。根本乃舊事也。銓曹則宜爲互對,而予自有弦韋之道矣。眞明曰,北兵使洪好人,以開市事狀啓,而北路弊瘼,無過於此矣。在前則此等事有如乞憐,而卽今事情,則似不然。或先罷慶源開市,或於豆滿江越邊開市,則北路之蒙惠,必大矣。珽曰,臣之待罪評事也,有所仰達矣。以開市之弊,北路將難保存矣,旣受禮段,則宜卽還歸,而昨年十疋之歲幣,今年則必徵其三四倍,其所刑罰,亦極怪駭。座首、別監之類,捉入房中,爇藁嗅煙,或高懸而以鐵鞭撾之,一經淸債,如逢亂離矣。上曰,儒臣見之乎?珽曰,雖不能潛行審察,而無異目覩矣。興慶曰,此在守令之得其人,而畀差員之任也。宗城曰,宋眞明與任珽之言,深軫北路之弊,而臣意,則有不然。今番狀啓,渠輩亦不欲出來云,而此言固難信矣。事變機會,亦不可知矣。奏聞請罷,則未知其何以爲答,而殿下試思之,若是順治、康熙初年,則事變當至何如耶?上曰,宰臣有達,故欲下敎,而吏議之言,正合予意,請罷云者,殊非謀國之道,儒臣之言未免迂闊矣。彼若有見逐之事,則北路受害,豈特開市耶?大臣所達守令得人云者爲宜,使彼人,知朝鮮有人則好矣。眞明曰,靈龜塔生理,不在於開市一節,而事情亦與前有異矣。宗城曰,臣之迂遠之慮,則北路開市,亦爲風聞彼中消息之一道矣。上曰,以大國稱之而何可請罷耶?雍正若直減則宜矣,而不可自此請罷矣。眞明曰平安道詳定一事,非可已而不已也。凡賦斂於民者,宜有恒式,而關西則其所徵斂,無時無節。有事則斂,乏用則斂,如新官私費,舊官治行,進封求請,各項情債,官中細瑣私用,多有別收斂之邑。又有一年三四次輪回錢,民生倒懸,且庫名猥多,每邑殆過十數,公庫私庫,未嘗分界。衣資、祭需、進封、私酬應及日用百物,私事刷價。亦皆爛熳取用於民庫,從以監色,幻弄多端,各邑無不枵然,浚剝生民膏血,歸之於無節之私用,寧不寒心?欲以田賦之制,大加變通,則如三和之邑,一結之役,幾十六斗米,如義州只八升米,多寡之相懸。如此,其他諸邑,不啻十層,改量田之前,決無均齊定役之路,因勢利導,去其太甚,不害爲治道之要。故各因其邑規制,稍加釐正,結戶之捧,定其恒式,力役之徵,均其苦歇,追設雜庫,各以類合,以勅需、大同、雇馬、三庫,爲民公庫,以官廳工房兩庫,爲官私庫,別無應捧減削之事,只分其公私用度而已。公庫則會勘營門,私庫則排朔需用事,旣已啓聞定式矣。各邑守令之不簡約者,恨其公庫錢穀之不得如前濫用,興訛飛謗,無所不至。旣無民害之可言,則直曰邑力難支,道內最殘邑官俸錢,過千兩,米至數三百石。比三南諸邑,殆至累倍,則豈有不贍之理也?臣旣爲國爲民,焦心竭慮,首尾十朔,始爲了當,而此法行之數年,少無其害。前監司權以鎭書曰,便民則極矣。時監司朴師洙亦曰,大抵便於小民,今何可因貪婪守令之浮言,有所撓改於一路稱便之政乎?只思肥己,不恤民瘠,誠極無據。今此詳定,多用大同節目,此後違越定式者,一一摘發,一依大同事目論罪事,添入於繡衣封書中,申飭,何如?上曰,依所達令政院,添入御史封書中,可也。{{*|出擧條}}上曰,吏判與宰臣進前。寅明、眞明進伏。上曰,朴文秀還朝,以爲平安道好矣,只娛遊而無一事云,予謂卿亦遊乎?對曰,臣則畏權{{!|𥛚|⿰礻啇}}而不敢遊,其語癖固如此,而西路遊衍之風則可知矣。卿等,前按此道而不能矯革其習,時監司,亦不矯革之致,此非所望於恒日者也。朴文秀,又以爲善政碑沈水,生祠堂盡毁,然後可爲爲監司之道云。予欲以朴文秀,一任關西,以觀此等處何以爲之,而卿等,初不痛禁而然耶?雖禁止而猶有如此事耶?寅明曰,臣之莅任屬耳,遽遭子喪,未嘗以風樂一遊,而喪慼之前,適有科慶,故一二遊樂則有之矣。爲監司者,或逢故舊,或有宴集,則爲之張樂一遊,豈有日日恒遊之事乎?朴文秀,以過去別星,不能盡知而然矣。眞明曰,臣之新到西藩時,則國制未闋,無可論而其後,則豈無一再遊娛乎?關西風俗,蓋多浮華,故臣嘗以正風俗,然後可以行化之意,有所仰達矣。寅明曰,西關風物,自古有之,蓋當唐天使往來之時,爲之置妓樂,以爲供歡之地,而仍成風俗,至今未已矣。上曰,齊宣好樂,而孟子,以爲今樂,猶古樂,予豈欲盡祛其風流,而朴文秀所達,則蓋言其專事遊樂,而置民事於一邊也。至於生祠堂,則甚不可。監司若或要譽而有此,則豈不嘅然乎?寅明曰,平安監司,無非位高望重者,而入則居多爲兵吏判矣。遐方人心,必欲張大,以爲媚悅之計,故及其遞歸之後,或有如此之事,爲監司者,豈盡要譽而然乎?至於故相臣李元翼之生祠堂,必不由於要譽之政,固不可以一槪論之矣。上曰,非謂卿等要譽,而有此,若嚴禁,則人心雖欲媚悅,而必不爲之矣。眞明曰,未承朝令之前,先輩畫像,不敢輕毁矣。上曰,頃聞朴文秀所達,平安道生祠堂與碑閣,其數甚多云,雖非盡出於道臣要譽之致,而其有關後弊,則大矣。朴師洙,必知其所當痛禁,而猶不能革去,如前仍置。朴師洙,從重推考。自予嗣服後,關西道臣之有生祠堂碑閣者,竝爲撤去後,啓聞事,分付。{{*|出擧條}}必寧曰,以毁生祠撤碑閣,已出擧條矣。上曰,前擧條置之,以今日下敎擧行,可也。珽曰,爲平監者,吳命恒一人外,皆有善政碑,此豈盡爲善治而然乎?大抵風俗之由於媚悅而然矣。顯命曰,朴文秀言人則易矣,而慶尙道朴文秀之善政碑,亦多有之,故臣嘗承朝令打毁者多矣。上曰,予以魏徵,比於李宗城,而李宗城,則以御史往來而終不一達,若非朴文秀,何以聞此耶?李宗城則非所望者也。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興慶曰,御史抄啓事下敎,而少退時,有抄出者,數則十三,而其中數人,則雖有老病之親,不敢顧其私情而竝爲抄出矣。上曰,誰也?興慶曰,金尙星、金若魯、沈䥃三人矣。上曰,予亦知其有老親矣。不然則金若魯,予豈不一番出使耶?顯命曰,御史之任,極是苦役,以筋力則難於曲曲遍行,以精神則難於一一盡記,故以一人而專付一道,則其所廉察,終未免草草,或不無虛實相蒙之弊矣。今雖廣抄多人,而不必一時盡送,或於守令引見之時,如有不可於聖意者,則試送御史而察之。或於不時抽牲一二邑,而以一二事,使之詳察以來,長置一御史,而無歲無御史,則道臣以下,必皆畏憚,而不敢懈怠矣。御史所受,文書極其浩多,蓋政院,依謄錄書給者也。此甚無益,亦宜刪略,取其中緊要者而書付,俾有擧行之效矣。上曰,豐原所陳御史事,誠是矣。當有留念而封書中則未嘗以多件書給矣,亦受政院文書而去乎?宗城曰,臣屢經御史,每受文書於政院,而政院文書,果爲浩繁矣。御史權力,能奪監司之權,而亦行監司所不行之事,若久留,則還有弊端,其精神筋力之不能周及,誠如趙顯命之言。曾在孝廟,臺臣論守令,則置之可否之間。而卽送御史廉察,臺論若爽實,則反罪言者。相臣李尙眞,受暇下往全州,則亦以封書付之,使周察守令臧否及民間疾苦,人君治國之道,固當如此。今如趙顯命所達,而間間出送,長置一御史則好矣。上曰,事係事目者,則政院書給,其他自前流來,而便如謄錄者,則自備局,刪略修整以出,可也。寅明曰,趙顯命,所達之言雖好,而卽今三南,大變通軍役,不可不周察民情,此則可以專付一人,而詳察矣。在常時則可矣,而今番則不可矣。上曰,吏議進前。久任一節,所達是矣,而初不擇人,實予之咎也。六部不可空虛其位,故不得已然矣。而今後則當各別猛省焉,向者批答,以楚莊事爲言,予年已過四十,而尙有少日心氣,決不作紙上之空談矣,吏議無以徒作文具爲言也。宗城曰,臣之前席承敎者數矣。頃日聖批,他人則或聽瑩,而臣則豈不知聖意耶?今日臣僚之期望殿下者,不在於楚莊偏伯之業,而皆願少須臾毋死,獲見至治矣。區區微忱,惟望亟恢奮發之圖焉。寅明曰,趙顯命力辭淸要,固已怪矣。而朴文秀之又欲與顯命,同去就者,尤爲無義,故臣嘗非斥,而昨日適會於一處,朴文秀、趙顯命,竝來。顯命攻斥文秀不當臺地,而相與酬酢,仍言君若出當,則我亦不避云。李宗城,亦在座參聞矣。微嫌初不當曲成,而今有欲當之意,則固宜任之以相當之職矣。上曰,豐陵事曾已屢言,而特授吏議,予意可知。當時象乖異之時,漸次陞用,益篤倚任,而不久遽至長逝,或慮豐原見用而又如此。且曾入筵席,惟願欲生,不得已許其志矣。卽今則盛滿之懼,與前有異,前後筵臣,亦多爲言,而予姑置之矣。今聞吏判之言,可知其意向矣。此後則無如前日,而各別檢擬焉。顯命曰,宋寅明,以私室之言,脅持故舊,極爲非矣。臣曾上六疏,而殿下以一膺命,則當成美爲敎,故勳名則膺命。而三司言議之地,則以不敢當之意,仰陳,而殿下許之,臣之去就,頭腦固在於此矣。臣於少日,以儒自處,而至於將任,則實是千萬夢寐之外也。旣辭淸要,又請解將任,分義惶悚,故不得已承命矣。朝家豈以五六年已許之事,一朝更爲驅策乎?向者朴文秀之避嫌,實涉無據,故臣果言之。而宋寅明之以臣欲當爲言者,誠可異也。寅明曰,趙顯命,言旣出口,今反自明於筵前,尤爲不可矣。渠若不言,則臣何敢仰陳於殿下乎?興慶曰,筵席,事體至嚴,而以私室酬酢之語,互相陳達,便同爭詰,殊涉猥屑矣。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參判趙顯命,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右相與吏曹堂上進前。昨夕召對時,見唐宗送李靖,按察畿甸事,貞觀之治,實爲開眼矣。近來道臣,予欲久任,而終未果焉。久任者,只南行監司李衡佐一人而已。李壽沆之以瓜滿遞,亦近來稀有,而八九朔之間,何能盡展其才耶?新監司,予亦知其爲人,而若不顯優於舊伯,欲仍任舊伯,卿等之意,何如?興慶曰,黃晸則臣未知之,而李壽沆則臣稔聞其治績,且觀其狀報,自是人才也。仍任之敎得當矣。寅明曰,黃晸,亦不下於李壽沆,而湖西軍政,猶未收殺,舊伯仍任,亦何妨乎?宗城曰,黃晸義州之治,淸白可尙矣。上曰,李壽沆,亦曾經灣尹,而善治矣。宗城曰,臣爲御史時,入灣府之境,聞李壽沆治績,則衆口一辭稱譽,臣慮其或要譽。而蓋其善治,則可知矣。兩人不相上下,而聖意欲久任,則臣等,惟當奉承矣。上曰,大臣,旣稱其才,諸臣亦言兩人,不相上下,而久任爲重,李壽沆則仍任,黃晸遞付京職。顯命曰,京各司久任之法,亦重。而近來所叨之司,若閑薄,則必圖移差,所移之處,若不足,則又圖仍任,此宜有申飭之道矣。上曰,金始熺之仍任,何如?無乃如豐原所達之辭耶?興慶曰,金始熺,則不然矣。以賑恤郞廳,勤幹解事,本廳之失此郞廳,實爲可惜,故草記請仍矣。寅明曰,金始熺,則非厭避畿邑之殘薄也,當初力求,故有所備擬,而本廳請仍,故大以爲悶云矣。上曰,予曾見其人,頗完備矣。上展覽望筒而下敎曰,申弼夏何如人耶?寅明曰,有治聲而臣未詳知矣。顯命曰,曾經臣管下,淸謹則有餘,剸煩則不足矣。上曰,李重新可合於會寧耶?顯命曰,威武不足矣。上曰,李相晟,何如?重新,此曾入於殺獄者耶?寅明曰,當初則以名武見稱,而近來,則聲名頗減矣。眞明曰,臣曾見其在邑十數日,用度太濫,臣以不可任江界爲言矣。顯命曰,古人,以武弁嘉善至四人,寒心云,而近來,則大將以下資高者甚多,此豈好道耶?武臣加資,宜愼惜矣。上曰,此言是矣。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而卽今吏曹所薦望者,雖曰堂上,皆是久勤,以人論之,則不下於卽今嘉善之人矣。上曰,李廷彬,曾於茂山下直時,已有所敎,而其人頗似無能矣。寅明曰,臣以臺諫,曾劾其人,而物議皆稱其廉謹,故有所擧用矣。眞明曰,李廷彬,不過爲一縣令之材,至於會寧,則未知其合當矣。上曰,林光弼,何如人耶?寅明曰,文官而從前出入於兩司,而亦經亞長矣。宗城曰,臣俄以久任之道仰達,而至於經幄補外,則本不係於久任,如尹敬龍、申宅夏,則不宜久置於外,而待其報瓜也。申宅夏,則曾以風采可觀爲敎,故敢此仰達。上曰,尹敬龍,亦豈無一見之心耶?向來崇品宰臣之補外者,宜卽召還,而朴文秀猶以數遞爲言,予甚愧之。旣聞文秀之言,而有所歉然,則何可更議耶?姑待之,可也。寅明曰,李台徵之當初補外,以三銓官譴補時,啓請收還故也。及今三銓官,竝皆召還之後,李台徵之尙置外補,事涉倒植,故敢達。上曰,予適忘之矣。三銓官,旣已召還,則李台徵,何可仍置耶?備擬京職,可也。{{*|出擧條}}上曰,金廷潤之處置,何如?寅明曰,此宜駁遞矣。顯命曰,臣則以其不峻非之矣。命珩,進前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歿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朴永萬,參酌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濟州牧使金重熙,自南邑移除,而旣有除朝辭赴任之命,則使重熙,設有情理之愍切者,祇受諭書密符之後,卽爲往赴,分義當然。而乃敢以讎地等說,肆然狀聞,一守令之馳啓辭職,實是前所未聞,關係紀綱,事極寒心。況邊地厭避,自有其律,請濟州牧使金重熙,依律勘罪。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邊倅之厭避,愈往愈甚,雖以尹光莘言之,除拜江界之後,恚其遠出,百計圖免,不有朝令,無意赴任,遲回屢朔,終移閫任。噫,光莘,別薦擢用,厚受國恩,燥濕夷險,渠何敢擇?平時之規避一邊邑,猶尙如此,脫有緩急,將安用哉?事之駭然,莫此爲甚,後弊所關,不可不嚴加懲勵,請全羅兵使尹光莘,罷職不敍。上曰,依啓。又所啓,朋友間,私室酬酢詼諧之言,至達於榻前,以猥屑之說,互相陳白,筵席不嚴,事體未安。大臣雖已陳達推考,後弊所關,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吏曹判書宋寅明,豐原君趙顯命,竝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顯命曰,尹光莘事,臺言過矣。光莘爲江界府使後,以長湍殺獄事,就理過數十日,脫出爲覲親,仍往春川府,其間日字之遲延,以此故也。聞朝家催促之報,卽爲上來,將欲赴任之際,遽移全兵,臣則以爲可用之武弁,當置邊邑,備諳事情,不宜移授閫任之意,言于兵判,則兵判,以爲斯速擢用爲可云矣。光莘本意,實非厭避也。興慶曰,尹光莘,是可用之人也。今玆閫任之遞罷,不過以不赴邊邑爲罪,而旣遞閫任,則仍任前職,使之備諳邊方事情,似好矣。寅明曰,臺臣旣以厭避邊邑爲言,仍遞不送,適中其願。且其夫馬上來已久云,仍任催送似宜矣。上曰,大臣所達好矣。卽爲敍用,仍任江界府使,一兩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故判書權以鎭,以朝家倚任之重宰,方在革職之中,身歿之後,如弔祭恩例,亦不得卽行云,殊可傷愍,恐宜有敍復之命矣。上曰,予欲下敎而未果矣。本事旣已免議,則今無可論,故判書權以鎭,職牒還給,仍爲敍用,敍用後,則弔祭之典,自當擧行矣。朝家之待遇勳臣,與他自別,前完春君李遂良,亦爲一體給牒敍用,可也。上曰,今日次對,不爲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1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柳萬重{{*|式暇}}。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洪重一,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停朝市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申兼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又以兵曹參議李匡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憲府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京畿廣州地,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噫,將相,國之所倚,而耆舊大臣纔逝,將勳之臣遽逝,傷悼之極,曷諭?況咸恩,頃年解將任之時,業已書諭,經歷艱險,而尙有筋力,暫休其身,欲爲復用矣。闋服入侍之後,衰容頓覺,心頗爲悶,豈意調理之批纔下,長逝之單,遽上耶?噫,失吾良將,其切痛衋,却疑非眞,欲諭無語,喪葬諸需,依勳臣例,卽爲擧行,其待闋服,收用其後,以表予意。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乙卯正月十一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啓白、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孝友篇司空房玄齡,至不得不擧。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賜絹三百匹。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誠如聖旨。若魯曰,忠孝,本無二致,房玄齡事君之忠,實由於事親之孝也。唐宗之勸奬臣僚,亦有可觀處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九板,史行昌不過夷狄,而尙能以孝感天子,太宗不可謂以孝爲治。而見人美行,有此褒奬而給肉,其所感發,亦爲長處矣。上曰,苟有感動於史行昌,則豈不有感於虞世南耶?以裵寂脅其父之跡,終無以自掩矣。若魯曰,秦府人未得官嗟怨之事,非宰相可言之事,若使太宗用之,則玄齡當諫之,而至於爲之言,則可異矣。上曰,太宗以秦府齊府有係着者,故玄齡,亦言之矣。若魯曰,漢文則用宋昌,唐宗則不用秦府,而苟可用,則雖代邸秦府之人,不可避,不可用,則雖他人,當不用,若有心於用舍,則不可矣。上曰,漢文夜拜,誠有意,而宋昌若不足,則漢文必不用矣。健基曰,宋昌可用,而可信者,故用之,果不足,則漢文,豈以私人而用之耶?以《史記》所載見之,則宋昌,自是名臣也。若魯曰,封德彝,本以佞臣在隋,而常導其君以刑法故,又有此論罪無忌事矣。戴胄之執法不撓,能使其君聽從者,可謂賢矣。上曰,然矣。若魯曰,二十二板,朕慕帝王之善,卿慕宰相之賢者,可謂交相勉戒矣。上曰,其下榮名云者,乃唐宗之心也。若魯曰,榮名高義,本非不可之事也。爲君爲臣,而慕古令名,則不爲不是之事,而可保太平之業矣。蓋隋之君臣,暴虐佞諛,故唐宗,目見而發此言也。上曰,然矣。而終欠渾厚也。若魯曰,以其規模見之宜矣,不可以三代之事責之矣。上曰,漢唐間明主,則蓋無過於太宗者矣。健基曰,多有後世取法之事,而得人納諫,最是長處也。若魯曰,二十六板,閹宦充外使,魏徵所謂今日必無此慮,爲子孫敎,不可不杜絶云者,實有遠慮矣。上曰,不然。此在繼體之君矣。若魯曰,下敎至當,而爲人君者,豈曰此在繼體之君,而不思嚴立制度,以爲垂統之道乎?上曰,我朝則本無閹豎之患,而予於承儲後,世道極怪異,至有辛丑之變,此乃我朝所無之事也。以景廟孝友之德,予若善爲,則寧有此事耶?思之及此,不覺嘅然矣。若魯曰,我朝,則不過借其官資,雖一品宦官,未能呼喝於道路,至於干政,則無可論,而辛丑之變,極爲妖惡矣。殿下,因文下敎,而不可以本無閹豎之患,或忽於裁抑之道矣。健基曰,祖宗朝立法嚴故,雖有妖惡之輩,旋卽斯得,立法苟嚴,自有後世之效矣。上曰,然矣。若魯曰,魏徵之論朋黨者,言甚切實矣。進君子退小人,固是治國之第一規,而朋黨二字不美,人君知其爲朋黨,則其誰用之耶?同德則不可無,而進退之際,此猶難分。上曰,漢之東京,若氷炭,然而猜克太甚,故陳蕃輩有以致之也。儒臣,以同德爲言,而德字則大矣。於國事而不爲非者,謂之善朋,在下者以同善相推,則豈不好耶?近來則無同善之可言,故此所以欲破朋黨也。若魯曰,同心同議,謂之朋黨,而人君若不監別,則豈不有誤乎?今之朋黨,各有規模,不可以朋黨而言之矣。上曰,今之朋黨,甚於胎敎,能食能言,而先知偏論,此固無可奈何,而若各守其論,不爲務勝,則其弊猶不深,而互相務勝,轉輾層激,世道之受病,良以此也。若魯曰,殿下以至誠,欲破朋黨,故入殿下之庭者,皆曰不爲黨論,而出閤外一步,則其心豈眞如此乎?上曰,予亦知其見欺,而予若有疑朋黨之心,則朝廷無可用之臣矣。若魯曰,殿下於黨論,不宜一扶一抑,而惟明其是非而已矣。健基曰,殿下正己以正朝廷,則咸囿於陶甄之中矣,此在殿下之導率矣。上曰,然矣。重協曰,今之黨論,有難一朝打破,而自上每以朋黨疑之,則群下不能盡其意矣同心而濟其私者,私也。同心而共國事者,公也。惟當察其公私之分而已矣。上曰,所達好矣。察其公私而取舍,則自可無朋黨之患矣。若魯曰,魏徵所謂鎭之以道德,弘之以仁義,擧善而任之,擇善而從之云者,極爲有味矣。健基曰,此等處,可見魏徵,識時務而超凡見矣。若魯曰,取舍,在於愛憎,輕重,由於喜怒云者,亦好,此等處,當加意而深看矣。上曰,然矣。上曰,今觀《貞觀政要》,魏徵論後世理獄之弊。而有曰,未訊罪人先爲之意,及其訊之,驅而致之意,此正按獄之人,所當惕然存戒處也。刑獄,實關人命,毫釐之差,死生立判,惟當鑑空衡平,務加審愼。苟於未訊之前,意思有所先着,則其何能得平允之道,而無冤濫之歎耶?古人之言,極爲切至,以此出擧條,使掌刑獄之臣,咸知警焉。{{*|出擧條}}若魯曰,魏徵以德禮陳戒者,好矣。然爲治之道,不能自誠正格致而始之,則雖欲資於德禮,終有欠於以實心行實政之道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四十三板,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云者,亦有識之言也。上曰,言則好矣,而猶有欠矣。以項氏無信爲言,項氏則全無五常,豈獨以無信言之耶?其無禮之事不一,而屠咸陽不仁矣,弑義帝不義也。都彭城不智也。封漢高於巴蜀不信也。健基曰,此則專以信歸重,而玄齡不能劈破條件而言者,蓋由學術之不足矣。重協曰,無信則仁義禮智皆不行,信固重矣。上曰,然矣。若使太宗,得濂、洛儒賢而用之,則可以成三代之治耶?若魯曰,英明有餘,而仁義不足,雖得濂、洛之賢,純然爲禮樂之治,未可知也。健基曰,能成貞觀之治者,以其信用魏徵、房杜也。得濂、洛之賢,其所信用,又如此,言言而用之,事事而從之,則豈不成三代之治乎?上曰,予詔以垂拱無爲,爲言,則頗有自滿之意,是雖可欠,蓋其所成就,則本來廣大,終是不易得之君也。若魯曰,其心自足,而不知其上有堯、舜之治,蓋其學問不足之致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殿下至誠求治,今已十一年矣。許久光陰,非不少也。而治效猶邈然矣。專攻上身,便同老生常談,而臣愚惶恐,善從之道,不如善始。向者,大誥與悶旱責躬之敎,若將有大警動大振作,而數月之後,輒至懈怠。此後則雖復降誥諭,人必不信矣。歲月如流,時勢甚悶,殿下以始發之心而堅持不已,無或間斷,則可以進於至治之域矣。上曰,所達切實,可不各別加意耶?若魯曰,向者,李宗城疏批,以大鳥爲諭,殿下辭令,常不足於簡嚴矣。殿下汎然引用,則無妨而若有意而用之,則未知聖意所在也。上曰,諸臣之以爲,何如?予亦知之,而其日夜深感慨而發矣。曾有下敎於宗城者,宗城則必知其意矣。若魯曰,引用終未知爲如何也。無乃宗城有所達之語而然乎?上曰,其中自有無限意思矣。健基曰,楚莊斷懸,亦千古快活之事也。而不如周成訪落之詩矣。三年不爲者非矣,故臣亦曾有所達者矣。上曰,批答引用時,儒臣之言亦記得矣。若魯曰,臣愚迷,雖不知引用之聖意,而若自期則不可,勉群臣,亦不可絲綸之間,不當如是下敎矣。上曰,李宗城則必知此意矣,自勉與導率,俱在寡躬,而李宗城以爲如是而不爲,則欺群下云矣。若魯曰,臣庶幾揣得矣。當以堯、舜自期,何可以楚莊期之乎?健基曰,近來諸臣奏達之語,每以大振作爲言,而期望三代之治,此雖出於誠心,而卽今大振作之道,臣未知其爲何事也。若專主於大振作,而求治太速,則臣恐反有功利之心矣。夙夜憂勤,上下交勉,俾無怠忽之患爲宜,三代之治,何可求之於朝夕耶?上曰,儒臣所達是矣。宋神宗之病,亦在於求治太急,朝臣雖以奮勵言之,予豈用如安石之徒耶?此則勿慮,可也。而但卽今時勢,專事姑息,故予嘗以爲朝鮮,若不開闢,則無以爲之云矣。若魯曰,今日之弊,委靡頹惰,甚矣。矯救之策,豈不在於奮勵振作耶?紀綱解弛,大小恬憘,而謂之奮勵有弊,其將無所猷爲耶?若一循此套,漸至危亡,則兪健基雍容暇豫之策,臣恐將無所施矣。健基曰,治效之出於朝夕,斷無是理,憂勤惕勵,固爲振作之道矣。臣意則今日之弊,在於文勝實之一字,庶爲救得一分,如欲務於振作,而隨事更張,則實恐反有其弊也。若魯曰,更張雖有弊,若不更張,何以救得耶?今日朝臣無遠慮,皆言祖宗法制,修明爲可云,而苟冀其目前無事而已矣。健基曰,更張無他道矣,臣意則百官庶僚,各得其職,則是爲大更張矣。上曰,此言極是矣。若魯曰,修撰南泰良,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何如?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今番則催促肅命,可也。若魯曰,新除授副修撰沈星鎭,時在京畿廣州地,經筵入番事緊,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崔奉朝賀議諡,斯速爲之,可也。諸臣遂退出。 ==1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左珥。夜二更,月暈。 ○下直,豐山萬戶姜尙渭。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豐山萬戶姜尙渭處給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有闕,政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憲府多官,無行公之員,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除在外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南泰良,持平洪重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未肅拜陳疏入啓。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朝參二十日後似晩,先朝已行之例,廣考以啓事,命下矣。取考朝參謄錄,戊寅、乙酉年,則二十一日爲之,丙子、己卯年,則二十五日爲之,而二十日前,則初五日十一日外,無擧行前例矣,敢啓。傳曰,從當下敎矣。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劇務,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朝參,以今二十一日定行,而付標擧行等事,臨時爲之事,分付。 ○李重協啓曰,上番兼春秋金啓白,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宋守謙。 ○李春躋,以司饔院官員,以監膳提調意啓曰,生鮮廛人等,呼訴本院曰,日供魚鮮,非不欲竭誠封進。而卽今凍魚已盡,春氷未解,生物捉得,自非人力所及,莫重御供,將未免闕供之患,以雜魚及活鷄,參半代封事,斯速入啓變通云。渠等之言,雖難盡信,在前如此之時,亦不無代封之規,而事係御供,自下不敢擅便,惶恐敢啓。傳曰,參半代封。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頃因江華留守金東弼筵中陳達,壬子年京運米五千石量縮,自廟堂取考石數後,以幾石計減之意,草記啓達事,命下矣。取考狀啓,則其所量縮,至於二百七十六石,零石數未免太多,而初以無加升之穀,庫藏三年。京運移納,則欠縮之至此,亦非異事,守臣旣已陳達蒙允,依此數計減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金泉前察訪洪廷命,召村察訪姜梡,獒樹察訪金礪采,安奇察訪李宅溥,利仁察訪李榗,靑巖察訪金垕重,昌樂察訪南至等,竝拿處事傳旨啓下矣。洪廷命,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金礪采,時在黃海道海州地本家,姜梡、李宅溥、李榗、金垕重、南至等,俱在各其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竝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忠淸監司啓本,刑曹粘目,前虞候高一明,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高一明,時在忠淸道陰城地本家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日本營褒貶時,闕內入直禁軍將及哨官,依前定奪,使之替代,來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入直承旨引見。 ○又傳于鄭必寧曰,入直玉堂,亦爲入侍事,分付。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臣,情深病痼,分甘屛散,杜門跧伏,世念都灰,乃於千萬匪意,忽伏承東藩新命,臣誠惶駴惝惑,不知所以自措也。竊念方面之任不輕而重,苟非其人,不宜苟授。關東雖曰務簡,若其旬宣之寄,澄淸之責,視諸路無間,況伏聞本道沿海各邑,今年被災特甚,民憂罔涯,賑事方張,此時此任,尤宜愼簡。而如臣者疲劣鈍滯,百不猶人,旣無威望可以彈壓一路,又無才猷可以規畫凡事。今若憑恃寵靈,晏然冒承,則非但私心之愧悚,末後僨誤,悔將何及?與其强顔輕進,徒取狼狽,不如引分早解,以便公私。徊徨屢日,玆不得不露章自列,伏乞聖明,察臣之才無可堪,諒臣之言非徒飾,將臣所授新命,亟許收還,以重藩選,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不愼樞機,自陷罪戾,特罷未幾,臺章峻發,削黜之罰,亦云末減。栖遑鄕郊,分甘廢棄,屢因筵臣之陳暴,濫蒙聖上之寬宥,歸對病母,感祝恩數。不意敍命未久,除旨繼降,天牌之下,未免坐違,雖緣情勢之難冒,益增惶蹙之微忱。只推之命,反下格外,宜卽入肅,少伸分義,而當初委折,有不得不略暴者,臺臣之論朴師順也。臣以代房,入參於診筵之末,而大臣有所陳白,則聖上仍爲俯詢於臣,故臣以實狀仰對而已。無他救解師順之言矣。臺臣避辭所論師順之語,又是初啓所無,而臣亦竝被其無限侵斥,則此便是當着臣身之事,旣不可不一番詳知,而此等之事預爲考出,以待筵席之或詢,亦是喉司之責。故臣果於同僚齊會之時,取見日記中罪人之招,而兩處所載,俱非干連之語,已了之案,且異方張之獄,臣未及深思,以爲不必祕諱,語次之間,偶爾言及於至親之來問臣所遭者矣。豈料此言,轉至登諸訟冤之供辭哉?臣旣有率口傳說之失,則今不敢以初不謄給,爲區區自明之端。而但《政院日記》,自是承宣尋常披閱者,而臺啓,至謂之雖修史史官,亦不得見云。彼臺臣,豈不知院中規例。而其言之謬爽如此,豈非慨然之甚者乎?雖然,臣之當初傳說,莫非臣思慮未周,駟不及舌之致,至今追訟,惶蹙未已。何敢以罪罰之已行,時月之稍久,有所自恕,而揚揚冒出於新除之下哉?玆敢略陳短疏,仰暴微懇。伏乞聖明,亟遞臣難冒之職,仍治臣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礪他人,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掌令申兼濟疏曰,伏以臣,疎逖之蹤,累忝耳目之任。凡於時議,有同聾瞽,冥行墒埴,畢竟顚敗,固已自料,而頃年忝叨是職也。適當逆昌之獄,採取公議,略陳數啓,其一則京兆禁堂罷職之啓,其一則符同羅卒鞫問之啓也。逆昌之飮毒徑斃,再檢之日,情跡綻露無餘,則臣之所論,實出於法例之當然也。京兆禁堂,則其所論罷,不過出於重獄體之意,而至於羅卒鞫問之啓,則所關不輕,其時朝議,皆以爲是,聖上亦以得體爲批,竝賜允從矣。及其罷退,旋以夏享大祭祭官,其夜進參於政府誓戒,則翌日之不得傳啓,乃公故也。實非臣一毫推托之事,而不自意大臣,未詳委折,遽陳一箚,責之以姑爲延拖,辭甚嚴峻。又以臣寸外疎族之凶賊,認爲近族,忽地驅臣於罔測之地。雖不能卽自刺心,以明其冤枉,而至今思之,肉掉骨顫,覓死無地。噫,臣之當初論啓,皆出於苦心討逆之義,而反被緩獄之目,此莫非臣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同朝之致,尙誰咎哉?從玆以往,屛蟄窮鄕,自分爲聖世之棄物矣。其後筵臣,備陳委折,聖上亦有所俯燭實狀,卽下敍命,而昨秋銓長之入侍也,因聖敎之偶及賤臣,更爲臣開陳,轉加昭晢,本事旣已落空,則臣雖今日滅死,寧有餘憾,而其於束帶赴朝,臣實自劃,便同鐵壁之在前,實無去就之可言。但以浮沈冗官,庶效職責爲圖報之計矣。千萬意想之外,忽膺柏府除命,滓穢賤臣,含恩畏義,所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踪地卼臲,無一分抗顔周行之勢,不得不坐違召命,而聖度天大,罰靳例勘。臣之進退,轉益窮蹙,今於再召之下,不敢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悉暴情悃,自外徑歸,臣又死罪,伏乞聖慈,俯察臣情勢之萬分難强,亟命鐫削,以安私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二日三更,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引見時,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編修官吳命季,記注官金兌和,入侍。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追後入侍。上曰,入直玉堂入侍事,上番春秋出去,分付。上曰,自內無前例,此與安嬪前例,何如?必寧曰,差異矣。上曰,所異者何事?必寧曰,與安嬪時,代數一節差異矣。倉卒急遽,未及考出可似之前例矣。上曰,其見《禮曹謄錄》,而有擧行之事乎?師得曰,先入卒逝單子,成服後,遣內侍致弔,擧行禮葬而已矣。必寧曰,安嬪時,依溫嬪例爲之,而溫嬪未知爲何朝嬪,若考見《璿源譜略》,則可知而未及考出矣,若魯、健基入伏。上曰,玉堂進前,使政院考例,而此與安嬪前例,何如?若魯曰,輕重等級,與安嬪喪無異,其中凡事,殿下如欲爲之,則惟當出於一時特恩而已矣。上曰,以代數,則一代稍間,此則無輕重耶?若魯曰,然矣。上曰,下番之意,亦同耶?健基曰,臣意亦然矣。上曰,溫嬪,知其爲某朝嬪耶?若魯曰,不能詳記矣。上曰,禮曹單子姑不入,薛里內官之知例呈禮曹,未可知也。師得曰,本宮雖不知,而禮曹必通於本宮矣。若魯曰,單子雖來,而承旨竝入侍,無擧行之人矣。上曰,上番春秋,出往問之。致弔一款,當先擧行,安嬪時亦有之矣。雖無喪主,只弔於服人耶?若魯曰,錦平尉翁主,安嬪喪前,已喪出,故只致弔於服人,此亦雖無喪人,必有主喪者矣。上曰,己亥年,予亦經之,服人之主喪者,迎接王人之禮,如喪人矣,此則金致謙當主喪矣。若魯曰,若無親戚,則里人主喪,亦禮也。上曰,士夫家,則庶母、庶祖母服何如,庶祖母則無之耶?若魯曰,士夫家庶母服緦麻,而庶祖母,則無之矣。上曰,帝王則似無之矣。若魯曰,帝王則有正朞,而傍朞則無之矣。必寧曰,私家庶母服,則有子無子異矣。上曰,然乎?健基曰,不但有子無子異矣,亦有貴賤之別矣。命季,還入進達曰,單子,無來到政院之事矣。上曰,薛里內官,必不知呈禮曹之道而然矣。必寧曰,禮曹必擧行,而言于堂上後擧行,故似遲滯矣。上曰,府院君、府夫人,則有服,此則非傍朞耶?向者,嘉林府夫人喪,予旣爲服,故言之耳。若魯曰,外祖父母服,則帝王家,本有之矣。上曰,王子戶籍,本宗則書國諱,外祖則書嬪之父,此與私家似異矣。師得曰,私家庶孽,亦書渠之外祖,承嫡之孽,則書嫡外祖矣。上曰,先朝後宮,時方在世者,惟寧嬪一人也。大王大妃,有相慰之道,而今遽至斯,傷悼曷已?曾與仁顯聖母同時,而甲戌復位時,亦復爵,此則諸臣所知也。私親入來後,待接無間,予自幼時,嘗稱其所在處,而呼之以母矣。今日只下備忘,而庀喪等事,使之循例擧行,心甚缺然,故承旨與儒臣,竝令入侍矣。服制則所達亦同予意,當依禮爲之矣。言其壽,則七十未滿三年,可謂無憾,而感舊之懷,何可勝也?仍命必寧書傳旨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又命書傳旨曰,寧嬪卒逝,醫官書啓,今已久矣。而該曹無入啓之事,其涉稽忽,當該堂上,從重推考。又命書傳旨曰,歸厚署棺板一部,卽爲各別擇送于內需司事,言于該曹。諸臣遂退出。 ==1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宋翼輝{{*|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掌令申兼濟,疏批已下,持平洪重一,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顯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未肅拜,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昨旣違召,今又呈單,詞訟劇地,不可久曠,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宋翼輝,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郞廳,以都提調意啓曰,去甲寅秋冬等褒貶磨勘以入,而丁未春夏等以後,至甲寅春夏等褒貶,前因本營有故,連未磨勘矣。郞廳將官,多有遞改,今不得磨勘,依例蕩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以先朝後宮,年齡雖高,喪出意外。慈聖惟舊悲感,予之感昔,傷悼曷諭?禮葬等事,依安嬪例,卽爲擧行。主喪無人,必多齟齬,凡干進排等事,各別飭勵事,亦爲分付事,傳敎矣。禮葬等事,依聖敎卽速擧行,而弔祭依法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初則當該薛里內官,未卽報聞,致而備忘特推之下,其或,分付考例,促其牒呈,其或請推薛里,趁卽入啓,事體宜也。而夜分備忘,已命擧行之後,此單日高乃啓。今日凡事,雖曰懈滯,特推之下,豈容若是?當該堂上罷職。 ○以禮曹寧嬪喪,遣內侍致弔單子,傳于李重協曰,癸酉年單子先入,故啓下後,下備忘。而今番則備忘已下之後,此單始入,此單啓下,則與備忘事有掣肘,不爲啓下,此單還給。 ○傳于李重協曰,備忘中,以安嬪例擧行事下敎,而且有近例,今者擧行,宜無異同。況予之感昔傷悼之意,豈有輕重?凡諸進排,依䄙嬪例擧行事,卽爲分付該曹。 ○備忘記,飭勵之下,不勤擧行,柩材尙未擇捧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該署官員,爲先拿處,下人,令攸司各別科治。此都由於該曹自初慢忽之致,各別申飭,俾勿如前。 ○傳于李重協曰,凡事尙不擧行,將不及於明日,卽速擧行事,分付。 ○柳萬重啓曰,判尹尹陽來,陳疏承批之後,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濟州牧使,今當以文官差出,而堂上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下曾經侍從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牧使金重熙,未赴任,定配所授加資,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忠淸前監司黃晸,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時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尹淳爲工曹判書,趙顯命爲副提學,李光溥爲軍資正,李山斗爲典籍,李彙晉爲鏡城判官,崔晟爲珍島郡守,李挺楫爲唐津縣監,金{{?|⿰亻政}}爲濟州牧使,韓配崙爲典牲主簿,金起慶爲繕工監役,南泰良爲兼東學敎授,忠淸監司李壽沆,江界府使尹光莘,已上,仍任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入啓。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兵批啓曰,僉知中樞府事兪愼基,以老病之人,除拜本職之後,扶病肅謝,而病勢添重,萬無供職之望。僉知中樞府事吳守經,以在鄕之人,年老病重,無路上來供職云。老病如此,不能上來,則西樞,雖曰閑局,不宜一向虛帶職名,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判書不參,政時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小臣尙衣院褒貶,進去下直。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司饔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燔造所用白土五百石,每年只送邊首匠人,掘取於楊口地,折半秋運,折半春運,以備一年燔造之用矣。卽接燔造郞廳牒報,則上年秋運之土,累次試燔,而土品柔軟,所燔之器,逐釜苦窳,無一完成者,以此土萬無燔造之勢云。大抵燔事之不順,未有甚於近年。曾於庚戌年,推問曲折於分院,則匠人等所告內,造器體土,專主於楊口土,而所掘處,乃是大嶺。陽地土,則品性堅强,燔器順成,陰地土,則品性柔軟,燔輒苦窳,而但陰陽地有掘取之難易。本官以例兼差使員,每聽役民之呼訴,徒念掘役之爲難,操切邊首,使不得掘取陽地,邊首輩,不敢抗拒,終不能任意擇掘之致云。其時卽爲行關本道,必以陽地土掘送事,嚴飭本官矣。今此所掘之土,如是柔軟,推問曲折於邊首,則以爲今番元無陰陽地分別掘之之事。仍掘於曾前所掘處,而作穴山頂中央,周回甚廣,山南山北,同作一穴。故陰陽兩土,相雜掘取云,掘穴雖廣,不從陽邊,混同陰地而掘取之狀,極爲痛駭。掘土邊首,爲先自本院各別科罪,差使員亦難免不善擧行之罪,從重推考。而改掘於陽地,然後庶可免燔事狼狽之患,解凍卽時,使之改掘,及期運納事,分付道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三日,幼學蘇昱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伏蒙恩暇,歸省先墓,榮生松梓,感結幽明,顧以氷路阻滯,觸感旣重。鄕廬栖屑,調將失宜,浹旬委頓,症形冞劇,由限已盡。身猶留落,新正云過,跡阻朝謁,雖依近丘壟,少慰私情。而瞻望雲天,實勞微忱,目今床笫之軀,斷無起作之勢,許久偃伏,重犯稽逋,病雖使然,罪已難贖。又伏聞頃日諫臣有疏,以三司之含默,譏斥切峻,臣出入經幄,旣積歲月,曾無一言一策,有以裨益大猷,尺素之罪,實無所逃,抨彈之來,何辭自解?噫,國家制刑,莫嚴於不匡,人臣有辟,莫大於溺職。臣幸生聖明之世,而惟其頑懦無狀,徒以論思諷議之職,爲一身之榮,實不能絲髮自效於補拾獻替之責,邦有常憲,其敢倖逭。只宜縮伏自訟,恭竢譴何,豈容復以職事去就,輒有陳瀆。而顧今春煦方舒,講筵將開,一向泯默,虛縻官銜,亦有所萬萬惶蹙者。玆不得不冒死呼籲,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察至懇,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俾館職無曠,臣工知警,不勝大願,臣治此疏,未及上澈,促召之命,復下此際,隍隕兢慄,益無所措。顧臣病形情勢,萬無趨朝供職之路,欲起還仆。坐積違慢,分義全虧,罪戾日埤,惟願孔昭天鑑,早賜臨照,遄卽重典,少安私分,臣無任瞻天望聖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上來察職。 ==1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申兼濟,持平洪重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累違召命。今又呈疏,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韓師得,右副承旨鄭必寧,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柩材尙今不納,將致過時,該署官員,不爲身自持納耶?各別,申飭。 ○又傳于李重協曰,以柩材事,昨已下敎。而今日卽其日,而尙無所捧云,事之寒心,莫此爲甚。下人,爲先令攸司各別從重科治,分付該署官員,躬往擇納事,卽爲分付。 ○又傳于李重協曰,俄者該署官員,躬往持納事下敎矣,不爲分付耶?各別申飭。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今此宗廟望祭,大祝,以成均館典籍李碩臣,塡差矣。今日受香時,稱病不進,汰去,何如?傳曰,允。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重罪薄勘,日頌愆尤,恩罷未幾,混蒙例敍,除命忽降,召旨俯臨,惶懍怵惕,感淚橫逬。臣過蒙恩渥,屢忝近班,其於出納惟允之責,自知其萬萬不稱。而苟有所懷,則不敢不達,卽所自期,故嘗以此敢爲仰請。而聖明,亦嘗不以爲猥越,導之使言矣。其後出入邇列,非止一再,而稟性太拙,當事庸迷。守口之戒,反勝於矢心之誠,畏威之心,不及於愛君之衷,前後筵對,只是隨行而入,逐隊而出而已。昨冬帳殿一言,倉卒之間,出於無心所發,而聖心先已致疑於離逷軍情。僚臣發端之言,臣適退食,漠然不聞,而聖明遽疑其故爲和同,臣固鄕暗,未識舊例,率爾陳達,而乃若先輩碩輔,備諳故實,而有以是款款進規者,今可歷指矣。臣則言行有愧於古人,誠意未格於君上,徒使歡欣之軍心,緣臣而疑懼,慰悅之盛擧,緣臣而消沮,則臣之妄發,當置於何等案也。特聖度寬仁,末減其罪,至今回思,置身無地。噫,君父威怒之下,尠無震剝摧殞,而臣尤志氣低弱,忱誠淺薄,雖以伊時事言之。玉聲嚴厲,環聽震悸,而臣旣涉於己事,不敢出一言導達本情,少回震怒。益知古人,牽裾碎首,感動其君者,非容易辦得者也。臣實百不猶人矣。今以卽諸事而驗於心者觀之,則志節之消殘,又如是其厭厭,何所藉手以事聖明,亦何忍抗顔以玷近密乎?且臣宿病,遇寒添苦,痰逆氣喘,不能運動者,今已數朔,當此三元回始。百僚庭參之日,北望嵩祝之忱,曷有涯量,而以此沈淹之疾,將無以致身城闉,病伏畿郊,虛帶緊任,萬分惶悶。玆敢縣道遙籲,以竢誅譴,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跡之窮蹙,亟許鐫罷,俾得安意調息,以尋生路,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以禹洪迪爲事變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無時急稟定事,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本院無公事,六曹長官,且無稟定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都事權基彦上疏刑曹啓目,譯官金是瑜,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金是瑜,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今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三使臣引見,藥房三提調,同爲入侍時,正使徐命均所啓。故相臣趙道彬夫人,年過七十,曾有大臣夫人年七十,賜廩之例,令該曹廩給,何如?上曰,考例以廩,可也事,命下矣。取考謄錄,則癸卯年,因大臣陳達故相臣鄭載嵩妻,月廩米貳拾斗,太拾斗,有題給之例,敢稟。傳曰。依爲之。 ==1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月暈。 ○下直,江界府使尹光莘,驪州牧使李義豐,義城縣令柳鳳齡。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一員,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節已屆,寒威愈酷,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湯劑停止,亦已經月,今日臣等,不可不率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下直守令留待。 ○又傳曰,下直守令入診時,同爲入侍。 ○又傳于李重協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凡事飭勵,久則有解弛之弊,故今日特爲摘奸矣。不進者果多,不進官員,竝從重推考。京兆、秋曹,劇務無異,而判尹尹陽來,頃於秋曹,嘉其勤職,無乃勤於彼而怠於此乎?雖未知其故之若何,而此等之人,尤可飭勉,從重推考。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徐宗伋,戶奴呈狀內,本道新監司,與矣上典,卽世所共知大段嫌避之間,雖欲赴任,有不可得,入啓變通云。旣有大段嫌避,則不可强令赴任,江陵府使徐宗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尹維績,戶奴呈狀內,矣上典,年迫八十,衰病日深,運動無路,末由肅謝,曠日虛帶,分義未安。斯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吳光運爲禮曹參判,李瑜爲工曹參判,金廷潤爲掌令,金錫一爲持平,柳萬樞爲兵曹佐郞,鄭東說爲典籍,李瑜爲同義禁,鄭觀河爲工曹正郞,柳澂爲麟蹄縣監,李重華爲活人別提,朴弼賚爲繕工假監役,兪郁基爲順陵參奉。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徐宗玉呈辭,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虎臣爲都摠管,李必耉爲全羅兵使,韓配義爲曹司衛將,成義錫、金弘權爲僉知,申世洸、洪禹錫爲五衛將,張洵爲咸興監牧官,黃晸、宋秀衡付副司直,李端燮單付僉知。 ○李重協,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愍懷墓守衛官所報,則自歲初大虎猝入本墓局內,夜夜作亂于齋室庭內,守直巡山軍人等,常常自覩,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云。墓內虎患,極爲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本營哨官差出時,鄭再夏之夏字,誤以河字啓下矣。莫重入啓單子,矇不覺察,如是誤書,不勝惶恐,原單子中,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尙衣院四山,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合二度,追後磨勘以入,而掌苑署,則因其提調在外,不得磨勘之竟,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六日,御營軍黃萬興稱名人,自通化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安鵬慶,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臣,於日昨,伏聞寧嬪喪家,歸厚署棺板擇送之敎,非不欲極擇以送。而近年以來,江原監司,一切禁斷,貢人不敢接足,累往空還。若欲貿得於京中,則其價殆近百金,惠廳上下價米,則不過二十石。以此內用板子,實無辦備之路,臣亦嘗陳箚,以冀變通。雖蒙聖上允許,而道臣一例防塞,渠輩勢窮力盡,深入北路,僅僅覓取。入冬之後,始爲運納,而長廣雖有餘,其厚稍薄,不合內用。方以此悶慮之際,猝當寧嬪喪事,本署郞官與內司官員,乘曉眼同,極擇本署東西庫留在板材。立立看品,僅擇一部,同往進排,則未免見退,故本署所置之板,更爲輸來。又爲遍求於私儲,陸續進排,積置於喪家,而護喪中使以下,議論多端,久未歸一,以致郞官、下吏嚴敎連降。臣於是,誠不勝惶懍之至,郞廳除拜,未滿十日,臣之忝叨提擧,積有年所,論其不職之罪,則臣實爲首。玆敢席藁私次,以竢嚴命。伏乞聖慈,亟罷臣歸厚提擧之任,以彰臣溺職之罪,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郞廳,不過事體,俄者因大臣所達,本署惠廳,有共議稟定之命矣。於卿少無不安之端,卿其安心勿辭,亦勿引咎焉。 ○乙卯正月十六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下直守令同爲入侍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柳綽,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驪州牧使李義豐,江界府使尹光莘,義城縣令柳鳳齡,醫官權聖徵、許信、玄起鵬、金德履、金世選,入侍。興慶曰,日氣之寒冷,歲後愈甚,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眩氣及他諸症,近復,何如?上曰,眩氣則無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手部痰滯處,卽今餘氣全無乎?上曰,微有磨木之症,觀日氣和暖,欲爲治療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進御矣。淳曰,湯劑停止已踰月矣。聖心自度,中氣虛實,比前,何如?上曰,近來日寒,甚於嚴冬,而中氣,則別無他症矣。淳曰,熙政堂,若是廣闊,而屛風等物,不爲排設,疎冷甚矣。不瑕有傷損之節乎?上曰,何關耶?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樣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令諸醫診察,何如?上曰,只令首醫診察,可也。聖徵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脈度左右均適,略有滑氣,而平舒可幸矣。信入診,先左後右,退伏曰,左三部調均,無不足之事,右寸脈,略帶滑氣,而度數則均矣。興慶曰,更令他醫,入診,何如?上曰,首醫旣已診察,他醫則勿爲,可也。淳曰,湯劑加進與否,問于諸醫,何如?上曰,問于首醫,可也。淳顧謂首醫曰,湯劑加進與否,何如?聖徵曰,以脈候論之,豈無不足之事,而比頃日入診時,少有差勝之漸,似無沈弱之氣,春氣姑未發動,而日勢和暖,陽氣發生,則自然有漸次加勝之效矣。卽今若無緊急症候,則姑停湯劑爲宜,諸醫之意皆如此矣。仍上達曰,丸劑連進乎?上曰,連進矣。聖徵曰,手腕痰滯處,何如?興慶曰,手腕,令醫官診視,何如?上曰,依爲之。聖徵及信,診視退伏曰,乍有餘氣,而柔軟無堅硬之候,春和後,則似當自然消散矣。磨痺之症,常常有之乎?上曰,日氣寒冷故然耶?數數有之矣。自手大指有磨氣,前則睡後有之,今則晝亦有之矣。聖徵曰,手部有痰氣,有此症候,不是磨木也。上曰,左邊磨木矣。春躋曰,綿絮臂匣御乎?上曰,御矣。信曰,甲辰年間,有磨木之候爲敎矣,厥後連有此症乎?上曰,其後差勝矣,今又有之矣。淳曰,換節之際,必發內傷之症,近來最可懼也。湯劑雖停止,調攝之道,各別愼之爲望,當此冬春之交,必軫少愈之戒爲宜,不知不覺之間,安知出何樣症候乎?上曰,當留意矣。丸劑不無其效,予以陳根腐草爲可笑矣。果有顯效,予自量元氣比前大勝,自夏及冬,平穩以過矣。興慶曰,寒暄之交,脫着之際,易致觸傷,今則日氣甚寒,而來頭差暖之時,各別愼之爲宜矣。上曰,然矣,春躋曰,日猶極寒,而自上不着耳掩,恐有致傷之慮矣。上曰,予常時本不着耳掩矣。興慶曰,以寧嬪喪所柩材事,有官員拿處之命,而此事非官員之罪也。近來柩材極貴,貢人輩竭力求覓,而不能得可合之材云,事勢誠可悶也。上曰,近來柩材之貴,如近來人蔘之貴矣。不但今番,此後亦各別,申飭宜矣。興慶曰,臣聞貢人所受一部價,米二十石云,豐年則不過爲錢文四五十兩。當此板材極貴之日,以此價本,其何能貿得可用之材耶?貢人輩將不得支堪云矣。上曰,貢價加數上下,則好耶?興慶曰,貢價加給,亦不可輕易爲之。自歸厚署,詳究變通之策,以爲相議,稟處之地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皆初牌不進,而遽下罷職之命,勉出之道,似爲緊急矣。上曰,欲爲禁推,而不爲耳。別兼異於翰林,而其時心擾故,泛然踏啓字矣。別兼春秋違牌坐罷人,竝敍用還付事,分付{{*|榻前下敎}}。興慶曰,閔亨洙,被謫蒙放,故不敢仰達,而今此敍用,同爲下敎,何如?上曰,亨洙之特放,乃念舊也。豈以別兼春秋事,苟然敍用耶?上曰,今日欲爲次對,而氣不平,故不爲矣。明日,則大臣、備局堂上,會賓廳事,分付。{{*|榻前下敎}}上曰,守令,以次進來。驪州牧使李義豐進伏。上曰,堂上則不問履歷,而所懷陳達,可也。義豐曰,驪州,乃畿內之廢邑也。近以荐飢之故,百弊俱生,以道臣狀聞見之,則民事之切悶可知,小臣略聞之。辛壬癸三年大同,尙未畢捧,該廳之囚吏催促甚嚴,而本邑萬無徵民之道云。當年條畢捧之後,翌年豐登而後,可以捧三年之未捧也。三年舊逋八九百石也。今年二千三百餘結作米二千五六百石也。禁御兩營所納亦多,統而計之,則四千餘石,而本邑戶數,只是六千戶,可捧無路。江都、南漢,移轉且多,如臣無似,實無可捧之策,誠爲切悶矣。卽今弊,蓋生於當初停捧也。今不敢更請停捧,而若隨納隨捧,餘者或待秋,未爲不可。道臣春巡時,相議狀聞爲計耳。上曰,驪州牧使李義豐之所達非矣。田稅大同,本無未收之規,近來法綱解弛,誠極寒心,惟正之供,寧有未收之事乎?若江都、南漢移轉,則隨納隨捧,容或可也。而竝與大同田稅而爲言,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三守令退去時,同爲之,可也。江界府使尹光莘進伏。上曰,光莘相貌,比少時異矣。七事爲之。光莘,達七事而落學校興一事。上曰,光莘以勸武出身,故落學校興耶?春躋曰,請推考。上曰,筵侍生疎,勿推,所懷陳達,可也。光莘曰,臣聞江邊諸邑之生事,皆由於拾橡云。近來三南流民,多入兩西,西路最多入作,不爲農事,而拾橡資生,故以致犯越之變云。此輩若不饒貸,則必不能安頓,到任後,觀勢議于道臣,以勸農爲主計矣。上曰,無恒産者,無恒心,故易致生事,所達,牢實且好。而但恐做時不如說時,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嶺內外無水田,而土甚沃,使之給種作農,則庶可禁入山生弊矣。上曰,土旣沃,民爲農則不亦好乎?近以犯越事,民間似必繹騷,必以安集爲意,可也。汝勸武之初一見,而今又見矣。吏治則善爲云,以近來所爲事見之,近於太猛矣。下去後,各別善爲,可也。光莘曰,以鎭安爲先,則邊禁似弛,禁弛,犯者必多,實爲難處矣。上曰,雖云犯越之人,若原其情,則似不無輕重之異矣。光莘曰,原其情之敎,誠爲至當矣。上曰,爲今之務,嚴其界限而已。若過爲爬櫛,則似近於察察,故予則謂不無弛張之道矣。光莘曰,小臣當武力爲之矣。上曰,諸皆稱汝膂力矣。予欲見面,起坐,可也。光莘起坐。上曰,比頃年所見大異矣。汝手有角指,曾於咸恩見之,今又見於光莘,予庸嘉之,年今幾何?光莘已退次。故春躋達曰,三十五矣。上曰,力過人云矣。興慶曰,非但力也,勇亦過人矣。淳曰,臣在長湍時,多聞勇力絶倫之事,吏治初頭,則無大段聲譽,末終民皆悅服云矣。上曰,其父儒雅之人,而其子多力,誠是料外矣。鳳齡進伏。上曰,職姓名。鳳齡曰,義城縣令柳鳳齡也。上曰,履歷。鳳齡曰,初入仕靖陵參奉,歷奉事、直長,仍爲出六,爲禁都,英陽縣監。又爲醴泉郡守,原州牧使,今又待罪是職矣。上曰,醴泉、原州,幾年爲之耶?鳳齡曰,皆過四年矣。上曰,七事。鳳齡達七事。上曰,今年幾何?鳳齡曰,五十八矣。上曰,所見甚老矣,年則不多矣,所懷陳達,可也。鳳齡曰,小臣姑未赴任,下人輩所傳之言,猥屑不敢仰達,赴任後,本邑弊事,議于道臣狀聞爲計矣。上曰,汝入來時見之,予心謂老矣,年果不多矣。招見面命以送之人,與不引見直下去有異,必惕念善爲,可也。春躋曰,當宣諭矣。上曰,依爲之。三守令進伏,春躋宣諭。上曰,守令先爲退出,可也。三守令退出。上曰,鳳齡誰也?春躋曰,故相臣柳鳳輝之從弟也。春躋曰,六曹屬司殿最,或有故未及於本曹磨勘之時,則隨所到追勘,例也。兵曹,則典設司褒貶,纔已追勘,他曹亦將擧行。而獨戶曹,謂無前例屬司褒貶之追到者,終不磨勘,他曹例行之事,不宜異同,亦不可等待六月矣。上曰,不爲追勘,載在《大典》,則已,他曹亦皆行之,則戶曹豈獨不爲乎?此後則諸曹屬司褒貶,隨到磨勘事,分付,可也。{{*|出擧條}}淳曰,頃於延祥詩製述官抄啓時,曾經玉堂作散人,皆啓請付職,故製進頗多矣。今番春帖子,則其時付職之人,皆以事過不製,故製進甚少,被抄尤鮮,事體極爲未安矣。春躋曰,延祥春帖,似無異同,而第因事而付軍職者,過其事則無仍存之例,故春帖子製述官,則該房以更煩啓請爲難,不得抄啓矣。上曰,此後如此之時,則侍從出入之人,政院知悉,付軍職抄啓,可也。{{*|出擧條}}淳曰,頃者以小臣之不堪於文衡事,仰達。聖上亦以非巧飾爲敎矣。今已易歲,不可因仍冒據也決矣。卽今可堪文衡之人已多,臣之行公亦久矣。今又久據,實無其效,而徒損廉隅,臣誠切悶,伏願特許辭免矣。上曰,文衡重任也。圈點屬耳,不可輕遞,事體不然,卿勿復辭。淳曰,臣以此事,陳疏仰請,誠爲不敢,故當此入對之時,冒死仰請矣。久蹲此職,豈不切迫乎?臣之行公,已二年也。今雖遞改,非數遞也。上曰,文衡之新除者,必致撕捱,舊文衡之久任,似好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鄭必寧,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儉約篇貞觀元年,至以遂其所尙。上曰,下番讀之。健基,請執燭而讀,讀自貞觀二年,至將士莫不感勵。上曰,承旨讀之。必寧,讀自貞觀二年,至竝禁斷此戲。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二年,至虛懷以改。若魯曰,初章,戒營作也。人君取亡之患,不一其道,酒色、游畋、珠玉、禽獸,無非危亡之事,而土木之役,爲尤甚。蓋其役民而招怨,耗財而傷國之道,無過於此故也。唐宗,以大禹之治水,秦王之營作,爲言,而結之以與民共之,不與民共之者,誠至論也。凡事,每體認吾身,故其所存戒者,亦如此矣。上曰,然矣。健基曰,事有公私,爲公則民不怨,爲私則民怨興,無益之役而勞不時之民,則民安得不怨乎?此等處,固宜反隅而存戒矣。上曰,所達是矣。若魯曰,第二板,以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欲,分而言之者好矣。帝王,縱心志之所欲,則未有不亡者,凡於興功作事之際,常思此是帝王之欲歟?百姓之欲歟云,則上無縱慾之譏,而下無招怨之患矣。蓋民,是至愚而至神也。故怨於無益之役,而不怨於應行之事。上曰,然矣。若魯曰,第四板,其時營葬之際,不無務奢之風,故有此一定之制,大抵禁抑奢侈之道,宜先嚴立科條,然後可以行之矣。上曰,然矣。健基曰,子弟於父兄之喪,殫心竭誠,欲其無憾者,此固當然之事,而近來奢侈之風,至於喪葬而尤甚。棺槨衣衾,務盡華美,貧者而欲行富人之事,賤者而欲行貴人之事,一經喪葬,輒至蕩敗。此誠痼弊,雖不可猝然禁斷,而宜有申飭之道矣。至於發靷時,燈燭,當用於貴人行喪之時,而閭巷匹庶,互相結契,發靷之時,燭籠狼藉於後前,此則在法當嚴禁矣。若魯曰,岑文本、戴胄,溫彦博、魏徵皆有尙儉之行,而太宗之褒奬至此,此爲聳勸風俗之道矣。第八板,太宗所謂出一言行一事,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云者,眞君人之言也。事天臨下,而常存謹畏謙恭之心,則出言行事,而寧有一毫放忽之意哉?此太宗所以能成貞觀之治者也。健基曰,上畏皇天,人主皆然,而下懼群臣者,非眞懼也。事若不善,則群心將以爲如何耶云,而常存敬畏之心,戒懼謹愼,則其效豈不大哉?懼群臣云者,實爲太宗之長處,宜有體念者矣。必寧曰,群臣,非獨臣僚也。此與書所謂顧畏民巖之畏字,同義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十一板,婦人幽閉,情實可愍云者,善矣。歷代帝王,非不知此,而未有如唐宗之放出者三千人之一時命出,有關於行仁導和之政者,爲如何哉?是以先儒,多有稱其德意者,而貞觀之治,蓋根於此矣。上曰,然矣,必寧曰,宋太祖常有不足唐宗之意,而侍臣,微誦死囚四百來歸獄,宮女三千放出宮之句。宋祖聞此,而歎其不及,此蓋歷代帝王,始有之事,而後世人君,不可企及處也。健基曰,十三板,李思摩,爲流矢所中,而親爲吮血,此蓋全爲激勵而爲之者,豈以萬乘之主,而自行吳起吮卒之事乎?唐宗之祭曹操文曰,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智不足。先儒曰,正是自道也。以此等處觀之,則乃將帥之事,非帝王之事也。上曰,在常時則不可,而方當親征,故然矣。當觀誠心與否矣。健基曰,終爲駕馭激動而發者,非人君體度,亦非誠實底道理也。上曰,此與呑蝗之意似同,雖或過矣。而若無如此事,則唐宗自當爲聖人矣。必寧曰,爲李世勣翦鬚,亦與此同,儒臣所謂非誠實者宜矣。若魯曰,十四板,太宗以堯、舜之道,周、孔之敎,如鳥有翼,如魚依水云者。誠好,而試觀其所行,大違其所知。雖有攻異端之明,而未見行聖道之效,古人所謂非知之艱,行之惟艱者,正謂此也。上曰,言顧行,行顧言,自是君子之事,而如是知之者,亦不易矣。若魯曰,十七板,斥罷傀儡之戲,不但唐宗,雖中主,能爲之矣。健基曰,此等事,雖易而猶難矣。若魯曰,十九板,劉洎論聽言之道,而以縱天辯動神機戒之。太宗,以形神心氣,非此爲勞,爲答,此等處,當鑑戒矣。上曰,儒臣以此爲言,似有意,當自勉於寡躬矣。若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感。講官遂掩卷。若魯曰,副校理金尙翼,自鄕上來云,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韓師得{{*|呈辭}}。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午時,日暈。申時,日暈兩珥,暈上有背。夜自三更,至五更,月暈。 ○下直,鐵原府使徐命彬,滿浦僉使權興駿,高山察訪閔墡。 ○李重協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而朝參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今下弓矢,滿浦僉使權興駿處,給送。 ○鄭必寧啓曰,今日大臣備堂來會事,命下矣。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未肅拜,或未署經,或呈告,俱無行公之員。除在外未署經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賓廳進不進單子,傳于鄭必寧曰,前已申飭,而今日來會事,特敎之下,懸病甚多,事體不當如是,此單出給,改書以入。 ○又傳于鄭必寧曰,賓廳來待之人,先詣閤門。 ○李重協啓曰,賓廳進不進單子,還給改入之命,出於飭勵之意,而終無一人入來,特敎之下,事體極爲未安。領敦寧魚有龜外,懸病人員,竝推考,何如?傳曰,已下敎矣。 ○傳于鄭必寧曰,召對爲之。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平安監司朴師洙,以犯越罪人金昌溫事,陳疏批旨中,有令廟堂確處之敎矣。其疏有曰,以受賂縱胡,殺之則,可也。以殺越而處死,則誠爲至冤云云。至據廉問民訴守令邊將之所言,反復論請,而昌溫之自初主謀犯越,情節難掩。秋曹按問時,渠又以越去細洞,殺掠彼人節次箇箇承款,則今不可以郡鎭之稱冤,輕議寬貸。且國之三尺,徒施於無勢軍卒之聖敎,誠爲至當,上疏內辭緣,置之,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禮曹啓辭,愍懷墓齋室近處,自歲初大虎猝入,夜夜作亂境內,牛羊頻頻捉喫,殺害人命,誠甚可慮,卽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營善放砲手六十名,令敎鍊官金震柱、鄭致道率領,今日內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七日,童蒙宋箕瑞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刑曹言啓曰,曹屬掌隷院郞廳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等第,當爲磨勘以入。而判決事臣朴弼正,受由在外,不得同議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禮曹參判吳光運疏曰,伏以臣,雖不肖無狀,具面目該心腸,亦齒人數,彝倫至重,豈無感發之誠?恩眷至隆,豈無圖報之念?特以賦命甚奇,涉世乖方。向來所遭人言,實是臣子所不容之罪名,縉紳所不堪之羞辱,以此杜門自靖,念絶當世久矣。不意儀曹新命,又下此際,未知聖上,何所取於糞土賤臣。而必欲拂拭於衆怒群敺之中,使備菅蒯一物之用耶?臣誠驚惶恧惕,不知所以措身也。臣於向來所遭之外,又有情勢之萬萬不可復廁於朝端者,伏聞前冬,銓曹檢擬臣名之際,爲執筆郞所枳云,臣之遂初斂跡久矣。臣之去就,豈待彼手之通枳。而因此永刊朝籍,無所事於撕捱逋慢之科,則亦臣之幸也。彼之爲臣地也多矣。臣之向叨秋曹,適在其後,理宜提及此事,以明應遞之端,而跡涉自訟,語極疲惱,故不疏而單,無跡而遞矣。今則屑越之君恩益隆,慢蹇之臣罪愈深,雖以日月容光之明,無以盡燭於區區踪地。而或謂臣無故占便,不識分義者,則臣罪到此,何以自贖?不得已略暴其委折,以冀聖明之俯諒焉耳。噫,人生於世,一遇知己,則於敵以下,猶爲之死,況於君父乎?以臣之至愚至迷,幸際休明,前後所蒙,莫非蚊山,而至於一片苦心,家人朋友之所未能盡知,而惟我君父知之,許臣以不染世臼,稱臣以本少宦情,奉此絲綸之日,卽臣肝腦塗地之秋,臣何苦而自廢於聖世,不思襪線涓埃之報也哉?誠以孤畸之蹤,受恩過誤,人安得不猜,世安得不嫉,而加以賦性愚戇,不顧時勢,愛君如父,有懷無隱。堯、舜之至治,則願見於吾君,百世之美名,則願歸於吾君,耿耿一心,消爍不得,威勢之所不能屈,利祿之所不能誘,則其不容於今之俗,明矣。故量己量時,自劃甚審,千載風雲,不敢顧戀,一壑歌詠,素計已定,親戚知之,通朝知之,聖上知之。而猶當路猶未之準信,擠臣不已,臣行已無狀,不能見信於人,而使人枉費力於拳踢,臣實自愧,而又何尤?且臣於爵祿,有所懲羹而驚心者,鄙夫生於是,變怪生於是,掩蔽傾陷,可駭可愕之擧,皆從此出。若能斷送此一事,則可以俯仰快活,無所係累,下可以全其身名,上可以不負恩遇,雖有媢嫉者,其如臣何哉?噫,臣之所未報者,君恩爾,詩不云乎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者,寫出臣心事,然此豈推擠不去,承命爲恭,而可報也哉?四維不可以放倒,尺守不可以變改,雖是冗官散職,尙不可抗顔苟冒,況此佐貳,秩宗之淸塗也哉?名器之不稱,才分之難堪,有不可論者矣。天地之於品物,曲成而遂其性,慈母之於癡子,恩庇而全其命。今殿下天地於臣,慈母於臣,不思所以遂其性而全其命乎?抑臣有情理之悲切懇迫者,玆敢冒萬死,籲號於孝理之下,惟聖明少加悶憐焉。臣涯分太溢,福過禍生,去秋哭壯子,臣父年迫八十,情弱氣短,不能節哀,日事號痛,以成奇疾。近又調將失宜,重添寒感,症情危惡,氣息凜綴,臣憂遑焦灼,晝夜扶護,設使臣無臲卼之蹤,有冒沒之意。顧此人子情理,不忍頃刻離捨,每攬昔人所謂報劉之日短,報陛下之日長者,不覺三復而流涕也。伏乞聖明,察臣踪地與情理,亟許鐫削臣新授職名,使官方無玷,私分粗安。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得扶將病父,避遠世網,守分田舍,擊壤康衢,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其何猶嫌?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臣,四載典藩,疵釁百出,前後請譴之章,獨多於諸藩,猥越瀆擾之罪,臣實自知,至若特敎重推,前此雖非一二,而飭勵之旨,諒出匪怒,曾不敢爲引咎乞免之圖矣。卽伏見京關新被特推者兩事,一則洪檍,指捕賊人論賞事,修啓之際,只循考覆官取招之報,不及致察於京人指示之爲可疑,致勤嚴敎。臣之昏謬疎忽之失,誠無所逃罪,一則本道前後監司碑祠,不爲毁撤事。而聖諭,提臣請毁李墷生祠事,至有上濁下不淨,豈能禁下官之敎,臣之罷墷毁祠,蓋痛其在官立祠之爲可駭,則臣雖無狀,亦不病風喪性。自營碑祠於在官之時如墷之爲者,誠萬萬無此理,若乃前人之碑祠,皆出於土民之去思,而尹得和之陳疏,備局之回啓。蓋在於癸丑四月,臣在海西時,經年之後,臣始赴任,其間朝令之未卽奉行。亦非臣之所敢知,而聖敎之嚴截,顧乃至此,臣誠慙愕震悚,欲死無地,更有何顔可以一刻冒居於藩臬之任哉?且臣所按贓吏鄭崇、鄭德鳴等,供辭,凌厲豪健,一切歸臣於構虛捏無之科,而諸官屬承認之招,俱在啓案。渠安敢粧撰抵賴,若是無嚴?最可痛者,崇之所謂別錄五十石於重記云者。乃崇,濫執火結,猶以爲不足,棰楚之書員,勒捧自首者,而頃聞新郡守鄭鐩之言,此皆㤼於威虐,指無爲有,欲徵於書員,則書員,皆盡逃散,欲徵於民戶,則民戶無可指向。今將爲虛錄云,此可見其別錄一事之尤爲無狀,而崇則,反以此欲掩其火稅貪婪之失,其亦欲巧而反拙也。詳定定式,妻賻乃是二百五十兩,而崇供,則遠引詳定以前之例,而全沒新定式之數,已極可駭。況元戶三千餘戶,除出應頉外,實戶爲二千八百十二,每戶捧錢二錢,合爲五百六十餘兩,踰越定式者,三百餘兩,戶數、錢數,渠之所自磨鍊印押者。今方見在於臣所,而猶敢以收捧,只是三百餘兩爲辭,其果成說乎?況如蔘稅炭釜蜂筒等,種種徵斂,果皆一遵常式,則自有面任、里任,可以收納,何以縱寵任官奴六七輩,稱以摘奸,橫行誅討於閭里乎?崇於官奴摘奸一事,都無發明之言,此可見其橫斂虐徵,民不堪命之實狀矣。至於德鳴,許多供招,都不成說,而要其一篇歸趣,以假雄傑之取招,隱然歸之於事事皆虛,此尤可笑。臣於修啓之後,旋卽廉知雄傑,中路逃躱,替人納供之狀,譏捕眞雄傑於朔州。歲前拿致親問,則雄傑之招,所告德鳴所用官錢,視臣曾所上推案中査出數爻,殆至二倍,援引諸人,亦皆次第納招。於平問與雄傑之招,大抵少錯,臣方欲更爲具案馳啓。今聞宰臣,又復盛伸德鳴於還朝之日,大要以德鳴所用,皆排朔之米,不可深罪爲辭云。而一年排朔,只是八百餘石,德鳴在官,亦必有衣服飮食祭祀賓客之費。又有遞去時,重記所付新捧前排朔之米,則臣未知除出此數之外,果有可以辦出數千兩之錢於排朔之內者耶?然宰臣之於德鳴,一伸再伸,而猶不知止者,此必有深知,獨賞於廉白枉屈之實狀,而臣之按覈,不明則當罷,不行則當去,其不容厭然於按察之地,則決矣。伏願聖明,察臣情勢之難强,亟命鐫削職秩,俾卽屛退自靖,不勝幸甚。且伏念碑祠毁撤之命,臣雖在請譴之中,所當擧行,而取考尹得和之疏,以爲碑閣生祠,十餘年此弊尤極,廟堂回啓,則汎稱朝令旣嚴,何不禁斷?前後道臣,難免其責,更飭道臣,一倂毁撤而已。今欲從邦禁以後建立者毁之,則臣不知禁令之的在何年,欲以尹得和疏十餘年爲準,則亦不知以何年爲始。況平壤之有生祠,實自故文忠公李元翼,有功績惠愛於西土。而創始,其後踵祠者,率多名公卿,有不可不分久近,率爾竝撤者,不得不裁稟於辭疏之末,乞令廟堂,取旨定限,分付焉。臣無任惶隕戰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不必過嫌,疏末爲嫌,尤涉太過,卿其勿辭察職,末端所稟,已有嗣服後爲之者,擧行之敎,其何煩稟乎? ○乙卯正月十七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右副承旨鄭必寧,弘文館應敎金若魯,司憲府掌令金廷潤,司諫院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進伏曰,寒氣稍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興慶曰,無他症候而一向安寧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守禦使申思喆,以南漢春操事,狀請稟旨擧行,而此乃年例稟啓之事,今春合操,有不可設行停止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牙山等五邑,海溢災,以全不掛鎌,全災改修正上送。而牙、新兩邑,海溢面軍民等身米布,以尤甚例裁減之意,已爲發關,分付。今若還寢,則實爲罔民,裁減一款,稟旨許施事爲請矣。道臣若知其如此,則當初分等時,宜置於尤甚。而旣置於之次,不待朝令,徑先發關,而若是陳請,軍民之稱冤,誠爲可念。而向者嶺南面分等,朝家旣有不許,則今於湖西伯之啓,似不可獨爲許施,置之,何如?上曰,大臣所達是矣。旣置之次而强請面分等,不稟朝令,而又任自裁減,乃以罔民等語,有此啓聞,道臣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狀啓則勿施,可也。{{*|出擧條}}興慶曰,統制使金潗狀啓,以今春兩南合操設行事陳請矣。詰戎之政,有國所重,合操停廢,且至四十年之久,則固當依狀請施行。而辛壬慘凶之餘,民間尙未蘇殘,遠地舟師之一時聚會,實爲莫大之弊,姑觀前頭而設行,未爲不可。今春則姑爲停止事,分付,何如?上曰,合操之不行,至於四十餘年,則戎政之疎虞,誠爲可念。而飢荒之餘,民生未蘇,今春則姑停,此後則各別擧行事,分付,可也。興慶曰,各其前洋習操,則何以爲之乎?上曰,些少弊端,有不可盡顧,戎政亦不可專廢,各其前洋習操,則卽令擧行,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江原監司趙最壽狀啓,鬱陵島搜討,今年當擧行。而道內農事,不免慘凶,往來時所入雜物,皆出民間,營將及倭學等,所率甚多,累朔候風,所費不些。當此荒年,必多騷擾,今年姑爲停止,待年豐擧行事陳請矣。今年關東年事,果爲凶歉,多人治送,累朔候風,不無弊端,而此是定式以三年一往者也。昨年旣不得擧行,今年又爲停止,則殊無當初定式之意,何以爲之?上曰,此事,何如?取魯曰,丁丑戊寅年間,朝家送張漢相,看審圖形以來,而聞鬱陵島廣潤土沃,曾有人居基址,或有船舶往來之痕。其西,又有于山島,而亦且廣潤云矣。其後仍有三年一搜討之定式,此與年例操鍊停止有異,事係海防,申飭,恐不當以本道歉荒,些少弊端,每年停廢矣。廷濟曰,往在丁丑年間,倭人請得鬱陵島,故朝家嚴辭不許,而使張漢相往見此島,三年一往,仍爲定式矣。本道凶歉,固爲可念,而此事之每每停廢,亦甚可悶矣。上曰,兩重臣所達是矣。候風雖有弊,而此蓋憚於越海,不欲往見之致也。此地若棄之則已,不然豈可不爲入送耶?今年則搜討事擧行之意,分付,可也。{{*|出擧條}}取魯曰,今因鬱陵島往見事,有微見敢達,我國規模,本來狹少,疆域之外,則未嘗開睇,雖使臣年年往來之地,邈然不知有何事而來矣。專以文臣,差送使介,而臣意,則以年少武臣有才略有聲望者,間間差送副介,俾知他國物情及山川險阻,爲宜矣。上曰,所達是矣。彼國,則文武互來矣。若魯曰,彼國使臣,則武人常來矣。我國則以邊地擇送武倅,爲大段關重之事,而此猶厭避矣。上曰,事係新創,不可不商確大臣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水路朝貢時,則有武臣差送之事,而近來,則元無送武臣之事,此由於我國賤武尙文之致也。雖武臣,將來可爲將任者,特爲差送,似好矣。思喆曰,曾因辨誣,有事文字,故不送武臣,專送文价,以此遂成規例,而當此無事之時,間以武臣差送,使之周察形勢,似宜矣。宅賢曰,朝家用人,文武何間?以秩高望重之武弁,有時差送,未爲不可。而旣送之後,只隨譯官之言,而無所猷爲,則亦有何益乎?取魯曰,副使每以嘉善假銜,雖嘉善武弁,可以送之矣。廷濟曰,皇明尙文,而以我國謂小中華,故專送文官,武臣之差送,則未知在於何時,而鄭忠臣,亦嘗一往矣。近來,則雖無送武臣之例,而以有聲望武弁,差送副价,無妨矣。尙絅曰,臣亦嘗爲此論矣。差送武臣,俾知外國形勢則好矣。若魯曰,我國使臣,未嘗不計文南武,而有所擇送也。皇華時則尙文,故專送文臣,水路朝天時,則人皆厭避,故亦送武臣。至於燕京專對,則始則果難其人,而今則無大段難處者,旣非厭避之地,則豈無願往之人哉?副使一窠,間間以武弁差送,而不拘嘉善、堂上,而各別擇送宜矣。廷潤曰,不知何時,有專送文官之事,而諸臣所達,皆有意見,可合將任之人,則使知異國山川道里,似好矣。命珩曰,文學之臣,則旣有上使。書狀。副价,則別擇武臣而送之,未爲不可矣。若魯曰,若其周察山川軍制等事,則武臣似有勝於文官矣。上曰,所達皆有意見,而此不必出於擧條者,後日銓官入侍時,當思量處之矣。興慶曰,臣以枚卜事仰達,前後非一矣。臣之勞悴則不敢言,而以國事言之,獨當重任,豈不悶乎?從速卜相,誠爲宜,故復此仰達。上曰,頃已有敎,當思量下敎矣。興慶曰,臣有所懷敢達,頃者權{{!|𢢜|⿰忄業}},不赴嶺伯,故有尙州定配之命矣。當初嚴敎之下,不爲變動,固過矣。而蓋其眼病,有難堪當於嶺藩煩劇之地,此固實狀也。若使無實病,而可能堪任,則必不如是撕捱。蓋聖上,未盡照察而然矣。經年在謫,罰已行矣。今當歲新,允合蕩滌矣。上曰,大臣有所達,允從固宜,而若言權{{!|𢢜|⿰忄業}}之罪,則當初處分,可謂輕矣。其時下敎,過則過矣。而旣無可引之嫌,則爲臣子者,何可聞此敎,而不爲應命乎?近來紀綱解弛,而人不畏之者,蓋由於有處分而旋解故也。今若放送權{{!|𢢜|⿰忄業}},則予之當日下敎,將何爲之耶?前後處分,決不可顚倒,故不得允從焉。興慶曰,其時下敎,聖上,亦自知其過矣,則臣不必更有所仰達,而蓋權{{!|𢢜|⿰忄業}}之罪,不過爲不赴藩任也。權{{!|𢢜|⿰忄業}},年過六十,秩是正卿,以此而久置嶺海之外者,亦恐有歉於禮使之道矣。上曰,李秉常,甚執滯,尙今不來,是欺予也。權{{!|𢢜|⿰忄業}},則自是通智之人也。卽今規模,與前有異,則何敢公然不仕乎?此實負予,予何顧藉?興慶曰,李秉常,則方在喪矣。上曰,然乎?興慶曰,下敎如此,臣更不敢今日請放,而權{{!|𢢜|⿰忄業}}之才智,迥出流輩,眼病雖妨於任事,而自是可用之臣也。固宜軫其年老,念其可用,無使久滯於嶺海竄謫,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亦知其爲可用,故當初欲付以嶺藩也。亦知其才智,故施此竄謫之罰,而使之自省也。今聞卿言,其年則可謂衰矣。上曰,靈城,尙不肅拜耶?豐原則以本職而亦不入來乎?興慶曰,趙顯命,必欲辭遞副學,此則雖有所執,而備局公事,亦退却不見云。人之處義,雖非他人所知,而終涉過當,朴文秀之尙不出肅,趙遠命,亦不行公,俱極非矣。上曰,今日次對,備局懸病者多,還給單子,使之改入,而特敎之下,猶不入來,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靈城君朴文秀,副司直趙遠命之不欲以備堂行公者,俱涉無義,此則從重推考,自廟堂,各別申飭,使卽行公,可也。{{*|出擧條}}上曰,知敦寧宋成明之不欲從宦,殊甚無義,其所執言,不過曰才不逮,而朴奎文之疏,適遂其欲退之計矣。頃日面諭其子,使之往傳,則其在分義,宜卽一番入來,而終不變動,只煩疏控,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從重推考,自備局,催促上來,可也。{{*|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參判申昉,今日則以本曹貶坐,不得入來,而備堂差下之後,一不行公,事甚未安。後日坐牌招,以爲出參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齎咨官事,及今變通,然後可於二月內入送,而尹淳之議,與徐命均、朴文秀不同,三人必同會相議爲之,而自然不易矣。上曰,旣已完結,則似當送謝恩使,從速相議爲之,可也。興慶曰,靈城君朴文秀,承文提調差下,判尹尹陽來,履歷雖不足,其文則可堪承文提調,其才則亦合備局堂上,竝啓下,何如?上曰,依爲之。若魯曰,臣於趙顯命事,有意見敢達。朴文秀與趙顯命,俱以勳臣自處,不欲當淸要,乃敢質言於筵席固非矣。而至於宋寅明之日昨以私室酬酢之語,仰達者,亦甚不可矣。古有職掌兼行之人,以崇品,帶本兵兼館閣堂上者,則有之,以堂上嘉善,而兼行軍門與經幄,事體不當。以顯命可合於將任,則不當以經幄處之,以顯命可合於經幄,則不當以將任責之。此終非兼行之事,而若以趙顯命本色言之,宜處經幄,而不宜授以將任矣。上曰,儒臣所達則是矣。而大臣俄有所陳,當之者尤必不行矣。副提學,今姑許遞,可也。取魯曰,趙顯命,則終是經幄之士也。上曰,此與他文臣有異,授以將任者,蓋其有經歷而然矣。興慶曰,頃於觀武才時,亦可見其精通武藝矣。若魯曰,臣則欲以本館長官行公,而有所陳達矣,許遞經幄,實是意外矣。上曰,思其可用之道,故有此許遞矣。若魯曰,備局堂上與承文提調,猶見地望履歷,而尹陽來之一時啓下。終涉太過,頃年尹憲柱之啓下備堂也,李秉泰有所論啓,公議本自如此矣。上曰,儒臣所達,事體則然,而以尹憲柱事陳達,未免過矣。尹陽來才局,予亦知其可合於備堂,而我國每以文翰爲重,承文提調,則何如耶?興慶曰,尹陽來,少以文翰見稱,而出身後,以未經弘錄之故,朝家亦不知矣。履歷不足,臣已有達,而言其才局,則實爲可用,儒臣之竝與備堂而斥之者,未見其可也。上曰,承文提調則置之,備堂則差下,可也,宅賢曰,臣有職掌事敢達,臣方待罪平市提調,而各廛,無不疲弊,其中最難支堪者,牛廛也。內農圃農牛及瓦署踏泥牛,內醫院、耆老所,駝酪牛,皆擔當責立。而各軍門犒饋時,許多牛隻,專責廛人,此爲難支之端也。頃年廛人上言,備局以各軍門自當,勿復責立於廛人事回啓,其時少有其效矣。其後如復如前,故金東弼爲本署提調時,陳達於筵中,依前廟堂,分付,自各軍門直爲貿用,切勿侵責市民事,奉承傳施行矣。壬子年金在魯,爲兵判時,又爲陳達,使廛人覓納事定奪,而廛人進排之際,自不無點退之弊,過一犒饋,則廛人之落本,殆至千有餘兩。以此,本廛不能支堪,每以罷廛,紛紜呈訴,罷廛之後,則御供進排之物,他無變通之道。此後則,分付各軍門,使之直爲給價貿得,而無或侵責本廛事,定式施行,似宜矣。取魯曰,近來廛人、貢人,少有不愜於意者,則輒以革罷爲言,此固弊習也。臣曾經軍門,故略知委折,犒饋命下之後,軍門之奉承傳敎,卽爲擧行,例也。此與軍門之私自責應有異,事體所在,何可使軍門校卒,買取於村閭耶?此所以朝家更令廛人進排,而必爲準給價本者也。廛人納牛,則使其廛人,折價買用,自是軍門通行之規,似無低價勒買之弊,而若或有中間操縱,減價侵責,以貽廛民之稱冤者,固宜另加嚴飭矣。興慶曰,軍門犒饋之時,將校輩,決不當持價自買,不得不取用廛牛,而例有使監考折價之事,則雖未知其價多少之如何,而或不無廉價勒用之弊耶?蓋軍門賣買之際,自多貽害於廛人,故平市提調之若是陳達,固其宜矣。而事勢無他變通之道,今後,則自軍門,必爲準價上下,俾無稱冤之意,各別申飭,似好矣。上曰,本署提調,爲市民陳達者是矣。而若使軍門自當,則事體不可,依大臣所達,準價上下,俾無市民呼冤之弊事,自備局申飭軍門,可也。{{*|出擧條}}廷濟曰,外方之不遵朝令,比來尤甚。稅大同之外,可以應爲上送之物,專不擧行,蓋由於年凶不納,仍爲成習而然矣。鹽船稅專屬地部事,曾有定奪,則事體嚴重,在外方,旣無各宮家各差人下去之弊,實爲便好之道,而外方不爲收送,雖或收送,而其數年年倍減。今若不得已復送差人,則不但貽弊民間,朝令,亦涉顚倒。故全羅監司處,以此意,屢度發關,使之各別,申飭於各邑,依前數爻,都成冊上送,而今至五六朔,終不修送。此雖與賦稅有間,而道臣事,亦不當如是稽緩矣。全羅道坡市坪,所捧,比他最多,法聖僉使,例爲主管收稅,而其所上納,則逐年大減,眞是難捧,則固無奈何。而詳聞其處物情,則年年準捧,中間幻弄,公然花消之致云,今若一任其減數收送,而不爲致責,則不過數年,必將專無收稅之事矣。誠極駭然,當該僉使,不可不嚴責,拿處,何如?上曰,古有鹽鐵使,鹽稅之屬於地部,事理當然,自湖南始已有定奪,則此與賦稅何異也?逐年減數,必有所由,從中弄奸,極爲寒心。當該法聖僉使,拿問嚴處,道臣,亦從重推考,可也。{{*|出擧條}}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捕盜軍官之作弊外方,爲今日痼弊,臣昨年冬初,適往湖中,行到陽城縣,則右邊部將。稱以牛馬賊援引,來到邑底稍有富名者,多般侵責,受賂狼藉。本官據理責之,則對面叱辱,無所不至。渠則不過一常漢,縣監則乃是朝家命吏,則何敢若是凌藉乎?事之可駭,莫此爲甚,請當該部將,令攸司摘發科罪,其時大將申光夏,亦難免不能檢下之責,從重推考。上曰,軍官旣佩通符,以抗衡守令科治,則設有緩急,何以譏捕?至於貽弊外方,則極爲無據,推治及推考事,依啓。又所啓,銀溪一驛,處在孔途,北關往來,皆由此路,驛役之煩重,比他郵尤甚。爲郵官者,另加撫恤,然後可以保存。而時任察訪李載春,到任以後,專事貪虐,家在隔嶺之地,駄載絡繹,出入之際,冒法乘轎,行役頻數,人馬俱困,貧賤郵卒,固已難堪。而且高原妓吳禮爲名者,率蓄郵館,所言皆從,凡干差役之時,必受賂物,有罪當治者,亦以賂免。各站嗷嗷流散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有絶站之患,北來之人,無不傳說。如此之類,決不可置諸路傍殘驛,以貽郵卒之害。請銀溪察訪李載春,罷職不敍,妓生吳禮,令本道刻期刷還,嚴刑懲礪。上曰,依啓。又所啓新除授持平韓翼謩,時在京畿廣州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法,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在該司奉行之道,不敢少忽。而一部柩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事體有損,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所在,誠極寒心。請該署提調罷職,當該郞廳,令金吾從重科罪。上曰,事體則雖寒心,而該署官員,業已處分,此非提調之過,罷職之請,未免太過,不允。又所啓,向者權厚、權孚之構成家變,事係倫常,聖上痛惡其情狀,旣命遠投,而及定配所,則乃渠輩本鄕之地。雖曰定配,無異在家,安有嚴懲其罪之意哉?物議譁然,久而未已,當該禁堂,亦難免曲循其願,事雖已往,不可置而不論。請當該禁堂,從重推考,權厚、權孚,竝命移配他道。上曰,依啓。又所啓,金吾郞別擇之敎,非不申嚴,而都事鄭得天,雜技拔身,濫叨本職,同列羞與爲伍,物議久而未已。請禁府都事鄭得天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三曹郞官,自是蔭路淸選,而工曹佐郞趙階,由部官陞六,卽授本職,官方之輕褻,莫此爲甚,請工曹佐郞趙階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釜山,處於南徼,備禦之政,接應之節,與他鎭自別。而僉使崔炯,年紀衰頹,固欠剛明,性且昏庸,全失檢攝,邊上重任,決不可久畀於如此之人,請釜山僉使崔炯罷職。上曰,依啓。上曰,頃於下直時,予見其爲人,固有不足之慮,而置之矣。今允臺啓,予心反愧。又所啓,新除授珍島郡守崔晟,爲人孱劣,固不合於字牧之任。況其出身後踐歷,只是衛將,而遽除郡邑,除目之下,物情俱駭,請珍島郡守崔晟改差。上曰,履歷固不足問,而其爲人可合,則遞改可惜。入侍人有知者乎?興慶曰,其人,不知如何,而似無可惜矣。若魯曰,所歷只是衛將,則政格,終爲不當矣。上曰,依啓。上曰,今日所論,不過白首都尉與微末郞屬,而猶不草草矣。諸臣遂退出。 ○乙卯正月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杜讒邪篇貞觀初,至終不轉也。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二年,至此語爲鑑戒。上曰,注書出去,此下卷持入。逅承命趨出,持第五卷還入。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太宗初踐祚,至謂之懿德。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初,至雅合至公之道。若魯曰,太宗,論堲讒之道,其所引據,雖不盡合於聖人之道,多有可觀處矣。賢邪分別至難,以小人認爲君子,而不用眞箇君子,則其弊當如何?人君,孰不欲任賢去讒,而每由於分別之不明,輒至於用舍之有乖。人君權度至明,然後讒說不得行而賢人將進用,此等處不宜汎然看過矣。上曰,古人曰善惡皆吾師,予講《貞觀政要》,多有可觀者,至此篇而諸臣亦多有可勉處矣。以杜讒邪名篇,而末乃流陳師合,斥趙元楷,此太宗所以做得貞觀之治者也。儒臣所謂賢邪分別至難云者是矣,而人苟有傾軋之行,則雖曰非小人,而是亦小人也。儒臣每欲以此等人,有所容貸,而見此章,則可知其不可容貸矣。若魯曰,臣何敢以讒言欲其容貸耶?當初宜分別是非而已。是非若不明,則認爲讒人者,未必盡是讒人。上曰,房、杜雖其時名相,而豈可謂眞君子乎?惟有爲國之誠心矣。若魯曰,魏徵、房、杜,若以古君子責之,則雖有不足者,而自是一代名人也。珽曰,房、杜、魏徵之引,古陳戒,多有可觀。上曰,雖小人,亦能引經據義,而有可觀之語矣。珽曰,如此之故,賢邪分別極難,在上者,鑑空衡平,而兼聽竝觀,則其淑慝姸媸,自可辨矣。上曰,上番,如李亮臣之言,每爲之救解,故俄有所敎矣。訐人小惡者,當以讒人之罪,罪之,唐宗之處陳師合者,實爲明快矣。若魯曰,上敎至此,不勝惶恐,而訐人小惡,以讒人之罪,罪之者,亦有其弊。或是直截之言,而疑之以訐惡而罪之,則不但當之者之爲冤,政刑之顚倒,又將如何耶?唐宗,雖委任房、杜,而流師合於嶺外者,終爲過當矣。上曰,儒臣尙有惜彼之心,故以此猶謂之過矣。唐宗事,豈過乎哉?若魯曰,唐宗,適信任房、杜,故此等事,雖過當,而猶無害,若信任封德彝之類,而罪其指斥之人,則其害,當如何?上曰,儒臣此言,不免抑揚矣。若魯曰,末世傾軋排擯之習,比諸唐時,固有甚焉。而人君每以訐惡爲慮,則必有言路壅閼之患矣。第二十六板,太宗,所謂朕今勤行三事云者,亦有可觀者矣。上曰,其言切至矣。珽曰,亦望史官不書吾惡云者,尤好矣。上曰,此言則近於求名,而不無甚麽意思矣。珽曰,聖敎看得儘好矣。若魯曰,二十九板,人臣之對帝王,固多承意順志,甘言取容者,太宗能先覺得於此,故信任房、杜,而小人輩,不能容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其下馬周疏,足可謂責難於其君矣。太宗之崇儉,非不至矣。而其後猶不無奢侈之漸,故魏徵十漸疏,亦已言之,而大抵貞觀之末,不如貞觀之初。故曰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人君之愼終如始,實不易矣。此等處,宜加意矣。上曰,所達好矣。若魯曰,三十一板,貞觀之初,匹絹斗粟,而天下怡然,近來則比歲豐稔,而咸有怨言云,人主愛民之道,顧何間於豐歉,而但其恤民之誠,自不同於豐歉矣。向者荐飢,而民得保存者,實賴我聖上至誠拯救之德,而今當小豐,民益困悴,疇咨雖勤於廈氊。而實惠不究於蔀屋,咨嗟怨號之聲,殆有甚於流離顚連之時,惟願別爲講究,俾有實效焉。上曰,所達是矣。實惠之不及,良由實心之不足也。予則自以爲能有實心,而民困如此,豈曰有實心乎?日前次對,稍勝於前日之草草,今日則無別件事,臺臣所論,雖不過白首都尉微末郞官。而亦猶勝於故紙之傳謄,頗覺傾聽,而若其民事之講究,予惟不克,何咎諸臣?今聞儒臣之言,予實有愧,惟當各別留意焉。若魯曰,下敎至此,實仰開張言路之聖意,向者趙顯命,以南泰齊、李壽海事,仰達。旣有調用之命,則在銓官之道,固當更以臺官備擬,而掌樂僉正司僕主簿,豈不怪乎?吏判,猶有牽拘於兩臣所論大臣而然矣。上曰,趙漢緯疏,所論將相事,不無可觀,而銓郞之一通五人云者,有些査滓,批答,只示嘉奬之意足矣。至於南泰齊、李壽海,可比於烏鳶之卵,而儒臣之言則過矣。若舊踐,則予不落點時職,故予亦落點矣,內遷,於渠爲容恕之道者極矣。若魯曰,判府事徐命均,卽臣從妹壻也。李壽海事,臣固有嫌,不敢言是非,而在銓曹之道,則以臺望通之可矣。故臣,亦言及於宋寅明矣。三十四板,太宗之言好矣。而每以作善則崇用,不然則削奪爲言,未免太露,此爲唐宗不足處也。終亦有欠於勸善懲惡之道矣。珽曰,以蜀王爲元龜,延年爲覆轍云者,可矣。上曰,如上番言,而每事如是論之,則太宗事,豈有完全處耶?若魯曰,臣不以唐宗望殿下,而以渾然望殿下矣。第伏念平日懲貪之道,猶不如唐宗,如是而何能禁戢貪吏乎?上曰,予雖不如齊王之烹貪,予亦不緩於貪吏矣。珽曰,貪官,一經原情,終歸淸脫,我國懲貪之道,每如是不嚴矣。上曰,王者豈下行刻吏之所爲耶?若魯曰,去其尤甚者,則自然爲徵戢之道矣。上曰,尹植、沈世俊事,予嘗嚴處,而已過十年,故敍用矣。若魯曰,下卷唐朝之弘文館,可見勤學之誠矣。上曰,此亦予不及太宗者也。試觀今時,則大興文學,豈如貞觀之世耶?珽曰,所尙者不過詞藻,而實地不足,是可欠也。上曰,若是濂、洛之世,則其效,豈止於此耶?以今日言之,則雖申飭太學,而京華子弟,不肯入齋。至於玉署,則猶不能備三學士,視諸十八士之登瀛,果何如耶?此莫非予不及太宗處,予心不覺赧然矣。若魯曰,館僚之不能濟濟,亦臣等之過也。古人,以君德成就,責於經筵,而臣等,魯莽特甚,不及於褚遂良、虞世南之屬,如是而豈有輔益成就之效?然殿下勿以臣等而忽之,常存勤學之念,當此日寒,不必出臨外殿,間或引入內殿,而與之講討,則好矣。上曰,儒臣之以不及褚、虞爲言者,固非自謙之辭,而十八學士,則未聞每每引入,如今日玉署之臣也。金尙星之以微事,至今不出,固已怪矣,而吳瑗之不來,亦何事耶?若魯曰,啓沃之責,姑舍勿論,番次,欲不空而此猶難矣。上曰,吳瑗則催促上來,兪健基則無過由限,卽爲上來事,申飭,可也。上曰,唐宗之見史非矣,而至於自比周公,則過矣。房玄齡之編納,亦不免失體矣。若魯曰,劉洎之言好矣,雖無左右史,野史記之矣。上曰,以寧社稷利萬民爲言者,尤非矣。若魯曰,終是自矜自伐之辭,而直書六月事,先儒亦許之矣。上曰,此豈可許之事耶?自家則以六月事,自以爲是,故然矣。諸臣遂退出。 ==1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柳萬重{{*|坐}}。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在外}}。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仕}}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韓翼謩,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金錫一牌不進,傳旨未下,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吏曹言啓曰,曹所屬司饔院官員等,矣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當爲等第而提調有故,不得磨勘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日本曹褒貶坐起時,考見諸道殿最啓本,則礪山府使申光宅,以疎緩可警,數遞宜念爲目,宜置中考,而爲慮數遞,置之上考,考績至嚴,不可爲此苟簡之政。靈巖郡守吳命厚,以頗欠簡靖爲目,爲政不簡,則宜置下考,而置之中考。靈山縣監尹天復,以檢下不嚴爲目,加平郡守黃泰河,以束濕不嚴爲目,玄風縣監兪宇基,以事多招怨爲目,檢束之政,旣稱不嚴,則弊必及民。事爲之間,多招民怨,則不治可知,上項五邑守令,竝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持平金錫一,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御史發送時,例自政院,有前後承傳文書,謄出授送之規。而本司啓下粘目擧條中,亦有日後繡衣暗行時,添入節目之事,而條項繁亂,旣不簡便,亦不無古今異宜。一事重出者,謹依筵席定奪,刪繁撮要,節略文字,別單啓下後,使政院,以此謄給於御史發送之時,何如?傳曰,允。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頃日筵中,人蔘價,自備局參量變通,草記事,命下矣。價米,則有難續續加給,姑減諸處進排數外,無他變通之道,取兩醫司,一年元貢人蔘四十八斤零內,以六分一,姑爲分數計減。價米則依前上下,以解貢人一分之急,前頭觀勢,復舊宜當,以此進排衙門及惠廳,一體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道醴泉縣,亟投遠地罪人權孚,安東府亟投遠地罪人權厚等,因臺啓,竝命移配他道事擧條啓下矣。權孚,咸鏡道洪原縣,權厚,平安道郭山郡,竝移配,而因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永嘉府院君權慄,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黃海道信川郡數外官屯田畓竝,二結二負五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本曹所屬平市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䆃寺,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依今番定奪,追bb後b磨勘,以入,軍資監、司圃署,去甲寅春夏秋冬等及司宰監去甲寅秋冬等褒貶。因各其司都提調、提調,有故,終不得磨勘,而司䆃寺,去甲寅春夏等褒貶。其時官員,俱已遷轉,有難考績云,此則依近例蕩滌,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正月十八日,唱準申泰渭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柳圓春,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以備忘記,傳于鄭必寧曰,今日內乘、宣傳官親臨試射時,南行宣傳官李漢範,以忠武公李舜臣之孫,忠愍公李鳳祥之侄,六兩二矢入格,特爲直赴殿試。 ==1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柳萬重{{*|坐直}}。右承旨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柳綽{{*|病}}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朝參時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鄭彦燮,時在廣州地,縣道陳疏,承批之後,身病添重,姑無上來之勢云,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今姑改差,其代,明日政差出。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承旨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鄭必寧啓曰,兩司闕啓,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兩司除在外、未署經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獻納徐命珩,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副校理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金尙翼,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其在分義,豈敢若是撕捱?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期日已迫,而子孫錄單子未到者,猶有五六處,累次行關於遠道各邑,而終不來呈。此由於指問無處,不得捧單之致,如此之類,決不可等待,不得不從舊譜,修整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朝參,初定於十一日,故別雲劍以下各差備,以初七日宗廟擧動時,落點人員,仍爲使用事,節目啓下矣。朝參退行於二十一日,則其間日字頗遠,揆以事例,不宜仍用,改擬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召對爲之。 ○掌令金廷潤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寢世愈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還收僞印罪人張應奎、崔聖中,減死定配之命,依律處斷。{{*|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獻納徐命珩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鞫廳嚴訊,期於得情。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今此寧嬪之喪,特下備忘,另加申飭者,實出於追感之聖意,而一部棺材,未卽進排,致令聖敎,累煩,此實前所未有之事,紀綱事體終不可無警飭之道,請歸厚提調罷職,當該郞廳,從重科罪。答曰,勿煩。 ○長溪君棅疏曰,伏以臣,本生父墳山,在於京畿永平地,而臣之不得省掃者,已至三數年矣。見今歲律又改,霜露之感,逢新益切,竊欲一往展省,而身係公朝,不敢自由,呈單請告,又拘格例。玆不得不略具短疏,冒昧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諒臣懇迫之忱,特給恩暇,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千萬幸甚。且臣,見待校正廳句管之任,而臣於凡百事爲,無所省識。至於譜學規模,尤所昧昧,則句管之命,實非臣所堪當者,黽勉赴往,已多憒憒之憂矣。況臣今方冒陳私懇,若得幸蒙恩許,則省掃往返之際,自當費了多少日字,目今印役方張,凡事緊束,緣臣私故,一向曠職,亦有所惶悚不安者,敢將微悃,附陳於請由之章,更乞特遞臣句管之任,俾便往來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句管之任,許遞焉。卿其依疏,請往省焉。 ○行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臣,忝據氷庫提調者,已積年所,而老廢在鄕,望絶供世,每當殿最,徒煩頉啓。國體壞虧,私心悚惕,累祈解免,輒靳肯許,居恒悶蹙,若無所容。客歲冬,又瀝肝血,悉暴其在外虛縻,職事曠廢之狀。及承聖批,辭旨隆摯,至以所帶,不過軍銜,勿辭上來爲敎。臣感泣之餘,惶恧冞增,第臣篤老癃病,旣無承膺之望,而所兼之任,有郞僚焉,有職務焉。雖曰閑司,夫豈若軍銜散職之比哉?況考績之法,有國所重,秋冬等第,又當其前,尤不宜仍因蹲冒。廢閣應行之典,亟欲更籲,以遞爲期,而縣道連章,亦涉猥越,淟涊至今,自愧無恥矣。乃者承宣,以京各司殿最頉稟之夥然,請加申飭,自上至有問備之命,而命下之後,諸司,又不卽擧行,至歲除而猶有未封進,以致前後嚴敎至再至三,一望之內,責罰荐降。若論其罪,臣當爲首,聞命驚慄,不知死所,所當竭蹶趨詣,恭竢處分,而顧臣一縷賤息,實無毫分蠢動之勢,遵承朝令,終無其日。請譴司敗,亦無其路,推緘未勘之前,義不當徑先自劾,而一日二日,罪戾增積。玆敢席藁私次,冒陳短疏,仰請鈇鉞之誅,伏願聖慈,俯察危忱,先遞臣提擧之任。仍治臣廢職之罪,一以速完常典,一以振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伏地竢譴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恙若此,提擧之任,今姑許遞焉。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跡本孤寒,姿實顓迷,而爰自折號之初,過蒙包荒之德,四三年間,誤恩荐加,置諸記注之列,委以郞署之任,臣仰戴殊私,祗以奔走奉職,爲一分自效之圖。日者柏府之除,豈是薄劣小臣,所可承當?而含恩怵義,黽勉就命,惟其孤陋而寡見聞,朴愚而昧時勢,寂寥數啓,甚慙拙劣,而被駁於諫啓,見詆於銓疏,章皇恧縮,自分永謝於臺垣矣。不意聖度天大,曲垂抆拭,遞免未幾,牽復如舊,臣雖至愚,寧不知感?而第念因避駁遞,卽是臺閣之羞,勿論其得失是非之如何。廉隅所係,已難冒進,而又況銓部兩堂之疏,譏嘲非斥,俱極甚緊。臣於洪得厚,本無私好惡,則寧有持之不已,欲加枳塞之意哉?不過採取輿論,草草陳啓,爲一時體例上相規,猶且委曲遣辭,稱停太過,而乃反斥之以斷斷已甚,則大非平心觀事之道,而臣之不可復進決矣。再昨恩召之下,坐犯違慢之罪,席藁私次,恭竢誅譴,而例勘猶靳,庚牌荐降,臣惶愪震惕,罔知容措。玆不得不隨詣闕外,而反復思量,萬無進身之路,遂敢疾聲仰號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俯賜鑑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以靖私義,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李重協,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若魯,讀自禮樂篇太宗初卽位,至親幸觀焉。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貞觀十三年,至太宗然之。上曰,承旨讀之。重協,讀自貞觀七年,至非臣思慮所及。若魯曰,初板諱名之義,無可達之辭,而後世諱名,太過,唐宗之語,合於禮經矣。重協曰,古人生則不諱,而死則諱之,故曰諱矣,諱字蓋死後之稱也。若魯曰,第十五板,不禁異道,則必有傷風敗俗之患矣。勝國崇佛,而我朝則文明爲治,故無此患矣。上曰,此豈設禁之事耶?只當以禮樂治之而已。若魯曰,城內古有尼房,而惟我顯宗大王,聖德卓越千古,竝命毁撤,而以其材瓦,遂作闢入齋、一兩齋,闢入者,闢異端入吾道之義也。一兩者,一擧兩得之義也。卽今東門外有尼房,不可置之於都城咫尺之地,宜令撤毁矣。若魯曰,十八板,公主下降時,謁見舅姑之禮,王珪之言是矣。十九板,爲考使造邸舍,待外人之道至矣,而若其親幸則未知其可矣。二十一板,服制之議,今人多用此禮,曾祖父母齊衰五月,嫂叔小功,皆出於此矣。第二十五板,樂不能使人悲悅,惟在聽之者之悲悅云者,果爲有理,而但其所論,只在於玉樹伴侶,而不及於樂之全體,魏徵所對,亦不知禮樂之本矣。重協曰,以《禮記樂記》篇見之,則和神人而上下同流,固雅樂之效,而唐宗所論,不過鄭衛之音也。然而聲音之道,與政通故,治世之音,安而樂,亂世之音,怨而怒,隨時而亦自有不同者矣。若魯曰,《綱目》,非久當繼講矣。當初進講時,自至不過三四張四五張,今番則何以爲定乎?上曰,其後又有進講自至矣。若魯曰,其後則爲二十餘張矣。召對,雖與法講有異,而例有新受音,近來則廢却矣。臣意則小小爲之,而熟看宜矣。珽曰,《綱目》有吐,而帝王則皆尊之矣。上曰,非亂亡之主,則尊之宜矣。諸臣遂退出。 ==1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未肅拜}}。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未肅拜}}。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參。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傳于鄭必寧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賓廳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趙命臣、尹容爲承旨,趙遠命爲副提學,黃晸爲禮曹參議,趙翼命爲兵曹參知,尹淳爲氷庫提調,金弘權爲敦寧都正,朴弼彦爲工曹正郞,韓配崙爲工曹佐郞,李{{!|𪻶|⿰王厚}}爲永禧殿令,朴弼幹爲司僕主簿,尹光柱爲禁府都事,權熻爲典籍,魚有和爲繕工監役,李聖龍爲江陵府使,趙由恒爲珍島郡守,朴昌徵爲銀溪察訪,李埴爲穆陵參奉,完春君李遂良,豐原君趙顯命,承文提調單朴文秀,承文正字單禹洪迪,學正單洪聖源,別兼春秋四單,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行副護軍趙正萬今超資憲加資事承傳,兵曹參議趙翼命,參知李匡輔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進參知未差,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金國礪呈狀內,猝得風病,四肢不仁,轉側須人,咫尺之地,不能運動,以此病勢,實無赴任之路云。病狀如此,則有難等待其差復,依例罷黜,準期不敍,何如?傳曰,允。 ○以兪彦通付副護軍,韓師得、鄭彦燮、徐宗玉,付副司直。 ○以同副承旨尹容,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只推,更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令該曹卽爲口傳付軍職,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副司果趙明澤、李宗白、韓顯謩、李度遠。 ○李重協啓曰,禮曹判書金在魯在外,參判吳光運辭疏承批之後,尙不出肅,本曹時無行公堂上,參判吳光運,新除授參議黃晸,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西部居士人尹廷泰等六十餘人呈文內,以爲贈高坪君澈,稟性純愨,濡染家庭,平生操守,實有儒士風焉。凡於事親敬長之節,自然中禮,其在七八歲時,及其母病之危重,閱月沈綿,出入死生,澈日夜扶護,衣不解帶,不曾暫離膝下必執藥物粥飮而勸進,若老成人。及長順旨致養,殫盡誠敬,怡愉親側,且於戊寅年時患,遭其母艱。凡百送終諸具,親執看檢,克效自盡之心,略無遺憾之事,朝夕祭奠,不以時忌廢,哀號哭擗,不離殯几之側,卒之染病,症涉難救。其父,手執肉汁而强之,涕泣陳情,終不近口,雖以其止慈之情,亦不忍更勸,三年啜粥,悉遵禮制。其父末年,以痢疾累朔沈淹,而藥餌食飮之節,一如母病時,嘗糞祝天,竟遭終天之痛,則居喪執禮,一如前喪,不以年衰而少解,不脫衰絰,不食菜果,終三年如一日,每當親忌,必自朔初,沐浴齋居,不食肉醬,以終其月。母病時,思嘗石花而時當冬節,以不及得進,爲終身恨,生時不忍近口。其父遺命葬母墳下,而見拘山家,不克遵行,以此自處以罪人,不欲自同恒人,以麤布白帽,以終其身。每逢士友,語及奉親致養事,則輒泫然流涕,宗黨親知,莫不感其誠孝。兄弟子姪之以公族受祿,殆十數人,而有醇謹之譽者,皆澈之敎導有素也。其他居家善行,處身懿德,塗人耳目者,不可一一歷擧,而只緣朝家之未燭。尙今掩翳,若使此人此德,湮沒不傳,則不但鄕黨之所恥,實有歉於孝理之政云云。自前宗臣中孝行卓異之人,朝家所以旌褒者,比他有別。今此贈高坪君澈,至孝純行,所居洞隣多士,列錄成文,齊聲來呈,願其啓請旌表,而本寺以愼重之意,初示持難,多士今又再三來呈,而不但一洞士論之如此,澈之孝行,實是宗中公論之所共欽歎者。今若難於啓達,而終歸湮沒,則亦極可惜。故玆敢依戊申年傳敎,枚擧多士呈文以啓,令該曹考例,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李重昌等十餘人來呈單子卽中廟朝王子海安君㟓奉祀事,而其狀有曰,海安本無嫡子,只有妾子六人。而西陵君銛爲長,西興君鶴貞、烏川君鍧、烏山君鉉、西川君錦、烏江君鍵等,五人居其次,兄弟之次序,炳炳若觀火。王子傍題,亦以西陵書塡,則當初奉祀之迹,章章昭著,而不幸西陵,謫去遐方,終於鄕第,喪變連仍,子孫零替。權奉祠宇於烏川家,烏川身死之後,遞遷於靈昌君翼哲家,靈昌身死之後,又爲遞遷於樂安君敬成家,此數家皆是支孫,而翼哲,烏川之支孫,敬成,西興之支孫也。烏川之孫松齡,遽生奪宗之計,創出良賤之說,稱以宗孫誣呈禮曹。禮曹,以其和會文記中,書以副正之故,決給松齡,竟使不遷神位,不得奉安於長統,而傳於不當祀之傍孫,取考海安同婿,故相臣洪暹所撰海安神道碑銘,則可以立辨云云。故取覽其碑銘,海安六子,皆以守書之,其非良産可知,而至於《璿源本錄》中,烏川同母所生,皆以副正書之。洪暹之爲其同婿所撰碑銘,足爲傳信之文,而碑文中,旣以賤妾子守書之,則《璿錄》之書以副正明是中間冒錄之致。到今稱以良妾所生,敢爲奪嫡之計者,萬萬無據。重昌等,縷縷稱冤,明有所據,依洪暹所撰碑銘,定其兄弟之次序,《璿源錄》及譜略中,一體釐正,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明日朝參擧動時,本曹堂上郞廳,不可不備員,而參判臣李眞淳,連呈辭單,不爲行公,新除授參議臣趙翼命,方在外,佐郞柳萬樞被論見遞,堂郞,將不得備員。參判臣李眞淳,待明朝牌招,參議,令政院稟旨變通,佐郞有闕之代,亦令該曹以在京無故人,口傳差出,以爲備員侍衛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任述爲兵曹佐郞。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月令醫員李松老手本,則時囚罪人李顯弼,重得傷寒,頭疼如碎,寒戰大作,熱勢甚盛,嘔吐泄瀉,晝夜不止,食飮專廢,精神昏昏,病勢十分危重云。自前罪人病勢如此,則有保放救療之規,敢此仰稟。傳曰,依爲之。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日昨因禮曹啓辭,愍懷墓局內近處捉虎次,本營將校,領率砲手六十名,今正月十七日出往矣。卽接敎鍊官手本,則墓所局內外深僻之處,遍踏窮搜者,已至累日,而竟無蹤跡可尋云。蓋本墓處於野邑,四面又爲濯濯,今此虎患,似不過一時往來。元非常留墓內者,當此日寒,許多軍卒之一向出外,爲弊不貲。本郡逐虎軍之逐日調發,俱有弊端,今姑撤還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卽今護産廳,方待令多有分付之事,持通符往來者,勿爲執捉事,分付于左右巡廳及捕廳各軍門。 ○左承旨趙命臣疏曰,伏以臣,於昨秋,適忝近班,言有妄發,罰止重推,論其辜犯,宜被大何,而畢竟末勘,莫非聖恩。病伏郊坰,自分永棄於明時,頂踵天地,只期少酬於殞結,不料此際,喉院除旨,復及於負釁之臣,始覺霜雪雨露,盡是至敎,從前受恩偏多。到今曲造彌隆,瞻望象魏,感淚自零,怵分畏義,豈不欲進身天陛,以伸扣謝之忱?而第臣於見職,實有私義之不可冒進者。蓋向來筵敎之不出朝紙者,儘有委折,當初筵奏,旣出臣口,則若其擧條之出與不出,是豈臣所敢容議?而只緣臣平日言行,不能見信於君父,終不免名入現告,至蒙譴罷。今於事過之後,雖不欲費辭自暴,以犯古人無辨之戒,而若臣蹤跡之臲卼,則極矣。其在臣廉隅,何可只憑寵靈,復進於顚敗之地乎?噫,臣雖萬萬無似,出入近密,十年于玆矣。顧惟庸蠢,靡所裨補,而謹拙之性,不敢放過,當事兢兢,可幸無罪。今者因一微事,必歸於欲掩己失,跡涉縱恣之科,撫躬循省,竊自慙恧,嚴召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顧此情勢,決無復冒之路,不得不略暴危懇,徑歸私次,臣尤死罪。伏乞聖明,天地父母,俯察臣情跡之難安,特命鐫遞臣新授職名,俾得守愚分而養宿痾,則實終始生成之惠也。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日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左參贊金取魯,刑曹判書張鵬翼,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工曹參判李瑜,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鄭必寧,應敎金若魯,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禹洪迪,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吏曹判書宋寅明,追後入侍。必寧進伏曰,吏曹參判申昉,座目則懸病,而承牌入來,故同爲入侍矣。興慶曰,昨今寒暖不適,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手腕上似高爲敎矣,近來則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運用不妨乎?上曰,不妨矣。興慶曰,南兵使申德夏狀啓,以爲本道旣是邊上重地,則每因年凶,詰戎之政,不當一向停廢。今春兵使營習操,與各營將巡點等事,令廟堂稟旨云,而監司李箕鎭狀啓,則以爲南關年事,失稔孔慘,今方設賑,習操與巡點等事,竝請停止矣。兵使之以兵事稟請,固其宜矣,而一邊設賑,一邊習操,實非事宜云者,誠如道臣狀辭矣。依監司狀請,兵使習操及營將巡點,竝令停止,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吏曹判書宋寅明,政事已畢,使之入侍,何如?上曰,依爲之。必寧曰,令史官傳言乎?上曰,然矣。洪迪出去,與寅明同入。興慶曰,明日是朝參定日,而尙有二十五日前例,今日日寒若此,姑爲退行,何如?上曰,歲後當卽爲之,而尙未果矣,初旣退定,今何更退?興慶曰,明日則進御煖帽爲宜矣。上曰,自然久坐,頭重不堪矣。淳曰,常習熟則自無頭重之事,而旣着更脫,亦何妨乎?上曰,殿坐時脫着,不當矣。興慶曰,無大段稟定事,諸臣中有奏達事,則使之奏達,何如?上曰,然矣。鵬翼曰,罪人李仁福,當初自金吾,無郞廳發捕之事,而行關於湖營,使之譏察捉送者也。頃有金吾文案考出以稟之敎,故敢達。上曰,本事旣不大段,參酌無妨乎?鵬翼曰,聚會書院書都目云,而都目旣未捉得,若只用亡命律,則太輕,正合於本罪加二等之律,而本罪,亦不分明,未知何以處之也。興慶曰,本罪雖不明,而關係則甚重,今雖酌處,似難從輕矣。上曰,減死極邊定配,可也。鵬翼曰,自金吾照律乎?上曰,方囚秋曹,自秋曹擧行,可也。{{*|出擧條}}鵬翼曰,二賊,當刑推究問,而有除刑議處之敎矣。不但明火作賊,且有殺越人命之罪,而其家資不貧,故渠自養獄,而使其同黨,拔渠名,其爲情狀,極可痛惡矣。上曰,此則無文跡矣。鵬翼曰,雖無文跡,平問取服,更無可疑之端矣。上曰,例有首從之別,而渠之同黨旣拔,則何可强置之法耶?鵬翼曰,作三牌和應之跡狼藉,非一時作賊之比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臣則不知其本事矣。上曰,其同黨拔之矣。雖欲更問於同黨,而同黨已盡正法,今於此漢,而不宜必置於法矣。興慶曰,同黨雖拔,而猶不可信,且有關於後弊,更爲嚴問處之宜矣。上曰,經數次坐而更稟,可也。鵬翼曰,咸恩君李森生時,上年冬間入侍也,自上下敎曰,別軍職尹弼殷,改造戰船體樣事,上疏入啓,而多有不便之處,故已下廟堂,卿與訓將,相議從便改造,宜當爲敎。李森以傳敎言于小臣,故臣與李森,相議改造,而京畿水營將校,熟諳造船者及船匠一名,竝爲捉來。改造戰船與龜船,而戰船之二層上粧甚重,若或遇風,則難以制船。故上層防牌,則以或臥或立,別作制度,若遇風浪則臥之,臨敵對陣則立之,而船體則一依舊樣爲之。船頭,加付曲木,狀如鴨頸,而稍尖,雖遇風浪,而穿波甚疾,雖觸巖石,而曲木先破,故依此造成,而其制樣,待於閤門外矣。上曰,內入見後,當下備局矣。上曰,吏曹堂上方入侍,使臣,以武臣間間差送事,其聞之乎?寅明曰,初無武弁不送之規,而到今,則爲不常有之事矣。昉曰,最初雖送武弁,而事大之後,則專送文使矣。宗城曰,未及事大而交隣之時則差送武臣矣。上曰,此與承旨望同,豈可頻頻差送耶?淳曰,臣意則可合將帥之人,不可出送外國,雖見憚,非好道,若見輕則可悶矣。寅明曰,此議常有之,而臣意則不必以使臣送之。宣傳官都摠府中,年少有名望武弁,別爲抄選,每於使行時,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則凡干周察之道,與送使臣無異矣。近來軍官,或多厭避,以此爲履歷,而作一榮塗,則亦皆樂往矣。宗城曰,重臣所達,意思好矣。卽今彼中,雖事事不咎,而事有不可知者,以武送使,旣非前規,若以覘察形勢爲疑,而有嘖言,則豈非可慮乎?武臣中,如有大可用之人,則以特敎,或可有時命送乎?淳曰,臣旣奉使往來,故有所知矣,使臣有體貌乘轎而往,入館而處,元無出入周察之事。彼中凡事,軍官輩,見而來傳而已,使臣則初未目見矣。今如宋寅明所達,而抄擇名武,率往軍官,則好矣。上曰,吏議之言是矣。彼中,或以覘國,疑之則可慮矣,特敎則不當,只軍官自備局,預爲另擇,上、副使各率一人以往事,定式爲之,可也。寅明曰,濟州之無官長,久矣,而新牧使金{{?|⿰亻政}},時在慶尙道,除朝辭則不可,亦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改差之外,無他道矣。寅明曰,無端遞差,似不當矣。昉曰,若知其不合,則當遞,而旣除之後,何可無端改差乎?宗城曰,臣意亦如此矣。上曰,然則自政院,各別催促。必寧曰,當於何處催促乎?上曰,道臣處,下諭,使之斯速起送爲宜耶?若魯曰,宜自備局催促矣。上曰,然矣。寅明曰,金重熙事,因小臣所達,而轉至於此矣。特推之後,若又馳啓不往,則罪之可矣,而旣是初狀啓,則不過猥越而非厭避也。嚴敎旣下之後,姑未知其渡海與否,則卽其地定配,未免過中,故外議皆如此矣。淳曰,卽其地定配過矣,父兄死於任所,則此與城中家內,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有異,士大夫之視爲讎地者,自古而然矣。若使重熙,新除之後,無一言往赴,則此宜有臺論處也。狀啓辭職,大失體例,以此罪之,則渠固無辭,而今若以厭避之律,仍配其地,則朝家用罰,未知其得當也。若魯曰,近來紀綱解弛,以厭避君命爲事,固已寒心,而近來政令中,處重熙以其地定配者,可爲立紀綱之道,今若撓改,則處分將未免顚倒矣。上曰,此路若不嚴,則東萊、江界府使,必皆狀啓辭職,濟州牧使,亦將狀啓請來矣。在重熙之道,密符祗受後,當呈備局,以狀啓辭職,則極爲猥越矣。寅明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甚多,擬望苟簡,故敢達。上曰,違牌坐罷人,竝敍用,可也。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臣卽伏見備忘,則日昨內試射時,六兩二矢入格者,特爲賜第,此雖出於奬勸之聖意,而何可以忠臣孫與姪,而濫施格外之恩典乎?後弊所關,不可置之,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上曰,惟忠恤孫,王政所先,二矢賜第,亦有前例,不允。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聖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騎郞直除,地望自別,而新除授兵曹佐郞柳萬樞,自國子,直移本職,踐歷甚淺,未免太驟,除目之下,物情未允,請兵曹佐郞柳萬樞,改差。上曰,鄕人乎?必寧曰,卽今承旨柳萬重之四寸也。命珩曰,官方不當如是矣。上曰,其無前例乎?寅明曰,直正郞,謂之極選,而柳萬樞,則在典籍已久,兵郞擬望,亦非一二次矣。上曰,依啓。又所啓,臣於日昨,論濟州牧使金重熙,直狀厭避邊邑之罪,得蒙允許矣。今日筵中,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爲一重熙,互相陳白,必欲反汗成命,事體之未安,莫此爲甚。請吏曹判書宋寅明,工曹判書尹淳,竝命從重推考。上曰,其所陳達,不過王章之過中,而請推之啓,可謂得體,依啓。 ==1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柳萬重啓曰,新除授別兼春秋韓顯謩,時在京畿衿川地,李宗白時在黃海道延安地,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時、原任大臣,奉朝賀,及諸宰,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又啓曰,玉堂諸臣,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傳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子,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事,命下矣。卽令日官推擇,則告宗廟社稷吉日,今正月二十四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陳賀頒敎,則以二十五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自前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例有方物物膳封進之規矣。今此元子定號,陳賀頒敎時,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方物物膳,一依冬至物目數,當爲封進,而陳賀之日,勢所未及,依前例隨後封進之意,分付各道及開城府,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取考己巳年謄錄,則頒敎過後,有元子宮供上進排之擧。今此元子宮供上,依此例,卽爲擧行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傳于尹容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乃擇日爲之之事,則不必相値行之,且比前例稍近,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分付。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砥平縣監金應三,遞付京職事,命下矣。本曹無相當之窠,依例送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金取魯爲禮曹判書,金尙星爲副校理,南泰良爲修撰。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在外未肅拜,參知李匡輔進,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金應三爲知事,朴泰道爲釜山僉使,魚有龍爲僉知,崔晟付副護軍,金在魯付副司直。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臣之無狀,罪積如山,淸塗近班,自畫已久,昨年憲職之除,敢陳難冒之情,終至違罷而後已。伏惟聖明,倘或記有之矣。不但臣釁累之蹤,不敢自進於邇列,揆以朝體,亦不當復授舊踐,而不意頃者,以議史薦,差出別兼之任,而臣名亦在其中,是猶待臣以簪筆之舊,而責之以新薦之重也。臣雖夤緣倖會,曾玷是選,而一自付籤侍從案之後,從前所叨淸顯之職,竝歸刊汰,實爲朝紳難洗之羞。且念頃年所被嚴敎,有非臣子所可忍聞,追思凜慄,心肝欲墜,今何敢諉以譴罰之已解,而抗顔復進於近密之班哉?況史官之職,將畀萬世公論之柄,比諸他選,不啻較重,而使負釁如臣者,冒沒出頭,預聞其薦,則必將貽累於被薦之人,豈獨傷臣一身廉隅而已哉?此臣所以必欲辭遞,而不暇他計者也。且臣自前冬,重感寒疾,醫治失宜,經月彌留,寒熱交作,頭疼如碎,膈痰壅逆,食不近口,咳嗽達夜,目不交睫,神氣虛憊,若將頃刻垂盡。假使臣,無情地之難安,顧此病狀,實無趨承之望,牌召之下,未免坐違慢蹇之誅,實所難逭,而聖度天大,罰止例罷,臣心惶惕,已不可言,而曾未幾何,恩敍復降,差任如舊,臣於是,一倍悚懍跼蹐,不知置身之所也。如使臣情勢有一分可强之路,則分義至嚴,豈敢每每違命?而顧此十重鐵限,終不可踰鑾坡一步,無計進身,臣之蹤地,可謂窮且蹙矣。天牌下辱,不敢坐違,謹此擔舁病軀,進伏闕外,陳章自列,徑歸私次。伏乞聖明,俯賜諒察,亟命遞臣所叨之職,仍治臣慢不奉命之罪,以安私分,以嚴邦憲,千萬幸甚,臣無任隕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臣,於病伏呻吟之中,又承史局別兼之命,臣誠驚惶,莫知所以。臣之不可復進於史局,往年一疏,略已陳暴,伏想聖明,亦或記有。蓋臣於庚戌夏,猥叨兼史之命,與今別兼春秋臣韓顯謩,府尹臣鄭益河諸人,相議單薦前持平洪昌漢,而向來靈城君朴文秀,疏斥前後單薦,至謂之非國家之史臣。乃時象之史臣,其餘詆訾非斥之言,脅持噴薄之說,直驅臣於行私蔑公之科,至今追思,尙有餘怖。而貽羞史局,殆無餘地,則其不可復與於史薦可否之論臣與洪昌漢,少無異同。而今昌漢,旣以單薦被論,得蒙區別,已遞兼任,則如臣之類,亦宜不復擧論,而今只以曾經之故,混同見差,不亦苟簡之甚乎?考之事例,揆以廉隅,斷不可抗顔復進。且臣於歲前,落傷,左臂甚重,手節違骨,皮膚浮撑,晝夜刺痛,不得運用,着衣轉身,亦且須人者,今已閱月,而雜試鍼藥,少無顯效,醫者皆言數三月之內,決難差完。惟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而向者太僕閑職,亦旣以此呈遞,則今於見任,又豈有束帶行公之望乎?以情以病,實無一分可强之勢,頃於召牌之下,不得祗承,竟至坐罷,惶悚之餘,私分粗安,不意除旨又下,天牌狎臨,情病如右,轉動無路,而一息未泯之前,又復坐違,有所不敢,忍死擔曳,僅到闕下,略具短疏,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俯諒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臣職,以安賤分,以便調治,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罷朝參,還宮後,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諸宰臣、玉堂,請對引見時,奉朝賀李光佐、閔鎭遠,行判府事李宜顯、沈壽賢、李台佐、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領敦寧魚有龜,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金始煥,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行左參贊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刑曹判書張鵬翼,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漢城判尹尹陽來,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工曹參判李瑜,刑曹參判金始炯,都承旨李春躋,應敎金若魯,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光佐曰,八域臣民,日夜喁望之事,今日快覩,宗社神人,自此有托,慶幸之忱,不可盡達。上曰,今日見卿等,有顔矣。興慶曰,伏想夜來,自然有勞動之節矣,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鎭遠曰,八方臣民,幾年喁祝,而今日得副所望,神人之慶,莫大於此矣。宜顯曰,今日獲覩莫大之慶,臣民欣喜,當復何如?壽賢曰,老臣幸而不死,獲見宗社莫大之慶,歡欣喜悅之誠,有不可勝達。光佐曰,皇天祖宗,默佑陰騭,至仁厚德,宜受景福,早晩必有是慶,臣民孰不知之?而春秋漸晩,儲位久虛,群心憂鬱,日深一日,至今日而伏奉喜報,豈有如此莫大之慶乎?雖瘖聾跛躄,必皆歡欣而鼓舞矣。命均曰,喁祝之餘,見此莫大之慶,欣喜不可盡達。台佐曰,殿下仁孝好生之德,宜膺天神之降福,今日邦慶,事理當然。故閭巷無知之下賤,數日前已傳言必有今日之慶矣。上曰,夜間,分付護産廳,而每不副所望,故予則初不懸企,而只慮明日朝參,又無見群臣之面矣。今日則雖臨朝參,其將有顔矣。鎭遠曰,小兒保養之節,甚難,而醫官等,固當極盡爲之,至於惜福之道,惟在殿下,惟當各別加意矣。上曰,三宗血脈將絶,以是每用憂悶,今則庶有歸拜列祖之顔,喜悅之中,不能無感懷,而此心如醉矣。保養之節,固不可忽,而惜福之道,所達好矣,可不留意焉?命均曰,謹避風寒,爲保養之節,而惜福之道,則惟在於凡事之務從儉約矣。上曰,予亦知之矣。台佐曰,惜福一款,固宜各別留念,而保養之節,則不但謹避風寒,亦令無至過暖而適中爲宜,皇天降生之人,雖無憂,而保養亦係乎人爲矣。興慶曰,今日誕生,而已開眼視之云,稟賦自與常人有殊,而其岐嶷,於此可知,慶幸尤當,何如?台佐曰,乳養之道,亦宜撙節,無或過飽矣。上曰,乳積,甚可慮,所達是矣。鎭遠曰,如景廟事,而中宮殿取以爲子,則事理當明正,故諸大臣有所相議,而敢以古事,仰達矣。興慶曰,諸大臣之意皆然,而當先定元子位號,位號定,然後告廟頒赦,可以次第擧行矣。上曰,卿等求對之意,予已知之矣。中宮之取以子之,元子之定其位號,此是應爲之事也。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今者邦慶,群僚閱歲企望者,而三宗血脈,今有所托,予之欣喜,曷諭?今則異於往昔,內殿取養,元子定號,豈可少緩?其令該曹卽爲擧行,上告廟社,下頒八道,亦令依古例擧行。上曰,下敎中,內殿取養,其文字何如耶?光佐曰,臣意則養字,不如子字,宜以子字改之矣。上曰然矣。仍命春躋,取養之養字,改書以子字。興慶曰,禮曹多有擧行事,而判書金在魯在外,未及上來,如此重事,不當以次官替行,判書金在魯,今姑改差,其代,今日開政差出,仍卽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春躋曰,禮曹參判吳光運,尙不出肅,亦一體牌招,何如?上曰,豈於此時而有撕捱之事乎?亦爲牌招,可也。興慶曰,今日朝參,諸議皆以爲當停,以二十五日退行,何如?上曰,旣定之事,何可退行?時刻,則退以午正三刻,可也。興慶曰,醫官中金應三,乃小兒醫,而時在砥平任所,距京道里稍遠,換差近邑,使之續續往來,何如?上曰,依爲之。砥平爲幾日程耶?淳曰,爲二日程,而路甚險惡,若如衿川等地,則往來似便近矣。取魯曰,雖衿川猶隔江,豈以渠之遞解爲念,而置之外邑耶?宜令直爲遞差,而入留藥房,而使之種種入候矣。上曰,所達得體矣。金應三遞付京職,使之卽爲上來事,分付。春躋曰,承旨不可不備員,而同副承旨尹容,罷職傳旨未下,左承旨趙命臣,以情勢亦不入來,何以爲之?上曰,左承旨趙命臣牌招,尹容只推,亦爲一體牌招。上曰,元子定號之後,則例有輔養官矣。寅明曰,例爲二員,而此則次第爲之者矣。興慶曰,此則似非時急之事,當考例以稟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保護之節,諸臣已有所達,而保母乳母之屬,別擇有行實謹愼者而爲之宜矣。上曰,常談不云乎?哺此乳而長,則有相類之道,固宜別擇而擇之難矣。寅明曰,擇之之道,殿下照管宜矣。上曰,勢將親自照管矣。淳曰,乳母或有隱病,乳道或至過熱,則俱可慮矣。廷濟曰,乳亦有淸濁,俱宜詳察,而擇之矣。上曰,然矣。命均曰,小兒之於乳母,安知其性行之必相類?而古人以必擇謹厚者爲言,則固當各別愼擇,其來歷,亦不可不察也。上曰,然矣。光佐曰,稍長之後,則雖使善人敎之,其效猶少,自在襁褓時,有所習慣,則其效遠矣。忠厚純正者,固不易,而凡從事於元子者,無論官人與內官,而必擇謹厚者,爲之左右,則及其漸有知覺,自然有習與成性之效矣。上曰,忠厚則不易,若得謹愼者則好矣,所達切至,當留意焉。瑗曰,保母乳母,愼擇之言,諸臣已有達,而乳母,令醫官詳察則乳汁之淸濁,疾病之有無,可以知之。至於見其來歷之言,判府事徐命均,所達極是矣。上曰,乳母姑未定,而今方笮乳食之矣。淳曰,漬乳以進,則脾腸易傷,直令吮之爲宜矣。上曰,直令吮之,則有過飮之慮矣。文秀曰,臣於赴燕時,以宮闈間事,有所仰達。殿下,其記有之乎?上曰,記之矣。文秀曰,宗社無疆之福,在於今日,內殿取子,事體與前尤異,宜使和樂之氣,藹然於宮闕之內矣。今不敢長言,而臣之以此痛陳,雖前後非一,尙無其效,臣之精誠,未孚而然耶?殿下之德,不足而然耶?臣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上笑曰,有效與否,卿何知之?文秀曰,雖朋友之間,眞有誠信,則人皆知之,殿下以爲宮中之事,人誰知之?而眞有和樂之美,則二南之化,自然覃及於遠邇,在廷之臣,寧有不知之理乎?臣愚死罪,殿下之德,終爲不足矣。和樂之道,本不在於笑貌聲色之間,而取子之敎,已發則此尤非細事也。殿下何不念及於此耶?雖以翁主言之,父母和樂,然後其心乃安,不然則雖不敢言,而亦必有悶蹙不安之端矣。上曰,卿之精誠,予豈不知耶?當加意矣。文秀曰,所謂偏論,實爲亡國之道,諸大臣方入侍,未知皆已擺脫舊習,而今有一歲元子,諸臣,苟以偏論二字,更着心頭,則是豈爲體國之道耶?殿下雖曰,能行蕩平之政,而李光佐、閔鎭遠,終不能使之合頭,則從前蕩平,皆是假蕩平,殿下在今日而益加責勉,俾至和同宜矣。春躋曰,靈城君朴文秀,直呼大臣之名,而不稱其爵,事體未安,推考,何如?上曰,靈城所達,一段血誠,措語間未及稱爵,何妨也?勿推。上曰,三宗血脈,今幸有托,扶而安之,在卿等,安之之道在於寅協矣。取子取養,禮也而屬托則在卿等,卿等有此新生元子,而又欲以事予時偏論,留置心中耶?靈城所達是矣,卿等宜各自勉。顯命曰,朴文秀已有所達,別無可陳之辭,而旣下內殿取子之敎,則事體與前日有異,自內照管之道,有主柄然後,萬機之暇,可以忘憂矣。瑜曰,取養二字,改以取子,聖慮至矣。無容更議,而趙顯命所達,照管有主柄之言,極是,當各別留意矣。上曰,然矣。寅明曰,今見莫大之慶,此後每存和悅之氣象,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所達是矣。今日見錦原之入來,可知此慶之莫大矣。諸臣以次退出。 ○乙卯正月二十一日午時,上御仁政門朝參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記事官宋守謙,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先御宣政殿,近侍諸臣,行四拜,退出後,上乘玉轎,由仁化門,出至仁政門,降輿陞御座,諸護衛官,分列於御座後,階下左右,東西班,列於庭,行四拜訖。右議政金興慶進伏曰,朝參盛禮也,而今日請對,已有所達,別無陳稟之事,諸臣中,有所懷,則使之至前陳達,何如?上曰,卿等則入侍數矣,諸臣中有所懷,則入來陳達事,分付。奉朝賀閔鎭遠,進伏曰,逢此大慶之日,當有人心慰悅之道矣。朱子南康畢賑後奏狀,以爲今年雖小豐,有若大病餘未蘇復者,舊年積逋,勿爲侵督,而次次從後捧之,不然則當失民心云,此言誠切至,而今年亦如此矣。荐遭凶歉,雖得小豐,累年積逋,一時竝督,今雖歲翻,而一向催捧,故民怨頗多云,卽今下令,凡係軍餉還上督徵者,皆爲停止,何如。上曰,所達是矣,而還上,則必已封倉矣。興慶曰,還上則歲後例不捧,而軍餉則或捧於歲後,故經理廳還上,亦至今捧之云矣。上曰,北漢有還上耶?禮曹判書金取魯曰,北漢有僧屬焉,有民人焉,有還上分給之事,而其中四五百石,年年存本取耗,以爲所屬軍卒放料之資,則初非朝家所次知也。畿內近邑,亦以移轉受去,而絶不來納,只催促於本邑,而未嘗侵撓於民間矣。上曰,北漢移轉,只在於畿邑乎?取魯曰,不過坡州、交河、楊州等,數三邑,而交河則所受去者,三百餘石,而尙未捧一石矣。辛壬以後,以凶年不捧,而今又自朝家停捧,則北漢還穀,將無餘矣。鎭遠曰,臣聞楊州等地,民人輩,以北漢還上,將至流散之境云,聞甚慘矜,故有所達矣。上曰,軍餉停捧,何如耶?吏曹判書宋寅明曰,當此大慶,其在咸與同春之意,姑爲寬限,好矣。上曰,所達是矣。予有一二事,欲下敎者矣。閔奉朝所達如此,當別爲下敎矣。鎭遠曰,臣有所聞敢達,戊申逆變時,鄕居兩班等,爲國慷慨,多有聚義兵而效功勞者,朝家謂之有功而旣錄原從。以其子弟,竝充於忠翊衛,兩班子弟,猝然爲一疋之役,故大有怨言。渠輩立功之計,反受其害,朝家待功之意,亦取其怨,此宜有各別變通之道。戊申以後入於忠翊衛者,使之成冊上送,卽爲釐正,何如?上曰,勳臣進來。靈城君朴文秀進伏。上曰,頃以忠翊衛事,有下敎使之釐正矣,其已詳細爲之否?文秀曰,京畿、忠淸、全羅、慶尙諸道,當初所抄忠翊衛案,使之修送,而方欲釐正矣。上曰,此旣付卿,各別爲之,可也。文秀曰,臣曾有所達而出擧條矣。臣旣詳知其弊,何敢緩忽爲之乎?興慶曰,閔鎭遠所達忠翊衛事,聖上,旣令勳府堂上朴文秀,査正當爲擧行,而至於兵曹忠順衛、忠贊衛之弊,亦甚,此亦宜有句管査正之道矣。文秀曰,忠順、忠贊,極有弊端,西關、海西,將不得支堪,若見前海伯朴師洙狀啓,則可知矣。廟堂之臣,皆知其弊,而有同官豬腹痛,無一人擔當爲之者,今若專付一人而責之,則必有效矣。上曰,忠順、忠贊,旣屬兵曹,則兵判盡心爲之,俾無弊端可矣。文秀曰,兵判,晝夜延見武士,實無暇隙,當付他人矣。兵曹判書趙尙絅曰,小臣不必獨當,當別擇郞官,與之相議爲之矣。興慶曰,判書則自然多事,此等査正之事,恐難句管矣。上曰,次堂李眞淳,足可爲之,付之次堂擧行,而畢竟了當時,則長官不可不預知也。{{*|出擧條}}奉朝賀李光佐,進伏曰,元子位號已定,太平萬世之基,自今日伊始,殿下當思貽燕之謨,而貽燕之謨,非以一二事,講得於一時者也。殿下,務修實德,推及凡事,外而鞏國勢,內而作家法,則繼世之人,自當觀則而有所遵守矣。群臣之勉以修德,殿下之敎以體念,前後非一,而悠汎爲事,實工未着,荏苒歲月,已至十餘年之久,而一向委靡,振作無期,若此而何以貽後日之謨,而爲億萬年無疆之道哉?今日,卽殿下,一初之政也。殿下宜深思前日悠汎之病,而務爲日新又新,以爲垂後之謨,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陳戒之言好矣。當各別體念焉。原任大臣入侍事,史官出往傳諭。命臣,承命趨出傳諭後還入,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竝進伏。上曰,閔奉朝賀、李奉朝賀,所達之言,俱爲切實,而一初之政云者,聞來不覺歉然矣。今月內聞一初者,至於再次,一初則累經,而民困猶如前,豈不歉然乎?邦慶雖如此,而國勢方無所恃,雖欲寬心,亦何得乎?一轉移之道,固不難,惟在卿等同寅協恭,聚精會神而已。方寸間,若祛其芥滯者,則彼此自當豁然,予之望於卿等者,實無間於卿等之望,今日有若昧爽以前,而自今日午後,卿等亦當思一初之道矣,李判府事事實爲過矣。筋力則尙强,而使入次對,終不一參,今日始見於便殿矣。曾以相職行公,而原任後,則以不知國事爲言,在原任,則豈有不可預知國事之道耶?予實慨然也。宜顯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臣之狗馬之齒,已迫七旬,疾病沈淹之狀,則朝臣之來見者,無不知之。臣若無病,則候班與朝班,豈不每每進參?而區區戀君之誠,亦豈不出入於筵席乎?聖上,猶未下燭而有此敎矣。曾在先朝,臣僚中老病者,則輒加寬恕之典,而不施慢蹇之誅,此亦聖德事也。今殿下,等棄微臣,而不復記念,使得宛轉床褥,保全餘喘,實爲天地生成之德矣。上曰,已知無益而下敎矣。一年三百六十日,豈無一登次對之日乎?徐判府事,則遠行纔返,勞悴可想,而頃諭以次對進參矣。其後累經次對,一不來參,卿亦欲效如此事耶?命均曰,臣頃赴禁營貶坐,而觸冷生病,有欲稟定者,而尙今未果,病雖使然,而惶悶則深矣。殿下之勉戒臣隣,實爲切至,而自上亦務祛私意,增修聖德,以爲導率之道,則在下者,自當飭勵矣。上曰,卿言好矣,當加意焉。予豈曰予無私意?而至於時象,則實無一分私意。但朝臣不能奉承予意,此則非予不善導率之過也。命均曰,聖上處分或有過中者,諸臣亦不能盡祛私意,故時象猶不能妥帖矣。上曰,朝參罷後,卿等若還家,則必生舊心,務爲割斷,而無少係着,是予望于卿等者也。大官若妥帖,則小官自在其中,而庶有益於國事矣。光佐曰,今日則行路之人,無不忙急趨走,蓋其心知其爲大慶而然矣。喜報所及,八方含生之類,必以爲國家有此大慶,將有奮發振作之道,而皆願須臾無死,得見德化之盛矣。今殿下凡於恤民制治之道,至誠憂勤,罔或怠忽,而國勢無漸勝之效,民生有益瘁之嘆,若何而副今日億兆之所望耶?臣以未死殘喘,每伏以思之有君如此,而終不能做至治,則將爲千古後人之恨,以是而居常憂嘆,中夜耿耿,便是歇後語也。今承勉戒群臣之敎,臣之微忱,不覺感發,殿下雖欲振作而委靡如此,以至於臣下之不能奉承,則此必有受病之源。宜殿下詳細區別,對症投藥,以自勉勵,以勅臣工,而如或復踵前日之習,則責之罰之,固無不可矣。上曰,對症甚難,緩治則不可,而峻補,反有害,不必以對症而言之,彼此忘之,則好矣。鎭遠曰,臣於乙巳以後,每以忘之一字,仰勉矣。上曰,予則忘之而卿則不忘矣。鎭遠曰,黨字當忘,而是非則明正爲之宜矣。上曰,明正是非云者,外面則好,而其心則不然,於此而可知卿猶忘忘之一字矣,不必更爲提說矣。光佐曰,喜慶中,易失節宣之道,而日候亦甚寒,帳殿久臨,恐致傷損,下情亦切憂悶矣。上曰,在先朝,則庶官,多有陳達所懷於朝參之時,而今日則無之矣。寅明曰,今日則其在事體,不當以微瑣者,仰達矣。臣則以赦典事,有稟定者,今逢如此大慶,凡事當大蕩滌,而頒赦後,外方狀聞,放、未放秩,自禁府回啓,則動延時月,未卽蒙宥矣。曾在己卯年,景宗痘患平復後,不待諸道狀啓,而自禁府、刑曹,直爲擧行而分付外方,今亦依此,而直自禁府、刑曹,抄出徒流案,擧行於陳賀後,似爲得宜,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以還上軍餉事,當有下敎,下敎時,亦當竝論矣。仍命春躋,書傳旨曰,三陽回泰,萬品向蘇,而惟我生民,尙在倒懸,言念及此,玉食奚安?昨年農事,雖曰稍登,屢歲荐飢之餘,新舊逋欠,竝皆督徵,吁嗟吾民,何以支保?此正民不願豐歲者也。況今國有大慶,上下咸欣,與歲同春,與民同慶,實合今日,還上停捧,已有朝令,而諸道軍餉,戒乎不虞,尙在督徵之中,其令廟堂卽爲分付諸道,令到日,其竝停捧,告廟陳賀,旣已擇日。其他擧行,乃是次第事,而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分付。上顧謂取魯曰,軍餉旣停捧,則北漢事,亦在其中,而卿旣親承下敎,此後則停捧,可也。又命春躋書傳旨曰,人生七十,古猶希有,況百歲乎?凡侍從臣、閫帥之父,每於歲首,別單擧行,而惟於士庶,年雖百歲,非上言,則未蒙其加。人子愛日,貴賤奚殊?九十以下,流來舊規,難以遽更,年過百歲者,則無論士庶,每於歲首,京則京兆,外則道臣,訪問以啓,吏曹定式覆稟加資,以示予尊年之意。又命春躋書傳旨曰,堯、舜之道,堯悌gg孝悌g而已。有子曰,孝悌也者,爲仁之本歟,孝悌之道,不明,能爲國乎?世道日壞,人心日下,孝悌之道,其將泯焉,可勝痛哉?此俱由於寡昧涼德,未能以孝爲治之致,而亦豈無加勉之道乎?分付該道道臣,申之以孝悌之道,雖或一事而爲孝爲悌者,勸之勉之。其中卓異者,聞于朝廷,其不能者,誨之戒之,而終不聽誨者,亦聞朝廷,繩以不孝不悌之律。噫,父爲子綱,君爲臣綱,夫爲妻綱,三綱紊則九法斁矣。自我祖宗朝,刊布三綱行實,圖之以象形,書之以眞諺,使愚夫愚婦,咸使曉知,猗歟盛哉,而續錄刊行,今過幾歲,而迄未聞追錄,古人訓誡,每曰殷鑑,中人性品,俱尙最近。其令弘文館及芸閣,續錄以後,三綱中名稱表表者,各別精抄,刊印添錄。寅明曰,今於百歲人加資之敎,臣有所懷敢達,卽今朝家倚任之重臣宰臣中,或有年過八九十偏親侍奉之人,此亦自朝家,宜有別爲存問之擧矣。上曰,誰也?寅明曰,未能盡知,而戶曹判書李廷濟之偏親,年已九十云矣。上曰,當爲食物乎?寅明曰,重臣宰臣之親,則事體與士庶自別矣。上曰,卿宰親年九十以上,自該曹,各別存問,可也。{{*|出擧條}}重協曰,政院,有疎漏者敢達,頃者外各司內摘奸時闕點者,史官單子,以政院,察處下敎,而該房承旨宋秀衡,直以罷職捧傳旨矣。追聞長興庫直長趙鳳周,以年終文書磨勘事,進往戶曹云,此則公故也。以公故闕點者,則例有分揀之道,而今此鳳周之罷職,旣非其罪,本院且失察處之道,故惶恐敢達,而本司提調趙尙絅,方入侍,下詢則可知其本事矣。上曰,內各司摘奸時,承文院官員,以回公闕點者,亦無分揀之道矣。闕點官員,雖已罷職,歲抄不遠,自當敍用,而今日朝參,左副承旨李重協,以該司一官員之闕點罷職,縷縷陳達者,事體不免煩細,推考,可也。{{*|出擧條}}掌令金廷潤所啓,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等之時,此等之啓,傳啓之中,宜乎曠蕩,勿煩。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亦若上款傳啓,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爭執,終涉支離,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曾已有諭此等之事,其何强執於今日?勿煩。又所啓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上曰,此啓過中,曾已下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此亦若上款之傳啓,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收殺何難?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措語在上}}上曰,勿煩。獻納徐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殁gg籍沒g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等之啓,已諭府啓,其何强煩?勿煩。又所啓,請還收鞫廳罪人炯、烒,遠地定配之命,更令鞫廳嚴鞫得情。上曰,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更令拿鞫嚴訊,期於得情。上曰,此等之啓,其亦支離,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此亦曾諭,其勿更煩。又所啓,請故監司權重經,追削其職,以嚴懲討之典。上曰,此等之啓,其何若是相持?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巡將金遇兌,進伏階下,上問職姓名,遇兌以職姓名仰對。上曰,所懷何事?遇兌曰,臣於戊申逆變淸安爲賊藪時,臣聚義兵,以張、金兩姓人,爲先鋒矣。其後一則身死旌閭,一則未蒙恩賞,惶恐敢達。命臣曰,當呈于道臣,或上言,可也,而咫尺天陛,渠以微末之人,敢陳干恩之請,事體極爲猥屑,推考,何如?上曰,猥屑則猥屑,而若推考,則百官,必無陳達所懷之事,勿推,可也。通禮,進前告禮畢,上遂還宮。 ==1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申時,日暈。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金錫一,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疏批已下,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儀節有可問事,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吏曹判書,午後來待。 ○柳萬重啓曰,時任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依下敎來待之意,敢啓。傳曰,引見。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則今月十九日夜,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囕,自腰以下,盡噉於兩陵外山火巢內云,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備邊司統制使薦望,具樹勳、元弼揆、李潚。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康陵、泰陵,官員所報內,今月十九日夜,兩陵外山火巢內,健元陵守護軍子十六歲兒,爲虎所噉,陵寢至近之地,虎患之殺害人命,極爲驚慘,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定將校,明日趁卽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答副校理金尙星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今則國有大慶,快解方寸,益加留意,宜自勉勵,上款引嫌,其涉太過,爾何復辭?其速察職。 ○傳于尹容曰,副校理金尙星,原疏留中。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臣卽伏見邸報,今月初十日次對,以臣忠淸監司仍任事,榻前下敎,臣於是,驚惶訝惑,繼之以悶急也。臣夙嬰喪慼,悲哀成疾,痰火交薄,形神凜凜。此則同朝之所共憐者,抑或聖明,亦有所下燭矣。重以八年州鎭,奔走簿牒,若干精神,些少氣力,今則殆無餘地,至於藩臬之任,本非如臣者,所可僥冒,而完營僨敗,猶不知止,湖西藩務,靦然重叨,鵜梁之誚,臣實自知,周年遲回,已極慙悚,而矧且湖西之難治,有優於兩南。頃日宰臣,請送貴强臣者,明是的當之言,貴則人必畏憚,强則事必猛做,自當優優於立規模變風俗之道矣。臣,自聞筵中之有此說話,意以謂摧劣不能之人,固當及瓜而歸矣。當朝竣望之人,必將受命而來矣,末梢處分,徒使臣,居職如故,聖世難愼之方,決不當如是,委任責成之道,亦不免失着,論其地望,則臣不過常調一文官,言其稟性,則臣不過疲薾一孱漢。支耐於一年之內,牽架於事爲之間,得免大何亦云幸矣。五十四州諸守令,何以彈壓?道內許多士大夫,何以糾制?臣與宰臣少小親厚,且與之周旋於一路者,亦有月日,筵白旨意,亦足想像於言外。且伏念湖藩眷率,亦是許多年未了之案,蓋其事勢,則有掣肘之端,制置,則無順便之道故耳。雖使智者當之,酌定節目,營立制度,固不可率爾爲之,況臣本色拙澁,才識淺短,前後居官,一味袖手,僅遵前人之餘套,未有一事之料理,今雖累年在此,百慮區畫,徒爲一身回翔之榮,決無敗局改着之效。伏乞聖明,俯燭病勢之十分難强,特軫藩事之大段狼狽,亟收仍任之命,回授可堪之人,千萬幸甚,臣無任懇迫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禮曹判書金在魯疏曰,伏以臣愚迷執滯,自陷大戾,而聖度涵覆,姑從末減,藩臬之際,匪罰伊榮,登對之夜,一邊施以譴黜,而一邊眷戀顧惜之意,溢於辭敎。辭退之日,又特賜引接,戒勿傷損,且伏聞舊伯之還,下問賤疾曲垂矜念,此實千古人臣之所未曾蒙。臣非木石,寧不感泣?含恩訟愆,殞結是期,第臣自在京時,得疾殊重,幾死道路,仍以輾轉沈痼,長時澌痛,一味尸素,孤負委寄,冞切兢惶,惟有犬馬之誠,長結軒墀之戀,千萬意想之外,特旨還臣於八座之列,令臣乘馹上來,臣手奉除書,且驚且惶,惝怳感激,莫省所喩。噫,聖上不知臣不肖,授臣以銓衡之長,假臣以不世之恩數,必令臣出而膺命者,蓋以臣謂可任調劑彌綸之責,而緣臣誠信未孚,器望素輕,下而起鬧於同席,上而致煩於聖慮,論臣之罪,死不足償,伊時下敎,至爲嚴截,有曰,非予負卿,卿實負予,臣自承此敎,悚懍慙悸,如針箚身,誠無顔面,復覲耿光,尙可以事過自誘,而揚揚復進,便同無故之人哉?況譴補未幾,恩召太遄,固知風雨霜露,罔非天地之至敎,而四方聽聞,其必有駭惑不平者,亦何以爲日後辜恩僨職者之戒乎?見今交印有期,還朝不遠,而抱玆危蹙之情,斷無唐突朝行之望,玆敢力疾治疏,遠籲宸極。伏願聖明,察臣愚鈍已試罔效,念臣負犯不可輕貰,亟許鐫削臣職名,屛退田里,俾得以息補黥劓,歌詠渥恩,不勝萬幸。抑臣有一二不安之端,輒忘煩猥,附陳疏末焉。向伏聞大臣以前判書尹陽來,與臣有相避,陳達於筵中,而論思之臣,以率蓄妓妾,請推而蒙允。臣於此不勝慙赧,繼之以悚蹙也。蓋臣年少時,不愼在色之戒,果有蓄妾之事,而以璿璜餘派,代口從良,幼離賤籍,則如此之類,曾不入於禁令刷還之中,而前春臺啓之發也。臣自以位在崇顯,人所指準,且係北産,不敢以非官物而晏然仍置,遂卽先他人下送,向聞其還到洛下,而亦未嘗隨來臣所矣。噫,臣以謹拙畏法之人,卒陷於豪縱違禁之科,其亦困苦不幸甚矣,而揆以國體,則亦何可憖無重責於事發之後乎?且臣伏聞前月啓覆時,上敎,以罪人張貴才文案之牴牾,特命本道,更査啓聞。又以臣狀題中,殊可快幸之語,有欠不得已之意,乃有從重推考之命。我殿下,審愼重獄,或慮有失入之患,警責愚臣,曲示其玉成之道,意甚盛也。臣雖不佞,敢不仰體,而加勉焉?第臣素知殺獄之至重,前後忝叨藩任,雖當簿書繁氄之中,其於殺獄推案,必親自取覽,反覆考閱而後,乃題未嘗一毫放過,而今此貴才之戕殺承得,情跡綻露,有若泥獸,强爲抵賴,都不成說。故臣悉拈其應問之節,可證之人,題送推官,累次盤問,則語窮理窘,始乃輸情,臣以尋常痛惋之心,信筆論題之際,自不覺辭氣之太露矣。雖然古人所謂如得其情,哀矜勿喜者,乃指其窮迫爲盜,或邂逅殺人者而言耳。如貴才之設計戕殺,極其凶慘,使無辜承得,飮恨泉壤者,取服正法,誠爲快幸,哀矜二字,終恐着不得也。且聖敎,以跡似鬪敺,案成故殺爲疑,而勸酒醉倒,恣意行凶,不翅明白,且以不犯要害爲疑,而刃刺耳孔,至澈腦後,則當不得出一聲而死,豈可謂非要害?且與人角立相鬪,則設或刃刺,應在胸脅肩背,何能高刺耳孔?以此觀之,其爲醉倒後戕殺,尤爲較然,更何疑乎?貴才素行獰凶,非但隣里之人公言,而畏懼其叔之手記,亦證其可殺。一日容息,已爲失刑,而因此更査,將延一朞之命,臣竊惜之,苟使臣,全無欽恤之念,而徒以成案爲快,則此其罪非但不容於王法,亦必難逭於陰誅,何敢以薄罰自幸,而晏然而已乎?且伏見備局關文,因吏曹判書宋寅明所達,以本道鹽貿麰,不卽輸致安興,請推兩道道臣而蒙允。此事實狀,大有不然,去八月,忠淸監司李壽沆,因朝令以本道鹽貿麰一萬餘石輸去事,移文來到,觀其措辭,以爲弊道沿邊各邑地土船,今當發送貴道,各邑所在貿麰,嚴飭整待云云。臣卽以貿麰所在邑名石數,回移該道,仍又發關該各邑,使之預爲整置,待來船卽爲裝載矣。九月末,湖營,又以節屆風高,開春卽爲運來計料之意,移文來到,而元無一言半辭請船於本道者,及至十一月之初,備局關文下來,始以本道船隻,參酌劃給,同力載運爲辭,而時則冬深風高,自湖營定以不爲輸去。臣雖欲覓給船隻,有不可得。且本道船隻,元來至少,京司上納及倭館下納穀物,每以無船愆期,而春後,則將有咸鏡、江原兩道移轉,與江都所納,合三萬累千石船運之役,勢難竝及於湖西,故以自湖西開春輸去之狀及春後船隻難於推移之由,回報備局而已。此麰之不卽移運,夫豈本道不善擧行之致乎?今者重臣,略不審察,懸斷以不欲下手,混請推考,近來藩臣之寢閣朝令,臣常病之,故凡於備局關文之下,雖或意所不愜,無不黽默奉行,今乃以朝令不行,罪臣則亦冤矣。臣以私以公,罪衊叢萃,三度推緘,荐降於兩旬之內,惟有早被譴何。方可以安微分而伸國法,竝乞亟命有司,明賜勘處焉。臣無任戰恐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俱涉太過,頃者飭勵,不過其體,卿其勿辭上來焉。 ○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任大臣及吏曹判書、禮曹判書,來待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昨日朝參,帳殿臨御,亦移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一向安寧乎?上曰,安寧矣。興慶曰,慶喜之心,經夜愈深矣。元子氣候,夜來,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乳母當愼擇,其已定之乎?上曰,已定矣。興慶曰,以儀節間事,有來待之命,故今方入侍,請承下敎。上曰,頃以嬪宮爵號,有下敎者矣。世子、元子,冊封定號,其名雖異,而軍士守直單子,亦有可拔處矣。卽今則以嬪宮,不可循例稱之,一字加號,當趁速爲之矣。取魯曰,頃日下敎,雖未詳聞,伏見《璿源錄》,則國朝,多有嬪宮爵號矣。寅明曰,實錄考出事,曾有下敎,而因翰林不備,尙未考出矣。上曰,今則無可考之事,時原任大臣及吏禮判,會于賓廳議定爲宜,大提學,則當不參耶?興慶曰,此與徽號有異矣。上曰,雖與徽號異,而自吏曹,擬望以入則不可矣。嬪宮冊封時,例有大臣會議之事,今亦依此爲之似宜矣。取魯曰,雖臣下易名之典,尙議政府,則況此何等重事,而豈可草草爲之乎?我國事,每用前例,而旣未知前例,惟當廣考可據之例而爲之矣。上曰,前例則有德嬪,亦有粹嬪,而德嬪則冊封時定號者,今無別爲可考之事矣。寅明曰,亦有恭、懷嬪,而百歲後追上與冊封時所定,有未可知矣。至於德嬪而爲冊封時定號,與世子下世後所上之號,亦未可知,莫如考見實錄而定之矣。上曰,然則宜考出,而有考出之人乎?寅明曰,宋敎明,方帶別兼春秋而無故矣。上曰,卽爲下送,考出德嬪封爵時實錄以來後,稟定,可也。{{*|榻前下敎}}上曰,封爵則當使嬪宮,知其封之之意,竹冊與敎命文,當有之耶?玉印,亦當有之矣。取魯曰,封嬪時,亦有敎命文,則況於封爵之時乎?興慶曰,此宜有敎命文,旣有敎命文,則當有竹冊矣。上曰,然則當有都監矣。興慶曰,考來實錄而定上爵號,則節目,當更有稟定之事矣。寅明曰,或慮以輔養官事而有下敎,故考見謄錄,則己巳正月,元子冊封,而輔養官差出,在於八月矣。上曰,其間自當如此矣。寅明曰,輔養官差出後,則一朔,有三次入候之禮矣。取魯曰,肅廟朝前例,過五歲後爲之矣。興慶曰,節目先爲啓下,而過五歲後爲之乎?上曰,輔養官節目,則預爲講定,以待下敎,可也。取魯曰,以科事,有所仰達者矣。肅廟誕降時,則合慶爲大增廣,己巳年,則只爲增廣,而其時,大臣收議,以爲莫大之慶,不可合慶云矣。今番亦當直以增廣稟定,而辛丑年,則歲前設行初試,翌年春爲會試,己巳年,則正月定號,而其春卽爲設科矣。卽今,則式年會試,已有定日,而外議,皆以爲前例如此,式年會試,則退行秋間,慶科,以春夏間當先設行。又以爲前頭年事,有未可知,式年則次次退行無妨,慶科則決不可踰年,待秋甚不當云矣。慶科事體,與式年有異,臣民之情,又皆如此,故敢達。寅明曰,慶科,當先行,式年,則退行爲宜矣。興慶曰,慶科旣重,式年退行何妨也?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竝已爲之,而會試,非退定者耶?興慶曰,此是乙卯式年,初非退定者,而初試則前秋已設行矣。上曰,式年大小科初試者,亦赴於增廣耶?容曰,然矣。上曰,慶不踰年,旣有前例,其在同慶之意,不可遲緩,慶科則先爲設行,式年會試,則以七月退行,可也。取魯曰,以增廣判下乎?上曰,然矣。取魯曰,寧嬪致祭,以今月爲之事,命下,而此非時急事也。趁葬前爲之爲宜,以來月擇日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式暇}}。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習砲,而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姑爲停止,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今二十五日頒敎時,敎書,明朝大提學尹淳命招,使之製進,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元子定號慶科,以增廣設行事,命下矣。增廣,例有圓點及講經,而近來以糜費甚多,久不設行,今亦依近例,除圓點講經,不設館試,只設兩所,而館試試取之數,分屬兩所,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備邊司言啓曰,會寧開市,旣已完畢,令承文院撰出回咨,別定禁軍,下送于義州府,使之傳給鳳凰城將處,以爲轉送北京之地,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戶曹言啓曰,奮武功臣咸恩君李森,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全羅道全州數外官屯田壹結,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打量成冊,今已上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取考慶尙道都事趙侹,右道各邑出米太啓本,則事目外,別出災名,稱以初不付種,擅許給災之數,至於畓五千七百五十結六十壹負七束之多,今年本道農形,旣無大段被災之事。況且初不付種,自是懶農,若非大無之歲,元無給災之規,而頃者本道左道敬差官李顯望,擅許初不付種之災,故當該敬差官推考,還實事草記,蒙允,行回本道矣。今者趙侹,又有此不稟朝廷,擅許給災之事,極爲未安,不可無懲礪之道,當該都事,從重推考,擅給災結,一體還實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還收罪人尹邃減死島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權攝,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物故罪人燁、㙉,諸子中年長者,一一査出,竝命絶島定配。請還寢罪人炯、烒,參酌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寢睦天顯、睦聖觀,減死絶島定配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答曰,勿煩。 ○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慶溢八域,歡洽萬姓,無疆之洪休,實基於此矣。如臣微物,幸得須臾之毋死,覩此重暉之祥慶,鄕村奉聞,不覺舞蹈而喜,顚倒入城,擬參呼嵩之末,而顧臣見叨,以史官爲名,念臣危辱,以是任爲階,今欲進身,則不當散廁於庭班,自應簪筆於邇列,縱是造次之頃,冒其辱而處其任,實非義理之所安,左思右度,前礙後掣,反顧廉隅,逡巡徊徨,區區抃祝之誠,無地自效,瞻望雲闕,寸丹如結而已。臣之向日危怖,諒由窮隘,而恩罷未幾,敍復如舊,臣誠驚惶抑塞,莫省其所以也。蓋臣於是任,間嘗一膺,與聞史剡之末議,被薦者,卽洪昌漢,而其後靈城君朴文秀之疏,追詆前後單薦,一筆驅之於私意,直謂之非國家之史臣,其言之怕,今猶悸心,向日洪昌漢之引嫌此也。今朝家,處昌漢於應嫌之地,則於臣不可差殊觀也,而混責以薦事,豈不舛歟?臣未知昌漢之嫌,以其主單薦耶?抑以被單薦耶?由前則臣與昌漢,嫌無異同,由後則被薦者,尙以爲嫌,主薦者尤有甚焉。以此以彼,臣之不可冒當,較然明矣。眞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傅者也?臣何容費辭自列?惟竢處分之明降,而玆敢歸伏私次,略控短章,伏願聖明,俯垂諒察,亟許鐫削,使史薦無滯,私義獲安,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1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式暇}}。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尹容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金廷潤,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持平韓翼謩未肅拜。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別兼春秋韓顯謩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尹容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連日姑降入直,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旣有行公之員,則上番之不得姑降入直,例也,而下番修撰南泰良肅謝之後,不爲入直,還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修撰南泰良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該司。 ○尹容,以禮曹言啓曰,今此增廣文武科初試,以三月十五日推擇,啓下,而其日,乃月蝕齋戒云。當初日官之不善審察,誠爲駭然,令攸司推治,而原粘目中,以十六日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承牌入闕之後,不爲入直,又卽出去。下番無他推移之員,日勢已暮,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弘文館,因上番姑降,修撰南泰良至請再牌,而泰良承牌入闕,又復出去,不爲入直,非但去就無所據,其在事體,極爲未安,修撰南泰良,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又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前砥平縣監金應三,旣已遞付京職,還屬本院,使之常仕,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兵點考,及下番軍兵賞中日,今二十五日當爲依例設行,而親臨陳賀,相値,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贊成鄭齊斗疏曰,伏以歲元當春,聖化方新,臣縷息淹淹,朝暮丘壑,獨自憐悼,無復仰覩天日之光矣。本月十八日,伏蒙江都府臣,以戶曹關文奉行初四日上命,以臣猥從耆舊諸臣之後,有歲初食物題給之敎下,宣乃用米豆魚束其數十計,以恩命將之。臣聞命驚惶,下拜祇受,不勝惶懼隕越之至,念此實惟聖朝禮遇元老,貴重諸臣之例也。豈臣微陋,所敢承者?臣誠徊徨蹙踖,不知所措,雖然此亦出古昔聖王,優老惠養之意,王政所重,殿下於此,推仁施化,有是大澤,實爲聖世之盛典,非係臣一身私義耳。臣欽仰感激,拜承德意,無所敢辭,則固當叩首天門,仰謝至恩,而垂死之喘,無望自效,敢以文字,略暴一二,此尤臣之罪也。且伏念今此謬恩,顧莫非以臣忝叨非分之職,名在卿班,久未遞改,因循時日,又至經歲矣。臣若未得釋此重命終以沒地,則所以獲罪神明,貽累聖朝,爲如何哉?伏乞聖明,亟命鐫遞臣所被職秩,得以素分就盡,則是實爲終始之恩,臣死且不朽,臣無任含恩感祝瞻仰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頃者特敎,實由尊年,卿何過讓?卿年雖高,筋力尙强,業已知之,日且漸暖,卿其安心勿辭,幡然登途,用副日夕之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1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陳賀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陳賀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百官加下批政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傳于尹容曰,頒赦、百官加爲之。 ○柳萬重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大提學尹淳,卽爲牌招,敎文中赦句添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尹容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某罪以下宥之乎?敢稟。傳曰,雜犯死罪以下竝宥。 ○又啓曰,頒赦、百官加爲之事,命下矣。未承受推考傳旨,三百八十七張,自本院爻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此邦慶,宜示志喜之典,歲饌,雖已擧行,京外朝官年九十以上,士庶年百歲者,令該曹食物上下,以示尊年之意。 ○備忘記,長番內官徐景達,承傳色差下,政院知悉。 ○備忘記,洛川君縕,月城尉金漢藎,竝百官加親授。 ○備忘記,長番內官李仁栽,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竝百官加親授。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 ○以權爀爲吏曹佐郞,宋成明爲右參贊,趙顯命爲同經筵,權定性爲司議,崔周慶爲典牲主簿,文德謙爲直講,朴守謹爲禮曹正郞,申埜爲長興直長,李彦煥爲英陵參奉,閔禕爲繕工假監役,黃旻爲山陰縣監,李益焌爲砥平縣監,李碩臣爲忠淸都事,金極齡爲黃海都事,洛川君縕,今加崇憲,月城尉金漢藎,今加資義,長番內官李仁栽,今加崇祿,元子宮長番內官鄭相河,今加通政,加資事承傳。 ○吏批啓曰,本曹郞官,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病,右副承旨鄭必寧進。 ○以趙正萬付副護軍。 ○事變假注書禹洪迪出使,代以金尙迪爲之。 ○李春躋,以吏曹言啓曰,在外頒赦時,例有別歲抄之事,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依例擧行。 ○又以吏曹言啓曰,別歲抄書入事,命下矣。准期不敍、災傷罷黜、褒貶居中、居下,竝書入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尹容,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而今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下番將未免闕直,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傳曰,元子宮供上,依世子宮例擧行,曾有前例,凡諸供上,依前例擧行事,分付各該司事,命下矣。依世子宮供上例,各樣物種封進事,分付各該司,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旣已出肅,參賀之後,謂以情勢難安,陳疏出去,原疏纔已捧入矣。此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伏見弘文館草記,則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賀班罷後,竝卽出去,不爲入直。此與在直而徑出者,有間,禁推傳旨,雖不得捧入,而下番,將未免闕直,其在事體,極爲未安,竝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司諫院啓曰,正言金䆃,除拜已久,尙未署經,凡臺諫署經,備三員爲之者,自是古例,而大司諫臣尹東衡在外,正言臣鄭亨復奉命在外,只有司諫臣趙漢緯,獻納臣徐命珩,在前如此之時,亦有二員開坐,啓請署經之規,今亦依此例,署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中外大小臣僚耆老軍民閑良人等書,王若曰,震維久虛,方切含生之望,离景重曜,載欣錫羡之休。旣先正名,詎緩敷誥,念予寡德,履運多艱。以眇爾一身,獨奉宗祧之重,每怵焉四顧,深懷繼嗣之憂。家國孤危,凜群情之靡繫,春秋晼晩,懼先統之無傳。迨十年閉銅龍之餘,幸一日叶禖燕之吉。蓋存亡興衰之判,迫於斯須,賴天地社稷之靈,錫此祚胤。三宗之血脈復續,予有拜廟之顔,八域之癃跛皆興,邦回綴旒之勢。玆循盈庭之懽籲,卽擧主器之嘉儀。接以大牢,戴經之彝章可稽,育于中壼,明德之故事是遵。遂名加於元良,寔奮若屠維之嗣慶,又文告於太寢,繄祖功宗德之延庥。宜飾以貞之祥符,庸均作解之霈澤。自本月二十五日昧爽以前,除謀反大逆,謀叛,子孫謀殺敺罵祖父母、父母。妻妾謀殺夫,奴婢謀殺主。謀故殺人魘魅蠱毒,關係國家綱常,贓汚强竊盜外,雜犯死罪以下徒流付處安置充軍。已至配所,未至配所,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在官者,各加一資,資窮者,代加。於戲,式至今而根基永固,尙撫往而感喜交竝。燕翼之謨冞深,思盡道於蒙養,鵬飛之諭非偶,庶圖新於泰來。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大提學尹淳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五日巳時,上御仁政殿。陳賀入侍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趙命臣,右承旨柳萬重,記事官徐命臣,別兼春秋李宗白,伏於左。左副承旨李重協,右副承旨鄭必寧,同副承旨尹容,假注書許逅,別兼春秋宋敎明,伏於右。上御宣政殿,侍臣先四拜,上,具遠游冠絳紗袍,由仁化門,出御仁政殿。侍衛儀仗如常儀,百官四拜,引儀至前,告右議政金興慶等陳賀文後,引儀退出。百官四拜,右承旨柳萬重,至前請宣敎,應敎金若魯立東階上,讀頒敎文訖,百官四拜,三次山呼。又四拜,引儀奉箋文函至前,告禮曹所上各箋文,校理金尙星至前讀,右議政金興慶等上箋文訖,通禮告禮畢,上還宮。 ==1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式暇}}。右副承旨鄭必寧{{*|坐}}。同副承旨尹容{{*|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二更,巽方有氣如火光。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趙命臣,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批已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亦已蒙放,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京畿水使韓範錫引見。 ○下直,京畿水使韓範錫。 ○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其在分義道理,豈容若是?極爲不安,只推牌招。 ○傳于李春躋曰,吏兵曹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居中、居下者,亦爲蕩滌,而有刀擦三處,知悉,京外放未放中,京放者,卽爲擧行,外放者,卽爲分付于各其配所事,分付。 ○李春躋啓曰,今此兩銓別歲抄中,點下者外,竝蕩滌事,命下矣。罷職及準期不敍,職牒還授之類,當爲敍用,削奪官爵,削去仕版,削職,永勿除職,收職牒,被謫蒙放,禁錮之類,則皆當以職牒還給捧傳旨,而旣有竝命蕩滌之敎,亦以敍用,一體捧傳旨乎?敢稟。傳曰,依此擧行。 ○鄭必寧,以備邊司言啓曰,咸鏡北道科場,評事例爲主試,而北評事今方有闕,今此慶科,設場期迫,若不卽爲差送,則實有不及之慮。北評事有闕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不多日內,催促發送,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權爀爲北評事。 ○柳萬重,以宗簿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親臨受賀,實是宗社莫大之慶禮。雖跛躄癃殘之人,莫不奔走蹈舞,以伸抃歡之忱,身在宗戚之列者,其所欣躍攢祝之誠,宜先他人,而尙多有不參者,誠極駭然,不可無規責之道。除衆所共知篤老實病,初授職外,不參人員,令宗親府,一一査査,以爲入啓罷職之地,何如?傳曰,允。 ○尹容,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一日朝參入侍時,傳曰,自古赦文頒下之後,各道放未放,動經歲月,莫重赦典,閼未卽行,已有舊例,此等邦慶,豈循常套?分付金吾、秋曹,預閱各道徒流案,賀日後,卽爲自京擧行事,命下矣。京囚,則觀其情犯,放未放秩稟秩,區別書入,而諸道編配罪人,則其數至於一千一百四十餘名之多,文書極其浩繁,一二日內,勢難修整,待其修正,追後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卽爲擧行。 ○又啓曰,卽伏見慶尙監司金在魯,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等餉穀擅分査覈啓本,則旣已着署連幅處,亦皆踏印,而末端年月上,獨不踏印,此雖出於偶未照察之致,而不可無警責之道,推考,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今此新生元子阿只氏,藏胎事,依前擧行,而取考本監所上胎峯謄錄,則去萬曆甲辰,天啓甲子等年,各道各邑,看審擇定矣。百餘年之內,幾盡擇用,其或餘存處,則年久之後,未知其無故與否,康熙庚午年分,更爲看審,則曾前所定處,或爲沙汰衝破,巒頭破碎,形體變換。故更爲擇占可合九處,而厥後亦已擇用,只有二處,而忠淸道德山地子坐午向之原,元體極甚殘微,江原道春川地子坐午向之原,穴有古塚痕跡。故以此懸載於謄錄中,而他無備三望擬入處,斯速發遣本監相地官,一邊餘存兩處改看審。且於兩道各邑,可合處,廣求擇定,以爲及期定行之地,何如?傳曰,允。 ○持平金錫一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李漢範賜第之命。永興府使李潚,資本庸鄙,年且衰耗,到任以後,漫不省事,大小政令,一委下吏,至有偸踏印信,僞造文書,作弊於隣邑者,重以侵漁肥己,駄載交路,田賦多隱,敬差督過,北來之人,無不嗤罵。請永興府使李潚,罷職不敍。綾州牧使尹東卨,本以鄙瑣之流,逐勢換面,諂事求容,前後踐歷,罔非濫越,及授本任,專事貪饕,政委下吏,民受其害。請綾州牧使尹東卨,罷職。刑曹佐郞尹大柱,性本愚悖,全沒行檢,曾爲齋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村舍,曠直潛往,盤盂零瑣之物,無不裹送,人多傳說,爲之駭憤,如此之人,不可置之於蔭路淸選。請刑曹佐郞尹大柱,汰去。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忠原一事,遠近傳播,辭說狼藉,雖經査按,尙有餘謗,頃者臺職之檢擧,已駭物情,今玆廟薦之陞擢,尤咈公議。請新除授義州府尹鄭益河改差,會寧,以北路要鎭,爲任最重。新除授府使李重新,本無才能,善事發身,荐經南閫,販貿於耽羅,載輸於當路,節次陞遷,至授見職。況且年衰憒眊,尤不堪任,使邊上牧禦之責,不可付之此人。請新除授會寧府使李重新改差。永興府使李潚,昏不省事,吏緣爲奸,偸印僞牌,徵賂作弊者,見捉於隣邑,至有定査官推覈之擧,而道臣曲加庇護,只將僞造人,決配而已。李潚昏眊不察之失,置而不論,且以田政之差錯,都事欲爲狀聞,則游辭救解,惟恐其或傷,嚴明黜陟,澄淸方岳之道,決不當若是。請咸鏡監司李箕鎭,從重推考。答曰,不允。末端四件事,依啓。尹大柱事,往者齋郞,雖有微事,蕩滌之時,其何括駁?不允。鄭益河事,旣已白脫,其涉太過,而旣斥之後,灣府豈曠?依啓。 ○金錫一,又啓曰,臣以草草數啓,苟塞一日之責,伏承聖批,或允而或否。尹大柱事,則斥之以括駁,鄭益河事,則諭之以太過,臣誠瞿然慙惑,不知所以自措也。夫士夫持身,莫大於行檢,於此而或有不謹,則輒爲淸議之所疵點,尹大柱之身爲寢郞,率置婢妾於陵底,是果無害於檢身之道乎?三曹是蔭路淸選,不比庶司冗職,則臣之請其汰改,是果强爲括索,故欲駁論乎?國家典憲,最嚴於贓汚,鄭益河許多不韙之目,雖未知盡如言者之說,而苟使益河,淸苦律身,廉約居官,無一毫可以指摘者,則誰敢以此等垢膩,白地加衊哉?向來査狀之多不足憑信,人皆言之。又況昨年李裕身疏更出之後,諫臣至以覆査發啓,蒙允,而筵臣,奏達還寢,則浮議之漫漫,固自若也。殿下雖謂之白脫,益河一身,尙在疑似黯昧之中矣。牽復舊踐,猶致物情之不平,況廟堂剡擧,超資越序,待之如有功能無謗毁之人,朝家用舍,豈不倒置之甚乎?殿下不鄙臣之不肖,置之耳目之列,臣有見聞,不敢不悉陳,而反降太過之敎,顯示未安之意,雖賜勉從,不以爲可,至於一蔭官之澄汰,本非可以靳固者,而多費辭敎,不爲開納,莫非臣人微言輕之致,其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持平金錫一,再啓煩瀆,退待勿論矣。傳曰,知道。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天佑吾東,聖嗣誕降,慶溢宗社,歡洽神人,仍念臣頃蒙例罷之恩,遂作省覲之行,路中伏聞賀儀涓吉,欣抃之極,不敢淹滯,竭蹶登程昨纔入城,而兼史新有除命,馹召又復虛枉矣。驚惶震惕,莫省攸措,臣之情勢,固不當一日自居於見職,而邦慶無前,庭賀在卽,親臨寶座,百僚駿奔,區區廉義,有不暇顧,遂敢冒沒出肅,獲近日月之光,少伸頌蹈之悃,而夤緣事會,淟涊蹲據,決無是理,夫朝家之差出別兼,蓋所以爲薦事也。曾前敗薦者之不敢復當焚香,亦所以嚴館規也。臣之年前僨事,不但通朝之所共知,抑亦聖明之所俯燭,則固不宜檢擬於是任,而今乃不問情勢之如何,屢煩付職,視若無故者,實莫曉其所以也。且臣伏聞頃日診筵,重臣,以臣情勢,蓋與李鼎輔等,無甚異同仰達云。李鼎輔諸人,方在削職之科,情地之難安,彼此惟同,而一則歸之於敗薦,一則責之以完剡,臣雖無恥,豈敢晏然冒當,自喪一己之素守,重壞流來之館例乎?玆敢悉暴肝膈之懇,仰請鞶帶之恩,退出禁門,以竢嚴命,進退郞當擧措顚倒,循省悚恧,尤無所容,伏乞聖慈,俯垂諒察,亟遞臣別兼春秋之任,仍治臣任情行止之罪,以存館規,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兵曹參議趙翼命疏曰,伏以天祐我東,元良誕降,實慰臣庶積歲顒望之心,實基宗社萬祀靈長之業,朝野歡聳,跛躄蹈舞,臣於此際,伏奉騎省除旨,不敢以積久屛蟄之蹤,自阻於嵩呼之列,擔曳病軀,自鄕上來,出肅恩命,入參侍衛,以少伸犬馬之誠,而第臣私義,竊有所萬萬難安者,臣於向年,嶺邑瓜遞後,三載拘由,與世相忘,臣名之不掛政眼,蓋亦六七年所矣。退守丘壑,分甘廢棄,頃者承宣之望出也。臣自視若前生事,無怪乎有礙於政官之目,而其所目之,以久廢者,有若曾有所坐枳者然,言之者,雖或出於不審,當之者,豈不怵惕而困阸乎?臣之難安之端,不特此也。前冬東堂考官望備擬之際,臣名亦入於多人枳塞之中,伊時見枳之人,亦因此而遞職,則臣何可獨爲晏然乎?且念臣夙嬰奇疾,已成癃廢,通籍三十餘年,在朝從宦,未滿數載,此實通朝之所知。噫,病已深矣,身宜退矣。通塞與奪,都是臣身外事,臣以此情病,豈堪廁跡於班行?而只緣賀日隔宵,疏籲無路,一日冒居,沒身羞愧。噫,臣久違京輦,復近耿光,斯豈非此生之至願?而情危病痼,望絶蹲據,玆敢略將危懇,仰塵於黈纊之聽,伏乞天地父母,曲垂矜察,卽許遞免,俾臣得以優遊田野,以卒餘生,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正言金䆃疏曰,伏以皇天祖宗,陰騭我東方,聖嗣誕降,縟儀已擧,此實億萬年無疆之休,臣猥隨侍從之列,獲參抃賀之禮,懽欣頌祝之忱,殆不可以形言。第臣情勢之悶蹙,蹤跡之卼臲,有不敢夤緣倖會,因仍蹲冒者,夫臺閣之職,何等淸選,言責之地,何等重任,苟非見識通透,言議直諒者,莫宜居之,如臣駑鈍巽軟,雖冗官散職,尙懼其不稱,則況官以諫爲名,而恬然冒據,以玷淸朝之妙選哉?且臣年前待罪騎郞也。慘被兪最基醜詆,一疏再疏,僇辱備至,論貶爲人,至請澄汰,則士夫之羞辱,孰甚於此?今不欲追提於時月旣久之後,有若與彼呶辨者,而自念臣,無事而得謗如此,況於有事乎?微官而見忤如此,則況於顯職乎?推此一事,而頭腦可知,則行身處世,固已至難,而至若淸塗華貫,尤非夢寐之所敢到者也。故自承除命以來,驚惶震惕,莫知自處者,豈但以人器之萬不稱似而已?噫,省署之宜施澄汰者,置諸臺閣,則其濫叨尤甚矣。郞僚之亦被猜疑者,任之言責,則其顚敗必倍矣。今若貪冒榮寵,不顧前後,只以趨承爲職分,則是特忘廉喪恥之一鄙夫耳。堂堂聖明之朝,將安用如此人哉?未署之臺,路絶陳籲,累朔虛帶,一味惶蹙,今始露章自列,伏乞天地父母,俯賜鑑諒,亟許鐫遞,以重臺選,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答司直朴泰恒疏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卿賀章,深嘉老臣之心,拜獻之誠,受與元嗣,而附陳勉戒,予意若此,當益加留意矣。 ○傳于柳萬重曰,朴泰恒原疏留中。 ○敎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韓範錫書,王若曰,作關防於一隅,爲任最重,專統禦於三路,得人尤難。玆審選掄,用加寵簡。顧玆喬桐之重鎭,實是海防之要衝。地近京室,河山壯襟帶之形,潮通沁都,表裏作唇齒之勢。若統營之節制,摠兩道湖西、南之師,以永鎭之規模,兼京畿兵水使之任。故選帥每重於他閫,苟非其人,曷副於軍情。惟比年穡事之荐凶,島民殆盡。況今日督帥之數,易邑弊莫蘇。予甚憂之,誰可任者。惟卿,竹箭令譽,笠轂奇才。北探燕情,獨乘遼塞之傳,南通漢信,曾隨博望之槎。肆內外職任之遍經,而前後績庸之俱著。侈褒賞於按島之日,貳秩超資,著誠節於授郡之時,單騎赴賊。惟其籌略之屢試,所以倚任之益專。玆授卿以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府使,卿其撫恤兵民,俾適寬猛之道,整理器械,毋忽綢繆之方。三邊刁斗息百年,莫云昇平無事,一日颿風踔千里,須戒倉卒有虞。益勤峙糧鍊卒之規,常若臨陣對敵之日。於戲,御荊門之戰艦,實藉岑彭之才猷。蠲晉陽之繭絲,宜追尹鐸之寬恤。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兪健基製進 ○乙卯正月二十六日未時,上御熙政堂。京畿水使引見時,京畿水使韓範錫,左承旨趙命臣,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範錫進伏。上曰,閫任何處不重,而此則畿輔重任也。下去後,凡事着意爲之,可也。範錫曰,聖敎丁寧,臣雖駑鈍,心力所及處,則敢不限死爲之乎?上問所懷,範錫曰,臣於本營事,雖有所聞,而百聞不如一見,旣無的知者,則何敢以某事仰達乎?但朝家之恃舟師者,惟此一處,而槪聞船具什物,極爲疎闊。且生聚敎訓,爲軍務第一,而十二諸島,皆屬江華,而水營則本島外,無他一島之見屬者矣。擇其有勇力者,充定射砲手及能櫓軍,而本島民戶,不過爲一千七百餘,男丁亦不過三千餘,而舟師爲二千餘名,陸卒爲七百餘名,閑丁搜括無路,稚兒編於軍伍,而一家三四丁,皆入其中,將來實無保存之勢,以此而何以生聚,何以敎訓乎?工曹參判李瑜,曾按沁都,臣於歷辭時,與之酬酢,則其言,誠有所見矣。望日島,於喬桐爲數三十里,而在於西邊,瞭望海洋之道,此島甚緊,置一鎭將,而敎養居民,屬於喬桐,則着實於軍務機宜,故欲狀聞變通,而遭臺彈未果云矣。水營處於漢陽水口,互作唇齒之形,此處凡事完備,然後可爲他日得力之道,若得數島而有所管屬,則實合於養兵機務矣。臣於下去後,周見海防便否,詳察民情去就,而狀聞爲計矣。上曰,若狀聞,則當令廟堂,稟處矣。命臣曰,喬桐,與江華對處,其爲海防甚緊重,而舟師與所率軍兵,比他沿海營門,極爲疲弊,韓範錫所達是矣。往見形便而狀聞,則自朝家,宜有各別採施之道矣。上曰,然矣。喬桐地方甚少耶?命臣曰,地方東西爲二十餘里,甚是小島也。範錫曰,竝田畓而爲一千二百餘結,地方之狹少,據此可知矣。命臣請宣別諭,仍宣諭,範錫,起伏退坐,中官以弓矢賜物傳與,範錫起受先退,上命命臣,書傳旨曰,赦者,小人之幸也。每於歲抄,靳惜付標,方當大赦,宜示曠蕩之典,歲抄放未放,脫其常規,快示蕩滌之意,而其況時象尤皆混滌,以放未放中,朴長潤、申處洙,歲抄中,李亮臣、李大源之類,觀之,庶可知之乎予意矣。其中亦且有深意,垂裕後昆,帝王大法,豈可時象相互可否者,留諸歲抄,遺乎後昆?今者國有大慶,閱歲抑菀之方寸,雖已快解,其於日夕,猶有惓惓者,乃乎時象,予旣不以此欲爲遺後,則諸臣豈可以留此心待後日乎?曾於前席與朝參,略諭諸大臣,而其猶弸中,更示勉戒之意,咨爾大小群工,謂今日乎一初,革舊習而勵新,精白一心,同寅協恭,固我邦本,福我元嗣,予旣有他日拜列祖之顔,諸臣,亦有他日見祖先之面,則上下豈不美乎?今者此諭,乃實由中,咸須知悉,欽體此意。又命書傳旨曰,歲抄中,尹鳳朝雖已點下,今旣特諭,欺我諸臣,尹鳳朝頃年之事,頗欠謹愼,甘心時象,授其職牒,其何靳乎?其令該曹,給其職牒,放未放稟單中,李光績,遺漏付標,亦爲放送事分付該府。又命書傳旨曰,旣下特諭,今不提諭戊申逆亂由何而起,自古此等事,玉石難分,尤況戊申,予雖自曰深察,一人之明未廣,衆人之疑迭攻,可放者,猶在酌處,酌處者,猶在囹圄,其他似忠似逆,居中黑白者,難以悉記,爲朝鮮之臣子,其在乎忠逆之間,而其心鬱乎?否乎?顧此靑丘,抑鬱居半,觀此氣象,疑阻爲事,此等群心,此等氣象,得保今日,亦云幸矣。今若欲祚我邦家,先脫此習,而頃於朝參,略示微意,而謄傳故紙,相難擔當,此等風習,往牒亦有乎?咨爾耳目之臣,尤體耳目之義,耳聞欲聰,目視欲明,與世混淆,各相退縮,聰乎?明乎?體我曠蕩之意,宜革循套之習。諸臣以次退出。 ==1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坡州牧使申弼夏,昌寧縣監洪允輔。 ○元子誕生七日,大殿、中宮殿,政院、玉堂、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單子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朝廷二品以上、六曹,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藥房都提調臣金興慶,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雪霏微,寒意稍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臣等久未入侍,今日,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宜當,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守令多窠,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柳萬重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正日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陳疏入啓,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不進,下番無推移之員,不得已以上番,姑降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任珽以親病陳疏徑出,下番將未免闕直,而修撰南泰良,疏批未下,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傳旨未下,應敎金若魯陳疏,入啓。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持平金錫一,昨日引避退待,尙未處置,事甚未安。除陳疏入啓及在外外,掌令金廷潤,持平韓翼謩,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掌令金廷潤,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大報壇祭,每年三月上旬,擇日擧行事,曾已定奪矣。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初七日爲吉云。而今此大報壇祭,當初則雖以親臨磨鍊,其後亦多有遣大臣攝行之例,今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當親行矣。 ○備忘記,元子宮捲草前,待令醫官許信、崔周慶。次知內官高鳳獻,竝加資,元子宮次知內官李仁栽,待令醫官權聖徵,各熟馬一匹面給,奏時官玄一億、趙裕徵,竝相當職除授,擇日官池道溟、朴泰崇,各兒馬一匹賜給。 ○備忘記,差備內官朴思文,半熟馬一匹賜給,醫女仙玉、燕珍,竝從願免賤,別監內醫院下人等,令該曹米布題給。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平安監司狀啓,則所謂柳監司,卽全羅監司柳復明云,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各道定配罪人赦單子中,長淵府白翎鎭、羅煣,南海縣權世長,珍島郡黃再徵,巨濟府崔鳳禧,竝出陸。長興縣睦聖履,泗川縣黃澤,德原府再曅,陽德縣再暹,竝量移。平昌郡宋楷,信川郡宋重弘,鐵山府李聖至,恩津縣朴師孟,大興郡沈得行,河東府李亮濟,咸從府甘德,靈光郡法聖鎭,鄭暘賓等,竝減等事,付標,啓下矣。羅煣慶尙道尙州牧,權世長慶尙道咸昌縣,黃再徵全羅道礪山府,崔鳳禧慶尙道知禮縣,竝出陸。睦聖履忠淸道忠原縣,黃澤忠淸道恩津縣,再曅忠淸道德山縣,再暹忠淸道大興郡,竝量移,而仍前罪目,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押送于各其配所。而宋楷、宋重弘、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李亮濟、甘德、鄭暘賓等,因其邑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江原監司李玄輔疏曰,伏以天祚我東,元嗣誕生,神人有托,宗社無憂,婦孺跛躄,亦莫不奔走相慶。日昨賀班,猥隨百僚之後,仰瞻八彩敷腴,俯聆群誦沸騰,欣欣愉快,非復曩日氣象,區區蹈舞之私,容有其極?念臣旣肅恩命,非久將辭陛,而父母墳山,在於京畿南陽地,今當遠出,勢將曠廢省掃,衷私所迫,不得不冒控短籲。伏乞聖明,俯垂矜諒,特許往返,俾伸人子至情,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依所請往來焉。 ○錦平尉朴弼成疏曰,伏以皇穹眷佑,元子誕降,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喑聾跛躄,亦莫不歡欣鼓舞,而臣幸少須臾無死,獲覩斯慶,頌禱之忱,曷勝云諭?臣待罪歸厚署提擧,已有年所,衰耄昏瞶,凡事不能照管,此固臣當遞之義,而至於柩材之絶貴,蓋由於監司之嚴禁,貢價之太廉,臣於前疏,固已備陳,今不必更煩,而臺啓重發,至請譴罷,臣於是,只自悚恧而已。寧嬪喪出後,庫儲私儲,陸續進排,不啻十餘部,而輒皆見退,自至於日期差過,此豈獨該署不善輸送之致?而臺論崢嶸,呵責不已,臣雖無似,豈可呶呶辨爭爲哉?只以墓木已拱之後,貪戀官秩,遲徊淟涊,終遭此狼狽,此爲可媿,玆敢露章自列,伏乞聖慈,俯賜矜察,亟罷臣提擧之任,以伸臺議,以安微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國本有托,欣喜曷諭?往事其何過嫌?卿其安心勿辭焉。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皇天祖宗,格感我聖上對越之誠,仁孝之德,誕錫聖嗣,啓我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惟今日此慶,蓋千古往牒,所罕有者,斯誠再造之期,一初之會也。歡忭舞蹈,特歇後語耳,何足諭八域群生之至喜也哉?疲癃如臣,幸自下邑,猥蒙恩召,獲參於大庭嵩呼之列,私心快愉,實切少須臾無死之願。第臣所叨,卽世所稱都御史之職也。何等地望,何等重任,而緣臣衰劣疲軟,言議不能見孚於諸僚,終不免依違苟且之歸,愧忸靡容,方切內訟。昨又伏讀聖敎,尤不覺惶汗之被面也。噫,臣撫躬環顧,百無一能,誤蒙拂拭之恩,寵之以宰秩,托之以耳目,而臣實無狀,孤負至此,臣罪自知,萬殞猶輕。且臣有見輕同僚之失,不得不首實自劾,蓋兩司長官,旣與下僚,行相會禮,則僚員之有欲論事者,必就長官,商確構草而後,乃敢詣臺,自是古規,而近或有簡通之謬例,亦未嘗有不待可否,徑自傳啓者矣。再昨,臣與兩僚,相會於朝房,仍議舊啓停否,未及歸一,而陳賀時刻已迫,故罷坐而入,各就班次矣。昨朝持平臣金錫一,詣臺之路,歷過臣,復提舊啓事,雖與臣初意緯繣,拘於事勢,不得不勉從,至於許多新啓,了不見於辭色,及其詣臺,汲汲起草,旋卽傳啓,晩後簡通,聊以塞責,臣未知同僚,緣何故而不顧體例,忙迫若是,朝旣相對而不言,晩又發簡而姑遲,有若迷藏戲劇者,何也?緣臣孱劣,自取輕侮,遂令三百年舊規,一朝壞虧,良可慨惋,念臣白首殘年,濫據風憲之長,適値邦有大慶之日,不能進一嘉言善猷,以贊我聖上裕後昆迓景命之謨,乃反與年少同僚,較絜區區體例,有臣如此,將焉用哉?臣本當就臺自列,而新啓中,有一親嫌,不敢循例引避,乃以短章,仰溷天聽,尤增死罪,伏乞聖明,亟鐫臣職,仍治臣罪,以爲疲劣不職者之戒,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爲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別兼春秋李度遠疏曰,伏以天佑我邦家,元良誕生,縟儀載擧,臣民慶抃,曷有其極?臣之蹤地,雖極臲卼,出參賀班,少伸欣躍之悃,誠非不切,而職當秉筆入侍,則與只參庭班者有異,揆以去就之義,終有所不可,不免坐違召命,以致幽縶圜土,臣之罪戾,轉益深重,誅罰之加,泥首以竢,不意大霈之下,混被恩宥,職名如舊,嚴召復降,臣誠惝怳震惕,罔知攸措也。臣之情地,如有一分可强者,則何可每每撕捱,故犯慢蹇之誅哉?誠以罪釁至大,不敢以近臣自處,重貽朝廷之羞辱故也。臣之前疏,備陳此情實,旣經睿覽,則今不必架疊,而若其難進之義則終始如一,豈於數日之間,忽變其所守哉?抑臣於情勢之外,且有不可冒進者,翰苑舊規,右位未嘗替當下位之職,故下位,雖實有情病,陳疏徑出,爲右位者,以獲罪爲期而不肯入直,今者別兼春秋臣李宗白,以年前薦事引嫌,乍入旋出,而此與回薦見沮者有異,故李周鎭,以同事之人,其後復當薦剡,何獨於宗白,有可引之嫌乎?臣之位次,最居諸僚之右,今若迫於嚴命,替當其職,則是三百年流來館規,至臣而隳廢無餘矣。臣雖疲劣,其肯爲此乎?言其情勢,旣如彼,論以館規又如此,此臣所以終始辭避,不以累瀆爲嫌者也。謹隨天牌,來詣禁扃之外,陳章自列,仍卽退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亟命鐫削臣職名,仍命治臣之罪,以安賤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震越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其在分義,決不若是,爾其勿辭,從速翰薦。 ○別兼春秋趙明澤疏曰,伏以天佑宗祊,元良誕降,縟儀已擧,擧國同慶,臣以從班舊物,其所欣忭,曷有旣哉?臣於史職,以單薦被斥,與洪昌漢,少無異同,其不可抗顔復冒之狀,前疏已悉。而國有大慶,賀禮隔日,則一謝恩命,隨參賀班,少伸區區之忱,分義當然,而不幸落傷之臂,尙今刺痛,不得運用。明廷拜跪之禮,萬無成樣之望,竟犯違慢之科,自速置對之擧,泥首犴狴,恭竢嚴誅,大霈之下,混蒙恩宥,職名依舊,天牌又降,情病如右,轉動無路,益切惶悚,無地自容,臣不能謹身,自取殘疾。上而不能與邦家之盛禮,下而不能全父母之遺體,其不忠不孝之罪,固無所逃,撫躬自悼,寧欲無生,顧此病狀,卽通朝之所共知,喉司諸臣,孰不聞知?而只以事係煩瑣,不敢煩稟,循例請牌,臣於此,益不勝迫隘悶蹙,螻蟻微悃,末由陳暴,又復擔舁病軀,忍死隨牌,冒陳私懇,徑歸私次。伏乞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難强,疾病之危篤,亟許鐫遞,俾尋生路,仍治臣違傲之罪,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批答上同}}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天佑東方,國有大慶,八域含生,擧切歡忭,殿下特推咸休之意,肆庸大霈之典,昨下備忘,辭敎丁寧,凡在臣隣,孰不莊誦欣踊?而若其罪關惡逆,負犯甚重之類,斷不可因赦而輕議容貸,此古人所謂以啓小人之幸者也。況臺啓之體,尤嚴,有積歲爭執而不可停者,有稍費日月而可停者,酌其輕重,間或收殺,不害爲一道。而至於尹邃之啓,則初旣緊出於賊招,與賊河有翼,聚會之跡,渠亦不能掩諱,而徑先酌處,王章未施,兪音久靳,輿情益鬱,此啓之可爭不可停,人孰不知?只以殿下於尹㝚,强施寬典,遽弛堤坊,故顧惜之心漸生,容護之議益肆,及至今日,乘時擅停,略無忌憚,若此不已,亂臣賊子,將何所懲畏哉?世道至此,良可寒心,停論臺官,宜加譴罪,伏願聖明,亟賜處分焉,臣無任惶恐之地。答曰,省疏具悉。特諭纔下,其猶若此,群僚之心,可見此等處,頃日奬爾,自知過矣。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於直中,得接家信,老母痰病,自夜挾感復發,咳喘陡劇,有進輒吐,氣息綿綴,半日之內,至於數次昏窒。臣自聞此報,心神驚擾,不能自定,急於歸省,徑出禁扃。伏乞聖明,俯賜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擅離職次之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修撰南泰良疏曰,伏以上天眷佑,聖嗣誕降,定號元良,頒慶八路,此實宗廟社稷億萬年無疆之福,一國生靈,顒望祈祝之餘,其歡欣鼓舞,當復如何?臣幸於斯時,身在近班,獲覩稱慶之禮,嵩呼大庭,神人悅豫,退出歸家,心意充滿,從今以後,雖廢伏田野,亦無所恨矣。仍竊惟念臣,以罪累之餘,分甘終廢,而日昨冒出,只爲一參賀禮,少伸歡忭之忱,賀禮旣過,卽臣退守本分之日,玆敢祇隨再牌,仰瀝微懇。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警具僚焉。且臣於日昨,本館草記喉院請推之啓,竊有所駭惑不自曉者,今於辭疏之末,不得不略陳委折焉。念臣本意,只欲出參賀班,則一日在職陳賀,後自處,固知於義無害,而所以不敢者,抑有由焉。臣之前冬,倉卒一出,徒知分義之可畏,罔恤廉隅之至重,其時推移,無路冒沒,仍直慙惶忸蹙,達夜不得眠,至今追思,愧悔積中,自玆以來,意思忽忽,常有去就一錯。慙見古人之意,誠不自揆,竊自期決不重入於金華一步地,方當國有大慶之日,歡欣在心,自不覺身赴闕庭,而若欲復直館中,則反顧初心,有靦顔面。且本館故事,上番姑降之時,下番雖有承牌肅命者,而或以疾病,或以情勢,不入直而還歸者,前例俱在,故臣敢據已行之例,還爲退出矣。在直儒臣,不相諒恕,猝呈草記,更請牌召,夫館直完備,一日再牌,實是前所未有之事,臣若初牌入直則已,再請牌而竭蹶趨直,則是正受其驅迫,臣雖庸駑,肯爲是哉?噫,同官爲僚,有兄弟之義,有志則成就之,有過則掩覆之,古道正自如此,夫豈有尋事廝抄之理?而緣臣無狀,便不以僚寀相處,內自慙愧,何可尤人?至於昨日諸僚之空堂盡出,强稱闕直,則此又是何等館規,而無前之擧,恐不可乘快創造,以啓日後之紛紛也。雖然此皆要是一館往復,所爭者館規,臣固無深辨之意,而若乃喉院之啓,則實是萬萬意外,臣於伊日,雖承牌退歸,旣不入省記,便不是徑出,則本館番次,於政院,有何干涉?而替當請推,擧措可笑。且所謂去就無所據之說,正是一句好彈駁,臣之去就,果無據則,承宣之筵奏疏劾,夫孰曰不可?而至於登諸啓辭,則自古喉院,請推之啓,曷嘗見有如此句語耶?其被人牽動,無所主張,固足深憫,而又其所遇者,臣故敢如此開口,世道至此,可謂太息,臣豈可與之較絜,以益傍人之嗤笑也哉?雖然喉院論劾,至擧去就,則一時淸議,凜然可見,使臣雖無本來情勢,決不可晏然仍冒,以傷一身之廉隅,玆敢復此自列,亦願殿下亟賜處分,使臣得以退靖私義,不勝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所爲嫌,已涉太過,則今又撕捱,尤無義意,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韓翼謩疏曰,伏以神天陰騭,廟社默佑,惟我元良,誕生於七八載臣民顒望之餘,自此三百年宗器,永有所主,千萬姓民心,大有所係,恭惟殿下,臨御寶位,一紀于玆,始有此莫盛莫大之吉慶,上而承東朝之歡色,下以慰八域之厚望,聖心之嘉豫欣怳,固當如何?一邦含生,罔不鼓舞抃躍,黃童白叟,擧皆失喜噎嘔,咸曰吾君有子,宗社無疆,猗歟休哉。如臣微末,亦於是時,跡忝臺憲,身廁呼嵩之賀列,目覩無前之盛擧,區區慶抃之忱,寧有涯量?凡歡慶之極,自有戒懼之心,旣有戒懼之心,自切規祝之悃,固人情也。今當莫大之慶,敢效仰勉之語,惟殿下留察焉。嗚呼,七八年以來,上自大僚,下至庶官,臨食發嘆,當寢忘寐,雖愚夫愚婦,至無識者,一辭咨嗟者,顧爲何事耶?所恃者,惟是仁厚有如殿下,明睿有如殿下,而惟天惟祖宗,決無有恝然之理,故每以是不但自慰於私心,蓋將取必於天矣。何幸此理靡忒,元良誕降,惟天惟祖宗,果然降監,而垂佑,萬億年無疆之業,實基於此矣。殿下其可不益懋聖德,敬迓天休乎?卽今新正,三陽回泰,而矧玆大慶,適當是時,今日卽我殿下一新之政也。臣之所願於殿下者,繼自今凡於治心修己之工,發政施令之際,必也新而又新,誠之又誠。懋聖學,則必思體念而服行,毋徒應文而備數。做蕩平,則必思建極而明好惡,以通一世之是非,無徒兩邊之對互。開言路,則必思培養之道,無爲摧折之擧。愼賞罰,則必思褒忠而伸枉,無爲保奸而容慝。恤民隱,則必思約損振刷之道,無爲煦呴牽架之政,無論細大,一切言動事爲之間,必祛姑息苟且之意,務爲宏遠久大之規,克體維新之天道,承藉滋至之休慶,誠如是,則豈但一時臣民之幸?將爲燕翼萬代之式,惟殿下念之哉。嗚呼,天下萬事,孰有大於保養元良者乎?《書》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先儒釋之曰,人自初生保養,乃可全其善。今我元良,方在襁褓中,敎養之道,宜若無所施,而古人有胎敎者,子之在胎,猶可施敎,則矧已載生而載育乎?然則古者,太子生,敎以禮者,必有其道而書之垂訓,非偶然矣。蓋人之初生,固蒙蒙然耳。然旣有耳目之官而外開,自然心志之靈內感,知覺日而漸慧,運動日以漸勝,雖以醫家日限言之,三日七日之間,亦有迥異而不同者矣。旣有感發長進之理,則其所感之事,不可不愼,臣謂椎{{!|𤍜|⿰火參}}去濕之間,進乳約襁之事,無非有正道,不可忽慢,而至若阿保之人,尤宜愼簡。《記》曰,必求溫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爲子師,子師者,卽乳母也。夫乳母之於子,有肖似之理,以其乳哺之所養,性氣之相習故也。其不可不愼簡,有如此者矣。臣愚衷所發,輒此煩絮,其事雖細,所關則大,惟殿下察納焉。昨日本府五啓之俱停,不識其何謂也。邦有大慶,霈澤旁流,小小罪犯關係未甚之類,不害其咸囿於曠蕩之典,而古人猶謂之小人之幸,其慮之也亦深矣。矧夫鞫囚之所犯,勿論其淺深,均是緊出逆招,閱歲爭執者,則國論之嚴,此焉可知。雖殿下,欲有酌處,亦宜詢之廟堂三司,覆難可否而後方可出入之矣,是豈一臺官,率意徑停者哉?隄防之漸弛,未必不由於此,臣竊駭歎也。停啓臺臣,不可無責罰也。念臣至愚極陋,百無肖似,初無有片善寸長,可以需時用而應世務者,語其見識,則自少荒嬉,都無省解,以其言議,則賦性昏愚,全不別白,特流俗之一措大耳。重以卄年貞疾,自分病廢,望絶當世,而前歲科名,蓋云僥倖,只緣國家用人,專責之科目,故雖以如臣者,猥在收檢之中,向者姓名,誤登翰剡,幸賴世有公議,得免玷誤名器,因此輾轉,坐邀誤恩,特命陞下士之列,臣心之感惶愧懼,迄玆冞深。前冬郞署之命,適奉於在鄕之日,雖卽變通,繼而有柏府之恩除,千思萬量,冒出無望,兩日再違,幸蒙薄罷,至今追惟,尙且震懍,不自意恩罷未數月,遽勤收敍之命,收敍纔數十日,復奉牽復之命,除書馹召,聯翩遠辱於鄕廬病伏之中,臣聞命震惶,不敢久淹,歸伏私次,亦有日焉。病思迷錯,未暇爲控章乞免之計,泯泯縮伏矣。際此邦慶無前,縟儀將擧,驚喜顚倒,不暇他顧,冒沒入肅,隨參賀班,旣伸微忱,自劾而去,固臣之素計,夤緣倖會,淟涊盤礴,非臣之所敢出也。噫,今之辭遜官職者,孰不曰疾病情勢?而就中飭讓者多,若臣之自畫於見識者,諒由肝膈之忱,其情其病,皆是實狀,以學識苟可以一分可堪,以疾病苟可以一分可强,則夫豈敢飭辭巧避,以欺君父哉?臣雖無狀,決不爲是矣。今日起居之班,自與常時有異,獨臣拘於情病,不克趨參,偃便退處,義分都虧,瞻望悚觖,辜負滋大。伏乞聖慈,留心於椶覈之政,亟賜鐫削,無曠臺職,仍命選部,勿復檢擬,俾安私分焉。臣初不以言官自居,則不當妄有論列,而旣切由中之憂愛,適有目下之慨惋,敢以草草數語,輒此云云。循省初心,尤切歉愧,臣治疏將上之際,以僚臺處置,天牌下降,不敢坐違,謹此隨詣,而左右揣量,末由進身,拜疏徑歸,臣罪尤萬萬矣。亦乞速降譴罰,以彰逋慢,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上件條陳,予固嘉之,可不留意?其於侵斥憲臣事,特諭纔下,初入臺地,猶尙如此,其他可知。勿辭察職。 ○乙卯正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時,都提調金興慶,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記事官徐命臣、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醫官金應三、玄起鵬、金德履、柳徵瑞,入侍。金興慶進伏曰,啓辭批答,雖已承候,而日氣陰濕,聖體未知若何。上曰,差勝後一樣矣。興慶曰,向來諸症候,俱不復作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興慶曰,今日乃元子誕生後初七也。大小臣僚,顒望之餘,今聞醫官瞻望後來傳之言,則以爲形體壯大,氣度岐嶷,耳目口鼻,亦皆雄偉而緊固,殆同三四朔嬰兒云,此實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也。誕生後氣質凡百,未能詳知,猶以爲鬱泄矣。今聞醫官之言,此非泛然天生之人,眞聖人出矣。其爲歡欣慶抃之心,殆與二十一日無異矣。上曰,啓辭入來後,事當卽命入侍,而今日啓請入診,意固有在,故使醫官先見元子,後使之入侍矣。醫官之言亦如是,故予亦問之曰,汝或有意而見,故然乎?爲敎而元子充實,則果充實矣。興慶曰,今日啓辭,當有元子問候之語,而此等事,當遵前例,考諸前例而無之,故不得問候矣。聖候診察,久未爲之,令醫官入診,何如?淳曰,聖心方在欣悅之中,故似然而湯藥停止,今已久矣,無他症候,此尤多幸矣。上曰,只使首醫診察,可也。應三診退曰,脈候左右三部,俱爲調均,雖重按中氣,頗實而平和矣。興慶曰,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連服矣。興慶曰,湯藥停止已久,更爲議進乎?上曰,氣姑如常,停止,可也。興慶曰,向日諸大臣請對時,俱以惜福之意,有所陳達矣。以私家言之,若是貴重之兒,則必賤以養之矣。每事必須務存損約,以盡惜福之道,何如?上曰,今日醫官,亦見之矣。襁衣等物,不用新件,亦以綿布爲之矣。淳曰,聞醫官所傳之言,不勝欽歎之至,新生元子,以綿布爲襁衣者,古必無是事矣。闕內房堗,調適極難,以是爲悶矣。興慶曰,寒煖之節,必使適中,毋或過溫事,申飭保母等處,宜矣。上曰,唯。今所居之室,極爲淺狹,三四朔後,當有遷移之道矣。淳曰,醫書,百日之內,不可移動云,故古則百日之內,不解襁屬,今世人則未久卽解之,此非矣。所居雖狹,勿爲輕移,似好矣。興慶曰,聞所居之室,非但狹窄,極爲淺露云,房堗則雖不可溫,門戶必爲固閉,以防外風,似好矣。上曰,唯。淳曰,古則新生兒,以綿爲帽而着之,今世則只以勒子覆顖門而已,此甚好矣。頭部當使毋溫爲宜,今亦用勒子之屬,或於寢時,以薄衣覆之,未知何如。上曰,古則必着綿帽,今則無此規矣。綿帽必過溫,何可着之乎?興慶曰,極知惶恐而累歲企待,幾乎望斷之餘,惟皇天與祖宗,眷祐我東方,乃有此莫大之慶,以啓我億萬年無疆之業,凡我八域臣民,孰不鼓舞而歡悅乎?必有各別曠蕩之恩,以副其心,使之咸囿於春風和氣之中,然後可以迓續景命,而今此赦典中,或有未入之類云,使之更爲抄啓事,分付,何如?上曰,所達好矣,依爲之。興慶曰,自古以來,元子誕生,何代無之,而豈有如今日之慶乎?己卯年景廟痘患平復後,先朝親臨疏決時,只一希載外,盡皆放釋,雖曰赦者,小人之幸,而如許大慶,前古所無,比諸己卯,尤似較重,赦典亦不可尋常爲之,宜有大段曠蕩之道矣。上曰,予年已至四十有二矣,屢次失望之故,今番則初不企待,意以爲不過如前矣。亦無踰月之事,而聞誕生之報,猶爲未信,親見之後,始爲快幸,而今日亦使醫官,詳視之矣。此實祖宗朝德澤未泯,而有此大慶也。頃者李判府事,謂之泰運者是矣。當此泰運,尤宜日日孜孜於民憂國計,使八域含生,常在於和氣之中,亦迓續景命之一道也。頃者以福我元良爲敎者,有意而言矣。興慶曰,以今日民事言之,則荐飢之餘,下戶殘氓,困悴於徵斂之政久矣。田稅大同凡係惟正之供,固不可議其除減,而至如還上,最久一年條,雖或蕩減,未必爲實惠矣。惟是各樣軍米布及身米布,辛亥壬子兩年條,未收頗多,此則竝皆特爲蕩減,而癸丑年七月以前,騎步布各當未收,亦爲一體蕩減,則似合於慰悅之道,廟堂諸議,皆以爲然矣。上曰,此則爲實惠乎?廟議亦同然乎?興慶曰,然矣。上曰,然則依此爲之,可也。{{*|抄出擧條}}淳曰,今番疏決,如己卯年親臨疏決,則似好矣。春躋曰,還上虛錄禁錮諸人,皆不入於歲抄中云矣。淳曰,其時諸罪人,罪名讀而白之,則自上處分矣。上曰,明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持今番仍秩文書,吏兵判,持歲抄文書,入侍,可也。{{*|出榻敎}}淳曰,古有王子,正月誕生,古人以爲國家之福,蓋正月爲一年之首,而乃三陽開泰之時故也。必有別樣蕩滌之典,然後可以迓續景命矣。上曰,如此好機會,金吾諸囚,收殺爲宜,定配者猶可謂安矣,在囚者,豈不可憫乎?春躋曰,臺臣之意,亦如此,昨日有若干停啓,而果有疏斥者矣。興慶曰,朝家曠蕩之典,宜無間於生死矣。辛丑兩臣事,殿下尙今靳固,臣亦嘗數次陳白,而未蒙允許,誠甚抑菀矣。彼兩臣,斷斷血忱,惟在於爲宗社也,爲國家也。其間小小曲折,姑捨勿論,旣是爲國而死,則豈非冤枉之甚乎?半朝廷之人,擧皆稱冤,而名在《丹書》,尙未伸白,群情莫不抑鬱矣。當此大慶之日,死者有知,則彼兩臣,亦當鼓舞於泉臺之中而大霈之下,獨未蒙恩宥,則寧不愍惻乎?請加三思,特垂惠澤,使生死之類,咸被聖恩,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明日入侍時,當有下敎矣。戊申小醜時,干犯之類,不入於歲抄中乎?右牒呈大元帥之類,無可言者,而愚昧恇㤼如韓日運等輩,豈有深責之理乎?春躋曰,還上虛錄,不入於歲抄中之類,竝皆書入乎?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殿下卽位以後,勤學勤政,迥出百王,而治效未著,此不過如臣等輩,忝居重任,無所裨補之致,而亦豈無仰勉之道乎?極知惶恐,而敢此仰達,殿下於平日實地工夫,或有所未盡處,況今日正是貽謨燕翼,啓祐後人之時也。伏願殿下,以實心行實政,至誠於事天,至誠於愛民,至於接下之際,亦必以誠心,可罪者罪之,可用者用之,政令施措之間,無不出於一誠字,則誠信,猶可及於豚魚,況彼人心,豈無感動之道乎?臣敢以責難之義,如是仰達矣。上曰,頃者以誠字陳達之言,予不忘矣。今玆所達之言,尤好矣。淳曰,臣方帶經筵,竊有愚見,敢此仰達,頃日大鵬之敎,非一時偶然下敎也。殿下有大有爲之志,臣下熟不知之學問工夫,立志爲第一,而必有規模先定,然後可副聖志,此則大有爲之道也。只在聖德之加勉,不在他道,而如文爲節目中小小,申飭,非所謂大有爲之道也。上曰,頃者果有此敎,而此非小小節目所可副志,予豈不知乎?一副當所定則有之,徒言而不行,則亦非誠矣,此時庶可爲矣。嘵嘵之世道,或可挽回而果如予志,未可知也。淳曰,此實萬世所無之慶,考之前牒,亦稀罕矣。自二十一日以後,萬物皆有回蘇之望,殿下乘此機會,益加奮勵,以破朋黨,則此時群下,豈不奉承乎?上曰,所達好矣。予所謂好機會者此也。春躋曰,大臣不爲命招乎?上曰,然矣。春躋曰,奉朝賀,何以爲之乎?上曰,必不入來矣。春躋曰,頃日賀班,無不進參,如宋成明、李眞望,亦爲入來矣。聞成明將欲出去云,屢次,申飭之後,今始入來,或可使之入侍乎?上曰,有官職乎?淳曰,眞望、成明,俱爲參贊矣。上曰,眞望方帶經筵,而成明非備局堂上乎?淳曰,然矣。上曰,以閭閻間事言之,凡人有慶,必有相問之道矣。成明知予欲見之心,則何必出去耶?備局堂上,差下,使之入侍於後日次對,而此非羈縻仍留之意,亦爲使聞,可也。淳曰,以實錄考出事,今日將出去矣。元子宮臘劑,方劑進,而臣當監劑,四五日後,似當畢矣。監劑畢後,出去之意,敢達。上曰,知春秋,更有何人乎?興慶曰,申思喆、李廷濟,皆有老母,趙尙絅方爲本兵之長,可去之人,只有尹淳,而考出非時急之事,監劑畢後,出去似無妨,故在外時,已有相議者矣。上曰,雖考來之後,擧措必不少矣。淳曰,當設都監矣。興慶曰,元子未及冊封之前,何至緊急乎?上曰,次序將何以爲之乎?興慶曰,冊封之前,次序如前,而冊封之後,事體自別,當有變改之道矣。上曰,冊封後則稱號,當陞乎?興慶曰,雖以義起爲言,而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國家以統序爲重,大殿問安,每先於大王大妃殿,以此見之,嬪宮之無號,尤爲掣肘之端矣。淳曰,以弟及之義言之,必有變改之道矣。都監雖設,何至曠久乎?一玉印造成之役,似不重難矣。興慶曰,戶曹,元有所儲之玉矣。上曰,然則監劑畢後,出去,可也。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有仰稟事矣。今此元子宮供上進排等事,以世子宮一例爲之事,下敎矣。考見謄錄,則辛丑年,則有書筵炭等物進排之規,而己巳年無之,蓋無開筵之事故也。今則何以爲之乎?上曰,書筵炭,必在於冊封後矣。淳曰,然則姑以己巳年例磨鍊乎?上曰,依爲之。春躋曰,明日三司當同爲入侍,而兩司則牌招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諸臣遂退出。 ==1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陳疏}}。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李春躋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秋曹堂上,當依下敎竝爲入侍。而判書張鵬翼,謂有身病,不爲入來,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纔已承牌入來,而足踝上疔瘡甚毒,實無入侍之勢,莫重疏決,長官將不得入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入侍。令次官入侍。 ○又啓曰,時、原任大臣及金吾、秋曹堂上,吏、兵曹判書,三司,依昨日下敎,竝爲來待矣,敢啓。傳曰,引見。 ○柳萬重,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事甚未安,修撰南泰良,疏批已下,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前會寧府使李重新,前義州府尹鄭益河,未赴任改差,所授加資,竝依例還收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繕工假監役朴弼賚,呈狀內,矣身旣老且病,實無供仕之望,卽速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益馝爲會寧府使,金浹爲永興府使,韓德弼爲綾州牧使,成範錫爲龍岡縣令,趙正萬爲知敦寧,權熻爲兵曹佐郞,金廷鳳爲禮曹佐郞,金琂爲校檢,李顯弼爲社稷令,朴師休爲司䆃主簿,金枋爲典牲主簿,李蓍徹爲典牲奉事,趙明履爲平安南道京試官,趙榮國爲慶尙左道京試官,李錫杓爲全羅左道京試官,任{{!|𪼛|⿰王集}}爲忠淸左道京試官,成均博士單安正仁,光興君橏,月善君{{!|𪺅|⿰火憲}},行坡平副正彬,以上敍用。醫官許信,今加嘉義,崔周慶,今加通政,內官高鳳獻,今加正憲,以上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賓廳進,參判李眞淳進,參議趙翼命病,參知李匡輔入直,左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內禁衛將李景淑呈狀內,所帶本職與兼帶內乘,俱是緊任,每於擧動時及輪直之際,多有掣肘之端,斯速入啓處置云,兩任之難便,誠如所訴,不可强令兼察,李景淑禁軍將之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副護軍金爾樟、洪敍一、閔思淵、洪致榮、李天駿、沈若晦、鄭恒賓、洪好人、崔炯、許樹、朴弼乾、李東昌、李信侃、韓晉起、申命徵、金夢魯、李興祥、崔震一、金相玉、李廷熽、徐行進、鄭纘述、李漢弼、金相璧、李浤、朴守慶、李重泰、李榏、李潝、崔齊白、魚必遠、金鑮、成胤赫、韓配奎、姜一珪、吳盛載、梁彬、朴昌徵、洪禹平、韓師昌、申思周、崔宗周、柳東茂、柳世復、安湜、李熙齡、張友軫、張斗紹、朴俊慶、李景勳、李倚天、韓師善、許信、沈棆、趙尙綏、金鳳章、韓命斗、卞重傑、柳萬增、權儆、李東芳、金天柱、李聃錫、趙榮祿、盧恰、宋堯卿,副司直趙觀彬、徐宗伋、金應福、金浩、李濟、吳命新、成德潤,僉知三單金萬泓、韓萬慶、李馨遠,統制使落點,具樹勳。 ○兵曹口傳政事,以張泰紹爲禁軍別將。 ○柳萬重,以內醫院官員,以都提調、提調意,啓曰,元子宮供上,各種臈藥,今當劑入矣。所入牛黃,其數當爲十部,而元貢遺在無多,取考前例,則有別貿進排之事,以此分付戶曹,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三月當,新番馬步軍點考及下番軍賞試才,因陳賀退行事,頃已啓下矣。本月晦前,餘日無多,內中日未及稟行之前,軍門賞試才之設行,事涉未安,而在前有故時,有回糧給送之例,今亦依前例,本錢間磨鍊分給,而別破陣,則退朔追試,新番軍兵點考,則今二十九日,南小營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宗廟署所報,則今日朝前郞廳,奉審兩殿,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大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淸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至於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狼藉,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甚多,無數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大段沾濕,至於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云,依例臣曹,與本署提調,眼同奉審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黃海監司狀啓,則道內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卽遭母喪云,依定式許令歸葬之意,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濟州牧使鄭道元遞任,進上馬三匹,今纔上來,禾毛色,別單書入。而依例內廏立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正月二十八日未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堂上,吏、兵判,三司,同爲引見時,行判府事李宜顯,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吏曹判書宋寅明,兵曹判書趙尙絅,同義禁申昉,同義禁李德壽,同義禁李瑜,刑曹判書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右副承旨鄭必寧,副應敎吳瑗,掌令金廷潤,獻納徐命珩,假注書許逅,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興慶曰,達夜雨下,日氣陰濕,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安寧乎?上曰,然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夜來亦何如?上曰,好過矣。命均曰,昨參七日問安,喜悅之心,難以盡達。且聞入侍醫官所傳之言,岐嶷非常云,天降之人,固異凡人,而聞來下情尤不勝欣喜之至。宜顯曰,調養之節,必極盡爲之,而連得平安云,欣幸欣幸。命均曰,日氣甚不好,保護之道,節適甚難,各別申飭乎?上曰,然矣。興慶曰,別擇乳母事,諸臣已有所達,而卽今所定之人,無不足之歎乎?上曰,其後更爲擇定,而來歷與爲人,竝爲詳審矣。興慶曰,備局有定奪事,先爲稟達乎?上曰,先稟,可也。興慶曰,昨以民情慰悅事仰達,辛、壬兩年,身軍米布未捧者,旣皆蕩減,則公私債徵捧,亦係民情愁怨之一端,姑令停止,限秋成勿徵事,分付京外,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別兼春秋今方差出,催促新薦,而前翰林李鼎輔、鄭履儉、李德重等,因赦敍用矣。翰林,今若付職,則別兼,自當減去,而翰林,必不當薦事,然則新薦無期,李鼎輔等三人,還爲削職,似宜矣。曾於甲辰年,別兼春秋趙趾彬、呂善長,方帶別兼,而削職,翰林曺命敎gg曺命敬g,因赦給牒,故其時陳達,更爲削職云,前例如此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忠淸監司李壽沆狀啓,今春水陸操巡點等事,一倂停止爲請,而兵使金洸狀啓,習操巡歷及營將巡點,何以爲之,爲請矣。水陸操,去秋旣已設行,今當停止,而營將巡點,則亦不可全廢,抽牲gg抽栍g爲之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全羅兵使李重新狀啓,今春兵使陸操,營將、城將巡點,何以爲之事,取稟矣。本道上年秋操,旣已設行,依湖西例,只令營將、城將,抽牲gg抽栍g巡點,似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平安監司朴師洙狀啓,我國漂海人白貴得六名,淸人,持咨文領來,故自義州府,各人等問情後,定將校押送,緣由馳啓矣。此則皆是平壤之人,與三南漂海者有異,而旣自灣府,問情馳啓,別無上京更問之端,使之仍送本土之意,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均曰,齎咨官事,至今未及稟定,宜速定奪,趁來晦可以入送矣。興慶曰,判府事徐命均則以爲,當送齎咨官云,朴文秀則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入去則當順成云,大提學尹淳則以爲,今當勘律以往,則事體當送陳奏使,使臣之新還者,雖言其必爲順成,而萬里外異國之事,有不可料度,其所主掌而與之相約者,若身故或遞職,則似不無狼狽之慮,使臣當依例入去,而齎咨官不可入送云,議論若是不一矣。上曰,齎咨齎奏,亦異耶?興慶曰,送咨文則爲齎咨,送奏文則爲齎奏,而所謂齎奏官,例以堂下武臣,極擇差出,與譯官同爲入送,則事體,稍重於齎咨矣。今番當勘律奏聞,則別使雖難更爲入去,而有不可只送齎咨,當送齎奏官矣。命均曰,以事體言之,當送使臣,故尹淳之言如此,而亦非必欲送使臣也。彼中,曾有勿送別使之咨,今番則旣聞其言,不必更送別使。且謝恩,每在於罪人擬結之後,先送齎咨,得其完結,然後謝恩則當兼於節使矣。齎咨齎奏,無甚關緊,而擬律則自前爲奏文,今亦爲奏文,而名以齎奏官無妨矣。上曰,他大臣及備堂諸臣之意,何如?宜顯曰,臣則不敢參涉於廟謀,而纔經奉使之臣意見如此,不必送使。且年前彼中,有今後勿送別使之言,而再昨年,小臣奉命以往,蓋以重其事之意,破例以送,以此言之,亦不必送別使矣。寅明曰,臣則與尹淳之意同,在我之道,當謹守常法,且照律,事體至重故也。尙絅曰,今若又送別使,則還來之期,必未及於節使未發之前,若然則節使後,又將送謝恩使矣。大抵使行,大有弊端於彼中,彼人之不送別使云者,似有其意,雖送齎咨官,足以順成,則何必送別使乎?昉曰,尹淳之議有深意,而以事情推度,則雖送齎咨官,似不至於執頉生事之境,今以此事而送別使,亦重難矣。瑜曰,臣始聞尹淳之言,以爲道理當然矣。然回還使臣之言,旣以不送使爲宜,在外諸議亦然,何必(必))送使臣乎?事之次序雖倒,此則勢固然也。今從使臣言,宜無妨也。上曰,若送使臣,則當兼謝恩,而謝恩則當在完結之後,今番則只送齎奏官,可也。{{*|出擧條}}命均曰,犯越罪人所掠物件,自前列錄移咨,而勘律時,竝爲入送矣。辛卯年,則只是人蔘,自此以渠輩盡爲出賣,不得入送爲語,而彼中猶不致責矣。今番使行時,彼人以爲所掠人蔘,當送而不送云,故譯舌輩,以罪人時未勘律,勘律後當爲入送事,引前例爲答矣。辛卯年,則雖不入送,而今旣執言,則宜以當初所報掠取之數,盡爲入送矣。興慶曰,其數不過一斤餘,而彼旣執言,則今何不送耶?旣不可徵出於渠輩,當自戶曹磨鍊送之矣。上曰,然矣。瑜曰,自戶曹送之,殆同自備,終不成體段,必分付關西道臣,分定於江界、渭源等邑,使之如數入送事,自備局行關,而關文,則以偸採罪人等人蔘某數,準量入送於齎奏官行中,爲宜云,則外面亦似得宜矣。上曰,所達是矣。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先納禁府文書乎?上曰,先告歲抄文書,而點下者亦一體告焉。寅明告前縣監全近思、金泰壽、李文標、韓日運事。上曰,竝敍用。寅明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上曰,李鳳徵、李玄逸、睦來善、鄭楷,竝置之。尹鳳朝事。宜顯曰,被謫之罪已脫,而未及敍用矣。上曰,已有下敎矣。內官任庭甲事。上曰,此事誰有知之者乎?寅明曰,罪則不知如何,而不可復置掃灑之列,置之無妨矣。上曰,然矣。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權卨事。上曰,置之。前直長金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告罪目。上曰,以人燁之三寸姑母夫被罪,今若置之,則在渠爲身累矣。職牒還給,何妨也?仍命職牒還給。前主簿李公胤事。上曰,所重存焉。今不可擧論耶?宜顯曰,自前國家病患,以議藥不謹,雖被一罪,而猶有放送之事。況公胤已死,何至不爲擧論乎?上曰,其時見之,則狂妄之狀,不可盡言矣。今已身故云,職牒還給,可也。前府使呂渭良事。上曰,朴致遠,予欲減等,而金吾請放,故放送矣。此事則何如耶?寅明曰,此亦身死,死後不給職牒,則似過矣。命均曰,身死後,不給職牒之罪,不如此等罪矣。上曰,職牒還給,可也。寅明告朝臣永刊仕籍秩,前持平李挺樸事曰,此亦已死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不敍秩,前掌令崔致重事。上曰,致重事無狀矣。寅明曰,他重罪皆敍用,則豈於致重而不爲敍用乎?上曰,如此心術,雖十世當不宥,而初旣點下,已示弦韋,邦慶無前,竝施蕩滌,此亦敍用,可也。寅明告朝官刊去仕籍秩,前典籍方聖規事。上曰,古有柳下惠、盜蹠,似不必深罪,而全釋猶如何故,點下矣。命均曰,萬規之同生,何可在仕籍耶?尙絅曰,以參下積仕,仕滿陞六,故臣在東銓時,爲典籍矣。上曰,渠之當初行仕怪矣。然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朝官收職牒秩,前監察柳鼎茂事。上曰,此是他日經筵,更竭餘蘊云者耶?敍用可也。寅明告堂上宗室被謫蒙放,㮒事、河事。上曰,竝置之。命均曰,夜雨太過,宗廟前後殿,皆有雨漏處,今當奉審,而提調臣趙尙絅,以歲抄文書,不敢出去,臣則先爲退去,奉審之意,敢達。上曰,先退可也。命均退出。寅明告堂上官削職秩,前牧使李守身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濟州牧使之持來一匹馬,似非重罪矣。寅明曰,濟牧之私自取馬出來者,雖犯禁令,而當此大赦,似有蕩滌之道矣。上曰,濟牧取馬,若不嚴處,何以禁戢貪吏乎?此則限其身禁錮可耶?寅明曰,此非終身禁錮之事也。上曰,給牒則爲敍用之階,勿論雖可,而旣是大霈,職牒則還給。寅明告堂上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柳淀事。曰,此則儲置米十六石未捧之罪也。上曰,此罪何如是重耶?尙絅曰,若限滿,則罪名自解矣。上曰,旣有年限,則何謂之永勿除職耶?尙絅曰,《明律》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前郡守趙儼事。上曰,敍用。寅明告堂上官收職牒秩,前府使金鼎夏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官罷職秩,前縣監李弘邁事。曰,今番赦已放謫矣。上曰,置之。前府使蔡橚事。上曰,職牒還給。前獻納鄭宅河事。上曰,敍用。寅明告朝官永勿除職秩,前郡守鄭舜命,前郡守梁有成,前縣令洪致厚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罷職秩,前郡守李蓍明,前縣監金道彦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縣監金天器事。始炯曰,此則臣爲慶州府尹時,以査官推覈者也。其卜馱見捉於巡卒,則大口、甘藿爲卜,而中藏錢文,似爲六十餘兩云,故臣未見其錢,而以巡卒之言報使矣。上曰,此與金道彦事,何如耶?寅明曰,罪實無間矣。興慶曰,濟牧之取馬,旣已蕩滌,以六十兩錢而何至永廢乎?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削去仕版秩,前正郞安允中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此則渠之持身不謹之過也。寅明曰,官物私用,亦皆蕩滌,則此猶有間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告朝官被謫蒙放秩,前縣監兪斗基、孫景翼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寅明告堂上被謫蒙放秩,前牧使鄭宅河事。興慶曰,在官未久,卽爲遞來,故多有引用者而然矣。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臣嘗見其人,似非貪濁者也。上曰,外貌則難知矣。如安鍊石者,外貌亦殊常,而朴致遠,以外貌見之,則不是貪濁者,而貪吏,則無過於致遠矣。前府使李悟事。上曰,職牒還給。寅明曰,今因贓汚事,有所懷敢達,守令贓汚,自有當律,而況身居當路,受人賂物者,亦一贓汚也。朝家不可不嚴査明覈,與受一體定罪,以爲懲礪之地,臺閣固以風聞論事,而如有某人受賂之跡,則雖大臣、重臣,必皆指名論劾,或行査得脫,或終不得脫而抵罪,處分明白矣。近來,則臺臣雖有所聞,不欲單擧結怨,必混同爲說,夫群下稟性,人各不同,或有律己不甚嚴者,亦或有律己極嚴者,雖其不欲沾沾自喜結黨延譽,而其所自處,或有不下古人者,今若汎以當路受賂爲言,則其貪濁者之得免,固幸矣。而淸愼者之混被黯黮,豈不切迫耶?向來韓師善之論兩武倅,其言如此。而日昨金錫一,論李重新之啓,又以販貿耽羅,載輸當路,爲言,旣曰當路,則大臣、重臣,豈皆不難安耶?且人主,居億兆上,可畏惟天與民,可憚者,惟朝廷士君子。而今若混歸之於恣行貪濁,厚受賂遺之科,則自上視群下尤何如?而君道之日亢,臣道之日卑,未必不由於此,非細慮也。旣云販貿耽羅,則必有的聞,而又聞非如魚果之微云,如此而置之,則此其辱朝廷羞搢紳甚矣。臣意則李重新,不可不拿問嚴覈,以爲各別査出定罪之地,斷不可已矣。興慶曰,在外時,已有所相議者,宋寅明之所達,是矣,此事,不可不明査處之,豈使搢紳諸宰,皆在於黯黮之科乎?上曰,當先緘問於臺臣耶?寅明曰,徑先緘問臺臣,事體不當,李重新,爲先査問,前頭更議覈出之道,爲宜矣。興慶曰,其在事體,不可徑先緘問於臺臣,李重臣,先爲拿覈宜矣。上曰,李重新,拿問明査,可也。{{*|出擧條}}寅明告稟秩,羅煣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臣於戊申年,已有陳達者,此則宜放矣。宜顯、興慶曰,放之宜矣。瑜曰,湖中人,皆言其倒置矣。上曰,放。宋楷、宋重弘事。上曰,此則何如?寅明曰,宋楷則初非以其名出於賊招,宋重弘,則成衍之招以爲,宋國休父子云,故竝拿,而成衍招,初不實矣。上曰,宋國休,若減等,則楷、重弘之置於減等倒置,放。興慶曰,成衍之招,元不分明矣。宜顯曰,宋哥在竹山,而自是惡類也。李聖至事。上曰,何如?寅明曰,初不出於逆招,而以當初不納禁府都事之故,希亮之事,得成云,而亦似冤矣。上曰,諸臣竝陳所見。宜顯曰,以其査頓,見之不好矣。上曰,當以其罪論之而已。何論其査頓也?昉曰,旣以減等,則計年當放,置之無妨矣。瑜曰,旣不出於賊招,而臺臣,以風聞論啓矣。卽今則與前有異,別無可罪之端,蕩滌爲宜,而若有可疑者,則從後罪之,未爲不可矣。上曰,苟有疑,則從後罪之云者,不當矣。放送可也。朴師孟事。上曰,此則最歇矣。寅明曰,崔宗華、李萬春,竝皆見放,則最輕者之尙在罪籍,可訝矣。上曰,放。沈得行事。上曰,放。權世章事。上曰,旣已出陸,置之。睦聖履事。上曰,減等。鄭暘賓事。興慶曰,當初文簿雖不善,而其後亦不無其功矣。上曰,放。炤事。上曰,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事。上曰,其心術則可痛,而此時當擧論矣。出陸。李興仁事。宜顯曰,此罪人,不可擧論矣。上曰,置之。李璛事。上曰,放。安鑮事。上曰,此事何如?若非安鑮,當初何以知其事耶?寅明曰,當初臣,以不可殺之意,有所仰達矣。瑗曰,渠旣入於賊黨,其不死幸矣。今何擧論乎?興慶曰,來言於崔奉朝賀,使之遠避,而不爲告變於國,則朝家之初傅生議,在渠,實爲大幸矣。瑜曰,古則有罪者,逬諸四裔,不與同中國,而我國之竄配無識之類於絶島之中,還可憂悶矣。上曰,島中置此等之類果悶矣。瑗曰,島中置此可悶之敎,似欠包荒,只當觀其罪狀而處之。上曰,所達是矣。安鑮則出陸。崔必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趙顯命則以爲,鄭暘賓、崔必蕃,無異同云,人之所見,蓋不同矣。上曰,全近思輩,皆敍用,則崔必蕃,豈不可置不論耶?瑗曰,必蕃事,關係軍律,則不可容議矣。上曰,臺臣方入侍,如李時蕃事。若收殺,則崔必蕃,宜減等矣。寅明曰,竹山,乃是討捕營,而聞賊報逃走,罪則重矣。上曰,無用之武弁也。寅明曰,大體以其罪論於赦典矣。上曰,量移。洪益龜事。上曰,勿論。瑜曰,海島不可仍置,移於他處宜矣。上曰,豈以疑心而移之耶?黃沈、吳鵬萬事。上曰,量移。其時入之云者,可悶,而亦入之云者,尤可異矣。吳彦賓事。上曰,放。吳命尹之改名命始者,其心術無狀矣。禹如天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渠則非自主張者也。興慶曰,只承順官長之令也。參酌似不妨矣,宜顯曰,官長之令,固有承順者,而豈可承順謀逆之事乎,臣意則置之宜矣。上曰,出陸。姜必齊事。上曰,量移。黃玉鉉事。上曰,其時則不忍言之事,而猶不無爲國之心,當用曠蕩之典矣,放送。鄭璉,陳漢相事。上曰,此事本來輕歇,竝減等。韓聖欽事。瑗曰,自北來者,多言其綢繆之跡矣。上曰,大臣之意,何如?興慶曰,旣無身犯之罪,則出陸似無妨矣。宜顯曰,雖出陸,猶爲謫居,若出陸則似無不可矣。上曰,儒臣、臺臣之意,何如?瑗曰,臣則俄有陳達者矣。其情跡陰秘,不敢以出陸仰達矣。廷潤曰,其姪三人,逆節狼藉,而渠則初無出於逆招之事矣。然有不可輕議矣。命珩曰,此罪人終難輕議。上曰,出陸。李鳳祥事。上曰,量移,可也。諸臣之意,何如?興慶曰,他罪人,猶量移,則鳳祥之亦許量移,未知其合當,直放宜矣。寅明曰,其時事,臣未詳知,而鳳祥旣坐亡命,臣方爲法官,不敢以彼此可否之議徑陳矣。尙絅曰,初旣量移,則當此大赦之日,又爲量移,未知其可也。宜顯曰,不於此時而見放,則殊無曠蕩之本意矣。昉曰,有停論者,有發論者,此事有難歸一,而以根本思之,雖與他罪似異,亦無深罪之端矣。瑜曰,方用曠蕩之典,則何獨於此事而不爲許放乎?瑗曰,本律旣是流三千里,則當此大赦,豈可量移乎?直放宜矣。廷潤曰,當初事,臣未詳知,而卽今每事蕩滌,則參酌爲之何妨乎?命珩曰,臣與儒臣之意同,直放宜矣。始炯曰,亡命本律之爲流三千里,臣雖未知其必然,而渠旣亡命,三年圖生,以法論之,罪在罔赦,此等干係至重之類,則雖當無前之大赦,豈可輕議酌處乎?羽良曰,當此大蕩滌之日,他罪皆宥,則此亦宥之,固無妨,然如此之類,不可輕議矣。興慶曰,初無亡命之事,朝家亦無捕捉之令矣。寅明曰,必明白其當初亡命與不亡命之由,然後可議其酌處矣。始炯曰,此事旣係久遠,臣雖未能一一記得,而當鳳祥緣坐擬律之時,稱以已死,以他屍檢驗,雖未知何臺官,而其時以此事發啓,只此一事,在渠亦足爲斷案矣。上曰,然乎然乎。昉曰,此事雖下問,終難歸一,惟在參量處分矣。上曰,此等處,予當自斷,而今玆下問,亦涉率爾矣,吏判事則極爲非矣。非以時象惡鳳祥,則明言之,可也。而猶以槽隅之說言之,入侍諸臣,猶如此,他尙何說?至於秋曹參判,非病於黨議者,而其所陳白如此,向者金尙星之疏,有驚倒欲狂之語,意謂自見慶事之後,諸臣皆有欲狂之意,於此等處,必不務勝,而今觀諸臣之色態,猶有舊套矣。予則謂當此好機會,足爲蕩平,然尹鳳朝,則當有弦韋,伊後別諭,意有在,非安排措置而爲之也。卽今諸臣,如以舊套,存諸心,則豈曰喜悅云乎?儒臣疏批,予以此等處言之者,蓋示予意爲然也。其時鏡黨事,極爲凶惡,則鳳祥事,亦無足怪也。而且十九下敎之後,如此事不必固執,反恐貽累於景廟聖德矣。鳳祥之亡命,非國家之亡命,乃時象之亡命,而此事朝臣看作重事。故予則折衷量移,如此之時,尤不宜以此事,更惹鬧端矣。然今聞秋曹參判之言,始知其以他屍檢驗之事,此則尤極無狀矣。姑先量移,卽令金吾,更考文案以稟。寅明曰,小臣所達,以未瀅下敎,極爲惶恐,而亡命之罪,旣已照律,則守法之外,無他道矣。申正模事。上曰,出陸。㗡梅事。上曰,小兒何知也?放送。朴來章、李世瑃事。上曰,此事,何如?寅明曰,科擧外場,極爲巧惡,當守法而已。鞫獄則得情者死,有疑者酌處,而此等事,則直招蒙準,不可輕議矣。尙絅曰,此事絶痛矣。其前安知無如此之弊耶?決非輕易處分者,而但李世瑃,則配於南中,朴來章,則配於三水別害鎭,其聊生必難,此爲可憐矣。瑜曰,此則不然,初不擧論則已。豈以渠之生理之難而有所容恕乎?然此罪終爲雜犯,亦不可以私心之絶痛,不爲擧論於朝家參酌之道矣。上曰,所達是矣。竝量移。寅明告身死未蒙放罪人秩。上曰,此類則無可論者,竝置之。刑曹堂上,進告刑曹文案。始炯曰,一千二百餘人文案浩多,未及徧考,而有入侍之命,故入來矣。羽良曰,放秩、稟秩、仍秩,其數甚多,先入何文案乎?上曰,先告輕囚案。興慶曰,此非自上親決者也。寅明曰,秋曹文案,則事體不當親臨論斷,殺獄與綱常强竊盜類,則刑官,當單抄入稟。而其餘輕罪,則盡放無妨矣。上曰,然矣。始炯告白殷昌事。上曰,此事何如?始炯曰,烽臺擧火,所犯雖重,而用刑至於二十七次矣。興慶曰,酌處何妨乎?上曰,參酌島配。始炯曰,私婢二德事,詳見文案,則崔致重發狀以爲,渠之四寸致敬,作變於其父墳,而使二德爲之云,二德,始入捕廳,已承款而移囚秋曹後,變辭八次,刑訊而不服,此是理無之事,亦無明證矣。趙尙絅始當此獄,尹陽來,亦連爲推覈,而終未得情,關係咀呪,故雖不敢擧論,而此獄甚虛疎,致重事,則萬萬無狀矣。尙絅曰,二德變辭,故訊問而渠以爲當初捕廳,則亂杖周牢可畏,故不得已誣招,及移秋曹,則不忍以無罪之人誣引,故變辭云矣。上曰,致重,俄有處分,而於國於家,極其無據矣。二德則放送。莫禮事。上曰,遠配。沙工金分伊事。上曰,放。順男事。上曰,參配gg參酌g遠配。上曰,全羅道罪人二名,迫於飢餒,殺食國馬一匹,此等事,何可不爲蕩滌於今日耶?竝放送事,分付。徒年案未及狀聞,而罪在赦前者,令到日,竝放送。形止狀聞事,分付八道,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徒年以上,雖逃亡者,竝爲蕩滌,可也。{{*|出榻前下敎}}上曰,閔、李、尹三族編配者,定其寸數何如耶?寅明曰,雖四寸,猶爲法外,定其寸數,似不當矣。興慶曰,終是法外之事也。國家不必定其寸數矣。尙絅曰,其時閔哥、李哥,多出賊招,故遂至於擧族盡配,而幼稚者皆入於編配之中,幼稚之同參凶謀,似無是理矣。宜顯曰,緣坐,本有寸數,而至於閔、李、尹之擧族盡配,乃法外也。有關後弊。且比於他逆家,則有不均之歎矣。寅明曰,弼夢、弼顯,爲逆魁,而朴家則無如此事矣。瑗曰,當初處分,出於法外,當此大霈之日,豈不施曠蕩之典耶?廷潤曰,外議皆言其已甚矣。命珩曰,諸臣所達是矣。上命必寧書傳旨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尙絅進告,堂上官被謫蒙放秩,前僉使張{{!|𭳞|⿰氵奭}}、崔萬夏事,前討捕使申益欽事。上曰,竝職牒還給。前僉使金祈應、李泰祥,前別將李文錫,前萬戶吳萬俊事。上曰,竝敍用。尙絅曰,未入歲抄之人,竝書入事下敎,故書入矣。仍告南德夏事。上曰,蕩滌。尙絅曰,浦項倉穀二萬石,入送北道事,曾有所定奪,而北道舡隻則狹少,難以載穀,聞前日浦項倉穀物,入送北道時,自嶺南,以兵舡載送,而今已歲翻,賑事萬分迫急,分付嶺南,毋論兵舡與地土舡,卽速載運發送,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自備局,各別申飭,催促運送事,分付嶺南,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權爀,時在龍岡縣,而科期已迫,必難及期進去,合有變通,而擬望之人乏少,曾有三司通擬之規,今亦依此爲之,何如?上曰,北評事權爀改差。其代,三司中通擬以入,可也。寅明曰,都事,無再掌試之規云,而科期已迫,當有變通之道,居中都事,何以爲之乎?上曰,居中都事,竝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催促下送,可也。寅明曰,江原都事朴亨潤,以科事,士子輩至於呈疏云,其勢將不得行公,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興慶曰,昨日入診時,有明日當下敎之敎矣,惶恐敢達。上曰,日已昏矣,後當下敎焉。尙絅曰,全羅前兵使李重新拿問事,纔因吏判陳達,允下矣。新除兵使李必耉,所當催促下送,而必耉,以其父尙{{!|𫘂|⿰香集}},尙在追奪之中,故不敢赴任,連呈所志請遞,蓋死後追奪,自是極律,其子之不欲從宦,事理亦似然矣。興慶曰,李必耉,曾除外任而不赴,故故左相李㙫,以此陳達,卽許遞改。今亦如前處分,似乎得宜。而蓋李尙{{!|𫘂|⿰香集}}事,固無明白可罪之端,聞其時判金吾沈檀,以其自明之招,亦謂之有據云,而尙在罪籍,不得伸理,殊可矜愍,當此大霈之日,似宜有曠蕩之典,一番考見文案而處之,未爲不可矣。上曰,曾前許遞者,未知處分之得當矣。今若因渠不赴,考文案而有所處分,則事體不免苟簡矣。分義所在,不宜一向如是,各別嚴飭,使之斯速赴任,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李益命,以喜之緣坐,久在謫中,而喜之旣不承款結案,則其所緣坐,終是法外。而丁未年還置逆案後,更爲赴謫,至今不得放還矣。曾在戊申,有非承服結案罪人,則勿施緣坐之敎云,當此大霈之日,宜有參酌之道,故敢達。寅明曰,喜之逆則逆矣。而以其不承服而緣坐,謂之法外也。凶逆甚多,神人齊憤,故或不無法外坐謫者,而此終有關後弊,此類宜皆一番抄出啓稟,以爲通同査正之地,恐不當續續處分矣。上曰,法外緣坐之類,考見文案,書出一通,入侍時稟定,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洪致祥事,其孫洪益三,頃有上言請伸之事矣。當此大霈之日,或可令金吾,考見文案而特賜處分乎?上曰,予曾見先朝下敎,此何可輕議耶?興慶曰,先朝甲戌年,復官之命,出於特敎,而其後辛巳年,還又削奪,或恐聖上,未覽伸冤時下敎,而只覽當初下敎而然矣。伊時小紙中列書姓字者,皆是僻姓,而元無書名之事,又有渠姓洪字云,此亦似不可爲大段可疑之端矣。上曰,當詳知先朝下敎,然後可以處之,前後日記,考出以稟,可也。{{*|出擧條}}上曰,臺啓中緣坐、籍沒之啓,若允從,則其同生輩當爲何律乎?寅明曰,其同生則爲奴矣。上曰,王室至親,不當爲奴,似爲偏配矣。廷潤所啓,臣之蹤地,決不可復冒於臺端,而向者一出,只爲新歲之一瞻耿光,元非仍因盤礴之意,而繼而國有大慶,不敢以情勢爲言,入參賀班,獲覩盛儀,臣之志願已畢,義在必退,故尋單縮伏,一味惶悚矣。昨伏見備忘,則以前啓之不卽收殺,辭旨至嚴,臣於此,已極惶蹙,而今者儒臣僚臺,相繼陳疏,詆斥停啓臺官,不遺餘力,則臣亦以參論之人,何可獨爲晏然乎?夫本府前啓,殆成卷軸,而俱是關係鞫獄,罪名至重,則不敢以一二臺官之意見,擅自停止。而適當無前大霈之日,亦宜有曠蕩之道,故陳賀之日,臣與長僚及持憲,合席相議,其中四五件事,消詳停之。此實出於十分斟量之意,而侵詆之言,左右迭發,臣益不勝瞿然之至,昨以僚臺處置,天牌降臨,而兩疏旣入,物論方張,不敢唐突冒進,終未免坐違,聖度天大,罰靳例勘。今又召牌狎至,分義是懼,黽勉趨承,入侍前席,而顧臣情勢,實難一日冒居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疏斥,已知過中,旣不參啓,則今者爲嫌,亦涉太過,勿辭。亦勿退待。又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此等之啓,尤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此啓相持,尤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亦若前啓,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上曰,邃已停啓,其於泰績,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引嫌而退,其所引嫌,俱涉太過,不可以此輕遞臺官,請持平金錫一出仕。上曰,依啓。命珩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不施軍律於其時,則猶今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此啓相持,其涉太過,其勿强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特諭之下,此等之啓,亦何相持,其勿强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上曰,泰績之兩司俱發,初已太過,則猶今爭執,其涉支離,其勿强煩。又所啓,直講,係是師儒之任,而文德謙,處地卑微,遽爾冒授,新除之下,物情莫不爲駭,請直講文德謙改差。上曰,依啓。又所啓,凡臺閣論人,貴在公平,苟或挾雜,則不可以服人心矣。再昨憲府六啓,實有許多機關,欲論李潚之統帥薦望,而指東言西,欲斥尹東卨之戊申樹立,而語多粧撰,欲遏鄭益河進用之路,則按査白脫之事,謂有餘謗,引例方遞之職。又請遞改,其循私逞憾之狀,已不可掩,而至於李箕鎭事,則本道都事,自言昨秋,不爲覆審永興之田政差錯,初無可言。而白地做出,構成箕鎭之罪,李重新事,則向日筵臣,皆稱善治,今此所列,亦不近理,當此國有大慶,聖敎勅勉之日,在廷群僚,孰不欲精白其心,奉承休命。而惟彼憲臣,新入臺地,汲汲自效者,都是用意排軋之言,此等之習,誠甚不美。而況其不問長僚,暗地發啓,非出公議,此尤可見。其在責勵之道,不可置之。請持平金錫一,罷職不敍。上曰,金錫一所陳,雖有機關,今者譏斥,亦不爲機關乎?此正責人則明,責己則暗者也。不允。又所啓,當此大慶,親臨慮囚之日,秋曹長官,不爲入侍,致令次官擧行,雖未知其病故之,如何?而事體苟簡,不可無警飭之道,請刑曹判書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臣以金錫一罷職不敍事,論啓矣。及承聖批,不惟不賜允兪,乃反以責人則明,責己則暗,爲敎,臣於是,不勝瞿然,繼之以訝惑也。錫一之啓,都出於用意傾軋,而以廟薦等語觀之,其意不專在於此,而暗地機關,顯有侵逼大臣之意,其心所在,誠極不正,故有所論劾,而聖敎反以機關責之,此莫非如臣無似,久據言地,平日言議,不能見孚於君父之致,尙何顔面,冒居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憲臣所啓,雖曰過中,而在於特諭之前矣,嘉奬之儒臣,初入之憲臣,亦有循套之心,則今者相勉,豈惟在於金錫一?俄者下敎,良由於此,飭勵之言,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瑗曰,臺閣論事,惟當觀其是非,以爲可否,鄭益河,旣已白脫,且以親年七十,呈狀當遞,而金錫一,至請改差,誠極非矣。而諫臣避辭中,汎以錫一諸啓,專論廟薦,侵及大臣爲非,此則未免失言,臺閣,與大臣抗職也。言不宜若是,惟當斥其所論之非耳。第諫啓之批,乃以機關爲敎,此甚未安,諫臣之論金錫一,有何機關乎?至於金若魯、韓翼謩,則以循套爲敎,而此則不然矣,鞫逆之論,豈有套乎?上曰,金若魯於諸啓中,只論尹邃而仍竝及尹㝚,是有査滓而然矣,予甚非之。瑗曰,尹㝚事,臣亦嘗論之矣。臣等之尤嚴於此論,豈有一毫私惡於㝚、邃而然哉?邃於賊招,最爲緊出,情跡狼藉,而金錫一,急於容護,汲汲停啓,則三司之臣,惡可無言乎?上曰,尹邃,雖曰緊出,而韓翼謩之以竝停五啓爲言者,其意實在尹邃,而如是爲言,豈不尤非乎?瑗曰,金若魯,雖以停尹邃啓爲非,而韓翼謩之意,豈必與金若魯同乎?人之所見,固自不同,韓翼謩之言,實得臺體,而聖上,以意在尹邃,而汎論五啓,爲韓翼謩之罪,臣誠惶恐,此乃聖上,求過於臺閣也。豈不慨然乎?上曰,凡人有慶喜之心,則凡事都忘之。而今此大慶,爲日非久,而諸臣氣色,猶尙如此,誠爲慨然。瑗曰,諸臣,幸覩宗社莫大之慶,孰無歡欣鼓舞之心,而其在近列者,抃喜之忱,尤當何如?而大道理之所當爲者,豈可因喜而廢之乎?上曰,此則然矣。瑗曰,金若魯疏批,以頃日奬諭,自知過矣,爲敎。此亦殿下失言也。頃日金若魯所論,不過草草數啓,引見獎諭,似乎太過,而固出於來諫之意也。曾未幾何,因論一鞫囚,而又有自知過矣之敎,大聖人辭令,豈宜若此乎?上曰,此言誠是,當留意矣。瑗曰,今番赦典,雖務主曠蕩,而干係惡逆者,則豈可蕩然無防乎?如權益寬者,亦入於蕩滌中,此則亟宜收還矣。上曰,權益寬爲敍用乎?必寧曰,然矣。上曰,權益寬敍用時,予意謂必有如此之言矣。今此莫大之慶,謂諸臣宜忘時象,而猶不忘之,誠嘅然矣。瑗曰,臣之論益寬,若由於黨論,則前後聖敎,誨諭勤勤,豈不忘之耶?臣之愚忱,實出於懲討,雖欲忘之得乎?上曰,予決知權益寬之非逆,而豈可强從乎?瑗曰,益寬,與昌悌、黃溥,貫通謀計,情節昭著,少無可疑,殿下雖敎以非逆,而臣則決知其爲逆矣。上曰,儒臣之所知如此者,皆出於疑阻矣,予豈可從時象乎?命珩所啓。臣旣承勿退待之命,故惶悚退伏矣。儒臣,以臣辭不達意之言,謂之失言,非斥備至,此臣意慮之所不到,臣雖無似,職忝臺閣,豈爲大臣而發此言哉?臣本言辭拙訥,未及明言痛斥。而蓋錫一之意,專出於敲撼之計,用意不美,故遣辭之際,致有語及大臣之事,而儒臣失言之責如此,則更何顔面,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儒臣所達,不過因下敎,一事再避,其亦無例,勿辭。亦勿退待。瑗曰,掌令金廷潤,雖有勿退待之命,傳啓處置,大乖臺體,請掌令金廷潤,遞差。上曰,此事,何如?瑗曰,金若魯、韓翼謩之疏,旣論罪停啓臺官,則渠以同議之人,雖至再避,何可參涉其處置耶?興慶曰,旣參其論,則處置未安矣。寅明曰,玉堂之言是矣。上曰,予有勿退待之命,故窮蹙不得已傳啓。非渠之過,何至遞差乎?瑗曰,伏聞昨日入侍都承旨,乃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有所陳白云,三司言事疏,自上未賜批之前,承宣何敢先有論列乎?事體所在,不可置之,都承旨李春躋,宜有譴責矣。上曰,因停啓一事,何至生出葛藤耶?瑗曰,臣非欲生葛藤也。三司疏章,事體甚重,譴責之請,欲存事體矣。上曰,予以臺啓之不爲竝停爲難,則李春躋以爲雖停啓,而有金若魯之疏云,此由於敏銳而然矣,何傷也?瑜曰,俄者以諸臣色態,有所下敎,莫非臣等之罪也。李鳳祥事,有何關緊,而人之所見,各自不同,故然矣。今日群臣,孰不欲精白其心,務爲寅協乎?設有或未脫於俗套者,惟當明示飭勵,導之以正,俾令偕至大道矣。淵衷,若以此而憂嘆,則臣恐有損於和悅之氣矣。上曰,予謂卽今則當精白一心,與民同樂矣。見其氣象,則與予所料異矣,豈不嘅然乎?然所達是矣,當留意焉,卿亦相勉於諸僚,可也。上曰,今已向夜,秋曹文案,則後日登對,更爲稟處,可也。瑜曰,臣於秋曹文案,更爲稟處事,有所懷矣。洞開獄門,竝令出去,亦一好道,而但其中不無可入於蒙宥,不可入於赦典者,各別詳審處之宜矣。上曰,徒年以下,竝直放,可也。瑜曰,緣坐罪人,多配江邊矣。三南雖未知其必勝於江邊,而如此之類,亦有次次可移之道,則及此時而量移,亦好矣。興慶曰,江邊量移之議,自有不然者矣。寅明曰,今當大蕩滌之時,若或有一毫私意,涉於其間,則難免於乘時行私之罪,故臣於分等時,不敢廣抄矣。群下所見,是非不同,殿下固難於一一指敎,惟當明察事之是非,可罪者罪之,可赦者赦之,則一放二放百放千放,無非曠蕩之典。而如或不計是非,只以蕩滌爲主,終歸於啓小人之幸矣。上曰,然矣。興慶曰,全羅監司柳復明,今將待交龜拿來,而以宥旨前事,當在勿論之中,在外相議,則諸臣有言,其本事之無實者,皆以爲藩任之數遞有弊,與其拿來卽放,不如仍任之爲便云矣。上曰,本事決非士夫所可爲之事,果何如云耶?寅明曰柳復明之外孽四寸李姓者,藉復明有此事云,而其本家,捉其李姓者,呈于禁府,故前頭査覈時,憑問次,姑令秋曹拘留矣。在復明之道,一番徑査好矣。而在朝家之道,旣知其拿問後,當以宥旨前事分揀,則蕃任體重,拿來重難矣。瑜曰,柳復明家,搜得李姓者,呈秋曹,捉囚以待査,而秋曹退却云矣。始炯曰,臣於頃日赴衙時,柳參奉家奴子,呈狀請囚李姓人,而此非本曹所可知,故只以保受勿失論題矣。上曰,以此事觀之,則可知其無實矣。不可以此,輕遞藩任,柳復明放後仍任,可也。{{*|出擧條}}必寧曰,已過門限,請出標信。上曰,當下標信矣。諸臣以次退出。 ==1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陳疏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掌令金廷潤呈辭,持平韓翼謩,牌不進,傳旨未下,金錫一被論,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持平金錫一,避嫌處置出仕,所當出牌,而臺諫,方以罷職不敍論啓,不得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習砲事,元子誕生七日內,闕內砲聲,恐或未安,啓請姑停矣。七日已過,軍兵等中日習射,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副提學趙遠命,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更卽牌招,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旣有只推之命,亦爲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知?傳曰,允。 ○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尹心衡、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又以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禁推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副應敎吳瑗,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原疏纔已捧入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推考警責,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應敎金若魯,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啓曰,弘文館副提學趙遠命,再招不進,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校理兪健基,副校理金尙星,陳疏入啓,上下番將未免闕直,事甚未安。副應敎吳瑗,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陳疏承批之後,不爲出肅,速完翰薦,旣有成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親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李錫祿。 ○傳于鄭必寧曰,配處傳旨,旣已啓下,配所單子,速爲書入。分付各道事,分付于金吾、秋曹。 ○柳萬重,以禮曹言啓曰,臣取魯,進詣太廟,與本署都提調行判中樞府事徐命均,眼同奉審,則宗廟第一室龕室西邊壁上斑子第二井大欄,有滲漏處,紅木帳半以下漬濕,第七室龕室前面內道里外東邊斑子大欄,滲濕,後面則第四室、第五室、第十一室道里上及椽木,滲濕處種種有之,間有仰沙剝落處。永寧殿第二室龕室上中,斑子第一井、第二井、第三井雨漏大段滲流,不但中面帳盡爲沾濕,神榻前仰帳上,貯水猶多,頻頻流滴於褥上席。第七室寶欌上斑子第二井道里上,滲漏流滴。第十二室龕室前面內道里上,滲滴。中面帳頗爲沾濕,後面則第七室、第十二室,椽間滲濕,仰沙剝落等處,果如本署官員所報,修改吉日,令日官推擇,則來二月初八日卯時爲吉云,宗廟自第一室,至十二室,永寧殿自第一室,至十二室,先告事由祭,同日曉頭行移安。同日同時,還安及還安祭,事畢後隨時設行,所用雜物,令各該司急速磨鍊進排,亦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擧行。而臣曹與戶曹堂上,本署提調,眼同看檢,何如?傳曰,允。 ○又以成均館官員,以知館事、同知館事意啓曰,今正月初七日,儒生上旬輪次,今月內無故日退行事,曾已啓達矣。大司成金尙奎,方在呈告中,今月已盡,更無餘日,不得設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我國曆書,自曆象考成出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舊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鄕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法》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壁,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何如?傳曰,允。 ○鄭必寧,以禁衛營言啓曰,來四月當,慶尙右道五哨軍兵,當爲連續上番,而係是農月,故依事目十二番後部中司屬右道五哨,則四月一朔立番,後部右司右道三哨左道二哨合五哨,則閏四月一朔立番。而當其番次,每於前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十三番十四番海西別驍衛,一體調送,逐朔立番之意,兩道監兵使處,預爲知委,何如?傳曰,允。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十一番後部左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逢點實數六百五十二名,十一番海西別驍衛四十九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二月初一日,與內外各處入直,馬、步軍兵,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備邊司覆啓內,土豪,廣占農所,自專其稅,誠他道所無之猾習,不可不嚴法痛懲,前僉使李信侃,爲先絶島定配,以礪他人爲宜,以此,分付事,允下矣。今此啓下,追在於頒赦之後,而狀聞論罪,在於宥旨前,則所當一例疏釋,以此分付本道,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及金吾堂上引見入侍時,傳曰,應坐外定配,此是法外。而頃年尹、李、閔三族竝配之請,其涉過慮,乃亦法外。而其時懲討方嚴,雖以允之,伊後思之,決知太過。況當大赦,豈不施乎曠蕩之典,其干連賊招者外,三姓編配者,竝放送事,分付。傳曰,羅煣、宋重弘、宋楷、李聖至、朴師孟、沈得行、鄭暘賓、吳彦賓、黃玉鉉、㗡梅、李璛,竝放,炤依前放歸田里,孫荊佐、安鑮、禹如天、韓聖欽、申正模,竝出陸,黃沈、崔必蕃、吳鵬萬、姜必齊、李鳳祥、李世瑃、朴來章,竝量移。睦聖履、鄭璉、陳漢相等,減等事,命下矣。北靑府移配罪人尹相鼎、尹載輝、尹大輝,寧邊縣移配罪人尹相恒、尹昌輝、尹發輝,陽德縣移配罪人尹相昇、尹山輝,龜城府移配罪人尹國輝、尹庭輝,巨濟府島配罪人尹昌賫,南海縣絶島移置罪人李慶佐、李禎佐,珍島郡絶島移置罪人李命佐、李千祿,康津縣薪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國佐,巨濟府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潤、李憲佐,羅州牧智島絶島移置罪人李弘淑、李德佐、李慶甲、李彭佐、李又彭、李甲運,大靜縣移配罪人閔庭鯉、閔庭鱣,羅州牧智島安置罪人閔命孝、閔庭來,濟州牧移配罪人閔元崇、閔堂孝,長淵府白翎鎭絶島安置罪人閔齊孝,蔚珍縣移配罪人閔彦胄、閔天孝、閔庭萊,蔚山府移配罪人閔重孝、閔庭熽、閔庭燁,濟州牧移配罪人閔源孝、閔庭百,長鬐縣移配罪人閔彦麟、閔載孝、閔庭鳳,旌義縣移配罪人閔庭詩、閔庭禮,韓山郡移配罪人閔成道、閔彦升、閔彦恒,長淵府白翎鎭減死島配罪人羅煣。信川郡定配罪人宋重弘,平昌郡定配罪人宋楷。鐵山府邊遠定配罪人李聖至,恩津縣定配罪人朴師孟。大興郡量移罪人沈得行,靈光郡法聖鎭邊遠充軍罪人鄭暘賓,臨坡縣定配罪人吳彦賓,錦城縣智島島配罪人黃玉鉉,南海縣減死島配罪人㗡梅,雲山郡定配罪人李璛等,依傳敎,竝放送。珍島郡島配罪人炤,依前放歸田里。南海縣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孫荊佐,開寧縣、康津縣薪智島減死絶島定配罪人安鑮,金溝縣巨濟府減死島配罪人禹如天,金山郡南海縣絶島定配罪人韓聖欽,礪山府興陽縣驪島島配罪人申正模,錦山郡竝依前罪目出陸。而義州府所串鎭減死極邊充軍罪人崔必蕃,黃海道瑞興縣明川府極邊定配罪人黃沈,忠淸道延豐縣、富寧府極邊定配罪人吳鵬萬,堤川縣雲山郡定配罪人姜必齊,江原道平昌郡錦城縣流三千里定配罪人李鳳祥,林川郡康津縣加里浦鎭邊遠充軍罪人李世瑃,陰城縣三水府別害鎭邊遠充軍罪人朴來章,禮山縣竝仍前罪目量移。而依例發遣府書吏、羅將,仍令狎送于各其配所。長興縣遠地定配罪人睦聖履,龍川府遠地定配罪人鄭璉,鐵山府遠地定配罪人陳漢相,減等徒三年,改錄事,分付各該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今正月二十八日,時、原任大臣、金吾、秋曹,吏兵判、三司引見入侍時,秋曹爲奴罪人,依疏決例,一體擧行事,榻前下敎矣。曾前疏決時,非但爲奴罪人擧論而已。全家徙邊之類,亦有區別書入之例,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書入。 ○又以刑曹言啓曰,諸道徒年罪人一倂放送事,臣等親承聖敎矣,京畿徒年罪人十九名,江原道徒年罪人二十三名,忠淸道徒年罪人三十七名,全羅道徒年罪人二十二名,慶尙道徒年罪人三十一名,黃海道徒年罪人三十六名,平安道徒年罪人四十名,咸鏡道徒年罪人二十一名,合二百二十九名,依聖敎一倂放送事,爲先知委於各道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北兵使洪好人,去甲寅年秋冬等褒貶啓本中,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徵稅稍濫,謗言頗騰爲目,則宜置下考。而置諸中考,殊無嚴明殿最之意,朱乙溫萬戶金龜祥,以下考施行,北兵使洪好人,推考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全羅監司柳復明,冒法圖利,犯耕禁地之狀,以平監査狀見之,昭然難掩,則金吾拿覈之請,國法之所當然。而昨日筵中,柳復明全監仍任之命,誠出意外,彼復明所犯,旣係不法,則勿論事之虛實,不可苟且彌縫,置之黯黮之中,而强責以方岳之任。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頃日持平金錫一,所論數件事,俱得臺體,而昨日諫啓,粧撰題外之言,至請以罷職不敍者,誠可駭嘆。夫臺閣之論,以激濁揚淸爲貴,則今其張皇論列者,無非爲武倅貪吏分疎之語,如許臺風,令人代羞。請獻納徐命珩罷職。統制使具樹勳,爲人儱侗,專無知識,曾任會寧北閫時,又乏廉聲,三道統禦之任,不可卑之如此之人。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國有新慶,大霈方行,京外重囚,幾盡疎釋,而獨各道殺獄之積年久囚者,未得蒙恩,此足爲感傷和氣之一端,而其在王者一視之仁,亦不可不軫念,請分付諸道道臣,別擇公明官,聚會營下,刻期處決。答曰,不允。末端事,依啓。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以此時,適叨近密之班,保護之地,其所歡抃蹈舞,當復如何?臣於今曉,將欲仕進之際,伏聞昨日筵中儒臣,深斥臣有所陳白於玉堂疏批未下之前。而至曰宜有譴責,特荷聖明,曲加庇護,開釋備至,諭以何傷云,臣不勝瞿然,繼之以感惶也。蓋於再昨,大僚請加曠蕩之典,而自上旣可之,又敎以外方罪謫,尙可說也。金吾積滯尤爲可悶,臺啓收殺,此是好機會。臣輒率爾而對曰,憲府前啓,則略有停論,而今日玉堂之疏出矣。祗以臣意嘗謂,臺閣重發之論,則雖人主,不宜勸停,人主雖欲停,臺閣亦不宜遽停,設或有停論者,三司亦必議其後故耳。批旨之下不下,初不暇料量,亦未有片言半辭之論列堂疏者,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豈或驟聞傳說,不得其詳而然耶?一時相規,臣固受以爲過,而若臣情勢,則斷不容仍據,玆控短籲,仰干宸嚴,伏願殿下,俯垂諒察,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仍治臣妄言之罪,以肅朝體,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職。 ○同副承旨尹容疏曰,伏以臣於見職,肅命就直者,夫豈以危苦之情跡,可以復玷近密之邇列而然哉?再違召命,未蒙譴罷,隍隕抑塞,竟夜不寐,而曉鍾已報矣。忽伏聞天祐吾東,聖嗣誕降,宗社億萬年無疆之福,實基于玆,擧國喁望之餘,蹈舞歡抃,跛躄皆起。顧臣,以從班舊物,須臾無死,獲覩此莫大之邦慶,區區忱誠,豈獨無躬詣班行,以獻頌祝之心哉?自不覺蹶然起身,趨入禁門,祗謝天陛,得廁呼嵩之列,少伸傾葵之願,今雖溘然就盡,更無餘憾矣。當其趨命之時,心主於喜而無二用,殊不知冒沒之爲愧蹙。而今焉靜而思之,廉義大防,已自壞盡無餘矣,俯仰慙恧,實無抗顔復進之理,念臣自遭罔極之人言,憂畏屛縮,不敢自同無故者,至今四五年所,而如一日矣。雖君臣之義,不忍便訣於明時,妻孥之計爲累,時或冒進於外邑,而每念處義之苟簡,尙愧貽譏於傍觀,淸塗顯班,尤非臣所可擬足之地,則及今賀禮旣畢,候班已過之後,卽臣退守本分之日也。抑臣浹旬淹直之餘,宿患虛損之症,乘勞重發,汗多而陽亡,便數而氣乏,欲眠則心悸而不穩,欲起則脚痿而難動。氣息厭厭,如入重泉之下,似此症形,雖謂之行尸,非過語也。伏想聖明,亦必俯察其癃殘衰朽之狀,而有以矜憐之矣。以此情勢,以此病狀,其不可因仍供職也,決矣。固無待於外至之人言,而儒臣之疏,又復發怒於請推,盛氣張皇,嘲侮備至。臣性本疲劣,跡同死灰,雖不欲與人較爭,儒臣之伊日去就,終未見其有所據,而欲人之不敢言,甚矣。其務角勝而不自反,乃至是耶?雖然毋論其言之如何,譏斥不比尋常,則此亦臣難安之一端也。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謹詣禁扃之外,略具短章,悉暴危懇,退伏私次,恭竢嚴命。伏乞聖慈,曲加矜察於情病之難强,亟命鐫削臣職名,仍治臣辜恩慢命之罪,俾靖私義,以肅朝綱,不勝幸甚。臣無任悸恐戰慄懇祈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往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於日前,伏見憲府啓辭,以灣尹鄭益河陞擢事,謂之尤拂公議,臣誠不勝駭悚之至。益河忠原時事,當初所論,旣出於自謂血讎者之口,而及其按査,竟至白脫,則不可以一時仇人之言,有所枳礙於晉塗也,明矣。況益河之剛果明敏,見稱流輩,而才具練達,實合奬用,故適當邊倅之有窠,置諸薦剡之副矣。恩點之下,時議遽激,復提已伸之誣謗,作爲永錮之資斧,人之爲言,吁亦甚矣。臣以無似,獨當重任,轉喉捩手,輒致猜訝,受人拳踢,前後非一。而又因邊薦,被斥至此,臣之踪地,豈不困哉?在臣廉義,宜卽露章自列,而連日入侍之班,不得不冒昧進參,今始略暴危悃,仰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命鐫遞臣職,以謝臺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玆事不必過嫌,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昨日入侍,敢陳權益寬,敍用還收之請,屢勤未安之敎,諄諄警誨,若父詔子,戒臣以疑阻,責臣以時象,臣惶悚感愧,莫省所措。念臣不肖,誠意至薄,樹立無素,固不足以上孚天心。而若其義係懲討,人得而言者,自是臣子之恒分,寧有毫髮出於疑阻,而涉於時象乎?於戲,今玆大慶,往牒所罕,湛恩霈澤,洋溢區域,臣叨侍近例gg近列g,豈獨不思將順哉?雖以昨日赦典言之,雜犯重律,宜難容貰者,臣所論執,未嘗必期反汗,而至於事干鞫獄之類,固亦仰體罪疑惟輕之聖意。然其株連稍重,不在擧論者,亦自不少,豈不以天討至嚴,赦令有格,雖以聖心之至仁,亦不得以貰之耶?況玆益寬,情節之狼藉,毫無可疑,王章未擧,輿憤猶切,今若混被蕩滌,便同平人,則其可謂國有典刑乎?臣之區區論執,只欲少效一日之責,而微忱未格,承此情外之敎,臣職叨論思,昵侍前席,而如果內懷疑阻之心,外托懲討之論,甘心時象,驅人惡逆,此其爲罪,宜如何哉?臣抱此愚衷,無由自白,反復省念,悚愧交中,誠不宜一刻晏然於職次。而夜漏已下,疏籲路阻,待朝陳章,徑出禁門。伏乞聖明,亟遞臣職,重勘臣罪,以戒臣工,以嚴法綱,千萬大願,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飭勵之敎,其何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大司憲尹惠敎疏曰,伏以臣,昨以微事,瀆擾天聽,惶悚愧恧,席藁竢譴,及承聖批,過垂勤摯,臣誠感激,措躬無地,朝因下敎,召牌狎臨,揆以分義,宜卽竭蹶。而第於儒臣、憲臣之疏,情勢有萬分窮蹙者,終不免坐犯違慢,臣罪至此,合被重戮,蓋五啓之停,非同僚之罪也。當初發論,臣實主之,責罰之加,宜先於臣,玆敢冒死首實,冀蒙處分焉。噫,兩司連啓,俱係干犯鞫案,故紙謄傳,今已七八年矣。臣竊嘗慨然以爲,臺閣之責,莫嚴於懲討,苟其情犯甚重,斷不可容貸者,則論以沐浴之義,所當苦口力爭,期於得情。而此則不然,一啓二啓,不生不滅,淹延歲月,便同應文備數者然,此豈至誠事君之道哉?及今國有無前之大慶,大霈旁流,八域均被,虺蠆荊棘,咸霑雨露,則臺啓中諸罪人,雖有律名之輕重,亦難强加區別。無寧一竝停論,以體天地生物之仁,此其意專以蕩滌垢穢,導迎和氣,爲今日第一事故耳。非獨臣見爲然,在廷卿宰,亦多爲此論者,夫豈有一毫挾雜之意而然哉?畢竟五啓之停,儘出斟酌,故臣果與聞而可否之矣。然而積年重發之論,一朝遽然停之,未免有礙於耳目,則三司上執法之論,烏得無之?爲法受罪,固無可辭,而第兩臣疏語,俱有病痛,或曰顧惜容護,或曰隄防漸弛。有若臣等,痼蔽於時象,用意擅停者然,臺省言議,所貴者就事論事,何必如是而後爲快耶?臣竊爲兩臣惜之也。停論之僚臺,旣被重斥,則臣以首發之人,負犯尤深。伏乞下臣司敗,勘以重律,以謝公議,千萬幸甚,抑臣有區區微見,敢附陳於請譴之章。噫,臣伏讀再昨所下備忘,誨諭臣隣,至誠懇惻,非特唐宗祛河北賊易之嘆而已。爲殿下臣子者,孰不欲滌心洗腸,痛祛舊習?殿下亦宜先盡建中之道,勿設畦畛,務使陶匀融化,然後方可以做到坦蕩地位矣。諸臣章奏,有可從者從之,或有不槪者,則惟當以事理曉諭之,使其感服而已。若不明眎以是非,而直以時象疑之,則是殿下先以時象二字,粘着於聖念也。臣恐群下竊有不服於其中者矣。雖以昨者兩臣疏批見之,不賜可否,但示未安之色,殊欠物來順應底氣象也。臣方被其斥,不宜拖論,而或慮殿下導率之方,猶未能造乎極致,輒敢妄言。伏願繼自今,勿復以務祛時象爲事,克恢公平,痛辨曲直,則時象二字,不期祛而自祛矣。豈不休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末端所陳,大意是矣。可不留意,過中之斥,不必爲嫌,卿其勿辭察任。 ==1月3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病}}。右承旨柳萬重{{*|坐直}}。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尹容{{*|病}}。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齋戒。 ○申時,日有左珥。 ○鄭必寧啓曰,備邊司郞廳,以大臣意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提學趙遠命,卽爲牌招,校理任珽,由限已過,亦爲一體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校理任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應敎金若魯,校理兪健基,疏批已下,副應敎吳瑗,校理任珽,副校理尹心衡,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副提學趙遠命,校理任珽,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今方捧入。而玉堂上下番,連日闕直,事體極爲未安。副提學趙遠命,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尹容,副應敎吳瑗,副校理尹心衡,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尹心衡,有何撕捱之端,而每違召命,不顧分義,事體道理,豈容若是?吳瑗之以不過飭勵之敎,强爲撕捱,若是違牌,其在事體,亦極寒心。尹容,則往事不必復嫌,而若是撕捱,尤涉太過,竝只推。 ○兵曹口傳政事,以金漢喆爲北評事。 ○備忘記,長番內官柳仁植,當爲莫重批答,誤聽不傳,極爲非矣,從重推考。 ○鄭必寧,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二月、三月兩朔應立前部右司屬,慶尙左道三哨,右道二哨,合五哨軍兵六百七十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中司軍兵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六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二月初一日,與同營入直五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兩朔,應立前部後司屬,慶尙右道五哨軍兵,來三月二十五日,京中逢點。四月初一日,與右司軍兵當爲替代立番,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來四月、閏四月當,海西八番、九番,別馬隊,逐朔立番次,趁期調送事,本道監、兵使處,依前知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北道監役官牒報,則肅靖門西邊,禁衛營所授處體城三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繕工監爲先把子圍排,令分授營急速修築,而亦以該營軍兵,量宜定送,限修築間,嚴加把手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副校理金尙星疏曰,伏以臣義在必遞,罪犯坐逋,猶靳例勘,至煩嚴召,而顧臣情私,有不敢自隱者,臣父自候班退歸之後,患感非細,床席委頓,諸症俱苦。而家有切急病憂,不愼將攝,達夜處冷,重觸風寒,精神氣力,一倍澌薾。而最是咳嗽苦劇,寢啖失宜,胸膈煩懣之症,尤係切悶,方此醫餌扶護之中,豈有去就之可論,則從前所劃之義,猶係餘事,情窮勢迫,不得不隨牌呼籲。伏乞聖慈,亟賜鐫遞,俾得以便意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此正宗社億萬年無疆之休,八域臣民,歡欣抃蹈,曷有其極。臣於伊時,受暇省墓,由限未滿,得聞此莫大之邦慶,驚喜欲狂,疾馳還朝,仍就館職,獲覩稱慶之盛儀,倖忝邇列,嵩呼大庭,便覺此身,與有榮耀。且於數昨,爲參七日問候之班,入於闕中,得伏聞修撰南泰良之疏,侵詆政院,有被人牽動,固是深悶等語,臣於是,實有訝惑慙忸,而不自安者,惜乎。僚臣之不爲深諒,疑人太甚也。臣於僚臣之肅謝後,因爲出去也。以入直請牌事,呈草記到喉院,果與承宣,有所酬酢。而臣之本意,不過僚臣,旣已肅命於館番姑降之時,則事當入直,而還爲出去,大違館規,不得已依例請牌而已。其日承宣之啓,非臣之所知,而今者僚臣,過疑於不當疑之地,爲人牽動等語,其精神所注,專在臣身,不意同僚相好之間,有此千萬意外之疑阻也。惟彼承宣,凡於出納惟允之際,自有主見,豈爲人牽動者哉?今者僚臣,疑怒太深,侵逼之言,至及於承宣,其在臣踪地之不安,較之於喉院諸尤,加一層矣。此莫非臣誠信言行,不能見孚於同僚之致,自訟慙忸,更復何言,仍呈辭疏,略暴情實矣。適緣請牌草記之先入,未及登徹,而坐違嚴召,分義惶悚,益無所措。今始得見其原疏,則其所顯言訶責,不比尋常,滿紙張皇,專不顧藉,有若臣創出無前之館規,迫脅同僚者然,此豈非萬萬意慮之外者哉?噫,僚席之間,遭此不好之光景,如臣今日者,亦未前聞,其在臣自處之道,固當無默爾無辨,而抗顔就列,斷無是理,金華一步,鐵壁在前矣。今於召牌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陳章徑歸。伏乞聖明,特垂諒察,遞臣職名,以謝人言,俾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略貢愚見,冒瀆宸嚴,及奉聖批,辭敎截峻,臣惶霣震恐之餘,竊自恨誠意菲薄,論一事而不能孚格於天聽也。臣昨在候班,伏讀備忘,其所以策勵群工,期勉寅協者,丁寧懇摯,有足感動。臣雖無狀,叨侍講帷,已有日月,顧何至於不體聖意。强進偏說,上而欺明主,下而負賤心哉?惟是亂逆,在法必討,有不得不言者,蓋先王典章,至嚴至重,一有放忽,倫常斁敗,雖於大霈之時,罪干大辟者,不得竝宥,著在赦文,則今日之議,乃以曠蕩之典,首及於鞫囚,誠莫曉其何故也。殿下,於治逆之政,不能嚴截,前後處分,率多假借,隄防之解弛,視戊申已不啻七八層落下,故當時,雖自許以忘身討賊者,亦且危慮却顧,伈伈焉爲一身計,此豈國家之福哉?以此規模,循玆塗轍,則一轉而當死者,出獄,再轉而在配者,全釋,幾何而不復進於朝著之間也。臣若囁嚅畏縮,不能爭之於始,而及其滋蔓,縱欲盡聲氣竭死力,復開口於殿下之前,恐不可得也。儻殿下,於淸燕之暇,深留意於臣言,則亦可以察臣之愚忠,非有私好惡於此輩矣。臣誠死罪死罪,殿下聽言之道未廣,惡黨之心先着,凡於群下章奏,不辨事之是非,理之當否,惟以言者之色目,先事而疑□難以臣前後□□□許之以公心雖其□□□義若涉□□□疑之以私意,是殿下,以色目別可否,而不以義理裁是非也。臣竊慨焉。臣旣職忝論思,厚荷隆恩,而不能將順殿下寬大之意,妄有爭論,自歸偏私,厥罪大矣。伏願遄降威譴,以彰其罪,殿下,亦宜恢弘聖量,公聽竝觀,無使三司之臣,因臣而戒言也。且臣於館僚之疏,亦有所訝惑者,向臣與校理兪健基伴直也。僚臣,承牌入肅,不肯就職,而本館番次,自有定限,下番有故,則上番姑降,上番有故,則姑陞亦如之,其陞其降,輒經稟旨,不敢擅行,館規然也。僚臣旣已出仕,則下番自有人矣。臣等雖欲任自姑降,得乎?及其徑歸,草記請牌,不得已也。及其再入而再出,始稟姑降,亦不得已也。初不能承奉旨意之失,臣固有之,廝炒驅迫之云,何爲而至也?空堂盡出之非,日後紛紜之慮,政合臣等爲僚臣誦之,而至於所引前例,臣於其時,問諸諸僚,則不知,問諸館吏,則不知,考之古事,則無之,無乃僚臣獨知之,而臣等不閑古規而然歟。然彼此所爭,特館規耳。是胡大事,而過生疑怒,不愼辭令至此,竊爲僚臣惜之也。緣臣之徒守館規,不善周旋,致使同僚,把作難進之嫌,此亦臣當去之一端也。玆隨召牌,拜章而退,以竢明命焉,臣無任悚悸戰灼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c93jechloqc5ty5y6nwlw64a3uphkqz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二月 0 1109966 2173538 2022-08-22T11:18:5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兩珥。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 wikitext text/x-wiki ==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兩珥。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赦不宜遲延,時原任大臣、秋曹堂上,依前明日入侍。 ○又傳于鄭必寧曰,捉虎軍兵出去已久,二頭亦已捉納,撤還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宋相佐,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二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所屬馬軍營宮墻二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五名,依例除出,限修築間各別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三間許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而定送軍兵,限完築間着實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着實把守,以待解凍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禹洪迪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府鎭江里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皇天眷佑我東方,三元首春,元良誕生,此宗社天人之大慶,豈環海臣民所自歡抃而已哉?臣廢伏窮海,危喘奄奄,無路自效於舞蹈獻賀之忱,少伸臣子之願,此猶可謂生息人世者哉?臣適於其時,伏蒙不世之渥恩,拜陳一疏,以干天聽,何幸大慶。政在其時,而臣獨以窮僻,騰聞旣後,未及以時獻賀,微誠抑鬱,罪悚方切,此時伏承批旨下臨,恩諭來宣,不許賤辭,更使趨命,此則聖上不察於臣之危疾將死之狀,而猶可以爲奔走奉承者也。賤臣筋力已盡,實無復仰瞻天日之望矣。幸而快覩今日,雖有少須臾無死之願,何可得也?伏惟殿下,旣獲天授之慶,克念保祐之方,其朝夕護養,保傅敎成之義,宜必各盡其道,期以丕就無疆之烈,此垂死賤臣區區之祝也。史官臨廻,臣不勝眷眷之忱,敢此稽首以聞,伏乞俯賜矜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至多日,兩司除在外、呈辭及上疏入啓、被論外,大司憲尹惠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禾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入啓。持平金錫一陳疏。入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時原任大臣、秋曹堂上今日入侍事,命下矣。三司亦爲同爲入侍乎?敢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正廳堂上驪川君增,吏曹判書宋寅明,句管堂上陽平君檣,海春君栐,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時,原任大臣同爲入侍。秋曹堂上追後入侍。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奉常寺合諡事,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闕員,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卽接歸厚署惵報,則今此奉朝賀崔奎瑞喪及寧嬪喪兩處禮葬官,似當一時辭朝。而別提鄭壽崗赴燕,無推移之路云,鄭壽崗,他司相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忠淸都事李碩臣呈狀內,老母年近八耋,素有宿患,常在床褥。又添別症,沈頓累朔,氣息澌綴,焦遑度日,決無離違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如是危篤,則不可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會寧府使李益馝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以無兄弟獨身,偏母今年七十四歲,法不當往赴,斯速入啓處置云,以無兄弟獨身,親年旣過七十,則有難强令赴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承旨,曺命敬爲持平,兪最基爲副修撰,黃梓爲應敎,申晩爲校理,閔瑗爲平安都事,李性孝爲江原都事,柳萬樞爲咸鏡都事,任遭爲氷庫別提,李喜春爲司藝,金廷鳳爲直講,洪廷命爲典籍。 ○兵批,判書趙尙絅備邊司坐起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趙翼命呈辭入啓,參知李匡輔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兵批啓曰,及第尹就成,閑良孫世萬、朴就徵、韓時爋、李明玉等,或料理取剩,或軍器別備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尹就成、孫世萬、朴就徵、韓時爋、李明玉,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趙命臣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本府每於歲首,例爲合坐,議薦觀察使、節度使可合之人,而連因公故,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正月內當爲擧行,而參判、參議俱在呈告中,無以合坐,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命下矣。更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懿陵參奉所報,則數三惡虎橫行於陵內,巡山軍頻頻見逐,不得任意看禁云,陵內虎患,極爲可慮,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尹淳,連以有故,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原城前縣監李宇夏,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宇夏以沔川郡守,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府使李重新拿問明査事,傳旨,啓下矣。李重新以全羅兵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魏挺章、玄相均、高宇柱、咸有相、洪錫夏、洪德綱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萬晟、玄相均、高宇柱、洪德綱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咸有相時在京畿衿川地,魏挺章時在江原道春川地本家,洪錫夏時在京畿廣州地本家,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南部惵呈,則全羅道同福縣遠地定配罪人烒,去月三十日因病物故云,分付漢城府,依例檢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傳曰,捉虎軍兵出去已久,二頭亦已捉納,撤還事,分付事,命下矣。依傳敎,康陵、泰陵兩陵內出送捉虎軍五十名,將校領率,今日內卽爲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禾道}}疏曰,伏以臣本來情地,豈合冒出。而猥陳辭疏,未蒙諒許,則伊後數次詣臺者,只以分義不可不畏,私情不敢復言故耳。至於淟涊蹲據,久玷名路,斷無是理。而且臣有情私煎迫,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者,臣之老母,自少有血塊之病,乍有失攝,則輒發作,發作則必危劇,而近年以來,年衰氣弱,發作尤數矣。自再昨夜,猝患寒感,而本病乘時兼發,胸腹牽痛,呼吸不平,種種諸症,俱係非細,臣左右扶將,夙夜憂煎,離側供仕,旣無其望,則虛縻曠職,義尤不敢,玆敢不避猥越,冒死哀籲。伏乞聖明,俯察微懇,亟遞見職,俾得安意救護,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以連日闕啓,召牌儼臨,不敢坐違,隨詣闕下,拜章徑歸,臣罪尤大。竝乞亟命有司,勘臣慢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李世瑾疏曰,伏以天祐吾東,聖嗣誕降,擧國同歡,跛躄皆起,如臣癃廢,亦幸而不死,獲覩宗社莫大之慶,舞蹈欣抃,實倍凡民,强策蹣跚。入參於大庭呼嵩之列,罘罳影裏,黼座深深,雖未得仰瞻淸光,爐香襲體,怳然若昵侍赭案,追思平日,寸悃自激,罷退之後,餘懷耿結,仍竊伏念惟今第一義,亶在保護元良,藥院諸臣,罔不思所以各盡其方,無容更贅。而曾聞老醫護養嬰孩之論以爲,頭部乃諸陽所會,不宜厚覆。且衣絮勿用新綿,臣以此方,試諸兒孫,不無其效,固知天家氣稟,與匹庶有異,而自不勝野人芹曝之誠,有此煩浼,還切悚蹙,至於敎導之方,似非時日可急。而然試以私家兒小言之,纔看襁褓中呱呱,曾未幾何,能走能語,循此而過八九年,則居然勝冠,其間若俄頃然。況我丕子岐嶷之資,旣是皇天祖宗之所付畀,則其將日漸月長,開筵講書,特是數年後事,宜不可不及早豫圖,惟我列聖訓迪之規,備載於臣所進《羹墻錄》,伏想或經睿覽,玆不敢別爲縷陳。若夫體而行之,則是在殿下,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深嘉獻勉,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於本職,實無可堪奔走之望,而控辭靳許,尋單見阻,牌召日煩,屢違是懼,不得已黽勉復出。而幸際皇天祖宗之默佑,誕降元良,癃衰賤質,獲覩邦國莫大之慶於未死之前,欣蹈欲狂,夜而不寐,縟儀載擧,霈澤方宣,身帶刑官,義不敢辭巽於此時,强策供仕,連參坐衙。自七八日前,本病之外,左足外踝,猝生疔腫,圍大如掌,色靑中凹,毒氣急肆,日漸腐爛,痛勢苦劇,脛足浮高,不能着靴襪,雜試當劑,少無消減之意,以此逼骨之毒疾,望絶登筵,獄案持入之命,無路奉承,玆不免舁進政院,致煩稟達。雖蒙聖慈之憐愍,至許次官之擧行,臣心之惶蹙不安,固已萬萬矣。諫啓遽發,問備有命,其爲悚汗震惕,當復如何?賤疾苦急之狀,伊日闕中諸臣之所目擊,而至煩仰聞者,則實非出於偃蹇圖便之意,而司直之論,至於如此,臣何敢以病自解,晏然仍冒於職次乎?錄囚審奏,又有成命,分義所在,不敢遲留,扶舁赴坐,謹此修入,而病勢添劇於行步之餘,情地又復臲卼,萬無隨諸僚入對之望。罪上添罪,萬殞猶輕,仍伏念臣之此病,分野不輕,症形危急,時月之間,難期差復。而元來精力,衰耗無復餘地,決難兼總諸務,前此屢控懇辭,實非假飾。伏乞天地父母,哀之憐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鐫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性本樸愚,智乏周防,祗恃聖明之在上,不識世路之多巇,信心冥行,立取其敗,一日赴臺,衆攻叢身,堂府連章而請罪,大僚陳箚而加斥,至於獻納徐命珩之啓,則捃摭捏合,僇辱狼藉,大勢所壓,幾至糜碎,惟幸天地父母,曲加涵貸,得以爲人,尙廁朝籍,如臣藐末新進,何以得此於吾君哉?仰思俯省,忽不知一身之爲己有也。第臣於諸臣疏啓,有不容不辨者,而若夫停啓一事,長僚之疏盡之矣。固不必更事覼縷,而五啓之停,實自臣手,則爲法受罪,奚特如長僚而已哉?然其五啓,俱是鞫招所發,未見其淺深輕重之可言,則儒臣之獨拈尹邃事爲言者,何哉?若謂之出於顧惜容護之私,則邃外四啓之不言,豈儒臣亦有所顧惜容護而然耶?是宜責之以關係至重,率爾停論爲不可耳。何乃强生區別,故作深文,勒加人以不韙之目哉?臣恐經幄論思之道不必如是也。諫啓所臚列,則不究事理,全務把持,欲與較質,亦覺羞惱,夫李潚、尹東卨之居官不法,剝民肥己,京外傳說,則臣之刺擧,只欲爲一邑除一弊而已。彼命珩,亦豈不知分疏之爲陋瑣。而猶且費力粧撰,游辭起頭,斥之以機關,要眩天聰,疑之以敲撼,藉重大臣,而一段精神,都不過爲鄭益河耳。益河之身在黯黮,名登薦剡,公議所在,不可任其自處,糾論之擧,在所不已,如使益河,皎然脫灑,不復有一世疑謗,則臣何故而必犯衆怒,有所論列耶?凡此數人者,臣皆不識其面孔,則有何私之可循,憾之可逞,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誠不滿一笑也。永興田政之說,臣固聞之錯矣。毋論事件之爲何,都事囚訊座首公兄而督過,則監司之庇護救解,臣果的聞其辭語矣。巡按之職,莫重於黜陟臧否,故殿最之不能嚴明,自有其罰,今爲一昏庸貪濁之守宰,事事曲護,惟恐或去,其視古人澄淸之意,果何如也?臣之略加規警,非有深意。而亦爲之分疏,良可哂也。李重新之善治與不治,筵臣與臣,所聞各異,臣豈容苟同,而若其善事發身,年衰憒眊,不稱於北鎭重任,人多言之,彼直斷以不近理,抑何營護之甚哉?其外排軋不正等許多題目,何莫非作意醜詆。而至於自效云者,是何口業也?臣之所論,不過若而武倅貪吏,本非關係之大者,則將此而欲效於何地耶?臣謂命珩日昨之啓,政好自反也。且長僚疏語,亦多不諒不擇者,玆事儘有委折,未暇煩陳,而循用近例,臣旣有失,則譏斥之來,固無所辭,第臣諸啓中,若無長僚親嫌,則亦必無咈於長僚之意,而其疑怒詬責,不如是深也。命珩又拖引湊合,歸之於暗地發啓,非出公議,其苟且不成說,足令人代慙,臣以孤根弱植,妄觸時忌,捩手轉喉,生出無限荊棘,而若乃命珩所汚衊,則雖盡江、漢,而有不足洗者矣。心懷羞憤,身被滓穢,誠不可一日自立於朝行,情迫勢蹙,不得不忘其猥僭,露章控籲,伏乞聖慈,俯垂鑑察,亟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天祐我宗社,元良誕降,我國家億萬年洪休,實基於此,邇來螽斯之慶冞靳,儲嗣之位久曠,黎庶之謳吟,臣僚之憂嘆,凡幾年所,今何幸匕鬯有主矣,神人有托矣,撥馬傳命之時,臣不覺蹶起蹈舞,北望攢抃,而下至於竈婢、耘夫,亦莫不相告相賀,此何等大慶也。仍伏念臣於本職之仍任,疾病則有難强,情勢則有難安,猥陳腔血,迄gg乞g遞鞶帶,及承恩批,至以勿辭爲敎,臣一倍惶悶,不知所出,臣之情病,如可冒當,則何敢爲辭避之計哉?素患痰火之症,近益危苦,實無耐煩供劇之望。且伏見廟堂關文,以臣牙、新兩邑裁減事,至被重推,臣於是,尤不勝懍縮之至,牙、新等邑之海面,荐被海溢之患,平原曠野,擧皆成瀦,醎花齊發,無一靑色,此則全災之尤甚者,昨年災名,只是晩移秧全不掛鎌一條而已。全不掛鎌云者,蓋謂全災也。臣愚不曉事,意謂海溢與全不掛鎌,等是全災,則其所給災,不可異同,換作災名,慮有後弊,臣與敬差官,反覆相議,年分勘啓之中,直書海溢二字,不肯爲方便換名者,誠不無迷滯之見矣。廟堂之以此爲咎,終不許給災,實非臣始料之所及也。直書海溢,初不換名,固臣之罪,而緣臣之罪,不給民災,殆近於張三操刀,朱二償命,惟彼五邑海面之民,獨不冤乎?朝家恤災之道,似不當如是。況且五邑災處,都不過六百五十三結零之不多者耶。牙、新兩邑被災處,自是若干面,其餘登熟,有非尤甚邑之所可跂及,則兩邑入於之次,其勢固然,而若其被災之海面,極其慘酷,則一依尤甚邑例,四分一蠲減,事理之所當然。況且兩邑災面,都不過九面之至小者耶。其在振朝綱、恤民隱之道,所當先治臣初不能方便推移之罪,當給之海溢處,以全災給之,當減之身米布,尤甚例減之,然後朝令庶可以得其平矣。伏乞聖明,俯賜諒察焉。臣不避煩瀆,前後申請,其罪則大矣。情病之外,負犯至此,惶霣悶蹙,祗竢誅罰之加,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鄭必寧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社稷令李顯弼,副司果金光世,今正月朔書,無緣不書,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二月初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校正廳堂上引見入侍時,行判府事李宜顯,右議政金興慶,驪川君增,陽平君檣,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海春君栐,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刑曹參判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副應敎吳瑗,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聞醫官所傳,則其間形體稍似長大云,尤不勝欣幸之至,乳哺戒在或過,寒暖務在適中宜矣。上曰,每加申飭矣。興慶曰,乳母旣定旋改云,可想難其人而然矣。卽今所定之人,何如乎?上曰,所見者多,故果難得矣。興慶曰,臣等以疏決事,當入侍,而適有校正堂上同入之命,故與之同入矣。上曰,或慮有可問事,而命卿等同入矣。增進伏曰,寒暖不適,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增曰,校正廳有稟定事,故諸堂上相議請對矣。元子誕生,適在《譜略》修正之時,而凡事皆以王世子例爲之,則御牒與續錄,當書之矣。諱字則旣未定,日後追書爲宜,故敢達。上曰,今番則不書,而此後書之宜矣。寅明曰,適當《譜略》修正之時,而有此慶事,書之爲宜。上曰,王子則以兒名書之矣。寅明曰,不書名何妨乎?當以嗣元子書之矣。上曰,當有次序矣。寅明曰,大書於主上殿下下行,而當在孝章世子之上矣。上曰,然矣。增曰,嬪宮封爵事,旣已定奪,則當於御牒及續錄書之。而中草御覽件,旣已書出,則考出實錄,而議定爵號,似爲遷延,有難等待矣。在昔德嬪、粹嬪,皆爲一字號,則今番封爵,亦似爲一字,間一字書之,先爲御覽後封爵,則追書似無妨,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元子宮進上諸節,旣與世子宮一體爲之,則今此《譜略》印出後,以元子宮徽覽件,磨鍊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本寺有《王妃世譜》,而《世譜》中定順王后、莊烈王后、明聖王后以下《世譜》,竝不載錄,今番則一體修正載錄,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本寺有《宗班行錄》,而昭顯世子墓誌,入於此冊中,孝章世子行錄或誌文,亦當添入。而混書於《宗班行錄》,事涉未安,與昭顯世子墓誌,別爲一冊而書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增曰,王子、大君、公、翁主及諸宗中有忠節行誼者,後宮中有墓誌碑銘者,自本寺竝爲修錄矣。今番亦當修錄,而昌嬪墓誌及仁嬪神道碑銘,旣已載錄,則淑嬪神道碑,亦爲一體載錄,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宗班之外居者,自前,申飭上來,非至一再,而法綱解弛,終不奉行,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今後則自本寺,各別申飭,如不上來,則別爲論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當譜牒修正之時,有禮節妨礙處,故敢達。宣祖大王上,有德興大院君,故以妣河東府夫人鄭氏,書之於御牒中,而其後以此爲例,元宗大王朝,以妣仁嬪書之,景廟朝,亦當一體書錄,而更思之,妣字,卽配體於考之謂也。宣廟朝之書妣字宜矣。而元宗朝之以妣仁嬪書之者,不合於禮,景廟朝亦然矣。此似爲謬例,則當有以改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妣字之加於私親,大違《禮經》,不可以先朝故例而置之,竝爲改書,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朝班自有等式,宗班正一品,則與大臣相揖,從一品,則進拜於大臣例也。而俄在閤外時,陽平君檣,謂有所執,不爲進前禮數,未知其所執者何事。而體貌則似不當如是,陽平君推考,而宗班禮數一節,宜有一番定式之事矣。上曰,宗室以別班,元無與外朝禮數之規矣。興慶曰,若是別班,則非但從一品,雖資級之卑下者,宜無禮數,此不可不明白定式矣。上曰,今後朝廷大班列,則正一品宗室,與大臣相揖,而至於晝講或以他事到閤外,則雖見大臣,不當相揖,禁軍都試時,宗室以摠管進去,則當拜大臣,大臣兼司饔都提調,則宗班之爲提調者,亦當進拜,苟非職事相關,則雖堂下宗班,不當爲禮數,以此定式,可也。{{*|出擧條}}必寧曰,校正廳堂上,更無稟定之事云,使之先退乎?上曰,卿等少退而還入時,與秋曹堂上同入,校正廳堂上,則仍爲退去,可也。少退後有頃,時、原任大臣及承旨、史官還入,而始炯、羽良、瑗,同爲入侍。必寧曰,三司當入侍,而憲府則無行公之員,諫院則有司諫趙漢緯一人,而牌不進,兩司無入侍之人,只玉堂吳瑗入侍矣。上曰,徒年直放事,下敎矣。本徒年及減等爲徒年者,一竝放之乎?羽良曰,竝放矣。上曰,時囚秩竝上之。始炯曰,時囚中分其輕重,而參以意見,以別單書入矣。興慶曰,刑曹兩堂,必皆詳細爲之,時囚十六人,或參酌,或減等宜矣。羽良,有文案取來事出去。上曰,注書出去,黃海監司殺獄論斷狀啓,使刑曹參議持入。逅趨出,傳命還入。上曰,注書更爲出去,時囚罪人十六人草文書持入。逅趨出,持文書還入。始炯告允玉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旣非元犯,則不可一向嚴囚矣。宜顯曰,臣意則元犯未捉之前,此罪人,不可輕放矣。上曰,定配世萬事。上曰,此則非自犯也。宜顯曰,此等事參酌宜矣。興慶曰,臣意亦然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實因旣不分明,而二十年牢囚,數百次嚴訊,到今參酌無妨矣。上曰,定配斗里金事。興慶曰,罪疑者,而已至三十餘年被囚,酌處似宜矣。宜顯曰,臣意亦然矣。上曰,定配金廷弼事。上曰,何如耶?興慶曰,終非元犯也。宜顯曰,直放則不可酌處宜矣。上曰,定配私鑄罪人張成昌事。上曰,此等事甚歇後,當直爲酌處乎?始炯曰,酌處亦有輕重矣。而此則太虛疎,壁穴窺見云者,不成說矣。上曰,放。羽良,持海伯啓入伏。上曰,參議先告此狀啓。羽良讀告。上曰,監司以酌處爲請,此事何如耶?宜顯、興慶曰,酌處宜矣。始炯又告罪人如屯金、莫金事,上曰,何如?興慶曰,旣是年未滿,則酌處無妨矣。宜顯曰,雖曰助役,不過爲小兒事,則參酌宜矣。瑗曰,與殺獄有異,參酌何妨乎?上曰,定配御寶罪人金再鏡事。上曰,何如?興慶曰,旣非御寶僞造,不過以文書往來者也。羽良曰,此則不可全釋矣。瑗曰,嚴處無妨,而亦不可一向刑訊矣。上曰,島配咀祝罪人九月事。興慶曰,無盤問之路,酌處宜矣。宜顯曰,參酌無妨矣。上曰,定配朴時謙事。羽良曰,此與政廳官敎僞書者,有間矣。上曰,定配吳於屯金事。上曰,定配鄭弼周事。上曰,雖過甚,而終無可疑之道矣。羽良曰,情狀則絶痛矣。瑗曰,此等處嚴懲宜矣。上曰,此時豈不傅生議耶?島配金召史、宋太宜事。羽良曰,太宜則已白脫矣。上曰,旣白脫則何不放送,而尙在囚案耶?始炯曰,太宜旣曰不打,則常問於金召史,故太宜難於先放矣。興慶曰,太宜無可更問者,而金召史,似有情節矣。上曰,參酌定配守卜宮、只順正、李仁蕃事。宜顯曰,如灰如土者,不可斷之以咀呪矣。上曰,不無可疑者,而其中,或有差等耶?興慶曰,似非空中之言,而甚不分明,參量處之似好矣。羽良曰,極爲虛疎矣。上曰,守卜宮、只順正,參酌定配。李仁蕃放。韓次萬事。上曰,雖承款而入於啓覆,當從惟輕之律矣。羽良曰,終非故殺,而已至十八年牢囚矣。興慶曰,旣入啓覆,明是死罪,而情猶可矜,當從輕典。宜顯曰,右相之言是矣。瑗曰,自下不敢請傅生議,惟在聖裁矣。上曰,島配。始炯告京畿罪人武金、四月、丁禮、永建、次萬事。上曰,竝放。申實興事。上曰,此亦雜犯以下也。始炯曰,其罪則重矣。瑗曰,此宜嚴懲矣。興慶曰,其情則終無可惡矣。宜顯曰,雖不可直放,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放。始炯告忠淸道稟秩烽燧軍金成徵等事。上曰,其時守令之裹頭竄身者,亦皆放之,則何責於烽燧軍耶?興慶曰,烽燧軍之當亂不擧火,其罪當如何耶?此宜嚴處,不可輕易酌處矣。始炯曰,若比之於守令之棄官逃走者則輕矣。且與行伍軍兵之不赴將令者,有間矣。上曰,其時若用軍律則已,旣已減死,當此大慶,宜有從輕之道矣。仍命始炯,書判付曰,其在嚴烽燧之道,似難輕釋,而方當巨赦,宜示曠蕩之典,特爲放送。金履基、金聖行、許濡、李起唐、金篪、朴世彬、裵昌碩、金柱夏、權仲喜、任式、羅世漢、白順方、徐禹錫、全益良、李召史、順太、文莫龍、惡先、金界玄等,竝放。李己白減等。始炯,告江原道罪人明福、金斗應、古里、金德世、黃翼漢、景楚雄、蔣相漢、李光采、李斗益、玄仲江等事。上曰,竝放。始炯告黃海道罪人朴東老、辛氏、金次白、尹㐥男、李世輝、尹加八里、尹丁甫、奴貴金、金淡沙伊、朴時贊、尹尙甫、張得實、奴順先、鄭雲長、己里、金裵萬、己夢同、士男、朴再章、許承堅、南辰尙、全順興、徐命白、申永淑、朴永白、崔明仲、崔明升、崔漢翼、朴奉化、金自男、崔斗昌、林英大柱等事。上曰,竝放。僧連式、僧弘密、楊載源等事。上曰,減等。趙世德、銀同、李世濟、金簡、金瑞箕、金鳳老、朴文俊、婢汝梅事。上曰,竝出陸。始炯告全羅道罪人吳必周、高重同、陳馬堂、韓戒生、申太赤、姜介同、高厚必、張右發等事。上曰,竝放。禹有錫、朴斗萬事。上曰,負債人事,當何以爲之耶?始炯曰,此類甚多,故置於稟秩,而係關邊情,嚴處宜矣。羽良曰,入於稟秩時,亦多有相議者,今若全釋,則邊禁必解矣。興慶曰,有關疆域之事,其罪重矣。宜顯曰,方嚴此等禁令,而一邊放釋,則非設禁之意也。上曰,此類竝傅生議矣。瑗曰,當初傅生,出於太寬,而今又放之,則邊禁將解弛矣。上曰,其時,分付道臣,使之査出,而此時之放送此類,亦足爲鎭定邊上人心之道。且其情,本非可惡也。仍命始炯,書判付曰,所坐雖重,方當大赦,宜施曠蕩,竝特爲放送。全無赤、李廷九、金中太、金貴昌、金辰守、許慶胄、權相元等,竝放。山伊、順太、李三同、成者斤老味、林萬京等,竝出陸。瑗曰,莫重御覽文書中,有落漏者,刑曹堂上推考,何如?上曰,其下有其名,換書之致也。勿推。朴日宗、柳應煥、介同等事。上曰,竝放。許璧事,上曰,有知之者乎?始炯曰,臣兄始煥,爲都承旨時,璧投疏請辛巳翻案,故以不可捧之意,啓請,蒙允矣。上曰,置之。金義成、成夏隆等,放。瑗曰,俄以秋曹文書有漏落者,請推兩堂上,蒙允。而以其換書之故,雖卽還收,今又有二罪人落漏者,莫重御覽文書,如是疎忽,不可無警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敏耉、論今、禮春、萬伊、李次善、表萬同、順今、自先、英進、鄭完二、完二烈、奉世、於屯德、金次萬、世萬、張先、鄭檢忠、徐允同、世建、金萬永、文先鶴、僧太學、洪壬臈、善德、金世建、安㗡山、秋從、李奉伊、趙九里、金羅鋤里、金崔玉生、鄭先伊、文占金、李尙鳳、金世元、姜斗堅、崔萬世、吳京西、仇明善、朴者斤老味、金奉鶴、金太才、邊士哲、郭永壽、德禮、世分、金永一、僧士默、林世輝、金必明、禹順己、朴一千、壬生春、奉夢先、占同、貴悅、纛伊、朴先奉、仲老味、劉允同、丁三准,放。韓一先、李善宗、崔二雄、柳召史、禿贊、尹萬才、劉永萬、朴宗伊、孫萬福、朴世益等,竝出陸。昌順事,上曰,其時必雄以爲,與之交通云,故自內杖問,則只曰然矣。而處分後詳知,則其夜直宿分明,終多曖昧之跡,久置島中,何如耶?此非相議謀逆,而只與交通矣。興慶曰,情罪非輕,不可遽議。瑗曰,當初免死幸矣。今何可輕議乎?上曰,旣知曖昧,則何可不爲擧論耶?出陸。始炯告慶尙道罪人金汝章、姜八興、李蘅、金兌允、成相夏、金邦賢、李起漢、蘇時用、朱起昌、孔尙德、吳永得、二山、尹夢奎、東彬、吳遂弘、朴世俊、鄭斗先、千承會、金斗七、趙厚萬、趙城完、呂垕周、鄭再潤、扈德成、金弘濟等,竝放。九月、李世厚、尹石只、盧啓漢、梁加外、金張翊、周梁、自良、崔斗命、李杰,竝減等。丁遇悅事。上曰,朝臣之以忠逆互換爲言者,猶爲蕩滌,則此等人,豈可不爲放釋耶?予意當示於此,丁遇悅放。姜一宇事。上曰,朴長潤旣放,則姜一宇豈不放乎?放送。興慶曰,長潤事凶矣。上曰,人事無形之致,欲改誌文而已。意未嘗及於深處矣。李尙萬事,始炯曰,此乃臣在湖營時事也。脅其妻誘小山,而殺於奸所矣。上曰,減等。僧就淨事。上曰,出陸。丁禮事,始炯曰,此亦臣在湖營時事,而終爲疑獄,故啓聞定配矣。上曰,減等。金三伊事,始炯曰,此亦臣在湖營時事也。其兄弟在家,而屍親,不得捕其兄,而以三伊捉去矣。上曰,減等。金鳴夏事,羽良曰,銀錢貸得,亦無證據矣。始炯曰,如此罪人,減等似好矣。上曰,放。金德華、鄭興必、成太元、永宗、郭太仁、安唜山、趙雲、白永贊、朴枚馨、占同、李鐵、金以煌、有先、金石老莫、金太輝、一萬、趙京孫、韓二龍、林玄立、趙元必、禹成俊、朴枝萬、九月、金崔命伊、林德立、龜才、承業、斗生、朴彭信、崔承先、尙梅、李命起、㗡先、承業永、白今、孫愛先、甘金,放。始炯告咸鏡道罪人洪贊、月香、權二萬、孔海先、韓億金、崔海民、鄭順昌、崔鐸事。上曰,竝放。瑗曰,崔鐸疏中一句語,極其凶慘,決不可放矣。上曰,改以減等。瑗曰,減等亦不可,量移則或可矣。上曰,其疏四字文字,甚不好矣。改以量移。鄭莫金、金世錘、黃河淸、金宇淸、朴萬己、高斗三、加夫里、李聖三、李世章、張北實、金萬京、咸貴玄、金時彬、朴枝成、元壽億、鄭璟、李和進,放。李邦弼、裵萬己、李昌洽、盧明采、金京彔、洪奉起、承天翊,竝減等。宋正采、金遇兌,量移。睦就三、分合、李日蘭、李完方事,上曰,放之,何如?宜顯曰,不可全放矣。始炯曰,此與柵門內被捉有異矣。上曰,銀子六十五兩,初不多矣。竝放送。始炯告平安道罪人。上曰,洪百齡以下負債人等,竝放。金{{!|𰀴|⿱毛乙}}老等,盧細開等,竝放。金鼎九、金重鳴、康有世、車萬載、李震垕、李世萬、高敏太、朴守大、李振望、韓弘濟、張漢甫、李千億、金石禹、申泰齊、咸有進、千一會,竝放。金光崇、鄭元龜、之元、之龜、之雲、之友、安宗一、卞善重,竝減等。李仁益、金道贊、鄭月奉,竝量移。李萬壽事,上曰,何如?興慶曰,獄情疑晦,兒童爲證矣?上曰,減等。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羽良告千三萬事曰,其父殺人,而渠乃自當,其父已故,而尙未得脫矣。上曰,替當得宜,當此時放之,何如?興慶曰,事係殺獄,有難全釋。瑗曰,子爲父隱,特爲全釋無妨矣。上曰,切隣看證,皆爲之脫,則今無可論,放送。南道益事,上曰,減等。林三興事,興慶曰,此亦奸所捕捉也。上曰,減等。崔始大事,上曰,鳩合套書而爲印跡,印僞造中最輕矣。減等。金完生事,羽良曰,此獄極是疑獄也。正犯未能區別,而一人已斃,完生受刑,亦已久矣。上曰,仍。羅植事,興慶曰,其必爲同謀,未可信也。參酌亦何妨乎?上曰,仍。金以福事,上曰,守令之用餘結者,亦皆放之,此亦放送。皮靑益事。上命羽良,書判付曰,雖似係於倫常,觀其懸註,亦涉糢糊,方當大赦,宜乎蕩滌,放送。金益厚、閔順伊、金象禹、安必文、鄭之雄、世默、世淵、世潤、林以元、金守還、崔禾八里、金彦達、韓有昌、崔屈云、良女莫切、孫萬先、金守丁、良女福今、彦春、僧世閑、洛見、金自隱男、白明述、良女月香、俊迪、俊禮、申月奉、梁士吉等,竝放。池碩基,減等。上命必寧,書傳旨曰,赦後今日以前各司直囚及來關罪人,竝放送。始炯曰,前後被放,幾乎千名,而稟仍秩中見放者,亦至數百餘人,各道罪人,幾乎盡放矣。興慶曰,臣頃有所達之事,而聖上,以秋曹疎決或次對時,當有下敎爲敎,今日宜有處分矣。上曰,今日則入侍之臣,不多矣。興慶曰,聖慮中,必當有裁量之事,惟願參商慶之大小,事之輕重而處之。第以日昨朝象見之,必無詢謀僉同之理,然必欲博訪,則兩臣,曾經三事之人也。事體亦自別,使諸臣會議於朝堂,而採其可否,亦無不可矣。上曰,四人之中,二人未復官,則宜有執言者,而二人事,予有所知,故曾有下敎。其中一人,則予亦以爲冤矣。若欲竝伸,何難於下敎,而予有弦韋,不得輕議矣。宜顯曰,逢此大慶之日,念其幽冤之狀,宜思導迎和氣之道矣。上曰,如欲導迎和氣,則當盡放秋曹罪囚矣。興慶曰,兩臣之名,雖在《丹書》,而一國之人無不稱冤,當此大慶之日,導迎和氣之道,宜莫先於伸理此事,而今亦以入侍人之無多,不欲處分,終靳曠蕩之典,則如此至冤之事,何時而可伸乎?上曰,此事元無可問於諸臣者,十九下敎後,諸臣可知予意矣。曠蕩之典,蕩滌其可以蕩滌之事矣。嚴於此等處然後,君君臣臣之義,可明於後世,而卿等,欲使予不爲弦韋,則忍之外無他道矣。瑗曰,兩臣事至冤矣。未及言,而上曰,予之平日知儒臣者,不如此矣。今當有下敎於儒臣者,俄者宮女之出陸也,始欲放送,而止於出陸者,以其有必雄交通之跡故也。二人之中,若締結宦寺,則儒臣猶欲請之耶?如大臣之意,而不欲分弦韋,則毋寧置之可也。瑗曰,殿下不以臣不肖,而有此予知儒臣之奬諭,臣於此,不勝惶感之至。臣雖無狀,粗讀古書,嘗聞事君之義矣。臣於兩臣事,常知其至冤,而有所耿耿於中心者,大臣適發端,故俄者欲陳所見,而未及畢說矣。金昌集,卽臣本生母之三寸也。於臣爲至親,而臣旣知其心事之無他,至冤之未伸,則職在經幄,何敢以微嫌有拘,而不陳於殿下之前乎?金昌集,受先朝特達之眷毗,一死報國,卽其素蓄,而畢竟爲國殉身,今又抱冤於泉臺之下矣。其時事實,臣固無由盡知,而大抵當國大臣,則或有自家不知,而輒有外間嘵嘵之說,此固古今通患也。金昌集,位居首相,當國大事,則身叢百責,爲人所藉重,此必至之理也。其間,設有辭說之嘵嘵,豈其人之所自知者乎?若以此爲罪,而不復察其心事,則豈不冤甚乎?上曰,儒臣不如前嶺伯矣。予嘗問於嶺伯曰,器之、龍澤輩交通宦寺之事,卿以爲如何耶云,則以爲,締結宦官,極爲無狀云,雖不謂逆,而猶謂之無狀,儒臣則不如是矣。雖有嘵嘵之言,予何以知之耶?予則有執其跡者,朝鮮無君則已,有君而不明君君臣臣之道,則後世將謂如何耶?其中患得失之輩,不無助禍者,此正宋太祖所謂一朝以黃抱加身,則何以爲之者也?其時以掌中字而論斷,則予亦知其冤痛矣。興慶曰,聖敎大旨,臣略知之矣。金昌集則殿下雖常有不舍之意,而殿下旣不親見其所爲,又非親聞於其人,則豈可以中間嘵嘵之傳說,有所致疑乎?上曰,十九下敎,卿則不知,而予意悉諭於此,諸臣見此,則豈不知予心耶?興慶曰,臣意則其人心事,專出於斷斷爲國,而畢竟爲逆鏡輩之所構誣,慘被刑禍,則此豈非萬萬冤枉者乎?到今論其人之事,惟當觀其大體,中間嘵嘵之說,此不過小小曲折矣。今臣之若是陳達,豈有一毫私意於塚中枯骨而然哉?上曰,予所稱冤之人,其姪其族,多入其黨,故其時必欲除去,而此則斷無他意也。卿等混同稱冤,而他日見其人於地下,則必以爲何以與我混請也云矣。宜顯曰,雖尋常抱冤之類,有伸雪之道。況此曾處大臣之位,而竟被慘毒之禍,則當此大慶大赦之日,豈無疎釋之事乎?聖敎一降,幽冤得伸,則必感泣於冥冥之中矣。上曰,他人雖有嘵嘵,而儒臣,知其斷斷云矣,其人則位在大臣如權益寬,則雖作非事,必不如大臣所爲,而益寬則爭執於收敍,於此人則盛稱其抱冤,儒臣於益寬事,有所執贓物乎。瑗曰,聖敎如此,臣實惶悚,權益寬事,豈臣一人之言哉?泰徵之馬事,昌悌之點兵,黃溥之舡事,情節昭綻,人孰不知哉?此臣所以爭執者也。金昌集,追先朝恩遇,而感激圖報,心事炳炳,神明可質,異己之人,雖有嘵嘵之說,不足以爲其病,如有一毫可疑之端,則臣於今日,豈敢開口質言於殿下之前乎?宜顯曰,金昌集爲人,臣嘗知之,性本白直,素無機關,只有一段爲國誠心。且其家世何如也。此豈一毫致疑於凶暗之地者耶?末路人心不淑,雖或有嘵嘵之言,此決非昌集之所知,以其人平日事揆之,決知其萬萬不然矣。上曰,其人當國事,則可能以隻手扶傾耶?宜顯曰,臣則知其必如是矣。當辛丑危難之時,涕泣度日者,臣嘗目覩矣。興慶曰,身爲首相,爲國家建大策,而終至於被禍,則此可見其殉國之忱矣。宜顯曰,聖上在東宮,雖未深察臣僚人品,豈不知其人素抱不貳之忠乎?瑗曰,辛丑年國家之慶,實由於皇天祖宗之陰騭,慈聖、景廟保佑之功,自諸臣言之,豈敢貪天爲力,而惟其追先王之殊遇?不負殉國之初心,則雖千載之下,後人尙論,亦可表明其心事矣。宜顯曰,何待後人之言耶?雖閭巷婦孺,鄕曲愚氓,皆言其死之萬萬至冤,此可見公論之未泯矣。其子與孫,俱被慘禍,家族盡皆流離奔竄,罹禍之酷,古今以來,豈有如此者耶?在昔被酷禍而死者,例有加等伸雪之事,此則不然,例給之告身,猶且還奪。今當大慶,亦靳曠蕩之典,豈不有違於古事耶?今雖復官,不過一張虛銜耳。旣非可行之職,只可少慰塚中之枯骨,此何大段?而殿下猶惜於此,而不思所以伸其鬱結之氣,臣誠痛恨。臣於辛丑出入朝班之時,常見金昌集長吁短嘆,至誠憂國之狀,心有所感嘆者矣,當其死也,尙儉事已出矣。以爲吾雖死,而東宮若全安,則可以瞑目云,其苦心血誠,至死而猶不變矣。以殿下明聖,而猶不察於如此之忠,臣竊悶鬱也。瑗曰,兩臣心事,臣旣縷縷陳達矣。臣雖無狀,若使金昌集,誠有罪過,則何敢以至親之私,有所容護乎?異己者攻斥之言,臣亦嘗聞之,而身爲首相,衆謗所叢,其勢固然,故俄者有所陳白,只冀聖上,俯諒其心事之斷斷無他矣。臣之所陳,豈爲金昌集地哉?宜顯曰,肅廟眷待金昌集,出尋常萬萬,故常感泣。而每有爲肅廟一死之心,及當辛丑,爲肅廟血脈,而欲保護之而已。其心寧有他乎?卽今皇穹默祐,聖嗣誕生,不昧之靈,必將抃蹈於泉下矣。殿下設有未安之意,生前被禍,旣極慘酷,則到今伸理,自當加優,事理如此矣。臣等所達,不在於爲兩臣,而欲使處分得當也。上曰,予於卿等事,甚嘅然矣。右相日前有所達,予以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爲言,而只是兩人復官事,則亦何待於次對耶?此在在上者處分,非在下者之所敢請,而雖曰不爲兩臣,予則未知其不爲之地也。在卿等爲其人之道,發端不得請,則反不如初不陳請之爲愈矣。爲賊鏡所構陷則可矜,而己酉下敎,十九下敎之後,予心如石,於此而若有撓奪,則君臣之義將不明矣。苟如卿等之言,蘇東轍等事,區別無益,盡放爲可矣。卿等每時時發此言,在彼尤爲抑鬱之道,甚不可矣。興慶曰,今此邦慶,實是無前之大慶,而殿下之所持難而不許伸理者,只以其少少之事,則豈可拘於小事,而不爲擧論於大慶乎?上曰,若是小事,則予何固執耶?俄者欲放崔鐸,而有四字文字之不好者,故猶不放焉。況何論於此等事耶?興慶曰,殿下每以君君臣臣之義爲敎,而爲國冤死之人,有所伸理者,何害於君君臣臣之義耶?此則臣之所不敢知也。上曰,予心猶嘅然矣。今日臨慶蕩滌之意好矣。而卿等,以不當從之言,如是縷陳,豈不嘅然乎?宜顯曰,臣誠迷惑,聖敎屢下,而終不知金昌集之有罪如聖敎,縷縷陳達,只盡微衷而已。固不敢望俯採,而聖上,若從容量察,則必有悶惻之心矣。瑗曰,臣豈願聖上强從臣等之言乎?只願聖上,俯察兩臣心事,回照於覆盆之下矣。復官與否,於死者何關,而聖上,若照燭其心事,處分得正,則豈特死者之幸也?上曰,副應敎吳瑗之不顧親嫌,當初陳達者,固出於有懷無隱,而及其下敎之後,猶復煩複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命必寧,書傳旨曰,特諭之下,雖有舊日査滓之未祛者,宜當精白其心,同寅協恭,而往者金錫一之論鄭益河,雖涉過中,其所傳啓,在於特諭之前,故略示微意而已,則此何重事,而徐命珩之攻斥錫一,金{{?|⿰禾道}}之反斥命珩,昨斥錫一,今斥命珩,互相角勝,氣象不美,其在飭勵之道,豈無處分,而已諭特諭,于今廷臣,雖不顧下敎,亦不耐舊習,予豈已諭而欺乎也哉?雖然飭勵大者之時,小者若此,其習不可不悛,諭予知意,已杜其漸。而況錫一,則頃年渠之對策之時,已示飭勵之意,則其所自勉,尤倍他人者乎?其令體往日靳科之深意。上曰,知經筵李眞望、宋成明,姑不下鄕而在京云耶?必寧曰,李眞望則下鄕與否,姑未知,而宋成明則在京云矣。上曰,講筵當開,副修撰兪最基只推,待明朝,更爲牌招。上曰,今日處分十六人,則卽爲書單以入,秋曹文案,則卽爲付籤以入,俾得速爲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病}}。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有霧氣。夜四更五更,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金廷潤三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長溪君棅掃墳時,給由馬。 ○以刑曹各道放未放單子,傳于柳萬重曰,卽爲出給該曹擧行,而減等與放送之類,竝卽書入。 ○柳萬重啓曰,今乙卯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五張,邊將薦單子八十五張,吏任薦四十八張,才行薦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宗玉曰,召對爲之。 ○徐宗玉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校理申晩,以前北評事,時在咸鏡道鏡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奉常寺合諡事,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三曆、壬間曆註,以東宮生命宜忌等事,當爲書塡,而《乙卯曆書》,旣已刊印進上矣。前頭元子宮凡諸宜忌推擇之時,不可無曆註相考之事,進上三曆退出,壬間下曆註,書塡以入,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懿陵陵內,數三惡虎橫行,巡山軍頻頻見逐,不得任意看禁云,陵內虎患,極爲可慮。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將校率領,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惟天眷祐我東方,惟祖宗陰騭我殿下,垂十載罔有大少懸企之餘,迺覩此億萬年無疆之慶,瘖聾跛躄,莫不歡欣失喜gg笑喜g。況臣以從班末跡,其所以抃蹈延頸者,曷可以文字形容哉?伏況今年太歲,卽又我聖考紀元之年也。祥湊慶集,事不偶然,此誠殿下一初之政,再造之辰,殿下儻因此機會,亟加振勵,大恢廣蕩之德而無物不霑,克推哀矜之心而有冤必伸,以志喜之餘,而講究治務,革祛積弊,以之挽回世道,則太平萬世之業,可自此而啓之矣。伏願殿下懋之哉。仍伏念臣獲蒙恩造,待罪下邑,願遂奉檄,養便專城,每誦昔人北望君臣隔,南來母子同之詩句,區區感祝,曷有其極?第臣老母宿病,長時沈綿,月異而歲不同,少失將攝,輒致增劇,而窮峽無刀圭,雖係例常發汗之劑,無由猝得。臣之情理實難一日相捨,而爲其問醫劑藥,暫入城裏,臣母病狀,自送臣後,一倍有加,昨日急足委來,促臣來歸,臣得聞此報,心神驚擾。治任將發之際,忽有此館職移拜之命,仍以天牌狎臨,臣拜恩感激,惝怳罔措。念臣離違禁闥,今已經年,犬馬之戀,豈不欲更近耿光,一伸叩謝,而臣私情之急迫,有不暇顧恤於公義。此外又有情勢之難安,義在必遞者,非止一二,而此亦未敢提起,只自坐違嚴召,達宵惶隕而已。卽又只推命下,繼以洊召,而卽今已亂之方寸,莫得鎭定,旣俶之行李,無以停掇,玆不得不投疏徑往,以爲邀迎病母,中路護來之計。伏乞天地父母,特憐切迫之懇,曲遂終始之恩,俾臣得以往還。仍治臣任情自行之罪,以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二月初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瑗讀,自務農篇貞觀二年,至授以大理丞。上曰,承旨讀之。宗玉讀,自貞觀五年,至務在寬平。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七年,至齊主爲劣。瑗曰,首章勸農之事也。農爲天下之本,而有國所重,無過於此矣。唐宗所謂人君簡靜乃可致云者,甚爲切實,必欲行勸農之政,則爲人上者,當先從克己上自勵矣。上曰,然矣。瑗曰,太宗呑蝗,終爲過矣。宗玉曰,太宗事皆近於好名,而至於呑蝗,則不可謂專出於好名也。似有一段憂民之誠而然矣。上曰,呑蝗,過則過矣,此蓋出於誠矣,若不出於誠,而有好名之心而强爲,則寧有蝗不復爲災之效耶?宗玉曰,《大寶箴》一篇,千古人君之至誡也。儒臣多讀古文,此等文字必有理會者,使之逐條解釋文義而仰達,何如?上曰,依爲之。瑗曰,始言爲君實難之道,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云者,甚切實,爲人君者,孰不欲其國之善治,而世之無善治者,每在於奉一人之慾,而莫念乎匹夫匹婦不獲所之慮而然矣。是以禮而治內,樂而治外,以爲禁其奢、防其佚之道,而左言右事,欲其愼言動也。出警入蹕,欲其謹行止也。如是而寧有以天下奉一人之患哉?壯九重、羅八珍,勿內荒、勿外荒者,無非戒奢侈佚慾之言,而至於勿謂我尊而傲賢,勿謂我智而拒諫云者尤好,謂人莫己若,而惟賢是侮,惡人言其過,而惟諫是拒,則雖有懷道抱德之士,其誰爲用,雖有亡國喪邦之擧,其誰救正,春陽秋露巍巍蕩蕩云者,欲其恢德量也。不識不知無偏無黨云者,欲其建皇極也。刑賞國之大柄,而必衆棄而後刑,必衆悅而後賞,則可無刑濫賞僭之患,而强者弱,亂者治,屈者自伸,枉者自直矣。其要則固在於如衡如石而輕重自見,如水如鏡而姸媸自露矣。第其縱心乎湛然之域,遊神於至道之精云者,言則好矣,而若以程、朱之學言之,則殆近於寂滅矣。雖然一篇所論,無非切戒,常置座側,而朝夕省覽爲宜。以卽事言之,固無飮食、宮室、內荒、外荒之慮,而一紀臨御,丕應之效邈然,比之奢侈、聲色之世,未見治象之絶勝,此忠臣、志士之所嘗嘅然者也。言其要道,則惟在於求賢來諫,苟使賢才而彙進,亦令忠言而日聞,則豈無轉移之道乎?凡於接物應事之際,亦貴乎如衡如石,如水如鏡,殿下或不無自任聰明之病,而有欠於勿汶汶而闇,勿察察而明,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瑗曰,十一板魏徵疏,亦論刑賞矣。法者,天下之平,無一毫輕重,然後可矣。而向以疎決時言之,則或有同罪而異罰者,俗所謂熟鹿皮《大典》云者,殆近之矣。刑濫固悶,而賞濫亦悶,殿下過仁,賞道或濫,各別愼惜宜矣。上曰,然矣。瑗曰,十七板論赦令矣。今逢無前之大慶,普施仁恩,而赦令不宜太過,此後則雖有大慶,亦宜愼惜。上曰,赦爲小人之幸云者是矣。雖當歲抄,每戒或過,而今番則嗣服後初爲大蕩滌者也。雖出於與民同歡之意,而予亦知其過矣,愼惜赦令之道,予豈不知乎?瑗曰,天佑吾東,國有元良,瘖聾跛躄,孰不歡欣鼓舞而頌禱祈祝,亦臣子之至情,與喜心俱生矣,擇乳母選左右之道,聖慮早已及此,豈待群下更陳,而惜福之道,尤不可不思。凡係居處、衣服、奉養之節,必須務從儉約,切戒華侈焉。大凡富貴家子女,不期侈而自侈,況在天王家乎?若不深加節損,豈能免於侈奢乎?上曰,所達切實矣,予亦存心於禁戒矣。瑗曰,帝王內治之道,莫切於嚴肅宮禁,此道理何時可以放過,而在今日,尤宜着念矣。伏願嚴飭宮禁,俾無閑雜人出入之弊焉。上曰,所陳之言,意非偶然,當各別申飭矣。宗玉曰,儒臣所達是矣。常時亦不可不嚴宮禁,而卽今元子誕生之後,則尤宜嚴飭,俾無雜人之出入矣。臣纔遞兵曹,而兵曹之禁雜人甚難,自上別爲下敎於兵曹,似有比前稍勝之效矣。上曰,此豈在於騎省申飭耶?自內當嚴禁矣。儒臣、承宣所達,皆好矣。瑗曰,今此邦慶,實往牒所罕,雖聖人之心,其欣悅喜幸,當如何哉?先儒謂雖喜心,不宜過節,蓋七情之發,皆中節然後,謂之和矣。臣願聖上,留心加省,而且善守喜心之道,莫切於謙抑,當欣快之時,尤不可無謙抑之道矣。上曰,勉戒之言,甚好矣。近日批答,以志喜爲言,亦有意也。十餘年內初見喜事,豈獨予私心之喜耶?實喜三宗血脈之有托也。予於平日,未嘗過笑,或慮逢喜而有過喜者,中有所自勉者矣。瑗曰,卽今護養元良,爲第一道,固當十分致愼,而臣有區區愚誠,敢以閭巷間事仰陳焉。閭家之得貴男者,其家人相戒,有若忘置,勿爲夸稱,勿爲計量,此由於主愛而然矣。慈愛之情,本無貴賤,聖上之於元子,亦豈待臣言而有此意哉?誕生之初,名號旣定,民命有係,天人之降,固非尋常,日就月長,自可期克岐克嶷矣。伏願殿下,常寬聖心,有若無所思慮者,亦勿預爲計量等待,以竢夫自然成長焉,至若供奉節目,有司自可擧行,亦不須勤聖念矣。上曰,此言甚好矣。予心亦如此,而至情所在,故猶不易於如儒臣所達矣。宗玉曰,此非謂當汎忽於護養之節也。上曰,予亦曉其意矣。瑗曰,下番闕直已久,館僚在京者無多,副修撰兪最基,亦以親病呈疏受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旣已解見任,有闕之代,明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事,分付,上下番若備員,則法講當爲之矣。宗玉曰,召對冊子所懸之吐,多有謬處,以臣魯鹵之見,猶覺未盡,入侍儒臣不爲詳察之致,副應敎吳瑗,推考,何如?上曰,非此儒臣所可知者,勿推。宗玉曰,臣非該房事而適入侍,故敢達。尙瑞員gg尙瑞院g官員來言,一馬牌九十五箇內,各處出使人員及守令、邊將,盡爲齎去,只有一箇。此後若有出使之事,則生事丁寧云。故取考各處賚去日字置簿,則過時不還之數,多至二十三箇,道路遠近雖不同,其間日期皆足還納。而本院官員,或報兵曹,兵曹亦或移關各道,而各道不卽催納,以致如此之患,分付該曹,更爲催促各道,以爲刻期還納之地。本院官員,不能這這報知兵曹,亦難免其責,推考警責,何如?上曰,當該道臣、帥臣,推考,使之刻期推納,尙瑞院官員,則從重推考。此後守令、邊將之不卽還納者,自各其道各別催督,俾無如前之弊,各道如不卽擧行,則自兵曹,考其日限,這這申飭,可也。諸臣退出。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有霧氣。 ○李春躋三度呈辭。傳曰,還出給。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錫一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副承旨李重協同姓五寸姪學生KC02582妻孺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之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金弘權戶奴呈狀內,矣上典,適滯湖外,伏承除命,而篤老之年,勢難登程,曠日虛帶,亦甚惶悶,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李聖龍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自前冬,重患脚病,四朔沈頓,而自六七日前,臀脾之間,忽生大腫,毒氣遍熾,有成濃之漸,濃破瘡完,未可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變通云。聞其實病果如此,差完赴任,有難等待,夫馬留滯,亦極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尹就咸爲掌令,李潝爲兵曹參議,李箕獻爲司僕寺正,柳萬增爲會寧府使,金時敏爲狼川縣監,李鳳齡爲忠淸都事,洪廷命爲禮曹佐郞,趙倫爲歸厚別提,兪健基爲校理,權爀爲副校理,權儆爲長淵府使,歸厚別提鄭壽崗,瓦署別提柳松心相換,全陽君李益馝,兵曹參議李匡輔,參知李潝,會寧府使柳萬增,今加嘉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外司坐起進,參判李眞淳病,參知李匡輔進,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尹和鼎爲北漢管城將,金潗、宋徵來、申光宅、趙儼、李彙晉、崔周慶、金廷潤,付副護軍,趙翼命付副司直,任{{!|𪼛|⿰王集}}、趙明履、李錫杓、趙榮國付副司果。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副校理權爀,時在平安道龍岡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門限已迫,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水使金聖應狀罷長淵府使李彦爕,有違格例,請勿罷,仍請金聖應警責矣,水使之非係軍務,而狀罷守令,且不通議於監司,殊未得當,黃海水使金聖應,從重推考,李彦爕則報牒辭意,侵凌嘲侮,大關體統,亦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臣以眇末疎逖之蹤,猥叨臺地,草草數啓,孤負言責,殿下不賜允兪。而且於再昨筵中,縷縷下敎,誨責備至,示之以大段未安之意,臣奉讀以來,惶悚無地,而繼之以訝惑也。夫金錫一之當初所論,不過一二武倅與貪吏,則此胡朝廷間大事,而徐命珩之看作機關,汲汲駁擊者,抑何意也?噫,臺閣以糾劾爲責,而命珩則以營救爲責,臺閣以激揚爲任,而命珩則以分疎爲任,此不過爲牽戀情面。要作市恩之資者,而近日士夫間風習之汚下,臺閣上氣節之委靡,正由此等處耳。臣之一扶一抑,自有主張,其以錫一爲得體者,非有私好於錫一也。乃所以奬勵臺風也。其以命珩爲可羞者,非有私惡於命珩也。乃所以糾正臺習也,則此豈一毫彷彿於昨斥今斥,互相角勝者,而今殿下,疑之太過,責之太深,雙擧竝對,混同歸之於不美之科。夫天下之事,本無兩是兩非,則命珩之論錫一果是也。殿下當以臣啓爲非矣,臣啓之論命珩若是也,殿下當以命珩爲非矣,何殿下不辨是非之分,先觀異同之別,徑加裁抑,使不得開口論事也。噫,殿下之意,雖出於至誠調劑,而臣愚死罪以爲,今世之依違兩間,沒是沒非。惟以苟且方便爲良策者,未必非殿下之有以啓之也。此豈聖世之佳氣象也哉?如臣根孤植弱,素乏骨稜者,殿下雖日加賞而導之使言,尙無可以少塞臺責之望。而況今一言發口,未免見疑於聖心,則其何顔面,一日冒廁於臺次乎?承敎之後,宜卽自列,而母病添劇,不忍暫離,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正言金{{?|⿰禾道}}再啓煩瀆,退得物論矣。傳曰,知道。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錫一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呈辭,入啓,或被論,或引嫌退待,或呈辭未肅拜,俱無行公之員。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兵曹佐郞李命坤,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陽平君檣爲陳奏兼謝恩使,徐宗伋爲副使,申致謹爲書狀官,任珽爲副校理,呂光憲爲司成,金尙星爲司諫,林象鼎爲宗廟令,任守迪爲江陵府使,金夏明爲敦寧都正,申瑩爲引儀,鄭權爲典籍,朴宗潤爲咸鏡都事,兼持平二,趙明履、任{{!|𪼛|⿰王集}},兼監察二,李錫杓、趙榮國。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入直進,參知李潝未肅拜,右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北虞候今當差出,而堂上中可合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李必耉,以其情勢決難赴任之意,累呈乞遞,而特敎之下,有難變通,論題催促矣。今又呈狀言,極知分義之不敢,而參以人情天理,實無冒赴之勢云。其情勢旣如此,則孝理之下,不必强令赴任。且前兵使有拿命,則交代亦甚緊急,李必耉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朴鐄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水土之疾,當此換節之時,挾感添劇,委頓床席,以此病狀,斷無復起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宣傳官廳牒報,則宣傳官李惟天本廳許參時,可否不順云,依例汰去,薦主前縣監權必恒,亦依例罷職,以懲其誤薦之罪,何如?傳曰,允。 ○以洛昌君樘爲都摠管,以元弼揆、南就明、趙正萬爲副摠管,趙儼爲內禁將,沈喜雄爲北虞候,葛枝興爲黑山島別將,南德夏、金弘權付副護軍,金尙星付副司直,廟洞權管單韓致大。 ○兵批啓曰,新除授北虞候沈喜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慶尙監司狀啓,以初不付種畓還實之命,決難奉行,惶悚待罪事,傳于趙命臣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於日前,猥上請譴之章,及奉聖批,不惟不加之罪,諭之以不必爲嫌,勉之以勿辭察職,臣且惶且感,不宜更瀆,而乃敢旋澈長單,蓋出萬不獲已,三度還給之命,又下常格之外,臣誠憮然失圖,益復罔措也。噫,臣雖無似,亦有秉彝,則元良誕生,甫逾一旬,而身帶保護之任,敢爲圖便之計哉?祗以所遭筵斥,有非尋常,廉隅大防,不可放倒故耳。情未見諒,誤恩輒加,有若臣眞可以久居其職者然,臣之狼狽恧蹙,固不暇言,不亦有累於聖朝綜覈之政乎?此臣所以雖欲貪榮戀寵,耐彈冒出,百爾思量,終難承膺者也。況伏聞頃日筵臣,有以擇人而久任,縷縷陳達云,如臣空疏,正宜早自退遜,無妨賢路,而適當國有大慶,不免姑且遲回,雖微情勢,本無仍據之意。且臣當寒供劇,受傷非細,近又濕腫,生於脚部,不濃不消,最妨起居,晨夕奔走,亦無其望,玆不得不冒萬死瀝血號籲。伏願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許鐫改臣職名,俾安私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職。 ○知敦寧府事趙正萬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誕降,一千載河淸之期,此其會矣,億萬年無彊之基,自此永固矣。凡在蠢動,孰不鼓舞歡忭,而顧此老病垂死之喘,獨阻咸造嵩呼之班,宛轉啽囈,但有禱祝而已。臣自叨超資之典,益切循墻之心,早宜冒進血悃,冀收誤恩,而簡書果發,賤疾彌重,以致泯伏度過,殆若於邦國吉慶,自已廉愧冥然,都無省知者然。方切惶蹙之際,忽伏承敦府除命,臣於病裏,蹶然驚感,淚下汍瀾。噫,臣之本末,曾於辭免湖藩時,已爲陳暴,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不過以世祿末蔭,早入筮仕,自揆本分,特一常調,而夷考踐歷,罔非僥踰,始初陞資,雖似因於推恩例典,而其實則乃出於聖明特恩。自通政而躋亞卿,由閑司而歷諸曹,逶迤平進,寵祿隆極,天道尙忌於滿盈,私心敢安於超躐,而顧乃不循常例,居然變品,秩視八座,班同六卿。命德之器,勵世之具,決不宜如是猥褻,而負乘之戒,過福之災,亦何至全不顧畏乎?日者臺言,非直爲公朝據法之論,正所以爲臣身惜福之言,而終靳允兪,曲推眷慈,使匪分之恩資,仍在於無似之身,感激惶隕,不知所措。念臣旣無才德,且乏勞貰,特以聖世壽域中一物,虛度無用齒齡,坐縻不世渥恩,致身至此,涯分已踰,欲報之德,河海靡極。在臣分義,惟有不暇他顧,一造天陛,兼趁候班,以伸抃蹈之忱,以謝罔極之恩,而臣自臈月念後,重得難狀之疾,首尾三旬,出入危域,若不保朝夕者久矣。聖化所囿,近得生路,而老氣澌綴,殘喘澟澟,前後朝班,無以致身,情禮俱闕,分義益虧,今始少收神氣,僅綴短疏,仰伸微懇。伏乞聖明,察臣老病實狀,收臣新授資級,以謝公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意,已諭諸臣之批,而頃者陞擢,意在尊年,卿勿過辭焉。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祐邦家,降監聖德,元嗣聿誕,名號早定,擧國之顒望憂悒,今變爲蹈舞謳歌,雖以浿西一域,隔遠王化,而窮閻僻塢之民,亦莫不轉相告慶,動色稱賀,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其惟在此。如臣者逖違軒陛,今已四載,尋常戀闕之忱,猶不勝其耿耿,當此曠絶之邦慶,顧不得隨簪紳之列,效華嵩之祝,周南留滯,銜恨無窮,惟有瞻望宸極,攢手馳神而已。抑臣以區區情懇,猥瀆於此時,極知死罪,而弱才淺器,久擔重任,不但疵釁百出,終必有僨敗顚躓之患,素抱虛勞之疾,恒懷死亡之憂。十數年來,以藥餌扶接性命,卽聖慈之所已鑑燭,忽自前冬以來,痰癖作孽,流注於肢末,則脚痺手麻,運用殆廢,上衝於胸膈,則嗽苦喘急,呼吸不通,或頭目眩轉,殆若登高臨下,或飮啖專廢,常多不食自飽,朝肥暮瘠,而面貌殊無定形,前忘後失,而精神日覺昏蔽。醫者謂是水土所祟,殆非陳根腐草所可責效,蓋此箕城,雖稱佳麗之鄕,而風氣勁厲,水性峻烈,誠不宜於質弱多病者之久居故耳。臣年今五十,死亦非夭,螻蟻殘命,縱不足恤,方今慶澤流徽,德音布化,群生萬品,咸囿於春臺壽域之中,臣雖藐賤,獨不可比一物之數而蒙昭蘇之澤,得以生還京國,少延歲月之命耶?況臣老母今年八十有一,雖蒙恩便養,旨甘畢具,而冬春之交,神氣凡百,益覺懍懍,且其離京歲久,眷戀親屬,日夜思歸,老人之心,有如嬰兒,殆不可强抑。念臣職守事勢,臣旣難將母擅發,母亦不可離臣先行,惟此情理之切迫,又不獨疾病之難强而已。伏惟聖上,體下以仁,敦孝爲理,豈不哀矜於此,而曲遂其所願乎?臣於前此,章疏之上,殆無虛月,而輒以所遭,有在引嫌爲急,不暇及於實病與私情,今始披露衷懇,有此哀號。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遞臣職,俾得扶將遄歸,保延病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二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江華留守金東弼,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宋成明,兵曹判書趙尙絅,豐原君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開城留守鄭壽期,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昨日爲二七日矣。聞醫官所傳之言,則其間稍覺長大,一向安寧云,慶幸當如何?乳母尙未完定云,未得其人而然乎?乳道不好而然乎?上曰,乳道無害,而擇其人故然矣。淳曰,初定乳母有頭風,而乳道過溫云矣,卽今所定之人,聖敎以不爲自願,頗似殊常云,而臣意則擇取於不自願之中,似爲得其人之道矣。上曰,傳之過矣,而自願則根着猶不分明,不自願則屈意强從,亦有害乳道之慮,俱爲難處矣。興慶曰,因原任大臣所達,賚奏官定送事定奪,而大提學尹淳以爲,奏文辭語,有窒礙處,難於製出云,故爲稟定,而與之同入矣。淳曰,臣以釋奠祭受香事入來,而奏文文字有掣礙,受香時刻當差晩,大臣以同入稟定爲宜云,故臣亦入侍矣。臣之意見,在外時已言之,而當初宜送齎咨官,而至送陳奏使矣。回還使臣,旣與彼人有相約,雖只送齎咨齎奏,其順成可期,而第議決在犯越事,爲大關節矣。某則當死,某則當赦,而惟在上國裁處,有非該國專斷,以此爲言。故自古議結時,則陳奏使例兼謝恩,而庚午年査勅時,則終不得所査之人,故以不能捉得之由,送齎咨官。辛卯年犯越事則末端,以微事送齎奏官。今番則本非枝葉,査實勘罪,國王與諸臣議決入送云,則其在重君命之道,只送齎奏官,事體似不可矣。已定之論,無容更議,而奏文勘決後,有仍竊伏念之節,不宜如前,只說引咎之辭,當有竢罪之言,而又當以旣荷免議,不任感謝等說,爲結語,不送謝恩使,只送齎咨官,則結語甚難處,此爲文字掣礙之端,故敢此稟達。文字中不稱竢罪,不言感謝,而有好樣撰出之道,則雖不送使臣,亦何妨乎?彼國雖以我國送使爲悶云,而彼國利害,姑不論,當愼在我之道而已矣。興慶曰,回還使臣,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當順成謝恩,則兼於冬至使爲可云,而今當完結陳奏,故以齎奏入送事定頉矣,尹淳之言如此,入送謝恩使,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免議後當送使之意,予曾已言之矣。今番則當有免議謝恩,而當初大臣所達,予未及深思,且認以完結後有謝恩而然矣。淳曰,完結後則無謝恩,例以陳奏使,兼謝恩而入送矣。上曰,入侍諸臣,陳達所見。東弼曰,回還使臣,旣已周旋以來,則撰文之際,雖有掣肘處,以從當謝恩爲結語,似無不可矣。北京,以我使之數來爲悶,然不送使,可無執頉之慮,而事體則尹淳之言是矣。寅明曰,彼中亦以空中議之,故雖以不送使臣爲言,而國王與諸臣親議入送云,而使臣不往,則見奏文後,必以爲如何矣。成明曰,臣於入來後,始聞大提學所達之言,而事體則決宜入送使臣矣。尙絅曰,尹淳所達,臣亦知其當然,而使臣,旣與相約而來,則似無大段生梗之事,故曾有所達,而大體則送使宜矣。顯命曰,臣則不入向日筵中,而在外時,常以尹淳之言爲是矣。眞明曰,旣聞回還使臣之言,故以不送使無妨爲言,而事體則尹淳之言是矣。壽期曰,大體當送使臣矣。宗城曰,向日筵中,臣雖不入,而賓廳相議時,臣則汎然以不送使無妨爲言矣。及聞尹淳縷縷辨說,而始覺之矣。耕奴織婢,各有所主,當許其所達矣。瑗曰,今聞尹淳所達之言,奏文措辭之難,果如其言矣,完結後謝恩,則似如何送使宜矣。上曰,沁留所達從當謝恩云者,似不可直以陳奏,兼謝恩使定送,可也。淳曰,臣以受香先退矣。上曰,唯。淳遂退出。興慶曰,平安都事權基彦疏陳燕卜出柵事,宜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今番皇曆齎咨官卜物,旣値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則都事固當搜檢領來,而不此之爲,疏請定式,殊涉駭然,事當罷職,而旣已遞職,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曰,權基彦上疏中,又以出柵搜檢時譯官之不爲待令,後勿如是之意,請令定式,似當許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年前咸鏡道御史趙漢緯別單中,有永興以北端川等七邑,己酉還上未收,一竝蕩減之請,故備局,以己酉未收,其數夥然,一倂蕩減,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其中水災時,合家渰死及流亡絶戶,指徵無處者,令道臣各別精査成冊,報本司後,稟處之意,覆奏,分付矣。査覈成冊,今始來到,而三衙門合各穀一千九百八十石零矣。旣已査報之後,不可不蕩減,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當此無前大慶,凡罪係大小者,皆蒙一倂蕩滌之典,則向來齎咨官卞熤汰去之罰,似不當獨漏於蕩滌之中,此雖微事,臣旣待罪譯院,是乃原任大臣陳達請罪之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蕩滌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朝家以北路凶荒,劃給嶺南穀二萬石,而以船隻之未及變通,尙未運發矣,纔以兵船及地土船,急速裝輸之意,發關,申飭嶺南道臣,必不汎忽,而方當交遞之際,旣無主張之人,則易致緩忽,旣給之穀,若値載運之遲緩,不能及時救濟,則誠爲可念。若爲此而別遣王人,事近張大,固不可爲,而卽今見差京試官趙榮國,方帶備局郞,使之先期發去,仍受廟堂指揮,催督裝船,則事甚便好,而榮國與吏曹判書宋寅明有親嫌,兼帶無以付矣。有相避而付兼帶,不無前例云。此事便經裁稟,可以擧行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尙絅曰,此事臣方欲陳達矣。北路賑事方急,而穀物尙未裝載,極涉可慮。京試官趙榮國,旣帶備郞,使之兼檢督運,別爲申飭於列邑,俾卽發船之地好矣。顯命曰,今雖運送,恐未及期矣。寅明曰,趙榮國方帶備郞,故諸臣之意,欲差遣京試官,使之句管督運,故臣雖有姻嫌,而不得不擧擬矣。北路則麥熟甚晩,在五六月之間,及此運送,則猶可及期矣。上曰,北路運送賑穀,一時爲急,趙榮國旣帶備郞,則可以兼管督運,待開政卽付兼臺,而各別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金漢喆明日內辭朝,然後可及試期,尙不辭朝,宜有各別催促之擧矣。興慶曰,明當下直云,而有朝令,然後可以下去矣。上曰,明日內辭朝事催促。{{*|榻前下敎}}眞明曰,國有莫大之慶,以都城言之,面面喜色,家家歡聲,而獨於蔀屋之下,猶有愁怨之色,雖難種種陳白,而最是白骨隣族之侵,至爲冤酷,曾雖別諭,人心易於狃安,奉行不如初頭。今又別諭於八道,而守令如有不勤者,則道臣摘發論罪,御史亦爲廉察,實爲得宜,而今番大査正後,不無少紓民力之效,未及磨勘者,雖未知幾邑,如有未及磨勘處,則其道道臣守令,亦爲略加警責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當申飭,而猶有未及爲之之道耶?寅明曰,忠淸道則幾盡入來,而以守令數遞之故,方有未勘之邑矣。上曰,江原道則先已上來矣。顯命曰,臣方句管嶺南,而嶺南則五邑,未及磨勘矣。上曰,全羅道則何如?顯命曰,全羅道則臣於在營時,已塡充者,爲一萬二千名,而沿海興陽等邑,尙未爲之矣。寅明曰,未及磨勘邑,爲先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上曰,推考則當爲之,而所謂盡數塡充之邑,亦未知果爲着實,則反不如未勘之邑以實爲言矣。眞明曰,似不必如是矣。大抵有司之臣,專爲目前經費,而不能仰體聖意,如有未收,則催督令嚴,急於星火,而如兵曹、禁衛營、訓局,號令尤重,節度使之軍官,該邑之座首,直關捉來,故外方㤼於威令,不得不多發將校,搜掠民間家藏器皿,斥賣充納,有同籍沒,景象愁痛,而至於査頓之査頓,一時止接之類,混被其害,公然蕩産,則此足以感傷和氣矣。今番已磨勘之邑,則庶幾得免如此之弊,一切遵行,必將大益,而我國事,若過數年,則輒解弛,此爲可慮矣。上曰,此雖逐年應行之事,而每每自備局,各別申飭,可也。寅明曰,二疋之役,本非難堪之役,而民所不堪,在於他役之更侵,兼充束伍,而束伍有難支之勢,兩班不爲戶役,而戶役亦甚多岐矣。兼役勿侵及二疋軍勿侵戶役,亦有定式,而宜各別嚴飭施行矣。上曰,二疋軍之雜役勿侵,當下敎,而自備局,先爲條列施行,可也。萬重曰,筵席事體至嚴,而奏事之臣,未畢其說,從後迭言,未免紛雜,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東弼曰,江都軍餉本府所捧舊未收,則依朝令準捧,而各邑移轉準納本所,尤甚不納者,指名請罪,乃是今年事目,故臣嚴關催督,使之趁期畢納,而若干歲前輸納者外,各邑,或有未準捧,或準捧而諉以無船隻,報請待解氷上送,故方此等待之際,今因國有大慶,有停捧之命。當初未捧於民間之邑,則勢將待秋徵捧,至於已捧留之邑,則自當運送,而自前各邑,若有停捧之令,則或有稱托不納之事,莫重軍餉,不無虛疎之慮,各邑已捧留之米,則卽爲一一輸納之意,自備局各別申飭,何如?興慶曰,歲前畢納,已有定式,當初已準捧之邑,旣以待解氷發送爲言,則今不可有礙於停捧之令,至於未及準捧之邑,今此停捧,旣出同慶之意,則勢將待秋退捧。只以其所捧,從實數輸納似宜矣。上曰,雖曰已捧,此亦何可必也?歲前未納之邑,似當論罪,而旣在赦前,固無可論,已捧留之邑,則使之輸納本所,且其所捧文書,亦爲從實修送於備局事,自備局申飭,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天神默祐,元良誕生,天雖不諄諄誨諭,而今見民情,天意可知,苟有秉彝之心,孰不歡欣,而處處街路之上兒童輩,亦無不鼓舞抃躍,此無他,我祖宗至仁厚澤,入人者深,殿下雖無實惠之及民者,而其至誠愛恤之意,則人皆知之故也。三百年宗社之托,億萬民延頸之望,在元子一身,當此時,而思實惠及民之道,使斯民,知由元子而有此惠者,實爲第一急務,而國儲哀痛,措手無地矣。在外時大臣有問,故臣以舊布蕩減事言之,而其數元不大段,且終爲難捧之物矣。寅明曰,雖蕩減舊布,而此則非實惠也。宗城曰,金吾秋曹疏決,足爲解幽鬱之道,而貧窮顚連之冤,與此無異矣。殿下之夙宵焦念,常在於恤民,雖別無可爲之事,而爲元子樹惠之道,亦無過於拯救下民。故臣等左右揣量,而終未得好道,及此時,而不能施一分之惠,此實痛恨處也。寅明曰,祈天永命,此其機也。臣於常時,未嘗以惠政仰達者,蓋有恩竭難繼之慮故也,而今番則實無可惜之物矣。我國一年經用,爲九萬石,若當中豐,則所捧爲十二萬餘石,三年足餘一年之蓄,而卽今經費枯竭,新舊堇繼,雖思惠民之道,而實無容手之地,元來穀貴財匱之國,則固無可論,我國則足以致盈富之業,而乃至於此,豈不可悶乎?顯命曰,今日邦慶,實千古所無之慶也。先倡喜心之道,在於霈澤,而只若干疏釋而已。舊布蕩減,亦爲虛名,以如此事,而何能先倡此喜心乎?臣等數三人,會宿備司,有所相議,而着手無地,寧不哀痛?卽今固無可爲者,而此後,則別樣節用,必餘一年之蓄,而大施蠲減之惠,則萬姓歡欣鼓舞之心,自然漸爲凝結於元子矣。臣不敢盡言,而臣等之苦心,庶幾下諒矣。上曰,雖無邦慶,爲國之道,當以恤民爲先矣。三宗血脈,幾絶而復續,祖宗神靈之默佑,亦爲此民,而有此慶矣,所當軫恤斯民,以爲報答休命之道,而着手無處矣。諸臣所達,予所未及思者,而在昔宋眞宗之爲太子也,民稱少年天子,則太宗以爲,將置朕於何地?太宗創業之主,而父子之間猶如此,予嘗慨然矣。雖冊封之前,東國人心之先歸元子,是予所望,趁此時施大惠,使斯民,咸曰,吾君未嘗有如此事,而有邦慶,故有此惠云,則豈不好也?而若以除舊布停軍餉,爲施惠之道,則外面而已,終非實惠矣。寅明曰,蕩春倉之設立,蓋有意也。曾於戊申變亂時,猝發民夫,移輸外倉之穀,事甚苟簡矣。今年則戶曹惠廳所用,必有所餘,以其所餘,及此稍豐之年,而移儲蕩春倉似好,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則備局相議爲之,可也。寅明曰,法外緣坐,不可屬屬陳稟,故盡爲抄出以待,而所謂緣坐,無非元惡大憝,誅九族猶輕之類,自下不敢輕議者也。上曰,徐爲仰達焉。今日次對,不可草草爲之。兵判進來,尙絅進伏,上曰,前人所爲,後人遵行未易,前兵判尹游所儲之物,不用而盡有之乎?尙絅曰,盡有而錢則自然用之,而隨所用,以布代入矣。上曰,騎步布事,徐判府事有所達矣,此爲少紓民力之道耶?尙絅曰,四年三次,而一年則爲一疋半,推移納之,則在國有得,而在民,別無好道矣。眞明曰,民情寧入於砲保,而不願入於騎步兵,蓋推移去之,每致錯亂,民不知爲某當某當,而下吏又從以因夤爲奸故也。萬重曰,臣嘗待罪外邑,詳知民情。此雖曰三年二次之役,而每當春夏而責出,故民不支堪,反爲巨弊矣。尙絅曰,正月當納於正月,二月當納於二月,每當當而納之,則無弊,而昨年再昨年當,尙多有未納者,以此實難於釐正矣。興慶曰,限十數月停捧,而其間則以所儲用之,文書修正後,逐當徵捧,則可無錯亂之弊矣。上曰,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大意則本非惠民也。此是李宗城箚陳之事乎,裏面不得詳知矣。上曰,李宗城箚陳者,予忘之矣。宗城曰,從頭一通盡達,然後可知矣。上曰,李奉朝賀曾亦有所達,三年二次之役,終爲朝三暮四云,而予之持難者,或慮他民,見此一疋半之役,而怨其不均也。寅明曰,此終歸於國有所得,民必知其不爲民,而爲國矣。上曰,國有所得云者,予未覺得矣。尙絅曰,雖納一疋半,而其後合以計之,則有餘矣。宗城曰,朝家餘此,而爲不緊之用,則不當矣。待其儲蓄之有餘,或除租或減布,以爲惠及下民之道,而趁此好機會,不有以更張變通,則寧有可爲之時乎?民役大變通,不一其端,而騎步兵一事,亦爲第二義矣。無論某事某事,先定聖志,且採衆議,而不但於次對時廣詢,亦於召對時,使備堂一二人入侍,從容商確,以爲急時通變之地宜矣。上曰,吏議所達則好,而其言其事,猶有不副者矣。曾於持公事入侍時,有司堂上使之同入,而李宗城,以爲無他稟達之事,而不肯入,政院催促後,始入來矣。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備局事,則非一人獨自稟定者也。必相確可否,然後爲之,何敢以一人之見,仰陳於淸燕之暇乎?成明曰,臣則不敢與聞於廟謨,而今此民役變通之事,雖下詢榻前,各陳所懷,畢竟無歸趣,則終爲虛辭而止矣。今若各以所見,成納冊子,如肅廟朝事,聖算先定,然後就其冊子,而量其便否,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宜矣。言下豈可猝然定之乎?上曰,大體則好矣。顯命曰,事係變通,不可輕議,而裕財之道,無過節用,故臣之前後所達,惟節用二字也。殿下躬行節儉,自奉太薄,而財穀無餘,實效邈然,臣實莫曉其所以然之故也。上曰,所達是矣。予之自奉,則果薄矣。騎步布設有所餘,予豈爲不緊之用耶?宗城曰,騎步兵事,獨祖宗朝舊制也。存罷之議不一,而各有所見,惟在聖上詳確處之矣。上曰,五衛之制只餘此矣,何可輕罷耶?其便否,姑未可知,吏議問於未入侍諸大臣,而更稟可也。顯命曰,靈城君朴文秀,無他可引之嫌,而次對與本司之坐,一不來參,蓋其意曾前有司堂上之差下也,故領相有所云云,故以此爲嫌云,而大臣已作故人,則以此爲嫌,尤爲不當,宜有別樣嚴飭之道矣。上曰,事體豈容如是,從重推考,使之斯速行公,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於頃日筵中,仰陳兩臣事,而殿下以此是在上者處分,非在下者所敢請爲敎,宜不敢更事煩暴,而第臣耿耿之心,自切于中,不得不復此陳達焉。顧今國有大慶,普施曠蕩之典,凡係含生之類,皆被聖澤,自陷罔赦之科者,擧蒙寬典,而獨彼先朝禮遇之故臣,抱此千古所無之至冤,名在《丹書》,尙未昭雪,半朝之人,一辭稱冤,臣之累陳,亦非私好,而天聽愈迫,兪音尙靳,臣於此,不勝惶悶之至。殿下於金昌集,每持之不已,而此非殿下親見之事,不過以中間傳說而已。天道十年必變,而此事已過十年之久,則今於十年之後,何如是一向靳固耶?故相臣洪致中,卽殿下之所嘗倚重者,而曾亦屢言於殿下之前矣。殿下於其時,以徐待諸臣之入來爲敎,諸臣入來後,等待處分者已多年所,而一日二日尙此漠然,群情之抑鬱,往而愈甚矣。適當無前之邦慶,臣於入診時,敢有所陳達,而殿下始以禁堂入侍時下敎爲敎,又以秋曹堂上更入時下敎爲敎,而及其日,則乃以十九日下敎,牢拒而不許,臣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臣敢冒死,更申前說,從容深思,而快賜下敎,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豈欺卿也?藥院入診之日,禁堂入侍之時,不爲下敎,蓋有微意也。頃日筵臣,以雖在慶喜之中,而禮樂刑政不可廢爲言。雖當志喜,豈可一竝蕩滌耶?兩人不可一時竝擧,若不分界而爲之,則豈予恒日弦韋之心耶?心旣知之,而若勉從混爲,則不可矣。十九下敎,猶有不盡者,而以此敎而爲言者,實有意也。今卿以半朝廷爲言,朝廷豈有半朝廷耶?予於卿,有慨然者,卿能以此耿耿於二人之心,推及於民憂國計則好矣。興慶曰,臣之半朝廷云者,蓋朝臣中以循套之心,有不能純同者,故如是陳達矣。今此未復官者,只二人,而以弦韋,而又不擧論一人,則其一人,豈不冤乎?方當大霈之日,惟宜廣加惠澤,使歡悅之意,洋溢於域中,今若伸理此兩臣,則非但其親戚之含冤者,輿情亦必皆歡欣慰滿矣。上曰,頃以二人族屬收用事下敎,而希覬者,則必以此爲開路云矣。舜、象、惠、蹠,自古有之,其族屬則有何罪耶?予旣蕩滌下敎,而渠輩若不從仕則非矣。其時下敎,弦韋自在其中,當下敎云者,亦有弦韋矣。於後則或有不分弦韋之時,而予則有深知者,弦韋不可不分之耳。興慶曰,殿下之終有所持難者,或慮廷議之有崖異而然耶?凡事當觀是非大體之所在,而處之矣。有冤則伸,匹庶猶然,況其人曾經三事之臣,則所以待之者,固當有異,況其被禍之慘,尤爲愍傷,則一告身之還給,有何難乎?上曰,人君擧直錯枉,然後當爲使下之道,豈專以爵祿縻之,而混淪使之耶?有內外心之人,則予當不用矣。聯箚則其時事實,予猶不知,而以聯箚而執言,則過矣,至於此事,則予之稱量旣深,十九下敎後,予心不可撓攘,予以前日事,自以爲非矣。故領相自是順便之人,故有此陳請,而卿亦然矣。然以半朝廷爲言,則公勝耶私勝耶?卿若以爲此人之心,先思慰萬民抑鬱之心,則豈不好耶?興慶曰,殿下以臣半朝廷之言,爲非出於公,而彼朝臣中岐貳之論,是乃非公心也。見今罪關惡逆之類,猶皆蕩滌,則獨於此雪冤之事,豈可持難耶?殿下之不舍一人雖如此,而事旣一體,冤枉亦同,固無彼此之可別者。殿下雖以非在下者所敢請爲敎,而凡事豈無自下稟達者耶?臣心知其至冤,故不避縷縷,申請至斯,今日如難容易處分,則更加徐思而處之,千萬幸甚。上曰,若徐思,則必尤入深,無寧不思而置之也。興慶曰,古人有論事,而有回天之力者,臣不敢比擬於古人,而誠淺辭拙,反復陳達,終不回聽,臣心慙惶,有不可盡達,誠無顔面更顯於朝列矣。上曰,卿猶不知也。卿以不是事欲導予,予不須言,而其時此時,豈無他人之可言者,而必以卿所知者而言之,卿心若妥帖,則豈每每及此耶?以待在上者處分宜矣。興慶曰,殿下以不是事導予爲敎,臣不勝惶悚之至,臣若心知此事之爲不是,則其何敢苦口屢陳乎?上曰,予非謂卿以不是事導予也。是乃卿若以不是事導予,則予亦何言於卿之意也?上曰,吏、兵判、吏議進前,用人銓衡,非在上者所可盡知者,而其時守土之官,亦皆蕩滌矣。今日居臺者,㤼於尹邃事,其後不敢更下手於停論,其力量甚不足矣。凡行事不美,處身不當者外,一種時象,則竝忘之可矣,而至於朴長潤、申處洙、崔致重輩,則難於更爲檢擧矣。興慶曰,申處洙與朴長潤,輕重懸異,不可一體竝枳矣。上曰,長潤則只論誌文,而及於深處矣,處洙則其絶痛,豈爲長潤之比哉?卿之此言,不免於査滓矣。興慶曰,用人之事,不當分付銓官,當一付之公議而已矣。宗城曰,今以用人事有所下敎,臣嘗有慨然者,故敢達。前判書李眞望,以其宦情之素薄,聖上已許其任便往來,而李匡德之不肯仕,實無義矣。匡德固有剛偏之病,而其文學才識,實罕比倫,前後上敎,亦稱可用,知遇之感,固當如何,而頃當邦慶,入參賀班,旋卽下鄕,匡德父子之欲爲竝謝淸時,豈有如許道理耶?帶軍銜下鄕,而政院尙不請禁推,此則政院自當察處,而自上宜有各別嚴飭之道矣。上曰,另加申飭,使之從速上來,可也。{{*|出擧條}}上謂尙絅曰,武弁偏論,尤爲寒心,前人之事,必循其轍而勉爲之也。顯命曰,兵判,嘗攻斥武弁偏論之弊,而政事甚公矣。近聞宣傳官廳,又以嶺南一人可否,不順云,未知其何事,而嶺人則輒枳之,國家之樹怨於嶺南,可悶矣。尙絅曰,三朔曹司,竟至遞歸,甚可矜矣。寅明曰,試期不遠,咸鏡道試官,當趁卽下去,而新除都事柳萬樞,時未署經,兩司不備,署經無期,有難等待,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差出,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番蕩滌時,曾前有勿爲除職之命者,不入其中,如此者何以爲之乎?敢稟。上曰,竝蕩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咸與維新之日,補外亦是罪罰,則似當有擧擬舊踐之事,故敢達。上曰,名曰補外,適中其願,而旣非時象,則有不可一向置外,一體備擬於舊望可也。{{*|出擧條}}上曰,少退,而還入時,大臣與判金吾、右參贊宋成明及儒臣入侍可也。宗城曰,諸大臣處問議事下敎,而以何問之乎?上曰,一疋半,民皆爲便耶,春秋立番何如耶?以此問之。瑗曰,下番闕直,已過十日,昨日政新除授二人,皆在外,無以推移,而玉堂闕員,亦有之矣。上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陳奏兼謝恩使,亦爲差出,而上使,以宗班備擬事,分付,少退時開政可也。諸臣以次退出閤外,有頃還入。寅明曰,法外緣坐雖抄出,而無非凶惡,別無大段可以釐正者矣。上曰,告達則可知矣。寅明,告罪人喜之杖斃後孥籍事。興慶曰,此是非承款結案,而其叔李益命,以法外被坐矣。寅明曰,李益命則兩罪,而一則藏置鳳祥事也,一則喜之緣坐也。上曰,又告他事。寅明曰,罪人成衍物故,未正刑而以逆律擧行矣。此則論以逆律,未免失當,初則雖爲誣告,而終則其言亦實矣。興慶曰,臣則不能詳知,而以誣告,至於孥籍則冤矣。上曰,當初逆律則過矣。仍命萬重,書傳旨曰,成衍應坐諸人竝放送。寅明曰,罪人象極孥籍則果是,而其子當絞,其子猶不死,則竝與其兄其侄而同配事,似不當矣。興慶曰,其子與其侄似異,而今難爲言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象極與宗元無異,而今以其子其侄之同配,放其侄,未見其可也。興慶曰,猶與宗元異矣。寅明曰,李廷說、李廷徽、林象極,其罪無異同,而廷說之言,言稱大元帥者,尤爲絶痛矣。上命萬重,書傳旨曰,象極侄被坐者放送。上曰,外方孥籍何如耶?寅明曰,外方則其時諸宰相會,抄出孥籍矣。上曰,必難詳細區別矣。喜之之侄,亦入緣坐耶?寅明曰,未能詳知矣。興慶曰,其侄有一人而已。上曰,益命爲李順命之兄耶?興慶曰,順命之弟,而年近八十矣。上曰,喜之承服耶?興慶曰,未承服者也。寅明曰,以其未承服之故,謂之法外矣。上曰,喜之之詩,與承服無異,而猶是法外,匿鳳祥事,便是雜犯,俄以弦韋下敎,李益命若放,則李頤命亦同矣。興慶曰,已死者,則無緣坐之規矣。上曰,其人雖死,旣是緣坐,則豈無可論乎?若承款,則律不可低昂,而終是法外也。喜之之詩,用意也。象極之惵呈,恐㤼也。旣放象極之侄,則喜之緣坐,亦可放矣。李益命放送可也。寅明曰,罪人之夫妻各配,實爲感傷和氣之道,使之同配似宜矣。上曰,夫妻各配,法似有意,欲其無易種者耶?興慶曰,法意未知,何如?而吏判所達是矣。上命萬重,書傳旨曰,其他被坐夫妻各配者,從夫配所改定。寅明曰,今因恤囚,敢陳所懷,男女有異,我朝以禮義之邦,待女人尤別,而近來京中錄事醫官算員輩與軍門將校之屬,各衙門諸宮家,或有發怒推治之事,而有所拘礙,不能如意,則輒令正妻捉來,或囚禁刑獄,或拘留私室,此輩雖甚微殘,旣是帽帶之人,則其正妻之如是迫辱,事體未安,自今出身及帽帶之人、將校之類正妻,無得推捉拘囚事,永爲定式,嚴加禁斷,何如?上曰,軍門將校及帽帶之人,豈可拘其正妻耶?事極駭然,另加嚴禁,而今後如有犯之者,則耳目之官,糾察論罪事,著爲受敎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以洪致祥事,有前後日記考稟之敎矣。考見日記,則甲戌年復官之敎見載矣。上曰,下敎辭語,直脫其罪耶?寅明曰,非直脫其罪,以貴主在堂王室近戚爲敎,而命復官,其時臺官沈極,啓請還收,則李寅炳、朴權,皆以臺官,立異不參啓,以此見之,則時議亦不持難於復官矣。辛巳年,其子泰猷擊錚,而語逼於故相臣趙師錫,故故相臣趙泰耉,時爲工曹參議,而上疏辨之,則自上仍命還收其復官矣。上曰,此果不關於時象者耶?予則知其爲西斥南也。寅明曰,此則本不關於時象,而誣上不道之目,歸於李師命,所書姓氏,非朝臣姓氏,而多有僻姓矣。興慶曰,渠是洪姓,而洪姓亦入其中,此事之出於渠手,未審,似是中間媢嫉者之所爲也。寅明曰,東平尉小說,頗稱其冤狀,其子泰猷,可愛之士子,故無論彼此,而皆欲爲之伸雪,豐陵君與徐判府事之所達,亦以此也。興慶曰,大關節,則皆已脫空,而先朝旣一番復官矣,情無深惡,跡涉晻昧,旣骨之後,已過四五十年,則一張虛銜,亦何惜乎?臣意則如此矣。寅明曰,臣亦與大臣之意同矣。上曰,其不謹愼,則可知矣。右參贊與儒臣之意則何如?成明曰,先王朝自宮中所處分之事,外廷臣僚,何以知其罪犯之輕重?臣則不敢以伸理仰達矣。瑗曰,致祥於臣爲至親,嫌不敢言。上曰,何以爲至親耶?瑗曰,以王室而然矣。上曰,此豈爲不敢言之親嫌耶?瑗曰,諸臣所達是矣。東平尉每以近戚有如此事,當戒飭云,而亦稱其冤狀,故臣於幼時,亦嘗耳聞其言矣。先朝旣以渠雖無狀,而以王室近戚爲敎,則到今復官,亦何妨乎?上曰,下敎中有無狀字耶?甲戌復官時,沈極一人外,皆奉承,而只因趙泰耉疏而還收乎?此皆考見於日記中耶?寅明曰,《政院日記》甚疎漏,復官,備忘外,無他所載者矣。上曰,其後更無上言之事耶?寅明曰,其後亦爲上言,而李師命家及洪泰猷同時上言,李家則有勢,故先爲回啓而復官。洪泰猷上言,則遷延,遷延而仍遭庚子大喪,終不得回啓矣。上曰,此必難處而置之矣。寅明曰,己巳年,李師命承服,以爲與洪致祥素不好之間,而致祥遭妻喪後,爲弔慰往見,仍與之說及云云。此則旣出於師命之口,非互相推移之事也。師命旣承服,故至於正刑,誣上不道,歸於師命,而致祥則爲別罪矣。上曰,其官何官?寅明曰,主簿也。上曰,此終難處矣。主簿官之復不復,何關也。瑗曰,前後日記,使之更考而處之似宜矣。寅明曰,或令議大臣,則亦可知公議之如何矣。上曰,無論僻姓與渠姓,而事極怪異,且其不道之言,亦必聞之矣。寅明曰,聞則聞矣,而聞之者與爲之者,輕重自別,當此大慶,宜有處分矣。寅明曰,李鳳祥以他屍檢屍的實與否考出事,命下,而其時拿命下去,則其家以爲變故後,悲哀不勝喪而死,已過十餘日云,而以他屍代檢丁寧,故檢屍官黃尙鼎,亦以此被罪,其文書皆在於禁府矣。興慶曰,其奴之容貌相似者,代死而代檢云矣。上曰,文書昭在,則無可更問者矣。興慶曰,李晉吉,以槐院積仕之人,因岐貳於分館之論,臺諫啓請汰去矣。先進之以取捨後進,輒請汰削,大有關於後弊。故臣於頃日,以還付槐院之意,陳達蒙允之後,在渠廉義,不宜還仕於本院。且槐院參下,察訪出窠未易,不得調用,而院例有右位,則下位不得越次陞付,槐院參下,未免由是積滯,而亦有窒礙於分館之端,事甚難處。李晉吉陞六,未知何如?上曰,李晉吉科榜在何年也?興慶曰,己酉榜云矣。上曰,陞六,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文科新出身,年五十無一資出六,乃是法典,而分隷槐院後年滿五十者,變通出六,亦有其例,前後非至一再。蓋其以五十出六,則新第與參下,無間故也。況當槐院參下積滯之時,尤宜有變通之道,而卽今參下之年滿五十者,有數人,依例出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臣無似,獨當重任,凡事多有叢脞之歎,公私之病不可勝言。臣以枚卜之意,前後陳達,非止一再,而尙今不許,臣不勝惶悶之至。頃者仰請枚卜之時,臣以卜相後當退爲言,則殿下以若然,則當不卽卜相爲敎,而式至今日,尙無枚卜之命。臣之當初請卜,反爲臣許久盤礴之資,臣於是,尤切悶蹙,伏乞亟降明命,特許枚卜焉。上曰,卿之獨勞,予非不念,而今此盤礴之言,誠是意外也。興慶曰,臣之去夏所遭,豈有復出之理哉?只緣使行期迫,査對事急,不得不冒沒出脚,因仍行公,其爲恧縮則極矣。卜相後請退之言,亶出於仰暴情實,而枚卜之尙此遲延,似由於臣言,臣之惶悶,尤萬萬矣。且以近日事言之,臣之蹤地,決不可仍冒,惟願速命枚卜焉。上曰,每如是陳達,予之趑趄尤深矣。興慶曰,下敎雖如此,而以此難冒之勢,獨當匪據之職,豈不悶迫之甚乎?上曰,卽今道理不當如是,卿亦思之,大臣有若交代者然,則豈有大臣備位之時耶?瑗曰,下番闕直已久,今日政新除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右參贊進前。成明進伏。上曰,前後屢諭,而卿位在重臣,去就何輕?卿非山林高蹈之士,而公然退處於鄕,道理不當。今若以顯要處卿,則固可辭,而卽今所處者,閑職也。備堂啓下,亦欲其仍留,時或出入於筵中也。卿須認此意,脩門外一步地,勿思更出,可也。成明曰,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杜子美之詩也。臣雖無狀,豈無便訣之恨?犬馬猶知戀主,臣雖在外,亦豈無象魏之戀乎?當初旣有所遭而出,旣出而還入,義無所據,故屢承嚴敎,且命臣子宣諭,而不敢爲趨承之計,積罪如山,日夜惶蹙矣。擧國臣民喁望之餘,以宗社億萬年無彊之福,元良誕生。臣聞此消息,不勝歡抃雀躍,卽日入城,大庭呼嵩,仰瞻玉座。自是以後,臣退死丘壑,少無餘憾矣。意外有政府西壁之命,肅謝後參七日問安,又有備堂差下之命,伏聞伊日筵敎,以爲非以職名羈縻之也。只爲開其入對之路,天恩罔極,臣通宵感泣,臣從前不敢入來者,非但以情跡之難安,疾病之難强,實慮入朝之後,見縻職名,進退狼狽而已。若如聖敎,更無官爵拘攣之事,使之任便往來,則臣之進退,可得綽綽有餘裕矣。臣所居不遠,何敢不以時入造,或入瞻天顔,或在外承候而歸乎?上曰,頃日筵敎中,非以職名羈縻之說,似有此言矣。成明曰,臣之退去,非今日始退,昔在肅廟朝,卽臣父兄生存時也。臣有疏曰,臣兄弟中臣最無能,請退云云。是以臣多在郊外,從宦絶少,在臺官,曾不詣臺論啓,在玉堂,亦無一番進講,常以盛滿爲戒如此矣。上曰,人皆如此,則豈有可仕之人乎?如是知之過矣。成明曰,雖以今日觀之,一家三人,俱以備局堂上入侍,此豈可安者乎?必致災殃,願殿下生活臣等焉。上曰,三人竝入,豈獨卿家耶?諸臣中如卿者,亦有之,況一人則四寸也。以此爲嫌,則國家何以用世祿之臣乎?成明曰,四寸與同生,何間乎?且臣本無才具,全不解事,蓋自幼少時,人品汎然,不留意於事務。且乏聰明,前忘後失,地名人名都不省記,至於錢穀甲兵之數,專所茫昧,若强其不知而自以爲知,參涉於國事,則不但一身顚敗而已。如是而何事可做乎?上曰,今世之人,必皆有才而後行公乎?成明曰,臣請被罪矣。上曰,必欲退去耶?成明曰,臣雖退去,國家有事,則當入來矣。上曰,亦當有時入來耶?成明曰,每當歲首,寸心尤耿結,如正朝賀班,敢不入來乎?上曰,予謂有時入來者,非指正朝賀班也。成明曰,非但正朝,前頭似不無慶賀之禮矣。成明曰,臣將退矣。今當慶喜之餘,竊有區區願忠之悃,敢陳焉。殿下春秋晼晩之後,始有此元子誕生之慶,而第俗語曰,生子非難,養之爲難,養之非難,敎之尤難,雖閭巷匹庶之家,尙以敎養爲難,況帝王家鞠育保養之節,豈不十分致愼乎?醫書有曰,富貴之家,切不宜新製綾羅之類,與小兒穿,天王家襁褓衣襨,固知不可與閭閻小兒同,而願常加留念於惜福祈永之道矣。至於敎導,今日言之太早,而自胎敎以下,莫非敎也。乳母性品,或有相同之理,故愼擇一事,《小學》言之,此亦敎導之術也。上曰,諸臣亦有所達,而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焉。俄已下敎,而終不當如是矣。卿旣上來,有時下去,則宜矣。奉身而退,有若高蹈之士可乎?成明曰,若高蹈之士,則今番必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朝廷,豈多人乎?政府西壁,非卿可辭之職,此非以要官顯職,而羈縻之也。不宜投章而去,政院亦知悉勿捧,可也。成明曰,臣於榻前,旣陳退歸之意,不必陳疏。若有職名,則有時入來,亦難矣。在京時,勿論職名有無,出入軒軺相聯,臣心常澟澟矣。瑗曰,宋成明,特敎之下,又以不必陳疏仰達,事體未安,請推考。上曰,勿推。上又謂成明曰,卿雖在鄕,階資則自如,人必曰資憲重宰,豈以鄕人稱之乎?成明曰,臣在野,與野人同治農事,臣亦野人也。上曰,卿在何地?成明曰,所居楊州之廣津也。上曰,卿治農云,秋牟,何如?成明曰,冬雨慮其凍死,聞鄕人之言,不至於凍死,春雨後不甚寒,故無大害,而大抵不無所損矣。上曰,今番歲抄中敍用,皆生存人耶?寅明曰,皆生存,雖不無死者,而必不多矣。上曰,金吾放送幾何?寅明曰,合爲七十餘人矣。上曰,停啓者,其卽擧行,而亦幾人耶?寅明曰,爲五六人,而卽爲擧行。李晩白,則當刑推,故姑仍囚矣。上曰,然矣。寅明曰,犯越罪人朴之徵四兄弟,盡入而康熙皇帝時奏聞犯越之罪,而兄弟俱入,則一人拔之者,有謄錄云矣。上曰,此則使撰文人詳察,可也。上曰,召對爲之。諸臣遂退出。 ○乙卯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瑗讀,自議征伐篇武德九年,至寧得忘所言者乎?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行幸篇貞觀初,至加以金段。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萬代永賴。瑗曰,征伐篇禦敵之道,算無遺策,而以其好武之心,不能自克,故終致遼東之敗矣。上曰,終不如漢光武推心致腹之事矣。瑗曰,終非帝王萬全之策也。第八板褚遂良諫東征,而只褒奬君德而已。終欠讜直之風,蓋太宗有好諫之名,而無好諫之實,故以遂良之忠,而猶如此,此當爲人君納言之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十二板房玄齡臨歿之疏,可想其眷眷之忠,而太宗只稱其此人危篤,能憂國家,終不能用其言,其悅而不用,誠爲慨然矣。十六板徐氏之疏尤奇矣。外有賢臣,而內有如此女官,豈不成太平之治乎?上曰,其言實奇特矣。瑗曰,安邊一篇,專出於喜功矣。萬重曰,太宗之自稱天可汗者,已失待夷狄之道矣。至於行幸篇,則君臣相勉戒之語,多有可觀者矣。君臣相與匡弼,然後上下有交泰之美,此道一分未盡,則有一分害,二三分不盡,則有二三分害,此等處實合鑑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君臣上下交相勉勵,而竭盡無蘊,更無推演仰達之辭矣。第九板災祥篇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云者,太宗可謂得祥瑞之本矣。中原則自古好祥瑞,而我國則祖宗朝務實好謙,故元無以祥瑞爲言者矣。第十板虞世南之言,雖未見其恰好,而太宗所答,終近矜誇。《書》曰,有其善喪厥善者,正謂此也。上曰,然矣。《貞觀政要》,獨無李世勣之言,何也?萬重曰,不過將帥才,而無忠言嘉謨之可記者故也。瑗曰,魏徵十漸疏,其言好,故其文亦好矣。大抵人君之漸不如初易矣,雖以卽事言之,殿下求治之誠,亦似有不如前之歎,雖自求,而亦必自知矣。臨御一紀,治效尙邈,豈不抑鬱乎?國有大慶,而祈天永命之道,寔在今日,益加勉勵,無或怠忽,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當留意焉。魏徵此疏,實爲人君之龜鑑矣。瑗曰,末板太宗之言亦好矣。天下萬事,實本於人主之一心,故作於其心,而害於其政,雖深居九重,而以其見於政令者,可知人君治心之功矣。聖心歡欣之時,發而皆中節,使心氣俱和,則祈永之道,亦在於此。若其心生驕逸,喜怒過度云者,宜有所切戒者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貞觀政要》今已畢講,而其中有可取者,有可戒者矣。殿下親製序文,可想聖意之欲法善戒惡,而此心常存,俾有實踐然,後言不歸於空言,而自有益聖之效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萬重曰,此書多有可法處,而以愼終爲終篇,以十漸疏編其末者,尤似有意,伏願覽此,而益留意於愼終之道焉。上曰,承旨之言好矣。當留意焉。太宗氣象,如可見處多,而戎馬事,則不免於伎倆所使,而輒發矣。瑗曰,英氣有餘,學問不足,故常欠於涵蓄之度量,終不如漢文之治矣。上曰,若觀唐宗之治,則勝於漢代遠矣,漢文則近於無爲,而規模甚大,武事雖不留意,而至於細柳親勞,則其英略,亦有可見者矣。瑗曰,漢文則規模果大,能以一張書,服南越王矣。上曰,序文原任大臣已書之云耶?瑗曰,未及問矣。上曰,《綱目》亦已上來耶。瑗曰,自全羅監營已來矣。上曰,承旨進來。萬重進伏。上命書傳旨曰,今者邦慶,前牒所罕,其在仰答休命之道,保民最先,而顧今京外,餘蓄俱竭,漢文常年賜田租之半,猶未能追行於今日。擧國含生欣悅之心,將何以下副,予之志喜,亦何以均施也?中夜思此,徒耿耿乎八路蔀屋,內自廊廟之臣,外至方伯守令,體予此意。若有保民便民者,其勿曰小而略之,夙宵孜孜,其詳講究。頃者舊布,雖有蕩滌之命,當捧身布隣族自如,則何以慰蔀屋小民之心?軍政釐正,下敎已久,而未準釐正之道,尙且夥然,分付備局,其尙未準數釐正處道臣,推考,守令爲先從重推考。斯速釐正,俾有實效,而其所勤慢,自當有追後廉問之道矣。正軍之勿侵他役,乃是舊規,而外方守令,慢不奉行,其我小民偏苦兼役,亦爲另飭諸道,俾無此弊,而今因大赦宥釋,諸道之中,觀其徒流案,有已過數十年者,方今霈澤,乃蕩滌前事,咸與維新之意。只曰放釋,而無他區處,諸道無依無土之民,其將依何而居,耕何而食?其年屬耳。自有田土者,則道臣守令,勸之恤之,使歸常民,其年已久。無處可依者,則到其本鄕之日,尤加撫恤,期於奠居,其無依歸,仍留其土者,其道道臣,一依留接例,各別顧恤,使得依所,而人生於世,秉彝俱同。此等之類,初豈樂爲而犯此,或困於飢饉,或敎化未及,自不知憲章之在上,究其元情,豈不矜惻?咨爾道臣,亦體此意,顧恤之中,敎之以孝悌之道,因之以事長之義,使前日之强悍者,偕至於淳厚之域,則此予今日曠蕩之意也。徒流被放者,意猶若此,況其他常民乎?三陽回泰,萬品咸蘇,邦慶乃新,政當布仁中外,大小群僚,精白一心,保我元元,乘此機而導陽春之氣,隨此時而回淳厚之風,仰副高穹列聖眷佑之德,下答億兆生民欣悅之心。上又命萬重,書傳旨曰,交隣之道,邦國所重,頃者倭館公作米柴炭事,曾有勅勵之事矣,今有實效耶?其令備局,分付道臣,問于萊府以聞。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重協啓曰,諫院處置,歸於憲府,而尙未處置,大司憲尹惠敎,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牌不進傳旨未下,持平金錫一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尹就咸,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兵曹參議李匡輔今方入直矣,以社稷祭薦俎官,預差陞實,卽當進往,而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稱有病故,參知李潝未肅拜,無他替直之員,判書、參判、參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社稷署官員,以祭所三獻官意啓曰,薦俎官刑曹參議鄭羽良,自數日前,寒痰凝結於胸脅,有妨屈伸,症形不細,而以單子中改付標爲惶恐,强疾入來,受香到齋所矣。勞動之餘,一倍添劇,轉側不得,呼吸喘促,卽今以臣等所見,萬無駿奔將事之勢,莫重祭享,將未免臨時生事之患,令該曹依例改付標,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又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夜一更,月暈,廻火星土星。 ○徐宗玉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宗廟春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正言金{{?|⿰禾道}}引避退待,已經累日,尙未處置,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禮曹郞廳來言,明日永寧殿、宗廟雨漏處修改時,本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判書金取魯,參議黃晸呈辭,參判吳光運呈辭受由,無進參之員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禮曹參議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明日永寧殿、宗廟雨漏處修改時,戶曹長官事當進去,而判書李廷濟針灸受由多日,而尙未行公,卽爲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父病極其危重,勢難在直云。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任述。 ○李重協,以兵曹言啓曰,昨因本曹堂上之或差祭或違牌,臣尙絅承牌入直,而次堂見在,則長官曾無入直之例。且於明日宗廟修改時,本署提調當進參,而都提調臣判府事徐命均,適有身病,臣當進去,而參議李匡輔社稷祭罷後,實病方重,參判李眞淳,今日又爲呈辭,參知李潝旣有只推之命。參判李眞淳,參知李潝,竝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兵曹參知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掌令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匪怒之敎,不過飭勵,以此引嫌,無已太過,請正言金{{?|⿰禾道}}出仕。答曰,依啓。 ○以正言金{{?|⿰禾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式暇}}。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原監司李玄輔。 ○傳于徐宗玉曰,江原監司李玄輔留待。 ○又傳于徐宗玉曰,江原監司李玄輔引見。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永寧殿移還祭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金錫一三度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左副承旨柳萬重,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試院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試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備邊司言啓曰,軍政尙未準數釐正道臣守令,有令備局推考之命矣。海西、關東,則曾已畢釐正修啓,而京畿、湖西、湖南、嶺南四道,則本司之發關催督,非止一再,而尙未準數釐正,累次特敎之下,委屬如此,殊甚稽緩。京畿監司趙明翼,忠淸監司李壽沆,全羅監司柳復明,慶尙監司金在魯,竝推考警責。守令則令該道道臣,未及釐正者,指名現告。且令條報,其代定多少時日先後,分輕重論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宗玉曰,召對爲之。 ○以咸鏡監司狀啓,犯越採蔘之變,通胡潛商之擧一時疊出,惶恐竢罪事,傳于柳萬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二月初五日,大臣及判義禁宋寅明,右參贊宋成明,應敎吳瑗同爲入侍時,傳曰,成衍應坐諸人,象極侄被坐者及李益命竝放,其他被坐夫妻各配者,從夫配所改定事,命下矣。罪人成衍母,信川郡緣坐爲婢,罪人李女同生弟爲奴,罪人興孫竝放送,而同生弟,羅州牧黑山島減死島配,罪人益衍緣坐爲奴。雖已放送,減死島配,則不得擧論,姑爲仍配。罪人象極同姓侄子,海南縣流三千里緣坐安置,罪人大浩,罪人喜之同姓三寸叔,茂朱府流三千里安置,罪人李益命緣坐及臺啓所論兩罪竝放送,象極子婦,咸安郡緣坐爲婢,罪人李女,從其夫配所,移配于巨濟府,而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江原監司李玄輔書,王若曰,關藩缺守,予方軫於其難,廷簡推賢,卿迺膺於汝往,載渙綸綍之號,式昭牙纛之榮,惟卿華胄蟬聯,雅識周練,居家以詩禮,禔已早襲名相之餘風,莅事惟謹愼,持心不墜乃父之遺訓,晩蜚英於上第,譽竝祁庠,頃分憂於西符,治模遂霸。顧地望無施不可,奈朝議有所難平。身名在通塞之間,固世道之可嘅,手筆書承宣之擬,蓋予意之有存。雖近日不安於在朝,而通材寧任其處散,眷彼東臬,翼我左畿,控引上游江漢舟楫之交會,隣比北路山河襟帶之縈紆。惟地偏土荒,蓋藏常乏故,俗頑民弊,馴擾最難。矧玆濱海之荐災,哀哉濟涸之方急,予則切同胞之念,莫云隔遠階墀,疇能紓若己之恫,要在愼揀方岳。玆授卿以江原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卿其祗服明命,懋恢良猷,馭之以嚴明,衆心坐鎭,行之以勤敏,積弊立祛。屬三陽肇回,旣誕示十行之諭,方八域同慶,尤當體一視之仁。無或效永嘉之遊山,庶幾追冀州之攬轡。凡厥機宜措畫,予不多言,若夫寬猛弛張,卿可自運。於戲,念此去觀風之地,卽先卿遺惠之邦,繼按旌麾,歲月甫周於一紀,嗣揚名績,付托毋負於十連,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任珽製進 ○副修撰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情窮勢迫,轉動無路,一就牢狴,三違召命,罪戾層積,誅戮猶輕,而聖度天大,累靳例勘,臣誠徊徨悶迫,罔知攸措。此際特敎又降,辭旨嚴重,責之以道理,諭之以分義,尤不勝惶悚震悸,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情勢,若有一分可强之路,則臣豈敢每事違傲,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蓋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一有倣到,則身名之汚衊,姑舍勿論,其爲淸朝之累,當世之羞,誠非細故故耳。念臣危蹙之情,已悉於前後疏供,庶幾聖鑑之洞燭,而祗緣誠意淺薄,不能上格於君父,故每承聖敎以臣謂有可出之勢,而故事撕捱者然,臣於此,慙悼悶塞,不知所出。今若怵畏嚴命,不復開陳,則雖以天日在上,亦何以俯諒微衷乎?噫,向來儒臣之疏,旣以濫竽苟選爲言,至請改錄,此已被選人抵死難進之斷案,而況其旨意所在,不知的指某某,則豈可諉之以分義之重,而冒沒勇進,以自壞士夫之大防也哉?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進身之計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陳章,自外徑歸,臣罪於此,萬殞難贖。噫,臣旣抱危苦之情,未效論思之責,孤負殿下,罪固自知,而抑有微忱之耿耿,不敢自阻,略此附陳焉。顧今日氣向和,講筵當設,老師宿儒,出入講討,正合日親賢士之義,而李眞望、宋成明兩重臣,文學最優於流輩,而一任其閑退,不以誠意勉留,雖其歛退之志,有足夸尙,而豈不有歉於我聖上好賢樂士之德乎?況當國有大慶,便是一初之政,尤宜旁招俊彦,聚會精神,在外儒臣,勿縻以職名,益加以誠禮,期於招致,則其有補於聖學,奚啻責之於蔑學如臣輩者乎?今臣此言,雖甚短拙,亦不能無助於典學之日,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特敎之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日昨,召命荐降於受暇視湯之際,迫於情私,坐犯逋慢,聖度天大,罰止例勘,得以隨便將護,粗安私分矣。不料恩敍特霈,除旨隨下,嚴畏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母病,祟在水土,積有源委,非如一時偶感之比。醫治累日,症形一向無減,飮噉全却,眞元漸鑠,最是膈痰用事,寒熱迭作,悶眩之極,有時昏窒,人子至情,斷無離舍供職之望,昨日違傲,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輒賜寬大,誅責不加,聖恩愈渥,臣罪滋大,不得不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情理,仍治臣前後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近日臺閣事,深有慨然者,略陳愚忱,以冀睿照。竊惟國有臺諫,將使之執法抗論,與君上爭可否也。式至我朝,尤重臺體,凡兩司之所論執,雖至尊,不得使其停輟,蓋不如是,無以嚴公議而尊國體也。居臺地者,亦宜稍知自重,豈容苟循上旨?而頃日兩司請鞫諸囚之啓,所關至重,則雖殿下當此曠蕩之時,欲施好生之德,決不可迫促臺諫,强使停論,而臺閣之臣,專務承奉,無復持難,兩司七八白簡,相繼竝停於一兩日間,累百年臺閣職守,實自數三臣壞之,目前隄防之弛,固足寒心,而日後流弊之大,又曷可言哉?伏況從前邦家大慶,渙汗有澤,而赦令之頒,少或失出,輒有臺諫收還之啓,蓋滌瑕之恩,上之仁也。守法之論,下之職也。今日宥典,固是無前之大霈,聖意所在,臣豈不知?然其中實多負犯至重,決不可容議者,而側聽臺議,終始寂寥,疏單紛紜,惟事退縮,近日刑官金吾之入侍,旣無一人進參者,事過之後,亦無一言提及者,殿下試觀此擧措氣態,果何如耶?誠不料臺風之隳敗一至斯也。此雖臣下之罪,而臣愚妄謂,莫不由殿下導之使然也。噫,在鞫之諸囚,今旣次第行遣矣,益寬旣復官秩矣,安鑮、韓聖欽旣出陸矣,尹㝚旣全釋矣,崔必蕃亦旣移近地矣。略而論之,蓋亦如此,此人之原初俸逭,已極失刑,而日弛月解,蕩無防限,有若微眚細故之節次寬減者然,尙可以戢凶醜而嚴邦典乎?惟臣無狀,誠意至淺,區區執法之論,輒陷疑阻之科,臣固慙恧罔措,而愚滯之見,何敢不自竭也?殿下每敎以大慶之後,群下猶不忘舊套,夫所云疑阻舊套者,卽是偏私排軋之謂也。若夫懲討之典,國言所同,此豈一毫髣髴於疑與套,而亦豈臣之褊見私言也?殿下固不宜以此逆拒言者,而爲殿下耳目者,亦何敢顧瞻規避於此哉?於戲,愚憃如臣,雖極不肖,方此歡欣抃躍之時,一段祈祝之忱,惟願殿下,立經陳紀,制治成化,上答天眷,下固人心,以爲祈永貽燕之本而已。此外豈有絲毫餘念哉?惟其正名義昭綱紀嚴大防杜奸萌,此正所以合天理而服人心者,今乃徒以姑息之惠,遽施於罔赦之徒,遂使政刑倒置,而天討有廢,奸究增氣,而民志靡屆,此臣所以耿耿心憂者也。昔唐憲宗初政明斷,一洗寢弱之陋,裵度以爲,韓弘輿疾討賊,承宗束手歸罪,此由朝廷處置得宜。古之人君,弘濟時艱,鞏固國命者,誠不在專尙仁恩,惟貴命討恩威各當其則而已。臣旣在官守,適因目下之事,輒復縷陳及此。伏願聖明垂察,將前後臺諫,嚴加警責,俾知懲礪,殿下亦宜深留聖意,勿以瞽言而廢之,不勝幸甚。臣於昨日掌令尹就咸之出肅,不勝駭喃也。就咸頃日所被嚴敎,實是臺閣上前所罕遭者,臣固嘗以訶斥太過,有所仰規矣。今就咸復除臺職,曾不一言控免,以爲自處之道,揚揚呼唱,冒沒出肅,不復知世間有廉恥二字,眞令人代爲騂顔矣。臣謂就咸,不可不亟命刊遞,以重臺職也。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入侍時已爲下敎矣。 ○咸鏡北道鍾城幼學韓汝斗、吳一濟、韓汝台、金就礪、吳一麟、朱壽昌、朱彦昌、金有麟、韓汝欽、朱道三、韓夢審、韓汝謙、吳淑周、金萬鍊、安萬寶、金鳳祥、柳如松、朴必珍、吳一泰、金益燁、朴愼百、朴愼恒、蔡泰彦、崔濟昌、崔西遠、韓汝哲等疏曰,伏以臣等,生長邊塞,矇無知識,而未嘗不講求乎當時之急務,未嘗不隱痛於生民之巨瘼。思將芻蕘之說,欲陳冕旒之下,而地域夐絶,天門迥隔,未上龍門之十策,每切賈生之六歎矣。今乃裹足五嶺之路,來伏九闕之下,敢以時務之最切而不可不施行者三條,民瘼之尤甚而不可不變通者三件,條列以陳,伏願殿下垂察焉。何謂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惟我關北,卽聖祖龍興之地也。與漢之豐沛,唐之晉陽無異,而其肇基之際,非常之跡,尤與漢唐,有卓異者焉。昔我度祖大王之卜居于慶興也,夢感白龍,射殪黑鱗,流血碧波,名以赤地,翼祖大王之避賊于赤島也,蒼黃海頭,無船可渡,而水忽自退,竟致利涉,此莫非皇天陰騭,以啓億萬世無彊之休烈,而其奇事異蹟,終不可使泯沒無傳者也。且穆祖大王之始陶穴于慶源龍堂也,手植松一株,尙今茂密,不改淸陰,穆祖德陵,舊在慶興,今雖移安,遺墟尙存,此又聖跡之不可無記實者也。彼賢人長者杖屨之所及,猶且立祠而俎豆之,以寓後人景慕之誠,況我聖祖肇基遺蹟,陵寢舊基,豈可無記實詔後之典哉?噫,自我太祖立國以來,撫綏北方,異於他道者,蓋出於不忘聖主舊鄕之意,而獨於聖祖非常之跡,尙無刻銘表揚之擧者,恐未免爲國家之欠典。伏乞殿下,亟命有司,聖祖遺跡,鐫入金石,立之於射龍池邊肇基處,使後代臣民,咸知聖祖遺烈,若是其昭昭,則豈但一國臣民之幸?亦有光於我聖上闡揚先烈之道。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一也。六鎭去京師數千餘里,朝家素以荒裔待之,專責以武藝,不揆以文敎,故六鎭居民,無論上下,以馳馬試劍爲本業,以讀書綴文爲餘事,而其業武者,或參出身,或除邊將,以至懷郡章、杖閫鉞者,比比有之,其業文者,則白首下帷,莫能成功,半世食貧,竟未免與草木同腐。故人皆賤而侮之,如有讀書者,則必群聚而笑之曰,彼將讀書何爲?只空乏其身而已。其讀書亦不敢以決科取第自期,以參鄕解記姓名爲能事,而至於留心實地,飭躬勵行者,則百無一二焉。此豈天之降才,獨嗇於六鎭,殆以敎養之未盡其道也。今若別擇六鎭中,有學行爲士林所宗仰者,定爲六鎭都訓長,又選一邑中,有操守能文詞者,定爲一邑都訓長,抄出年少儒生,先以《小學》、《家禮》、四書、《心經》、《近思錄》等書勸讀,責之以事親敬長,正心修身之道,次以《詩》、《書》、《易》、《春秋》、《禮記》、韓、馬、蘇、柳等書課讀,敎之以詩賦、疑義、論表、對策之文,盡誠開導,不事文具,一邑訓長,則每三朔末,招聚一邑諸生,或受講讀,或試製述,考其能否,報于本府,本府賞其能者,而罰其不能者。六鎭訓長,則每春秋末,招聚六鎭諸生,或受講讀,或試製述,考其勤慢,報于巡營,巡營亦賞其勤者,罰其不勤者,則人才之成,指日可期,而第伏念北土人情,雖有德望,苟無爵位,則人皆輕侮,不肯服從。六鎭訓長,則自朝家除拜,一邑訓長,則自巡營差出,而六鎭訓長,則自巡營,明其黜陟,一邑訓長,則自本官,用其褒貶,則爲訓長者,必將盡誠於勸課,爲諸生者,亦肯勉力於講習。誠行此法,永久不廢,則不過十年,文材蔚興。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二也。北土本以豐沛之鄕,僻在遐裔之地,列聖之所矜恤而愛養之者,比他道尤異,而第以天陛旣遠,營門又隔,黎民之疾苦,莫之省憂,弊俗之澆詭,莫之規正,誠我聖朝,果不棄六鎭之民,每歲春秋,發遣繡衣,新舊替代,往來廉問,考官吏之能否,察民俗之善惡,則廉潔之吏,益勵廉潔之操,奸究gg奸宄g之民,莫肆奸究gg奸宄g之心。如此則政焉有不善者乎?俗焉有不美者乎?如其不能然,則又有一策,評事之職,雖以兵營幕僚,初非關涉於採察民情,規正民俗,而前此留幕之時,則以其臺臣,來在近地,爲官者有所嚴憚,而不敢爲非,爲民者有所恐懼,而不敢爲奸矣。夫何十數年來,評事暫到北幕,旋卽南還,旣無忌憚之人,寧有刻厲之風?今計莫若使評事,恒留北幕,勿許卽歸,及其瓜滿,新舊面代,而不但責之以佐幕之任,兼又付之以糾察之職,以之憚壓守宰,規正民俗,則凋瘵者,得以蘇息,姦究gg姦宄g者,得以屛迹,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三也。何謂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會寧淸市之日,其支定牛隻、豬口、鹽、鐵、魚、藿等諸物,列邑所供,各有定數,此則各官均行之役,固無獨勞之弊。至於慶源開市之時,通官自會寧,路由鍾、穩,達于慶源,及其撤還之日,復由兩邑,越去彼地,而慶源畢市之後,不去者或至十餘日,兩邑經過之日,留居者或至數十日,則其供饋諸需,不可憚記,而其徵求諸物,罔有紀極,細布多至千餘疋,其他首髢、扇子、紙地、柳器、鐵物、馬鞍、鷹鈴、鵰羽、豬口、生雉、海錯等雜物,不知其幾數。若以民力殫竭爲辭,而不能準數應求,則執其該任,毁裂其冠服,繫縶其手足,或凍之於雪夜,或加之以鞭捶,流血狼藉,求死不得。當此之時,雖、賁、育之力焉,而無可措手,雖、儀、秦之辯焉,而莫能開口。三邑差需物貨,各至數百同,而今已罄竭無餘,朝家劃給穀物,多至數百石,而未能補其萬一,故民間尺布斗粟,無不搜括斥賣,以充其慾,膏血已盡,冤號澈天。一經此禍,如遭亂離,安有聊生之望?壑慾狼貪,去益層加,去年誅求,甚於昔年,今歲恐喝,倍於往歲。若此不已,三邑赤子,將靡孑遺,興言及此,良可於悒。爲其患害,若是酷烈,而上司,則每禁其層給之太多,示之以梟示之律,故當該任掌,㤼於刑戮,應求諸物,不以實報,故上司亦未知層給之至此之多也。朝家亦未聞弊瘼之至此之甚也。會寧支定諸物,則三邑與他一體輸供,三邑應求諸物,則各官少無一毫扶助,獨此三邑,有甚罪過,偏遭酷禍,未蒙矜恤,彼國之遣通官者,蓋欲通兩國之言語,以平互市間事耳。豈欲使之肆無厭之慾,而貪徵科外之物也哉?誠以此弊,移咨彼國,會寧互市,依前仍置,慶源開市,則合設於會寧,通官出來時,令箭約會後春胡將,一如烏喇寧塔之爲,則可除通官輩往來三邑虐徵之大弊矣,此第一策也。不然則慶源府前江流中間,有所謂孤欲耳島者,於彼地後春,乃二十里也,於我國,則方內也。兩國市場,開於此島,各以其物,交易而退,彼人宿處於後春,我國人,則自還其家。勿使彼人,來處我境,則旣不失兩國和市之好,又可免通官徵求之患,如以此意,往誘彼邦,則必無不從之理,此亦弭弊之一策也。如以此兩策爲難行,則會寧開市時,種、穩、慶三邑支定諸物,量宜分定於他邑,而北邊儲置之穀,亦爲從優劃給,以弭目前難支之患,幸甚。近來前後評事,俱知此弊,或狀聞或疏陳,而廟堂尙無施行之事,臣竊爲之慨然,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一也。臣聞守令者,所以分憂而牧民也。生民欣戚,一邑治亂,皆由守令之賢不賢如何耳。是以守令得其人,則諸吏得其人,諸吏得其人,則諸政得其宜,然則守令之不可不擇人也明矣。朝家以六鎭爲邊地,鍾城府使外,皆以武弁差遣,武弁之治民,非必盡下於文倅,而若其愷悌之政,廉潔之操,不如文倅。誠自今後,五邑守宰,文武交差,則小小民弊,自可除去矣,而第念六鎭,爲邑最爲惡遠,苟有形勢,不樂爲宰,故雖有賢倅,政無所失,而未及瓜滿,遽爾遞歸,徒使疲氓,勞於迎送,所易新吏,又不如舊,則無補治道,有害民事。自今以後,六鎭守令,如無大過,無輕遞代,則困瘁之民,庶可蘇息,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二也。六鎭儒校生輩,或以世代品官子枝,入錄於靑衿錄,或以世代校生子孫,分錄於校院生案,常時輪直於聖廟,春秋釋菜時,齊會供祀,而其中讀晝講禮,誦法先聖者,不無其人,操觚墨治擧業者,殆居其半,此莫非列聖培養之效,聖上樂育之化,無遠不屆,不以邊塞而有間也。只以地僻才局,科目成立,與南中有異,而士子輩感祝聖化,作成興起者,曷有其已?第惟邊上守禦,事體自別,無論儒校生,擧皆入屬於守堞,分隷於城垜,每當春秋城操之時,卸去章甫衣冠,扮作軍卒模樣,手執器械,列立城垜,應號擧火,一如城卒,則便是編伍之士也。故往在先朝,六鎭儒生輩,陳疏請除春秋汰講之規,自上特許三巡落不後汰定事,明有成命,至今遵行矣。不意昨年秋,備局及兩營關文齊到,春秋例講之後,又定別講,必欲苛深講規,汰定賤役而後已。噫噫,六鎭士子,雖比京華簪纓世族差別,而係是一邑中品官表表知名者也。常時守直於聖廟,春秋習操於城垜,循例應講,亦云勞苦,而今又創出別講汰定之規,一側足,將未免轉入於坑塹中,使我累代鄕品之人,胥淪於卒伍隷隊之役,六鎭儒生輩,自夫此令之下,人人狼顧,以爲朝家以六鎭儒生輩,全不比數,以入屬守堞軍爲不足,又欲汰定於賤軍之役,人心胥動,怨言日興。列邑今雖未及擧行,而朝令之下,不可終寢,甚非撫恤邊民,鎭安人心之道。伏願聖明,分付備局,亟寢別講汰定之令,以安六鎭儒生之心,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三也。且伏念兵者務精,而不務多也。北兵營及各官馬兵之數,不爲不多,而徒有其名,無有其實,所騎軍馬之自備者,十無一二,所用軍裝之未辦者,什常八九。及其主將點閱之時,軍馬及軍裝,姑爲借點,謀免一時之罪,如或不能借得,則逃避不現,闕點生事比比有之,平居無事之時,猶尙如此,如有不虞之變,則將焉用彼兵哉?言念及此,良可寒心。今若求斯兵之鍊精,分付營門,馬兵中貧不能自備戰馬弓矢器械者,一倂汰去,移作步兵,其能備戰馬具器械勇健者,抄出作隊,一依親騎衛四等都試例,兵監司巡歷時,咸聚試才,優等與沒技者,則特賜及第,居末與無分者,則施罰有差,則人心歡喜,擧皆樂赴,有才者益自進就,無才者亦能奮勵,以至軍馬軍裝,亦當盡心預備,以爲待用之器。此與徒存名目,元無實用者,不可同日而語,此亦邊上軍政之不可不變通,故略此附陳。此雖出於區區獻芹之誠,而文辭拙訥,不能備陳弊源。伏乞天地父母,恢翕受之量,推拯救之仁,變通者變通之,施行者施行之,則臣民幸甚,國家幸甚。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 ○乙卯二月初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留待引見時,江原監司李玄輔,左承旨徐宗玉,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命玄輔進前,下敎曰,敎諭書已盡之,而方伯,體任至重,下去後着意爲之,可也。玄輔曰,臣智慮淺短,情跡臲卼,方面重寄,何敢冒當,而分義是懼,旣已承命,則委寄之意,敢不仰體,而揣量才分,恐難稱塞,臣父曾經此道監司,故臣亦略知道內物情,而姑未詳近來有何弊端矣。上曰,先卿之按此道,在於何年耶?玄輔曰,乙巳年也。生民疾苦之中,良役之弊尤甚,而關東一道,則壤地偏小,民戶且寡,軍額元數不過三萬,而纔因備局申飭,已以一千五百餘名,盡充闕額云。爲守令者,想必體聖主懇惻之意,罔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但備局嚴關,上司督責,則雖未及充定,而安知其不以已充定爲言耶?謹當覈察其虛實,以期小紓民力,圖報聖恩之計矣。日昨聖敎,丁寧惻怛,前監司想已頒布各邑,而臣於下去後,當其發送邑邑曉諭,則雖愚民,亦必感泣不已矣。上曰,軍丁事已有飭勵矣。以其數少之故,歲前已盡上報云,守令固不可疑之,而猶未知其眞的,此宜詳察。且關東、關西,素稱遊觀之地,而關東則尤多閑暇之時云,民雖鮮而罔非吾民,事若閑則心易汎忽,益加勉勵宜矣。玄輔曰,臣旣親承聖敎,敢不殫竭心力,以爲一分報效之圖乎?上曰,有可稟達之事乎?玄輔曰,本道昨年年事,又致凶歉,嶺東西十餘邑,今方設賑云,賑政凡百,前監司必已規畫,臣不必別事陳請,而大抵本道,土瘠民貧,連歲大無,公私俱竭,營門與列邑,實無方便營賑之道,故前監司請得上年全耗,而以其會案之未及上來,廟堂姑未許施云。臣於下去後,會案當催促上送,令廟堂待其會案之上來,趁卽參酌劃給,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玄輔曰,驛路之凋弊,實八道之通患,而道內銀溪驛,則處於北關孔道,受弊比他驛倍甚,而近來科外濫把之弊,罔有紀極,自北關上來者,自京下去者,憑依假托之端,不一而足,京驛及高山驛,或牽私而不能嚴防,或見瞞而不能致察,紛紜入把,略無顧憚。銀溪處在中道,旣不能明知其虛實,則其勢不得不依例遞馬,故馬戶不能支堪,散亡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未免絶站之患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銀溪則臣之下去後,當各別申飭,嚴加防塞,而至於京驛及高山驛,則非臣所管,末由申飭,自各其道,嚴加申飭,此後如有如前之弊,則該驛察訪,各別論罪之意,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玄輔曰,不敢煩達,到營後大事,則當狀稟,小事則論報備局矣。宗玉請宣諭仍宣讀,又請別諭仍宣讀。玄輔起伏。上曰,別諭,卽古人所撰之文,而略而盡矣。卽今政當農時,於此而尤宜着念矣。玄輔曰,今番疏決時,所放罪人之願欲仍留者,道臣顧恤事下敎,而仍有勸農之敎,今因別諭,而又有此特敎,臣敢不十分勅念爲之耶?上曰,嶺東雖少,多有隱處,嶺南、湖西,與之相接,西北往來,亦由於此,則便是要衝之地也。故頃年以關東尤以爲慮矣。向者罪囚之放送也,有所下敎,厥漢輩之還送其地,無寧留作本土之民,筵臣之以此爲言者,可謂有理矣。此類太半强盜,而皆由於平日無恒心之致,今此勸農,欲使此類,有恒産而有恒心也。卿下去後,卽放被放之諸罪人,而歸於其地者幾人,仍留不歸者亦幾人?竝詳問狀聞,可也。宗玉曰,臣纔自伊川還,以伊川事有仰達者矣。關東之伊川,有若京都之北漢,而四面無隣邑,一邊則與海西之新溪、兔山相接,一邊則與北關之安邊相接,平安道往來,道路亦近矣,其民則無土着,而京居士夫之逃奴及各邑官吏之逃走者,無不聚會,便作逋逃之藪,而民與盜相雜,而居在其家,人不知其爲盜,而諸邑捕盜,密符若來,則皆是其中之人矣。其土則無主山田,年年火耕,而土品頗沃,生穀稍多,業農者無貧餒之人,有防墻而云是前代勝捷之地,丙子胡患,亦由此而入矣。其地可合於防守,故前監司李衡佐,陳其形便,請陞伊川爲防守使,以備局餘丁六百名,定爲防守軍事啓聞,而廟堂尙不回啓。故有軍而無將,只操練時點考而已。朝家若不施,則防守軍,當移定良役,不然則當設防守營,新監司下去後,使之察其形勢,量其便否,而狀聞,何如?上曰,承旨之意,則設防守營爲可耶?宗玉曰,脫有不幸,則未知其何如,而俄者所達盜與民相雜,各邑祕關之終續可慮矣。若名爲防守,而事面稍重,則民心一倍畏憚,而有鎭壓之道,列邑不敢輕視,而有統禦之權,故議者以爲戶曹出給糧餉屯,而設防守使則好矣云,而防守軍之或存或罷,亦當有成命矣。上曰,只以防守使爲名,則亦當有效耶?玄輔曰,嶺東邑之稍成貌樣者無多,而伊川則全不成樣矣。臣意則無論文武,而以曾經監司、兵使有名望之人差送,則自然有撫摩制置之效,爵號之比前稍尊,有何關係乎?上曰,前前監司之所啓聞者,廟堂之尙不回啓,誠非矣。卿於下去後,量宜啓聞可矣,而但秦家長城,不救二世之亡,虞詡朝歌,能致群盜之化,孟子所謂地利不如人和者,於此可見矣。民之爲盜,固由於無恒心,而今番所放者,無非此類也。使此類,而悉化爲良民爲宜,旣放而又使之犯法,則豈有放之之意耶?土旣沃矣,穀且饒焉,則得其生理,而庶有恒産,諭之以義,敎之以禮,則何難於化爲良民耶?雖有捕捉關文,而不可每每捕捉,以致撓動也。我則知汝不爲盜,而汝之得此名何哉?如是曉諭,而至誠撫摩,則誠之所感,金石亦透,豈無感而化之之道乎?玄輔曰,聖敎及此,以此敎而嘵諭,則雖至愚頑之類,必有棄惡向善之心矣。玄輔退坐,中官以賜物傳授,玄輔跪受先退。宗玉曰,未赴任守令,多至十三邑,其中或有除拜不久者,而勿論久近,當此方春始耕之時,分糶勸農之道,一日爲急,許多守令之曠廢邑務,誠爲可悶,而吏曹之不爲催促發送,未安,該曹堂上則推考,守令之除拜過數朔者,使之數日內辭朝,新除守令,竝爲催促之意,分付該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平安都事權基彦,咸鏡都事權贒,初以試事變通改差之後,本道監司,則因其呈狀,而追後罷黜狀啓來到矣。此非罪罷者,而遞差在先,則兩道狀啓,所當微稟還送,而其狀啓中,有他事陳請者,故雖不得不入之,旣遞又罷,事涉稠疊,雖甚微細,有關出納,故敢達。上曰,監司狀罷,初非以罪,特未知改差之故而然矣。旣以變通遞差之後,則不當又罷,兩道狀啓中都事罷黜事,勿施可也。{{*|出擧條}}宗玉曰,日躔月離表十三卷,頃日入啓,而卽今推步甚緊急云,故敢達。上曰,當下之矣。宗玉曰,雖以各司言之,無長官則難矣。況喉院出納之地乎?都承旨李春躋所引情勢,元不大段,而長單還給之後,又陳辭疏,尙不仕進矣。上曰,牌招察任可也。日煦漸長,法筵當開,而玉堂不備,任珽之至今撕捱何事耶?宗玉曰,無他嫌端,以其親病而然矣。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矣,初旣行公,又復引入,沈星鎭則一不膺命,寧如許道理耶?俱極非矣。宗玉曰,沈星鎭之以權爀疏爲嫌者,不可謂無所執矣。南泰良則知製敎自是玉堂之事也。其時下敎,雖命還收,而此與翰林削薦無異,其所撕捱無怪,別爲開釋宜矣。上曰,其時以知製敎事下敎者,不過飭勵,而無深意,旣已開釋,則豈有可引之嫌耶?設令以不合玉堂爲言,君父開釋無餘,則固當出而膺命,其在分義,何可每每爲謙耶?沈星鎭之引嫌尤非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退出。 ○乙卯二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瑗讀,自《綱目》初卷周威烈二十三年,讀十七板。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二十五板而訖上篇。上曰,二十二年魏韓趙伐齊之伐字畫缺爲代字,而此是御筆,不可補畫,模畫添補,可也。瑗曰,不能校正惶恐,而木板多有缺畫處,此後則當模畫以補矣。上曰,承旨仍讀下篇。萬重讀下篇一板。上曰,注書讀之。逅讀十九板。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瑗又讀十五板。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五板。上曰,注書讀之。逅讀五板訖下篇。瑗曰,曾已講矣。凡例皆備,別無可達之辭,而首書魏趙韓爲諸侯者,其意尤深,此與絶筆獲麟同矣。司馬光之論,以禮名分三字言之者好矣,而但正名細務云者,雖出於對言,而似爲病矣。國之大法,豈有過於正名乎?上曰,此則儒臣曾言之矣。胡氏之言亦好,而但抑揚太過矣。瑗曰,以謹微爲歸趣者誠是矣。上曰,以智宣子、趙簡子事觀之,付托之得人與否當如何耶?使臣之道亦猶是矣,而唐太宗以世勣托高宗,幾亡其國,漢武帝得霍光付昭帝,能保其國。予之嘗以漢武勝於唐宗云者,良以此也。瑗曰,九板司馬光之論才德者好矣。上曰,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之言,似不可矣。瑗曰,切戒用小人之意也。德者人之所嚴,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疎云者,實爲的論。才不可不用,而所貴乎各當其任,用人之際,當各別留意矣。上曰,魏文侯其始,則雖有愧於正名,而以所記載者見之,則最是三家中第一也。瑗曰,李克之五視其言好矣。孔子曰,視其所以,察其所安,觀人之道,不可以一段論之矣。上曰,聞其言而以爲,吾相定矣,君臣相得之美,亦可見矣。萬重曰,居視所親,富視所與,非在上者所可知,而達視其所擧,則可知其人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八板吳起所謂在德,不在險云者是矣。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亦此意也。爲政之本在德,有德然後可得人和,吳起之能得德字之義,雖未可知,而其言則好矣。萬重曰,如此之言,雖謂之君子言,亦無不可矣。上曰,然矣。瑗曰,觀乎此言,則不可只以一時將才稱之矣。上曰,《左傳》則多引詩爲言,而及此則不如是矣。瑗曰,先王遺澤漸遠,故動引先王,而爲言者無之矣。此下縱橫之術出,則反不如李克、吳起之時。上曰,世道之漸降可見矣。瑗曰,二十四板齊侯來朝,乃特筆也。封墨、烹阿,亦在一號令之間,可謂其時列國中賢君矣。上曰,威王誠不易得之君也。齊業在此一着,而平日紀綱已立,故然矣。苟無紀綱,雖日烹阿大夫,何以致大治乎?是必有要道矣。瑗曰,苟有賢於卽墨大夫者,而只封此焉,浮於阿大夫者,而只烹此焉則何以服人心乎?蓋賞罰得當,故能致大治矣。上曰,當周室衰微之時,諸侯不朝,而齊獨朝焉,則其本正矣。正己者可以正人,其爲治之規模,必有可觀者,而賞罰又得當,故其效立至矣。瑗曰,二十六板秦敗三晉,賜以黼黻者,實啓秦王呑六國之禍,朱夫子大書之意,實非偶矣。萬重曰,諸侯相侵伐,而天子不能禁,反以黼黻而賞之,則周政之衰亂,於此可見矣。瑗曰,八年彗星見西方,而其下公孫鞅入秦,終成西秦刑名之治,天人之際,亦可見矣。孝公得鞅,而能致富强。況王者得賢佐而用之,則其效當如何耶?無曰無人,而至誠求之宜矣。上曰,漢武好仙,則少翁、欒大爲用,聚財則桑弘羊爲用,用兵則衛靑、霍去病爲用,此係人主之所尙矣。孝公之志在於富强,故鞅乃爲用,苟有賢君在上,則豈無賢臣之爲用耶?瑗曰,三十二板齊魏會田,而不以寶爲寶,以賢爲寶者好矣。三十六板衛君不察是非,而悅人讚己,且出言而自以爲是,則其國事之日非可知矣。子思訓誡之辭,不獨衛君之可監,實爲後世爲君爲臣之可戒可法。此等處當留意,而無或汎過矣。上曰,然矣。瑗曰,下篇初板孟子至魏,亦特筆,而以大賢,而不遇於時,其下有以蘇秦,爲從約長者,其世道可見,千載之下,足令人感嘅也。上曰,然矣。瑗曰,秦稱王,韓、燕稱王者,皆由於初不正名之致也。上曰,其下又有稱帝者矣。上曰,十二板望之不似人君云者,非孟子之聖,非孟子之心,非孟子之處地,則不可矣。瑗曰,孟子在賓師之位,故然矣。瑗曰,十八板孟子行道之志,終不得展,不但一時不幸,實萬世之恨也。上曰,此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之歎同矣。上曰,二十二板諸侯復合從,誠可嘅也。苟守從約,秦何以滅六國乎?瑗曰,不以信義相結,故或合或散無常矣。三十三板楚懷事,無可論者,而不聽屈平,而聽子蘭,是謂自取其禍者也。上曰,屈平誠忠臣,而有懷王,故其忠益著矣。上曰,四十板楚君迎婦于秦,與《左傳》莊公事相類矣。上曰,今日始講,故過自至,而此後則以一篇爲自至,可也。上曰,《綱目》今又始講,而大字,乃聖祖手蹟也。字皆方正,前後如一,不但臨史,而監前代之治亂,聖祖正心之工,亦足以仰認於字畫之間矣。第年代已久,不無刓缺之處,此甚可惜。板本若不謹護,漸易傷破,各別藏置事,湖南道臣處,分付,可也。{{*|出擧條}}講官遂掩卷。上曰,儒臣進前。瑗進伏。上曰,所令反其所好,民不從,聖人豈欺我哉?君之所好,有若草上之風必偃,而予以誠心爲之,朝象猶未能鎭定矣。儒臣之疏,有不合於予心者,亦有未可曉者,予之常知儒臣者,不如是矣。儒臣雖以盡忠無私,以事其上爲心,而今日事,則予不許矣。司馬光所謂懷詐諼之心者,予非謂儒臣如此,而予旣有未恰儒臣之心,以外貌寬假而已。則亦非待儒臣以誠之道,予當言之矣。初批則書置,而方當法講之將開,召對又當始講《綱目》,故或慮儒臣見其批而徑出,姑置之矣。及見司馬光之言,而改批以下矣。初批,則以爲勅勵之下,如是言之者非矣。自曰公,而予則不謂之公矣。以此時單擧者,頃日曲護者比看,則公乎私乎?有懷則入侍時,當陳所懷,而其時不言,今日只言不言之臺臣,是乎非乎云云矣。更思之,前旣非金若魯,今又非儒臣,則非采葑采菲之意,故更以入侍時,已有下敎爲答矣。瑗曰,不肖無狀,待罪經幄,受知則深,斷斷血忱,惟在於盡言而已。今疏所陳,皆是向日筵席縷縷陳白者,而玉堂,則不得發啓爭執矣。側聽臺議,終無一言,臣不得已,有此疏論矣。頃日曲護之敎,其時下敎雖縷縷,而兩臣,以忘身殉國之忠,爲逆鏡輩所構誣,酷被慘禍,至今不得伸理,則此可與益寬、聖欽輩,比而同之乎?此非臣之私也。亦非出於黨論也。臣則知事理之斷然如此矣。上曰,勅勵大臣之時,儒臣豈不聞之乎?儒臣處地,異於他人,出身初私覿時所下敎者,儒臣豈不記得耶?其時儒臣,以心若撓攘,則難矣爲對,而其後嶺伯,以爲所對質實,予亦以爲質實矣。己卯邦慶蕩滌之時,則略無爭執之事矣。今日不蕩滌則已,蕩滌而不蕩滌此等處,則豈爲蕩滌之意耶?臺閣之停啓爲宜,而有如儒臣之言,故不敢停,向者鳳祥之啓,亦互相務勝,而如是矣。予意則欲其一竝停啓,而堇停一尹邃事,乃爲金若魯所攻斥,故不敢更停他啓。以此謂之,因循退縮,予非敎使臺臣也。何可以略干事,而生出葛藤耶?予以曲護爲言者,儒臣猶未知予意矣。向來言于故領相及趙豐陵,而以臣擇君三字,略示予意,其後諸臣,不敢復言。趙明翼其時,以都承旨入侍,而以爲旣承臣擇君三字,不復更言云,故予以爲是矣。在古有豫讓,而朝楚暮齊,與今時異矣。莽、操凶逆,亦皆引伊、周,而自言則君君臣臣之義,不可不嚴,爲臣下而擇其君者,其可謂忠乎?諸臣旣承臣擇君之敎,且承弦韋之敎,則固宜翻然覺悟,而儒臣今日入侍,而又如此,可謂明乎暗乎?尹邃事,不過見河而已。戊申前則河亦人也。見河者豈盡謀逆乎?聖欽事,亦非目見者也。儒臣頃以嘵嘵之說,謂兩臣抱冤矣。聖欽事,安知非嘵嘵之言乎?喜之永貞詩,乃是贓物,而大臣禁堂,以李益命爲法外緣坐,予亦以爲益命,豈與知於永貞詩乎云,而放之矣,不細知之。韓聖欽,則謂不宜出陸,至於鳳祥事,則置而不言。喜之詩,明是斷案,而特用寬典矣。儒臣若執法,則事當竝論,而獨於韓聖欽、尹邃事,而操持何其太過也?瑗曰,尹邃事,鞫招明白,聖欽事,北路之人莫不傳說,故臣果論之矣。臣豈敢爲操持乎?上曰,天紀、龍澤輩,果逆乎非逆乎?瑗曰,辛壬年及丁未年仍置逆案之時,臣是布衣,其獄案無由得見,而臣方在三司之列,殿下若出示文案,而使之論斷,臣當陳所見矣。上曰,永貞詩,儒臣以爲何如耶?瑗曰,此詩,則臣亦見之,而以爲無狀矣。上曰,予問於前嶺伯,則締結宦寺無狀云矣。儒臣之言亦同矣。喜之永貞詩,設使作於今日,則諸臣謂之逆乎否乎?景廟至仁盛德,渠何忍如是爲言也?瑗曰,臣豈不知其詩之絶痛耶?李益命事,則大臣及判金吾,以法外緣坐,有所陳達,此非可爭之事矣。上曰,權益寬則儒臣執贓物,而如是爲言乎。瑗曰,其他則不論,以勘亂錄見之,罪狀固已昭著矣。上曰,儒臣與徐命珩同入,而其時則何不駁遞,日久之後,混同爲言耶?瑗曰,此則誠如聖敎,而入侍時,但知停啓,不知某事停啓,則何爲徑先駁論乎?上曰,尹、李、閔法外緣坐,儒臣請其皆放,故予以爲是矣。李益命事,當以此爲對,而至於權攝事尹邃事,或爭或否亦何如?瑗曰,聖上,以臣請放尹、李、閔爲是,又敎以不爭李益命事,此等下敎,實嘅然矣。在鞫諸囚,則臣疏初無區別者矣。上曰,尹㝚則以尹邃之兄,而持之亦不已,豈不尤可怪乎?尹㝚已減等,則今何可不放耶?瑗曰,尹㝚事,臣於頃年亦爭執,前後所見,豈有變改乎?上曰,他人之甚者,無可奈何,而如儒臣者尤難矣。今雖夜深,退歸不寐而思之,則必覺悟矣。其覺悟與未覺悟,後日陳達,可也。瑗曰,人臣陳疏,有不槪於聖意者,則罪斥之,固其常分,而聖上愍臣愚滯,諄諄誨諭如此,仍又親誦前後聖批,開示聖意,此實曠絶之恩數也。臣豈無感激惶隕之心乎?臣旣親承下敎,豈不深思,而迷滯之見,終不自覺,臣尤萬萬惶悚矣。上曰,權益寬、韓聖欽事,不過嘵嘵之言,而臣擇君三字,旣出於君父,則豈不信重乎?予不欲更言,而以儒臣之不覺得,不得已言之,予非好而爲之矣。儒臣豈不異於他人乎?瑗曰,殿下不置臣於三司則已,旣在三司,則何敢不盡所蘊乎?兩臣受肅廟罔極之知遇,追先主而報陛下者,實是素心,而畢竟成就忘身殉國之事也。臣之陳達,豈私於兩臣而然哉?實爲名義,不可不正,國家刑政,不可倒置故也。上曰,俄者下敎非孟子之心,非孟子之聖,則不可云者,予有深意也。海東一隅,朝鮮外無他國,若有干犯名器者,則當爲割斷矣。如范鎭之鬚髮盡白者,可謂追先帝報陛下,而臣擇君之人,其可謂追遇欲報耶?儒臣生出葛藤,故有此下敎矣。十九下敎,已謄出於史官日記,後人見之,可知君君臣臣之義矣。瑗曰,十九下敎,群下豈有知之者耶?殿下不爲宣示,但曰有罪,雖匹庶論罪,必須明其有罪,然後可罪也。況曾經三事之人乎?上曰,已言其綱矣。聖人亦多只言其綱者,予豈訓釋而言之耶?瑗曰,講學論事,則或有只擧其綱,使人領會者,而國家用罰之道不然,明言其罪,盡彰其所犯之實,然後可以加其罪矣。雖薄罰,固當如此矣。上曰,不聽從而已,何必索言也?瑗曰,自上旣不明敎,臣則決知其心事之無他,故前後縷縷而不已者也。上曰,儒臣宜周思於國於家,若思先都尉,則豈與他人同乎?此予所以尤爲嘅然者也。瑗曰,臣受恩感激,惟思有懷畢陳,而臣之所知者如此,故屢瀆不已矣。凡事當以畢竟成就言之,兩臣成就,豈非爲國殉身乎?尙在罪籍,而曠蕩之典,及於凶逆之徒,將何以明義理正是非乎。上曰,一生眞僞有誰知者,古人之言,正與此相合矣。瑗曰,聖上,旣無指事下敎者,聖意所在,臣亦未敢曉解,中外之人,何以仰揣乎?上曰,有易知者,苟有如范鎭、韓琦之忠,則予雖學問不足,豈不奬其忠乎?於此而尤易知矣,如是而終不覺悟,則可謂末如之何矣。萬重曰,初批,注書不得知,故請其出給而書之云矣。上曰,旣已下敎,何必更書初批耶?諸臣退出。夜已四鼓矣。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坐}}。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式暇}}。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春川府使閔昌基,鎭岑縣監權世隆。 ○卯時,日暈兩珥。申時酉時,雨雹。 ○徐宗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參議鄭羽良,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國朝御牒,列聖八高祖圖中草,旣已釐正,當經睿覽後,《譜略》則當爲付版入刊,國朝御牒,列聖八高祖圖,亦當正書矣。睿覽日字,令日官推擇,則今月初十日爲吉云。其日當封進,而取考前例,則本廳堂上、郞廳、校正官,具儀仗陳鼓吹,竝陪進于仁政殿,承旨請承傳色,由正門捧入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率備局諸宰入侍,而此與次對有異,明日諸宰,竝爲入侍。 ○工曹參判李瑜疏曰,伏以臣於日前,曉起擬赴賓對,將傅衣而忽然頭疼作,仍暈昏之久,意謂寒暖遞候,感傷乘之,及晩汗發,則半面浮而目睛突高,舊瞖蔓而痛苦若刺,攬鏡而照,醜惡不欲見之,蓋肝氣以春而盛,上發於目,況舊祟爲之肆毒,而挾新感者乎?其呻苦之倍於他時,亦勢也。向在南土,以此時患此症,三朔不省事,今其發作,勢類當時,臣三十年坐此病,備受百段辛苦,心情先傷,每當其作劇也。輒忽忽無以自聊,其他調治鍼灌之方,又有甚於扶護死疾之急緊耳。杜門面壁,日夜宛轉,不知又費幾箇時日,消却幾番痛楚,能不至爲盲廢,又不可知耳。顧臣所縻,俱係緊任,在於常日,尙難瘝曠,矧當今時,豈容虛帶?大慶之餘,庶品咸蘇,而臣則無以稱揚,勅諭之下,中外咸聳,而臣則無以導達,抆心悚蹙,不敢自安。噫,籌司之宜講究者,非一日緩矣,金吾之當按讞者,有一時宜急矣。緣臣之故,或至於廢閣,如是而又何敢一向偃便,罔念其變通之道乎?瀆撓之罪,止於一身,而曠廢之害,實關公事,玆不得不冒死哀籲於天地慈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所帶本兼諸任,得以任便調息,則庶幾賴天之靈,復起爲人,鞭策駑鈍,以報明時。若臣煩瀆之罪,不可不亟下誅責,以肅朝綱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敦寧洪受濂疏曰,伏以臣,猥以微蹤,特蒙先朝念忠奬節之典,早通蔭籍,歷事三朝,忝叨宰列,而犬馬之齒,居然作九十四矣。第念臣見帶之職,雖是閑局,固非如臣冗蔭地寒者所可濫廁,而幸紆盛世優老之渥,虛縻瘝曠,已至四載矣。每擬控籲祈免,而冗散之蹤,僭瀆是懼,含恩未果,恒切悚縮,而但臣竊自以爲生長世祿之家,自其墮地之初,至于今九十四年之間,一啄一飮,莫非王室之所賜,一膚一肉,又莫非列聖之含育,而無階酬萬一之恩,每以華封之祝,仰頌於北宸之下,以效芹曝之誠,欲抒將死之忱矣。何幸天佑宗祊,元良誕降,八域含生之類,莫不鼓舞欣躍,況臣年近百歲,蒙國之恩,受國之廩,獲覩此宗社莫大之慶,日於呼嵩之列,固當隨諸臣之後,以伸頌賀之悃,而顧臣如縷殘喘,伏枕蓋堗,便一未冷屍,而重以感傷風寒,症狀危篤,無計趨造,分義俱虧,猥陳短疏,請伏闕禮之罪,而喉司阻却,至使危迫之忱,終未徹紸纊之下,尤庸惶蹙,如負大何,不虞特敎有年九十朝官,食物頒下之擧,而臣年獨首於其中,至今該曹,有米太魚肉之賜,此雖出於我聖上志慶之盛,尊年之眷,而念臣旣有所縻之廩,又有歲餽之典,亦已汰矣。況且環朝所無之異恩,獨及於臣身,臣不過一無用老蔭耳。何敢自謂年高於周行,而冒受此曠世之私乎?伏乞聖慈,特諒臣哀苦之忱,亟收誤恩,以安賤分焉。且臣之寄生,只隔一紙,雖欲以僭妄之辭,更陳於天陛,而不可得矣。臣濫蒙此千古曠絶之渥,而無以效涓埃之報,瞻望天闕,不覺於悒,祗將麥丘之壽,仰禱於甲觀之下,竊不勝猥越之極,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下敎,豈偶然乎哉?卿其勿辭而受焉。 ○正言金{{?|⿰禾道}}疏曰,伏以臣之無似,忝居臺地,誠薄言拙,不能見孚於上心,草草一啓,致勤嚴敎,臣愧惶恧縮,歷數日靡定,而日昨引避而乞遞者,非爲臺閣上例規,實出於至誠祈懇之意,則聖敎至以勿辭爲答,處置之以出仕爲請,俱是臣所不料者,而臣之情勢,到此益窮蹙無餘矣。昨於嚴召之下,宜當趨承之不暇,而臣自三昨,重得寒疾,筋骸肢節,無處不痛,神昏氣逆,殆無人事,欲起還仆,竟至違逋,分義都虧,罪戾層積,涔伏之中,猶覺惶懼,終宵不寐,鈇鉞是竢,只推之命,又下格外,臣於是,惝怳失圖,尤不省所處。噫,臣雖不肖,粗知不竢駕之義,則豈敢爲圖便慢命之計,而顧今病狀,有加無減,雖欲忍死自力,亦無其望,而至於束帶趨朝,尤非時月之所可期者,則言責之任,義不可一向虛帶,故臣方力疾治疏,以爲祈遞之計,而此際得見儒臣之疏,盛論近日臺閣之失,至請以嚴加警責,臣看來不覺懼然之至。噫,今日大霈,固出於志喜同慶之擧,然其中,亦豈無干係至重,混蒙宥典者,而三司言議之地,未聞有甲乙爭執之論,則今者臺風虧損之斥,不害爲居臺者,頂門一針,而職在論思,日登筵對者,事出面前,未嘗卽席論斥,而今忽追提於事過之後,必欲使今日在臺者,竝不得轉動而後已者,抑何意也?臣未知儒臣公正之論,果專在於七八啓徑停之失而已耶?至於倫綱所關,何等干犯,而急於私護,自不覺其冒嫌煩陳,則何其處己之道,責人之論,若是相反也?臺議之寂寥,在儒臣其亦幸矣。雖然當初停論之時,臣旣預聞,則其在自處之義,尤無去就之可論,豈容一刻晏然,以玷臺路也哉?玆敢悉暴危懇,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地之兢蹙,亟許斥罷臣職名,以延殘喘,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批旨業諭,爾何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綿才薄力,久叨重務,自遭邦慶之後,蹈抃欣躍,曉夕奔趨,以爲一分自效之地。況臣有萬萬凜惶者,聖上,以臣老母今年九十,至有各別存問之敎,食物衣資,寵頒甚優,此實曠古之殊典,母子相對,感涕無從。臣母謂臣曰,聖恩至此,吾則只有獻年之祝,汝則益勉盡瘁之義。臣一念銘鏤,私悃倍切,雖朝夕顚仆,不敢爲一分圖便之計矣。纔經修理之役,忽得危厲之症,腰脚專痿,不能行動,聲音頓失,不能言語,不得不針灸呈告,猥蒙恩由,焫藥調治,堇四五日,又以太廟修改,承牌出仕,而病狀一味無減,實無强力行公之勢。公務久曠,私心兢惶,不得不輒復煩擾。伏乞聖慈,俯念臣實病難强之狀,特許遞卸,以尋生路焉。抑臣於嶺南道臣,以年分事狀啓,竊不勝瞿然訝惑,不敢自安者。頃者嶺南左道敬差官田結總數啓本中,忽有朝家所不許之災名,初不付種五千九百餘結之災。臣見而駭之,請推敬差官,使之還實,此乃事體道理之所不可已也。蓋年分事目,非臣曹獨爲裁定者,取議廟堂,啓下頒布,則事面之嚴重,果如何?而或於事目之外,別出災名,私自加給,則不但田結減縮之爲可悶。朝廷體統不宜如是。今此近萬田結,加給於事目之外者,何等重大,而曾無一番啓聞,直書於田總之中,臣安得不驚異,敬差官之罰請問備,亦出於參酌,而道臣狀啓,若是噴薄,至以取足於未付種之陳畓,使孑遺之民,受困於空中之椎剝爲言,儘如是也,臣是不恤民隱,專事賦斂之人,堂堂聖朝度支重任,安用如此之人哉?噫,田賦之政,得中最難,災傷事目,若多災名,則自多舞弄之患,年分比摠,過爲高定,則不無刻核之弊。故今年則災給一目,摠比中年,蓋出於無失公賦,有恤民隱之意,以今年三南農形,庶可以上下俱便,而法外災名,實非所料。且田則再耕,本不給災,追給災名,絶不聽許之請,乃是流來事目不易之論。今此道臣,久判本曹,前後事目,皆用此語,而今乃以請推別災之敬差官,看作異事,盛氣詬斥,追思前日,獨不瞿然,臣於此,不必爲怒,而直發一笑也。況其所謂近萬結之陳田畓,果皆合歿流亡者之物,則昨年朝家旣已區處,更何事乎別災耶?且道臣雖有精力,五千九百餘結之田畓陳起,盡爲之親自鑑別,則臣實未之信也。噫,近來名官之出按藩,維急於救民,田結給災,或多擅許,重臣每加慨嘆。今者重臣,意外莅藩,事宜謹遵朝令,無失事體,苟有變通,則陳聞昭詳,使朝體自尊,諸道觀感,豈非重臣之責?而今乃不然,臣實慨然也。雖然人之所見,隨地易變,要之皆國與民耳。重臣在外,目見民隱,惋傷憂嘆,有此陳請,五六千結災結之得失,臣不欲力爭,平說道理,元無不可,而直以取足椎剝,惡言相加,臣之受困,實無餘地。臣何敢一日自安於職次,晏然行公乎?疾病之外,此實難冒之端。伏乞聖上,亟遞臣職,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如臣癃賤,謬膺重任,三載忝叨,一味尸素,才猷識量之萬難堪承,已不可言,而形貌衰謝,神精消亡,簿書期會,每多遺失,筵席奏對,亦未敷陳,其觸事憒憒之狀,已莫逃於淵鑑之下,而去夏憲啓之橫擊,冬間諫疏之刺論,可見其爲時輩之所不容,則臣之當退,非止一端,而到今仍冒,其亦淟涊之甚矣。且以人事君,大臣之責,而旣不能進一賢才,退一不肖,以副我聖上旁求之盛意,至於循例廟剡,輒駭人眼,南閫西邑,彈駁相繼,前後所擧,殆無完人。臣之不可晏然於是任也,於是焉決矣。況臣近日以來,以兩臣事,陳達已至累次,而天聽邈然,兪音終靳,臣不勝悶鬱之至。夫兩臣殉國之忱,斷斷無他,身被刑戮,家族莫保,身在《丹書》,幽冤久鬱,輿情之哀愍,愈往而愈切,今當無前之邦慶,宜施曠蕩之典,而大霈之下,恩波獨阻,覆盆之冤,寧不惻然?惟臣之苦口力請,非爲兩臣之地,而耿耿愚悃,未能上格,慨然之敎,輒下於前席,臣心慙悚,累日靡定,念臣無似,久據匪據,上而言不槪於聖心,下而動被斥於時議,在臣私義,惟當歛退之不暇。玆敢略暴危迫之懇,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謝衆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已下敎,今何復諭,卿等之困我今日,寔是度外,予有下敎者,相率備局諸宰,入侍聽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趙尙絅,行司直鄭亨益,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知敦寧府事趙正萬,漢城府左尹洪鉉輔,吏曹參判申昉,行司直李廷熽,行司直金相玉,行司直徐宗伋,慶尙道觀察使閔應洙,行司直洪重疇,工曹參判李瑜,行副司果金鎭玉,行副司果安重弼,副護軍鄭東後,行副司果朴聖輅,行副司果李鳳翼,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行副司直洪龍祚,工曹參議愼無逸,前府使李聖龍,行副司果金應福,行副司果鄭彦燮,行副司果朴師正,掌隷院判決事朴弼正,行副司果金希魯,兵曹參知李潝,前校理尹心衡,前應敎趙明澤,前持平李度遠,前修撰李亮臣,前校理朴弼均,前佐郞尹汲,前修撰閔亨洙,前應敎韓顯謩,前修撰柳謙明,弘文館副修撰兪最基,掌樂院正申思永,前修撰洪鳳祚,副司果李德載,前縣令蔡膺福,前獻納李光運,前縣監趙泰彦,前持平趙明履,前持平金相紳,前持平鄭弘濟,前持平尹得徵,前正言洪啓裕,平安道都事閔瑗,前持平韓翼謩,前持平洪昌漢等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宗社永有依矣,人心始有係矣。深山窮谷,莫不聳抃,瘖聾跛躄,亦皆舞蹈,而殿下特推飾喜之恩,大施曠蕩之典,人無死生,均霑雨露,罪無輕重,皆被涵濡,和氣匝域,歡聲載路。臣等跡忝朝列,躬逢斯會,區區延頸之忱,有倍他人。惟當作爲歌頌,揄揚盛事,以副我聖上悅豫之意,外此而雖有可言者,不宜暇及於此時,而若有關於大義理大是非,不可不先陳於國有大慶之日者,則雖欲含忍泯默,亦有不可得者矣。臣等竊伏念爲國之要,惟在於正是非公賞罰,是非正而義理明,賞罰公而人心服,國之安危治亂,只係於此矣。今者大義未伸,政刑倒置,先朝大臣,循國滅身,而復加罪案,莫白其冤,殿下之是非,可謂正乎?遇慶大霈,凶逆竝宥,而忠貞幽鬱,獨未見伸,殿下之賞罰,可謂公乎?一自數臣罹禍之後,忠逆貿矣,義理晦矣。臣等雖甚不肖,粗聞古人出處之義,屛伏田廬,無意從仕,及至己酉,伏聞殿下,先許兩相之復官,又以建儲聯箚,爲光明正大,至有諸臣來會,則當有次第處分之敎,臣等妄謂聖心之回悟,庶可期矣,君臣之大義,不可廢矣。且念國勢孤危,變亂相續,遂乃稍稍赴朝,日夜顒竢者,今已六七年矣。其間大臣諸臣之相繼陳奏者非一,而殿下不惟不加回悟。又從而下不敢聞之敎,臣等相顧愕眙,抱此抑塞,不敢輒提此事,而只謂天啓聖衷,將有日矣。今當邦慶,曠前解澤旁流大小,國人咸曰,伸理之典,必先於死社之諸臣,及其赦令之大行,猶夫覆盆之遺照,臣等於此,撫心自失,誠不料聖明之世,卒乃有此也。嗚呼,當辛丑危疑之際,贊大策定國本,使宗社轉危爲安,式至于今日休者,皆其日大臣之力也。其樹立,卓絶千古,其冤鬱,貫徹九地,而若而遺餘之舊臣,每以伸不伸爲請者,一何悲也?噫,當初構罪而戕害者,建儲聯箚也。其後追削者,亦以聯箚爲案,而己酉處分時,旣以聯箚之光明正大爲敎。丁寧反復,昭如日星,雖其時主張異論者,亦皆唯唯,不敢生沮遏之意,公議之定,不待百年者,正謂此也。然而猶且區而別之,或伸或否,雖見伸之兩臣,不許復賜舊諡,則不可謂已伸矣。未伸之兩臣,初則用子若孫之說而難之,今又分而二之,李頤命則旣示伸理之意,其冤誣之狀,固已聖鑑之所俯燭,有不容臣等之更贅,而至於金昌集,乃加新般罪目,爲其不可伸之端,臣等之惑,於是滋甚矣。夫朝家伸理之道,惟視自初所被罪名之如何,可伸則伸之而已,不當更索別件事於本事之外,掩其可伸之冤。殿下果以昌集之所遘禍所追削,初不在於建儲聯箚,而在於今日聖敎所云云耶?其所以構罪者,在於聯箚,其所以訟冤者,亦在於聯箚,而聯箚一事,旣歸於光明之地,則是非之定,亶在於此,而今殿下所以罪昌集者,旣是乙巳初未聞之敎,又非丁未後追奪之案,而一人之身,罪名隨變,將使窮天極地之冤,更無伸白之日,寧有是哉?噫,昌集之立朝本末,肅廟之所倚重,殿下之所鑑悉,髮白心丹之聖褒,炳然如昨,則斯亦可以得其人矣。倘殿下於燕寢淸穆之中,平心深思,則其必䀌然而傷,惻然而悟矣,而一向相持,迄無處分,以殿下之至明至仁,豈忍爲此也耶?今乃不計其人之邪正,不問其罪之有無,惟以硬定牢拒爲主,臣等惶惑悶鬱,固不須言,而天下後世,其將以此擧措,爲何如耶?噫,昌集之一腔丹衷,至死不泯,當其臨命之日,惟以國本之孤危,爲不瞑之恨。對人抆血,含痛入地,以當時眷顧之忠,有知乎今日之邦慶,則想必歡欣抃蹈於泉臺之下,官爵與奪,不足爲其身之榮慼,而在聖明愍忠理冤之典,則不及今快賜昭雪,以慰其積鬱之冤,而更竢何日乎?噫,滄桑屢變,恩法相反,罪關宗社者,哀榮備至,身殉國家者,幽冤未白,輿情之抑鬱,愈久愈深,大臣之苦口力爭,臣等之瀝血煩籲,蓋亦爲世敎也,爲國事也。臣等非不知觸犯天威,譴罰隨至,而事關國家大體,不得不言。伏願聖明,曲察忠逆之別,快辨是非之分,亟降處分,還復兩臣官秩,痛洗所被冤枉,使義理煥然大明,則豈不允叶於人心,而有辭於來世哉?臣等無任激切屛營恭竢明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大臣批旨矣。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今日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牌不進,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大臣、備局堂上及諸宰竝爲入侍事,命下矣。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呈辭、受由在外、被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卽者副修撰兪最基陳疏來到,而觀其措語,則日昨受由之後,適遭服制,姑未發行云,原疏纔已退却,而卽今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頃日政諸道京試官兼,臺啓下時,全羅左道京試官李錫杓,曾經持平,而矇未覺察,誤以兼監察下批,不勝惶恐,改以兼持平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咸鏡都事朴宗潤呈狀內,矣身老父,今年恰滿八十,疾病連綿,常有奄奄之憂,實難離違遠赴,斯速入啓變通云。親年如是篤老,且有疾病,則不可强令遠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豐川府使、慈山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載厚爲持平,李德壽爲禮曹參判,洪廷命爲兵曹佐郞,李景喆爲咸從府使,許樹爲慈山府使,朴時佐爲豐川府使,金相良爲龍潭縣令,李廷恒爲繕工假監役,兼持平單李錫杓,別兼春秋四,韓顯謩、李宗白、趙明澤、李度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右承旨趙命臣進。 ○兵批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閑良韓時爋,以軍器別備之功,加資下批矣。今聞韓時爋之爋字,本是燻字,而狀啓中誤書云,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吳光運、趙漢緯、朴璜、兪愼基、李必耉、金世元、吳守經付副護軍,趙遠命、徐命九、金錫一付副司直,申致謹、李晉吉付副司果,僉知單具程。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睿覽件,今方封進,開刊印出次第擧行御覽件,元子宮徽覽件及頒賜件,趁今稟定,然後所入紙地,令該曹亦當依例磨鍊,而考見謄錄,則己亥年御覽件十五件,徽覽件十件,頒賜件二百件,癸卯乙巳,亦皆以此數印出,而且在前譜略修正時,宣廟朝以下大君、王子、公、翁主,派嫡長孫各一人及宗班中罷職在喪人員,皆爲頒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依此擧行,而今番御覽本五件,徽覽本二件,緞衣,可也。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後,刻役萬分緊急,校書館刻手,元來數少,有難一時畢刻,故考見謄錄刻手若干名,依例分定於三南矣。嶺南、湖南兩道,依數上送,皆已赴役,而湖西則不但不爲上送,擧行與否,終未報來,事體殊極未便。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後,依前關催促上送之意,申飭,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旣已修正,跋文,令主文之臣,斯速撰進,然後可無窘急之患。令藝苑,卽爲依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永禧殿參奉所報,則正殿西邊內墻四間許頹毁云,正殿至近之地,墻垣頹圮,則自前有慰安之擧矣。慰安祭,不卜日來十二日設行,而卽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修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行副司果李匡德帶軍銜下鄕,依承傳禁推事,傳旨,啓下矣。李匡德時在京畿果川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北兵使狀啓,則慶興前府使鄭淵,造山前萬戶金振善等罪狀,令攸司稟處事,啓下矣。金振善,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鄭淵,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嚴覈,禮賓主簿金義淑,以鄭淵人蔘斂來事,旣發於罪人招辭,前頭不可無憑閱之端,亦爲拿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懿陵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林藪之間,靡不窮搜,至於火巢外四面周廻處,亦爲遍覓,而本陵內外,元無深僻之處,已至六七日,竟無蹤跡可尋云。此必是一時往來之虎,元非恒留於陵內者,所送將校軍卒,今姑撤還,更觀前頭形止出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臣率備局諸宰入侍事,命下矣。備局諸宰,當爲同入,而又有此與次對有異,諸宰竝爲入侍之敎,備堂外諸宰,竝爲入侍乎,只參疏諸宰入侍乎?敢稟。傳曰,只備堂入侍,而若已入來,則卽詣閤門外。 ○傳于李重協曰,有同爲面諭事,原任大臣同爲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李重協啓曰,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送言,臣等來會賓廳,而今已夜深矣。明日宗廟奉審罷後,率諸宰當爲來會云矣。敢啓。傳曰,非不知夜深,非故爲夜深也。大臣以下卽詣閤外。 ○又傳于李重協曰,有下敎事,俄者入侍承旨更爲入侍。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領中樞府事鄭澔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誕生,上慰列聖之望,下繫一國之心,伏況聖上,深惟宗社之計,每念儲位之曠,夙夜憂懼,今幾六七年所,而乃有斯慶,聖心欣悅,當復,如何?臣以垂死老病,萬慮俱灰,無復人世之趣,而日夜所祈祝者,只是聖嗣之克誕,國本之早定,而今何幸親見於身,卽明日溘然就盡,歸拜先王,庶可有辭,此實須臾無死之始願也。揆諸情禮,固當竭蹶起程,走伏闕外,以露抃賀之私,而元來精力,消亡殆盡,見今疾病,又極綿綴,縱欲自力,其於老牛之鞭何哉?臣竊悼焉。抑臣深有所不安於心者,敢此附陳。臣於頃日,因人伏聞聖明,爲念耆舊諸臣,特施惠養之恩,臣名亦在其中,而姑無明白指揮,故未敢輒入文字,有所控籲矣。昨者本縣下吏,始示以道臣關文,欽遵聖旨,輸致米豆乾魚等物,數目夥然,榮溢里巷,臣義當登時拜賜,以承聖主優老之德意,而第臣與他臣,事體有別。蓋臣曾蒙國恩,歲首焉有存問之例,月朔焉有廩粟之繼,今又有此不時之恩頒,臣若不辨禮義,而冒昧受了,則是與孟子所謂龍斷者,何以異哉?在微臣,旣無可受之義,在國體,實爲傷惠之政。臣雖無甚志節,尙有一段知覺,其何敢貪寵冒利,忘廉喪恥,甘自處於賤丈夫之行,而上累淸朝風厲之治耶?伏乞聖明,特垂矜察,亟寢成命,俾安賤分,千萬幸甚。且臣方有西樞職名,而當此國家莫大之慶,竟闕趨賀之禮,論其負犯,宜有重究,亦願申命有司,照擬勘處,以警具僚焉。臣神昏氣短,言不能盡,瞻望雲天,不勝屛營竢罪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志喜,關係宗國,欣受卿賀矣。卿之篤老,業已知之,其何有讓乎?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皇天惟祖宗,眷佑我宗祊,元子誕降於一國含生顒望之日,我國家億萬斯年之基,自今日益鞏矣。伏想聖上喜悅之情,當何如也?臣所居僻遠,乃於伊月二十七日,始得承聞,病伏之中,喜躍而起,自不覺其手舞而足蹈也。亟欲奮飛趨參於百僚稱賀之列,而以日計之,則縟儀已過於二日前矣。仍欲追詣輦下,少伸一時承候之忱,不但身疾沈淹。天雨適降,氷泮路塞,進退掣曳,終莫遂糞土之微誠,缺恨之心,固不足言,而闕禮之辜,安所逃乎?玆敢露章自列,一以陳待罪之意,一以伸抃手之私焉。仍竊伏念聖上於元子,保養之道,靡所不用其極,而老臣區區之誠,猶有不自已者。昔召公之告成王曰,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古聖人之於其子初生之時,必盡其養之以正之道,而異日之無彊休恤,亶係於此矣。今我元子,方在於其泣喤喤之時,則此正保赤子之日,而養之以正之道,亦不可不早講也。今以赤子之身,處于極尊極貴之位,則其將護之第一務,莫先於痛抑奢靡,專尙敦朴而已。此非但養之以正之道,實爲受天遐福之一助也。且保赤子之道,必戒其過溫過飽,匹庶尙然,況帝王之家乎?凡係襁褓之屬者,務從約素簡儉,而切戒其華侈奇邪之物,常使淸涼之氣在躬,而無致其過溫。其在保姆之列者,毋取便佞輕儇,而必擇其醇謹忠殼之人,恒使乳哺之節以時,而無至於過飽,則保養之節,無過於此二者,而養之以正之道,其在斯歟,其在斯歟?臣竊不勝惓惓忠愛之心,略此尾陳焉。伏願聖明垂察焉。臣無任蹈抃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 ○司諫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畫,三司便同鐵限,面前臺責,亦有所不暇念及,而昨始得見儒臣疏本,則盛論近日臺閣之寂寥退縮,至有前後臺官嚴責之請。臣之從前自劾,旣在於不言,則不言之責,何待人斥乎?噫,王者好生之德,雖主於曠蕩,臺臣執法之論,宜酌其輕重,如許大霈之際,安得無甲乙之論?而獨臣之所未曉者,論思之責,與臺閣無間,則隨其當宥與不當宥,可停與不可停,卽席爭執於前後登對之時者,何所不可?而略綽捱過於事發之初,張皇追咎於日久之後,其亦不自反甚矣。第今頭勢轉急,意象可怕,相箚朝出,搢疏夕至,一脈精神,都在於力伸私黨,而先朝干犯之罪,視如弁髦,聖上星日之敎,聽若褎耳。必欲壞一世已定之斷案,毁萬古不易之大防。臣之前疏所謂君臣倫彝,日漸晦溺云者,正指此等處耳。今者聽諭之敎,蓋欲洞示聖意,則職在三司之列,固當登筵竭論,使君君臣臣之義,得以復明於斯世,而臣旣被劾,轉動不得,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情地,本不可以因據於是任,曾於筵中,累陳請退之懇,伏想聖明,亦已俯悉之矣。適當國有大慶之日,曠蕩之典,宜莫先於爲國事冤死之人,故臣連登前席,妄陳愚忱,而天意漠然,終不回聽,臣心慙悚,有不可言,引分乞解,自是已定之素計,而卽此一款,亦係臣難冒之端,故臣於昨日辭疏之中,竝有所陳暴矣。及承聖批,乃以卿等困我爲敎,臣誠惶懼,不省攸處。旣承聽諭之明命,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旣已決退之蹤,有不敢晏然進身,玆不得不略控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慈,亟賜鐫罷臣職,以爲人臣違命者之戒,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面諭之意下敎,則卿何過讓,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卽爲入來,其聽面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卽爲偕來。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疏曰,伏以臣,癃老廢伏,不能登筵者久矣。適値國有大慶,將施曠蕩之恩,而時原任同入對,又有特命,不敢言病,忍死趨參,乃於論斷諸罪囚之後,敢以辛丑兩臣抱冤之狀,反復陳達,非但未蒙俯諒,於一臣,反下未安之敎,臣誠惶惑,至今未解。夫論人必觀大體,罪人當參情實,苟有忠著殉國,功存衛社者,斯其樹立,擧世共見,縱有事爲間一二未盡者,不可以一事,掩其大節。況殿下之執以爲罪者,涉於微曖,則其可終始把持,不少原察心事也耶?金昌集,卽先正之孫,名相之子,家庭淵源,固異於人,又其平生,明白峻潔,無一毫私曲闇昒之態,則怨敵亦無異辭。朝野咸所稱尙,是以鏡、夢輩,雖構殺其身,而建儲聯箚之外,曾不能旁摘他事,以爲罪案。今殿下所未安,未知何樣物事,而末世人心,本自險側,況於危疑之際乎?如有身所不知,而中間簸弄者,則干其人何事?而乃反疑之於若有若無之中,解澤終噤,舊冤之外,又添新冤。黃陽未晢,丹筆遂閼,寧不悲哉?噫,辛丑凶圖,古今所稀,聖躬之危,殆如一髮,昌集乃毅然正笏,置死生於度外,首建大策,使宗祧奠安,國本有托,其忠藎力量,實無愧於古人矣。及夫時勢一變,鏡、夢逞凶,旣戕其身,又滅其家,此猶未快,又請追刑,幸賴景廟之仁聖,爭之三年,竟靳一兪,及其乙巳,幸得復官,而亦何足以償當所被之慘哉?曾未幾何?復削其官,國典,死而追削者,與生被極刑齊律,然則景廟之所不許,竟得售於是時矣。朝家刑政,可謂刻深,而無餘地矣。今當擧國同慶之日,綱常大辟,多被赦宥,獨於爲國效忠,再被極律之人,持之不舍,猶惜其一張虛誥,恐非聖朝寬大之典也。譬如陽春方敷,和氣融徹,而氷崖陰谷,雪色嵯峨,一半熏煦,半爲凄凜所奪,此豈好天氣佳景象,而亦豈今日所宜有乎?臣傷嘆之不足,繼之以流涕也。臣頃於筵席,猥陳愚衷,旣被語多抑揚之責諭,繼臣言之儒臣,又加特推,惶蹙之情,迄今未已。然而今玆兩臣之抱冤莫伸,不但其人一身事而已。大有傷於倫常義理,其所關係至重至大。臣忝在大臣之列,何敢畏罪,而不復言乎?仍念松茂則柏悅,芝焚則蕙嘆,植物尙爾,在人寧獨不然?居常悲愍四臣之忠,寤寐不忘于懷。今二臣雖伸,而未盡伸,兩臣尙在幽蔀之下,丹忱血悃,終未見諒於仁覆之聽,臣誠抑塞煩酲,不能自定。更以何心,冒據崇班,自喪所守,亦其言涉忘率,罪在瀆慁,國有憲綱,理難終逭,謹此俯伏,以竢威譴。伏乞聖明,亟降鈇鉞之誅,使負罪賤臣,得遂微尙,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當下諭於入侍,其卽入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二月初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李重協,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行判府事李宜顯,追後入侍。上曰,今日事此何事也?興慶曰,日候乖常,雨後陰寒頗甚,聖體若何?上曰,近來氣象若此,日候乖常何怪乎?昨見卿疏與搢紳疏,自有思量者,終夜不寐矣。諸臣欲濟其私,困迫至此,見困於群下之君,何必問其平否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一向平安乎?聞醫官之言,則臍帶有不平處,塗末藥云,未知,若何?上曰,臍則不大段,而此亦不須問,予豈不以福我元嗣爲諭耶?今日事大違予所諭之意矣。興慶曰,聖敎如此,極知惶恐,而臣之愚意,恐不必若是之多費聲氣也。上曰,予豈費聲氣耶?今日事誠可慨然矣。重協曰,判府事李宜顯,方入來云矣。上曰,注書出去,與之偕入,尙迪承命趨出,仍與偕入,宜顯進伏於大臣之列。興慶曰,臣旣承嚴敎,不勝惶恐,而旣入前席,何敢不言乎?蓋當初四臣,同爲國事,而慘被刑禍,則申雪冤枉,宜無異同,而己酉年間,兩大臣則旣已復官。惟此兩臣,獨抱幽冤,輿情之愍鬱,久而愈深。適於今日,有此無前之大慶,固當廣施曠蕩之典,以爲導迎和氣之道,而大霈之澤,宜莫先於此人,故臣之連次陳達,諸臣之合辭陳章,蓋以此也,而臣之疏批中,有困我之敎,今又以困迫爲敎,爲人臣子,而使君父困,則其罪當如何?雖有聽面諭之敎,而不敢入來,敢陳短箚請譴,而意外,史官傳宣聖旨,與之偕入,故冒沒入來,而下敎又如此,臣罪至此,萬死無惜,惶悚之極,不知所達。上曰,予之含忍不言,實出苦心,而諸臣不體此意,有此煩複,今予何難於明諭乎?臣擇君三字,已是大綱,而卿等猶不悟,言其目而又不悟,則在上者,豈無處分乎?此予所以至今忍之者也。大臣頃以嘵嘵之說爲言,而予非動於嘵嘵也。十九下敎,徐判府事與吏判,則可以詳知,而其時,有不相傳之敎,陳疏諸人,則未聞而然耶?大臣亦不知乎?閔奉朝賀不重旣聞臣擇君之敎,而猶未釋然,十九日下敎,略及德修事,庶可知之,而其後又復仰問,予心常非之矣。不料今日,卿等又如此矣。興慶曰,臣之前日所達嘵嘵之說云者,蓋以其中間嘵嘵之傳說,爲辭而已。實不知其爲誰某也。十九下敎時史官,卽臣之從侄漢喆也。若可以得聞,而其時,有父子勿相傳之敎,故渠不敢傳言于臣,臣未得聞之矣。取魯曰,臣於其時在外,實未知下敎辭意之如何,而或恐聖上,動於嘵嘵之說,未燭其爲國心事矣。況四臣同事,而二人則旣復官爵,二人則尙在罪籍,其冤鬱,已不可言,且觀人之道,在於畢竟成就,而其被禍,則終由於建策,而爲鏡、夢輩所構陷,天下義理晦塞無餘,人心之悶歎,實在於此。此臣所以亦爲隨參於諸臣之後者也。上曰,趙明翼則聞十九下敎,以不敢復言爲辭,而其父正萬,則參於此疏,禮判之名,亦入疏錄,實非平日知卿者,予方訝之矣。今日正是君臣上下,協心圖理之好機會,而卿等,藉此時爲機關,如是煩陳,豈不嘅然乎?仍命諸臣進前,有所下敎,諸臣請止。咸曰,承此下敎,今後則彼此不敢更爲提起矣。諸臣又曰,今日筵說,依十九下敎例,而不當相傳,今此下敎,亦不宜謄諸日記中矣。重協曰,諸議如此,今日日記,卽席刪去爲宜,而若命還收,則自當不書矣。上曰,此非還收之事,只祛之,可也。上曰,人主操命,大官以下責罰何難,一張備忘足矣。何至於使卿等入侍,終夜不寐乎?予則堇堇保合之諸臣,又將自此而乖離,故用是憂嘆,必欲面諭,卿等若終不覺悟,則不得不將有處分矣。秉彝之心,人皆有之,故聞予曉諭,有此快悟。予始歎其不幸,而今則還可幸也。宗城曰,自此朝象,庶無乖離之患,惟當共濟民事,以報效至誠憂勤之聖意。上曰,所達好矣。大臣宜有飭勵者矣。興慶曰,臣之情勢,終不可冒出矣。上曰,卿心猶不快於今日事而然耶?興慶曰,臣旣親承下敎,非於此事,有所不快。臣之請退之意,曾已屢陳於筵席,而難進之義,固非一端矣。昨年臺啓之請罷承宣,便是論罷臣職之啓也。雖以使行事,冒沒出仕,而其後累請枚卜,終不允許。此尤爲臣難安之端,不得不將爲引入矣。上曰,卿決欲引入耶?昨年臺言,今不須提論,豈意卿之不念國事至此耶?殊甚非矣。興慶曰,臣於國事,寧有恝視之意哉?鞫躬盡瘁,雖不敢妄擬古人,殫竭魯鈍,以報國恩,是臣區區之志,而第今情地,終不可仍冒,惟當復爲引入矣。上命興慶起立,握手下敎曰,卿之引入,豈不過乎?予欲聞卿行公之言矣。興慶曰,聖敎至此,臣雖不敢更爲引入,而惟願從速卜相焉。上曰,使卿獨勞久矣。卜相則當從卿言。卜相後仍爲行公,亦當從予言耶?興慶曰,卜相後亦當行公矣。上捨其手,興慶退坐。上曰,一人則予初欲區別許之,今當爲之耶?取魯曰,今已夜深矣。以備忘下敎,亦無不可矣。上曰,承旨進來,旣有祛之之命,承旨各別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更矣。 ○乙卯二月初十日四更三點,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更爲引見時,右副承旨李重協,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承旨進來,旣下祛之之敎,何以爲之耶?重協曰,他下敎與諸臣所達之語,則竝置之,而不敢聞之敎,則旣有祛之之命,且承各別擧行之敎,而此不可私自祛之者,故於閤外,引羅燭而燬去一二張矣。上曰,今日諸臣之至於如此過矣,而旣悟之後,則可見秉彝之心未泯矣。初不下敎,有所詢問於數臣者,固有意,而旣命祛而勿書,則數臣之請下敎,不過閑說話也。且若書數臣所達之語,而只祛下敎,則有頭無尾。吏曹三堂上及豐原、靈城之言,竝拔去,可也。逅曰,日記,臣所修正者,今日筵中說話,臣當逐段仰稟矣。最初大臣問上候,則有下敎,問候元子,則有下敎矣。上曰,予之所敎,未免過矣,而如此之說,豈乎不書?逅曰,臣亦知其當書矣。其下有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所達之辭,而此爲今日引見之節拍,此則當書矣。上曰,然矣。逅曰,其下有自上嘅然之敎,又其下有命吏曹三堂上及豐原君趙顯命進前下詢洞諭與否之敎矣。上曰,自此祛之,然後可矣,而結語難矣,何以爲之耶?逅曰,嘅然之敎下,以仍命諸臣進前有所下敎。諸臣咸曰,彼此今後,則不敢更爲提起云,而以此書之,則未知何如耶?上曰,好矣。如是書之,而注書旣有定奪者,史官亦一體爲之,可也。重協曰,昨旣澈夜,今又達曉,莫非諸臣之罪,而其有妨於頤養之道,當如何耶?孟子夜氣之說,蓋寢穩然後,朝有淸明之氣矣。連日寢睡之全廢,實爲悶迫矣。上曰,予豈樂爲之哉?得此好機會,而作一機關,堇堇保合之諸臣,將至乖離,朝廷事至於如此,故監軍外,無啓下之事,望筒何時入之,而望箇乃用人者也。無寧人少爲可,故亦至今不下,思量之際,仍爲不寐矣。予之忍而不言,今至十二年,不得已今日有下敎。下敎後豈敢更爲提起耶云,而人心猶未可知矣。諸臣若妥帖,則予何爲自苦耶?更令入侍者有意,而所達是矣。重協曰,臣常有欲陳者,今於君父之前,何敢不言衷情耶?以景宗聖德,授受光明,永有辭於百代矣。臣與尹淳、朴師益,同爲宮官。其時自上泣涕如雨,臣等旣目見,知殿下常有一段苦心,以爲吾東有無彊之福,不當爲黨論之意,有所相言矣。向來變亂,出於偏論,臣於此,常有所痛恨於心者。今承下敎,群情自可釋然,孰敢以黨私之意,或萌於心乎?諸臣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許逅{{*|仕}}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暈。 ○徐宗玉啓曰,咸鏡監司及南道閫帥、守令封進箋文四度,纔已捧入,而安邊府使趙錫命所進箋文,字樣稍大,又有違例處,皮封及年號,亦不踏印,莫重箋文,如是不察,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奉審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俱甚未安。兩司除在外、被論外,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任珽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永寧殿、宗廟、永禧殿春奉審時,禮曹堂上,當爲分進,而參判李德壽未肅拜,參議黃晸呈辭受由,只有判書金取魯,無推移分進之路。參判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分進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單付副司果。 ○徐宗玉啓曰,上番兼春秋任述,奉命出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單付兼春秋。 ○傳于李春躋曰,明朝右相命招,使之卜相。 ○又傳于李春躋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徐宗玉啓曰,玉堂連日俱空,事極未安。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副校理任珽,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許逅{{*|仕}}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被論外,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任珽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韓顯謩、趙明澤、李宗白,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玉堂兩窠,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來詣賓廳啓曰,臣方承牌,來詣賓廳,而命相體重,臣獨爲卜入,事體未安,惶恐敢啓。傳曰,安心卜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服制,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右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佐郞尹大柱,頃遭臺啓,情勢難安,累呈辭狀,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始炯爲大司憲,以李台徵爲掌令,金尙魯爲正言,金若魯爲副應敎,尹敬龍爲副修撰,尹彙貞爲副修撰,金龍慶爲刑曹參議,鄭權爲禮曹佐郞,金枋爲司評,洪尙寅爲咸鏡都事,鄭彦燮爲同副承旨,趙最壽爲右尹,李鐽爲刑曹佐郞。 ○以加資先後,右尹趙最壽陞爲左尹,右尹gg左尹g洪鉉輔降爲右尹。 ○卜相,以李宜顯爲領議政,以徐命均爲左議政,竝兼承文院都提調。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韓致大呈狀內,以無兄弟之人,老母今年七十三歲,揆以情法,不可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以上,而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韓致大,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惠敎單付副司直,崔龍賢單付副司正。 ○傳于李重協曰,今日政玉堂旣已下批,在京人牌招,明日,晝講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洛川君縕,初已通婚於前敎官金致萬女,而以私家先後,未能定婚矣。奉祀最重,亦有曾行,依初通婚定婚事,分付宗親府。 ○李重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本局別騎隊出身朱道正呈狀內,今月初五日夜,無賴輩六七人,或着氅衣,或着唐鞋,突入家中曰,汝以金城京主人,接置本邑妓生,使之出見事,多般威喝。矣身答以本非主人,且無妓生之意,縷縷言說,則渠等反爲結縛矣身,突入房中,新婚子婦,無數弄辱。矣身不勝驚駭,大呼隣人,則仍爲曳出矣身於大路上,而適値巡邏軍校及捕盜軍官,僅得生活云,聞來驚駭。査問於當牌捕盜軍官,則所告內,伊日夜巡到于二橋項近處,則果有是事,而禁營牌將,已爲先到捉去諸人云。故又爲査問於禁營牌將,則以爲,氅衣、唐鞋者,乃是禁營哨官崔昌彦備局郞廳閔師淵,前哨官崔致慶,而其餘則雖不知面名,崔昌彦等,以本營將官,不無顔面,不爲捉告,竝爲中間放送云。朝家夜禁之令,至嚴且重,而師淵等,白衣結儻,犯夜橫行,已極無嚴,而至於突入閭家,結縛家主,新婚婦女,恣意弄辱者,尤爲絶痛。如此驕橫不法之類,若不嚴加重治,則無以振國綱而杜後弊,閔師淵、崔昌彦、崔致慶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觀象監草記,我國曆書,自曆象考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新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熙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璧,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事,允下矣。取考前例,則壬子年,本監監官李世澄與譯官鄭泰賢,曆法釐正以來之功,俱蒙加資之典矣。今此安重泰、趙仁璧等,似當依此施以加資之典,而事係恩賞,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天佑宗祊,聖嗣誕降,擧國上下積年顒祝之餘,獲覩大慶,我東方億萬年無彊之休,自今日基矣,區區忭蹈之忱,曷有其極?仍竊伏念,臣之從前情勢,實難復據於臺列,隨分屛處,粗安私心,不意今者,又叨新除,臣聞命驚惶,實不知聖明,何取於臣,而乃有此誤恩也?撫躬踧踖,莫省攸措。抑臣有情理之萬萬懇迫者,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輒復煩陳於宸嚴之聽。臣父素有關格之症,復發於感寒,越添於挾食,輾轉痼劇,飮啖全却,轉側須人,種種症狀,無非危惡。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捨,雖無情勢之難安者,卽此情理,決無供職之望。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威罰不加,只推之命,出於格外,私心惶感,到此益切。今於再招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暫離病側,救視無人,不知俄頃之間。又生何樣別症,方寸煎熬,殆難自定,咫尺天階,無由入肅,畢陳情懇,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懇至之情,治臣違慢之罪,亟命鐫罷,俾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參贊宋成明疏曰,伏以臣,以田野跧伏蹤,値邦家稀闊之慶,進身在庭,蹈足呼嵩,聆金石而鳥蹌,瞻黼扆而鰲忭,繼而蒙聖上曠絶之數,假臣以籌司之任,爲開臣入侍之路。噫,懸情禁闥者三載,再登文石於一日,密邇天威,惶恐瑟縮,雖未敢仰覩八彩,而前席從容,親承玉音,榮光被體,感淚橫睫。況臣以螻蟻之微,糞土之賤,得伸哀鳴,畢臚私悃,自不覺辭語之猥瑣支蔓,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日月之明,無幽不燭,恕臣僭越之辜,諫臣危苦之情,畢竟許歸蓬蓽,使臣任便往來,臣是何人,叨此異渥?臣退伏鄕廬,靜自循省,臣之罪負,厥亦夥然,臣請歷數而請誅焉。臣荷殿下之寵遇,屢塵器使,而空疎蔑裂,曾未有一職一事見稱爲能,臣之罪,一也。臣歷事三朝,受恩最久,而徑歸一壑,便訣明時,臣之罪,二也。臣旣揣分量力,固有一退之意,而未能早決,虛糜廩祿,兜攬高官,而後始退,臣之罪,三也。前後筵敎,至嚴且峻,責之以君臣大義,而迷不知改,臣之罪,四也。命臣之子,臨宣聖旨,至有思欲一見之敎,而猶不肯卽日趨承,臣之罪,五也。入對上前,勉留勤摯,而唯知戒盈避名之爲貴,不思奉令承敎之爲恭,臣之罪,六也。有此六罪,而殿下不以爲罪,反以職秩而榮之,何也?司直之臣,未有刺擧,亦何哉?臣本世祿之臣,有異乎山林高蹈之士,故所以有賀班之入參,伊日辭退之際,且以有時入朝之意,仰對明旨,而政府西壁,自非閑漫冗散之職,宥密之司,亦是出入訏謨之地,則此豈謝事在外之臣所可虛帶者乎?縱臣不辭,早晩必知有變通,而職名之一日在身,適以增臣之罪。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實兼職任,仍治臣終始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席已諭,而分義道理,決知其過矣,卿其勿辭,其卽上來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承旨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式暇}}。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理山府使林光弼。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兩司無一行公之員,憲府之累日監察茶時,諫院之闕啓,俱甚未安。除在外受由、被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金若魯,副修撰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晝講,命下矣。講官不可不備員,副應敎金若魯,副修撰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副修撰尹敬龍時在忠淸道報恩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副應敎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昨日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領議政李宜顯,出往楊州地云。係是大臣去就,敢啓。傳曰,知道。 ○以咸鏡監司狀啓,永興府海尺趙立先等渰死事,傳于鄭彦燮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服制,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吏批啓曰,全羅左道京試官李錫杓呈狀內,承重祖母方在,矣身季父寧越任所,病狀一味沈重,晝夜扶護,方寸焦灼,萬無一刻離違登路之望,入啓處置云。親病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上來,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光溥爲司諫,徐命淵爲禮曹參議,權䌖爲兵曹正郞,金東鉉爲禁府都事,趙明震爲典牲主簿,許逅爲典籍,鄭觀河爲報恩縣監,李基宗爲長水bb縣監b,鄭尙謙單付兼校書正字。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黃晸單付副司直。 ○柳萬重,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道京試bb官b趙榮國,方帶本司文郞廳、浦項倉北路移轉穀兼管督運事,旣已筵中稟定矣。其應行事件,別爲節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德池鎭前別將張振禧,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張振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忠勳府言啓曰,今此咸恩君李森之喪,喪葬諸需,依勳臣例擧行事,傳敎矣。取考本府謄錄,則勳臣喪葬,本家如有力所不逮,則或別爲入啓,自官措給,或下諭本道監司,隨便顧助,而仁祖朝靖社功臣南陽君洪振道母喪自鄕上來時,因本府草記,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及造墓軍題給事,傳敎,此是謄錄所付,故前日咸恩君李森母喪時,本府亦爲援例草記矣,勳臣在喪時,猶且別爲入啓顧助,則至於勳臣之喪,尤宜自別。咸恩君李森葬山,在於忠淸道公州地,本家形勢,多有不逮之事,而石灰造墓軍,自該曹旣已考例題給,喪柩下去時,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題給,其他不逮之事,隨便顧助事,似當依例分付,而係是恩典,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傳曰,竝依例分付。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咸恩君李森,以勳臣卒逝矣。取考本府功臣贈職前例謄錄,則宣祖朝平難功臣商山君朴忠侃,以一等功臣從一品,追贈右議政,扈聖功臣西川君鄭崑壽,以一等功臣正一品贊成,追贈領議政,龍原府院君尹自新,以二等功臣,追贈領議政,仁祖朝靖社功臣平興君申埈,以三等功臣正二品判書,追贈右議政,杞平君兪伯曾,以三等功臣從二品參判,追贈吏曹判書,例自本府稟啓矣。今此咸恩君李森,似當依例追贈,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古例,令該曹擧行。 ○正言金尙魯啓曰,本院方有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之啓,而樹勳,卽臣之姨兄也,旣有親嫌,不可參啓,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重協啓曰,正言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傳曰,知道。 ○副校理任珽箚曰,伏以正言金尙魯,以本院方有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之啓,而樹勳,卽臣之姨兄也。旣有親嫌,不可參啓,請命遞斥臣職,引嫌而退,旣有親嫌,勢難參涉,請正言金尙魯遞差。答曰,依啓。 ○李重協疏曰,伏以臣於李德重、鄭履儉之疏,有不敢晏然,而亦不無一二仰陳事實者,伏願聖明之垂察焉。伊日入侍諸臣,旣承意外之下敎,迭請勿錄史草,而以或祛或燒,爲言,臣亦繼陳還收之意,仍申諸臣之請,親承祛之之敎,而後退伏,而聖上,又敎以旣有所下敎,承宣各別擧行。臣以謹當如敎仰對,而及出閤門,臣顧謂入侍史官曰,草冊若出政院,則恐煩眼目,不如在此去之,史官皆以爲然,各拔其草冊一二張,燃于引行刺燭而滅之矣,繼而有俄者入侍承旨更入之命,殿下又以必去史草,申申下敎,臣以左右史已爲燬去之意,仰達矣。其間事狀,不過如斯,而今此疏語,有若筵臣請焚,而殿下許之者然,至於自下請焚而焚之等語,又若歸咎於史官者然,或者外間所聞,易於傳訛,而其時或燒或祛之說,旣發於筵中,故有此措辭之差爽耶?史規至嚴,今其爲言,蓋出於存體守職,而臣旣入參筵席,職是承宣,則凡干咎責,宜在臣身,玆不得不冒控於宸嚴之聽。伏乞亟許鐫遞,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及第鄭履儉、李德重等疏曰,伏以臣等,職名雖削,職責尙在,而今乃有古所未有之事關係史法,不得不擺脫常規,冒瀆宸聽,伏願聖明,俯察而裁處焉。夫史之爲任,至重且嚴,自唐虞以來,已有其官,而於國家大小事,史官蓋無不與聞焉,故君上之言動,時政之得失,人物之善惡,皆得以書之,以傳於天下後世。是以,雖以人主之威尊,不能覽其所錄而禁其所書,以至於筆硯之微,他人皆不敢犯手,專以嚴祕,爲主,此豈但爲垂示於後人也哉?蓋亦欲時君世主之畏此簡書,而不敢放過於辭令擧措之間也。臣等伏聞日昨筵臣,請焚左右史草冊,而殿下許之,則爲左右史者,又復拱手而與之立視其焚云,此誠往牒所無之一大過擧也。臣等未知筵中,上下酬酢爲何等說話,而殿下旣已下敎於諸臣,則其書與不書,惟在史臣之權衡,非殿下之所可命也。事若可諱,則勿書於堂后日記,足矣,左右史之草冊,又何可焚之耶?噫,古之爲史,有臣頭可斷,筆不可斷之語,此無他,畏千古史家之法,甚於一時之斷頭故也。今之史官,則旣無君上之威命,而自下請焚而焚之,此豈特爲一時之過失而已?抑將啓天下萬世無窮之弊矣,臣等竊不勝憂嘆也。臣等方有修史之責,其所取信而書之者,只是兼春秋所錄,而今旣焚之,又有祕勿相傳之敎,故伊日入侍諸臣,亦皆諱而不言,其將何所考據而書之乎?終若不知而不書,則國家置史官,何爲哉?玆不得不破格陳章,仰請處分。伏願殿下,深加睿思,亟命兼春秋,還錄伊日筵說,以付臣等而筆削之,則史法可以無譏於後,臣等可以無負於職責,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等之請,可謂擧職,而旣無本草,豈命任其追錄?十九下敎,業可詳矣。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藩,怵迫嚴命,黽勉冒承,今將辭陛,而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驪州地。過去程途,亦不迂左,歷入拜辭,實是情理之所不容已者,而朝家定式,旣有分路,則雖不敢擅取他路,竊見朝臣之出按外藩者,歷省丘墓,亦有其例,玆敢冒死,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曲垂諒察,特許微懇,俾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兢惶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請歷省焉。 ○副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性本愚戇,職居三司,苟有可言,不能噤默,自信己意,衝口輒發,人或病臣以妄率,臣亦未保其一一中窾,而向臣所論鞫囚事,是固人得以討者,初無公與私、偏不偏之可論,而淺誠未格,卒被嚴敎,反復循省,愧惶無地。罷官杜門,戴罪頌恩,而惟是憲疏迭上,攻臣甚力,駭異之餘,亦合一哂,彼方以藉曠蕩之名,停鞫囚之啓,看作一能事,則如臣之誤觸鋒穎者,宜受其譏斥。所可訝者,沐浴之義,憲臣亦言之矣,關係之重,憲臣亦知之矣,又何所牽制,而不肯苦口力爭,乃爲此汲汲擅停,使鞫囚幸逭,隄防遽壞也?受國家耳目之寄,擧措之乖錯,言議之苟且,乃如是,而反欲以顧惜容護之目,與人分之,多見其窘遁不自反,甚矣。然臣不緘口,妄有論列,上而見疑於君父,下而被詆於臺臣,從今以往,言議之列,非臣所可更玷,而乃蒙誤恩,重叨館銜,聞命悸恐,隨牌陳悃。伏乞聖明,遄削臣職,仍許臣以退守拙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兢蹙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之蹤地,終不可苟冒,日昨前席,備陳當退之狀,而慈天不諒,誨諭勤摯,至於進前敦迫之敎。尤是曠絶之異數,臣於是,情窮勢極,卽以不敢復引入爲對,而今日枚卜之擧,是臣之經歲所仰請者,不得不冒昧承命,而第臣得見司諫金尙星之疏,誠不勝危悚之至,向臣之所陳白,亶出於伸理冤枉,導迎和氣之意,而今尙星,乃以兩臣,謂有干犯先朝之罪。夫兩臣之當初罪名,在於聯箚,而聯箚之光明正大,旣有丁寧之聖敎,則猶復以干犯爲案者,吁亦憯矣,若其大防倫彝等語,亦極深險。顧今邦慶無前,解澤旁流,罪係惡逆之類,尙蒙肆赦之典,則殉國忘身者之復其職秩,寧有大防之可論,而亦何傷於倫彝耶?君君臣臣之義,非尙星之所獨知者,而憑藉爲說,自謂以欲使復明,臣竊駭笑也。其言之無倫,固不足多辨,而彼旣官以諫名,則在臣自處之道,惟當縮伏之不暇,玆敢退歸私次,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謝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半夜下敎之後,卿等之心,已釋然,此等些少,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喩。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史職,實有萬萬難冒之義,有除輒辭,有召輒違,前後逋慢,合被重勘,聖度天大,例罷猶靳,罪隨恩重,懼與感深,席藁私次,莫省措躬。臣之本來情勢,已經疏籲,天日之明,庶或照燭,今不敢更事煩縷,而頃伏見別兼春秋李度遠之疏,引臣爲言,過自爲嫌,臣竊不勝訝歎也。若以臣之年前僨事,果與回薦時見沮,有異,謂可以出當薦事,則李鼎輔、鄭履儉,皆可付職,而責完剡也。若以下位之不卽應命,爲難進之端,則趙命澤、韓顯謩,亦其下位也,館規之操切,奚獨及於臣也?所謂館規,臣亦粗聞一二矣。翰苑故事,固有鉗勒新進之規,而至於別兼爲任,不過一時權差,惟以無故者,付職而已,位次先後,曾不爲拘。是以,先輩之別兼者,若有難安之情,則雖皆祈免,未聞以越次替當,引以爲嫌,如今日度遠之言也。臣雖愚迷,一己去就,自有料量,而今其疏語,責之以乍入旋出,勉之以何獨引嫌?此則切恐僚臣之太不相諒,而亦涉於多事也。三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更暴情實。伏乞聖明,亟命刊削臣所帶,兼史之任,俾史薦,毋至遷就,仍勘臣慢命之罪,以嚴邦憲,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別兼春秋,當下問處之矣。 ○副修撰尹彙貞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默祐我東方,聖嗣載誕,神人有托,率土含生,莫不懽聳鼓舞,如臣老病癃癈,坏蟄經冬,獨阻嵩呼之列,第切華祝之誠,不意聖上,特賜甄收,復畀宿趼,臣且惶且感,不省所處。當此春煦向陽,法講新開之日,義宜不計其他,奔奏趨承之不暇,顧臣情勢病狀,實有不敢復備邇列者,北事旣完,嘖議旋收,在國家誠爲至幸,而臣之不善圖事,僨悞辱命之罪,至此益著,臣何敢幸人成事,自棄微守,揚揚復立於朝?且臣目視昏短,日益加劇,其初尙能依俙,摹索囏解文字,比又重得輪眚,眵花暈亂,雖白晝對卷,全無所照分,竊自惟念狗馬之齒,恰滿六十,蒲柳先衰,朽邁已甚,肝血內枯,膈火上煽,節次增添,漸成矇瞍,豈復有起視爲人之望哉?臣記昔入侍召對時,如値日暮,或在夜後,所講冊子,無計接續讀去,窮蹙罔措,屢煩陳稟,或越次替讀,或取燭近照,法講時則,懸帖飜解,亦不能辨晳,從旁諦問,借視於人,事體俱極屑越,到今追繹,惶媿在心,此皆聖明之所嘗俯燭者也。然此猶五六年前事,今則年益加,病益痼,雖欲黽勉承膺備員入侍,亦不可得。藉使臣無情勢可言,顧此廢疾,決不可復充講任,見今英游騈列,顧問不患乏人,奚取於病昏如臣,而擸掇不置哉?今臣勢已窮矣,理已極矣。若不赴愬於仁覆之天,尙何攀乎?昨日除旨召牌,一時狎至,門鑰已下,呼籲路阻,坐犯違傲,威罰不加,荐召之下,不得不走伏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不可冒出,病狀決難自强,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銜恩循分,退守不能者止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二月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李眞望,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趙命臣,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宗臣慶興都正栴,武臣閔鎭斗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采薇六章訖,金若魯讀出車六章,上讀新受音出車六章訖。若魯進曰,此承上章采薇詩言之,而上篇,勞出征之將,而此勞還率也。蓋將帥受命於君,而有悄悄之憂,僕夫受命於將,而有況瘁之勞,上下之間,至誠藹然,至於城方,本出於天子之命,而所謂簡書,亦受其君上之令也。五章言將帥室家之情,末章言來時凱還之樂,公義私情,反復詠歎,曲盡人心,此眞所謂說以使民之道也。先儒以此,或謂成王時詩,或謂宣王時詩,未詳其作於何時,而足可見周家盛世上下之交孚,恩澤之下究矣。上曰,然。任珽曰,六章皆歸美於將帥,而於此,可見周化之盛也。上三章,言出征之事,故辭義嚴,下三章,言室家之情,故恩意摯,而始終莫不有王事靡盬之意,亦可知周家紀綱之修也。若魯曰,在上者,恤征役之勞,而憫室家之思,在下者,畏簡書之言,而竭股肱之力,上下相與之義,後世有不可及者矣。上曰,輔氏註,以上四章,屬上一節,似宜,而以爲,有春風和氣云,將帥之憂心,室家之思念,亦可謂春風和氣乎?若魯曰,輔氏以六章,分爲上下節,上言出師之勞,下言凱還之事,而上下交愛之情,溢於辭意,和氣可掬也。上曰,知事來奏。眞望曰,諸臣已盡之,更無可奏者矣。上曰,見卿已久,今始入侍,欲聞卿言,非但論其此章之旨也,以小雅全篇,論其大義,可也。眞望曰,小臣眼暗,廢却書卷,已久矣。今者諸臣,備陳其義,更有何言可奏耶?珽曰,第奏之,如何?眞望曰,此章,如豳風周公所作東山詩之意,備知室家之情,曲盡常人之心,東山詩註曰,人情莫先於室家,故說出此言,所以感服人心者,是也。上曰,然。使自言之,不過如此矣,論昔我往矣大文。上曰,此歸來後言耶?眞望曰,歸後如是云耳。上曰,采薇章所謂,昔我往矣,今我來思,出師時言,出車章所謂,昔我往矣,今我來思,還師後言云者,似未詳曉。若魯曰,采薇詩,言其未然,出車詩,言其已然也。上曰,然矣。薄伐西戎大文註,豈字之意,何也?珽曰,與無乃同矣。上曰,草蟲大文,似興體矣。珽曰,以卽景言之,故頗似興體矣。講訖,上曰,知經筵進。眞望進伏,上曰,昨年卿來時,予必欲留卿,而卿卽下去,每嘆予欲留之意未孚而然也,今卿已來,日氣漸暖,卿必留在,出入經筵,可也。眞望曰,昨年批旨,惶恐感激,已極,而今又聖敎勤摯,必欲出入經筵,豈不奉承,而但臣眼暗纈亂,不能看辨書字,耳聾又甚,不能與人酬酢,如是而豈可進講乎?且臣有臭穢之疾,上年重經痢疾之後,便旋數數,不可入侍,喘氣又甚,不能行動,豈望出入於筵席乎?臣自冬昏昏委倒,頓無世上生意矣,忽聞邦家有莫大之慶,如有驅策起之者然,來詣進賀之列,臣以爲,一覲耿光,退死鄕園,志願畢矣。今者特命,一次入侍而還,惶感尤極,臣今日進瞻天日,明日退塡丘壑,無復遺恨矣。上曰,卿曾以爲,付以閑職,則欲留云,而卿輒下去,予常自嘆其誠薄矣,卿今上來,經筵雖不關重,予必欲留卿,不必日日出入於經筵,有時出入,則有何所難,而卿又求去,卿去之後,有難復來,卿今與身帶職名者異,則有所不同於昨年求去時矣,豈不可留乎?眞望曰,聖敎如是,感悚冞切,而臣老病日深,實無出入筵席之望矣。 ○若魯進伏曰,玉堂諸員俱在外,卽今任珽一人外,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在外者幾人?若魯曰,申晩在北評事任所,尹敬龍在報恩縣任所,俱未上來,尹彙貞時呈辭疏,權爀、黃梓、兪健基俱在外,金相奭,元來在鄕,病未上來矣。上曰,金相奭,家在何處?予尙今不識其面矣。若魯曰,本在德山,卽今病未上來云耳。上曰,相奭除拜經年,尙不上來,其在事體,決不當若是,禁推,可也。珽曰,金相奭經年帶職,不爲上來,誠爲可怪,而第念在外禁推,有關後弊,且聞相奭,本非在京之人云,禁推則似過矣。若魯曰,近來館僚之在外,甚多,誠爲未安。至於金相奭,除拜已久,尤爲未安,而本是在鄕矣,與一時下鄕不來,有異,則禁推似過,任珽言,是也。上曰,事體則禁推當然,而旣異於在京之人,下鄕不來,儒臣之言,又如此,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行條}}。命臣曰,至如兪健基,業已上來,可也,而尙不上來,高陽不遠,催促則卽當來矣。若魯曰,在外玉堂,竝命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在外玉堂,竝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 ○上曰,《貞觀政要》序文,尙不刊行耶?儒臣似知之矣。若魯曰,大臣精寫入刊之後,以字畫之多有訛誤,方爲改刊,故至今遷延,當分付催促矣。上曰,有頒賜之件乎?若魯曰,亦有頒賜之件,序文印出後,當編入於進上及頒賜諸件,進講內入之冊,亦當請出,添粧以入矣。上曰,然。 ○命臣啓曰,晝講命下,在於昨日,自政院,分付各司矣。今日時刻已迫,屢煩催促,而慶興都正栴,不卽入來,至於正時已入之後,始詣閤外,事甚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 ○玉堂將出之際,金兌和進伏曰,小臣惶恐猥越,而事關史筆,敢達。上曰,儒臣竝留。若魯等入伏,兌和曰,日昨筵敎,實是臣子之所不忍聞,故其時筵臣,齊聲仰請收還,而或以卽席去之,爲言,或以卽席燒火,爲言,而承宣,又以臣在繳還之地,以被罪爲限,期於準請云,則自上命爲祛之,而史官之草,亦爲祛之,爲敎。諸臣退出之際,自上又爲特敎承宣,以爲旣已下敎,各別擧行,故纔出閤門,承宣以爲,草冊若出政院,則自爾經人耳目,各別擧行之道,莫如在此燬去云,而拔去草冊一二張,燬滅于引行刺燭矣。今此史官之疏,誠得史體,臣不敢辭其罪,而至於亟命兼春秋追錄以付云,則當初旣以下敎之不忍聞,諸臣同聲仰請而燬去,則今又何忍執筆追書乎?臣實惶蹙憫迫,不敢追錄之意,敢達。上曰,德重等,今亦修史乎?若魯曰,下番雖削職,而不出代之前,則修史之責,下番翰林任之矣。上曰,然則兼春秋以史草傳于實官耶?若魯曰,兼春秋以史草,傳于下番翰林,以爲修史之地矣。大凡注書所記,不過爲《政院日記》,去之猶可,而兼春秋,職是修史,其草不可同爲燬去,而伊日燬去,甚爲失着,史官之疏,出於擧職之意,則誠爲得體矣。當初兼春秋之燬去史草,只出於擧行上敎之意,則原其本情,實非可惡,而不無溺職之失,且關後弊,宜可警罰也。上曰,其時若使實史官,當之,則不爲燬去耶?且其燬去時,給承旨燒之耶?渠自燒之乎?命臣曰,其時與承旨相議,出閤後卽爲燬去,而伊日,若使實史官當之,則未知其何以處之,而凡事已過之後,易爲思得,其時倉卒之際,未及思量矣。若魯曰,若使實史官當之,則必不如此矣。上曰,兼春秋之所奏,以更難追書,爲言,此固然矣。若可追書,則當初豈有燬去之事,而旣已燬去之後,亦豈可以渠之意見,追書於史草中耶?若魯曰,聖敎誠然矣。命臣曰,兼春秋金兌和出位陳達,已涉猥越,而且鄭履儉等疏批未下之前,徑先分疏,尤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處分已下,則似當陳達,而事涉徑先,推考,可也。{{*|出擧行條}}。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式暇}}。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彦燮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甚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被論外,大司憲金始炯,司諫李光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受由,或被論,或未差,或未肅拜,俱無推移入參之員,除在外、受由、被論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李載厚,明日待開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李重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重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金弘澤爲事變假注書,李壽德爲假注書。 ○金弘澤在外,代以李耉齡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事,命下,而知事尹淳奉命出去,李眞望纔已下鄕,同知事尹游出疆,趙顯命差祭,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俱以病不進,無入侍之員。宋寅明、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如何?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金兌和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全羅左道京試官。 ○李重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宣仁門南邊曲墻一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朴瑤爲下番兼春秋。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在直中,猝得風痺之症,半邊殆至於全不運用,而社壇薦俎之任,臨急陞實,不得已强疾將事,一倍添苦,自分爲廢疾之人矣。調治多日,近幸乍歇,而自昨夕,臣之老母感傷風寒,兼有癨氣,頭疼苦劇,食飮全却,吐瀉無算,眞元澌苶,臣以孤獨一身,達宵扶將,少無分減。顧此情理,決難暫時離捨,明日常參,將無以抑情進參於侍衛之列,玆陳短疏,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降,慶溢宗祊,歡均遠邇,雖窮鄕僻村婦儒gg婦孺g之無知,亦莫不鼓舞相賀,況臣喜忭之忱,當復如何?臣衰暮疾病,餘日無幾,而犬馬之誠,老而冞篤,區區一心,惟願少須臾無死,思見殿下燕禖之慶,何幸今日,主鬯有人,吾東億萬年無彊之休,其將自此基矣。臣雖夕死,無復餘恨,而虛帶職名,適在遠鄕,百僚獻賀,而獨不得與於呼嵩之列,雖緣事勢,亦甚惶悚。顧臣病狀,實無一分起動之望,而當此神人胥悅之日,在家呈病,心有所不敢,不計死生,擔曳作行,艱辛泥路,寸寸前進,昨始進詣於京輦之下,而素患痰結之症,越添於撼頓之餘,胸脅牽痛,不能屈伸,呼吸甚促,寢食全廢,實有生來死歸之慮,至於肅命供職,非所可論,玆敢疾聲仰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特加矜憐,亟許遞改,俾臣安意調治,以爲歸死故里之地,不勝幸甚。答曰,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李光溥疏曰,臣於臺地,自劃已審,今此新命之下,萬無冒出之勢,況臣非但蹤地之臲卼,且有私悃之萬萬憫迫者。臣之老父疾病癃痼,長在床褥,氣息奄奄,今當換節,又添外感,寒熱迭作,喘息益促,種種症狀,罔非危惡,日夕焦憂,不忍暫離。藉令臣無他難冒之端,卽此情理,實無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慢蹇之罪,更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乙卯二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光興君橏,武臣行副護軍李相晟,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出車六章訖,若魯讀枤杜四章。上曰,不讀南陔乎?若魯曰,此逸詩也,有聲無詩,先朝故事,亦不以此進講矣。上讀新受音枤杜四章訖,若魯曰,枤杜之義,與出車同,而其異者,以其勞役,故無出師儆戒之意,言室家相思之情。其曰,日月陽止者,秋冬之交也,其曰,言采其杞者,春夏之間也,以其戍於秋冬,而歸於春夏故云。然而末乃以卜筮偕止,會言近止,爲言,可謂曲盡矣。上曰,然。先王曲盡人情,至矣美矣,雖使自言,無以加此。寅明曰,將貴卒賤,而送則欲其同心,不可預示差等,故同歌同日,來則欲其定衆志,故異歌異日。由此觀之,國家使下之道,賞罰均然後,事可成,不然而有所取舍低昻於其間,則人心不服,而事不成矣。上曰,吾終有疑於鄭氏、王氏註矣。送則欲其一衆心,來則欲其定衆志云者,欲其二字,似不穩當。必如是,則先王似有安排布置底意思,不可如此分明分疏矣。若bb魯b曰,出師之時,王事多難,憂遑急卒,有所未暇於辨別差等,而事定之後,雍容暇豫,故自當有尊卑之等云爾,則似好矣。且先王惻怛愛民之心,不以來去而有間也。雖以明德新民之事,言之,鼓之舞之,自然有作新之效,非有意而爲之也。若果送時必欲如此,來時,必欲如彼,則其所用意,不幾於漢之待韓、彭耶?寅明曰,事勢亦有不得不然,處當患難之時,將卒同心然後,功可成。故古之將帥,必與士卒,同甘苦,亦或有暑不張蓋者,亦欲一衆心也。上曰,將帥則當然,而以國體言,則常時,亦有尊卑之等,出師時,亦有尊卑之等,先王豈必有意於送往迎來之間耶?珽曰,誠如聖敎。寅明曰,先王雖不以察察爲明,以己度人,能通天下之情,故形諸文字者,亦能曲盡人情,此所以感人之深也。上曰,先王之心,與民心同,故自然如此,范氏之言意,固好矣。寅明曰,卽今聖上,欲以至誠,調劑群下,其意甚盛,而大凡雖在盛世,亦必欲均其賞罰,同其好惡。況今與盛際,有異,尤當一視群臣然後,彼此皆悅,而無不均之患矣。殿下以日月之明,豈不洞燭群情,而彼此之間,或有所不能盡察,得於此則失於彼,所以許多擾攘,欲善治而不善治也。願自今物理人情,必爲詳察,凡於發言行事之際,務爲凝重,而毋或輕易然後,可爲鎭定之道矣。爲今治道,比如治亂絲,不能因勢徐治,而失之急率,則愈無可治之望矣。上曰,奏言,誠是矣。若魯曰,此章,輔慶源註中君臣相與之至情云者,所可着念也。上曰,輔氏之言,容有抑揚之意,而今日誦之,足以爲時象之一監戒矣。君君臣臣之義,正在於此,今日君臣觀乎此,而上下交勉,可也。若魯曰,國風,閭巷之謠,故多言室家之情,雅則多是廟庭燕饗之樂,故言意之雍容,有勝於國風矣。上曰,比諸二南正風,則何如?文秀曰,二南,作於治化方盛之時,雅則多有後世之詩,而可見其廟堂之上,氣象之雍容矣。若魯曰,有二南之化,故有雅矣。上曰,此言,是矣。講訖,寅明進伏曰,小臣惶恐死罪,殿下十九下敎明白,而小臣前日仰請,下敎至承不忍聞之敎,十九下敎,諸臣或不知,而仰請則固無足怪,而小臣頃日之仰請,小臣死罪矣。第以此有所仰勉,願自今必爲持重,勿爲率易下敎,小臣之望也。上曰,十九下敎與前夜之敎,大略同,予則必欲彌綸,忍而不發,甲辰後十年之後,今乃發言,予則不以爲率易矣。俄誦輔慶源註者,欲明君君臣臣之義於我東也,此可見予苦心,予則不欲忙後錯了,大臣批答之後,搢疏又發,予累日思惟,問其可發與否於筵臣,而後發之矣。如金尙星疏語亦過,尙星之意向,雖不在於乘時傾軋,而惹鬧者,將以此歸之於何地耶?文秀曰,殿下何不推恕?原其事本,乃是忠逆關頭,人鬼關頭,殿下於此,只爲嚴辭以防,可也,殿下自期何許,而前夜遽發此言耶?臣自聞前夜之敎,臣心痛迫,寢食不能安矣。其時殿下欲諭於諸臣,而先爲俯詢曰,予諭之,則諸臣其能覺悟乎?以此下敎,故諸臣未知聖上之所欲諭者,爲何事,乃敢仰請,此皆群下之罪,而亦非所望於殿下者也。伊夜臣聞聖敎,則奉朝賀閔鎭遠旣聞三字之下敎,十九下敎時,又爲仰請,輾轉至此,臣實非之矣,此後則殿下,凡於言動事爲之間,必加審愼,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十九下敎,卿等之言與不言,予豈知之耶?伊時處分,卽今上番儒臣,亦爲累請,予以爲諸臣知之而又請,則予豈有不言之端耶?若魯曰,小臣曾請十九下敎,極爲悚懍。臣自京畿都事爲校理時,疏請頒示下敎於在廷之臣,區區本心,只欲其處分之光明正大,而臣承批之後,始知其妄率矣。前夜下敎,臣不知其爲何語,而槪可知其臣子之所不忍聞也。旣不忍聞,則諸臣雖仰請,豈可發之耶?上曰,自古君臣之間,雖有怪異之事,無不洞然盡言之矣。予若隱而不發,則是外面視臣,待臣下之道,不宜如是,吾豈有不言之端耶?寅明曰,此後則辭氣,必勿如是輕易也。珽曰,前日不忍聞之下敎,殿下已忍十餘年云,若不可言之言,則終身不發,可也,雖過十年,豈可輕發耶?知事言,是也。上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予發此言之後,諸臣始可痛辨,此後又豈有敢請之臣耶? ○寅明曰,小臣以爲當送使臣矣,文秀則以爲先送齎咨官爲宜云矣,上曰,先送齎咨官之論,以我國不敢完結,爲辭云,而我則以爲不當辭讓矣。文秀曰,尹淳之當初當送齎咨官,不當送使臣之言,乃是前例,而自上有當送使臣之敎,則大臣奉承,而及其退出,考其謄錄,則雖如尹淳之言,不敢復言,終至於送使之境,故此事,觸處拘礙,誠甚慨然矣。槪自前有犯越殺人之事,則我國,先送齎咨官,委報犯越殺人之由及方捕罪人之意,而其齎咨官,未及出來,又送齎咨官,更報罪人承款取招之事,則自彼國,令我國擬律,我國卽爲擬律,差送陳奏謝恩使矣。若其不然,彼國使我國,完結奏聞,則我國,先送齎咨官,以大國罪人,小國不敢完結之意,爲辭,而彼國,使之不令完結,而使之擬律,則有差送陳奏謝恩使之例矣。仍出袖中小紙,展之於前曰,此乃先朝庚寅年故事,而小臣謄出者也,其時亦有犯越殺人之事,而其謄錄例,如此矣。大抵使臣一行,人夫六百餘名,馬子三百餘匹,其間許多糜費,實爲一國巨弊,故臣等,慮其冬至前又有別使之入去,圖以完結奏聞而出來,蓋欲其冬使前先送齎咨官,依前例辭以不敢完結,則彼國,亦必依前例,許以擬律,如是往復之際,自爾延及於冬使之行矣。擬律、陳奏與謝恩,兼付此行,則可除別使之弊,且彼國之待我使,其費有過於我國,故亦不願我國使臣之入來矣。上曰,予則以只送齎咨官,則似不爲誠實,故欲遣使臣矣,彼國亦欲使我國,先送齎咨官耶?文秀曰,臣等入去時,以完結奏聞圖之者,蓋出於先送齎咨官之計矣。上曰,明日經筵停常參後,備局次對爲之,其時與大臣,講究以入,可也。{{*|榻前下敎}} ○文秀曰,宜春君南以興安州、忠愍祠,肅廟朝賜額,獨爲致祭於南以興矣,祠中兩廡配享,皆當時同事殉節之臣也。自先朝,每軫其褒奬節義之道,致祭於各道戰亡臣祠宇者,數矣,今宜遣都事,致祭於忠愍祠,而祠中配享同時殉節諸臣,亦宜一體致祭也。文秀仍出袖中二卷冊子曰,此乃《忠壯遺事》也,欲塵宸覽,敢此袖入矣。上曰,《忠壯遺事》上之。文秀跪進,上披覽曰,見此祠宇配享之圖,則如太學之配,有同十哲升堂之儀矣。文秀曰,祠宇之規,與書院,有異,例如是矣。上曰,宜春君南以興,特爲遣都事致祭,致祭時,同時殉節諸臣,一體致祭,可也。{{*|出榻敎}}。文秀曰,安州、忠愍祠,旣有遣都事致祭之命矣。自先朝褒忠奬節之道,迥出尋常,致祭於各道戰亡祠宇者,數矣。如晉州死節臣金時敏,東萊死節臣宋象賢之祠及其他諸道殉節諸臣之祠,亦宜一體致祭,實合於愍忠礪節之道,惶恐敢達。上曰,所奏誠是,分付禮曹,詳考戰亡人忠烈表著者,別單啓下後,擧行致祭之典,可也。{{*|出擧行條}}。文秀曰,俄以安州、忠愍祠殉節諸臣一體致祭事,自上下敎矣,褒忠旌節,不必論前後,而至於戊申殉節人,則自朝家,尤當褒其忠,而錄其子矣。居昌座首李述原,則旣褒其忠,且以其子遇芳,卽除參奉之職矣,渠上來肅謝,卽爲不仕而下去矣,其志誠爲可尙。更飭銓曹,及時調用,恐不可已,而考見《備邊司謄錄》,則鎭川金天章,淸安張潭,俱以戊申殉節,命旌其閭。且令錄用其子,而非但兩銓,不爲錄用,其子孫之有無,亦漠然不知,自兩銓問于道臣,果有之,則與遇芳,一體錄用,誠爲得當,惶恐敢達。上曰,李遇芳,何時爲部參耶?文秀以手指寅明曰,彼爲吏判時,遇芳爲部參於彼手矣。上曰,吏判曾見李遇芳乎?寅明曰,曾見其人,朴實可用,故擬望矣。上曰,其時擬入時,以述原子,懸註乎?寅明曰,懸註以入,而受點矣,渠之不仕,非以部參奉爲薄也,以爲,其父雖殉節,而渠若以此媒榮,則有所未安,故不仕下去矣。上曰,其志可尙,令該曹錄用,而張潭、金天章子孫,亦令兩銓,問于道臣,使之枚報,一體錄用,可也。{{*|出擧行條}}。彦燮曰,朴文秀奏事之際,語言疎率,極爲非矣,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寅明曰,臣本以干恩,爲非故前後未嘗以此等事,爲請,而今因忠愍祠致祭及李述原等子孫錄用之敎,有所仰達矣。前刑曹佐郞尹大柱,卽壬辰殉節光國功臣尹暹及丙子三學士尹集奉祀孫也,且集之兄尹棨,亦以丙子年南陽府使,戰亡殉節者也。其先代忠節,如彼卓卓,則猶將十世宥之,況臣曾見大柱之爲人,從容勤實,不下他人,臺啓所論齋郞時事,未知如何,而其所謂不似官員模樣之說,實涉太過,不可以此永枳,隨窠調用,何如?上曰,大凡用人之道,不可以一時臺言,永廢其人,況其先代忠烈,奕世表著,而且其爲人可用,則各別調用,可也。{{*|出擧行條}}。上曰,南以興子孫,誰也?文秀曰,宣傳官南益年及郭山府使南益齡,公州營將南益燁,皆以興之子孫也,南益齡爲人好身手,爲郭山府使,以善治,監司朴師洙褒啓矣。彦燮曰,卽今公州營將南益齡gg南益燁g,小臣曾爲忠淸監司時,知其人矣,益燁屢經守令,而家計甚貧,淸白可尙矣。文秀曰,南以興子孫中隨材調用,宜矣。上曰,然。 ○文秀曰,嶺南煮置鹽石,若善爲畢貿,則穀數似滿三萬石云,初則臣乃主管,而奉使之後,則吏判宋寅明主管矣。當初此事,小臣與兵使宋徵來經紀,而於今,善爲區處然後,可以爲備凶之資矣。上曰,曾聞宋徵來之言,煮鹽不無弊端,何如?文秀曰,小臣壬子年,親往煮鹽,而其時船運巨濟枯松木煮之,而自巨濟至鹽所,以海路,爲三四日程。運木遲速,在於風之順逆,而臣適得病,中間不能照管,格軍糧米主管者,不能優給,追聞有呼冤之弊。而至於宋徵來煮鹽時,則不欲斫用禁山松木,故未免貿取私家養松,輸運之際,或發烟丁,或給價雇軍,而許多人雇,立時給價,何能一一優足乎?此兩事必爲一時弊端,而大抵凡事經營之際,雖有些少呼冤之事,亦何顧恤乎?今此貿穀,實出於備凶之意,則決不可依還上例自春分給,必待七月年事之豐凶已判然後,豐則分給,凶則仍儲,以爲賑資,好矣。七月分給,自外面看之,則雖似節晩,民間初秋新舊難繼,民必爭食矣,如是爲之,則事甚便好,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 ○寅明曰,繡衣人被抄者,例不得在鄕,雖在鄕之人,聞其被抄,則必上來以待,而今被抄人中,多有在鄕不上來者,極爲非矣,合有警責之道矣。上曰,此極爲非。政院,各別申飭繡衣被抄人,特爲定限,催促上來,過限不來,則各別警責,可也。{{*|出擧行條}}。 ○若魯曰,尹彙貞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上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皆敍用。{{*|榻前下敎}}。 ○珽曰,臺啓具樹勳,全無知識,素乏廉聲之說,可謂風聞爽實矣。小臣爲北評事時,與樹勳同過一冬,其爲人勤謹朴實,異於時俗浮薄之流矣,至於曾爲會寧府使,而不得赴任,則其所謂北邑乏廉之說,尤爲失實矣。文秀曰,樹勳之爲人,本非不合於統制使,況具家地處,何如,而樹勳獨不可爲統制使乎?上曰,儒臣所奏,是矣。且樹勳,旣經北兵使,則豈不可爲統制使乎? ○彦燮曰,近來吏治之才乏少,前郡守安宗海,其人固可惜。遭彈以後,其時同在一廳之郞廳,至於立證,而明其不然,此事不可以渠是蔭官,而置之暗昧之域矣。文秀曰,此事本不大段,設或敍寒暄於中官,係是例常人事,何足怪乎?寅明曰,當初賑郞差出時,極加選擇而差下,蓋宗海,果是善治守令矣。上曰,予則認以爲問上候於中官,故深爲駭然矣,宗海果能善治乎?彦燮曰,臣在湖藩時,見其治郡之法,則實是難得之才矣。宗海今已敍用,似無拘礙之事,而所遭旣是暗昧,則身爲士夫,不爲一番辨白,而復出仕路乎?上曰,然矣。今無拘礙之事,吏判入侍,自當依前檢擬矣。{{*|出擧條}}。 ○若魯曰,宋敎明所啓,以李觀鎭爲牟利輩,而此極過矣。上曰,觀鎭,何如人?若魯曰,沔川人,臣則素所不知,而聞其爲人,本是文士,家計素饒,不爲牟利者也,厥後敎明,亦自以彈駁,爲過云矣。且如李潝,月山大君子孫,而曾爲齋郞,陵寢碑文監役出六矣,頃以監役時事,遭彈,而公議皆以爲風聞爽實云,故敢達。上曰,豈可以一時臺論,永廢其人乎?文秀曰,如洪致期啓劾,亦過矣。致期乃沂川之孫也,以別造扇子,賂遺名宰見駁,而小臣與致期,最爲相親,若以別造扇子,賂遺諸宰,則宜先於臣,而旣無此事,則可知其言之爽實矣。上曰,如此輩,皆付之銓曹之權衡,可也。 ○文秀曰,宣薦可否,近來專以偏論,爲主,可合之人,多有見枳。如故大司憲松江gg松堂g朴英之子孫朴世耉,亦爲可否不順,及其他鄭巑、李惟天,俱是名宦人之子孫,而亦爲可否不順,此等人,豈不合於宣薦,而如是見枳者,只以偏論之故也?卽今宣傳官輩無據之狀,固不足道,而此亦由於兵判之專以偏論用人,故至於如此,臣以爲兵判,亦非矣。上曰,雖然,宣薦之可否,豈在上者使之然耶?卿言爲李惟天等地,則善矣,擧一廳而同歸於無據之地,則過矣,況宣薦可否,本非有關於兵判,則此非兵判之過也。至於偏論,擧朝皆然,豈獨兵判?如吳光運,目之以小人者,亦偏論也。文官如此,武臣亦安得不爲偏論乎?此亦朝廷之過,非武臣之罪也,且卿言亦爲偏論,故如是矣。文秀曰,小臣亦豈免色目中人,而論議若峻,豈與閔亨洙,深交乎?上曰,卿若曰此人等,根本赫赫,何爲可否不順於宣薦云爾,則似爲穩當,而今乃遍擧一廳,直謂無據,而又爲歸咎於兵判,是亦過激之論也。 ○文秀曰,臣適有欲陳之事,而臣言出口,則非但入侍諸臣聞而駭怪,聖上亦必異之矣。臣於日昨在家時,有一士人納刺,乃沈游仁也,臣曾不相識者,故辭以不見,則其人入來伏泣曰,小生實有冤痛之事,此小錄,覽則退去,不覽則決不退去云,故臣不得已受見,則乃其弟沈游義鞫獄杖死冤痛情事也。雖未知所犯有無之如何,而以其小錄中辭緣,論之,則其所證據,似有可冤者矣。大抵治獄之道,雖十分詳愼,有犯者或倖免焉,無犯者或橫罹焉,自古而然,若游義一毫有冤,則伸其冤不妨,一毫有犯,則正其罪至當矣。臣於閤門外,偶說此事於宋寅明,則寅明果如臣所見矣。臣目見游仁哀泣之狀,且見游仁所持小錄,辭意慘怛,切切刺骨,不覺有惻然之意,故敢達矣。上曰,游義,何如人?寅明曰,游義本是士夫人,而登文科者也。庚戌年獄事,游義杖死,而事涉曖昧,只以渠之三寸叔母,爲睦家女,故辭連入之,而老味金同知招辭中事,竝無歸趣。其時天威方赫,獄事甚急,容有所未暇於平反矣,今睦家至親,皆見放,則游義,亦當有分揀之道矣。文秀曰,自上若親覽其游仁小錄中辭緣,可知其情事矣。彦燮曰,此事有同干恩,極爲不可,而況私室所抵小錄,豈可上煩於天聰耶?此言尤非矣。上曰,承旨言,是也。寅明曰,大凡爲政,不患寡,而患不均。今尹{{!|𮟏|⿺辶⿱宀㒸}}{{!|𮟏|⿺辶⿱宀㒸}}、尹㝚、李光績等,皆停啓,而至於姜世胤,則尙不停啓,世胤臺啓措辭,與渠之事實,有少異處,宜從罪疑之科,則與{{!|𮟏|⿺辶⿱宀㒸}}、㝚等,同爲停啓,宜矣,而或停或不停,實有不均之歎矣。上曰,停與不停,果不均矣。文秀曰,與大臣聚議,詳考庚戌獄案,或有冤痛者,則分揀,何如?上曰,如是則有難處,必有希覬而起者矣。若魯曰,果如此則卽爲翻案,此豈可爲耶?上曰,然。如此則與翻案同,若或有上言者,則或可區別,而至於詳考獄案,分揀伸理,則有所不可矣。 ○寅明曰,諫員有闕之代,今日內差出,俾爲明朝常參時入侍之地乎?上曰,憲府行公者,幾人?彦燮曰,大司憲,當牌招行公,而持平李載厚辭疏,批答已下,亦當牌招矣。上曰,然則政事,不可日日而爲之,姑停。上曰,武臣今始初入侍乎?相晟曰,曾前一番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趙命臣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次對,雖有來會之命,大臣情地不安,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刻已迫,兩司無入侍之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常參,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工曹參議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事變假注書李耉齡,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常參時,各司堂上各一員,當爲入參,而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壽,判尹尹陽來,工曹參判李瑜,參議愼無逸,俱以病不爲入來,左尹趙最壽在外,右尹洪鉉輔未肅拜,工曹判書尹淳,奉命在外,禮曹參議徐命淵,以曾經侍從,別入侍受點矣。禮曹、工曹、漢城府常參官,無入參之員,除在外、別入侍人員外,懸病、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右議政金興慶,因持平李載厚疏斥,今方出往城外,命召亦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傳于徐宗玉曰,入侍時當下敎,此疏還給。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全羅左道京試官李喆輔呈狀內,素患吐血之症,入春以來,又復添劇,一日所吐,至於數升,幾絶復蘇,人鬼莫分,此際忽有湖南掌試之命,義當承膺,而病狀如此,時月之內,萬無登塗之勢,斯速入啓變通云。試期已迫,病勢如此,則不可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春秋講武,典禮所載,且昔年已行典,尙未果焉,而昨年回駕時略行者,觀之,可見戎政之忽也。親行閱武,令兵曹以今月內,推擇吉日以入。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行閱武,令兵曹以今月內推擇吉日以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伏見持平李載厚疏本,語勢閃忽,指意叵測,朝廷將自此益壞亂矣。其疏中排布之狀,想莫逃於聖鑑之下,則臣不必多辨,而只是近來堤防之道,節次解弛,是非之天,都歸混圇,遂使傍伺潛蓄之輩,肆然售其危動網打之計。噫,彼敢倒說春秋者哉?吁亦痛矣。其所傾陷,全在近日諸臣,而臣亦搢疏中人耳。常參在卽,而不得晏然趨參,職在近密,尤增惶懍,昨因闕門已閉,今始露章徑出。伏乞亟許鐫遞,仍治臣擅離禁直之罪,千萬幸甚。 ○兵曹參知李潝疏曰,伏以臣,得見持平李載厚疏本,語意至深,爲計亦憯,直以罔測之目,加之於朝紳,首尾閃忽之態,令人危怕。噫,殿下之懲討漸弛,至使此輩,乘機跳踉於白日之下,敢假春秋等語,以爲荷杖之計,臣竊痛之。雖然,臣旣隨參於搢疏之末,則不可以其言之無倫,晏然於禁直,玆敢陳章徑出。伏乞聖明,俯察臣情迹,亟命遞罷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半夜下敎,群心釋然,往日諸臣之心,洞知無餘,此等乘機之斥,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迫於嚴命,今日將辭天陛,曉詣闕中之後,得伏聞持平李載厚疏語,旨意gg指意g叵測,遣辭危險,臣雖未見元本,首尾排布,欲遂網打之計,槪可知矣。其所傾陷,專指近日事,而臣亦隨參於搢疏之末,則不可以其言之駭悖無倫,晏然冒赴,去就一節,今無可論,玆敢還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狼狽之狀,亟命鐫遞,不勝幸甚。批答,見常參入侍。 ○答正言鄭亨復疏曰,省疏具悉。三件條陳事,令廟堂,稟處,末端事,因所達,業已知矣。旣命置之,而淸白之計,雖或過中,其亦臺體,允與不允,唯在乎上,此等之事,亦何立異?其他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從前所遭,實難復廁臺端,父病沈篤,無以離捨須臾,陳疏控籲,猥越是懼,不意不加譴罷,曲賜恩由,臣誠惶感窮蹙,無地自容。父病無時月差復之望,臺銜非頃刻虛縻gg虛糜g之物,臣於視湯煼灼之中,又以鞶帶之未遞,添一憂迫之端,玆敢不待由限,更暴危衷,疾聲仰號於孝理仁覆之下。伏乞聖明,察臣蹤迹之不可冒榮,憐臣情理之決難供職,特賜鐫罷,使得專意救護,少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固不宜贅貢他說,而適有區區憂慨之忱,敢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震索之慶,自古有之,而今日國家之幸,實曠千古,三百年宗社,無托而有托矣,數千里民生,無身而有身矣。我聖上仁孝之德,有以孚感,而皇天之眷佑我有邦,必欲迓續景命之意,的然可驗,未知我殿下,將何修而可以上答天休,下副民望,使三宗付托之重,永基億萬年無彊之休耶?以今日之人心、世道、紀綱、風俗,雖欲爲朝夕牽補目前苟過之計,亦已殆矣,況可望於貽燕垂裕,爲後世之可繼耶?君綱不嚴,則無以正萬世倫常之重,朋黨不破,則無以杜百年禍亂之源,我殿下貽燕垂裕之謨,孰有大於此者乎?噫,天下之千過萬惡,率皆責之於己。然而惟君臣大倫常,則必從一念初起處付之曰無將,乃所以尊君綱於日月之上,使天下亂賊之徒,不敢生些兒干犯之意,而國得以爲國,人得以爲人也。是故,人臣一有是將,則雖其一念之微,自起自滅,鬼不及窺,人不及知,而已莫逃於聖筆之誅心,則而況上焉君上照臨,下焉路人所知,而其彰明較著,不啻一將字而已者乎?前後筵敎,雖非疎逖之臣所能詳聞,而第以宣布於外者,觀之,三字之目及君君臣臣之敎,炳如日星,足令亂賊知懼。爲殿下臣子者,一聞此敎,宜其髮立骨驚,嗔目張膽,共思懲討之好,而不惟不能懲討,又從而營護之,則今日之君綱,嚴乎,不嚴乎?今有陷人之親者,與其子素相善也,爲其子者,未及知其人之陷其親,則與之親好,容可恕也。及其知之,而依戀舊情,猶夫前日,則不可謂倫彝之不喪矣,人臣事君,何異於子之事親也?士君子平日讀史,苟有干犯君綱之孽,則必以手爪,搯其姓名,掩卷扼腕,而乃反於干犯吾君之賊,不知所以懲討,則其可謂北面之心者乎?大抵梟獍之徒,出於常理之外,自非同一心肚者,則雖其親戚,未必知其情狀,況可以色目,而盡驅之乎?苟能明大義之滅親,學壯士之斷腕,則逆自逆忠自忠,何累於己,而必欲掩護周章,諱其黨之生逆,不自知春秋誅黨與之義凜如斧鉞,則可不哀哉?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必有其所由作,亂之成,非成於成之日,必由gg有g其所由成。人雖相克,而其禍則相禪,事若相反,而其亂則相仍,蓋自己巳黯宗道以來,甲逆生乙逆,前變胎後變,至於戊申之亂而極矣。噫,秉彝之天,人所同得,沐浴之義,夫誰不知,而特以百年黨習,沁在骨髓,牽連纏縛,擺脫不得,其所謂懲討之義,堤防之論,嚴於異,而弛於同,明於彼,而暗於此,護私黨之心重,而向君父之義輕,則今日君綱之不嚴,豈不由於朋黨之不罷乎?若不飮灰呑刀於士夫之心腸,拔本塞源於今日之一初,則臣未知憂虞之象,禍亂之機,其將稅駕於何地也?側聞半夜前席,聖敎諄諄,入侍諸臣,咸曰覺悟,則嚴君瀾破朋黨之會,正在此時,而臣愚過慮,面從不如心應,心應不如躬行,雖能感悟於殿下之前,而遠玉階一步地,則安知無舊要牽動之言,四面而至乎?若使忘身殉國,伸理冤枉等語,復發於章奏之間,則殿下惻怛之敎,其效安在,而諸臣覺悟之語,豈不爲面謾之歸乎?伏願殿下,下臣此疏於朝堂,明示飭勵焉。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孝悌之德,迥出百王,明睿之智,畢照纖微,獨於氣質之病,未能融化,故今日世道之不得挽回,未必不坐於此也。孟子曰,羿,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此雖爲師敎設,而實爲君道之要訣。今殿下搰搰然勞攘於應副人情,呴呴然纏繞於調劑朝象,彀率,繩墨,蓋嘗屢變而屢改,殆所謂隨矢立的者也。尙可望躍如於中道之立,以待能者之從乎?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建極者,誼與道也,蕩平者,功與利也。不先建極,而惟蕩平是期,則是殿下謀利而計功也,周書所謂蕩蕩平平,無偏無陂者,是豈計較安排,揠苗助長而可致也哉?伏願殿下,反躬自省,益加涵養,弘大剛毅,廓然如乾道之行健,導世率下,沛然如夏禹之治水,勿以私智機關苟且彌縫之意,參錯於其間,則不期於破朋黨,而朋黨自破,不期於致蕩平,而蕩平自致矣。且伏念慶澤滋徽,湯網四解,此蓋出於我聖上飾喜之意,而未必不爲導迎和氣之一助,然而赦者,小人之幸也。恩典之濫觴,堤防之漸弛,亦非細慮,蒙放之數,旣甚夥然,而前後文案,臣所未詳,姑不可枚擧,而就其最著者,言之,李益命、林象極之姪,惡逆緣坐,干係至重,不可混入於疏釋之中。申正模之所坐,亦甚不輕,而遽然量移,有若薄物細故之例揀赦典者然,輿情齊憤,公議未已,謂宜亟收成命,以嚴邦憲也。且伏聞頃夜罷對之後,史官焚草於閤門外云,臣始聞驚駭,莫曉所以,及承宣自明之疏出,而益不勝慨然。史草者,非人主之私物也,人主安得以去之乎?雖殿下未及周思,而猝有此敎,爲史官者,惟當據例爭執,不墜千百年載筆之法,可也,而況引燭焚燬,出於承宣之指揮云,史官之溺職,固令人代慙,而承宣之慫慂駭擧,實是前牒之所未聞。臣謂伊日承史,重施譴罷,以重史法,無使萬世無窮之弊,自今日啓之也。噫,大庭臣僚,歡欣鼓舞於大慶之下,咸有頌禱,爭效芹曝,愼衣服,謹乳哺之說,已有屢陳於前者,而臣愚則以爲,嚴宮禁,爲今日第一務,阿保左右,必擇醇謹,女僕出入,嚴有防閑,以爲愼幾微養德性之方焉。{{*|批答見晝講入侍}}。 ○乙卯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崔龍賢、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東,東,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司憲府大司憲金始炯,戶曹參議李命熙,弘文館副應敎金若魯,弘文館副校理任珽,禮曹正郞朴守謹,司憲府監察成憲祖,戶曹佐郞李蓍選,吏曹假郞廳鄭東說,議政府司錄蔡度承,西,領敦寧府事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藎,靈城君朴文秀,洛豐君楙,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兵曹正郞洪相朝,刑曹佐郞李鐽,工曹佐郞韓配崙,以次入侍。寅明進伏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以親嫌,陳疏辭免,惠廳堂上疏批,有令該曹稟處之命,疏下吏曹,而自前惠廳辭免之疏,例自廟堂覆奏,今亦依前例移送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國有大慶,億萬歲無彊之休,從此可期矣,不幸數日以來,朝象不佳,伏想聖心,必有憂惱之端,而今日常參盛禮,在朝諸臣,亦多不參,廟堂門閉,不知何日可開,誠極憂悶。此後善處之道,極難,未知聖上何以留心,而善爲彌縫乎?上曰,使今日朝象至此者,諸臣皆非矣。寅明曰,上敎然矣,當初縉紳疏臣,亦以爲誤了,而今日臺疏亦非矣。縉疏設或不善,而亦不可以此空朝廷,小臣之意,妄以爲,此亦聖上處分,未盡善而然矣。上曰,已有己酉下敎,則頃夜下敎,無足怪矣。初不欲爲之事,今乃有處分,蓋欲爲損益,而昨日下敎,忍之十二年云者,亦是有意矣。往事勿說,而當初縉疏,雖皆不善,半夜下敎之後,則群心當釋然,而猶且如此,雖無李載厚,豈無他人之言乎?半夜前事,有同先天,李載厚未詳下敎,而下語之間,雖不無過處,鄭彦燮之指斥,臺疏不遺餘力,亦爲過矣。夫在上者使下之道,但當觀其事之是非,不可致疑於彼此之間,若初無縉疏,則李載厚之疏,豈出乎?以外面看之,則在上者可以飭礪,而實有不然者矣。寅明曰,彼此明白然後,可以鎭定爻象矣。上曰,在班諸臣有所懷,則進前陳達,可也。注書崔龍賢傳命,上曰,諭諸臣之語過敬矣。春躋曰,注書不無生疎之失,請推。上曰,勿推。李載厚疏中甲、乙生逆之文勢,諸臣何以看得乎?宗玉曰,以臣意見之,甲、乙云者,自己巳至爲戊申之逆者也。寅明曰,甲、乙不過彼此之謂也。宗玉曰,似非彼此之謂也。上曰,甲、乙文勢,予亦初以彼此看過矣,更思之則不然矣。若魯曰,今日世道艱棘,殿下下敎,出於至誠之意,群下豈不欲仰體奉承,而如李載厚乘機之疏,出焉,此亦不但責之於諸臣,如載厚不逞之徒,每每如此,誠極痛惋。渠輩日夜所經營,惟在於乘時闖發,壞亂朝廷而後已,而只以聖明在上,不敢售其習矣。日昨筵敎之後,乃敢謂此機可乘,投進此疏,語意叵測,設計巧密,若不嚴賜處分,則誠難矣。上曰,所謂叵測巧密等處陳之,予亦有見處,當下敎矣。若魯曰,臣當陳之,而語涉伊日筵敎有禁令云,故不敢言之,差收禁令,則不難陳達矣。上顧謂寅明曰,予初何有禁令乎?儒臣以禁令,爲言,實未可曉也。寅明曰,其夜筵話,至於焚草,入侍諸臣,使不得相傳,故儒臣不詳聞,而謂有禁令矣。上曰,史草焚滅,亦非予所下敎者矣。對其弟語其兄,似乎不可,而禮判之事,予實慨然。頃日禮判於筵中,以左相及吏判之不傳十九下敎,有所致責矣,今乃不傳筵敎於其弟,致以禁令,爲言,可謂明於彼,而暗於己矣。若魯曰,伊夜筵敎,有同十九下敎,不入筵席之人,則不可聞知云,故初不問於臣兄矣。文秀曰,不入於筵中者,則以禁令,爲言,無足怪矣。若魯曰,半夜下敎之後,大臣之箚,非更爲伸冤而言之,只引嫌金尙星,而有所云云,而今載厚,以甲乙、之逆北面等語,驅人於罔測之科,設計豈不叵測巧密乎?今日如此等類,若不嚴加處分,則不知此後幾載厚繼出乎?朝象泮渙,實不知稅駕於何地矣。上曰,李載厚疏中,以不知稅駕,爲言,儒臣亦以不知稅駕,爲言,彼此攻斥,都歸於不知稅駕,各相囫圇矣。寅明曰,彼此事端,明白下敎然後,朝象之泮渙,可以鎭定,雖不罪之,必明示處分,不然則漸至於乖亂,而莫可收拾矣。上曰,重臣之言,亦非矣。民吾同胞,人之性,豈皆若是耶?近來束帶立朝者,皆自以爲是,大官唱之,微官隨之,其習極怪。雖至親之間,氣稟各異,朝廷之間,豈可强而同之耶?予以吳瑗,爲非矣,初不知吳瑗者,豈不曰縉疏之先驅乎?若魯曰,吳瑗上疏之日,見臣,臣以明將有疏擧,今君之疏似乎不可爲言,瑗不覺憮然以爲,吾意實不然,而聞君之言,果似有嫌矣。槪不知瑗者,必謂縉疏之根本者,誠如聖敎,而瑗則實不爲此也。上曰,諸臣引見時,下敎旣釋然,故今不更非之,而瑗之事,誠非矣。予則知吳瑗之心,而不知吳瑗之人,則豈不曰縉疏之先驅先鋒乎?若魯曰,李載厚疏中春秋北面等語,詳細覽之,則可知其叵測矣。上曰,李載厚之疏,以予觀之,有是處,有非處,下臣此疏於廟堂之言,政如李壽海之疏,至使諸宰不安此條,則非矣。前日三字下敎之後,諸臣猶多不詳知,而其日下敎之後,則諸臣想皆聞之,半夜釋然之後,將信將疑,復提前事,此非吾之臣子。春秋北面等語,雖予亦爲之,此條則予不以爲非矣,且北面之語,儒臣累言之,與洪鳳祚疏所云漢面胡腸等語,何如耶?若魯曰,北面二字與漢面,豈不辦異乎?上曰,甲、乙生逆,是其疏之未妥處,予欲勉出,大臣直以其疏,爲非,而甲、乙之語,有未曉處,故姑未下批旨矣。寅明曰,臣昨已仰達,殿下每有率爾病處,今此半朝廷,擧懷不安,鎭定極難,必須詳量善後之策,明示處分然後,人心可服,而爻象可定矣。上曰,予於他事,雖或率爾,今此下敎,出於詳量,不可謂率爾矣。大凡一視之道,不可以彼此有所同異,唐太宗之於封德彝,是也。若魯曰,明示處分,吏判之所達,是矣。前夜之事,雖一張備忘,足矣,而必招致諸臣而下敎者,臣等豈不欽仰聖意之有在乎?親承聖諭之諸臣,則方皆悚蹙不寧,不參筵席之諸臣,則傳聞未詳,心甚抑鬱之際,今載厚乘機投疏,欲售網打之計,豈不叵測乎?上曰,儒臣以網打爲言者,實非矣。以予觀之,非但載厚乘機,抑亦諸臣乘機,乘機則一也,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若平心無端,則雖有十箇載厚,豈敢乘其機乎?儒臣亦何以收禁令後陳達,爲請乎?若魯曰,禁令二字,臣果妄發矣。李載厚則必嚴加處分然後,可以鎭定矣。上曰,儒臣舊習未祛,猶未釋然,故所謂自爲義理者如此矣。有一言可以打破者,譬如防捍盜賊,只嚴其藩籬,非止盜之事。若初無可入之處,則豈有海盜之慮乎?所謂昔無襦,今有袴者,亦可旁照於此矣。今請嚴懲載厚,實非公心,處分之嚴與不嚴,惟在在上之人,予豈無弦韋之過乎?珽曰,金若魯之言,似出於色目標榜,故殿下亦未洞察,而若魯,則實非專爲標榜而言也。李載厚之疏,臣未見全本,上下首尾雖未知何如,而謂之出於網打,則誠非矣。頃日聖敎,旣以縉疏付之已往先天,而前席釋然之後,諸臣擧皆覺悟,則在諸臣之道,不當復提其時事,而大臣對金尙星之箚,復提前說,張皇不已,此則大臣之事,極爲非矣,臣竊慨然矣。寅明曰,次次層激,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已往之事,不必追論,而此後處分,未知其必當。惟願聖上加勉,毋事擾攘焉。上曰,予豈任群下之擾攘,而至於不勝乎?若魯曰,李疏所云覺悟以後復出於章奏之間云者,必有指斥處矣。文秀進伏曰,故咸恩君李森贈職事,取考《勳府謄錄》,則商山君朴忠侃,西川君鄭崑壽,龍川府院君尹自新,或以正一品,贈領議政,或以從一品,贈右議政,平興君申竣,以正二品,贈右議政,從二品則必贈正二品,贈職前例如此,而平興君申竣,則以正二品,贈右議政,未知其時,自上或有特贈之敎耶?古例如是,臣實不知,故自本府有所稟啓矣。自上有令該曹擧行之敎,而聞該曹無贈職謄錄云,卽今吏判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聞其發引不遠,故敢此仰達。寅明曰,勳臣錄券未頒布前身死,則有贈職之規,而旣已錄券頒布之後,則無贈職之規矣,勳府則雖有此謄錄,本曹則無可據前例矣。上曰,勳府必有之矣。宗玉曰,勳府草記,以贈職事,稟啓,而此非依法典擧行之事,則直請上裁,事體未安,故欲請推而未果矣。上曰,批答豈不曰令該曹,稟處乎?寅明曰,本曹無可據之例,若欲別爲贈職,則曾經正二品之人,當贈從一品矣。平興君申竣贈職,未知何以爲之,而節死儒賢外,無越品贈職之事矣。上曰,殊品贈職,似宜,以此擧行,可也。{{*|出擧條}}。珽曰,昨日筵中,有殉節人致祭之敎,而故校理朴箎,壬辰之亂,爲巡邊使李鎰從事官,與尹暹同日殉節,而昨年章陵行幸時,尹暹之墓則致祭,至於朴箎之墓,不爲致祭,蓋以無後孫之故,事遂湮沒矣。入侍下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卽其旁孫矣,下詢則可以明陳事實矣。上曰,尹暹之墓則致祭乎?寅明曰,朴{{!|𪼤|⿰王詹}},卽朴箎之旁孫也。文秀曰,日昨筵中,因忠愍祠致祭之敎,以各道殉節諸臣之祠,一體致祭之意,仰陳而蒙允矣。關西,旣遣都事致祭,則各道致祭處,亦依關西例,遣都事致祭,似合事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進伏曰,持平李載厚疏事,因重臣、儒臣陳達,雖已承筵敎,而臣亦見其疏矣,蓋其疏語,雖泛然看過,亦有危怖之心,其一篇指意,專出於疑動上心,傾陷縉紳之計。自上雖有務爲鎭鬧之言,其在明是非之道,豈可囫圇而置之乎?輕重間當有處分,故敢達。上曰,聽不聽,惟在在上者處分,而承宣,又復齗齗不已,事極未安,推考。{{*|出擧條}}。始炯進前,口達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始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雖在囚配,旣皆放釋,此等終無端緖之事,一向爭執,無乃太過?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尹{{!|𮟏|⿺辶⿱宀㒸}}與有翼,相見,而亦已停啓,則重器,不過姻親,而到今爭執,無乃斑駁,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父子竝啓,終涉太過,曾已下敎,而尙今爭執,亦甚支離,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尹{{!|𮟏|⿺辶⿱宀㒸}}、泰績,或則停啓,或則兩司爭執,終涉太過,其勿更煩。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台徵,時在全羅道長水縣任所,持平曺命敬,時在京畿廣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文秀曰,臣意以爲,李載厚之疏,上段則全斥縉紳疏諸臣,而此則其所爲言,甚過,其下段則臣亦是其言矣。大臣於半夜筵敎之下,叩頭敬承聖敎,以不復提起,爲對,而其後金尙星疏對擧之箚,以殉國忘身等語,更申前說,身爲大臣,旣承聖敎之後,更爲提說,不思調停之道,臣實慨然矣。上曰,靈城亦非矣。儒臣則與耳目之官,無異,言之容或可也,而以一宰臣,直斥大臣,事體不然,從重推考。{{*|出擧條}}。春躋曰,今日都提調不爲入侍,藥院問安,不得爲之,伏未審聖體,若何,而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加勝後一樣矣。萬重曰,臣以兵曹堂上闕直之事,俄者微稟矣,宿衛重地,不宜暫曠,而參知李潝,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事極未安。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故只請推考警責,他堂上牌招入直事,啓稟,而以入侍時當下敎,爲敎,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幾乎忘之矣。李潝徑出,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云,而宿衛闕直,異於他所,直捧禁推,參議李匡輔牌招。萬重曰,李匡輔纔受由,而此與他時,有異,不拘由限而牌招乎?上曰,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參議李匡輔,竝卽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批答,萬重進前書批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承宣之批過中之斥,業亦知矣,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卽爲辭朝。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今日爲辭朝入闕,聞有臺疏,還推已呈之肅單,臣等屢言其不可,而終爲出去,事甚未安,宜有別樣催促之道矣。宗玉曰,前監司召命已久,尙未還朝,已涉未安,而夫馬留滯之弊,亦甚可憫。各別催促,必於今日內辭朝,何如?上曰,纔已下批矣。推考。今日內辭朝事,分付,可也。春躋曰,別兼春秋李宗白事,頃已陳達,而大臣行公未易,何以爲之乎?上曰,當待大臣行公下敎矣。今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以次退出。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特進官趙最壽,同知事趙顯命,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原豐君熙,武臣元弼揆入侍。上讀前受音,自有杕之杜,止鹿鳴之什十篇。若魯讀毛公以南陔以下,止其失甚矣。上讀新受音,bb自b毛公以南陔以下,止其失甚矣。若魯曰,白華之什,因儀禮而正之,南陔以下,有聲而無詞,故詩章則無之矣。魚麗之詩,燕饗之樂歌,而魚麗于罶,六義作興體,魚是燕饗所有之物,則似是賦體,而此則興體矣。上曰,魚雖燕饗之所有,而六義興體,亦無妨矣。顯命曰,物其多矣,非但爲酒而言也,鱨、鯊、魴、鱧、鰋、鯉等物,無非多且偕矣。魚麗一篇,前三章非興體,後三章非賦體者,固是矣。珽曰,多且旨,不在物而在人,於此,可以見其禮意之勤矣。前三章,統言其燕飮之時所薦之羞,後三章,衍前三章之辭,而言其曲全而無不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於此,見禮度誠意之無所不備矣。若但有酒與魚,而無誠意,則豈如是其贊揚乎?其所以通賓主之誠意,導上下之和悅者,雖不形言,而自然發見於章句中矣。上曰,然矣。珽曰,魚麗諸篇,非但賓主燕饗之詩,亦皆君臣上下燕飮通用之樂歌也。以南山有臺章,見之,其所謂樂只君子,萬壽無彊,民之父母者,似非但賓主相祝之辭,此是上下通用之樂,故其辭如此矣。上曰,此上下通用之樂,而所以載於正小雅者矣。顯命曰,燕飮之詩,君臣上下之間,極道其和樂底氣象者,鹿鳴是已。其所謂鼓瑟吹笙,德音孔昭,我有嘉賓,式燕以傲gg敖g等句意,所以形諸嘉悅之辭,無所餘蘊,而此魚麗之詩,則但盛言魚酒,而元不及賓主之和悅,誠意之導達。然而物其多矣以下,皆有精神,言簡而旨遠,辭略而意包,比諸篇尤好,所當詳玩看得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宗玉曰,維其旨矣,維其嘉矣,推一而可知其誠意矣。誠意不備,則初何旨與嘉之可論耶?惟其有誠意,故稱以曰旨曰嘉,其意不但在於魚酒而已,其所謂偕者,亦是和諧之謂也。顯命曰,諧字見其無所不有,非和諧之諧字也。若魯曰,魚麗,是賓主燕饗之詩也。大抵正小雅,燕饗之樂,故自鹿鳴以下至天保,皆燕饗之詩,而所以治其內者也,自采薇出車以下至杕杜,皆戍役之詩,而所以治其外者也。至於魚麗,所以致其和悅之意,有鹿鳴然後有天保,有天保然後有魚麗,其始於憂勤,終於安樂之意,可見於此矣。上曰,然矣。南有嘉魚,至南山有臺,備言燕飮和悅之意,福履祈祝之辭,而魚麗篇,已統言之矣。最壽進伏曰,小臣待罪外藩,今日入侍,有惶恐敢達者。億兆顒望之餘,元良誕生,此實國家無彊之慶,深山窮谷,莫不歡欣鼓舞,而大霈新降,民情胥悅,累年凶荒之餘,軍餉蕩減,新有朝令,此似爲蒙惠之道矣。第關東則軍餉保數小,其入於蕩減者,似不夥然,而舊還上指徵無處者,甚多,隣族侵徵,無異於軍布,其身現存者置之,指徵無處隣族侵徵者,分付道臣,申飭守令,査出蕩減,則今此大慶之後,百姓之蒙惠,實大矣。上曰,豐原之言,如何?顯命曰,大霈之後,民不被實惠,故頃者,至以哀痛,爲達矣。臣亦累按藩任,故略知其弊,舊還蕩減,似是實惠,而各邑奸吏,不法守令,因緣作巧,其所那移者,因此蕩減,實有猥雜之弊,瘦殘小民則實不得蒙惠矣。上曰,國稅則減田租之半,實爲實惠,而舊還上蕩減之事,則均施各道爲難。且民蒙實惠,有未可必,故前已有所下敎者矣。顯命曰,己酉舊還蕩減,累年査出,今始施行,後日次對,下詢備堂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最壽曰,高城、洪川兩邑三十年前,以設賑事,貸用賑廳錢矣,其後連値凶荒,未盡徵報,餘數尙至八九百兩。今則年旣久遠,指徵無處,賑廳督捧,近益甚焉,故歉歲窮民,尤有騷撓之弊,如許年久難捧之錢,似當有蕩減之道矣。上曰,旣已三十餘年,則民必忘之矣。最壽曰,賑廳每每督捧,故兩邑收捧之際,自致騷擾矣。顯命曰,守令之稱騷擾,未可準信,若賑錢,則非在民間,必是守令料理之錢矣。最壽曰,此則不然。作米分給於民間,今則年久之後,文書已失,故前郡守朴弼琦自備上納,至於三四百兩,餘數則勢將分徵於一境之民,此實冤抑之甚矣。上曰,置簿,誰爲之乎?最壽曰,故高城郡守柳成運矣。宗玉曰,柳成運,卽文臣曾經侍從者也。上曰,時方無文書者,豈可收捧於民間乎?此則無據,令廟堂稟處。{{*|出擧條}}。顯命曰,今正月十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以統制使金潗狀啓三南舟師合操姑停,各其前洋擧行事,定奪行會矣。卽今北道移轉浦項倉穀二萬石,將以嶺南各鎭兵船載運,而與水操,相値,勢將狼狽,北路民事政急,今春嶺南水營段其前洋水操,不可不停止之意,已與大臣、諸堂,往復歸一,敢此仰達。上曰,詰戎之政,雖重,民事亦急,依所達施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待罪嶺營時,船材木之極難,曾所備諳者矣。戰船不備,極其難處,平時習操之際,猶多苟艱,脫有緩急,將何所恃乎?上曰,水操之停與不停,雖不關緊,而無戰船,則脫有不諱,兵使、水使,將何所乘乎?宗玉曰,李載厚怪疏出後,朝著間辭疏紛紜,縉紳疏下五十餘人,必皆一一引嫌,將不勝其紛沓矣。朝者同副承旨鄭彦燮,慶尙監司閔應洙,兵曹參知李潝,辭疏旣已捧入,而俄者工曹參議愼無逸之疏又來呈,同是一事,無他措語,只數行而已,如此等疏,皆爲捧入,則日日瀆擾,將何所支堪乎?臣忝在惟允之地,敢有所稟定者,只觀其疏語之緊歇與否,自今以後,辭疏之只擧單辭,而無大段措語者,則一切勿捧,恐合事宜矣。顯命曰,其疏語深緊云,縉疏諸人一番承批然後,可無難安之端矣。上曰,李載厚之疏,豐原不見乎?顯命曰,姑未下批,故其疏未得見之,而入政院,聞其疏語至緊云矣。上曰,承旨所達,非矣。只擧單辭者勿捧,則皆添入措語,期於必捧而後已,如此則漸生葛藤,反甚於李載厚之葛藤矣。若魯曰,承旨以勿捧辭疏稟定告達者,誠非矣。因其疏語,萬懷不安,勢將辭疏承批後,方可行公,豈可以引嫌疏語之緊歇,取捨捧入乎?宗玉曰,其中不無不緊辭疏,若欲盡爲捧入,則似涉支離,故敢爲稟達矣。顯命曰,縉疏出後,固慮有一番風波矣。李載厚之疏果出,而朝廷之上,景象不佳,誠極可悶,而聞右相,已出城云,朝象之泮渙,莫可收拾矣。上曰,李載厚疏,方欲下批,右相處,亦欲別諭矣,右相果已出門外云,無下鄕之意耶?若魯曰,右相,近畿無可往之處矣。上命承旨書備忘,宗玉進前書批曰,省疏具悉。頃者縉紳疏,予亦豈曰是也,而半夜前席,群心釋然,更無礙滯,則前日之營護,不過看別面事。群臣秉彝之義,洞然明於今日,前日曰忠曰逆,相曰營護事,亦已痛辨,何以半夜下敎前未詳本事伸救之疏,其辭語之不擇,若此哉?況其時,已諭前日之未詳者,今旣釋然,則前日之攻斥者,亦不敢曰非曰是,義理皎然,今者爾疏,無乃不聽此敎而然歟?正如爾疏,今日臣子決不敢强非强是,於彼於此,其奚異乎?前席詳諭,快開其晦,今不復諭,煩我絲綸,而但下敎之後,諸臣之復循舊習與否,實係義理存墜之機關,在上者,豈疑釋然之群心,下此疏而飭礪乎?爾之導我,未知其宜,爾之度我,其亦隘矣,其可異者,不先不後,不擇不諒,欲亂我妥帖之朝廷者也,良可駭也。又命書傳曰,事之本末,業諭於李載厚批旨中,而半夜下敎,雖不詳聞,幾載固滯之群心,亦已釋然,則今日臣子,於此於彼,豈敢萌舊習乎?其在正君臣之義,樹紀綱於後世之道,豈可以未詳其事而恕,而無飭礪乎?持平李載厚,遞其臺職。又命書傳曰,諸臣頃者,擧措之未穩,憲疏之語多過中,業已諭矣。參疏諸臣,雖或不安,前席釋然,其心洞然,今者批旨,業亦開釋,其在分義,豈敢撕捱?若相攻斥,復生葛藤,則此非開諭半夜,快釋群心之意,此等道理,諸臣不可不知。況諸臣被斥,其在釋然之前,則其所惶蹙,猶或可也,旣在釋然之後,尤何過自爲嫌,自居未釋然之科乎?已承批後,復事撕捱之疏,其勿捧入。又命書傳曰,頃者擧措,業諭前席,予亦豈曰是也,而卿等之心已釋然,往日之執亦快解,朝廷自此妥帖,民事因此可做,豈料好事之輩,乘時投疏哉?雖然,此亦卿等初事□善之故,而末梢妥帖之後,今者憲疏之斥,□非在彼,初事已往,今斥彼非,於卿,有何毫分不安,而至若以箚中句語,不過以往往□□,語不照管,而及此李載厚揷入指斥之語,尤何過嫌,而不入次對,方欲敦勉,觀□□之啓,聞出城之報,半夜勉諭,都歸文具,顧此國事,何以做得?念此民事,欲諭無語,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此,而悻悻去就略無恒哉?非所望於恒日者,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命偕來,卿其體小子前席之敎與今者開釋之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事,傳諭于右相。宗玉書訖進曰,朝者常參,欲仰達而未果矣。再昨領相出往楊州,大臣去就啓入,而自上但下知道二字,恐或有歉於待大臣之道矣。上曰,精神幾忘之矣。領相出去單子啓入之時,適混他事,以知道,下之,當該中官罷職,予方欲別諭,而時未及下之,承旨連書之,可也。宗玉書傳敎曰,今者重卜,意固有在,而其所出城,其亦料外,以卿受先卿體國之誠,豈忍邁邁於今日?玆遣史官,先諭此意,仍命偕入,而欲諭無語之際,憲疏適上,因此忘却,今始敦諭,誠淺若此,今日此擧,豈乎異耶?尤切恧焉。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小抑恒日固執之心,尤況憲疏,業諭右揆之批,以卿休休之量,抑何芥滯事,卽往傳諭于領相。宗玉書訖,上曰,領相知李疏乎?宗玉曰,領相再昨出城,而李疏昨夕來到,似未知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莊憲大王,忌辰齋戒。 ○柳萬重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當日內辭朝事,命下矣。本院屢度催促,使之應命,謂以同事諸人,今方胥命,不可獨爲承命,終無辭朝之意,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副承旨李重協,同副承旨鄭彦燮,俱以臺疏,過爲引嫌,今日亦不仕進,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耉齡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所被人言,是何等罪名,而一出都門之後,安敢爲復入之計哉?再承別諭,一味縮伏,只切俟譴之忱,乃者敦勉之旨,又復特下,諭之以貴相知心,責之以困我若此,臣感激之餘,惶懼益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雖愚迷,亦有省覺,國事朝象,臣豈不仰念,而旣受罔極之誣,實無更顯之面,荐諭之下,又不敢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以一疏,仰暴危迫之悃,以請鈇鉞之誅云。大臣姑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知道。 ○李耉齡書啓。臣承命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給命bb召b,仍爲傳諭,則以爲,臣頃於諫臣之疏,蹤地危蹙,略暴微懇,方在縮伏之中矣。卽者持平李載厚,疏斥臣身,命意遣辭,便是急書,臣於是毛骨俱悚,駭汗遍體,不得不逬出城外,以竢嚴譴之加矣,意外史官,傳宣聖旨,十行絲綸,反復開釋,仍有偕入之命,臣誠惶隕,無以容措。恩諭之下,臣豈不知感,而顧玆所被臺言,係是人臣之極罪,去就一節,有何可論?祗自泥首席藁,恭俟違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批往,已悉予意,復何多誥?雖然,卿心業已洞知,開釋業已無餘,以卿體國之誠,何不量此,而若是困我,達宵不寐?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慇懃之諭旨,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此意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 ○傳于柳萬重曰,嶺伯今日內辭朝事,昨已分付矣,今朝亦不辭朝,政院,申飭,使之當日內辭朝。 ○柳萬重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因臺疏情勢難安,今方待命金吾門外,使其褊裨,來納密符,何以爲之?敢稟。密符傳授,勿待命事,分付。 ○又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卽者兵曹判書趙尙絅,因臺疏情勢難安,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而兵曹判書及禁衛大將命召,使其褊裨,竝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命召傳授。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莊憲大王忌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嶺伯開釋之下,尙未辭朝,其在事體,豈敢若是?從重推考,卽爲辭朝。 ○柳萬重啓曰,親臨閱武吉日,自兵曹以今月二十九日,推擇以入,而依爲之事,命下矣。二十九日,與大報壇親祭受誓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前他日問啓。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傳授。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耉齡書啓。臣敬奉聖旨,傳宣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於昨日別諭之下,敢暴危悚之忱,仰請鈇鉞之誅,卽者史官,又傳聖旨,其所以慰勉者,迥出尋常,臣奉讀以來,惶隕靡容。顧臣所遭,如bb有b一分更進之理,則初何敢逬出爲哉?聖明於此,非不俯審,而敦迫轉加,責諭愈摰,臣誠抑塞,不知所出。至於若是困我,達宵不寐之敎,尤增臣罔赦之罪,只自伏地震越,唯俟威譴云,臣以敎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君臣之間,貴相知心,予旣知卿之心,雖或有過中之擧,予何不諒,而豈以此過爲撕捱?其所侵斥,語雖不擇,業已洞知,開釋無餘,於卿有何毫分撕捱之端,困我若此,困我若此乎?枚卜三公,國事庶可做,長輔無端下鄕,卿又出城,朝廷之上,此何氣像,此何氣像乎?切爲卿慨然也。卿須體如渴之心,安心勿復過讓,其卽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更爲傳諭。 ○假注書崔龍賢,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楊州陶山里村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傳宣聖旨,則以爲,臣於病伏涔涔中,忽承萬萬意外之新命,神喪魄遁,不敢仍留城裏,來投鄕僻,見方悸慄靡定,不料史官拔來,傳宣聖諭,辭旨隆渥,有踰尋常。至於諭及先臣,奬勉益摯,臣奉讀未半,不覺感涕之交逬也。然臣區區秉執之義,蓋有素定,今若貪榮戀寵,變改其心,則廉恥都喪,將無以歸見先臣矣,況今憲疏一上,頭勢危怖,在朝之大臣,亦旣出城,則尤豈有去就之可論乎?畏犯公議,不敢徑上辭本,只自一味縮伏,恭俟反汗之命而已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者朝廷氣像,卿亦謂何?卿之去就,卿則曰可乎?顧今國事,覽卿去就,此皆予之誠淺,心切恧焉,無以爲諭。雖然,今卿此去,決知其過矣,過中之斥,業已開釋,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今日之枚卜,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更爲傳諭。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在前親臨閱武時謄錄,則己未年,則禁營未及創設,故以訓、御兩營及精抄軍,合爲三營而操鍊,壬申年,則訓局及禁、御兩營爲三營,操鍊於露梁矣,今則依壬申年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月二十九日,親行閱武,與親祭受誓戒,相値,何以爲之?啓辭,其前他日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兵曹郞廳,則以爲,二十一日平吉,而日期甚急,勢難擧行,二十二日以後,或國忌,或拘忌,二十八日,雖無大段拘忌,親幸大閱則不可用云矣,敢啓。傳曰,此豈前期而後可行乎?以二十一日擧行。 ○又啓曰,親行閱武,二十一日擧行事,命下矣。本兵多有時急擧行之事,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本曹凡事,擧行甚急,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夜對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承旨牌招,持此批答,卽爲傳諭于左相處。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忽被罔極之人言,神駭膽慄,逬出城闉,席藁縮蟄,悸恐靡措,不意史官踵臨,命與偕入,而兩日之內,別諭三下,開釋而敦勉之者,往益勤摯,臣每一奉讀,輒增惶隕,自不覺涕泗之橫集也。第惟李載厚之疏,盛論近日事,而乘機闖發,指意凶悖,一則曰無北面之心,一則曰向君父之義輕,捏合人臣不忍聞之語,所必誅之罪,而直驅人於罔測之科,噫嘻,亦太甚矣。向臣筵席之所陳白,箚辭之所自列,有何一毫近似於其所云云,而恣意構誣,勒成罪名,言之無倫,胡至此極?春秋之義,非載厚輩所可知者,而敢假黨與之說,以爲反攻之資斧,泚筆之時,能無愧於其心乎?臣於是,尤爲之痛惋也。日前諫臣之疏斥,實爲臣難冒之端,對辨之章,爲申其原初陳達之意,則遣辭之際,自不得不爾,而今載厚,摘抉其句語,斷之以面謾,人心之巧險,極令人危怕。且伏聞常參之日,有一宰臣,深加非斥於前席云,時議之操持不已,此可見矣。今聖明,雖曲加慰諭,荐降恩旨,而旣遭此無限醜誣,誠無以自立於人世,官職去就,非所可論,玆敢泥首都門之外,哀籲於宸嚴之下。伏願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迫之忱,亟許鐫削臣職秩,以服人心,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傳曰,遣承旨敦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向來所被臺言,乃是罔赦之辜,難洗之羞,畢竟進退無據,罪犯欺謾,而曲荷聖度涵廣,不加威譴,只賜恩遞,臣固當涵戴洪渥,屛塡丘壑,而適緣使事緊重,强顔往赴,至今尙縻西樞,每自循省,惶愧冞增,未嘗敢一日而自安,迺者新命,出於千萬意念之外,臣誠惝怳震駴,五情失守,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庸鈍疎緩,闊於事情,本非肩鉅擔事之人,猥蒙謬簡,忝冒三事,固已不厭群情,三載尸素,隨處憒憒,釁戾疊積,特臺臣發之,而一世公議同然,追思咎愆,餘懍在心,以此滓穢之蹤,復玷鼎席,以辱朝廷而羞當世,萬萬非國體之所宜,私義之所敢出。雖被聖眷隆重,而決無冒恥進身之理,心神霣濩,累日靡定,今始敢略暴危悃,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收誤恩,改卜賢德,以幸國事,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開釋無餘,卿何復嫌?頃者勉副,不過敬大臣之意,今者重卜,亦云晩矣,則於卿有何過讓之端?顧今國事,卿亦謂何?甫齊朝象,度外葛藤,右揆出城,首揆無端尋鄕,而鼎席無人,凡事泮渙,此何景象?況此豈困我之時哉?顧此國事,乙夜無寐,以卿體國之誠,篤實之心,雖不敦勉,必將爲國事幡然,而過嫌往事,不諒今予之心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卿等俱若此,予將依誰而做國事乎?思之于此,欲諭無語,卿等雖不顧我,顧此在民,予雖涼德,以卿等乃祖乃父體國之誠,豈不恤列朝愛恤之斯民乎?玆遣近密之臣,諭予方困之心,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此日之國事,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 ○乙卯二月十七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右相敦諭承旨,待令乎?萬重曰,更鼓且深,城門已閉,故待曉當往爲計矣。上曰,左相處,方下傳諭,在外承旨,牌招闕門外,卽往傳諭事,分付。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若魯讀自三十一年,止趙以公子勝,爲相,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五十年,止五十九年,上曰,文義爲之。若魯曰,淖齒,殺湣王,以臣弑君,而綱曰殺者,書法,有意而然矣。珽曰,綱與目有異,故目則言弑,而綱則言殺矣。上曰,目亦無弑字矣。此下第四板,但有王孫賈,入市呼曰,淖齒,亂齊國殺湣王,而無弑字矣。上番所謂書法,何也?若魯曰,湣王,失其君道,故不曰弑,而曰殺。朱子筆法,可見矣。上曰,淖齒,元非齊之臣,以楚臣而爲齊相,當其時,朝楚暮齊之類,豈可以臣節,責之乎?此亦不可以元定君臣之分,論斷矣。珽曰,荀子之言,可觀矣。有之不如無之者,此其時戰國之主,而後世人主之所可鑑戒處,故朱子所以載之於史斷者,誠有意矣。上曰,若湣王者,不足言,而荀子之言,可爲後世人主之龜鑑,吳起所謂舟中之人,皆敵國者,誠然矣。人君,失其爲君之道,則未有不自取覆亡而身受其禍者也。齊人討殺淖齒,目書討字,有意矣,元非依法之相,故與本君臣之分差間,前者講官有所達,其言是矣。若魯曰,聖敎誠然。本非齊相,則亦不足言臣節矣。珽曰,不曰誅而曰殺,誅與殺,似有間隔矣。上曰,《小學》亦曰,與攻淖齒而殺之,與此《史記》,槪同矣。若魯曰,相如完璧之事,此亦戰國之習氣,而當時稱道其賢者也,但以珠玉,爲寶,終至於國被其害,有不足言者矣。上曰,楊氏之註,好矣。珽曰,邯鄲之禍,璧爲祟,其所完璧而歸者,適足以挑秦之怒而益趙之禍,此其血氣之勇,不可取者矣。雖然,於廉頗之事,引車避匿,而以先國家後私讎,爲言,則可謂有休休之風矣。古賦所云,始屈節於廉夫,若四體之無骨者,亦足可尙,而廉頗之肉袒負荊,亦出於戰國之風,其聞相如之言,而卽爲負荊而謝者,亦可謂賢矣。衛嗣君之事,以耳目之察,好示神奇,摘發幽隱,以爲賢,此荀子所謂聚斂之君者,誠然矣。上曰,廉頗請立太子之說,可見其君臣之間,斷斷無他,戰國之時,事勢似然,而若非誠意藹然,君臣之間,無少疑阻,則豈可發此等言耶?若魯曰,此乃誠信藹然,少無間阻之致,其君臣之際,情志之相孚,可以見矣。上曰,戰國多有如此之習,樂毅、田單之事,亦可想當時君臣之契矣。樂毅則其時讒言入之,而昭王引言者斬之,其君臣之際,豈不曰誠信之相孚耶?若魯曰,自古君臣之相得,無如燕昭之於樂毅,其誠信藹然,有非後世君臣之所可及也。上笑曰,漢昭烈之於諸葛武侯,其密勿契合,可謂蔑以加矣。廉頗之請立太子,斷斷無他,而趙王,亦信之不疑,其君臣之間,有若是矣。末世以來,忠逆互爭,如廉頗之言,必不容於世矣。若魯曰,有廉頗之心,則可也,無廉頗之心,則不可,只當觀其心之如何而已,不可先致疑於其間也。上曰,儒臣每事,必如是觀之,則好矣。若魯曰,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樂毅之於燕,有大功勞,而昭王,任之不貳,又斬言者,則雖昭王已卒,惠王新立之日,如毅者,似不可容易,反間而去之,而惠王,棄毅如草芥,毅亦奔趙,不容於燕,君臣之間,其可畏如此矣。上曰,樂毅,奔趙去燕,而田單,盡復齊地,此可見惠王之爲人,而其所以墜昭王舊業者,實由於毅之去矣,貫珠者之言,何如?若魯曰,貫珠者,聞王之惡單,而以單之善,歸之於王,至使王賜單牛酒,其言可善矣。田單,復全齊七十餘城,而迎王於莒,則其有功於齊,何如,而未久,而襄王,遽以取國疑單,若非貫珠者之言,則單,難乎保全矣。上曰,貫珠者之言,雖善,而未得釋王之疑,故又有幸臣之讒,若非下段貂勃之言,莫釋其猜疑之端,而單終不可保矣。下段之言,較上段似快矣。珽曰,下段之言,勝於上段,誠如聖敎矣。太史敫,以女不取媒,汚吾世爲言,而終身不見君王后,亦非後世所有之事矣。若魯曰,田單之事,仲連之言,此可觀處矣。凡事莫不如是,此豈但克敵之道爲然?治國之政,進學之道,擧皆如此,所以治與不治,學與不學,只在勤逸之如何,此等處,推類而觀之,則似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樂毅,泣辭伐燕,可見其忠節矣。上曰,然矣。其時人,去于彼則歸于此,朝之齊而夕之楚,臣節不分明,旣事他君,反攻其國,視爲尋常,而樂毅則不忍伐燕,其忠節可尙矣。世稱管仲、樂毅,而夫子,稱管仲器小,然則樂優於管耶?珽曰,夫子雖稱器小,而有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其所以大管仲之功,爲如何哉?管、樂一體,而管似大於樂矣。上曰,馬服,地名耶?珽曰,非地名,乃山名也。上曰,范雎之事,戰國之習,而其曰,范雎拜,秦王亦拜者,誠怪矣。若魯曰,一言而取卿相,離間母子之間,故朱子,特書秦君廢其母。又曰,秦君母,以憂卒,其所以深罪秦君之意,可見,而范雎之罪,亦在其中,司馬公所謂雎眞傾危之士者,誠的論矣。上曰,范雎之事,極爲無據矣。使秦王,絶母子之義,無可論者矣。若魯曰,趙括之母,誠賢矣。能上書言括之不可使,以婦人而不蔽溺愛之習,辦此男子所難之事,豈不賢乎?珽曰,追提其夫在時之言而上書者,尤難矣。萬重曰,請無隨往者,非畏死而然,所以明知其必敗,驗其夫之言也。上曰,可謂極賢知之婦人矣。公子無忌,襲殺鄙奪其軍,綱特書之,筆法甚嚴矣。若魯曰,無忌矯王命奪軍之罪,無所逃於綱目之特書,而若侯嬴則只知有無忌,不知有王,此戰國風習也。綱曰,秦殺白起,去其將軍之號者,所以明坑卒四十萬之罪,而秦之以無罪殺名將則過,故曰殺,綱之一字一句,不泛然矣。上曰,秦暴虐而得天下,誠未可曉矣。若魯曰,其時六國,皆非秦之敵,宜秦之竝降六國而得天下也。上曰,周之八百年基業,壯矣,至赧王五十九年,猶命諸侯討之者,可見其名分之猶在也。若魯曰,所謂命諸侯者,朱子特筆,而當其時,周徒擁虛器,無天子之命令,已久,命諸侯者,不過與諸侯合從而伐之也。東遷之後,王綱解弛,日就微弱,文、武遺制,先王基業,虧壞無餘地矣。至於赧王則尤無足言矣。萬重曰,當其時,天子、諸侯,無所區別,强呑弱大竝小,而赧王卽位,猶至五十九年,諸侯無加兵滅之,而頓首受罪,盡獻其邑而後,周之祀遂絶,此可見名分之重也。若魯曰,此非但爲名分而然,得周之地,無所關緊於富强之術,故當時列國,視周爲等棄故耳。《綱目》比他書,尤宜領會看過,治亂興衰之際,人才得失之機,無非鑑戒處矣。珽曰,綱與目,皆不可泛然看過,而至於綱,尤當尋其下字,十分精察,而得其意趣,似好矣。若魯曰,何爲而治,何爲而亡?必須加意而觀之,則不但爲涉獵典故而已,似有益於爲治之道矣。上曰,所達極好,俄於廉頗事,以每事如是觀之則好矣,爲敎矣,此條所達,亦好,儒臣亦務祛私意,文意每如是看得,可也。大抵能脫於私意之中,爲難,以司馬公之賢,作《資治通鑑》,而猶未免私意,欲繼晉統於曹魏,故以蜀丞相諸葛入寇,書諸史矣。千載之下,能續夫子之《春秋》者,卽此《紫陽綱目》,是已,存名分嚴衮鉞,爲萬世史法之準的者,若非朱夫子,何能若是乎?《紫陽綱目》之後無繼之者,誠爲慨然。《宋、元綱目》,《皇明通紀》,皆不足比論於綱目,而向時所講《明史提綱》,是誰所撰乎?若魯曰,李主錫所撰,而近來新出者也。珽曰,《東國通鑑》,尤無足觀,筆法不須論,而或有世代相換處矣。上曰,此卷下篇,無立綱大年號,周、漢、唐外,如秦、晉則不許以正統,故不立綱耶?珽曰,統一則雖秦、晉,皆許正統,故秦竝六國,爲天子後,則綱書年號,而晉紀亦然矣。上曰,秦乃是閏位,似不許以正統,而猶爲之立綱耶?珽曰,雖是閏位,旣是統一,而天下無君,則綱書年號,固其然矣。夫子定書,末繫秦誓篇者,亦托意云矣。萬重曰,知秦之爲天子,故斷自唐虞,訖于秦者,先儒稱其有意存焉矣。仍進前曰,親行閱武定日,命下矣,詰戎之政,極爲盛擧,而第今春寒尙峭,江郊之際,風氣不好,法駕勞動,終日臨江,恐或有觸冒之患。且似非今日第一急務,故臣與徐宗玉伴直時,聞傳敎,欲上草草數語,仰請成命之還收,而適値淸齋之日,不得上文字,方切下懷之耿耿矣。以卄九日受誓戒,相値,而其前無吉日之故,又有進定之命,又況此日則只隔數日,自外凡干擧行之事,將多有忽遽未及者,雖以應行節目言之,旗軍洗馬,再次爲之,三軍門習儀,三度爲之,是前例也。雖前定卄九日,日期甚急,此等事,猶難擧行,況此進定之日,不過爲二三日之內,決難趁期排置云。稍俟日氣和暖,從容動駕,恐合事宜,臣忝在近密之地,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嗣服後,謁陵回路習操,已數次爲之,而未免忙急草草,故每欲一番閱武,而閔奉朝賀及左相,前有所達,昨年兪健基,亦以此陳達矣。大抵詰戎,王者之大政,經傳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前習操,略略爲之,槪觀其坐作之節,似不無疎虞之慮,故欲追先王故禮,而一番親行爲之者,常耿耿矣。今春則旣不謁陵,適有暇隙,若不趁今爲之,似無可爲之時,秋間則又謁陵相値,必欲以春間閱武者,有意矣。又況近來,朝廷爻象,無調劑之道,日日受困,於朝象爲苦,故寧爲飭礪戎政之擧,而有此敎矣。初定以卄九日,不急不晩,故頗以爲適中矣。以受誓戒,相値,進定日字,此日雖似急促,旗軍洗馬,一次爲之,習儀雖不爲之,亦無妨。除却凡干節目,而只爲閱武而已,則亦何有未及之慮乎?一月三次習陣則習儀已熟矣,何必親行定日,別爲習儀而後,方可乎?此所謂臨渴掘井之類也。軍門將士陪從冗官諸具,似猝爲難,而今尙有數三日,其前豈不可辦出乎?非不知三月和暖之時,行幸爲好,而三月農節,故在先朝,終無謁陵之例,三月內陵幸,猶不爲之,則況可行閱武乎?今年則新有邦慶,鼎席皆備,擬欲從容做國事矣。事與心違,卽今朝象,譬如亂髮,予之所以乙夜無寐,心無依着者,而寧欲爲詰戎之擧者也,旣爲飭礪戎政,而不時定日,則亦何習儀之可言耶?萬重曰,先朝五十年內閱武,只己未、壬申兩年而已,而考見日記,則預定日字,軍門凡事,不爲苟艱矣,今則猝定於數日之內,忙忙急急,恐有未及之慮。此猶餘事,日氣尙寒,伏想觸冒江風,玉體或有傷損之節,臣等不勝憂慮,必期於反汗而後已。伏願更加三思,從容退行,實有合於轉圜之聖聰矣。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予已累觀習操,亦不必今月內忙急爲之,而王者一動一靜,動循禮法,事體當然,而先朝謁陵之禮,亦不逾於二月,則今者閱武,豈可於三月行之乎?必欲以今月內定日者,有意存焉,予非固執而然也。軍門凡事之苟艱,此有不然者,漢文帝勞軍細柳之時,不意親行其時,豈有習儀之擧乎?乘其不備而觀之然後,可知常時之操鍊,而可謂飭礪戎政矣。萬重曰,初定卄九日,是皇壇親祭受誓戒,相値,故改定以卄一日,皇壇旣已累次親祭,今番則定以攝行,而閱武,以初定卄九日,定行,似甚得宜,惶恐敢達矣。上曰,俄豈不有所敎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戎政而後祀典,尤不可矣。若魯曰,期日必定以二月者,此出於動循古禮,臣等,豈不仰認聖意之有在,而第今進定之日,只隔三日,凡事多未備,承宣陳達,亦以此也。珽曰,承旨所達,出於憂愛之忱矣。詰戎之政,先王已行之禮,具載於典禮,臣等,豈敢請成命之仍寢,而第今進定日字,非但凡事窘速,日氣猶寒,恐或聖體勞傷,而稍退日期,似無所妨,故承旨縷縷仰達,此宜亟回聖聰,無所留難者也。且卄九日外,只卄一爲吉云,若或卄一非吉日,則殿下,亦可以二月內爲之耶?承宣所達之言,誠是,退以三月,似合事宜矣。上曰,予心,非忙急而然也,亦非欲爲張大而然也,前日李著之疏,已定之矣。槪詰戎,王政之所先,春蒐冬獮,載於《禮記》,三代盛時,文質彬彬,周以後,文與質俱亡,予嘗慨然于斯,必欲一行閱武者,不過欲遵舊禮而然。若但爲觀習操而爲之,則前已累觀,今此閱武,元非始爲之事,小觀大觀,何以異乎?三月觀農親耕之禮,雖姑未遑而未爲,豈可不拘農月而行詰戎之政乎?今年節候尙早,三月初,雖非方農之時,旣是農月則在王者勸農之道,不可於其月,行閱武之典矣。儒臣所達,若卄一非吉日,則將何爲之之言是矣,而卄一旣吉,捨此日而退以三月,決不可矣。今年廟堂無故,國計民事,擬欲從容做得矣,卽今朝象,如是泮渙,止泊無期,寧欲飭礪戎政者,俄已下敎矣。萬重曰,朝象泮渙如此之時,尤宜從容鎭定,必行閱武之擧,尤似非急先之務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而常談云,渠習置之,今朝象則任之朝象而已,左相批答,纔言之矣,顧此國事,乙夜無寐,故今於深夜,引接儒臣者,此亦心有所慨然而然矣。萬重曰,小臣誠意淺短,不能感回聖意,閱武旣不退行,擧動時小小節目,姑置之。本兵之長,行公然後,凡事方可以擧行,而兵判尙不行公,事多可悶矣。兵判及守禦使,連納命召,故知其有胥命之擧矣,今日始聞其外縉疏,諸宰亦一竝胥命云矣。上曰,予今方開其可言之端,而欲下敎矣。當初縉疏,擧措則非矣,而半夜前席,釋然之後,元無不安之端矣。大臣對金尙星之箚,追提本事,自然有下語處,而以臺疏引嫌過矣,李重協,其日擧措不善,知其必不出,故牌不進,踏啓字,而鄭彦燮,同違牌,故竝踏啓字,此則違牌例勘而竝罷也。以其踏啓,必皆有去就之可論,故欲下敎而未果矣,前承旨鄭彦燮敍用。萬重曰,慶尙監司閔應洙,辭疏承批之後,又因諸臣之撕捱,尙無變動之言,雖自政院催促,而終不變通矣。上曰,其日肅拜單子,掛之乎?萬重曰,未及掛之而還爲持去矣。上曰,縉疏諸人,一番承批之後,更無可嫌之端,而公然復事撕捱,分義不當如是,參疏諸臣,勿待命事,分付。{{*|榻前下敎}}。萬重曰,擧動時,不可無訓將,而訓將,以刑判再度呈辭,方留院,其呈辭還給,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刑曹判書留院呈辭還給,待明朝牌招事,分付。{{*|榻前下敎}}。萬重曰,道路險惡,泥濘最難矣。上曰,今番親行閱武時,道路險惡尤甚處外,勿爲廣治事,分付京兆,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酉時,日暈。夜四更,月暈。 ○下直,綾州牧使韓德弼,麟蹄縣監柳澂。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義,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寒尙峭,伏未審邇來,聖體若何?臣等之未入侍,已逾數旬,丸劑劑入亦久,兼有稟達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徐命淵,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臣趙正萬,副摠管臣南就明,俱以老病,不得進參。臣趙虎臣在外未上來,一員未差,臣柳濬,臣元弼揆,竝以軍門進去,守宮一員,寶劍四員及侍衛,將無以備員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卽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本兵擧行凡事,一時爲急,而連日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筵中又有牌招之命矣。本兵凡事,十分緊急,所當出牌,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悉開釋,批旨業諭,豈可若是爲嫌乎?此時本兵之長,亦豈徒循常例?更爲牌招。 ○徐命淵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親臨閱武,期日已迫,而本兵多有擧行之事,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夜已向深,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司僕內乘來言,親行閱武旗軍洗馬習儀,當行於明日矣。提調例爲進參,而都提調徐命均尙未出仕,提調金取魯因臺疏引入云。提調金取魯,卽爲牌招進參,何如?傳曰,開釋之後,其在事體,豈可若是?卽爲牌招察任。 ○柳萬重啓曰,司僕提調金取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明日旗軍洗馬,不可無提調,而特敎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親臨閱武,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趙命臣進。命臣,以吏批言啓曰,京畿貶罷守令及巨濟、大丘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不可不各別擇差,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邊將,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徐命淵爲左副承旨,韓師得爲同副承旨,沈䥃爲正言,金尙魯爲持平,金尙翼爲修撰,吳瑗爲軍資正,崔成大爲工曹正郞,吳遂采爲司饔主簿,金廷潤爲慶尙都事,權一國爲全羅左道京試官,趙顯命爲刑曹參判,朴璜爲南陽府使,金九衍爲加平郡守,李海宗爲永平縣令,李埉爲大丘判官,趙榮祐爲宜寧縣監,申慶流爲巨濟府使。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匡輔入直,參知李潝禁推,左副承旨柳萬重進,副司直金尙奎、鄭彦燮、李載厚,副司果金尙魯,副司正李耉齡單付。 ○事變假注書李耉齡偕來,代以李禎恒爲事變假注書,崔龍賢偕來,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李禎恒在外,代以南鶴宗爲事變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李光瀷,纔已擬望受點矣。聞其身病,極爲危重,勢難察任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命淵曰,近間注書之遞易甚頻,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徐命淵,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行閱武時,禁軍中人馬俱健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而二十一監軍巡將,勢難入啓受點,二十日受點人員,二十一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及內吹螺赤二十三名所騎馬,無以推移。依近例京畿驛馬,限三十八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壬申謄錄,則三軍門大將,具甲冑參見,各營中軍以下除參,只爲聽發放事定奪矣,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今亦依此擧行。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七日,童蒙沈游恭稱名人,御營軍白世奉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壬申謄錄,則禁衛軍,各以十哨上番,故建陽、西營兩處,入直軍兵,無替把之事。而今則異於壬申,上番只爲五哨,甚爲零星,行伍將不成樣,依近年陵幸時例,令訓局軍兵替把事,節目中磨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月十四日,晝講入侍時,因筵臣陳達,分付禮曹,戰亡人表著者,別單啓下後,擧行致祭之典事,命下矣。殉節諸臣,表著可以致祭祠宇,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日昨,以洛川君縕婚事,特下備忘于本府,使之依初通定婚事,命下矣。卽以備忘辭意,言及于前敎官金致萬家,則再昨,又爲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語,則伏見備忘記,有洛川君婚事,依初通定婚之命,誠不勝驚惑悶鬱之至。小生情實,畢暴於前日呈單中,已蒙天鑑之俯燭,而他餘條件,姑舍勿論,只此倒婚一款,終有不敢勉承者,不得不復此瀆陳焉。夫倒婚之大違禮敎,夫人皆知之,以小生之所覩記,未之或有誠,以逆兄弟之序,啓一世之弊,實非細故也。而當初是命之下也,小生,有此必辭之端,日月之明,亦無由照察,故敢於前單,竝有所陳列矣。今者備忘中,亦有曾行之敎,雖未敢知指諭何在,而若或以國婚時事,援而爲例,則竊恐有大不然者。揀擇之體,極其嚴重,私家事故,設有大於此者,朝家固未必有所拘礙,在下者,亦何敢一言違覆。而今此婚事,雖有上旨,係是宗戚之私婚,何可與揀擇之婚,比而同之乎?且聞海伯之辭婚,亦無他端,專以倒婚爲嫌云。若令小生,遽變前之所執,自壞婚禮之大防,則是不但內欺其心,亦將爲海伯之罪人,其不可冒昧奉承者,殆甚於當初命下之日也。況倒婚之爲大段拘忌,勿論貴賤,國俗同然,他人亦旣言之矣。婚姻者,人之大倫,家之吉事,而今乃越常禮犯大忌,苟然行之,則豈不大有乖於謹始之義哉?凡此所執,若係微文瑣節之容可擺却者,則申命之下,何敢更爲違拒之計,而事理斷斷如此,所關亦甚不輕,反復思量,萬無變動之勢云,其所執言,終以倒婚及俗忌,爲難變初意之端,自下有不可擅斷,何以爲之?惶恐敢稟。傳曰,揀擇下敎,所重無異,其俱是王命也。況俗忌,非敢聞於君父者?當初通婚,雖因下敎,比今有間,其所讓,容或可也。今則旣知稱托,特敎賜婚,則事體比前有別,其在分義,豈欲若是?本府亦其初呈單,容或捧之,今者煩稟,未知其當,其所謂倒婚俗忌,反重於違君命,依前下敎,更爲通婚,其勿須稟。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日昨得伏見李載厚之疏本,則其語意危怖,殆同變書,直驅之於罔測之科,臣看來,毛骨竦然,遂與聯疏諸臣,走伏金吾門外,納符俟譴矣。聖度天大,還授兩符,仍下勿待命之敎,恩數雖隆,情地孔隘,畢竟勘處,席藁以俟。此際因大閱之進定,遽有喉院之請牌,而顧玆所遭,殆人所無,彼旣加之以不忍之言,擬之以不容誅之罪,則何敢以泥首待勘之蹤,晏然趨承,以犯其方斧之勢哉?噫,從古搢紳之橫罹譖誣,亦何限,而其閃弄機括,密布一網者,未有如今日之載厚也。爲人臣者,受此罔極之誣,雖不能塞耳匿影,遠逃於空虛之中,尙何忍束帶抗顔,冒廁於周行位著之間哉?親臨閱武,事體至重,本曹凡百,亦甚緊急,而情地危蹙,萬無出當之望,玆敢疾聲呼籲。伏乞聖明,亟降威命,削罷臣職,仍治臣負犯,以安微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半夜下敎,群心釋然,卿等之心,亦已洞然,乘時傾軋之事,業已知之,快諭無餘,於卿等,有何爲嫌之端?其若過嫌,其將曰釋然乎,否乎?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掌令尹鳳九疏曰,伏以皇天惟祖宗,默佑我邦國,殿下有螽斯之慶,臣病伏窮山,聞之蹶然,不覺橫渠之喜甚。旋又伏聞,聖旨誕降,亟定位號,播告八域,凡厥在位,罔不奔走騰賀,而顧臣職縻從班,迹滯草莽,不早趨呼嵩之後,以伸同慶之忱,闕禮之罪,誠無所逃也。第臣見帶憲臣,已今八箇月矣。臺閣者,人主之耳目也。惟有司百執事之各任一責者,若一日曠其職,則不可以熙庶職,況耳目之官,可否廟議,而曠廢又經年耶?且自冬以來,天災時變,可驚可愕,正宜君臣上下,惕然警懼,亟講消弭之策。尤不可不博求,有道術正直之士,置之言議之地,君德之闕,朝政之失,毋憚勤攻,以爲祈永之圖。而以臣無似,不堪從審者,苟然充數,等棄臺窠,荏苒時月,無所變通,不敢知處分之謬誤,何有於此也?臣區區迷滯之守,前旣殫盡,伏想聖明,亦已俯悉,而今又素患風熱之症,表發肢末,手足疔瘡,前後迭發,蔓延半脛,宛轉四朔,戶庭省覲,亦且擔曳。臣之去就,本不系於疾病,而目下難强,誠亦如此。伏乞聖慈,特念臺職緊重,不可久曠,且諒微臣情病,元非飾僞,亟遞臣所帶職名,俾安丘壑殘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司諫李光溥疏曰,臣之父病沈重,猥陳至懇,幸蒙恩暇,得以救護,闔門感祝,不知所言,而調治屢日,有加無減,以此情理,無望供職。又自數日來,臣之身病,挾痰猝發,牽引刺痛,殆不能俯仰,臣曾傷水土,積爲所祟,而連以父病,焦迫奔遑之餘,觸冷添劇,頃刻難支。言責重地,一任曠廢,公私狼狽,益增惶隕,玆敢冒死煩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有疾聲之呼,何暇念及他事,而竊有所耿耿於中者,敢此附陳焉。親臨閱武,雖是古典,而自祖宗朝以來,未嘗頻行者,誠以人主動止,十分愼重而然也。今此親操之命,寔出於詰戎之盛意,而再昨年東郊,昨年露梁,因已行之矣。今何可重勞玉趾,復爲此擧耶?擧行凡節之窘急,固不足言,而竊念戎事,有肅伐之意。古聖王,必於秋冬之交,農務之隙而行之者,其意有以也。目今春陽載回,政當發散蘇息之節,而未及先之以省耕補助之典,遽有此鍊兵選徒之令,其於我聖上對時育物之本意,未知其爲急先務,而無知小民,若以謂殿下此擧,或出於豫大之言,或不有損於聖德耶?臣愚以爲,亟寢親操之命,稍待豐餘,農暇而行之,實合事宜矣。答曰,省疏具悉。《春秋》講武,禮典所載,嗣服之後,始乃退行古事,何可曰頻行乎?至於豫大二字,予雖涼學,心常自勉者矣。爾其勿辭察職。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保佑家邦,誕降聖嗣,啓吾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慶報一播,歡聲四馳。臣身伏千里,心懸九重,夙夜顒祝之餘,喜劇成顚,踊躍蹈舞,彌日而不自定也。臣自入春以來,母病身恙,迭發交劇,杜門輟衙,一任尸素,賑務叢脞,尤屬惶悶,方擬冒入文字,略伸忭賀之忱,仍乞罷斥,早伏瘝廢之辜。乃於此際,伏見邸報臺啓,以臣庇護不法之守宰,滿紙臚列,聲罪狼藉,蹴踏操切,無復餘地。勿論罰名之輕重,事實之如何,名以道臣,被斥至此,而尙可一一抗顔於守宰吏民之上乎?在聖朝禮使之方,是宜不待臣自列,有以處分矣。況臣畸危疎逖之蹤,尤何敢仰首求辨,重得罪於臺閣風稜,而第臣所坐非常,決不止於問備薄勘,而特爲臣所處,非若庶僚,姑存體貌,容其自處,則亦安得泯默而已也?蓋臣與李潚,生平無一面之雅,赴任之路,始見其人,問其年則已老,精力之强,無異少壯,臣固心異之而點察,應接周旋之節,若有欠於婉曲詳盡。臣意,其自恃秩高,有不遜意,每因事督過,未嘗假饒。旣又摘發其見欺僞關事,捕致五六吏校於營門,躬親嚴覈,繩之以重律。潚亦深不自安,而臣謂以裵度之嚴明,尙不免印章之見竊,被瞞盜踏,卽一公罪。此不可以斷其爲政,而夷考所行,廉勤一節,儘有可稱,故竊自附於古人不去許承之義,略其短而取其長,去春夏等殿最,以老猶勤事,民亦頌惠爲目者,蓋據實蹟,而非敢有一毫苟焉耳。及後都事權贒之下來也,因供億之不豐,體例之有損,不無忿戾乖爭之端。李潚,遽呈辭狀曰,都事發怒於微事,至以前頭檢田時,生事恐喝云云。臣以爲醉客失言,揚諸公牒,致駭聽聞,有乖相敬,遂還其狀而兩解之,彼此亦不復以是爲言矣。至若本道田結,本無隱漏之可覈,臣於前秋狀聞中,固已備陳,而凡朝臣之曾經本道職任者,孰不知之?亦權贒之所自悉而言於臣者也。逮奉備局關,依他道災年例,不遣都事,令自臣營直爲磨勘。臣乃一循列邑所報而上之,然其出賦摠數,不以凶歉而少縮,假令都事,馳馹周行,畢竟勘啓,當不過如斯矣。且考諸故事,四十年來,本道守令,未嘗有一人見罷於災傷,其無差錯之可摘,於此亦可見矣。今之都事,若果因一微憾,假其敬差之威,不顧擧措之顚妄,狀罷無故之守令,使災邑賑政,致有狼狽,則臣雖疲軟,豈不能擧其憑公逞私之罪,馳奏論執,而乃反游辭救解,有若下僚之於上官乎?況初無覆審之擧,有何差錯之事,而權贒之受由上京,旣在田政之前,仍以居中,則狀聞與否,尤無可論。今臺臣所謂都事,豈別有其人,而臣未之聞耶?臣實迷惑,莫曉其所指也。噫,嚴明黜陟,澄淸方嶽之責,初非臣之庸愚蹇劣所敢期者,臺臣之以此望臣,多見其擬人太不倫,而若臣迷滯之見,則深以姑息爲戒。凡諸管下之所犯,苟係貪財冒禁者,未免嫉之已甚,發揚人隱伏,往往由臣而陷於死罪者有之,雖於幕佐之過失,亦不能容隱,仇怨之集,固所不恤,其有愧於古人寬厚之政,多矣。今反以庇護當黜之守宰,見罪公議,在臣爲幸,非不幸也。所可恨者,緣臣謀事不臧,致令垂死饑民,當賑易守,重貽迎送之弊,其亦臣之罪也。臣莅任以來,無一善狀,推緘之多,殆不勝數。至於前冬惠文之彈,已可見物議之嚴,而猶不知避,自速僇辱,今雖欲沒廉冒恥,淟涊盤礴,而有不可得。玆敢席藁封章,瀝血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負罪之深重,諒臣情地之危蹙,亟賜譴黜,以重藩宣之任,明示典刑,以伸臺閣之氣焉。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二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醫官金應三、許信、金德履、金世選入侍。淳進伏曰,臣等藥房入診,已過數十日,近未入侍,未有如近間之久者矣。此由於上候安寧而然,而下懷耿耿則深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前後批答,已諭之。氣候則一樣,而近日因朝象,困惱則甚矣。淳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則左相批答,已言之,乙夜無寐,非不能就睡而然,自然因時象,不得成睡矣。淳曰,眩氣往來之候,今不差勝乎?上曰,差勝而猶未快矣。淳曰,調護之節,寢睡爲重,常談云,無欲眠之意,而不得就睡,猶以爲難。況當安寢,而因煩惱,不得就寢者乎?此由於酬酌過度之致,昨夜夜深後召對,幾至罷漏而罷出云,近日夜短之時,豈宜不顧玉體之勞倦,而自夜達曉,如是遲久乎?此後則伏望自量氣候,毋或寢睡之全失,似合於調養之道矣。上曰,非故爲夜深而然。自然無寐,寧醒而不眠爲宜,故夜對頗久,昨夜適然,豈必每每至更深乎?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嬪宮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聞醫官之言,元子碩大云,臣民之慶幸,當如何?今日已爲四七,其間想益漸勝矣。近聞鼻孔甚乾云,不至大段,而似有熱候而然耶?上曰,本非有熱候,而小兒純陽之故,鼻孔之乾,挾感所致,近以乳道和藥矣。淳曰,乳道和藥似好,而乳母,飮乾飯然後,有其效云矣。湯劑不進,未有如近日之久者,醫官今此入侍,入診後,湯劑停進與否,議定似宜,而前進丸劑幾盡,豫爲加劑,然後似可以繼進矣。上曰,湯劑停進已久,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當觀勢劑進,而丸劑加劑事,分付,醫官入診可也。應三,診脈退伏曰,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度數調均矣。信,診脈退伏曰,右邊寸關脈,帶緩而調均,大體則似好矣。淳曰,湯劑,當依下敎停進乎,問於醫官而更議乎?上曰,不必以脈度言之,當觀自己之氣而進服。卽今無氣弱之候,姑爲停止無妨矣。淳曰,春木方動之時,眩氣易以往來,必時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當依爲之。淳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親行閱武定日,命下矣。以《周禮》蒐狩之禮言之,此是應行之典,夫孰曰不可?第以初定之日爲之,則似好,而至於舊定日,則期限甚急,有司之臣,凡干節目,多有未及之患。且閱武盛擧,軍容整齊,器械修明,然後似甚得宜,而今此舊定,不過數日之內,故軍門凡具,苟艱莫甚。試以小小節目言之,如別軍直鞭棍等物,亦難及期準備云。且此猶爲小事,臣於今番往來之路見之,則非但道路泥濘,險惡難於作行,江上風氣,倍惡於城裏,早時動駕,終日臨江,必有觸冒之患。臣等忝在保護之地,豈不請寢進定之成命乎?先朝閱武時,古事聞之,則五軍門皆習操,今番則日期迫急,兩軍門上番之軍,決難及期。三月旬後則雖漸當農節,動駕爲難,而旬前退行,凡事順便,退以三月旬前,恐合事宜矣。上曰,初旬前,何日爲吉云耶?淳曰,初九日大通云矣。上曰,昨年秋見習操,則自宣傳以下,至軍校輩,無習鍊者,心甚慨然,欲一親行閱武者,有素矣。今春國有慶事,廟堂妥帖,國計民事,庶幾,欲從容做得矣。意外朝象,違於所料,且陵幸,旣不行春間,故寧欲乘此暇隙,爲飭礪戎政之擧而有此敎矣。卄九日,不急不遲,似適中,而旣以受誓戒相値,今此舊定,予亦非不知其忙急矣。但三月謁陵,先朝終不爲之者,意固有在,王者動靜,必當動循舊章,而謁陵猶不行於三月,況又爲閱武於農月耶?今此進定日期雖急,軍門些少未備等事,亦豈足拘礙耶?別軍直鞭棍,前因咸恩所達,已有措備者矣。凡所威儀諸節,不過尊瞻視而已。予之靑綠軍服,乃丙午所造者,而尙今不改,李奉朝賀,曾於受馘之時,旗幟多所改備,其時糜費不少,到今因循而用之無妨,不必新新改備矣。且三月初九日,是予私忌,季春霜露之感,自然有之,故其時欲幸私廟,不但此也。三月,古有躬耕籍田之禮,予雖姑未行此禮,豈可於方農之月,行閱武之典乎?淳曰,臣誠意淺短,旣不能感回聖聽,而旬前私忌之日,全然忘却,不勝惶恐矣。旬前旣欲爲皇壇親祀私廟擧動,則實無改定之日,誠如聖敎矣。但君上威儀之節,不可草草,習儀等凡事,不必傷廢矣。上曰,常時習陣,以備不時閱武,則亦不必臨時習儀矣。淳曰,親行閱武,聖志旣已牢定,不復仰達,而近日風氣甚惡,日早動駕,恐有觸冷之節。殿下,每不着揮項,今番則必須進御揮項,以備觸冒之患,何如?春躋曰,動駕時,時任大臣,例當隨去,而大臣姑未行公,其前或望出仕,而亦未可必,是甚可悶矣。上曰,左相不必久爲撕捱矣。春躋曰,江郊之間,風氣甚不好,頭部必須進御揮項,然後可免觸傷之節矣。上曰,已命造揮項,當着於出去時矣。先朝閱武時,出宮時刻,何時耶?春躋曰,日記考見,則辰初初刻矣。淳曰,臣今番以考出實錄事下往,而昨始復命,列朝實錄考見,則元無可據之例矣。上曰,粹嬪、德嬪封爵,旣載《璿源錄》實錄,似必有年月可考處,而無之云,誠未可知矣。淳曰,《中廟朝實錄》,大都一百六十卷,似必詳悉,而張張考閱,則仁宗封世子敎命文無之,而吉禮時納徵納幣等禮,載之矣。順懷世子事,無可據之例,而昭惠王后事,若有旁照者,粹嬪宮別有之,此似可考處,而景福宮時御所時,東宮在奉常寺內矣。上曰,以唐史觀之,東宮亦別處矣。德宗在東宮時,初無所拘礙之端,而睿宗處東宮後,則粹嬪,似有各處之端矣。上曰,方有掣肘之端,儀節草草,多所妨礙,令禮官議于大臣,上爵號時,大臣及二品以上,會于賓廳事及敎命文竹冊,有無與否,時原任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問議可也。淳曰,德嬪事,無可考處,而仁順王后臨終時,以姑無東宮,德嬪姑勿出宮爲敎,此稍可明證處矣。上曰,德嬪洞,舊大闕有之矣。淳曰,《中廟朝實錄》詳盡,而《明廟實錄》,草略莫甚,宣廟朝名臣碩輔蔚然之時,記載之事,全欠詳備,如順懷世子葬禮,亦遺漏不載,可想其疎漏矣。《世祖朝實錄》,但有睿宗冊嬪二字,而卽今可以取考者,別無可據之端矣。前例雖有一字爵號,玉印、竹冊,必爲改造,此亦都監可以設行矣。上曰,然矣。晝講,卿入侍乎?淳曰,似未得入侍矣。臣有所懷敢達,醫官趙廷俊,近以小兒醫擅名,且其爲人醇謹,臣謂廷俊,別以元子宮醫員定入,似宜矣。上曰,小兒醫,必是痘醫乎,淳曰,與痘醫有異,小兒氣稟,能善診察,故敢此仰達,如痘醫閭閻家周行之類,則臣不必薦之矣。若以元子宮醫官定名,則亦當使之潔身而入侍矣。上曰,察訪已遞乎?應三曰,初以沙斤與平丘相換,而今則已遞,方閑在矣。上曰,當觀日後下敎矣。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津船事,是本曹之大政,而今年解氷不順,故各津之船,不知其幾隻敗失,前在隻數,自然未備,勢將盡爲改造,然後似無津道苟艱之弊矣。春躋曰,嶺伯,特推之外,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其辭疏,勿爲呼望,各別催促,使之當日內辭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趙命臣,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蓮豐君欑,武臣申思冏入侍。上講前受音,自毛公以南陔,止其失甚矣。若魯讀,自南有嘉魚,止南山有臺。上講新受音,自南有嘉魚,至南山有臺。若魯曰,南有嘉魚,興體,與魚麗同體。南有樛木,興中之比也。式燕又思,有款洽曲盡底意思矣。珽曰,烝然罩罩,似比而實興,君子誠意固結,故嘉賓燕樂而盡歡,此詩之意,誠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大體君臣上下之間,和悅曲盡,有以見天地中和之意。樂只君子,亦言其頌祝之辭也。內自宮闈,外至八方,景貺周洽,吉釐普施,三代氣象,可見於此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南山有臺首章,有基而後可固,有德而後,可以爲邦家之先,此等句語,誠可玩味處矣。寅明曰,此可見太平之時,燕飮和樂之情也。凶年饑歲,百姓流離失所,則孟子所謂雖有臺地鳥獸,豈能同樂者,誠然矣。此燕饗之詩,足以想像其和氣融洽,上下相悅之氣象,無其實而燕饗,則旨酒雖多,嘉賓雖來,豈有和樂之情,形於辭句之理乎?若魯曰,有其效,莫不基之於德,此所以爲三代之治也。有德之後,可以保,艾爾後,修齊治平之效,皆原於此矣。珽曰,以《大學》言之,基爲本,光言顯,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載於平天下章,中和之氣,擴而充之,則其效,漸至於春臺壽域,群生鼓舞之境,而萬壽之祝,不期然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數日以來,所進講者,皆燕飮之詩,熙熙皞皞之氣象,不但在賓主之間。上下之際,其德化流洽,亦可以推此而可知,此宜詳味處也。寅明曰,此周之盛際也。頃者二南進講時,有所達,二南,風化之根本,正小雅諸篇,風化之效驗,於斯可見周之盛德,浹人者深矣。殿下誠宜以古聖王自期,法二南風化之根本焉,則自然君臣上下,誠意藹然,不難致正雅之效驗矣。上曰,當留意焉。珽曰,陳梨曾仕,似誤矣。若魯曰,天下之事,莫不有本有末,知事之言誠是。殿下,誠加勉於斯,則二南之化,小雅之效,不難,自然而致矣。珽曰,中和正聲,人心歡欣鼓舞,自然感發而作也。非可爲之辭也。上曰,然矣。頃者有所敎,此乃自然安排而然,在强勉力行之如何耳。寅明曰,忍字工夫,臣在春坊時,有所加勉仰達矣。聖上或必記有否?上曰,其時工夫,猶不如此時矣。若魯進伏曰,向日常參時,臣以李載厚,請加譴罰之意,有所仰達矣。末終處分,至於只遞其職,臣意非必欲重罪載厚,耿耿愚忠,竊以爲必施譴罷,然後方可以鎭定爻象矣。上曰,李載厚,雖曰非矣,《易》曰,羸豕躑躅,此蓋指有其漸而言也。至若載厚之疏,與《易》之義有異矣。予批答所謂正君臣之大義,樹紀綱於後世等語,槪慮此後,復有踵李載厚者而下敎,而若載厚始發之疏,則不足致怪矣。若魯曰,載厚之疏,首尾布置,藏頭爲說,其在防微杜漸之道,誠宜亟加譴罰,而罪名,但止於遞職。臣竊慨然,誠願更加譴罰,以嚴處分焉。寅明曰,儒臣之意,非必出於偏係之論。大抵六七年來,朝廷之間,彼此誠意,雖未知皆得脗合無間,而自然外面和氣則有之,庶期漸至於寅協之境矣。一自李載厚疏出後,浮議波蕩,止泊無期,大勢潰散,莫可收拾,儒臣所達,亦出於慰安朝廷之意,非別欲請重譴載厚而然也。珽曰,李載厚之疏,出於空中,則亟加譴罰之請,何所不可,而旣有所以然而發焉,則儒臣、重臣所達,直請譴罰,未免失當矣。上曰,頃日予所下批於儒臣者,有曰前日奬爾,固知過矣。而吳瑗,纔又爲金若魯分疏矣。頃者李壽海事,儒臣以爲非惜渠而然,爲惜臺職,故有所分疏仰達云矣。旣以耳目之官,不可罪之爲言,則載厚職名,亦持平,非耳目之官乎?其疏所謂下臣此疏飭礪云者,與壽海疏語,略相意同,此則誠非矣。前爲壽海之分疏,後請載厚之罪名,此由於査滓未祛而然矣。右相傳諭,亦言初事不善之故矣。此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諺豈不云乎?若非爾牛之角,則豈壞我墻乎?所謂防微杜漸者,初無所事而空中起鬧者之謂也。此則不過此過被斥之致,諸臣面諭,出於苦心,僅僅釋然之後,猶復如此,李載厚之疏,何足怪乎?有本則有末,向日擧措,旣已不善,故載厚之疏,有以致之,予所處分,非假借載厚而然。若下勿辭之批,則自當違牌罷職,而猶以只遞判下者,亦持難而爲之矣。寅明曰,聖上俄以李載厚、李壽海疏語,槪同爲敎矣。載厚疏語,槪似深險,儒臣所達,亦非出於偏係而然矣。上曰,其疏語,不蘊藉處有之,黯、宗道之說,外示以公,其習可怪,而在上者,只觀大體而已。不必摘發句語而爲言矣。若魯曰,李壽海之事,臣以親嫌,無所仰達者矣。臣亦非謂向日擧措之得當,而載厚之疏,首尾乙覽,則可以燭其不正之態矣。當初諸臣,雖或不善,爲今日之道,保合彌縫,爲第一急務,而載厚,乃敢乘機闖發,售其羸豕躑躅之習,如此之疏,所宜嚴加處分,而今此差遞之罰,則豈不太弱乎?上曰,儒臣,不敎載厚而製疏,則其疏語,豈可洽滿於儒臣之意向乎?諸臣擧措,初旣不善,則臺言之來,固其宜矣。疏語雖或有未安處,此與公然起鬧有異,則遞差之敎,豈可謂弱乎?當初處分若激,則必有處分之事,而不欲激之,故半夜前席,面諭丁釋然者,出於保合彌縫之意,而今於載厚之事,反爲層激之處分,則豈可謂保合彌縫乎?寅明曰,聖意曲盡,臣豈不知,而卽今朝象,止泊無期,極可爲慮,大勢所驅,收拾極難,儒臣所達之言,亦爲此而發也。上曰,必欲務勝君父者,其可謂有北面之心者乎?此則非我臣子,洪鳳祚所謂漢面胡腸者也。若魯曰,各將兩件事看得,則不難知矣。瑗疏,下敎前事也。李疏,下敎後事也。旣聞不忍聞之敎,故諸臣擧皆悔瑗疏,而載厚,乘機闖發,語極危怖,此則別件事也。上曰,焚草,元非予所下敎矣。爲臣子者,旣承半夜下敎之後,則皆當曰,瑗疏是我之過,都歸於追悔,則豈不妥當耶?寅明曰,其疏槪甚危怖,諸臣之引嫌,無足怪矣。上曰,予所下敎則何如,而別爲引嫌於李疏,何耶?李疏,非別件創出者也。若魯曰,請罪載厚,亦非但專出於慰安諸臣而然,載厚疏語,何如,而處分只遞其職,竊不勝慨然矣。上曰,儒臣,生於今之世界,故以遞差,謂之歇處分矣。先朝處分,或盛加威怒,而罪名則止於遞差推考者,多有之矣。近來則少拂其意,輒請非法之律,予今若怒而罪載厚,則載厚亟正邦刑之啓,必出矣。雖或未爲正刑之啓,大而栫棘,歇於爲竄配之啓矣。予於朴長潤、申處洙,猶容貸放之矣。予旣未賞載厚,而遞差處分已足矣。今若以載厚罷職,雖右相入來云,而此則決不當罷職矣。若魯曰,遞差處分,終未免太弱矣。上曰,往事旣不處分,而未詳諭之李載厚,豈可別爲處分乎?領相固執有之,而筵席下敎之時,有所達,故予以爲其心覺悟矣。卜相之日,卽出楊州,誠可慨然,右相前席釋然之後,當置前事,而猶如此,此後則勿介前事,似好矣。大抵下敎釋然之後,則諸臣,皆當自以爲其心覺悟,不復撕捱,如李載厚之疏,宜視之尋常,而少無所芥滯於意,則自歸於安堵矣。寅明曰,筵席雖曰釋然,近來義理,皆自以爲是,如李載厚之疏,視之以爲尋常,而不少芥滯者,豈可易乎?上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載聖經賢傳,全沒自己義理,而責人則至深,豈有如許義理哉?寅明曰,今世之人,豈可盡責之心以古聖賢之事乎?上曰,諸臣平日,亦豈不學聖賢哉?寅明曰,保合世道,鎭定爻象之道,所宜各別留念也。上曰,諸臣皆胥命云,是猶向日國祥時,因予下敎,皆過自引嫌,自鄕上來,仍以胥命者也。世祿之臣,朝衣朝冠,而旣已開釋之後,不當支離過嫌矣。寅明曰,增廣日字漸迫,平安都事閔瑗,京試官趙明履,俱以搢疏隨參引嫌,連呈辭狀,數日內,若不下去,則試事將狼狽,搢疏諸臣,方皆引嫌。臣曹,亦難徑先許遞,以副其過嫌之意,雖以朝綱言之,都事京試官,何可任其撕捱,而終不得發送耶?上曰,拿問處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都目政無期,不知何時可行,而參判申昉,以搢疏下,不爲行公,且金吾堂上,亦多以其疏下引入,事甚可悶矣。上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疏下之名,亦非佳號也。搢疏諸臣,有實職者,無論緊歇,竝卽牌招察任事,分付,守禦使申思喆,亦爲牌招察任事分付。{{*|榻前下敎}}寅明曰,大臣有送言事,故敢達,京畿、忠淸兩水營,以水操事狀請,慶尙左、右兵營,以陸操事狀請,而昨年旣已習操,則今春不必連年爲之。喬桐水營則姑停合操,但使之前洋習操,忠淸水營,已以抽牲gg抽栍g巡點之意,大臣曾有定奪,今此狀請,似在於未見關文之前。嶺南陸操,亦爲停止,而抽牲gg抽栍g巡點之意,知委宜當,事係緊急,有難等待回啓,故今臣仰達矣。上曰,常參時豐原,以慶尙水營水操停止之意,有所稟達矣。今亦依此例,合操停止,抽牲gg抽栍g巡點事,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病}}。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雷動。 ○柳萬重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已久矣。俱甚未安,除在外、被論、陳疏、受由、未承批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徐命淵啓曰,因都摠府草記,親臨閱武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堂上十員內,摠管趙正萬、南就明,俱以老病,不得進參,趙虎臣在外未上來,一員未差,寶劍及侍衛,將無以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令本院卽速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一員未差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而在外之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在外人員,今姑改差,其代亦爲差出。 ○韓師得,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過累日,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金尙翼,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修撰金尙翼,司諫院正言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事變假注書南鶴宗,雖已分館,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親臨閱武,只隔一日,而本兵擧行之事,一時緊急,而兵曹判書趙尙絅,又爲違牌,殊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司僕提調金取魯疏批已下,旗軍洗馬時,提調,不可不進參,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傳于韓師得曰,寧嬪發關時及運石造墓時,擔持役軍,依䄙嬪房例題給事,分付畿營。 ○又傳于韓師得曰,歸厚署外棺板一部,石灰二百五十石,送于內需司所捧處事,分付該曹。 ○又傳于徐命淵曰,常多閑日,雨勢若此,軍兵沾濕,豈可不顧?近日日暖,遲速未知,其令兵曹,以三月望前,更爲推擇以入,習儀,更待日淸擧行。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昨日特招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工曹參議愼無逸,判決事朴弼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南鶴宗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日昨,伏承批敎隆摰,臣子之義,固當不暇他顧,而廉恥大防,終難虧壞,不得已再煩籲號,冀賜處分。玆於萬萬夢寐之外,溫諭又下,史官臨宣,至有偕入之命,臣是何人,輒得異數於君父之前哉?驚惶感激,不省攸處,臣雖迷蠢,致位此地,仰戴恩私,下念時勢,豈敢頑然不動,自陷忘公犯分之誅,而一失處義,大有關於世道,跼蹐悶塞,轉身無路,寧欲溘然而不可得矣。心神慌忙,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更請威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長番內官朴敏采,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洛昌君樘,掃墳呈辭,傳于韓師得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去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使,引見入侍時,李立、鄭鳳壽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事,命下矣。祭文,令藝文館撰出下送,令本道都事,隨時卜日,設行後啓聞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臨閱武時侍衛節目,依壬申年例擧行,而比諸近來陵幸時節目,不無疎漏之端,故參互磨鍊。且敎場,曾已移設,各營結陣處所,一從基址,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曜金門近處北邊宮墻四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金虎門入直砲手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明禮門近處,西邊水口墻三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崔龍賢,書啓,臣敬奉聖旨,更爲傳諭于楊州陶山里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則以爲,區區自處之義,雖甚輕微,亦且上關於朝廷,聖敎屢宣,辭旨益復勤縟,而終不敢奉承,冞增惶隕,不知所措。謹當以文字,猥暴忱悃,以冀聖明之矜察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緣由馳啓。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臨閱武吉日,以三月望前,更爲推擇以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十一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此定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柳萬重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昨日特敎催促,而今日又不辭朝,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使之卽爲辭朝,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衷悃迫隘,不得不冒陳血懇,冀蒙改命,千萬慮外,承宣儼臨,傳宣批敎,反復誨諭,有非螻蟻微臣所敢承聞者,臣以首頓地,惶霣澟惕,不自覺汗淚之逬集也。噫,殿下試觀今日,是何等時勢,置相爲何等重擧耶?儲嗣有托,神人係望,政宜殿下,躬自奮勵,一新庶政,以貽燕翼之謨,審愼尤在枚卜,必揀其識時務而負重望者,庶可以上下相須,做得國事。今乃以如臣已試失職者,苟然備數,一已失政,寧容再誤,聖上每以不知臣爲敎,而旣備任使,本末盡露,其庸陋無用之實,莫逃於日月之明。臣誠不識,聖明何不深思,而有此任用之謬誤,以駭一世之觀聽也,臣初不量己,猥當重任,受人凌侮,盤礴不去,終底於忘廉喪恥之科,每一省念,顔自發騂,今若諉以往事,弁髦廉義,揚揚復冒於具瞻之地,則人將謂何?子曰,正己而後正人,身旣不正,而何以振頹綱而服人心乎?且今同拜之首席,匪意遜荒,行公之右揆,過嫌出城,國事泮渙,氣象不佳。雖微聖敎,臣豈不仰念憂歎,而臣旣非其人,負釁亦重,何敢獨爲晏然趨承,以取物議之嗤點,又何能有所猷爲,以副我聖上委寄之責乎?恩旨之下,反復思量,終不可冒進,復此申籲,臣罪萬死。伏乞聖慈,俯賜鑑燭,亟命鐫改,俾國事毋至重誤,千萬之幸。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批旨,悉諭心曲,其讓冞篤,何情志之不孚,此極哉?卿其顧國事之泮渙,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偕入,用副予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仍卽偕來。 ○正言鄭亨復疏曰,伏以臣,奉命淹滯,經年歸來,踪地甚蹙,未效反面之誠,職名虛縻,冒上請急之章,批旨慰藉,例視以飾讓,臣大失所圖,悚悶靡極。且其數件附陳,雖聞,稟處之命,而至於末段一事,誨諭申申,責之以立異,臣尤震越,不知所云。大凡按問之道,自有次第,而今此請拿之啓,未免倒置,臣之疏末提論。蓋欲只存法例,元非强自崖異,而辭不達意,言未格聽,反省靦汗,益無所容,噫,臣之自盡其地,厥惟久矣。雖無別般情勢,區區廉義,終不可放忽,況今被人反詈,旣不尋常,而論一微事,又勤聖敎,臣之不容一刻苟冒於此,益較然矣。玆敢更瀝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纔入城裏,竊聽塗說,向日夜對,聖敎非常,筵臣罔措,遂卽逬退云,不審果有是否乎?筵話祕嚴,史草焚滅,外間所傳,不過不忍聞三字,而自是之後,閭巷遑遑,人心靡定,臣未知此何爲也。旣非人心之所敢聞者,則其爲聖上之過擧,蓋可想矣。是日入侍諸臣,不能碎首玉階,至誠救正,徒然喪心失魄,顚倒退出,輔弼匡格之義,固如是乎?臣誠爲之深慨,而殿下一言,纔失於廈氊之上,凶徒禍心,已露於章牘之間。彼李載厚,亦今日臣子,職在臺列,此時陳章而少無驚動之意,勉戒之言,乃以半夜前席聖敎諄諄等說,贊歎不已,有若樂聞者然,渠亦有耳,豈不聞聖敎有不忍聞之語,而抑何腸肚,獨無一分匡救之心,忍爲此對揚之語耶?彼以黯、宗道遺黨,傳護心法,而乃反以黯、宗道,隱然押入,以爲掩遮之資,其亦可痛。若其乘機敲撼,網打搢紳之計,特薄物細故,此等鬼蜮之輩,若不重繩,堤防漸頹,爲患無窮,謂宜亟施投畀之典,俾爲懲勵之地也。答曰,省疏具悉。李載厚事,批旨詳諭,此非若此者,其曰傾軋,則可也,曰不爲匡救,則其未曉也。此釋然之義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自有李載厚疏以來,心寒骨驚,席藁待譴。昨者聖敎開釋,至煩召命,而怖悸靡定,不克趨承,違慢之罪,宜在罔赦,又蒙涵貸,終逭誅罰,臣尤惶霣感激,不省所處也。仍念傾陷異己,乘時誣毁者自古何限,而若其措意遣辭之至憯極險,無如載厚之甚者。況春秋之義,豈此輩所能曉,而假托變亂,欲作禍人之資?此眞所謂屠兒之念佛,娼婦之誦經,誠不足與辨也。見方搢疏諸臣,擧懷危懼,引伏而不敢出,則臣之去就,在所不論,其何敢憑恃恩造,爲晏然冒進之計哉?玆暴血懇,干瀆聰聽,伏望聖慈,俯賜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仍下所司,勘臣逋命之罪,以嚴常憲,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兵判之批矣。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皇天默佑,祖宗陰騭,惟我元嗣,誕降於擧國顒望之餘,三宗之血脈,得以綿延,八域之民心,有所維係,使三百年宗社,旣危而復安,雖在婦儒gg婦孺g下賤,亦知爲邦國之大慶,而懽忭頌祝,欣欣相告曰,億萬載之休,自今伊始,則況臣本以世祿之裔,忝在法從之列,愛君憂國之心,自倍凡民。粵自戊申以後,尋常仰屋,中夜遶壁,有時心語於口曰,願得少須臾毋死,獲覩我聖上螽斯之慶矣。忽聞此報於里閭之相傳,不覺蹶然而起立,殆乎手舞而足蹈,不啻宋儒不寐之喜,漢民延頸之誠而已。而只緣屛蟄窮鄕,承聞後時,未得趁參於大庭呼嵩之列,雖是事勢之固然,而若其忱誠之耿耿,爲何如哉?況又積痼濱死之疾,末由自力登程,追伸忭賀之節,亦且後人,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今始擔舁病軀,寸寸上來,而中路得接邸報,則以臣去就,致勤嚴敎,臣於是惶懍震駭,益無所措。臣之本來踪地,其於金華一步,鐵限在前,進退一節,都無可論,而旣叨恩除,猥承召旨,則偃息在鄕,累朔虛帶,是豈臣分之所敢出耶?昨冬縣道呼籲,實出於情危病篤,萬不獲已,而瀝血之懇,未蒙鑑諒,難冒之職,一向絆縻,終至於罪上添罪,轉益危蹙,臣之許多情勢,雖不敢每每煩瀆,而付籤之罰,便同刊汰,三司之職,處義自別。臣雖甚無志節,尙有一段廉隅,其何敢冒沒徑進,抗顔邇列,壞盡一己之大防,重招淸朝之譏議也哉?玆憑貢賀之章,略伸難進之義,伏乞聖慈,俯賜矜諒,特許鐫遞,使朝綱小肅,微分粗安,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卽搢疏中人耳。自有李載厚之疏,震慄危怖,莫測其心,今日世變,雖無所不有,亦豈料人之爲言,一至此哉?噫嘻,君臣之倫,非載厚所獨知,《春秋》之義,非載厚所假說,而今乃憑藉事端,恣意逞毒,欲驅人於罔測之科,此臣之所痛恨也。然其人則臺官也,其言則憯誣也。同事諸臣,見方引伏,其去其就,臣當共之,泥首俟譴而不得命,荐違嚴召而未見勘,特敎俯勤而亦不敢變動,衷情愈苦,踪地愈蹙。玆敢露章哀籲於黈纊之下,伏願聖明,亟加威罰,彰臣之罪,使朝著穩靖,萬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兵判之批,卿勿引咎,從速行公。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唐津縣監李挺楫。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右議政金興慶初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不允批答。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初進定,本非速行,尙多閑日,故昨命退行,蓋爲軍兵,而更以思之,昨年京水營水操相値,行幸請退也。朝令不可數改,仍命設行矣。初擇後進定,雖由事勢,今者退命,此則無端,非虞人期獵之意。國之大者,在戎政,三軍旣整,若是數更,王令何處恃?退行下敎,擇日草記勿施,以初定日時刻擧行,軍兵連日驅馳,不可不顧,除習儀,只行洗馬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今下甲冑各一件,弓子各一張,長、片箭各一浮,筒兒各一箇,弓袋筒箇各一部,大箭各十五箇,禁衛大將、訓鍊大將、御營大將處賜給。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左副承旨徐命淵,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呈告出去之後,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大駕入帳殿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兩司未署經守令,殆近十員,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親病受由,或被論,或未肅拜,無以備員署經,除在外受由被論行公外,大司憲金始炯,正言鄭亨復、沈䥃,竝卽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與諸承旨,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徐宗玉啓曰,明日擧動時,道路申飭及導駕等事,當爲擧行,而漢城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時在引入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再牌之下,終不應命,事體已極未安,而親行閱武,旣以初定日時刻擧行事,命下,則本兵凡事,十分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閱武動駕隔宵,京兆擧行凡事,一時緊急,而違牌撕捱,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動駕在卽,而身居將任,連日違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今日晝講停。 ○徐命淵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傳于柳萬重曰,日勢已晩,旗軍洗馬,趁卽爲之事,分付。 ○徐命淵,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金相奭,疏批已下,修撰金尙翼,昨日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光瀷改差,代以宋翼輝爲之。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再招不進,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南鶴宗偕來,代以沈益聖爲之。 ○假注書南鶴宗,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之情懇,屢瀆天聽,而終未蒙日月之鑑燭,史官復宣聖諭,促臣偕入。且伏聞親臨閱武,日期在明,此時偃然退伏,不勝惶恐。卽欲隨詣陳謝,而狗馬賤疾,已浹四旬,猶bb不b能自强,自昨添得感冒,渾體寒粟,頭痛如碎,欲起還仆。謹當待其少歇,趨承爲計,區區祈望,惟在近侍之先命輟還云矣。大臣旣有造朝之意,臣則先爲入來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徐命淵啓曰,監、兵使以下,遞來後密符親納,例也。而前春川府使尹東衡,親病甚重,不得上來,使其褊裨,替納密符,事體殊涉未安,前春川府使尹東衡,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豐君楙、宋眞明爲副摠管,以李益馝爲禁軍別將,以任勗爲兼內禁衛將,副司果單權一衡。 ○柳萬重,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慶興前府使趙畛、鄭壽耆及造山前萬戶李新發、金振善等罪狀,亦令攸司稟旨處置事,啓下矣。鄭壽耆、李新發等,卽爲拿囚本府,而金振善,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發問目捧招,趙畛旣已身故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訓鍊都監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前備邊司郞廳閔師淵,禁衛哨官出身崔昌彦,前哨官出身崔致慶,武臣兼宣傳官具世仁,摠戎哨官出身金應魯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閔師淵、崔昌彦、崔致慶、具世仁、金應魯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參知李潝,正言鄭亨復、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淵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以兵曹言啓曰,明日親臨閱武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參知臣李潝,旣有只推之命,待開門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假衛將牒報,則承文院近處,柏子木一株,藥房南墻外,大松一株,昨日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親臨閱武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幼學柳榮基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道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訓局軍兵則大將率領,二十一日待開門,先詣陣所,分左右結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大將臣張鵬翼,率領馬步軍兵,明日待開門,先詣陣所,分左右札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禁衛軍兵,依定奪,前期以訓局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韓命愈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今日與禁衛軍兵替把,而還宮後,還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洪以圖,把摠閔厚基,哨官金命夏,敎鍊官李廷壽,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別破陣十二名,率領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李樞,別騎衛三人,京標下軍二名率領守直,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則別騎衛裴泰成,京標下軍十名率領把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建陽門入直軍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軍兵,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日與訓鍊都監軍兵,依例替把,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明日擧動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被論外,司諫李光溥,正言鄭亨復、沈䥃,待開門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金尙翼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憲府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副應敎金若魯,副校理任珽箚曰,伏以親臨閱武,雖非今日之急務,旣載典禮,且先朝已行之事,臣等固無爭止之意。日昨前席,只以期日之太促仰陳矣。昨因風雨之非常,乃有退行之敎,已改卜期日,而伏聞傳敎又下,更令以明日擧行,臣等竊以爲不可也。殿下,若以期虞人之義,雖雨,初無退期之命,則已纔令退行,旋卽進定,命令屢改,處分顚倒,使習儀應行之節,亦未免廢閣,而倉皇卒遽,瞻聆俱惑。殿下所以戒數更而信王政者,臣恐在此,不在彼也。伏願殿下,更加三思,亟寢成命焉。取進止。答曰,戎政,國之大者。欲追舊典行之,而當初定日,本非欲速,實由事勢。昨日下敎,顧恤軍兵,思不及他。而伊後思之,今之王政之不恃,紀綱之解弛,專由於處分之頻數。今月內爲之之意,已諭諸臣,昨年京畿習操,雖値行幸,特命行之,其所更定自歸欺臣僚,分京外下敎勿施之命,蓋以此也。今若爲更,幾何頻數?此初雖不乎固執,今則不已固執者也。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跡,可謂窮且蹙矣。聖旨嚴截而不敢祗承,史官臨守而事體損傷,臣已不勝其惶惕無地。而批敎有曰,勿復過讓,有若臣猶可勉强而故爲遜辭者然,臣雖愚迷,何敢爲是也?凡大小臣僚之被論者,重則遞職,輕則疏辨,乃例也,而此特指其就事論事而言也。若以失職不去,虧喪廉義斥之,則雖累遞而累仍,終不敢行公者,實出於一段廉恥也。今臣之所遭亦然,人方斥以不識羞恥,而諉以旣遞,復冒其職,則是眞鄙夫耳。臣雖無狀,亦不忍爲是也。然此何但爲臣私義而已?聖上不知臣不肖,旣置相職,則其所去就,實係世道之汚隆,近日國體不嚴,紀綱日頹,莫非如臣者,濫叨匪據之致,今臣區區所守,乃所以尊國體而勵廉節也。衷悃懇迫,而尙未蒙下燭,席藁私次,祗俟威命而已。且臣卽得見正言鄭亨復疏本,論斥向日入侍諸臣,而至曰不能救正,此似出於未詳筵中下敎,而語意至重,其危懍不安則深矣伏乞聖慈,特垂睿鑑,將臣職名,亟行刊改,一以礪廉恥,一以謝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卿胡不諒,巽讓若此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也。至於鄭亨復之斥,未詳本事之致,尤何過嫌?況今動駕在邇,此豈時任大臣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卽日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前夜大臣及備堂引見時,自上特命吏曹三堂上及臣顯命進前,諭以予若洞諭,則世道可得鎭定,而諸臣亦皆覺悟乎?臣等以未知所欲洞諭者何事,而第爲明諭,則諸臣亦豈不覺悟之意,同聲仰對,而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亦次第仰請下敎,禮曹判書金取魯及臣文秀,雖無下詢之事,而與諸臣一體仰請矣。及聞下敎之後,入侍諸臣,齊聲請止,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因日記之因聖敎,全不載錄。中間浮嘵之言,轉益增衍,至以爲某某數三人,强請下敎云。互相傳播,爲說至險,臣等聞來,不覺毛骨皆竦,心膽俱墜。天日在上,固知躛言之不足怕,而爲人臣子,旣聞此等之言,則實有尙寐無吪之心,而究厥源委,則不過出於史草之無憑。末俗之多口,臣等謂聖敎之命勿錄,固爲至當。而至於當初下詢時諸臣所對說話,則亟令堂后,從實記載,一經啓下後,入錄日記,恐不可已也。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所達,斷無他意,或未知下敎之淺深,或未知下敎之若何,十九下敎頒示之請諸臣所皆爲指斥數三臣,世道雖曰嘵嘵,抑何意耶?於卿等,少無嫌端,勿辭行公。 ○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聯名疏曰,伏以親臨閱武,已有成命,而昨因雨勢不止,特命退行矣。卽見小報,又有依前擧行之敎,惜乎處分之顚倒,何爲而至此也?噫,詰戎之擧,何等大政,而乍命旋輟,殆近銷刻之歸,誠以虞人會獵之意,不欲違期,天雖雨,固不可遽退也。旣退之後,又以天晴而仍前進行,則是師期之或進或退,專在日候之陰晴,而其於令出不反之意,果何如也?噫,親御將壇,大閱戎政者,其威儀號令,何等愼重,而一令再令,忙急草率,昨之弛兵解甲者,今又鞴馬整戈,奔走倉皇,致駭觀瞻,此豈從容整暇,耀德不耀武之意耶?臣意則一從該曹草記,姑許退行,毋使王令,致有頻復之歎焉。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附陳事,已諭於堂箚之批矣。 ○判決事朴弼正疏曰,伏以臣,素無才能,冒受此任,欲遞不得,黽勉行公,已踰年矣。居常愧懼,如負大何。卽伏見持平李載厚之疏,則盛論近日事,或謂之無北面心,或謂之向君父之義輕,直驅廷紳於罔測之科,噫嘻,彼載厚,安能知《春秋》之義哉?其疏中,無端揷入逆黯等事,外欲掩其黨與之跡,而實則包藏無限機括,其用意之叵測,語勢之絶悖,不待一世之公眼,而已覰破無餘矣。臣何足多辨也?我殿下洞燭其乘機傾軋之態,特下備忘,以正君臣之大義,樹紀綱於後世爲敎。爲今日臣子者,孰不莊誦感歎,而臣以搢疏中人,情勢臲卼,泥首待罪,已多日矣。坐違嚴召,恭俟逋慢之誅,聖度天大,罰靳例罷,益增惶隕,無所容措,顧臣所帶,係是詞訟重地,則一向虛縻,義有所不敢,玆將短疏,悉暴危悃。伏乞聖明,諒臣之情,削臣之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尹東衡疏曰,皇天眷佑我宗社,誕生我元嗣,名號已定。神人有托,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實基於此,仰惟聖心之歡欣慶幸,當復如何?伏以臣,孱懦疲劣,百無肖似,久玷近密,絲毫無補,烏鳥私情,乃蒙矜憐,三載便養,聖渥如海,欲報罔極,糜粉何辭?第臣衰落日深,昏瞀轉甚,百里民社之責,亦不能自效,卽臣於內於外,無一可使,斷可知矣。其在淸朝綜核之政,只合永賜刊汰,無俾更汚班行。不意諫長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除旨纔宣,馹召旋降,臣誠驚惶震駭,罔知所以自措也。臣於昨年,濫叨是任,一日行公,喑無一言,其衰颯寂寥之實,業已睿鑑之所俯燭,不知聖上,奚取於已試蔑效之臣,而再授而無難也哉?臣自承恩命之後,夙夜憂懼,若隕淵谷,反覆揣量,實無可以自力承當。區區所自處者,只有進身京輦,一暴誠懇,以爲解免之計,而臣之目下焦迫之私,決無一步轉動之勢,嚴召之下,閱月未赴,情窮理極,計無所出,不得不以疾痛之號,哀籲於憫覆之天焉。夫九耋之年,雖無疾病,澟澟有朝夕之慮,理宜然也。而臣母夙嬰奇疾,晩益沈痼,蓋於三十餘年之間,殆無一日之安。篤老以後,日就危惙,瘁然貼席,一息如縷。自去冬以來,本病之外,重感風寒,首尾三朔,摧敗滋甚,元氣下陷,如日將夕,神識若存若無,時或呼喚不省,以病情言之,斷無綿延時月之望,而至今支接,其亦萬一之幸耳。房內一席之地,尙不得移動,況可論扶將發行,前進數日程乎?新官臨到,勢難留在公衙,艱難扶擁,出寓村舍,而臣方日夕在傍,涕泣救視,頃刻離捨,有不可得。赴召早晩,未易爲期,而臣之見帶之職,卽殿下耳目之官也。一日曠職,則是廢殿下一日之耳目也。二日曠職則是廢殿下二日之耳目也。臣其敢不一陳乞,一味虛帶,以重其瘝曠之誅乎?噫,臣離違禁扃,再更歲籥,犬馬微誠,豈無戀結之心,而況國有大慶,跛躄皆起,而臣以母病,淹留絶峽,交龜已過,造朝無日,所受密符,亦使褊裨替納,分義都虧,罪戾層積,臣之情事,其亦慼矣。瞻望雲霄,只增悲塞,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苦之私,察臣悶蹙之忱,特許鐫削臣職,俾言地無曠,令臣且得以安意救護,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將母上來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卽者喉司,以右議政金興慶不允批答,見屬於臣,纔已入啓云。臣旣忝在掌誥之列,所當趁卽應製,第念近來代撰之言,專以贊美爲事,而大臣處義,臣意實有所慨然,故日昨登筵,略有陳達,今此不允之答,若欲贊美其出處,則前後徑庭,若不贊美之,則有乖敦勉之義,臣寧被違命之誅,誠不敢自悖於事君以實之道,敢此披露,仰俟威譴,臣不勝隕悚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大臣設有雖欠得中者,身爲儒臣,以慨然所達,意在相勉,職爲知製敎,承命製答,則敬大臣乃重,所處所爲,各隨其職而已,其卽製入。 ○乙卯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請對引見,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春躋進伏曰,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春躋曰,親行閱武,昨命退行於三月,其時則日氣和暢,凡事不至迫促,故群下皆以爲幸矣。今日更下初定日進定之命,今則日氣頗寒,玉體恐或有觸冒之患,且今日以明日改定,擧動凡事,無不罔措,勢將除習儀,而只爲洗馬閱武,何等盛擧,而不必除習儀,而忙急爲之,臣等竊不勝憂慨,敢此相率求對矣。宗玉進伏曰,親臨詰戎,載於《國典》,先朝已行,則軍兵整齊,然後從容動駕,似爲得當,而不煩諸臣之稟達,特下退定之命,臣等欽仰聖意之轉圜矣。今未終朝,復下進定之敎,卽今事勢,萬分窘急,臣在政院,略聞外間之議,習儀雖不爲之,凡事極其苟艱,依昨日下敎,更爲分付,何如?伏想必以又改今日之命,有所持難,而應改之者,雖十易之無妨,此所謂政之爲貴。亟加三思,還收進定之判付,恐合事宜矣。命臣曰,卽今凡事窘急,極爲可慮,聖上昨以雨勢,慮軍兵之沾濕,有退行之敎,處置得宜,群下方皆欽仰矣。今又改命進定,愼乃出令,不宜數改,而第等是數改,昨日下敎,十分得當。今日下敎,未免顚倒,更依昨日下敎而退行,未知何如?命淵曰,天人感應之理,昭昭有驗,昨下退行之敎,雨意快霽,今有進定之命,雨意復有,天人相感,雖似玄邈,而實若有顯應者然,殿下,豈不留意於斯耶?臣等所以相率求對,期必反汗者,亦爲此也。萬重曰,前日夜對時,已有所達,今不必更爲煩達,而昨日不退,則猶可及之,而旣有退行之敎,故凡事尤爲窘速,諸臣俄以退行爲幸之意仰達。伏願更加三思,仍前退行之敎而爲之,恐合事宜矣。師得曰,三月退行,春和之時,動駕似好,故群下皆欽仰矣。今又有進定之命,帝王擧動,不可草草,雖暫時動駕,必有節目,而今此閱武,何等盛典,習儀凡事,一竝廢閣,恐非所以愼重之道也。仍前退行於三月,未知何如?上曰,卿等之言,無怪矣。予亦非不知頻數下敎之失當,而初定卄九日,不早不晩,予以爲適中矣。以受誓戒相値,進定於明日,頃日夜對,承宣陳達,繼又藥房提調陳達,而予終持難,不至撓改者有意矣。昨日適見雨勢非常,慮或終日不止,故寧予受顚倒處分之譏,而不忍軍兵之沾濕,所以有退定之敎矣。吏判,以每事必思之,有所仰勉,而予果不思,而爲數數下敎,此予之過也。下敎雖曰頻數,而常時爲百姓爲軍兵之心,每有所不忍,誠雖淺而意則可見。昨年觀武才時,目見軍兵之沾濕,心竊憫惻矣。昨聞銃聲,必是軍兵齊會,而爲雨沾濕可慮,故猝下退定之命者此也。午後快晴之後,更欲下敎,而一日之內,太似數易,今朝乃有改定之敎矣。大抵詰戎,卽政之大者。春蒐冬獮,禮典所載,予必欲行之於此時,而三月陵幸,先朝終不爲之者,聖意可見,謁陵猶不於三月行之,則況可行閱武之典乎?當初以此堅定,承旨及藥院提調,皆請退行,而終示持難矣。昨日以雨,猝改處分,此則愛惜軍兵之心勝,故雖知命令,頻數顚倒,而不得不爲之,是予欺諸臣也。王者之令,信如四時,十九下敎,半夜下敎之後,群下猶不信之,將信將疑者,此由於如此等處分,數易而然也。初因政院,取稟進定,昨日以雨退行,今日改命進定,而今又爲退定,則是處分,顚倒而顚倒矣。昨聞銃聲,軍兵則皆已整齊待令,昨敎不過勿施而已。今者處分,仍前判付,予初雖不固執,今則可以固執矣。春躋曰,聖敎至當矣。第罕行之盛擧,凡干節目,不可以草略,而大臣尙不造朝,凡事亦多苟艱,誠甚悶慮矣。宗玉曰,聖上,爲慮軍兵之沾濕,還寢成命,此固出於曲盡之盛念,而猶未及下燭臣等區區憂愛之忱,此實慨然者矣。二十九日初擇日,成命之下,臣與左副承旨臣柳萬重,適時泮直,欲上疏請寢,而淸齋相値,延過數日,仍有進定之命,故勢未及其間上疏而得請,自切耿耿之忱矣。昨日以雨,特下退定之命,臣等不勝欽仰歡欣之忱,而不意今又進定,顧今日氣猶寒,江上露處,恐或有觸冒之患,卽今悠悠萬事,無過於保護聖躬,何不念及於此乎?殿下爲軍兵之心,慮其沾濕,而猶爲此下敎,臣等爲殿下之心,恐或觸傷,區區憂慮,曷其有極。處分頻數,此特小節,臣等所達之言,必須開納,然後擧措,可以得當矣。命淵曰,俄隨諸臣之後,敢有所達,事謂得當,則雖改之又改無妨,而少有失當,則不必以數改,有所掣礙而固執矣。上曰,俄已下敎,嗣服以後,雖數次習操,而迄未專爲閱武之擧。今春則旣未謁陵,乘此暇隙,欲行積年未擧之典,而三月係是農月,必進定於今月內者有意矣。近十年未解之方寸,到今始解朝廷,庶望妥帖,擬欲從容做國事矣。卽日朝象,如未梳之髮,寧欲爲詰戎之政者此也。昨聞銃聲,似必軍門整備,雨勢至今日不霽,則仍以退行,亦無妨,而旣晴之後,反以思之,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而猶自往,予旣約三軍,以明日閱武,而三軍齊會之後,還寢初判付,則此失期於三軍也。且予之閱武,只欲踐古事而已。非爲豫大而然,其所擧動威儀,亦陵幸一體,豈必習儀而後方爲乎?繡衣抽牲gg抽栍g之法,出於不時備豫之規,閱武之典,亦猶是也。欲觀其常時操鍊與否,則習儀元似無益。漢文帝勞軍細柳營,韓信設壇拜將之時,初何有習儀耶?騎軍洗馬則不可不一次爲之,袁盎所謂奈高廟、太后何之言?所以諫馬行之馳驅,而亦所愼重者也。又有一說,近日受困於時象,已不勝其苦,常談云,男子動物,擧風道路,則亦一蘇暢,此雖非當下敎於臣僚者,而旣有胸中之懷,故不憚盡言之矣。春躋曰,雨後日氣涼冷,無異冬節,江上四通之處,必致觸傷之患,臣忝在保護之地,不勝憂慮。欲與藥院提調臣尹淳,同爲求對,請寢處分,而尹淳家遠,未及入來矣。命淵曰,兵判尙不出仕,尤爲可悶矣。上曰,擧動之時,兵判豈不出仕耶?閱武尤異他,予爲大將期會,不進之律,豈難用之耶?命臣曰,詰戎,先朝已行之典,雖累次爲之,何所不可,而卽日換節之際,江上動駕,必致觸冒之患,處分顚倒,此特餘事矣。次年以後,宗社臣民之托無人,國勢孤危,間不容髮矣。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民之卽今祈祝,惟在於聖躬康寧,元子保養,臣僚憂愛之忱,視前日加倍,此左承旨徐宗玉奏達之言所以發也。宗玉曰,殿下末梢下敎如家人父子,男子動物,道路蘇暢等敎,實出於敷心腹腎腸之意,苟有有益於心神之道,臣等亦何必苦口力爭,而卽今日氣,如此寒冷,殿下深居九重,猶不知江上風氣之甚惡,倘或少有觸傷,則其爲憂慮,曷可勝言?此不過不急之務,而昨日不退則已。旣退之後,又爲還定,第一款,恐聖躬有傷,第二款,惜處分顚倒矣。魏文侯虞人期獵之事,俄者有敎,而此亦殿下處分,與魏文侯事有異矣。文侯,以雨親往罷之,殿下,以雨亦有退定之命,是則同也。而軍兵旣散之後,反以失期,猝又改定,豈不與文侯之事,大相反耶?數改爲慮,聖敎誠然,而昨日退定之命,今更進定,則是處分顚倒也。朝者判付,趁卽還收,則是擧措允當也。臣等迷滯之見,竊恐殿下於此,未及周思。伏願亟寢成命,仍昨判付,以副區區之忱矣。上笑曰,若有觸冒之慮,則予亦豈不自護耶?予初不固執矣,今則可以固執矣。昨聞銃聲,軍兵必整備以待,而遠退期日,則予豈不欺軍兵耶?此非支離爭勢之事矣。宗玉曰,區區寸誠,不能感回天聽,而積年待罪近密之列,憂愛之誠,自倍於他。今番動駕,曾未幾何,又爲皇壇親祭,則聖躬之勞悴,不瑕有傷,聖上雖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有所下敎。而此與宗廟親祭有間,且昨年纔行親祭,雖間年爲之,未爲不可,皇壇親祭,改下攝行之命,未知何如?上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人之道理,惟孝與忠,人心漸弛,今幾忘尊周之義。予卽祚十二年,僅四次親祭,此亦歉然。況今方行閱武,而預退來頭之祀典,豈有是理?此非今日所可言者矣。春躋曰,皇壇親祭,私廟擧動,累次勞動,恐或玉體損傷,群下憂慮之忱,必須下燭似宜矣。上曰,俄已下敎矣。宗玉曰,習儀日急,似未行之,而旗軍洗馬則當爲之乎?上曰,習儀元似文具矣。宗玉曰,第一爲聖躬,第二爲處分頻數,而欲請反汗者也。王者動靜,不可輕遽,雖此後,必須加意於愼重,毋至頻數改易,恐合事宜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焉。命臣曰,來卄一日輪對,停之乎?上曰,停之。春躋曰,動駕時,三司長官,不可不備員,而大司諫、副提學,方在外任未還,何以爲之乎?上曰,三司備員則好矣。薇垣之長,不可遞改矣。命淵曰,摠戎使、守禦使,雖與三軍門之任有異,而當此閱武之日,不可不牌招矣。上曰,摠戎使行公,守禦使申思喆牌招事分付。命臣曰,試期漸急,全羅左道京試官權一衡,卽該曹口傳付軍職似宜。平安道試所尤遠,而都事閔瑗,京試官趙明履,方有拿問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權一衡付軍職,平安都事閔瑗,南道京試官趙明履,勿爲拿問,從重推考,竝卽催促發送事下敎。春躋曰,嶺伯閔應洙,累度催促,而終不辭朝,何以爲之乎?上曰,疏下之說,近非美名,里名勝母,曾子不入,使之聞知,勿復撕捱,卽爲辭朝可也。春躋曰,嬪宮爵號議定時,問議于時、原任大臣事,命下,而兩奉朝賀處,似當同爲問議,未知別爲下敎乎。上曰,同爲問議于兩奉朝賀處可也。春躋曰,假注書望筒入之,而尙不落點,擧動時,上下注書,皆當備員,何以爲之乎?上曰,落點當定矣。近來數數遞易,何故耶?春躋曰,假注書望,實官方在家,備望以入,而或不知在京之人而擬入,故致如此矣。上曰,時方擬入之首望,無故行之者乎?春躋曰,在京無故云矣。命臣曰,金吾坐起,久不爲之。其堂上,竝卽牌招,以爲開坐之地,何如?上曰,同義禁申昉、李瑜,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提調、兵曹判書請對,藥房提調尹淳,兵曹判書趙尙絅,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淳進伏曰,非時之雨過注,雨後日氣峭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加勝矣。淳曰,寢膳諸節何如,而氣升之候,比前若何?上曰,一樣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鼻孔之候,今已快差乎?上曰,猶未快差矣。淳曰,乳道有和解之節,寒暖適中,然後似有益於乳道,過溫則易致壅鬱,過冷則又易涼中,必須適中,感氣可以和解矣。上曰,當依爲之。淳曰,親臨閱武,昨日有三月旬後退定之命,其時未及農節,日氣和暖,故群下擧皆欽仰,卽爲幸矣。今日又改進定,非但凡事臨迫未備,日氣稍寒,恐或玉體損傷,臣等忝在保護之地,區區憂慮,實倍他人矣。俄者,副提調臣李春躋,以同爲求對,請寢成命之意,送言于臣,而臣家稍遠之故,急急到院,則諸承宣,皆入侍矣。耿耿寸忱,或意諸臣入對,必請反汗,而諸臣退出後聞之,則聖意落落云,竊不勝悶鬱之至。喉司諸臣,旣未得請,顧臣誠淺辭拙,豈可望聖聽之感回,而憂慮之心,終不自已,敢又求對。伏願更加三思,亟寢今日判付,以副群下之望,恐合事宜矣。上曰,此酬酢,不必爲之,而因予之過,自然爲之矣。日昨卿入侍時,縷縷請退閱武之期,而予旣有定,故特示持難之意矣。昨以雨下,慮軍兵之沾濕,猝下退行之敎,當初三月不可閱武之意,反未免撓攘,是予欺卿等也。昨知軍兵齊會,今則快晴,仍前進行,然後不失期於軍兵,故所以有改下處分矣。今朝雨後,雖似涼冷,明日則必少勝,豈有觸傷之慮乎?以此爲言,臣僚之過慮也。淳曰,三月十一日,在皇壇私廟擧動之後,軍兵整頓,道路修飭之餘,趁此時閱武,則凡事豈不順便乎?卽今輦路泥濘,應行節目,終有所苟簡忙迫仍前退行,似合事宜矣。上曰,忙迫苟簡,別有何事耶?淳曰,本兵之臣,今方入侍,軍門凡事,實多可悶云,更留聖慮,十分詳量而處之,何如?他事之草率苟簡,容或可也,而今此閱武重大,亦異於回鑾時習陣,事體所在,不當如是矣。臣等不必苦口力爭,而今日處分,未免率爾,故敢此不憚煩瀆而仰請矣。上曰,再昨下敎時,非有固執而然,而今則可以固執當初所執是矣,而以軍兵沾濕勿施者,此率爾矣。予雖誠淺,而常有愛民愛軍兵之心,故當水剌之時,未嘗不念都下小民,皆流食外方,貧氓流食猶艱,而其在民吾同胞之義,常歉然矣。昨日適雨下,聞銃聲而慮軍兵之沾濕,故雖知率爾,而不得不有退定之敎,雖甚顚倒,而有以見予不忍之心矣。淳曰,昨日聖敎,非率爾而然,今日處分反爲顚倒,更爲依前退定,則少無損於聖德,而反爲有光矣。上曰,此非相持者。一日之內,再次改易,豈有是哉?淳曰,寸誠耿耿而聖志已定,不敢復有所仰達矣。第須衣襨一節,不可不着實備去矣。上曰,揮項已造置矣。尙絅曰,親臨閱武,稀有之典,己未壬申謄錄取考,則訓局爲中營,禁營爲左營,御營爲右營矣。上曰,依謄錄擧行,可也。尙絅曰,左營札位上來,從頭解出,都監次之,右營又次之,禁營自北而南,御營自南而北,訓局從中直上,是其節次矣。上曰,將臺已前謄錄,以何邊爲之耶?尙絅曰,壬申年行營,仍於瓦署邊,而憑考無處矣。禁營先爲行營,由他陣而都監先行,御營後之矣。上曰,將臺南邊稍下則左頗廣矣,壬申瓦署邊則左似狹矣。淳曰,一時行營,歸信地,而自信地,移行營,此亦一時處分爲之矣。上曰,都監開閉軍令訓將,領軍先爲作門,而動駕入門之後,亦當觀左營形勢而爲之矣。尙絅曰,集春門則守禦廳廣州軍例留陣,禁衛營五哨,御營廳一哨,留陣於禁營矣。上曰,不必留都,御營廳異於都監,留陣御廳,本營不緊,皆勿留陣而出去,可也。尙絅曰,都監步軍,不當解甲冑,壬申亦以具甲冑步軍隨駕爲難,曾有勿着甲冑從行之例矣。上曰,騎軍則着甲冑,而步軍勿着甲冑事分付,可也。尙絅曰,留都大臣,別無前例,三軍留陣處,無之矣。上曰,旣無留陣處則亦可有留都大臣乎?尙絅曰,禁軍別將張泰紹父子將兵,自前撕捱不行,而今此擧動,尤異他擧動,兩大將率兵相戰,豈不有掣肘之端耶?許遞似宜矣。上曰,槪與他有異,張泰紹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可也。尙絅曰,禁軍將黃應洙在外,亦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尙絅曰,本曹堂上參知,徑出禁推,其代未出矣。上曰,李潝放送,仍卽牌招事分付,禮判已行公乎?春躋曰,昨日以旗軍洗馬司僕提擧出仕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 ○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宗宰改付標單子,傳于趙命臣曰,飭礪之下,不必改付標,還爲出給。 ○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春躋曰,還宮時,自冶巳基,至靑坡,捧上言事,分付。 ○守宮假承旨金浚衍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閱武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六曹、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二月二十一日辰時,大駕幸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韓師得,注書徐命臣,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大駕出仁和門,招兵房承旨,問前廂何營?徐命淵,進而對曰,禁衛營也。上曰,前例札駐迎接時,大旗幟及軍樂細樂,皆待令矣。駕後宣傳官,持信箭傳令於中營事分付。徐命淵曰,參知李潝,有只推之命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飭礪之下,豈容若是?更卽牌招。趙命臣曰,在前親閱時,三司有入侍之例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只長官入侍。命臣曰,昨年馬場閱武時,備局堂上,亦同入侍矣。今番亦令入侍乎?上曰,不必入侍矣。大駕出仁政門,降玉轎,御馬坐,行到南大門前路,招兵房承旨下敎曰,先射隊,壅閼不進,何處有滯而然耶?送巡令手問之。大駕到駐蹕所,命淵稟駐蹕,中營執事,奏放信砲三聲,卽呼軍器寺放信砲三聲,又稟鳴金二下大吹打,鳴金三下吹打止。大駕入敎場,至將壇御帳殿,命淵稟小開門吹打。上曰,知道。承傳宣傳官傳云,小吹打,少頃止。金命淵gg徐命淵g進操鍊笏記。上曰,以次擧行。上曰,侍衛分列遠排事,分付,東西班宗宰,亦令列坐。上曰,中軍先爲參見。李春躋曰,左議政徐命均,藥房提調尹淳,來待矣。上曰,入侍。命均進曰,日氣陰冷,勞動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親臨閱武時凡事,兵房承旨,皆取稟擧行,而卽今兵房承旨徐命淵,卽臣之再從兄也。衰病沈頓,適拜承旨於親閱有命之時,故雖不敢不出而應命,兵房之任,決難堪當,以他承旨換房,何如?上曰,使右副承旨,姑爲替行,可也。淳曰,所御衣襨,何如耶?上曰,不薄矣。兵曹判書趙尙絅參見。上曰,信箭宣傳官,持黃白信箭,往召兩局大將事分付。尙絅曰,壬申年前例,兩局大將,來待作門外,升旗後參見,昨年則直爲參見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召來之際,自爾遲延,先爲升帳砲升旗後,參見可也。上曰,升帳砲先放。尙絅曰,吐丸號令,當先爲矣。上曰,依爲之。尙絅,稟各營吐丸。宣傳官,高聲呼放砲一聲,吹天鵝聲,各營吐丸共三次。上曰,升旗,帥字旗乎?大閱旗乎?考前例以稟。尙絅曰,親臨閱武時,例自軍器寺,以大閱旗待令矣。上曰,不自都監待令,而自軍器寺待令乎?尙絅曰,軍器寺,屬於都監矣。尙絅,稟放升帳砲。宣傳官,從傍呼起去。尙絅,應聲諾而去。宣傳官,呼軍器寺放砲三聲。尙絅,又稟升旗,宣傳官呼起去。尙絅,應聲出如上。宣傳官,傳呼放砲一聲,擂鼓鳴鑼共三通。上曰,中軍進來。尙絅,進前跪。上曰,昨年草草爲之,故只以摩旗號令,而今番則掌號笛號令可也。訓鍊大將張鵬翼,御營大將魚有龜參見。上曰,左右營中軍,待令於壇上事分付。尙絅,稟掌號笛聚官旗聽發放。萬重曰,中軍只稟掌號笛,未及畢辭,而宣傳官,徑呼起去,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宣傳官傳云,掌號笛淸道旗直下官旗隨行旗手,跪告官旗到齊。尙絅傳云,官旗過來跪,各營中軍以下咸跪,宣傳官高聲呼七詞發放,中軍以下,一齊叩頭,聽命起去,又一齊應聲退。上曰,軍中事宜整齊,而聽發放時,某中軍,下馬獨後,使巡令手,抽箭以來,記過可也。上曰,如昨年李玕事,誤拔易矣。左列爲首者,箭抽來事,分付。巡令手,抽箭來告曰,箭不塡名,而乃是禁軍別將李益馝之箭也。萬重曰,箭之書名,例也。而李益馝之不書名,事體未安,又爲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萬重曰,張鵬翼之病,甚難强矣。命均曰,俄者昏窒,僅而得甦,使之姑爲出去,調理於陣所,何如?上曰,出去調理事,分付,而使內醫院,遣醫看護,藥物亦爲題給。淳曰,日已晏矣。水剌,出宮時已進御乎?上曰,出宮時進御矣。淳曰,左營中軍張鵬翼之病,藥物題給事下敎,而待令藥物外,無持來者,何以爲之乎?上曰,待將臣之道自別,以待令者給之可也。淳曰,遣醫看病後,相當藥物,當給之矣。上曰,依爲之。萬重曰,昨年巡視官生,過來時,宣傳官一體聽發放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一體聽發放可也。上曰,巡視官生,聽發放,宣傳官各營敎鍊官以下,跪叩頭起去如例。尙絅,稟官旗下地方,宣傳官,傳呼官旗下地方。尙絅曰,此節次後,有各營發放之例矣。上曰,此則除之。萬重,稟鳴鑼。上曰,擧號砲後鳴鑼矣。萬重曰,稟鳴鑼後放砲而鳴鑼矣。尙絅曰,此後立肅靜牌後,有行營節次矣。何以爲之乎?上曰,中營在何處?尙絅,以鞭指之曰,某處是中營,而訓局先行,禁營次之,御廳又次之,其節次甚遲矣。上曰,依例爲之。尙絅,稟肅靜牌,宣傳官,呼軍器寺放砲三聲後,立肅靜牌豹尾旗。上曰,掌號下營,是行營乎?尙絅曰,然矣。尙絅,稟掌號下營。上曰,塘報在何處而發乎?萬重,招問執事後進曰,在左右邊陣首矣。上曰,在不見處乎?萬重曰,例爲藏形矣。上曰,塘報是探賊者乎?萬重曰,爲探賊而設置矣。上曰,中營,何不稟行營路數?尙絅曰,由一路行,是常法,而或由兩路,或由三路矣。上曰,來時由一路行,而自此號令,由三路行可也。尙絅曰,定三路行,則禁營爲一路,訓局爲一路,御廳爲一路矣。萬重曰,中軍未能預稟路數,記過何如?上曰,置之。上曰,馬軍方行,而肅靜牌前,持令旗者橫過,雖是中軍之令,將臺前,不可橫過矣。使執事問啓。宣傳官,來告持令旗騎馬過前者,是訓鍊都監敎鍊官也。上曰,雖是平時習操軍中事,不可如兒戲,雖中軍之令,何可橫過於將臺前乎?此不能預爲約束之致,中軍記過,本營中軍,亦難免不能檢勅之失,一體記過,行營攙前越後,是巡視官生聽發放號令矣。此雖非攙前越後,亦是攙前橫過聽發放,行首宣傳官,行首敎鍊官,亦爲記過。命臣曰,宗宰西班月城尉一人外,皆出,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預備兼春秋吳命季,以摘奸事出去矣。其代,以宗簿bb寺b正南泰慶啓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卽今行營者,是都監軍乎?萬重曰,都監馬兵矣。上曰,此後擧行,當有何節次,招敎鍊官問之。敎鍊官,進前告節次。萬重曰,宜降別號令矣。上曰,欲觀行營節次,此時不可別號令矣。上曰,時方入來者,禁衛營耶?宣傳官告曰,此邊行者,禁營軍也。彼邊行者,御營軍也。分兩路行矣。萬重,以其言進白。上曰,揮旗等事,不如都監矣。上曰,常時日次習操,此笏記節次,皆擧行乎?尙絅曰,行營節次雖爲之,而每以日力之不足,不能依笏記盡爲矣。上曰,査功罪則爲之乎?尙絅曰,爲之矣。春躋曰,自上乍入幕次,而其間諸史官俱空,事體極爲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史官之一時俱空,承旨亦難免其責,承旨推考可也。春躋曰,臣等誠有不能檢飭之失,不勝惶恐,而諸史官則不可不重推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應敎金若魯曰,承旨不能檢勅史官,史官一時皆出,無史官而奏事,事體未安,該房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假倭節次,布疊陣後擧行乎?上曰,依爲之。而使之追擊於將臺前可也。春躋請進揮項。上曰,日氣不冷,不必着矣。上曰,三路行營幾何?周回問之。萬重招敎鍊官問之。敎鍊官,告幾盡周回。上曰,使宣傳官,招駕後及別哨牌頭,駕後則襲御營,別哨則襲禁營,一進一退後,還護本營事,以暗令分付。上曰,訓將出去本陣耶?其病勢,何如?招敎鍊官問之。萬重曰,方在帳後歇息,而喘氣少勝,欲出往本陣云矣。上曰,益加調理事分付。尙絅曰,俄者宣傳官,以暗令,分付者,設方陣後擧行乎?上曰,禁、御兩營,是鄕軍,故欲見其對敵之規。訓局則使之先設方陣,可也。上曰,閱武後,有犒饋乎?問於軍門。尙絅曰,暗令預爲分付,易致漏泄。小臣,當臨時分付矣。上曰,依爲之。而駕後別哨,自前使之自主號令矣。上曰,行營已盡周回耶?問之。萬重曰,幾盡周回,而周回後,當鳴鑼矣。上曰,殺手哨,當先乎?萬重曰,以馬兵遮前砲殺手疊陣云矣。上曰,馬兵疊陣後,假倭入來乎?尙絅曰,假倭,見形而已。上曰,假倭使之入之。上曰,馬兵一次接戰後,入殺手哨接戰,可也。上曰,駕後及別哨牌頭處,已分付乎?尙絅曰,時方招待,而姑未,分付矣。假倭退之乎?使之盡其節次乎?上曰,假倭退之,而使之布方陣,可也。尙絅曰,三營軍,以假倭之故,混同疊陣,使之各就信地,布方陣乎?上曰,若爲方陣號令,則自當各就信地,不必爲移營號令矣。萬重曰,前例考問則無犒饋一節矣。上曰,駕後宣傳官,持黃信箭,往傳於禁軍別將都監,布方陣後,使兼司僕二番,內禁衛三番、五番,追擊事分付。上曰,駕後及別哨,似是不爲一進一退,而爲三進三退矣。萬重曰,渠輩常時,習於三進三退,故錯認聽令而然矣。當該駕後別哨頭目,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使都監馬兵,掩襲禁軍本陣事,以暗令分付。上曰,馬兵收軍事分付。禁營別驍衛、御營別馬隊,是海西健兒,使之將臺前追擊。上曰,禁軍,亦令歸救本陣。萬重曰,訓將張鵬翼,病勢稍減,故來待壇上矣。上曰,今日多節次,訓將之病,似未快差,姑爲出去調理事分付。上曰,禁、御兩營,已分付乎?壇上號令,未易知之,當以信箭分付耶?尙絅曰,以旗號令,可以知之矣。上曰,禁軍陣鳴鑼,是何事耶?萬重曰,各營布方陣後,例爲鳴鑼止息云矣。上曰,別驍衛、別馬隊,爲左右翼陣,使之互相掩襲事分付。萬重曰,軍士蓐食,此號令後,爲炊飯號令,何如?上曰,依爲之。而都監陣則先爲炊飯號令,可也。上曰,駕後救別驍衛別哨救別馬隊事分付。尙絅曰,以令旗分付乎?上曰,使旗手招駕後,別哨牌頭分付,可也。尙絅曰,左右翼陣,互相掩襲事分付。而此則自相圍繞,有同閑汩童,仍各罷歸,不成貌樣,別驍衛別將、別馬隊別將,竝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別軍職具世智待令。上曰,別驍衛、別馬隊接戰,不能成樣,兩別將認旗,使具世智奪來。上曰,駕後別哨,使之各救矣。仍相助戰耶?尙絅曰,似然矣。兩軍招來,使之接戰於將臺前,何如?上曰,依爲之。具世智,奪別驍衛別將認旗以來。上曰,壯士具世智,參上耶?參下耶?尙絅曰,參上矣。上曰,具世智,守令邊將中除授,手旗見奪之別驍衛別將,記過。上曰,具世智,未經邊將乎?尙絅曰,未經矣。上曰,邊將有窠闕乎?尙絅曰,有僉使窠矣。上曰,後日政,僉使除授可也。萬重曰,賞典宜從其願,具世智,是兩班武弁,似不願邊將矣。上曰,然則依前下敎,分付東西銓。{{*|以榻前下敎書出}}上曰,都監陣,已盡炊飯乎?招本營敎鍊官問之。尙絅曰,問于都監陣,則軍士已盡炊飯云矣。宣傳官告曰,駕後二人,奪別軍職之箭而來,伏地矣。上曰,招致將臺前,問其誰某,而拔誰某箭也。萬重曰,伏地者,卽李春厚、金遠周也。爲救別驍衛之陣,見具世智奪別將之認旗,欲爲還奪,而未及奪其箭云矣。上曰,具世智,旣奪別將之手旗,而此輩又拔具世智之箭,亦不可無賞。各半熟馬一匹賜給。萬重曰,都監中軍,來稟査功罪矣。上曰,使之入稟。尙絅曰,都監中軍則招之,而禁衛中軍,不待招而來,軍中不可疎虞若是,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査功罪,此中軍,當稟耶?本中軍,當稟耶?萬重曰,査功罪,本中軍,取稟云矣。上曰,大將旣在壇上,似當然矣。三營中軍,來稟於壇下,可也。尙絅曰,査功罪,例於肅靜牌前,取稟矣。上曰,依爲之。萬重曰,禁軍別將,亦一體稟査功罪乎?上曰,別將,亦當來稟矣。萬重曰,禁衛中軍、禁軍別將,來稟査功罪時落馬,記過,何如?上曰,此是巡視官生,發放時號令者,宣傳官,自當擧行矣。萬重曰,御營中軍李遂良,跨馬時使人執轡,記過,何如?上曰,此亦聽發放之事,自當擧行,兵房承旨,不必連稟矣。萬重曰,聽發放宣傳官,旣抽其箭,而不卽記過,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都監陣,爲六花陣號令,禁、御兩陣,爲炊飯號令。上入小次,傳于萬重曰,禁軍陣,亦爲炊飯號令。傳于春躋曰,各營吹打,何事耶?問啓。春躋口傳啓曰,閉營門吹打收樵汲吹打云矣。上還御帳殿。上曰,壬申年前例,各軍門大將處,給內廏馬乎?考啓。上曰,落旗後行營乎?尙絅曰,然矣。上曰,營操畢,請收營落旗,似在行營後矣。尙絅曰,收營云者,收拾之謂也。行營云者,行軍之謂也。落旗後行營矣。尙絅曰,都監,布六花陣矣。上曰,都監能布圓陣乎?尙絅曰,布之矣。上曰,爲圓陣號令。上曰,宣傳官持信箭,傳令于禁軍陣,而羽一趁都監,未及布圓陣掩襲事,以暗令分付。徐宗玉曰,人君當愼賞罰,而至於激勸將士之道,不當有所靳惜,今此親臨閱武,是罕有之盛擧,不可無別樣擧措,以爲聳動之地。宜爲別號令,優施賞典似好,不必邊將除授,或給馬,或給錢布,無妨矣。臣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所達之言,誠是矣。而賞典,每不遍及於軍士矣。宗玉曰,臣之所達之意,欲施賞於軍士矣。上曰,往議於大臣,而更爲來達,可也。宗玉曰,臣往問于大臣,則大臣之意,亦以爲好矣。命均曰,施賞不必多,今各其軍門,隨其高下,給若干錢木,亦爲激勸之道矣。上曰,宣傳官一人待令。萬重曰,各別施賞之意,招中軍,以暗令,分付則好矣。上曰,若然則易致傷人矣。若魯曰,有功則賞之可也。不可以賞,預爲分付也。上曰,此則儒臣之言是矣。上曰,宣傳官,持信箭傳令于都監陣,出馬兵一哨掩襲禁軍,而勿傷人奪器械以獻事分付。上曰,別哨中,擇壯健者數三人,入禁軍陣,奪禁軍兜鍪等物以獻事,以暗令分付。萬重曰,考見壬申年前例,則三軍門大將,內廏馬面給,禁軍別將,熟馬面給矣。上曰,依此待令事分付,太僕宣傳官,告二羽禁軍劉俊興落馬記過。上曰,中營、右營中軍進來。尙絅、有龜,進前跪。上曰,別驍衛、別馬隊中,擇壯健者各數三人,突入禁軍陣,奪禁軍器械中某物以獻事,暗令分付。上曰,馬兵所奪器械,各來獻功事分付。上曰,禁軍亦有所奪乎?使之獻功。尙絅曰,禁軍,爲馬兵所敗,多有見捉者矣。萬重曰,獻功者紛紜,使各其營査告,何如?上曰,使各其營書啓,可也。上曰,欲觀技藝,有所暗令,而聞有被打者云,不至重傷耶?問于禁軍陣以啓,記過者,亦待令事分付。上曰,具世智所騎馬,令本寺各別救療事分付。上曰,三軍門大將,內廏馬親受事分付。熟馬二匹,令司僕寺待令事,亦爲分付。上曰,熟馬二匹,都監馬兵左右別將柳濬、洪德望處面給,而以今番馬兵之善於追擊觀之,常時組鍊可嘉,故特爲賜馬之意分付。上曰,手旗見奪之別驍衛別將,被捉之禁軍及別馬隊,竝拿入。上命注書書傳敎曰,軍中事,雖是常操,極嚴,勸奬勅勵,當竝行。別驍衛別將閔思淵,交戰之後,錯雜無貌樣,且認旗,爲別軍職具世智所奪,認旗見奪之別將,將焉用之?以此當決棍,被縛禁軍,於渠無令事出不意,而若常時鍊習,則豈至輕易被縛?所當決棍。御營別馬隊,知汝等爲海西健兒矣。今爲被縛於一步軍,亦宜決棍,而今者閱武,適在於軍民懽悅之後,蕩滌凡何,宜有參酌,姑爲拿入,以示弦韋而特命分揀。上曰,此傳敎,承旨讀宣,使之聽知後,還爲拿出。上曰,前例則禁軍別將處,亦有給馬之事,而今番別將李益馝,多有不能聽發放時,下馬獨後,稟査功罪時,又爲落馬,此雖衰老所致,而親臨習操時,箭不塡名,身爲龍虎大將,豈可如此?宜有重責,而旣是帶礪同盟之臣,故記過,特爲蕩滌,而不施賜馬之典,亦有意焉。別馬隊別將梁彬,交戰之際,不成貌樣,亦宜重責,而以其有所獲器械,功過相準,一體分揀事分付。{{*|出擧條}}上曰,雖曰常操,軍律宜嚴,今此閱武時記過,宜乎分輕重決棍,而適値中外同慶,軍民咸悅之時,蕩滌同慶之意,宜施三軍環集之中,大小記過,一竝分揀事分付。大司憲金始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措語,竝見上}}又所啓,親臨閱武,何等盛擧,而訓鍊大將,以三軍司命,凡於坐作進退之際,所當奉令指揮,而大將張鵬翼,以病煩稟。疾病之來,雖所難免,大將之終不參操,揆以事體,極爲未安,請訓鍊大將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旣知實病,有何問備,而旣是事體,依啓。又所啓,今日閱武時,御營廳別馬隊禁衛營別驍衛,交戰馳逐之際,錯亂莫甚,殆不成樣,其常時不能練習可知。請御營大將魚有龜,禁衛大將趙尙絅,竝推考。上曰,依啓。司諫李光傅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上曰,初啓過中,業已知之,此人亦豈曰不可,其所爭執,未免太過,其勿强煩。{{*|以上措語,竝見上}}萬重曰,三軍門陣,日暮後懸燈之意,敢稟。上曰,知道。尙絅曰,收營謝操,節次有之,而日勢已晩,直爲落旗行營,何如?上曰,先爲落旗後,掌三號號令,可也。尙絅曰,軍中無掌三號,只有一號二號矣。上曰,然則掌二號,可也。尙絅曰,以何時掌號號令乎?上曰,待下敎擧行。尙絅,告落旗。上入小次。淳、春躋,招承傳色,口傳啓曰,日勢已晩,且有雨意,趁未暮回鑾,似爲得宜,惶恐敢啓。上還御帳殿,下敎曰,還宮時,禁、御兩營,吹打待令。萬重曰,還宮時,禁、御兩營吹打待令事,分付矣。訓局旗鼓,何以爲之乎?上曰,三營俱待令。上曰,掌一號。尙絅曰,先爲行營號令後,可以掌號矣。上曰,然矣。行營號令,先爲之。行營號令後,萬重,告掌一號。上曰,大臣進來。命均進伏。上曰,朝者肅謝,而嚴鼓已迫,且來此可以見之,故不爲引見矣。卿則今已行公,豈有更爲敦迫之事,而念及廟堂,事誠悶切,初意欲備三公,而反如此矣。命均曰,領相下鄕,右相又出城,若自上別樣敦勉,則豈至久事撕捱,而卽今國事,誠可悶矣。上曰,予意領相,今後必不過嫌,所以有重卜,而今番下鄕,實是意外。右相似祗迎於門外,而不允批答,尙未啓下,故不得敦勉,而右相之如是撕捱,豈不過乎?命均曰,小臣近來,身甚不健,而自數日前,又添微感。今日陪扈之班,雖不得不强起以參,而若不調治,則實有添重之慮,勢將五六日調息後,供仕矣。上曰,所患如是,則五六日調息,何妨耶?姑爲安心善攝,可也。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今則更無可引之嫌,而尙不辭朝,殊涉未安。夫馬久滯,多有弊端,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諸臣旣多承命,其中或有以病未出仕者,而閔應洙之尙今撕捱,極過矣。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出擧條}}上曰,咨文、奏文,尙未決定,此是時急事矣。靈城所達似是矣,而旣圖完結,而又辭之,亦如何矣,卿則以爲何如耶?命均曰,小臣之見,本以爲宜送使臣,而朴文秀以爲,完結異於擬結,先送咨文,以示不敢完結之意後,待其回咨,擬結順付於冬至使行,則可除別使一行,其言似順便,故臣亦不爲別主己見矣。頃日筵中,尹淳以爲事宜正大,不可不送使。自上詢問諸臣後,差出使臣,而其後朝議,又不一。朴文秀之言,亦或一道,而終欠誠實矣。上曰,卿雖不赴備局聚會,備局諸宰,相議決定後,後日登對時,來稟可也。命臣曰,入侍宗宰、三司,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知道。上曰,還宮時,駕前駕後,依陵幸例,以五馬隊先驅攔後分行事,分付。尙絅曰,禁軍當挾輦矣。上曰,挾輦禁軍,亦依陵幸例,半則先驅,半則攔後可也。上曰,聞禁軍傷目者,雖是放銃時觸傷,而其外亦多有鞭棍被打之人云。蓋俄者暗令,禁軍陣未及聞知,而馬兵追擊,出其不意,禁軍之致敗,勢固然矣。禁軍以侍衛親兵,今番必不無落莫之心,兵判以此意曉諭,而其中被傷者,令本營給藥物救療可也。{{*|出擧條}}萬重,告掌二號,通禮外辦啓請。大駕御馬坐還宮,到遞馬所遞馬後,大駕入崇禮門下敎曰,兵房承旨進來。命淵進前。上曰,崇禮門留門,觀光民人,使之無遺還入。各軍門軍士家在城外者,待解嚴出送後,下鑰事,分付。興仁門亦爲留門,出送軍士事,一體分付。大駕到仁政門外,捨馬升輿,下敎曰,明日晝講爲之。大駕到仁和門外,下敎曰,兵房承旨進來。命淵進前上曰,夜深矣。信箭宣傳官四人,持黃信箭二介,靑白信箭一介,往左右中營及禁軍陣,不待標信,以此解嚴事,,分付後,一人持信箭,仍往崇禮門,觀光百姓,無遺還入後,入來事,分付。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長淵府使權儆。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操場,竟夕閱武,侵夜還宮,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徐命淵,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德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沈益聖,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左相家,遣御醫,訓將家,遣內醫看病,書啓。 ○傳于徐命淵曰,昨日則悤撓未及下敎矣,被傷禁軍外,又有被傷者乎?詳問,晝講入侍啓達。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孝廟朝設置七番禁旅,勸奬武士,猗歟盛矣,而近年以來,兵曹接待之道,極其疎虞,用久勤之道,其亦太薄,心常慨然者,昨日敎場之事,其所暗令,只傳訓局,未及傳於禁旅,豈可以一時勝負言之,而但坐馬動駕,禁旅挾行,詳觀衣甲,疲弊莫甚,馬之顚蹶居多,此無他,兵曹謂以財乏,不勤顧助,應下馬草,亦不預給之致,脫有不虞,人困馬乏,禁旅設置之聖意,焉在?回鑾之後,中夜思此,因此耿耿,其令兵曹,修補衣甲,其他軍裝,竝令整修,應下之物馬草,勿踰其朔,而久勤調用之際,擇善窠而差定,昔戰國時,有爭車生釁者,互相決勝負之令,昔年則竝有故,雖多寡之不同,互有取來者,而今番則竝令兩營,而或傳或未及,徒知近例,只爲追逐,其勢固然,旣聞其令,取來獻功,勢亦固然,其若以此生其猜端,非予一視之意,今因下敎竝諭,其令曉諭。 ○傳于柳萬重曰,此是禁旅事,不必出於朝報,言于兵曹,使之只爲曉諭於本營。 ○徐命淵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編修官南泰慶,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史官之屢度臨授,極涉惶悚,命召不得已,今姑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昨以臺啓,御營大將魚有龜推考事,允下矣。傳旨所當捧入,而國舅事體自別,與大臣等,故自前雖或違牌,元無推考之例,此傳旨,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一體,勿爲捧入傳旨。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豹皮一令,《貞觀政要》序文書進左相處賜給。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之母病,素有源委,劇歇無常,而臣於昨日陪從還宮進參問安罷後,歸家,則病情一倍添重,虛汗若流,精神昏迷,至於不省臣之爲何人,臣心焦迫,當如何哉?達夜扶護,未有分減,旬月之間,差復未易,臣旣無弟兄,臣若離捨,何以救護?臣之所帶之職,若不卽解,不但臣之私情萬分切急,決難離違行公,宿衛之地,亦多苟艱之端。玆敢略陳短疏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遞改,以伸至情,俾無公私狼狽之患,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領議政李宜顯疏曰,伏以臣,以滓穢賤品,重負釁戾,何敢抗顔京輦,冒據崇班,而前後聖諭,轉益嚴截,兼且曲軫下情,許置散局,不使參聞廟謨,任其閑放,優游自在,開示聖意,不啻丁寧,臣於其時,俯伏前席,恭聆德音,竊自思惟,此實出於大聖人誠心體下之盛意,正與肅廟面諭故相臣李畬者相符。蓋畬嘗不安於在朝,輒欲引退,肅廟敎以此後當不復責以職任,須安心留在,畬遂黽勉仍留,當時眷待之隆,他臣莫竝,而終不重卜,由重違前諭也。畬每對知舊感激至於泣下,臣亦親見之矣。向臣所被聖敎,宛如昔年聖考所以處李畬者,臣之感頌銘鏤之忱,豈有間於畬哉?自是臣放心自安,不復以情勢爲言,人或疑其去就之無當,而殊不以爲嫌矣,今日新命,胡爲而及臣身哉?王者無戲言,聖人懋誠實,豈其有此,豈其有此?念此累蹤,終不可復玷相府,非惟臣所自誓於心,雖牛皂馬卒犁女蕘夫,無不知之,固不待臣之一一臚數,而至若排比才分,以擬議於職名,又涉萬萬羞愧,亦不敢言矣。夫西樞,卽同一軍銜,而猶不欲自列於無故大臣,屢煩諭敎,一味閉伏,今所叨濫,是果何等任委,而其可無驚懼之意,恬然若他日乎?所以聞命蒼黃,自不覺其身之出城,跡涉妄率,情實窘阨,正此惶隕,莫省所措。不自意恩顧之渥,混及無似,遠勞史官,傳宣懇旨,至於追記先臣體國之忠,另加奬褒,奉讀摧咽,益無以爲心,而先臣不昧之靈,亦必結草而思報矣。然而朱子有言,士大夫出處進退,非其一身事,乃關風俗之盛衰,蓋去就之一不審,而卒至廉恥牿喪,時風汚濁,國隨而亂亡,其害顧不重歟?先臣蓋嘗有味乎斯言,擧以戒勖於臣者,屢矣,今若貪冒榮祿,弁髦先訓,敢爲進身之圖,則是子而忘父,臣而負國,尙可以自立於人類中耶?乃若李載厚之疏,陰慘凶悖,殆不忍正視,臣常心有所冤,結轖未解,故以疏以奏,輒事申複,竊附無隱之義,而今乃直歐之於惡逆,苟依其言,臣之全腰領難矣,官職之承當與否,有不暇言矣。噫,頃夜之對,臣等未及達所懷,聖諭先下,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擧皆悚然懍然,噤不敢及他,但請聖敎之勿宣,此是何等境界,而彼乃視此爲好機會,游辭誣說,恣意脅制,因以爲芟夷異己之階,尤切危怖也。聖諭,以朝廷氣象,責臣之不出,朝象之如此,益爲臣不可出之端,聖上豈或未之深思也耶?徊徨累日,輒此哀籲,言出肝膈,一毫匪飾,伏乞聖明,念相職之不可以虛假,察放臣之不可以復用,將臣所被誤命,亟賜繳還,使公有擧錯之宜,私獲歛退之願,不勝萬幸。傳曰,遣承旨敦諭。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冒據將任,已過六載矣,癃衰之狀,與歲增深,憒劣昏懶,曾未有鍊習卒伍之效,居常愧恧,自知罪釁之難逭,而昨者臺言,果發於親臨大閱之際,臣於此尤不勝瞿然悚蹙之至。本營海西別馬隊,卽輪朔上番之軍,與京案軍恒留鍊藝者不同,而交戰之際,錯亂而不成樣者,專由於將領之懈弛,則憲啓所論,誠甚切至,薄罰末勘,不足以懲其罪,而揆以師律,合被重究,伏乞聖明,特降明命,亟罷臣所帶將任,以嚴紀律焉。且臣於錫馬之命,益有所慙惶不安者。無功施賞,有乖於明王愛嚬笑之節,而愼賞必罰,尤係將士懲勸之方,況臣則醜拙畢露,了無寸勞之可論,今玆寵錫,實爲濫猥,三軍瞻聆,莫不駭惑,乞命收還,以重賞典,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將任體重,其何過讓?昨見軍戎,嘉卿鍊習,親授廏馬,亦何讓焉?卿其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于韓師得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初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予方股肱之相須,倚任斯篤,卿則休戚之與共,去就胡輕?或未深思,玆申明誥,顧今時象之泮渙,每軫朝議之協寅。淫朋爲病國之源,幾痛迷不知返,苦心圖建極之治,所期誠至必通。而此時尤急於彌綸,若其責專萃於輔相,惟卿乃心王室,爲予同德世臣。自黑頭而參軍國之機,輿望已洽,因昔夢而置鼎鼐之位,器遇益融。所賴日襄之猷,佇見歲計之益。眷毗三載,蓋倚卿休休而有容,精白一心,庶贊予蕩蕩而無黨。何意都門逬出之擧,乃在臺疏上徹之初?日前對辨之章,已諒卿偶失於照管,意外侵斥之論,仍致卿不安於朝廷。往事悉付於先天,今無可議,群心洞釋於半夜,胡復爲嫌?纔近侍之往宣,遽巽牘之繼上。旣心腹之誕諭,始謂承命而改圖,何情志之不孚,乃反決意而棄我?念朝著之潰裂,予欲無吪,想民事之艱虞,卿豈恝視?惟當上下交勉,期世道之挽回,所貴君臣相知,豈人言之芥滯?於戲,小子之誠禮雖淺,可忘共濟之謨?大臣之進退匪輕,宜殫盡瘁之義。須體至意,亟斷來章。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臣任珽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尹惠敎,參贊官韓師得,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洛豐君楙,武臣朴淳貞入侍,持平金尙魯,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若魯讀蓼蕭四章,湛露四章,上讀新受音訖。若魯曰,蓼蕭,亦燕樂之詩,大體與上章同,而此是天子饗諸侯之事也。旣見君子,譽之之辭,龍字,訓考寵也。其德不爽之德字,宜玩味,此下燕樂之詩,皆以德爲言矣。下兩章,是勉戒之意,宜兄宜弟,和鸞雝雝,所以美之,而亦所以警戒之也。上曰,壽考不忘,亦寓勸勉之意矣。珽曰,蓼蕭上升,零露下降,詩人取興,在於此矣。顯命曰,譽字訓,蘇氏言,似勝矣,珽曰,和鸞雝雝,宜看言外之旨,君子之行,譬車之或遲或速,皆中節奏,不但美其車馬之意也。若魯曰,如此看之,則似泥滯矣。顯命曰,下番之言,近於傅會矣。若魯曰,湛露章,上下相得之意,大體亦同。夜飮無歸,慇懃醉飽之意,在宗親之之意也。顯命曰,路寢,燕寢也。若魯曰,令德令儀,樂而不淫之意也。上曰,曾氏章下註,好矣。若魯曰,三代之治,以此詩,亦可想見矣。君臣之間,誠意交孚,燕飮之際,和樂孔衎,藹然有雍熙氣象,秦漢以下,專尙嚴敬,上下否隔,情志不通,所以終不能返三代之治也。珽曰,蓼蕭章小註,輔氏之言,好矣。顯命曰,令德壽豈,必對擧言之者,蓋有德必有壽,洪範,亦一曰壽,而無德而壽者,卽所謂老而不死曰賊,不如不壽,故旣美其令德,而又祝其壽豈,豈,樂也,言一生安樂也。上曰,然矣。顯命曰,湛露上二章,只言燕飮,下二章,始言德儀,德內儀外,無德而有儀,則不過如漢成帝之臨朝若神,而卒不免爲昏辟,必有令德,然後有令儀,方爲美矣。令德顯允,是誠正,誠正爲敬工夫,尊瞻視正衣冠,表裏交養之道,德儀二字,亦可用於學問工夫矣。上曰,同知事之言,好矣。上曰,白華什,已畢講矣。燕饗之樂,其輸寫和悅,慇懃曲盡之情,藹然可見,此非後世之所能及也。顯命曰,玉堂所達輔氏註之意好矣。上曰,此是其時所作耶,自然成章耶?若魯曰,皆有作者矣。上曰,誰作之乎?若魯曰,其時朝廷之作矣。上曰,《左傳》時,猶常誦詩以酬酢,其後則亡之矣。若魯曰,《左傳》時,不但誦詩酬酢,亦用之於賓主宴享之時矣。上曰,然矣。如秦穆公之享晉公子,亦相賦詩矣。上掩卷。顯命曰,各道水陸操,一竝停止,而至於京畿水營,則今此竝停事,稟定前,許令前洋設操,全羅水營,則元無水操狀請之事,自統營傳令,分付,故停操事,自廟堂未及知委矣,今則他道一體停止事,就議大臣,而大臣亦以爲宜,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軍兵被傷者有無,問于各軍門,晝講時陳達事,下敎矣。各軍門,已爲分付,而未及知來,晝講時刻已入,故先爲入侍矣,顯命曰,臣於今番閱武事,竊有所懷,敢此仰達。《春秋》蒐獮,先王古禮,祖宗朝已行之事,且時不甚歉,臺閣之以豫大爲言,似過矣,而旣定而旋退,旣退而又卽行擧措,終未免爲顚倒之歸。王者動止爲重,國之大事在戎,而如是撓攘,臣誠慨然。成事勿說,而此後則雖小小事,必愼於始,可無尤悔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玉堂箚批,亦已言之,不聽諸臣之言,予初非欲固執,旣命親閱,一行之事,豈乎忙忙,而今月內,必欲爲之者有意,初則廟堂妥帖,豈必爲之?再次有同固執,非本意,而三次尤顚倒,故不得不爲之也。因雨退定,果率爾,而實由於爲軍民之意。往年見軍兵沾濕,有若傷虎者,他不暇顧,而旣退之後,雨勢卽止,三月則恐妨農,更欲下敎,而予亦自知其顚倒,中心趑趄,夜欲下敎而未果,曉亦未果,開門後,始爲下敎,而予無他意,故如是也。頃日已諭於承旨,而今者勉戒之言,好矣。此後豈不益加留念?顯命曰,昨日觀兵,臣不得入侍,雖未詳知,而賞罰,王者大柄,軍中尤宜嚴明。伏聞中軍以下記過,一竝蕩滌,只大將受賞云,聖意雖出於終日不戮一人之意,且以邦慶之後,特施曠蕩之典,而日後則必留念於信賞必罰之道,如何?上曰,今番親閱,受棍者宜多,而予亦審量,有多般意思,邦慶之後,快示大蕩,俾三軍,咸知有我元良,予意深矣,其中禁軍,尤無聊,欲爲外面慰勞,給馬何惜,而不賞亦有意,方欲下敎而未果矣。七百禁旅,孝廟朝設置,而新番參謁中官之規,先朝廢閣,聖慮深矣,近來疲殘莫甚,衣甲不成貌樣,所見如此,何以生氣?念其設立之本意,不覺寒心,脫有不虞,將焉用之耶?顯命曰,禁旅,肘腋親兵,而疲弊如此,軍裝服色,臣未經兵曹,不得詳知,而蓋近來,用久勤之道,專以形勢,禁軍久勤,最爲辛苦,而邊將中,遠惡地最難堪處,乃歸於禁軍,以是人皆不願。卽今見屬者,多是貧賤之類,得料資生之計,無怪其如是矣。上曰,馬兵傳子爲之耶?問於入侍武臣。淳貞曰,馬兵中,亦有傳子爲之者,而馬兵入屬甚難,渠輩中有形勢者,方能得屬矣。上曰,馬兵,常時豪强矣。淳貞曰,禁軍之不及馬兵,蓋禁軍,多有兩班子枝,處身不以軍士,不習弓馬而然矣。若魯曰,禁軍有給官馬者,有自備馬者,給官馬者,皆是六兩遠射,自備馬者,雖不遠射而入屬,近來馬政疎闊,故兵曹,多以自備馬者出口傳,禁軍之不如馬兵,亦由於此矣。軍裝服色,臣曾在堂後,以內摘奸見之,甲衣片片破碎,全無形樣者有之矣。上曰,猶勝於摠府甲衣乎?若魯曰,摠府甲衣,臣則不見,而曾聞兵判之言,亦似可笑矣。上曰,予於中日見之,筒箇無形,故嗣服後給之,而禁旅可悶,將來將無異於卜馬軍矣。顯命曰,唐太宗,以騎兵一千,橫行禁旅,是他日得力之兵,宜有別樣申飭。雖以卽今言之,駕後則比他禁軍,有勝矣。若魯曰,禁軍皆有忠誠於國,軍裝服色等物,,申飭兵曹,好矣。顯命曰,軍裝服色,前則皆自備,而故判書尹世紀,爲兵判時造給,其後似無改備事矣。上曰,能耐飢寒,鄕軍似勝矣。顯命曰,然矣。上曰,卿則曾已試之,何如?顯命曰,竹山以後,官軍乘勝勢,故士氣自振,水原以前,臣不見之,而呼哭者多云矣。上曰,升號砲手本,則是鄕人乎?顯命曰,鄕軍以錢募立,而無上來者矣。上曰,此亦近弊也。若魯曰,京砲手,非故法矣。顯命曰,小臣萬萬惶悚,而旣有所懷,何敢不達?頃夜諸臣入侍時,上敎雖未畢聞,而聖意之無他,臣等豈不知之乎?其時諸臣,以雖行語間,何忍提及於此之意,齊聲陳達?此則入侍之臣,豈不知之,而外間聽聞,輾轉訛誤,誠甚可怪,而若自上初無失言,則亦不至致此嘵嘵矣。彼兩人之事,旣知其罪,則堅定處分,勿撓而已。設欲加律,何患無辭,而爲曉諭群下,而有此失言,臣誠惶恐死罪。竊以爲外間嘵嘵,殿下有以啓之也。此後則雖行語間,必愼必審,千萬伏望。若魯曰,趙顯命,旣以日昨筵敎,有所開端,臣亦有區區之懷,可以仰達矣。鄭亨復之疏,以日昨筵敎,謂之閭巷遑遑,人心靡定,宋寅明之聯疏,亦以爲浮嘵之言,爲說至險,臣未知外間傳說,如何,而竊不勝驚惑矣。臣兄,以臣之方在近列,雖有勿傳筵說之命,而言于臣,故臣得以聞之。伊日聖敎,行語之間,有臣子不敢卒聞者,故諸臣請止而已。未有匡格之可言矣。若入侍者,誤傳而致此,則誠爲非矣,不然而亨復,只聞不敢聞三字,而未詳辭敎之如何,過爲憂慮,有此云云,則亦妄率矣。伊日若眞有可以匡格者,則今日臣子,雖無狀,豈不碎首玉陛而爭之乎?李載厚之提及筵敎,以爲陷人之資,誠極危怕,而人心嘵嘵,傳說轉益訛誤,臣實慨然也。上曰,不知筵敎者,或疑予爲過擧,而其日予未畢說,而諸臣請止,故不爲畢說矣,若畢說,則可知矣。一亨復,已可怪,此後豈復有亨復乎?亨復疏出後,予非不知嚴處,而予旣不深看李載厚之疏,故此亦不欲深看而置之矣,儒臣則瞭然乎,豐原亦瞭然乎?顯命曰,臣豈不知乎?臣自始事殿下之日,屢以此事陳戒,而連承聖敎,今豈有不瞭然之理乎?上曰,今日可以罄吾心,予當畢說也。予只以其時浮議恐動之言,誦傳而已。有何失言耶?顯命曰,聖敎雖以以浮議恐動之言傳之,而終是失言矣。上曰,前者閔奉朝賀陳達之時,予以爲此是中間所譸張者,有何關係耶云云,而閔相不知矣。閔相若知之,則必不更言矣。頃日諸臣,亦過動,故如是矣。顯命曰,諸臣之驚惶,亦可以參看矣。上曰,伊日予未畢說,故諸臣,亦不知予心而如此矣。予於其時,以欲以此爲恐動脅持之計,人心世道,誠極無據之意,有所仰達矣,今則畢說矣,頃年,以宣仁太后時事,出科題之時,儒生輩,有不製之事,諸臣俱知之矣。此皆由於浮議恐動之致,予嘗痛心。其時意謂此輩,惡豐陵家而爲之,故心自慨歎曰,若念我元良,則豈如是耶?其後,前嶺伯言之,故予始覺悟,而一場笑之矣。若魯曰,伊時儒生之事,誠末俗澆薄而然矣。上曰,此豈以澆薄言之者耶?若魯曰,伊日筵說,旣祕不相傳,故不知筵敎之人多,而只以不忍聞不敢聞等語,傳播外間,有若眞有可以匡救之事,而諸臣驚惶退出者然,亨復,似亦未詳筵敎,而其疏措語,則誠可訝矣。顯命曰,亨復亦聞嘵嘵之說矣。上曰,不忍聞之題目,誠怪異矣。顯命曰,朝象可悶,僅僅凝萃者,又復泮渙,何以收拾乎?上曰,今以予之下敎,謂之過擧,反爲辱矣,亦可愧也,而予自有苦心,故下敎矣。不然則半夜前席,豈諭解如是耶?顯命曰,聖敎似未察臣之主意,而卽今泮渙,甚可悶也。上曰,若有知爲吾君之心,則此時豈散去乎?予不以常理之外,疑人矣。顯命曰,此則聖敎,似未燭下情矣。卽今泮渙,由於李載厚之疏,載厚之疏,或不無可取,而至於北面云云,便一急書,當之者如是不安,無怪矣。上曰,載厚之疏,其中有是有非矣,鄭亨復,似知諸臣之心而猶然,李載厚之不知而言之,何怪乎?若魯曰,伊日初頭下敎之時,行語之際,殿下有不能愼重之失,此後則宜愼於辭令也。上曰,豐原則知之乎?非兩段語也。如是爲之,爲如此事,則何以爲之耶?只此矣。若魯曰,下敎中,有今若如此,則豈不如此乎?語勢矣。聽敎諸臣,則孰不知聖意,而此恐爲失言也。上曰,其前予無下敎之語矣。顯命曰,有一句語矣。上曰,予始覺得矣。妥帖而復提,則豈不抑鬱乎?顯命曰,上敎旨意,果如斯而已矣,筵說嚴祕之故,外間如是訛誤矣。若魯曰,日昨筵敎,雖不載日記,今日筵說,若詳錄,則可以息嘵說矣。上曰,然矣。持平金尙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措語,竝見上}}又所啓,今以筵敎觀之,李載厚之乘機投疏,故生葛藤之狀,可勝痛哉?蓋其疏,排布巧密,旨意叵測,憑藉事端,欲售嫁禍之志,外假設辭,敢爲嘗試之計。噫嘻,此輩之包藏禍心,欲一顯肆者久矣,而今乃恣意跳踉,壞亂朝廷,將不知幾箇載厚,接踵而起,則世道之憂,殆無不至。慮患之道,貴在防微,處分終不可不嚴,隄防亦不可不峻,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上曰,如是則能調劑乎,嚴處分則其無幾箇載厚乎?所達之律,不過予亦知之,而其後能妥帖乎?尙魯曰,罪載厚之後,更無載厚之輩,臣亦不知,而若其乘時闖發,網打朝紳之計,誠甚巧惡,處分不可不嚴矣。上曰,臺臣之言,何如?豐原陳所見,可也。顯命曰,載厚之疏,搢疏諸臣,亦有以致之,而至於北面之心等語,誠爲怪駭矣。然罪言者,可悶矣。尙魯曰,臣之意見,異於趙顯命矣。言者雖不可罪,而言苟非矣,則豈以言官而容貸乎?載厚之疏,特以聖明在上,故不得售其禍心,此豈可以言者待之者耶?上曰,如是慮之過矣。顯命曰,載厚之疏,以黯、宗道起頭者,誠惱矣,而若謂有網打魚肉之計,則臣不知也。上曰,其疏下語,怪則怪矣,而憲臣所論,不亦太過。頃者遞差,亦出參量,而旣已爭執,則止於遞差,亦云太輕,罷職不敍。又所啓,卽伏聞前席下敎,則日昨筵敎,元無匡格之可論,而正言鄭亨復,只以塗聽之說,至煩章疏,殊涉妄率,請正言鄭亨復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凡今日臣子者,孰敢顧戀鏡賊,而洪尙寅曾在臺職,故拔寧海之啓,顯有巧避之跡,其心則殆可惡,所坐則甚不輕,官職檢擬,非所可論,而遽除北幕,肆然辭陛,物情莫不爲駭,請咸鏡都事洪尙寅罷職。上曰,欲嚴隄防,臺體則然,而方當蕩滌,追提往事,不亦太過,不允。又所啓,激揚通塞,乃銓曹責,而如洪尙寅之得罪名義者,至擬於佐幕擇差之窠,不審之失,宜有規警,請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上曰,方當大滌,且有下敎,其所差除,不過佐幕,以此請推,不亦太過,雖然,不過問備,依啓。又所啓,邊地厭避,近成痼弊,而朝家責罰,或行於武臣,而不行於文倅。李日躋之移拜江界也,圖避之說,盛播洛裏,莅任未幾,終至狀罷,名官規避之習,道臣曲循之失,俱合警飭,事雖已往,不可置之,請江界前府使李日躋,罷職不敍,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擧動陪扈,何等肅嚴,而前兵使張泰紹,昨於回鑾之時,縱橫馳騖於班行之間,或先或後,乍東乍西,及至中途,偃然徑歸,擧措顚妄,觀瞻俱駭,請前兵使張泰紹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朝綱解弛,百隷怠慢,凡有動駕,班行之不肅,落後之紛紜,誠爲寒心。以昨日還宮時陪從言之,東班則任自徑散,又踵前習,西班則斷絶錯亂,殆不成儀,請東西班押班監察拿處,各司落後人員,亦令政院,査出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親臨閱武,國之重事,而昨聞該房承旨,不能擧行諸節,至使代房臨急替行,揆以事體,極涉未安,請兵房承旨徐命淵,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臺諫接待,必備史官,乃所以重事體也。而臣於二昨傳啓之時,政院諉以堂後一空,致令史官不備,損體之責,在所難免,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王言代撰,事體甚重,而副校理任珽,昨於大臣,不允批答,以其意見之不合,不肯製進,陳章辭免,事未前聞,有關後弊,況近來代撰,專事贊美云者,揆以詞臣之體,誠爲失言,請副校理任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左、右史,例不得暫離筵席,而上番兼春秋,出入傳命,殊失職責,請兼春秋宋守謙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筵席下詢之際,武臣朴淳貞,不爲離席仰對,其在事體,殊甚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入侍武臣朴淳貞,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李載厚之乘時跳踉,壞亂朝廷,洪尙寅之顧戀兇賊,得罪名義,是何等情態,何等釁犯,而或假借太過,處分不嚴,或遽然檢擬,全無防限,在臺體,俱不可不論。故咫尺前席,愚衷耿耿,略請譴罰,要伸公議,而庸陋如臣,新入臺地,草草一言,猶未見諒,反承太過之批,悚惶極矣,愧恧大矣,更以何顔,仍冒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過中之敎,不過勉勵,其所論啓,俱得臺體,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諸臣以次退出。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病}}。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趙命臣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不允批答。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參判臣李眞淳,見差永禧殿奉審告由及還安祭獻官,自直所今將受香,而參議臣李匡輔,以親病陳疏受由,參知臣李潝,呈辭不爲替直,參知臣李潝,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正言鄭亨復、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正言沈䥃,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史官李耉齡,聞其父病危重,而不得歸護云,他史官替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參知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兵曹參判李眞淳,以永禧殿獻官,今將受香,而因兵曹草記,參知李潝牌招替直事,命下矣。參知李潝牌不進,參議李匡輔,以親病陳疏受由,判書趙尙絅,明朝以宗廟修改時提調進去,實無他推移替直之人,而莫重受香,日勢已晩,事體未安,不可無變通之道,獻官單子,令該曹卽速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告祭獻官,以兵曹參判李眞淳,工曹參判李瑜,實預差啓下矣。李眞淳則以本曹入直無人,政院啓稟變通,李瑜則謂有情病,終不入來,莫重受香,漸致日晩,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工曹參判李瑜,從重推考,不得已以禮曹參判李德壽,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啓曰,臣於日昨閱武時,以軍門大將問備事,發啓蒙允矣,卽伏見小報,則政院,以國舅事體,與大臣等故,雖或違牌,元無推考之例,措辭陳稟,至有勿捧傳旨之敎,臣之當初規警,不過略存事面,而前例有無,未暇詳審,致令喉舌之地,引例煩稟,反使旣允之啓,終歸還寢,則臣之觸事憒憒,不閑朝體,姑舍勿論,其虧損臺例,莫此爲甚,何可一刻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病}}。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夜二更,黑雲一度,起自艮方,直指巽方,長四五丈,廣尺許,良久乃滅,三更又起震方,直指坤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徐宗玉啓曰,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以日昨請推之臺啓,俱不仕進,院中事多苟艱,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遠道上言,先爲啓下,斯速抄啓,俾無遐方人遲滯之弊。 ○以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楊州陶山村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釁累廢放,不可重辱睿簡,癃朽迷罔,不可復任邦匀,以聖上之明鑑,宜無未察乎此,而泥頒一誤,汗收尙遲,敦勉之隆,愈往愈加,至於今日而極焉,恩數屑越,觀聽皆驚,臣誠惶霣震悚,覓死不得。然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區區素守,終不敢有變動,謹當更瀝肝血,申暴危懇,庶幾亟蒙矜許,少安微分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三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屛伏俟譴之中,常祿不敢冒受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相朝爲咸鏡都事。 ○持平金尙魯啓曰,引嫌而退,國舅請推,旣曰未審,則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大司憲金始炯遞差。答曰,依啓。 ○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今國家憂虞孔棘,方篤倚毗之誠,惟輔相去就不輕,胡堅遜辭之志,不若是恝,未或深思?惟卿,風度端詳,才具敏達。妙齡騫騰於華膴,譽望斯隆,晩途閱歷於風波,推助是戒。逮夫枚卜以後,其所注意者深,每憂蠻觸之場,日尋戈戟,願玆鹽梅之托,欲調酸鹹,契合昭融,精誠曾發於宵寐,眷毗勤摯,訏謨實藉於台衡,何意仰成之辰,乃有釋負之請?因臺端侵斥之語,縱致情地之難安,顧城外逬出之行,是何擧措之太遽?惟宣諭賜批之際,洞悉心腹之辭,以體國忘己之誠,寧有芥滯之意?方期遐心之克挽,遽見巽章之繼陳,卿雖以必欲退之心,至再而屢懇,予則以不當去之義,悉數而更申。時事乖張,茫然無彼此和協之策,民生困悴,凜乎有朝夕危亡之形。況今鼎席之殆空,以致廟務之多滯,左輔肅命,旋以疾病爲辭,首揆尋鄕,仍上控免之箚,念今日國事之泮渙,予欲無言,而半夜面諭之丁寧,卿胡不諒?於戲,與同休戚,卿何棄予如遺?共濟艱危,予今望卿者切,須體予意之勤懇,亟斷來章之巽辭。所辭宜不允。故慈敎示,想宜知悉。弘文館校理知製敎臣兪健基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金若魯,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若魯讀綱目第二篇,上自秦承相范雎免,至秦王冠帶劍。上曰,承旨讀之。宗玉讀,自秦伐魏取衍氏,至五月天下大酺,上曰,注書讀之,翼輝讀,自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至築宮咸陽、北阪上。若魯曰,《資治通鑑》,自周赧王入秦獻地,與秦正統,而綱目則不與,以東西周猶存故也。范雎以說客,一朝取卿相,無他功業,而朱子特書其免,蓋取其宦成名立,能知足而退矣。上曰,豈其然乎?此不過隨記而已。何至爲褒筆?若魯曰,戰國之士,終皆亡身,而睢獨自全,故先儒取之矣。宗玉曰,發明綱目,有此言矣。上曰,書荀況、蘭陵令,何也?若魯曰,書荀況,取其賢,蘭陵令,惜其不能充其才也。宗玉曰,經則治之道也,史則治之效也。文義雖不能逐條論難,其中拈出數三處,問諸臣之所見曰,此事何以處之,此人處義何如?如是則不但有益於討論之工,亦可以見諸臣之見識矣。上曰,承旨之言好矣。若魯曰,荀況論兵之言,好矣。上曰,此是荀與楊也之荀耶?若魯曰,然矣。此雖論兵,而下之事上,上之使下之道,皆不外是,必以信義固結,然後君臣方有一體相須之義矣。上曰,答其弟子之問,其言亦好,而終異於聖人,此所謂荀也。擇焉而不精者也。宗玉曰,入道處如是,故末流則爲李斯矣。上曰,秦以威力,呑滅六國,此是大勢所壓,而六國若合從,則秦亦不得竝呑耶?宗玉曰,聖人編秦誓於書末,已知秦之必代周,氣數所歸,不獨武力之爲勝也。上曰,此則予以爲巧矣。秦誓固好,故聖人編入於書末,而夫子罕言命,安知秦之必代周也?宗玉曰,其時列國書中,無如秦誓者,聖人亦以此而知之耳。上曰,《大學》引秦誓,亦有意乎?宗玉曰,此則未知其有意矣。秦雖强暴之國,制治之道,亦有可觀。其立三丈之木,而輒予千金,信亦有足以得天下者矣。若魯曰,蓋其時用人之道,秦爲最善,諸國莫及,此所以能竝天下也。上曰,承旨之言,予則終不以爲然矣。秦之代周,乃周自獻之也。非秦得之也。周若有道,則秦何以得之耶?如莽、操、懿、溫,遇治世,則爲能臣矣。宗玉曰,聖敎大哉,而周室爲犬戎所敗,東遷之後,仍以不振,而其時諸侯中,齊獨來朝,蓋《春秋》以後,周徒有天子之名,而不得行天子之事矣。上曰,自《左傳》時,至是能扶持,予以爲奇,蓋猶有文武之遺澤而然矣。若魯曰,如楚、趙等國,皆是自亡,此時若有如桓文者,則秦豈能竝呑乎?上曰,齊亦强國,地最廣而公然自滅矣。若魯曰,魯仲連,亦一世奇士,而時君無擧而用之者,誠爲可惜矣。上曰,魯仲連,乃不爲也。非無用之者而然也。宗玉曰,君臣際遇,亦絶難,三代以後,君臣之間,只燕昭王之於樂毅,漢昭烈之於諸葛亮,獨可稱,其外無足言者矣。若魯曰,三代以後,人君用人之道,一邊委任,而一邊猜疑,此其所以君臣之間,鮮有保其終始者也。上曰,胡氏之論雖好,而終是抑揚矣。若魯曰,胡氏之論,專以利害,不以仁義處,多矣。上曰,仁義則仁義矣。宗玉曰,子順,以魯仲連爲高士之次,眞正高士,何如者可以當之耶?魯連蹈東海之志,似足爲高士矣。上曰,其上豈無高士乎?宗玉曰,如許由者,高則高矣,而聖人不許矣。上曰,高士豈極至者,而若論高士,則似當以巢、由,爲首矣。若魯曰,信陵君,聞毛公一言,趣駕還魏,破秦兵存魏國,而以其有殺晉鄙之罪,故終爲反間之言所間而死,信陵,於四君中最優,而猶如此,足爲人臣之鑑戒。信陵死而魏亦亡,爲人君者,亦當存戒也。宗玉曰,四君亦有君道,能從諫如流,改過不吝,所以致三千食客也。若魯曰,縮高自刎,不獨氣節,亦得爲臣之道矣。上曰,四君不過是逋逃主,何足謂君道?若魯曰,承旨之言,亦非謂眞有君道,只取其從諫一節耳。宗玉曰,治天下者,若取其待食客之道,移之於用人,則好矣。若魯曰,廉頗,怒樂乘之代己而攻之,不能終臣道,君亦不保其終,此是鑑戒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納粟拜爵,初見於史,故朱子特書之,以識其變,此後次次漸廣,名器淆亂而莫之救,至于今爲弊矣。上曰,賣爵,朱子亦爲之,予嘗未曉也。若魯曰,朱子浙東時,嘗上請,而此則慮國家之失信而爲之矣。宗玉曰,非但慮其失信,亦以時措之義爲之耳。上曰,朱子若以爲非,則必不爲之矣。宗玉曰,此是初有故書之,而若其時措之義,有不得不然者。我國如納馬許通等事,先正臣李珥,亦嘗陳請矣。若魯曰,我國則空名帖之外,曾無賣爵之事,而近年以來,私賑千石者,直拜東班正職,今則止於部參奉,而前頭之弊,將無窮矣。宗玉曰,空名帖,公然罔民,前則或免軍役,而近來則民間,皆是堂嘉善,故不得免軍役,民若不願,則自官家,囚禁而抑賣矣。若魯曰,臣曾見新溪一村漢家,一家五人,皆嘉善,厥漢家業本裕,而以此破産云,誠爲寒心矣。上曰,空名帖之弊,無據矣。若魯曰,十九板黃歇之事,渠以人臣而爲如此事,故不旋踵而受禍,李園,雖無狀,而天道亦昭昭也。上曰,此是呂不韋之對也。若魯曰,大索逐客令,誠誤矣,而以李斯之言,卽收其令,用李斯卒竝天下,李斯之書,雖是辯士之言,而亦有可觀矣。上曰,文則佳矣,所引者,豈皆賢乎?其末端語,好矣。秦始皇,亦有統合之象,如用李斯,容茅焦,非後世人君所能及也。宗玉曰,李斯之言,誠切至,而行不踐言,終至於亡身而亡國矣。上曰,如韓信之一生操縱在蕭何,興秦亡秦,皆李斯矣。宗玉曰,胡氏之言,與柳宗元封建論參看,則好矣。上曰,在德不在險,秦廢封建,而二世而亡,雖不廢封建,豈不亡乎?若魯曰,然矣。周無文、武之德,則雖封建,何能八百年傳國乎?上曰,易地則皆同矣。漢鑑此封建而卽致患,唐廢封建而能久存矣。宗玉曰,雖如此,而法制規模之善不善,亦豈無之乎?聖人以封建爲是矣。若魯曰,聖人之以封建爲是,是義理之論,而在德之敎,參看好矣,易地則同之敎,誠好矣。宗玉曰,郡縣之制作,而數易之弊生云云者,胡氏言是矣。若魯曰,秦以天下爲三十六郡,而我國則小小地方,郡縣十倍於此矣。上曰,所達誠然。統天下爲三十六郡,而小小我國,置三百六十州,百姓安得不困?宗玉曰,先正臣李珥,曾爲竝邑之議,此則非如良役,可以朝令而夕行者,下詢於廟堂諸臣,而徐議變通之道,好矣。若魯曰,祖宗朝設官本意,州府統於監營,郡縣統於州府,譬如綱擧而目張,規模則非不善矣,而縣邑之多,終爲弊端矣。上曰,儒生言是矣。中原法,亦如此,有知府、知縣、令丞,而中原則一府而有多官,次次統治,我國則雖至小之邑,各有民社,此所以爲弊也。若魯曰,三南營將,自孝廟朝設立,而營將設立之後,鎭管法廢矣。設立時,討捕軍官之數,定以七十,而今則多者或過四五百,成大衙門,閑丁皆投入,種種弊端,不一而足,其供億之需,亦甚不貲,有害而無益。或稱强盜援引,推捉良民,則一村奔波,如逢亂離,鎭屬輩誅求之弊,從而生焉,猝然革罷,雖爲重難,若依西北例,行兼營將之法,則似無妨矣。宗玉曰,營將之弊,雖如此,而兼營將,亦有弊,忽於治盜之政,不可猝變矣。宗玉曰,各軍門,書啓中,冒濫之弊,似有之,故某人,奪某人某物,使之懸錄以來,而一人被捉,則其甲冑弓劍鞍馬,各人分之而受賞,至於得金,受澤長箭者,尤不似以長箭一二介,混蒙賜馬之典,終涉過濫,宜有區別,故敢達。上曰,予亦如是見之,而馬兵一哨,其時上來者,似過四十六人,一人被捉,十人爭之,或得箭一介,或得箭二介,欲均蒙其賞,此等處,不可細看,當闊看也。宗玉曰,賞格木綿上下,當以何處耶?上曰,自各其軍門上下事,分付。宗玉曰,校理兪健基,來詣閤門外,而齒痛苦重,不得入侍,至於微稟,勢雖然矣,玉堂在直,而召對時,不得備員,事體則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右承旨趙命臣,以敦諭出去時,楊州支供見闕,至借食於偕來史官而來,雖宣傳官奉命之行,猶且不然,況近密之臣,以敦諭下往,事體,如何?而不爲接待乎?聞畿營則知委,而本牧不爲待令云,事甚駭然,監司趙明翼不能檢下之失,不可不警,推考,何如?上曰,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出擧條}}宗玉曰,守令,憲府則署經,而諫院未署經者多,夫馬留滯之弊,不可不念,宜有變通之道,敢此仰達。上曰,一司署經者,除署經,使之速爲下直。{{*|以榻前下敎書出}}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永興府使金浹,豐川府使朴時佐,龍岡縣令成範錫,珍島郡守趙由恒。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前持平李載厚罷職不敍事,啓下,而臺諫方以削奪官爵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承旨趙命臣,不爲仕進,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陳疏入啓,院中事甚苟簡,右承旨趙命臣,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外,司諫李光溥,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朴弼正,連呈辭單,不爲開坐,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三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不允批答。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留待。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右副承旨柳萬重牌招事,允下,而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偕來,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特推催促之下,已過累日,尙不辭朝。當初已盡開釋,參疏諸臣,亦多應命,則更無一毫難安之端,而一向撕捱,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臣尙絅,陳疏入啓未下,參議臣李匡輔,方在服制,參知臣李潝,連呈辭單,參判臣李眞淳,內司入直,今日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五日,南原君{{!|𪳣|⿰木卨}},差備門外擊錚,所當依例囚禁科罪,而係是正二品宗臣,有難循例擧行,令攸司,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以擊錚罪人沈游恭囚禁治罪事草記,佐郞洪廷命,親呈於政院,當其詣政院時,詳閱草記,則只是沈游恭一人事而已。其後洪廷命,偶詣政院,見草記軸,則沈游恭事草記中,添書白世奉擊錚辭緣所謂世奉元無擊錚事,而添入於草記,見甚驚駭,推問次,捉致結束該吏池尙億,則尙億,自知其罪,鎖門逃走矣。當初郞廳,旣自詳察而呈之,故乃覺白世奉之添入,蓋呈草記之規,郞官躬進政院,該吏持草記隨之,授院吏呈之,今此白世奉事,此必池尙億預書兩件草記,及其呈院之際,匿其原本,換納他本之致。莫重擊錚罪人入啓文書,如是弄奸,事發逃走之狀,萬萬絶痛矣,分付該曹,白世奉擊錚勿施後,重治其符同之罪,池尙億,令攸司窺捕囚禁,依律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上曰,聞禁軍傷目者,雖是放銃時觸傷,而其外亦多有鞭棍被打之人云,蓋俄者暗令,禁軍陣,未及聞知,而馬兵追擊,出其不意,禁軍之致敗,勢固然矣。禁軍以侍衛親兵,今番必不無落莫之心,兵判以此意曉諭,而其中被傷者,令本營給藥物救療,可也事,命下矣。傷目一羽禁軍崔時泰處,使鍼醫卽往看審,則銃火所觸,眥胞傷損,浮氣頗盛,故瞳子之潰破與否,姑未的知,而旣無死生之慮云,故題給藥物及木疋,使之別樣救護,而此外別無被傷之人云矣。前後聖敎,如是勤摯,自臣曹傳宣於禁軍別將,使之一一曉諭於禁旅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一軍色,專管禁旅之接濟,連因災減,所捧大縮,禁旅等應下,每患難繼,而至於馬草價,則每年二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定式分給,常無踰限之事矣。今番則本曹所捧,三南價布二百三十七同零,入於作米中,而作米代,自備局分定於賑廳、戶曹之後,本曹累次請給,無意輸送,以致禁旅等馬草價及標下軍衣資等物,過限不給,鎭日呼訴,其在軍政,極甚悶憐。許多木同,他無推移之道,賑廳作米代,一百九十一同零,戶曹作米代,四十六同零,卽速輸送,以爲分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故咸恩君臣李森,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慶尙道河東府數外官屯畓二十三負六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參判臣金有慶,丙午年謝恩副使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江原道狼川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七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啓請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乃是規例。故二月二十日內,磨勘上送事,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上來,而慶尙、全羅道會案,限內不爲上送,事極未安,兩道監司及都會官守令,竝爲推考,御覽會計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京標下軍朴相杓,捉摛御營廳別馬隊金鳴夏木綿五疋,後哨軍李仁芳,奪取訓局馬兵黃世益環刀一柄,木綿三疋賜給事,命下矣。依傳敎本營所儲木綿,依此數賞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京標下軍咸雄俊,以禁衛營別驍衛李儀相箭四箇奪取事,本綿二疋賜給事,命下矣。依傳敎本廳所儲木綿二疋賞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前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迎日前縣監嚴宅周拿問處之事,允下矣。嚴宅周,時在安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江界居金明元等三名囕死事,傳于韓師得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臣昨於筵席,以李載厚事,有所論啓,而屢勤俯詢,終靳夬兪,臣竊爲殿下慨然也。夫載厚之疏,排布至密,旨意叵測,憑藉事端,要作嫁禍之梯,外假設辭,敢爲嘗試之計,噫嘻,此輩之包莊禍心,思一顯售者,久矣。今乃乘機闖發,恣意跳踉,必欲傾陷薦紳,壞亂朝廷而後已,觀此頭勢,將不知幾箇載厚,接踵而起,則世道之深憂,可勝言哉?殿下若謂之此啓,過中而不可從則已,今殿下旣以擬律,不過予亦知之爲敎矣,果知擬律之不過,則又何不夬從臺議,以折奸萌也?渠之情犯,決非罷職薄罰所可懲礪,處分終不可不嚴,堤防亦不可不峻,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洪尙寅之曾在臺職,顧戀鏡賊,故拔緣坐之啓,敢爲巧避之計,是何等情犯,何等釁累,而曾不示譴,已用蕩滌之典,則官職檢擬,尙可論乎?佐幕之任,況是擇差之窠,則肆然陛辭,寧不駭哉?堤防之當嚴,殿下已言之矣,臺體之當然,殿下已知之矣,而執法之論,猶且强拂,薄罰之請,不卽允兪,臺議未伸,物情愈激,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答曰,勿煩。 ○左副承旨徐命淵疏曰,伏以臣,疾病況頓之餘,猥忝本職,自量筋力,實無堪承之望,而親臨閱武,期日迫近,所掌房任,亦且緊重,故不敢言病,進參從臣之後矣,帳殿奏稟之際,大臣目見臣病狀,陳白前席,特蒙換房替代之命,臣於是惶悚不敢自安,今者臺啓如此,臣之溺職之罪,著矣,臣何敢抗顔冒進於職次乎?召牌之下,未免坐違,臣實悚怵,不省所措。且念賤疾苦劇,已涉數旬,筋骸日衰,步履益艱,不但見者輒愍然,臣亦自厭其餘生矣,似此症形,實無起色,逐日趁鐘趨班,夫豈自期者哉?玆敢不避煩猥,悉暴病狀,伏乞聖慈,曲垂矜察,亟許遞免,俾得專意醫治,以全微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於憲臣請推之啓,有惶蹙不安者,而其時事實,有不容終默者,玆敢略陳焉。伊日憲臣詣臺,適在引對未罷之際,廳注書方入侍,事變假注書,以大臣偕來出去,上注書,牌招未入來,只有預備兼春秋一人守廳,而傳啓呼望,接待事急,廳注之罷對遲速,上注之承牌與否,未可預知,而在前或値如許時,則以一史官出待,院例卽然。故臣果與預備一人,出而接待,此固事勢然矣。今玆之言,或由於未詳院例之致,而至若諉以一空,致令不備云者,其所遣辭,太不相諒,有若臣放倒事體,有可備之勢而故爲不備者然,臣實未曉其所以也。昨以院中苟簡,有請牌之事,而不敢冒沒承命,坐犯違慢,恭俟譴何,而只推之恩,遽下格外,臣誠惝怳感激,不省容措。念臣百無肖似,忝居近密,累朔供劇,耗瘁轉甚,尋常出納,亦無以盡其惟允之責,溺職之端,非止此一事而已。伏乞曲加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伏見憲府新啓,則以臣檢擬洪尙寅於佐幕,有問備之請,臣於此不勝瞿然悚恧之至。尙寅之停啓寧海事,臣初未能記認,而中間出入侍從,未見其有礙,則以此持難,固臣意念之所未及,近日見枳,自有別事,而同罪諸臣,旣皆通擬於內外之職,今不當獨示枳礙於尙寅,故佐幕之望,臣果循例檢擬矣。今者臺章峻發,至以堤坊名義爲言,則在臣之道,惟有摧謝而已。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第臣昏謬不察,觸事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有不容淟涊苟冒於銓衡重地。玆敢冒死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本職,以重銓選,以謝公議,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魯下,本無知識,至於戎垣重任,夫豈有一分堪當之望,而逃遁無路,冒沒蹲據,加以痼疾纏身,居常懶散,操鍊之節,亦未能逐朔擧行,自知罪咎之難貸,若無所容矣。日昨壇上,臺啓重發,至有問備之罰,臣於咫尺前席,誠不勝踧踖惶悚之至。本營別驍衛,卽輪朔上番之卒也,其坐作進退之節,固與京軍之常日敎鍊者絶異,而今此上來之卒,則緣臣有病,未及習鍊,而卒當大閱,其錯亂不成樣者,莫非臣溺職之罪,則憲臣之勘以薄罰,可謂失之太寬,揆以邦憲,合被重譴。玆敢席藁陳懇,伏乞聖明,亟降威命,以嚴師律焉。且臣於錫馬之命,尤有所恧縮不安者。夫賞罰,是軍政之第一急務也。宜罰而不罰,不宜賞而濫賞,豈不大有乖於懲勸之道哉?今臣宜被罪罰,而反紆寵錫,聽聞所及,莫不駭惑,乞命收還,以重賞典焉。仍念臣素有疾喘之病,換節之時,如期發作,發必幾死更甦,而因失汗過多,重觸風冷,罷歸私次,達夜寒戰,喘病復發,呼吸不通,兩脚又忽浮脹,不能隨意運動。昨日大廟修理時,推移不得,扶曳蹣跚,僅僅進參,以此諸症越添,一倍危苦,若不及今調治,則死生可慮,冒萬死敢此附陳,伏乞聖明,俯諒臣情病之難强,亟命罷削臣所帶職名,以重國體,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賜馬之典,實循舊典,問備之請,尤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司諫李光溥疏曰,伏以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再陳危懇,不獲遞解,惶隕憫蹙,莫知攸處。親閱動駕之日,黽勉暫出,只爲粗伸分義而已。若復因仍蹲據,不思所以自處,則是臣進退無所據矣,日尋長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如負大何?玆於牌召之下,隨詣闕外敢將必遞之義,更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更及他事,而竊有區區迷見,敢此附陳焉。臺閣論人之道,惟當據其實狀,就其本情,曰是曰非,可也,若求別案於實狀本情之外,文致勒成之,則是豈平允之道乎?今日廷論之攻斥李載厚,勢所必至,固何足怪,而第前正言鄭亨復之論列者,出於實狀本情之外,有非意慮所到。頃夜聖上之引接諸臣也。筵席嚴祕,史草焚滅,父子兄弟,不得相傳,只取其見於批旨者觀之,則聖上洞諭,諸臣覺悟云,外間所料,不過如十九下敎而已。載厚之疏,其是非得失,姑置勿論,其所謂半夜前席,聖敎諄諄者,蓋亦只據其見於批旨間者言之,而若其不忍聞三字,亨復疏出後,始得見之,又未知爲何敎也。人臣之於君父下敎,例用諄諄等文字,而今乃拈出此二字,或謂之樂聞,或謂之贊歎者,抑何意也?旣無所聞,又不知爲何事,則匡救與否,非所可論,人心一也。旣曰不忍聞,則爲人臣子者,其誰有樂聞贊歎之心者乎?推恕之言,決不若是,臣竊爲之慨然也。臣雖不肖,意無扶抑,夫豈絲毫爲載厚地者?誠恐淸朝論人之道,漸入於崎嶇䵝昧之場,敢有此仰陳,惟聖明,另加照察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復之疏語駭異,其亦知之,而李載厚之疏語,亦豈不曰駭異?爲今執法之臣,其宜公看處也。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尹淳,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東恩君榑,武臣金泳入侍。上讀前受音訖。若魯讀彤弓三章、菁菁者莪四章。上曰,自止,一依前規乎?若魯曰,然矣。上讀新受音。淳曰,下番兪健基,齒痛苦劇,莫重法講,不可不備員,故不得不入侍,而文義則難以陳達矣。若魯曰,彤弓三章,天子燕有功而錫以弓矢之詩。上一章,已包下兩章之意,下兩章,不過改其字句,別無文義。大抵彤弓,是專征伐之物,受言藏之,以待有功之人,而中心貺之,貺之之時,鍾鼓旣設,而禮以饗之,然亦必施於應受之人矣。恩賞者,人君御世之柄,若彤弓不爲藏之,則非重名器也。輕與則是褺慢也。有功而不與,亦非勸之之道。章下註,不過論弓矢之數,鄭氏、呂氏之言,皆言其重也。菁菁者莪,燕飮之詩,錫我百朋,非眞以重寶錫之也。蓋謂見君子之喜,如得百朋也。淳曰,此與如好好色,同矣。菁菁者莪,只是起興,別無取義,而後世引詩者,用於育才,韓愈之文,亦用之。故仍以錯用,爲造士之語矣。彤弓,是重賞,我國則以賜馬爲重,而中原則賜弓矢,爲分封之次矣。上曰,九錫之對也。淳曰,然矣。物微而名大,爲上賞,人君愛一嚬一笑,賞不可輕,而若有功者,則當以誠心而施之,不可以虛文也。近來事多從儀文,每於施賞之際,體念此章,則好矣。上曰,受言藏之,中心貺之,一朝饗之,是三節矣。若魯曰,後世恩賞屑越,無彤弓之義,古人則弊袴猶惜,而今人雖名器之重,賤用之矣。人君以誠心施賞,則被賞者爲感,而若以虛文,則不感也。恩賞有國之重,加勉於此三節,好矣。淳曰,不但賞,恩亦然。今之施於臣僚者,恩重而罰輕,廷臣無不得不世之恩者。大抵恩賞簡重,然後得之者,爲感矣。上曰,然矣。淳曰,載,抗之也,言其以檠正之也。菁菁章,別無可達,只是好賢之義,楊舟,取其輕浮也。上曰,下番先爲出去。上掩卷。淳曰,近來久不爲入診,聖體,若何?上曰,日氣雖寒,而頗有春意,連得好過矣。淳曰,眩氣不發乎?上曰,不發矣。淳曰,膈痰流注之症,近來,則何如?上曰,不爲作苦矣。淳曰,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水剌有勝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宮下部之症,今則已安乎?上曰,稍勝,而猶未快矣。淳曰,惜福之道,衣袴皆用木綿,好矣,而至於下部,以紬裹之無妨,亦須數改,無使濕氣留在,如何?外濕內透,則亦有害,濕則卽改,好矣。上曰,然矣。淳曰,百日之前,數見外人,則氣易見奪,未入侍之醫官,不必數入,雖內間,常侍者外,勿令出入,宜矣。使臣事,大臣病未入侍,而日昨諸宰,會議于大臣家,又問議于未會諸宰,而歸一,故敢達矣。上曰,會者,誰某也?淳曰,宋寅明、朴文秀、趙顯命、宋眞明、李宗城及臣,齊會矣。大臣在彼時,彼人初令奏文完結,而若然則擬結後,又當有別使,故更以完結奏文圖來矣。更思之,則我國旣不得直爲完結,而只送齎咨官辭之,事體亦如何?欲送齎奏官,而諸議則以齎奏官,亦爲未安,故以送使爲定,而差出使臣矣。朴文秀以爲,別使大段不緊,送齎奏官,少無不可云云,而欲撰奏文,則不成措辭,大段難便,諸議皆以爲,無寧送齎咨官辭完結爲宜,已得歸一矣。上曰,卿意,何如?淳曰,此事三年之後,又以不得完結爲言,事大之道,不當若是。且旣圖完結,而又復辭之,亦涉未安,故臣之所見,已達於前日次對時,而諸議皆如此,臣何敢自是己見乎?上曰,凡事直,然後末梢無弊,初欲除別使一行,故如是矣。奏文完結,旣圖以完結奏文,而又辭之者,豈成事理乎?彼若令完結奏文,則辭之,可也,圖之而辭,彼人豈不以我國爲奸詐乎?言忠信,行篤敬,蠻貊可行,一處見輕,則到處見輕矣,直自完結決不可爲送使,而彼若完結,則妥帖矣。旣曰大國而何可如是待之乎?我國人多少意思,每落於渠謀,末梢,尾難掉矣。淳曰,然則何以決定乎?上曰,若以自前擬結則如是,而何敢直爲完結之意送使,而仍照倣前律而請之,好矣。淳曰,使臣之圖完結以來,亦有苦心矣。上曰,彼若曰,圖之而辭,何意也云爾,則何以答之耶?特進官玉堂之意,何如?完結雖不可爲,擬結,何妨耶?眞淳曰,廟堂之事,臣何敢與聞,而聖敎當於義理矣。然而使臣之私自周旋,旣非奉聖旨之事,若曰吾雖圖之,而吾君如此云爾,則亦成義理矣。上曰,齎咨官雖往,不過得擬結以來矣。若魯曰,臣則雖未的知其利害,而生梗則無慮矣。上曰,亦不可保其無慮爾,國如是,則初何以圖完結云云,而下語不恭,亦未可知也。淳曰,以事體言之,聖上親自擬結,使臣持往,固是當然道理,旣圖完結,而復辭之,終欠忠信之道矣。宋寅明之見,初與臣同,而聞朴文秀之言,以其言爲是矣。上曰,今番事,異於戊申,旣曰大國,而小國人犯越殺人,豈不下礙逼文字乎?此何至爲辱,而我國人躁躁之故,以爲辱也。靈城所謂先送奏文,次送咨文,自然免議云者,是矣,而如是則又當費力矣,豈不多節乎?淳曰,若擬結則使臣必往,文秀之言,亦然矣。上曰,予所持難於送咨者,別使一行,小弊也。送咨而彼若打發撥回曰,以皇旨定奪之事,朝鮮何敢煩稟云爾,則豈不益爲辱乎?咨文及奏文草,卿試先爲構出,待大臣入侍,更議決定,可也。淳曰,內醫院,有可悶事,敢此仰達。嶺南蔘貢,土産若干,其外皆自大同主人防納矣。內醫院入庫蔘,必提調開坐,然後出納,或有急時標紙,則請來入直承旨開庫,而大同參則掌務官,傳掌繼用矣,近來蔘價騰踊,日以益甚,所受之價,僅爲三分之一,貢人之落本如是,故抵死不納,標紙連下,而無以支繼,前頭必將有生事之患,貢人輩,日日號訴,願得從貴上下,其情狀,亦甚可矜。故自下往復於惠廳,則每以朝家,有勿用錢之命,防塞不許,此事不可無變通之道矣。上曰,當初朝令,使之勿捧而散之也,豈使之勿散也?若魯曰,朝令使之勿用矣。上曰,朝令何爲而至此耶?勿散則其錢安用之乎?其時擧條,何以出之而如是耶?淳曰,各司貢物中,漁父蔘契兩貢人,最難支當,蓋蔘一兩價,米四石零,而卽今米價甚賤,一石不過數兩,而蔘一兩則價至數十餘兩,貢人之稱冤,固其宜矣。兩醫司貢物,則諸上司及政院進排之數,纔已裁減,而御供則事體不可減,今年則姑以純錢上下,貢人輩,庶可支保,而得無闕貢之弊矣。上曰,朝令旣定,則不可以貢物之有弊,續續撓改,而此則勿捧錢者,欲其勿用也。勿散亦朝令乎?貨權當在上,而斂者散之而後,其權在上矣。其時擧條,後日入侍時,持入,可也。{{*|出擧條}}眞淳曰,近來捧上,以純木,而錢則藏之,故其弊益甚矣。上曰,然則錢皆藏於各司矣,民見朝廷之藏之,謂必更用而益貴矣。淳曰,錢若盡散無儲,則民亦不敢爲從貴上下之言矣。眞淳曰,錢不可盡絶矣,雖以捧上言之,錢則無操縱,而木則有操縱,弊亦不貲矣。淳曰,卽今廟堂,有二議,或以爲錢不可廢,或以爲不可不廢,特進官之意,亦以爲難禁者矣。上曰,卽今惠廳堂上,亦以爲難禁者也。淳曰,麗末錢弊特甚,文忠公鄭夢周罷之,而行楮貨、常木,我國亦用之,楮貨先罷,而常木,至戊午己未年用之矣。錢法無五十年用者,必一番大變通,然後可以無弊,彼中用錢,只用於日用,而不用於他矣。上曰,卽今彼中所用者,康熙通寶乎?淳曰,彼中則代代改鑄,今則行雍正通寶矣。我國以錢爲上貨,大小交易,無不用錢,故錢權偏重矣。上曰,銀貨皆入彼中,無銀之後,錢將流入矣,錢是禁物,故前則不用於西北,而今則至江邊邑,似皆用之矣。淳曰,北邊專用四升,故風俗不得不純朴,行旅能不裹糧而食,錢出之後,奸弊百生矣。眞淳曰,或値木花凶年,木價絶貴,則將不得不以錢捧上矣。師得曰,如此之時,以米代捧,何妨耶?上曰,此則承旨言,是矣。淳曰,凡貨權,當有時貴時賤之道,木貴之時,復用錢貨,亦無妨矣。若魯曰,當初朝令,臣未知如何,而市民則十百爲群,日日號訴矣。眞淳曰,錢者,貨泉,當流行,終不可永廢矣。若魯曰,本館番次苟簡,修撰金相奭、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上曰,金相奭之不出無義,金尙翼尤無撕捱之事,不可只推而止,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出擧條}}眞淳曰,臣曾以良役事,屢有所陳。蓋良民疾痛,雖在常時,固宜軫念,而況今天祐宗社,元子誕生,擧國含生,歡抃鼓舞,至於八方罪囚,皆蒙恩宥,竝與其族屬,而感祝天恩,設科慰悅,而京外儒武,莫不聳動,和氣藹然,百祥可致,而惟此艮民,獨阻恩澤,尙在水火,豈不哀哉?日昨聖上,特下備忘,申飭中外,釐正軍役,可見聖心,出於八域同春之意,而其後伏聞聖上,下二疋內不可減之敎,若然則此不過些少逃故救弊而已。此猶勺水救車薪之火,許多生靈,積年拯己之望,一朝落莫矣。臣竊念以聖上恤民之心,豈不欲蠲役保存,而有此下敎,似慮乎經費,一縮而難支,後難復舊而然矣。然若使經費,如前無減縮之患,而民有減役歡喜之樂,則聖上,豈不決意行之乎?臣於年前爲良役郞廳,其時朝議,在於減一疋,故臣以此磨鍊,則經費多縮,若不於軍門等處,大變通,則其事難成,臣於軍門事,旣知聖意所存,故不敢更達矣。前冬伏聞筵中,有減半疋何如之敎,臣更以減半疋磨鍊,大都通京外,二疋役軍四十九萬三千餘名,以疋數計之,當爲九十八萬餘疋,此數內減四分之一,則所縮,當爲二十四萬餘疋,而就其中裁度磨鍊,不減經費一疋,而其中或本與一疋半相等之役,如前仍置,或有只減半疋而不補者,或以它剩餘移補,則二十四萬餘疋不足之內,實不足,只一萬六千餘疋,此數不足者,豈無它充補之道,小小充補,恐有撑東傾西之患,臣意則朝家捐一邑八千結所出田稅大同,補其不足之數,則豈不易易乎?上曰,所謂一邑,指何等邑,而奪一邑所出,則經費無縮耶?眞淳曰,我國幅員,初雖無一邑疆土,無損於爲國,而今以一邑田賦,作救萬民之資,豈不美耶?上曰,減役雖未易,而卿前後如是勤勤,可知其雖在私室,留意於此。近來朝臣,無如此者,其心可嘉矣,卿言,似以予爲惜經費之縮,而予豈惜經費而然哉?二疋役,本非重役,百姓之難支,由於隣族矣,若只納二疋,則豈至難支。祖宗朝,行二疋役,而民無難堪之事,此只在於紀綱。俄者卿所陳,以錢則無操縱,以木則有操縱云者,亦皆無紀綱之致也。隣族之弊,一人納五人之役,十疋之人,減四人,則幾疋減乎?雖減半疋,隣族自如,則民之困,自如也。則又減半疋如是,則幾何而不至於盡減乎?有國而無賦稅,何以爲國?垂裕後昆之道,豈如是乎?眞淳曰,殿下,深居九重,故猶未燭二疋之難堪矣。臣於前冬,往湖中目見,則二疋役竝後錢,以錢計之,爲四兩五六錢,以米論之,三十斗餘矣。一民有子二人,則費米將至百斗,雖盡入一年耕作,無以充其數,民何以堪乎?減半疋則逃故,亦少矣。上曰,三父子之民,減半疋則似勝矣,一疋半,何以捧之耶?眞淳曰,錢則終不可罷,半疋則以錢捧之,何妨乎?淳曰,祖宗朝,陵寢不多,需用亦不廣,三四丁之家,父入於軍,則子得免焉,子入於軍,則父得免焉,而今則一家之內,以男爲名者,雖黃口,皆不得免,又兼以隣之隣族之族之徵,由是而十室九空,非以二疋役爲重也。先正臣李珥,亦言黃口之弊,不言役重矣。祖宗朝軍制,世宗大王、文宗大王、世祖大王,皆留意於戎政,各道各置體察使,選才力者爲軍,故軍政着實,輦下,置左右廂,大將演習敎鍊,親臨閱武,軍士六萬,此非徵兵於外方,臨時下令而如是矣,其時何如而能如是,臣未詳知,而雖以宣廟時言之,先正臣李珥,請養兵十萬,良丁之多,亦可以推知。蓋古則良役旣歇,而雖如小臣之子,皆着戰笠入番,今則所謂稱以兩班着道袍者,抵死謀避,良民偏苦之故,又圖入於公私賤,良戶日縮,逃故日增,若欲爲疋半之役,必有大變通,然後可以行之,不能灼知而變通,則初不如不變通矣。上曰,卿言,是矣。如卿之子,皆入軍役,然後一疋役,可以爲之矣。古則甲士正兵,皆士夫矣。予聞靈城之言後,有所覺悟,減半疋,已以不可爲爲定矣。特進官,必有分排磨鍊者,予若有行之之心,當取見,而旣定以不可爲,故不爲取見矣。淳曰,李眞淳,於良役有至誠,故如是講究,而如是陳達矣。上曰,其眷眷之心,誠爲可尙。所區畫者,後日晝講時持入,可也。師得曰,日昨憲臣,以閱武回鑾時,中路落後人員,令政院査出汰去事,論啓蒙允矣。自本院捧甘於各該司,使之自首,而無一人自首者,士夫風習,如是不美,亦足以觀世道,而自本院,更無査出之道,何以爲之?上曰,承旨之言,非矣。蔭官旣皆士大夫,其中或不無雜技出身之類,而亦是衣冠之人,豈有落後而不自首者乎?憲臣亦必目見而論啓,此政院不能善爲擧行而然矣,承旨推考,更爲査出,可也。{{*|出擧條}}淳曰,臺啓,以微官論啓,而臣則見崇品者,亦多落後,不先,申飭大官,而徒罪小官,恐非可行之道也。上曰,注書出去。下直留待守令入侍事分付。知事特進官,玉堂及宗臣、武臣,先爲退出,翼輝趨出傳命,永興府使金浹,珍島郡守趙由恒,豐川府使朴時佐,龍岡縣令成範錫入侍。上曰,以次進來。浹進伏。上曰,勳臣自別,履歷及七事不問,而所懷陳達,可也。浹曰,別無所懷矣。上曰,屢經州牧,且經閫帥,而今玆差送,欲使其休息也。然毋專以休息爲心,着念於民事,無負委寄之心,可也。浹曰,受恩罔極,常有一死之心,今又別蒙恩諭,敢不竭心力以思報效乎?由恒進伏。上曰,職姓名。由恒曰,珍島郡守趙由恒也。上曰,履歷。由恒曰,曾經扶安縣監、熊川縣監,以御使褒啓,陞堂上,頃除茂山府使,未赴而遞矣。上曰,褒啓,在扶安時乎?在熊川時乎?由恒曰,待罪熊川時矣。上曰,其御史誰也?由恒曰,辛丑年御使趙榮世也。上曰,七事。由恒誦陳。上曰,所懷。由恒曰,微末如臣,豈有所懷乎?上曰,此是權{{!|𥛚|⿰礻啇}}之代耶?師得曰,南泰齊之代也。上曰,鄕人乎?京人乎?由恒曰,鄕人矣。上曰,先世有縣官乎?由恒曰,曾祖穆,爲縣監矣。時佐進伏。上曰,職姓名。時佐曰,豐川府使朴時佐也。上曰,履歷。時佐曰,曾經訓鍊主簿、判官、都摠都事、德川郡守、刑曹佐郞矣。上曰,七事。時佐誦陳。上曰,所懷。時佐曰,當此聖世,有何所懷乎?上曰,有縣官乎?時佐曰,小臣祖父,嘉善,慈山府使師敦也。範錫進伏。上曰,曾經侍從,履歷則不問,而陳七事,可也。範錫誦陳。上曰,所懷。範錫曰,別無可達之所懷矣。上曰,一齊聽諭。師得宣諭。上曰,旣已宣諭,且又別諭於花川,而召見有意,各別着意。龍岡,是名官休息之所,雖曰關西閑地,亦皆有民事。曾見文官出宰者,亦未必善治,曾爲耳目之官,駁劾守令而已,則反不能善治,豈不爲羞乎?外方異於朝廷,克祛私意,以爲他邑表準,可也。上曰,昨日除一司署經守令,竝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辭朝。{{*|榻前下敎書出}}上曰,上言必多猥濫,不必盡下,各別精抄,斯速啓下,可也。{{*|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慈山府使許樹,咸從府使李景喆,加平郡守金九衍,公山縣監鄭達先,狼川縣監金時敏。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徐宗玉,右副承旨柳萬重,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而玉堂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違牌而罷職傳旨未下,或未差,只有副應敎金若魯一人,講官將不得備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兪健基,身病甚重,陳疏入啓,今日晝講時,將不得備員入侍,副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亦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繕工監假監役李廷恒呈狀內,素多疾病,年且衰耗,敦匠之任,萬無堪當之望,入啓變通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丹城縣監金聖鐸呈狀內,矣身以未經痘疫之人,卽今城內痘患,無處無之,歷辭之節,自大臣至兩司諸位不可不遍辭,則其間冒險,不知其幾番,則惟是八耋老母在堂,反貽惟疾之憂,甚非人子道理,忌患淨息,未可以時月爲期,入啓處置云。當初除授,意非偶然,不可輕遞,故累次呈狀,而論題退送矣。今又縷縷呈狀,而觀其狀辭,有難强迫,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聞其父病猝重,勢難察任云,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大司成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朴文秀爲大司憲,李瑜爲大司成,金箕錫爲獻納,趙鎭世爲正言,金宗台爲正言,沈星鎭爲副修撰,李潝爲禮曹參議,洪廷命爲兵曹佐郞,趙鎭泰爲戶曹佐郞,林象鼎爲工曹佐郞,趙彦彬爲濟用判官,李萬序爲家廟令,尹陽來爲刑曹判書,鄭彦恢爲利川縣監,兼春秋單崔成大,原平守爕,今加明善承傳,備邊司薦望義州府尹黃梓、尹心衡、趙迪命,首望落點。 ○兵批,判書趙尙絅陳疏受由,參判李眞諄,參議李匡輔服制,參知李潝病,同副承旨韓師得進。副護軍柳聖澄,副司直金始炯、徐命珩,副司正宋翼輝、沈益聖,以上單付。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副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狀啓,江華府居私奴金乧忠等及海州居私奴韓貴日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內司入直爲之事,啓稟蒙允,而允下之際,闕門已閉,不得擧行,待明朝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二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本寺分養馬,如有故失、瘦瘠、病傷不馴,則每於畢上納後,抄出所授營邑,從輕重施罰,而其間赦令則時推歲抄,竝爲蕩滌矣。去甲寅年抄啓,似不當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蕩滌。 ○傳于韓師得曰,入直承旨、玉堂引見。 ○又傳于韓師得曰,入直承旨、玉堂引見時,詣臺憲臣,同爲入侍。 ○持平金尙魯啓曰,卽得見右副承旨柳萬重之疏,因一規警,大加不平,或謂之太不相諒,或謂之未曉所以,信乎今日爲臺官難矣。臣是新進,喉院法例,臣固未詳,第未知牌招之注書,何不催督,偕來之事變,何不出代,而公然使堂後一空也。廳注書之入侍,非今斯今,臺諫接待之與引接相値,亦非今斯今,而只聞史官之必備,未聞史官之不必備,則其所謂卽然之院例,異乎臣聞,不識是,例也,著在法典,而臣果未之聞歟?承宣之所未曉,臣亦未曉也。然身居臺職,略論體例間事,而反被不諒之斥,其亦疲惱甚矣,如是而尙可以仍冒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辭見上}}新啓,唐津縣監李挺楫,曾任金吾、秋曹,只知當仕之爲可貴,不識名敎之爲何物,處義無據,人皆唾鄙,淸朝仕籍,不宜玷汚,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又啓曰,瀛館極選,處義自別,儒臣疏論,顯有指的,而朴弼載之向來一出,尙招譏議,事關廉隅,宜加警勵,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又啓曰,兵曹佐郞任述,自陳先累,爲世博笑,冒彈供職,全沒廉恥,請兵曹佐郞任述罷職。又啓曰,春川府使閔昌基,性本悖妄,政多殘酷,雖以嶺閫時事言之,濫施淫刑,至被臺劾,防禦重任,不可復畀,請春川府使閔昌基罷職。又啓曰,司成之窠,必以出入亞長人差擬,新有明令,而呂光憲,資歷姑淺,未免濫授,請司成呂光憲改差。又啓曰,官方之淆雜,未有甚於近來,如辛道東之衰劣,李奕之昏耄,趙潤璧之闒庸,俱不可置之於蔭仕之列,請刑曹正郞辛道東,儀賓都事李奕,瓦署別提趙潤璧,竝命汰去。答曰,不允。任述、呂光憲,末端事,依啓。 ○趙命臣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校理任珽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之待罪經幄,亦已有年矣,學識空疎,言議拙樸,曾未能開口出氣,論列是非,其於儒臣之樣,固已千萬不似,從前自劃,非專出於情勢之難强,而只緣含畏義分,不免喪其所守,伈泄隨逐,便同行尸,不過充闕於館直,備員於講筵而已。則辜負職責,罪悔俱積,淸議嗤罵,臣亦自料。日昨惠文之評,摘抉疏語,指斥深緊,而猶不顯言直攻,止擧其失體失言而論之,臺臣之待人,亦太厚矣,臣固當受而無辨。然而詞誥之體,何等嚴重,臣之所失,旣在於此,人之爲言,亦由於此,則厭然無動,不思自處,是殆不畏臺垣之公議,重貽館閣之羞愧,臣故不得不略陳之。近來代撰之文,類多贊美,此誠弊風也。臣亦嘗病其過實而爽眞,則臺臣此言,可謂得體,而至於大臣不允之答,則體裁,視凡文稍別,上承敦勉之旨,以示禮遇之意,故團辭措語之際,亦不可全沒贊美。噫,半夜聽諭,翌日上箚,大臣處義,臣竊慨惜,而詞頭之見屬,適在臣筵白之後,操筆臨紙,心手不應,一則懼徑庭於前後,一則慮有乖於敦勉,此臣所以有疏辭,而及承聖批,黽勉應製,勉出之語,自歸贊美,彼臺臣,若欲振刷風采,務主公平,則以此咎臣,固不害爲同朝責勉,而今乃拈出二字,强有云云,其意,果但出於存詞臣之體而已耶?雖然,臣忝詞臣之職,失詞臣之體,則問備薄罰,不足以小塞其罪,區區踪地,轉益臲卼,惟有早降威譴,勿復齒列於掌誥之班,方可使公體無虧,私義獲伸耳。卽因講官有故,天牌儼臨,謹此隨詣,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俯諒臣危悃,永刊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六七日前,重得齒痛,連觸風寒,症形彌重,又於日前,治療乖方,大段添加,左頰浮高,痛楚難堪,夜不能交睫,晝不能安坐,有若發狂失性者然,昨日召對,未免煩稟,分義惶悚,死有餘罪,今日法講,不可不備員,故忍死强病,入侍前席,幸荷曲察之聖眷,特命先退,舁還直所,昏仆欲絶,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特垂矜察,遞臣職名,俾得隨便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漢城府右尹洪鉉輔疏曰,伏以臣,卽向日搢紳疏中之一耳。自夫金尙星之疏出,而罪名狼藉,情地危蹙,不敢爲供仕之計,只自一味泯伏矣,繼伏見李載厚之疏,則其造意之至險,遣辭之絶悖,有不忍正視,而至以無北面之心等語,竝驅諸臣於罔測之科,臣於是不覺心魂俱戄,毛骨盡竦也。祗緣臣奊詬冥頑之甚,不能刎心以自列,惟有席藁泥首,遄俟威命之降而已。不自意聖度如天,不卽遽加誅絶,至命出牌宣召,臣感激惝怳之餘,重以迫隘悶塞,直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噫,自古人臣,被誣者何限,而今臣等所遭,實所罕有,伏況大明高臨,萬象莫逃,雖滄桑互變,消長迭換,而亦莫敢以此等惡言,輕加於一隊士類者,誠以義理所在,是非難誣故也。彼載厚者,其所處之地,果何如?而不小自反,乘時跳踉,敢假春秋之辭,欲售網打之計,臣竊痛之。然勿論其言之如何,人方擬之以人臣之極罪,而乃反晏然自處以恒人,則是尤無忌憚放肆之人也。臣雖無狀,亦不至於是。今獨有卸解職名,遠避駭機,以爲自靖之圖而已。官職去就,非所與議,屢煩召命,而輒事違傲,且親臨閱武,事體甚重,而祗候路左,瞻望羽旄而已。終不敢爲陪扈之計,論臣辜犯,誅罰是俟。玆暴危懇,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加諒察,亟賜鐫削,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已諭他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幼學金相泰、李遂龍、金銓、金聖胤、黃有鴻、李泌、申演、沈壽榏、沈廷顯、金重鳴、金是胄、金德載、金侙、辛聖揆、金儆、安楡、金廷虎、辛必復、李世儁、權垕、權晩采、權以經、金光元、金遇兌、崔日貫、鄭纘彦、鄭纘說、鄭纘恒、李弘宇、李弘宙、安應休、柳瑞漢、李仁壽、朴述基、吳載厚、吳鳳周、吳宗周、吳璘、吳璲、吳載遠、吳載大、沈汝亮、崔鎭東、崔鎭華、權盒奉、千齡、李德濟、兪漢鳳、閔啓夏、李震翼、李震郁、李震元,進士申命羲,幼學申命和、申命仲、許寀、鄭以復、李蓍亨、李梓、李壎、李潤、李萬春、李邦元、金濬、白尙瑾、白尙珠、任獜錫、吳載漢、吳載泰、金永復、韓世愈、李光源、柳玄錫、柳疇錫、柳鼎基、金重運、柳坦基、柳明震、柳明恒、柳鍒、柳命錫、柳觀錫、柳河錫、柳漢錫、崔台鎭、許允、權萬慶、許涵、韓始大、姜宅明、李明源、韓以億、柳範錫、李臣徵、崔潗、崔鎭垕、李龜敍、黃命老、尹侙、金夏潤、金克明、金世柱、安潤、安允元、申潝、金益明、安在衡、李東夔、申晛、申暾、薛世奎、韓必泰、韓必咸、李顯望等,疏曰,伏以君子之大防,莫重於出處,士夫之尊尙,莫先於名節,苟有出處明白,名節磊落者,則雖在百代,猶且廉頑而立懦,況生竝一世,孰不慕德而起敬乎?如臣等顓蒙之愚,亦幸見斯人於今之世,卽故相臣崔奎瑞是已。蓋其傳家詩禮,淵源有自,瑞世風標,貞高絶俗,潛心性理,學貫天人之奧,念切憂愛,身係朝野之望,而戒存履滿,誠深愛日,纔徹陳情之表,勇決掛冠之行,自在先朝,恩禮頻繁,而有六丁難挽之志,逮及晩年,名位光寵,而堅萬鍾脫屣之意,卅載林泉,貞德彌卲,滄桑萬變,靈光獨存,跡其出處,足以砥柱頹波,矜式士流,而矧在戊申,禍機迫燃眉之急,宗社凜一髮之危,而一夜見幾,隻手擎天,斂却神功,讓而不有,則夷考名節,亦可曰獨扶綱常,維持國脈,而得君行道,希文之事業,激濁揚淸,子陵之氣節矣,不幸天不憖遺,傳箕乘化,人皆思德,蜀髽纏悲,雖在婦孺之微,奴隷之賤,亦莫不齎咨相告曰,歿而可祭,廟焉以饗者,其在斯歟?是以遠近章甫,不期而會,方謀鳩材之道,且營妥靈之所,而第惟玆事,至重且大,必有朝家之處分,方可以無憾於典禮,有光於士林也。但恐草莽之論,妄干宸嚴之聰,亦涉猥越,泯默經旬矣,博詢于衆,反復以思,則國家所以崇賢之禮,建社之規,若或有一善一行之士,因其杖屨之鄕,輒設俎豆之享焉,今有此出處明白,名節磊落,爲獜鳳於聖世,作蓍龜於昭代者,則崇報之典,尊尙之道,其視一善一行之士,果何如也?且伏念元老謝事之擧,在聖上嗣服之初,而能致兩朝未致之身於亮闇之中,君臣知遇,於斯盛矣,而及至勘亂之日,策勳之際,懋其功而嘉其志,曲循辭榮之願,特軫表忠之道,銘鍾常典,寢而不行,扶鼎新褒,煥焉以加,揭以華衮之奬,庸替棹楔之旌,凡在瞻聆,其誰不欽仰我殿下,不枉人志,待以不臣之禮,成人之美,示其勵世之規哉?顧此經亂之餘,必有表異之典而後,上下人心,庶可有觀感而激勸者矣,此豈非今日之急先務耶?惟此龍仁縣魚犯谷,非一時栖遲之鄕,實半世考槃之所,而一絲茅亭,垂釣之風凜然,十行溫綸,養德之諭炳若,必也卽其地而創藏修之所,設俎豆之享,然後成美之聖德益彰矣,勵世之風敎丕振矣。今此仰瀆,旣出多士之公誦,實非一人之私情。玆敢裹足上來,相率齊籲,伏願聖明,特加裁察,亟降睿旨,卽允建院之請,以慰一方之望,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奉朝賀之碩德丹忠,業已洞知,豈待爾等陳請,而樹國家莫大之功,辭丹書鐵券之典,勳若此而辭愈深,則況此建院,其若有之,安乎?不安乎?草間屋宇,可表後世,爾等勿復此等之請,退修學業。 ○刑曹判書張鵬賀疏曰,伏以臣,入春以來,種種疾病,迭相侵凌,踝疔之外,又患衄血,失血旣多,暴泄兼發,頑痰乘虛,喘氣苦劇,强策奔走,斷無其望,而留院辭單,特令還給,繼有召命,怵分畏義,不得不力疾承膺,仍行例操,適於其日,風雨非常,觸冒沾濕,症形越添,擔舁還家,昏倒凜綴,傍觀莫不危之,而親臨閱武,期日隔宵,職忝總師,義不敢言病,忍死趨參,得逭期不進之律,然及夫參現行禮之際,喘益急而氣益促,幾不免汚穢肅敬之地,踧踖惶悚,姑捨勿論,嚴威咫尺,景狀如何?幸蒙天地生成之澤,連承退處調息之敎,問訊絡繹,珍劑特宣,得以回生,能備前驅,隆恩盛德,天高海深,銘肝鏤骨,矢死而已。第玆觀軍大閱,自是挽近罕有之盛擧,而不幸病勢之危急,奉令指揮之節,旣不能躬自勸力,始負職責,終速憲啓之警責,而賜馬寵恩,遽下於千萬意外,私心不安,已不可言,而況又以賤疾之故,上貽聖明之憂憐,兩日之間,軫恤之恩,迥出常格,掖隷臨宣異味,大醫又來診視,臣是何者,叨荷盛私,若是其罔極也?感祝之極,益不勝惶隕。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遭遇明時,早荷翦拂,前後蒙被,度越當世,居常感激,隕結是圖,厚恩未報,忽得奇疾,奔走少效,亦不能自期,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伏枕傷悼,淚不勝放。見今諸症,十倍增劇於驅策之餘,不能臥席,坐而達宵,危兆敗症,惴惴若頃刻垂盡,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戎垣重務,擔在身上,病裏憂懼,如添一疾,秋曹劇地,一日曠廢,輒致一日之弊,目下關念,尤爲切悶。玆敢不避猥越,畢瀝衷懇,疾聲仰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終始哀矜,亟先遞臣本兼諸任,且收錫馬之命,以重賞典,以延殘喘,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將任體重,豈可過辭?秋曹劇務,亦何輕遞,而任有輕重,姑遞司寇之職。賜馬之典,實循舊典,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議政金興慶三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國家所重置相,方倚毗之是專,君臣貴在知心,何遜讓之冞固?卿毋困我,我不捨卿。試看方今之艱虞,詎合良弼之引退?以言乎天災物怪時變,則有萬可憂,以言乎世道朝象人心,則無一足恃,顧危亡傾覆之勢,何待智者而知,而彌綸轉移之機,實爲賢佐之責。惟卿以廊廟重器,爲時之柱石良臣,承乃祖忠直之風,不墜先訓,荷寧考知奬之眷,夙著重名。向也荒野之屛居,幾歎進難而退易,今焉台鉉之夢卜,遂任危持而顚扶。以公平雅靜之姿,處經綸承弼之地。呂大防之無黨,乞致鎭俗之功,姚元崇之尙通,可藉捄時之手,何意臺章不倫之語,遽爲鼎席難安之梯?登筵主曠蕩之論,卿心豈有他也。乘機逞媒孽之計,人言噫亦甚焉。朝廷之壞亂轉深,無所不有,輔相之去就固重,寧可自輕?所以恩旨之屢宣,期於遐心之亟挽,不料丐休之志愈篤,乃致釋負之請又勤,憂虞非一二端,可謂岌岌乎殆耳。遜辭至再三上,何忍望望然去耶?憫卿獨瘁而命卿卜賢,蓋欲三公之共濟,首揆逬出而左揆引疾,胡不念百務之久抛,而今日之固辭,非平昔之所冀。矧憯誣之洞燭,旣示譴責之章,以弘量之包容,詎懷介滯之意,敷心之誥申復?予不多言。執手之諭丁寧,卿宜深諒。信知出城過矣,庶幾造朝幡然。於戲,雖有一時之所遭,豈可奉身以退?若體十行之期摯,必不棄我如遺。亟斷來章之頻煩,毋孤小子之企望。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金若魯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玉堂、臺諫,同爲引見時,右承旨趙命臣,同副承旨韓師得,副應敎金若魯,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大臣之疏,當於批答,言其是非,而今此下敎,予豈樂爲哉?蓋有意而然也。雖年少惹事之輩,不當如此,豈意首揆,乃爲此言乎?予非以釋然二字,箝制諸臣也。今日臣僚,聞下敎而不爲釋然,則將焉用哉?而予亦豈可南面而行君道乎?儒臣旣知之,則憲臣亦必聞之。頃者下敎,將爲二人之弦韋,而首揆以爲今則釋然,又曰,一張備忘足矣,何必於今日,更爲下敎乎?首揆於此等事,未能脫灑,而其言乃如此,予實感動,以爲此正可爲之會,至有重卜之擧,不然則於彼於此,豈無他人可以擢拜者乎?今觀此疏,非但不爲釋然,予之下敎,反歸於不實矣。大臣批答,無經夜不下之例,而所以至今者,蓋有所思,今此引對,非問諸臣以可否也。憲臣,以鄭亨復爲率爾,而大臣則反僕僕於亨復矣,耳目之官,凡大官以下,皆規正可否,予所謂釋然之語,果爲誤乎?金若魯曰,臣與臣弟尙魯,出入近列,故臣兄,果以伊日筵敎,有所言及,臣等俱得聞之,而臣等以爲,上敎旣如此,釋然與未釋然,無可言矣。金尙魯曰,臣亦同聞臣兄之言矣,有何釋然與未釋然之可論乎?臣見鄭亨復疏後,入侍筵席,親承聖敎,果以只聞塗聽之說,率爾陳疏,有所論啓矣。小臣之心,若有一毫過慮,則但當以死爭之,豈有請罷亨復之理乎?趙命臣曰,頃者筵敎時,小臣適出院在家,未聞筵敎,而入來後,問于入侍承旨李重協矣。上曰,重協亦以爲釋然矣。若魯曰,重協對臣,亦言釋然云矣。命臣曰,重協言,自上使祕筵說,故不敢言矣,臣又曰,搢紳疏後,有此引對,此事畢竟將何如?重協曰,筵敎承聞之諸臣,以爲不敢復起此等事,更無所言而退矣,臣之所聞,只此而已。鄭亨復疏出後,尹淳來政院,問于臣曰,鄭疏有不救正之言,何謂也?臣答曰,彼必只聞不敢聞三字,過聽傳說之語,以爲其間,若有匡救之事,而誤用文字之致也。一場酬酢,如此而已。臣於釋然未釋然之事,未知其所以然,而但意自上,必以爲下敎後,諸臣之心,有所覺悟矣,大臣之疏,有釋然等語,而草草看過,卽爲入啓,故未詳其措語矣。韓師得曰,臣於初十夜下敎之後,入院,而其時筵敎,秘不相傳,故不得聞其詳矣。上曰,父子兄弟,不得相傳者,非予之敎也。乃諸臣之言,而焚草之事,亦非予敎矣。若魯曰,其時自上果無如此之敎云矣。上曰,李載厚之疏,黯、宗道云云之下,有甲乙之說,予以爲怪,而問於諸臣矣。儒臣、憲臣,見大臣疏否?若魯、尙魯對曰,臣等俱未見矣。上,下其疏曰,看文之道,各自不同,仔細看之,豈予所見過耶?予以爲此事,關係大矣。若魯覽疏訖,對曰,是必由於大臣之聞筵敎,異於臣兄之所聞矣。上曰,與亨復之言一樣矣。尙魯曰,伊日筵中,必是大臣,誤聽下敎而有此疏矣。命臣曰,臣以敦諭事,往大臣所在,聞大臣之言,則亦以亨復之疏,爲輕率矣,未知今此疏語之何據,而本意則未見其過慮矣。上曰,旣以爲輕遽,而今疏語如此,殊可怪矣。伊時下敎時,錦原君以爲,臣有聾病,不能詳聽下敎,而第以諸臣所達觀之,想是不敢聞之言云。故予以爲此乃不釋然之語,而其外諸臣則皆釋然矣。伊時予曰,卿等若不釋然,則其下端,且終言之可乎云爾,則李宗城以爲,今此聖敎臣等,固已曉知,且殿下旣以爲無狀,則此非上敎也。不過傳說其時他人之言也。此言最爲分明,故予不畢其說矣。若魯曰,臣兄伊時筵說,一一傳及,臣旣聞臣兄之言,故自無疑慮之心矣。上曰,吏判、豐原,曾有陳達之語,故予誦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之語,自爲勉戒矣,予之本意不如此,而今乃以傳說他人言之言,反爲予敎,世道豈至於此耶?若魯曰,殿下之敎,初頭一句語,有欠愼重,故以致此訛傳而過慮矣。臣等雖無狀,自上若有一分過擧,則豈不碎首力諫,以一死爭之乎?臣等之心,斷斷如此矣。尙魯曰,頃入筵席,親聞下敎,則與臣兄所傳相符,少無疑慮之端,故心甚喜幸,退與臣兄,相對言之矣。上曰,諸臣中,亦有曉知者耶?若魯曰,臣長在禁直,無他相逢之人,而日昨兵判,適來臣直廬,故臣問曰,鄭疏非過慮乎?兵判曰,其疏甚不當云矣。上曰,伊日下敎之曉知與否,只係於釋然未釋然之間矣。命臣曰,以言傳說者,常多訛誤,其時筵席下敎,無書出者,只有不敢聞三字,傳於外間,故轉致訛誤。鄭亨復之率爾陳疏,不是異事,亨復爲人從容,必不爲浮動之事,而其疏則似出於過慮而然矣。上曰,不敢聞三字,聞之可怪,其兄亨益,蓋過激之人,而亨復則予嘗謂不爲苛刻矣,此非渠自爲做出,必得之聽聞而然矣,若渠自做出,則處分豈止於薄罰乎?尙魯曰,亨復爲人,自非刻薄者,誠如聖上之敎,渠不過新從下土而來,猝聞外間訛傳之語,而爲此疏,其心則出於愚忠所發,而特有率爾之失,此非深罪之事。故臣只以妄率請罷矣。命臣曰,臣伏見亨復疏批,竊自感歎處分之得中矣,此非有客氣者,但誤聞傳訛之說,私憂過慮而有此疏矣。若魯曰,伊日聽諭大臣之有此疏者,非有他也。此大臣,常有疎闊之病,故必是聽瑩而然矣,其心則白直矣。上曰,大臣果無今時俗態,蓋脫於物利者也。予固知有可取矣,伊日予以區別之意下敎,則大臣以一張備忘之說,先諸臣而言之,其言豈不是也。而今忽有此疏矣。命臣曰,聽言之際,雖同是一言,而或有誤聽者。大臣平日心事,本來白直,而若其疎率之病,則果如儒臣所達之言,或誤聞上敎而然矣。若魯曰,世道則可悶矣。上曰,此可以觀世道矣,而亨復之疏,賜以溫批者,蓋出於必欲鎭定之意也。今之引對,非以處分事,召問諸臣也。或意予之看文字,有所過而然矣。若魯曰,臣頃與吏判宋寅明,伏見亨復疏批,仰贊處分之得中矣。蓋處分或過,則末終必有弊矣。上曰,禮樂刑政,豈可無乎?予意欲明君君臣臣之義矣,今日之召見諸臣者,欲示從容爲之之意,而處分則不可不嚴矣。若魯曰,刑不上於大夫,雖下大夫,猶當如此,況於體貌大臣之道,尤當進退以禮,而不可輕示處分之意矣。上曰,大臣,當有愧於李載厚矣。載厚之疏以爲,雖曰覺悟,退後,將未知有何言云矣,其言今果符合。載厚則必自以爲有先見之明矣。命臣曰,大臣以亨復之疏,爲輕遽矣。上曰,以亨復爲輕遽,故其疏後出矣。命臣曰,大臣以爲,雖有李載厚之疏,諸臣豈可因此狂譫之言,至於胥命乎?吾則本欲優游散秩,而意外重卜,今番出城,出於必欲遞免之意,不必以李載厚之疏,而爲此行云矣。師得曰,亨復則不聞筵敎,而大臣旣承筵敎之後,其疏辭意若此,實爲慨然矣。上曰,大臣之疏所以如此者,想以彼爲是,故予之所言,皆耳外聽之而然矣。若魯曰,伊日筵敎,本自明白之意,更爲洞諭,使外人曉然知之,以爲止息嘵嘵之地,似好矣。上曰,初非予敎也。予豈有發明之事乎?若發明,則是若有可以眞箇發明者矣。若魯曰,待大臣之道,進退則以禮,批旨則洞諭,然後處分方爲得中矣。上曰,予已盡諭。處分則從當爲之矣。憲臣進來。諸事不允。任述、呂光憲事及末端事,依啓。命臣曰,臺諫當爲出去,留門事,敢啓矣。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陵府使任守迪,砥平縣監李益焌。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四度呈辭。傳于李春躋曰,遣承旨敦諭。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右副承旨柳萬重,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司諫李光溥,獻納金箕錫,正言趙鎭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柳萬重,司諫李光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今日晝講有命,而將不得備員入侍,事體極爲未安,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副校理任珽,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矣,晝講時刻已迫,而講官將不得備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開坐,而堂上懸頉甚多,申飭之下,事體未安,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大司成李瑜,竝卽牌招,使之參坐,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今日備局坐,來會人員,竝來會事,分付。 ○韓師得啓曰,備局來會人員,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此啓下遠道上言,一百二十張內,七十一張,下各該司,猥濫四十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韓師得伴直矣,臣命臣,以右議政金興慶處敦諭事,今方進去,而都承旨李春躋,纔已申退,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矣,今日伴直無人,而都承旨李春躋,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三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屛伏尋單,方俟處分,冒受常祿,義不敢出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査覈啓本,則明川前府使許㙉,贓汚狼藉,令該府稟旨處斷事,啓下矣。許㙉,前因赦令蒙放,更爲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水使狀啓刑曹粘目,安興僉使李譔,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譔擅離鎭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夫子曰,擧直措枉,于今之世,直者幾人?枉者幾人?以予觀之,大官猶枉,他無足道。其若措枉,於小官乎?於大官乎?王者飭勵,宜自大官始,半夜下敎之前,其染時象者,曰是曰非,莫詳本事,相互務勝,其或可也,半夜洞諭之後,若務勝而更提曰非,非今臣子也。旣聞下敎,若不釋悟,依前護黨,非今臣子也。十餘年泯默之語,洞諭前席,此誠乃苦心也,爲臣僚也,豈特諸臣之覺悟?予若以諸臣之心,猶未釋然疑之,此非徒非待臣以禮之意,驅諸臣於不忠之科,豈忍爲此哉?前席承敎,大覺前非,其所未詳本事,惟循舊習之心,於此洞知,釋然未釋然,本非可論,而以釋然二字,前後下敎者,非特洞察諸臣之本心,其爲諸臣之道,可謂曲盡,而今者大臣之自當以未釋然者,抑何意也?尤可異者。頃者史草請焚,非予下敎,其敢勿傳,亦非予諭,幾年否晦,半夜洞曉,旣悟前日所執之非,則至承此諭,反乎痛心,只以曰不敢聞,勿傳焚草者,蓋以此也。此固臣節之所當然,而其時下敎,非予敎矣,不過謂不逞之徒,無將煽動之說,則世道雖曰嘵嘵,豈敢以此興訛,亂君父之敎,而況首揆,以其日入侍大臣諸臣,未敢陳達之前,予以他不敢聞之敎,拑制臣僚者然,無乃大臣,深夜登對,神氣昏錯之致乎?尤況勿使外間,妄有窺測,亦勿使些子意思留着等說,是何言是何言?儘若果有不忍聞之敎,而尙留着心中者然,自付於嘵嘵bb興b訛傳惑,是豈心哉?是豈心哉?至於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說,亦有無限異疑,其白首股肱,莫念君臣大義,不忍祛舊,自歸於頃者憲臣譏疑之科,其亦細事。頃日李載厚之疏語,雖可駭也。沈痼黨習之類,未詳下敎,只以謂因此可辱廷臣,可亦傾軋,其心雖可惡,猶有恕者,已旣洞諭,豈復有載厚?鄭亨復之疏,極輕率,雖怪駭,亦不過誤聽訛傳,輕動妄陳者,其亦可恕,豈復有亨復哉?故其所處分,俱以參量,而此則不然。職在三事,旣聽下敎,則猶自曰,是其分義,敢陳亂說,狂惑人心,關係奚少?分義紊亂,王綱斁矣,人心狂惑,國不國矣,其在正君臣之大義,鎭末世之嘵嘵,其所處分,不可不嚴,其況王者用法,宜自大官始。予雖有假借之病,太阿在手,豈可每事泄泄?不得不先示予意。 ○趙命臣,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之屛伏尋單,實出於情病之萬分危苦,而前後不允之批,旣賜奬勉,乃者近密之臣,又宣敦諭,辭旨諄切,迥出尋常,臣以首頓地,感涕交逬。臣雖迷頑,豈不知休戚與共之義,而顧臣所遭,斷無更爲冒出之理,恩命之下,又未秪承,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謹當以文字,更申危悃,仰請威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箕錫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措語竝見上}}新除授正言金宗台,時在黃海道谷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柳復明事,下諭事,依啓。具樹勳事,其初所論,雖涉太過,不過遞差,則亦不可若是相持,依啓。 ○左承旨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年前,苦患風痺,間間發作,猶不至於癃廢,今則年旣衰謝,病隨而加,居常凜綴,若不自保,夙夜之任,夫豈有支堪之理,而誠以宗社有慶,懽喜之心,顧不能自已,周旋近密,欲少伸延頸之願,故强疾行公,一月于玆矣。三昨召對,退出之後,忽然手臂戰掉,心神迷瞀,如醉如夢,語多譫狂,達宵昏窒,幾死僅甦,苦須僚代,擔扶而歸,見今證狀,日漸危劇,雜試鍼藥,了無分效,雖幸而賴天之靈,少延殘喘,從宦一節,已無可論,而院僚不諒,輒請牌召,荐犯違傲,分義是懼。玆敢力疾,隨詣闕外,略治短疏,仰首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憫憐,將臣職名,亟許鐫遞,使之安意調息,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祝。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昨日憲啓,以京畿都事朴弼載,館職出處,有罷職之請矣,臣於是,實有瞿然而慙恨者。向來權爀之疏,旨意混圇,元無指摘,同錄數十人之擧皆撕捱,終不應命,決無是理,及至一二人先出之後,弼載猶復深引,至有特補外邑之命。臣於其日,適在館直,心知爲嫌之太過,目見停講之多日,敢以短箚,請收嚴譴,幸蒙允可之音,仍有牌召之命,弼載從闕下,又欲徑退,臣中夜貽書,屢煩往復,深責以分義事理,僅得回其素守,當是時也。權爀之指斥誰某,非但弼載不知,半世無一人聞知者,其後爀之出西邑也。始以前疏所論,意在弼載酬酢於歷辭銓堂之際云,其言固甚不韙,而自此以後,弼載於館職,有除輒辭,無所變動,前後去就,初無毫分未盡之端,事在過境,職是外任,而到今苛論,抑何爲也?若不知而言之,則不免於論人不審之科,若知之而猶且言之,則亦豈不爲求過無過之歸耶?弼載之橫被口舌,固爲可嘅,而許多難進之人,若因此而永塞其轉身之路,則關係尤不細也。雖然,此猶爲朝體言耳。若臣私義,則弼載之遭此狼狽,專由於臣,向使臣,初無箚論書勸之事,則以弼載堅介之操,豈肯輕議其出脚,而臣固疎於量時,短於謀忠,致令自守之人,終受冒出之辱,朋友之間,愧負實多,尙以何顔,獨爲晏然於榮次乎?玆敢據實自列,仰請同罪,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罷免臣職名,以靖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李宜顯疏曰,伏以臣,冒控血懇,顒俟兪音,不料特遣近密之臣,傳宣聖諭,辭旨溫諄,勉厲勤縟,萬萬非糞土賤臣所當得者,感激涕泣,不知死所。噫,臣若可以奉承明命,初豈顚倒出城,史官來守累日,亦豈敢一向無變計,而左思右想,一遞之外,更無他道理,日夕煎熬,鬼事愈迫,今此加等之恩,適所以益其疾而促其亡也。尙何言哉?抑臣連接朝紙,每有向日入侍諸臣釋然之敎,臣尤惶恐。蓋臣與右揆及諸宰,前固有陳請之事矣,及入筵席,臣等未及申列前意,而聖敎先下,輒有臣子不敢聞之敎,臣等齊聲,請亟寢勿復發,聖敎遂止,至於臣等所欲陳,旣未果發,而末後聖上,俯問此後更言與否,臣與右相共陳,臣等雖有所執,聖上若以不敢問之敎先之,則臣等亦何得更言而退?蓋到此則不敢聞之敎爲重,他固不暇言故耳。此豈有釋然之可論,而且夫旣曰不敢聞,則爲人臣子,悚然則有之,尤豈敢有釋然之意?此爲不安於心,大矣。又伏見諫臣之疏,以爲頃日筵對諸臣,聞非常之敎,罔措卽退,咎責深重,臣實瞿然,其時聖敎遽發,臣等交口請寢,其間亦頗遲久,而今疏有若聖敎一下,卽爲相率逬出,不敢發一言者然,此恐傳聞之誤,而其爲悚蹙則甚矣。抑臣於伊日,略有發言,欲申勉戒,而未及畢說,餘懷耿耿,至今未已。古語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人君辭令之重,有如此者,苟不能愼於出言,莫念磨玷之戒,則其爲害,有不可勝言者。繼自今,殿下宜益加毖飭,勿使外間,妄有窺測,又不但愼之而已。亦勿使些子意思,留着胸次,而矧今邦慶無前,景運方新,寰區謳咢,協氣洋溢,尤須痛滌査滓,廓開纖翳,以致天地交泰,內外訢合,太和薰融之化,自然而臻矣,豈不休哉?疏牘煩䋈,不敢索性盡言,而惟此寸忱,炳然如丹,伏願聖明,俯察而加意焉,幸甚幸甚。臣之虛帶,必可遞之職,倏過一旬,四方流聞,駭笑之言,日日增加,因臣忝竊匪據,貽辱朝廷,一至於此,臣誠痛恨,寤寐靡安。懇乞聖明,亟賜回照,劃命鐫免,改卜賢德,以重國事,而使此丘壑殘喘,得安其麋鹿之性,不勝千萬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雖年少惹事之輩,半夜下敎之後,不敢若是,況白首股肱之臣乎?爲卿深爲慨然也。卿已負予,予何他諭?仍傳于韓師得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史官入來。 ○副校理權爀疏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趙命臣曰,副校理權爀上疏,濃墨留中。 ○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來會人員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韓師得,副應敎金若魯,獻納金箕錫,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李錫祿,記事官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連日雨雪,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輔養之道,旣經累七日,漸異於初乎?上曰,常常見之,雖未見有異,而一向好在矣。命均曰,春雨甚數,麥農似必愆期,極可慮矣。上曰,在今則姑未知其爲害,而以常談言之,春雨之數,甚可悶矣。命均曰,此農人所忌,而以爲夏初必旱矣。尹淳曰,近日入侍,連見進御茶飮,未知有他症候乎?上曰,氣升之症有之矣。命均曰,春則眩氣不發乎?上曰,時或有之,而以日暖,進御茶飮矣。淳曰,甚冷則可慮,去冷,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臣病勢猶未差歇,故二十五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始會備局,而自上有來待之敎,故相率入侍矣。上曰,國事無可言者矣。夫子於魯公之問,論君君臣臣之義,以今日觀之,此義將盡廢矣,簿書期會,果安用哉?然而亦不可束手坐視,使之來會矣。命均曰,領相疏語,實是意慮之外矣。鄭亨復之疏,雖出於塗聽道說,未知何以聞之,而登諸章奏之間乎?其旨意,固爲可駭,而領相,頃者同入筵席,親承上敎,則實未知何以承聞上敎而有此疏矣。俄者備忘中,不逞之徒,無將煽動之語一款,旣已分明,而於此更加詳細下敎,使中外曉然,然後世道人心,可以鎭定矣。上曰,此豈意慮外耶?李載厚疏中,北面等語,可謂怪異,而觀大臣之疏,則載厚不非矣,載厚未聞筵敎,不知裏面事,猶可容恕,亨復之疏,聞外間浮議而爲之也,且諸臣,若不爲此言,亨復何從聞之?入侍大臣,尙如此,亨復何怪?宋寅明曰,領相疏,與前席仰對之語,大相不同,而比之鄭亨復疏,亦有間矣。上曰,釋然與否,非所可論,釋然二字,予下得醞藉,今日諸臣則未可論以此語也。其時予曰,今可畢其說乎云,則吏議以爲,此非上敎,不過以凶人罔測恐動之言,言之於諸臣云矣,諸臣聞予下敎,仍卽退出,予早bb?b故如此,故欲盡言之矣。世道嘵嘵,固不足言,而首揆所言,皆題外矣,其言以爲使內外不疑,去其査滓,予有何査滓乎?下端至有天地交泰內外訢合之說矣。淳曰,泛看則若有甚麽事矣。命均曰,領相疏下段,雖未詳上敎,而至於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語,辭意甚好,此則自上體念處也。上曰,雖快言之,何所用,且何以加於此乎?命均曰,殿下當初,不愼樞機而然矣。上曰,予若不愼,豈忍得十二年乎?此是何事?中國則古者,朝楚暮齊,去就無常,而一隅靑丘,一朝鮮而已。自三韓時而已然矣。今日諸臣,只知朝鮮,可也,而患得患失之輩,庚子以前,已懷此心,庚子以後,始售此心,先王骨肉,只有景廟與予矣,所謂義理者,何事?時象義理,有偏長矣。不逞之輩,一串貫來,釀成戊申之變,十九日下敎及今日下敎後,捨棄此輩,可也。首揆此疏,作別件義理,何也?半夜下敎,關係至重,彼輩以爲,領相猶且如此,必皆效之矣,昨日,意予看文字太深,而大抵此疏,包得無限之弊,予每欲鎭定,故忍耐者久矣,昨日不勝駭然,召見諸臣矣。命均曰,備忘下敎,雖爲反復,猶未洞示其情狀矣。上曰,如此而更何加乎?彼以爲若如此爲之,則將有如此之事,蓋故劍事也。命均曰,此等義理明白,辨破,宜矣。上曰,不敢聞不忍聞,非他事也。臣子若覺悟其事,必不以爲不敢聞也。寅明曰,聖敎有臣擇君三字,而前夜下敎,不復明白辨破,忽及別般說,而群臣未易領會,故鄭亨復疏,其意若有眞箇不敢聞之事,而諸臣不爲匡捄也。上曰,問于吏判矣,其訛傳之說,未可知矣。寅明曰,旣曰不敢聞,則聽聞安得不疑惑乎?亨復之疏,泛聽訛傳,而偶然爲之,及知訛傳之後,雲消霧散則固好矣,不然則後日之慮不小,使後人意聖上眞有過失,則貽累如何?而亦所以驅陷群下於罔測也。從前黨伐之計不成,故復爲此黯黮之言,以爲後日嫁禍之欛柄,則豈不危哉?今見下敎,則剖析極矣,而猶未及洞見其情狀矣。今日下敎,不過分析一人之無狀矣。上曰,脅制朝臣,不足言,乃脅制君父而彰其惡也。命均曰,誠如上敎矣。淳曰,其疏欲生出別般事端,脅制朝臣,使不敢言本事,而不自知其上逼於聖躬矣。上曰,首揆,每事皆以爲不知,而其日則獨疏請入矣。半夜下敎,前後爲諸臣,人鬼關頭,若覺悟,則如夢初覺,不然則不但無將而已。淳曰,伊日下敎,諸臣豈不曉知乎?然而必須以某也。擧其姓名,宜矣。上曰,予故欲言之,而首揆曰,一張備忘,足矣云云,故不爲之矣。儒臣、豐原、吏議進來。此關係至重,金昌集、李頤命絃韋事也。末梢下敎三字,諸臣認以何意耶?以彼之恐動脅制,知之耶?寅明曰,以恐動脅制之言,知之矣。上曰,卿等亦不細知矣。宗城曰,亨復之意,疏尙可言耶?臣等侍殿下於帷幄,今幾十年,聖德聖學,竊嘗欽仰,雖夢寐之間,豈意聞亨復之言?臣等雖萬萬無狀,亦豈忍聞亨復之言乎?其時聖上,以凶人叵測之言,言之於諸臣,將以聖意之曉然開示於下段,而聖敎未卒,而諸臣以雖是行語之間,不宜以此等不忍聞之語,有所提敎,仍又力請止之,聖上以畢竟聖意之未及開示,頗爲鬱陶矣。上曰,所以載勘亂錄者,有意存焉,豐原,書序矣,卿等猶未曉然,此蓋挾不逞之徒,而爲恐動之計矣。李頤命、金昌集,與此自別矣。宗城曰,臣等雖不忠無狀,使人疑臣等以不能碎首力爭,臣等於此,寧欲剖心決腸,此聯名之疏,所以上耳。寅明曰,亨復疏出後,臣等之疏,不可不爲矣。趙顯命曰,臣伏見備忘矣,自上雖欲嚴處分,而若如此爲之,則無以扶持世道,保全朝象。區區臣意,以爲首揆,似或激於金尙魯之劾鄭亨復之疏而然矣,若罪首相,將未知又加幾層矣。宋眞明曰,趙顯命層激之云,非矣。此乃何等關係,而爲臣子者,乃敢層激而發之疏章耶?以是爲慮,反以非理,疑群下者也。上曰,此豈層激處耶?顯命曰,臣與金若魯吏判言之矣,亨復之疏,不聞筵敎,只聽訛傳之說而爲之者,已可怪矣,首揆則明白聽敎,而乃有此疏,書之史策,播之八方,則不知者,必意殿下眞有過擧之事,而臣等但爲惶恐逬出之人矣。上累聖德,臣等亦蒙此名,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乎?況殿下親出玉聲,臨筵下敎,而入侍大臣,猶未免聽瑩,至有此些子意思之說,則年久事往之後,又不知生出何樣葛藤,此臣之所大懼也。大臣之聽瑩如此,則其日入侍諸臣,恐或有聽瑩如大臣者矣。上敎中止,未及說出皎然如日之本意,而群下聽瑩,致令上下疑阻,有此鬧端,此不可以威怒鎭定,宜有別樣道理。臣意則自上更召其日入侍諸臣,詢問其聽瑩與否,果有聽瑩者,則殿下明諭聖意之無他,使之曉然知之,則可以補筵說之缺,而釋中外之疑惑矣。上曰,若如此爲之,世道無可言者矣。顯命曰,昨日玉堂,以洞諭之意,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有若發明者,然而發明與否,非所可論。君臣卽父子也。群臣受此非常之指議,豈非自上體諒處乎?然今日群下之浪驚虛疑,若是紛紜,誠可怪駭,而究其本則皆殿下有以致之也。宜反省而加勉者也。上曰,末梢所達,是矣。乙巳以後,予有以致之,乙巳以前,非予所知矣。十九下敎,左揆亦聞之,書之史策,予無愧矣。淳曰,趙顯命所達,聖心默會,宜矣。上曰,豐原所達,是矣。命均曰,其日入侍諸臣則必無誤聽下敎之理,事體恐不當更爲召問,只宜明白洞諭矣。上曰,豐原以爲,層激於金尙魯之論鄭亨復,而所可層激者,斯文事也。以予爲君而如此,豈臣下道理?在予無少礙矣。首揆已爲怪異,豈復有如首揆者乎?非予所言,而爲臣子者,乃如此,雖云世道叵測,豈知至於此境乎?若又層激,則將至於無父無君之境,而國不爲國,雖爲招問,有何益乎?顯命曰,未可知矣。上曰,不睹不聞之中,使之覺悟,可也,豈可使臣下,露其醜拙乎?寅明曰,非但論議層激也。中心層激,亦可悶矣。趙顯命所謂層激云者,非指朝廷也。世自有一種浮議,有難威制而力定者矣。上曰,首揆不放下金昌集矣。淳曰,白日之下,豈可以素無之事,疑君父乎?金若魯曰,諸臣之釋然未釋,猶是第二件事,趙顯命召問之請,是矣。咫尺筵席,旣承上敎,則復爲召問,誠是衰世之意,而鎭定世道,無出於此矣。李廷濟曰,趙顯命之言,非矣。聽敎之臣,若復如此,則自上責之,可也,豈可與諸臣,有若言語相質者乎?伊日下敎中所無之言,忽然至此,國家視以爲橫逆而置之,益修文王之化,和氣藹然,則訛言者,自將悔悟,世道亦將妥帖,豈可以言語而爲之乎?淳曰,領相疏中,雖有所執云者,蓋不釋然矣,此心不爲割斷,故轉至於此矣。寅明曰,鄭亨復疏批,不爲打破情狀,見之者,不能詳知事狀,明白洞諭,宜矣。眞明曰,鄭亨復疏批,旨意不白,人皆聽瑩,其何以鎭服而懲畏乎?上曰,然矣。匡救之言,屬之李載厚,乃題外也,予豈過疑乎?然此乃常理之外矣。淳曰,此一處,痛爲辨破,宜矣。上曰,然矣。寅明曰,訛傳之無根,世道之叵測,固宜明辨洞燭,而至於首揆疏下端,天地交泰等說,無論其辭意之如何?在聖上,惟宜益加自勉。至誠所到,天地鬼神,亦可感通,莫謂宮闈間事,非外人所知,而必有和氣透徹,臣民悅豫,則此等浮議,自當如見晛而消矣。上曰,此非兩件事,予何以開納乎?淳曰,庚戌年間,臣承心腹之敎,與趙顯命在藥房,竊嘗欽仰聖德,贊歎不已矣,今日反受諸臣之疑如此,豈非萬萬意外乎?元子誕生,中宮取而子之,琴瑟鍾鼓之樂,若如文王,則豈不美哉?前嘗有下敎矣,何不加勉乎?命均曰,臣等嘗有所慮,頃承下敎,下情自異於前日矣。寅明曰,殿下行高百王,而有此群情之疑惑,臣誠隱痛。臣等雖無狀,使聖上有過擧,則亦豈承順,而今以不匡救見疑,安得不冤悶耶?廷濟曰,此等無理之說,何足呶呶復言乎?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命均曰,此事關係非常矣。廷濟曰,國家太平,朝象寅協,則事變何從而生乎?顯命曰,戶判只見目前,而臣則爲久遠慮矣。親承上敎之大臣,尙如此,將來事變,何所不至乎?上曰,豐原、吏判之言,在臣節,固當然之事,而猶爲狹矣。予則經歷世故多矣,至有戊申之變,而於我何累乎?今若復爲怫鬱,則戊申之變,將復出矣。宗城曰,亨復之疏,批旨極爲妥帖,以此嘵嘵之言,或意伊時眞有甚麽下敎者。然末路人心,其有可恃者乎?上曰,無可恃者,今始知之乎?可謂太忠厚矣,不忍放下其人,此念偏着于中,故有如此之事矣。寅明曰,打破此等情狀,宜矣。命均曰,殿下病痛,每在彌縫,下敎宜嚴重明白,不必重加罪罰矣。廷濟曰,一紙備忘,昭揭日月,而過於細密,故旨意反晦矣。淳曰,下敎以臣擇君,某人爲之,明白辨破,則誰敢更議乎?上曰,是矣。有如首揆之未釋然者乎?兵判則行公矣。淳曰,宗廟奉審,兵判進往矣。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更無可引之嫌,而尙此遲滯,聞以李載厚疏中北面二字,爲難安之端,而玆事旣已開釋,有何更爲撕捱之端乎?自上下敎嚴飭,催促發送,毋使夫馬久滯,何如?顯命曰,舊伯今方來住嶺上,以待新伯之來,而且夫馬久滯京裏,極爲有弊。得之傳聞,至有買馬尾而食之者云矣。命均曰,自上開釋,使之卽速發行,宜矣。上曰,嶺伯更無難安之情勢,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上曰,此何等文書耶?淳曰,此頃者議錢事也。宗城曰,此乃騎步兵事,而再明次對,當告達矣。上曰,奏咨文,竝製之乎?命均曰,咨文有前例,奏聞則擬律後,可以爲之。朴文秀之言,專在於此一款矣。上曰,此非誠實底道理也。命均曰,此則非禮部尙書所知也。上曰,此大文字也,禮書豈不知乎?命均曰,頃嘗有蠻貊可行之敎矣,但如犯越人事,彼固不以爲大事也。奏文完結,非禮書所知矣。淳曰,頭辭,製述官例爲製出,待明日頭辭出後,可以製之矣。上曰,譯官輩,皆以使臣之意爲之,渠豈忠於國而然乎?靈城入來後,可以議定矣,旣圖完結而來矣。今乃以不敢完結爲言者,豈不異乎?欲爲完結階梯耶?抑欲直爲完結耶?命均曰,彼人以爲擬律,則當送齎咨官,而若完結入來,則皇帝當活之云矣。淳曰,完結者,何也?使齎咨官爲之云耶?擬律完結,異矣。上曰,召問其時譯官,可也。若如大臣所言,亦爲順便矣。淳曰,彼或不知完結擬律之異矣。顯命曰,彼使完結,而答以不敢,則彼必又使擬律矣。宗城曰,使臣使譯官輩爲之,此非生事之事也。上曰,諸臣之意,若如此,斯速爲之,可也。結者解之,前行所送者,今番又當送之矣。淳曰,當送李樞矣。待齎咨官出來,以宗班爲謝恩使矣。冬至使,當於六月差出,而不可以二品爲之矣。上曰,此後又當差出冬至使乎?乃一年三使也。宗城曰,本領旣失,使臣徑先矣。上曰,今番使臣則是矣,而前使則不緊矣。宗城曰,此使旣入去,而又於六月,差出冬至使,則事勢誠難矣。命均曰,減員譯之數,何如?上曰,國事率爾矣。命均曰,臣伊時,不聞其曲折矣。寅明曰,寧城之言,是矣。只請擬律,道理當然云矣。上曰,當更爲思量,送齎咨官事,姑置之,待寧城入來爲之,可也。眞明曰,舊長陵松木,守護長養一事,成置節目,時時發遣備局郞廳摘奸,十株以上,刑推定配,十株以下,以次科罪事,定式矣。近聞偸斫之患,比比有之,數日內,將發遣備郞摘奸,敢此,仰達矣。上曰,此猶晩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事,可悶矣。今將爲批答,而在道理,當爲拿問矣。命均曰,此監司,不可行公事,當許遞矣。上曰,具樹勳,未赴任乎?大臣商議可否,宜矣。命均曰,樹勳爲閫帥,雖無聲績之素著,亦非不可爲閫帥之人矣。上曰,任珽有所言耶?金尙魯曰,見任珽疏,則怒其議己矣。命均曰,李廷濟,爲老母在門外,欲出往矣。上曰,已下鑰矣。持平金尙魯所啓,卽見副校理任珽疏本,怒其議己,過費辭氣,或抑或揚,譏嘲備至,誠非臣意慮之所及也。臣之當初請推,不過出於一時規警,則有何抉摘之可疑,有何深緊之可言,猶不顯言直攻者,爲何事?强有云云者,爲何語也?藉使大僚有失,被人論斥,於臣何關之有,而彼儒臣,過生疑阻,必欲護短,拖引題外之旨,以爲操切之資,不亦可笑之甚乎?然臣之所論者,事體也。所請者,問備也。此胡大事,而今乃勃然見色,語未暇擇,何其示人不廣至此也?竊爲儒臣惜之也。臣方詣臺自列之際,又伏聞吏曹參議李宗城疏,論臣昨啓中朴弼載事,大加詆斥,語意頗深,直令人惶恐。曾聞權爀,陳疏被譴之日,歷擧某某,有所酬酢於搢紳稠坐之中,有耳皆聽,有口皆傳,則弼載之冒沒出肅,大失廉隅,臣於其時,適在堂后,目擊而心非之,初入臺地,略請警勵,在弼載,雖爲過境,在臣,未必爲過境也。況臣之因事相規,元無愛惡於其間,則臣啓之苛不苛,非所當論,弼載之聞不聞,亦非臣所知也。而若曰弼載未曾有聞云爾,則臣亦不强謂之必聞而冒出也。然權爀之疏,自有指斥,則爲其指斥者之以出處見抨,何所關於同錄無故之人,而今銓臣旣曰,爀疏所論,意在弼載。又曰,許多諸人,因此難進,急於爲私好伸救,不覺語意之矛盾,强爲張大恐動之說,要作重益臣罪之梯,如是而可以服人心乎?噫,人之聞見,各自不同,曰可曰否,平說是非,固是淸朝美事,而銓臣則不然,替當分疏之不足,至以不審關係等語,容易相加,卽一彈文也。名爲臺官,而忽被銓官之彈論,則去就一節,寧可論哉?不肖如臣,受殿下耳目之寄,言不足以厭物情,力不足以振頹風,而連日詣臺,惟以引避爲事,左酬右答,不勝疲惱,以此踪地,決不容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韓師得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上曰,獻納承批,可也。上曰,不允。柳復明事,下諭事,依啓。具樹勳事,曾已論啓,其初所論,雖涉太過,不過遞差,則亦不可若是相持,依啓。金箕錫曰,小臣言辭拙訥,而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日昨半夜下敎,臣未之聞,而不意今日,入侍筵中諸臣所達,誠未知其脈絡,則亦豈敢深言之乎?但以鄭亨復及大臣之疏觀之,世道誠可慮矣。自上特下絲綸,明白洞諭,宜矣,如此之後,諸臣猶不覺悟者,則國家當施罪罰矣。當初筵說,秘不相傳,故訛傳之語,至於此矣。上曰,此亦不知其間曲折者矣。向以一忍字,勸得諸臣,今以一不字爲之,可也。若魯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臣固非慮日後之生變而爲此言也。但此乃鎭定之道,留念何如?上曰,當有思量爲之之事矣。右相豈入來乎?若魯曰,若以職事責之,則必不入來,而以聽敎宣召,則豈敢不來乎?顯命曰,有盤庚三誥矣。若魯曰,玉堂闕員,經筵久停,深爲未安。牌招政官,差出,何如?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玉堂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宗城曰,臣誠死罪,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亨復之言,固萬萬無狀,而臣謂殿下,亦有以致群下之驚疑者,此固臣等之平日所仰勉,而自承頃日下敎,兩宮和樂,元子誕生,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當此之時,君臣上下,一心同寅,專意民事,則國事庶有可爲之理,而前日其遠可知之批,庶亦免於空言之歸矣。今乃公然生事,使聖心憂惱,群下震驚,此何擧措耶?爲此謀者,其亦不仁者矣。雖然,聖人當喜而喜,當怒而怒,豈可以朝象之紛紛,有忽於國事乎?此臣區區之憂耳。上曰,此所以謂豐原、吏判爲淺者也。予常以爲國事,猶可做矣。今者左酬右應,苦惱難堪,有如憲臣之言矣,此非但不仁,乃無將之輩也。今日諸臣,豈忍爲此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曺命敬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當初引嫌,元非大段,而旣已陳疏承批之後,連日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春躋及同副承旨韓師得,非但出納之際,殆不成樣,守廳及吏、兵批政廳,無以推移,右副承旨柳萬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進。以吳瑗爲應敎,尹彙貞爲副校理,金在魯爲判尹,宋眞明爲工曹參判,金聲發爲兵曹參知,朴{{!|𪼤|⿰王詹}}、鄭益河爲佐郞,尹慶一爲刑曹正郞,兪崶爲瓦署別提,韓師益爲儀賓都事,趙麟命爲司評,朴弼重爲廣興主簿,李蓍亨爲監察,鄭輯寧爲丹城縣監,任遭爲宗廟令,朴弼琦爲司成,李德淳爲司僕判官,權贒爲博川推考敬差官,校書副正字單徐命觀、金光潤,兼春秋單金廷鳳,副護軍張鵬翼單付。 ○傳于柳萬重曰,有下問事,頃夜入侍大臣及諸宰,竝爲來待,右相非以職事敦勉,亦有一體下問事,入侍後,雖還出,亦必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韓師得啓曰,大臣及諸宰入侍事,命下矣。三司,事當同爲入侍,兩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正言趙鎭世疏批已下,亦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光溥,正言趙鎭世,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大臣及諸宰來待事,命下已久,或已入來,或方催促,而錦原君朴師益,以病陳疏不進,原疏纔已退却,而特敎之下,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工曹判書尹淳,工曹參判宋眞明,特敎之下,不爲入來,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講官雖非不備,諸宰旣命來待,晝講停。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諸宰來待闕中之人,先詣閤門。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今此長陵陵上石物塗灰時,本曹郞廳一員,明當進去,而郞廳六員內,正郞李世垕奉命出使,佐郞朴{{!|𪼤|⿰王詹}}兼春秋入直,正郞朴守謹,佐郞宋日贊,監試考講一二所進去,正郞金免和,因臺疏呈狀,旣已移文,吏曹佐郞鄭權,在外未上來,他無推移之員,不可無變通之道,移文吏曹郞廳及在外未上來郞廳,竝姑改差,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推移進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廷鳳爲禮曹正郞,許逅爲佐郞。 ○傳于柳萬重曰,已爲下敎,又今詳諭,職在大官,甘心背公事之無嚴,莫此爲甚,領議政李宜顯,削奪官爵。 ○備忘記,世道不古,人心雖陷溺,君君臣臣之義,自古明於靑丘,雖汩汩於時象,豈不悟於大關?吁,辛丑之事,我慈聖之明敎,我皇兄之所授,正正明明,可垂靑史,其時大臣,雖有贊成者,此固職分事,有何可功而若然?范鎭,《宋史》豈無稱勳,韓琦,亦豈無勘勳乎?欲藉定策,希望其功,金昌集也。欲剪李頤命,猜疑才能,亦金昌集也。反復其間,釀成叵測之言,逆虎也。角立抱不軌,階梯虎龍,誣上不道,固釀戊申逆亂者,鏡、夢也。吁,三朝血脈,皇兄曁寡躬,若有爲國之心,惟當捨身效忠,有何貪功希覬之心,若有於戲不忘之心,豈敢角立,隱謀不軌乎?此止於時象則氷炭,究其心則貫通也。吁,寡躬,感慈聖惻怛之旨,受皇兄遺大之意,以至于今,予雖涼學,我皇兄,以至公之心,授以公物,而予亦以公心受之,豈可以挾私希望之心,售於予朝,蘊蓄不軌?鏡、夢誣上之說,於我何有,而但王綱不立,國不爲國,嚴堤防,懲亂臣患失之心,嚴其討逆,誅亂賊誣上之罪矣,戊申以後,鏡、夢之逆,人皆知之,三字下敎後,昌集無將,其何昏也?此則鏡、夢逆狀,綻露無餘,昌集之事,若謙恭下士時,只見其表,不知其心之故,亦非異事。半夜下敎之後,群心覺悟,則前日之曰是,自當悚然,更何有他意?吁,寡躬値時象壞亂之際,受彼此之弄困,其於章奏,寧若無聞,而白首大臣,猶眷眷乎昌集,心拂鬱乎無聊,投陳怪疏,助嘵嘵誣上之語,其何心哉?自聞此敎,爲今臣僚者,其在人臣之道,以其時象,聞雖未詳,致此下敎,宜欲溘然,而看作務勝之機關,抑獨何心?其況頃夜下敎,不過誦不逞之徒脅制之言,於臣僚則其曰不忍聞,可也,而以此曰,不忍聞之敎,而若予有何不忍聞敎者然?其亦誣上之甚矣。尤況股肱之右袒,世道若此,正朱子所謂用大勝氣湯時,不得不洞諭十餘年未攄之辭,諸臣其若有乃祖乃父,世祿吾君之心,咸聽此敎,滌心事予。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頃因尙瑞院牒呈,忠淸道文義縣鄕校慰安祭香祝齎去書吏,所持服字號一馬牌及所騎驛馬見失委折,各別嚴査之意,移文刑曹矣。回移內,掌隷院書吏兪啓興、梁濟民等,見差香陪,而使公山邸吏金泰成,替送回還之際,到廣州板橋近處,所持馬牌、驛馬、錢布,竝爲見失於賊黨云。啓興、濟民、泰成等,莫重香陪,任自替代,有此闕失之狀,極爲痛駭,其罪狀,令攸司依律勘處,所失馬牌驛馬,令本道知委列邑,使之刻期譏捕事,分付畿營,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沈益聖,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今日情地,未解職名之前,萬無更入脩門之望,聖敎之下,未得秪承,只自伏地俟罪而已云矣,敢啓。傳曰,持此批答,卽往傳諭,卽爲偕入。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旣被罔極之誣,決不可仍據於職次,職名未解,而束帶趨朝,萬非私義之所敢出,批敎之下,又犯違逋,只自席藁泥首,恭俟鈇鉞之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啓請受出,晦日內修正入啓,而其中慶尙、全羅兩道,甲寅冬等會案,限內未及上送,故該道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兩道會案,今纔來到,御覽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南原君{{!|𪳣|⿰木卨}},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𪳣|⿰木卨}}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監司査覈啓本,據本府啓辭內,明川前府使許㙉,更爲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許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柳復命拿來傳旨,啓下矣。柳復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予雖不明,今者義理,看得深矣,於彼於此,不敢以此,不須陳於君父之前,昨已下敎,而敢曰非他,自不覺其冒犯,不敢不忍,極可駭也。此等之處,亦不曰臣道日亢,此等堤防,不可不嚴,持平曺命敬遞差。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子誕降,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始矣,跛躄尙能鼓舞,婦孺亦知歡聳,況臣世祿之臣,忝在侍從之列者,其懽抃慶賀之誠,豈可以紙筆形容哉?不意薇垣恩命,適下此際,驚惶感激,罔知攸措。惟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地,竊有愧悚窮蹙者,昨年待罪西邑也。到任未滿一朔,村民有相鬨者,互以被傷,鱗次替訴,囚待辜限,此何難事,而看審捕囚,亦是法典之所載,故方令一邊看審,一邊捕囚之際,不意奸猾,知被重傷,先幾逃躱,毁櫝出押,是誰之責也?尤可慙恧者。按察之臣,於臣過恕,不卽論罪啓罷,只以歇後之目,致勤點下,臣實甘心服罪,歲月雖久,每覺惶汗之沾背也。區區十室之邑,尙有溺職之悔,堂堂諫諍之地,敢有再玷之望乎?臣之宿負,旣難自恕,且有新犯,方在待勘之中,日者閱武之擧,固出蒐獵之禮典也。雖帶軍銜者,必以戎服,鞭韃齊扈於羽衛之後,而臣之狗馬之疾,人所共知,危症新差,未堪逐隊,偃然在家,亦所不敢,乃敢以常服,祗參於郊外迎送之散班,終爲落後之歸,人雖不言,惶悚冞深,日昨霜臺白簡,請汰落後之員,臣之所坐,較彼落後之人,罪加一層,仕進去就,已無可論矣。昨者隨牌闕外,治疏將上之際,喉院退却,數次往復之間,傳言若果避嫌,則不必阻搪云,故冒沒入肅,臣之廉隅,固已喪八九分矣。臺臣旣已肅命,則詣臺傳啓,自是三百年舊例,而臣妄信人言,自輕進步,疏避俱阻,終未免狼狽而退,使臺閣舊例,緣臣壞了,臣以此以彼,更擧何顔,一刻仍冒於臺次乎?伏願聖明,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勘臣之罪,以勵臣工焉。臣於自劾之章,不宜有所贅說,而事在目前,實有十分悶急者。夫科時津渡,雖在津船俱完之時,擧子行旅,一時沓至,每有臭載之患,其爲愁痛,可勝言哉?不幸今春氷坼,忽在一夜之間,連艫糜碎,在在皆然,而至於漢江諸渡船隻,十亡八九,將至於舟指可掬,此雖出於時變之適然,而亦由於監津別將輩之不善置船之罪也。臣謂另飭本曹,火急變通,毋使舟楫有闕,以濟不通也。此豈但爲擧子行旅之地?實出於以備不虞之慮也。且臣新覩閱武之擧,益仰聖上陰雨之慮,而竊有慨然者,我國戎政,齟齬莫甚,有識之歎,固已久矣,至於馬政,則解弛極矣。駕扈之馬,較他稍別,而至於禁軍馬軍之馬,則常時雇載,自同私物,玄黃相續,死且無災,顧何望得力於行陣之用也?退在十餘年前,不至於如此之弊,而近來馴至莫可收拾之境,未知軍門號令,領得此等事否?此固紀綱所關,不可不嚴懲處也。臣謂另飭諸營,申嚴軍令,毋踵此習,以補萬一焉。答曰,省疏具悉。申飭水部軍門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曺命敬疏曰,伏以皇天眷佑,祖宗陰騭,聖嗣誕降,名號載定,擧國同慶,率土普歡,以至童孺跛躄,莫不鼓舞相賀,此實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福。臣以從班末迹,其所慶忭欣躍,何可以言語文字,形容其萬一也哉?念臣向忝憲職,情地難安,自犯違逋,獲蒙例勘,粗安私分,而惶悚之忱,尙切于中矣,不意除命,復降於歸省老父之日,馹召繼下,催臣上來,恩榮所及,觀瞻動色,惶感震越,罔知攸措。臣本儱侗譾劣,百無肖似,全不近似於風采骨鯁,則淸朝臺選,非臣所可冒濫之地,恩命之下宜,卽入來控免,而臣父方在臣兄臣命敎任所,年今七十六矣。疾病癃痼,常有懍懍之憂,而臣兄重患天行輪疾,證勢涉疑,十分危惡,臣與臣父,移避他所,而臣父心慮焦傷於疾憂,居養疎薄於栖屑,宿疾添劇,一倍澌頓,臣獨自救護,人子情理,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伏聞親行閱武,期日進定,臣旣帶職名,不敢以私情之煎迫,偃然退在,夕發朝至,而乘輿已將戒矣,只得進伏路左,祗瞻羽旄,少伸區區犬馬之誠,而每念臣父,獨在寓次,沈淹床褥,而藥餌飮食之調適,轉側坐臥之扶將,無人可托,今臣情事,度日如年。玆敢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命鐫削臣職名,俾得歸護病父,以伸至情,千萬祈祝。仍竊伏念殿下,不以臣卑鄙,畀之以言責之任,而臣本愚拙,不喜交游,朝論之是非,官方之賢邪,全無見聞,眞同聾瞽,雖欲刺口論列,以效一日之責,有不可得者,而第於近日事,竊不勝憂慨之忱,略此附陳,惟聖明,少乘察焉。噫,殿下試觀今日朝廷之氣象意態,其果有君君臣臣之義耶?一二逆臣之伸復,卽一邊人十年家計也。臣擇君三字,微示聖意之所在,而不知止,十九日筵敎,昭揭如日星,而不知止,及夫頃夜前席,諸臣承諭,擧皆以不敢復提此事仰對,而猶不知止,退而陳章,或循前套,閭巷匹夫,一有然諾於敵以下人,猶不欲二三其言,而爲人臣子,旣有成言於君父之前,而公然背之,寧歸於面謾至尊,而不忍於斷棄私黨,似此擧措,自有君臣以來,所未前聞,寧不痛心哉?噫,百年黨習,已成痼疾,私護之情勝,而嚴畏之心弛,君綱日頹,臣道日亢,少有意欲之不滿,輒敢恚恨之先肆,以至於鄭亨復之疏,又出矣。其疏有曰,向日夜對,聖敎非常,自是之後,閭巷遑遑,人心靡定,又責入侍諸臣之不能碎首救正,筵話嚴祕,外人莫聞,而第以其疏語脈揣之,則似若殿下,有非常之過擧,而亨復,獨有所知者然,臣誠驚惑震駭,莫測其所以也。今以趙顯命、金若魯等,筵中所達見之,始知伊日聖敎,不過一時之失言,而諸臣請止,殿下卽止,初無可以碎首力爭之過擧也。顯命卽其日入侍者也。若魯,卽金取魯之弟,而取魯亦入侍中人也。上下酬酢之際,其所聞知,必加詳於外間,而其言如此,則不但無可爭之過擧,竝與一時之失言而已悔之矣,未知亨復,從何有聞而乃爲此言耶?其心所在,有不可測,伸救私黨之計,莫售於天日之下,則無聊不平,轉生禍心,攀援筵敎之差失,陰懷揣摩,隱然以殿下,若有眞箇過擧,而敢爲不敢言之言,登諸章牘,必欲脅持諸臣,危動群聽,而自不覺其誣及聖躬,傳訛媒疑,人心易惑,則其疏所謂遑遑靡定者,渠實爲之倡也。此何等關係,而諉以塗聽,呑吐爲說,以爲疑亂一世之地,語其心腸,旣涉不道,論其罪狀,宜卽嚴勘,臣謂亟施投畀之典,以彰其躛言誣上之罪,使中外曉然知聖意之無他也。雖然,臣愚死罪,竊以爲,今日諸臣之陷於不義,殿下有以使之也。竊瞯殿下英明之資有餘,而堅確之守不足,義理非不精也。而有時游移,辭令非不美也。而或欠簡當,惟其有游移也。故伸脫之計,猶有希冀,惟其欠簡當也。故讒誣之言,易乘間隙,若於當日引接之時,無以暴發之威怒先之,而如倫之出,必愼必重,只以素講之義理,嚴加洞諭,則王言雍容,豈患乎白圭之玷,而惟彼陷溺之心,亦可以少悟矣。苟如是,雖有亨復百輩,安敢以樂禍罔測之言,嘗試於聖明之下哉?此實殿下猛省自反,益加勉勵處也。伏願殿下,勿以人微而廢其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爾須默思。此豈若得機關,互相攻斥者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其所下敎,不過謂不逞之說,抑何有其失言乎?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之不可復出之義,卽婦孺之所共知,前後明旨之下,終不敢變動,而憂危怵迫之中,宿疾添劇,不得不連尋長單,顒俟鐫免,而昨者近密之臣,奉傳敦諭,責勉之意,愈益勤摯,臣惶感之餘,繼以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有不可得耳。夫朝紳之被斥於人者,從古何限,而顧臣所遭人言,是臣子罔測之罪名,雖市童之無知者,如以此惡言相加,則亦當栗膽而駭,掩耳而走,今臣受此誣衊於耳目之官,而恬不知恤,靦然仍冒於班聯,寧有是耶?此臣所以屛伏都門之外,甘被違逋之誅,而未敢爲進步之計也。且頃者諫臣之疏,論斥聽諭之諸臣,此固出於未詳筵敎,誤聽塗說之致,而彼旣以不能救正爲責,則何可以其言之輕率,而自爲晏然而已乎?臣自遭憲疏以來,寢驚夢愕,雖不能刳心刺肝,以暴衷悃,而其在身自處之道,唯宜速解職名,屛迹朝端也審矣。方將略陳危忱,仰請嚴譴之際,忽有特爲入侍之敎,而念臣情地,終不可以現職自居,敢以不得承命之意,仰陳於書啓,日月之明,庶可恕燭,而其爲臣蹇慢之罪,則萬殞而難贖矣。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嚴國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命入,其乃苦心,卿何讓焉?所陳事,前席其當開諭,此等疑惑之打定,惟在此擧,卿尤何讓焉?其速入來,聽我下問諸臣者。 ○乙卯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諸宰引見,左議政徐命均,知中樞申思喆,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大司憲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柳萬重,應敎金若魯,獻納金箕錫,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屢次引對,水剌失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以群下之罪,頻降絲綸,日有憂勞,下情惶悶矣。上曰,豈臣下非耶?予之過也。予所値不幸,甚矣。命均曰,玆事曲折,明白下敎,宜矣。臣見右相,則其所聞,與臣等同矣,右相,亦以爲領相老病,想必誤聞,若不誤聞,疏語豈若是乎云矣,然則只明其誤聞,可矣,加以重罪,恐涉過重矣。上曰,他人容或未曉,伊日下敎時,予當畢言之說,豈不曉耶?予未嘗以一時之事,加罪於宰臣矣。宋眞明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德老,出去傳敎,與之偕入,上曰,今過幾日,始爲處分者,蓋參量而爲之也。宋寅明曰,律之輕重,姑勿論,誣上二字,乃人臣死罪也。頃年斬伐,重傷國脈,朝廷宜務享和平之福,何可輕開群下之禍心?此等重案,決不可留示群下,備忘中此二字,改之,何如?李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是矣。此八字,卽臣等前日所仰勉者,特以李宜顯被罪,在於上文他句語矣,然中外之人,豈能盡見其本疏耶?若謂以此八字被罪云,則豈不未安耶?此一段刪改,恐不可已矣。金取魯曰,殿下之任使李宜顯已久,其人品心事,可以下燭矣,若非誤聽筵敎,則必不然矣。人主用罰,但當究其常理而處之,誣上,是人臣之極罪也。豈可以一時誤聽,遽加此目乎?殿下若參恕其本情,則削奪之律,亦太過矣。上曰,所達,好矣。在上者改之,可也,非予所言,而至云些子未去,此乃亂賊之言,而引用於章奏之間,乃誣上也。吏判之言如此,當更爲下敎矣。金若魯曰,人臣有誣上之名,則是極罪也。何可輕用於備忘乎?命均曰,大官有罪,則尤當重處,而若出於情實之外,則豈不過重乎?誣上二字,臣未及諦看,宋寅明之言是矣。寅明曰,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說,卽今日群下之所共仰勉者,而泛視之,則乃忠愛之至論,何必深看而爲其罪乎?上曰,與中間句語,首尾照管而爲之矣。寅明曰,備忘記中,自天地至異疑十六字,特爲刪去,使群下,曉然知聖意之不以此爲罪,則實有光於聖德矣。上曰,文字非不好矣,而用之怪矣。柳萬重曰,批旨更爲還入乎?上曰,令注書持來。德老出去,持批旨入進。若魯曰,大臣心事之無他,疏意之出於陳戒,臣於昨日筵中,已陳白矣。白首股肱之臣,豈有他意於其間乎?必過聽而然矣,處分未免太過也。寅明曰,削奪固輕律,而在大臣則重矣。上曰,此句語,當拔去,而但儒臣之言則不然矣。昨日批旨,已言之,凡國不爲國者,蓋由於太阿倒持,紀綱墜地而然也。綱目有之,繁纓細物也。而聖人猶惜之,所謂太阿在手,非一時偶下之字,太阿若在手,則不可小小用之,用之則當猛烈矣。如李宜顯事,當用太阿乎?用杖乎?儒臣旣請罪不詳知之李載厚矣,今宜顯則知而爲之,王者之法,豈可重用於小臣,而不用於大官乎?儒臣所達,良可慨然,應爲付處,而止於削奪,又不門黜,其所參酌,下幾層乎?若魯曰,用罰之道,大官小官,亦有差殊,大臣削奪何等重典,而不究其情,輕施於情外,臣恐殿下,疑之太深,處分失中也。寅明曰,日昨聖敎,有首揆性不詳審等語,臣以爲知臣莫如君矣。上曰,雖尋常罪過,用此律者多矣。今於李宜顯,豈不可用此律乎?雖輿儓下賤,必曰彼領相之疏,可怪矣,予不欲迫切爲之,故有此參酌之命矣。以不爲仕宦,爲可以歸見其先父,而今乃爲此事,將何以歸見乎?此由於怫鬱無聊之致,何嘗誤聽乎?取魯曰,凡責罰之道,原其情而罪之,然後被者,有所懲,而宜顯此疏,決無他意,若謂之有意而爲之,則是過罪於常情之外,國家當責其誤聽之失,而今處分之至此,誠過矣。趙尙絅曰,宜顯久爲任使,自上想必俯察其爲人,此臣無邪心矣。若魯曰,宜顯聽敎,若如諸臣,則豈有此疏乎?上曰,玉堂昨言,此大臣,性本疎闊,故予亦以爲然矣,此人脫於物利,是爲可取,今番重卜,非骨董爲之也。今忽有此疏,甚不是矣。蓋向來之救金昌集者,以爲東宮,若爲之則好矣云云,而予是誰也?昌集,是誰也?大臣常時,知昌集如此者,可謂疎劣矣。予旣下敎,而猶且不信,位在首揆,所言如此,豈不非乎?雖以常理言之,此罪得中矣。若魯曰,其疏出於過慮,而豈有此心乎?上曰,若必闊看,則看金昌集亦然矣。諸臣進來。昨日入侍諸臣,不必來,不入侍者,進伏,可也。錦原君,不爲入來乎?伊日卿等,請勿畢其說,卿等誤聽乎?或史官誤聽乎?卿等俱爲陳達,可也。當下敎矣。申思喆曰,此事之展轉至此,實是臣等之罪,而亦由於焚草勿傳之故矣。若無焚草之事,則人之聞筵話者,孰敢有疑於此乎?其時上敎,微及宮闈,故諸臣請止不敢聞之敎,所謂不敢聞,亦有淺深輕重,其時若眞有難言之上敎,則大臣與臣等,雖甚無狀,豈不以死而爭之乎?只以筵話之不得相傳,中外未能詳知,疑惑靡定,極爲不幸矣。上曰,所達是矣。然以常理論之,則其言不當如此,尤爲殊常矣。思喆曰,臣等之所仰聞者,少無誤聽之端,則李宜顯,亦豈與臣等有異乎?自上若詳覽其疏,則可以俯燭矣。宜顯今番重卜之後,必欲解免,至於出城,而有一種嘵嘵之言,以致鄭亨復之疏,其驟聞驚動而陳疏,不是異事,而宜顯聞嘵嘵之言,與人酬酢之際,每爲憂歎怪駭,而但以亨復疏,以不能救正爲言,故以此引咎,仍附勉戒,其所謂些子等語,蓋謂當初微及之敎,勿復留着於胸次之意,而天地交泰等文字,卽前後諸臣仰勉之例語,有何可罪之端乎?上曰,不但此也,中間之說,亦有之。思喆曰,其所陳戒,殿下看得太深,屢下嚴敎,以此疑之,則豈非至冤乎?若燭其心事,則必知其爲陳戒例疏也。宜顯若誤聽上敎,而爲此疏,則臣當同被其罪矣。上曰,重臣誤矣。問其時下敎誤聽與否,而不以爲非,乃反營護李宜顯矣。末流之弊,將與李宜顯同矣,金昌集則今無之矣。沈宅賢曰,其夜下敎,旣無疑惑之端,臣等亦豈有誤聽之理乎?李宜顯,與臣等同爲入侍,未知何以承聽,而第其疏則槪是勉戒之語也。用法之度,惟當原情定罪,而不可加以情外之言矣。上曰,予旣問誤聽與否,則誤聽與否重,而救李宜顯輕矣。宅賢曰,臣則旣無誤聽之事,故先已陳達矣。取魯曰,伊日下敎,臣則明白聽聞,而初無疑慮之可論矣。尙絅曰,小臣亦不誤聽矣。近來人心,喜作無根之說,而伊時有焚史草祕筵話之擧,故外間多有疑晦嘵嘵之說矣。朴文秀曰,小臣亦不誤聽矣。取魯曰,焚草之事,非上敎矣。申昉曰,其夜下敎,旣甚明白,臣則本無誤聽疑惑之事,外間說話之翻轉訛誤,曾所不意矣。寅明曰,外間嘵嘵,有未可知,而筵中諸臣,無可慮者矣。朝廷諸臣,彼此歡然,依舊和協,則自然妥帖矣。上曰,此意予欲下敎矣,諸臣豈可復爲撕捱乎?此關係至重,大抵不忍聞三字敎,禮判以何意知之乎?將爲如此云耶?如此爲之云耶?此二段中有之。予今日始盡言之矣。取魯曰,將爲如此云矣。命均曰,如此爲之云矣。上曰,禮判猶未曉矣。取魯曰,與小臣所知,大略不異矣。命均曰,不敢言之敎,憑藉爲之,而其間委折,未得詳知矣。上曰,予則無毫髮失言之事矣。命均曰,其文字,豈可載於日記乎?故伊日有所陳達矣。思喆曰,諸臣非敢有疑於此也。上曰,諸臣以爲不敢聞故也。文秀曰,所謂不敢聞者,聞凶徒之言,則爲人臣子者,不敢聞之云爾,而誤以爲上敎也。思喆曰,伊日上敎,微及宮闈事矣。上曰,非宮闈事也。尹淳曰,此不過不逞之徒,憑藉爲言者也。思喆曰,其時上敎,諸臣無誤聽之事,自今以後,勿復以此疑之,宜矣。取魯曰,今此下敎,正欲祛外間之疑惑矣。上曰,俄者備忘,曉然乎?儒臣、吏判見之否?寅明曰,臣等在閤門外,乍看一過矣。若魯曰,臣則未及奉覽矣。思喆曰,自上如此深罪,臣等不敢復爲提起矣。上曰,不知者,必以爲相救矣。獨對事,當其時,非其人,可也,其後則不可,非矣。李頤命荐棘之說,非矣。如此之人,與之同稱可乎?以獨對事,欲荐棘李頤命,其心叵測矣,批答,洞諭心事,垂諸靑史,予無愧矣。如洪致祥書姓字事,只傳金昌集,其外諸人則不知,而其人等心事,有可知者矣。頃者,予欲謂之曰,卿等欲爲定策勳臣乎云,而未果矣。雖明日,諸臣齊會備局,可也,若不仕則是自致疑惑矣。思喆曰,以李載厚之疏,臣等尤爲難安矣。上曰,載厚以爲,卿等知之而不爲矣。今者洞諭,李頤命、金昌集弦韋矣。卿等不知昌集者,如向來人之不知鏡、夢也。卿等,以爲若彼之鏡、夢,可也。予未嘗憎人而驅之於惡逆之科矣。卿等不知其人而然矣。古語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庚子辛丑以後,予嘗笑其所爲矣。三宗血脈,惟有景廟與予,大臣當直爲告達,何必借他人乎?予非不思,而如此爲之矣。自今諸臣,務爲妥帖,如辭疏末節,勿爲之,政院亦勿捧,可也。宅賢曰,如臣則一番辭疏,亦未爲之矣。萬重曰,再疏則前已有勿捧之敎,而至於初疏,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頃者以再疏爲限,而伸其廉隅矣,今則筵中旣已洞諭,便是批旨,搢紳疏,諸臣辭疏,雖初疏,勿爲捧入,可也。{{*|榻前下敎}}萬重曰,備忘記中,直爲改書,有不敢矣。上曰,自歸誣上四字,圈之燃燭,然後爲之可矣。備忘當爲還入,而注書記事,令兼春秋持來。兼春秋金廷鳳出去,持備忘入進。萬重曰,昨日備忘,當持來,而兼春秋,誤持今日備忘而來矣。上曰,承旨改書此下敎,而元備忘置之。昨日備忘,旣已頒布,此則其間字句拔去,可也。上曰,明日次對爲之耶?命均曰,昨以此意陳白,而自上連日引接,酬應甚繁,明日次對,姑爲退行於數日內,欲陳達而未及矣。上曰,予亦有思量之事矣。卿等今夜,又將受誓戒,明日則姑停,而再明日,雖是國忌齋戒,自前齋戒時,或有次對爲之之事,蓋以從容故也。今日入侍諸堂,不待牌招,再明日一倂來會,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明日,各司開坐,可也。取魯曰,受誓戒後,刑曹則不得開坐矣。大司憲朴文秀所啓,臣之矢心自劃於臺閣言議之地,曾於諫長時避辭,悉陳情實,亦已蒙聖明之俯察矣。今日入侍之命,非責以臺閣之職,故臣雖冒沒入肅,而區區自守之義,有難放倒,而且持平金尙魯,今方引避退待,臣當處置矣。尙魯避辭,旣因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而宗城於臣,爲外從弟,則臣不可冒當處置,旣不可冒當處置,則尤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前後撕捱,俱無意義,方當洞燭,於此於彼,亦無所礙。以卿爲國之心,當此之時,其當效力奔走之不暇,而上款爲嫌,極涉太過,當命勿退待,而下款引嫌,不無所據,勿辭。右副承旨柳萬重曰,大司憲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獻納金箕錫傳啓,上曰,擧其下段,可也。箕錫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頃夜入侍諸臣,特敎更爲入侍,聖意非偶,則諸臣所當一齊來會,申承洞諭之敎,而錦原君朴師益,終不進參,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體所在,不可無規警之道,請錦原君朴師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竝出擧條}}上曰,柳下惠有盜跖,王導有王敦,頃者朝參,有下敎矣。其人不能檢束,以致族黨,多不謹勅矣。其庶弟,有怪異者,乃昌彦乎?思喆曰,乃昌道也。上曰,有此等人,故至於如彼之境矣。其弟有有學問,而入書院者,是誰乎?思喆曰,乃金昌協也。上曰,昌協、昌翕其人,脫於患得失者也。向已下敎矣。銓曹用人,雖當商量爲之,此人親屬,豈可棄乎?寅明曰,當爲奉行矣。第雖用之,而亦不仕矣。上曰,昌協,無子孫乎?寅明曰,以昌集之孫,爲其養孫云矣。上曰,昌翕,非入於此等之人矣。世稱金居士云,以居士聞者,豈入於患得失之流乎?若魯曰,三司入侍,疏決及朝講,方爲之,而昨日則有備堂來待入侍之命,而非次對也。政院,當以三司同入,取稟,而今日政院,直請牌招三司,同爲入侍,非古規矣。上曰,昨日之事,是矣。來會賓廳,則爲賓廳次對矣。今日則雖未知規例,如何?而如此擧措,當爲同入矣。寅明曰,政院請牌,是矣。淳曰,入侍相値,則雖榻前啓事,三司同入,例也。若魯曰,鄭亨復疏後,轉相層激,則恐爲世道之憂,而曺命敬疏中,有曰禍心不道云者,語意深刻,亨復之言,固率易,而豈可謂之禍心不道乎?至於誣及聖躬四字,尤極駭然,世道之憂,不可勝言,特遞罰輕,宜加嚴譴矣。上曰,皆一般矣。彼一時此一時矣。今日備忘後,有臣子之名者,豈可復萌此心乎?且旣已處分,何必加罪乎?若魯曰,其疏云,誣及聖躬,何可急於求罪亨復,遽以誣及聖躬等語,發於疏章乎?上曰,今日備忘,盡言之矣。予受彼此譏弄,多矣。予上承慈聖明旨,皇兄付托,自以爲正正當當,豈可爲彼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如此等人,決不可薄罰而止矣。上曰,不可隨事而爲之,此有似乎令前令後矣,加罪則何快於心,而在立法之道,又有何加益乎?萬重曰,昨日備忘中,何句語,當刪改乎?上曰,自至字,至疑字幾字乎?萬重曰,爲十八字矣。上曰,自至於天地交泰,至無限異疑十八字刪去事,以榻前下敎,書出,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製奏官誰耶?宗城曰,以工曹判書尹淳啓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初三日,大報壇隷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五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更遣承旨敦諭。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吳瑗,時在京畿龍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校理兪健基由限已過,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筵敎旣已開釋,更無可引之嫌,而重推催促之下,今日又不辭朝,分義事體,殊極未安。慶尙監司閔應洙推考,使之今日內辭朝,何如?傳曰,允。 ○下直,慶尙監司閔應洙。 ○柳萬重啓曰,憲府處置,歸於諫院,除在外及呈辭入啓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三月朔祿俸,輸送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雖有更爲輸送之敎,而其在私意,決不敢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掌苑署,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始追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江原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前北虞候張孝一,襄陽前府使鄭宇柱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張孝一、鄭宇柱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出身趙珽完,以奸細之類,過時不娶,踰樓成習之中,其隣居良人朴貴山之女卜愛,頗有姿色,且有食根,故公然生慾,稱以交奸,誣呈法司,沮敗其婚事,欲爲自娶之計,其爲情狀,誠極痛駭。在前常漢出身,作奸犯科者,自本曹勘律事,草記,允下矣。今此趙珽完,係是常漢出身,而其所犯,有關風俗,自本曹囚禁科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引見。 ○京畿監司趙明翼狀啓,宗廟薦新生蛤,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箕錫啓曰,鄭亨復之疏,指意語脈,極其叵測,敢以閭里遑遑靡定等說,至謄章奏之間,人心疑惑,聽聞驚駭。此當初臺啓,不得不發,則公議之嚴,亦可見矣。曺命敬之陳章請罪,可謂名正言順,而昨者特遞之命,雖出於鎭定之聖意,而終不免過當之歸,則副應敎金若魯,職在論思,不思匡救,而昨日筵中,反以罰輕之意,有所陳達。若魯旣深知亨復,故爲疑亂之罪,而其所爲言,猶夫乃爾,臣誠慨然。方欲爭論之際,大僚以下,旋卽退出,倉卒之際,未免隨出,含意泯默,自訟歉愧矣,退聞物議,則不爲論列,大是失體云。臣之當事疎忽,虧損臺體之失,無以自解。決不可抗顔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春躋啓曰,獻納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應敎金若魯,今日晝仕出去矣,以臺避引嫌,不爲入來。此與在直而無端徑出有異,曾無直捧禁推之例。傳旨則雖不得捧入,而事體殊極未安,推考警責,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獻納金箕錫,批答雖下,渠以耳目之官,閤門之外,旣承洞諭,入侍前席,親聽下敎,則曺命敬遞差,有何關緊,而欲爲務勝,受人動囑,若是强避?其趙鎭世之自外務勝,非亦異事。在上者,此等不有洞諭,甘心舊習,不可不懲,使渠任自角勝,遞差。 ○參知金聲發疏曰,伏以臣,庸陋無似,猥蒙洪造,濫叨緋玉之列,而才疏望輕,實無陳力之路。雖尋常郡縣之寄,猶不能堪承,私心愧懼,自分淸朝之棄物矣,乃者騎省佐貳之除命,出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所措。義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頃忝邊倅也,重被臺疏之謬辱,思之至今,愧恧彌深,揆以廉義,決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淟涊冒進也,明矣。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重官方,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醴泉幼學權萬亨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生,宗社有托,臣民係望,延頸鼓舞之歡,均普八域,此正寶祚靈長,迓續休命之日也。伏聞我殿下,悅豫之餘,思與同慶,特下備忘,激勉孝悌,俾盡旌別,其所化民成俗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凡有秉彝,孰不風動?吾東土禮義之化,其將丕振於今日,猗歟休哉。第念孝悌忠義,同出一源,行誼氣節,本無二致,殿下之所表章,旣在於百行之源,則凡忠義氣節之有裨於世敎者,孰不在於尊尙之科乎?螻蟻如臣,雖處於蓬蓽之下,亦嘗慨士氣之日頹,傷節義之無聞,而側聽絲綸,有感斯會,敢以平日之所嘗景慕者,裹足千里,仰瀆九重,伏願殿下,試垂察焉。臣竊惟故處士臣許格,本以名祖之孫,夙襲家庭之訓,孝友之行,出於天性,年在童稚,荐遭父母之喪,廬墓三年,不脫衰絰,啜粥終制,一遵禮經,至於同氣之病,血股救危。其行誼之篤,固已卓然,而格嘗受業先輩之門,力肆文章,蔚爲大儒。當廢朝昏亂之日,絶意科名,屛居江湖,逮我仁廟改玉之初,始赴省試,屢置首選,竟至不第,仁廟爲之嗟惜,特賜《小學》一秩,士林榮之。及夫丁卯之亂,憤激慷慨,將有遺世之志,崇禎丙子冬,値獺虜之充斥,避地太白山中,倡率義士,擬赴國亂,聞已講和,北望痛哭曰,君父在圍,宗社垂危,而身以世祿之裔,旣不能仗義討賊,生何面目立於世?憤欲自裁,被人挽抑,遂語人曰,壬辰海寇之亂,儻非神宗皇帝再造之恩,幾不免被髮左衽,大德洪恩,豈可一日忘也?雖未與斥和諸公,同死主辱,生於禮義之邦,頭戴大明日月,則寧可甘心忍辱於帝秦之日?仍作述懷詩曰,中宵起觀衆星繁,歷歷猶知北極尊,開闢從來幾宇宙,帝王今日各乾坤,君臣忍屈崇禎膝,父老爭含萬曆恩,靑史莫論當世事,天無二日仲尼言。遯入丹陽,自號滄海,時年三十,常慕陶靖節紀義熙,不見《時憲曆》,長讀《春秋》,以寓尊攘之意,又於燕价之行,贈之以天下有山吾已遯,域中無帝子誰朝之句,至今傳誦,膾炙人口。嘗求神宗皇帝御筆萬折必東四字,摸刻於加平朝宗縣,貽書海州士人,勸立夷、齊廟於首陽山,其不忘皇朝,扶樹淸節,有如此者。每當國忌,年雖篤老,必爲行素,而孝廟賓天之日,終日悲慟曰,天不遐壽,弓劍遽遺,竟未伸大義於天下,此吾所以撫《春秋》而中夜掩泣者也。至己巳後,杜門不出,日夜悲憂,有若窮人之無所歸,其忠義激烈,老而冞篤者,如此矣。粵在顯廟朝,故相臣李景奭,於筵席,奏以許格,出自名家,不但文章超凡,當昏朝,中初試一等,不赴會試,反正後,屢擧不中,丁丑以後,抱帝秦之羞,有蹈海之志,以氣節自高,當今高蹈之士云云,先正臣朴世采,於格之歿也。以大明處士,書其銘旌,仍作挽語曰,文章岳老初傳鉢,節義淸翁久賞音,從今鰈域無男子,痛哭西山白日沈。其他哀章誄文,多出於一代士林之手,而以戴商之夷、齊,恥秦之仲連,比之曰,頭上猶懸殷日月,眼中長對魯《春秋》。又曰,恥帝號稱滄海客,入山頭戴大明天。其節義文章,不獨見推於先輩學者,當時士流之所景仰者,亦可見矣。噫,丙丁後氣節之士,或有俎豆之饗,或有旌褒之擧,而如格者,尙未蒙欽崇之典,其爲聖世之欠事,士流之嗟惜,爲如何哉?昔我孝宗大王,義明《春秋》,志銳討復,激勸忠義,靡不用極,而惟我肅宗大王,克遵遺志,尤尙節義,設壇禁苑,以寓不忘皇朝之義,立祠南漢,特施表顯忠烈之典,惟兩朝尊周奬節之方,與日月而昭揭,今我殿下,連歲皇壇,躬秉珪幣,慨然有匪風、下泉之思。當此時也,而以格之行誼氣節,有徹於黈纊之下者,則以殿下尙節之念,必有所興感於斯者,而竊觀今世,尊周之大義已遠,士林之名節漸消,義聲寂莫,淸議不振,欽崇節義之道,視若弁髦,搢紳章甫之間,一無建白,使如彼卓爾之節,終不蒙聖世旌褒之典,此臣所以慨歎不已者,而其所著述,皆出於激烈慷慨之意,實有關於來世,只緣子孫微殘,香火幾闕,鋟刊傳後,亦無其期,寧不悲哉?噫,格之一生所樹立,惟自一部《春秋》中出來,而一代士林之論,咸以爲夷、齊也,仲連也,而至於先正,稱之以大明處士,則實遵《綱目》,特書晉徵士之遺法,此可謂千載定論,而歲月浸遠,遺風漸邈,將至於湮沒而不稱,此臣所以不避僭猥,冀有以發幽光而警頹俗者。伏願殿下,體寧陵尊周之義,遵肅廟奬節之志,特施褒旌之典,以聳士林之望,則其於世敎,豈云少補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敎慶尙道觀察使閔應洙書。王若曰,岳牧亮爲重寄,得人斯難,嶺維最稱雄藩,煩卿今往。肆從憲長,庸畀省巡。眷玆一路之殷饒,至于近年而凋弊。天府沃腴之土,哀此荐災荒而失播收,人材彬蔚之鄕,變以趨利誘而健鬪訟。釜山粟廒,曷應蠻館之饕求,洛江米船,或闕太倉之正稅。矧自經變亂以後,尤宜盡匡翼之方。非張詠之按益州,孰能整欲墜之器?若龔遂之臨渤海,方可治旣亂之繩。雖昨歲少登,尙多捐瘠之失業,顧今日先務,必藉牧御之得宜。惟卿,家傳忠勤,姿稟剛敏。發軔華貫,擢秩於橫經修史之餘,試器盤錯,效力於佐戎討逆之際。礪心氷於萊府,卉服畏威,行脚春於完營,棠茇流惠。而卿志縱執於謙遜,惟予眷常篤於晉庸。當辭榮於沁留,可見介石難奪之操,逮承命於京賑,深知綜核爲理之才。投散置閑,寧忘向國之悃,讓夷急病,纔返赴燕之行。居臺閣而參樞謨,非忽內重之意,擇屛翰而循廟薦,所急南顧之憂。玆授卿以云云,卿其祗服寵章,勉展良畫。持公律己,嚴黜陟於否臧,宣化承流,勤撫摩於瘡痏。三世授玆邦之節,蓋罕前聞,千里聳遺民之觀,須繼先蹟。民俗則期於敦厚,戎政則務乎繕修。十室殆至九空,要紓州縣之朘剝,一人或兼數役,必蠲隣族之侵徵。搜訪草萊,俾無沈淪之歎,精利器械,詎緩綢繆之謀?作事當勤於始終,毋少懈惰,奉職罔間於內外,益殫勤勞。他如稟裁,厥有典例。於戲,飭勉奚用多誥,按察亶在盡心。德意往宣,屬八域之同慶,嘉化旁洽,佇十連之奏功。故玆敎示,想宜知悉。承政院右副承旨知製敎臣李重協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引見,慶尙監司閔應洙,右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應洙前伏。上曰,他事具載於諭書矣。嶺南異於他藩,念此委寄之意,着意爲之,可也。應洙曰,臣百不猶人,而迫於嚴命,黽勉冒當,雖無下敎,敢不殫竭才力乎?上曰,有所懷乎?應洙曰,他事則下去後,當商確狀聞,不可預達,而但嶺南左道,昨年旱災,初不落種者甚多,而此在災頉事目外,故戶曹皆爲還實,前監司,狀請蠲減,而亦不得。全不掛鎌,旣許給災,則初不落種處,不可勒令還實,雖欲使之還實,到今事勢,決難爲之。臣見戶判則以爲,所爭者只以事體,而初無堅持之意云。臣旣與戶判有所相議矣,此後則勿爲還實之意,定奪施行,何如?上曰,事勢然矣。明日次對,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應洙曰,本道守令,以殿最作闕者甚多,而都政無期,舊監司,旣以不待都目,催促差送事,有狀請,厥後屢過政事,亦不差出。雖未知何故,而卽今曠官之弊,一時爲急,至於慶州,物衆地大,尤爲難治。臣頃於往來萊府時,亦見其已成弊邑。吏習民風之頑惡,比他尤甚,而近來聞之,則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云,極爲可慮。勿待都政,必以聲績素著之人,各別擇差,其外守令,亦爲擇差,催促下送事,更爲各別申飭銓曹,何如?上曰,殿最守令,必於都政差出者,金石之典,而前監司,旣有狀聞,今卿復以爲請,以此意,申飭該曹,可也。{{*|出擧條}}應洙曰,刑獄,乃國家重事,而近來外方,抛棄甚矣。季覆之上京者,十中有一,列邑同推,便作文具,至有終身滯囚者,誠可憫然。今者大霈之餘,因臺啓,有別擇剛明官變通刑獄之命,而臣今始辭朝,嶺南七十餘州獄案,必須領略,然後方可啓聞變通,預以遲滯之意,敢此仰達矣。上曰,下去後,觀列邑文案,速爲啓聞變通,可也。應洙曰,小臣素無才能,不堪委寄之重,而迫於嚴命,黽勉冒當。竊伏見聖上於嶺南,各別軫念之意,實在於文簿之外矣。臣於戊申亂後,往來嶺南後,復按湖南,略知兩南事情。其中不逞之徒,不得安定者雖多,此則朝家,旣以脅從罔治之意,一倂勿問,則惟在官長之安撫。然不可以此而混稱慰諭,以爲鎭定之道,臣恐嶺南有識之士,反以爲羞恥也。本道,乃人才府庫,名賢輩出,古稱鄒魯之鄕者也。卽今則先輩遺風漸遠,人材渺然,且無仕宦之人,故與朝廷自爾疎遠,無官者不踰嶺,乃嶺南遺風也。以此淹滯冤鬱,以至於自暴自棄,讀書種子,殆將斷絶矣。受藩任者,固當振拔淹滯,勸奬文武,可也。臣下去後,各別訪問,道內如有望士及前銜沈滯,而其才可用者,當別爲狀聞,而朝家每於此等之請,視以爲文具,終無其實,是可悶矣。上曰,慰安之名,名甚分明,嶺人想必以爲羞恥矣,所達好矣。予當留意,而卿亦着念爲之。無官者不踰嶺,其風美矣。自前雖有收用之命,而銓曹不爲擧行,未免文具之歸。卿下去後,必須訪問人才,而至如金聖鐸,乃有學問之士,予於入侍見之,已知其爲人矣。道臣下去後,以自上不忘之意,傳之,可也。聖鐸爲守令乎?柳萬重曰,爲丹城縣監,而尙未經痘,都下痘患方熾,難於歷辭之役,纔已呈遞矣。上曰,事勢然矣。其人旣有學問,又可試以吏治者也。此後都中寧淨之時,道臣勸其上來,可也。應洙曰,下敎如此,當卽知委於聖鐸矣。上曰,聖鐸敍用,令該曹調用事,分付,可也。萬重曰,別敍用乎?上曰,然矣。{{*|抄出擧條}}應洙曰,臣下去後,與舊監司相議,如有弊端,則當爲狀聞,而向來小臣赴燕時,有外國往復一事,臣還卽被罪,故不得陳達矣。此係外國事,雖爲後時,敢此上達矣。寶珠國師,高麗時僧,而入中國有名,頃年西平君赴燕時,尙命,使李樞來問寶珠根本,西平君還來後,欲陳達此事,而未果云矣。密昌君入去時,尙命以此事來見,以爲皇帝尊崇佛道,使問寶珠根本云,而臣意以爲,若仔細言及,則恐啓後弊,不如以我國崇儒斥佛,不知其根本,答之爲宜云,則密昌,依小臣之言爲答,而只書示生卒矣。密昌以別單聯名,不可載此事,還朝後,當陳達云矣。兩國之間,以皇令爲言,故敢達矣。上曰,寶珠,乃嶺南人乎?應洙曰,乃黃海道人,而死於湖南云矣。上曰,頃時大臣豐原入侍,有所陳達。朝廷於嶺南,不必如此爲之,而豐原,蓋以鎭定之道言之矣。舊伯旣遞,初欲以秋判爲之,而今以命卿矣。不必盡言,可以斟酌。嶺人風習,予所未知,如羅學川,嶺人或以爲非,或以爲是云矣。卿下去後,須善爲之。舊伯亦非過激者也。戊申以後,嶺南之人,被其詿誤者,多矣。前日則雖爲見賣,昨日備忘後,其不知者,尤當覺悟,此可幸也。十餘年所愼之言,今始發口,自卿爲始,可也。時象雖如此,爲國世祿之臣,豈可有毫分査滓乎?卿心雖未可知,爲臣子者,若不覺悟,則亦何用哉?若覺悟,則如衣有汚,必欲洗去矣。見嶺南人,則可以恍然覺悟矣。應洙曰,臣卽今以外臣入對,固當以職事仰達矣。嶺南之人,雖嘗見欺,待嶺南,不可有査滓者,聖敎至當矣。臣旣奉聖敎,臨士民,豈敢如此?嶺南黨論,爲百年痼弊,勢難猝變,而豐原與舊伯,亦必至誠爲之,豈有査滓者乎?八路鄕戰,其弊甚矣。爲官長者,豈可推波助瀾於鄕戰乎?上曰,非但道臣爲然,守令亦有助之者矣。應洙曰,詿誤之徒,不逞之輩,旣施曠蕩之典,則一切鎭安,宜矣,而湖南則窺捕甚多,人心至今未定,嶺南則挾鄕戰爲之矣。聖鑑旣已洞燭,臣更無所達,而朝家以鎭定爲主,收用人才,振拔淹滯,此今日先務也。上曰,閫外將軍主之,南事盡以付卿矣。舊伯之所未及爲者,卿可修擧,此予之望也。卿任使未久,故予未知卿本末矣。今日所達甚好,卿豈面慢者乎?嶺藩事,着念爲之,可也。萬重曰,災結事甚急,以榻前下敎書出,以爲明日定奪之地,何如?上曰,以擧條,及次對之前,可也。萬重曰,宣諭矣。仍進讀諭書。讀訖,復讀別諭。中官傳給弓矢等物于應洙,應洙退出。萬重曰,親行閱武回駕時,東西班落後人員,因臺啓,本院以査出汰去事啓達,而無一自首之人,日昨僚臣,又爲陳達,有更査之敎,而院中,豈知落後者爲誰乎?不得已,百司捧擧案,而使之着署,則皆以爲扈至闕下而歸云矣。此雖微官庶僚,亦士大夫也。皆未免爲祿而仕,故今者自首,雖是當然底道理,而恐失官祿,乃無一人自首者,士夫風習,固甚非矣,而院中査覈,亦甚難矣。區區臣意,竊有思量之事。今番閱武,蓋出於慰悅軍民之意也。軍門記過,其律甚重,而一倂蕩滌,軍心喜悅。彼不識事體,乘夜落後者,罪雖不輕,而此固微官庶僚也。徒損事體,便成騷撓,或垂容恕,如軍門滌過之事,特爲下敎,則必有益於涵容之道矣。惶恐敢達。上曰,彼豈有可言之事?頃時問備,而重宰猶不爲之,國家只治監察,而不爲分揀矣。若如承旨之言,則是國家,徒以利使臣下也。雖雜技出身,尙不可如此,士夫風習,極可寒心。向者下敎矣,士夫不美風習,有若予之所使者然,心甚歉然矣。初不爲之則已,更爲撓改則□矣,徒損紀綱而已。此異於軍門蕩滌之事,更爲下敎後,無一自首者,則士夫風習,於此可見,而世道之衰,亦可見矣。次對時,當下敎矣。萬重曰,言之寒心,而査出甚難,故敢達矣。諸臣以次退出。 n9ykdg0tdn4lg9pa7xyr8ex2a7xsj94 2173541 2173538 2022-08-22T11:19:59Z Blahhmosh 79595 /* 2月4日 */ wikitext text/x-wiki ==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兩珥。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赦不宜遲延,時原任大臣、秋曹堂上,依前明日入侍。 ○又傳于鄭必寧曰,捉虎軍兵出去已久,二頭亦已捉納,撤還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宋相佐,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二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所屬馬軍營宮墻二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五名,依例除出,限修築間各別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三間許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而定送軍兵,限完築間着實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着實把守,以待解凍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禹洪迪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府鎭江里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皇天眷佑我東方,三元首春,元良誕生,此宗社天人之大慶,豈環海臣民所自歡抃而已哉?臣廢伏窮海,危喘奄奄,無路自效於舞蹈獻賀之忱,少伸臣子之願,此猶可謂生息人世者哉?臣適於其時,伏蒙不世之渥恩,拜陳一疏,以干天聽,何幸大慶。政在其時,而臣獨以窮僻,騰聞旣後,未及以時獻賀,微誠抑鬱,罪悚方切,此時伏承批旨下臨,恩諭來宣,不許賤辭,更使趨命,此則聖上不察於臣之危疾將死之狀,而猶可以爲奔走奉承者也。賤臣筋力已盡,實無復仰瞻天日之望矣。幸而快覩今日,雖有少須臾無死之願,何可得也?伏惟殿下,旣獲天授之慶,克念保祐之方,其朝夕護養,保傅敎成之義,宜必各盡其道,期以丕就無疆之烈,此垂死賤臣區區之祝也。史官臨廻,臣不勝眷眷之忱,敢此稽首以聞,伏乞俯賜矜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至多日,兩司除在外、呈辭及上疏入啓、被論外,大司憲尹惠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禾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入啓。持平金錫一陳疏。入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時原任大臣、秋曹堂上今日入侍事,命下矣。三司亦爲同爲入侍乎?敢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正廳堂上驪川君增,吏曹判書宋寅明,句管堂上陽平君檣,海春君栐,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時,原任大臣同爲入侍。秋曹堂上追後入侍。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奉常寺合諡事,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闕員,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卽接歸厚署惵報,則今此奉朝賀崔奎瑞喪及寧嬪喪兩處禮葬官,似當一時辭朝。而別提鄭壽崗赴燕,無推移之路云,鄭壽崗,他司相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忠淸都事李碩臣呈狀內,老母年近八耋,素有宿患,常在床褥。又添別症,沈頓累朔,氣息澌綴,焦遑度日,決無離違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如是危篤,則不可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會寧府使李益馝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以無兄弟獨身,偏母今年七十四歲,法不當往赴,斯速入啓處置云,以無兄弟獨身,親年旣過七十,則有難强令赴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承旨,曺命敬爲持平,兪最基爲副修撰,黃梓爲應敎,申晩爲校理,閔瑗爲平安都事,李性孝爲江原都事,柳萬樞爲咸鏡都事,任遭爲氷庫別提,李喜春爲司藝,金廷鳳爲直講,洪廷命爲典籍。 ○兵批,判書趙尙絅備邊司坐起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趙翼命呈辭入啓,參知李匡輔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兵批啓曰,及第尹就成,閑良孫世萬、朴就徵、韓時爋、李明玉等,或料理取剩,或軍器別備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尹就成、孫世萬、朴就徵、韓時爋、李明玉,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趙命臣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本府每於歲首,例爲合坐,議薦觀察使、節度使可合之人,而連因公故,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正月內當爲擧行,而參判、參議俱在呈告中,無以合坐,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命下矣。更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懿陵參奉所報,則數三惡虎橫行於陵內,巡山軍頻頻見逐,不得任意看禁云,陵內虎患,極爲可慮,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尹淳,連以有故,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原城前縣監李宇夏,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宇夏以沔川郡守,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府使李重新拿問明査事,傳旨,啓下矣。李重新以全羅兵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魏挺章、玄相均、高宇柱、咸有相、洪錫夏、洪德綱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萬晟、玄相均、高宇柱、洪德綱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咸有相時在京畿衿川地,魏挺章時在江原道春川地本家,洪錫夏時在京畿廣州地本家,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南部惵呈,則全羅道同福縣遠地定配罪人烒,去月三十日因病物故云,分付漢城府,依例檢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傳曰,捉虎軍兵出去已久,二頭亦已捉納,撤還事,分付事,命下矣。依傳敎,康陵、泰陵兩陵內出送捉虎軍五十名,將校領率,今日內卽爲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禾道}}疏曰,伏以臣本來情地,豈合冒出。而猥陳辭疏,未蒙諒許,則伊後數次詣臺者,只以分義不可不畏,私情不敢復言故耳。至於淟涊蹲據,久玷名路,斷無是理。而且臣有情私煎迫,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者,臣之老母,自少有血塊之病,乍有失攝,則輒發作,發作則必危劇,而近年以來,年衰氣弱,發作尤數矣。自再昨夜,猝患寒感,而本病乘時兼發,胸腹牽痛,呼吸不平,種種諸症,俱係非細,臣左右扶將,夙夜憂煎,離側供仕,旣無其望,則虛縻曠職,義尤不敢,玆敢不避猥越,冒死哀籲。伏乞聖明,俯察微懇,亟遞見職,俾得安意救護,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以連日闕啓,召牌儼臨,不敢坐違,隨詣闕下,拜章徑歸,臣罪尤大。竝乞亟命有司,勘臣慢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李世瑾疏曰,伏以天祐吾東,聖嗣誕降,擧國同歡,跛躄皆起,如臣癃廢,亦幸而不死,獲覩宗社莫大之慶,舞蹈欣抃,實倍凡民,强策蹣跚。入參於大庭呼嵩之列,罘罳影裏,黼座深深,雖未得仰瞻淸光,爐香襲體,怳然若昵侍赭案,追思平日,寸悃自激,罷退之後,餘懷耿結,仍竊伏念惟今第一義,亶在保護元良,藥院諸臣,罔不思所以各盡其方,無容更贅。而曾聞老醫護養嬰孩之論以爲,頭部乃諸陽所會,不宜厚覆。且衣絮勿用新綿,臣以此方,試諸兒孫,不無其效,固知天家氣稟,與匹庶有異,而自不勝野人芹曝之誠,有此煩浼,還切悚蹙,至於敎導之方,似非時日可急。而然試以私家兒小言之,纔看襁褓中呱呱,曾未幾何,能走能語,循此而過八九年,則居然勝冠,其間若俄頃然。況我丕子岐嶷之資,旣是皇天祖宗之所付畀,則其將日漸月長,開筵講書,特是數年後事,宜不可不及早豫圖,惟我列聖訓迪之規,備載於臣所進《羹墻錄》,伏想或經睿覽,玆不敢別爲縷陳。若夫體而行之,則是在殿下,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深嘉獻勉,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於本職,實無可堪奔走之望,而控辭靳許,尋單見阻,牌召日煩,屢違是懼,不得已黽勉復出。而幸際皇天祖宗之默佑,誕降元良,癃衰賤質,獲覩邦國莫大之慶於未死之前,欣蹈欲狂,夜而不寐,縟儀載擧,霈澤方宣,身帶刑官,義不敢辭巽於此時,强策供仕,連參坐衙。自七八日前,本病之外,左足外踝,猝生疔腫,圍大如掌,色靑中凹,毒氣急肆,日漸腐爛,痛勢苦劇,脛足浮高,不能着靴襪,雜試當劑,少無消減之意,以此逼骨之毒疾,望絶登筵,獄案持入之命,無路奉承,玆不免舁進政院,致煩稟達。雖蒙聖慈之憐愍,至許次官之擧行,臣心之惶蹙不安,固已萬萬矣。諫啓遽發,問備有命,其爲悚汗震惕,當復如何?賤疾苦急之狀,伊日闕中諸臣之所目擊,而至煩仰聞者,則實非出於偃蹇圖便之意,而司直之論,至於如此,臣何敢以病自解,晏然仍冒於職次乎?錄囚審奏,又有成命,分義所在,不敢遲留,扶舁赴坐,謹此修入,而病勢添劇於行步之餘,情地又復臲卼,萬無隨諸僚入對之望。罪上添罪,萬殞猶輕,仍伏念臣之此病,分野不輕,症形危急,時月之間,難期差復。而元來精力,衰耗無復餘地,決難兼總諸務,前此屢控懇辭,實非假飾。伏乞天地父母,哀之憐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鐫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性本樸愚,智乏周防,祗恃聖明之在上,不識世路之多巇,信心冥行,立取其敗,一日赴臺,衆攻叢身,堂府連章而請罪,大僚陳箚而加斥,至於獻納徐命珩之啓,則捃摭捏合,僇辱狼藉,大勢所壓,幾至糜碎,惟幸天地父母,曲加涵貸,得以爲人,尙廁朝籍,如臣藐末新進,何以得此於吾君哉?仰思俯省,忽不知一身之爲己有也。第臣於諸臣疏啓,有不容不辨者,而若夫停啓一事,長僚之疏盡之矣。固不必更事覼縷,而五啓之停,實自臣手,則爲法受罪,奚特如長僚而已哉?然其五啓,俱是鞫招所發,未見其淺深輕重之可言,則儒臣之獨拈尹邃事爲言者,何哉?若謂之出於顧惜容護之私,則邃外四啓之不言,豈儒臣亦有所顧惜容護而然耶?是宜責之以關係至重,率爾停論爲不可耳。何乃强生區別,故作深文,勒加人以不韙之目哉?臣恐經幄論思之道不必如是也。諫啓所臚列,則不究事理,全務把持,欲與較質,亦覺羞惱,夫李潚、尹東卨之居官不法,剝民肥己,京外傳說,則臣之刺擧,只欲爲一邑除一弊而已。彼命珩,亦豈不知分疏之爲陋瑣。而猶且費力粧撰,游辭起頭,斥之以機關,要眩天聰,疑之以敲撼,藉重大臣,而一段精神,都不過爲鄭益河耳。益河之身在黯黮,名登薦剡,公議所在,不可任其自處,糾論之擧,在所不已,如使益河,皎然脫灑,不復有一世疑謗,則臣何故而必犯衆怒,有所論列耶?凡此數人者,臣皆不識其面孔,則有何私之可循,憾之可逞,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誠不滿一笑也。永興田政之說,臣固聞之錯矣。毋論事件之爲何,都事囚訊座首公兄而督過,則監司之庇護救解,臣果的聞其辭語矣。巡按之職,莫重於黜陟臧否,故殿最之不能嚴明,自有其罰,今爲一昏庸貪濁之守宰,事事曲護,惟恐或去,其視古人澄淸之意,果何如也?臣之略加規警,非有深意。而亦爲之分疏,良可哂也。李重新之善治與不治,筵臣與臣,所聞各異,臣豈容苟同,而若其善事發身,年衰憒眊,不稱於北鎭重任,人多言之,彼直斷以不近理,抑何營護之甚哉?其外排軋不正等許多題目,何莫非作意醜詆。而至於自效云者,是何口業也?臣之所論,不過若而武倅貪吏,本非關係之大者,則將此而欲效於何地耶?臣謂命珩日昨之啓,政好自反也。且長僚疏語,亦多不諒不擇者,玆事儘有委折,未暇煩陳,而循用近例,臣旣有失,則譏斥之來,固無所辭,第臣諸啓中,若無長僚親嫌,則亦必無咈於長僚之意,而其疑怒詬責,不如是深也。命珩又拖引湊合,歸之於暗地發啓,非出公議,其苟且不成說,足令人代慙,臣以孤根弱植,妄觸時忌,捩手轉喉,生出無限荊棘,而若乃命珩所汚衊,則雖盡江、漢,而有不足洗者矣。心懷羞憤,身被滓穢,誠不可一日自立於朝行,情迫勢蹙,不得不忘其猥僭,露章控籲,伏乞聖慈,俯垂鑑察,亟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天祐我宗社,元良誕降,我國家億萬年洪休,實基於此,邇來螽斯之慶冞靳,儲嗣之位久曠,黎庶之謳吟,臣僚之憂嘆,凡幾年所,今何幸匕鬯有主矣,神人有托矣,撥馬傳命之時,臣不覺蹶起蹈舞,北望攢抃,而下至於竈婢、耘夫,亦莫不相告相賀,此何等大慶也。仍伏念臣於本職之仍任,疾病則有難强,情勢則有難安,猥陳腔血,迄gg乞g遞鞶帶,及承恩批,至以勿辭爲敎,臣一倍惶悶,不知所出,臣之情病,如可冒當,則何敢爲辭避之計哉?素患痰火之症,近益危苦,實無耐煩供劇之望。且伏見廟堂關文,以臣牙、新兩邑裁減事,至被重推,臣於是,尤不勝懍縮之至,牙、新等邑之海面,荐被海溢之患,平原曠野,擧皆成瀦,醎花齊發,無一靑色,此則全災之尤甚者,昨年災名,只是晩移秧全不掛鎌一條而已。全不掛鎌云者,蓋謂全災也。臣愚不曉事,意謂海溢與全不掛鎌,等是全災,則其所給災,不可異同,換作災名,慮有後弊,臣與敬差官,反覆相議,年分勘啓之中,直書海溢二字,不肯爲方便換名者,誠不無迷滯之見矣。廟堂之以此爲咎,終不許給災,實非臣始料之所及也。直書海溢,初不換名,固臣之罪,而緣臣之罪,不給民災,殆近於張三操刀,朱二償命,惟彼五邑海面之民,獨不冤乎?朝家恤災之道,似不當如是。況且五邑災處,都不過六百五十三結零之不多者耶。牙、新兩邑被災處,自是若干面,其餘登熟,有非尤甚邑之所可跂及,則兩邑入於之次,其勢固然,而若其被災之海面,極其慘酷,則一依尤甚邑例,四分一蠲減,事理之所當然。況且兩邑災面,都不過九面之至小者耶。其在振朝綱、恤民隱之道,所當先治臣初不能方便推移之罪,當給之海溢處,以全災給之,當減之身米布,尤甚例減之,然後朝令庶可以得其平矣。伏乞聖明,俯賜諒察焉。臣不避煩瀆,前後申請,其罪則大矣。情病之外,負犯至此,惶霣悶蹙,祗竢誅罰之加,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鄭必寧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社稷令李顯弼,副司果金光世,今正月朔書,無緣不書,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二月初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校正廳堂上引見入侍時,行判府事李宜顯,右議政金興慶,驪川君增,陽平君檣,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海春君栐,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刑曹參判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副應敎吳瑗,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聞醫官所傳,則其間形體稍似長大云,尤不勝欣幸之至,乳哺戒在或過,寒暖務在適中宜矣。上曰,每加申飭矣。興慶曰,乳母旣定旋改云,可想難其人而然矣。卽今所定之人,何如乎?上曰,所見者多,故果難得矣。興慶曰,臣等以疏決事,當入侍,而適有校正堂上同入之命,故與之同入矣。上曰,或慮有可問事,而命卿等同入矣。增進伏曰,寒暖不適,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增曰,校正廳有稟定事,故諸堂上相議請對矣。元子誕生,適在《譜略》修正之時,而凡事皆以王世子例爲之,則御牒與續錄,當書之矣。諱字則旣未定,日後追書爲宜,故敢達。上曰,今番則不書,而此後書之宜矣。寅明曰,適當《譜略》修正之時,而有此慶事,書之爲宜。上曰,王子則以兒名書之矣。寅明曰,不書名何妨乎?當以嗣元子書之矣。上曰,當有次序矣。寅明曰,大書於主上殿下下行,而當在孝章世子之上矣。上曰,然矣。增曰,嬪宮封爵事,旣已定奪,則當於御牒及續錄書之。而中草御覽件,旣已書出,則考出實錄,而議定爵號,似爲遷延,有難等待矣。在昔德嬪、粹嬪,皆爲一字號,則今番封爵,亦似爲一字,間一字書之,先爲御覽後封爵,則追書似無妨,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元子宮進上諸節,旣與世子宮一體爲之,則今此《譜略》印出後,以元子宮徽覽件,磨鍊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本寺有《王妃世譜》,而《世譜》中定順王后、莊烈王后、明聖王后以下《世譜》,竝不載錄,今番則一體修正載錄,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本寺有《宗班行錄》,而昭顯世子墓誌,入於此冊中,孝章世子行錄或誌文,亦當添入。而混書於《宗班行錄》,事涉未安,與昭顯世子墓誌,別爲一冊而書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增曰,王子、大君、公、翁主及諸宗中有忠節行誼者,後宮中有墓誌碑銘者,自本寺竝爲修錄矣。今番亦當修錄,而昌嬪墓誌及仁嬪神道碑銘,旣已載錄,則淑嬪神道碑,亦爲一體載錄,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宗班之外居者,自前,申飭上來,非至一再,而法綱解弛,終不奉行,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今後則自本寺,各別申飭,如不上來,則別爲論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當譜牒修正之時,有禮節妨礙處,故敢達。宣祖大王上,有德興大院君,故以妣河東府夫人鄭氏,書之於御牒中,而其後以此爲例,元宗大王朝,以妣仁嬪書之,景廟朝,亦當一體書錄,而更思之,妣字,卽配體於考之謂也。宣廟朝之書妣字宜矣。而元宗朝之以妣仁嬪書之者,不合於禮,景廟朝亦然矣。此似爲謬例,則當有以改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妣字之加於私親,大違《禮經》,不可以先朝故例而置之,竝爲改書,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朝班自有等式,宗班正一品,則與大臣相揖,從一品,則進拜於大臣例也。而俄在閤外時,陽平君檣,謂有所執,不爲進前禮數,未知其所執者何事。而體貌則似不當如是,陽平君推考,而宗班禮數一節,宜有一番定式之事矣。上曰,宗室以別班,元無與外朝禮數之規矣。興慶曰,若是別班,則非但從一品,雖資級之卑下者,宜無禮數,此不可不明白定式矣。上曰,今後朝廷大班列,則正一品宗室,與大臣相揖,而至於晝講或以他事到閤外,則雖見大臣,不當相揖,禁軍都試時,宗室以摠管進去,則當拜大臣,大臣兼司饔都提調,則宗班之爲提調者,亦當進拜,苟非職事相關,則雖堂下宗班,不當爲禮數,以此定式,可也。{{*|出擧條}}必寧曰,校正廳堂上,更無稟定之事云,使之先退乎?上曰,卿等少退而還入時,與秋曹堂上同入,校正廳堂上,則仍爲退去,可也。少退後有頃,時、原任大臣及承旨、史官還入,而始炯、羽良、瑗,同爲入侍。必寧曰,三司當入侍,而憲府則無行公之員,諫院則有司諫趙漢緯一人,而牌不進,兩司無入侍之人,只玉堂吳瑗入侍矣。上曰,徒年直放事,下敎矣。本徒年及減等爲徒年者,一竝放之乎?羽良曰,竝放矣。上曰,時囚秩竝上之。始炯曰,時囚中分其輕重,而參以意見,以別單書入矣。興慶曰,刑曹兩堂,必皆詳細爲之,時囚十六人,或參酌,或減等宜矣。羽良,有文案取來事出去。上曰,注書出去,黃海監司殺獄論斷狀啓,使刑曹參議持入。逅趨出,傳命還入。上曰,注書更爲出去,時囚罪人十六人草文書持入。逅趨出,持文書還入。始炯告允玉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旣非元犯,則不可一向嚴囚矣。宜顯曰,臣意則元犯未捉之前,此罪人,不可輕放矣。上曰,定配世萬事。上曰,此則非自犯也。宜顯曰,此等事參酌宜矣。興慶曰,臣意亦然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實因旣不分明,而二十年牢囚,數百次嚴訊,到今參酌無妨矣。上曰,定配斗里金事。興慶曰,罪疑者,而已至三十餘年被囚,酌處似宜矣。宜顯曰,臣意亦然矣。上曰,定配金廷弼事。上曰,何如耶?興慶曰,終非元犯也。宜顯曰,直放則不可酌處宜矣。上曰,定配私鑄罪人張成昌事。上曰,此等事甚歇後,當直爲酌處乎?始炯曰,酌處亦有輕重矣。而此則太虛疎,壁穴窺見云者,不成說矣。上曰,放。羽良,持海伯啓入伏。上曰,參議先告此狀啓。羽良讀告。上曰,監司以酌處爲請,此事何如耶?宜顯、興慶曰,酌處宜矣。始炯又告罪人如屯金、莫金事,上曰,何如?興慶曰,旣是年未滿,則酌處無妨矣。宜顯曰,雖曰助役,不過爲小兒事,則參酌宜矣。瑗曰,與殺獄有異,參酌何妨乎?上曰,定配御寶罪人金再鏡事。上曰,何如?興慶曰,旣非御寶僞造,不過以文書往來者也。羽良曰,此則不可全釋矣。瑗曰,嚴處無妨,而亦不可一向刑訊矣。上曰,島配咀祝罪人九月事。興慶曰,無盤問之路,酌處宜矣。宜顯曰,參酌無妨矣。上曰,定配朴時謙事。羽良曰,此與政廳官敎僞書者,有間矣。上曰,定配吳於屯金事。上曰,定配鄭弼周事。上曰,雖過甚,而終無可疑之道矣。羽良曰,情狀則絶痛矣。瑗曰,此等處嚴懲宜矣。上曰,此時豈不傅生議耶?島配金召史、宋太宜事。羽良曰,太宜則已白脫矣。上曰,旣白脫則何不放送,而尙在囚案耶?始炯曰,太宜旣曰不打,則常問於金召史,故太宜難於先放矣。興慶曰,太宜無可更問者,而金召史,似有情節矣。上曰,參酌定配守卜宮、只順正、李仁蕃事。宜顯曰,如灰如土者,不可斷之以咀呪矣。上曰,不無可疑者,而其中,或有差等耶?興慶曰,似非空中之言,而甚不分明,參量處之似好矣。羽良曰,極爲虛疎矣。上曰,守卜宮、只順正,參酌定配。李仁蕃放。韓次萬事。上曰,雖承款而入於啓覆,當從惟輕之律矣。羽良曰,終非故殺,而已至十八年牢囚矣。興慶曰,旣入啓覆,明是死罪,而情猶可矜,當從輕典。宜顯曰,右相之言是矣。瑗曰,自下不敢請傅生議,惟在聖裁矣。上曰,島配。始炯告京畿罪人武金、四月、丁禮、永建、次萬事。上曰,竝放。申實興事。上曰,此亦雜犯以下也。始炯曰,其罪則重矣。瑗曰,此宜嚴懲矣。興慶曰,其情則終無可惡矣。宜顯曰,雖不可直放,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放。始炯告忠淸道稟秩烽燧軍金成徵等事。上曰,其時守令之裹頭竄身者,亦皆放之,則何責於烽燧軍耶?興慶曰,烽燧軍之當亂不擧火,其罪當如何耶?此宜嚴處,不可輕易酌處矣。始炯曰,若比之於守令之棄官逃走者則輕矣。且與行伍軍兵之不赴將令者,有間矣。上曰,其時若用軍律則已,旣已減死,當此大慶,宜有從輕之道矣。仍命始炯,書判付曰,其在嚴烽燧之道,似難輕釋,而方當巨赦,宜示曠蕩之典,特爲放送。金履基、金聖行、許濡、李起唐、金篪、朴世彬、裵昌碩、金柱夏、權仲喜、任式、羅世漢、白順方、徐禹錫、全益良、李召史、順太、文莫龍、惡先、金界玄等,竝放。李己白減等。始炯,告江原道罪人明福、金斗應、古里、金德世、黃翼漢、景楚雄、蔣相漢、李光采、李斗益、玄仲江等事。上曰,竝放。始炯告黃海道罪人朴東老、辛氏、金次白、尹㐥男、李世輝、尹加八里、尹丁甫、奴貴金、金淡沙伊、朴時贊、尹尙甫、張得實、奴順先、鄭雲長、己里、金裵萬、己夢同、士男、朴再章、許承堅、南辰尙、全順興、徐命白、申永淑、朴永白、崔明仲、崔明升、崔漢翼、朴奉化、金自男、崔斗昌、林英大柱等事。上曰,竝放。僧連式、僧弘密、楊載源等事。上曰,減等。趙世德、銀同、李世濟、金簡、金瑞箕、金鳳老、朴文俊、婢汝梅事。上曰,竝出陸。始炯告全羅道罪人吳必周、高重同、陳馬堂、韓戒生、申太赤、姜介同、高厚必、張右發等事。上曰,竝放。禹有錫、朴斗萬事。上曰,負債人事,當何以爲之耶?始炯曰,此類甚多,故置於稟秩,而係關邊情,嚴處宜矣。羽良曰,入於稟秩時,亦多有相議者,今若全釋,則邊禁必解矣。興慶曰,有關疆域之事,其罪重矣。宜顯曰,方嚴此等禁令,而一邊放釋,則非設禁之意也。上曰,此類竝傅生議矣。瑗曰,當初傅生,出於太寬,而今又放之,則邊禁將解弛矣。上曰,其時,分付道臣,使之査出,而此時之放送此類,亦足爲鎭定邊上人心之道。且其情,本非可惡也。仍命始炯,書判付曰,所坐雖重,方當大赦,宜施曠蕩,竝特爲放送。全無赤、李廷九、金中太、金貴昌、金辰守、許慶胄、權相元等,竝放。山伊、順太、李三同、成者斤老味、林萬京等,竝出陸。瑗曰,莫重御覽文書中,有落漏者,刑曹堂上推考,何如?上曰,其下有其名,換書之致也。勿推。朴日宗、柳應煥、介同等事。上曰,竝放。許璧事,上曰,有知之者乎?始炯曰,臣兄始煥,爲都承旨時,璧投疏請辛巳翻案,故以不可捧之意,啓請,蒙允矣。上曰,置之。金義成、成夏隆等,放。瑗曰,俄以秋曹文書有漏落者,請推兩堂上,蒙允。而以其換書之故,雖卽還收,今又有二罪人落漏者,莫重御覽文書,如是疎忽,不可無警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敏耉、論今、禮春、萬伊、李次善、表萬同、順今、自先、英進、鄭完二、完二烈、奉世、於屯德、金次萬、世萬、張先、鄭檢忠、徐允同、世建、金萬永、文先鶴、僧太學、洪壬臈、善德、金世建、安㗡山、秋從、李奉伊、趙九里、金羅鋤里、金崔玉生、鄭先伊、文占金、李尙鳳、金世元、姜斗堅、崔萬世、吳京西、仇明善、朴者斤老味、金奉鶴、金太才、邊士哲、郭永壽、德禮、世分、金永一、僧士默、林世輝、金必明、禹順己、朴一千、壬生春、奉夢先、占同、貴悅、纛伊、朴先奉、仲老味、劉允同、丁三准,放。韓一先、李善宗、崔二雄、柳召史、禿贊、尹萬才、劉永萬、朴宗伊、孫萬福、朴世益等,竝出陸。昌順事,上曰,其時必雄以爲,與之交通云,故自內杖問,則只曰然矣。而處分後詳知,則其夜直宿分明,終多曖昧之跡,久置島中,何如耶?此非相議謀逆,而只與交通矣。興慶曰,情罪非輕,不可遽議。瑗曰,當初免死幸矣。今何可輕議乎?上曰,旣知曖昧,則何可不爲擧論耶?出陸。始炯告慶尙道罪人金汝章、姜八興、李蘅、金兌允、成相夏、金邦賢、李起漢、蘇時用、朱起昌、孔尙德、吳永得、二山、尹夢奎、東彬、吳遂弘、朴世俊、鄭斗先、千承會、金斗七、趙厚萬、趙城完、呂垕周、鄭再潤、扈德成、金弘濟等,竝放。九月、李世厚、尹石只、盧啓漢、梁加外、金張翊、周梁、自良、崔斗命、李杰,竝減等。丁遇悅事。上曰,朝臣之以忠逆互換爲言者,猶爲蕩滌,則此等人,豈可不爲放釋耶?予意當示於此,丁遇悅放。姜一宇事。上曰,朴長潤旣放,則姜一宇豈不放乎?放送。興慶曰,長潤事凶矣。上曰,人事無形之致,欲改誌文而已。意未嘗及於深處矣。李尙萬事,始炯曰,此乃臣在湖營時事也。脅其妻誘小山,而殺於奸所矣。上曰,減等。僧就淨事。上曰,出陸。丁禮事,始炯曰,此亦臣在湖營時事,而終爲疑獄,故啓聞定配矣。上曰,減等。金三伊事,始炯曰,此亦臣在湖營時事也。其兄弟在家,而屍親,不得捕其兄,而以三伊捉去矣。上曰,減等。金鳴夏事,羽良曰,銀錢貸得,亦無證據矣。始炯曰,如此罪人,減等似好矣。上曰,放。金德華、鄭興必、成太元、永宗、郭太仁、安唜山、趙雲、白永贊、朴枚馨、占同、李鐵、金以煌、有先、金石老莫、金太輝、一萬、趙京孫、韓二龍、林玄立、趙元必、禹成俊、朴枝萬、九月、金崔命伊、林德立、龜才、承業、斗生、朴彭信、崔承先、尙梅、李命起、㗡先、承業永、白今、孫愛先、甘金,放。始炯告咸鏡道罪人洪贊、月香、權二萬、孔海先、韓億金、崔海民、鄭順昌、崔鐸事。上曰,竝放。瑗曰,崔鐸疏中一句語,極其凶慘,決不可放矣。上曰,改以減等。瑗曰,減等亦不可,量移則或可矣。上曰,其疏四字文字,甚不好矣。改以量移。鄭莫金、金世錘、黃河淸、金宇淸、朴萬己、高斗三、加夫里、李聖三、李世章、張北實、金萬京、咸貴玄、金時彬、朴枝成、元壽億、鄭璟、李和進,放。李邦弼、裵萬己、李昌洽、盧明采、金京彔、洪奉起、承天翊,竝減等。宋正采、金遇兌,量移。睦就三、分合、李日蘭、李完方事,上曰,放之,何如?宜顯曰,不可全放矣。始炯曰,此與柵門內被捉有異矣。上曰,銀子六十五兩,初不多矣。竝放送。始炯告平安道罪人。上曰,洪百齡以下負債人等,竝放。金{{!|𰀴|⿱毛乙}}老等,盧細開等,竝放。金鼎九、金重鳴、康有世、車萬載、李震垕、李世萬、高敏太、朴守大、李振望、韓弘濟、張漢甫、李千億、金石禹、申泰齊、咸有進、千一會,竝放。金光崇、鄭元龜、之元、之龜、之雲、之友、安宗一、卞善重,竝減等。李仁益、金道贊、鄭月奉,竝量移。李萬壽事,上曰,何如?興慶曰,獄情疑晦,兒童爲證矣?上曰,減等。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羽良告千三萬事曰,其父殺人,而渠乃自當,其父已故,而尙未得脫矣。上曰,替當得宜,當此時放之,何如?興慶曰,事係殺獄,有難全釋。瑗曰,子爲父隱,特爲全釋無妨矣。上曰,切隣看證,皆爲之脫,則今無可論,放送。南道益事,上曰,減等。林三興事,興慶曰,此亦奸所捕捉也。上曰,減等。崔始大事,上曰,鳩合套書而爲印跡,印僞造中最輕矣。減等。金完生事,羽良曰,此獄極是疑獄也。正犯未能區別,而一人已斃,完生受刑,亦已久矣。上曰,仍。羅植事,興慶曰,其必爲同謀,未可信也。參酌亦何妨乎?上曰,仍。金以福事,上曰,守令之用餘結者,亦皆放之,此亦放送。皮靑益事。上命羽良,書判付曰,雖似係於倫常,觀其懸註,亦涉糢糊,方當大赦,宜乎蕩滌,放送。金益厚、閔順伊、金象禹、安必文、鄭之雄、世默、世淵、世潤、林以元、金守還、崔禾八里、金彦達、韓有昌、崔屈云、良女莫切、孫萬先、金守丁、良女福今、彦春、僧世閑、洛見、金自隱男、白明述、良女月香、俊迪、俊禮、申月奉、梁士吉等,竝放。池碩基,減等。上命必寧,書傳旨曰,赦後今日以前各司直囚及來關罪人,竝放送。始炯曰,前後被放,幾乎千名,而稟仍秩中見放者,亦至數百餘人,各道罪人,幾乎盡放矣。興慶曰,臣頃有所達之事,而聖上,以秋曹疎決或次對時,當有下敎爲敎,今日宜有處分矣。上曰,今日則入侍之臣,不多矣。興慶曰,聖慮中,必當有裁量之事,惟願參商慶之大小,事之輕重而處之。第以日昨朝象見之,必無詢謀僉同之理,然必欲博訪,則兩臣,曾經三事之人也。事體亦自別,使諸臣會議於朝堂,而採其可否,亦無不可矣。上曰,四人之中,二人未復官,則宜有執言者,而二人事,予有所知,故曾有下敎。其中一人,則予亦以爲冤矣。若欲竝伸,何難於下敎,而予有弦韋,不得輕議矣。宜顯曰,逢此大慶之日,念其幽冤之狀,宜思導迎和氣之道矣。上曰,如欲導迎和氣,則當盡放秋曹罪囚矣。興慶曰,兩臣之名,雖在《丹書》,而一國之人無不稱冤,當此大慶之日,導迎和氣之道,宜莫先於伸理此事,而今亦以入侍人之無多,不欲處分,終靳曠蕩之典,則如此至冤之事,何時而可伸乎?上曰,此事元無可問於諸臣者,十九下敎後,諸臣可知予意矣。曠蕩之典,蕩滌其可以蕩滌之事矣。嚴於此等處然後,君君臣臣之義,可明於後世,而卿等,欲使予不爲弦韋,則忍之外無他道矣。瑗曰,兩臣事至冤矣。未及言,而上曰,予之平日知儒臣者,不如此矣。今當有下敎於儒臣者,俄者宮女之出陸也,始欲放送,而止於出陸者,以其有必雄交通之跡故也。二人之中,若締結宦寺,則儒臣猶欲請之耶?如大臣之意,而不欲分弦韋,則毋寧置之可也。瑗曰,殿下不以臣不肖,而有此予知儒臣之奬諭,臣於此,不勝惶感之至。臣雖無狀,粗讀古書,嘗聞事君之義矣。臣於兩臣事,常知其至冤,而有所耿耿於中心者,大臣適發端,故俄者欲陳所見,而未及畢說矣。金昌集,卽臣本生母之三寸也。於臣爲至親,而臣旣知其心事之無他,至冤之未伸,則職在經幄,何敢以微嫌有拘,而不陳於殿下之前乎?金昌集,受先朝特達之眷毗,一死報國,卽其素蓄,而畢竟爲國殉身,今又抱冤於泉臺之下矣。其時事實,臣固無由盡知,而大抵當國大臣,則或有自家不知,而輒有外間嘵嘵之說,此固古今通患也。金昌集,位居首相,當國大事,則身叢百責,爲人所藉重,此必至之理也。其間,設有辭說之嘵嘵,豈其人之所自知者乎?若以此爲罪,而不復察其心事,則豈不冤甚乎?上曰,儒臣不如前嶺伯矣。予嘗問於嶺伯曰,器之、龍澤輩交通宦寺之事,卿以爲如何耶云,則以爲,締結宦官,極爲無狀云,雖不謂逆,而猶謂之無狀,儒臣則不如是矣。雖有嘵嘵之言,予何以知之耶?予則有執其跡者,朝鮮無君則已,有君而不明君君臣臣之道,則後世將謂如何耶?其中患得失之輩,不無助禍者,此正宋太祖所謂一朝以黃抱加身,則何以爲之者也?其時以掌中字而論斷,則予亦知其冤痛矣。興慶曰,聖敎大旨,臣略知之矣。金昌集則殿下雖常有不舍之意,而殿下旣不親見其所爲,又非親聞於其人,則豈可以中間嘵嘵之傳說,有所致疑乎?上曰,十九下敎,卿則不知,而予意悉諭於此,諸臣見此,則豈不知予心耶?興慶曰,臣意則其人心事,專出於斷斷爲國,而畢竟爲逆鏡輩之所構誣,慘被刑禍,則此豈非萬萬冤枉者乎?到今論其人之事,惟當觀其大體,中間嘵嘵之說,此不過小小曲折矣。今臣之若是陳達,豈有一毫私意於塚中枯骨而然哉?上曰,予所稱冤之人,其姪其族,多入其黨,故其時必欲除去,而此則斷無他意也。卿等混同稱冤,而他日見其人於地下,則必以爲何以與我混請也云矣。宜顯曰,雖尋常抱冤之類,有伸雪之道。況此曾處大臣之位,而竟被慘毒之禍,則當此大慶大赦之日,豈無疎釋之事乎?聖敎一降,幽冤得伸,則必感泣於冥冥之中矣。上曰,他人雖有嘵嘵,而儒臣,知其斷斷云矣,其人則位在大臣如權益寬,則雖作非事,必不如大臣所爲,而益寬則爭執於收敍,於此人則盛稱其抱冤,儒臣於益寬事,有所執贓物乎。瑗曰,聖敎如此,臣實惶悚,權益寬事,豈臣一人之言哉?泰徵之馬事,昌悌之點兵,黃溥之舡事,情節昭綻,人孰不知哉?此臣所以爭執者也。金昌集,追先朝恩遇,而感激圖報,心事炳炳,神明可質,異己之人,雖有嘵嘵之說,不足以爲其病,如有一毫可疑之端,則臣於今日,豈敢開口質言於殿下之前乎?宜顯曰,金昌集爲人,臣嘗知之,性本白直,素無機關,只有一段爲國誠心。且其家世何如也。此豈一毫致疑於凶暗之地者耶?末路人心不淑,雖或有嘵嘵之言,此決非昌集之所知,以其人平日事揆之,決知其萬萬不然矣。上曰,其人當國事,則可能以隻手扶傾耶?宜顯曰,臣則知其必如是矣。當辛丑危難之時,涕泣度日者,臣嘗目覩矣。興慶曰,身爲首相,爲國家建大策,而終至於被禍,則此可見其殉國之忱矣。宜顯曰,聖上在東宮,雖未深察臣僚人品,豈不知其人素抱不貳之忠乎?瑗曰,辛丑年國家之慶,實由於皇天祖宗之陰騭,慈聖、景廟保佑之功,自諸臣言之,豈敢貪天爲力,而惟其追先王之殊遇?不負殉國之初心,則雖千載之下,後人尙論,亦可表明其心事矣。宜顯曰,何待後人之言耶?雖閭巷婦孺,鄕曲愚氓,皆言其死之萬萬至冤,此可見公論之未泯矣。其子與孫,俱被慘禍,家族盡皆流離奔竄,罹禍之酷,古今以來,豈有如此者耶?在昔被酷禍而死者,例有加等伸雪之事,此則不然,例給之告身,猶且還奪。今當大慶,亦靳曠蕩之典,豈不有違於古事耶?今雖復官,不過一張虛銜耳。旣非可行之職,只可少慰塚中之枯骨,此何大段?而殿下猶惜於此,而不思所以伸其鬱結之氣,臣誠痛恨。臣於辛丑出入朝班之時,常見金昌集長吁短嘆,至誠憂國之狀,心有所感嘆者矣,當其死也,尙儉事已出矣。以爲吾雖死,而東宮若全安,則可以瞑目云,其苦心血誠,至死而猶不變矣。以殿下明聖,而猶不察於如此之忠,臣竊悶鬱也。瑗曰,兩臣心事,臣旣縷縷陳達矣。臣雖無狀,若使金昌集,誠有罪過,則何敢以至親之私,有所容護乎?異己者攻斥之言,臣亦嘗聞之,而身爲首相,衆謗所叢,其勢固然,故俄者有所陳白,只冀聖上,俯諒其心事之斷斷無他矣。臣之所陳,豈爲金昌集地哉?宜顯曰,肅廟眷待金昌集,出尋常萬萬,故常感泣。而每有爲肅廟一死之心,及當辛丑,爲肅廟血脈,而欲保護之而已。其心寧有他乎?卽今皇穹默祐,聖嗣誕生,不昧之靈,必將抃蹈於泉下矣。殿下設有未安之意,生前被禍,旣極慘酷,則到今伸理,自當加優,事理如此矣。臣等所達,不在於爲兩臣,而欲使處分得當也。上曰,予於卿等事,甚嘅然矣。右相日前有所達,予以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爲言,而只是兩人復官事,則亦何待於次對耶?此在在上者處分,非在下者之所敢請,而雖曰不爲兩臣,予則未知其不爲之地也。在卿等爲其人之道,發端不得請,則反不如初不陳請之爲愈矣。爲賊鏡所構陷則可矜,而己酉下敎,十九下敎之後,予心如石,於此而若有撓奪,則君臣之義將不明矣。苟如卿等之言,蘇東轍等事,區別無益,盡放爲可矣。卿等每時時發此言,在彼尤爲抑鬱之道,甚不可矣。興慶曰,今此邦慶,實是無前之大慶,而殿下之所持難而不許伸理者,只以其少少之事,則豈可拘於小事,而不爲擧論於大慶乎?上曰,若是小事,則予何固執耶?俄者欲放崔鐸,而有四字文字之不好者,故猶不放焉。況何論於此等事耶?興慶曰,殿下每以君君臣臣之義爲敎,而爲國冤死之人,有所伸理者,何害於君君臣臣之義耶?此則臣之所不敢知也。上曰,予心猶嘅然矣。今日臨慶蕩滌之意好矣。而卿等,以不當從之言,如是縷陳,豈不嘅然乎?宜顯曰,臣誠迷惑,聖敎屢下,而終不知金昌集之有罪如聖敎,縷縷陳達,只盡微衷而已。固不敢望俯採,而聖上,若從容量察,則必有悶惻之心矣。瑗曰,臣豈願聖上强從臣等之言乎?只願聖上,俯察兩臣心事,回照於覆盆之下矣。復官與否,於死者何關,而聖上,若照燭其心事,處分得正,則豈特死者之幸也?上曰,副應敎吳瑗之不顧親嫌,當初陳達者,固出於有懷無隱,而及其下敎之後,猶復煩複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命必寧,書傳旨曰,特諭之下,雖有舊日査滓之未祛者,宜當精白其心,同寅協恭,而往者金錫一之論鄭益河,雖涉過中,其所傳啓,在於特諭之前,故略示微意而已,則此何重事,而徐命珩之攻斥錫一,金{{?|⿰禾道}}之反斥命珩,昨斥錫一,今斥命珩,互相角勝,氣象不美,其在飭勵之道,豈無處分,而已諭特諭,于今廷臣,雖不顧下敎,亦不耐舊習,予豈已諭而欺乎也哉?雖然飭勵大者之時,小者若此,其習不可不悛,諭予知意,已杜其漸。而況錫一,則頃年渠之對策之時,已示飭勵之意,則其所自勉,尤倍他人者乎?其令體往日靳科之深意。上曰,知經筵李眞望、宋成明,姑不下鄕而在京云耶?必寧曰,李眞望則下鄕與否,姑未知,而宋成明則在京云矣。上曰,講筵當開,副修撰兪最基只推,待明朝,更爲牌招。上曰,今日處分十六人,則卽爲書單以入,秋曹文案,則卽爲付籤以入,俾得速爲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病}}。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有霧氣。夜四更五更,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金廷潤三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長溪君棅掃墳時,給由馬。 ○以刑曹各道放未放單子,傳于柳萬重曰,卽爲出給該曹擧行,而減等與放送之類,竝卽書入。 ○柳萬重啓曰,今乙卯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五張,邊將薦單子八十五張,吏任薦四十八張,才行薦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宗玉曰,召對爲之。 ○徐宗玉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校理申晩,以前北評事,時在咸鏡道鏡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奉常寺合諡事,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三曆、壬間曆註,以東宮生命宜忌等事,當爲書塡,而《乙卯曆書》,旣已刊印進上矣。前頭元子宮凡諸宜忌推擇之時,不可無曆註相考之事,進上三曆退出,壬間下曆註,書塡以入,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懿陵陵內,數三惡虎橫行,巡山軍頻頻見逐,不得任意看禁云,陵內虎患,極爲可慮。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將校率領,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惟天眷祐我東方,惟祖宗陰騭我殿下,垂十載罔有大少懸企之餘,迺覩此億萬年無疆之慶,瘖聾跛躄,莫不歡欣失喜gg笑喜g。況臣以從班末跡,其所以抃蹈延頸者,曷可以文字形容哉?伏況今年太歲,卽又我聖考紀元之年也。祥湊慶集,事不偶然,此誠殿下一初之政,再造之辰,殿下儻因此機會,亟加振勵,大恢廣蕩之德而無物不霑,克推哀矜之心而有冤必伸,以志喜之餘,而講究治務,革祛積弊,以之挽回世道,則太平萬世之業,可自此而啓之矣。伏願殿下懋之哉。仍伏念臣獲蒙恩造,待罪下邑,願遂奉檄,養便專城,每誦昔人北望君臣隔,南來母子同之詩句,區區感祝,曷有其極?第臣老母宿病,長時沈綿,月異而歲不同,少失將攝,輒致增劇,而窮峽無刀圭,雖係例常發汗之劑,無由猝得。臣之情理實難一日相捨,而爲其問醫劑藥,暫入城裏,臣母病狀,自送臣後,一倍有加,昨日急足委來,促臣來歸,臣得聞此報,心神驚擾。治任將發之際,忽有此館職移拜之命,仍以天牌狎臨,臣拜恩感激,惝怳罔措。念臣離違禁闥,今已經年,犬馬之戀,豈不欲更近耿光,一伸叩謝,而臣私情之急迫,有不暇顧恤於公義。此外又有情勢之難安,義在必遞者,非止一二,而此亦未敢提起,只自坐違嚴召,達宵惶隕而已。卽又只推命下,繼以洊召,而卽今已亂之方寸,莫得鎭定,旣俶之行李,無以停掇,玆不得不投疏徑往,以爲邀迎病母,中路護來之計。伏乞天地父母,特憐切迫之懇,曲遂終始之恩,俾臣得以往還。仍治臣任情自行之罪,以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二月初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瑗讀,自務農篇貞觀二年,至授以大理丞。上曰,承旨讀之。宗玉讀,自貞觀五年,至務在寬平。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七年,至齊主爲劣。瑗曰,首章勸農之事也。農爲天下之本,而有國所重,無過於此矣。唐宗所謂人君簡靜乃可致云者,甚爲切實,必欲行勸農之政,則爲人上者,當先從克己上自勵矣。上曰,然矣。瑗曰,太宗呑蝗,終爲過矣。宗玉曰,太宗事皆近於好名,而至於呑蝗,則不可謂專出於好名也。似有一段憂民之誠而然矣。上曰,呑蝗,過則過矣,此蓋出於誠矣,若不出於誠,而有好名之心而强爲,則寧有蝗不復爲災之效耶?宗玉曰,《大寶箴》一篇,千古人君之至誡也。儒臣多讀古文,此等文字必有理會者,使之逐條解釋文義而仰達,何如?上曰,依爲之。瑗曰,始言爲君實難之道,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云者,甚切實,爲人君者,孰不欲其國之善治,而世之無善治者,每在於奉一人之慾,而莫念乎匹夫匹婦不獲所之慮而然矣。是以禮而治內,樂而治外,以爲禁其奢、防其佚之道,而左言右事,欲其愼言動也。出警入蹕,欲其謹行止也。如是而寧有以天下奉一人之患哉?壯九重、羅八珍,勿內荒、勿外荒者,無非戒奢侈佚慾之言,而至於勿謂我尊而傲賢,勿謂我智而拒諫云者尤好,謂人莫己若,而惟賢是侮,惡人言其過,而惟諫是拒,則雖有懷道抱德之士,其誰爲用,雖有亡國喪邦之擧,其誰救正,春陽秋露巍巍蕩蕩云者,欲其恢德量也。不識不知無偏無黨云者,欲其建皇極也。刑賞國之大柄,而必衆棄而後刑,必衆悅而後賞,則可無刑濫賞僭之患,而强者弱,亂者治,屈者自伸,枉者自直矣。其要則固在於如衡如石而輕重自見,如水如鏡而姸媸自露矣。第其縱心乎湛然之域,遊神於至道之精云者,言則好矣,而若以程、朱之學言之,則殆近於寂滅矣。雖然一篇所論,無非切戒,常置座側,而朝夕省覽爲宜。以卽事言之,固無飮食、宮室、內荒、外荒之慮,而一紀臨御,丕應之效邈然,比之奢侈、聲色之世,未見治象之絶勝,此忠臣、志士之所嘗嘅然者也。言其要道,則惟在於求賢來諫,苟使賢才而彙進,亦令忠言而日聞,則豈無轉移之道乎?凡於接物應事之際,亦貴乎如衡如石,如水如鏡,殿下或不無自任聰明之病,而有欠於勿汶汶而闇,勿察察而明,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瑗曰,十一板魏徵疏,亦論刑賞矣。法者,天下之平,無一毫輕重,然後可矣。而向以疎決時言之,則或有同罪而異罰者,俗所謂熟鹿皮《大典》云者,殆近之矣。刑濫固悶,而賞濫亦悶,殿下過仁,賞道或濫,各別愼惜宜矣。上曰,然矣。瑗曰,十七板論赦令矣。今逢無前之大慶,普施仁恩,而赦令不宜太過,此後則雖有大慶,亦宜愼惜。上曰,赦爲小人之幸云者是矣。雖當歲抄,每戒或過,而今番則嗣服後初爲大蕩滌者也。雖出於與民同歡之意,而予亦知其過矣,愼惜赦令之道,予豈不知乎?瑗曰,天佑吾東,國有元良,瘖聾跛躄,孰不歡欣鼓舞而頌禱祈祝,亦臣子之至情,與喜心俱生矣,擇乳母選左右之道,聖慮早已及此,豈待群下更陳,而惜福之道,尤不可不思。凡係居處、衣服、奉養之節,必須務從儉約,切戒華侈焉。大凡富貴家子女,不期侈而自侈,況在天王家乎?若不深加節損,豈能免於侈奢乎?上曰,所達切實矣,予亦存心於禁戒矣。瑗曰,帝王內治之道,莫切於嚴肅宮禁,此道理何時可以放過,而在今日,尤宜着念矣。伏願嚴飭宮禁,俾無閑雜人出入之弊焉。上曰,所陳之言,意非偶然,當各別申飭矣。宗玉曰,儒臣所達是矣。常時亦不可不嚴宮禁,而卽今元子誕生之後,則尤宜嚴飭,俾無雜人之出入矣。臣纔遞兵曹,而兵曹之禁雜人甚難,自上別爲下敎於兵曹,似有比前稍勝之效矣。上曰,此豈在於騎省申飭耶?自內當嚴禁矣。儒臣、承宣所達,皆好矣。瑗曰,今此邦慶,實往牒所罕,雖聖人之心,其欣悅喜幸,當如何哉?先儒謂雖喜心,不宜過節,蓋七情之發,皆中節然後,謂之和矣。臣願聖上,留心加省,而且善守喜心之道,莫切於謙抑,當欣快之時,尤不可無謙抑之道矣。上曰,勉戒之言,甚好矣。近日批答,以志喜爲言,亦有意也。十餘年內初見喜事,豈獨予私心之喜耶?實喜三宗血脈之有托也。予於平日,未嘗過笑,或慮逢喜而有過喜者,中有所自勉者矣。瑗曰,卽今護養元良,爲第一道,固當十分致愼,而臣有區區愚誠,敢以閭巷間事仰陳焉。閭家之得貴男者,其家人相戒,有若忘置,勿爲夸稱,勿爲計量,此由於主愛而然矣。慈愛之情,本無貴賤,聖上之於元子,亦豈待臣言而有此意哉?誕生之初,名號旣定,民命有係,天人之降,固非尋常,日就月長,自可期克岐克嶷矣。伏願殿下,常寬聖心,有若無所思慮者,亦勿預爲計量等待,以竢夫自然成長焉,至若供奉節目,有司自可擧行,亦不須勤聖念矣。上曰,此言甚好矣。予心亦如此,而至情所在,故猶不易於如儒臣所達矣。宗玉曰,此非謂當汎忽於護養之節也。上曰,予亦曉其意矣。瑗曰,下番闕直已久,館僚在京者無多,副修撰兪最基,亦以親病呈疏受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旣已解見任,有闕之代,明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事,分付,上下番若備員,則法講當爲之矣。宗玉曰,召對冊子所懸之吐,多有謬處,以臣魯鹵之見,猶覺未盡,入侍儒臣不爲詳察之致,副應敎吳瑗,推考,何如?上曰,非此儒臣所可知者,勿推。宗玉曰,臣非該房事而適入侍,故敢達。尙瑞員gg尙瑞院g官員來言,一馬牌九十五箇內,各處出使人員及守令、邊將,盡爲齎去,只有一箇。此後若有出使之事,則生事丁寧云。故取考各處賚去日字置簿,則過時不還之數,多至二十三箇,道路遠近雖不同,其間日期皆足還納。而本院官員,或報兵曹,兵曹亦或移關各道,而各道不卽催納,以致如此之患,分付該曹,更爲催促各道,以爲刻期還納之地。本院官員,不能這這報知兵曹,亦難免其責,推考警責,何如?上曰,當該道臣、帥臣,推考,使之刻期推納,尙瑞院官員,則從重推考。此後守令、邊將之不卽還納者,自各其道各別催督,俾無如前之弊,各道如不卽擧行,則自兵曹,考其日限,這這申飭,可也。諸臣退出。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有霧氣。 ○李春躋三度呈辭。傳曰,還出給。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錫一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副承旨李重協同姓五寸姪學生{{!|𬎂|⿰王隺}}妻孺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之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金弘權戶奴呈狀內,矣上典,適滯湖外,伏承除命,而篤老之年,勢難登程,曠日虛帶,亦甚惶悶,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李聖龍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自前冬,重患脚病,四朔沈頓,而自六七日前,臀脾之間,忽生大腫,毒氣遍熾,有成濃之漸,濃破瘡完,未可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變通云。聞其實病果如此,差完赴任,有難等待,夫馬留滯,亦極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尹就咸爲掌令,李潝爲兵曹參議,李箕獻爲司僕寺正,柳萬增爲會寧府使,金時敏爲狼川縣監,李鳳齡爲忠淸都事,洪廷命爲禮曹佐郞,趙倫爲歸厚別提,兪健基爲校理,權爀爲副校理,權儆爲長淵府使,歸厚別提鄭壽崗,瓦署別提柳松心相換,全陽君李益馝,兵曹參議李匡輔,參知李潝,會寧府使柳萬增,今加嘉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外司坐起進,參判李眞淳病,參知李匡輔進,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尹和鼎爲北漢管城將,金潗、宋徵來、申光宅、趙儼、李彙晉、崔周慶、金廷潤,付副護軍,趙翼命付副司直,任{{!|𪼛|⿰王集}}、趙明履、李錫杓、趙榮國付副司果。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副校理權爀,時在平安道龍岡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門限已迫,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水使金聖應狀罷長淵府使李彦爕,有違格例,請勿罷,仍請金聖應警責矣,水使之非係軍務,而狀罷守令,且不通議於監司,殊未得當,黃海水使金聖應,從重推考,李彦爕則報牒辭意,侵凌嘲侮,大關體統,亦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臣以眇末疎逖之蹤,猥叨臺地,草草數啓,孤負言責,殿下不賜允兪。而且於再昨筵中,縷縷下敎,誨責備至,示之以大段未安之意,臣奉讀以來,惶悚無地,而繼之以訝惑也。夫金錫一之當初所論,不過一二武倅與貪吏,則此胡朝廷間大事,而徐命珩之看作機關,汲汲駁擊者,抑何意也?噫,臺閣以糾劾爲責,而命珩則以營救爲責,臺閣以激揚爲任,而命珩則以分疎爲任,此不過爲牽戀情面。要作市恩之資者,而近日士夫間風習之汚下,臺閣上氣節之委靡,正由此等處耳。臣之一扶一抑,自有主張,其以錫一爲得體者,非有私好於錫一也。乃所以奬勵臺風也。其以命珩爲可羞者,非有私惡於命珩也。乃所以糾正臺習也,則此豈一毫彷彿於昨斥今斥,互相角勝者,而今殿下,疑之太過,責之太深,雙擧竝對,混同歸之於不美之科。夫天下之事,本無兩是兩非,則命珩之論錫一果是也。殿下當以臣啓爲非矣,臣啓之論命珩若是也,殿下當以命珩爲非矣,何殿下不辨是非之分,先觀異同之別,徑加裁抑,使不得開口論事也。噫,殿下之意,雖出於至誠調劑,而臣愚死罪以爲,今世之依違兩間,沒是沒非。惟以苟且方便爲良策者,未必非殿下之有以啓之也。此豈聖世之佳氣象也哉?如臣根孤植弱,素乏骨稜者,殿下雖日加賞而導之使言,尙無可以少塞臺責之望。而況今一言發口,未免見疑於聖心,則其何顔面,一日冒廁於臺次乎?承敎之後,宜卽自列,而母病添劇,不忍暫離,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正言金{{?|⿰禾道}}再啓煩瀆,退得物論矣。傳曰,知道。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錫一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呈辭,入啓,或被論,或引嫌退待,或呈辭未肅拜,俱無行公之員。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兵曹佐郞李命坤,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陽平君檣爲陳奏兼謝恩使,徐宗伋爲副使,申致謹爲書狀官,任珽爲副校理,呂光憲爲司成,金尙星爲司諫,林象鼎爲宗廟令,任守迪爲江陵府使,金夏明爲敦寧都正,申瑩爲引儀,鄭權爲典籍,朴宗潤爲咸鏡都事,兼持平二,趙明履、任{{!|𪼛|⿰王集}},兼監察二,李錫杓、趙榮國。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入直進,參知李潝未肅拜,右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北虞候今當差出,而堂上中可合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李必耉,以其情勢決難赴任之意,累呈乞遞,而特敎之下,有難變通,論題催促矣。今又呈狀言,極知分義之不敢,而參以人情天理,實無冒赴之勢云。其情勢旣如此,則孝理之下,不必强令赴任。且前兵使有拿命,則交代亦甚緊急,李必耉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朴鐄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水土之疾,當此換節之時,挾感添劇,委頓床席,以此病狀,斷無復起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宣傳官廳牒報,則宣傳官李惟天本廳許參時,可否不順云,依例汰去,薦主前縣監權必恒,亦依例罷職,以懲其誤薦之罪,何如?傳曰,允。 ○以洛昌君樘爲都摠管,以元弼揆、南就明、趙正萬爲副摠管,趙儼爲內禁將,沈喜雄爲北虞候,葛枝興爲黑山島別將,南德夏、金弘權付副護軍,金尙星付副司直,廟洞權管單韓致大。 ○兵批啓曰,新除授北虞候沈喜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慶尙監司狀啓,以初不付種畓還實之命,決難奉行,惶悚待罪事,傳于趙命臣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於日前,猥上請譴之章,及奉聖批,不惟不加之罪,諭之以不必爲嫌,勉之以勿辭察職,臣且惶且感,不宜更瀆,而乃敢旋澈長單,蓋出萬不獲已,三度還給之命,又下常格之外,臣誠憮然失圖,益復罔措也。噫,臣雖無似,亦有秉彝,則元良誕生,甫逾一旬,而身帶保護之任,敢爲圖便之計哉?祗以所遭筵斥,有非尋常,廉隅大防,不可放倒故耳。情未見諒,誤恩輒加,有若臣眞可以久居其職者然,臣之狼狽恧蹙,固不暇言,不亦有累於聖朝綜覈之政乎?此臣所以雖欲貪榮戀寵,耐彈冒出,百爾思量,終難承膺者也。況伏聞頃日筵臣,有以擇人而久任,縷縷陳達云,如臣空疏,正宜早自退遜,無妨賢路,而適當國有大慶,不免姑且遲回,雖微情勢,本無仍據之意。且臣當寒供劇,受傷非細,近又濕腫,生於脚部,不濃不消,最妨起居,晨夕奔走,亦無其望,玆不得不冒萬死瀝血號籲。伏願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許鐫改臣職名,俾安私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職。 ○知敦寧府事趙正萬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誕降,一千載河淸之期,此其會矣,億萬年無彊之基,自此永固矣。凡在蠢動,孰不鼓舞歡忭,而顧此老病垂死之喘,獨阻咸造嵩呼之班,宛轉啽囈,但有禱祝而已。臣自叨超資之典,益切循墻之心,早宜冒進血悃,冀收誤恩,而簡書果發,賤疾彌重,以致泯伏度過,殆若於邦國吉慶,自已廉愧冥然,都無省知者然。方切惶蹙之際,忽伏承敦府除命,臣於病裏,蹶然驚感,淚下汍瀾。噫,臣之本末,曾於辭免湖藩時,已爲陳暴,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不過以世祿末蔭,早入筮仕,自揆本分,特一常調,而夷考踐歷,罔非僥踰,始初陞資,雖似因於推恩例典,而其實則乃出於聖明特恩。自通政而躋亞卿,由閑司而歷諸曹,逶迤平進,寵祿隆極,天道尙忌於滿盈,私心敢安於超躐,而顧乃不循常例,居然變品,秩視八座,班同六卿。命德之器,勵世之具,決不宜如是猥褻,而負乘之戒,過福之災,亦何至全不顧畏乎?日者臺言,非直爲公朝據法之論,正所以爲臣身惜福之言,而終靳允兪,曲推眷慈,使匪分之恩資,仍在於無似之身,感激惶隕,不知所措。念臣旣無才德,且乏勞貰,特以聖世壽域中一物,虛度無用齒齡,坐縻不世渥恩,致身至此,涯分已踰,欲報之德,河海靡極。在臣分義,惟有不暇他顧,一造天陛,兼趁候班,以伸抃蹈之忱,以謝罔極之恩,而臣自臈月念後,重得難狀之疾,首尾三旬,出入危域,若不保朝夕者久矣。聖化所囿,近得生路,而老氣澌綴,殘喘澟澟,前後朝班,無以致身,情禮俱闕,分義益虧,今始少收神氣,僅綴短疏,仰伸微懇。伏乞聖明,察臣老病實狀,收臣新授資級,以謝公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意,已諭諸臣之批,而頃者陞擢,意在尊年,卿勿過辭焉。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祐邦家,降監聖德,元嗣聿誕,名號早定,擧國之顒望憂悒,今變爲蹈舞謳歌,雖以浿西一域,隔遠王化,而窮閻僻塢之民,亦莫不轉相告慶,動色稱賀,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其惟在此。如臣者逖違軒陛,今已四載,尋常戀闕之忱,猶不勝其耿耿,當此曠絶之邦慶,顧不得隨簪紳之列,效華嵩之祝,周南留滯,銜恨無窮,惟有瞻望宸極,攢手馳神而已。抑臣以區區情懇,猥瀆於此時,極知死罪,而弱才淺器,久擔重任,不但疵釁百出,終必有僨敗顚躓之患,素抱虛勞之疾,恒懷死亡之憂。十數年來,以藥餌扶接性命,卽聖慈之所已鑑燭,忽自前冬以來,痰癖作孽,流注於肢末,則脚痺手麻,運用殆廢,上衝於胸膈,則嗽苦喘急,呼吸不通,或頭目眩轉,殆若登高臨下,或飮啖專廢,常多不食自飽,朝肥暮瘠,而面貌殊無定形,前忘後失,而精神日覺昏蔽。醫者謂是水土所祟,殆非陳根腐草所可責效,蓋此箕城,雖稱佳麗之鄕,而風氣勁厲,水性峻烈,誠不宜於質弱多病者之久居故耳。臣年今五十,死亦非夭,螻蟻殘命,縱不足恤,方今慶澤流徽,德音布化,群生萬品,咸囿於春臺壽域之中,臣雖藐賤,獨不可比一物之數而蒙昭蘇之澤,得以生還京國,少延歲月之命耶?況臣老母今年八十有一,雖蒙恩便養,旨甘畢具,而冬春之交,神氣凡百,益覺懍懍,且其離京歲久,眷戀親屬,日夜思歸,老人之心,有如嬰兒,殆不可强抑。念臣職守事勢,臣旣難將母擅發,母亦不可離臣先行,惟此情理之切迫,又不獨疾病之難强而已。伏惟聖上,體下以仁,敦孝爲理,豈不哀矜於此,而曲遂其所願乎?臣於前此,章疏之上,殆無虛月,而輒以所遭,有在引嫌爲急,不暇及於實病與私情,今始披露衷懇,有此哀號。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遞臣職,俾得扶將遄歸,保延病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二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江華留守金東弼,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宋成明,兵曹判書趙尙絅,豐原君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開城留守鄭壽期,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昨日爲二七日矣。聞醫官所傳之言,則其間稍覺長大,一向安寧云,慶幸當如何?乳母尙未完定云,未得其人而然乎?乳道不好而然乎?上曰,乳道無害,而擇其人故然矣。淳曰,初定乳母有頭風,而乳道過溫云矣,卽今所定之人,聖敎以不爲自願,頗似殊常云,而臣意則擇取於不自願之中,似爲得其人之道矣。上曰,傳之過矣,而自願則根着猶不分明,不自願則屈意强從,亦有害乳道之慮,俱爲難處矣。興慶曰,因原任大臣所達,賚奏官定送事定奪,而大提學尹淳以爲,奏文辭語,有窒礙處,難於製出云,故爲稟定,而與之同入矣。淳曰,臣以釋奠祭受香事入來,而奏文文字有掣礙,受香時刻當差晩,大臣以同入稟定爲宜云,故臣亦入侍矣。臣之意見,在外時已言之,而當初宜送齎咨官,而至送陳奏使矣。回還使臣,旣與彼人有相約,雖只送齎咨齎奏,其順成可期,而第議決在犯越事,爲大關節矣。某則當死,某則當赦,而惟在上國裁處,有非該國專斷,以此爲言。故自古議結時,則陳奏使例兼謝恩,而庚午年査勅時,則終不得所査之人,故以不能捉得之由,送齎咨官。辛卯年犯越事則末端,以微事送齎奏官。今番則本非枝葉,査實勘罪,國王與諸臣議決入送云,則其在重君命之道,只送齎奏官,事體似不可矣。已定之論,無容更議,而奏文勘決後,有仍竊伏念之節,不宜如前,只說引咎之辭,當有竢罪之言,而又當以旣荷免議,不任感謝等說,爲結語,不送謝恩使,只送齎咨官,則結語甚難處,此爲文字掣礙之端,故敢此稟達。文字中不稱竢罪,不言感謝,而有好樣撰出之道,則雖不送使臣,亦何妨乎?彼國雖以我國送使爲悶云,而彼國利害,姑不論,當愼在我之道而已矣。興慶曰,回還使臣,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當順成謝恩,則兼於冬至使爲可云,而今當完結陳奏,故以齎奏入送事定頉矣,尹淳之言如此,入送謝恩使,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免議後當送使之意,予曾已言之矣。今番則當有免議謝恩,而當初大臣所達,予未及深思,且認以完結後有謝恩而然矣。淳曰,完結後則無謝恩,例以陳奏使,兼謝恩而入送矣。上曰,入侍諸臣,陳達所見。東弼曰,回還使臣,旣已周旋以來,則撰文之際,雖有掣肘處,以從當謝恩爲結語,似無不可矣。北京,以我使之數來爲悶,然不送使,可無執頉之慮,而事體則尹淳之言是矣。寅明曰,彼中亦以空中議之,故雖以不送使臣爲言,而國王與諸臣親議入送云,而使臣不往,則見奏文後,必以爲如何矣。成明曰,臣於入來後,始聞大提學所達之言,而事體則決宜入送使臣矣。尙絅曰,尹淳所達,臣亦知其當然,而使臣,旣與相約而來,則似無大段生梗之事,故曾有所達,而大體則送使宜矣。顯命曰,臣則不入向日筵中,而在外時,常以尹淳之言爲是矣。眞明曰,旣聞回還使臣之言,故以不送使無妨爲言,而事體則尹淳之言是矣。壽期曰,大體當送使臣矣。宗城曰,向日筵中,臣雖不入,而賓廳相議時,臣則汎然以不送使無妨爲言矣。及聞尹淳縷縷辨說,而始覺之矣。耕奴織婢,各有所主,當許其所達矣。瑗曰,今聞尹淳所達之言,奏文措辭之難,果如其言矣,完結後謝恩,則似如何送使宜矣。上曰,沁留所達從當謝恩云者,似不可直以陳奏,兼謝恩使定送,可也。淳曰,臣以受香先退矣。上曰,唯。淳遂退出。興慶曰,平安都事權基彦疏陳燕卜出柵事,宜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今番皇曆齎咨官卜物,旣値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則都事固當搜檢領來,而不此之爲,疏請定式,殊涉駭然,事當罷職,而旣已遞職,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曰,權基彦上疏中,又以出柵搜檢時譯官之不爲待令,後勿如是之意,請令定式,似當許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年前咸鏡道御史趙漢緯別單中,有永興以北端川等七邑,己酉還上未收,一竝蕩減之請,故備局,以己酉未收,其數夥然,一倂蕩減,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其中水災時,合家渰死及流亡絶戶,指徵無處者,令道臣各別精査成冊,報本司後,稟處之意,覆奏,分付矣。査覈成冊,今始來到,而三衙門合各穀一千九百八十石零矣。旣已査報之後,不可不蕩減,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當此無前大慶,凡罪係大小者,皆蒙一倂蕩滌之典,則向來齎咨官卞熤汰去之罰,似不當獨漏於蕩滌之中,此雖微事,臣旣待罪譯院,是乃原任大臣陳達請罪之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蕩滌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朝家以北路凶荒,劃給嶺南穀二萬石,而以船隻之未及變通,尙未運發矣,纔以兵船及地土船,急速裝輸之意,發關,申飭嶺南道臣,必不汎忽,而方當交遞之際,旣無主張之人,則易致緩忽,旣給之穀,若値載運之遲緩,不能及時救濟,則誠爲可念。若爲此而別遣王人,事近張大,固不可爲,而卽今見差京試官趙榮國,方帶備局郞,使之先期發去,仍受廟堂指揮,催督裝船,則事甚便好,而榮國與吏曹判書宋寅明有親嫌,兼帶無以付矣。有相避而付兼帶,不無前例云。此事便經裁稟,可以擧行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尙絅曰,此事臣方欲陳達矣。北路賑事方急,而穀物尙未裝載,極涉可慮。京試官趙榮國,旣帶備郞,使之兼檢督運,別爲申飭於列邑,俾卽發船之地好矣。顯命曰,今雖運送,恐未及期矣。寅明曰,趙榮國方帶備郞,故諸臣之意,欲差遣京試官,使之句管督運,故臣雖有姻嫌,而不得不擧擬矣。北路則麥熟甚晩,在五六月之間,及此運送,則猶可及期矣。上曰,北路運送賑穀,一時爲急,趙榮國旣帶備郞,則可以兼管督運,待開政卽付兼臺,而各別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金漢喆明日內辭朝,然後可及試期,尙不辭朝,宜有各別催促之擧矣。興慶曰,明當下直云,而有朝令,然後可以下去矣。上曰,明日內辭朝事催促。{{*|榻前下敎}}眞明曰,國有莫大之慶,以都城言之,面面喜色,家家歡聲,而獨於蔀屋之下,猶有愁怨之色,雖難種種陳白,而最是白骨隣族之侵,至爲冤酷,曾雖別諭,人心易於狃安,奉行不如初頭。今又別諭於八道,而守令如有不勤者,則道臣摘發論罪,御史亦爲廉察,實爲得宜,而今番大査正後,不無少紓民力之效,未及磨勘者,雖未知幾邑,如有未及磨勘處,則其道道臣守令,亦爲略加警責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當申飭,而猶有未及爲之之道耶?寅明曰,忠淸道則幾盡入來,而以守令數遞之故,方有未勘之邑矣。上曰,江原道則先已上來矣。顯命曰,臣方句管嶺南,而嶺南則五邑,未及磨勘矣。上曰,全羅道則何如?顯命曰,全羅道則臣於在營時,已塡充者,爲一萬二千名,而沿海興陽等邑,尙未爲之矣。寅明曰,未及磨勘邑,爲先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上曰,推考則當爲之,而所謂盡數塡充之邑,亦未知果爲着實,則反不如未勘之邑以實爲言矣。眞明曰,似不必如是矣。大抵有司之臣,專爲目前經費,而不能仰體聖意,如有未收,則催督令嚴,急於星火,而如兵曹、禁衛營、訓局,號令尤重,節度使之軍官,該邑之座首,直關捉來,故外方㤼於威令,不得不多發將校,搜掠民間家藏器皿,斥賣充納,有同籍沒,景象愁痛,而至於査頓之査頓,一時止接之類,混被其害,公然蕩産,則此足以感傷和氣矣。今番已磨勘之邑,則庶幾得免如此之弊,一切遵行,必將大益,而我國事,若過數年,則輒解弛,此爲可慮矣。上曰,此雖逐年應行之事,而每每自備局,各別申飭,可也。寅明曰,二疋之役,本非難堪之役,而民所不堪,在於他役之更侵,兼充束伍,而束伍有難支之勢,兩班不爲戶役,而戶役亦甚多岐矣。兼役勿侵及二疋軍勿侵戶役,亦有定式,而宜各別嚴飭施行矣。上曰,二疋軍之雜役勿侵,當下敎,而自備局,先爲條列施行,可也。萬重曰,筵席事體至嚴,而奏事之臣,未畢其說,從後迭言,未免紛雜,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東弼曰,江都軍餉本府所捧舊未收,則依朝令準捧,而各邑移轉準納本所,尤甚不納者,指名請罪,乃是今年事目,故臣嚴關催督,使之趁期畢納,而若干歲前輸納者外,各邑,或有未準捧,或準捧而諉以無船隻,報請待解氷上送,故方此等待之際,今因國有大慶,有停捧之命。當初未捧於民間之邑,則勢將待秋徵捧,至於已捧留之邑,則自當運送,而自前各邑,若有停捧之令,則或有稱托不納之事,莫重軍餉,不無虛疎之慮,各邑已捧留之米,則卽爲一一輸納之意,自備局各別申飭,何如?興慶曰,歲前畢納,已有定式,當初已準捧之邑,旣以待解氷發送爲言,則今不可有礙於停捧之令,至於未及準捧之邑,今此停捧,旣出同慶之意,則勢將待秋退捧。只以其所捧,從實數輸納似宜矣。上曰,雖曰已捧,此亦何可必也?歲前未納之邑,似當論罪,而旣在赦前,固無可論,已捧留之邑,則使之輸納本所,且其所捧文書,亦爲從實修送於備局事,自備局申飭,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天神默祐,元良誕生,天雖不諄諄誨諭,而今見民情,天意可知,苟有秉彝之心,孰不歡欣,而處處街路之上兒童輩,亦無不鼓舞抃躍,此無他,我祖宗至仁厚澤,入人者深,殿下雖無實惠之及民者,而其至誠愛恤之意,則人皆知之故也。三百年宗社之托,億萬民延頸之望,在元子一身,當此時,而思實惠及民之道,使斯民,知由元子而有此惠者,實爲第一急務,而國儲哀痛,措手無地矣。在外時大臣有問,故臣以舊布蕩減事言之,而其數元不大段,且終爲難捧之物矣。寅明曰,雖蕩減舊布,而此則非實惠也。宗城曰,金吾秋曹疏決,足爲解幽鬱之道,而貧窮顚連之冤,與此無異矣。殿下之夙宵焦念,常在於恤民,雖別無可爲之事,而爲元子樹惠之道,亦無過於拯救下民。故臣等左右揣量,而終未得好道,及此時,而不能施一分之惠,此實痛恨處也。寅明曰,祈天永命,此其機也。臣於常時,未嘗以惠政仰達者,蓋有恩竭難繼之慮故也,而今番則實無可惜之物矣。我國一年經用,爲九萬石,若當中豐,則所捧爲十二萬餘石,三年足餘一年之蓄,而卽今經費枯竭,新舊堇繼,雖思惠民之道,而實無容手之地,元來穀貴財匱之國,則固無可論,我國則足以致盈富之業,而乃至於此,豈不可悶乎?顯命曰,今日邦慶,實千古所無之慶也。先倡喜心之道,在於霈澤,而只若干疏釋而已。舊布蕩減,亦爲虛名,以如此事,而何能先倡此喜心乎?臣等數三人,會宿備司,有所相議,而着手無地,寧不哀痛?卽今固無可爲者,而此後,則別樣節用,必餘一年之蓄,而大施蠲減之惠,則萬姓歡欣鼓舞之心,自然漸爲凝結於元子矣。臣不敢盡言,而臣等之苦心,庶幾下諒矣。上曰,雖無邦慶,爲國之道,當以恤民爲先矣。三宗血脈,幾絶而復續,祖宗神靈之默佑,亦爲此民,而有此慶矣,所當軫恤斯民,以爲報答休命之道,而着手無處矣。諸臣所達,予所未及思者,而在昔宋眞宗之爲太子也,民稱少年天子,則太宗以爲,將置朕於何地?太宗創業之主,而父子之間猶如此,予嘗慨然矣。雖冊封之前,東國人心之先歸元子,是予所望,趁此時施大惠,使斯民,咸曰,吾君未嘗有如此事,而有邦慶,故有此惠云,則豈不好也?而若以除舊布停軍餉,爲施惠之道,則外面而已,終非實惠矣。寅明曰,蕩春倉之設立,蓋有意也。曾於戊申變亂時,猝發民夫,移輸外倉之穀,事甚苟簡矣。今年則戶曹惠廳所用,必有所餘,以其所餘,及此稍豐之年,而移儲蕩春倉似好,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則備局相議爲之,可也。寅明曰,法外緣坐,不可屬屬陳稟,故盡爲抄出以待,而所謂緣坐,無非元惡大憝,誅九族猶輕之類,自下不敢輕議者也。上曰,徐爲仰達焉。今日次對,不可草草爲之。兵判進來,尙絅進伏,上曰,前人所爲,後人遵行未易,前兵判尹游所儲之物,不用而盡有之乎?尙絅曰,盡有而錢則自然用之,而隨所用,以布代入矣。上曰,騎步布事,徐判府事有所達矣,此爲少紓民力之道耶?尙絅曰,四年三次,而一年則爲一疋半,推移納之,則在國有得,而在民,別無好道矣。眞明曰,民情寧入於砲保,而不願入於騎步兵,蓋推移去之,每致錯亂,民不知爲某當某當,而下吏又從以因夤爲奸故也。萬重曰,臣嘗待罪外邑,詳知民情。此雖曰三年二次之役,而每當春夏而責出,故民不支堪,反爲巨弊矣。尙絅曰,正月當納於正月,二月當納於二月,每當當而納之,則無弊,而昨年再昨年當,尙多有未納者,以此實難於釐正矣。興慶曰,限十數月停捧,而其間則以所儲用之,文書修正後,逐當徵捧,則可無錯亂之弊矣。上曰,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大意則本非惠民也。此是李宗城箚陳之事乎,裏面不得詳知矣。上曰,李宗城箚陳者,予忘之矣。宗城曰,從頭一通盡達,然後可知矣。上曰,李奉朝賀曾亦有所達,三年二次之役,終爲朝三暮四云,而予之持難者,或慮他民,見此一疋半之役,而怨其不均也。寅明曰,此終歸於國有所得,民必知其不爲民,而爲國矣。上曰,國有所得云者,予未覺得矣。尙絅曰,雖納一疋半,而其後合以計之,則有餘矣。宗城曰,朝家餘此,而爲不緊之用,則不當矣。待其儲蓄之有餘,或除租或減布,以爲惠及下民之道,而趁此好機會,不有以更張變通,則寧有可爲之時乎?民役大變通,不一其端,而騎步兵一事,亦爲第二義矣。無論某事某事,先定聖志,且採衆議,而不但於次對時廣詢,亦於召對時,使備堂一二人入侍,從容商確,以爲急時通變之地宜矣。上曰,吏議所達則好,而其言其事,猶有不副者矣。曾於持公事入侍時,有司堂上使之同入,而李宗城,以爲無他稟達之事,而不肯入,政院催促後,始入來矣。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備局事,則非一人獨自稟定者也。必相確可否,然後爲之,何敢以一人之見,仰陳於淸燕之暇乎?成明曰,臣則不敢與聞於廟謨,而今此民役變通之事,雖下詢榻前,各陳所懷,畢竟無歸趣,則終爲虛辭而止矣。今若各以所見,成納冊子,如肅廟朝事,聖算先定,然後就其冊子,而量其便否,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宜矣。言下豈可猝然定之乎?上曰,大體則好矣。顯命曰,事係變通,不可輕議,而裕財之道,無過節用,故臣之前後所達,惟節用二字也。殿下躬行節儉,自奉太薄,而財穀無餘,實效邈然,臣實莫曉其所以然之故也。上曰,所達是矣。予之自奉,則果薄矣。騎步布設有所餘,予豈爲不緊之用耶?宗城曰,騎步兵事,獨祖宗朝舊制也。存罷之議不一,而各有所見,惟在聖上詳確處之矣。上曰,五衛之制只餘此矣,何可輕罷耶?其便否,姑未可知,吏議問於未入侍諸大臣,而更稟可也。顯命曰,靈城君朴文秀,無他可引之嫌,而次對與本司之坐,一不來參,蓋其意曾前有司堂上之差下也,故領相有所云云,故以此爲嫌云,而大臣已作故人,則以此爲嫌,尤爲不當,宜有別樣嚴飭之道矣。上曰,事體豈容如是,從重推考,使之斯速行公,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於頃日筵中,仰陳兩臣事,而殿下以此是在上者處分,非在下者所敢請爲敎,宜不敢更事煩暴,而第臣耿耿之心,自切于中,不得不復此陳達焉。顧今國有大慶,普施曠蕩之典,凡係含生之類,皆被聖澤,自陷罔赦之科者,擧蒙寬典,而獨彼先朝禮遇之故臣,抱此千古所無之至冤,名在《丹書》,尙未昭雪,半朝之人,一辭稱冤,臣之累陳,亦非私好,而天聽愈迫,兪音尙靳,臣於此,不勝惶悶之至。殿下於金昌集,每持之不已,而此非殿下親見之事,不過以中間傳說而已。天道十年必變,而此事已過十年之久,則今於十年之後,何如是一向靳固耶?故相臣洪致中,卽殿下之所嘗倚重者,而曾亦屢言於殿下之前矣。殿下於其時,以徐待諸臣之入來爲敎,諸臣入來後,等待處分者已多年所,而一日二日尙此漠然,群情之抑鬱,往而愈甚矣。適當無前之邦慶,臣於入診時,敢有所陳達,而殿下始以禁堂入侍時下敎爲敎,又以秋曹堂上更入時下敎爲敎,而及其日,則乃以十九日下敎,牢拒而不許,臣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臣敢冒死,更申前說,從容深思,而快賜下敎,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豈欺卿也?藥院入診之日,禁堂入侍之時,不爲下敎,蓋有微意也。頃日筵臣,以雖在慶喜之中,而禮樂刑政不可廢爲言。雖當志喜,豈可一竝蕩滌耶?兩人不可一時竝擧,若不分界而爲之,則豈予恒日弦韋之心耶?心旣知之,而若勉從混爲,則不可矣。十九下敎,猶有不盡者,而以此敎而爲言者,實有意也。今卿以半朝廷爲言,朝廷豈有半朝廷耶?予於卿,有慨然者,卿能以此耿耿於二人之心,推及於民憂國計則好矣。興慶曰,臣之半朝廷云者,蓋朝臣中以循套之心,有不能純同者,故如是陳達矣。今此未復官者,只二人,而以弦韋,而又不擧論一人,則其一人,豈不冤乎?方當大霈之日,惟宜廣加惠澤,使歡悅之意,洋溢於域中,今若伸理此兩臣,則非但其親戚之含冤者,輿情亦必皆歡欣慰滿矣。上曰,頃以二人族屬收用事下敎,而希覬者,則必以此爲開路云矣。舜、象、惠、蹠,自古有之,其族屬則有何罪耶?予旣蕩滌下敎,而渠輩若不從仕則非矣。其時下敎,弦韋自在其中,當下敎云者,亦有弦韋矣。於後則或有不分弦韋之時,而予則有深知者,弦韋不可不分之耳。興慶曰,殿下之終有所持難者,或慮廷議之有崖異而然耶?凡事當觀是非大體之所在,而處之矣。有冤則伸,匹庶猶然,況其人曾經三事之臣,則所以待之者,固當有異,況其被禍之慘,尤爲愍傷,則一告身之還給,有何難乎?上曰,人君擧直錯枉,然後當爲使下之道,豈專以爵祿縻之,而混淪使之耶?有內外心之人,則予當不用矣。聯箚則其時事實,予猶不知,而以聯箚而執言,則過矣,至於此事,則予之稱量旣深,十九下敎後,予心不可撓攘,予以前日事,自以爲非矣。故領相自是順便之人,故有此陳請,而卿亦然矣。然以半朝廷爲言,則公勝耶私勝耶?卿若以爲此人之心,先思慰萬民抑鬱之心,則豈不好耶?興慶曰,殿下以臣半朝廷之言,爲非出於公,而彼朝臣中岐貳之論,是乃非公心也。見今罪關惡逆之類,猶皆蕩滌,則獨於此雪冤之事,豈可持難耶?殿下之不舍一人雖如此,而事旣一體,冤枉亦同,固無彼此之可別者。殿下雖以非在下者所敢請爲敎,而凡事豈無自下稟達者耶?臣心知其至冤,故不避縷縷,申請至斯,今日如難容易處分,則更加徐思而處之,千萬幸甚。上曰,若徐思,則必尤入深,無寧不思而置之也。興慶曰,古人有論事,而有回天之力者,臣不敢比擬於古人,而誠淺辭拙,反復陳達,終不回聽,臣心慙惶,有不可盡達,誠無顔面更顯於朝列矣。上曰,卿猶不知也。卿以不是事欲導予,予不須言,而其時此時,豈無他人之可言者,而必以卿所知者而言之,卿心若妥帖,則豈每每及此耶?以待在上者處分宜矣。興慶曰,殿下以不是事導予爲敎,臣不勝惶悚之至,臣若心知此事之爲不是,則其何敢苦口屢陳乎?上曰,予非謂卿以不是事導予也。是乃卿若以不是事導予,則予亦何言於卿之意也?上曰,吏、兵判、吏議進前,用人銓衡,非在上者所可盡知者,而其時守土之官,亦皆蕩滌矣。今日居臺者,㤼於尹邃事,其後不敢更下手於停論,其力量甚不足矣。凡行事不美,處身不當者外,一種時象,則竝忘之可矣,而至於朴長潤、申處洙、崔致重輩,則難於更爲檢擧矣。興慶曰,申處洙與朴長潤,輕重懸異,不可一體竝枳矣。上曰,長潤則只論誌文,而及於深處矣,處洙則其絶痛,豈爲長潤之比哉?卿之此言,不免於査滓矣。興慶曰,用人之事,不當分付銓官,當一付之公議而已矣。宗城曰,今以用人事有所下敎,臣嘗有慨然者,故敢達。前判書李眞望,以其宦情之素薄,聖上已許其任便往來,而李匡德之不肯仕,實無義矣。匡德固有剛偏之病,而其文學才識,實罕比倫,前後上敎,亦稱可用,知遇之感,固當如何,而頃當邦慶,入參賀班,旋卽下鄕,匡德父子之欲爲竝謝淸時,豈有如許道理耶?帶軍銜下鄕,而政院尙不請禁推,此則政院自當察處,而自上宜有各別嚴飭之道矣。上曰,另加申飭,使之從速上來,可也。{{*|出擧條}}上謂尙絅曰,武弁偏論,尤爲寒心,前人之事,必循其轍而勉爲之也。顯命曰,兵判,嘗攻斥武弁偏論之弊,而政事甚公矣。近聞宣傳官廳,又以嶺南一人可否,不順云,未知其何事,而嶺人則輒枳之,國家之樹怨於嶺南,可悶矣。尙絅曰,三朔曹司,竟至遞歸,甚可矜矣。寅明曰,試期不遠,咸鏡道試官,當趁卽下去,而新除都事柳萬樞,時未署經,兩司不備,署經無期,有難等待,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差出,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番蕩滌時,曾前有勿爲除職之命者,不入其中,如此者何以爲之乎?敢稟。上曰,竝蕩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咸與維新之日,補外亦是罪罰,則似當有擧擬舊踐之事,故敢達。上曰,名曰補外,適中其願,而旣非時象,則有不可一向置外,一體備擬於舊望可也。{{*|出擧條}}上曰,少退,而還入時,大臣與判金吾、右參贊宋成明及儒臣入侍可也。宗城曰,諸大臣處問議事下敎,而以何問之乎?上曰,一疋半,民皆爲便耶,春秋立番何如耶?以此問之。瑗曰,下番闕直,已過十日,昨日政新除授二人,皆在外,無以推移,而玉堂闕員,亦有之矣。上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陳奏兼謝恩使,亦爲差出,而上使,以宗班備擬事,分付,少退時開政可也。諸臣以次退出閤外,有頃還入。寅明曰,法外緣坐雖抄出,而無非凶惡,別無大段可以釐正者矣。上曰,告達則可知矣。寅明,告罪人喜之杖斃後孥籍事。興慶曰,此是非承款結案,而其叔李益命,以法外被坐矣。寅明曰,李益命則兩罪,而一則藏置鳳祥事也,一則喜之緣坐也。上曰,又告他事。寅明曰,罪人成衍物故,未正刑而以逆律擧行矣。此則論以逆律,未免失當,初則雖爲誣告,而終則其言亦實矣。興慶曰,臣則不能詳知,而以誣告,至於孥籍則冤矣。上曰,當初逆律則過矣。仍命萬重,書傳旨曰,成衍應坐諸人竝放送。寅明曰,罪人象極孥籍則果是,而其子當絞,其子猶不死,則竝與其兄其侄而同配事,似不當矣。興慶曰,其子與其侄似異,而今難爲言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象極與宗元無異,而今以其子其侄之同配,放其侄,未見其可也。興慶曰,猶與宗元異矣。寅明曰,李廷說、李廷徽、林象極,其罪無異同,而廷說之言,言稱大元帥者,尤爲絶痛矣。上命萬重,書傳旨曰,象極侄被坐者放送。上曰,外方孥籍何如耶?寅明曰,外方則其時諸宰相會,抄出孥籍矣。上曰,必難詳細區別矣。喜之之侄,亦入緣坐耶?寅明曰,未能詳知矣。興慶曰,其侄有一人而已。上曰,益命爲李順命之兄耶?興慶曰,順命之弟,而年近八十矣。上曰,喜之承服耶?興慶曰,未承服者也。寅明曰,以其未承服之故,謂之法外矣。上曰,喜之之詩,與承服無異,而猶是法外,匿鳳祥事,便是雜犯,俄以弦韋下敎,李益命若放,則李頤命亦同矣。興慶曰,已死者,則無緣坐之規矣。上曰,其人雖死,旣是緣坐,則豈無可論乎?若承款,則律不可低昂,而終是法外也。喜之之詩,用意也。象極之惵呈,恐㤼也。旣放象極之侄,則喜之緣坐,亦可放矣。李益命放送可也。寅明曰,罪人之夫妻各配,實爲感傷和氣之道,使之同配似宜矣。上曰,夫妻各配,法似有意,欲其無易種者耶?興慶曰,法意未知,何如?而吏判所達是矣。上命萬重,書傳旨曰,其他被坐夫妻各配者,從夫配所改定。寅明曰,今因恤囚,敢陳所懷,男女有異,我朝以禮義之邦,待女人尤別,而近來京中錄事醫官算員輩與軍門將校之屬,各衙門諸宮家,或有發怒推治之事,而有所拘礙,不能如意,則輒令正妻捉來,或囚禁刑獄,或拘留私室,此輩雖甚微殘,旣是帽帶之人,則其正妻之如是迫辱,事體未安,自今出身及帽帶之人、將校之類正妻,無得推捉拘囚事,永爲定式,嚴加禁斷,何如?上曰,軍門將校及帽帶之人,豈可拘其正妻耶?事極駭然,另加嚴禁,而今後如有犯之者,則耳目之官,糾察論罪事,著爲受敎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以洪致祥事,有前後日記考稟之敎矣。考見日記,則甲戌年復官之敎見載矣。上曰,下敎辭語,直脫其罪耶?寅明曰,非直脫其罪,以貴主在堂王室近戚爲敎,而命復官,其時臺官沈極,啓請還收,則李寅炳、朴權,皆以臺官,立異不參啓,以此見之,則時議亦不持難於復官矣。辛巳年,其子泰猷擊錚,而語逼於故相臣趙師錫,故故相臣趙泰耉,時爲工曹參議,而上疏辨之,則自上仍命還收其復官矣。上曰,此果不關於時象者耶?予則知其爲西斥南也。寅明曰,此則本不關於時象,而誣上不道之目,歸於李師命,所書姓氏,非朝臣姓氏,而多有僻姓矣。興慶曰,渠是洪姓,而洪姓亦入其中,此事之出於渠手,未審,似是中間媢嫉者之所爲也。寅明曰,東平尉小說,頗稱其冤狀,其子泰猷,可愛之士子,故無論彼此,而皆欲爲之伸雪,豐陵君與徐判府事之所達,亦以此也。興慶曰,大關節,則皆已脫空,而先朝旣一番復官矣,情無深惡,跡涉晻昧,旣骨之後,已過四五十年,則一張虛銜,亦何惜乎?臣意則如此矣。寅明曰,臣亦與大臣之意同矣。上曰,其不謹愼,則可知矣。右參贊與儒臣之意則何如?成明曰,先王朝自宮中所處分之事,外廷臣僚,何以知其罪犯之輕重?臣則不敢以伸理仰達矣。瑗曰,致祥於臣爲至親,嫌不敢言。上曰,何以爲至親耶?瑗曰,以王室而然矣。上曰,此豈爲不敢言之親嫌耶?瑗曰,諸臣所達是矣。東平尉每以近戚有如此事,當戒飭云,而亦稱其冤狀,故臣於幼時,亦嘗耳聞其言矣。先朝旣以渠雖無狀,而以王室近戚爲敎,則到今復官,亦何妨乎?上曰,下敎中有無狀字耶?甲戌復官時,沈極一人外,皆奉承,而只因趙泰耉疏而還收乎?此皆考見於日記中耶?寅明曰,《政院日記》甚疎漏,復官,備忘外,無他所載者矣。上曰,其後更無上言之事耶?寅明曰,其後亦爲上言,而李師命家及洪泰猷同時上言,李家則有勢,故先爲回啓而復官。洪泰猷上言,則遷延,遷延而仍遭庚子大喪,終不得回啓矣。上曰,此必難處而置之矣。寅明曰,己巳年,李師命承服,以爲與洪致祥素不好之間,而致祥遭妻喪後,爲弔慰往見,仍與之說及云云。此則旣出於師命之口,非互相推移之事也。師命旣承服,故至於正刑,誣上不道,歸於師命,而致祥則爲別罪矣。上曰,其官何官?寅明曰,主簿也。上曰,此終難處矣。主簿官之復不復,何關也。瑗曰,前後日記,使之更考而處之似宜矣。寅明曰,或令議大臣,則亦可知公議之如何矣。上曰,無論僻姓與渠姓,而事極怪異,且其不道之言,亦必聞之矣。寅明曰,聞則聞矣,而聞之者與爲之者,輕重自別,當此大慶,宜有處分矣。寅明曰,李鳳祥以他屍檢屍的實與否考出事,命下,而其時拿命下去,則其家以爲變故後,悲哀不勝喪而死,已過十餘日云,而以他屍代檢丁寧,故檢屍官黃尙鼎,亦以此被罪,其文書皆在於禁府矣。興慶曰,其奴之容貌相似者,代死而代檢云矣。上曰,文書昭在,則無可更問者矣。興慶曰,李晉吉,以槐院積仕之人,因岐貳於分館之論,臺諫啓請汰去矣。先進之以取捨後進,輒請汰削,大有關於後弊。故臣於頃日,以還付槐院之意,陳達蒙允之後,在渠廉義,不宜還仕於本院。且槐院參下,察訪出窠未易,不得調用,而院例有右位,則下位不得越次陞付,槐院參下,未免由是積滯,而亦有窒礙於分館之端,事甚難處。李晉吉陞六,未知何如?上曰,李晉吉科榜在何年也?興慶曰,己酉榜云矣。上曰,陞六,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文科新出身,年五十無一資出六,乃是法典,而分隷槐院後年滿五十者,變通出六,亦有其例,前後非至一再。蓋其以五十出六,則新第與參下,無間故也。況當槐院參下積滯之時,尤宜有變通之道,而卽今參下之年滿五十者,有數人,依例出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臣無似,獨當重任,凡事多有叢脞之歎,公私之病不可勝言。臣以枚卜之意,前後陳達,非止一再,而尙今不許,臣不勝惶悶之至。頃者仰請枚卜之時,臣以卜相後當退爲言,則殿下以若然,則當不卽卜相爲敎,而式至今日,尙無枚卜之命。臣之當初請卜,反爲臣許久盤礴之資,臣於是,尤切悶蹙,伏乞亟降明命,特許枚卜焉。上曰,卿之獨勞,予非不念,而今此盤礴之言,誠是意外也。興慶曰,臣之去夏所遭,豈有復出之理哉?只緣使行期迫,査對事急,不得不冒沒出脚,因仍行公,其爲恧縮則極矣。卜相後請退之言,亶出於仰暴情實,而枚卜之尙此遲延,似由於臣言,臣之惶悶,尤萬萬矣。且以近日事言之,臣之蹤地,決不可仍冒,惟願速命枚卜焉。上曰,每如是陳達,予之趑趄尤深矣。興慶曰,下敎雖如此,而以此難冒之勢,獨當匪據之職,豈不悶迫之甚乎?上曰,卽今道理不當如是,卿亦思之,大臣有若交代者然,則豈有大臣備位之時耶?瑗曰,下番闕直已久,今日政新除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右參贊進前。成明進伏。上曰,前後屢諭,而卿位在重臣,去就何輕?卿非山林高蹈之士,而公然退處於鄕,道理不當。今若以顯要處卿,則固可辭,而卽今所處者,閑職也。備堂啓下,亦欲其仍留,時或出入於筵中也。卿須認此意,脩門外一步地,勿思更出,可也。成明曰,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杜子美之詩也。臣雖無狀,豈無便訣之恨?犬馬猶知戀主,臣雖在外,亦豈無象魏之戀乎?當初旣有所遭而出,旣出而還入,義無所據,故屢承嚴敎,且命臣子宣諭,而不敢爲趨承之計,積罪如山,日夜惶蹙矣。擧國臣民喁望之餘,以宗社億萬年無彊之福,元良誕生。臣聞此消息,不勝歡抃雀躍,卽日入城,大庭呼嵩,仰瞻玉座。自是以後,臣退死丘壑,少無餘憾矣。意外有政府西壁之命,肅謝後參七日問安,又有備堂差下之命,伏聞伊日筵敎,以爲非以職名羈縻之也。只爲開其入對之路,天恩罔極,臣通宵感泣,臣從前不敢入來者,非但以情跡之難安,疾病之難强,實慮入朝之後,見縻職名,進退狼狽而已。若如聖敎,更無官爵拘攣之事,使之任便往來,則臣之進退,可得綽綽有餘裕矣。臣所居不遠,何敢不以時入造,或入瞻天顔,或在外承候而歸乎?上曰,頃日筵敎中,非以職名羈縻之說,似有此言矣。成明曰,臣之退去,非今日始退,昔在肅廟朝,卽臣父兄生存時也。臣有疏曰,臣兄弟中臣最無能,請退云云。是以臣多在郊外,從宦絶少,在臺官,曾不詣臺論啓,在玉堂,亦無一番進講,常以盛滿爲戒如此矣。上曰,人皆如此,則豈有可仕之人乎?如是知之過矣。成明曰,雖以今日觀之,一家三人,俱以備局堂上入侍,此豈可安者乎?必致災殃,願殿下生活臣等焉。上曰,三人竝入,豈獨卿家耶?諸臣中如卿者,亦有之,況一人則四寸也。以此爲嫌,則國家何以用世祿之臣乎?成明曰,四寸與同生,何間乎?且臣本無才具,全不解事,蓋自幼少時,人品汎然,不留意於事務。且乏聰明,前忘後失,地名人名都不省記,至於錢穀甲兵之數,專所茫昧,若强其不知而自以爲知,參涉於國事,則不但一身顚敗而已。如是而何事可做乎?上曰,今世之人,必皆有才而後行公乎?成明曰,臣請被罪矣。上曰,必欲退去耶?成明曰,臣雖退去,國家有事,則當入來矣。上曰,亦當有時入來耶?成明曰,每當歲首,寸心尤耿結,如正朝賀班,敢不入來乎?上曰,予謂有時入來者,非指正朝賀班也。成明曰,非但正朝,前頭似不無慶賀之禮矣。成明曰,臣將退矣。今當慶喜之餘,竊有區區願忠之悃,敢陳焉。殿下春秋晼晩之後,始有此元子誕生之慶,而第俗語曰,生子非難,養之爲難,養之非難,敎之尤難,雖閭巷匹庶之家,尙以敎養爲難,況帝王家鞠育保養之節,豈不十分致愼乎?醫書有曰,富貴之家,切不宜新製綾羅之類,與小兒穿,天王家襁褓衣襨,固知不可與閭閻小兒同,而願常加留念於惜福祈永之道矣。至於敎導,今日言之太早,而自胎敎以下,莫非敎也。乳母性品,或有相同之理,故愼擇一事,《小學》言之,此亦敎導之術也。上曰,諸臣亦有所達,而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焉。俄已下敎,而終不當如是矣。卿旣上來,有時下去,則宜矣。奉身而退,有若高蹈之士可乎?成明曰,若高蹈之士,則今番必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朝廷,豈多人乎?政府西壁,非卿可辭之職,此非以要官顯職,而羈縻之也。不宜投章而去,政院亦知悉勿捧,可也。成明曰,臣於榻前,旣陳退歸之意,不必陳疏。若有職名,則有時入來,亦難矣。在京時,勿論職名有無,出入軒軺相聯,臣心常澟澟矣。瑗曰,宋成明,特敎之下,又以不必陳疏仰達,事體未安,請推考。上曰,勿推。上又謂成明曰,卿雖在鄕,階資則自如,人必曰資憲重宰,豈以鄕人稱之乎?成明曰,臣在野,與野人同治農事,臣亦野人也。上曰,卿在何地?成明曰,所居楊州之廣津也。上曰,卿治農云,秋牟,何如?成明曰,冬雨慮其凍死,聞鄕人之言,不至於凍死,春雨後不甚寒,故無大害,而大抵不無所損矣。上曰,今番歲抄中敍用,皆生存人耶?寅明曰,皆生存,雖不無死者,而必不多矣。上曰,金吾放送幾何?寅明曰,合爲七十餘人矣。上曰,停啓者,其卽擧行,而亦幾人耶?寅明曰,爲五六人,而卽爲擧行。李晩白,則當刑推,故姑仍囚矣。上曰,然矣。寅明曰,犯越罪人朴之徵四兄弟,盡入而康熙皇帝時奏聞犯越之罪,而兄弟俱入,則一人拔之者,有謄錄云矣。上曰,此則使撰文人詳察,可也。上曰,召對爲之。諸臣遂退出。 ○乙卯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瑗讀,自議征伐篇武德九年,至寧得忘所言者乎?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行幸篇貞觀初,至加以金段。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萬代永賴。瑗曰,征伐篇禦敵之道,算無遺策,而以其好武之心,不能自克,故終致遼東之敗矣。上曰,終不如漢光武推心致腹之事矣。瑗曰,終非帝王萬全之策也。第八板褚遂良諫東征,而只褒奬君德而已。終欠讜直之風,蓋太宗有好諫之名,而無好諫之實,故以遂良之忠,而猶如此,此當爲人君納言之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十二板房玄齡臨歿之疏,可想其眷眷之忠,而太宗只稱其此人危篤,能憂國家,終不能用其言,其悅而不用,誠爲慨然矣。十六板徐氏之疏尤奇矣。外有賢臣,而內有如此女官,豈不成太平之治乎?上曰,其言實奇特矣。瑗曰,安邊一篇,專出於喜功矣。萬重曰,太宗之自稱天可汗者,已失待夷狄之道矣。至於行幸篇,則君臣相勉戒之語,多有可觀者矣。君臣相與匡弼,然後上下有交泰之美,此道一分未盡,則有一分害,二三分不盡,則有二三分害,此等處實合鑑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君臣上下交相勉勵,而竭盡無蘊,更無推演仰達之辭矣。第九板災祥篇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云者,太宗可謂得祥瑞之本矣。中原則自古好祥瑞,而我國則祖宗朝務實好謙,故元無以祥瑞爲言者矣。第十板虞世南之言,雖未見其恰好,而太宗所答,終近矜誇。《書》曰,有其善喪厥善者,正謂此也。上曰,然矣。《貞觀政要》,獨無李世勣之言,何也?萬重曰,不過將帥才,而無忠言嘉謨之可記者故也。瑗曰,魏徵十漸疏,其言好,故其文亦好矣。大抵人君之漸不如初易矣,雖以卽事言之,殿下求治之誠,亦似有不如前之歎,雖自求,而亦必自知矣。臨御一紀,治效尙邈,豈不抑鬱乎?國有大慶,而祈天永命之道,寔在今日,益加勉勵,無或怠忽,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當留意焉。魏徵此疏,實爲人君之龜鑑矣。瑗曰,末板太宗之言亦好矣。天下萬事,實本於人主之一心,故作於其心,而害於其政,雖深居九重,而以其見於政令者,可知人君治心之功矣。聖心歡欣之時,發而皆中節,使心氣俱和,則祈永之道,亦在於此。若其心生驕逸,喜怒過度云者,宜有所切戒者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貞觀政要》今已畢講,而其中有可取者,有可戒者矣。殿下親製序文,可想聖意之欲法善戒惡,而此心常存,俾有實踐然,後言不歸於空言,而自有益聖之效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萬重曰,此書多有可法處,而以愼終爲終篇,以十漸疏編其末者,尤似有意,伏願覽此,而益留意於愼終之道焉。上曰,承旨之言好矣。當留意焉。太宗氣象,如可見處多,而戎馬事,則不免於伎倆所使,而輒發矣。瑗曰,英氣有餘,學問不足,故常欠於涵蓄之度量,終不如漢文之治矣。上曰,若觀唐宗之治,則勝於漢代遠矣,漢文則近於無爲,而規模甚大,武事雖不留意,而至於細柳親勞,則其英略,亦有可見者矣。瑗曰,漢文則規模果大,能以一張書,服南越王矣。上曰,序文原任大臣已書之云耶?瑗曰,未及問矣。上曰,《綱目》亦已上來耶。瑗曰,自全羅監營已來矣。上曰,承旨進來。萬重進伏。上命書傳旨曰,今者邦慶,前牒所罕,其在仰答休命之道,保民最先,而顧今京外,餘蓄俱竭,漢文常年賜田租之半,猶未能追行於今日。擧國含生欣悅之心,將何以下副,予之志喜,亦何以均施也?中夜思此,徒耿耿乎八路蔀屋,內自廊廟之臣,外至方伯守令,體予此意。若有保民便民者,其勿曰小而略之,夙宵孜孜,其詳講究。頃者舊布,雖有蕩滌之命,當捧身布隣族自如,則何以慰蔀屋小民之心?軍政釐正,下敎已久,而未準釐正之道,尙且夥然,分付備局,其尙未準數釐正處道臣,推考,守令爲先從重推考。斯速釐正,俾有實效,而其所勤慢,自當有追後廉問之道矣。正軍之勿侵他役,乃是舊規,而外方守令,慢不奉行,其我小民偏苦兼役,亦爲另飭諸道,俾無此弊,而今因大赦宥釋,諸道之中,觀其徒流案,有已過數十年者,方今霈澤,乃蕩滌前事,咸與維新之意。只曰放釋,而無他區處,諸道無依無土之民,其將依何而居,耕何而食?其年屬耳。自有田土者,則道臣守令,勸之恤之,使歸常民,其年已久。無處可依者,則到其本鄕之日,尤加撫恤,期於奠居,其無依歸,仍留其土者,其道道臣,一依留接例,各別顧恤,使得依所,而人生於世,秉彝俱同。此等之類,初豈樂爲而犯此,或困於飢饉,或敎化未及,自不知憲章之在上,究其元情,豈不矜惻?咨爾道臣,亦體此意,顧恤之中,敎之以孝悌之道,因之以事長之義,使前日之强悍者,偕至於淳厚之域,則此予今日曠蕩之意也。徒流被放者,意猶若此,況其他常民乎?三陽回泰,萬品咸蘇,邦慶乃新,政當布仁中外,大小群僚,精白一心,保我元元,乘此機而導陽春之氣,隨此時而回淳厚之風,仰副高穹列聖眷佑之德,下答億兆生民欣悅之心。上又命萬重,書傳旨曰,交隣之道,邦國所重,頃者倭館公作米柴炭事,曾有勅勵之事矣,今有實效耶?其令備局,分付道臣,問于萊府以聞。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重協啓曰,諫院處置,歸於憲府,而尙未處置,大司憲尹惠敎,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牌不進傳旨未下,持平金錫一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尹就咸,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兵曹參議李匡輔今方入直矣,以社稷祭薦俎官,預差陞實,卽當進往,而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稱有病故,參知李潝未肅拜,無他替直之員,判書、參判、參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社稷署官員,以祭所三獻官意啓曰,薦俎官刑曹參議鄭羽良,自數日前,寒痰凝結於胸脅,有妨屈伸,症形不細,而以單子中改付標爲惶恐,强疾入來,受香到齋所矣。勞動之餘,一倍添劇,轉側不得,呼吸喘促,卽今以臣等所見,萬無駿奔將事之勢,莫重祭享,將未免臨時生事之患,令該曹依例改付標,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又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夜一更,月暈,廻火星土星。 ○徐宗玉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宗廟春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正言金{{?|⿰禾道}}引避退待,已經累日,尙未處置,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禮曹郞廳來言,明日永寧殿、宗廟雨漏處修改時,本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判書金取魯,參議黃晸呈辭,參判吳光運呈辭受由,無進參之員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禮曹參議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明日永寧殿、宗廟雨漏處修改時,戶曹長官事當進去,而判書李廷濟針灸受由多日,而尙未行公,卽爲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父病極其危重,勢難在直云。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任述。 ○李重協,以兵曹言啓曰,昨因本曹堂上之或差祭或違牌,臣尙絅承牌入直,而次堂見在,則長官曾無入直之例。且於明日宗廟修改時,本署提調當進參,而都提調臣判府事徐命均,適有身病,臣當進去,而參議李匡輔社稷祭罷後,實病方重,參判李眞淳,今日又爲呈辭,參知李潝旣有只推之命。參判李眞淳,參知李潝,竝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兵曹參知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掌令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匪怒之敎,不過飭勵,以此引嫌,無已太過,請正言金{{?|⿰禾道}}出仕。答曰,依啓。 ○以正言金{{?|⿰禾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式暇}}。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原監司李玄輔。 ○傳于徐宗玉曰,江原監司李玄輔留待。 ○又傳于徐宗玉曰,江原監司李玄輔引見。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永寧殿移還祭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金錫一三度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左副承旨柳萬重,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試院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試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備邊司言啓曰,軍政尙未準數釐正道臣守令,有令備局推考之命矣。海西、關東,則曾已畢釐正修啓,而京畿、湖西、湖南、嶺南四道,則本司之發關催督,非止一再,而尙未準數釐正,累次特敎之下,委屬如此,殊甚稽緩。京畿監司趙明翼,忠淸監司李壽沆,全羅監司柳復明,慶尙監司金在魯,竝推考警責。守令則令該道道臣,未及釐正者,指名現告。且令條報,其代定多少時日先後,分輕重論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宗玉曰,召對爲之。 ○以咸鏡監司狀啓,犯越採蔘之變,通胡潛商之擧一時疊出,惶恐竢罪事,傳于柳萬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二月初五日,大臣及判義禁宋寅明,右參贊宋成明,應敎吳瑗同爲入侍時,傳曰,成衍應坐諸人,象極侄被坐者及李益命竝放,其他被坐夫妻各配者,從夫配所改定事,命下矣。罪人成衍母,信川郡緣坐爲婢,罪人李女同生弟爲奴,罪人興孫竝放送,而同生弟,羅州牧黑山島減死島配,罪人益衍緣坐爲奴。雖已放送,減死島配,則不得擧論,姑爲仍配。罪人象極同姓侄子,海南縣流三千里緣坐安置,罪人大浩,罪人喜之同姓三寸叔,茂朱府流三千里安置,罪人李益命緣坐及臺啓所論兩罪竝放送,象極子婦,咸安郡緣坐爲婢,罪人李女,從其夫配所,移配于巨濟府,而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江原監司李玄輔書,王若曰,關藩缺守,予方軫於其難,廷簡推賢,卿迺膺於汝往,載渙綸綍之號,式昭牙纛之榮,惟卿華胄蟬聯,雅識周練,居家以詩禮,禔已早襲名相之餘風,莅事惟謹愼,持心不墜乃父之遺訓,晩蜚英於上第,譽竝祁庠,頃分憂於西符,治模遂霸。顧地望無施不可,奈朝議有所難平。身名在通塞之間,固世道之可嘅,手筆書承宣之擬,蓋予意之有存。雖近日不安於在朝,而通材寧任其處散,眷彼東臬,翼我左畿,控引上游江漢舟楫之交會,隣比北路山河襟帶之縈紆。惟地偏土荒,蓋藏常乏故,俗頑民弊,馴擾最難。矧玆濱海之荐災,哀哉濟涸之方急,予則切同胞之念,莫云隔遠階墀,疇能紓若己之恫,要在愼揀方岳。玆授卿以江原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卿其祗服明命,懋恢良猷,馭之以嚴明,衆心坐鎭,行之以勤敏,積弊立祛。屬三陽肇回,旣誕示十行之諭,方八域同慶,尤當體一視之仁。無或效永嘉之遊山,庶幾追冀州之攬轡。凡厥機宜措畫,予不多言,若夫寬猛弛張,卿可自運。於戲,念此去觀風之地,卽先卿遺惠之邦,繼按旌麾,歲月甫周於一紀,嗣揚名績,付托毋負於十連,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任珽製進 ○副修撰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情窮勢迫,轉動無路,一就牢狴,三違召命,罪戾層積,誅戮猶輕,而聖度天大,累靳例勘,臣誠徊徨悶迫,罔知攸措。此際特敎又降,辭旨嚴重,責之以道理,諭之以分義,尤不勝惶悚震悸,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情勢,若有一分可强之路,則臣豈敢每事違傲,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蓋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一有倣到,則身名之汚衊,姑舍勿論,其爲淸朝之累,當世之羞,誠非細故故耳。念臣危蹙之情,已悉於前後疏供,庶幾聖鑑之洞燭,而祗緣誠意淺薄,不能上格於君父,故每承聖敎以臣謂有可出之勢,而故事撕捱者然,臣於此,慙悼悶塞,不知所出。今若怵畏嚴命,不復開陳,則雖以天日在上,亦何以俯諒微衷乎?噫,向來儒臣之疏,旣以濫竽苟選爲言,至請改錄,此已被選人抵死難進之斷案,而況其旨意所在,不知的指某某,則豈可諉之以分義之重,而冒沒勇進,以自壞士夫之大防也哉?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進身之計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陳章,自外徑歸,臣罪於此,萬殞難贖。噫,臣旣抱危苦之情,未效論思之責,孤負殿下,罪固自知,而抑有微忱之耿耿,不敢自阻,略此附陳焉。顧今日氣向和,講筵當設,老師宿儒,出入講討,正合日親賢士之義,而李眞望、宋成明兩重臣,文學最優於流輩,而一任其閑退,不以誠意勉留,雖其歛退之志,有足夸尙,而豈不有歉於我聖上好賢樂士之德乎?況當國有大慶,便是一初之政,尤宜旁招俊彦,聚會精神,在外儒臣,勿縻以職名,益加以誠禮,期於招致,則其有補於聖學,奚啻責之於蔑學如臣輩者乎?今臣此言,雖甚短拙,亦不能無助於典學之日,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特敎之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日昨,召命荐降於受暇視湯之際,迫於情私,坐犯逋慢,聖度天大,罰止例勘,得以隨便將護,粗安私分矣。不料恩敍特霈,除旨隨下,嚴畏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母病,祟在水土,積有源委,非如一時偶感之比。醫治累日,症形一向無減,飮噉全却,眞元漸鑠,最是膈痰用事,寒熱迭作,悶眩之極,有時昏窒,人子至情,斷無離舍供職之望,昨日違傲,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輒賜寬大,誅責不加,聖恩愈渥,臣罪滋大,不得不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情理,仍治臣前後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近日臺閣事,深有慨然者,略陳愚忱,以冀睿照。竊惟國有臺諫,將使之執法抗論,與君上爭可否也。式至我朝,尤重臺體,凡兩司之所論執,雖至尊,不得使其停輟,蓋不如是,無以嚴公議而尊國體也。居臺地者,亦宜稍知自重,豈容苟循上旨?而頃日兩司請鞫諸囚之啓,所關至重,則雖殿下當此曠蕩之時,欲施好生之德,決不可迫促臺諫,强使停論,而臺閣之臣,專務承奉,無復持難,兩司七八白簡,相繼竝停於一兩日間,累百年臺閣職守,實自數三臣壞之,目前隄防之弛,固足寒心,而日後流弊之大,又曷可言哉?伏況從前邦家大慶,渙汗有澤,而赦令之頒,少或失出,輒有臺諫收還之啓,蓋滌瑕之恩,上之仁也。守法之論,下之職也。今日宥典,固是無前之大霈,聖意所在,臣豈不知?然其中實多負犯至重,決不可容議者,而側聽臺議,終始寂寥,疏單紛紜,惟事退縮,近日刑官金吾之入侍,旣無一人進參者,事過之後,亦無一言提及者,殿下試觀此擧措氣態,果何如耶?誠不料臺風之隳敗一至斯也。此雖臣下之罪,而臣愚妄謂,莫不由殿下導之使然也。噫,在鞫之諸囚,今旣次第行遣矣,益寬旣復官秩矣,安鑮、韓聖欽旣出陸矣,尹㝚旣全釋矣,崔必蕃亦旣移近地矣。略而論之,蓋亦如此,此人之原初俸逭,已極失刑,而日弛月解,蕩無防限,有若微眚細故之節次寬減者然,尙可以戢凶醜而嚴邦典乎?惟臣無狀,誠意至淺,區區執法之論,輒陷疑阻之科,臣固慙恧罔措,而愚滯之見,何敢不自竭也?殿下每敎以大慶之後,群下猶不忘舊套,夫所云疑阻舊套者,卽是偏私排軋之謂也。若夫懲討之典,國言所同,此豈一毫髣髴於疑與套,而亦豈臣之褊見私言也?殿下固不宜以此逆拒言者,而爲殿下耳目者,亦何敢顧瞻規避於此哉?於戲,愚憃如臣,雖極不肖,方此歡欣抃躍之時,一段祈祝之忱,惟願殿下,立經陳紀,制治成化,上答天眷,下固人心,以爲祈永貽燕之本而已。此外豈有絲毫餘念哉?惟其正名義昭綱紀嚴大防杜奸萌,此正所以合天理而服人心者,今乃徒以姑息之惠,遽施於罔赦之徒,遂使政刑倒置,而天討有廢,奸究增氣,而民志靡屆,此臣所以耿耿心憂者也。昔唐憲宗初政明斷,一洗寢弱之陋,裵度以爲,韓弘輿疾討賊,承宗束手歸罪,此由朝廷處置得宜。古之人君,弘濟時艱,鞏固國命者,誠不在專尙仁恩,惟貴命討恩威各當其則而已。臣旣在官守,適因目下之事,輒復縷陳及此。伏願聖明垂察,將前後臺諫,嚴加警責,俾知懲礪,殿下亦宜深留聖意,勿以瞽言而廢之,不勝幸甚。臣於昨日掌令尹就咸之出肅,不勝駭喃也。就咸頃日所被嚴敎,實是臺閣上前所罕遭者,臣固嘗以訶斥太過,有所仰規矣。今就咸復除臺職,曾不一言控免,以爲自處之道,揚揚呼唱,冒沒出肅,不復知世間有廉恥二字,眞令人代爲騂顔矣。臣謂就咸,不可不亟命刊遞,以重臺職也。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入侍時已爲下敎矣。 ○咸鏡北道鍾城幼學韓汝斗、吳一濟、韓汝台、金就礪、吳一麟、朱壽昌、朱彦昌、金有麟、韓汝欽、朱道三、韓夢審、韓汝謙、吳淑周、金萬鍊、安萬寶、金鳳祥、柳如松、朴必珍、吳一泰、金益燁、朴愼百、朴愼恒、蔡泰彦、崔濟昌、崔西遠、韓汝哲等疏曰,伏以臣等,生長邊塞,矇無知識,而未嘗不講求乎當時之急務,未嘗不隱痛於生民之巨瘼。思將芻蕘之說,欲陳冕旒之下,而地域夐絶,天門迥隔,未上龍門之十策,每切賈生之六歎矣。今乃裹足五嶺之路,來伏九闕之下,敢以時務之最切而不可不施行者三條,民瘼之尤甚而不可不變通者三件,條列以陳,伏願殿下垂察焉。何謂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惟我關北,卽聖祖龍興之地也。與漢之豐沛,唐之晉陽無異,而其肇基之際,非常之跡,尤與漢唐,有卓異者焉。昔我度祖大王之卜居于慶興也,夢感白龍,射殪黑鱗,流血碧波,名以赤地,翼祖大王之避賊于赤島也,蒼黃海頭,無船可渡,而水忽自退,竟致利涉,此莫非皇天陰騭,以啓億萬世無彊之休烈,而其奇事異蹟,終不可使泯沒無傳者也。且穆祖大王之始陶穴于慶源龍堂也,手植松一株,尙今茂密,不改淸陰,穆祖德陵,舊在慶興,今雖移安,遺墟尙存,此又聖跡之不可無記實者也。彼賢人長者杖屨之所及,猶且立祠而俎豆之,以寓後人景慕之誠,況我聖祖肇基遺蹟,陵寢舊基,豈可無記實詔後之典哉?噫,自我太祖立國以來,撫綏北方,異於他道者,蓋出於不忘聖主舊鄕之意,而獨於聖祖非常之跡,尙無刻銘表揚之擧者,恐未免爲國家之欠典。伏乞殿下,亟命有司,聖祖遺跡,鐫入金石,立之於射龍池邊肇基處,使後代臣民,咸知聖祖遺烈,若是其昭昭,則豈但一國臣民之幸?亦有光於我聖上闡揚先烈之道。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一也。六鎭去京師數千餘里,朝家素以荒裔待之,專責以武藝,不揆以文敎,故六鎭居民,無論上下,以馳馬試劍爲本業,以讀書綴文爲餘事,而其業武者,或參出身,或除邊將,以至懷郡章、杖閫鉞者,比比有之,其業文者,則白首下帷,莫能成功,半世食貧,竟未免與草木同腐。故人皆賤而侮之,如有讀書者,則必群聚而笑之曰,彼將讀書何爲?只空乏其身而已。其讀書亦不敢以決科取第自期,以參鄕解記姓名爲能事,而至於留心實地,飭躬勵行者,則百無一二焉。此豈天之降才,獨嗇於六鎭,殆以敎養之未盡其道也。今若別擇六鎭中,有學行爲士林所宗仰者,定爲六鎭都訓長,又選一邑中,有操守能文詞者,定爲一邑都訓長,抄出年少儒生,先以《小學》、《家禮》、四書、《心經》、《近思錄》等書勸讀,責之以事親敬長,正心修身之道,次以《詩》、《書》、《易》、《春秋》、《禮記》、韓、馬、蘇、柳等書課讀,敎之以詩賦、疑義、論表、對策之文,盡誠開導,不事文具,一邑訓長,則每三朔末,招聚一邑諸生,或受講讀,或試製述,考其能否,報于本府,本府賞其能者,而罰其不能者。六鎭訓長,則每春秋末,招聚六鎭諸生,或受講讀,或試製述,考其勤慢,報于巡營,巡營亦賞其勤者,罰其不勤者,則人才之成,指日可期,而第伏念北土人情,雖有德望,苟無爵位,則人皆輕侮,不肯服從。六鎭訓長,則自朝家除拜,一邑訓長,則自巡營差出,而六鎭訓長,則自巡營,明其黜陟,一邑訓長,則自本官,用其褒貶,則爲訓長者,必將盡誠於勸課,爲諸生者,亦肯勉力於講習。誠行此法,永久不廢,則不過十年,文材蔚興。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二也。北土本以豐沛之鄕,僻在遐裔之地,列聖之所矜恤而愛養之者,比他道尤異,而第以天陛旣遠,營門又隔,黎民之疾苦,莫之省憂,弊俗之澆詭,莫之規正,誠我聖朝,果不棄六鎭之民,每歲春秋,發遣繡衣,新舊替代,往來廉問,考官吏之能否,察民俗之善惡,則廉潔之吏,益勵廉潔之操,奸究gg奸宄g之民,莫肆奸究gg奸宄g之心。如此則政焉有不善者乎?俗焉有不美者乎?如其不能然,則又有一策,評事之職,雖以兵營幕僚,初非關涉於採察民情,規正民俗,而前此留幕之時,則以其臺臣,來在近地,爲官者有所嚴憚,而不敢爲非,爲民者有所恐懼,而不敢爲奸矣。夫何十數年來,評事暫到北幕,旋卽南還,旣無忌憚之人,寧有刻厲之風?今計莫若使評事,恒留北幕,勿許卽歸,及其瓜滿,新舊面代,而不但責之以佐幕之任,兼又付之以糾察之職,以之憚壓守宰,規正民俗,則凋瘵者,得以蘇息,姦究gg姦宄g者,得以屛迹,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三也。何謂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會寧淸市之日,其支定牛隻、豬口、鹽、鐵、魚、藿等諸物,列邑所供,各有定數,此則各官均行之役,固無獨勞之弊。至於慶源開市之時,通官自會寧,路由鍾、穩,達于慶源,及其撤還之日,復由兩邑,越去彼地,而慶源畢市之後,不去者或至十餘日,兩邑經過之日,留居者或至數十日,則其供饋諸需,不可憚記,而其徵求諸物,罔有紀極,細布多至千餘疋,其他首髢、扇子、紙地、柳器、鐵物、馬鞍、鷹鈴、鵰羽、豬口、生雉、海錯等雜物,不知其幾數。若以民力殫竭爲辭,而不能準數應求,則執其該任,毁裂其冠服,繫縶其手足,或凍之於雪夜,或加之以鞭捶,流血狼藉,求死不得。當此之時,雖、賁、育之力焉,而無可措手,雖、儀、秦之辯焉,而莫能開口。三邑差需物貨,各至數百同,而今已罄竭無餘,朝家劃給穀物,多至數百石,而未能補其萬一,故民間尺布斗粟,無不搜括斥賣,以充其慾,膏血已盡,冤號澈天。一經此禍,如遭亂離,安有聊生之望?壑慾狼貪,去益層加,去年誅求,甚於昔年,今歲恐喝,倍於往歲。若此不已,三邑赤子,將靡孑遺,興言及此,良可於悒。爲其患害,若是酷烈,而上司,則每禁其層給之太多,示之以梟示之律,故當該任掌,㤼於刑戮,應求諸物,不以實報,故上司亦未知層給之至此之多也。朝家亦未聞弊瘼之至此之甚也。會寧支定諸物,則三邑與他一體輸供,三邑應求諸物,則各官少無一毫扶助,獨此三邑,有甚罪過,偏遭酷禍,未蒙矜恤,彼國之遣通官者,蓋欲通兩國之言語,以平互市間事耳。豈欲使之肆無厭之慾,而貪徵科外之物也哉?誠以此弊,移咨彼國,會寧互市,依前仍置,慶源開市,則合設於會寧,通官出來時,令箭約會後春胡將,一如烏喇寧塔之爲,則可除通官輩往來三邑虐徵之大弊矣,此第一策也。不然則慶源府前江流中間,有所謂孤欲耳島者,於彼地後春,乃二十里也,於我國,則方內也。兩國市場,開於此島,各以其物,交易而退,彼人宿處於後春,我國人,則自還其家。勿使彼人,來處我境,則旣不失兩國和市之好,又可免通官徵求之患,如以此意,往誘彼邦,則必無不從之理,此亦弭弊之一策也。如以此兩策爲難行,則會寧開市時,種、穩、慶三邑支定諸物,量宜分定於他邑,而北邊儲置之穀,亦爲從優劃給,以弭目前難支之患,幸甚。近來前後評事,俱知此弊,或狀聞或疏陳,而廟堂尙無施行之事,臣竊爲之慨然,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一也。臣聞守令者,所以分憂而牧民也。生民欣戚,一邑治亂,皆由守令之賢不賢如何耳。是以守令得其人,則諸吏得其人,諸吏得其人,則諸政得其宜,然則守令之不可不擇人也明矣。朝家以六鎭爲邊地,鍾城府使外,皆以武弁差遣,武弁之治民,非必盡下於文倅,而若其愷悌之政,廉潔之操,不如文倅。誠自今後,五邑守宰,文武交差,則小小民弊,自可除去矣,而第念六鎭,爲邑最爲惡遠,苟有形勢,不樂爲宰,故雖有賢倅,政無所失,而未及瓜滿,遽爾遞歸,徒使疲氓,勞於迎送,所易新吏,又不如舊,則無補治道,有害民事。自今以後,六鎭守令,如無大過,無輕遞代,則困瘁之民,庶可蘇息,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二也。六鎭儒校生輩,或以世代品官子枝,入錄於靑衿錄,或以世代校生子孫,分錄於校院生案,常時輪直於聖廟,春秋釋菜時,齊會供祀,而其中讀晝講禮,誦法先聖者,不無其人,操觚墨治擧業者,殆居其半,此莫非列聖培養之效,聖上樂育之化,無遠不屆,不以邊塞而有間也。只以地僻才局,科目成立,與南中有異,而士子輩感祝聖化,作成興起者,曷有其已?第惟邊上守禦,事體自別,無論儒校生,擧皆入屬於守堞,分隷於城垜,每當春秋城操之時,卸去章甫衣冠,扮作軍卒模樣,手執器械,列立城垜,應號擧火,一如城卒,則便是編伍之士也。故往在先朝,六鎭儒生輩,陳疏請除春秋汰講之規,自上特許三巡落不後汰定事,明有成命,至今遵行矣。不意昨年秋,備局及兩營關文齊到,春秋例講之後,又定別講,必欲苛深講規,汰定賤役而後已。噫噫,六鎭士子,雖比京華簪纓世族差別,而係是一邑中品官表表知名者也。常時守直於聖廟,春秋習操於城垜,循例應講,亦云勞苦,而今又創出別講汰定之規,一側足,將未免轉入於坑塹中,使我累代鄕品之人,胥淪於卒伍隷隊之役,六鎭儒生輩,自夫此令之下,人人狼顧,以爲朝家以六鎭儒生輩,全不比數,以入屬守堞軍爲不足,又欲汰定於賤軍之役,人心胥動,怨言日興。列邑今雖未及擧行,而朝令之下,不可終寢,甚非撫恤邊民,鎭安人心之道。伏願聖明,分付備局,亟寢別講汰定之令,以安六鎭儒生之心,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三也。且伏念兵者務精,而不務多也。北兵營及各官馬兵之數,不爲不多,而徒有其名,無有其實,所騎軍馬之自備者,十無一二,所用軍裝之未辦者,什常八九。及其主將點閱之時,軍馬及軍裝,姑爲借點,謀免一時之罪,如或不能借得,則逃避不現,闕點生事比比有之,平居無事之時,猶尙如此,如有不虞之變,則將焉用彼兵哉?言念及此,良可寒心。今若求斯兵之鍊精,分付營門,馬兵中貧不能自備戰馬弓矢器械者,一倂汰去,移作步兵,其能備戰馬具器械勇健者,抄出作隊,一依親騎衛四等都試例,兵監司巡歷時,咸聚試才,優等與沒技者,則特賜及第,居末與無分者,則施罰有差,則人心歡喜,擧皆樂赴,有才者益自進就,無才者亦能奮勵,以至軍馬軍裝,亦當盡心預備,以爲待用之器。此與徒存名目,元無實用者,不可同日而語,此亦邊上軍政之不可不變通,故略此附陳。此雖出於區區獻芹之誠,而文辭拙訥,不能備陳弊源。伏乞天地父母,恢翕受之量,推拯救之仁,變通者變通之,施行者施行之,則臣民幸甚,國家幸甚。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 ○乙卯二月初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留待引見時,江原監司李玄輔,左承旨徐宗玉,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命玄輔進前,下敎曰,敎諭書已盡之,而方伯,體任至重,下去後着意爲之,可也。玄輔曰,臣智慮淺短,情跡臲卼,方面重寄,何敢冒當,而分義是懼,旣已承命,則委寄之意,敢不仰體,而揣量才分,恐難稱塞,臣父曾經此道監司,故臣亦略知道內物情,而姑未詳近來有何弊端矣。上曰,先卿之按此道,在於何年耶?玄輔曰,乙巳年也。生民疾苦之中,良役之弊尤甚,而關東一道,則壤地偏小,民戶且寡,軍額元數不過三萬,而纔因備局申飭,已以一千五百餘名,盡充闕額云。爲守令者,想必體聖主懇惻之意,罔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但備局嚴關,上司督責,則雖未及充定,而安知其不以已充定爲言耶?謹當覈察其虛實,以期小紓民力,圖報聖恩之計矣。日昨聖敎,丁寧惻怛,前監司想已頒布各邑,而臣於下去後,當其發送邑邑曉諭,則雖愚民,亦必感泣不已矣。上曰,軍丁事已有飭勵矣。以其數少之故,歲前已盡上報云,守令固不可疑之,而猶未知其眞的,此宜詳察。且關東、關西,素稱遊觀之地,而關東則尤多閑暇之時云,民雖鮮而罔非吾民,事若閑則心易汎忽,益加勉勵宜矣。玄輔曰,臣旣親承聖敎,敢不殫竭心力,以爲一分報效之圖乎?上曰,有可稟達之事乎?玄輔曰,本道昨年年事,又致凶歉,嶺東西十餘邑,今方設賑云,賑政凡百,前監司必已規畫,臣不必別事陳請,而大抵本道,土瘠民貧,連歲大無,公私俱竭,營門與列邑,實無方便營賑之道,故前監司請得上年全耗,而以其會案之未及上來,廟堂姑未許施云。臣於下去後,會案當催促上送,令廟堂待其會案之上來,趁卽參酌劃給,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玄輔曰,驛路之凋弊,實八道之通患,而道內銀溪驛,則處於北關孔道,受弊比他驛倍甚,而近來科外濫把之弊,罔有紀極,自北關上來者,自京下去者,憑依假托之端,不一而足,京驛及高山驛,或牽私而不能嚴防,或見瞞而不能致察,紛紜入把,略無顧憚。銀溪處在中道,旣不能明知其虛實,則其勢不得不依例遞馬,故馬戶不能支堪,散亡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未免絶站之患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銀溪則臣之下去後,當各別申飭,嚴加防塞,而至於京驛及高山驛,則非臣所管,末由申飭,自各其道,嚴加申飭,此後如有如前之弊,則該驛察訪,各別論罪之意,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玄輔曰,不敢煩達,到營後大事,則當狀稟,小事則論報備局矣。宗玉請宣諭仍宣讀,又請別諭仍宣讀。玄輔起伏。上曰,別諭,卽古人所撰之文,而略而盡矣。卽今政當農時,於此而尤宜着念矣。玄輔曰,今番疏決時,所放罪人之願欲仍留者,道臣顧恤事下敎,而仍有勸農之敎,今因別諭,而又有此特敎,臣敢不十分勅念爲之耶?上曰,嶺東雖少,多有隱處,嶺南、湖西,與之相接,西北往來,亦由於此,則便是要衝之地也。故頃年以關東尤以爲慮矣。向者罪囚之放送也,有所下敎,厥漢輩之還送其地,無寧留作本土之民,筵臣之以此爲言者,可謂有理矣。此類太半强盜,而皆由於平日無恒心之致,今此勸農,欲使此類,有恒産而有恒心也。卿下去後,卽放被放之諸罪人,而歸於其地者幾人,仍留不歸者亦幾人?竝詳問狀聞,可也。宗玉曰,臣纔自伊川還,以伊川事有仰達者矣。關東之伊川,有若京都之北漢,而四面無隣邑,一邊則與海西之新溪、兔山相接,一邊則與北關之安邊相接,平安道往來,道路亦近矣,其民則無土着,而京居士夫之逃奴及各邑官吏之逃走者,無不聚會,便作逋逃之藪,而民與盜相雜,而居在其家,人不知其爲盜,而諸邑捕盜,密符若來,則皆是其中之人矣。其土則無主山田,年年火耕,而土品頗沃,生穀稍多,業農者無貧餒之人,有防墻而云是前代勝捷之地,丙子胡患,亦由此而入矣。其地可合於防守,故前監司李衡佐,陳其形便,請陞伊川爲防守使,以備局餘丁六百名,定爲防守軍事啓聞,而廟堂尙不回啓。故有軍而無將,只操練時點考而已。朝家若不施,則防守軍,當移定良役,不然則當設防守營,新監司下去後,使之察其形勢,量其便否,而狀聞,何如?上曰,承旨之意,則設防守營爲可耶?宗玉曰,脫有不幸,則未知其何如,而俄者所達盜與民相雜,各邑祕關之終續可慮矣。若名爲防守,而事面稍重,則民心一倍畏憚,而有鎭壓之道,列邑不敢輕視,而有統禦之權,故議者以爲戶曹出給糧餉屯,而設防守使則好矣云,而防守軍之或存或罷,亦當有成命矣。上曰,只以防守使爲名,則亦當有效耶?玄輔曰,嶺東邑之稍成貌樣者無多,而伊川則全不成樣矣。臣意則無論文武,而以曾經監司、兵使有名望之人差送,則自然有撫摩制置之效,爵號之比前稍尊,有何關係乎?上曰,前前監司之所啓聞者,廟堂之尙不回啓,誠非矣。卿於下去後,量宜啓聞可矣,而但秦家長城,不救二世之亡,虞詡朝歌,能致群盜之化,孟子所謂地利不如人和者,於此可見矣。民之爲盜,固由於無恒心,而今番所放者,無非此類也。使此類,而悉化爲良民爲宜,旣放而又使之犯法,則豈有放之之意耶?土旣沃矣,穀且饒焉,則得其生理,而庶有恒産,諭之以義,敎之以禮,則何難於化爲良民耶?雖有捕捉關文,而不可每每捕捉,以致撓動也。我則知汝不爲盜,而汝之得此名何哉?如是曉諭,而至誠撫摩,則誠之所感,金石亦透,豈無感而化之之道乎?玄輔曰,聖敎及此,以此敎而嘵諭,則雖至愚頑之類,必有棄惡向善之心矣。玄輔退坐,中官以賜物傳授,玄輔跪受先退。宗玉曰,未赴任守令,多至十三邑,其中或有除拜不久者,而勿論久近,當此方春始耕之時,分糶勸農之道,一日爲急,許多守令之曠廢邑務,誠爲可悶,而吏曹之不爲催促發送,未安,該曹堂上則推考,守令之除拜過數朔者,使之數日內辭朝,新除守令,竝爲催促之意,分付該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平安都事權基彦,咸鏡都事權贒,初以試事變通改差之後,本道監司,則因其呈狀,而追後罷黜狀啓來到矣。此非罪罷者,而遞差在先,則兩道狀啓,所當微稟還送,而其狀啓中,有他事陳請者,故雖不得不入之,旣遞又罷,事涉稠疊,雖甚微細,有關出納,故敢達。上曰,監司狀罷,初非以罪,特未知改差之故而然矣。旣以變通遞差之後,則不當又罷,兩道狀啓中都事罷黜事,勿施可也。{{*|出擧條}}宗玉曰,日躔月離表十三卷,頃日入啓,而卽今推步甚緊急云,故敢達。上曰,當下之矣。宗玉曰,雖以各司言之,無長官則難矣。況喉院出納之地乎?都承旨李春躋所引情勢,元不大段,而長單還給之後,又陳辭疏,尙不仕進矣。上曰,牌招察任可也。日煦漸長,法筵當開,而玉堂不備,任珽之至今撕捱何事耶?宗玉曰,無他嫌端,以其親病而然矣。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矣,初旣行公,又復引入,沈星鎭則一不膺命,寧如許道理耶?俱極非矣。宗玉曰,沈星鎭之以權爀疏爲嫌者,不可謂無所執矣。南泰良則知製敎自是玉堂之事也。其時下敎,雖命還收,而此與翰林削薦無異,其所撕捱無怪,別爲開釋宜矣。上曰,其時以知製敎事下敎者,不過飭勵,而無深意,旣已開釋,則豈有可引之嫌耶?設令以不合玉堂爲言,君父開釋無餘,則固當出而膺命,其在分義,何可每每爲謙耶?沈星鎭之引嫌尤非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退出。 ○乙卯二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瑗讀,自《綱目》初卷周威烈二十三年,讀十七板。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二十五板而訖上篇。上曰,二十二年魏韓趙伐齊之伐字畫缺爲代字,而此是御筆,不可補畫,模畫添補,可也。瑗曰,不能校正惶恐,而木板多有缺畫處,此後則當模畫以補矣。上曰,承旨仍讀下篇。萬重讀下篇一板。上曰,注書讀之。逅讀十九板。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瑗又讀十五板。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五板。上曰,注書讀之。逅讀五板訖下篇。瑗曰,曾已講矣。凡例皆備,別無可達之辭,而首書魏趙韓爲諸侯者,其意尤深,此與絶筆獲麟同矣。司馬光之論,以禮名分三字言之者好矣,而但正名細務云者,雖出於對言,而似爲病矣。國之大法,豈有過於正名乎?上曰,此則儒臣曾言之矣。胡氏之言亦好,而但抑揚太過矣。瑗曰,以謹微爲歸趣者誠是矣。上曰,以智宣子、趙簡子事觀之,付托之得人與否當如何耶?使臣之道亦猶是矣,而唐太宗以世勣托高宗,幾亡其國,漢武帝得霍光付昭帝,能保其國。予之嘗以漢武勝於唐宗云者,良以此也。瑗曰,九板司馬光之論才德者好矣。上曰,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之言,似不可矣。瑗曰,切戒用小人之意也。德者人之所嚴,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疎云者,實爲的論。才不可不用,而所貴乎各當其任,用人之際,當各別留意矣。上曰,魏文侯其始,則雖有愧於正名,而以所記載者見之,則最是三家中第一也。瑗曰,李克之五視其言好矣。孔子曰,視其所以,察其所安,觀人之道,不可以一段論之矣。上曰,聞其言而以爲,吾相定矣,君臣相得之美,亦可見矣。萬重曰,居視所親,富視所與,非在上者所可知,而達視其所擧,則可知其人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八板吳起所謂在德,不在險云者是矣。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亦此意也。爲政之本在德,有德然後可得人和,吳起之能得德字之義,雖未可知,而其言則好矣。萬重曰,如此之言,雖謂之君子言,亦無不可矣。上曰,然矣。瑗曰,觀乎此言,則不可只以一時將才稱之矣。上曰,《左傳》則多引詩爲言,而及此則不如是矣。瑗曰,先王遺澤漸遠,故動引先王,而爲言者無之矣。此下縱橫之術出,則反不如李克、吳起之時。上曰,世道之漸降可見矣。瑗曰,二十四板齊侯來朝,乃特筆也。封墨、烹阿,亦在一號令之間,可謂其時列國中賢君矣。上曰,威王誠不易得之君也。齊業在此一着,而平日紀綱已立,故然矣。苟無紀綱,雖日烹阿大夫,何以致大治乎?是必有要道矣。瑗曰,苟有賢於卽墨大夫者,而只封此焉,浮於阿大夫者,而只烹此焉則何以服人心乎?蓋賞罰得當,故能致大治矣。上曰,當周室衰微之時,諸侯不朝,而齊獨朝焉,則其本正矣。正己者可以正人,其爲治之規模,必有可觀者,而賞罰又得當,故其效立至矣。瑗曰,二十六板秦敗三晉,賜以黼黻者,實啓秦王呑六國之禍,朱夫子大書之意,實非偶矣。萬重曰,諸侯相侵伐,而天子不能禁,反以黼黻而賞之,則周政之衰亂,於此可見矣。瑗曰,八年彗星見西方,而其下公孫鞅入秦,終成西秦刑名之治,天人之際,亦可見矣。孝公得鞅,而能致富强。況王者得賢佐而用之,則其效當如何耶?無曰無人,而至誠求之宜矣。上曰,漢武好仙,則少翁、欒大爲用,聚財則桑弘羊爲用,用兵則衛靑、霍去病爲用,此係人主之所尙矣。孝公之志在於富强,故鞅乃爲用,苟有賢君在上,則豈無賢臣之爲用耶?瑗曰,三十二板齊魏會田,而不以寶爲寶,以賢爲寶者好矣。三十六板衛君不察是非,而悅人讚己,且出言而自以爲是,則其國事之日非可知矣。子思訓誡之辭,不獨衛君之可監,實爲後世爲君爲臣之可戒可法。此等處當留意,而無或汎過矣。上曰,然矣。瑗曰,下篇初板孟子至魏,亦特筆,而以大賢,而不遇於時,其下有以蘇秦,爲從約長者,其世道可見,千載之下,足令人感嘅也。上曰,然矣。瑗曰,秦稱王,韓、燕稱王者,皆由於初不正名之致也。上曰,其下又有稱帝者矣。上曰,十二板望之不似人君云者,非孟子之聖,非孟子之心,非孟子之處地,則不可矣。瑗曰,孟子在賓師之位,故然矣。瑗曰,十八板孟子行道之志,終不得展,不但一時不幸,實萬世之恨也。上曰,此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之歎同矣。上曰,二十二板諸侯復合從,誠可嘅也。苟守從約,秦何以滅六國乎?瑗曰,不以信義相結,故或合或散無常矣。三十三板楚懷事,無可論者,而不聽屈平,而聽子蘭,是謂自取其禍者也。上曰,屈平誠忠臣,而有懷王,故其忠益著矣。上曰,四十板楚君迎婦于秦,與《左傳》莊公事相類矣。上曰,今日始講,故過自至,而此後則以一篇爲自至,可也。上曰,《綱目》今又始講,而大字,乃聖祖手蹟也。字皆方正,前後如一,不但臨史,而監前代之治亂,聖祖正心之工,亦足以仰認於字畫之間矣。第年代已久,不無刓缺之處,此甚可惜。板本若不謹護,漸易傷破,各別藏置事,湖南道臣處,分付,可也。{{*|出擧條}}講官遂掩卷。上曰,儒臣進前。瑗進伏。上曰,所令反其所好,民不從,聖人豈欺我哉?君之所好,有若草上之風必偃,而予以誠心爲之,朝象猶未能鎭定矣。儒臣之疏,有不合於予心者,亦有未可曉者,予之常知儒臣者,不如是矣。儒臣雖以盡忠無私,以事其上爲心,而今日事,則予不許矣。司馬光所謂懷詐諼之心者,予非謂儒臣如此,而予旣有未恰儒臣之心,以外貌寬假而已。則亦非待儒臣以誠之道,予當言之矣。初批則書置,而方當法講之將開,召對又當始講《綱目》,故或慮儒臣見其批而徑出,姑置之矣。及見司馬光之言,而改批以下矣。初批,則以爲勅勵之下,如是言之者非矣。自曰公,而予則不謂之公矣。以此時單擧者,頃日曲護者比看,則公乎私乎?有懷則入侍時,當陳所懷,而其時不言,今日只言不言之臺臣,是乎非乎云云矣。更思之,前旣非金若魯,今又非儒臣,則非采葑采菲之意,故更以入侍時,已有下敎爲答矣。瑗曰,不肖無狀,待罪經幄,受知則深,斷斷血忱,惟在於盡言而已。今疏所陳,皆是向日筵席縷縷陳白者,而玉堂,則不得發啓爭執矣。側聽臺議,終無一言,臣不得已,有此疏論矣。頃日曲護之敎,其時下敎雖縷縷,而兩臣,以忘身殉國之忠,爲逆鏡輩所構誣,酷被慘禍,至今不得伸理,則此可與益寬、聖欽輩,比而同之乎?此非臣之私也。亦非出於黨論也。臣則知事理之斷然如此矣。上曰,勅勵大臣之時,儒臣豈不聞之乎?儒臣處地,異於他人,出身初私覿時所下敎者,儒臣豈不記得耶?其時儒臣,以心若撓攘,則難矣爲對,而其後嶺伯,以爲所對質實,予亦以爲質實矣。己卯邦慶蕩滌之時,則略無爭執之事矣。今日不蕩滌則已,蕩滌而不蕩滌此等處,則豈爲蕩滌之意耶?臺閣之停啓爲宜,而有如儒臣之言,故不敢停,向者鳳祥之啓,亦互相務勝,而如是矣。予意則欲其一竝停啓,而堇停一尹邃事,乃爲金若魯所攻斥,故不敢更停他啓。以此謂之,因循退縮,予非敎使臺臣也。何可以略干事,而生出葛藤耶?予以曲護爲言者,儒臣猶未知予意矣。向來言于故領相及趙豐陵,而以臣擇君三字,略示予意,其後諸臣,不敢復言。趙明翼其時,以都承旨入侍,而以爲旣承臣擇君三字,不復更言云,故予以爲是矣。在古有豫讓,而朝楚暮齊,與今時異矣。莽、操凶逆,亦皆引伊、周,而自言則君君臣臣之義,不可不嚴,爲臣下而擇其君者,其可謂忠乎?諸臣旣承臣擇君之敎,且承弦韋之敎,則固宜翻然覺悟,而儒臣今日入侍,而又如此,可謂明乎暗乎?尹邃事,不過見河而已。戊申前則河亦人也。見河者豈盡謀逆乎?聖欽事,亦非目見者也。儒臣頃以嘵嘵之說,謂兩臣抱冤矣。聖欽事,安知非嘵嘵之言乎?喜之永貞詩,乃是贓物,而大臣禁堂,以李益命爲法外緣坐,予亦以爲益命,豈與知於永貞詩乎云,而放之矣,不細知之。韓聖欽,則謂不宜出陸,至於鳳祥事,則置而不言。喜之詩,明是斷案,而特用寬典矣。儒臣若執法,則事當竝論,而獨於韓聖欽、尹邃事,而操持何其太過也?瑗曰,尹邃事,鞫招明白,聖欽事,北路之人莫不傳說,故臣果論之矣。臣豈敢爲操持乎?上曰,天紀、龍澤輩,果逆乎非逆乎?瑗曰,辛壬年及丁未年仍置逆案之時,臣是布衣,其獄案無由得見,而臣方在三司之列,殿下若出示文案,而使之論斷,臣當陳所見矣。上曰,永貞詩,儒臣以爲何如耶?瑗曰,此詩,則臣亦見之,而以爲無狀矣。上曰,予問於前嶺伯,則締結宦寺無狀云矣。儒臣之言亦同矣。喜之永貞詩,設使作於今日,則諸臣謂之逆乎否乎?景廟至仁盛德,渠何忍如是爲言也?瑗曰,臣豈不知其詩之絶痛耶?李益命事,則大臣及判金吾,以法外緣坐,有所陳達,此非可爭之事矣。上曰,權益寬則儒臣執贓物,而如是爲言乎。瑗曰,其他則不論,以勘亂錄見之,罪狀固已昭著矣。上曰,儒臣與徐命珩同入,而其時則何不駁遞,日久之後,混同爲言耶?瑗曰,此則誠如聖敎,而入侍時,但知停啓,不知某事停啓,則何爲徑先駁論乎?上曰,尹、李、閔法外緣坐,儒臣請其皆放,故予以爲是矣。李益命事,當以此爲對,而至於權攝事尹邃事,或爭或否亦何如?瑗曰,聖上,以臣請放尹、李、閔爲是,又敎以不爭李益命事,此等下敎,實嘅然矣。在鞫諸囚,則臣疏初無區別者矣。上曰,尹㝚則以尹邃之兄,而持之亦不已,豈不尤可怪乎?尹㝚已減等,則今何可不放耶?瑗曰,尹㝚事,臣於頃年亦爭執,前後所見,豈有變改乎?上曰,他人之甚者,無可奈何,而如儒臣者尤難矣。今雖夜深,退歸不寐而思之,則必覺悟矣。其覺悟與未覺悟,後日陳達,可也。瑗曰,人臣陳疏,有不槪於聖意者,則罪斥之,固其常分,而聖上愍臣愚滯,諄諄誨諭如此,仍又親誦前後聖批,開示聖意,此實曠絶之恩數也。臣豈無感激惶隕之心乎?臣旣親承下敎,豈不深思,而迷滯之見,終不自覺,臣尤萬萬惶悚矣。上曰,權益寬、韓聖欽事,不過嘵嘵之言,而臣擇君三字,旣出於君父,則豈不信重乎?予不欲更言,而以儒臣之不覺得,不得已言之,予非好而爲之矣。儒臣豈不異於他人乎?瑗曰,殿下不置臣於三司則已,旣在三司,則何敢不盡所蘊乎?兩臣受肅廟罔極之知遇,追先主而報陛下者,實是素心,而畢竟成就忘身殉國之事也。臣之陳達,豈私於兩臣而然哉?實爲名義,不可不正,國家刑政,不可倒置故也。上曰,俄者下敎非孟子之心,非孟子之聖,則不可云者,予有深意也。海東一隅,朝鮮外無他國,若有干犯名器者,則當爲割斷矣。如范鎭之鬚髮盡白者,可謂追先帝報陛下,而臣擇君之人,其可謂追遇欲報耶?儒臣生出葛藤,故有此下敎矣。十九下敎,已謄出於史官日記,後人見之,可知君君臣臣之義矣。瑗曰,十九下敎,群下豈有知之者耶?殿下不爲宣示,但曰有罪,雖匹庶論罪,必須明其有罪,然後可罪也。況曾經三事之人乎?上曰,已言其綱矣。聖人亦多只言其綱者,予豈訓釋而言之耶?瑗曰,講學論事,則或有只擧其綱,使人領會者,而國家用罰之道不然,明言其罪,盡彰其所犯之實,然後可以加其罪矣。雖薄罰,固當如此矣。上曰,不聽從而已,何必索言也?瑗曰,自上旣不明敎,臣則決知其心事之無他,故前後縷縷而不已者也。上曰,儒臣宜周思於國於家,若思先都尉,則豈與他人同乎?此予所以尤爲嘅然者也。瑗曰,臣受恩感激,惟思有懷畢陳,而臣之所知者如此,故屢瀆不已矣。凡事當以畢竟成就言之,兩臣成就,豈非爲國殉身乎?尙在罪籍,而曠蕩之典,及於凶逆之徒,將何以明義理正是非乎。上曰,一生眞僞有誰知者,古人之言,正與此相合矣。瑗曰,聖上,旣無指事下敎者,聖意所在,臣亦未敢曉解,中外之人,何以仰揣乎?上曰,有易知者,苟有如范鎭、韓琦之忠,則予雖學問不足,豈不奬其忠乎?於此而尤易知矣,如是而終不覺悟,則可謂末如之何矣。萬重曰,初批,注書不得知,故請其出給而書之云矣。上曰,旣已下敎,何必更書初批耶?諸臣退出。夜已四鼓矣。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坐}}。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式暇}}。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春川府使閔昌基,鎭岑縣監權世隆。 ○卯時,日暈兩珥。申時酉時,雨雹。 ○徐宗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參議鄭羽良,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國朝御牒,列聖八高祖圖中草,旣已釐正,當經睿覽後,《譜略》則當爲付版入刊,國朝御牒,列聖八高祖圖,亦當正書矣。睿覽日字,令日官推擇,則今月初十日爲吉云。其日當封進,而取考前例,則本廳堂上、郞廳、校正官,具儀仗陳鼓吹,竝陪進于仁政殿,承旨請承傳色,由正門捧入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率備局諸宰入侍,而此與次對有異,明日諸宰,竝爲入侍。 ○工曹參判李瑜疏曰,伏以臣於日前,曉起擬赴賓對,將傅衣而忽然頭疼作,仍暈昏之久,意謂寒暖遞候,感傷乘之,及晩汗發,則半面浮而目睛突高,舊瞖蔓而痛苦若刺,攬鏡而照,醜惡不欲見之,蓋肝氣以春而盛,上發於目,況舊祟爲之肆毒,而挾新感者乎?其呻苦之倍於他時,亦勢也。向在南土,以此時患此症,三朔不省事,今其發作,勢類當時,臣三十年坐此病,備受百段辛苦,心情先傷,每當其作劇也。輒忽忽無以自聊,其他調治鍼灌之方,又有甚於扶護死疾之急緊耳。杜門面壁,日夜宛轉,不知又費幾箇時日,消却幾番痛楚,能不至爲盲廢,又不可知耳。顧臣所縻,俱係緊任,在於常日,尙難瘝曠,矧當今時,豈容虛帶?大慶之餘,庶品咸蘇,而臣則無以稱揚,勅諭之下,中外咸聳,而臣則無以導達,抆心悚蹙,不敢自安。噫,籌司之宜講究者,非一日緩矣,金吾之當按讞者,有一時宜急矣。緣臣之故,或至於廢閣,如是而又何敢一向偃便,罔念其變通之道乎?瀆撓之罪,止於一身,而曠廢之害,實關公事,玆不得不冒死哀籲於天地慈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所帶本兼諸任,得以任便調息,則庶幾賴天之靈,復起爲人,鞭策駑鈍,以報明時。若臣煩瀆之罪,不可不亟下誅責,以肅朝綱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敦寧洪受濂疏曰,伏以臣,猥以微蹤,特蒙先朝念忠奬節之典,早通蔭籍,歷事三朝,忝叨宰列,而犬馬之齒,居然作九十四矣。第念臣見帶之職,雖是閑局,固非如臣冗蔭地寒者所可濫廁,而幸紆盛世優老之渥,虛縻瘝曠,已至四載矣。每擬控籲祈免,而冗散之蹤,僭瀆是懼,含恩未果,恒切悚縮,而但臣竊自以爲生長世祿之家,自其墮地之初,至于今九十四年之間,一啄一飮,莫非王室之所賜,一膚一肉,又莫非列聖之含育,而無階酬萬一之恩,每以華封之祝,仰頌於北宸之下,以效芹曝之誠,欲抒將死之忱矣。何幸天佑宗祊,元良誕降,八域含生之類,莫不鼓舞欣躍,況臣年近百歲,蒙國之恩,受國之廩,獲覩此宗社莫大之慶,日於呼嵩之列,固當隨諸臣之後,以伸頌賀之悃,而顧臣如縷殘喘,伏枕蓋堗,便一未冷屍,而重以感傷風寒,症狀危篤,無計趨造,分義俱虧,猥陳短疏,請伏闕禮之罪,而喉司阻却,至使危迫之忱,終未徹紸纊之下,尤庸惶蹙,如負大何,不虞特敎有年九十朝官,食物頒下之擧,而臣年獨首於其中,至今該曹,有米太魚肉之賜,此雖出於我聖上志慶之盛,尊年之眷,而念臣旣有所縻之廩,又有歲餽之典,亦已汰矣。況且環朝所無之異恩,獨及於臣身,臣不過一無用老蔭耳。何敢自謂年高於周行,而冒受此曠世之私乎?伏乞聖慈,特諒臣哀苦之忱,亟收誤恩,以安賤分焉。且臣之寄生,只隔一紙,雖欲以僭妄之辭,更陳於天陛,而不可得矣。臣濫蒙此千古曠絶之渥,而無以效涓埃之報,瞻望天闕,不覺於悒,祗將麥丘之壽,仰禱於甲觀之下,竊不勝猥越之極,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下敎,豈偶然乎哉?卿其勿辭而受焉。 ○正言金{{?|⿰禾道}}疏曰,伏以臣之無似,忝居臺地,誠薄言拙,不能見孚於上心,草草一啓,致勤嚴敎,臣愧惶恧縮,歷數日靡定,而日昨引避而乞遞者,非爲臺閣上例規,實出於至誠祈懇之意,則聖敎至以勿辭爲答,處置之以出仕爲請,俱是臣所不料者,而臣之情勢,到此益窮蹙無餘矣。昨於嚴召之下,宜當趨承之不暇,而臣自三昨,重得寒疾,筋骸肢節,無處不痛,神昏氣逆,殆無人事,欲起還仆,竟至違逋,分義都虧,罪戾層積,涔伏之中,猶覺惶懼,終宵不寐,鈇鉞是竢,只推之命,又下格外,臣於是,惝怳失圖,尤不省所處。噫,臣雖不肖,粗知不竢駕之義,則豈敢爲圖便慢命之計,而顧今病狀,有加無減,雖欲忍死自力,亦無其望,而至於束帶趨朝,尤非時月之所可期者,則言責之任,義不可一向虛帶,故臣方力疾治疏,以爲祈遞之計,而此際得見儒臣之疏,盛論近日臺閣之失,至請以嚴加警責,臣看來不覺懼然之至。噫,今日大霈,固出於志喜同慶之擧,然其中,亦豈無干係至重,混蒙宥典者,而三司言議之地,未聞有甲乙爭執之論,則今者臺風虧損之斥,不害爲居臺者,頂門一針,而職在論思,日登筵對者,事出面前,未嘗卽席論斥,而今忽追提於事過之後,必欲使今日在臺者,竝不得轉動而後已者,抑何意也?臣未知儒臣公正之論,果專在於七八啓徑停之失而已耶?至於倫綱所關,何等干犯,而急於私護,自不覺其冒嫌煩陳,則何其處己之道,責人之論,若是相反也?臺議之寂寥,在儒臣其亦幸矣。雖然當初停論之時,臣旣預聞,則其在自處之義,尤無去就之可論,豈容一刻晏然,以玷臺路也哉?玆敢悉暴危懇,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地之兢蹙,亟許斥罷臣職名,以延殘喘,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批旨業諭,爾何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綿才薄力,久叨重務,自遭邦慶之後,蹈抃欣躍,曉夕奔趨,以爲一分自效之地。況臣有萬萬凜惶者,聖上,以臣老母今年九十,至有各別存問之敎,食物衣資,寵頒甚優,此實曠古之殊典,母子相對,感涕無從。臣母謂臣曰,聖恩至此,吾則只有獻年之祝,汝則益勉盡瘁之義。臣一念銘鏤,私悃倍切,雖朝夕顚仆,不敢爲一分圖便之計矣。纔經修理之役,忽得危厲之症,腰脚專痿,不能行動,聲音頓失,不能言語,不得不針灸呈告,猥蒙恩由,焫藥調治,堇四五日,又以太廟修改,承牌出仕,而病狀一味無減,實無强力行公之勢。公務久曠,私心兢惶,不得不輒復煩擾。伏乞聖慈,俯念臣實病難强之狀,特許遞卸,以尋生路焉。抑臣於嶺南道臣,以年分事狀啓,竊不勝瞿然訝惑,不敢自安者。頃者嶺南左道敬差官田結總數啓本中,忽有朝家所不許之災名,初不付種五千九百餘結之災。臣見而駭之,請推敬差官,使之還實,此乃事體道理之所不可已也。蓋年分事目,非臣曹獨爲裁定者,取議廟堂,啓下頒布,則事面之嚴重,果如何?而或於事目之外,別出災名,私自加給,則不但田結減縮之爲可悶。朝廷體統不宜如是。今此近萬田結,加給於事目之外者,何等重大,而曾無一番啓聞,直書於田總之中,臣安得不驚異,敬差官之罰請問備,亦出於參酌,而道臣狀啓,若是噴薄,至以取足於未付種之陳畓,使孑遺之民,受困於空中之椎剝爲言,儘如是也,臣是不恤民隱,專事賦斂之人,堂堂聖朝度支重任,安用如此之人哉?噫,田賦之政,得中最難,災傷事目,若多災名,則自多舞弄之患,年分比摠,過爲高定,則不無刻核之弊。故今年則災給一目,摠比中年,蓋出於無失公賦,有恤民隱之意,以今年三南農形,庶可以上下俱便,而法外災名,實非所料。且田則再耕,本不給災,追給災名,絶不聽許之請,乃是流來事目不易之論。今此道臣,久判本曹,前後事目,皆用此語,而今乃以請推別災之敬差官,看作異事,盛氣詬斥,追思前日,獨不瞿然,臣於此,不必爲怒,而直發一笑也。況其所謂近萬結之陳田畓,果皆合歿流亡者之物,則昨年朝家旣已區處,更何事乎別災耶?且道臣雖有精力,五千九百餘結之田畓陳起,盡爲之親自鑑別,則臣實未之信也。噫,近來名官之出按藩,維急於救民,田結給災,或多擅許,重臣每加慨嘆。今者重臣,意外莅藩,事宜謹遵朝令,無失事體,苟有變通,則陳聞昭詳,使朝體自尊,諸道觀感,豈非重臣之責?而今乃不然,臣實慨然也。雖然人之所見,隨地易變,要之皆國與民耳。重臣在外,目見民隱,惋傷憂嘆,有此陳請,五六千結災結之得失,臣不欲力爭,平說道理,元無不可,而直以取足椎剝,惡言相加,臣之受困,實無餘地。臣何敢一日自安於職次,晏然行公乎?疾病之外,此實難冒之端。伏乞聖上,亟遞臣職,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如臣癃賤,謬膺重任,三載忝叨,一味尸素,才猷識量之萬難堪承,已不可言,而形貌衰謝,神精消亡,簿書期會,每多遺失,筵席奏對,亦未敷陳,其觸事憒憒之狀,已莫逃於淵鑑之下,而去夏憲啓之橫擊,冬間諫疏之刺論,可見其爲時輩之所不容,則臣之當退,非止一端,而到今仍冒,其亦淟涊之甚矣。且以人事君,大臣之責,而旣不能進一賢才,退一不肖,以副我聖上旁求之盛意,至於循例廟剡,輒駭人眼,南閫西邑,彈駁相繼,前後所擧,殆無完人。臣之不可晏然於是任也,於是焉決矣。況臣近日以來,以兩臣事,陳達已至累次,而天聽邈然,兪音終靳,臣不勝悶鬱之至。夫兩臣殉國之忱,斷斷無他,身被刑戮,家族莫保,身在《丹書》,幽冤久鬱,輿情之哀愍,愈往而愈切,今當無前之邦慶,宜施曠蕩之典,而大霈之下,恩波獨阻,覆盆之冤,寧不惻然?惟臣之苦口力請,非爲兩臣之地,而耿耿愚悃,未能上格,慨然之敎,輒下於前席,臣心慙悚,累日靡定,念臣無似,久據匪據,上而言不槪於聖心,下而動被斥於時議,在臣私義,惟當歛退之不暇。玆敢略暴危迫之懇,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謝衆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已下敎,今何復諭,卿等之困我今日,寔是度外,予有下敎者,相率備局諸宰,入侍聽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趙尙絅,行司直鄭亨益,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知敦寧府事趙正萬,漢城府左尹洪鉉輔,吏曹參判申昉,行司直李廷熽,行司直金相玉,行司直徐宗伋,慶尙道觀察使閔應洙,行司直洪重疇,工曹參判李瑜,行副司果金鎭玉,行副司果安重弼,副護軍鄭東後,行副司果朴聖輅,行副司果李鳳翼,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行副司直洪龍祚,工曹參議愼無逸,前府使李聖龍,行副司果金應福,行副司果鄭彦燮,行副司果朴師正,掌隷院判決事朴弼正,行副司果金希魯,兵曹參知李潝,前校理尹心衡,前應敎趙明澤,前持平李度遠,前修撰李亮臣,前校理朴弼均,前佐郞尹汲,前修撰閔亨洙,前應敎韓顯謩,前修撰柳謙明,弘文館副修撰兪最基,掌樂院正申思永,前修撰洪鳳祚,副司果李德載,前縣令蔡膺福,前獻納李光運,前縣監趙泰彦,前持平趙明履,前持平金相紳,前持平鄭弘濟,前持平尹得徵,前正言洪啓裕,平安道都事閔瑗,前持平韓翼謩,前持平洪昌漢等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宗社永有依矣,人心始有係矣。深山窮谷,莫不聳抃,瘖聾跛躄,亦皆舞蹈,而殿下特推飾喜之恩,大施曠蕩之典,人無死生,均霑雨露,罪無輕重,皆被涵濡,和氣匝域,歡聲載路。臣等跡忝朝列,躬逢斯會,區區延頸之忱,有倍他人。惟當作爲歌頌,揄揚盛事,以副我聖上悅豫之意,外此而雖有可言者,不宜暇及於此時,而若有關於大義理大是非,不可不先陳於國有大慶之日者,則雖欲含忍泯默,亦有不可得者矣。臣等竊伏念爲國之要,惟在於正是非公賞罰,是非正而義理明,賞罰公而人心服,國之安危治亂,只係於此矣。今者大義未伸,政刑倒置,先朝大臣,循國滅身,而復加罪案,莫白其冤,殿下之是非,可謂正乎?遇慶大霈,凶逆竝宥,而忠貞幽鬱,獨未見伸,殿下之賞罰,可謂公乎?一自數臣罹禍之後,忠逆貿矣,義理晦矣。臣等雖甚不肖,粗聞古人出處之義,屛伏田廬,無意從仕,及至己酉,伏聞殿下,先許兩相之復官,又以建儲聯箚,爲光明正大,至有諸臣來會,則當有次第處分之敎,臣等妄謂聖心之回悟,庶可期矣,君臣之大義,不可廢矣。且念國勢孤危,變亂相續,遂乃稍稍赴朝,日夜顒竢者,今已六七年矣。其間大臣諸臣之相繼陳奏者非一,而殿下不惟不加回悟。又從而下不敢聞之敎,臣等相顧愕眙,抱此抑塞,不敢輒提此事,而只謂天啓聖衷,將有日矣。今當邦慶,曠前解澤旁流大小,國人咸曰,伸理之典,必先於死社之諸臣,及其赦令之大行,猶夫覆盆之遺照,臣等於此,撫心自失,誠不料聖明之世,卒乃有此也。嗚呼,當辛丑危疑之際,贊大策定國本,使宗社轉危爲安,式至于今日休者,皆其日大臣之力也。其樹立,卓絶千古,其冤鬱,貫徹九地,而若而遺餘之舊臣,每以伸不伸爲請者,一何悲也?噫,當初構罪而戕害者,建儲聯箚也。其後追削者,亦以聯箚爲案,而己酉處分時,旣以聯箚之光明正大爲敎。丁寧反復,昭如日星,雖其時主張異論者,亦皆唯唯,不敢生沮遏之意,公議之定,不待百年者,正謂此也。然而猶且區而別之,或伸或否,雖見伸之兩臣,不許復賜舊諡,則不可謂已伸矣。未伸之兩臣,初則用子若孫之說而難之,今又分而二之,李頤命則旣示伸理之意,其冤誣之狀,固已聖鑑之所俯燭,有不容臣等之更贅,而至於金昌集,乃加新般罪目,爲其不可伸之端,臣等之惑,於是滋甚矣。夫朝家伸理之道,惟視自初所被罪名之如何,可伸則伸之而已,不當更索別件事於本事之外,掩其可伸之冤。殿下果以昌集之所遘禍所追削,初不在於建儲聯箚,而在於今日聖敎所云云耶?其所以構罪者,在於聯箚,其所以訟冤者,亦在於聯箚,而聯箚一事,旣歸於光明之地,則是非之定,亶在於此,而今殿下所以罪昌集者,旣是乙巳初未聞之敎,又非丁未後追奪之案,而一人之身,罪名隨變,將使窮天極地之冤,更無伸白之日,寧有是哉?噫,昌集之立朝本末,肅廟之所倚重,殿下之所鑑悉,髮白心丹之聖褒,炳然如昨,則斯亦可以得其人矣。倘殿下於燕寢淸穆之中,平心深思,則其必䀌然而傷,惻然而悟矣,而一向相持,迄無處分,以殿下之至明至仁,豈忍爲此也耶?今乃不計其人之邪正,不問其罪之有無,惟以硬定牢拒爲主,臣等惶惑悶鬱,固不須言,而天下後世,其將以此擧措,爲何如耶?噫,昌集之一腔丹衷,至死不泯,當其臨命之日,惟以國本之孤危,爲不瞑之恨。對人抆血,含痛入地,以當時眷顧之忠,有知乎今日之邦慶,則想必歡欣抃蹈於泉臺之下,官爵與奪,不足爲其身之榮慼,而在聖明愍忠理冤之典,則不及今快賜昭雪,以慰其積鬱之冤,而更竢何日乎?噫,滄桑屢變,恩法相反,罪關宗社者,哀榮備至,身殉國家者,幽冤未白,輿情之抑鬱,愈久愈深,大臣之苦口力爭,臣等之瀝血煩籲,蓋亦爲世敎也,爲國事也。臣等非不知觸犯天威,譴罰隨至,而事關國家大體,不得不言。伏願聖明,曲察忠逆之別,快辨是非之分,亟降處分,還復兩臣官秩,痛洗所被冤枉,使義理煥然大明,則豈不允叶於人心,而有辭於來世哉?臣等無任激切屛營恭竢明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大臣批旨矣。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今日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牌不進,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大臣、備局堂上及諸宰竝爲入侍事,命下矣。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呈辭、受由在外、被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卽者副修撰兪最基陳疏來到,而觀其措語,則日昨受由之後,適遭服制,姑未發行云,原疏纔已退却,而卽今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頃日政諸道京試官兼,臺啓下時,全羅左道京試官李錫杓,曾經持平,而矇未覺察,誤以兼監察下批,不勝惶恐,改以兼持平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咸鏡都事朴宗潤呈狀內,矣身老父,今年恰滿八十,疾病連綿,常有奄奄之憂,實難離違遠赴,斯速入啓變通云。親年如是篤老,且有疾病,則不可强令遠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豐川府使、慈山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載厚爲持平,李德壽爲禮曹參判,洪廷命爲兵曹佐郞,李景喆爲咸從府使,許樹爲慈山府使,朴時佐爲豐川府使,金相良爲龍潭縣令,李廷恒爲繕工假監役,兼持平單李錫杓,別兼春秋四,韓顯謩、李宗白、趙明澤、李度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右承旨趙命臣進。 ○兵批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閑良韓時爋,以軍器別備之功,加資下批矣。今聞韓時爋之爋字,本是燻字,而狀啓中誤書云,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吳光運、趙漢緯、朴璜、兪愼基、李必耉、金世元、吳守經付副護軍,趙遠命、徐命九、金錫一付副司直,申致謹、李晉吉付副司果,僉知單具程。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睿覽件,今方封進,開刊印出次第擧行御覽件,元子宮徽覽件及頒賜件,趁今稟定,然後所入紙地,令該曹亦當依例磨鍊,而考見謄錄,則己亥年御覽件十五件,徽覽件十件,頒賜件二百件,癸卯乙巳,亦皆以此數印出,而且在前譜略修正時,宣廟朝以下大君、王子、公、翁主,派嫡長孫各一人及宗班中罷職在喪人員,皆爲頒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依此擧行,而今番御覽本五件,徽覽本二件,緞衣,可也。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後,刻役萬分緊急,校書館刻手,元來數少,有難一時畢刻,故考見謄錄刻手若干名,依例分定於三南矣。嶺南、湖南兩道,依數上送,皆已赴役,而湖西則不但不爲上送,擧行與否,終未報來,事體殊極未便。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後,依前關催促上送之意,申飭,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旣已修正,跋文,令主文之臣,斯速撰進,然後可無窘急之患。令藝苑,卽爲依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永禧殿參奉所報,則正殿西邊內墻四間許頹毁云,正殿至近之地,墻垣頹圮,則自前有慰安之擧矣。慰安祭,不卜日來十二日設行,而卽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修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行副司果李匡德帶軍銜下鄕,依承傳禁推事,傳旨,啓下矣。李匡德時在京畿果川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北兵使狀啓,則慶興前府使鄭淵,造山前萬戶金振善等罪狀,令攸司稟處事,啓下矣。金振善,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鄭淵,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嚴覈,禮賓主簿金義淑,以鄭淵人蔘斂來事,旣發於罪人招辭,前頭不可無憑閱之端,亦爲拿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懿陵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林藪之間,靡不窮搜,至於火巢外四面周廻處,亦爲遍覓,而本陵內外,元無深僻之處,已至六七日,竟無蹤跡可尋云。此必是一時往來之虎,元非恒留於陵內者,所送將校軍卒,今姑撤還,更觀前頭形止出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臣率備局諸宰入侍事,命下矣。備局諸宰,當爲同入,而又有此與次對有異,諸宰竝爲入侍之敎,備堂外諸宰,竝爲入侍乎,只參疏諸宰入侍乎?敢稟。傳曰,只備堂入侍,而若已入來,則卽詣閤門外。 ○傳于李重協曰,有同爲面諭事,原任大臣同爲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李重協啓曰,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送言,臣等來會賓廳,而今已夜深矣。明日宗廟奉審罷後,率諸宰當爲來會云矣。敢啓。傳曰,非不知夜深,非故爲夜深也。大臣以下卽詣閤外。 ○又傳于李重協曰,有下敎事,俄者入侍承旨更爲入侍。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領中樞府事鄭澔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誕生,上慰列聖之望,下繫一國之心,伏況聖上,深惟宗社之計,每念儲位之曠,夙夜憂懼,今幾六七年所,而乃有斯慶,聖心欣悅,當復,如何?臣以垂死老病,萬慮俱灰,無復人世之趣,而日夜所祈祝者,只是聖嗣之克誕,國本之早定,而今何幸親見於身,卽明日溘然就盡,歸拜先王,庶可有辭,此實須臾無死之始願也。揆諸情禮,固當竭蹶起程,走伏闕外,以露抃賀之私,而元來精力,消亡殆盡,見今疾病,又極綿綴,縱欲自力,其於老牛之鞭何哉?臣竊悼焉。抑臣深有所不安於心者,敢此附陳。臣於頃日,因人伏聞聖明,爲念耆舊諸臣,特施惠養之恩,臣名亦在其中,而姑無明白指揮,故未敢輒入文字,有所控籲矣。昨者本縣下吏,始示以道臣關文,欽遵聖旨,輸致米豆乾魚等物,數目夥然,榮溢里巷,臣義當登時拜賜,以承聖主優老之德意,而第臣與他臣,事體有別。蓋臣曾蒙國恩,歲首焉有存問之例,月朔焉有廩粟之繼,今又有此不時之恩頒,臣若不辨禮義,而冒昧受了,則是與孟子所謂龍斷者,何以異哉?在微臣,旣無可受之義,在國體,實爲傷惠之政。臣雖無甚志節,尙有一段知覺,其何敢貪寵冒利,忘廉喪恥,甘自處於賤丈夫之行,而上累淸朝風厲之治耶?伏乞聖明,特垂矜察,亟寢成命,俾安賤分,千萬幸甚。且臣方有西樞職名,而當此國家莫大之慶,竟闕趨賀之禮,論其負犯,宜有重究,亦願申命有司,照擬勘處,以警具僚焉。臣神昏氣短,言不能盡,瞻望雲天,不勝屛營竢罪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志喜,關係宗國,欣受卿賀矣。卿之篤老,業已知之,其何有讓乎?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皇天惟祖宗,眷佑我宗祊,元子誕降於一國含生顒望之日,我國家億萬斯年之基,自今日益鞏矣。伏想聖上喜悅之情,當何如也?臣所居僻遠,乃於伊月二十七日,始得承聞,病伏之中,喜躍而起,自不覺其手舞而足蹈也。亟欲奮飛趨參於百僚稱賀之列,而以日計之,則縟儀已過於二日前矣。仍欲追詣輦下,少伸一時承候之忱,不但身疾沈淹。天雨適降,氷泮路塞,進退掣曳,終莫遂糞土之微誠,缺恨之心,固不足言,而闕禮之辜,安所逃乎?玆敢露章自列,一以陳待罪之意,一以伸抃手之私焉。仍竊伏念聖上於元子,保養之道,靡所不用其極,而老臣區區之誠,猶有不自已者。昔召公之告成王曰,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古聖人之於其子初生之時,必盡其養之以正之道,而異日之無彊休恤,亶係於此矣。今我元子,方在於其泣喤喤之時,則此正保赤子之日,而養之以正之道,亦不可不早講也。今以赤子之身,處于極尊極貴之位,則其將護之第一務,莫先於痛抑奢靡,專尙敦朴而已。此非但養之以正之道,實爲受天遐福之一助也。且保赤子之道,必戒其過溫過飽,匹庶尙然,況帝王之家乎?凡係襁褓之屬者,務從約素簡儉,而切戒其華侈奇邪之物,常使淸涼之氣在躬,而無致其過溫。其在保姆之列者,毋取便佞輕儇,而必擇其醇謹忠殼之人,恒使乳哺之節以時,而無至於過飽,則保養之節,無過於此二者,而養之以正之道,其在斯歟,其在斯歟?臣竊不勝惓惓忠愛之心,略此尾陳焉。伏願聖明垂察焉。臣無任蹈抃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 ○司諫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畫,三司便同鐵限,面前臺責,亦有所不暇念及,而昨始得見儒臣疏本,則盛論近日臺閣之寂寥退縮,至有前後臺官嚴責之請。臣之從前自劾,旣在於不言,則不言之責,何待人斥乎?噫,王者好生之德,雖主於曠蕩,臺臣執法之論,宜酌其輕重,如許大霈之際,安得無甲乙之論?而獨臣之所未曉者,論思之責,與臺閣無間,則隨其當宥與不當宥,可停與不可停,卽席爭執於前後登對之時者,何所不可?而略綽捱過於事發之初,張皇追咎於日久之後,其亦不自反甚矣。第今頭勢轉急,意象可怕,相箚朝出,搢疏夕至,一脈精神,都在於力伸私黨,而先朝干犯之罪,視如弁髦,聖上星日之敎,聽若褎耳。必欲壞一世已定之斷案,毁萬古不易之大防。臣之前疏所謂君臣倫彝,日漸晦溺云者,正指此等處耳。今者聽諭之敎,蓋欲洞示聖意,則職在三司之列,固當登筵竭論,使君君臣臣之義,得以復明於斯世,而臣旣被劾,轉動不得,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情地,本不可以因據於是任,曾於筵中,累陳請退之懇,伏想聖明,亦已俯悉之矣。適當國有大慶之日,曠蕩之典,宜莫先於爲國事冤死之人,故臣連登前席,妄陳愚忱,而天意漠然,終不回聽,臣心慙悚,有不可言,引分乞解,自是已定之素計,而卽此一款,亦係臣難冒之端,故臣於昨日辭疏之中,竝有所陳暴矣。及承聖批,乃以卿等困我爲敎,臣誠惶懼,不省攸處。旣承聽諭之明命,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旣已決退之蹤,有不敢晏然進身,玆不得不略控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慈,亟賜鐫罷臣職,以爲人臣違命者之戒,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面諭之意下敎,則卿何過讓,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卽爲入來,其聽面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卽爲偕來。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疏曰,伏以臣,癃老廢伏,不能登筵者久矣。適値國有大慶,將施曠蕩之恩,而時原任同入對,又有特命,不敢言病,忍死趨參,乃於論斷諸罪囚之後,敢以辛丑兩臣抱冤之狀,反復陳達,非但未蒙俯諒,於一臣,反下未安之敎,臣誠惶惑,至今未解。夫論人必觀大體,罪人當參情實,苟有忠著殉國,功存衛社者,斯其樹立,擧世共見,縱有事爲間一二未盡者,不可以一事,掩其大節。況殿下之執以爲罪者,涉於微曖,則其可終始把持,不少原察心事也耶?金昌集,卽先正之孫,名相之子,家庭淵源,固異於人,又其平生,明白峻潔,無一毫私曲闇昒之態,則怨敵亦無異辭。朝野咸所稱尙,是以鏡、夢輩,雖構殺其身,而建儲聯箚之外,曾不能旁摘他事,以爲罪案。今殿下所未安,未知何樣物事,而末世人心,本自險側,況於危疑之際乎?如有身所不知,而中間簸弄者,則干其人何事?而乃反疑之於若有若無之中,解澤終噤,舊冤之外,又添新冤。黃陽未晢,丹筆遂閼,寧不悲哉?噫,辛丑凶圖,古今所稀,聖躬之危,殆如一髮,昌集乃毅然正笏,置死生於度外,首建大策,使宗祧奠安,國本有托,其忠藎力量,實無愧於古人矣。及夫時勢一變,鏡、夢逞凶,旣戕其身,又滅其家,此猶未快,又請追刑,幸賴景廟之仁聖,爭之三年,竟靳一兪,及其乙巳,幸得復官,而亦何足以償當所被之慘哉?曾未幾何?復削其官,國典,死而追削者,與生被極刑齊律,然則景廟之所不許,竟得售於是時矣。朝家刑政,可謂刻深,而無餘地矣。今當擧國同慶之日,綱常大辟,多被赦宥,獨於爲國效忠,再被極律之人,持之不舍,猶惜其一張虛誥,恐非聖朝寬大之典也。譬如陽春方敷,和氣融徹,而氷崖陰谷,雪色嵯峨,一半熏煦,半爲凄凜所奪,此豈好天氣佳景象,而亦豈今日所宜有乎?臣傷嘆之不足,繼之以流涕也。臣頃於筵席,猥陳愚衷,旣被語多抑揚之責諭,繼臣言之儒臣,又加特推,惶蹙之情,迄今未已。然而今玆兩臣之抱冤莫伸,不但其人一身事而已。大有傷於倫常義理,其所關係至重至大。臣忝在大臣之列,何敢畏罪,而不復言乎?仍念松茂則柏悅,芝焚則蕙嘆,植物尙爾,在人寧獨不然?居常悲愍四臣之忠,寤寐不忘于懷。今二臣雖伸,而未盡伸,兩臣尙在幽蔀之下,丹忱血悃,終未見諒於仁覆之聽,臣誠抑塞煩酲,不能自定。更以何心,冒據崇班,自喪所守,亦其言涉忘率,罪在瀆慁,國有憲綱,理難終逭,謹此俯伏,以竢威譴。伏乞聖明,亟降鈇鉞之誅,使負罪賤臣,得遂微尙,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當下諭於入侍,其卽入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二月初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李重協,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行判府事李宜顯,追後入侍。上曰,今日事此何事也?興慶曰,日候乖常,雨後陰寒頗甚,聖體若何?上曰,近來氣象若此,日候乖常何怪乎?昨見卿疏與搢紳疏,自有思量者,終夜不寐矣。諸臣欲濟其私,困迫至此,見困於群下之君,何必問其平否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一向平安乎?聞醫官之言,則臍帶有不平處,塗末藥云,未知,若何?上曰,臍則不大段,而此亦不須問,予豈不以福我元嗣爲諭耶?今日事大違予所諭之意矣。興慶曰,聖敎如此,極知惶恐,而臣之愚意,恐不必若是之多費聲氣也。上曰,予豈費聲氣耶?今日事誠可慨然矣。重協曰,判府事李宜顯,方入來云矣。上曰,注書出去,與之偕入,尙迪承命趨出,仍與偕入,宜顯進伏於大臣之列。興慶曰,臣旣承嚴敎,不勝惶恐,而旣入前席,何敢不言乎?蓋當初四臣,同爲國事,而慘被刑禍,則申雪冤枉,宜無異同,而己酉年間,兩大臣則旣已復官。惟此兩臣,獨抱幽冤,輿情之愍鬱,久而愈深。適於今日,有此無前之大慶,固當廣施曠蕩之典,以爲導迎和氣之道,而大霈之澤,宜莫先於此人,故臣之連次陳達,諸臣之合辭陳章,蓋以此也,而臣之疏批中,有困我之敎,今又以困迫爲敎,爲人臣子,而使君父困,則其罪當如何?雖有聽面諭之敎,而不敢入來,敢陳短箚請譴,而意外,史官傳宣聖旨,與之偕入,故冒沒入來,而下敎又如此,臣罪至此,萬死無惜,惶悚之極,不知所達。上曰,予之含忍不言,實出苦心,而諸臣不體此意,有此煩複,今予何難於明諭乎?臣擇君三字,已是大綱,而卿等猶不悟,言其目而又不悟,則在上者,豈無處分乎?此予所以至今忍之者也。大臣頃以嘵嘵之說爲言,而予非動於嘵嘵也。十九下敎,徐判府事與吏判,則可以詳知,而其時,有不相傳之敎,陳疏諸人,則未聞而然耶?大臣亦不知乎?閔奉朝賀不重旣聞臣擇君之敎,而猶未釋然,十九日下敎,略及德修事,庶可知之,而其後又復仰問,予心常非之矣。不料今日,卿等又如此矣。興慶曰,臣之前日所達嘵嘵之說云者,蓋以其中間嘵嘵之傳說,爲辭而已。實不知其爲誰某也。十九下敎時史官,卽臣之從侄漢喆也。若可以得聞,而其時,有父子勿相傳之敎,故渠不敢傳言于臣,臣未得聞之矣。取魯曰,臣於其時在外,實未知下敎辭意之如何,而或恐聖上,動於嘵嘵之說,未燭其爲國心事矣。況四臣同事,而二人則旣復官爵,二人則尙在罪籍,其冤鬱,已不可言,且觀人之道,在於畢竟成就,而其被禍,則終由於建策,而爲鏡、夢輩所構陷,天下義理晦塞無餘,人心之悶歎,實在於此。此臣所以亦爲隨參於諸臣之後者也。上曰,趙明翼則聞十九下敎,以不敢復言爲辭,而其父正萬,則參於此疏,禮判之名,亦入疏錄,實非平日知卿者,予方訝之矣。今日正是君臣上下,協心圖理之好機會,而卿等,藉此時爲機關,如是煩陳,豈不嘅然乎?仍命諸臣進前,有所下敎,諸臣請止。咸曰,承此下敎,今後則彼此不敢更爲提起矣。諸臣又曰,今日筵說,依十九下敎例,而不當相傳,今此下敎,亦不宜謄諸日記中矣。重協曰,諸議如此,今日日記,卽席刪去爲宜,而若命還收,則自當不書矣。上曰,此非還收之事,只祛之,可也。上曰,人主操命,大官以下責罰何難,一張備忘足矣。何至於使卿等入侍,終夜不寐乎?予則堇堇保合之諸臣,又將自此而乖離,故用是憂嘆,必欲面諭,卿等若終不覺悟,則不得不將有處分矣。秉彝之心,人皆有之,故聞予曉諭,有此快悟。予始歎其不幸,而今則還可幸也。宗城曰,自此朝象,庶無乖離之患,惟當共濟民事,以報效至誠憂勤之聖意。上曰,所達好矣。大臣宜有飭勵者矣。興慶曰,臣之情勢,終不可冒出矣。上曰,卿心猶不快於今日事而然耶?興慶曰,臣旣親承下敎,非於此事,有所不快。臣之請退之意,曾已屢陳於筵席,而難進之義,固非一端矣。昨年臺啓之請罷承宣,便是論罷臣職之啓也。雖以使行事,冒沒出仕,而其後累請枚卜,終不允許。此尤爲臣難安之端,不得不將爲引入矣。上曰,卿決欲引入耶?昨年臺言,今不須提論,豈意卿之不念國事至此耶?殊甚非矣。興慶曰,臣於國事,寧有恝視之意哉?鞫躬盡瘁,雖不敢妄擬古人,殫竭魯鈍,以報國恩,是臣區區之志,而第今情地,終不可仍冒,惟當復爲引入矣。上命興慶起立,握手下敎曰,卿之引入,豈不過乎?予欲聞卿行公之言矣。興慶曰,聖敎至此,臣雖不敢更爲引入,而惟願從速卜相焉。上曰,使卿獨勞久矣。卜相則當從卿言。卜相後仍爲行公,亦當從予言耶?興慶曰,卜相後亦當行公矣。上捨其手,興慶退坐。上曰,一人則予初欲區別許之,今當爲之耶?取魯曰,今已夜深矣。以備忘下敎,亦無不可矣。上曰,承旨進來,旣有祛之之命,承旨各別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更矣。 ○乙卯二月初十日四更三點,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更爲引見時,右副承旨李重協,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承旨進來,旣下祛之之敎,何以爲之耶?重協曰,他下敎與諸臣所達之語,則竝置之,而不敢聞之敎,則旣有祛之之命,且承各別擧行之敎,而此不可私自祛之者,故於閤外,引羅燭而燬去一二張矣。上曰,今日諸臣之至於如此過矣,而旣悟之後,則可見秉彝之心未泯矣。初不下敎,有所詢問於數臣者,固有意,而旣命祛而勿書,則數臣之請下敎,不過閑說話也。且若書數臣所達之語,而只祛下敎,則有頭無尾。吏曹三堂上及豐原、靈城之言,竝拔去,可也。逅曰,日記,臣所修正者,今日筵中說話,臣當逐段仰稟矣。最初大臣問上候,則有下敎,問候元子,則有下敎矣。上曰,予之所敎,未免過矣,而如此之說,豈乎不書?逅曰,臣亦知其當書矣。其下有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所達之辭,而此爲今日引見之節拍,此則當書矣。上曰,然矣。逅曰,其下有自上嘅然之敎,又其下有命吏曹三堂上及豐原君趙顯命進前下詢洞諭與否之敎矣。上曰,自此祛之,然後可矣,而結語難矣,何以爲之耶?逅曰,嘅然之敎下,以仍命諸臣進前有所下敎。諸臣咸曰,彼此今後,則不敢更爲提起云,而以此書之,則未知何如耶?上曰,好矣。如是書之,而注書旣有定奪者,史官亦一體爲之,可也。重協曰,昨旣澈夜,今又達曉,莫非諸臣之罪,而其有妨於頤養之道,當如何耶?孟子夜氣之說,蓋寢穩然後,朝有淸明之氣矣。連日寢睡之全廢,實爲悶迫矣。上曰,予豈樂爲之哉?得此好機會,而作一機關,堇堇保合之諸臣,將至乖離,朝廷事至於如此,故監軍外,無啓下之事,望筒何時入之,而望箇乃用人者也。無寧人少爲可,故亦至今不下,思量之際,仍爲不寐矣。予之忍而不言,今至十二年,不得已今日有下敎。下敎後豈敢更爲提起耶云,而人心猶未可知矣。諸臣若妥帖,則予何爲自苦耶?更令入侍者有意,而所達是矣。重協曰,臣常有欲陳者,今於君父之前,何敢不言衷情耶?以景宗聖德,授受光明,永有辭於百代矣。臣與尹淳、朴師益,同爲宮官。其時自上泣涕如雨,臣等旣目見,知殿下常有一段苦心,以爲吾東有無彊之福,不當爲黨論之意,有所相言矣。向來變亂,出於偏論,臣於此,常有所痛恨於心者。今承下敎,群情自可釋然,孰敢以黨私之意,或萌於心乎?諸臣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許逅{{*|仕}}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暈。 ○徐宗玉啓曰,咸鏡監司及南道閫帥、守令封進箋文四度,纔已捧入,而安邊府使趙錫命所進箋文,字樣稍大,又有違例處,皮封及年號,亦不踏印,莫重箋文,如是不察,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奉審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俱甚未安。兩司除在外、被論外,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任珽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永寧殿、宗廟、永禧殿春奉審時,禮曹堂上,當爲分進,而參判李德壽未肅拜,參議黃晸呈辭受由,只有判書金取魯,無推移分進之路。參判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分進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單付副司果。 ○徐宗玉啓曰,上番兼春秋任述,奉命出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單付兼春秋。 ○傳于李春躋曰,明朝右相命招,使之卜相。 ○又傳于李春躋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徐宗玉啓曰,玉堂連日俱空,事極未安。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副校理任珽,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許逅{{*|仕}}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被論外,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任珽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韓顯謩、趙明澤、李宗白,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玉堂兩窠,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來詣賓廳啓曰,臣方承牌,來詣賓廳,而命相體重,臣獨爲卜入,事體未安,惶恐敢啓。傳曰,安心卜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服制,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右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佐郞尹大柱,頃遭臺啓,情勢難安,累呈辭狀,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始炯爲大司憲,以李台徵爲掌令,金尙魯爲正言,金若魯爲副應敎,尹敬龍爲副修撰,尹彙貞爲副修撰,金龍慶爲刑曹參議,鄭權爲禮曹佐郞,金枋爲司評,洪尙寅爲咸鏡都事,鄭彦燮爲同副承旨,趙最壽爲右尹,李鐽爲刑曹佐郞。 ○以加資先後,右尹趙最壽陞爲左尹,右尹gg左尹g洪鉉輔降爲右尹。 ○卜相,以李宜顯爲領議政,以徐命均爲左議政,竝兼承文院都提調。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韓致大呈狀內,以無兄弟之人,老母今年七十三歲,揆以情法,不可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以上,而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韓致大,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惠敎單付副司直,崔龍賢單付副司正。 ○傳于李重協曰,今日政玉堂旣已下批,在京人牌招,明日,晝講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洛川君縕,初已通婚於前敎官金致萬女,而以私家先後,未能定婚矣。奉祀最重,亦有曾行,依初通婚定婚事,分付宗親府。 ○李重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本局別騎隊出身朱道正呈狀內,今月初五日夜,無賴輩六七人,或着氅衣,或着唐鞋,突入家中曰,汝以金城京主人,接置本邑妓生,使之出見事,多般威喝。矣身答以本非主人,且無妓生之意,縷縷言說,則渠等反爲結縛矣身,突入房中,新婚子婦,無數弄辱。矣身不勝驚駭,大呼隣人,則仍爲曳出矣身於大路上,而適値巡邏軍校及捕盜軍官,僅得生活云,聞來驚駭。査問於當牌捕盜軍官,則所告內,伊日夜巡到于二橋項近處,則果有是事,而禁營牌將,已爲先到捉去諸人云。故又爲査問於禁營牌將,則以爲,氅衣、唐鞋者,乃是禁營哨官崔昌彦備局郞廳閔師淵,前哨官崔致慶,而其餘則雖不知面名,崔昌彦等,以本營將官,不無顔面,不爲捉告,竝爲中間放送云。朝家夜禁之令,至嚴且重,而師淵等,白衣結儻,犯夜橫行,已極無嚴,而至於突入閭家,結縛家主,新婚婦女,恣意弄辱者,尤爲絶痛。如此驕橫不法之類,若不嚴加重治,則無以振國綱而杜後弊,閔師淵、崔昌彦、崔致慶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觀象監草記,我國曆書,自曆象考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新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熙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璧,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事,允下矣。取考前例,則壬子年,本監監官李世澄與譯官鄭泰賢,曆法釐正以來之功,俱蒙加資之典矣。今此安重泰、趙仁璧等,似當依此施以加資之典,而事係恩賞,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天佑宗祊,聖嗣誕降,擧國上下積年顒祝之餘,獲覩大慶,我東方億萬年無彊之休,自今日基矣,區區忭蹈之忱,曷有其極?仍竊伏念,臣之從前情勢,實難復據於臺列,隨分屛處,粗安私心,不意今者,又叨新除,臣聞命驚惶,實不知聖明,何取於臣,而乃有此誤恩也?撫躬踧踖,莫省攸措。抑臣有情理之萬萬懇迫者,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輒復煩陳於宸嚴之聽。臣父素有關格之症,復發於感寒,越添於挾食,輾轉痼劇,飮啖全却,轉側須人,種種症狀,無非危惡。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捨,雖無情勢之難安者,卽此情理,決無供職之望。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威罰不加,只推之命,出於格外,私心惶感,到此益切。今於再招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暫離病側,救視無人,不知俄頃之間。又生何樣別症,方寸煎熬,殆難自定,咫尺天階,無由入肅,畢陳情懇,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懇至之情,治臣違慢之罪,亟命鐫罷,俾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參贊宋成明疏曰,伏以臣,以田野跧伏蹤,値邦家稀闊之慶,進身在庭,蹈足呼嵩,聆金石而鳥蹌,瞻黼扆而鰲忭,繼而蒙聖上曠絶之數,假臣以籌司之任,爲開臣入侍之路。噫,懸情禁闥者三載,再登文石於一日,密邇天威,惶恐瑟縮,雖未敢仰覩八彩,而前席從容,親承玉音,榮光被體,感淚橫睫。況臣以螻蟻之微,糞土之賤,得伸哀鳴,畢臚私悃,自不覺辭語之猥瑣支蔓,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日月之明,無幽不燭,恕臣僭越之辜,諫臣危苦之情,畢竟許歸蓬蓽,使臣任便往來,臣是何人,叨此異渥?臣退伏鄕廬,靜自循省,臣之罪負,厥亦夥然,臣請歷數而請誅焉。臣荷殿下之寵遇,屢塵器使,而空疎蔑裂,曾未有一職一事見稱爲能,臣之罪,一也。臣歷事三朝,受恩最久,而徑歸一壑,便訣明時,臣之罪,二也。臣旣揣分量力,固有一退之意,而未能早決,虛糜廩祿,兜攬高官,而後始退,臣之罪,三也。前後筵敎,至嚴且峻,責之以君臣大義,而迷不知改,臣之罪,四也。命臣之子,臨宣聖旨,至有思欲一見之敎,而猶不肯卽日趨承,臣之罪,五也。入對上前,勉留勤摯,而唯知戒盈避名之爲貴,不思奉令承敎之爲恭,臣之罪,六也。有此六罪,而殿下不以爲罪,反以職秩而榮之,何也?司直之臣,未有刺擧,亦何哉?臣本世祿之臣,有異乎山林高蹈之士,故所以有賀班之入參,伊日辭退之際,且以有時入朝之意,仰對明旨,而政府西壁,自非閑漫冗散之職,宥密之司,亦是出入訏謨之地,則此豈謝事在外之臣所可虛帶者乎?縱臣不辭,早晩必知有變通,而職名之一日在身,適以增臣之罪。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實兼職任,仍治臣終始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席已諭,而分義道理,決知其過矣,卿其勿辭,其卽上來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承旨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式暇}}。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理山府使林光弼。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兩司無一行公之員,憲府之累日監察茶時,諫院之闕啓,俱甚未安。除在外受由、被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金若魯,副修撰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晝講,命下矣。講官不可不備員,副應敎金若魯,副修撰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副修撰尹敬龍時在忠淸道報恩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副應敎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昨日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領議政李宜顯,出往楊州地云。係是大臣去就,敢啓。傳曰,知道。 ○以咸鏡監司狀啓,永興府海尺趙立先等渰死事,傳于鄭彦燮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服制,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吏批啓曰,全羅左道京試官李錫杓呈狀內,承重祖母方在,矣身季父寧越任所,病狀一味沈重,晝夜扶護,方寸焦灼,萬無一刻離違登路之望,入啓處置云。親病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上來,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光溥爲司諫,徐命淵爲禮曹參議,權䌖爲兵曹正郞,金東鉉爲禁府都事,趙明震爲典牲主簿,許逅爲典籍,鄭觀河爲報恩縣監,李基宗爲長水bb縣監b,鄭尙謙單付兼校書正字。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黃晸單付副司直。 ○柳萬重,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道京試bb官b趙榮國,方帶本司文郞廳、浦項倉北路移轉穀兼管督運事,旣已筵中稟定矣。其應行事件,別爲節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德池鎭前別將張振禧,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張振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忠勳府言啓曰,今此咸恩君李森之喪,喪葬諸需,依勳臣例擧行事,傳敎矣。取考本府謄錄,則勳臣喪葬,本家如有力所不逮,則或別爲入啓,自官措給,或下諭本道監司,隨便顧助,而仁祖朝靖社功臣南陽君洪振道母喪自鄕上來時,因本府草記,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及造墓軍題給事,傳敎,此是謄錄所付,故前日咸恩君李森母喪時,本府亦爲援例草記矣,勳臣在喪時,猶且別爲入啓顧助,則至於勳臣之喪,尤宜自別。咸恩君李森葬山,在於忠淸道公州地,本家形勢,多有不逮之事,而石灰造墓軍,自該曹旣已考例題給,喪柩下去時,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題給,其他不逮之事,隨便顧助事,似當依例分付,而係是恩典,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傳曰,竝依例分付。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咸恩君李森,以勳臣卒逝矣。取考本府功臣贈職前例謄錄,則宣祖朝平難功臣商山君朴忠侃,以一等功臣從一品,追贈右議政,扈聖功臣西川君鄭崑壽,以一等功臣正一品贊成,追贈領議政,龍原府院君尹自新,以二等功臣,追贈領議政,仁祖朝靖社功臣平興君申埈,以三等功臣正二品判書,追贈右議政,杞平君兪伯曾,以三等功臣從二品參判,追贈吏曹判書,例自本府稟啓矣。今此咸恩君李森,似當依例追贈,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古例,令該曹擧行。 ○正言金尙魯啓曰,本院方有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之啓,而樹勳,卽臣之姨兄也,旣有親嫌,不可參啓,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重協啓曰,正言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傳曰,知道。 ○副校理任珽箚曰,伏以正言金尙魯,以本院方有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之啓,而樹勳,卽臣之姨兄也。旣有親嫌,不可參啓,請命遞斥臣職,引嫌而退,旣有親嫌,勢難參涉,請正言金尙魯遞差。答曰,依啓。 ○李重協疏曰,伏以臣於李德重、鄭履儉之疏,有不敢晏然,而亦不無一二仰陳事實者,伏願聖明之垂察焉。伊日入侍諸臣,旣承意外之下敎,迭請勿錄史草,而以或祛或燒,爲言,臣亦繼陳還收之意,仍申諸臣之請,親承祛之之敎,而後退伏,而聖上,又敎以旣有所下敎,承宣各別擧行。臣以謹當如敎仰對,而及出閤門,臣顧謂入侍史官曰,草冊若出政院,則恐煩眼目,不如在此去之,史官皆以爲然,各拔其草冊一二張,燃于引行刺燭而滅之矣,繼而有俄者入侍承旨更入之命,殿下又以必去史草,申申下敎,臣以左右史已爲燬去之意,仰達矣。其間事狀,不過如斯,而今此疏語,有若筵臣請焚,而殿下許之者然,至於自下請焚而焚之等語,又若歸咎於史官者然,或者外間所聞,易於傳訛,而其時或燒或祛之說,旣發於筵中,故有此措辭之差爽耶?史規至嚴,今其爲言,蓋出於存體守職,而臣旣入參筵席,職是承宣,則凡干咎責,宜在臣身,玆不得不冒控於宸嚴之聽。伏乞亟許鐫遞,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及第鄭履儉、李德重等疏曰,伏以臣等,職名雖削,職責尙在,而今乃有古所未有之事關係史法,不得不擺脫常規,冒瀆宸聽,伏願聖明,俯察而裁處焉。夫史之爲任,至重且嚴,自唐虞以來,已有其官,而於國家大小事,史官蓋無不與聞焉,故君上之言動,時政之得失,人物之善惡,皆得以書之,以傳於天下後世。是以,雖以人主之威尊,不能覽其所錄而禁其所書,以至於筆硯之微,他人皆不敢犯手,專以嚴祕,爲主,此豈但爲垂示於後人也哉?蓋亦欲時君世主之畏此簡書,而不敢放過於辭令擧措之間也。臣等伏聞日昨筵臣,請焚左右史草冊,而殿下許之,則爲左右史者,又復拱手而與之立視其焚云,此誠往牒所無之一大過擧也。臣等未知筵中,上下酬酢爲何等說話,而殿下旣已下敎於諸臣,則其書與不書,惟在史臣之權衡,非殿下之所可命也。事若可諱,則勿書於堂后日記,足矣,左右史之草冊,又何可焚之耶?噫,古之爲史,有臣頭可斷,筆不可斷之語,此無他,畏千古史家之法,甚於一時之斷頭故也。今之史官,則旣無君上之威命,而自下請焚而焚之,此豈特爲一時之過失而已?抑將啓天下萬世無窮之弊矣,臣等竊不勝憂嘆也。臣等方有修史之責,其所取信而書之者,只是兼春秋所錄,而今旣焚之,又有祕勿相傳之敎,故伊日入侍諸臣,亦皆諱而不言,其將何所考據而書之乎?終若不知而不書,則國家置史官,何爲哉?玆不得不破格陳章,仰請處分。伏願殿下,深加睿思,亟命兼春秋,還錄伊日筵說,以付臣等而筆削之,則史法可以無譏於後,臣等可以無負於職責,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等之請,可謂擧職,而旣無本草,豈命任其追錄?十九下敎,業可詳矣。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藩,怵迫嚴命,黽勉冒承,今將辭陛,而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驪州地。過去程途,亦不迂左,歷入拜辭,實是情理之所不容已者,而朝家定式,旣有分路,則雖不敢擅取他路,竊見朝臣之出按外藩者,歷省丘墓,亦有其例,玆敢冒死,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曲垂諒察,特許微懇,俾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兢惶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請歷省焉。 ○副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性本愚戇,職居三司,苟有可言,不能噤默,自信己意,衝口輒發,人或病臣以妄率,臣亦未保其一一中窾,而向臣所論鞫囚事,是固人得以討者,初無公與私、偏不偏之可論,而淺誠未格,卒被嚴敎,反復循省,愧惶無地。罷官杜門,戴罪頌恩,而惟是憲疏迭上,攻臣甚力,駭異之餘,亦合一哂,彼方以藉曠蕩之名,停鞫囚之啓,看作一能事,則如臣之誤觸鋒穎者,宜受其譏斥。所可訝者,沐浴之義,憲臣亦言之矣,關係之重,憲臣亦知之矣,又何所牽制,而不肯苦口力爭,乃爲此汲汲擅停,使鞫囚幸逭,隄防遽壞也?受國家耳目之寄,擧措之乖錯,言議之苟且,乃如是,而反欲以顧惜容護之目,與人分之,多見其窘遁不自反,甚矣。然臣不緘口,妄有論列,上而見疑於君父,下而被詆於臺臣,從今以往,言議之列,非臣所可更玷,而乃蒙誤恩,重叨館銜,聞命悸恐,隨牌陳悃。伏乞聖明,遄削臣職,仍許臣以退守拙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兢蹙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之蹤地,終不可苟冒,日昨前席,備陳當退之狀,而慈天不諒,誨諭勤摯,至於進前敦迫之敎。尤是曠絶之異數,臣於是,情窮勢極,卽以不敢復引入爲對,而今日枚卜之擧,是臣之經歲所仰請者,不得不冒昧承命,而第臣得見司諫金尙星之疏,誠不勝危悚之至,向臣之所陳白,亶出於伸理冤枉,導迎和氣之意,而今尙星,乃以兩臣,謂有干犯先朝之罪。夫兩臣之當初罪名,在於聯箚,而聯箚之光明正大,旣有丁寧之聖敎,則猶復以干犯爲案者,吁亦憯矣,若其大防倫彝等語,亦極深險。顧今邦慶無前,解澤旁流,罪係惡逆之類,尙蒙肆赦之典,則殉國忘身者之復其職秩,寧有大防之可論,而亦何傷於倫彝耶?君君臣臣之義,非尙星之所獨知者,而憑藉爲說,自謂以欲使復明,臣竊駭笑也。其言之無倫,固不足多辨,而彼旣官以諫名,則在臣自處之道,惟當縮伏之不暇,玆敢退歸私次,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謝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半夜下敎之後,卿等之心,已釋然,此等些少,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喩。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史職,實有萬萬難冒之義,有除輒辭,有召輒違,前後逋慢,合被重勘,聖度天大,例罷猶靳,罪隨恩重,懼與感深,席藁私次,莫省措躬。臣之本來情勢,已經疏籲,天日之明,庶或照燭,今不敢更事煩縷,而頃伏見別兼春秋李度遠之疏,引臣爲言,過自爲嫌,臣竊不勝訝歎也。若以臣之年前僨事,果與回薦時見沮,有異,謂可以出當薦事,則李鼎輔、鄭履儉,皆可付職,而責完剡也。若以下位之不卽應命,爲難進之端,則趙命澤、韓顯謩,亦其下位也,館規之操切,奚獨及於臣也?所謂館規,臣亦粗聞一二矣。翰苑故事,固有鉗勒新進之規,而至於別兼爲任,不過一時權差,惟以無故者,付職而已,位次先後,曾不爲拘。是以,先輩之別兼者,若有難安之情,則雖皆祈免,未聞以越次替當,引以爲嫌,如今日度遠之言也。臣雖愚迷,一己去就,自有料量,而今其疏語,責之以乍入旋出,勉之以何獨引嫌?此則切恐僚臣之太不相諒,而亦涉於多事也。三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更暴情實。伏乞聖明,亟命刊削臣所帶,兼史之任,俾史薦,毋至遷就,仍勘臣慢命之罪,以嚴邦憲,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別兼春秋,當下問處之矣。 ○副修撰尹彙貞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默祐我東方,聖嗣載誕,神人有托,率土含生,莫不懽聳鼓舞,如臣老病癃癈,坏蟄經冬,獨阻嵩呼之列,第切華祝之誠,不意聖上,特賜甄收,復畀宿趼,臣且惶且感,不省所處。當此春煦向陽,法講新開之日,義宜不計其他,奔奏趨承之不暇,顧臣情勢病狀,實有不敢復備邇列者,北事旣完,嘖議旋收,在國家誠爲至幸,而臣之不善圖事,僨悞辱命之罪,至此益著,臣何敢幸人成事,自棄微守,揚揚復立於朝?且臣目視昏短,日益加劇,其初尙能依俙,摹索囏解文字,比又重得輪眚,眵花暈亂,雖白晝對卷,全無所照分,竊自惟念狗馬之齒,恰滿六十,蒲柳先衰,朽邁已甚,肝血內枯,膈火上煽,節次增添,漸成矇瞍,豈復有起視爲人之望哉?臣記昔入侍召對時,如値日暮,或在夜後,所講冊子,無計接續讀去,窮蹙罔措,屢煩陳稟,或越次替讀,或取燭近照,法講時則,懸帖飜解,亦不能辨晳,從旁諦問,借視於人,事體俱極屑越,到今追繹,惶媿在心,此皆聖明之所嘗俯燭者也。然此猶五六年前事,今則年益加,病益痼,雖欲黽勉承膺備員入侍,亦不可得。藉使臣無情勢可言,顧此廢疾,決不可復充講任,見今英游騈列,顧問不患乏人,奚取於病昏如臣,而擸掇不置哉?今臣勢已窮矣,理已極矣。若不赴愬於仁覆之天,尙何攀乎?昨日除旨召牌,一時狎至,門鑰已下,呼籲路阻,坐犯違傲,威罰不加,荐召之下,不得不走伏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不可冒出,病狀決難自强,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銜恩循分,退守不能者止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二月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李眞望,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趙命臣,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宗臣慶興都正栴,武臣閔鎭斗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采薇六章訖,金若魯讀出車六章,上讀新受音出車六章訖。若魯進曰,此承上章采薇詩言之,而上篇,勞出征之將,而此勞還率也。蓋將帥受命於君,而有悄悄之憂,僕夫受命於將,而有況瘁之勞,上下之間,至誠藹然,至於城方,本出於天子之命,而所謂簡書,亦受其君上之令也。五章言將帥室家之情,末章言來時凱還之樂,公義私情,反復詠歎,曲盡人心,此眞所謂說以使民之道也。先儒以此,或謂成王時詩,或謂宣王時詩,未詳其作於何時,而足可見周家盛世上下之交孚,恩澤之下究矣。上曰,然。任珽曰,六章皆歸美於將帥,而於此,可見周化之盛也。上三章,言出征之事,故辭義嚴,下三章,言室家之情,故恩意摯,而始終莫不有王事靡盬之意,亦可知周家紀綱之修也。若魯曰,在上者,恤征役之勞,而憫室家之思,在下者,畏簡書之言,而竭股肱之力,上下相與之義,後世有不可及者矣。上曰,輔氏註,以上四章,屬上一節,似宜,而以爲,有春風和氣云,將帥之憂心,室家之思念,亦可謂春風和氣乎?若魯曰,輔氏以六章,分爲上下節,上言出師之勞,下言凱還之事,而上下交愛之情,溢於辭意,和氣可掬也。上曰,知事來奏。眞望曰,諸臣已盡之,更無可奏者矣。上曰,見卿已久,今始入侍,欲聞卿言,非但論其此章之旨也,以小雅全篇,論其大義,可也。眞望曰,小臣眼暗,廢却書卷,已久矣。今者諸臣,備陳其義,更有何言可奏耶?珽曰,第奏之,如何?眞望曰,此章,如豳風周公所作東山詩之意,備知室家之情,曲盡常人之心,東山詩註曰,人情莫先於室家,故說出此言,所以感服人心者,是也。上曰,然。使自言之,不過如此矣,論昔我往矣大文。上曰,此歸來後言耶?眞望曰,歸後如是云耳。上曰,采薇章所謂,昔我往矣,今我來思,出師時言,出車章所謂,昔我往矣,今我來思,還師後言云者,似未詳曉。若魯曰,采薇詩,言其未然,出車詩,言其已然也。上曰,然矣。薄伐西戎大文註,豈字之意,何也?珽曰,與無乃同矣。上曰,草蟲大文,似興體矣。珽曰,以卽景言之,故頗似興體矣。講訖,上曰,知經筵進。眞望進伏,上曰,昨年卿來時,予必欲留卿,而卿卽下去,每嘆予欲留之意未孚而然也,今卿已來,日氣漸暖,卿必留在,出入經筵,可也。眞望曰,昨年批旨,惶恐感激,已極,而今又聖敎勤摯,必欲出入經筵,豈不奉承,而但臣眼暗纈亂,不能看辨書字,耳聾又甚,不能與人酬酢,如是而豈可進講乎?且臣有臭穢之疾,上年重經痢疾之後,便旋數數,不可入侍,喘氣又甚,不能行動,豈望出入於筵席乎?臣自冬昏昏委倒,頓無世上生意矣,忽聞邦家有莫大之慶,如有驅策起之者然,來詣進賀之列,臣以爲,一覲耿光,退死鄕園,志願畢矣。今者特命,一次入侍而還,惶感尤極,臣今日進瞻天日,明日退塡丘壑,無復遺恨矣。上曰,卿曾以爲,付以閑職,則欲留云,而卿輒下去,予常自嘆其誠薄矣,卿今上來,經筵雖不關重,予必欲留卿,不必日日出入於經筵,有時出入,則有何所難,而卿又求去,卿去之後,有難復來,卿今與身帶職名者異,則有所不同於昨年求去時矣,豈不可留乎?眞望曰,聖敎如是,感悚冞切,而臣老病日深,實無出入筵席之望矣。 ○若魯進伏曰,玉堂諸員俱在外,卽今任珽一人外,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在外者幾人?若魯曰,申晩在北評事任所,尹敬龍在報恩縣任所,俱未上來,尹彙貞時呈辭疏,權爀、黃梓、兪健基俱在外,金相奭,元來在鄕,病未上來矣。上曰,金相奭,家在何處?予尙今不識其面矣。若魯曰,本在德山,卽今病未上來云耳。上曰,相奭除拜經年,尙不上來,其在事體,決不當若是,禁推,可也。珽曰,金相奭經年帶職,不爲上來,誠爲可怪,而第念在外禁推,有關後弊,且聞相奭,本非在京之人云,禁推則似過矣。若魯曰,近來館僚之在外,甚多,誠爲未安。至於金相奭,除拜已久,尤爲未安,而本是在鄕矣,與一時下鄕不來,有異,則禁推似過,任珽言,是也。上曰,事體則禁推當然,而旣異於在京之人,下鄕不來,儒臣之言,又如此,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行條}}。命臣曰,至如兪健基,業已上來,可也,而尙不上來,高陽不遠,催促則卽當來矣。若魯曰,在外玉堂,竝命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在外玉堂,竝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 ○上曰,《貞觀政要》序文,尙不刊行耶?儒臣似知之矣。若魯曰,大臣精寫入刊之後,以字畫之多有訛誤,方爲改刊,故至今遷延,當分付催促矣。上曰,有頒賜之件乎?若魯曰,亦有頒賜之件,序文印出後,當編入於進上及頒賜諸件,進講內入之冊,亦當請出,添粧以入矣。上曰,然。 ○命臣啓曰,晝講命下,在於昨日,自政院,分付各司矣。今日時刻已迫,屢煩催促,而慶興都正栴,不卽入來,至於正時已入之後,始詣閤外,事甚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 ○玉堂將出之際,金兌和進伏曰,小臣惶恐猥越,而事關史筆,敢達。上曰,儒臣竝留。若魯等入伏,兌和曰,日昨筵敎,實是臣子之所不忍聞,故其時筵臣,齊聲仰請收還,而或以卽席去之,爲言,或以卽席燒火,爲言,而承宣,又以臣在繳還之地,以被罪爲限,期於準請云,則自上命爲祛之,而史官之草,亦爲祛之,爲敎。諸臣退出之際,自上又爲特敎承宣,以爲旣已下敎,各別擧行,故纔出閤門,承宣以爲,草冊若出政院,則自爾經人耳目,各別擧行之道,莫如在此燬去云,而拔去草冊一二張,燬滅于引行刺燭矣。今此史官之疏,誠得史體,臣不敢辭其罪,而至於亟命兼春秋追錄以付云,則當初旣以下敎之不忍聞,諸臣同聲仰請而燬去,則今又何忍執筆追書乎?臣實惶蹙憫迫,不敢追錄之意,敢達。上曰,德重等,今亦修史乎?若魯曰,下番雖削職,而不出代之前,則修史之責,下番翰林任之矣。上曰,然則兼春秋以史草傳于實官耶?若魯曰,兼春秋以史草,傳于下番翰林,以爲修史之地矣。大凡注書所記,不過爲《政院日記》,去之猶可,而兼春秋,職是修史,其草不可同爲燬去,而伊日燬去,甚爲失着,史官之疏,出於擧職之意,則誠爲得體矣。當初兼春秋之燬去史草,只出於擧行上敎之意,則原其本情,實非可惡,而不無溺職之失,且關後弊,宜可警罰也。上曰,其時若使實史官,當之,則不爲燬去耶?且其燬去時,給承旨燒之耶?渠自燒之乎?命臣曰,其時與承旨相議,出閤後卽爲燬去,而伊日,若使實史官當之,則未知其何以處之,而凡事已過之後,易爲思得,其時倉卒之際,未及思量矣。若魯曰,若使實史官當之,則必不如此矣。上曰,兼春秋之所奏,以更難追書,爲言,此固然矣。若可追書,則當初豈有燬去之事,而旣已燬去之後,亦豈可以渠之意見,追書於史草中耶?若魯曰,聖敎誠然矣。命臣曰,兼春秋金兌和出位陳達,已涉猥越,而且鄭履儉等疏批未下之前,徑先分疏,尤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處分已下,則似當陳達,而事涉徑先,推考,可也。{{*|出擧行條}}。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式暇}}。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彦燮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甚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被論外,大司憲金始炯,司諫李光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受由,或被論,或未差,或未肅拜,俱無推移入參之員,除在外、受由、被論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李載厚,明日待開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李重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重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金弘澤爲事變假注書,李壽德爲假注書。 ○金弘澤在外,代以李耉齡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事,命下,而知事尹淳奉命出去,李眞望纔已下鄕,同知事尹游出疆,趙顯命差祭,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俱以病不進,無入侍之員。宋寅明、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如何?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金兌和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全羅左道京試官。 ○李重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宣仁門南邊曲墻一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朴瑤爲下番兼春秋。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在直中,猝得風痺之症,半邊殆至於全不運用,而社壇薦俎之任,臨急陞實,不得已强疾將事,一倍添苦,自分爲廢疾之人矣。調治多日,近幸乍歇,而自昨夕,臣之老母感傷風寒,兼有癨氣,頭疼苦劇,食飮全却,吐瀉無算,眞元澌苶,臣以孤獨一身,達宵扶將,少無分減。顧此情理,決難暫時離捨,明日常參,將無以抑情進參於侍衛之列,玆陳短疏,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降,慶溢宗祊,歡均遠邇,雖窮鄕僻村婦儒gg婦孺g之無知,亦莫不鼓舞相賀,況臣喜忭之忱,當復如何?臣衰暮疾病,餘日無幾,而犬馬之誠,老而冞篤,區區一心,惟願少須臾無死,思見殿下燕禖之慶,何幸今日,主鬯有人,吾東億萬年無彊之休,其將自此基矣。臣雖夕死,無復餘恨,而虛帶職名,適在遠鄕,百僚獻賀,而獨不得與於呼嵩之列,雖緣事勢,亦甚惶悚。顧臣病狀,實無一分起動之望,而當此神人胥悅之日,在家呈病,心有所不敢,不計死生,擔曳作行,艱辛泥路,寸寸前進,昨始進詣於京輦之下,而素患痰結之症,越添於撼頓之餘,胸脅牽痛,不能屈伸,呼吸甚促,寢食全廢,實有生來死歸之慮,至於肅命供職,非所可論,玆敢疾聲仰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特加矜憐,亟許遞改,俾臣安意調治,以爲歸死故里之地,不勝幸甚。答曰,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李光溥疏曰,臣於臺地,自劃已審,今此新命之下,萬無冒出之勢,況臣非但蹤地之臲卼,且有私悃之萬萬憫迫者。臣之老父疾病癃痼,長在床褥,氣息奄奄,今當換節,又添外感,寒熱迭作,喘息益促,種種症狀,罔非危惡,日夕焦憂,不忍暫離。藉令臣無他難冒之端,卽此情理,實無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慢蹇之罪,更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乙卯二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光興君橏,武臣行副護軍李相晟,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出車六章訖,若魯讀枤杜四章。上曰,不讀南陔乎?若魯曰,此逸詩也,有聲無詩,先朝故事,亦不以此進講矣。上讀新受音枤杜四章訖,若魯曰,枤杜之義,與出車同,而其異者,以其勞役,故無出師儆戒之意,言室家相思之情。其曰,日月陽止者,秋冬之交也,其曰,言采其杞者,春夏之間也,以其戍於秋冬,而歸於春夏故云。然而末乃以卜筮偕止,會言近止,爲言,可謂曲盡矣。上曰,然。先王曲盡人情,至矣美矣,雖使自言,無以加此。寅明曰,將貴卒賤,而送則欲其同心,不可預示差等,故同歌同日,來則欲其定衆志,故異歌異日。由此觀之,國家使下之道,賞罰均然後,事可成,不然而有所取舍低昻於其間,則人心不服,而事不成矣。上曰,吾終有疑於鄭氏、王氏註矣。送則欲其一衆心,來則欲其定衆志云者,欲其二字,似不穩當。必如是,則先王似有安排布置底意思,不可如此分明分疏矣。若bb魯b曰,出師之時,王事多難,憂遑急卒,有所未暇於辨別差等,而事定之後,雍容暇豫,故自當有尊卑之等云爾,則似好矣。且先王惻怛愛民之心,不以來去而有間也。雖以明德新民之事,言之,鼓之舞之,自然有作新之效,非有意而爲之也。若果送時必欲如此,來時,必欲如彼,則其所用意,不幾於漢之待韓、彭耶?寅明曰,事勢亦有不得不然,處當患難之時,將卒同心然後,功可成。故古之將帥,必與士卒,同甘苦,亦或有暑不張蓋者,亦欲一衆心也。上曰,將帥則當然,而以國體言,則常時,亦有尊卑之等,出師時,亦有尊卑之等,先王豈必有意於送往迎來之間耶?珽曰,誠如聖敎。寅明曰,先王雖不以察察爲明,以己度人,能通天下之情,故形諸文字者,亦能曲盡人情,此所以感人之深也。上曰,先王之心,與民心同,故自然如此,范氏之言意,固好矣。寅明曰,卽今聖上,欲以至誠,調劑群下,其意甚盛,而大凡雖在盛世,亦必欲均其賞罰,同其好惡。況今與盛際,有異,尤當一視群臣然後,彼此皆悅,而無不均之患矣。殿下以日月之明,豈不洞燭群情,而彼此之間,或有所不能盡察,得於此則失於彼,所以許多擾攘,欲善治而不善治也。願自今物理人情,必爲詳察,凡於發言行事之際,務爲凝重,而毋或輕易然後,可爲鎭定之道矣。爲今治道,比如治亂絲,不能因勢徐治,而失之急率,則愈無可治之望矣。上曰,奏言,誠是矣。若魯曰,此章,輔慶源註中君臣相與之至情云者,所可着念也。上曰,輔氏之言,容有抑揚之意,而今日誦之,足以爲時象之一監戒矣。君君臣臣之義,正在於此,今日君臣觀乎此,而上下交勉,可也。若魯曰,國風,閭巷之謠,故多言室家之情,雅則多是廟庭燕饗之樂,故言意之雍容,有勝於國風矣。上曰,比諸二南正風,則何如?文秀曰,二南,作於治化方盛之時,雅則多有後世之詩,而可見其廟堂之上,氣象之雍容矣。若魯曰,有二南之化,故有雅矣。上曰,此言,是矣。講訖,寅明進伏曰,小臣惶恐死罪,殿下十九下敎明白,而小臣前日仰請,下敎至承不忍聞之敎,十九下敎,諸臣或不知,而仰請則固無足怪,而小臣頃日之仰請,小臣死罪矣。第以此有所仰勉,願自今必爲持重,勿爲率易下敎,小臣之望也。上曰,十九下敎與前夜之敎,大略同,予則必欲彌綸,忍而不發,甲辰後十年之後,今乃發言,予則不以爲率易矣。俄誦輔慶源註者,欲明君君臣臣之義於我東也,此可見予苦心,予則不欲忙後錯了,大臣批答之後,搢疏又發,予累日思惟,問其可發與否於筵臣,而後發之矣。如金尙星疏語亦過,尙星之意向,雖不在於乘時傾軋,而惹鬧者,將以此歸之於何地耶?文秀曰,殿下何不推恕?原其事本,乃是忠逆關頭,人鬼關頭,殿下於此,只爲嚴辭以防,可也,殿下自期何許,而前夜遽發此言耶?臣自聞前夜之敎,臣心痛迫,寢食不能安矣。其時殿下欲諭於諸臣,而先爲俯詢曰,予諭之,則諸臣其能覺悟乎?以此下敎,故諸臣未知聖上之所欲諭者,爲何事,乃敢仰請,此皆群下之罪,而亦非所望於殿下者也。伊夜臣聞聖敎,則奉朝賀閔鎭遠旣聞三字之下敎,十九下敎時,又爲仰請,輾轉至此,臣實非之矣,此後則殿下,凡於言動事爲之間,必加審愼,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十九下敎,卿等之言與不言,予豈知之耶?伊時處分,卽今上番儒臣,亦爲累請,予以爲諸臣知之而又請,則予豈有不言之端耶?若魯曰,小臣曾請十九下敎,極爲悚懍。臣自京畿都事爲校理時,疏請頒示下敎於在廷之臣,區區本心,只欲其處分之光明正大,而臣承批之後,始知其妄率矣。前夜下敎,臣不知其爲何語,而槪可知其臣子之所不忍聞也。旣不忍聞,則諸臣雖仰請,豈可發之耶?上曰,自古君臣之間,雖有怪異之事,無不洞然盡言之矣。予若隱而不發,則是外面視臣,待臣下之道,不宜如是,吾豈有不言之端耶?寅明曰,此後則辭氣,必勿如是輕易也。珽曰,前日不忍聞之下敎,殿下已忍十餘年云,若不可言之言,則終身不發,可也,雖過十年,豈可輕發耶?知事言,是也。上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予發此言之後,諸臣始可痛辨,此後又豈有敢請之臣耶? ○寅明曰,小臣以爲當送使臣矣,文秀則以爲先送齎咨官爲宜云矣,上曰,先送齎咨官之論,以我國不敢完結,爲辭云,而我則以爲不當辭讓矣。文秀曰,尹淳之當初當送齎咨官,不當送使臣之言,乃是前例,而自上有當送使臣之敎,則大臣奉承,而及其退出,考其謄錄,則雖如尹淳之言,不敢復言,終至於送使之境,故此事,觸處拘礙,誠甚慨然矣。槪自前有犯越殺人之事,則我國,先送齎咨官,委報犯越殺人之由及方捕罪人之意,而其齎咨官,未及出來,又送齎咨官,更報罪人承款取招之事,則自彼國,令我國擬律,我國卽爲擬律,差送陳奏謝恩使矣。若其不然,彼國使我國,完結奏聞,則我國,先送齎咨官,以大國罪人,小國不敢完結之意,爲辭,而彼國,使之不令完結,而使之擬律,則有差送陳奏謝恩使之例矣。仍出袖中小紙,展之於前曰,此乃先朝庚寅年故事,而小臣謄出者也,其時亦有犯越殺人之事,而其謄錄例,如此矣。大抵使臣一行,人夫六百餘名,馬子三百餘匹,其間許多糜費,實爲一國巨弊,故臣等,慮其冬至前又有別使之入去,圖以完結奏聞而出來,蓋欲其冬使前先送齎咨官,依前例辭以不敢完結,則彼國,亦必依前例,許以擬律,如是往復之際,自爾延及於冬使之行矣。擬律、陳奏與謝恩,兼付此行,則可除別使之弊,且彼國之待我使,其費有過於我國,故亦不願我國使臣之入來矣。上曰,予則以只送齎咨官,則似不爲誠實,故欲遣使臣矣,彼國亦欲使我國,先送齎咨官耶?文秀曰,臣等入去時,以完結奏聞圖之者,蓋出於先送齎咨官之計矣。上曰,明日經筵停常參後,備局次對爲之,其時與大臣,講究以入,可也。{{*|榻前下敎}} ○文秀曰,宜春君南以興安州、忠愍祠,肅廟朝賜額,獨爲致祭於南以興矣,祠中兩廡配享,皆當時同事殉節之臣也。自先朝,每軫其褒奬節義之道,致祭於各道戰亡臣祠宇者,數矣,今宜遣都事,致祭於忠愍祠,而祠中配享同時殉節諸臣,亦宜一體致祭也。文秀仍出袖中二卷冊子曰,此乃《忠壯遺事》也,欲塵宸覽,敢此袖入矣。上曰,《忠壯遺事》上之。文秀跪進,上披覽曰,見此祠宇配享之圖,則如太學之配,有同十哲升堂之儀矣。文秀曰,祠宇之規,與書院,有異,例如是矣。上曰,宜春君南以興,特爲遣都事致祭,致祭時,同時殉節諸臣,一體致祭,可也。{{*|出榻敎}}。文秀曰,安州、忠愍祠,旣有遣都事致祭之命矣。自先朝褒忠奬節之道,迥出尋常,致祭於各道戰亡祠宇者,數矣。如晉州死節臣金時敏,東萊死節臣宋象賢之祠及其他諸道殉節諸臣之祠,亦宜一體致祭,實合於愍忠礪節之道,惶恐敢達。上曰,所奏誠是,分付禮曹,詳考戰亡人忠烈表著者,別單啓下後,擧行致祭之典,可也。{{*|出擧行條}}。文秀曰,俄以安州、忠愍祠殉節諸臣一體致祭事,自上下敎矣,褒忠旌節,不必論前後,而至於戊申殉節人,則自朝家,尤當褒其忠,而錄其子矣。居昌座首李述原,則旣褒其忠,且以其子遇芳,卽除參奉之職矣,渠上來肅謝,卽爲不仕而下去矣,其志誠爲可尙。更飭銓曹,及時調用,恐不可已,而考見《備邊司謄錄》,則鎭川金天章,淸安張潭,俱以戊申殉節,命旌其閭。且令錄用其子,而非但兩銓,不爲錄用,其子孫之有無,亦漠然不知,自兩銓問于道臣,果有之,則與遇芳,一體錄用,誠爲得當,惶恐敢達。上曰,李遇芳,何時爲部參耶?文秀以手指寅明曰,彼爲吏判時,遇芳爲部參於彼手矣。上曰,吏判曾見李遇芳乎?寅明曰,曾見其人,朴實可用,故擬望矣。上曰,其時擬入時,以述原子,懸註乎?寅明曰,懸註以入,而受點矣,渠之不仕,非以部參奉爲薄也,以爲,其父雖殉節,而渠若以此媒榮,則有所未安,故不仕下去矣。上曰,其志可尙,令該曹錄用,而張潭、金天章子孫,亦令兩銓,問于道臣,使之枚報,一體錄用,可也。{{*|出擧行條}}。彦燮曰,朴文秀奏事之際,語言疎率,極爲非矣,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寅明曰,臣本以干恩,爲非故前後未嘗以此等事,爲請,而今因忠愍祠致祭及李述原等子孫錄用之敎,有所仰達矣。前刑曹佐郞尹大柱,卽壬辰殉節光國功臣尹暹及丙子三學士尹集奉祀孫也,且集之兄尹棨,亦以丙子年南陽府使,戰亡殉節者也。其先代忠節,如彼卓卓,則猶將十世宥之,況臣曾見大柱之爲人,從容勤實,不下他人,臺啓所論齋郞時事,未知如何,而其所謂不似官員模樣之說,實涉太過,不可以此永枳,隨窠調用,何如?上曰,大凡用人之道,不可以一時臺言,永廢其人,況其先代忠烈,奕世表著,而且其爲人可用,則各別調用,可也。{{*|出擧行條}}。上曰,南以興子孫,誰也?文秀曰,宣傳官南益年及郭山府使南益齡,公州營將南益燁,皆以興之子孫也,南益齡爲人好身手,爲郭山府使,以善治,監司朴師洙褒啓矣。彦燮曰,卽今公州營將南益齡gg南益燁g,小臣曾爲忠淸監司時,知其人矣,益燁屢經守令,而家計甚貧,淸白可尙矣。文秀曰,南以興子孫中隨材調用,宜矣。上曰,然。 ○文秀曰,嶺南煮置鹽石,若善爲畢貿,則穀數似滿三萬石云,初則臣乃主管,而奉使之後,則吏判宋寅明主管矣。當初此事,小臣與兵使宋徵來經紀,而於今,善爲區處然後,可以爲備凶之資矣。上曰,曾聞宋徵來之言,煮鹽不無弊端,何如?文秀曰,小臣壬子年,親往煮鹽,而其時船運巨濟枯松木煮之,而自巨濟至鹽所,以海路,爲三四日程。運木遲速,在於風之順逆,而臣適得病,中間不能照管,格軍糧米主管者,不能優給,追聞有呼冤之弊。而至於宋徵來煮鹽時,則不欲斫用禁山松木,故未免貿取私家養松,輸運之際,或發烟丁,或給價雇軍,而許多人雇,立時給價,何能一一優足乎?此兩事必爲一時弊端,而大抵凡事經營之際,雖有些少呼冤之事,亦何顧恤乎?今此貿穀,實出於備凶之意,則決不可依還上例自春分給,必待七月年事之豐凶已判然後,豐則分給,凶則仍儲,以爲賑資,好矣。七月分給,自外面看之,則雖似節晩,民間初秋新舊難繼,民必爭食矣,如是爲之,則事甚便好,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 ○寅明曰,繡衣人被抄者,例不得在鄕,雖在鄕之人,聞其被抄,則必上來以待,而今被抄人中,多有在鄕不上來者,極爲非矣,合有警責之道矣。上曰,此極爲非。政院,各別申飭繡衣被抄人,特爲定限,催促上來,過限不來,則各別警責,可也。{{*|出擧行條}}。 ○若魯曰,尹彙貞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上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皆敍用。{{*|榻前下敎}}。 ○珽曰,臺啓具樹勳,全無知識,素乏廉聲之說,可謂風聞爽實矣。小臣爲北評事時,與樹勳同過一冬,其爲人勤謹朴實,異於時俗浮薄之流矣,至於曾爲會寧府使,而不得赴任,則其所謂北邑乏廉之說,尤爲失實矣。文秀曰,樹勳之爲人,本非不合於統制使,況具家地處,何如,而樹勳獨不可爲統制使乎?上曰,儒臣所奏,是矣。且樹勳,旣經北兵使,則豈不可爲統制使乎? ○彦燮曰,近來吏治之才乏少,前郡守安宗海,其人固可惜。遭彈以後,其時同在一廳之郞廳,至於立證,而明其不然,此事不可以渠是蔭官,而置之暗昧之域矣。文秀曰,此事本不大段,設或敍寒暄於中官,係是例常人事,何足怪乎?寅明曰,當初賑郞差出時,極加選擇而差下,蓋宗海,果是善治守令矣。上曰,予則認以爲問上候於中官,故深爲駭然矣,宗海果能善治乎?彦燮曰,臣在湖藩時,見其治郡之法,則實是難得之才矣。宗海今已敍用,似無拘礙之事,而所遭旣是暗昧,則身爲士夫,不爲一番辨白,而復出仕路乎?上曰,然矣。今無拘礙之事,吏判入侍,自當依前檢擬矣。{{*|出擧條}}。 ○若魯曰,宋敎明所啓,以李觀鎭爲牟利輩,而此極過矣。上曰,觀鎭,何如人?若魯曰,沔川人,臣則素所不知,而聞其爲人,本是文士,家計素饒,不爲牟利者也,厥後敎明,亦自以彈駁,爲過云矣。且如李潝,月山大君子孫,而曾爲齋郞,陵寢碑文監役出六矣,頃以監役時事,遭彈,而公議皆以爲風聞爽實云,故敢達。上曰,豈可以一時臺論,永廢其人乎?文秀曰,如洪致期啓劾,亦過矣。致期乃沂川之孫也,以別造扇子,賂遺名宰見駁,而小臣與致期,最爲相親,若以別造扇子,賂遺諸宰,則宜先於臣,而旣無此事,則可知其言之爽實矣。上曰,如此輩,皆付之銓曹之權衡,可也。 ○文秀曰,宣薦可否,近來專以偏論,爲主,可合之人,多有見枳。如故大司憲松江gg松堂g朴英之子孫朴世耉,亦爲可否不順,及其他鄭巑、李惟天,俱是名宦人之子孫,而亦爲可否不順,此等人,豈不合於宣薦,而如是見枳者,只以偏論之故也?卽今宣傳官輩無據之狀,固不足道,而此亦由於兵判之專以偏論用人,故至於如此,臣以爲兵判,亦非矣。上曰,雖然,宣薦之可否,豈在上者使之然耶?卿言爲李惟天等地,則善矣,擧一廳而同歸於無據之地,則過矣,況宣薦可否,本非有關於兵判,則此非兵判之過也。至於偏論,擧朝皆然,豈獨兵判?如吳光運,目之以小人者,亦偏論也。文官如此,武臣亦安得不爲偏論乎?此亦朝廷之過,非武臣之罪也,且卿言亦爲偏論,故如是矣。文秀曰,小臣亦豈免色目中人,而論議若峻,豈與閔亨洙,深交乎?上曰,卿若曰此人等,根本赫赫,何爲可否不順於宣薦云爾,則似爲穩當,而今乃遍擧一廳,直謂無據,而又爲歸咎於兵判,是亦過激之論也。 ○文秀曰,臣適有欲陳之事,而臣言出口,則非但入侍諸臣聞而駭怪,聖上亦必異之矣。臣於日昨在家時,有一士人納刺,乃沈游仁也,臣曾不相識者,故辭以不見,則其人入來伏泣曰,小生實有冤痛之事,此小錄,覽則退去,不覽則決不退去云,故臣不得已受見,則乃其弟沈游義鞫獄杖死冤痛情事也。雖未知所犯有無之如何,而以其小錄中辭緣,論之,則其所證據,似有可冤者矣。大抵治獄之道,雖十分詳愼,有犯者或倖免焉,無犯者或橫罹焉,自古而然,若游義一毫有冤,則伸其冤不妨,一毫有犯,則正其罪至當矣。臣於閤門外,偶說此事於宋寅明,則寅明果如臣所見矣。臣目見游仁哀泣之狀,且見游仁所持小錄,辭意慘怛,切切刺骨,不覺有惻然之意,故敢達矣。上曰,游義,何如人?寅明曰,游義本是士夫人,而登文科者也。庚戌年獄事,游義杖死,而事涉曖昧,只以渠之三寸叔母,爲睦家女,故辭連入之,而老味金同知招辭中事,竝無歸趣。其時天威方赫,獄事甚急,容有所未暇於平反矣,今睦家至親,皆見放,則游義,亦當有分揀之道矣。文秀曰,自上若親覽其游仁小錄中辭緣,可知其情事矣。彦燮曰,此事有同干恩,極爲不可,而況私室所抵小錄,豈可上煩於天聰耶?此言尤非矣。上曰,承旨言,是也。寅明曰,大凡爲政,不患寡,而患不均。今尹{{!|𮟏|⿺辶⿱宀㒸}}{{!|𮟏|⿺辶⿱宀㒸}}、尹㝚、李光績等,皆停啓,而至於姜世胤,則尙不停啓,世胤臺啓措辭,與渠之事實,有少異處,宜從罪疑之科,則與{{!|𮟏|⿺辶⿱宀㒸}}、㝚等,同爲停啓,宜矣,而或停或不停,實有不均之歎矣。上曰,停與不停,果不均矣。文秀曰,與大臣聚議,詳考庚戌獄案,或有冤痛者,則分揀,何如?上曰,如是則有難處,必有希覬而起者矣。若魯曰,果如此則卽爲翻案,此豈可爲耶?上曰,然。如此則與翻案同,若或有上言者,則或可區別,而至於詳考獄案,分揀伸理,則有所不可矣。 ○寅明曰,諫員有闕之代,今日內差出,俾爲明朝常參時入侍之地乎?上曰,憲府行公者,幾人?彦燮曰,大司憲,當牌招行公,而持平李載厚辭疏,批答已下,亦當牌招矣。上曰,然則政事,不可日日而爲之,姑停。上曰,武臣今始初入侍乎?相晟曰,曾前一番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趙命臣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次對,雖有來會之命,大臣情地不安,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刻已迫,兩司無入侍之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常參,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工曹參議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事變假注書李耉齡,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常參時,各司堂上各一員,當爲入參,而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壽,判尹尹陽來,工曹參判李瑜,參議愼無逸,俱以病不爲入來,左尹趙最壽在外,右尹洪鉉輔未肅拜,工曹判書尹淳,奉命在外,禮曹參議徐命淵,以曾經侍從,別入侍受點矣。禮曹、工曹、漢城府常參官,無入參之員,除在外、別入侍人員外,懸病、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右議政金興慶,因持平李載厚疏斥,今方出往城外,命召亦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傳于徐宗玉曰,入侍時當下敎,此疏還給。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全羅左道京試官李喆輔呈狀內,素患吐血之症,入春以來,又復添劇,一日所吐,至於數升,幾絶復蘇,人鬼莫分,此際忽有湖南掌試之命,義當承膺,而病狀如此,時月之內,萬無登塗之勢,斯速入啓變通云。試期已迫,病勢如此,則不可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春秋講武,典禮所載,且昔年已行典,尙未果焉,而昨年回駕時略行者,觀之,可見戎政之忽也。親行閱武,令兵曹以今月內,推擇吉日以入。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行閱武,令兵曹以今月內推擇吉日以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伏見持平李載厚疏本,語勢閃忽,指意叵測,朝廷將自此益壞亂矣。其疏中排布之狀,想莫逃於聖鑑之下,則臣不必多辨,而只是近來堤防之道,節次解弛,是非之天,都歸混圇,遂使傍伺潛蓄之輩,肆然售其危動網打之計。噫,彼敢倒說春秋者哉?吁亦痛矣。其所傾陷,全在近日諸臣,而臣亦搢疏中人耳。常參在卽,而不得晏然趨參,職在近密,尤增惶懍,昨因闕門已閉,今始露章徑出。伏乞亟許鐫遞,仍治臣擅離禁直之罪,千萬幸甚。 ○兵曹參知李潝疏曰,伏以臣,得見持平李載厚疏本,語意至深,爲計亦憯,直以罔測之目,加之於朝紳,首尾閃忽之態,令人危怕。噫,殿下之懲討漸弛,至使此輩,乘機跳踉於白日之下,敢假春秋等語,以爲荷杖之計,臣竊痛之。雖然,臣旣隨參於搢疏之末,則不可以其言之無倫,晏然於禁直,玆敢陳章徑出。伏乞聖明,俯察臣情迹,亟命遞罷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半夜下敎,群心釋然,往日諸臣之心,洞知無餘,此等乘機之斥,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迫於嚴命,今日將辭天陛,曉詣闕中之後,得伏聞持平李載厚疏語,旨意gg指意g叵測,遣辭危險,臣雖未見元本,首尾排布,欲遂網打之計,槪可知矣。其所傾陷,專指近日事,而臣亦隨參於搢疏之末,則不可以其言之駭悖無倫,晏然冒赴,去就一節,今無可論,玆敢還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狼狽之狀,亟命鐫遞,不勝幸甚。批答,見常參入侍。 ○答正言鄭亨復疏曰,省疏具悉。三件條陳事,令廟堂,稟處,末端事,因所達,業已知矣。旣命置之,而淸白之計,雖或過中,其亦臺體,允與不允,唯在乎上,此等之事,亦何立異?其他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從前所遭,實難復廁臺端,父病沈篤,無以離捨須臾,陳疏控籲,猥越是懼,不意不加譴罷,曲賜恩由,臣誠惶感窮蹙,無地自容。父病無時月差復之望,臺銜非頃刻虛縻gg虛糜g之物,臣於視湯煼灼之中,又以鞶帶之未遞,添一憂迫之端,玆敢不待由限,更暴危衷,疾聲仰號於孝理仁覆之下。伏乞聖明,察臣蹤迹之不可冒榮,憐臣情理之決難供職,特賜鐫罷,使得專意救護,少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固不宜贅貢他說,而適有區區憂慨之忱,敢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震索之慶,自古有之,而今日國家之幸,實曠千古,三百年宗社,無托而有托矣,數千里民生,無身而有身矣。我聖上仁孝之德,有以孚感,而皇天之眷佑我有邦,必欲迓續景命之意,的然可驗,未知我殿下,將何修而可以上答天休,下副民望,使三宗付托之重,永基億萬年無彊之休耶?以今日之人心、世道、紀綱、風俗,雖欲爲朝夕牽補目前苟過之計,亦已殆矣,況可望於貽燕垂裕,爲後世之可繼耶?君綱不嚴,則無以正萬世倫常之重,朋黨不破,則無以杜百年禍亂之源,我殿下貽燕垂裕之謨,孰有大於此者乎?噫,天下之千過萬惡,率皆責之於己。然而惟君臣大倫常,則必從一念初起處付之曰無將,乃所以尊君綱於日月之上,使天下亂賊之徒,不敢生些兒干犯之意,而國得以爲國,人得以爲人也。是故,人臣一有是將,則雖其一念之微,自起自滅,鬼不及窺,人不及知,而已莫逃於聖筆之誅心,則而況上焉君上照臨,下焉路人所知,而其彰明較著,不啻一將字而已者乎?前後筵敎,雖非疎逖之臣所能詳聞,而第以宣布於外者,觀之,三字之目及君君臣臣之敎,炳如日星,足令亂賊知懼。爲殿下臣子者,一聞此敎,宜其髮立骨驚,嗔目張膽,共思懲討之好,而不惟不能懲討,又從而營護之,則今日之君綱,嚴乎,不嚴乎?今有陷人之親者,與其子素相善也,爲其子者,未及知其人之陷其親,則與之親好,容可恕也。及其知之,而依戀舊情,猶夫前日,則不可謂倫彝之不喪矣,人臣事君,何異於子之事親也?士君子平日讀史,苟有干犯君綱之孽,則必以手爪,搯其姓名,掩卷扼腕,而乃反於干犯吾君之賊,不知所以懲討,則其可謂北面之心者乎?大抵梟獍之徒,出於常理之外,自非同一心肚者,則雖其親戚,未必知其情狀,況可以色目,而盡驅之乎?苟能明大義之滅親,學壯士之斷腕,則逆自逆忠自忠,何累於己,而必欲掩護周章,諱其黨之生逆,不自知春秋誅黨與之義凜如斧鉞,則可不哀哉?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必有其所由作,亂之成,非成於成之日,必由gg有g其所由成。人雖相克,而其禍則相禪,事若相反,而其亂則相仍,蓋自己巳黯宗道以來,甲逆生乙逆,前變胎後變,至於戊申之亂而極矣。噫,秉彝之天,人所同得,沐浴之義,夫誰不知,而特以百年黨習,沁在骨髓,牽連纏縛,擺脫不得,其所謂懲討之義,堤防之論,嚴於異,而弛於同,明於彼,而暗於此,護私黨之心重,而向君父之義輕,則今日君綱之不嚴,豈不由於朋黨之不罷乎?若不飮灰呑刀於士夫之心腸,拔本塞源於今日之一初,則臣未知憂虞之象,禍亂之機,其將稅駕於何地也?側聞半夜前席,聖敎諄諄,入侍諸臣,咸曰覺悟,則嚴君瀾破朋黨之會,正在此時,而臣愚過慮,面從不如心應,心應不如躬行,雖能感悟於殿下之前,而遠玉階一步地,則安知無舊要牽動之言,四面而至乎?若使忘身殉國,伸理冤枉等語,復發於章奏之間,則殿下惻怛之敎,其效安在,而諸臣覺悟之語,豈不爲面謾之歸乎?伏願殿下,下臣此疏於朝堂,明示飭勵焉。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孝悌之德,迥出百王,明睿之智,畢照纖微,獨於氣質之病,未能融化,故今日世道之不得挽回,未必不坐於此也。孟子曰,羿,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此雖爲師敎設,而實爲君道之要訣。今殿下搰搰然勞攘於應副人情,呴呴然纏繞於調劑朝象,彀率,繩墨,蓋嘗屢變而屢改,殆所謂隨矢立的者也。尙可望躍如於中道之立,以待能者之從乎?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建極者,誼與道也,蕩平者,功與利也。不先建極,而惟蕩平是期,則是殿下謀利而計功也,周書所謂蕩蕩平平,無偏無陂者,是豈計較安排,揠苗助長而可致也哉?伏願殿下,反躬自省,益加涵養,弘大剛毅,廓然如乾道之行健,導世率下,沛然如夏禹之治水,勿以私智機關苟且彌縫之意,參錯於其間,則不期於破朋黨,而朋黨自破,不期於致蕩平,而蕩平自致矣。且伏念慶澤滋徽,湯網四解,此蓋出於我聖上飾喜之意,而未必不爲導迎和氣之一助,然而赦者,小人之幸也。恩典之濫觴,堤防之漸弛,亦非細慮,蒙放之數,旣甚夥然,而前後文案,臣所未詳,姑不可枚擧,而就其最著者,言之,李益命、林象極之姪,惡逆緣坐,干係至重,不可混入於疏釋之中。申正模之所坐,亦甚不輕,而遽然量移,有若薄物細故之例揀赦典者然,輿情齊憤,公議未已,謂宜亟收成命,以嚴邦憲也。且伏聞頃夜罷對之後,史官焚草於閤門外云,臣始聞驚駭,莫曉所以,及承宣自明之疏出,而益不勝慨然。史草者,非人主之私物也,人主安得以去之乎?雖殿下未及周思,而猝有此敎,爲史官者,惟當據例爭執,不墜千百年載筆之法,可也,而況引燭焚燬,出於承宣之指揮云,史官之溺職,固令人代慙,而承宣之慫慂駭擧,實是前牒之所未聞。臣謂伊日承史,重施譴罷,以重史法,無使萬世無窮之弊,自今日啓之也。噫,大庭臣僚,歡欣鼓舞於大慶之下,咸有頌禱,爭效芹曝,愼衣服,謹乳哺之說,已有屢陳於前者,而臣愚則以爲,嚴宮禁,爲今日第一務,阿保左右,必擇醇謹,女僕出入,嚴有防閑,以爲愼幾微養德性之方焉。{{*|批答見晝講入侍}}。 ○乙卯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崔龍賢、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東,東,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司憲府大司憲金始炯,戶曹參議李命熙,弘文館副應敎金若魯,弘文館副校理任珽,禮曹正郞朴守謹,司憲府監察成憲祖,戶曹佐郞李蓍選,吏曹假郞廳鄭東說,議政府司錄蔡度承,西,領敦寧府事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藎,靈城君朴文秀,洛豐君楙,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兵曹正郞洪相朝,刑曹佐郞李鐽,工曹佐郞韓配崙,以次入侍。寅明進伏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以親嫌,陳疏辭免,惠廳堂上疏批,有令該曹稟處之命,疏下吏曹,而自前惠廳辭免之疏,例自廟堂覆奏,今亦依前例移送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國有大慶,億萬歲無彊之休,從此可期矣,不幸數日以來,朝象不佳,伏想聖心,必有憂惱之端,而今日常參盛禮,在朝諸臣,亦多不參,廟堂門閉,不知何日可開,誠極憂悶。此後善處之道,極難,未知聖上何以留心,而善爲彌縫乎?上曰,使今日朝象至此者,諸臣皆非矣。寅明曰,上敎然矣,當初縉紳疏臣,亦以爲誤了,而今日臺疏亦非矣。縉疏設或不善,而亦不可以此空朝廷,小臣之意,妄以爲,此亦聖上處分,未盡善而然矣。上曰,已有己酉下敎,則頃夜下敎,無足怪矣。初不欲爲之事,今乃有處分,蓋欲爲損益,而昨日下敎,忍之十二年云者,亦是有意矣。往事勿說,而當初縉疏,雖皆不善,半夜下敎之後,則群心當釋然,而猶且如此,雖無李載厚,豈無他人之言乎?半夜前事,有同先天,李載厚未詳下敎,而下語之間,雖不無過處,鄭彦燮之指斥,臺疏不遺餘力,亦爲過矣。夫在上者使下之道,但當觀其事之是非,不可致疑於彼此之間,若初無縉疏,則李載厚之疏,豈出乎?以外面看之,則在上者可以飭礪,而實有不然者矣。寅明曰,彼此明白然後,可以鎭定爻象矣。上曰,在班諸臣有所懷,則進前陳達,可也。注書崔龍賢傳命,上曰,諭諸臣之語過敬矣。春躋曰,注書不無生疎之失,請推。上曰,勿推。李載厚疏中甲、乙生逆之文勢,諸臣何以看得乎?宗玉曰,以臣意見之,甲、乙云者,自己巳至爲戊申之逆者也。寅明曰,甲、乙不過彼此之謂也。宗玉曰,似非彼此之謂也。上曰,甲、乙文勢,予亦初以彼此看過矣,更思之則不然矣。若魯曰,今日世道艱棘,殿下下敎,出於至誠之意,群下豈不欲仰體奉承,而如李載厚乘機之疏,出焉,此亦不但責之於諸臣,如載厚不逞之徒,每每如此,誠極痛惋。渠輩日夜所經營,惟在於乘時闖發,壞亂朝廷而後已,而只以聖明在上,不敢售其習矣。日昨筵敎之後,乃敢謂此機可乘,投進此疏,語意叵測,設計巧密,若不嚴賜處分,則誠難矣。上曰,所謂叵測巧密等處陳之,予亦有見處,當下敎矣。若魯曰,臣當陳之,而語涉伊日筵敎有禁令云,故不敢言之,差收禁令,則不難陳達矣。上顧謂寅明曰,予初何有禁令乎?儒臣以禁令,爲言,實未可曉也。寅明曰,其夜筵話,至於焚草,入侍諸臣,使不得相傳,故儒臣不詳聞,而謂有禁令矣。上曰,史草焚滅,亦非予所下敎者矣。對其弟語其兄,似乎不可,而禮判之事,予實慨然。頃日禮判於筵中,以左相及吏判之不傳十九下敎,有所致責矣,今乃不傳筵敎於其弟,致以禁令,爲言,可謂明於彼,而暗於己矣。若魯曰,伊夜筵敎,有同十九下敎,不入筵席之人,則不可聞知云,故初不問於臣兄矣。文秀曰,不入於筵中者,則以禁令,爲言,無足怪矣。若魯曰,半夜下敎之後,大臣之箚,非更爲伸冤而言之,只引嫌金尙星,而有所云云,而今載厚,以甲乙、之逆北面等語,驅人於罔測之科,設計豈不叵測巧密乎?今日如此等類,若不嚴加處分,則不知此後幾載厚繼出乎?朝象泮渙,實不知稅駕於何地矣。上曰,李載厚疏中,以不知稅駕,爲言,儒臣亦以不知稅駕,爲言,彼此攻斥,都歸於不知稅駕,各相囫圇矣。寅明曰,彼此事端,明白下敎然後,朝象之泮渙,可以鎭定,雖不罪之,必明示處分,不然則漸至於乖亂,而莫可收拾矣。上曰,重臣之言,亦非矣。民吾同胞,人之性,豈皆若是耶?近來束帶立朝者,皆自以爲是,大官唱之,微官隨之,其習極怪。雖至親之間,氣稟各異,朝廷之間,豈可强而同之耶?予以吳瑗,爲非矣,初不知吳瑗者,豈不曰縉疏之先驅乎?若魯曰,吳瑗上疏之日,見臣,臣以明將有疏擧,今君之疏似乎不可爲言,瑗不覺憮然以爲,吾意實不然,而聞君之言,果似有嫌矣。槪不知瑗者,必謂縉疏之根本者,誠如聖敎,而瑗則實不爲此也。上曰,諸臣引見時,下敎旣釋然,故今不更非之,而瑗之事,誠非矣。予則知吳瑗之心,而不知吳瑗之人,則豈不曰縉疏之先驅先鋒乎?若魯曰,李載厚疏中春秋北面等語,詳細覽之,則可知其叵測矣。上曰,李載厚之疏,以予觀之,有是處,有非處,下臣此疏於廟堂之言,政如李壽海之疏,至使諸宰不安此條,則非矣。前日三字下敎之後,諸臣猶多不詳知,而其日下敎之後,則諸臣想皆聞之,半夜釋然之後,將信將疑,復提前事,此非吾之臣子。春秋北面等語,雖予亦爲之,此條則予不以爲非矣,且北面之語,儒臣累言之,與洪鳳祚疏所云漢面胡腸等語,何如耶?若魯曰,北面二字與漢面,豈不辦異乎?上曰,甲、乙生逆,是其疏之未妥處,予欲勉出,大臣直以其疏,爲非,而甲、乙之語,有未曉處,故姑未下批旨矣。寅明曰,臣昨已仰達,殿下每有率爾病處,今此半朝廷,擧懷不安,鎭定極難,必須詳量善後之策,明示處分然後,人心可服,而爻象可定矣。上曰,予於他事,雖或率爾,今此下敎,出於詳量,不可謂率爾矣。大凡一視之道,不可以彼此有所同異,唐太宗之於封德彝,是也。若魯曰,明示處分,吏判之所達,是矣。前夜之事,雖一張備忘,足矣,而必招致諸臣而下敎者,臣等豈不欽仰聖意之有在乎?親承聖諭之諸臣,則方皆悚蹙不寧,不參筵席之諸臣,則傳聞未詳,心甚抑鬱之際,今載厚乘機投疏,欲售網打之計,豈不叵測乎?上曰,儒臣以網打爲言者,實非矣。以予觀之,非但載厚乘機,抑亦諸臣乘機,乘機則一也,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若平心無端,則雖有十箇載厚,豈敢乘其機乎?儒臣亦何以收禁令後陳達,爲請乎?若魯曰,禁令二字,臣果妄發矣。李載厚則必嚴加處分然後,可以鎭定矣。上曰,儒臣舊習未祛,猶未釋然,故所謂自爲義理者如此矣。有一言可以打破者,譬如防捍盜賊,只嚴其藩籬,非止盜之事。若初無可入之處,則豈有海盜之慮乎?所謂昔無襦,今有袴者,亦可旁照於此矣。今請嚴懲載厚,實非公心,處分之嚴與不嚴,惟在在上之人,予豈無弦韋之過乎?珽曰,金若魯之言,似出於色目標榜,故殿下亦未洞察,而若魯,則實非專爲標榜而言也。李載厚之疏,臣未見全本,上下首尾雖未知何如,而謂之出於網打,則誠非矣。頃日聖敎,旣以縉疏付之已往先天,而前席釋然之後,諸臣擧皆覺悟,則在諸臣之道,不當復提其時事,而大臣對金尙星之箚,復提前說,張皇不已,此則大臣之事,極爲非矣,臣竊慨然矣。寅明曰,次次層激,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已往之事,不必追論,而此後處分,未知其必當。惟願聖上加勉,毋事擾攘焉。上曰,予豈任群下之擾攘,而至於不勝乎?若魯曰,李疏所云覺悟以後復出於章奏之間云者,必有指斥處矣。文秀進伏曰,故咸恩君李森贈職事,取考《勳府謄錄》,則商山君朴忠侃,西川君鄭崑壽,龍川府院君尹自新,或以正一品,贈領議政,或以從一品,贈右議政,平興君申竣,以正二品,贈右議政,從二品則必贈正二品,贈職前例如此,而平興君申竣,則以正二品,贈右議政,未知其時,自上或有特贈之敎耶?古例如是,臣實不知,故自本府有所稟啓矣。自上有令該曹擧行之敎,而聞該曹無贈職謄錄云,卽今吏判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聞其發引不遠,故敢此仰達。寅明曰,勳臣錄券未頒布前身死,則有贈職之規,而旣已錄券頒布之後,則無贈職之規矣,勳府則雖有此謄錄,本曹則無可據前例矣。上曰,勳府必有之矣。宗玉曰,勳府草記,以贈職事,稟啓,而此非依法典擧行之事,則直請上裁,事體未安,故欲請推而未果矣。上曰,批答豈不曰令該曹,稟處乎?寅明曰,本曹無可據之例,若欲別爲贈職,則曾經正二品之人,當贈從一品矣。平興君申竣贈職,未知何以爲之,而節死儒賢外,無越品贈職之事矣。上曰,殊品贈職,似宜,以此擧行,可也。{{*|出擧條}}。珽曰,昨日筵中,有殉節人致祭之敎,而故校理朴箎,壬辰之亂,爲巡邊使李鎰從事官,與尹暹同日殉節,而昨年章陵行幸時,尹暹之墓則致祭,至於朴箎之墓,不爲致祭,蓋以無後孫之故,事遂湮沒矣。入侍下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卽其旁孫矣,下詢則可以明陳事實矣。上曰,尹暹之墓則致祭乎?寅明曰,朴{{!|𪼤|⿰王詹}},卽朴箎之旁孫也。文秀曰,日昨筵中,因忠愍祠致祭之敎,以各道殉節諸臣之祠,一體致祭之意,仰陳而蒙允矣。關西,旣遣都事致祭,則各道致祭處,亦依關西例,遣都事致祭,似合事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進伏曰,持平李載厚疏事,因重臣、儒臣陳達,雖已承筵敎,而臣亦見其疏矣,蓋其疏語,雖泛然看過,亦有危怖之心,其一篇指意,專出於疑動上心,傾陷縉紳之計。自上雖有務爲鎭鬧之言,其在明是非之道,豈可囫圇而置之乎?輕重間當有處分,故敢達。上曰,聽不聽,惟在在上者處分,而承宣,又復齗齗不已,事極未安,推考。{{*|出擧條}}。始炯進前,口達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始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雖在囚配,旣皆放釋,此等終無端緖之事,一向爭執,無乃太過?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尹{{!|𮟏|⿺辶⿱宀㒸}}與有翼,相見,而亦已停啓,則重器,不過姻親,而到今爭執,無乃斑駁,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父子竝啓,終涉太過,曾已下敎,而尙今爭執,亦甚支離,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尹{{!|𮟏|⿺辶⿱宀㒸}}、泰績,或則停啓,或則兩司爭執,終涉太過,其勿更煩。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台徵,時在全羅道長水縣任所,持平曺命敬,時在京畿廣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文秀曰,臣意以爲,李載厚之疏,上段則全斥縉紳疏諸臣,而此則其所爲言,甚過,其下段則臣亦是其言矣。大臣於半夜筵敎之下,叩頭敬承聖敎,以不復提起,爲對,而其後金尙星疏對擧之箚,以殉國忘身等語,更申前說,身爲大臣,旣承聖敎之後,更爲提說,不思調停之道,臣實慨然矣。上曰,靈城亦非矣。儒臣則與耳目之官,無異,言之容或可也,而以一宰臣,直斥大臣,事體不然,從重推考。{{*|出擧條}}。春躋曰,今日都提調不爲入侍,藥院問安,不得爲之,伏未審聖體,若何,而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加勝後一樣矣。萬重曰,臣以兵曹堂上闕直之事,俄者微稟矣,宿衛重地,不宜暫曠,而參知李潝,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事極未安。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故只請推考警責,他堂上牌招入直事,啓稟,而以入侍時當下敎,爲敎,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幾乎忘之矣。李潝徑出,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云,而宿衛闕直,異於他所,直捧禁推,參議李匡輔牌招。萬重曰,李匡輔纔受由,而此與他時,有異,不拘由限而牌招乎?上曰,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參議李匡輔,竝卽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批答,萬重進前書批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承宣之批過中之斥,業亦知矣,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卽爲辭朝。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今日爲辭朝入闕,聞有臺疏,還推已呈之肅單,臣等屢言其不可,而終爲出去,事甚未安,宜有別樣催促之道矣。宗玉曰,前監司召命已久,尙未還朝,已涉未安,而夫馬留滯之弊,亦甚可憫。各別催促,必於今日內辭朝,何如?上曰,纔已下批矣。推考。今日內辭朝事,分付,可也。春躋曰,別兼春秋李宗白事,頃已陳達,而大臣行公未易,何以爲之乎?上曰,當待大臣行公下敎矣。今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以次退出。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特進官趙最壽,同知事趙顯命,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原豐君熙,武臣元弼揆入侍。上讀前受音,自有杕之杜,止鹿鳴之什十篇。若魯讀毛公以南陔以下,止其失甚矣。上讀新受音,bb自b毛公以南陔以下,止其失甚矣。若魯曰,白華之什,因儀禮而正之,南陔以下,有聲而無詞,故詩章則無之矣。魚麗之詩,燕饗之樂歌,而魚麗于罶,六義作興體,魚是燕饗所有之物,則似是賦體,而此則興體矣。上曰,魚雖燕饗之所有,而六義興體,亦無妨矣。顯命曰,物其多矣,非但爲酒而言也,鱨、鯊、魴、鱧、鰋、鯉等物,無非多且偕矣。魚麗一篇,前三章非興體,後三章非賦體者,固是矣。珽曰,多且旨,不在物而在人,於此,可以見其禮意之勤矣。前三章,統言其燕飮之時所薦之羞,後三章,衍前三章之辭,而言其曲全而無不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於此,見禮度誠意之無所不備矣。若但有酒與魚,而無誠意,則豈如是其贊揚乎?其所以通賓主之誠意,導上下之和悅者,雖不形言,而自然發見於章句中矣。上曰,然矣。珽曰,魚麗諸篇,非但賓主燕饗之詩,亦皆君臣上下燕飮通用之樂歌也。以南山有臺章,見之,其所謂樂只君子,萬壽無彊,民之父母者,似非但賓主相祝之辭,此是上下通用之樂,故其辭如此矣。上曰,此上下通用之樂,而所以載於正小雅者矣。顯命曰,燕飮之詩,君臣上下之間,極道其和樂底氣象者,鹿鳴是已。其所謂鼓瑟吹笙,德音孔昭,我有嘉賓,式燕以傲gg敖g等句意,所以形諸嘉悅之辭,無所餘蘊,而此魚麗之詩,則但盛言魚酒,而元不及賓主之和悅,誠意之導達。然而物其多矣以下,皆有精神,言簡而旨遠,辭略而意包,比諸篇尤好,所當詳玩看得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宗玉曰,維其旨矣,維其嘉矣,推一而可知其誠意矣。誠意不備,則初何旨與嘉之可論耶?惟其有誠意,故稱以曰旨曰嘉,其意不但在於魚酒而已,其所謂偕者,亦是和諧之謂也。顯命曰,諧字見其無所不有,非和諧之諧字也。若魯曰,魚麗,是賓主燕饗之詩也。大抵正小雅,燕饗之樂,故自鹿鳴以下至天保,皆燕饗之詩,而所以治其內者也,自采薇出車以下至杕杜,皆戍役之詩,而所以治其外者也。至於魚麗,所以致其和悅之意,有鹿鳴然後有天保,有天保然後有魚麗,其始於憂勤,終於安樂之意,可見於此矣。上曰,然矣。南有嘉魚,至南山有臺,備言燕飮和悅之意,福履祈祝之辭,而魚麗篇,已統言之矣。最壽進伏曰,小臣待罪外藩,今日入侍,有惶恐敢達者。億兆顒望之餘,元良誕生,此實國家無彊之慶,深山窮谷,莫不歡欣鼓舞,而大霈新降,民情胥悅,累年凶荒之餘,軍餉蕩減,新有朝令,此似爲蒙惠之道矣。第關東則軍餉保數小,其入於蕩減者,似不夥然,而舊還上指徵無處者,甚多,隣族侵徵,無異於軍布,其身現存者置之,指徵無處隣族侵徵者,分付道臣,申飭守令,査出蕩減,則今此大慶之後,百姓之蒙惠,實大矣。上曰,豐原之言,如何?顯命曰,大霈之後,民不被實惠,故頃者,至以哀痛,爲達矣。臣亦累按藩任,故略知其弊,舊還蕩減,似是實惠,而各邑奸吏,不法守令,因緣作巧,其所那移者,因此蕩減,實有猥雜之弊,瘦殘小民則實不得蒙惠矣。上曰,國稅則減田租之半,實爲實惠,而舊還上蕩減之事,則均施各道爲難。且民蒙實惠,有未可必,故前已有所下敎者矣。顯命曰,己酉舊還蕩減,累年査出,今始施行,後日次對,下詢備堂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最壽曰,高城、洪川兩邑三十年前,以設賑事,貸用賑廳錢矣,其後連値凶荒,未盡徵報,餘數尙至八九百兩。今則年旣久遠,指徵無處,賑廳督捧,近益甚焉,故歉歲窮民,尤有騷撓之弊,如許年久難捧之錢,似當有蕩減之道矣。上曰,旣已三十餘年,則民必忘之矣。最壽曰,賑廳每每督捧,故兩邑收捧之際,自致騷擾矣。顯命曰,守令之稱騷擾,未可準信,若賑錢,則非在民間,必是守令料理之錢矣。最壽曰,此則不然。作米分給於民間,今則年久之後,文書已失,故前郡守朴弼琦自備上納,至於三四百兩,餘數則勢將分徵於一境之民,此實冤抑之甚矣。上曰,置簿,誰爲之乎?最壽曰,故高城郡守柳成運矣。宗玉曰,柳成運,卽文臣曾經侍從者也。上曰,時方無文書者,豈可收捧於民間乎?此則無據,令廟堂稟處。{{*|出擧條}}。顯命曰,今正月十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以統制使金潗狀啓三南舟師合操姑停,各其前洋擧行事,定奪行會矣。卽今北道移轉浦項倉穀二萬石,將以嶺南各鎭兵船載運,而與水操,相値,勢將狼狽,北路民事政急,今春嶺南水營段其前洋水操,不可不停止之意,已與大臣、諸堂,往復歸一,敢此仰達。上曰,詰戎之政,雖重,民事亦急,依所達施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待罪嶺營時,船材木之極難,曾所備諳者矣。戰船不備,極其難處,平時習操之際,猶多苟艱,脫有緩急,將何所恃乎?上曰,水操之停與不停,雖不關緊,而無戰船,則脫有不諱,兵使、水使,將何所乘乎?宗玉曰,李載厚怪疏出後,朝著間辭疏紛紜,縉紳疏下五十餘人,必皆一一引嫌,將不勝其紛沓矣。朝者同副承旨鄭彦燮,慶尙監司閔應洙,兵曹參知李潝,辭疏旣已捧入,而俄者工曹參議愼無逸之疏又來呈,同是一事,無他措語,只數行而已,如此等疏,皆爲捧入,則日日瀆擾,將何所支堪乎?臣忝在惟允之地,敢有所稟定者,只觀其疏語之緊歇與否,自今以後,辭疏之只擧單辭,而無大段措語者,則一切勿捧,恐合事宜矣。顯命曰,其疏語深緊云,縉疏諸人一番承批然後,可無難安之端矣。上曰,李載厚之疏,豐原不見乎?顯命曰,姑未下批,故其疏未得見之,而入政院,聞其疏語至緊云矣。上曰,承旨所達,非矣。只擧單辭者勿捧,則皆添入措語,期於必捧而後已,如此則漸生葛藤,反甚於李載厚之葛藤矣。若魯曰,承旨以勿捧辭疏稟定告達者,誠非矣。因其疏語,萬懷不安,勢將辭疏承批後,方可行公,豈可以引嫌疏語之緊歇,取捨捧入乎?宗玉曰,其中不無不緊辭疏,若欲盡爲捧入,則似涉支離,故敢爲稟達矣。顯命曰,縉疏出後,固慮有一番風波矣。李載厚之疏果出,而朝廷之上,景象不佳,誠極可悶,而聞右相,已出城云,朝象之泮渙,莫可收拾矣。上曰,李載厚疏,方欲下批,右相處,亦欲別諭矣,右相果已出門外云,無下鄕之意耶?若魯曰,右相,近畿無可往之處矣。上命承旨書備忘,宗玉進前書批曰,省疏具悉。頃者縉紳疏,予亦豈曰是也,而半夜前席,群心釋然,更無礙滯,則前日之營護,不過看別面事。群臣秉彝之義,洞然明於今日,前日曰忠曰逆,相曰營護事,亦已痛辨,何以半夜下敎前未詳本事伸救之疏,其辭語之不擇,若此哉?況其時,已諭前日之未詳者,今旣釋然,則前日之攻斥者,亦不敢曰非曰是,義理皎然,今者爾疏,無乃不聽此敎而然歟?正如爾疏,今日臣子決不敢强非强是,於彼於此,其奚異乎?前席詳諭,快開其晦,今不復諭,煩我絲綸,而但下敎之後,諸臣之復循舊習與否,實係義理存墜之機關,在上者,豈疑釋然之群心,下此疏而飭礪乎?爾之導我,未知其宜,爾之度我,其亦隘矣,其可異者,不先不後,不擇不諒,欲亂我妥帖之朝廷者也,良可駭也。又命書傳曰,事之本末,業諭於李載厚批旨中,而半夜下敎,雖不詳聞,幾載固滯之群心,亦已釋然,則今日臣子,於此於彼,豈敢萌舊習乎?其在正君臣之義,樹紀綱於後世之道,豈可以未詳其事而恕,而無飭礪乎?持平李載厚,遞其臺職。又命書傳曰,諸臣頃者,擧措之未穩,憲疏之語多過中,業已諭矣。參疏諸臣,雖或不安,前席釋然,其心洞然,今者批旨,業亦開釋,其在分義,豈敢撕捱?若相攻斥,復生葛藤,則此非開諭半夜,快釋群心之意,此等道理,諸臣不可不知。況諸臣被斥,其在釋然之前,則其所惶蹙,猶或可也,旣在釋然之後,尤何過自爲嫌,自居未釋然之科乎?已承批後,復事撕捱之疏,其勿捧入。又命書傳曰,頃者擧措,業諭前席,予亦豈曰是也,而卿等之心已釋然,往日之執亦快解,朝廷自此妥帖,民事因此可做,豈料好事之輩,乘時投疏哉?雖然,此亦卿等初事□善之故,而末梢妥帖之後,今者憲疏之斥,□非在彼,初事已往,今斥彼非,於卿,有何毫分不安,而至若以箚中句語,不過以往往□□,語不照管,而及此李載厚揷入指斥之語,尤何過嫌,而不入次對,方欲敦勉,觀□□之啓,聞出城之報,半夜勉諭,都歸文具,顧此國事,何以做得?念此民事,欲諭無語,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此,而悻悻去就略無恒哉?非所望於恒日者,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命偕來,卿其體小子前席之敎與今者開釋之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事,傳諭于右相。宗玉書訖進曰,朝者常參,欲仰達而未果矣。再昨領相出往楊州,大臣去就啓入,而自上但下知道二字,恐或有歉於待大臣之道矣。上曰,精神幾忘之矣。領相出去單子啓入之時,適混他事,以知道,下之,當該中官罷職,予方欲別諭,而時未及下之,承旨連書之,可也。宗玉書傳敎曰,今者重卜,意固有在,而其所出城,其亦料外,以卿受先卿體國之誠,豈忍邁邁於今日?玆遣史官,先諭此意,仍命偕入,而欲諭無語之際,憲疏適上,因此忘却,今始敦諭,誠淺若此,今日此擧,豈乎異耶?尤切恧焉。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小抑恒日固執之心,尤況憲疏,業諭右揆之批,以卿休休之量,抑何芥滯事,卽往傳諭于領相。宗玉書訖,上曰,領相知李疏乎?宗玉曰,領相再昨出城,而李疏昨夕來到,似未知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莊憲大王,忌辰齋戒。 ○柳萬重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當日內辭朝事,命下矣。本院屢度催促,使之應命,謂以同事諸人,今方胥命,不可獨爲承命,終無辭朝之意,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副承旨李重協,同副承旨鄭彦燮,俱以臺疏,過爲引嫌,今日亦不仕進,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耉齡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所被人言,是何等罪名,而一出都門之後,安敢爲復入之計哉?再承別諭,一味縮伏,只切俟譴之忱,乃者敦勉之旨,又復特下,諭之以貴相知心,責之以困我若此,臣感激之餘,惶懼益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雖愚迷,亦有省覺,國事朝象,臣豈不仰念,而旣受罔極之誣,實無更顯之面,荐諭之下,又不敢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以一疏,仰暴危迫之悃,以請鈇鉞之誅云。大臣姑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知道。 ○李耉齡書啓。臣承命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給命bb召b,仍爲傳諭,則以爲,臣頃於諫臣之疏,蹤地危蹙,略暴微懇,方在縮伏之中矣。卽者持平李載厚,疏斥臣身,命意遣辭,便是急書,臣於是毛骨俱悚,駭汗遍體,不得不逬出城外,以竢嚴譴之加矣,意外史官,傳宣聖旨,十行絲綸,反復開釋,仍有偕入之命,臣誠惶隕,無以容措。恩諭之下,臣豈不知感,而顧玆所被臺言,係是人臣之極罪,去就一節,有何可論?祗自泥首席藁,恭俟違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批往,已悉予意,復何多誥?雖然,卿心業已洞知,開釋業已無餘,以卿體國之誠,何不量此,而若是困我,達宵不寐?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慇懃之諭旨,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此意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 ○傳于柳萬重曰,嶺伯今日內辭朝事,昨已分付矣,今朝亦不辭朝,政院,申飭,使之當日內辭朝。 ○柳萬重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因臺疏情勢難安,今方待命金吾門外,使其褊裨,來納密符,何以爲之?敢稟。密符傳授,勿待命事,分付。 ○又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卽者兵曹判書趙尙絅,因臺疏情勢難安,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而兵曹判書及禁衛大將命召,使其褊裨,竝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命召傳授。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莊憲大王忌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嶺伯開釋之下,尙未辭朝,其在事體,豈敢若是?從重推考,卽爲辭朝。 ○柳萬重啓曰,親臨閱武吉日,自兵曹以今月二十九日,推擇以入,而依爲之事,命下矣。二十九日,與大報壇親祭受誓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前他日問啓。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傳授。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耉齡書啓。臣敬奉聖旨,傳宣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於昨日別諭之下,敢暴危悚之忱,仰請鈇鉞之誅,卽者史官,又傳聖旨,其所以慰勉者,迥出尋常,臣奉讀以來,惶隕靡容。顧臣所遭,如bb有b一分更進之理,則初何敢逬出爲哉?聖明於此,非不俯審,而敦迫轉加,責諭愈摰,臣誠抑塞,不知所出。至於若是困我,達宵不寐之敎,尤增臣罔赦之罪,只自伏地震越,唯俟威譴云,臣以敎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君臣之間,貴相知心,予旣知卿之心,雖或有過中之擧,予何不諒,而豈以此過爲撕捱?其所侵斥,語雖不擇,業已洞知,開釋無餘,於卿有何毫分撕捱之端,困我若此,困我若此乎?枚卜三公,國事庶可做,長輔無端下鄕,卿又出城,朝廷之上,此何氣像,此何氣像乎?切爲卿慨然也。卿須體如渴之心,安心勿復過讓,其卽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更爲傳諭。 ○假注書崔龍賢,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楊州陶山里村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傳宣聖旨,則以爲,臣於病伏涔涔中,忽承萬萬意外之新命,神喪魄遁,不敢仍留城裏,來投鄕僻,見方悸慄靡定,不料史官拔來,傳宣聖諭,辭旨隆渥,有踰尋常。至於諭及先臣,奬勉益摯,臣奉讀未半,不覺感涕之交逬也。然臣區區秉執之義,蓋有素定,今若貪榮戀寵,變改其心,則廉恥都喪,將無以歸見先臣矣,況今憲疏一上,頭勢危怖,在朝之大臣,亦旣出城,則尤豈有去就之可論乎?畏犯公議,不敢徑上辭本,只自一味縮伏,恭俟反汗之命而已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者朝廷氣像,卿亦謂何?卿之去就,卿則曰可乎?顧今國事,覽卿去就,此皆予之誠淺,心切恧焉,無以爲諭。雖然,今卿此去,決知其過矣,過中之斥,業已開釋,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今日之枚卜,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更爲傳諭。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在前親臨閱武時謄錄,則己未年,則禁營未及創設,故以訓、御兩營及精抄軍,合爲三營而操鍊,壬申年,則訓局及禁、御兩營爲三營,操鍊於露梁矣,今則依壬申年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月二十九日,親行閱武,與親祭受誓戒,相値,何以爲之?啓辭,其前他日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兵曹郞廳,則以爲,二十一日平吉,而日期甚急,勢難擧行,二十二日以後,或國忌,或拘忌,二十八日,雖無大段拘忌,親幸大閱則不可用云矣,敢啓。傳曰,此豈前期而後可行乎?以二十一日擧行。 ○又啓曰,親行閱武,二十一日擧行事,命下矣。本兵多有時急擧行之事,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本曹凡事,擧行甚急,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夜對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承旨牌招,持此批答,卽爲傳諭于左相處。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忽被罔極之人言,神駭膽慄,逬出城闉,席藁縮蟄,悸恐靡措,不意史官踵臨,命與偕入,而兩日之內,別諭三下,開釋而敦勉之者,往益勤摯,臣每一奉讀,輒增惶隕,自不覺涕泗之橫集也。第惟李載厚之疏,盛論近日事,而乘機闖發,指意凶悖,一則曰無北面之心,一則曰向君父之義輕,捏合人臣不忍聞之語,所必誅之罪,而直驅人於罔測之科,噫嘻,亦太甚矣。向臣筵席之所陳白,箚辭之所自列,有何一毫近似於其所云云,而恣意構誣,勒成罪名,言之無倫,胡至此極?春秋之義,非載厚輩所可知者,而敢假黨與之說,以爲反攻之資斧,泚筆之時,能無愧於其心乎?臣於是,尤爲之痛惋也。日前諫臣之疏斥,實爲臣難冒之端,對辨之章,爲申其原初陳達之意,則遣辭之際,自不得不爾,而今載厚,摘抉其句語,斷之以面謾,人心之巧險,極令人危怕。且伏聞常參之日,有一宰臣,深加非斥於前席云,時議之操持不已,此可見矣。今聖明,雖曲加慰諭,荐降恩旨,而旣遭此無限醜誣,誠無以自立於人世,官職去就,非所可論,玆敢泥首都門之外,哀籲於宸嚴之下。伏願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迫之忱,亟許鐫削臣職秩,以服人心,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傳曰,遣承旨敦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向來所被臺言,乃是罔赦之辜,難洗之羞,畢竟進退無據,罪犯欺謾,而曲荷聖度涵廣,不加威譴,只賜恩遞,臣固當涵戴洪渥,屛塡丘壑,而適緣使事緊重,强顔往赴,至今尙縻西樞,每自循省,惶愧冞增,未嘗敢一日而自安,迺者新命,出於千萬意念之外,臣誠惝怳震駴,五情失守,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庸鈍疎緩,闊於事情,本非肩鉅擔事之人,猥蒙謬簡,忝冒三事,固已不厭群情,三載尸素,隨處憒憒,釁戾疊積,特臺臣發之,而一世公議同然,追思咎愆,餘懍在心,以此滓穢之蹤,復玷鼎席,以辱朝廷而羞當世,萬萬非國體之所宜,私義之所敢出。雖被聖眷隆重,而決無冒恥進身之理,心神霣濩,累日靡定,今始敢略暴危悃,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收誤恩,改卜賢德,以幸國事,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開釋無餘,卿何復嫌?頃者勉副,不過敬大臣之意,今者重卜,亦云晩矣,則於卿有何過讓之端?顧今國事,卿亦謂何?甫齊朝象,度外葛藤,右揆出城,首揆無端尋鄕,而鼎席無人,凡事泮渙,此何景象?況此豈困我之時哉?顧此國事,乙夜無寐,以卿體國之誠,篤實之心,雖不敦勉,必將爲國事幡然,而過嫌往事,不諒今予之心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卿等俱若此,予將依誰而做國事乎?思之于此,欲諭無語,卿等雖不顧我,顧此在民,予雖涼德,以卿等乃祖乃父體國之誠,豈不恤列朝愛恤之斯民乎?玆遣近密之臣,諭予方困之心,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此日之國事,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 ○乙卯二月十七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右相敦諭承旨,待令乎?萬重曰,更鼓且深,城門已閉,故待曉當往爲計矣。上曰,左相處,方下傳諭,在外承旨,牌招闕門外,卽往傳諭事,分付。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若魯讀自三十一年,止趙以公子勝,爲相,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五十年,止五十九年,上曰,文義爲之。若魯曰,淖齒,殺湣王,以臣弑君,而綱曰殺者,書法,有意而然矣。珽曰,綱與目有異,故目則言弑,而綱則言殺矣。上曰,目亦無弑字矣。此下第四板,但有王孫賈,入市呼曰,淖齒,亂齊國殺湣王,而無弑字矣。上番所謂書法,何也?若魯曰,湣王,失其君道,故不曰弑,而曰殺。朱子筆法,可見矣。上曰,淖齒,元非齊之臣,以楚臣而爲齊相,當其時,朝楚暮齊之類,豈可以臣節,責之乎?此亦不可以元定君臣之分,論斷矣。珽曰,荀子之言,可觀矣。有之不如無之者,此其時戰國之主,而後世人主之所可鑑戒處,故朱子所以載之於史斷者,誠有意矣。上曰,若湣王者,不足言,而荀子之言,可爲後世人主之龜鑑,吳起所謂舟中之人,皆敵國者,誠然矣。人君,失其爲君之道,則未有不自取覆亡而身受其禍者也。齊人討殺淖齒,目書討字,有意矣,元非依法之相,故與本君臣之分差間,前者講官有所達,其言是矣。若魯曰,聖敎誠然。本非齊相,則亦不足言臣節矣。珽曰,不曰誅而曰殺,誅與殺,似有間隔矣。上曰,《小學》亦曰,與攻淖齒而殺之,與此《史記》,槪同矣。若魯曰,相如完璧之事,此亦戰國之習氣,而當時稱道其賢者也,但以珠玉,爲寶,終至於國被其害,有不足言者矣。上曰,楊氏之註,好矣。珽曰,邯鄲之禍,璧爲祟,其所完璧而歸者,適足以挑秦之怒而益趙之禍,此其血氣之勇,不可取者矣。雖然,於廉頗之事,引車避匿,而以先國家後私讎,爲言,則可謂有休休之風矣。古賦所云,始屈節於廉夫,若四體之無骨者,亦足可尙,而廉頗之肉袒負荊,亦出於戰國之風,其聞相如之言,而卽爲負荊而謝者,亦可謂賢矣。衛嗣君之事,以耳目之察,好示神奇,摘發幽隱,以爲賢,此荀子所謂聚斂之君者,誠然矣。上曰,廉頗請立太子之說,可見其君臣之間,斷斷無他,戰國之時,事勢似然,而若非誠意藹然,君臣之間,無少疑阻,則豈可發此等言耶?若魯曰,此乃誠信藹然,少無間阻之致,其君臣之際,情志之相孚,可以見矣。上曰,戰國多有如此之習,樂毅、田單之事,亦可想當時君臣之契矣。樂毅則其時讒言入之,而昭王引言者斬之,其君臣之際,豈不曰誠信之相孚耶?若魯曰,自古君臣之相得,無如燕昭之於樂毅,其誠信藹然,有非後世君臣之所可及也。上笑曰,漢昭烈之於諸葛武侯,其密勿契合,可謂蔑以加矣。廉頗之請立太子,斷斷無他,而趙王,亦信之不疑,其君臣之間,有若是矣。末世以來,忠逆互爭,如廉頗之言,必不容於世矣。若魯曰,有廉頗之心,則可也,無廉頗之心,則不可,只當觀其心之如何而已,不可先致疑於其間也。上曰,儒臣每事,必如是觀之,則好矣。若魯曰,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樂毅之於燕,有大功勞,而昭王,任之不貳,又斬言者,則雖昭王已卒,惠王新立之日,如毅者,似不可容易,反間而去之,而惠王,棄毅如草芥,毅亦奔趙,不容於燕,君臣之間,其可畏如此矣。上曰,樂毅,奔趙去燕,而田單,盡復齊地,此可見惠王之爲人,而其所以墜昭王舊業者,實由於毅之去矣,貫珠者之言,何如?若魯曰,貫珠者,聞王之惡單,而以單之善,歸之於王,至使王賜單牛酒,其言可善矣。田單,復全齊七十餘城,而迎王於莒,則其有功於齊,何如,而未久,而襄王,遽以取國疑單,若非貫珠者之言,則單,難乎保全矣。上曰,貫珠者之言,雖善,而未得釋王之疑,故又有幸臣之讒,若非下段貂勃之言,莫釋其猜疑之端,而單終不可保矣。下段之言,較上段似快矣。珽曰,下段之言,勝於上段,誠如聖敎矣。太史敫,以女不取媒,汚吾世爲言,而終身不見君王后,亦非後世所有之事矣。若魯曰,田單之事,仲連之言,此可觀處矣。凡事莫不如是,此豈但克敵之道爲然?治國之政,進學之道,擧皆如此,所以治與不治,學與不學,只在勤逸之如何,此等處,推類而觀之,則似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樂毅,泣辭伐燕,可見其忠節矣。上曰,然矣。其時人,去于彼則歸于此,朝之齊而夕之楚,臣節不分明,旣事他君,反攻其國,視爲尋常,而樂毅則不忍伐燕,其忠節可尙矣。世稱管仲、樂毅,而夫子,稱管仲器小,然則樂優於管耶?珽曰,夫子雖稱器小,而有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其所以大管仲之功,爲如何哉?管、樂一體,而管似大於樂矣。上曰,馬服,地名耶?珽曰,非地名,乃山名也。上曰,范雎之事,戰國之習,而其曰,范雎拜,秦王亦拜者,誠怪矣。若魯曰,一言而取卿相,離間母子之間,故朱子,特書秦君廢其母。又曰,秦君母,以憂卒,其所以深罪秦君之意,可見,而范雎之罪,亦在其中,司馬公所謂雎眞傾危之士者,誠的論矣。上曰,范雎之事,極爲無據矣。使秦王,絶母子之義,無可論者矣。若魯曰,趙括之母,誠賢矣。能上書言括之不可使,以婦人而不蔽溺愛之習,辦此男子所難之事,豈不賢乎?珽曰,追提其夫在時之言而上書者,尤難矣。萬重曰,請無隨往者,非畏死而然,所以明知其必敗,驗其夫之言也。上曰,可謂極賢知之婦人矣。公子無忌,襲殺鄙奪其軍,綱特書之,筆法甚嚴矣。若魯曰,無忌矯王命奪軍之罪,無所逃於綱目之特書,而若侯嬴則只知有無忌,不知有王,此戰國風習也。綱曰,秦殺白起,去其將軍之號者,所以明坑卒四十萬之罪,而秦之以無罪殺名將則過,故曰殺,綱之一字一句,不泛然矣。上曰,秦暴虐而得天下,誠未可曉矣。若魯曰,其時六國,皆非秦之敵,宜秦之竝降六國而得天下也。上曰,周之八百年基業,壯矣,至赧王五十九年,猶命諸侯討之者,可見其名分之猶在也。若魯曰,所謂命諸侯者,朱子特筆,而當其時,周徒擁虛器,無天子之命令,已久,命諸侯者,不過與諸侯合從而伐之也。東遷之後,王綱解弛,日就微弱,文、武遺制,先王基業,虧壞無餘地矣。至於赧王則尤無足言矣。萬重曰,當其時,天子、諸侯,無所區別,强呑弱大竝小,而赧王卽位,猶至五十九年,諸侯無加兵滅之,而頓首受罪,盡獻其邑而後,周之祀遂絶,此可見名分之重也。若魯曰,此非但爲名分而然,得周之地,無所關緊於富强之術,故當時列國,視周爲等棄故耳。《綱目》比他書,尤宜領會看過,治亂興衰之際,人才得失之機,無非鑑戒處矣。珽曰,綱與目,皆不可泛然看過,而至於綱,尤當尋其下字,十分精察,而得其意趣,似好矣。若魯曰,何爲而治,何爲而亡?必須加意而觀之,則不但爲涉獵典故而已,似有益於爲治之道矣。上曰,所達極好,俄於廉頗事,以每事如是觀之則好矣,爲敎矣,此條所達,亦好,儒臣亦務祛私意,文意每如是看得,可也。大抵能脫於私意之中,爲難,以司馬公之賢,作《資治通鑑》,而猶未免私意,欲繼晉統於曹魏,故以蜀丞相諸葛入寇,書諸史矣。千載之下,能續夫子之《春秋》者,卽此《紫陽綱目》,是已,存名分嚴衮鉞,爲萬世史法之準的者,若非朱夫子,何能若是乎?《紫陽綱目》之後無繼之者,誠爲慨然。《宋、元綱目》,《皇明通紀》,皆不足比論於綱目,而向時所講《明史提綱》,是誰所撰乎?若魯曰,李主錫所撰,而近來新出者也。珽曰,《東國通鑑》,尤無足觀,筆法不須論,而或有世代相換處矣。上曰,此卷下篇,無立綱大年號,周、漢、唐外,如秦、晉則不許以正統,故不立綱耶?珽曰,統一則雖秦、晉,皆許正統,故秦竝六國,爲天子後,則綱書年號,而晉紀亦然矣。上曰,秦乃是閏位,似不許以正統,而猶爲之立綱耶?珽曰,雖是閏位,旣是統一,而天下無君,則綱書年號,固其然矣。夫子定書,末繫秦誓篇者,亦托意云矣。萬重曰,知秦之爲天子,故斷自唐虞,訖于秦者,先儒稱其有意存焉矣。仍進前曰,親行閱武定日,命下矣,詰戎之政,極爲盛擧,而第今春寒尙峭,江郊之際,風氣不好,法駕勞動,終日臨江,恐或有觸冒之患。且似非今日第一急務,故臣與徐宗玉伴直時,聞傳敎,欲上草草數語,仰請成命之還收,而適値淸齋之日,不得上文字,方切下懷之耿耿矣。以卄九日受誓戒,相値,而其前無吉日之故,又有進定之命,又況此日則只隔數日,自外凡干擧行之事,將多有忽遽未及者,雖以應行節目言之,旗軍洗馬,再次爲之,三軍門習儀,三度爲之,是前例也。雖前定卄九日,日期甚急,此等事,猶難擧行,況此進定之日,不過爲二三日之內,決難趁期排置云。稍俟日氣和暖,從容動駕,恐合事宜,臣忝在近密之地,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嗣服後,謁陵回路習操,已數次爲之,而未免忙急草草,故每欲一番閱武,而閔奉朝賀及左相,前有所達,昨年兪健基,亦以此陳達矣。大抵詰戎,王者之大政,經傳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前習操,略略爲之,槪觀其坐作之節,似不無疎虞之慮,故欲追先王故禮,而一番親行爲之者,常耿耿矣。今春則旣不謁陵,適有暇隙,若不趁今爲之,似無可爲之時,秋間則又謁陵相値,必欲以春間閱武者,有意矣。又況近來,朝廷爻象,無調劑之道,日日受困,於朝象爲苦,故寧爲飭礪戎政之擧,而有此敎矣。初定以卄九日,不急不晩,故頗以爲適中矣。以受誓戒,相値,進定日字,此日雖似急促,旗軍洗馬,一次爲之,習儀雖不爲之,亦無妨。除却凡干節目,而只爲閱武而已,則亦何有未及之慮乎?一月三次習陣則習儀已熟矣,何必親行定日,別爲習儀而後,方可乎?此所謂臨渴掘井之類也。軍門將士陪從冗官諸具,似猝爲難,而今尙有數三日,其前豈不可辦出乎?非不知三月和暖之時,行幸爲好,而三月農節,故在先朝,終無謁陵之例,三月內陵幸,猶不爲之,則況可行閱武乎?今年則新有邦慶,鼎席皆備,擬欲從容做國事矣。事與心違,卽今朝象,譬如亂髮,予之所以乙夜無寐,心無依着者,而寧欲爲詰戎之擧者也,旣爲飭礪戎政,而不時定日,則亦何習儀之可言耶?萬重曰,先朝五十年內閱武,只己未、壬申兩年而已,而考見日記,則預定日字,軍門凡事,不爲苟艱矣,今則猝定於數日之內,忙忙急急,恐有未及之慮。此猶餘事,日氣尙寒,伏想觸冒江風,玉體或有傷損之節,臣等不勝憂慮,必期於反汗而後已。伏願更加三思,從容退行,實有合於轉圜之聖聰矣。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予已累觀習操,亦不必今月內忙急爲之,而王者一動一靜,動循禮法,事體當然,而先朝謁陵之禮,亦不逾於二月,則今者閱武,豈可於三月行之乎?必欲以今月內定日者,有意存焉,予非固執而然也。軍門凡事之苟艱,此有不然者,漢文帝勞軍細柳之時,不意親行其時,豈有習儀之擧乎?乘其不備而觀之然後,可知常時之操鍊,而可謂飭礪戎政矣。萬重曰,初定卄九日,是皇壇親祭受誓戒,相値,故改定以卄一日,皇壇旣已累次親祭,今番則定以攝行,而閱武,以初定卄九日,定行,似甚得宜,惶恐敢達矣。上曰,俄豈不有所敎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戎政而後祀典,尤不可矣。若魯曰,期日必定以二月者,此出於動循古禮,臣等,豈不仰認聖意之有在,而第今進定之日,只隔三日,凡事多未備,承宣陳達,亦以此也。珽曰,承旨所達,出於憂愛之忱矣。詰戎之政,先王已行之禮,具載於典禮,臣等,豈敢請成命之仍寢,而第今進定日字,非但凡事窘速,日氣猶寒,恐或聖體勞傷,而稍退日期,似無所妨,故承旨縷縷仰達,此宜亟回聖聰,無所留難者也。且卄九日外,只卄一爲吉云,若或卄一非吉日,則殿下,亦可以二月內爲之耶?承宣所達之言,誠是,退以三月,似合事宜矣。上曰,予心,非忙急而然也,亦非欲爲張大而然也,前日李著之疏,已定之矣。槪詰戎,王政之所先,春蒐冬獮,載於《禮記》,三代盛時,文質彬彬,周以後,文與質俱亡,予嘗慨然于斯,必欲一行閱武者,不過欲遵舊禮而然。若但爲觀習操而爲之,則前已累觀,今此閱武,元非始爲之事,小觀大觀,何以異乎?三月觀農親耕之禮,雖姑未遑而未爲,豈可不拘農月而行詰戎之政乎?今年節候尙早,三月初,雖非方農之時,旣是農月則在王者勸農之道,不可於其月,行閱武之典矣。儒臣所達,若卄一非吉日,則將何爲之之言是矣,而卄一旣吉,捨此日而退以三月,決不可矣。今年廟堂無故,國計民事,擬欲從容做得矣,卽今朝象,如是泮渙,止泊無期,寧欲飭礪戎政者,俄已下敎矣。萬重曰,朝象泮渙如此之時,尤宜從容鎭定,必行閱武之擧,尤似非急先之務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而常談云,渠習置之,今朝象則任之朝象而已,左相批答,纔言之矣,顧此國事,乙夜無寐,故今於深夜,引接儒臣者,此亦心有所慨然而然矣。萬重曰,小臣誠意淺短,不能感回聖意,閱武旣不退行,擧動時小小節目,姑置之。本兵之長,行公然後,凡事方可以擧行,而兵判尙不行公,事多可悶矣。兵判及守禦使,連納命召,故知其有胥命之擧矣,今日始聞其外縉疏,諸宰亦一竝胥命云矣。上曰,予今方開其可言之端,而欲下敎矣。當初縉疏,擧措則非矣,而半夜前席,釋然之後,元無不安之端矣。大臣對金尙星之箚,追提本事,自然有下語處,而以臺疏引嫌過矣,李重協,其日擧措不善,知其必不出,故牌不進,踏啓字,而鄭彦燮,同違牌,故竝踏啓字,此則違牌例勘而竝罷也。以其踏啓,必皆有去就之可論,故欲下敎而未果矣,前承旨鄭彦燮敍用。萬重曰,慶尙監司閔應洙,辭疏承批之後,又因諸臣之撕捱,尙無變動之言,雖自政院催促,而終不變通矣。上曰,其日肅拜單子,掛之乎?萬重曰,未及掛之而還爲持去矣。上曰,縉疏諸人,一番承批之後,更無可嫌之端,而公然復事撕捱,分義不當如是,參疏諸臣,勿待命事,分付。{{*|榻前下敎}}。萬重曰,擧動時,不可無訓將,而訓將,以刑判再度呈辭,方留院,其呈辭還給,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刑曹判書留院呈辭還給,待明朝牌招事,分付。{{*|榻前下敎}}。萬重曰,道路險惡,泥濘最難矣。上曰,今番親行閱武時,道路險惡尤甚處外,勿爲廣治事,分付京兆,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酉時,日暈。夜四更,月暈。 ○下直,綾州牧使韓德弼,麟蹄縣監柳澂。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義,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寒尙峭,伏未審邇來,聖體若何?臣等之未入侍,已逾數旬,丸劑劑入亦久,兼有稟達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徐命淵,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臣趙正萬,副摠管臣南就明,俱以老病,不得進參。臣趙虎臣在外未上來,一員未差,臣柳濬,臣元弼揆,竝以軍門進去,守宮一員,寶劍四員及侍衛,將無以備員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卽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本兵擧行凡事,一時爲急,而連日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筵中又有牌招之命矣。本兵凡事,十分緊急,所當出牌,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悉開釋,批旨業諭,豈可若是爲嫌乎?此時本兵之長,亦豈徒循常例?更爲牌招。 ○徐命淵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親臨閱武,期日已迫,而本兵多有擧行之事,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夜已向深,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司僕內乘來言,親行閱武旗軍洗馬習儀,當行於明日矣。提調例爲進參,而都提調徐命均尙未出仕,提調金取魯因臺疏引入云。提調金取魯,卽爲牌招進參,何如?傳曰,開釋之後,其在事體,豈可若是?卽爲牌招察任。 ○柳萬重啓曰,司僕提調金取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明日旗軍洗馬,不可無提調,而特敎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親臨閱武,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趙命臣進。命臣,以吏批言啓曰,京畿貶罷守令及巨濟、大丘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不可不各別擇差,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邊將,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徐命淵爲左副承旨,韓師得爲同副承旨,沈䥃爲正言,金尙魯爲持平,金尙翼爲修撰,吳瑗爲軍資正,崔成大爲工曹正郞,吳遂采爲司饔主簿,金廷潤爲慶尙都事,權一國爲全羅左道京試官,趙顯命爲刑曹參判,朴璜爲南陽府使,金九衍爲加平郡守,李海宗爲永平縣令,李埉爲大丘判官,趙榮祐爲宜寧縣監,申慶流爲巨濟府使。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匡輔入直,參知李潝禁推,左副承旨柳萬重進,副司直金尙奎、鄭彦燮、李載厚,副司果金尙魯,副司正李耉齡單付。 ○事變假注書李耉齡偕來,代以李禎恒爲事變假注書,崔龍賢偕來,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李禎恒在外,代以南鶴宗爲事變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李光瀷,纔已擬望受點矣。聞其身病,極爲危重,勢難察任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命淵曰,近間注書之遞易甚頻,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徐命淵,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行閱武時,禁軍中人馬俱健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而二十一監軍巡將,勢難入啓受點,二十日受點人員,二十一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及內吹螺赤二十三名所騎馬,無以推移。依近例京畿驛馬,限三十八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壬申謄錄,則三軍門大將,具甲冑參見,各營中軍以下除參,只爲聽發放事定奪矣,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今亦依此擧行。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七日,童蒙沈游恭稱名人,御營軍白世奉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壬申謄錄,則禁衛軍,各以十哨上番,故建陽、西營兩處,入直軍兵,無替把之事。而今則異於壬申,上番只爲五哨,甚爲零星,行伍將不成樣,依近年陵幸時例,令訓局軍兵替把事,節目中磨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月十四日,晝講入侍時,因筵臣陳達,分付禮曹,戰亡人表著者,別單啓下後,擧行致祭之典事,命下矣。殉節諸臣,表著可以致祭祠宇,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日昨,以洛川君縕婚事,特下備忘于本府,使之依初通定婚事,命下矣。卽以備忘辭意,言及于前敎官金致萬家,則再昨,又爲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語,則伏見備忘記,有洛川君婚事,依初通定婚之命,誠不勝驚惑悶鬱之至。小生情實,畢暴於前日呈單中,已蒙天鑑之俯燭,而他餘條件,姑舍勿論,只此倒婚一款,終有不敢勉承者,不得不復此瀆陳焉。夫倒婚之大違禮敎,夫人皆知之,以小生之所覩記,未之或有誠,以逆兄弟之序,啓一世之弊,實非細故也。而當初是命之下也,小生,有此必辭之端,日月之明,亦無由照察,故敢於前單,竝有所陳列矣。今者備忘中,亦有曾行之敎,雖未敢知指諭何在,而若或以國婚時事,援而爲例,則竊恐有大不然者。揀擇之體,極其嚴重,私家事故,設有大於此者,朝家固未必有所拘礙,在下者,亦何敢一言違覆。而今此婚事,雖有上旨,係是宗戚之私婚,何可與揀擇之婚,比而同之乎?且聞海伯之辭婚,亦無他端,專以倒婚爲嫌云。若令小生,遽變前之所執,自壞婚禮之大防,則是不但內欺其心,亦將爲海伯之罪人,其不可冒昧奉承者,殆甚於當初命下之日也。況倒婚之爲大段拘忌,勿論貴賤,國俗同然,他人亦旣言之矣。婚姻者,人之大倫,家之吉事,而今乃越常禮犯大忌,苟然行之,則豈不大有乖於謹始之義哉?凡此所執,若係微文瑣節之容可擺却者,則申命之下,何敢更爲違拒之計,而事理斷斷如此,所關亦甚不輕,反復思量,萬無變動之勢云,其所執言,終以倒婚及俗忌,爲難變初意之端,自下有不可擅斷,何以爲之?惶恐敢稟。傳曰,揀擇下敎,所重無異,其俱是王命也。況俗忌,非敢聞於君父者?當初通婚,雖因下敎,比今有間,其所讓,容或可也。今則旣知稱托,特敎賜婚,則事體比前有別,其在分義,豈欲若是?本府亦其初呈單,容或捧之,今者煩稟,未知其當,其所謂倒婚俗忌,反重於違君命,依前下敎,更爲通婚,其勿須稟。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日昨得伏見李載厚之疏本,則其語意危怖,殆同變書,直驅之於罔測之科,臣看來,毛骨竦然,遂與聯疏諸臣,走伏金吾門外,納符俟譴矣。聖度天大,還授兩符,仍下勿待命之敎,恩數雖隆,情地孔隘,畢竟勘處,席藁以俟。此際因大閱之進定,遽有喉院之請牌,而顧玆所遭,殆人所無,彼旣加之以不忍之言,擬之以不容誅之罪,則何敢以泥首待勘之蹤,晏然趨承,以犯其方斧之勢哉?噫,從古搢紳之橫罹譖誣,亦何限,而其閃弄機括,密布一網者,未有如今日之載厚也。爲人臣者,受此罔極之誣,雖不能塞耳匿影,遠逃於空虛之中,尙何忍束帶抗顔,冒廁於周行位著之間哉?親臨閱武,事體至重,本曹凡百,亦甚緊急,而情地危蹙,萬無出當之望,玆敢疾聲呼籲。伏乞聖明,亟降威命,削罷臣職,仍治臣負犯,以安微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半夜下敎,群心釋然,卿等之心,亦已洞然,乘時傾軋之事,業已知之,快諭無餘,於卿等,有何爲嫌之端?其若過嫌,其將曰釋然乎,否乎?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掌令尹鳳九疏曰,伏以皇天惟祖宗,默佑我邦國,殿下有螽斯之慶,臣病伏窮山,聞之蹶然,不覺橫渠之喜甚。旋又伏聞,聖旨誕降,亟定位號,播告八域,凡厥在位,罔不奔走騰賀,而顧臣職縻從班,迹滯草莽,不早趨呼嵩之後,以伸同慶之忱,闕禮之罪,誠無所逃也。第臣見帶憲臣,已今八箇月矣。臺閣者,人主之耳目也。惟有司百執事之各任一責者,若一日曠其職,則不可以熙庶職,況耳目之官,可否廟議,而曠廢又經年耶?且自冬以來,天災時變,可驚可愕,正宜君臣上下,惕然警懼,亟講消弭之策。尤不可不博求,有道術正直之士,置之言議之地,君德之闕,朝政之失,毋憚勤攻,以爲祈永之圖。而以臣無似,不堪從審者,苟然充數,等棄臺窠,荏苒時月,無所變通,不敢知處分之謬誤,何有於此也?臣區區迷滯之守,前旣殫盡,伏想聖明,亦已俯悉,而今又素患風熱之症,表發肢末,手足疔瘡,前後迭發,蔓延半脛,宛轉四朔,戶庭省覲,亦且擔曳。臣之去就,本不系於疾病,而目下難强,誠亦如此。伏乞聖慈,特念臺職緊重,不可久曠,且諒微臣情病,元非飾僞,亟遞臣所帶職名,俾安丘壑殘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司諫李光溥疏曰,臣之父病沈重,猥陳至懇,幸蒙恩暇,得以救護,闔門感祝,不知所言,而調治屢日,有加無減,以此情理,無望供職。又自數日來,臣之身病,挾痰猝發,牽引刺痛,殆不能俯仰,臣曾傷水土,積爲所祟,而連以父病,焦迫奔遑之餘,觸冷添劇,頃刻難支。言責重地,一任曠廢,公私狼狽,益增惶隕,玆敢冒死煩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有疾聲之呼,何暇念及他事,而竊有所耿耿於中者,敢此附陳焉。親臨閱武,雖是古典,而自祖宗朝以來,未嘗頻行者,誠以人主動止,十分愼重而然也。今此親操之命,寔出於詰戎之盛意,而再昨年東郊,昨年露梁,因已行之矣。今何可重勞玉趾,復爲此擧耶?擧行凡節之窘急,固不足言,而竊念戎事,有肅伐之意。古聖王,必於秋冬之交,農務之隙而行之者,其意有以也。目今春陽載回,政當發散蘇息之節,而未及先之以省耕補助之典,遽有此鍊兵選徒之令,其於我聖上對時育物之本意,未知其爲急先務,而無知小民,若以謂殿下此擧,或出於豫大之言,或不有損於聖德耶?臣愚以爲,亟寢親操之命,稍待豐餘,農暇而行之,實合事宜矣。答曰,省疏具悉。《春秋》講武,禮典所載,嗣服之後,始乃退行古事,何可曰頻行乎?至於豫大二字,予雖涼學,心常自勉者矣。爾其勿辭察職。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保佑家邦,誕降聖嗣,啓吾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慶報一播,歡聲四馳。臣身伏千里,心懸九重,夙夜顒祝之餘,喜劇成顚,踊躍蹈舞,彌日而不自定也。臣自入春以來,母病身恙,迭發交劇,杜門輟衙,一任尸素,賑務叢脞,尤屬惶悶,方擬冒入文字,略伸忭賀之忱,仍乞罷斥,早伏瘝廢之辜。乃於此際,伏見邸報臺啓,以臣庇護不法之守宰,滿紙臚列,聲罪狼藉,蹴踏操切,無復餘地。勿論罰名之輕重,事實之如何,名以道臣,被斥至此,而尙可一一抗顔於守宰吏民之上乎?在聖朝禮使之方,是宜不待臣自列,有以處分矣。況臣畸危疎逖之蹤,尤何敢仰首求辨,重得罪於臺閣風稜,而第臣所坐非常,決不止於問備薄勘,而特爲臣所處,非若庶僚,姑存體貌,容其自處,則亦安得泯默而已也?蓋臣與李潚,生平無一面之雅,赴任之路,始見其人,問其年則已老,精力之强,無異少壯,臣固心異之而點察,應接周旋之節,若有欠於婉曲詳盡。臣意,其自恃秩高,有不遜意,每因事督過,未嘗假饒。旣又摘發其見欺僞關事,捕致五六吏校於營門,躬親嚴覈,繩之以重律。潚亦深不自安,而臣謂以裵度之嚴明,尙不免印章之見竊,被瞞盜踏,卽一公罪。此不可以斷其爲政,而夷考所行,廉勤一節,儘有可稱,故竊自附於古人不去許承之義,略其短而取其長,去春夏等殿最,以老猶勤事,民亦頌惠爲目者,蓋據實蹟,而非敢有一毫苟焉耳。及後都事權贒之下來也,因供億之不豐,體例之有損,不無忿戾乖爭之端。李潚,遽呈辭狀曰,都事發怒於微事,至以前頭檢田時,生事恐喝云云。臣以爲醉客失言,揚諸公牒,致駭聽聞,有乖相敬,遂還其狀而兩解之,彼此亦不復以是爲言矣。至若本道田結,本無隱漏之可覈,臣於前秋狀聞中,固已備陳,而凡朝臣之曾經本道職任者,孰不知之?亦權贒之所自悉而言於臣者也。逮奉備局關,依他道災年例,不遣都事,令自臣營直爲磨勘。臣乃一循列邑所報而上之,然其出賦摠數,不以凶歉而少縮,假令都事,馳馹周行,畢竟勘啓,當不過如斯矣。且考諸故事,四十年來,本道守令,未嘗有一人見罷於災傷,其無差錯之可摘,於此亦可見矣。今之都事,若果因一微憾,假其敬差之威,不顧擧措之顚妄,狀罷無故之守令,使災邑賑政,致有狼狽,則臣雖疲軟,豈不能擧其憑公逞私之罪,馳奏論執,而乃反游辭救解,有若下僚之於上官乎?況初無覆審之擧,有何差錯之事,而權贒之受由上京,旣在田政之前,仍以居中,則狀聞與否,尤無可論。今臺臣所謂都事,豈別有其人,而臣未之聞耶?臣實迷惑,莫曉其所指也。噫,嚴明黜陟,澄淸方嶽之責,初非臣之庸愚蹇劣所敢期者,臺臣之以此望臣,多見其擬人太不倫,而若臣迷滯之見,則深以姑息爲戒。凡諸管下之所犯,苟係貪財冒禁者,未免嫉之已甚,發揚人隱伏,往往由臣而陷於死罪者有之,雖於幕佐之過失,亦不能容隱,仇怨之集,固所不恤,其有愧於古人寬厚之政,多矣。今反以庇護當黜之守宰,見罪公議,在臣爲幸,非不幸也。所可恨者,緣臣謀事不臧,致令垂死饑民,當賑易守,重貽迎送之弊,其亦臣之罪也。臣莅任以來,無一善狀,推緘之多,殆不勝數。至於前冬惠文之彈,已可見物議之嚴,而猶不知避,自速僇辱,今雖欲沒廉冒恥,淟涊盤礴,而有不可得。玆敢席藁封章,瀝血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負罪之深重,諒臣情地之危蹙,亟賜譴黜,以重藩宣之任,明示典刑,以伸臺閣之氣焉。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二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醫官金應三、許信、金德履、金世選入侍。淳進伏曰,臣等藥房入診,已過數十日,近未入侍,未有如近間之久者矣。此由於上候安寧而然,而下懷耿耿則深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前後批答,已諭之。氣候則一樣,而近日因朝象,困惱則甚矣。淳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則左相批答,已言之,乙夜無寐,非不能就睡而然,自然因時象,不得成睡矣。淳曰,眩氣往來之候,今不差勝乎?上曰,差勝而猶未快矣。淳曰,調護之節,寢睡爲重,常談云,無欲眠之意,而不得就睡,猶以爲難。況當安寢,而因煩惱,不得就寢者乎?此由於酬酌過度之致,昨夜夜深後召對,幾至罷漏而罷出云,近日夜短之時,豈宜不顧玉體之勞倦,而自夜達曉,如是遲久乎?此後則伏望自量氣候,毋或寢睡之全失,似合於調養之道矣。上曰,非故爲夜深而然。自然無寐,寧醒而不眠爲宜,故夜對頗久,昨夜適然,豈必每每至更深乎?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嬪宮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聞醫官之言,元子碩大云,臣民之慶幸,當如何?今日已爲四七,其間想益漸勝矣。近聞鼻孔甚乾云,不至大段,而似有熱候而然耶?上曰,本非有熱候,而小兒純陽之故,鼻孔之乾,挾感所致,近以乳道和藥矣。淳曰,乳道和藥似好,而乳母,飮乾飯然後,有其效云矣。湯劑不進,未有如近日之久者,醫官今此入侍,入診後,湯劑停進與否,議定似宜,而前進丸劑幾盡,豫爲加劑,然後似可以繼進矣。上曰,湯劑停進已久,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當觀勢劑進,而丸劑加劑事,分付,醫官入診可也。應三,診脈退伏曰,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度數調均矣。信,診脈退伏曰,右邊寸關脈,帶緩而調均,大體則似好矣。淳曰,湯劑,當依下敎停進乎,問於醫官而更議乎?上曰,不必以脈度言之,當觀自己之氣而進服。卽今無氣弱之候,姑爲停止無妨矣。淳曰,春木方動之時,眩氣易以往來,必時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當依爲之。淳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親行閱武定日,命下矣。以《周禮》蒐狩之禮言之,此是應行之典,夫孰曰不可?第以初定之日爲之,則似好,而至於舊定日,則期限甚急,有司之臣,凡干節目,多有未及之患。且閱武盛擧,軍容整齊,器械修明,然後似甚得宜,而今此舊定,不過數日之內,故軍門凡具,苟艱莫甚。試以小小節目言之,如別軍直鞭棍等物,亦難及期準備云。且此猶爲小事,臣於今番往來之路見之,則非但道路泥濘,險惡難於作行,江上風氣,倍惡於城裏,早時動駕,終日臨江,必有觸冒之患。臣等忝在保護之地,豈不請寢進定之成命乎?先朝閱武時,古事聞之,則五軍門皆習操,今番則日期迫急,兩軍門上番之軍,決難及期。三月旬後則雖漸當農節,動駕爲難,而旬前退行,凡事順便,退以三月旬前,恐合事宜矣。上曰,初旬前,何日爲吉云耶?淳曰,初九日大通云矣。上曰,昨年秋見習操,則自宣傳以下,至軍校輩,無習鍊者,心甚慨然,欲一親行閱武者,有素矣。今春國有慶事,廟堂妥帖,國計民事,庶幾,欲從容做得矣。意外朝象,違於所料,且陵幸,旣不行春間,故寧欲乘此暇隙,爲飭礪戎政之擧而有此敎矣。卄九日,不急不遲,似適中,而旣以受誓戒相値,今此舊定,予亦非不知其忙急矣。但三月謁陵,先朝終不爲之者,意固有在,王者動靜,必當動循舊章,而謁陵猶不行於三月,況又爲閱武於農月耶?今此進定日期雖急,軍門些少未備等事,亦豈足拘礙耶?別軍直鞭棍,前因咸恩所達,已有措備者矣。凡所威儀諸節,不過尊瞻視而已。予之靑綠軍服,乃丙午所造者,而尙今不改,李奉朝賀,曾於受馘之時,旗幟多所改備,其時糜費不少,到今因循而用之無妨,不必新新改備矣。且三月初九日,是予私忌,季春霜露之感,自然有之,故其時欲幸私廟,不但此也。三月,古有躬耕籍田之禮,予雖姑未行此禮,豈可於方農之月,行閱武之典乎?淳曰,臣誠意淺短,旣不能感回聖聽,而旬前私忌之日,全然忘却,不勝惶恐矣。旬前旣欲爲皇壇親祀私廟擧動,則實無改定之日,誠如聖敎矣。但君上威儀之節,不可草草,習儀等凡事,不必傷廢矣。上曰,常時習陣,以備不時閱武,則亦不必臨時習儀矣。淳曰,親行閱武,聖志旣已牢定,不復仰達,而近日風氣甚惡,日早動駕,恐有觸冷之節。殿下,每不着揮項,今番則必須進御揮項,以備觸冒之患,何如?春躋曰,動駕時,時任大臣,例當隨去,而大臣姑未行公,其前或望出仕,而亦未可必,是甚可悶矣。上曰,左相不必久爲撕捱矣。春躋曰,江郊之間,風氣甚不好,頭部必須進御揮項,然後可免觸傷之節矣。上曰,已命造揮項,當着於出去時矣。先朝閱武時,出宮時刻,何時耶?春躋曰,日記考見,則辰初初刻矣。淳曰,臣今番以考出實錄事下往,而昨始復命,列朝實錄考見,則元無可據之例矣。上曰,粹嬪、德嬪封爵,旣載《璿源錄》實錄,似必有年月可考處,而無之云,誠未可知矣。淳曰,《中廟朝實錄》,大都一百六十卷,似必詳悉,而張張考閱,則仁宗封世子敎命文無之,而吉禮時納徵納幣等禮,載之矣。順懷世子事,無可據之例,而昭惠王后事,若有旁照者,粹嬪宮別有之,此似可考處,而景福宮時御所時,東宮在奉常寺內矣。上曰,以唐史觀之,東宮亦別處矣。德宗在東宮時,初無所拘礙之端,而睿宗處東宮後,則粹嬪,似有各處之端矣。上曰,方有掣肘之端,儀節草草,多所妨礙,令禮官議于大臣,上爵號時,大臣及二品以上,會于賓廳事及敎命文竹冊,有無與否,時原任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問議可也。淳曰,德嬪事,無可考處,而仁順王后臨終時,以姑無東宮,德嬪姑勿出宮爲敎,此稍可明證處矣。上曰,德嬪洞,舊大闕有之矣。淳曰,《中廟朝實錄》詳盡,而《明廟實錄》,草略莫甚,宣廟朝名臣碩輔蔚然之時,記載之事,全欠詳備,如順懷世子葬禮,亦遺漏不載,可想其疎漏矣。《世祖朝實錄》,但有睿宗冊嬪二字,而卽今可以取考者,別無可據之端矣。前例雖有一字爵號,玉印、竹冊,必爲改造,此亦都監可以設行矣。上曰,然矣。晝講,卿入侍乎?淳曰,似未得入侍矣。臣有所懷敢達,醫官趙廷俊,近以小兒醫擅名,且其爲人醇謹,臣謂廷俊,別以元子宮醫員定入,似宜矣。上曰,小兒醫,必是痘醫乎,淳曰,與痘醫有異,小兒氣稟,能善診察,故敢此仰達,如痘醫閭閻家周行之類,則臣不必薦之矣。若以元子宮醫官定名,則亦當使之潔身而入侍矣。上曰,察訪已遞乎?應三曰,初以沙斤與平丘相換,而今則已遞,方閑在矣。上曰,當觀日後下敎矣。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津船事,是本曹之大政,而今年解氷不順,故各津之船,不知其幾隻敗失,前在隻數,自然未備,勢將盡爲改造,然後似無津道苟艱之弊矣。春躋曰,嶺伯,特推之外,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其辭疏,勿爲呼望,各別催促,使之當日內辭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趙命臣,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蓮豐君欑,武臣申思冏入侍。上講前受音,自毛公以南陔,止其失甚矣。若魯讀,自南有嘉魚,止南山有臺。上講新受音,自南有嘉魚,至南山有臺。若魯曰,南有嘉魚,興體,與魚麗同體。南有樛木,興中之比也。式燕又思,有款洽曲盡底意思矣。珽曰,烝然罩罩,似比而實興,君子誠意固結,故嘉賓燕樂而盡歡,此詩之意,誠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大體君臣上下之間,和悅曲盡,有以見天地中和之意。樂只君子,亦言其頌祝之辭也。內自宮闈,外至八方,景貺周洽,吉釐普施,三代氣象,可見於此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南山有臺首章,有基而後可固,有德而後,可以爲邦家之先,此等句語,誠可玩味處矣。寅明曰,此可見太平之時,燕飮和樂之情也。凶年饑歲,百姓流離失所,則孟子所謂雖有臺地鳥獸,豈能同樂者,誠然矣。此燕饗之詩,足以想像其和氣融洽,上下相悅之氣象,無其實而燕饗,則旨酒雖多,嘉賓雖來,豈有和樂之情,形於辭句之理乎?若魯曰,有其效,莫不基之於德,此所以爲三代之治也。有德之後,可以保,艾爾後,修齊治平之效,皆原於此矣。珽曰,以《大學》言之,基爲本,光言顯,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載於平天下章,中和之氣,擴而充之,則其效,漸至於春臺壽域,群生鼓舞之境,而萬壽之祝,不期然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數日以來,所進講者,皆燕飮之詩,熙熙皞皞之氣象,不但在賓主之間。上下之際,其德化流洽,亦可以推此而可知,此宜詳味處也。寅明曰,此周之盛際也。頃者二南進講時,有所達,二南,風化之根本,正小雅諸篇,風化之效驗,於斯可見周之盛德,浹人者深矣。殿下誠宜以古聖王自期,法二南風化之根本焉,則自然君臣上下,誠意藹然,不難致正雅之效驗矣。上曰,當留意焉。珽曰,陳梨曾仕,似誤矣。若魯曰,天下之事,莫不有本有末,知事之言誠是。殿下,誠加勉於斯,則二南之化,小雅之效,不難,自然而致矣。珽曰,中和正聲,人心歡欣鼓舞,自然感發而作也。非可爲之辭也。上曰,然矣。頃者有所敎,此乃自然安排而然,在强勉力行之如何耳。寅明曰,忍字工夫,臣在春坊時,有所加勉仰達矣。聖上或必記有否?上曰,其時工夫,猶不如此時矣。若魯進伏曰,向日常參時,臣以李載厚,請加譴罰之意,有所仰達矣。末終處分,至於只遞其職,臣意非必欲重罪載厚,耿耿愚忠,竊以爲必施譴罷,然後方可以鎭定爻象矣。上曰,李載厚,雖曰非矣,《易》曰,羸豕躑躅,此蓋指有其漸而言也。至若載厚之疏,與《易》之義有異矣。予批答所謂正君臣之大義,樹紀綱於後世等語,槪慮此後,復有踵李載厚者而下敎,而若載厚始發之疏,則不足致怪矣。若魯曰,載厚之疏,首尾布置,藏頭爲說,其在防微杜漸之道,誠宜亟加譴罰,而罪名,但止於遞職。臣竊慨然,誠願更加譴罰,以嚴處分焉。寅明曰,儒臣之意,非必出於偏係之論。大抵六七年來,朝廷之間,彼此誠意,雖未知皆得脗合無間,而自然外面和氣則有之,庶期漸至於寅協之境矣。一自李載厚疏出後,浮議波蕩,止泊無期,大勢潰散,莫可收拾,儒臣所達,亦出於慰安朝廷之意,非別欲請重譴載厚而然也。珽曰,李載厚之疏,出於空中,則亟加譴罰之請,何所不可,而旣有所以然而發焉,則儒臣、重臣所達,直請譴罰,未免失當矣。上曰,頃日予所下批於儒臣者,有曰前日奬爾,固知過矣。而吳瑗,纔又爲金若魯分疏矣。頃者李壽海事,儒臣以爲非惜渠而然,爲惜臺職,故有所分疏仰達云矣。旣以耳目之官,不可罪之爲言,則載厚職名,亦持平,非耳目之官乎?其疏所謂下臣此疏飭礪云者,與壽海疏語,略相意同,此則誠非矣。前爲壽海之分疏,後請載厚之罪名,此由於査滓未祛而然矣。右相傳諭,亦言初事不善之故矣。此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諺豈不云乎?若非爾牛之角,則豈壞我墻乎?所謂防微杜漸者,初無所事而空中起鬧者之謂也。此則不過此過被斥之致,諸臣面諭,出於苦心,僅僅釋然之後,猶復如此,李載厚之疏,何足怪乎?有本則有末,向日擧措,旣已不善,故載厚之疏,有以致之,予所處分,非假借載厚而然。若下勿辭之批,則自當違牌罷職,而猶以只遞判下者,亦持難而爲之矣。寅明曰,聖上俄以李載厚、李壽海疏語,槪同爲敎矣。載厚疏語,槪似深險,儒臣所達,亦非出於偏係而然矣。上曰,其疏語,不蘊藉處有之,黯、宗道之說,外示以公,其習可怪,而在上者,只觀大體而已。不必摘發句語而爲言矣。若魯曰,李壽海之事,臣以親嫌,無所仰達者矣。臣亦非謂向日擧措之得當,而載厚之疏,首尾乙覽,則可以燭其不正之態矣。當初諸臣,雖或不善,爲今日之道,保合彌縫,爲第一急務,而載厚,乃敢乘機闖發,售其羸豕躑躅之習,如此之疏,所宜嚴加處分,而今此差遞之罰,則豈不太弱乎?上曰,儒臣,不敎載厚而製疏,則其疏語,豈可洽滿於儒臣之意向乎?諸臣擧措,初旣不善,則臺言之來,固其宜矣。疏語雖或有未安處,此與公然起鬧有異,則遞差之敎,豈可謂弱乎?當初處分若激,則必有處分之事,而不欲激之,故半夜前席,面諭丁釋然者,出於保合彌縫之意,而今於載厚之事,反爲層激之處分,則豈可謂保合彌縫乎?寅明曰,聖意曲盡,臣豈不知,而卽今朝象,止泊無期,極可爲慮,大勢所驅,收拾極難,儒臣所達之言,亦爲此而發也。上曰,必欲務勝君父者,其可謂有北面之心者乎?此則非我臣子,洪鳳祚所謂漢面胡腸者也。若魯曰,各將兩件事看得,則不難知矣。瑗疏,下敎前事也。李疏,下敎後事也。旣聞不忍聞之敎,故諸臣擧皆悔瑗疏,而載厚,乘機闖發,語極危怖,此則別件事也。上曰,焚草,元非予所下敎矣。爲臣子者,旣承半夜下敎之後,則皆當曰,瑗疏是我之過,都歸於追悔,則豈不妥當耶?寅明曰,其疏槪甚危怖,諸臣之引嫌,無足怪矣。上曰,予所下敎則何如,而別爲引嫌於李疏,何耶?李疏,非別件創出者也。若魯曰,請罪載厚,亦非但專出於慰安諸臣而然,載厚疏語,何如,而處分只遞其職,竊不勝慨然矣。上曰,儒臣,生於今之世界,故以遞差,謂之歇處分矣。先朝處分,或盛加威怒,而罪名則止於遞差推考者,多有之矣。近來則少拂其意,輒請非法之律,予今若怒而罪載厚,則載厚亟正邦刑之啓,必出矣。雖或未爲正刑之啓,大而栫棘,歇於爲竄配之啓矣。予於朴長潤、申處洙,猶容貸放之矣。予旣未賞載厚,而遞差處分已足矣。今若以載厚罷職,雖右相入來云,而此則決不當罷職矣。若魯曰,遞差處分,終未免太弱矣。上曰,往事旣不處分,而未詳諭之李載厚,豈可別爲處分乎?領相固執有之,而筵席下敎之時,有所達,故予以爲其心覺悟矣。卜相之日,卽出楊州,誠可慨然,右相前席釋然之後,當置前事,而猶如此,此後則勿介前事,似好矣。大抵下敎釋然之後,則諸臣,皆當自以爲其心覺悟,不復撕捱,如李載厚之疏,宜視之尋常,而少無所芥滯於意,則自歸於安堵矣。寅明曰,筵席雖曰釋然,近來義理,皆自以爲是,如李載厚之疏,視之以爲尋常,而不少芥滯者,豈可易乎?上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載聖經賢傳,全沒自己義理,而責人則至深,豈有如許義理哉?寅明曰,今世之人,豈可盡責之心以古聖賢之事乎?上曰,諸臣平日,亦豈不學聖賢哉?寅明曰,保合世道,鎭定爻象之道,所宜各別留念也。上曰,諸臣皆胥命云,是猶向日國祥時,因予下敎,皆過自引嫌,自鄕上來,仍以胥命者也。世祿之臣,朝衣朝冠,而旣已開釋之後,不當支離過嫌矣。寅明曰,增廣日字漸迫,平安都事閔瑗,京試官趙明履,俱以搢疏隨參引嫌,連呈辭狀,數日內,若不下去,則試事將狼狽,搢疏諸臣,方皆引嫌。臣曹,亦難徑先許遞,以副其過嫌之意,雖以朝綱言之,都事京試官,何可任其撕捱,而終不得發送耶?上曰,拿問處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都目政無期,不知何時可行,而參判申昉,以搢疏下,不爲行公,且金吾堂上,亦多以其疏下引入,事甚可悶矣。上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疏下之名,亦非佳號也。搢疏諸臣,有實職者,無論緊歇,竝卽牌招察任事,分付,守禦使申思喆,亦爲牌招察任事分付。{{*|榻前下敎}}寅明曰,大臣有送言事,故敢達,京畿、忠淸兩水營,以水操事狀請,慶尙左、右兵營,以陸操事狀請,而昨年旣已習操,則今春不必連年爲之。喬桐水營則姑停合操,但使之前洋習操,忠淸水營,已以抽牲gg抽栍g巡點之意,大臣曾有定奪,今此狀請,似在於未見關文之前。嶺南陸操,亦爲停止,而抽牲gg抽栍g巡點之意,知委宜當,事係緊急,有難等待回啓,故今臣仰達矣。上曰,常參時豐原,以慶尙水營水操停止之意,有所稟達矣。今亦依此例,合操停止,抽牲gg抽栍g巡點事,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病}}。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雷動。 ○柳萬重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已久矣。俱甚未安,除在外、被論、陳疏、受由、未承批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徐命淵啓曰,因都摠府草記,親臨閱武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堂上十員內,摠管趙正萬、南就明,俱以老病,不得進參,趙虎臣在外未上來,一員未差,寶劍及侍衛,將無以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令本院卽速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一員未差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而在外之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在外人員,今姑改差,其代亦爲差出。 ○韓師得,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過累日,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金尙翼,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修撰金尙翼,司諫院正言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事變假注書南鶴宗,雖已分館,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親臨閱武,只隔一日,而本兵擧行之事,一時緊急,而兵曹判書趙尙絅,又爲違牌,殊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司僕提調金取魯疏批已下,旗軍洗馬時,提調,不可不進參,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傳于韓師得曰,寧嬪發關時及運石造墓時,擔持役軍,依䄙嬪房例題給事,分付畿營。 ○又傳于韓師得曰,歸厚署外棺板一部,石灰二百五十石,送于內需司所捧處事,分付該曹。 ○又傳于徐命淵曰,常多閑日,雨勢若此,軍兵沾濕,豈可不顧?近日日暖,遲速未知,其令兵曹,以三月望前,更爲推擇以入,習儀,更待日淸擧行。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昨日特招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工曹參議愼無逸,判決事朴弼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南鶴宗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日昨,伏承批敎隆摰,臣子之義,固當不暇他顧,而廉恥大防,終難虧壞,不得已再煩籲號,冀賜處分。玆於萬萬夢寐之外,溫諭又下,史官臨宣,至有偕入之命,臣是何人,輒得異數於君父之前哉?驚惶感激,不省攸處,臣雖迷蠢,致位此地,仰戴恩私,下念時勢,豈敢頑然不動,自陷忘公犯分之誅,而一失處義,大有關於世道,跼蹐悶塞,轉身無路,寧欲溘然而不可得矣。心神慌忙,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更請威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長番內官朴敏采,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洛昌君樘,掃墳呈辭,傳于韓師得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去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使,引見入侍時,李立、鄭鳳壽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事,命下矣。祭文,令藝文館撰出下送,令本道都事,隨時卜日,設行後啓聞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臨閱武時侍衛節目,依壬申年例擧行,而比諸近來陵幸時節目,不無疎漏之端,故參互磨鍊。且敎場,曾已移設,各營結陣處所,一從基址,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曜金門近處北邊宮墻四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金虎門入直砲手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明禮門近處,西邊水口墻三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崔龍賢,書啓,臣敬奉聖旨,更爲傳諭于楊州陶山里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則以爲,區區自處之義,雖甚輕微,亦且上關於朝廷,聖敎屢宣,辭旨益復勤縟,而終不敢奉承,冞增惶隕,不知所措。謹當以文字,猥暴忱悃,以冀聖明之矜察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緣由馳啓。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臨閱武吉日,以三月望前,更爲推擇以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十一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此定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柳萬重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昨日特敎催促,而今日又不辭朝,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使之卽爲辭朝,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衷悃迫隘,不得不冒陳血懇,冀蒙改命,千萬慮外,承宣儼臨,傳宣批敎,反復誨諭,有非螻蟻微臣所敢承聞者,臣以首頓地,惶霣澟惕,不自覺汗淚之逬集也。噫,殿下試觀今日,是何等時勢,置相爲何等重擧耶?儲嗣有托,神人係望,政宜殿下,躬自奮勵,一新庶政,以貽燕翼之謨,審愼尤在枚卜,必揀其識時務而負重望者,庶可以上下相須,做得國事。今乃以如臣已試失職者,苟然備數,一已失政,寧容再誤,聖上每以不知臣爲敎,而旣備任使,本末盡露,其庸陋無用之實,莫逃於日月之明。臣誠不識,聖明何不深思,而有此任用之謬誤,以駭一世之觀聽也,臣初不量己,猥當重任,受人凌侮,盤礴不去,終底於忘廉喪恥之科,每一省念,顔自發騂,今若諉以往事,弁髦廉義,揚揚復冒於具瞻之地,則人將謂何?子曰,正己而後正人,身旣不正,而何以振頹綱而服人心乎?且今同拜之首席,匪意遜荒,行公之右揆,過嫌出城,國事泮渙,氣象不佳。雖微聖敎,臣豈不仰念憂歎,而臣旣非其人,負釁亦重,何敢獨爲晏然趨承,以取物議之嗤點,又何能有所猷爲,以副我聖上委寄之責乎?恩旨之下,反復思量,終不可冒進,復此申籲,臣罪萬死。伏乞聖慈,俯賜鑑燭,亟命鐫改,俾國事毋至重誤,千萬之幸。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批旨,悉諭心曲,其讓冞篤,何情志之不孚,此極哉?卿其顧國事之泮渙,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偕入,用副予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仍卽偕來。 ○正言鄭亨復疏曰,伏以臣,奉命淹滯,經年歸來,踪地甚蹙,未效反面之誠,職名虛縻,冒上請急之章,批旨慰藉,例視以飾讓,臣大失所圖,悚悶靡極。且其數件附陳,雖聞,稟處之命,而至於末段一事,誨諭申申,責之以立異,臣尤震越,不知所云。大凡按問之道,自有次第,而今此請拿之啓,未免倒置,臣之疏末提論。蓋欲只存法例,元非强自崖異,而辭不達意,言未格聽,反省靦汗,益無所容,噫,臣之自盡其地,厥惟久矣。雖無別般情勢,區區廉義,終不可放忽,況今被人反詈,旣不尋常,而論一微事,又勤聖敎,臣之不容一刻苟冒於此,益較然矣。玆敢更瀝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纔入城裏,竊聽塗說,向日夜對,聖敎非常,筵臣罔措,遂卽逬退云,不審果有是否乎?筵話祕嚴,史草焚滅,外間所傳,不過不忍聞三字,而自是之後,閭巷遑遑,人心靡定,臣未知此何爲也。旣非人心之所敢聞者,則其爲聖上之過擧,蓋可想矣。是日入侍諸臣,不能碎首玉階,至誠救正,徒然喪心失魄,顚倒退出,輔弼匡格之義,固如是乎?臣誠爲之深慨,而殿下一言,纔失於廈氊之上,凶徒禍心,已露於章牘之間。彼李載厚,亦今日臣子,職在臺列,此時陳章而少無驚動之意,勉戒之言,乃以半夜前席聖敎諄諄等說,贊歎不已,有若樂聞者然,渠亦有耳,豈不聞聖敎有不忍聞之語,而抑何腸肚,獨無一分匡救之心,忍爲此對揚之語耶?彼以黯、宗道遺黨,傳護心法,而乃反以黯、宗道,隱然押入,以爲掩遮之資,其亦可痛。若其乘機敲撼,網打搢紳之計,特薄物細故,此等鬼蜮之輩,若不重繩,堤防漸頹,爲患無窮,謂宜亟施投畀之典,俾爲懲勵之地也。答曰,省疏具悉。李載厚事,批旨詳諭,此非若此者,其曰傾軋,則可也,曰不爲匡救,則其未曉也。此釋然之義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自有李載厚疏以來,心寒骨驚,席藁待譴。昨者聖敎開釋,至煩召命,而怖悸靡定,不克趨承,違慢之罪,宜在罔赦,又蒙涵貸,終逭誅罰,臣尤惶霣感激,不省所處也。仍念傾陷異己,乘時誣毁者自古何限,而若其措意遣辭之至憯極險,無如載厚之甚者。況春秋之義,豈此輩所能曉,而假托變亂,欲作禍人之資?此眞所謂屠兒之念佛,娼婦之誦經,誠不足與辨也。見方搢疏諸臣,擧懷危懼,引伏而不敢出,則臣之去就,在所不論,其何敢憑恃恩造,爲晏然冒進之計哉?玆暴血懇,干瀆聰聽,伏望聖慈,俯賜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仍下所司,勘臣逋命之罪,以嚴常憲,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兵判之批矣。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皇天默佑,祖宗陰騭,惟我元嗣,誕降於擧國顒望之餘,三宗之血脈,得以綿延,八域之民心,有所維係,使三百年宗社,旣危而復安,雖在婦儒gg婦孺g下賤,亦知爲邦國之大慶,而懽忭頌祝,欣欣相告曰,億萬載之休,自今伊始,則況臣本以世祿之裔,忝在法從之列,愛君憂國之心,自倍凡民。粵自戊申以後,尋常仰屋,中夜遶壁,有時心語於口曰,願得少須臾毋死,獲覩我聖上螽斯之慶矣。忽聞此報於里閭之相傳,不覺蹶然而起立,殆乎手舞而足蹈,不啻宋儒不寐之喜,漢民延頸之誠而已。而只緣屛蟄窮鄕,承聞後時,未得趁參於大庭呼嵩之列,雖是事勢之固然,而若其忱誠之耿耿,爲何如哉?況又積痼濱死之疾,末由自力登程,追伸忭賀之節,亦且後人,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今始擔舁病軀,寸寸上來,而中路得接邸報,則以臣去就,致勤嚴敎,臣於是惶懍震駭,益無所措。臣之本來踪地,其於金華一步,鐵限在前,進退一節,都無可論,而旣叨恩除,猥承召旨,則偃息在鄕,累朔虛帶,是豈臣分之所敢出耶?昨冬縣道呼籲,實出於情危病篤,萬不獲已,而瀝血之懇,未蒙鑑諒,難冒之職,一向絆縻,終至於罪上添罪,轉益危蹙,臣之許多情勢,雖不敢每每煩瀆,而付籤之罰,便同刊汰,三司之職,處義自別。臣雖甚無志節,尙有一段廉隅,其何敢冒沒徑進,抗顔邇列,壞盡一己之大防,重招淸朝之譏議也哉?玆憑貢賀之章,略伸難進之義,伏乞聖慈,俯賜矜諒,特許鐫遞,使朝綱小肅,微分粗安,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卽搢疏中人耳。自有李載厚之疏,震慄危怖,莫測其心,今日世變,雖無所不有,亦豈料人之爲言,一至此哉?噫嘻,君臣之倫,非載厚所獨知,《春秋》之義,非載厚所假說,而今乃憑藉事端,恣意逞毒,欲驅人於罔測之科,此臣之所痛恨也。然其人則臺官也,其言則憯誣也。同事諸臣,見方引伏,其去其就,臣當共之,泥首俟譴而不得命,荐違嚴召而未見勘,特敎俯勤而亦不敢變動,衷情愈苦,踪地愈蹙。玆敢露章哀籲於黈纊之下,伏願聖明,亟加威罰,彰臣之罪,使朝著穩靖,萬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兵判之批,卿勿引咎,從速行公。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唐津縣監李挺楫。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右議政金興慶初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不允批答。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初進定,本非速行,尙多閑日,故昨命退行,蓋爲軍兵,而更以思之,昨年京水營水操相値,行幸請退也。朝令不可數改,仍命設行矣。初擇後進定,雖由事勢,今者退命,此則無端,非虞人期獵之意。國之大者,在戎政,三軍旣整,若是數更,王令何處恃?退行下敎,擇日草記勿施,以初定日時刻擧行,軍兵連日驅馳,不可不顧,除習儀,只行洗馬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今下甲冑各一件,弓子各一張,長、片箭各一浮,筒兒各一箇,弓袋筒箇各一部,大箭各十五箇,禁衛大將、訓鍊大將、御營大將處賜給。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左副承旨徐命淵,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呈告出去之後,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大駕入帳殿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兩司未署經守令,殆近十員,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親病受由,或被論,或未肅拜,無以備員署經,除在外受由被論行公外,大司憲金始炯,正言鄭亨復、沈䥃,竝卽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與諸承旨,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徐宗玉啓曰,明日擧動時,道路申飭及導駕等事,當爲擧行,而漢城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時在引入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再牌之下,終不應命,事體已極未安,而親行閱武,旣以初定日時刻擧行事,命下,則本兵凡事,十分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閱武動駕隔宵,京兆擧行凡事,一時緊急,而違牌撕捱,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動駕在卽,而身居將任,連日違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今日晝講停。 ○徐命淵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傳于柳萬重曰,日勢已晩,旗軍洗馬,趁卽爲之事,分付。 ○徐命淵,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金相奭,疏批已下,修撰金尙翼,昨日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光瀷改差,代以宋翼輝爲之。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再招不進,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南鶴宗偕來,代以沈益聖爲之。 ○假注書南鶴宗,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之情懇,屢瀆天聽,而終未蒙日月之鑑燭,史官復宣聖諭,促臣偕入。且伏聞親臨閱武,日期在明,此時偃然退伏,不勝惶恐。卽欲隨詣陳謝,而狗馬賤疾,已浹四旬,猶bb不b能自强,自昨添得感冒,渾體寒粟,頭痛如碎,欲起還仆。謹當待其少歇,趨承爲計,區區祈望,惟在近侍之先命輟還云矣。大臣旣有造朝之意,臣則先爲入來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徐命淵啓曰,監、兵使以下,遞來後密符親納,例也。而前春川府使尹東衡,親病甚重,不得上來,使其褊裨,替納密符,事體殊涉未安,前春川府使尹東衡,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豐君楙、宋眞明爲副摠管,以李益馝爲禁軍別將,以任勗爲兼內禁衛將,副司果單權一衡。 ○柳萬重,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慶興前府使趙畛、鄭壽耆及造山前萬戶李新發、金振善等罪狀,亦令攸司稟旨處置事,啓下矣。鄭壽耆、李新發等,卽爲拿囚本府,而金振善,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發問目捧招,趙畛旣已身故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訓鍊都監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前備邊司郞廳閔師淵,禁衛哨官出身崔昌彦,前哨官出身崔致慶,武臣兼宣傳官具世仁,摠戎哨官出身金應魯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閔師淵、崔昌彦、崔致慶、具世仁、金應魯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參知李潝,正言鄭亨復、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淵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以兵曹言啓曰,明日親臨閱武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參知臣李潝,旣有只推之命,待開門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假衛將牒報,則承文院近處,柏子木一株,藥房南墻外,大松一株,昨日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親臨閱武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幼學柳榮基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道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訓局軍兵則大將率領,二十一日待開門,先詣陣所,分左右結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大將臣張鵬翼,率領馬步軍兵,明日待開門,先詣陣所,分左右札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禁衛軍兵,依定奪,前期以訓局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韓命愈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今日與禁衛軍兵替把,而還宮後,還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洪以圖,把摠閔厚基,哨官金命夏,敎鍊官李廷壽,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別破陣十二名,率領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李樞,別騎衛三人,京標下軍二名率領守直,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則別騎衛裴泰成,京標下軍十名率領把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建陽門入直軍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軍兵,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日與訓鍊都監軍兵,依例替把,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明日擧動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被論外,司諫李光溥,正言鄭亨復、沈䥃,待開門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金尙翼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憲府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副應敎金若魯,副校理任珽箚曰,伏以親臨閱武,雖非今日之急務,旣載典禮,且先朝已行之事,臣等固無爭止之意。日昨前席,只以期日之太促仰陳矣。昨因風雨之非常,乃有退行之敎,已改卜期日,而伏聞傳敎又下,更令以明日擧行,臣等竊以爲不可也。殿下,若以期虞人之義,雖雨,初無退期之命,則已纔令退行,旋卽進定,命令屢改,處分顚倒,使習儀應行之節,亦未免廢閣,而倉皇卒遽,瞻聆俱惑。殿下所以戒數更而信王政者,臣恐在此,不在彼也。伏願殿下,更加三思,亟寢成命焉。取進止。答曰,戎政,國之大者。欲追舊典行之,而當初定日,本非欲速,實由事勢。昨日下敎,顧恤軍兵,思不及他。而伊後思之,今之王政之不恃,紀綱之解弛,專由於處分之頻數。今月內爲之之意,已諭諸臣,昨年京畿習操,雖値行幸,特命行之,其所更定自歸欺臣僚,分京外下敎勿施之命,蓋以此也。今若爲更,幾何頻數?此初雖不乎固執,今則不已固執者也。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跡,可謂窮且蹙矣。聖旨嚴截而不敢祗承,史官臨守而事體損傷,臣已不勝其惶惕無地。而批敎有曰,勿復過讓,有若臣猶可勉强而故爲遜辭者然,臣雖愚迷,何敢爲是也?凡大小臣僚之被論者,重則遞職,輕則疏辨,乃例也,而此特指其就事論事而言也。若以失職不去,虧喪廉義斥之,則雖累遞而累仍,終不敢行公者,實出於一段廉恥也。今臣之所遭亦然,人方斥以不識羞恥,而諉以旣遞,復冒其職,則是眞鄙夫耳。臣雖無狀,亦不忍爲是也。然此何但爲臣私義而已?聖上不知臣不肖,旣置相職,則其所去就,實係世道之汚隆,近日國體不嚴,紀綱日頹,莫非如臣者,濫叨匪據之致,今臣區區所守,乃所以尊國體而勵廉節也。衷悃懇迫,而尙未蒙下燭,席藁私次,祗俟威命而已。且臣卽得見正言鄭亨復疏本,論斥向日入侍諸臣,而至曰不能救正,此似出於未詳筵中下敎,而語意至重,其危懍不安則深矣伏乞聖慈,特垂睿鑑,將臣職名,亟行刊改,一以礪廉恥,一以謝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卿胡不諒,巽讓若此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也。至於鄭亨復之斥,未詳本事之致,尤何過嫌?況今動駕在邇,此豈時任大臣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卽日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前夜大臣及備堂引見時,自上特命吏曹三堂上及臣顯命進前,諭以予若洞諭,則世道可得鎭定,而諸臣亦皆覺悟乎?臣等以未知所欲洞諭者何事,而第爲明諭,則諸臣亦豈不覺悟之意,同聲仰對,而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亦次第仰請下敎,禮曹判書金取魯及臣文秀,雖無下詢之事,而與諸臣一體仰請矣。及聞下敎之後,入侍諸臣,齊聲請止,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因日記之因聖敎,全不載錄。中間浮嘵之言,轉益增衍,至以爲某某數三人,强請下敎云。互相傳播,爲說至險,臣等聞來,不覺毛骨皆竦,心膽俱墜。天日在上,固知躛言之不足怕,而爲人臣子,旣聞此等之言,則實有尙寐無吪之心,而究厥源委,則不過出於史草之無憑。末俗之多口,臣等謂聖敎之命勿錄,固爲至當。而至於當初下詢時諸臣所對說話,則亟令堂后,從實記載,一經啓下後,入錄日記,恐不可已也。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所達,斷無他意,或未知下敎之淺深,或未知下敎之若何,十九下敎頒示之請諸臣所皆爲指斥數三臣,世道雖曰嘵嘵,抑何意耶?於卿等,少無嫌端,勿辭行公。 ○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聯名疏曰,伏以親臨閱武,已有成命,而昨因雨勢不止,特命退行矣。卽見小報,又有依前擧行之敎,惜乎處分之顚倒,何爲而至此也?噫,詰戎之擧,何等大政,而乍命旋輟,殆近銷刻之歸,誠以虞人會獵之意,不欲違期,天雖雨,固不可遽退也。旣退之後,又以天晴而仍前進行,則是師期之或進或退,專在日候之陰晴,而其於令出不反之意,果何如也?噫,親御將壇,大閱戎政者,其威儀號令,何等愼重,而一令再令,忙急草率,昨之弛兵解甲者,今又鞴馬整戈,奔走倉皇,致駭觀瞻,此豈從容整暇,耀德不耀武之意耶?臣意則一從該曹草記,姑許退行,毋使王令,致有頻復之歎焉。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附陳事,已諭於堂箚之批矣。 ○判決事朴弼正疏曰,伏以臣,素無才能,冒受此任,欲遞不得,黽勉行公,已踰年矣。居常愧懼,如負大何。卽伏見持平李載厚之疏,則盛論近日事,或謂之無北面心,或謂之向君父之義輕,直驅廷紳於罔測之科,噫嘻,彼載厚,安能知《春秋》之義哉?其疏中,無端揷入逆黯等事,外欲掩其黨與之跡,而實則包藏無限機括,其用意之叵測,語勢之絶悖,不待一世之公眼,而已覰破無餘矣。臣何足多辨也?我殿下洞燭其乘機傾軋之態,特下備忘,以正君臣之大義,樹紀綱於後世爲敎。爲今日臣子者,孰不莊誦感歎,而臣以搢疏中人,情勢臲卼,泥首待罪,已多日矣。坐違嚴召,恭俟逋慢之誅,聖度天大,罰靳例罷,益增惶隕,無所容措,顧臣所帶,係是詞訟重地,則一向虛縻,義有所不敢,玆將短疏,悉暴危悃。伏乞聖明,諒臣之情,削臣之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尹東衡疏曰,皇天眷佑我宗社,誕生我元嗣,名號已定。神人有托,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實基於此,仰惟聖心之歡欣慶幸,當復如何?伏以臣,孱懦疲劣,百無肖似,久玷近密,絲毫無補,烏鳥私情,乃蒙矜憐,三載便養,聖渥如海,欲報罔極,糜粉何辭?第臣衰落日深,昏瞀轉甚,百里民社之責,亦不能自效,卽臣於內於外,無一可使,斷可知矣。其在淸朝綜核之政,只合永賜刊汰,無俾更汚班行。不意諫長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除旨纔宣,馹召旋降,臣誠驚惶震駭,罔知所以自措也。臣於昨年,濫叨是任,一日行公,喑無一言,其衰颯寂寥之實,業已睿鑑之所俯燭,不知聖上,奚取於已試蔑效之臣,而再授而無難也哉?臣自承恩命之後,夙夜憂懼,若隕淵谷,反覆揣量,實無可以自力承當。區區所自處者,只有進身京輦,一暴誠懇,以爲解免之計,而臣之目下焦迫之私,決無一步轉動之勢,嚴召之下,閱月未赴,情窮理極,計無所出,不得不以疾痛之號,哀籲於憫覆之天焉。夫九耋之年,雖無疾病,澟澟有朝夕之慮,理宜然也。而臣母夙嬰奇疾,晩益沈痼,蓋於三十餘年之間,殆無一日之安。篤老以後,日就危惙,瘁然貼席,一息如縷。自去冬以來,本病之外,重感風寒,首尾三朔,摧敗滋甚,元氣下陷,如日將夕,神識若存若無,時或呼喚不省,以病情言之,斷無綿延時月之望,而至今支接,其亦萬一之幸耳。房內一席之地,尙不得移動,況可論扶將發行,前進數日程乎?新官臨到,勢難留在公衙,艱難扶擁,出寓村舍,而臣方日夕在傍,涕泣救視,頃刻離捨,有不可得。赴召早晩,未易爲期,而臣之見帶之職,卽殿下耳目之官也。一日曠職,則是廢殿下一日之耳目也。二日曠職則是廢殿下二日之耳目也。臣其敢不一陳乞,一味虛帶,以重其瘝曠之誅乎?噫,臣離違禁扃,再更歲籥,犬馬微誠,豈無戀結之心,而況國有大慶,跛躄皆起,而臣以母病,淹留絶峽,交龜已過,造朝無日,所受密符,亦使褊裨替納,分義都虧,罪戾層積,臣之情事,其亦慼矣。瞻望雲霄,只增悲塞,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苦之私,察臣悶蹙之忱,特許鐫削臣職,俾言地無曠,令臣且得以安意救護,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將母上來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卽者喉司,以右議政金興慶不允批答,見屬於臣,纔已入啓云。臣旣忝在掌誥之列,所當趁卽應製,第念近來代撰之言,專以贊美爲事,而大臣處義,臣意實有所慨然,故日昨登筵,略有陳達,今此不允之答,若欲贊美其出處,則前後徑庭,若不贊美之,則有乖敦勉之義,臣寧被違命之誅,誠不敢自悖於事君以實之道,敢此披露,仰俟威譴,臣不勝隕悚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大臣設有雖欠得中者,身爲儒臣,以慨然所達,意在相勉,職爲知製敎,承命製答,則敬大臣乃重,所處所爲,各隨其職而已,其卽製入。 ○乙卯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請對引見,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春躋進伏曰,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春躋曰,親行閱武,昨命退行於三月,其時則日氣和暢,凡事不至迫促,故群下皆以爲幸矣。今日更下初定日進定之命,今則日氣頗寒,玉體恐或有觸冒之患,且今日以明日改定,擧動凡事,無不罔措,勢將除習儀,而只爲洗馬閱武,何等盛擧,而不必除習儀,而忙急爲之,臣等竊不勝憂慨,敢此相率求對矣。宗玉進伏曰,親臨詰戎,載於《國典》,先朝已行,則軍兵整齊,然後從容動駕,似爲得當,而不煩諸臣之稟達,特下退定之命,臣等欽仰聖意之轉圜矣。今未終朝,復下進定之敎,卽今事勢,萬分窘急,臣在政院,略聞外間之議,習儀雖不爲之,凡事極其苟艱,依昨日下敎,更爲分付,何如?伏想必以又改今日之命,有所持難,而應改之者,雖十易之無妨,此所謂政之爲貴。亟加三思,還收進定之判付,恐合事宜矣。命臣曰,卽今凡事窘急,極爲可慮,聖上昨以雨勢,慮軍兵之沾濕,有退行之敎,處置得宜,群下方皆欽仰矣。今又改命進定,愼乃出令,不宜數改,而第等是數改,昨日下敎,十分得當。今日下敎,未免顚倒,更依昨日下敎而退行,未知何如?命淵曰,天人感應之理,昭昭有驗,昨下退行之敎,雨意快霽,今有進定之命,雨意復有,天人相感,雖似玄邈,而實若有顯應者然,殿下,豈不留意於斯耶?臣等所以相率求對,期必反汗者,亦爲此也。萬重曰,前日夜對時,已有所達,今不必更爲煩達,而昨日不退,則猶可及之,而旣有退行之敎,故凡事尤爲窘速,諸臣俄以退行爲幸之意仰達。伏願更加三思,仍前退行之敎而爲之,恐合事宜矣。師得曰,三月退行,春和之時,動駕似好,故群下皆欽仰矣。今又有進定之命,帝王擧動,不可草草,雖暫時動駕,必有節目,而今此閱武,何等盛典,習儀凡事,一竝廢閣,恐非所以愼重之道也。仍前退行於三月,未知何如?上曰,卿等之言,無怪矣。予亦非不知頻數下敎之失當,而初定卄九日,不早不晩,予以爲適中矣。以受誓戒相値,進定於明日,頃日夜對,承宣陳達,繼又藥房提調陳達,而予終持難,不至撓改者有意矣。昨日適見雨勢非常,慮或終日不止,故寧予受顚倒處分之譏,而不忍軍兵之沾濕,所以有退定之敎矣。吏判,以每事必思之,有所仰勉,而予果不思,而爲數數下敎,此予之過也。下敎雖曰頻數,而常時爲百姓爲軍兵之心,每有所不忍,誠雖淺而意則可見。昨年觀武才時,目見軍兵之沾濕,心竊憫惻矣。昨聞銃聲,必是軍兵齊會,而爲雨沾濕可慮,故猝下退定之命者此也。午後快晴之後,更欲下敎,而一日之內,太似數易,今朝乃有改定之敎矣。大抵詰戎,卽政之大者。春蒐冬獮,禮典所載,予必欲行之於此時,而三月陵幸,先朝終不爲之者,聖意可見,謁陵猶不於三月行之,則況可行閱武之典乎?當初以此堅定,承旨及藥院提調,皆請退行,而終示持難矣。昨日以雨,猝改處分,此則愛惜軍兵之心勝,故雖知命令,頻數顚倒,而不得不爲之,是予欺諸臣也。王者之令,信如四時,十九下敎,半夜下敎之後,群下猶不信之,將信將疑者,此由於如此等處分,數易而然也。初因政院,取稟進定,昨日以雨退行,今日改命進定,而今又爲退定,則是處分,顚倒而顚倒矣。昨聞銃聲,軍兵則皆已整齊待令,昨敎不過勿施而已。今者處分,仍前判付,予初雖不固執,今則可以固執矣。春躋曰,聖敎至當矣。第罕行之盛擧,凡干節目,不可以草略,而大臣尙不造朝,凡事亦多苟艱,誠甚悶慮矣。宗玉曰,聖上,爲慮軍兵之沾濕,還寢成命,此固出於曲盡之盛念,而猶未及下燭臣等區區憂愛之忱,此實慨然者矣。二十九日初擇日,成命之下,臣與左副承旨臣柳萬重,適時泮直,欲上疏請寢,而淸齋相値,延過數日,仍有進定之命,故勢未及其間上疏而得請,自切耿耿之忱矣。昨日以雨,特下退定之命,臣等不勝欽仰歡欣之忱,而不意今又進定,顧今日氣猶寒,江上露處,恐或有觸冒之患,卽今悠悠萬事,無過於保護聖躬,何不念及於此乎?殿下爲軍兵之心,慮其沾濕,而猶爲此下敎,臣等爲殿下之心,恐或觸傷,區區憂慮,曷其有極。處分頻數,此特小節,臣等所達之言,必須開納,然後擧措,可以得當矣。命淵曰,俄隨諸臣之後,敢有所達,事謂得當,則雖改之又改無妨,而少有失當,則不必以數改,有所掣礙而固執矣。上曰,俄已下敎,嗣服以後,雖數次習操,而迄未專爲閱武之擧。今春則旣未謁陵,乘此暇隙,欲行積年未擧之典,而三月係是農月,必進定於今月內者有意矣。近十年未解之方寸,到今始解朝廷,庶望妥帖,擬欲從容做國事矣。卽日朝象,如未梳之髮,寧欲爲詰戎之政者此也。昨聞銃聲,似必軍門整備,雨勢至今日不霽,則仍以退行,亦無妨,而旣晴之後,反以思之,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而猶自往,予旣約三軍,以明日閱武,而三軍齊會之後,還寢初判付,則此失期於三軍也。且予之閱武,只欲踐古事而已。非爲豫大而然,其所擧動威儀,亦陵幸一體,豈必習儀而後方爲乎?繡衣抽牲gg抽栍g之法,出於不時備豫之規,閱武之典,亦猶是也。欲觀其常時操鍊與否,則習儀元似無益。漢文帝勞軍細柳營,韓信設壇拜將之時,初何有習儀耶?騎軍洗馬則不可不一次爲之,袁盎所謂奈高廟、太后何之言?所以諫馬行之馳驅,而亦所愼重者也。又有一說,近日受困於時象,已不勝其苦,常談云,男子動物,擧風道路,則亦一蘇暢,此雖非當下敎於臣僚者,而旣有胸中之懷,故不憚盡言之矣。春躋曰,雨後日氣涼冷,無異冬節,江上四通之處,必致觸傷之患,臣忝在保護之地,不勝憂慮。欲與藥院提調臣尹淳,同爲求對,請寢處分,而尹淳家遠,未及入來矣。命淵曰,兵判尙不出仕,尤爲可悶矣。上曰,擧動之時,兵判豈不出仕耶?閱武尤異他,予爲大將期會,不進之律,豈難用之耶?命臣曰,詰戎,先朝已行之典,雖累次爲之,何所不可,而卽日換節之際,江上動駕,必致觸冒之患,處分顚倒,此特餘事矣。次年以後,宗社臣民之托無人,國勢孤危,間不容髮矣。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民之卽今祈祝,惟在於聖躬康寧,元子保養,臣僚憂愛之忱,視前日加倍,此左承旨徐宗玉奏達之言所以發也。宗玉曰,殿下末梢下敎如家人父子,男子動物,道路蘇暢等敎,實出於敷心腹腎腸之意,苟有有益於心神之道,臣等亦何必苦口力爭,而卽今日氣,如此寒冷,殿下深居九重,猶不知江上風氣之甚惡,倘或少有觸傷,則其爲憂慮,曷可勝言?此不過不急之務,而昨日不退則已。旣退之後,又爲還定,第一款,恐聖躬有傷,第二款,惜處分顚倒矣。魏文侯虞人期獵之事,俄者有敎,而此亦殿下處分,與魏文侯事有異矣。文侯,以雨親往罷之,殿下,以雨亦有退定之命,是則同也。而軍兵旣散之後,反以失期,猝又改定,豈不與文侯之事,大相反耶?數改爲慮,聖敎誠然,而昨日退定之命,今更進定,則是處分顚倒也。朝者判付,趁卽還收,則是擧措允當也。臣等迷滯之見,竊恐殿下於此,未及周思。伏願亟寢成命,仍昨判付,以副區區之忱矣。上笑曰,若有觸冒之慮,則予亦豈不自護耶?予初不固執矣,今則可以固執矣。昨聞銃聲,軍兵必整備以待,而遠退期日,則予豈不欺軍兵耶?此非支離爭勢之事矣。宗玉曰,區區寸誠,不能感回天聽,而積年待罪近密之列,憂愛之誠,自倍於他。今番動駕,曾未幾何,又爲皇壇親祭,則聖躬之勞悴,不瑕有傷,聖上雖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有所下敎。而此與宗廟親祭有間,且昨年纔行親祭,雖間年爲之,未爲不可,皇壇親祭,改下攝行之命,未知何如?上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人之道理,惟孝與忠,人心漸弛,今幾忘尊周之義。予卽祚十二年,僅四次親祭,此亦歉然。況今方行閱武,而預退來頭之祀典,豈有是理?此非今日所可言者矣。春躋曰,皇壇親祭,私廟擧動,累次勞動,恐或玉體損傷,群下憂慮之忱,必須下燭似宜矣。上曰,俄已下敎矣。宗玉曰,習儀日急,似未行之,而旗軍洗馬則當爲之乎?上曰,習儀元似文具矣。宗玉曰,第一爲聖躬,第二爲處分頻數,而欲請反汗者也。王者動靜,不可輕遽,雖此後,必須加意於愼重,毋至頻數改易,恐合事宜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焉。命臣曰,來卄一日輪對,停之乎?上曰,停之。春躋曰,動駕時,三司長官,不可不備員,而大司諫、副提學,方在外任未還,何以爲之乎?上曰,三司備員則好矣。薇垣之長,不可遞改矣。命淵曰,摠戎使、守禦使,雖與三軍門之任有異,而當此閱武之日,不可不牌招矣。上曰,摠戎使行公,守禦使申思喆牌招事分付。命臣曰,試期漸急,全羅左道京試官權一衡,卽該曹口傳付軍職似宜。平安道試所尤遠,而都事閔瑗,京試官趙明履,方有拿問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權一衡付軍職,平安都事閔瑗,南道京試官趙明履,勿爲拿問,從重推考,竝卽催促發送事下敎。春躋曰,嶺伯閔應洙,累度催促,而終不辭朝,何以爲之乎?上曰,疏下之說,近非美名,里名勝母,曾子不入,使之聞知,勿復撕捱,卽爲辭朝可也。春躋曰,嬪宮爵號議定時,問議于時、原任大臣事,命下,而兩奉朝賀處,似當同爲問議,未知別爲下敎乎。上曰,同爲問議于兩奉朝賀處可也。春躋曰,假注書望筒入之,而尙不落點,擧動時,上下注書,皆當備員,何以爲之乎?上曰,落點當定矣。近來數數遞易,何故耶?春躋曰,假注書望,實官方在家,備望以入,而或不知在京之人而擬入,故致如此矣。上曰,時方擬入之首望,無故行之者乎?春躋曰,在京無故云矣。命臣曰,金吾坐起,久不爲之。其堂上,竝卽牌招,以爲開坐之地,何如?上曰,同義禁申昉、李瑜,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提調、兵曹判書請對,藥房提調尹淳,兵曹判書趙尙絅,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淳進伏曰,非時之雨過注,雨後日氣峭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加勝矣。淳曰,寢膳諸節何如,而氣升之候,比前若何?上曰,一樣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鼻孔之候,今已快差乎?上曰,猶未快差矣。淳曰,乳道有和解之節,寒暖適中,然後似有益於乳道,過溫則易致壅鬱,過冷則又易涼中,必須適中,感氣可以和解矣。上曰,當依爲之。淳曰,親臨閱武,昨日有三月旬後退定之命,其時未及農節,日氣和暖,故群下擧皆欽仰,卽爲幸矣。今日又改進定,非但凡事臨迫未備,日氣稍寒,恐或玉體損傷,臣等忝在保護之地,區區憂慮,實倍他人矣。俄者,副提調臣李春躋,以同爲求對,請寢成命之意,送言于臣,而臣家稍遠之故,急急到院,則諸承宣,皆入侍矣。耿耿寸忱,或意諸臣入對,必請反汗,而諸臣退出後聞之,則聖意落落云,竊不勝悶鬱之至。喉司諸臣,旣未得請,顧臣誠淺辭拙,豈可望聖聽之感回,而憂慮之心,終不自已,敢又求對。伏願更加三思,亟寢今日判付,以副群下之望,恐合事宜矣。上曰,此酬酢,不必爲之,而因予之過,自然爲之矣。日昨卿入侍時,縷縷請退閱武之期,而予旣有定,故特示持難之意矣。昨以雨下,慮軍兵之沾濕,猝下退行之敎,當初三月不可閱武之意,反未免撓攘,是予欺卿等也。昨知軍兵齊會,今則快晴,仍前進行,然後不失期於軍兵,故所以有改下處分矣。今朝雨後,雖似涼冷,明日則必少勝,豈有觸傷之慮乎?以此爲言,臣僚之過慮也。淳曰,三月十一日,在皇壇私廟擧動之後,軍兵整頓,道路修飭之餘,趁此時閱武,則凡事豈不順便乎?卽今輦路泥濘,應行節目,終有所苟簡忙迫仍前退行,似合事宜矣。上曰,忙迫苟簡,別有何事耶?淳曰,本兵之臣,今方入侍,軍門凡事,實多可悶云,更留聖慮,十分詳量而處之,何如?他事之草率苟簡,容或可也,而今此閱武重大,亦異於回鑾時習陣,事體所在,不當如是矣。臣等不必苦口力爭,而今日處分,未免率爾,故敢此不憚煩瀆而仰請矣。上曰,再昨下敎時,非有固執而然,而今則可以固執當初所執是矣,而以軍兵沾濕勿施者,此率爾矣。予雖誠淺,而常有愛民愛軍兵之心,故當水剌之時,未嘗不念都下小民,皆流食外方,貧氓流食猶艱,而其在民吾同胞之義,常歉然矣。昨日適雨下,聞銃聲而慮軍兵之沾濕,故雖知率爾,而不得不有退定之敎,雖甚顚倒,而有以見予不忍之心矣。淳曰,昨日聖敎,非率爾而然,今日處分反爲顚倒,更爲依前退定,則少無損於聖德,而反爲有光矣。上曰,此非相持者。一日之內,再次改易,豈有是哉?淳曰,寸誠耿耿而聖志已定,不敢復有所仰達矣。第須衣襨一節,不可不着實備去矣。上曰,揮項已造置矣。尙絅曰,親臨閱武,稀有之典,己未壬申謄錄取考,則訓局爲中營,禁營爲左營,御營爲右營矣。上曰,依謄錄擧行,可也。尙絅曰,左營札位上來,從頭解出,都監次之,右營又次之,禁營自北而南,御營自南而北,訓局從中直上,是其節次矣。上曰,將臺已前謄錄,以何邊爲之耶?尙絅曰,壬申年行營,仍於瓦署邊,而憑考無處矣。禁營先爲行營,由他陣而都監先行,御營後之矣。上曰,將臺南邊稍下則左頗廣矣,壬申瓦署邊則左似狹矣。淳曰,一時行營,歸信地,而自信地,移行營,此亦一時處分爲之矣。上曰,都監開閉軍令訓將,領軍先爲作門,而動駕入門之後,亦當觀左營形勢而爲之矣。尙絅曰,集春門則守禦廳廣州軍例留陣,禁衛營五哨,御營廳一哨,留陣於禁營矣。上曰,不必留都,御營廳異於都監,留陣御廳,本營不緊,皆勿留陣而出去,可也。尙絅曰,都監步軍,不當解甲冑,壬申亦以具甲冑步軍隨駕爲難,曾有勿着甲冑從行之例矣。上曰,騎軍則着甲冑,而步軍勿着甲冑事分付,可也。尙絅曰,留都大臣,別無前例,三軍留陣處,無之矣。上曰,旣無留陣處則亦可有留都大臣乎?尙絅曰,禁軍別將張泰紹父子將兵,自前撕捱不行,而今此擧動,尤異他擧動,兩大將率兵相戰,豈不有掣肘之端耶?許遞似宜矣。上曰,槪與他有異,張泰紹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可也。尙絅曰,禁軍將黃應洙在外,亦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尙絅曰,本曹堂上參知,徑出禁推,其代未出矣。上曰,李潝放送,仍卽牌招事分付,禮判已行公乎?春躋曰,昨日以旗軍洗馬司僕提擧出仕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 ○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宗宰改付標單子,傳于趙命臣曰,飭礪之下,不必改付標,還爲出給。 ○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春躋曰,還宮時,自冶巳基,至靑坡,捧上言事,分付。 ○守宮假承旨金浚衍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閱武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六曹、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二月二十一日辰時,大駕幸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韓師得,注書徐命臣,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大駕出仁和門,招兵房承旨,問前廂何營?徐命淵,進而對曰,禁衛營也。上曰,前例札駐迎接時,大旗幟及軍樂細樂,皆待令矣。駕後宣傳官,持信箭傳令於中營事分付。徐命淵曰,參知李潝,有只推之命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飭礪之下,豈容若是?更卽牌招。趙命臣曰,在前親閱時,三司有入侍之例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只長官入侍。命臣曰,昨年馬場閱武時,備局堂上,亦同入侍矣。今番亦令入侍乎?上曰,不必入侍矣。大駕出仁政門,降玉轎,御馬坐,行到南大門前路,招兵房承旨下敎曰,先射隊,壅閼不進,何處有滯而然耶?送巡令手問之。大駕到駐蹕所,命淵稟駐蹕,中營執事,奏放信砲三聲,卽呼軍器寺放信砲三聲,又稟鳴金二下大吹打,鳴金三下吹打止。大駕入敎場,至將壇御帳殿,命淵稟小開門吹打。上曰,知道。承傳宣傳官傳云,小吹打,少頃止。金命淵gg徐命淵g進操鍊笏記。上曰,以次擧行。上曰,侍衛分列遠排事,分付,東西班宗宰,亦令列坐。上曰,中軍先爲參見。李春躋曰,左議政徐命均,藥房提調尹淳,來待矣。上曰,入侍。命均進曰,日氣陰冷,勞動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親臨閱武時凡事,兵房承旨,皆取稟擧行,而卽今兵房承旨徐命淵,卽臣之再從兄也。衰病沈頓,適拜承旨於親閱有命之時,故雖不敢不出而應命,兵房之任,決難堪當,以他承旨換房,何如?上曰,使右副承旨,姑爲替行,可也。淳曰,所御衣襨,何如耶?上曰,不薄矣。兵曹判書趙尙絅參見。上曰,信箭宣傳官,持黃白信箭,往召兩局大將事分付。尙絅曰,壬申年前例,兩局大將,來待作門外,升旗後參見,昨年則直爲參見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召來之際,自爾遲延,先爲升帳砲升旗後,參見可也。上曰,升帳砲先放。尙絅曰,吐丸號令,當先爲矣。上曰,依爲之。尙絅,稟各營吐丸。宣傳官,高聲呼放砲一聲,吹天鵝聲,各營吐丸共三次。上曰,升旗,帥字旗乎?大閱旗乎?考前例以稟。尙絅曰,親臨閱武時,例自軍器寺,以大閱旗待令矣。上曰,不自都監待令,而自軍器寺待令乎?尙絅曰,軍器寺,屬於都監矣。尙絅,稟放升帳砲。宣傳官,從傍呼起去。尙絅,應聲諾而去。宣傳官,呼軍器寺放砲三聲。尙絅,又稟升旗,宣傳官呼起去。尙絅,應聲出如上。宣傳官,傳呼放砲一聲,擂鼓鳴鑼共三通。上曰,中軍進來。尙絅,進前跪。上曰,昨年草草爲之,故只以摩旗號令,而今番則掌號笛號令可也。訓鍊大將張鵬翼,御營大將魚有龜參見。上曰,左右營中軍,待令於壇上事分付。尙絅,稟掌號笛聚官旗聽發放。萬重曰,中軍只稟掌號笛,未及畢辭,而宣傳官,徑呼起去,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宣傳官傳云,掌號笛淸道旗直下官旗隨行旗手,跪告官旗到齊。尙絅傳云,官旗過來跪,各營中軍以下咸跪,宣傳官高聲呼七詞發放,中軍以下,一齊叩頭,聽命起去,又一齊應聲退。上曰,軍中事宜整齊,而聽發放時,某中軍,下馬獨後,使巡令手,抽箭以來,記過可也。上曰,如昨年李玕事,誤拔易矣。左列爲首者,箭抽來事,分付。巡令手,抽箭來告曰,箭不塡名,而乃是禁軍別將李益馝之箭也。萬重曰,箭之書名,例也。而李益馝之不書名,事體未安,又爲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萬重曰,張鵬翼之病,甚難强矣。命均曰,俄者昏窒,僅而得甦,使之姑爲出去,調理於陣所,何如?上曰,出去調理事,分付,而使內醫院,遣醫看護,藥物亦爲題給。淳曰,日已晏矣。水剌,出宮時已進御乎?上曰,出宮時進御矣。淳曰,左營中軍張鵬翼之病,藥物題給事下敎,而待令藥物外,無持來者,何以爲之乎?上曰,待將臣之道自別,以待令者給之可也。淳曰,遣醫看病後,相當藥物,當給之矣。上曰,依爲之。萬重曰,昨年巡視官生,過來時,宣傳官一體聽發放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一體聽發放可也。上曰,巡視官生,聽發放,宣傳官各營敎鍊官以下,跪叩頭起去如例。尙絅,稟官旗下地方,宣傳官,傳呼官旗下地方。尙絅曰,此節次後,有各營發放之例矣。上曰,此則除之。萬重,稟鳴鑼。上曰,擧號砲後鳴鑼矣。萬重曰,稟鳴鑼後放砲而鳴鑼矣。尙絅曰,此後立肅靜牌後,有行營節次矣。何以爲之乎?上曰,中營在何處?尙絅,以鞭指之曰,某處是中營,而訓局先行,禁營次之,御廳又次之,其節次甚遲矣。上曰,依例爲之。尙絅,稟肅靜牌,宣傳官,呼軍器寺放砲三聲後,立肅靜牌豹尾旗。上曰,掌號下營,是行營乎?尙絅曰,然矣。尙絅,稟掌號下營。上曰,塘報在何處而發乎?萬重,招問執事後進曰,在左右邊陣首矣。上曰,在不見處乎?萬重曰,例爲藏形矣。上曰,塘報是探賊者乎?萬重曰,爲探賊而設置矣。上曰,中營,何不稟行營路數?尙絅曰,由一路行,是常法,而或由兩路,或由三路矣。上曰,來時由一路行,而自此號令,由三路行可也。尙絅曰,定三路行,則禁營爲一路,訓局爲一路,御廳爲一路矣。萬重曰,中軍未能預稟路數,記過何如?上曰,置之。上曰,馬軍方行,而肅靜牌前,持令旗者橫過,雖是中軍之令,將臺前,不可橫過矣。使執事問啓。宣傳官,來告持令旗騎馬過前者,是訓鍊都監敎鍊官也。上曰,雖是平時習操軍中事,不可如兒戲,雖中軍之令,何可橫過於將臺前乎?此不能預爲約束之致,中軍記過,本營中軍,亦難免不能檢勅之失,一體記過,行營攙前越後,是巡視官生聽發放號令矣。此雖非攙前越後,亦是攙前橫過聽發放,行首宣傳官,行首敎鍊官,亦爲記過。命臣曰,宗宰西班月城尉一人外,皆出,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預備兼春秋吳命季,以摘奸事出去矣。其代,以宗簿bb寺b正南泰慶啓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卽今行營者,是都監軍乎?萬重曰,都監馬兵矣。上曰,此後擧行,當有何節次,招敎鍊官問之。敎鍊官,進前告節次。萬重曰,宜降別號令矣。上曰,欲觀行營節次,此時不可別號令矣。上曰,時方入來者,禁衛營耶?宣傳官告曰,此邊行者,禁營軍也。彼邊行者,御營軍也。分兩路行矣。萬重,以其言進白。上曰,揮旗等事,不如都監矣。上曰,常時日次習操,此笏記節次,皆擧行乎?尙絅曰,行營節次雖爲之,而每以日力之不足,不能依笏記盡爲矣。上曰,査功罪則爲之乎?尙絅曰,爲之矣。春躋曰,自上乍入幕次,而其間諸史官俱空,事體極爲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史官之一時俱空,承旨亦難免其責,承旨推考可也。春躋曰,臣等誠有不能檢飭之失,不勝惶恐,而諸史官則不可不重推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應敎金若魯曰,承旨不能檢勅史官,史官一時皆出,無史官而奏事,事體未安,該房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假倭節次,布疊陣後擧行乎?上曰,依爲之。而使之追擊於將臺前可也。春躋請進揮項。上曰,日氣不冷,不必着矣。上曰,三路行營幾何?周回問之。萬重招敎鍊官問之。敎鍊官,告幾盡周回。上曰,使宣傳官,招駕後及別哨牌頭,駕後則襲御營,別哨則襲禁營,一進一退後,還護本營事,以暗令分付。上曰,訓將出去本陣耶?其病勢,何如?招敎鍊官問之。萬重曰,方在帳後歇息,而喘氣少勝,欲出往本陣云矣。上曰,益加調理事分付。尙絅曰,俄者宣傳官,以暗令,分付者,設方陣後擧行乎?上曰,禁、御兩營,是鄕軍,故欲見其對敵之規。訓局則使之先設方陣,可也。上曰,閱武後,有犒饋乎?問於軍門。尙絅曰,暗令預爲分付,易致漏泄。小臣,當臨時分付矣。上曰,依爲之。而駕後別哨,自前使之自主號令矣。上曰,行營已盡周回耶?問之。萬重曰,幾盡周回,而周回後,當鳴鑼矣。上曰,殺手哨,當先乎?萬重曰,以馬兵遮前砲殺手疊陣云矣。上曰,馬兵疊陣後,假倭入來乎?尙絅曰,假倭,見形而已。上曰,假倭使之入之。上曰,馬兵一次接戰後,入殺手哨接戰,可也。上曰,駕後及別哨牌頭處,已分付乎?尙絅曰,時方招待,而姑未,分付矣。假倭退之乎?使之盡其節次乎?上曰,假倭退之,而使之布方陣,可也。尙絅曰,三營軍,以假倭之故,混同疊陣,使之各就信地,布方陣乎?上曰,若爲方陣號令,則自當各就信地,不必爲移營號令矣。萬重曰,前例考問則無犒饋一節矣。上曰,駕後宣傳官,持黃信箭,往傳於禁軍別將都監,布方陣後,使兼司僕二番,內禁衛三番、五番,追擊事分付。上曰,駕後及別哨,似是不爲一進一退,而爲三進三退矣。萬重曰,渠輩常時,習於三進三退,故錯認聽令而然矣。當該駕後別哨頭目,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使都監馬兵,掩襲禁軍本陣事,以暗令分付。上曰,馬兵收軍事分付。禁營別驍衛、御營別馬隊,是海西健兒,使之將臺前追擊。上曰,禁軍,亦令歸救本陣。萬重曰,訓將張鵬翼,病勢稍減,故來待壇上矣。上曰,今日多節次,訓將之病,似未快差,姑爲出去調理事分付。上曰,禁、御兩營,已分付乎?壇上號令,未易知之,當以信箭分付耶?尙絅曰,以旗號令,可以知之矣。上曰,禁軍陣鳴鑼,是何事耶?萬重曰,各營布方陣後,例爲鳴鑼止息云矣。上曰,別驍衛、別馬隊,爲左右翼陣,使之互相掩襲事分付。萬重曰,軍士蓐食,此號令後,爲炊飯號令,何如?上曰,依爲之。而都監陣則先爲炊飯號令,可也。上曰,駕後救別驍衛別哨救別馬隊事分付。尙絅曰,以令旗分付乎?上曰,使旗手招駕後,別哨牌頭分付,可也。尙絅曰,左右翼陣,互相掩襲事分付。而此則自相圍繞,有同閑汩童,仍各罷歸,不成貌樣,別驍衛別將、別馬隊別將,竝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別軍職具世智待令。上曰,別驍衛、別馬隊接戰,不能成樣,兩別將認旗,使具世智奪來。上曰,駕後別哨,使之各救矣。仍相助戰耶?尙絅曰,似然矣。兩軍招來,使之接戰於將臺前,何如?上曰,依爲之。具世智,奪別驍衛別將認旗以來。上曰,壯士具世智,參上耶?參下耶?尙絅曰,參上矣。上曰,具世智,守令邊將中除授,手旗見奪之別驍衛別將,記過。上曰,具世智,未經邊將乎?尙絅曰,未經矣。上曰,邊將有窠闕乎?尙絅曰,有僉使窠矣。上曰,後日政,僉使除授可也。萬重曰,賞典宜從其願,具世智,是兩班武弁,似不願邊將矣。上曰,然則依前下敎,分付東西銓。{{*|以榻前下敎書出}}上曰,都監陣,已盡炊飯乎?招本營敎鍊官問之。尙絅曰,問于都監陣,則軍士已盡炊飯云矣。宣傳官告曰,駕後二人,奪別軍職之箭而來,伏地矣。上曰,招致將臺前,問其誰某,而拔誰某箭也。萬重曰,伏地者,卽李春厚、金遠周也。爲救別驍衛之陣,見具世智奪別將之認旗,欲爲還奪,而未及奪其箭云矣。上曰,具世智,旣奪別將之手旗,而此輩又拔具世智之箭,亦不可無賞。各半熟馬一匹賜給。萬重曰,都監中軍,來稟査功罪矣。上曰,使之入稟。尙絅曰,都監中軍則招之,而禁衛中軍,不待招而來,軍中不可疎虞若是,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査功罪,此中軍,當稟耶?本中軍,當稟耶?萬重曰,査功罪,本中軍,取稟云矣。上曰,大將旣在壇上,似當然矣。三營中軍,來稟於壇下,可也。尙絅曰,査功罪,例於肅靜牌前,取稟矣。上曰,依爲之。萬重曰,禁軍別將,亦一體稟査功罪乎?上曰,別將,亦當來稟矣。萬重曰,禁衛中軍、禁軍別將,來稟査功罪時落馬,記過,何如?上曰,此是巡視官生,發放時號令者,宣傳官,自當擧行矣。萬重曰,御營中軍李遂良,跨馬時使人執轡,記過,何如?上曰,此亦聽發放之事,自當擧行,兵房承旨,不必連稟矣。萬重曰,聽發放宣傳官,旣抽其箭,而不卽記過,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都監陣,爲六花陣號令,禁、御兩陣,爲炊飯號令。上入小次,傳于萬重曰,禁軍陣,亦爲炊飯號令。傳于春躋曰,各營吹打,何事耶?問啓。春躋口傳啓曰,閉營門吹打收樵汲吹打云矣。上還御帳殿。上曰,壬申年前例,各軍門大將處,給內廏馬乎?考啓。上曰,落旗後行營乎?尙絅曰,然矣。上曰,營操畢,請收營落旗,似在行營後矣。尙絅曰,收營云者,收拾之謂也。行營云者,行軍之謂也。落旗後行營矣。尙絅曰,都監,布六花陣矣。上曰,都監能布圓陣乎?尙絅曰,布之矣。上曰,爲圓陣號令。上曰,宣傳官持信箭,傳令于禁軍陣,而羽一趁都監,未及布圓陣掩襲事,以暗令分付。徐宗玉曰,人君當愼賞罰,而至於激勸將士之道,不當有所靳惜,今此親臨閱武,是罕有之盛擧,不可無別樣擧措,以爲聳動之地。宜爲別號令,優施賞典似好,不必邊將除授,或給馬,或給錢布,無妨矣。臣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所達之言,誠是矣。而賞典,每不遍及於軍士矣。宗玉曰,臣之所達之意,欲施賞於軍士矣。上曰,往議於大臣,而更爲來達,可也。宗玉曰,臣往問于大臣,則大臣之意,亦以爲好矣。命均曰,施賞不必多,今各其軍門,隨其高下,給若干錢木,亦爲激勸之道矣。上曰,宣傳官一人待令。萬重曰,各別施賞之意,招中軍,以暗令,分付則好矣。上曰,若然則易致傷人矣。若魯曰,有功則賞之可也。不可以賞,預爲分付也。上曰,此則儒臣之言是矣。上曰,宣傳官,持信箭傳令于都監陣,出馬兵一哨掩襲禁軍,而勿傷人奪器械以獻事分付。上曰,別哨中,擇壯健者數三人,入禁軍陣,奪禁軍兜鍪等物以獻事,以暗令分付。萬重曰,考見壬申年前例,則三軍門大將,內廏馬面給,禁軍別將,熟馬面給矣。上曰,依此待令事分付,太僕宣傳官,告二羽禁軍劉俊興落馬記過。上曰,中營、右營中軍進來。尙絅、有龜,進前跪。上曰,別驍衛、別馬隊中,擇壯健者各數三人,突入禁軍陣,奪禁軍器械中某物以獻事,暗令分付。上曰,馬兵所奪器械,各來獻功事分付。上曰,禁軍亦有所奪乎?使之獻功。尙絅曰,禁軍,爲馬兵所敗,多有見捉者矣。萬重曰,獻功者紛紜,使各其營査告,何如?上曰,使各其營書啓,可也。上曰,欲觀技藝,有所暗令,而聞有被打者云,不至重傷耶?問于禁軍陣以啓,記過者,亦待令事分付。上曰,具世智所騎馬,令本寺各別救療事分付。上曰,三軍門大將,內廏馬親受事分付。熟馬二匹,令司僕寺待令事,亦爲分付。上曰,熟馬二匹,都監馬兵左右別將柳濬、洪德望處面給,而以今番馬兵之善於追擊觀之,常時組鍊可嘉,故特爲賜馬之意分付。上曰,手旗見奪之別驍衛別將,被捉之禁軍及別馬隊,竝拿入。上命注書書傳敎曰,軍中事,雖是常操,極嚴,勸奬勅勵,當竝行。別驍衛別將閔思淵,交戰之後,錯雜無貌樣,且認旗,爲別軍職具世智所奪,認旗見奪之別將,將焉用之?以此當決棍,被縛禁軍,於渠無令事出不意,而若常時鍊習,則豈至輕易被縛?所當決棍。御營別馬隊,知汝等爲海西健兒矣。今爲被縛於一步軍,亦宜決棍,而今者閱武,適在於軍民懽悅之後,蕩滌凡何,宜有參酌,姑爲拿入,以示弦韋而特命分揀。上曰,此傳敎,承旨讀宣,使之聽知後,還爲拿出。上曰,前例則禁軍別將處,亦有給馬之事,而今番別將李益馝,多有不能聽發放時,下馬獨後,稟査功罪時,又爲落馬,此雖衰老所致,而親臨習操時,箭不塡名,身爲龍虎大將,豈可如此?宜有重責,而旣是帶礪同盟之臣,故記過,特爲蕩滌,而不施賜馬之典,亦有意焉。別馬隊別將梁彬,交戰之際,不成貌樣,亦宜重責,而以其有所獲器械,功過相準,一體分揀事分付。{{*|出擧條}}上曰,雖曰常操,軍律宜嚴,今此閱武時記過,宜乎分輕重決棍,而適値中外同慶,軍民咸悅之時,蕩滌同慶之意,宜施三軍環集之中,大小記過,一竝分揀事分付。大司憲金始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措語,竝見上}}又所啓,親臨閱武,何等盛擧,而訓鍊大將,以三軍司命,凡於坐作進退之際,所當奉令指揮,而大將張鵬翼,以病煩稟。疾病之來,雖所難免,大將之終不參操,揆以事體,極爲未安,請訓鍊大將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旣知實病,有何問備,而旣是事體,依啓。又所啓,今日閱武時,御營廳別馬隊禁衛營別驍衛,交戰馳逐之際,錯亂莫甚,殆不成樣,其常時不能練習可知。請御營大將魚有龜,禁衛大將趙尙絅,竝推考。上曰,依啓。司諫李光傅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上曰,初啓過中,業已知之,此人亦豈曰不可,其所爭執,未免太過,其勿强煩。{{*|以上措語,竝見上}}萬重曰,三軍門陣,日暮後懸燈之意,敢稟。上曰,知道。尙絅曰,收營謝操,節次有之,而日勢已晩,直爲落旗行營,何如?上曰,先爲落旗後,掌三號號令,可也。尙絅曰,軍中無掌三號,只有一號二號矣。上曰,然則掌二號,可也。尙絅曰,以何時掌號號令乎?上曰,待下敎擧行。尙絅,告落旗。上入小次。淳、春躋,招承傳色,口傳啓曰,日勢已晩,且有雨意,趁未暮回鑾,似爲得宜,惶恐敢啓。上還御帳殿,下敎曰,還宮時,禁、御兩營,吹打待令。萬重曰,還宮時,禁、御兩營吹打待令事,分付矣。訓局旗鼓,何以爲之乎?上曰,三營俱待令。上曰,掌一號。尙絅曰,先爲行營號令後,可以掌號矣。上曰,然矣。行營號令,先爲之。行營號令後,萬重,告掌一號。上曰,大臣進來。命均進伏。上曰,朝者肅謝,而嚴鼓已迫,且來此可以見之,故不爲引見矣。卿則今已行公,豈有更爲敦迫之事,而念及廟堂,事誠悶切,初意欲備三公,而反如此矣。命均曰,領相下鄕,右相又出城,若自上別樣敦勉,則豈至久事撕捱,而卽今國事,誠可悶矣。上曰,予意領相,今後必不過嫌,所以有重卜,而今番下鄕,實是意外。右相似祗迎於門外,而不允批答,尙未啓下,故不得敦勉,而右相之如是撕捱,豈不過乎?命均曰,小臣近來,身甚不健,而自數日前,又添微感。今日陪扈之班,雖不得不强起以參,而若不調治,則實有添重之慮,勢將五六日調息後,供仕矣。上曰,所患如是,則五六日調息,何妨耶?姑爲安心善攝,可也。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今則更無可引之嫌,而尙不辭朝,殊涉未安。夫馬久滯,多有弊端,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諸臣旣多承命,其中或有以病未出仕者,而閔應洙之尙今撕捱,極過矣。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出擧條}}上曰,咨文、奏文,尙未決定,此是時急事矣。靈城所達似是矣,而旣圖完結,而又辭之,亦如何矣,卿則以爲何如耶?命均曰,小臣之見,本以爲宜送使臣,而朴文秀以爲,完結異於擬結,先送咨文,以示不敢完結之意後,待其回咨,擬結順付於冬至使行,則可除別使一行,其言似順便,故臣亦不爲別主己見矣。頃日筵中,尹淳以爲事宜正大,不可不送使。自上詢問諸臣後,差出使臣,而其後朝議,又不一。朴文秀之言,亦或一道,而終欠誠實矣。上曰,卿雖不赴備局聚會,備局諸宰,相議決定後,後日登對時,來稟可也。命臣曰,入侍宗宰、三司,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知道。上曰,還宮時,駕前駕後,依陵幸例,以五馬隊先驅攔後分行事,分付。尙絅曰,禁軍當挾輦矣。上曰,挾輦禁軍,亦依陵幸例,半則先驅,半則攔後可也。上曰,聞禁軍傷目者,雖是放銃時觸傷,而其外亦多有鞭棍被打之人云。蓋俄者暗令,禁軍陣未及聞知,而馬兵追擊,出其不意,禁軍之致敗,勢固然矣。禁軍以侍衛親兵,今番必不無落莫之心,兵判以此意曉諭,而其中被傷者,令本營給藥物救療可也。{{*|出擧條}}萬重,告掌二號,通禮外辦啓請。大駕御馬坐還宮,到遞馬所遞馬後,大駕入崇禮門下敎曰,兵房承旨進來。命淵進前。上曰,崇禮門留門,觀光民人,使之無遺還入。各軍門軍士家在城外者,待解嚴出送後,下鑰事,分付。興仁門亦爲留門,出送軍士事,一體分付。大駕到仁政門外,捨馬升輿,下敎曰,明日晝講爲之。大駕到仁和門外,下敎曰,兵房承旨進來。命淵進前上曰,夜深矣。信箭宣傳官四人,持黃信箭二介,靑白信箭一介,往左右中營及禁軍陣,不待標信,以此解嚴事,,分付後,一人持信箭,仍往崇禮門,觀光百姓,無遺還入後,入來事,分付。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長淵府使權儆。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操場,竟夕閱武,侵夜還宮,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徐命淵,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德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沈益聖,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左相家,遣御醫,訓將家,遣內醫看病,書啓。 ○傳于徐命淵曰,昨日則悤撓未及下敎矣,被傷禁軍外,又有被傷者乎?詳問,晝講入侍啓達。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孝廟朝設置七番禁旅,勸奬武士,猗歟盛矣,而近年以來,兵曹接待之道,極其疎虞,用久勤之道,其亦太薄,心常慨然者,昨日敎場之事,其所暗令,只傳訓局,未及傳於禁旅,豈可以一時勝負言之,而但坐馬動駕,禁旅挾行,詳觀衣甲,疲弊莫甚,馬之顚蹶居多,此無他,兵曹謂以財乏,不勤顧助,應下馬草,亦不預給之致,脫有不虞,人困馬乏,禁旅設置之聖意,焉在?回鑾之後,中夜思此,因此耿耿,其令兵曹,修補衣甲,其他軍裝,竝令整修,應下之物馬草,勿踰其朔,而久勤調用之際,擇善窠而差定,昔戰國時,有爭車生釁者,互相決勝負之令,昔年則竝有故,雖多寡之不同,互有取來者,而今番則竝令兩營,而或傳或未及,徒知近例,只爲追逐,其勢固然,旣聞其令,取來獻功,勢亦固然,其若以此生其猜端,非予一視之意,今因下敎竝諭,其令曉諭。 ○傳于柳萬重曰,此是禁旅事,不必出於朝報,言于兵曹,使之只爲曉諭於本營。 ○徐命淵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編修官南泰慶,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史官之屢度臨授,極涉惶悚,命召不得已,今姑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昨以臺啓,御營大將魚有龜推考事,允下矣。傳旨所當捧入,而國舅事體自別,與大臣等,故自前雖或違牌,元無推考之例,此傳旨,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一體,勿爲捧入傳旨。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豹皮一令,《貞觀政要》序文書進左相處賜給。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之母病,素有源委,劇歇無常,而臣於昨日陪從還宮進參問安罷後,歸家,則病情一倍添重,虛汗若流,精神昏迷,至於不省臣之爲何人,臣心焦迫,當如何哉?達夜扶護,未有分減,旬月之間,差復未易,臣旣無弟兄,臣若離捨,何以救護?臣之所帶之職,若不卽解,不但臣之私情萬分切急,決難離違行公,宿衛之地,亦多苟艱之端。玆敢略陳短疏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遞改,以伸至情,俾無公私狼狽之患,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領議政李宜顯疏曰,伏以臣,以滓穢賤品,重負釁戾,何敢抗顔京輦,冒據崇班,而前後聖諭,轉益嚴截,兼且曲軫下情,許置散局,不使參聞廟謨,任其閑放,優游自在,開示聖意,不啻丁寧,臣於其時,俯伏前席,恭聆德音,竊自思惟,此實出於大聖人誠心體下之盛意,正與肅廟面諭故相臣李畬者相符。蓋畬嘗不安於在朝,輒欲引退,肅廟敎以此後當不復責以職任,須安心留在,畬遂黽勉仍留,當時眷待之隆,他臣莫竝,而終不重卜,由重違前諭也。畬每對知舊感激至於泣下,臣亦親見之矣。向臣所被聖敎,宛如昔年聖考所以處李畬者,臣之感頌銘鏤之忱,豈有間於畬哉?自是臣放心自安,不復以情勢爲言,人或疑其去就之無當,而殊不以爲嫌矣,今日新命,胡爲而及臣身哉?王者無戲言,聖人懋誠實,豈其有此,豈其有此?念此累蹤,終不可復玷相府,非惟臣所自誓於心,雖牛皂馬卒犁女蕘夫,無不知之,固不待臣之一一臚數,而至若排比才分,以擬議於職名,又涉萬萬羞愧,亦不敢言矣。夫西樞,卽同一軍銜,而猶不欲自列於無故大臣,屢煩諭敎,一味閉伏,今所叨濫,是果何等任委,而其可無驚懼之意,恬然若他日乎?所以聞命蒼黃,自不覺其身之出城,跡涉妄率,情實窘阨,正此惶隕,莫省所措。不自意恩顧之渥,混及無似,遠勞史官,傳宣懇旨,至於追記先臣體國之忠,另加奬褒,奉讀摧咽,益無以爲心,而先臣不昧之靈,亦必結草而思報矣。然而朱子有言,士大夫出處進退,非其一身事,乃關風俗之盛衰,蓋去就之一不審,而卒至廉恥牿喪,時風汚濁,國隨而亂亡,其害顧不重歟?先臣蓋嘗有味乎斯言,擧以戒勖於臣者,屢矣,今若貪冒榮祿,弁髦先訓,敢爲進身之圖,則是子而忘父,臣而負國,尙可以自立於人類中耶?乃若李載厚之疏,陰慘凶悖,殆不忍正視,臣常心有所冤,結轖未解,故以疏以奏,輒事申複,竊附無隱之義,而今乃直歐之於惡逆,苟依其言,臣之全腰領難矣,官職之承當與否,有不暇言矣。噫,頃夜之對,臣等未及達所懷,聖諭先下,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擧皆悚然懍然,噤不敢及他,但請聖敎之勿宣,此是何等境界,而彼乃視此爲好機會,游辭誣說,恣意脅制,因以爲芟夷異己之階,尤切危怖也。聖諭,以朝廷氣象,責臣之不出,朝象之如此,益爲臣不可出之端,聖上豈或未之深思也耶?徊徨累日,輒此哀籲,言出肝膈,一毫匪飾,伏乞聖明,念相職之不可以虛假,察放臣之不可以復用,將臣所被誤命,亟賜繳還,使公有擧錯之宜,私獲歛退之願,不勝萬幸。傳曰,遣承旨敦諭。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冒據將任,已過六載矣,癃衰之狀,與歲增深,憒劣昏懶,曾未有鍊習卒伍之效,居常愧恧,自知罪釁之難逭,而昨者臺言,果發於親臨大閱之際,臣於此尤不勝瞿然悚蹙之至。本營海西別馬隊,卽輪朔上番之軍,與京案軍恒留鍊藝者不同,而交戰之際,錯亂而不成樣者,專由於將領之懈弛,則憲啓所論,誠甚切至,薄罰末勘,不足以懲其罪,而揆以師律,合被重究,伏乞聖明,特降明命,亟罷臣所帶將任,以嚴紀律焉。且臣於錫馬之命,益有所慙惶不安者。無功施賞,有乖於明王愛嚬笑之節,而愼賞必罰,尤係將士懲勸之方,況臣則醜拙畢露,了無寸勞之可論,今玆寵錫,實爲濫猥,三軍瞻聆,莫不駭惑,乞命收還,以重賞典,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將任體重,其何過讓?昨見軍戎,嘉卿鍊習,親授廏馬,亦何讓焉?卿其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于韓師得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初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予方股肱之相須,倚任斯篤,卿則休戚之與共,去就胡輕?或未深思,玆申明誥,顧今時象之泮渙,每軫朝議之協寅。淫朋爲病國之源,幾痛迷不知返,苦心圖建極之治,所期誠至必通。而此時尤急於彌綸,若其責專萃於輔相,惟卿乃心王室,爲予同德世臣。自黑頭而參軍國之機,輿望已洽,因昔夢而置鼎鼐之位,器遇益融。所賴日襄之猷,佇見歲計之益。眷毗三載,蓋倚卿休休而有容,精白一心,庶贊予蕩蕩而無黨。何意都門逬出之擧,乃在臺疏上徹之初?日前對辨之章,已諒卿偶失於照管,意外侵斥之論,仍致卿不安於朝廷。往事悉付於先天,今無可議,群心洞釋於半夜,胡復爲嫌?纔近侍之往宣,遽巽牘之繼上。旣心腹之誕諭,始謂承命而改圖,何情志之不孚,乃反決意而棄我?念朝著之潰裂,予欲無吪,想民事之艱虞,卿豈恝視?惟當上下交勉,期世道之挽回,所貴君臣相知,豈人言之芥滯?於戲,小子之誠禮雖淺,可忘共濟之謨?大臣之進退匪輕,宜殫盡瘁之義。須體至意,亟斷來章。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臣任珽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尹惠敎,參贊官韓師得,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洛豐君楙,武臣朴淳貞入侍,持平金尙魯,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若魯讀蓼蕭四章,湛露四章,上讀新受音訖。若魯曰,蓼蕭,亦燕樂之詩,大體與上章同,而此是天子饗諸侯之事也。旣見君子,譽之之辭,龍字,訓考寵也。其德不爽之德字,宜玩味,此下燕樂之詩,皆以德爲言矣。下兩章,是勉戒之意,宜兄宜弟,和鸞雝雝,所以美之,而亦所以警戒之也。上曰,壽考不忘,亦寓勸勉之意矣。珽曰,蓼蕭上升,零露下降,詩人取興,在於此矣。顯命曰,譽字訓,蘇氏言,似勝矣,珽曰,和鸞雝雝,宜看言外之旨,君子之行,譬車之或遲或速,皆中節奏,不但美其車馬之意也。若魯曰,如此看之,則似泥滯矣。顯命曰,下番之言,近於傅會矣。若魯曰,湛露章,上下相得之意,大體亦同。夜飮無歸,慇懃醉飽之意,在宗親之之意也。顯命曰,路寢,燕寢也。若魯曰,令德令儀,樂而不淫之意也。上曰,曾氏章下註,好矣。若魯曰,三代之治,以此詩,亦可想見矣。君臣之間,誠意交孚,燕飮之際,和樂孔衎,藹然有雍熙氣象,秦漢以下,專尙嚴敬,上下否隔,情志不通,所以終不能返三代之治也。珽曰,蓼蕭章小註,輔氏之言,好矣。顯命曰,令德壽豈,必對擧言之者,蓋有德必有壽,洪範,亦一曰壽,而無德而壽者,卽所謂老而不死曰賊,不如不壽,故旣美其令德,而又祝其壽豈,豈,樂也,言一生安樂也。上曰,然矣。顯命曰,湛露上二章,只言燕飮,下二章,始言德儀,德內儀外,無德而有儀,則不過如漢成帝之臨朝若神,而卒不免爲昏辟,必有令德,然後有令儀,方爲美矣。令德顯允,是誠正,誠正爲敬工夫,尊瞻視正衣冠,表裏交養之道,德儀二字,亦可用於學問工夫矣。上曰,同知事之言,好矣。上曰,白華什,已畢講矣。燕饗之樂,其輸寫和悅,慇懃曲盡之情,藹然可見,此非後世之所能及也。顯命曰,玉堂所達輔氏註之意好矣。上曰,此是其時所作耶,自然成章耶?若魯曰,皆有作者矣。上曰,誰作之乎?若魯曰,其時朝廷之作矣。上曰,《左傳》時,猶常誦詩以酬酢,其後則亡之矣。若魯曰,《左傳》時,不但誦詩酬酢,亦用之於賓主宴享之時矣。上曰,然矣。如秦穆公之享晉公子,亦相賦詩矣。上掩卷。顯命曰,各道水陸操,一竝停止,而至於京畿水營,則今此竝停事,稟定前,許令前洋設操,全羅水營,則元無水操狀請之事,自統營傳令,分付,故停操事,自廟堂未及知委矣,今則他道一體停止事,就議大臣,而大臣亦以爲宜,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軍兵被傷者有無,問于各軍門,晝講時陳達事,下敎矣。各軍門,已爲分付,而未及知來,晝講時刻已入,故先爲入侍矣,顯命曰,臣於今番閱武事,竊有所懷,敢此仰達。《春秋》蒐獮,先王古禮,祖宗朝已行之事,且時不甚歉,臺閣之以豫大爲言,似過矣,而旣定而旋退,旣退而又卽行擧措,終未免爲顚倒之歸。王者動止爲重,國之大事在戎,而如是撓攘,臣誠慨然。成事勿說,而此後則雖小小事,必愼於始,可無尤悔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玉堂箚批,亦已言之,不聽諸臣之言,予初非欲固執,旣命親閱,一行之事,豈乎忙忙,而今月內,必欲爲之者有意,初則廟堂妥帖,豈必爲之?再次有同固執,非本意,而三次尤顚倒,故不得不爲之也。因雨退定,果率爾,而實由於爲軍民之意。往年見軍兵沾濕,有若傷虎者,他不暇顧,而旣退之後,雨勢卽止,三月則恐妨農,更欲下敎,而予亦自知其顚倒,中心趑趄,夜欲下敎而未果,曉亦未果,開門後,始爲下敎,而予無他意,故如是也。頃日已諭於承旨,而今者勉戒之言,好矣。此後豈不益加留念?顯命曰,昨日觀兵,臣不得入侍,雖未詳知,而賞罰,王者大柄,軍中尤宜嚴明。伏聞中軍以下記過,一竝蕩滌,只大將受賞云,聖意雖出於終日不戮一人之意,且以邦慶之後,特施曠蕩之典,而日後則必留念於信賞必罰之道,如何?上曰,今番親閱,受棍者宜多,而予亦審量,有多般意思,邦慶之後,快示大蕩,俾三軍,咸知有我元良,予意深矣,其中禁軍,尤無聊,欲爲外面慰勞,給馬何惜,而不賞亦有意,方欲下敎而未果矣。七百禁旅,孝廟朝設置,而新番參謁中官之規,先朝廢閣,聖慮深矣,近來疲殘莫甚,衣甲不成貌樣,所見如此,何以生氣?念其設立之本意,不覺寒心,脫有不虞,將焉用之耶?顯命曰,禁旅,肘腋親兵,而疲弊如此,軍裝服色,臣未經兵曹,不得詳知,而蓋近來,用久勤之道,專以形勢,禁軍久勤,最爲辛苦,而邊將中,遠惡地最難堪處,乃歸於禁軍,以是人皆不願。卽今見屬者,多是貧賤之類,得料資生之計,無怪其如是矣。上曰,馬兵傳子爲之耶?問於入侍武臣。淳貞曰,馬兵中,亦有傳子爲之者,而馬兵入屬甚難,渠輩中有形勢者,方能得屬矣。上曰,馬兵,常時豪强矣。淳貞曰,禁軍之不及馬兵,蓋禁軍,多有兩班子枝,處身不以軍士,不習弓馬而然矣。若魯曰,禁軍有給官馬者,有自備馬者,給官馬者,皆是六兩遠射,自備馬者,雖不遠射而入屬,近來馬政疎闊,故兵曹,多以自備馬者出口傳,禁軍之不如馬兵,亦由於此矣。軍裝服色,臣曾在堂後,以內摘奸見之,甲衣片片破碎,全無形樣者有之矣。上曰,猶勝於摠府甲衣乎?若魯曰,摠府甲衣,臣則不見,而曾聞兵判之言,亦似可笑矣。上曰,予於中日見之,筒箇無形,故嗣服後給之,而禁旅可悶,將來將無異於卜馬軍矣。顯命曰,唐太宗,以騎兵一千,橫行禁旅,是他日得力之兵,宜有別樣申飭。雖以卽今言之,駕後則比他禁軍,有勝矣。若魯曰,禁軍皆有忠誠於國,軍裝服色等物,,申飭兵曹,好矣。顯命曰,軍裝服色,前則皆自備,而故判書尹世紀,爲兵判時造給,其後似無改備事矣。上曰,能耐飢寒,鄕軍似勝矣。顯命曰,然矣。上曰,卿則曾已試之,何如?顯命曰,竹山以後,官軍乘勝勢,故士氣自振,水原以前,臣不見之,而呼哭者多云矣。上曰,升號砲手本,則是鄕人乎?顯命曰,鄕軍以錢募立,而無上來者矣。上曰,此亦近弊也。若魯曰,京砲手,非故法矣。顯命曰,小臣萬萬惶悚,而旣有所懷,何敢不達?頃夜諸臣入侍時,上敎雖未畢聞,而聖意之無他,臣等豈不知之乎?其時諸臣,以雖行語間,何忍提及於此之意,齊聲陳達?此則入侍之臣,豈不知之,而外間聽聞,輾轉訛誤,誠甚可怪,而若自上初無失言,則亦不至致此嘵嘵矣。彼兩人之事,旣知其罪,則堅定處分,勿撓而已。設欲加律,何患無辭,而爲曉諭群下,而有此失言,臣誠惶恐死罪。竊以爲外間嘵嘵,殿下有以啓之也。此後則雖行語間,必愼必審,千萬伏望。若魯曰,趙顯命,旣以日昨筵敎,有所開端,臣亦有區區之懷,可以仰達矣。鄭亨復之疏,以日昨筵敎,謂之閭巷遑遑,人心靡定,宋寅明之聯疏,亦以爲浮嘵之言,爲說至險,臣未知外間傳說,如何,而竊不勝驚惑矣。臣兄,以臣之方在近列,雖有勿傳筵說之命,而言于臣,故臣得以聞之。伊日聖敎,行語之間,有臣子不敢卒聞者,故諸臣請止而已。未有匡格之可言矣。若入侍者,誤傳而致此,則誠爲非矣,不然而亨復,只聞不敢聞三字,而未詳辭敎之如何,過爲憂慮,有此云云,則亦妄率矣。伊日若眞有可以匡格者,則今日臣子,雖無狀,豈不碎首玉陛而爭之乎?李載厚之提及筵敎,以爲陷人之資,誠極危怕,而人心嘵嘵,傳說轉益訛誤,臣實慨然也。上曰,不知筵敎者,或疑予爲過擧,而其日予未畢說,而諸臣請止,故不爲畢說矣,若畢說,則可知矣。一亨復,已可怪,此後豈復有亨復乎?亨復疏出後,予非不知嚴處,而予旣不深看李載厚之疏,故此亦不欲深看而置之矣,儒臣則瞭然乎,豐原亦瞭然乎?顯命曰,臣豈不知乎?臣自始事殿下之日,屢以此事陳戒,而連承聖敎,今豈有不瞭然之理乎?上曰,今日可以罄吾心,予當畢說也。予只以其時浮議恐動之言,誦傳而已。有何失言耶?顯命曰,聖敎雖以以浮議恐動之言傳之,而終是失言矣。上曰,前者閔奉朝賀陳達之時,予以爲此是中間所譸張者,有何關係耶云云,而閔相不知矣。閔相若知之,則必不更言矣。頃日諸臣,亦過動,故如是矣。顯命曰,諸臣之驚惶,亦可以參看矣。上曰,伊日予未畢說,故諸臣,亦不知予心而如此矣。予於其時,以欲以此爲恐動脅持之計,人心世道,誠極無據之意,有所仰達矣,今則畢說矣,頃年,以宣仁太后時事,出科題之時,儒生輩,有不製之事,諸臣俱知之矣。此皆由於浮議恐動之致,予嘗痛心。其時意謂此輩,惡豐陵家而爲之,故心自慨歎曰,若念我元良,則豈如是耶?其後,前嶺伯言之,故予始覺悟,而一場笑之矣。若魯曰,伊時儒生之事,誠末俗澆薄而然矣。上曰,此豈以澆薄言之者耶?若魯曰,伊日筵說,旣祕不相傳,故不知筵敎之人多,而只以不忍聞不敢聞等語,傳播外間,有若眞有可以匡救之事,而諸臣驚惶退出者然,亨復,似亦未詳筵敎,而其疏措語,則誠可訝矣。顯命曰,亨復亦聞嘵嘵之說矣。上曰,不忍聞之題目,誠怪異矣。顯命曰,朝象可悶,僅僅凝萃者,又復泮渙,何以收拾乎?上曰,今以予之下敎,謂之過擧,反爲辱矣,亦可愧也,而予自有苦心,故下敎矣。不然則半夜前席,豈諭解如是耶?顯命曰,聖敎似未察臣之主意,而卽今泮渙,甚可悶也。上曰,若有知爲吾君之心,則此時豈散去乎?予不以常理之外,疑人矣。顯命曰,此則聖敎,似未燭下情矣。卽今泮渙,由於李載厚之疏,載厚之疏,或不無可取,而至於北面云云,便一急書,當之者如是不安,無怪矣。上曰,載厚之疏,其中有是有非矣,鄭亨復,似知諸臣之心而猶然,李載厚之不知而言之,何怪乎?若魯曰,伊日初頭下敎之時,行語之際,殿下有不能愼重之失,此後則宜愼於辭令也。上曰,豐原則知之乎?非兩段語也。如是爲之,爲如此事,則何以爲之耶?只此矣。若魯曰,下敎中,有今若如此,則豈不如此乎?語勢矣。聽敎諸臣,則孰不知聖意,而此恐爲失言也。上曰,其前予無下敎之語矣。顯命曰,有一句語矣。上曰,予始覺得矣。妥帖而復提,則豈不抑鬱乎?顯命曰,上敎旨意,果如斯而已矣,筵說嚴祕之故,外間如是訛誤矣。若魯曰,日昨筵敎,雖不載日記,今日筵說,若詳錄,則可以息嘵說矣。上曰,然矣。持平金尙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措語,竝見上}}又所啓,今以筵敎觀之,李載厚之乘機投疏,故生葛藤之狀,可勝痛哉?蓋其疏,排布巧密,旨意叵測,憑藉事端,欲售嫁禍之志,外假設辭,敢爲嘗試之計。噫嘻,此輩之包藏禍心,欲一顯肆者久矣,而今乃恣意跳踉,壞亂朝廷,將不知幾箇載厚,接踵而起,則世道之憂,殆無不至。慮患之道,貴在防微,處分終不可不嚴,隄防亦不可不峻,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上曰,如是則能調劑乎,嚴處分則其無幾箇載厚乎?所達之律,不過予亦知之,而其後能妥帖乎?尙魯曰,罪載厚之後,更無載厚之輩,臣亦不知,而若其乘時闖發,網打朝紳之計,誠甚巧惡,處分不可不嚴矣。上曰,臺臣之言,何如?豐原陳所見,可也。顯命曰,載厚之疏,搢疏諸臣,亦有以致之,而至於北面之心等語,誠爲怪駭矣。然罪言者,可悶矣。尙魯曰,臣之意見,異於趙顯命矣。言者雖不可罪,而言苟非矣,則豈以言官而容貸乎?載厚之疏,特以聖明在上,故不得售其禍心,此豈可以言者待之者耶?上曰,如是慮之過矣。顯命曰,載厚之疏,以黯、宗道起頭者,誠惱矣,而若謂有網打魚肉之計,則臣不知也。上曰,其疏下語,怪則怪矣,而憲臣所論,不亦太過。頃者遞差,亦出參量,而旣已爭執,則止於遞差,亦云太輕,罷職不敍。又所啓,卽伏聞前席下敎,則日昨筵敎,元無匡格之可論,而正言鄭亨復,只以塗聽之說,至煩章疏,殊涉妄率,請正言鄭亨復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凡今日臣子者,孰敢顧戀鏡賊,而洪尙寅曾在臺職,故拔寧海之啓,顯有巧避之跡,其心則殆可惡,所坐則甚不輕,官職檢擬,非所可論,而遽除北幕,肆然辭陛,物情莫不爲駭,請咸鏡都事洪尙寅罷職。上曰,欲嚴隄防,臺體則然,而方當蕩滌,追提往事,不亦太過,不允。又所啓,激揚通塞,乃銓曹責,而如洪尙寅之得罪名義者,至擬於佐幕擇差之窠,不審之失,宜有規警,請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上曰,方當大滌,且有下敎,其所差除,不過佐幕,以此請推,不亦太過,雖然,不過問備,依啓。又所啓,邊地厭避,近成痼弊,而朝家責罰,或行於武臣,而不行於文倅。李日躋之移拜江界也,圖避之說,盛播洛裏,莅任未幾,終至狀罷,名官規避之習,道臣曲循之失,俱合警飭,事雖已往,不可置之,請江界前府使李日躋,罷職不敍,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擧動陪扈,何等肅嚴,而前兵使張泰紹,昨於回鑾之時,縱橫馳騖於班行之間,或先或後,乍東乍西,及至中途,偃然徑歸,擧措顚妄,觀瞻俱駭,請前兵使張泰紹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朝綱解弛,百隷怠慢,凡有動駕,班行之不肅,落後之紛紜,誠爲寒心。以昨日還宮時陪從言之,東班則任自徑散,又踵前習,西班則斷絶錯亂,殆不成儀,請東西班押班監察拿處,各司落後人員,亦令政院,査出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親臨閱武,國之重事,而昨聞該房承旨,不能擧行諸節,至使代房臨急替行,揆以事體,極涉未安,請兵房承旨徐命淵,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臺諫接待,必備史官,乃所以重事體也。而臣於二昨傳啓之時,政院諉以堂後一空,致令史官不備,損體之責,在所難免,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王言代撰,事體甚重,而副校理任珽,昨於大臣,不允批答,以其意見之不合,不肯製進,陳章辭免,事未前聞,有關後弊,況近來代撰,專事贊美云者,揆以詞臣之體,誠爲失言,請副校理任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左、右史,例不得暫離筵席,而上番兼春秋,出入傳命,殊失職責,請兼春秋宋守謙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筵席下詢之際,武臣朴淳貞,不爲離席仰對,其在事體,殊甚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入侍武臣朴淳貞,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李載厚之乘時跳踉,壞亂朝廷,洪尙寅之顧戀兇賊,得罪名義,是何等情態,何等釁犯,而或假借太過,處分不嚴,或遽然檢擬,全無防限,在臺體,俱不可不論。故咫尺前席,愚衷耿耿,略請譴罰,要伸公議,而庸陋如臣,新入臺地,草草一言,猶未見諒,反承太過之批,悚惶極矣,愧恧大矣,更以何顔,仍冒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過中之敎,不過勉勵,其所論啓,俱得臺體,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諸臣以次退出。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病}}。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趙命臣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不允批答。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參判臣李眞淳,見差永禧殿奉審告由及還安祭獻官,自直所今將受香,而參議臣李匡輔,以親病陳疏受由,參知臣李潝,呈辭不爲替直,參知臣李潝,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正言鄭亨復、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正言沈䥃,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史官李耉齡,聞其父病危重,而不得歸護云,他史官替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參知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兵曹參判李眞淳,以永禧殿獻官,今將受香,而因兵曹草記,參知李潝牌招替直事,命下矣。參知李潝牌不進,參議李匡輔,以親病陳疏受由,判書趙尙絅,明朝以宗廟修改時提調進去,實無他推移替直之人,而莫重受香,日勢已晩,事體未安,不可無變通之道,獻官單子,令該曹卽速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告祭獻官,以兵曹參判李眞淳,工曹參判李瑜,實預差啓下矣。李眞淳則以本曹入直無人,政院啓稟變通,李瑜則謂有情病,終不入來,莫重受香,漸致日晩,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工曹參判李瑜,從重推考,不得已以禮曹參判李德壽,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啓曰,臣於日昨閱武時,以軍門大將問備事,發啓蒙允矣,卽伏見小報,則政院,以國舅事體,與大臣等故,雖或違牌,元無推考之例,措辭陳稟,至有勿捧傳旨之敎,臣之當初規警,不過略存事面,而前例有無,未暇詳審,致令喉舌之地,引例煩稟,反使旣允之啓,終歸還寢,則臣之觸事憒憒,不閑朝體,姑舍勿論,其虧損臺例,莫此爲甚,何可一刻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病}}。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夜二更,黑雲一度,起自艮方,直指巽方,長四五丈,廣尺許,良久乃滅,三更又起震方,直指坤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徐宗玉啓曰,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以日昨請推之臺啓,俱不仕進,院中事多苟艱,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遠道上言,先爲啓下,斯速抄啓,俾無遐方人遲滯之弊。 ○以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楊州陶山村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釁累廢放,不可重辱睿簡,癃朽迷罔,不可復任邦匀,以聖上之明鑑,宜無未察乎此,而泥頒一誤,汗收尙遲,敦勉之隆,愈往愈加,至於今日而極焉,恩數屑越,觀聽皆驚,臣誠惶霣震悚,覓死不得。然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區區素守,終不敢有變動,謹當更瀝肝血,申暴危懇,庶幾亟蒙矜許,少安微分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三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屛伏俟譴之中,常祿不敢冒受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相朝爲咸鏡都事。 ○持平金尙魯啓曰,引嫌而退,國舅請推,旣曰未審,則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大司憲金始炯遞差。答曰,依啓。 ○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今國家憂虞孔棘,方篤倚毗之誠,惟輔相去就不輕,胡堅遜辭之志,不若是恝,未或深思?惟卿,風度端詳,才具敏達。妙齡騫騰於華膴,譽望斯隆,晩途閱歷於風波,推助是戒。逮夫枚卜以後,其所注意者深,每憂蠻觸之場,日尋戈戟,願玆鹽梅之托,欲調酸鹹,契合昭融,精誠曾發於宵寐,眷毗勤摯,訏謨實藉於台衡,何意仰成之辰,乃有釋負之請?因臺端侵斥之語,縱致情地之難安,顧城外逬出之行,是何擧措之太遽?惟宣諭賜批之際,洞悉心腹之辭,以體國忘己之誠,寧有芥滯之意?方期遐心之克挽,遽見巽章之繼陳,卿雖以必欲退之心,至再而屢懇,予則以不當去之義,悉數而更申。時事乖張,茫然無彼此和協之策,民生困悴,凜乎有朝夕危亡之形。況今鼎席之殆空,以致廟務之多滯,左輔肅命,旋以疾病爲辭,首揆尋鄕,仍上控免之箚,念今日國事之泮渙,予欲無言,而半夜面諭之丁寧,卿胡不諒?於戲,與同休戚,卿何棄予如遺?共濟艱危,予今望卿者切,須體予意之勤懇,亟斷來章之巽辭。所辭宜不允。故慈敎示,想宜知悉。弘文館校理知製敎臣兪健基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金若魯,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若魯讀綱目第二篇,上自秦承相范雎免,至秦王冠帶劍。上曰,承旨讀之。宗玉讀,自秦伐魏取衍氏,至五月天下大酺,上曰,注書讀之,翼輝讀,自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至築宮咸陽、北阪上。若魯曰,《資治通鑑》,自周赧王入秦獻地,與秦正統,而綱目則不與,以東西周猶存故也。范雎以說客,一朝取卿相,無他功業,而朱子特書其免,蓋取其宦成名立,能知足而退矣。上曰,豈其然乎?此不過隨記而已。何至爲褒筆?若魯曰,戰國之士,終皆亡身,而睢獨自全,故先儒取之矣。宗玉曰,發明綱目,有此言矣。上曰,書荀況、蘭陵令,何也?若魯曰,書荀況,取其賢,蘭陵令,惜其不能充其才也。宗玉曰,經則治之道也,史則治之效也。文義雖不能逐條論難,其中拈出數三處,問諸臣之所見曰,此事何以處之,此人處義何如?如是則不但有益於討論之工,亦可以見諸臣之見識矣。上曰,承旨之言好矣。若魯曰,荀況論兵之言,好矣。上曰,此是荀與楊也之荀耶?若魯曰,然矣。此雖論兵,而下之事上,上之使下之道,皆不外是,必以信義固結,然後君臣方有一體相須之義矣。上曰,答其弟子之問,其言亦好,而終異於聖人,此所謂荀也。擇焉而不精者也。宗玉曰,入道處如是,故末流則爲李斯矣。上曰,秦以威力,呑滅六國,此是大勢所壓,而六國若合從,則秦亦不得竝呑耶?宗玉曰,聖人編秦誓於書末,已知秦之必代周,氣數所歸,不獨武力之爲勝也。上曰,此則予以爲巧矣。秦誓固好,故聖人編入於書末,而夫子罕言命,安知秦之必代周也?宗玉曰,其時列國書中,無如秦誓者,聖人亦以此而知之耳。上曰,《大學》引秦誓,亦有意乎?宗玉曰,此則未知其有意矣。秦雖强暴之國,制治之道,亦有可觀。其立三丈之木,而輒予千金,信亦有足以得天下者矣。若魯曰,蓋其時用人之道,秦爲最善,諸國莫及,此所以能竝天下也。上曰,承旨之言,予則終不以爲然矣。秦之代周,乃周自獻之也。非秦得之也。周若有道,則秦何以得之耶?如莽、操、懿、溫,遇治世,則爲能臣矣。宗玉曰,聖敎大哉,而周室爲犬戎所敗,東遷之後,仍以不振,而其時諸侯中,齊獨來朝,蓋《春秋》以後,周徒有天子之名,而不得行天子之事矣。上曰,自《左傳》時,至是能扶持,予以爲奇,蓋猶有文武之遺澤而然矣。若魯曰,如楚、趙等國,皆是自亡,此時若有如桓文者,則秦豈能竝呑乎?上曰,齊亦强國,地最廣而公然自滅矣。若魯曰,魯仲連,亦一世奇士,而時君無擧而用之者,誠爲可惜矣。上曰,魯仲連,乃不爲也。非無用之者而然也。宗玉曰,君臣際遇,亦絶難,三代以後,君臣之間,只燕昭王之於樂毅,漢昭烈之於諸葛亮,獨可稱,其外無足言者矣。若魯曰,三代以後,人君用人之道,一邊委任,而一邊猜疑,此其所以君臣之間,鮮有保其終始者也。上曰,胡氏之論雖好,而終是抑揚矣。若魯曰,胡氏之論,專以利害,不以仁義處,多矣。上曰,仁義則仁義矣。宗玉曰,子順,以魯仲連爲高士之次,眞正高士,何如者可以當之耶?魯連蹈東海之志,似足爲高士矣。上曰,其上豈無高士乎?宗玉曰,如許由者,高則高矣,而聖人不許矣。上曰,高士豈極至者,而若論高士,則似當以巢、由,爲首矣。若魯曰,信陵君,聞毛公一言,趣駕還魏,破秦兵存魏國,而以其有殺晉鄙之罪,故終爲反間之言所間而死,信陵,於四君中最優,而猶如此,足爲人臣之鑑戒。信陵死而魏亦亡,爲人君者,亦當存戒也。宗玉曰,四君亦有君道,能從諫如流,改過不吝,所以致三千食客也。若魯曰,縮高自刎,不獨氣節,亦得爲臣之道矣。上曰,四君不過是逋逃主,何足謂君道?若魯曰,承旨之言,亦非謂眞有君道,只取其從諫一節耳。宗玉曰,治天下者,若取其待食客之道,移之於用人,則好矣。若魯曰,廉頗,怒樂乘之代己而攻之,不能終臣道,君亦不保其終,此是鑑戒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納粟拜爵,初見於史,故朱子特書之,以識其變,此後次次漸廣,名器淆亂而莫之救,至于今爲弊矣。上曰,賣爵,朱子亦爲之,予嘗未曉也。若魯曰,朱子浙東時,嘗上請,而此則慮國家之失信而爲之矣。宗玉曰,非但慮其失信,亦以時措之義爲之耳。上曰,朱子若以爲非,則必不爲之矣。宗玉曰,此是初有故書之,而若其時措之義,有不得不然者。我國如納馬許通等事,先正臣李珥,亦嘗陳請矣。若魯曰,我國則空名帖之外,曾無賣爵之事,而近年以來,私賑千石者,直拜東班正職,今則止於部參奉,而前頭之弊,將無窮矣。宗玉曰,空名帖,公然罔民,前則或免軍役,而近來則民間,皆是堂嘉善,故不得免軍役,民若不願,則自官家,囚禁而抑賣矣。若魯曰,臣曾見新溪一村漢家,一家五人,皆嘉善,厥漢家業本裕,而以此破産云,誠爲寒心矣。上曰,空名帖之弊,無據矣。若魯曰,十九板黃歇之事,渠以人臣而爲如此事,故不旋踵而受禍,李園,雖無狀,而天道亦昭昭也。上曰,此是呂不韋之對也。若魯曰,大索逐客令,誠誤矣,而以李斯之言,卽收其令,用李斯卒竝天下,李斯之書,雖是辯士之言,而亦有可觀矣。上曰,文則佳矣,所引者,豈皆賢乎?其末端語,好矣。秦始皇,亦有統合之象,如用李斯,容茅焦,非後世人君所能及也。宗玉曰,李斯之言,誠切至,而行不踐言,終至於亡身而亡國矣。上曰,如韓信之一生操縱在蕭何,興秦亡秦,皆李斯矣。宗玉曰,胡氏之言,與柳宗元封建論參看,則好矣。上曰,在德不在險,秦廢封建,而二世而亡,雖不廢封建,豈不亡乎?若魯曰,然矣。周無文、武之德,則雖封建,何能八百年傳國乎?上曰,易地則皆同矣。漢鑑此封建而卽致患,唐廢封建而能久存矣。宗玉曰,雖如此,而法制規模之善不善,亦豈無之乎?聖人以封建爲是矣。若魯曰,聖人之以封建爲是,是義理之論,而在德之敎,參看好矣,易地則同之敎,誠好矣。宗玉曰,郡縣之制作,而數易之弊生云云者,胡氏言是矣。若魯曰,秦以天下爲三十六郡,而我國則小小地方,郡縣十倍於此矣。上曰,所達誠然。統天下爲三十六郡,而小小我國,置三百六十州,百姓安得不困?宗玉曰,先正臣李珥,曾爲竝邑之議,此則非如良役,可以朝令而夕行者,下詢於廟堂諸臣,而徐議變通之道,好矣。若魯曰,祖宗朝設官本意,州府統於監營,郡縣統於州府,譬如綱擧而目張,規模則非不善矣,而縣邑之多,終爲弊端矣。上曰,儒生言是矣。中原法,亦如此,有知府、知縣、令丞,而中原則一府而有多官,次次統治,我國則雖至小之邑,各有民社,此所以爲弊也。若魯曰,三南營將,自孝廟朝設立,而營將設立之後,鎭管法廢矣。設立時,討捕軍官之數,定以七十,而今則多者或過四五百,成大衙門,閑丁皆投入,種種弊端,不一而足,其供億之需,亦甚不貲,有害而無益。或稱强盜援引,推捉良民,則一村奔波,如逢亂離,鎭屬輩誅求之弊,從而生焉,猝然革罷,雖爲重難,若依西北例,行兼營將之法,則似無妨矣。宗玉曰,營將之弊,雖如此,而兼營將,亦有弊,忽於治盜之政,不可猝變矣。宗玉曰,各軍門,書啓中,冒濫之弊,似有之,故某人,奪某人某物,使之懸錄以來,而一人被捉,則其甲冑弓劍鞍馬,各人分之而受賞,至於得金,受澤長箭者,尤不似以長箭一二介,混蒙賜馬之典,終涉過濫,宜有區別,故敢達。上曰,予亦如是見之,而馬兵一哨,其時上來者,似過四十六人,一人被捉,十人爭之,或得箭一介,或得箭二介,欲均蒙其賞,此等處,不可細看,當闊看也。宗玉曰,賞格木綿上下,當以何處耶?上曰,自各其軍門上下事,分付。宗玉曰,校理兪健基,來詣閤門外,而齒痛苦重,不得入侍,至於微稟,勢雖然矣,玉堂在直,而召對時,不得備員,事體則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右承旨趙命臣,以敦諭出去時,楊州支供見闕,至借食於偕來史官而來,雖宣傳官奉命之行,猶且不然,況近密之臣,以敦諭下往,事體,如何?而不爲接待乎?聞畿營則知委,而本牧不爲待令云,事甚駭然,監司趙明翼不能檢下之失,不可不警,推考,何如?上曰,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出擧條}}宗玉曰,守令,憲府則署經,而諫院未署經者多,夫馬留滯之弊,不可不念,宜有變通之道,敢此仰達。上曰,一司署經者,除署經,使之速爲下直。{{*|以榻前下敎書出}}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永興府使金浹,豐川府使朴時佐,龍岡縣令成範錫,珍島郡守趙由恒。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前持平李載厚罷職不敍事,啓下,而臺諫方以削奪官爵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承旨趙命臣,不爲仕進,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陳疏入啓,院中事甚苟簡,右承旨趙命臣,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外,司諫李光溥,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朴弼正,連呈辭單,不爲開坐,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三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不允批答。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留待。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右副承旨柳萬重牌招事,允下,而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偕來,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特推催促之下,已過累日,尙不辭朝。當初已盡開釋,參疏諸臣,亦多應命,則更無一毫難安之端,而一向撕捱,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臣尙絅,陳疏入啓未下,參議臣李匡輔,方在服制,參知臣李潝,連呈辭單,參判臣李眞淳,內司入直,今日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五日,南原君{{!|𪳣|⿰木卨}},差備門外擊錚,所當依例囚禁科罪,而係是正二品宗臣,有難循例擧行,令攸司,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以擊錚罪人沈游恭囚禁治罪事草記,佐郞洪廷命,親呈於政院,當其詣政院時,詳閱草記,則只是沈游恭一人事而已。其後洪廷命,偶詣政院,見草記軸,則沈游恭事草記中,添書白世奉擊錚辭緣所謂世奉元無擊錚事,而添入於草記,見甚驚駭,推問次,捉致結束該吏池尙億,則尙億,自知其罪,鎖門逃走矣。當初郞廳,旣自詳察而呈之,故乃覺白世奉之添入,蓋呈草記之規,郞官躬進政院,該吏持草記隨之,授院吏呈之,今此白世奉事,此必池尙億預書兩件草記,及其呈院之際,匿其原本,換納他本之致。莫重擊錚罪人入啓文書,如是弄奸,事發逃走之狀,萬萬絶痛矣,分付該曹,白世奉擊錚勿施後,重治其符同之罪,池尙億,令攸司窺捕囚禁,依律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上曰,聞禁軍傷目者,雖是放銃時觸傷,而其外亦多有鞭棍被打之人云,蓋俄者暗令,禁軍陣,未及聞知,而馬兵追擊,出其不意,禁軍之致敗,勢固然矣。禁軍以侍衛親兵,今番必不無落莫之心,兵判以此意曉諭,而其中被傷者,令本營給藥物救療,可也事,命下矣。傷目一羽禁軍崔時泰處,使鍼醫卽往看審,則銃火所觸,眥胞傷損,浮氣頗盛,故瞳子之潰破與否,姑未的知,而旣無死生之慮云,故題給藥物及木疋,使之別樣救護,而此外別無被傷之人云矣。前後聖敎,如是勤摯,自臣曹傳宣於禁軍別將,使之一一曉諭於禁旅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一軍色,專管禁旅之接濟,連因災減,所捧大縮,禁旅等應下,每患難繼,而至於馬草價,則每年二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定式分給,常無踰限之事矣。今番則本曹所捧,三南價布二百三十七同零,入於作米中,而作米代,自備局分定於賑廳、戶曹之後,本曹累次請給,無意輸送,以致禁旅等馬草價及標下軍衣資等物,過限不給,鎭日呼訴,其在軍政,極甚悶憐。許多木同,他無推移之道,賑廳作米代,一百九十一同零,戶曹作米代,四十六同零,卽速輸送,以爲分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故咸恩君臣李森,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慶尙道河東府數外官屯畓二十三負六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參判臣金有慶,丙午年謝恩副使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江原道狼川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七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啓請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乃是規例。故二月二十日內,磨勘上送事,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上來,而慶尙、全羅道會案,限內不爲上送,事極未安,兩道監司及都會官守令,竝爲推考,御覽會計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京標下軍朴相杓,捉摛御營廳別馬隊金鳴夏木綿五疋,後哨軍李仁芳,奪取訓局馬兵黃世益環刀一柄,木綿三疋賜給事,命下矣。依傳敎本營所儲木綿,依此數賞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京標下軍咸雄俊,以禁衛營別驍衛李儀相箭四箇奪取事,本綿二疋賜給事,命下矣。依傳敎本廳所儲木綿二疋賞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前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迎日前縣監嚴宅周拿問處之事,允下矣。嚴宅周,時在安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江界居金明元等三名囕死事,傳于韓師得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臣昨於筵席,以李載厚事,有所論啓,而屢勤俯詢,終靳夬兪,臣竊爲殿下慨然也。夫載厚之疏,排布至密,旨意叵測,憑藉事端,要作嫁禍之梯,外假設辭,敢爲嘗試之計,噫嘻,此輩之包莊禍心,思一顯售者,久矣。今乃乘機闖發,恣意跳踉,必欲傾陷薦紳,壞亂朝廷而後已,觀此頭勢,將不知幾箇載厚,接踵而起,則世道之深憂,可勝言哉?殿下若謂之此啓,過中而不可從則已,今殿下旣以擬律,不過予亦知之爲敎矣,果知擬律之不過,則又何不夬從臺議,以折奸萌也?渠之情犯,決非罷職薄罰所可懲礪,處分終不可不嚴,堤防亦不可不峻,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洪尙寅之曾在臺職,顧戀鏡賊,故拔緣坐之啓,敢爲巧避之計,是何等情犯,何等釁累,而曾不示譴,已用蕩滌之典,則官職檢擬,尙可論乎?佐幕之任,況是擇差之窠,則肆然陛辭,寧不駭哉?堤防之當嚴,殿下已言之矣,臺體之當然,殿下已知之矣,而執法之論,猶且强拂,薄罰之請,不卽允兪,臺議未伸,物情愈激,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答曰,勿煩。 ○左副承旨徐命淵疏曰,伏以臣,疾病況頓之餘,猥忝本職,自量筋力,實無堪承之望,而親臨閱武,期日迫近,所掌房任,亦且緊重,故不敢言病,進參從臣之後矣,帳殿奏稟之際,大臣目見臣病狀,陳白前席,特蒙換房替代之命,臣於是惶悚不敢自安,今者臺啓如此,臣之溺職之罪,著矣,臣何敢抗顔冒進於職次乎?召牌之下,未免坐違,臣實悚怵,不省所措。且念賤疾苦劇,已涉數旬,筋骸日衰,步履益艱,不但見者輒愍然,臣亦自厭其餘生矣,似此症形,實無起色,逐日趁鐘趨班,夫豈自期者哉?玆敢不避煩猥,悉暴病狀,伏乞聖慈,曲垂矜察,亟許遞免,俾得專意醫治,以全微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於憲臣請推之啓,有惶蹙不安者,而其時事實,有不容終默者,玆敢略陳焉。伊日憲臣詣臺,適在引對未罷之際,廳注書方入侍,事變假注書,以大臣偕來出去,上注書,牌招未入來,只有預備兼春秋一人守廳,而傳啓呼望,接待事急,廳注之罷對遲速,上注之承牌與否,未可預知,而在前或値如許時,則以一史官出待,院例卽然。故臣果與預備一人,出而接待,此固事勢然矣。今玆之言,或由於未詳院例之致,而至若諉以一空,致令不備云者,其所遣辭,太不相諒,有若臣放倒事體,有可備之勢而故爲不備者然,臣實未曉其所以也。昨以院中苟簡,有請牌之事,而不敢冒沒承命,坐犯違慢,恭俟譴何,而只推之恩,遽下格外,臣誠惝怳感激,不省容措。念臣百無肖似,忝居近密,累朔供劇,耗瘁轉甚,尋常出納,亦無以盡其惟允之責,溺職之端,非止此一事而已。伏乞曲加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伏見憲府新啓,則以臣檢擬洪尙寅於佐幕,有問備之請,臣於此不勝瞿然悚恧之至。尙寅之停啓寧海事,臣初未能記認,而中間出入侍從,未見其有礙,則以此持難,固臣意念之所未及,近日見枳,自有別事,而同罪諸臣,旣皆通擬於內外之職,今不當獨示枳礙於尙寅,故佐幕之望,臣果循例檢擬矣。今者臺章峻發,至以堤坊名義爲言,則在臣之道,惟有摧謝而已。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第臣昏謬不察,觸事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有不容淟涊苟冒於銓衡重地。玆敢冒死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本職,以重銓選,以謝公議,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魯下,本無知識,至於戎垣重任,夫豈有一分堪當之望,而逃遁無路,冒沒蹲據,加以痼疾纏身,居常懶散,操鍊之節,亦未能逐朔擧行,自知罪咎之難貸,若無所容矣。日昨壇上,臺啓重發,至有問備之罰,臣於咫尺前席,誠不勝踧踖惶悚之至。本營別驍衛,卽輪朔上番之卒也,其坐作進退之節,固與京軍之常日敎鍊者絶異,而今此上來之卒,則緣臣有病,未及習鍊,而卒當大閱,其錯亂不成樣者,莫非臣溺職之罪,則憲臣之勘以薄罰,可謂失之太寬,揆以邦憲,合被重譴。玆敢席藁陳懇,伏乞聖明,亟降威命,以嚴師律焉。且臣於錫馬之命,尤有所恧縮不安者。夫賞罰,是軍政之第一急務也。宜罰而不罰,不宜賞而濫賞,豈不大有乖於懲勸之道哉?今臣宜被罪罰,而反紆寵錫,聽聞所及,莫不駭惑,乞命收還,以重賞典焉。仍念臣素有疾喘之病,換節之時,如期發作,發必幾死更甦,而因失汗過多,重觸風冷,罷歸私次,達夜寒戰,喘病復發,呼吸不通,兩脚又忽浮脹,不能隨意運動。昨日大廟修理時,推移不得,扶曳蹣跚,僅僅進參,以此諸症越添,一倍危苦,若不及今調治,則死生可慮,冒萬死敢此附陳,伏乞聖明,俯諒臣情病之難强,亟命罷削臣所帶職名,以重國體,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賜馬之典,實循舊典,問備之請,尤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司諫李光溥疏曰,伏以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再陳危懇,不獲遞解,惶隕憫蹙,莫知攸處。親閱動駕之日,黽勉暫出,只爲粗伸分義而已。若復因仍蹲據,不思所以自處,則是臣進退無所據矣,日尋長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如負大何?玆於牌召之下,隨詣闕外敢將必遞之義,更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更及他事,而竊有區區迷見,敢此附陳焉。臺閣論人之道,惟當據其實狀,就其本情,曰是曰非,可也,若求別案於實狀本情之外,文致勒成之,則是豈平允之道乎?今日廷論之攻斥李載厚,勢所必至,固何足怪,而第前正言鄭亨復之論列者,出於實狀本情之外,有非意慮所到。頃夜聖上之引接諸臣也。筵席嚴祕,史草焚滅,父子兄弟,不得相傳,只取其見於批旨者觀之,則聖上洞諭,諸臣覺悟云,外間所料,不過如十九下敎而已。載厚之疏,其是非得失,姑置勿論,其所謂半夜前席,聖敎諄諄者,蓋亦只據其見於批旨間者言之,而若其不忍聞三字,亨復疏出後,始得見之,又未知爲何敎也。人臣之於君父下敎,例用諄諄等文字,而今乃拈出此二字,或謂之樂聞,或謂之贊歎者,抑何意也?旣無所聞,又不知爲何事,則匡救與否,非所可論,人心一也。旣曰不忍聞,則爲人臣子者,其誰有樂聞贊歎之心者乎?推恕之言,決不若是,臣竊爲之慨然也。臣雖不肖,意無扶抑,夫豈絲毫爲載厚地者?誠恐淸朝論人之道,漸入於崎嶇䵝昧之場,敢有此仰陳,惟聖明,另加照察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復之疏語駭異,其亦知之,而李載厚之疏語,亦豈不曰駭異?爲今執法之臣,其宜公看處也。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尹淳,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東恩君榑,武臣金泳入侍。上讀前受音訖。若魯讀彤弓三章、菁菁者莪四章。上曰,自止,一依前規乎?若魯曰,然矣。上讀新受音。淳曰,下番兪健基,齒痛苦劇,莫重法講,不可不備員,故不得不入侍,而文義則難以陳達矣。若魯曰,彤弓三章,天子燕有功而錫以弓矢之詩。上一章,已包下兩章之意,下兩章,不過改其字句,別無文義。大抵彤弓,是專征伐之物,受言藏之,以待有功之人,而中心貺之,貺之之時,鍾鼓旣設,而禮以饗之,然亦必施於應受之人矣。恩賞者,人君御世之柄,若彤弓不爲藏之,則非重名器也。輕與則是褺慢也。有功而不與,亦非勸之之道。章下註,不過論弓矢之數,鄭氏、呂氏之言,皆言其重也。菁菁者莪,燕飮之詩,錫我百朋,非眞以重寶錫之也。蓋謂見君子之喜,如得百朋也。淳曰,此與如好好色,同矣。菁菁者莪,只是起興,別無取義,而後世引詩者,用於育才,韓愈之文,亦用之。故仍以錯用,爲造士之語矣。彤弓,是重賞,我國則以賜馬爲重,而中原則賜弓矢,爲分封之次矣。上曰,九錫之對也。淳曰,然矣。物微而名大,爲上賞,人君愛一嚬一笑,賞不可輕,而若有功者,則當以誠心而施之,不可以虛文也。近來事多從儀文,每於施賞之際,體念此章,則好矣。上曰,受言藏之,中心貺之,一朝饗之,是三節矣。若魯曰,後世恩賞屑越,無彤弓之義,古人則弊袴猶惜,而今人雖名器之重,賤用之矣。人君以誠心施賞,則被賞者爲感,而若以虛文,則不感也。恩賞有國之重,加勉於此三節,好矣。淳曰,不但賞,恩亦然。今之施於臣僚者,恩重而罰輕,廷臣無不得不世之恩者。大抵恩賞簡重,然後得之者,爲感矣。上曰,然矣。淳曰,載,抗之也,言其以檠正之也。菁菁章,別無可達,只是好賢之義,楊舟,取其輕浮也。上曰,下番先爲出去。上掩卷。淳曰,近來久不爲入診,聖體,若何?上曰,日氣雖寒,而頗有春意,連得好過矣。淳曰,眩氣不發乎?上曰,不發矣。淳曰,膈痰流注之症,近來,則何如?上曰,不爲作苦矣。淳曰,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水剌有勝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宮下部之症,今則已安乎?上曰,稍勝,而猶未快矣。淳曰,惜福之道,衣袴皆用木綿,好矣,而至於下部,以紬裹之無妨,亦須數改,無使濕氣留在,如何?外濕內透,則亦有害,濕則卽改,好矣。上曰,然矣。淳曰,百日之前,數見外人,則氣易見奪,未入侍之醫官,不必數入,雖內間,常侍者外,勿令出入,宜矣。使臣事,大臣病未入侍,而日昨諸宰,會議于大臣家,又問議于未會諸宰,而歸一,故敢達矣。上曰,會者,誰某也?淳曰,宋寅明、朴文秀、趙顯命、宋眞明、李宗城及臣,齊會矣。大臣在彼時,彼人初令奏文完結,而若然則擬結後,又當有別使,故更以完結奏文圖來矣。更思之,則我國旣不得直爲完結,而只送齎咨官辭之,事體亦如何?欲送齎奏官,而諸議則以齎奏官,亦爲未安,故以送使爲定,而差出使臣矣。朴文秀以爲,別使大段不緊,送齎奏官,少無不可云云,而欲撰奏文,則不成措辭,大段難便,諸議皆以爲,無寧送齎咨官辭完結爲宜,已得歸一矣。上曰,卿意,何如?淳曰,此事三年之後,又以不得完結爲言,事大之道,不當若是。且旣圖完結,而又復辭之,亦涉未安,故臣之所見,已達於前日次對時,而諸議皆如此,臣何敢自是己見乎?上曰,凡事直,然後末梢無弊,初欲除別使一行,故如是矣。奏文完結,旣圖以完結奏文,而又辭之者,豈成事理乎?彼若令完結奏文,則辭之,可也,圖之而辭,彼人豈不以我國爲奸詐乎?言忠信,行篤敬,蠻貊可行,一處見輕,則到處見輕矣,直自完結決不可爲送使,而彼若完結,則妥帖矣。旣曰大國而何可如是待之乎?我國人多少意思,每落於渠謀,末梢,尾難掉矣。淳曰,然則何以決定乎?上曰,若以自前擬結則如是,而何敢直爲完結之意送使,而仍照倣前律而請之,好矣。淳曰,使臣之圖完結以來,亦有苦心矣。上曰,彼若曰,圖之而辭,何意也云爾,則何以答之耶?特進官玉堂之意,何如?完結雖不可爲,擬結,何妨耶?眞淳曰,廟堂之事,臣何敢與聞,而聖敎當於義理矣。然而使臣之私自周旋,旣非奉聖旨之事,若曰吾雖圖之,而吾君如此云爾,則亦成義理矣。上曰,齎咨官雖往,不過得擬結以來矣。若魯曰,臣則雖未的知其利害,而生梗則無慮矣。上曰,亦不可保其無慮爾,國如是,則初何以圖完結云云,而下語不恭,亦未可知也。淳曰,以事體言之,聖上親自擬結,使臣持往,固是當然道理,旣圖完結,而復辭之,終欠忠信之道矣。宋寅明之見,初與臣同,而聞朴文秀之言,以其言爲是矣。上曰,今番事,異於戊申,旣曰大國,而小國人犯越殺人,豈不下礙逼文字乎?此何至爲辱,而我國人躁躁之故,以爲辱也。靈城所謂先送奏文,次送咨文,自然免議云者,是矣,而如是則又當費力矣,豈不多節乎?淳曰,若擬結則使臣必往,文秀之言,亦然矣。上曰,予所持難於送咨者,別使一行,小弊也。送咨而彼若打發撥回曰,以皇旨定奪之事,朝鮮何敢煩稟云爾,則豈不益爲辱乎?咨文及奏文草,卿試先爲構出,待大臣入侍,更議決定,可也。淳曰,內醫院,有可悶事,敢此仰達。嶺南蔘貢,土産若干,其外皆自大同主人防納矣。內醫院入庫蔘,必提調開坐,然後出納,或有急時標紙,則請來入直承旨開庫,而大同參則掌務官,傳掌繼用矣,近來蔘價騰踊,日以益甚,所受之價,僅爲三分之一,貢人之落本如是,故抵死不納,標紙連下,而無以支繼,前頭必將有生事之患,貢人輩,日日號訴,願得從貴上下,其情狀,亦甚可矜。故自下往復於惠廳,則每以朝家,有勿用錢之命,防塞不許,此事不可無變通之道矣。上曰,當初朝令,使之勿捧而散之也,豈使之勿散也?若魯曰,朝令使之勿用矣。上曰,朝令何爲而至此耶?勿散則其錢安用之乎?其時擧條,何以出之而如是耶?淳曰,各司貢物中,漁父蔘契兩貢人,最難支當,蓋蔘一兩價,米四石零,而卽今米價甚賤,一石不過數兩,而蔘一兩則價至數十餘兩,貢人之稱冤,固其宜矣。兩醫司貢物,則諸上司及政院進排之數,纔已裁減,而御供則事體不可減,今年則姑以純錢上下,貢人輩,庶可支保,而得無闕貢之弊矣。上曰,朝令旣定,則不可以貢物之有弊,續續撓改,而此則勿捧錢者,欲其勿用也。勿散亦朝令乎?貨權當在上,而斂者散之而後,其權在上矣。其時擧條,後日入侍時,持入,可也。{{*|出擧條}}眞淳曰,近來捧上,以純木,而錢則藏之,故其弊益甚矣。上曰,然則錢皆藏於各司矣,民見朝廷之藏之,謂必更用而益貴矣。淳曰,錢若盡散無儲,則民亦不敢爲從貴上下之言矣。眞淳曰,錢不可盡絶矣,雖以捧上言之,錢則無操縱,而木則有操縱,弊亦不貲矣。淳曰,卽今廟堂,有二議,或以爲錢不可廢,或以爲不可不廢,特進官之意,亦以爲難禁者矣。上曰,卽今惠廳堂上,亦以爲難禁者也。淳曰,麗末錢弊特甚,文忠公鄭夢周罷之,而行楮貨、常木,我國亦用之,楮貨先罷,而常木,至戊午己未年用之矣。錢法無五十年用者,必一番大變通,然後可以無弊,彼中用錢,只用於日用,而不用於他矣。上曰,卽今彼中所用者,康熙通寶乎?淳曰,彼中則代代改鑄,今則行雍正通寶矣。我國以錢爲上貨,大小交易,無不用錢,故錢權偏重矣。上曰,銀貨皆入彼中,無銀之後,錢將流入矣,錢是禁物,故前則不用於西北,而今則至江邊邑,似皆用之矣。淳曰,北邊專用四升,故風俗不得不純朴,行旅能不裹糧而食,錢出之後,奸弊百生矣。眞淳曰,或値木花凶年,木價絶貴,則將不得不以錢捧上矣。師得曰,如此之時,以米代捧,何妨耶?上曰,此則承旨言,是矣。淳曰,凡貨權,當有時貴時賤之道,木貴之時,復用錢貨,亦無妨矣。若魯曰,當初朝令,臣未知如何,而市民則十百爲群,日日號訴矣。眞淳曰,錢者,貨泉,當流行,終不可永廢矣。若魯曰,本館番次苟簡,修撰金相奭、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上曰,金相奭之不出無義,金尙翼尤無撕捱之事,不可只推而止,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出擧條}}眞淳曰,臣曾以良役事,屢有所陳。蓋良民疾痛,雖在常時,固宜軫念,而況今天祐宗社,元子誕生,擧國含生,歡抃鼓舞,至於八方罪囚,皆蒙恩宥,竝與其族屬,而感祝天恩,設科慰悅,而京外儒武,莫不聳動,和氣藹然,百祥可致,而惟此艮民,獨阻恩澤,尙在水火,豈不哀哉?日昨聖上,特下備忘,申飭中外,釐正軍役,可見聖心,出於八域同春之意,而其後伏聞聖上,下二疋內不可減之敎,若然則此不過些少逃故救弊而已。此猶勺水救車薪之火,許多生靈,積年拯己之望,一朝落莫矣。臣竊念以聖上恤民之心,豈不欲蠲役保存,而有此下敎,似慮乎經費,一縮而難支,後難復舊而然矣。然若使經費,如前無減縮之患,而民有減役歡喜之樂,則聖上,豈不決意行之乎?臣於年前爲良役郞廳,其時朝議,在於減一疋,故臣以此磨鍊,則經費多縮,若不於軍門等處,大變通,則其事難成,臣於軍門事,旣知聖意所存,故不敢更達矣。前冬伏聞筵中,有減半疋何如之敎,臣更以減半疋磨鍊,大都通京外,二疋役軍四十九萬三千餘名,以疋數計之,當爲九十八萬餘疋,此數內減四分之一,則所縮,當爲二十四萬餘疋,而就其中裁度磨鍊,不減經費一疋,而其中或本與一疋半相等之役,如前仍置,或有只減半疋而不補者,或以它剩餘移補,則二十四萬餘疋不足之內,實不足,只一萬六千餘疋,此數不足者,豈無它充補之道,小小充補,恐有撑東傾西之患,臣意則朝家捐一邑八千結所出田稅大同,補其不足之數,則豈不易易乎?上曰,所謂一邑,指何等邑,而奪一邑所出,則經費無縮耶?眞淳曰,我國幅員,初雖無一邑疆土,無損於爲國,而今以一邑田賦,作救萬民之資,豈不美耶?上曰,減役雖未易,而卿前後如是勤勤,可知其雖在私室,留意於此。近來朝臣,無如此者,其心可嘉矣,卿言,似以予爲惜經費之縮,而予豈惜經費而然哉?二疋役,本非重役,百姓之難支,由於隣族矣,若只納二疋,則豈至難支。祖宗朝,行二疋役,而民無難堪之事,此只在於紀綱。俄者卿所陳,以錢則無操縱,以木則有操縱云者,亦皆無紀綱之致也。隣族之弊,一人納五人之役,十疋之人,減四人,則幾疋減乎?雖減半疋,隣族自如,則民之困,自如也。則又減半疋如是,則幾何而不至於盡減乎?有國而無賦稅,何以爲國?垂裕後昆之道,豈如是乎?眞淳曰,殿下,深居九重,故猶未燭二疋之難堪矣。臣於前冬,往湖中目見,則二疋役竝後錢,以錢計之,爲四兩五六錢,以米論之,三十斗餘矣。一民有子二人,則費米將至百斗,雖盡入一年耕作,無以充其數,民何以堪乎?減半疋則逃故,亦少矣。上曰,三父子之民,減半疋則似勝矣,一疋半,何以捧之耶?眞淳曰,錢則終不可罷,半疋則以錢捧之,何妨乎?淳曰,祖宗朝,陵寢不多,需用亦不廣,三四丁之家,父入於軍,則子得免焉,子入於軍,則父得免焉,而今則一家之內,以男爲名者,雖黃口,皆不得免,又兼以隣之隣族之族之徵,由是而十室九空,非以二疋役爲重也。先正臣李珥,亦言黃口之弊,不言役重矣。祖宗朝軍制,世宗大王、文宗大王、世祖大王,皆留意於戎政,各道各置體察使,選才力者爲軍,故軍政着實,輦下,置左右廂,大將演習敎鍊,親臨閱武,軍士六萬,此非徵兵於外方,臨時下令而如是矣,其時何如而能如是,臣未詳知,而雖以宣廟時言之,先正臣李珥,請養兵十萬,良丁之多,亦可以推知。蓋古則良役旣歇,而雖如小臣之子,皆着戰笠入番,今則所謂稱以兩班着道袍者,抵死謀避,良民偏苦之故,又圖入於公私賤,良戶日縮,逃故日增,若欲爲疋半之役,必有大變通,然後可以行之,不能灼知而變通,則初不如不變通矣。上曰,卿言,是矣。如卿之子,皆入軍役,然後一疋役,可以爲之矣。古則甲士正兵,皆士夫矣。予聞靈城之言後,有所覺悟,減半疋,已以不可爲爲定矣。特進官,必有分排磨鍊者,予若有行之之心,當取見,而旣定以不可爲,故不爲取見矣。淳曰,李眞淳,於良役有至誠,故如是講究,而如是陳達矣。上曰,其眷眷之心,誠爲可尙。所區畫者,後日晝講時持入,可也。師得曰,日昨憲臣,以閱武回鑾時,中路落後人員,令政院査出汰去事,論啓蒙允矣。自本院捧甘於各該司,使之自首,而無一人自首者,士夫風習,如是不美,亦足以觀世道,而自本院,更無査出之道,何以爲之?上曰,承旨之言,非矣。蔭官旣皆士大夫,其中或不無雜技出身之類,而亦是衣冠之人,豈有落後而不自首者乎?憲臣亦必目見而論啓,此政院不能善爲擧行而然矣,承旨推考,更爲査出,可也。{{*|出擧條}}淳曰,臺啓,以微官論啓,而臣則見崇品者,亦多落後,不先,申飭大官,而徒罪小官,恐非可行之道也。上曰,注書出去。下直留待守令入侍事分付。知事特進官,玉堂及宗臣、武臣,先爲退出,翼輝趨出傳命,永興府使金浹,珍島郡守趙由恒,豐川府使朴時佐,龍岡縣令成範錫入侍。上曰,以次進來。浹進伏。上曰,勳臣自別,履歷及七事不問,而所懷陳達,可也。浹曰,別無所懷矣。上曰,屢經州牧,且經閫帥,而今玆差送,欲使其休息也。然毋專以休息爲心,着念於民事,無負委寄之心,可也。浹曰,受恩罔極,常有一死之心,今又別蒙恩諭,敢不竭心力以思報效乎?由恒進伏。上曰,職姓名。由恒曰,珍島郡守趙由恒也。上曰,履歷。由恒曰,曾經扶安縣監、熊川縣監,以御使褒啓,陞堂上,頃除茂山府使,未赴而遞矣。上曰,褒啓,在扶安時乎?在熊川時乎?由恒曰,待罪熊川時矣。上曰,其御史誰也?由恒曰,辛丑年御使趙榮世也。上曰,七事。由恒誦陳。上曰,所懷。由恒曰,微末如臣,豈有所懷乎?上曰,此是權{{!|𥛚|⿰礻啇}}之代耶?師得曰,南泰齊之代也。上曰,鄕人乎?京人乎?由恒曰,鄕人矣。上曰,先世有縣官乎?由恒曰,曾祖穆,爲縣監矣。時佐進伏。上曰,職姓名。時佐曰,豐川府使朴時佐也。上曰,履歷。時佐曰,曾經訓鍊主簿、判官、都摠都事、德川郡守、刑曹佐郞矣。上曰,七事。時佐誦陳。上曰,所懷。時佐曰,當此聖世,有何所懷乎?上曰,有縣官乎?時佐曰,小臣祖父,嘉善,慈山府使師敦也。範錫進伏。上曰,曾經侍從,履歷則不問,而陳七事,可也。範錫誦陳。上曰,所懷。範錫曰,別無可達之所懷矣。上曰,一齊聽諭。師得宣諭。上曰,旣已宣諭,且又別諭於花川,而召見有意,各別着意。龍岡,是名官休息之所,雖曰關西閑地,亦皆有民事。曾見文官出宰者,亦未必善治,曾爲耳目之官,駁劾守令而已,則反不能善治,豈不爲羞乎?外方異於朝廷,克祛私意,以爲他邑表準,可也。上曰,昨日除一司署經守令,竝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辭朝。{{*|榻前下敎書出}}上曰,上言必多猥濫,不必盡下,各別精抄,斯速啓下,可也。{{*|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慈山府使許樹,咸從府使李景喆,加平郡守金九衍,公山縣監鄭達先,狼川縣監金時敏。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徐宗玉,右副承旨柳萬重,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而玉堂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違牌而罷職傳旨未下,或未差,只有副應敎金若魯一人,講官將不得備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兪健基,身病甚重,陳疏入啓,今日晝講時,將不得備員入侍,副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亦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繕工監假監役李廷恒呈狀內,素多疾病,年且衰耗,敦匠之任,萬無堪當之望,入啓變通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丹城縣監金聖鐸呈狀內,矣身以未經痘疫之人,卽今城內痘患,無處無之,歷辭之節,自大臣至兩司諸位不可不遍辭,則其間冒險,不知其幾番,則惟是八耋老母在堂,反貽惟疾之憂,甚非人子道理,忌患淨息,未可以時月爲期,入啓處置云。當初除授,意非偶然,不可輕遞,故累次呈狀,而論題退送矣。今又縷縷呈狀,而觀其狀辭,有難强迫,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聞其父病猝重,勢難察任云,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大司成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朴文秀爲大司憲,李瑜爲大司成,金箕錫爲獻納,趙鎭世爲正言,金宗台爲正言,沈星鎭爲副修撰,李潝爲禮曹參議,洪廷命爲兵曹佐郞,趙鎭泰爲戶曹佐郞,林象鼎爲工曹佐郞,趙彦彬爲濟用判官,李萬序爲家廟令,尹陽來爲刑曹判書,鄭彦恢爲利川縣監,兼春秋單崔成大,原平守爕,今加明善承傳,備邊司薦望義州府尹黃梓、尹心衡、趙迪命,首望落點。 ○兵批,判書趙尙絅陳疏受由,參判李眞諄,參議李匡輔服制,參知李潝病,同副承旨韓師得進。副護軍柳聖澄,副司直金始炯、徐命珩,副司正宋翼輝、沈益聖,以上單付。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副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狀啓,江華府居私奴金乧忠等及海州居私奴韓貴日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內司入直爲之事,啓稟蒙允,而允下之際,闕門已閉,不得擧行,待明朝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二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本寺分養馬,如有故失、瘦瘠、病傷不馴,則每於畢上納後,抄出所授營邑,從輕重施罰,而其間赦令則時推歲抄,竝爲蕩滌矣。去甲寅年抄啓,似不當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蕩滌。 ○傳于韓師得曰,入直承旨、玉堂引見。 ○又傳于韓師得曰,入直承旨、玉堂引見時,詣臺憲臣,同爲入侍。 ○持平金尙魯啓曰,卽得見右副承旨柳萬重之疏,因一規警,大加不平,或謂之太不相諒,或謂之未曉所以,信乎今日爲臺官難矣。臣是新進,喉院法例,臣固未詳,第未知牌招之注書,何不催督,偕來之事變,何不出代,而公然使堂後一空也。廳注書之入侍,非今斯今,臺諫接待之與引接相値,亦非今斯今,而只聞史官之必備,未聞史官之不必備,則其所謂卽然之院例,異乎臣聞,不識是,例也,著在法典,而臣果未之聞歟?承宣之所未曉,臣亦未曉也。然身居臺職,略論體例間事,而反被不諒之斥,其亦疲惱甚矣,如是而尙可以仍冒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辭見上}}新啓,唐津縣監李挺楫,曾任金吾、秋曹,只知當仕之爲可貴,不識名敎之爲何物,處義無據,人皆唾鄙,淸朝仕籍,不宜玷汚,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又啓曰,瀛館極選,處義自別,儒臣疏論,顯有指的,而朴弼載之向來一出,尙招譏議,事關廉隅,宜加警勵,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又啓曰,兵曹佐郞任述,自陳先累,爲世博笑,冒彈供職,全沒廉恥,請兵曹佐郞任述罷職。又啓曰,春川府使閔昌基,性本悖妄,政多殘酷,雖以嶺閫時事言之,濫施淫刑,至被臺劾,防禦重任,不可復畀,請春川府使閔昌基罷職。又啓曰,司成之窠,必以出入亞長人差擬,新有明令,而呂光憲,資歷姑淺,未免濫授,請司成呂光憲改差。又啓曰,官方之淆雜,未有甚於近來,如辛道東之衰劣,李奕之昏耄,趙潤璧之闒庸,俱不可置之於蔭仕之列,請刑曹正郞辛道東,儀賓都事李奕,瓦署別提趙潤璧,竝命汰去。答曰,不允。任述、呂光憲,末端事,依啓。 ○趙命臣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校理任珽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之待罪經幄,亦已有年矣,學識空疎,言議拙樸,曾未能開口出氣,論列是非,其於儒臣之樣,固已千萬不似,從前自劃,非專出於情勢之難强,而只緣含畏義分,不免喪其所守,伈泄隨逐,便同行尸,不過充闕於館直,備員於講筵而已。則辜負職責,罪悔俱積,淸議嗤罵,臣亦自料。日昨惠文之評,摘抉疏語,指斥深緊,而猶不顯言直攻,止擧其失體失言而論之,臺臣之待人,亦太厚矣,臣固當受而無辨。然而詞誥之體,何等嚴重,臣之所失,旣在於此,人之爲言,亦由於此,則厭然無動,不思自處,是殆不畏臺垣之公議,重貽館閣之羞愧,臣故不得不略陳之。近來代撰之文,類多贊美,此誠弊風也。臣亦嘗病其過實而爽眞,則臺臣此言,可謂得體,而至於大臣不允之答,則體裁,視凡文稍別,上承敦勉之旨,以示禮遇之意,故團辭措語之際,亦不可全沒贊美。噫,半夜聽諭,翌日上箚,大臣處義,臣竊慨惜,而詞頭之見屬,適在臣筵白之後,操筆臨紙,心手不應,一則懼徑庭於前後,一則慮有乖於敦勉,此臣所以有疏辭,而及承聖批,黽勉應製,勉出之語,自歸贊美,彼臺臣,若欲振刷風采,務主公平,則以此咎臣,固不害爲同朝責勉,而今乃拈出二字,强有云云,其意,果但出於存詞臣之體而已耶?雖然,臣忝詞臣之職,失詞臣之體,則問備薄罰,不足以小塞其罪,區區踪地,轉益臲卼,惟有早降威譴,勿復齒列於掌誥之班,方可使公體無虧,私義獲伸耳。卽因講官有故,天牌儼臨,謹此隨詣,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俯諒臣危悃,永刊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六七日前,重得齒痛,連觸風寒,症形彌重,又於日前,治療乖方,大段添加,左頰浮高,痛楚難堪,夜不能交睫,晝不能安坐,有若發狂失性者然,昨日召對,未免煩稟,分義惶悚,死有餘罪,今日法講,不可不備員,故忍死强病,入侍前席,幸荷曲察之聖眷,特命先退,舁還直所,昏仆欲絶,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特垂矜察,遞臣職名,俾得隨便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漢城府右尹洪鉉輔疏曰,伏以臣,卽向日搢紳疏中之一耳。自夫金尙星之疏出,而罪名狼藉,情地危蹙,不敢爲供仕之計,只自一味泯伏矣,繼伏見李載厚之疏,則其造意之至險,遣辭之絶悖,有不忍正視,而至以無北面之心等語,竝驅諸臣於罔測之科,臣於是不覺心魂俱戄,毛骨盡竦也。祗緣臣奊詬冥頑之甚,不能刎心以自列,惟有席藁泥首,遄俟威命之降而已。不自意聖度如天,不卽遽加誅絶,至命出牌宣召,臣感激惝怳之餘,重以迫隘悶塞,直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噫,自古人臣,被誣者何限,而今臣等所遭,實所罕有,伏況大明高臨,萬象莫逃,雖滄桑互變,消長迭換,而亦莫敢以此等惡言,輕加於一隊士類者,誠以義理所在,是非難誣故也。彼載厚者,其所處之地,果何如?而不小自反,乘時跳踉,敢假春秋之辭,欲售網打之計,臣竊痛之。然勿論其言之如何,人方擬之以人臣之極罪,而乃反晏然自處以恒人,則是尤無忌憚放肆之人也。臣雖無狀,亦不至於是。今獨有卸解職名,遠避駭機,以爲自靖之圖而已。官職去就,非所與議,屢煩召命,而輒事違傲,且親臨閱武,事體甚重,而祗候路左,瞻望羽旄而已。終不敢爲陪扈之計,論臣辜犯,誅罰是俟。玆暴危懇,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加諒察,亟賜鐫削,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已諭他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幼學金相泰、李遂龍、金銓、金聖胤、黃有鴻、李泌、申演、沈壽榏、沈廷顯、金重鳴、金是胄、金德載、金侙、辛聖揆、金儆、安楡、金廷虎、辛必復、李世儁、權垕、權晩采、權以經、金光元、金遇兌、崔日貫、鄭纘彦、鄭纘說、鄭纘恒、李弘宇、李弘宙、安應休、柳瑞漢、李仁壽、朴述基、吳載厚、吳鳳周、吳宗周、吳璘、吳璲、吳載遠、吳載大、沈汝亮、崔鎭東、崔鎭華、權盒奉、千齡、李德濟、兪漢鳳、閔啓夏、李震翼、李震郁、李震元,進士申命羲,幼學申命和、申命仲、許寀、鄭以復、李蓍亨、李梓、李壎、李潤、李萬春、李邦元、金濬、白尙瑾、白尙珠、任獜錫、吳載漢、吳載泰、金永復、韓世愈、李光源、柳玄錫、柳疇錫、柳鼎基、金重運、柳坦基、柳明震、柳明恒、柳鍒、柳命錫、柳觀錫、柳河錫、柳漢錫、崔台鎭、許允、權萬慶、許涵、韓始大、姜宅明、李明源、韓以億、柳範錫、李臣徵、崔潗、崔鎭垕、李龜敍、黃命老、尹侙、金夏潤、金克明、金世柱、安潤、安允元、申潝、金益明、安在衡、李東夔、申晛、申暾、薛世奎、韓必泰、韓必咸、李顯望等,疏曰,伏以君子之大防,莫重於出處,士夫之尊尙,莫先於名節,苟有出處明白,名節磊落者,則雖在百代,猶且廉頑而立懦,況生竝一世,孰不慕德而起敬乎?如臣等顓蒙之愚,亦幸見斯人於今之世,卽故相臣崔奎瑞是已。蓋其傳家詩禮,淵源有自,瑞世風標,貞高絶俗,潛心性理,學貫天人之奧,念切憂愛,身係朝野之望,而戒存履滿,誠深愛日,纔徹陳情之表,勇決掛冠之行,自在先朝,恩禮頻繁,而有六丁難挽之志,逮及晩年,名位光寵,而堅萬鍾脫屣之意,卅載林泉,貞德彌卲,滄桑萬變,靈光獨存,跡其出處,足以砥柱頹波,矜式士流,而矧在戊申,禍機迫燃眉之急,宗社凜一髮之危,而一夜見幾,隻手擎天,斂却神功,讓而不有,則夷考名節,亦可曰獨扶綱常,維持國脈,而得君行道,希文之事業,激濁揚淸,子陵之氣節矣,不幸天不憖遺,傳箕乘化,人皆思德,蜀髽纏悲,雖在婦孺之微,奴隷之賤,亦莫不齎咨相告曰,歿而可祭,廟焉以饗者,其在斯歟?是以遠近章甫,不期而會,方謀鳩材之道,且營妥靈之所,而第惟玆事,至重且大,必有朝家之處分,方可以無憾於典禮,有光於士林也。但恐草莽之論,妄干宸嚴之聰,亦涉猥越,泯默經旬矣,博詢于衆,反復以思,則國家所以崇賢之禮,建社之規,若或有一善一行之士,因其杖屨之鄕,輒設俎豆之享焉,今有此出處明白,名節磊落,爲獜鳳於聖世,作蓍龜於昭代者,則崇報之典,尊尙之道,其視一善一行之士,果何如也?且伏念元老謝事之擧,在聖上嗣服之初,而能致兩朝未致之身於亮闇之中,君臣知遇,於斯盛矣,而及至勘亂之日,策勳之際,懋其功而嘉其志,曲循辭榮之願,特軫表忠之道,銘鍾常典,寢而不行,扶鼎新褒,煥焉以加,揭以華衮之奬,庸替棹楔之旌,凡在瞻聆,其誰不欽仰我殿下,不枉人志,待以不臣之禮,成人之美,示其勵世之規哉?顧此經亂之餘,必有表異之典而後,上下人心,庶可有觀感而激勸者矣,此豈非今日之急先務耶?惟此龍仁縣魚犯谷,非一時栖遲之鄕,實半世考槃之所,而一絲茅亭,垂釣之風凜然,十行溫綸,養德之諭炳若,必也卽其地而創藏修之所,設俎豆之享,然後成美之聖德益彰矣,勵世之風敎丕振矣。今此仰瀆,旣出多士之公誦,實非一人之私情。玆敢裹足上來,相率齊籲,伏願聖明,特加裁察,亟降睿旨,卽允建院之請,以慰一方之望,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奉朝賀之碩德丹忠,業已洞知,豈待爾等陳請,而樹國家莫大之功,辭丹書鐵券之典,勳若此而辭愈深,則況此建院,其若有之,安乎?不安乎?草間屋宇,可表後世,爾等勿復此等之請,退修學業。 ○刑曹判書張鵬賀疏曰,伏以臣,入春以來,種種疾病,迭相侵凌,踝疔之外,又患衄血,失血旣多,暴泄兼發,頑痰乘虛,喘氣苦劇,强策奔走,斷無其望,而留院辭單,特令還給,繼有召命,怵分畏義,不得不力疾承膺,仍行例操,適於其日,風雨非常,觸冒沾濕,症形越添,擔舁還家,昏倒凜綴,傍觀莫不危之,而親臨閱武,期日隔宵,職忝總師,義不敢言病,忍死趨參,得逭期不進之律,然及夫參現行禮之際,喘益急而氣益促,幾不免汚穢肅敬之地,踧踖惶悚,姑捨勿論,嚴威咫尺,景狀如何?幸蒙天地生成之澤,連承退處調息之敎,問訊絡繹,珍劑特宣,得以回生,能備前驅,隆恩盛德,天高海深,銘肝鏤骨,矢死而已。第玆觀軍大閱,自是挽近罕有之盛擧,而不幸病勢之危急,奉令指揮之節,旣不能躬自勸力,始負職責,終速憲啓之警責,而賜馬寵恩,遽下於千萬意外,私心不安,已不可言,而況又以賤疾之故,上貽聖明之憂憐,兩日之間,軫恤之恩,迥出常格,掖隷臨宣異味,大醫又來診視,臣是何者,叨荷盛私,若是其罔極也?感祝之極,益不勝惶隕。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遭遇明時,早荷翦拂,前後蒙被,度越當世,居常感激,隕結是圖,厚恩未報,忽得奇疾,奔走少效,亦不能自期,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伏枕傷悼,淚不勝放。見今諸症,十倍增劇於驅策之餘,不能臥席,坐而達宵,危兆敗症,惴惴若頃刻垂盡,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戎垣重務,擔在身上,病裏憂懼,如添一疾,秋曹劇地,一日曠廢,輒致一日之弊,目下關念,尤爲切悶。玆敢不避猥越,畢瀝衷懇,疾聲仰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終始哀矜,亟先遞臣本兼諸任,且收錫馬之命,以重賞典,以延殘喘,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將任體重,豈可過辭?秋曹劇務,亦何輕遞,而任有輕重,姑遞司寇之職。賜馬之典,實循舊典,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議政金興慶三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國家所重置相,方倚毗之是專,君臣貴在知心,何遜讓之冞固?卿毋困我,我不捨卿。試看方今之艱虞,詎合良弼之引退?以言乎天災物怪時變,則有萬可憂,以言乎世道朝象人心,則無一足恃,顧危亡傾覆之勢,何待智者而知,而彌綸轉移之機,實爲賢佐之責。惟卿以廊廟重器,爲時之柱石良臣,承乃祖忠直之風,不墜先訓,荷寧考知奬之眷,夙著重名。向也荒野之屛居,幾歎進難而退易,今焉台鉉之夢卜,遂任危持而顚扶。以公平雅靜之姿,處經綸承弼之地。呂大防之無黨,乞致鎭俗之功,姚元崇之尙通,可藉捄時之手,何意臺章不倫之語,遽爲鼎席難安之梯?登筵主曠蕩之論,卿心豈有他也。乘機逞媒孽之計,人言噫亦甚焉。朝廷之壞亂轉深,無所不有,輔相之去就固重,寧可自輕?所以恩旨之屢宣,期於遐心之亟挽,不料丐休之志愈篤,乃致釋負之請又勤,憂虞非一二端,可謂岌岌乎殆耳。遜辭至再三上,何忍望望然去耶?憫卿獨瘁而命卿卜賢,蓋欲三公之共濟,首揆逬出而左揆引疾,胡不念百務之久抛,而今日之固辭,非平昔之所冀。矧憯誣之洞燭,旣示譴責之章,以弘量之包容,詎懷介滯之意,敷心之誥申復?予不多言。執手之諭丁寧,卿宜深諒。信知出城過矣,庶幾造朝幡然。於戲,雖有一時之所遭,豈可奉身以退?若體十行之期摯,必不棄我如遺。亟斷來章之頻煩,毋孤小子之企望。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金若魯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玉堂、臺諫,同爲引見時,右承旨趙命臣,同副承旨韓師得,副應敎金若魯,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大臣之疏,當於批答,言其是非,而今此下敎,予豈樂爲哉?蓋有意而然也。雖年少惹事之輩,不當如此,豈意首揆,乃爲此言乎?予非以釋然二字,箝制諸臣也。今日臣僚,聞下敎而不爲釋然,則將焉用哉?而予亦豈可南面而行君道乎?儒臣旣知之,則憲臣亦必聞之。頃者下敎,將爲二人之弦韋,而首揆以爲今則釋然,又曰,一張備忘足矣,何必於今日,更爲下敎乎?首揆於此等事,未能脫灑,而其言乃如此,予實感動,以爲此正可爲之會,至有重卜之擧,不然則於彼於此,豈無他人可以擢拜者乎?今觀此疏,非但不爲釋然,予之下敎,反歸於不實矣。大臣批答,無經夜不下之例,而所以至今者,蓋有所思,今此引對,非問諸臣以可否也。憲臣,以鄭亨復爲率爾,而大臣則反僕僕於亨復矣,耳目之官,凡大官以下,皆規正可否,予所謂釋然之語,果爲誤乎?金若魯曰,臣與臣弟尙魯,出入近列,故臣兄,果以伊日筵敎,有所言及,臣等俱得聞之,而臣等以爲,上敎旣如此,釋然與未釋然,無可言矣。金尙魯曰,臣亦同聞臣兄之言矣,有何釋然與未釋然之可論乎?臣見鄭亨復疏後,入侍筵席,親承聖敎,果以只聞塗聽之說,率爾陳疏,有所論啓矣。小臣之心,若有一毫過慮,則但當以死爭之,豈有請罷亨復之理乎?趙命臣曰,頃者筵敎時,小臣適出院在家,未聞筵敎,而入來後,問于入侍承旨李重協矣。上曰,重協亦以爲釋然矣。若魯曰,重協對臣,亦言釋然云矣。命臣曰,重協言,自上使祕筵說,故不敢言矣,臣又曰,搢紳疏後,有此引對,此事畢竟將何如?重協曰,筵敎承聞之諸臣,以爲不敢復起此等事,更無所言而退矣,臣之所聞,只此而已。鄭亨復疏出後,尹淳來政院,問于臣曰,鄭疏有不救正之言,何謂也?臣答曰,彼必只聞不敢聞三字,過聽傳說之語,以爲其間,若有匡救之事,而誤用文字之致也。一場酬酢,如此而已。臣於釋然未釋然之事,未知其所以然,而但意自上,必以爲下敎後,諸臣之心,有所覺悟矣,大臣之疏,有釋然等語,而草草看過,卽爲入啓,故未詳其措語矣。韓師得曰,臣於初十夜下敎之後,入院,而其時筵敎,秘不相傳,故不得聞其詳矣。上曰,父子兄弟,不得相傳者,非予之敎也。乃諸臣之言,而焚草之事,亦非予敎矣。若魯曰,其時自上果無如此之敎云矣。上曰,李載厚之疏,黯、宗道云云之下,有甲乙之說,予以爲怪,而問於諸臣矣。儒臣、憲臣,見大臣疏否?若魯、尙魯對曰,臣等俱未見矣。上,下其疏曰,看文之道,各自不同,仔細看之,豈予所見過耶?予以爲此事,關係大矣。若魯覽疏訖,對曰,是必由於大臣之聞筵敎,異於臣兄之所聞矣。上曰,與亨復之言一樣矣。尙魯曰,伊日筵中,必是大臣,誤聽下敎而有此疏矣。命臣曰,臣以敦諭事,往大臣所在,聞大臣之言,則亦以亨復之疏,爲輕率矣,未知今此疏語之何據,而本意則未見其過慮矣。上曰,旣以爲輕遽,而今疏語如此,殊可怪矣。伊時下敎時,錦原君以爲,臣有聾病,不能詳聽下敎,而第以諸臣所達觀之,想是不敢聞之言云。故予以爲此乃不釋然之語,而其外諸臣則皆釋然矣。伊時予曰,卿等若不釋然,則其下端,且終言之可乎云爾,則李宗城以爲,今此聖敎臣等,固已曉知,且殿下旣以爲無狀,則此非上敎也。不過傳說其時他人之言也。此言最爲分明,故予不畢其說矣。若魯曰,臣兄伊時筵說,一一傳及,臣旣聞臣兄之言,故自無疑慮之心矣。上曰,吏判、豐原,曾有陳達之語,故予誦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之語,自爲勉戒矣,予之本意不如此,而今乃以傳說他人言之言,反爲予敎,世道豈至於此耶?若魯曰,殿下之敎,初頭一句語,有欠愼重,故以致此訛傳而過慮矣。臣等雖無狀,自上若有一分過擧,則豈不碎首力諫,以一死爭之乎?臣等之心,斷斷如此矣。尙魯曰,頃入筵席,親聞下敎,則與臣兄所傳相符,少無疑慮之端,故心甚喜幸,退與臣兄,相對言之矣。上曰,諸臣中,亦有曉知者耶?若魯曰,臣長在禁直,無他相逢之人,而日昨兵判,適來臣直廬,故臣問曰,鄭疏非過慮乎?兵判曰,其疏甚不當云矣。上曰,伊日下敎之曉知與否,只係於釋然未釋然之間矣。命臣曰,以言傳說者,常多訛誤,其時筵席下敎,無書出者,只有不敢聞三字,傳於外間,故轉致訛誤。鄭亨復之率爾陳疏,不是異事,亨復爲人從容,必不爲浮動之事,而其疏則似出於過慮而然矣。上曰,不敢聞三字,聞之可怪,其兄亨益,蓋過激之人,而亨復則予嘗謂不爲苛刻矣,此非渠自爲做出,必得之聽聞而然矣,若渠自做出,則處分豈止於薄罰乎?尙魯曰,亨復爲人,自非刻薄者,誠如聖上之敎,渠不過新從下土而來,猝聞外間訛傳之語,而爲此疏,其心則出於愚忠所發,而特有率爾之失,此非深罪之事。故臣只以妄率請罷矣。命臣曰,臣伏見亨復疏批,竊自感歎處分之得中矣,此非有客氣者,但誤聞傳訛之說,私憂過慮而有此疏矣。若魯曰,伊日聽諭大臣之有此疏者,非有他也。此大臣,常有疎闊之病,故必是聽瑩而然矣,其心則白直矣。上曰,大臣果無今時俗態,蓋脫於物利者也。予固知有可取矣,伊日予以區別之意下敎,則大臣以一張備忘之說,先諸臣而言之,其言豈不是也。而今忽有此疏矣。命臣曰,聽言之際,雖同是一言,而或有誤聽者。大臣平日心事,本來白直,而若其疎率之病,則果如儒臣所達之言,或誤聞上敎而然矣。若魯曰,世道則可悶矣。上曰,此可以觀世道矣,而亨復之疏,賜以溫批者,蓋出於必欲鎭定之意也。今之引對,非以處分事,召問諸臣也。或意予之看文字,有所過而然矣。若魯曰,臣頃與吏判宋寅明,伏見亨復疏批,仰贊處分之得中矣。蓋處分或過,則末終必有弊矣。上曰,禮樂刑政,豈可無乎?予意欲明君君臣臣之義矣,今日之召見諸臣者,欲示從容爲之之意,而處分則不可不嚴矣。若魯曰,刑不上於大夫,雖下大夫,猶當如此,況於體貌大臣之道,尤當進退以禮,而不可輕示處分之意矣。上曰,大臣,當有愧於李載厚矣。載厚之疏以爲,雖曰覺悟,退後,將未知有何言云矣,其言今果符合。載厚則必自以爲有先見之明矣。命臣曰,大臣以亨復之疏,爲輕遽矣。上曰,以亨復爲輕遽,故其疏後出矣。命臣曰,大臣以爲,雖有李載厚之疏,諸臣豈可因此狂譫之言,至於胥命乎?吾則本欲優游散秩,而意外重卜,今番出城,出於必欲遞免之意,不必以李載厚之疏,而爲此行云矣。師得曰,亨復則不聞筵敎,而大臣旣承筵敎之後,其疏辭意若此,實爲慨然矣。上曰,大臣之疏所以如此者,想以彼爲是,故予之所言,皆耳外聽之而然矣。若魯曰,伊日筵敎,本自明白之意,更爲洞諭,使外人曉然知之,以爲止息嘵嘵之地,似好矣。上曰,初非予敎也。予豈有發明之事乎?若發明,則是若有可以眞箇發明者矣。若魯曰,待大臣之道,進退則以禮,批旨則洞諭,然後處分方爲得中矣。上曰,予已盡諭。處分則從當爲之矣。憲臣進來。諸事不允。任述、呂光憲事及末端事,依啓。命臣曰,臺諫當爲出去,留門事,敢啓矣。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陵府使任守迪,砥平縣監李益焌。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四度呈辭。傳于李春躋曰,遣承旨敦諭。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右副承旨柳萬重,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司諫李光溥,獻納金箕錫,正言趙鎭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柳萬重,司諫李光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今日晝講有命,而將不得備員入侍,事體極爲未安,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副校理任珽,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矣,晝講時刻已迫,而講官將不得備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開坐,而堂上懸頉甚多,申飭之下,事體未安,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大司成李瑜,竝卽牌招,使之參坐,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今日備局坐,來會人員,竝來會事,分付。 ○韓師得啓曰,備局來會人員,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此啓下遠道上言,一百二十張內,七十一張,下各該司,猥濫四十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韓師得伴直矣,臣命臣,以右議政金興慶處敦諭事,今方進去,而都承旨李春躋,纔已申退,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矣,今日伴直無人,而都承旨李春躋,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三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屛伏尋單,方俟處分,冒受常祿,義不敢出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査覈啓本,則明川前府使許㙉,贓汚狼藉,令該府稟旨處斷事,啓下矣。許㙉,前因赦令蒙放,更爲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水使狀啓刑曹粘目,安興僉使李譔,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譔擅離鎭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夫子曰,擧直措枉,于今之世,直者幾人?枉者幾人?以予觀之,大官猶枉,他無足道。其若措枉,於小官乎?於大官乎?王者飭勵,宜自大官始,半夜下敎之前,其染時象者,曰是曰非,莫詳本事,相互務勝,其或可也,半夜洞諭之後,若務勝而更提曰非,非今臣子也。旣聞下敎,若不釋悟,依前護黨,非今臣子也。十餘年泯默之語,洞諭前席,此誠乃苦心也,爲臣僚也,豈特諸臣之覺悟?予若以諸臣之心,猶未釋然疑之,此非徒非待臣以禮之意,驅諸臣於不忠之科,豈忍爲此哉?前席承敎,大覺前非,其所未詳本事,惟循舊習之心,於此洞知,釋然未釋然,本非可論,而以釋然二字,前後下敎者,非特洞察諸臣之本心,其爲諸臣之道,可謂曲盡,而今者大臣之自當以未釋然者,抑何意也?尤可異者。頃者史草請焚,非予下敎,其敢勿傳,亦非予諭,幾年否晦,半夜洞曉,旣悟前日所執之非,則至承此諭,反乎痛心,只以曰不敢聞,勿傳焚草者,蓋以此也。此固臣節之所當然,而其時下敎,非予敎矣,不過謂不逞之徒,無將煽動之說,則世道雖曰嘵嘵,豈敢以此興訛,亂君父之敎,而況首揆,以其日入侍大臣諸臣,未敢陳達之前,予以他不敢聞之敎,拑制臣僚者然,無乃大臣,深夜登對,神氣昏錯之致乎?尤況勿使外間,妄有窺測,亦勿使些子意思留着等說,是何言是何言?儘若果有不忍聞之敎,而尙留着心中者然,自付於嘵嘵bb興b訛傳惑,是豈心哉?是豈心哉?至於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說,亦有無限異疑,其白首股肱,莫念君臣大義,不忍祛舊,自歸於頃者憲臣譏疑之科,其亦細事。頃日李載厚之疏語,雖可駭也。沈痼黨習之類,未詳下敎,只以謂因此可辱廷臣,可亦傾軋,其心雖可惡,猶有恕者,已旣洞諭,豈復有載厚?鄭亨復之疏,極輕率,雖怪駭,亦不過誤聽訛傳,輕動妄陳者,其亦可恕,豈復有亨復哉?故其所處分,俱以參量,而此則不然。職在三事,旣聽下敎,則猶自曰,是其分義,敢陳亂說,狂惑人心,關係奚少?分義紊亂,王綱斁矣,人心狂惑,國不國矣,其在正君臣之大義,鎭末世之嘵嘵,其所處分,不可不嚴,其況王者用法,宜自大官始。予雖有假借之病,太阿在手,豈可每事泄泄?不得不先示予意。 ○趙命臣,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之屛伏尋單,實出於情病之萬分危苦,而前後不允之批,旣賜奬勉,乃者近密之臣,又宣敦諭,辭旨諄切,迥出尋常,臣以首頓地,感涕交逬。臣雖迷頑,豈不知休戚與共之義,而顧臣所遭,斷無更爲冒出之理,恩命之下,又未秪承,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謹當以文字,更申危悃,仰請威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箕錫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措語竝見上}}新除授正言金宗台,時在黃海道谷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柳復明事,下諭事,依啓。具樹勳事,其初所論,雖涉太過,不過遞差,則亦不可若是相持,依啓。 ○左承旨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年前,苦患風痺,間間發作,猶不至於癃廢,今則年旣衰謝,病隨而加,居常凜綴,若不自保,夙夜之任,夫豈有支堪之理,而誠以宗社有慶,懽喜之心,顧不能自已,周旋近密,欲少伸延頸之願,故强疾行公,一月于玆矣。三昨召對,退出之後,忽然手臂戰掉,心神迷瞀,如醉如夢,語多譫狂,達宵昏窒,幾死僅甦,苦須僚代,擔扶而歸,見今證狀,日漸危劇,雜試鍼藥,了無分效,雖幸而賴天之靈,少延殘喘,從宦一節,已無可論,而院僚不諒,輒請牌召,荐犯違傲,分義是懼。玆敢力疾,隨詣闕外,略治短疏,仰首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憫憐,將臣職名,亟許鐫遞,使之安意調息,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祝。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昨日憲啓,以京畿都事朴弼載,館職出處,有罷職之請矣,臣於是,實有瞿然而慙恨者。向來權爀之疏,旨意混圇,元無指摘,同錄數十人之擧皆撕捱,終不應命,決無是理,及至一二人先出之後,弼載猶復深引,至有特補外邑之命。臣於其日,適在館直,心知爲嫌之太過,目見停講之多日,敢以短箚,請收嚴譴,幸蒙允可之音,仍有牌召之命,弼載從闕下,又欲徑退,臣中夜貽書,屢煩往復,深責以分義事理,僅得回其素守,當是時也。權爀之指斥誰某,非但弼載不知,半世無一人聞知者,其後爀之出西邑也。始以前疏所論,意在弼載酬酢於歷辭銓堂之際云,其言固甚不韙,而自此以後,弼載於館職,有除輒辭,無所變動,前後去就,初無毫分未盡之端,事在過境,職是外任,而到今苛論,抑何爲也?若不知而言之,則不免於論人不審之科,若知之而猶且言之,則亦豈不爲求過無過之歸耶?弼載之橫被口舌,固爲可嘅,而許多難進之人,若因此而永塞其轉身之路,則關係尤不細也。雖然,此猶爲朝體言耳。若臣私義,則弼載之遭此狼狽,專由於臣,向使臣,初無箚論書勸之事,則以弼載堅介之操,豈肯輕議其出脚,而臣固疎於量時,短於謀忠,致令自守之人,終受冒出之辱,朋友之間,愧負實多,尙以何顔,獨爲晏然於榮次乎?玆敢據實自列,仰請同罪,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罷免臣職名,以靖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李宜顯疏曰,伏以臣,冒控血懇,顒俟兪音,不料特遣近密之臣,傳宣聖諭,辭旨溫諄,勉厲勤縟,萬萬非糞土賤臣所當得者,感激涕泣,不知死所。噫,臣若可以奉承明命,初豈顚倒出城,史官來守累日,亦豈敢一向無變計,而左思右想,一遞之外,更無他道理,日夕煎熬,鬼事愈迫,今此加等之恩,適所以益其疾而促其亡也。尙何言哉?抑臣連接朝紙,每有向日入侍諸臣釋然之敎,臣尤惶恐。蓋臣與右揆及諸宰,前固有陳請之事矣,及入筵席,臣等未及申列前意,而聖敎先下,輒有臣子不敢聞之敎,臣等齊聲,請亟寢勿復發,聖敎遂止,至於臣等所欲陳,旣未果發,而末後聖上,俯問此後更言與否,臣與右相共陳,臣等雖有所執,聖上若以不敢問之敎先之,則臣等亦何得更言而退?蓋到此則不敢聞之敎爲重,他固不暇言故耳。此豈有釋然之可論,而且夫旣曰不敢聞,則爲人臣子,悚然則有之,尤豈敢有釋然之意?此爲不安於心,大矣。又伏見諫臣之疏,以爲頃日筵對諸臣,聞非常之敎,罔措卽退,咎責深重,臣實瞿然,其時聖敎遽發,臣等交口請寢,其間亦頗遲久,而今疏有若聖敎一下,卽爲相率逬出,不敢發一言者然,此恐傳聞之誤,而其爲悚蹙則甚矣。抑臣於伊日,略有發言,欲申勉戒,而未及畢說,餘懷耿耿,至今未已。古語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人君辭令之重,有如此者,苟不能愼於出言,莫念磨玷之戒,則其爲害,有不可勝言者。繼自今,殿下宜益加毖飭,勿使外間,妄有窺測,又不但愼之而已。亦勿使些子意思,留着胸次,而矧今邦慶無前,景運方新,寰區謳咢,協氣洋溢,尤須痛滌査滓,廓開纖翳,以致天地交泰,內外訢合,太和薰融之化,自然而臻矣,豈不休哉?疏牘煩䋈,不敢索性盡言,而惟此寸忱,炳然如丹,伏願聖明,俯察而加意焉,幸甚幸甚。臣之虛帶,必可遞之職,倏過一旬,四方流聞,駭笑之言,日日增加,因臣忝竊匪據,貽辱朝廷,一至於此,臣誠痛恨,寤寐靡安。懇乞聖明,亟賜回照,劃命鐫免,改卜賢德,以重國事,而使此丘壑殘喘,得安其麋鹿之性,不勝千萬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雖年少惹事之輩,半夜下敎之後,不敢若是,況白首股肱之臣乎?爲卿深爲慨然也。卿已負予,予何他諭?仍傳于韓師得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史官入來。 ○副校理權爀疏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趙命臣曰,副校理權爀上疏,濃墨留中。 ○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來會人員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韓師得,副應敎金若魯,獻納金箕錫,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李錫祿,記事官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連日雨雪,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輔養之道,旣經累七日,漸異於初乎?上曰,常常見之,雖未見有異,而一向好在矣。命均曰,春雨甚數,麥農似必愆期,極可慮矣。上曰,在今則姑未知其爲害,而以常談言之,春雨之數,甚可悶矣。命均曰,此農人所忌,而以爲夏初必旱矣。尹淳曰,近日入侍,連見進御茶飮,未知有他症候乎?上曰,氣升之症有之矣。命均曰,春則眩氣不發乎?上曰,時或有之,而以日暖,進御茶飮矣。淳曰,甚冷則可慮,去冷,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臣病勢猶未差歇,故二十五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始會備局,而自上有來待之敎,故相率入侍矣。上曰,國事無可言者矣。夫子於魯公之問,論君君臣臣之義,以今日觀之,此義將盡廢矣,簿書期會,果安用哉?然而亦不可束手坐視,使之來會矣。命均曰,領相疏語,實是意慮之外矣。鄭亨復之疏,雖出於塗聽道說,未知何以聞之,而登諸章奏之間乎?其旨意,固爲可駭,而領相,頃者同入筵席,親承上敎,則實未知何以承聞上敎而有此疏矣。俄者備忘中,不逞之徒,無將煽動之語一款,旣已分明,而於此更加詳細下敎,使中外曉然,然後世道人心,可以鎭定矣。上曰,此豈意慮外耶?李載厚疏中,北面等語,可謂怪異,而觀大臣之疏,則載厚不非矣,載厚未聞筵敎,不知裏面事,猶可容恕,亨復之疏,聞外間浮議而爲之也,且諸臣,若不爲此言,亨復何從聞之?入侍大臣,尙如此,亨復何怪?宋寅明曰,領相疏,與前席仰對之語,大相不同,而比之鄭亨復疏,亦有間矣。上曰,釋然與否,非所可論,釋然二字,予下得醞藉,今日諸臣則未可論以此語也。其時予曰,今可畢其說乎云,則吏議以爲,此非上敎,不過以凶人罔測恐動之言,言之於諸臣云矣,諸臣聞予下敎,仍卽退出,予早bb?b故如此,故欲盡言之矣。世道嘵嘵,固不足言,而首揆所言,皆題外矣,其言以爲使內外不疑,去其査滓,予有何査滓乎?下端至有天地交泰內外訢合之說矣。淳曰,泛看則若有甚麽事矣。命均曰,領相疏下段,雖未詳上敎,而至於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語,辭意甚好,此則自上體念處也。上曰,雖快言之,何所用,且何以加於此乎?命均曰,殿下當初,不愼樞機而然矣。上曰,予若不愼,豈忍得十二年乎?此是何事?中國則古者,朝楚暮齊,去就無常,而一隅靑丘,一朝鮮而已。自三韓時而已然矣。今日諸臣,只知朝鮮,可也,而患得患失之輩,庚子以前,已懷此心,庚子以後,始售此心,先王骨肉,只有景廟與予矣,所謂義理者,何事?時象義理,有偏長矣。不逞之輩,一串貫來,釀成戊申之變,十九日下敎及今日下敎後,捨棄此輩,可也。首揆此疏,作別件義理,何也?半夜下敎,關係至重,彼輩以爲,領相猶且如此,必皆效之矣,昨日,意予看文字太深,而大抵此疏,包得無限之弊,予每欲鎭定,故忍耐者久矣,昨日不勝駭然,召見諸臣矣。命均曰,備忘下敎,雖爲反復,猶未洞示其情狀矣。上曰,如此而更何加乎?彼以爲若如此爲之,則將有如此之事,蓋故劍事也。命均曰,此等義理明白,辨破,宜矣。上曰,不敢聞不忍聞,非他事也。臣子若覺悟其事,必不以爲不敢聞也。寅明曰,聖敎有臣擇君三字,而前夜下敎,不復明白辨破,忽及別般說,而群臣未易領會,故鄭亨復疏,其意若有眞箇不敢聞之事,而諸臣不爲匡捄也。上曰,問于吏判矣,其訛傳之說,未可知矣。寅明曰,旣曰不敢聞,則聽聞安得不疑惑乎?亨復之疏,泛聽訛傳,而偶然爲之,及知訛傳之後,雲消霧散則固好矣,不然則後日之慮不小,使後人意聖上眞有過失,則貽累如何?而亦所以驅陷群下於罔測也。從前黨伐之計不成,故復爲此黯黮之言,以爲後日嫁禍之欛柄,則豈不危哉?今見下敎,則剖析極矣,而猶未及洞見其情狀矣。今日下敎,不過分析一人之無狀矣。上曰,脅制朝臣,不足言,乃脅制君父而彰其惡也。命均曰,誠如上敎矣。淳曰,其疏欲生出別般事端,脅制朝臣,使不敢言本事,而不自知其上逼於聖躬矣。上曰,首揆,每事皆以爲不知,而其日則獨疏請入矣。半夜下敎,前後爲諸臣,人鬼關頭,若覺悟,則如夢初覺,不然則不但無將而已。淳曰,伊日下敎,諸臣豈不曉知乎?然而必須以某也。擧其姓名,宜矣。上曰,予故欲言之,而首揆曰,一張備忘,足矣云云,故不爲之矣。儒臣、豐原、吏議進來。此關係至重,金昌集、李頤命絃韋事也。末梢下敎三字,諸臣認以何意耶?以彼之恐動脅制,知之耶?寅明曰,以恐動脅制之言,知之矣。上曰,卿等亦不細知矣。宗城曰,亨復之意,疏尙可言耶?臣等侍殿下於帷幄,今幾十年,聖德聖學,竊嘗欽仰,雖夢寐之間,豈意聞亨復之言?臣等雖萬萬無狀,亦豈忍聞亨復之言乎?其時聖上,以凶人叵測之言,言之於諸臣,將以聖意之曉然開示於下段,而聖敎未卒,而諸臣以雖是行語之間,不宜以此等不忍聞之語,有所提敎,仍又力請止之,聖上以畢竟聖意之未及開示,頗爲鬱陶矣。上曰,所以載勘亂錄者,有意存焉,豐原,書序矣,卿等猶未曉然,此蓋挾不逞之徒,而爲恐動之計矣。李頤命、金昌集,與此自別矣。宗城曰,臣等雖不忠無狀,使人疑臣等以不能碎首力爭,臣等於此,寧欲剖心決腸,此聯名之疏,所以上耳。寅明曰,亨復疏出後,臣等之疏,不可不爲矣。趙顯命曰,臣伏見備忘矣,自上雖欲嚴處分,而若如此爲之,則無以扶持世道,保全朝象。區區臣意,以爲首揆,似或激於金尙魯之劾鄭亨復之疏而然矣,若罪首相,將未知又加幾層矣。宋眞明曰,趙顯命層激之云,非矣。此乃何等關係,而爲臣子者,乃敢層激而發之疏章耶?以是爲慮,反以非理,疑群下者也。上曰,此豈層激處耶?顯命曰,臣與金若魯吏判言之矣,亨復之疏,不聞筵敎,只聽訛傳之說而爲之者,已可怪矣,首揆則明白聽敎,而乃有此疏,書之史策,播之八方,則不知者,必意殿下眞有過擧之事,而臣等但爲惶恐逬出之人矣。上累聖德,臣等亦蒙此名,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乎?況殿下親出玉聲,臨筵下敎,而入侍大臣,猶未免聽瑩,至有此些子意思之說,則年久事往之後,又不知生出何樣葛藤,此臣之所大懼也。大臣之聽瑩如此,則其日入侍諸臣,恐或有聽瑩如大臣者矣。上敎中止,未及說出皎然如日之本意,而群下聽瑩,致令上下疑阻,有此鬧端,此不可以威怒鎭定,宜有別樣道理。臣意則自上更召其日入侍諸臣,詢問其聽瑩與否,果有聽瑩者,則殿下明諭聖意之無他,使之曉然知之,則可以補筵說之缺,而釋中外之疑惑矣。上曰,若如此爲之,世道無可言者矣。顯命曰,昨日玉堂,以洞諭之意,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有若發明者,然而發明與否,非所可論。君臣卽父子也。群臣受此非常之指議,豈非自上體諒處乎?然今日群下之浪驚虛疑,若是紛紜,誠可怪駭,而究其本則皆殿下有以致之也。宜反省而加勉者也。上曰,末梢所達,是矣。乙巳以後,予有以致之,乙巳以前,非予所知矣。十九下敎,左揆亦聞之,書之史策,予無愧矣。淳曰,趙顯命所達,聖心默會,宜矣。上曰,豐原所達,是矣。命均曰,其日入侍諸臣則必無誤聽下敎之理,事體恐不當更爲召問,只宜明白洞諭矣。上曰,豐原以爲,層激於金尙魯之論鄭亨復,而所可層激者,斯文事也。以予爲君而如此,豈臣下道理?在予無少礙矣。首揆已爲怪異,豈復有如首揆者乎?非予所言,而爲臣子者,乃如此,雖云世道叵測,豈知至於此境乎?若又層激,則將至於無父無君之境,而國不爲國,雖爲招問,有何益乎?顯命曰,未可知矣。上曰,不睹不聞之中,使之覺悟,可也,豈可使臣下,露其醜拙乎?寅明曰,非但論議層激也。中心層激,亦可悶矣。趙顯命所謂層激云者,非指朝廷也。世自有一種浮議,有難威制而力定者矣。上曰,首揆不放下金昌集矣。淳曰,白日之下,豈可以素無之事,疑君父乎?金若魯曰,諸臣之釋然未釋,猶是第二件事,趙顯命召問之請,是矣。咫尺筵席,旣承上敎,則復爲召問,誠是衰世之意,而鎭定世道,無出於此矣。李廷濟曰,趙顯命之言,非矣。聽敎之臣,若復如此,則自上責之,可也,豈可與諸臣,有若言語相質者乎?伊日下敎中所無之言,忽然至此,國家視以爲橫逆而置之,益修文王之化,和氣藹然,則訛言者,自將悔悟,世道亦將妥帖,豈可以言語而爲之乎?淳曰,領相疏中,雖有所執云者,蓋不釋然矣,此心不爲割斷,故轉至於此矣。寅明曰,鄭亨復疏批,不爲打破情狀,見之者,不能詳知事狀,明白洞諭,宜矣。眞明曰,鄭亨復疏批,旨意不白,人皆聽瑩,其何以鎭服而懲畏乎?上曰,然矣。匡救之言,屬之李載厚,乃題外也,予豈過疑乎?然此乃常理之外矣。淳曰,此一處,痛爲辨破,宜矣。上曰,然矣。寅明曰,訛傳之無根,世道之叵測,固宜明辨洞燭,而至於首揆疏下端,天地交泰等說,無論其辭意之如何?在聖上,惟宜益加自勉。至誠所到,天地鬼神,亦可感通,莫謂宮闈間事,非外人所知,而必有和氣透徹,臣民悅豫,則此等浮議,自當如見晛而消矣。上曰,此非兩件事,予何以開納乎?淳曰,庚戌年間,臣承心腹之敎,與趙顯命在藥房,竊嘗欽仰聖德,贊歎不已矣,今日反受諸臣之疑如此,豈非萬萬意外乎?元子誕生,中宮取而子之,琴瑟鍾鼓之樂,若如文王,則豈不美哉?前嘗有下敎矣,何不加勉乎?命均曰,臣等嘗有所慮,頃承下敎,下情自異於前日矣。寅明曰,殿下行高百王,而有此群情之疑惑,臣誠隱痛。臣等雖無狀,使聖上有過擧,則亦豈承順,而今以不匡救見疑,安得不冤悶耶?廷濟曰,此等無理之說,何足呶呶復言乎?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命均曰,此事關係非常矣。廷濟曰,國家太平,朝象寅協,則事變何從而生乎?顯命曰,戶判只見目前,而臣則爲久遠慮矣。親承上敎之大臣,尙如此,將來事變,何所不至乎?上曰,豐原、吏判之言,在臣節,固當然之事,而猶爲狹矣。予則經歷世故多矣,至有戊申之變,而於我何累乎?今若復爲怫鬱,則戊申之變,將復出矣。宗城曰,亨復之疏,批旨極爲妥帖,以此嘵嘵之言,或意伊時眞有甚麽下敎者。然末路人心,其有可恃者乎?上曰,無可恃者,今始知之乎?可謂太忠厚矣,不忍放下其人,此念偏着于中,故有如此之事矣。寅明曰,打破此等情狀,宜矣。命均曰,殿下病痛,每在彌縫,下敎宜嚴重明白,不必重加罪罰矣。廷濟曰,一紙備忘,昭揭日月,而過於細密,故旨意反晦矣。淳曰,下敎以臣擇君,某人爲之,明白辨破,則誰敢更議乎?上曰,是矣。有如首揆之未釋然者乎?兵判則行公矣。淳曰,宗廟奉審,兵判進往矣。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更無可引之嫌,而尙此遲滯,聞以李載厚疏中北面二字,爲難安之端,而玆事旣已開釋,有何更爲撕捱之端乎?自上下敎嚴飭,催促發送,毋使夫馬久滯,何如?顯命曰,舊伯今方來住嶺上,以待新伯之來,而且夫馬久滯京裏,極爲有弊。得之傳聞,至有買馬尾而食之者云矣。命均曰,自上開釋,使之卽速發行,宜矣。上曰,嶺伯更無難安之情勢,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上曰,此何等文書耶?淳曰,此頃者議錢事也。宗城曰,此乃騎步兵事,而再明次對,當告達矣。上曰,奏咨文,竝製之乎?命均曰,咨文有前例,奏聞則擬律後,可以爲之。朴文秀之言,專在於此一款矣。上曰,此非誠實底道理也。命均曰,此則非禮部尙書所知也。上曰,此大文字也,禮書豈不知乎?命均曰,頃嘗有蠻貊可行之敎矣,但如犯越人事,彼固不以爲大事也。奏文完結,非禮書所知矣。淳曰,頭辭,製述官例爲製出,待明日頭辭出後,可以製之矣。上曰,譯官輩,皆以使臣之意爲之,渠豈忠於國而然乎?靈城入來後,可以議定矣,旣圖完結而來矣。今乃以不敢完結爲言者,豈不異乎?欲爲完結階梯耶?抑欲直爲完結耶?命均曰,彼人以爲擬律,則當送齎咨官,而若完結入來,則皇帝當活之云矣。淳曰,完結者,何也?使齎咨官爲之云耶?擬律完結,異矣。上曰,召問其時譯官,可也。若如大臣所言,亦爲順便矣。淳曰,彼或不知完結擬律之異矣。顯命曰,彼使完結,而答以不敢,則彼必又使擬律矣。宗城曰,使臣使譯官輩爲之,此非生事之事也。上曰,諸臣之意,若如此,斯速爲之,可也。結者解之,前行所送者,今番又當送之矣。淳曰,當送李樞矣。待齎咨官出來,以宗班爲謝恩使矣。冬至使,當於六月差出,而不可以二品爲之矣。上曰,此後又當差出冬至使乎?乃一年三使也。宗城曰,本領旣失,使臣徑先矣。上曰,今番使臣則是矣,而前使則不緊矣。宗城曰,此使旣入去,而又於六月,差出冬至使,則事勢誠難矣。命均曰,減員譯之數,何如?上曰,國事率爾矣。命均曰,臣伊時,不聞其曲折矣。寅明曰,寧城之言,是矣。只請擬律,道理當然云矣。上曰,當更爲思量,送齎咨官事,姑置之,待寧城入來爲之,可也。眞明曰,舊長陵松木,守護長養一事,成置節目,時時發遣備局郞廳摘奸,十株以上,刑推定配,十株以下,以次科罪事,定式矣。近聞偸斫之患,比比有之,數日內,將發遣備郞摘奸,敢此,仰達矣。上曰,此猶晩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事,可悶矣。今將爲批答,而在道理,當爲拿問矣。命均曰,此監司,不可行公事,當許遞矣。上曰,具樹勳,未赴任乎?大臣商議可否,宜矣。命均曰,樹勳爲閫帥,雖無聲績之素著,亦非不可爲閫帥之人矣。上曰,任珽有所言耶?金尙魯曰,見任珽疏,則怒其議己矣。命均曰,李廷濟,爲老母在門外,欲出往矣。上曰,已下鑰矣。持平金尙魯所啓,卽見副校理任珽疏本,怒其議己,過費辭氣,或抑或揚,譏嘲備至,誠非臣意慮之所及也。臣之當初請推,不過出於一時規警,則有何抉摘之可疑,有何深緊之可言,猶不顯言直攻者,爲何事?强有云云者,爲何語也?藉使大僚有失,被人論斥,於臣何關之有,而彼儒臣,過生疑阻,必欲護短,拖引題外之旨,以爲操切之資,不亦可笑之甚乎?然臣之所論者,事體也。所請者,問備也。此胡大事,而今乃勃然見色,語未暇擇,何其示人不廣至此也?竊爲儒臣惜之也。臣方詣臺自列之際,又伏聞吏曹參議李宗城疏,論臣昨啓中朴弼載事,大加詆斥,語意頗深,直令人惶恐。曾聞權爀,陳疏被譴之日,歷擧某某,有所酬酢於搢紳稠坐之中,有耳皆聽,有口皆傳,則弼載之冒沒出肅,大失廉隅,臣於其時,適在堂后,目擊而心非之,初入臺地,略請警勵,在弼載,雖爲過境,在臣,未必爲過境也。況臣之因事相規,元無愛惡於其間,則臣啓之苛不苛,非所當論,弼載之聞不聞,亦非臣所知也。而若曰弼載未曾有聞云爾,則臣亦不强謂之必聞而冒出也。然權爀之疏,自有指斥,則爲其指斥者之以出處見抨,何所關於同錄無故之人,而今銓臣旣曰,爀疏所論,意在弼載。又曰,許多諸人,因此難進,急於爲私好伸救,不覺語意之矛盾,强爲張大恐動之說,要作重益臣罪之梯,如是而可以服人心乎?噫,人之聞見,各自不同,曰可曰否,平說是非,固是淸朝美事,而銓臣則不然,替當分疏之不足,至以不審關係等語,容易相加,卽一彈文也。名爲臺官,而忽被銓官之彈論,則去就一節,寧可論哉?不肖如臣,受殿下耳目之寄,言不足以厭物情,力不足以振頹風,而連日詣臺,惟以引避爲事,左酬右答,不勝疲惱,以此踪地,決不容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韓師得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上曰,獻納承批,可也。上曰,不允。柳復明事,下諭事,依啓。具樹勳事,曾已論啓,其初所論,雖涉太過,不過遞差,則亦不可若是相持,依啓。金箕錫曰,小臣言辭拙訥,而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日昨半夜下敎,臣未之聞,而不意今日,入侍筵中諸臣所達,誠未知其脈絡,則亦豈敢深言之乎?但以鄭亨復及大臣之疏觀之,世道誠可慮矣。自上特下絲綸,明白洞諭,宜矣,如此之後,諸臣猶不覺悟者,則國家當施罪罰矣。當初筵說,秘不相傳,故訛傳之語,至於此矣。上曰,此亦不知其間曲折者矣。向以一忍字,勸得諸臣,今以一不字爲之,可也。若魯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臣固非慮日後之生變而爲此言也。但此乃鎭定之道,留念何如?上曰,當有思量爲之之事矣。右相豈入來乎?若魯曰,若以職事責之,則必不入來,而以聽敎宣召,則豈敢不來乎?顯命曰,有盤庚三誥矣。若魯曰,玉堂闕員,經筵久停,深爲未安。牌招政官,差出,何如?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玉堂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宗城曰,臣誠死罪,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亨復之言,固萬萬無狀,而臣謂殿下,亦有以致群下之驚疑者,此固臣等之平日所仰勉,而自承頃日下敎,兩宮和樂,元子誕生,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當此之時,君臣上下,一心同寅,專意民事,則國事庶有可爲之理,而前日其遠可知之批,庶亦免於空言之歸矣。今乃公然生事,使聖心憂惱,群下震驚,此何擧措耶?爲此謀者,其亦不仁者矣。雖然,聖人當喜而喜,當怒而怒,豈可以朝象之紛紛,有忽於國事乎?此臣區區之憂耳。上曰,此所以謂豐原、吏判爲淺者也。予常以爲國事,猶可做矣。今者左酬右應,苦惱難堪,有如憲臣之言矣,此非但不仁,乃無將之輩也。今日諸臣,豈忍爲此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曺命敬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當初引嫌,元非大段,而旣已陳疏承批之後,連日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春躋及同副承旨韓師得,非但出納之際,殆不成樣,守廳及吏、兵批政廳,無以推移,右副承旨柳萬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進。以吳瑗爲應敎,尹彙貞爲副校理,金在魯爲判尹,宋眞明爲工曹參判,金聲發爲兵曹參知,朴{{!|𪼤|⿰王詹}}、鄭益河爲佐郞,尹慶一爲刑曹正郞,兪崶爲瓦署別提,韓師益爲儀賓都事,趙麟命爲司評,朴弼重爲廣興主簿,李蓍亨爲監察,鄭輯寧爲丹城縣監,任遭爲宗廟令,朴弼琦爲司成,李德淳爲司僕判官,權贒爲博川推考敬差官,校書副正字單徐命觀、金光潤,兼春秋單金廷鳳,副護軍張鵬翼單付。 ○傳于柳萬重曰,有下問事,頃夜入侍大臣及諸宰,竝爲來待,右相非以職事敦勉,亦有一體下問事,入侍後,雖還出,亦必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韓師得啓曰,大臣及諸宰入侍事,命下矣。三司,事當同爲入侍,兩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正言趙鎭世疏批已下,亦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光溥,正言趙鎭世,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大臣及諸宰來待事,命下已久,或已入來,或方催促,而錦原君朴師益,以病陳疏不進,原疏纔已退却,而特敎之下,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工曹判書尹淳,工曹參判宋眞明,特敎之下,不爲入來,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講官雖非不備,諸宰旣命來待,晝講停。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諸宰來待闕中之人,先詣閤門。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今此長陵陵上石物塗灰時,本曹郞廳一員,明當進去,而郞廳六員內,正郞李世垕奉命出使,佐郞朴{{!|𪼤|⿰王詹}}兼春秋入直,正郞朴守謹,佐郞宋日贊,監試考講一二所進去,正郞金免和,因臺疏呈狀,旣已移文,吏曹佐郞鄭權,在外未上來,他無推移之員,不可無變通之道,移文吏曹郞廳及在外未上來郞廳,竝姑改差,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推移進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廷鳳爲禮曹正郞,許逅爲佐郞。 ○傳于柳萬重曰,已爲下敎,又今詳諭,職在大官,甘心背公事之無嚴,莫此爲甚,領議政李宜顯,削奪官爵。 ○備忘記,世道不古,人心雖陷溺,君君臣臣之義,自古明於靑丘,雖汩汩於時象,豈不悟於大關?吁,辛丑之事,我慈聖之明敎,我皇兄之所授,正正明明,可垂靑史,其時大臣,雖有贊成者,此固職分事,有何可功而若然?范鎭,《宋史》豈無稱勳,韓琦,亦豈無勘勳乎?欲藉定策,希望其功,金昌集也。欲剪李頤命,猜疑才能,亦金昌集也。反復其間,釀成叵測之言,逆虎也。角立抱不軌,階梯虎龍,誣上不道,固釀戊申逆亂者,鏡、夢也。吁,三朝血脈,皇兄曁寡躬,若有爲國之心,惟當捨身效忠,有何貪功希覬之心,若有於戲不忘之心,豈敢角立,隱謀不軌乎?此止於時象則氷炭,究其心則貫通也。吁,寡躬,感慈聖惻怛之旨,受皇兄遺大之意,以至于今,予雖涼學,我皇兄,以至公之心,授以公物,而予亦以公心受之,豈可以挾私希望之心,售於予朝,蘊蓄不軌?鏡、夢誣上之說,於我何有,而但王綱不立,國不爲國,嚴堤防,懲亂臣患失之心,嚴其討逆,誅亂賊誣上之罪矣,戊申以後,鏡、夢之逆,人皆知之,三字下敎後,昌集無將,其何昏也?此則鏡、夢逆狀,綻露無餘,昌集之事,若謙恭下士時,只見其表,不知其心之故,亦非異事。半夜下敎之後,群心覺悟,則前日之曰是,自當悚然,更何有他意?吁,寡躬値時象壞亂之際,受彼此之弄困,其於章奏,寧若無聞,而白首大臣,猶眷眷乎昌集,心拂鬱乎無聊,投陳怪疏,助嘵嘵誣上之語,其何心哉?自聞此敎,爲今臣僚者,其在人臣之道,以其時象,聞雖未詳,致此下敎,宜欲溘然,而看作務勝之機關,抑獨何心?其況頃夜下敎,不過誦不逞之徒脅制之言,於臣僚則其曰不忍聞,可也,而以此曰,不忍聞之敎,而若予有何不忍聞敎者然?其亦誣上之甚矣。尤況股肱之右袒,世道若此,正朱子所謂用大勝氣湯時,不得不洞諭十餘年未攄之辭,諸臣其若有乃祖乃父,世祿吾君之心,咸聽此敎,滌心事予。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頃因尙瑞院牒呈,忠淸道文義縣鄕校慰安祭香祝齎去書吏,所持服字號一馬牌及所騎驛馬見失委折,各別嚴査之意,移文刑曹矣。回移內,掌隷院書吏兪啓興、梁濟民等,見差香陪,而使公山邸吏金泰成,替送回還之際,到廣州板橋近處,所持馬牌、驛馬、錢布,竝爲見失於賊黨云。啓興、濟民、泰成等,莫重香陪,任自替代,有此闕失之狀,極爲痛駭,其罪狀,令攸司依律勘處,所失馬牌驛馬,令本道知委列邑,使之刻期譏捕事,分付畿營,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沈益聖,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今日情地,未解職名之前,萬無更入脩門之望,聖敎之下,未得秪承,只自伏地俟罪而已云矣,敢啓。傳曰,持此批答,卽往傳諭,卽爲偕入。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旣被罔極之誣,決不可仍據於職次,職名未解,而束帶趨朝,萬非私義之所敢出,批敎之下,又犯違逋,只自席藁泥首,恭俟鈇鉞之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啓請受出,晦日內修正入啓,而其中慶尙、全羅兩道,甲寅冬等會案,限內未及上送,故該道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兩道會案,今纔來到,御覽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南原君{{!|𪳣|⿰木卨}},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𪳣|⿰木卨}}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監司査覈啓本,據本府啓辭內,明川前府使許㙉,更爲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許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柳復命拿來傳旨,啓下矣。柳復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予雖不明,今者義理,看得深矣,於彼於此,不敢以此,不須陳於君父之前,昨已下敎,而敢曰非他,自不覺其冒犯,不敢不忍,極可駭也。此等之處,亦不曰臣道日亢,此等堤防,不可不嚴,持平曺命敬遞差。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子誕降,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始矣,跛躄尙能鼓舞,婦孺亦知歡聳,況臣世祿之臣,忝在侍從之列者,其懽抃慶賀之誠,豈可以紙筆形容哉?不意薇垣恩命,適下此際,驚惶感激,罔知攸措。惟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地,竊有愧悚窮蹙者,昨年待罪西邑也。到任未滿一朔,村民有相鬨者,互以被傷,鱗次替訴,囚待辜限,此何難事,而看審捕囚,亦是法典之所載,故方令一邊看審,一邊捕囚之際,不意奸猾,知被重傷,先幾逃躱,毁櫝出押,是誰之責也?尤可慙恧者。按察之臣,於臣過恕,不卽論罪啓罷,只以歇後之目,致勤點下,臣實甘心服罪,歲月雖久,每覺惶汗之沾背也。區區十室之邑,尙有溺職之悔,堂堂諫諍之地,敢有再玷之望乎?臣之宿負,旣難自恕,且有新犯,方在待勘之中,日者閱武之擧,固出蒐獵之禮典也。雖帶軍銜者,必以戎服,鞭韃齊扈於羽衛之後,而臣之狗馬之疾,人所共知,危症新差,未堪逐隊,偃然在家,亦所不敢,乃敢以常服,祗參於郊外迎送之散班,終爲落後之歸,人雖不言,惶悚冞深,日昨霜臺白簡,請汰落後之員,臣之所坐,較彼落後之人,罪加一層,仕進去就,已無可論矣。昨者隨牌闕外,治疏將上之際,喉院退却,數次往復之間,傳言若果避嫌,則不必阻搪云,故冒沒入肅,臣之廉隅,固已喪八九分矣。臺臣旣已肅命,則詣臺傳啓,自是三百年舊例,而臣妄信人言,自輕進步,疏避俱阻,終未免狼狽而退,使臺閣舊例,緣臣壞了,臣以此以彼,更擧何顔,一刻仍冒於臺次乎?伏願聖明,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勘臣之罪,以勵臣工焉。臣於自劾之章,不宜有所贅說,而事在目前,實有十分悶急者。夫科時津渡,雖在津船俱完之時,擧子行旅,一時沓至,每有臭載之患,其爲愁痛,可勝言哉?不幸今春氷坼,忽在一夜之間,連艫糜碎,在在皆然,而至於漢江諸渡船隻,十亡八九,將至於舟指可掬,此雖出於時變之適然,而亦由於監津別將輩之不善置船之罪也。臣謂另飭本曹,火急變通,毋使舟楫有闕,以濟不通也。此豈但爲擧子行旅之地?實出於以備不虞之慮也。且臣新覩閱武之擧,益仰聖上陰雨之慮,而竊有慨然者,我國戎政,齟齬莫甚,有識之歎,固已久矣,至於馬政,則解弛極矣。駕扈之馬,較他稍別,而至於禁軍馬軍之馬,則常時雇載,自同私物,玄黃相續,死且無災,顧何望得力於行陣之用也?退在十餘年前,不至於如此之弊,而近來馴至莫可收拾之境,未知軍門號令,領得此等事否?此固紀綱所關,不可不嚴懲處也。臣謂另飭諸營,申嚴軍令,毋踵此習,以補萬一焉。答曰,省疏具悉。申飭水部軍門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曺命敬疏曰,伏以皇天眷佑,祖宗陰騭,聖嗣誕降,名號載定,擧國同慶,率土普歡,以至童孺跛躄,莫不鼓舞相賀,此實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福。臣以從班末迹,其所慶忭欣躍,何可以言語文字,形容其萬一也哉?念臣向忝憲職,情地難安,自犯違逋,獲蒙例勘,粗安私分,而惶悚之忱,尙切于中矣,不意除命,復降於歸省老父之日,馹召繼下,催臣上來,恩榮所及,觀瞻動色,惶感震越,罔知攸措。臣本儱侗譾劣,百無肖似,全不近似於風采骨鯁,則淸朝臺選,非臣所可冒濫之地,恩命之下宜,卽入來控免,而臣父方在臣兄臣命敎任所,年今七十六矣。疾病癃痼,常有懍懍之憂,而臣兄重患天行輪疾,證勢涉疑,十分危惡,臣與臣父,移避他所,而臣父心慮焦傷於疾憂,居養疎薄於栖屑,宿疾添劇,一倍澌頓,臣獨自救護,人子情理,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伏聞親行閱武,期日進定,臣旣帶職名,不敢以私情之煎迫,偃然退在,夕發朝至,而乘輿已將戒矣,只得進伏路左,祗瞻羽旄,少伸區區犬馬之誠,而每念臣父,獨在寓次,沈淹床褥,而藥餌飮食之調適,轉側坐臥之扶將,無人可托,今臣情事,度日如年。玆敢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命鐫削臣職名,俾得歸護病父,以伸至情,千萬祈祝。仍竊伏念殿下,不以臣卑鄙,畀之以言責之任,而臣本愚拙,不喜交游,朝論之是非,官方之賢邪,全無見聞,眞同聾瞽,雖欲刺口論列,以效一日之責,有不可得者,而第於近日事,竊不勝憂慨之忱,略此附陳,惟聖明,少乘察焉。噫,殿下試觀今日朝廷之氣象意態,其果有君君臣臣之義耶?一二逆臣之伸復,卽一邊人十年家計也。臣擇君三字,微示聖意之所在,而不知止,十九日筵敎,昭揭如日星,而不知止,及夫頃夜前席,諸臣承諭,擧皆以不敢復提此事仰對,而猶不知止,退而陳章,或循前套,閭巷匹夫,一有然諾於敵以下人,猶不欲二三其言,而爲人臣子,旣有成言於君父之前,而公然背之,寧歸於面謾至尊,而不忍於斷棄私黨,似此擧措,自有君臣以來,所未前聞,寧不痛心哉?噫,百年黨習,已成痼疾,私護之情勝,而嚴畏之心弛,君綱日頹,臣道日亢,少有意欲之不滿,輒敢恚恨之先肆,以至於鄭亨復之疏,又出矣。其疏有曰,向日夜對,聖敎非常,自是之後,閭巷遑遑,人心靡定,又責入侍諸臣之不能碎首救正,筵話嚴祕,外人莫聞,而第以其疏語脈揣之,則似若殿下,有非常之過擧,而亨復,獨有所知者然,臣誠驚惑震駭,莫測其所以也。今以趙顯命、金若魯等,筵中所達見之,始知伊日聖敎,不過一時之失言,而諸臣請止,殿下卽止,初無可以碎首力爭之過擧也。顯命卽其日入侍者也。若魯,卽金取魯之弟,而取魯亦入侍中人也。上下酬酢之際,其所聞知,必加詳於外間,而其言如此,則不但無可爭之過擧,竝與一時之失言而已悔之矣,未知亨復,從何有聞而乃爲此言耶?其心所在,有不可測,伸救私黨之計,莫售於天日之下,則無聊不平,轉生禍心,攀援筵敎之差失,陰懷揣摩,隱然以殿下,若有眞箇過擧,而敢爲不敢言之言,登諸章牘,必欲脅持諸臣,危動群聽,而自不覺其誣及聖躬,傳訛媒疑,人心易惑,則其疏所謂遑遑靡定者,渠實爲之倡也。此何等關係,而諉以塗聽,呑吐爲說,以爲疑亂一世之地,語其心腸,旣涉不道,論其罪狀,宜卽嚴勘,臣謂亟施投畀之典,以彰其躛言誣上之罪,使中外曉然知聖意之無他也。雖然,臣愚死罪,竊以爲,今日諸臣之陷於不義,殿下有以使之也。竊瞯殿下英明之資有餘,而堅確之守不足,義理非不精也。而有時游移,辭令非不美也。而或欠簡當,惟其有游移也。故伸脫之計,猶有希冀,惟其欠簡當也。故讒誣之言,易乘間隙,若於當日引接之時,無以暴發之威怒先之,而如倫之出,必愼必重,只以素講之義理,嚴加洞諭,則王言雍容,豈患乎白圭之玷,而惟彼陷溺之心,亦可以少悟矣。苟如是,雖有亨復百輩,安敢以樂禍罔測之言,嘗試於聖明之下哉?此實殿下猛省自反,益加勉勵處也。伏願殿下,勿以人微而廢其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爾須默思。此豈若得機關,互相攻斥者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其所下敎,不過謂不逞之說,抑何有其失言乎?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之不可復出之義,卽婦孺之所共知,前後明旨之下,終不敢變動,而憂危怵迫之中,宿疾添劇,不得不連尋長單,顒俟鐫免,而昨者近密之臣,奉傳敦諭,責勉之意,愈益勤摯,臣惶感之餘,繼以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有不可得耳。夫朝紳之被斥於人者,從古何限,而顧臣所遭人言,是臣子罔測之罪名,雖市童之無知者,如以此惡言相加,則亦當栗膽而駭,掩耳而走,今臣受此誣衊於耳目之官,而恬不知恤,靦然仍冒於班聯,寧有是耶?此臣所以屛伏都門之外,甘被違逋之誅,而未敢爲進步之計也。且頃者諫臣之疏,論斥聽諭之諸臣,此固出於未詳筵敎,誤聽塗說之致,而彼旣以不能救正爲責,則何可以其言之輕率,而自爲晏然而已乎?臣自遭憲疏以來,寢驚夢愕,雖不能刳心刺肝,以暴衷悃,而其在身自處之道,唯宜速解職名,屛迹朝端也審矣。方將略陳危忱,仰請嚴譴之際,忽有特爲入侍之敎,而念臣情地,終不可以現職自居,敢以不得承命之意,仰陳於書啓,日月之明,庶可恕燭,而其爲臣蹇慢之罪,則萬殞而難贖矣。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嚴國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命入,其乃苦心,卿何讓焉?所陳事,前席其當開諭,此等疑惑之打定,惟在此擧,卿尤何讓焉?其速入來,聽我下問諸臣者。 ○乙卯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諸宰引見,左議政徐命均,知中樞申思喆,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大司憲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柳萬重,應敎金若魯,獻納金箕錫,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屢次引對,水剌失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以群下之罪,頻降絲綸,日有憂勞,下情惶悶矣。上曰,豈臣下非耶?予之過也。予所値不幸,甚矣。命均曰,玆事曲折,明白下敎,宜矣。臣見右相,則其所聞,與臣等同矣,右相,亦以爲領相老病,想必誤聞,若不誤聞,疏語豈若是乎云矣,然則只明其誤聞,可矣,加以重罪,恐涉過重矣。上曰,他人容或未曉,伊日下敎時,予當畢言之說,豈不曉耶?予未嘗以一時之事,加罪於宰臣矣。宋眞明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德老,出去傳敎,與之偕入,上曰,今過幾日,始爲處分者,蓋參量而爲之也。宋寅明曰,律之輕重,姑勿論,誣上二字,乃人臣死罪也。頃年斬伐,重傷國脈,朝廷宜務享和平之福,何可輕開群下之禍心?此等重案,決不可留示群下,備忘中此二字,改之,何如?李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是矣。此八字,卽臣等前日所仰勉者,特以李宜顯被罪,在於上文他句語矣,然中外之人,豈能盡見其本疏耶?若謂以此八字被罪云,則豈不未安耶?此一段刪改,恐不可已矣。金取魯曰,殿下之任使李宜顯已久,其人品心事,可以下燭矣,若非誤聽筵敎,則必不然矣。人主用罰,但當究其常理而處之,誣上,是人臣之極罪也。豈可以一時誤聽,遽加此目乎?殿下若參恕其本情,則削奪之律,亦太過矣。上曰,所達,好矣。在上者改之,可也,非予所言,而至云些子未去,此乃亂賊之言,而引用於章奏之間,乃誣上也。吏判之言如此,當更爲下敎矣。金若魯曰,人臣有誣上之名,則是極罪也。何可輕用於備忘乎?命均曰,大官有罪,則尤當重處,而若出於情實之外,則豈不過重乎?誣上二字,臣未及諦看,宋寅明之言是矣。寅明曰,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說,卽今日群下之所共仰勉者,而泛視之,則乃忠愛之至論,何必深看而爲其罪乎?上曰,與中間句語,首尾照管而爲之矣。寅明曰,備忘記中,自天地至異疑十六字,特爲刪去,使群下,曉然知聖意之不以此爲罪,則實有光於聖德矣。上曰,文字非不好矣,而用之怪矣。柳萬重曰,批旨更爲還入乎?上曰,令注書持來。德老出去,持批旨入進。若魯曰,大臣心事之無他,疏意之出於陳戒,臣於昨日筵中,已陳白矣。白首股肱之臣,豈有他意於其間乎?必過聽而然矣,處分未免太過也。寅明曰,削奪固輕律,而在大臣則重矣。上曰,此句語,當拔去,而但儒臣之言則不然矣。昨日批旨,已言之,凡國不爲國者,蓋由於太阿倒持,紀綱墜地而然也。綱目有之,繁纓細物也。而聖人猶惜之,所謂太阿在手,非一時偶下之字,太阿若在手,則不可小小用之,用之則當猛烈矣。如李宜顯事,當用太阿乎?用杖乎?儒臣旣請罪不詳知之李載厚矣,今宜顯則知而爲之,王者之法,豈可重用於小臣,而不用於大官乎?儒臣所達,良可慨然,應爲付處,而止於削奪,又不門黜,其所參酌,下幾層乎?若魯曰,用罰之道,大官小官,亦有差殊,大臣削奪何等重典,而不究其情,輕施於情外,臣恐殿下,疑之太深,處分失中也。寅明曰,日昨聖敎,有首揆性不詳審等語,臣以爲知臣莫如君矣。上曰,雖尋常罪過,用此律者多矣。今於李宜顯,豈不可用此律乎?雖輿儓下賤,必曰彼領相之疏,可怪矣,予不欲迫切爲之,故有此參酌之命矣。以不爲仕宦,爲可以歸見其先父,而今乃爲此事,將何以歸見乎?此由於怫鬱無聊之致,何嘗誤聽乎?取魯曰,凡責罰之道,原其情而罪之,然後被者,有所懲,而宜顯此疏,決無他意,若謂之有意而爲之,則是過罪於常情之外,國家當責其誤聽之失,而今處分之至此,誠過矣。趙尙絅曰,宜顯久爲任使,自上想必俯察其爲人,此臣無邪心矣。若魯曰,宜顯聽敎,若如諸臣,則豈有此疏乎?上曰,玉堂昨言,此大臣,性本疎闊,故予亦以爲然矣,此人脫於物利,是爲可取,今番重卜,非骨董爲之也。今忽有此疏,甚不是矣。蓋向來之救金昌集者,以爲東宮,若爲之則好矣云云,而予是誰也?昌集,是誰也?大臣常時,知昌集如此者,可謂疎劣矣。予旣下敎,而猶且不信,位在首揆,所言如此,豈不非乎?雖以常理言之,此罪得中矣。若魯曰,其疏出於過慮,而豈有此心乎?上曰,若必闊看,則看金昌集亦然矣。諸臣進來。昨日入侍諸臣,不必來,不入侍者,進伏,可也。錦原君,不爲入來乎?伊日卿等,請勿畢其說,卿等誤聽乎?或史官誤聽乎?卿等俱爲陳達,可也。當下敎矣。申思喆曰,此事之展轉至此,實是臣等之罪,而亦由於焚草勿傳之故矣。若無焚草之事,則人之聞筵話者,孰敢有疑於此乎?其時上敎,微及宮闈,故諸臣請止不敢聞之敎,所謂不敢聞,亦有淺深輕重,其時若眞有難言之上敎,則大臣與臣等,雖甚無狀,豈不以死而爭之乎?只以筵話之不得相傳,中外未能詳知,疑惑靡定,極爲不幸矣。上曰,所達是矣。然以常理論之,則其言不當如此,尤爲殊常矣。思喆曰,臣等之所仰聞者,少無誤聽之端,則李宜顯,亦豈與臣等有異乎?自上若詳覽其疏,則可以俯燭矣。宜顯今番重卜之後,必欲解免,至於出城,而有一種嘵嘵之言,以致鄭亨復之疏,其驟聞驚動而陳疏,不是異事,而宜顯聞嘵嘵之言,與人酬酢之際,每爲憂歎怪駭,而但以亨復疏,以不能救正爲言,故以此引咎,仍附勉戒,其所謂些子等語,蓋謂當初微及之敎,勿復留着於胸次之意,而天地交泰等文字,卽前後諸臣仰勉之例語,有何可罪之端乎?上曰,不但此也,中間之說,亦有之。思喆曰,其所陳戒,殿下看得太深,屢下嚴敎,以此疑之,則豈非至冤乎?若燭其心事,則必知其爲陳戒例疏也。宜顯若誤聽上敎,而爲此疏,則臣當同被其罪矣。上曰,重臣誤矣。問其時下敎誤聽與否,而不以爲非,乃反營護李宜顯矣。末流之弊,將與李宜顯同矣,金昌集則今無之矣。沈宅賢曰,其夜下敎,旣無疑惑之端,臣等亦豈有誤聽之理乎?李宜顯,與臣等同爲入侍,未知何以承聽,而第其疏則槪是勉戒之語也。用法之度,惟當原情定罪,而不可加以情外之言矣。上曰,予旣問誤聽與否,則誤聽與否重,而救李宜顯輕矣。宅賢曰,臣則旣無誤聽之事,故先已陳達矣。取魯曰,伊日下敎,臣則明白聽聞,而初無疑慮之可論矣。尙絅曰,小臣亦不誤聽矣。近來人心,喜作無根之說,而伊時有焚史草祕筵話之擧,故外間多有疑晦嘵嘵之說矣。朴文秀曰,小臣亦不誤聽矣。取魯曰,焚草之事,非上敎矣。申昉曰,其夜下敎,旣甚明白,臣則本無誤聽疑惑之事,外間說話之翻轉訛誤,曾所不意矣。寅明曰,外間嘵嘵,有未可知,而筵中諸臣,無可慮者矣。朝廷諸臣,彼此歡然,依舊和協,則自然妥帖矣。上曰,此意予欲下敎矣,諸臣豈可復爲撕捱乎?此關係至重,大抵不忍聞三字敎,禮判以何意知之乎?將爲如此云耶?如此爲之云耶?此二段中有之。予今日始盡言之矣。取魯曰,將爲如此云矣。命均曰,如此爲之云矣。上曰,禮判猶未曉矣。取魯曰,與小臣所知,大略不異矣。命均曰,不敢言之敎,憑藉爲之,而其間委折,未得詳知矣。上曰,予則無毫髮失言之事矣。命均曰,其文字,豈可載於日記乎?故伊日有所陳達矣。思喆曰,諸臣非敢有疑於此也。上曰,諸臣以爲不敢聞故也。文秀曰,所謂不敢聞者,聞凶徒之言,則爲人臣子者,不敢聞之云爾,而誤以爲上敎也。思喆曰,伊日上敎,微及宮闈事矣。上曰,非宮闈事也。尹淳曰,此不過不逞之徒,憑藉爲言者也。思喆曰,其時上敎,諸臣無誤聽之事,自今以後,勿復以此疑之,宜矣。取魯曰,今此下敎,正欲祛外間之疑惑矣。上曰,俄者備忘,曉然乎?儒臣、吏判見之否?寅明曰,臣等在閤門外,乍看一過矣。若魯曰,臣則未及奉覽矣。思喆曰,自上如此深罪,臣等不敢復爲提起矣。上曰,不知者,必以爲相救矣。獨對事,當其時,非其人,可也,其後則不可,非矣。李頤命荐棘之說,非矣。如此之人,與之同稱可乎?以獨對事,欲荐棘李頤命,其心叵測矣,批答,洞諭心事,垂諸靑史,予無愧矣。如洪致祥書姓字事,只傳金昌集,其外諸人則不知,而其人等心事,有可知者矣。頃者,予欲謂之曰,卿等欲爲定策勳臣乎云,而未果矣。雖明日,諸臣齊會備局,可也,若不仕則是自致疑惑矣。思喆曰,以李載厚之疏,臣等尤爲難安矣。上曰,載厚以爲,卿等知之而不爲矣。今者洞諭,李頤命、金昌集弦韋矣。卿等不知昌集者,如向來人之不知鏡、夢也。卿等,以爲若彼之鏡、夢,可也。予未嘗憎人而驅之於惡逆之科矣。卿等不知其人而然矣。古語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庚子辛丑以後,予嘗笑其所爲矣。三宗血脈,惟有景廟與予,大臣當直爲告達,何必借他人乎?予非不思,而如此爲之矣。自今諸臣,務爲妥帖,如辭疏末節,勿爲之,政院亦勿捧,可也。宅賢曰,如臣則一番辭疏,亦未爲之矣。萬重曰,再疏則前已有勿捧之敎,而至於初疏,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頃者以再疏爲限,而伸其廉隅矣,今則筵中旣已洞諭,便是批旨,搢紳疏,諸臣辭疏,雖初疏,勿爲捧入,可也。{{*|榻前下敎}}萬重曰,備忘記中,直爲改書,有不敢矣。上曰,自歸誣上四字,圈之燃燭,然後爲之可矣。備忘當爲還入,而注書記事,令兼春秋持來。兼春秋金廷鳳出去,持備忘入進。萬重曰,昨日備忘,當持來,而兼春秋,誤持今日備忘而來矣。上曰,承旨改書此下敎,而元備忘置之。昨日備忘,旣已頒布,此則其間字句拔去,可也。上曰,明日次對爲之耶?命均曰,昨以此意陳白,而自上連日引接,酬應甚繁,明日次對,姑爲退行於數日內,欲陳達而未及矣。上曰,予亦有思量之事矣。卿等今夜,又將受誓戒,明日則姑停,而再明日,雖是國忌齋戒,自前齋戒時,或有次對爲之之事,蓋以從容故也。今日入侍諸堂,不待牌招,再明日一倂來會,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明日,各司開坐,可也。取魯曰,受誓戒後,刑曹則不得開坐矣。大司憲朴文秀所啓,臣之矢心自劃於臺閣言議之地,曾於諫長時避辭,悉陳情實,亦已蒙聖明之俯察矣。今日入侍之命,非責以臺閣之職,故臣雖冒沒入肅,而區區自守之義,有難放倒,而且持平金尙魯,今方引避退待,臣當處置矣。尙魯避辭,旣因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而宗城於臣,爲外從弟,則臣不可冒當處置,旣不可冒當處置,則尤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前後撕捱,俱無意義,方當洞燭,於此於彼,亦無所礙。以卿爲國之心,當此之時,其當效力奔走之不暇,而上款爲嫌,極涉太過,當命勿退待,而下款引嫌,不無所據,勿辭。右副承旨柳萬重曰,大司憲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獻納金箕錫傳啓,上曰,擧其下段,可也。箕錫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頃夜入侍諸臣,特敎更爲入侍,聖意非偶,則諸臣所當一齊來會,申承洞諭之敎,而錦原君朴師益,終不進參,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體所在,不可無規警之道,請錦原君朴師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竝出擧條}}上曰,柳下惠有盜跖,王導有王敦,頃者朝參,有下敎矣。其人不能檢束,以致族黨,多不謹勅矣。其庶弟,有怪異者,乃昌彦乎?思喆曰,乃昌道也。上曰,有此等人,故至於如彼之境矣。其弟有有學問,而入書院者,是誰乎?思喆曰,乃金昌協也。上曰,昌協、昌翕其人,脫於患得失者也。向已下敎矣。銓曹用人,雖當商量爲之,此人親屬,豈可棄乎?寅明曰,當爲奉行矣。第雖用之,而亦不仕矣。上曰,昌協,無子孫乎?寅明曰,以昌集之孫,爲其養孫云矣。上曰,昌翕,非入於此等之人矣。世稱金居士云,以居士聞者,豈入於患得失之流乎?若魯曰,三司入侍,疏決及朝講,方爲之,而昨日則有備堂來待入侍之命,而非次對也。政院,當以三司同入,取稟,而今日政院,直請牌招三司,同爲入侍,非古規矣。上曰,昨日之事,是矣。來會賓廳,則爲賓廳次對矣。今日則雖未知規例,如何?而如此擧措,當爲同入矣。寅明曰,政院請牌,是矣。淳曰,入侍相値,則雖榻前啓事,三司同入,例也。若魯曰,鄭亨復疏後,轉相層激,則恐爲世道之憂,而曺命敬疏中,有曰禍心不道云者,語意深刻,亨復之言,固率易,而豈可謂之禍心不道乎?至於誣及聖躬四字,尤極駭然,世道之憂,不可勝言,特遞罰輕,宜加嚴譴矣。上曰,皆一般矣。彼一時此一時矣。今日備忘後,有臣子之名者,豈可復萌此心乎?且旣已處分,何必加罪乎?若魯曰,其疏云,誣及聖躬,何可急於求罪亨復,遽以誣及聖躬等語,發於疏章乎?上曰,今日備忘,盡言之矣。予受彼此譏弄,多矣。予上承慈聖明旨,皇兄付托,自以爲正正當當,豈可爲彼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如此等人,決不可薄罰而止矣。上曰,不可隨事而爲之,此有似乎令前令後矣,加罪則何快於心,而在立法之道,又有何加益乎?萬重曰,昨日備忘中,何句語,當刪改乎?上曰,自至字,至疑字幾字乎?萬重曰,爲十八字矣。上曰,自至於天地交泰,至無限異疑十八字刪去事,以榻前下敎,書出,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製奏官誰耶?宗城曰,以工曹判書尹淳啓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初三日,大報壇隷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五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更遣承旨敦諭。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吳瑗,時在京畿龍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校理兪健基由限已過,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筵敎旣已開釋,更無可引之嫌,而重推催促之下,今日又不辭朝,分義事體,殊極未安。慶尙監司閔應洙推考,使之今日內辭朝,何如?傳曰,允。 ○下直,慶尙監司閔應洙。 ○柳萬重啓曰,憲府處置,歸於諫院,除在外及呈辭入啓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三月朔祿俸,輸送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雖有更爲輸送之敎,而其在私意,決不敢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掌苑署,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始追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江原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前北虞候張孝一,襄陽前府使鄭宇柱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張孝一、鄭宇柱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出身趙珽完,以奸細之類,過時不娶,踰樓成習之中,其隣居良人朴貴山之女卜愛,頗有姿色,且有食根,故公然生慾,稱以交奸,誣呈法司,沮敗其婚事,欲爲自娶之計,其爲情狀,誠極痛駭。在前常漢出身,作奸犯科者,自本曹勘律事,草記,允下矣。今此趙珽完,係是常漢出身,而其所犯,有關風俗,自本曹囚禁科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引見。 ○京畿監司趙明翼狀啓,宗廟薦新生蛤,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箕錫啓曰,鄭亨復之疏,指意語脈,極其叵測,敢以閭里遑遑靡定等說,至謄章奏之間,人心疑惑,聽聞驚駭。此當初臺啓,不得不發,則公議之嚴,亦可見矣。曺命敬之陳章請罪,可謂名正言順,而昨者特遞之命,雖出於鎭定之聖意,而終不免過當之歸,則副應敎金若魯,職在論思,不思匡救,而昨日筵中,反以罰輕之意,有所陳達。若魯旣深知亨復,故爲疑亂之罪,而其所爲言,猶夫乃爾,臣誠慨然。方欲爭論之際,大僚以下,旋卽退出,倉卒之際,未免隨出,含意泯默,自訟歉愧矣,退聞物議,則不爲論列,大是失體云。臣之當事疎忽,虧損臺體之失,無以自解。決不可抗顔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春躋啓曰,獻納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應敎金若魯,今日晝仕出去矣,以臺避引嫌,不爲入來。此與在直而無端徑出有異,曾無直捧禁推之例。傳旨則雖不得捧入,而事體殊極未安,推考警責,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獻納金箕錫,批答雖下,渠以耳目之官,閤門之外,旣承洞諭,入侍前席,親聽下敎,則曺命敬遞差,有何關緊,而欲爲務勝,受人動囑,若是强避?其趙鎭世之自外務勝,非亦異事。在上者,此等不有洞諭,甘心舊習,不可不懲,使渠任自角勝,遞差。 ○參知金聲發疏曰,伏以臣,庸陋無似,猥蒙洪造,濫叨緋玉之列,而才疏望輕,實無陳力之路。雖尋常郡縣之寄,猶不能堪承,私心愧懼,自分淸朝之棄物矣,乃者騎省佐貳之除命,出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所措。義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頃忝邊倅也,重被臺疏之謬辱,思之至今,愧恧彌深,揆以廉義,決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淟涊冒進也,明矣。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重官方,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醴泉幼學權萬亨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生,宗社有托,臣民係望,延頸鼓舞之歡,均普八域,此正寶祚靈長,迓續休命之日也。伏聞我殿下,悅豫之餘,思與同慶,特下備忘,激勉孝悌,俾盡旌別,其所化民成俗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凡有秉彝,孰不風動?吾東土禮義之化,其將丕振於今日,猗歟休哉。第念孝悌忠義,同出一源,行誼氣節,本無二致,殿下之所表章,旣在於百行之源,則凡忠義氣節之有裨於世敎者,孰不在於尊尙之科乎?螻蟻如臣,雖處於蓬蓽之下,亦嘗慨士氣之日頹,傷節義之無聞,而側聽絲綸,有感斯會,敢以平日之所嘗景慕者,裹足千里,仰瀆九重,伏願殿下,試垂察焉。臣竊惟故處士臣許格,本以名祖之孫,夙襲家庭之訓,孝友之行,出於天性,年在童稚,荐遭父母之喪,廬墓三年,不脫衰絰,啜粥終制,一遵禮經,至於同氣之病,血股救危。其行誼之篤,固已卓然,而格嘗受業先輩之門,力肆文章,蔚爲大儒。當廢朝昏亂之日,絶意科名,屛居江湖,逮我仁廟改玉之初,始赴省試,屢置首選,竟至不第,仁廟爲之嗟惜,特賜《小學》一秩,士林榮之。及夫丁卯之亂,憤激慷慨,將有遺世之志,崇禎丙子冬,値獺虜之充斥,避地太白山中,倡率義士,擬赴國亂,聞已講和,北望痛哭曰,君父在圍,宗社垂危,而身以世祿之裔,旣不能仗義討賊,生何面目立於世?憤欲自裁,被人挽抑,遂語人曰,壬辰海寇之亂,儻非神宗皇帝再造之恩,幾不免被髮左衽,大德洪恩,豈可一日忘也?雖未與斥和諸公,同死主辱,生於禮義之邦,頭戴大明日月,則寧可甘心忍辱於帝秦之日?仍作述懷詩曰,中宵起觀衆星繁,歷歷猶知北極尊,開闢從來幾宇宙,帝王今日各乾坤,君臣忍屈崇禎膝,父老爭含萬曆恩,靑史莫論當世事,天無二日仲尼言。遯入丹陽,自號滄海,時年三十,常慕陶靖節紀義熙,不見《時憲曆》,長讀《春秋》,以寓尊攘之意,又於燕价之行,贈之以天下有山吾已遯,域中無帝子誰朝之句,至今傳誦,膾炙人口。嘗求神宗皇帝御筆萬折必東四字,摸刻於加平朝宗縣,貽書海州士人,勸立夷、齊廟於首陽山,其不忘皇朝,扶樹淸節,有如此者。每當國忌,年雖篤老,必爲行素,而孝廟賓天之日,終日悲慟曰,天不遐壽,弓劍遽遺,竟未伸大義於天下,此吾所以撫《春秋》而中夜掩泣者也。至己巳後,杜門不出,日夜悲憂,有若窮人之無所歸,其忠義激烈,老而冞篤者,如此矣。粵在顯廟朝,故相臣李景奭,於筵席,奏以許格,出自名家,不但文章超凡,當昏朝,中初試一等,不赴會試,反正後,屢擧不中,丁丑以後,抱帝秦之羞,有蹈海之志,以氣節自高,當今高蹈之士云云,先正臣朴世采,於格之歿也。以大明處士,書其銘旌,仍作挽語曰,文章岳老初傳鉢,節義淸翁久賞音,從今鰈域無男子,痛哭西山白日沈。其他哀章誄文,多出於一代士林之手,而以戴商之夷、齊,恥秦之仲連,比之曰,頭上猶懸殷日月,眼中長對魯《春秋》。又曰,恥帝號稱滄海客,入山頭戴大明天。其節義文章,不獨見推於先輩學者,當時士流之所景仰者,亦可見矣。噫,丙丁後氣節之士,或有俎豆之饗,或有旌褒之擧,而如格者,尙未蒙欽崇之典,其爲聖世之欠事,士流之嗟惜,爲如何哉?昔我孝宗大王,義明《春秋》,志銳討復,激勸忠義,靡不用極,而惟我肅宗大王,克遵遺志,尤尙節義,設壇禁苑,以寓不忘皇朝之義,立祠南漢,特施表顯忠烈之典,惟兩朝尊周奬節之方,與日月而昭揭,今我殿下,連歲皇壇,躬秉珪幣,慨然有匪風、下泉之思。當此時也,而以格之行誼氣節,有徹於黈纊之下者,則以殿下尙節之念,必有所興感於斯者,而竊觀今世,尊周之大義已遠,士林之名節漸消,義聲寂莫,淸議不振,欽崇節義之道,視若弁髦,搢紳章甫之間,一無建白,使如彼卓爾之節,終不蒙聖世旌褒之典,此臣所以慨歎不已者,而其所著述,皆出於激烈慷慨之意,實有關於來世,只緣子孫微殘,香火幾闕,鋟刊傳後,亦無其期,寧不悲哉?噫,格之一生所樹立,惟自一部《春秋》中出來,而一代士林之論,咸以爲夷、齊也,仲連也,而至於先正,稱之以大明處士,則實遵《綱目》,特書晉徵士之遺法,此可謂千載定論,而歲月浸遠,遺風漸邈,將至於湮沒而不稱,此臣所以不避僭猥,冀有以發幽光而警頹俗者。伏願殿下,體寧陵尊周之義,遵肅廟奬節之志,特施褒旌之典,以聳士林之望,則其於世敎,豈云少補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敎慶尙道觀察使閔應洙書。王若曰,岳牧亮爲重寄,得人斯難,嶺維最稱雄藩,煩卿今往。肆從憲長,庸畀省巡。眷玆一路之殷饒,至于近年而凋弊。天府沃腴之土,哀此荐災荒而失播收,人材彬蔚之鄕,變以趨利誘而健鬪訟。釜山粟廒,曷應蠻館之饕求,洛江米船,或闕太倉之正稅。矧自經變亂以後,尤宜盡匡翼之方。非張詠之按益州,孰能整欲墜之器?若龔遂之臨渤海,方可治旣亂之繩。雖昨歲少登,尙多捐瘠之失業,顧今日先務,必藉牧御之得宜。惟卿,家傳忠勤,姿稟剛敏。發軔華貫,擢秩於橫經修史之餘,試器盤錯,效力於佐戎討逆之際。礪心氷於萊府,卉服畏威,行脚春於完營,棠茇流惠。而卿志縱執於謙遜,惟予眷常篤於晉庸。當辭榮於沁留,可見介石難奪之操,逮承命於京賑,深知綜核爲理之才。投散置閑,寧忘向國之悃,讓夷急病,纔返赴燕之行。居臺閣而參樞謨,非忽內重之意,擇屛翰而循廟薦,所急南顧之憂。玆授卿以云云,卿其祗服寵章,勉展良畫。持公律己,嚴黜陟於否臧,宣化承流,勤撫摩於瘡痏。三世授玆邦之節,蓋罕前聞,千里聳遺民之觀,須繼先蹟。民俗則期於敦厚,戎政則務乎繕修。十室殆至九空,要紓州縣之朘剝,一人或兼數役,必蠲隣族之侵徵。搜訪草萊,俾無沈淪之歎,精利器械,詎緩綢繆之謀?作事當勤於始終,毋少懈惰,奉職罔間於內外,益殫勤勞。他如稟裁,厥有典例。於戲,飭勉奚用多誥,按察亶在盡心。德意往宣,屬八域之同慶,嘉化旁洽,佇十連之奏功。故玆敎示,想宜知悉。承政院右副承旨知製敎臣李重協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引見,慶尙監司閔應洙,右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應洙前伏。上曰,他事具載於諭書矣。嶺南異於他藩,念此委寄之意,着意爲之,可也。應洙曰,臣百不猶人,而迫於嚴命,黽勉冒當,雖無下敎,敢不殫竭才力乎?上曰,有所懷乎?應洙曰,他事則下去後,當商確狀聞,不可預達,而但嶺南左道,昨年旱災,初不落種者甚多,而此在災頉事目外,故戶曹皆爲還實,前監司,狀請蠲減,而亦不得。全不掛鎌,旣許給災,則初不落種處,不可勒令還實,雖欲使之還實,到今事勢,決難爲之。臣見戶判則以爲,所爭者只以事體,而初無堅持之意云。臣旣與戶判有所相議矣,此後則勿爲還實之意,定奪施行,何如?上曰,事勢然矣。明日次對,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應洙曰,本道守令,以殿最作闕者甚多,而都政無期,舊監司,旣以不待都目,催促差送事,有狀請,厥後屢過政事,亦不差出。雖未知何故,而卽今曠官之弊,一時爲急,至於慶州,物衆地大,尤爲難治。臣頃於往來萊府時,亦見其已成弊邑。吏習民風之頑惡,比他尤甚,而近來聞之,則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云,極爲可慮。勿待都政,必以聲績素著之人,各別擇差,其外守令,亦爲擇差,催促下送事,更爲各別申飭銓曹,何如?上曰,殿最守令,必於都政差出者,金石之典,而前監司,旣有狀聞,今卿復以爲請,以此意,申飭該曹,可也。{{*|出擧條}}應洙曰,刑獄,乃國家重事,而近來外方,抛棄甚矣。季覆之上京者,十中有一,列邑同推,便作文具,至有終身滯囚者,誠可憫然。今者大霈之餘,因臺啓,有別擇剛明官變通刑獄之命,而臣今始辭朝,嶺南七十餘州獄案,必須領略,然後方可啓聞變通,預以遲滯之意,敢此仰達矣。上曰,下去後,觀列邑文案,速爲啓聞變通,可也。應洙曰,小臣素無才能,不堪委寄之重,而迫於嚴命,黽勉冒當。竊伏見聖上於嶺南,各別軫念之意,實在於文簿之外矣。臣於戊申亂後,往來嶺南後,復按湖南,略知兩南事情。其中不逞之徒,不得安定者雖多,此則朝家,旣以脅從罔治之意,一倂勿問,則惟在官長之安撫。然不可以此而混稱慰諭,以爲鎭定之道,臣恐嶺南有識之士,反以爲羞恥也。本道,乃人才府庫,名賢輩出,古稱鄒魯之鄕者也。卽今則先輩遺風漸遠,人材渺然,且無仕宦之人,故與朝廷自爾疎遠,無官者不踰嶺,乃嶺南遺風也。以此淹滯冤鬱,以至於自暴自棄,讀書種子,殆將斷絶矣。受藩任者,固當振拔淹滯,勸奬文武,可也。臣下去後,各別訪問,道內如有望士及前銜沈滯,而其才可用者,當別爲狀聞,而朝家每於此等之請,視以爲文具,終無其實,是可悶矣。上曰,慰安之名,名甚分明,嶺人想必以爲羞恥矣,所達好矣。予當留意,而卿亦着念爲之。無官者不踰嶺,其風美矣。自前雖有收用之命,而銓曹不爲擧行,未免文具之歸。卿下去後,必須訪問人才,而至如金聖鐸,乃有學問之士,予於入侍見之,已知其爲人矣。道臣下去後,以自上不忘之意,傳之,可也。聖鐸爲守令乎?柳萬重曰,爲丹城縣監,而尙未經痘,都下痘患方熾,難於歷辭之役,纔已呈遞矣。上曰,事勢然矣。其人旣有學問,又可試以吏治者也。此後都中寧淨之時,道臣勸其上來,可也。應洙曰,下敎如此,當卽知委於聖鐸矣。上曰,聖鐸敍用,令該曹調用事,分付,可也。萬重曰,別敍用乎?上曰,然矣。{{*|抄出擧條}}應洙曰,臣下去後,與舊監司相議,如有弊端,則當爲狀聞,而向來小臣赴燕時,有外國往復一事,臣還卽被罪,故不得陳達矣。此係外國事,雖爲後時,敢此上達矣。寶珠國師,高麗時僧,而入中國有名,頃年西平君赴燕時,尙命,使李樞來問寶珠根本,西平君還來後,欲陳達此事,而未果云矣。密昌君入去時,尙命以此事來見,以爲皇帝尊崇佛道,使問寶珠根本云,而臣意以爲,若仔細言及,則恐啓後弊,不如以我國崇儒斥佛,不知其根本,答之爲宜云,則密昌,依小臣之言爲答,而只書示生卒矣。密昌以別單聯名,不可載此事,還朝後,當陳達云矣。兩國之間,以皇令爲言,故敢達矣。上曰,寶珠,乃嶺南人乎?應洙曰,乃黃海道人,而死於湖南云矣。上曰,頃時大臣豐原入侍,有所陳達。朝廷於嶺南,不必如此爲之,而豐原,蓋以鎭定之道言之矣。舊伯旣遞,初欲以秋判爲之,而今以命卿矣。不必盡言,可以斟酌。嶺人風習,予所未知,如羅學川,嶺人或以爲非,或以爲是云矣。卿下去後,須善爲之。舊伯亦非過激者也。戊申以後,嶺南之人,被其詿誤者,多矣。前日則雖爲見賣,昨日備忘後,其不知者,尤當覺悟,此可幸也。十餘年所愼之言,今始發口,自卿爲始,可也。時象雖如此,爲國世祿之臣,豈可有毫分査滓乎?卿心雖未可知,爲臣子者,若不覺悟,則亦何用哉?若覺悟,則如衣有汚,必欲洗去矣。見嶺南人,則可以恍然覺悟矣。應洙曰,臣卽今以外臣入對,固當以職事仰達矣。嶺南之人,雖嘗見欺,待嶺南,不可有査滓者,聖敎至當矣。臣旣奉聖敎,臨士民,豈敢如此?嶺南黨論,爲百年痼弊,勢難猝變,而豐原與舊伯,亦必至誠爲之,豈有査滓者乎?八路鄕戰,其弊甚矣。爲官長者,豈可推波助瀾於鄕戰乎?上曰,非但道臣爲然,守令亦有助之者矣。應洙曰,詿誤之徒,不逞之輩,旣施曠蕩之典,則一切鎭安,宜矣,而湖南則窺捕甚多,人心至今未定,嶺南則挾鄕戰爲之矣。聖鑑旣已洞燭,臣更無所達,而朝家以鎭定爲主,收用人才,振拔淹滯,此今日先務也。上曰,閫外將軍主之,南事盡以付卿矣。舊伯之所未及爲者,卿可修擧,此予之望也。卿任使未久,故予未知卿本末矣。今日所達甚好,卿豈面慢者乎?嶺藩事,着念爲之,可也。萬重曰,災結事甚急,以榻前下敎書出,以爲明日定奪之地,何如?上曰,以擧條,及次對之前,可也。萬重曰,宣諭矣。仍進讀諭書。讀訖,復讀別諭。中官傳給弓矢等物于應洙,應洙退出。萬重曰,親行閱武回駕時,東西班落後人員,因臺啓,本院以査出汰去事啓達,而無一自首之人,日昨僚臣,又爲陳達,有更査之敎,而院中,豈知落後者爲誰乎?不得已,百司捧擧案,而使之着署,則皆以爲扈至闕下而歸云矣。此雖微官庶僚,亦士大夫也。皆未免爲祿而仕,故今者自首,雖是當然底道理,而恐失官祿,乃無一人自首者,士夫風習,固甚非矣,而院中査覈,亦甚難矣。區區臣意,竊有思量之事。今番閱武,蓋出於慰悅軍民之意也。軍門記過,其律甚重,而一倂蕩滌,軍心喜悅。彼不識事體,乘夜落後者,罪雖不輕,而此固微官庶僚也。徒損事體,便成騷撓,或垂容恕,如軍門滌過之事,特爲下敎,則必有益於涵容之道矣。惶恐敢達。上曰,彼豈有可言之事?頃時問備,而重宰猶不爲之,國家只治監察,而不爲分揀矣。若如承旨之言,則是國家,徒以利使臣下也。雖雜技出身,尙不可如此,士夫風習,極可寒心。向者下敎矣,士夫不美風習,有若予之所使者然,心甚歉然矣。初不爲之則已,更爲撓改則□矣,徒損紀綱而已。此異於軍門蕩滌之事,更爲下敎後,無一自首者,則士夫風習,於此可見,而世道之衰,亦可見矣。次對時,當下敎矣。萬重曰,言之寒心,而査出甚難,故敢達矣。諸臣以次退出。 0ixmnswo6r67n5cu5so1i53nwu4llki 2173544 2173541 2022-08-22T11:24:43Z Blahhmosh 79595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正月|正月]]|next=[[../三月|三月]]}} ==2月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趙命臣{{*|坐直}}。右承旨柳萬重{{*|坐}}。左副承旨李重協{{*|坐}}。右副承旨鄭必寧{{*|坐直}}。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宣祖大王忌辰。 ○辰時,日暈兩珥。 ○鄭必寧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留院,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同副承旨尹容,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鄭必寧曰,赦不宜遲延,時原任大臣、秋曹堂上,依前明日入侍。 ○又傳于鄭必寧曰,捉虎軍兵出去已久,二頭亦已捉納,撤還事,分付。 ○鄭必寧,以兵曹言啓曰,武藝別監宋相佐,內中日試才時,鳥銃無間連三次,三發二中,似當依定奪,直赴殿試,三次所授賜馬之帖,亦當依例一倂還收,而係于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知道。直赴殿試。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南所衛將牒報,則所屬馬軍營宮墻二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金虎門入直,砲手十五名,依例除出,限修築間各別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因兵曹草記,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三間許頹落處,令該營卽速修築,而定送軍兵,限完築間着實守直事,允下矣。將校一員,出番鄕軍十五名,卽爲定送,着實把守,以待解凍改築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禹洪迪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江華府鎭江里右贊成鄭齊斗所住處,則以爲,皇天眷佑我東方,三元首春,元良誕生,此宗社天人之大慶,豈環海臣民所自歡抃而已哉?臣廢伏窮海,危喘奄奄,無路自效於舞蹈獻賀之忱,少伸臣子之願,此猶可謂生息人世者哉?臣適於其時,伏蒙不世之渥恩,拜陳一疏,以干天聽,何幸大慶。政在其時,而臣獨以窮僻,騰聞旣後,未及以時獻賀,微誠抑鬱,罪悚方切,此時伏承批旨下臨,恩諭來宣,不許賤辭,更使趨命,此則聖上不察於臣之危疾將死之狀,而猶可以爲奔走奉承者也。賤臣筋力已盡,實無復仰瞻天日之望矣。幸而快覩今日,雖有少須臾無死之願,何可得也?伏惟殿下,旣獲天授之慶,克念保祐之方,其朝夕護養,保傅敎成之義,宜必各盡其道,期以丕就無疆之烈,此垂死賤臣區區之祝也。史官臨廻,臣不勝眷眷之忱,敢此稽首以聞,伏乞俯賜矜察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2月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必寧啓曰,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至多日,兩司除在外、呈辭及上疏入啓、被論外,大司憲尹惠敎,司諫趙漢緯,正言金{{?|⿰禾道}},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在外,金廷潤再度呈辭。入啓。持平金錫一陳疏。入啓。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司諫趙漢緯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鄭必寧曰,推考傳旨,捧入。 ○鄭必寧又啓曰,時原任大臣、秋曹堂上今日入侍事,命下矣。三司亦爲同爲入侍乎?敢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校正廳堂上驪川君增,吏曹判書宋寅明,句管堂上陽平君檣,海春君栐,有稟定事來詣請對矣。傳曰,引見時,原任大臣同爲入侍。秋曹堂上追後入侍。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奉常寺合諡事,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已至多日,事體未安,闕員,今日政差出,待下批,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左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卽接歸厚署惵報,則今此奉朝賀崔奎瑞喪及寧嬪喪兩處禮葬官,似當一時辭朝。而別提鄭壽崗赴燕,無推移之路云,鄭壽崗,他司相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忠淸都事李碩臣呈狀內,老母年近八耋,素有宿患,常在床褥。又添別症,沈頓累朔,氣息澌綴,焦遑度日,決無離違之勢,斯速入啓處置云,親病如是危篤,則不可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會寧府使李益馝戶奴呈狀內,矣上典,以無兄弟獨身,偏母今年七十四歲,法不當往赴,斯速入啓處置云,以無兄弟獨身,親年旣過七十,則有難强令赴任,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徐宗玉爲承旨,曺命敬爲持平,兪最基爲副修撰,黃梓爲應敎,申晩爲校理,閔瑗爲平安都事,李性孝爲江原都事,柳萬樞爲咸鏡都事,任遭爲氷庫別提,李喜春爲司藝,金廷鳳爲直講,洪廷命爲典籍。 ○兵批,判書趙尙絅備邊司坐起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趙翼命呈辭入啓,參知李匡輔進,左承旨趙命臣進。 ○兵批啓曰,及第尹就成,閑良孫世萬、朴就徵、韓時爋、李明玉等,或料理取剩,或軍器別備之功,俱有加資之命。而尹就成、孫世萬、朴就徵、韓時爋、李明玉,係是出身、閑良,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特爲加資。 ○趙命臣啓曰,兵批無緊窠,判書不參,政且無送西之事,無政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議政府司錄,以右議政意啓曰,本府每於歲首,例爲合坐,議薦觀察使、節度使可合之人,而連因公故,限內不得議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本曹觀察使、節度使薦,正月內當爲擧行,而參判、參議俱在呈告中,無以合坐,限內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禮曹言啓曰,傳曰,寧嬪喪,遣中官致祭,以開月改擇日行之事,命下矣。更令日官推擇,則今二月十三日爲吉云,以此日擧行,何如?傳曰,允。 ○又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懿陵參奉所報,則數三惡虎橫行於陵內,巡山軍頻頻見逐,不得任意看禁云,陵內虎患,極爲可慮,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何如?傳曰,允。 ○又以工曹言啓曰,觀察使、節度使薦望,當於限內爲之,而判書臣尹淳,連以有故,不得合坐磨勘以入,惶恐,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去正月朔各廳堂下武臣等試射,連因有故,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必寧,以義禁府言啓曰,江原監司狀啓,據刑曹粘目內,原城前縣監李宇夏,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宇夏以沔川郡守,時在任所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前府使李重新拿問明査事,傳旨,啓下矣。李重新以全羅兵使,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慶尙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助羅浦前萬戶李萬晟、魏挺章、玄相均、高宇柱、咸有相、洪錫夏、洪德綱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萬晟、玄相均、高宇柱、洪德綱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咸有相時在京畿衿川地,魏挺章時在江原道春川地本家,洪錫夏時在京畿廣州地本家,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南部惵呈,則全羅道同福縣遠地定配罪人烒,去月三十日因病物故云,分付漢城府,依例檢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傳曰,捉虎軍兵出去已久,二頭亦已捉納,撤還事,分付事,命下矣。依傳敎,康陵、泰陵兩陵內出送捉虎軍五十名,將校領率,今日內卽爲撤還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正言金{{?|⿰禾道}}疏曰,伏以臣本來情地,豈合冒出。而猥陳辭疏,未蒙諒許,則伊後數次詣臺者,只以分義不可不畏,私情不敢復言故耳。至於淟涊蹲據,久玷名路,斷無是理。而且臣有情私煎迫,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者,臣之老母,自少有血塊之病,乍有失攝,則輒發作,發作則必危劇,而近年以來,年衰氣弱,發作尤數矣。自再昨夜,猝患寒感,而本病乘時兼發,胸腹牽痛,呼吸不平,種種諸症,俱係非細,臣左右扶將,夙夜憂煎,離側供仕,旣無其望,則虛縻曠職,義尤不敢,玆敢不避猥越,冒死哀籲。伏乞聖明,俯察微懇,亟遞見職,俾得安意救護,千萬幸甚。臣治疏將上之際,以連日闕啓,召牌儼臨,不敢坐違,隨詣闕下,拜章徑歸,臣罪尤大。竝乞亟命有司,勘臣慢傲之罪,以肅朝綱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奉朝賀李世瑾疏曰,伏以天祐吾東,聖嗣誕降,擧國同歡,跛躄皆起,如臣癃廢,亦幸而不死,獲覩宗社莫大之慶,舞蹈欣抃,實倍凡民,强策蹣跚。入參於大庭呼嵩之列,罘罳影裏,黼座深深,雖未得仰瞻淸光,爐香襲體,怳然若昵侍赭案,追思平日,寸悃自激,罷退之後,餘懷耿結,仍竊伏念惟今第一義,亶在保護元良,藥院諸臣,罔不思所以各盡其方,無容更贅。而曾聞老醫護養嬰孩之論以爲,頭部乃諸陽所會,不宜厚覆。且衣絮勿用新綿,臣以此方,試諸兒孫,不無其效,固知天家氣稟,與匹庶有異,而自不勝野人芹曝之誠,有此煩浼,還切悚蹙,至於敎導之方,似非時日可急。而然試以私家兒小言之,纔看襁褓中呱呱,曾未幾何,能走能語,循此而過八九年,則居然勝冠,其間若俄頃然。況我丕子岐嶷之資,旣是皇天祖宗之所付畀,則其將日漸月長,開筵講書,特是數年後事,宜不可不及早豫圖,惟我列聖訓迪之規,備載於臣所進《羹墻錄》,伏想或經睿覽,玆不敢別爲縷陳。若夫體而行之,則是在殿下,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深嘉獻勉,可不留意焉。 ○刑曹判書張鵬翼疏曰,伏以臣於本職,實無可堪奔走之望,而控辭靳許,尋單見阻,牌召日煩,屢違是懼,不得已黽勉復出。而幸際皇天祖宗之默佑,誕降元良,癃衰賤質,獲覩邦國莫大之慶於未死之前,欣蹈欲狂,夜而不寐,縟儀載擧,霈澤方宣,身帶刑官,義不敢辭巽於此時,强策供仕,連參坐衙。自七八日前,本病之外,左足外踝,猝生疔腫,圍大如掌,色靑中凹,毒氣急肆,日漸腐爛,痛勢苦劇,脛足浮高,不能着靴襪,雜試當劑,少無消減之意,以此逼骨之毒疾,望絶登筵,獄案持入之命,無路奉承,玆不免舁進政院,致煩稟達。雖蒙聖慈之憐愍,至許次官之擧行,臣心之惶蹙不安,固已萬萬矣。諫啓遽發,問備有命,其爲悚汗震惕,當復如何?賤疾苦急之狀,伊日闕中諸臣之所目擊,而至煩仰聞者,則實非出於偃蹇圖便之意,而司直之論,至於如此,臣何敢以病自解,晏然仍冒於職次乎?錄囚審奏,又有成命,分義所在,不敢遲留,扶舁赴坐,謹此修入,而病勢添劇於行步之餘,情地又復臲卼,萬無隨諸僚入對之望。罪上添罪,萬殞猶輕,仍伏念臣之此病,分野不輕,症形危急,時月之間,難期差復。而元來精力,衰耗無復餘地,決難兼總諸務,前此屢控懇辭,實非假飾。伏乞天地父母,哀之憐之,亟將臣所帶職名,先行鐫罷,仍治臣前後辜犯,以肅朝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持平金錫一疏曰,伏以臣性本樸愚,智乏周防,祗恃聖明之在上,不識世路之多巇,信心冥行,立取其敗,一日赴臺,衆攻叢身,堂府連章而請罪,大僚陳箚而加斥,至於獻納徐命珩之啓,則捃摭捏合,僇辱狼藉,大勢所壓,幾至糜碎,惟幸天地父母,曲加涵貸,得以爲人,尙廁朝籍,如臣藐末新進,何以得此於吾君哉?仰思俯省,忽不知一身之爲己有也。第臣於諸臣疏啓,有不容不辨者,而若夫停啓一事,長僚之疏盡之矣。固不必更事覼縷,而五啓之停,實自臣手,則爲法受罪,奚特如長僚而已哉?然其五啓,俱是鞫招所發,未見其淺深輕重之可言,則儒臣之獨拈尹邃事爲言者,何哉?若謂之出於顧惜容護之私,則邃外四啓之不言,豈儒臣亦有所顧惜容護而然耶?是宜責之以關係至重,率爾停論爲不可耳。何乃强生區別,故作深文,勒加人以不韙之目哉?臣恐經幄論思之道不必如是也。諫啓所臚列,則不究事理,全務把持,欲與較質,亦覺羞惱,夫李潚、尹東卨之居官不法,剝民肥己,京外傳說,則臣之刺擧,只欲爲一邑除一弊而已。彼命珩,亦豈不知分疏之爲陋瑣。而猶且費力粧撰,游辭起頭,斥之以機關,要眩天聰,疑之以敲撼,藉重大臣,而一段精神,都不過爲鄭益河耳。益河之身在黯黮,名登薦剡,公議所在,不可任其自處,糾論之擧,在所不已,如使益河,皎然脫灑,不復有一世疑謗,則臣何故而必犯衆怒,有所論列耶?凡此數人者,臣皆不識其面孔,則有何私之可循,憾之可逞,而今其爲言,乃至於此,誠不滿一笑也。永興田政之說,臣固聞之錯矣。毋論事件之爲何,都事囚訊座首公兄而督過,則監司之庇護救解,臣果的聞其辭語矣。巡按之職,莫重於黜陟臧否,故殿最之不能嚴明,自有其罰,今爲一昏庸貪濁之守宰,事事曲護,惟恐或去,其視古人澄淸之意,果何如也?臣之略加規警,非有深意。而亦爲之分疏,良可哂也。李重新之善治與不治,筵臣與臣,所聞各異,臣豈容苟同,而若其善事發身,年衰憒眊,不稱於北鎭重任,人多言之,彼直斷以不近理,抑何營護之甚哉?其外排軋不正等許多題目,何莫非作意醜詆。而至於自效云者,是何口業也?臣之所論,不過若而武倅貪吏,本非關係之大者,則將此而欲效於何地耶?臣謂命珩日昨之啓,政好自反也。且長僚疏語,亦多不諒不擇者,玆事儘有委折,未暇煩陳,而循用近例,臣旣有失,則譏斥之來,固無所辭,第臣諸啓中,若無長僚親嫌,則亦必無咈於長僚之意,而其疑怒詬責,不如是深也。命珩又拖引湊合,歸之於暗地發啓,非出公議,其苟且不成說,足令人代慙,臣以孤根弱植,妄觸時忌,捩手轉喉,生出無限荊棘,而若乃命珩所汚衊,則雖盡江、漢,而有不足洗者矣。心懷羞憤,身被滓穢,誠不可一日自立於朝行,情迫勢蹙,不得不忘其猥僭,露章控籲,伏乞聖慈,俯垂鑑察,亟削臣職,重勘臣罪,以安私分,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忠淸監司李壽沆疏曰,伏以天祐我宗社,元良誕降,我國家億萬年洪休,實基於此,邇來螽斯之慶冞靳,儲嗣之位久曠,黎庶之謳吟,臣僚之憂嘆,凡幾年所,今何幸匕鬯有主矣,神人有托矣,撥馬傳命之時,臣不覺蹶起蹈舞,北望攢抃,而下至於竈婢、耘夫,亦莫不相告相賀,此何等大慶也。仍伏念臣於本職之仍任,疾病則有難强,情勢則有難安,猥陳腔血,迄gg乞g遞鞶帶,及承恩批,至以勿辭爲敎,臣一倍惶悶,不知所出,臣之情病,如可冒當,則何敢爲辭避之計哉?素患痰火之症,近益危苦,實無耐煩供劇之望。且伏見廟堂關文,以臣牙、新兩邑裁減事,至被重推,臣於是,尤不勝懍縮之至,牙、新等邑之海面,荐被海溢之患,平原曠野,擧皆成瀦,醎花齊發,無一靑色,此則全災之尤甚者,昨年災名,只是晩移秧全不掛鎌一條而已。全不掛鎌云者,蓋謂全災也。臣愚不曉事,意謂海溢與全不掛鎌,等是全災,則其所給災,不可異同,換作災名,慮有後弊,臣與敬差官,反覆相議,年分勘啓之中,直書海溢二字,不肯爲方便換名者,誠不無迷滯之見矣。廟堂之以此爲咎,終不許給災,實非臣始料之所及也。直書海溢,初不換名,固臣之罪,而緣臣之罪,不給民災,殆近於張三操刀,朱二償命,惟彼五邑海面之民,獨不冤乎?朝家恤災之道,似不當如是。況且五邑災處,都不過六百五十三結零之不多者耶。牙、新兩邑被災處,自是若干面,其餘登熟,有非尤甚邑之所可跂及,則兩邑入於之次,其勢固然,而若其被災之海面,極其慘酷,則一依尤甚邑例,四分一蠲減,事理之所當然。況且兩邑災面,都不過九面之至小者耶。其在振朝綱、恤民隱之道,所當先治臣初不能方便推移之罪,當給之海溢處,以全災給之,當減之身米布,尤甚例減之,然後朝令庶可以得其平矣。伏乞聖明,俯賜諒察焉。臣不避煩瀆,前後申請,其罪則大矣。情病之外,負犯至此,惶霣悶蹙,祗竢誅罰之加,臣無任祈懇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察任。 ○鄭必寧啓曰,朔書篆文,不得以不書懸頉事,曾已申飭,而社稷令李顯弼,副司果金光世,今正月朔書,無緣不書,殊涉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乙卯二月初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校正廳堂上引見入侍時,行判府事李宜顯,右議政金興慶,驪川君增,陽平君檣,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海春君栐,右副承旨鄭必寧,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刑曹參判金始炯,刑曹參議鄭羽良,副應敎吳瑗,追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何如?上曰,好過矣。興慶曰,聞醫官所傳,則其間形體稍似長大云,尤不勝欣幸之至,乳哺戒在或過,寒暖務在適中宜矣。上曰,每加申飭矣。興慶曰,乳母旣定旋改云,可想難其人而然矣。卽今所定之人,何如乎?上曰,所見者多,故果難得矣。興慶曰,臣等以疏決事,當入侍,而適有校正堂上同入之命,故與之同入矣。上曰,或慮有可問事,而命卿等同入矣。增進伏曰,寒暖不適,聖候,若何?上曰,無事矣。增曰,校正廳有稟定事,故諸堂上相議請對矣。元子誕生,適在《譜略》修正之時,而凡事皆以王世子例爲之,則御牒與續錄,當書之矣。諱字則旣未定,日後追書爲宜,故敢達。上曰,今番則不書,而此後書之宜矣。寅明曰,適當《譜略》修正之時,而有此慶事,書之爲宜。上曰,王子則以兒名書之矣。寅明曰,不書名何妨乎?當以嗣元子書之矣。上曰,當有次序矣。寅明曰,大書於主上殿下下行,而當在孝章世子之上矣。上曰,然矣。增曰,嬪宮封爵事,旣已定奪,則當於御牒及續錄書之。而中草御覽件,旣已書出,則考出實錄,而議定爵號,似爲遷延,有難等待矣。在昔德嬪、粹嬪,皆爲一字號,則今番封爵,亦似爲一字,間一字書之,先爲御覽後封爵,則追書似無妨,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元子宮進上諸節,旣與世子宮一體爲之,則今此《譜略》印出後,以元子宮徽覽件,磨鍊以入,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本寺有《王妃世譜》,而《世譜》中定順王后、莊烈王后、明聖王后以下《世譜》,竝不載錄,今番則一體修正載錄,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本寺有《宗班行錄》,而昭顯世子墓誌,入於此冊中,孝章世子行錄或誌文,亦當添入。而混書於《宗班行錄》,事涉未安,與昭顯世子墓誌,別爲一冊而書之,何如?上曰,依爲之。增曰,王子、大君、公、翁主及諸宗中有忠節行誼者,後宮中有墓誌碑銘者,自本寺竝爲修錄矣。今番亦當修錄,而昌嬪墓誌及仁嬪神道碑銘,旣已載錄,則淑嬪神道碑,亦爲一體載錄,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增曰,宗班之外居者,自前,申飭上來,非至一再,而法綱解弛,終不奉行,其在事體,極爲駭然,今後則自本寺,各別申飭,如不上來,則別爲論罪,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當譜牒修正之時,有禮節妨礙處,故敢達。宣祖大王上,有德興大院君,故以妣河東府夫人鄭氏,書之於御牒中,而其後以此爲例,元宗大王朝,以妣仁嬪書之,景廟朝,亦當一體書錄,而更思之,妣字,卽配體於考之謂也。宣廟朝之書妣字宜矣。而元宗朝之以妣仁嬪書之者,不合於禮,景廟朝亦然矣。此似爲謬例,則當有以改之,未知何以爲之乎?上曰,妣字之加於私親,大違《禮經》,不可以先朝故例而置之,竝爲改書,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朝班自有等式,宗班正一品,則與大臣相揖,從一品,則進拜於大臣例也。而俄在閤外時,陽平君檣,謂有所執,不爲進前禮數,未知其所執者何事。而體貌則似不當如是,陽平君推考,而宗班禮數一節,宜有一番定式之事矣。上曰,宗室以別班,元無與外朝禮數之規矣。興慶曰,若是別班,則非但從一品,雖資級之卑下者,宜無禮數,此不可不明白定式矣。上曰,今後朝廷大班列,則正一品宗室,與大臣相揖,而至於晝講或以他事到閤外,則雖見大臣,不當相揖,禁軍都試時,宗室以摠管進去,則當拜大臣,大臣兼司饔都提調,則宗班之爲提調者,亦當進拜,苟非職事相關,則雖堂下宗班,不當爲禮數,以此定式,可也。{{*|出擧條}}必寧曰,校正廳堂上,更無稟定之事云,使之先退乎?上曰,卿等少退而還入時,與秋曹堂上同入,校正廳堂上,則仍爲退去,可也。少退後有頃,時、原任大臣及承旨、史官還入,而始炯、羽良、瑗,同爲入侍。必寧曰,三司當入侍,而憲府則無行公之員,諫院則有司諫趙漢緯一人,而牌不進,兩司無入侍之人,只玉堂吳瑗入侍矣。上曰,徒年直放事,下敎矣。本徒年及減等爲徒年者,一竝放之乎?羽良曰,竝放矣。上曰,時囚秩竝上之。始炯曰,時囚中分其輕重,而參以意見,以別單書入矣。興慶曰,刑曹兩堂,必皆詳細爲之,時囚十六人,或參酌,或減等宜矣。羽良,有文案取來事出去。上曰,注書出去,黃海監司殺獄論斷狀啓,使刑曹參議持入。逅趨出,傳命還入。上曰,注書更爲出去,時囚罪人十六人草文書持入。逅趨出,持文書還入。始炯告允玉事。上曰,此事,何如?興慶曰,旣非元犯,則不可一向嚴囚矣。宜顯曰,臣意則元犯未捉之前,此罪人,不可輕放矣。上曰,定配世萬事。上曰,此則非自犯也。宜顯曰,此等事參酌宜矣。興慶曰,臣意亦然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實因旣不分明,而二十年牢囚,數百次嚴訊,到今參酌無妨矣。上曰,定配斗里金事。興慶曰,罪疑者,而已至三十餘年被囚,酌處似宜矣。宜顯曰,臣意亦然矣。上曰,定配金廷弼事。上曰,何如耶?興慶曰,終非元犯也。宜顯曰,直放則不可酌處宜矣。上曰,定配私鑄罪人張成昌事。上曰,此等事甚歇後,當直爲酌處乎?始炯曰,酌處亦有輕重矣。而此則太虛疎,壁穴窺見云者,不成說矣。上曰,放。羽良,持海伯啓入伏。上曰,參議先告此狀啓。羽良讀告。上曰,監司以酌處爲請,此事何如耶?宜顯、興慶曰,酌處宜矣。始炯又告罪人如屯金、莫金事,上曰,何如?興慶曰,旣是年未滿,則酌處無妨矣。宜顯曰,雖曰助役,不過爲小兒事,則參酌宜矣。瑗曰,與殺獄有異,參酌何妨乎?上曰,定配御寶罪人金再鏡事。上曰,何如?興慶曰,旣非御寶僞造,不過以文書往來者也。羽良曰,此則不可全釋矣。瑗曰,嚴處無妨,而亦不可一向刑訊矣。上曰,島配咀祝罪人九月事。興慶曰,無盤問之路,酌處宜矣。宜顯曰,參酌無妨矣。上曰,定配朴時謙事。羽良曰,此與政廳官敎僞書者,有間矣。上曰,定配吳於屯金事。上曰,定配鄭弼周事。上曰,雖過甚,而終無可疑之道矣。羽良曰,情狀則絶痛矣。瑗曰,此等處嚴懲宜矣。上曰,此時豈不傅生議耶?島配金召史、宋太宜事。羽良曰,太宜則已白脫矣。上曰,旣白脫則何不放送,而尙在囚案耶?始炯曰,太宜旣曰不打,則常問於金召史,故太宜難於先放矣。興慶曰,太宜無可更問者,而金召史,似有情節矣。上曰,參酌定配守卜宮、只順正、李仁蕃事。宜顯曰,如灰如土者,不可斷之以咀呪矣。上曰,不無可疑者,而其中,或有差等耶?興慶曰,似非空中之言,而甚不分明,參量處之似好矣。羽良曰,極爲虛疎矣。上曰,守卜宮、只順正,參酌定配。李仁蕃放。韓次萬事。上曰,雖承款而入於啓覆,當從惟輕之律矣。羽良曰,終非故殺,而已至十八年牢囚矣。興慶曰,旣入啓覆,明是死罪,而情猶可矜,當從輕典。宜顯曰,右相之言是矣。瑗曰,自下不敢請傅生議,惟在聖裁矣。上曰,島配。始炯告京畿罪人武金、四月、丁禮、永建、次萬事。上曰,竝放。申實興事。上曰,此亦雜犯以下也。始炯曰,其罪則重矣。瑗曰,此宜嚴懲矣。興慶曰,其情則終無可惡矣。宜顯曰,雖不可直放,宜有參酌之道矣。上曰,放。始炯告忠淸道稟秩烽燧軍金成徵等事。上曰,其時守令之裹頭竄身者,亦皆放之,則何責於烽燧軍耶?興慶曰,烽燧軍之當亂不擧火,其罪當如何耶?此宜嚴處,不可輕易酌處矣。始炯曰,若比之於守令之棄官逃走者則輕矣。且與行伍軍兵之不赴將令者,有間矣。上曰,其時若用軍律則已,旣已減死,當此大慶,宜有從輕之道矣。仍命始炯,書判付曰,其在嚴烽燧之道,似難輕釋,而方當巨赦,宜示曠蕩之典,特爲放送。金履基、金聖行、許濡、李起唐、金篪、朴世彬、裵昌碩、金柱夏、權仲喜、任式、羅世漢、白順方、徐禹錫、全益良、李召史、順太、文莫龍、惡先、金界玄等,竝放。李己白減等。始炯,告江原道罪人明福、金斗應、古里、金德世、黃翼漢、景楚雄、蔣相漢、李光采、李斗益、玄仲江等事。上曰,竝放。始炯告黃海道罪人朴東老、辛氏、金次白、尹㐥男、李世輝、尹加八里、尹丁甫、奴貴金、金淡沙伊、朴時贊、尹尙甫、張得實、奴順先、鄭雲長、己里、金裵萬、己夢同、士男、朴再章、許承堅、南辰尙、全順興、徐命白、申永淑、朴永白、崔明仲、崔明升、崔漢翼、朴奉化、金自男、崔斗昌、林英大柱等事。上曰,竝放。僧連式、僧弘密、楊載源等事。上曰,減等。趙世德、銀同、李世濟、金簡、金瑞箕、金鳳老、朴文俊、婢汝梅事。上曰,竝出陸。始炯告全羅道罪人吳必周、高重同、陳馬堂、韓戒生、申太赤、姜介同、高厚必、張右發等事。上曰,竝放。禹有錫、朴斗萬事。上曰,負債人事,當何以爲之耶?始炯曰,此類甚多,故置於稟秩,而係關邊情,嚴處宜矣。羽良曰,入於稟秩時,亦多有相議者,今若全釋,則邊禁必解矣。興慶曰,有關疆域之事,其罪重矣。宜顯曰,方嚴此等禁令,而一邊放釋,則非設禁之意也。上曰,此類竝傅生議矣。瑗曰,當初傅生,出於太寬,而今又放之,則邊禁將解弛矣。上曰,其時,分付道臣,使之査出,而此時之放送此類,亦足爲鎭定邊上人心之道。且其情,本非可惡也。仍命始炯,書判付曰,所坐雖重,方當大赦,宜施曠蕩,竝特爲放送。全無赤、李廷九、金中太、金貴昌、金辰守、許慶胄、權相元等,竝放。山伊、順太、李三同、成者斤老味、林萬京等,竝出陸。瑗曰,莫重御覽文書中,有落漏者,刑曹堂上推考,何如?上曰,其下有其名,換書之致也。勿推。朴日宗、柳應煥、介同等事。上曰,竝放。許璧事,上曰,有知之者乎?始炯曰,臣兄始煥,爲都承旨時,璧投疏請辛巳翻案,故以不可捧之意,啓請,蒙允矣。上曰,置之。金義成、成夏隆等,放。瑗曰,俄以秋曹文書有漏落者,請推兩堂上,蒙允。而以其換書之故,雖卽還收,今又有二罪人落漏者,莫重御覽文書,如是疎忽,不可無警責,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李敏耉、論今、禮春、萬伊、李次善、表萬同、順今、自先、英進、鄭完二、完二烈、奉世、於屯德、金次萬、世萬、張先、鄭檢忠、徐允同、世建、金萬永、文先鶴、僧太學、洪壬臈、善德、金世建、安㗡山、秋從、李奉伊、趙九里、金羅鋤里、金崔玉生、鄭先伊、文占金、李尙鳳、金世元、姜斗堅、崔萬世、吳京西、仇明善、朴者斤老味、金奉鶴、金太才、邊士哲、郭永壽、德禮、世分、金永一、僧士默、林世輝、金必明、禹順己、朴一千、壬生春、奉夢先、占同、貴悅、纛伊、朴先奉、仲老味、劉允同、丁三准,放。韓一先、李善宗、崔二雄、柳召史、禿贊、尹萬才、劉永萬、朴宗伊、孫萬福、朴世益等,竝出陸。昌順事,上曰,其時必雄以爲,與之交通云,故自內杖問,則只曰然矣。而處分後詳知,則其夜直宿分明,終多曖昧之跡,久置島中,何如耶?此非相議謀逆,而只與交通矣。興慶曰,情罪非輕,不可遽議。瑗曰,當初免死幸矣。今何可輕議乎?上曰,旣知曖昧,則何可不爲擧論耶?出陸。始炯告慶尙道罪人金汝章、姜八興、李蘅、金兌允、成相夏、金邦賢、李起漢、蘇時用、朱起昌、孔尙德、吳永得、二山、尹夢奎、東彬、吳遂弘、朴世俊、鄭斗先、千承會、金斗七、趙厚萬、趙城完、呂垕周、鄭再潤、扈德成、金弘濟等,竝放。九月、李世厚、尹石只、盧啓漢、梁加外、金張翊、周梁、自良、崔斗命、李杰,竝減等。丁遇悅事。上曰,朝臣之以忠逆互換爲言者,猶爲蕩滌,則此等人,豈可不爲放釋耶?予意當示於此,丁遇悅放。姜一宇事。上曰,朴長潤旣放,則姜一宇豈不放乎?放送。興慶曰,長潤事凶矣。上曰,人事無形之致,欲改誌文而已。意未嘗及於深處矣。李尙萬事,始炯曰,此乃臣在湖營時事也。脅其妻誘小山,而殺於奸所矣。上曰,減等。僧就淨事。上曰,出陸。丁禮事,始炯曰,此亦臣在湖營時事,而終爲疑獄,故啓聞定配矣。上曰,減等。金三伊事,始炯曰,此亦臣在湖營時事也。其兄弟在家,而屍親,不得捕其兄,而以三伊捉去矣。上曰,減等。金鳴夏事,羽良曰,銀錢貸得,亦無證據矣。始炯曰,如此罪人,減等似好矣。上曰,放。金德華、鄭興必、成太元、永宗、郭太仁、安唜山、趙雲、白永贊、朴枚馨、占同、李鐵、金以煌、有先、金石老莫、金太輝、一萬、趙京孫、韓二龍、林玄立、趙元必、禹成俊、朴枝萬、九月、金崔命伊、林德立、龜才、承業、斗生、朴彭信、崔承先、尙梅、李命起、㗡先、承業永、白今、孫愛先、甘金,放。始炯告咸鏡道罪人洪贊、月香、權二萬、孔海先、韓億金、崔海民、鄭順昌、崔鐸事。上曰,竝放。瑗曰,崔鐸疏中一句語,極其凶慘,決不可放矣。上曰,改以減等。瑗曰,減等亦不可,量移則或可矣。上曰,其疏四字文字,甚不好矣。改以量移。鄭莫金、金世錘、黃河淸、金宇淸、朴萬己、高斗三、加夫里、李聖三、李世章、張北實、金萬京、咸貴玄、金時彬、朴枝成、元壽億、鄭璟、李和進,放。李邦弼、裵萬己、李昌洽、盧明采、金京彔、洪奉起、承天翊,竝減等。宋正采、金遇兌,量移。睦就三、分合、李日蘭、李完方事,上曰,放之,何如?宜顯曰,不可全放矣。始炯曰,此與柵門內被捉有異矣。上曰,銀子六十五兩,初不多矣。竝放送。始炯告平安道罪人。上曰,洪百齡以下負債人等,竝放。金{{!|𰀴|⿱毛乙}}老等,盧細開等,竝放。金鼎九、金重鳴、康有世、車萬載、李震垕、李世萬、高敏太、朴守大、李振望、韓弘濟、張漢甫、李千億、金石禹、申泰齊、咸有進、千一會,竝放。金光崇、鄭元龜、之元、之龜、之雲、之友、安宗一、卞善重,竝減等。李仁益、金道贊、鄭月奉,竝量移。李萬壽事,上曰,何如?興慶曰,獄情疑晦,兒童爲證矣?上曰,減等。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羽良告千三萬事曰,其父殺人,而渠乃自當,其父已故,而尙未得脫矣。上曰,替當得宜,當此時放之,何如?興慶曰,事係殺獄,有難全釋。瑗曰,子爲父隱,特爲全釋無妨矣。上曰,切隣看證,皆爲之脫,則今無可論,放送。南道益事,上曰,減等。林三興事,興慶曰,此亦奸所捕捉也。上曰,減等。崔始大事,上曰,鳩合套書而爲印跡,印僞造中最輕矣。減等。金完生事,羽良曰,此獄極是疑獄也。正犯未能區別,而一人已斃,完生受刑,亦已久矣。上曰,仍。羅植事,興慶曰,其必爲同謀,未可信也。參酌亦何妨乎?上曰,仍。金以福事,上曰,守令之用餘結者,亦皆放之,此亦放送。皮靑益事。上命羽良,書判付曰,雖似係於倫常,觀其懸註,亦涉糢糊,方當大赦,宜乎蕩滌,放送。金益厚、閔順伊、金象禹、安必文、鄭之雄、世默、世淵、世潤、林以元、金守還、崔禾八里、金彦達、韓有昌、崔屈云、良女莫切、孫萬先、金守丁、良女福今、彦春、僧世閑、洛見、金自隱男、白明述、良女月香、俊迪、俊禮、申月奉、梁士吉等,竝放。池碩基,減等。上命必寧,書傳旨曰,赦後今日以前各司直囚及來關罪人,竝放送。始炯曰,前後被放,幾乎千名,而稟仍秩中見放者,亦至數百餘人,各道罪人,幾乎盡放矣。興慶曰,臣頃有所達之事,而聖上,以秋曹疎決或次對時,當有下敎爲敎,今日宜有處分矣。上曰,今日則入侍之臣,不多矣。興慶曰,聖慮中,必當有裁量之事,惟願參商慶之大小,事之輕重而處之。第以日昨朝象見之,必無詢謀僉同之理,然必欲博訪,則兩臣,曾經三事之人也。事體亦自別,使諸臣會議於朝堂,而採其可否,亦無不可矣。上曰,四人之中,二人未復官,則宜有執言者,而二人事,予有所知,故曾有下敎。其中一人,則予亦以爲冤矣。若欲竝伸,何難於下敎,而予有弦韋,不得輕議矣。宜顯曰,逢此大慶之日,念其幽冤之狀,宜思導迎和氣之道矣。上曰,如欲導迎和氣,則當盡放秋曹罪囚矣。興慶曰,兩臣之名,雖在《丹書》,而一國之人無不稱冤,當此大慶之日,導迎和氣之道,宜莫先於伸理此事,而今亦以入侍人之無多,不欲處分,終靳曠蕩之典,則如此至冤之事,何時而可伸乎?上曰,此事元無可問於諸臣者,十九下敎後,諸臣可知予意矣。曠蕩之典,蕩滌其可以蕩滌之事矣。嚴於此等處然後,君君臣臣之義,可明於後世,而卿等,欲使予不爲弦韋,則忍之外無他道矣。瑗曰,兩臣事至冤矣。未及言,而上曰,予之平日知儒臣者,不如此矣。今當有下敎於儒臣者,俄者宮女之出陸也,始欲放送,而止於出陸者,以其有必雄交通之跡故也。二人之中,若締結宦寺,則儒臣猶欲請之耶?如大臣之意,而不欲分弦韋,則毋寧置之可也。瑗曰,殿下不以臣不肖,而有此予知儒臣之奬諭,臣於此,不勝惶感之至。臣雖無狀,粗讀古書,嘗聞事君之義矣。臣於兩臣事,常知其至冤,而有所耿耿於中心者,大臣適發端,故俄者欲陳所見,而未及畢說矣。金昌集,卽臣本生母之三寸也。於臣爲至親,而臣旣知其心事之無他,至冤之未伸,則職在經幄,何敢以微嫌有拘,而不陳於殿下之前乎?金昌集,受先朝特達之眷毗,一死報國,卽其素蓄,而畢竟爲國殉身,今又抱冤於泉臺之下矣。其時事實,臣固無由盡知,而大抵當國大臣,則或有自家不知,而輒有外間嘵嘵之說,此固古今通患也。金昌集,位居首相,當國大事,則身叢百責,爲人所藉重,此必至之理也。其間,設有辭說之嘵嘵,豈其人之所自知者乎?若以此爲罪,而不復察其心事,則豈不冤甚乎?上曰,儒臣不如前嶺伯矣。予嘗問於嶺伯曰,器之、龍澤輩交通宦寺之事,卿以爲如何耶云,則以爲,締結宦官,極爲無狀云,雖不謂逆,而猶謂之無狀,儒臣則不如是矣。雖有嘵嘵之言,予何以知之耶?予則有執其跡者,朝鮮無君則已,有君而不明君君臣臣之道,則後世將謂如何耶?其中患得失之輩,不無助禍者,此正宋太祖所謂一朝以黃抱加身,則何以爲之者也?其時以掌中字而論斷,則予亦知其冤痛矣。興慶曰,聖敎大旨,臣略知之矣。金昌集則殿下雖常有不舍之意,而殿下旣不親見其所爲,又非親聞於其人,則豈可以中間嘵嘵之傳說,有所致疑乎?上曰,十九下敎,卿則不知,而予意悉諭於此,諸臣見此,則豈不知予心耶?興慶曰,臣意則其人心事,專出於斷斷爲國,而畢竟爲逆鏡輩之所構誣,慘被刑禍,則此豈非萬萬冤枉者乎?到今論其人之事,惟當觀其大體,中間嘵嘵之說,此不過小小曲折矣。今臣之若是陳達,豈有一毫私意於塚中枯骨而然哉?上曰,予所稱冤之人,其姪其族,多入其黨,故其時必欲除去,而此則斷無他意也。卿等混同稱冤,而他日見其人於地下,則必以爲何以與我混請也云矣。宜顯曰,雖尋常抱冤之類,有伸雪之道。況此曾處大臣之位,而竟被慘毒之禍,則當此大慶大赦之日,豈無疎釋之事乎?聖敎一降,幽冤得伸,則必感泣於冥冥之中矣。上曰,他人雖有嘵嘵,而儒臣,知其斷斷云矣,其人則位在大臣如權益寬,則雖作非事,必不如大臣所爲,而益寬則爭執於收敍,於此人則盛稱其抱冤,儒臣於益寬事,有所執贓物乎。瑗曰,聖敎如此,臣實惶悚,權益寬事,豈臣一人之言哉?泰徵之馬事,昌悌之點兵,黃溥之舡事,情節昭綻,人孰不知哉?此臣所以爭執者也。金昌集,追先朝恩遇,而感激圖報,心事炳炳,神明可質,異己之人,雖有嘵嘵之說,不足以爲其病,如有一毫可疑之端,則臣於今日,豈敢開口質言於殿下之前乎?宜顯曰,金昌集爲人,臣嘗知之,性本白直,素無機關,只有一段爲國誠心。且其家世何如也。此豈一毫致疑於凶暗之地者耶?末路人心不淑,雖或有嘵嘵之言,此決非昌集之所知,以其人平日事揆之,決知其萬萬不然矣。上曰,其人當國事,則可能以隻手扶傾耶?宜顯曰,臣則知其必如是矣。當辛丑危難之時,涕泣度日者,臣嘗目覩矣。興慶曰,身爲首相,爲國家建大策,而終至於被禍,則此可見其殉國之忱矣。宜顯曰,聖上在東宮,雖未深察臣僚人品,豈不知其人素抱不貳之忠乎?瑗曰,辛丑年國家之慶,實由於皇天祖宗之陰騭,慈聖、景廟保佑之功,自諸臣言之,豈敢貪天爲力,而惟其追先王之殊遇?不負殉國之初心,則雖千載之下,後人尙論,亦可表明其心事矣。宜顯曰,何待後人之言耶?雖閭巷婦孺,鄕曲愚氓,皆言其死之萬萬至冤,此可見公論之未泯矣。其子與孫,俱被慘禍,家族盡皆流離奔竄,罹禍之酷,古今以來,豈有如此者耶?在昔被酷禍而死者,例有加等伸雪之事,此則不然,例給之告身,猶且還奪。今當大慶,亦靳曠蕩之典,豈不有違於古事耶?今雖復官,不過一張虛銜耳。旣非可行之職,只可少慰塚中之枯骨,此何大段?而殿下猶惜於此,而不思所以伸其鬱結之氣,臣誠痛恨。臣於辛丑出入朝班之時,常見金昌集長吁短嘆,至誠憂國之狀,心有所感嘆者矣,當其死也,尙儉事已出矣。以爲吾雖死,而東宮若全安,則可以瞑目云,其苦心血誠,至死而猶不變矣。以殿下明聖,而猶不察於如此之忠,臣竊悶鬱也。瑗曰,兩臣心事,臣旣縷縷陳達矣。臣雖無狀,若使金昌集,誠有罪過,則何敢以至親之私,有所容護乎?異己者攻斥之言,臣亦嘗聞之,而身爲首相,衆謗所叢,其勢固然,故俄者有所陳白,只冀聖上,俯諒其心事之斷斷無他矣。臣之所陳,豈爲金昌集地哉?宜顯曰,肅廟眷待金昌集,出尋常萬萬,故常感泣。而每有爲肅廟一死之心,及當辛丑,爲肅廟血脈,而欲保護之而已。其心寧有他乎?卽今皇穹默祐,聖嗣誕生,不昧之靈,必將抃蹈於泉下矣。殿下設有未安之意,生前被禍,旣極慘酷,則到今伸理,自當加優,事理如此矣。臣等所達,不在於爲兩臣,而欲使處分得當也。上曰,予於卿等事,甚嘅然矣。右相日前有所達,予以後日次對時,當下敎爲言,而只是兩人復官事,則亦何待於次對耶?此在在上者處分,非在下者之所敢請,而雖曰不爲兩臣,予則未知其不爲之地也。在卿等爲其人之道,發端不得請,則反不如初不陳請之爲愈矣。爲賊鏡所構陷則可矜,而己酉下敎,十九下敎之後,予心如石,於此而若有撓奪,則君臣之義將不明矣。苟如卿等之言,蘇東轍等事,區別無益,盡放爲可矣。卿等每時時發此言,在彼尤爲抑鬱之道,甚不可矣。興慶曰,今此邦慶,實是無前之大慶,而殿下之所持難而不許伸理者,只以其少少之事,則豈可拘於小事,而不爲擧論於大慶乎?上曰,若是小事,則予何固執耶?俄者欲放崔鐸,而有四字文字之不好者,故猶不放焉。況何論於此等事耶?興慶曰,殿下每以君君臣臣之義爲敎,而爲國冤死之人,有所伸理者,何害於君君臣臣之義耶?此則臣之所不敢知也。上曰,予心猶嘅然矣。今日臨慶蕩滌之意好矣。而卿等,以不當從之言,如是縷陳,豈不嘅然乎?宜顯曰,臣誠迷惑,聖敎屢下,而終不知金昌集之有罪如聖敎,縷縷陳達,只盡微衷而已。固不敢望俯採,而聖上,若從容量察,則必有悶惻之心矣。瑗曰,臣豈願聖上强從臣等之言乎?只願聖上,俯察兩臣心事,回照於覆盆之下矣。復官與否,於死者何關,而聖上,若照燭其心事,處分得正,則豈特死者之幸也?上曰,副應敎吳瑗之不顧親嫌,當初陳達者,固出於有懷無隱,而及其下敎之後,猶復煩複陳達,事體未安,推考可也。{{*|出擧條}}上命必寧,書傳旨曰,特諭之下,雖有舊日査滓之未祛者,宜當精白其心,同寅協恭,而往者金錫一之論鄭益河,雖涉過中,其所傳啓,在於特諭之前,故略示微意而已,則此何重事,而徐命珩之攻斥錫一,金{{?|⿰禾道}}之反斥命珩,昨斥錫一,今斥命珩,互相角勝,氣象不美,其在飭勵之道,豈無處分,而已諭特諭,于今廷臣,雖不顧下敎,亦不耐舊習,予豈已諭而欺乎也哉?雖然飭勵大者之時,小者若此,其習不可不悛,諭予知意,已杜其漸。而況錫一,則頃年渠之對策之時,已示飭勵之意,則其所自勉,尤倍他人者乎?其令體往日靳科之深意。上曰,知經筵李眞望、宋成明,姑不下鄕而在京云耶?必寧曰,李眞望則下鄕與否,姑未知,而宋成明則在京云矣。上曰,講筵當開,副修撰兪最基只推,待明朝,更爲牌招。上曰,今日處分十六人,則卽爲書單以入,秋曹文案,則卽爲付籤以入,俾得速爲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2月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病}}。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有霧氣。夜四更五更,霧氣。 ○鄭必寧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持平金錫一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金廷潤三度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明日爲之。 ○傳于鄭必寧曰,長溪君棅掃墳時,給由馬。 ○以刑曹各道放未放單子,傳于柳萬重曰,卽爲出給該曹擧行,而減等與放送之類,竝卽書入。 ○柳萬重啓曰,今乙卯年年例守令薦單子一百三十五張,邊將薦單子八十五張,吏任薦四十八張,才行薦一張捧入,而其中應薦不薦人員,令該曹察處,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宗玉曰,召對爲之。 ○徐宗玉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黃梓,時在忠淸道洪州地,校理申晩,以前北評事,時在咸鏡道鏡城地,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傳曰,依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奉常寺合諡事,今日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以觀象監官員,以提調意啓曰,三曆、壬間曆註,以東宮生命宜忌等事,當爲書塡,而《乙卯曆書》,旣已刊印進上矣。前頭元子宮凡諸宜忌推擇之時,不可無曆註相考之事,進上三曆退出,壬間下曆註,書塡以入,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懿陵陵內,數三惡虎橫行,巡山軍頻頻見逐,不得任意看禁云,陵內虎患,極爲可慮。依例令軍門發遣將校,期於捕捉事,命下矣。本廳牙兵砲手五十名,將校率領,卽日出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修撰兪最基疏曰,伏以惟天眷祐我東方,惟祖宗陰騭我殿下,垂十載罔有大少懸企之餘,迺覩此億萬年無疆之慶,瘖聾跛躄,莫不歡欣失喜gg笑喜g。況臣以從班末跡,其所以抃蹈延頸者,曷可以文字形容哉?伏況今年太歲,卽又我聖考紀元之年也。祥湊慶集,事不偶然,此誠殿下一初之政,再造之辰,殿下儻因此機會,亟加振勵,大恢廣蕩之德而無物不霑,克推哀矜之心而有冤必伸,以志喜之餘,而講究治務,革祛積弊,以之挽回世道,則太平萬世之業,可自此而啓之矣。伏願殿下懋之哉。仍伏念臣獲蒙恩造,待罪下邑,願遂奉檄,養便專城,每誦昔人北望君臣隔,南來母子同之詩句,區區感祝,曷有其極?第臣老母宿病,長時沈綿,月異而歲不同,少失將攝,輒致增劇,而窮峽無刀圭,雖係例常發汗之劑,無由猝得。臣之情理實難一日相捨,而爲其問醫劑藥,暫入城裏,臣母病狀,自送臣後,一倍有加,昨日急足委來,促臣來歸,臣得聞此報,心神驚擾。治任將發之際,忽有此館職移拜之命,仍以天牌狎臨,臣拜恩感激,惝怳罔措。念臣離違禁闥,今已經年,犬馬之戀,豈不欲更近耿光,一伸叩謝,而臣私情之急迫,有不暇顧恤於公義。此外又有情勢之難安,義在必遞者,非止一二,而此亦未敢提起,只自坐違嚴召,達宵惶隕而已。卽又只推命下,繼以洊召,而卽今已亂之方寸,莫得鎭定,旣俶之行李,無以停掇,玆不得不投疏徑往,以爲邀迎病母,中路護來之計。伏乞天地父母,特憐切迫之懇,曲遂終始之恩,俾臣得以往還。仍治臣任情自行之罪,以肅頹綱,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乙卯二月初三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瑗讀,自務農篇貞觀二年,至授以大理丞。上曰,承旨讀之。宗玉讀,自貞觀五年,至務在寬平。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七年,至齊主爲劣。瑗曰,首章勸農之事也。農爲天下之本,而有國所重,無過於此矣。唐宗所謂人君簡靜乃可致云者,甚爲切實,必欲行勸農之政,則爲人上者,當先從克己上自勵矣。上曰,然矣。瑗曰,太宗呑蝗,終爲過矣。宗玉曰,太宗事皆近於好名,而至於呑蝗,則不可謂專出於好名也。似有一段憂民之誠而然矣。上曰,呑蝗,過則過矣,此蓋出於誠矣,若不出於誠,而有好名之心而强爲,則寧有蝗不復爲災之效耶?宗玉曰,《大寶箴》一篇,千古人君之至誡也。儒臣多讀古文,此等文字必有理會者,使之逐條解釋文義而仰達,何如?上曰,依爲之。瑗曰,始言爲君實難之道,而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云者,甚切實,爲人君者,孰不欲其國之善治,而世之無善治者,每在於奉一人之慾,而莫念乎匹夫匹婦不獲所之慮而然矣。是以禮而治內,樂而治外,以爲禁其奢、防其佚之道,而左言右事,欲其愼言動也。出警入蹕,欲其謹行止也。如是而寧有以天下奉一人之患哉?壯九重、羅八珍,勿內荒、勿外荒者,無非戒奢侈佚慾之言,而至於勿謂我尊而傲賢,勿謂我智而拒諫云者尤好,謂人莫己若,而惟賢是侮,惡人言其過,而惟諫是拒,則雖有懷道抱德之士,其誰爲用,雖有亡國喪邦之擧,其誰救正,春陽秋露巍巍蕩蕩云者,欲其恢德量也。不識不知無偏無黨云者,欲其建皇極也。刑賞國之大柄,而必衆棄而後刑,必衆悅而後賞,則可無刑濫賞僭之患,而强者弱,亂者治,屈者自伸,枉者自直矣。其要則固在於如衡如石而輕重自見,如水如鏡而姸媸自露矣。第其縱心乎湛然之域,遊神於至道之精云者,言則好矣,而若以程、朱之學言之,則殆近於寂滅矣。雖然一篇所論,無非切戒,常置座側,而朝夕省覽爲宜。以卽事言之,固無飮食、宮室、內荒、外荒之慮,而一紀臨御,丕應之效邈然,比之奢侈、聲色之世,未見治象之絶勝,此忠臣、志士之所嘗嘅然者也。言其要道,則惟在於求賢來諫,苟使賢才而彙進,亦令忠言而日聞,則豈無轉移之道乎?凡於接物應事之際,亦貴乎如衡如石,如水如鏡,殿下或不無自任聰明之病,而有欠於勿汶汶而闇,勿察察而明,故惶恐敢達。上曰,所達切實,當各別留意。瑗曰,十一板魏徵疏,亦論刑賞矣。法者,天下之平,無一毫輕重,然後可矣。而向以疎決時言之,則或有同罪而異罰者,俗所謂熟鹿皮《大典》云者,殆近之矣。刑濫固悶,而賞濫亦悶,殿下過仁,賞道或濫,各別愼惜宜矣。上曰,然矣。瑗曰,十七板論赦令矣。今逢無前之大慶,普施仁恩,而赦令不宜太過,此後則雖有大慶,亦宜愼惜。上曰,赦爲小人之幸云者是矣。雖當歲抄,每戒或過,而今番則嗣服後初爲大蕩滌者也。雖出於與民同歡之意,而予亦知其過矣,愼惜赦令之道,予豈不知乎?瑗曰,天佑吾東,國有元良,瘖聾跛躄,孰不歡欣鼓舞而頌禱祈祝,亦臣子之至情,與喜心俱生矣,擇乳母選左右之道,聖慮早已及此,豈待群下更陳,而惜福之道,尤不可不思。凡係居處、衣服、奉養之節,必須務從儉約,切戒華侈焉。大凡富貴家子女,不期侈而自侈,況在天王家乎?若不深加節損,豈能免於侈奢乎?上曰,所達切實矣,予亦存心於禁戒矣。瑗曰,帝王內治之道,莫切於嚴肅宮禁,此道理何時可以放過,而在今日,尤宜着念矣。伏願嚴飭宮禁,俾無閑雜人出入之弊焉。上曰,所陳之言,意非偶然,當各別申飭矣。宗玉曰,儒臣所達是矣。常時亦不可不嚴宮禁,而卽今元子誕生之後,則尤宜嚴飭,俾無雜人之出入矣。臣纔遞兵曹,而兵曹之禁雜人甚難,自上別爲下敎於兵曹,似有比前稍勝之效矣。上曰,此豈在於騎省申飭耶?自內當嚴禁矣。儒臣、承宣所達,皆好矣。瑗曰,今此邦慶,實往牒所罕,雖聖人之心,其欣悅喜幸,當如何哉?先儒謂雖喜心,不宜過節,蓋七情之發,皆中節然後,謂之和矣。臣願聖上,留心加省,而且善守喜心之道,莫切於謙抑,當欣快之時,尤不可無謙抑之道矣。上曰,勉戒之言,甚好矣。近日批答,以志喜爲言,亦有意也。十餘年內初見喜事,豈獨予私心之喜耶?實喜三宗血脈之有托也。予於平日,未嘗過笑,或慮逢喜而有過喜者,中有所自勉者矣。瑗曰,卽今護養元良,爲第一道,固當十分致愼,而臣有區區愚誠,敢以閭巷間事仰陳焉。閭家之得貴男者,其家人相戒,有若忘置,勿爲夸稱,勿爲計量,此由於主愛而然矣。慈愛之情,本無貴賤,聖上之於元子,亦豈待臣言而有此意哉?誕生之初,名號旣定,民命有係,天人之降,固非尋常,日就月長,自可期克岐克嶷矣。伏願殿下,常寬聖心,有若無所思慮者,亦勿預爲計量等待,以竢夫自然成長焉,至若供奉節目,有司自可擧行,亦不須勤聖念矣。上曰,此言甚好矣。予心亦如此,而至情所在,故猶不易於如儒臣所達矣。宗玉曰,此非謂當汎忽於護養之節也。上曰,予亦曉其意矣。瑗曰,下番闕直已久,館僚在京者無多,副修撰兪最基,亦以親病呈疏受由,宜有變通之道矣。上曰,南泰良、沈星鎭,旣已解見任,有闕之代,明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事,分付,上下番若備員,則法講當爲之矣。宗玉曰,召對冊子所懸之吐,多有謬處,以臣魯鹵之見,猶覺未盡,入侍儒臣不爲詳察之致,副應敎吳瑗,推考,何如?上曰,非此儒臣所可知者,勿推。宗玉曰,臣非該房事而適入侍,故敢達。尙瑞員gg尙瑞院g官員來言,一馬牌九十五箇內,各處出使人員及守令、邊將,盡爲齎去,只有一箇。此後若有出使之事,則生事丁寧云。故取考各處賚去日字置簿,則過時不還之數,多至二十三箇,道路遠近雖不同,其間日期皆足還納。而本院官員,或報兵曹,兵曹亦或移關各道,而各道不卽催納,以致如此之患,分付該曹,更爲催促各道,以爲刻期還納之地。本院官員,不能這這報知兵曹,亦難免其責,推考警責,何如?上曰,當該道臣、帥臣,推考,使之刻期推納,尙瑞院官員,則從重推考。此後守令、邊將之不卽還納者,自各其道各別催督,俾無如前之弊,各道如不卽擧行,則自兵曹,考其日限,這這申飭,可也。諸臣退出。 ==2月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呈辭}}。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服制}}。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病}}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辰時巳時,有霧氣。 ○李春躋三度呈辭。傳曰,還出給。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一員未差,持平金錫一呈辭。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副承旨李重協同姓五寸姪學生{{!|𬎂|⿰王隺}}妻孺人權氏身死,服制已行四日,出仕,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會寧府使今當差出,而當品之中,可擬之人乏少,堂上、閫帥、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敦寧都正金弘權戶奴呈狀內,矣上典,適滯湖外,伏承除命,而篤老之年,勢難登程,曠日虛帶,亦甚惶悶,入啓處置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江陵府使李聖龍戶奴呈狀內,矣上典,自前冬,重患脚病,四朔沈頓,而自六七日前,臀脾之間,忽生大腫,毒氣遍熾,有成濃之漸,濃破瘡完,未可以時月爲期,斯速入啓變通云。聞其實病果如此,差完赴任,有難等待,夫馬留滯,亦極可慮,依例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曾前出入之人,或違牌坐罷,或解由未出,無以推移備擬,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別單書入。 ○以尹就咸爲掌令,李潝爲兵曹參議,李箕獻爲司僕寺正,柳萬增爲會寧府使,金時敏爲狼川縣監,李鳳齡爲忠淸都事,洪廷命爲禮曹佐郞,趙倫爲歸厚別提,兪健基爲校理,權爀爲副校理,權儆爲長淵府使,歸厚別提鄭壽崗,瓦署別提柳松心相換,全陽君李益馝,兵曹參議李匡輔,參知李潝,會寧府使柳萬增,今加嘉善加資事承傳。 ○兵批,判書趙尙絅,外司坐起進,參判李眞淳病,參知李匡輔進,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尹和鼎爲北漢管城將,金潗、宋徵來、申光宅、趙儼、李彙晉、崔周慶、金廷潤,付副護軍,趙翼命付副司直,任{{!|𪼛|⿰王集}}、趙明履、李錫杓、趙榮國付副司果。 ○鄭必寧,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校理兪健基,時在京畿高陽地,副校理權爀,時在平安道龍岡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本館下番闕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已帶職蒙宥,竝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招事,允下,而家在城外,門限已迫,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備邊司言啓曰,黃海監司兪拓基狀啓,以水使金聖應狀罷長淵府使李彦爕,有違格例,請勿罷,仍請金聖應警責矣,水使之非係軍務,而狀罷守令,且不通議於監司,殊未得當,黃海水使金聖應,從重推考,李彦爕則報牒辭意,侵凌嘲侮,大關體統,亦不可仍置,罷黜,何如?傳曰,允。 ○正言金{{?|⿰禾道}}啓曰,臣以眇末疎逖之蹤,猥叨臺地,草草數啓,孤負言責,殿下不賜允兪。而且於再昨筵中,縷縷下敎,誨責備至,示之以大段未安之意,臣奉讀以來,惶悚無地,而繼之以訝惑也。夫金錫一之當初所論,不過一二武倅與貪吏,則此胡朝廷間大事,而徐命珩之看作機關,汲汲駁擊者,抑何意也?噫,臺閣以糾劾爲責,而命珩則以營救爲責,臺閣以激揚爲任,而命珩則以分疎爲任,此不過爲牽戀情面。要作市恩之資者,而近日士夫間風習之汚下,臺閣上氣節之委靡,正由此等處耳。臣之一扶一抑,自有主張,其以錫一爲得體者,非有私好於錫一也。乃所以奬勵臺風也。其以命珩爲可羞者,非有私惡於命珩也。乃所以糾正臺習也,則此豈一毫彷彿於昨斥今斥,互相角勝者,而今殿下,疑之太過,責之太深,雙擧竝對,混同歸之於不美之科。夫天下之事,本無兩是兩非,則命珩之論錫一果是也。殿下當以臣啓爲非矣,臣啓之論命珩若是也,殿下當以命珩爲非矣,何殿下不辨是非之分,先觀異同之別,徑加裁抑,使不得開口論事也。噫,殿下之意,雖出於至誠調劑,而臣愚死罪以爲,今世之依違兩間,沒是沒非。惟以苟且方便爲良策者,未必非殿下之有以啓之也。此豈聖世之佳氣象也哉?如臣根孤植弱,素乏骨稜者,殿下雖日加賞而導之使言,尙無可以少塞臺責之望。而況今一言發口,未免見疑於聖心,則其何顔面,一日冒廁於臺次乎?承敎之後,宜卽自列,而母病添劇,不忍暫離,今始來避,所失尤大,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柳萬重啓曰,正言金{{?|⿰禾道}}再啓煩瀆,退得物論矣。傳曰,知道。 ==2月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未肅拜牌不進,持平金錫一呈辭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賓廳次對,兩司當爲進參,而或在外,或呈辭,入啓,或被論,或引嫌退待,或呈辭未肅拜,俱無行公之員。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有政。吏批,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式暇,參議李宗城進,右承旨趙命臣進。 ○吏批啓曰,兵曹佐郞李命坤,除授後過限未肅拜,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陽平君檣爲陳奏兼謝恩使,徐宗伋爲副使,申致謹爲書狀官,任珽爲副校理,呂光憲爲司成,金尙星爲司諫,林象鼎爲宗廟令,任守迪爲江陵府使,金夏明爲敦寧都正,申瑩爲引儀,鄭權爲典籍,朴宗潤爲咸鏡都事,兼持平二,趙明履、任{{!|𪼛|⿰王集}},兼監察二,李錫杓、趙榮國。 ○兵批,判書趙尙絅進,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入直進,參知李潝未肅拜,右副承旨李重協進。 ○兵批啓曰,北虞候今當差出,而堂上中可合人乏少,堂下曾經三品人,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新除授全羅兵使李必耉,以其情勢決難赴任之意,累呈乞遞,而特敎之下,有難變通,論題催促矣。今又呈狀言,極知分義之不敢,而參以人情天理,實無冒赴之勢云。其情勢旣如此,則孝理之下,不必强令赴任。且前兵使有拿命,則交代亦甚緊急,李必耉今姑許遞,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同知中樞府事朴鐄戶奴呈狀內,上典素患水土之疾,當此換節之時,挾感添劇,委頓床席,以此病狀,斷無復起供職之望,斯速啓遞云。病勢如此,則雖是閑局,不宜一向虛帶,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宣傳官廳牒報,則宣傳官李惟天本廳許參時,可否不順云,依例汰去,薦主前縣監權必恒,亦依例罷職,以懲其誤薦之罪,何如?傳曰,允。 ○以洛昌君樘爲都摠管,以元弼揆、南就明、趙正萬爲副摠管,趙儼爲內禁將,沈喜雄爲北虞候,葛枝興爲黑山島別將,南德夏、金弘權付副護軍,金尙星付副司直,廟洞權管單韓致大。 ○兵批啓曰,新除授北虞候沈喜雄,時無加資之命,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特爲加資。 ○慶尙監司狀啓,以初不付種畓還實之命,決難奉行,惶悚待罪事,傳于趙命臣曰,勿待罪事,回諭。 ○行都承旨李春躋疏曰,伏以臣於日前,猥上請譴之章,及奉聖批,不惟不加之罪,諭之以不必爲嫌,勉之以勿辭察職,臣且惶且感,不宜更瀆,而乃敢旋澈長單,蓋出萬不獲已,三度還給之命,又下常格之外,臣誠憮然失圖,益復罔措也。噫,臣雖無似,亦有秉彝,則元良誕生,甫逾一旬,而身帶保護之任,敢爲圖便之計哉?祗以所遭筵斥,有非尋常,廉隅大防,不可放倒故耳。情未見諒,誤恩輒加,有若臣眞可以久居其職者然,臣之狼狽恧蹙,固不暇言,不亦有累於聖朝綜覈之政乎?此臣所以雖欲貪榮戀寵,耐彈冒出,百爾思量,終難承膺者也。況伏聞頃日筵臣,有以擇人而久任,縷縷陳達云,如臣空疏,正宜早自退遜,無妨賢路,而適當國有大慶,不免姑且遲回,雖微情勢,本無仍據之意。且臣當寒供劇,受傷非細,近又濕腫,生於脚部,不濃不消,最妨起居,晨夕奔走,亦無其望,玆不得不冒萬死瀝血號籲。伏願聖慈,俯察臣情病之難强,亟許鐫改臣職名,俾安私分,仍治臣瀆擾之罪,以肅朝綱,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卿勿過辭察職。 ○知敦寧府事趙正萬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誕降,一千載河淸之期,此其會矣,億萬年無彊之基,自此永固矣。凡在蠢動,孰不鼓舞歡忭,而顧此老病垂死之喘,獨阻咸造嵩呼之班,宛轉啽囈,但有禱祝而已。臣自叨超資之典,益切循墻之心,早宜冒進血悃,冀收誤恩,而簡書果發,賤疾彌重,以致泯伏度過,殆若於邦國吉慶,自已廉愧冥然,都無省知者然。方切惶蹙之際,忽伏承敦府除命,臣於病裏,蹶然驚感,淚下汍瀾。噫,臣之本末,曾於辭免湖藩時,已爲陳暴,伏想聖明,亦必記有之矣。不過以世祿末蔭,早入筮仕,自揆本分,特一常調,而夷考踐歷,罔非僥踰,始初陞資,雖似因於推恩例典,而其實則乃出於聖明特恩。自通政而躋亞卿,由閑司而歷諸曹,逶迤平進,寵祿隆極,天道尙忌於滿盈,私心敢安於超躐,而顧乃不循常例,居然變品,秩視八座,班同六卿。命德之器,勵世之具,決不宜如是猥褻,而負乘之戒,過福之災,亦何至全不顧畏乎?日者臺言,非直爲公朝據法之論,正所以爲臣身惜福之言,而終靳允兪,曲推眷慈,使匪分之恩資,仍在於無似之身,感激惶隕,不知所措。念臣旣無才德,且乏勞貰,特以聖世壽域中一物,虛度無用齒齡,坐縻不世渥恩,致身至此,涯分已踰,欲報之德,河海靡極。在臣分義,惟有不暇他顧,一造天陛,兼趁候班,以伸抃蹈之忱,以謝罔極之恩,而臣自臈月念後,重得難狀之疾,首尾三旬,出入危域,若不保朝夕者久矣。聖化所囿,近得生路,而老氣澌綴,殘喘澟澟,前後朝班,無以致身,情禮俱闕,分義益虧,今始少收神氣,僅綴短疏,仰伸微懇。伏乞聖明,察臣老病實狀,收臣新授資級,以謝公議,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意,已諭諸臣之批,而頃者陞擢,意在尊年,卿勿過辭焉。 ○平安監司朴師洙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眷祐邦家,降監聖德,元嗣聿誕,名號早定,擧國之顒望憂悒,今變爲蹈舞謳歌,雖以浿西一域,隔遠王化,而窮閻僻塢之民,亦莫不轉相告慶,動色稱賀,宗社億萬年無彊之休,其惟在此。如臣者逖違軒陛,今已四載,尋常戀闕之忱,猶不勝其耿耿,當此曠絶之邦慶,顧不得隨簪紳之列,效華嵩之祝,周南留滯,銜恨無窮,惟有瞻望宸極,攢手馳神而已。抑臣以區區情懇,猥瀆於此時,極知死罪,而弱才淺器,久擔重任,不但疵釁百出,終必有僨敗顚躓之患,素抱虛勞之疾,恒懷死亡之憂。十數年來,以藥餌扶接性命,卽聖慈之所已鑑燭,忽自前冬以來,痰癖作孽,流注於肢末,則脚痺手麻,運用殆廢,上衝於胸膈,則嗽苦喘急,呼吸不通,或頭目眩轉,殆若登高臨下,或飮啖專廢,常多不食自飽,朝肥暮瘠,而面貌殊無定形,前忘後失,而精神日覺昏蔽。醫者謂是水土所祟,殆非陳根腐草所可責效,蓋此箕城,雖稱佳麗之鄕,而風氣勁厲,水性峻烈,誠不宜於質弱多病者之久居故耳。臣年今五十,死亦非夭,螻蟻殘命,縱不足恤,方今慶澤流徽,德音布化,群生萬品,咸囿於春臺壽域之中,臣雖藐賤,獨不可比一物之數而蒙昭蘇之澤,得以生還京國,少延歲月之命耶?況臣老母今年八十有一,雖蒙恩便養,旨甘畢具,而冬春之交,神氣凡百,益覺懍懍,且其離京歲久,眷戀親屬,日夜思歸,老人之心,有如嬰兒,殆不可强抑。念臣職守事勢,臣旣難將母擅發,母亦不可離臣先行,惟此情理之切迫,又不獨疾病之難强而已。伏惟聖上,體下以仁,敦孝爲理,豈不哀矜於此,而曲遂其所願乎?臣於前此,章疏之上,殆無虛月,而輒以所遭,有在引嫌爲急,不暇及於實病與私情,今始披露衷懇,有此哀號。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遞臣職,俾得扶將遄歸,保延病息,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藩任體重,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二月初五日辰時,上御熙政堂。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右議政金興慶,行工曹判書尹淳,江華留守金東弼,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右參贊宋成明,兵曹判書趙尙絅,豐原君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開城留守鄭壽期,吏曹參議李宗城,左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興慶曰,日候尙寒,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興慶曰,水剌寢睡之節,若何?上曰,一樣矣。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昨日爲二七日矣。聞醫官所傳之言,則其間稍覺長大,一向安寧云,慶幸當如何?乳母尙未完定云,未得其人而然乎?乳道不好而然乎?上曰,乳道無害,而擇其人故然矣。淳曰,初定乳母有頭風,而乳道過溫云矣,卽今所定之人,聖敎以不爲自願,頗似殊常云,而臣意則擇取於不自願之中,似爲得其人之道矣。上曰,傳之過矣,而自願則根着猶不分明,不自願則屈意强從,亦有害乳道之慮,俱爲難處矣。興慶曰,因原任大臣所達,賚奏官定送事定奪,而大提學尹淳以爲,奏文辭語,有窒礙處,難於製出云,故爲稟定,而與之同入矣。淳曰,臣以釋奠祭受香事入來,而奏文文字有掣礙,受香時刻當差晩,大臣以同入稟定爲宜云,故臣亦入侍矣。臣之意見,在外時已言之,而當初宜送齎咨官,而至送陳奏使矣。回還使臣,旣與彼人有相約,雖只送齎咨齎奏,其順成可期,而第議決在犯越事,爲大關節矣。某則當死,某則當赦,而惟在上國裁處,有非該國專斷,以此爲言。故自古議結時,則陳奏使例兼謝恩,而庚午年査勅時,則終不得所査之人,故以不能捉得之由,送齎咨官。辛卯年犯越事則末端,以微事送齎奏官。今番則本非枝葉,査實勘罪,國王與諸臣議決入送云,則其在重君命之道,只送齎奏官,事體似不可矣。已定之論,無容更議,而奏文勘決後,有仍竊伏念之節,不宜如前,只說引咎之辭,當有竢罪之言,而又當以旣荷免議,不任感謝等說,爲結語,不送謝恩使,只送齎咨官,則結語甚難處,此爲文字掣礙之端,故敢此稟達。文字中不稱竢罪,不言感謝,而有好樣撰出之道,則雖不送使臣,亦何妨乎?彼國雖以我國送使爲悶云,而彼國利害,姑不論,當愼在我之道而已矣。興慶曰,回還使臣,以爲無論齎咨齎奏,而當順成謝恩,則兼於冬至使爲可云,而今當完結陳奏,故以齎奏入送事定頉矣,尹淳之言如此,入送謝恩使,事體似當然矣。上曰,免議後當送使之意,予曾已言之矣。今番則當有免議謝恩,而當初大臣所達,予未及深思,且認以完結後有謝恩而然矣。淳曰,完結後則無謝恩,例以陳奏使,兼謝恩而入送矣。上曰,入侍諸臣,陳達所見。東弼曰,回還使臣,旣已周旋以來,則撰文之際,雖有掣肘處,以從當謝恩爲結語,似無不可矣。北京,以我使之數來爲悶,然不送使,可無執頉之慮,而事體則尹淳之言是矣。寅明曰,彼中亦以空中議之,故雖以不送使臣爲言,而國王與諸臣親議入送云,而使臣不往,則見奏文後,必以爲如何矣。成明曰,臣於入來後,始聞大提學所達之言,而事體則決宜入送使臣矣。尙絅曰,尹淳所達,臣亦知其當然,而使臣,旣與相約而來,則似無大段生梗之事,故曾有所達,而大體則送使宜矣。顯命曰,臣則不入向日筵中,而在外時,常以尹淳之言爲是矣。眞明曰,旣聞回還使臣之言,故以不送使無妨爲言,而事體則尹淳之言是矣。壽期曰,大體當送使臣矣。宗城曰,向日筵中,臣雖不入,而賓廳相議時,臣則汎然以不送使無妨爲言矣。及聞尹淳縷縷辨說,而始覺之矣。耕奴織婢,各有所主,當許其所達矣。瑗曰,今聞尹淳所達之言,奏文措辭之難,果如其言矣,完結後謝恩,則似如何送使宜矣。上曰,沁留所達從當謝恩云者,似不可直以陳奏,兼謝恩使定送,可也。淳曰,臣以受香先退矣。上曰,唯。淳遂退出。興慶曰,平安都事權基彦疏陳燕卜出柵事,宜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今番皇曆齎咨官卜物,旣値使行之回還,同時出柵,則都事固當搜檢領來,而不此之爲,疏請定式,殊涉駭然,事當罷職,而旣已遞職,從重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宗城曰,權基彦上疏中,又以出柵搜檢時譯官之不爲待令,後勿如是之意,請令定式,似當許施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年前咸鏡道御史趙漢緯別單中,有永興以北端川等七邑,己酉還上未收,一竝蕩減之請,故備局,以己酉未收,其數夥然,一倂蕩減,必有虛實相蒙之弊,其中水災時,合家渰死及流亡絶戶,指徵無處者,令道臣各別精査成冊,報本司後,稟處之意,覆奏,分付矣。査覈成冊,今始來到,而三衙門合各穀一千九百八十石零矣。旣已査報之後,不可不蕩減,以此,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當此無前大慶,凡罪係大小者,皆蒙一倂蕩滌之典,則向來齎咨官卞熤汰去之罰,似不當獨漏於蕩滌之中,此雖微事,臣旣待罪譯院,是乃原任大臣陳達請罪之事,故敢此,仰達矣。上曰,蕩滌可也。{{*|出擧條}}宗城曰,朝家以北路凶荒,劃給嶺南穀二萬石,而以船隻之未及變通,尙未運發矣,纔以兵船及地土船,急速裝輸之意,發關,申飭嶺南道臣,必不汎忽,而方當交遞之際,旣無主張之人,則易致緩忽,旣給之穀,若値載運之遲緩,不能及時救濟,則誠爲可念。若爲此而別遣王人,事近張大,固不可爲,而卽今見差京試官趙榮國,方帶備局郞,使之先期發去,仍受廟堂指揮,催督裝船,則事甚便好,而榮國與吏曹判書宋寅明有親嫌,兼帶無以付矣。有相避而付兼帶,不無前例云。此事便經裁稟,可以擧行矣。上曰,諸臣之意,何如?尙絅曰,此事臣方欲陳達矣。北路賑事方急,而穀物尙未裝載,極涉可慮。京試官趙榮國,旣帶備郞,使之兼檢督運,別爲申飭於列邑,俾卽發船之地好矣。顯命曰,今雖運送,恐未及期矣。寅明曰,趙榮國方帶備郞,故諸臣之意,欲差遣京試官,使之句管督運,故臣雖有姻嫌,而不得不擧擬矣。北路則麥熟甚晩,在五六月之間,及此運送,則猶可及期矣。上曰,北路運送賑穀,一時爲急,趙榮國旣帶備郞,則可以兼管督運,待開政卽付兼臺,而各別催促下送,可也。{{*|出擧條}}尙絅曰,北評事金漢喆明日內辭朝,然後可及試期,尙不辭朝,宜有各別催促之擧矣。興慶曰,明當下直云,而有朝令,然後可以下去矣。上曰,明日內辭朝事催促。{{*|榻前下敎}}眞明曰,國有莫大之慶,以都城言之,面面喜色,家家歡聲,而獨於蔀屋之下,猶有愁怨之色,雖難種種陳白,而最是白骨隣族之侵,至爲冤酷,曾雖別諭,人心易於狃安,奉行不如初頭。今又別諭於八道,而守令如有不勤者,則道臣摘發論罪,御史亦爲廉察,實爲得宜,而今番大査正後,不無少紓民力之效,未及磨勘者,雖未知幾邑,如有未及磨勘處,則其道道臣守令,亦爲略加警責爲好矣。上曰,所達是矣。當申飭,而猶有未及爲之之道耶?寅明曰,忠淸道則幾盡入來,而以守令數遞之故,方有未勘之邑矣。上曰,江原道則先已上來矣。顯命曰,臣方句管嶺南,而嶺南則五邑,未及磨勘矣。上曰,全羅道則何如?顯命曰,全羅道則臣於在營時,已塡充者,爲一萬二千名,而沿海興陽等邑,尙未爲之矣。寅明曰,未及磨勘邑,爲先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上曰,推考則當爲之,而所謂盡數塡充之邑,亦未知果爲着實,則反不如未勘之邑以實爲言矣。眞明曰,似不必如是矣。大抵有司之臣,專爲目前經費,而不能仰體聖意,如有未收,則催督令嚴,急於星火,而如兵曹、禁衛營、訓局,號令尤重,節度使之軍官,該邑之座首,直關捉來,故外方㤼於威令,不得不多發將校,搜掠民間家藏器皿,斥賣充納,有同籍沒,景象愁痛,而至於査頓之査頓,一時止接之類,混被其害,公然蕩産,則此足以感傷和氣矣。今番已磨勘之邑,則庶幾得免如此之弊,一切遵行,必將大益,而我國事,若過數年,則輒解弛,此爲可慮矣。上曰,此雖逐年應行之事,而每每自備局,各別申飭,可也。寅明曰,二疋之役,本非難堪之役,而民所不堪,在於他役之更侵,兼充束伍,而束伍有難支之勢,兩班不爲戶役,而戶役亦甚多岐矣。兼役勿侵及二疋軍勿侵戶役,亦有定式,而宜各別嚴飭施行矣。上曰,二疋軍之雜役勿侵,當下敎,而自備局,先爲條列施行,可也。萬重曰,筵席事體至嚴,而奏事之臣,未畢其說,從後迭言,未免紛雜,竝推考警責,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東弼曰,江都軍餉本府所捧舊未收,則依朝令準捧,而各邑移轉準納本所,尤甚不納者,指名請罪,乃是今年事目,故臣嚴關催督,使之趁期畢納,而若干歲前輸納者外,各邑,或有未準捧,或準捧而諉以無船隻,報請待解氷上送,故方此等待之際,今因國有大慶,有停捧之命。當初未捧於民間之邑,則勢將待秋徵捧,至於已捧留之邑,則自當運送,而自前各邑,若有停捧之令,則或有稱托不納之事,莫重軍餉,不無虛疎之慮,各邑已捧留之米,則卽爲一一輸納之意,自備局各別申飭,何如?興慶曰,歲前畢納,已有定式,當初已準捧之邑,旣以待解氷發送爲言,則今不可有礙於停捧之令,至於未及準捧之邑,今此停捧,旣出同慶之意,則勢將待秋退捧。只以其所捧,從實數輸納似宜矣。上曰,雖曰已捧,此亦何可必也?歲前未納之邑,似當論罪,而旣在赦前,固無可論,已捧留之邑,則使之輸納本所,且其所捧文書,亦爲從實修送於備局事,自備局申飭,可也。{{*|出擧條}}宗城曰,天神默祐,元良誕生,天雖不諄諄誨諭,而今見民情,天意可知,苟有秉彝之心,孰不歡欣,而處處街路之上兒童輩,亦無不鼓舞抃躍,此無他,我祖宗至仁厚澤,入人者深,殿下雖無實惠之及民者,而其至誠愛恤之意,則人皆知之故也。三百年宗社之托,億萬民延頸之望,在元子一身,當此時,而思實惠及民之道,使斯民,知由元子而有此惠者,實爲第一急務,而國儲哀痛,措手無地矣。在外時大臣有問,故臣以舊布蕩減事言之,而其數元不大段,且終爲難捧之物矣。寅明曰,雖蕩減舊布,而此則非實惠也。宗城曰,金吾秋曹疏決,足爲解幽鬱之道,而貧窮顚連之冤,與此無異矣。殿下之夙宵焦念,常在於恤民,雖別無可爲之事,而爲元子樹惠之道,亦無過於拯救下民。故臣等左右揣量,而終未得好道,及此時,而不能施一分之惠,此實痛恨處也。寅明曰,祈天永命,此其機也。臣於常時,未嘗以惠政仰達者,蓋有恩竭難繼之慮故也,而今番則實無可惜之物矣。我國一年經用,爲九萬石,若當中豐,則所捧爲十二萬餘石,三年足餘一年之蓄,而卽今經費枯竭,新舊堇繼,雖思惠民之道,而實無容手之地,元來穀貴財匱之國,則固無可論,我國則足以致盈富之業,而乃至於此,豈不可悶乎?顯命曰,今日邦慶,實千古所無之慶也。先倡喜心之道,在於霈澤,而只若干疏釋而已。舊布蕩減,亦爲虛名,以如此事,而何能先倡此喜心乎?臣等數三人,會宿備司,有所相議,而着手無地,寧不哀痛?卽今固無可爲者,而此後,則別樣節用,必餘一年之蓄,而大施蠲減之惠,則萬姓歡欣鼓舞之心,自然漸爲凝結於元子矣。臣不敢盡言,而臣等之苦心,庶幾下諒矣。上曰,雖無邦慶,爲國之道,當以恤民爲先矣。三宗血脈,幾絶而復續,祖宗神靈之默佑,亦爲此民,而有此慶矣,所當軫恤斯民,以爲報答休命之道,而着手無處矣。諸臣所達,予所未及思者,而在昔宋眞宗之爲太子也,民稱少年天子,則太宗以爲,將置朕於何地?太宗創業之主,而父子之間猶如此,予嘗慨然矣。雖冊封之前,東國人心之先歸元子,是予所望,趁此時施大惠,使斯民,咸曰,吾君未嘗有如此事,而有邦慶,故有此惠云,則豈不好也?而若以除舊布停軍餉,爲施惠之道,則外面而已,終非實惠矣。寅明曰,蕩春倉之設立,蓋有意也。曾於戊申變亂時,猝發民夫,移輸外倉之穀,事甚苟簡矣。今年則戶曹惠廳所用,必有所餘,以其所餘,及此稍豐之年,而移儲蕩春倉似好,下詢大臣而處之,何如?上曰,此則備局相議爲之,可也。寅明曰,法外緣坐,不可屬屬陳稟,故盡爲抄出以待,而所謂緣坐,無非元惡大憝,誅九族猶輕之類,自下不敢輕議者也。上曰,徐爲仰達焉。今日次對,不可草草爲之。兵判進來,尙絅進伏,上曰,前人所爲,後人遵行未易,前兵判尹游所儲之物,不用而盡有之乎?尙絅曰,盡有而錢則自然用之,而隨所用,以布代入矣。上曰,騎步布事,徐判府事有所達矣,此爲少紓民力之道耶?尙絅曰,四年三次,而一年則爲一疋半,推移納之,則在國有得,而在民,別無好道矣。眞明曰,民情寧入於砲保,而不願入於騎步兵,蓋推移去之,每致錯亂,民不知爲某當某當,而下吏又從以因夤爲奸故也。萬重曰,臣嘗待罪外邑,詳知民情。此雖曰三年二次之役,而每當春夏而責出,故民不支堪,反爲巨弊矣。尙絅曰,正月當納於正月,二月當納於二月,每當當而納之,則無弊,而昨年再昨年當,尙多有未納者,以此實難於釐正矣。興慶曰,限十數月停捧,而其間則以所儲用之,文書修正後,逐當徵捧,則可無錯亂之弊矣。上曰,豐原之意,何如?顯命曰,大意則本非惠民也。此是李宗城箚陳之事乎,裏面不得詳知矣。上曰,李宗城箚陳者,予忘之矣。宗城曰,從頭一通盡達,然後可知矣。上曰,李奉朝賀曾亦有所達,三年二次之役,終爲朝三暮四云,而予之持難者,或慮他民,見此一疋半之役,而怨其不均也。寅明曰,此終歸於國有所得,民必知其不爲民,而爲國矣。上曰,國有所得云者,予未覺得矣。尙絅曰,雖納一疋半,而其後合以計之,則有餘矣。宗城曰,朝家餘此,而爲不緊之用,則不當矣。待其儲蓄之有餘,或除租或減布,以爲惠及下民之道,而趁此好機會,不有以更張變通,則寧有可爲之時乎?民役大變通,不一其端,而騎步兵一事,亦爲第二義矣。無論某事某事,先定聖志,且採衆議,而不但於次對時廣詢,亦於召對時,使備堂一二人入侍,從容商確,以爲急時通變之地宜矣。上曰,吏議所達則好,而其言其事,猶有不副者矣。曾於持公事入侍時,有司堂上使之同入,而李宗城,以爲無他稟達之事,而不肯入,政院催促後,始入來矣。宗城曰,下敎至此,不勝惶恐,備局事,則非一人獨自稟定者也。必相確可否,然後爲之,何敢以一人之見,仰陳於淸燕之暇乎?成明曰,臣則不敢與聞於廟謨,而今此民役變通之事,雖下詢榻前,各陳所懷,畢竟無歸趣,則終爲虛辭而止矣。今若各以所見,成納冊子,如肅廟朝事,聖算先定,然後就其冊子,而量其便否,可行則行,不可行則不行宜矣。言下豈可猝然定之乎?上曰,大體則好矣。顯命曰,事係變通,不可輕議,而裕財之道,無過節用,故臣之前後所達,惟節用二字也。殿下躬行節儉,自奉太薄,而財穀無餘,實效邈然,臣實莫曉其所以然之故也。上曰,所達是矣。予之自奉,則果薄矣。騎步布設有所餘,予豈爲不緊之用耶?宗城曰,騎步兵事,獨祖宗朝舊制也。存罷之議不一,而各有所見,惟在聖上詳確處之矣。上曰,五衛之制只餘此矣,何可輕罷耶?其便否,姑未可知,吏議問於未入侍諸大臣,而更稟可也。顯命曰,靈城君朴文秀,無他可引之嫌,而次對與本司之坐,一不來參,蓋其意曾前有司堂上之差下也,故領相有所云云,故以此爲嫌云,而大臣已作故人,則以此爲嫌,尤爲不當,宜有別樣嚴飭之道矣。上曰,事體豈容如是,從重推考,使之斯速行公,可也。{{*|出擧條}}興慶曰,臣於頃日筵中,仰陳兩臣事,而殿下以此是在上者處分,非在下者所敢請爲敎,宜不敢更事煩暴,而第臣耿耿之心,自切于中,不得不復此陳達焉。顧今國有大慶,普施曠蕩之典,凡係含生之類,皆被聖澤,自陷罔赦之科者,擧蒙寬典,而獨彼先朝禮遇之故臣,抱此千古所無之至冤,名在《丹書》,尙未昭雪,半朝之人,一辭稱冤,臣之累陳,亦非私好,而天聽愈迫,兪音尙靳,臣於此,不勝惶悶之至。殿下於金昌集,每持之不已,而此非殿下親見之事,不過以中間傳說而已。天道十年必變,而此事已過十年之久,則今於十年之後,何如是一向靳固耶?故相臣洪致中,卽殿下之所嘗倚重者,而曾亦屢言於殿下之前矣。殿下於其時,以徐待諸臣之入來爲敎,諸臣入來後,等待處分者已多年所,而一日二日尙此漠然,群情之抑鬱,往而愈甚矣。適當無前之邦慶,臣於入診時,敢有所陳達,而殿下始以禁堂入侍時下敎爲敎,又以秋曹堂上更入時下敎爲敎,而及其日,則乃以十九日下敎,牢拒而不許,臣誠不能無憾於天地之大也。臣敢冒死,更申前說,從容深思,而快賜下敎,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予豈欺卿也?藥院入診之日,禁堂入侍之時,不爲下敎,蓋有微意也。頃日筵臣,以雖在慶喜之中,而禮樂刑政不可廢爲言。雖當志喜,豈可一竝蕩滌耶?兩人不可一時竝擧,若不分界而爲之,則豈予恒日弦韋之心耶?心旣知之,而若勉從混爲,則不可矣。十九下敎,猶有不盡者,而以此敎而爲言者,實有意也。今卿以半朝廷爲言,朝廷豈有半朝廷耶?予於卿,有慨然者,卿能以此耿耿於二人之心,推及於民憂國計則好矣。興慶曰,臣之半朝廷云者,蓋朝臣中以循套之心,有不能純同者,故如是陳達矣。今此未復官者,只二人,而以弦韋,而又不擧論一人,則其一人,豈不冤乎?方當大霈之日,惟宜廣加惠澤,使歡悅之意,洋溢於域中,今若伸理此兩臣,則非但其親戚之含冤者,輿情亦必皆歡欣慰滿矣。上曰,頃以二人族屬收用事下敎,而希覬者,則必以此爲開路云矣。舜、象、惠、蹠,自古有之,其族屬則有何罪耶?予旣蕩滌下敎,而渠輩若不從仕則非矣。其時下敎,弦韋自在其中,當下敎云者,亦有弦韋矣。於後則或有不分弦韋之時,而予則有深知者,弦韋不可不分之耳。興慶曰,殿下之終有所持難者,或慮廷議之有崖異而然耶?凡事當觀是非大體之所在,而處之矣。有冤則伸,匹庶猶然,況其人曾經三事之臣,則所以待之者,固當有異,況其被禍之慘,尤爲愍傷,則一告身之還給,有何難乎?上曰,人君擧直錯枉,然後當爲使下之道,豈專以爵祿縻之,而混淪使之耶?有內外心之人,則予當不用矣。聯箚則其時事實,予猶不知,而以聯箚而執言,則過矣,至於此事,則予之稱量旣深,十九下敎後,予心不可撓攘,予以前日事,自以爲非矣。故領相自是順便之人,故有此陳請,而卿亦然矣。然以半朝廷爲言,則公勝耶私勝耶?卿若以爲此人之心,先思慰萬民抑鬱之心,則豈不好耶?興慶曰,殿下以臣半朝廷之言,爲非出於公,而彼朝臣中岐貳之論,是乃非公心也。見今罪關惡逆之類,猶皆蕩滌,則獨於此雪冤之事,豈可持難耶?殿下之不舍一人雖如此,而事旣一體,冤枉亦同,固無彼此之可別者。殿下雖以非在下者所敢請爲敎,而凡事豈無自下稟達者耶?臣心知其至冤,故不避縷縷,申請至斯,今日如難容易處分,則更加徐思而處之,千萬幸甚。上曰,若徐思,則必尤入深,無寧不思而置之也。興慶曰,古人有論事,而有回天之力者,臣不敢比擬於古人,而誠淺辭拙,反復陳達,終不回聽,臣心慙惶,有不可盡達,誠無顔面更顯於朝列矣。上曰,卿猶不知也。卿以不是事欲導予,予不須言,而其時此時,豈無他人之可言者,而必以卿所知者而言之,卿心若妥帖,則豈每每及此耶?以待在上者處分宜矣。興慶曰,殿下以不是事導予爲敎,臣不勝惶悚之至,臣若心知此事之爲不是,則其何敢苦口屢陳乎?上曰,予非謂卿以不是事導予也。是乃卿若以不是事導予,則予亦何言於卿之意也?上曰,吏、兵判、吏議進前,用人銓衡,非在上者所可盡知者,而其時守土之官,亦皆蕩滌矣。今日居臺者,㤼於尹邃事,其後不敢更下手於停論,其力量甚不足矣。凡行事不美,處身不當者外,一種時象,則竝忘之可矣,而至於朴長潤、申處洙、崔致重輩,則難於更爲檢擧矣。興慶曰,申處洙與朴長潤,輕重懸異,不可一體竝枳矣。上曰,長潤則只論誌文,而及於深處矣,處洙則其絶痛,豈爲長潤之比哉?卿之此言,不免於査滓矣。興慶曰,用人之事,不當分付銓官,當一付之公議而已矣。宗城曰,今以用人事有所下敎,臣嘗有慨然者,故敢達。前判書李眞望,以其宦情之素薄,聖上已許其任便往來,而李匡德之不肯仕,實無義矣。匡德固有剛偏之病,而其文學才識,實罕比倫,前後上敎,亦稱可用,知遇之感,固當如何,而頃當邦慶,入參賀班,旋卽下鄕,匡德父子之欲爲竝謝淸時,豈有如許道理耶?帶軍銜下鄕,而政院尙不請禁推,此則政院自當察處,而自上宜有各別嚴飭之道矣。上曰,另加申飭,使之從速上來,可也。{{*|出擧條}}上謂尙絅曰,武弁偏論,尤爲寒心,前人之事,必循其轍而勉爲之也。顯命曰,兵判,嘗攻斥武弁偏論之弊,而政事甚公矣。近聞宣傳官廳,又以嶺南一人可否,不順云,未知其何事,而嶺人則輒枳之,國家之樹怨於嶺南,可悶矣。尙絅曰,三朔曹司,竟至遞歸,甚可矜矣。寅明曰,試期不遠,咸鏡道試官,當趁卽下去,而新除都事柳萬樞,時未署經,兩司不備,署經無期,有難等待,今姑改差,其代卽爲差出,催促下送,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今番蕩滌時,曾前有勿爲除職之命者,不入其中,如此者何以爲之乎?敢稟。上曰,竝蕩滌,可也。{{*|出擧條}}寅明曰,當此咸與維新之日,補外亦是罪罰,則似當有擧擬舊踐之事,故敢達。上曰,名曰補外,適中其願,而旣非時象,則有不可一向置外,一體備擬於舊望可也。{{*|出擧條}}上曰,少退,而還入時,大臣與判金吾、右參贊宋成明及儒臣入侍可也。宗城曰,諸大臣處問議事下敎,而以何問之乎?上曰,一疋半,民皆爲便耶,春秋立番何如耶?以此問之。瑗曰,下番闕直,已過十日,昨日政新除授二人,皆在外,無以推移,而玉堂闕員,亦有之矣。上曰,政官卽爲牌招開政,玉堂闕員,以在京無故人差出,陳奏兼謝恩使,亦爲差出,而上使,以宗班備擬事,分付,少退時開政可也。諸臣以次退出閤外,有頃還入。寅明曰,法外緣坐雖抄出,而無非凶惡,別無大段可以釐正者矣。上曰,告達則可知矣。寅明,告罪人喜之杖斃後孥籍事。興慶曰,此是非承款結案,而其叔李益命,以法外被坐矣。寅明曰,李益命則兩罪,而一則藏置鳳祥事也,一則喜之緣坐也。上曰,又告他事。寅明曰,罪人成衍物故,未正刑而以逆律擧行矣。此則論以逆律,未免失當,初則雖爲誣告,而終則其言亦實矣。興慶曰,臣則不能詳知,而以誣告,至於孥籍則冤矣。上曰,當初逆律則過矣。仍命萬重,書傳旨曰,成衍應坐諸人竝放送。寅明曰,罪人象極孥籍則果是,而其子當絞,其子猶不死,則竝與其兄其侄而同配事,似不當矣。興慶曰,其子與其侄似異,而今難爲言矣。上曰,儒臣之意,何如?瑗曰,象極與宗元無異,而今以其子其侄之同配,放其侄,未見其可也。興慶曰,猶與宗元異矣。寅明曰,李廷說、李廷徽、林象極,其罪無異同,而廷說之言,言稱大元帥者,尤爲絶痛矣。上命萬重,書傳旨曰,象極侄被坐者放送。上曰,外方孥籍何如耶?寅明曰,外方則其時諸宰相會,抄出孥籍矣。上曰,必難詳細區別矣。喜之之侄,亦入緣坐耶?寅明曰,未能詳知矣。興慶曰,其侄有一人而已。上曰,益命爲李順命之兄耶?興慶曰,順命之弟,而年近八十矣。上曰,喜之承服耶?興慶曰,未承服者也。寅明曰,以其未承服之故,謂之法外矣。上曰,喜之之詩,與承服無異,而猶是法外,匿鳳祥事,便是雜犯,俄以弦韋下敎,李益命若放,則李頤命亦同矣。興慶曰,已死者,則無緣坐之規矣。上曰,其人雖死,旣是緣坐,則豈無可論乎?若承款,則律不可低昂,而終是法外也。喜之之詩,用意也。象極之惵呈,恐㤼也。旣放象極之侄,則喜之緣坐,亦可放矣。李益命放送可也。寅明曰,罪人之夫妻各配,實爲感傷和氣之道,使之同配似宜矣。上曰,夫妻各配,法似有意,欲其無易種者耶?興慶曰,法意未知,何如?而吏判所達是矣。上命萬重,書傳旨曰,其他被坐夫妻各配者,從夫配所改定。寅明曰,今因恤囚,敢陳所懷,男女有異,我朝以禮義之邦,待女人尤別,而近來京中錄事醫官算員輩與軍門將校之屬,各衙門諸宮家,或有發怒推治之事,而有所拘礙,不能如意,則輒令正妻捉來,或囚禁刑獄,或拘留私室,此輩雖甚微殘,旣是帽帶之人,則其正妻之如是迫辱,事體未安,自今出身及帽帶之人、將校之類正妻,無得推捉拘囚事,永爲定式,嚴加禁斷,何如?上曰,軍門將校及帽帶之人,豈可拘其正妻耶?事極駭然,另加嚴禁,而今後如有犯之者,則耳目之官,糾察論罪事,著爲受敎可也。{{*|出擧條}}寅明曰,以洪致祥事,有前後日記考稟之敎矣。考見日記,則甲戌年復官之敎見載矣。上曰,下敎辭語,直脫其罪耶?寅明曰,非直脫其罪,以貴主在堂王室近戚爲敎,而命復官,其時臺官沈極,啓請還收,則李寅炳、朴權,皆以臺官,立異不參啓,以此見之,則時議亦不持難於復官矣。辛巳年,其子泰猷擊錚,而語逼於故相臣趙師錫,故故相臣趙泰耉,時爲工曹參議,而上疏辨之,則自上仍命還收其復官矣。上曰,此果不關於時象者耶?予則知其爲西斥南也。寅明曰,此則本不關於時象,而誣上不道之目,歸於李師命,所書姓氏,非朝臣姓氏,而多有僻姓矣。興慶曰,渠是洪姓,而洪姓亦入其中,此事之出於渠手,未審,似是中間媢嫉者之所爲也。寅明曰,東平尉小說,頗稱其冤狀,其子泰猷,可愛之士子,故無論彼此,而皆欲爲之伸雪,豐陵君與徐判府事之所達,亦以此也。興慶曰,大關節,則皆已脫空,而先朝旣一番復官矣,情無深惡,跡涉晻昧,旣骨之後,已過四五十年,則一張虛銜,亦何惜乎?臣意則如此矣。寅明曰,臣亦與大臣之意同矣。上曰,其不謹愼,則可知矣。右參贊與儒臣之意則何如?成明曰,先王朝自宮中所處分之事,外廷臣僚,何以知其罪犯之輕重?臣則不敢以伸理仰達矣。瑗曰,致祥於臣爲至親,嫌不敢言。上曰,何以爲至親耶?瑗曰,以王室而然矣。上曰,此豈爲不敢言之親嫌耶?瑗曰,諸臣所達是矣。東平尉每以近戚有如此事,當戒飭云,而亦稱其冤狀,故臣於幼時,亦嘗耳聞其言矣。先朝旣以渠雖無狀,而以王室近戚爲敎,則到今復官,亦何妨乎?上曰,下敎中有無狀字耶?甲戌復官時,沈極一人外,皆奉承,而只因趙泰耉疏而還收乎?此皆考見於日記中耶?寅明曰,《政院日記》甚疎漏,復官,備忘外,無他所載者矣。上曰,其後更無上言之事耶?寅明曰,其後亦爲上言,而李師命家及洪泰猷同時上言,李家則有勢,故先爲回啓而復官。洪泰猷上言,則遷延,遷延而仍遭庚子大喪,終不得回啓矣。上曰,此必難處而置之矣。寅明曰,己巳年,李師命承服,以爲與洪致祥素不好之間,而致祥遭妻喪後,爲弔慰往見,仍與之說及云云。此則旣出於師命之口,非互相推移之事也。師命旣承服,故至於正刑,誣上不道,歸於師命,而致祥則爲別罪矣。上曰,其官何官?寅明曰,主簿也。上曰,此終難處矣。主簿官之復不復,何關也。瑗曰,前後日記,使之更考而處之似宜矣。寅明曰,或令議大臣,則亦可知公議之如何矣。上曰,無論僻姓與渠姓,而事極怪異,且其不道之言,亦必聞之矣。寅明曰,聞則聞矣,而聞之者與爲之者,輕重自別,當此大慶,宜有處分矣。寅明曰,李鳳祥以他屍檢屍的實與否考出事,命下,而其時拿命下去,則其家以爲變故後,悲哀不勝喪而死,已過十餘日云,而以他屍代檢丁寧,故檢屍官黃尙鼎,亦以此被罪,其文書皆在於禁府矣。興慶曰,其奴之容貌相似者,代死而代檢云矣。上曰,文書昭在,則無可更問者矣。興慶曰,李晉吉,以槐院積仕之人,因岐貳於分館之論,臺諫啓請汰去矣。先進之以取捨後進,輒請汰削,大有關於後弊。故臣於頃日,以還付槐院之意,陳達蒙允之後,在渠廉義,不宜還仕於本院。且槐院參下,察訪出窠未易,不得調用,而院例有右位,則下位不得越次陞付,槐院參下,未免由是積滯,而亦有窒礙於分館之端,事甚難處。李晉吉陞六,未知何如?上曰,李晉吉科榜在何年也?興慶曰,己酉榜云矣。上曰,陞六,可也。{{*|出擧條}}興慶曰,文科新出身,年五十無一資出六,乃是法典,而分隷槐院後年滿五十者,變通出六,亦有其例,前後非至一再。蓋其以五十出六,則新第與參下,無間故也。況當槐院參下積滯之時,尤宜有變通之道,而卽今參下之年滿五十者,有數人,依例出六,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興慶曰,以臣無似,獨當重任,凡事多有叢脞之歎,公私之病不可勝言。臣以枚卜之意,前後陳達,非止一再,而尙今不許,臣不勝惶悶之至。頃者仰請枚卜之時,臣以卜相後當退爲言,則殿下以若然,則當不卽卜相爲敎,而式至今日,尙無枚卜之命。臣之當初請卜,反爲臣許久盤礴之資,臣於是,尤切悶蹙,伏乞亟降明命,特許枚卜焉。上曰,卿之獨勞,予非不念,而今此盤礴之言,誠是意外也。興慶曰,臣之去夏所遭,豈有復出之理哉?只緣使行期迫,査對事急,不得不冒沒出脚,因仍行公,其爲恧縮則極矣。卜相後請退之言,亶出於仰暴情實,而枚卜之尙此遲延,似由於臣言,臣之惶悶,尤萬萬矣。且以近日事言之,臣之蹤地,決不可仍冒,惟願速命枚卜焉。上曰,每如是陳達,予之趑趄尤深矣。興慶曰,下敎雖如此,而以此難冒之勢,獨當匪據之職,豈不悶迫之甚乎?上曰,卽今道理不當如是,卿亦思之,大臣有若交代者然,則豈有大臣備位之時耶?瑗曰,下番闕直已久,今日政新除玉堂,待下批,卽爲牌招入直,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右參贊進前。成明進伏。上曰,前後屢諭,而卿位在重臣,去就何輕?卿非山林高蹈之士,而公然退處於鄕,道理不當。今若以顯要處卿,則固可辭,而卽今所處者,閑職也。備堂啓下,亦欲其仍留,時或出入於筵中也。卿須認此意,脩門外一步地,勿思更出,可也。成明曰,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杜子美之詩也。臣雖無狀,豈無便訣之恨?犬馬猶知戀主,臣雖在外,亦豈無象魏之戀乎?當初旣有所遭而出,旣出而還入,義無所據,故屢承嚴敎,且命臣子宣諭,而不敢爲趨承之計,積罪如山,日夜惶蹙矣。擧國臣民喁望之餘,以宗社億萬年無彊之福,元良誕生。臣聞此消息,不勝歡抃雀躍,卽日入城,大庭呼嵩,仰瞻玉座。自是以後,臣退死丘壑,少無餘憾矣。意外有政府西壁之命,肅謝後參七日問安,又有備堂差下之命,伏聞伊日筵敎,以爲非以職名羈縻之也。只爲開其入對之路,天恩罔極,臣通宵感泣,臣從前不敢入來者,非但以情跡之難安,疾病之難强,實慮入朝之後,見縻職名,進退狼狽而已。若如聖敎,更無官爵拘攣之事,使之任便往來,則臣之進退,可得綽綽有餘裕矣。臣所居不遠,何敢不以時入造,或入瞻天顔,或在外承候而歸乎?上曰,頃日筵敎中,非以職名羈縻之說,似有此言矣。成明曰,臣之退去,非今日始退,昔在肅廟朝,卽臣父兄生存時也。臣有疏曰,臣兄弟中臣最無能,請退云云。是以臣多在郊外,從宦絶少,在臺官,曾不詣臺論啓,在玉堂,亦無一番進講,常以盛滿爲戒如此矣。上曰,人皆如此,則豈有可仕之人乎?如是知之過矣。成明曰,雖以今日觀之,一家三人,俱以備局堂上入侍,此豈可安者乎?必致災殃,願殿下生活臣等焉。上曰,三人竝入,豈獨卿家耶?諸臣中如卿者,亦有之,況一人則四寸也。以此爲嫌,則國家何以用世祿之臣乎?成明曰,四寸與同生,何間乎?且臣本無才具,全不解事,蓋自幼少時,人品汎然,不留意於事務。且乏聰明,前忘後失,地名人名都不省記,至於錢穀甲兵之數,專所茫昧,若强其不知而自以爲知,參涉於國事,則不但一身顚敗而已。如是而何事可做乎?上曰,今世之人,必皆有才而後行公乎?成明曰,臣請被罪矣。上曰,必欲退去耶?成明曰,臣雖退去,國家有事,則當入來矣。上曰,亦當有時入來耶?成明曰,每當歲首,寸心尤耿結,如正朝賀班,敢不入來乎?上曰,予謂有時入來者,非指正朝賀班也。成明曰,非但正朝,前頭似不無慶賀之禮矣。成明曰,臣將退矣。今當慶喜之餘,竊有區區願忠之悃,敢陳焉。殿下春秋晼晩之後,始有此元子誕生之慶,而第俗語曰,生子非難,養之爲難,養之非難,敎之尤難,雖閭巷匹庶之家,尙以敎養爲難,況帝王家鞠育保養之節,豈不十分致愼乎?醫書有曰,富貴之家,切不宜新製綾羅之類,與小兒穿,天王家襁褓衣襨,固知不可與閭閻小兒同,而願常加留念於惜福祈永之道矣。至於敎導,今日言之太早,而自胎敎以下,莫非敎也。乳母性品,或有相同之理,故愼擇一事,《小學》言之,此亦敎導之術也。上曰,諸臣亦有所達,而勉戒切實,當各別留意焉。俄已下敎,而終不當如是矣。卿旣上來,有時下去,則宜矣。奉身而退,有若高蹈之士可乎?成明曰,若高蹈之士,則今番必不入來矣。上曰,今日朝廷,豈多人乎?政府西壁,非卿可辭之職,此非以要官顯職,而羈縻之也。不宜投章而去,政院亦知悉勿捧,可也。成明曰,臣於榻前,旣陳退歸之意,不必陳疏。若有職名,則有時入來,亦難矣。在京時,勿論職名有無,出入軒軺相聯,臣心常澟澟矣。瑗曰,宋成明,特敎之下,又以不必陳疏仰達,事體未安,請推考。上曰,勿推。上又謂成明曰,卿雖在鄕,階資則自如,人必曰資憲重宰,豈以鄕人稱之乎?成明曰,臣在野,與野人同治農事,臣亦野人也。上曰,卿在何地?成明曰,所居楊州之廣津也。上曰,卿治農云,秋牟,何如?成明曰,冬雨慮其凍死,聞鄕人之言,不至於凍死,春雨後不甚寒,故無大害,而大抵不無所損矣。上曰,今番歲抄中敍用,皆生存人耶?寅明曰,皆生存,雖不無死者,而必不多矣。上曰,金吾放送幾何?寅明曰,合爲七十餘人矣。上曰,停啓者,其卽擧行,而亦幾人耶?寅明曰,爲五六人,而卽爲擧行。李晩白,則當刑推,故姑仍囚矣。上曰,然矣。寅明曰,犯越罪人朴之徵四兄弟,盡入而康熙皇帝時奏聞犯越之罪,而兄弟俱入,則一人拔之者,有謄錄云矣。上曰,此則使撰文人詳察,可也。上曰,召對爲之。諸臣遂退出。 ○乙卯二月初五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注官李錫祿、金兌和入侍。瑗讀,自議征伐篇武德九年,至寧得忘所言者乎?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自行幸篇貞觀初,至加以金段。上曰,注書讀之。逅讀,自貞觀十一年,至萬代永賴。瑗曰,征伐篇禦敵之道,算無遺策,而以其好武之心,不能自克,故終致遼東之敗矣。上曰,終不如漢光武推心致腹之事矣。瑗曰,終非帝王萬全之策也。第八板褚遂良諫東征,而只褒奬君德而已。終欠讜直之風,蓋太宗有好諫之名,而無好諫之實,故以遂良之忠,而猶如此,此當爲人君納言之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十二板房玄齡臨歿之疏,可想其眷眷之忠,而太宗只稱其此人危篤,能憂國家,終不能用其言,其悅而不用,誠爲慨然矣。十六板徐氏之疏尤奇矣。外有賢臣,而內有如此女官,豈不成太平之治乎?上曰,其言實奇特矣。瑗曰,安邊一篇,專出於喜功矣。萬重曰,太宗之自稱天可汗者,已失待夷狄之道矣。至於行幸篇,則君臣相勉戒之語,多有可觀者矣。君臣相與匡弼,然後上下有交泰之美,此道一分未盡,則有一分害,二三分不盡,則有二三分害,此等處實合鑑戒矣。上曰,然矣。瑗曰,君臣上下交相勉勵,而竭盡無蘊,更無推演仰達之辭矣。第九板災祥篇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云者,太宗可謂得祥瑞之本矣。中原則自古好祥瑞,而我國則祖宗朝務實好謙,故元無以祥瑞爲言者矣。第十板虞世南之言,雖未見其恰好,而太宗所答,終近矜誇。《書》曰,有其善喪厥善者,正謂此也。上曰,然矣。《貞觀政要》,獨無李世勣之言,何也?萬重曰,不過將帥才,而無忠言嘉謨之可記者故也。瑗曰,魏徵十漸疏,其言好,故其文亦好矣。大抵人君之漸不如初易矣,雖以卽事言之,殿下求治之誠,亦似有不如前之歎,雖自求,而亦必自知矣。臨御一紀,治效尙邈,豈不抑鬱乎?國有大慶,而祈天永命之道,寔在今日,益加勉勵,無或怠忽,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當留意焉。魏徵此疏,實爲人君之龜鑑矣。瑗曰,末板太宗之言亦好矣。天下萬事,實本於人主之一心,故作於其心,而害於其政,雖深居九重,而以其見於政令者,可知人君治心之功矣。聖心歡欣之時,發而皆中節,使心氣俱和,則祈永之道,亦在於此。若其心生驕逸,喜怒過度云者,宜有所切戒者矣。上曰,所達好矣。瑗曰,《貞觀政要》今已畢講,而其中有可取者,有可戒者矣。殿下親製序文,可想聖意之欲法善戒惡,而此心常存,俾有實踐然,後言不歸於空言,而自有益聖之效矣。上曰,當各別留意焉。萬重曰,此書多有可法處,而以愼終爲終篇,以十漸疏編其末者,尤似有意,伏願覽此,而益留意於愼終之道焉。上曰,承旨之言好矣。當留意焉。太宗氣象,如可見處多,而戎馬事,則不免於伎倆所使,而輒發矣。瑗曰,英氣有餘,學問不足,故常欠於涵蓄之度量,終不如漢文之治矣。上曰,若觀唐宗之治,則勝於漢代遠矣,漢文則近於無爲,而規模甚大,武事雖不留意,而至於細柳親勞,則其英略,亦有可見者矣。瑗曰,漢文則規模果大,能以一張書,服南越王矣。上曰,序文原任大臣已書之云耶?瑗曰,未及問矣。上曰,《綱目》亦已上來耶。瑗曰,自全羅監營已來矣。上曰,承旨進來。萬重進伏。上命書傳旨曰,今者邦慶,前牒所罕,其在仰答休命之道,保民最先,而顧今京外,餘蓄俱竭,漢文常年賜田租之半,猶未能追行於今日。擧國含生欣悅之心,將何以下副,予之志喜,亦何以均施也?中夜思此,徒耿耿乎八路蔀屋,內自廊廟之臣,外至方伯守令,體予此意。若有保民便民者,其勿曰小而略之,夙宵孜孜,其詳講究。頃者舊布,雖有蕩滌之命,當捧身布隣族自如,則何以慰蔀屋小民之心?軍政釐正,下敎已久,而未準釐正之道,尙且夥然,分付備局,其尙未準數釐正處道臣,推考,守令爲先從重推考。斯速釐正,俾有實效,而其所勤慢,自當有追後廉問之道矣。正軍之勿侵他役,乃是舊規,而外方守令,慢不奉行,其我小民偏苦兼役,亦爲另飭諸道,俾無此弊,而今因大赦宥釋,諸道之中,觀其徒流案,有已過數十年者,方今霈澤,乃蕩滌前事,咸與維新之意。只曰放釋,而無他區處,諸道無依無土之民,其將依何而居,耕何而食?其年屬耳。自有田土者,則道臣守令,勸之恤之,使歸常民,其年已久。無處可依者,則到其本鄕之日,尤加撫恤,期於奠居,其無依歸,仍留其土者,其道道臣,一依留接例,各別顧恤,使得依所,而人生於世,秉彝俱同。此等之類,初豈樂爲而犯此,或困於飢饉,或敎化未及,自不知憲章之在上,究其元情,豈不矜惻?咨爾道臣,亦體此意,顧恤之中,敎之以孝悌之道,因之以事長之義,使前日之强悍者,偕至於淳厚之域,則此予今日曠蕩之意也。徒流被放者,意猶若此,況其他常民乎?三陽回泰,萬品咸蘇,邦慶乃新,政當布仁中外,大小群僚,精白一心,保我元元,乘此機而導陽春之氣,隨此時而回淳厚之風,仰副高穹列聖眷佑之德,下答億兆生民欣悅之心。上又命萬重,書傳旨曰,交隣之道,邦國所重,頃者倭館公作米柴炭事,曾有勅勵之事矣,今有實效耶?其令備局,分付道臣,問于萊府以聞。諸臣遂退出。 ==2月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齋戒。 ○李重協啓曰,諫院處置,歸於憲府,而尙未處置,大司憲尹惠敎,卽爲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牌不進傳旨未下,持平金錫一三度呈辭留院,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掌令尹就咸,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重協啓曰,兵曹參議李匡輔今方入直矣,以社稷祭薦俎官,預差陞實,卽當進往,而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稱有病故,參知李潝未肅拜,無他替直之員,判書、參判、參知,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社稷署官員,以祭所三獻官意啓曰,薦俎官刑曹參議鄭羽良,自數日前,寒痰凝結於胸脅,有妨屈伸,症形不細,而以單子中改付標爲惶恐,强疾入來,受香到齋所矣。勞動之餘,一倍添劇,轉側不得,呼吸喘促,卽今以臣等所見,萬無駿奔將事之勢,莫重祭享,將未免臨時生事之患,令該曹依例改付標,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又備忘記,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立之。 ==2月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端懿王后忌辰。 ○夜一更,月暈,廻火星土星。 ○徐宗玉啓曰,來十一日輪對日次,而宗廟春奉審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正言金{{?|⿰禾道}}引避退待,已經累日,尙未處置,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亦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受由外,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副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以弘文館言啓曰,校理任珽,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禮曹郞廳來言,明日永寧殿、宗廟雨漏處修改時,本曹堂上當爲進參,而判書金取魯,參議黃晸呈辭,參判吳光運呈辭受由,無進參之員云。判書、參議,竝卽牌招,以爲推移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禮曹參議黃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明日永寧殿、宗廟雨漏處修改時,戶曹長官事當進去,而判書李廷濟針灸受由多日,而尙未行公,卽爲牌招,使之進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李錫祿,父病極其危重,勢難在直云。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兼春秋單任述。 ○李重協,以兵曹言啓曰,昨因本曹堂上之或差祭或違牌,臣尙絅承牌入直,而次堂見在,則長官曾無入直之例。且於明日宗廟修改時,本署提調當進參,而都提調臣判府事徐命均,適有身病,臣當進去,而參議李匡輔社稷祭罷後,實病方重,參判李眞淳,今日又爲呈辭,參知李潝旣有只推之命。參判李眞淳,參知李潝,竝卽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兵曹參知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掌令尹就咸啓曰,引嫌而退,匪怒之敎,不過飭勵,以此引嫌,無已太過,請正言金{{?|⿰禾道}}出仕。答曰,依啓。 ○以正言金{{?|⿰禾道}},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2月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必寧{{*|式暇}}。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原監司李玄輔。 ○傳于徐宗玉曰,江原監司李玄輔留待。 ○又傳于徐宗玉曰,江原監司李玄輔引見。 ○李重協,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永寧殿移還祭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大司憲尹惠敎,掌令尹就咸呈辭,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金錫一三度呈辭,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左副承旨柳萬重,今日不爲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修撰南泰良,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吳瑗,以漢學兼敎授,今日試院坐起時晝仕出去,而一日之內,勢難畢試,每每草記,事涉煩瀆,限畢試間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備邊司言啓曰,軍政尙未準數釐正道臣守令,有令備局推考之命矣。海西、關東,則曾已畢釐正修啓,而京畿、湖西、湖南、嶺南四道,則本司之發關催督,非止一再,而尙未準數釐正,累次特敎之下,委屬如此,殊甚稽緩。京畿監司趙明翼,忠淸監司李壽沆,全羅監司柳復明,慶尙監司金在魯,竝推考警責。守令則令該道道臣,未及釐正者,指名現告。且令條報,其代定多少時日先後,分輕重論責,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宗玉曰,召對爲之。 ○以咸鏡監司狀啓,犯越採蔘之變,通胡潛商之擧一時疊出,惶恐竢罪事,傳于柳萬重曰,勿待罪事,回諭。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今二月初五日,大臣及判義禁宋寅明,右參贊宋成明,應敎吳瑗同爲入侍時,傳曰,成衍應坐諸人,象極侄被坐者及李益命竝放,其他被坐夫妻各配者,從夫配所改定事,命下矣。罪人成衍母,信川郡緣坐爲婢,罪人李女同生弟爲奴,罪人興孫竝放送,而同生弟,羅州牧黑山島減死島配,罪人益衍緣坐爲奴。雖已放送,減死島配,則不得擧論,姑爲仍配。罪人象極同姓侄子,海南縣流三千里緣坐安置,罪人大浩,罪人喜之同姓三寸叔,茂朱府流三千里安置,罪人李益命緣坐及臺啓所論兩罪竝放送,象極子婦,咸安郡緣坐爲婢,罪人李女,從其夫配所,移配于巨濟府,而依例發遣府羅將,仍令押送配所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敎江原監司李玄輔書,王若曰,關藩缺守,予方軫於其難,廷簡推賢,卿迺膺於汝往,載渙綸綍之號,式昭牙纛之榮,惟卿華胄蟬聯,雅識周練,居家以詩禮,禔已早襲名相之餘風,莅事惟謹愼,持心不墜乃父之遺訓,晩蜚英於上第,譽竝祁庠,頃分憂於西符,治模遂霸。顧地望無施不可,奈朝議有所難平。身名在通塞之間,固世道之可嘅,手筆書承宣之擬,蓋予意之有存。雖近日不安於在朝,而通材寧任其處散,眷彼東臬,翼我左畿,控引上游江漢舟楫之交會,隣比北路山河襟帶之縈紆。惟地偏土荒,蓋藏常乏故,俗頑民弊,馴擾最難。矧玆濱海之荐災,哀哉濟涸之方急,予則切同胞之念,莫云隔遠階墀,疇能紓若己之恫,要在愼揀方岳。玆授卿以江原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卿其祗服明命,懋恢良猷,馭之以嚴明,衆心坐鎭,行之以勤敏,積弊立祛。屬三陽肇回,旣誕示十行之諭,方八域同慶,尤當體一視之仁。無或效永嘉之遊山,庶幾追冀州之攬轡。凡厥機宜措畫,予不多言,若夫寬猛弛張,卿可自運。於戲,念此去觀風之地,卽先卿遺惠之邦,繼按旌麾,歲月甫周於一紀,嗣揚名績,付托毋負於十連,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任珽製進 ○副修撰沈星鎭疏曰,伏以臣,情窮勢迫,轉動無路,一就牢狴,三違召命,罪戾層積,誅戮猶輕,而聖度天大,累靳例勘,臣誠徊徨悶迫,罔知攸措。此際特敎又降,辭旨嚴重,責之以道理,諭之以分義,尤不勝惶悚震悸,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噫,臣之情勢,若有一分可强之路,則臣豈敢每事違傲,甘自陷於蔑分昧義之科哉?蓋以廉隅一節,士夫所重,一有倣到,則身名之汚衊,姑舍勿論,其爲淸朝之累,當世之羞,誠非細故故耳。念臣危蹙之情,已悉於前後疏供,庶幾聖鑑之洞燭,而祗緣誠意淺薄,不能上格於君父,故每承聖敎以臣謂有可出之勢,而故事撕捱者然,臣於此,慙悼悶塞,不知所出。今若怵畏嚴命,不復開陳,則雖以天日在上,亦何以俯諒微衷乎?噫,向來儒臣之疏,旣以濫竽苟選爲言,至請改錄,此已被選人抵死難進之斷案,而況其旨意所在,不知的指某某,則豈可諉之以分義之重,而冒沒勇進,以自壞士夫之大防也哉?此臣所以寧被慢命之誅,而不敢爲進身之計者也。今於天牌之下,不敢偃然坐違,玆不得不隨詣陳章,自外徑歸,臣罪於此,萬殞難贖。噫,臣旣抱危苦之情,未效論思之責,孤負殿下,罪固自知,而抑有微忱之耿耿,不敢自阻,略此附陳焉。顧今日氣向和,講筵當設,老師宿儒,出入講討,正合日親賢士之義,而李眞望、宋成明兩重臣,文學最優於流輩,而一任其閑退,不以誠意勉留,雖其歛退之志,有足夸尙,而豈不有歉於我聖上好賢樂士之德乎?況當國有大慶,便是一初之政,尤宜旁招俊彦,聚會精神,在外儒臣,勿縻以職名,益加以誠禮,期於招致,則其有補於聖學,奚啻責之於蔑學如臣輩者乎?今臣此言,雖甚短拙,亦不能無助於典學之日,惟聖明留意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特敎之下,其所撕捱,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日昨,召命荐降於受暇視湯之際,迫於情私,坐犯逋慢,聖度天大,罰止例勘,得以隨便將護,粗安私分矣。不料恩敍特霈,除旨隨下,嚴畏分義,固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母病,祟在水土,積有源委,非如一時偶感之比。醫治累日,症形一向無減,飮噉全却,眞元漸鑠,最是膈痰用事,寒熱迭作,悶眩之極,有時昏窒,人子至情,斷無離舍供職之望,昨日違傲,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輒賜寬大,誅責不加,聖恩愈渥,臣罪滋大,不得不疾聲哀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天地父母,俯垂矜察,亟許鐫遞,俾得專意救護,以伸情理,仍治臣前後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副應敎吳瑗疏曰,伏以臣於近日臺閣事,深有慨然者,略陳愚忱,以冀睿照。竊惟國有臺諫,將使之執法抗論,與君上爭可否也。式至我朝,尤重臺體,凡兩司之所論執,雖至尊,不得使其停輟,蓋不如是,無以嚴公議而尊國體也。居臺地者,亦宜稍知自重,豈容苟循上旨?而頃日兩司請鞫諸囚之啓,所關至重,則雖殿下當此曠蕩之時,欲施好生之德,決不可迫促臺諫,强使停論,而臺閣之臣,專務承奉,無復持難,兩司七八白簡,相繼竝停於一兩日間,累百年臺閣職守,實自數三臣壞之,目前隄防之弛,固足寒心,而日後流弊之大,又曷可言哉?伏況從前邦家大慶,渙汗有澤,而赦令之頒,少或失出,輒有臺諫收還之啓,蓋滌瑕之恩,上之仁也。守法之論,下之職也。今日宥典,固是無前之大霈,聖意所在,臣豈不知?然其中實多負犯至重,決不可容議者,而側聽臺議,終始寂寥,疏單紛紜,惟事退縮,近日刑官金吾之入侍,旣無一人進參者,事過之後,亦無一言提及者,殿下試觀此擧措氣態,果何如耶?誠不料臺風之隳敗一至斯也。此雖臣下之罪,而臣愚妄謂,莫不由殿下導之使然也。噫,在鞫之諸囚,今旣次第行遣矣,益寬旣復官秩矣,安鑮、韓聖欽旣出陸矣,尹㝚旣全釋矣,崔必蕃亦旣移近地矣。略而論之,蓋亦如此,此人之原初俸逭,已極失刑,而日弛月解,蕩無防限,有若微眚細故之節次寬減者然,尙可以戢凶醜而嚴邦典乎?惟臣無狀,誠意至淺,區區執法之論,輒陷疑阻之科,臣固慙恧罔措,而愚滯之見,何敢不自竭也?殿下每敎以大慶之後,群下猶不忘舊套,夫所云疑阻舊套者,卽是偏私排軋之謂也。若夫懲討之典,國言所同,此豈一毫髣髴於疑與套,而亦豈臣之褊見私言也?殿下固不宜以此逆拒言者,而爲殿下耳目者,亦何敢顧瞻規避於此哉?於戲,愚憃如臣,雖極不肖,方此歡欣抃躍之時,一段祈祝之忱,惟願殿下,立經陳紀,制治成化,上答天眷,下固人心,以爲祈永貽燕之本而已。此外豈有絲毫餘念哉?惟其正名義昭綱紀嚴大防杜奸萌,此正所以合天理而服人心者,今乃徒以姑息之惠,遽施於罔赦之徒,遂使政刑倒置,而天討有廢,奸究增氣,而民志靡屆,此臣所以耿耿心憂者也。昔唐憲宗初政明斷,一洗寢弱之陋,裵度以爲,韓弘輿疾討賊,承宗束手歸罪,此由朝廷處置得宜。古之人君,弘濟時艱,鞏固國命者,誠不在專尙仁恩,惟貴命討恩威各當其則而已。臣旣在官守,適因目下之事,輒復縷陳及此。伏願聖明垂察,將前後臺諫,嚴加警責,俾知懲礪,殿下亦宜深留聖意,勿以瞽言而廢之,不勝幸甚。臣於昨日掌令尹就咸之出肅,不勝駭喃也。就咸頃日所被嚴敎,實是臺閣上前所罕遭者,臣固嘗以訶斥太過,有所仰規矣。今就咸復除臺職,曾不一言控免,以爲自處之道,揚揚呼唱,冒沒出肅,不復知世間有廉恥二字,眞令人代爲騂顔矣。臣謂就咸,不可不亟命刊遞,以重臺職也。臣無任屛營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入侍時已爲下敎矣。 ○咸鏡北道鍾城幼學韓汝斗、吳一濟、韓汝台、金就礪、吳一麟、朱壽昌、朱彦昌、金有麟、韓汝欽、朱道三、韓夢審、韓汝謙、吳淑周、金萬鍊、安萬寶、金鳳祥、柳如松、朴必珍、吳一泰、金益燁、朴愼百、朴愼恒、蔡泰彦、崔濟昌、崔西遠、韓汝哲等疏曰,伏以臣等,生長邊塞,矇無知識,而未嘗不講求乎當時之急務,未嘗不隱痛於生民之巨瘼。思將芻蕘之說,欲陳冕旒之下,而地域夐絶,天門迥隔,未上龍門之十策,每切賈生之六歎矣。今乃裹足五嶺之路,來伏九闕之下,敢以時務之最切而不可不施行者三條,民瘼之尤甚而不可不變通者三件,條列以陳,伏願殿下垂察焉。何謂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惟我關北,卽聖祖龍興之地也。與漢之豐沛,唐之晉陽無異,而其肇基之際,非常之跡,尤與漢唐,有卓異者焉。昔我度祖大王之卜居于慶興也,夢感白龍,射殪黑鱗,流血碧波,名以赤地,翼祖大王之避賊于赤島也,蒼黃海頭,無船可渡,而水忽自退,竟致利涉,此莫非皇天陰騭,以啓億萬世無彊之休烈,而其奇事異蹟,終不可使泯沒無傳者也。且穆祖大王之始陶穴于慶源龍堂也,手植松一株,尙今茂密,不改淸陰,穆祖德陵,舊在慶興,今雖移安,遺墟尙存,此又聖跡之不可無記實者也。彼賢人長者杖屨之所及,猶且立祠而俎豆之,以寓後人景慕之誠,況我聖祖肇基遺蹟,陵寢舊基,豈可無記實詔後之典哉?噫,自我太祖立國以來,撫綏北方,異於他道者,蓋出於不忘聖主舊鄕之意,而獨於聖祖非常之跡,尙無刻銘表揚之擧者,恐未免爲國家之欠典。伏乞殿下,亟命有司,聖祖遺跡,鐫入金石,立之於射龍池邊肇基處,使後代臣民,咸知聖祖遺烈,若是其昭昭,則豈但一國臣民之幸?亦有光於我聖上闡揚先烈之道。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一也。六鎭去京師數千餘里,朝家素以荒裔待之,專責以武藝,不揆以文敎,故六鎭居民,無論上下,以馳馬試劍爲本業,以讀書綴文爲餘事,而其業武者,或參出身,或除邊將,以至懷郡章、杖閫鉞者,比比有之,其業文者,則白首下帷,莫能成功,半世食貧,竟未免與草木同腐。故人皆賤而侮之,如有讀書者,則必群聚而笑之曰,彼將讀書何爲?只空乏其身而已。其讀書亦不敢以決科取第自期,以參鄕解記姓名爲能事,而至於留心實地,飭躬勵行者,則百無一二焉。此豈天之降才,獨嗇於六鎭,殆以敎養之未盡其道也。今若別擇六鎭中,有學行爲士林所宗仰者,定爲六鎭都訓長,又選一邑中,有操守能文詞者,定爲一邑都訓長,抄出年少儒生,先以《小學》、《家禮》、四書、《心經》、《近思錄》等書勸讀,責之以事親敬長,正心修身之道,次以《詩》、《書》、《易》、《春秋》、《禮記》、韓、馬、蘇、柳等書課讀,敎之以詩賦、疑義、論表、對策之文,盡誠開導,不事文具,一邑訓長,則每三朔末,招聚一邑諸生,或受講讀,或試製述,考其能否,報于本府,本府賞其能者,而罰其不能者。六鎭訓長,則每春秋末,招聚六鎭諸生,或受講讀,或試製述,考其勤慢,報于巡營,巡營亦賞其勤者,罰其不勤者,則人才之成,指日可期,而第伏念北土人情,雖有德望,苟無爵位,則人皆輕侮,不肯服從。六鎭訓長,則自朝家除拜,一邑訓長,則自巡營差出,而六鎭訓長,則自巡營,明其黜陟,一邑訓長,則自本官,用其褒貶,則爲訓長者,必將盡誠於勸課,爲諸生者,亦肯勉力於講習。誠行此法,永久不廢,則不過十年,文材蔚興。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二也。北土本以豐沛之鄕,僻在遐裔之地,列聖之所矜恤而愛養之者,比他道尤異,而第以天陛旣遠,營門又隔,黎民之疾苦,莫之省憂,弊俗之澆詭,莫之規正,誠我聖朝,果不棄六鎭之民,每歲春秋,發遣繡衣,新舊替代,往來廉問,考官吏之能否,察民俗之善惡,則廉潔之吏,益勵廉潔之操,奸究gg奸宄g之民,莫肆奸究gg奸宄g之心。如此則政焉有不善者乎?俗焉有不美者乎?如其不能然,則又有一策,評事之職,雖以兵營幕僚,初非關涉於採察民情,規正民俗,而前此留幕之時,則以其臺臣,來在近地,爲官者有所嚴憚,而不敢爲非,爲民者有所恐懼,而不敢爲奸矣。夫何十數年來,評事暫到北幕,旋卽南還,旣無忌憚之人,寧有刻厲之風?今計莫若使評事,恒留北幕,勿許卽歸,及其瓜滿,新舊面代,而不但責之以佐幕之任,兼又付之以糾察之職,以之憚壓守宰,規正民俗,則凋瘵者,得以蘇息,姦究gg姦宄g者,得以屛迹,此時務之不可不施行者三也。何謂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會寧淸市之日,其支定牛隻、豬口、鹽、鐵、魚、藿等諸物,列邑所供,各有定數,此則各官均行之役,固無獨勞之弊。至於慶源開市之時,通官自會寧,路由鍾、穩,達于慶源,及其撤還之日,復由兩邑,越去彼地,而慶源畢市之後,不去者或至十餘日,兩邑經過之日,留居者或至數十日,則其供饋諸需,不可憚記,而其徵求諸物,罔有紀極,細布多至千餘疋,其他首髢、扇子、紙地、柳器、鐵物、馬鞍、鷹鈴、鵰羽、豬口、生雉、海錯等雜物,不知其幾數。若以民力殫竭爲辭,而不能準數應求,則執其該任,毁裂其冠服,繫縶其手足,或凍之於雪夜,或加之以鞭捶,流血狼藉,求死不得。當此之時,雖、賁、育之力焉,而無可措手,雖、儀、秦之辯焉,而莫能開口。三邑差需物貨,各至數百同,而今已罄竭無餘,朝家劃給穀物,多至數百石,而未能補其萬一,故民間尺布斗粟,無不搜括斥賣,以充其慾,膏血已盡,冤號澈天。一經此禍,如遭亂離,安有聊生之望?壑慾狼貪,去益層加,去年誅求,甚於昔年,今歲恐喝,倍於往歲。若此不已,三邑赤子,將靡孑遺,興言及此,良可於悒。爲其患害,若是酷烈,而上司,則每禁其層給之太多,示之以梟示之律,故當該任掌,㤼於刑戮,應求諸物,不以實報,故上司亦未知層給之至此之多也。朝家亦未聞弊瘼之至此之甚也。會寧支定諸物,則三邑與他一體輸供,三邑應求諸物,則各官少無一毫扶助,獨此三邑,有甚罪過,偏遭酷禍,未蒙矜恤,彼國之遣通官者,蓋欲通兩國之言語,以平互市間事耳。豈欲使之肆無厭之慾,而貪徵科外之物也哉?誠以此弊,移咨彼國,會寧互市,依前仍置,慶源開市,則合設於會寧,通官出來時,令箭約會後春胡將,一如烏喇寧塔之爲,則可除通官輩往來三邑虐徵之大弊矣,此第一策也。不然則慶源府前江流中間,有所謂孤欲耳島者,於彼地後春,乃二十里也,於我國,則方內也。兩國市場,開於此島,各以其物,交易而退,彼人宿處於後春,我國人,則自還其家。勿使彼人,來處我境,則旣不失兩國和市之好,又可免通官徵求之患,如以此意,往誘彼邦,則必無不從之理,此亦弭弊之一策也。如以此兩策爲難行,則會寧開市時,種、穩、慶三邑支定諸物,量宜分定於他邑,而北邊儲置之穀,亦爲從優劃給,以弭目前難支之患,幸甚。近來前後評事,俱知此弊,或狀聞或疏陳,而廟堂尙無施行之事,臣竊爲之慨然,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一也。臣聞守令者,所以分憂而牧民也。生民欣戚,一邑治亂,皆由守令之賢不賢如何耳。是以守令得其人,則諸吏得其人,諸吏得其人,則諸政得其宜,然則守令之不可不擇人也明矣。朝家以六鎭爲邊地,鍾城府使外,皆以武弁差遣,武弁之治民,非必盡下於文倅,而若其愷悌之政,廉潔之操,不如文倅。誠自今後,五邑守宰,文武交差,則小小民弊,自可除去矣,而第念六鎭,爲邑最爲惡遠,苟有形勢,不樂爲宰,故雖有賢倅,政無所失,而未及瓜滿,遽爾遞歸,徒使疲氓,勞於迎送,所易新吏,又不如舊,則無補治道,有害民事。自今以後,六鎭守令,如無大過,無輕遞代,則困瘁之民,庶可蘇息,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二也。六鎭儒校生輩,或以世代品官子枝,入錄於靑衿錄,或以世代校生子孫,分錄於校院生案,常時輪直於聖廟,春秋釋菜時,齊會供祀,而其中讀晝講禮,誦法先聖者,不無其人,操觚墨治擧業者,殆居其半,此莫非列聖培養之效,聖上樂育之化,無遠不屆,不以邊塞而有間也。只以地僻才局,科目成立,與南中有異,而士子輩感祝聖化,作成興起者,曷有其已?第惟邊上守禦,事體自別,無論儒校生,擧皆入屬於守堞,分隷於城垜,每當春秋城操之時,卸去章甫衣冠,扮作軍卒模樣,手執器械,列立城垜,應號擧火,一如城卒,則便是編伍之士也。故往在先朝,六鎭儒生輩,陳疏請除春秋汰講之規,自上特許三巡落不後汰定事,明有成命,至今遵行矣。不意昨年秋,備局及兩營關文齊到,春秋例講之後,又定別講,必欲苛深講規,汰定賤役而後已。噫噫,六鎭士子,雖比京華簪纓世族差別,而係是一邑中品官表表知名者也。常時守直於聖廟,春秋習操於城垜,循例應講,亦云勞苦,而今又創出別講汰定之規,一側足,將未免轉入於坑塹中,使我累代鄕品之人,胥淪於卒伍隷隊之役,六鎭儒生輩,自夫此令之下,人人狼顧,以爲朝家以六鎭儒生輩,全不比數,以入屬守堞軍爲不足,又欲汰定於賤軍之役,人心胥動,怨言日興。列邑今雖未及擧行,而朝令之下,不可終寢,甚非撫恤邊民,鎭安人心之道。伏願聖明,分付備局,亟寢別講汰定之令,以安六鎭儒生之心,此民瘼之不可不變通者三也。且伏念兵者務精,而不務多也。北兵營及各官馬兵之數,不爲不多,而徒有其名,無有其實,所騎軍馬之自備者,十無一二,所用軍裝之未辦者,什常八九。及其主將點閱之時,軍馬及軍裝,姑爲借點,謀免一時之罪,如或不能借得,則逃避不現,闕點生事比比有之,平居無事之時,猶尙如此,如有不虞之變,則將焉用彼兵哉?言念及此,良可寒心。今若求斯兵之鍊精,分付營門,馬兵中貧不能自備戰馬弓矢器械者,一倂汰去,移作步兵,其能備戰馬具器械勇健者,抄出作隊,一依親騎衛四等都試例,兵監司巡歷時,咸聚試才,優等與沒技者,則特賜及第,居末與無分者,則施罰有差,則人心歡喜,擧皆樂赴,有才者益自進就,無才者亦能奮勵,以至軍馬軍裝,亦當盡心預備,以爲待用之器。此與徒存名目,元無實用者,不可同日而語,此亦邊上軍政之不可不變通,故略此附陳。此雖出於區區獻芹之誠,而文辭拙訥,不能備陳弊源。伏乞天地父母,恢翕受之量,推拯救之仁,變通者變通之,施行者施行之,則臣民幸甚,國家幸甚。臣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 ○乙卯二月初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江原監司留待引見時,江原監司李玄輔,左承旨徐宗玉,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命玄輔進前,下敎曰,敎諭書已盡之,而方伯,體任至重,下去後着意爲之,可也。玄輔曰,臣智慮淺短,情跡臲卼,方面重寄,何敢冒當,而分義是懼,旣已承命,則委寄之意,敢不仰體,而揣量才分,恐難稱塞,臣父曾經此道監司,故臣亦略知道內物情,而姑未詳近來有何弊端矣。上曰,先卿之按此道,在於何年耶?玄輔曰,乙巳年也。生民疾苦之中,良役之弊尤甚,而關東一道,則壤地偏小,民戶且寡,軍額元數不過三萬,而纔因備局申飭,已以一千五百餘名,盡充闕額云。爲守令者,想必體聖主懇惻之意,罔或有虛實相蒙之弊,而但備局嚴關,上司督責,則雖未及充定,而安知其不以已充定爲言耶?謹當覈察其虛實,以期小紓民力,圖報聖恩之計矣。日昨聖敎,丁寧惻怛,前監司想已頒布各邑,而臣於下去後,當其發送邑邑曉諭,則雖愚民,亦必感泣不已矣。上曰,軍丁事已有飭勵矣。以其數少之故,歲前已盡上報云,守令固不可疑之,而猶未知其眞的,此宜詳察。且關東、關西,素稱遊觀之地,而關東則尤多閑暇之時云,民雖鮮而罔非吾民,事若閑則心易汎忽,益加勉勵宜矣。玄輔曰,臣旣親承聖敎,敢不殫竭心力,以爲一分報效之圖乎?上曰,有可稟達之事乎?玄輔曰,本道昨年年事,又致凶歉,嶺東西十餘邑,今方設賑云,賑政凡百,前監司必已規畫,臣不必別事陳請,而大抵本道,土瘠民貧,連歲大無,公私俱竭,營門與列邑,實無方便營賑之道,故前監司請得上年全耗,而以其會案之未及上來,廟堂姑未許施云。臣於下去後,會案當催促上送,令廟堂待其會案之上來,趁卽參酌劃給,以爲及時分賑之地,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玄輔曰,驛路之凋弊,實八道之通患,而道內銀溪驛,則處於北關孔道,受弊比他驛倍甚,而近來科外濫把之弊,罔有紀極,自北關上來者,自京下去者,憑依假托之端,不一而足,京驛及高山驛,或牽私而不能嚴防,或見瞞而不能致察,紛紜入把,略無顧憚。銀溪處在中道,旣不能明知其虛實,則其勢不得不依例遞馬,故馬戶不能支堪,散亡相繼,莫重傳命之地,將未免絶站之患云,事之可駭,莫此爲甚。銀溪則臣之下去後,當各別申飭,嚴加防塞,而至於京驛及高山驛,則非臣所管,末由申飭,自各其道,嚴加申飭,此後如有如前之弊,則該驛察訪,各別論罪之意,出擧條,分付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玄輔曰,不敢煩達,到營後大事,則當狀稟,小事則論報備局矣。宗玉請宣諭仍宣讀,又請別諭仍宣讀。玄輔起伏。上曰,別諭,卽古人所撰之文,而略而盡矣。卽今政當農時,於此而尤宜着念矣。玄輔曰,今番疏決時,所放罪人之願欲仍留者,道臣顧恤事下敎,而仍有勸農之敎,今因別諭,而又有此特敎,臣敢不十分勅念爲之耶?上曰,嶺東雖少,多有隱處,嶺南、湖西,與之相接,西北往來,亦由於此,則便是要衝之地也。故頃年以關東尤以爲慮矣。向者罪囚之放送也,有所下敎,厥漢輩之還送其地,無寧留作本土之民,筵臣之以此爲言者,可謂有理矣。此類太半强盜,而皆由於平日無恒心之致,今此勸農,欲使此類,有恒産而有恒心也。卿下去後,卽放被放之諸罪人,而歸於其地者幾人,仍留不歸者亦幾人?竝詳問狀聞,可也。宗玉曰,臣纔自伊川還,以伊川事有仰達者矣。關東之伊川,有若京都之北漢,而四面無隣邑,一邊則與海西之新溪、兔山相接,一邊則與北關之安邊相接,平安道往來,道路亦近矣,其民則無土着,而京居士夫之逃奴及各邑官吏之逃走者,無不聚會,便作逋逃之藪,而民與盜相雜,而居在其家,人不知其爲盜,而諸邑捕盜,密符若來,則皆是其中之人矣。其土則無主山田,年年火耕,而土品頗沃,生穀稍多,業農者無貧餒之人,有防墻而云是前代勝捷之地,丙子胡患,亦由此而入矣。其地可合於防守,故前監司李衡佐,陳其形便,請陞伊川爲防守使,以備局餘丁六百名,定爲防守軍事啓聞,而廟堂尙不回啓。故有軍而無將,只操練時點考而已。朝家若不施,則防守軍,當移定良役,不然則當設防守營,新監司下去後,使之察其形勢,量其便否,而狀聞,何如?上曰,承旨之意,則設防守營爲可耶?宗玉曰,脫有不幸,則未知其何如,而俄者所達盜與民相雜,各邑祕關之終續可慮矣。若名爲防守,而事面稍重,則民心一倍畏憚,而有鎭壓之道,列邑不敢輕視,而有統禦之權,故議者以爲戶曹出給糧餉屯,而設防守使則好矣云,而防守軍之或存或罷,亦當有成命矣。上曰,只以防守使爲名,則亦當有效耶?玄輔曰,嶺東邑之稍成貌樣者無多,而伊川則全不成樣矣。臣意則無論文武,而以曾經監司、兵使有名望之人差送,則自然有撫摩制置之效,爵號之比前稍尊,有何關係乎?上曰,前前監司之所啓聞者,廟堂之尙不回啓,誠非矣。卿於下去後,量宜啓聞可矣,而但秦家長城,不救二世之亡,虞詡朝歌,能致群盜之化,孟子所謂地利不如人和者,於此可見矣。民之爲盜,固由於無恒心,而今番所放者,無非此類也。使此類,而悉化爲良民爲宜,旣放而又使之犯法,則豈有放之之意耶?土旣沃矣,穀且饒焉,則得其生理,而庶有恒産,諭之以義,敎之以禮,則何難於化爲良民耶?雖有捕捉關文,而不可每每捕捉,以致撓動也。我則知汝不爲盜,而汝之得此名何哉?如是曉諭,而至誠撫摩,則誠之所感,金石亦透,豈無感而化之之道乎?玄輔曰,聖敎及此,以此敎而嘵諭,則雖至愚頑之類,必有棄惡向善之心矣。玄輔退坐,中官以賜物傳授,玄輔跪受先退。宗玉曰,未赴任守令,多至十三邑,其中或有除拜不久者,而勿論久近,當此方春始耕之時,分糶勸農之道,一日爲急,許多守令之曠廢邑務,誠爲可悶,而吏曹之不爲催促發送,未安,該曹堂上則推考,守令之除拜過數朔者,使之數日內辭朝,新除守令,竝爲催促之意,分付該曹,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平安都事權基彦,咸鏡都事權贒,初以試事變通改差之後,本道監司,則因其呈狀,而追後罷黜狀啓來到矣。此非罪罷者,而遞差在先,則兩道狀啓,所當微稟還送,而其狀啓中,有他事陳請者,故雖不得不入之,旣遞又罷,事涉稠疊,雖甚微細,有關出納,故敢達。上曰,監司狀罷,初非以罪,特未知改差之故而然矣。旣以變通遞差之後,則不當又罷,兩道狀啓中都事罷黜事,勿施可也。{{*|出擧條}}宗玉曰,日躔月離表十三卷,頃日入啓,而卽今推步甚緊急云,故敢達。上曰,當下之矣。宗玉曰,雖以各司言之,無長官則難矣。況喉院出納之地乎?都承旨李春躋所引情勢,元不大段,而長單還給之後,又陳辭疏,尙不仕進矣。上曰,牌招察任可也。日煦漸長,法筵當開,而玉堂不備,任珽之至今撕捱何事耶?宗玉曰,無他嫌端,以其親病而然矣。上曰,南泰良之撕捱無義矣,初旣行公,又復引入,沈星鎭則一不膺命,寧如許道理耶?俱極非矣。宗玉曰,沈星鎭之以權爀疏爲嫌者,不可謂無所執矣。南泰良則知製敎自是玉堂之事也。其時下敎,雖命還收,而此與翰林削薦無異,其所撕捱無怪,別爲開釋宜矣。上曰,其時以知製敎事下敎者,不過飭勵,而無深意,旣已開釋,則豈有可引之嫌耶?設令以不合玉堂爲言,君父開釋無餘,則固當出而膺命,其在分義,何可每每爲謙耶?沈星鎭之引嫌尤非矣。竝從重推考,牌招察任,可也。諸臣退出。 ○乙卯二月初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吳瑗,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瑗讀,自《綱目》初卷周威烈二十三年,讀十七板。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二十五板而訖上篇。上曰,二十二年魏韓趙伐齊之伐字畫缺爲代字,而此是御筆,不可補畫,模畫添補,可也。瑗曰,不能校正惶恐,而木板多有缺畫處,此後則當模畫以補矣。上曰,承旨仍讀下篇。萬重讀下篇一板。上曰,注書讀之。逅讀十九板。上曰,少退。諸臣退出,有頃還入。瑗又讀十五板。上曰,承旨讀之。萬重讀五板。上曰,注書讀之。逅讀五板訖下篇。瑗曰,曾已講矣。凡例皆備,別無可達之辭,而首書魏趙韓爲諸侯者,其意尤深,此與絶筆獲麟同矣。司馬光之論,以禮名分三字言之者好矣,而但正名細務云者,雖出於對言,而似爲病矣。國之大法,豈有過於正名乎?上曰,此則儒臣曾言之矣。胡氏之言亦好,而但抑揚太過矣。瑗曰,以謹微爲歸趣者誠是矣。上曰,以智宣子、趙簡子事觀之,付托之得人與否當如何耶?使臣之道亦猶是矣,而唐太宗以世勣托高宗,幾亡其國,漢武帝得霍光付昭帝,能保其國。予之嘗以漢武勝於唐宗云者,良以此也。瑗曰,九板司馬光之論才德者好矣。上曰,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之言,似不可矣。瑗曰,切戒用小人之意也。德者人之所嚴,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疎云者,實爲的論。才不可不用,而所貴乎各當其任,用人之際,當各別留意矣。上曰,魏文侯其始,則雖有愧於正名,而以所記載者見之,則最是三家中第一也。瑗曰,李克之五視其言好矣。孔子曰,視其所以,察其所安,觀人之道,不可以一段論之矣。上曰,聞其言而以爲,吾相定矣,君臣相得之美,亦可見矣。萬重曰,居視所親,富視所與,非在上者所可知,而達視其所擧,則可知其人矣。上曰,然矣。瑗曰,十八板吳起所謂在德,不在險云者是矣。孟子曰,地利不如人和,亦此意也。爲政之本在德,有德然後可得人和,吳起之能得德字之義,雖未可知,而其言則好矣。萬重曰,如此之言,雖謂之君子言,亦無不可矣。上曰,然矣。瑗曰,觀乎此言,則不可只以一時將才稱之矣。上曰,《左傳》則多引詩爲言,而及此則不如是矣。瑗曰,先王遺澤漸遠,故動引先王,而爲言者無之矣。此下縱橫之術出,則反不如李克、吳起之時。上曰,世道之漸降可見矣。瑗曰,二十四板齊侯來朝,乃特筆也。封墨、烹阿,亦在一號令之間,可謂其時列國中賢君矣。上曰,威王誠不易得之君也。齊業在此一着,而平日紀綱已立,故然矣。苟無紀綱,雖日烹阿大夫,何以致大治乎?是必有要道矣。瑗曰,苟有賢於卽墨大夫者,而只封此焉,浮於阿大夫者,而只烹此焉則何以服人心乎?蓋賞罰得當,故能致大治矣。上曰,當周室衰微之時,諸侯不朝,而齊獨朝焉,則其本正矣。正己者可以正人,其爲治之規模,必有可觀者,而賞罰又得當,故其效立至矣。瑗曰,二十六板秦敗三晉,賜以黼黻者,實啓秦王呑六國之禍,朱夫子大書之意,實非偶矣。萬重曰,諸侯相侵伐,而天子不能禁,反以黼黻而賞之,則周政之衰亂,於此可見矣。瑗曰,八年彗星見西方,而其下公孫鞅入秦,終成西秦刑名之治,天人之際,亦可見矣。孝公得鞅,而能致富强。況王者得賢佐而用之,則其效當如何耶?無曰無人,而至誠求之宜矣。上曰,漢武好仙,則少翁、欒大爲用,聚財則桑弘羊爲用,用兵則衛靑、霍去病爲用,此係人主之所尙矣。孝公之志在於富强,故鞅乃爲用,苟有賢君在上,則豈無賢臣之爲用耶?瑗曰,三十二板齊魏會田,而不以寶爲寶,以賢爲寶者好矣。三十六板衛君不察是非,而悅人讚己,且出言而自以爲是,則其國事之日非可知矣。子思訓誡之辭,不獨衛君之可監,實爲後世爲君爲臣之可戒可法。此等處當留意,而無或汎過矣。上曰,然矣。瑗曰,下篇初板孟子至魏,亦特筆,而以大賢,而不遇於時,其下有以蘇秦,爲從約長者,其世道可見,千載之下,足令人感嘅也。上曰,然矣。瑗曰,秦稱王,韓、燕稱王者,皆由於初不正名之致也。上曰,其下又有稱帝者矣。上曰,十二板望之不似人君云者,非孟子之聖,非孟子之心,非孟子之處地,則不可矣。瑗曰,孟子在賓師之位,故然矣。瑗曰,十八板孟子行道之志,終不得展,不但一時不幸,實萬世之恨也。上曰,此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之歎同矣。上曰,二十二板諸侯復合從,誠可嘅也。苟守從約,秦何以滅六國乎?瑗曰,不以信義相結,故或合或散無常矣。三十三板楚懷事,無可論者,而不聽屈平,而聽子蘭,是謂自取其禍者也。上曰,屈平誠忠臣,而有懷王,故其忠益著矣。上曰,四十板楚君迎婦于秦,與《左傳》莊公事相類矣。上曰,今日始講,故過自至,而此後則以一篇爲自至,可也。上曰,《綱目》今又始講,而大字,乃聖祖手蹟也。字皆方正,前後如一,不但臨史,而監前代之治亂,聖祖正心之工,亦足以仰認於字畫之間矣。第年代已久,不無刓缺之處,此甚可惜。板本若不謹護,漸易傷破,各別藏置事,湖南道臣處,分付,可也。{{*|出擧條}}講官遂掩卷。上曰,儒臣進前。瑗進伏。上曰,所令反其所好,民不從,聖人豈欺我哉?君之所好,有若草上之風必偃,而予以誠心爲之,朝象猶未能鎭定矣。儒臣之疏,有不合於予心者,亦有未可曉者,予之常知儒臣者,不如是矣。儒臣雖以盡忠無私,以事其上爲心,而今日事,則予不許矣。司馬光所謂懷詐諼之心者,予非謂儒臣如此,而予旣有未恰儒臣之心,以外貌寬假而已。則亦非待儒臣以誠之道,予當言之矣。初批則書置,而方當法講之將開,召對又當始講《綱目》,故或慮儒臣見其批而徑出,姑置之矣。及見司馬光之言,而改批以下矣。初批,則以爲勅勵之下,如是言之者非矣。自曰公,而予則不謂之公矣。以此時單擧者,頃日曲護者比看,則公乎私乎?有懷則入侍時,當陳所懷,而其時不言,今日只言不言之臺臣,是乎非乎云云矣。更思之,前旣非金若魯,今又非儒臣,則非采葑采菲之意,故更以入侍時,已有下敎爲答矣。瑗曰,不肖無狀,待罪經幄,受知則深,斷斷血忱,惟在於盡言而已。今疏所陳,皆是向日筵席縷縷陳白者,而玉堂,則不得發啓爭執矣。側聽臺議,終無一言,臣不得已,有此疏論矣。頃日曲護之敎,其時下敎雖縷縷,而兩臣,以忘身殉國之忠,爲逆鏡輩所構誣,酷被慘禍,至今不得伸理,則此可與益寬、聖欽輩,比而同之乎?此非臣之私也。亦非出於黨論也。臣則知事理之斷然如此矣。上曰,勅勵大臣之時,儒臣豈不聞之乎?儒臣處地,異於他人,出身初私覿時所下敎者,儒臣豈不記得耶?其時儒臣,以心若撓攘,則難矣爲對,而其後嶺伯,以爲所對質實,予亦以爲質實矣。己卯邦慶蕩滌之時,則略無爭執之事矣。今日不蕩滌則已,蕩滌而不蕩滌此等處,則豈爲蕩滌之意耶?臺閣之停啓爲宜,而有如儒臣之言,故不敢停,向者鳳祥之啓,亦互相務勝,而如是矣。予意則欲其一竝停啓,而堇停一尹邃事,乃爲金若魯所攻斥,故不敢更停他啓。以此謂之,因循退縮,予非敎使臺臣也。何可以略干事,而生出葛藤耶?予以曲護爲言者,儒臣猶未知予意矣。向來言于故領相及趙豐陵,而以臣擇君三字,略示予意,其後諸臣,不敢復言。趙明翼其時,以都承旨入侍,而以爲旣承臣擇君三字,不復更言云,故予以爲是矣。在古有豫讓,而朝楚暮齊,與今時異矣。莽、操凶逆,亦皆引伊、周,而自言則君君臣臣之義,不可不嚴,爲臣下而擇其君者,其可謂忠乎?諸臣旣承臣擇君之敎,且承弦韋之敎,則固宜翻然覺悟,而儒臣今日入侍,而又如此,可謂明乎暗乎?尹邃事,不過見河而已。戊申前則河亦人也。見河者豈盡謀逆乎?聖欽事,亦非目見者也。儒臣頃以嘵嘵之說,謂兩臣抱冤矣。聖欽事,安知非嘵嘵之言乎?喜之永貞詩,乃是贓物,而大臣禁堂,以李益命爲法外緣坐,予亦以爲益命,豈與知於永貞詩乎云,而放之矣,不細知之。韓聖欽,則謂不宜出陸,至於鳳祥事,則置而不言。喜之詩,明是斷案,而特用寬典矣。儒臣若執法,則事當竝論,而獨於韓聖欽、尹邃事,而操持何其太過也?瑗曰,尹邃事,鞫招明白,聖欽事,北路之人莫不傳說,故臣果論之矣。臣豈敢爲操持乎?上曰,天紀、龍澤輩,果逆乎非逆乎?瑗曰,辛壬年及丁未年仍置逆案之時,臣是布衣,其獄案無由得見,而臣方在三司之列,殿下若出示文案,而使之論斷,臣當陳所見矣。上曰,永貞詩,儒臣以爲何如耶?瑗曰,此詩,則臣亦見之,而以爲無狀矣。上曰,予問於前嶺伯,則締結宦寺無狀云矣。儒臣之言亦同矣。喜之永貞詩,設使作於今日,則諸臣謂之逆乎否乎?景廟至仁盛德,渠何忍如是爲言也?瑗曰,臣豈不知其詩之絶痛耶?李益命事,則大臣及判金吾,以法外緣坐,有所陳達,此非可爭之事矣。上曰,權益寬則儒臣執贓物,而如是爲言乎。瑗曰,其他則不論,以勘亂錄見之,罪狀固已昭著矣。上曰,儒臣與徐命珩同入,而其時則何不駁遞,日久之後,混同爲言耶?瑗曰,此則誠如聖敎,而入侍時,但知停啓,不知某事停啓,則何爲徑先駁論乎?上曰,尹、李、閔法外緣坐,儒臣請其皆放,故予以爲是矣。李益命事,當以此爲對,而至於權攝事尹邃事,或爭或否亦何如?瑗曰,聖上,以臣請放尹、李、閔爲是,又敎以不爭李益命事,此等下敎,實嘅然矣。在鞫諸囚,則臣疏初無區別者矣。上曰,尹㝚則以尹邃之兄,而持之亦不已,豈不尤可怪乎?尹㝚已減等,則今何可不放耶?瑗曰,尹㝚事,臣於頃年亦爭執,前後所見,豈有變改乎?上曰,他人之甚者,無可奈何,而如儒臣者尤難矣。今雖夜深,退歸不寐而思之,則必覺悟矣。其覺悟與未覺悟,後日陳達,可也。瑗曰,人臣陳疏,有不槪於聖意者,則罪斥之,固其常分,而聖上愍臣愚滯,諄諄誨諭如此,仍又親誦前後聖批,開示聖意,此實曠絶之恩數也。臣豈無感激惶隕之心乎?臣旣親承下敎,豈不深思,而迷滯之見,終不自覺,臣尤萬萬惶悚矣。上曰,權益寬、韓聖欽事,不過嘵嘵之言,而臣擇君三字,旣出於君父,則豈不信重乎?予不欲更言,而以儒臣之不覺得,不得已言之,予非好而爲之矣。儒臣豈不異於他人乎?瑗曰,殿下不置臣於三司則已,旣在三司,則何敢不盡所蘊乎?兩臣受肅廟罔極之知遇,追先主而報陛下者,實是素心,而畢竟成就忘身殉國之事也。臣之陳達,豈私於兩臣而然哉?實爲名義,不可不正,國家刑政,不可倒置故也。上曰,俄者下敎非孟子之心,非孟子之聖,則不可云者,予有深意也。海東一隅,朝鮮外無他國,若有干犯名器者,則當爲割斷矣。如范鎭之鬚髮盡白者,可謂追先帝報陛下,而臣擇君之人,其可謂追遇欲報耶?儒臣生出葛藤,故有此下敎矣。十九下敎,已謄出於史官日記,後人見之,可知君君臣臣之義矣。瑗曰,十九下敎,群下豈有知之者耶?殿下不爲宣示,但曰有罪,雖匹庶論罪,必須明其有罪,然後可罪也。況曾經三事之人乎?上曰,已言其綱矣。聖人亦多只言其綱者,予豈訓釋而言之耶?瑗曰,講學論事,則或有只擧其綱,使人領會者,而國家用罰之道不然,明言其罪,盡彰其所犯之實,然後可以加其罪矣。雖薄罰,固當如此矣。上曰,不聽從而已,何必索言也?瑗曰,自上旣不明敎,臣則決知其心事之無他,故前後縷縷而不已者也。上曰,儒臣宜周思於國於家,若思先都尉,則豈與他人同乎?此予所以尤爲嘅然者也。瑗曰,臣受恩感激,惟思有懷畢陳,而臣之所知者如此,故屢瀆不已矣。凡事當以畢竟成就言之,兩臣成就,豈非爲國殉身乎?尙在罪籍,而曠蕩之典,及於凶逆之徒,將何以明義理正是非乎。上曰,一生眞僞有誰知者,古人之言,正與此相合矣。瑗曰,聖上,旣無指事下敎者,聖意所在,臣亦未敢曉解,中外之人,何以仰揣乎?上曰,有易知者,苟有如范鎭、韓琦之忠,則予雖學問不足,豈不奬其忠乎?於此而尤易知矣,如是而終不覺悟,則可謂末如之何矣。萬重曰,初批,注書不得知,故請其出給而書之云矣。上曰,旣已下敎,何必更書初批耶?諸臣退出。夜已四鼓矣。 ==2月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坐}}。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式暇}}。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春川府使閔昌基,鎭岑縣監權世隆。 ○卯時,日暈兩珥。申時酉時,雨雹。 ○徐宗玉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敢稟。傳曰,明日爲之。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再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呈辭,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刑曹判書張鵬翼,參判金始炯,參議鄭羽良,連呈辭單,不爲行公,詞訟積滯可慮,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國朝御牒,列聖八高祖圖中草,旣已釐正,當經睿覽後,《譜略》則當爲付版入刊,國朝御牒,列聖八高祖圖,亦當正書矣。睿覽日字,令日官推擇,則今月初十日爲吉云。其日當封進,而取考前例,則本廳堂上、郞廳、校正官,具儀仗陳鼓吹,竝陪進于仁政殿,承旨請承傳色,由正門捧入矣。今亦依此擧行之意,分付各該司,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重協曰,大臣率備局諸宰入侍,而此與次對有異,明日諸宰,竝爲入侍。 ○工曹參判李瑜疏曰,伏以臣於日前,曉起擬赴賓對,將傅衣而忽然頭疼作,仍暈昏之久,意謂寒暖遞候,感傷乘之,及晩汗發,則半面浮而目睛突高,舊瞖蔓而痛苦若刺,攬鏡而照,醜惡不欲見之,蓋肝氣以春而盛,上發於目,況舊祟爲之肆毒,而挾新感者乎?其呻苦之倍於他時,亦勢也。向在南土,以此時患此症,三朔不省事,今其發作,勢類當時,臣三十年坐此病,備受百段辛苦,心情先傷,每當其作劇也。輒忽忽無以自聊,其他調治鍼灌之方,又有甚於扶護死疾之急緊耳。杜門面壁,日夜宛轉,不知又費幾箇時日,消却幾番痛楚,能不至爲盲廢,又不可知耳。顧臣所縻,俱係緊任,在於常日,尙難瘝曠,矧當今時,豈容虛帶?大慶之餘,庶品咸蘇,而臣則無以稱揚,勅諭之下,中外咸聳,而臣則無以導達,抆心悚蹙,不敢自安。噫,籌司之宜講究者,非一日緩矣,金吾之當按讞者,有一時宜急矣。緣臣之故,或至於廢閣,如是而又何敢一向偃便,罔念其變通之道乎?瀆撓之罪,止於一身,而曠廢之害,實關公事,玆不得不冒死哀籲於天地慈覆之下。伏乞聖明,特賜矜諒,許遞臣所帶本兼諸任,得以任便調息,則庶幾賴天之靈,復起爲人,鞭策駑鈍,以報明時。若臣煩瀆之罪,不可不亟下誅責,以肅朝綱焉。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其勿辭,調理察職。 ○同敦寧洪受濂疏曰,伏以臣,猥以微蹤,特蒙先朝念忠奬節之典,早通蔭籍,歷事三朝,忝叨宰列,而犬馬之齒,居然作九十四矣。第念臣見帶之職,雖是閑局,固非如臣冗蔭地寒者所可濫廁,而幸紆盛世優老之渥,虛縻瘝曠,已至四載矣。每擬控籲祈免,而冗散之蹤,僭瀆是懼,含恩未果,恒切悚縮,而但臣竊自以爲生長世祿之家,自其墮地之初,至于今九十四年之間,一啄一飮,莫非王室之所賜,一膚一肉,又莫非列聖之含育,而無階酬萬一之恩,每以華封之祝,仰頌於北宸之下,以效芹曝之誠,欲抒將死之忱矣。何幸天佑宗祊,元良誕降,八域含生之類,莫不鼓舞欣躍,況臣年近百歲,蒙國之恩,受國之廩,獲覩此宗社莫大之慶,日於呼嵩之列,固當隨諸臣之後,以伸頌賀之悃,而顧臣如縷殘喘,伏枕蓋堗,便一未冷屍,而重以感傷風寒,症狀危篤,無計趨造,分義俱虧,猥陳短疏,請伏闕禮之罪,而喉司阻却,至使危迫之忱,終未徹紸纊之下,尤庸惶蹙,如負大何,不虞特敎有年九十朝官,食物頒下之擧,而臣年獨首於其中,至今該曹,有米太魚肉之賜,此雖出於我聖上志慶之盛,尊年之眷,而念臣旣有所縻之廩,又有歲餽之典,亦已汰矣。況且環朝所無之異恩,獨及於臣身,臣不過一無用老蔭耳。何敢自謂年高於周行,而冒受此曠世之私乎?伏乞聖慈,特諒臣哀苦之忱,亟收誤恩,以安賤分焉。且臣之寄生,只隔一紙,雖欲以僭妄之辭,更陳於天陛,而不可得矣。臣濫蒙此千古曠絶之渥,而無以效涓埃之報,瞻望天闕,不覺於悒,祗將麥丘之壽,仰禱於甲觀之下,竊不勝猥越之極,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今者下敎,豈偶然乎哉?卿其勿辭而受焉。 ○正言金{{?|⿰禾道}}疏曰,伏以臣之無似,忝居臺地,誠薄言拙,不能見孚於上心,草草一啓,致勤嚴敎,臣愧惶恧縮,歷數日靡定,而日昨引避而乞遞者,非爲臺閣上例規,實出於至誠祈懇之意,則聖敎至以勿辭爲答,處置之以出仕爲請,俱是臣所不料者,而臣之情勢,到此益窮蹙無餘矣。昨於嚴召之下,宜當趨承之不暇,而臣自三昨,重得寒疾,筋骸肢節,無處不痛,神昏氣逆,殆無人事,欲起還仆,竟至違逋,分義都虧,罪戾層積,涔伏之中,猶覺惶懼,終宵不寐,鈇鉞是竢,只推之命,又下格外,臣於是,惝怳失圖,尤不省所處。噫,臣雖不肖,粗知不竢駕之義,則豈敢爲圖便慢命之計,而顧今病狀,有加無減,雖欲忍死自力,亦無其望,而至於束帶趨朝,尤非時月之所可期者,則言責之任,義不可一向虛帶,故臣方力疾治疏,以爲祈遞之計,而此際得見儒臣之疏,盛論近日臺閣之失,至請以嚴加警責,臣看來不覺懼然之至。噫,今日大霈,固出於志喜同慶之擧,然其中,亦豈無干係至重,混蒙宥典者,而三司言議之地,未聞有甲乙爭執之論,則今者臺風虧損之斥,不害爲居臺者,頂門一針,而職在論思,日登筵對者,事出面前,未嘗卽席論斥,而今忽追提於事過之後,必欲使今日在臺者,竝不得轉動而後已者,抑何意也?臣未知儒臣公正之論,果專在於七八啓徑停之失而已耶?至於倫綱所關,何等干犯,而急於私護,自不覺其冒嫌煩陳,則何其處己之道,責人之論,若是相反也?臺議之寂寥,在儒臣其亦幸矣。雖然當初停論之時,臣旣預聞,則其在自處之義,尤無去就之可論,豈容一刻晏然,以玷臺路也哉?玆敢悉暴危懇,仰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憐臣疾病之難强,察臣情地之兢蹙,亟許斥罷臣職名,以延殘喘,以謝人言,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儒臣批旨業諭,爾何爲嫌?爾其勿辭察職。 ○戶曹判書李廷濟疏曰,伏以臣,綿才薄力,久叨重務,自遭邦慶之後,蹈抃欣躍,曉夕奔趨,以爲一分自效之地。況臣有萬萬凜惶者,聖上,以臣老母今年九十,至有各別存問之敎,食物衣資,寵頒甚優,此實曠古之殊典,母子相對,感涕無從。臣母謂臣曰,聖恩至此,吾則只有獻年之祝,汝則益勉盡瘁之義。臣一念銘鏤,私悃倍切,雖朝夕顚仆,不敢爲一分圖便之計矣。纔經修理之役,忽得危厲之症,腰脚專痿,不能行動,聲音頓失,不能言語,不得不針灸呈告,猥蒙恩由,焫藥調治,堇四五日,又以太廟修改,承牌出仕,而病狀一味無減,實無强力行公之勢。公務久曠,私心兢惶,不得不輒復煩擾。伏乞聖慈,俯念臣實病難强之狀,特許遞卸,以尋生路焉。抑臣於嶺南道臣,以年分事狀啓,竊不勝瞿然訝惑,不敢自安者。頃者嶺南左道敬差官田結總數啓本中,忽有朝家所不許之災名,初不付種五千九百餘結之災。臣見而駭之,請推敬差官,使之還實,此乃事體道理之所不可已也。蓋年分事目,非臣曹獨爲裁定者,取議廟堂,啓下頒布,則事面之嚴重,果如何?而或於事目之外,別出災名,私自加給,則不但田結減縮之爲可悶。朝廷體統不宜如是。今此近萬田結,加給於事目之外者,何等重大,而曾無一番啓聞,直書於田總之中,臣安得不驚異,敬差官之罰請問備,亦出於參酌,而道臣狀啓,若是噴薄,至以取足於未付種之陳畓,使孑遺之民,受困於空中之椎剝爲言,儘如是也,臣是不恤民隱,專事賦斂之人,堂堂聖朝度支重任,安用如此之人哉?噫,田賦之政,得中最難,災傷事目,若多災名,則自多舞弄之患,年分比摠,過爲高定,則不無刻核之弊。故今年則災給一目,摠比中年,蓋出於無失公賦,有恤民隱之意,以今年三南農形,庶可以上下俱便,而法外災名,實非所料。且田則再耕,本不給災,追給災名,絶不聽許之請,乃是流來事目不易之論。今此道臣,久判本曹,前後事目,皆用此語,而今乃以請推別災之敬差官,看作異事,盛氣詬斥,追思前日,獨不瞿然,臣於此,不必爲怒,而直發一笑也。況其所謂近萬結之陳田畓,果皆合歿流亡者之物,則昨年朝家旣已區處,更何事乎別災耶?且道臣雖有精力,五千九百餘結之田畓陳起,盡爲之親自鑑別,則臣實未之信也。噫,近來名官之出按藩,維急於救民,田結給災,或多擅許,重臣每加慨嘆。今者重臣,意外莅藩,事宜謹遵朝令,無失事體,苟有變通,則陳聞昭詳,使朝體自尊,諸道觀感,豈非重臣之責?而今乃不然,臣實慨然也。雖然人之所見,隨地易變,要之皆國與民耳。重臣在外,目見民隱,惋傷憂嘆,有此陳請,五六千結災結之得失,臣不欲力爭,平說道理,元無不可,而直以取足椎剝,惡言相加,臣之受困,實無餘地。臣何敢一日自安於職次,晏然行公乎?疾病之外,此實難冒之端。伏乞聖上,亟遞臣職,以謝人言,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此非過嫌者,卿其勿辭行公。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如臣癃賤,謬膺重任,三載忝叨,一味尸素,才猷識量之萬難堪承,已不可言,而形貌衰謝,神精消亡,簿書期會,每多遺失,筵席奏對,亦未敷陳,其觸事憒憒之狀,已莫逃於淵鑑之下,而去夏憲啓之橫擊,冬間諫疏之刺論,可見其爲時輩之所不容,則臣之當退,非止一端,而到今仍冒,其亦淟涊之甚矣。且以人事君,大臣之責,而旣不能進一賢才,退一不肖,以副我聖上旁求之盛意,至於循例廟剡,輒駭人眼,南閫西邑,彈駁相繼,前後所擧,殆無完人。臣之不可晏然於是任也,於是焉決矣。況臣近日以來,以兩臣事,陳達已至累次,而天聽邈然,兪音終靳,臣不勝悶鬱之至。夫兩臣殉國之忱,斷斷無他,身被刑戮,家族莫保,身在《丹書》,幽冤久鬱,輿情之哀愍,愈往而愈切,今當無前之邦慶,宜施曠蕩之典,而大霈之下,恩波獨阻,覆盆之冤,寧不惻然?惟臣之苦口力請,非爲兩臣之地,而耿耿愚悃,未能上格,慨然之敎,輒下於前席,臣心慙悚,累日靡定,念臣無似,久據匪據,上而言不槪於聖心,下而動被斥於時議,在臣私義,惟當歛退之不暇。玆敢略暴危迫之懇,仰干鈇鉞之誅。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謝衆議,以安賤分,千萬幸甚,臣無任惶悚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已下敎,今何復諭,卿等之困我今日,寔是度外,予有下敎者,相率備局諸宰,入侍聽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兵曹判書趙尙絅,行司直鄭亨益,漢城府判尹尹陽來,知敦寧府事趙正萬,漢城府左尹洪鉉輔,吏曹參判申昉,行司直李廷熽,行司直金相玉,行司直徐宗伋,慶尙道觀察使閔應洙,行司直洪重疇,工曹參判李瑜,行副司果金鎭玉,行副司果安重弼,副護軍鄭東後,行副司果朴聖輅,行副司果李鳳翼,僉知中樞府事魚有龍,行副司直洪龍祚,工曹參議愼無逸,前府使李聖龍,行副司果金應福,行副司果鄭彦燮,行副司果朴師正,掌隷院判決事朴弼正,行副司果金希魯,兵曹參知李潝,前校理尹心衡,前應敎趙明澤,前持平李度遠,前修撰李亮臣,前校理朴弼均,前佐郞尹汲,前修撰閔亨洙,前應敎韓顯謩,前修撰柳謙明,弘文館副修撰兪最基,掌樂院正申思永,前修撰洪鳳祚,副司果李德載,前縣令蔡膺福,前獻納李光運,前縣監趙泰彦,前持平趙明履,前持平金相紳,前持平鄭弘濟,前持平尹得徵,前正言洪啓裕,平安道都事閔瑗,前持平韓翼謩,前持平洪昌漢等疏曰,伏以天祐我東,聖嗣誕降,宗社永有依矣,人心始有係矣。深山窮谷,莫不聳抃,瘖聾跛躄,亦皆舞蹈,而殿下特推飾喜之恩,大施曠蕩之典,人無死生,均霑雨露,罪無輕重,皆被涵濡,和氣匝域,歡聲載路。臣等跡忝朝列,躬逢斯會,區區延頸之忱,有倍他人。惟當作爲歌頌,揄揚盛事,以副我聖上悅豫之意,外此而雖有可言者,不宜暇及於此時,而若有關於大義理大是非,不可不先陳於國有大慶之日者,則雖欲含忍泯默,亦有不可得者矣。臣等竊伏念爲國之要,惟在於正是非公賞罰,是非正而義理明,賞罰公而人心服,國之安危治亂,只係於此矣。今者大義未伸,政刑倒置,先朝大臣,循國滅身,而復加罪案,莫白其冤,殿下之是非,可謂正乎?遇慶大霈,凶逆竝宥,而忠貞幽鬱,獨未見伸,殿下之賞罰,可謂公乎?一自數臣罹禍之後,忠逆貿矣,義理晦矣。臣等雖甚不肖,粗聞古人出處之義,屛伏田廬,無意從仕,及至己酉,伏聞殿下,先許兩相之復官,又以建儲聯箚,爲光明正大,至有諸臣來會,則當有次第處分之敎,臣等妄謂聖心之回悟,庶可期矣,君臣之大義,不可廢矣。且念國勢孤危,變亂相續,遂乃稍稍赴朝,日夜顒竢者,今已六七年矣。其間大臣諸臣之相繼陳奏者非一,而殿下不惟不加回悟。又從而下不敢聞之敎,臣等相顧愕眙,抱此抑塞,不敢輒提此事,而只謂天啓聖衷,將有日矣。今當邦慶,曠前解澤旁流大小,國人咸曰,伸理之典,必先於死社之諸臣,及其赦令之大行,猶夫覆盆之遺照,臣等於此,撫心自失,誠不料聖明之世,卒乃有此也。嗚呼,當辛丑危疑之際,贊大策定國本,使宗社轉危爲安,式至于今日休者,皆其日大臣之力也。其樹立,卓絶千古,其冤鬱,貫徹九地,而若而遺餘之舊臣,每以伸不伸爲請者,一何悲也?噫,當初構罪而戕害者,建儲聯箚也。其後追削者,亦以聯箚爲案,而己酉處分時,旣以聯箚之光明正大爲敎。丁寧反復,昭如日星,雖其時主張異論者,亦皆唯唯,不敢生沮遏之意,公議之定,不待百年者,正謂此也。然而猶且區而別之,或伸或否,雖見伸之兩臣,不許復賜舊諡,則不可謂已伸矣。未伸之兩臣,初則用子若孫之說而難之,今又分而二之,李頤命則旣示伸理之意,其冤誣之狀,固已聖鑑之所俯燭,有不容臣等之更贅,而至於金昌集,乃加新般罪目,爲其不可伸之端,臣等之惑,於是滋甚矣。夫朝家伸理之道,惟視自初所被罪名之如何,可伸則伸之而已,不當更索別件事於本事之外,掩其可伸之冤。殿下果以昌集之所遘禍所追削,初不在於建儲聯箚,而在於今日聖敎所云云耶?其所以構罪者,在於聯箚,其所以訟冤者,亦在於聯箚,而聯箚一事,旣歸於光明之地,則是非之定,亶在於此,而今殿下所以罪昌集者,旣是乙巳初未聞之敎,又非丁未後追奪之案,而一人之身,罪名隨變,將使窮天極地之冤,更無伸白之日,寧有是哉?噫,昌集之立朝本末,肅廟之所倚重,殿下之所鑑悉,髮白心丹之聖褒,炳然如昨,則斯亦可以得其人矣。倘殿下於燕寢淸穆之中,平心深思,則其必䀌然而傷,惻然而悟矣,而一向相持,迄無處分,以殿下之至明至仁,豈忍爲此也耶?今乃不計其人之邪正,不問其罪之有無,惟以硬定牢拒爲主,臣等惶惑悶鬱,固不須言,而天下後世,其將以此擧措,爲何如耶?噫,昌集之一腔丹衷,至死不泯,當其臨命之日,惟以國本之孤危,爲不瞑之恨。對人抆血,含痛入地,以當時眷顧之忠,有知乎今日之邦慶,則想必歡欣抃蹈於泉臺之下,官爵與奪,不足爲其身之榮慼,而在聖明愍忠理冤之典,則不及今快賜昭雪,以慰其積鬱之冤,而更竢何日乎?噫,滄桑屢變,恩法相反,罪關宗社者,哀榮備至,身殉國家者,幽冤未白,輿情之抑鬱,愈久愈深,大臣之苦口力爭,臣等之瀝血煩籲,蓋亦爲世敎也,爲國事也。臣等非不知觸犯天威,譴罰隨至,而事關國家大體,不得不言。伏願聖明,曲察忠逆之別,快辨是非之分,亟降處分,還復兩臣官秩,痛洗所被冤枉,使義理煥然大明,則豈不允叶於人心,而有辭於來世哉?臣等無任激切屛營恭竢明命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大臣批旨矣。 ==2月1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必寧{{*|病}}。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許逅{{*|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今日次對,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同副承旨鄭必寧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尹惠敎三度呈辭,入啓。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掌令尹就咸,牌不進,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日大臣、備局堂上及諸宰竝爲入侍事,命下矣。兩司不可不入侍,除呈辭、受由在外、被論外,呈告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卽者副修撰兪最基陳疏來到,而觀其措語,則日昨受由之後,適遭服制,姑未發行云,原疏纔已退却,而卽今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 ○吏批啓曰,頃日政諸道京試官兼,臺啓下時,全羅左道京試官李錫杓,曾經持平,而矇未覺察,誤以兼監察下批,不勝惶恐,改以兼持平下批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新除授咸鏡都事朴宗潤呈狀內,矣身老父,今年恰滿八十,疾病連綿,常有奄奄之憂,實難離違遠赴,斯速入啓變通云。親年如是篤老,且有疾病,則不可强令遠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豐川府使、慈山府使,今當差出,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竝擬,何如?傳曰,允。 ○以李載厚爲持平,李德壽爲禮曹參判,洪廷命爲兵曹佐郞,李景喆爲咸從府使,許樹爲慈山府使,朴時佐爲豐川府使,金相良爲龍潭縣令,李廷恒爲繕工假監役,兼持平單李錫杓,別兼春秋四,韓顯謩、李宗白、趙明澤、李度遠。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右承旨趙命臣進。 ○兵批啓曰,因平安監司狀啓閑良韓時爋,以軍器別備之功,加資下批矣。今聞韓時爋之爋字,本是燻字,而狀啓中誤書云,原單子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吳光運、趙漢緯、朴璜、兪愼基、李必耉、金世元、吳守經付副護軍,趙遠命、徐命九、金錫一付副司直,申致謹、李晉吉付副司果,僉知單具程。 ○李春躋,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睿覽件,今方封進,開刊印出次第擧行御覽件,元子宮徽覽件及頒賜件,趁今稟定,然後所入紙地,令該曹亦當依例磨鍊,而考見謄錄,則己亥年御覽件十五件,徽覽件十件,頒賜件二百件,癸卯乙巳,亦皆以此數印出,而且在前譜略修正時,宣廟朝以下大君、王子、公、翁主,派嫡長孫各一人及宗班中罷職在喪人員,皆爲頒賜矣。今番則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竝依此擧行,而今番御覽本五件,徽覽本二件,緞衣,可也。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中草進上後,刻役萬分緊急,校書館刻手,元來數少,有難一時畢刻,故考見謄錄刻手若干名,依例分定於三南矣。嶺南、湖南兩道,依數上送,皆已赴役,而湖西則不但不爲上送,擧行與否,終未報來,事體殊極未便。忠淸監司李壽沆,推考後,依前關催促上送之意,申飭,何如?傳曰,允。 ○又以校正廳言啓曰,《璿源譜略》,旣已修正,跋文,令主文之臣,斯速撰進,然後可無窘急之患。令藝苑,卽爲依例擧行,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以禮曹言啓曰,卽接永禧殿參奉所報,則正殿西邊內墻四間許頹毁云,正殿至近之地,墻垣頹圮,則自前有慰安之擧矣。慰安祭,不卜日來十二日設行,而卽令繕工監,別定監役官,趁卽修築事,分付,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行副司果李匡德帶軍銜下鄕,依承傳禁推事,傳旨,啓下矣。李匡德時在京畿果川地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北兵使狀啓,則慶興前府使鄭淵,造山前萬戶金振善等罪狀,令攸司稟處事,啓下矣。金振善,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而鄭淵,自任所時未上來云。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嚴覈,禮賓主簿金義淑,以鄭淵人蔘斂來事,旣發於罪人招辭,前頭不可無憑閱之端,亦爲拿囚,何如?傳曰,允。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因禮曹草記,懿陵陵內捉虎事,本廳將校率領砲手出往矣。連接將校手本,則陵寢內林藪之間,靡不窮搜,至於火巢外四面周廻處,亦爲遍覓,而本陵內外,元無深僻之處,已至六七日,竟無蹤跡可尋云。此必是一時往來之虎,元非恒留於陵內者,所送將校軍卒,今姑撤還,更觀前頭形止出送,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臣率備局諸宰入侍事,命下矣。備局諸宰,當爲同入,而又有此與次對有異,諸宰竝爲入侍之敎,備堂外諸宰,竝爲入侍乎,只參疏諸宰入侍乎?敢稟。傳曰,只備堂入侍,而若已入來,則卽詣閤門外。 ○傳于李重協曰,有同爲面諭事,原任大臣同爲入侍事,遣史官傳諭。 ○李重協啓曰,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送言,臣等來會賓廳,而今已夜深矣。明日宗廟奉審罷後,率諸宰當爲來會云矣。敢啓。傳曰,非不知夜深,非故爲夜深也。大臣以下卽詣閤外。 ○又傳于李重協曰,有下敎事,俄者入侍承旨更爲入侍。 ○注書徐命臣呈辭,代以崔龍賢爲假注書。 ○領中樞府事鄭澔疏曰,伏以天祐宗祊,元子誕生,上慰列聖之望,下繫一國之心,伏況聖上,深惟宗社之計,每念儲位之曠,夙夜憂懼,今幾六七年所,而乃有斯慶,聖心欣悅,當復,如何?臣以垂死老病,萬慮俱灰,無復人世之趣,而日夜所祈祝者,只是聖嗣之克誕,國本之早定,而今何幸親見於身,卽明日溘然就盡,歸拜先王,庶可有辭,此實須臾無死之始願也。揆諸情禮,固當竭蹶起程,走伏闕外,以露抃賀之私,而元來精力,消亡殆盡,見今疾病,又極綿綴,縱欲自力,其於老牛之鞭何哉?臣竊悼焉。抑臣深有所不安於心者,敢此附陳。臣於頃日,因人伏聞聖明,爲念耆舊諸臣,特施惠養之恩,臣名亦在其中,而姑無明白指揮,故未敢輒入文字,有所控籲矣。昨者本縣下吏,始示以道臣關文,欽遵聖旨,輸致米豆乾魚等物,數目夥然,榮溢里巷,臣義當登時拜賜,以承聖主優老之德意,而第臣與他臣,事體有別。蓋臣曾蒙國恩,歲首焉有存問之例,月朔焉有廩粟之繼,今又有此不時之恩頒,臣若不辨禮義,而冒昧受了,則是與孟子所謂龍斷者,何以異哉?在微臣,旣無可受之義,在國體,實爲傷惠之政。臣雖無甚志節,尙有一段知覺,其何敢貪寵冒利,忘廉喪恥,甘自處於賤丈夫之行,而上累淸朝風厲之治耶?伏乞聖明,特垂矜察,亟寢成命,俾安賤分,千萬幸甚。且臣方有西樞職名,而當此國家莫大之慶,竟闕趨賀之禮,論其負犯,宜有重究,亦願申命有司,照擬勘處,以警具僚焉。臣神昏氣短,言不能盡,瞻望雲天,不勝屛營竢罪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志喜,關係宗國,欣受卿賀矣。卿之篤老,業已知之,其何有讓乎?卿其安心勿辭,其須善攝。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司直李宜晩疏曰,伏以皇天惟祖宗,眷佑我宗祊,元子誕降於一國含生顒望之日,我國家億萬斯年之基,自今日益鞏矣。伏想聖上喜悅之情,當何如也?臣所居僻遠,乃於伊月二十七日,始得承聞,病伏之中,喜躍而起,自不覺其手舞而足蹈也。亟欲奮飛趨參於百僚稱賀之列,而以日計之,則縟儀已過於二日前矣。仍欲追詣輦下,少伸一時承候之忱,不但身疾沈淹。天雨適降,氷泮路塞,進退掣曳,終莫遂糞土之微誠,缺恨之心,固不足言,而闕禮之辜,安所逃乎?玆敢露章自列,一以陳待罪之意,一以伸抃手之私焉。仍竊伏念聖上於元子,保養之道,靡所不用其極,而老臣區區之誠,猶有不自已者。昔召公之告成王曰,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古聖人之於其子初生之時,必盡其養之以正之道,而異日之無彊休恤,亶係於此矣。今我元子,方在於其泣喤喤之時,則此正保赤子之日,而養之以正之道,亦不可不早講也。今以赤子之身,處于極尊極貴之位,則其將護之第一務,莫先於痛抑奢靡,專尙敦朴而已。此非但養之以正之道,實爲受天遐福之一助也。且保赤子之道,必戒其過溫過飽,匹庶尙然,況帝王之家乎?凡係襁褓之屬者,務從約素簡儉,而切戒其華侈奇邪之物,常使淸涼之氣在躬,而無致其過溫。其在保姆之列者,毋取便佞輕儇,而必擇其醇謹忠殼之人,恒使乳哺之節以時,而無至於過飽,則保養之節,無過於此二者,而養之以正之道,其在斯歟,其在斯歟?臣竊不勝惓惓忠愛之心,略此尾陳焉。伏願聖明垂察焉。臣無任蹈抃懇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志喜之中,觀此勉戒,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 ○司諫金尙星疏曰,伏以臣之自畫,三司便同鐵限,面前臺責,亦有所不暇念及,而昨始得見儒臣疏本,則盛論近日臺閣之寂寥退縮,至有前後臺官嚴責之請。臣之從前自劾,旣在於不言,則不言之責,何待人斥乎?噫,王者好生之德,雖主於曠蕩,臺臣執法之論,宜酌其輕重,如許大霈之際,安得無甲乙之論?而獨臣之所未曉者,論思之責,與臺閣無間,則隨其當宥與不當宥,可停與不可停,卽席爭執於前後登對之時者,何所不可?而略綽捱過於事發之初,張皇追咎於日久之後,其亦不自反甚矣。第今頭勢轉急,意象可怕,相箚朝出,搢疏夕至,一脈精神,都在於力伸私黨,而先朝干犯之罪,視如弁髦,聖上星日之敎,聽若褎耳。必欲壞一世已定之斷案,毁萬古不易之大防。臣之前疏所謂君臣倫彝,日漸晦溺云者,正指此等處耳。今者聽諭之敎,蓋欲洞示聖意,則職在三司之列,固當登筵竭論,使君君臣臣之義,得以復明於斯世,而臣旣被劾,轉動不得,玆敢隨詣闕外,拜章徑歸。伏乞聖慈,亟許鐫削臣職,以謝人言,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情地,本不可以因據於是任,曾於筵中,累陳請退之懇,伏想聖明,亦已俯悉之矣。適當國有大慶之日,曠蕩之典,宜莫先於爲國事冤死之人,故臣連登前席,妄陳愚忱,而天意漠然,終不回聽,臣心慙悚,有不可言,引分乞解,自是已定之素計,而卽此一款,亦係臣難冒之端,故臣於昨日辭疏之中,竝有所陳暴矣。及承聖批,乃以卿等困我爲敎,臣誠惶懼,不省攸處。旣承聽諭之明命,則固當趨承之不暇,而旣已決退之蹤,有不敢晏然進身,玆不得不略控危悃,仰請嚴譴。伏乞聖慈,亟賜鐫罷臣職,以爲人臣違命者之戒,千萬幸甚。取進止。答曰,省箚具悉卿懇。以面諭之意下敎,則卿何過讓,安心勿辭,亦勿引咎,卽爲入來,其聽面諭。仍傳曰,遣史官傳諭,卽爲偕來。 ○行判中樞府事李宜顯疏曰,伏以臣,癃老廢伏,不能登筵者久矣。適値國有大慶,將施曠蕩之恩,而時原任同入對,又有特命,不敢言病,忍死趨參,乃於論斷諸罪囚之後,敢以辛丑兩臣抱冤之狀,反復陳達,非但未蒙俯諒,於一臣,反下未安之敎,臣誠惶惑,至今未解。夫論人必觀大體,罪人當參情實,苟有忠著殉國,功存衛社者,斯其樹立,擧世共見,縱有事爲間一二未盡者,不可以一事,掩其大節。況殿下之執以爲罪者,涉於微曖,則其可終始把持,不少原察心事也耶?金昌集,卽先正之孫,名相之子,家庭淵源,固異於人,又其平生,明白峻潔,無一毫私曲闇昒之態,則怨敵亦無異辭。朝野咸所稱尙,是以鏡、夢輩,雖構殺其身,而建儲聯箚之外,曾不能旁摘他事,以爲罪案。今殿下所未安,未知何樣物事,而末世人心,本自險側,況於危疑之際乎?如有身所不知,而中間簸弄者,則干其人何事?而乃反疑之於若有若無之中,解澤終噤,舊冤之外,又添新冤。黃陽未晢,丹筆遂閼,寧不悲哉?噫,辛丑凶圖,古今所稀,聖躬之危,殆如一髮,昌集乃毅然正笏,置死生於度外,首建大策,使宗祧奠安,國本有托,其忠藎力量,實無愧於古人矣。及夫時勢一變,鏡、夢逞凶,旣戕其身,又滅其家,此猶未快,又請追刑,幸賴景廟之仁聖,爭之三年,竟靳一兪,及其乙巳,幸得復官,而亦何足以償當所被之慘哉?曾未幾何?復削其官,國典,死而追削者,與生被極刑齊律,然則景廟之所不許,竟得售於是時矣。朝家刑政,可謂刻深,而無餘地矣。今當擧國同慶之日,綱常大辟,多被赦宥,獨於爲國效忠,再被極律之人,持之不舍,猶惜其一張虛誥,恐非聖朝寬大之典也。譬如陽春方敷,和氣融徹,而氷崖陰谷,雪色嵯峨,一半熏煦,半爲凄凜所奪,此豈好天氣佳景象,而亦豈今日所宜有乎?臣傷嘆之不足,繼之以流涕也。臣頃於筵席,猥陳愚衷,旣被語多抑揚之責諭,繼臣言之儒臣,又加特推,惶蹙之情,迄今未已。然而今玆兩臣之抱冤莫伸,不但其人一身事而已。大有傷於倫常義理,其所關係至重至大。臣忝在大臣之列,何敢畏罪,而不復言乎?仍念松茂則柏悅,芝焚則蕙嘆,植物尙爾,在人寧獨不然?居常悲愍四臣之忠,寤寐不忘于懷。今二臣雖伸,而未盡伸,兩臣尙在幽蔀之下,丹忱血悃,終未見諒於仁覆之聽,臣誠抑塞煩酲,不能自定。更以何心,冒據崇班,自喪所守,亦其言涉忘率,罪在瀆慁,國有憲綱,理難終逭,謹此俯伏,以竢威譴。伏乞聖明,亟降鈇鉞之誅,使負罪賤臣,得遂微尙,不勝幸甚。臣無任隕越屛營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卿懇。當下諭於入侍,其卽入來焉。仍傳曰,遣史官傳諭。 ○乙卯二月初十日初更,上御熙政堂。時、原任大臣、備局堂上引見時,行判府事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行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行吏曹判書宋寅明,錦原君朴師益,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靈城君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豐原君趙顯命,行司直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李重協,假注書許逅,事變假注書金尙迪,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行判府事李宜顯,追後入侍。上曰,今日事此何事也?興慶曰,日候乖常,雨後陰寒頗甚,聖體若何?上曰,近來氣象若此,日候乖常何怪乎?昨見卿疏與搢紳疏,自有思量者,終夜不寐矣。諸臣欲濟其私,困迫至此,見困於群下之君,何必問其平否乎?興慶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興慶曰,元子氣候一向平安乎?聞醫官之言,則臍帶有不平處,塗末藥云,未知,若何?上曰,臍則不大段,而此亦不須問,予豈不以福我元嗣爲諭耶?今日事大違予所諭之意矣。興慶曰,聖敎如此,極知惶恐,而臣之愚意,恐不必若是之多費聲氣也。上曰,予豈費聲氣耶?今日事誠可慨然矣。重協曰,判府事李宜顯,方入來云矣。上曰,注書出去,與之偕入,尙迪承命趨出,仍與偕入,宜顯進伏於大臣之列。興慶曰,臣旣承嚴敎,不勝惶恐,而旣入前席,何敢不言乎?蓋當初四臣,同爲國事,而慘被刑禍,則申雪冤枉,宜無異同,而己酉年間,兩大臣則旣已復官。惟此兩臣,獨抱幽冤,輿情之愍鬱,久而愈深。適於今日,有此無前之大慶,固當廣施曠蕩之典,以爲導迎和氣之道,而大霈之澤,宜莫先於此人,故臣之連次陳達,諸臣之合辭陳章,蓋以此也,而臣之疏批中,有困我之敎,今又以困迫爲敎,爲人臣子,而使君父困,則其罪當如何?雖有聽面諭之敎,而不敢入來,敢陳短箚請譴,而意外,史官傳宣聖旨,與之偕入,故冒沒入來,而下敎又如此,臣罪至此,萬死無惜,惶悚之極,不知所達。上曰,予之含忍不言,實出苦心,而諸臣不體此意,有此煩複,今予何難於明諭乎?臣擇君三字,已是大綱,而卿等猶不悟,言其目而又不悟,則在上者,豈無處分乎?此予所以至今忍之者也。大臣頃以嘵嘵之說爲言,而予非動於嘵嘵也。十九下敎,徐判府事與吏判,則可以詳知,而其時,有不相傳之敎,陳疏諸人,則未聞而然耶?大臣亦不知乎?閔奉朝賀不重旣聞臣擇君之敎,而猶未釋然,十九日下敎,略及德修事,庶可知之,而其後又復仰問,予心常非之矣。不料今日,卿等又如此矣。興慶曰,臣之前日所達嘵嘵之說云者,蓋以其中間嘵嘵之傳說,爲辭而已。實不知其爲誰某也。十九下敎時史官,卽臣之從侄漢喆也。若可以得聞,而其時,有父子勿相傳之敎,故渠不敢傳言于臣,臣未得聞之矣。取魯曰,臣於其時在外,實未知下敎辭意之如何,而或恐聖上,動於嘵嘵之說,未燭其爲國心事矣。況四臣同事,而二人則旣復官爵,二人則尙在罪籍,其冤鬱,已不可言,且觀人之道,在於畢竟成就,而其被禍,則終由於建策,而爲鏡、夢輩所構陷,天下義理晦塞無餘,人心之悶歎,實在於此。此臣所以亦爲隨參於諸臣之後者也。上曰,趙明翼則聞十九下敎,以不敢復言爲辭,而其父正萬,則參於此疏,禮判之名,亦入疏錄,實非平日知卿者,予方訝之矣。今日正是君臣上下,協心圖理之好機會,而卿等,藉此時爲機關,如是煩陳,豈不嘅然乎?仍命諸臣進前,有所下敎,諸臣請止。咸曰,承此下敎,今後則彼此不敢更爲提起矣。諸臣又曰,今日筵說,依十九下敎例,而不當相傳,今此下敎,亦不宜謄諸日記中矣。重協曰,諸議如此,今日日記,卽席刪去爲宜,而若命還收,則自當不書矣。上曰,此非還收之事,只祛之,可也。上曰,人主操命,大官以下責罰何難,一張備忘足矣。何至於使卿等入侍,終夜不寐乎?予則堇堇保合之諸臣,又將自此而乖離,故用是憂嘆,必欲面諭,卿等若終不覺悟,則不得不將有處分矣。秉彝之心,人皆有之,故聞予曉諭,有此快悟。予始歎其不幸,而今則還可幸也。宗城曰,自此朝象,庶無乖離之患,惟當共濟民事,以報效至誠憂勤之聖意。上曰,所達好矣。大臣宜有飭勵者矣。興慶曰,臣之情勢,終不可冒出矣。上曰,卿心猶不快於今日事而然耶?興慶曰,臣旣親承下敎,非於此事,有所不快。臣之請退之意,曾已屢陳於筵席,而難進之義,固非一端矣。昨年臺啓之請罷承宣,便是論罷臣職之啓也。雖以使行事,冒沒出仕,而其後累請枚卜,終不允許。此尤爲臣難安之端,不得不將爲引入矣。上曰,卿決欲引入耶?昨年臺言,今不須提論,豈意卿之不念國事至此耶?殊甚非矣。興慶曰,臣於國事,寧有恝視之意哉?鞫躬盡瘁,雖不敢妄擬古人,殫竭魯鈍,以報國恩,是臣區區之志,而第今情地,終不可仍冒,惟當復爲引入矣。上命興慶起立,握手下敎曰,卿之引入,豈不過乎?予欲聞卿行公之言矣。興慶曰,聖敎至此,臣雖不敢更爲引入,而惟願從速卜相焉。上曰,使卿獨勞久矣。卜相則當從卿言。卜相後仍爲行公,亦當從予言耶?興慶曰,卜相後亦當行公矣。上捨其手,興慶退坐。上曰,一人則予初欲區別許之,今當爲之耶?取魯曰,今已夜深矣。以備忘下敎,亦無不可矣。上曰,承旨進來,旣有祛之之命,承旨各別擧行,可也。諸臣以次退出,夜已四更矣。 ○乙卯二月初十日四更三點,上御熙政堂。右副承旨更爲引見時,右副承旨李重協,假注書許逅,記事官任述,記注官金兌和入侍。上曰,承旨進來,旣下祛之之敎,何以爲之耶?重協曰,他下敎與諸臣所達之語,則竝置之,而不敢聞之敎,則旣有祛之之命,且承各別擧行之敎,而此不可私自祛之者,故於閤外,引羅燭而燬去一二張矣。上曰,今日諸臣之至於如此過矣,而旣悟之後,則可見秉彝之心未泯矣。初不下敎,有所詢問於數臣者,固有意,而旣命祛而勿書,則數臣之請下敎,不過閑說話也。且若書數臣所達之語,而只祛下敎,則有頭無尾。吏曹三堂上及豐原、靈城之言,竝拔去,可也。逅曰,日記,臣所修正者,今日筵中說話,臣當逐段仰稟矣。最初大臣問上候,則有下敎,問候元子,則有下敎矣。上曰,予之所敎,未免過矣,而如此之說,豈乎不書?逅曰,臣亦知其當書矣。其下有大臣及禮曹判書金取魯所達之辭,而此爲今日引見之節拍,此則當書矣。上曰,然矣。逅曰,其下有自上嘅然之敎,又其下有命吏曹三堂上及豐原君趙顯命進前下詢洞諭與否之敎矣。上曰,自此祛之,然後可矣,而結語難矣,何以爲之耶?逅曰,嘅然之敎下,以仍命諸臣進前有所下敎。諸臣咸曰,彼此今後,則不敢更爲提起云,而以此書之,則未知何如耶?上曰,好矣。如是書之,而注書旣有定奪者,史官亦一體爲之,可也。重協曰,昨旣澈夜,今又達曉,莫非諸臣之罪,而其有妨於頤養之道,當如何耶?孟子夜氣之說,蓋寢穩然後,朝有淸明之氣矣。連日寢睡之全廢,實爲悶迫矣。上曰,予豈樂爲之哉?得此好機會,而作一機關,堇堇保合之諸臣,將至乖離,朝廷事至於如此,故監軍外,無啓下之事,望筒何時入之,而望箇乃用人者也。無寧人少爲可,故亦至今不下,思量之際,仍爲不寐矣。予之忍而不言,今至十二年,不得已今日有下敎。下敎後豈敢更爲提起耶云,而人心猶未可知矣。諸臣若妥帖,則予何爲自苦耶?更令入侍者有意,而所達是矣。重協曰,臣常有欲陳者,今於君父之前,何敢不言衷情耶?以景宗聖德,授受光明,永有辭於百代矣。臣與尹淳、朴師益,同爲宮官。其時自上泣涕如雨,臣等旣目見,知殿下常有一段苦心,以爲吾東有無彊之福,不當爲黨論之意,有所相言矣。向來變亂,出於偏論,臣於此,常有所痛恨於心者。今承下敎,群情自可釋然,孰敢以黨私之意,或萌於心乎?諸臣退出。 ==2月1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未差。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許逅{{*|仕}}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仕}}。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經筵。 ○夜一更,月暈。 ○徐宗玉啓曰,咸鏡監司及南道閫帥、守令封進箋文四度,纔已捧入,而安邊府使趙錫命所進箋文,字樣稍大,又有違例處,皮封及年號,亦不踏印,莫重箋文,如是不察,殊甚未安,推考警責,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來十六日,儒生殿講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牌不進,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宗廟奉審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俱甚未安。兩司除在外、被論外,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玉堂上下番俱空,事甚未安,副校理任珽由限已過,卽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今日永寧殿、宗廟、永禧殿春奉審時,禮曹堂上,當爲分進,而參判李德壽未肅拜,參議黃晸呈辭受由,只有判書金取魯,無推移分進之路。參判李德壽,卽爲牌招,以爲分進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崔龍賢,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旣已付職,令該曹口傳付軍職,仍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單付副司果。 ○徐宗玉啓曰,上番兼春秋任述,奉命出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宋守謙單付兼春秋。 ○傳于李春躋曰,明朝右相命招,使之卜相。 ○又傳于李春躋曰,明日開政事,分付。 ○徐宗玉啓曰,玉堂連日俱空,事極未安。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更卽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副校理任珽,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竝推考傳旨捧入。 ==2月1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坐直}}。同副承旨鄭彦燮{{*|未肅拜}}。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許逅{{*|仕}}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金尙迪{{*|病}}。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經筵。 ○夜四更五更,有霧氣。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掌令一員未差,執義朴樞,掌令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兩司連日闕啓,事甚未安。除在外、被論外,司諫金尙星,持平李載厚,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金尙星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副校理任珽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副校理任珽,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入直,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韓顯謩、趙明澤、李宗白,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宗玉啓曰,玉堂上下番,一向俱空,事之未安,莫此爲甚,玉堂兩窠,今日政差出,仍卽牌招,以爲推移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今日政新除授承旨,待下批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右議政金興慶,來詣賓廳啓曰,臣方承牌,來詣賓廳,而命相體重,臣獨爲卜入,事體未安,惶恐敢啓。傳曰,安心卜入。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服制,參議李宗城病,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右副承旨李重協進。 ○吏批啓曰,臺諫及玉堂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相避、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接刑曹移文,則佐郞尹大柱,頃遭臺啓,情勢難安,累呈辭狀,無意察任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金始炯爲大司憲,以李台徵爲掌令,金尙魯爲正言,金若魯爲副應敎,尹敬龍爲副修撰,尹彙貞爲副修撰,金龍慶爲刑曹參議,鄭權爲禮曹佐郞,金枋爲司評,洪尙寅爲咸鏡都事,鄭彦燮爲同副承旨,趙最壽爲右尹,李鐽爲刑曹佐郞。 ○以加資先後,右尹趙最壽陞爲左尹,右尹gg左尹g洪鉉輔降爲右尹。 ○卜相,以李宜顯爲領議政,以徐命均爲左議政,竝兼承文院都提調。 ○兵批啓曰,新差廟洞權管韓致大呈狀內,以無兄弟之人,老母今年七十三歲,揆以情法,不可遠離赴任云。邊將之親年七十以上,而無兄弟者,許遞其任,已有定式,韓致大,依例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尹惠敎單付副司直,崔龍賢單付副司正。 ○傳于李重協曰,今日政玉堂旣已下批,在京人牌招,明日,晝講爲之。 ○備忘記,傳于李重協曰,洛川君縕,初已通婚於前敎官金致萬女,而以私家先後,未能定婚矣。奉祀最重,亦有曾行,依初通婚定婚事,分付宗親府。 ○李重協,以訓鍊都監言啓曰,本局別騎隊出身朱道正呈狀內,今月初五日夜,無賴輩六七人,或着氅衣,或着唐鞋,突入家中曰,汝以金城京主人,接置本邑妓生,使之出見事,多般威喝。矣身答以本非主人,且無妓生之意,縷縷言說,則渠等反爲結縛矣身,突入房中,新婚子婦,無數弄辱。矣身不勝驚駭,大呼隣人,則仍爲曳出矣身於大路上,而適値巡邏軍校及捕盜軍官,僅得生活云,聞來驚駭。査問於當牌捕盜軍官,則所告內,伊日夜巡到于二橋項近處,則果有是事,而禁營牌將,已爲先到捉去諸人云。故又爲査問於禁營牌將,則以爲,氅衣、唐鞋者,乃是禁營哨官崔昌彦備局郞廳閔師淵,前哨官崔致慶,而其餘則雖不知面名,崔昌彦等,以本營將官,不無顔面,不爲捉告,竝爲中間放送云。朝家夜禁之令,至嚴且重,而師淵等,白衣結儻,犯夜橫行,已極無嚴,而至於突入閭家,結縛家主,新婚婦女,恣意弄辱者,尤爲絶痛。如此驕橫不法之類,若不嚴加重治,則無以振國綱而杜後弊,閔師淵、崔昌彦、崔致慶等,令攸司囚禁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觀象監草記,我國曆書,自曆象考來之後,纖忽不爽,至甲寅年,節氣時刻,擧皆相左,故莫知其由,上年陳奏使行,入送監官安重泰矣,彼國果爲改曆新法,則以康熙甲子年,爲元,新法則以雍正元年癸卯,爲元,日躔月離,凡諸算數,或增或減,其法極爲艱奧,而安重泰旣能學得其推算之法,又能購得其釐改之冊,從今以往,淸熙曆節氣時刻,庶可免相左之患,誠爲多幸。覓來冊子日躔表一卷,月離表一卷,文字冊及日躔月離稿本,七曜曆十卷以入,睿覽後退出,來丙辰曆書,以此法推算作曆之地,而重泰購覓冊子,學得算法之際,盡心效勞,譯官趙仁璧,居間周旋,多所用力之狀,詳在使臣狀啓中。當有別樣激勸之典,令該曹考例論賞事,允下矣。取考前例,則壬子年,本監監官李世澄與譯官鄭泰賢,曆法釐正以來之功,俱蒙加資之典矣。今此安重泰、趙仁璧等,似當依此施以加資之典,而事係恩賞,臣曹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爲之。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天佑宗祊,聖嗣誕降,擧國上下積年顒祝之餘,獲覩大慶,我東方億萬年無彊之休,自今日基矣,區區忭蹈之忱,曷有其極?仍竊伏念,臣之從前情勢,實難復據於臺列,隨分屛處,粗安私心,不意今者,又叨新除,臣聞命驚惶,實不知聖明,何取於臣,而乃有此誤恩也?撫躬踧踖,莫省攸措。抑臣有情理之萬萬懇迫者,不敢自阻於孝理之下,輒復煩陳於宸嚴之聽。臣父素有關格之症,復發於感寒,越添於挾食,輾轉痼劇,飮啖全却,轉側須人,種種症狀,無非危惡。臣方左右扶護,未忍暫捨,雖無情勢之難安者,卽此情理,決無供職之望。昨違嚴召,實出於萬不獲已,而聖度天大,威罰不加,只推之命,出於格外,私心惶感,到此益切。今於再招之下,不敢坐違,謹此隨詣於禁扃之外,而暫離病側,救視無人,不知俄頃之間。又生何樣別症,方寸煎熬,殆難自定,咫尺天階,無由入肅,畢陳情懇,徑歸私次,臣罪至此,益無所逃。伏乞聖慈,天地父母,察臣懇至之情,治臣違慢之罪,亟命鐫罷,俾便救護,不勝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右參贊宋成明疏曰,伏以臣,以田野跧伏蹤,値邦家稀闊之慶,進身在庭,蹈足呼嵩,聆金石而鳥蹌,瞻黼扆而鰲忭,繼而蒙聖上曠絶之數,假臣以籌司之任,爲開臣入侍之路。噫,懸情禁闥者三載,再登文石於一日,密邇天威,惶恐瑟縮,雖未敢仰覩八彩,而前席從容,親承玉音,榮光被體,感淚橫睫。況臣以螻蟻之微,糞土之賤,得伸哀鳴,畢臚私悃,自不覺辭語之猥瑣支蔓,而天地之大,無物不容,日月之明,無幽不燭,恕臣僭越之辜,諫臣危苦之情,畢竟許歸蓬蓽,使臣任便往來,臣是何人,叨此異渥?臣退伏鄕廬,靜自循省,臣之罪負,厥亦夥然,臣請歷數而請誅焉。臣荷殿下之寵遇,屢塵器使,而空疎蔑裂,曾未有一職一事見稱爲能,臣之罪,一也。臣歷事三朝,受恩最久,而徑歸一壑,便訣明時,臣之罪,二也。臣旣揣分量力,固有一退之意,而未能早決,虛糜廩祿,兜攬高官,而後始退,臣之罪,三也。前後筵敎,至嚴且峻,責之以君臣大義,而迷不知改,臣之罪,四也。命臣之子,臨宣聖旨,至有思欲一見之敎,而猶不肯卽日趨承,臣之罪,五也。入對上前,勉留勤摯,而唯知戒盈避名之爲貴,不思奉令承敎之爲恭,臣之罪,六也。有此六罪,而殿下不以爲罪,反以職秩而榮之,何也?司直之臣,未有刺擧,亦何哉?臣本世祿之臣,有異乎山林高蹈之士,故所以有賀班之入參,伊日辭退之際,且以有時入朝之意,仰對明旨,而政府西壁,自非閑漫冗散之職,宥密之司,亦是出入訏謨之地,則此豈謝事在外之臣所可虛帶者乎?縱臣不辭,早晩必知有變通,而職名之一日在身,適以增臣之罪。伏願聖明,亟命鐫削臣實兼職任,仍治臣終始慢蹇之罪,以安私分,以警具僚,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前席已諭,而分義道理,決知其過矣,卿其勿辭,其卽上來焉。 ○趙命臣啓曰,新除承旨待下批牌招事,允下,而闕門已閉,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2月1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式暇}}。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坐}}。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直}}。事變假注書未差。 ○上在昌慶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理山府使林光弼。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當日爲之。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海春君栐,以《璿源譜略》校正廳句管堂上,本廳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啓曰,兩司無一行公之員,憲府之累日監察茶時,諫院之闕啓,俱甚未安。除在外受由、被論外,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只推,更爲牌招。 ○以副應敎金若魯,副修撰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李重協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今日晝講,命下矣。講官不可不備員,副應敎金若魯,副修撰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副修撰尹敬龍時在忠淸道報恩縣任所,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副應敎金若魯疏批已下,卽爲牌招。 ○李重協啓曰,別兼春秋李度遠、趙明澤、韓顯謩、李宗白,昨日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事變假注書金尙迪,身病猝重,勢難察任,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李重協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領議政李宜顯,出往楊州地云。係是大臣去就,敢啓。傳曰,知道。 ○以咸鏡監司狀啓,永興府海尺趙立先等渰死事,傳于鄭彦燮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服制,參議李宗城病,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吏批啓曰,全羅左道京試官李錫杓呈狀內,承重祖母方在,矣身季父寧越任所,病狀一味沈重,晝夜扶護,方寸焦灼,萬無一刻離違登路之望,入啓處置云。親病如是危重,則有難强令上來,改差,何如?傳曰,允。 ○以李光溥爲司諫,徐命淵爲禮曹參議,權䌖爲兵曹正郞,金東鉉爲禁府都事,趙明震爲典牲主簿,許逅爲典籍,鄭觀河爲報恩縣監,李基宗爲長水bb縣監b,鄭尙謙單付兼校書正字。 ○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病,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李潝進,左副承旨柳萬重進。 ○以黃晸單付副司直。 ○柳萬重,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道京試bb官b趙榮國,方帶本司文郞廳、浦項倉北路移轉穀兼管督運事,旣已筵中稟定矣。其應行事件,別爲節目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重協,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平安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德池鎭前別將張振禧,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張振禧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鄭彦燮,以忠勳府言啓曰,今此咸恩君李森之喪,喪葬諸需,依勳臣例擧行事,傳敎矣。取考本府謄錄,則勳臣喪葬,本家如有力所不逮,則或別爲入啓,自官措給,或下諭本道監司,隨便顧助,而仁祖朝靖社功臣南陽君洪振道母喪自鄕上來時,因本府草記,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及造墓軍題給事,傳敎,此是謄錄所付,故前日咸恩君李森母喪時,本府亦爲援例草記矣,勳臣在喪時,猶且別爲入啓顧助,則至於勳臣之喪,尤宜自別。咸恩君李森葬山,在於忠淸道公州地,本家形勢,多有不逮之事,而石灰造墓軍,自該曹旣已考例題給,喪柩下去時,所經各官,各別護送,朝夕祭物題給,其他不逮之事,隨便顧助事,似當依例分付,而係是恩典,不敢循例擧行,惶恐敢啓。傳曰,竝依例分付。 ○又以忠勳府言啓曰,咸恩君李森,以勳臣卒逝矣。取考本府功臣贈職前例謄錄,則宣祖朝平難功臣商山君朴忠侃,以一等功臣從一品,追贈右議政,扈聖功臣西川君鄭崑壽,以一等功臣正一品贊成,追贈領議政,龍原府院君尹自新,以二等功臣,追贈領議政,仁祖朝靖社功臣平興君申埈,以三等功臣正二品判書,追贈右議政,杞平君兪伯曾,以三等功臣從二品參判,追贈吏曹判書,例自本府稟啓矣。今此咸恩君李森,似當依例追贈,係干恩典,自下不敢擅便,上裁何如?傳曰,依古例,令該曹擧行。 ○正言金尙魯啓曰,本院方有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之啓,而樹勳,卽臣之姨兄也,旣有親嫌,不可參啓,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重協啓曰,正言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傳曰,知道。 ○副校理任珽箚曰,伏以正言金尙魯,以本院方有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之啓,而樹勳,卽臣之姨兄也。旣有親嫌,不可參啓,請命遞斥臣職,引嫌而退,旣有親嫌,勢難參涉,請正言金尙魯遞差。答曰,依啓。 ○李重協疏曰,伏以臣於李德重、鄭履儉之疏,有不敢晏然,而亦不無一二仰陳事實者,伏願聖明之垂察焉。伊日入侍諸臣,旣承意外之下敎,迭請勿錄史草,而以或祛或燒,爲言,臣亦繼陳還收之意,仍申諸臣之請,親承祛之之敎,而後退伏,而聖上,又敎以旣有所下敎,承宣各別擧行。臣以謹當如敎仰對,而及出閤門,臣顧謂入侍史官曰,草冊若出政院,則恐煩眼目,不如在此去之,史官皆以爲然,各拔其草冊一二張,燃于引行刺燭而滅之矣,繼而有俄者入侍承旨更入之命,殿下又以必去史草,申申下敎,臣以左右史已爲燬去之意,仰達矣。其間事狀,不過如斯,而今此疏語,有若筵臣請焚,而殿下許之者然,至於自下請焚而焚之等語,又若歸咎於史官者然,或者外間所聞,易於傳訛,而其時或燒或祛之說,旣發於筵中,故有此措辭之差爽耶?史規至嚴,今其爲言,蓋出於存體守職,而臣旣入參筵席,職是承宣,則凡干咎責,宜在臣身,玆不得不冒控於宸嚴之聽。伏乞亟許鐫遞,以安私分,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爾其勿辭察職。 ○及第鄭履儉、李德重等疏曰,伏以臣等,職名雖削,職責尙在,而今乃有古所未有之事關係史法,不得不擺脫常規,冒瀆宸聽,伏願聖明,俯察而裁處焉。夫史之爲任,至重且嚴,自唐虞以來,已有其官,而於國家大小事,史官蓋無不與聞焉,故君上之言動,時政之得失,人物之善惡,皆得以書之,以傳於天下後世。是以,雖以人主之威尊,不能覽其所錄而禁其所書,以至於筆硯之微,他人皆不敢犯手,專以嚴祕,爲主,此豈但爲垂示於後人也哉?蓋亦欲時君世主之畏此簡書,而不敢放過於辭令擧措之間也。臣等伏聞日昨筵臣,請焚左右史草冊,而殿下許之,則爲左右史者,又復拱手而與之立視其焚云,此誠往牒所無之一大過擧也。臣等未知筵中,上下酬酢爲何等說話,而殿下旣已下敎於諸臣,則其書與不書,惟在史臣之權衡,非殿下之所可命也。事若可諱,則勿書於堂后日記,足矣,左右史之草冊,又何可焚之耶?噫,古之爲史,有臣頭可斷,筆不可斷之語,此無他,畏千古史家之法,甚於一時之斷頭故也。今之史官,則旣無君上之威命,而自下請焚而焚之,此豈特爲一時之過失而已?抑將啓天下萬世無窮之弊矣,臣等竊不勝憂嘆也。臣等方有修史之責,其所取信而書之者,只是兼春秋所錄,而今旣焚之,又有祕勿相傳之敎,故伊日入侍諸臣,亦皆諱而不言,其將何所考據而書之乎?終若不知而不書,則國家置史官,何爲哉?玆不得不破格陳章,仰請處分。伏願殿下,深加睿思,亟命兼春秋,還錄伊日筵說,以付臣等而筆削之,則史法可以無譏於後,臣等可以無負於職責,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等之請,可謂擧職,而旣無本草,豈命任其追錄?十九下敎,業可詳矣。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猥膺藩,怵迫嚴命,黽勉冒承,今將辭陛,而臣之父母墳山,在於驪州地。過去程途,亦不迂左,歷入拜辭,實是情理之所不容已者,而朝家定式,旣有分路,則雖不敢擅取他路,竊見朝臣之出按外藩者,歷省丘墓,亦有其例,玆敢冒死,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慈,曲垂諒察,特許微懇,俾伸至情,千萬幸甚,臣無任屛營兢惶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依請歷省焉。 ○副應敎金若魯疏曰,伏以臣,性本愚戇,職居三司,苟有可言,不能噤默,自信己意,衝口輒發,人或病臣以妄率,臣亦未保其一一中窾,而向臣所論鞫囚事,是固人得以討者,初無公與私、偏不偏之可論,而淺誠未格,卒被嚴敎,反復循省,愧惶無地。罷官杜門,戴罪頌恩,而惟是憲疏迭上,攻臣甚力,駭異之餘,亦合一哂,彼方以藉曠蕩之名,停鞫囚之啓,看作一能事,則如臣之誤觸鋒穎者,宜受其譏斥。所可訝者,沐浴之義,憲臣亦言之矣,關係之重,憲臣亦知之矣,又何所牽制,而不肯苦口力爭,乃爲此汲汲擅停,使鞫囚幸逭,隄防遽壞也?受國家耳目之寄,擧措之乖錯,言議之苟且,乃如是,而反欲以顧惜容護之目,與人分之,多見其窘遁不自反,甚矣。然臣不緘口,妄有論列,上而見疑於君父,下而被詆於臺臣,從今以往,言議之列,非臣所可更玷,而乃蒙誤恩,重叨館銜,聞命悸恐,隨牌陳悃。伏乞聖明,遄削臣職,仍許臣以退守拙分,不勝萬幸,臣無任兢蹙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右議政金興慶箚曰,伏以臣之蹤地,終不可苟冒,日昨前席,備陳當退之狀,而慈天不諒,誨諭勤摯,至於進前敦迫之敎。尤是曠絶之異數,臣於是,情窮勢極,卽以不敢復引入爲對,而今日枚卜之擧,是臣之經歲所仰請者,不得不冒昧承命,而第臣得見司諫金尙星之疏,誠不勝危悚之至,向臣之所陳白,亶出於伸理冤枉,導迎和氣之意,而今尙星,乃以兩臣,謂有干犯先朝之罪。夫兩臣之當初罪名,在於聯箚,而聯箚之光明正大,旣有丁寧之聖敎,則猶復以干犯爲案者,吁亦憯矣,若其大防倫彝等語,亦極深險。顧今邦慶無前,解澤旁流,罪係惡逆之類,尙蒙肆赦之典,則殉國忘身者之復其職秩,寧有大防之可論,而亦何傷於倫彝耶?君君臣臣之義,非尙星之所獨知者,而憑藉爲說,自謂以欲使復明,臣竊駭笑也。其言之無倫,固不足多辨,而彼旣官以諫名,則在臣自處之道,惟當縮伏之不暇,玆敢退歸私次,略暴危悃。伏乞聖慈,亟命鐫罷臣職,以謝人言,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箚具悉卿懇。半夜下敎之後,卿等之心,已釋然,此等些少,何足掛齒?卿其安心勿辭焉。仍傳曰,遣史官傳喩。 ○別兼春秋李宗白疏曰,伏以臣於史職,實有萬萬難冒之義,有除輒辭,有召輒違,前後逋慢,合被重勘,聖度天大,例罷猶靳,罪隨恩重,懼與感深,席藁私次,莫省措躬。臣之本來情勢,已經疏籲,天日之明,庶或照燭,今不敢更事煩縷,而頃伏見別兼春秋李度遠之疏,引臣爲言,過自爲嫌,臣竊不勝訝歎也。若以臣之年前僨事,果與回薦時見沮,有異,謂可以出當薦事,則李鼎輔、鄭履儉,皆可付職,而責完剡也。若以下位之不卽應命,爲難進之端,則趙命澤、韓顯謩,亦其下位也,館規之操切,奚獨及於臣也?所謂館規,臣亦粗聞一二矣。翰苑故事,固有鉗勒新進之規,而至於別兼爲任,不過一時權差,惟以無故者,付職而已,位次先後,曾不爲拘。是以,先輩之別兼者,若有難安之情,則雖皆祈免,未聞以越次替當,引以爲嫌,如今日度遠之言也。臣雖愚迷,一己去就,自有料量,而今其疏語,責之以乍入旋出,勉之以何獨引嫌?此則切恐僚臣之太不相諒,而亦涉於多事也。三召之下,不敢坐違,隨詣闕外,更暴情實。伏乞聖明,亟命刊削臣所帶,兼史之任,俾史薦,毋至遷就,仍勘臣慢命之罪,以嚴邦憲,公私幸甚,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別兼春秋,當下問處之矣。 ○副修撰尹彙貞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默祐我東方,聖嗣載誕,神人有托,率土含生,莫不懽聳鼓舞,如臣老病癃癈,坏蟄經冬,獨阻嵩呼之列,第切華祝之誠,不意聖上,特賜甄收,復畀宿趼,臣且惶且感,不省所處。當此春煦向陽,法講新開之日,義宜不計其他,奔奏趨承之不暇,顧臣情勢病狀,實有不敢復備邇列者,北事旣完,嘖議旋收,在國家誠爲至幸,而臣之不善圖事,僨悞辱命之罪,至此益著,臣何敢幸人成事,自棄微守,揚揚復立於朝?且臣目視昏短,日益加劇,其初尙能依俙,摹索囏解文字,比又重得輪眚,眵花暈亂,雖白晝對卷,全無所照分,竊自惟念狗馬之齒,恰滿六十,蒲柳先衰,朽邁已甚,肝血內枯,膈火上煽,節次增添,漸成矇瞍,豈復有起視爲人之望哉?臣記昔入侍召對時,如値日暮,或在夜後,所講冊子,無計接續讀去,窮蹙罔措,屢煩陳稟,或越次替讀,或取燭近照,法講時則,懸帖飜解,亦不能辨晳,從旁諦問,借視於人,事體俱極屑越,到今追繹,惶媿在心,此皆聖明之所嘗俯燭者也。然此猶五六年前事,今則年益加,病益痼,雖欲黽勉承膺備員入侍,亦不可得。藉使臣無情勢可言,顧此廢疾,決不可復充講任,見今英游騈列,顧問不患乏人,奚取於病昏如臣,而擸掇不置哉?今臣勢已窮矣,理已極矣。若不赴愬於仁覆之天,尙何攀乎?昨日除旨召牌,一時狎至,門鑰已下,呼籲路阻,坐犯違傲,威罰不加,荐召之下,不得不走伏闕外,拜章徑歸。伏惟聖慈,天地父母,俯諒臣情勢之不可冒出,病狀決難自强,特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勿復檢擬,俾臣得以銜恩循分,退守不能者止之戒,不勝萬幸。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二月十三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李眞望,特進官尹陽來,參贊官趙命臣,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守謙,記注官金兌和,宗臣慶興都正栴,武臣閔鎭斗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采薇六章訖,金若魯讀出車六章,上讀新受音出車六章訖。若魯進曰,此承上章采薇詩言之,而上篇,勞出征之將,而此勞還率也。蓋將帥受命於君,而有悄悄之憂,僕夫受命於將,而有況瘁之勞,上下之間,至誠藹然,至於城方,本出於天子之命,而所謂簡書,亦受其君上之令也。五章言將帥室家之情,末章言來時凱還之樂,公義私情,反復詠歎,曲盡人心,此眞所謂說以使民之道也。先儒以此,或謂成王時詩,或謂宣王時詩,未詳其作於何時,而足可見周家盛世上下之交孚,恩澤之下究矣。上曰,然。任珽曰,六章皆歸美於將帥,而於此,可見周化之盛也。上三章,言出征之事,故辭義嚴,下三章,言室家之情,故恩意摯,而始終莫不有王事靡盬之意,亦可知周家紀綱之修也。若魯曰,在上者,恤征役之勞,而憫室家之思,在下者,畏簡書之言,而竭股肱之力,上下相與之義,後世有不可及者矣。上曰,輔氏註,以上四章,屬上一節,似宜,而以爲,有春風和氣云,將帥之憂心,室家之思念,亦可謂春風和氣乎?若魯曰,輔氏以六章,分爲上下節,上言出師之勞,下言凱還之事,而上下交愛之情,溢於辭意,和氣可掬也。上曰,知事來奏。眞望曰,諸臣已盡之,更無可奏者矣。上曰,見卿已久,今始入侍,欲聞卿言,非但論其此章之旨也,以小雅全篇,論其大義,可也。眞望曰,小臣眼暗,廢却書卷,已久矣。今者諸臣,備陳其義,更有何言可奏耶?珽曰,第奏之,如何?眞望曰,此章,如豳風周公所作東山詩之意,備知室家之情,曲盡常人之心,東山詩註曰,人情莫先於室家,故說出此言,所以感服人心者,是也。上曰,然。使自言之,不過如此矣,論昔我往矣大文。上曰,此歸來後言耶?眞望曰,歸後如是云耳。上曰,采薇章所謂,昔我往矣,今我來思,出師時言,出車章所謂,昔我往矣,今我來思,還師後言云者,似未詳曉。若魯曰,采薇詩,言其未然,出車詩,言其已然也。上曰,然矣。薄伐西戎大文註,豈字之意,何也?珽曰,與無乃同矣。上曰,草蟲大文,似興體矣。珽曰,以卽景言之,故頗似興體矣。講訖,上曰,知經筵進。眞望進伏,上曰,昨年卿來時,予必欲留卿,而卿卽下去,每嘆予欲留之意未孚而然也,今卿已來,日氣漸暖,卿必留在,出入經筵,可也。眞望曰,昨年批旨,惶恐感激,已極,而今又聖敎勤摯,必欲出入經筵,豈不奉承,而但臣眼暗纈亂,不能看辨書字,耳聾又甚,不能與人酬酢,如是而豈可進講乎?且臣有臭穢之疾,上年重經痢疾之後,便旋數數,不可入侍,喘氣又甚,不能行動,豈望出入於筵席乎?臣自冬昏昏委倒,頓無世上生意矣,忽聞邦家有莫大之慶,如有驅策起之者然,來詣進賀之列,臣以爲,一覲耿光,退死鄕園,志願畢矣。今者特命,一次入侍而還,惶感尤極,臣今日進瞻天日,明日退塡丘壑,無復遺恨矣。上曰,卿曾以爲,付以閑職,則欲留云,而卿輒下去,予常自嘆其誠薄矣,卿今上來,經筵雖不關重,予必欲留卿,不必日日出入於經筵,有時出入,則有何所難,而卿又求去,卿去之後,有難復來,卿今與身帶職名者異,則有所不同於昨年求去時矣,豈不可留乎?眞望曰,聖敎如是,感悚冞切,而臣老病日深,實無出入筵席之望矣。 ○若魯進伏曰,玉堂諸員俱在外,卽今任珽一人外,無入直之員矣。上曰,在外者幾人?若魯曰,申晩在北評事任所,尹敬龍在報恩縣任所,俱未上來,尹彙貞時呈辭疏,權爀、黃梓、兪健基俱在外,金相奭,元來在鄕,病未上來矣。上曰,金相奭,家在何處?予尙今不識其面矣。若魯曰,本在德山,卽今病未上來云耳。上曰,相奭除拜經年,尙不上來,其在事體,決不當若是,禁推,可也。珽曰,金相奭經年帶職,不爲上來,誠爲可怪,而第念在外禁推,有關後弊,且聞相奭,本非在京之人云,禁推則似過矣。若魯曰,近來館僚之在外,甚多,誠爲未安。至於金相奭,除拜已久,尤爲未安,而本是在鄕矣,與一時下鄕不來,有異,則禁推似過,任珽言,是也。上曰,事體則禁推當然,而旣異於在京之人,下鄕不來,儒臣之言,又如此,從重推考,催促上來,可也。{{*|出擧行條}}。命臣曰,至如兪健基,業已上來,可也,而尙不上來,高陽不遠,催促則卽當來矣。若魯曰,在外玉堂,竝命催促上來,何如?上曰,在外玉堂,竝催促上來,可也。{{*|榻前下敎}}。 ○上曰,《貞觀政要》序文,尙不刊行耶?儒臣似知之矣。若魯曰,大臣精寫入刊之後,以字畫之多有訛誤,方爲改刊,故至今遷延,當分付催促矣。上曰,有頒賜之件乎?若魯曰,亦有頒賜之件,序文印出後,當編入於進上及頒賜諸件,進講內入之冊,亦當請出,添粧以入矣。上曰,然。 ○命臣啓曰,晝講命下,在於昨日,自政院,分付各司矣。今日時刻已迫,屢煩催促,而慶興都正栴,不卽入來,至於正時已入之後,始詣閤外,事甚稽緩,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 ○玉堂將出之際,金兌和進伏曰,小臣惶恐猥越,而事關史筆,敢達。上曰,儒臣竝留。若魯等入伏,兌和曰,日昨筵敎,實是臣子之所不忍聞,故其時筵臣,齊聲仰請收還,而或以卽席去之,爲言,或以卽席燒火,爲言,而承宣,又以臣在繳還之地,以被罪爲限,期於準請云,則自上命爲祛之,而史官之草,亦爲祛之,爲敎。諸臣退出之際,自上又爲特敎承宣,以爲旣已下敎,各別擧行,故纔出閤門,承宣以爲,草冊若出政院,則自爾經人耳目,各別擧行之道,莫如在此燬去云,而拔去草冊一二張,燬滅于引行刺燭矣。今此史官之疏,誠得史體,臣不敢辭其罪,而至於亟命兼春秋追錄以付云,則當初旣以下敎之不忍聞,諸臣同聲仰請而燬去,則今又何忍執筆追書乎?臣實惶蹙憫迫,不敢追錄之意,敢達。上曰,德重等,今亦修史乎?若魯曰,下番雖削職,而不出代之前,則修史之責,下番翰林任之矣。上曰,然則兼春秋以史草傳于實官耶?若魯曰,兼春秋以史草,傳于下番翰林,以爲修史之地矣。大凡注書所記,不過爲《政院日記》,去之猶可,而兼春秋,職是修史,其草不可同爲燬去,而伊日燬去,甚爲失着,史官之疏,出於擧職之意,則誠爲得體矣。當初兼春秋之燬去史草,只出於擧行上敎之意,則原其本情,實非可惡,而不無溺職之失,且關後弊,宜可警罰也。上曰,其時若使實史官,當之,則不爲燬去耶?且其燬去時,給承旨燒之耶?渠自燒之乎?命臣曰,其時與承旨相議,出閤後卽爲燬去,而伊日,若使實史官當之,則未知其何以處之,而凡事已過之後,易爲思得,其時倉卒之際,未及思量矣。若魯曰,若使實史官當之,則必不如此矣。上曰,兼春秋之所奏,以更難追書,爲言,此固然矣。若可追書,則當初豈有燬去之事,而旣已燬去之後,亦豈可以渠之意見,追書於史草中耶?若魯曰,聖敎誠然矣。命臣曰,兼春秋金兌和出位陳達,已涉猥越,而且鄭履儉等疏批未下之前,徑先分疏,尤爲未安,推考,何如?上曰,處分已下,則似當陳達,而事涉徑先,推考,可也。{{*|出擧行條}}。諸臣以次退出。 ==2月1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式暇}}。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柳萬重{{*|式暇}}。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直}}。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鄭彦燮啓曰,大司憲金始炯未肅拜牌不進,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李載厚陳疏受由,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鄭彦燮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仕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事甚未安,諫院闕啓,亦甚未安,除在外陳疏受由、被論外,大司憲金始炯,司諫李光溥,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時,兩司當爲進參,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受由,或被論,或未差,或未肅拜,俱無推移入參之員,除在外、受由、被論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李載厚,明日待開門,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李春躋啓曰,右承旨趙命臣,右副承旨李重協,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李重協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金弘澤爲事變假注書,李壽德爲假注書。 ○金弘澤在外,代以李耉齡爲假注書。 ○李春躋啓曰,今日晝講事,命下,而知事尹淳奉命出去,李眞望纔已下鄕,同知事尹游出疆,趙顯命差祭,知事宋寅明,同知事趙尙絅,俱以病不進,無入侍之員。宋寅明、趙尙絅,竝卽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如何?傳曰,允。 ○又啓曰,下番兼春秋金兌和身病猝重,勢難察任,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李喆輔爲全羅左道京試官。 ○李重協,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東所衛將牒報,則所屬宣仁門南邊曲墻一間許,今日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弘化門入直砲手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朴瑤爲下番兼春秋。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向在直中,猝得風痺之症,半邊殆至於全不運用,而社壇薦俎之任,臨急陞實,不得已强疾將事,一倍添苦,自分爲廢疾之人矣。調治多日,近幸乍歇,而自昨夕,臣之老母感傷風寒,兼有癨氣,頭疼苦劇,食飮全却,吐瀉無算,眞元澌苶,臣以孤獨一身,達宵扶將,少無分減。顧此情理,決難暫時離捨,明日常參,將無以抑情進參於侍衛之列,玆陳短疏,仰籲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遞臣職,仍治臣罪,以便救護,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護焉。 ○戶曹參判金有慶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降,慶溢宗祊,歡均遠邇,雖窮鄕僻村婦儒gg婦孺g之無知,亦莫不鼓舞相賀,況臣喜忭之忱,當復如何?臣衰暮疾病,餘日無幾,而犬馬之誠,老而冞篤,區區一心,惟願少須臾無死,思見殿下燕禖之慶,何幸今日,主鬯有人,吾東億萬年無彊之休,其將自此基矣。臣雖夕死,無復餘恨,而虛帶職名,適在遠鄕,百僚獻賀,而獨不得與於呼嵩之列,雖緣事勢,亦甚惶悚。顧臣病狀,實無一分起動之望,而當此神人胥悅之日,在家呈病,心有所不敢,不計死生,擔曳作行,艱辛泥路,寸寸前進,昨始進詣於京輦之下,而素患痰結之症,越添於撼頓之餘,胸脅牽痛,不能屈伸,呼吸甚促,寢食全廢,實有生來死歸之慮,至於肅命供職,非所可論,玆敢疾聲仰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明,特加矜憐,亟許遞改,俾臣安意調治,以爲歸死故里之地,不勝幸甚。答曰,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司諫李光溥疏曰,臣於臺地,自劃已審,今此新命之下,萬無冒出之勢,況臣非但蹤地之臲卼,且有私悃之萬萬憫迫者。臣之老父疾病癃痼,長在床褥,氣息奄奄,今當換節,又添外感,寒熱迭作,喘息益促,種種症狀,罔非危惡,日夕焦憂,不忍暫離。藉令臣無他難冒之端,卽此情理,實無供仕之望,玆敢隨牌詣闕,拜章徑歸,慢蹇之罪,更無所逃。伏乞聖慈,俯加諒察,亟許鐫削臣職名,以幸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答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省疏具悉。疏事,令該曹,考例稟處。 ○乙卯二月十四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入侍時,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朴文秀,參贊官鄭彦燮,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崔龍賢,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光興君橏,武臣行副護軍李相晟,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詩小雅》出車六章訖,若魯讀枤杜四章。上曰,不讀南陔乎?若魯曰,此逸詩也,有聲無詩,先朝故事,亦不以此進講矣。上讀新受音枤杜四章訖,若魯曰,枤杜之義,與出車同,而其異者,以其勞役,故無出師儆戒之意,言室家相思之情。其曰,日月陽止者,秋冬之交也,其曰,言采其杞者,春夏之間也,以其戍於秋冬,而歸於春夏故云。然而末乃以卜筮偕止,會言近止,爲言,可謂曲盡矣。上曰,然。先王曲盡人情,至矣美矣,雖使自言,無以加此。寅明曰,將貴卒賤,而送則欲其同心,不可預示差等,故同歌同日,來則欲其定衆志,故異歌異日。由此觀之,國家使下之道,賞罰均然後,事可成,不然而有所取舍低昻於其間,則人心不服,而事不成矣。上曰,吾終有疑於鄭氏、王氏註矣。送則欲其一衆心,來則欲其定衆志云者,欲其二字,似不穩當。必如是,則先王似有安排布置底意思,不可如此分明分疏矣。若bb魯b曰,出師之時,王事多難,憂遑急卒,有所未暇於辨別差等,而事定之後,雍容暇豫,故自當有尊卑之等云爾,則似好矣。且先王惻怛愛民之心,不以來去而有間也。雖以明德新民之事,言之,鼓之舞之,自然有作新之效,非有意而爲之也。若果送時必欲如此,來時,必欲如彼,則其所用意,不幾於漢之待韓、彭耶?寅明曰,事勢亦有不得不然,處當患難之時,將卒同心然後,功可成。故古之將帥,必與士卒,同甘苦,亦或有暑不張蓋者,亦欲一衆心也。上曰,將帥則當然,而以國體言,則常時,亦有尊卑之等,出師時,亦有尊卑之等,先王豈必有意於送往迎來之間耶?珽曰,誠如聖敎。寅明曰,先王雖不以察察爲明,以己度人,能通天下之情,故形諸文字者,亦能曲盡人情,此所以感人之深也。上曰,先王之心,與民心同,故自然如此,范氏之言意,固好矣。寅明曰,卽今聖上,欲以至誠,調劑群下,其意甚盛,而大凡雖在盛世,亦必欲均其賞罰,同其好惡。況今與盛際,有異,尤當一視群臣然後,彼此皆悅,而無不均之患矣。殿下以日月之明,豈不洞燭群情,而彼此之間,或有所不能盡察,得於此則失於彼,所以許多擾攘,欲善治而不善治也。願自今物理人情,必爲詳察,凡於發言行事之際,務爲凝重,而毋或輕易然後,可爲鎭定之道矣。爲今治道,比如治亂絲,不能因勢徐治,而失之急率,則愈無可治之望矣。上曰,奏言,誠是矣。若魯曰,此章,輔慶源註中君臣相與之至情云者,所可着念也。上曰,輔氏之言,容有抑揚之意,而今日誦之,足以爲時象之一監戒矣。君君臣臣之義,正在於此,今日君臣觀乎此,而上下交勉,可也。若魯曰,國風,閭巷之謠,故多言室家之情,雅則多是廟庭燕饗之樂,故言意之雍容,有勝於國風矣。上曰,比諸二南正風,則何如?文秀曰,二南,作於治化方盛之時,雅則多有後世之詩,而可見其廟堂之上,氣象之雍容矣。若魯曰,有二南之化,故有雅矣。上曰,此言,是矣。講訖,寅明進伏曰,小臣惶恐死罪,殿下十九下敎明白,而小臣前日仰請,下敎至承不忍聞之敎,十九下敎,諸臣或不知,而仰請則固無足怪,而小臣頃日之仰請,小臣死罪矣。第以此有所仰勉,願自今必爲持重,勿爲率易下敎,小臣之望也。上曰,十九下敎與前夜之敎,大略同,予則必欲彌綸,忍而不發,甲辰後十年之後,今乃發言,予則不以爲率易矣。俄誦輔慶源註者,欲明君君臣臣之義於我東也,此可見予苦心,予則不欲忙後錯了,大臣批答之後,搢疏又發,予累日思惟,問其可發與否於筵臣,而後發之矣。如金尙星疏語亦過,尙星之意向,雖不在於乘時傾軋,而惹鬧者,將以此歸之於何地耶?文秀曰,殿下何不推恕?原其事本,乃是忠逆關頭,人鬼關頭,殿下於此,只爲嚴辭以防,可也,殿下自期何許,而前夜遽發此言耶?臣自聞前夜之敎,臣心痛迫,寢食不能安矣。其時殿下欲諭於諸臣,而先爲俯詢曰,予諭之,則諸臣其能覺悟乎?以此下敎,故諸臣未知聖上之所欲諭者,爲何事,乃敢仰請,此皆群下之罪,而亦非所望於殿下者也。伊夜臣聞聖敎,則奉朝賀閔鎭遠旣聞三字之下敎,十九下敎時,又爲仰請,輾轉至此,臣實非之矣,此後則殿下,凡於言動事爲之間,必加審愼,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十九下敎,卿等之言與不言,予豈知之耶?伊時處分,卽今上番儒臣,亦爲累請,予以爲諸臣知之而又請,則予豈有不言之端耶?若魯曰,小臣曾請十九下敎,極爲悚懍。臣自京畿都事爲校理時,疏請頒示下敎於在廷之臣,區區本心,只欲其處分之光明正大,而臣承批之後,始知其妄率矣。前夜下敎,臣不知其爲何語,而槪可知其臣子之所不忍聞也。旣不忍聞,則諸臣雖仰請,豈可發之耶?上曰,自古君臣之間,雖有怪異之事,無不洞然盡言之矣。予若隱而不發,則是外面視臣,待臣下之道,不宜如是,吾豈有不言之端耶?寅明曰,此後則辭氣,必勿如是輕易也。珽曰,前日不忍聞之下敎,殿下已忍十餘年云,若不可言之言,則終身不發,可也,雖過十年,豈可輕發耶?知事言,是也。上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予發此言之後,諸臣始可痛辨,此後又豈有敢請之臣耶? ○寅明曰,小臣以爲當送使臣矣,文秀則以爲先送齎咨官爲宜云矣,上曰,先送齎咨官之論,以我國不敢完結,爲辭云,而我則以爲不當辭讓矣。文秀曰,尹淳之當初當送齎咨官,不當送使臣之言,乃是前例,而自上有當送使臣之敎,則大臣奉承,而及其退出,考其謄錄,則雖如尹淳之言,不敢復言,終至於送使之境,故此事,觸處拘礙,誠甚慨然矣。槪自前有犯越殺人之事,則我國,先送齎咨官,委報犯越殺人之由及方捕罪人之意,而其齎咨官,未及出來,又送齎咨官,更報罪人承款取招之事,則自彼國,令我國擬律,我國卽爲擬律,差送陳奏謝恩使矣。若其不然,彼國使我國,完結奏聞,則我國,先送齎咨官,以大國罪人,小國不敢完結之意,爲辭,而彼國,使之不令完結,而使之擬律,則有差送陳奏謝恩使之例矣。仍出袖中小紙,展之於前曰,此乃先朝庚寅年故事,而小臣謄出者也,其時亦有犯越殺人之事,而其謄錄例,如此矣。大抵使臣一行,人夫六百餘名,馬子三百餘匹,其間許多糜費,實爲一國巨弊,故臣等,慮其冬至前又有別使之入去,圖以完結奏聞而出來,蓋欲其冬使前先送齎咨官,依前例辭以不敢完結,則彼國,亦必依前例,許以擬律,如是往復之際,自爾延及於冬使之行矣。擬律、陳奏與謝恩,兼付此行,則可除別使之弊,且彼國之待我使,其費有過於我國,故亦不願我國使臣之入來矣。上曰,予則以只送齎咨官,則似不爲誠實,故欲遣使臣矣,彼國亦欲使我國,先送齎咨官耶?文秀曰,臣等入去時,以完結奏聞圖之者,蓋出於先送齎咨官之計矣。上曰,明日經筵停常參後,備局次對爲之,其時與大臣,講究以入,可也。{{*|榻前下敎}} ○文秀曰,宜春君南以興安州、忠愍祠,肅廟朝賜額,獨爲致祭於南以興矣,祠中兩廡配享,皆當時同事殉節之臣也。自先朝,每軫其褒奬節義之道,致祭於各道戰亡臣祠宇者,數矣,今宜遣都事,致祭於忠愍祠,而祠中配享同時殉節諸臣,亦宜一體致祭也。文秀仍出袖中二卷冊子曰,此乃《忠壯遺事》也,欲塵宸覽,敢此袖入矣。上曰,《忠壯遺事》上之。文秀跪進,上披覽曰,見此祠宇配享之圖,則如太學之配,有同十哲升堂之儀矣。文秀曰,祠宇之規,與書院,有異,例如是矣。上曰,宜春君南以興,特爲遣都事致祭,致祭時,同時殉節諸臣,一體致祭,可也。{{*|出榻敎}}。文秀曰,安州、忠愍祠,旣有遣都事致祭之命矣。自先朝褒忠奬節之道,迥出尋常,致祭於各道戰亡祠宇者,數矣。如晉州死節臣金時敏,東萊死節臣宋象賢之祠及其他諸道殉節諸臣之祠,亦宜一體致祭,實合於愍忠礪節之道,惶恐敢達。上曰,所奏誠是,分付禮曹,詳考戰亡人忠烈表著者,別單啓下後,擧行致祭之典,可也。{{*|出擧行條}}。文秀曰,俄以安州、忠愍祠殉節諸臣一體致祭事,自上下敎矣,褒忠旌節,不必論前後,而至於戊申殉節人,則自朝家,尤當褒其忠,而錄其子矣。居昌座首李述原,則旣褒其忠,且以其子遇芳,卽除參奉之職矣,渠上來肅謝,卽爲不仕而下去矣,其志誠爲可尙。更飭銓曹,及時調用,恐不可已,而考見《備邊司謄錄》,則鎭川金天章,淸安張潭,俱以戊申殉節,命旌其閭。且令錄用其子,而非但兩銓,不爲錄用,其子孫之有無,亦漠然不知,自兩銓問于道臣,果有之,則與遇芳,一體錄用,誠爲得當,惶恐敢達。上曰,李遇芳,何時爲部參耶?文秀以手指寅明曰,彼爲吏判時,遇芳爲部參於彼手矣。上曰,吏判曾見李遇芳乎?寅明曰,曾見其人,朴實可用,故擬望矣。上曰,其時擬入時,以述原子,懸註乎?寅明曰,懸註以入,而受點矣,渠之不仕,非以部參奉爲薄也,以爲,其父雖殉節,而渠若以此媒榮,則有所未安,故不仕下去矣。上曰,其志可尙,令該曹錄用,而張潭、金天章子孫,亦令兩銓,問于道臣,使之枚報,一體錄用,可也。{{*|出擧行條}}。彦燮曰,朴文秀奏事之際,語言疎率,極爲非矣,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寅明曰,臣本以干恩,爲非故前後未嘗以此等事,爲請,而今因忠愍祠致祭及李述原等子孫錄用之敎,有所仰達矣。前刑曹佐郞尹大柱,卽壬辰殉節光國功臣尹暹及丙子三學士尹集奉祀孫也,且集之兄尹棨,亦以丙子年南陽府使,戰亡殉節者也。其先代忠節,如彼卓卓,則猶將十世宥之,況臣曾見大柱之爲人,從容勤實,不下他人,臺啓所論齋郞時事,未知如何,而其所謂不似官員模樣之說,實涉太過,不可以此永枳,隨窠調用,何如?上曰,大凡用人之道,不可以一時臺言,永廢其人,況其先代忠烈,奕世表著,而且其爲人可用,則各別調用,可也。{{*|出擧行條}}。上曰,南以興子孫,誰也?文秀曰,宣傳官南益年及郭山府使南益齡,公州營將南益燁,皆以興之子孫也,南益齡爲人好身手,爲郭山府使,以善治,監司朴師洙褒啓矣。彦燮曰,卽今公州營將南益齡gg南益燁g,小臣曾爲忠淸監司時,知其人矣,益燁屢經守令,而家計甚貧,淸白可尙矣。文秀曰,南以興子孫中隨材調用,宜矣。上曰,然。 ○文秀曰,嶺南煮置鹽石,若善爲畢貿,則穀數似滿三萬石云,初則臣乃主管,而奉使之後,則吏判宋寅明主管矣。當初此事,小臣與兵使宋徵來經紀,而於今,善爲區處然後,可以爲備凶之資矣。上曰,曾聞宋徵來之言,煮鹽不無弊端,何如?文秀曰,小臣壬子年,親往煮鹽,而其時船運巨濟枯松木煮之,而自巨濟至鹽所,以海路,爲三四日程。運木遲速,在於風之順逆,而臣適得病,中間不能照管,格軍糧米主管者,不能優給,追聞有呼冤之弊。而至於宋徵來煮鹽時,則不欲斫用禁山松木,故未免貿取私家養松,輸運之際,或發烟丁,或給價雇軍,而許多人雇,立時給價,何能一一優足乎?此兩事必爲一時弊端,而大抵凡事經營之際,雖有些少呼冤之事,亦何顧恤乎?今此貿穀,實出於備凶之意,則決不可依還上例自春分給,必待七月年事之豐凶已判然後,豐則分給,凶則仍儲,以爲賑資,好矣。七月分給,自外面看之,則雖似節晩,民間初秋新舊難繼,民必爭食矣,如是爲之,則事甚便好,故敢達。上曰,依爲之。{{*|出擧行條}}。 ○寅明曰,繡衣人被抄者,例不得在鄕,雖在鄕之人,聞其被抄,則必上來以待,而今被抄人中,多有在鄕不上來者,極爲非矣,合有警責之道矣。上曰,此極爲非。政院,各別申飭繡衣被抄人,特爲定限,催促上來,過限不來,則各別警責,可也。{{*|出擧行條}}。 ○若魯曰,尹彙貞旣已承批,卽爲牌招,何如?上曰,依爲之。{{*|榻前下敎}}。 ○上曰,玉堂違牌坐罷人,皆敍用。{{*|榻前下敎}}。 ○珽曰,臺啓具樹勳,全無知識,素乏廉聲之說,可謂風聞爽實矣。小臣爲北評事時,與樹勳同過一冬,其爲人勤謹朴實,異於時俗浮薄之流矣,至於曾爲會寧府使,而不得赴任,則其所謂北邑乏廉之說,尤爲失實矣。文秀曰,樹勳之爲人,本非不合於統制使,況具家地處,何如,而樹勳獨不可爲統制使乎?上曰,儒臣所奏,是矣。且樹勳,旣經北兵使,則豈不可爲統制使乎? ○彦燮曰,近來吏治之才乏少,前郡守安宗海,其人固可惜。遭彈以後,其時同在一廳之郞廳,至於立證,而明其不然,此事不可以渠是蔭官,而置之暗昧之域矣。文秀曰,此事本不大段,設或敍寒暄於中官,係是例常人事,何足怪乎?寅明曰,當初賑郞差出時,極加選擇而差下,蓋宗海,果是善治守令矣。上曰,予則認以爲問上候於中官,故深爲駭然矣,宗海果能善治乎?彦燮曰,臣在湖藩時,見其治郡之法,則實是難得之才矣。宗海今已敍用,似無拘礙之事,而所遭旣是暗昧,則身爲士夫,不爲一番辨白,而復出仕路乎?上曰,然矣。今無拘礙之事,吏判入侍,自當依前檢擬矣。{{*|出擧條}}。 ○若魯曰,宋敎明所啓,以李觀鎭爲牟利輩,而此極過矣。上曰,觀鎭,何如人?若魯曰,沔川人,臣則素所不知,而聞其爲人,本是文士,家計素饒,不爲牟利者也,厥後敎明,亦自以彈駁,爲過云矣。且如李潝,月山大君子孫,而曾爲齋郞,陵寢碑文監役出六矣,頃以監役時事,遭彈,而公議皆以爲風聞爽實云,故敢達。上曰,豈可以一時臺論,永廢其人乎?文秀曰,如洪致期啓劾,亦過矣。致期乃沂川之孫也,以別造扇子,賂遺名宰見駁,而小臣與致期,最爲相親,若以別造扇子,賂遺諸宰,則宜先於臣,而旣無此事,則可知其言之爽實矣。上曰,如此輩,皆付之銓曹之權衡,可也。 ○文秀曰,宣薦可否,近來專以偏論,爲主,可合之人,多有見枳。如故大司憲松江gg松堂g朴英之子孫朴世耉,亦爲可否不順,及其他鄭巑、李惟天,俱是名宦人之子孫,而亦爲可否不順,此等人,豈不合於宣薦,而如是見枳者,只以偏論之故也?卽今宣傳官輩無據之狀,固不足道,而此亦由於兵判之專以偏論用人,故至於如此,臣以爲兵判,亦非矣。上曰,雖然,宣薦之可否,豈在上者使之然耶?卿言爲李惟天等地,則善矣,擧一廳而同歸於無據之地,則過矣,況宣薦可否,本非有關於兵判,則此非兵判之過也。至於偏論,擧朝皆然,豈獨兵判?如吳光運,目之以小人者,亦偏論也。文官如此,武臣亦安得不爲偏論乎?此亦朝廷之過,非武臣之罪也,且卿言亦爲偏論,故如是矣。文秀曰,小臣亦豈免色目中人,而論議若峻,豈與閔亨洙,深交乎?上曰,卿若曰此人等,根本赫赫,何爲可否不順於宣薦云爾,則似爲穩當,而今乃遍擧一廳,直謂無據,而又爲歸咎於兵判,是亦過激之論也。 ○文秀曰,臣適有欲陳之事,而臣言出口,則非但入侍諸臣聞而駭怪,聖上亦必異之矣。臣於日昨在家時,有一士人納刺,乃沈游仁也,臣曾不相識者,故辭以不見,則其人入來伏泣曰,小生實有冤痛之事,此小錄,覽則退去,不覽則決不退去云,故臣不得已受見,則乃其弟沈游義鞫獄杖死冤痛情事也。雖未知所犯有無之如何,而以其小錄中辭緣,論之,則其所證據,似有可冤者矣。大抵治獄之道,雖十分詳愼,有犯者或倖免焉,無犯者或橫罹焉,自古而然,若游義一毫有冤,則伸其冤不妨,一毫有犯,則正其罪至當矣。臣於閤門外,偶說此事於宋寅明,則寅明果如臣所見矣。臣目見游仁哀泣之狀,且見游仁所持小錄,辭意慘怛,切切刺骨,不覺有惻然之意,故敢達矣。上曰,游義,何如人?寅明曰,游義本是士夫人,而登文科者也。庚戌年獄事,游義杖死,而事涉曖昧,只以渠之三寸叔母,爲睦家女,故辭連入之,而老味金同知招辭中事,竝無歸趣。其時天威方赫,獄事甚急,容有所未暇於平反矣,今睦家至親,皆見放,則游義,亦當有分揀之道矣。文秀曰,自上若親覽其游仁小錄中辭緣,可知其情事矣。彦燮曰,此事有同干恩,極爲不可,而況私室所抵小錄,豈可上煩於天聰耶?此言尤非矣。上曰,承旨言,是也。寅明曰,大凡爲政,不患寡,而患不均。今尹{{!|𮟏|⿺辶⿱宀㒸}}{{!|𮟏|⿺辶⿱宀㒸}}、尹㝚、李光績等,皆停啓,而至於姜世胤,則尙不停啓,世胤臺啓措辭,與渠之事實,有少異處,宜從罪疑之科,則與{{!|𮟏|⿺辶⿱宀㒸}}、㝚等,同爲停啓,宜矣,而或停或不停,實有不均之歎矣。上曰,停與不停,果不均矣。文秀曰,與大臣聚議,詳考庚戌獄案,或有冤痛者,則分揀,何如?上曰,如是則有難處,必有希覬而起者矣。若魯曰,果如此則卽爲翻案,此豈可爲耶?上曰,然。如此則與翻案同,若或有上言者,則或可區別,而至於詳考獄案,分揀伸理,則有所不可矣。 ○寅明曰,諫員有闕之代,今日內差出,俾爲明朝常參時入侍之地乎?上曰,憲府行公者,幾人?彦燮曰,大司憲,當牌招行公,而持平李載厚辭疏,批答已下,亦當牌招矣。上曰,然則政事,不可日日而爲之,姑停。上曰,武臣今始初入侍乎?相晟曰,曾前一番入侍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坐}}。注書一員未差徐命臣{{*|呈辭}}。假注書崔龍賢{{*|仕}}李壽德{{*|仕直}}。事變假注書李耉齡{{*|仕}}。 ○上在昌德宮。只常參,晝講。 ○趙命臣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次對,雖有來會之命,大臣情地不安,不得來待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大司憲金始炯,牌招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而常參時刻已迫,兩司無入侍之員,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入侍常參,何如?傳曰,允。 ○以同副承旨鄭彦燮,工曹參議愼無逸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事變假注書李耉齡,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常參時,各司堂上各一員,當爲入參,而禮曹判書金取魯,參判李德壽,判尹尹陽來,工曹參判李瑜,參議愼無逸,俱以病不爲入來,左尹趙最壽在外,右尹洪鉉輔未肅拜,工曹判書尹淳,奉命在外,禮曹參議徐命淵,以曾經侍從,別入侍受點矣。禮曹、工曹、漢城府常參官,無入參之員,除在外、別入侍人員外,懸病、未肅拜人員,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右議政金興慶,因持平李載厚疏斥,今方出往城外,命召亦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下敎矣。 ○慶尙監司閔應洙上疏,傳于徐宗玉曰,入侍時當下敎,此疏還給。 ○柳萬重,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全羅左道京試官李喆輔呈狀內,素患吐血之症,入春以來,又復添劇,一日所吐,至於數升,幾絶復蘇,人鬼莫分,此際忽有湖南掌試之命,義當承膺,而病狀如此,時月之內,萬無登塗之勢,斯速入啓變通云。試期已迫,病勢如此,則不可强令往赴,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春秋講武,典禮所載,且昔年已行典,尙未果焉,而昨年回駕時略行者,觀之,可見戎政之忽也。親行閱武,令兵曹以今月內,推擇吉日以入。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行閱武,令兵曹以今月內推擇吉日以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今月二十九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依爲之。 ○同副承旨鄭彦燮疏曰,伏以臣,伏見持平李載厚疏本,語勢閃忽,指意叵測,朝廷將自此益壞亂矣。其疏中排布之狀,想莫逃於聖鑑之下,則臣不必多辨,而只是近來堤防之道,節次解弛,是非之天,都歸混圇,遂使傍伺潛蓄之輩,肆然售其危動網打之計。噫,彼敢倒說春秋者哉?吁亦痛矣。其所傾陷,全在近日諸臣,而臣亦搢疏中人耳。常參在卽,而不得晏然趨參,職在近密,尤增惶懍,昨因闕門已閉,今始露章徑出。伏乞亟許鐫遞,仍治臣擅離禁直之罪,千萬幸甚。 ○兵曹參知李潝疏曰,伏以臣,得見持平李載厚疏本,語意至深,爲計亦憯,直以罔測之目,加之於朝紳,首尾閃忽之態,令人危怕。噫,殿下之懲討漸弛,至使此輩,乘機跳踉於白日之下,敢假春秋等語,以爲荷杖之計,臣竊痛之。雖然,臣旣隨參於搢疏之末,則不可以其言之無倫,晏然於禁直,玆敢陳章徑出。伏乞聖明,俯察臣情迹,亟命遞罷臣職,仍治臣擅離直次之罪,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半夜下敎,群心釋然,往日諸臣之心,洞知無餘,此等乘機之斥,於爾何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慶尙監司閔應洙疏曰,伏以臣,迫於嚴命,今日將辭天陛,曉詣闕中之後,得伏聞持平李載厚疏語,旨意gg指意g叵測,遣辭危險,臣雖未見元本,首尾排布,欲遂網打之計,槪可知矣。其所傾陷,專指近日事,而臣亦隨參於搢疏之末,則不可以其言之駭悖無倫,晏然冒赴,去就一節,今無可論,玆敢還出禁門,露章自列。伏乞聖慈,察臣狼狽之狀,亟命鐫遞,不勝幸甚。批答,見常參入侍。 ○答正言鄭亨復疏曰,省疏具悉。三件條陳事,令廟堂,稟處,末端事,因所達,業已知矣。旣命置之,而淸白之計,雖或過中,其亦臺體,允與不允,唯在乎上,此等之事,亦何立異?其他引嫌,極涉太過,爾其勿辭察職。 ○持平李載厚疏曰,伏以臣,從前所遭,實難復廁臺端,父病沈篤,無以離捨須臾,陳疏控籲,猥越是懼,不意不加譴罷,曲賜恩由,臣誠惶感窮蹙,無地自容。父病無時月差復之望,臺銜非頃刻虛縻gg虛糜g之物,臣於視湯煼灼之中,又以鞶帶之未遞,添一憂迫之端,玆敢不待由限,更暴危衷,疾聲仰號於孝理仁覆之下。伏乞聖明,察臣蹤迹之不可冒榮,憐臣情理之決難供職,特賜鐫罷,使得專意救護,少安私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固不宜贅貢他說,而適有區區憂慨之忱,敢此附陳,惟聖明澄省焉。震索之慶,自古有之,而今日國家之幸,實曠千古,三百年宗社,無托而有托矣,數千里民生,無身而有身矣。我聖上仁孝之德,有以孚感,而皇天之眷佑我有邦,必欲迓續景命之意,的然可驗,未知我殿下,將何修而可以上答天休,下副民望,使三宗付托之重,永基億萬年無彊之休耶?以今日之人心、世道、紀綱、風俗,雖欲爲朝夕牽補目前苟過之計,亦已殆矣,況可望於貽燕垂裕,爲後世之可繼耶?君綱不嚴,則無以正萬世倫常之重,朋黨不破,則無以杜百年禍亂之源,我殿下貽燕垂裕之謨,孰有大於此者乎?噫,天下之千過萬惡,率皆責之於己。然而惟君臣大倫常,則必從一念初起處付之曰無將,乃所以尊君綱於日月之上,使天下亂賊之徒,不敢生些兒干犯之意,而國得以爲國,人得以爲人也。是故,人臣一有是將,則雖其一念之微,自起自滅,鬼不及窺,人不及知,而已莫逃於聖筆之誅心,則而況上焉君上照臨,下焉路人所知,而其彰明較著,不啻一將字而已者乎?前後筵敎,雖非疎逖之臣所能詳聞,而第以宣布於外者,觀之,三字之目及君君臣臣之敎,炳如日星,足令亂賊知懼。爲殿下臣子者,一聞此敎,宜其髮立骨驚,嗔目張膽,共思懲討之好,而不惟不能懲討,又從而營護之,則今日之君綱,嚴乎,不嚴乎?今有陷人之親者,與其子素相善也,爲其子者,未及知其人之陷其親,則與之親好,容可恕也。及其知之,而依戀舊情,猶夫前日,則不可謂倫彝之不喪矣,人臣事君,何異於子之事親也?士君子平日讀史,苟有干犯君綱之孽,則必以手爪,搯其姓名,掩卷扼腕,而乃反於干犯吾君之賊,不知所以懲討,則其可謂北面之心者乎?大抵梟獍之徒,出於常理之外,自非同一心肚者,則雖其親戚,未必知其情狀,況可以色目,而盡驅之乎?苟能明大義之滅親,學壯士之斷腕,則逆自逆忠自忠,何累於己,而必欲掩護周章,諱其黨之生逆,不自知春秋誅黨與之義凜如斧鉞,則可不哀哉?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必有其所由作,亂之成,非成於成之日,必由gg有g其所由成。人雖相克,而其禍則相禪,事若相反,而其亂則相仍,蓋自己巳黯宗道以來,甲逆生乙逆,前變胎後變,至於戊申之亂而極矣。噫,秉彝之天,人所同得,沐浴之義,夫誰不知,而特以百年黨習,沁在骨髓,牽連纏縛,擺脫不得,其所謂懲討之義,堤防之論,嚴於異,而弛於同,明於彼,而暗於此,護私黨之心重,而向君父之義輕,則今日君綱之不嚴,豈不由於朋黨之不罷乎?若不飮灰呑刀於士夫之心腸,拔本塞源於今日之一初,則臣未知憂虞之象,禍亂之機,其將稅駕於何地也?側聞半夜前席,聖敎諄諄,入侍諸臣,咸曰覺悟,則嚴君瀾破朋黨之會,正在此時,而臣愚過慮,面從不如心應,心應不如躬行,雖能感悟於殿下之前,而遠玉階一步地,則安知無舊要牽動之言,四面而至乎?若使忘身殉國,伸理冤枉等語,復發於章奏之間,則殿下惻怛之敎,其效安在,而諸臣覺悟之語,豈不爲面謾之歸乎?伏願殿下,下臣此疏於朝堂,明示飭勵焉。臣愚死罪,竊以爲殿下孝悌之德,迥出百王,明睿之智,畢照纖微,獨於氣質之病,未能融化,故今日世道之不得挽回,未必不坐於此也。孟子曰,羿,不爲拙射,變其彀率,大匠,不爲拙工,改廢繩墨,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此雖爲師敎設,而實爲君道之要訣。今殿下搰搰然勞攘於應副人情,呴呴然纏繞於調劑朝象,彀率,繩墨,蓋嘗屢變而屢改,殆所謂隨矢立的者也。尙可望躍如於中道之立,以待能者之從乎?董子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建極者,誼與道也,蕩平者,功與利也。不先建極,而惟蕩平是期,則是殿下謀利而計功也,周書所謂蕩蕩平平,無偏無陂者,是豈計較安排,揠苗助長而可致也哉?伏願殿下,反躬自省,益加涵養,弘大剛毅,廓然如乾道之行健,導世率下,沛然如夏禹之治水,勿以私智機關苟且彌縫之意,參錯於其間,則不期於破朋黨,而朋黨自破,不期於致蕩平,而蕩平自致矣。且伏念慶澤滋徽,湯網四解,此蓋出於我聖上飾喜之意,而未必不爲導迎和氣之一助,然而赦者,小人之幸也。恩典之濫觴,堤防之漸弛,亦非細慮,蒙放之數,旣甚夥然,而前後文案,臣所未詳,姑不可枚擧,而就其最著者,言之,李益命、林象極之姪,惡逆緣坐,干係至重,不可混入於疏釋之中。申正模之所坐,亦甚不輕,而遽然量移,有若薄物細故之例揀赦典者然,輿情齊憤,公議未已,謂宜亟收成命,以嚴邦憲也。且伏聞頃夜罷對之後,史官焚草於閤門外云,臣始聞驚駭,莫曉所以,及承宣自明之疏出,而益不勝慨然。史草者,非人主之私物也,人主安得以去之乎?雖殿下未及周思,而猝有此敎,爲史官者,惟當據例爭執,不墜千百年載筆之法,可也,而況引燭焚燬,出於承宣之指揮云,史官之溺職,固令人代慙,而承宣之慫慂駭擧,實是前牒之所未聞。臣謂伊日承史,重施譴罷,以重史法,無使萬世無窮之弊,自今日啓之也。噫,大庭臣僚,歡欣鼓舞於大慶之下,咸有頌禱,爭效芹曝,愼衣服,謹乳哺之說,已有屢陳於前者,而臣愚則以爲,嚴宮禁,爲今日第一務,阿保左右,必擇醇謹,女僕出入,嚴有防閑,以爲愼幾微養德性之方焉。{{*|批答見晝講入侍}}。 ○乙卯二月十五日辰時,上御宣政殿。常參入侍,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崔龍賢、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東,東,行吏曹判書宋寅明,司憲府大司憲金始炯,戶曹參議李命熙,弘文館副應敎金若魯,弘文館副校理任珽,禮曹正郞朴守謹,司憲府監察成憲祖,戶曹佐郞李蓍選,吏曹假郞廳鄭東說,議政府司錄蔡度承,西,領敦寧府事魚有龜,月城尉金漢藎,靈城君朴文秀,洛豐君楙,同知中樞府事李震箕,兵曹正郞洪相朝,刑曹佐郞李鐽,工曹佐郞韓配崙,以次入侍。寅明進伏曰,禮曹判書金取魯以親嫌,陳疏辭免,惠廳堂上疏批,有令該曹稟處之命,疏下吏曹,而自前惠廳辭免之疏,例自廟堂覆奏,今亦依前例移送備局,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寅明曰,國有大慶,億萬歲無彊之休,從此可期矣,不幸數日以來,朝象不佳,伏想聖心,必有憂惱之端,而今日常參盛禮,在朝諸臣,亦多不參,廟堂門閉,不知何日可開,誠極憂悶。此後善處之道,極難,未知聖上何以留心,而善爲彌縫乎?上曰,使今日朝象至此者,諸臣皆非矣。寅明曰,上敎然矣,當初縉紳疏臣,亦以爲誤了,而今日臺疏亦非矣。縉疏設或不善,而亦不可以此空朝廷,小臣之意,妄以爲,此亦聖上處分,未盡善而然矣。上曰,已有己酉下敎,則頃夜下敎,無足怪矣。初不欲爲之事,今乃有處分,蓋欲爲損益,而昨日下敎,忍之十二年云者,亦是有意矣。往事勿說,而當初縉疏,雖皆不善,半夜下敎之後,則群心當釋然,而猶且如此,雖無李載厚,豈無他人之言乎?半夜前事,有同先天,李載厚未詳下敎,而下語之間,雖不無過處,鄭彦燮之指斥,臺疏不遺餘力,亦爲過矣。夫在上者使下之道,但當觀其事之是非,不可致疑於彼此之間,若初無縉疏,則李載厚之疏,豈出乎?以外面看之,則在上者可以飭礪,而實有不然者矣。寅明曰,彼此明白然後,可以鎭定爻象矣。上曰,在班諸臣有所懷,則進前陳達,可也。注書崔龍賢傳命,上曰,諭諸臣之語過敬矣。春躋曰,注書不無生疎之失,請推。上曰,勿推。李載厚疏中甲、乙生逆之文勢,諸臣何以看得乎?宗玉曰,以臣意見之,甲、乙云者,自己巳至爲戊申之逆者也。寅明曰,甲、乙不過彼此之謂也。宗玉曰,似非彼此之謂也。上曰,甲、乙文勢,予亦初以彼此看過矣,更思之則不然矣。若魯曰,今日世道艱棘,殿下下敎,出於至誠之意,群下豈不欲仰體奉承,而如李載厚乘機之疏,出焉,此亦不但責之於諸臣,如載厚不逞之徒,每每如此,誠極痛惋。渠輩日夜所經營,惟在於乘時闖發,壞亂朝廷而後已,而只以聖明在上,不敢售其習矣。日昨筵敎之後,乃敢謂此機可乘,投進此疏,語意叵測,設計巧密,若不嚴賜處分,則誠難矣。上曰,所謂叵測巧密等處陳之,予亦有見處,當下敎矣。若魯曰,臣當陳之,而語涉伊日筵敎有禁令云,故不敢言之,差收禁令,則不難陳達矣。上顧謂寅明曰,予初何有禁令乎?儒臣以禁令,爲言,實未可曉也。寅明曰,其夜筵話,至於焚草,入侍諸臣,使不得相傳,故儒臣不詳聞,而謂有禁令矣。上曰,史草焚滅,亦非予所下敎者矣。對其弟語其兄,似乎不可,而禮判之事,予實慨然。頃日禮判於筵中,以左相及吏判之不傳十九下敎,有所致責矣,今乃不傳筵敎於其弟,致以禁令,爲言,可謂明於彼,而暗於己矣。若魯曰,伊夜筵敎,有同十九下敎,不入筵席之人,則不可聞知云,故初不問於臣兄矣。文秀曰,不入於筵中者,則以禁令,爲言,無足怪矣。若魯曰,半夜下敎之後,大臣之箚,非更爲伸冤而言之,只引嫌金尙星,而有所云云,而今載厚,以甲乙、之逆北面等語,驅人於罔測之科,設計豈不叵測巧密乎?今日如此等類,若不嚴加處分,則不知此後幾載厚繼出乎?朝象泮渙,實不知稅駕於何地矣。上曰,李載厚疏中,以不知稅駕,爲言,儒臣亦以不知稅駕,爲言,彼此攻斥,都歸於不知稅駕,各相囫圇矣。寅明曰,彼此事端,明白下敎然後,朝象之泮渙,可以鎭定,雖不罪之,必明示處分,不然則漸至於乖亂,而莫可收拾矣。上曰,重臣之言,亦非矣。民吾同胞,人之性,豈皆若是耶?近來束帶立朝者,皆自以爲是,大官唱之,微官隨之,其習極怪。雖至親之間,氣稟各異,朝廷之間,豈可强而同之耶?予以吳瑗,爲非矣,初不知吳瑗者,豈不曰縉疏之先驅乎?若魯曰,吳瑗上疏之日,見臣,臣以明將有疏擧,今君之疏似乎不可爲言,瑗不覺憮然以爲,吾意實不然,而聞君之言,果似有嫌矣。槪不知瑗者,必謂縉疏之根本者,誠如聖敎,而瑗則實不爲此也。上曰,諸臣引見時,下敎旣釋然,故今不更非之,而瑗之事,誠非矣。予則知吳瑗之心,而不知吳瑗之人,則豈不曰縉疏之先驅先鋒乎?若魯曰,李載厚疏中春秋北面等語,詳細覽之,則可知其叵測矣。上曰,李載厚之疏,以予觀之,有是處,有非處,下臣此疏於廟堂之言,政如李壽海之疏,至使諸宰不安此條,則非矣。前日三字下敎之後,諸臣猶多不詳知,而其日下敎之後,則諸臣想皆聞之,半夜釋然之後,將信將疑,復提前事,此非吾之臣子。春秋北面等語,雖予亦爲之,此條則予不以爲非矣,且北面之語,儒臣累言之,與洪鳳祚疏所云漢面胡腸等語,何如耶?若魯曰,北面二字與漢面,豈不辦異乎?上曰,甲、乙生逆,是其疏之未妥處,予欲勉出,大臣直以其疏,爲非,而甲、乙之語,有未曉處,故姑未下批旨矣。寅明曰,臣昨已仰達,殿下每有率爾病處,今此半朝廷,擧懷不安,鎭定極難,必須詳量善後之策,明示處分然後,人心可服,而爻象可定矣。上曰,予於他事,雖或率爾,今此下敎,出於詳量,不可謂率爾矣。大凡一視之道,不可以彼此有所同異,唐太宗之於封德彝,是也。若魯曰,明示處分,吏判之所達,是矣。前夜之事,雖一張備忘,足矣,而必招致諸臣而下敎者,臣等豈不欽仰聖意之有在乎?親承聖諭之諸臣,則方皆悚蹙不寧,不參筵席之諸臣,則傳聞未詳,心甚抑鬱之際,今載厚乘機投疏,欲售網打之計,豈不叵測乎?上曰,儒臣以網打爲言者,實非矣。以予觀之,非但載厚乘機,抑亦諸臣乘機,乘機則一也,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若平心無端,則雖有十箇載厚,豈敢乘其機乎?儒臣亦何以收禁令後陳達,爲請乎?若魯曰,禁令二字,臣果妄發矣。李載厚則必嚴加處分然後,可以鎭定矣。上曰,儒臣舊習未祛,猶未釋然,故所謂自爲義理者如此矣。有一言可以打破者,譬如防捍盜賊,只嚴其藩籬,非止盜之事。若初無可入之處,則豈有海盜之慮乎?所謂昔無襦,今有袴者,亦可旁照於此矣。今請嚴懲載厚,實非公心,處分之嚴與不嚴,惟在在上之人,予豈無弦韋之過乎?珽曰,金若魯之言,似出於色目標榜,故殿下亦未洞察,而若魯,則實非專爲標榜而言也。李載厚之疏,臣未見全本,上下首尾雖未知何如,而謂之出於網打,則誠非矣。頃日聖敎,旣以縉疏付之已往先天,而前席釋然之後,諸臣擧皆覺悟,則在諸臣之道,不當復提其時事,而大臣對金尙星之箚,復提前說,張皇不已,此則大臣之事,極爲非矣,臣竊慨然矣。寅明曰,次次層激,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已往之事,不必追論,而此後處分,未知其必當。惟願聖上加勉,毋事擾攘焉。上曰,予豈任群下之擾攘,而至於不勝乎?若魯曰,李疏所云覺悟以後復出於章奏之間云者,必有指斥處矣。文秀進伏曰,故咸恩君李森贈職事,取考《勳府謄錄》,則商山君朴忠侃,西川君鄭崑壽,龍川府院君尹自新,或以正一品,贈領議政,或以從一品,贈右議政,平興君申竣,以正二品,贈右議政,從二品則必贈正二品,贈職前例如此,而平興君申竣,則以正二品,贈右議政,未知其時,自上或有特贈之敎耶?古例如是,臣實不知,故自本府有所稟啓矣。自上有令該曹擧行之敎,而聞該曹無贈職謄錄云,卽今吏判入侍,下詢而處之,何如?聞其發引不遠,故敢此仰達。寅明曰,勳臣錄券未頒布前身死,則有贈職之規,而旣已錄券頒布之後,則無贈職之規矣,勳府則雖有此謄錄,本曹則無可據前例矣。上曰,勳府必有之矣。宗玉曰,勳府草記,以贈職事,稟啓,而此非依法典擧行之事,則直請上裁,事體未安,故欲請推而未果矣。上曰,批答豈不曰令該曹,稟處乎?寅明曰,本曹無可據之例,若欲別爲贈職,則曾經正二品之人,當贈從一品矣。平興君申竣贈職,未知何以爲之,而節死儒賢外,無越品贈職之事矣。上曰,殊品贈職,似宜,以此擧行,可也。{{*|出擧條}}。珽曰,昨日筵中,有殉節人致祭之敎,而故校理朴箎,壬辰之亂,爲巡邊使李鎰從事官,與尹暹同日殉節,而昨年章陵行幸時,尹暹之墓則致祭,至於朴箎之墓,不爲致祭,蓋以無後孫之故,事遂湮沒矣。入侍下番兼春秋朴{{!|𪼤|⿰王詹}},卽其旁孫矣,下詢則可以明陳事實矣。上曰,尹暹之墓則致祭乎?寅明曰,朴{{!|𪼤|⿰王詹}},卽朴箎之旁孫也。文秀曰,日昨筵中,因忠愍祠致祭之敎,以各道殉節諸臣之祠,一體致祭之意,仰陳而蒙允矣。關西,旣遣都事致祭,則各道致祭處,亦依關西例,遣都事致祭,似合事宜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進伏曰,持平李載厚疏事,因重臣、儒臣陳達,雖已承筵敎,而臣亦見其疏矣,蓋其疏語,雖泛然看過,亦有危怖之心,其一篇指意,專出於疑動上心,傾陷縉紳之計。自上雖有務爲鎭鬧之言,其在明是非之道,豈可囫圇而置之乎?輕重間當有處分,故敢達。上曰,聽不聽,惟在在上者處分,而承宣,又復齗齗不已,事極未安,推考。{{*|出擧條}}。始炯進前,口達前啓。上曰,只擧下段,可也。始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啓曰,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雖在囚配,旣皆放釋,此等終無端緖之事,一向爭執,無乃太過?勿煩。又啓曰,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尹{{!|𮟏|⿺辶⿱宀㒸}}與有翼,相見,而亦已停啓,則重器,不過姻親,而到今爭執,無乃斑駁,勿煩。又啓曰,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父子竝啓,終涉太過,曾已下敎,而尙今爭執,亦甚支離,其勿更煩。又啓曰,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尹{{!|𮟏|⿺辶⿱宀㒸}}、泰績,或則停啓,或則兩司爭執,終涉太過,其勿更煩。又啓曰,新除授掌令李台徵,時在全羅道長水縣任所,持平曺命敬,時在京畿廣州地,請竝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上曰,依啓。文秀曰,臣意以爲,李載厚之疏,上段則全斥縉紳疏諸臣,而此則其所爲言,甚過,其下段則臣亦是其言矣。大臣於半夜筵敎之下,叩頭敬承聖敎,以不復提起,爲對,而其後金尙星疏對擧之箚,以殉國忘身等語,更申前說,身爲大臣,旣承聖敎之後,更爲提說,不思調停之道,臣實慨然矣。上曰,靈城亦非矣。儒臣則與耳目之官,無異,言之容或可也,而以一宰臣,直斥大臣,事體不然,從重推考。{{*|出擧條}}。春躋曰,今日都提調不爲入侍,藥院問安,不得爲之,伏未審聖體,若何,而丸劑連爲進御乎?上曰,加勝後一樣矣。萬重曰,臣以兵曹堂上闕直之事,俄者微稟矣,宿衛重地,不宜暫曠,而參知李潝,謂有難安情勢,陳疏徑出,事極未安。所當直捧禁推,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故只請推考警責,他堂上牌招入直事,啓稟,而以入侍時當下敎,爲敎,故敢此仰達矣。上曰,幾乎忘之矣。李潝徑出,雖與無端徑出,有異云,而宿衛闕直,異於他所,直捧禁推,參議李匡輔牌招。萬重曰,李匡輔纔受由,而此與他時,有異,不拘由限而牌招乎?上曰,判書趙尙絅,參判李眞淳,參議李匡輔,竝卽牌招,使之入直,可也。{{*|出擧條}}。上命承旨書批答,萬重進前書批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承宣之批過中之斥,業亦知矣,其何過嫌?卿其勿辭,卽爲辭朝。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今日爲辭朝入闕,聞有臺疏,還推已呈之肅單,臣等屢言其不可,而終爲出去,事甚未安,宜有別樣催促之道矣。宗玉曰,前監司召命已久,尙未還朝,已涉未安,而夫馬留滯之弊,亦甚可憫。各別催促,必於今日內辭朝,何如?上曰,纔已下批矣。推考。今日內辭朝事,分付,可也。春躋曰,別兼春秋李宗白事,頃已陳達,而大臣行公未易,何以爲之乎?上曰,當待大臣行公下敎矣。今日晝講爲之事,分付。諸臣以次退出。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特進官趙最壽,同知事趙顯命,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原豐君熙,武臣元弼揆入侍。上讀前受音,自有杕之杜,止鹿鳴之什十篇。若魯讀毛公以南陔以下,止其失甚矣。上讀新受音,bb自b毛公以南陔以下,止其失甚矣。若魯曰,白華之什,因儀禮而正之,南陔以下,有聲而無詞,故詩章則無之矣。魚麗之詩,燕饗之樂歌,而魚麗于罶,六義作興體,魚是燕饗所有之物,則似是賦體,而此則興體矣。上曰,魚雖燕饗之所有,而六義興體,亦無妨矣。顯命曰,物其多矣,非但爲酒而言也,鱨、鯊、魴、鱧、鰋、鯉等物,無非多且偕矣。魚麗一篇,前三章非興體,後三章非賦體者,固是矣。珽曰,多且旨,不在物而在人,於此,可以見其禮意之勤矣。前三章,統言其燕飮之時所薦之羞,後三章,衍前三章之辭,而言其曲全而無不備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於此,見禮度誠意之無所不備矣。若但有酒與魚,而無誠意,則豈如是其贊揚乎?其所以通賓主之誠意,導上下之和悅者,雖不形言,而自然發見於章句中矣。上曰,然矣。珽曰,魚麗諸篇,非但賓主燕饗之詩,亦皆君臣上下燕飮通用之樂歌也。以南山有臺章,見之,其所謂樂只君子,萬壽無彊,民之父母者,似非但賓主相祝之辭,此是上下通用之樂,故其辭如此矣。上曰,此上下通用之樂,而所以載於正小雅者矣。顯命曰,燕飮之詩,君臣上下之間,極道其和樂底氣象者,鹿鳴是已。其所謂鼓瑟吹笙,德音孔昭,我有嘉賓,式燕以傲gg敖g等句意,所以形諸嘉悅之辭,無所餘蘊,而此魚麗之詩,則但盛言魚酒,而元不及賓主之和悅,誠意之導達。然而物其多矣以下,皆有精神,言簡而旨遠,辭略而意包,比諸篇尤好,所當詳玩看得矣。上曰,所達,誠好矣。宗玉曰,維其旨矣,維其嘉矣,推一而可知其誠意矣。誠意不備,則初何旨與嘉之可論耶?惟其有誠意,故稱以曰旨曰嘉,其意不但在於魚酒而已,其所謂偕者,亦是和諧之謂也。顯命曰,諧字見其無所不有,非和諧之諧字也。若魯曰,魚麗,是賓主燕饗之詩也。大抵正小雅,燕饗之樂,故自鹿鳴以下至天保,皆燕饗之詩,而所以治其內者也,自采薇出車以下至杕杜,皆戍役之詩,而所以治其外者也。至於魚麗,所以致其和悅之意,有鹿鳴然後有天保,有天保然後有魚麗,其始於憂勤,終於安樂之意,可見於此矣。上曰,然矣。南有嘉魚,至南山有臺,備言燕飮和悅之意,福履祈祝之辭,而魚麗篇,已統言之矣。最壽進伏曰,小臣待罪外藩,今日入侍,有惶恐敢達者。億兆顒望之餘,元良誕生,此實國家無彊之慶,深山窮谷,莫不歡欣鼓舞,而大霈新降,民情胥悅,累年凶荒之餘,軍餉蕩減,新有朝令,此似爲蒙惠之道矣。第關東則軍餉保數小,其入於蕩減者,似不夥然,而舊還上指徵無處者,甚多,隣族侵徵,無異於軍布,其身現存者置之,指徵無處隣族侵徵者,分付道臣,申飭守令,査出蕩減,則今此大慶之後,百姓之蒙惠,實大矣。上曰,豐原之言,如何?顯命曰,大霈之後,民不被實惠,故頃者,至以哀痛,爲達矣。臣亦累按藩任,故略知其弊,舊還蕩減,似是實惠,而各邑奸吏,不法守令,因緣作巧,其所那移者,因此蕩減,實有猥雜之弊,瘦殘小民則實不得蒙惠矣。上曰,國稅則減田租之半,實爲實惠,而舊還上蕩減之事,則均施各道爲難。且民蒙實惠,有未可必,故前已有所下敎者矣。顯命曰,己酉舊還蕩減,累年査出,今始施行,後日次對,下詢備堂施行,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最壽曰,高城、洪川兩邑三十年前,以設賑事,貸用賑廳錢矣,其後連値凶荒,未盡徵報,餘數尙至八九百兩。今則年旣久遠,指徵無處,賑廳督捧,近益甚焉,故歉歲窮民,尤有騷撓之弊,如許年久難捧之錢,似當有蕩減之道矣。上曰,旣已三十餘年,則民必忘之矣。最壽曰,賑廳每每督捧,故兩邑收捧之際,自致騷擾矣。顯命曰,守令之稱騷擾,未可準信,若賑錢,則非在民間,必是守令料理之錢矣。最壽曰,此則不然。作米分給於民間,今則年久之後,文書已失,故前郡守朴弼琦自備上納,至於三四百兩,餘數則勢將分徵於一境之民,此實冤抑之甚矣。上曰,置簿,誰爲之乎?最壽曰,故高城郡守柳成運矣。宗玉曰,柳成運,卽文臣曾經侍從者也。上曰,時方無文書者,豈可收捧於民間乎?此則無據,令廟堂稟處。{{*|出擧條}}。顯命曰,今正月十七日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以統制使金潗狀啓三南舟師合操姑停,各其前洋擧行事,定奪行會矣。卽今北道移轉浦項倉穀二萬石,將以嶺南各鎭兵船載運,而與水操,相値,勢將狼狽,北路民事政急,今春嶺南水營段其前洋水操,不可不停止之意,已與大臣、諸堂,往復歸一,敢此仰達。上曰,詰戎之政,雖重,民事亦急,依所達施行,可也。{{*|出擧條}}。顯命曰,臣待罪嶺營時,船材木之極難,曾所備諳者矣。戰船不備,極其難處,平時習操之際,猶多苟艱,脫有緩急,將何所恃乎?上曰,水操之停與不停,雖不關緊,而無戰船,則脫有不諱,兵使、水使,將何所乘乎?宗玉曰,李載厚怪疏出後,朝著間辭疏紛紜,縉紳疏下五十餘人,必皆一一引嫌,將不勝其紛沓矣。朝者同副承旨鄭彦燮,慶尙監司閔應洙,兵曹參知李潝,辭疏旣已捧入,而俄者工曹參議愼無逸之疏又來呈,同是一事,無他措語,只數行而已,如此等疏,皆爲捧入,則日日瀆擾,將何所支堪乎?臣忝在惟允之地,敢有所稟定者,只觀其疏語之緊歇與否,自今以後,辭疏之只擧單辭,而無大段措語者,則一切勿捧,恐合事宜矣。顯命曰,其疏語深緊云,縉疏諸人一番承批然後,可無難安之端矣。上曰,李載厚之疏,豐原不見乎?顯命曰,姑未下批,故其疏未得見之,而入政院,聞其疏語至緊云矣。上曰,承旨所達,非矣。只擧單辭者勿捧,則皆添入措語,期於必捧而後已,如此則漸生葛藤,反甚於李載厚之葛藤矣。若魯曰,承旨以勿捧辭疏稟定告達者,誠非矣。因其疏語,萬懷不安,勢將辭疏承批後,方可行公,豈可以引嫌疏語之緊歇,取捨捧入乎?宗玉曰,其中不無不緊辭疏,若欲盡爲捧入,則似涉支離,故敢爲稟達矣。顯命曰,縉疏出後,固慮有一番風波矣。李載厚之疏果出,而朝廷之上,景象不佳,誠極可悶,而聞右相,已出城云,朝象之泮渙,莫可收拾矣。上曰,李載厚疏,方欲下批,右相處,亦欲別諭矣,右相果已出門外云,無下鄕之意耶?若魯曰,右相,近畿無可往之處矣。上命承旨書備忘,宗玉進前書批曰,省疏具悉。頃者縉紳疏,予亦豈曰是也,而半夜前席,群心釋然,更無礙滯,則前日之營護,不過看別面事。群臣秉彝之義,洞然明於今日,前日曰忠曰逆,相曰營護事,亦已痛辨,何以半夜下敎前未詳本事伸救之疏,其辭語之不擇,若此哉?況其時,已諭前日之未詳者,今旣釋然,則前日之攻斥者,亦不敢曰非曰是,義理皎然,今者爾疏,無乃不聽此敎而然歟?正如爾疏,今日臣子決不敢强非强是,於彼於此,其奚異乎?前席詳諭,快開其晦,今不復諭,煩我絲綸,而但下敎之後,諸臣之復循舊習與否,實係義理存墜之機關,在上者,豈疑釋然之群心,下此疏而飭礪乎?爾之導我,未知其宜,爾之度我,其亦隘矣,其可異者,不先不後,不擇不諒,欲亂我妥帖之朝廷者也,良可駭也。又命書傳曰,事之本末,業諭於李載厚批旨中,而半夜下敎,雖不詳聞,幾載固滯之群心,亦已釋然,則今日臣子,於此於彼,豈敢萌舊習乎?其在正君臣之義,樹紀綱於後世之道,豈可以未詳其事而恕,而無飭礪乎?持平李載厚,遞其臺職。又命書傳曰,諸臣頃者,擧措之未穩,憲疏之語多過中,業已諭矣。參疏諸臣,雖或不安,前席釋然,其心洞然,今者批旨,業亦開釋,其在分義,豈敢撕捱?若相攻斥,復生葛藤,則此非開諭半夜,快釋群心之意,此等道理,諸臣不可不知。況諸臣被斥,其在釋然之前,則其所惶蹙,猶或可也,旣在釋然之後,尤何過自爲嫌,自居未釋然之科乎?已承批後,復事撕捱之疏,其勿捧入。又命書傳曰,頃者擧措,業諭前席,予亦豈曰是也,而卿等之心已釋然,往日之執亦快解,朝廷自此妥帖,民事因此可做,豈料好事之輩,乘時投疏哉?雖然,此亦卿等初事□善之故,而末梢妥帖之後,今者憲疏之斥,□非在彼,初事已往,今斥彼非,於卿,有何毫分不安,而至若以箚中句語,不過以往往□□,語不照管,而及此李載厚揷入指斥之語,尤何過嫌,而不入次對,方欲敦勉,觀□□之啓,聞出城之報,半夜勉諭,都歸文具,顧此國事,何以做得?念此民事,欲諭無語,以卿體國之誠,何不諒此,而悻悻去就略無恒哉?非所望於恒日者,玆遣史官,傳授命召,仍命偕來,卿其體小子前席之敎與今者開釋之諭,卽日偕入,用副至望事,傳諭于右相。宗玉書訖進曰,朝者常參,欲仰達而未果矣。再昨領相出往楊州,大臣去就啓入,而自上但下知道二字,恐或有歉於待大臣之道矣。上曰,精神幾忘之矣。領相出去單子啓入之時,適混他事,以知道,下之,當該中官罷職,予方欲別諭,而時未及下之,承旨連書之,可也。宗玉書傳敎曰,今者重卜,意固有在,而其所出城,其亦料外,以卿受先卿體國之誠,豈忍邁邁於今日?玆遣史官,先諭此意,仍命偕入,而欲諭無語之際,憲疏適上,因此忘却,今始敦諭,誠淺若此,今日此擧,豈乎異耶?尤切恧焉。卿須體小子慇懃之意,小抑恒日固執之心,尤況憲疏,業諭右揆之批,以卿休休之量,抑何芥滯事,卽往傳諭于領相。宗玉書訖,上曰,領相知李疏乎?宗玉曰,領相再昨出城,而李疏昨夕來到,似未知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1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李重協{{*|病}}。同副承旨鄭彦燮{{*|病}}。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莊憲大王,忌辰齋戒。 ○柳萬重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當日內辭朝事,命下矣。本院屢度催促,使之應命,謂以同事諸人,今方胥命,不可獨爲承命,終無辭朝之意,其在事體,誠極未安,從重推考,更加催促,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副承旨李重協,同副承旨鄭彦燮,俱以臺疏,過爲引嫌,今日亦不仕進,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耉齡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之所被人言,是何等罪名,而一出都門之後,安敢爲復入之計哉?再承別諭,一味縮伏,只切俟譴之忱,乃者敦勉之旨,又復特下,諭之以貴相知心,責之以困我若此,臣感激之餘,惶懼益增,直欲鑽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雖愚迷,亦有省覺,國事朝象,臣豈不仰念,而旣受罔極之誣,實無更顯之面,荐諭之下,又不敢祗承,臣罪至此,萬殞難贖。謹當以一疏,仰暴危迫之悃,以請鈇鉞之誅云。大臣姑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知道。 ○李耉齡書啓。臣承命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給命bb召b,仍爲傳諭,則以爲,臣頃於諫臣之疏,蹤地危蹙,略暴微懇,方在縮伏之中矣。卽者持平李載厚,疏斥臣身,命意遣辭,便是急書,臣於是毛骨俱悚,駭汗遍體,不得不逬出城外,以竢嚴譴之加矣,意外史官,傳宣聖旨,十行絲綸,反復開釋,仍有偕入之命,臣誠惶隕,無以容措。恩諭之下,臣豈不知感,而顧玆所被臺言,係是人臣之極罪,去就一節,有何可論?祗自泥首席藁,恭俟違命之誅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史官批往,已悉予意,復何多誥?雖然,卿心業已洞知,開釋業已無餘,以卿體國之誠,何不量此,而若是困我,達宵不寐?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慇懃之諭旨,安心勿辭,卽日偕入,用副此意事,更爲傳諭,期於偕入。 ○傳于柳萬重曰,嶺伯今日內辭朝事,昨已分付矣,今朝亦不辭朝,政院,申飭,使之當日內辭朝。 ○柳萬重啓曰,卽者守禦使申思喆,因臺疏情勢難安,今方待命金吾門外,使其褊裨,來納密符,何以爲之?敢稟。密符傳授,勿待命事,分付。 ○又啓曰,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國忌齋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又啓曰,卽者兵曹判書趙尙絅,因臺疏情勢難安,今方待命於金吾門外,而兵曹判書及禁衛大將命召,使其褊裨,竝爲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勿待命事,分付,命召傳授。 ==2月1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右副承旨未差。同副承旨未差。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未落點。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世宗莊憲大王忌辰。 ○李春躋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二十一日,輪對日次,取稟。傳曰,爲之。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左議政徐命均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又啓曰,右議政金興慶上疏到院,而以國忌正日,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嶺伯開釋之下,尙未辭朝,其在事體,豈敢若是?從重推考,卽爲辭朝。 ○柳萬重啓曰,親臨閱武吉日,自兵曹以今月二十九日,推擇以入,而依爲之事,命下矣。二十九日,與大報壇親祭受誓戒,相値,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其前他日問啓。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傳授。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假注書李耉齡書啓。臣敬奉聖旨,傳宣于崇禮門外議政府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於昨日別諭之下,敢暴危悚之忱,仰請鈇鉞之誅,卽者史官,又傳聖旨,其所以慰勉者,迥出尋常,臣奉讀以來,惶隕靡容。顧臣所遭,如bb有b一分更進之理,則初何敢逬出爲哉?聖明於此,非不俯審,而敦迫轉加,責諭愈摰,臣誠抑塞,不知所出。至於若是困我,達宵不寐之敎,尤增臣罔赦之罪,只自伏地震越,唯俟威譴云,臣以敎旨辭意,縷縷勸勉,而大臣無造朝之意,臣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君臣之間,貴相知心,予旣知卿之心,雖或有過中之擧,予何不諒,而豈以此過爲撕捱?其所侵斥,語雖不擇,業已洞知,開釋無餘,於卿有何毫分撕捱之端,困我若此,困我若此乎?枚卜三公,國事庶可做,長輔無端下鄕,卿又出城,朝廷之上,此何氣像,此何氣像乎?切爲卿慨然也。卿須體如渴之心,安心勿復過讓,其卽偕入,用副上下之望事,更爲傳諭。 ○假注書崔龍賢,書啓。臣承命馳往于楊州陶山里村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傳宣聖旨,則以爲,臣於病伏涔涔中,忽承萬萬意外之新命,神喪魄遁,不敢仍留城裏,來投鄕僻,見方悸慄靡定,不料史官拔來,傳宣聖諭,辭旨隆渥,有踰尋常。至於諭及先臣,奬勉益摯,臣奉讀未半,不覺感涕之交逬也。然臣區區秉執之義,蓋有素定,今若貪榮戀寵,變改其心,則廉恥都喪,將無以歸見先臣矣,況今憲疏一上,頭勢危怖,在朝之大臣,亦旣出城,則尤豈有去就之可論乎?畏犯公議,不敢徑上辭本,只自一味縮伏,恭俟反汗之命而已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今者朝廷氣像,卿亦謂何?卿之去就,卿則曰可乎?顧今國事,覽卿去就,此皆予之誠淺,心切恧焉,無以爲諭。雖然,今卿此去,決知其過矣,過中之斥,業已開釋,卿其體君臣之大義,顧今日之枚卜,卽日偕入,用副企望事,更爲傳諭。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在前親臨閱武時謄錄,則己未年,則禁營未及創設,故以訓、御兩營及精抄軍,合爲三營而操鍊,壬申年,則訓局及禁、御兩營爲三營,操鍊於露梁矣,今則依壬申年例,擧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今月二十九日,親行閱武,與親祭受誓戒,相値,何以爲之?啓辭,其前他日問啓事,命下矣。招問兵曹郞廳,則以爲,二十一日平吉,而日期甚急,勢難擧行,二十二日以後,或國忌,或拘忌,二十八日,雖無大段拘忌,親幸大閱則不可用云矣,敢啓。傳曰,此豈前期而後可行乎?以二十一日擧行。 ○又啓曰,親行閱武,二十一日擧行事,命下矣。本兵多有時急擧行之事,判書趙尙絅,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而本曹凡事,擧行甚急,待明朝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柳萬重曰,夜對爲之。 ○傳于柳萬重曰,承旨牌招,持此批答,卽爲傳諭于左相處。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於日昨,忽被罔極之人言,神駭膽慄,逬出城闉,席藁縮蟄,悸恐靡措,不意史官踵臨,命與偕入,而兩日之內,別諭三下,開釋而敦勉之者,往益勤摯,臣每一奉讀,輒增惶隕,自不覺涕泗之橫集也。第惟李載厚之疏,盛論近日事,而乘機闖發,指意凶悖,一則曰無北面之心,一則曰向君父之義輕,捏合人臣不忍聞之語,所必誅之罪,而直驅人於罔測之科,噫嘻,亦太甚矣。向臣筵席之所陳白,箚辭之所自列,有何一毫近似於其所云云,而恣意構誣,勒成罪名,言之無倫,胡至此極?春秋之義,非載厚輩所可知者,而敢假黨與之說,以爲反攻之資斧,泚筆之時,能無愧於其心乎?臣於是,尤爲之痛惋也。日前諫臣之疏斥,實爲臣難冒之端,對辨之章,爲申其原初陳達之意,則遣辭之際,自不得不爾,而今載厚,摘抉其句語,斷之以面謾,人心之巧險,極令人危怕。且伏聞常參之日,有一宰臣,深加非斥於前席云,時議之操持不已,此可見矣。今聖明,雖曲加慰諭,荐降恩旨,而旣遭此無限醜誣,誠無以自立於人世,官職去就,非所可論,玆敢泥首都門之外,哀籲於宸嚴之下。伏願天地父母,俯諒臣危迫之忱,亟許鐫削臣職秩,以服人心,以安賤分,不勝幸甚。傳曰,遣承旨敦諭。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向來所被臺言,乃是罔赦之辜,難洗之羞,畢竟進退無據,罪犯欺謾,而曲荷聖度涵廣,不加威譴,只賜恩遞,臣固當涵戴洪渥,屛塡丘壑,而適緣使事緊重,强顔往赴,至今尙縻西樞,每自循省,惶愧冞增,未嘗敢一日而自安,迺者新命,出於千萬意念之外,臣誠惝怳震駴,五情失守,不知所以自措也。念臣庸鈍疎緩,闊於事情,本非肩鉅擔事之人,猥蒙謬簡,忝冒三事,固已不厭群情,三載尸素,隨處憒憒,釁戾疊積,特臺臣發之,而一世公議同然,追思咎愆,餘懍在心,以此滓穢之蹤,復玷鼎席,以辱朝廷而羞當世,萬萬非國體之所宜,私義之所敢出。雖被聖眷隆重,而決無冒恥進身之理,心神霣濩,累日靡定,今始敢略暴危悃,仰干嚴誅。伏乞聖明,亟收誤恩,改卜賢德,以幸國事,以安私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往事開釋無餘,卿何復嫌?頃者勉副,不過敬大臣之意,今者重卜,亦云晩矣,則於卿有何過讓之端?顧今國事,卿亦謂何?甫齊朝象,度外葛藤,右揆出城,首揆無端尋鄕,而鼎席無人,凡事泮渙,此何景象?況此豈困我之時哉?顧此國事,乙夜無寐,以卿體國之誠,篤實之心,雖不敦勉,必將爲國事幡然,而過嫌往事,不諒今予之心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卿等俱若此,予將依誰而做國事乎?思之于此,欲諭無語,卿等雖不顧我,顧此在民,予雖涼德,以卿等乃祖乃父體國之誠,豈不恤列朝愛恤之斯民乎?玆遣近密之臣,諭予方困之心,卿須體君臣之大義,顧此日之國事,安心勿復過讓,卽起視事,用副至望。仍傳曰,遣承旨傳諭。 ○乙卯二月十七日二更,上御熙政堂夜對。參贊官柳萬重,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右相敦諭承旨,待令乎?萬重曰,更鼓且深,城門已閉,故待曉當往爲計矣。上曰,左相處,方下傳諭,在外承旨,牌招闕門外,卽往傳諭事,分付。壽德出去,傳命後還入。若魯讀自三十一年,止趙以公子勝,爲相,上曰,下番讀之。珽,讀自五十年,止五十九年,上曰,文義爲之。若魯曰,淖齒,殺湣王,以臣弑君,而綱曰殺者,書法,有意而然矣。珽曰,綱與目有異,故目則言弑,而綱則言殺矣。上曰,目亦無弑字矣。此下第四板,但有王孫賈,入市呼曰,淖齒,亂齊國殺湣王,而無弑字矣。上番所謂書法,何也?若魯曰,湣王,失其君道,故不曰弑,而曰殺。朱子筆法,可見矣。上曰,淖齒,元非齊之臣,以楚臣而爲齊相,當其時,朝楚暮齊之類,豈可以臣節,責之乎?此亦不可以元定君臣之分,論斷矣。珽曰,荀子之言,可觀矣。有之不如無之者,此其時戰國之主,而後世人主之所可鑑戒處,故朱子所以載之於史斷者,誠有意矣。上曰,若湣王者,不足言,而荀子之言,可爲後世人主之龜鑑,吳起所謂舟中之人,皆敵國者,誠然矣。人君,失其爲君之道,則未有不自取覆亡而身受其禍者也。齊人討殺淖齒,目書討字,有意矣,元非依法之相,故與本君臣之分差間,前者講官有所達,其言是矣。若魯曰,聖敎誠然。本非齊相,則亦不足言臣節矣。珽曰,不曰誅而曰殺,誅與殺,似有間隔矣。上曰,《小學》亦曰,與攻淖齒而殺之,與此《史記》,槪同矣。若魯曰,相如完璧之事,此亦戰國之習氣,而當時稱道其賢者也,但以珠玉,爲寶,終至於國被其害,有不足言者矣。上曰,楊氏之註,好矣。珽曰,邯鄲之禍,璧爲祟,其所完璧而歸者,適足以挑秦之怒而益趙之禍,此其血氣之勇,不可取者矣。雖然,於廉頗之事,引車避匿,而以先國家後私讎,爲言,則可謂有休休之風矣。古賦所云,始屈節於廉夫,若四體之無骨者,亦足可尙,而廉頗之肉袒負荊,亦出於戰國之風,其聞相如之言,而卽爲負荊而謝者,亦可謂賢矣。衛嗣君之事,以耳目之察,好示神奇,摘發幽隱,以爲賢,此荀子所謂聚斂之君者,誠然矣。上曰,廉頗請立太子之說,可見其君臣之間,斷斷無他,戰國之時,事勢似然,而若非誠意藹然,君臣之間,無少疑阻,則豈可發此等言耶?若魯曰,此乃誠信藹然,少無間阻之致,其君臣之際,情志之相孚,可以見矣。上曰,戰國多有如此之習,樂毅、田單之事,亦可想當時君臣之契矣。樂毅則其時讒言入之,而昭王引言者斬之,其君臣之際,豈不曰誠信之相孚耶?若魯曰,自古君臣之相得,無如燕昭之於樂毅,其誠信藹然,有非後世君臣之所可及也。上笑曰,漢昭烈之於諸葛武侯,其密勿契合,可謂蔑以加矣。廉頗之請立太子,斷斷無他,而趙王,亦信之不疑,其君臣之間,有若是矣。末世以來,忠逆互爭,如廉頗之言,必不容於世矣。若魯曰,有廉頗之心,則可也,無廉頗之心,則不可,只當觀其心之如何而已,不可先致疑於其間也。上曰,儒臣每事,必如是觀之,則好矣。若魯曰,君臣之間,豈不難哉?樂毅之於燕,有大功勞,而昭王,任之不貳,又斬言者,則雖昭王已卒,惠王新立之日,如毅者,似不可容易,反間而去之,而惠王,棄毅如草芥,毅亦奔趙,不容於燕,君臣之間,其可畏如此矣。上曰,樂毅,奔趙去燕,而田單,盡復齊地,此可見惠王之爲人,而其所以墜昭王舊業者,實由於毅之去矣,貫珠者之言,何如?若魯曰,貫珠者,聞王之惡單,而以單之善,歸之於王,至使王賜單牛酒,其言可善矣。田單,復全齊七十餘城,而迎王於莒,則其有功於齊,何如,而未久,而襄王,遽以取國疑單,若非貫珠者之言,則單,難乎保全矣。上曰,貫珠者之言,雖善,而未得釋王之疑,故又有幸臣之讒,若非下段貂勃之言,莫釋其猜疑之端,而單終不可保矣。下段之言,較上段似快矣。珽曰,下段之言,勝於上段,誠如聖敎矣。太史敫,以女不取媒,汚吾世爲言,而終身不見君王后,亦非後世所有之事矣。若魯曰,田單之事,仲連之言,此可觀處矣。凡事莫不如是,此豈但克敵之道爲然?治國之政,進學之道,擧皆如此,所以治與不治,學與不學,只在勤逸之如何,此等處,推類而觀之,則似好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樂毅,泣辭伐燕,可見其忠節矣。上曰,然矣。其時人,去于彼則歸于此,朝之齊而夕之楚,臣節不分明,旣事他君,反攻其國,視爲尋常,而樂毅則不忍伐燕,其忠節可尙矣。世稱管仲、樂毅,而夫子,稱管仲器小,然則樂優於管耶?珽曰,夫子雖稱器小,而有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其所以大管仲之功,爲如何哉?管、樂一體,而管似大於樂矣。上曰,馬服,地名耶?珽曰,非地名,乃山名也。上曰,范雎之事,戰國之習,而其曰,范雎拜,秦王亦拜者,誠怪矣。若魯曰,一言而取卿相,離間母子之間,故朱子,特書秦君廢其母。又曰,秦君母,以憂卒,其所以深罪秦君之意,可見,而范雎之罪,亦在其中,司馬公所謂雎眞傾危之士者,誠的論矣。上曰,范雎之事,極爲無據矣。使秦王,絶母子之義,無可論者矣。若魯曰,趙括之母,誠賢矣。能上書言括之不可使,以婦人而不蔽溺愛之習,辦此男子所難之事,豈不賢乎?珽曰,追提其夫在時之言而上書者,尤難矣。萬重曰,請無隨往者,非畏死而然,所以明知其必敗,驗其夫之言也。上曰,可謂極賢知之婦人矣。公子無忌,襲殺鄙奪其軍,綱特書之,筆法甚嚴矣。若魯曰,無忌矯王命奪軍之罪,無所逃於綱目之特書,而若侯嬴則只知有無忌,不知有王,此戰國風習也。綱曰,秦殺白起,去其將軍之號者,所以明坑卒四十萬之罪,而秦之以無罪殺名將則過,故曰殺,綱之一字一句,不泛然矣。上曰,秦暴虐而得天下,誠未可曉矣。若魯曰,其時六國,皆非秦之敵,宜秦之竝降六國而得天下也。上曰,周之八百年基業,壯矣,至赧王五十九年,猶命諸侯討之者,可見其名分之猶在也。若魯曰,所謂命諸侯者,朱子特筆,而當其時,周徒擁虛器,無天子之命令,已久,命諸侯者,不過與諸侯合從而伐之也。東遷之後,王綱解弛,日就微弱,文、武遺制,先王基業,虧壞無餘地矣。至於赧王則尤無足言矣。萬重曰,當其時,天子、諸侯,無所區別,强呑弱大竝小,而赧王卽位,猶至五十九年,諸侯無加兵滅之,而頓首受罪,盡獻其邑而後,周之祀遂絶,此可見名分之重也。若魯曰,此非但爲名分而然,得周之地,無所關緊於富强之術,故當時列國,視周爲等棄故耳。《綱目》比他書,尤宜領會看過,治亂興衰之際,人才得失之機,無非鑑戒處矣。珽曰,綱與目,皆不可泛然看過,而至於綱,尤當尋其下字,十分精察,而得其意趣,似好矣。若魯曰,何爲而治,何爲而亡?必須加意而觀之,則不但爲涉獵典故而已,似有益於爲治之道矣。上曰,所達極好,俄於廉頗事,以每事如是觀之則好矣,爲敎矣,此條所達,亦好,儒臣亦務祛私意,文意每如是看得,可也。大抵能脫於私意之中,爲難,以司馬公之賢,作《資治通鑑》,而猶未免私意,欲繼晉統於曹魏,故以蜀丞相諸葛入寇,書諸史矣。千載之下,能續夫子之《春秋》者,卽此《紫陽綱目》,是已,存名分嚴衮鉞,爲萬世史法之準的者,若非朱夫子,何能若是乎?《紫陽綱目》之後無繼之者,誠爲慨然。《宋、元綱目》,《皇明通紀》,皆不足比論於綱目,而向時所講《明史提綱》,是誰所撰乎?若魯曰,李主錫所撰,而近來新出者也。珽曰,《東國通鑑》,尤無足觀,筆法不須論,而或有世代相換處矣。上曰,此卷下篇,無立綱大年號,周、漢、唐外,如秦、晉則不許以正統,故不立綱耶?珽曰,統一則雖秦、晉,皆許正統,故秦竝六國,爲天子後,則綱書年號,而晉紀亦然矣。上曰,秦乃是閏位,似不許以正統,而猶爲之立綱耶?珽曰,雖是閏位,旣是統一,而天下無君,則綱書年號,固其然矣。夫子定書,末繫秦誓篇者,亦托意云矣。萬重曰,知秦之爲天子,故斷自唐虞,訖于秦者,先儒稱其有意存焉矣。仍進前曰,親行閱武定日,命下矣,詰戎之政,極爲盛擧,而第今春寒尙峭,江郊之際,風氣不好,法駕勞動,終日臨江,恐或有觸冒之患。且似非今日第一急務,故臣與徐宗玉伴直時,聞傳敎,欲上草草數語,仰請成命之還收,而適値淸齋之日,不得上文字,方切下懷之耿耿矣。以卄九日受誓戒,相値,而其前無吉日之故,又有進定之命,又況此日則只隔數日,自外凡干擧行之事,將多有忽遽未及者,雖以應行節目言之,旗軍洗馬,再次爲之,三軍門習儀,三度爲之,是前例也。雖前定卄九日,日期甚急,此等事,猶難擧行,況此進定之日,不過爲二三日之內,決難趁期排置云。稍俟日氣和暖,從容動駕,恐合事宜,臣忝在近密之地,旣有所懷,故惶恐敢達矣。上曰,嗣服後,謁陵回路習操,已數次爲之,而未免忙急草草,故每欲一番閱武,而閔奉朝賀及左相,前有所達,昨年兪健基,亦以此陳達矣。大抵詰戎,王者之大政,經傳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前習操,略略爲之,槪觀其坐作之節,似不無疎虞之慮,故欲追先王故禮,而一番親行爲之者,常耿耿矣。今春則旣不謁陵,適有暇隙,若不趁今爲之,似無可爲之時,秋間則又謁陵相値,必欲以春間閱武者,有意矣。又況近來,朝廷爻象,無調劑之道,日日受困,於朝象爲苦,故寧爲飭礪戎政之擧,而有此敎矣。初定以卄九日,不急不晩,故頗以爲適中矣。以受誓戒,相値,進定日字,此日雖似急促,旗軍洗馬,一次爲之,習儀雖不爲之,亦無妨。除却凡干節目,而只爲閱武而已,則亦何有未及之慮乎?一月三次習陣則習儀已熟矣,何必親行定日,別爲習儀而後,方可乎?此所謂臨渴掘井之類也。軍門將士陪從冗官諸具,似猝爲難,而今尙有數三日,其前豈不可辦出乎?非不知三月和暖之時,行幸爲好,而三月農節,故在先朝,終無謁陵之例,三月內陵幸,猶不爲之,則況可行閱武乎?今年則新有邦慶,鼎席皆備,擬欲從容做國事矣。事與心違,卽今朝象,譬如亂髮,予之所以乙夜無寐,心無依着者,而寧欲爲詰戎之擧者也,旣爲飭礪戎政,而不時定日,則亦何習儀之可言耶?萬重曰,先朝五十年內閱武,只己未、壬申兩年而已,而考見日記,則預定日字,軍門凡事,不爲苟艱矣,今則猝定於數日之內,忙忙急急,恐有未及之慮。此猶餘事,日氣尙寒,伏想觸冒江風,玉體或有傷損之節,臣等不勝憂慮,必期於反汗而後已。伏願更加三思,從容退行,實有合於轉圜之聖聰矣。上曰,承宣所達,是矣。予已累觀習操,亦不必今月內忙急爲之,而王者一動一靜,動循禮法,事體當然,而先朝謁陵之禮,亦不逾於二月,則今者閱武,豈可於三月行之乎?必欲以今月內定日者,有意存焉,予非固執而然也。軍門凡事之苟艱,此有不然者,漢文帝勞軍細柳之時,不意親行其時,豈有習儀之擧乎?乘其不備而觀之然後,可知常時之操鍊,而可謂飭礪戎政矣。萬重曰,初定卄九日,是皇壇親祭受誓戒,相値,故改定以卄一日,皇壇旣已累次親祭,今番則定以攝行,而閱武,以初定卄九日,定行,似甚得宜,惶恐敢達矣。上曰,俄豈不有所敎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先戎政而後祀典,尤不可矣。若魯曰,期日必定以二月者,此出於動循古禮,臣等,豈不仰認聖意之有在,而第今進定之日,只隔三日,凡事多未備,承宣陳達,亦以此也。珽曰,承旨所達,出於憂愛之忱矣。詰戎之政,先王已行之禮,具載於典禮,臣等,豈敢請成命之仍寢,而第今進定日字,非但凡事窘速,日氣猶寒,恐或聖體勞傷,而稍退日期,似無所妨,故承旨縷縷仰達,此宜亟回聖聰,無所留難者也。且卄九日外,只卄一爲吉云,若或卄一非吉日,則殿下,亦可以二月內爲之耶?承宣所達之言,誠是,退以三月,似合事宜矣。上曰,予心,非忙急而然也,亦非欲爲張大而然也,前日李著之疏,已定之矣。槪詰戎,王政之所先,春蒐冬獮,載於《禮記》,三代盛時,文質彬彬,周以後,文與質俱亡,予嘗慨然于斯,必欲一行閱武者,不過欲遵舊禮而然。若但爲觀習操而爲之,則前已累觀,今此閱武,元非始爲之事,小觀大觀,何以異乎?三月觀農親耕之禮,雖姑未遑而未爲,豈可不拘農月而行詰戎之政乎?今年節候尙早,三月初,雖非方農之時,旣是農月則在王者勸農之道,不可於其月,行閱武之典矣。儒臣所達,若卄一非吉日,則將何爲之之言是矣,而卄一旣吉,捨此日而退以三月,決不可矣。今年廟堂無故,國計民事,擬欲從容做得矣,卽今朝象,如是泮渙,止泊無期,寧欲飭礪戎政者,俄已下敎矣。萬重曰,朝象泮渙如此之時,尤宜從容鎭定,必行閱武之擧,尤似非急先之務矣。上曰,承旨所達,是矣,而常談云,渠習置之,今朝象則任之朝象而已,左相批答,纔言之矣,顧此國事,乙夜無寐,故今於深夜,引接儒臣者,此亦心有所慨然而然矣。萬重曰,小臣誠意淺短,不能感回聖意,閱武旣不退行,擧動時小小節目,姑置之。本兵之長,行公然後,凡事方可以擧行,而兵判尙不行公,事多可悶矣。兵判及守禦使,連納命召,故知其有胥命之擧矣,今日始聞其外縉疏,諸宰亦一竝胥命云矣。上曰,予今方開其可言之端,而欲下敎矣。當初縉疏,擧措則非矣,而半夜前席,釋然之後,元無不安之端矣。大臣對金尙星之箚,追提本事,自然有下語處,而以臺疏引嫌過矣,李重協,其日擧措不善,知其必不出,故牌不進,踏啓字,而鄭彦燮,同違牌,故竝踏啓字,此則違牌例勘而竝罷也。以其踏啓,必皆有去就之可論,故欲下敎而未果矣,前承旨鄭彦燮敍用。萬重曰,慶尙監司閔應洙,辭疏承批之後,又因諸臣之撕捱,尙無變動之言,雖自政院催促,而終不變通矣。上曰,其日肅拜單子,掛之乎?萬重曰,未及掛之而還爲持去矣。上曰,縉疏諸人,一番承批之後,更無可嫌之端,而公然復事撕捱,分義不當如是,參疏諸臣,勿待命事,分付。{{*|榻前下敎}}。萬重曰,擧動時,不可無訓將,而訓將,以刑判再度呈辭,方留院,其呈辭還給,卽爲牌招察任,何如?上曰,刑曹判書留院呈辭還給,待明朝牌招事,分付。{{*|榻前下敎}}。萬重曰,道路險惡,泥濘最難矣。上曰,今番親行閱武時,道路險惡尤甚處外,勿爲廣治事,分付京兆,可也。{{*|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2月1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自午時至酉時,日暈。夜四更,月暈。 ○下直,綾州牧使韓德弼,麟蹄縣監柳澂。 ○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又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呈辭,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持平曺命敬在外,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義,敢啓。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春寒尙峭,伏未審邇來,聖體若何?臣等之未入侍,已逾數旬,丸劑劑入亦久,兼有稟達之事,今日臣等,不可不與諸御醫入診,詳察聖候矣。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敢來問安,竝此仰稟。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徐命淵,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本府堂上十員內,都摠管臣趙正萬,副摠管臣南就明,俱以老病,不得進參。臣趙虎臣在外未上來,一員未差,臣柳濬,臣元弼揆,竝以軍門進去,守宮一員,寶劍四員及侍衛,將無以備員之勢,合有變通之道。令政院卽速稟旨擧行,俾無臨時窘急之患,何如?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又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卽今本兵擧行凡事,一時爲急,而連日違牌,尙不應命,事甚未安,更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批已下,筵中又有牌招之命矣。本兵凡事,十分緊急,所當出牌,而一日三牌,有傷事體,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已悉開釋,批旨業諭,豈可若是爲嫌乎?此時本兵之長,亦豈徒循常例?更爲牌招。 ○徐命淵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三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親臨閱武,期日已迫,而本兵多有擧行之事,一向撕捱,終不應命,事甚未安,所當更請牌招,夜已向深,待明朝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司僕內乘來言,親行閱武旗軍洗馬習儀,當行於明日矣。提調例爲進參,而都提調徐命均尙未出仕,提調金取魯因臺疏引入云。提調金取魯,卽爲牌招進參,何如?傳曰,開釋之後,其在事體,豈可若是?卽爲牌招察任。 ○柳萬重啓曰,司僕提調金取魯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明日旗軍洗馬,不可無提調,而特敎之下,不爲應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親臨閱武,只隔數日,承旨不可不備員,今日政,承旨有闕之代,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仍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病,參議李宗城病,右承旨趙命臣進。命臣,以吏批言啓曰,京畿貶罷守令及巨濟、大丘有闕之代,今當差出,而不可不各別擇差,未準朔禁軍將及守令、邊將,竝擬,何如?傳曰,允。以徐命淵爲左副承旨,韓師得爲同副承旨,沈䥃爲正言,金尙魯爲持平,金尙翼爲修撰,吳瑗爲軍資正,崔成大爲工曹正郞,吳遂采爲司饔主簿,金廷潤爲慶尙都事,權一國爲全羅左道京試官,趙顯命爲刑曹參判,朴璜爲南陽府使,金九衍爲加平郡守,李海宗爲永平縣令,李埉爲大丘判官,趙榮祐爲宜寧縣監,申慶流爲巨濟府使。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匡輔入直,參知李潝禁推,左副承旨柳萬重進,副司直金尙奎、鄭彦燮、李載厚,副司果金尙魯,副司正李耉齡單付。 ○事變假注書李耉齡偕來,代以李禎恒爲事變假注書,崔龍賢偕來,代以李光瀷爲假注書,李禎恒在外,代以南鶴宗爲事變假注書。 ○趙命臣啓曰,假注書李光瀷,纔已擬望受點矣。聞其身病,極爲危重,勢難察任云,今姑改差,何如?傳曰,允。 ○傳于徐命淵曰,近間注書之遞易甚頻,政院不爲申飭而然耶? ○徐命淵,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行閱武時,禁軍中人馬俱健者,點擇隨駕。其餘新受馬及病蹇之類,推移入直,而二十一監軍巡將,勢難入啓受點,二十日受點人員,二十一日至,仍察,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擧動時,本曹兩驛騎馬四十匹內,病傷馬除,各差備應把之數及內吹螺赤二十三名所騎馬,無以推移。依近例京畿驛馬,限三十八匹補把,以充不足之代事,本道監司處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壬申謄錄,則三軍門大將,具甲冑參見,各營中軍以下除參,只爲聽發放事定奪矣,今則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今亦依此擧行。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七日,童蒙沈游恭稱名人,御營軍白世奉稱名人,自宣仁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竝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建寅,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十七日,武臣堂上朔試射日次,而國忌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取考壬申謄錄,則禁衛軍,各以十哨上番,故建陽、西營兩處,入直軍兵,無替把之事。而今則異於壬申,上番只爲五哨,甚爲零星,行伍將不成樣,依近年陵幸時例,令訓局軍兵替把事,節目中磨鍊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以禮曹言啓曰,今月十四日,晝講入侍時,因筵臣陳達,分付禮曹,戰亡人表著者,別單啓下後,擧行致祭之典事,命下矣。殉節諸臣,表著可以致祭祠宇,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宗親府郞廳,以有司堂上意啓曰,日昨,以洛川君縕婚事,特下備忘于本府,使之依初通定婚事,命下矣。卽以備忘辭意,言及于前敎官金致萬家,則再昨,又爲呈單于本府。觀其措語,則伏見備忘記,有洛川君婚事,依初通定婚之命,誠不勝驚惑悶鬱之至。小生情實,畢暴於前日呈單中,已蒙天鑑之俯燭,而他餘條件,姑舍勿論,只此倒婚一款,終有不敢勉承者,不得不復此瀆陳焉。夫倒婚之大違禮敎,夫人皆知之,以小生之所覩記,未之或有誠,以逆兄弟之序,啓一世之弊,實非細故也。而當初是命之下也,小生,有此必辭之端,日月之明,亦無由照察,故敢於前單,竝有所陳列矣。今者備忘中,亦有曾行之敎,雖未敢知指諭何在,而若或以國婚時事,援而爲例,則竊恐有大不然者。揀擇之體,極其嚴重,私家事故,設有大於此者,朝家固未必有所拘礙,在下者,亦何敢一言違覆。而今此婚事,雖有上旨,係是宗戚之私婚,何可與揀擇之婚,比而同之乎?且聞海伯之辭婚,亦無他端,專以倒婚爲嫌云。若令小生,遽變前之所執,自壞婚禮之大防,則是不但內欺其心,亦將爲海伯之罪人,其不可冒昧奉承者,殆甚於當初命下之日也。況倒婚之爲大段拘忌,勿論貴賤,國俗同然,他人亦旣言之矣。婚姻者,人之大倫,家之吉事,而今乃越常禮犯大忌,苟然行之,則豈不大有乖於謹始之義哉?凡此所執,若係微文瑣節之容可擺却者,則申命之下,何敢更爲違拒之計,而事理斷斷如此,所關亦甚不輕,反復思量,萬無變動之勢云,其所執言,終以倒婚及俗忌,爲難變初意之端,自下有不可擅斷,何以爲之?惶恐敢稟。傳曰,揀擇下敎,所重無異,其俱是王命也。況俗忌,非敢聞於君父者?當初通婚,雖因下敎,比今有間,其所讓,容或可也。今則旣知稱托,特敎賜婚,則事體比前有別,其在分義,豈欲若是?本府亦其初呈單,容或捧之,今者煩稟,未知其當,其所謂倒婚俗忌,反重於違君命,依前下敎,更爲通婚,其勿須稟。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日昨得伏見李載厚之疏本,則其語意危怖,殆同變書,直驅之於罔測之科,臣看來,毛骨竦然,遂與聯疏諸臣,走伏金吾門外,納符俟譴矣。聖度天大,還授兩符,仍下勿待命之敎,恩數雖隆,情地孔隘,畢竟勘處,席藁以俟。此際因大閱之進定,遽有喉院之請牌,而顧玆所遭,殆人所無,彼旣加之以不忍之言,擬之以不容誅之罪,則何敢以泥首待勘之蹤,晏然趨承,以犯其方斧之勢哉?噫,從古搢紳之橫罹譖誣,亦何限,而其閃弄機括,密布一網者,未有如今日之載厚也。爲人臣者,受此罔極之誣,雖不能塞耳匿影,遠逃於空虛之中,尙何忍束帶抗顔,冒廁於周行位著之間哉?親臨閱武,事體至重,本曹凡百,亦甚緊急,而情地危蹙,萬無出當之望,玆敢疾聲呼籲。伏乞聖明,亟降威命,削罷臣職,仍治臣負犯,以安微分,以幸國事,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半夜下敎,群心釋然,卿等之心,亦已洞然,乘時傾軋之事,業已知之,快諭無餘,於卿等,有何爲嫌之端?其若過嫌,其將曰釋然乎,否乎?卿勿過辭,從速行公。 ○掌令尹鳳九疏曰,伏以皇天惟祖宗,默佑我邦國,殿下有螽斯之慶,臣病伏窮山,聞之蹶然,不覺橫渠之喜甚。旋又伏聞,聖旨誕降,亟定位號,播告八域,凡厥在位,罔不奔走騰賀,而顧臣職縻從班,迹滯草莽,不早趨呼嵩之後,以伸同慶之忱,闕禮之罪,誠無所逃也。第臣見帶憲臣,已今八箇月矣。臺閣者,人主之耳目也。惟有司百執事之各任一責者,若一日曠其職,則不可以熙庶職,況耳目之官,可否廟議,而曠廢又經年耶?且自冬以來,天災時變,可驚可愕,正宜君臣上下,惕然警懼,亟講消弭之策。尤不可不博求,有道術正直之士,置之言議之地,君德之闕,朝政之失,毋憚勤攻,以爲祈永之圖。而以臣無似,不堪從審者,苟然充數,等棄臺窠,荏苒時月,無所變通,不敢知處分之謬誤,何有於此也?臣區區迷滯之守,前旣殫盡,伏想聖明,亦已俯悉,而今又素患風熱之症,表發肢末,手足疔瘡,前後迭發,蔓延半脛,宛轉四朔,戶庭省覲,亦且擔曳。臣之去就,本不系於疾病,而目下難强,誠亦如此。伏乞聖慈,特念臺職緊重,不可久曠,且諒微臣情病,元非飾僞,亟遞臣所帶職名,俾安丘壑殘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察職。 ○司諫李光溥疏曰,臣之父病沈重,猥陳至懇,幸蒙恩暇,得以救護,闔門感祝,不知所言,而調治屢日,有加無減,以此情理,無望供職。又自數日來,臣之身病,挾痰猝發,牽引刺痛,殆不能俯仰,臣曾傷水土,積爲所祟,而連以父病,焦迫奔遑之餘,觸冷添劇,頃刻難支。言責重地,一任曠廢,公私狼狽,益增惶隕,玆敢冒死煩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特垂矜諒,亟許鐫削臣職名,仍治臣慢蹇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方有疾聲之呼,何暇念及他事,而竊有所耿耿於中者,敢此附陳焉。親臨閱武,雖是古典,而自祖宗朝以來,未嘗頻行者,誠以人主動止,十分愼重而然也。今此親操之命,寔出於詰戎之盛意,而再昨年東郊,昨年露梁,因已行之矣。今何可重勞玉趾,復爲此擧耶?擧行凡節之窘急,固不足言,而竊念戎事,有肅伐之意。古聖王,必於秋冬之交,農務之隙而行之者,其意有以也。目今春陽載回,政當發散蘇息之節,而未及先之以省耕補助之典,遽有此鍊兵選徒之令,其於我聖上對時育物之本意,未知其爲急先務,而無知小民,若以謂殿下此擧,或出於豫大之言,或不有損於聖德耶?臣愚以爲,亟寢親操之命,稍待豐餘,農暇而行之,實合事宜矣。答曰,省疏具悉。《春秋》講武,禮典所載,嗣服之後,始乃退行古事,何可曰頻行乎?至於豫大二字,予雖涼學,心常自勉者矣。爾其勿辭察職。 ○咸鏡監司李箕鎭疏曰,伏以惟天惟祖宗,保佑家邦,誕降聖嗣,啓吾東億萬年無疆之休,慶報一播,歡聲四馳。臣身伏千里,心懸九重,夙夜顒祝之餘,喜劇成顚,踊躍蹈舞,彌日而不自定也。臣自入春以來,母病身恙,迭發交劇,杜門輟衙,一任尸素,賑務叢脞,尤屬惶悶,方擬冒入文字,略伸忭賀之忱,仍乞罷斥,早伏瘝廢之辜。乃於此際,伏見邸報臺啓,以臣庇護不法之守宰,滿紙臚列,聲罪狼藉,蹴踏操切,無復餘地。勿論罰名之輕重,事實之如何,名以道臣,被斥至此,而尙可一一抗顔於守宰吏民之上乎?在聖朝禮使之方,是宜不待臣自列,有以處分矣。況臣畸危疎逖之蹤,尤何敢仰首求辨,重得罪於臺閣風稜,而第臣所坐非常,決不止於問備薄勘,而特爲臣所處,非若庶僚,姑存體貌,容其自處,則亦安得泯默而已也?蓋臣與李潚,生平無一面之雅,赴任之路,始見其人,問其年則已老,精力之强,無異少壯,臣固心異之而點察,應接周旋之節,若有欠於婉曲詳盡。臣意,其自恃秩高,有不遜意,每因事督過,未嘗假饒。旣又摘發其見欺僞關事,捕致五六吏校於營門,躬親嚴覈,繩之以重律。潚亦深不自安,而臣謂以裵度之嚴明,尙不免印章之見竊,被瞞盜踏,卽一公罪。此不可以斷其爲政,而夷考所行,廉勤一節,儘有可稱,故竊自附於古人不去許承之義,略其短而取其長,去春夏等殿最,以老猶勤事,民亦頌惠爲目者,蓋據實蹟,而非敢有一毫苟焉耳。及後都事權贒之下來也,因供億之不豐,體例之有損,不無忿戾乖爭之端。李潚,遽呈辭狀曰,都事發怒於微事,至以前頭檢田時,生事恐喝云云。臣以爲醉客失言,揚諸公牒,致駭聽聞,有乖相敬,遂還其狀而兩解之,彼此亦不復以是爲言矣。至若本道田結,本無隱漏之可覈,臣於前秋狀聞中,固已備陳,而凡朝臣之曾經本道職任者,孰不知之?亦權贒之所自悉而言於臣者也。逮奉備局關,依他道災年例,不遣都事,令自臣營直爲磨勘。臣乃一循列邑所報而上之,然其出賦摠數,不以凶歉而少縮,假令都事,馳馹周行,畢竟勘啓,當不過如斯矣。且考諸故事,四十年來,本道守令,未嘗有一人見罷於災傷,其無差錯之可摘,於此亦可見矣。今之都事,若果因一微憾,假其敬差之威,不顧擧措之顚妄,狀罷無故之守令,使災邑賑政,致有狼狽,則臣雖疲軟,豈不能擧其憑公逞私之罪,馳奏論執,而乃反游辭救解,有若下僚之於上官乎?況初無覆審之擧,有何差錯之事,而權贒之受由上京,旣在田政之前,仍以居中,則狀聞與否,尤無可論。今臺臣所謂都事,豈別有其人,而臣未之聞耶?臣實迷惑,莫曉其所指也。噫,嚴明黜陟,澄淸方嶽之責,初非臣之庸愚蹇劣所敢期者,臺臣之以此望臣,多見其擬人太不倫,而若臣迷滯之見,則深以姑息爲戒。凡諸管下之所犯,苟係貪財冒禁者,未免嫉之已甚,發揚人隱伏,往往由臣而陷於死罪者有之,雖於幕佐之過失,亦不能容隱,仇怨之集,固所不恤,其有愧於古人寬厚之政,多矣。今反以庇護當黜之守宰,見罪公議,在臣爲幸,非不幸也。所可恨者,緣臣謀事不臧,致令垂死饑民,當賑易守,重貽迎送之弊,其亦臣之罪也。臣莅任以來,無一善狀,推緘之多,殆不勝數。至於前冬惠文之彈,已可見物議之嚴,而猶不知避,自速僇辱,今雖欲沒廉冒恥,淟涊盤礴,而有不可得。玆敢席藁封章,瀝血哀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察臣負罪之深重,諒臣情地之危蹙,亟賜譴黜,以重藩宣之任,明示典刑,以伸臺閣之氣焉。答曰,省疏具悉。其所爲嫌,極涉太過。卿其勿辭察任。 ○乙卯二月十八日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入診,提調尹淳,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醫官金應三、許信、金德履、金世選入侍。淳進伏曰,臣等藥房入診,已過數十日,近未入侍,未有如近間之久者矣。此由於上候安寧而然,而下懷耿耿則深矣。伏未審此時,聖體若何?上曰,前後批答,已諭之。氣候則一樣,而近日因朝象,困惱則甚矣。淳曰,水剌寢睡之節,何如?上曰,寢睡則左相批答,已言之,乙夜無寐,非不能就睡而然,自然因時象,不得成睡矣。淳曰,眩氣往來之候,今不差勝乎?上曰,差勝而猶未快矣。淳曰,調護之節,寢睡爲重,常談云,無欲眠之意,而不得就睡,猶以爲難。況當安寢,而因煩惱,不得就寢者乎?此由於酬酌過度之致,昨夜夜深後召對,幾至罷漏而罷出云,近日夜短之時,豈宜不顧玉體之勞倦,而自夜達曉,如是遲久乎?此後則伏望自量氣候,毋或寢睡之全失,似合於調養之道矣。上曰,非故爲夜深而然。自然無寐,寧醒而不眠爲宜,故夜對頗久,昨夜適然,豈必每每至更深乎?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中宮殿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嬪宮氣候,何如?上曰,一樣矣。淳曰,聞醫官之言,元子碩大云,臣民之慶幸,當如何?今日已爲四七,其間想益漸勝矣。近聞鼻孔甚乾云,不至大段,而似有熱候而然耶?上曰,本非有熱候,而小兒純陽之故,鼻孔之乾,挾感所致,近以乳道和藥矣。淳曰,乳道和藥似好,而乳母,飮乾飯然後,有其效云矣。湯劑不進,未有如近日之久者,醫官今此入侍,入診後,湯劑停進與否,議定似宜,而前進丸劑幾盡,豫爲加劑,然後似可以繼進矣。上曰,湯劑停進已久,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當觀勢劑進,而丸劑加劑事,分付,醫官入診可也。應三,診脈退伏曰,左三部帶數,右三部度數調均矣。信,診脈退伏曰,右邊寸關脈,帶緩而調均,大體則似好矣。淳曰,湯劑,當依下敎停進乎,問於醫官而更議乎?上曰,不必以脈度言之,當觀自己之氣而進服。卽今無氣弱之候,姑爲停止無妨矣。淳曰,春木方動之時,眩氣易以往來,必時使醫官,診察何如?上曰,當依爲之。淳曰,臣有區區所懷敢達,親行閱武定日,命下矣。以《周禮》蒐狩之禮言之,此是應行之典,夫孰曰不可?第以初定之日爲之,則似好,而至於舊定日,則期限甚急,有司之臣,凡干節目,多有未及之患。且閱武盛擧,軍容整齊,器械修明,然後似甚得宜,而今此舊定,不過數日之內,故軍門凡具,苟艱莫甚。試以小小節目言之,如別軍直鞭棍等物,亦難及期準備云。且此猶爲小事,臣於今番往來之路見之,則非但道路泥濘,險惡難於作行,江上風氣,倍惡於城裏,早時動駕,終日臨江,必有觸冒之患。臣等忝在保護之地,豈不請寢進定之成命乎?先朝閱武時,古事聞之,則五軍門皆習操,今番則日期迫急,兩軍門上番之軍,決難及期。三月旬後則雖漸當農節,動駕爲難,而旬前退行,凡事順便,退以三月旬前,恐合事宜矣。上曰,初旬前,何日爲吉云耶?淳曰,初九日大通云矣。上曰,昨年秋見習操,則自宣傳以下,至軍校輩,無習鍊者,心甚慨然,欲一親行閱武者,有素矣。今春國有慶事,廟堂妥帖,國計民事,庶幾,欲從容做得矣。意外朝象,違於所料,且陵幸,旣不行春間,故寧欲乘此暇隙,爲飭礪戎政之擧而有此敎矣。卄九日,不急不遲,似適中,而旣以受誓戒相値,今此舊定,予亦非不知其忙急矣。但三月謁陵,先朝終不爲之者,意固有在,王者動靜,必當動循舊章,而謁陵猶不行於三月,況又爲閱武於農月耶?今此進定日期雖急,軍門些少未備等事,亦豈足拘礙耶?別軍直鞭棍,前因咸恩所達,已有措備者矣。凡所威儀諸節,不過尊瞻視而已。予之靑綠軍服,乃丙午所造者,而尙今不改,李奉朝賀,曾於受馘之時,旗幟多所改備,其時糜費不少,到今因循而用之無妨,不必新新改備矣。且三月初九日,是予私忌,季春霜露之感,自然有之,故其時欲幸私廟,不但此也。三月,古有躬耕籍田之禮,予雖姑未行此禮,豈可於方農之月,行閱武之典乎?淳曰,臣誠意淺短,旣不能感回聖聽,而旬前私忌之日,全然忘却,不勝惶恐矣。旬前旣欲爲皇壇親祀私廟擧動,則實無改定之日,誠如聖敎矣。但君上威儀之節,不可草草,習儀等凡事,不必傷廢矣。上曰,常時習陣,以備不時閱武,則亦不必臨時習儀矣。淳曰,親行閱武,聖志旣已牢定,不復仰達,而近日風氣甚惡,日早動駕,恐有觸冷之節。殿下,每不着揮項,今番則必須進御揮項,以備觸冒之患,何如?春躋曰,動駕時,時任大臣,例當隨去,而大臣姑未行公,其前或望出仕,而亦未可必,是甚可悶矣。上曰,左相不必久爲撕捱矣。春躋曰,江郊之間,風氣甚不好,頭部必須進御揮項,然後可免觸傷之節矣。上曰,已命造揮項,當着於出去時矣。先朝閱武時,出宮時刻,何時耶?春躋曰,日記考見,則辰初初刻矣。淳曰,臣今番以考出實錄事下往,而昨始復命,列朝實錄考見,則元無可據之例矣。上曰,粹嬪、德嬪封爵,旣載《璿源錄》實錄,似必有年月可考處,而無之云,誠未可知矣。淳曰,《中廟朝實錄》,大都一百六十卷,似必詳悉,而張張考閱,則仁宗封世子敎命文無之,而吉禮時納徵納幣等禮,載之矣。順懷世子事,無可據之例,而昭惠王后事,若有旁照者,粹嬪宮別有之,此似可考處,而景福宮時御所時,東宮在奉常寺內矣。上曰,以唐史觀之,東宮亦別處矣。德宗在東宮時,初無所拘礙之端,而睿宗處東宮後,則粹嬪,似有各處之端矣。上曰,方有掣肘之端,儀節草草,多所妨礙,令禮官議于大臣,上爵號時,大臣及二品以上,會于賓廳事及敎命文竹冊,有無與否,時原任在外大臣及知禮儒臣處,問議可也。淳曰,德嬪事,無可考處,而仁順王后臨終時,以姑無東宮,德嬪姑勿出宮爲敎,此稍可明證處矣。上曰,德嬪洞,舊大闕有之矣。淳曰,《中廟朝實錄》詳盡,而《明廟實錄》,草略莫甚,宣廟朝名臣碩輔蔚然之時,記載之事,全欠詳備,如順懷世子葬禮,亦遺漏不載,可想其疎漏矣。《世祖朝實錄》,但有睿宗冊嬪二字,而卽今可以取考者,別無可據之端矣。前例雖有一字爵號,玉印、竹冊,必爲改造,此亦都監可以設行矣。上曰,然矣。晝講,卿入侍乎?淳曰,似未得入侍矣。臣有所懷敢達,醫官趙廷俊,近以小兒醫擅名,且其爲人醇謹,臣謂廷俊,別以元子宮醫員定入,似宜矣。上曰,小兒醫,必是痘醫乎,淳曰,與痘醫有異,小兒氣稟,能善診察,故敢此仰達,如痘醫閭閻家周行之類,則臣不必薦之矣。若以元子宮醫官定名,則亦當使之潔身而入侍矣。上曰,察訪已遞乎?應三曰,初以沙斤與平丘相換,而今則已遞,方閑在矣。上曰,當觀日後下敎矣。淳曰,臣方待罪工曹,津船事,是本曹之大政,而今年解氷不順,故各津之船,不知其幾隻敗失,前在隻數,自然未備,勢將盡爲改造,然後似無津道苟艱之弊矣。春躋曰,嶺伯,特推之外,別無催促之道矣。上曰,其辭疏,勿爲呼望,各別催促,使之當日內辭朝事分付。{{*|榻前下敎}}諸臣以次退出。 ○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知事宋寅明,特進官李德壽,參贊官趙命臣,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蓮豐君欑,武臣申思冏入侍。上講前受音,自毛公以南陔,止其失甚矣。若魯讀,自南有嘉魚,止南山有臺。上講新受音,自南有嘉魚,至南山有臺。若魯曰,南有嘉魚,興體,與魚麗同體。南有樛木,興中之比也。式燕又思,有款洽曲盡底意思矣。珽曰,烝然罩罩,似比而實興,君子誠意固結,故嘉賓燕樂而盡歡,此詩之意,誠好矣。上曰,然矣。寅明曰,大體君臣上下之間,和悅曲盡,有以見天地中和之意。樂只君子,亦言其頌祝之辭也。內自宮闈,外至八方,景貺周洽,吉釐普施,三代氣象,可見於此矣。上曰,然矣。若魯曰,南山有臺首章,有基而後可固,有德而後,可以爲邦家之先,此等句語,誠可玩味處矣。寅明曰,此可見太平之時,燕飮和樂之情也。凶年饑歲,百姓流離失所,則孟子所謂雖有臺地鳥獸,豈能同樂者,誠然矣。此燕饗之詩,足以想像其和氣融洽,上下相悅之氣象,無其實而燕饗,則旨酒雖多,嘉賓雖來,豈有和樂之情,形於辭句之理乎?若魯曰,有其效,莫不基之於德,此所以爲三代之治也。有德之後,可以保,艾爾後,修齊治平之效,皆原於此矣。珽曰,以《大學》言之,基爲本,光言顯,樂只君子,民之父母,載於平天下章,中和之氣,擴而充之,則其效,漸至於春臺壽域,群生鼓舞之境,而萬壽之祝,不期然而然矣。上曰,然矣。若魯曰,數日以來,所進講者,皆燕飮之詩,熙熙皞皞之氣象,不但在賓主之間。上下之際,其德化流洽,亦可以推此而可知,此宜詳味處也。寅明曰,此周之盛際也。頃者二南進講時,有所達,二南,風化之根本,正小雅諸篇,風化之效驗,於斯可見周之盛德,浹人者深矣。殿下誠宜以古聖王自期,法二南風化之根本焉,則自然君臣上下,誠意藹然,不難致正雅之效驗矣。上曰,當留意焉。珽曰,陳梨曾仕,似誤矣。若魯曰,天下之事,莫不有本有末,知事之言誠是。殿下,誠加勉於斯,則二南之化,小雅之效,不難,自然而致矣。珽曰,中和正聲,人心歡欣鼓舞,自然感發而作也。非可爲之辭也。上曰,然矣。頃者有所敎,此乃自然安排而然,在强勉力行之如何耳。寅明曰,忍字工夫,臣在春坊時,有所加勉仰達矣。聖上或必記有否?上曰,其時工夫,猶不如此時矣。若魯進伏曰,向日常參時,臣以李載厚,請加譴罰之意,有所仰達矣。末終處分,至於只遞其職,臣意非必欲重罪載厚,耿耿愚忠,竊以爲必施譴罷,然後方可以鎭定爻象矣。上曰,李載厚,雖曰非矣,《易》曰,羸豕躑躅,此蓋指有其漸而言也。至若載厚之疏,與《易》之義有異矣。予批答所謂正君臣之大義,樹紀綱於後世等語,槪慮此後,復有踵李載厚者而下敎,而若載厚始發之疏,則不足致怪矣。若魯曰,載厚之疏,首尾布置,藏頭爲說,其在防微杜漸之道,誠宜亟加譴罰,而罪名,但止於遞職。臣竊慨然,誠願更加譴罰,以嚴處分焉。寅明曰,儒臣之意,非必出於偏係之論。大抵六七年來,朝廷之間,彼此誠意,雖未知皆得脗合無間,而自然外面和氣則有之,庶期漸至於寅協之境矣。一自李載厚疏出後,浮議波蕩,止泊無期,大勢潰散,莫可收拾,儒臣所達,亦出於慰安朝廷之意,非別欲請重譴載厚而然也。珽曰,李載厚之疏,出於空中,則亟加譴罰之請,何所不可,而旣有所以然而發焉,則儒臣、重臣所達,直請譴罰,未免失當矣。上曰,頃日予所下批於儒臣者,有曰前日奬爾,固知過矣。而吳瑗,纔又爲金若魯分疏矣。頃者李壽海事,儒臣以爲非惜渠而然,爲惜臺職,故有所分疏仰達云矣。旣以耳目之官,不可罪之爲言,則載厚職名,亦持平,非耳目之官乎?其疏所謂下臣此疏飭礪云者,與壽海疏語,略相意同,此則誠非矣。前爲壽海之分疏,後請載厚之罪名,此由於査滓未祛而然矣。右相傳諭,亦言初事不善之故矣。此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諺豈不云乎?若非爾牛之角,則豈壞我墻乎?所謂防微杜漸者,初無所事而空中起鬧者之謂也。此則不過此過被斥之致,諸臣面諭,出於苦心,僅僅釋然之後,猶復如此,李載厚之疏,何足怪乎?有本則有末,向日擧措,旣已不善,故載厚之疏,有以致之,予所處分,非假借載厚而然。若下勿辭之批,則自當違牌罷職,而猶以只遞判下者,亦持難而爲之矣。寅明曰,聖上俄以李載厚、李壽海疏語,槪同爲敎矣。載厚疏語,槪似深險,儒臣所達,亦非出於偏係而然矣。上曰,其疏語,不蘊藉處有之,黯、宗道之說,外示以公,其習可怪,而在上者,只觀大體而已。不必摘發句語而爲言矣。若魯曰,李壽海之事,臣以親嫌,無所仰達者矣。臣亦非謂向日擧措之得當,而載厚之疏,首尾乙覽,則可以燭其不正之態矣。當初諸臣,雖或不善,爲今日之道,保合彌縫,爲第一急務,而載厚,乃敢乘機闖發,售其羸豕躑躅之習,如此之疏,所宜嚴加處分,而今此差遞之罰,則豈不太弱乎?上曰,儒臣,不敎載厚而製疏,則其疏語,豈可洽滿於儒臣之意向乎?諸臣擧措,初旣不善,則臺言之來,固其宜矣。疏語雖或有未安處,此與公然起鬧有異,則遞差之敎,豈可謂弱乎?當初處分若激,則必有處分之事,而不欲激之,故半夜前席,面諭丁釋然者,出於保合彌縫之意,而今於載厚之事,反爲層激之處分,則豈可謂保合彌縫乎?寅明曰,聖意曲盡,臣豈不知,而卽今朝象,止泊無期,極可爲慮,大勢所驅,收拾極難,儒臣所達之言,亦爲此而發也。上曰,必欲務勝君父者,其可謂有北面之心者乎?此則非我臣子,洪鳳祚所謂漢面胡腸者也。若魯曰,各將兩件事看得,則不難知矣。瑗疏,下敎前事也。李疏,下敎後事也。旣聞不忍聞之敎,故諸臣擧皆悔瑗疏,而載厚,乘機闖發,語極危怖,此則別件事也。上曰,焚草,元非予所下敎矣。爲臣子者,旣承半夜下敎之後,則皆當曰,瑗疏是我之過,都歸於追悔,則豈不妥當耶?寅明曰,其疏槪甚危怖,諸臣之引嫌,無足怪矣。上曰,予所下敎則何如,而別爲引嫌於李疏,何耶?李疏,非別件創出者也。若魯曰,請罪載厚,亦非但專出於慰安諸臣而然,載厚疏語,何如,而處分只遞其職,竊不勝慨然矣。上曰,儒臣,生於今之世界,故以遞差,謂之歇處分矣。先朝處分,或盛加威怒,而罪名則止於遞差推考者,多有之矣。近來則少拂其意,輒請非法之律,予今若怒而罪載厚,則載厚亟正邦刑之啓,必出矣。雖或未爲正刑之啓,大而栫棘,歇於爲竄配之啓矣。予於朴長潤、申處洙,猶容貸放之矣。予旣未賞載厚,而遞差處分已足矣。今若以載厚罷職,雖右相入來云,而此則決不當罷職矣。若魯曰,遞差處分,終未免太弱矣。上曰,往事旣不處分,而未詳諭之李載厚,豈可別爲處分乎?領相固執有之,而筵席下敎之時,有所達,故予以爲其心覺悟矣。卜相之日,卽出楊州,誠可慨然,右相前席釋然之後,當置前事,而猶如此,此後則勿介前事,似好矣。大抵下敎釋然之後,則諸臣,皆當自以爲其心覺悟,不復撕捱,如李載厚之疏,宜視之尋常,而少無所芥滯於意,則自歸於安堵矣。寅明曰,筵席雖曰釋然,近來義理,皆自以爲是,如李載厚之疏,視之以爲尋常,而不少芥滯者,豈可易乎?上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此載聖經賢傳,全沒自己義理,而責人則至深,豈有如許義理哉?寅明曰,今世之人,豈可盡責之心以古聖賢之事乎?上曰,諸臣平日,亦豈不學聖賢哉?寅明曰,保合世道,鎭定爻象之道,所宜各別留念也。上曰,諸臣皆胥命云,是猶向日國祥時,因予下敎,皆過自引嫌,自鄕上來,仍以胥命者也。世祿之臣,朝衣朝冠,而旣已開釋之後,不當支離過嫌矣。寅明曰,增廣日字漸迫,平安都事閔瑗,京試官趙明履,俱以搢疏隨參引嫌,連呈辭狀,數日內,若不下去,則試事將狼狽,搢疏諸臣,方皆引嫌。臣曹,亦難徑先許遞,以副其過嫌之意,雖以朝綱言之,都事京試官,何可任其撕捱,而終不得發送耶?上曰,拿問處之,可也。{{*|出擧條}}寅明曰,都目政無期,不知何時可行,而參判申昉,以搢疏下,不爲行公,且金吾堂上,亦多以其疏下引入,事甚可悶矣。上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疏下之名,亦非佳號也。搢疏諸臣,有實職者,無論緊歇,竝卽牌招察任事,分付,守禦使申思喆,亦爲牌招察任事分付。{{*|榻前下敎}}寅明曰,大臣有送言事,故敢達,京畿、忠淸兩水營,以水操事狀請,慶尙左、右兵營,以陸操事狀請,而昨年旣已習操,則今春不必連年爲之。喬桐水營則姑停合操,但使之前洋習操,忠淸水營,已以抽牲gg抽栍g巡點之意,大臣曾有定奪,今此狀請,似在於未見關文之前。嶺南陸操,亦爲停止,而抽牲gg抽栍g巡點之意,知委宜當,事係緊急,有難等待回啓,故今臣仰達矣。上曰,常參時豐原,以慶尙水營水操停止之意,有所稟達矣。今亦依此例,合操停止,抽牲gg抽栍g巡點事,擧行可也。{{*|出擧條}}諸臣以次退出。 ==2月1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病}}。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呈辭}}一員未差。假注書李壽德{{*|仕直}}一員未落點。事變假注書南鶴宗{{*|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卯時,雷動。 ○柳萬重啓曰,憲府連日監察茶時,諫院闕啓,亦已久矣。俱甚未安,除在外、被論、陳疏、受由、未承批外,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徐命淵啓曰,因都摠府草記,親臨閱武時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堂上十員內,摠管趙正萬、南就明,俱以老病,不得進參,趙虎臣在外未上來,一員未差,寶劍及侍衛,將無以備員,合有變通之道。令本院卽速稟旨擧行事,允下矣。一員未差之代,令該曹口傳差出,而在外之員,合有變通之道,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依爲之。在外人員,今姑改差,其代亦爲差出。 ○韓師得,以弘文館意啓曰,本館上番,姑降入直,已過累日,事體未安,新除授修撰金尙翼,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弘文館修撰金尙翼,司諫院正言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啓曰,事變假注書南鶴宗,雖已分館,時無職名,令該曹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又啓曰,親臨閱武,只隔一日,而本兵擧行之事,一時緊急,而兵曹判書趙尙絅,又爲違牌,殊甚未安,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司僕提調金取魯疏批已下,旗軍洗馬時,提調,不可不進參,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傳于韓師得曰,寧嬪發關時及運石造墓時,擔持役軍,依䄙嬪房例題給事,分付畿營。 ○又傳于韓師得曰,歸厚署外棺板一部,石灰二百五十石,送于內需司所捧處事,分付該曹。 ○又傳于徐命淵曰,常多閑日,雨勢若此,軍兵沾濕,豈可不顧?近日日暖,遲速未知,其令兵曹,以三月望前,更爲推擇以入,習儀,更待日淸擧行。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昨日特招之下,不爲膺命,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工曹參議愼無逸,判決事朴弼正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假注書南鶴宗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議政府左議政徐命均所住處,則以爲,臣日昨,伏承批敎隆摰,臣子之義,固當不暇他顧,而廉恥大防,終難虧壞,不得已再煩籲號,冀賜處分。玆於萬萬夢寐之外,溫諭又下,史官臨宣,至有偕入之命,臣是何人,輒得異數於君父之前哉?驚惶感激,不省攸處,臣雖迷蠢,致位此地,仰戴恩私,下念時勢,豈敢頑然不動,自陷忘公犯分之誅,而一失處義,大有關於世道,跼蹐悶塞,轉身無路,寧欲溘然而不可得矣。心神慌忙,不能悉對,謹當以文字,更請威譴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姑爲仍留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長番內官朴敏采,莫重公事,誤踏啓字,極爲非矣。推考。 ○洛昌君樘,掃墳呈辭,傳于韓師得曰,給由馬,澆奠床備給。 ○韓師得,以禮曹言啓曰,去正月初三日回還陳奏使,引見入侍時,李立、鄭鳳壽祠宇,令本道特爲致祭事,命下矣。祭文,令藝文館撰出下送,令本道都事,隨時卜日,設行後啓聞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今此親臨閱武時侍衛節目,依壬申年例擧行,而比諸近來陵幸時節目,不無疎漏之端,故參互磨鍊。且敎場,曾已移設,各營結陣處所,一從基址,磨鍊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曜金門近處北邊宮墻四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卽速修築,而依前例,金虎門入直砲手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西所衛將牒報,則大報壇明禮門近處,西邊水口墻三間許,今日因雨頹落云,令紫門監,爲先把子圍排,急速修築,而依前例西營入直禁衛軍二十名除出,限修築間守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假注書崔龍賢,書啓,臣敬奉聖旨,更爲傳諭于楊州陶山里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則以爲,區區自處之義,雖甚輕微,亦且上關於朝廷,聖敎屢宣,辭旨益復勤縟,而終不敢奉承,冞增惶隕,不知所措。謹當以文字,猥暴忱悃,以冀聖明之矜察云矣。臣旣承偕來之命,緣由馳啓。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親臨閱武吉日,以三月望前,更爲推擇以入事,命下矣。令日官推擇,則來三月十一日爲吉云,以此日定行乎?敢稟。傳曰,以此定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措語見上}}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措語見上}}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見上}}答曰,勿煩。 ○柳萬重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昨日特敎催促,而今日又不辭朝,揆以事體,極爲未安,從重推考,使之卽爲辭朝,何如?傳曰,允。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情地臲卼,衷悃迫隘,不得不冒陳血懇,冀蒙改命,千萬慮外,承宣儼臨,傳宣批敎,反復誨諭,有非螻蟻微臣所敢承聞者,臣以首頓地,惶霣澟惕,不自覺汗淚之逬集也。噫,殿下試觀今日,是何等時勢,置相爲何等重擧耶?儲嗣有托,神人係望,政宜殿下,躬自奮勵,一新庶政,以貽燕翼之謨,審愼尤在枚卜,必揀其識時務而負重望者,庶可以上下相須,做得國事。今乃以如臣已試失職者,苟然備數,一已失政,寧容再誤,聖上每以不知臣爲敎,而旣備任使,本末盡露,其庸陋無用之實,莫逃於日月之明。臣誠不識,聖明何不深思,而有此任用之謬誤,以駭一世之觀聽也,臣初不量己,猥當重任,受人凌侮,盤礴不去,終底於忘廉喪恥之科,每一省念,顔自發騂,今若諉以往事,弁髦廉義,揚揚復冒於具瞻之地,則人將謂何?子曰,正己而後正人,身旣不正,而何以振頹綱而服人心乎?且今同拜之首席,匪意遜荒,行公之右揆,過嫌出城,國事泮渙,氣象不佳。雖微聖敎,臣豈不仰念憂歎,而臣旣非其人,負釁亦重,何敢獨爲晏然趨承,以取物議之嗤點,又何能有所猷爲,以副我聖上委寄之責乎?恩旨之下,反復思量,終不可冒進,復此申籲,臣罪萬死。伏乞聖慈,俯賜鑑燭,亟命鐫改,俾國事毋至重誤,千萬之幸。答曰,省疏具悉卿懇。昨於批旨,悉諭心曲,其讓冞篤,何情志之不孚,此極哉?卿其顧國事之泮渙,體小子之至意,安心勿復過讓,卽爲偕入,用副予望。仍傳曰,遣史官傳諭,仍卽偕來。 ○正言鄭亨復疏曰,伏以臣,奉命淹滯,經年歸來,踪地甚蹙,未效反面之誠,職名虛縻,冒上請急之章,批旨慰藉,例視以飾讓,臣大失所圖,悚悶靡極。且其數件附陳,雖聞,稟處之命,而至於末段一事,誨諭申申,責之以立異,臣尤震越,不知所云。大凡按問之道,自有次第,而今此請拿之啓,未免倒置,臣之疏末提論。蓋欲只存法例,元非强自崖異,而辭不達意,言未格聽,反省靦汗,益無所容,噫,臣之自盡其地,厥惟久矣。雖無別般情勢,區區廉義,終不可放忽,況今被人反詈,旣不尋常,而論一微事,又勤聖敎,臣之不容一刻苟冒於此,益較然矣。玆敢更瀝危悃,仰瀆宸聽,伏乞聖慈,俯垂鑑諒,亟命鐫削臣職,俾安賤分,不勝幸甚。臣纔入城裏,竊聽塗說,向日夜對,聖敎非常,筵臣罔措,遂卽逬退云,不審果有是否乎?筵話祕嚴,史草焚滅,外間所傳,不過不忍聞三字,而自是之後,閭巷遑遑,人心靡定,臣未知此何爲也。旣非人心之所敢聞者,則其爲聖上之過擧,蓋可想矣。是日入侍諸臣,不能碎首玉階,至誠救正,徒然喪心失魄,顚倒退出,輔弼匡格之義,固如是乎?臣誠爲之深慨,而殿下一言,纔失於廈氊之上,凶徒禍心,已露於章牘之間。彼李載厚,亦今日臣子,職在臺列,此時陳章而少無驚動之意,勉戒之言,乃以半夜前席聖敎諄諄等說,贊歎不已,有若樂聞者然,渠亦有耳,豈不聞聖敎有不忍聞之語,而抑何腸肚,獨無一分匡救之心,忍爲此對揚之語耶?彼以黯、宗道遺黨,傳護心法,而乃反以黯、宗道,隱然押入,以爲掩遮之資,其亦可痛。若其乘機敲撼,網打搢紳之計,特薄物細故,此等鬼蜮之輩,若不重繩,堤防漸頹,爲患無窮,謂宜亟施投畀之典,俾爲懲勵之地也。答曰,省疏具悉。李載厚事,批旨詳諭,此非若此者,其曰傾軋,則可也,曰不爲匡救,則其未曉也。此釋然之義乎?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參判申昉疏曰,伏以臣,自有李載厚疏以來,心寒骨驚,席藁待譴。昨者聖敎開釋,至煩召命,而怖悸靡定,不克趨承,違慢之罪,宜在罔赦,又蒙涵貸,終逭誅罰,臣尤惶霣感激,不省所處也。仍念傾陷異己,乘時誣毁者自古何限,而若其措意遣辭之至憯極險,無如載厚之甚者。況春秋之義,豈此輩所能曉,而假托變亂,欲作禍人之資?此眞所謂屠兒之念佛,娼婦之誦經,誠不足與辨也。見方搢疏諸臣,擧懷危懼,引伏而不敢出,則臣之去就,在所不論,其何敢憑恃恩造,爲晏然冒進之計哉?玆暴血懇,干瀆聰聽,伏望聖慈,俯賜諒察,將臣職名,亟行鐫免,仍下所司,勘臣逋命之罪,以嚴常憲,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兵判之批矣。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修撰金相奭疏曰,伏以皇天默佑,祖宗陰騭,惟我元嗣,誕降於擧國顒望之餘,三宗之血脈,得以綿延,八域之民心,有所維係,使三百年宗社,旣危而復安,雖在婦儒gg婦孺g下賤,亦知爲邦國之大慶,而懽忭頌祝,欣欣相告曰,億萬載之休,自今伊始,則況臣本以世祿之裔,忝在法從之列,愛君憂國之心,自倍凡民。粵自戊申以後,尋常仰屋,中夜遶壁,有時心語於口曰,願得少須臾毋死,獲覩我聖上螽斯之慶矣。忽聞此報於里閭之相傳,不覺蹶然而起立,殆乎手舞而足蹈,不啻宋儒不寐之喜,漢民延頸之誠而已。而只緣屛蟄窮鄕,承聞後時,未得趁參於大庭呼嵩之列,雖是事勢之固然,而若其忱誠之耿耿,爲何如哉?況又積痼濱死之疾,末由自力登程,追伸忭賀之節,亦且後人,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今始擔舁病軀,寸寸上來,而中路得接邸報,則以臣去就,致勤嚴敎,臣於是惶懍震駭,益無所措。臣之本來踪地,其於金華一步,鐵限在前,進退一節,都無可論,而旣叨恩除,猥承召旨,則偃息在鄕,累朔虛帶,是豈臣分之所敢出耶?昨冬縣道呼籲,實出於情危病篤,萬不獲已,而瀝血之懇,未蒙鑑諒,難冒之職,一向絆縻,終至於罪上添罪,轉益危蹙,臣之許多情勢,雖不敢每每煩瀆,而付籤之罰,便同刊汰,三司之職,處義自別。臣雖甚無志節,尙有一段廉隅,其何敢冒沒徑進,抗顔邇列,壞盡一己之大防,重招淸朝之譏議也哉?玆憑貢賀之章,略伸難進之義,伏乞聖慈,俯賜矜諒,特許鐫遞,使朝綱小肅,微分粗安,千萬至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禮曹判書金取魯疏曰,伏以臣,卽搢疏中人耳。自有李載厚之疏,震慄危怖,莫測其心,今日世變,雖無所不有,亦豈料人之爲言,一至此哉?噫嘻,君臣之倫,非載厚所獨知,《春秋》之義,非載厚所假說,而今乃憑藉事端,恣意逞毒,欲驅人於罔測之科,此臣之所痛恨也。然其人則臺官也,其言則憯誣也。同事諸臣,見方引伏,其去其就,臣當共之,泥首俟譴而不得命,荐違嚴召而未見勘,特敎俯勤而亦不敢變動,衷情愈苦,踪地愈蹙。玆敢露章哀籲於黈纊之下,伏願聖明,亟加威罰,彰臣之罪,使朝著穩靖,萬萬大幸。答曰,省疏具悉。已諭於兵判之批,卿勿引咎,從速行公。 ==2月20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直}}。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病}}。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唐津縣監李挺楫。 ○柳萬重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停。 ○右議政金興慶初度呈辭。傳于趙命臣曰,不允批答。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柳萬重曰,當初進定,本非速行,尙多閑日,故昨命退行,蓋爲軍兵,而更以思之,昨年京水營水操相値,行幸請退也。朝令不可數改,仍命設行矣。初擇後進定,雖由事勢,今者退命,此則無端,非虞人期獵之意。國之大者,在戎政,三軍旣整,若是數更,王令何處恃?退行下敎,擇日草記勿施,以初定日時刻擧行,軍兵連日驅馳,不可不顧,除習儀,只行洗馬事,分付。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今下甲冑各一件,弓子各一張,長、片箭各一浮,筒兒各一箇,弓袋筒箇各一部,大箭各十五箇,禁衛大將、訓鍊大將、御營大將處賜給。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左副承旨徐命淵,今日俱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注書徐命臣,呈告出去之後,久不仕進,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明日擧動,大駕入帳殿後,大王大妃殿問安,何承旨進去乎?敢稟。傳曰,左承旨進去。 ○又啓曰,兩司未署經守令,殆近十員,而兩司多官,或在外,或親病受由,或被論,或未肅拜,無以備員署經,除在外受由被論行公外,大司憲金始炯,正言鄭亨復、沈䥃,竝卽牌招,使之署經,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小臣與諸承旨,有稟達事,請對矣。傳曰,引見。 ○徐宗玉啓曰,明日擧動時,道路申飭及導駕等事,當爲擧行,而漢城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時在引入中,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兵曹判書趙尙絅,昨日再牌之下,終不應命,事體已極未安,而親行閱武,旣以初定日時刻擧行事,命下,則本兵凡事,十分緊急,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徐宗玉啓曰,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牌不進推考傳旨,今方捧入矣。閱武動駕隔宵,京兆擧行凡事,一時緊急,而違牌撕捱,極爲未安,竝更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牌招不進推考傳旨,纔已捧入矣。動駕在卽,而身居將任,連日違召,事甚未安,更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今日晝講停。 ○徐命淵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所授命召,又使錄事來納,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傳于柳萬重曰,日勢已晩,旗軍洗馬,趁卽爲之事,分付。 ○徐命淵,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姑降入直,已至累日,事體未安,修撰金相奭,疏批已下,修撰金尙翼,昨日旣有只推之命,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李光瀷改差,代以宋翼輝爲之。 ○李春躋啓曰,假注書宋翼輝,時無職名,令該曹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守禦使申思喆,判尹尹陽來,右尹洪鉉輔,再招不進,其在事體,殊甚未安,待明朝竝牌招,何如?傳曰,允。 ○事變假注書南鶴宗偕來,代以沈益聖爲之。 ○假注書南鶴宗,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左議政徐命均處,則以爲臣之情懇,屢瀆天聽,而終未蒙日月之鑑燭,史官復宣聖諭,促臣偕入。且伏聞親臨閱武,日期在明,此時偃然退伏,不勝惶恐。卽欲隨詣陳謝,而狗馬賤疾,已浹四旬,猶bb不b能自强,自昨添得感冒,渾體寒粟,頭痛如碎,欲起還仆。謹當待其少歇,趨承爲計,區區祈望,惟在近侍之先命輟還云矣。大臣旣有造朝之意,臣則先爲入來之意,敢啓。答曰,知道。 ○徐命淵啓曰,監、兵使以下,遞來後密符親納,例也。而前春川府使尹東衡,親病甚重,不得上來,使其褊裨,替納密符,事體殊涉未安,前春川府使尹東衡,從重推考,何如?傳曰,允。 ○兵曹口傳政事,以洛豐君楙、宋眞明爲副摠管,以李益馝爲禁軍別將,以任勗爲兼內禁衛將,副司果單權一衡。 ○柳萬重,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狀啓,則慶興前府使趙畛、鄭壽耆及造山前萬戶李新發、金振善等罪狀,亦令攸司稟旨處置事,啓下矣。鄭壽耆、李新發等,卽爲拿囚本府,而金振善,方在囚禁中,以狀啓內辭緣,發問目捧招,趙畛旣已身故云,勿論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訓鍊都監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前備邊司郞廳閔師淵,禁衛哨官出身崔昌彦,前哨官出身崔致慶,武臣兼宣傳官具世仁,摠戎哨官出身金應魯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閔師淵、崔昌彦、崔致慶、具世仁、金應魯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參知李潝,正言鄭亨復、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命淵曰,推考傳旨捧入。 ○徐命淵,以兵曹言啓曰,明日親臨閱武時,本曹堂上侍衛,不可不備員,而參知臣李潝,旣有只推之命,待開門牌招,以爲進參之地,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卽接慶德宮假衛將牒報,則承文院近處,柏子木一株,藥房南墻外,大松一株,昨日風雨,顚仆云。依例令該所斫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武臣賓廳講書日次,而親臨閱武擧動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日,幼學柳榮基稱名人,自丹鳳門入來,差備門外擊錚,極爲駭愕,令攸司囚禁治罪。同門守門將鄭道行,常時不能禁斷雜人,以致闌入,亦難免其責,推考,何如?傳曰,允。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訓局軍兵則大將率領,二十一日待開門,先詣陣所,分左右結陣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大將臣張鵬翼,率領馬步軍兵,明日待開門,先詣陣所,分左右札駐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訓鍊都監言啓曰,今此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建陽門西營兩處入直禁衛軍兵,依定奪,前期以訓局軍兵,替代入直,還宮後,如前還入直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建陽門軍一百名,哨官韓命愈率領,西營軍五十名,哨官李明錫率領,今日與禁衛軍兵替把,而還宮後,還替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本營五哨軍兵及別驍衛隨駕矣。本營則千摠洪以圖,把摠閔厚基,哨官金命夏,敎鍊官李廷壽,工匠牙兵四十名,別破陣二名,率領入直。火藥庫則哨官趙俊興,別破陣十二名,率領入直。南別營則哨官李樞,別騎衛三人,京標下軍二名率領守直,本營分授,肅靖門西邊體城頹毁處,則別騎衛裴泰成,京標下軍十名率領把守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建陽門入直軍一百名,西營入直軍五十名,以訓鍊都監軍兵,前期替把事,自兵曹節目,啓下矣。今日與訓鍊都監軍兵,依例替把,而還宮後,以本營軍兵還入直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明日擧動時,諫院無進參之員,除在外被論外,司諫李光溥,正言鄭亨復、沈䥃,待開門竝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徐命淵啓曰,因弘文館草記,修撰金尙翼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牌招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憲府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答曰,勿煩。 ○副應敎金若魯,副校理任珽箚曰,伏以親臨閱武,雖非今日之急務,旣載典禮,且先朝已行之事,臣等固無爭止之意。日昨前席,只以期日之太促仰陳矣。昨因風雨之非常,乃有退行之敎,已改卜期日,而伏聞傳敎又下,更令以明日擧行,臣等竊以爲不可也。殿下,若以期虞人之義,雖雨,初無退期之命,則已纔令退行,旋卽進定,命令屢改,處分顚倒,使習儀應行之節,亦未免廢閣,而倉皇卒遽,瞻聆俱惑。殿下所以戒數更而信王政者,臣恐在此,不在彼也。伏願殿下,更加三思,亟寢成命焉。取進止。答曰,戎政,國之大者。欲追舊典行之,而當初定日,本非欲速,實由事勢。昨日下敎,顧恤軍兵,思不及他。而伊後思之,今之王政之不恃,紀綱之解弛,專由於處分之頻數。今月內爲之之意,已諭諸臣,昨年京畿習操,雖値行幸,特命行之,其所更定自歸欺臣僚,分京外下敎勿施之命,蓋以此也。今若爲更,幾何頻數?此初雖不乎固執,今則不已固執者也。 ○左議政徐命均疏曰,伏以臣,今日情跡,可謂窮且蹙矣。聖旨嚴截而不敢祗承,史官臨守而事體損傷,臣已不勝其惶惕無地。而批敎有曰,勿復過讓,有若臣猶可勉强而故爲遜辭者然,臣雖愚迷,何敢爲是也?凡大小臣僚之被論者,重則遞職,輕則疏辨,乃例也,而此特指其就事論事而言也。若以失職不去,虧喪廉義斥之,則雖累遞而累仍,終不敢行公者,實出於一段廉恥也。今臣之所遭亦然,人方斥以不識羞恥,而諉以旣遞,復冒其職,則是眞鄙夫耳。臣雖無狀,亦不忍爲是也。然此何但爲臣私義而已?聖上不知臣不肖,旣置相職,則其所去就,實係世道之汚隆,近日國體不嚴,紀綱日頹,莫非如臣者,濫叨匪據之致,今臣區區所守,乃所以尊國體而勵廉節也。衷悃懇迫,而尙未蒙下燭,席藁私次,祗俟威命而已。且臣卽得見正言鄭亨復疏本,論斥向日入侍諸臣,而至曰不能救正,此似出於未詳筵中下敎,而語意至重,其危懍不安則深矣伏乞聖慈,特垂睿鑑,將臣職名,亟行刊改,一以礪廉恥,一以謝臺言,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前後批旨,罄悉予意,而卿胡不諒,巽讓若此乎?此非恒日所望於卿者也。至於鄭亨復之斥,未詳本事之致,尤何過嫌?況今動駕在邇,此豈時任大臣過讓之時乎?卿其須體慇懃之意,卽日偕入,用副至望。仍傳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 ○吏曹判書宋寅明,靈城君朴文秀,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等,聯名疏曰,伏以臣等,於前夜大臣及備堂引見時,自上特命吏曹三堂上及臣顯命進前,諭以予若洞諭,則世道可得鎭定,而諸臣亦皆覺悟乎?臣等以未知所欲洞諭者何事,而第爲明諭,則諸臣亦豈不覺悟之意,同聲仰對,而判府事李宜顯、徐命均,右議政金興慶,亦次第仰請下敎,禮曹判書金取魯及臣文秀,雖無下詢之事,而與諸臣一體仰請矣。及聞下敎之後,入侍諸臣,齊聲請止,伊時事實,不過如斯,而今因日記之因聖敎,全不載錄。中間浮嘵之言,轉益增衍,至以爲某某數三人,强請下敎云。互相傳播,爲說至險,臣等聞來,不覺毛骨皆竦,心膽俱墜。天日在上,固知躛言之不足怕,而爲人臣子,旣聞此等之言,則實有尙寐無吪之心,而究厥源委,則不過出於史草之無憑。末俗之多口,臣等謂聖敎之命勿錄,固爲至當。而至於當初下詢時諸臣所對說話,則亟令堂后,從實記載,一經啓下後,入錄日記,恐不可已也。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頃者所達,斷無他意,或未知下敎之淺深,或未知下敎之若何,十九下敎頒示之請諸臣所皆爲指斥數三臣,世道雖曰嘵嘵,抑何意耶?於卿等,少無嫌端,勿辭行公。 ○大司憲金始炯,持平金尙魯,聯名疏曰,伏以親臨閱武,已有成命,而昨因雨勢不止,特命退行矣。卽見小報,又有依前擧行之敎,惜乎處分之顚倒,何爲而至此也?噫,詰戎之擧,何等大政,而乍命旋輟,殆近銷刻之歸,誠以虞人會獵之意,不欲違期,天雖雨,固不可遽退也。旣退之後,又以天晴而仍前進行,則是師期之或進或退,專在日候之陰晴,而其於令出不反之意,果何如也?噫,親御將壇,大閱戎政者,其威儀號令,何等愼重,而一令再令,忙急草率,昨之弛兵解甲者,今又鞴馬整戈,奔走倉皇,致駭觀瞻,此豈從容整暇,耀德不耀武之意耶?臣意則一從該曹草記,姑許退行,毋使王令,致有頻復之歎焉。臣等無任屛營祈懇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附陳事,已諭於堂箚之批矣。 ○判決事朴弼正疏曰,伏以臣,素無才能,冒受此任,欲遞不得,黽勉行公,已踰年矣。居常愧懼,如負大何。卽伏見持平李載厚之疏,則盛論近日事,或謂之無北面心,或謂之向君父之義輕,直驅廷紳於罔測之科,噫嘻,彼載厚,安能知《春秋》之義哉?其疏中,無端揷入逆黯等事,外欲掩其黨與之跡,而實則包藏無限機括,其用意之叵測,語勢之絶悖,不待一世之公眼,而已覰破無餘矣。臣何足多辨也?我殿下洞燭其乘機傾軋之態,特下備忘,以正君臣之大義,樹紀綱於後世爲敎。爲今日臣子者,孰不莊誦感歎,而臣以搢疏中人,情勢臲卼,泥首待罪,已多日矣。坐違嚴召,恭俟逋慢之誅,聖度天大,罰靳例罷,益增惶隕,無所容措,顧臣所帶,係是詞訟重地,則一向虛縻,義有所不敢,玆將短疏,悉暴危悃。伏乞聖明,諒臣之情,削臣之職,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大司諫尹東衡疏曰,皇天眷佑我宗社,誕生我元嗣,名號已定。神人有托,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實基於此,仰惟聖心之歡欣慶幸,當復如何?伏以臣,孱懦疲劣,百無肖似,久玷近密,絲毫無補,烏鳥私情,乃蒙矜憐,三載便養,聖渥如海,欲報罔極,糜粉何辭?第臣衰落日深,昏瞀轉甚,百里民社之責,亦不能自效,卽臣於內於外,無一可使,斷可知矣。其在淸朝綜核之政,只合永賜刊汰,無俾更汚班行。不意諫長新命,忽下於千萬夢寐之外,除旨纔宣,馹召旋降,臣誠驚惶震駭,罔知所以自措也。臣於昨年,濫叨是任,一日行公,喑無一言,其衰颯寂寥之實,業已睿鑑之所俯燭,不知聖上,奚取於已試蔑效之臣,而再授而無難也哉?臣自承恩命之後,夙夜憂懼,若隕淵谷,反覆揣量,實無可以自力承當。區區所自處者,只有進身京輦,一暴誠懇,以爲解免之計,而臣之目下焦迫之私,決無一步轉動之勢,嚴召之下,閱月未赴,情窮理極,計無所出,不得不以疾痛之號,哀籲於憫覆之天焉。夫九耋之年,雖無疾病,澟澟有朝夕之慮,理宜然也。而臣母夙嬰奇疾,晩益沈痼,蓋於三十餘年之間,殆無一日之安。篤老以後,日就危惙,瘁然貼席,一息如縷。自去冬以來,本病之外,重感風寒,首尾三朔,摧敗滋甚,元氣下陷,如日將夕,神識若存若無,時或呼喚不省,以病情言之,斷無綿延時月之望,而至今支接,其亦萬一之幸耳。房內一席之地,尙不得移動,況可論扶將發行,前進數日程乎?新官臨到,勢難留在公衙,艱難扶擁,出寓村舍,而臣方日夕在傍,涕泣救視,頃刻離捨,有不可得。赴召早晩,未易爲期,而臣之見帶之職,卽殿下耳目之官也。一日曠職,則是廢殿下一日之耳目也。二日曠職則是廢殿下二日之耳目也。臣其敢不一陳乞,一味虛帶,以重其瘝曠之誅乎?噫,臣離違禁扃,再更歲籥,犬馬微誠,豈無戀結之心,而況國有大慶,跛躄皆起,而臣以母病,淹留絶峽,交龜已過,造朝無日,所受密符,亦使褊裨替納,分義都虧,罪戾層積,臣之情事,其亦慼矣。瞻望雲霄,只增悲塞,伏乞聖慈,天地父母,諒臣危苦之私,察臣悶蹙之忱,特許鐫削臣職,俾言地無曠,令臣且得以安意救護,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俟其少間,將母上來察職。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卽者喉司,以右議政金興慶不允批答,見屬於臣,纔已入啓云。臣旣忝在掌誥之列,所當趁卽應製,第念近來代撰之言,專以贊美爲事,而大臣處義,臣意實有所慨然,故日昨登筵,略有陳達,今此不允之答,若欲贊美其出處,則前後徑庭,若不贊美之,則有乖敦勉之義,臣寧被違命之誅,誠不敢自悖於事君以實之道,敢此披露,仰俟威譴,臣不勝隕悚之至。答曰,省疏具悉。大臣設有雖欠得中者,身爲儒臣,以慨然所達,意在相勉,職爲知製敎,承命製答,則敬大臣乃重,所處所爲,各隨其職而已,其卽製入。 ○乙卯二月二十日辰時,上御熙政堂。諸承旨請對引見,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韓師得,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春躋進伏曰,日氣峭寒,聖體若何?上曰,差勝矣。春躋曰,親行閱武,昨命退行於三月,其時則日氣和暢,凡事不至迫促,故群下皆以爲幸矣。今日更下初定日進定之命,今則日氣頗寒,玉體恐或有觸冒之患,且今日以明日改定,擧動凡事,無不罔措,勢將除習儀,而只爲洗馬閱武,何等盛擧,而不必除習儀,而忙急爲之,臣等竊不勝憂慨,敢此相率求對矣。宗玉進伏曰,親臨詰戎,載於《國典》,先朝已行,則軍兵整齊,然後從容動駕,似爲得當,而不煩諸臣之稟達,特下退定之命,臣等欽仰聖意之轉圜矣。今未終朝,復下進定之敎,卽今事勢,萬分窘急,臣在政院,略聞外間之議,習儀雖不爲之,凡事極其苟艱,依昨日下敎,更爲分付,何如?伏想必以又改今日之命,有所持難,而應改之者,雖十易之無妨,此所謂政之爲貴。亟加三思,還收進定之判付,恐合事宜矣。命臣曰,卽今凡事窘急,極爲可慮,聖上昨以雨勢,慮軍兵之沾濕,有退行之敎,處置得宜,群下方皆欽仰矣。今又改命進定,愼乃出令,不宜數改,而第等是數改,昨日下敎,十分得當。今日下敎,未免顚倒,更依昨日下敎而退行,未知何如?命淵曰,天人感應之理,昭昭有驗,昨下退行之敎,雨意快霽,今有進定之命,雨意復有,天人相感,雖似玄邈,而實若有顯應者然,殿下,豈不留意於斯耶?臣等所以相率求對,期必反汗者,亦爲此也。萬重曰,前日夜對時,已有所達,今不必更爲煩達,而昨日不退,則猶可及之,而旣有退行之敎,故凡事尤爲窘速,諸臣俄以退行爲幸之意仰達。伏願更加三思,仍前退行之敎而爲之,恐合事宜矣。師得曰,三月退行,春和之時,動駕似好,故群下皆欽仰矣。今又有進定之命,帝王擧動,不可草草,雖暫時動駕,必有節目,而今此閱武,何等盛典,習儀凡事,一竝廢閣,恐非所以愼重之道也。仍前退行於三月,未知何如?上曰,卿等之言,無怪矣。予亦非不知頻數下敎之失當,而初定卄九日,不早不晩,予以爲適中矣。以受誓戒相値,進定於明日,頃日夜對,承宣陳達,繼又藥房提調陳達,而予終持難,不至撓改者有意矣。昨日適見雨勢非常,慮或終日不止,故寧予受顚倒處分之譏,而不忍軍兵之沾濕,所以有退定之敎矣。吏判,以每事必思之,有所仰勉,而予果不思,而爲數數下敎,此予之過也。下敎雖曰頻數,而常時爲百姓爲軍兵之心,每有所不忍,誠雖淺而意則可見。昨年觀武才時,目見軍兵之沾濕,心竊憫惻矣。昨聞銃聲,必是軍兵齊會,而爲雨沾濕可慮,故猝下退定之命者此也。午後快晴之後,更欲下敎,而一日之內,太似數易,今朝乃有改定之敎矣。大抵詰戎,卽政之大者。春蒐冬獮,禮典所載,予必欲行之於此時,而三月陵幸,先朝終不爲之者,聖意可見,謁陵猶不於三月行之,則況可行閱武之典乎?當初以此堅定,承旨及藥院提調,皆請退行,而終示持難矣。昨日以雨,猝改處分,此則愛惜軍兵之心勝,故雖知命令,頻數顚倒,而不得不爲之,是予欺諸臣也。王者之令,信如四時,十九下敎,半夜下敎之後,群下猶不信之,將信將疑者,此由於如此等處分,數易而然也。初因政院,取稟進定,昨日以雨退行,今日改命進定,而今又爲退定,則是處分,顚倒而顚倒矣。昨聞銃聲,軍兵則皆已整齊待令,昨敎不過勿施而已。今者處分,仍前判付,予初雖不固執,今則可以固執矣。春躋曰,聖敎至當矣。第罕行之盛擧,凡干節目,不可以草略,而大臣尙不造朝,凡事亦多苟艱,誠甚悶慮矣。宗玉曰,聖上,爲慮軍兵之沾濕,還寢成命,此固出於曲盡之盛念,而猶未及下燭臣等區區憂愛之忱,此實慨然者矣。二十九日初擇日,成命之下,臣與左副承旨臣柳萬重,適時泮直,欲上疏請寢,而淸齋相値,延過數日,仍有進定之命,故勢未及其間上疏而得請,自切耿耿之忱矣。昨日以雨,特下退定之命,臣等不勝欽仰歡欣之忱,而不意今又進定,顧今日氣猶寒,江上露處,恐或有觸冒之患,卽今悠悠萬事,無過於保護聖躬,何不念及於此乎?殿下爲軍兵之心,慮其沾濕,而猶爲此下敎,臣等爲殿下之心,恐或觸傷,區區憂慮,曷其有極。處分頻數,此特小節,臣等所達之言,必須開納,然後擧措,可以得當矣。命淵曰,俄隨諸臣之後,敢有所達,事謂得當,則雖改之又改無妨,而少有失當,則不必以數改,有所掣礙而固執矣。上曰,俄已下敎,嗣服以後,雖數次習操,而迄未專爲閱武之擧。今春則旣未謁陵,乘此暇隙,欲行積年未擧之典,而三月係是農月,必進定於今月內者有意矣。近十年未解之方寸,到今始解朝廷,庶望妥帖,擬欲從容做國事矣。卽日朝象,如未梳之髮,寧欲爲詰戎之政者此也。昨聞銃聲,似必軍門整備,雨勢至今日不霽,則仍以退行,亦無妨,而旣晴之後,反以思之,則魏文侯,與虞人期獵,而猶自往,予旣約三軍,以明日閱武,而三軍齊會之後,還寢初判付,則此失期於三軍也。且予之閱武,只欲踐古事而已。非爲豫大而然,其所擧動威儀,亦陵幸一體,豈必習儀而後方爲乎?繡衣抽牲gg抽栍g之法,出於不時備豫之規,閱武之典,亦猶是也。欲觀其常時操鍊與否,則習儀元似無益。漢文帝勞軍細柳營,韓信設壇拜將之時,初何有習儀耶?騎軍洗馬則不可不一次爲之,袁盎所謂奈高廟、太后何之言?所以諫馬行之馳驅,而亦所愼重者也。又有一說,近日受困於時象,已不勝其苦,常談云,男子動物,擧風道路,則亦一蘇暢,此雖非當下敎於臣僚者,而旣有胸中之懷,故不憚盡言之矣。春躋曰,雨後日氣涼冷,無異冬節,江上四通之處,必致觸傷之患,臣忝在保護之地,不勝憂慮。欲與藥院提調臣尹淳,同爲求對,請寢處分,而尹淳家遠,未及入來矣。命淵曰,兵判尙不出仕,尤爲可悶矣。上曰,擧動之時,兵判豈不出仕耶?閱武尤異他,予爲大將期會,不進之律,豈難用之耶?命臣曰,詰戎,先朝已行之典,雖累次爲之,何所不可,而卽日換節之際,江上動駕,必致觸冒之患,處分顚倒,此特餘事矣。次年以後,宗社臣民之托無人,國勢孤危,間不容髮矣。天佑我東,元良誕生,臣民之卽今祈祝,惟在於聖躬康寧,元子保養,臣僚憂愛之忱,視前日加倍,此左承旨徐宗玉奏達之言所以發也。宗玉曰,殿下末梢下敎如家人父子,男子動物,道路蘇暢等敎,實出於敷心腹腎腸之意,苟有有益於心神之道,臣等亦何必苦口力爭,而卽今日氣,如此寒冷,殿下深居九重,猶不知江上風氣之甚惡,倘或少有觸傷,則其爲憂慮,曷可勝言?此不過不急之務,而昨日不退則已。旣退之後,又爲還定,第一款,恐聖躬有傷,第二款,惜處分顚倒矣。魏文侯虞人期獵之事,俄者有敎,而此亦殿下處分,與魏文侯事有異矣。文侯,以雨親往罷之,殿下,以雨亦有退定之命,是則同也。而軍兵旣散之後,反以失期,猝又改定,豈不與文侯之事,大相反耶?數改爲慮,聖敎誠然,而昨日退定之命,今更進定,則是處分顚倒也。朝者判付,趁卽還收,則是擧措允當也。臣等迷滯之見,竊恐殿下於此,未及周思。伏願亟寢成命,仍昨判付,以副區區之忱矣。上笑曰,若有觸冒之慮,則予亦豈不自護耶?予初不固執矣,今則可以固執矣。昨聞銃聲,軍兵必整備以待,而遠退期日,則予豈不欺軍兵耶?此非支離爭勢之事矣。宗玉曰,區區寸誠,不能感回天聽,而積年待罪近密之列,憂愛之誠,自倍於他。今番動駕,曾未幾何,又爲皇壇親祭,則聖躬之勞悴,不瑕有傷,聖上雖以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有所下敎。而此與宗廟親祭有間,且昨年纔行親祭,雖間年爲之,未爲不可,皇壇親祭,改下攝行之命,未知何如?上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人之道理,惟孝與忠,人心漸弛,今幾忘尊周之義。予卽祚十二年,僅四次親祭,此亦歉然。況今方行閱武,而預退來頭之祀典,豈有是理?此非今日所可言者矣。春躋曰,皇壇親祭,私廟擧動,累次勞動,恐或玉體損傷,群下憂慮之忱,必須下燭似宜矣。上曰,俄已下敎矣。宗玉曰,習儀日急,似未行之,而旗軍洗馬則當爲之乎?上曰,習儀元似文具矣。宗玉曰,第一爲聖躬,第二爲處分頻數,而欲請反汗者也。王者動靜,不可輕遽,雖此後,必須加意於愼重,毋至頻數改易,恐合事宜矣。上曰,所達甚好,當留念焉。命臣曰,來卄一日輪對,停之乎?上曰,停之。春躋曰,動駕時,三司長官,不可不備員,而大司諫、副提學,方在外任未還,何以爲之乎?上曰,三司備員則好矣。薇垣之長,不可遞改矣。命淵曰,摠戎使、守禦使,雖與三軍門之任有異,而當此閱武之日,不可不牌招矣。上曰,摠戎使行公,守禦使申思喆牌招事分付。命臣曰,試期漸急,全羅左道京試官權一衡,卽該曹口傳付軍職似宜。平安道試所尤遠,而都事閔瑗,京試官趙明履,方有拿問之命,何以爲之乎?上曰,權一衡付軍職,平安都事閔瑗,南道京試官趙明履,勿爲拿問,從重推考,竝卽催促發送事下敎。春躋曰,嶺伯閔應洙,累度催促,而終不辭朝,何以爲之乎?上曰,疏下之說,近非美名,里名勝母,曾子不入,使之聞知,勿復撕捱,卽爲辭朝可也。春躋曰,嬪宮爵號議定時,問議于時、原任大臣事,命下,而兩奉朝賀處,似當同爲問議,未知別爲下敎乎。上曰,同爲問議于兩奉朝賀處可也。春躋曰,假注書望筒入之,而尙不落點,擧動時,上下注書,皆當備員,何以爲之乎?上曰,落點當定矣。近來數數遞易,何故耶?春躋曰,假注書望,實官方在家,備望以入,而或不知在京之人而擬入,故致如此矣。上曰,時方擬入之首望,無故行之者乎?春躋曰,在京無故云矣。命臣曰,金吾坐起,久不爲之。其堂上,竝卽牌招,以爲開坐之地,何如?上曰,同義禁申昉、李瑜,牌招可也。諸臣以次退出。 ○巳時,上御熙政堂。藥房提調、兵曹判書請對,藥房提調尹淳,兵曹判書趙尙絅,副提調李春躋,假注書李壽德,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淳進伏曰,非時之雨過注,雨後日氣峭寒,伏未審聖體若何?上曰,加勝矣。淳曰,寢膳諸節何如,而氣升之候,比前若何?上曰,一樣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若何?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鼻孔之候,今已快差乎?上曰,猶未快差矣。淳曰,乳道有和解之節,寒暖適中,然後似有益於乳道,過溫則易致壅鬱,過冷則又易涼中,必須適中,感氣可以和解矣。上曰,當依爲之。淳曰,親臨閱武,昨日有三月旬後退定之命,其時未及農節,日氣和暖,故群下擧皆欽仰,卽爲幸矣。今日又改進定,非但凡事臨迫未備,日氣稍寒,恐或玉體損傷,臣等忝在保護之地,區區憂慮,實倍他人矣。俄者,副提調臣李春躋,以同爲求對,請寢成命之意,送言于臣,而臣家稍遠之故,急急到院,則諸承宣,皆入侍矣。耿耿寸忱,或意諸臣入對,必請反汗,而諸臣退出後聞之,則聖意落落云,竊不勝悶鬱之至。喉司諸臣,旣未得請,顧臣誠淺辭拙,豈可望聖聽之感回,而憂慮之心,終不自已,敢又求對。伏願更加三思,亟寢今日判付,以副群下之望,恐合事宜矣。上曰,此酬酢,不必爲之,而因予之過,自然爲之矣。日昨卿入侍時,縷縷請退閱武之期,而予旣有定,故特示持難之意矣。昨以雨下,慮軍兵之沾濕,猝下退行之敎,當初三月不可閱武之意,反未免撓攘,是予欺卿等也。昨知軍兵齊會,今則快晴,仍前進行,然後不失期於軍兵,故所以有改下處分矣。今朝雨後,雖似涼冷,明日則必少勝,豈有觸傷之慮乎?以此爲言,臣僚之過慮也。淳曰,三月十一日,在皇壇私廟擧動之後,軍兵整頓,道路修飭之餘,趁此時閱武,則凡事豈不順便乎?卽今輦路泥濘,應行節目,終有所苟簡忙迫仍前退行,似合事宜矣。上曰,忙迫苟簡,別有何事耶?淳曰,本兵之臣,今方入侍,軍門凡事,實多可悶云,更留聖慮,十分詳量而處之,何如?他事之草率苟簡,容或可也,而今此閱武重大,亦異於回鑾時習陣,事體所在,不當如是矣。臣等不必苦口力爭,而今日處分,未免率爾,故敢此不憚煩瀆而仰請矣。上曰,再昨下敎時,非有固執而然,而今則可以固執當初所執是矣,而以軍兵沾濕勿施者,此率爾矣。予雖誠淺,而常有愛民愛軍兵之心,故當水剌之時,未嘗不念都下小民,皆流食外方,貧氓流食猶艱,而其在民吾同胞之義,常歉然矣。昨日適雨下,聞銃聲而慮軍兵之沾濕,故雖知率爾,而不得不有退定之敎,雖甚顚倒,而有以見予不忍之心矣。淳曰,昨日聖敎,非率爾而然,今日處分反爲顚倒,更爲依前退定,則少無損於聖德,而反爲有光矣。上曰,此非相持者。一日之內,再次改易,豈有是哉?淳曰,寸誠耿耿而聖志已定,不敢復有所仰達矣。第須衣襨一節,不可不着實備去矣。上曰,揮項已造置矣。尙絅曰,親臨閱武,稀有之典,己未壬申謄錄取考,則訓局爲中營,禁營爲左營,御營爲右營矣。上曰,依謄錄擧行,可也。尙絅曰,左營札位上來,從頭解出,都監次之,右營又次之,禁營自北而南,御營自南而北,訓局從中直上,是其節次矣。上曰,將臺已前謄錄,以何邊爲之耶?尙絅曰,壬申年行營,仍於瓦署邊,而憑考無處矣。禁營先爲行營,由他陣而都監先行,御營後之矣。上曰,將臺南邊稍下則左頗廣矣,壬申瓦署邊則左似狹矣。淳曰,一時行營,歸信地,而自信地,移行營,此亦一時處分爲之矣。上曰,都監開閉軍令訓將,領軍先爲作門,而動駕入門之後,亦當觀左營形勢而爲之矣。尙絅曰,集春門則守禦廳廣州軍例留陣,禁衛營五哨,御營廳一哨,留陣於禁營矣。上曰,不必留都,御營廳異於都監,留陣御廳,本營不緊,皆勿留陣而出去,可也。尙絅曰,都監步軍,不當解甲冑,壬申亦以具甲冑步軍隨駕爲難,曾有勿着甲冑從行之例矣。上曰,騎軍則着甲冑,而步軍勿着甲冑事分付,可也。尙絅曰,留都大臣,別無前例,三軍留陣處,無之矣。上曰,旣無留陣處則亦可有留都大臣乎?尙絅曰,禁軍別將張泰紹父子將兵,自前撕捱不行,而今此擧動,尤異他擧動,兩大將率兵相戰,豈不有掣肘之端耶?許遞似宜矣。上曰,槪與他有異,張泰紹今姑改差,其代口傳差出,可也。尙絅曰,禁軍將黃應洙在外,亦改差,何如?上曰,依爲之。尙絅曰,本曹堂上參知,徑出禁推,其代未出矣。上曰,李潝放送,仍卽牌招事分付,禮判已行公乎?春躋曰,昨日以旗軍洗馬司僕提擧出仕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21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巳時午時,日暈。 ○備忘記,傳于趙命臣曰,史官一員待命,騎馬三匹,卜馬二匹立之。 ○以宗宰改付標單子,傳于趙命臣曰,飭礪之下,不必改付標,還爲出給。 ○大駕入幕次後,大王大妃殿,遣承旨問安。答曰,知道。 ○傳于李春躋曰,還宮時,自冶巳基,至靑坡,捧上言事,分付。 ○守宮假承旨金浚衍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晝巡檢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駕閱武還宮後,政院、玉堂、藥房、六曹、二品以上,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乙卯二月二十一日辰時,大駕幸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行都承旨李春躋,左承旨徐宗玉,右承旨趙命臣,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同副承旨韓師得,注書徐命臣,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大駕出仁和門,招兵房承旨,問前廂何營?徐命淵,進而對曰,禁衛營也。上曰,前例札駐迎接時,大旗幟及軍樂細樂,皆待令矣。駕後宣傳官,持信箭傳令於中營事分付。徐命淵曰,參知李潝,有只推之命矣。更爲牌招,何如?上曰,飭礪之下,豈容若是?更卽牌招。趙命臣曰,在前親閱時,三司有入侍之例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只長官入侍。命臣曰,昨年馬場閱武時,備局堂上,亦同入侍矣。今番亦令入侍乎?上曰,不必入侍矣。大駕出仁政門,降玉轎,御馬坐,行到南大門前路,招兵房承旨下敎曰,先射隊,壅閼不進,何處有滯而然耶?送巡令手問之。大駕到駐蹕所,命淵稟駐蹕,中營執事,奏放信砲三聲,卽呼軍器寺放信砲三聲,又稟鳴金二下大吹打,鳴金三下吹打止。大駕入敎場,至將壇御帳殿,命淵稟小開門吹打。上曰,知道。承傳宣傳官傳云,小吹打,少頃止。金命淵gg徐命淵g進操鍊笏記。上曰,以次擧行。上曰,侍衛分列遠排事,分付,東西班宗宰,亦令列坐。上曰,中軍先爲參見。李春躋曰,左議政徐命均,藥房提調尹淳,來待矣。上曰,入侍。命均進曰,日氣陰冷,勞動之餘,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親臨閱武時凡事,兵房承旨,皆取稟擧行,而卽今兵房承旨徐命淵,卽臣之再從兄也。衰病沈頓,適拜承旨於親閱有命之時,故雖不敢不出而應命,兵房之任,決難堪當,以他承旨換房,何如?上曰,使右副承旨,姑爲替行,可也。淳曰,所御衣襨,何如耶?上曰,不薄矣。兵曹判書趙尙絅參見。上曰,信箭宣傳官,持黃白信箭,往召兩局大將事分付。尙絅曰,壬申年前例,兩局大將,來待作門外,升旗後參見,昨年則直爲參見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召來之際,自爾遲延,先爲升帳砲升旗後,參見可也。上曰,升帳砲先放。尙絅曰,吐丸號令,當先爲矣。上曰,依爲之。尙絅,稟各營吐丸。宣傳官,高聲呼放砲一聲,吹天鵝聲,各營吐丸共三次。上曰,升旗,帥字旗乎?大閱旗乎?考前例以稟。尙絅曰,親臨閱武時,例自軍器寺,以大閱旗待令矣。上曰,不自都監待令,而自軍器寺待令乎?尙絅曰,軍器寺,屬於都監矣。尙絅,稟放升帳砲。宣傳官,從傍呼起去。尙絅,應聲諾而去。宣傳官,呼軍器寺放砲三聲。尙絅,又稟升旗,宣傳官呼起去。尙絅,應聲出如上。宣傳官,傳呼放砲一聲,擂鼓鳴鑼共三通。上曰,中軍進來。尙絅,進前跪。上曰,昨年草草爲之,故只以摩旗號令,而今番則掌號笛號令可也。訓鍊大將張鵬翼,御營大將魚有龜參見。上曰,左右營中軍,待令於壇上事分付。尙絅,稟掌號笛聚官旗聽發放。萬重曰,中軍只稟掌號笛,未及畢辭,而宣傳官,徑呼起去,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宣傳官傳云,掌號笛淸道旗直下官旗隨行旗手,跪告官旗到齊。尙絅傳云,官旗過來跪,各營中軍以下咸跪,宣傳官高聲呼七詞發放,中軍以下,一齊叩頭,聽命起去,又一齊應聲退。上曰,軍中事宜整齊,而聽發放時,某中軍,下馬獨後,使巡令手,抽箭以來,記過可也。上曰,如昨年李玕事,誤拔易矣。左列爲首者,箭抽來事,分付。巡令手,抽箭來告曰,箭不塡名,而乃是禁軍別將李益馝之箭也。萬重曰,箭之書名,例也。而李益馝之不書名,事體未安,又爲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萬重曰,張鵬翼之病,甚難强矣。命均曰,俄者昏窒,僅而得甦,使之姑爲出去,調理於陣所,何如?上曰,出去調理事,分付,而使內醫院,遣醫看護,藥物亦爲題給。淳曰,日已晏矣。水剌,出宮時已進御乎?上曰,出宮時進御矣。淳曰,左營中軍張鵬翼之病,藥物題給事下敎,而待令藥物外,無持來者,何以爲之乎?上曰,待將臣之道自別,以待令者給之可也。淳曰,遣醫看病後,相當藥物,當給之矣。上曰,依爲之。萬重曰,昨年巡視官生,過來時,宣傳官一體聽發放矣,今番何以爲之乎?上曰,一體聽發放可也。上曰,巡視官生,聽發放,宣傳官各營敎鍊官以下,跪叩頭起去如例。尙絅,稟官旗下地方,宣傳官,傳呼官旗下地方。尙絅曰,此節次後,有各營發放之例矣。上曰,此則除之。萬重,稟鳴鑼。上曰,擧號砲後鳴鑼矣。萬重曰,稟鳴鑼後放砲而鳴鑼矣。尙絅曰,此後立肅靜牌後,有行營節次矣。何以爲之乎?上曰,中營在何處?尙絅,以鞭指之曰,某處是中營,而訓局先行,禁營次之,御廳又次之,其節次甚遲矣。上曰,依例爲之。尙絅,稟肅靜牌,宣傳官,呼軍器寺放砲三聲後,立肅靜牌豹尾旗。上曰,掌號下營,是行營乎?尙絅曰,然矣。尙絅,稟掌號下營。上曰,塘報在何處而發乎?萬重,招問執事後進曰,在左右邊陣首矣。上曰,在不見處乎?萬重曰,例爲藏形矣。上曰,塘報是探賊者乎?萬重曰,爲探賊而設置矣。上曰,中營,何不稟行營路數?尙絅曰,由一路行,是常法,而或由兩路,或由三路矣。上曰,來時由一路行,而自此號令,由三路行可也。尙絅曰,定三路行,則禁營爲一路,訓局爲一路,御廳爲一路矣。萬重曰,中軍未能預稟路數,記過何如?上曰,置之。上曰,馬軍方行,而肅靜牌前,持令旗者橫過,雖是中軍之令,將臺前,不可橫過矣。使執事問啓。宣傳官,來告持令旗騎馬過前者,是訓鍊都監敎鍊官也。上曰,雖是平時習操軍中事,不可如兒戲,雖中軍之令,何可橫過於將臺前乎?此不能預爲約束之致,中軍記過,本營中軍,亦難免不能檢勅之失,一體記過,行營攙前越後,是巡視官生聽發放號令矣。此雖非攙前越後,亦是攙前橫過聽發放,行首宣傳官,行首敎鍊官,亦爲記過。命臣曰,宗宰西班月城尉一人外,皆出,竝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命臣曰,預備兼春秋吳命季,以摘奸事出去矣。其代,以宗簿bb寺b正南泰慶啓下之意,敢達。上曰,依爲之。上曰,卽今行營者,是都監軍乎?萬重曰,都監馬兵矣。上曰,此後擧行,當有何節次,招敎鍊官問之。敎鍊官,進前告節次。萬重曰,宜降別號令矣。上曰,欲觀行營節次,此時不可別號令矣。上曰,時方入來者,禁衛營耶?宣傳官告曰,此邊行者,禁營軍也。彼邊行者,御營軍也。分兩路行矣。萬重,以其言進白。上曰,揮旗等事,不如都監矣。上曰,常時日次習操,此笏記節次,皆擧行乎?尙絅曰,行營節次雖爲之,而每以日力之不足,不能依笏記盡爲矣。上曰,査功罪則爲之乎?尙絅曰,爲之矣。春躋曰,自上乍入幕次,而其間諸史官俱空,事體極爲未安,竝從重推考何如?上曰,史官之一時俱空,承旨亦難免其責,承旨推考可也。春躋曰,臣等誠有不能檢飭之失,不勝惶恐,而諸史官則不可不重推矣。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副應敎金若魯曰,承旨不能檢勅史官,史官一時皆出,無史官而奏事,事體未安,該房承旨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尙絅曰,假倭節次,布疊陣後擧行乎?上曰,依爲之。而使之追擊於將臺前可也。春躋請進揮項。上曰,日氣不冷,不必着矣。上曰,三路行營幾何?周回問之。萬重招敎鍊官問之。敎鍊官,告幾盡周回。上曰,使宣傳官,招駕後及別哨牌頭,駕後則襲御營,別哨則襲禁營,一進一退後,還護本營事,以暗令分付。上曰,訓將出去本陣耶?其病勢,何如?招敎鍊官問之。萬重曰,方在帳後歇息,而喘氣少勝,欲出往本陣云矣。上曰,益加調理事分付。尙絅曰,俄者宣傳官,以暗令,分付者,設方陣後擧行乎?上曰,禁、御兩營,是鄕軍,故欲見其對敵之規。訓局則使之先設方陣,可也。上曰,閱武後,有犒饋乎?問於軍門。尙絅曰,暗令預爲分付,易致漏泄。小臣,當臨時分付矣。上曰,依爲之。而駕後別哨,自前使之自主號令矣。上曰,行營已盡周回耶?問之。萬重曰,幾盡周回,而周回後,當鳴鑼矣。上曰,殺手哨,當先乎?萬重曰,以馬兵遮前砲殺手疊陣云矣。上曰,馬兵疊陣後,假倭入來乎?尙絅曰,假倭,見形而已。上曰,假倭使之入之。上曰,馬兵一次接戰後,入殺手哨接戰,可也。上曰,駕後及別哨牌頭處,已分付乎?尙絅曰,時方招待,而姑未,分付矣。假倭退之乎?使之盡其節次乎?上曰,假倭退之,而使之布方陣,可也。尙絅曰,三營軍,以假倭之故,混同疊陣,使之各就信地,布方陣乎?上曰,若爲方陣號令,則自當各就信地,不必爲移營號令矣。萬重曰,前例考問則無犒饋一節矣。上曰,駕後宣傳官,持黃信箭,往傳於禁軍別將都監,布方陣後,使兼司僕二番,內禁衛三番、五番,追擊事分付。上曰,駕後及別哨,似是不爲一進一退,而爲三進三退矣。萬重曰,渠輩常時,習於三進三退,故錯認聽令而然矣。當該駕後別哨頭目,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使都監馬兵,掩襲禁軍本陣事,以暗令分付。上曰,馬兵收軍事分付。禁營別驍衛、御營別馬隊,是海西健兒,使之將臺前追擊。上曰,禁軍,亦令歸救本陣。萬重曰,訓將張鵬翼,病勢稍減,故來待壇上矣。上曰,今日多節次,訓將之病,似未快差,姑爲出去調理事分付。上曰,禁、御兩營,已分付乎?壇上號令,未易知之,當以信箭分付耶?尙絅曰,以旗號令,可以知之矣。上曰,禁軍陣鳴鑼,是何事耶?萬重曰,各營布方陣後,例爲鳴鑼止息云矣。上曰,別驍衛、別馬隊,爲左右翼陣,使之互相掩襲事分付。萬重曰,軍士蓐食,此號令後,爲炊飯號令,何如?上曰,依爲之。而都監陣則先爲炊飯號令,可也。上曰,駕後救別驍衛別哨救別馬隊事分付。尙絅曰,以令旗分付乎?上曰,使旗手招駕後,別哨牌頭分付,可也。尙絅曰,左右翼陣,互相掩襲事分付。而此則自相圍繞,有同閑汩童,仍各罷歸,不成貌樣,別驍衛別將、別馬隊別將,竝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別軍職具世智待令。上曰,別驍衛、別馬隊接戰,不能成樣,兩別將認旗,使具世智奪來。上曰,駕後別哨,使之各救矣。仍相助戰耶?尙絅曰,似然矣。兩軍招來,使之接戰於將臺前,何如?上曰,依爲之。具世智,奪別驍衛別將認旗以來。上曰,壯士具世智,參上耶?參下耶?尙絅曰,參上矣。上曰,具世智,守令邊將中除授,手旗見奪之別驍衛別將,記過。上曰,具世智,未經邊將乎?尙絅曰,未經矣。上曰,邊將有窠闕乎?尙絅曰,有僉使窠矣。上曰,後日政,僉使除授可也。萬重曰,賞典宜從其願,具世智,是兩班武弁,似不願邊將矣。上曰,然則依前下敎,分付東西銓。{{*|以榻前下敎書出}}上曰,都監陣,已盡炊飯乎?招本營敎鍊官問之。尙絅曰,問于都監陣,則軍士已盡炊飯云矣。宣傳官告曰,駕後二人,奪別軍職之箭而來,伏地矣。上曰,招致將臺前,問其誰某,而拔誰某箭也。萬重曰,伏地者,卽李春厚、金遠周也。爲救別驍衛之陣,見具世智奪別將之認旗,欲爲還奪,而未及奪其箭云矣。上曰,具世智,旣奪別將之手旗,而此輩又拔具世智之箭,亦不可無賞。各半熟馬一匹賜給。萬重曰,都監中軍,來稟査功罪矣。上曰,使之入稟。尙絅曰,都監中軍則招之,而禁衛中軍,不待招而來,軍中不可疎虞若是,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査功罪,此中軍,當稟耶?本中軍,當稟耶?萬重曰,査功罪,本中軍,取稟云矣。上曰,大將旣在壇上,似當然矣。三營中軍,來稟於壇下,可也。尙絅曰,査功罪,例於肅靜牌前,取稟矣。上曰,依爲之。萬重曰,禁軍別將,亦一體稟査功罪乎?上曰,別將,亦當來稟矣。萬重曰,禁衛中軍、禁軍別將,來稟査功罪時落馬,記過,何如?上曰,此是巡視官生,發放時號令者,宣傳官,自當擧行矣。萬重曰,御營中軍李遂良,跨馬時使人執轡,記過,何如?上曰,此亦聽發放之事,自當擧行,兵房承旨,不必連稟矣。萬重曰,聽發放宣傳官,旣抽其箭,而不卽記過,當該宣傳官,記過,何如?上曰,依爲之。上曰,都監陣,爲六花陣號令,禁、御兩陣,爲炊飯號令。上入小次,傳于萬重曰,禁軍陣,亦爲炊飯號令。傳于春躋曰,各營吹打,何事耶?問啓。春躋口傳啓曰,閉營門吹打收樵汲吹打云矣。上還御帳殿。上曰,壬申年前例,各軍門大將處,給內廏馬乎?考啓。上曰,落旗後行營乎?尙絅曰,然矣。上曰,營操畢,請收營落旗,似在行營後矣。尙絅曰,收營云者,收拾之謂也。行營云者,行軍之謂也。落旗後行營矣。尙絅曰,都監,布六花陣矣。上曰,都監能布圓陣乎?尙絅曰,布之矣。上曰,爲圓陣號令。上曰,宣傳官持信箭,傳令于禁軍陣,而羽一趁都監,未及布圓陣掩襲事,以暗令分付。徐宗玉曰,人君當愼賞罰,而至於激勸將士之道,不當有所靳惜,今此親臨閱武,是罕有之盛擧,不可無別樣擧措,以爲聳動之地。宜爲別號令,優施賞典似好,不必邊將除授,或給馬,或給錢布,無妨矣。臣旣有所懷,敢此仰達。上曰,所達之言,誠是矣。而賞典,每不遍及於軍士矣。宗玉曰,臣之所達之意,欲施賞於軍士矣。上曰,往議於大臣,而更爲來達,可也。宗玉曰,臣往問于大臣,則大臣之意,亦以爲好矣。命均曰,施賞不必多,今各其軍門,隨其高下,給若干錢木,亦爲激勸之道矣。上曰,宣傳官一人待令。萬重曰,各別施賞之意,招中軍,以暗令,分付則好矣。上曰,若然則易致傷人矣。若魯曰,有功則賞之可也。不可以賞,預爲分付也。上曰,此則儒臣之言是矣。上曰,宣傳官,持信箭傳令于都監陣,出馬兵一哨掩襲禁軍,而勿傷人奪器械以獻事分付。上曰,別哨中,擇壯健者數三人,入禁軍陣,奪禁軍兜鍪等物以獻事,以暗令分付。萬重曰,考見壬申年前例,則三軍門大將,內廏馬面給,禁軍別將,熟馬面給矣。上曰,依此待令事分付,太僕宣傳官,告二羽禁軍劉俊興落馬記過。上曰,中營、右營中軍進來。尙絅、有龜,進前跪。上曰,別驍衛、別馬隊中,擇壯健者各數三人,突入禁軍陣,奪禁軍器械中某物以獻事,暗令分付。上曰,馬兵所奪器械,各來獻功事分付。上曰,禁軍亦有所奪乎?使之獻功。尙絅曰,禁軍,爲馬兵所敗,多有見捉者矣。萬重曰,獻功者紛紜,使各其營査告,何如?上曰,使各其營書啓,可也。上曰,欲觀技藝,有所暗令,而聞有被打者云,不至重傷耶?問于禁軍陣以啓,記過者,亦待令事分付。上曰,具世智所騎馬,令本寺各別救療事分付。上曰,三軍門大將,內廏馬親受事分付。熟馬二匹,令司僕寺待令事,亦爲分付。上曰,熟馬二匹,都監馬兵左右別將柳濬、洪德望處面給,而以今番馬兵之善於追擊觀之,常時組鍊可嘉,故特爲賜馬之意分付。上曰,手旗見奪之別驍衛別將,被捉之禁軍及別馬隊,竝拿入。上命注書書傳敎曰,軍中事,雖是常操,極嚴,勸奬勅勵,當竝行。別驍衛別將閔思淵,交戰之後,錯雜無貌樣,且認旗,爲別軍職具世智所奪,認旗見奪之別將,將焉用之?以此當決棍,被縛禁軍,於渠無令事出不意,而若常時鍊習,則豈至輕易被縛?所當決棍。御營別馬隊,知汝等爲海西健兒矣。今爲被縛於一步軍,亦宜決棍,而今者閱武,適在於軍民懽悅之後,蕩滌凡何,宜有參酌,姑爲拿入,以示弦韋而特命分揀。上曰,此傳敎,承旨讀宣,使之聽知後,還爲拿出。上曰,前例則禁軍別將處,亦有給馬之事,而今番別將李益馝,多有不能聽發放時,下馬獨後,稟査功罪時,又爲落馬,此雖衰老所致,而親臨習操時,箭不塡名,身爲龍虎大將,豈可如此?宜有重責,而旣是帶礪同盟之臣,故記過,特爲蕩滌,而不施賜馬之典,亦有意焉。別馬隊別將梁彬,交戰之際,不成貌樣,亦宜重責,而以其有所獲器械,功過相準,一體分揀事分付。{{*|出擧條}}上曰,雖曰常操,軍律宜嚴,今此閱武時記過,宜乎分輕重決棍,而適値中外同慶,軍民咸悅之時,蕩滌同慶之意,宜施三軍環集之中,大小記過,一竝分揀事分付。大司憲金始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措語,竝見上}}又所啓,親臨閱武,何等盛擧,而訓鍊大將,以三軍司命,凡於坐作進退之際,所當奉令指揮,而大將張鵬翼,以病煩稟。疾病之來,雖所難免,大將之終不參操,揆以事體,極爲未安,請訓鍊大將張鵬翼,從重推考。上曰,旣知實病,有何問備,而旣是事體,依啓。又所啓,今日閱武時,御營廳別馬隊禁衛營別驍衛,交戰馳逐之際,錯亂莫甚,殆不成樣,其常時不能練習可知。請御營大將魚有龜,禁衛大將趙尙絅,竝推考。上曰,依啓。司諫李光傅所啓,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上曰,勿煩。又所啓,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上曰,初啓過中,業已知之,此人亦豈曰不可,其所爭執,未免太過,其勿强煩。{{*|以上措語,竝見上}}萬重曰,三軍門陣,日暮後懸燈之意,敢稟。上曰,知道。尙絅曰,收營謝操,節次有之,而日勢已晩,直爲落旗行營,何如?上曰,先爲落旗後,掌三號號令,可也。尙絅曰,軍中無掌三號,只有一號二號矣。上曰,然則掌二號,可也。尙絅曰,以何時掌號號令乎?上曰,待下敎擧行。尙絅,告落旗。上入小次。淳、春躋,招承傳色,口傳啓曰,日勢已晩,且有雨意,趁未暮回鑾,似爲得宜,惶恐敢啓。上還御帳殿,下敎曰,還宮時,禁、御兩營,吹打待令。萬重曰,還宮時,禁、御兩營吹打待令事,分付矣。訓局旗鼓,何以爲之乎?上曰,三營俱待令。上曰,掌一號。尙絅曰,先爲行營號令後,可以掌號矣。上曰,然矣。行營號令,先爲之。行營號令後,萬重,告掌一號。上曰,大臣進來。命均進伏。上曰,朝者肅謝,而嚴鼓已迫,且來此可以見之,故不爲引見矣。卿則今已行公,豈有更爲敦迫之事,而念及廟堂,事誠悶切,初意欲備三公,而反如此矣。命均曰,領相下鄕,右相又出城,若自上別樣敦勉,則豈至久事撕捱,而卽今國事,誠可悶矣。上曰,予意領相,今後必不過嫌,所以有重卜,而今番下鄕,實是意外。右相似祗迎於門外,而不允批答,尙未啓下,故不得敦勉,而右相之如是撕捱,豈不過乎?命均曰,小臣近來,身甚不健,而自數日前,又添微感。今日陪扈之班,雖不得不强起以參,而若不調治,則實有添重之慮,勢將五六日調息後,供仕矣。上曰,所患如是,則五六日調息,何妨耶?姑爲安心善攝,可也。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今則更無可引之嫌,而尙不辭朝,殊涉未安。夫馬久滯,多有弊端,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上曰,欲下敎而未及矣。諸臣旣多承命,其中或有以病未出仕者,而閔應洙之尙今撕捱,極過矣。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出擧條}}上曰,咨文、奏文,尙未決定,此是時急事矣。靈城所達似是矣,而旣圖完結,而又辭之,亦如何矣,卿則以爲何如耶?命均曰,小臣之見,本以爲宜送使臣,而朴文秀以爲,完結異於擬結,先送咨文,以示不敢完結之意後,待其回咨,擬結順付於冬至使行,則可除別使一行,其言似順便,故臣亦不爲別主己見矣。頃日筵中,尹淳以爲事宜正大,不可不送使。自上詢問諸臣後,差出使臣,而其後朝議,又不一。朴文秀之言,亦或一道,而終欠誠實矣。上曰,卿雖不赴備局聚會,備局諸宰,相議決定後,後日登對時,來稟可也。命臣曰,入侍宗宰、三司,先爲退出之意,敢達。上曰,知道。上曰,還宮時,駕前駕後,依陵幸例,以五馬隊先驅攔後分行事,分付。尙絅曰,禁軍當挾輦矣。上曰,挾輦禁軍,亦依陵幸例,半則先驅,半則攔後可也。上曰,聞禁軍傷目者,雖是放銃時觸傷,而其外亦多有鞭棍被打之人云。蓋俄者暗令,禁軍陣未及聞知,而馬兵追擊,出其不意,禁軍之致敗,勢固然矣。禁軍以侍衛親兵,今番必不無落莫之心,兵判以此意曉諭,而其中被傷者,令本營給藥物救療可也。{{*|出擧條}}萬重,告掌二號,通禮外辦啓請。大駕御馬坐還宮,到遞馬所遞馬後,大駕入崇禮門下敎曰,兵房承旨進來。命淵進前。上曰,崇禮門留門,觀光民人,使之無遺還入。各軍門軍士家在城外者,待解嚴出送後,下鑰事,分付。興仁門亦爲留門,出送軍士事,一體分付。大駕到仁政門外,捨馬升輿,下敎曰,明日晝講爲之。大駕到仁和門外,下敎曰,兵房承旨進來。命淵進前上曰,夜深矣。信箭宣傳官四人,持黃信箭二介,靑白信箭一介,往左右中營及禁軍陣,不待標信,以此解嚴事,,分付後,一人持信箭,仍往崇禮門,觀光百姓,無遺還入後,入來事,分付。 ==2月22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坐}}。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仕}}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長淵府使權儆。 ○大殿、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政院、玉堂口傳問安。答曰,知道。大王大妃殿、中宮殿、嬪宮,藥房口傳問安。答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正日,此兩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藥房提調臣尹淳,副提調臣李春躋啓曰,伏未審夜來,聖體若何?昨日親臨操場,竟夕閱武,侵夜還宮,不瑕有勞傷之節乎?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臣等不任區區之慮,敢來問安。答曰,知道。慈殿氣候安寧,予則無事矣。 ○徐命淵,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李德壽,以同知義禁府事,本府坐起,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事變假注書沈益聖,時無職名,依例付軍職,冠帶常仕,何如?傳曰,允。 ○傳于趙命臣曰,左相家,遣御醫,訓將家,遣內醫看病,書啓。 ○傳于徐命淵曰,昨日則悤撓未及下敎矣,被傷禁軍外,又有被傷者乎?詳問,晝講入侍啓達。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孝廟朝設置七番禁旅,勸奬武士,猗歟盛矣,而近年以來,兵曹接待之道,極其疎虞,用久勤之道,其亦太薄,心常慨然者,昨日敎場之事,其所暗令,只傳訓局,未及傳於禁旅,豈可以一時勝負言之,而但坐馬動駕,禁旅挾行,詳觀衣甲,疲弊莫甚,馬之顚蹶居多,此無他,兵曹謂以財乏,不勤顧助,應下馬草,亦不預給之致,脫有不虞,人困馬乏,禁旅設置之聖意,焉在?回鑾之後,中夜思此,因此耿耿,其令兵曹,修補衣甲,其他軍裝,竝令整修,應下之物馬草,勿踰其朔,而久勤調用之際,擇善窠而差定,昔戰國時,有爭車生釁者,互相決勝負之令,昔年則竝有故,雖多寡之不同,互有取來者,而今番則竝令兩營,而或傳或未及,徒知近例,只爲追逐,其勢固然,旣聞其令,取來獻功,勢亦固然,其若以此生其猜端,非予一視之意,今因下敎竝諭,其令曉諭。 ○傳于柳萬重曰,此是禁旅事,不必出於朝報,言于兵曹,使之只爲曉諭於本營。 ○徐命淵啓曰,卽者右議政金興慶,使錄事來納命召,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史官更爲傳授。 ○編修官南泰慶,書啓,臣敬奉命召,傳授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史官之屢度臨授,極涉惶悚,命召不得已,今姑捧留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柳萬重啓曰,昨以臺啓,御營大將魚有龜推考事,允下矣。傳旨所當捧入,而國舅事體自別,與大臣等,故自前雖或違牌,元無推考之例,此傳旨,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大臣一體,勿爲捧入傳旨。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今下豹皮一令,《貞觀政要》序文書進左相處賜給。 ○兵曹參議李匡輔疏曰,伏以臣之母病,素有源委,劇歇無常,而臣於昨日陪從還宮進參問安罷後,歸家,則病情一倍添重,虛汗若流,精神昏迷,至於不省臣之爲何人,臣心焦迫,當如何哉?達夜扶護,未有分減,旬月之間,差復未易,臣旣無弟兄,臣若離捨,何以救護?臣之所帶之職,若不卽解,不但臣之私情萬分切急,決難離違行公,宿衛之地,亦多苟艱之端。玆敢略陳短疏於孝理之下,伏乞聖明,亟許遞改,以伸至情,俾無公私狼狽之患,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救護焉。 ○領議政李宜顯疏曰,伏以臣,以滓穢賤品,重負釁戾,何敢抗顔京輦,冒據崇班,而前後聖諭,轉益嚴截,兼且曲軫下情,許置散局,不使參聞廟謨,任其閑放,優游自在,開示聖意,不啻丁寧,臣於其時,俯伏前席,恭聆德音,竊自思惟,此實出於大聖人誠心體下之盛意,正與肅廟面諭故相臣李畬者相符。蓋畬嘗不安於在朝,輒欲引退,肅廟敎以此後當不復責以職任,須安心留在,畬遂黽勉仍留,當時眷待之隆,他臣莫竝,而終不重卜,由重違前諭也。畬每對知舊感激至於泣下,臣亦親見之矣。向臣所被聖敎,宛如昔年聖考所以處李畬者,臣之感頌銘鏤之忱,豈有間於畬哉?自是臣放心自安,不復以情勢爲言,人或疑其去就之無當,而殊不以爲嫌矣,今日新命,胡爲而及臣身哉?王者無戲言,聖人懋誠實,豈其有此,豈其有此?念此累蹤,終不可復玷相府,非惟臣所自誓於心,雖牛皂馬卒犁女蕘夫,無不知之,固不待臣之一一臚數,而至若排比才分,以擬議於職名,又涉萬萬羞愧,亦不敢言矣。夫西樞,卽同一軍銜,而猶不欲自列於無故大臣,屢煩諭敎,一味閉伏,今所叨濫,是果何等任委,而其可無驚懼之意,恬然若他日乎?所以聞命蒼黃,自不覺其身之出城,跡涉妄率,情實窘阨,正此惶隕,莫省所措。不自意恩顧之渥,混及無似,遠勞史官,傳宣懇旨,至於追記先臣體國之忠,另加奬褒,奉讀摧咽,益無以爲心,而先臣不昧之靈,亦必結草而思報矣。然而朱子有言,士大夫出處進退,非其一身事,乃關風俗之盛衰,蓋去就之一不審,而卒至廉恥牿喪,時風汚濁,國隨而亂亡,其害顧不重歟?先臣蓋嘗有味乎斯言,擧以戒勖於臣者,屢矣,今若貪冒榮祿,弁髦先訓,敢爲進身之圖,則是子而忘父,臣而負國,尙可以自立於人類中耶?乃若李載厚之疏,陰慘凶悖,殆不忍正視,臣常心有所冤,結轖未解,故以疏以奏,輒事申複,竊附無隱之義,而今乃直歐之於惡逆,苟依其言,臣之全腰領難矣,官職之承當與否,有不暇言矣。噫,頃夜之對,臣等未及達所懷,聖諭先下,至有臣子不敢聞之敎,擧皆悚然懍然,噤不敢及他,但請聖敎之勿宣,此是何等境界,而彼乃視此爲好機會,游辭誣說,恣意脅制,因以爲芟夷異己之階,尤切危怖也。聖諭,以朝廷氣象,責臣之不出,朝象之如此,益爲臣不可出之端,聖上豈或未之深思也耶?徊徨累日,輒此哀籲,言出肝膈,一毫匪飾,伏乞聖明,念相職之不可以虛假,察放臣之不可以復用,將臣所被誤命,亟賜繳還,使公有擧錯之宜,私獲歛退之願,不勝萬幸。傳曰,遣承旨敦諭。 ○領敦寧魚有龜疏曰,伏以臣,冒據將任,已過六載矣,癃衰之狀,與歲增深,憒劣昏懶,曾未有鍊習卒伍之效,居常愧恧,自知罪釁之難逭,而昨者臺言,果發於親臨大閱之際,臣於此尤不勝瞿然悚蹙之至。本營海西別馬隊,卽輪朔上番之軍,與京案軍恒留鍊藝者不同,而交戰之際,錯亂而不成樣者,專由於將領之懈弛,則憲啓所論,誠甚切至,薄罰末勘,不足以懲其罪,而揆以師律,合被重究,伏乞聖明,特降明命,亟罷臣所帶將任,以嚴紀律焉。且臣於錫馬之命,益有所慙惶不安者。無功施賞,有乖於明王愛嚬笑之節,而愼賞必罰,尤係將士懲勸之方,況臣則醜拙畢露,了無寸勞之可論,今玆寵錫,實爲濫猥,三軍瞻聆,莫不駭惑,乞命收還,以重賞典,以安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將任體重,其何過讓?昨見軍戎,嘉卿鍊習,親授廏馬,亦何讓焉?卿其安心,勿辭領受焉。仍傳于韓師得曰,遣史官傳諭。 ○右議政金興慶初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予方股肱之相須,倚任斯篤,卿則休戚之與共,去就胡輕?或未深思,玆申明誥,顧今時象之泮渙,每軫朝議之協寅。淫朋爲病國之源,幾痛迷不知返,苦心圖建極之治,所期誠至必通。而此時尤急於彌綸,若其責專萃於輔相,惟卿乃心王室,爲予同德世臣。自黑頭而參軍國之機,輿望已洽,因昔夢而置鼎鼐之位,器遇益融。所賴日襄之猷,佇見歲計之益。眷毗三載,蓋倚卿休休而有容,精白一心,庶贊予蕩蕩而無黨。何意都門逬出之擧,乃在臺疏上徹之初?日前對辨之章,已諒卿偶失於照管,意外侵斥之論,仍致卿不安於朝廷。往事悉付於先天,今無可議,群心洞釋於半夜,胡復爲嫌?纔近侍之往宣,遽巽牘之繼上。旣心腹之誕諭,始謂承命而改圖,何情志之不孚,乃反決意而棄我?念朝著之潰裂,予欲無吪,想民事之艱虞,卿豈恝視?惟當上下交勉,期世道之挽回,所貴君臣相知,豈人言之芥滯?於戲,小子之誠禮雖淺,可忘共濟之謨?大臣之進退匪輕,宜殫盡瘁之義。須體至意,亟斷來章。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臣任珽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二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同知事趙顯命,特進官尹惠敎,參贊官韓師得,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任珽,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洛豐君楙,武臣朴淳貞入侍,持平金尙魯,同爲入侍。上讀前受音。若魯讀蓼蕭四章,湛露四章,上讀新受音訖。若魯曰,蓼蕭,亦燕樂之詩,大體與上章同,而此是天子饗諸侯之事也。旣見君子,譽之之辭,龍字,訓考寵也。其德不爽之德字,宜玩味,此下燕樂之詩,皆以德爲言矣。下兩章,是勉戒之意,宜兄宜弟,和鸞雝雝,所以美之,而亦所以警戒之也。上曰,壽考不忘,亦寓勸勉之意矣。珽曰,蓼蕭上升,零露下降,詩人取興,在於此矣。顯命曰,譽字訓,蘇氏言,似勝矣,珽曰,和鸞雝雝,宜看言外之旨,君子之行,譬車之或遲或速,皆中節奏,不但美其車馬之意也。若魯曰,如此看之,則似泥滯矣。顯命曰,下番之言,近於傅會矣。若魯曰,湛露章,上下相得之意,大體亦同。夜飮無歸,慇懃醉飽之意,在宗親之之意也。顯命曰,路寢,燕寢也。若魯曰,令德令儀,樂而不淫之意也。上曰,曾氏章下註,好矣。若魯曰,三代之治,以此詩,亦可想見矣。君臣之間,誠意交孚,燕飮之際,和樂孔衎,藹然有雍熙氣象,秦漢以下,專尙嚴敬,上下否隔,情志不通,所以終不能返三代之治也。珽曰,蓼蕭章小註,輔氏之言,好矣。顯命曰,令德壽豈,必對擧言之者,蓋有德必有壽,洪範,亦一曰壽,而無德而壽者,卽所謂老而不死曰賊,不如不壽,故旣美其令德,而又祝其壽豈,豈,樂也,言一生安樂也。上曰,然矣。顯命曰,湛露上二章,只言燕飮,下二章,始言德儀,德內儀外,無德而有儀,則不過如漢成帝之臨朝若神,而卒不免爲昏辟,必有令德,然後有令儀,方爲美矣。令德顯允,是誠正,誠正爲敬工夫,尊瞻視正衣冠,表裏交養之道,德儀二字,亦可用於學問工夫矣。上曰,同知事之言,好矣。上曰,白華什,已畢講矣。燕饗之樂,其輸寫和悅,慇懃曲盡之情,藹然可見,此非後世之所能及也。顯命曰,玉堂所達輔氏註之意好矣。上曰,此是其時所作耶,自然成章耶?若魯曰,皆有作者矣。上曰,誰作之乎?若魯曰,其時朝廷之作矣。上曰,《左傳》時,猶常誦詩以酬酢,其後則亡之矣。若魯曰,《左傳》時,不但誦詩酬酢,亦用之於賓主宴享之時矣。上曰,然矣。如秦穆公之享晉公子,亦相賦詩矣。上掩卷。顯命曰,各道水陸操,一竝停止,而至於京畿水營,則今此竝停事,稟定前,許令前洋設操,全羅水營,則元無水操狀請之事,自統營傳令,分付,故停操事,自廟堂未及知委矣,今則他道一體停止事,就議大臣,而大臣亦以爲宜,故敢此仰達。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師得曰,軍兵被傷者有無,問于各軍門,晝講時陳達事,下敎矣。各軍門,已爲分付,而未及知來,晝講時刻已入,故先爲入侍矣,顯命曰,臣於今番閱武事,竊有所懷,敢此仰達。《春秋》蒐獮,先王古禮,祖宗朝已行之事,且時不甚歉,臺閣之以豫大爲言,似過矣,而旣定而旋退,旣退而又卽行擧措,終未免爲顚倒之歸。王者動止爲重,國之大事在戎,而如是撓攘,臣誠慨然。成事勿說,而此後則雖小小事,必愼於始,可無尤悔矣。上曰,所達是矣,而玉堂箚批,亦已言之,不聽諸臣之言,予初非欲固執,旣命親閱,一行之事,豈乎忙忙,而今月內,必欲爲之者有意,初則廟堂妥帖,豈必爲之?再次有同固執,非本意,而三次尤顚倒,故不得不爲之也。因雨退定,果率爾,而實由於爲軍民之意。往年見軍兵沾濕,有若傷虎者,他不暇顧,而旣退之後,雨勢卽止,三月則恐妨農,更欲下敎,而予亦自知其顚倒,中心趑趄,夜欲下敎而未果,曉亦未果,開門後,始爲下敎,而予無他意,故如是也。頃日已諭於承旨,而今者勉戒之言,好矣。此後豈不益加留念?顯命曰,昨日觀兵,臣不得入侍,雖未詳知,而賞罰,王者大柄,軍中尤宜嚴明。伏聞中軍以下記過,一竝蕩滌,只大將受賞云,聖意雖出於終日不戮一人之意,且以邦慶之後,特施曠蕩之典,而日後則必留念於信賞必罰之道,如何?上曰,今番親閱,受棍者宜多,而予亦審量,有多般意思,邦慶之後,快示大蕩,俾三軍,咸知有我元良,予意深矣,其中禁軍,尤無聊,欲爲外面慰勞,給馬何惜,而不賞亦有意,方欲下敎而未果矣。七百禁旅,孝廟朝設置,而新番參謁中官之規,先朝廢閣,聖慮深矣,近來疲殘莫甚,衣甲不成貌樣,所見如此,何以生氣?念其設立之本意,不覺寒心,脫有不虞,將焉用之耶?顯命曰,禁旅,肘腋親兵,而疲弊如此,軍裝服色,臣未經兵曹,不得詳知,而蓋近來,用久勤之道,專以形勢,禁軍久勤,最爲辛苦,而邊將中,遠惡地最難堪處,乃歸於禁軍,以是人皆不願。卽今見屬者,多是貧賤之類,得料資生之計,無怪其如是矣。上曰,馬兵傳子爲之耶?問於入侍武臣。淳貞曰,馬兵中,亦有傳子爲之者,而馬兵入屬甚難,渠輩中有形勢者,方能得屬矣。上曰,馬兵,常時豪强矣。淳貞曰,禁軍之不及馬兵,蓋禁軍,多有兩班子枝,處身不以軍士,不習弓馬而然矣。若魯曰,禁軍有給官馬者,有自備馬者,給官馬者,皆是六兩遠射,自備馬者,雖不遠射而入屬,近來馬政疎闊,故兵曹,多以自備馬者出口傳,禁軍之不如馬兵,亦由於此矣。軍裝服色,臣曾在堂後,以內摘奸見之,甲衣片片破碎,全無形樣者有之矣。上曰,猶勝於摠府甲衣乎?若魯曰,摠府甲衣,臣則不見,而曾聞兵判之言,亦似可笑矣。上曰,予於中日見之,筒箇無形,故嗣服後給之,而禁旅可悶,將來將無異於卜馬軍矣。顯命曰,唐太宗,以騎兵一千,橫行禁旅,是他日得力之兵,宜有別樣申飭。雖以卽今言之,駕後則比他禁軍,有勝矣。若魯曰,禁軍皆有忠誠於國,軍裝服色等物,,申飭兵曹,好矣。顯命曰,軍裝服色,前則皆自備,而故判書尹世紀,爲兵判時造給,其後似無改備事矣。上曰,能耐飢寒,鄕軍似勝矣。顯命曰,然矣。上曰,卿則曾已試之,何如?顯命曰,竹山以後,官軍乘勝勢,故士氣自振,水原以前,臣不見之,而呼哭者多云矣。上曰,升號砲手本,則是鄕人乎?顯命曰,鄕軍以錢募立,而無上來者矣。上曰,此亦近弊也。若魯曰,京砲手,非故法矣。顯命曰,小臣萬萬惶悚,而旣有所懷,何敢不達?頃夜諸臣入侍時,上敎雖未畢聞,而聖意之無他,臣等豈不知之乎?其時諸臣,以雖行語間,何忍提及於此之意,齊聲陳達?此則入侍之臣,豈不知之,而外間聽聞,輾轉訛誤,誠甚可怪,而若自上初無失言,則亦不至致此嘵嘵矣。彼兩人之事,旣知其罪,則堅定處分,勿撓而已。設欲加律,何患無辭,而爲曉諭群下,而有此失言,臣誠惶恐死罪。竊以爲外間嘵嘵,殿下有以啓之也。此後則雖行語間,必愼必審,千萬伏望。若魯曰,趙顯命,旣以日昨筵敎,有所開端,臣亦有區區之懷,可以仰達矣。鄭亨復之疏,以日昨筵敎,謂之閭巷遑遑,人心靡定,宋寅明之聯疏,亦以爲浮嘵之言,爲說至險,臣未知外間傳說,如何,而竊不勝驚惑矣。臣兄,以臣之方在近列,雖有勿傳筵說之命,而言于臣,故臣得以聞之。伊日聖敎,行語之間,有臣子不敢卒聞者,故諸臣請止而已。未有匡格之可言矣。若入侍者,誤傳而致此,則誠爲非矣,不然而亨復,只聞不敢聞三字,而未詳辭敎之如何,過爲憂慮,有此云云,則亦妄率矣。伊日若眞有可以匡格者,則今日臣子,雖無狀,豈不碎首玉陛而爭之乎?李載厚之提及筵敎,以爲陷人之資,誠極危怕,而人心嘵嘵,傳說轉益訛誤,臣實慨然也。上曰,不知筵敎者,或疑予爲過擧,而其日予未畢說,而諸臣請止,故不爲畢說矣,若畢說,則可知矣。一亨復,已可怪,此後豈復有亨復乎?亨復疏出後,予非不知嚴處,而予旣不深看李載厚之疏,故此亦不欲深看而置之矣,儒臣則瞭然乎,豐原亦瞭然乎?顯命曰,臣豈不知乎?臣自始事殿下之日,屢以此事陳戒,而連承聖敎,今豈有不瞭然之理乎?上曰,今日可以罄吾心,予當畢說也。予只以其時浮議恐動之言,誦傳而已。有何失言耶?顯命曰,聖敎雖以以浮議恐動之言傳之,而終是失言矣。上曰,前者閔奉朝賀陳達之時,予以爲此是中間所譸張者,有何關係耶云云,而閔相不知矣。閔相若知之,則必不更言矣。頃日諸臣,亦過動,故如是矣。顯命曰,諸臣之驚惶,亦可以參看矣。上曰,伊日予未畢說,故諸臣,亦不知予心而如此矣。予於其時,以欲以此爲恐動脅持之計,人心世道,誠極無據之意,有所仰達矣,今則畢說矣,頃年,以宣仁太后時事,出科題之時,儒生輩,有不製之事,諸臣俱知之矣。此皆由於浮議恐動之致,予嘗痛心。其時意謂此輩,惡豐陵家而爲之,故心自慨歎曰,若念我元良,則豈如是耶?其後,前嶺伯言之,故予始覺悟,而一場笑之矣。若魯曰,伊時儒生之事,誠末俗澆薄而然矣。上曰,此豈以澆薄言之者耶?若魯曰,伊日筵說,旣祕不相傳,故不知筵敎之人多,而只以不忍聞不敢聞等語,傳播外間,有若眞有可以匡救之事,而諸臣驚惶退出者然,亨復,似亦未詳筵敎,而其疏措語,則誠可訝矣。顯命曰,亨復亦聞嘵嘵之說矣。上曰,不忍聞之題目,誠怪異矣。顯命曰,朝象可悶,僅僅凝萃者,又復泮渙,何以收拾乎?上曰,今以予之下敎,謂之過擧,反爲辱矣,亦可愧也,而予自有苦心,故下敎矣。不然則半夜前席,豈諭解如是耶?顯命曰,聖敎似未察臣之主意,而卽今泮渙,甚可悶也。上曰,若有知爲吾君之心,則此時豈散去乎?予不以常理之外,疑人矣。顯命曰,此則聖敎,似未燭下情矣。卽今泮渙,由於李載厚之疏,載厚之疏,或不無可取,而至於北面云云,便一急書,當之者如是不安,無怪矣。上曰,載厚之疏,其中有是有非矣,鄭亨復,似知諸臣之心而猶然,李載厚之不知而言之,何怪乎?若魯曰,伊日初頭下敎之時,行語之際,殿下有不能愼重之失,此後則宜愼於辭令也。上曰,豐原則知之乎?非兩段語也。如是爲之,爲如此事,則何以爲之耶?只此矣。若魯曰,下敎中,有今若如此,則豈不如此乎?語勢矣。聽敎諸臣,則孰不知聖意,而此恐爲失言也。上曰,其前予無下敎之語矣。顯命曰,有一句語矣。上曰,予始覺得矣。妥帖而復提,則豈不抑鬱乎?顯命曰,上敎旨意,果如斯而已矣,筵說嚴祕之故,外間如是訛誤矣。若魯曰,日昨筵敎,雖不載日記,今日筵說,若詳錄,則可以息嘵說矣。上曰,然矣。持平金尙魯所啓,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上曰,亟停勿煩。又所啓,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又所啓,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上曰,勿煩。{{*|以上措語,竝見上}}又所啓,今以筵敎觀之,李載厚之乘機投疏,故生葛藤之狀,可勝痛哉?蓋其疏,排布巧密,旨意叵測,憑藉事端,欲售嫁禍之志,外假設辭,敢爲嘗試之計。噫嘻,此輩之包藏禍心,欲一顯肆者久矣,而今乃恣意跳踉,壞亂朝廷,將不知幾箇載厚,接踵而起,則世道之憂,殆無不至。慮患之道,貴在防微,處分終不可不嚴,隄防亦不可不峻,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上曰,如是則能調劑乎,嚴處分則其無幾箇載厚乎?所達之律,不過予亦知之,而其後能妥帖乎?尙魯曰,罪載厚之後,更無載厚之輩,臣亦不知,而若其乘時闖發,網打朝紳之計,誠甚巧惡,處分不可不嚴矣。上曰,臺臣之言,何如?豐原陳所見,可也。顯命曰,載厚之疏,搢疏諸臣,亦有以致之,而至於北面之心等語,誠爲怪駭矣。然罪言者,可悶矣。尙魯曰,臣之意見,異於趙顯命矣。言者雖不可罪,而言苟非矣,則豈以言官而容貸乎?載厚之疏,特以聖明在上,故不得售其禍心,此豈可以言者待之者耶?上曰,如是慮之過矣。顯命曰,載厚之疏,以黯、宗道起頭者,誠惱矣,而若謂有網打魚肉之計,則臣不知也。上曰,其疏下語,怪則怪矣,而憲臣所論,不亦太過。頃者遞差,亦出參量,而旣已爭執,則止於遞差,亦云太輕,罷職不敍。又所啓,卽伏聞前席下敎,則日昨筵敎,元無匡格之可論,而正言鄭亨復,只以塗聽之說,至煩章疏,殊涉妄率,請正言鄭亨復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凡今日臣子者,孰敢顧戀鏡賊,而洪尙寅曾在臺職,故拔寧海之啓,顯有巧避之跡,其心則殆可惡,所坐則甚不輕,官職檢擬,非所可論,而遽除北幕,肆然辭陛,物情莫不爲駭,請咸鏡都事洪尙寅罷職。上曰,欲嚴隄防,臺體則然,而方當蕩滌,追提往事,不亦太過,不允。又所啓,激揚通塞,乃銓曹責,而如洪尙寅之得罪名義者,至擬於佐幕擇差之窠,不審之失,宜有規警,請吏曹當該堂上推考。上曰,方當大滌,且有下敎,其所差除,不過佐幕,以此請推,不亦太過,雖然,不過問備,依啓。又所啓,邊地厭避,近成痼弊,而朝家責罰,或行於武臣,而不行於文倅。李日躋之移拜江界也,圖避之說,盛播洛裏,莅任未幾,終至狀罷,名官規避之習,道臣曲循之失,俱合警飭,事雖已往,不可置之,請江界前府使李日躋,罷職不敍,平安監司朴師洙,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擧動陪扈,何等肅嚴,而前兵使張泰紹,昨於回鑾之時,縱橫馳騖於班行之間,或先或後,乍東乍西,及至中途,偃然徑歸,擧措顚妄,觀瞻俱駭,請前兵使張泰紹罷職。上曰,依啓。又所啓,近來朝綱解弛,百隷怠慢,凡有動駕,班行之不肅,落後之紛紜,誠爲寒心。以昨日還宮時陪從言之,東班則任自徑散,又踵前習,西班則斷絶錯亂,殆不成儀,請東西班押班監察拿處,各司落後人員,亦令政院,査出汰去。上曰,依啓。又所啓,親臨閱武,國之重事,而昨聞該房承旨,不能擧行諸節,至使代房臨急替行,揆以事體,極涉未安,請兵房承旨徐命淵,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臺諫接待,必備史官,乃所以重事體也。而臣於二昨傳啓之時,政院諉以堂後一空,致令史官不備,損體之責,在所難免,請當該承旨,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王言代撰,事體甚重,而副校理任珽,昨於大臣,不允批答,以其意見之不合,不肯製進,陳章辭免,事未前聞,有關後弊,況近來代撰,專事贊美云者,揆以詞臣之體,誠爲失言,請副校理任珽,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左、右史,例不得暫離筵席,而上番兼春秋,出入傳命,殊失職責,請兼春秋宋守謙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筵席下詢之際,武臣朴淳貞,不爲離席仰對,其在事體,殊甚未安,不可無警責之道,請入侍武臣朴淳貞,從重推考。上曰,依啓。又所啓,李載厚之乘時跳踉,壞亂朝廷,洪尙寅之顧戀兇賊,得罪名義,是何等情態,何等釁犯,而或假借太過,處分不嚴,或遽然檢擬,全無防限,在臺體,俱不可不論。故咫尺前席,愚衷耿耿,略請譴罰,要伸公議,而庸陋如臣,新入臺地,草草一言,猶未見諒,反承太過之批,悚惶極矣,愧恧大矣,更以何顔,仍冒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過中之敎,不過勉勵,其所論啓,俱得臺體,其何過嫌?勿辭,亦勿退待。諸臣以次退出。 ==2月23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病}}。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病}}。右副承旨柳萬重{{*|坐}}。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齋戒。 ○趙命臣啓曰,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到院,而以國忌齋戒,留院之意,敢啓。傳曰,入之。 ○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不允批答。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當爲中日習射,而國忌齋戒相値,不得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參判臣李眞淳,見差永禧殿奉審告由及還安祭獻官,自直所今將受香,而參議臣李匡輔,以親病陳疏受由,參知臣李潝,呈辭不爲替直,參知臣李潝,卽爲牌招,以爲入直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以正言鄭亨復、沈䥃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正言沈䥃,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右議政金興慶處,偕來史官李耉齡,聞其父病危重,而不得歸護云,他史官替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以兵曹參知李潝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韓師得啓曰,兵曹參判李眞淳,以永禧殿獻官,今將受香,而因兵曹草記,參知李潝牌招替直事,命下矣。參知李潝牌不進,參議李匡輔,以親病陳疏受由,判書趙尙絅,明朝以宗廟修改時提調進去,實無他推移替直之人,而莫重受香,日勢已晩,事體未安,不可無變通之道,獻官單子,令該曹卽速改付標以入,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今此永禧殿告祭獻官,以兵曹參判李眞淳,工曹參判李瑜,實預差啓下矣。李眞淳則以本曹入直無人,政院啓稟變通,李瑜則謂有情病,終不入來,莫重受香,漸致日晩,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工曹參判李瑜,從重推考,不得已以禮曹參判李德壽,改付標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大司憲金始炯啓曰,臣於日昨閱武時,以軍門大將問備事,發啓蒙允矣,卽伏見小報,則政院,以國舅事體,與大臣等故,雖或違牌,元無推考之例,措辭陳稟,至有勿捧傳旨之敎,臣之當初規警,不過略存事面,而前例有無,未暇詳審,致令喉舌之地,引例煩稟,反使旣允之啓,終歸還寢,則臣之觸事憒憒,不閑朝體,姑舍勿論,其虧損臺例,莫此爲甚,何可一刻仍冒於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韓師得啓曰,大司憲金始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2月24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徐宗玉{{*|坐直}}。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病}}。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仁宣王后忌辰。 ○夜二更,黑雲一度,起自艮方,直指巽方,長四五丈,廣尺許,良久乃滅,三更又起震方,直指坤方,長竟天,廣尺許,良久乃滅。 ○韓師得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再明日爲之。 ○又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徐宗玉啓曰,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以日昨請推之臺啓,俱不仕進,院中事多苟艱,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遠道上言,先爲啓下,斯速抄啓,俾無遐方人遲滯之弊。 ○以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徐宗玉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楊州陶山村議政府領議政李宜顯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釁累廢放,不可重辱睿簡,癃朽迷罔,不可復任邦匀,以聖上之明鑑,宜無未察乎此,而泥頒一誤,汗收尙遲,敦勉之隆,愈往愈加,至於今日而極焉,恩數屑越,觀聽皆驚,臣誠惶霣震悚,覓死不得。然其難進之義,參前倚衡,區區素守,終不敢有變動,謹當更瀝肝血,申暴危懇,庶幾亟蒙矜許,少安微分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韓師得曰,召對爲之。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卽接廣興倉所報,則來三月朔頒料次,倉官進去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請受祿牌,則以爲方在屛伏俟譴之中,常祿不敢冒受云,祿牌不爲出給,係是大臣祿俸,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輸送。 ○吏曹口傳政事,以洪相朝爲咸鏡都事。 ○持平金尙魯啓曰,引嫌而退,國舅請推,旣曰未審,則揆以臺體,勢難仍在,請大司憲金始炯遞差。答曰,依啓。 ○右議政金興慶再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今國家憂虞孔棘,方篤倚毗之誠,惟輔相去就不輕,胡堅遜辭之志,不若是恝,未或深思?惟卿,風度端詳,才具敏達。妙齡騫騰於華膴,譽望斯隆,晩途閱歷於風波,推助是戒。逮夫枚卜以後,其所注意者深,每憂蠻觸之場,日尋戈戟,願玆鹽梅之托,欲調酸鹹,契合昭融,精誠曾發於宵寐,眷毗勤摯,訏謨實藉於台衡,何意仰成之辰,乃有釋負之請?因臺端侵斥之語,縱致情地之難安,顧城外逬出之行,是何擧措之太遽?惟宣諭賜批之際,洞悉心腹之辭,以體國忘己之誠,寧有芥滯之意?方期遐心之克挽,遽見巽章之繼陳,卿雖以必欲退之心,至再而屢懇,予則以不當去之義,悉數而更申。時事乖張,茫然無彼此和協之策,民生困悴,凜乎有朝夕危亡之形。況今鼎席之殆空,以致廟務之多滯,左輔肅命,旋以疾病爲辭,首揆尋鄕,仍上控免之箚,念今日國事之泮渙,予欲無言,而半夜面諭之丁寧,卿胡不諒?於戲,與同休戚,卿何棄予如遺?共濟艱危,予今望卿者切,須體予意之勤懇,亟斷來章之巽辭。所辭宜不允。故慈敎示,想宜知悉。弘文館校理知製敎臣兪健基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四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召對時,參贊官徐宗玉,侍講官金若魯,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入侍。若魯讀綱目第二篇,上自秦承相范雎免,至秦王冠帶劍。上曰,承旨讀之。宗玉讀,自秦伐魏取衍氏,至五月天下大酺,上曰,注書讀之,翼輝讀,自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至築宮咸陽、北阪上。若魯曰,《資治通鑑》,自周赧王入秦獻地,與秦正統,而綱目則不與,以東西周猶存故也。范雎以說客,一朝取卿相,無他功業,而朱子特書其免,蓋取其宦成名立,能知足而退矣。上曰,豈其然乎?此不過隨記而已。何至爲褒筆?若魯曰,戰國之士,終皆亡身,而睢獨自全,故先儒取之矣。宗玉曰,發明綱目,有此言矣。上曰,書荀況、蘭陵令,何也?若魯曰,書荀況,取其賢,蘭陵令,惜其不能充其才也。宗玉曰,經則治之道也,史則治之效也。文義雖不能逐條論難,其中拈出數三處,問諸臣之所見曰,此事何以處之,此人處義何如?如是則不但有益於討論之工,亦可以見諸臣之見識矣。上曰,承旨之言好矣。若魯曰,荀況論兵之言,好矣。上曰,此是荀與楊也之荀耶?若魯曰,然矣。此雖論兵,而下之事上,上之使下之道,皆不外是,必以信義固結,然後君臣方有一體相須之義矣。上曰,答其弟子之問,其言亦好,而終異於聖人,此所謂荀也。擇焉而不精者也。宗玉曰,入道處如是,故末流則爲李斯矣。上曰,秦以威力,呑滅六國,此是大勢所壓,而六國若合從,則秦亦不得竝呑耶?宗玉曰,聖人編秦誓於書末,已知秦之必代周,氣數所歸,不獨武力之爲勝也。上曰,此則予以爲巧矣。秦誓固好,故聖人編入於書末,而夫子罕言命,安知秦之必代周也?宗玉曰,其時列國書中,無如秦誓者,聖人亦以此而知之耳。上曰,《大學》引秦誓,亦有意乎?宗玉曰,此則未知其有意矣。秦雖强暴之國,制治之道,亦有可觀。其立三丈之木,而輒予千金,信亦有足以得天下者矣。若魯曰,蓋其時用人之道,秦爲最善,諸國莫及,此所以能竝天下也。上曰,承旨之言,予則終不以爲然矣。秦之代周,乃周自獻之也。非秦得之也。周若有道,則秦何以得之耶?如莽、操、懿、溫,遇治世,則爲能臣矣。宗玉曰,聖敎大哉,而周室爲犬戎所敗,東遷之後,仍以不振,而其時諸侯中,齊獨來朝,蓋《春秋》以後,周徒有天子之名,而不得行天子之事矣。上曰,自《左傳》時,至是能扶持,予以爲奇,蓋猶有文武之遺澤而然矣。若魯曰,如楚、趙等國,皆是自亡,此時若有如桓文者,則秦豈能竝呑乎?上曰,齊亦强國,地最廣而公然自滅矣。若魯曰,魯仲連,亦一世奇士,而時君無擧而用之者,誠爲可惜矣。上曰,魯仲連,乃不爲也。非無用之者而然也。宗玉曰,君臣際遇,亦絶難,三代以後,君臣之間,只燕昭王之於樂毅,漢昭烈之於諸葛亮,獨可稱,其外無足言者矣。若魯曰,三代以後,人君用人之道,一邊委任,而一邊猜疑,此其所以君臣之間,鮮有保其終始者也。上曰,胡氏之論雖好,而終是抑揚矣。若魯曰,胡氏之論,專以利害,不以仁義處,多矣。上曰,仁義則仁義矣。宗玉曰,子順,以魯仲連爲高士之次,眞正高士,何如者可以當之耶?魯連蹈東海之志,似足爲高士矣。上曰,其上豈無高士乎?宗玉曰,如許由者,高則高矣,而聖人不許矣。上曰,高士豈極至者,而若論高士,則似當以巢、由,爲首矣。若魯曰,信陵君,聞毛公一言,趣駕還魏,破秦兵存魏國,而以其有殺晉鄙之罪,故終爲反間之言所間而死,信陵,於四君中最優,而猶如此,足爲人臣之鑑戒。信陵死而魏亦亡,爲人君者,亦當存戒也。宗玉曰,四君亦有君道,能從諫如流,改過不吝,所以致三千食客也。若魯曰,縮高自刎,不獨氣節,亦得爲臣之道矣。上曰,四君不過是逋逃主,何足謂君道?若魯曰,承旨之言,亦非謂眞有君道,只取其從諫一節耳。宗玉曰,治天下者,若取其待食客之道,移之於用人,則好矣。若魯曰,廉頗,怒樂乘之代己而攻之,不能終臣道,君亦不保其終,此是鑑戒處也。上曰,然矣。若魯曰,納粟拜爵,初見於史,故朱子特書之,以識其變,此後次次漸廣,名器淆亂而莫之救,至于今爲弊矣。上曰,賣爵,朱子亦爲之,予嘗未曉也。若魯曰,朱子浙東時,嘗上請,而此則慮國家之失信而爲之矣。宗玉曰,非但慮其失信,亦以時措之義爲之耳。上曰,朱子若以爲非,則必不爲之矣。宗玉曰,此是初有故書之,而若其時措之義,有不得不然者。我國如納馬許通等事,先正臣李珥,亦嘗陳請矣。若魯曰,我國則空名帖之外,曾無賣爵之事,而近年以來,私賑千石者,直拜東班正職,今則止於部參奉,而前頭之弊,將無窮矣。宗玉曰,空名帖,公然罔民,前則或免軍役,而近來則民間,皆是堂嘉善,故不得免軍役,民若不願,則自官家,囚禁而抑賣矣。若魯曰,臣曾見新溪一村漢家,一家五人,皆嘉善,厥漢家業本裕,而以此破産云,誠爲寒心矣。上曰,空名帖之弊,無據矣。若魯曰,十九板黃歇之事,渠以人臣而爲如此事,故不旋踵而受禍,李園,雖無狀,而天道亦昭昭也。上曰,此是呂不韋之對也。若魯曰,大索逐客令,誠誤矣,而以李斯之言,卽收其令,用李斯卒竝天下,李斯之書,雖是辯士之言,而亦有可觀矣。上曰,文則佳矣,所引者,豈皆賢乎?其末端語,好矣。秦始皇,亦有統合之象,如用李斯,容茅焦,非後世人君所能及也。宗玉曰,李斯之言,誠切至,而行不踐言,終至於亡身而亡國矣。上曰,如韓信之一生操縱在蕭何,興秦亡秦,皆李斯矣。宗玉曰,胡氏之言,與柳宗元封建論參看,則好矣。上曰,在德不在險,秦廢封建,而二世而亡,雖不廢封建,豈不亡乎?若魯曰,然矣。周無文、武之德,則雖封建,何能八百年傳國乎?上曰,易地則皆同矣。漢鑑此封建而卽致患,唐廢封建而能久存矣。宗玉曰,雖如此,而法制規模之善不善,亦豈無之乎?聖人以封建爲是矣。若魯曰,聖人之以封建爲是,是義理之論,而在德之敎,參看好矣,易地則同之敎,誠好矣。宗玉曰,郡縣之制作,而數易之弊生云云者,胡氏言是矣。若魯曰,秦以天下爲三十六郡,而我國則小小地方,郡縣十倍於此矣。上曰,所達誠然。統天下爲三十六郡,而小小我國,置三百六十州,百姓安得不困?宗玉曰,先正臣李珥,曾爲竝邑之議,此則非如良役,可以朝令而夕行者,下詢於廟堂諸臣,而徐議變通之道,好矣。若魯曰,祖宗朝設官本意,州府統於監營,郡縣統於州府,譬如綱擧而目張,規模則非不善矣,而縣邑之多,終爲弊端矣。上曰,儒生言是矣。中原法,亦如此,有知府、知縣、令丞,而中原則一府而有多官,次次統治,我國則雖至小之邑,各有民社,此所以爲弊也。若魯曰,三南營將,自孝廟朝設立,而營將設立之後,鎭管法廢矣。設立時,討捕軍官之數,定以七十,而今則多者或過四五百,成大衙門,閑丁皆投入,種種弊端,不一而足,其供億之需,亦甚不貲,有害而無益。或稱强盜援引,推捉良民,則一村奔波,如逢亂離,鎭屬輩誅求之弊,從而生焉,猝然革罷,雖爲重難,若依西北例,行兼營將之法,則似無妨矣。宗玉曰,營將之弊,雖如此,而兼營將,亦有弊,忽於治盜之政,不可猝變矣。宗玉曰,各軍門,書啓中,冒濫之弊,似有之,故某人,奪某人某物,使之懸錄以來,而一人被捉,則其甲冑弓劍鞍馬,各人分之而受賞,至於得金,受澤長箭者,尤不似以長箭一二介,混蒙賜馬之典,終涉過濫,宜有區別,故敢達。上曰,予亦如是見之,而馬兵一哨,其時上來者,似過四十六人,一人被捉,十人爭之,或得箭一介,或得箭二介,欲均蒙其賞,此等處,不可細看,當闊看也。宗玉曰,賞格木綿上下,當以何處耶?上曰,自各其軍門上下事,分付。宗玉曰,校理兪健基,來詣閤門外,而齒痛苦重,不得入侍,至於微稟,勢雖然矣,玉堂在直,而召對時,不得備員,事體則未安,推考,何如?上曰,依爲之。{{*|出擧條}}宗玉曰,右承旨趙命臣,以敦諭出去時,楊州支供見闕,至借食於偕來史官而來,雖宣傳官奉命之行,猶且不然,況近密之臣,以敦諭下往,事體,如何?而不爲接待乎?聞畿營則知委,而本牧不爲待令云,事甚駭然,監司趙明翼不能檢下之失,不可不警,推考,何如?上曰,極爲寒心,從重推考。{{*|出擧條}}宗玉曰,守令,憲府則署經,而諫院未署經者多,夫馬留滯之弊,不可不念,宜有變通之道,敢此仰達。上曰,一司署經者,除署經,使之速爲下直。{{*|以榻前下敎書出}} ==2月25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式暇}}。左承旨徐宗玉{{*|坐}}。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病}}。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只晝講。 ○下直,永興府使金浹,豐川府使朴時佐,龍岡縣令成範錫,珍島郡守趙由恒。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前持平李載厚罷職不敍事,啓下,而臺諫方以削奪官爵論啓,不得捧傳旨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徐宗玉啓曰,右承旨趙命臣,不爲仕進,左副承旨徐命淵,右副承旨柳萬重,陳疏入啓,院中事甚苟簡,右承旨趙命臣,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呈辭入啓外,司諫李光溥,正言沈䥃,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判決事朴弼正,連呈辭單,不爲開坐,詞訟之積滯,委屬可慮,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舊番軍士賞中日及新番軍士點考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三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不允批答。 ○傳于韓師得曰,下直,守令留待。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批已下,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因本院啓辭,右副承旨柳萬重牌招事,允下,而日勢已暮,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注書徐命臣偕來,代以南德老爲假注書。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特推催促之下,已過累日,尙不辭朝。當初已盡開釋,參疏諸臣,亦多應命,則更無一毫難安之端,而一向撕捱,其在事體,殊極未安,從重推考,使之明日內辭朝,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來朔騎兵,例於今月二十五日,外司點考,而臣尙絅,陳疏入啓未下,參議臣李匡輔,方在服制,參知臣李潝,連呈辭單,參判臣李眞淳,內司入直,今日坐起,他無推移進參之員。在前如此之時,有內司點考之例,依前例內司點考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五日,南原君{{!|𪳣|⿰木卨}},差備門外擊錚,所當依例囚禁科罪,而係是正二品宗臣,有難循例擧行,令攸司,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十七日,以擊錚罪人沈游恭囚禁治罪事草記,佐郞洪廷命,親呈於政院,當其詣政院時,詳閱草記,則只是沈游恭一人事而已。其後洪廷命,偶詣政院,見草記軸,則沈游恭事草記中,添書白世奉擊錚辭緣所謂世奉元無擊錚事,而添入於草記,見甚驚駭,推問次,捉致結束該吏池尙億,則尙億,自知其罪,鎖門逃走矣。當初郞廳,旣自詳察而呈之,故乃覺白世奉之添入,蓋呈草記之規,郞官躬進政院,該吏持草記隨之,授院吏呈之,今此白世奉事,此必池尙億預書兩件草記,及其呈院之際,匿其原本,換納他本之致。莫重擊錚罪人入啓文書,如是弄奸,事發逃走之狀,萬萬絶痛矣,分付該曹,白世奉擊錚勿施後,重治其符同之罪,池尙億,令攸司窺捕囚禁,依律科罪,何如?傳曰,允。 ○又以兵曹言啓曰,今二月二十一日,露梁沙汀親臨閱武時,上曰,聞禁軍傷目者,雖是放銃時觸傷,而其外亦多有鞭棍被打之人云,蓋俄者暗令,禁軍陣,未及聞知,而馬兵追擊,出其不意,禁軍之致敗,勢固然矣。禁軍以侍衛親兵,今番必不無落莫之心,兵判以此意曉諭,而其中被傷者,令本營給藥物救療,可也事,命下矣。傷目一羽禁軍崔時泰處,使鍼醫卽往看審,則銃火所觸,眥胞傷損,浮氣頗盛,故瞳子之潰破與否,姑未的知,而旣無死生之慮云,故題給藥物及木疋,使之別樣救護,而此外別無被傷之人云矣。前後聖敎,如是勤摯,自臣曹傳宣於禁軍別將,使之一一曉諭於禁旅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兵曹言啓曰,本曹一軍色,專管禁旅之接濟,連因災減,所捧大縮,禁旅等應下,每患難繼,而至於馬草價,則每年二月二十日,九月二十日,定式分給,常無踰限之事矣。今番則本曹所捧,三南價布二百三十七同零,入於作米中,而作米代,自備局分定於賑廳、戶曹之後,本曹累次請給,無意輸送,以致禁旅等馬草價及標下軍衣資等物,過限不給,鎭日呼訴,其在軍政,極甚悶憐。許多木同,他無推移之道,賑廳作米代,一百九十一同零,戶曹作米代,四十六同零,卽速輸送,以爲分給之意,分付,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故咸恩君臣李森,以奮武功臣,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慶尙道河東府數外官屯畓二十三負六束,自本家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參判臣金有慶,丙午年謝恩副使時,恩賜田結,尙未準受矣。江原道狼川縣數外官屯田畓竝三十七負九束,望呈願受,故査問本官,旣已成冊報來,依例折給,何如?傳曰,允。 ○又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御覽會計,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啓請受出,晦日內修正以入,乃是規例。故二月二十日內,磨勘上送事,預爲行會各道矣,他道會案,纔已上來,而慶尙、全羅道會案,限內不爲上送,事極未安,兩道監司及都會官守令,竝爲推考,御覽會計會案齊到後,修正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本營京標下軍朴相杓,捉摛御營廳別馬隊金鳴夏木綿五疋,後哨軍李仁芳,奪取訓局馬兵黃世益環刀一柄,木綿三疋賜給事,命下矣。依傳敎本營所儲木綿,依此數賞給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京標下軍咸雄俊,以禁衛營別驍衛李儀相箭四箇奪取事,本綿二疋賜給事,命下矣。依傳敎本廳所儲木綿二疋賞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慶尙前監司狀啓,據本府覆啓內,迎日前縣監嚴宅周拿問處之事,允下矣。嚴宅周,時在安東地云,依例發遣府羅將,拿來,何如?傳曰,允。 ○平安監司狀啓,江界居金明元等三名囕死事,傳于韓師得曰,囕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孥籍,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措語竝見上}}臣昨於筵席,以李載厚事,有所論啓,而屢勤俯詢,終靳夬兪,臣竊爲殿下慨然也。夫載厚之疏,排布至密,旨意叵測,憑藉事端,要作嫁禍之梯,外假設辭,敢爲嘗試之計,噫嘻,此輩之包莊禍心,思一顯售者,久矣。今乃乘機闖發,恣意跳踉,必欲傾陷薦紳,壞亂朝廷而後已,觀此頭勢,將不知幾箇載厚,接踵而起,則世道之深憂,可勝言哉?殿下若謂之此啓,過中而不可從則已,今殿下旣以擬律,不過予亦知之爲敎矣,果知擬律之不過,則又何不夬從臺議,以折奸萌也?渠之情犯,決非罷職薄罰所可懲礪,處分終不可不嚴,堤防亦不可不峻,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洪尙寅之曾在臺職,顧戀鏡賊,故拔緣坐之啓,敢爲巧避之計,是何等情犯,何等釁累,而曾不示譴,已用蕩滌之典,則官職檢擬,尙可論乎?佐幕之任,況是擇差之窠,則肆然陛辭,寧不駭哉?堤防之當嚴,殿下已言之矣,臺體之當然,殿下已知之矣,而執法之論,猶且强拂,薄罰之請,不卽允兪,臺議未伸,物情愈激,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答曰,勿煩。 ○左副承旨徐命淵疏曰,伏以臣,疾病況頓之餘,猥忝本職,自量筋力,實無堪承之望,而親臨閱武,期日迫近,所掌房任,亦且緊重,故不敢言病,進參從臣之後矣,帳殿奏稟之際,大臣目見臣病狀,陳白前席,特蒙換房替代之命,臣於是惶悚不敢自安,今者臺啓如此,臣之溺職之罪,著矣,臣何敢抗顔冒進於職次乎?召牌之下,未免坐違,臣實悚怵,不省所措。且念賤疾苦劇,已涉數旬,筋骸日衰,步履益艱,不但見者輒愍然,臣亦自厭其餘生矣,似此症形,實無起色,逐日趁鐘趨班,夫豈自期者哉?玆敢不避煩猥,悉暴病狀,伏乞聖慈,曲垂矜察,亟許遞免,俾得專意醫治,以全微命,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右副承旨柳萬重疏曰,伏以臣,於憲臣請推之啓,有惶蹙不安者,而其時事實,有不容終默者,玆敢略陳焉。伊日憲臣詣臺,適在引對未罷之際,廳注書方入侍,事變假注書,以大臣偕來出去,上注書,牌招未入來,只有預備兼春秋一人守廳,而傳啓呼望,接待事急,廳注之罷對遲速,上注之承牌與否,未可預知,而在前或値如許時,則以一史官出待,院例卽然。故臣果與預備一人,出而接待,此固事勢然矣。今玆之言,或由於未詳院例之致,而至若諉以一空,致令不備云者,其所遣辭,太不相諒,有若臣放倒事體,有可備之勢而故爲不備者然,臣實未曉其所以也。昨以院中苟簡,有請牌之事,而不敢冒沒承命,坐犯違慢,恭俟譴何,而只推之恩,遽下格外,臣誠惝怳感激,不省容措。念臣百無肖似,忝居近密,累朔供劇,耗瘁轉甚,尋常出納,亦無以盡其惟允之責,溺職之端,非止此一事而已。伏乞曲加諒察,亟許鐫遞,以便公私,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察職。 ○吏曹判書宋寅明疏曰,伏以臣,伏見憲府新啓,則以臣檢擬洪尙寅於佐幕,有問備之請,臣於此不勝瞿然悚恧之至。尙寅之停啓寧海事,臣初未能記認,而中間出入侍從,未見其有礙,則以此持難,固臣意念之所未及,近日見枳,自有別事,而同罪諸臣,旣皆通擬於內外之職,今不當獨示枳礙於尙寅,故佐幕之望,臣果循例檢擬矣。今者臺章峻發,至以堤坊名義爲言,則在臣之道,惟有摧謝而已。何敢爲費辭自解之計,而第臣昏謬不察,觸事憒憒之狀,到此益難自掩,有不容淟涊苟冒於銓衡重地。玆敢冒死仰籲於仁覆之下,伏乞聖明,俯賜照察,亟命遞削臣本職,以重銓選,以謝公議,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過嫌,卿其勿辭,從速行公。 ○兵曹判書趙尙絅疏曰,伏以臣,庸愚魯下,本無知識,至於戎垣重任,夫豈有一分堪當之望,而逃遁無路,冒沒蹲據,加以痼疾纏身,居常懶散,操鍊之節,亦未能逐朔擧行,自知罪咎之難貸,若無所容矣。日昨壇上,臺啓重發,至有問備之罰,臣於咫尺前席,誠不勝踧踖惶悚之至。本營別驍衛,卽輪朔上番之卒也,其坐作進退之節,固與京軍之常日敎鍊者絶異,而今此上來之卒,則緣臣有病,未及習鍊,而卒當大閱,其錯亂不成樣者,莫非臣溺職之罪,則憲臣之勘以薄罰,可謂失之太寬,揆以邦憲,合被重譴。玆敢席藁陳懇,伏乞聖明,亟降威命,以嚴師律焉。且臣於錫馬之命,尤有所恧縮不安者。夫賞罰,是軍政之第一急務也。宜罰而不罰,不宜賞而濫賞,豈不大有乖於懲勸之道哉?今臣宜被罪罰,而反紆寵錫,聽聞所及,莫不駭惑,乞命收還,以重賞典焉。仍念臣素有疾喘之病,換節之時,如期發作,發必幾死更甦,而因失汗過多,重觸風冷,罷歸私次,達夜寒戰,喘病復發,呼吸不通,兩脚又忽浮脹,不能隨意運動。昨日大廟修理時,推移不得,扶曳蹣跚,僅僅進參,以此諸症越添,一倍危苦,若不及今調治,則死生可慮,冒萬死敢此附陳,伏乞聖明,俯諒臣情病之難强,亟命罷削臣所帶職名,以重國體,以安微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頃者賜馬之典,實循舊典,問備之請,尤不必過嫌,卿其勿辭,調理行公。仍傳曰,遣御醫看病。 ○司諫李光溥疏曰,伏以臣,於臺地,豈有一分冒出之勢?而再陳危懇,不獲遞解,惶隕憫蹙,莫知攸處。親閱動駕之日,黽勉暫出,只爲粗伸分義而已。若復因仍蹲據,不思所以自處,則是臣進退無所據矣,日尋長單,見阻喉司,一味虛帶,如負大何?玆於牌召之下,隨詣闕外敢將必遞之義,更瀆宸嚴,伏乞聖慈,亟削臣職,仍治臣前後違慢之罪,以肅朝綱,以安微分,不勝幸甚。臣於乞免之章,不宜更及他事,而竊有區區迷見,敢此附陳焉。臺閣論人之道,惟當據其實狀,就其本情,曰是曰非,可也,若求別案於實狀本情之外,文致勒成之,則是豈平允之道乎?今日廷論之攻斥李載厚,勢所必至,固何足怪,而第前正言鄭亨復之論列者,出於實狀本情之外,有非意慮所到。頃夜聖上之引接諸臣也。筵席嚴祕,史草焚滅,父子兄弟,不得相傳,只取其見於批旨者觀之,則聖上洞諭,諸臣覺悟云,外間所料,不過如十九下敎而已。載厚之疏,其是非得失,姑置勿論,其所謂半夜前席,聖敎諄諄者,蓋亦只據其見於批旨間者言之,而若其不忍聞三字,亨復疏出後,始得見之,又未知爲何敎也。人臣之於君父下敎,例用諄諄等文字,而今乃拈出此二字,或謂之樂聞,或謂之贊歎者,抑何意也?旣無所聞,又不知爲何事,則匡救與否,非所可論,人心一也。旣曰不忍聞,則爲人臣子者,其誰有樂聞贊歎之心者乎?推恕之言,決不若是,臣竊爲之慨然也。臣雖不肖,意無扶抑,夫豈絲毫爲載厚地者?誠恐淸朝論人之道,漸入於崎嶇䵝昧之場,敢有此仰陳,惟聖明,另加照察焉。答曰,省疏具悉。鄭亨復之疏語駭異,其亦知之,而李載厚之疏語,亦豈不曰駭異?爲今執法之臣,其宜公看處也。爾其勿辭察職。 ○乙卯二月二十五日午時,上御熙政堂。晝講時,知事尹淳,特進官李眞淳,參贊官韓師得,侍講官金若魯,侍讀官兪健基,假注書宋翼輝,記事官宋守謙、朴{{!|𪼤|⿰王詹}},宗臣東恩君榑,武臣金泳入侍。上讀前受音訖。若魯讀彤弓三章、菁菁者莪四章。上曰,自止,一依前規乎?若魯曰,然矣。上讀新受音。淳曰,下番兪健基,齒痛苦劇,莫重法講,不可不備員,故不得不入侍,而文義則難以陳達矣。若魯曰,彤弓三章,天子燕有功而錫以弓矢之詩。上一章,已包下兩章之意,下兩章,不過改其字句,別無文義。大抵彤弓,是專征伐之物,受言藏之,以待有功之人,而中心貺之,貺之之時,鍾鼓旣設,而禮以饗之,然亦必施於應受之人矣。恩賞者,人君御世之柄,若彤弓不爲藏之,則非重名器也。輕與則是褺慢也。有功而不與,亦非勸之之道。章下註,不過論弓矢之數,鄭氏、呂氏之言,皆言其重也。菁菁者莪,燕飮之詩,錫我百朋,非眞以重寶錫之也。蓋謂見君子之喜,如得百朋也。淳曰,此與如好好色,同矣。菁菁者莪,只是起興,別無取義,而後世引詩者,用於育才,韓愈之文,亦用之。故仍以錯用,爲造士之語矣。彤弓,是重賞,我國則以賜馬爲重,而中原則賜弓矢,爲分封之次矣。上曰,九錫之對也。淳曰,然矣。物微而名大,爲上賞,人君愛一嚬一笑,賞不可輕,而若有功者,則當以誠心而施之,不可以虛文也。近來事多從儀文,每於施賞之際,體念此章,則好矣。上曰,受言藏之,中心貺之,一朝饗之,是三節矣。若魯曰,後世恩賞屑越,無彤弓之義,古人則弊袴猶惜,而今人雖名器之重,賤用之矣。人君以誠心施賞,則被賞者爲感,而若以虛文,則不感也。恩賞有國之重,加勉於此三節,好矣。淳曰,不但賞,恩亦然。今之施於臣僚者,恩重而罰輕,廷臣無不得不世之恩者。大抵恩賞簡重,然後得之者,爲感矣。上曰,然矣。淳曰,載,抗之也,言其以檠正之也。菁菁章,別無可達,只是好賢之義,楊舟,取其輕浮也。上曰,下番先爲出去。上掩卷。淳曰,近來久不爲入診,聖體,若何?上曰,日氣雖寒,而頗有春意,連得好過矣。淳曰,眩氣不發乎?上曰,不發矣。淳曰,膈痰流注之症,近來,則何如?上曰,不爲作苦矣。淳曰,水剌之節,亦何如?上曰,水剌有勝矣。淳曰,大王大妃殿氣候,何如?上曰,安寧矣。淳曰,元子宮下部之症,今則已安乎?上曰,稍勝,而猶未快矣。淳曰,惜福之道,衣袴皆用木綿,好矣,而至於下部,以紬裹之無妨,亦須數改,無使濕氣留在,如何?外濕內透,則亦有害,濕則卽改,好矣。上曰,然矣。淳曰,百日之前,數見外人,則氣易見奪,未入侍之醫官,不必數入,雖內間,常侍者外,勿令出入,宜矣。使臣事,大臣病未入侍,而日昨諸宰,會議于大臣家,又問議于未會諸宰,而歸一,故敢達矣。上曰,會者,誰某也?淳曰,宋寅明、朴文秀、趙顯命、宋眞明、李宗城及臣,齊會矣。大臣在彼時,彼人初令奏文完結,而若然則擬結後,又當有別使,故更以完結奏文圖來矣。更思之,則我國旣不得直爲完結,而只送齎咨官辭之,事體亦如何?欲送齎奏官,而諸議則以齎奏官,亦爲未安,故以送使爲定,而差出使臣矣。朴文秀以爲,別使大段不緊,送齎奏官,少無不可云云,而欲撰奏文,則不成措辭,大段難便,諸議皆以爲,無寧送齎咨官辭完結爲宜,已得歸一矣。上曰,卿意,何如?淳曰,此事三年之後,又以不得完結爲言,事大之道,不當若是。且旣圖完結,而又復辭之,亦涉未安,故臣之所見,已達於前日次對時,而諸議皆如此,臣何敢自是己見乎?上曰,凡事直,然後末梢無弊,初欲除別使一行,故如是矣。奏文完結,旣圖以完結奏文,而又辭之者,豈成事理乎?彼若令完結奏文,則辭之,可也,圖之而辭,彼人豈不以我國爲奸詐乎?言忠信,行篤敬,蠻貊可行,一處見輕,則到處見輕矣,直自完結決不可爲送使,而彼若完結,則妥帖矣。旣曰大國而何可如是待之乎?我國人多少意思,每落於渠謀,末梢,尾難掉矣。淳曰,然則何以決定乎?上曰,若以自前擬結則如是,而何敢直爲完結之意送使,而仍照倣前律而請之,好矣。淳曰,使臣之圖完結以來,亦有苦心矣。上曰,彼若曰,圖之而辭,何意也云爾,則何以答之耶?特進官玉堂之意,何如?完結雖不可爲,擬結,何妨耶?眞淳曰,廟堂之事,臣何敢與聞,而聖敎當於義理矣。然而使臣之私自周旋,旣非奉聖旨之事,若曰吾雖圖之,而吾君如此云爾,則亦成義理矣。上曰,齎咨官雖往,不過得擬結以來矣。若魯曰,臣則雖未的知其利害,而生梗則無慮矣。上曰,亦不可保其無慮爾,國如是,則初何以圖完結云云,而下語不恭,亦未可知也。淳曰,以事體言之,聖上親自擬結,使臣持往,固是當然道理,旣圖完結,而復辭之,終欠忠信之道矣。宋寅明之見,初與臣同,而聞朴文秀之言,以其言爲是矣。上曰,今番事,異於戊申,旣曰大國,而小國人犯越殺人,豈不下礙逼文字乎?此何至爲辱,而我國人躁躁之故,以爲辱也。靈城所謂先送奏文,次送咨文,自然免議云者,是矣,而如是則又當費力矣,豈不多節乎?淳曰,若擬結則使臣必往,文秀之言,亦然矣。上曰,予所持難於送咨者,別使一行,小弊也。送咨而彼若打發撥回曰,以皇旨定奪之事,朝鮮何敢煩稟云爾,則豈不益爲辱乎?咨文及奏文草,卿試先爲構出,待大臣入侍,更議決定,可也。淳曰,內醫院,有可悶事,敢此仰達。嶺南蔘貢,土産若干,其外皆自大同主人防納矣。內醫院入庫蔘,必提調開坐,然後出納,或有急時標紙,則請來入直承旨開庫,而大同參則掌務官,傳掌繼用矣,近來蔘價騰踊,日以益甚,所受之價,僅爲三分之一,貢人之落本如是,故抵死不納,標紙連下,而無以支繼,前頭必將有生事之患,貢人輩,日日號訴,願得從貴上下,其情狀,亦甚可矜。故自下往復於惠廳,則每以朝家,有勿用錢之命,防塞不許,此事不可無變通之道矣。上曰,當初朝令,使之勿捧而散之也,豈使之勿散也?若魯曰,朝令使之勿用矣。上曰,朝令何爲而至此耶?勿散則其錢安用之乎?其時擧條,何以出之而如是耶?淳曰,各司貢物中,漁父蔘契兩貢人,最難支當,蓋蔘一兩價,米四石零,而卽今米價甚賤,一石不過數兩,而蔘一兩則價至數十餘兩,貢人之稱冤,固其宜矣。兩醫司貢物,則諸上司及政院進排之數,纔已裁減,而御供則事體不可減,今年則姑以純錢上下,貢人輩,庶可支保,而得無闕貢之弊矣。上曰,朝令旣定,則不可以貢物之有弊,續續撓改,而此則勿捧錢者,欲其勿用也。勿散亦朝令乎?貨權當在上,而斂者散之而後,其權在上矣。其時擧條,後日入侍時,持入,可也。{{*|出擧條}}眞淳曰,近來捧上,以純木,而錢則藏之,故其弊益甚矣。上曰,然則錢皆藏於各司矣,民見朝廷之藏之,謂必更用而益貴矣。淳曰,錢若盡散無儲,則民亦不敢爲從貴上下之言矣。眞淳曰,錢不可盡絶矣,雖以捧上言之,錢則無操縱,而木則有操縱,弊亦不貲矣。淳曰,卽今廟堂,有二議,或以爲錢不可廢,或以爲不可不廢,特進官之意,亦以爲難禁者矣。上曰,卽今惠廳堂上,亦以爲難禁者也。淳曰,麗末錢弊特甚,文忠公鄭夢周罷之,而行楮貨、常木,我國亦用之,楮貨先罷,而常木,至戊午己未年用之矣。錢法無五十年用者,必一番大變通,然後可以無弊,彼中用錢,只用於日用,而不用於他矣。上曰,卽今彼中所用者,康熙通寶乎?淳曰,彼中則代代改鑄,今則行雍正通寶矣。我國以錢爲上貨,大小交易,無不用錢,故錢權偏重矣。上曰,銀貨皆入彼中,無銀之後,錢將流入矣,錢是禁物,故前則不用於西北,而今則至江邊邑,似皆用之矣。淳曰,北邊專用四升,故風俗不得不純朴,行旅能不裹糧而食,錢出之後,奸弊百生矣。眞淳曰,或値木花凶年,木價絶貴,則將不得不以錢捧上矣。師得曰,如此之時,以米代捧,何妨耶?上曰,此則承旨言,是矣。淳曰,凡貨權,當有時貴時賤之道,木貴之時,復用錢貨,亦無妨矣。若魯曰,當初朝令,臣未知如何,而市民則十百爲群,日日號訴矣。眞淳曰,錢者,貨泉,當流行,終不可永廢矣。若魯曰,本館番次苟簡,修撰金相奭、金尙翼,旣有只推之命,更爲牌招,何如?上曰,金相奭之不出無義,金尙翼尤無撕捱之事,不可只推而止,從重推考,卽爲牌招。{{*|出擧條}}眞淳曰,臣曾以良役事,屢有所陳。蓋良民疾痛,雖在常時,固宜軫念,而況今天祐宗社,元子誕生,擧國含生,歡抃鼓舞,至於八方罪囚,皆蒙恩宥,竝與其族屬,而感祝天恩,設科慰悅,而京外儒武,莫不聳動,和氣藹然,百祥可致,而惟此艮民,獨阻恩澤,尙在水火,豈不哀哉?日昨聖上,特下備忘,申飭中外,釐正軍役,可見聖心,出於八域同春之意,而其後伏聞聖上,下二疋內不可減之敎,若然則此不過些少逃故救弊而已。此猶勺水救車薪之火,許多生靈,積年拯己之望,一朝落莫矣。臣竊念以聖上恤民之心,豈不欲蠲役保存,而有此下敎,似慮乎經費,一縮而難支,後難復舊而然矣。然若使經費,如前無減縮之患,而民有減役歡喜之樂,則聖上,豈不決意行之乎?臣於年前爲良役郞廳,其時朝議,在於減一疋,故臣以此磨鍊,則經費多縮,若不於軍門等處,大變通,則其事難成,臣於軍門事,旣知聖意所存,故不敢更達矣。前冬伏聞筵中,有減半疋何如之敎,臣更以減半疋磨鍊,大都通京外,二疋役軍四十九萬三千餘名,以疋數計之,當爲九十八萬餘疋,此數內減四分之一,則所縮,當爲二十四萬餘疋,而就其中裁度磨鍊,不減經費一疋,而其中或本與一疋半相等之役,如前仍置,或有只減半疋而不補者,或以它剩餘移補,則二十四萬餘疋不足之內,實不足,只一萬六千餘疋,此數不足者,豈無它充補之道,小小充補,恐有撑東傾西之患,臣意則朝家捐一邑八千結所出田稅大同,補其不足之數,則豈不易易乎?上曰,所謂一邑,指何等邑,而奪一邑所出,則經費無縮耶?眞淳曰,我國幅員,初雖無一邑疆土,無損於爲國,而今以一邑田賦,作救萬民之資,豈不美耶?上曰,減役雖未易,而卿前後如是勤勤,可知其雖在私室,留意於此。近來朝臣,無如此者,其心可嘉矣,卿言,似以予爲惜經費之縮,而予豈惜經費而然哉?二疋役,本非重役,百姓之難支,由於隣族矣,若只納二疋,則豈至難支。祖宗朝,行二疋役,而民無難堪之事,此只在於紀綱。俄者卿所陳,以錢則無操縱,以木則有操縱云者,亦皆無紀綱之致也。隣族之弊,一人納五人之役,十疋之人,減四人,則幾疋減乎?雖減半疋,隣族自如,則民之困,自如也。則又減半疋如是,則幾何而不至於盡減乎?有國而無賦稅,何以爲國?垂裕後昆之道,豈如是乎?眞淳曰,殿下,深居九重,故猶未燭二疋之難堪矣。臣於前冬,往湖中目見,則二疋役竝後錢,以錢計之,爲四兩五六錢,以米論之,三十斗餘矣。一民有子二人,則費米將至百斗,雖盡入一年耕作,無以充其數,民何以堪乎?減半疋則逃故,亦少矣。上曰,三父子之民,減半疋則似勝矣,一疋半,何以捧之耶?眞淳曰,錢則終不可罷,半疋則以錢捧之,何妨乎?淳曰,祖宗朝,陵寢不多,需用亦不廣,三四丁之家,父入於軍,則子得免焉,子入於軍,則父得免焉,而今則一家之內,以男爲名者,雖黃口,皆不得免,又兼以隣之隣族之族之徵,由是而十室九空,非以二疋役爲重也。先正臣李珥,亦言黃口之弊,不言役重矣。祖宗朝軍制,世宗大王、文宗大王、世祖大王,皆留意於戎政,各道各置體察使,選才力者爲軍,故軍政着實,輦下,置左右廂,大將演習敎鍊,親臨閱武,軍士六萬,此非徵兵於外方,臨時下令而如是矣,其時何如而能如是,臣未詳知,而雖以宣廟時言之,先正臣李珥,請養兵十萬,良丁之多,亦可以推知。蓋古則良役旣歇,而雖如小臣之子,皆着戰笠入番,今則所謂稱以兩班着道袍者,抵死謀避,良民偏苦之故,又圖入於公私賤,良戶日縮,逃故日增,若欲爲疋半之役,必有大變通,然後可以行之,不能灼知而變通,則初不如不變通矣。上曰,卿言,是矣。如卿之子,皆入軍役,然後一疋役,可以爲之矣。古則甲士正兵,皆士夫矣。予聞靈城之言後,有所覺悟,減半疋,已以不可爲爲定矣。特進官,必有分排磨鍊者,予若有行之之心,當取見,而旣定以不可爲,故不爲取見矣。淳曰,李眞淳,於良役有至誠,故如是講究,而如是陳達矣。上曰,其眷眷之心,誠爲可尙。所區畫者,後日晝講時持入,可也。師得曰,日昨憲臣,以閱武回鑾時,中路落後人員,令政院査出汰去事,論啓蒙允矣。自本院捧甘於各該司,使之自首,而無一人自首者,士夫風習,如是不美,亦足以觀世道,而自本院,更無査出之道,何以爲之?上曰,承旨之言,非矣。蔭官旣皆士大夫,其中或不無雜技出身之類,而亦是衣冠之人,豈有落後而不自首者乎?憲臣亦必目見而論啓,此政院不能善爲擧行而然矣,承旨推考,更爲査出,可也。{{*|出擧條}}淳曰,臺啓,以微官論啓,而臣則見崇品者,亦多落後,不先,申飭大官,而徒罪小官,恐非可行之道也。上曰,注書出去。下直留待守令入侍事分付。知事特進官,玉堂及宗臣、武臣,先爲退出,翼輝趨出傳命,永興府使金浹,珍島郡守趙由恒,豐川府使朴時佐,龍岡縣令成範錫入侍。上曰,以次進來。浹進伏。上曰,勳臣自別,履歷及七事不問,而所懷陳達,可也。浹曰,別無所懷矣。上曰,屢經州牧,且經閫帥,而今玆差送,欲使其休息也。然毋專以休息爲心,着念於民事,無負委寄之心,可也。浹曰,受恩罔極,常有一死之心,今又別蒙恩諭,敢不竭心力以思報效乎?由恒進伏。上曰,職姓名。由恒曰,珍島郡守趙由恒也。上曰,履歷。由恒曰,曾經扶安縣監、熊川縣監,以御使褒啓,陞堂上,頃除茂山府使,未赴而遞矣。上曰,褒啓,在扶安時乎?在熊川時乎?由恒曰,待罪熊川時矣。上曰,其御史誰也?由恒曰,辛丑年御使趙榮世也。上曰,七事。由恒誦陳。上曰,所懷。由恒曰,微末如臣,豈有所懷乎?上曰,此是權{{!|𥛚|⿰礻啇}}之代耶?師得曰,南泰齊之代也。上曰,鄕人乎?京人乎?由恒曰,鄕人矣。上曰,先世有縣官乎?由恒曰,曾祖穆,爲縣監矣。時佐進伏。上曰,職姓名。時佐曰,豐川府使朴時佐也。上曰,履歷。時佐曰,曾經訓鍊主簿、判官、都摠都事、德川郡守、刑曹佐郞矣。上曰,七事。時佐誦陳。上曰,所懷。時佐曰,當此聖世,有何所懷乎?上曰,有縣官乎?時佐曰,小臣祖父,嘉善,慈山府使師敦也。範錫進伏。上曰,曾經侍從,履歷則不問,而陳七事,可也。範錫誦陳。上曰,所懷。範錫曰,別無可達之所懷矣。上曰,一齊聽諭。師得宣諭。上曰,旣已宣諭,且又別諭於花川,而召見有意,各別着意。龍岡,是名官休息之所,雖曰關西閑地,亦皆有民事。曾見文官出宰者,亦未必善治,曾爲耳目之官,駁劾守令而已,則反不能善治,豈不爲羞乎?外方異於朝廷,克祛私意,以爲他邑表準,可也。上曰,昨日除一司署經守令,竝各別催促,使之明日內辭朝。{{*|榻前下敎書出}}上曰,上言必多猥濫,不必盡下,各別精抄,斯速啓下,可也。{{*|榻前下敎書出}}諸臣以次退出。 ==2月26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病}}。右承旨趙命臣{{*|坐直}}。左副承旨徐命淵{{*|陳疏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慈山府使許樹,咸從府使李景喆,加平郡守金九衍,公山縣監鄭達先,狼川縣監金時敏。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今日病不仕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左承旨徐宗玉,右副承旨柳萬重,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啓曰,今日晝講,時刻已迫,而玉堂多官,或在外,或陳疏受由,或陳疏入啓,或違牌而罷職傳旨未下,或未差,只有副應敎金若魯一人,講官將不得備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修撰金尙翼、金相奭等,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趙命臣曰,禁推傳旨捧入。 ○李春躋啓曰,卽者吏曹郞廳來言,今日爲政事,命下,而判書宋寅明,參判申昉,參議李宗城,俱以病不來,不得開政云,判書、參判、參議,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校理兪健基,身病甚重,陳疏入啓,今日晝講時,將不得備員入侍,副校理任珽,卽爲牌招,副修撰有闕之代,今日政,以在京無故人差出,亦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繕工監假監役李廷恒呈狀內,素多疾病,年且衰耗,敦匠之任,萬無堪當之望,入啓變通云,改差,何如?傳曰,允。 ○又以吏曹言啓曰,新除授丹城縣監金聖鐸呈狀內,矣身以未經痘疫之人,卽今城內痘患,無處無之,歷辭之節,自大臣至兩司諸位不可不遍辭,則其間冒險,不知其幾番,則惟是八耋老母在堂,反貽惟疾之憂,甚非人子道理,忌患淨息,未可以時月爲期,入啓處置云。當初除授,意非偶然,不可輕遞,故累次呈狀,而論題退送矣。今又縷縷呈狀,而觀其狀辭,有難强迫,罷黜,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上番兼春秋宋守謙,聞其父病猝重,勢難察任云,兼春秋之任,今姑減下,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何如?傳曰,允。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進,都承旨李春躋進。吏批啓曰,大司成及臺諫闕員,今當差出,而擬望之人乏少,承旨、外任竝擬,何如?傳曰,允。以朴文秀爲大司憲,李瑜爲大司成,金箕錫爲獻納,趙鎭世爲正言,金宗台爲正言,沈星鎭爲副修撰,李潝爲禮曹參議,洪廷命爲兵曹佐郞,趙鎭泰爲戶曹佐郞,林象鼎爲工曹佐郞,趙彦彬爲濟用判官,李萬序爲家廟令,尹陽來爲刑曹判書,鄭彦恢爲利川縣監,兼春秋單崔成大,原平守爕,今加明善承傳,備邊司薦望義州府尹黃梓、尹心衡、趙迪命,首望落點。 ○兵批,判書趙尙絅陳疏受由,參判李眞諄,參議李匡輔服制,參知李潝病,同副承旨韓師得進。副護軍柳聖澄,副司直金始炯、徐命珩,副司正宋翼輝、沈益聖,以上單付。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闕直,事體未安,副校理任珽,疏批已下,卽爲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以黃海監司狀啓,江華府居私奴金乧忠等及海州居私奴韓貴日等渰死事,傳于韓師得曰,渰死人等,令本道恤典擧行。 ○韓師得,以兵曹言啓曰,今日上番騎兵點考,內司入直爲之事,啓稟蒙允,而允下之際,闕門已閉,不得擧行,待明朝爲之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今此下番別馬隊、別破陣試才賞格,從分數多寡,以本廳所儲木綿面給後,別單書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御營廳言啓曰,本廳屬海西七番別馬隊五十名,標下軍一名,已爲逢點整齊矣,來三月初一日,與東營入直六番別馬隊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禁衛營言啓曰,來三月當十二番海西別驍衛逢點實數五十名,步軍標下一名,已爲點閱整齊,來三月初一日,與本營入直別驍衛,依例替代後,舊軍放送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司僕寺官員,以提調意言啓曰,本寺分養馬,如有故失、瘦瘠、病傷不馴,則每於畢上納後,抄出所授營邑,從輕重施罰,而其間赦令則時推歲抄,竝爲蕩滌矣。去甲寅年抄啓,似不當循例擧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蕩滌。 ○傳于韓師得曰,入直承旨、玉堂引見。 ○又傳于韓師得曰,入直承旨、玉堂引見時,詣臺憲臣,同爲入侍。 ○持平金尙魯啓曰,卽得見右副承旨柳萬重之疏,因一規警,大加不平,或謂之太不相諒,或謂之未曉所以,信乎今日爲臺官難矣。臣是新進,喉院法例,臣固未詳,第未知牌招之注書,何不催督,偕來之事變,何不出代,而公然使堂後一空也。廳注書之入侍,非今斯今,臺諫接待之與引接相値,亦非今斯今,而只聞史官之必備,未聞史官之不必備,則其所謂卽然之院例,異乎臣聞,不識是,例也,著在法典,而臣果未之聞歟?承宣之所未曉,臣亦未曉也。然身居臺職,略論體例間事,而反被不諒之斥,其亦疲惱甚矣,如是而尙可以仍冒職次乎?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持平金尙魯啓曰,請逆坦,一依王府草記,卽令擧行。請明彦,更令鞫廳,拿鞫嚴刑,夬正王法。請還收罪人金重器,還發配所之命,仍令鞫廳,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李夏宅,設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泰績,酌處之命,仍令嚴鞫得情,夬正王法。請前持平李載厚,削奪官爵。請咸鏡前都事洪尙寅,罷職。{{*|措辭見上}}新啓,唐津縣監李挺楫,曾任金吾、秋曹,只知當仕之爲可貴,不識名敎之爲何物,處義無據,人皆唾鄙,淸朝仕籍,不宜玷汚,請唐津縣監李挺楫,削去仕版。又啓曰,瀛館極選,處義自別,儒臣疏論,顯有指的,而朴弼載之向來一出,尙招譏議,事關廉隅,宜加警勵,請京畿都事朴弼載罷職。又啓曰,兵曹佐郞任述,自陳先累,爲世博笑,冒彈供職,全沒廉恥,請兵曹佐郞任述罷職。又啓曰,春川府使閔昌基,性本悖妄,政多殘酷,雖以嶺閫時事言之,濫施淫刑,至被臺劾,防禦重任,不可復畀,請春川府使閔昌基罷職。又啓曰,司成之窠,必以出入亞長人差擬,新有明令,而呂光憲,資歷姑淺,未免濫授,請司成呂光憲改差。又啓曰,官方之淆雜,未有甚於近來,如辛道東之衰劣,李奕之昏耄,趙潤璧之闒庸,俱不可置之於蔭仕之列,請刑曹正郞辛道東,儀賓都事李奕,瓦署別提趙潤璧,竝命汰去。答曰,不允。任述、呂光憲,末端事,依啓。 ○趙命臣啓曰,因弘文館草記,副校理任珽牌招事,允下,而今已夜深,待明朝出牌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副校理任珽疏曰,伏以臣之待罪經幄,亦已有年矣,學識空疎,言議拙樸,曾未能開口出氣,論列是非,其於儒臣之樣,固已千萬不似,從前自劃,非專出於情勢之難强,而只緣含畏義分,不免喪其所守,伈泄隨逐,便同行尸,不過充闕於館直,備員於講筵而已。則辜負職責,罪悔俱積,淸議嗤罵,臣亦自料。日昨惠文之評,摘抉疏語,指斥深緊,而猶不顯言直攻,止擧其失體失言而論之,臺臣之待人,亦太厚矣,臣固當受而無辨。然而詞誥之體,何等嚴重,臣之所失,旣在於此,人之爲言,亦由於此,則厭然無動,不思自處,是殆不畏臺垣之公議,重貽館閣之羞愧,臣故不得不略陳之。近來代撰之文,類多贊美,此誠弊風也。臣亦嘗病其過實而爽眞,則臺臣此言,可謂得體,而至於大臣不允之答,則體裁,視凡文稍別,上承敦勉之旨,以示禮遇之意,故團辭措語之際,亦不可全沒贊美。噫,半夜聽諭,翌日上箚,大臣處義,臣竊慨惜,而詞頭之見屬,適在臣筵白之後,操筆臨紙,心手不應,一則懼徑庭於前後,一則慮有乖於敦勉,此臣所以有疏辭,而及承聖批,黽勉應製,勉出之語,自歸贊美,彼臺臣,若欲振刷風采,務主公平,則以此咎臣,固不害爲同朝責勉,而今乃拈出二字,强有云云,其意,果但出於存詞臣之體而已耶?雖然,臣忝詞臣之職,失詞臣之體,則問備薄罰,不足以小塞其罪,區區踪地,轉益臲卼,惟有早降威譴,勿復齒列於掌誥之班,方可使公體無虧,私義獲伸耳。卽因講官有故,天牌儼臨,謹此隨詣,拜章徑歸,臣尤死罪,伏乞聖明,俯諒臣危悃,永刊臣職名,以謝人言,以安微分,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爲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校理兪健基疏曰,伏以臣,於六七日前,重得齒痛,連觸風寒,症形彌重,又於日前,治療乖方,大段添加,左頰浮高,痛楚難堪,夜不能交睫,晝不能安坐,有若發狂失性者然,昨日召對,未免煩稟,分義惶悚,死有餘罪,今日法講,不可不備員,故忍死强病,入侍前席,幸荷曲察之聖眷,特命先退,舁還直所,昏仆欲絶,顧此病情,旬月之內,決無從仕之望,伏乞聖明,特垂矜察,遞臣職名,俾得隨便調將,以尋生路,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漢城府右尹洪鉉輔疏曰,伏以臣,卽向日搢紳疏中之一耳。自夫金尙星之疏出,而罪名狼藉,情地危蹙,不敢爲供仕之計,只自一味泯伏矣,繼伏見李載厚之疏,則其造意之至險,遣辭之絶悖,有不忍正視,而至以無北面之心等語,竝驅諸臣於罔測之科,臣於是不覺心魂俱戄,毛骨盡竦也。祗緣臣奊詬冥頑之甚,不能刎心以自列,惟有席藁泥首,遄俟威命之降而已。不自意聖度如天,不卽遽加誅絶,至命出牌宣召,臣感激惝怳之餘,重以迫隘悶塞,直欲逃遁而不可得也。噫,自古人臣,被誣者何限,而今臣等所遭,實所罕有,伏況大明高臨,萬象莫逃,雖滄桑互變,消長迭換,而亦莫敢以此等惡言,輕加於一隊士類者,誠以義理所在,是非難誣故也。彼載厚者,其所處之地,果何如?而不小自反,乘時跳踉,敢假春秋之辭,欲售網打之計,臣竊痛之。然勿論其言之如何,人方擬之以人臣之極罪,而乃反晏然自處以恒人,則是尤無忌憚放肆之人也。臣雖無狀,亦不至於是。今獨有卸解職名,遠避駭機,以爲自靖之圖而已。官職去就,非所與議,屢煩召命,而輒事違傲,且親臨閱武,事體甚重,而祗候路左,瞻望羽旄而已。終不敢爲陪扈之計,論臣辜犯,誅罰是俟。玆暴危懇,仰干宸嚴,伏乞聖明,俯加諒察,亟賜鐫削,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勝萬幸?答曰,省疏具悉。已諭他批,卿其勿辭,從速察職。 ○幼學金相泰、李遂龍、金銓、金聖胤、黃有鴻、李泌、申演、沈壽榏、沈廷顯、金重鳴、金是胄、金德載、金侙、辛聖揆、金儆、安楡、金廷虎、辛必復、李世儁、權垕、權晩采、權以經、金光元、金遇兌、崔日貫、鄭纘彦、鄭纘說、鄭纘恒、李弘宇、李弘宙、安應休、柳瑞漢、李仁壽、朴述基、吳載厚、吳鳳周、吳宗周、吳璘、吳璲、吳載遠、吳載大、沈汝亮、崔鎭東、崔鎭華、權盒奉、千齡、李德濟、兪漢鳳、閔啓夏、李震翼、李震郁、李震元,進士申命羲,幼學申命和、申命仲、許寀、鄭以復、李蓍亨、李梓、李壎、李潤、李萬春、李邦元、金濬、白尙瑾、白尙珠、任獜錫、吳載漢、吳載泰、金永復、韓世愈、李光源、柳玄錫、柳疇錫、柳鼎基、金重運、柳坦基、柳明震、柳明恒、柳鍒、柳命錫、柳觀錫、柳河錫、柳漢錫、崔台鎭、許允、權萬慶、許涵、韓始大、姜宅明、李明源、韓以億、柳範錫、李臣徵、崔潗、崔鎭垕、李龜敍、黃命老、尹侙、金夏潤、金克明、金世柱、安潤、安允元、申潝、金益明、安在衡、李東夔、申晛、申暾、薛世奎、韓必泰、韓必咸、李顯望等,疏曰,伏以君子之大防,莫重於出處,士夫之尊尙,莫先於名節,苟有出處明白,名節磊落者,則雖在百代,猶且廉頑而立懦,況生竝一世,孰不慕德而起敬乎?如臣等顓蒙之愚,亦幸見斯人於今之世,卽故相臣崔奎瑞是已。蓋其傳家詩禮,淵源有自,瑞世風標,貞高絶俗,潛心性理,學貫天人之奧,念切憂愛,身係朝野之望,而戒存履滿,誠深愛日,纔徹陳情之表,勇決掛冠之行,自在先朝,恩禮頻繁,而有六丁難挽之志,逮及晩年,名位光寵,而堅萬鍾脫屣之意,卅載林泉,貞德彌卲,滄桑萬變,靈光獨存,跡其出處,足以砥柱頹波,矜式士流,而矧在戊申,禍機迫燃眉之急,宗社凜一髮之危,而一夜見幾,隻手擎天,斂却神功,讓而不有,則夷考名節,亦可曰獨扶綱常,維持國脈,而得君行道,希文之事業,激濁揚淸,子陵之氣節矣,不幸天不憖遺,傳箕乘化,人皆思德,蜀髽纏悲,雖在婦孺之微,奴隷之賤,亦莫不齎咨相告曰,歿而可祭,廟焉以饗者,其在斯歟?是以遠近章甫,不期而會,方謀鳩材之道,且營妥靈之所,而第惟玆事,至重且大,必有朝家之處分,方可以無憾於典禮,有光於士林也。但恐草莽之論,妄干宸嚴之聰,亦涉猥越,泯默經旬矣,博詢于衆,反復以思,則國家所以崇賢之禮,建社之規,若或有一善一行之士,因其杖屨之鄕,輒設俎豆之享焉,今有此出處明白,名節磊落,爲獜鳳於聖世,作蓍龜於昭代者,則崇報之典,尊尙之道,其視一善一行之士,果何如也?且伏念元老謝事之擧,在聖上嗣服之初,而能致兩朝未致之身於亮闇之中,君臣知遇,於斯盛矣,而及至勘亂之日,策勳之際,懋其功而嘉其志,曲循辭榮之願,特軫表忠之道,銘鍾常典,寢而不行,扶鼎新褒,煥焉以加,揭以華衮之奬,庸替棹楔之旌,凡在瞻聆,其誰不欽仰我殿下,不枉人志,待以不臣之禮,成人之美,示其勵世之規哉?顧此經亂之餘,必有表異之典而後,上下人心,庶可有觀感而激勸者矣,此豈非今日之急先務耶?惟此龍仁縣魚犯谷,非一時栖遲之鄕,實半世考槃之所,而一絲茅亭,垂釣之風凜然,十行溫綸,養德之諭炳若,必也卽其地而創藏修之所,設俎豆之享,然後成美之聖德益彰矣,勵世之風敎丕振矣。今此仰瀆,旣出多士之公誦,實非一人之私情。玆敢裹足上來,相率齊籲,伏願聖明,特加裁察,亟降睿旨,卽允建院之請,以慰一方之望,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奉朝賀之碩德丹忠,業已洞知,豈待爾等陳請,而樹國家莫大之功,辭丹書鐵券之典,勳若此而辭愈深,則況此建院,其若有之,安乎?不安乎?草間屋宇,可表後世,爾等勿復此等之請,退修學業。 ○刑曹判書張鵬賀疏曰,伏以臣,入春以來,種種疾病,迭相侵凌,踝疔之外,又患衄血,失血旣多,暴泄兼發,頑痰乘虛,喘氣苦劇,强策奔走,斷無其望,而留院辭單,特令還給,繼有召命,怵分畏義,不得不力疾承膺,仍行例操,適於其日,風雨非常,觸冒沾濕,症形越添,擔舁還家,昏倒凜綴,傍觀莫不危之,而親臨閱武,期日隔宵,職忝總師,義不敢言病,忍死趨參,得逭期不進之律,然及夫參現行禮之際,喘益急而氣益促,幾不免汚穢肅敬之地,踧踖惶悚,姑捨勿論,嚴威咫尺,景狀如何?幸蒙天地生成之澤,連承退處調息之敎,問訊絡繹,珍劑特宣,得以回生,能備前驅,隆恩盛德,天高海深,銘肝鏤骨,矢死而已。第玆觀軍大閱,自是挽近罕有之盛擧,而不幸病勢之危急,奉令指揮之節,旣不能躬自勸力,始負職責,終速憲啓之警責,而賜馬寵恩,遽下於千萬意外,私心不安,已不可言,而況又以賤疾之故,上貽聖明之憂憐,兩日之間,軫恤之恩,迥出常格,掖隷臨宣異味,大醫又來診視,臣是何者,叨荷盛私,若是其罔極也?感祝之極,益不勝惶隕。仍伏念臣,以至庸極陋,遭遇明時,早荷翦拂,前後蒙被,度越當世,居常感激,隕結是圖,厚恩未報,忽得奇疾,奔走少效,亦不能自期,有臣如此,生不如死,伏枕傷悼,淚不勝放。見今諸症,十倍增劇於驅策之餘,不能臥席,坐而達宵,危兆敗症,惴惴若頃刻垂盡,實無復起爲人之望,而戎垣重務,擔在身上,病裏憂懼,如添一疾,秋曹劇地,一日曠廢,輒致一日之弊,目下關念,尤爲切悶。玆敢不避猥越,畢瀝衷懇,疾聲仰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終始哀矜,亟先遞臣本兼諸任,且收錫馬之命,以重賞典,以延殘喘,千萬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將任體重,豈可過辭?秋曹劇務,亦何輕遞,而任有輕重,姑遞司寇之職。賜馬之典,實循舊典,卿其勿辭,調理行公。 ○右議政金興慶三度呈辭。不允批答。王若曰,國家所重置相,方倚毗之是專,君臣貴在知心,何遜讓之冞固?卿毋困我,我不捨卿。試看方今之艱虞,詎合良弼之引退?以言乎天災物怪時變,則有萬可憂,以言乎世道朝象人心,則無一足恃,顧危亡傾覆之勢,何待智者而知,而彌綸轉移之機,實爲賢佐之責。惟卿以廊廟重器,爲時之柱石良臣,承乃祖忠直之風,不墜先訓,荷寧考知奬之眷,夙著重名。向也荒野之屛居,幾歎進難而退易,今焉台鉉之夢卜,遂任危持而顚扶。以公平雅靜之姿,處經綸承弼之地。呂大防之無黨,乞致鎭俗之功,姚元崇之尙通,可藉捄時之手,何意臺章不倫之語,遽爲鼎席難安之梯?登筵主曠蕩之論,卿心豈有他也。乘機逞媒孽之計,人言噫亦甚焉。朝廷之壞亂轉深,無所不有,輔相之去就固重,寧可自輕?所以恩旨之屢宣,期於遐心之亟挽,不料丐休之志愈篤,乃致釋負之請又勤,憂虞非一二端,可謂岌岌乎殆耳。遜辭至再三上,何忍望望然去耶?憫卿獨瘁而命卿卜賢,蓋欲三公之共濟,首揆逬出而左揆引疾,胡不念百務之久抛,而今日之固辭,非平昔之所冀。矧憯誣之洞燭,旣示譴責之章,以弘量之包容,詎懷介滯之意,敷心之誥申復?予不多言。執手之諭丁寧,卿宜深諒。信知出城過矣,庶幾造朝幡然。於戲,雖有一時之所遭,豈可奉身以退?若體十行之期摯,必不棄我如遺。亟斷來章之頻煩,毋孤小子之企望。所辭宜不允。故玆敎示,想宜知悉,知製敎金若魯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六日酉時,上御熙政堂。入直承旨、玉堂、臺諫,同爲引見時,右承旨趙命臣,同副承旨韓師得,副應敎金若魯,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李錫祿,記事官朴{{!|𪼤|⿰王詹}}入侍。上曰,大臣之疏,當於批答,言其是非,而今此下敎,予豈樂爲哉?蓋有意而然也。雖年少惹事之輩,不當如此,豈意首揆,乃爲此言乎?予非以釋然二字,箝制諸臣也。今日臣僚,聞下敎而不爲釋然,則將焉用哉?而予亦豈可南面而行君道乎?儒臣旣知之,則憲臣亦必聞之。頃者下敎,將爲二人之弦韋,而首揆以爲今則釋然,又曰,一張備忘足矣,何必於今日,更爲下敎乎?首揆於此等事,未能脫灑,而其言乃如此,予實感動,以爲此正可爲之會,至有重卜之擧,不然則於彼於此,豈無他人可以擢拜者乎?今觀此疏,非但不爲釋然,予之下敎,反歸於不實矣。大臣批答,無經夜不下之例,而所以至今者,蓋有所思,今此引對,非問諸臣以可否也。憲臣,以鄭亨復爲率爾,而大臣則反僕僕於亨復矣,耳目之官,凡大官以下,皆規正可否,予所謂釋然之語,果爲誤乎?金若魯曰,臣與臣弟尙魯,出入近列,故臣兄,果以伊日筵敎,有所言及,臣等俱得聞之,而臣等以爲,上敎旣如此,釋然與未釋然,無可言矣。金尙魯曰,臣亦同聞臣兄之言矣,有何釋然與未釋然之可論乎?臣見鄭亨復疏後,入侍筵席,親承聖敎,果以只聞塗聽之說,率爾陳疏,有所論啓矣。小臣之心,若有一毫過慮,則但當以死爭之,豈有請罷亨復之理乎?趙命臣曰,頃者筵敎時,小臣適出院在家,未聞筵敎,而入來後,問于入侍承旨李重協矣。上曰,重協亦以爲釋然矣。若魯曰,重協對臣,亦言釋然云矣。命臣曰,重協言,自上使祕筵說,故不敢言矣,臣又曰,搢紳疏後,有此引對,此事畢竟將何如?重協曰,筵敎承聞之諸臣,以爲不敢復起此等事,更無所言而退矣,臣之所聞,只此而已。鄭亨復疏出後,尹淳來政院,問于臣曰,鄭疏有不救正之言,何謂也?臣答曰,彼必只聞不敢聞三字,過聽傳說之語,以爲其間,若有匡救之事,而誤用文字之致也。一場酬酢,如此而已。臣於釋然未釋然之事,未知其所以然,而但意自上,必以爲下敎後,諸臣之心,有所覺悟矣,大臣之疏,有釋然等語,而草草看過,卽爲入啓,故未詳其措語矣。韓師得曰,臣於初十夜下敎之後,入院,而其時筵敎,秘不相傳,故不得聞其詳矣。上曰,父子兄弟,不得相傳者,非予之敎也。乃諸臣之言,而焚草之事,亦非予敎矣。若魯曰,其時自上果無如此之敎云矣。上曰,李載厚之疏,黯、宗道云云之下,有甲乙之說,予以爲怪,而問於諸臣矣。儒臣、憲臣,見大臣疏否?若魯、尙魯對曰,臣等俱未見矣。上,下其疏曰,看文之道,各自不同,仔細看之,豈予所見過耶?予以爲此事,關係大矣。若魯覽疏訖,對曰,是必由於大臣之聞筵敎,異於臣兄之所聞矣。上曰,與亨復之言一樣矣。尙魯曰,伊日筵中,必是大臣,誤聽下敎而有此疏矣。命臣曰,臣以敦諭事,往大臣所在,聞大臣之言,則亦以亨復之疏,爲輕率矣,未知今此疏語之何據,而本意則未見其過慮矣。上曰,旣以爲輕遽,而今疏語如此,殊可怪矣。伊時下敎時,錦原君以爲,臣有聾病,不能詳聽下敎,而第以諸臣所達觀之,想是不敢聞之言云。故予以爲此乃不釋然之語,而其外諸臣則皆釋然矣。伊時予曰,卿等若不釋然,則其下端,且終言之可乎云爾,則李宗城以爲,今此聖敎臣等,固已曉知,且殿下旣以爲無狀,則此非上敎也。不過傳說其時他人之言也。此言最爲分明,故予不畢其說矣。若魯曰,臣兄伊時筵說,一一傳及,臣旣聞臣兄之言,故自無疑慮之心矣。上曰,吏判、豐原,曾有陳達之語,故予誦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之語,自爲勉戒矣,予之本意不如此,而今乃以傳說他人言之言,反爲予敎,世道豈至於此耶?若魯曰,殿下之敎,初頭一句語,有欠愼重,故以致此訛傳而過慮矣。臣等雖無狀,自上若有一分過擧,則豈不碎首力諫,以一死爭之乎?臣等之心,斷斷如此矣。尙魯曰,頃入筵席,親聞下敎,則與臣兄所傳相符,少無疑慮之端,故心甚喜幸,退與臣兄,相對言之矣。上曰,諸臣中,亦有曉知者耶?若魯曰,臣長在禁直,無他相逢之人,而日昨兵判,適來臣直廬,故臣問曰,鄭疏非過慮乎?兵判曰,其疏甚不當云矣。上曰,伊日下敎之曉知與否,只係於釋然未釋然之間矣。命臣曰,以言傳說者,常多訛誤,其時筵席下敎,無書出者,只有不敢聞三字,傳於外間,故轉致訛誤。鄭亨復之率爾陳疏,不是異事,亨復爲人從容,必不爲浮動之事,而其疏則似出於過慮而然矣。上曰,不敢聞三字,聞之可怪,其兄亨益,蓋過激之人,而亨復則予嘗謂不爲苛刻矣,此非渠自爲做出,必得之聽聞而然矣,若渠自做出,則處分豈止於薄罰乎?尙魯曰,亨復爲人,自非刻薄者,誠如聖上之敎,渠不過新從下土而來,猝聞外間訛傳之語,而爲此疏,其心則出於愚忠所發,而特有率爾之失,此非深罪之事。故臣只以妄率請罷矣。命臣曰,臣伏見亨復疏批,竊自感歎處分之得中矣,此非有客氣者,但誤聞傳訛之說,私憂過慮而有此疏矣。若魯曰,伊日聽諭大臣之有此疏者,非有他也。此大臣,常有疎闊之病,故必是聽瑩而然矣,其心則白直矣。上曰,大臣果無今時俗態,蓋脫於物利者也。予固知有可取矣,伊日予以區別之意下敎,則大臣以一張備忘之說,先諸臣而言之,其言豈不是也。而今忽有此疏矣。命臣曰,聽言之際,雖同是一言,而或有誤聽者。大臣平日心事,本來白直,而若其疎率之病,則果如儒臣所達之言,或誤聞上敎而然矣。若魯曰,世道則可悶矣。上曰,此可以觀世道矣,而亨復之疏,賜以溫批者,蓋出於必欲鎭定之意也。今之引對,非以處分事,召問諸臣也。或意予之看文字,有所過而然矣。若魯曰,臣頃與吏判宋寅明,伏見亨復疏批,仰贊處分之得中矣。蓋處分或過,則末終必有弊矣。上曰,禮樂刑政,豈可無乎?予意欲明君君臣臣之義矣,今日之召見諸臣者,欲示從容爲之之意,而處分則不可不嚴矣。若魯曰,刑不上於大夫,雖下大夫,猶當如此,況於體貌大臣之道,尤當進退以禮,而不可輕示處分之意矣。上曰,大臣,當有愧於李載厚矣。載厚之疏以爲,雖曰覺悟,退後,將未知有何言云矣,其言今果符合。載厚則必自以爲有先見之明矣。命臣曰,大臣以亨復之疏,爲輕遽矣。上曰,以亨復爲輕遽,故其疏後出矣。命臣曰,大臣以爲,雖有李載厚之疏,諸臣豈可因此狂譫之言,至於胥命乎?吾則本欲優游散秩,而意外重卜,今番出城,出於必欲遞免之意,不必以李載厚之疏,而爲此行云矣。師得曰,亨復則不聞筵敎,而大臣旣承筵敎之後,其疏辭意若此,實爲慨然矣。上曰,大臣之疏所以如此者,想以彼爲是,故予之所言,皆耳外聽之而然矣。若魯曰,伊日筵敎,本自明白之意,更爲洞諭,使外人曉然知之,以爲止息嘵嘵之地,似好矣。上曰,初非予敎也。予豈有發明之事乎?若發明,則是若有可以眞箇發明者矣。若魯曰,待大臣之道,進退則以禮,批旨則洞諭,然後處分方爲得中矣。上曰,予已盡諭。處分則從當爲之矣。憲臣進來。諸事不允。任述、呂光憲事及末端事,依啓。命臣曰,臺諫當爲出去,留門事,敢啓矣。上曰,唯。諸臣以次退出。 ==2月27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坐}}。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病}}。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下直,江陵府使任守迪,砥平縣監李益焌。 ○趙命臣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只晝講。 ○又啓曰,來初一日,輪對日次,而國忌齋戒相値,頉稟。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四度呈辭。傳于李春躋曰,遣承旨敦諭。 ○韓師得,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洛豐君楙,以御牒書寫官,校正廳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右副承旨柳萬重,昨有只推之命,而今日又不仕進,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韓師得啓曰,諫院闕啓,已至多日,事甚未安,除在外外,司諫李光溥,獻納金箕錫,正言趙鎭世,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右副承旨柳萬重,司諫李光溥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趙命臣,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下番,連日闕直,今日晝講有命,而將不得備員入侍,事體極爲未安,副修撰沈星鎭,旣有只推之命,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趙命臣啓曰,今日晝講爲之事命下,而副校理任珽,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纔已捧入矣,晝講時刻已迫,而講官將不得備員,何以爲之?敢稟。傳曰,停。 ○以副修撰沈星鎭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禁推傳旨捧入。 ○韓師得,以備邊司言啓曰,今日本司開坐,而堂上懸頉甚多,申飭之下,事體未安,行知中樞府事申思喆,判敦寧府事沈宅賢,行禮曹判書金取魯,錦原君朴師益,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刑曹判書尹陽來,行副司直趙遠命,吏曹參判申昉,行大司成李瑜,竝卽牌招,使之參坐,何如?傳曰,允。 ○傳于韓師得曰,今日備局坐,來會人員,竝來會事,分付。 ○韓師得啓曰,備局來會人員,依下敎來待矣。傳曰,引見。 ○李春躋啓曰,今此啓下遠道上言,一百二十張內,七十一張,下各該司,猥濫四十九張,啓字爻周次,還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趙命臣啓曰,臣與同副承旨韓師得伴直矣,臣命臣,以右議政金興慶處敦諭事,今方進去,而都承旨李春躋,纔已申退,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牌不進罷職傳旨捧入矣,今日伴直無人,而都承旨李春躋,拘於廳規,不得請牌,何以爲之?敢稟。傳曰,牌招。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三月朔祿俸,令倉官輸送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屛伏尋單,方俟處分,冒受常祿,義不敢出云,祿俸不爲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卽接咸鏡監司査覈啓本,則明川前府使許㙉,贓汚狼藉,令該府稟旨處斷事,啓下矣。許㙉,前因赦令蒙放,更爲拿問後稟處,何如?傳曰,允。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忠淸水使狀啓刑曹粘目,安興僉使李譔,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李譔擅離鎭所,時未上來,依例發遣府書吏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傳于韓師得曰,夫子曰,擧直措枉,于今之世,直者幾人?枉者幾人?以予觀之,大官猶枉,他無足道。其若措枉,於小官乎?於大官乎?王者飭勵,宜自大官始,半夜下敎之前,其染時象者,曰是曰非,莫詳本事,相互務勝,其或可也,半夜洞諭之後,若務勝而更提曰非,非今臣子也。旣聞下敎,若不釋悟,依前護黨,非今臣子也。十餘年泯默之語,洞諭前席,此誠乃苦心也,爲臣僚也,豈特諸臣之覺悟?予若以諸臣之心,猶未釋然疑之,此非徒非待臣以禮之意,驅諸臣於不忠之科,豈忍爲此哉?前席承敎,大覺前非,其所未詳本事,惟循舊習之心,於此洞知,釋然未釋然,本非可論,而以釋然二字,前後下敎者,非特洞察諸臣之本心,其爲諸臣之道,可謂曲盡,而今者大臣之自當以未釋然者,抑何意也?尤可異者。頃者史草請焚,非予下敎,其敢勿傳,亦非予諭,幾年否晦,半夜洞曉,旣悟前日所執之非,則至承此諭,反乎痛心,只以曰不敢聞,勿傳焚草者,蓋以此也。此固臣節之所當然,而其時下敎,非予敎矣,不過謂不逞之徒,無將煽動之說,則世道雖曰嘵嘵,豈敢以此興訛,亂君父之敎,而況首揆,以其日入侍大臣諸臣,未敢陳達之前,予以他不敢聞之敎,拑制臣僚者然,無乃大臣,深夜登對,神氣昏錯之致乎?尤況勿使外間,妄有窺測,亦勿使些子意思留着等說,是何言是何言?儘若果有不忍聞之敎,而尙留着心中者然,自付於嘵嘵bb興b訛傳惑,是豈心哉?是豈心哉?至於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說,亦有無限異疑,其白首股肱,莫念君臣大義,不忍祛舊,自歸於頃者憲臣譏疑之科,其亦細事。頃日李載厚之疏語,雖可駭也。沈痼黨習之類,未詳下敎,只以謂因此可辱廷臣,可亦傾軋,其心雖可惡,猶有恕者,已旣洞諭,豈復有載厚?鄭亨復之疏,極輕率,雖怪駭,亦不過誤聽訛傳,輕動妄陳者,其亦可恕,豈復有亨復哉?故其所處分,俱以參量,而此則不然。職在三事,旣聽下敎,則猶自曰,是其分義,敢陳亂說,狂惑人心,關係奚少?分義紊亂,王綱斁矣,人心狂惑,國不國矣,其在正君臣之大義,鎭末世之嘵嘵,其所處分,不可不嚴,其況王者用法,宜自大官始。予雖有假借之病,太阿在手,豈可每事泄泄?不得不先示予意。 ○趙命臣,書啓,臣敬奉敦諭,馳往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傳宣則以爲,臣之屛伏尋單,實出於情病之萬分危苦,而前後不允之批,旣賜奬勉,乃者近密之臣,又宣敦諭,辭旨諄切,迥出尋常,臣以首頓地,感涕交逬。臣雖迷頑,豈不知休戚與共之義,而顧臣所遭,斷無更爲冒出之理,恩命之下,又未秪承,臣罪至此,尤萬萬矣。謹當以文字,更申危悃,仰請威譴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獻納金箕錫啓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請還收全羅監司柳復明,仍任之命,依前判付,拿來明覈。請統制使具樹勳改差。{{*|措語竝見上}}新除授正言金宗台,時在黃海道谷山地,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答曰,不允。柳復明事,下諭事,依啓。具樹勳事,其初所論,雖涉太過,不過遞差,則亦不可若是相持,依啓。 ○左承旨徐宗玉疏曰,伏以臣,於年前,苦患風痺,間間發作,猶不至於癃廢,今則年旣衰謝,病隨而加,居常凜綴,若不自保,夙夜之任,夫豈有支堪之理,而誠以宗社有慶,懽喜之心,顧不能自已,周旋近密,欲少伸延頸之願,故强疾行公,一月于玆矣。三昨召對,退出之後,忽然手臂戰掉,心神迷瞀,如醉如夢,語多譫狂,達宵昏窒,幾死僅甦,苦須僚代,擔扶而歸,見今證狀,日漸危劇,雜試鍼藥,了無分效,雖幸而賴天之靈,少延殘喘,從宦一節,已無可論,而院僚不諒,輒請牌召,荐犯違傲,分義是懼。玆敢力疾,隨詣闕外,略治短疏,仰首哀籲於仁覆之天,伏乞聖慈,俯賜憫憐,將臣職名,亟許鐫遞,使之安意調息,以卒天地生成之澤,千萬至祝。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調理察職。 ○吏曹參議李宗城疏曰,伏以臣,卽伏見昨日憲啓,以京畿都事朴弼載,館職出處,有罷職之請矣,臣於是,實有瞿然而慙恨者。向來權爀之疏,旨意混圇,元無指摘,同錄數十人之擧皆撕捱,終不應命,決無是理,及至一二人先出之後,弼載猶復深引,至有特補外邑之命。臣於其日,適在館直,心知爲嫌之太過,目見停講之多日,敢以短箚,請收嚴譴,幸蒙允可之音,仍有牌召之命,弼載從闕下,又欲徑退,臣中夜貽書,屢煩往復,深責以分義事理,僅得回其素守,當是時也。權爀之指斥誰某,非但弼載不知,半世無一人聞知者,其後爀之出西邑也。始以前疏所論,意在弼載酬酢於歷辭銓堂之際云,其言固甚不韙,而自此以後,弼載於館職,有除輒辭,無所變動,前後去就,初無毫分未盡之端,事在過境,職是外任,而到今苛論,抑何爲也?若不知而言之,則不免於論人不審之科,若知之而猶且言之,則亦豈不爲求過無過之歸耶?弼載之橫被口舌,固爲可嘅,而許多難進之人,若因此而永塞其轉身之路,則關係尤不細也。雖然,此猶爲朝體言耳。若臣私義,則弼載之遭此狼狽,專由於臣,向使臣,初無箚論書勸之事,則以弼載堅介之操,豈肯輕議其出脚,而臣固疎於量時,短於謀忠,致令自守之人,終受冒出之辱,朋友之間,愧負實多,尙以何顔,獨爲晏然於榮次乎?玆敢據實自列,仰請同罪,伏乞聖慈,俯賜照察,亟命罷免臣職名,以靖私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不必深嫌,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領議政李宜顯疏曰,伏以臣,冒控血懇,顒俟兪音,不料特遣近密之臣,傳宣聖諭,辭旨溫諄,勉厲勤縟,萬萬非糞土賤臣所當得者,感激涕泣,不知死所。噫,臣若可以奉承明命,初豈顚倒出城,史官來守累日,亦豈敢一向無變計,而左思右想,一遞之外,更無他道理,日夕煎熬,鬼事愈迫,今此加等之恩,適所以益其疾而促其亡也。尙何言哉?抑臣連接朝紙,每有向日入侍諸臣釋然之敎,臣尤惶恐。蓋臣與右揆及諸宰,前固有陳請之事矣,及入筵席,臣等未及申列前意,而聖敎先下,輒有臣子不敢聞之敎,臣等齊聲,請亟寢勿復發,聖敎遂止,至於臣等所欲陳,旣未果發,而末後聖上,俯問此後更言與否,臣與右相共陳,臣等雖有所執,聖上若以不敢問之敎先之,則臣等亦何得更言而退?蓋到此則不敢聞之敎爲重,他固不暇言故耳。此豈有釋然之可論,而且夫旣曰不敢聞,則爲人臣子,悚然則有之,尤豈敢有釋然之意?此爲不安於心,大矣。又伏見諫臣之疏,以爲頃日筵對諸臣,聞非常之敎,罔措卽退,咎責深重,臣實瞿然,其時聖敎遽發,臣等交口請寢,其間亦頗遲久,而今疏有若聖敎一下,卽爲相率逬出,不敢發一言者然,此恐傳聞之誤,而其爲悚蹙則甚矣。抑臣於伊日,略有發言,欲申勉戒,而未及畢說,餘懷耿耿,至今未已。古語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人君辭令之重,有如此者,苟不能愼於出言,莫念磨玷之戒,則其爲害,有不可勝言者。繼自今,殿下宜益加毖飭,勿使外間,妄有窺測,又不但愼之而已。亦勿使些子意思,留着胸次,而矧今邦慶無前,景運方新,寰區謳咢,協氣洋溢,尤須痛滌査滓,廓開纖翳,以致天地交泰,內外訢合,太和薰融之化,自然而臻矣,豈不休哉?疏牘煩䋈,不敢索性盡言,而惟此寸忱,炳然如丹,伏願聖明,俯察而加意焉,幸甚幸甚。臣之虛帶,必可遞之職,倏過一旬,四方流聞,駭笑之言,日日增加,因臣忝竊匪據,貽辱朝廷,一至於此,臣誠痛恨,寤寐靡安。懇乞聖明,亟賜回照,劃命鐫免,改卜賢德,以重國事,而使此丘壑殘喘,得安其麋鹿之性,不勝千萬祈祝之至。答曰,省疏具悉。雖年少惹事之輩,半夜下敎之後,不敢若是,況白首股肱之臣乎?爲卿深爲慨然也。卿已負予,予何他諭?仍傳于韓師得曰,此批答,使偕來史官傳諭,史官入來。 ○副校理權爀疏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傳于趙命臣曰,副校理權爀上疏,濃墨留中。 ○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備局來會人員引見,左議政徐命均,行工曹判書尹淳,行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刑曹參判趙顯命,行副司直宋眞明,吏曹參議李宗城,同副承旨韓師得,副應敎金若魯,獻納金箕錫,持平金尙魯,假注書南德老,事變假注書沈益聖,記注官李錫祿,記事官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連日雨雪,日氣陰冷,聖體,若何?上曰,愈後一樣矣。命均曰,大王大妃殿氣候安寧乎?上曰,安寧矣。命均曰,元子輔養之道,旣經累七日,漸異於初乎?上曰,常常見之,雖未見有異,而一向好在矣。命均曰,春雨甚數,麥農似必愆期,極可慮矣。上曰,在今則姑未知其爲害,而以常談言之,春雨之數,甚可悶矣。命均曰,此農人所忌,而以爲夏初必旱矣。尹淳曰,近日入侍,連見進御茶飮,未知有他症候乎?上曰,氣升之症有之矣。命均曰,春則眩氣不發乎?上曰,時或有之,而以日暖,進御茶飮矣。淳曰,甚冷則可慮,去冷,宜矣。上曰,然矣。命均曰,臣病勢猶未差歇,故二十五日次對,不得爲之,今日始會備局,而自上有來待之敎,故相率入侍矣。上曰,國事無可言者矣。夫子於魯公之問,論君君臣臣之義,以今日觀之,此義將盡廢矣,簿書期會,果安用哉?然而亦不可束手坐視,使之來會矣。命均曰,領相疏語,實是意慮之外矣。鄭亨復之疏,雖出於塗聽道說,未知何以聞之,而登諸章奏之間乎?其旨意,固爲可駭,而領相,頃者同入筵席,親承上敎,則實未知何以承聞上敎而有此疏矣。俄者備忘中,不逞之徒,無將煽動之語一款,旣已分明,而於此更加詳細下敎,使中外曉然,然後世道人心,可以鎭定矣。上曰,此豈意慮外耶?李載厚疏中,北面等語,可謂怪異,而觀大臣之疏,則載厚不非矣,載厚未聞筵敎,不知裏面事,猶可容恕,亨復之疏,聞外間浮議而爲之也,且諸臣,若不爲此言,亨復何從聞之?入侍大臣,尙如此,亨復何怪?宋寅明曰,領相疏,與前席仰對之語,大相不同,而比之鄭亨復疏,亦有間矣。上曰,釋然與否,非所可論,釋然二字,予下得醞藉,今日諸臣則未可論以此語也。其時予曰,今可畢其說乎云,則吏議以爲,此非上敎,不過以凶人罔測恐動之言,言之於諸臣云矣,諸臣聞予下敎,仍卽退出,予早bb?b故如此,故欲盡言之矣。世道嘵嘵,固不足言,而首揆所言,皆題外矣,其言以爲使內外不疑,去其査滓,予有何査滓乎?下端至有天地交泰內外訢合之說矣。淳曰,泛看則若有甚麽事矣。命均曰,領相疏下段,雖未詳上敎,而至於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語,辭意甚好,此則自上體念處也。上曰,雖快言之,何所用,且何以加於此乎?命均曰,殿下當初,不愼樞機而然矣。上曰,予若不愼,豈忍得十二年乎?此是何事?中國則古者,朝楚暮齊,去就無常,而一隅靑丘,一朝鮮而已。自三韓時而已然矣。今日諸臣,只知朝鮮,可也,而患得患失之輩,庚子以前,已懷此心,庚子以後,始售此心,先王骨肉,只有景廟與予矣,所謂義理者,何事?時象義理,有偏長矣。不逞之輩,一串貫來,釀成戊申之變,十九日下敎及今日下敎後,捨棄此輩,可也。首揆此疏,作別件義理,何也?半夜下敎,關係至重,彼輩以爲,領相猶且如此,必皆效之矣,昨日,意予看文字太深,而大抵此疏,包得無限之弊,予每欲鎭定,故忍耐者久矣,昨日不勝駭然,召見諸臣矣。命均曰,備忘下敎,雖爲反復,猶未洞示其情狀矣。上曰,如此而更何加乎?彼以爲若如此爲之,則將有如此之事,蓋故劍事也。命均曰,此等義理明白,辨破,宜矣。上曰,不敢聞不忍聞,非他事也。臣子若覺悟其事,必不以爲不敢聞也。寅明曰,聖敎有臣擇君三字,而前夜下敎,不復明白辨破,忽及別般說,而群臣未易領會,故鄭亨復疏,其意若有眞箇不敢聞之事,而諸臣不爲匡捄也。上曰,問于吏判矣,其訛傳之說,未可知矣。寅明曰,旣曰不敢聞,則聽聞安得不疑惑乎?亨復之疏,泛聽訛傳,而偶然爲之,及知訛傳之後,雲消霧散則固好矣,不然則後日之慮不小,使後人意聖上眞有過失,則貽累如何?而亦所以驅陷群下於罔測也。從前黨伐之計不成,故復爲此黯黮之言,以爲後日嫁禍之欛柄,則豈不危哉?今見下敎,則剖析極矣,而猶未及洞見其情狀矣。今日下敎,不過分析一人之無狀矣。上曰,脅制朝臣,不足言,乃脅制君父而彰其惡也。命均曰,誠如上敎矣。淳曰,其疏欲生出別般事端,脅制朝臣,使不敢言本事,而不自知其上逼於聖躬矣。上曰,首揆,每事皆以爲不知,而其日則獨疏請入矣。半夜下敎,前後爲諸臣,人鬼關頭,若覺悟,則如夢初覺,不然則不但無將而已。淳曰,伊日下敎,諸臣豈不曉知乎?然而必須以某也。擧其姓名,宜矣。上曰,予故欲言之,而首揆曰,一張備忘,足矣云云,故不爲之矣。儒臣、豐原、吏議進來。此關係至重,金昌集、李頤命絃韋事也。末梢下敎三字,諸臣認以何意耶?以彼之恐動脅制,知之耶?寅明曰,以恐動脅制之言,知之矣。上曰,卿等亦不細知矣。宗城曰,亨復之意,疏尙可言耶?臣等侍殿下於帷幄,今幾十年,聖德聖學,竊嘗欽仰,雖夢寐之間,豈意聞亨復之言?臣等雖萬萬無狀,亦豈忍聞亨復之言乎?其時聖上,以凶人叵測之言,言之於諸臣,將以聖意之曉然開示於下段,而聖敎未卒,而諸臣以雖是行語之間,不宜以此等不忍聞之語,有所提敎,仍又力請止之,聖上以畢竟聖意之未及開示,頗爲鬱陶矣。上曰,所以載勘亂錄者,有意存焉,豐原,書序矣,卿等猶未曉然,此蓋挾不逞之徒,而爲恐動之計矣。李頤命、金昌集,與此自別矣。宗城曰,臣等雖不忠無狀,使人疑臣等以不能碎首力爭,臣等於此,寧欲剖心決腸,此聯名之疏,所以上耳。寅明曰,亨復疏出後,臣等之疏,不可不爲矣。趙顯命曰,臣伏見備忘矣,自上雖欲嚴處分,而若如此爲之,則無以扶持世道,保全朝象。區區臣意,以爲首揆,似或激於金尙魯之劾鄭亨復之疏而然矣,若罪首相,將未知又加幾層矣。宋眞明曰,趙顯命層激之云,非矣。此乃何等關係,而爲臣子者,乃敢層激而發之疏章耶?以是爲慮,反以非理,疑群下者也。上曰,此豈層激處耶?顯命曰,臣與金若魯吏判言之矣,亨復之疏,不聞筵敎,只聽訛傳之說而爲之者,已可怪矣,首揆則明白聽敎,而乃有此疏,書之史策,播之八方,則不知者,必意殿下眞有過擧之事,而臣等但爲惶恐逬出之人矣。上累聖德,臣等亦蒙此名,何以自立於天地之間乎?況殿下親出玉聲,臨筵下敎,而入侍大臣,猶未免聽瑩,至有此些子意思之說,則年久事往之後,又不知生出何樣葛藤,此臣之所大懼也。大臣之聽瑩如此,則其日入侍諸臣,恐或有聽瑩如大臣者矣。上敎中止,未及說出皎然如日之本意,而群下聽瑩,致令上下疑阻,有此鬧端,此不可以威怒鎭定,宜有別樣道理。臣意則自上更召其日入侍諸臣,詢問其聽瑩與否,果有聽瑩者,則殿下明諭聖意之無他,使之曉然知之,則可以補筵說之缺,而釋中外之疑惑矣。上曰,若如此爲之,世道無可言者矣。顯命曰,昨日玉堂,以洞諭之意,有所陳達,則自上以爲有若發明者,然而發明與否,非所可論。君臣卽父子也。群臣受此非常之指議,豈非自上體諒處乎?然今日群下之浪驚虛疑,若是紛紜,誠可怪駭,而究其本則皆殿下有以致之也。宜反省而加勉者也。上曰,末梢所達,是矣。乙巳以後,予有以致之,乙巳以前,非予所知矣。十九下敎,左揆亦聞之,書之史策,予無愧矣。淳曰,趙顯命所達,聖心默會,宜矣。上曰,豐原所達,是矣。命均曰,其日入侍諸臣則必無誤聽下敎之理,事體恐不當更爲召問,只宜明白洞諭矣。上曰,豐原以爲,層激於金尙魯之論鄭亨復,而所可層激者,斯文事也。以予爲君而如此,豈臣下道理?在予無少礙矣。首揆已爲怪異,豈復有如首揆者乎?非予所言,而爲臣子者,乃如此,雖云世道叵測,豈知至於此境乎?若又層激,則將至於無父無君之境,而國不爲國,雖爲招問,有何益乎?顯命曰,未可知矣。上曰,不睹不聞之中,使之覺悟,可也,豈可使臣下,露其醜拙乎?寅明曰,非但論議層激也。中心層激,亦可悶矣。趙顯命所謂層激云者,非指朝廷也。世自有一種浮議,有難威制而力定者矣。上曰,首揆不放下金昌集矣。淳曰,白日之下,豈可以素無之事,疑君父乎?金若魯曰,諸臣之釋然未釋,猶是第二件事,趙顯命召問之請,是矣。咫尺筵席,旣承上敎,則復爲召問,誠是衰世之意,而鎭定世道,無出於此矣。李廷濟曰,趙顯命之言,非矣。聽敎之臣,若復如此,則自上責之,可也,豈可與諸臣,有若言語相質者乎?伊日下敎中所無之言,忽然至此,國家視以爲橫逆而置之,益修文王之化,和氣藹然,則訛言者,自將悔悟,世道亦將妥帖,豈可以言語而爲之乎?淳曰,領相疏中,雖有所執云者,蓋不釋然矣,此心不爲割斷,故轉至於此矣。寅明曰,鄭亨復疏批,不爲打破情狀,見之者,不能詳知事狀,明白洞諭,宜矣。眞明曰,鄭亨復疏批,旨意不白,人皆聽瑩,其何以鎭服而懲畏乎?上曰,然矣。匡救之言,屬之李載厚,乃題外也,予豈過疑乎?然此乃常理之外矣。淳曰,此一處,痛爲辨破,宜矣。上曰,然矣。寅明曰,訛傳之無根,世道之叵測,固宜明辨洞燭,而至於首揆疏下端,天地交泰等說,無論其辭意之如何?在聖上,惟宜益加自勉。至誠所到,天地鬼神,亦可感通,莫謂宮闈間事,非外人所知,而必有和氣透徹,臣民悅豫,則此等浮議,自當如見晛而消矣。上曰,此非兩件事,予何以開納乎?淳曰,庚戌年間,臣承心腹之敎,與趙顯命在藥房,竊嘗欽仰聖德,贊歎不已矣,今日反受諸臣之疑如此,豈非萬萬意外乎?元子誕生,中宮取而子之,琴瑟鍾鼓之樂,若如文王,則豈不美哉?前嘗有下敎矣,何不加勉乎?命均曰,臣等嘗有所慮,頃承下敎,下情自異於前日矣。寅明曰,殿下行高百王,而有此群情之疑惑,臣誠隱痛。臣等雖無狀,使聖上有過擧,則亦豈承順,而今以不匡救見疑,安得不冤悶耶?廷濟曰,此等無理之說,何足呶呶復言乎?上曰,戶判之言,是矣。命均曰,此事關係非常矣。廷濟曰,國家太平,朝象寅協,則事變何從而生乎?顯命曰,戶判只見目前,而臣則爲久遠慮矣。親承上敎之大臣,尙如此,將來事變,何所不至乎?上曰,豐原、吏判之言,在臣節,固當然之事,而猶爲狹矣。予則經歷世故多矣,至有戊申之變,而於我何累乎?今若復爲怫鬱,則戊申之變,將復出矣。宗城曰,亨復之疏,批旨極爲妥帖,以此嘵嘵之言,或意伊時眞有甚麽下敎者。然末路人心,其有可恃者乎?上曰,無可恃者,今始知之乎?可謂太忠厚矣,不忍放下其人,此念偏着于中,故有如此之事矣。寅明曰,打破此等情狀,宜矣。命均曰,殿下病痛,每在彌縫,下敎宜嚴重明白,不必重加罪罰矣。廷濟曰,一紙備忘,昭揭日月,而過於細密,故旨意反晦矣。淳曰,下敎以臣擇君,某人爲之,明白辨破,則誰敢更議乎?上曰,是矣。有如首揆之未釋然者乎?兵判則行公矣。淳曰,宗廟奉審,兵判進往矣。命均曰,慶尙監司閔應洙,更無可引之嫌,而尙此遲滯,聞以李載厚疏中北面二字,爲難安之端,而玆事旣已開釋,有何更爲撕捱之端乎?自上下敎嚴飭,催促發送,毋使夫馬久滯,何如?顯命曰,舊伯今方來住嶺上,以待新伯之來,而且夫馬久滯京裏,極爲有弊。得之傳聞,至有買馬尾而食之者云矣。命均曰,自上開釋,使之卽速發行,宜矣。上曰,嶺伯更無難安之情勢,從重推考,明日內,使之辭朝,可也。{{*|出擧條}}上曰,此何等文書耶?淳曰,此頃者議錢事也。宗城曰,此乃騎步兵事,而再明次對,當告達矣。上曰,奏咨文,竝製之乎?命均曰,咨文有前例,奏聞則擬律後,可以爲之。朴文秀之言,專在於此一款矣。上曰,此非誠實底道理也。命均曰,此則非禮部尙書所知也。上曰,此大文字也,禮書豈不知乎?命均曰,頃嘗有蠻貊可行之敎矣,但如犯越人事,彼固不以爲大事也。奏文完結,非禮書所知矣。淳曰,頭辭,製述官例爲製出,待明日頭辭出後,可以製之矣。上曰,譯官輩,皆以使臣之意爲之,渠豈忠於國而然乎?靈城入來後,可以議定矣,旣圖完結而來矣。今乃以不敢完結爲言者,豈不異乎?欲爲完結階梯耶?抑欲直爲完結耶?命均曰,彼人以爲擬律,則當送齎咨官,而若完結入來,則皇帝當活之云矣。淳曰,完結者,何也?使齎咨官爲之云耶?擬律完結,異矣。上曰,召問其時譯官,可也。若如大臣所言,亦爲順便矣。淳曰,彼或不知完結擬律之異矣。顯命曰,彼使完結,而答以不敢,則彼必又使擬律矣。宗城曰,使臣使譯官輩爲之,此非生事之事也。上曰,諸臣之意,若如此,斯速爲之,可也。結者解之,前行所送者,今番又當送之矣。淳曰,當送李樞矣。待齎咨官出來,以宗班爲謝恩使矣。冬至使,當於六月差出,而不可以二品爲之矣。上曰,此後又當差出冬至使乎?乃一年三使也。宗城曰,本領旣失,使臣徑先矣。上曰,今番使臣則是矣,而前使則不緊矣。宗城曰,此使旣入去,而又於六月,差出冬至使,則事勢誠難矣。命均曰,減員譯之數,何如?上曰,國事率爾矣。命均曰,臣伊時,不聞其曲折矣。寅明曰,寧城之言,是矣。只請擬律,道理當然云矣。上曰,當更爲思量,送齎咨官事,姑置之,待寧城入來爲之,可也。眞明曰,舊長陵松木,守護長養一事,成置節目,時時發遣備局郞廳摘奸,十株以上,刑推定配,十株以下,以次科罪事,定式矣。近聞偸斫之患,比比有之,數日內,將發遣備郞摘奸,敢此,仰達矣。上曰,此猶晩矣,依爲之。{{*|出擧條}}上曰,全羅監司事,可悶矣。今將爲批答,而在道理,當爲拿問矣。命均曰,此監司,不可行公事,當許遞矣。上曰,具樹勳,未赴任乎?大臣商議可否,宜矣。命均曰,樹勳爲閫帥,雖無聲績之素著,亦非不可爲閫帥之人矣。上曰,任珽有所言耶?金尙魯曰,見任珽疏,則怒其議己矣。命均曰,李廷濟,爲老母在門外,欲出往矣。上曰,已下鑰矣。持平金尙魯所啓,卽見副校理任珽疏本,怒其議己,過費辭氣,或抑或揚,譏嘲備至,誠非臣意慮之所及也。臣之當初請推,不過出於一時規警,則有何抉摘之可疑,有何深緊之可言,猶不顯言直攻者,爲何事?强有云云者,爲何語也?藉使大僚有失,被人論斥,於臣何關之有,而彼儒臣,過生疑阻,必欲護短,拖引題外之旨,以爲操切之資,不亦可笑之甚乎?然臣之所論者,事體也。所請者,問備也。此胡大事,而今乃勃然見色,語未暇擇,何其示人不廣至此也?竊爲儒臣惜之也。臣方詣臺自列之際,又伏聞吏曹參議李宗城疏,論臣昨啓中朴弼載事,大加詆斥,語意頗深,直令人惶恐。曾聞權爀,陳疏被譴之日,歷擧某某,有所酬酢於搢紳稠坐之中,有耳皆聽,有口皆傳,則弼載之冒沒出肅,大失廉隅,臣於其時,適在堂后,目擊而心非之,初入臺地,略請警勵,在弼載,雖爲過境,在臣,未必爲過境也。況臣之因事相規,元無愛惡於其間,則臣啓之苛不苛,非所當論,弼載之聞不聞,亦非臣所知也。而若曰弼載未曾有聞云爾,則臣亦不强謂之必聞而冒出也。然權爀之疏,自有指斥,則爲其指斥者之以出處見抨,何所關於同錄無故之人,而今銓臣旣曰,爀疏所論,意在弼載。又曰,許多諸人,因此難進,急於爲私好伸救,不覺語意之矛盾,强爲張大恐動之說,要作重益臣罪之梯,如是而可以服人心乎?噫,人之聞見,各自不同,曰可曰否,平說是非,固是淸朝美事,而銓臣則不然,替當分疏之不足,至以不審關係等語,容易相加,卽一彈文也。名爲臺官,而忽被銓官之彈論,則去就一節,寧可論哉?不肖如臣,受殿下耳目之寄,言不足以厭物情,力不足以振頹風,而連日詣臺,惟以引避爲事,左酬右答,不勝疲惱,以此踪地,決不容一刻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勿辭。同副承旨韓師得曰,持平金尙魯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上曰,獻納承批,可也。上曰,不允。柳復明事,下諭事,依啓。具樹勳事,曾已論啓,其初所論,雖涉太過,不過遞差,則亦不可若是相持,依啓。金箕錫曰,小臣言辭拙訥,而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日昨半夜下敎,臣未之聞,而不意今日,入侍筵中諸臣所達,誠未知其脈絡,則亦豈敢深言之乎?但以鄭亨復及大臣之疏觀之,世道誠可慮矣。自上特下絲綸,明白洞諭,宜矣,如此之後,諸臣猶不覺悟者,則國家當施罪罰矣。當初筵說,秘不相傳,故訛傳之語,至於此矣。上曰,此亦不知其間曲折者矣。向以一忍字,勸得諸臣,今以一不字爲之,可也。若魯曰,趙顯命之言,是矣。臣固非慮日後之生變而爲此言也。但此乃鎭定之道,留念何如?上曰,當有思量爲之之事矣。右相豈入來乎?若魯曰,若以職事責之,則必不入來,而以聽敎宣召,則豈敢不來乎?顯命曰,有盤庚三誥矣。若魯曰,玉堂闕員,經筵久停,深爲未安。牌招政官,差出,何如?上曰,明朝政官牌招開政,玉堂闕員差出,玉堂違牌坐罷人員,竝敍用,新除授玉堂,待下批,竝牌招,可也。{{*|榻前下敎}}宗城曰,臣誠死罪,竊有所懷,敢此仰達矣。亨復之言,固萬萬無狀,而臣謂殿下,亦有以致群下之驚疑者,此固臣等之平日所仰勉,而自承頃日下敎,兩宮和樂,元子誕生,宗社臣民之慶,莫大於此。當此之時,君臣上下,一心同寅,專意民事,則國事庶有可爲之理,而前日其遠可知之批,庶亦免於空言之歸矣。今乃公然生事,使聖心憂惱,群下震驚,此何擧措耶?爲此謀者,其亦不仁者矣。雖然,聖人當喜而喜,當怒而怒,豈可以朝象之紛紛,有忽於國事乎?此臣區區之憂耳。上曰,此所以謂豐原、吏判爲淺者也。予常以爲國事,猶可做矣。今者左酬右應,苦惱難堪,有如憲臣之言矣,此非但不仁,乃無將之輩也。今日諸臣,豈忍爲此事乎?諸臣以次退出。 ==2月28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直}}。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南德老{{*|仕直}}。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韓師得啓曰,明日常參、經筵,取稟。傳曰,允。 ○又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未肅拜,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曺命敬未肅拜陳疏入啓,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兵曹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士,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徐命淵呈辭受由,右副承旨柳萬重,當初引嫌,元非大段,而旣已陳疏承批之後,連日違牌,不爲仕進,廳中只有臣春躋及同副承旨韓師得,非但出納之際,殆不成樣,守廳及吏、兵批政廳,無以推移,右副承旨柳萬重,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以吏曹參議李宗城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韓師得曰,推考傳旨捧入。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今日本營坐起時,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有政。吏批,行判書宋寅明進,參判申昉牌不進,參議李宗城牌不進,行都承旨李春躋進。兵批,判書趙尙絅病,參判李眞淳進,參議李匡輔病,參知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進。以吳瑗爲應敎,尹彙貞爲副校理,金在魯爲判尹,宋眞明爲工曹參判,金聲發爲兵曹參知,朴{{!|𪼤|⿰王詹}}、鄭益河爲佐郞,尹慶一爲刑曹正郞,兪崶爲瓦署別提,韓師益爲儀賓都事,趙麟命爲司評,朴弼重爲廣興主簿,李蓍亨爲監察,鄭輯寧爲丹城縣監,任遭爲宗廟令,朴弼琦爲司成,李德淳爲司僕判官,權贒爲博川推考敬差官,校書副正字單徐命觀、金光潤,兼春秋單金廷鳳,副護軍張鵬翼單付。 ○傳于柳萬重曰,有下問事,頃夜入侍大臣及諸宰,竝爲來待,右相非以職事敦勉,亦有一體下問事,入侍後,雖還出,亦必入來事,遣史官傳諭。 ○韓師得啓曰,大臣及諸宰入侍事,命下矣。三司,事當同爲入侍,兩司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正言趙鎭世疏批已下,亦卽一體牌招,以爲推移入侍之地,何如?傳曰,允。 ○以司諫李光溥,正言趙鎭世,副校理尹彙貞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柳萬重曰,推考傳旨捧入。 ○柳萬重啓曰,大臣及諸宰來待事,命下已久,或已入來,或方催促,而錦原君朴師益,以病陳疏不進,原疏纔已退却,而特敎之下,事體未安,卽爲牌招,何如?傳曰,允。 ○柳萬重啓曰,工曹判書尹淳,工曹參判宋眞明,特敎之下,不爲入來,事體未安,竝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講官雖非不備,諸宰旣命來待,晝講停。 ○傳于柳萬重曰,大臣、諸宰來待闕中之人,先詣閤門。 ○李春躋,以禮曹言啓曰,今此長陵陵上石物塗灰時,本曹郞廳一員,明當進去,而郞廳六員內,正郞李世垕奉命出使,佐郞朴{{!|𪼤|⿰王詹}}兼春秋入直,正郞朴守謹,佐郞宋日贊,監試考講一二所進去,正郞金免和,因臺疏呈狀,旣已移文,吏曹佐郞鄭權,在外未上來,他無推移之員,不可無變通之道,移文吏曹郞廳及在外未上來郞廳,竝姑改差,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以爲推移進去之地,何如?傳曰,允。 ○吏曹口傳政事,以金廷鳳爲禮曹正郞,許逅爲佐郞。 ○傳于柳萬重曰,已爲下敎,又今詳諭,職在大官,甘心背公事之無嚴,莫此爲甚,領議政李宜顯,削奪官爵。 ○備忘記,世道不古,人心雖陷溺,君君臣臣之義,自古明於靑丘,雖汩汩於時象,豈不悟於大關?吁,辛丑之事,我慈聖之明敎,我皇兄之所授,正正明明,可垂靑史,其時大臣,雖有贊成者,此固職分事,有何可功而若然?范鎭,《宋史》豈無稱勳,韓琦,亦豈無勘勳乎?欲藉定策,希望其功,金昌集也。欲剪李頤命,猜疑才能,亦金昌集也。反復其間,釀成叵測之言,逆虎也。角立抱不軌,階梯虎龍,誣上不道,固釀戊申逆亂者,鏡、夢也。吁,三朝血脈,皇兄曁寡躬,若有爲國之心,惟當捨身效忠,有何貪功希覬之心,若有於戲不忘之心,豈敢角立,隱謀不軌乎?此止於時象則氷炭,究其心則貫通也。吁,寡躬,感慈聖惻怛之旨,受皇兄遺大之意,以至于今,予雖涼學,我皇兄,以至公之心,授以公物,而予亦以公心受之,豈可以挾私希望之心,售於予朝,蘊蓄不軌?鏡、夢誣上之說,於我何有,而但王綱不立,國不爲國,嚴堤防,懲亂臣患失之心,嚴其討逆,誅亂賊誣上之罪矣,戊申以後,鏡、夢之逆,人皆知之,三字下敎後,昌集無將,其何昏也?此則鏡、夢逆狀,綻露無餘,昌集之事,若謙恭下士時,只見其表,不知其心之故,亦非異事。半夜下敎之後,群心覺悟,則前日之曰是,自當悚然,更何有他意?吁,寡躬値時象壞亂之際,受彼此之弄困,其於章奏,寧若無聞,而白首大臣,猶眷眷乎昌集,心拂鬱乎無聊,投陳怪疏,助嘵嘵誣上之語,其何心哉?自聞此敎,爲今臣僚者,其在人臣之道,以其時象,聞雖未詳,致此下敎,宜欲溘然,而看作務勝之機關,抑獨何心?其況頃夜下敎,不過誦不逞之徒脅制之言,於臣僚則其曰不忍聞,可也,而以此曰,不忍聞之敎,而若予有何不忍聞敎者然?其亦誣上之甚矣。尤況股肱之右袒,世道若此,正朱子所謂用大勝氣湯時,不得不洞諭十餘年未攄之辭,諸臣其若有乃祖乃父,世祿吾君之心,咸聽此敎,滌心事予。 ○柳萬重,以兵曹言啓曰,頃因尙瑞院牒呈,忠淸道文義縣鄕校慰安祭香祝齎去書吏,所持服字號一馬牌及所騎驛馬見失委折,各別嚴査之意,移文刑曹矣。回移內,掌隷院書吏兪啓興、梁濟民等,見差香陪,而使公山邸吏金泰成,替送回還之際,到廣州板橋近處,所持馬牌、驛馬、錢布,竝爲見失於賊黨云。啓興、濟民、泰成等,莫重香陪,任自替代,有此闕失之狀,極爲痛駭,其罪狀,令攸司依律勘處,所失馬牌驛馬,令本道知委列邑,使之刻期譏捕事,分付畿營,何如?傳曰,允。 ○假注書沈益聖,書啓,臣敬奉聖旨,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今日情地,未解職名之前,萬無更入脩門之望,聖敎之下,未得秪承,只自伏地俟罪而已云矣,敢啓。傳曰,持此批答,卽往傳諭,卽爲偕入。 ○又書啓,臣敬奉聖批,傳諭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臣旣被罔極之誣,決不可仍據於職次,職名未解,而束帶趨朝,萬非私義之所敢出,批敎之下,又犯違逋,只自席藁泥首,恭俟鈇鉞之誅而已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韓師得,以戶曹言啓曰,各道年終錢穀會計,例於翌年二月二十五日,啓請受出,晦日內修正入啓,而其中慶尙、全羅兩道,甲寅冬等會案,限內未及上送,故該道監司及都會官,竝爲推考,御覽會計,待其會案上來後,修正以入之意,入啓退限矣。兩道會案,今纔來到,御覽會計受出,依例修正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兵曹啓辭,據刑曹啓目內,南原君{{!|𪳣|⿰木卨}},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𪳣|⿰木卨}}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咸鏡監司査覈啓本,據本府啓辭內,明川前府使許㙉,更爲拿問後,稟處事,允下矣。許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全羅監司柳復命拿來傳旨,啓下矣。柳復明時在任所,依例發遣府都事,交代後拿來,何如?傳曰,允。 ○備忘記,予雖不明,今者義理,看得深矣,於彼於此,不敢以此,不須陳於君父之前,昨已下敎,而敢曰非他,自不覺其冒犯,不敢不忍,極可駭也。此等之處,亦不曰臣道日亢,此等堤防,不可不嚴,持平曺命敬遞差。 ○正言趙鎭世疏曰,伏以天祐宗祊,聖子誕降,我國家億萬年無疆之休,自此始矣,跛躄尙能鼓舞,婦孺亦知歡聳,況臣世祿之臣,忝在侍從之列者,其懽抃慶賀之誠,豈可以紙筆形容哉?不意薇垣恩命,適下此際,驚惶感激,罔知攸措。惟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情地,竊有愧悚窮蹙者,昨年待罪西邑也。到任未滿一朔,村民有相鬨者,互以被傷,鱗次替訴,囚待辜限,此何難事,而看審捕囚,亦是法典之所載,故方令一邊看審,一邊捕囚之際,不意奸猾,知被重傷,先幾逃躱,毁櫝出押,是誰之責也?尤可慙恧者。按察之臣,於臣過恕,不卽論罪啓罷,只以歇後之目,致勤點下,臣實甘心服罪,歲月雖久,每覺惶汗之沾背也。區區十室之邑,尙有溺職之悔,堂堂諫諍之地,敢有再玷之望乎?臣之宿負,旣難自恕,且有新犯,方在待勘之中,日者閱武之擧,固出蒐獵之禮典也。雖帶軍銜者,必以戎服,鞭韃齊扈於羽衛之後,而臣之狗馬之疾,人所共知,危症新差,未堪逐隊,偃然在家,亦所不敢,乃敢以常服,祗參於郊外迎送之散班,終爲落後之歸,人雖不言,惶悚冞深,日昨霜臺白簡,請汰落後之員,臣之所坐,較彼落後之人,罪加一層,仕進去就,已無可論矣。昨者隨牌闕外,治疏將上之際,喉院退却,數次往復之間,傳言若果避嫌,則不必阻搪云,故冒沒入肅,臣之廉隅,固已喪八九分矣。臺臣旣已肅命,則詣臺傳啓,自是三百年舊例,而臣妄信人言,自輕進步,疏避俱阻,終未免狼狽而退,使臺閣舊例,緣臣壞了,臣以此以彼,更擧何顔,一刻仍冒於臺次乎?伏願聖明,亟許鐫削臣職名,仍命勘臣之罪,以勵臣工焉。臣於自劾之章,不宜有所贅說,而事在目前,實有十分悶急者。夫科時津渡,雖在津船俱完之時,擧子行旅,一時沓至,每有臭載之患,其爲愁痛,可勝言哉?不幸今春氷坼,忽在一夜之間,連艫糜碎,在在皆然,而至於漢江諸渡船隻,十亡八九,將至於舟指可掬,此雖出於時變之適然,而亦由於監津別將輩之不善置船之罪也。臣謂另飭本曹,火急變通,毋使舟楫有闕,以濟不通也。此豈但爲擧子行旅之地?實出於以備不虞之慮也。且臣新覩閱武之擧,益仰聖上陰雨之慮,而竊有慨然者,我國戎政,齟齬莫甚,有識之歎,固已久矣,至於馬政,則解弛極矣。駕扈之馬,較他稍別,而至於禁軍馬軍之馬,則常時雇載,自同私物,玄黃相續,死且無災,顧何望得力於行陣之用也?退在十餘年前,不至於如此之弊,而近來馴至莫可收拾之境,未知軍門號令,領得此等事否?此固紀綱所關,不可不嚴懲處也。臣謂另飭諸營,申嚴軍令,毋踵此習,以補萬一焉。答曰,省疏具悉。申飭水部軍門事,依施。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持平曺命敬疏曰,伏以皇天眷佑,祖宗陰騭,聖嗣誕降,名號載定,擧國同慶,率土普歡,以至童孺跛躄,莫不鼓舞相賀,此實吾東方億萬年無疆之福。臣以從班末迹,其所慶忭欣躍,何可以言語文字,形容其萬一也哉?念臣向忝憲職,情地難安,自犯違逋,獲蒙例勘,粗安私分,而惶悚之忱,尙切于中矣,不意除命,復降於歸省老父之日,馹召繼下,催臣上來,恩榮所及,觀瞻動色,惶感震越,罔知攸措。臣本儱侗譾劣,百無肖似,全不近似於風采骨鯁,則淸朝臺選,非臣所可冒濫之地,恩命之下宜,卽入來控免,而臣父方在臣兄臣命敎任所,年今七十六矣。疾病癃痼,常有懍懍之憂,而臣兄重患天行輪疾,證勢涉疑,十分危惡,臣與臣父,移避他所,而臣父心慮焦傷於疾憂,居養疎薄於栖屑,宿疾添劇,一倍澌頓,臣獨自救護,人子情理,實無暫時離側之勢,而伏聞親行閱武,期日進定,臣旣帶職名,不敢以私情之煎迫,偃然退在,夕發朝至,而乘輿已將戒矣,只得進伏路左,祗瞻羽旄,少伸區區犬馬之誠,而每念臣父,獨在寓次,沈淹床褥,而藥餌飮食之調適,轉側坐臥之扶將,無人可托,今臣情事,度日如年。玆敢疾聲呼籲於孝理之下,伏乞天地父母,曲賜矜憐,亟命鐫削臣職名,俾得歸護病父,以伸至情,千萬祈祝。仍竊伏念殿下,不以臣卑鄙,畀之以言責之任,而臣本愚拙,不喜交游,朝論之是非,官方之賢邪,全無見聞,眞同聾瞽,雖欲刺口論列,以效一日之責,有不可得者,而第於近日事,竊不勝憂慨之忱,略此附陳,惟聖明,少乘察焉。噫,殿下試觀今日朝廷之氣象意態,其果有君君臣臣之義耶?一二逆臣之伸復,卽一邊人十年家計也。臣擇君三字,微示聖意之所在,而不知止,十九日筵敎,昭揭如日星,而不知止,及夫頃夜前席,諸臣承諭,擧皆以不敢復提此事仰對,而猶不知止,退而陳章,或循前套,閭巷匹夫,一有然諾於敵以下人,猶不欲二三其言,而爲人臣子,旣有成言於君父之前,而公然背之,寧歸於面謾至尊,而不忍於斷棄私黨,似此擧措,自有君臣以來,所未前聞,寧不痛心哉?噫,百年黨習,已成痼疾,私護之情勝,而嚴畏之心弛,君綱日頹,臣道日亢,少有意欲之不滿,輒敢恚恨之先肆,以至於鄭亨復之疏,又出矣。其疏有曰,向日夜對,聖敎非常,自是之後,閭巷遑遑,人心靡定,又責入侍諸臣之不能碎首救正,筵話嚴祕,外人莫聞,而第以其疏語脈揣之,則似若殿下,有非常之過擧,而亨復,獨有所知者然,臣誠驚惑震駭,莫測其所以也。今以趙顯命、金若魯等,筵中所達見之,始知伊日聖敎,不過一時之失言,而諸臣請止,殿下卽止,初無可以碎首力爭之過擧也。顯命卽其日入侍者也。若魯,卽金取魯之弟,而取魯亦入侍中人也。上下酬酢之際,其所聞知,必加詳於外間,而其言如此,則不但無可爭之過擧,竝與一時之失言而已悔之矣,未知亨復,從何有聞而乃爲此言耶?其心所在,有不可測,伸救私黨之計,莫售於天日之下,則無聊不平,轉生禍心,攀援筵敎之差失,陰懷揣摩,隱然以殿下,若有眞箇過擧,而敢爲不敢言之言,登諸章牘,必欲脅持諸臣,危動群聽,而自不覺其誣及聖躬,傳訛媒疑,人心易惑,則其疏所謂遑遑靡定者,渠實爲之倡也。此何等關係,而諉以塗聽,呑吐爲說,以爲疑亂一世之地,語其心腸,旣涉不道,論其罪狀,宜卽嚴勘,臣謂亟施投畀之典,以彰其躛言誣上之罪,使中外曉然知聖意之無他也。雖然,臣愚死罪,竊以爲,今日諸臣之陷於不義,殿下有以使之也。竊瞯殿下英明之資有餘,而堅確之守不足,義理非不精也。而有時游移,辭令非不美也。而或欠簡當,惟其有游移也。故伸脫之計,猶有希冀,惟其欠簡當也。故讒誣之言,易乘間隙,若於當日引接之時,無以暴發之威怒先之,而如倫之出,必愼必重,只以素講之義理,嚴加洞諭,則王言雍容,豈患乎白圭之玷,而惟彼陷溺之心,亦可以少悟矣。苟如是,雖有亨復百輩,安敢以樂禍罔測之言,嘗試於聖明之下哉?此實殿下猛省自反,益加勉勵處也。伏願殿下,勿以人微而廢其言,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玆事業已下敎,爾須默思。此豈若得機關,互相攻斥者乎?分義道理,決不若是,其所下敎,不過謂不逞之說,抑何有其失言乎? ○右議政金興慶疏曰,伏以臣之不可復出之義,卽婦孺之所共知,前後明旨之下,終不敢變動,而憂危怵迫之中,宿疾添劇,不得不連尋長單,顒俟鐫免,而昨者近密之臣,奉傳敦諭,責勉之意,愈益勤摯,臣惶感之餘,繼以抑塞,直欲鑽地以入,而有不可得耳。夫朝紳之被斥於人者,從古何限,而顧臣所遭人言,是臣子罔測之罪名,雖市童之無知者,如以此惡言相加,則亦當栗膽而駭,掩耳而走,今臣受此誣衊於耳目之官,而恬不知恤,靦然仍冒於班聯,寧有是耶?此臣所以屛伏都門之外,甘被違逋之誅,而未敢爲進步之計也。且頃者諫臣之疏,論斥聽諭之諸臣,此固出於未詳筵敎,誤聽塗說之致,而彼旣以不能救正爲責,則何可以其言之輕率,而自爲晏然而已乎?臣自遭憲疏以來,寢驚夢愕,雖不能刳心刺肝,以暴衷悃,而其在身自處之道,唯宜速解職名,屛迹朝端也審矣。方將略陳危忱,仰請嚴譴之際,忽有特爲入侍之敎,而念臣情地,終不可以現職自居,敢以不得承命之意,仰陳於書啓,日月之明,庶可恕燭,而其爲臣蹇慢之罪,則萬殞而難贖矣。伏乞天地父母,亟命鐫罷臣職,仍勘臣罪,以嚴國綱,以安賤分,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卿懇。今者命入,其乃苦心,卿何讓焉?所陳事,前席其當開諭,此等疑惑之打定,惟在此擧,卿尤何讓焉?其速入來,聽我下問諸臣者。 ○乙卯二月二十八日申時,上御熙政堂。大臣、諸宰引見,左議政徐命均,知中樞申思喆,工曹判書尹淳,判敦寧沈宅賢,禮曹判書金取魯,吏曹判書宋寅明,戶曹判書李廷濟,兵曹判書趙尙絅,大司憲朴文秀,吏曹參判申昉,刑曹參判趙顯命,吏曹參議李宗城,右副承旨柳萬重,應敎金若魯,獻納金箕錫,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徐命均進伏曰,屢次引對,水剌失時,聖體,若何?上曰,無事矣。命均曰,以群下之罪,頻降絲綸,日有憂勞,下情惶悶矣。上曰,豈臣下非耶?予之過也。予所値不幸,甚矣。命均曰,玆事曲折,明白下敎,宜矣。臣見右相,則其所聞,與臣等同矣,右相,亦以爲領相老病,想必誤聞,若不誤聞,疏語豈若是乎云矣,然則只明其誤聞,可矣,加以重罪,恐涉過重矣。上曰,他人容或未曉,伊日下敎時,予當畢言之說,豈不曉耶?予未嘗以一時之事,加罪於宰臣矣。宋眞明使之入侍,可也。假注書南德老,出去傳敎,與之偕入,上曰,今過幾日,始爲處分者,蓋參量而爲之也。宋寅明曰,律之輕重,姑勿論,誣上二字,乃人臣死罪也。頃年斬伐,重傷國脈,朝廷宜務享和平之福,何可輕開群下之禍心?此等重案,決不可留示群下,備忘中此二字,改之,何如?李宗城曰,宋寅明之言,是矣。此八字,卽臣等前日所仰勉者,特以李宜顯被罪,在於上文他句語矣,然中外之人,豈能盡見其本疏耶?若謂以此八字被罪云,則豈不未安耶?此一段刪改,恐不可已矣。金取魯曰,殿下之任使李宜顯已久,其人品心事,可以下燭矣,若非誤聽筵敎,則必不然矣。人主用罰,但當究其常理而處之,誣上,是人臣之極罪也。豈可以一時誤聽,遽加此目乎?殿下若參恕其本情,則削奪之律,亦太過矣。上曰,所達,好矣。在上者改之,可也,非予所言,而至云些子未去,此乃亂賊之言,而引用於章奏之間,乃誣上也。吏判之言如此,當更爲下敎矣。金若魯曰,人臣有誣上之名,則是極罪也。何可輕用於備忘乎?命均曰,大官有罪,則尤當重處,而若出於情實之外,則豈不過重乎?誣上二字,臣未及諦看,宋寅明之言是矣。寅明曰,天地交泰,內外訢合等說,卽今日群下之所共仰勉者,而泛視之,則乃忠愛之至論,何必深看而爲其罪乎?上曰,與中間句語,首尾照管而爲之矣。寅明曰,備忘記中,自天地至異疑十六字,特爲刪去,使群下,曉然知聖意之不以此爲罪,則實有光於聖德矣。上曰,文字非不好矣,而用之怪矣。柳萬重曰,批旨更爲還入乎?上曰,令注書持來。德老出去,持批旨入進。若魯曰,大臣心事之無他,疏意之出於陳戒,臣於昨日筵中,已陳白矣。白首股肱之臣,豈有他意於其間乎?必過聽而然矣,處分未免太過也。寅明曰,削奪固輕律,而在大臣則重矣。上曰,此句語,當拔去,而但儒臣之言則不然矣。昨日批旨,已言之,凡國不爲國者,蓋由於太阿倒持,紀綱墜地而然也。綱目有之,繁纓細物也。而聖人猶惜之,所謂太阿在手,非一時偶下之字,太阿若在手,則不可小小用之,用之則當猛烈矣。如李宜顯事,當用太阿乎?用杖乎?儒臣旣請罪不詳知之李載厚矣,今宜顯則知而爲之,王者之法,豈可重用於小臣,而不用於大官乎?儒臣所達,良可慨然,應爲付處,而止於削奪,又不門黜,其所參酌,下幾層乎?若魯曰,用罰之道,大官小官,亦有差殊,大臣削奪何等重典,而不究其情,輕施於情外,臣恐殿下,疑之太深,處分失中也。寅明曰,日昨聖敎,有首揆性不詳審等語,臣以爲知臣莫如君矣。上曰,雖尋常罪過,用此律者多矣。今於李宜顯,豈不可用此律乎?雖輿儓下賤,必曰彼領相之疏,可怪矣,予不欲迫切爲之,故有此參酌之命矣。以不爲仕宦,爲可以歸見其先父,而今乃爲此事,將何以歸見乎?此由於怫鬱無聊之致,何嘗誤聽乎?取魯曰,凡責罰之道,原其情而罪之,然後被者,有所懲,而宜顯此疏,決無他意,若謂之有意而爲之,則是過罪於常情之外,國家當責其誤聽之失,而今處分之至此,誠過矣。趙尙絅曰,宜顯久爲任使,自上想必俯察其爲人,此臣無邪心矣。若魯曰,宜顯聽敎,若如諸臣,則豈有此疏乎?上曰,玉堂昨言,此大臣,性本疎闊,故予亦以爲然矣,此人脫於物利,是爲可取,今番重卜,非骨董爲之也。今忽有此疏,甚不是矣。蓋向來之救金昌集者,以爲東宮,若爲之則好矣云云,而予是誰也?昌集,是誰也?大臣常時,知昌集如此者,可謂疎劣矣。予旣下敎,而猶且不信,位在首揆,所言如此,豈不非乎?雖以常理言之,此罪得中矣。若魯曰,其疏出於過慮,而豈有此心乎?上曰,若必闊看,則看金昌集亦然矣。諸臣進來。昨日入侍諸臣,不必來,不入侍者,進伏,可也。錦原君,不爲入來乎?伊日卿等,請勿畢其說,卿等誤聽乎?或史官誤聽乎?卿等俱爲陳達,可也。當下敎矣。申思喆曰,此事之展轉至此,實是臣等之罪,而亦由於焚草勿傳之故矣。若無焚草之事,則人之聞筵話者,孰敢有疑於此乎?其時上敎,微及宮闈,故諸臣請止不敢聞之敎,所謂不敢聞,亦有淺深輕重,其時若眞有難言之上敎,則大臣與臣等,雖甚無狀,豈不以死而爭之乎?只以筵話之不得相傳,中外未能詳知,疑惑靡定,極爲不幸矣。上曰,所達是矣。然以常理論之,則其言不當如此,尤爲殊常矣。思喆曰,臣等之所仰聞者,少無誤聽之端,則李宜顯,亦豈與臣等有異乎?自上若詳覽其疏,則可以俯燭矣。宜顯今番重卜之後,必欲解免,至於出城,而有一種嘵嘵之言,以致鄭亨復之疏,其驟聞驚動而陳疏,不是異事,而宜顯聞嘵嘵之言,與人酬酢之際,每爲憂歎怪駭,而但以亨復疏,以不能救正爲言,故以此引咎,仍附勉戒,其所謂些子等語,蓋謂當初微及之敎,勿復留着於胸次之意,而天地交泰等文字,卽前後諸臣仰勉之例語,有何可罪之端乎?上曰,不但此也,中間之說,亦有之。思喆曰,其所陳戒,殿下看得太深,屢下嚴敎,以此疑之,則豈非至冤乎?若燭其心事,則必知其爲陳戒例疏也。宜顯若誤聽上敎,而爲此疏,則臣當同被其罪矣。上曰,重臣誤矣。問其時下敎誤聽與否,而不以爲非,乃反營護李宜顯矣。末流之弊,將與李宜顯同矣,金昌集則今無之矣。沈宅賢曰,其夜下敎,旣無疑惑之端,臣等亦豈有誤聽之理乎?李宜顯,與臣等同爲入侍,未知何以承聽,而第其疏則槪是勉戒之語也。用法之度,惟當原情定罪,而不可加以情外之言矣。上曰,予旣問誤聽與否,則誤聽與否重,而救李宜顯輕矣。宅賢曰,臣則旣無誤聽之事,故先已陳達矣。取魯曰,伊日下敎,臣則明白聽聞,而初無疑慮之可論矣。尙絅曰,小臣亦不誤聽矣。近來人心,喜作無根之說,而伊時有焚史草祕筵話之擧,故外間多有疑晦嘵嘵之說矣。朴文秀曰,小臣亦不誤聽矣。取魯曰,焚草之事,非上敎矣。申昉曰,其夜下敎,旣甚明白,臣則本無誤聽疑惑之事,外間說話之翻轉訛誤,曾所不意矣。寅明曰,外間嘵嘵,有未可知,而筵中諸臣,無可慮者矣。朝廷諸臣,彼此歡然,依舊和協,則自然妥帖矣。上曰,此意予欲下敎矣,諸臣豈可復爲撕捱乎?此關係至重,大抵不忍聞三字敎,禮判以何意知之乎?將爲如此云耶?如此爲之云耶?此二段中有之。予今日始盡言之矣。取魯曰,將爲如此云矣。命均曰,如此爲之云矣。上曰,禮判猶未曉矣。取魯曰,與小臣所知,大略不異矣。命均曰,不敢言之敎,憑藉爲之,而其間委折,未得詳知矣。上曰,予則無毫髮失言之事矣。命均曰,其文字,豈可載於日記乎?故伊日有所陳達矣。思喆曰,諸臣非敢有疑於此也。上曰,諸臣以爲不敢聞故也。文秀曰,所謂不敢聞者,聞凶徒之言,則爲人臣子者,不敢聞之云爾,而誤以爲上敎也。思喆曰,伊日上敎,微及宮闈事矣。上曰,非宮闈事也。尹淳曰,此不過不逞之徒,憑藉爲言者也。思喆曰,其時上敎,諸臣無誤聽之事,自今以後,勿復以此疑之,宜矣。取魯曰,今此下敎,正欲祛外間之疑惑矣。上曰,俄者備忘,曉然乎?儒臣、吏判見之否?寅明曰,臣等在閤門外,乍看一過矣。若魯曰,臣則未及奉覽矣。思喆曰,自上如此深罪,臣等不敢復爲提起矣。上曰,不知者,必以爲相救矣。獨對事,當其時,非其人,可也,其後則不可,非矣。李頤命荐棘之說,非矣。如此之人,與之同稱可乎?以獨對事,欲荐棘李頤命,其心叵測矣,批答,洞諭心事,垂諸靑史,予無愧矣。如洪致祥書姓字事,只傳金昌集,其外諸人則不知,而其人等心事,有可知者矣。頃者,予欲謂之曰,卿等欲爲定策勳臣乎云,而未果矣。雖明日,諸臣齊會備局,可也,若不仕則是自致疑惑矣。思喆曰,以李載厚之疏,臣等尤爲難安矣。上曰,載厚以爲,卿等知之而不爲矣。今者洞諭,李頤命、金昌集弦韋矣。卿等不知昌集者,如向來人之不知鏡、夢也。卿等,以爲若彼之鏡、夢,可也。予未嘗憎人而驅之於惡逆之科矣。卿等不知其人而然矣。古語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庚子辛丑以後,予嘗笑其所爲矣。三宗血脈,惟有景廟與予,大臣當直爲告達,何必借他人乎?予非不思,而如此爲之矣。自今諸臣,務爲妥帖,如辭疏末節,勿爲之,政院亦勿捧,可也。宅賢曰,如臣則一番辭疏,亦未爲之矣。萬重曰,再疏則前已有勿捧之敎,而至於初疏,則何以爲之乎?上曰,頃者以再疏爲限,而伸其廉隅矣,今則筵中旣已洞諭,便是批旨,搢紳疏,諸臣辭疏,雖初疏,勿爲捧入,可也。{{*|榻前下敎}}萬重曰,備忘記中,直爲改書,有不敢矣。上曰,自歸誣上四字,圈之燃燭,然後爲之可矣。備忘當爲還入,而注書記事,令兼春秋持來。兼春秋金廷鳳出去,持備忘入進。萬重曰,昨日備忘,當持來,而兼春秋,誤持今日備忘而來矣。上曰,承旨改書此下敎,而元備忘置之。昨日備忘,旣已頒布,此則其間字句拔去,可也。上曰,明日次對爲之耶?命均曰,昨以此意陳白,而自上連日引接,酬應甚繁,明日次對,姑爲退行於數日內,欲陳達而未及矣。上曰,予亦有思量之事矣。卿等今夜,又將受誓戒,明日則姑停,而再明日,雖是國忌齋戒,自前齋戒時,或有次對爲之之事,蓋以從容故也。今日入侍諸堂,不待牌招,再明日一倂來會,可也。{{*|出擧條,及榻前下敎}}上曰,明日,各司開坐,可也。取魯曰,受誓戒後,刑曹則不得開坐矣。大司憲朴文秀所啓,臣之矢心自劃於臺閣言議之地,曾於諫長時避辭,悉陳情實,亦已蒙聖明之俯察矣。今日入侍之命,非責以臺閣之職,故臣雖冒沒入肅,而區區自守之義,有難放倒,而且持平金尙魯,今方引避退待,臣當處置矣。尙魯避辭,旣因吏曹參議李宗城之疏,而宗城於臣,爲外從弟,則臣不可冒當處置,旣不可冒當處置,則尤何可晏然仍冒於臺次乎?請命遞斥臣職。上曰,前後撕捱,俱無意義,方當洞燭,於此於彼,亦無所礙。以卿爲國之心,當此之時,其當效力奔走之不暇,而上款爲嫌,極涉太過,當命勿退待,而下款引嫌,不無所據,勿辭。右副承旨柳萬重曰,大司憲朴文秀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上曰,知道。{{*|出擧條}}獻納金箕錫傳啓,上曰,擧其下段,可也。箕錫曰,請充軍罪人李時蕃,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逆魁坦,緣坐籍沒等事,亟令王府,依法擧行。上曰,亟停勿煩。請定配罪人世胤,拿鞫嚴刑,期於得情,依律處斷。上曰,勿煩。請海正,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夏宅,亦令拿鞫嚴訊,以正王法。上曰,勿煩。請還寢罪人泰績,酌處之命,仍令鞫廳,嚴刑得情,夬正王法。{{*|措辭竝見上}}上曰,勿煩。又所啓,頃夜入侍諸臣,特敎更爲入侍,聖意非偶,則諸臣所當一齊來會,申承洞諭之敎,而錦原君朴師益,終不進參,雖未知病故之,如何?而事體所在,不可無規警之道,請錦原君朴師益,從重推考。上曰,依啓。{{*|竝出擧條}}上曰,柳下惠有盜跖,王導有王敦,頃者朝參,有下敎矣。其人不能檢束,以致族黨,多不謹勅矣。其庶弟,有怪異者,乃昌彦乎?思喆曰,乃昌道也。上曰,有此等人,故至於如彼之境矣。其弟有有學問,而入書院者,是誰乎?思喆曰,乃金昌協也。上曰,昌協、昌翕其人,脫於患得失者也。向已下敎矣。銓曹用人,雖當商量爲之,此人親屬,豈可棄乎?寅明曰,當爲奉行矣。第雖用之,而亦不仕矣。上曰,昌協,無子孫乎?寅明曰,以昌集之孫,爲其養孫云矣。上曰,昌翕,非入於此等之人矣。世稱金居士云,以居士聞者,豈入於患得失之流乎?若魯曰,三司入侍,疏決及朝講,方爲之,而昨日則有備堂來待入侍之命,而非次對也。政院,當以三司同入,取稟,而今日政院,直請牌招三司,同爲入侍,非古規矣。上曰,昨日之事,是矣。來會賓廳,則爲賓廳次對矣。今日則雖未知規例,如何?而如此擧措,當爲同入矣。寅明曰,政院請牌,是矣。淳曰,入侍相値,則雖榻前啓事,三司同入,例也。若魯曰,鄭亨復疏後,轉相層激,則恐爲世道之憂,而曺命敬疏中,有曰禍心不道云者,語意深刻,亨復之言,固率易,而豈可謂之禍心不道乎?至於誣及聖躬四字,尤極駭然,世道之憂,不可勝言,特遞罰輕,宜加嚴譴矣。上曰,皆一般矣。彼一時此一時矣。今日備忘後,有臣子之名者,豈可復萌此心乎?且旣已處分,何必加罪乎?若魯曰,其疏云,誣及聖躬,何可急於求罪亨復,遽以誣及聖躬等語,發於疏章乎?上曰,今日備忘,盡言之矣。予受彼此譏弄,多矣。予上承慈聖明旨,皇兄付托,自以爲正正當當,豈可爲彼藉口之資乎?若魯曰,如此等人,決不可薄罰而止矣。上曰,不可隨事而爲之,此有似乎令前令後矣,加罪則何快於心,而在立法之道,又有何加益乎?萬重曰,昨日備忘中,何句語,當刪改乎?上曰,自至字,至疑字幾字乎?萬重曰,爲十八字矣。上曰,自至於天地交泰,至無限異疑十八字刪去事,以榻前下敎,書出,可也。{{*|榻前下敎}}上曰,製奏官誰耶?宗城曰,以工曹判書尹淳啓下矣。諸臣以次退出。 ==2月29日== 行都承旨李春躋{{*|坐直}}。左承旨徐宗玉{{*|陳疏受由}}。右承旨趙命臣{{*|式暇}}。左副承旨未差。右副承旨柳萬重{{*|坐直}}。同副承旨韓師得{{*|坐}}。注書徐命臣{{*|奉命偕來}}一員未差。假注書宋翼輝{{*|仕直}}南德老{{*|仕}}。事變假注書沈益聖{{*|仕}}。 ○上在昌德宮。停常參、經筵。 ○李春躋啓曰,明日,國忌齋戒,明明日,國忌正日,初三日,大報壇隷儀相値,此三日視事,頉稟。傳曰,知道。 ○又啓曰,吏曹郞廳來言,臺諫有闕,政事,何以爲之?取稟。傳曰,過國忌後爲之。 ○柳萬重啓曰,大司憲朴文秀,持平金尙魯,避嫌退待,執義朴樞,掌令李台徵、尹鳳九在外,持平一員未差,今日以監察茶時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備邊司郞廳來言,今日賓廳坐起日次,而大臣有故,不得來會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啓曰,賓廳坐起,旣已頉稟,所當持公事入侍,而時無公事,不得入侍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右議政金興慶五度呈辭,傳于韓師得曰,更遣承旨敦諭。 ○柳萬重,以都摠府言啓曰,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中日習射,請出標信。傳曰,知道。 ○又以都摠府言啓曰,副摠管元弼揆,以禁衛中軍軍兵等,中日試放事,訓鍊院晝仕出去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李春躋,以弘文館言啓曰,新除授應敎吳瑗,時在京畿龍仁地,經筵入番事緊,請斯速乘馹上來事,下諭。副校理尹彙貞,旣有只推之命,校理兪健基由限已過,竝卽牌招察任,何如?傳曰,允。 ○又以弘文館言啓曰,本館上番副應敎臣金若魯,以御營廳郞廳,本營坐起時,今日晝仕出去,而每每草記,事涉煩瀆,今後則除草記往來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啓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筵敎旣已開釋,更無可引之嫌,而重推催促之下,今日又不辭朝,分義事體,殊極未安。慶尙監司閔應洙推考,使之今日內辭朝,何如?傳曰,允。 ○下直,慶尙監司閔應洙。 ○柳萬重啓曰,憲府處置,歸於諫院,除在外及呈辭入啓外,呈告人員,竝卽牌招,以爲處置之地,何如?傳曰,允。 ○傳于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 ○柳萬重,以戶曹言啓曰,依傳敎來三月朔祿俸,輸送于崇禮門外右議政金興慶所住處則以爲,雖有更爲輸送之敎,而其在私意,決不敢冒受云,祿俸又不領受,何以爲之?敢稟。傳曰,令倉官更爲輸送。 ○又以工曹言啓曰,本曹屬司掌苑署,去甲寅秋冬等褒貶,今始追磨勘以入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義禁府言啓曰,以咸鏡、江原兩道監司狀啓刑曹粘目,前北虞候張孝一,襄陽前府使鄭宇柱等,移本府處置事,允下矣。張孝一、鄭宇柱等,今方待命於本府,卽爲拿囚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又以刑曹言啓曰,出身趙珽完,以奸細之類,過時不娶,踰樓成習之中,其隣居良人朴貴山之女卜愛,頗有姿色,且有食根,故公然生慾,稱以交奸,誣呈法司,沮敗其婚事,欲爲自娶之計,其爲情狀,誠極痛駭。在前常漢出身,作奸犯科者,自本曹勘律事,草記,允下矣。今此趙珽完,係是常漢出身,而其所犯,有關風俗,自本曹囚禁科罪之意,敢啓。傳曰,知道。 ○傳于李春躋曰,慶尙監司閔應洙引見。 ○京畿監司趙明翼狀啓,宗廟薦新生蛤,限內不得封進,惶恐待罪事,傳于李春躋曰,勿待罪事,回諭。 ○獻納金箕錫啓曰,鄭亨復之疏,指意語脈,極其叵測,敢以閭里遑遑靡定等說,至謄章奏之間,人心疑惑,聽聞驚駭。此當初臺啓,不得不發,則公議之嚴,亦可見矣。曺命敬之陳章請罪,可謂名正言順,而昨者特遞之命,雖出於鎭定之聖意,而終不免過當之歸,則副應敎金若魯,職在論思,不思匡救,而昨日筵中,反以罰輕之意,有所陳達。若魯旣深知亨復,故爲疑亂之罪,而其所爲言,猶夫乃爾,臣誠慨然。方欲爭論之際,大僚以下,旋卽退出,倉卒之際,未免隨出,含意泯默,自訟歉愧矣,退聞物議,則不爲論列,大是失體云。臣之當事疎忽,虧損臺體之失,無以自解。決不可抗顔仍冒於臺次,請命遞斥臣職。答曰,勿辭。 ○李春躋啓曰,獻納金箕錫再啓煩瀆,退待物論矣。傳曰,知道。 ○又啓曰,副應敎金若魯,今日晝仕出去矣,以臺避引嫌,不爲入來。此與在直而無端徑出有異,曾無直捧禁推之例。傳旨則雖不得捧入,而事體殊極未安,推考警責,仍卽牌招,何如?傳曰,允。 ○又啓曰,都摠府郞廳來言,闕內各處入直軍兵,夜巡檢云矣。敢啓。傳曰,知道。 ○備忘記,傳于柳萬重曰,獻納金箕錫,批答雖下,渠以耳目之官,閤門之外,旣承洞諭,入侍前席,親聽下敎,則曺命敬遞差,有何關緊,而欲爲務勝,受人動囑,若是强避?其趙鎭世之自外務勝,非亦異事。在上者,此等不有洞諭,甘心舊習,不可不懲,使渠任自角勝,遞差。 ○參知金聲發疏曰,伏以臣,庸陋無似,猥蒙洪造,濫叨緋玉之列,而才疏望輕,實無陳力之路。雖尋常郡縣之寄,猶不能堪承,私心愧懼,自分淸朝之棄物矣,乃者騎省佐貳之除命,出於千萬夢寐之外,臣誠驚惶感激,罔知所措。義當竭蹶趨承之不暇,而第臣頃忝邊倅也,重被臺疏之謬辱,思之至今,愧恧彌深,揆以廉義,決不可以歲月之稍久,而淟涊冒進也,明矣。玆敢疾聲呼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慈,亟命鐫削臣職名,以安微分,以重官方,不勝幸甚。答曰,省疏具悉。爾其勿辭,從速察職。 ○醴泉幼學權萬亨疏曰,伏以,皇天眷佑,元良誕生,宗社有托,臣民係望,延頸鼓舞之歡,均普八域,此正寶祚靈長,迓續休命之日也。伏聞我殿下,悅豫之餘,思與同慶,特下備忘,激勉孝悌,俾盡旌別,其所化民成俗之意,藹然於十行之間,凡有秉彝,孰不風動?吾東土禮義之化,其將丕振於今日,猗歟休哉。第念孝悌忠義,同出一源,行誼氣節,本無二致,殿下之所表章,旣在於百行之源,則凡忠義氣節之有裨於世敎者,孰不在於尊尙之科乎?螻蟻如臣,雖處於蓬蓽之下,亦嘗慨士氣之日頹,傷節義之無聞,而側聽絲綸,有感斯會,敢以平日之所嘗景慕者,裹足千里,仰瀆九重,伏願殿下,試垂察焉。臣竊惟故處士臣許格,本以名祖之孫,夙襲家庭之訓,孝友之行,出於天性,年在童稚,荐遭父母之喪,廬墓三年,不脫衰絰,啜粥終制,一遵禮經,至於同氣之病,血股救危。其行誼之篤,固已卓然,而格嘗受業先輩之門,力肆文章,蔚爲大儒。當廢朝昏亂之日,絶意科名,屛居江湖,逮我仁廟改玉之初,始赴省試,屢置首選,竟至不第,仁廟爲之嗟惜,特賜《小學》一秩,士林榮之。及夫丁卯之亂,憤激慷慨,將有遺世之志,崇禎丙子冬,値獺虜之充斥,避地太白山中,倡率義士,擬赴國亂,聞已講和,北望痛哭曰,君父在圍,宗社垂危,而身以世祿之裔,旣不能仗義討賊,生何面目立於世?憤欲自裁,被人挽抑,遂語人曰,壬辰海寇之亂,儻非神宗皇帝再造之恩,幾不免被髮左衽,大德洪恩,豈可一日忘也?雖未與斥和諸公,同死主辱,生於禮義之邦,頭戴大明日月,則寧可甘心忍辱於帝秦之日?仍作述懷詩曰,中宵起觀衆星繁,歷歷猶知北極尊,開闢從來幾宇宙,帝王今日各乾坤,君臣忍屈崇禎膝,父老爭含萬曆恩,靑史莫論當世事,天無二日仲尼言。遯入丹陽,自號滄海,時年三十,常慕陶靖節紀義熙,不見《時憲曆》,長讀《春秋》,以寓尊攘之意,又於燕价之行,贈之以天下有山吾已遯,域中無帝子誰朝之句,至今傳誦,膾炙人口。嘗求神宗皇帝御筆萬折必東四字,摸刻於加平朝宗縣,貽書海州士人,勸立夷、齊廟於首陽山,其不忘皇朝,扶樹淸節,有如此者。每當國忌,年雖篤老,必爲行素,而孝廟賓天之日,終日悲慟曰,天不遐壽,弓劍遽遺,竟未伸大義於天下,此吾所以撫《春秋》而中夜掩泣者也。至己巳後,杜門不出,日夜悲憂,有若窮人之無所歸,其忠義激烈,老而冞篤者,如此矣。粵在顯廟朝,故相臣李景奭,於筵席,奏以許格,出自名家,不但文章超凡,當昏朝,中初試一等,不赴會試,反正後,屢擧不中,丁丑以後,抱帝秦之羞,有蹈海之志,以氣節自高,當今高蹈之士云云,先正臣朴世采,於格之歿也。以大明處士,書其銘旌,仍作挽語曰,文章岳老初傳鉢,節義淸翁久賞音,從今鰈域無男子,痛哭西山白日沈。其他哀章誄文,多出於一代士林之手,而以戴商之夷、齊,恥秦之仲連,比之曰,頭上猶懸殷日月,眼中長對魯《春秋》。又曰,恥帝號稱滄海客,入山頭戴大明天。其節義文章,不獨見推於先輩學者,當時士流之所景仰者,亦可見矣。噫,丙丁後氣節之士,或有俎豆之饗,或有旌褒之擧,而如格者,尙未蒙欽崇之典,其爲聖世之欠事,士流之嗟惜,爲如何哉?昔我孝宗大王,義明《春秋》,志銳討復,激勸忠義,靡不用極,而惟我肅宗大王,克遵遺志,尤尙節義,設壇禁苑,以寓不忘皇朝之義,立祠南漢,特施表顯忠烈之典,惟兩朝尊周奬節之方,與日月而昭揭,今我殿下,連歲皇壇,躬秉珪幣,慨然有匪風、下泉之思。當此時也,而以格之行誼氣節,有徹於黈纊之下者,則以殿下尙節之念,必有所興感於斯者,而竊觀今世,尊周之大義已遠,士林之名節漸消,義聲寂莫,淸議不振,欽崇節義之道,視若弁髦,搢紳章甫之間,一無建白,使如彼卓爾之節,終不蒙聖世旌褒之典,此臣所以慨歎不已者,而其所著述,皆出於激烈慷慨之意,實有關於來世,只緣子孫微殘,香火幾闕,鋟刊傳後,亦無其期,寧不悲哉?噫,格之一生所樹立,惟自一部《春秋》中出來,而一代士林之論,咸以爲夷、齊也,仲連也,而至於先正,稱之以大明處士,則實遵《綱目》,特書晉徵士之遺法,此可謂千載定論,而歲月浸遠,遺風漸邈,將至於湮沒而不稱,此臣所以不避僭猥,冀有以發幽光而警頹俗者。伏願殿下,體寧陵尊周之義,遵肅廟奬節之志,特施褒旌之典,以聳士林之望,則其於世敎,豈云少補哉?答曰,省疏具悉。所陳事,令該曹稟處。 ○敎慶尙道觀察使閔應洙書。王若曰,岳牧亮爲重寄,得人斯難,嶺維最稱雄藩,煩卿今往。肆從憲長,庸畀省巡。眷玆一路之殷饒,至于近年而凋弊。天府沃腴之土,哀此荐災荒而失播收,人材彬蔚之鄕,變以趨利誘而健鬪訟。釜山粟廒,曷應蠻館之饕求,洛江米船,或闕太倉之正稅。矧自經變亂以後,尤宜盡匡翼之方。非張詠之按益州,孰能整欲墜之器?若龔遂之臨渤海,方可治旣亂之繩。雖昨歲少登,尙多捐瘠之失業,顧今日先務,必藉牧御之得宜。惟卿,家傳忠勤,姿稟剛敏。發軔華貫,擢秩於橫經修史之餘,試器盤錯,效力於佐戎討逆之際。礪心氷於萊府,卉服畏威,行脚春於完營,棠茇流惠。而卿志縱執於謙遜,惟予眷常篤於晉庸。當辭榮於沁留,可見介石難奪之操,逮承命於京賑,深知綜核爲理之才。投散置閑,寧忘向國之悃,讓夷急病,纔返赴燕之行。居臺閣而參樞謨,非忽內重之意,擇屛翰而循廟薦,所急南顧之憂。玆授卿以云云,卿其祗服寵章,勉展良畫。持公律己,嚴黜陟於否臧,宣化承流,勤撫摩於瘡痏。三世授玆邦之節,蓋罕前聞,千里聳遺民之觀,須繼先蹟。民俗則期於敦厚,戎政則務乎繕修。十室殆至九空,要紓州縣之朘剝,一人或兼數役,必蠲隣族之侵徵。搜訪草萊,俾無沈淪之歎,精利器械,詎緩綢繆之謀?作事當勤於始終,毋少懈惰,奉職罔間於內外,益殫勤勞。他如稟裁,厥有典例。於戲,飭勉奚用多誥,按察亶在盡心。德意往宣,屬八域之同慶,嘉化旁洽,佇十連之奏功。故玆敎示,想宜知悉。承政院右副承旨知製敎臣李重協製進。 ○乙卯二月二十九日酉時,上御熙政堂,慶尙監司閔應洙留待引見,慶尙監司閔應洙,右副承旨柳萬重,假注書南德老,記注官金廷鳳、李錫祿入侍。應洙前伏。上曰,他事具載於諭書矣。嶺南異於他藩,念此委寄之意,着意爲之,可也。應洙曰,臣百不猶人,而迫於嚴命,黽勉冒當,雖無下敎,敢不殫竭才力乎?上曰,有所懷乎?應洙曰,他事則下去後,當商確狀聞,不可預達,而但嶺南左道,昨年旱災,初不落種者甚多,而此在災頉事目外,故戶曹皆爲還實,前監司,狀請蠲減,而亦不得。全不掛鎌,旣許給災,則初不落種處,不可勒令還實,雖欲使之還實,到今事勢,決難爲之。臣見戶判則以爲,所爭者只以事體,而初無堅持之意云。臣旣與戶判有所相議矣,此後則勿爲還實之意,定奪施行,何如?上曰,事勢然矣。明日次對,令廟堂稟處,可也。{{*|出擧條}}應洙曰,本道守令,以殿最作闕者甚多,而都政無期,舊監司,旣以不待都目,催促差送事,有狀請,厥後屢過政事,亦不差出。雖未知何故,而卽今曠官之弊,一時爲急,至於慶州,物衆地大,尤爲難治。臣頃於往來萊府時,亦見其已成弊邑。吏習民風之頑惡,比他尤甚,而近來聞之,則漸至於莫可收拾之境云,極爲可慮。勿待都政,必以聲績素著之人,各別擇差,其外守令,亦爲擇差,催促下送事,更爲各別申飭銓曹,何如?上曰,殿最守令,必於都政差出者,金石之典,而前監司,旣有狀聞,今卿復以爲請,以此意,申飭該曹,可也。{{*|出擧條}}應洙曰,刑獄,乃國家重事,而近來外方,抛棄甚矣。季覆之上京者,十中有一,列邑同推,便作文具,至有終身滯囚者,誠可憫然。今者大霈之餘,因臺啓,有別擇剛明官變通刑獄之命,而臣今始辭朝,嶺南七十餘州獄案,必須領略,然後方可啓聞變通,預以遲滯之意,敢此仰達矣。上曰,下去後,觀列邑文案,速爲啓聞變通,可也。應洙曰,小臣素無才能,不堪委寄之重,而迫於嚴命,黽勉冒當。竊伏見聖上於嶺南,各別軫念之意,實在於文簿之外矣。臣於戊申亂後,往來嶺南後,復按湖南,略知兩南事情。其中不逞之徒,不得安定者雖多,此則朝家,旣以脅從罔治之意,一倂勿問,則惟在官長之安撫。然不可以此而混稱慰諭,以爲鎭定之道,臣恐嶺南有識之士,反以爲羞恥也。本道,乃人才府庫,名賢輩出,古稱鄒魯之鄕者也。卽今則先輩遺風漸遠,人材渺然,且無仕宦之人,故與朝廷自爾疎遠,無官者不踰嶺,乃嶺南遺風也。以此淹滯冤鬱,以至於自暴自棄,讀書種子,殆將斷絶矣。受藩任者,固當振拔淹滯,勸奬文武,可也。臣下去後,各別訪問,道內如有望士及前銜沈滯,而其才可用者,當別爲狀聞,而朝家每於此等之請,視以爲文具,終無其實,是可悶矣。上曰,慰安之名,名甚分明,嶺人想必以爲羞恥矣,所達好矣。予當留意,而卿亦着念爲之。無官者不踰嶺,其風美矣。自前雖有收用之命,而銓曹不爲擧行,未免文具之歸。卿下去後,必須訪問人才,而至如金聖鐸,乃有學問之士,予於入侍見之,已知其爲人矣。道臣下去後,以自上不忘之意,傳之,可也。聖鐸爲守令乎?柳萬重曰,爲丹城縣監,而尙未經痘,都下痘患方熾,難於歷辭之役,纔已呈遞矣。上曰,事勢然矣。其人旣有學問,又可試以吏治者也。此後都中寧淨之時,道臣勸其上來,可也。應洙曰,下敎如此,當卽知委於聖鐸矣。上曰,聖鐸敍用,令該曹調用事,分付,可也。萬重曰,別敍用乎?上曰,然矣。{{*|抄出擧條}}應洙曰,臣下去後,與舊監司相議,如有弊端,則當爲狀聞,而向來小臣赴燕時,有外國往復一事,臣還卽被罪,故不得陳達矣。此係外國事,雖爲後時,敢此上達矣。寶珠國師,高麗時僧,而入中國有名,頃年西平君赴燕時,尙命,使李樞來問寶珠根本,西平君還來後,欲陳達此事,而未果云矣。密昌君入去時,尙命以此事來見,以爲皇帝尊崇佛道,使問寶珠根本云,而臣意以爲,若仔細言及,則恐啓後弊,不如以我國崇儒斥佛,不知其根本,答之爲宜云,則密昌,依小臣之言爲答,而只書示生卒矣。密昌以別單聯名,不可載此事,還朝後,當陳達云矣。兩國之間,以皇令爲言,故敢達矣。上曰,寶珠,乃嶺南人乎?應洙曰,乃黃海道人,而死於湖南云矣。上曰,頃時大臣豐原入侍,有所陳達。朝廷於嶺南,不必如此爲之,而豐原,蓋以鎭定之道言之矣。舊伯旣遞,初欲以秋判爲之,而今以命卿矣。不必盡言,可以斟酌。嶺人風習,予所未知,如羅學川,嶺人或以爲非,或以爲是云矣。卿下去後,須善爲之。舊伯亦非過激者也。戊申以後,嶺南之人,被其詿誤者,多矣。前日則雖爲見賣,昨日備忘後,其不知者,尤當覺悟,此可幸也。十餘年所愼之言,今始發口,自卿爲始,可也。時象雖如此,爲國世祿之臣,豈可有毫分査滓乎?卿心雖未可知,爲臣子者,若不覺悟,則亦何用哉?若覺悟,則如衣有汚,必欲洗去矣。見嶺南人,則可以恍然覺悟矣。應洙曰,臣卽今以外臣入對,固當以職事仰達矣。嶺南之人,雖嘗見欺,待嶺南,不可有査滓者,聖敎至當矣。臣旣奉聖敎,臨士民,豈敢如此?嶺南黨論,爲百年痼弊,勢難猝變,而豐原與舊伯,亦必至誠爲之,豈有査滓者乎?八路鄕戰,其弊甚矣。爲官長者,豈可推波助瀾於鄕戰乎?上曰,非但道臣爲然,守令亦有助之者矣。應洙曰,詿誤之徒,不逞之輩,旣施曠蕩之典,則一切鎭安,宜矣,而湖南則窺捕甚多,人心至今未定,嶺南則挾鄕戰爲之矣。聖鑑旣已洞燭,臣更無所達,而朝家以鎭定爲主,收用人才,振拔淹滯,此今日先務也。上曰,閫外將軍主之,南事盡以付卿矣。舊伯之所未及爲者,卿可修擧,此予之望也。卿任使未久,故予未知卿本末矣。今日所達甚好,卿豈面慢者乎?嶺藩事,着念爲之,可也。萬重曰,災結事甚急,以榻前下敎書出,以爲明日定奪之地,何如?上曰,以擧條,及次對之前,可也。萬重曰,宣諭矣。仍進讀諭書。讀訖,復讀別諭。中官傳給弓矢等物于應洙,應洙退出。萬重曰,親行閱武回駕時,東西班落後人員,因臺啓,本院以査出汰去事啓達,而無一自首之人,日昨僚臣,又爲陳達,有更査之敎,而院中,豈知落後者爲誰乎?不得已,百司捧擧案,而使之着署,則皆以爲扈至闕下而歸云矣。此雖微官庶僚,亦士大夫也。皆未免爲祿而仕,故今者自首,雖是當然底道理,而恐失官祿,乃無一人自首者,士夫風習,固甚非矣,而院中査覈,亦甚難矣。區區臣意,竊有思量之事。今番閱武,蓋出於慰悅軍民之意也。軍門記過,其律甚重,而一倂蕩滌,軍心喜悅。彼不識事體,乘夜落後者,罪雖不輕,而此固微官庶僚也。徒損事體,便成騷撓,或垂容恕,如軍門滌過之事,特爲下敎,則必有益於涵容之道矣。惶恐敢達。上曰,彼豈有可言之事?頃時問備,而重宰猶不爲之,國家只治監察,而不爲分揀矣。若如承旨之言,則是國家,徒以利使臣下也。雖雜技出身,尙不可如此,士夫風習,極可寒心。向者下敎矣,士夫不美風習,有若予之所使者然,心甚歉然矣。初不爲之則已,更爲撓改則□矣,徒損紀綱而已。此異於軍門蕩滌之事,更爲下敎後,無一自首者,則士夫風習,於此可見,而世道之衰,亦可見矣。次對時,當下敎矣。萬重曰,言之寒心,而査出甚難,故敢達矣。諸臣以次退出。 i9wt2oyveymg8w3freu8apli0o8pdsu 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0年) 0 1109967 2173539 2022-08-22T11:19:18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 year = 2020 | month = 8 | day = 10 | loc = 北京市 | at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 noauthor = {{雙行合一|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w:赵克志|赵克志]] | 发文字号 =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 year = 2020 | month = 8 | day = 10 | loc = 北京市 | at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 noauthor = {{雙行合一|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w:赵克志|赵克志]] | 发文字号 =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from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0年/第四号 | type = | theme = | edition = | notes =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08/808335098ca74fb69de8ffe32006556c.shtml 中国人大网]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代表国务院报告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为解决事关公安执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对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李克强总理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切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行政效能和群众满意度。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执法为民为宗旨,以建设法治公安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依法履行职责,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稳步提升,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年均查办治安案件940余万起、刑事案件540余万起。刑事立案数连年下降,2019年较2016年下降24.3%;杀人、伤害、强奸、绑架等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数持续明显下降,2019年比2016年下降34.9%;命案发案数逐年下降、破案率逐年上升,2019年命案的现案破案率达99.8%;盗抢等多发性侵财案件数2019年比2016年下降48.5%,社会大局保持了持续安全和稳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警动员、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和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在疫情发生早期,公安机关配合相关部门设立环鄂省际检疫站点,派出警力62万余人次,实行全天勤务,协助转移体温异常人员5万余人,有效切断疫情蔓延通道。在疫情高峰平台期,积极协助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每天部署10万余名警力按照“一院一专班”原则对全国2800余家定点医院实行24小时全天候巡防,全力保障医疗救治和隔离秩序。面对境外疫情蔓延趋势,公安机关切实加强出入境环节管控,完善入境人员核查机制,严密防范境外输入风险。同时,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措施、暴力伤医、制售假劣防护物资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了疫情期间的社会稳定,为安全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疫情期间,广大公安民警、辅警不分昼夜、冲锋在前,持续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截至今年6月底,先后有169名民警、86名辅警因超负荷工作等原因牺牲在岗位上。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作出了突出贡献,有力保障了这一特殊时期社会的稳定安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向世界展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模式。   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基本情况'''   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执法的核心要求。为切实提升执法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全国公安机关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用自我革命的实际行动忠诚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强化执法制度建设,构建完备的执法规范体系。执法制度是规范执法活动的依据和准绳,在法治公安建设中具有前提性、保障性作用。针对执法办案实践需要,公安机关持续开展执法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执法办案操作标准,使广大民警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一是推动重点领域立法。推动和参与制定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配合修订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完善执法标准。根据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修订情况和执法实践需要,公安部修订完善了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并针对基层执法实践所需,制定完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印发关于现场执法、调查取证、治安管理处罚裁量等工作规范,为基层执法办案提供明确、具体的操作指引,规制执法裁量权,减少执法随意性。三是细化类案指引。本着明确管用、服务实战的要求,围绕扫黑除恶、打击非法集资、办理毒品案件、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惩治暴力袭警等重点工作,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相关罪名适用条件和证据要求,为依法打击突出违法犯罪提供法律指引。   (二)改革执法权力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执法权力规范运行。全国公安机关紧盯执法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构建即时高效、系统全面的执法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预防、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一是推进受案立案制度改革。公安部专门下发文件,在全国公安机关推行受案立案制度改革,明确立案审查时限,建立接报案、受案立案信息系统,实行群众上门报案“三个当场”、受案立案巡查回访等制度。目前,各省级公安机关均制定了配套实施意见,18个省级公安机关增设了案件管理机构,有效减少了受案立案环节的执法不作为、不规范问题。二是推进刑事案件“两统一”工作机制。为解决各警种、派出所办理刑事案件多头对接检察机关,导致办案标准不统一、案件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公安部积极推进刑事案件“两统一”改革,由公安机关法制部门对刑事案件重点环节进行统一审核,统一对接检察机关,形成侦查部门侦办案件、法制部门审核把关的新工作机制,有效强化了对侦查活动的内部监督制约。目前,全国省级公安机关均出台了“两统一”实施文件,19个省级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就建立完善工作衔接机制联合出台了文件。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逮捕社会危险性认定、补充侦查等工作出台专门文件,并就不捕不诉案件、逮捕适用等联合开展调研检查,积极主动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指导。改革后,各地刑事案件退补侦查率明显下降,因办案问题引发的新发信访大幅减少,改革成效显现。三是完善落实人权保障制度。公安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出台排除非法证据、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等工作意见,进一步健全冤假错案防范机制。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应诉、刑事复核、国家赔偿等制度的监督作用,坚持依法公正办理案件,做到有错必究。不断完善律师会见程序,推行网络、电话预约,会同司法部积极推动落实值班律师制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7.7%的在用看守所建立了值班律师工作站。此外,公安部依托公安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建立了网上执法巡查制度,于2016年、2018年两次对各地执法办案情况开展网上巡查,及时纠正并通报取证不规范、程序违法、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执法办案问题。四是深化执法公开工作。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明确规定执法依据和流程对全社会公开,个案进展对当事人及亲属公开,并大力推行网上预约、办理行政许可。各地据此不断拓展公开范围、整合公开载体、强化网上办事,构建起便捷、公正、透明的“阳光警务”新机制。截至目前,25个省区市建立了统一的执法公开平台,22个省区市实现了行政处罚决定文书网上公开,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科学建设执法办案场所,打造安全规范的执法环境。全国公安机关下大力气狠抓执法办案场所和涉案财物管理场所规范化建设,按照硬件倒逼软件、环境塑造行为的理念,为规范执法打造了安全、集约、高效的环境空间。一是推动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改造。公安部推动各地公安机关对办公办案场所进行四区分设改造,重点将办案区与办公区、群众接待区实行物理隔离,按照规定的办案流程,“流水线式”设置人身安全检查、信息采集、证据保管、讯问询问和候问等功能区室,并提出“四个一律”要求,严格落实执法办案场所的使用管理,使办案民警按照规范执法的要求,习惯于在摄像头下讯问办案。目前,各地执法办案场所已全部完成规范化改造,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场所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开展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公安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在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建设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打造更为高效、智能、安全的办案基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实行“一站式”集约办案,集中办理重大、疑难、复杂和跨区域刑事案件;建立案件监管机制,对案件进行全流程、全要素的监督管控;建立合成作战快速响应机制,调用各部门力量资源,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为破案攻坚提供实时、综合保障。截至目前,全国市、县两级公安机关已建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1274个。三是规范涉案财物管理。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建设涉案财物专门管理场所,实行管办分离机制,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统一管理涉案财物,办案人员不得自行保管;建立运行涉案财物管理信息系统,对涉案财物流转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一些地方还推动建立跨部门的涉案财物集中管理场所和工作机制。目前各地公安机关已普遍建成使用涉案财物专门管理场所。   (四)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创新驱动执法流程规范。近年来,公安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实践就是通过“信息化”促进“规范化”,打造网上执法办案流水线,有效提升执法效能。一是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公安部部署省级公安机关建设运行统一的执法办案信息系统,推行网上办案新机制。目前,各地普遍实现执法信息网上记载、案件审核网上进行、执法问题网上预警、法律文书网上生成、案件卷宗网上管理、执法质量网上考评的目标,网上办案已成常态。执法信息一旦网上生成不可擅自更改,上一个程序未完成则后续的程序无法继续进行,形成了执法办案的“单行道”和“快速路”,执法办案更加透明规范,执法监督更加精准有效。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公安部出台专门文件,建立执法全流程记录制度,全面配备使用现场执法记录仪等设备,要求网上与网下记录相结合、文字与视音频记录相补充,实现对执法活动的全过程留痕、可回溯管理。各地在执法办案信息系统中,普遍设置办案超期、执法数据异常等预警提示功能,一些地方还研发了智能取证指引、自动筛选法律依据和裁量幅度等模块,初步实现执法风险及时预警、执法问题自动发现、执法办案智能辅助。三是推进执法大数据深度应用。各地公安机关充分运用执法办案海量信息数据资源,总结执法状况、分析执法数据、发现执法问题、掌握执法规律,定期推出执法办案白皮书,对公安机关执法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研判,成为执法办案工作的“晴雨表”,为辅助决策、服务实战、工作考评提供重要依据。   (五)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为企业群众提供规范、优质的管理服务。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便民利民惠民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一是自觉简政放权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在强化安全监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精简行政许可事项,简化企业登记程序,推进审批管理便民化。二是回应群众关切优化公共服务。围绕治安、交通管理、出入境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切实简化材料、简化流程,尽可能实现企业和群众到公安机关办事“只跑一次”。2019年7月,公安部根据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经报党中央批准,出台《公安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群众60项措施》。今年1月以来,先后在治安、交通管理、食药环、出入境等领域出台41项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全面推行“互联网+公安政务服务”。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公安部整合网络安全、交通管理等部门网上办事系统和部分省级公安机关网上办事大厅,建成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用户互认、入口统一和事项汇聚,有效提升了服务效能。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业务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六)强化全警实战实用执法培训,着力提升规范执法能力水平。全国公安机关深刻认识到民警执法能力是决定公安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的根本性因素,进而下大力气培养、提升民警的法治意识和能力素养。一是持续开展法治理念教育。各级公安机关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和广大一线民警这一主要主体,通过理论中心组学法、法治大讲堂、正反典型案例通报等形式,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培养广大民警的法治意识、程序意识、人权保护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二是加强和改进执法培训工作。推动执法培训日常化、机制化、实战化,将执法培训列入民警上岗、任职、晋升职务和授予、晋升警衔等“四个必训”内容,持续举办刑法、刑事诉讼法、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法规专题讲座和培训班,帮助广大民警及时掌握法律法规的最新要求;组织开展“教科书”式执法培训,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会,对规范执法进行实战化、场景式直观演示,切实提升执法培训针对性。2019年,为全面提升民警职业素养和实战本领,公安部在全警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实战大练兵活动,通过岗位比武、知识竞赛、旁听庭审等多种形式,锤炼民警能力素质,锻造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公安执法队伍。三是推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自2011年起,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基本级和高级执法资格等级考试,鼓励民警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明确要求未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的民警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并将考试结果与民警任职、奖惩挂钩,实现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国在职民警约有180.5万人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5.7万人取得高级执法资格,广大民警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坚持不懈地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公安机关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供了有力的能力支撑和机制保障,使民警敢于执法、善于执法,能够充分运用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武器,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民合法权益。一是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网上网下两个战场,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和手段,深入开展反颠覆、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严厉打击“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活动,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持续深化严打暴恐专项行动,坚持凡“恐”必打、露头就打,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反恐防恐各项措施落实,形成我国反恐怖斗争稳中向好的态势。同时,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努力化解社会矛盾,防控社会风险,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二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打开路、重拳出击,依法铲除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恶势力,大力整治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治安乱点,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公安机关共打掉涉黑组织3109个、恶势力犯罪集团9947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1万余件,沉重打击了黑恶势力的嚣张气焰。三是严厉打击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重暴力犯罪。持续开展缉枪治爆专项行动,坚决清除枪爆祸患。近年来,持枪犯罪案件保持大幅下降势头,达到历史低值。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对命案坚持破现案、防发案、攻积案多管齐下,2019年全国现行命案发案量较2018年下降10.4%,并成功破获了一批历时久远、影响恶劣的命案积案,抓获了一批潜逃多年的命案逃犯,伸张了社会正义。四是有效遏制民生领域犯罪多发态势。进一步加大对食品、药品、环境等民生领域突出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2019年,在公安部部署的“昆仑行动”中,全国公安机关侦破此类案件3.9万起,捣毁各类“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1.5万个,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热切期盼。五是依法防范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各类涉众型犯罪。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紧急止付、快速冻结返还以及诈骗电话通报阻断机制。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0.9万起。连续三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成功侦破了“e租宝”、“泛亚有色”、“钱宝系”等一批重大案件,有效化解一批重大涉稳风险,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经济金融秩序稳定。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经过全国公安机关共同努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国家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期待越来越高,公安队伍的执法能力水平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公安执法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公安执法工作提出新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些传统犯罪向网上蔓延趋势愈演愈烈,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多发频发,民生领域违法犯罪问题突出,各类不稳定因素交织叠加,公安执法的形势和任务艰巨复杂。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公安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对公安执法工作的要求已不仅满足于保障安全这一层次,对执法公开、公正、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公安机关与时俱进提升执法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三)公安队伍执法理念和执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有的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民警习惯凭经验办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现有法律不了解、不会用、不敢用,导致案件定性不准、采取强制措施不当;有的不注意执法方式方法,存在粗暴执法、过度执法、不文明执法等问题。   (四)执法保障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警力不足仍然是老大难问题,“案多人少”、“事多人少”的矛盾尚未得到较好解决,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了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发挥,民警职业保障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五)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力度尚需加大。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巩固等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和民警对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基础性、长期性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受经济条件制约,基础薄弱,欠账较多,工作进展缓慢;有的地方工作浮于表面,工作措施不实不细,导致部分改革举措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公安机关“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为公安机关新时代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公安工作会议部署,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积极适应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新要求,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新时代法治公安建设,持续推进执法规范化,努力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执法管理系统化、执法流程信息化,不断提升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和执法公信力,为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公安机关的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推动公安执法工作进一步发展进步,提出以下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锻造新时代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队伍建设是规范执法的根本、基础和保障,必须坚持抓执法与抓队伍相结合,按照“四个铁一般”的标准,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公安铁军。公安部已部署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顽瘴痼疾开刀,深入整治执法突出问题,以整风的精神和自我革命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继续强化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健全完善招聘、待遇保障等制度,切实用好这支队伍。各级政府也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安工作在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公安机关依法履职创造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制度,为执法工作提供规范实用的操作指引。全面贯彻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及时出台法规、规章,分门别类地规范执法流程,细化操作标准,切实解决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为一线办案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指引。同时,针对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动检法等部门出台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不断健全打击违法犯罪制度体系。提高科学建章立制水平,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法律审核和备案审查机制,切实保障公安执法决策和制度的合法性、科学性。   (三)强化组织督导,全面落实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各项部署要求,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严格落实受案立案和“两统一”工作机制改革各项要求,大力推进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按计划完成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任务,进一步深化执法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大数据深度应用,借助办案环境改造和科技力量不断提升执法办案和监督管理的效能。要动员全警力量,全面压实责任,持续跟踪督导,下大力气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地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切实提升公安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有关公安工作的立法。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公安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目前人民警察法中关于公安机关组织管理、职责任务、警务保障等方面的一些规定已不适应工作需要。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进人民警察法的修订工作,合理界定警察职责权力,完善警务管理体制,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果。此外,建议根据当前社会治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需要,修改、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看守所法等法律,加强对警务辅助人员地方立法的调研和指导,为完善社会治理、打击防范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武器。   (五)在刑法中单独增设袭警罪。近年来,一线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中遭受阻挠执法、暴力抗法、造谣诽谤事件时有发生,多起性质恶劣的袭警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呼吁严惩此类犯罪。暴力袭警严重冲击法律底线,损害党和政府权威,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也严重伤害广大民警的职业荣誉感。虽然刑法中有妨害公务罪的规定,但尚不足以对暴力袭警行为形成有效震慑。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单独规定袭警罪,为严惩袭警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在全社会营造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围。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列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必将有力推动法治公安建设的长远发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加强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促进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下一步,全国公安机关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此次会议的审议意见,持续深化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公安,为履行好新时代公安机关使命任务,维护社会持续安全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PD-PRC-exempt}} ry4lfa8l2hjema1q163fgn563j9ldcw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0 1109968 2173542 2022-08-22T11:23:17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6 | month = 10 | day = 28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法〔2016〕358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 | theme =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298091.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6 | month = 10 | day = 28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法〔2016〕358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 | theme =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298091.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现就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通知如下。   一、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所作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准则》和《条例》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经验新成果,并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推进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全国法院干警衷心拥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法院干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坚持真学真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国法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认真抓紧抓好,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确保把全会精神学深学透、融会贯通。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各级法院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贯穿到人民法院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国法院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的行动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核心地位,坚决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做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行动有力。   三、把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国法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认真抓紧抓好。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掌握《准则》基本精神和《条例》基本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要按照党中央部署,把学习全会精神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周密学习计划和方案,分层次组织学习,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确保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各级法院党组中心组要对学习全会精神作出专门安排,提出具体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渠道,坚持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认真组织好学习活动,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掌握全会精神。要在深刻理解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审判执行工作、推进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规范人民法院各级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全面加强党内监督。要加强思想教育,严明党的纪律,做好选人用人工作,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坚持继承创新,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环节,各级法院领导干部要坚决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做对党忠诚、讲规矩、守纪律的表率。要认真贯彻落实《准则》,紧紧针对法院系统党内政治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为人民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要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加强对司法权力运行的监督。要深入学习贯彻《条例》,各级法院党组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各级法院纪检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要充分保障广大党员行使监督权利,把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结合起来,把加强党内监督贯穿于司法改革全过程。   五、以全会精神为统揽,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全面完成审判执行各项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贯穿到司法改革全过程,贯穿到人民法院工作各方面,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扎实做好人民法院各项工作。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深化司法改革、促进审判执行工作开展的有力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党内监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完善司法权运行机制,促进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要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要依法惩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加强产权保护,做好破产案件审判工作,依法妥善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和涉外案件,服务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行政审判工作,支持监督依法行政,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要充分挖掘利用司法大数据的作用,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六、全面加强各级人民法院党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民法院队伍。要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切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监督问责,强化责任意识,狠抓责任落实,真正把党章党规党纪的权威性、严肃性树立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要加强督促检查,准确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对违法违纪问题从严惩处,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司法腐败。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要牢牢把握“五个过硬”的总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七、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法院党组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实际,作出专题部署,提出具体要求。要加强工作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切忌形式主义,务求取得实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对人民法院各类媒体的管理,确保全面准确宣传全会精神。要坚持科学统筹,把时度效的要求贯穿全会精神学习全过程,处理好点与面、日常与集中的关系,努力把全会精神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请各高级人民法院迅速将本通知精神传达到本院及辖区各级人民法院,确保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学习贯彻本通知情况,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PD-PRC-exempt}} rsxz7xvu3seuafodmolgsemrk7kpmit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三月 0 1109969 2173545 2022-08-22T11:24:4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三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二月|二月]]|next=[[../四月|四月]]}} 5myaa1v0nz52dlgmq0qk5h6gow1dsaz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四月 0 1109970 2173546 2022-08-22T11:24:5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閏四月|閏四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三月|三月]]|next=[[../閏四月|閏四月]]}} 6y6bvppunwv8b2u6taxdlbw1vx40e0f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閏四月 0 1109971 2173547 2022-08-22T11:24:58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閏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五月|五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閏四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四月|四月]]|next=[[../五月|五月]]}} 4vrl1259j2c481t96p526mogr78eoha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五月 0 1109972 2173548 2022-08-22T11:25:04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閏四月|閏四月]]|next=[[../六月|六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五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閏四月|閏四月]]|next=[[../六月|六月]]}} dl59ifenq3h8jqatppsb93cgbqocfyu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六月 0 1109973 2173549 2022-08-22T11:25:09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六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五月|五月]]|next=[[../七月|七月]]}} 9100b6m35ebqer52wp7ffm2fgg2m5dm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七月 0 1109974 2173550 2022-08-22T11:25:1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七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六月|六月]]|next=[[../八月|八月]]}} 5g546bniibavaaeycl28efeklxkue0s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八月 0 1109975 2173551 2022-08-22T11:25:2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八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七月|七月]]|next=[[../九月|九月]]}} n6x9hwpq25u6ftj9kxrcsf9xnbrlxjk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九月 0 1109976 2173552 2022-08-22T11:25:27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九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八月|八月]]|next=[[../十月|十月]]}} 59hp7jpjpdjdt0uhsohkzkrkzvv4fd6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十月 0 1109977 2173553 2022-08-22T11:25:3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九月|九月]]|next=[[../十一月|十一月]]}} m7pfang5nktuep0yo6n9y70aphax86z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十一月 0 1109978 2173554 2022-08-22T11:25:36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一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月|十月]]|next=[[../十二月|十二月]]}} ldk6gftx7vld5llx9rj7lc61eflpc8a 承政院日記/英祖/十一年/十二月 0 1109979 2173555 2022-08-22T11:25:41Z Blahhmosh 79595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title=十二月|author=|section=|times=|y=|m=|d=|previous=[[../十一月|十一月]]}} 7s638crgenuk0vl21ez97y12yvtx5j6 司法部关于学习《人民警察入警誓词(司法行政机关适用)》学唱《中国人民警察警歌(司法行政机关适用)》的通知 0 1109980 2173559 2022-08-22T11:29:04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9 | month = 9 | day = 26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司发通〔2019〕96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通知 | theme =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36306.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9 | month = 9 | day = 26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司发通〔2019〕96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通知 | theme =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36306.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队伍“四化”建设,司法部修订了《人民警察入警誓词(司法行政机关适用)》(以下简称《誓词》),制定了《中国人民警察警歌(司法行政机关适用)》(以下简称《警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修订《誓词》、制定《警歌》的重要意义'''   《誓词》《警歌》是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性质、任务和宗旨的体现,是人民警察对自己肩负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的承诺和保证,是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修订《誓词》、制定《警歌》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监狱戒毒机关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弘扬人民警察职业精神,增强人民警察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提高人民警察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真组织学习《誓词》、学唱《警歌》'''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学习《誓词》、学唱《警歌》作为加强人民警察队伍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切实引导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和警察院校学生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把《誓词》《警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忠诚警魂,锻造一支绝对忠诚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过硬人民警察队伍。切实引导全体人民警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以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   '''三、规范《誓词》《警歌》的使用'''   举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入警宣誓、授予和晋升警衔、从警三十年纪念等仪式时,应当宣读《誓词》。举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庆典和入警宣誓、授予和晋升警衔、表彰奖励、从警三十年纪念、人民警察退休等重要仪式,以及其他重大活动时应奏唱《警歌》。娱乐活动、商业活动以及其他不适宜的时机场合,不得奏唱《警歌》。宣读《誓词》和奏唱《警歌》时,人民警察应当着警服、戴警帽,现场应当严肃庄重,参加人员均应肃立。宣读《誓词》的场地应当悬挂警徽。   《警歌》曲谱和音频文件已在司法部政务外网通知公告栏公布,请各地自行下载。   各地学习《誓词》、学唱《警歌》情况及时报部政治部。   附件:1.《人民警察入警誓词(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2.《中国人民警察警歌(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署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2019年9月26日}}   附件1 {{c|<big>人民警察入警誓词</big>}} {{c|(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我宣誓:我志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献身于崇高的司法行政事业,坚决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矢志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附件2 {{c|<big>中国人民警察警歌</big>}} {{c|(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right|作词:朱海}} {{right|作曲:印青}}   伟大的祖国赋予我使命   复兴的民族给予我力量   忠诚的道路浴血荣光   英雄的足迹越走越长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惩恶扬善 剑出锋芒   平安中国 无悔担当   人民警察为人民   我们的名字在警徽中闪光   人民警察向前进   我们的光荣在国旗上飞扬   在国旗上飞扬 {{PD-PRC-exempt}} 9emx1naz1l9bsp6mpn3tqikkwjrpsqm 2173560 2173559 2022-08-22T11:29:54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9 | month = 9 | day = 26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司发通〔2019〕96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36306.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队伍“四化”建设,司法部修订了《人民警察入警誓词(司法行政机关适用)》(以下简称《誓词》),制定了《中国人民警察警歌(司法行政机关适用)》(以下简称《警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修订《誓词》、制定《警歌》的重要意义'''   《誓词》《警歌》是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性质、任务和宗旨的体现,是人民警察对自己肩负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的承诺和保证,是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修订《誓词》、制定《警歌》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监狱戒毒机关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弘扬人民警察职业精神,增强人民警察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提高人民警察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认真组织学习《誓词》、学唱《警歌》'''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学习《誓词》、学唱《警歌》作为加强人民警察队伍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切实引导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和警察院校学生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把《誓词》《警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忠诚警魂,锻造一支绝对忠诚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过硬人民警察队伍。切实引导全体人民警察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以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任务。   '''三、规范《誓词》《警歌》的使用'''   举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入警宣誓、授予和晋升警衔、从警三十年纪念等仪式时,应当宣读《誓词》。举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庆典和入警宣誓、授予和晋升警衔、表彰奖励、从警三十年纪念、人民警察退休等重要仪式,以及其他重大活动时应奏唱《警歌》。娱乐活动、商业活动以及其他不适宜的时机场合,不得奏唱《警歌》。宣读《誓词》和奏唱《警歌》时,人民警察应当着警服、戴警帽,现场应当严肃庄重,参加人员均应肃立。宣读《誓词》的场地应当悬挂警徽。   《警歌》曲谱和音频文件已在司法部政务外网通知公告栏公布,请各地自行下载。   各地学习《誓词》、学唱《警歌》情况及时报部政治部。   附件:1.《人民警察入警誓词(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2.《中国人民警察警歌(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署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2019年9月26日}}   附件1 {{c|<big>人民警察入警誓词</big>}} {{c|(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我宣誓:我志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献身于崇高的司法行政事业,坚决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矢志不渝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而努力奋斗!   附件2 {{c|<big>中国人民警察警歌</big>}} {{c|(司法行政机关适用)}} {{right|作词:朱海}} {{right|作曲:印青}}   伟大的祖国赋予我使命   复兴的民族给予我力量   忠诚的道路浴血荣光   英雄的足迹越走越长   对党忠诚 服务人民   执法公正 纪律严明   惩恶扬善 剑出锋芒   平安中国 无悔担当   人民警察为人民   我们的名字在警徽中闪光   人民警察向前进   我们的光荣在国旗上飞扬   在国旗上飞扬 {{PD-PRC-exempt}} 43hlanky3ccvlwfsedhoab4yvw08ytk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建设让党中央放心 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的意见 0 1109981 2173561 2022-08-22T11:33:50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9 | month = 8 | day = 20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交办机党〔2019〕74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的意见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其他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36056.html 文件] }} 部属各单位党委(党组),部内各司局党组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9 | month = 8 | day = 20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交办机党〔2019〕74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的意见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其他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36056.html 文件] }} 部属各单位党委(党组),部内各司局党组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指示、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成果,经部党组同意,现就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着力解决和防止“灯下黑”问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部及所属单位党的建设质量,为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建设交通强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   1.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作表率。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通过集体学习、组织培训和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学习,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2.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铭记党的初心践行党的使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到做好交通运输工作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港珠澳大桥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的非凡英雄精神、“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邮政精神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交通精神,走好新时代交通人的新长征。   3.突出抓好年轻干部理论武装。开展强化政治理论、增强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防范政治风险专题培训。建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织开展青年读书活动、评选青年学习标兵、培育青年学习品牌,引导青年自觉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自觉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二)保持政治定力,对党绝对忠诚。   4.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交通运输部是中央国家机关,承担着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重要职责,本质上是政治机关。交通运输部所属企事业单位是交通运输部履行行业管理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交通运输部系统各级机关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坚守职责定位,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   5.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员干部要严格遵循党章党规,把做好“两个维护”作为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试金石,严格落实部党组关于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规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的实施办法,持续开展对党忠诚教育,自觉践行“四个服从”,做到“五个必须”,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始终对党绝对忠诚。   6.坚决站稳政治立场。要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新、立场坚定,与党同心同德。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发扬斗争精神,自觉同各种错误思想、不当言论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坚决防止和纠正“低级红”“高级黑”现象。   (三)把准政治方向,坚持执政为民。   7.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作表率。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中当好先行。   8.奋力开启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制定落实意见,细化实化工作措施,编制实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统筹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合理把握进程,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   9.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交通运输领域的集中体现。要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工作着眼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鼓励和规范新业态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办好便民惠民实事,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强化政治引领,确保组织有力。   10.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机关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创先争优、见贤思齐的意见,组织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解决机关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推动部机关、部属单位机关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11.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推动全体支部切实担起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要坚持“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固定组织生活日、“七一”党性分析、党员民主评议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建功新时代活动,把各级机关党支部建设成走在前、作表率的模范支部。   12.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2019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选人用人正确导向,突出政治标准。贯彻《[[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政治素质考核。落实部党组进一步激励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制定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公务员分类改革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关怀帮扶措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五)培树优良作风,锤炼过硬本领。   13.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结合实际落实基层联系点、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结对帮扶等制度。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聚焦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交通运输重点任务、履职尽责的难点问题、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问题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交通运输行业治理。   14.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贯彻党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严格落实部党组大幅精简会议文件、为基层减负措施。持续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决纠正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督查考核过多过频等问题;坚决防止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坚决反对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对基层指手画脚的“官老爷”做派;坚决摒弃脱离基层、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机关病”和衙门作风。   15.加强本领建设。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等八大本领,从根本上提高政治本领,克服“知识短板”“新技术盲区”“本领恐慌”。创造条件让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吃劲岗位和急难险重工作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行家里手。   (六)永葆清正廉洁,勇于担当负责。   16.模范守党纪遵国法。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用党纪国法规范言行。要加强经常性纪律规矩和宪法法律教育,坚持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制度、违纪违法案件专题民主生活会和谈话函询事项在年度民主生活会作出说明等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敬畏纪律、敬畏法律,习惯在监督和约束下工作和生活。   17.坚持为民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深刻认识权力来自人民、属于人民,自觉按法定职责、权限、规则和程序办事,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资金、资源集中的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党组织要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纪检机构要履行好专责监督责任,领导干部要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要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在关键时,对违纪违法者严惩不贷。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最大限度教育挽救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18.持之以恒锤炼政德。党员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职业道德修养、个人品德修养,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要加强政德教育、家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监督、职权和特权、原则和情感的关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自觉做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各级党委(党组)要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建设模范机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要将建设模范机关纳入各级党组织巡视巡察、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等重要内容,加强督查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要强化典型引领,及时总结经验,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要久久为功,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拓展实践成果,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党组可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推进措施。 {{署名|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19年8月20日}} {{PD-PRC-exempt}} ssry9trckf4g32h9fveo9i9jq7fd4t2 如东县公安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公安机关“爱警精武、忠诚担当”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0 1109982 2173562 2022-08-22T11:40:41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公安机关 “爱警精武、忠诚担当”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 year = 2018 | month = 10 | day = 29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东公传发〔2018〕327号 | 发布者 =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公安局 | type = 如东县公安局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www.rudong.gov.cn/rdxgaj/bmwj/content/1bece764-f6fd-42e7-a…”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公安机关 “爱警精武、忠诚担当”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 year = 2018 | month = 10 | day = 29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东公传发〔2018〕327号 | 发布者 =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公安局 | type = 如东县公安局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www.rudong.gov.cn/rdxgaj/bmwj/content/1bece764-f6fd-42e7-a758-75bf83426425.html 文件] }} 各派出所,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近期,公安部出台了《中共公安部委员会关于坚持政治建警坚定“两个维护”着力加强公安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副省长、厅党委书记、厅长刘旸同志在全省公安机关维护政治安全专题会议上,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全面领导,强调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9月30日市局党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公安机关开展“坚定‘两个维护’、铸牢忠诚警魂”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10月15日县局党委出台了《关于在全县公安机关开展“爱警精武、忠诚担当”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并于10月17日召开动员部署会。为确保主题教育活动有序推进、取得实效,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推进      县局成立“爱警精武、忠诚担当”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县长、县局党委书记、局长程军任组长,县局党委副书记、政委沈健任副组长,其他党委委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指导组、督察组两个工作专班,指导组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推进、典型宣传等工作,督察组具体负责各项推进工作的督导考核。      指导组组长:洪  亮  县局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        成员:施正国  督察大队教导员                          陈雁翎  政治处副主任兼宣教科科长              袁孝扬  办公室信息调研科科员      督察组组长:浦锦泉  县局党委委员、派驻纪检组组长      成员:周  军  督察大队大队长            朱志华  政治处副主任            邵坤山  改革办副主任      二、营造氛围,加强宣传动员      全局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主要教育活动指导思想,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对全体民警进行动员部署,党组织书记作为教育活动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县局活动方案、学习计划,进一步细化方案,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组织教育活动有序推进;领导小组指导组专班牵头负责在县局主页开设教育活动专栏,通报各单位教育活动进展情况和信息报送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活动的信息收集和报送工作,及时报送工作动态、经验做法、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等,县局将择优上报市局教育活动专栏、省厅“江苏公安政工在线”。      三、统筹兼顾,加强督导检查      要把教育活动与当前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大学习、大研讨、大培训”和县局“双精准”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确保教育活动协调推进、有声有色;要与基层基础攻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防管控行动等当前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学习、一手抓工作,努力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用工作的实绩来检验教育活动的效果;县局党委班子成员要带头深入各自党建联系点,督促抓好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督察组专班制定主题教育活动考核标准,围绕活动落实、信息报送、典型选树、练兵考核、实地检查等项目对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考核,考核结果将纳入县局年底考核,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附件:      1、《全县公安机关“爱警精武、忠诚担当”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计划》;      2、学习目录。                               如东县公安局                                2018年10月29日      附件1:      全县公安机关“爱警精武、忠诚担当”      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计划 {| class="wikitable" |'''时间''' |'''学习专题''' |'''备注''' |- | rowspan="2" |10月第四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 |理论学习日 |- |对敌斗争形式 |专家辅导 |- |11月中上旬 |全面深化改革 |中心组学习 |- |11月第一周 |党的十九大精神 |理论学习日 |- |11月第二周 |党内法规 |理论学习日 |- |11月第三周 |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 |组织生活日 |- |11月第四周 |公安部“深圳会议”、 “8.23”视频会议精神 |支部党员大会 |- |11月第五周 |部省维护政治安全 系列重要会议精神 |理论学习日 |}      附件2:      学习目录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出版)      2.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      3.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学习辅导读本(公安部政治部编,群众出版社出版)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省厅网站警务学习专栏时政要闻7月12日、8月1日);江苏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组织学习会(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8月1日新闻)      5.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指示(省厅网站警务学习专栏时政要闻7月13日)      6.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新华社新闻、公安部网站公安要闻专栏8月24日:努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8月25日:赵克志主持召开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7.公安部“深圳会议”精神(公安部网站公安要闻专栏7月25日:赵克志在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进会上强调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警务管理体制;省厅网站警务要闻专栏公安要闻7月29日:刘旸同志主持召开厅党委(扩大)会)      8.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省厅网站警务要闻专栏公安要闻8月28日:省厅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全省网络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      9.公安部党委《关于坚持政治建警坚定“两个维护”着力加强公安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PD-PRC-exempt}} [[category:江苏省]] qkwlw5n6q5tc4s8lrccprk3tmtrvpb7 十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实施意见 0 1109983 2173563 2022-08-22T11:45:08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br>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实施意见 | year = 2018 | month = 10 | day = 29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十政办发〔2018〕81号 | 发布者 =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 | type = 十堰市人民政府文件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www.shiyan.gov.cn/xxgk/zc_67263/xxgk_zcfg/szbf/202006/t20200624_2072106.sh…”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br>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实施意见 | year = 2018 | month = 10 | day = 29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十政办发〔2018〕81号 | 发布者 =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 | type = 十堰市人民政府文件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www.shiyan.gov.cn/xxgk/zc_67263/xxgk_zcfg/szbf/202006/t20200624_2072106.shtml 文件]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关爱民警的政策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关爱民警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17﹞8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关爱民警工作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公安工作,关心关爱公安民警,加大综合保障力度,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对因公牺牲同志的家属特别是其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要切实安排好、照顾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全社会的温暖。各地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到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站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公安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高度,把关爱民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坚持以“三流的财政”提供“一流的保障”,努力把关爱民警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单位'''   (一)开展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因公伤残民警精准帮扶工作。对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和因公伤残民警的基本情况进行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制度,烈士家属由市公安局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因公牺牲民警的家属和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民警由所属县级及以上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要经常性开展走访慰问,跟踪掌握其生活现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二)加强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因公伤残民警抚恤优待。落实《[[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有关规定,比照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对符合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条件的因公牺牲和病故民警的遗属,发放生活困难补助费;对获得荣誉称号和立功受奖的因公牺牲民警及病故民警按规定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相关经费由所属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发放,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建立一级至四级伤残民警委托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制,护理费由所在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解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   (三)落实因公牺牲和伤残民警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公安烈士和一、二级公安英模子女,志愿从事公安工作的,可保送到公安院校学习深造。落实《[[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政策规定,确保公安烈士、因公牺牲人民警察、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人民警察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及报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时享受教育优待(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四)落实民警津补贴和分类管理改革政策。严格执行人民警察警衔津贴、值勤岗位津贴和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补贴政策,重点向基层一线、艰苦危险、有毒有害等岗位倾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序列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落实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切实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五)健全职业风险保障机制。落实《[[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和因公负伤医疗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完善“三项补助金”(因公牺牲民警抚恤补助金、因公伤残民警康复补助金、因病致贫民警特困补助金)制度,提高补助标准,补助范围由城区公安民警扩大到全市公安民警,经费按分级保障原则予以保障。由市、县财政出资,探索建立公安民警补充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六)完善民警医疗救治机制。在城区三家“三甲”医院建立民警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按照“先安排入院、后补办手续,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原则,为因公负伤和患紧急重病民警提供及时救治。聘请医疗专家组,建立远程医疗救治体系,为患重大、疑难疾病的民警提供医疗救治支持。为执行重大安保任务的民警和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的民警提供送医上门、诊疗保健服务(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公安局)。   (七)加强民警依法履职保护。建立完善依法打击暴力袭警等违法犯罪、民警依法履职免责、不实举报澄清等制度规范,健全多方参与、快速联动的民警合法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建立与律师协会协作机制,适时向社会公开依法查处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对不实举报要在影响范围内向民警及所在单位澄清事实,全力为民警依法履职提供支持(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公安局)。   (八)加强民警执法执勤安全防护。按照《公安单警装备配备标准(修订)》,为基层一线民警配齐配足武器警械和防护装备。加强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经常性组织开展安全防护教育,提高民警执法执勤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为警用车辆办理第三者责任险和司机人身意外险,在出警车辆上加装防护栏,在出警单位和出警车辆上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进一步强化民警执法执勤的安全防护措施(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市公安局)。   (九)科学调配使用警力。落实《关于政法专项编制内部挖潜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实战需求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警力随着警情走的警力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提升警务效能。及时出台《十堰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细则》,明确警务辅助人员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健全招聘、管理、训练、保障、监督等制度规范,充分发挥辅警依法辅助警务工作的作用,努力缓解警力不足和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的问题(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编办、市公安局)。   (十)切实为基层减压减负。进一步明确110受理报警求助职责范围,细化常见警情处置流程和工作规范,建立“政府牵头、公安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社会联动机制,实现110与政府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综治维稳等平台对接,强化联网运行,分流非警务报警求助。进一步清理考评检查项目,坚决取消不科学的考评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公安局)。   (十一)保证民警及时休整。严格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科学制定休假计划,确保民警应休全休、能休尽休。对侦办重大案件、处置重大(案)事件、执行重大安保任务、参与抢险救援等任务的民警必须合理安排调休;对连续工作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必须适当安排休息。民警确因工作需要不能休假或未休满法定年休假天数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按未休或未休满实际天数发放年休假工资报酬。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功模民警及家属、在重大安全保卫和重大专项任务中表现优秀的民警进行集中休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   (十二)推进民警“团圆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公安民警夫妻异地分居情况定期调查摸底机制,按照“立功受奖优先、双警家庭优先、基层一线优先、分居时间较长优先”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逐步解决民警夫妻异地分居问题和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及获得“二级英模”以上荣誉称号的民警在异地公安机关工作的子女与家人团圆问题,切实解除民警及家属后顾之忧(责任单位:市编办、市人社局)。   (十三)改善民警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单位“五小工程”建设,建好民警食堂、浴室、洗衣房、文化室、健身房等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基层民警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采取团购或协议价等方式,为民警购房、购车、加油、办理保险等提供方便,降低民警生活成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体活动,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公安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积极向党委汇报,把关爱民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年专题研究一次关爱民警工作,推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支持,着力构建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机关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组织、政法、编制、发改、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卫计等部门要积极为公安机关提供支持。各地各单位要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全面统筹推进,用心用情把关爱民警工作抓紧抓好,落实落地落细。   (三)抓好督导落实。各地各单位要建立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对关爱民警工作落实情况开展动态检查、跟踪督办,并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市公安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意见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予以通报问责。 {{right|2018年7月6日}} {{PD-PRC-exempt}}   o1x5239wl0yn5q27d57e5b05sxn8syc 2173564 2173563 2022-08-22T11:46:00Z Longway22 35574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br>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实施意见 | year = 2018 | month = 7 | day = 20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十政办发〔2018〕81号 | 发布者 =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 | type = 十堰市人民政府文件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www.shiyan.gov.cn/xxgk/zc_67263/xxgk_zcfg/szbf/202006/t20200624_2072106.shtml 文件]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关爱民警的政策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关爱民警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的意见》(鄂政办发﹝2017﹞8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民警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关爱民警工作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公安工作,关心关爱公安民警,加大综合保障力度,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对因公牺牲同志的家属特别是其中的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要切实安排好、照顾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全社会的温暖。各地各单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到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站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公安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高度,把关爱民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坚持以“三流的财政”提供“一流的保障”,努力把关爱民警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公安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水平。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单位'''   (一)开展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因公伤残民警精准帮扶工作。对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和因公伤残民警的基本情况进行建档立卡,实行“一户一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一对一”精准帮扶制度,烈士家属由市公安局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因公牺牲民警的家属和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民警由所属县级及以上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结对帮扶,要经常性开展走访慰问,跟踪掌握其生活现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责任单位:市公安局)。   (二)加强因公牺牲民警家属、因公伤残民警抚恤优待。落实《[[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有关规定,比照因公牺牲和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对符合享受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条件的因公牺牲和病故民警的遗属,发放生活困难补助费;对获得荣誉称号和立功受奖的因公牺牲民警及病故民警按规定比例增发一次性抚恤金。相关经费由所属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发放,同级财政予以保障。建立一级至四级伤残民警委托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制,护理费由所在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解决(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   (三)落实因公牺牲和伤残民警子女教育优待政策。公安烈士和一、二级公安英模子女,志愿从事公安工作的,可保送到公安院校学习深造。落实《[[人民警察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政策规定,确保公安烈士、因公牺牲人民警察、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人民警察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及报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时享受教育优待(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   (四)落实民警津补贴和分类管理改革政策。严格执行人民警察警衔津贴、值勤岗位津贴和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补贴政策,重点向基层一线、艰苦危险、有毒有害等岗位倾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序列和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落实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切实提高民警政治经济待遇(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五)健全职业风险保障机制。落实《[[人民警察抚恤优待办法]]》和因公负伤医疗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完善“三项补助金”(因公牺牲民警抚恤补助金、因公伤残民警康复补助金、因病致贫民警特困补助金)制度,提高补助标准,补助范围由城区公安民警扩大到全市公安民警,经费按分级保障原则予以保障。由市、县财政出资,探索建立公安民警补充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六)完善民警医疗救治机制。在城区三家“三甲”医院建立民警医疗救治“绿色通道”,按照“先安排入院、后补办手续,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原则,为因公负伤和患紧急重病民警提供及时救治。聘请医疗专家组,建立远程医疗救治体系,为患重大、疑难疾病的民警提供医疗救治支持。为执行重大安保任务的民警和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的民警提供送医上门、诊疗保健服务(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公安局)。   (七)加强民警依法履职保护。建立完善依法打击暴力袭警等违法犯罪、民警依法履职免责、不实举报澄清等制度规范,健全多方参与、快速联动的民警合法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建立与律师协会协作机制,适时向社会公开依法查处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对不实举报要在影响范围内向民警及所在单位澄清事实,全力为民警依法履职提供支持(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公安局)。   (八)加强民警执法执勤安全防护。按照《公安单警装备配备标准(修订)》,为基层一线民警配齐配足武器警械和防护装备。加强警务实战技能训练和重大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经常性组织开展安全防护教育,提高民警执法执勤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为警用车辆办理第三者责任险和司机人身意外险,在出警车辆上加装防护栏,在出警单位和出警车辆上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进一步强化民警执法执勤的安全防护措施(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市公安局)。   (九)科学调配使用警力。落实《关于政法专项编制内部挖潜和创新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警务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适应实战需求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和警力随着警情走的警力动态调整机制,着力提升警务效能。及时出台《十堰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细则》,明确警务辅助人员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权限,健全招聘、管理、训练、保障、监督等制度规范,充分发挥辅警依法辅助警务工作的作用,努力缓解警力不足和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的问题(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编办、市公安局)。   (十)切实为基层减压减负。进一步明确110受理报警求助职责范围,细化常见警情处置流程和工作规范,建立“政府牵头、公安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社会联动机制,实现110与政府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综治维稳等平台对接,强化联网运行,分流非警务报警求助。进一步清理考评检查项目,坚决取消不科学的考评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公安局)。   (十一)保证民警及时休整。严格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科学制定休假计划,确保民警应休全休、能休尽休。对侦办重大案件、处置重大(案)事件、执行重大安保任务、参与抢险救援等任务的民警必须合理安排调休;对连续工作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必须适当安排休息。民警确因工作需要不能休假或未休满法定年休假天数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按未休或未休满实际天数发放年休假工资报酬。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功模民警及家属、在重大安全保卫和重大专项任务中表现优秀的民警进行集中休养(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   (十二)推进民警“团圆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公安民警夫妻异地分居情况定期调查摸底机制,按照“立功受奖优先、双警家庭优先、基层一线优先、分居时间较长优先”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逐步解决民警夫妻异地分居问题和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及获得“二级英模”以上荣誉称号的民警在异地公安机关工作的子女与家人团圆问题,切实解除民警及家属后顾之忧(责任单位:市编办、市人社局)。   (十三)改善民警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单位“五小工程”建设,建好民警食堂、浴室、洗衣房、文化室、健身房等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基层民警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争取社会支持,采取团购或协议价等方式,为民警购房、购车、加油、办理保险等提供方便,降低民警生活成本。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体活动,营造“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公安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积极向党委汇报,把关爱民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每年专题研究一次关爱民警工作,推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争取党委重视支持,着力构建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机关主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组织、政法、编制、发改、教育、民政、财政、人社、卫计等部门要积极为公安机关提供支持。各地各单位要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全面统筹推进,用心用情把关爱民警工作抓紧抓好,落实落地落细。   (三)抓好督导落实。各地各单位要建立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工作机制,对关爱民警工作落实情况开展动态检查、跟踪督办,并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市公安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意见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予以通报问责。 {{right|2018年7月6日}} {{PD-PRC-exempt}}   [[category:湖北省]] 67ec15di8ielgwoxd654x7ttb47zbzi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关爱公安民警工作的通知 0 1109984 2173565 2022-08-22T11:49:08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8 | month = 8 | day = 1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公政治〔2018〕264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通知 | type2 =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29749.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8 | month = 8 | day = 1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公政治〔2018〕264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全国总工会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通知 | type2 =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29749.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总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工会: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公安优抚工作,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现就进一步做好关爱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家庭、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及其家庭、公安系统英模劳模(含辅警,下同)等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完善关爱公安民警工作机制   各级公安机关、工会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有关部门对公安工作的关心支持,完善关爱公安民警工作机制,统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等各类资源,推出更多关爱公安民警措施。   (一)完善关怀慰问机制。各级公安机关在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时,要主动邀请工会参与。各级工会在组织开展“送温暖”等走访慰问活动中,要会同公安机关对基层一线公安民警、因公牺牲民警家庭、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及其家庭、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等进行重点走访,帮助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各级公安机关、工会要广泛发动爱心人士,通过公益创投、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为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家庭、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及其家庭提供关怀服务。   (二)完善帮扶救助机制。各公安厅、局和省级总工会要共同协调争取财政、民政部门政策资金支持,设立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家庭的专项帮扶资金,纳入政策保障体系。各级公安机关、工会要共同推动民政部门将全部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民警家庭纳入政府救助体系。   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职工互助互济、大病救助、子女助学等帮扶项目的作用,帮助解决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家庭困难。各级公安机关、工会要组织发动大中型企业设立关爱公安民警专项公益基金,汇聚公益慈善、企业、职工互助等资源,全力解决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家庭困难。   (三)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就业培训机构作用,以“全国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为载体,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的家属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予以创业扶持。要充分发挥职业介绍窗口和机构作用,为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的家属提供就业服务,向所在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就业援助,落实政府就业扶持政策,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要依托全国工会“就业创业服务月”、“阳光就业”等品牌活动,将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的家属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搭建精准就业平台。   二、加强公安系统英模劳模关爱工作   长期以来,广大公安民警忠诚党和人民公安事业,牢记使命、忠实履职,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英模劳模。各级工会要进一步加大对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的关心关爱力度。   (一)给予公安系统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政策倾斜。全国总工会在评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市(地)级工会在评选推荐本级劳模时,要给予公安系统和公安民警政策倾斜。   (二)做好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疗(休)养工作。各级工会要切实关心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的身心健康,每年组织公安系统英模劳模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在开展劳模疗(休)养活动时,要增加公安系统英模劳模参加名额。有条件的,要专门组织开展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疗(休)养活动。   (三)加强公安系统困难英模劳模帮扶。各级工会要会同公安机关健全完善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电子档案,及时掌握英模劳模存在的困难,针对性做好帮扶工作。各级工会要会同公安机关定期走访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组织开展慰问、座谈,听取意见建议。各级工会要在全国劳模专项补助资金和各级劳模帮扶资金发放工作中,给予公安系统困难英模劳模重点帮扶。   三、工作要求   (一)充分认识做好关爱公安民警工作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公安工作,关心关爱公安民警,加大综合保障力度,落实从优待警各项措施。”做好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家庭、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及其家庭、公安系统英模劳模的关爱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具体举措,也是工会系统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具体体现,对于建设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过硬公安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工会和公安机关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密切协作,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公安民警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全社会的温暖。   (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各级工会和公安机关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共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工作实效。   (三)做好调查摸底和信息统计工作。各级公安机关政工部门要积极配合工会,切实做好因公牺牲公安民警家庭、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及其家庭困难情况调查摸底和统计汇总工作,逐级逐人建立电子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报送同级工会,认真配合各级工会开展关爱公安民警工作。 {{署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18年8月1日}} {{PD-PRC-exempt}} 1giinf72c204ozfhc9sb54mssmb78ji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民警紧急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 0 1109985 2173566 2022-08-22T11:52:32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8 | month = 10 | day = 23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国卫医发〔2018〕40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通知 | type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社会保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26992.html 文件] }} 各省…”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8 | month = 10 | day = 23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国卫医发〔2018〕40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安部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通知 | type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社会保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26992.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公安厅(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公安英模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过硬公安队伍建设,保障在职公安民警、辅警、公安院校学警(以下简称公安民警)伤病后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紧急医疗救治对象范围   公安民警满足下列情形之一:   (一)在执法执勤、社会服务管理、应急处突、抢险救灾以及警务训练、见义勇为等时负伤,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   (二)工作期间突发疾病,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   (三)因患急危重症,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   二、建立紧急医疗救治网络   (一)确定定点医院。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各急救中心(站)共同构建紧急医疗救治网络。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应当根据公安民警医疗救治需求和本省份医疗资源,确定若干医疗服务能力较强、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医院作为省级紧急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负责本省份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部分医院作为国家区域紧急救治定点医院,承担各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   (二)建立“绿色通道”。定点医院要建立因公负伤和急危重症就诊公安民警紧急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公安民警凭《人民警察证》、辅警和学警凭相关证明进入优先服务流程,实施先救治后缴费,提高医疗救治效率。   (三)做好院前院内衔接。各急救中心(站)要做好因公负伤和急危重症公安民警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加强与定点医院沟通衔接,确保院前院内信息通畅,与定点医院共同建立紧急医疗救治网络。   三、建立紧急医疗救治联络协调机制   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公安机关加强紧急医疗救治的指导和协调。地方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公安机关和定点医院要建立联络机制,确定各级、各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医疗救治工作便捷畅通。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紧急医疗救治对象范围核实身份,向定点医院报送需紧急医疗救治的公安民警相关信息,配合做好救治相关工作。   建立跨区域医疗救治协助机制。伤病公安民警需转外地治疗时,由定点医院提出需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协调相关医疗机构,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救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延续性。情况特别危急或不宜转诊的,应当协调外地专家会诊救治,或依托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组织专家会诊、实施远程医疗救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医疗救治中的作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安机关和医疗机构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建立公安民警紧急医疗救治网络和联络协调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因公负伤和急危重症公安民警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二)强化指导监督。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安机关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要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督促落实,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公安部政治部分别报告。   (三)加强警医协作。各级医疗机构要定期组织专家,为辖区内公安民警开展健康教育、急救知识培训和讲座,引导广大公安民警注重科学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增强身心健康保护意识;必要时可组织医疗专家组,为执行重大安全保卫任务的公安民警和长期坚守基层一线以及艰苦边远地区的公安民警提供送医上门服务。各级公安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强化医疗机构及周边地区的巡逻防控工作,加强对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维护医疗机构及周边良好的交通和治安秩序。 {{署名|国家卫生健康委 公安部 2018年10月23日}} {{PD-PRC-exempt}} 59til8gn4lqee9845r0ltojjvouv1fe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关于做好关爱青年公安民警工作的通知 0 1109986 2173567 2022-08-22T11:57:03Z Longway22 35574 创建页面,内容为“{{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8 | month = 9 | day = 5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公政治〔2018〕292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通知 | type2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29750.html 文件] }} 各…” wikitext text/x-wiki {{Header | title = | year = 2018 | month = 9 | day = 5 | 生效日期 = | 失效日期 = | 发文字号 = 公政治〔2018〕292号 | 发布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 type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通知 | type2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通知 | theme = 劳动、人事、监察\人事工作‎ | from = | notes = [http://temp.pkulaw.cn:8117/chl/329750.html 文件]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团委: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公安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关心关爱公安民警,加强对青年公安民警的教育、引导和激励,现就做好关爱公安机关青年民警(含学警、辅警,下同)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关爱青年公安民警工作的重要意义。青年公安民警是公安队伍的生力军,是建设人民公安事业的重要力量。做好关爱青年公安民警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公安民警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公安队伍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共青团有力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职责要求,对建设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过硬公安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共同做好青年公安民警各项工作,真情关心关爱青年公安民警,加强对青年公安民警的教育引导,积极主动帮助青年公安民警解决实际困难。   二、大力支持公安系统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团中央要发挥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牵头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   (一)共同组织开展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主题创建活动,增强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的时代特色,在生动的创建活动中引导青年公安民警坚定理想信念,帮助青年公安民警掌握过硬本领。   (二)协同公安机关进一步健全青年文明号活动的行业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公安民警职业价值的获得感,调动青年公安民警岗位建功的内在热情。   (三)在全国青年文明号评选工作中,综合考虑全国青年文明号评选总量、各行业各地方的结构平衡、公安系统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加强对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相关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四)共同加强对公安系统青年文明号先进事迹的宣传,拓展宣传平台、丰富宣传手段,进一步促进形成尊重、理解、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的社会氛围。   三、对符合条件的青年公安民警授予或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省级“青年五四奖章”。公安队伍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队伍,也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工作,特别是在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案事件中,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集体。对作出特殊贡献的青年公安民警和青年公安民警集体,经相关省级团委、青联联合提名,团中央、全国青联要按规定程序授予或追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给予政策倾斜。有关省级团委、青联在评选本地区、本系统“青年五四奖章”时,要注意发掘、联系、培养优秀青年公安民警和集体典型。   四、做好因公牺牲、因公伤残和患职业重病公安民警家属帮扶工作。团中央要把对因公牺牲和伤残患病公安民警家属帮扶慰问,特别是关爱他们的父母、配偶及子女等,纳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目标,在“希望工程”等资助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各级共青团组织要立足本职和当地实际,积极会同公安机关组织开展帮扶慰问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组织青少年事务社工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与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建立稳定联系,为其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全社会的温暖。   五、推动各级团组织加强与公安机关工作配合。团中央要进一步动员各级地方团组织结合本地区工作特点,在基层团组织建设、团青主题活动、团内评先树优等工作中,加强对公安系统团青工作的具体指导和支持。各级公安机关要继续支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特别是要组织领导好公安系统团青品牌工作和基层团建工作,对接属地共青团组织,共享工作、阵地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文体活动,丰富青年公安民警警营文化生活,教育和激励广大青年公安民警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牢记使命、忠实履职,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各级团组织和公安机关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密切协作,加强有关政策宣传和信息共享,加大工作力度,共同抓好落实。 {{署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2018年9月5日}} {{PD-PRC-exempt}} gtf53krk51expv9wdrk65udsfd1oz4g